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學生報《八九民運二十七週年特刊》

Page 1

八九民運廿七週年特刊


編者的話 社

對於這個社會,我們有太多話要講:我們冀盼更好的生活、我們渴望更公平的社會,我們很想改 變。但又如何改變?實際上要達到甚麼?為此要犧牲甚麼?在當下眾說紛紜、兵荒馬亂之際,或者 先真正深入地回顧歷史會是討論未來的基礎。 八九民運廿七年來,一路崎嶇顛簸。我們一直揚言要拒絕遺忘,但空洞的口號無法確切令我們汲取 教訓。在我們弄清要記住什麼之前,今天卻有人將它約化成當下政治鬥爭的工具,彷彿那段歷史的 社

真相已經無關宏旨。討論八九的資源越來越充足,然而我們對它的關注反而越加式微,縮小得只用 殘缺不全的印象說話。 回想決定出版八九民運特刊的二月某日,眾人爭論至深夜。困惑來自一種對六四之意義的不可名 狀:編輯生於九十年代,對於六四的認識只框住在屠城一夜中。政權殺害人民,固然憤慨。但要說 編輯感到悲痛,又有點造作;如果單純是死了人,何以要惦記良久? 然而我們覺得不紀念六四又有點說不過去。 時間只會不停流逝。我們只是拖延了正視這些問題。編輯在期末試後只得兩個多星期準備出版,唯 有馬不停蹄地密集式閱覽各式各樣的八九資訊。六四由一夜屠城擴展成整個中國改革開放的分水 嶺;由學生的獨腳戲膨脹至包含工人和知識分子的社會抗爭。增加了對八九民運的觀察點後,編輯 各人都自然而然地對照八九和當下的社會狀況與及八九民運和香港近年的社運發展。歷史的價值逐 漸浮現。 社

以古鑑今說起來陳套。但在真正認識歷史的深度和闊度後,將過去一塊塊細碎的殘片拾起、拼湊, 原來能告知我們現在是如何被編織、將來還有甚麼可能。這才是我們認為再思八九的意義所在。 到了五月下旬,繃緊和急躁已經籠罩編輯室。趕急的出版日程及短缺的人手,一度使我們洩氣。我 們是為了甚麼出版八九民運特刊?翻開八九民運的圖集、詩選,我們無法否認對八九有種觸動:我 們雖然沒有經歷過八九這段歷史,但對於生活的失望、對政權的控訴……在很多東西上,我們感到 和當時的人有種牽絆。或者回應他們的呼聲,同時將這種感受轉化作當下追求理想社會的力量,才 算真正毋忘八九之教訓。 問題 社會


〈靜物〉/也斯 (輯錄自《一般的黑夜

一樣黎明──香港六四詩選》)

本來有人坐在椅上 本來有人坐在桌旁 本來有人給一盆花澆水

本來有人從書本中抬起頭來 現在他們到哪兒去了? 那個隨着音樂起舞的人 社

那個喜歡吃麵條的人 那個喜歡喝白開水的人 那個戴頂帽子擋陽光的人 現在他們到哪兒去了? 變成一個分水給陌生人喝的人 變成一個為信仰而停上進食的人 變成一個含着眼淚勸告武警的人 變成一個為朋友擋去子彈的人 現在他們到哪兒去了? 輾成了碎片 撞成了彈孔 吹成了風砂 撒成了灰塵 現在他們到哪兒去了? 變成了你我身畔永遠的影子 變成了我們每日的陽光和空氣 變成了生活裡的盆花和桌椅 變成了我們總在讀著的那本書

1989年


17

八九民運的背景 8

容不下中國的本土? 28 本土派為何要擺脫六四? 兼論「冷處理」和「支爆」 30

中國 一個群魔亂舞的國度:無路可逃的工人與工會 42

51

45

48

34

36

荊棘路上的掙扎 ——中國 NGO 的生存與困頓

(非官方)通識科中國單元考試報告

晚會的匱乏、沉悶、與力量

v2.0 38

要反對的是社運儀式化,不是儀式本身

理想中的六四晚會

重新走進八九民運歷史 10

「暴力/和平」的修辭幻象 ——以八九民運為例 24

六 四 的 血 跡 // 中國房地產市場的發展與創傷

紀念

一場翻天覆地的生活變遷 ——走進八十年代的北京 7

一百種生活,只有一種民主? 21

本土

14

未敢忘記,依然遺忘了多少 將六四置於改革歷史長河 ——

我城沒有缺席 回首八九中的香港 ——

歷史

如果從改革開放說起…… 6

運動


歷 史

歷 史

歷 史

歷 史

歷 史

歷 史

歷 史 年復一年,我們捧著燭光,席地而坐,悼念在1989年6月4日遭中共軍隊鎮壓身亡的學生、 工人和市民。我們總振臂高呼「毋忘六四,平反六四」,說著要「認識六四」、「記住歷 史」的話。只是,捫心自問,真正認識六四的人又有多少? 我們總覺得,記住了坦克碾壓、血腥屠城和中共暴政便已足夠去理解六四,但每當被問及 六四的前因後果或對中共今後治國政策的影響的時候,能夠回答的又有多少?我們眼中的 六四,只是流於歷史長河的其中一點罷了。 我們對六四的認識,或遺忘了改革開放在運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和這個愛國民主運動為 香港帶來的警示和教訓。這種遺忘,令我們難以真正進入六四的歷史場景,也無法還原當時 運動的完整面貌。如此的紀念,或許只是流於形式,過於片面。 為了重新認識六四歷史,我們拉長這段歷史的時間軸,從八九前的改革開放說起,細數民運 的前因後果;並細看八九所帶來的深遠影響,了解八九民運如何導致中共於六月四日當天的 鎮壓行動,並為中國現時「穩定壓倒一切」的原則鋪路。我們也將目光拓闊,遍及學生以 外的參與者,如工人,如市民;記錄廣場內學生或熱血,或團結,或紛爭,或迷茫的面孔, 還有廣場外升斗市民的生活面貌,希望能呈現一段更完整、更真實的民運歷史,讓大家看到 八九不僅是學生主場,還有熱心工人和市民的參與,以及香港人從彼岸傳來的吶喊。 毋忘六四,每年憑弔六四一夜是不足夠的,它只會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成為一段無感而破碎 的故事。真正的記住六四,由拾起八九民運歷史的第一塊拼圖開始。

歷 史


如果從改革開放說起…… /jack/

除 了 坦 克 車 和 槍 聲 ,我 們 又 是 否 想 過 ︰ 一 場 全 國 數 百萬人參與的社會運動,有更宏大的歷史動因?

好哋哋提咩改革開放? 去過六四晚會,都會聽過官倒、中共權鬥,學生追求民主等催化八九民運的歷史背景,看 似零碎和沒有關連。要了解這些背景的脈絡,便要將它們放在改革開放下檢視。1978年, 中共推行改革開放,造成的民生問題醞釀多年,便成為運動一大動力來源,激發民眾和學 生上街。 十年文革後,中國經濟崩潰,社會混亂,人民渴望恢復正常的生活秩序,並得到物質生活 的改善,無論人民還是官員都追求新的變革。時任國家領導人鄧小平提出:「不管白貓黑 貓,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貓」,認為不必執著某些社會主義的理念為治國方針,以市場化 的改革改善國家經濟狀況。

乜鬼嘢係改革開放?

咁關八九民運咩事?

改革開放可分為改革和開放兩部分,細節未能

縱然人民渴望改革,但改革的政策和觸發的效果卻

一一盡錄,只能稍作簡介。改革的大方向是從

引起社會動盪以及大眾不滿。國家經濟發展的成果

計劃經濟過渡至市場經濟。原本由國家擁有和

是建基於對勞動階層的壓榨,以換取整體生產力的

分配的商品和資源,變為人民可擁有的私有產

提升。例如經濟改革下「先讓一部分人富起來」造

權,按市場機制分配。人民可集資創業,並全

成更大的貧富收入差距;國企私有化亦逼使大量工

權擁有企業,自負盈虧,國家再沒有擁有企業

人失去「鐵飯碗」,不但喪失就業保障,更失去工

的專利。人民的收入不再按照國家平均分配,

作帶來的員工福利。由於經濟問題切身影響城市居

而隨個人工作表現和能力調整,自然更有動力

民的生活,社會累積了很多不滿。

工作,整體工作效率因此提升。另一方面,開 放則為設立經濟特區,以廉價勞工和基建招

另外,國家合法性備受民眾質疑,中國建國初年一

徠,不但吸引外資,更希望學習外國的高科

直跟隨社會主義道路,主張打倒「走資本主義道路

技。

的當權派」。改革開放不但帶頭違背人民一向對社 會主義的理解,面對社會狀況改變,人們亦感到不

經濟改革使國有企業大規模地私有化。把國企

安及抗拒。另一方面,知識分子在早年提出「第五

資產售予投資者,意味國企落入投資者手中

個現代化」,即是民主。他們批評改革開放只重經

後,會追隨利潤最大化。由於投資者需獨力承

濟發展,欠缺政制改革,認為如果要使國家強大,

擔一切經營成本,因此改變了當時國企嚴重虧

便需以民主政制配合。當時知識分子醞釀不同方式

損、工作效率低的情況。政府在過渡期間推行

教育民眾,例如寫大字報、舉辦講座等,藉以號召

「價格雙軌制」,容許國有企業生產比計劃多

力量,換取政府注意,向政府表達民主訴求。

的產品,而多出的產品可以自訂市場價格向外

6

歷史

銷售。農業方面的改革則是解散俗稱「做又

有些文獻把八九定性為學生運動,或者以大學生為

三十六,唔做又三十六」的人民公社,國家在

中心,但運動的主體不單只有學生,更有市民和工

農村重新均分土地,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

人各階層的參與,才令運動的聲勢如此浩大。驅使

制,容許農民以家庭為單位,將相當數量的農

市民和工人上街的主因,並不只是民主訴求,而是

產品上繳給國家後,餘糧則由農民自由處理,

改革開放下,社會經濟問題所醞釀的不滿在運動中

可在自由市場出售。

爆發。


一場 翻 天覆 地的 生 活 變 遷 ——走 進八 十 年 代 的 北 京

/Aidan/

買嘢?要鬥快搶! 雖說八十年代中共推行一系列市場化政策,但大部分生 活所需仍是以計劃經濟分配。當時北京很少商舖,蔬菜 和肉食都是經大型的街市集體發售,一日人流有5萬人 次(長洲太平清醮才3萬人次)。菜市場並非全天候供 應所有食物,而是安排在指定日期發售,例如大白菜便 是冬天才有。為了儲備糧食,而且怕供應不足,人們會 在發售前三小時在外等候。由於菜和肉是憑票購買,每 人限定數量,過時過節為了買多點更會全家出動。 實行價格雙軌制後,菜市場都增加了市場價格貨品。這

如果我們覺得改革開放只是政策轉 變,那是因為我們看不到它的力量 如何深入人們生活的各個細節。 在2016年談中國八十年代的社會問題和學生運

些貨品的購買量沒有限制,但供應量依然不穩定,由於 大家擔心貨品炒賣,於是城市不斷出現搶購潮。電器被 搶光,衣服、食物等必需品價格亦失控上漲,引起混 亂。

文化全面開放 跳舞也被禁

動,不免令人覺得遙遠和抽象,彷彿只是在閱讀教 科書上的文字。進入這段歷史前,我們不妨花點耐

八十年代,大量混雜的新思潮和文化在城市湧現。弗洛

性,感受當時學生和市民的生活。畢竟,他們除了

伊德和尼采等理論書籍是大學生的流行讀物。金庸、梁

是行動者,也是升斗市民,每天都經歷著改革開放

羽生、亦舒亦風靡當時的市民。由於資訊匱乏,圖書館

帶來的社會變遷。

經常爆滿。在這些「正經」的文化以外,還夾雜「地攤 文學」的出現,即是街邊報紙檔買到的通俗色情小說。

最初的個體戶︰出來擺檔會覺得羞愧 適逢經濟改革,八十年代是脫離集體,追逐個人利潤的一代。以前 人們從來不會做私人買賣,物品都由國家供給。但自1978年起, 中國出現首個「個體戶」,自己搞生意賺錢。起初個體戶在街上擺 攤賣日用品,後來才有裝修、報販、三輪車運輸等生意。但對當時 的人來說,他們習慣國企「鐵飯碗」,大家都由國家聘用,崗位終 身不變。每年國企工人的工資和福利都會上升,也有獎金分發,生 活尚算安定。對於離群的個體戶,人們普遍認為他們不腳踏實地, 貪心投機,個體戶也自覺羞恥。

這種小說的封面總會有個妙齡女郎,旁邊則有一個持槍 的人民警察,製作粗糙,但色情小說能如此公開販賣應 是立國後首次。 彈吉他和跳舞也是八十年代才出現的產物。七十年代人 們看的是樣板戲和紅歌,搖滾和民謠的出現於是被視為 思想自由的象徵。由於太多人聚集在公園和廣場跳舞, 有些公園甚至嚴禁跳舞。由是,我們不難想像八九時學 生的舞步和音樂,是他們嚮往自由的一種表現。

總結

但受惠於經濟發展,不少個體戶發財變了「萬元戶」,大幅提升了 生活水平,使其他人改觀。萬元戶成為首批購買彩色電視機、雪櫃

本文抽取的生活片段固然片面和零碎,但多少折射了中

和洗衣機的人。當年彩色電視還未普及,鄰居會聚在有電視的家

國八十年代的一些模樣︰既可說是轉變和開放,但也是

庭看港台劇,例如周潤發的《上海灘》和黃日華版的《射雕英雄

舊有集體生活和社會保障消失的時代。1978年中共推

傳》。很多年輕人也開始相信努力致富的夢想,創辦民營企業,稱

行改革開放,將計劃經濟投向市場的懷抱,一反30年

為「下海」。但由於不諳營商,又難以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不少

來的發展方針。這個決定除了代表一系列的政策改動,

公司最後倒閉收場。下海的成功例子,要數柳傳志在1984年創辦

也徹底翻轉了整個社會的生活文化,而其中的得失,便

的Lenovo。

是八九民運發生的社會動因。 八九民運特刊

7


,成功地植根了民主概

很 生

好 活 留學,卻要面對龐大的競爭,機會渺茫。目下社會官員腐敗,經 迷 。 困 惘 他 頓 。

濟改革致百病叢生,學生滿腔不滿鬱在心中,學習動機下降。所 們 , 你 知識分子 生 大 的想像。面對經濟狀況, 活 學 以不難理解大學生的鬱結在八九民運中爆發。 最 收入太低 同 生 關 樣 的 24% 拮 境 心 据 況 市民生活困頓,大學生的境況亦不見得好,前途亦一片迷惘。 , 亦 的 前 不 社 會 途 見 市 黨內腐敗 問 亦 得 民 一 很 生 題 27% 片 好 活 是 迷 。 困 惘 他 頓 甚 1988年,政府決定實行價格闖關,即全面廢除價 。 們 , 麼 格雙軌制,造成大批市民搶購日用品及急速通漲。 生 大 高通貨膨脹 ? 活 學 同 生 19% 通 除 一 ▲

八九民運

樣 拮 据 , 前

的 境 況 亦 不

貨 膨 脹 。

其他 問題

30%

工人將新鮮的大白菜放在路邊,每個家庭平均 每年都會購買900斤大白菜以備過冬。

3

價格機制帶來

價 格 雙 軌 制 , 造 成 大 批 市 民 搶 購 日 用 品 及 急 速

九 八 八 年 , 政 府 決 定 實 行 價 格 闖 關 , 即 全 面 廢

八九民運的背景

除 一 的經濟問題 價 九

通 貨 膨 脹 。

格 八 雙 八 軌 年 市場經濟的不成熟還給社會帶來了其他負面效應,計劃與市場並存,給官員 制 , , 政 的大規模腐敗開了方便之門。價格雙軌制容許國有企業生產比計劃多的產 造 府 成 決 品,而多出的產品可以自訂市場價格向外銷售。當官的把物品倒賣至市場, 大 定 批 實 即「官倒」 。 官員以計劃價格得到政府津貼買產品,再以市場價格公開發售, 市 行 民 價 賺取差價,人們只能以比計劃價格高的市場價格買東西,直接使物價上升, 搶 格 購 闖 導致通貨膨脹。 然而工資沒有增長,亦沒有足夠的社會福利保障基本生活, 日 關 用 , 人民怨聲載道。人人倒賣也使收入差距擴大,直接參與價格改革官員的收入 品 即 及 全 不在話下,把握機會,靠貪污圖利的一小撮人收入也節節上升。 急 面 速 廢

機制帶來

八 九 民 運

有見價格雙軌制的惡果,中共欲全面轉向市場價格,稱為 「價格闖關」。但是在價格闖關前夕,消息洩露了,人們都 爭相搶購日用品,再令通脹進一步急升至近 30%,逼使中

共宣佈擱置價格改革。當時香煙從每包 1.8 元漲至十來元, 各大城市均發生了嚴重搶購,南京有市民搶購了五百盒火 柴,武漢有市民搶購了二百公斤食鹽。

濟問題

價格機制帶來的經濟問題

8 六四特刊

市場經濟的不成熟還給社會帶來了其他負面效應,計劃與市場並

效應,計劃與市場並存,給官員

存,給官員的大規模腐敗開了方便之門。價格雙軌制容許國有企

國企私有化的影響 許國有企業生產比計劃多的產

erse_explosion.indd 8

售。當官的把物品倒賣至市場,

27/5/15 業生產比計劃多的產品,而多出的產品可以自訂市場價格向外銷

有見價格雙軌制的惡果,中共欲全面轉向市場價格,稱為 售。當官的把物品倒賣至市場, 即「官倒」。 官員以計劃價格

國企私有化把原本由國家補助的公有企業轉為自負盈虧的私有企 得到政府津貼買產品,再以市場價格公開發售,賺取差價,人們 「價格闖關」 。但是在價格闖關前夕,消息洩露了,人們都 產品,再以市場價格公開發售, 業,觸發裁員潮,大批城市工人失業。毛澤東後期政府曾全數負 只能以比計劃價格高的市場價格買東西,直接使物價上升,導致 爭相搶購日用品,再令通脹進一步急升至近 30%,逼使中 價格買東西,直接使物價上升, 責醫療開支,及至改革開放初期,國企工人仍可分得房屋,退休

通貨膨脹。然而工資沒有增長,亦沒有足夠的社會福利保障基本

共宣佈擱置價格改革。當時香煙從每包 1.8 元漲至十來元, 足夠的社會福利保障基本生活, 後每個月亦可享有在職工資70%的退休生活費等等。但工人失業 生活,人民怨聲載道。人人倒賣也使收入差距擴大,直接參與價 各大城市均發生了嚴重搶購,南京有市民搶購了五百盒火 ,直接參與價格改革官員的收入 同時,他們亦失去最為珍視的鐵飯碗,包括世襲的職位、終生勞 格改革官員的收入不在話下,把握機會,靠貪污圖利的一小撮人

柴,武漢有市民搶購了二百公斤食鹽。 保,房屋和食物津貼、免費醫療和育兒服務,變相讓人民直接承 收入也節節上升。 收入也節節上升。 受物價通脹之苦,他們對前途感到迷惘和擔憂。

有見價格雙軌制的惡果,中共欲全面轉向市場價格,稱為「價格 市民失去原有的鐵飯碗和福利,總收入比以往低。改革前,城市

闖關」。但是在價格闖關前夕,消息洩露了,人們都爭相搶購日

高收入階層與低收入階層之間的工資差距一般不過兩至三倍,最

用品,再令通脹進一步急増至近 30%,逼使中共宣佈擱置價格

大也不會超過十倍。可是到八十年代末,一個私營企業老闆一天

改革。當時香煙從每包1.8元漲至十來元,各大城市均發生了嚴

的收入就相當於一位教授一個月的工資,最高收入階層和最低收

重搶購,南京有市民搶購了五百盒火柴,武漢有市民搶購了二百

入階層之間的差距已達數百倍之多。

公斤食鹽。

8

歷史

27/5/15 3:08 am

3:08 am


2

以鼓勵人民尤其知識分子,向黨和政府表達不滿

都會指向民主訴求,動員不少學生和市

或建議改進。社會上散發一股抗爭的社會風氣。

他們上街喊口號抗議,有的還寫大字報

滿、號召群眾。然而,動員力量卻不足

改革開放後的 零星社會運動

知識分子和市民對政局和社會的怨聲並非一日之

足夠的支持者使運動持續,終被政府打

寒,八九民運之前其實發生過大大小小的社運和

運動中的知識精英和激進學生藉組織不

學運,例如西單民主牆運動、八六學潮、擦皮鞋

的群體、沙龍、講座,不但為學生運動

織基礎,同時造就了不少學生領袖。 一份小字報諷刺八十年代市場化政 策造成的官倒及貧富懸殊問題。

這些社會躁動不一定是導致八九民運的 一九八六年,因校內選舉舞弊,安徽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聯合其他大學學 生走上街頭遊行,要求民主選舉,引發了第一次全國範圍的學潮。

因,但間接地累積社會動量和民怨,民 ▲

漸習慣抗爭,到八九民運終於爆發出來。 一九八六年,因 校 內 選 舉 舞 弊, 安徽的中國科學 技術大學聯合其 他大學學生走上 街頭遊行,要求 民主選舉,引發 了第一次全國範 圍的學潮。

運的背景

/積克 /

八十年代的知識分子和大學生的情況

運 的 背 景

/jack/

知識分子經歷文革後,對中國既有政治體制產生了懷疑。改革開

價格應由何者控制?

放後,大量接觸過西方社會的留學生和學者歸來,加上西方文學 書籍大量流入,知識分子深受西方價值影響,同時不斷宣揚著這

兩 改革開放後的零星社會運動 國家控制 32%

些思想。1988年興起的「講座熱」中,講者廣泛宣傳民主精神,

並行

訴說著在西方國家的各種見聞,令當時的學生目不暇給。當時方 勵之、劉賓雁的演講,足有五千多人聽講,很多學生由早到晚只

市場調節

62%

人民積極為社會表達不滿的社會風氣可追溯至文革的「四大」

6%

聽講座,卻不上正規的大學課程。

(大鳴、大放、大辯論、大字報),以鼓勵人民尤其知識分

知識分子對大學生與民眾傳達的西方思想,成功地植根了民主概

子,向黨和政府表達不滿或建議改進。社會上散發一股抗爭的社

念,但是,他們對西方社會抱著過於美好的想像。面對經濟狀

會風氣。

▲ 一份小字報諷刺八十年代市場化政策造成的 況,他們提倡的只是深化改革,但欠缺兩種制度過渡的經驗,忽 官倒及貧富懸殊問題。

視了改革帶來的急速市場化和利益分配失衡。這些認知局限直接 知識分子和市民對政局和社會的怨聲並非一日之寒,八九民運之

影響八九民運的方向。

前其實發生過大大小小的社運和學運,例如西單民主牆運動、

4

八六學潮、擦皮鞋抗議等。參與者每次都以不同議題號召,包括

大學生亦是被寄以厚望的一群。民眾將他們視作建設未來的掌上

國企私有化的影響 求,動員不少學生和市民參與。他們上街喊口號抗議,有的還寫

明珠,期待他們改變社會。然而,至八十年代末,大學生待遇卻

大字報表達不滿、號召群眾。然而,動員力量卻不足以動員足夠

需求逐漸高於高技術的大學生。他們不受政府重視,收入微薄。

的支持者使運動持續,終被政府打壓。但運動中的知識精英和激

坊間流傳的說法是︰「搞導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拿手術刀

反對言論空間收窄、貪腐問題等。但往往訴求都會指向民主訴

一百八十度轉變。大學大幅擴招,令大學生貶值,低技術工人的

進學生藉組織不同活躍的群體、沙龍、講座,不但為學生運動提 的不如拿刮魚鱗刀的」。 國企私有化把原本由國家補助的公有企業轉為自負盈虧的私有企業,觸發裁 供組織基礎,同時造就了不少學生領袖。

員潮,大批城市工人失業。毛澤東後期政府曾全數負責醫療開支,及至改革

市民失去原有的鐵飯碗和福利,總收入比以往低

開放初期,國企工人仍可分得房屋,退休後每個月亦可享有在職工資 70%的

改革前,城市高收入階層與低收入階層之間的工

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大部分學生對出路感到迷惘;有些想出國

這些社會躁動不一定是導致八九民運的直接動因,但間接地累積

留學,卻要面對龐大的競爭,機會渺茫。目下社會官員腐敗,經

退休生活費等等。但工人失業同時,他們亦失去最為珍視的鐵飯碗,包括世 資差距一般不過兩至三倍,最大也不會超過十倍 社會動員和民怨,民眾亦漸漸習慣抗爭,到八九民運終於爆發出 濟改革致百病叢生,學生滿腔不滿鬱在心中,學習動機下降。所

襲的職位、終生勞保、房屋和食物津貼、免費醫療和育兒服務,變相讓人民 可是到八十年代末,一個私營企業老闆一天的收 以不難理解大學生的鬱結在八九民運中爆發。 來。 直接承受物價通脹之苦,他們對前途感到迷惘和擔憂。

入就相當於一位教授一個月的工資,最高收入階 八九民運特刊

9

層和最低收入階層之間的差距已達數百倍之多。


重 新 走進 八九 民運 歷史 胡耀邦之死(4 月 15 日) 八九年,社會問題林林總總,例如貪污、官倒、物價高漲,人民生活 困苦,怨氣甚重。在眾多高官之中,胡耀邦屬於難得的清官,是黨內 高層中最坦率、最傾向於改革的領導人。他曾於1978年下令為文革受 害者平反,不少冤案得到處理。他早前因溫和對待反貪污的八六學潮 而下台,不少民眾都替其不值。他簡樸的生活方式和對子女的嚴格要 學生的決心:427遊行當日,一位青年老師形容當時 「校園都靜得鴉雀無聲;好像世界末日來臨一般」。

求亦備受尊重,在年青一輩心中留下良好的印象。然而,胡在4月15日 逝世,使學生十分惋惜和不忿。 胡耀邦之死既觸發了學生心中對胡的情感,更致使學生藉悼念前國家 高層為名,宣洩對當時國家的種種不滿。4月17日,北京的大學生開始 遊行至天安門廣場向胡耀邦致哀。學生到達廣場,經一番討論後向政 府提出了七項訴求,包括為胡耀邦平反、解決貪腐問題、提高知識份 子待遇、取消新聞審查制度等。在天安門廣場上,他們舉著寫上「反 貪腐」、「悼念胡耀邦」等橫條,高聲要求和政府對話。就這樣,一 連串的八九民主運動揭開了序幕。

64_universe_explosion.indd 10

新華門事件及官方悼念胡耀邦儀式(4 月 20 - 22 日) 三角地

北京大學三角地位於學生宿舍、圖書館、教室及食堂之間,八九 八九民運的第一個關鍵時間,就是新華門發生的流血事件。在4月20日凌晨,學 間成為動員學生的地方。當時學生認為,若想組織遊行,只要在 ▲

該處貼上海報,寫下集合時間地點、目的等,到時出發就可以了。 生原本在新華門,即中共中央機關中南海門外靜坐抗議,要求致送花圈和含七項

訴求的信件入中南海。後來某些學生呼喊口號攻擊和辱罵當時的政府領導人,其 後發生警民衝突,一些學生甚至向新華門的武警扔瓶子和鞋。及至凌晨,警察終 於驅散了新華門門前的大部分學生,但仍有近二百名學生滯留。於是警察動用武

1

力,想把這些拒絕離開的學生拉進一輛大巴,將他們遣送回北京大學。武警動用 警棍和銅頭皮帶驅散學生,百餘學生被打傷,造成民運以來第一次流血衝突。警 察的暴力舉動惹來學生強烈不滿,他們在上課途中衝出教室,一心為了正義而參 與這場運動。

2

之後,一些大學生成立了「北京高校學生自治聯合會」,冀組織一場由各高校、

三角地:北京大學三角地位於學生宿舍、

各階層和人民組成的學運。他們聯署提交請願信,要求和當時總理李鵬見面,並

圖書館、教室及食堂之間,八九間成為動 員學生的地方。當時學生認為,若想組織 遊行,只要在該處貼上海報,寫下集合時

於4月21日發動全市罷課。4月22日,中央舉行悼念胡耀邦的儀式。此時,學生

們闖入天安門廣場,三名學生跪在人民大會堂前提交請願信。學生前站著一排排 警察,他們久久不見李鵬身影,情緒更加激動。學生的哭跪打動了更多人,甚至

八九民運的第一個關鍵時間,就是新華門發生的

是黨內部分成員。政府的態度令人憤慨,促使一些看不過眼的知識分子、市民加

即中共中央機關中南海門外靜坐抗議,要求致送

入,使得運動規模愈來愈大。

10

歷史

間地點、目的等,到時出發就可以了。 新華門事件(4 月 20 - 22 日)

流 血 事 件。 在 4 月 20 日, 學 生 原 本 在 新 華 門, 花圈和含七項訴求的信件入中南海。後來某些學 生呼喊口號攻擊和辱罵當時的政府領導人,其後 發生警民衝突,一些學生甚至向新華門的武警扔 瓶子和鞋。及至凌晨,警察終於驅散了新華門門 前的大部分學生,但仍有近二百名學生滯留。於 是警察動用武力,想把這些拒絕離開的學生拉進 一輛大巴,將他們遣送回北京大學。武警動用警 棍和銅頭皮帶驅散學生,百餘學生被打傷,造成

27/5/15

民運以來第一次流血衝突。警察的暴力舉動惹來


四二六社論(4 月 26 日) 學生們罷課抗爭,日夜在廣場留守,放棄學業,一心一意為國家 著想,卻換來政府冷漠橫蠻的態度。4月26日,代表官方的《人 民日報》發表了一篇名為《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動亂》的社論, 學生的行動被批評為「動亂」、報國的心意被斥責為「別有用 心」。他們不甘被政府冤枉,均感到十分憤怒,情緒更加激動, 人人都在憤怒地叫著口號,令運動升溫。 社論登報後的第二天,學生們發起了一次十分大規模的遊行。雖 然他們懼怕暴力,但仍抱赴死的心態,,從北京大學遊行至天安 門廣場再折返。當中參與者眾多,包括學生以外的普通市民, 沿途有百萬群眾圍觀,他們都不滿政府把這場運動扭曲為「動 亂」,並強調這是一場愛國運動。部分更是早有預備,衝破了武 警築成的人牆。後來,人民憤怒的聲音令官方改變主意,突然主 動要求和學生對話。然而,官方不承認北高聯為學生代表,與會 的吾爾開希更因未能在會上讀出4月17日的「七項訴求」而憤然 離場。 學生在校園內拉起標語,表達對社會的強烈不滿。

絕食(5 月 13 日) 回想八九民運,我們都會想到學生絕食的場景,但是什麼令學生們用上這個策 略?絕食在整個運動中有何影響? 在絕食之前,學生一天天守在廣場,卻始終盼不到李鵬出來對話。即使曾滿懷熱 血,漫長的等待難免令他們的意志逐漸減退。5月3日,青年紀念五四運動七十週 年大會上,趙紫陽說:「未來是屬於青年的。處於世紀之交的青年一代肩負著光 榮而艱巨的使命。黨寄希望於你們,人民寄希望於你們!」。官方肯定了他們的 愛國之心,一改以往強硬的態度,安撫了學生的情緒。因此,在之後的兩天,學 生組織們宣布結束罷課,有八成學生都相繼復課,令運動逐漸進入低潮。 柴玲:當時於北京師範大學唸碩士。原本她對政治不感興 趣,只想好好唸書到外國升學。但4月22日,她與丈夫封從 德參加了胡耀邦追悼會後受感動加入學運,其後更與其他學 生發起絕食。當時她嗚咽著表示:「請願沒有辦法,就用生 命來呼喚!」5月底,柴玲擔任絕食團總指揮,之後更成為廣 場總指揮。 相比其他學運領袖,柴玲較激進,很早便提出校園絕食,並 堅守廣場,更提議過自焚。縱使有人批評她衝動,但她性格 富有魅力,演說動人,的確支撐著運動。例如學生意欲退場 時,柴玲叫封從德宣讀絕食宣言三次,使學生重拾熱情。

但是,學運領袖之一柴玲對此感到憂心。她曾向外國記者透露,運動一天沒有成 功,一天都不能退卻。於是,柴玲、吾爾開希等學生領袖為了激起學生士氣,聯 同其他幾個學生在廣場發起了絕食行動。他們刻意選擇在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歷 史性訪華的日子行動,估計中央應該會為了能在天安門廣場進行歡迎儀式而妥 協,故此絕食定能逼使政府就範。5月13日,無限期絕食正式開始,超過三千名 學生參與。 5月14日,學生和政府進行了一次對話。政府答應學生轉播對話錄影,但在廣場 上的學生們希望直播對話,所以闖進了對話場所,結果雙方不歡而散。之後,政 府不斷要求學生停止絕食,把廣場讓出來舉行歡迎儀式。學生內部曾就這個問題 爭論,結果決定在戈爾巴喬夫到訪那天,把廣場讓開半邊來舉行歡迎儀式,可是 官方卻把儀式轉移到機場舉行。5月18日,李鵬主動要求和學生領袖對話,要求 他們停止絕食,但雙方態度強硬、寸步不讓,使對談再一次不歡而散,同時為運 動埋下悲劇的伏線。 八九民運特刊

11


戒嚴(5 月 20 日) 李鵬在5月20日宣布戒嚴,從

反剪於背後;另一位學生領袖

罷工,成立了「首都工人自治

那天起,八九民運似乎慢慢

柴玲在被綁過程中辨認出,其

聯會」到場支持學生。全國各

走向了悲哀的結局。他下令

中一人便是廣場指揮部的王

地的學生開始大批大批地到達

禁止一切遊行、集會、罷課

文。幸虧兩人及時逃脫。在隨

北京,大約有172,000名學生從

等行動,可見政府施壓的手法

後的解釋中,王文聲稱要調查

各地坐火車到達北京。因此,5

比起以往更加強硬。面對如此

財政問題,卻在對峙中支吾以

月20日以後,當越來越多的北

無理的戒嚴命令,人民都不甘

對,令人懷疑其真正目的是爭

京學生對運動開始感到厭倦、

屈服,這次愛國運動要背水一

奪指揮部的領導權。另外,由

並打算離開的時候,外地學生

戰,即使部分學生領袖和支持

其他地方送來的物資被刻意毀

逐漸成為廣場上的主力。大量

學生的官員趙紫陽勸說他們離

壞和浪費、總部資金被虧空。

外地學生的到達使學生主動撤

開,大部份人還是繼續留下,

廣場上出現許多私設的募捐

離天安門廣場的可能性變得越

並大聲要求李鵬下台和實行民

箱;五月尾,北高聯將大部分

來越小。外地學生來北京一般

主改革。與此同時,香港以及

捐款(據學生領袖梁二稱,北

都是出於以下兩個原因:要麼

世界各地都發起了運動,籌得

高聯曾收到總共九十八萬五千

是當地的學運積極分子,希望

大量資金支持絕食學生。

元的捐款)轉回學校,廣場上

進北京支持運動﹔要麼是想借

只剩下九千元,買麵包也只能

此機會到北京旅遊。不管是哪

但是,學生內部曾因撤離問

賒賬。衛生環境一天比一天

種原因,他們都不希望只呆上

題、運動糾察隊的組織問題、

差,滋生了甲型肝炎、瘧疾等

兩天就回去。因此,5月下旬後

廣播站的控制權發生衝突。當

傳染病。這樣的「內憂外患」

仍然呆在廣場的學生,不是精

時,有學生領袖被同學擄走,

令廣場陷入極度混亂的狀態。

力充沛的新來者,就是北京學

但不成功。據學生領袖封從德

生中的極端激進份子。

的回憶,凌晨四點時分,他突

絕食開始之後,一直在支持學

然被人用毛巾堵住嘴,雙手被

生的北京工人終於在5月20日

現代帳篷等來自香港的物資和資金,讓留守者得到物質和精神兩 方面的幫助,幾近挽救了六四時局。廣大香港人的慷慨捐獻,令 物資供應源源不絕。佔領者的狀況漸得改善,士氣上升。港人助 指揮部安然渡過財政危機,讓民運延續。

12

歷史

學生在運動後期意志消沉,廣場上混亂一片。

北京市民以巴士堵路,阻 止解放軍車隊入城。


八九係學生主場? 談起八九民運,我們總說學生,也只說學生。若我們有 意還原廣場的原貌,便會發現參與者中,還有市民,還 有工人。 早在新華門事件後,工人被警察的暴力行為激怒,成立

來自天津的護士團到廣場參與運動。

了「首都工人自治聯合會(工自聯)」。在運動中,工 自聯與學生們一同遊行,發表通告譴責政府;戒嚴令頒 布後,工人組成糾察隊保護學生,更成立敢死隊設置路 障,阻擋軍車。支援學生的同時,他們也設立了自己的 廣播站,發表演講;亦會派發小冊子和傳單,批評勞工 政策和工會結構。 然而,學生堅持要保持運動的「純潔性」,故一直對工 人組織懷有戒心。一位工人在接受訪問時說:「學生有 糾察隊,不允許其他人和學生一起。我們很自覺,就集 中到西觀禮台」。指揮部不但不發放通行證給工人,更 一度拒絕讓工自聯在廣場內成立大本營。工自聯只好在 對面街設營,時刻面對便衣警衛的驅趕。

韓東方:當年25歲,北京鐵路局工人。他在胡耀 邦的悼念活動受關於時弊和民主自由的演講感動, 開始聲援學生。直至5月下旬,他漸感學生「承受 不住,犧牲太大,需要工人及市民接力」,遂與廣 場上的工人組織工自聯,一方面呼籲工人罷工及阻 止軍隊進城,另一方面準備由不同地區組織工人選 派代表。但在正式成立當天,政府便捉走數名工人 領袖,使其無法運作。六四後,韓因其工自聯主 席身份被監禁,92年赴美就醫後輾轉定居香港, 持續倡導中國勞工權益,主編《中國勞工通訊》。

血腥鎮壓(6 月 4 日) 戒嚴後,政府開始調動軍隊入城,

6月2日,士兵喬裝成平民滲入北

最後,鮮血為這場差不多連續兩個

但誰也沒有想到,政府竟會用軍隊

京城,又以旅遊巴等民用車輛運送

月的民運畫上了句號,學生們紛

對付自己國家的人民,這消息惹來

手槍、機關槍、手榴彈、子彈、頭

紛離開天安門廣場,那些刺耳的槍

全城驚怒。數以十萬計的北京市民

盔和防毒面具等武器入城。6月3

聲和鮮血摀住了學生的嘴巴,廣場

齊心走上街頭,與學生一起在各個

日的夜晚到4日的清晨官方出動坦

上一片寂靜。在6月6日的記者招

軍隊主要進城的路口,以血肉之軀

克車和軍隊進行鎮壓。儘管如此,

待會上,國務院發言人袁木表示

堵截軍車。他們毫不畏懼地躺在裝

大部份學生們仍然守在廣場上,大

23名大學生死亡,解放軍官兵受

甲車的履帶旁,躺在坦克前的路面

叫「李鵬下台」,他們都不相信政

傷約5000人,死亡情況的初步統

上。大家都在為保護學生而努力,

府會用真槍、真子彈對付自己。直

計數字是近三百人,當中包括大學

有人激動的指罵甚至毆打坐在裏面

到有人中槍,流著血跑到廣場上,

生、軍人和市民。政府將軍事鎮壓

的軍人;有人溫和的試圖以真相感

學生們才意識到這場噩夢是真的,

定性為「人民解放軍的英勇奮鬥粉

化軍人,更向軍隊提供食水、食

軍人手握著的槍都正指著自己的腦

碎極少數暴徒策動的一場反革命暴

物。市民把馬路兩旁的石墩,大型

袋。有些人中槍被趕急送院,有些

亂」。六四過後,隨之而來的是數

的公車、水泥管和大鋼管推移到路

人驚叫、逃亡。他們無法相信,對

之不盡的清算和控訴,學生領袖、

中央橫放作為路障。市民又以「前

付自己的血腥鎮壓竟是由自己的政

工人領袖紛紛被捕,有些則流亡海

面修路、車輛不放行」等指示路牌

府親自指使。

外,至今還被通緝。6月4日所發

堵截軍車,軍隊被迫撤退。

生的一切,就像深深地插入心臟的 刺,永遠不能拔去。


我 城 沒 有 缺 席 ── 回首八九中的香港

歷史告訴我們,香港人曾熱烈援助 民 運 ,民 運 反 過 來 是 港 人 的 回 憶 。 近年,不少人說六四與香港無關,因為爭取中國民主似乎遙不可及。我 們不妨先回顧八九中的香港,找回這段被忽略的歷史。事實上,八九民 運在北京如火如荼,身在平行時空下的香港雖被英殖統治,仍以空前絕 後的力量支援民運,建立屬於港人的回憶。香港沒有缺席民運,幾乎是 全情投入。

不拆字報、義載學生 民運發生在北京,但很多香港人也感同身受,願意為這場民運付出,甚 至作出奉獻。5月20日的凌晨,李鵬在北京下達戒嚴令,人心惶惶。當戒 嚴消息傳下來,新華社門外就有四萬名學生和市民頂著八號風球遊行。 但狂風暴雨之下,凌晨的香港可有交通工具讓人前往遠在跑馬地的新華 社?據前任中大學生會會長蔡子強所講,當時有些學生困在宿舍、憂心 忡忡。但只要打一通電話,的士司機紛紛出現,義載他們一程。熱心至 此,令人動容: 5月23日,一群瓊山苑業主在文匯報 刊登聲明聲援民運。

那時尾班火車早已開出,我們唯有打電話上電臺,呼籲司機大哥 /余卓祈/

駕的士到中大門口,載我們過海到跑馬地新華社門外。結果,不 消十數分鐘,中大門外真的出了長長之的士車龍,蔚為奇觀。載 我及另外幾位同學的一位司機大哥,當到達新華社門外後,堅決 不肯收我們車錢,他說:「我都是中國人。」 ──蔡子強:《人民不會忘記》

一些人因位置與形勢問題,承受更多有形無形的壓力。比如說,香港左 派自六七暴動那年便開始親中共,旗下有不少中資企業,當中的員工在

6月7日,裕華國貨在明報、東方等五 大報章刊登停業啟事。

民運結束後多少都會受到相當的壓力。然而,八九那年《文匯報》卻會 歷史性開天窗、華潤員工會登廣告哀悼死難者。這些人即使受壓,也要 發聲。 除了表態,他們更勇於以行動展示立場,即使有可能因而失去工作。當 春夏之交以流血告終,中共秋後算帳,要把香港支援六四的痕跡,如大 字報,通通連根拔起。當時一間中資清潔公司,一聽到要清走新華社門 外的大字報,便以「不為五斗米折腰」之氣魄,堅拒這筆生意。生意送 上門也不接,這種帶點自我犧性的道德勇氣,是我們今日難以想像的:

由於貼大字報(編者註:新華社以及伊館牆上的大字報)所用的 膠水洗不掉,行政處就請中資機構屬下的清潔公司幫助清洗,當 然也是要給錢的。但是「左派」機構的清潔公司知道清洗的是新 華分社大樓壁上的大字報,堅決不肯接受。 ──許家屯:《許家屯香港回憶錄》

14

歷史

香港市民冒雨遊行,經過銅鑼灣。


救急物資轉時局

組織遍地開似花

搖旗吶喊的支持固然重要,物質支援對長期佔領來說也不容

民運在北京進行得如火如荼,香港亦然。為了支援六四,港人辦過

忽視。在天安門多留守一日,學生和民眾就得消耗更多物

無數遊行,其中支聯會就發起有150萬人的「全球華人大遊行」。

資,有著沉重的財政負擔。而且,五月天氣酷熱,人們食、

這是開埠以來、繼省港大罷工之後最具規模的遊行,算是港人政治

睡、如廁都在同一處,衛生情況自然每況愈下。種種原因加

覺醒的里程碑。

起來,都令人士氣低落,運動臨於黯然收場的邊緣。 但除了支聯會、學聯等,你還知道其他支援六四的組織嗎?當時, 此時,香港的資金幾近挽救和逆轉了六四時局,讓北京留守

香港四周的街頭都有不同集會、義賣活動等。規模雖小,但都是自

者得到身心兩方面的幫助。本來不談政治的明星願歌唱民主

發而成,甚具意義。比如說,沙田居民難以參與港島區的大型示

獻中華,支聯會順勢成立,而最重要的是廣大香港人的慷慨

威,就號召鄰里、自組地區性遊行。

捐獻,令物資供應源源不絕。有了充足的食品、毛毯,佔領 者的狀況漸得改善,士氣上升。港人助指揮部安然渡過財政

那時各行各業、不分階層、不講左右,都自發動員社區力量。如此

危機,讓民運延續:

盛況,猶如遍地開花:

到五月二十七日,總指揮部只剩下五千元了;而此時 總指揮部欠周邊向商店的款項遠遠超過此數。局面似 乎到了僅是資金問題就足以迫使學生撤離廣場的地 步。而在這個節骨眼上,來自香港的資金就顯得很關 鍵了……不單是這些帳篷(編者註:來自香港的現代 帳篷),而且這一時期發生的幾乎所有重大事件,包 括民主女神像的建造、廣場民主大學的設立,甚至還 有四位知識份子的絕食,多少都是因為香港資金的支 持而成事。 ──趙鼎新:《國家.社會關係與八九北京學運》

社區 上水 沙田、屯門 黃大仙

行動舉隅 臨屋區鶴齡組捐出公援(綜援的前身) 地區性燭光晚會和遊行 瓊山苑業主登聲明支援民運

界別 小販 學生 零售業

行動舉隅 五行小販福利會推動義賣 港大學生把學運剪報傳真國內 佐丹奴義賣民運T恤 ──江瓊珠、陳景輝、黎則奮: 《六四小渡海──一本香港人的「愛國」詞典》

結語 以 上 的 例 子 , 都 印 證 了 一 個 全 城 支 援 六 四 的 城 市 ── 那 不 是 台 灣,不是北京,是我們足下的香港。1989年,港人成就了一些今 日驚覺不可思議的壯舉。而中港兩地雖是兩個平行時空,亦互為 影響──香港扶助六四進程,六四反過來也是香港人的回憶。 筆者明白,把記憶強加於他人是不可能的事,畢竟親歷其境者已 老去,取以代之的是對六四一片空白的年輕人。但無論如何,它 也是我城浩浩蕩蕩的一件大事。盼我們都能記得,在那春夏之 交,香港人沒有缺席。

八九民運特刊

15



未 敢 喊說毋忘六四的同時,我們也許忘記了,六四是改革開放由緩 轉急的重大轉捩點。在種種具中國特色的社會問題前,數以億

計大眾從此被迫噤聲。 六四過後,我們的想像大概是殘暴政權繼續打壓人民。惟有結 束一黨專政,釋放民運人士,才能對得起眾英烈。僅此而已。 六四固然是一場悲劇,但其歷史重量絕不止於此。別忘了還有

許多許多人,他們和子孫都苟活了下來,二十多年以來,承受 著隨經濟變動而來的苦困。我們為當年的民運哭喊,卻無暇、 甚至不屑一顧被遺落於今天的他們。

將六四置於改革歷史長河

依然遺忘了多少

而他們的生命從未離開六四。六四標示了中國改革開放由緩轉 急的分水嶺,一場席捲全國、殺人不見血的風暴由此而起。而 不知道這段後續,也就依然遺忘了六四歷史里程碑般的意義。

真正的巨變:經濟改革 六四過後,一場秋後算賬屬意料之內。知識分子、工人、學生被通 緝拘捕,黨內派系則被清洗。政府修改集會相關法例後,變相延續 1990年初解除的戒嚴令,集會示威受限、禁止官方以外組織、反動 刊物被禁止出版、外地及港澳記者採訪受限。 然而真正的巨變,是在改革開放油門上長按不放、猛然加速的一腳。 1978年起,中國由計劃經濟轉型至市場經濟,逾十載以來衍生出種 種社會問題,埋下了八九民運爆發的種子。然而,1992年鄧小平南 巡時宣佈:全面開放市場、帶動經濟現代化──換個說法,即在基本 形式民主和法制未成形時,改革全速前進。經濟體系與社會關係隨之 徹底改變。 以房屋為例,八十年代以前住屋被視為基本生活需要,從建設到分配 皆由政府負責,逾九成住房投資來自國家預算,租金低廉得近乎免 費,但就要面對房屋狹小、日久失修的情況。1985年引入房地產買 賣機制後,1988年僅16%投資來自國家預算。私企建樓、樓價狂飆 的局面,在鄧小平南巡後爆發起來。沿海城市房地產變得空前蓬勃, 「開發區熱」、「圈地熱」令樓市炒得燙辣,全國竣工住屋面積由

/渺/

八十年代末每年一億平方米暴增至1993年的三億。

八九民運特刊

17


1994年,北京火車站外等候回家的農民 工。政府把城市罪案率上升歸咎農民工。

六四鎮壓後中共政府加速推動市場化改革。

再以國企改革為例。以往的國營企業將一切利潤上繳;改革初期,

為改革碾平了前路。

1983年政府推行承包責任制,即上繳指定利潤後剩餘的可作自由交 易,卻因造成物價上漲暫停,兜兜轉轉過了五年才再次推行。面對 民情,政府如試水溫般一步一步下棋。六四過後,改革卻來得極為 大刀闊斧:1992年國家規定國企全面推向市場,自負盈虧。一連串 上市、合併、外判或清盤接踵而來。 步入九十年代,改革開放的步伐截然加快。如女作家王安憶所言, 「我們正在以無產階級革命的衝鋒熱情大踏步跨入資本主義」。

六四:歷史轉捩點 怎麼這一切,都緊接著六四而來?

社會大眾 : 承受劇變 中小學教科書上的「改革開放」,似乎代表美好新一頁的開展;這 四個字,卻實實在在地衝擊著億萬人民的生活。藉下崗潮和福利制 度,我們可窺視現實中的苦況。 毛澤東時期,國企員工享有各種社會保障,對所屬單位都有著歸屬 感。八九過後,改革以利潤至上為原則。為減省成本,數以千萬計 的職工被逼退下工作崗位(下崗),被國企「買斷工齡」遣返,即 給予一次性的補償金,與工人終止勞僱關係,但僱主本應承擔的退 休保障和生活費一筆勾銷。1998年下崗工人的重新就業率為50%, 2001年更跌至30%。有的失業後依靠每月僅200多元的救濟金,兩

隨改革開放而來的社會動盪,中共不是不知道。早前嘗試「價格闖

年後不再計作失業時就找散工過活;有些窮得連暖氣費也付不起。

關」──即產品由國家計劃價格全面轉至市場價格──導致物價暴

2012年獲官方承認的下崗工人,尚有5800萬人。

升。政府面對洶湧的群情,最後也不敢硬闖。 那社會保障呢?改革前,城鎮居民享有全面社會保障;市場化下, 經六四一役,民間反對聲音一下子被擊潰。指向人民的槍桿子開火

所謂「個人責任」興起,保障性社會支出連年遞降,1992年該支

以後,政權再也毋須顧忌任何社會壓力,任何變革都定能雷厲風

出佔國內生產總值僅0.25%,而同期日本、美國最少也達10%。試

行。如一度剎停的價格闖關,在六四後下半年即宣告再硬上弓,後

想像嚴重通脹下,福利還只降不升,能不惹起民憤嗎?但八九過

來物價連年上漲,也再沒爆發強大的異議。

後,人民並無意識反抗,至1995年中央竟仍能宣稱無力承擔「高福 利」,要大部分人不依賴再分配,增加生產力──即特意令人民須

正如六月九日,鄧小平會見戒嚴部隊高級幹部時發表的講話所述:

拼死工作,才能養活自己。直至後期,中央才開始重視社會保障不

「也許(六四)這件壞事會使我們改革開放的步子邁得更穩、更

足問題。

好、甚至於更快」。六四正是那不容忽視的轉捩點:當夜的坦克, 18

歷史


1994年,投資者在上海一間證劵行內留意股市走勢。

改革開放帶來的貧富懸殊:深圳 一間鐵皮屋,背後為主題公園。

遍及各地的苦況持續:血汗工廠、賣地拆

如無數鍋沸水同時滾瀉,而維穩部隊要分

商買地:北京六圈村一處,官員給農民的

遷、污染導致的肺癌村、賣血導致的愛滋

身不暇地找煲蓋掩住。八九民運全軍覆沒

收購價為每平方米117元,轉賣的價錢卻是

村……種種荒謬,皆可追溯至八九後急速

過後,人民再也難以組織起來,或在制度

6750元,利潤高達逾5000%。值得一提的

扎根的「利潤至上」天條。深圳寶安的一

中表達訴求,造成種種上訪請願、維權行

是,以上兩例都是「合法」的市場交易。

個農民說過一句:「改革開放這四個字,

動、以至罷工抗爭。若是親身走過,恐怕

你們是用筆寫的,我們,是用血寫的!」

沒人能以「過渡」二字概括億萬人艱辛的

八九民運所極力反對的貪腐,變成了鐵一

也許有些人沒在坦克下喪命,但就在某

一輩子。

般的中國現實。本來由政府直接掌控的資

處,有些人繼續被市場化的巨輪重覆輾過 並且蹂躪。

源被重新洗牌,造成了高幹子弟和資本家

統治集團:官商一體 過渡的神話

貧苦大眾無聲承受改革劇變,另一邊廂中 共統治階層的組成亦翻起巨變。毛澤東時

晉身統治階層,「掌勺者私分大鍋飯」的 局面。

話雖如此,中國現在強勢崛起,一切困厄

代富戶被狠狠批鬥,自八九過後,資本又

結語:再看遺忘

大概都是必要的陣痛吧!沒有六四,哪有

重整起來,至2001年起共產黨正式承認

去年坐在維園裡,我提著燭光和大家一起

今日的中國?

資本家為黨員,讓他們大舉加入政協、人

喊說,我們堅決拒絕遺忘。今年稍稍翻閱

大。大部分先富起來的人不是張三李四,

歷史,才發現以往的叫喊雖然響亮,卻縈

這就是所謂「過渡的神話」。問題是多豐

正是黨各級領導的子女:全國億萬富豪逾

繞著一份空洞──拒絕遺忘,不能僅僅不

碩的經濟成果也好,遠遠稱不上為廣大人

九成為高幹子女,其中約2900人就合共擁

忘坦克與人民對峙的畫面,更要不忘八九

民所共同享有。就算不提分配不公,以當

有二萬億資產。

民運發生的緣起與遺痕。

暴發戶怎樣在廿年間迅速壯大?「六四槍

上文只能憑筆者淺薄的認識,勾勒出中國

今日我們常嘲諷中共7000多億元維穩費

聲一響,官員由偷變搶」,改革完全摒除

在八九前後被改革撕扯而成的面貌。還望

比軍費還要高,而持續的政治打壓必須扣

了人民聲音,官員貪腐自然叢生。如國企

諸位也能感受到六四的重量不僅限於那夜

連六四,才能被完整理解。政權一直打壓

改革時,官員將國有財產以超低價賤賣予

黑壓壓的廣場。它的重量籠罩著今日的中

人民之故,正是由於八九延續至今的急劇

私人企業,背後其實自己就是相關私企董

國大地,籠罩著改革開放的歷史長河。

市場化一直問題叢生,一直惹來反彈,就

事。另一發財方法是繞過農民與村領導洽

日的殺戮換取所謂繁榮,又是否值得?

八九民運特刊

19


運動前言 社會運動對於我們應該不太陌生。國民教育、東北發展、雨傘運動等等,一波又一波的社運 在香港這個彈丸之地此起彼落。我們未必是某場社運的參與者,但大概都關心過運動的發展。 我們似乎對社運認知多了。 隨著關心的熱情,我們也開始發現運動並不美好的一面:運動參與者的熱情和旁觀者的冷淡 形成強烈對比、參與者內部就抗爭方式的相互指責…… 我們開始想為何其他人不被運動的理想所感動,反而指責我們「阻人搵食」?運動停滯不前, 所以需要將抗爭升級?但對於更多的武力,例如「掟磚」,我又有顧忌…… 審視這些難題時,我們通常都流於印象,忽略了廿七年前的一段歷史,其實可以作為參照。 透過對比八九民運和香港民主抗爭,我們可以在歷史中汲取教訓、拾得智慧,解答我們今時 今日所遇到的瓶頸。 〈「暴力/和平」的修辭幻象——以八九民運為例〉回應社會近年對於社運的敵我二元理解。 簡而言之,暴力和平與否需要視乎運動發展情況而定,沒有必要單一地死守某種抗爭方式。 如果暴力或和平都是對抗強權的不同方法,為何我們會互相敵視? 〈一百種生活,只有一種民主?〉指出運動裏民主和民生的脫勾。表示社運參與者需要常思如 何增加運動的廣泛性,為的不止是謀求更大的抗爭力量,更是透過論證民主如何改善民生, 充實社運的意義,否則民主只會流為空談。 我們深知前車之鑒,然而重複犯錯。廿七年前八九民運,其意義超然於歷史。它作為民主運 動可以啟示往後的民主追求者、社運參與者、欲求改變社會者,以及我們。在今天人來人往 的社運之路上,真正理解和討論應是認清共同方向、凝聚力量之催化劑。


一百種生活, 只有一種民主?

/ 彭光頭 /

很難想像,當年八九民運的錯誤,二十多年後還是再一次在香港雨傘運動上演。 編按:此文寫於昨年,嘗試對比八九民運與雨傘運動的民主

懸殊、福利欠奉、勞工權益受損等經濟不平等本身就是民

由為中心的民主概念;無法將民眾的一般生活問題與民主

無法回應他們的苦況,獲得的支持自然有限。無論如何,這

論述,指出兩者都無法提出一種超越傳統以選舉、政治自 概念結合;運動因而缺乏寬闊的群眾基礎,以致難以持續。 雖然說此文是評價雨傘運動,但也同樣可以應用在香港一

直以來的民主運動。必須澄清,香港的民主運動不是沒有

主的匱乏。貧苦大眾不會反對政治自由,但如果民主運動 種與大眾的隔閡:即這種只專注政治自由、忽略市場壓迫 的民主論述與一般港人的距離,跟當年八九學生和知識份 子與民眾訴求的分野,可謂有驚人的相似。

提及民生(比如說「沒有民主,哪有民生」的運動口號),

近日,有關標準工時、全民退休保障,領展霸權等議題又

以來,相關民生議題都是順帶一提,泛民從不肯直言,民

相互壯大,那我們就必須提出一套新的民主論述。那麼,回

但民生議題從來都處於邊緣的位置。由 03 年的 7‧1 遊行

主選舉就是可以用來改善福利與提高工資,更不會說貧富

提上了日程。如果說要將這些議題與傳統的民主運動結合, 顧歷史──無論是八九抑或雨傘──正是一個好的起始。

八九民運特刊

21


佔領期間發生一件小事,是這次運動中我學到最重要的事情。

民主訴求脫離民眾, 其中一個負面影響是令到當時大部分社 會群眾都是以「支持學生」的心情來參與運動, 認為自己是

那是十月一個星期四的下午,我在旺角佔領區遛達,很快就遇

運動中的「配角」,運動的主體是學生,一如《絕食書》所

上路人責難。 「大學生無_用」、 「阻住人搵食」等舌箭紛

道:「要求政府為這次學生運動正名……肯定這是一場愛國、

紛發出,慢慢亦愈來愈多人圍住了我和三個素不相識的學生。

民主的學生運動。 」(粗體為筆者強調)他們受學生犧牲的

我們努力地嘗試解釋民主的重要性,要有普選先產生到一個向

道德感召而挺身而出,換言之他們不是因為民主與自己切身相

我地問責嘅特首。但沒一個人聽取我的說法,只是繼續指控我

關而走出來。如果當時的說法是把改善民生作為運動的主要訴

阻礙交通、斷人米路等等。

求,以民主作為根治社會問題的手段,很可能會得到更多市民 的熱烈嚮應。

一個婆婆指著我罵:「霸住條路,巴士又停唔到,搞著我要行 去街尾落隧道搭車走去覆診, 走上走落,行到我呀!」在我

在民主運動中,最重要的命題,其實是民主制度如何改善到我

不知如何應對之時,一個相貌體型猶似杜汶澤,一直站在外圍

們的生活,並從討論中模塑出一個理想社會的藍圖,例如社會

觀戰的大叔忽爾指著她說︰「呀婆,唔好咁勞氣住,不如我問

保障方面的措施、工人待遇等等,這樣一個民主的政制才有了

番你轉頭,如果你風濕骨痛去廣華度睇嘞,次次都比幾十蚊;

實質的內涵。可惜這方面的討論幾乎完全在八九民運缺席。

比著你黃梅天跣親又要走去睇骨科嘞,又要俾一千幾皮仲要唔 知睇唔睇得好喎。如果有退休保障呀,你洗乜俾咁多錢啫?咁 家下班學生就係要求俾我地親自揀一個幫到我地生活嘅特首出 嚟囉。」這時呀婆眼神恍惚地說:「唏,咁易咩?」遲疑之 間,對民主運動的反對似乎已有所動搖。 「澤哥」用兩言三語示範了把民主扣連生活是如何地觸動到 人,反映出單純以民主作為運動旗幟的無力──偏偏八九民運 與雨傘運動都踏中了這個盲點, 因而不同程度地脫離了市民 和生活。

八九民運的配角 八九民運之綱領主要圍繞民主訴求,從當年於北京各大學貼出 的《絕食書》可見一斑。縱然在開首有提出「物價飛漲、官倒 橫流、強權高懸、官僚腐敗」等等社會問題以求同胞予以關 注,然而書中並未指出民主與改善這些弊端有何關係。該書最 終都是以民主為運動的最高目標:「學生代表跪求民主卻被視 而不見,平等對話的要求一再拖延……民主是人生最崇高的生 存感情,自由是人與生俱來的天賦人權。 」 直接的後果是──無法有效地動員足夠的民眾,形成足以與政 權談判的政治力量。一個在廣場當廣播員的工人指, 其實他們 不太理解學生提出的民主要求,觸發她走出來的是「官倒的、 搞特權的、為兒女出國的」等貪腐問題,還有「住房的問題, 北京市民住房都很緊張」、「物價問題,物價上漲和工資上漲 不成比例」、「交通問題,市民很多人每天上班車擠得不行」 等民生問題。另一個工人表示他參與運動的出發點之一是失業 問題:「國內經濟蕭條,失業人數很多,我高中畢業在家待業 兩年才找到工作,一些女孩子找工作更困難」[1]。由此可見普 羅大眾著眼的多是切身的民生問題而非民主問題,只談追求民 主並未能有效地說服社會不同階層走出來。以工人為例,參與 了當地民主運動的工人佔不到當地工人的十五個巴仙。

22

運動

支持聲援學生運動的團由最初的新聞界、教授、老師及知識分子 開始,至五月十七日遊行時,工人、農民、軍人、報紙、政府機 關及中央組織亦支持及參與遊行。


雨傘運動的異己 反觀二十多年後的雨傘運動,其綱領也是相似地以民主訴求

日工作十幾小時、身心長期透支的打工仔,抽象地思考民主機

為主。在運動前奏大專生罷課中,學聯發出了一份《罷課宣

制,未至於強人所難卻亦不遠矣。我們常常聽到「佔領阻人搵

言》,當中只有五分之一的篇幅有提及民生問題,亦沒有刻意

食」之說,其實很大程度是因為運動中的「民主」遠遠脫離了

點出民主和民生的關係。在佔領期間,礙於人力、心力、資源

他們的生活。「民主」可給他們更安定的退休生活嗎?可讓他

等種種條件,把民主扣連民生議題的文宣工作也進行得甚為有

們受少一些資方的剝削嗎?可讓他們買到樓嗎?可讓他們免於

限。另一參與佔領的團體「和平佔中」對於民主與民生的論述

迫遷的噩耗嗎?要把運動的論述聚焦在「民主干卿底事」的方

就更少出現, 縱然在《民主普選》之信念書中,他們有解釋

向上,令運動訴求更貼近民眾生活,才有可能得到更多人的支

到民主和民生的關係,但終究沒有推而廣之,向更多市民解說

持。

為何抽象的真普選方案與他們有關,以爭取他們的支持。若是 我們沒有站在他人位置,用合適的說法讓他們充分理解民主訴

如果參與者只著眼於民主追求,更可怕的後果是我們忽視了運

求, 反而嘲笑旁觀運動的人為「港豬」,指責他們不願意犧

動期間迫切的民生問題,甚至對之排拒。一如罷課期間,位於

牲,恐怕是略嫌霸道了。

元朗的田香花園被恒基工程車騷擾,名為勘探,實為切斷花園 的地下水源以逼使園主遷走──正正示範了專制政府如何與地

運動與民生議題分割,後果與八九民運相似,就是無法說服民

產商勾結, 一同壓迫平民。當時有支援田香花園的義工在罷課

眾花時間心力參與運動。平心而論,大學生如我,學期尾時做

現場要求同學增援, 現場反應趨向冷淡,更有人事後批評有

幾篇論文,已經有「別叫我用腦」之感;若是要求各行各業每

關組織的做法是轉移了罷課同學的視線。我們是為了自主生活 而走上街頭,爭取政治權利的;為了爭取民主而放棄捍衛某些 平民的生計生活、放棄抵抗官商對平民的脅迫,這樣不是本末 倒置嗎? 其實,觀乎雨傘與八九的問題,我們已經發現在一場 民主運動裡面,民生議題必須揉合其中,不但為了說服別人, 而是因為那些議論賦予了民主真正的意義。我走出來,是希望 將來買得起樓與同性戀人結婚;那對我而言,一個合理的代議 民主制度也許會讓它變得更可能,所以它才有了追求的價值。 而偏偏,很少人在金鐘和旺角提起過我們得到民主機制之後, 要怎樣用它改善我們的生活。

結語 –– 生活就是政治 回到開首的故事,但見其游說之有力,小妹不恥下問,傾談之 間,他提到:「你地班大學生就係爭咗啲社會經驗,唔同人有 唔同需要㗎嘛。(咁你又因咩事故走出嚟呢?)我哋?我哋咪 XX幼稚園嘅苦主囉,全日制呀,要比幾皮嘢一年㗎真係苦過 弟弟[2]。上過教育局㗎啦見埋吳克儉,當我地波咁踢……」 當時我想,的確需要民主制度才解決到他的問題。雨傘過了半 年,我想該倒過來說,回到生活檢視社會的弊端,思考合理的 社會應該如何,走出來爭取自主的生活。切身的生活訴求才能 連結起我們,同時令我們追求的民主制度更清晰和落地。 [1]《工人起來了:工人自治聯合會運動1989》。香 港:香港工會教育中心出版,1990。 [2] 《關注免費幼兒教育家長聯盟》的調查發現,現 時政府的學生資助處給予全日制幼稚園生的資助嚴重 不足,而全日制學生的父母往往都是雙職父母或是中 下階層的人士,近七成家長對應付學費表示吃力, 有人形容現時的資助模式是「政府付鈔3小時,家長 被迫付鈔7小時」。

八九民運特刊

23


「暴力 / 和平」的修辭幻象 ——以八九民運為例 / 黃敏 /

暴力抑或和平的抗爭手段,從來都是視情況而定,這一點接近常識,但近來越 來越多人將兩種手段放置於非此即彼的位置上,而這可能是致命的修辭效果。

北京市民和學生阻攔軍隊入城示意圖。

近來聽到不少抗爭手法的討論:網上平台裏,有人認 為三十多年來和平抗爭成果不大,是時候要暴力抗 爭;有人認為暴力抗爭不但野蠻,更會招人口實;當 然,還有天天大吵大嚷打左膠的本土派…… 然而去年「9.28」即使沒有暴力抗爭,不也號召了成 千上萬的群眾嗎?今天婦女接受平等教育的權利,不 都是由世界上無數以暴力推翻舊制度的運動爭取回 來的嗎?如果你夠冷靜,其實會發現上述批評沒有說 明當時的情況。原則要放在特定情況下考慮,這非常 重要,例如殺人不對,但法律也容許自衛殺人。上述 忽略情況的爭吵,只是以自己心中的標準來衡量別 人,而無關現實。然而,搞社會運動的目標,總不是 為了自我滿足吧?(除非,你認為自己的標準是在任 何時刻唯一正確的。如此入型入格,我也無意擾人清 夢)社會運動要成功,於是需要切實可行的方法,問 題是怎樣才算「切實可行」?

然而軍隊遇上了北京市民的阻擋,始終被拒於城外。群眾聽到軍隊進城的 答案可以很簡單也很複雜:睇情況囉。甚麼意思?就

消息,或在公路上偶然發現軍隊,便聚集起來阻擋軍隊,或通知附近的人

以八九民運為例說明吧,在六四二十七週年之前。一

前來增援。人們動用了所有物資阻礙軍隊,例如將下水管道、混凝土柱子

來借古鑑今,二來認為悲悼除了解道德之慰,亦是為

等巨物置於路上,甚至將大卡車、公共汽車橫擺在公路上,攔截軍隊卡車

了把握深刻的歷史意義。

[2]。軍隊與市民衝突起來,市民以磚塊、瓶子反擊 [3],這時軍隊沒有足

八九例子之一:大軍壓境

夠武裝,遭到攔截後停滯不前。慢慢人們上千、上萬地相繼趕來,甚至在 數目上超越了軍隊 [4] !

八九民運通常會讓人想起學生絕食,和伴隨而來的崇

這是運動中軍方首次出動如此龐大的軍事規模。李鵬公開將學生運動定性

高的犧牲精神,但運動中群眾行使的暴力同樣不可忽

為「動亂」,亦顯示了中共清場的矢志。這時再多和平手段也難阻軍隊進

視。 1989 年 6 月 3 日深夜戒嚴部隊進城, 應為人熟

迫,再多學生靜坐也無補於事。更別說廣場上有些學生已絕食了七天,身

知, 然而軍隊首次進城其實在 5 月 20 日。 5 月 19

體極為虛弱。軍隊一旦進城,別說反抗,學生可能連逃跑的力氣都沒有。

日,李鵬和楊尚昆公開指責學生運動,決定「採取堅

如果沒有群眾強行阻撓軍隊,廣場上學生早就潰不成軍,甚至傷亡慘烈,

決有力的措施」制止「動亂」。第二天清晨,七、八

整場運動也就此告吹。

個軍事部隊(每個部隊約一萬至一萬五千人)從四方

24

八面向北京推進,大批裝甲車和軍隊先後在北京城郊

支持勇武抗爭的讀者,不知道以上文字是否合你們心意。而以下的部份,

外圍出現 [1]。

其實是我更希望向你們說的。

運動


八九例子之二:學運熱情漸減 長期運動自然有高低潮,八九民運首次低潮則出現於五月初。4 月 27 日大 遊行後,趙紫陽和官方媒體對運動作重新評價,政府的讓步讓大部份學生滿 意,越來越多學生重新上課。5 月 4 日後,除了北大和師大,其他大學復課, 廣場上人數明顯減少。然而政府雖然態度軟化,但沒有實際承諾 [5]。當時 運動既要面對毫不妥協的政府,更要面對學運熱情漸減的群眾。 當時學生領袖發起絕食向政府尋求對話,希望重新喚起同學關注。起初同 學反應不大,直至 5 月 10 日只有四十多位同學願意絕食,不少學生表示不 讚同絕食。5 月 13 日絕食正式開始,二百多個參加絕食的學生額頭纏上白 布條,上書「北大絕食」,有些在衣服上寫「不民主毋寧死」「我以我血薦軒 轅」等誓詞 [6]。 到了第三天,即 5 月 15 日,同學不支倒下,救援隊來往廣場,警笛聲早上 響夜裏也響,絕食同學展示出視死如歸的意志。這些消息揪動著人們的心 弦,他們開始關心絕食學生的身體健康。日子拖得越久,政府就越顯冷漠, 而同情學生的人就越多。在 5 月 16 日已有三千多人絕食,包括遠道而來的 香港市民。其後北京遊行不斷,甚至部份警察和解放軍軍官也被打動而參與 遊行,在 5 月 17、18 日有超過一百萬人遊行聲援 [7]。政府由最初對學生毫 不理睬,到後來派出國家總理李鵬與學生公開會面,其中轉變也反映出龐大 群眾的力量。

抗爭的說法,不都是由批評「和平」抗爭模式開始嗎?「因 為」三十年來和平抗爭成果不大,「於是」暴力抗爭——這是 致命的修辭幻象! 先不論和平手段失效與暴力手段成功與否 並無必然關係,從一開始暴力抗爭與和平抗爭不過是兩種不同 的抗爭手段,何來對立?「情況」每刻在變(當年 5 月 19 日 趙紫陽探望學生與李鵬公開講話只相差一小時),對手如此強 大,我們要思考的不是「不是暴力就是和平」這樣二選一的問 題,而是如何在每個瞬息萬變的「當下」,判斷合適的抗爭手 段!

八九民運的智慧: 路線分歧的超越 最後,與其作總結,我倒想提供一個歷史的參照點。 5 月 12 日,北京高校學生自治聯合會曾與和其他院校代表在 應否絕食的問題上,吵得近乎決裂。傾向溫和手段的北高聯反 對絕食,支持絕食的代表之一柴玲則表示北高聯只是協調的地 方,並無約束力,更進一步批評北高聯遲鈍、軟弱、未有好好 帶領同學 [8]。然而,反對絕食的北高聯最終還是草擬了《絕 食宣言》:「絕食乃不得已而為之,也不得不為之。我們以死 的氣概,為生而戰」,有些成員也參與絕食 [9]。我們看見了

不是暴力 / 和平,是抗爭手法

嗎?抗爭路線之間的縫隙也許無可彌合,但聯手合作是的確可

以上兩個例子,就是我所理解的「看情況」了。當然情況並非固定,且時刻

嫌囉。

在變,卻也不是完全無法觸摸的,簡單地說,一般抗爭手段的判斷中起碼包 括以下三個原則:

能的。甚麼是求同存異?就是吵到咁都可以(表面上)冰釋前

因此,我認為有必要慎重思考一些問題: 「暴力/和平」這種

1. 目前外部 / 內部形勢如何?

所謂知己知彼,最基本也要了解對方的部署和態度, 與群眾的士氣和情緒。

敵我對立的修辭,是否製造了運動模式之間不必要的樊籬?近 來「勇武」覺醒,又是否只是令到人們除了「暴力」以外對其 他抗爭模式、社會實踐視而不見?

2. 希望爭取哪一群人的支持?

我們很難爭取所有人的支持,那就弄清楚要爭取哪個 群體的支持。以雨傘運動為例,針對中產階層可以多 強調道德感召,但對於生活環境困乏的基層,則需要 耐心說服,在運動方向和口號連結上民生利益。

3. 具備行動的條件嗎?

要將目標實踐,自然需要實踐的條件,例如人手、物 資。例如面對軍隊或警察,沒有足夠武裝和人手,怎 樣也不能主動衝擊對方吧? 我無意開出一系列的抗爭手法原則,因為現實情況永遠比我們想像中混亂。 我希望展示的,是即使再粗疏的抗爭手法分析,其實需要把握當下形勢,在 不同原則之間調整,而採用暴力抑或和平的手段,同樣考慮眾多因素,而不 是簡單地二擇其一。 任何原則要在特定情況下考慮,這一點接近常識,但也很容易被忘記,尤其 在「暴力 /和平」的修辭影響下。「暴力 /和平」的關鍵在於中間那道斜 線,簡直像楚河漢界,將「暴力」和「和平」放置在棋盤的兩端—— 一個非 此即彼的處境。在近來的討論中,暴力手段與和平手段總是對立,支持武力

五月二十日,市民攔截軍隊。

[1] 趙鼎新,《國家、社會關係與八九北京學運》(香港,中文大 學出版社,2007),頁154-155。 [2] 《八九中國民運資料冊》(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出版, 1991),頁373。 [3] 《八九中國民運資料冊》,頁276,379,390。 [4] 趙鼎新,《國家、社會關係與八九北京學運》,頁154。 [5] 趙鼎新,《國家、社會關係與八九北京學運》,頁129。 [6] 六十四名香港記者編著,《人民不會忘記——八九民運實錄》 (香港,香港記者協會,1989),頁85-87。 [7] 趙鼎新,《國家、社會關係與八九北京學運》,頁140-141。 [8] 蔡子強、黃昕然、蔡耀昌、莊耀洸編,《叛逆歲月——香港學 運文獻選輯》(香港,青文書屋,1998),頁217-219。 [ 9 ] 六 十 四 名 香 港 記 者 編 著 , 《 人 民 不 會 忘 記 —— 八 九 民 運 實 錄》,頁87-95。 八九民運特刊

25



中國

六四

本土 近年,本土派的興起幾乎改變了香港的政治議程。他們說中國是個地獄鬼國, 國內的人都是道德敗壞。如果我們對中國有任何情感,就會被指斥是出賣本土 利益的大中華膠。在這些情緒以外,還有些宏觀策略的說法:參與中國政治或 爭取民主中國會損害香港利益,所以我們根本無須理會國內狀況,只需專注香 港的鬥爭。貫穿其中的就是一種以敵視中國為綱的族群政治,透過挑動仇恨、 厭憎等情緒結集政治力量。他們對紀念八九的批評,歸根究底也是源自這一思 路。 要特別以一個章節回應,也是因為眼下這些說法已甚囂塵上,甚至到了危險的 地步。一方面,我們擔憂藉著貶低其他族群抬高自己,只會助長自大心態,令 我們不再反省自身;另一方面,在仇恨心態滋生下,但凡面對反對聲音,他們 一貫的做法是將對方扣上標籤,在網上肆意攻擊,不容任何真正的討論。 中港身份是否互不相容?在敵視的背後反映了怎樣的政治議程?中國與香港無 關,是否合乎現實?這種閉關自守的心態又有多危險?我們又是否應該將中共 政權與被其壓榨的中國人民分開討論?本部份的兩篇文章,帶著這些問題出 發,繼而質難、詰問。我們承認,這些觀點頗受爭議,但仍希望在這形勢下, 將我們的疑問與觀點帶出,尋求真正思考與對話的可能。


容不下中國的本土?

/K/

承認做香港人或中國人不過是個人選擇,問題是為何我們的政治判斷要受這些身份限制?

當下的香港,似乎是個身份必須歸邊的年代。我們都要在香港

然而,我又不覺得要其他人都承認自己是中國人。畢竟,身份

人和中國人身份之中作出抉擇。只要承認自己是中國人,或關

認同有主觀的成份,總有人無法投入。縱然如此,它確實有語

心國內狀況,立刻會被指責出賣香港利益,被安上「大中華膠」

言、文化等客觀因素,有人因此而承認自己是中國人,不過是

的名號。我始終不解,為何關心中國,竟似變成了一種罪大惡

非常自然的事,為何要受到其他人的指罵?

極的行為,要承受萬般指責? 於我個人而言,成長於香港,從小講的都是粵語,文化也與內

關心中國等於大中華膠?

地人有異,自然會覺得自己是「香港人」而非「大陸人」。但

不少人將認同、關心中國都當作無視香港利益,指責對方為「大

我又不會完全否認自己是個中國人,正如上海、北京等的當地

中華膠」,出賣本土。但有人承認自己是中國人,因為這些民

人,也會同時承認兩種並存身份。畢竟,我們之間共享著更多

族情感而特別關心內地人民,到底又有何不妥?

相似的地方。我們都會過農曆新年、端午節,有掃墓的習俗。 我們縱有繁簡之別,但始終用的都是中文,我在看國內的論壇

而關心中國現況等同無視香港的說法也確實令人費解。身邊不

時都會看得懂,溝通上的問題不大;但看日本的論壇時卻完全

少朋友也會同時關心國內及香港的議題,一位在 SACOM(大

無法明白,更能體會到相互之間的差異。與當下中國最近的接

專師生監察無良企業行動)的朋友一方面會關注國內血汗工廠

觸,大約就是每年都要「返鄉下」幾日,探望親戚,但這習慣

工人的利益,另一方面也會支持香港的勞工運動,爭取最高工

又遠遠不是到其他地方旅遊般簡單。它更像是一個必須履行的

時等政策。當中又有甚麼衝突?

義務,令我感到我與中國好像總有些關連。於是,以上種種經 驗都令我不會否認自己同時是個中國人。

28

本土


中國與香港的對立利益?

政治路線,帶來改變。但這種想法到底有多少是基於正確的

這樣的標籤背後,一部份是源於他們對中國的厭憎,但我

成的?趕走新移民後,我們會否得到一直渴求的政制民主?

先不談論這些情緒。因為這種指控更大程度是隱含了一種

本地權貴及保守勢力就不復存在嗎?地產霸權是否不再猖

政治判斷,它建基於一種幫中國就等於害香港的邏輯,但

厥?地產商會跟我們談本土利益嗎?環顧其他國家,排拒外

稍稍想清楚,這說法根本經不起審視。

國人後還有多少社會問題無法解決呢?

分析?不妨追問一下:香港的問題有多大程度是由中國人造

其中一個說法是,只要大陸有了民主,就可以公投收回香 港,並瓜分香港資源。這種民主中國比專制中國對香港更 有害的思維幾近是一種空想。更誇張的是有人指泛民因為 過份關注中國而忽視了本地的鬥爭。然而,我們以至泛民 一眾,除了一年一兩次的遊行集會,何曾真正花過時間去 介入中國政治? 上述的說法其實近乎藉口多於理據,也沒有太多人認真爭 辯過。中港利益對立的說法能如此盛行,更大程度是基於 過去幾年一系列被歸類為「中港矛盾」的社會問題,創造 了一種「大陸人正在侵佔港人利益」的想像。本來,如果 我們能平心靜氣看清問題,就不難發現事實的真相。例如 新移民家庭只佔公屋住戶不足 1%,卻有不少人深信他們 是公屋短缺的元兇。如果我們都願意花時間去看清奶粉、 床位等問題,大陸人搶資源的說法根本不符現實,反而奶 粉商、政府才更似是問題根源。眼下的這些說法,倒不如 說是一種偏見,因為它迎合了我們對新移民種種「好吃懶 做」、「無道德」的印象,在未疏理清問題之前已認定新 移民有罪,不斷強化「中國利益」與「香港利益」對立的 印象。

在種種焦慮、不安之下,加上近年不少以「本土主義」為論 述基調的政治團體,將問題聚焦在群利益對立上,藉此建立 了一種敵我意識,加強了這種身份衝突的想像。同時,他們 藉著攻擊泛民、支聯會、泛左的社運團體等,貶低這些有影 響力的政治團體,號召群眾,建立自己的政治力量,希望得 到在社會鬥爭上的主導位置。誠然,這些團體在社會改革路 上犯過不少錯,例如當中不少團體死守「和理非」,無助抗 爭。但我們的出路,是否只能在尖銳的種族仇恨或傳統民主 派的和稀泥式抗議中,二擇其一呢?抑或在此以外,我們還 可追求一種更為激進、針對社會權力不均,但同時又能尊重 不同民族的政治思維?

結語—情緒政治遮蓋了什麼 我本身也沒有太多民族情感,更對一些太誇張的愛國情緒尤 為反感。但更讓人厭惡的是,本土派攻擊有民族情感的人, 隱含著對一種對中國的鄙視,藉踩低中國抬高自己。這種鄙 視往往會令我們無法欣賞別於自己的文化。而自視為比他人 優越,更多時會掩蓋自身的不足,無法反省自己。 同時,這種狹隘的身份思維,只準掃門前雪,容不下對更多

仇恨的政治

人的關懷,不過是不斷強化我們的私心及惰性,對其他人置

如前所述,每個人的身份認同本身就是自然而然,卻要受

結」,我們是否要任由維權人士被專制政權迫害,而不作

到責難;要拆穿中港利益的對立也不需要什麼複雜的理

任何聲援?如果有港商在內地剝削工人,我們又是否不作理

據,但這種說法又得到了大部份人認同。這種「大中華膠」

會?原本施加小小壓力就有可能幫助他們,我們真的要拒絕

的指控本身既模糊又不乎常理,但它能如此盛行,總不是

施以任何援手,而任由他們面對眼前的苦況?

之不理。如果要將對國內問題的關心都批評為「大中華情意

無因可尋的。 而且,以中國與香港二分的國族框架去看待社會問題,到底 在當下香港,它似乎能給予一些人新的希望。在大眾對近

又會忽視了幾多社會上的權力結構?地產霸權對我們的影

年社會問題不滿達到高點之際,一直沒有見到期望中的改

響,香港商家與政府共同造成的高樓價、租金問題,本來就

變,於是就迫切地渴求一個新的政治路線。它迎合了種

很容易看見,但眼下的情緒政治,正正消弭了理性的公共討

種焦慮、恐懼、不安,又同時給予了一條簡單易明的出

論。數年前,我們還會痛斥地產霸權,害得港人要花一生積

路——排拒中國。在譏笑、批評「大中華膠」同時,彷彿

蓄做樓奴,今時今日我們將問題焦點放在「中國」,而非向

只要不再關心中國,切斷這些關注,就能擺脫過往泛民的

地產商、政府等既得益利者施壓,談何改變現況? 八九民運特刊

29


本土派為何要 擺脫六四? 兼論「冷處理」和「支爆」

/ 黃漢彤 /

急於告別六四的焦躁、冷處理的虛矯、支爆的狂喜,織成本土派蒙著眼睛的一塊黑布。 自從出現了本土派,六四紀念的意義面臨新的挑戰。不少本土派主張,六四是中國 的事,跟香港人無關。他們說,港人沒有責任也沒有能力去建設民主中國,「中國 有民主,香港才有民主」毫無根據,我們應該把精力放在本港的民主建設上。他們 批評支聯會是「大中華膠」,用民主中國這一不切實際的幻想,來換取政治資本, 犧牲本土利益。也許不願顯得過於冷漠,亦有人提出即使要紀念六四,只能限於普 世的人道理由,不接受中港之間有任何特殊的情感關係。 本土派表露出擺脫六四的強烈慾望,即使另在維園以外作紀念,也更多接近無奈的 妥協,而非本心。最近港大學生會會長孫曉嵐就不忿地問:「悼念六四係咪要有個 完結喺度呢?」

又是「河水不犯井水」

由六四到「支爆」

其實,單從本土派的觀點本身來說,思路不見得特別

為了更全面理解本土派的政治議程,我們來分析一下另一

有原創性,只是一早被中共官員引用到爛掉的「河水

個跟「冷處理」相反相成的現象。這個議題同樣跟中國有

不犯井水」的奇異變種。權貴說「河水不犯井水」,

關,本土派卻處理得完全不冷,而且恐怕還太熱衷了一點。

目的鮮明,是半帶恫嚇的要你別過臉去,不要揭露他

我說的是「支爆」。所謂「支爆」,就是「支那就嚟爆煲」

們的醜陋。但奇怪的是,本土派也愛叫港人別過臉去,

的意思。[1] 這一年來,每逢傳出任何中國經濟下滑的消

佯裝看不見中國。這到底是甚麼道理呢?

息,一大堆人就亢奮到不行,如飲劣酒。似乎只要中國經 濟崩潰,香港人就能爭取到想要的自主和自由,甚至港獨

就說上個月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來港吧。正常來

運動也將水到渠成。中國經濟是否面臨危機和多大的危機,

說,不論你對中共有何種不滿,這都是抗議的時機,

可以討論。但更重要的問題,大柢不在於中國會否真的爆

本土派卻宣稱要「冷處理」張德江。本土民主前線說,

煲,而是假如中國出事,是否那麼值得高興的一回事?

要擺出一副 who fucking cares 的態度,認為「要求宗 主國對政府施政方針有所變動,即是間接承認中共是

我們只按常理推斷,可知中國經濟崩潰,香港不可能置身

香港的主人」。現實卻是,香港身處中國的主權管轄

事外。而進一步說,香港不但會受到難以想像的衝擊,而

下,不因任何人直接間接的否認和承認而變更。所謂

且分分鐘比內地死得更徹底。從港英殖民時代開始對「積

「冷處理」,說來好聽,客觀來看卻不過是撤手不幹,

極不干預」的迷信和短視,閹割了香港政府主動升級產業

而主觀上仍要偽裝戰士的姿態,生動地演繹阿 Q 的精

的能力。回歸以來,所謂「數碼港」、「中藥港」、「六

神勝利法。僅在精神上蔑視對手,卻放棄行動的批判,

大產業」,無不失敗,或者至今仍是有名無實的空話。如

於現實有何幫助?

今香港經濟長期食老本、等運到,產業單一傾斜搖搖欲墜, 資產泡沫膨脹,外部依賴程度極高,脆弱不堪。

30

本土


眾所周知,中港經濟關係密切。從金融來看,2013 年香港股 市中資集資佔全年集資總額一半以上,2014 年香港有 51% 非金融機構貸款流向內地,可見中國經濟危機將為香港帶來 金融災難。[2] 自由行雖然缺乏長遠監管,為香港帶來巨大 的社會成本,其經濟效益始終不能否認。據統計,自由行在 2012 年佔了香港 GDP1.3%,更創造了超過 11 萬個職位 [3], 而在 2010 年,超過 17 萬港人在內地工作。[4] 如果中國經 濟爆煲,這 27 萬人生計不保的風險極大。不難理解,為何近 日中國經濟只是增長放緩,香港的零售業和旅遊業馬上衰退,

香港真的能夠獨善其身嗎?

各大行的經濟預測更紛紛唱淡香港。 就在這裡,我們才觸及本土派論述的另一面,那是甚麼 一切經濟危機的經驗表明,底層往往承受最多。也就是說,

呢?原來恰恰就是「冷處理」中共官員的故作無視,

窮人、年輕人、缺乏工作經驗的畢業生,要麼找不到工作,

和拒絕六四的「河水不犯井水」。這一類論述最終的指

要麼被迫廉價出賣勞力,跟大公司「同度時艱」,到時樓價

向,就是精神上蔑視中國,用念力否認中港之間實存的

暴跌也買不起樓。或許,有許多人抱住一種沒有根據的樂觀

社會、政治、歷史等等關係,來想像出一個遺世獨立的

心態,似乎危機到來,中國一定死光死透,香港卻終能在廢

香港,用白話說,便是「中國發生甚麼事,都不關香港

墟中東山再起。但,憑甚麼呢?的確,近十幾年來數次經濟

的事!」唯有立足於此一泡影般的假設,才能確保自己

蕭條,香港都很快就恢復過來,可是其實每次都有中國經濟

可以安心的期待「支爆」,期待問題的自我解決,用一

增長作緩衝因素。97 年東亞金融風暴,中國抵住貶值壓力,

個幻想來支撐另一個幻想。

阻斷了各國幣值惡性競爭的發展;03 年沙士過後,港府官員 主動要求內地開放自由行;08 年金融風暴中國並未受到太大

事實卻是,中國十三億人口,已經建立起來的經濟和軍

打擊,並投入四萬億人民幣救市,帶動全球經濟增長。一但

事的物質力量,不會因為一場科幻電影般的危機而從地

緩衝因素變成危機來源,香港還有甚麼值得樂觀呢?

球上消失。我們還是要面對中國,面對兩地之間的種種 關係。六四就是其中一縷無可忽視的關係。曾經,香港

最後,中國經濟就算出事 ( 而且必須是崩盤的程度 ),又是

有那樣的歷史時刻,「中國人」和「香港人」兩個身份

否如本土派所期待一樣有利於分離主義運動?來看看外國例

並不互斥,百萬人用最深切的體會,與中國人民同情共

子。日本九十年代開始步入蕭條,廿年來未見起色,國內稱

感。他們曉得,香港民主運動的成敗,不可能跟中共的

為「失去的廿年」。但比港獨更有民意和歷史基礎的琉球獨

意志和中國人民的抗爭無關。這當然很不合本土派的口

立運動 ( 琉球即日本所稱的沖繩 ),卻沒有因為日本經濟蕭條

味,因為六四及其紀念擠掉了他們心目中兩地可以完全

而取得進一步的成果。說到底,這只是一個七百萬人的小城,

無涉的想像空間,反而一再強調中港真實的政治和情感

經濟和政治依賴內地,缺乏獨立產業,不可能自給自足,沒

關係。中港民主進程也許沒有絕對的先後快慢,但要說

有軍事力量。沒有獨立的內在條件,卻把希望寄託於外在環

兩地的政治局勢完全無關,不過是荒唐的夢囈而己。

境的突變,只是一廂情願。何況以為中國的經濟問題,必然 能夠轉化為港獨的有利條件,也是缺乏根據的想當然耳。

儘管我不同意港獨,但世上原沒有甚麼事情是不可討論 的。但如今的港獨主張者,連提出一個起碼嚴肅的方案

我不看月亮,月亮就不存在?

也做不來,只是沉溺於「我不看中國,中國就不存在」 的童稚妄想,而我們必須擺脫妄想的狂熱。

談到這裡,本土派的大腦運作更加撲朔難解了。如果是於己 無關、食花生式的「見人仆街就興奮」,尚可以解釋做單純 的犬儒,但因為一件自己可能首當其衝的災難亢奮不己,則 是無法說明的吊詭。難道是「自損三千,損敵八百」的壯烈 嗎?還是對政治經濟徹底的無知? ( 但說真的,大家心底會 不知道中國經濟危機必然牽連香港? )「支爆」之所以成為 亢奮點,背後有單純的怨懟和發洩,亦有不懂處理中港關係 的茫然失措,某天突然聽說敵人會神秘自爆,便不假思索的 入迷。但這一亢奮之所以成立,必須建基於蒙著眼晴,絕口 不提中港之間的經濟關係,來迴避討論香港面對危機的可能 後果。

[1] 註:必須說,支那前支那後的,真是難聽過粗口。不要跟我鬼扯 甚麼支那原意是中性,難道時下的用法不是基於日軍侵華所用的貶義 嗎?大概當時日本軍人侵佔香港奸淫擄掠,才不管你是香港還是中國 人,都是「支那」、「支那」地叫著的。 [2] 蘋果動新聞,「冇咗大陸 香港真係會玩完?」,2015-01-21。 有趣的是,不少這一類的說法,嘗試透過一些數據証明香港經濟上有 恩於大陸,但絕口不提香港其實同樣也從雙方的交易中得益。換句話 說,只是進一步証明中港經濟的密切關係而已。 [3] 旅遊事務處,「香港承受及接待旅客能力評估報告」,P.32, 2014-1-17。 [4] 呂大樂,「提出政策前 請好好了解社會現狀」,2014-12-12。

八九民運特刊

31


〈回答〉 /北島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 看吧,在那鍍金的天空中, 飄滿了死者彎曲的倒影。 冰川紀過去了, 為什麼到處都是冰凌? 好望角發現了, 為什麼死海裡千帆相競? 我來到這個世界上, 只帶著紙、繩索和身影, 為了在審判前, 宣讀那些被判決的聲音。 告訴你吧,世界 我──不── 相 ──信! 縱使你腳下有一千名挑戰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藍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聲, 我不相信夢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無報應。 如果海洋注定要決堤, 就讓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陸地注定要上升, 就讓人類重新選擇生存的峰頂。 新的轉機和閃閃星鬥, 正在綴滿沒有遮攔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來人們凝視的眼睛。


紀念 每年六月四日,都有一群人默默地聚集在維園裡,為的就是要紀念 1989 年那場以失 敗告終的民運。有些人或許會認為,紀念一場失敗的學運對現時時局的發展毫無用 處。先不說用處何在,無可否認的是 27 年前有一群人為了對抗政權而犧牲了自己的 生命。 每年的紀念晚會都是一個機會讓我們去懷念這群對抗政權的犧牲者。正如掃墓一樣, 為的是要去思念故人,這正正已經給紀念六四賦予了一層意義。加上八九的矛頭正 正是選擇性失明的中共政權,每一年的紀念晚會又是一個機會讓我們繼續承傳廣場 上亡魂的遺志。但無可奈何,今天的晚會被背負上另一層政治意味,人們將紀念 六四簡化成對政府與中共政權的不滿,但忽略了 27 年前北京群眾所表達的訴求,亦 無視了民運失敗帶來的教訓。 〈晚會的匱乏、沉悶、與力量〉一文講述了紀念的意義,當中的重覆與情感尤其重要。 重複讓人反思八九民運以至整場改革開放的過程,情感亦有宣示立場的作用,向當 權者表達不滿與訴求。雖則情感有其用處,但現時主流關於晚會的討論都是集中於 情感宣洩,高漲的反共/抗共情緒掩蓋了晚會內裡的意義與其成效,更令情感不能 轉化成對儀式、紀念與六四歷史的思考 。 現時社會對和平紀念充滿質疑聲音,六四紀念晚會與其他社會運動備受批評。在剛 過去的五一大遊行,九間大專院校學生會及本土組織覺得遊行只是「行禮如儀」的 儀式,支聯會的紀念晚會過去亦受到同樣的批評,這種「行禮如儀」的儀式化集會, 被批為對政局無影響力與作用。面對人們對紀念晚會的形式作出批評,〈要反對的 是社運儀式化,不是儀式本身〉提出人們往往忽略了儀式也是社運的手段,可以鞏 固與累積力量。 雖則支聯會晚會中的現有儀式有其意義與作用,但大眾過往對支聯會六四晚會存在 不同的批評是無可爭辯的。〈理想中的紀念晚會 2.0〉是我們一班編輯對六四晚會編 排的一些看法,提出了晚會中一些可以改善的地方。


晚會的匱乏、沉悶、 與力量 /歪 /

真正的問題從來不在支持支聯會與否,而在於如何理解悼念本身。

翻開行事曆,上面早已預留了出席六四燭光晚會的時間。近年聽

誠然,我們每年都在六四晚會中重複做著同一系列的儀式,這些儀式

到越來越多質疑參與晚會的聲音,認為每年一式一樣的晚會流於

的確會令人感到沉悶。但究竟我們是否曾認真思考過悼念為何物?為

形式化,甚至有人說參與六四晚會是浪費時間,根本無法推進香

什麼我們要進行悼念儀式?我們每年都誦讀死難者名單、默哀,是對

港的民主。現在更有人主張不要參加支聯會舉辦的任何活動,因

六四先烈的尊重,有其重要的意義。另一方面,這些儀式可以勾起我

為這是「大中華情意結」作祟。去年,他們於尖沙咀另外舉辦的

們對六四的記憶,重複感受六四的情緒,叫我們不至於遺忘當年的歷

一個集會,更取消燭光紀念儀式,以焚燒中共黨旗代之。這一切

史。悼念六四死難者就好像拜祭先人一樣,不應該是一種被批評為重

都令我禁不住想:究竟我今年是否應該繼續參與晚會?

複和形式化的活動,因為這些儀式的重複本來就有其意義和必要性。

燭光下的反思

雖然從政治運動的角度來看,單單坐在維園足球場似乎無法帶來甚麼

每年的六四晚會,唱著同樣的歌,叫著相近的口號,幾乎是行禮

抗爭,對於初次接觸社運的人而言,我們必須承認六四晚會是一個門

如儀。我和十多萬人坐在維園足球場上,一同觀看著民運人士及

檻較低的活動。因為它不像七一遊行般辛苦,而且訴求又比較清晰。

天安門母親的訪問影片,每年重新感受一次他們的傷痛,重新勾

不少新一代的年輕人都被六四晚會的氛圍所感動,因而受到啟蒙。於

起那種悲慘的情緒。不過,思前想後,我發現即使我每年都出席

是,六四晚會便成為一個很好的起點,讓他們可以開始對時下的社會

這個悼念活動,卻不太清楚究竟當時的情況是怎樣。如果你問

問題作出思考,甚至嘗試參與其他運動。

改變,但我們依然不可忽視其改變人心的作用。相對於遊行、示威等

我,究竟八九年的時候發生了什麼事,我大概只能說有一群學生 為了爭取民主而參與了社會運動,最後卻被無情的坦克輾斃。除

另一方面,每年集結在六四晚會的力量亦不容我們忽視。逾十萬人坐

此之外,我好像什麼都不知道。究竟令這群學生走出來的導火線

在維園足球場,燃點起一片燭海,的確令不少人被那份悲壯的氣氛感

是什麼?除了遊行和絕食以外,他們還做了什麼? 除了爭取民主

染。六四晚會因而成為一個契機,讓這些人了解八九民運的歷史背

之外,學生還有沒有其他訴求?我總是有點茫然。

景,知道六四究竟是一件怎樣的事。對於一些內地人而言,維園燭光

34

紀念


晚會亦是一個讓他們能夠接觸到六四事件的機會——畢竟香港是中 國境內唯一一個可以公開悼念六四的地方。雖然晚會因形式所限, 未能作太多歷史教育,但對國內的人來說,能得知六四事件本身, 已是相當難得。而且,晚會的氣氛也會驅使參與者主動尋找有關 六四的資訊,認識到八九民運完整的歷史脈絡,認識到中共的恐 怖。 常批評支聯會的「大中華情意結」,而我們參加維園六四晚會,就等於 放眼今日社會,一些在內地堅持抗爭的人,在中共的政權之下仍然

「為支聯會大中華勢力抬轎」。這些說法我真的無法同意。支聯會以及其

面對著極大的壓力。我們每年集合在維園,可能會感到納悶,但

成員的政治立場,與悼念晚會本身的口號與訴求固然有一定關係,但兩者

對他們而言卻是一種十分有力而且重要的聲援。記得去年六四晚會

不應混為一談。

中,內地維權律師滕彪分享了他個人對八九民運和中共以後鎮壓維 權人士的看法。他特別感激香港人悼念六四,因為六四晚會使他們

因為篇幅所限,本文無法直接處理相關的民族問題,但支聯會的口號,包

感受到有人在異地為他們發聲,站在他們的位置批評中共對他們

括「建設民主中國」,我大致認同。直至現在,我仍然未能理解為何建設

施加暴力。有部分人認為參與六四晚會浪費時間。但我們又可曾想

民主中國就等同出賣本土利益。難道我們真的不希望中共倒台、不希望有

過,假如這個每年有逾十萬人參與的六四晚會從此消失,沒有人再

民主中國?不過,我參與支聯會舉辦的六四晚會,並不代表我完全認同支

於六月四日花兩個多小時集合在維園裡,我們就連一點壓力都無法

聯會的立場,或其成員的政治行動。因為面對是否出席六四晚會這個問

施加予中共。在維園少坐兩個小時,對於那些因堅持抗爭而被捕的

題,我們應該考慮的是晚會本身的理念和意義。支聯會舉辦六四晚會的理

人而言,可能就是被判監五年和八年的分別。

念十分明確:平反六四、悼念當年的六四先烈,繼承他們的民主精神。我 想,大部分參與晚會的人士都跟我一樣,是因為同意晚會的理念,所以才

支聯會舉辦的六四晚會雖然是較為被動,但它仍有著一些不能被忽

選擇出席晚會。試問,假若將晚會的理念改成「為支聯會站台」,難道還

視的意義。所以,我們應該思考如何改善晚會,或是在晚會以外再

會有十多萬人堅持每年出席晚會?

作別些活動,而非拒絕參與六四晚會。順帶一提,支聯會其實一直 都有舉辦其他歷史教育活動,如近年籌辦六四永久紀念館(即使我

更可笑的是,本土派去年於尖沙咀另起爐灶,舉辦另一個六四集會。不

們未盡同意它的歷史觀) 。無論如何,我們皆有義務主動去發掘關

過,他們所舉辦的集會還是一樣的形式化,甚至連悼念的儀式都欠奉(難

於八九民運的資訊,並反思它對當下的作用,主動思考可以作些 甚麼;而不是等待被教育,等待參與活動。

彼岸的冷箭 不過,近年批評的聲音開始轉向支聯會而非晚會本身。本土派便

道他們覺得不用追悼死去的先烈?)。或許他們是想顯得比較「勇武」, 但他們根本沒有提供新的資源,讓我們思考六四,轉化六四的經驗作為以 後社運的力量。他們甚至沒有向群眾好好解釋,為甚麼不去支聯會的晚 會,或是支持「建設民主中國」就等於「出賣本土利益」。說到底,他們 不過是透過批評六四晚會搶奪六四的話語權,以壯大他們的力量。

結語 在維園六四晚會點起燭光,並不代表我們完全同意支聯會的立場或完全認 同其做法,但集體的悼念確實有其重要的政治意義。相反,本土派不合理 的論述不但無助我們思考六四對當下的意義,更分散了香港人原來集結的 力量,為整個社會帶來負面影響。每個人對六四都可以有自己獨一無二的 觀點,如何在同一個平台中互相交流、討論各自對六四的看法,令悼念活 動更多元化,令更多人思考六四這件歷史事件,不才是我們當下應該思考 的問題嗎?

八九民運特刊

35


要反對的是社運儀式化, 不是儀式本身 /李峻嶸/

過去幾年,「儀式論」和「抗爭無用論」是主流泛民和泛左翼社運被本土右翼攻擊的主要理據。這兩套說法站得住腳嗎? 編按:關於社運行禮如儀的批評並不僅限於支聯會六四晚會。今年的五一勞動節遊行被九 間大專院校學生會及本土組織指遊行乃「乞求港共政權憐憫改善港人處境」,並發聲明指 「並不甘於行禮如儀的表達訴求方式」,所以會缺席五一勞動節遊行。

為回應以上觀點,李峻嶸〈要反對的是社運儀式化,不是儀式本身〉一文指出不應忽視儀 式的力量:儀式作為社運的手段,可以凝聚關注者、感染旁觀者。而這手段最終旨在轉變 成更大的抗爭力量。

反思和檢討當然有其必要,然而單純將儀式看作社運的全部,忽略恆常的組織和教育工作, 是貶低關注者的努力,亦是無視了累積抗爭力量的過程,對社運只有片面的想像和單薄的 理解。五一如是,六四亦如是。

今年香港的五一勞動節遊行,不少大專院校的學生組織都沒有參 加。部分青年學生組織在同日發表聲明(下簡稱「聲明」),解釋

儀式的功能

他們為何認同爭取勞工權益,卻不參加職工盟(香港最大的獨立工

對五一遊行,聲明稱之為「行禮如儀」,完全否定。近年來,年

會聯合會)的原因。在理念上,這些組織認為本地勞工的最大敵

輕的社會抗爭者對於「儀式」色彩較重的行動嗤之以鼻。不但合

人,是中國來港的新移民和中國籍勞工。這當然與左翼工運強調的

照、唱歌等活動備受冷嘲熱諷,遊行示威很多時也被視為「抗爭

國際工人大團結和將矛頭指向資本家的路線完全是兩回事。

性」不足、對爭取抗爭成果沒有作用的活動。這種想法顯然是輕 視了儀式對長期抗爭運動的重要性。

除了在「本地勞工的敵人是誰」這個問題與左翼採取完全迴異的立 場外,聲明亦用另外兩個手法攻擊香港的基層勞工組織。首先,

早於半世紀前,社會學家Herbert Blumer已提到儀式對社會運動

五一遊行被貶為「行禮如儀」。另外,聲明指香港的工運自九七後

參加者內部凝聚的價值。事實上,儀式的安排和出席人數往往對

沒有作為,未能改善香港工人的權益。事實上,在過去幾年,「儀

參加者的士氣有很大影響。支聯會的六四晚會雖然是一個儀式,

式論」和「抗爭無用論」正是主流泛民和泛左翼社運被新興本土右

但近年都能擠到維多利亞公園(維園)六個足球場水洩不通,這

翼攻擊的主要理據。但這兩套說法真的站得住腳嗎?

對鼓勵參加者繼續關心爭取平反六四之路,絕對有正面影響。

36

紀念


除了凝聚支持者外,儀式還有一個重要功能,就是感染和改變旁 觀者想法。除非我們相信抗爭的成敗與民意支持完全無關,否則 這也是遊行示威這些公開儀式的一個重要功能。11年前,世貿 部長級會議在香港舉行。當時韓農三步一跪的遊行方式,不是感 染了不少對自由貿易議題原本不感興趣的港人嗎?後來在「反高 鐵.保菜園」的運動中,年輕抗爭者的「五區苦行」也有類近的 效果。如果沒有「五一」這個儀式,今次不願出席五一遊行的青 年學生組織,又是否會發聲明整理自己對香港勞工政策的立場?

儀式是手段之一,不是目的 當然,儀式本身不可能帶來社會轉變。我們要反對的應是社會運 動的儀式化,而不是要反對社會運動內的儀式本身。今天很多被 斥為「左膠」的社會參與者,正是當初不滿主流泛民「儀式化」 的人,所以後來才出現了留守、堵路等直接行動的抗爭手法。這 裏所謂的「儀式化」,是指將儀式視為目的本身,而不是將儀式 看作成推動社會變革的手段。 我想沒有人會指控早前梁天琦的造勢大會是行禮如儀吧。因為就 算一場造勢大會不會令「本土民主前線」(該組織也有簽署這份 聲明)的主張得到實踐,但造勢大會能凝聚支持者士氣,之後拉 票時就會更努力。旁觀者看到當晚的場面,也無法否認梁天琦的 得票率不會難看。

只有失敗,沒有成功? 聲明對於香港工運界的另一個指控,則是他們的抗爭未能令香港 的勞工權益得到改善。事實上,抗爭無效正是近年冒起的本土右 派攻擊主流泛民、社運派,以至是左翼的一個重要本錢。說這些 不同的反建制力量沒有實質成果,其實與事實相距甚遠。《基本 法》23條、俗稱「網絡23條」的「版權條例修訂」未能立法、 梁振英對國民教育科作出重大妥協、最低工資立法、《反種族歧 視條例》和《截取通訊及監察條例》的實施……這些都是抗爭成 果。既然如此,為何不少人總是覺得抗爭沒有贏過? 「只有失敗,沒有成功」這個觀感的出現,當然是因為失敗的經 驗多於成功。而且有成功的例子,很多時勝利都不是完美的。例 如無論是法定最低工資還是《反種族歧視條例》,都有很多需要 改進的地方。但另一個原因,或許也跟反對陣營自身的論述有 關。到現時為止,主流泛民的論述強調的是對自由減少的恐懼; 而不少(不是全部)基層勞工組織則強調「慘」,希望藉此爭得 民意的同情心。因此,宣傳爭取成功的果實就不是反對陣營的主 打了。因為有成果後,恐懼不是可以減少,慘況不是改善了嗎?

以願景取代恐懼和慘情 無可否認,恐懼和慘情可以爭取人心。但如果長期都是要藉恐懼 和慘情來宣傳和動員,那人們就不禁要問:如果你們多年來的工 作不能令人減少恐懼、減少社會的慘況,那麼大家為何還要相信 這條路線?不少人並不認同部分本土右翼煽動族群仇恨,但也會 被他們吸引,原因就是過往主流泛民和泛社運派的路線沒有效 果,所以不介意試另一劑藥方。 人們往往忽略儀式能鞏固與累積力量。

而五一遊行不但是鞏固工運參加者和支持者的平台,它也是一個 場合,提醒着街上和透過媒體得知有遊行的旁觀者勞工議題的重 要性。而且,五一遊行只不過是工人運動的其中一塊拼圖。工會 和其他基層勞工組織平日的組織、教育和動員工作,或許是外界 看不見的,但沒有這些紮根的工作,又怎會有早前「香港空勤人 員總工會」在機場舉辦、反對梁振英一家「特事特辦」的集會? 如果嫌這次集會太「和平」,那麼別忘記當年紮鐵工人罷工時如 何堵路(當時社運青年也未流行堵路呢!)、罷工的碼頭工人和 支持者怎樣佔領貨櫃碼頭!針對政府政策的,近日也有圍着標準 工時委員會會議行動。所以,就算五一遊行是一個儀式,但香港 的工人運動卻絕對沒有走上了儀式化的道路。

面對來自本土右翼的挑戰,無論是泛民還是泛左翼,都需要建立 一套可以讓過去成功經驗存在的論述。否則過分着重以恐懼和慘 況來爭取支持,很可能只會鞏固「抗爭無用論」。這套新的說法 應該是怎樣,尚需更多討論。但一幅較清晰的理想社會藍圖,大 概必不可少。因為當政府和統治階級只會讓步,鮮有完全「跪 低」時,反對力量要認同那算是「成功」爭取,就要指出今次 「袋住先」(先求有再求好)又或者是「階段性勝利」,到底為 何對實踐理想的社會藍圖算是邁進了一步。或許只有這樣,大家 才會一方面放棄「抗爭無用論」,同時願意為那未來的願景繼續 奮鬥。 如果一條路線行了二三十年都沒有什麼成績,那它多數是死不足 惜的。但香港的基層勞工運動,絕對不屬這一類! 八九民運特刊

37


38

紀念


八九民運特刊

39



中國前言 六四為我們帶來的中國印象,除了定格在廣場的血腥一夜,讓我們年復年控訴中 共政權的殘暴以外,還有多少? 如果人們重視六四,希望了解這場民主運動的話,便不能忽視其背後改革開放的 背景 : 物價上漲、削減社會福利、官倒成風……可惜, 這場民主運動被血腥鎮壓 後, 天安門廣場沒有留下痕跡,彷如針對社會問題的所有反對聲音,都不曾出現 過。 但如果改革開放是近代中國的重要轉捩點的話,八九民運被鎮壓,便是鏟平了中 共改革開放的障礙。這令中國人民面對的生活處境,產生了巨變。 中國勞工貢獻畢生血汗努力成就國家輝煌的經濟成就,工人和工會嘗試討回工人 應得的權益,卻受到了怎麼的壓迫?大眾對中共打壓維權人士都耳熟能詳,但這 些默默在民間推動變革的人的努力和犧牲,我們又知道多少?房地產市場被完全 打開後,炒賣成風致樓價上升,制度的不公義如何令人民受苦?回到香港人如何 認識中國的問題,通識的中國單元似乎讓學生初步了解國情,但當中有沒有反思 改革開放的發展模式呢? 我們帶著這些疑問,嘗試從「中國」部分的文章,理解近代中國發展的某些面貌。 我們希望提出,六四並不限於屠城一夜, 導致八九民運的社會不公仍存在於今天 的中國,甚至因為民運的失敗而加劇。檢視八九民運過後留下的創傷和痕跡,我 們希望尋找到教訓。


一個群魔亂舞的國度:

無路可逃的工人與工會

加速的改革發展,所有畫面都一瞬即逝。忽然,有的地方滿天高樓,有的人過着聲色犬馬的生活 又忽然,有的人活在熱鍋上進退不得,日復日如機器運作。工人的故事,我們都無暇問個究竟。 / 多頓 /

稿上。然而官方的描述,就如動物大遷徙一樣,畫面上 盡是人,他們往車上擠,往鐵路上擠。 1989 年,中國政府的政策沒有因民運出現而發生改變。 兩年之後, 鄧小平南巡, 到訪深圳、珠海、廣州、上海 等地,確立廣東地區「生產力為基礎的發展觀」,再一次 大力推動市埸化發展。 改革開放政策下,中央政府大力發展沿岸城市,令 1980 年間有約 1.3 億人湧到沿海地區,當中大多為農民工,但 也不乏鄰近省份的外來工,至今他們已達 2.6 億人。[1] 城鄉差距固然為人所熟悉,但即使身處城市仍難逃厄運。 由 1980 至 2010 年中國的貧富差距足足擴大了一倍 [2], 一部份人確實富了起來,但似乎更大部份人成為了犧牲 品。 工人擠到了城市,但生活卻動物都不如。可是,年復年, 工人既想離開,又不得不回來。 我不得不承認,這裡對於工人情況的描述可能過於籠統, 也過於零碎,畢竟改革開放至今他們的遭遇經歷太多轉 變。但我們仍嘗試簡述改革和八九後中國勞工狀況的大 趨勢,把所謂中國崛起或其繁榮的另一面記下來,以至 這些慘況不至於從歷史中消逝。

血染的生產總值、無出口的生產現埸

令工人生活產生劇變的改革

1980 年,「春運」一詞首次出現在中國官方通訊社的電訊

“I joined the factory like a beggar, worked there like a prisoner, and lived like a thief…” 一名從電子廠逃出的男工自述 [3]

究竟,工人活於一個怎樣的世界? 為了國家的宏大目標,1978 年起的市埸化改革成了不能違 逆的主旋律,八九民運後,資源更進一步向城市傾側,政 府還帶頭把國有企業逐一私有化。[4] 市埸化下,不論是政 府還是私有企業,各方都在盤算最大限度的利潤。或許他 們眼中只有一堆數字,但工人的安穩生活一下子變成原始 森林競爭,而且是一場沒有工人能勝出的競爭。 改革開放初期,數以億計的工人為生計聚於一個個經濟特 區 [5],尋找一工半職。此時中國政府對勞工的保障少之 又少,社會上盡是為求職而奔波的人。工人教育水平較 低,加上面對激烈的競爭,根本欠缺籌碼與資方議價,一 心只求一份工作,什麼高危化工廠、欠缺規管的礦埸,只 要有空缺他們也會義無反顧。得到了工作,還不一定留得 下,因為不少企業在盈利持續增長下還會無故解僱一眾工 人——以換上一批願意接受更差待遇的勞工。[6] 這就是改 革下的就業環境,一直延續至今。 開始工作,才發覺這是惡夢的開端。 留得住工作,也留不住薪金。1999 年,一名工人評價他們 的苦況:「現在按月發工資倒是新聞了」。[7] 此外,當時更 有不少企業趁火打劫,以試用期為名每隔幾個月就換上免 費勞工,甚至把滯銷品當作工資,例如煤。[8] 以煤作工資 實在聞所未聞,試想像連企業也賣不出的煤,難道工人能 施魔法把它們轉化為食物嗎?這些可都是離鄉別井,每日 在城市工作超過 15 小時以上的工人,為城市付上了不可估 量的貢獻,然而卻被城市當作奴隸看待。 在寧波有一間專門醫治斷指的醫院,平均每天有 30 名斷指 病人求診,單在 04 年就做了上萬例這類的手術。醫院周圍

2008年,近20萬回鄉工人滯留在廣州火車站。


或失去雙手,賠償人民幣 15,000 元 ; 大拇指,3,000 元 ; 小指, 750 元」。原來生命有價, 而且低廉得很。[9] 2003 年,中國有 13 萬 6 千人死於工傷,農民工佔八成。[10] 而在 04 年之前,政府對農民工的工傷幾乎沒有任何保障, 也就是說曾有好一段時間,「工傷」一詞並不存在於農民 工之中。支撐「中國製造」的廉價,是數之不盡的勞動者 血汗與生命。 在 90 年 代, 整 個 政 府 為 了 配 合 改 革 目 標, 都 傾 向 了 資 方。他們甚至定下法例,控制工資上限以保持競爭力吸引 外資,若工人月薪超過 600 元人民幣,便要向當地政府 繳交額外稅項。[11] 在 05 年,廣東東莞市政府分管工業 的副市長也曾明言「調高最低工資水平會趕走外來投資 者」,藉此拒絕調高最低工資水平。[12] 事實是,由 1978 年至 2007 年,政府財政收入確是按年上升,但職工工資 佔 GDP 比重卻一直呈反比下降。[13] 我不禁要問,誰建 造了一間又一間血汗工廠,誰又是背後的得益者?工人又 難道未曾察覺身陷險境嗎?但他們其實別無他選,只能忍 氣吞聲,畢竟養活家庭比一切都來得重要。

不止息的工人抗爭、逆流而上的集體

是生產廠房,當時有工廠乾脆開出了一份價格表:「死亡

這是個群魔亂舞的國度。 《勞動法》終在 95 年落實,而 08 奧運年又推出了《勞動合同 法》,有關勞工薪金保障、休息、福利和提請勞動爭議權利皆 羅列其中。勞工權益不時出現在國家言辭中,但執行卻從未 有受到監管。與資方簽訂了合約的勞工,也不代表因此得到 保障,當他們打算依法爭取時,「他們(企業)一手把合同撕 毀」。 [14] 工人抗爭,一直都在。 儘管工人在勞資討論中處於極端弱勢,但面對欺壓也有忍無 可忍的時候。「我們(工人)趁香港老闆到來巡視廠房,把 石頭和磚擲到辦公室,他們答應了我們的訴求改善工人福 利」—— 一位工人憶述他們在 86 年抗議的經歷。[15] 其實 內地工人集體行動數字一直上升,加上經濟環境轉差,令近 五年上升幅度更為顯著,單是廣東去年便有近 500 宗工人抗 議的記錄。[16] 他們大部份透過舉橫幅表達訴求,有時也會 進行集體行動,例如罷工。原因最常見是討薪,欠債還錢, 天公地道。可是面對有關工人的抗爭,即使一張橫幅,政府 也出動到武警招待。中國打壓政治自由經常是傳媒和大眾針 對焦點,但對於安份守紀的勞工,中共也絕不手軟。 在勞工個人權益受打壓下,集體行動往往是勞工手上最有力 的籌碼。 其實在八九民運後,學生曾嘗試推動工人組織獨立工會,可 是在政府打壓下無疾而終。各地工人至今也不斷嘗試組織小 規模的集體行動,但面對政府和資方聯手打壓,行動大多被 迫止於單一廠房內。對抗龐大政權,組織行業性以至全國性 的工會或會是他們的出路。 隨八九後工人待遇轉差,中國湧現眾多獨立勞工組織,可是 大多殊途同歸,胎死腹中。 其中,九十年代有「中國自由工 會」、「勞動者權利保障同盟」和「打工者聯合會」。「中國自 由工會」和「打工者聯合會」均不滿改革中工人利益不斷受 損,對於共產黨打着社會主義旗號但將工人變為少數人升官

中國江蘇省鹽城市彩虹公司的血汗工廠。

發財的壓榨對象加以批評。但不論他們打算出版評論或組織 行動,組織者都被政府嚴厲鎮壓,前者被判二十年以上的監

八九民運特刊

43


禁,後者下落不明。反之,「勞動者權利保障同盟」並不反對政府 改革政策,而且對改革政策大加歌頌,單要求政府建立社會保障 體系,但組織者也被判處勞教三年,足見政府在政治變革中完全 容不下半點異見聲音,在勞工權益也如是。 [17] 至今,中國官方不承認任何由工人自行組織的獨立工會。官方常 提及的「中華全國總工會」是政府機構的延伸,擁有組織中國工 人的絕對壟斷權。但中華全國總工會中有四份三屬黨政部門人員, 更不時包括資方代表。工會沒有代表工人的利益,反多向工人解 釋資方的決定,甚至與資方口徑一致:「我們會給工人做好思想工

後記

作,讓他們知道,如果他們沒有做好工作,就面臨失業的危險」。

無庸置疑,比起工人,農民工在城市只會受到更差的待遇。雖然

[18] 偏偏這個偽工會經常被用作中國工人集體權益的證據,成為

他們大多已不會務農,但因為城鄉戶籍制度之分,他們的身份依

政府對外的擋箭牌。

舊是農民,也因這個身份之別失去種種社會保障,有時還受城市 人所排擠,承受種種離鄉別井之苦。[21]

要讓勞工能有較平等的地位與僱主談判,集體談判權是重要一環, 目前香港和中國都在爭取當中。雖然我們強調工會的重要性,但

記下工人,沒有刻意強調農民工的狀況,其中原因是以上都是改

即使工會數目和會員人數上升,也未真正反映工人議價能力增強。

革後普遍勞工所面對的處境,他們每一個人也活得苦不堪言。整

單以舉辦興趣課程或提供購物優惠為主的「工會」屢見不鮮。然

個工人群體都值得我們重視,他們長期以來都同樣受到相當的壓

而工會的主要工作,應是保護工人利益,團結群眾力量。尤其是

迫。

爭取權益的討論,工會往往可以成為有力的推動者。一般外國取 記載工人苦況的文章還有許多,這裡的文字實在淺薄至極。我只

28%。[19] 以往以培訓和普及知識為主的勞工組織,也開始重視

希望能擺脫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輝煌,停一停,窺探裡頭的勞工

「集體談判」而且引入集體行動,有負責人認為「這是繼續生存和

是如何在意想不到的困境下掙扎求存。影響以億計人生命的改革

持續發展的關鍵」。[20] 勞工權益在中國和香港,都依然有很遠一

政策,究竟最後讓誰富了起來,又讓誰默默背負所有繁榮背後的

段路要走,可憾一些基本權利如今仍需工人遏力爭取。

代價。

[1] Chan, K.C. (2012). The Challenge of Labour in China. Routledge. p.22 [2] Dexter Roberts. (2014). China’s Income-Inequality Gap Widens Beyond U.S. Levels. Bloomberg. [3] Chan, K.C. (2012). The Challenge of Labour in China. Routledge. p.29 [4] 96至01年間,國有企業逐一私有化,近26,000,000個生產職位消失(佔總 數40.5%),出現百萬計下崗工人. Chan, K.C. (2012) The Challenge of Labour in China. Routledge. p.22 [5] 1990年中國城市工人數目是1980年代早期的12.5倍以上. Chan, K.C. (2012) The Challenge of Labour in China. Routledge. p.22 [6] 張開,《中國工人被侵權 維權鬥爭多》(2000年) [7] 張開,《中國工人被侵權 維權鬥爭多》(2000年) [8] 何清漣,《世界工廠中的勞工現狀》(2008年) [9] 何清漣,《世界工廠中的勞工現狀》(2008年) [10] 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調度中 [11] Chan, K.C. (2012). The Challenge of Labour in China. Rout-

ledge. p.29 [12] 何清漣,《世界工廠中的勞工現狀》(2008年) [13] 林少貓,《「中國制造」成本漲了,對中國工人意味著什麽呢?》(2015年) [14] 張開,《中國工人被侵權 維權鬥爭多》(2000年) [15] Chan, K.C. (2012). The Challenge of Labour in China. Routledge. p.25 [16] 中國勞工通訊,中國工人集體行動地圖 [17] 楚風,《後八九工運初探》(1995年) [18] Qi Li. (Ph.D. thesis,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00). A Study of Labour Relations in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 China: The Continued Dominance of the State and the Failure of the Collective Contract System. [19] 陳昭偉,《淺談集體談判權》(2010年) [20] 楚風,《後八九工運初探》(1995年) [21] 中央從2005年起放寬戶籍制度,部份城市開始容許人口自由流動。目前政 府計劃在2020年完全去除城鄉戶籍的分別。心,《2003年全國安全生產形勢通 報》(2004年)

中 國 義 烏 生 產 世 界 上 60% 的聖誕產 品,然而這些工廠工人卻以低薪長期 在惡劣的環境中工作。

得集體談判權的工會,保障明顯較為完善,單以薪酬計便高出


荊 棘 路上的掙扎──中 國 NGO 的生存與困 頓 /余嘉浩/

中國政府全面掃蕩 NGO,背後反映的是管治思維 的轉變,中國 NGO 未來要走的路想必會更艱難。

自習近平上台以來,政權加劇對異見的打壓,國內的NGO經 歷了歷來最大規模的整肅。2014年尾,民間智庫傳知行辦公室 被查抄,多個負責人被捕;2015年 5、6月,多間反歧視機構 被調查,部分負責人被捕,各地有大量NGO被騷擾和要求註 銷,2015年12月,廣州和佛山警方針對4家主要勞工NGO採取 行動,帶走至少15位主要工作人員(詳見後頁)。不少NGO 工作者雖然沒被定罪,但也因長期傳訊、查問的折磨,無力恢 復組織運作,或因害怕再次觸動政權神經而選擇沉默,有些人 甚至避走海外。 國內民間組織要如何走下去,還是未知之數。我希望在這裡述 說它們的生存與消亡,為的不是重彈中共政權殘暴的老調,而 是想記下在威權管治下,民間人士仍嘗試在夾縫中推動變革、 爭取人民的自由、反抗壓迫。他們背後付出的努力、犧牲,都 必然會成為中國爭取平權路上的一個重要註腳。

傳知行:知識分子的公共政策倡議

在看管離開後,找人第一時間駕車前往軟禁地點帶他離開,送

2007年創辦的傳知行社會經濟研究所(傳知行),是中國著名

被捕,郭玉閃被軟禁1個月。自此,傳知行許多活動受干擾,

的民間智庫,主要工作是倡議公共政策。他們做過出租車管制 問題研究,地方政府也邀請其出席研討會,諮詢他們意見;又 曾與其他團體在民間推動教育平權,終令教育部允許受戶籍所 限的移工子女在當地考高考。他們還會邀請不受體制歡迎的公 共學者辦講座,將講座內容及自己的研究輯成文集發佈,推動

往美國大使館,成功助他流亡海外。救援行動後,傳知行6人 成員隨時面對監控、軟禁,辦公室也被查抄。 救援陳光誠一事令傳知行成為政權眼中釘,他們以後的工作舉 步維艱,郭玉閃也失去人身自由,每逢敏感時節都會被軟禁。 但他的妻子潘海霞事後也說沒有後悔:「玉閃說過這對他來說

公眾討論。

就是幾年自由的事,對陳光誠是生死的事。」[4]

傳知行一路以來走的都是去政治化的低調路線:不與政權正面

2014年,傳知行的一個工作人員在北大校園張貼聲援佔中的傳

抗衡、不挑戰法律。只是,他們也非永遠站在這個位置。他們 過去曾為結石寶寶案[1]提供法律援助、接濟胡佳[2]等良心犯 的家屬,為他們募捐。這些舉措都極易觸碰政權的神經,也為

單,當天晚上即被拘捕。後來數天,警察帶走、刑事拘留多名 管理人員,多次搜查辦公室,也有人陸續逃亡。最後,官方找 不到證據指此事與傳知行有關,事件只是個別成員的行為,陸

他們日後的遭遇埋下伏筆。

續將他們釋放。但經歷大半年傳訊、查問的折磨後,他們都沒

2012年,傳知行創辦人郭玉閃決定營救被軟禁的陳光誠[3],

會一面重要旗幟的傳知行就瓦解了。

心力再繼續組織的工作。就這樣,運行了九年、被視為民間社

八九民運特刊

45


益仁平:反歧視的權利倡導團體

掃蕩廣東勞工 NGO

反歧視機構北京益仁平中心(益仁平)也是近期受到打壓的組

2015年年尾,廣州和佛山警方查抄4個勞工NGO(廣東番禺打

織。其中一個創辦人陸軍在組織成立前是網上論壇權益版的版

工族服務部、南飛雁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番禺區向陽花社工服

主,多次協助組織乙型肝炎攜帶者的反歧視訴訟,最終令國家

務中心和海哥勞工服務部),軟禁或刑事拘留多個工作人員。

廢除歧視他們的法律,一億個乙型肝炎攜帶者最終可以如常人

這4個機構的工作內容都各有側重,但大多都是關注勞工維權

般接受平等教育及就業。2006年,他與關注愛滋病的人士及

的工作,為工人提供法律援助及培訓,有時也會介入罷工,協

人權律師創立了益仁平[5]。

助工人召開代表大會,挑選工人代表,商討與資方的談判方 案。

之後,益仁平介入更多範疇的平權工作,例如殘障、精神病、 戶籍歧視、同性戀等等,每一個領域都有獨立的工作組,透過

這次掃蕩沒有任何先兆,短時間內突然拘捕多人及查抄辦公

調查報告、聯署信、訴訟、街頭藝術等方式平權。益仁平的行

室,都令人思疑事件背後是有全盤佈局。在此之前,廣東番禺

動不但影響了國家立法,還培養了不同的平權行動者,在此之

打工族的曾飛洋剛介入過逢源街環衞工人罷工,被捕的多人都

餘亦支持他們創立自己的機構,保持合作。

曾在廣東番禺打工族工作過,查問內容都是圍繞著他們與曾飛 洋的關係。一位關注勞工權益的人士就指:「這次很明顯是有

與傳知行一樣,益仁平一直也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做事,故此

比較高級的統籌佈局。從一些朋友被問話的內容可以看出,當

沒有惹來政權的敵視,但後來發生的「常伯陽案」和「女權五

局是要把實際上幾個各自獨立的勞工機構『證明為』由曾飛

姊妹案」,終重創益仁平。

洋為首的一個集團,很有可能以此加大監控力度。」[6]事實 上,被捕的多人都在積極推動工人的集體談判。當局的打壓,

益仁平在鄭州有一個姊妹組織「億人平」,維權律師常伯陽是

無疑是為了阻嚇工人,抑止正在升溫的工人運動。

組織的法人。在億人平的反歧視訴訟以外,他自己曾為多宗信 仰自由、組黨、藏人等中共敏感案件辯護。2014年,有前學 運人士舉辦「六四公祭」被捕,常伯陽受托為他們辯護,卻在 看守所會見當事人時被捕。即使常伯陽已於2012年離職,事 件還是波及到億人平及益仁平,警方多次上門搜查,陸軍的工 作同僚陸續被當局拘留、問話,甚至逐出中國。 2015年,5名女權運動者(其中3人曾在益仁平工作)在婦女 節前夕派發傳單及舉牌示威,策劃「公交反性騷擾」活動,被 警方拘捕。同月警方查抄益仁平的辦公室,多個與益仁平友好 的反歧視機構被調查,負責人被捕。

打壓背後:經濟寒冬下的權力反撲 箇中因由,是現時中共執政其中一個重要的合法性來源──經 濟增長,正開始動搖,中國工業生產的增長率已由10年最高峰 時的20%不斷下跌至近年的6.2%[7]。在經濟急劇放緩下,各 地的工廠出現倒閉潮。在廣州一帶,工業生產正開始式微,當 地台資企業協會會長吳振昌指,「過去幾年有至少30%台資企 業離開廣東,當中不少轉移至越南或其他低工資的經濟體。大 品牌如微軟、諾基亞和星辰手錶已關閉了工廠,並在過去幾個 月解僱了數千人。」[8]

2014年5月,中國律師蒲志強與十多 名友人在家中以私人性質紀念六四25 週年,被控多條罪名。

46

中國

2014年1月,「公盟」創辦人許 志永被判刑4年。「公盟」是國 內著名的法律NGO,一直參與 維權工作,旨在推動中國民主。

2014年9月至12月,逾80人因聲援 佔中被拘捕、軟禁、限制出境,當中 包括平民、維權人士、學者。

2014年6月至9月,民間公益機構立人圖 書館被關閉合共22個分館,立人圖書館 一直定期舉辦讀書會、電影會、冬令營等 多種文化教育活動,沒有介入政治倡議。

2015年6月, 關注殘疾人士 權益的「廣州 眾一行」被查 抄,兩個負責 人郭彬及楊佔 青被捕。

2015年3月,5個女權人士派發傳 單及舉牌示威,策劃「公交反性騷 擾」活動被捕,其所屬的女權機構 「杭州蔚之鳴」被迫關閉。


在這情況下,勞資糾紛日趨嚴重,裁員、欠薪潛逃等問題越來越 多。中國在2015年首十一個月已經發生超過2,350宗罷工,幾乎 是2014年全年的2倍[9]。假若情況持續,未來想必會出現嚴重的 社會動蘯,工人運動有機會爆發。

結 語- -對 我 們 的 詰 問 當國內仍有一群人願意冒著風險,繼續嘗試在夾縫中找出一 條路,這無疑是對身處較自由土地上的我們的詰問。事實 上,過往中共拘捕維權人士後,如果有足夠的國際聲援、施

以往中共政權一直默許NGO有限度發聲,也是想讓人民宣洩, 或容許小修小補疏導民怨,但隨著經濟變差,民間組織的行動都 容易挑動人民潛藏的不滿,於是政權加劇打壓各個組織,以防民 間社會醞釀大型集體行動。

壓,中共政權還是會稍為避忌一下,對被捕人士來說可能會 是判10年和判5年的分別。相比起來,我們的支援談不上要付 出任何成本。當然,我們可以做的遠比聯署或聲援多。但在 此之前的重點是,我們到底有多認識國內的狀況?抑或只是 在不斷控訴中共政權殘暴的同時,卻對國內的苦難與壓迫一 無所知?如果連這第一步也未做到,我們根本無從去反省自

由「維穩模式」至「國安模式」

身的責任。可以肯定的是,打壓還會持續,如果它能繼續如 此猖獗,大概我們的冷漠與旁觀也難辭其咎。

最新通過的《境外非政府組織管理法》[10],將於明年初實行, 進一步扼殺NGO的生存空間。但凡機構有收取境外資金,都必 須經過繁複且門檻甚高的手續,才能註冊或申請臨時活動許可 證。而這些機構一律不得從事「政治活動」或違反「公序良俗」 的活動,但條例沒有明言兩者的定義,它們到底包含什麼都是由 政權說了算,可以想像這能隨時用來整治所有反對聲音。由於國 內基金會怕惹上麻煩,一般都不願意資助NGO,所以國內NGO 大多都是依靠境外資金,前面提及過的益仁平就有超過80%的資 金來自境外。以往對於依法維權的組織,官方難將他們定罪,但 有了這法例後,這些組織就會因失去資金來源而無法運作,或因 犯法而被定罪。 以上一連串事件,標誌著管治思維的根本轉變。過去在維穩體制

[1] 2008年,內地三鹿牌奶粉被揭發含三聚氰胺,嬰兒食用後會患腎結石,受害 者家屬組成「結石寶寶之家」訴訟。發起人趙連海被判處有期徒刑兩年半。 [2] 中國社會運動者,參與環保抗爭、關注愛滋病患者、殘疾人士權益等種種人 權問題,2008年被判入獄。 [3] 中國維權律師,為殘疾人士維權,因揭露臨沂市政府非法強制墮胎而被監 禁,2010年被軟禁。 [4] 趙思樂,《中國權利NGO生死劫》。 [5] 趙思樂,《中國權利NGO生死劫》。 [6] 趙思樂,《出門見人,回家掃地,地上有勞工NGO》。 [7]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 China’ s industrial production. [8] 中國勞工論壇,《工人鬥爭加劇,廣東省政府有部署地拘捕工運份子》。 [9] 中國勞工論壇,《工人鬥爭加劇,廣東省政府有部署地拘捕工運份子》。 [10] 端傳媒,《中國通過境外NGO管理法,發佈會上提問尖銳》。 [11] 趙思樂,《中國權利NGO生死劫》。

下,地方官員及警察是可以跟NGO達成協議,或為防事情弄大 而有些微讓步。但現在NGO的活動被視作影響國家安全,中央 就下了命令不能妥協。一位體制內的觀察者指:「所以跟基層警 察的溝通現在已經完全沒有意義。你跟他講法律或者過硬的證據 已經沒有用,『我就是告訴你事情現在是這麼做的』。形勢比大 家想像的還有嚴重得多。」[11]

2015年8月,廣東教育慈善家信力健被 捕。他一直關注民主轉型及憲政議題,而他 所創辦的信孚集團經營20多家教育機構。

2015年7月,中國公安部大規模拘捕維 權律師,共有293名律師、律所人員、維 權人士及家屬被警方約談、傳喚、限制出 境、軟禁、監視居住、刑事拘留或失蹤。

2016年1月,培訓維權律師、在海外發表中 國人權報告的「人權衛士緊急救援協會」被指 協助境外勢力顛覆中國。瑞典籍維權人士彼德 達林被捕後被迫在央視認罪,再被逐出中國。

八九民運特刊

47


六四的血跡 // 中國房地產市場的發展與創傷

/真實世界沒有花朵/

六四的傷痕絕不限於死去的市民。隨之而來的宏觀市場化改 變,令很多貧苦大眾苦不堪言,房地產的發展正是其中一例。

1989年6月4日, 中央下令的30萬戒嚴部隊及幾十輛裝甲車駛進北京城, 鎮壓幾個月來沸沸騰騰的民主運動。 一切恐怖與血腥都被鎖定在天安門 廣場,鎖定在六四夜晚。然而,對於六四的想像其實可以更多。 近年的中國房地產市場發展似乎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房地產於03年成為 國家經濟的火車頭,帶動整個國家實現高速的GDP增長,但其引起的社會 問題遠不比它所創造的輝煌偉績少:強行徵地、蝸居、蟻族、鬼城……範 圍之深、影響之廣,不容忽視。 但房地產與六四隔著萬重山:一個發生在今天的全國各地;另一個發生在 1989的天安門廣場,兩者有何關係? 為了解答以上問題,筆者將先從房地產市場在上海的誕生及發展說起。 48

中國


房地產市場的誕生 上海一直是國家重點發展的城市,大部份的重要政策都 以上海作為試點,再推行到全國,可以說,上海是中國 的支柱。因此,房地產市場帶來的翻天覆地變化,在上 海體現得最淋漓盡致[1]。 80年代,上海人民的住屋情況並不理想。 別說沒有小區 綠化、公共設施,就算要用個廁所、廚房,也有四五戶 人家爭著用。情況有點像50年代的香港,幾十戶人家擠 在一個狹小的城寨裡。有網民回憶說:

我記得是 84 年吧,我上小學。父親單位分房子, 他那時候是科長。家裡只有 1 間房,在上海市中 心很好的地段。房票本(交房租的憑證)上面登 記的面積是 17 平方米(170 尺), 我奶奶的父母 親加上我, 算是三代同堂,沒有衛生間,廚房是 單獨的,4 家人公用。我們家的居住面積在當時 的上海,不算困難戶,我記得困難戶是人均 3 平 方米以下的。

「筒子樓」,1980年代中國常見的城市居民樓結構之一。

八九的鎮壓 然而,人們的這一聲音被在6月4日的坦克與機槍無情地輾過及 鎮壓了。學校受到壓迫、新聞受到打壓……人們沉默了,中國 沉默了。

當時的住屋條件確實不理想,衛生不好、住屋面積小,但 由於土地和城鎮房屋都由政府建設及分配,房屋的租金低 廉,近乎免費,所以住屋不是個大問題。不過住屋條件 差,其實也引起了人們不少怨氣,政府也認為土地及房屋 必須實行改革,而「法寶」就是引入市場機制。當時政府 及人們對市場的想像大抵如此:有了市場,就有一定的競 爭,競爭誘使不同開發商建較好的房子,人們的居住環境

因此得以改善。所以在80年代前後,透過政府的政策及全 國人大通過的憲法修正案,規定了土地及房屋可以依照法 律轉讓[2], 也就是說:土地及房屋正式進入了轉讓及買 賣市場。 整個80年代, 中國大陸的房地產市場都在有條不紊地發展 著,雖然那時候的房地產市場只屬雛形,竣工面積每年還 不到1億平方米,但人們的心情卻是雀躍的。他們期待房地 產市場可以帶給他們更好的生活,他們希望自己是受惠的 一員。最基本的是,他們希望有一個更好的居住環境。 然而,他們的希望落空了。房地產市場的誕生確實使中國 有了許多好房子,但這些好房子卻只能讓小部分人受惠。 這些人住上了全新的小區,因為他們認識某位官員,有 「後門」,但沒有裙帶關係的普羅大眾卻未能受惠。這無 疑讓他們在心理上形成一個很大的落差,原本似乎可以為 他們帶來受益的房地產市場卻只眷顧某一班人。其實他們 不僅沒有受惠於房地產市場,反而因為整個改革開放的推 行而需承擔嚴重的通貨膨脹,生活反而更艱難。這也大致 上是八九民運的背景。其實人們別無他求,只希望有一個

然而如果說八九以前,中國房地產市場還在醞釀及試行,那 八九以後,整個中國大陸的房地產市場便藉由國家的干預與 六四的血腥完全打開了;中國一時間亦如世界其他地方一樣, 有一個較為開放的市場,起碼可以允許土地及房屋作一定的買 賣及轉讓,資金亦能頗為自由的流轉,房地產市場像在其他國 家一樣,開始在中國蓬勃發展。80年代末,全國住房竣工面積 從每年的1億平方米劇增到1993年的4億平方米,增長了300%。 在之後的幾年裡,房地產市場雖也有放緩的時候,如受96年的 調控及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影響,全國住房竣工面積的增長速 度在96年確實有所回落,達6億平方米左右。然而在這十幾年 裡,房地產總體還是以高速發展。到了2003年,由於政府刺激 樓市,房地產更如脫韁野馬,一發不可收拾,即便往後政府出 台多少抑制樓市的政策,如09年的「國四條」,10年的「國十 條」,房地產市場就從沒有降過溫。 因此,所謂的六四其實不應被侷限在一個固定的時間與空間, 真正的傷痛與流血也不只是六四當晚。透過六四,我們看到了 一個國家的本質。在一個缺乏民主的國度,六四的出現似乎只 是必然,亦是一個證明,但同時是一個肇因。因為它的出現無 疑進一步推動了整個中國市場改革的步伐,導致了如今許許多 多的問題,而房地產市場所引生的問題無疑是最嚴重的一個。 因此,六四的傷痛與血跡其實一路延續至今。因此,若我們希 望把握整個中國房地產市場的發展,以至它所導致的種種問 題,六四縱然不能說是罪魁禍首,起碼也是催化劑,瞭解六四 似乎是必要的。同樣,若我們希望了解六四所造成的傷害,單 單將焦點集中在六四當晚的鎮壓是遠遠不夠的,我們亦有必要 瞭解中國房地產市場所引生的問題。

更好的生活,一個更平等的社會。

八九民運特刊

49


二十幾年的血跡 房地產的發展離不開土地,而地方政府又可透過買賣土地賺取 金錢,增加 GDP,提高政績,同時推動房地產市場發展。政府 於是以「公共利益」為藉口強行徵地 [3]。在湖南省嘉禾縣珠 泉商貿城的拆遷過程中,縣政府認為拆遷是為了「全縣最廣大 人民的根本利益」。在維護「公共利益」的幌子下,嘉禾的領導 喊出了「誰影響嘉禾發展一陣子,我就影響他一輩子」的口號, 採取了一些不可思議的粗暴手段。而事實上,嘉禾縣珠泉商貿 城是一個以商業營業用房為主的房地產開發項目,與公共利益 根本無法掛鉤 [4]。此外,打著「城市化」的旗幟也是另外一

居住在蝸居中的兩名女大學生。

種強行徵地手段。憲法規定「城市土地屬於國家所有」,所以只 要地方政府推行「縣改市」,便可將本來屬於農民集體擁有的土 地收歸國有。事實上,從 2002 年到 2011 年,中國的城鎮化比 率便由 39.1%上升到 52.6%, 當中不知牽涉多少強行徵地的例 子! 地方政府低價收取農田後,要麼以賣地的形式獲取財政收益, 要麼以低價甚至是倒貼的方式招商引資,以此獲取豐富的稅收 及土地開發,促進地方 GDP 增長。地方及企業雙雙獲益,苦的 卻是千千萬萬的農民。根據九三學社 2003 年一項調查所作的計 算,被徵土地收益分配格局大致是:地方政府佔 20%至 30%, 企業佔 40%至 50%,村級組織佔 25%至 30%,農民僅佔 5% 至 10%。由於徵地補償標準過低,加上有些地方政府拖欠徵地

現時內地的蝸居環境。

農民的補償安置費,補償款項又常常被各層截留,由此出現了 所謂「務農無地、上班無崗、低保無份」的三無農民 [5]。 農民固然苦不堪言,但身在華麗都市的居民也不見得輕鬆。表 面上由於國家的發展,全國竣工面積與人均住屋面積確實增長 了不少,但其實若對比如今與 80 年代的上海,人們的住屋條件 並無多大改善,因為許多人的薪金與樓價根本不相稱,被迫住 於「蝸居」。再加上其他高昂的生活費用,住在上海的居民其實 一點不比其 80 年代的居民輕鬆。大陸電視劇《蝸居》就道出了 生活在魔都的悲哀:

結語 雖然以上例子中並未出現真正的血腥與暴力,但因強行徵地所 導致的三無農民與千千萬萬住在蝸居的城市居民們何嘗不是天 天遭受壓迫,中國的房地產發展何嘗不是拖出一條血跡?在我 們的思維中,六四一直被定格在那個夜晚,那個廣場,但六四 更大的創傷其實不僅如此,它一直延續至今,促進了整個房地 產市場的發展,也同時留下了一連串的問題。

每天一睜開眼,就有一串數字蹦出腦海,房貸 6000,吃 穿用度 2500,冉冉上幼兒園 1500,人情往來 600,交通 費 580,物業管理費 340,手機電話費 250,還有煤氣水 電費 200。也就是說,從我蘇醒的第一個呼吸起我每天要 至少進賬 400,至少。這就是我活在這個城市的成本。

[1] 房屋進入市場:1980年6月,國務院在批轉《全國基本建設工作會議 彙報提綱》中正式提出實行住房商品化政策,准許私人建房、買房、擁有 自己的住宅,不僅新建住宅可以出售,現有住宅也可以出售。 土地進入市場:1988年4月,全國人大通過了憲法修正案,此次修正案 規定 「土地使用權可以依照法律的規定轉讓」。 [2] 「次級房屋信貸危機」是指由美國次級房屋信貸行業違約劇增、信用 緊縮問題而於2007年夏季開始引發的國際金融市場上的震蕩、恐慌和危 機。 [3] 憲法第十條規定: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對土 地實行徵用。 [4] 可參考人民網《「公共利益」之痛》一文:http://www.people. com.cn/GB/paper83/12620/1134155.html [5] 劉承韙,《產權與政治──中國農村土地制度變遷研究》,法律出版 社,p.89。

每天進賬 400 ?那一個月不就要 12000 ?但上海人的平均月薪

才 4300 啊!事實上,大多數大學畢業生都認為「有房子就是他 們最大的夢想」。 然而, 這已是發生在白領及大學生身上的故 事,若我們再想像一下進城打工的農民及普通工人,情況則更 是難以想像。

50

中國


香港考試及生死局

HONG KONG EXAMINATIONS AND LIFE AND DEATH AUTHORITY

香港中學憑乜要考試

HONG KONG WHY THE FREAK EDUCATION NEEDS EXAMINATIONS? (非官方) Non-official

通識科 Liberal Studies

現代中國單元 Modern China

考試報告 Examination Report 文:考生甲

通識科「現代中國」單元的問題,不盡是偏頗中共,還隱含一些前設和局限。

2009 年 9 月 1 日,是新學年的開學日,也是新高中通識的誕生日。自此以後,通 識教育成為高中必修科之一。要升大學,至少要在這科考取 2 級(人數和會考 D 級相約)。而通識有六個單元,如人際關係、香港、中國,範圍甚廣。因為教育 局想推廣批判思考,考生沒標準答案可跟隨。凡此種種,都容易令同學不適應, 其中「現代中國」單元就惹過不少爭議。 自從政府不再強推國民教育,這單元便成為中學生唯一有系統認識中國的科目。 其中大部份內容,是關於 1978 年改革開放對國家和人民的影響。年輕學生要了解 國情,臉書上每秒推送的趣聞花生,固然是其中一個途徑,但要涉獵中國的政經 全貌,例如何謂「十三五」和「三農」問題,這單元大概是唯一的途徑。 正因為重要和帶壟斷性,中國單元一旦有所偏頗,後果非常嚴重。通識面世以來, 部份教材有「洗腦」嫌疑,一面倒唱好中國。比方說,我有一位中學老師,曾把 課本上美化中共統治的段落讀出來,揶揄一番。不過問題遠遠不只這樣:中國單 元基本上支持改革開放的邏輯,沒有質疑過改革開放是否應該推行,立場單一。

© 中大學生報 不保留版權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 Press All Rights NOT Reserved 2016 FK-DSE-LS-CP 1−51


生態問題是發展結的果

改革擴大不平 不平反成神話

冒進地說,中國單元把推行改革開放政策視為自然而然的前設。課

第二個例子,來自 2015 年的考題,考生要就城鄉收入差距提出改善

本上,改革開放產生的弊處十分清楚,答題時,著墨於底層在市場

措施。

經濟下的苦難也可得分。只不過,哪怕同學背了再多的弊端、發掘 再多的負面新聞,似乎都不會質疑改革開放的大方向。 且看 2012 年的試卷,有一條常見的「影響」題。資料顯示,江西 至湖南一帶的污染工業和化學農藥,導致大米含過量的鎘。同學要 以此為例,論證工農業發展為生活素質帶來的負面影響。

(b)

有人表示工業及農業的發展會為我們的生活素 質 帶 來 一 些 負 面 影 響。解 釋 可 如 何 利 用 資 料 A 支 持 這 個 觀 點。 (6 分 )

(b)

參考資料 A、B 及 C,描述中國三農(農業、農 村、農民)狀況的轉變 (5 分)

(圖 1)

(圖 2)

(2012 年,卷一,第一題)

(2015 年,卷一,第一題)

按照教科書、學校和補習社的解讀,學生要「多角度」分析問題,

這題最普通的答法,是提升農民工在城市的待遇,讓他們找到更多

在「政經社文環」(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環境角度)的必背

工作,或提高他們的教育和技術水平,以保障相對公平的收入。明

框架中,要取兩三個因素作答。例如從環境角度,常見的影響是工

顯地,中國單元提及了城鄉差異。然而評卷員認可的解決方法,只

廠忽略排污,污染土壤,破壞居住或自然環境。社會角度,就寫農

是給現狀小修小補,沒撼動根本的改革開放。

藥有機會殘留在稻米上,而米是中國的主食,自然會危害公眾健康。 城鄉差異是改革開放必然的結果。改革開放的所謂成就,全都歸因 這回應隱含一種想法:教材交代了如何回應中國污染問題,卻不曾

政府壓抑農業、發展工業:兩億農民在農村不能糊口,被迫走入城

明確指出它與改革路線的密切關係。

市打工。他們毫無議價能力,因此可被廉價聘用。生產成本低,恰 恰成就了世界工廠的神話。事實上,政府一定要重工輕農嗎?不妨

其實,污染也好、農藥也罷,都不是意外,而是改革開放的必然結果。

回顧一段甚少被提及的歷史:在 1978 至 85 年,政府曾均分農地、

工農業以經濟增長為中心:農民湧入城市謀生,不再有人精耕細作,

調控農產品價格,有效緩解城鄉不平等 [1]。只是後來市場改革加

自然依賴化肥;排污設施要額外花錢,所以廠商不予以理會;政府

劇,政府不再補貼農民,他們失卻了這重保護,和城市人的差距就

生怕拖慢發展步伐,就不主張保育。大米含鎘,實在是改革開放的

翻倍增長。為何政府容讓改革加劇,卻叫兩億農民工到處流動?

功利、以城市為本的發展模式的結果。要解決生態問題,需先反思 改革。然而,這是藏在教材和考題裡的魔鬼細節,沒有人會想到這

我們的課本和試題都不會有以上的問題,預設很明顯:改革開放是

一點來。

永不能中止的事。在這前設下,城鄉差距是必然的犧牲,最多只能

FK-DSE-LS-CP 1−52

Answers written on the margin will not be marked. 寫在邊界外的答案,將不予評閱。


增加農民工的福利,稍稍改善生活。所以潛移默化間,我的許多同 學即使難以忘記改革後的悲劇,如富士康十三跳,甚或為留守兒童 的紀錄片而哭,但不會因而覺得改革開放是不應該的、不公平的。 那些慘況只是無可奈何,甚至是必要的惡。大家對改革大多持 「幾 好啊」的評價,完美地服從官方的論述。獨立思考說來動聽,在預 設立場的支配下,也成為了幻影。

誰得益、誰受傷 中國單元另一個困限的地方,是討論中國的「國力」、探討其成就 和挑戰的時候,直接將中國視為一個利益一致的單位來看待,忽視

(a)

你認為中國要增強國力,政治穩定是否比經濟 發展更重要?解釋你的答案。(10 分)

當中利益分配不公,甚至群體間利益矛盾的情況。 再以文憑試考題為例,2013 年的考生要在「經濟發展 VS 環境保護」

(圖 4)

中排列優次。最安全的做法是順從排序的要求,逐點解說。首先要

(2014 年,卷二,第一題)

訂立衡量標準,例如迫切性,就是比較經濟還是環保更嚴峻。說經 濟比環保迫切,是基於兩億農民工太窮,應盡快提升他們的生活。

這題也是沒有將國家內利益矛盾的群體分開,直接將經濟發展和中

認為環保比經濟優先的話,就講環境破壞是不可逆轉的事,要快些

國全國國力並置。另外,「經濟 VS 其他因素」的對立已經連續兩

守護地球村。

年出現。這種設計試題的方法好像製造出「有經濟,就沒有其他」、 「為了發展,沒有別的辦法」的印象。這種思維呼應著本地建制派

(b)

「 就 中 國 目 前 的 發 展 而 言 , 經濟發展應優先於 環境保護。」 你是否同意這看法?解釋你的答案。 (12 分)

的刻板共識:將某地的經濟發展幻想成該地區所有人都能獲利,並 無條件地將經濟放在第一位 。經濟自然有其重要,但消隱了平等 分配的意識去高舉經濟,許是片面。通識科鼓勵獨立思考,到頭來

(圖 3)

答題紙上的,多少投合了建制的話語方式,實在危險。

(2013 年,卷二,第一題) 要同學從「經濟比環保重要」或「環保比經濟重要」中二選一,是

通識和六四的共同隱患

忽略了一些根本問題。經濟和環保是兩種政策焦點,若不著眼哪個

講起中國單元,最多人指控課本帶偏見,擔心中共威權向無知學生

社群在經濟或環保為主的政策下得益,這種比較可能略嫌粗疏。鼓

「洗腦」。摒除散佈親共情緒的嫌疑,課程更可怕的,是局限我們

吹經濟發展時,誰得益?誰受害?講生態保護時,又到誰得益?誰

檢視仍進行中的改革開放。改革是非做不可的,不同社群在改革下

受害?把持著剖析社群得失的視角,相信更為全面。

的貧富懸殊卻可被視為必要之惡,使同學對中國只有固化的認識。

例如講經濟發展,恐怕中國經濟再好,都不等於十三億人均分富庶

固化不是新鮮事。香港的成年人不是一直固化地認識六四,把矛頭

的果子。更甚的是,鄧小平那句「讓一部份人先富起來」,其潛台

指向中共威權,然後抽離了當時的社會背景嗎?八九那年,民運參

詞可是「讓大部份人再窮下去」──農民工的慘況,正好揭示了權

與者的不滿,離不開改革開放的弊端,如分配不均、經濟壟斷。這

貴資本主義的懸殊生態。同樣地,不同群體面對的環境問題都不一

些隱患無不在現代中國上演,高舉進步、批判的中國單元卻折損了

樣。香港人大多聽過北京的霧霾,少不免因為那兒的文化和媒體權

這層思考。可以說,中國單元所隱沒的,同樣是六四悼念者所忽視

力最大。其實甚少被談論的農村,已是中國空氣污染的一半源頭了

的。

[2]。北京人不比農民難受,但我們談論環保時很多時只會想到前 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個不關注分配的視角,亦可體現於談論中國「國力」的考題,例

[1] 汪暉,〈「新自由主義」的歷史根源及其批判〉,P.7。(2001 年)

如前年出現的「經濟 VS 政治」。 [2] Li Jing. (2011, March 29). Time to clean up rural area pollution. China Daily.

FK-DSE-LS-CP 1−53


54

中國


八九民運特刊

55


社會問題

中大學生報 八九民運廿七週年特刊 出版資料 出版:第四十六屆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中大學生報出版委員會「縫」 地址:香港中文大學范克廉樓 307 室 電郵:custudentpress@gmail.com 承印:唯美印刷製作公司(9681 0604)

編輯/作者:楊皓鋮、周鈺婷、何宇霆、林慧慈、施尉睿、梁嘉豪、彭浩 霖、楊卓禮、余嘉浩、陳志恆、高仲禮、劉志謙、謝天燊、覃俊基、魯湛 思、余卓祈、彭浩霖、周俊熙 鳴謝:渺、彭光頭、K、歪、Tony、李峻嶸、真實世界沒有花朵、Jeffrey 設計:周鈺婷、何宇霆、劉志謙 份數:10000 送印日期:27/5/2016 相片出處: P.5, 14-15:《血洗京城》,1989 年 6 月 P.7:《中國 1976 - 1983 China After Mao》,2010 年 3 月 P.18-19:《The Legacy of Tiananmen》,1997 年 P.16, 26 ,40:《北京戀曲》,1999 年 P.54-55:《天安門之火-八九民運畫冊》,1989 年 9 月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