中大學生報2012年9月號

Page 1


目錄 社會 P.3 佔領中環清場:終結還是開始? P.4-5 有些話總不會太遲—再思立法會選舉 P.5-6 全民退休保障,關你 X 事? P.7 今年仲夏的一場鬥爭—記屈臣氏罷工 P.8 青年宿舍是毒藥還是解藥? P.9 何處沒故事—小記天台文化節 P10-11 除了反共反洗腦,還有甚麼?—左翼論國民教育 P.18 制度暴力與獨立困境:從獨媒遇襲事件看

編者的話 我時常在想,如果我有機會與一年前 的我對話,我會說些甚麼呢? 作為一位二年級生,這一年來值得紀 録的很多很多。但就是因為太多,而 九月號又是新生接觸的第一份學生 報,結果千言萬語都梗在喉頭,欲語 還休。欲語還休,是因為這暑假發生 了許多事,又有許多未完的議題有待 我們思考;我們的時間心力版位資金 有限,要砍掉一個議題,真如砍掉心 頭一塊肉。 每一個議題都有它的重量,但我們或 出於慵懶,或出於冷漠,往往都不去 秤它。學生報的「鳴」,正正就要在 無聲處吶喊,讓這些議題在我們的視 野中出現,讓我們感受它們的道德重 量。欲語還休,因為它們都太重了, 重得我們不懂衡量。 欲語還休,還有一個更私人的理由。 在迎新營中發現了許多「潛力下莊」, 他們或許對議題很敏感,或許有很強 的道德感受力。但我很害怕,當這些 議題纏繞在他們心頭,這些重量會否 將他們壓得透不過氣來。大學生既是 一重身份,亦代表一份責任,這份重 量似乎命定地將會在他們生命中出 現。 所以,你會在這本小書裏發現許多矛 盾:它既有長篇大論的分析,又有如 絮語般的私密話;既有最常談論的, 又有被我們打入冷宮的;既輕如鴻毛, 又重於泰山。但是,我們最想新生發 現的,是深埋在文字中的深情厚意。 抱歉,這期似乎太偏心新生了。

教育 P.12 香港大學學生報《學苑》被打壓事件 P.12-13 或者只是一場慈悲的殺戮—《中國模式》的思考模式 P.14-15 學民思潮:萬人簇擁以外的一種思考 P.16-17 浸 大 視 藝 院 風 波 — 作 為 一 個 學 生 運 動 的 演 示 文藝 P.22-23 軌跡 緬懷「森記」 P.24-25 做得幾多得幾多—訪漫畫家阿高 P.26 [ 影扎 ] 鳩笑作為一種治療—讓癲狂回到日常 生活 P.27 生活的黑洞—手機遊戲 P.28 小小要求,是否太多? P.29 奧運雜談 專欄 P.30-31 情色 P.32-33 [ 小說 ] 一生人一次 P.34 雞肋也不如?—從《蘋果日報》刪風月版談起 性別 P.35 兩兔傍地走—從偽娘說到性別定型 P.36-37 交換經驗—家庭 校園 P.38-39 停下來,重新認識「性騷擾」 P.40-41 距離。拒離—中大反外判戰線成員對談 2012 中大反外判戰線記事簿 P.42-43 中大校巴司機工作實況—「慳」響唔應該慳嘅地方 P.44-45 迎新日.大細超!? P.47 菩提本無樹—回應迎新特刊書院介紹被批評之事宜


社會

文:石七刀

佔領中 環 清 場: 終結還是 開始?

你們過路,僅僅是一種施捨。黃律師更以菜園 村作例子:「以菜園村村民搬村為例,本來私 早前,匯豐銀行入稟法院,要求佔領中環結 家路開放給公眾,但見突然湧入大批人,便封 束「佔用」匯豐銀行總行地下行人通道。八 閉了,他們有權這樣做。」群眾在公共空間集 月十三日,法庭接納其入稟申請,其要求佔 會示威的權利,因為私有產權的關係被剝奪了, 領中環成員於八月二十七日晚上九時前撤出。 而且擁有者是「有權這樣做」的! 佔領中環成員堅決不撤離,並舉辦了不同活 動,例如「點收科」討論會,反思佔領中環 公共空間是一個「遠離家人與朋友的情感領域, 行動的得失。在廿七號當晚七時,更籌備了 暴露於一眾和自身文化、社會背景殊異的陌生 音樂會,等候限期屆滿,被清場的時刻。法 人,並和他們有無可避免的接觸的情況」的空 院頒下的禁制令僅屬民事,若佔領者堅決不 間 [3]。佔領中環希望破除對於公共空間的壟 離開,匯豐銀行需再向高等法院申請強制禁 斷,提出空間的公共性和自主性。儘管我們能 制令,才能請警方強制清場。截稿之前,匯 質疑他們的做法能否達到這個目的,例如他們 豐銀行保安與執達吏曾數次點算或清場雜物, 沒有和其他空間使用者討論空間的使用,但這 但尚未申請強制禁制令強制清場。 個目的能使我們反思:空間由誰所屬? 佔領中環發佈了一封給匯豐銀行的公開信 [1],表明了其反對清場、拒絕上庭應訊和堅 決不撒離的立場。他們認為,佔領的目的在 於宣示空間的公共和自主,希望把一個被資 本壟斷的空間,奪回給被壓迫者。因為,他 們認為,佔領中環並不需要法律賦予其合理 性,而且法律保障的是私有產權,窮困人家 亦無力支付上庭費用,這種種原因也指向法 律是幫助大資本壟斷公共空間的使用權。因 此,他們拒絕上庭應訊,表示會留守至被武 力清場。

清 場 的 理 由, 歸 根 究 底 是 私 有 產 權 法官的判詞指出,匯豐銀行總行地下通道「有 通過權,沒有停留權」。律師黃國桐補充說: 「一個私家地方,若連續開放三、四年,過 路者會有必然通道權,所以滙豐總行每年都 會封閉一晚,不令開放地下成必然常規」[2] 這就說明了,法院頒下禁制令的理由,歸根 究底就是私有產權。匯豐銀行總行地下,表 面看來多麼開放,但實質仍是匯豐的物業。 所以匯豐有權把通道封閉或趕走佔領者,防 止人民對該地方有「必然通道權」和「停留 權」,更不能讓開放地下成必然常規。那就 是說,在大資本壟斷空間的情況下,開放給

匯豐銀行指出的其中一個清場理由,就是佔領 者「阻礙」途人。然而,綜觀我的觀察,上班 下班的途人依舊通過該處、提款的人依舊提款、 外傭姐姐依舊在星期日聚會……現實的情況除 了推翻匯豐這個無理的指控外,更提供了一個 空間自主的想像:空間的開放不能僅是一種施 捨,不應被人壟斷怎樣去使用空間。而法律本 身,就是為了維護空間的壟斷權。

去?

我們固然要反對清場,但更加重要的是,佔領 中環被清場以後的走向。佔領中環早前舉辦的 討論會,其中一個目的就是為了討論未來的走 向。我認為,佔領中環被清場,其實是一個令 運動方向有所改變的契機。 現時的佔領中環行動,強調脫離日常生活的共 治社區,沒有好好梳理共治社區和資本主義的 關係,其「反對資本主義」的口號,也似乎未 有好好深化下去。提出共治社區的概念和資本 主義的問題是合理的。但我認為,佔領是因金 融危機而起的,勞動人民的不滿,是來源於金 融危機帶來的民生問題。佔領中環不能把行動 和口號從這個背景脫勾,應該直視人民日常生 活的困境,而不是脫離群眾,空談「另類生活 想像」。

我們可以預視到,佔領中環早晚會面臨強制 清場。然而,我不認為佔領者會就此一沉不 起。姑勿論他們提出的東西和做法的是非對 錯,但匯豐銀行總行地下這個空間,的確是 一個提高政治意識的平台。這次的清場,也 許是一個機會,讓他們放棄脫離群眾的另類 生活形式,而真正的把他們的口號深化,從 而帶進群眾裡去。 [1] 佔領中環:《佔領中環 據為公有 打死唔走 清你個頭──致匯豐銀行的公開信》 [2] 大公報:《禁制令僅屬民事 佔領者仍可死 守》,2012 年 8 月 14 日 [3] Richard Sennett, The Fall of Public Man (New York, London: W.W. Norton & Company, 1992), 16-17.


我很不願意說得像遺書一樣;當你看到這篇文章時,一切已塵埃落 定。 先別興奮,我說的是立法會選舉。無論你當天有沒有去投票,塵埃 落定,卻不代表一切都完了,否則我都犯不著寫這篇文。若以為投 一票就盡了公民責任,這個責任未免太廉價。畢竟,在香港的政治 制度下,投票起到的作用著實有限;更何況,要投好這一票,未必 如想像中容易呢。

理 性 判 斷 不 過 是 海 市 蜃 樓 先談談「投好這一票」的問題。作為一位香港人,我親身體會到當 中的艱難。要作出理性的判斷,少不免要了解各候選人的政見;但 是這起手式卻不太對味。我以為,最簡便的方法莫過於看看他們在 選舉論壇的表現;但貨不對板,我看到的更像是人民力量諸君的棟 篤笑。 說到這裏,你可能猜到下一句了:我們並沒有足夠的材料思考。這 很容易理解,在香港要討論公共議題並不容易。設想你是一位普通 市民,每天生活營營役役,而政治對你而言似乎遙遠而離身,要你 說得出候選人政綱的確是過於苛求了。試想想,當你工作完十多個 小時,回到家後,發現候選人政綱已寄到你家中;你一時間想不起 議員為你做過甚麼,他們口中的議題又未「殺到埋身」。這時候, 你除了把政綱丟到一旁,似乎沒有其它選擇了。更何況,即使你有 心有力,週遭的環境亦未必迎合你的壯志。誓如,你賴以了解候選 人的媒體早已歸邊,你只能看到諸如「民建聯逆民意遭踐踏」、「良 心白鴿狠摑鐵頭仁」的標題,論據篇幅欠奉;而這城市的步伐,又 容不下他們對流言的辯解和對公共議題的嚴肅討論。 於是,就出現了我在上面提過的困局--反正選民沒有思考餘地, 鬥政綱不如鬥大聲。選舉論壇的表現就是最好的佐證,疊聲的情況 比比皆是,成為阻止他人發言的利器。動機很明顯:既然選民不會 仔細看清政綱,不如先入為主,連反駁的時間也不給予。 更可怕的是,當某些討論無法發酵,民粹便出來填補它的空白。民 粹論述簡單,直指我們心中的恐懼和防衛機制。例如年前的反蝗事 件,很多反蝗人士聽到「掠奪資源」,還沒有想到這種論述到底可 不可信,或有沒有其它解決方法,便受到恐懼的驅遣,自然而然地 站到反蝗的一方。當正常的討論無法處理某些焦慮,或是討論根本 無法開展,民粹一下子便會攻佔輿論陣地。遠的不說,上年外傭居 港權案,公民黨表態支持外傭擁有居港權,立時萬箭穿心,更被建 制派抓住話柄,以致在區議會選舉大敗。

殘 缺 議 會 終 究 是 無 力 回 天 即便你能越過重重魔障,投下神聖一票,亦不代表從此一勞永逸。 當然,無人會認為現今的選舉制度是萬靈丹;但即使只是與殖民地 時代相比,立法會的權力仍然弱得可憐。 我們對立法會的印象,多是諸位議員大動肝火,目眦盡裂的場面。 看得多了,很自然就會覺得「嗯,鬧得你咁過癮,應該做到啲野 掛」。老實說,立法會的殘缺制度,注定了議員只有動火的份。功 能組別固然是殘缺的一部分;但有功能組別,亦只能癈去立法會的 左臂,還有另外一招,把右臂都癈了。 故事得說長一點。話說八十年代,香港還在英國掌中。當時立法局 (立法會前身)不單有現今監察政府的作用,還有政策制定權。政 策制定權包括議員絛例草案,即是議員能夠提出草案;亦有權修訂

有些話 總不會太遲 - 再思 立法會選舉 文:潘朵拉


社會

政府提出的議案(當然,立法局議員由港督委任,所謂權力制衡不 過是假制衡)。中英聯合聲明簽訂以後,港英政府推行民主化,在 立法局引入直選議席,民主派人士進入建制,令港英政府施政備受 制肘。 回歸以後,北京有前車之鑑,大幅削弱立法會政策影響力。例如, 限制議員提出法律草案的權力,「凡不涉及公共開支或政治體制或 政府運作者,可由立法會議員個別或聯名提出。凡涉及政府政策者, 在提出前必須得到行政長官的書面同意。」(《基本法》第七十四 條)。那麼,議員的草案基本上被封殺淨盡,哪有提案是不涉及公 共開支的?除非是紙上功夫。要行政長官批淮則更荒謬。你要監察 別人施政,竟然要先得別人同意。就像你要揍人都要先得人家批准; 人家准了,你才畢恭畢敬地揍。

假如有一天,議會沒有功能組別,奪取政策制定權,就雨過天晴嗎? 只怕未必。若問題只是這麼瑣碎,成熟的代議政體早已是天堂了。 代議政制先天上已決定它「體弱多病」,不能完全反映民意。簡單 而言,它依然把人與權力隔離;這種隔離不只是我們無法決定自身, 它的留白更會招惹另一種「權力」。你不會以為在完整的議會民主 制下,你與富人有同樣的發言權,即使你們(據稱)都是生而平等。 議會既然不是自立於社會外,它自然受到社會環境的制約。當媒體、 經費等都受人把持時,很難期望議員真正為人民發聲。 容我舉一個不倫不類的例子。代議民主下的選舉,就像選強積金。 當你仔細對比過各個計劃的細節,你發現某一家的強積金似乎「冇 咁揾笨」,於是選了它。你每個月的供奉,既要收手續費,基金經 紀又可以無視你的意願,隨意拿錢去炒賣。錢當然放在自己口袋最 安心,但兩者之間的困境也類似-你似乎無法脫離這個「揾笨」 的輪迴。

看到這裏,你應該會惴惴不安-議會既無權,代議制又不能代表 我們,應該用甚麼態度去面對選舉呢?既然強者擁有物事的詮釋 權,投票,最低限度也像在警告:「我在注意你。」,而非讓別人 來「詮釋」你在沉默。你更可能會問:「票都投了,還能怎樣?」。 樂觀地想,這回學乖了,有四年時間讓我們仔細思量。再進一步想, 作為選民的責任亦不止在這十天半月;平日睜大雙眼,數算一下甚 麼修訂案被甚麼人否決了,甚麼人有意消滅討論、鼓動民粹,也勝 於臨急抱佛腳,看主流媒體的偏頗報導吧。反正,四年才選一次, 花多點時間亦不過份。 參考文獻: 《香港政治發展歷程與核心課題》,馬嶽著

4


小學雞作文的熱門題目是「我的志願」,講的是自己將來的打 算。小記自問算是個善於計劃的人,但一想到充滿變化的未 來,始於有種把握不住的無力感。 再遠一點,退休生活呢?相信很多人都沒有認真對待過吧。事 實上,市民對自身的退休保障沒多大信心,部分更對強積金的 新方案不了解 [1],可見港人不重視退休議題。 小記讀社工,對社會福利很有興趣。機緣巧合下參加了一個記 招,是由「爭取全民退休保障聯席」召開的。當時除了提到全 民退休保障(退保)在香港的可行性,還有很多有關福利的討 論。後來與幹事阿東進行訪談,感受尤深。思緒經整理後,這 篇文章便誕生了。

退

煩?

退休有個「休」,不就是不用工作嗎? Sorry,不是這樣的。 如根據三大支柱的運作方式,許多長者根本連出外吃個飯也沒 負擔不來。你信不信? 政府統計處數字顯示,六十五歲或以上長者佔香港人口比例, 將由 2009 年的 13.3% 上升至 2039 年的 29.2%,即四人中就有 一個老人。加上出生率偏低,長者越來越難依賴家庭養老。講 真二十年後,又有多少年青人,甚至三餐不繼的基層,有信心 可以供養父母? 個人儲蓄是一個很大的陷阱。如果你有幸成為中產,生活比較 穩定,自然容易靈活地儲蓄。但是,許多勞動者的工作是朝不 保夕的。一個月入萬多的清潔工,除了交稅房租水電煤吃飯交 通,還有多少錢剩下呢?而且人不是鐵造的,一下子不小心被 車撞,十多萬就飛了。想靠儲蓄維生,真是 are you kidding me ?

強積金的設計能為中等入息人士帶來保障(留意基金經理的行 政費已令個人儲蓄金額丟了不少),但未能惠及所有長者。家 庭主婦、殘疾人士、失業者、freelancer 等均不會覆蓋,而 且隨經濟波動,在 08-09 年度就因金融海嘯而錄得 25.9% 虧損。 把一個人的老年生活放在一場賭博,是不是太荒謬了? 綜援是社會安全網,必須通過嚴苛的資產入息審查,難以申請 [2]。而且必須以家庭申請,與家人同住的長者全不合資格。 還有俗稱「衰仔紙」的不供養父母證明書,帶歧視及標籤效應, 破壞家庭關係,極不人道。生果金只有雞碎般的千多元,要老 人家生活,是不是講笑? 退保相較之下,有着不少好處。例如說「全民養老金方案」, 只要年滿 65 歲的香港永久居民,就可一個月獲得約三千元, 不須任何審查和繁瑣文件。計劃需要的大量資金由政府、僱 主、僱員一同分擔。根據方案,僱員每月供款為入息 2.5%, 比現時的強積金的 5% 更少。方案經精算師研究,預計可運作 五十年 [3]。這不是香港人的一大福音嗎?

捨,

哲學家 John Rawls《正義論》(A Theory of Justice)有言︰ 靠天賦、運氣和出身的財富分配本來就不公不義,所以要由社 會製造正義。現實中往往如是,許多低下階層被標籤為「懶 人」、「只會拿福利」、「不懂理財」。但有否想過,他們的 生活是艱苦到甚麼水平?以社會上位者的理財之道硬放在基層 上,是多麼悲哀而不公的事。 現時有一種普遍的心理,就是覺得退休是個人的事。一個人 儲不多錢養老,是自己失敗,與人無尤。但既然人天生而不 同,豈能一概而論,指摘別人賺錢少?社會福利其中一個重要 功能,就是資源再分配,而政府是掌握這關鍵一處的。政府有 責任為人民提供基本生活條件,如教育、醫療等,為甚麼最簡

全 民 退 休 保 障, X 關 你 事 ? 單的金錢援助卻吝嗇了?香港經濟發展迅速,商家財團大賺一 筆。把部分資源重新投入老人的基本生活費,又有甚麼不公平 了?

首更以「社會沒共識」來否定建議 [5]。以小見大,可看出政 府根本不重視民生

以勞動力的付出而言,老人家在年輕時,為香港努力打拼,才 造就了現時的香港。政府作為管理香港的機關,理應承認其付 出,給予足夠的生活保障。除非政府是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 奸人,否則以現時根本薄弱到不行的福利制度,如何做到「保 障」?實際上只是無視老人的付出,把他們當作用完即棄的廢 物吧。

從經濟角度出發,香港是資本主義社會,根本上不提倡太多福 利。與歐洲的福利主義國家相比,香港的經濟增長甚快,但人 民生活質素可差得遠了。丹麥、挪威等國家在「快樂指數」的 世界排名甚高,與其完善的生活保障不無關係。當整個社會只 追求經濟發達,追求最大效益,而忽略了某些角落的貧苦小眾 和老年人(被認為是毫無生產力,無助經濟增長的人),那麼, 這只能說是個毫無人性的社會。

對不起,我接受唔到囉!

夠 update

人口老化是鐵一般的歷史,公共開支因而大增,是沒法避免 的。遺憾的是,政府根本沒有為社會福利作改善,思想仍留在 十多年前。六七十年代時期,香港經濟較繁榮,養多幾個兒 女防老,是正常不過的觀念。現時基本生活開支大增,生多一 個孩子也要思前想後,這種觀念難以維持,基層市民更不用提 了。 參考外國學者的意見,退保是否有效,應該從老人貧窮率 [4] 推算。香港的數字為 32%,在發達城市內是極差的。其中一個 實行退保的國家新西蘭,人口結構和經濟與香港相似,貧窮率 卻只有 1%,即使未必全因退保而令老人生活無憂,但也反映 了其強大效能。香港政府卻從沒認真考慮退保的可能性,前特

[1] 蘋果日報〈強積金半自由行少人識 三成半受訪者不知 內容 三成有誤解〉2012 年 8 月 8 日 [2] 綜合社會保障援助,1823 常見問題 [3] 有關的詳細計劃和各種方案,可瀏覽 http://www.auphk.org/ [4] 指老者入息中位數比社會平均低的人口,與整體長者人 口的比例。例如 50%,就是說兩名老人中,有一名為收入低於 香港平均入息中位數 [5] 立法會退休保障事宜小組〈爭取全民退休保障聯席就設 立全民退休保障計劃提交意見書〉


社會 翼學會成員)

文:白羆(左

,我 班抑或是上學 活,不論是上 生 市 城 裝水 這 樽 港 在香 ,沒有搬運 樽裝水。不過 賴 依 越 活, 來 過 越 地 們都 如此暢順 我們根本無法 , 動 勞 班在 的 這 人 們 的工 往往是我 他 們 的 辛 勞, 但 。 水 今年 裝 而 樽 。 喝到 和體會的 學生難以看見 大 的 活 水工 生 裝 房 樽 冷氣 一班搬運 些機緣,我跟 一 著 因 所謂 , 。 天 勞 的夏 工作的辛 ,了解到他們 來 上 天 月期 起 七 了 在 人聊 搬運工人 是因為屈臣氏 , 他 無 , 緣 的機 。 間罷工了三天

是 狠,秋後算帳 ─只要資方夠 ─ 律 法 整 的 入 工 工的工人列 保障工人罷 甚至可以將罷 們 他 , 的 事 工 回 罷 意味著甚 很容易的一 永不錄用。這 , 單 名 沉 黑 到 主 受 整個家庭 個行業的僱 不保,繼而令 餐 三 會 後 之 工人很可能 。 重的經濟負擔 們 們還不值得我 種種,難道他 的 受 承 工 所 罷 人 導 工友和報 得知罷工工 天到現場聲援 當 們 我 但 , , 然 擾 所受的困 支持麼?誠 除工友在罷工 消 全 完 的 以 點 難 一 盡了我們 的情況,是 力,我想也是 壓 的 們 , 他 略 緩 策 壓勞工的 若能稍稍舒 吸血資本家打 個 這 哥 誠 , 力。更何況 錄下來。 真的不能不紀

量 誠 的 水 ,每 水公司的工人 知屈臣氏蒸餾 得 , 間 的蒸 期 磅 談 十 沒 五 在交 將六百多桶重 曬雨淋,都要 和肌 重

哥 有

詭 最

計 無

之 恥

的 受了公司原有 傷 天無論日 工人最後是接 不難想像,工 運 。 搬 頭 的 此 裡 氏 如 宅 臣 會 住 屈 或 友的士氣 。其中 事實上, 餾水送到商戶 薪酬。為何工 實屬家常便飯 的 說 微 來 其 , 人 乎 是 工 微 因 運 了 主 搬 方案,加 其中一個 十次街都 肉勞損對這班 他們應得的? 說:「我地仆 多 我 更 屈 對 取 至 更 爭 車 友 能 貨 工 水上斜 低落,不 十部百佳 一位我訪問的 試過一次抬著 凌晨派出了幾 我 的 ! 工 削 啦 罷 要 次 天 是 一 一 然 資方在第 方此舉顯 炮杖咁爆 唔夠李嘉誠仆 萬餘瓶水。資 三十條,好似 三 左 了 守 斷 走 留 肉 運 宵 肌 , 通 條 臣氏水廠 晚上工友 武功。有 路,腳瓜一百 。即使第二天 用,已經廢左 力 冇 能 都 價 療 議 治 的 理 。 已大減 罷工工友 開!之後做物 他們的士氣早 骨的軟骨。」 重施故技,但 勞損要抽晒脊 方 期 資 長 止 過 阻 試 記 伙 人缺 由於香港的工 然是由於 的談判技倆。 此多苦頭,顯 方 如 資 吃 是 與工 要 , 方 人 因 資 工 另一個主 會,即使 法就是不 屈臣氏的搬運 是不會承認工 ,最方便的方 司 盡 公 到 , 工期 賺 權 罷 要 判 在 。 乏集體談 的。因而 人手,現 資方要賺到盡 沒有法定效力 資方不斷縮減 是 年 都 近 , 人。 。 判 工 動 談 化 勞 會進行的 攻勢」分 人裁減至 斷榨取工人的 容易以「電話 工友由以前四 很 的 就 車 層 友, 跟 理 工 中 管 個 隊 間,資方 話給每一 :由於運 在一個運水車 管理層會打電 惡性循環當中 , 入 指 陷 是 的方 們 」 司 他 勢 公 使 「電話攻 他們接受 入來源是 三兩個人,直 的狀態,遊說 他們的主要收 人 , 一 薄 獨 友, 微 單 工 常 入 的 非 使他們進 欺騙罷工 要完成每 水工人的底薪 所不用其極, 人手不足,又 無 果 會 若 更 至會 。 方 甚 金 資 時 佣 案。有時 方案;有 ,亦即是 運水所收到的 會接受公司的 延長工作時間 將 逼 友 被 工 的狀 就 的 援 , 邊 無 求 身 指他們 在這孤立 法達標, 天送水數的要 他們的家人。 又假如他們無 知 ; 通 擔 會 負 說 的 友 體 。 工 家對抗 ,一般 跟罷工 會加重工人身 起來,與資本 。更誇張的是 實在難以團結 減他們的人工 人 會 工 不 , 都 態 哥 誠 變相就直接扣 安全鞋, 的防滑手套和 到盡, 保障勞工安全 。資本家要賺 買 備 自己出錢購 試問, 為下次做好準 那 。 給予,要員工 安全置之不理 的 工 方的方 員 將 全 奈地接受了資 真的可以完 運水工人是無 ? 的 理 氏 道 工人、 臣 的 , 屈 工 後 次 罷 縱然今 這場罷工之 他們豈有不 著絕望。經過 味 上, 意 會 不 大 絕 討 這 案,但 會。在檢 開了一場檢討 都 事 以懷 幹 日 和 平 事 在 工會理 防止資方 ,以後有必要 得 覺 友都 認 工 都 的 友 進 不少工 故不少基 及工會理事, 友 工 工業 攏 的 拉 後 法 日 柔的手 友亦指出 事。另外,工 理 會 資方 工 叫 做 , 選 動 主動參 資方的行 一天全面癱瘓 天的罷工,更 第 三 工 日後 這 罷 明 訪 在 表 採 須 事 受 行動必 ,工會幹 媒都甚少 的力量。最後 無疑,主流傳 及工人在罷工 友 以 工 的思 苦 弱 方 勞 削 資 的 會 白 人 難有機 得工人明 述搬運工 育的工作,令 遑論會呈現上 承受的種種, 教 所 多 壓力 工 更 有 罷 做 沒 在 友 在 者 要向工 是不可能 。但勞動 ,在談判桌上 所承受的壓力 一下,如果屈 盡 像 到 然是 想 賺 當 試 要 , 。 是 立 注 維永遠 意識的建 得我們關 這種勞資對立 其實是十分值 到去牆角,他 。 迫 步 方 讓 資 者 被 動 是 下向勞 運工人不 且確,香港 臣氏公司的搬 作準備。 去罷工?的而 碗 飯 為下一次抗爭 己 自 上 有 沒 是 港 香 們又豈會賭 為 氣,因 需要極大的勇 的工人罷工是

人 工 工 罷 種 種 的 受 承 所

鬥爭

場 今年仲夏的一 ── 記屈臣氏罷工


社會 拒當樓奴才是生活態度 梁振英希望透過青年宿舍「助」青年儲首期置 業,但置了業就代表成功向上流動、生活質素得 到改善嗎﹖其實,樓奴生活才真正開始︰不斷節 衣縮食、無止境加班、喪失了自由和生活……為 的是把血汗錢乖乖奉獻予地產商。當經濟泡沫爆 破時,不論是成為負資產、抑或財團縮減人手而 失業,所有的苦果卻要由自己來承受!公平嗎?

編按: 7 月 16 日新行政長官梁振英首次出席立法會答問 大會上提出,回應青年住屋需要問題,政府擬全額 資助非政府機構興建青年宿舍,提供宿位三千。此 方案主要針對 18 至 35 歲的在職單身及少量夫婦, 當中設入息及資產限額,單身人士月入不得超過 1.7 萬元,租約期為兩年至五年不等。然而,在物 廉物美的糖衣底下,這政策實暗藏種種殺機:青年 租住宿舍之時,代表他們已進入房屋市場,參與者 皆須跟著市場規則來玩遊戲;若面臨貴租只能繼續 默默耕耘的交房租,即使住足五年又怎樣?最終又 要趺進捱貴租/供貴樓的圈套,彷如直至永遠…… 梁振英上週在立法會答問大會上,推出青年宿舍的 建議,「賣點」是租金較市值租金低出接近 4-5 成, 其次是收入上限較公屋申請門檻高出接近一倍。然 而,青年宿舍以過渡式的住屋形態出現,自認掌握 房屋政策的梁振英,真的相信青年住屋問題解決了 嗎?

因此,公屋絕不是福利,而是社會必需品,也是 個人基本權利,政府有義務推出長遠政策解決 市民住屋需要,而不是推出「樓奴」的止痛藥 --青年宿舍!

文:趙家欣 (輯自青年拒當樓奴運動專頁,2012-08-05)

泡沫的樓價造就不合理的租金,成為了市民大眾, 包括青年人租不起樓的致命傷。香港一直奉行高地 價政策,2002 年的孫九招一出,讓地產商主導樓 市市場,導致樓價高企,青年人買不起樓、租不起 樓。上屆政府沒有正視這個問題,以為推出置安心 計劃讓市民先租後買就可以解決青年上樓問題。如 今,梁振英政府竟然繼續炒冷飯,以青年宿舍作為 「住安心」計劃推出,讓青年儲錢買樓,實在可笑。 即使青年宿舍的租金只是市值的 5 成,若沒有一定 程度的租金管制,每月收入接近 1.7 萬的年輕人仍 會面對很大的財務壓力,可以說五年租用期之後, 根本儲不了多少錢,更不會實現如梁振英鼓吹青年 人上車的置業夢。 況且,青年宿舍只會排斥收入更低的年青人。現時 已超過四萬宗 30 歲以下非長者單身人士輪候公屋, 換言之會有最少四萬個月入 $9,200 的 30 歲以下的 年青人也在排隊申請青年宿舍。但租金若非與青年 收入或可負擔能力掛勾,只會削減這批低收入的年 青人入住青年宿舍的動機,他們只好繼續選擇租金 相對較低,但租住條件差的劏房。最後,青年住屋 問題终究又是原地踏步,更甚的是製造了「低收入 青年」的標籤效應。

8

「不買樓,不一定因為買不起,而是不想助紂為 虐,養肥地產霸權﹗」這是青年拒當樓奴運動的 宣言開場白。地產財團今天能橫行霸道,全因是 財團、政府鼓吹一種信念:樓係要買的。所以政 府不用大規模建公屋、非長者單身人士要有計分 制、拒絕降低公屋申請門檻,青年人就會乖乖地 去買私樓!其實,放下置業夢,我們會發現世界 很大,原來我們有很多選擇,節省下來的金錢, 可以立刻改善生活質素!拒當樓奴,才是青年人 應有的生活態度!不做樓奴,解決住屋需要,增 建公屋是其中一種出路。況且,從社會學的角度 來說,愈多人住公屋,其實是為社會減少風險, 幫助社會保持穩定。

青年宿舍 是 毒藥還是 解藥?


和幾位友人閒談,說今年的七一要上街反對禁煙。 外國友人不明所以:「甚麼七一?那不是香港回歸中國 的日子嗎?」 接下來就是一大堆的歷史補述:那是香港的一個特殊日 子,零三年因為經濟低迷,董建華治港無道,再加上強 推壓制言論自由的廿三條立法,有為數五十萬人上街示 威。自那時開始,每年的七月一號就是一個遊行的大日 子,有甚麼問題都會在那天說。 「原來如此,那這麼大的動員做到了些甚麼呢?」 接下來的對話內容我也不記得太清楚,後來我又再為 七一多說一點細節—不去說清楚的話,外國友人大概 無法理解我的用心。

天台的邊緣意義

關鍵詞:地產霸權與重建 香港的房屋問題,一直是所有階層的痛,尤以基層為甚。 為了成就地產商的利潤,香港政府一直都放任—如不 是鼓吹—樓價飆升。公共房屋的支援不足,低下階層 的居住問題便彷如無解地持續。在這種壓迫底下,與天 台上建造一個棲身之所便成為一種生存辦法—這就是 天台屋的由來。 就如劏房一樣,政府其實是歡迎這種做法—因為它起 碼解決了它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於是,一切照常,徵 收差餉,又容許搭水搭電。但這個看似美滿的合作,卻 因為舊區重建—一個明為發展,實為地產商利潤的龐 大工程—而破裂。「天台屋」現在就是「僭建」。原 來因為重建而需要作的安置,也就更不用處理。

開幕 八月十一日,是天台文化節的開幕。筆者花了好不容易 的力氣,才爬上了六層樓梯到了順寧道的天台。那細小 的地方堆滿了人,不少是想參與活動的人,更多的卻是 各區因重建而受到影響的居民。在分享會中,他們的矛 頭都是指向市區重建局。這些只能租住地方的小市民, 本來就生活困苦,現在因重建之名而被迫遷出,市建局 卻完全沒有打算協助他們原區安置,在賠償方面往往諸 多刁難。其中一位馬頭圍的街坊,在道出自己的境況 時,忍不住語帶嗚咽。無他,沒有確當的安置,在香港 這個樓價被造就得畸型的地方,叫這個單親媽媽可以為 繼。一切都因利益之名。

不能承受之輕 其中一部份的重頭戲,便是由順寧道街坊何生介紹自己 的天台屋生活,以及因為重建而受到迫遷安置苦況。天 台的生活,也的確有其趣味的一面。甚麼養雞養鴨,種 瓜種豆曬菜乾之類的,這些夾縫之中的樂趣,卻是難以 聽得津津有味。就如那個位於樓梯口、自行搭建的角鐵 架,我看到的不是生活智慧,只是掙扎求存。 及後還有一個「怒火燒雞翼」的燒烤環節,大概是讓大 家一起吃些東西輕鬆一下,順道互相認識溝通的,我也 是待不下去了。天台文化節的節目表上,有為數不少這 些強調趣味,讓人鬆容的活動。介紹曬菜與醃漬的齊齊 曬工作坊,或是以創作,如說故事與劇場側面介紹天台 文化的活動,諸如此類。這些歡樂的氣氛有時甚至把我 搞亂了:壓迫不應該是苦澀的嗎?我明白這些活動都有 其必要性——要讓人進入就是要軟性一點,甚或讓人進 入天台屋的問題,就是要先讓人深切感受一下所謂的生 活是怎樣。但為甚麼必須要擺出這樣的姿態才成?為甚 麼必須要別人竭力展示他們的生活的趣味,我們才願意 去了解別人的苦況?我認可這種策略,亦對主辦的團體 與街坊致上最深切的敬意。只是我也想向大家說明,我 無法故作輕鬆,那怕我亦願意述說。

天台文化節網頁:http://rooftopfestival.wordpress.com/

天台文化節活動時間表 (活動詳情請按活動連結) 11/8 /2012 ~天台文化節開幕 : 天台怒火燒雞翼 X 天台政策分享會 |時間:6:30pm 18/8/2012 ~ 天台有機種植工作坊 |時間 : 3:00—6:00pm 18/8/2012 ~ 活用天台-故事.劇場.分享會 |時間 : 5:30-9:30pm 24/8/2012 ~ 天台齊齊曬工作坊--曬菜與醃漬 |時間 : 10am – 6:30pm 8/9/2012 ~ 鼓樂喧天深水埗 + 天台電影院 |時間 : 4:00-9:00pm 15/9/2012 ~

民間規劃展覽暨分享會 (H15、K20-23、順寧道、菜園村 ) |時間:展覽:5:00pm 開始 。 分享會:7:00-9:30pm

22/9/2012 ~ 天台屋與基層房屋史分享會 | 時間:7:00-9:30pm 29/9/2012 ~ 不是閉幕:社區巡遊 |時間:4:00-7:00pm 29/9/2012 ~ 不是閉幕:清貧迎月宴 | 時間:7:30pm 開始

小記天台文化節 ——

要在記述天台文化節之前說這麼一個小故事,是因為我 想大家理解,某些字詞,如果我們不清楚它的生成語境, 不知道其中的歷史細節,我們便無法真正把捉其中的基 進意義。「天台」就是這麼一回事。單憑最初印象,我 們大概會覺得這只是某種相對特別的居住方式,而天台 文化節就不過是文藝晚會一樣毫無重量的嘉年華。但在 香港,「天台」一詞,背後所盛載的,卻是迂迴曲折的 沉痛。

如果我們宏觀地看香港,其中心是官商一體的保守勢力 與地產商,而捱貴租的窮苦大眾就在其邊緣,那麼天台 屋戶就是邊緣之中的邊緣。身處於此,只因無處容身, 但現在連這少少的立錐之地也逃不過利潤的輾壓。而為 了讓大家明白,支持天台屋居民,才有了這個天台文化 節—最少我是認為應該如此。

何處沒故事

前言:一個關於解釋七一的故事


除 了 反 洗 腦 , 還 有 甚 麼 ? —— 左 翼 論 國 民 教 育 編按:因篇幅所限,以下文章為刪節 版。原文將登於民間組織左翼廿一網 頁。 “It's easy to know what you're against, but quite another to know what you are for.” Damien O'Donovan 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

作者:覃俊基 陳嘉銘

零.前言 梁政權在近月硬推國民教育,的確 引起滿城風雨。先有七月底十萬人參 與了反國民教育的大遊行,後有教協 通過九月罷課的議案。教育課程如此 受到重視,能夠做到這樣大的動員, 在香港歷史上實屬少見。

但在主流論述上,其中的貧乏不可謂不 驚心。除了一眾的反對中共洗腦,幾近 沒有任何的深化討論。無論是關於國家 系統的考察,抑或愛國情緒的操作,還 是教育的功能本身等等直接相關的議題, 似乎無一值得著墨。這一方面自然是一 種集體的懶惰 —既然反中共情緒均足 以使市民上街,文化論者又何必再掘深 下去;另一方面卻是香港論述上的保守, 對於很多的假設均視為理所當然,所以 也就沒有必要尋根究底。作為左翼,我 們認為此風實不可長。我們相信真正的 社會改變實有賴於最根本的批判。且讓 我們嘗試拋磚引玉。

一. 現下的國教論述 在整個反對國民教育的論述裡頭,我們 不難發覺主要的論述可分為兩大類。一 是認為國民教育本身並沒有問題,他們 批評的只是當下香港政府所提倡的政治 洗 腦, 教 材 一 味 粉 飾 太 平, 黨 國 不 分 ─只要修訂國民教育的教材,加入一 些人民反抗的歷史,例如六四事件,維 權運動,李旺陽事件等等,國民教育大 可被接納(以下我們會稱這立場為改良 派);二是認為香港理應以公民教育取 締國民教育,仿傚其他西方民主國家, 從一國的憲法精神、政治體制和人民基 本權利著手,讓學生了解到公民的權利 與義務,而不是培養他們的國族自豪感 (下稱公民教育派)。

當下政府推銷的國民教育教材是偏頗是得 很,自然是大錯特錯。六四被鎮壓的學生 和工人、這幾年的維權運動、李旺陽的冤 案……這一切一切絕對應該被記錄在教科 書內,讓下一代知道內地的歷史。與此同 時,大部份香港人對政治化的國民教育的 戒懼和焦慮,我們亦十分理解:始終要「認 同祖國、培養民族自豪感」的祖國並不是 西方民主國家,而是在羅湖橋以北的中共 獨裁政治集團。不過,用公民教育──教 導西方民主國家的人權和法治的課程── 取締現時隱惡揚善的國民教育,就是否沒 有局限和盲點?

二. 談人權、 法治是否就沒問題? 誠然,無論是改良派還是公民教育派,均 是對整個自由主義的前設,亦即人權、法 治為根本的思潮直接擁抱。這是我們第一 個值得審視的地方。 教導學生人權,讓他們了解到每個個體所 享有的權利(包括言論自由、信仰自由和 結社自由等權利),我們當然支持。然 而,我們應留意人權這個概念本身對經濟 不平等的的漠視。舉個例,當談論言論自 由的權利,我們都甚少意覺資本主義的經 濟不平等,其實已意味著言論自由的不對 等,事關坐擁極多資源的資本家是絕對有 能力壟斷著媒體的市場,而這些財雄勢大 的媒體很多時都不會呈現一般普羅百姓真 正的聲音。淺白一點地說,我們說上千句 百句,也及不上誠哥振英哥說上一句。在 高舉言論自由的同時,我們也就忽略了經 濟不平等下的「言論自由」是如此的不平 等。 人權之中也有所謂「福利權」的說法,亦 即我們每個人也享有某些基本福利,如教 育權居住權等。但實際上福利權卻沒怎麼 有人理會——例如大部份香港人都要捱貴 樓貴租,卻沒有甚麼人會說大家被剝奪了 「居住權」。事實上,這類與經濟有關 的「第二波人權」(Second generation human rights)從來都沒有被徹底執行, 亦沒有第一波人權的政治權利的光環。說 到底,人權這個概念所推祟的,不過是國 家有沒有直接禁止某些行為。大家都有成


社會

為當特首的權利,但你沒有資金時間的話,那 就不是權利的問題。資本主義底下的極端經濟 不平等,及其帶來的種種壓迫與不公,從來都 不是人權所關心。

國民教育的目的,終究在於培養國民對所屬國 家的認同感。那麼,應否愛國的問題是絕對需 要被提出的。遺憾的是,兩個派別的論者均沒 有正面回應這個問題。

至於我們平日經常聽的法治,本身也是無視了 資本主義經濟不平等的狀況,叫我們抱持著一 錯覺,以為窮人與富人在法律面前皆有著同等 的地位。然而,當我們再想深一層,在資本主 義的法治制度底下,一般勞苦大眾即使遇上大 財團的不公對待,繼而從法律途徑提出會麼控 訴, 我 們 跟 大 財 團 的 地 位 是 對 等 的 麼? 答 案 當然是否定的。縱然法律系統是有公正的程 序,但資本家一方面還是可以輕易地借助其經 濟優勢,聘用更好的律師以獲得有利自己的裁 決,或是乾脆以財力拖垮對方。另一方面,法 律程序需時甚久,需要售賣自已勞動力與時間 的打工仔女們往往付不起這些代價(想像一下 一個老闆會容忍自己的員工請多少假來打官司 呢?)

改良派論者,基本上是沒有任何反省地接受愛 國預設。它所能提出的,就是「國民教育不應 該扭曲事實」這種最基本的要求。另一方面, 公民教育派則是改良派的相反,直接否定國家 認同感的必要,認為只需要說明一些如人權、 法治、民主等「普世價值」就行。但事實上公 民教育派也如改良派一般,完全迴避了關於國 家認同感的仔細討論,甚至是無視現實。就如 梁文道在〈註定徒勞的國民教育〉一文便提到, 無論是哪一個民主國家,即使沒有名目上的國 民教育科,在其餘學科,諸如歷史、地理等, 也必然會滲入一些關於國家認同的說法。舉個 例,在中學地理課教授三峽大霸時,課程也會 教導這些工程如何促使中國經濟繁盛。就理論 來說,個人與國家之間的關係,也不可能只是 一堆抽象的原則,而總會牽涉到一些殊別的歷 史與文化,而這些也總會與政治經濟制度相互 交纏。

在立法層面上,大財團的經濟實力就更見威力。 在一般的民主國家,他們亦經常以政治游說 (Lobbying)不同的政黨,務求要他們在通過 一些有利資本家的法律,讓他們透過法律保護 自己免於激進的挑戰。譬如說在美國,無論是 民主黨還是共和黨,均有接受財團的「游說」。 最佳的例子,就是金融海嘯後,美國政府和反 對派都受財團游說,繼而就讚成拿民眾的血汗 錢去救市,注資七千億美金去拯救投資銀行。 因此,法治的秩序與公平,其所強調的形式平 等,是一種嚴重的誤導,無視於法律在執行上 的巨大不公。 我們必須強調,以上對人權與法治的批評,不 是要說明沒人權沒法治更好,也不單是要指出 人權與法治有甚麼不足,最重要的是指出整套 思想的誤導性——即其只談政治的形式平等, 而有意無意無視了經濟不平等帶來的種種問 題。如果國民教育的其一目的,是要讓我們充 份理解作為一個國民 / 公民應如何看待現有的 政治經濟制度的話,那麼無論是改良派,還是 公民教育派均認可的基本教育,實有嚴重的問 題。甚或,這才是另外的一種洗腦。

三 為何要認同國家? 倘若我們細心觀察,兩個反對國民教育的論述 不單只甚少正視資本主義的壓迫,更值得留意 的是,兩個陣營其實均沒有正視國家,以及引 申「應否愛國」的問題。

除此以外,有關應否愛國的討論,還有很多可 以探究的地方,但因篇幅所限在此難以一一述 說。無論如何,在應否愛國的問題上,兩派所 交的答案,均是乏善可陳。而這一點,與現在 關於國教的論述之中,大體也只有「反洗腦」 這種說法,可謂如出一轍。 相對而然,如果以上的貧乏是知性上的淺薄, 那麼兩派完全不去討論「愛國」在實際政治操 作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嚴重的缺失了。要知道, 在其他民主國家,「愛國」可謂常被政客提及 的修辭。在這個問題上,左翼的觀點是相當明 確:愛國就是讓貧富大眾忘記種種壓迫的最有 效方法。 最明顯的例子就莫過於在戰爭。比如在一戰二 戰之中,愛國均是最重要的口號。大家必須要 保家衛國,奮勇殺敵。但戰爭的源起總是高高 在上富人的利益,死的卻總是貧苦階層出身的 士兵。近一點的例子,零三年的美伊戰爭,當 時的美國可謂充斥著愛國的口號,敵人就是邪 惡的伊拉克總統薩達姆。但在這場正義的戰爭 中,真正得益的是軍火製造商、石油公司、傭 兵公司、及後進駐的財團,而死的還是貧苦階 層出身的士兵。

如果覺得因著戰爭而引發的國族對立離我們太 遠,那麼國家的國族工程所牽起的國族情緒, 我們大概不會陌生。就正如近期太空人訪港, 香港人都不自覺地感到難以名狀的興奮,突然 感到民族的自豪感。但這種對民族光榮的亢奮 很多時都能夠轉移視線,使我們忘記資本主義 的種種問題,諸如航天工程所花費的巨額開資、 支撐著中國崛起的血汗工場、內地走資後累積 下 來 的 貧 富 懸 殊 …… 由 此 可 見, 對 國 家 認 同 的情緒不時都能令人民容忍資本主義既有的問 題。 作為左翼,我們可以愛孕育自己的土地,可以 愛身邊的人,但我們無須要愛國。或者說,在 她能平等地代表我們的利益之前,我們都無須 認同她。在左翼的分析中,國家本來就不是最 根本的政治經濟單位。強調國家,培養愛國情 緒,均是淡化階級矛盾的重要利器。但如果我 們只停留在「反對中共」、「獨裁政府不能代 表我們」這類說法上,那我們自然無法理解, 愛國的問題也在民主國家出現。我們也無法理 解,當下國民教育所需要維持的,並不只是一 個獨裁的政治制度,還有整個壓榨低下階層的 經濟結構。

四. 教育、維穩、洗腦(略) 五. 結語 現在政府推舉的國民教育方案,確實如一般論 者所言,充滿著偏頗與扭曲。冠以「洗腦」之 名,亦屬無可厚非。如果這只是其中的口號, 要讓人理解其中的嚴重性,也無不妥。但如果 在整場運動之中,沒有深化的討論,沒有嘗試 去窮其根本,指出背後的種種問題,運動便往 往無法持續下去,看似強極一時的氣勢往往淪 為剎那的煙火。更甚者,當我們只嘗試喚起群 眾情緒,只取問題中最順滑、最常識的來作宣 傳,不單是將問題表面化,更會掩蓋了問題的 根本,以至大家對問題有所誤解,甚或作出策 略上的誤判。上文提出幾個關於國民教育的問 題(人權法治、國家、愛國、教育),均牽涉 到對社會理解的根本。如果我們的理解大體確 當,那麼現下國民教育討論背後的預設實有很 多根本的問題。容我們重申,真正的社會改變 實有賴於最基本的批判。這些或許遙遠的問題, 實有其討論的必要。

11


香港大學學生報《學苑》被打壓事件 文:石七刀 早在今年三月下旬,港大評議會的時事委 員會(時委),就發表了一份寫有「要求 中央介入」、忽略小圈子選舉問題的聲明, 還在財務委員會(財委)的緊急秘密會議 中通過撥款,在八大報館刊登全版聲明。 由於會議秘密進行,港大學生在聲明登報 後才得悉事件,並質疑時委及財委由於未 夠召開會議的法定時間做法違憲。而評議 會主席、普選評議員、幹事會時事秘書和 財務秘書,由於身兼時委及財委委員一職, 所以成了批評的主要對象。而及後由於港 大學生會會長的解釋令人不滿,矛頭蔓延 至幹事會全體。 最終,有人動議公投,罷免評議會主席、 普選評議員及學生會幹事會全體幹事。但 由於評議會主席多次以不同原因拖延公投 進程,令公投押後到考試後極少學生回校 的時間舉行,最終不夠法定票數,罷免不 獲通過。

事件暫告一段落。然而,在事件中扮演訊息 傳 播、 批 評 及 參 與 評 議 會 會 議 角 色 的《 學 苑》,在港大迎新期間卻被打壓。迎新事務 委員會(迎委)決議將《學苑》列為宣傳品。 一旦如此,《學苑》就會受《迎新守則》之《宣 傳守則》規管,在「迎新時期」(今學年為 七月廿二日至十月十九日),所有「宣傳品」 內容均不得主動提及或評論其他屬會及特別 團體,違者可遭處分。也就是說,學苑在迎 新期間,凡提及學生會黑金政治事件的刊物 (如八月號),都不得出版。 下決定讓《學苑》被禁止出版的迎新事務委 員會(迎委),是評議會豁下的委員會。迎 委設有十九名委員,包括院會、舍堂、文化 聯會、體育聯會、學術聯會、普選評議員和 幹事會幹事。從其組成部份來看,幹事會幹 事及普選評議員,是涉及上述事件的人。而 三個聯會的會長,也是幹事會幹事。撇除院

或者只是一場慈悲的殺戮 《中國模式》的思考模式 文:潘朵拉 有些事情就是這樣:明明你覺得它隱隱然有些 不妥,但又說不出一個所以然來。尤其當這件 事很多人在談論,眾聲喧鬧,真理和詭辯混在 一起,更不容易。我想,國民教育應該就是這 一類事情。自從它成為議題以後,每天都有零 碎的說法湧入腦海,編織成了「國民教育是洗 腦教育」的圖像。雖然是非黑白分明,但我們 應滿足於論斷式的否定嗎?要公正地否定國民 教育,也許不需要談到「其它國家有的是公民 教育」、「國民教育是中共使人心回歸的愚民 政策」,這些都太遠了,殺雞焉用牛刀;只要 能認真看看將會作為「參考書」的《中國模式 專題教學手冊》,或者已可見端倪。

它原是魔鬼的暗語 進入細節討論前,先來一個思想實驗。試想像 你從沒有聽說過甚麼國民教育(當然亦包括洗 腦教育的說法),當有人第一次向你提起這個 詞時,你會聯想到甚麼?在下不才,想到的只 有文史哲,最多加上立憲精神(假使有的話) 解說。當我初次看見那本《手冊》,只是覺得 奇怪:為甚麼要用中國模式做題目? 看完整本《手冊》,才發現這個題目選得好, 選得真好。以政治宣傳而言,「中國模式」是 不可多得的良材。「模式」這個字,本身已帶 有褒義。正如我們會說「東亞模式」而不會說 「北韓模式」,仿佛在說「模式」這個字代表 某某國家走出了自已的路,很值得外國學習云

云。如果我們常常談論中國模式,久而久之, 我們會不自覺的以為中國「很有辦法」,「在 世界注目下取得驚人成就」;而成就背後所作 的犧牲,輾過的血肉,卻被「模式」的正面印 象湮沒。 中國模式這個詞的效果還遠不止於此。首先, 它是一個模糊的概念,定義尚未明析,內容尚 未劃定。它又是一個半學術的概念,既有學院 中人在做研究,民間亦不乏討論。一個既模糊 又半學術的概念會產生甚麼效果?它必然容易 被人隨意扭曲演繹,而某些帶有權威的演繹又 會戴上學術的光環,成為定論。最要命的是它 只是一個「半學術」的概念--你永遠不會在 茶餘飯後跟朋友談相對論,但你可能會談中國 模式,一個相對淺白的概念。比如說,當你從 新聞得知中國的 GDP 又創新高,你會怎樣理 解它?看過《手冊》後,或者你可以隨口說出 「中國模式維持了中國的穏定,有利營商,令 中國有超越其它國家的增長率。」它很容易進 入我們的話題,而我們又會以為自己很懂它; 或者我們懂的只是一種說法,而不是全部。 容我舉一個例子去說明這個機制。假如你中學 時讀過經濟學的話,想必不會對「均衡」、「管 制」等觀念感到陌生。但經濟學就只有這樣 嗎?它本來就有一個更大的範圍,造成一種模 糊;當教統局將某一套論述定為考試範圍後, 很自然的,它就會變成我們腦海中唯我獨尊的 教條;消除模糊,排除了「正統」以外的一切

會及舍堂的八席,其餘有連帶關係,並涉及 上述事件的人,已有足夠票數打壓《學苑》。 《迎新守則》的原意,本是希望參與迎新的 團體,不要透過帶誤導成份的宣傳,以及貶 低其他團體,來招攬新生。但《學苑》會員 就是香港大學所有本科生,無須招攬新生; 其職能之一正正是報導及評論校園時政,與 《宣傳守則》希望避免的情況完全無關。以 往迎委未有把《學苑》列為宣傳品,到了今 年卻突然通過這個決定。更甚的是,迎委會 會議上,其實有小部份非委員的屬會及特別 團體,包括《學苑》,以及少數委員提出異 議,但最終卻通過這項打壓新聞自由的決 定。 直到現在,《學苑》仍然無懼打壓,繼續派 發刊物。評議會雖然把《學苑》從宣傳品中 除名,但卻依舊要其受《迎新守則》限制, 打壓手段十分赤裸。


教育

論述。而它雖然出自學院,但經剪裁成課程後, 它不既太困難,又有相當解釋力,可以稱之為 「半學術」理論。我們能夠運用它去解釋生活 中的某些現象,再用「學藝未精」去解釋不能 解釋的物事;用得多了,便會內化在我們的思 維中。所以,當我們聽見香港被稱為「最自由 的經濟體」時,我們會覺得這是榮譽的稱號, 卻又說不出榮譽在哪兒。

構築的不止幻像 還有牢籠 順著以上的思路想下去,中國模式本質上已是 一個相當危險的概念,更不用說偏頗的中國模 式。我剛才談論的或許只是可能,但從《手冊》 的內容看,這是一種已實現的可能。 這本《手冊》自然是偏頗的;它的偏頗不是由 於它說得太多謊話,反而是因為說得不夠多真 話,兩者有微妙的分別。若有人對你說謊,你 還有判斷的機會,畢竟謊言可以被拆穿;但若 只是對你說部分的真話,除非知道底細,否則 以偏蓋全,還不如無知。《手冊》中所言,有 些當然是事實-美國的政黨競爭當然激烈, 當然有內耗的時候;傳統中國當然有民本思想。 但我們不要忘記,當聯邦政府因民主共和兩黨 談不攏而關門的時候,美國沒有亡國,民眾生 活一切如常,只是公務員要放無薪假;兩黨爭 執未必只是意氣之爭。民本思想雖然是中國傳 統思想,但既不應包納在中國模式,亦不應為 以反傳統自居的中共所用。《手冊》中這些例 子不一而足,隱惡揚善,掛一漏萬,構築了一 個名為「中國」的幻象。

華盛頓共識[1]和布達佩斯俱樂部[2]三 種發展模式。姑勿論以普通小學生的學力有沒 有可能回答這個問題,布達佩斯俱樂部從來不 是主流的發展模式,「華盛頓共識」在《手冊》 被數說得一文不值(雖然它都不是甚麼好東 西),學生有可能答出「中國模式」以外的答 案嗎?華盛頓共識和布達佩斯俱樂部不可取, 就代表中國模式好嗎?若想學生得出有意思的 想法,何不多引介歷史上出現過的模式,例如 「東亞模式」?又或者解釋各種模式出現的時 代背景,讓學生理解它們的限制?偏頗的材料, 加上「客觀中立,各打五十大板」式的答題思 路,讓學生以為得出的答案是經由自己咀嚼材 料的見解,實則就如砌模型- BANDAI 要你 砌高達,你不可能砌飛機 。

再諒解亦不過是殺戮 行文至此,我心裏還有一個問題懸而未決:是 甚麼動機驅策他們寫下這本《手冊》?也許是 身為大學生的關係,我對大學總有一份特殊的 期待;當我知道這本《手冊》是由浸大當代中 國研究所編製,心中莫名的難過。如果必須為 他們開脫,而又足夠同情地理解,或者可以這 樣說:他們是真心相信國民教育的好,而把《手 冊》視作一場慈悲的殺戮。 至於「進步、無私與團結的執政集團」,沒有 甚麼好說的。謊言說得太過火,就成了鬧劇。

註: 這個「中國」是一個自足的幻象。它利用「中 國模式」一詞帶來的空間,在裏頭滲雜了中共 的指導思想、傳統觀念、民間社會現況,甚至 還有社會問題;它確實點出部分社會問題,例 如貪污腐敗,使這個幻象不至於脫離現實。所 以它才險惡,因為它將一切都包納到「中國模 式」下,使得一切的惡都似乎能得到原諒:既 然我們接納「中國模式」帶來的好處,自然就 得容忍這些代價;中共欠下的都自動轉賬到「中 國模式」名下了,變成過渡期的陣痛。《手冊》 第二十七頁談論「中國模式」的成本時,說道 「『中國模式』為中國帶來持續的經濟發展, 相對穩定的政治和社會,並逐漸改善了大部分 人口的生活質素。可是,急速發展和相對穩定 並非亳無代價。首先,中國政府為維持社會穩 定(俗稱『維穩』),對言論自由有所限制(例 子:綠壩軟件),對當代中國歷史上的莫些事 件諱莫如深等。」 《手冊》不單構築了名為「中國」的幻象,還 逼迫著我們用它去思考。「理性思維、批判思 考」正是它的好拍擋。《手冊》裏沒有提供足 夠的思考材料,卻要學生回答許多「批判性」 的問題。例如《手冊》第五頁有問題問「你認 為世界未來的主流發展模式是甚麼?原因何 在?」,在此頁以前,文中只介紹了中國模式、

[1]:簡單而言,我們可將華盛頓理解為新 自由主義的基石。其內容包括大規模的企業私 有化,貿易及匯率自由化等。華盛頓共識本身 的弱點包括貧富兩極化、經濟發展至上、強國 對弱國的資源掠奪等等。據《手冊》中所言, 華盛頓共識二零零八年金融危機的元兇,因為 它助長了金融機構的貪婪,亦使金融機構和跨 國大企業能有左右國家政策,使得對它們的監 管難以實施。

[2]:布達佩斯俱樂部是世界上第一個提出 全球問題的智囊團,由全球 100 位在各領域有 影響的精英人物組成,研究人類面臨的重大問 題的學術機搆,不定期的提出研究報告。 它的 宗旨是發展行星意識,促進人類的精神和文化 進化,保護地球生態環境,以避免發生全球性 的生態災難。

13


文:石七刀 學民思潮(下稱學民)成立以來,發動了要求撤回國 民教育科(下稱國教科)的運動,泛民媒體亦大力宣 傳。直至近日,學民更主辦了「埋單計數。撤回課程。 佔領政總」的行動,把運動的聲勢推至另一個高峰。 全城哄動的氣氛,與反高鐵運動有過之而無不及。帶 動這場運動的學民,自然會成為被認同和支持的團 體。 正因如此,我認為我們必須從鎂光燈和人群中稍為挪 開身子,重新審視學民。因為它在運動中的領導地位, 其立場和行動,不免會成為參與者的楷模,從而忽略 了運動顯現的一些基本問題。由於篇幅所限,本文將 集中討論反國教運動的一些流行說法,希望能增添一 些思考資源。 綜觀學民思潮的立場,其實略嫌粗疏,有些問題並沒 有好好梳理和解釋清楚。在此嘗試分開數點,逐一點 出:

公民教育的迷思 首先,學民思潮反對推行教育科,是因為國教科「大 篇幅提及國家發展的光明面,以及利用國民教育進行 『洗腦式』政治意識灌輸」[1],而他們提出的教育 想像,雖然沒有詳細論述實質內容,但由他們轉載的 文章 [2] 可見,其實是參照西方民主國家的「公民教 育」。 他們認為,「公民教育」是一個中立的教育,而能夠 反省和批判國家的體制問題。例如他們設想的「公民 教育」應該「反思國內當前社會問題及民主發展…… 六四事件、維權人士遭到拘禁、李旺陽遭『被自殺』、 黑心食品、小悅悅事件等國內發生的問題」[3] 而這 些問題,當然就涉及體制本身。然而,「公民教育」 真的是這樣嗎? 他們在上述的轉載文章,對德國的公民教育頗為稱頌 [4]。在此,讓我在這裏簡略的討論一下德國 「公民 教育」的宗旨和一些具體內容。從而帶出我認為他們 誤解了「公民教育」的觀點。

德 國 聯 邦 政 治 教 育 局(Bundeszentrale für politische Bildung/bpb), 是 德 國 憲 法 規 定 的對公民實行基本政治教育的機關。此機構的英 譯 名 稱, 用 上 "civic education" 公 民 教 育 一 詞 [5]。 它 的 前 身, 是 第 二 帝 國 在 一 戰 末 期 成 立 的 「帝國鄉土服務中心」(Die Reichszentrale für Heimatdienst/RfH ),向臣民灌輸忠君愛國的價 值。 一戰後工人革命被統治階級和社民黨鎮壓以後,此 機構的任務是「負責地使用公民權利」、認同共和 國的自由民主價值,正如一般公民教育的宗旨。二 戰結束、西德建立之後,西德政府宣稱要恢復 RfH 的理念,而成立了聯邦政治教育局 bpb。除了發表 政治教育指引和為德國近現代史作出官方的權威詮 釋外,它和德國國內 400 多個民間團體、辦學機 關有資助或合作關係,並協助軍警、政府機關、企 業、學校等等,制定政治教育課程。由此可見,這 種教育是十分普及的。 但這種公民教育的實質內容是什麼呢?表面上,他 們宣佈要「宣揚民主價值」、培養「有責任的公 民」。但實質的是,他們教的是有意識的維持現行 國家體制和利益的史觀。例如一戰後 RfH 的具體 工作,是推出大量反對凡爾賽條約和主張德意志 民族權利的宣傳品,塑造和強化德國人的「民族 性」。納粹上台後,部分主管官員更加入戈培爾領 導的宣傳部。二戰後的 bpb,則是將工人革命,同 納粹黨等量齊觀,向學生宣揚德國現行的資本主義 民主制;將大資本與國家資助納粹黨打壓工運,這 個導致納粹上台、共和崩潰的主因,僅僅說成是一 個「因素」,從而抹去現行佔統治地位的資本家, 以及國家政權打壓勞苦大眾的一面。換言之,就是 隱惡揚善。 所謂「公民教育」,其實同樣是一種意識形態教 育。因為「公民教育」本身,是國家教育公民其 之於國家的權利和義務。換句話說,是國家政權 的產物。由上述例子可見,德國這個模範國家所 提出的「公民教育」,也是維護國家現行體制和

萬人簇擁 學民思潮: 14


利 益 的。 再 舉 一 個 例, 美 國 的 公 民 教 育, 就 提 及「 美 國 夢(American dream)」、「 自 由 企 業(Free enterprise)」、「 小 政 府(Limited government)」的說法—這不是在維護他們的 資本主義麼?相對於歐洲人,美國人對福利、財富 再分配抱有極大疑慮,難道這不就是美國「公民教 育」的成果嗎? 法國啟蒙時代的思想家伏爾泰說過,「歷史只不過 是我們這些活著的人對死去的人的玩弄」。所謂公 民教育,總會帶著當權者對歷史的詮釋,以及宣揚 當下制度的合理性。所以,「公民教育」並非如學 民所想般中立。問題是,這種教育又是不是為勞苦 大眾服務?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對於這點,學民似 乎沒有想得十分清楚。

國教科以外的洗腦教育 其實所謂「洗腦教育」(若果真的要用這個字詞), 並不只是在國教科發生。其他科目,諸如宗教、歷 史及經濟科,或學校以外的意識形態滲透,例如媒 體輿論,其內容早已有特定的意識形態,以更不被 人發現的姿態「洗腦」。但對於這個問題,學民亦 沒有梳理和回答。 眾所周知,香港的學校不少都是由宗教團體開辦 的。它們能自由地將自己的教義和儀式等在學校推 行,並要求全體學生參與。這些內容,其實也有滲 入其宗教觀念及政治觀點。例如對同性戀者的歧 視。由於中小學生的知性發展未必十分成熟,在這 些宗教團體教育機構上學的學生,或多或少也會不 自覺地接受了這些觀點。 什麼是洗腦教育?哪些是我們應該反對的?學民似 乎沒有系統性的答案。學民召集人黃之鋒,在 3 月 3 日城市大學論壇上,甚至將「政教分離」解釋為 「只是政府和教會權力的分離」[6],而無視教育 機關對塑造公民身份和政治立場的關鍵作用。在 9 月 2 日的城市論壇上,黃之鋒也完全迴避了現場 觀眾關於教會學校推行聖經課、陳日君高調介入政 治是否洗腦的提問。

立場與行動:指向問題本質的障礙 綜觀學民發表過的文宣,他們沒有對「國民教育」提出深 入的分析,通常只是不斷重複「反對洗腦教育」、「反對 紅色滲透」等口號。誠然,這種符合「常識」的論述,起 了很顯著的動員作用,使學民的行動很快得到大量群眾的 支持。但是,由這種論述掀起的運動,使深化討論難以發 生。當這種粗疏和片面的思維在群眾之中傳播,問題的本 質就只會繼續被模糊下去。 在梁政權強推國教科的情況下,學民做了不少工作去推動 這場運動,其認真和努力,是值得肯定的。僅在今年,它 辦了五區街站、狙擊立法會選舉候選人、發動遊行、絕食 和佔領集會,得到泛民媒體大力宣傳,引起社會關注。然 而,這種泛民互相宣傳的現象,如上所述,只會使指向問 題本質的討論,在這場反國教運動更難發生。

結語:困在假對立還是打破框框? 思想操控固然是要反對的,但反對的內容,不能僅限此 科,而是要對社會的思想操控進行根本性的批判。其實學 民思潮的意識形態,也走不出建制(代表親中共官僚的意 識形態)與泛民(代表西方民主國家的意識形態)的對立。 問題是,在這個對立中站邊,是否真的能打破廣大學生被 思想控制的枷鎖?這需要大家三思。 [1] 學民思潮:〈立場聲明:撤回國民教育科 只可推展國 情教育 不要官方定義國民教育〉 [2] 〈其他國家只有公民教育,而沒有國民教育〉:http:// www.facebook.com/Scholarism/posts/458227430876335 [3] 同註 [1] [4] 同註 [2] [5] 德 國 聯 邦 政 治 局 有 關 公 民 教 育 的 英 譯 網 站 http:// www.bpb.de/die-bpb/51236/the-federal-agency-for-civiceducation [6] 《國民身分大作戰──身分認同@公民教育》論壇錄 影:http://inpressbks.wordpress.com/2012/08/17/001-9/

以 外 的 一種思考


教育

院被迫走」作口號,又在新聞公告中緩引演藝 學院的撥款情況,借此證明政府投放資源有所 偏頗……這些觀點固然重要,但一方面容易使 支持浸大視藝生一事只能訴諸同情,另一方面 也容易不慎陷入疑似「眼紅」他人的表現中。

長期參與校政討論的重要性 文:椰青 自 4 月起,各路媒體開始傳出浸大視藝院被迫 遷出啟德校園的消息。一時間,浸大視藝生的 抗爭行動受到廣泛注目,坊間普遍稱許浸大視 藝校園發展關注組的行動,他們亦因而羸得坊 間不少掌聲。 然而,普遍的報導多著眼於政府的文化觀有多 短視,以及學生的活動有多勞苦……這些觀 點,當然是重要的。但是,關於學生運動本身 的檢討與評論,卻似乎未見蹤影。 浸大視藝校園發展關注組(下稱關注組)自四 月曝光起,抗爭近五個月,卻換來政府敷衍了 事,浸大向關注組發來賀電「抽水」沾光(而 此前浸大從未致函政府任一部門)。校園仍不 屬浸大,長期租約仍是沒能簽訂;與校方或政 府的公開討論,仍然沒有發生……四個月過 去,關注組除了掙得掌聲以外,似乎沒能使任 何部門確實聆聽他們的意見。四個月的抗爭換 來無物,政府的荒謬政策和浸大校方的坐視姿 態,固然要為事件負上最大責任,這點不用置 疑;但事情發展如果如此,其實亦反映關注組 的行動或有改善空間。 從是次政府與校方敷衍的態度可見,學生在建 制內決策的影響力近乎零,若非關注組抓住全 世界的眼球,給予官方輿論壓力,校方政府極 有可能寸步不讓。在目前的體制下,學生基 本上必然處於權力架構的低處,成為任由官僚 (校方或政府)擺佈的貨品。今天可以繞過學 生把整個浸大視藝院的校園奪走,明天一樣可 在別處故技重施。故對是次抗爭的檢討,將能 成為日後的借鏡,使學生面對官僚霸權時,也 能倍加注意。

是次啟德校園神奇地被告知要終止合約,而新 建成的傳理視藝大樓(下稱 CVA)又戲劇性地不 適合視藝院使用,不可能是徹頭徹尾的突發意 外。CVA 並非一天建成,大學也不可能是即日決 定要把視藝院搬走。若大學進行這麼重大的政 策變動,而學生事前竟全沒察覺任何風吹草動, 這一方面反映學生的意願根本被學校當作透明, 但這也反映學生警覺性未夠高,沒能及早明白 時刻關注和監察校政的重要性。結果,學生只 能永遠擔當被動角色,在政策實行時的最後一 刻方被「知會」。結果學生往往來不及反應, 甚至連組織反抗的機會也沒有。 浸大視藝院處於大學核心決策架構之外的事實, 學生早就知道。02 年視藝院始成立,其雖為「學 院」(Faculty) 卻在校董會中缺席,其話語權由 文學院代理(但又不隸屬文學院)。這樣的畸 型權力架構,伴以畸型的大學辦學思維,早令 2 年前出現視藝傳理合併事件(傳理和視藝院竟 能合併……=.=)。當時傳理視藝大樓早已建造 中,校方卻同時提出兩院合併,明顯是想漠視 學生需要,不理兩科學術特性,只求節省資源 的胡鬧方案。雖視藝生一度組織「視覺藝術院 關注組」要求叫停合併,關注組卻在事件告一 段落後消失,沒再從權力架構中掙回視藝院應 有地位,也沒能意識到 CVA 興建與合併事件間 的連帶關係。可以想象,若學生早就察覺這種 地位不平等,而又盡力試圖參與校政,改變視 藝院長期被消音的情況,今天啟德校園之事, 或許沒來得那麼突然,那麼兇狠;學生也未必 會那麼手忙腳亂,應對不及。故學生在校政方 面有沒長期的關注,這點是值得檢討的。

擴 大 議 題 內 容 的 必 要 性 長久以來,關注組主力爭取的都是「全面保留 啟德校園」供視藝院使用。雖隨著他們在媒體 中的曝光率日高,他們的陳詞亦開始具政策層 面上的視野,並以「千億投放在西九,視藝學

浸 大 視 藝 院 風 波 —— 作為一個學生運動的演示 16

啟德校園搬遷迫在眉睫,視藝生迫切地希望保 留自己的校園,這種情感相信公眾完全可以理 解。但,若同學的控訴只能觸及某些政府或學 校表面上的行政失當(如屢去信政府及大學部 門而不獲回覆),而又只能有限地觸及政策問 題(只觸及誰有較多資源),大眾只能以同情 作為支持的最大理據。但這,相信絕非視藝生 所希望見到的——相信沒有浸大視藝生會自認 「我們在做藝術很可憐,請來救我們」。倘若 視藝生真的想全盤公眾理解文化政策的不足, 便應更深度地引發更多關於政策問題的討論。 雖視藝生對文化資源傾斜有所質疑,但筆者卻 認為其未能正中核心。批評資源傾斜只能算是 第一步,但傾斜的原因,以及傾斜的問題是需 要解釋的。傾斜本身不一定是有問題的(有些 傾斜可能是需要的),但若未能精準指出傾斜 的問題所在(例如藝術教育普及化與重點藝術 產業投資兩思維的矛盾性),學生的申訴便易 淪為孩子氣。 目前政府每年撥備予康文署在文化方面的支出 達 20 億,但當中 6 成是用於行政及常費開支 (如圖書館、博物館),當中實際落到藝發局 手上用於實際支援藝團的卻只得 2%。不是說


圖書館不用開燈,但例如為何藝術教育的開支 會與圖書館開支同轄於康文署之下?民政局獨 立於康文署另設藝術基金,在政門多出的情況 下,到底造成多少不必要的資源耗費?到底有 沒有對文化資源調配的全盤中央統籌?目前在 滴漏下僅剩的資源,結果人人都為那餅碎爭個 頭破血流……這些結構性上的文化政策疏漏, 比資源誰多誰少,或許更值得去探討,更值得 去指證。目前除藝術院校的學生外,其實不少 前線文化工作者亦苦不堪言,若視藝生能將各 項零碎議題有效地整合起來,並聯合文化各界 行動,掀起對文化各方面政策的討論,將比目 前狀況為佳。

運 動 想 像 的 可 能 性 是次學生行動,以文宣攻勢為主,談判討論為 副。此舉的確有效地為校方製造校內外的具大 輿論壓力,但其抹殺了運動的眾多可能性,使 關注組只能長期作為一個「牙力」相當有限的 反對組織。 關注組採取的「溫和態度」並非偶然下的決定, 而是有意識的。筆者因有長期跟進此事,而與 關注組內成員有長期接觸,瞭解到他們對和平 形象的渴求;一次,當筆者提出「若校方霸王 硬上弓,有想過佔領嗎?」,對方卻指「我們 不是搞社運」。從這句說話中可感受到學生仍 希望為這事去政治化,甚至以自己正在參與運 動一類說法為懼。但問題是,校方與政府的粗 暴決定,正正就是政治嘛!

「政治」不應只停留在議席之爭與政黨口水 戰,任何來自權威決定下,對個人生活進行介 入與操控,都是政治。而且,「社運」從來也 不是一門職業,沒有人生來有責任去搞社運, 也沒有人義務去為誰吃胡椒噴霧。這種去政治 化的意識,可能便是造成學生未能長期有政策 層面上的意覺的最大原因。同學應該明白的 是,社運不一定等於激進,激進也不一定等於 錯。香港公民意識普遍停留在「有公德」、「要 投票」等的層次,但欠缺對社會運動的探討, 使社運無故成為「激進」的代名詞,受盡污名 化。 倘若建制結構是公義,而建制途徑又是有效 的,循建制途徑解決問題當然沒問題。但浸大 事件表現的卻是恰恰相反——政府啞了,校方 聾了,最終還硬塞了套爛方案迫學生接受。學 生意見遭當透明,正反映學生在整個建制結構 中根本被置於邊陲位置,學生再循建制途徑怎 樣申訴,也無以撼動權力核心。 直接地說,學生手上根本沒有什麼本錢可以使 校方認真平等地與學生對談,更莫說答允學生 的要求了。而建制外的運動,正是可以補足學 生的話語權。運動(例如佔領校園、罷課)作 為一種建制外的行動,可直接繞過層級的制度 枷鎖(這等於不用跟對方的遊戲規則,一個單 方面彌定的遊戲規則),甚至能癱瘓它的運作,

迫使對方立即面對,立即回應。 繞過建制直接進行運動,不一定等於暴力激 進。論暴力,學生手無吋鐵,罷課佔領,又為 誰帶來實際的肢體傷害呢?物理上的硬暴力大 家千方百計想要避免,但制度上的軟暴力又有 誰來抵禦呢?論激進,為何不問事件內容,旦

凡繞過建制進行的直接行動,不問是細節就必 然是激進?難道我們看見有人要搶走你的錢 包,你不是立即動手阻止,而是下筆寫信,再 對小偷好言相勸嗎?政府奪走啟德校園一事, 未必全然能與小偷類比,但筆者其實想指出有 些事情,是具緊急性,並需要用一定的強度的 反應才能及時阻止的。在我們對運動那麼快予 以拒絕,予以判斷的同時,許多細節可能早已 遭到忽略。結果,關於運動的可能性,因而被 堵住。 浸大同學,任重道遠啊!

口 讓

說 都 我 做 個

夠 多 , 小 收 結。

無論如何,這次政府與學校的行政手當,以致 政策短視等的各種問題,是必須要憤而指證的; 而學生興師討伐不義之舉,也不可能不予以支 持。可是,在支持學生的同時,我們不應停止 檢視行動本身是否有值得改進的空間。因為, 在目前制度氛圍不變的狀況下,這種學生任遭 擺佈,被徹底忽視的情境,只會一現再現。 但是,請緊記,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社會

制度暴力 與 獨立困境 : 從獨媒 遇襲事件看

文:石七刀

8 月 8 日,下午,香港獨立媒體(下稱獨媒)位於灣仔的辦事處,遭四名 戴上口罩及手套的歹徒入內破壞,他們以鐵鎚集中破壞三部電腦及電視機, 然後沿後樓梯逃走。這次是獨媒自 2006 年成立以來,首次遇襲。其後在 8 月 24 日,獨媒不停收到匿名電話,多次不作聲,其後更以粗言穢語破口大 罵。最後甚至恐嚇工作人員「要做好準備」。 獨媒在這次事件中,資源被破壞,運作雖不見得被癱瘓,但亦受到一定干 擾和心理壓力,更需要資金補購或修復電腦和電視機。這次事件固然是赤 裸裸的政治肢體性暴力打壓,其實對獨立媒體的政治打壓,早就以其他形 式的暴力存在。

獨 立 媒 體 被 制 度 暴 力 踩 在 腳 下 東方報業集團(下稱東方)於 2010 年,指獨媒於 2007 及 2009 年的兩篇 文章誹謗。兩篇文章引述了七十年代的報章,而那些報章載有「東方報業 集團」創辦人馬惜珍因涉嫌販毒潛逃台灣的歷史。 事件的源由要追溯至 2007 年。當年香港 Uwants 討論區因張貼有關東方創 辦人販毒的舊報章,而被東方控告誹謗。此舉惹來網民不滿,並發起行動, 把類似內容的報章張貼至國內外的網上平台。及後,東方再利用法律程序 分別控告高登討論區、維基百科、百度百科、民生脈搏、宜賓晚報等討論 區或資訊媒體誹謗,中大動漫畫研究社亦有收到律師警告信。由於獨媒亦 有作者響應,所以便成為被告之一。 獨媒一眾作者捍衛言論自由、敢言的作風,除了受到上述的肢體暴力打壓 外,也受到制度暴力的打壓。法院訴訟對資金的需求極大,獨媒為獨立的 非主流媒體,不受大財團和政黨資助,運作依賴支持者捐款或向民間組織 申請贊助,根本沒有資源與財雄勢大的東方打官司。 東方作為主流媒體,其輿論機器亦有壓倒性的優勢。東方日報在這次事件 中的報導,一面倒地以法官的判詞,指獨媒「損害其公信力及商譽」、「手 法應被譴責」,更引述東方報業集團的發言人指,要「揪出幕後黑手」[1], 卻完全無視獨媒一方的抗辯理由。 這件事就說明了,大資本不僅在經商上擁有重大優勢,在媒體和法律面前,

也能把無財無勢者踩在腳下。獨媒無法支付高昂的律師費,因此終止了與 律師的委託關係。加上法庭以沒有足夠法律專業知識為由,不批准獨媒以 個人代表出席聆訊,於是獨媒在沒有代表出席聆訊下,被法庭判向東方罰 款十萬元,並支付對方訟費。

誠如獨媒的「獨立宣言」所指:「資本主義的媒體制度,往往只是以利潤 法則為依歸,為了遷就開拓大陸市場的『商業決定』,不少包容異議的自 由言論空間卻被犧牲掉。」[2] 除了獨媒,坊間還有不少不受大財團和政黨 資助,只靠捐款支持的獨立媒體。它們大都抱持一定理念,有的為了提出 異議聲音,有的為了關注被主流忽略的弱勢群體,有的為了宣揚不為主流 所容的政治理念……但這些獨立媒體也同樣面對一個困境:資源問題。 若果獨立媒體希望達成它們不同的理念,資源是一個必要條件。然而,由 於其經營方針並非牟利,亦沒有雄厚的財力支援,不論是其以網絡或實體 發佈,這些聲音所能接觸的群眾,必然比主流媒體少。這就形成了一個無 法擺脫的困境:堅持理念就不能獲得媲美主流媒體的資源,與此同時,要 達到其理念卻需要龐大的資源。 這個困境似乎涉及到一個獨立媒體的問題:他們的群眾基礎較少。若獨立 媒體的基本原則是拒絕大財團或政黨的資助,其營運資金就需要來自民間 的捐款。可是,要令民間的資金捐助龐大得能與主流媒體匹敵,不是沒可 能,可是十分困難。唯一可以看到的可行之法,就是令媒體不再僅是媒體, 而走向勞苦大眾的生活空間,直接面對其民生問題、組織勞苦大眾的抗爭 運動,以及讓他在資金或人力等不同形式參與運動。因為這樣才能真正地 獲得每天面對生活困難的群眾支持。 當然,目前也不全然沒有獨立媒體正在做組織工作,現今獨立媒體的條件, 未必有如此多人力、資源和時間去做深入而廣泛的組織工作。但獨立媒體 能與主流媒體抗衡,需要依靠這種路向。雖是長遠,然而卻十分必要。要 真正地對抗制度甚至肢體暴力的打壓,非靠廣大的勞苦大眾支持不可。 [1] 東方日報:《告「獨立媒體」誹謗 東方勝訴》,2012 年 3 月 31 日 [2] 詳見香港獨立媒體的成立宗旨:http://www.inmediahk.net/about





「砰!」突如其來,清脆得令我立時醒來。雪白的天花板,正好反映着頭腦的狀態。 側目一看,在深褐色的木門旁、靠着牆角的矮櫃下方,散落着細碎晶瑩的玻璃碎片,穿透 窗戶的橙黃映得碎片光彩閃亮、好不刺眼。窗外,眩目的雜草不斷劃過,間不時還拍打到 窗戶。翻過山頭,自遠方工廠煙囪噴發的濃煙也漸漸消失於窗沿。滾輪節奏性的低沉轉動, 滲透在汽笛高亢的鳴聲中。 慢慢的爬起身來,環顧簡樸無華的小房間,感覺仍很是不夠踏實。為甚麼我會在這裡?為 甚麼會在火車上?火車來自哪裡,又要駛向何方?我都想不起來。依稀剩下印象:火車正 筆直地、堅決地、冷酷地進發。 正想着,門外的吵鬧聲卻打斷了我的思緒。走出房間,幾個衣衫襤褸的人正默默圍觀不遠 處的一間廂房。房門前,一個相貌年輕的服務生慌張地站在門前,白色直條紋的恤衫泛着 暗淡的紫紅,濕漉漉的。他連番向着室內道歉,室內卻傳出怒吼:「我要的酒,看你們都 給我甚麼了?你當我是笨蛋還是窮光蛋了?我要的是車上最好的,錢我多的是!」話音剛 落,便沖着服務生撒了一堆鈔票。服務生急忙道歉後,狼狽地退出房間,原本圍觀的人們 馬上撲上前去搶奪錢票。 列車駛入一個山洞中,車廂應時變得昏暗無光。

此時,一個身穿深色外套和牛仔褲的壯年男子走上前來。「年輕人,幹嗎有錢不要了?都 被搶光了啊。」他向我亮出三張錢票,我輕蔑地望着男子。「別用這種眼光看我呢。」他 說,「是我努力賺來的。大半財產了。不要誤會啊,年輕人。哈哈,太魯莽了吧。」男子 咧嘴而笑,很是惡作劇的笑容。

文:日月

他把我領到車窗旁的座位上。閒來無事,我們唯有促膝長談,打發時間。原來男子曾是馬 戲團的頭子,但政府只投資在獲利更多的電影上,馬戲團得到的支援太少,團隊經營得十 分吃力。最後,他只得放棄經營,看在其它地方可否組成另一個戲團。「我都只是想帶一 點歡樂給別人吧,但這世道竟然連這個小小的願望都容不下啊。」 驀地,我回想到列車的狀況,當即詢問男子,不料他也不清楚。他說:「我已向很多人打 探過了,但確切的答案卻半個也找不着……」他又說:「但可以肯定,列車是確切無誤地 向前方邁進着,坐在這裡,我們就可以去到新的世界、新的天地了。」 他還說,剛才廂房裡的事,車上已發生過無數類似的了。有時候是想要買的東西沒貨,有 時候是廂房不足,有時候是某種形式的欺壓,不勝枚舉。 「不要以為大家都滿臉春色,角落裡有更多你沒有看到的真相呢。你看那扇窗。」他指着 的那扇窗,比其它的都要光滑和乾淨。「那是最近幾天才裝上去的。有個跟你差不多年紀 的人,所謂年輕莽撞啊,他得罪了這裡幾個走黑道的,就在深夜被人從那裡拋出去的。他 母親發現後,捺不住傷心,又從那裡跳出去了。你看恐怖不?但自從裝上新的窗以後,大 家都絕口不提此事了。」 「那麼,那幾個黑幫後來怎樣了?」他卻順理成章地說:「會怎樣了?這裡又沒有法庭。 還不是那個樣子的罷了。」我遲疑了一下,遂又不滿地追問:「所以,你也好其它人也好, 都沒有做過任何事?」他板起一本正經的樣子。「風聲吹入耳朵時,事情早已告一段落 了。」 「大家為何要留在這裡呢?」低着頭,我喃喃自語。男子玄默一刻,然後囁嚅道:「光明 了。」正欲追問之際,列車突地衝出山洞。習慣了黑暗的眼睛,馬上一陣刺痛。等到適應 過後,才驚覺自己坐在一列時髦的電動列車上,男子仍坐在桌子對面,似乎不為周遭的突 變而動搖,還着我看外面。 那是一個大都市。高樓林立,大廈的外牆上廣播着各式各樣的電子廣告。列車正行駛在高 架鐵路上。「我們把希望全部押在列車上,都是為了這個——終有一天,我們定會到達一 個足以容納自己的地方。」 「你真的這樣認為?」我禁不住問,「冷眼旁觀,等着得到幸福?你真的相信?」 男子不以為然,只叫來剛才的服務生,嶄新的恤衫上已見不到那片醜惡了。「給我隨便開 一枝紅酒來,隨便可以了。」服務生彬彬有禮地稱是,猶如一台修復完畢的機械。我提起 廂房的事,他只硬撐起笑容。「算了,到下一站時,列車應該會再補給物資的。再說,也 已是過去的事了……」我心中頓生別扭的感覺,服務生畢恭畢敬地道別。

22

22-23.indd 2

4/9/2012 16:44:16


服務生走遠了後,男子調皮地說:「我說沒錯吧?」望向窗外,他的眼中溢着光彩, 竟沒有泛起足以配襯的笑容。「你說這城市的人會否喜歡馬戲呢?好生期待啊!」而 後,兩人都再沒開腔。 酒送來以後,男子示意我也一起喝,我不予搭理,只得平靜地說:「你說,你是為了 甚麼而想要辦馬戲?到底為了甚麼,才要坐在這裡?」 斜陽把他右半邊臉照得閃閃發亮。他望向窗外,望向繁榮的大城市,望向夾雜着寄望 與幻想的國度,嘴唇卻抿成一道直線。 終於,我站起身來,冷冰冰地說:「你根本,沒有資格辦馬戲。」他沒有答腔,我唯 有邁步離去。走過他身旁時,他平淡地說:「你不明白。我已經坐在這裡了。」我站 立着。「所以呢?」沒有回音。「從一開始,你失去的,已不只是你的舞台了。」我 回頭看着他。他的左半邊臉上,爬着一道綠鏽。 列車駛入一個山洞中,車廂立時變得昏暗無光。 「砰!」突如其來,清脆得令我立時醒來。雪白的天花板,畫着兩道幼長的污跡,活 像鐵路的軌道。

說到甜品,西環有兩間「老字號」,一間是「源記甜品」,另一間是我家樓下 的「森記甜品」。「森記」一碗糖水只消十多元,比同區甜品店便宜得多,對 不太富裕的小市民來說是很好的享受。

緬懷 「森

小時候,父母經常帶我到「森記」吃糖水。「森記」總是座無虛席,我和家人 每次到「森記」都要輪候座位,更可惡的是,在靠近門口的位置,有個透明門 冷藏柜,裡面擺藏了幾碗糖水,店外的人能看的一清二楚,而我總是看得垂涎欲滴,想盡快進去大快朵頤。

記」 文:

走到店內,一股甜膩的香氣便撲鼻而來,是廚房的員工正在煲糖水。眼前是陳舊的裝潢,老式的冷氣出氣口,小長方形的那 種,座位不是梳化椅,是硬板凳,當然是坐滿客人。 如果是夏天,父母通常會叫幾碗雜果西米露。切成粒的水果浮沉在晶瑩的西米之間,再澆上煉奶,西米粒粒分明,入口軟糯, 糖水甜度適中,喝下後喉嚨感到一陣清涼,水果也十分鮮甜,聽說是老闆每朝親自到果欄採購,實在是炎炎夏日的消暑良品。 除了糖水外,「森記」還提供小食,我最記得的就是蘿蔔糕。老實說,蘿蔔糕並不太好吃,長大後就沒有再吃過,味道也不 太記得了,但母親細心地用筷子把蘿蔔糕切成幾塊的畫面,仍記憶猶新。 「森記」或許沒有豪華的裝潢,菜單上的甜品種類也不夠多,但很有人情味,有很多熟客都是附近的老街坊,老闆也十分親 切好客。中學時,我和同學常到「森記」吃糖水,老闆見到我們幾個學生哥,有時會過來搭話,比如問近來學習如何之類, 有時候,我們會叫外賣糖水,老闆亦會親自幫我們打包,還囑我們要小心倒瀉。記得有一次,我和同學叫了外賣雜果西米露, 到同學家裡,一邊玩電腦遊戲,一邊吃糖水,不幸瀉了幾滴糖水,沾到鍵盤上,被同學罵個半死,那時才後悔沒有好好聽老 闆的叮囑。 後來入讀中大,一星期才回西環一次,很少再去「森記」。聽升了港大的中學同學說,港大人經常在下課或做完莊務後,一 群人到「森記」吃糖水,讓我好生羨慕。我很想再吃一次「森記糖水」,但一直沒有機會,直到後來得悉「森記」結業才後悔, 現時已很難找到如此有人情味的店鋪。 「森記」是因為業主突然宣佈要收鋪而無奈結業,聽聞業主欲以高價出售鋪位。其實不只「森記」,自從宣佈興建港鐵站後, 西環租金就不停上升,不少小店因捱不住貴租、或是業主收鋪而結業,取而代之的是大型連鎖店。每次我回到西環,都會發 現有店舖消失、有經常光顧的老字號成為回憶,讓我不禁慨歎都市變化急速,只是一年已面目全非。

中大學生報歡迎各位同學投稿至文藝版。 作 品 形 式 不 拘, 小 說、 散 文、 詩 歌 …… 均可。截稿日期為每月 20 號。作品獲刊 登 者 將 獲 贈 女 工 小 食 券 (20 元 ) 一 張。 有意者請將文稿發送至中大學生報郵箱: cusp@cusp.hk

23

22-23.indd 3

4/9/2012 16:44:23


做得幾多得幾多 —— 訪 漫 畫 家 阿 高 文: Kelvin

我 不算是漫畫的粉絲,但以前常讀《明報周刊》的副 刊,每期都有一頁刊載香港漫畫家的作品,不經不覺就 看了一堆香港漫畫。特別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一個 漫畫家,只用黑白線條平實地勾劃出一些低下階層的生 活,沒有打打殺殺、視覺刺激、花言巧語,僅以寫實、 平淡的圖畫和文字感動讀者,對很多漫畫讀者而言也許 比較「悶」。那時只知他叫Ahko。 近來發現連草根媒體《草紙》[1]也有刊登他的作品(見 圖一),也知道他主動為順寧道重建關注組舉辦的「深 水埗天台文化節」[2]畫海報(見圖二),一直關心基 層文藝的我自然對他愈來愈好奇,結果膽粗粗地在網上 約了他做訪問。訪談在他家附近的茶餐廳進行,他一身 街坊look,有一雙炯炯有神的大眼。傾談時他的談吐和 舉止,都很像個親和老豆。他全名是高文灝(下簡稱阿 高),生於七十年代。

圖一:《草紙》 圖二:「深水埗天台文化節」 的海報,阿高用了《殺狗記》 的其中一幅場景。

阿高小時候就極愛看漫畫。他現在的漫畫創作算是走在 非主流的路上,但他小時候其實跟很多人一樣,只會看 最主流的漫畫,如《叮噹》、《老夫子》、《龍虎門》 、《中華英雄》。「果時只為開心而睇,冇諗過漫畫原 來可以有多樣性同社會功能。」但初中時,當年香港流 行細細本幾蚊的翻版漫畫,令他接觸到一些外地傳入的 另類漫畫,例如大友克洋畫《亞基拉》等科幻漫畫之 前,其實畫過一些城市低下層的寫實故事,這漫畫就在 他心裡留下一顆種子。 90年代,他生物系畢業後做過不同性質的工作,連物業 管理都做過,但覺得不太稱心,於是去了讀設計,嘗試 用不同媒介做創作後,就真正開始畫漫畫,把作品投稿 到雜誌和報紙,一發不可收拾。現在他一邊做「編輯想 要乜就畫乜」的教科書插畫工作應付生活所需,餘下的 時間就用來畫自己喜歡的漫畫。

圖三:〈清潔大嬸〉(2010)節錄

阿高喜歡畫漫畫的原因很簡單︰「我中意講故事。人人 都喜歡聽古仔,講古好似係最易令人明白同接受訊息嘅 方法。」別人用小說和電影說故事,甚至有人像雄仔叔 叔般到街頭「講古」,阿高就只用漫畫這個他最得心應 手的媒介來說,用幾枝筆幾張紙就可畫過不停。 當然,他不是甚麼故事都喜歡畫。他尤其被弱勢社群和 草根市民克服困難、努力生存的故事所吸引,不太喜歡 有錢人一帆風順,「消費到好快樂」的故事。而且他現 在年紀大了,做了父親後,也喜歡畫有關家庭裡細碎而 複雜的事。「我細個都住唐樓,六個人住個二百幾呎嘅 單位,兄弟姊妹訓埋同一張床,生活不易過。但可能就 咁記住了,入左腦。細個嘅生活會似返啲我而家畫緊嘅 題材,感覺上親近同熟悉一點。」

interview ahko.indd 2

圖四:《殺狗記》(2008)節錄

2012/9/4 �� 02:57:56


然而他所畫的不是簡單的、抽離社會現實的溫情和勵志 故事。他很關心社會現況,尤其是打工仔的一些共同感 受︰「低工資呀、長工時呀,大家打工嘅都知架

啦。大家都喺呢個社會,大家都喺呢個環境下生 活。就算你不是做體力勞動,你返辦公室,你都 覺得,咦OT呢樣野好似消失左?但其實只係你 返工返長左但你冇OT錢。」住屋邨的他雖不用為 生活特別憂慮,他仍坦言現在的工作待遇比以前還差, 不常接到工作。故此,他的漫畫大多取材於自身經歷、 讀報紙讀到的新聞,以及身邊的人說的小故事,從現實 生活出發,畫出小市民的艱困與堅忍。

其中一篇我頗喜歡的漫畫,是阿高「小香港人漫畫」系 列中的〈清潔大嬸〉(見圖三),講一個負責倒垃圾的公 屋屋邨清潔工有多辛勞。他沒有刻意美化那清潔大嬸, 反而用粗黑的線條,畫出她額上的皺紋和疲累而帶點兇 惡的眼神,在後樓梯對著一個被扔棄的洋娃娃自言自 語︰「頂硬上!點都要供埋阿女讀大學……」、「話你 知,我週身痛去睇醫生都唔敢攞假放,求其攞啲止痛餅 呀冬青膏咪算!你估唔驚冇左份工咩……」最後,後樓 梯門外有一個住戶聽到她的怨言後,就決定自己把垃圾 帶到地下,減輕她的負擔。 這故事其實源自阿高的親身經驗。他所住的屋邨大有四 十多層,一層有從八個單位。他每天早上也跟清潔女工 談天,知道她一個人每天要倒全棟大廈的垃圾,早上待 人人都上學上班去了,就由頂層開始慢慢倒垃圾到底 層。「有時見到啲住客,可能因為交左管理費,咩都求 其扔去後樓梯,幾大件都有,有啲責任感咪應該自己搬 落去下面囉。好多人唔理係因為佢地冇見過個阿嬸辛 苦,淨係覺得我俾左管理費所以我就可以咁做。」他希 望用漫畫畫一些平時人視而不見的東西,看看別人讀 後,情況會否有改善。他說發佈這漫畫後,的確有讀者 跟他說他們要多謝清潔阿嬸,開始理解屋邨清潔工的辛 酸。「或者我畫完之後,有人睇到就會知,原來

阿嬸咁辛苦架喎,或撞到阿嬸會同佢傾多兩句 計。平時那麼匆匆忙忙,見到咁嘅故事都起碼會 開始諗下呀。」

除了渴望拉近人的距離,阿高的漫畫也希望對抗現今社 會一種把事情過分簡化的氛圍,堅持在作品裡展現人作 為人的複雜和尊嚴。 有一個故事他特別印象深刻:他第二本漫畫集《殺狗 記》(2008),關於一個中年漢阿黃因工傷失業,道聽 途說吃狗肉可醫治頑疾,就聯同兩個好友一起來宰狗 吃。(見圖四)故事取材於真人真事——當年幾份報紙都 報導過,三個中年男人在天台宰狗來吃,被途人目睹然 後被捕。「當時報紙就係影晒佢地三個人,平排企係度 好似罰企,報紙好似審緊佢地咁——食狗就一定唔係好 人。我以前都有養狗,係愛狗之人,但又不會覺得食親 狗肉的人就大奸大惡。我係諗,點解佢地要食,香

港呢個社會,咩情況下先迫到人要食狗。仲有好 多原因喺背後,但唔會有媒體有興趣去發掘。之

人都係搵衫包住個頭。成件事由頭到尾,都係好似喺 度迫緊或踐踏緊果三個人。」 這事令他很氣憤,之後 就畫了《殺狗記》的故事,為整件事加入自己的想法和 幻想,在社會打出另一種聲音。 從《殺狗記》到現在的「小香港人漫畫」系列,我感受 到阿高的漫畫,都呈現了他對身邊事物複雜的判斷, 而不是一種即食的、順手拈來的看法,讀者需要多點耐 性去閱讀和思考。更重要的是,他也表示希望草根市民 的生活可以得到改善,低下階層能夠不再被抹黑、分 化,而是被理解,彼此走近一點︰「近呢幾年,人同人 嘅距離愈黎愈大,甚至有人有目的咁去強化呢種距離, 例如政客和政府,將同一階層嘅人扯開,令佢地互相 憎恨。例如攞綜援,就俾人講左好耐啦,而家就講雙 非呀、蝗蟲呀、外傭呀。 即係人唔再係一個個體。

每個人都有佢背後嘅原因去做一樣野,但而家 好多人係好表面化咁去睇一件事,例如攞親綜 援就一定唔係好人,係懶人。啲人一見到呢啲 就鬧,就好似狗聽到鈴鈴聲就流晒口水,似自 然反應,唔去諗每個人面對緊咩困難。 」 這裡 提及的「綜援養懶人」論,就是當權者製造偏見的一個 例子——把問題從社會整體資源分配不均,轉移到基層 個人身上,要大家將矛頭指向無權勢者,而非政府。 面對著政客、政府和媒體的抹黑,以及市民的刻板印象 和人云亦云的風氣,阿高就以漫畫,傳播建基於人真實 處境的故事,讓人細緻思考生活裡種種疏離及不公。「 政府好叻乾坤大挪移,要啲人內鬥。希望多啲人走出黎 講下啦。希望大家做創作嘅做藝術嘅都出黎做啲嘢對抗 下。」為了讓不同階層的人接觸到他的漫畫,他在中產 雜誌《明周》發佈漫畫一段時間後,就主動聯絡草根媒 體《草紙》,叫他們喜歡的話就隨便刊載自己的漫畫, 「做得幾多得幾多喇。」 觀察現實,轉化為發人深 省的故事,再傳播開去,或支援其他團體,對於擅於畫 漫畫的阿高而言,就是他可以為抗衡主流價值做的事 了。

訪問開始前,我拿出他其中一本漫畫集,他就跟我慨 嘆,最近出版社因為賣不出存貨,要大量銷毀。訪談期 間,他也說想過畫些比較「賣到」的漫畫,只不過他還 是覺得要堅持下去︰「有時真係好𢦀居咁諗,想個環境 多元啲平衡啲,咁都有需要做架…」對著同樣想抗衡主 流、關心草根階層的同路人,他也表示無奈︰「《草 紙》都要自己拎錢出黎自己派自己印,個社會點解要搞 到有人要咁做,係咪社會資源分配出左問題呢…」 但正如他的漫畫故事——現實很難,但結尾總會有曙 光。「一個喺我手上嘅故事,最後我一定會留返

一個安慰,或一個希望。唔需要走到絕路。我 覺得你有耐性有堅持,現實中也一定有希望。 」 而希望,從來始於我們的足下。

後過多幾日就判啦,記者又係法院門口等啦,果三個 1.一份以基層市民為對象的雙月刊。由不同街坊和基層團體 成員製作,每期發行2000份作公開派發,並設有此網上版。 詳見http://grasspaperaction.wordpress.com 2.詳見前文〈何處沒故事——小記天台文化節〉,頁9。

25 interview ahko.indd 3

2012/9/4 �� 02:57:56


文藝 被 扭 曲 的 癲 狂, 被 定 型 的 低 俗

情色與粗口是否兒童不宜難有定論,但記憶 中卻有不少細佬喺初中(本人就讀 Band 2 頭中學,該區亦不乏 Band 1 中學)已經屌 黎屌去,亦可將 AV 女優的名字倒背如流。 當然存在不等於正確,可是如此情況下,電 檢處單憑「兒童不宜」四字便草草禁制粗口 或情色,就算不是惡意,也是偽善。而偽善 的面紗底下,正掩藏著我城暴力的真象:資 本主義裡頭,位處上層的資產階級決定優劣 的標準,他們追求的優雅乾淨的形象佔據了 文化層級(cultural hierarchy)的頂端,而 底端,則是粗俗不雅的草民。監製的律師妻 子帶走女兒一幕,其實就是這種層級的呈現。 妻子看見新晉姐仔爆炸糖在場,當下彷如個 女跌左入屎坑,神色大變,離開時即吩咐女 兒:「掂到污糟野要洗手」(仲要逼鳩個女 唱首九唔撚搭柒嘅生日歌黎洗)。當然,真 實社會中的文化層級複雜多變,而資產階級 亦未必如此過敏,但他們普遍藐視粗口或情 色文化亦是炳鑿之事。甚至,在主流論述的 壓力下,可以想像不少低下階層未經思考便 已暗暗認同粗口/情色=低俗的思路。 或者你會話:「咁講粗口真係唔好丫嘛」。 但其實關鍵係,這個「好」到底是如何產生? 退一萬步黎講,如果「唔好」,又係點「唔好」 法?在典型文化層級的迫壓下,社會對於粗 口或情色的定義用處,與身體/情緒的關係 的討論,足夠我們判斷好或唔好嗎?諗深一 層,就算唔好又點?一定要完美才值得肯定 嗎?粗野直率的平民風俗,又是否能與優雅 高貴的紳士形象相行並置,作為另一種生活 可能?

電檢的壓迫,隨著 CEPA 開放內地市場而日 益嚴峻(彭便聲稱若《低》在內地上映大概 只剩五分鐘)。如今「正常」的電影裡頭, 地盤佬吹水唔會提性器官,黑社會講數亦唔 識屌人老母,扭曲日常的文本敘事早已成為 主流電影的共同病徵,抑壓著草根日常的吐 息--粗口/情色此類草根文化,有其堅厚的 生活基礎與廣泛的應用場景,例如粗口對不

片長:一小時三十二分 導演:彭浩翔

鳩笑作為一種治療 -- 讓癲狂回到日常

不論映前映後,彭浩翔都強調,《低俗喜劇》 係一部好癲嘅港產片。而當彭口中的「瘋癲」 結合「本土」,便產生以下片段:廣西大佬 的屌騾仔性癖,連綿不絕的道地粗口,爆炸 糖的口交絕技。屌騾仔的確神奇,但除卻此 事,彭的「瘋狂」卻異常貼近草根的日常-- 大中小學流流長,總有一兩群淫蟲大講性經; 深沉抑壓的辦公室裡,門氏五虎將(撚、屌、 鳩、屄、柒)更是減壓良伴。或因如此,身 邊不少友人看後都大叫無聊,比幾廿蚊原來 只係睇番自已。但另一邊廂,電檢處卻將這 些「無聊」定為三級。理由,當然係兒童不 宜。

低 俗 戲 劇

文:尤

少言詞文法稍遜的草根階層而言,就是一種直 接有力的萬用語體:一一年曼聯第十九次高舉 英超冠軍橫額的一刻,身為利物浦球迷的你, 除左屌,同埋屌之外,又有咩說話可以簡潔地 表現個種想炸左曼徹斯特嘅悲憤呢?歷經十多 小時的異化勞動,放工一句:「屌,終於收工 喇」,不亦簡潔有效地抒發了整天的鬱悶?當 粗口被扼殺,其背後指涉的欲望或渴求亦被強 行封印,長期如此人們身心自然扭曲,生活亦 愈發抑沉。 從以上脈絡重新閱讀《低》,或能讓我們窺見 「無聊」的真義:廣西大佬暴龍係又閪唔係又 閪,表現的是個人經歷及地域文化絪縕之下, 社團大佬粗獷豪邁的性格,直率有力的說話方

式。爆炸糖的口交絕技,其實即是坊間相 傳的「沙漠風暴」, 與其話係彭的噱頭之 作,不與說是民間情趣的風景敘事。這些 微小細碎的片斷也許戇鳩,也許無聊,但 我會反問,日常景像不就充滿戇鳩無聊的 爛 gag 嗎?《低》 的可貴,正在其將被電 檢埋葬的細碎重現於屏幕之中,讓長期抑 壓的皮囊在漆黑的空間裡鳩笑一餐,重現 草根生活的溫度與節奏,令片碎的力量與 慾望還原自身。

還原以鳩笑完成,批判從真實開展 彭在幕後特輯話:「其實電影只係一種小 聰明」。無論彭真心定鳩噏,就我看來, 《低》的確呈現了電影作為小聰明的可能 及意義。不過,更普遍的說法似乎是:《低》 的敘事結構簡陋,片中嘲諷亦只是蜻蜓點 水。 其實,對於上述觀察,我是完全同意的, 只是結論不一:講故也要視乎對象與內容。 (一)日常的特徵是瑣碎,散亂,重複, 因此難以統攝。零散簡陋的敘事結構,反 而有利呈現日常的複雜,讓觀眾更易進入 電影情節,引發共鳴。(二)會入場睇《低》 呢類無聊小作的觀眾,大多習慣了即食消 費帶來的速讀模式,他們渴求的是快速, 有效的消費可能。淺白的敘事,正正簡單 有效地切入了觀眾的閱讀習慣。(三)至 於嘲諷/批判無力,其實只是重點錯置。 由始至終,《低》的 重點都不在其內容廷 伸的意象(如暴龍涉及的本土政治或粗口 背後的地域文化差異),而是內容自身-- 粗口/情色作為被壓抑的符號,將其於制 度內還原,本身就是對制度的批判。相比 彭過往透過以建立整全複雜的符號系統, 以文本詮釋開展的批判,《低》的做法或 許比較間接和無力,但兩者根本不能直接 比較,因後者著重的不是文本詮釋,而是 以文本重現真實,補完觀眾的日常視角。 (至少在電影方面) 而從(三)出發,我們就不難理解(一) 和(二)的重要性,因為敘事結構或形式 的取捨,其實都是為了讓觀眾進入彭所還 原的「日常」,並透過戇鳩無聊但好笑的 喜劇形式打破禁忌的樊籬,重置「日常」 於日常之中,將被扭曲的電影角色/觀眾 一併治癒。上映以來,有關口交技巧,粗 口語法的討論不絕於耳,便是《低》成功 的明證。雖然普遍討論只是停留於技術層 面,但其實人們的生活想像已在微細的討 論中不斷開闊。假以時日,批判的力量就 由此開展。身為觀眾,根本無需詮釋笑話 的內容,也不必輕視笑聲包含的瑣碎--因 為我們就在其中。


生活

生 活 的 黑 洞 — 手 機 遊 戲 文︰ Jeffrey Chan 先申報利益,小記不是智能手機(Smartphone)粉絲。 香港社會越趨發達,生活節奏快,時間似乎成為了奢侈品,更 不用提甚麼 leisure time 了。生活總需要一些娛樂,而遊戲正 正是其中一種最具吸引力的方式,但大部分人為工作勞碌,難 以花許多時間在遊戲上。遊戲製造商遂另闢溪徑,開發另類的 遊戲模式。手機遊戲是其中的典型。它們的設計與傳統電腦遊 戲有很多差別,反映著遊戲開發商對智能手機遊戲,甚至手機 本身的理解。這與手機的功能和角色轉變也有極大關連。 可以說,智能手機遊戲是歷史的產物,且與我們這個時代有著 密切關聯。它們有著幾個共同特徵︰即食、滲透、麻醉

即食文化的概念源自即食麵,意思是人們的行為模式好比方便 快捷的即食麵,只在乎在最短時間之內得到結果,每事均以即 買即食即果腹的態度,來換取剎那間的快樂和滿足 [1]。很多

現時風行的手機遊戲,均有這種特點。舉個例子,Coin Dozer 推硬幣,最突出之處是成功把硬幣推下計分處的一瞬間,遊戲 的目標只是︰在最短的時間內,推下許多的硬幣,獲得最多的 快感。 社會學家認為,即食文化的出現正是現代商業行為之下的產 物,在效益至上的商業環境中,人們都傾力在最短時間內完成 最多工作,不斷提升效率以爭取更大的利益;而社會大眾更將 這種態度不斷深化並延伸至現代價值觀,久而久之便成了即食 文化,使人們在日常生活的事情上傾向不問過程,而單單側重 結果 [1]。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商業繁盛,怎能逃出即食的 魔掌? 若然以即食為生活態度,可以預見一些壞影響。大眾容易把快 感理解為片面、即時的感受,甚至認為生活的目標,就追求這 類快感。事實上,快樂有多個層次,一些如閱讀長篇小說和聽 歌劇等較需時的娛樂,能帶來深層次的感受和反思。若然因為 即食而失去了認識這種深刻感受,真是人生一大遺憾。

感受滲透的力量

麻 木 的 精 神 狀 態

互 相 吞 噬 的 世 界

手機可以隨身攜帶,是與傳統電腦最大 的分別。玩遊戲不再限於網吧或家中, 反而走到哪兒都可以玩。而且手機遊戲 往往不需要花太多精力,以簡單的劇情 和動畫支撐,有的更只有幾個控制鍵, 重 覆 地 做 一 些 結 果 相 近 的 任 務, 例 如 Samsung 手機的 Defender。

心理學有一概念為自我防衞機制(Defense Mechanism)。 它 是 人 遇 到 外 在 心 理 壓 力 時,自然而生的保護方式。其中一種為逃避, 即投入一種活動來暫時脫出現時的壓力環 境。對於現代都市人來說,手機遊戲就是一 個很有趣的避難所。香港不少都市人在生活 遇到太多壓力,難以排解,就有可能本能上 產生心理防禦,依賴投入另一種活動來舒緩 壓力。

三個特徵相互關連,相互呼應,交織出一 個可悲的社會。不同的水土會孕育不同的 花,智能手機遊戲的誕生正正是社會的寫 照。

如要配合短時間的遊戲時間,遊戲必須 減少故事性,且不需要太多思考,最好 還可以隨時終止。結果是甚麼呢?隨了 工作睡覺,許多時間都用在遊戲上。君 不見街上、地鐵上、茶樓、餐廳、馬路 中心,都有人全神貫注地玩手機嗎?可 以說,我們的生活被手機遊戲滲透了。 可有一刻想過,自己是多麼的孤單。難 道人生就只有飲飲食食、玩玩遊戲嗎? 不!可能有一些另類的生活方式,更令 你享受和快樂。有沒有想過參加遊行, 有沒有想過與朋友討論時事?世界不只 是營營役役地生存,還有偌大的空間讓 大家發掘。不是比自我封閉的手機遊戲 世界更豐富嗎?

手機是個人隨身物品,比其他活動或娛樂更 容易達到以上目的。試想一下,一個普通 OL 生活很大壓力,又沒有空餘時間做運動、 逛商場減壓。手機是一個十分方便的工具, 可以用作逃避的渠道。藉著生活中很多段短 暫的時間,她可以不時跳出迫人的生活,投 入遊戲去自我麻醉,說服自己的壓力已消去 了。可惜的是,生活的壓力不可能永遠消去, 她惟有不斷地以手機遊戲不斷逃避…… 除此之外,當生活迫人的時候,很難要求一 個人去思考甚麼人生的意義和目標。你試試 叫一個收入八千的清潔工友追求藝術的修 養,是不是想被臭罵一頓了?有時候,正如 許多人一般,沒有鮮明的人生目標,就會以 簡單的娛樂來敷衍,自我說服生活良好。但, 這樣的生活除了 kill time,還有甚麼剩下 的?這與活死人有甚麼不同?

社會迫使人們形形役役地工作,以各類方 式逃避現實;社會迫使人們為三餐努力, 從而忽略社會本身的根本問題;社會迫使 人們互相殘殺,令背後的資本家從中牟 利……手機遊戲自己不也是這樣嗎?半年 前風行一時的 Pictionary,隨著時間被 其他遊戲淘汱。我們正是活在這樣的一個 世界。要改變世界,一人的力量是微不足 道。但如果香港大眾都有改變的覺悟,一 同爭取自己應有的幸福快樂,那麼,一個 更理想的社會就指日可待。 最後的利申,小記反對浪費資源,討厭換 手 機, 手 上 一 部 non-smartphone 已 用 超過五年。 [1] 星島通識網,即食文化(Culture of instant gratification) [2] uho 優酷健康網,〈生活壓力大導 致精神問題 4.1%香港人患「經常焦慮 症」〉

27


生活

小小 要求, 是否太多? 文 : W.A.L.K. 其實呢,是這樣的: 話說本人在修讀德語。因為很早以前就發現讀小說對於自己學 習外語,無論是語法、用字還是行文風格,都有很大的幫助, 再加上興趣原因,所以左思右想,還是決定不顧錢包死活地要 買本德語小說。 想是這麼想的,實行起來還真有點困難。我造訪了香港各大書 店,自問算是能想到的書店都走了個遍,結果卻令人扼腕:目 之所及的全是中文和英文書籍。除此以外其他語種的書?有, 閣下可以去語言工具書類別裡找一下,德意法日韓等其他語種 的語法書任君選擇。但僅限於此。(戴個頭盔:由於人力財力 精力有限,沒走完全港所有書店,所以有少數的漏網之魚也不 一定…… 而站在 Dymock 裡面對著滿架子非中即英的書,雖說並不出乎意 料之外,可心裡還是挺糾結的。其實我也只不過是想要一本小 說,可怎麼一個偌大的「國際」都市,卻滿足不了我一個小小 的、想要讀讀第三語種小說的心願? OK,雖然我對於高度發展的社會仍舊欠缺一個較為全面的想 像,但起碼我知道它應當要能夠盡可能地滿足當中個體的學習 欲望,比方說,提供外語書籍給學習中英文外第三語種的人。 其實學習這第三語種真得挺重要的。撇開「提高個人競爭力」、 「方便溝通」等常見的說法,學會第三語種更能讓我們走出長 期以來被迫由英美角度詮釋該語種背後的文化現象的局面,允 許我們有自己的思考和更精準的解讀。你看《水滸傳》和其英 文譯本《All Men Are Brothers》這兩個名字,或許就能大概 知道我在說什麼了。

西,換作是我也不賣啦!」嗯,在商言商,你要賺錢我理解。 我只是在想,當面對不同需求,僅從需求量決定供應與否是 否正確。要知道當供應者們的目光都只投放在事物的市場潛 力上時,他們也同時屏蔽了許多利潤發掘可能性小、但對社 會中某些人還挺有用甚至是重要的物品,而結果則正如我此 刻的「踏破鐵鞋無覓處」。所以,社會就算不是完全地去市 場化,起碼也不該是如此高程度大範圍地以市場需求為基本 依歸吧? 讀到這裡我想你會很想塞我一句:「但大眾對某些東西的巨 大需求是真實存在的,比方說,英文讀物。先有求再有供, 怎麼不先去想想為甚麼人們的需求總是就那麼幾種呢?」 Bingo !聰明!為甚麼我平時只會想到買中英文的書籍,卻幾 乎不會想到要去買本哪怕是初級德語小說,直到火燒屁股我 才發現自己很需要一本德語讀物?簡單:市場。 與你想的相反,眼下我們社會的市場,很多時是先有商品, 才有需求。首先,為控制宣傳成本,商家要在推銷過程中做 很多選擇,而篩選條件不外乎是本著如「供應商其他配套宣 傳」(如贊助國際文化活動)、「是否開拓其他市場」(如 小說曾被改編成好萊塢電影)或是已有的評價(如「某著名 刊物予以高度評價」)等等能讓利益最大化的原則。而其導 致的結果就是我們只能從現有的商品中定位我們的需求。就 像平時我們只會想到買中英文書而不是德語書,常常就是因 為市面上只有中英文讀物。同時,市場學告訴我們,外在刺 激,如宣傳廣告,也能引發需求。現今的商家往往通過不斷 宣傳讓人們覺得他們很需要這個商品,從而開拓市場。想想 看,若不是櫥窗裡大大的海報告訴你這本小說是「20XX 年必 讀書」,或是那個型號的手機是「潮人必備」,你不見得就 會無緣無故地覺得自己「很想要」。所以說,市場決定我們 的需求,完全有可能。 來到這裡我突然悲從中來:原來,市場你不但高度影響了我 要什麼,還左右了我有多想要。而這其實是個 Loop:它讓我 覺得自己極度需要智能手機,然後它大量並且只供應智能手 機,於是我付了錢還未必清楚自己想要什麼,商家卻已賺得 盆滿缽滿。 有個朋友要去德國兩個月。出發前他問我要帶些什麼回來。 我毫不猶豫地說:「德國男人!」低頭想了想,補充了一句: 「德語書。」 希望他別給我帶本德國男模的寫真集才好。

當然,簡單的經濟常識我還是有的:Demand-Supply 嘛,中英 文外其他語種的書籍畢竟需求量小,若商家要照顧到每個人的 需要,恐怕法庭遲早都得發個破產令給他。「這種沒市場的東

28


奧運

本來在欣賞運動員競技以外,欣賞一下運動員的美態也無 何不可,畢竟追求美乃人之天性。但奧運提倡的是欣賞運 動員的技巧和努力而非外形美觀。欣賞運動員的美態固然 可以,但當好些人打開電視就只為看那幾個俊美的運動 員,然後大呼小叫的時候,我們就該反省下觀看奧運的態 度了。 對於這種現象的發生,觀眾固然要負上相當的責任,但就 連各大媒體也花上大量篇幅報導哪國的男運動員英俊,哪 國的女運動員受男士歡迎,對於其貌不揚的則短短兩三行 輕輕帶過,媒體又把這場體育盛事的位置放到何處? 其他的運動員為了踏上奧運場,流過的汗水和付出過的努 力都絕不比這些俊美運動員少,但當鎂光燈只照射在場上 迷人的臉孔,Facebook 滿是討論哪個運動員比較俊美的 時候,其他運動員又正處於場上的何處?

文:胡蘇

倫敦奧運正式於八月十二閉幕結束,下一屆的奧運將於 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奧運會的選址從來不是甚麼秘密, 上網隨手便可以找到。有趣的是三十屆而來有二十五屆 都是由歐美西方國家主辦,其中單是美英法三國便舉辦 了十一屆。而剩下的五屆則由日本、墨西哥、蘇聯、南 韓和中國五國平分。 不難看見,整個奧運的發展都是由歐美國家主導,《奧 林匹克憲章》提到「每一個人都應享有從事體育運動的 可能性,而不受任何歧視……」今天參與奧運的國家固 然來自五大洲的各國健兒,但何以主辦國均由歐美國家 包攬? 主辦國的居民不但可以方便、便宜的親身觀賞到世界頂 級的體育賽事,當地體育的風氣更往往由此提高。但主 辦國老是被歐美壟斷,難道歐美國家就特別需要提高體 育風氣,其他大洲的國家就不應提倡運動的樂趣?當然 不是,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在於,決定主辦國最大因素 並不是讓各國人民都可以公平的感受奧運,而是申奧城 市的財力和舉辦大型活動的能力,於是就造就了絕大多 數主辦國都是經濟強勁的歐美國家,直至近年來歐美以 外經濟體日益發展,才打破這種壟斷局面,但數量還是 寥寥可數。奧運史上,更從未出現過非洲主辦國,這代 表著甚麼,相信大家心知肚明。 要是奧運真的是一個以提倡體育為最重要考慮的活動, 何不奧委會提出一些其他想法,鼓勵其他國家主辦奧運。 舉例而言,各參與國可以以經濟發展程度捐出一些資金, 資助較貧窮國家申辦奧運。但關鍵是有多少國家幫助一 個跟自己毫不相干的國家申奧呢?

我小時候看奧運的時候,比較少留意輿論對奧運的看法。 不知是往年也是如此,還只是今年的現象。這年關於運 動員的外形樣貌的討論特別熾熱,很多人都熱烈的討論 哪個國家的運動員英俊,哪個國家的運動員漂亮,奧運 會彷似多出了一個選美項目,比拼的不是運動的技巧, 而是運動員樣貌是否出眾。

只 有 金 牌 沒 有 夢 《奧林匹克憲章》指出,奧林匹克的精神就是相互了解、 友諒、團結和公平競爭的精神,通常包括參與原則、競爭 原則、公平原則、友誼原則和奮鬥原則。這些都是一些很 美好的理想。但事實是奧運場上從來都不止是一個國際體 育競技平台,更是一個各國爭相表現國力的舞台。 就拿一件事來說,我們在奧運上最常看到的是哪一個鏡 頭?給你三秒鐘時間想想。一,二,三。 答案是獎牌榜。不管是奧運的直播還是新聞報導,獎牌榜 都會不斷亮相,比任何的運動員都要多。奧運最為重視的 不是對參與的重視嗎?那麼何以我們卻要對金牌苦苦執 著?或許有人說奧運不是還有競爭原則嗎?展現各國金牌 數很合理呀。但這裡的競爭,說的是以運動員之間對體育 技巧提升為前提的競爭。競爭原則甚麼時候竟淪為國家之 間對獎牌數的競爭了? 當一個奧運完結了,我們記得的就只有哪個國家的獎牌數 第一,哪個是第二。至於金牌背後的臉孔,我們卻非常模 糊,頂多只是能說出一兩個名字,然後憤概的說「某國真 強」,「只差一點點就超越 X 國了」。 好吧,頂多還記得一兩個長得俊美的運動員。 但說到尾,要多做運動和學習體育精神?嘿!做運動是很 累的,還是四年以後再說吧。


李維怡,19 歲開始參與基層社會運動,關心人 民如何可以自主的問題。近十年主要從事藝術 培育、各種基層平權運動,及與基層民眾一起 搞紀錄片及媒體創作,現為錄像藝術團體影行 者之總監。書寫出版結集有小說/詩/畫結集 《行路難》(2009) 和《沉香》(2011),及友人 合集《走著瞧》(2010)。

脫 離「 非 此 即 彼 」 和「 睇 嘢 」 的 魔 咒 --反 國 民 教 育 的 啟 示 現時政府要推的國民教育當然要反對,但反高潮講一句,難道現在 沒有所謂國民教育的教育就沒有「洗腦」嗎? 這十年在舊區做義工,經常做家訪。前年,有深水埗劏房租戶一 家四口因市建重建局公佈重建而被迫遷,搬了之後,才發現搬了 入田生地產正在收購的大廈內,又再「迫遷在望」。一天上去她 們家,桌上有正在考公開考試的女兒當日拿回來的地理考卷,考題 正是問市區重建對發展的貢獻之類 ...... 幾個義工看著,不禁呆 了 ...... 到底一個十幾歲生於基層家庭的孩子,應該怎樣面對一個 如此賤視自己實際生活經驗的課程內容?

可是,再回過頭來想,任何盡責的家長或老師,都會將自己覺得對 的一套價值觀,教給小朋友,如果老師或家長覺得對的就是以上的 人生觀,那怎辦? 所以問題是一個教育學的問題:所謂讓學生有獨立思考,是怎樣才 可以做到呢? 關於這一點,其實早有不同的批判教育學教育家談 過,如 Paulo Freire 的批判教育學、Ivan Illich 的《非學校化 社會》等等。不過這些教導學生真正獨立思考的教育學,一定會為 建制帶來麻煩,故全世界的政府都不會採用。可以說,這些非主流 的教育學,也是那堆直接被忽略、「被失踪」的資訊之一,就只能 靠真正有心的父母、教育工作者、學生自己去尋找了。 最後,我想到了罷課的問題。當有人說為反對國民教育而罷課,有 人就說影響小朋友的權利,影響家長要照顧。可是,回想 1989 年 6 月,也有學校是全體學生都有上學但沒有上課,大家在討論當時 發生的事,根本無需家長照顧。罷課不一定就是全體師生所有課都 不上,期望要供樓的老師就更難啦。可以考慮不同策略,例如同學 自己組織起來,針對性拒絕上國民教育,並自行準備對不同社會議 題的討論資料,在上國民教育時集體離開課室在學校內自行進行討 論,並將討論內容紀錄,上載到網頁公開,實踐自主學習,這也是 一種方法。 脫離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世上的可能性多得很。

從小教導小朋友市區重建就是發展,發展就是硬道理,故意從中忽 略對被影響居民和小商戶造成的破壞和傷害,這些不是「洗腦」? 從小教導學生讀書才有前途,讀不到書就是「下等人」,故意忽略 現行教育制度只對某些人較有利:例如某種學習傾向的人(文字敏 感度高);或具有優質起跑點的人(家中有溫書空間,也無須打工 做 Part-time),並間接傳遞了鄙視窮人的思想:「窮只是因為自 己無用,就活該生活艱苦」-- 這些難道不是嚴重的「洗腦」?又 有幾多家長會像擔心國民教育一樣,每天看看兒女有沒有受到這些 有問題的思想影響?

【左翼風情畫】

回到那個《中國模式》的教材內容,「中共就是民主,美國兩黨制 就有問題」,這句話的意思是「因為美國是不完美的民主,所以中 共也不算是獨裁」--這當然是廢話。可是,難道真理是反過來:「因 為中共是獨裁,所以美國政制就是民主」?這同樣是廢話。

「 偶 然 」 - - 作 為 起 點

可是,世上難道只有中國和美國兩個國家?難道只有中共和美國兩 黨制這兩種制度,不選 A 就要選 B ?答案當然是「否」。這世上的 政治制度、實踐民主的可能性還多得很;即使是選舉,也不一定是 像美國用簡單多數勝出的制度。 再談現在中學所謂的通識課,雖然許多老師與同學心裡都沒有把內 容當真,但以下的基本認識方法才是真正教和學的內容:「任何事 都找些正和反的論點,係咪都講下,無需有強烈的立場」。這個認 識事物的方法,稍微給它翻譯一下就是:「任何事都只有贊成和不 贊成兩種,並沒有其他立場或方法,而在世界上會獲得獎賞的人, 就只有騎牆派--即是無堅持,無原則的人」。 「洗腦」,不一定是直接灌輸,經常,是更為間接,而更為有效的 方式,例如: 1) 直接對某些題目、內容和思維方式的故意忽略; 2) 大量彷似是選擇其實只是給你A和B二選一,迫你在爛蘋果中選擇; 3) 教曉你不去想像更好的可能性,「未見過」=「不現實」=「不可能」; 4) 凡事不需要有立場,只要有嘢講、PRESENTABLE,就OK;等等等等 ......

30

雞,左翼學會成員,不甘於平凡、 重 覆 的 生 活, 希 望 繼 續 多 讀 多 想。但前進動力往往難以持續, 或許因為缺乏愛情帶來的安定。

人生由種種偶然性交織而成,能否嗅到它們的來臨、能否把捉乃 至把捉哪一些,是另一回事。 帶著對大學校園生活的憧憬、美好想像和文化研究本科生的身份, 雀躍地開展了三年的中大之旅。客觀環境的急速轉變往往令人難 以適應,當中教我窒息的是愛情。村上春樹說得好:不管你擁有 什麼樣的真理都無法治癒失去所愛的哀傷。那段關係斷斷續續維 繫了接近三年,曾因一己自私的決定分開了好一段時間。經歷了 波折、苦痛和伴隨而來的成長後,重新走在一起,豈料不一回又 遇上無法跨越的障礙。那數年間,生活不自覺的圍著她打轉,哪 怕碰到再瑣碎的棱角,都足以使我手足無措,更何況是突然弄丟、 或被刻意抽走,我生命的拼圖中最具份量的一塊呢?


【心湖淬筆】 混沌中,對一切都失去動力,蹺課是常態。大學本有各式各樣活 動供我把時間花掉,我卻對群體玩樂的活動如 ocamp 等提不起興 趣。因為群體的壓迫限制了我個人的自由,逼使我做許多使自己 難為情的事,更甚的是手段背後的目的往往毫無意義。可又耽於 時間之多,胡思亂想之苦,非把它們擠掉不可。碰巧遇著電梯工 人罷工。反正也不上課,那同時是左翼學會成員、替我私補的老 師提議我到罷工現場耗時間,同時接觸一下學校外、職場的世界、 抗爭的場域。一方面罷工的性質跟上述的群體活動性質完全不同, 沒對我造成甚麼壓迫;另一方面,出於對罷工的好奇,百無聊賴下, 便爽快地答應了。 除了少數一起喊口號和唱歌的時刻外,工人在現場大多只有呆坐 的份兒。於是,我們一行學生便分頭跟他們談話,邊為他們解解 悶,邊了解一下罷工的緣由。他們有的神情自若,更多的是忐忑 不安、憂心忡忡。無他,他們背負著一家幾口的生計、子女的教育; 面對再完美的經濟理論也無法迴避的剝削;冒著被秋後算帳的風 險;在絕路中為自己微小的要求背水一戰。 不像工人,資方大可一邊「嘆慢板」,一邊逐一聯絡工友,分化 他們。數天的拖字訣後,罷工以失敗告終。臨行,一位留守到最 後的工友與電話另一頭的老婆頂撞了幾句,遂跟我說:「細佬, 你結左婚未呀?」我苦笑,不語。「未嘅,千祈唔好結呀!」晦 氣說話表達的,不是對家庭的不滿,而是對資方的忿慨、對罷工 結果的失望。更教人義憤填膺的是,他們的處境、遭遇和數天的 堅持,僅被化約為不足數十秒的新聞片段和一小段冰冷的文字, 工運中的血與汗一乾二淨地被抹去。 當自己投身職場時,工作的重複、蒼白,甚至壓迫雖不能和電梯 工人同日而語,但說到底,我們也背負不同程度上的共同命運。 想到日後工作,自己遇到壓迫也無人關注、為勞工權益申辯和發 聲時,便認為這一步該由現在的我踏出。乘著對電梯工人的同情, 自己一邊廂學習,另一邊廂參加了左翼學會的電影會和讀書組。 了解漸深以後,對除電梯工人以外普遍的窘況的理解便不僅僅停 留在同情,而轉向制度性的因素。而聯繫加強和熟絡後,也順理 成章加入了左翼學會,為我的拼圖添上另一塊重要的碎片。 在螢光幕前,我打著這篇用詞幼嫩、行文粗疏的文章,這比不上 偶然的聚合。但是,對有耐性看到這裡的你而言,這或許是另一 個「偶然」的起點。

專欄

尤里安,鬻文之徒,為食也搵食。

勞動者的自炊 搬家過後,租金開銷不小,惟有以食抵租,煮飯去也。相比茶餐廳 三、四十元一頓晚飯,在街市十元買四個苦瓜回來煮一大鍋可以吃 到死,應該化算得多……想是這樣想的,做起來卻不太容易。 技術不是問題,怪只怪自己是個打工仔。收工跑到街市,八時早過, 肉檯全軍覆沒,鮮肉入饌可以休矣。凍肉是買得到的,可惜解凍需 時,一包薄薄的肥牛片等他一兩小時才落鑊,起筷之際電視已播晚 間新聞,謀殺睡眠時間。早上爬起床買餸行不行?不妨考慮,但仍 然限制多多。熱辣辣的新鮮豆腐又大又香,留待晚上煮個麻婆豆腐 工序簡單送飯一流,但也因為它的熱辣辣,買回來不能馬上丟進雪 櫃保存,會變餿發臭。等它兩三小時放涼再算?公司案頭還有一大 堆事情積壓,焉有安坐家中之理,奪門狂奔才是正經。 可是很多家常菜都需要有人長時間安坐家中才生產得到。像冬菇、 支竹、木耳、竹笙這些常見齋菜食材,事前浸泡少不了,放工才浸 時間不夠,返工前浸時間太長,兩頭不到岸。糙米飯亦屬同理,健 康歸健康,輪不到你吃。講究火候的老火湯、梅菜扣肉、紅酒燉牛 腩,簡直是痴心妄想。 上述煩惱,全部可以用銀紙清掃。肉,超級市場有剁好醃好的預製 肉餅,營業至深夜;豆腐,同一間超級市場有大牌子盒裝雪藏豆腐; 靚湯,五穀飯,葷素美食,各大食肆有售,隨食物附送健康新一代、 動物維權者、fusion 菜食家等等自我形象滿足。又或者換個方式, 花錢養一個家務勞動者打理廚房,不管這個家務勞動者叫主婦,住 家男人,抑或外傭。 錢從何來?惟有打工賺回來。一個封閉的循環就此完成:因為工作, 所以無法好好開飯;因為無法好好開飯,所以更加要拼命工作。打 工仔不是甚麼,其實是在輪子上不斷跑著的蒼鼠。用「搵食」這個 詞彙涵蓋形形色色的僱傭勞動,既生動也誤導。打工仔的「搵食」 跟一隻猴子的「搵食」不同,牠們「搵」的「食」從過程到內容都 具體得很,爬樹摘到一條香蕉就是一條香蕉,打工仔的「搵」的「食」 卻往往是投射到未來的想像,吃著十元三紮的壽桃牌掛麵,想的是 終有一天當上有閑階級鑽研廚藝大宴親朋品味生活。本屬日常的街 市和煮食剝離日常體驗,變質為奢侈品,怪乎哉?不怪不怪,畢竟 香港是個連簡單居所也奢侈到要耗費四十年供款的地方呀。 即使想像中的未來未必會來,有個未來可以去想像還是幸福的。想 起一位幹體力勞動的朋友,為了省錢,晚晚回家自炊,吃的是腐乳 撈麵,再來半杯燒酒。喝燒酒非為好酒,而是為了鎮痛安眠,壓抑 日間工作導致的各處勞損。這位朋友,還不到三十歲。未來如何, 身體再過三十年會成了怎麼一副模樣,我不敢代他想像。


一 生 一 人 次 ?

「噠。」我把宿舍門鎖上。 「『一生人一次』剛剛不是玩完了嗎?」小雲把我推 開,手放在門把上,兇巴巴的質問我。 名字是我虛構的,但虛構得有理。烏黑長髮、雪白肌 膚、包包面,大粗框眼鏡、水汪汪眼睛、常常嘟起的 小嘴巴,基本上,還欠一把紫色長髮和一坨粉紅色的 屎屎,便十足十IQ博士的小雲。 她是我的組女。 「真正的『一生人一次』是房game。」我直視她仿似 天真無邪的雙眼說。「人生太多枷鎖,進了大學,何 不通通脫下……」我一邊重覆剛才「一生人一次」主 持的對白,一邊把綠色的組T脫下來,然後準備也把她 的…… 誰知,聽到這是o-camp game的一部份後,小雲比我還 要猴擒,在我脫的途中,原來已把組T脫下,望著我的 眼神比劉翔出場前還要堅定,像在跟我說「I am god damn ready.」一樣。 只怪看AV太多,望著她豐滿圓潤的胸部時,腦海浮現 了一句「真金不怕紅爐火,真波不怕任你摸」在她腰 間,像字幕一樣。 我的身體不禁局部充血。我慢慢步近小雲,把她推倒 在床上,左手搓弄她的右乳,右手解開她的熱褲,伸 進內褲,輕撫私處,嘴巴啜著她的左乳,間中伸出舌 頭,往乳暈打圈。

情色小說

編按:〈一生人一次〉乃同學 投稿,其創作動機是對ocamp的 不文遊戲、集體狂熱、籌辦者 心態存有不滿,故以虛構小說 將問題誇張化,引人反思。縱 情色小說並非開放投稿,此小 說主題與本報希望透過情色小 說帶出的信息亦非相符。但情 色版的目的是開拓討論平台, 讓關於性的聲音可在此表達, 故編輯仍決定接受投稿。

「嗯……嗯……」小雲不敢叫得太大聲,害羞的呻吟 著。 所謂:男兒口大食四方,女兒波大啜窮郎。啜了一 會,我嘴巴已有點累。我抱起小雲,跟她轉個位置, 我躺在床,女上男下,讓她壓在我身上。她張開雙 腿,跪在我雙腳旁邊,彎下腰,一邊用嘴巴親吻我的 乳頭,一邊用雙手解開我的拉鏈,把我的褲子脫下。 她把我的短褲扔在地上,然後整個人躺在我身上,張 開雙手與我雙手十字緊扣,和我濕吻起來。濕了底褲 的女人,果然像著了摩打一樣──自動波。 老實說,幸好有o-camp,要不然如此可愛的女孩子, 又怎會與我如此猥褻的麻甩處男上床?莫非有黑影飛 過,遮住她雙眼?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就信了。 「我把你的肉棒放入口,你是不是會很舒服?」小雲 挺起身,腿張開,跨在我雙腳上,把凌亂的長髮往後 撥,臉蛋紅紅的凝視著我說。

20 ����.indd 2

4/9/2012 17:05:57


我望著她的「小雲面孔、鞏俐身材」點一點頭。 「像剛才的game,對吧?」她問。「像剛才你用大脾夾 著香蕉給我吃一樣。」 我坐起身,不發一聲,便把她的頭按下去。廢話少講, 前戲少來,含就含啦好嗎?做男人就是要如此瀟灑、爽 快,怎能像特首普選,婆婆媽媽,支支左左? 「吖!」我高聲叫了出來,比「互片」還要大聲。「他 媽的,你怎麼用咬?」 「吃蕉不是咬的嗎?」小雲裝作無辜地說。 臭婊子!分明就是不滿我按她的頭,對我反咬一口。難 道這就是特首普選比推出Diablo 3還要遲的原因?有人 怕被反咬一口? 「對不起……那你就當是雪條吧。」我吸一口氣,把憤 怒化為溫柔,翩翩君子般回答。 大丈夫能屈能伸!還是不要刺激她,不然她再一次把我 的陰莖當作香蕉,把它割下來,然後跟我說香蕉是要用 摘的。 這次小雲真的如吃雪條般,把我的陰莖上下吞吐。可 是,不知是她缺乏經驗,還是她有點緊張,像馬拉松選 手均速移動,含得我不夠興奮。 「我很想念剛才玩game時狂放的你。」我正面地暗示她 含得不夠舒服。

做愛,從前叫做「敦倫」,現在叫做「啪啪啪」。果 然,「啪啪」聲響。 咦!不只!我還聽到「呯呯」聲響,為什麼呢?究竟 為什麼呢?原來是她的頭撞到牆壁的聲音。那又怎 樣?那又怎樣?我不理會!我不理會!實在太爽了! 血液在局部流動,大腦已停止運行,聽到這些「dom bak dom bak」的聲音,我還不禁dem起beat來,一 股至情至聖、至癲至喪的思潮,旋即從心底裡湧出 來,beat dem得愈嘈耳、愈起勁,我便愈大力的推, 我是著了魔的老漢。 「和盡天……嗚啊!」我仰天長嘯,千億精兵應聲彈 出。 而她,已叫得聲嘶力竭,只是我dem 太大,把她的呻吟聲也蓋過而已。

beat的聲音實在

她把我的陰莖從她的陰部抽出,脫下安全套,純熟的 打個結,然後看似筋竭力疲的躺在床上。我走下床, 拿起她o-camp的水壺,喝一口水,從櫃桶中拿出另一 個安全套,向她打一打眼色,準備再戰。 「不是說一生人一次的嗎?」小雲躺在床上,張開雙 手,雙腿微曲,夾得緊一緊,雙乳天然的塌下,臉蛋 紅透,眉頭輕皺,櫻桃小嘴微微張開,風騷地問。 「哈!」我冷笑一聲。「難道我sharing時哭著說很感 動又是真的嗎?」 符秀正 8/2012

冰雪聰明!她明白我的意思。她換上短跑選手的步伐, 高速吞吐,口水聲響徹雲霄,楚楚可憐的雙眼還不時俏 俏的看過來,使我欲仙欲死得雙手抓緊床單。 我終於明白則卷千平為什麼要製造小雲。 「雪條不是愈吃愈幼的嗎?怎麼這雪條卻愈吃愈粗?」 她吐出我的陰莖,一邊用手快速套弄我的柄,一邊用舌 頭舐我的龜頭,支支吾吾地說。 誰說o-camp的遊戲不能破冰?只是提一下剛才玩遊戲, 她便回復狂放,顯現真我。依我看,要是中國和日本參 考我們o-camp的破冰遊戲,釣魚台還是尖閣諸島,老早 便解決了。 受到如此挑逗,忍屎、忍尿、忍民建聯,都再忍不住 了。 我扯起小雲的頭髮,拿出我沾滿口水的陰莖,然後走下 床,讓她如小狗般在床上以四肢支撐著。我戴上安全 套,從後闖入她的寂寞空洞深深處,如箭在弦。

����.indd 3

4/9/2012 17:05:57


雞肋也不如?── 從《蘋果日報》刪風月版談起

情色

文:猶太女王 二零一二年八月二十二日起,《蘋果日報》風月版(現稱豪情)被抽走, 十七年的歷史,就此劃上句號。這一走,走得冷清。宣佈,只用了風月版 的一角。狹小的靈堂以外,卻熱鬧非常。網民或大讚蘋果終於改邪歸正, 或惋惜緬懷風月版十多年帶來的回憶。 筆者對蘋果風月版涉獵不多,沒能分享緬懷之感。最叫筆者注目的,並非 風月版的消失,而是編輯對風月版去留的態度與及色情於大眾傳媒的位 置。

報紙與互聯網不同之處在於,報紙會被圖書館妥善收藏,而互聯網資訊則 可能不穩定,隨時可遭刪掉,報紙可用作研究的機會較大。而且網上的分 享(如賽後報告)很大部分是個人感覺,但風月版則會有更多性工作者自 己的說話、場所的描述等,較互聯網為客觀詳盡。此外,風月版的紀錄亦 可補充為色情文化的野史,有助反映色情文化發展的歷史面貌。舉個例, 九十年代末,蘋果曾主力介紹日本AV行業,這正正就紀錄了當時日本AV的 詳情和反映其興盛的狀況。結束前的風月版則主要以「濠江蒲友」一節介 紹濠江夜場的囡囡,在奧運期間亦以「至愛奧運明星」、「奧運想睇乜」 等題目介紹本地酒吧及訪問拳手。這些章節就是在側面紀錄這時代的色情 文化。

「絕不回頭」的厭棄 十多年前,《蘋果》曾嘗試抽起風月版,不料銷量立即下降四萬份,當時 立即復出風月版。今年在奧運熱潮中,《蘋果》報導指前港足名將淪為扯 皮條,遭網民狠批。《蘋果》總編乘勢表示「是時候檢討(風月版)了」 。隨後風月版宣佈告別讀者。刪版六天後,總編輯見市場反應不大,即於 專欄「沙膽虹手記」內交代與老闆討論風月版去留的經過。「《蘋果》風 月版我完全同意刪掉,既冇人看,而且形象非常壞……」這是老闆的話。 總編繼而指出風月版不合時宜,功能已被互聯網資訊取代。唯一的考慮 是銷量。經過數天觀察,總編發現對銷量的影響不如十多年前嘗試刪版般 大,於是堅定地宣佈結束風月版是「絕不回頭」[1]。 有網民發表網誌表示《蘋果》風月版是其孩童時的性啟蒙老師,有傳媒人 感言做傳媒多年的夢想幻滅,更有網民直指風月版是言論自由的堡壘,《 蘋果》此舉是「爭取報紙自閹」。 《蘋果》刪版的原因,可能是想改善形象,可能是年輕讀者群不再需要依 靠報紙得到資訊,但可以肯定是,道德理由只是幌子,真正原因必不離商 業考慮。而只顧銷量的總編和老闆,大概難以看到風月色情自身的意義。

當然我不是要歌頌《蘋果》風月版有多好,在商業邏輯下,男性是風月版 的最大市場,當中便必然有父權視覺,對女性物化及歧視。但單就其公開 地承載色情資訊一點而言,風月版價值是值得肯定的。

既作婊子,又要立貞節牌坊 不過要我說,傳媒其實從未放棄色情,反將其「暗啞底」擴散至其他版 面。 君不見娛樂版雖無色情之字,卻有風月之影。娛樂版盡是長腿、幼腰、白 滑背、事業線,最搞笑是一邊責罵某嫩模賣弄身體道德淪喪,另一邊就圖 文並茂展示比較眾星身材。 《蘋果》刪掉風月版欲建立大報形象,然以色情為賣點動新聞又未見改 革,說到尾所謂形象改善,就只是不能在名目上存在一個「風月版」,而 透過色情挑起讀者的興趣,這點是從未變更。人家眼中只有商業二字,我 在此談色情的意義,要人家想想傳媒於社會的責任這些不能賺錢的東西, 也只是徒勞罷了。

色情何價? 如果不只為了催谷銷量,色情為何應存在於大眾傳媒? 色情的禁忌性使其只能出現於小眾的讀物或熟悉的小圈子中,而大眾媒體 如報紙刊載色情文章圖片,則使其廣泛地得以傳播,打破狹窄的圈子,使 社會有共通的認知、大型的討論得以發生。可能你會說,車,互聯網不也 有這般功能嗎? 事實上,報紙的讀者群與互聯網使用者並非完全重疊。《蘋果》總編刪版 後表示每天銷量下跌最多是兩千本,數目雖少,由商業角度看是微不足 道,然而量化的數字背後,實質是什麼年齡、什麼階層的讀者?不難想 像,就是基層的叔伯。因為知識或經濟關係,他們無法由網上得到資訊或 在現實中得到性的歡愉,看報紙風月版幾是唯一獲取色情娛樂和資訊的途 徑。抽掉風月版對他們造成的影響,並不是數字所能反映的,亦非肚滿腸 肥的商家所能理解。

34

除卻滿足慾望的基本功能,色情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如同音樂、飲食一 般,是可以分析、研究的,研讀情色的方向可以是歷史、通俗文化、教 育、倫理等等。[2]而研究不能全然依靠觀察及感覺,必須有根可尋──報 紙,就是很好的文本。

p.34-35.indd 2

[1]如欲閱讀全文,可上網搜尋:「沙膽虹手記:絕不回頭」 [2]延伸閱讀:《色情無價:認真看待色情》(甯應斌、何春蕤編,國立中 央大學性/別研究室出版)

情色信箱廣告 好多關於性嘅問題,難以喺同儕間展開討論?有啲情愛關係嘅糾 結,唔敢同身邊人提及?又或,想分享下你嘅遭遇同經歷?寫信黎 同我地講啦!情色版信箱,係要喺中大及社會對性愛極為壓抑嘅氣 氛底下,開拓一個討論性事愛情嘅空間。同時我哋會嘗試解答讀者 嘅疑問,不過,我哋都係分享下自己經驗同睇法,問題,始終都係 要你自己諗點樣去解決~ 我哋電郵係cusp@cusp.hk,記得喺題目寫明[情色信箱],口語書 面語皆可,最好500字內啦,每月20號截稿。因為版面所限,如果 有多過一封信寄黎,我哋就會用抽籤形式揀其中一封信登喺常刊, 其他信件會喺網上版回應,所有安排會喺每月22號通知返來信者。 來信請留低email或電話等聯絡方法,當然我哋唔會公開啦,只係 方便聯絡同溝通啫。 快啲寫信黎啦!等你啊!

4/9/2012 17:13:43


性別

兩兔傍地走— 從偽娘說到性別定型 文:Watch an anime called Boku

一年前的一個香港電視節目「變身男女Chok Chok Chok」,曾 經掀起香港人對所謂「偽娘」的討論,但其實在日本,早幾年 已經爆發過「偽娘風潮」。現在日本不只經常在秋葉原見到偽 娘,還出了教人扮成偽娘的「女裝指南」,甚至有以偽娘女僕 作招徠的偽娘咖啡店。

由女形到動漫 「偽娘」這詞的定義很多,一般來說指扮得很像女性的女裝男 子。如果要談偽娘的源起,就要追塑到德川幕府時期的女形。 當時的歌舞伎[1],是由男演員飾演女角,這種男扮女角的藝術 就叫做「女形」。女形十分著重女性的形態美,要求比一般女 性裝扮得更美豔、表現得更嬌柔。雖然後來女形式微,但也間 接造就了現代的偽娘風潮,比如有些動漫作品正是受到女形影 響而加入偽娘角色,而偽娘的裝扮技術高明得驚人,其中部分 技術正是女形遺留下來的產物。 九十年代開始,不少美少女遊戲[2] 開始加入偽娘角色,但大多 只是作為製造話題的配角。真正掀起偽娘風潮的是遊戲《少女 愛上姐姐》,主角宮小路瑞穗遵照祖父遺囑,裝成女生入讀女 校,主角以女裝示人時,比一般女性更像人們心目中的完美女 性,與女形有異工同曲之妙。及後風潮由美少女遊戲伸延至動 漫,比如漫畫《國崎出雲軼事》,就描述了主角國崎出雲作為 女形演員的心路歷程。 與此同時,開始有男性cosplayers[3] 扮成動漫或遊戲中的偽娘 角色或是女性角色,他們平時維持一般男性的生活,只在特別 活動中才以女裝示人。後來偽娘風潮由動漫圈子傳開,平常街 上也開始有偽娘出現,而電視上更有綜藝節目加入女裝環節, 請來一些幾可亂真的偽娘,霎時間偽娘的話題成為城中熱話。

成為偽娘是因為…… 可能不少人會認為,偽娘多是抱著玩樂的心態, 只是覺得有趣才穿上女裝,因此不會認真對待他 們,但其實成為偽娘有很多不同的原因,不一定 只是為了玩。 偽娘cosplayers通常有兩種原因,一種是出於對 所扮演角色的熱愛,未必是因為想扮女裝,只是 剛巧該角色是偽娘或是女角,比如可能是敬佩某 女角在作品中勇敢救人,於是想扮演她。另一種 是想將偽浪風潮推廣到現實中的cosplay活動, 但他們很多都不是「玩玩下」就算,而是很認真 對待cosplay活動的,像是內地cosplay團體「愛 麗絲偽娘團」[4],為了扮得維肖維妙,會每星 期練穿高跟鞋、做發聲練習、排舞等。

p.34-35.indd 3

另一個原因來自社會對男性的期望。在東亞地區,男性在社 會的傳統形象是責任重大,比如男性要出外工作賺錢,負擔 整個家庭的開支,照顧好妻子和兒女,這對男性施加很大壓 力。可是,能夠成功扮演另一性別,騙過所有人的眼睛,令 人絕讚驚歎,會帶來滿足感,因此就能享受代入另一性別的 過程,從而暫時忘記男性的身份和重擔。比如,「愛麗絲偽 娘團」副團長小璐就說過,他們在表演時會當自己是女人, 忘記男性的身份,但下台後就會過回普通男性的生活。 還有女裝者是認為,服裝不應該分性別,女性可以穿男裝, 反之亦然,比如港大「天風」[5] 就不管男裝女裝,只要覺 得漂亮就穿。無可否認,女裝普遍比男裝華麗花俏,款式也 更多,有些偽娘就是因為羨幕女性的華服,而穿上女裝。

風潮背後的性別定型 偽娘在東亞地區引起一股熱潮,人人爭相一睹,表面上看 來是社會變得開放,人們對性別的想像不像以前狹隘,但 其實不然。 首先,不少人對偽娘還是帶有色目光,他們可能抱著獵奇 心態去看偽娘,轉頭就說「娘娘腔」、「男人應有男人的 樣子」。 即使是偽娘的支持者,也不見得打破了對性別的刻板印 象。人們心目中的完美女性一般是外貌清秀、身形纖細、 舉止嬌柔,而另一方面,基於我們平時對服裝的既定想 像,會認為符合上述條件的人很適合穿女裝。之所以有人 支持偽娘,是因為他們往往扮得比一般女性更嬌柔,更接 近人們心中對女性的期望,與身上的女裝毫不違和;相 反,如果一個雄糾糾的男人穿上女裝,不符合人們對女性 的想像,就不受歡迎。我們覺得他們扮得不像,正正反映 了我們對女性的刻板印象。 要達到真正的性別解放,包容和接納偽娘等現象只是一小 步,更重要是打破性別定型,比如「男人就該穿男裝」、 「女人就是要嬌柔」等刻板印象,從而減少它們所造成的 壓迫,讓人們能做出自己真正喜愛的選擇。

注 [1] 一種日本傳統戲劇藝術 [2] 一種電玩遊戲,玩家扮演一名男性接觸身邊的女角 [3] Cosplay是和製英語,意指扮演ACG作品中的角色或知名偶像,而參與 cosplay活動的人就叫cosplayers [4] Cosplay團體,每次正式登場皆打扮成偽娘,經常上台表演 [5] 就讀港大教育學院,外號「天風」,因一時男裝一女裝而成為校內紅人

35 4/9/2012 17:13:43


1 永

文:無路可退 「唉,該煨囉,好入唔入,入左間女校。」姨甥女 成績平平,難得抽籤抽到一間 Band 1中學,飯桌 上姐夫卻一臉不安。

2

聽到這句,已猜到他要說的是什麼,在我盤算該如 何跟姨甥女談談有關異性戀以外的關係,讓她有更 多的思考空間和資源,去了解和接受不同的關係 時,姐夫忽而又爆出一句:「你千祈唔好搞埋啲 同性戀果啲變態嘢啊,到時屋企都唔俾你返啊!」 我呆住了,繼而是憤怒,無奈。我自覺無法撼動他 積累了四十年的偏見,保守的、父權的、歧視的。 那依賴權威植入的觀念,可如何反抗?

也是小學的時候吧,不同的是我很早熟。幼稚園時 已對同班女孩、漫畫裡的大波姐姐有連篇遐想,甚 至和同學玩過醫生遊戲、召妓遊戲,她們的身體、 內褲如何挑起慾望,至今仍如在目前。鄉村裡男孩 在路邊小便是很平常的,看到那條卷縮的蟲,感覺 冷冷的軟軟的,不至嘔心,卻不願觸碰。

直至十多年後,知道同性戀不是什麼病,才重新思 考自己的性向,但到今天,我仍未能找到答案。對 照那時初始的鮮活的慾望,現在對女人只有不敢親 近的嘔心,總覺失落。 我比姐姐小差不多二十歲,和姨甥女就像姐妹一 般,她還願意和我說俏俏話。很自然問到有沒有喜 歡的男孩,「我不會喜歡男孩的!」我辨識不了她 是害羞而迴避還是說出心裡話,但願,在她想清楚 以前,不要被父親聽到。

文:日月 間不時聽說朋友的家庭生活,才覺得有兄弟 姊妹的生活,實在滿有意思。對我來說,其 中猶以姊妹為佳。原因之一,如果我有了姊 妹,我就能分辨到,到底父母在各種生活層 面上對我的期許,甚或壓迫,是因為他們把 我當成子女,還是當成兒子來看待。

我就知道,這一刻總會到來。

但除了幻想和遊戲外,並不喜歡與女性親近,嫌她 們婆媽,不像男孩般爽快。和媽媽睡同一張床,也 堅持分開兩張被子。媽媽喜歡把我當洋娃娃般抱著 睡,有次我扭擰不從,她笑說,「放心啦我又唔係 同性戀,唔會咸濕你嘅。」我對這陌生的詞不明所 以,媽媽解釋說,「同性戀係一種心理變態,即係 唔正常嘅男人同男人或者唔正常嘅女人同女人搞埋 一齊,會有病咖!」對女孩的慾望和厭煩旋即浮 現,曾不知如何處理的矛盾,似乎頓時出現曙光 ──我沒有病,所以才不喜歡女孩。而至於對女孩 的情慾,在始後的接觸中不斷被痿縮,連碰碰女同 學的手也害怕被恥笑為同性戀,畢竟,我和男孩就 是這樣戲罵那些親密的女孩子。

「要努力讀書,將來尋得好工作,賺多幾個 錢,才好養妻活兒啊。」每次手執課本時, 總不禁想起這句告誡——早已倒背如流。第 一次被如此訓話是幾時來着?不太想起來 了。可以肯定的只有,因為這短短一句,我 的整個小學生涯都跟網絡遊戲完全脫軌,每 天回家後非得溫習幾小時不可,而自小至今 面臨大小考試時,這口訣不論在現實上還是 腦海中都不斷繞着我打轉,陰魂不散的。

交 換

時至今日,我還沒有得到差不多模樣的所謂 妻子,或是可能為之的人。但無可否認,我 之所以能讀上大學,不無因為妻子的黑影, 抑或那朗朗上口的魔咒,在確實地,以某種 形式作用着。 我是子女?還是兒子?

經 驗

問題不只出在他們對我的壓迫上,即使連他 們給予我的自由,我都不由得浮起同樣的問 號。 相比朋友們的家庭,我的似乎更為「前衛」 。早出晚歸並非新鮮事,一通電話即時成 交,這相信是很多被禁足的女生們(也許還 有男生們)夢寐以求的生活吧。莫說家庭日 時,我也可以參與選擇,要去哪裡,想做甚 麼,以至連我要否跟他們一起去,抑或獨留 家中,我都有着近乎絕對的自主權。 而且,家裡事無大小,父母都容許我參與其 中,由添置家俱,到父親轉職,幾乎所有事 情,我都能有表達意見的權利——除了必須 幹那永無終結的家務。「自由不是想做甚麼 就做甚麼,而是可以告訴他人,你想要的是 甚麼」,這句話在我家中是得到充分的實踐 的。 如果我有一個妹妹,她會否得着同樣的權利 呢?有時候我會毫不遲疑地答「有」,但有 時候聽着父母對我將來要作為男丁、作為一 家之主的說教,又不禁帶點隱憂。

interview ahko.indd 4

2012/9/4 �� 04:03:38


3

性別

4

W h a t s A p p 文:松

嗶--。手機再次震動,我有點厭倦的按手機屏幕: 跟我媽媽來通WhatsApp。無論何時何日凡遇此情景, 我身旁的人總會說我媽媽可真前衛。是的,她可真前 衛,這行動背後卻是承托著日積月累的無奈與悲哀。

文:藍 偶然生於典型的中產家庭,雙職父母貌合神離,跟他們 的關係還算不錯,但所謂「哥哥」卻只像酒店裡的鄰 房,我們因性格、興趣和童年陰影而幾乎無法溝通。 也許因為我是男生,而且讀書從來都「自動波」,毋須 父母擔心,算是換了一點自由回來,在生活各方面都沒 甚麼管制。只是去年他們在電視目睹我參與反財算的堵 路行動,算是跟他們吵過架,但也未至於不讓我外出參 與社運。他們依舊不斷給我衣食住行要用的錢,讓我過 自己喜歡過的生活。

有人說這叫做關心或擔心,但我認為是她想太多了。 每晚她傳來的訊息都是一模一樣的:「在哪?在宿 嗎?/女孩子要特別小心,晚上不能出門,危險。/ 女孩子要有女孩子的樣子,不要再剪奇形怪狀的短髮 和穿不三不四的衣服了。」 我同意日常生活中要有一定的性別意識,對歧視性別 的事物要敏感,要警剔及反抗剝削某些性別的事情。 但媽並沒有指出應有的性別意識,她的言語實是一種 過分狹窄的對女性的想像。 自小我就被灌溉一套又一套的言談得體、舉止大方的 女士模範學(但我一直都學不來):我在小學曾一度 兩腳略為張開的步行,有次媽看見便當街當巷的打了 我一巴掌及罵我沒儀態;中學,我原以為已從那些禮 儀規訓中解脫,怎料某親戚在我面前,向我爸媽提議 把我帶去禮儀學校學學禮儀(幸好最後我成功拒絕 了)。 其實,為甚麼?

豈止是一本難唸的經

作為女性,有甚麼責任必然要去知書識禮、優雅大 方?就是因為自古以來,女性都擔當著出得廳堂、入 得廚房的主內角色?傻啦,世界唔同左架啦。我們, 女性,已不應再受到那種限制與壓迫。 可惜,讀大學前每天在家,實在不太忍受得住媽媽連 年來的囉唆,又溝通不能,從小我已打算離家出走 了--脫離種種不必要或無理的綑綁。 不過,至今我仍接受著父母的財政支援,每兩個星期 循例都要返老家一趟:我以前覺得,這是種孽緣,我 和父母之間雖然道不同,卻受著血緣的牽絆,才導致 我們不得分開。

很多年之後,才有個友人一言道中,他說我這想法太 浪漫了,即一點都不現實。想回來,其實為何我不敢 離開老家?我以前常幻想自己是個男生,因為男生的 能力比較大,可以拋頭露面,可以自力更生。但因為 我是個小女生,流連街頭會被拐走,也不知道應該如 何營生……這一切又能再追溯到我自小被灌輸的女性 想像有關。

由小到大都討厭做運動,性格和行為都較斯文和陰柔, 身材平平,很多父母對男性的期望,在我身上都一一 落空了。父母說過希望我「大隻」一點,要「似返個男 仔」。當我在家我被某些昆蟲嚇怕而尖叫時,父親就會 走過來拯救我,「唉你咁樣,第時點保護你老婆?」這 些時候,我心裡總會想:一、男仔就要乜都唔驚?二、 你又知我一定係中意女仔?三、你又知我一定會結婚? 父母不算常常問我「拍拖未呀?」,只不過,我曾跟他 們預告過我不會結婚不會生兒育女,他們就會苦心婆心 地說:「你仲細,大個之後遇上中意嘅女仔你就會想同 佢結婚生仔架啦。」 但,真係唔會呢。(就算我第時想結婚,喺香港都係冇 得結。) 很想跟他們直言,我對婚姻之所以沒信心,其中一個原 因是因為我看到父母的疏離。父母下班後,很多時候 都是「各自修行」,父親會看一會電視然後早睡,母親 則上網或煲劇(她從沒怎教過父親用電腦),直至凌晨 才睡,很少見他們共處、談天。記得一次午飯,母親跟 我坦言愈來愈難以跟父親相處,我問母親有沒有想過離 婚,她竟這樣回答:「咁……屋企裡面有個男人總係好 啲嘅。」 愈來愈對婚姻——家庭這連續體,充滿懷疑。除了不相 信一句「我願意」和一張證書,就可確保一段親密關係 可以永遠幸福,也難以理解為何社會只容得下,一種排 他性的、將非異性戀者拒諸門外的單配偶制婚姻。而光 憑血緣關係和脆弱的婚姻來維繫的所謂「家庭」,就是 最理想、最能夠「孕育愛和希望」[1]的社會組織單位 嗎? 過去九個月,我都一直住在報社,跟一些莊員和老鬼共 同生活,有男有女,有直有攣。除了一起工作,閒時也 常討論人生和社會,共享書本、影碟、電腦、食物和床 舖,我甚少回「家」。他們跟我沒有契約,沒有血緣關 係,卻更像我的「家人」。 我們工具理性地將身邊的人劃分為「家人」、「朋友」 、「情人」,並想像社會就是由一個個異性戀核心家庭 組織而成。如此,我們以為方便了自己生活,但其實只 是方便了統治者管理我們,分配資源和幸福:一男一女 一生一世仲要有仔女,就最被祝福和認同,而單身者、 離婚者、第三者、性伴侶、同志伴侶等等都只能處於弱 勢……

男和女(sex)之間是否真的隔著我們跨不過的鴻溝? 又或,我們應否究竟自己有鳩/閪與否來定奪自己應 該過怎樣的人生?再三思一下,答案自然不明自曉。 現在,我寄大學籬下,滿足我部分脫離家庭的慾望, 在窄小隙縫中偷呼吸。然後我則須繼續慢慢學會財政 獨立,爭回自己的自主性,做自己認為應做的事-- 不管我的性別為何。

電視播著十年如一日的古裝劇,角色滿口都是君君,臣 臣,父父,子子。父親凝視著螢幕,微笑。我回到房間 工作,關門。

1. 引用自明光社陣營在8月10日於明報刊登的〈維護婚姻/ 家庭宣言〉。

37 interview ahko.indd 5

2012/9/4 �� 04:03:38


性騷擾

-再認識、相關事件及政策檢討 文:松

引 言 我想同學們自小都聽過「性騷擾」這個詞。自小學起, 學校就不時辦些防止性騷擾的講座,但說來又奇怪,有 些概念近在咫尺,我們與之的距離卻很遙遠。我雖不肯 定世界是否真的如我想像的如此糟糕,但「性騷擾」這 概念好像的確被人忽略、漠視。閒時與好友(特別當對 方是異性)稍有親密的行為,旁人就會說「哎呀,性騷 擾呀。」又打個比方,某人衣著稍為暴露點,他的友人 可能說「你唔好性騷擾我啦」。語調總是帶點兒戲的。

彷彿,我們知道「性騷擾」的嚴重性,但又在一些無 關緊要的情況下使用這名詞,不知不覺地,「性騷 擾」成為日常言笑間的言語,令到我們對真正的傷

根據中大防止性騷擾委員會的出版刊物對「性騷擾」定義 的界定[1],「性騷擾」中的「性」大抵指與性有關的要求 或接觸,而「騷擾」即指在雙方(或多方)權力不平等的 情況下,某方面作出不受歡迎、並非互相情願的行為。 但是,上述定義都頗為模糊,有什麼該列入性騷擾的範圍 而有些又不用?例如,我穿著暴露或者講黃色笑話,可能 會引致他人不適(當中這些人不是我言行的對象),那我 是否在「性騷擾」?為了防止性騷擾,又應該禁止ocamp 裡有「毛毛蟲」之類的遊戲[2]?玩「逼巴士」難免會與同 性異性發生肢體碰撞,我們又應否忌諱? 「性騷擾」有異於「一般的騷擾」,被性騷擾與被人打了 兩掌的影響就是不同,「性騷擾」對心理造成的傷害猶其 深。在現代社會,我們對於身體之間的距離與界線會有一 定的想像:無論男女都不應隨便亂摸他人的身體。身體被 極度地封閉,將之暴露則會被貶斥,特別是女性被賦予貞 潔、須被保護的想像,從此規範了女性的身體,突顯了身 體的特殊性,而「性」又被一定程度的污名化。在這種社 會規範的氛圍下,對受害者而言,性騷擾所造成的傷害自 然加倍。 然而,若無限地擴大「性」的特殊性,男女/男男/女女 之間都理應授受不親,相處時永遠須保持距離-但這又 是否我們想追求的?

人與人之間存在著非條文可以闡釋的交往,而我們不能忽 略人際關係的可能性。一旦過分受法例規範,則容易使社 交方法機械化,男女彼此都會互相提防,破壞或阻礙理想 的人際關係。例如,對與「性」有關的言行過分敏感,動 輒就指別人性騷擾,這容易扭曲性騷擾本身的觀念:「某 些性關注因為不受歡迎而是騷擾」,而變質成「情慾本身 就是騷擾」/「性本身就不應被談論和觸碰」。

害毫無意覺,在真正發生時難以分辨及無所適從。

性 ‧ 騷 擾 ‧ 性 騷 擾

重 新 認 識 及 理 解 性 騷 擾

與人相處,本來就不應把具歧視性或壓迫性的概念強加於 他人身上。相處之間,又難免會產生誤會和摩擦,有意無 意傷害他人的言行亦的確會存在,而人際間「溝通」可 以扮演某程度的角色。相處,主動與被動並非絕對的二 元對立,人們不一定永遠處於被動角色;拒絕,亦不止於 「say no」。 且將矛頭撥正。在不少「性騷擾」的個案中,「溝通」的 可能性卻往往難以存在,而權力、地位的不平等總會穿插 其中。權力不平等,造成一些暗角,當中受害人難以拒 絕、反抗,亦可能會因為感到羞恥或怕遭受報復而不敢正 式投訴。比較常見的是上司對下屬的性騷擾,例如工作時 會「摸手摸腳」。 下屬難以拒絕的原因在於,社會普遍忌諱「性」,「性」 被認為是私下的而非公共的事或概念,當性騷擾涉及「 性」時,社會又繼而對「性騷擾」存保守的態度,少作公 開討論。這容易衍生出認為被性騷擾是種不應見光的恥辱 這種看法,加上上司某程度上掌握下屬的經濟財脈,下屬 容易覺得如若拒絕或投訴則可能面臨降職或被炒的風險, 故此,下屬須承受經濟、心理、以及社會地位三方面的壓 力。若沒有完善處理性騷擾的制度,該名被性騷擾的下屬 則處於劣勢,困境和持續的壓力都難以解決。

38

sexual_harass.indd 2

4/9/2012 18:04:50


大 專 相 關 事 件

在校園內,權力不均的情況實屬普遍,例如老師與學生和 上司與下屬等,故理應有完善的預防及處理性騷擾的制 度,以防止性騷擾的發生,和及早減輕消除性騷擾受害者 的痛苦。根據某個比較八大性騷擾政策的研究指出,中大 的相關制度可算最為完善,惜君不見黃燕雲事件和盧乃桂 事件:縱使金玉其外,實際操作上亦能敗絮其中[3]。

黃燕雲事件: 委員會袖手旁觀 校方高層亂處理 黃燕雲在中大擔任了十六年的行政工作,曾任職校長 室、秘書處,當中曾經做過防止性騷擾委員會秘書多 年。2010年10月26日在沙田凱悅酒店自殺,後來性騷擾 事件始慢慢揭曉。

處理性騷擾制度的建議 黃燕雲雖然曾在防止性騷擾委員會做過幾年秘書,理應知道中 大處理性騷擾的制度,但她遭受性騷擾時沒有按照機制去投訴 梁少光,可見其機制之不可靠。其中,制度上至少有幾點須要 改善[4]:

2007年頭,黃被上司梁少光(中大主管之一兼校董會成 員,亦是防止性騷擾委員會委員之一)多次性騷擾,曾經 向防止性騷擾委員會前主席馬麗莊求助,而馬卻沒有給予 專業意見,反而同意黃在沒有向委員會正式投訴的情況 下,向楊綱凱副校長報告此事,除此更質疑黃的做法(「 點解你咁傻你唔走?」),沒有照顧到黃受傷的心理。4 月21日,黃遞交辭職信,並向楊及校長助理口頭報告, 及留下了親筆簽名的保密正式報告,當中黃表示「唔想任 何人知道呢件事」及容許他們與劉遵義校長討論此事(楊 亦有告知沈祖堯此事)。

一、除了書面投訴外,亦應接納口頭投訴。並應該制訂政策賦 予委員會主動調查權,調查沒有作出正式投訴的投訴人的性騷 擾案件。 二、須確保調查會被獨立公正地處理,而求助人事後不會遭受 報復。例如防止性騷擾委員會以至於處理性騷擾事宜檢討委 員會的成員不應與涉事者有直接關係或利益關係,以免官官相 衛。 三、制訂精神健康政策,照顧及保護患上精神病的中大成員。 四、檢討對於性騷擾者的處分,提高性騷擾罪行的威嚇性。

然而,校方高層沒有專業訓練和處理經驗,維持黃的保密 意願,沒有啟動處理性騷擾機制去處理黃受害的事件。不 久黃雖被挽留繼續工作,但已經有抑鬱症症狀,因為工作 關係會經常碰見梁少光,這亦是黃進一步壓抑自己感受的 原因。可惜掌握資料的高層依然沒有直接處理黃性騷擾事 件,亦沒有妥善照顧黃的精神健康,反而諸多安排調職, 加上新舊人事問題,終令黃選擇了結生命一途。

結 語

盧乃桂事件:校方對性騷擾者處分太輕 本年五月底,教育學院盧乃桂教授經防止性騷擾委員會調 查後,被校方裁定性騷擾罪名成立,盧被沈祖堯書面警 告,盧亦隨即辭職抗議,以示對結果的不滿。從有限的資 料來看,盧沒有正式上訴,而此事亦沒有人再作更多的調 查,有關跟進便隨之銷聲匿跡,不見踪影。 另一邊廂,在盧辭職後,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發出過一封 信,得知盧被推薦成榮譽教授(Honorary Professor) ,可以繼續擔任博士生共同指導導師(co-supervisor of PhD and EdD students with colleagues)。在此,實 在看不見校方對於「性騷擾」案件的重視,只作出書面警 告,而警告後居然能繼續升為榮譽教授,實在匪夷所思。

黃燕雲死因研訊告一段落後,除了表示會在校友評議會 會員大會和校董會會議討論外,校方一直鮮有對外再提 起此事及交代跟進情況。甚至在八月中,筆者出席過「 防止性騷擾大學論壇」,卻不見任何校方高層出席該論 壇,致使筆者一度認為校方不在乎對於性騷擾的處理。 直至八月中,才發現校方一貫閉門造車地成立了「處 理性騷擾事宜檢討委員會」[5]。其委員會聲稱由熟悉 相關議題的「專家」來組成,惟委員會委員的資深程 度有待質疑,其工作又欠缺透明度,獨立性亦成疑(例 如利順琼女士為人事處副處長)。至於校方是否真的願 意檢討及改善處理性騷擾制度,則要讓時間來證明了。

[1] 中大防止性騷擾委員會所出版的《預防及處理性騷擾》小冊子,封面列有標語「性別平等 互相尊重」。 [2] 明報:應付校園性騷擾 林煥光:主動出擊 http://hk.news.yahoo.com/應付校園性騷擾-林煥光-主動出擊-211919271.html [3] 教協報:從中大職員死因研訊 檢討大學處理性騷擾機制 http://www.hkptu.org/mainindex.php?content=bulletin/2012/bulletin-1206.htm [4] 參考香港教育學院專任導師莊耀洸律師的意見,詳見〈就黃燕雲事件的建議〉,2012年6月6日。 [5] 中大通訊:處理性騷擾事宜檢討委員會成立 http://www.iso.cuhk.edu.hk/chinese/publications/newsletter/article.aspx?articleid=53684 延伸閱讀: 1. 還生者公道,讓死者安息 ──中大性騷擾事件聯署聲明(GoPetition) http://www.gopetition.com/petitions/還生者公道,讓死者安息-──中大性騷擾.html 2. 《性侵害性騷擾之性解放》,何春蕤編,國大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出版。 3. 《反歧視實務小冊子》,新婦女協進會出版。 (如欲索取,請聯絡婦進。電話:27200891/電郵:aaf@aaf.org.hk/網頁:www.aaf.org.hk)

sexual_harass.indd 3

註:雖然中大防止性騷擾委員會和平機會的 政策、機制及處理情況仍有很多改善之處, 但除了要一直推動對方改善之外,同學職員 們若遇上困難,仍必須勇敢站出來求助。 中大防止性騷擾委員會 熱線:39438716 電郵:pash@cuhk.edu.hk 網頁:www.cuhk.edu.hk/policy/harass 平等機會委員會 香港太古城太古灣道14號太古城中心三座 19樓 電話:25118211 傳真:25118142 網址:www.eoc.org.hk

4/9/2012 18:04:51


2012中大反外判戰線記事簿 2012 中大反外判戰線記事簿 6 月 19 日

自中大員工總會確知圖書館外判清潔工作。

6 月 21 日

開始網上聯署〈抗議中文大學食言─要求叫停大學圖書館系統外判 清潔服務〉 。

6 月 24 日

開始網上聯署致沈祖堯的公開信。

6 月 25 日

收到許敬文副校長私函通知已叫停圖書館外判。

7 月 10 日

沈祖堯在網誌上刊登〈這,是高等教育的一環〉。

8月6 日

許敬文副校長首次與學生、工會三方進行會談,商討成立工作小

8 月 21 日

舉辦「反外判工作坊」 。

8 月 26 日

參與灣仔利興工友訪談。

8 月 27 日

聲援灣仔利興工友抗議食環署縱容外判商。

組檢討中大勞工政策、制訂良心約章。

六月中時傳出消息,確定圖書館已將清潔工作外判予勞工紀錄 極差的惠康環境服務有限公司,合約於七月一日起生效。一群 同學遂成立「中大反外判戰線」,與校內工會聯署要求大學重 申「永不外判」之承諾,一周內集得過千簽名,叫停了外判計 劃。

距離‧拒離

—中大反外判戰線成員對談

或者一群同學「遂」成立中大反外判戰線的「遂」字來得太過 平順—這班同學究竟為何關心外判問題?甚至要成立一個組 織,又搞電影會、又搞工友訪談,長期跟進下去?

對談成員:譚焜(焜)、林紀善(善) 整理:林紀善 不得不說,反外判的成員非常駁雜,新生到研究生一網打盡, 畢業生也有數個。對談者之所以是譚焜和我,只因兩個都仍是 本科生、沒有上莊,相對能較專心地跟進反外判的事情。當 然,潛台詞就是:其他成員都需兼顧不同組織,幹事會、學生 報、電台、roundtable、左翼學會…… 對談在范克廉樓的307室進行。

「反思自己對改變社會不公的責任」 焜:「中大反外判戰線究竟如何開始的呢?」 善:「上年上學生報莊的時候,我因為跟進EMO工友被逼調遷 的事情(註一)而與中大員工總會(註二)一直有連絡,6月18號 的時候剛好有事要找員工總會的會長,她就通知我圖書館外判 清潔工這件事;19號時我親眼見到人事處確定圖書館已經外判 清潔工作的信件,將消息帶回學生報,找了你,於是整件事就 開始了。」 焜:「對,你和我講完之後,我就逐個打電話給學生報現莊, 約第二日開會商議對策。不過我們『為什麼』會開始行動呢? 一般同學聽到『外判』,就算覺得有問題,也未必會馬上就搞 聯署、擺街站。」

40

Untitled-1.indd 2

善:「我想這和我們身處報社有很大的關係。報社創造了一個 很特別的環境,在這裡,大家對各種問題都有討論,而且對關 注基層勞工權益有基本認同,以今次外判為例,只要一提, 大家基本上不單明白有問題,而且明白問題有多嚴重,並擔心 自己不行動就沒有人跟進了。再加上,準備好幫手的人就在身 邊,開展行動快很多和容易很多:我同你一講圖書館十天後落 實外判清潔工,你打電話,整個幫手的網絡就開始運作了。如 果一開始就要費盡力氣地找人幫手,我也可能只會在FB上寫兩 句擔心的話。」

4/9/2012 17:35:35


焜:「但不是要有這個環境才會開始行動 吧,我們成立了之後,也有和學生組織全 無關係的同學主動加入。」 善:「當然,透過反思自己對改變社會不 公的責任,大家都可能會決定行動。不過 我還是想強調讓自己處身利於行動的環境 的重要性,這其實也是同學為什麼要加入 反外判戰線的理由之一啊(笑)。」

繼續下去的燃料

組織之難 焜:「組織同學關注反外判這件事上,其 中一個困難的地方是要處理同學和基層工 友之間的距離感。你要我說的話,那種距 離感正是大家不行動的理由。如果工友對 大家來說就是很親的人,根本不用去搬一 套一套的大道理出來,同學自然而然就會 緊張他們的事。退一步說,如果你知道有 大批同系同學做兼職被拖數都會起哄,怎 會不聞不問?同學和工友的距離感是講道 理無論如何都跨越不到的。」

焜:「除了為什麼開始之外,我想同學可 能也不明白我們為什麼會繼續下去。集完 千個簽名,叫停了圖書館清潔工作外判, 我們其實已經很可以豎枝橫額出來宣佈『 成功爭取』了事。」

善:「同學的而且確是不當工友『自己 人』。說真的,工友從來都在我們身邊, 對大家來說他們卻好像隱形了一樣,而 且這種『隱形』彷彿天公地道,大家既不 知,也不覺得需要知道工友的事。」

善:「但件事根本就未完,停了圖書館外 判,還有其他外判工;中大沒了,其他大 學也有;其他大學沒了,整個香港整個世 界都有。」

焜:「那是一種他們和我們沒有關係的那 種感覺,非常疏離,誇張一點就好像是外 星人和地球人那樣。另外就是好像不能互 相理解的狀態,那是我們和他們面對面聊 天時都會橫亙在面前的距離感—他們說 『辛苦』的時候我們聽得明那個形容詞, 卻不明白那內容;他們不時流露出來的恐 懼,如對管工的畏懼,我們縱使明白原因 也不會身同感受。那種『距離感』有時還 會在旁人的目光反映出來:很多次,和工 友聊天時旁邊經過的路人都會投來明顯訝 異的目光。一個人和另一個人聊天有什麼 可側目的呢?但偏偏就會有人側目。」

焜:「一來是這樣,二來我自己在『叫停 圖書館外判清潔工』期間,積累了很多 的憤怒,校方的態度那麼漠然,同學又 不理。那些憤怒成為了我繼續下去的燃 料—為什麼這樣明眼人一看就知的事情 會沒人理?道理一點都不難明,用錢一說 就明白了:有人賺,就要有人蝕;中大圖 書館外判出去能節省成本,那省來的就是 從工人身上尅扣而來(註三)。」 善:「最近聲援灣仔被外判商利興拖欠遣 散費的清潔工人(註四)時,見到絕大部 分追討遣散費的工友已上了年紀,甚至八 十六歲高齡。想起『外判制度折磨最沒有 議價能力的人』,這句話中的『折磨』兩 字變得驚心動魄。『尅扣』將工人工資壓 低到最少最少,逼使絕大部分工友要工作 超長、身兼兩職才能糊口,榨乾他們的生 命,榨乾到最後一刻,直到工友病倒甚至 死亡!」 焜:「走訪利興工友我沒去。和其他工友 如娥姐(註五)接觸,一開始她是被上司 逼得無路可走才來找我,我聽她訴苦則出 於義務和責任,純粹是『幫』與『被幫』 的形式關係。及至後來,開始建立到默 契,我知道她有什麼想講、什麼不想講; 她也不再是因為要我『幫』而講她種種工 作上遇到的事,關係出現轉變。經歷這些 來回,對工友的理解加深,我關注工友權 益的『關注』由一開始徒具形式的狀態, 慢慢變得由衷。」 善:「另外,外判所造成的壓迫深重,但 要短時間之內改變又不容易,關心的人一 定得組織起來長期跟進。我們真心希望可 以終止外判所造成的壓迫,也預期了要作 以年計的長期抗爭。要眾人的力量不至渙 散,我們就要組織起來。」

Untitled-1.indd 3

拒‧離 善:「我想我同意距離感是大家不行動的 原因之一,但我實在不同意這是講道理也 跨越不到的。想清楚『距離感』是如何產 生的不就能作一定程度抵抗了嗎?疏離的 狀態,其實不獨同學和工友之間有,同學 和同學之間也會有,但嚴重到同學工友彼 此接觸時都有不能了解的困擾,卻是由不 同因素所造成的。」 焜:「其中一個導致『距離感』產生的原 因很明顯就是共同經驗的缺乏:無論你有 多想令那種距離感消除,你都不曾有十年 的工作時間在清潔工作中度過,不是嗎? 你多和工友聊天,能彌補一些,但也不足 以完全明白。」 善:「沒錯經驗是不能完全共通,由此產 生的距離感我承認有些是不能消除的。但 生活想像呢?會不會因為我們學生的生活 想像太過狹窄才不能理解工友呢?之前宏 利保險不是有一系列叫『人生旅程』的廣 告嗎?第一站是入大學,第二站是讀個 MBA,第三站不知是結婚還是買車,第四 站就是買樓,開店……一條直線,窄不可 言。當整個社會都在鼓勵這種想像,站在 這段『人生旅程』起點的大學生受影響猶 深。抹除了對其他人生的想像,我們面對 一個洗碗洗了一輩子的工友時,簡直什麼 都說不出來。如果我們理解到人對生活的

想像可以很多很闊,工友的生活想像縱使 仍然陌生,卻不是完全不能理解。『距離 感』也會一定程度減輕。」

我們是一個群體 焜:「減輕『距離感』之外,重建我們和 工友是一個群體的認知也很重要。我們的 生活實在是有賴工友的辛勞才得以建立 的,我們不能沒了他們孤獨存在:如果沒 了校巴司機我們平時上山多辛苦?如果沒 有工友幫我們清潔,我們會有那麼多時間 嬉戲學習?」 善:「這是一個循環啊。『距離感』會強 化同學和工友不是來自一個整體的感覺, 我們要先肯定『距離感』不是自有永有 的,再承受著那種距離感和工友多些接 觸,減輕了距離感後,了解到彼此是一個 群體,再更加主動關注工友的事情。我想 這是關心基層工友的同學必經的過程。」 註一:詳見《中大清潔工友抗爭號外》http:// cusp.hk/?p=2163 註二:中大基層工會 註三:與中大校方開會時,學校表示圖書館所 選的外判商可以用同一筆錢比中大請多一倍的 清潔工。若非虛言,如果中大物業管理處用二 十萬請到五位清潔工,外判商用二十萬就請到 十位、甚至更多清潔工了—要省這麼多錢, 怎能不把工人榨乾榨盡? 註四:探訪利興工友詳情見中大反外判戰線文 章〈他們的身影在背影裡越發鮮明〉及即將出 版的《中大反外判戰線—藝墟號》。 註五:物業管理處一位在潤昌堂工作的工友被 管方針對幾乎被炒。

你, 一定有嘢幫到 中大反外判戰線! 校內外外判工友訪談、緊急行動聲援;每 月恆常電影會、研習外判相關議題;出版 雙月刊、跟進改善中大勞工政策、協助草 擬良心約章……詳情請留意9月20號出版 的《中大反外判戰線—藝墟號》。 改變艱難,永遠缺人,總有需要你一臂之 力的地方! 想知道最新消息、活動日程?請到FB專頁 「中大反外判戰線」,幫手廣傳信息! 如欲幫忙,請致電:譚焜 (67541794) 林紀善(63096856)

41

4/9/2012 17:35:36


校園 中大校巴司機工作實況 ──

「慳」響唔應該慳嘅地方 文:Jeanne

起喺中大搭校巴,腦海好自然就浮現兩個畫面:每次 趕上堂而逼校巴、並且目送幾架校巴之後,睇住裏 面嘅人仲係死都唔肯行入啲,逼哂響門口位;又或者好唔情 願,龜速咁要慢慢嚟,好似得我一個趕時間咁。仲有炎炎夏 日,一大班身水身汗嘅乘客迫巴士,焗到透唔到氣……

暑假猶自可,到得開學嘅日子,校巴乘客愈多,佢哋行入車 廂較後部分既時間就要愈耐,校巴一定比預期遲咗開出,並 且行車時間亦較長,呢段延遲咗嘅時間只能夠喺司機僅有嘅 休息時間彌補,確保下一班準時開出。

2.洗手間難尋 搭校巴嗰個滿腹牢騷,咁揸校巴嗰個又點?「無聽人提過 喎」,朋友甲如是說。 直到某周日搭校巴落火車站,聽到校巴司機同另一個學校職 員講「真係頂唔順喇,宜家都唔係好舒服」、「無時間休 息、方樹泉又無開,連廁所都無得去」……突然意識到佢揸 住架巨型嘅車輛喺山路兜兜轉轉,一個人負起哂成車人嘅生 命安危已經好大壓力,原來仲要同時面對其他問題。「唔講 都唔知校巴司機咁辛苦」。

新路線都改哂以火車站為總站,司機仲要面對另一個問題: 佢哋只有時間去最近校巴站嘅洗手間,無奈最近嘅方樹泉樓 星期六日係唔開門,同埋平日下晝五點幾就關門呢段時間司 機要行到去較遠嘅美心借洗手間,「更慘係有時撞啱『清潔 中』,仲要急急腳趕下一班車。」

於是之後每次搭巴士都會留意校巴司機,主動問下佢哋嘅工 作情況,發現校巴司機嘅工作環境惡劣。

計過時,發現人少嘅時候司機揸一轉N車要廿四分鐘,開學 時間其他巴士線一程更要超過半個鐘。又趕、地方又遠,咁 不如唔好去:「洗手間嘅問題真係好急需解決,點解唔喺火 車站附近擺兩個流動型廁所呢?其實唔只我哋,嗰度仲有好 多人唔係教員同學生,佢哋需要嘅時候都唔知點算,好唔方 便……」

司機工作環境惡劣

3.水機欠奉

1.休息時間不足 自從7月換咗校巴行車路線之後,所有路線都改為循環線, 換句話講,校巴嘅起點同終點站都喺同一個地方(即係火車 站)。司機以往可以喺新亞或者逸夫稍作休息,宜家要落返 火車站先可以休息。

洗手間係一個問題,仲有飲水機缺乏嘅問題。喺本部四條柱 旁邊有一個「司機休息室」,入面有飲水機。理論上司機可 以去本部斟水;但上面已提及,司機忙到去唔到洗手間,莫 講話專登揸架校巴去休息室(校巴唔停嗰個位),即係司機 都係無水飲。「提議過喺火車站附近加水機」,但校方仍無 動於衷。

4.車廂高溫難耐 校巴無冷氣,我哋坐一陣車嘅都覺得難受,對本身休息已經 唔夠、精神差嘅司機簡直係雪上加霜。 唔少校巴駕駛位都放咗溫度計,司機發現呢個事實:校巴車 廂溫度經常高達40度。有說25.5度係舒適溫度,喺40度高熱 嘅惡劣環境下揸車更加影響駕駛者嘅身體同精神狀況。 校方話校巴唔加冷氣係為咗環保,但「中大其他所有車都有 冷氣,睇下保安組啲車,有好多架,成日周圍行,都有冷氣 喇」,點解校巴就遲遲唔裝冷氣?

小結 休息唔夠、無得去洗手間、無得飲水,尤其因為休息時間嚴 重不足,竟然出現司機「驚去廁所連水都唔敢飲」嘅情況, 校巴司機身體同精神狀況愈嚟愈差。但駕駛者正正最需要充 分休息,先能夠準確判斷到路面情況,尤其佢哋本身已經承 擔車上咁多條人命嘅壓力,又加上山上嘅路面轉彎多,車路 一向狹窄,壓力就更大,導致惡性循環。

p42-43.indd 2

2012-9-4 17:45:54


司機發現:行車路面設計不安全 司機亦發現校園部分路面設計影響行車安全,尤其喺火車 站同研究生宿舍之間嗰條迴旋處,整嚟整去(我地都睇到 條路整咗好耐喇),由之前原本已經加闊左,到最近無 啦啦又喺迴旋處嘅入口,加咗條向車路凸出嘅梯形紅磚路 連欄杆,又修窄咗條路;有時校巴轉彎唔可以一次過Uturn,或者要停一停,並且有剷上行人路危險,校方無考 慮過咁嘅設計嚴重影響路面安全,司機亦好擔心會隨時發 生意外…… 「投訴無用,我哋係合約制嘅,一遇到呢啲問題,校方就 會請過第二班人(即係炒佢哋)。我哋之前同校方反映 過,佢哋話係搵班則師做嘅所以無問題」但明明揸車嗰個 係校巴司機喎……佢哋先係道路使用者、最清楚路面情況 嘅人,校方唔能夠無視呢個事實,忽視司機嘅專業判斷。 我睇住佢過迴旋處,亦真係有佢講嘅問題,好危險(有眼 睇架喎),加上前段提及司機精神差,喺繁忙時間又有咁 多車出入,發生意外嘅機會好大……「最近學校好多大泥 頭車出入,咁啱有人企喺(凸出嘅)欄杆隔離,好容易會 俾架車拖走」,加出嘅紅磚路對行人難見好處之餘,更增 加發生意外嘅風險,加重埋校巴司機嘅負擔。

司機工作環境惡劣的原由── 校方「節流」實行僱員合約制 校巴司機嘅基本待遇差,面對「投訴無用」、專業判斷被 漠視,主要因為校方企圖喺營運校巴度慳錢。為咗慳錢, 校巴司機人手不足,導致司機休息時間嚴重不足;又無添 置需要嘅設備,甚至宣稱係「環保考慮」。以冷氣為例,

有司機指如果要喺校巴加裝冷氣,就要加多個油缸,每個 月額外開支大概一千蚊;但正如以上所講,學校其他車一 早裝哂冷氣,又有唔少地方廿四小時開住冷氣,唔見得佢 哋嘅環境比校巴更「惡劣」,亦唔見環保呢個「理由」喺 其他設施被一致採用。飲水機、洗手間不足都慳錢嘅表現。 又為咗慳錢,校方採取僱員合約制。合約制員工比長工福 利少,校方基本上亦可以隨意炒人,甚至唔需要理由(長 工就好難被無理解雇)。因為咁校方同司機嘅權位差距愈 大,校巴司機無同校方交涉嘅能力,人微言輕,專業意見 都被漠視。 校方喺處理僱員問題上無疑有遺大學精神,無考慮到司機 嘅工作需要;喺現實考慮上亦明顯見疏忽,因為司機嘅工 作待遇、專業意見同學校行車安全有好大關係。繼續漠視 上述問題,交通意外嘅風險不減,乘客以至行人嘅安全仍 然備受威脅。就算俾校方炒咗呢班司機再請過一班,都無 減少到種種造成意外嘅條件:駕駛者仍然喺惡劣環境下工 作、仍然要負起成車乘客生命嘅責任、身體同精神狀況依 然欠佳。 就此,校方最先要解決嘅係司機休息時間不足嘅問題。最 恰當嘅解決辦法係增聘人手,而唔係縮短現職司機嘅休息 時間、增加司機嘅工作量。

註: 去年許敬文副校長曾承諾,凡工作滿六年的員工皆便自動轉為長工,但此 承諾至今仍未兌現,有校巴司機已工作滿六年,仍未能轉為長工。

交通組對校巴司機工作情況的答覆 司機面對的問題

交通組答覆

我們對此答覆的回應

校巴車廂過熱影響司機工 作

1.正在試驗一款可減低體 溫的冰涼背心

1.笑咗

2.考慮引進環保校巴 廁所不足

司機缺水問題 休息時間不足

新路線無諮詢司機意見 合約制:六年仍未轉長工

司機可以到眾志堂借用廁 所,或者等新大樓落成之 後再用那邊的廁所 司機休息室有冷熱水機 司機有基本用膳時間,再 視乎路線可有額外休息時 間 司機可直接向上司或交通 組,或經書面表達意見 「本處依循大學人事處的 指引辦事」

2.放長雙眼睇吓幾時有 (整埋個環保辦公室嘛) 根本唔夠時間去眾志堂; 大樓未落成司機就唔洗去 廁所? 根本連去休息室嘅時間都 無 時間少到要拎埋用膳時間 嚟講…額外時間:正常情 況擠唔出嚟嘅時間 即係兜個圈咁認咗喇 成間大學都係咁

43 p42-43.indd 3

2012-9-4 17:45:54


迎新日.

細超!?

文:胡蘇

相信不少來過中大迎新日(AL:7 月 21 日/ DSE:8 月 18 日)的新生都見識過不同的系會和書院的宣傳。小編也在迎新當日被新生問 到其他屬會(例如天文學會和國是學會等)的攤位何在,霎時間我也不知如何應對,只能支吾以對。 「請問國是學會係邊度擺攤架?」 「呀 ...... 中大屬會好像 ....... 會係藝墟統一擺攤,到時你地就會見到其他學會架喇,好熱鬧架!」 「好呀,唔該!」 當同學正轉身離開,我心裡暗自慶幸成功胡混過去的時候,偷聽到他們的說話, 「點解迎新日唔今日擺埋出黎既?」 「唔知喎,我聽 CITY 個 Friend 講佢地有架喎。」 這番說話實在令我茅塞頓開。對了,這麼一個大好的宣傳機會,何解其他中大屬會在迎新日上卻會消聲匿跡?

迎新日有幾重要? 不同中大的屬會一直以來都希望在迎新日向新生宣傳,但一直以來都沒有渠道反映他們 的意見,這次便找來嘗試於迎新日宣傳的天主教同學會,詢問他們有關迎新日安排的意 見。 天主教同學會於 8 月 18 日 DSE 迎新日中有擺放旗幟和易拉架,更有向新生派發傳單。 對於不能於迎新日宣傳一事上,他們並沒有很大怨言,但希望盡量爭取理想的宣傳方法, 並指出他們不明白為何迎新日不容許屬會宣傳,又不讓新生有知悉屬會存在的機會。 何以屬會會如此重視迎新日的宣傳呢?他們指只靠九月的藝墟並不足夠,現時會員入會 的方法多是靠認識的人推薦,可見藝墟的接觸面實不不廣,招收會員的功效真在有限。 因為有不少的人根本不知道藝墟的存在或沒時間去藝墟。相比而言,絕大部分的新生都 會來迎新日,迎新日的宣傳效果跟藝墟相比實在不可同日而語。 至於天主教同學會於迎新日有否被驅趕過,他們指其實沒有明言哪裡是禁止宣傳的區 域,一直都不太清楚。 由此可見,迎新日宣傳的重要性和效率對於推廣屬會實在非常重要,何以將迎新日的宣 傳卻將屬會拒之門外,由學系和書院壟斷呢?今天的迎新日清一色只有學系和書院宣 傳。更何況,一條如此寛闊的百萬大道難道連一兩個學會的宣傳用品也容不下?如此霸 道且浪費空間的做法實在是莫名其妙。

誰是幕後大佬? 這個問題便要由負責整個迎新活動的新生輔導督導委員會(下稱輔督)架構開始講 起。小編為了理解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特意找來輔督主席吳基培作一個訪問。 輔督的組成由吳基培教授(協理副校長、大學輔道長)為主席、各書院輔導長、各 書院處理學生事務的副院長及各行政部門如保安、交通等署長組成。據吳教授所言, 輔督的功能是誇部門考調及安排迎新日的時間表,避免有日期相撞的情況出現。 聽了一大堆令人頭昏腦漲的名字,也不知道他們是誰吧。簡單來說,組成這個負責 整個協調迎新活動的就是秘密的坐在會議室,我們從不認識的「大粒佬」,而當中 更是一個學生代表也沒有。 輔督底下又設有多個不同小組負責不同工作,其中負責迎新日原則性規則設定的就 是新生迎新日及後勤安排工作小組(下稱後勤小組)據吳教授所言,後勤小組就是 有份訂立「迎新日不許籌備的書院、學系以外的組織宣傳」這一規例,而後勤小組 是沒有學生代表的。到了確定細節及執行,則交由迎新工作小組負責。而據小編理 解,迎新工作小組並沒有推翻後勤小組的權力,意味著迎新日的原則設立並沒有學 生參與,組成的人員大多為輔督的延伸。 44

44-45.indd 2

4/9/2012 16:38:11


我地真係話緊事? 說到這裡,看來我們對誰造成迎新日不許屬會宣傳的主事者和原因有些眉目了。整個迎新日的基本守則, 學生也沒有參與組成,一切規則都是由穿著西裝,看不到樣貌的大佬全權決定。但負責主要宣傳的學生 卻從來沒有參與決策,連諮詢的位置也沒有,這到底是一個何等荒謬的事情?但原來在後勤小組以外, 還有一個由學生組成,負責迎新日安排的小組﹣「迎新工作小組」。這個小組隸屬於學生輔導聯何委員 會(下簡稱輔聯),主要是遵照後勤小組訂立的規則,負責迎新日的細節安排,架構主要由籌備書院迎 新營的同學組成。我們於是找來這個小組的主席林敏,看看他們在迎新日上擔當甚麼角色。 林敏指迎新工作小組是輔聯底下的一個小組,協助輔聯的迎新日宣傳工作,由一個由學生組成的「全民 大會」決定小組的一切事項。主要工作都是籌備迎新日,安排和協調當日的運作,例如協助新生報名書 院迎新營。 而迎新工作小組的職權主要是各書院及系會宣傳的三個區域,其中包括由學生事務處(OSA)所訂下的 百萬大道,於區域內派出迎新糾察小隊處理違規事件,例如違規 dem beat,勸喻沒有出現在全民大會議 程上的其他活動人士(小編理解主要來說就是其他屬會的宣傳)離開,主要以非官方的行政手段處理。 林敏指所有迎新工作小組的決定都由全民大會通過,如果小組內有其他聲音提出,有商討的餘地,並補 充至今沒有其他不同意見出現。 但再查一下全民大會的組成便知道為何沒有不同意見的出現,「全民大會」的定義原來是由輔聯給予的, 基本的組成是由不同學院和書院所組成,他們於當天本來就有宣傳機會,因此就不難理解為何沒有「其 他意見」了。 簡單來說,迎新工作小組就是一個負責執行校方訂立規則和考慮細節的組織。根據林敏的說法,使用全 民大會的運作模式原因在於校方不想干預太多,小組決策時也不需校方代表在場,使學生能夠自行決定 迎新工作。 這個由學生一手包辦決策和運作的模式固然很好,表面上看來校方似是下放了很多權力予學生自策。但 要注意的是,這個組織的權力本來就很少,即使學生在組織內擁有全盤權力,但都只會一些有關雞毛蒜 皮的細節小事,對於開放屬會宣傳的重大決策根本毫無發言權。當小編問及有關屬會宣傳方面,她指出 這事項不屬於工作小組的工作範圍,有關決定由輔聯或更高層決定,工作小組只負責迎新營宣傳事項。 迎新小組權力之小在此表露無遺。校方這招表面開明自由,造成學生自治的假象實在高明,但當拆穿假 像,校方獨斷專橫的真相便無所遁形。 林敏指出大部分屬會有獨立架構,開放某些地方予他們宣傳是可能的,但在操作上仍有一些疑慮。例如 屬會的宣傳範圍會有多大,工作小組的編制是否足夠能控制秩序,有沒有更大的場地,與藝墟的功能有 否重複等。 但根據藝墟的經驗,這些疑慮都是能解決的,學生會絕對有足夠的人力和地方安排各個學會宣傳,問題 只是校方在資源上是否配合,架構上是否願意下放權力。8 月 18 號的迎新日中,很多屬會都擺放了易拉 架於百萬大道上宣傳,都是他們希望於迎新日宣傳的最佳例證,對於不少資源較少的屬會來說,能夠接 觸大量新生的迎新日更是接觸同學,招收會員的大好機會。 面對如此合理而卑微的要求,校方卻暴力地禁止了各屬會的要求,無疑剝削了不少屬會的宣傳機會和發 展空間,既專橫又無理。要是真的希望把中大打造成一間多姿多采,百花齊放的大學,何不多做一小步, 打開這個讓同學與屬會互相認識的渠道呢?

假如屬會出

現在迎新日

……

再 者, 要 是 中 種你與我都 大的屬會可以於迎 新日宣傳, 想像不到的 參考城大等 墟 的設 計 幾 新 等 乎抹殺了屬 氣象。例如屬會可 以於迎新日 其他大學的做法, 傳時已經進 會舉 行 迎新 屬會 接觸新生, 入開學階段 營的機會, 於開學前舉 的發展可能會出現 倉 促 決 定。 。 例如 魔 術學 一 辦迎新營; 更重要的是 提早讓新生認識學 會,不但能 會便曾經提過舉辦 系以外的迎 能 迎新營,只 反之今天藝 夠讓新生對 新營想像, 夠開拓出很多學會 可惜 發展的可能 各學會瞭解 例如舉辦讀 提 性 更多,仔細 於藝墟宣 書會和茶會 供更多討論空間, 談一下理想 ,他們不但可以舉 考慮,不用 ,加深同學 辦迎 談一下大學 之間的認識 ,甚至可以 新營,提供書院及 總 結一 下 這 。 學 發展出新的 次 的 宣傳 要 求 迎 新日 屬 會不 能 宣 宣傳模式, 傳的情況, 遠遠不足, 我們 同學的意見 屬 會們 要 求 , 的 是 迎新 日 大 致 可以 歸 納出 幾 個重點,一 話, 默 不 作 往 往 是 基 於 行 政 方 便的考慮便 接觸新生的機會; 聲 二 是 校方 在 是 藝 墟的 設 置對 於 黑箱作業, 作業的校政 並不能作出任何改 屬會 很多 決 策上 變, 同學並沒有 只會永遠的 都 沒有 考 慮 發 持續下去。 要發聲,還要找來 過 其他志同道 言權。要是對校政 決策 合的人一起 來發聲,要 有意見的 不種種黑箱

44-45.indd 3

45

4/9/2012 16:38:14


http://www.cumagic.com 魔術學會會網 Untitled-1 1

Facebook專頁 4/9/2012 14:48:56


菩提本無樹 —— 回應迎新特刊書院介紹被批評之事宜 今年7月,我們出版「迎新特刊」,希望新生能透過特刊加深對中大校園的認識。可是,特刊中 的「書院介紹」[1] 部分惹來爭議 [2],有同學指責文中描述其所屬書院的精神已名存實亡,是 不符事實、詆毀書院、損其形象的報道。同學更投訴,我們只針對部分書院作如是批評,乃偏 頗之舉。其中有人引用迎新營為例,指他在參與營運書院迎新營期間,明顯感受到營運團隊的 熱誠,鮮活體現了其書院精神。 我們於今年6月4日出版「民運特刊」後,旋即着手製作迎新特刊,但這時距離出版迎新特刊已 不足兩個月,時間十分倉猝,因此部分文章在寫作技巧上有未盡完善之處,我們就此致歉。不 過,我們仍貫徹「報導事實」的精神。「書院介紹」中,每間書院的內文都有評述其精神的沒 落 [3],因此,同學對我們行文偏頗的指控只屬誤解。我們依然堅持,我們的報導均為事實,並 無任何偏頗之成分。 首先,我們必須澄清,文中所述之書院精神,謂的是由書院提出,對其運作及發展之方向的詮 釋,例如逸夫書院以「臻善存德 居高懷仁」為口號,稱「強調同學在追求卓越之餘仍注重操 守,居於領導地位仍懷有仁愛之心。」;聯合書院以「明德新民」為訓,希望「通過全人教育 及群體生活,提升學生的品德情操,為香港社會、中國以至全人類服務。」我們以為,諸如此 類作為書院之目標和願景的精神,是每間書院都不可或缺和馬虎了事的部分。可是,據我們觀 察,近年來書院精神淪落口號的情況日益嚴重。論書院精神的實踐,可見於多個地方,包括通 識課程、設施、宿舍等範疇。然而綜觀時下狀況,書院方面,形式教育大都跟其理念脫節;學 生方面,舉辦的活動亦不見得與書院精神有何關連。更甚者,同學對其書院精神也大都只剩一 知半解,此實可歎也。 誠然,迎新營是一個體現書院精神的重要領域,但我們更希望進一步澄清,即使有同學引用他 參與營運迎新營時,團隊眾志成城、團結一致地工作之經驗,事實上仍遠遠不足以考證其書院 精神之存亡。曰團隊的合作,基本只見於隊員對工作的投入和熱誠,以至對隊友的信賴及互相 扶持。球員們結成球隊,為求勝利和享受過程而投入其中,在比賽中表現團結已是一個耳熟能 詳之例子。從根本上說,只要一夥人齊心合力地作業,便會順理成章地被稱為團結。團隊是否 承載某種理念或精神,非單憑團結與否而足之論證。 於此,我們並非認為書院精神只可由書院提供,同學間自當可以建立起他們的理念。但觀乎近 年之迎新營,實難說它在建立和承傳書院精神上扮演着有力角色。迎新營提供了一個讓新生們 加深對校園和同學的認識之場所,在此層面上它的作用是值得予以肯定的。但當這邊廂有中學 生為了香港學生的未來而鏗鏘有力地大聲抗議,甚至示威絕食時,那邊廂我們的同學就聲嘶力 竭地喊着四院互片的口號,或是崇拜大組長的美話。這時,我們應該再次反思,迎新營的意義 到底何在?未幾,我們曾在迎新特刊發行初日接過一位同學的電話,投訴我們詆毀其書院沒有 建立書院精神,但當我們邀請他解釋其書院理念時,他又急忙轉換話題,更坦言我們的言辭會 影響他邀請新生參加其書院迎新營。迎新特刊於7月下旬出版,正值迎新營籌備工作進行得如火 如荼的熾熱時期,營運團隊因而在此期間特別注重他人對書院的觀感,我們表示理解,但如果 因而漠視書院的現實狀況,或是盲目捍衛所屬書院,甚或誤解他人對所屬書院之評價而對號入 座,我們唯有深表遺憾。 新學期要開始了,相信各莊及團隊招募新生的聲浪又要再次響徹中大校園,各「beat」將不絕 於耳。在此,我們希望同學可把對迎新營的反思,同樣作用在各莊及團隊上,我們並祝各位同 學新學期生活愉快。共勉之。

註1:第四十二屆中大學生報迎新特刊P.148-150,同學可於http://cusp.hk查找。 註2:有同學曾以面談、電話以至在社交網站上對我們作出控訴。 註3:除此以外,「迎新特刊」中P.9-15,「老生常談(上)」及「老生常談(下)」中更有對各間書院的精神的 詳細分析。

47 interview ahko.indd 1

2012/9/4 �� 03:00:49


唔想得個睇 字 ? 一 齊 黎 傾 下 啦 !

報社O-NIGHT

13/9(四)

時間:晚上七時 地點:大學本部范克廉樓三樓 活動: 介紹報社,共讀新舊刊物, 新生、現莊、老鬼互相認識, 有嘢食有嘢飲有水吹。費用全免!

可 能 是 全 中 大最厲害的 ......

傾莊

17/9起,逢星期一、四,晚上七時 范克廉樓307室

1

媒體客觀中立的迷思

3

大學生身份

17/9

24/9

成日有人話媒體就係要「客觀中立」地報導 事實,但究竟「客觀」同「中立」係乜? 媒體真的要做到中立嗎? 資訊傳播跟社會權力結構有何關係? 現在香港的傳媒生態是怎樣的? 媒體、運動者、群眾之間該如何連結?

入到黎中大,俾十幾廿萬讀三/四年,我們 可以過怎樣的生活,才不算浪費青春? 隨著專上教育普及化,周街都係大學生,大 學生的精英光環漸漸淡退;大部分學生畢業 後都要面對住屋(租劏房)、剝削(長工時 低工資狂OT)等等問題,我們,已不再是 甚麼「天之驕子」。但我們現在作為比很多 打工仔有多些時間和資源的「大學生」,有 沒有責任令社會變得好一點?

2

國民教育

4

重新思考選舉/代議民主

20/9

27/9

「洗腦」究竟是怎樣的一回事?我們日常生 活有被洗腦嗎? 我們應如何看待自己的「國民」身份? 世界各地的國民教育是怎樣的? 談人權談法治所謂「公民教育」又是否可 取? 究竟理想的教育是怎樣的?要在怎樣的社會 條件下才能發展理想教育?

剛過去的立法會選舉,鬧到滿城風雨,但各 黨派其實各自代表著甚麼政治理念? 所謂「泛民」與「保皇」又是否真的如此對 立? 其實香港的民主制度是怎樣的?2012有雙普 選,種種社會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嗎? 四年一次的選舉以外,我們可如何把民主帶 到職場、校園、社區這些我們日常生活的場 景?

還有很多其他類型的議題,將於10至11月繼續傾: 勞工、房屋、師生共治、大學生文化、消費文化、 城市空間、性/別、淫審、文藝、社會運動等等……

無論想唔想上莊,都歡迎參與傾莊,一齊傾嘢學嘢! 中大學生報 二零一二年九月號 出版資料 出版:第四十二屆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出版委員會「鳴」 地址:香港中文大學范克廉樓307室 電話:2603 6404 電郵:cusp@cusp.hk 設計:黃衍仁及其他 承印:唯美印刷製作有限公司 ( 9732 8385 ) 廣告聯絡:飛 6684 3120,邦 6704 9101 編輯/作者:梁傑城、謝欣然、蘇子權、陳嘉莉、王典皓、張立邦、陳雋熙、周松齡、張雋熙、陳雋多、 王翎琪、陳晞朗、覃俊基 客席作者:Jeanne、楊穎仁、李維怡、雞、陳嘉銘、青年拒當樓奴、鍾宇杰、譚焜、林紀善 鳴謝:阿高、中大反外判戰線、歐陽英東、林敏、吳基培、天主教同學會

p48.indd 1

2012/9/4 �� 04:18:53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