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學生報 2017年迎新特刊

Page 1

中大學生報 迎 新特刊 2017




目錄 身份

一看 ( 上 ) 07 |成功人士,回頭 一看 ( 下 ) 10 |成功人士,回頭 塑 大學理念的崩解與重 12 |

校史

書院制

20 |尋找我們

17 |序中大演義 下談書院理念 的身世──中央集權

國際化

」事件 中文大學的「英語化 26 |殺系風波 解之路 27 |中大自主土崩瓦 ─ 深圳分校點評 28 |鳥籠內的鳳凰─ 的理念 32 |現實淹沒了大學

24 | 2005 年,香港

情感關係

38 |巡迴的馬戲團 與恐懼 40 |對迎新營的期待 ? 42 |最在乎的是甚麼 生 陌 的 44 |近乎相愛 探戈 46 |蒙民偉樓的孤獨

求學 50 |求學本是⋯⋯ 52 |走進生命的學問 否能夠始終如一 56 |旁聽或不,你是 系 freestyle 嗎? 58 | 可以來一段轉

學生組織

| 62 莊的二三四五六七事 P 的後獨白| 64 ─上莊| 66 阿豪:三年的旅程─ 學生會架構| 68 問我答。| 70 做咗半年學生會,你 72 chur 究竟為 咗咩 ﹖ | 專訪中大學生報:咁 會拍!」| 74 「你想知想睇我哋就 會訪問| 75 廉開會的人 中大代表 在凌晨三點還在范克 77 會選舉關我_事?| 不投票的同學:學生

人像

的自白| 80 兩種異 鄉人:副學士 友訪問| 82 看不見的人群 中大工 美麗的 櫥窗| 84 知識改變命運:一個 故事| 86 ?外地生盼待回音的 然後,又沒有然後了 88 新生,我想同你講|

性/別

櫃中絮語| 90 由權| 92 給我們一個如廁的自 Free the toilets -請 「性」?| 94 怎能期待孩子一夜懂

投稿

| 96 新生 給重讀生的我們| 98


刊物

編者的話 一本睇四年的迎新

這其實是一本可以

看四年

》,您 生報的《迎新特刊 拿起這一本中大學 物? 刊 會有上百頁的迎新 或許會問,為甚麼 艷陽的 於實用資訊或迎向 所謂迎新,不是關 狂歡嗎? 所以我們常常說, 的迎新刊物。 ,從中 現不同種類的文章 翻開目錄,您會發 ,也 種 到大學裡的人事種 文大學的歷史,談 閘 入 的 云云。穿過大學站 談讀書,或是上莊 隨之 , 筒般湧現在您跟前 機,一切都如萬花 隨 外 意 ,或焦慮、失落, 而來的期待、高興 。您 外 意外,就是意料之 時都要發生。所謂 有畢業 裡有我們寫的,也 會發現,這些文章 :誰都 們都有一個共通點 已久的前輩,但我 分享給 把自己的一部分 新 生 過, 我 們 只 是 您。 上網搜 每次坐校巴都要先 記得初來中大時, 許 或 學 生到熟悉,入讀大 尋校巴路線。從陌 年的 四 的確是一本可以看 也是同一回事。這 己,刊 能從中慢慢找到自 迎新刊物,但願您 由您自己寫上。 物的下半部分,就 從今以 有第二個共通點: 差點忘了,我們還 的學生。 後,我們都是中大

Untitled, 2015 @ Folk Goth


大學生身份

引言 作為大學生,在我們之下的是非大學 生。我想你身邊總有些非大學生的朋友 吧。在這段不需做暑期功課,而又未到 大學上課日的日子,我們似乎有機會可 以好好思索自己成為大學生的原因。最 簡單可能就是把自己和非大學生比較, 讓我們回望自己與這群消逝的舊同學其 實有何不同。

回望過後,我們需要的是展望未來。正式成為大學生後, 迎面而來的是「大學五件事」。但這個身份除了讓我們可 以做五件事,又可否有第六件事、第七件事呢?

我想到一句中學老師的說話,「入到大學就可以hea㗎 喇。」這半是虛幻半是事實,畢究大學生自由時間比以往 為多,也比入不到大學的人多。大學生身份,連帶著的自 由,我們可以視之為一種獎勵。除了視之為獎勵,這身份 其實讓我們有一些權利,權利背後會否伴有一些義務?

倘若大學生的義務是服務社會,我們可以如何付出,又能 夠怎樣取得平衡呢?我不知道你們的答案是甚麼,亦不相 信能向你們灌輸一套看法,只是remark一下,讓大家不妨 思考,再尋覓答案。


成功人士, 回頭一看 ( 上 ) 文 : 董嘉朗 / 作 為考試制度裏一名成功人士, 相 對 於失敗者,我為何可以取勝呢? /

成功之旅是由中五開始的。 上學期的一堂英文課,老師派回上一次課堂上完成的作文。她 跟往常一樣,會教導同學如何取得更高分數。她有一習慣,就 是把同學的良好示例以投影機投射出來,向全班分析為何這位 同學的作品是佳作,勸勉同學學習。 說穿了,這都是某幾個同學的表演場地,作得好的總會是他們 吧。到第二篇的作品欣賞時,一看,竟是我的字跡。原來除了 佳作欣賞,老師還加了劣作欣賞,真是有趣。 「董同學今次作得好好啊。」老師卻這樣說道,我來不及質疑 這是夢境還是現實,便忍不住在這寂靜的課室中為自己拍手助 興,好為這難得的歷史片段添加一些節奏。 此後,我諗原來自己都有啲叻,可能溫下書都會有啲作為。 但我更精於與時間拼搏。時間往往走得很快,提醒人要把握時 間。然而我的應對是殺時間,向時間報以一句「老子一點也不


怕」。無所事事、漫無目的地看 YouTube 可以是我一整天的 活動,據我所知可以這樣 hea 一整天的人不出二三人。在 hea 和溫習中,我選擇我較為擅長的東西。 再過一段時間發生了一件事,直至現在我也不知這是否轉變的 開端——我同住的外婆死了。年紀老邁,人總有一死,對這自 然的推演,沒有叫人傷心太久。倒是有時獨在家裏,少了一個 可以交流的角色,那便只好與教科書進行單向性的對話了。這 是否背負先人的期望所衍生的一時衝動,到此刻我也摸不清。 但是,本性難移,hea 不了只是有時,大部分時間還是老樣子。 基於這樣,我嘗試有策略地溫書,知道自己數學不好,就只操 練較簡易的題目;知道自己的閱讀慢,寫字慢,做閱讀卷練習 時往往只做簡單的題目,操到熟。而這些小聰明,令我在日常 的小測中偶爾得到不錯的成績。 中六上學期,我們這些中六同學要排 JUPAS 了。「非三大不 入。」「我想讀 bba。」在所謂的精英班中,我的同學們都目 標明確。而我想在日後修讀甚麼東西,我不知道。甚至,哪三 間大學是三大,我不知道。處於這場地,我似乎格格不入,這 種不相稱又可能是一種壓力。 於是我把所有我一定不會讀的學科排除在外,再把剩餘學科中 收生分數最低的填進 JUPAS 的表格。 到 study leave 的時候,繼續半 hea 半不 hea 地過日子。當然, 有策略地溫習是需要的。計算過中史科原來溫習教科書約一半 的內容,就可應付 DSE,於是溫習計劃就這樣實行了。

一 個 conditional offer, 去 了 面 試 的 那 個 沒 有 迴 響, offer 來自我沒有出席面試的那個課程。14 分就可以入 讀了。我不出席面試,別人就知道我是「可造之材」了。 試後一段時間,心情已非常平靜。一個早上,我們都知 道要分辦成功人士與失敗者了,回到學校接過成績表。 少許令我驚奇的 545554。

在試場的表現不是太好,但又不是太失落,畢竟我還是有信心 至少可以入讀高級文憑課程吧。這也不是一個失禮的結局。 DSE 放榜前,為了確保有書讀,已先報讀了 VTC。其後,我 收 到 VTC 的 兩 個 課 程 面 試 邀 請, 去 了 一 個。 之 後 我 收 到 了

8

*** 升上高中後,每兩三個星期便會有一次數學小測。這是 正常不過,儘然學校不寄望弱班有同學可以入讀大學,


於是便打機了。那些測驗、考試,畢竟成不了壓力。 時間滴答滴答地過,壓力開始浮面,不過是對於教師而言。 中五下學期開始,Y 聽到的是,不同科目老師都以班上同學 考獲 3、4 等成續為目標。而 Y 從他的精英班朋友口中得知, 精英班老師對同學的期望是坐 4 望 5,或是更高。 中六上學期,9 月的某一天,金鐘催淚彈橫飛,Y 是事件發 生後馬上出來的人。他不解為何會發生這樣的事情,但卻找 不到安坐家中的理由。他身先士卒,喚起了數個朋友,接連 到金鐘。 隨後的一段時間,Y 也是積極分子,差不多每晚都會到旺角, 直至運動完結。 經過了學校考試的洗禮後,就是 study leave 了。Y 背負著不 太沉重的期望,迎接一段自由的時光。 即使別人期望不高,自己一直的動力亦不大,但每個學生都 想像過自己能夠入讀大學,畢竟沒有人出身注定是 100% 的 但至少要全科合格吧。為此,同學就要有充足的測驗、

失敗者吧。

考試機會。 這促使 Y 也不能完全不接觸置在書桌上的教科書,偶爾的翻 Y 每次都得到好成績,都是班上最高分的兩三位同學。

看教科書還是有的。

班上同學遇到數學功課上有疑問,都不其然地會請教 Y。

Y 在試場上表現中規中舉,心情亦平穩。畢竟得到甚麼成績 都不會失望,本來就沒有人對自己有很多的期望。網上討論

除了數學科表現了得,Y 在其他科目的小測成績都位列

區的人也是這樣說的,只要不是太低分,放榜即日去報高級

班內中上。 然而,他只是在測驗前的一段短小時間看

文憑一定有書讀。高級文憑是千萬考生的歸宿,也不算羞恥

看課本而已。 雖然他不是一個經常溫習的乖學生, 卻

吧。

是一個叻仔。 那 個 早 上, 回 到 學 校,234442,「 有 無 人 一 齊 搭 的 士 去 報 平日放學回家,Y 總會收到朋友的訊息,一齊打機吧。

IVE ?」

9


成功人士, 回頭一看 ( 下 )

放榜後,Y 隨即按老師的提議,到了附近的一間 IVE 留個位。結果, Y 可以繼續讀書。 休養生息一段時間後,便是九月開學日了。Y 所修讀的課程只是開 辦兩三年,修讀的同學也不多,班上十餘人。 課堂上,同學要學一些專有名詞,也有戶外課。對 Y 而言,課堂不

文:董嘉朗

太悶,但也不太有趣。

/ 相 對於失敗者, 我贏的只是一場比賽嗎? /

上了一個學期課後,Y 退學了。這裡學習的東西,似乎對日後找工 作沒有幫助,自己又不太喜歡這科目的內容,Y 乾脆不讀了。 讀完書就要工作,這是小孩子也懂的社會規範。雖然退學某程度上 不算是讀完書,但沒有讀書,就應該工作,這是常識吧。Y 聽朋友 轉述,建造業有不錯的收入。失業的他便決定花數個月,修讀建造 業議會的課程。最終他順利畢業,取得了工作的資格,在地盤工作。 在這幾個月,Y 由高級文憑的新生,搖身一變為社會大學的新生了。 在社會大學裏,Y 明白自己的目標是工作賺錢。哪怕工作有時根本 使人忙得「有錢無埞洗」。


***

基於課外時間充裕,我有時會邀約朋友吃飯、周 圍走走,諸如此類的活動。

放 榜 之 後, 我 回 家 詳 閱 學 友 社 的 升 學 指 南, 準 備 再 排 JUPAS。與之前不同,我知道甚麼是三大了,中大就是

這是一次內容普通,但印象深刻的交流。

其中之一。 當日下午,收到一個朋友 WhatsApp 問晚上吃不 於是,我進入了四條柱內。

吃飯,自己在家吃營多還是外出吃飯,於我而言 是不難選擇的。

對於一眾畢業生而言,「親戚」與「無奈」是同義詞。 從網上討論區、朋友口中,我得知 DSE 成績不好的同學

初頭,當然是一陣寒暄。

會被親戚冷嘲熱諷,讓失敗者處於無以回應的境況。對 於成功者而言,親戚的表現卻是奉承,不停向我強調我

「暑假有咩搞?」他問。

是大學生,是好威威的。這種對大學生身份的迷信,甚 至發展至令人煩厭的地步了,繼而是無奈。

「無。都係補吓習,唔想返長工。」

受到追捧的同時,又是否代表我是叻仔呢?

「得喇。重讀緊書,有得唔返都唔好返住啦。你 重有幾多年讀?」

在課堂上,我似乎掌握不到學習為何物。整個大學生涯 的第一份功課是十月頭遞交的。不知道要怎樣做,只知

「三年囉。可以再 defer 嘅。」

道老師給了一些參考資料,那就參考一下便下筆開工吧。 除了參考文章的觀點,還仔細地跟著文章的格式寫自己

「諗住出嚟做咩野?」

的功課。 「我都未知,未有打算,無咩特別野想做。」 結果我得了不錯的成績。老師派回功課後,語重心長地 說這裏與中學不同,不要以中學的學習方法應用在這裏。

「唔怕啦。大學重有幾年慢慢諗,學下野先,唔

我一頭霧水,同時對自己不知是能力還是幸運的成果而

急。」

暗爽。 …… 到了下學期完結的時候,有些同學說要轉系。轉系,我 之前沒有想過,我不知道轉系對我有甚麼好處,但要我

與 一 個 同 齡 的 朋 友 對 談, 但 對 方 更 似 是 一 名 前

舉出不轉系的好處又不是太可行。

輩,像一名經歷不少的叔叔。

在一年後,我才有機會思索一個一年前應該考慮的問題

Y 是在提醒我要好好善用在遊戲裏贏來的東西。

──我希望學習甚麼。 相對於中學的上課時間,大學生要用於上課的時間明顯 減少。這讓我在大學可以做不同的事情,參加不同活動、 上莊似乎都是基本的了。時間亦允許我 hea 的本性。

11


大學理念的 崩解與重塑

無論對社會大眾還是學生而言,「大學理念」實在是個空洞的 概念。 回望今天,公眾眼中真正的大學價值,不過還是付錢買個「保 本」的機會。需知道今天,沒有大學畢業證書,要貿然進入職

文:守仁

場可是難如登天,而找不到工作可是意味着維持不了生計。

原刊於中大學生報 2013 年 《迎新特刊 》

所以,甚麼「社會良心」、「追求知識」,不過是些額外的東西。

/ 處 理 一 切 以 錢 衡 量 的 現 代 商 業 邏 輯, 今天的大學理念已經無可避免地被商業 社會所扭曲。/

崩解,大學理念的現實狀況

事實上,公眾的理解絲毫不假。我們甚至應該說,真相要更糟 糕。因為處於一切價值以錢衡量的現代商業邏輯下,今天的大 學理念已無可避免地被商業社會所扭曲。 現實是,大學早被馴化與收編,其所應當重視的理念與學問, 全都難逃制度與商業社會的蠶食,結果幾乎衰退成完全蒼白的 口號。

來,給教育開個價!

現時的許多大學,理念總離不開「回饋社會」、「培養領導人材」 等說法。 聽起來,似乎相當不錯。但當我們了解到,資本家等商業社會 的既得利益者早已向高等教育伸出觸手時,這些理念顯然會被 扭曲成另一回事。 且以今日的香港作說明。 從宏觀制度來看,在 UGC[1] 控制教育資源的今天,大學要繼 續辦學,就必須滿足 UGC 兩項資源分配原則:院校國際排名及 入讀人數。 然而,在商業氛圍下,普通學生面對未知的未來生活,少不免 偏好一些「賺錢科目」。如此一來,院校在有限資源下想提升 入讀人數,唯有透過削資甚或「殺系」等方法,將教育資源從 歷史、人類學等弱小學系,轉移到法律、商業、醫科等較吃香 的科目上。

12

中大學生報


結果,對於弱系的學生而言,他們預先被置於「冇前途」

職 業 學 校 的 學 生 擔 任 低 層 的 技 術 人 員, 每 月 可 能 只 有

的位置, 社會間甚至認定他們「畢業之後一定揸兜乞食」。

八九千薪資,生活質素相當一般。

至於有助達致全人發展的人文學科之類,亦被貶抑成次等 科目,甚至當成可有可無的「奢侈品」。

專上院校學生和大部份的大學生擔任文員之類的中層白 領,運氣不錯可能可以賺上萬多元,大概每個月可吃一兩

同時,為求在由歐美國家主導國際排名的今天打出名堂,

頓大餐。

本地大學只能選擇輕視本土研究,針對歐美治學興趣與方 向,甚至高薪聘請專門負責寫論文的頂尖教授,以院校名

其 他 的 大 學 生 或 者 擔 任 工 程 師 等 高 技 術 勞 工, 月 入 兩 三

義發表學術論文,方便提升院校的國際地位 。[2]

萬,但每月供樓花掉六七成工資,過上「偽中產」的生活。

結果,例如粵曲、香港教育制度、香港農業發展史等重要,

最後,只有極少部份「過五關斬六將」的,能靠向權力核

但在國際間屬於「非主流」的議題,均得不到應有的重視。

心,並走向階級社會的更上層,擔任經理等高職。

慢慢地,製造了知識、文化與語言之間存在高低貴賤的假 象之餘,更將學問與知識納入到極功利的商業思維中。

結果,大學教育適度配合商業社會需要的分工,是維持制 度運作的關鍵。

當 然, 間 中 還 是 有 朋 輩 口 中 亮 出 一 兩 句 講 理 想 的 豪 言 壯 語,但更多的是我們完全不談理想,只集中討論「哪一科

回過頭來,作為制度勝出者的商家,千方百計用 UGC 干

起薪點高」、「哪一張證書認受性較高」。

預院校、動用資金干預科研成果等動作,原因也就顯得明 顯了。

顯而易見,今天的大學理念已隱約發出腐朽的氣味。 而這種扭曲大學教育,將教育簡化成「供應人力資源」、 若說今天的大學還有教學理念可言,其實就只是滿足「顧

再造生產關係的做法之所以是可怕的,乃在於維持這套制

客」。

度,必然同時意味着維護今日這個貧富懸殊,「朱門酒肉 臭」的社會。

而所謂「回饋社會」,無非只是既得利益者「私有化」大 學後,服務自己的人材生產基地,達到「回饋商業社會」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讓學生批判地思考、發現制度有問題,

罷了。

繼而努力改變之;這顯然並非既得利益者所能容忍的大學 理念。

生產關係與剝削的再生產

就像葛蘭西、阿爾圖塞等許多思想家批評的一樣,今天的 大學只具備一樣「功能」:達成「生產關係的再生產」。 [3]

鞏固囚牢的大學

當然,單純的制度設計並不足以繼續體制的運作。

簡單來講,他們指出現時的階級社會要運作,就必須有各

所以,為求改變我們的思維,大學也有其獨特政策,配合

階層的勞工,而且工種的比例也需要適當調整。於是,大

社會大氛圍,用作鞏固將我們監禁的制度。

學、專上院校、職業學校等各類學校,其實只為令學生填 補制度下不同的高低職位,完成「社會分工」。

儘管今天,大學教育已隨着經濟體系對勞工技術有更高需 求而開始不再精英化,但我們仍然早被設計成商業社會的

讓我們看看現實世界。

一部份,「被吸納」的大學生同樣沒有自由可言。

13


為了逼令我們成為系統的一部份,大學就意味着欠 債。 四年學費,每年四萬,未畢業先欠下十多萬的學債。 解決方法?投身勞動市場吧! 為了逼令我們成為系統的一部份,畢業就意味着失 業。 樓價高企,但社會塑造出「大學生就應該買私樓, 千其唔好諗公屋」的定形。 記得早幾年有新聞節目訪問大學生,超過六七成人 表示畢業十年內有能力買私樓「上車」。喔,當然, 假設大家月薪二萬,不吃不喝十年,馬上就能買到 面積超過一百呎的私人住宅。 要想更早地以大單位「上車」?投身勞動市場吧! 慢慢認識到,無論最終能否「出人頭地」,我們人 生的價值仍然是以「賺多少錢」、「爬得有多高」 來決定。 結果,大學並非擺脫不自由的階梯。相反,我們終 究只能在以消費和勞動作內容的體制下,尋求兜兜 轉轉的另一個「選項」而已。 以為學生就可以與社會上的種種壓力與權力割裂, 顯然是一種錯判。

否定的否定

體制教導我們說,有錢有權就是幸福。 不過,為了「幸福」,我們卻只能在「買 A 或者買 B」、「做 A 工作或 B 工作」之類,早已預設消費 與勞動的假選擇中循環。 結果,何謂幸福何謂人生,制度早就為我們每個人 都設計好標準方程式:努力工作、向上爬、買樓買 車繼續消費、結婚產子;最後成功達陣,組織起「小 康之家」,過上美滿人生。 甚麼個性、獨特性,通通會阻礙制度運作,必須予 以否定。 但我們的人生意義是否就是如此?縱使我們未必可 為此給予確定的答案,但知識、品格、德行,是否 真的遙不可及?我們的人生是否就要這樣繼續被決 定下去?我們是否要連嘗試探索未知、完善自己的 機會都放棄? 當然,我們不難聽到「制度當然有輸有嬴」、「自 己輸了就別埋怨」之類的講法。 但真正的問題,在於我們是否只能跟從這套遊戲規 則? 社 會 實 況 已 經 道 來, 要 相 信「Work,Buy, Consume,Death」的規則,還是要相信自己應該, 而且有能力跨越出去,全部判斷必須由你自己來做。 如果你堅持的選擇後者,我們必須否定現在的制度。


而無可否認,雖然今日的大學已被扭曲,但她還 是有一定空間給我們思考、追尋、實踐理想。

重塑,讓理念重新實現

「學校的規則是你們意志的表現,學校的風氣是 因此,作為大學生,如果我們認同其原初的理念,

你們性情的流露,學校的全部生活與一切精神是

我們也必須支持大學,拒絕讓其繼續被蠶食。因

你們學業與事業之開始。」

為大學越堅實對抗,我們就越有空間活出自我。 新亞書院的最後一條院規,無疑說明白了一所學 這種對制度的否定,並非源於「青年的焦慮」,

校的靈魂何在。

而是源於我們對自己的價值、個性、理想的肯定。 反抗的我們大概不會在制度下活得舒服,但我們

大學這一曾經的理想主義陣地似乎即將沒落,但

將可以在自己選擇的人生裡嘗試一切可能、獲得

如果說理想主義確有其最後的陣地,那必然是在

許多滿足。正是許多人都知道自己不要這種被安

人的意志當中。

排的追逐,過往才可能持續有學生積極對抗體制, 並讓種種對理想的盼望與堅持傳承下去。

但願你能成為永遠的理想主義者,反抗吃人的制 度,抵抗蝕人心智的現實,讓大學的理念重新實

錢穆先生曾經對畢業學生說:「人生有兩個世界,

現!

一是現實的俗世界,一是理想的真世界。此兩世 界該同等重視。我們該在這現實俗世界中,建立 起一個理想的真世界。我們都是現世界中之俗人, 但亦須同時成為一理想世界中之真人。」 這無疑是對我們的一大提醒。 不知自己的理想,難免跟隨制度之設計,人就必 然變得庸俗; 不知理想不能脫離現實限制去講,理念只會化成 口號,人就必然變得迂腐。 唯有抱持理想,並且知道限制,以批判和行動實 踐理想,我們才可以否定現在監禁我們的囚牢, 努力嘗試成為理想世界中的真人。

[1] UGC,即「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由包括上市公司主席等 多位「社會人士」組成。負責決定各大學的資源分配,但事實上 也決定了學校的政策與取向;尤其 UGC 的審議方向包括學生的

「賺錢能力」,對於將大學轉成職業訓練所可謂至關重要。更多可 參考校史部份的文章,「中大理念」、「國際化」及「四改三 / 三 改四」。

[2] 離不開 UGC 的又一場「大學的商業變革」。詳參校史的「國 際化」部份。

[3] ”the reproduction of the conditions of production”。 此概念包含多個方向,但主要在於意識形態及層級架構上的控制。 前 者 可 參 考 阿 爾 圖 塞(Althusser) 的 文 章,”Ideology and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 ;後者可參考葛蘭西(Gramsci) 的文章,”The Organization of Education and of Culture”

15


書院制

引言

新生甫入中大就要選擇自己希望進入的書院,哪 怕你我的期望可能都不是分類帽會重視的因素, 畢竟我們都不能像哈利波特般說服分類帽自己應 該是葛來分多而不是史萊哲林的一員。

香港眾多院校中,只有中大推行書院聯邦制,那 書院聯邦制其實有何特別呢?除了表面地看,書 院提供很多機會讓我們結識朋友,很多比賽的機 會,很多玩樂的機會,我們還可以理解更多嗎? 歸源究始,為何中大會以書院制的形式呈現,發 展到現在,對同學而言書院的角色又有何轉變 呢?作為中大學生,我們都值得擁有了解書院制 歷史的權利。

往後的細O、大O,你的「爸爸媽媽」會跟你介紹 甚麼書院有甚麼活動,甚麼書院近年有甚麼趣事 等等,各種各樣因書院這空間而創造的愉悅片段 你都會一一接觸。我們希望在此前,先為新生簡 略介紹書院制發展的歷史,為各位新生美好的書 院生活先畫上十劃中的一撇。


序 中大演義 文:梁錫嵐

在馬料水大埔公路上,立著一塊橫形石碑,刻有「香港

國。三國淵源不一,各有獨特的精神和運作方式

條柱」。以柱代門,意指開放,但也有都市傳聞稱,「四

2.1. 新亞:固本開新

中文大學」的金字。石碑旁聳立著四支華表,俗稱「四

條柱」是為了鎮壓錢穆、唐君毅等前新亞董事的怨氣。

這並不全是空穴來風,究其來由,還需從中大創校說起。

民國三十八年(1949 年),新亞書院成立。其歷史於三 書院中最為悠久,創辦者為錢穆、唐君毅等南遷的知識

1.

神。新亞以中華民國曆法為正朔,以雙十為校慶,「要

四十年代起

話說二戰後港復英殖,港大統收各中學生,以英授課; 及內戰爆發,南遷學者在港辦學,中文專上教育蓬勃,

「流亡書院」近三十,四年制專上院校有九 [1];五零年

代末,專上收生幾近港大三倍,其中以新亞、崇基、聯 合最具規模,學位獲歐美大學承認,唯港府孤行;三校

遂聯請成立一所以中文為主要媒介的大學,港府突改前 非,邀英國學者富爾頓研究設立細節,草創中大。

2.

三足鼎立

公元一九六三年,三間書院組成香港中文大學,實行書 院聯邦制——各書院行政、財政獨立於中大本部,可自 由設計課程、教學形式、學生活動等,儼如獨立的諸侯

份子,他們希望藉此保存、發揚中國傳統的人文主義精

大家深切瞭解到校運聯繫於國運」[2]。最初開辦時,新 亞經濟困頓,只能租九龍的南華中學作夜校。次年,新

亞得台灣總統府補助和其他募捐,遷入桂林街的住宅單 位作日校,但仍處於困境。當時校內無職員,同學需和

老師一起打掃課室。此外老師的薪酬微薄,且時有欠薪, 但他們仍為貧窮學生提供學費減免和食宿。民國四十三

年(1954 年)五月,耶魯大學的雅禮協會向新亞提供補 助。時錢穆與美國代表討價還價,堅持新亞自治,不讓

雅禮過問校政。在 1959 年,新亞接受港府資助,翌年

把 校 慶 日 改 在 孔 誕, 以 免「 太 過 富 於 政 治 性 」 [3], 但

仍以「雙十節」為名放假一天,直到 1977 年聯邦制沒 落才取消。

新亞,意謂希望為新亞洲創造光明的未來,其法便是教

育。新亞的學規第一條「求學與作人,貴能齊頭並進, 更貴能融通合一」,意指儒家修德與學習並重的精神。 此外,新亞雖注重傳承中國文化,但同時要求學生廣學

西方知識,以培養「溝通中西」的通才,貢獻社會。因 此,在以往橫跨三年的書院通識課程中,除教授「具新 亞特色」的中國歷史、哲學概論,也包含西洋通史、自 然科學等學科。

17


2.2. 崇基:神州建業 西元 1951 年,崇基學院成立。創辦人是歐偉國、李應林等,他們本來在內地經營基督教大學 。共產黨執政後,其不信

鬼神的主張使這些大學被整頓,也就是「去基督化」。當時歐李兩人遷到香港,打算延續基督教會在中國辦學的精神。 他們得到聖公會等組織支援,以教會會堂作學校院舍,發展較為順利。及後港英政府亦給予援助, 把馬料水的十英畝地 撥給崇基作校舍,並為此設立馬料水站(即現在的大學站)。校舍於 1956 年啟用,崇基成為中大現址的唯一業主,直 到新亞和聯合於 1969 年遷入。

崇基,顧名思義,即崇奉基督。學院的許多田安排均圍繞著這種基督教精神。 崇基剛在馬料水建校時,規模不大,但很早已有禮拜堂和神學院。其最先設

立的宿舍(應林堂和華蓮堂)分開男宿和女宿,也體現當時基督教會的風氣。 此外,崇基一直有很多宗教活動,包括感恩崇拜會、疑似惡名昭彰的週會等。 在課程設計方面,神學系和音樂系是崇基當時獨有的,時至今日,這兩個學 系的同學也一定屬於崇基。神學與基督教的關係自不必說,音樂在當時也被 視作輔助傳教的途徑。

2.3. 聯合:兼愛尚賢 說來聯合與新亞可謂頗有緣分,於 60 年代同時遷進馬料水,在新址位置相近,由情人路串 連,聯合於 70 年代啟用的水塔「淑女塔」更與新亞水塔「君子塔」相映成趣,構成一幅美

景。但兩院之緣不止於此,聯合合一以前便與新亞冥冥相連。在剛南遷時,五所流亡書院 與新亞的情況頗為相似——曾有極度困難時期,但在五十年代得到來自台灣的經濟支援。

五書院的資助雖不是總統府直接批出,但當年台灣資金不能自由進出,加上聯合院歌有句

「浩浩青天,昭昭白日」,可知聯合與國民黨頗有淵源,惜台灣未能為聯合新亞儘早牽紅。 聯合本就是聯五合一,因而書院精神感覺上沒有新亞、崇基強烈,但亦因如此,包容、多

元便是聯合的最大理念。書院兼有儒學和西方基督教學者,還有自中國地方大學的實務人 才。此外,聯合的校訓「明德新民」取自儒家經典《大學》,而建的第一間宿舍卻是紀念

傳教士湯若望。由此種種可見聯合「海納百川」的精神。在課程設計方面,當時政政系為 聯合獨有,而聯合的會計及商業管理課也發展得特別早,以配合社會經濟需求。 ***

雖說新亞、崇基、聯合在書院聯邦制下各自為政,但畢竟中大由各院共創共持,因此也有 共同的「中大精神」。其由三院精神揉合而成,為「專二不偏,精而不窄;繼往開來,融

匯中西;律己以嚴,責人以寬」[4],簡曰中大校訓「博文約禮」,說白點便是讀好書、做

好人,並從個人修養延展至社會願景。這些說來容易,但在聯邦制沒落後,中大便越發難 以維持對各科知識的兼愛、以及對智育與德育的兼顧。

18

中大學生報


3.

兩方對壘

4.

聯邦制沒落之始,在於 1972 年三院共用的科學館落 成。當時理科所需的實驗室和設備斥資巨大,各書院 無力獨自負擔,因而有此共用設施安排,而理科課程 自然改為學院制,三書院學生混合上課。其後工商管 理學院、文學院等相繼成立,新生需歸入中央管轄的 各學院,書院不再管轄學系,「新亞哲學」、「崇基 哲學」等科正式成為歷史。

1975 年,港英政府成立「第二次富爾頓委員會」,在 不到四個月提出把聯邦制改為單一制,使中大得以中

一統天下

在當時的政制下,中大改制與否並不是由書院或本部

決定,而是掌握在港督和立法局手上。儘管新亞董事 會致函立法局各議員陳情、上書港督請緩執法、發表 聲明反對,卻還是無法改變港府決定。公元 1976 年, 政府制定相關法案,立法局快速三讀通過。錢穆、唐

君毅在內的九名新亞董事辭職以示不滿,但大局已定, 一腔怨憤只能長埋四華表下。自此,中大可謂正式廢 除書院聯邦制,實行中央集權制。畢竟新局如何,且 聽下文分解。

央集權。中央本部將總攬收生、課程安排、聘用教師

等行政權力,而書院只保留籌款、分配宿舍和開辦(濃

縮版)書院通識的功能。面對書院權力被大幅削弱, 新亞、崇基皆表態反對,唯聯合贊成 。

委員會認為,中央集權可以統合資源、避免架床疊屋、 節省偏高的行政開支。反對者則認為大學機構冗餘的

敬 文

原因在於以往一系列中央集權措施,其使中央功能過

分膨脹、並與書院重疊,應限制而不是擴大中央權力 [5]。他們亦擔心在單一制下,書院各自獨特的理念、

Go Gre Be Su en nny

以至大學的理念,均再無法付諸實行。此外,委員會

的操作亦為人詬病,包括沒有充分諮詢書院意見,未 能解答學生關心的課程、福利和出路問題等。

聯 新 [1] [2] [3] [4] [5]

吳倫霓霞,《邁進中的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三十年》,p.3-5,1993 年 王瑞,《中大四十年》,p. 181-182,2003 年 王瑞,《中大四十年》,p. 181-182,2003 年 馬臨,《中大精神》,《中大學生報》第 99 期,‘中大何去何從’專輯 《基礎學院之職能》

其他參考: 胡蘇《老生常談》(上)(下),中大學生報迎新特刊,2012 年 的《從書院到聯邦,再到夢幻泡影》,中大學生報迎新特刊,2016 年 的《失去書院制的骨幹,軟皮蛇般的中文大學》,中大學生報迎新特刊,2016 年

19


敬文

文 :董嘉朗

中央集權下談書院理念 —— 尋找我們的身世

Go Gree n Be Sunn y

/崇基、聯合、新亞的精神由殖民時代的社會環境所催生,那逸夫和五 間新書院的理念又從何談起?/ 對於中大的九間書院,中大人有「四舊五新」之說,所謂四舊指的是崇基、新亞、 聯合和逸夫四間較早期成立的書院,而五新是指另外五間同期成立的新書院。但原

來置於「四舊五新」這個分類中,逸夫可說是一個特別的角色。崇基、新亞和聯合 本是三間獨立的教學機構,對應著五、六十年代香港只有一所大學及英語學習主導

的社會環境,它們努力爭取香港中文大學的出生。所以相對而言,八十年代逸夫也 是年輕的書院,它是在大學本部收編了各書院的收生、課程安排等權力後,由邵逸 夫先生於 1985 年捐錢成立的。

中央集權後的第一間書院 中央集權的中大讓有錢的有志之士可以在這所大學成立一間新的書院。在此前,中

大各間書院的專科教育、通識教育、設施、學生活動、行政事務都是獨立於大學中

央和其他書院的,當時學生亦不會有「通山走」的情況,三間書院像是獨立的學校。 然而,中央集權後,書院不再像獨立的學校,教學權限在大學中央手中。在這樣的 歷史進程下,新書院開始出現。

於是,1985 年 6 月邵逸夫捐款一億一千萬元予中大,以成立第四間書院。及至 10 月, 大學校董會議決新書院將命名為逸夫書院。翌年 7 月,立法局亦通過了〈香港中文 大學(宣佈成立逸夫書院)條例〉,賦予了逸夫書院法定地位。[1]

就是這樣,逸夫書院完成示範,讓社會知道中大三書院的結構並非不可變,它們並 非不能擁有新的成員。

五名新成員加入 提出成立新書院,是校方對應著 2012 年本科課程恢復四年制而致使學生增加的對

策。2005 年 10 月,中大制定十年策略計劃,建議大學成立一所或多所新書院。於 翌年 5 月,校董會便通過接受一億元的捐款成立晨興書院及一億七千元的捐款成立 善衡書院。[2]

2007 是中大「多產」的一年,有三間書院成立。5 月,校董會通過接受一億元的捐

款成立敬文書院及一億七千元的捐款成立伍宜孫書院。[3]10 月,中大校方接受了一

20

中大學生報


攝於新亞夜 筆一億五千萬的捐款,和聲書院宣佈成立。[4] 中大確立了「四舊 五新」的書院格局。

成立一間新書院,客觀上的資金問題固然必須處理,捐款伴隨著

的是辦學的理念,辦學理念繼而成為書院成立後實踐項目的基石。

有理念,但如何實踐呢? 相對於三間中大的始創書院,由逸夫起的新書院亦承載了捐款者

的願景,有其獨立的書院理念:逸夫書院「修德講學」、晨興書 院「博學、進德、濟民」、善衡書院「文行忠信」、敬文書院「修

立的,在如此物質條件充裕的情況下,書院與同學的交流機會多, 書院理念的傳播亦有充足的渠道。回到當下,書院理念的實踐很 大可能不及當年了,只有兩課的書院通識課程和不是每週都舉行

的週會,對書院理念的傳播可說是侷限。中央集權固然有其好處, 但對書院理念的傳遞,書院與同學之間的關係,卻是一種致命的 介入。書院聯邦制雖然自創校以來未有滅亡,但不能否認其內涵 改變了。

這是各間書院共同面對的處境。書院理念理應是確立書院學生身

份的重要素材,但我們的書院學生身份似乎在另一場域下塑造中。

己澤人,儲才濟世」、伍宜孫書院「博學篤行」、和聲書院「知

書院的社群,身份的認同

擔著是不同捐款者的願景。知悉到新書院除了有資金作前題,而

書院理念的傳遞受到了限制,但不少同學對自己書院學生的身份

仁忠和」。雖則各書院院訓有共同之處,但亦各有小異,畢竟承 且一定程度上帶有辦學理念後,這些的理想又可以如何實踐呢?

書院通識課、書院聚會和書院週會!書院藉由這些機會向全體書 院同學傳達想法,同學可以在這些空間一起接受書院教育。每間 書院的安排都是各具特色的,例如和聲書院的書院通識課程有「新

生啟導科目」或「發掘自我、大學及當地文化」供一年級同學修 讀,佔 3 學分。另外同學及後需再從多個選修科中選取其中一科

修讀,亦佔 3 學分。[5] 伍宜孫書院的書院通識課程則有供一年級 同學修讀的「創新志業及社會責任」,佔 3 學分。而同學需在四

年級時完成「專題討論」,同樣佔 3 學分。[6] 由是可見,書院對 其通識課都有不同的學分及課程內容處理。

書院亦可以舉行一些自由參與的活動,以傳達其理念。以新亞書 院為例,針對著中國文化承傳,院方定期開設培訓班,包括「中

華美德教育行動師資培訓班」及「中華傳統文化研修班」,藉以 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7]

機會和空間是存在的,但又是否足夠呢?沿著中大曲折的歷史道 路回頭走幾十年,我們會發覺當時各間書院的教學和行政都是獨

認同卻是強烈的。這樣的身份認同很大程度是建基於書院中的社

群生活。中大獨有的書院制,令各間書院可以提供不同社群建立 的契機。有甚麼不同的社群呢?大 O(書院 Ocamp)、院慶(有

些書院的同學會稱之為校慶)、書院唱歌比賽和宿舍等等,這些 空間讓書院的同學可以聚在一起,久而久之,一種「我是 XX 書院 學生」的身份認同得以確立並加強。

籌 備 大 O 的 同 學, 暑 假 不 少 時 間 在 暑 宿 的 房 間 一 起 工 作 和 揈

(fing)。準備院慶的同學,在活動前數週的每個晚上不知時日過地

過著庇護生活。住宿的同學,他們發現宿生會提供了不少的活動、 遊戲機會。同學參與活動,樂於其中,發現正正是因為自己的書 院學生身份,才有如此精彩的經歷,於是珍而重之自己是 XX 書院

學生的身份。相對於書院理念,書院的社群活動更有助增加同學 對書院的歸屬感。

經歷分類帽的洗禮後,新生就會接觸這些活動了。 在書院的社群活動作為同學與書院最重要連繫的現況下,活動的

意義似乎是值得思考的議題,因為這是同學承傳下去的東西,亦 是書院學生這個身份的內涵充實的原由。

註釋: [1] 逸夫書院網站,書院概況,書院大事記,https://goo.gl/KkcqQB。 [2]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稿,〈香港中文大學校董會決定成立兩所新書院〉,https://goo.gl/FiV2Qf(2006 年 5 月 23 日 )。 [3]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稿,〈香港中文大學校董會決定成立兩所新書院──敬文書院及伍宜孫書院〉,https://goo.gl/TpYkEr,(2007 年 5 月 22 日 )。 [4]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稿,〈香港中文大學校董會決定成立和聲書院〉,https://goo.gl/bZR6eE (2007 年 10 月 16 日 )。 [5] 和聲書院網站,學生資訊,通識教育課程,https://goo.gl/8qCeWV 。 [6] 伍宜孫書院網站,通識教育課程,https://goo.gl/Xge4Ug。 [7] 新亞書院網站,中國文化傳統,https://goo.gl/WPXNDV。


想知道更多書院資訊? 即刻 Like 中大學生報 Facebook Page 睇 吓啦 !


市場化、國際化 引言

在進入中大以前,甚或在翻開這本特刊、出席書院週會等偶然的機會以前,我們對書院精神也許一無所知,

但對中大整體的「人文精神」卻多少有種曖昧的嚮往。若問「人文精神」是甚麼?也許不少人會語塞。但 要判斷甚麼彰顯人文精神、甚麼違反、甚麼維護、甚麼曲解,卻好像沒有想像中困難。

回看中大的創辦理念——推廣中文專上教育、促進中西交流、實行學生為本教育、培養通才等,一看就覺

得很人文。而教學英文化、「殺系」、大學資源競爭等事件,一聽便頓覺,嗯,很不人文,或者套用一下 專業名詞,可謂「市場化下的畸形國際化」,或「國際化下的畸形市場化」。而中大前後矛盾的一個重要 轉淚點,好像便是那獨裁的中央集權制。

於是通過這樣(沒怎麼分析)的分析,我們似乎摸索到甚麼,又抓不住甚麼。好像嗅到人文的味道,也幾 乎假定了那是一股清香,飄泊於山野之間;反之是一瓶瓶嗆出國際的香水,它們是獨裁機器的單元產物,

在銅臭間勾搭逢迎。但這香與嗆是否主觀?又能否同時兼得,甚或互相提煉?我們一邊高舉中大的人文精

神,一邊怨嘆下降的國際排名,是一種虛偽、一種奢求、一種無知?也許吧,兩全的空間不是每次都能找到, 即便找到,那也十分窄小,好像不需提及。但總會透出一點光,我們鮮少取暖的光。


2005 年,香港中文大學的「英語化」事件 文:董嘉朗 / 置身香港中文大學,「中文」教育於這裡的意義又有多重要呢? /

常言道香港是一個國際大都會,而中大作為這個國際大都會的

令每一位中大同學得益……我們認為……「國際化」

學提倡「我們要國際化、我們要改革」都是駁唔到的。

的自費生,幫補各大學的財政。」[1]

高等學府,面向國際就似乎是無可否定的了。因此,在這所大

便是容許各大學在現有的學額之外,大量增收非本地

然而,說到「國際化」,我們聯想到的會是甚麼?

震驚、傷心、憤怒,英語化代表以中文作教學語言的

英文!中大校方聯想到的也是英文。

不重要呢?

空間收緊,中文教學在國際化的大方向之下是否就毫

秘密的英語化

中文教學的意義

2005 年,校方為了令中大國際化,而策劃了一連串英語化的措

香港中文大學中的「中文」二字反映著的正是母語教

語言政策的電郵。原來校方於 04 年 11 月,突然要求各學系回

院組成了中文學院聯合會,它們向港英政府爭取承認

施。1 月,中大學生會透過非正式渠道獲得一封有關中大教學

應下學年能否收取非本地生,並要求提供足夠的英語授課課程。 之後,05 年 1 月,校方要求所有準備收取非本地生的學系,其

必修課須以英語授課,除非該課程多於一班才可開設以中文教 授的班。

如此影響深遠的英語化計劃揭發後,除了不少媒體報導事件, 在校園裏亦引起了迴響。中大學生會及捍衛中大理想小組發表

了一封題為〈哭中大〉的聯署信,信中表示同學及校友因英語 化政策而感到震驚、傷心及憤怒:

「震驚,是因為這個深遠地影響中大未來發展以及每個同學學

業的重大決策,我們竟然完全被蒙在鼓裡,校方和學系可以完

育的重要性。1957 年,崇基學院、新亞書院和聯合書

中文專上教育,並希望得到大學的地位。中文專上教

育的興起是對應著當時複雜的社會情境,四十年代末 國共內戰,大群難民來了香港,隨之而來是對教育的

需求。另外,當時香港只有一所大學,並以英語授課, 中文中學畢業生因而缺乏接受專上教育的機會。雖然

它們爭取成立中文大學的目標曾經受到批評,例如港 大教育系主任曾在報章撰文指出中文並不適合大學教

育,中文學院最多只能作為入讀大學的預備班。但經 一 番 爭 取, 港 英 政 府 在 1959 年 宣 布 成 立中 文 大 學,

並邀請中文學院聯合會的三所院校加入。因此,中文 教育可說是中大成立的基石。

全不諮詢同學一聲便強制推行。」

回 到 2005 年, 對 應 著 校 方 提 出 的 英 語 化教 學, 不 少

「傷心,是因為我們尊敬的中大師長,在這件事上,竟然連一

月 2 日,學生會舉辦了中大國際化論壇,當中中大教

點異議的聲音都沒有,竟然如此輕易地便棄守中大過往最引以

為傲最值得珍惜的傳統,竟然可以讓校方用『各學系自由選擇 非本地生』之名,為中大全面英語化開了這道關鍵的缺口。」

「我們的憤怒,是有理由的。……校方說,英語化的目的,是

要推行『國際化』。『國際化』的目的,是為了提升教育質素,

聲 音 反 駁, 他 們 提 倡 以 中 文 作 為 學 習 語 言 的 益 處。2

育系副教授蔡寶瓊以個人經驗,指出以中文學習比英 文學習對學習者更有益處。「能用中文寫作,並將此 與自己的生活體驗、個人歷史、身份等進行對話,那

種快樂的感覺確實難以形容。」[2] 多了以英語教授的 課,學生享受這種經驗的機會將減少。


除此以外,大學以中文授課亦關乎到大學與社會間的聯繫。時任

中大哲學系系主任關子尹的文章指出大學的知識需要以中文傳播 才可令社會得益,「把各領域的尖端知識自全球的學術平台吸取

回來後,能否把這些知識真的留住,並盡快回哺到中學、小學, 乃至廣大的國民大眾去,全視乎大學的一群師生能否以母語把這 些尖端知識重溫、思量、講論、爭議和應用。」 [4] 中大進行英 語化改革,或多或少會影響到這種大學與社會的連結。

了解到中文作為大學教學語言的優勢後,疑惑便隨之湧現。英語 化這個重大的政策,校方為何不作諮詢,急急腳地推行呢?

「國際化」,是目的還是手段? 校方推舉英語化,與其計劃招收非本地生有關。 英語化的計劃在 05 年 1 月開始浮上水面,而 2 月 4 日,校方的 新聞稿便宣佈中大該年將會積極招收非本地生,除了向歐、美及 亞洲各地招生,更會加入內地的全國普通高校統一招生計劃,讓

內地 14 省及 4 個城市的高中畢業生可按其志願申請入讀中大。

[5] 無疑,校方希望招收更多非本地學生,但是以粵語授課的課 程似乎未能吸引他們來到中大。為此,校方想出了必修課以英語 教授的方案,期望招收非本地生的計劃可以馬到功成。這惹來了

〈哭中大〉中,指校方借為同學福祉為名,實提高非本地生數目 以幫補收入為實的批評。

同樣,將中大變成一個英語主導的學習環境長遠來看亦與金錢 有關。大學不少的資源來自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 (UGC),當時

UGC 強調資源的分配會受「研究評審工作」(RAE) 影響。UGC 邀請專家組成評審小組,當中不缺外來專家。RAE 的研究指數

會按院校的研究發表數量而上升,然而要令研究指數上升得更 快,研究就需要在國際學術期刊上刊登。不難想像,研究要在 英美主導的國際學術期刊上刊登,那研究往往就要以英文寫作。 然而這樣的情況為人所批評,特別是希望進行香港本土研究的學

者,因為國際學術期刊要求研究要有國際視野,研究人員為此不 能只聚焦研究香港的情況,例如要進行跨地區的比較以顯其國際 視野。[6]

說回這次英語化計劃,當教師習慣以英語教學,而本科生習慣以 英語學習,久而久之學校所發表的研究亦會更多以英文寫作,以 利於 RAE 研究指數的提高。這使中大在 UGC 的準則下競逐資源 有長遠的推動力。

英語化政策,除了學生學習的因素,校方的考慮似乎還涉及資源 因素。

躲不過的英語化

2 月 24 日,劉遵義校長在文化廣場與同學會面,他

雖 表 示「 會 面 非 常 有 用 …… 很 高 興 同 學 關 心 中 大 的

發 展 」, 但 在 英 語 化 的 立 場 上 卻 未 表 明 有 所 後 移。 校方隨後宣佈英語化會由雙語政策委員會作出規劃 建議和諮詢。[7]

翌年 9 月,委員會的建議結果出爐: 「普世性科目如自然科學、生命科學及工程科學等 課 程, 原 則 上 用 英 語 講 課; 涉 及 中 國 文 化、 社 會 及

歷史的科目,以及通識教育課程,原則上用中文(粵 語及普通話)講課,並按實際需要適當增加普通話 講課的比例;帶本地文化色彩和涉及本地社會政治 的科目,原則上用粵語講課。」[8]

即 使 嘗 試 訴 諸 法 庭, 英 語 化 還 是 避 不 了 地 來 臨。 中 大學生會前幹事李耀基曾提出司法覆核,質疑英語

化 政 策 與《 中 文 大 學 條 例 》 弁 言 中「 其 主 要 授 課 語 言為中文」相違。然而,09 年法院判李敗訴,原因 是前言並沒約束力,只是法例賦予大學的權力及自 主的一部分,大學已對以中文作授課語言有充分的 考慮。

事件就此告終嗎? 2014 年度,社會學系在沒有諮詢 的情況下增加了以英語授課的課程,然而同學卻是

開課前的暑假才得知此事。[9] 英語化的故事原來還 在續寫。

在粵語作為弱勢語言的前題下,會否再有大型或靜 悄悄的「國際化」事件,我們難以預測。

註釋: [1] 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及捍衛中大理想小組,〈哭中大〉,2005。 [2] 中大學生報,《拉扯在中英文之間--中大國際化特刊》,p.10-12, 2005。 [3] 梁文道,〈說英文的中文大學〉,〈明報〉筆陣,2005 年 2 月 9 日。 [4] 關子尹,〈借德經驗勿捨漢取英〉,〈星島雜誌〉每日雜誌,2005 年 2 月 2 日。 [5]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稿,〈香港中文大學加強學生交流計劃及招收非本 地本科生計劃〉,https://goo.gl/fZmDCJ(2005 年 2 月 4 日 )。 [6] 端傳媒,〈大學走向國際,香港研究卻走向死亡? ( 上 )〉,2015 年 11 月 19 日,https://goo.gl/SBdFcP。 [7]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稿,〈中文大學堅持中英雙語政策 成立雙語政策委 員會〉,https://goo.gl/yq4cSR (2005 年 2 月 24 日 )。 [8]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稿,〈中大堅持兩文三語教育方針 優化雙語教育環 境〉,https://goo.gl/AgP3p9 (2006 年 9 月 7 日 )。 [9] 中大學生報,〈犧牲本科知識換來甚麼?──反對社會學系英語化〉, 2014 年 9 月。 參考: 中大學生會幹事會屬下校園記者編輯小組,〈不說中文的香港中文大學〉, 《迎新特刊》,2015 年。 中大五十年編輯委員會,〈中文之為大學理想〉,《中大五十年》,2015 年。

25


殺系風波

文:Sean

作為中大新生,你以後一定會修讀數門大學通識課,

最後,校方放棄計劃,決定暫時不會殺系。日本研究、

機會被殺。

文化的跨文化組別和現代語言部份,則分別納入新成

你未必想到的是,開辦那些通識課程的學系,曾經有 2004 年 初, 政 府 要 求 減 少 八 所 大 學 的 一 成 經 常 性 資 助,中大因此被削資約三億。校方為節省支出,遂提

出停辦或合併部分學系。當時校方定出三個殺系原則: 歷史短、收生少、畢業生出路差。殺系的目標就有:

人類學、日本研究、現代語言及文化、運動體育科學、 應用化學及管理學、材料科學及工程學、互聯網工程 學和創新設計工程學。

體育運動科學、人類學等學系得以保留。現代語言及

立的文化及宗教系和語言學及現代語言學系。其他理 工學科則回歸母系,例如應用化學及管理學課程回歸 化學系。

只面向市場的殺系計劃 校方以畢業生出路差作殺系原則,就是根據市場價值 判斷學科的去留。問題是,量化的準則難以顧及學科 對學生和社會的作用。所謂畢業生出路差的學系,大

多都是人文學科,而當時三個殺系目標就屬人文學科。

由蒙在鼓裏到激烈抗爭

校方在初期只邀請學系高層開會商議殺系事宜,師生

蒙在鼓裏。不少教職員未被知會,同學則是在知情教 授 透 露 下, 得 知 自 己 的 學 系 被 殺。 直 到 2 月 12 日, 師生們才由學生會會長口中確知殺系的計劃。

學生組織了包括聯署、討論大會等抗爭行動,上至助 教,下至本科生都有參與。有教職員提出另類方案,

希望在殺系下保留學系傳統。例如現代語言及文化學 系就提出分拆學系,將語言學部份與英文系合併,並 將文化研究部份併入宗教研究系。

2 月 19 日,金耀基校長在烽火台的「學系及課程整合

交流會」與同學會面。有同學批評校方黑箱作業和罔 顧學術,亦有會眾高舉「我不是商品」的標語。交流 會歷時僅半小時,校長在會後亦匆匆離開。此時,約

五、六名同學遞交請願信,但校長拒絕接收,同學包 圍校長座駕,與保安員推撞,擾攘了約二十分鐘。

人文學科的直接經濟價值雖然較低,卻可以作為一種 價值教育。

另外,如果說實用性的學科可以給予我們更好的物質 生活,人文學科就可以給予我們更好的精神生活。人

文學科的知識由教授傳到學生或由大學流到社會,既 可提升人民的素養,亦可充實人們的精神生活。唯這

些價值難以被量化,令人文學科在需要量化的比較中 被低估。

殺系的邏輯,就是放棄較少直接經濟貢獻的學系。殺 系之後,學生可選擇的學系和課堂因此減少。另一方

面,殺系為「一刀切」的做法,對師生都有很大影響。 殺系前應有足夠的討論和共識,更何況這次殺的是八

個學系。而且,中大在 2004-05 年度的財政盈餘超過 六 億, 又 在 2005 年 成 立 法 律 學 院, 似 乎 反 映 著 殺系 並非必要。

今年三月,港大宣布將取消天文學、數學及物理學主 修。這仿佛在提醒我們,殺系其實隨時可能發生。

日本 研究

運動體 育科學

人類學


中大自主土崩瓦解之路 文 / 派大星

/看似遠離煩囂的中大校園,其實又面對多少制肘?/ 1963 年,崇基、新亞和聯合按照《富爾敦報告書》中建議各書 院的專科教育、行政事務、通識教育、學生活動及設施獨立於

大學中央及其他書院的聯邦制組成香港中文大學。三院既能保

存自身特色,同時可獲得政府的資助,殊不知已然踏入十面埋 伏。

1975 年,經過十多年書院聯邦的蜜月期後,富爾敦委員會發佈

的努力和成果,以及未來三年的大計」,就此作重新競逐

中大由書院聯邦制改為中央集權制,雖仍有保留書院,但其獨

一以市場環境作規則。如嶺南大學強調博雅教育,將自身

了第二份建議書,上次收起的獠牙終於表露了出來。他們建議 立不再。為了將資源運用得更好,他們打算收回三院大部分的 行政、財政權、教育及研究大權等,但當初書院聯邦制所珍重

的獨立性、書院特色已用完即棄,在哄騙三院合組為中大後便 過橋抽板,主要只以資源運用作考量,視書院理念於無物。在

這談及中大前途問題之際,即便崇基以及新亞憤起反對改制也

無補於事。在當時政制下,決定大權緊握在港督及立法局手中, 書院並無實權,而改制最終在立法局快速通過。當時創校先賢 錢穆、唐君毅等九位新亞校董更因而辭職表達不滿,但殖民政

分配。即便各院校有著相異的發展路向、步伐,但卻要統

定位為教學院校但卻同樣要參與這場競爭遊戲。加上基於

院校的發展起步點、師資等資源上的差異,港中科大往往 能突圍而出,而其他院校則成為了回撥制度下的犧牲品, 如 理 大 於 2012-2015 的 回 撥 中 喪 失 所 有 學 額 資 助, 大 概

共六千多萬元;而浸大的數碼圖像傳播系更甚至因而被殺 系。

「國際化」對本土的謀殺

府卻無動於衷,繼續開展其發展方略。

自 政 商 界 的 一 套 管 理 方 式 開 始 進 入 大 學, 商 業 和 教 育 之

檯面上的黑手

間 的 分 野 開 始 被 模 糊。 大 學 開 始 只 被 視 為 產 出 知 識 的 工

1996 年起,國際化的勢頭便開始湧現,及後 2002 年的中科大

廠, 其 關 懷 不 再 面 向 社 會。 研 究 評 審 工 作(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簡稱 RAE)、影響因子(Impact

合拼、2004 年的殺系風波,再直至「國際化」等問題大多源於

香 港 大 學 教 育 資 助 委 員 會(University Grants Committee,

簡稱 UGC)的政策,但背後主導的一直是政府。書院獨立、院 校自主從來都只是空中樓閣,UGC 掌控著佔各院校收入一大部 分的撥款,所制定的準則能夠不遵從嗎?再者,有別於 UGC 借

鑒的英格蘭高教撥款委員會(HEFCE,前身為英國的 UGC),

不但沒有以不同途徑公開招募委員,令會內有不同持分者的代 表,更只是特區政府的傀儡。委員很多來自政商界,前主席鄭

維新是大地產商,時任主席唐家誠則為前行會成員,而當中更

有現任行會成員張志剛。而學者比例中,人文學科的教授所佔 比例也一直不多。在成員組成的結構下,政商界邏輯一直於會

內大行其道,以官僚、市場、量化及競爭等思維主導撥款準則, 視大學理念如無物。

Factor,即論文被引用次數的多寡,為評論學術水平優劣

的指標之一)等量化指標被引入為 UGC 研究撥款多寡。

在這些「國際化」的準則之下,論文以英語入文,只求於 英語主導的頂級國際學術期刊中刊出;本土研究的價值被 忽略,非要以理論作包裝或與其他地區同時研究以提高影

響因子,才能夠獲得撥款。當下社會問題的研究都因此只 能單靠學者的熱情去嘗試開展,如方志恒副教授於閒時參

與編著《香港革新論》、多年研究香港政治的馬嶽副教授

等。 但 單 靠 教 授 們 對 本 土 研 究 的 熱 情 總 有 燃 燒 殆 盡 的 一 日,更別說還未獲得終身教職的學者。他們在擔任助理教

授 的 六 年 間 必 須 取 得「 優 異 」 的 研 究 成 果 並 能 成 功 申 請 UGC 的研究撥款才能夠獲得終身教職,期間從事不合乎其 標準的本土研究無非是賭上自身的前途。

市場化的競爭心態更在 UGC 的學額回撥制度中表露無遺,UGC

政府所盲目高舉的官僚及市場的思維,令離地的研究、一

他們「策略、教與學、研究、和社區關係等多方面於過去三年

現,而這便是對大學理想最大的謀殺。

規定各大院校每三年返還 6% 的學額撥款,再提交建議書闡述

式 一 樣 的 大 學 模 式、 崩 潰 得 支 離 破 碎 的 大 學 理 念 一 一 湧

27


合作的生意。

事實上,要從非官方的角度去記錄、梳理和評價中大深圳分校

實在不是易事,因為這個議題的確是極為零碎和漫長。一方面, 學生主要是透過一塊塊主流傳媒報導的碎片,才能重組整個深 圳分校計劃的圖像。另一方面,這個計劃為時已好幾年,學生

組織要持續跟進,實在十分困難。直至現在,中大深圳分校這

塊版圖仍在不斷發展,報紙仍會零零星星報導深圳分校的消息。

文:陳嘉銘

深圳分校點評 ─ ─

原載於《中大五十年》

鳥籠內的鳳凰

從一開始,中大到內地辦學就是一場投資,是一盤與中共政權

深圳分校的前世今生

無可否認,香港大專教育近幾年來其中一個重要方向,便是在 內地建立院校,以迎合「中港融合」的大環境。要理解這個北

上趨勢,我們就不得不從 2003 年說起。十年前,中國國務院頒 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表明要利用土地和

資源來吸引境外學府與內地院校合辦大學,目的是要培養更多

人才。到了 2009 年,廣東省政府再下一城,公佈《珠江三角洲

地 區 發 展 規 劃 綱 要(2008-2020)》, 綱 要 其 中 一 個 重 點 是 鼓 勵

香港大專院校北上辦學。這兩份文件出台後,香港的大學就陸 續進佔內地的高等教育市場。譬如說,浸會大學早就在 2005 年

跟北京師範大學在珠海合辦了聯合國際學院,是第一間兩地合

辦的大學,而理工大學則在 2009 年與東莞市簽訂合作辦學意向 書。[1]

中 大 亦 不 甘 後 人, 成 為 其 中 一 位 旗 手。 筆 者 透 過 以 下 的 表 格, 嘗試勾勒出中大北上辦學的時間表:

至於深圳分校的計劃(官方名為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下稱「深 圳分校」),則是始於 2010 年 2 月 6 日。當時深圳市政府與香港


中文大學簽署了教育合作辦學備忘錄,確定了雙方合辦「香

以提高研究水平,達致卓越標準。」[6] 可

中大就開始和內地不同機構有持續的協作:

提高學術期刊發表量及提升國際評價,顯

港 中 文 大 學 深 圳 學 院 」 的 意 向。[3] 簽 訂 了 辦 學 備 忘 錄 後,

以想像,透過獲取資源來增加研究項目、 然是中大北上辦學的重要誘因。

非一般的大學學費

當然,中大設立深圳分校不獨是向中共拿 取人民幣,它亦同時從內地學生手上獲取

了不少銀票。根據中大對外的最新情報, 深圳分校的學費暫定為約 9 萬 5 千元人民

幣一年 [7],預計每名學生每年可獲 2 萬

元 人 民 幣 資 助。[8] 屈 指 一 算, 深 圳 分 校

的學生每年也得付鈔約 7 萬 5 千元人民幣, 這 個 金 額 大 約 是 內 地 一 線 大 學 學 費 的 10

中港合作建校背後的算盤

無可否認,北上建校對中共政府跟香港大專院校而言都十分

有利。宏觀來說,中國自改革開放至今,她與各國的交易已 越趨頻繁。隨著中國與全球市場的關係日益加深,當下內地

倍 有 多。[9] 對 內 地 人 來 說,7 萬 5 千 元

人民幣絕不是小數目,那試問深圳分校取 錄的學生又會是來自甚麼階層?校方設立 如此高昂的學費門檻,不啻是要排除出身 寒門的學生。

對高教育水平的人才需求亦不斷上升。而香港大專教育在國

我們常聽說,教育是讓低下階層脫貧的工

育質素,藉此吸引更多外地的資本流入當地。

可惜這個說法卻完全不適用於中大深圳分

際上的優勢,正好能被中共政權利用來提升廣東省人才的教

內地傳媒也甚為關注中大興辦分校一事,其中《南方日報》 一個專訪就正好反映上述的邏輯。文中寫道,當深圳分校建

成之後,龍崗的企業就可利用中大在生物醫藥、信息科學、 可持續發展等領域的研發實力,來為整個龍崗區的產業轉型 升 級。 另 外, 作 者 甚 至 說, 深 圳 分 校 入 駐 龍 崗 是 可 以 發 展

成「矽谷—史丹福」的模式,培訓學生的技術以配合新興企

業的需要。深圳先進院院長樊建平也在訪問表示,為了提高 深圳產業的技術和營造創新的環境,有必要引入真正有實力

的科研院所及大學,來為研究打下扎實的基礎。[4] 由此可見, 深圳分校在珠三角經濟發展的戰略位置實在舉足輕重。

另一邊廂,在香港各間大專院校而言,北上建校無疑是為了

在中國尚未開發的教育市場分一杯羹。以中大為例,在三年 前的一次訪問,當時的副校長華雲生教授坦言,興建分校是 要令中大能夠從內地得到更多的資源。[5] 另外,在深圳分

校的官方網站,內文亦寫道: 「中大必須發掘香港以外的資源,

具,是促使貧苦學生晉升上流社會的階梯。 校。儘管分校並非牟利機構,而且收取昂 貴的學費是用來填補分校的成本,但到最 後分校還是得向錢看。即使莘莘學子寒窗

十多年,通過全國統一高考,但一旦學生 沒有 7 萬 5 千大元,分校還是只好將他們 拒諸門外。或許分校會有獎學金資助有天

份和努力的貧苦學生,不過直至現時為止, 校方仍然沒有宣佈有多少個資助學位。

按照上述的分析,我們可歸納出以下的觀 察:深圳分校實際上是協助廣東省鑲嵌入 全球資本主義市場的國族教育工程─中共

借香港在英殖時期遺留下來的優勢,以提 升國民的競爭力和生產力,從而令特定地

區的經濟地位提高。與此同時,中大北上 建校,就是要協助廣東省培訓能吸引資本

的專才,並從中吸取資源來增加研究項目,


提升國際評價。因此,校方北上建校的首要辦學理念,根本就

但細想一層,上述有關學科架構的政策,其實

中大到內地辦學就是一場投資,是一盤與中共政權合作的生意。

中國要在國際舞台提升其地位,理工和經商類

不是傳揚或傳承中國文化,而是赤裸裸的利益交換。從一開始,

半桶水的人文社科學院

或者有人會指,以上的批評過於武斷。他們會認為,宣揚中大

理念也可以從學科架構入手。若果深圳分校開辦人文社科學院, 那傳承中大理想的可能性就可大大提升。然而,就校方至今發 放的消息來看,他們大概會略為失望。

很符合剛才提及的國族教育工程之需要。若然 的人才必不可少。換句話說,若然深圳分校是

以廣東省區的經濟發展為大前提,偏重理工經 管而輕人文社科是順理成章不過的事。即使開 辦人文社科,中大也只是開辦一些實用性十分 強的學科,去迎合該區的經濟發展。

具中國特色的學術自主

按中大校方在 2011 年的說法,深圳分校成立初期將主要開辦

但即使日後人文社科學院能開辦一些實用性沒

方亦只是說「開設的學科及課程設計將根據國際趨勢,以及內

揚中大的理念了嗎?不要忘記,傳播理念是需

理 工 及 經 管 類 學 科。[10] 即 使 在 2013 年 3 月 的 新 聞 稿 中, 校

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循序開設理工、經濟管理和人文社會 科學等方面的課程。」[11] 在這段期間,校方都沒有為人文社科

院定下清晰的時間表。這自然惹來不少中大學生和校友的質疑: 為甚麼理工及經管類的學科就有優先性,而文學院和社會科學

有那麼強的學科,我們就可保證深圳分校可傳 要一個自由的學術環境為基礎的。連香港院校 的學術自由都岌岌可危之時,深圳河另一邊的 分校又是否能夠擔保自主的學術環境呢?

院卻相對次要?難道開辦人文學科就不符合國際趨勢?究竟為

在這一點上,恐怕大家又要失望了,因為在中

對這一連串的問題,校方都沒有給一個讓中大人信服的解釋。

規定深圳分校的教學、運作及人事安排都必須

何開辦深圳分校,就必須要配合內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面 直至筆者主動翻查深圳分校的官網,才發現原來中大教務會在

2013 年 6 月已審議通過深圳分校的課程是包括了人文社科學院 的課程。[12]

大與深圳市政府簽訂辦學框架協議的時候,已 依循《中外合作辦學條例》。[13] 細看《條例》 的內文,院校的學術自主可謂低無可低。首先,

它規定校長及行政負責人要熱愛祖國。此外, 所有分校開設的課程和引進的教材亦要向審批 機關備案。再者,《條例》也勸導分校要開設

有關國情的課程。[14] 面對這些制肘,筆者真

的不知道中大校長沈祖堯─深圳分校的理事長

─當初為何能夠擔保課程不會被「染紅」,而 且說深圳分校會尊重學術自由。[15]

有人可能會反駁,在「習李」管治的時代,中

央只會推行經濟改革,不會干涉太多政治議題, 包括收緊學術自由。然而,事實卻勝於雄辯: 在 2013 年 5 月,德國傳媒《德國之聲》得到 不過,將分校的人文社科學院跟其他的學院對照,卻發現經管 和理工學院的學科都相對整全,唯獨是人文社科學院的規模是

嚴重「縮水」。更重要的是,這些科目驟眼看實用性都十分強。 即是說,分校是完全摒棄了一些人文社科學院的重要分支,例 如哲學、中文、政治學、傳播學、社會學系等等。

內地學者和教授證實,中央已下達「七不講」

的 禁 令 予 所 有 高 等 院 校。 所 謂 的「 七 不 講 」, 是指教師不要與學生討論「普世價值、新聞自

由、公民社會、公民權利、黨的歷史錯誤、權

貴資產階級、司法獨立」這七大話題。看到這「七

不講」的要求,真的不能不叫人替深圳分校心


寒。按照筆者一位內地朋友的說法,即使「七不講」未出現之

前,內地的大學早已對政治敏感的研究(例如調查豆腐渣工程) 作出諸多制肘,譬如說很難發文章或者出書,科研經費很難申 請。當然,日後分校的學術自由狀況會否如斯惡劣,我們還得 拭目以待。

[1] 何薇,「港校北上謹慎磨合」,《南方都市報(深圳版)》,(2012 年 7 月 13 日),AI16 版。

[2] 儘管它被稱為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研究院,它的工作卻並非完全集中在研發項目上。在這研究院裏,其實有一個專業進修中心,可提供中大商學院

EMBA(中文班)課程。該課程的全期學費為港幣 465,760 元,對一般內地市民來說,這銀碼近乎是天文數字。匿名,「貴族課程」,《新報》,(2012 年 12 月 23 日),A09 版。

[3]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概覽」,2010,http://www.szdo.cuhk.edu.hk/zh-TW/cuhk-shenzhen-planning /overview (2013 年 12 月 13 日 )。

[4] 鳳飛偉,「港中大的龍崗猜想」,南方日報(深圳版),2012 年 10 月 17 日,OD01 版。

[5] 嘉寶,「劉遵義點菜,沈祖堯埋單?中大深圳分校一石擊起千重浪」,中大學生報,2010 年 3 月號。

[6]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概覽」,2010,http://www.szdo.cuhk.edu.hk/zh-TW/cuhk-shenzhen-planning /overview (2013 年 12 月 13 日 )。

[7]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常見問題」,2014,http://www.cuhk.edu.cn/trad/download/FAQ.pdf (2014 年 1 月 26 日 )。至於非內地生的學費 則是每年 150,000 元人民幣。

[8] 匿名,「貴族課程」,新報,(2012 年 12 月 23 日),A09 版。

[9]2013 年的數據,北大和清華學生每年要交的學費一般而言僅為 5,000-6,000 元人民幣左右,當中包括大部份醫科和理工等科目。只有個別專業科 目的學費就會比較昂貴,譬如說藝術設計和造型藝術專業,學生每年學費則約為 10,000 元人民幣。

[10] 港中文大學傳媒及公共關係處,http://www.cpr.cuhk.edu.hk/tc/press_detail.php?1=1&id=1509 (2013 年 12 月 13 日 )。這些學科包括信 息工程、能源工程、先進製造、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科學、材料科學、金融服務、工商管理及經濟學等。

[11] 港中文大學傳媒及公共關係處,「中大與深圳市人民政府及深圳大學簽訂詳細協議落實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的籌建」,2013,http://www. cpr.cuhk.edu.hk/tc/press_detail.php?id=1060 (2013 年 12 月 13 日 )。

[12] 港中文大學(深圳),「本科課程」,2014,http://www.cuhk.edu.cn/trad/ug.htm#programme (2014 年 1 月 26 日 )。事實上,深圳分校在 2014 年開學時仍是會先開辦經管學院,到 2015 年才會招收理工學院和人文社科學院學生。

[13] 志榮,「校長要愛國 須辦國情課 教材要審批 深圳分校 中大精神勢染紅」,蘋果日報,(2013 年,9 月 2 日),A06 版。

[1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2014,http://www.crs.jsj.edu.cn/index.php/default/news/index/2 (2014 年 1 月 26 日 )。

[15] 匿名,「深圳分校動工 中大不怕『染紅』」,香港經濟日報,(2012 年 10 月 12 日),香港經濟日報,A32 版。


現實淹沒了 《大學之理念》 文 : 梁 文道 原刊於《e+e》第六期,spring/s u m m e r 2003 / 在 一個終將到來的民主社會裏面 , 只 有 公 民 可 以 保 障 大 學 的 自 主 和 價 值 。 /

在還沒進大學的時候,我就拜讀過金耀基的《大學之理念》、《劍

橋語絲》和《海德堡語絲》,對大學的莊嚴氣象與崇高理念遂有了 無限的嚮往。又因為金耀基在書中提到韋伯的演講〈學術作為一種 志業〉,所以我會找這篇一般初學韋伯的人並不在意的文章來看,

然後讀到這麼一句撼人心弦的句子︰「你生之前悠悠千載己逝,未 來還會有千年沉寂的期待」。韋伯在這裏說的其實是學者該有的心

理準備,他必需耐住寂寞,壓住自己,瞭解自己從事的工作其實比 自己還重要。因為在你之前,早有無數的先人留下了腳印;在你之

後,也還會有無數來者踩在你身上。這也是對典型的德國式研究大 學的最好說明︰為甚麼你要做研究?這是因想努力超過前輩們的成

就,非關個人,而是為了人類知識的累積與進展。為甚麼一個學者

又非得教學不可?這是因為你希望自己的學生可以超過自己,所為 非關個人,而是為了人類知識的累積與進步。故此,一個學者應該

知道他的工作註定會過時,註定會埋沒在那千載的歲月之中,要做

這種終將過時甚至是追求被人超越的工作,韋伯說你只能依賴熱情。 事實上,他認為「無論任何事情,如果不能讓人懷抱熱情去幹,那

麼對於人來說,都是不值得做的事情。」是故,學術不是一種職業, 而是志業,是一種幾乎要有一個人獻身神職時感到的「召喚」方可 從事的志業。

32


進了大學後,有了切身體會,我就不得不從

怎麼樣了,最後論文寫好了,還得再交一篇

種熱情,現實是有些教師常把「召喚」掛在

應付管理需求上的時間要比花在做學問上還

理想沉到現實。現實是自己原來也不具備這

嘴 上, 彷 彿 自 己 時 時 收 到「call」, 大 概 快 要列入仙班與大師並坐,但卻最怕學生的挑

戰,甚至不容許學生轉益多師,否則就視之 為叛徒。更常見的現實是既無心超越前人也

不管學生那麼多的「教研人員」,二十年沒 有論著,二十年用同一份講義。那時候人人 都 說 教 大 學 是 金 飯 碗, 人 工 好 假 期 多 負 擔 少,真是任誰都會同意大學得改革。

報告,自我簡報評估一番。整個過程裏花在 多。為了避免有人用專欄文章交數,又為了 要趕上國際水準,大家得努力在「國際性」 的評審學刊上發表論文。結果明明是研究中

國文學,也得儘量不要把論文「浪費」在中 文期刊身上。花幾年工夫閉關寫下專著,在 這個生產講究效率的年代,更是一種遠古的

傳說。美國大學的好處我們還沒學到,壞處 就都比他們還快地出現了。

可是,治療方法有時候會比疾病還糟糕,由

面對學生,套一個教大學的朋友的比方,傳

現任財政司長的梁錦松主管大專政策的那個

課員」的諧音)。一個課好不好,端看它的

上而下的片面改革會比甚麼都不做還壞。從 年 頭 開 始, 我 們 的 大 學 就 開 始 了 一 連 串 改

革,改革的結果是甚麼呢?大學之間開始強 調競爭,以往常見一間大學的教授到另一間 大學客串講學,如今則在肥水不落外人田的 心態下漸漸縮細這種互訪活動的空間。在近

期非典型肺炎的危機之中最能見到盲目競爭 心態的後果。一開始,中大和港大的醫學院 各 做 各 的 研 究, 互 不 通 報 大 家 的 資 料 和 進

展,只是在對方向媒體放話的時候可略知對

手軍情。置公眾身家性命於後,尊自己校譽 威風於先。

為了擴大和提高所謂的「科研成果」,本來 一項完整的醫學研究項目要斬得七零八碎, 為的是分散投資拿錢容易,更是為了製造一

個可觀的數量幻象。至於研究是否有效益, 先決條件據說是管理,在梁錦松的眼中,天

下最佳而且唯一的管理方法就是管企業的方 法。所以一個搞英國文學的教授在研究葉慈

之前,首先要填好一式三份的企劃大綱。接 下來又得交個中期報告,說說他的葉慈讀得

道授業解惑的老師都變成「售貨員」(「授 市場行銷搞得怎麼樣。也就是說一個課目的 包裝要吸引,老師準備笑話的功夫得比準備

內容的功夫深,教材不能太難太多(能用二 手材料就不要用一手原典,能用五頁紙概括 就不要用一本書,能找到中文版就不要用原

文版),功課不可以太繁重,成績要求不可 以太嚴格,否則學生們不給面子的會投訴, 尚算尊師的就用腳投票,還不到時候修這科

的就不會在下學期報名,沒有人想修這科, 就表示這科不受歡迎,老師沒照顧好「顧客 的需要」(千真萬確這是一個大學校長的用

語),它就該關門,它就得有個人負上責任。

最後造成的結果,是學生們以客為尊的態度: 如果我讀不懂也讀不完《左傳》,那多半是

因為左丘明不懂白話文也不懂用最簡單的方 法去說話。

在這樣的局面底下,教統局長李國章提出香 港要有一間很厲害的大學,南山捷徑就是讓

中文大學和科技大學合併。《大學之理念》 的作者,前中文大學校長金耀基當初說還沒

有態度,最近就在《信報月刊》的訪問中讚


好, 說 兩 大 合 併 可 成「 南 天 一 奇 峰 」。 我 不 懂 的 是,

的學問有助於學生謀職,造就經濟繁榮;無用的學問

實的話,如果現在每間大學多少都有上述問題的話,

曲線致富的形態。比方說哲學雖不是甚麼職業上的專

如果我前面可能略為誇張的描述還多少捕捉到一點真 那麼兩間大學合併為甚麼不會更壞,而是更好呢?

在兩大合併引發起的爭論裏面,最少人提及的問題就

是大學自主性受到的損害。李國章局長左一句「權力

就得努力改變自身的形象和定位,使它也呈現出一種

業,但在這知識經濟的年代,它的非職業性格可以說 成是一項優點,訓練學生的思考能力有利於終生學習 云云。

在我」,明示政府有絕對權力主導兩間大學的命運;

第二個危機是冷戰時期曾被許多左派人士批評的美式

得來硬的,為甚麼政府會有這麼大的權力,最簡單的

企業─學術」複合體。二者的分別是前者由國家帶動,

右一句「先禮後兵」,恐嚇反對者們若不妥協政府就 答案是香港各大專院校主要的財源都來自政府,政府

就 是 老 闆。 可 是 公 立 大 學 就 一 定 得 對 政 府 唯 命 是 從 嗎?我們能夠想像加州政府下令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UCLA) 和 爾 灣 分 校(UC lrvine) 合 併, 兩 大 俯 首

聽命的情況嗎?金耀基在《大學之理念》的〈學術自

由、學術獨立與學術倫理〉一文中稱讚英國的「大學 撥款委員會」(University Grants Committee,簡稱

UGC),認為這種機構有獨立地位,在政府與學校之

「軍事─工業─學術」複合體,正在轉化成「醫藥─ 大學等學術機構透過替軍火商進行相關科研以獲得資

金;後者則由藥廠等企業當財主,直接介入大學的科

研工作。「醫藥─企業─學術」複合體這個說法雖然 片面,但卻是當今以美國為代表的全球高等教育機構

的象徵。因為在生物科技與醫藥工業的連繫之外,還 有很多學科都正在把它們的負責對象從抽象的社會大 眾轉移到具體而且有錢的私人企業。

間維持一臂之距,既對社會負責且保大學自主。

這種情況之所以能被稱做危機,首先是它會迫使大學

但是橘越淮為枳,UGC 這種架構來到香港就大為走樣。

與企業的需要),從而喪失其起碼的批判性格。如果

在兩大合併這種關鍵時刻就可看出政府實在沒有打算

讓大學離開自己的掌心。且讓我們先看看美國的情況, 因為美國一眾名牌大學是本地各院校效法的目標,美 國的高等教育制度也被本地不少有力人士稱讚為世界

的前驅。阿諾維茲(Stanley Aronowitz)在他那本力 度 十 足 的《 知 識 工 廠 》(The Knowledge Factory)

裏面描繪出美國高等教育當前的危機。首先,新自由 主義意識形態使得所有大專院校的管理日益企業化, 完全沒有在一般盈利機構與大學這種特殊的非盈利組

織之間找到一條明確的界限。因此衡量大學的標準就

逐漸以它的「產出」為主,所謂產出就是對經濟發展 的貢獻,於是學問和學科就可分成有用和無用,有用

的學術活動因為過度靠攏社會的需要(或者說,政府 你嫌阿諾維茲太左,這種言論有欠公允的話,我可以 告訴你,即使是人力資本理論之父,1979 年的諾貝爾

經濟學家得主舒爾茲(Theodore Schultz),也承認 當學術工作的財源主要來自於政府機構、企業和私人

贊助,不按資助者意圖的批判性研究將越來越少。更 大的問題是當整個大學體系被定義為社會上的知識工

廠,它的管理和評價標準完全企業化,對它的投資被 簡化成對人力資本的投資,而人力資本的最大作用就

是經濟發展的促進,我們就會看不見「發展」的全部 面貌,和大學在一個更廣闊的發展前提下所應有的角 色。


1998 年 的 諾 貝 爾 經 濟 學 獎 得 主 沈 恩(Amartya

是間接地受控於商界與當時得令的新自由主義。

Freedom)一書中就雄辯地指出,我們主流的發展觀

因此才會有人竟然忘記大學經費來自公帑,大學要對

經濟發展不是目標,而是手段,它是為了人類生活的

主們有交代」這樣的謬論。在說這些話的人中,花費

Sen) 在《 作 為 自 由 的 發 展 》(Development as 其實只是經濟的發展,往往忽略人類能力的整體發展。

美好這個目標而存在的手段,除了經濟的發展之外, 我們還要發展出一個更有尊嚴更有意義也更公正的社

會。從這個角度去看,學校不只是一個人力資本的養 成所,而且是人類能力得以促進的空間。

整個社會負責這麼簡單的事實,喊出了「大學得同僱 公帑的唯一目的就是加強企業的競爭能力,使用公帑

的大學不對企業負責又對誰負責呢(同樣的道理,所 謂社會安全網也應該維持在不讓社會暴動,穩定營商 環境的最低水平即可)?

美 國 這 種「 企 業 大 學 」(Corporate University) 其

請不要誤會我想重申韋伯在上個世紀高舉的理想,讓

家,中文大學終身校董,前加州大學總校長克爾(Clark

地,我認為大學應該更加面向社會,卻不是面向商界

實早在四十年前就已初現苗頭。金耀基最佩服的教育

Kerr) 的 名 著《 大 學 的 功 能 》, 就 以「 綜 集 大 學 」 這 個名詞來描繪當代大學這種全面與社會整合的性格。

金耀基在《大學的理念》裏再三提到這本著作,但偏 偏沒有說明正是這本書曾在六十年代全球反抗運動的

大火之中起了加油的作用。當時加大柏克萊分校的學

運領袖薩維奧(Maria Savio)就曾毫不客氣地批駁他 們的校長把大學說成是工廠的理論,觸發更多的學生 投入反建制的運動。因為他們認為克爾那種所謂大學 要向社會負責的態度,說穿就只不過是讓企業和資本 主義接管校園的飾辭罷了。

回到香港,我們特殊的地方是政府干預和商界干預往

往是同一回事。因為我們的社會極度單元化,學術和 文化從來沒有相對獨立的地位。全港的大學校監都是

特首,人家的大學校長可以和總統首相平起平坐,我 們的校長得小心特首家長傳達的密令。同時,我們這 座城市又被定義為經濟城市,經濟的發展就是一切的 發展,所以財政司長被認為是特首之外最有權力的官

員。我們還以為會做生意的人一定懂政治,能夠管理

屬於股東的私人企業就一定能夠管理屬於公民的政府。 所以明明香港各所大學的財源主要來自政府,它們還

大學成為一群遠離現實的熱情分子們的俱樂部。相反

和政府。整個社會必須理解大學是在幹甚麼,大學也 有責任幫助社會開拓一個更寬廣的視野。在一個終將 到來的民主社會裏面,只有公民可以保障大學的自主

和價值。舒爾茲說︰「在我們為爭取自己大學的自主 權而與全體選民協商時,極其需要有關科研的價值的

公 共 信 息 」, 所 以 他 贊 同 另 一 位 學 者 皮 爾(Gerard

Piel)的這番話︰「如果大學的自治權要以公眾的支持 為保障,那麼各種必要的保障措施就不能靠政府的行

政管理部門來頒佈,也不能靠議會立法來保証。我們 的大學之自治,必須同全體公民進行協商。必須要求 人民在充分了解大學使命的情況下給它以支持。」



情感/關係 引言

他們說:

朝 過 去 揮 手 道 別, 入 讀 大 學, 就 意 味 著 很 多 新 的

開 始, 新 的 生 活。 像 迎 面 撲 來 的 草 木 的 氣 味、 鳥

) O’Camp

語 的 樂 聲, 還 有 即 將 開 展 的 人 際 關 係, 一 切 都 新

鮮 得 令 人 期 待。 一 切 將 由 迎 新 營(

開 始, 你 會 認 識 大 學 的 第 一 班 朋 友, 或 許 也 會 有

愛情,緊接著的都會是精彩萬分的種種。

但這只是他們說,或許事實是:

期 望 也 總 是 伴 隨 著 失 望, 新 的 生 活 不 只 有 精 彩,

還 有 意 外, 人 際 關 係 總 是 伴 隨 著 驚 慌 的 變 化 與 手

足 無 措。 意 思 是, 有 些 人 可 以 很 快 地 融 入 迎 新 營

的 氣 氛, 有 些 人 則 無 法 適 應 急 速 的 交 友 方 式 ; 投

奔 新 鮮 的 大 學 生 活 裡, 我 們 總 為 家 庭 關 係 牽 掛 ;

愛 情 有 時 是 甜 蜜, 有 時 則 更 加 需 要 互 相 溝 通, 相

互 理 解 。在 各 種 人 際 關 係 裡 ,還 會 有 獨 處 的 時 光 。

但 請 不 要 恐 怕, 千 萬 不 要。 我 們 可 以 慢 慢 學 習 如

何消化這些新的關係,新的情感。


巡迴的馬戲團 文 : 樊善標 ( 八 七 年 中 文 系 畢 業 生 , 現 為 中 文系 副 教 授 ) / 曠野上沒有燈火,沒有歡呼, 昨天仍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一吹就變成今夜寂寞的風。/ 原載於《中大三十年》 「的確有一個大而熱鬧的北京,然而我的北京又小又 幽靜的。」──愛羅先珂

我 是 八 三 年 進 入 大 學 的, 中 學 階 段 最 後 的 暑 假 到 了

尾 聲, 我 參 加 了 大 學 的 迎 新 輔 導 營。 也 許 迎 新 和 輔

導 的 字 眼 過 份 嚴 肅, 大 家 都 把 它 叫 作 O’ Camp。 O ’C a m p 令人想起流動的馬戲團,那個 O 字就像圓

形的大帳篷,掀起門廉溜進來的,都有一夜神奇夢幻

汗水的酸味。站了一會,人潮開始移動,聽說是步行

到大學本部參加甚麼開幕典禮。走了幾分鐘,路徑轉 斜,我回頭看,後面該有幾百顆年青的頭顱吧,不自

覺地想起物理化學課本裏的份子結構圖。可是從這個 暑假起,我就要拜在古今詞客文人的門下了,這些科 目的記憶很快便會消失殆盡,想到這裏,有點說不出 是喜悅還是悲哀的滋味。

的體驗。因此其後兩年我都當上了輔導員,升四年級

開幕儀式上甚麼人說了甚麼話,我都聽不進去,印象

大學的每一年都和迎新扯上關係。但魅幻的氣氛迅速

我們沿新亞路走到校園的最高點。分配了房間,洗把

時在學生會的代表會工作,不免也有點任務,結果讀 褪減,最後兩年 O’Camp 不但絲毫沒有感動我,反

而常常需要按捺湧動的鄙夷。不過,第一次仍是最難 忘情的。

經過了註冊、選課、語文和體能測驗諸般煩瑣的手續,

中 只 有 那 陣 無 時 不 在 的 汗 味。 會 後 各 書 院 分 道 揚 鑣, 臉,又得重新集合,我們的第一次小組時間在馬路旁 邊度過。大學生活究竟怎樣?我很驚奇地發現原來是

要 唱 歌 和 坐 在 地 上 的, 我 們 都 有 一 本 幾 十 頁 的 歌 集, 而薄薄的營冊呢,正好充當坐墊。

夢想了許多年的大學生活仍未能開始,還有一個五日

第二天上午下了一場雨,之後卻是大晴天,我們到人

很少的幾個人考上大學,關於大學的一切,並沒有誰

亞的校歌:「艱險我奮進,困乏我多情,千斤擔子兩肩

四夜的迎新輔導營,實在太累了。我的中學每年只有 可以詢問,提著行李抵達校園報到時,我不能想像怎 能跟一群陌生人朝夕相對好幾天,也不知道要做些甚 麼事情。

在火車站大堂外登記了姓名,問明了組別,不遠處就 有幾個人拿著旗,上面各寫了組名,於是我站到所屬 的旗下。周圍人很多,有些看來早已相識,有些和我

一樣,跟身旁的人寒喧幾句就靜了下來,空氣中瀰漫

文館聽講座。講者大概是哲學系的老師吧,他提到新 挑,趁青春結隊向前行。」那時校訓「誠明」對我們來

說是太深了,但這幾句歌詞一聽就明白。選上新亞本 來只是偶然的決定,直至聽到這幾句話,才似乎感到 有些事情是必須去做的,不管成敗利鈍。因此,有一

位新同學質疑說不應該把精神、理想強加在我們身上 時,我已經不為所動了。

下午仍是大晴天,節目是越野競賽,我得到了大學生


活的第二個印象:要常常喊口號。那些押韻的句子,

歷史,在這以前的二十年,大學經歷的風雨飄搖,我

像有了鮮明的目標,大家感覺親密了許多。

風雨都和我有關了。

旁人聽了一定稱為幼稚無聊,可是我們齊聲大叫,好

沒法見證,但這一晚之後,無論願意不願意,所有的

該怎樣形容這個晚上?說是轉捩點,我們的態度是漸

半睡半醒狀態維持了幾個鐘頭,早上雨勢風力仍強,

為朋友。這個晚上我們玩靜態而刺激的人際關係遊戲。

小百萬大道,以至遠處的錢穆圖書館,整個空間都是

漸改變的;若說不是,沒有這一晚,我們不一定會成 其中一節是這樣的:小組圍成兩個同心圓,主持人提 出一道題目,相向而坐的兩人便開始討論,五分鐘後 外圈轉動,換上另一個對手、另一道題目。回想前一

天,最擔心的就是和素昧平生的人相處,這一刻竟然

沒法到外面去,大家呆呆望著窗外,樂群館、學思樓、 灰濛濛的,鮮艷的橫額和旗海在地上濕作一團。忽然, 幾個穿雨衣的人捧著紙盒,狼狽地跑向這邊,過了一 會,我們的食物送來了,不知道算是早點還是午飯?

不但要相處,還得不間斷地談話,以避免冷場,可是

颶風最後在中午消散,我們交換了通訊方法和互勉的

不知道是我們置身的暗角無人理會,還是舍監有意原

才剛開始。

卻不見得特別困難。知行樓到了午夜便不許女生進入, 宥,遊戲完結後我們繼續談天,直到兩三點。

第三天晚上有分組天才表演。仍然坐在馬路上以口號

話,終於可以離去了,然而幾段維持了許多年的友誼

X X X

互相揶揄,最是興高采烈的時候,有一組提出和解,

第一個迎新營就這樣留下了回憶,於是第二年很早就

片昏黃,庶務組徐徐步上,唱了一首新作的歌,觀眾

有第四年,也不是自發的。每年迎新營的主角也許都

立即贏得一致鼓掌贊同,然後燈光亮起,照得舞台一 自動打拍子和應。歌詞說了甚麼我已毫無印象,以後 也再沒有聽過。其實聽到也一定認不出來,那夜的氣 氛渲染得甚麼都精美無瑕。

我們熟睡之後,颶風悄悄集結,第四天早上節目如常 舉行,下午,風勢陡地加強,聯合、崇基兩書院已宣

佈中止活動,我們的工作人員讓新同學自由決定。據

說除非懸掛八號風球,否則當天的綜合晚會縱使只有 一個觀眾,也如常演出。我們認為,他們既能演,我 們便能去,大家都捨不得離去。

入黑,颶風真的到了,掛起八號風球(假如不是十號 的 話 。 究 竟 晚 會 演 出 了 沒 有 已 記 不 起 。), 宿 舍 的 玻 璃 窗不知道能否承受沉重的壓力,我們小組不分男

女擠在一個背風的房間裏。最初玩紙牌,到了凌晨, 有些人睡了,有些還在聊天。風聲隱約從窗縫門外傳

來,應和沉沉的鼾聲、疲累的談話聲。這是一場富象 徵意味的風雨,入營時收到一本小冊子,簡介建校的

報了名當輔導員,第三年則是朋友苦苦情商幫忙,還

有和我當初相類的驚喜:發現從前看似高人一等的大

學生,原來另有率直天真的一面,既有抱負與理想, 也懂得關心別人;大學城是高貴的淨土。然後他們開

學,重逢,另有發現,失望。馬戲團已經轉移了表演 場地,曠野上沒有燈火,沒有歡呼,昨天仍是千真萬 確的事實,一吹就變成今夜寂寞的風。於是,有人期

待明年馬戲團再度來臨,但一再經歷真幻的轉化後, 企盼就往往變成了鄙夷。

X X X 距離最後一次參加迎新營快七年了,偏激的想法有了 修正,或者應該說,不再特別關心了,因此記憶漸漸

模糊,甚麼都沒有所謂。我想起何其芳一首詩的引語, 其實迎新營也一樣,營中的熱鬧不必說成偽裝,營後

的平淡也不過是另一種真實。畢竟也有人能夠把營中 的心情保留下來,哪怕只是絲絲點點。我們這樣說也

許公平點:「的確有一個大而熱鬧的大學,雖然我的 大學又小又寂寞的。」


一年一度的迎新營,即將又要舉辦了。正在考慮參加 的你們,對於迎新營想必會有一堆想像。熱情的組爸 組 媽、 友 善 的 同 學、 新 奇 的 活 動 等 等。 仿 佛, 迎 新 營

就是大學生生活的開端,而我,卻不是這樣展開我的 大學生活的。

對迎新營的 期待與恐懼 文 : 短語 / 誰 說一定要去迎新營? 誰說 去迎新營才能認識朋友? / 原刊 於中大學生報 2016 年《迎新特刊 》

我想識朋友!

回想當年,同樣是炎炎夏日,同樣是迎新營的報名期。 收到通知的電郵,我真的想立刻回覆說,我參加。當

然吧!身為新生,我最希望做到的,是認識新的同學。 雖然我有相當不少的中學同學也上了同一所大學,但 始終也要建立新的朋友圈子,希望至少在日後上課和 做報告時,也不用獨自處理。

但我是否真的能結識到朋友?以前中學時期,也有一 些類似的營會,目的是加深同學之間的認識。但我總 是投入不了,尤其是那些要求我們有不必要身體接觸

的活動,我會覺得特別反感。但整個氣氛給予我太多

壓力,令我只可以不情願地參與其中,甚是痛苦。我想, 可能是我性格內向,不習慣也不想和一些還未深入認

識的人吃喝玩樂。迎新營的一些活動,例如夜話,卻

硬要參加者在未熟絡的情況下,變得熟絡,我真的不 習慣這樣的形式。

我怕陌生,但我更怕……

話雖如此,我也覺得總要有人帶領我,熟悉一下陌生 的校園。迎新營中的組爸媽,會向新生分享自己的大

學生活經驗,又會帶新生去了解校園的不同角落。我 真的不想自己一個去探索這陌生的校園。

可是,我的性格始終不適合去迎新營。我怕我去到迎 新營時,會進入不了其他新生的圈子。如果我去到迎

40

中大學生報


新營時完全適應不了,那麼那四日三夜也將會很痛苦呢! 我不想這樣痛苦地過迎新營。陌生的校園雖然可怕,但只 要花多一點時間,自己也可以探索的。 最後,我選擇不去。 作這個選擇時,我的確有點害怕。沒錯,我是內向,我是 害羞,但我也希望認識到朋友。我怕孤獨一個,我更怕我 會因為不去而受到其他同學標籤。但我還是選擇不去,因

為我覺得迎新營並不適合我去結交朋友。姑勿論四日三夜

是否真的可以建立一段深厚的友誼,即使我真的參加了, 我也未必能夠認識到朋友,因為我本來就不是善於在短時 間內,結交新朋友的料子。

不去迎新營也能好好生活

下年即將是四年級了,當年沒有參加的我,也找到自己的 生活方式,並且慢慢探索了校園中的一些角落。記得剛上

大學的時候,同系的同學都會問我,為何不去迎新營。我 總是含笑地回答:「我害羞,不想去。」他們一開始會大歎

可惜,認為我錯失了一個珍貴的機會。但認識久了,他們

知道我不是一個樂於和別人交際的人,也明瞭我的選擇。 而其實,迎新營對於大學生來說,只是微小的一部份而已。 即使我未去過迎新營,我也能夠在大學的課堂上認識到一 些去過迎新營的朋友。開學初期的確是比較難進入其他同 學的圈子,但只要慢慢地去認識,總會認識到幾個朋友。

其實,迎新營密集的活動,固然可以讓部份同學敞開心扉, 在短時間內認識一班素未謀面的同學。然而,這樣的形式 並不適合所有人。我就是不喜歡被迫去結交朋友,因為我

需要相對較長的時間去了解其他人,而不斷的強迫反而會 令我反感。所以說,迎新營雖然是不少新生賴以認識朋友 的活動,但不適合這遊戲的亦大有人在。

41


最在乎的是甚麼? 文 :尹自悠 / 父親對我說: 「 如果你想清楚值得這樣做的話, 去 吧 。 你 往後一輩子的價值比這兩年學費 要 值 錢 多 了 。 大 不了我和你媽做多幾年。」/

一切的由來

讀書的理由

我和家人聚少離多。

起。復仇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傷害敵人,一種是

在我生命的前七、八年,家裡一直為謀生而奔波,

上了高中,面對莫名的欺凌,復仇的渴望從心底湧 活得比敵人好,我選擇後者。光是想像自己人生比

小時候生活的片段已經記得不太清楚了,只依稀記

他們成功萬倍,我就感到無比的亢奮。我發了瘋似

得不常見到父親。還有小學時一直由耳聾的婆婆照

地讀書,好讓自己三年後向欺負我的人說句:「我

顧,做完功課便看卡通和打機。後來上了中學,不

入大學了,你呢?喔抱歉忘了你留級了。」「啊你

知道怎的被同學欺凌、被老師針對,不知不覺就持

不 是 說 我 肯 定 讀 不 成 書 嗎? 不 好 意 思, 我 進 大 學

續了六年。我性格孤僻,不善言辭,朋友不多,只

了。」高中三年,除了暑假,我幾乎沒有見過父母,

能吞聲忍氣。那時,老爹已經回香港,我卻不願和

說話也只是為了拿生活費。每天放學蹲在圖書館,

家人談話了,晚飯前後都在打機,從中找回一點慰

閉館了就獨個兒去麥當勞溫習,凌晨回家睡幾個小

藉和快感。夜深人靜時我喜歡聽一些自怨自憐的歌

時又去上課。

來自虐,躲在被窩裏偷偷哭,但不敢哭出聲——家 裡連個房間都沒有,怕被父母聽到,又要多花唇舌

即便我努力讀書,但我最在乎的不是學問,僅是為

解釋。我不屑跟他們訴苦,反正他們也不會懂——

了報復。

只會問我理那麼多幹嘛,專心讀書就好,不要一天 到晚只懂打機,不然只有睡天橋底的份兒。

放榜後,如願進了大學,可我沒有做上面那些事。 或因為知道自己那點「成就」,根本微不足道。懷

那時候,我在乎的只有如何逃離,逃離那個不歡迎

著複雜的心情回到家裡,父母興高采烈地為我慶祝,

我的世界。打機也好、自殘也好、整個暑假躲在家

可我無心領受——感覺就像有兩個陌生人——在這

裡也好,總之逃離就好。

三年,他們比較像長期飯票。 我努力了多久,熬過多少孤獨,流過多少眼淚,才 拿到一張大學門卷,他們怎能理解得了。


遙遠的記憶

上了大學,遠離了厭惡的同學和老師,想找個能接受我的 群體,不再過那種孤僻的生活。我在那所大學呆了兩年, 念理科。頭一年,即便自己並不熱衷吃喝玩樂,但為了迎 合別人對「正常」大學生的標準,融入「正常」大學生的 圈子,我不經細想就參加 O’ Camp,懷著「搏盡無悔」、 「認識一班 Firm 莊員」的期待而上莊,周圍 Yo 人,出席 很多聚會。可惜事與願違,這種生活不適合我。二年級時, 我轉而投身研究,參與實習,但又發現與我的志趣和目標 相去甚遠。我左思右想——想這兩年到底都幹了甚麼,想 難道還要繼續浪費時間,想我最在乎的是甚麼。最終,我 退學重考了。

有一次,我和老爹中午到餐廳吃飯,附近的白領投以輕 蔑的眼神,對我們這群衣衫襤褸、滿身臭汗的工人嗤之 以鼻——就像中學那群人蔑視我一樣。我心中久違的恨 意 剎 那 被 點 燃 起 來, 就 想 衝 過 去 揪 桌 子。 再 看 一 眼 老 爹,卻見他習以為常,繼續低頭吃飯。 我突然想,這麼多年他承受著的白眼和辛勞,不比我年 少時承受的少,恐怕猶有過之。為甚麼他能忍受這麼多 年?

辛酸背後

當初自己一聲不吭退學,怕被家人知道會反對。我的肆 退學後閒在家裡,忽而胡思亂想,發覺小時候關於父親的

意任性,擅自替家人增添突如其來的煩惱和負擔,害他

記憶不多,只有某些零碎片段記得特別深刻。我問媽,爸

們不得不多工作幾年才退休,打亂了他們的生活計劃,

爸在哪,她說爸爸在美國工作,不能經常來看我。我指著

想想還真是不孝。到了十二月,退學信寄到家裡,瞞無

電視裡天氣報告的阿姆斯特丹,問爸爸是在這裡工作嗎。

可瞞。回想放榜那天,就知道他們多麼高興我跨進了基

她說是,我心想,爸爸很厲害喔。那個地方名字這麼長,

層 唯 一 上 流 的 門 檻, 我 原 以 為 東 窗 事 發 後 會 六 國 大 封

爸爸能在那裡工作,肯定很了不起。從小到大,父母一直

相,可是父親對我說:「如果你想清楚值得這樣做的話,

告誡我要努力讀書,不然將來就要做地盤。我自小就不覺

去吧。你往後一輩子的價值比這兩年學費要值錢多了。

得做地盤是甚麼好工作。

大不了我和你媽做多幾年。」

後來知道了,爸爸原來在內地地盤工作。

這句幾乎忘了的話像雨夜裡一道悶雷劃過,劈開我十多 年來的枷鎖。我撐住這麼久,是在乎恨;老爹撐住比我

又記得有一次,我念幼稚園,我們住在深水埗的唐樓,一

更久,是在乎愛。原來,我們在乎某些東西時,就能不

棟連著一棟。某天,隔壁的唐樓失火,老爹二話不說,連

在乎某些東西。那天,我好像找到了該在乎甚麼,不該

鞋子都沒穿就抱著我衝到樓下。我告訴他要穿鞋子,不然

在乎甚麼。

腳會骯髒,他沒理我。

背後辛酸

後記——至關重要的在乎

執筆之際,我問自己真的放下了那份執念和仇恨了嗎。

幾經辛苦熬過了另一次的公開試,喘息幾天後,就為了賺

寫完之後,我發現我沒有。那段記憶,那些傷害,怎是

學費而跟著老爹去做地盤工。

說忘就忘?只是經過這麼多跌跌撞撞,我找到了值得在 乎的人,更想為他們努力過活而已。千百人有千百種在

來到地盤,工作了短短一個月,已經被外露的鐵釘、披口

乎。在乎甚麼人和事,就決定了大學怎麼過,這輩子怎

的鋼片割得損手爛腳,現在疤痕還留著。中午休息的時候,

麼過。

我們就找塊厚紙皮鋪在地上,用背囊充當枕頭,身旁放一 個廢青風扇,睡得倒也不差。放工時,工人堆在狹窄的洗 手間裡更衣,汗味惡臭難當。換下來的衣服像條泡在水裡 的毛巾,擰出的汗流滿一地。

願君在大學裡也能找到對你至關重要的在乎。


近乎相愛的陌生 文:四月 /青春注定殘酷,包括愛情。 可是,我們愛的到底是甚麼?/ 那是一次大學裡的酒後閒談,友人 A 說,走進愛情就意味著失去了 一個朋友。這話實在駭人聽聞,因為它的意思是:走進愛情意味一 種劇烈的轉變,一旦打破了朋友關係的界線,各種需求、期望隨著 親密的接近而來,一不小心落了個空,就很容易刺痛雙方。危險的 地方在於,這趟行程是一去不返的。與其踏入滿佈地雷的愛情裡, 友人 A 說,她寧願維持這種朋友關係,儘管愛情有時的確是甜蜜的。 這番說話不知打破多少青春少年(像你跟我)的美好幻想。在大眾 媒體的日夜轟炸底下,愛情彷彿佔據了我們一大部分的人生,而又 彷彿是填補一切的靈丹妙藥,藥到病除。所以,我們總是躍躍欲試, 友 際 間 反 覆 出 現 有 關 愛 情 的 話 語(「 幾 時 出 pool 啊?」, 大 學 生 語),暗自期盼著美好愛情的到來。但眼見不少戀人結束在一個學 期裡,由相愛到失望到消亡像過山車一樣急速,失去的痛楚有時佔 據了好幾個晚夜。原先的美好,終究落空。青春可以再來,但還是 不禁問:為甚麼?

——(為)甚麼是愛情呢?

柏拉圖則提到一個神話故事:人最初是球形的,宙斯為了削弱本打 算造反的人類,就把全部人都劈成兩半,自此人們就變得非常想念 自 己 的 另 一 半, 一 直 追 求 與 自 己 相 合 的 另 一 半, 這 就 是 所 謂 愛 情 (love),期盼與追隨原初的完整性。稍稍現代一點的張愛玲也在 她的散文 < 愛 > 裡說:「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於千萬 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裡,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 趕上了……」千萬人中剛巧遇見,無疑與柏拉圖一脈相承,說的, 都是緣分。 訴諸天作之合的美好想像,與一個有關愛情的高深問題相關,就是 每當戀人問到「你愛我甚麼」的時候,本要回話的突然就變得沉默。 怎樣回答好呢?難道說緣分,講得通?那種一見鐘情,閃電般的迷 上與被俘虜,始終是口墨難書的事情。所以人們多半會解釋:愛情 是感覺,愛情是不能解釋的——突然就深陷一種難以言明的幸福裡。 羅蘭.巴特說得可好。所謂緣分,就是在一見鐘情的狂喜之後,在 因戀愛關係引起的種種煩惱出現之前,那一段如痴如醉的幸福時光, 正當我們痴迷於「發掘」戀人的完美,對象與我的慾望之間出乎意


料的契合。情投意合,這難道不是我們從媒體裡認識,那 種可以一拍即合、凡事講求感覺的愛情嗎? 其實這種幸福感並不難懂,它就是人們稱之為「蜜月期」 的時態,換句話說,就是我們與期待的戀人在腦海中不斷 的自說自話,而又不斷與現實對比的一種情境。像喝下被 告知不是苦的苦茶時,至少在開頭你不會想到它是苦的。 至於後來的種種煩惱,我們會以為是對方不夠愛了,有甚 麼改變了,隨之而來的痛苦、創傷、焦慮、愁緒、怨恨、 失望,老是提心吊膽,生怕愛情衰退。 所以在愛情裡常常出現這樣的情境:戀愛中的人在腦中不 斷自說自話,「他/她應該……」、「他/她明明……」, 對愛情的幸福印象塑造出一個理想化的戀人模樣,一切愛 情處境就按照一個劇本演示,並落空。隨著本以為可以佔 有的戀人形象慢慢改變,沒有說出口的期盼,終究成為針 對愛情的一根刺。 這像甚麼呢?不就像分別的兩個人,手拿著各自電話的傳 聲筒通話。可是電話線的意義不在相接,而在距離,結果 就是在沙礫般的聲線裡,各自說著自己的說話,又各自投 射出理想中的愛情。現代一點去說,只看得見文字與裝作 的 emoji,看不見其他的即時通訊軟件難道不就是同一回 事?——說的是人與人的溝通斷層。 幸福感突然消散,愛情就這樣死了,在巨大的希望與落差 底下。如果愛情的死亡意味著一具戀人的屍體,即便我們 反覆把身體交予對方,這具屍體摸起上來也不過是一具冰 冷的陌路人,那徹底、完全的隔絕。到頭來,所謂「情投 意合」就沒再那麼真實了,因為我們愛的幾乎是一種對愛 情的印象,而不是戀人自然的存在本身。所以羅蘭.巴特 也說:愛情本是近乎迷狂的假設——關於依附的假設。或 許我們都一直依附著一個並不真實的愛情設想,所謂愛, 到底不過是顧影自憐的納西瑟斯。

我愛你,並不抱任何幻想

回到友人 A 的說話。寧願維持朋友關係的取態,讓我想起 一個「刺蝟的窘境」的故事。 有聽過嗎?在嚴冬中,一群刺蝟為了躲避寒冷而相擁,向 對方傳遞溫暖,卻因為彼此身上的刺弄得大家都受傷,於 是便分開;後來,牠們又反覆靠近、分離,直到找到一個 不再受傷的距離。我想,這個故事的教訓並非告訴我們保 持距離,不要過於靠近,也並非意味靠近必然換來的悲劇 結果——這個社會已經足夠隔離了,我們不需要更多—— 反而,它鼓勵我們嘗試,嘗試學習建立和經營親密關係, 嘗試一種有節制的醉,愛得不深陷想像的印象,而非佔有。 意思是,重新學習張開自己的感官所有,在一個人的世界 裡,容納另一個靈魂。 回想青春,反覆靠近、分離,到底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彷彿每個人都有一件少年維特的感傷。要說青春殘酷,是 因為我們總是在跌跌撞撞的情況下學習溫柔,持之以恆的 溫柔的過程。眼見即使是自己的父母輩都可以一夜離婚, 世界很是灰暗。所以弗洛伊德對未婚妻說:唯一使我感到 痛苦的事情就是無法向你證明我的愛情。因為我們缺乏一 種不佔有的愛情語言,像各自的軀殼鎖著各自的鏡中月, 所以無法向你證明我的愛情。所謂成長,包括所有青春的 懊悔,大抵就是要慢慢拾回這些溫柔的語言:我愛你,並 不抱任何幻想。意思是,不依戀幻想,我們仍然真摯地愛。


蒙民偉樓的孤獨 探 戈 文:黃臻而

(在巡迴的馬戲團裡,熱鬧的旋轉木馬轉啊轉,轉啊轉,卻轉得人 昏頭昏腦,狠狠的拋在地上。) 每當讀到穆時英的 < 上海的狐步舞 > 裡第一句「上海,造在地獄上 面的天堂!」,往往就不寒而憟、毛骨悚然,尤其是我這等長居山 上的人,生怕往下一瞧,盡是滿目瘡痍的現實部分。想這就是「高 處不勝寒」的意思,站得愈高,愈寒,墮下的時候也就墮到更深處 的地獄,愈痛。 要數瓊樓玉宇,不期然就想起我校中文大學的蒙民偉樓。有陽光的 日 子 特 別 討 厭 看 它, 因 為 總 是 要 抬 起 頭 來, 抬 得 高 高 頸 背 彎 曲 成 九十度角,卻總是看不到它的全貌,反倒被陽光刺傷眼睛,吃力不 討好。(熱鬧的旋轉木馬轉啊轉)倒是那些載人電梯叫人難忘,四 方格裡四面都是鏡子,一個人的時候,往哪邊瞧都可以看見自己頹 廢的模樣——這可不是對影成三人,不,沒那麼詩意的浪漫;只是 當電梯門打開的時候,整個人就拉開了兩半,從中間撕裂開來,分 不清哪一半才是自己。(轉啊轉,轉啊轉) 來回踱步,自言自語,大學之大,就是像這樣的一件事情。大半的 時間花在走路,餘下的,則東顧西探,找一根可以抓住的樹根。(轉 得人昏頭昏腦,狠狠的拋在地上)夏天有時帶過一陣冷鋒,莫名地 在體溫的表皮裡發寒,平常人看不見,只有你懂。寒得讓人高呼: 大學,造在地獄上面的天堂!(特洛伊的木馬!) 但到了晚夜,夜幕那麼自然而然的下垂,一半的事物用燈火假裝日 光,一半的則由漆黑主宰,這才真正看清楚蒙民偉樓,才得以登上 蒙樓的天台,一探其全貌。 夜幕那麼自然而然的下垂,一半的事物用燈火假裝日光,一半的則 由漆黑主宰。在蒙樓天台這一切都收在眼內,造在地獄上面的天堂。 踏上梯間,左邊是海納百川的沙田海,波動的海面反照不夜城的無 窮慾望,有時船隻在其中劃過一條裂縫,像打開一道拉鏈,海洋就 自我癒合,漆黑卻溫柔的海洋,我們的母親;右邊是躺在夜幕被窩 裡入睡的中文大學,零星的人,散去的群體,一隻黑貓自在的橫過 百萬大道,狂歡過後時間流竄的寂靜。 在蒙樓天台,這一切都容得下去,夏季的冬雨,冬季的夏蟬,彼此 交疊。


為了抵禦寒流,有些人選擇灌酒。有次是分別的兩個人,

的一種常態,各種或高或低的生存境況相互交纏,暖意與

同是看著沙田海的幻影,一個左邊,一個右邊,我灌我幼

寒流,狂歡與孤獨,天堂或地獄,互不排斥,都容得下去。

稚的嘉士伯,你灌你歷盡蒼茫的 Whisky,黑夜中看不見對

月光打照下來,一半的城市依然明亮,一半仍然沉浸在黑

方是喜慶還是哀愁,只是分別的兩個人,陌生地相伴。又

夜裡,人可以從光的一面走到暗的一面,也可以從暗的一

有一次是一群混起酒來灌的國際生,他們一邊把各種甘甜

面走到光的一面。四方格的鏡子箱裡,凝視著每一面鏡子

或苦澀的酒類相互混合,一邊放著讓人起舞足蹈的輕快音

的自己,每一個都真實存在,不必否定各種不同的自己。

樂,中間擺放著一火青藍色的燈,恰如臨時搭建的舞池,

只有在沒有陽光的時候,我們才真真正正看清楚這一點。

跳一首一夜情的營火舞。另一邊卻是一個飲泣著的傷心人, 剛失戀的他來到這裡是為了在黑夜的掩飾下大哭一場,怎

「就這麼一步之差

料來錯了時候,命運的捉弄更讓他悲從中來,哭得更為淒

充滿了狂熱,她那親吻的唇

厲,像要哭出黑夜裡的一道猛烈陽光,教人不忍看。

掃除了所有的悲傷 撫慰了所有的痛苦」

也試過灌不下去,把兩罐啤酒放在上面,給其他有需要的 傷心人。怎料,隔天去看,有人開玩笑般把這罐啤酒疊起

探戈的舞曲中,我最喜歡 Por una Cabeza(西班牙語,譯

來,於是原來分開的,就疊在一起了。在蒙樓天台,這一

文為「一步之差」)。提琴既高昂又幽怨,愈高昂就愈幽怨,

切都容得下去,在夜幕的籠罩下。

風琴則從中拉出生命熱熾的長度,一時燙手,一時充滿著 胸口。就在不斷的探戈練習裡,在這「一步之差」之間,

這一切都像是一場探戈,印象與真實的探戈,在鏡子面前

迎向另一種不同的日光。

演練的一首探戈,夜幕底下一個人的探戈。提琴咿咿呀呀 拉著,隨著音符不斷的上上落落,黑夜中沒有面孔的兩者

(熱鬧的旋轉木馬轉啊轉,轉啊轉,圈裡面的人有著愉快

既親近又相互試探般起舞,兩人的頭一時近貼著,一時分

的心境,至於圈外面的人,則把這一切都當作一道風景。)

離,定睛彼此,一時又各自轉向對方的另一面,旋轉,放 開,再拉近;舞蹈中的腳掌向對方踏一步,踏前一步,又 踏後一步,雙腿來回交戰,只要踏錯一步,就會踏在對方 的腳掌上;最後的高潮,把對方拉回身邊,同時看著一個 方向,一同向前踏步,牽著手轉圈,最後倚在對方的身上, 腳緊緊的依著。 這舞蹈的對象不是誰,正是自己!不管是哪一半的自己! 夜幕那麼自然而然的下垂,一半的事物用燈火假裝日光, 一半的則由漆黑主宰。這原本就是城市的常態,也是自己


「慎思. 溝通. 實踐」


求學 引言 即使中學老師會騙你,上了大學便不用讀書,只顧玩樂便可,但 大學終究是一個求學場所。不過,與中學不同的是:你不用再為 公開試而填鴨式或高壓地讀書。那麼,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在大學 求學這回事?

大學不同於中學,你可以選擇所有課堂也不上,也可以選擇旁聽 更多的課——大學是自主學習的場所,旁聽重要在於我們所學的 知識不會侷限在本科之中。

有言「GPA絕無意義」,但現實我們卻不能離開分數,追求高分 卓越本是人之常情,但學習本身所為何事?知識與分數之間何者 在是本?何者才是末?接下來的〈本是〉一文記載一位普通話教 師的教學經歷,或許是重思分數與學習的關係的開始。

再說如果大學學習是為求知識,這些知識到底有著甚麼意義?〈 走進生命的學問〉講述了教授政治哲學的周保松教授對他的課堂 的看法:一些理論知識看似只能應用在象牙塔內,但學習的意義 必然不會僅在象牙塔內,如何將學問與人生連結更是值得思考的 問題。

回到最初,如果一開始已經選擇錯,我們又是否沒有改變的可 能?中大比其他大學更容易轉系,轉換跑道也是不錯的選擇; 即使發現自己所讀的大學未必適合,其實我們也有重新選擇的可 能。

來到大學,求學是個人的事,就看你如何選擇。


求學,本是…… /梁錫嵐/

在迎新營,大家可能會聽到組爸媽說 「普通話 course [1] 好

謝老師解釋 :「對於高級班嘅同學黎講,MC 題好容易就估到,

易靚 grade」,方便堆砌較高的平均積點(簡稱 GPA)。

可能唔係真係聽到或者識得嗰個表達,我唔想佢哋咁。」 在

再問下去,他們又會補充:「但係你要本身普通話勁……」

新的考核方式下,有更多同學用盡考試時間,重複聆聽錄音,

然而,你可能不知道,現時普通話課程有所改革,如果不投

與以往快速交卷的情形大不相同。全班滿分的情況亦不復存

放時間認真學習,如意算盤也未必能打響。

在。期末綜合聽力佔 10 分,滿分及 5 分以下佔少數,大多數 在 7、8、9 分,形成正態分佈。

謝春玲博士是一位資深講師,教授普通話高級班

[2]

多年。她

同學的質疑

說以往不少同學雖在高級班拿到 grade A,但返到內地參加 各種交流活動時,仍然聽不懂當地人講甚麼,無法進行日常 生活溝通。他們為此感到很沮喪,只能抱怨:「因為人哋講 嘢好快,酒樓嗰啲又有雜音」。面對這種「高 grade 低能」 現象,謝老師認為首先應該反思一直以來的教學模式及考核 系統。

課程改革後,同學較難取得好成績,自然有些怨言。謝講師 便曾收到學生不滿甚至質疑的電郵,說一個幾分鐘的音檔有 時候要花一個多小時才能聽懂,亦有同學批評音檔雜音大。 謝老師表示,錄音反映的是真實情況,同學應慢慢熟習,一 開始覺得困難是正常的,因而更需課後反覆多聽。

課程改革

有一次,她播放北京大學校長的致詞錄音,其中一句是「呼

在以往的課程裏,學生接觸的基本上都是字正腔圓的普通話。

嘯而來的春天」,有同學把「呼嘯」聽成「哭笑」,她看到

網絡聽力練習均在專業錄音室以標準語音錄製,自然毫無雜

後「哭笑不得」。她跟同學說,去北京學校交流,自然要明

音,可謂字字純正、句句清晰。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下,同學

白校長致詞時說甚麼。她指出,傳統那種字正腔圓、毫無雜

「根本聽唔到真實嘅語境」。由是課程改革從聽力訓練開始,

音的錄音根本「不是人話」,很少在社交場合遇到。同學更

高級班不再使用傳統的錄音範本,改用真實語境的錄音(比

需要的,是取自真實語境的聽力訓練。

如各類訪談節目的真人對話),其特色是語速很快、帶方言 口音、用詞重複、有個體化語氣詞等。同學往往需要反覆聆

但事關 GPA,一些同學還是無法接受新安排,甚至稱新嘗試

聽,方可聽懂。

「似乎令整個計劃本末倒置」。謝講師反問:「到底係個分 係本,定係學到嘢先係本?」她表示,「本」是在真實語境

改革亦延展至考核層面。期末考試相應增加了「綜合聽力環

中能聽懂普通話、與人溝通,而不是在脫離現實的模擬語境

節」,錄音同樣用真實對話或致辭。高級班試題模式亦不再

中取到高分。

以選擇題的形式答卷,而是要求學生寫出特定詞語或句子。 [1] [2]

教授普通話的課程 課程編號為 3000 以上


如果你無宿而又工作到半夜,想在中大瞓的話,可以去大學圖 書館進學園或者伍何曼原樓 6 樓,分別有坐墊和豆袋可以當床 訓。另外,碧秋樓一樓和范克廉樓的兩個學生活動中心(分別 在地庫和三樓),都有一兩張梳化可以瞓。 不想留在中大瞓的話,可以到四條柱搭紅 Van。除了旺角來往 大埔,亦有灣仔來往上水以及觀塘來往落馬洲等的紅 Van。多 數紅 Van 服務到凌晨五點左右,車費就由十幾至二十幾元,記 得紅 Van 只收現金。

求學的可能 從教育者的角度看待這樣的改革,謝老師希望年輕老師 首先要認同上述何為「本」的理念。 「我同啲同事講, 你第一堂就要同學生『洗腦』。」其實就是向同學解釋 「為何而學」,讓學生明白學以致用的重要性,因為到 內地交流、工作時遇到的人多不是電台播音員和普通話 教師。 現 時 大 學 盛 行「 靚 grade」 的 風 氣, 同 學 為 了 一 紙 亮 麗的履歷表,竭力打造 GPA,因而求學自然多以求分 數為本,實際應用或得著為末,因此簡單的課程、輕鬆 的 考 核 形 式 較 受 歡 迎。 而 在「 顧 客 為 本 」 的 市 場 邏 輯 下,同學的評分是判定教師表現的重要參考,評分過低 的老師更有可能被勸退。如此一來,若教師因要提高課 程價值而加入新元素、提升課程難度,大多會感到吃力 不討好。由是,師生之間隨便互換好評,竟然是讓各方 滿意的最佳做法? 謝講師表示,她更希望聽到學生表達真正學到東西的心 聲。 一 位 姓 黃 的 同 學 在 課 程 結 束 後 寄 給 她 一 封 電 郵, 寫 道“I did appreciate what you taught us and practiced at home. It is quite useful and I got a lot improvement after taking this course. Thank you again !”

謝春玲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雅禮中國語文研習所高級講師


走進生命的學問

/中文大學政治及行政學系副教授 周保松/ 收錄於周保松,《在乎》(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7)

各位同學: 我們這門政治哲學課,講到這裏 ,已近尾聲。 這三個月,我們一起研讀了當代主要的政治理論,包括效益主義、自由平等主義、放任自由主 義、馬克思主義和社群主義。這是一段不易走的知性之旅。在課堂,在小組導修,在原典夜讀, 在網上論壇,都留下大家努力思考熱烈討論的痕跡。我希望,這些痕跡,能爲你們的大學生活 添上濃濃一筆,並留下美好的回憶。 每年去到此刻,我總是如釋重負,卻也依依不捨。在這最後一課,我想多說幾句。 一門學問,如果能讓你茶飯不思,教你輾轉反側,並改變你看世界看人生的方式,那它一定已 走進你的生命。它不是你要應付的功課,不是無可無不可的一堆術語,而是成了你生命的真正 關懷。 政治哲學,能夠走進各位的生命嗎?我們課上討論過的自由、平等、人權和正義,能夠激起你 們的知性熱情,並繼續引領大家的思考嗎?抑或你們會懷疑,在這樣的時代,如此認真探究道 德和政治,其實沒有任何用處? 讓我們回到第一課。

52


世間之所以有政治,是因爲我們希望好好活在一起。在一個資

役到自由,從專制到民主,從歧視到尊重,人類走了很長的

源不足而各人有不同利益的社會,要好好活在一起,就必須建

路,無數人爲此犧牲,而這中間是有真實的道德進步可言。

立起公平的合作制度。這套制度,將界定公民的權利和義務, 決定社會財富的合理分配,並公正地解決人與人的衝突。也就

道德進步體現在哪裏?

是說,我們希望這個政治秩序,不是建基於暴力和欺詐,而是 建基於我們能夠合理接受的理由。

體現在制度如何對待人。這裏 的「人」,不是抽象的人, 而是實實在在有血有肉、會受苦會恐懼會屈辱,擁有自己的

這是政治哲學思考的起點。

人生計劃並渴望得到他人承認的個體。這些個體,脆弱但獨 立,微小卻完整。

我們千萬不要小看這個起點,因爲它告訴我們,沒有制度是命 定不變的,沒有壓迫是非如此不可的。所有制度皆人爲之物,

判斷一個制度的好壞,最重要的基點,是看它能否給予這些

並 以 各 種 各 樣 的 方 式 限 制 我 們 的 自 由 和 決 定 我 們 的 命 運。 因

個 體 平 等 的 尊 重 和 關 懷, 能 否 令 這 些 個 體 感 受 到 活 得 像 個

此,作爲具有理性能力和正義感的個體,我們有最基本的權利,

人。

要求這些制度必須是公正的。 所有對制度的思考,都離不開人,離不開對個體生存處境和 自啓蒙運動以降,現代政治最深的信念,是權力源於自由平等

命運福祉的關懷。不是說民族、國家、宗教、階級、政黨這

的個體,因此權力的正當行使,必須得到人民的合理認可。政

些「大我」不重要,而是這些「大我」的存在如果不是要解

治哲學不是關心權力如何操作,而是關心權力如何才能具有正

放人實現人,而是壓迫人異化人,我們就有理由改革甚至放

當性,因而值得我們服從。換言之,我們不是將社會視為自然

棄這些制度。

狀態式的鬥獸場,人們無時無刻活在貪婪恐懼當中,彼此奴役 互相壓迫,而是有道理可說有公平可言的政治社群。

這不是甚麽艱澀難懂的東西。

或者更準確點說,不是社會不會如此,而是不應如此。現實政

只要我們用心,我們就會看見那些老弱無依的人,那些受到

治難免有暴力醜陋的一面,但我們不願意接受這個實然就是應

殘 暴 對 待 卻 有 冤 無 處 訴 的 人, 那 些 因 爲 思 想 而 失 去 自 由 的

然,也不願永遠停留在這個狀態,而總是希望通過制度變革和

人,那些因爲貧窮而失去機會和尊嚴的人。這些人就在我們

社會轉型,克服和超越這種狀態。

身邊,不起眼地默默地活著。只要我們看見,就能體會他們 承受著多大的不幸苦楚。

因此,政治哲學的任務,是認真探究基於甚麽道德原則,實踐 甚麽價值,正義社會才有可能。我們千萬不要輕省地說,所有

這些不幸苦楚,在很大程度上,是制度不公造成的。如果我

制度都是人吃人的東西,本質上沒有任何分別。要知道,從奴

們渴求正義,就必須改革制度。


不少同學聽到這裏,或會馬上說,你說的都有道理,但一離

多年來在生活中領悟所得。

開課室,這些全是烏托邦,完全沒有實現的可能性。

我的想法是:既然我們只能活一次,我們就應該認真對待自 己認真對待價值,並盡可能要求自己依信念而活。我們不是

第一,真實世界充斥爾虞我詐,現實政治盡是爭權奪利。在

活在世界之外,而是活在世界之中。我們改變,世界就會跟

一個不公正的世界追求公正,猶如螳臂擋車,毫無作用。第

著改變。我們快樂,世界就少一分苦;我們做了對的事,世

二,當你身邊所有人都蔑視道德,並善於利用既有遊戲規則

界就少一分惡;我們幫了一個人,世界就少一分不幸;我們

爲自己謀得巨大好處時,你不僅不參與還要提出挑戰,這是

站起來,那堵看似堅不可摧的高牆就少一分力量。

傻瓜所爲。我們爲甚麽不做旁觀者,爲甚麽不坐順風車,爲 甚麽不融入體制,卻要選擇另一條艱難得多的路?!

這個道理看似簡單,卻值得我們認真對待。

這兩個問題,不僅關乎個人的生命安頓,更關乎我們爲之嚮

我們常常感到無力,因爲我們自覺個人太卑微,總認爲甚麽

往的政治理想能否有實現的可能。

也改變不了;既然甚麽都改變不了,也就不必堅持甚麽;既 然沒甚麽好堅持,是非對錯遂不必太過在意。這樣一直向下

道理不難理解。我們的社會,離正義還很遠。我們每天睜開

滑,去到盡頭往往就是妥協、犬儒和虛無。

眼睛,見到的往往就是強權當道、貪污橫行、權利不彰和弱

但甚麽是改變呢?

者受壓。有的時候,我們甚至必須蒙上眼睛捂起耳朵,內心 才能得片刻安寧。我們很清楚,這個世界沒有救世主,也不 可能寄望既得利益者會主動放棄特權。 要改變這種情況,必須靠人的努力,必須要有很多很多人站 出來,一起去推動社會轉變。但從個人利益的觀點看,「我」 真有站出來的理由嗎?借用村上春樹的說法,我們真的有理 由站在雞蛋的一邊,而不是站在象徵體制的高牆的一邊嗎? 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都會選擇高牆。而我們今天的大學, 基本上也成了高牆的一部份,並以爲既有體制提供「人力資 源 」 爲 務, 而 非 以 培 養 出 具 價 值 意 識 和 反 思 意 識 的 公 民 爲 本。大學離高牆愈近,就愈失去她的靈魂。 當然,我們不必要求自己隨時犧牲小我完成大我,那是不必 我想你們真正的困惑是:如果我真的看到他人的不幸,感受

要的嚴苛;我們也不應期望僅憑一人之力便可於旦夕之間搖

到世界的不義,那麽面對如山的高牆,我仍然有理由選擇做

動體制,那是過度的自負。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改變我們

雞蛋嗎?我這樣做,不是注定徒勞和注定作傻瓜嗎?

的信念和行動。我們在世界之中,只要我們做對的事,過好

這是求己而非責人的切身之問。理想與現實之間,好像有著

的生活,世界就會不同。這包括活得真誠正直,尊重自己尊

永遠無法逾越的鴻溝。個體身在其中,遂面對無盡拉扯。

重他人,拒絕謊言拒絕墮落,關心身邊的人,珍惜美好的事

怎麽辦呢?

物,以及參與公共事務。

我實在不能隨意地說,往高牆靠吧,這樣輕鬆自在得多。但

當愈來愈多人以這樣的方式生活,愈來愈多人見到這種生活

我也不能輕省的道,做雞蛋吧,就算跌個粉身碎骨也值得。

的好,新的文化就會慢慢形成,公民社會就有生機,舊的不

畢竟,那是你的生命,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命軌跡,任何

合理的制度就有崩塌的可能。退一萬步,即使這一切都沒發

選擇都會受到一己的個性、能力、家庭和際遇影響。

生,我們自己還是改變了──我們活出了自己想過同時值得 過的人生。

對於「我該如何活」這一實存問題,實在很難有簡單劃一的

我深知,說易做難,尤其在巨大而不公的體制面前要求自己

道德方程式爲我們提供答案。儘管如此,在最後一課,我還

做個公正的人,需要極大的自信和勇氣,同時必須承受無數

是希望和大家分享一點體會。這點體會,雖然平常,卻是我

不可知的風險。

54

中大學生報


但我們還記得羅爾斯在《正義論》中如何論愛嗎?「人一旦

使 人 學 會 瞭 解 自 己 善 待 自 己, 學 會 看 到 他 人 的 苦 難, 學 會

愛,遂極脆弱:世間沒有所謂愛戀之中卻同時思量應否去愛

愛。

之事。就是如此。傷得最少的愛,不是最好的愛。當我們愛, 就須承受傷害和失去之險。」

這是一種人性教育。我們透過「教」來「育成」人,使人理 解和感受到人之爲人最重要的價值所在。有了這些,我們才

羅爾斯是說,決心做個正義的人,就像投入愛情一樣,路途

能開始談如何追求美好人生和建設公正社會。如果大學教育

中總有可能會受傷,但我們不會因爲愛的風險太大而放棄去

完 全 缺 乏 這 些, 那 麽 讀 多 少 理 論、 考 多 少 試 和 掌 握 多 少 技

愛。爲甚麽?因爲正義和愛,是我們生命中重要的價值。實

能,其實都沒有進入教育的本義。

現這些價值,生命才會美好。 也就是說,活得正當和活得幸福,不是兩回事。

各位,請原諒我在這最後一課,還要如此嘮叨。

正義不是一種強加於己的外在戒條,而是我們理應欲求的寶

修完這門課,很多同學就會畢業。我是多麽希望我們可以這

貴德性。正義這種德性,關乎我們如何合理地對待彼此。

樣一起一直探索下去。我特別懷念的,是一起原典夜讀的日

活在一個極度不公的社會,沒有人可以獨善其身。我們或許

子。當所有人散去,只有我們的課室還亮著燈,我們打開書,

是體制的受害者,或許是體制的直接或間接得益者。受害者

安安靜靜,一字一句,細細咀嚼羅爾斯和馬克思,慢慢理解

固然沒有幸福可言,但得益者如果只懂得利用體制爲自己謀

自由、平等和正義。 我們很幸運,有機會接觸這些偉大的思想。我們因此多少有 讀書人的責任。中文大學新亞書院校歌,有「艱險我奮進, 困乏我多情。千斤擔子兩肩挑,趁青春,結隊向前行」句。 那是錢穆先生對新亞人的期許。我願以此和大家共勉。

取好處,將他人當作工具,終日汲汲於權力名利,對他人沒 有關愛沒有尊重沒有信任,這樣的人生如何談得上幸福?! 所以,我始終相信,建立正義的制度,培養正直的人格,保 守良善的心靈,是美好人生不可或缺的條件。如果我們都有 這樣的信念,都願意在生活中一點一滴去做,社會就有機會 變好。 *** 這 就 回 到 我 們 的 初 始 之 問: 政 治 哲 學 能 夠 走 進 各 位 的 生 命 嗎? 這裏 的「走進」,不只是指知性的投入,更指政治哲學中 對人的關懷和對正義的追求,能否啓迪、觸動和指引大家的 生命。 我這學期最大的體會,是意識到教育很重要的一個目標,是

55


是 又 你 , 不 或 旁聽

魔 0 234

H T N A GDR FAA 56

3 0 S20

9 1 S41

話 神 法、

學 哲 愛情

後 至 圖 柏拉

然 自 與超

義 主 現代


一 如 終 始 夠 能 是否 /黃敏/

原刊於中大學

生 報 2 0 14 年

《迎新特刊》

以下旁聽經歷是我升大三時寫下的。大一上下期,我分別選

我們就著那建築系課談起來,Y 的好奇心似乎被挑起了。你論文裏

修了十八和十七學分,而我旁聽的課大概和選修的一樣多。

寫「現代主義建築」,甚麼是現代主義?難得有人對我旁聽的課感

也許「旁聽」聽來太嚴肅,我們習慣稱為「Sit 堂」,朋友

興趣,我自然樂意分享,但到真的談起來,卻說得期期艾艾。Y 臉

總是説,痴線架你 sit 咁多堂既,使唔使咁勤力呀。而我總

上浮起疑惑的神色,我便慌亂起來,以篤定的言調吐出一堆更為抽

是輕描淡寫地說,邊忽勤力吖,無聊姐。

象不明的名詞。Y 還在繼續追問,我便故亂推說這一時忘了,到最 後,幾乎完全失語。Y 好像察覺到甚麼,生硬地轉換話題,但我甚

在 中 大, 每 學 期 最 多 可 讀 十 八 學 分。 大 一 上 學 期 本 科 已 佔

麼也談不下去。

十五學分,剩下三學分,為免見木不見林,當然要把課程看 仔細。於是發現,所謂旁聽的欲望,並不一定是知識欲求,

幾日後翻開那本抄滿建築理論的筆記,那些歪斜的微小黑字,看來

也可能只是一種對名字的戀物。人類學「魔法、神話與超自

像蟲屍的幼足。

然 」 有 古 老、 神 秘 的 魅 力; 藝 術 系「 西 方 藝 術 理 論 史 圖 說 ──柏拉圖至後現代主義」擺出理論高度的姿態,予人一種

一年後,仍然記起那時的無措。那本筆記掉失了,但我想之後或許

知性的高傲;嚴肅的哲學系,亦有樸實帶點詩意的「旅行哲

還會有許多那樣子的筆記。不知道是否和那建築課有關,有段時間

學」。我恣意挑選各種精緻的名稱,滑鼠亂動但忘記目的,

對校園建築起了興趣,便有另一本筆記隨身:「校園內講堂的觀眾

突然屏幕彈出一排紅字——「你的計劃課業已經超過課業負

席以單向排列,與演講台相隔甚遠,不利論辯,亦可知校園已失去

荷」。

昔日遇題起而辯論的思辯氣氛。」

後來我發現飛卜有專為中大生設計的程式 CUTS,可以自

大一時水過鴨背的的旁聽心態,怎說也應加以批判,但我從中感到

行編制時間表。程式還貼心地以顏色將不同科目分類,後來

的愉悅、熱情或知性啟發,那怕較為輕薄,也的確是真實的。但這

我把七彩繽紛的時間表印出來,貼在筆記當眼處,像孩子新

樣看來,我的旁聽經歷到底有甚麼值得寫呢。

添玩具一樣低調地向他人宣示。 回想那不太光彩的經歷,其實可能根本與旁聽無關。我以為旁聽沒 第一次旁聽是建築系的課,授課內容已不太記得,只記得中

有學分的功利考量,便是一種純樸的對於知識的想像。可是在現實

途講師說,「所有建築是人類介入自然的嘗試」,恍然大悟

生活、個人能力及好逸本性等力量的拉扯下,這種想望總是太過輕

似的,我急忙抄在筆記本上。聽到「現代主義建築」、「佛

薄,有時反而是學分的功利考量成為促使學習的動力。旁聽抑或選

羅倫斯大教堂」等字詞,又似懂非懂的抄下,最快便抄滿一

修,課還是一樣的,始終如一。沒有哪一個選擇比另一個更好。到

本。後來為應付本科課業,就少了旁聽,但偶然想起旁聽課

最後我所能做到的,只是希望,面對知識華光——零碎日常與龐雜

上的內容,也覺滿足。

宏大於一念間接合——的無措或渴求,能夠始終如一。

後來我在一份關於地區文學的論文中,剎有介事的援引了建 築概念。期未我和 Y 相約取回論文,互相看對方的,Y 問

8 月 25 號 係 新 生 選 課(Reg 科 ) 的 日 子, 一 定 要 記 得, 詳 情 就

我怎會懂建築概念的,我便說是我旁聽聽回來的。痴線架你

要 上 網 睇 攻 略。 上 完 一 兩 堂 發 覺 不 適 合 自 己 讀 的 話, 可 以 在 9

sit 咁多堂既,使唔使咁勤力呀。我邊忽勤力吖,無聊姐。

月 11 號 至 17 號 搵 CUSIS, 或 者 在 9 月 18 號 至 22 號 直 接 搵 Department 增 選 和 退 選。 之 後 的 日 子 都 可 以 搵 Department 退 選, 不 過 就 要 有 較 為 充 足 的 理 由。 將 來 唔 夠 Cred 但 想 讀 多 個 Course 的話,可以去自己 Department 申請爆 Cred,記得要在 Reg 科之前搵 Department。

57


可以來一段轉系 free 手執這本迎新特刊的你,不論入讀了心儀學科或否,此時此刻置

的自己罕有地於第一節課早到半小時。四面環山的校園在日照下

身於中大,所有似是塵埃落定,又因未來的未知而惶恐不安——

刷出新鮮感,不管經濟學是甚麼,不管同學是張三老四——我以

單憑幾次大學開放日和一堆極度簡化的學科簡介,你是否能無悔

為一切都指向愉快的驚喜。

自己的選擇呢? 狂喜的浪潮褪得極快,教我措手不及。隨後的數學、會計學、資 然而,後悔也是一個選項。在此,我想跟你說個按下了還原鍵的

訊系統學等等課堂,衝勁像 HP 值極少的初始角色遇上終極大大

故事。

大 Boss 一樣,瞬間死亡。腦袋不靈光了,課堂所授怎樣也記 不起,也無力記,也無心記。那個甚麼數學公式,甚麼統計名詞,

2015 年 8 月 10 日,第一次放榜,A1 科大工商管理。

所有課堂都給我一種抽空於生活的感覺,像中學課堂,只能單向 接收教授所講的一些與我生活幾無關係的知識,而無任何思考面

公開試放榜前可說毫無信心,花了許多時間思索重讀抑或報讀副

向,亦沒有令我更了解身處的社會和世界。

學士課程,收到成績後甚是意外。當時的想法是,只要能入大學, 「三大」隨便一間便好,對於報讀的學科並不特別了解,只是胡

於是我開始思考我想在大學獲得的是甚麼。我是一個好奇心比較

塗匆忙在 JUPAS 填了幾個學科。即便放榜入讀 A1,六年的努

旺盛的人,經常對一些社會現象或是其他人的價值觀有疑問,希

力卻換來一片虛無,像是衝了終點線後卻沒有勝出的喜悅。

望探個究竟,而教授所講的顯然完全勾不起我的興趣。

儘管如此,新生活的序幕仍然教人興奮莫名。比方說,例牌遲到

完全喪失學習動力的我跌入混沌之中,課堂以外絕不看 lecture notes,頻繁走堂,每天在宿舍睡到自然醒。睜開眼,彈起身, 瞄了瞄手機,再睡覺,日上三竿,與我何干。教授幾封電郵我也 乾脆不回。我也搞不清楚——上大學,為乜呢?

停頓。既然陶老先生寫下不如歸去,我也乾脆不如退學吧?許多 朋友來瞧瞧我的狀況,憂恐一年白白浪費掉,而我將懊悔不已。 有朋友講道:「大學只是一個投身社會前盡情玩樂、放縱的地方, 唔值得多花一年。」我聳聳背,若然用一年時間想個明白,知道 自己究竟喜歡甚麼,轉個頭來反而「慳返」三年呢,何況四年從 來不都只是一個時間標準嗎?這個時間表安能放諸並契合於那一 萬三千個新生的成長節奏嗎? 退學程序只需半小時,我清楚記得走到校門前,確信以後不必再

58

中大學生報


style 嗎?

/小丸超合金/

經過那隻火雞時,心情有多放鬆。從入學到退學,不過三個月。

想起「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這句說話,而我們都在 尋找更適合自己的那一座城。

半年後,入讀中大哲學系。重新選擇,代價是一載光陰。管他呢。 備註:意願歸意願,亦不能撇除現實考慮。當時還未付學費,如果退學 沒 有 公 式、 沒 有 數 學 名 詞、 沒 有 統 計 圖, 有 各 樣 的 哲 學 討 論,

的話便不會有 grant loan,雖然家人對於我的想法相當包容(大程度

無 論 是 思 考 何 謂 道 德、 如 何 推 定 神 是 否 存 在, 我 會 願 意 不 為

上是因為被我兩個多月來的頹廢狀態嚇怕了),但要家人為我任性揮霍

attendance 坐在課室聆聽,我享受思考這些問題的過程。課堂上

的半年付帳總感覺說不過去。於是當時瞞著家人,申請了一張信用卡先

同學提出問題繼而引起一輪爭論,非常新奇。探討這些問題能令我

付了學費,再幾乎全職地工作了兩個多月才填了那筆錢。而中大有多個

更加理解這個世界、社會,建立自己的一套價值觀,慢慢摸索自己

學院和學系,同學想轉主修未必需要退學再入學,轉系容易得多。

的追求。一年之後,惰性依然,積存了好些沒有看的 readings, 課堂上講的會一頭霧水,有時更全數缺席了某些學科,但我會就某 些講題在課堂以外請教同學,而並非為了 papers 或考試,「造紙」 時看相關書目亦不時感覺自己見識多了。那份想積極學習的興致勃 勃,是 DSE 填鴨、經濟學課堂以外的東西。

我只是眾轉系生之一,身邊的確有老早選定,一年後卻發現心另有 所屬的同學。其實我們當初選擇學科全憑對學科內容的最基本認知, 不外乎 Google 一下、向學長學姊查詢,而在中大資訊日解答我們 疑問的同學們,不過是只讀了兩個月的 Year1 同學!再加上選科的 同時都要密密溫習,有多少個同學能夠擠出時間仔細閱讀某一個學 科的入門讀物?在片面了解下,關係我們四年大學生活、未來方向 的選科,往往是一個要求在短時間內卻以人生作為籌碼的賭局。賭 中的固然有,但下錯注的也不屬少數。既是如此,輸了既非大錯特

如你希望轉系,就要在該年六月申請。至少符合以下其中一項,才 會被該學系考慮批准轉系: 1. 已修讀該學系的 6 個學分,成績平均不低於 B-; 或 2. 入讀大學時的成績比該學系當年收生成績排名最後 10% 的同學 為佳; 或 3. 所有科目平均積點(Cumulative GPA)不低於 3.0。

錯,也非塵埃落定,卻是情有可原,關鍵在於我們按下還原鍵後, 如何重新思索與選擇大學要讀甚麼、要做甚麼。其實,人人節奏不 同,又何需跟著那四年大學常規作為依據來判斷自己是成功失敗、 是活用抑或耗費? 最近偶遇一個哲學系同學,她說剛剛成功轉系到英文系了。我突然

此路不通

59


「校園是你我同行。」 一起關注校園大小事。


學生組織 引言

大學五件事中其中一件就是「上莊」了。所謂上莊就是參與學生組織。 對於上莊,我們都認為自己很了解,但對於一個要相處一年的組織、 莊友,我們是否需要認真了解自己的慾望和目標?有些人希望在學生 組織中認識朋友,有些則是希望提升自己的能力,或是有的希望利用 學生組織介入社會,實現更多的不可能。但要實現自己的目標,我們 需要了解莊的本質和情況。在此之前,我們希望以第一篇文章,描寫 莊可能出現的情況,讓將上莊的各位避免重蹈覆轍。

上莊是一個未盡完美、但又刻骨銘心的旅程。也許有人在上莊途中會意興闌珊,失去初衷,留下無盡遺憾。但也有人 在上莊中實踐自己想法,或者有意外收獲。但無論如何,上莊總是深刻的,〈P 的後獨白〉和〈阿豪﹕三年的旅程 – 上莊〉是兩個參與學生組織的常客一些心路歷程,也許他們上莊的風景會為我們帶來一些啟示。 此外,不論你會否上莊,也會自動成為中大學生會的會員。既然如此,何不了解學生會的功能或作用。學生會、學生報、 電台以至代表會到底與中大同學有甚麼關係?他們的工作如何服務學生?及後的四篇文章希望讓同學認識他們。 承接中央莊的四篇文章,可能會有同學希望上莊服務同學,但現實是同學與中央卻存在一些距離。〈訪問不投票的同 學〉也許是中央組織與同學對話的開始,也是一些雄心勃勃,希望在中央組織服務的新生值得留意的。


原刊於中大學生 報 2013 年 《 迎 新 特 刊 》

莊的二三四五六七事 原寫﹕ jaco/ 改寫﹕傻 豬 仔 原刊於中大學生報 201 2 年 《 迎 新 特 刊 》 按﹕這已經不知道是第 幾 次 改 寫 這 篇 文 章 了 … … .

大學五件事中,其中一件就係上莊。相信有好多新嚟中大嘅同學仔都會嚮往上莊, 希望可以識吓朋友仔,玩吓唔同嘅活動咁,仲有得加宿分同轉 pro pic,諗起都興 奮啊﹗但少年你實在是太年輕了,上莊意味著一年內要營運一個團體,如果唔係 中途退出,你一年內都要對著莊員同莊務。所以希望喺度指出一啲莊嘅問題,等 大家上莊之前可以三思而後行。


一 . Chur

「又話好輕鬆嘅,大佬使唔使開十個鐘會啊?」、「點 解佢又唔上堂嘅?」「冇法啦,佢做完莊務都朝早六 點。」 大 家 唔 好 誤 會,chur 未 必 係 壞 事 嚟, 正 如 小 弟 當 年 打 學 界 都 好 chur, 但 一 大 班 人 出 汗 奮 鬥 搏 命 到 最 後 一 刻 係 一 件 好 熱 血 同 甜 蜜 嘅 事。 但 熱 血 chur 嘅前提係你要知道自己 chur 唔 chur 得起同對件事有 無愛。人一日得廿四個鐘,做得莊務點都要有時間取

四 . 老鬼

捨,chur 到 GPA 暴跌、睡眠不足未必係每個人意願。 一定會有人笑你「大學生點會 chur 唔起架」,對面 海某間名牌大學仲日日標榜莊就係「搏盡無悔」,但

「你連 UC ball 跌咗落嚟點處理或者外星人嚟到中大

如果本身期望唔係咁嘅時候,點解要為 chur 而 chur

你會點做都解決唔到,你學咩人上莊啊!」某莊老鬼

呢?

如是說。老鬼嘅影響有好有壞,有啲老鬼真係想憑自 己經驗幫下莊,做到經驗傳承,令莊務易上手啲。但

二.頹

「 咩 話! 全 年 得 三 個 活 動?」chur 嘅 另 一 個 極 點 就 係頹。所謂頹就係一支莊只係維持最最最基本嘅運作 (甚至連基本運作都唔做,掛名)。頹莊成因有好多, 例如係上一手都係咁頹,上完莊一眾莊員先發現原來 自己唔太喜歡支莊,慢慢退出,又或者一開始都無打 算做啲咩,到上莊自然唔會突然變成一代英主,勵精 圖治啦。但我相信無人會一開始上莊就想做頹支莊, 至少都會有啲想法啦。所以希望同學上莊時記住自己 傾莊個時嘅理念、想法係咩,唔好為上而上,結果一

世事總不順人意,呢個世界都唔少壞嘅老鬼,一言不 合就反檯,鬧爆下莊。 所以新人唔好因為呢個係莊、係傳統就唔敢唔同意老 鬼,雖然老鬼係比你經驗多,但上莊嘅係你地,你要 實現嘅係你嘅目標,唔係成為他人嘅影子。所以如果 真係同老鬼有想法唔同,一定要講。事實上好多老鬼 都會尊重下莊想法,好似中大國是學會咁,新莊嘅本 土化理念同上莊有所不同,但老鬼都會盡力協助,提 供更多思想資源。所以同老鬼相處唔應該係服從,而 係互相交流。

事無成。

三 . 唔知為乜

「點解我要喺到做啲我都唔明做緊咩嘅大事?」好多 人上咗莊後先發現好多事情自己都唔明白點解要做。 到底點解一定要 Dem beat,點解一定要整波波橋, 點解一定要開十個鐘 con 會然後一眾莊員攬住大家覺 得好 firm firm 子。難道簡簡單單宣傳一定唔得?諮

結論﹕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

講咁多,都係想各位上莊嘅新生寶寶諗清楚少少,至 少要知己知彼,既要知道自己想要啲咩,又要知道你 想上嘅莊以至莊員又係點嘅一回事,所以唔好怕傾莊 長,慢慢諗,慢慢傾,點都好過唔知頭唔知路上咗莊, 回首已是百年身。祝各位新生上莊愉快,莊務亨通。

詢時間少啲一定會令件事失敗?開四個鐘會一定無開 十個鐘會咁有用?其實不論咩大學,班老鬼、教授、 師兄都會教你哋要批判思考,有自己一套,上莊都當 然係啦。呢個世界從來都唔係做得耐就可以話事,或 者人做我地就要做,即使上莊,我地都可以有自己一 套。

63


巡迴中的騙局

九月,是大學新鮮人進入校園生活的季節,對一眾現莊來說,莊期 已將近完成。在藝墟招莊時,看着百萬大道上熙熙攘攘的新生,一 切仿如昨天,只是角色更換了:當年蠢蠢欲動的我,今天成了在帳 幕下向人招手的一分子,熟悉卻又有點陌生。 因為一連串招莊活動的源故,我不得不重新憶起上莊的經歷,從中 攫取一些亮麗動人的片段來吸引下莊。「一些」,如若我們嘗未被 大學的新鮮沖昏了頭腦,也會明白人生並不是童話,總存在着種種

P 的後獨白 文 :雷恩

不完美,上莊如是。我的莊屬於社會服務性質,我之所以會堅持上, 是因為這支莊提供了一個十分自由的平台讓我規劃並實踐各類型的 社會服務,亦有充足的資源去支援這些服務。但頗為可惜的是一些 常規性的交流活動實在太多,每個交流活動都花費上數百元,實在 不是一般學生能負擔得上,而作為 P 又是責任上必須出席的。雖有 制肘,但我仍然相信這支莊之於學生的意義,我希望我的下莊也可 以如當初的我般,有機會在一個良好的平台實踐對社會的關懷。

/ 從上莊,到成為別人上莊, 花開花落的循環還是繼續着, 頃刻才驚覺,我們都是這樣走過來的。/

一連三次的傾莊日在開學以來的一片狼藉中展開,事前的準備會議 也是頗一蹴而就的:消失了好一段時間的莊員答應會出席傾莊,而 其他莊員也各就各位擔當起各自的預備工作,好像是第一次,我們 有了一致的目標——我們要落莊。第一次傾莊,我們簡介了莊的工 作以及各職位的分工,但其實我們心底裏都很清楚,現在那些堂而 皇之的話在日後的莊期中無法完全兌現,我們不過是把最光鮮、最 亮麗、最熱血的畫面鋪陳出來,邀人入甕,好完成交棒的工作。 沒法說出這種說話的我只好在餘下的兩次傾莊靜下來,與新生們談 談天,了解一下這班準下莊的初衷。可惜的是,短暫的傾莊時間其 實容不下太多認真的討論,尤其是在熱烘烘的氛圍下,接近現實的 說話實在不太找到出口,有些想說的話都因為不想破滅那些努力營 造的美好而吞回肚裏。作為過來人的我們都知道,有些事,或愚蠢、 或紛陳,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 其實我深知,三次的傾莊並不足以讓準下莊們了解彼此,以及找到 自己在莊裏合適的崗位。而我認識他們當中的一些人的性格特點, 與他們所選擇的職位並不吻合。但那時的我難以阻止他們的決定, 畢竟這是他們的自由。在互相缺乏足夠溝通的情況下,註定是走不 長的,就像我們當初一樣。就這樣,我的下莊誕生了。


如若你想放棄

一點改變

成為下莊的莊員,原意是為了更好地交接。

的,除非十分緊急,否則有甚麼會議是不可

上莊與下莊的關係最吊詭之處在於諮詢前上

以預先定好議程和時間表,讓各人每次出席

下莊之間總存在着一種微妙的敵我關係,一

時都可以精神飽滿地思考並討論問題的呢?

方面我不敢對他們的決定有太多的干涉,另

難道通宵的疲倦有助推動討論嗎?這些話是

一方面又想他們少撓些路到達終點;而他們

我上莊時常掛在口邊的。然而我相信,唯有

又似乎總想把最好的呈現給我看,讓我知道

戰勝荒謬,才能推翻荒謬。沒有能力戰勝的

他們可以獨當一面,生怕上莊們會在諮詢中

人,沒資格說三道四。於是,到我們成為上

挑他們骨頭。作為上莊,其實我一直都十分

莊,便一倒通宵諮詢的傳統,分配好問題和

希望下莊能對我訴說他們的難處,讓我們一

時間,所有諮詢都盡量在凌晨前完成;也不

起解決的,既然我曾經經歷,也希望可以以

再要求下莊把時間花在背生日日期這等事情

「先見之明」令他們免受一些痛楚。

上,將注意力集中在活動計劃的原意、安排

我的莊有個奇怪的傳統,就是要求上莊 P 要

我一直都認為通宵諮詢是荒謬且不近人情

上, 我 們 陪 着 下 莊 度 過 了 諮 詢、 投 票 和 交 但我最不希望看到的事,卻如我所預想的那 樣發生了。記得一個夜裏,下莊突然來訊息 說: 「某某要 quit 莊了。」 「為甚麼?」 「私人原因,大概是因為大家理念不同吧!」 我的心沉了一下。我想起他們剛上莊時的熱 心, 說 着 要 用 心 服 務 的 堅 定, 到 底 後 來 怎 麼了,不是說好了嗎,不是說好要一起走下 去的嗎?我很自責,我當初是應該讓他們在 工作之前有更多空間去了解對方的,也許這 樣他們就不會重蹈我們的覆轍。最後,我以 朋友的身份,給那位離開了的同學寫了一些 文字,大概的意思是無論去抑或留,只你快 樂,坦然,就好。有時候,我們必須尊重各 人彼此迴異的選擇,其實我們誰都沒有資格 對 別 人 的 人 生 指 手 劃 腳, 強 湊 出 來 的「 完 滿」亦從來沒有為我們帶來快樂。 Quit 莊 的 事, 隨 後 接 二 連 三 地 出 現, 原 因 不同,情況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這段日子 大家心情都不好,心總是懸着的。現實使我 們卻步,因為成長並不全然美麗,不可能每

接,我和莊員們亦正式落莊了。

給你的話

預備上莊的各位啊!如果你問我上莊是怎樣 一回事,我會告訴你那是一埸接力賽!在你 起跑之時或許看不見跑道的模樣,上莊跑完 一圈回來,途中的沙石猛獸他們是知曉的。 願你們信任彼此都是擁有共同目標的同路 人,透過溝通,在你這場奔跑能跨越這些或 許 絆 倒 過 前 人 的 難 關, 完 成 這 場 上 莊 的 賽 事。要好好珍惜每位與你擦肩而過的人,願 你在人潮中仍能活出自己想成為的模樣,不 必取悅任何人也不無故討厭某個人。因為或 苦或甜,這場奔跑也注定只此一次,因此你 要跑出僅屬於你的姿態和節奏。更不要在循 環和角色的互換中,丟失你原本是一個怎樣 的人。 祝願你在這場年少輕狂過後,當悸動和熱情 轉瞬消弭瓦解之時,又或是在最無趣無力的 日子仍對世界抱持好奇和對他人關愛。盼望 當你回望跑道,還能看出自己足印,無悔這 一趟旅程!

個情節都盡如人意。事情往往在料想之外奔 走,但自己承諾了要做好的事,許下了的誓 言,或重或輕都應該努力守住。因為你做了 怎樣的事,將成就一個怎樣的你。若我們輕 易拋棄理想,放棄堅持,那是因為由始至終 我們都只需向自己負責。

65


阿豪:三年的旅程

哲學系的阿豪今年已經升大四了,過往三年他一直積極 參與學生組織,曾擔任哲學系系會會長、新亞書院走讀

生舍堂的總務、新亞書院學生會的校政暨社會幹事,現 為文學院教務會學生成員。

新鮮的大學世界

阿 豪 早 在 訪 問 之 初, 提 及 自 己 不 知 為 何 特 別 關 注 時 政,

就 是 覺 得 有 一 份 使 命 感, 使 他 特 別 關 心, 而 這 樣 的 他, 大一上的莊竟是兩支康樂莊,這是為甚麼呢?

阿豪憶述,最初來到中大,9 月的時候,他完全沒有想

過自己會上莊,覺得上莊是「個個都走去做、庸俗的事」。

上莊 ——

/「 上 莊 」 對 於 不 同 人 來 說 , 意 義 都 不 一 樣。 有 人 希 望 在 裡 面 找 到 吃 喝 玩 樂 的 伙 伴, 有 人 希 望 在 裡 面 學 習, 有 人 希 望 借 此 美 化 自 己 的 履 歷 表。 但對於上足三年莊的陳子豪 (阿豪),上莊是一個旅程, 一 個 了 解 自 我、 實 踐 抱 負 的 旅程。/ 文:L

相信此時的你和筆者一樣咋舌,上了三年莊的人,竟然

在開初如此鄙視上莊。但是,不久,阿豪的想法便有所 改變。由於阿豪經歷過一年自修重讀,過去一年承受着

孤獨和壓力,總是一個人溫習、進出考場。幸好苦盡甘 來, 終於成功考上大學,過往總是獨自一人的他,看到 大學生們總是聯群結黨,而自己經過一年寒窗苦讀,上 到大學豈能不把握機會結識朋友,放鬆玩樂呢?

為了結識更多朋友,他希望自己下一年入住宿舍,於是

開始盤算如何能得到更多宿分。很自然──他聯想起上 莊。他計算過,他要「孖莊」才有足夠的宿分住宿,於

是他開始參與不同傾莊,去過校園中央組織包括幹事會 和學生報的傾莊,又去過自己學系的系會和走讀生舍堂 的傾莊。最終基於享受大學生活的渴望,又希望認識到 同系和書院的朋友,阿豪孖莊,擔任哲學系系會的會長 和走讀生舍堂的總務。

哲學系會和走讀生舍堂的工作相似,既要舉辦聯誼活動, 又要向書院或學系反映同學意見,有時學系系會更會舉 辦學術活動。

回想大一的上莊經驗,阿豪說莊期內完全沒有他深刻的 活動。於他而言,系會和走讀生舍堂是一枝康樂莊,角 色就是搞活動,講求創意和交際能力,正正是他不擅長 和不感興趣的,結果都是照著上莊的做法,依樣葫蘆。

「反而深刻嘅係任期內嘅突發事件。」他遂細數數項與校


政有關的事件,其中一例是書院在完全沒有諮詢下便在林

耀明夫人堂裝上玻璃門,「我留意到平時都有幾十個同學

用林耀明夫人堂,有啲攞嚟搞活動,有啲喺到食嘢,有啲

走讀生舍堂和系會的傾莊過程或許是「過份簡化」,玩玩 遊戲,知道對方的名字,便要決定是否上莊了。

喺到溫書。我自己本身無宿舍,除非講電話,唔係其實都

學生會工作繁多,上至校政決策,下至舉辦活動:「大學

咗道玻璃門,係完全扭曲咗公共空間嘅意義,舊生都還好,

動呢個社會嘅進步。但我認為當時到今日嘅大學生都完全

冇咩空間可以坐喺到傾計,因為圖書館都要保持安靜。裝

新生見到道門真係完全唔知可以用,係完全損害咗學生、 走讀生嘅權利。」而且走讀生舍堂其實就在林耀明夫人堂

裏面,阿豪覺得玻璃門會減少同學使用舍堂的意欲,於是

聯同莊員去信書院和學生會,要求拆走玻璃門,但書院只 指出裝置玻璃門價錢昂貴,就拒絕了要求。

阿豪至今回想,還是覺得自己當時的身份可以做到更多, 但由於走讀生舍堂的定位始終以聯誼為主,不常介入公共

政策,也無可奈何。不過也因此,他意識到莊對於公共事 務其實有着一定的責任和影響力,以及自己希望介入公共

生有最好嘅資源,具備最好嘅才能,係有好強嘅責任去推 做唔到呢一樣責任,所以我希望做社會幹事推動社會時事

發展。」阿豪同時兼任校政幹事,立志為同學與校方建立

一條橋樑,促進溝通,他嘗試透過問卷積極收集同學對校 政的意見。

問及工作量是否太大,工作是否太辛苦,阿豪稱:「其實

更多時間係攞嚟同書院傾,諗一個學生會係點籌劃,呢啲 花費嘅功夫、時間係更多,但呢個係我志趣所在,我係投 入喺裏面,雖然經常都有壓力,但我仍然想去做。」

事務的抱負。

大二這年上了新亞學生會,是阿豪收獲最豐富的一年。除

莊期完結後,阿豪便沒有再和走讀的莊員聯絡。主因是彼

非以往莊期完結便沒再聯絡的「莊員」。

此志趣不一,這在莊期間已見端倪:「新亞走讀有一筆都

可觀嘅會費,但係上下莊喺莊期都喺到揮霍會費。當時其 實我都睇唔過眼,盡量用啲唔會搲爛塊面嘅方法去制止佢

哋, 但 都 唔 見 效, 所 以 當 時 已 經 知 道 大 家 品 性 好 唔 同。」 經過一年,阿豪大概了解自己需要的是志同道合的朋友, 不然也只會索然無味。

最開心、充實的大二

了獲得實踐抱負的滿足感,更擁有一班互相扶持的「莊友」,

繼續實踐

大三這年,離畢業越來越近,阿豪會選擇停下來嗎?「做

學生代表做一年係唔夠嘅,做一年只係夠認識校政、院政。 如果真係想回饋院校,一定要第二年先做到。」他確實沒 有 再 參 與 學 生 組 織, 而 是 隻 身 競 選 文 學 院 教 務 會 學 生 成 員,希望實踐更多,繼續這個旅程。

來到大二,阿豪懷抱著大一上莊的經驗和教訓,決意成為

阿豪花了大學寶貴的幾年時間上莊,跌跌碰碰,上過不合

共事務上貢獻自己嘅才能」。

充滿機會的地方,讓你不斷嘗試,不斷成長。你呢,你又

書院學生會的一份子,他在訪問中重複了好幾次「要喺公

這一年他只到了新亞學生會的傾莊,了解到新亞書院學生

會與以往上的莊不同,雖然也會舉辦不同活動,但性質不 單純是為了玩樂,而是推動公共議題,引發討論。傾莊過

程使他有一份踏實的感覺,與走讀生舍堂和系會不一樣, 新亞學生會的傾莊每星期都有兩次,合共十多次,傾莊的

內容主要是校政和社會議題,正正是阿豪最關心的。經過

長達三個月的傾莊,阿豪對於未來莊員已經有一定的認識, 如性格、興趣等,亦與志趣相投的他們組莊。回過頭來,

適的莊,也上過 Chur 但稱心如意的莊。大學,其實就是 會怎樣在大學這個地方嘗試?


全民大會

法定人數係基本會員十分之一或以上,啫係要成千幾人,基本

中大學生

上唔會開得成,三年前因為爆發佔領運動破天荒開咗次。 聯席會議

眾學生會中央組織嘅聯會會議,成員包括全體代表,幹事會會

長、學生報總編輯、校園電台台長同埋各自組織內委派 2-7 人。 一般用嚟處理重大同突發事宜,例如全民大會流會,前年就因

全民投票

幹事會希望將「特首校監必然制」嘅學界公投議案提請全民投 票表決而召開。 代表會

代表會由九院學生會選派代表組成,分為當然代表(由各書院

學生會會長及代表會/監議會/監委會主席擔任)、民選代表

聯席會議

(由書院同學全民投票選出)同委任代表(如民選代表缺額,

由書院學生會另行委任最多一人)。今屆代表包括崇基、新亞、 聯合、逸夫代表各六人;和聲代表五人;晨興代表四人;敬文

及伍宜孫代表各三人;善衡代表兩人。屬下有各個委員會處理

行政事務,包括財務委員會、章則委員會、屬下團體委員會等。

代表會

代表會除咗負責屬會登記、中央組織選舉,仲會負責審查幹事 會、學生報同校園電台嘅提案、工作計劃、財政預算、財務報

告等。雖然代表會作為中文大學學生會最高立法、監察、民意 代表機構,但同學一向少理。 屬會

一般我哋認知嘅學會例如「國是學會」、「天文學會」、「魔 術學會」等等都屬於學生會嘅屬下團體。

院系會

屬會

院系會

所有中大本科生都會自動成為系會成員(兼要交會費),一般

而言以聯誼系內學生為目標,小部份時間需要同系方商討系內 事務。部份系會會搞書展、賣物會,偶有系會會搞活動畀同學 參加。工學院、商學院同理學院更有「院會」。

學生會架構外組織! ( 基層關注組、內地生聯合會、性/別關注組⋯⋯) 學生會以外亦有其他自發組織。可能因為唔夠人,難維持基本 會員人數,或者想減省行政工作而唔註冊屬會。

中大學生會


會架構圖

司法委員會

在今年成立,是中大學生會的獨立司法機構(過去學生會司法 權由代表會負責)。負責處理中大所有學生會內的爭議,同時 憲制責任捍衛《學生會會章》和保障會員權利(轉自司法委員

會網頁)。簡言之司法委員會之於中大學生會如香港法庭之於 香港政府。

臨政 (臨時行政委員會)

幹事會(中大/書院):出缺時負責維持學生會基本運作,工 作範圍基本與幹事會相同。

學生報:前年首次出現缺莊,按會章維持會室運作,亦有申請 到資金進行舊刊物嘅掃描。

校園電台:同樣,根據會章要維持會室運作,但過去亦有喺臨 政期間製作同播放節目嘅先例。

司法委員會

另外還有院系屬會未能選出幹事會而要臨政維持基本行政運 作,理論上唔搞得活動,但如果會員默許就絕少有人干涉。 幹事會

臨政

即我哋平日所指嘅學生會,成功上任時,幹事會會長同時會係 學生會會長。會室位於范克廉樓地庫,主要工作包括參與校務 /校政,舉辦學生活動同提供福利等等,仲會參與/組織社會 行動。

除咗幹事,中大學生會亦有聘請職員,另有女工合作社成員喺

中央三莊

( 幹事會、學生報、校園電台 )

學生會福利品部全職工作,幫幹事們處理有關行政、學生福 利、會室管理嘅工作(更多請見 P.70)。 中大學生報

暱稱為「報社」,駐守范克廉樓 307 室。由開始時嘅每週出版,

變成現今嘅雙月號模式,今屆常設版面有社會、校園、性/別、 國際、文藝、副刊。亦會出版特刊,比較恆常嘅有八九民運特

刊同你手上呢本迎新特刊,三年前亦都有出過罷課特刊。有突 發事件時會出版號外,以前就出過碼頭工人罷工號外(更多請 見 P.68)。 同學每年交學費嗰陣要畀 $100 維持

中大校園電台

自此就成為中大學生會基本會員。

起幹事會同學生報遲好多先成立,九九年因為中央學生組織中

中央組織運作,新生亦要交多 $30,

中大嘅網上電台,全名為「中大校園電台編輯委員會」。相比

人覺得要將權力分配到更多同學手上,令同學有自己嘅發聲平 台,因而成立。

目前駐守范克廉樓 301-303 室,除咗每星期嘅節目廣播,仲 會報導校園即時新聞,就社會時事作出即時報導,同埋網上直 播代表會會議(更多請見 P.70)。

69


做咗半年學生會,你問我答。 文 :李振勇(中大學生會幹事會副會長 )

我 哋 係 第 四 十 七 屆 香 港 中 文 大 學 學 生 會 幹 事 會 —— 山 鳴, 歡 迎 咁 多 位 freshman 嚟到中大啊!唔知你哋對中大學生會幹事會 ( 亦即係好多時外 你們為何想上幹事會 ?

界睇到嘅「中大學生會」) 有咩印象呢?係我未入 U 之前,好多時個印象

都係搞下政治嘢、社會運動咁,成日走到好前,上得學生會就好似半個政

壇人物咁。冇錯,中大學生會係可以好政治化,筆者亦都係因為政治理念 而上莊,依家上咗莊幾個月,我嘅感覺係,非政治嘅嘢比政治嘅嘢負擔重 得多,重要得多。點解咁講?筆者當初上莊係因為我支持本土理念,而

中大學生會必須由本土派去守住,而一年莊期可以盡力去宣揚本土論述, 為呢個香港嘅前途略盡綿力,理想可以好遠大,但實際做唔做到呢?我都

仲未知道,因為幹事會真係唔係一個政治組織,工作上有超過八成都係內 務嘢,例如搞下學生福利、各大小活動等,大部份學生係期望你做多啲校

政福利嘢多過搞政治,校內嘢做唔足會畀人出 secret 鬧,而校外嘢做咗 就冇人理,呢個情況成日出現,所以上莊前嘅理想同上莊後嘅實際係會有 差距,呢一點上屆幹事會亦都係我傾莊果陣再三強調過。但點解我仲要上 莊?都只係因為我嘅政治理念,我愛呢片土地、呢個香港,我就要守護呢

度嘅本土價值,香港獨立可能係我嘅夢想,而上幹事會就係圓夢嘅其中一 塊拼圖,即使呢塊拼圖可能好細好細,但都總要做,就係咁簡單。以上只 係筆者上莊嘅原因,其他莊員有同樣因為政治理念嘅,有單純想大學四年 唔好咁空白、想嘗試下新嘢嘅,我哋都各自有上莊嘅原因,機緣巧合下走 埋一齊。

我會話幹事會係一個成長同追夢嘅地方。幹事會嘅工作種類繁多,好多

嘢對於一個普通十幾歲入大學冇耐嘅年輕人嚟講,實在太有挑戰性啦。 舉個例,你可能因為校長遴選要搞個記者會,幾個大學生就要自己搞一 幹事會對你們而言是個怎樣的地 方?

壇見得人嘅記者會,背後已經要有好多嘢學習,而好多時都係靠幾個莊

員拆掂,唔會有邊個幫你。面對咁多而又咁有挑戰性嘅工作,要識得點 樣解難,點樣去承受挫折,個人自然會好快成長,學到嘅嘢我相信亦唔

會有其他莊會學到。另外,追夢,幹事會有好多資源去追夢,無論你係 想實踐政治理念,定係想搞一場好好睇嘅音樂 Show,幹事會都可以幫 你追夢,去做一啲你原本冇可能做到嘅嘢,呢個機會唔係人人都有,係 幹事會先畀到你。

實用資訊:

想寄信,可以到學生會福利品部買郵票,然後去旁邊的富爾敦樓收發 室寄出。另外,想進行安全性行為的話,中大學生會旁的學生活動中 心和新亞學生會的自動售賣機,都有免費安全套供應。


學生會日常的工作大約有甚麼 ? 有哪些工作是有趣的或是特別煩 厭的 ? 這些工作與同學有甚麼關 係?

學生會日常工作基本就係守會室啦,處理啲同學查詢,聽落好簡單,但其 實做嘅嘢可以多過一個區議員。校巴站多蚊啲同學又會搵你,想知隔離福 利品部有咩貨又搵你,Regsoc 又搵你 ( 其實係搵屬委 ),總之中大同學

有咩難題呢,佢哋就會搵你幫佢解決。仲有極大量文書、行政工作,同埋

我哋長期都有活動搞緊,都真係好多嘢做。對筆者而言,最煩厭嘅工作緊 係出設啦,基本咩活動咩通知都要出設,都要有圖有真相,對於一個唔識 出設嘅人完全係折磨。

面對傳媒當然係壓力大,我哋今年仲要發表咗一段咁具爭議性嘅六四言 作為幹事會經常面對傳媒,和發 表對外言論,會否很大壓力 ? 幹 事會的壓力有沒有其他來源?

如 何 理 解 與 同 學 之 間 的 關 係, 是 幹事會帶著群眾 ? 還是有其他可 能 ? 如果同學的意見與之自己不 同, 你 們 會 如 何 處 理 ? 你 希 望 同

學如何理解自己與幹事會的關係 ? 具 體 的 說, 作 為 幹 事 會 一 員 你 對 同學有沒有甚麼的期許 ?

有甚麼你想對新生或同學說的?

論,所以傳媒都衝過嚟狙擊我哋,嗰幾日係唔好過架,但都真係只限嗰幾 日,件事過咗之後,就冇咩感覺啦。反而最大壓力係源自莊務做唔切,之

後畀同學出 secret 片就最唔開心,明明自己好努力去做每樣嘢,但最後 都係畀人片。而處理壓力都係靠會室嗰部 switch,打下機輕鬆下,或者 同莊員一齊呻,但都冇咩可以點,嘢係要照做。

我會話同學只係一個參考,幹事會做任何嘢要考慮同學意見,但唔好盲從, 因為大學學生會應該係一個突破框架嘅組織,冇可能下下因為部份同學意 見而改變立場,而同學嘅反應只會係一面鏡去反映我哋做到點,唔代表對 錯。我會希望中大同學可以關注多啲我哋做梗咩,做得好做得差都好,我 哋做咗嘢都想有人知,有人畀反應架,最好就留意埋多啲時政啦,哈哈!

加 油! 唔 好 浪 費 大 學 四 年, 亦 都 唔 好 忘 記 香 港 係 你 地 嘅 家 (For local), 有機會多啲嚟學生會會室啦,我哋都想接觸多啲中大同學架!

71


專訪中大學生報: 咁 chur 究竟為咗咩﹖ 文: L 走進中大學生報的會室──范克廉樓 307 室,映入眼簾的是偌大的書桌上舖滿不同書刊,雖然凌亂卻又不至於 不堪入目。我拍拍睡在梳化的莊員 L,她立馬醒來:「對不起!忙着搞迎新特刊,不小心睡過頭了⋯⋯」一場了 解她和中大學生報的訪談隨即展開。

L:其實最初入到中大,我甚麼都躍躍欲試,我去過不同傾莊,例如劇社、扶青, 但這些莊都只有三、四次傾莊,短短幾次傾莊便要決定是否上莊,使還未了解到未 小 編: 當 初 為 何 想 成 為 中 大 學 生

報 一 員? 聽 聞 這 支 莊 好 Chur 又

大 壓 力, 既 是 中 大 的 中 央 三 莊, 又要定期出版。

來莊員是怎樣的我感到十分不安,亦使我反問自己這四年究竟想做些甚麼,而當時 的我未有答案亦不知如何尋找。經中學師姐介紹下,我認識了中大學生報,去了他

們舉辦的 Ocamp 和十幾次傾莊,接觸了不少校內外議題,例如性別、宿費、立法 會選舉等,眼界霎時間闊了幾倍,雖然傾莊時我大多坐在一旁,沒有說話,但我一

直都在思考,聆聽他人的見解無疑是很大的得着。然而,中大學生報工作量的確很

大,燃燒 GPA 好像是無可避免的。(莊員 Y 插嘴:我 GPA3.8 喎~)而且我才大一, 身邊的朋友選擇上的莊都是系會、書院屬會,上中大的中央三莊使我覺得自己有點 像異類。但是,一個上莊跟我講過「做學生報係一個叩問自己嘅機會,因為你決定

要寫咩、點寫其實都係了解自己嘅過程。」,這句說話烙在我的心中,於是便抱著這 個心態便展開了上莊之旅。

L:我們十幾個莊員大多透過傾莊認識。由於我們性格慢熱,很多人對於是否上莊

又猶豫不決,所以組莊過程十分緩慢。幸而,幾個已經決定要上莊的同學充當統籌,

聯絡了參與過傾莊的同學,更組織了 4 日 3 夜的傾莊 Camp,我們才勉強組成一支莊。 小編:你們的組莊過程是怎樣的呢?

其後我們開始就政綱討論,狀況不斷膠着。對於很多議題,我們只有很初步的想法, 例如我們支持性別多元,但多元到甚麼地步呢﹖到了較深入的位置,又是一陣沉默。 有共識的是,我們都決意辦一個以學生權益為本的媒體,宿費加價、膳食質素等校 園議題,因為這些事如果我們作為校園媒體都不關注,就沒有人發聲了。於是基於 這個原則,我們確立了實習生待遇專題,而其他議題,很老實說,我們還在不斷了 解,不斷摸索。

L:我們經過長時間的傾莊和兩次煎熬的選舉,患難見真情,由當初互不相識,變 小 編: 莊 員 之 間 的 關 係 是 怎 樣 的 呢?你們平日是如何相處的?

得越來越有默契,成了互相扶持、一同成長的伙伴。雖然在討論正經事還是會有磨

擦和分歧,但火藥味會在討論完結的一刻隨之而去。平日大家都愛在會室一起打機、 看電影,又愛吵吵鬧鬧、互相抽水。大家都愛偷吃放在會室的東西,不論飲品、零

食,被發現後就以一句「你擺得喺到就預咗畀人食㗎啦!」回應,物主破口大罵幾 句,隔天又會照常買東西放在會室。


小 編: 上 莊 不 久 你 們 就 出 版 了。 第 一 次 出 版 便 是 六 四 特 刊, 原 因 是 甚 麼呢?

L:剛上任的時候是四月,我們都忙著還學債,應付 Final。之後已經是

五月,便要決定是否出版六四特刊。老實說,最初我們對六四的認識都

不深,極其量知道六四對 1995 年香港的立法局選舉有一定影響,但是 我們各自做了一些資料搜集,覺得六四不論對香港和中國的發展都有很

大影響,又參考了以往的六四特刊,認為以往有關六四對香港的影響描 寫得不夠深,於是慢慢有了做六四特刊的原因和方向。

L: 循著剛才所說的方向,大家各自在感興趣的範圍,搜索六四相關資 料, 例 如 有 莊 員 想 了 解 八 九 年 中 大 學 生 在 六 四 的 參 與, 於 是 訪 問 了 在 八九年擔任中大學生會外務副會長的莊耀洸。我則對音樂文藝比較有興

趣,八十年代有一隊獨立樂隊名為黑鳥﹐創作了與六四相關的歌曲。去

到今年,其靈魂人物郭達年仍在創作有關歌曲,甚至舉辦自由文化音樂

節去悼念,當時的我嘖嘖稱奇,於是約了郭先生進行訪問。現在回想起來, 小編:那麼出版過程是怎樣的呢?

那次其實是個失敗的嘗試,因為時間倉促,加上欠缺經驗,沒有做好資

料搜集,我就匆匆訪問他。見的時候也因太緊張和準備不足而啞口無言, 反而是同行的莊員替我問了不少。真正落筆的時候很快就發現有很多缺

失,特別是沒有問清楚郭先生的經歷如何影響他的想法,使文章失色不 少。我也曾幾度想過放棄,幸好莊員不斷鼓勵,不斷替我分析郭先生的

想法,最後分析出郭先生「不可孤立六四事件,而是要了解整個歷史脈絡」 的想法。這是對於香港現況一個很好的提醒,亦教我有所反思,立意尚 算清晰。這一次的出版雖然不成功,但對我來說是很好的經驗,明白了 我們每日閱讀的訪問絕非易做,也教我更認真看待出版工作。

最終用了兩星期,我們的第一份刊物終於誕生,裏面主要分三個部分: 八九香港、八九中國和紀念,雖然並非完美,但慶幸在這個人們逐漸遺 忘六四的世代做了一些事,使更多人了解其意義。

小 編: 為 甚 麼 六 四 燭 光 晚 會 當 晚, 你們決定聯同其他組織舉辦討論 會?

L:因為我們更留意到今天香港對於六四是否值得紀念爭論激烈,除了 悼念,希望借此有更多討論,或者至少大家了解更多聲音,於是便舉辦 了這個討論會。起初我們還擔心很少人參與,但慶幸最終都有二十多個

人討論,而且年齡層廣,不論老、中、青也包括在內,幾代人一起交流, 只是簡單分享六四的經驗,在這個標籤「廢青」、「廢老」的世代,已是 難能可貴。

L:雖然莊期不知不覺間已過一半,但我們仍有許多不同方面的事想做。 小 編: 你 們 在 餘 下 的 莊 期 會 想 繼 續 做些甚麼呢?

有的莊員特別關心政治,希望可以緊貼跟進立法會議員被 DQ 事件;亦 有莊員希望推動校園環保議題,例如廚餘回收問題;也有莊員希望喚起 同學關注切身卻又總被人忽視的性別議題。而我呢,我特別喜歡看獨立

電影,希望在莊期內舉辦放映會,讓同學有機會欣賞香港的獨立電影, 鼓勵同學創作。餘下的時間有限,可能卻是無限。但無論如何,我們都 希望同學認識更多社會議題,思考更多。

P.S. 小編= L


「你想知想睇我哋就會拍!」 文:中大校園電台

為何想上電台?有甚麼願景?

過去莊期有沒有一些難忘的經驗?電台的工作有沒有

憬,而校園電台正正是一個良好平台給予我們體驗聲音、

難 忘 經 驗 少 不 了 提 到 Pro P (Promotion Period) 選

不少莊員都有聽電台節目,對電台、DJ 工作有一定的憧

影像傳媒的工作。而且一些莊員本身對剪片、拍片等有 認識,上電台莊正好讓大家發揮所長。

我們的願景十分簡單,由始至終我們都想要「做起電台」。 我們深知要實現這個願景毫不容易,要每一位同學收看 我們的節目亦要一定時間才夠做到,但我們深信只要埋 頭苦幹,一定有所成就。記得有莊員曾戲言:「由廣播道

去到大學道,大概要用一個鐘。要將大學道變為廣播道, 又需要幾多時間呢?『做起電台』講就容易,去到最後唔

知會唔會變咗做低自己?要上中央三莊,縱然前路茫茫, 總要抱持願景。」

電台對與你們而言是個怎樣的地方?

電台是一個讓我們發揮想像空間的地方。每年電台製作

受到一些制肘?

舉 期 間。 由 十 二 月 sem break 一 直 密 集 式 開 會, 一 月開 Sem 後影莊相、揼政綱、準備 pre 諮正諮、構

思 宣 傳 方 式、 每 日 想 Facebook 出 甚 麼 post 宣 傳, 到二月投票期每日守票站、作口號作四七、捧樂器到 民 女 busking 瘋 狂 拉 票, 十 三 位 莊 員 還 要 兼 顧 自 身 學業,這一段日子辛苦又難忘。

制肘方面,於筆者而言,電台是一個十分自由的地方, 節目方向都由我們決定,這亦是我認為電台優勝的地 方之一。

莊員間平日如何相處?

上莊前沒想過會認識到一班這麼好相處的莊員,剛認 識時也沒想到會喜歡與他們合作。

的節目都不同,每屆電台莊都有屬於他們的、獨一無二

我們相處的模式大概有些特殊,平日整天互 mean 互

我們想做的、以中大人為本的節目。

有人派膠,或者講完全不好笑的爛 gag,其他人也習

的風格。我們也不例外,沒有限制,沒有政治包袱,做

電台日常的工作大約有甚麼?有哪些工作是有趣或特別 煩厭的?這些工作與同學有甚麼關係?

日常工作主要是製作節目。根據時間表每月構思、拍攝

罵, 筆 者 就 屬 於 經 常 被 mean 的 一 群。 任 何 時 候 都

以為常。莊內不定期會有莊聚(更一起吃團年飯!), 莊員也經常聚在 soc 房通宵夜話,或玩到翌日直接做 節目也是等閒事。

及剪接,亦會留意社會上的突發事件出外進行報導,例

如何理解和同學之間的關係?

到現場報導,此外七一遊行等我們亦有到維園訪問幾位

溝通,希望更多同學向我們表達想要甚麼節目、想接

如佔領金紫荊當日來得突然,莊員收到消息後便立刻趕 議員。

有趣的工作很多,每次拍攝節目的過程對筆者來說都是 非常有趣的經歷。特別煩厭的大概是為節目打 transcript

和字幕吧,兩樣都是很繁複的工作,所以節目監製都想

我們製作節目以反映同學意見為本,也重視與同學的

收到甚麼信息等。我們有一些直播的聲音節目如《聽 烽者》等,希望同學在收聽節目之餘,亦即時給予一

些反應,或分享自己的經歷,達到主持人與同學互動 聊天的效果。

盡辦法外判給其他莊員完成。

各 位 同 學, 無 論 對 電 台 印 象 如 何, 請 於 我 們 莊 期 餘

電台節目以中大同學為主要觀眾群,突發報導等都是與

們 Facebook 專 頁( 中 大 校 園 電 台 CUHK Campus

同學有關的,例如校董會召開特別會議當日我們亦有出 動,因委任校長一事與所有同學息息相關。

下 半 年 多 留 意 我 們 節 目! 有 任 何 意 見 儘 管 inbox 我 Radio,like 咗未先?)!


凌晨三點還在范克廉開會的人 中大代表會訪問 文 : 傻 豬仔

中大代表會會議實況 儘管每次代表會常會校園電台均會直播,會前的議程也會經電郵讓同學知道,但代表會一直給予同學陌生、疏離

之感。今次受訪的代表會副主席姜偉耀一坐下來便問我﹕「到底代表會與同學有甚麼關係?」或者藉著今次訪問, 我們可以更深入理解這群雖不顯眼但又對學生會運作很重要的人。

甚麼是代表會

中大代表會於學生會地位類似香港立法會,是負責審理議案、註冊學生會屬下團體、分配團體房間、監察中央三莊(幹

事會、學生報及校園電台)運作、審核工作報告和財政預算等。姜偉耀說,當初在幹事會工作時,因為代表會有發言、 議事的權利,很適合他喜愛議論的性格,所以翌年便和其他朋友組成「匡政」聯盟參選。他認為一般擔任公職的 人都希望服務同學,而代表會的位置屢受同學忽略,便希望在代表會中服務同學使之重新找到位置。

姜表示,平日沒太多議政的機會,即使在課堂上學了不少議事規則、議會意義等亦沒有機會實踐,而代表會正是

他一展課堂所學的機會。「上過代表會後,才明白原來章則上每一句一詞的用語也有其特別含意,是經深思熟慮產 生的。」姜偉耀如是說。他也很享受在代表會議事的時刻,他舉例處理教務會學生成員章程問題 ﹕「我很高興當

時代表們小至議案的標點符號,大至一些議案判決的字眼也會仔細討論。」他說﹕「對我而言,代表會的工作意義 上體現香港的立法系統和精神。」

75


代表工作的日常

代表的工作有不少,作為副主席的他便要負責草擬議程、約會和 一些文書或聯絡工作。看似簡單的約會卻極具挑戰,因為不少代 表需身兼多職,更有來自學業和實習的壓力,然而代表會會議往

往在晚上八九時才開始,很多時候會開會至凌晨兩三點,因此很 難選擇合適的會期。另一方面,他作為署理主席時亦需要維持會 議秩序,他表示今年的會議氣氛比以往和平,也較少使用法鎚維 持秩序。

對姜而言,代表會最難處理的問題便是代表們重覆的發言。他指 出,代表們往往會在上一個代表發言後補充其內容,但有時這些 補充內容與上一個代表的發言重覆,結果令拖長會議時間。「我

尊重每個代表發言的自由,也明白這是一些代表發言的鋪墊,但 有時希望他們可以精簡。」姜說﹕「其實在制定議程時我們不會

預期用如此多時間在某些議程打轉。」他希望往後代表可以減少 重覆發言,他笑說﹕「若是重覆發言,豈不是在說廢話。」

至於註冊屬會方面,電子註冊在今年開始投入服務,他表示今年 的註冊屬會的速度比以往快了不少,不少申請在數天已經得到解

決,姜去年其實也是電子工程學系系會的會長,深明過往的屬會 審批可能需時數月。對於申請程序,他表示體諒一些同學在呈交 文件時的問題,因為很多時候責任在於上一莊。在屬委會的工作 期間,他努力與同學溝通,例如直接在 WhatsApp 和 Facebook 幫助同學解決註冊屬會時的困難,希望儘快處理審批。

似有還無的同學關係 ?

回到開首時的問題﹕「到底代表會和同學之間有甚麼關係?」姜

在回答時也思考良久,他說直接上代表會很像和同學沒有太大關

係,但細心思考下代表會與同學也是有一定關係。姜表示他希望 透過代表的優勢服務同學。簡單如一個學生會派行事曆是九月派

或十一月派,這對同學已有很大分別,而代表會則有權審批這項 預算。另外屬下團體的註冊證明信,這也關乎同學的宿分和得到

如何拉近彼此距離

「代表會」、「教務會」、「章則」這一系列深澀難明的 專有名詞,不只是新生,即使是在學生組織工作的筆 者也難以明白。但無可否認,代表會的運作卻是與中

大同學們有不少的關係。若然要令代表會工作可以使 中大同學理解以至參與,必然要拉近與同學之間的距 離。但對此姜卻表示一籌莫展。

「 我 也 想 不 到 有 甚 麼 辦 法。」 姜 說 ﹕「 選 舉 拉 票、 Facebook、 宣 傳 …… 我 想 到 的 也 做 過 了。」 他 表 示

自己在過往也用不少方法宣傳,但同學一般對投票反

應 也 是 很 冷 淡, 更 多 的 是 說「 唔 該 晒 」、「 唔 使 啦 」, 他說明白同學們可能事務繁忙,例如需要補習、讀書 或上班等,因此未必有幾分鐘走往票站投票。作為應 屆選舉委員會主席的他也尊重不同同學的選擇:「公

民社會下每個人也有自己的選擇,我不可能強逼別人 投票,唯有在自己作為代表的時候用心盡力地服務同 學。」

的活動資助。

代表會與同學的關係未必三言兩語可以說清,正如姜

另外他說學生會代表的正是中大同學的聲音,換句話說,中大學

以在中大活得很好的。」代表會不同於幹事會、報社

生是透過投票授權予學生會代表自己,希望學生會可以服務自己。 而這個投票授權環節很像香港代議政制。事實上,中大選民透過

投票產生整個學生會,學生會各團體的運作也需要代表會監察、 支援運作,宛如學生會運作的齒輪。不過他又補充﹕「也許這段 關係本來就不明顯,同學可能會因此而不以為然吧。」

76

所言﹕「即使同學完全不投票,不理會學生會,也可 或是電台,同學未必直接想到它與自己的關係,但代

表會的確是維持學生會運作的重要機關。這篇訪問也 許未必能使同學馬上投入代表會,關心校政,但希望 可以成為新生們認識、理解代表會的起點,原來有這 麼的一群人在做這樣的事。


不投票的同學:學生會選舉關我_事? 文 :彭 嘉穎

過去幾個月,在大家熾熱地討論特首選戰的同時,另一場我們「有

她對中央學生組織其實不無觀察和思考。當我們

本年的學生會投票率異常地低(16-17 年度為約 24%,本年度卻下

最鮮明的只有政治立場,就是「左膠對本土」。 「你

票投」的選舉正悄悄在校園發生……沒錯,正是學生會選舉。很可惜, 跌為 19%)。不少人感到氣餒,甚至指不投票的人是「港豬」,只顧

著想「今晚食乜好」,不關心校園事務。筆者固然對現實感到不滿意,

但更多是不解:同學為甚麼不投票呢?同樣是中大人,他們所經歷的、 所看見的,與我有甚麼分別,以至彼此的行動大相逕庭?於是我們

訪問了四位在上次選舉沒有投票的同學,希望踏出互相了解的一步。 同學與校園:擦身而過還是緊緊扣連?

雖然同樣掛住大學生的名銜,但中大人的生活可以很迥異。當我問

及阿儀(文學院二年級)她自己生活,她笑著說:「很枯燥呢,就是

上課之後回家,有空就逛街,這一陣子就趕 paper,不時找找兼職, 間中補補習」。她與另一個同學阿 Sam 同為走讀生,留在中大的時

間基本上就是上課、到圖書館溫習。在他們眼中,校園只是讀書的 地方,不是生活的地方。

另一個歷史系的同學 David 則率直的說:「大學基本上就是讀書和朋

友」,因而「沒有動力投票」。但今年他做了宿生, 「留在校園久一點,

屬於中大的感覺會強一點」,因此自覺應該更投入參與校園。當然,

談及去年「星火」「煥然」的選舉,她認為兩閣

說 我 自 己 的 政 治 立 場 是 左 膠 的 話, 我 又 未 至 於

要捍衛不讓 M 記進駐,但本土我又未至於港獨, 所以覺得兩邊都代表不到自己」。

除 了 因 為 代 表 不 到 自 己, 她 亦 都 覺 得 該 場 選 舉 太落入二元對立的左右權鬥,「有些朋友因為星

火 是 本 土 所 以 投 星 火, 山 鳴 是 本 土 所 以 投 山 鳴

…… 但 問 心, 他 們 又 沒 有 想 過 自 己 想 要 甚 麼。 若果只是因為政治立場而投票,投出來的結果與 自己無大關係吧。」為甚麼與自己沒有關係呢?

可以參考 David 對學生會的印象:「學生會好似

只是在政治上會發表立場,而我本身也不是很熱 衷政治,因此對學生會幾乎沒有感覺。」她與他

的意見尖銳地指出,如果中央學生組織只關心狹

義的政治或「左右」之爭,其實會忽略與同學的 扣連。

同學之間殊異的經驗不單單只是住宿與否,還包括做兼職與否、上

福利一直被認為是扣連學生會與同學的強力膠,

對校園的歸屬感以及投入程度,從而深深地影響同學對校園公共事

福利品(譬如福袋、抽獎)也是讚多過彈,譬如

莊與否、個人性格、家庭狀況等等……這些個人的條件會影響個人 務的參與。

同學與中央莊:一百元會費的意思是甚麼?

投票的意願當然不只是關於同學與中大的關係,更關鍵的因素是同

學對於中央莊的看法。就阿儀來說,雖然她總說自己「很港女」,但

事實上,受訪同學對去屆幹事會「星火」提供的 阿 儀 與 David 也 覺 得「 付 了 一 百 元 會 費, 好 似

終於有些東西落袋」,但 David 之後又提出了一 個反思:「另一方面自己又覺得,抽獎、福袋有

甚麼意義?同學不是夾錢出來搞抽獎的,如果想 抽獎不如自己夾錢吧。」


如果同學不是夾錢出來搞抽獎,那麼一百元的會費應該用來做甚麼? 如果想不到,我們可能要先問問自己:是不是我們對「福利」的想

像太狹隘呢?訪問中,阿儀提到理想的福利不單指福利品,而是對

同學有益的政策。她以去年幹事會爭取的 reading week 為例:「有

reading week 幾好,因為有時間讓我追回之前看不及的 reading」。 也許在她眼中,福利並不單指禮物贈品,而是切身關係到同學的「福」 祉、「權」益的政策改變。

從阿儀的回應可見,學生會爭取權益的努力,同學是肯定的。但吊詭 的是,受訪同學對校政倡議絕對不是一呼百應,反之充滿質疑。

同學與校政:我支持,你參與

結語:「永遠的等待,永遠不 出來,世界將依然不變改」

但為甚麼都吸引不到同學投票?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學生會看見的

免 掛 一 漏 萬。 不 用 說, 還 有 許 多 原 因 令 同 學

學生會內閣往往在選舉時化身馬料水區議員,提出要改善各種校政, 問題,在一般同學眼中根本不是問題——David 笑稱:「有(學生會) 又好無又好,我一樣活得很好。」當同學不覺得權益問題與自己有關, 學生會再多的爭取也與己無尤。假如問題發生了,學生會就是一個負

責爭取的代議士:「許多關係到學生權益的事情就需要學生會出面幫 你爭取」,他以港大的理學院被「殺系」為例,「這個時候就需要有學 生會出來製造輿論『煲大件事』」。

言談之間,David 提出了另一個不關注校政(因而不投票)的原因: 代議士爭取權益就好、自己不需要參與。令人詫異的是,所有受訪同

學都不約而同地都提過相似的說法:「你們做是很好的,我不會阻止, 但我自己就不會參與」。必須補充的背景資訊是,近年的校園運動(包 括 2014 年反加宿費運動、2015 年圍堵校董會運動、2016 年爭取實

習生權益運動)往往缺乏同學的關注以及支持,令代議士「不夠牙力」

向校方施壓,以至爭取成果有限,更多是無疾而終。Sad but true, 現實的校園運動中,「交給代議士」這想法會削弱運動的力量,直接

以 上 只 是 由 與 幾 位 同 學 的 對 談 結 集 而 成, 萬

無 意 欲 投 票, 譬 如 票 站 的 實 際 安 排、 資 訊 傳 播 力 不 足, 本 文 只 集 中 探 究 一 個 問 題: 不 投 票 意 味 著 的 不 單 是「 港 豬 」 與 否, 而 是 中 央 學 生 組 織 與 同 學 的 疏 離。 我 們 可 以 如 何 拉 近

彼 此 之 間 的 距 離? 聽 過 同 學 的 意 見 之 後, 似

乎 第 一 步 是 要 立 足 校 園, 看 見 同 學 的 需 要。 如 果 同 學 覺 得 校 園 沒 有 甚 麼 問 題, 學 生 會 的

確 是 可 有 可 無, 怎 麼 辦? 在 這 幾 次 訪 問 的 經

驗 中, 當 我 們 向 同 學 描 述 實 習 同 學 的 困 境、 CC LIB 焗到暈的情況後,他們對這些問題都

會 有 所 改 觀。 由 此 可 見, 如 果 組 織 中 人 令 同

學看到校政問題的重量;看到「可以唔係咁」 的 改 變 路 徑; 看 見 不 同 程 度 的 參 與 方 法, 學 生會與同學之間是否可以更接近呢?

影響同學的權益。

另 一 邊 廂, 同 學 可 以 做 甚 麼? 第 一 步 應 該 是

與此同時,阿儀提出了另一個普遍的疑慮,「一個學生組織做到的東

生組織去提出一些疑慮(譬如「某 can 好難食,

西始終有限」,她以改善實習生待遇運動為例,「最後都唔會有好大改

善」。事實上校政倡議爭取到任何改善嗎?的確可以是沒有的。去屆 學生報與 SPE 及酒管系方溝通之後,事實上也沒有具體的改變。

但吊詭的是,要學生組織「做到嘢」,某程度上正正就是需要同學的

更 主 動 地 反 映 意 見, 簡 單 如 inbox 不 同 的 學

應 該 搵 邊 個?」)。 不 要 覺 得 自 己 提 出 的 問 題 無 關 宏 旨, 因 為 你 面 對 的 很 可 能 也 是 許 多 人

面 對 的 問 題。 如 果 同 學 不 提 出 意 見, 學 生 會 可能永遠也不知道從甚麼問題著手。

關注以及參與,小至聯署比 like,大至參與行動。試想像,如果每次

洋洋灑灑二千多字,感謝你有耐性看到這裡,

通,更遑論帶來改變。簡言之,同學「因為學生會影響力有限而不支

社會充斥著太多標籤與各種阻礙溝通的話語,

校政論壇或抗議行動都只有小貓三四,校方很可能就覺得不需要溝 持」這種想法,可能正是令學生會失去力量的自我預言。

亦 希 望 你 我 有 耐 性 聽 見 彼 此 的 聲 音。 我 們 的

我們希望這篇訪問可以成為真誠溝通的起點。


人像 引言 千萬人有千萬種生命,這的而且確是事實。在大學這個「社會的 縮影」裡更是如此。意思是,要是大學只能讓人聯想到一種青春

的大學生(更準確一點,是經公開試直達大學學制的),這根本 是不可能。共同構築大學生活形態的遠遠不止一個群體,說到底 還有其他的人。

不妨從公開試說起,我們順利入學,與之相對的就是「不順利」 的其他人。某些人選擇攻讀副學士,繼續追逐未竟的大學夢,他 們的經歷到底如何?成功與否,一個公開試可以定奪嗎?除此之 外,待我們跨過入學門檻的大學,其實還有每天工作的工友們,

有的在樹蔭下乘涼,更多的是不常看見;即便我們跨過入學階梯, 在大學生的社群當中還有不同經濟背景的同學,還有來自不同地 方的外地生——他們的種種經歷又是如何?且讓我們一一細聽。

但我們承認接下來的故事不過是零碎片段。畢竟千萬人有千萬種

生命,願意聆聽,了解活在同心圓裡各人有各人的位置,或主流 或邊緣,才是至關重要。

79


兩種異鄉人: 副學士的自白 文:黃柏熹 一年前,我還是一個副學士學生。之所以會在這裡跟你談話, 想必是因為我「成功」了,我終究「上岸」了,這個升學主義

主導的社會大抵會如此形容。我是應該很高興的。但我沒有, 反而,我仍然覺得我是失敗的,一個格格不入的異鄉人。

我不打算跟你說一個如何成功的故事(我們已經聽得夠多了, 不是嗎?),我想要跟你說一個失敗的故事,一個仆直而又自 卑的故事,一個副學士的故事。

只有一個目標:上大學

現在回想略為泛黃的中學生涯,壓縮六年,除去所有花在睡覺

相比中學,副學士的學習方式大相逕庭,不只更可以依從個人

應付基本生活需求的部分,但不能否認,那些無窮無盡的操練,

的。可是,在日夜苦讀之際,眼看不少同年畢業的同學經已展

與耍玩的時間,目標其實很清楚:上大學。雖然上課學習也有 滿櫃子的舊試卷,無一不是應試教育的一部分。一切都是為了 六年以後那一仗而裝備,鮮有人會把這一切當成興趣。

差異而選修各種課堂,讀起上來也更為充實,唯獨這點是慶幸

開他們的大學生活,在公開試被淘汰的空腹感總是如鬼魅般纏 繞。

這也難怪我當年沒有考上大學,因為大部分的時間我都花在睡

「副學士」這個名號——在學士前面加一個副字——的確容易

始終提不起興趣。不是說對於所有學科不感興趣,中學的時候

意思。有些時候,尤其考試期近,當我坐在圖書館溫習,我會

覺與耍玩了,甚麼操練,甚麼考試技巧,我算是略知一二,卻

我尤其喜愛在中文課上寫作,對於中史、地理,我大抵有知性 上的欲求,只是對於應付考試的學習方式,我真的提不起勁。

結 果 可 想 而 知, 放 榜 那 天, 我 的 成 績 單 總 共 有 六 個 數 字:

四三一四四三。中學的日子,就這樣完結。當時其他好朋友成 績可好,上大學是必然之事,比較起來,也就顯得自己更失

令人暗自比較起來,彷彿副就是不完整的意思,別人的影子的 生怕自己佔用了大學生的空間,生怕讓人知道我的身份,會看

不起自己。當然,其實並沒有任何人會當著臉怪責你,只是在 別人看不起自己前,自己先看不起自己而已。

在借來的時間

敗——終於忍到床上,眼淚在枕頭化開感傷的湖畔。

就在不定時的自卑感中,兩年後終於收到大學的取錄通知。我

後來已經是副學士的事了。所謂副學士就是:六年總結的失敗,

畢竟副學士的學費沒有白白花掉,算是「重回正軌」,在升學

用兩年時間追回。我選讀的是新聞學,算是自己的興趣所在,

到中大轉讀文化研究。知會親朋戚友後,他們當然高興非常, 主義與沙紙主義底下,你總算「成功」了,恭喜恭喜。


我是應該很高興的,但事實卻又並非如此。 說到入讀大學,一定會想到「大學五件事」。作為新生的我,當然也 有一樣的幻想,想著多姿多彩的大學生活,想著終於可以奢侈一次,

大 O、細 O,管他的,都報吧,想要嘗試一切,想要追回一切,世界 彷彿一個精彩的馬戲團。但如果你略知各種升學途徑,大抵你也會知 道很多副學士是從高年級入學的,換言之,雖然同樣是中文大學的新 生,我們有的只是兩年時間。

四年跟兩年有甚麼分別?分別在於四年你可以嘗試很多,或者選錯了, 但無妨,你總算可以嘗試;可是兩年的話,你就一定要取捨,從各種 想要嘗試的事情裡取捨,到底你可以選擇的必然較少了。以我為例, 我想讀書,我想讀書以外嘗試寫作,我當然也想到外地作交換生,另

外,我也想到學系的 O’ camp 認識新生,跟他們討論一下自己的學 系種種。但時間有限,畢業跟實習的問題很快會追上來——以為自己

真的是新生也許不過是天真的自我欺騙(老實一點吧,我告訴自己)。 來去匆匆,我想起有學者形容舊時代香港人的「難民心態」為「借來

的時間,借來的空間」,換言之,他們對於身處的地方根本鮮有共感。 我覺得正在讀大學的我其實一樣,不過是半途加入的異鄉人。

結論,仍然是不夠努力?

過去副學士的自卑感其實一直沒有離開過,制度性的否定,烙印總會 存在的。

每當講起這些以往,大學的朋友不時就會說:是你沒有努力罷,就不

相信你會考不好(公開試)。這時候我會想起副學士時的同學。其實, 並不是每個讀副學士的學生都抱負一顆升讀大學的心,也並不是每個 希望升學的人都可以成事,畢竟有些人不過是出於升學壓力(中六畢 業沒有市場價值)而修讀,也有些人沒有被有限的機會選中,跌跌撞

撞,也是被否定了。可是,他們失敗得必然嗎?沒有升讀大學,只是 他們不夠努力?

除了副學士的空腹感,其實兩年間我學會不少主動的學習方式,譬如

找自己的興趣,額外的閱讀材料,以至對於學習的熱誠態度。更重要

的是,逕庭的制度讓我有機會反思過往一直浸淫的中學(應試)教育, 不妨設想,像大專一樣的自主學習,不正是填鴨以外的一種可能。

其實我算僥倖了,可以找到自己想要修讀的學科,也可以來到這裡寫

自己的故事。回想過往身處的所謂「教育」,以應付一場考試為目的 的教育,我仍然覺得自己是個「失敗的製品」,我更願把自己置於那 些被否定的人群。因為每當想到學位底下有多少人默然犧牲,多少自 我被貶抑,心底就不期然寒了起來。

81


看不見的人群 中大工友訪問 文:繆拉 在中大上學,有時候你會看見一些穿著灰色制服的身影,那便是

關於工作,阿明一臉淡然的說﹕「其實這也沒甚麼可以說的,你

必注意到他們,但他們確實與我們同在一個校園。今次我們找到

清潔事務,例如洗廁所、換廁紙、打掃地板、拖地、抹窗等。」

EMO[1](Estates Management Office) 的工友。平日我們可能未 了一個在本部工作的工友,她因為一些私人理由不願透露個人身

份,因此在文中稱呼她為阿明。也許阿明的分享,我們讓可以知 道更多工友背後的一面。

EMO 工友的工作日常

阿明在中大工作已經接近二十年。她說在中大工作之前,曾經當

過商場、大廈的清潔員。但後來輾轉來到了中大。她表示因為家 中有兩個小孩,她需要一份穩定的工作。「中大比起外面算是大

機構。」她說﹕「薪水較穩定,福利也較好,例如有醫療津貼, 假期也較多,誰不是為了錢而工作呢﹗」阿明一開始並不是在本

部工作,而是在其他書院的一幢教學樓清潔,四年後她才轉到本 部工作,之後一做便是十多年。

可以想像的事情我也會做。基本上女工負責的便是一個地方所有

在本部工作的阿明早上八點開始工作,一般會先做較為麻煩、棘

手的工作,好比是洗廁所,到中午十二時便有一小時食飯時間, 下午則是處理一些較輕鬆的工作,例如更換廁紙、清潔地板等, 到五時可以下班。

問及工作是否辛苦時,她一臉自信的說﹕「有甚麼辛苦的﹗不就 是清潔嘛﹗哪家清潔不是這樣做的。」她說其實清潔工作並不如

想像中辛勞,但也不可以馬虎了事的。「做清潔和做其他事情一 樣的,要用心做,拿出真心來做。這樣就做得好。要是你隨隨便

便算了事,一定會給人家投訴的。」「我不是自誇,但的確中大 的廁所是香港最漂亮,你看本部的男廁有沒有尿漬、糞漬。即使 是階磚之間的隙縫,我們也不會放過。」筆者曾到城大的廁所,

可證明阿明所言非虛。她更說正因為自己工作認真,二十年來從

來沒有人投訴過她。她還笑說「一分錢一分貨」,中大的清潔其 實所費不菲。


看不見的人才是最勤勞

交流意見以至表達訴求,但作用不大。阿明雖然認同一些同學的

正當我們為阿明認真工作的態度讚嘆時,她卻說比起很多工友,

自己已不算是特別辛勤。「真正勤勞的人,你們是不會看到的。」 阿明說﹕「努力的人總是躲在一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是不會刻 意地讓人看見。」

她舉了兩個例子,一個是同在本部工作的女工。她說這個女工要 負責整個大學行政樓的清潔工作,還要兼任田家炳樓六七樓的工

作,這兩項工作做完過後,有時候還要到中國文化研究所清潔。 「有些事情你們學生是不知道的,好比大學行政樓有時候有校方

高層在我們工作的時候開會,他們要求我們工友清潔時不要揚聲。 但無聲清潔如何可能?最後還是我們默默承受。」她說。事實上, 工友的工作不少,一些工友每天需輪流處理至少一幢大廈的清潔, 如果要求工友「安靜地清潔」,這可能會使工友未必有足夠時間 處理下一項工作。

「在本部有兩個師傅,他們要負責整個本部的防水工程。每天他 們也要接十數項防水工程。但他們二人沒有多怨言,把事情處理 得妥妥當當。我記得有一次發現女廁的鋅盤漏水,希望他們可以 重新縫回玻璃膠。他當時答應我在完成手頭工程後可以處理。結

果在兩天以後我回到有問題女廁看,發現漏水問題已經處理好。」 她言談其間還不忘叫我們在文章中表揚該兩位師傅。

工友的展望

行動,但對這些行動是否有效存疑。

從阿明身上我們了解到一位工友對於自己工作的執著和重視,

對她而言工作就是要做到最好,以最用心的態度使人滿意。在 中大,一花一木、一草一物也由工友照料和打理,工友是校園

組成的重要一部分 ,某個意義下我們也受惠於他們的工作。在

這個以學生為主的校園中,重新勾起工友與同學的關係,也許 可以讓我們再思考可以如何理解不同的人群,或是站在學生身

位上,我們是否可以再踏出一步?我們又可否至少花多一點時 間了解工友的處境?

後記﹕

這是一個失敗的訪問。本來的想法是訪問工友,然後透過描寫她 的境況喚起大家中大不同人群的關注。也許我在構思文章的時候 其實也沒有認真了解工友的處境,反而一廂情願先入為主認為工

友很辛苦,只要在訪問時把工友描寫得更慘,便可以順利地使同 學關心工友。

但現實上筆者卻是大失預算。因為筆者自以為很了解工友,但其 實對於他們之間的生活,或是其他工友的狀況,筆者也看不見。

也許阿明對我們的報道反應並不積極,是因為我們未有真正關注

他們。也許我們一直以為這個報導是幫助工友,但現實卻是她在 幫我們完成迎新特刊。

至少認清自己其實真的不太認識工友境況,虛心地重新出發,是

回到最初,她問我們為何要找工友做訪問。 我說是因為希望新來的同學可以重新發現同學與工友間一直存在 的關係,或者希望了解以同學的身位可以如何幫助工友。對於這

個問題,阿明沒有正面回答,只是輕輕的說一句﹕「其實也沒太 多事情他們可以做的,只要像平時一樣便可以了。」

不過阿明對於上級和高層的安排有點不滿,阿明說﹕「我明白上 級的指示我們要做好,但希望上級可以彈性一點,有時候可以讓

員工好過些。」阿明表示過往他們工友也有和馮通副校長溝通,

向前踏出一步的開始吧?

除咗工友,其實中大還有其他人都是在服務我們的。中大不但

有 超 市( 富 爾 敦 樓 地 庫 ), 還 有 銀 行( 恒 生 在 富 爾 敦 樓 1 樓, 東 亞 則 在 龐 萬 倫 1 樓 ) 和 理 髮 店( 富 爾 敦 樓 地 下 )。 想 睇 西 醫

或者牙醫,就可以去保健處。至於想睇中醫,就可以去信和樓

1 樓的中醫診所。牙醫和中醫便宜過出面很多,不過就要預約, 而西醫一般是不收費的。

[1]EMO 即物業管理處,當中負責屋宇維修、屋宇設備維修保養、庶務及樓宇管理和園藝等。

83


知識改變命運: 一個美麗的櫥窗 文 : 余薇

入讀大學,不少人認為這是脫貧的途徑,更 甚是最為公平且唯一的途徑。但事實又是否 如此?大學究竟是鯉魚的龍門,還是個讓自 己看清他人與自己差距的場所?


筆者出身於地區中學,家庭經濟狀況還好。還沒有進大學前,

兼職,幫補家計,不由得他們選擇。即使我偶爾亦會接補習

友外出娛樂消遣,日日如是。雖然知道某些同學家境特別好,

用可用罷了。說穿了,我可做可不做。當然,家裏的情況亦

生活如普通中學生的日常般,上課、放學、補習,偶爾跟朋

但沒有在意,因為在日常相處上,家境的差異沒有帶來太大 的障礙,或許彼此間的差異本屬正常,加上大家有着共同的 目標——入大學。深信着公開試是相對公平的制度,是社會 流動的階梯,是成功的入場券。實際上,並非如此。

進入大學後,或者準確點說,是成年後,情況似乎有變。家 庭背景的差異可以見諸於每一個生活上的細節,而且那些差 異積累着影響力,領着我們從櫥窗走向死胡同。

唯有貧隨身

某次,在街上巧遇中學同學,便順道吃飯敍舊。傾談間,得 知他是重考生,而整年備試時間都在中國大陸。我心暗忖:

「怪不得整年沒他的消息。他依舊那樣努力。」原來他因家

境之故,而選往故鄉潛修。「公開試滑鐵盧後,我媽已跟我

說:『家裏環境不好,重考一年,便要多一年的生活費。所 以若然再次失利,則要投身職場。』因此,遑論有餘裕讓我

補習。為了有更好的温習環境和節省生活費,我決定在故鄉 靜修一年。」後來,他工作了。

這是另一個他的故事。平常嬉皮笑臉,感覺不太正經的他,

其實是連鎖食肆的資深員工,做了幾年。我對他家的環境不 是太清楚,但有一幕我倒是印象深刻。他掏出錢包一看,頓 覺所餘無幾,面有難色。我想應該是還未到發薪的日子。然

後他打給他媽,臉有點尷尬,話語亦顯得有點別扭,說道: 「媽,我沒錢了,可不可以借着幾百元?」一個年過十八的 尋常大學生就是會遇到這種困境。

不論四條柱內外,貧窮問題依然如鬼魅般如影隨形,從未離 開。所謂的一躍龍門,其實不必然升價十倍,好些同學依然

的工作,但這並不是因為家境,只是我賺多兩個錢,有點零 不可能讓我有空間四出旅遊,但我亦甚是知足。

對於同學會羨慕某些同學可到處旅遊,或者到他國交流,見

識世界。我認為這種心態很是正常,我亦暗自羨慕那些同學, 但是否出遊又是否唯一見識世界的途徑呢?有時候,我們總 先入為主地認為某些「見識」稱之為好,有些則貶之,鄙夷 之。其實社會經驗都可從中有所得着,有所體會。難道在工

作中摸爬滾打的生存之道,學懂怎樣為之「識做人」,不重 要嗎?當然經濟能力許可的情勢下,出國見識亦重要,兩種

見識無分軒輊,亦可並駕齊驅。不同經驗,帶來不同視角,

理解世界之不同,所以有彼此間的差異,成了每位獨特且立 體的人。

破碎的櫥窗

差異帶來的獨特性,並不代表社會結構扭曲的問題並不存

在,要觀乎彼此間的差距有多大,若然巨大差距涉及選擇的 權利、發展的機會,社會應縮窄這種差距。例如:基層兒童 較難有機會補習,長遠而言,在公開試制度下,入大學的機

會較富裕的學生低。根據香港教育大學於 2013 年發表的研 究顯示,出身於住戶收入低於住戶入息中位數的一半與住戶 收入最高百分之十的學生,入讀大學的比例分別為一成三和

約四成八,差距達 3.7 倍,差距較二十年前(1.2 倍)顯著

擴大。這就是公開試不是想像中那麼公平的最佳明證。入到 大學,又是否代表大家同在起跑線上?上述個案已是答案, 因家境問題,被迫工作,喪失參與大學活動機會大有人在。

除此以外,大學生不全然是同一群體。社會慣以院校劃分大 學生的高低,三大/非三大的畢業生薪酬和晉升機會亦有顯 然的殊別。

受家境所困。家境是最差的那一群,很大機會便拒於大學校

身處香港這個社會中,我們面對一些困境,很多時不僅是個

着想。對大學眾多的機會,很難有所把捉。因此,這種家境

解決、調適、排解,所以由羨慕之情衍生妒忌,繼而抱怨,

門外。即使最後能進入大學,仍然要為生活費籌謀,為學業 的差異,不論入大學與否,亦可影響到就業前途。

一時一刻的調適

話說到自己身上,我的情況可謂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至少

人問題,更可能是制度結構帶來的根本問題。我們一時不能

又或是比較之下,自卑感作祟,亦是正常。我們面對這困境, 個人心態上的調節或許可以一時一刻地得到紓緩。但大學生

貧窮問題仍未解決,而且並不很遠,大學中與你擦身而過的 某某或是個例子。

我還是有選擇的。相比家境不太好的同學,環境迫使他們做

85


談起非本地生,我們首先會想到內地生,然後是交流生,然後,好像就沒有然 後了。誠然,根據教資會 2015/16 學年的統計,在資助大學將近 16,000 名非 本地生中,內地生的人數超出 11,000,接近七成(在中大更是多於八成)。而 交流生(其實不計入非本地生)的總人數也比非內地國際生多出五成。因此, 非內地非本地生可算是非主流中的非主流。

Chase Trung Fortier 便是這非非中的一員。他來自美國,本在弗羅里達州立大

學(Florida state university)就讀,二年級時轉到中大的酒店管理課程。他 說自己在小鎮中長大,從小身邊有許多美籍華人,而好友的母親來自香港,常 跟他說香港有許多‘cool stuff’,因此嚮往在香港這樣的大城市生活。

期望落空:香港的社群隔離

但來到香港讀書生活後,Chase 發現這座所謂「國際都市」不如想像中美好。 當中最讓他感到沮喪的,是社交上的被隔離 。儘管香港有「兩文三語」的官方

語言和商業語言,儘管中大許多課程以英文教學,但在日常生活中,各語言的

切換 、各文化的交流往往不多 。有時本地人即使懂得說英文,「他們也不會說, 而是直接避開我們」,這在年輕群體中尤為明顯。Chase 對此感到苦悶。

「我是一個非常活躍的人,我非常希望融入宿舍、書院以及本地人的圈子。」 Chase 選擇了崇基的利樹培堂(又稱新宿)作為宿舍,原因是聽說那裏經常有 活動。然而,宿舍的許多活動均以中文宣傳。Chase 能看懂中文,但他亦需要

站在海報前逐字細看,「那非常費時」。即便他主動提出希望參與活動,他也 會被無視。「有一次,我聽說將舉辦傅杯 [1],我非常希望參加排球隊,問人 得到了管事者的聯絡。我寄了一條訊息給他……」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目瞪口呆:校內安排的不妥

外地生的被邊緣化不止於社交,還體現在校內設施、安排上。比如 Chase 四月

中才知道有活動室,因為書院沒有向他們介紹設備,他們也甚少有機會參與活 動。又比如餐牌的翻譯很怪,甚至可以說完全不準。Chase 曾見過「豬軟骨拉

麵」翻譯成了‘chicken steak rice’。他能看懂中文,對他來說問題不大,但 他想像有外地生拿餐時會想‘What just happened?’

不全的設施帶來不便,而不周的措施更讓他們不安,甚至憤怒。在五月考試季

節的時候,Chase 突然被告知要搬出宿舍。「他們要進行維修,但沒有為我們

找其他居住地點,只是退還一些宿費。香港樓價高,我們又不能工作,根本不 可能自己在校外找地方。」最終 Chase 在朋友的宿舍借住,需要每晚向書院付

費(也就是所謂的「俾錢做正蛇」),而費用比得到的宿費賠償高。Chase 認 為住宿的合約「非常有問題」,誇張點說,便是只要退還宿費,「隨時可以趕 你走」,而學生需要蒙受 「時間上、金錢上」的損失。

「還有!」在搬出前一星期,宿舍清空雪櫃,而那通知只以中文發出。Chase

的物品在毫無預兆下被丟走,那是朋友從尼泊爾帶給他的喜馬拉雅黑鹽。他非 常生氣,與宿舍工作人員理論,得到幾百元賠償。「那是很好的補償,但單是 這樣並不足夠。」他要求以後發出通知、張貼海報時加上英文版本。

怒不可遏:資訊傳遞的問題

「宿舍幾乎所有資訊都是以中文發放,除非不好的事情發生了。」Chase 不忿

然後,又沒 外地生盼待

文:Sele


地說。 當宿生的鞋子被盜走,宿舍以繁體中文和英文發出通知。當洗手間 被破壞,宿舍的告示牌上特意加上英文、簡體中文、韓文和日文的翻譯。 「我非常憤怒,我的韓籍朋友也是,這簡直就像針對我們的指控」。這也 許並非宿舍本意,但造成這樣的觀感也無可厚非,「如果他們平日也提供

英文翻譯,我不會有甚麼意見。」Chase 曾打電話給那位被指「通常沒空」 的宿舍主管,沒人接聽,他留下語音投訴種種問題,然後,你知道的,又 沒有然後了。

外地生接觸資訊的途徑實在少之又少,遑論發表意見。這不僅限於宿舍,

在整個中大亦如是。Chase 在選書院時,曾查找各個書院網站,但覺得所 有描述差別不大。他最終選擇了崇基,因為距離港鐵站最近,事前不知道

每學期要參加七次週會,也不知道有期末作業(final year project)。「很

多東西都在 CUHK Secrets 散播,而那全部都是廣東話,我們根本不可能 知道」。

改善方法:學生組織的可能性

面對以上種種難題,其中一個解決方法似乎便是從學生組織著手。Chase

提 到, 國 際 學 生 會(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ociation, 簡 稱 ISA) 在 Facebook 專頁上有提供較為完整的書院比較,可惜他在提交後才看到。他

有然 後 了 ? 回音 的 故 事

ena Liang

認為,各學生組織需要「用更有效的方法溝通」,宿生會如是,中大學生 會如是。

外地生每年需向中大學生會(包括代表會、幹事會、學生報、校園電台) 繳交會費,但 Chase 認為沒有甚麼回報,沒有人關注他們的需要,英文資 訊僅限於「冗長的郵件」,學生報一直以來也只以中文出版刊物。這與宿 舍組織的情況相似。究其原因,除了因為他們屬小眾,也因為各組織缺乏

外地生代表。Chase 表示,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因為這些組織的決定 會對他們造成很大影響,但卻沒有向他們解釋,更沒有聽到他們的聲音。 比如五月時要求搬離宿舍的做法,是有本地生代表參與決定的。「因為他 們可以回家」,與外地生的窘境不同。

因此,他認為學生會及宿舍組織需有外地生、內地生等不同群體的代表, 「不需要很多,我知道我們(非本地生)不是很多人,可能在十多人的組 織中,有兩個內地生,一個外地生也可以」,或至少建立一個常設的多方 溝通平台,使非本地生的需要不至被忽視。

給我們的話

而在組織以外,我們還可以做甚麼?無非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少退一步、多 走一步 。

「請不要害怕與外地生說話,請給我們一個與你們共處的機會。我明白, 我來到你的地方,自然要學習你的語言和文化,但請不要苛求我們一夜之

間變成粵 語達人、甚至改頭換面。我們努力試著融入的同時,希望你們

也能幫助我們、讓我們一起參加活動,否則我們無法更好地學習粵語, 更無法成為中大社群的一部分。這需要雙方共同的努力。」 這便是 Chase 想對我們說的話。然後,會有然後嗎? [1] 崇基年度聯宿體育運動

87


新生 ,我想 同你講 文:老艾

時光飛逝,才剛告別中學生活的你,轉眼就踏入了大學校園。即將

些內地生和校文物館的活動。本地同學如有興趣,歡迎參加每年由

單」上還餘下許多不曾體驗過的事物,故於此撰文發表拙見,望師

的項目,相信可以增加彼此的了解。

畢業的我,只覺時光在不經意間匆匆流逝,傳說中的「大學必做清

弟師妹們度過一段精彩的校園時光。關於「必做清單」一向眾說紛 紜,還請各位自行查閱。

關於我

我是來自廣東的內地生,來港讀大學算是冥冥之中註定的。即將在

老家的高中畢業時(相當於中五年級),我在朋友的介紹下偶然參 加了星加坡高中的自招考試,獲得錄取後,本著不想參加內地高考

的心成為了留學生。我是通過 A level 考試申請的大學,因離家近、 上學成本較低等原因,香港成了我的優先選擇。且中大在內地的口 碑十分響亮,拿到中大的錄取我很開心,就毅然決然地過來了。

關於香港的生活

作為廣東人,香港的生活對我來說區別不大,最主要的就是物價高

了。吃飯很貴,我入學那年學校飯堂均價 25 左右,已經相當於很

內地本科生聯合會(MUA)舉辦的中秋遊園和文化節,都是很不錯

關於交友

上文說到,我在中大認識朋友的過程比較漫長,這和過往經驗有很 大的差異。我以前的學校都是分班級的,每次入學都會率先結交同 班好友。中大沒有分班,一切人脈關係都要靠自己主動搭建。一開

始我專業課修得不多,直到二年級才逐漸結識同系好友。我現在的 朋友除了內地生,亦不乏本地生和外國學生,他們都是很好相處的 人。

關於 stereotype

似乎本地生與內地生兩個「流派」間長期存在著許多既定印象,彼 此既希望挖掘真相,又害怕打破陳腔濫調。在此我略述己見,雖不 能代表整個內地生流派,但相信不少人跟我有著同樣的想法。

多內地大學的兩倍,現在各書院餐廳更紛紛漲價至 30 左右。飯菜

・在讀書方面,內地生比本地生勤勞

本太高,也真是一種「文化特色」。比起吃飯,房價更是內地生關

地生吧。

不僅貴還沒有青菜,校外的茶餐廳也經常如此,據說是因洗菜的成 注的焦點。中大為我們提供宿舍真的方便了好多!感謝中大!但一

我的經驗告訴我,本地學生亦可以很勤勞,而我大概算不勤勞的內

學年 10000+ 的宿費同內地大學比起來也是十分高昂的。其次,許

・宿舍發現被偷東西時常認為是內地生幹的

的母語,但自小收看 TVB 節目成就了我的語感。初到香港我已能

毫意義。希望不管是哪個流派的高手,都能堂堂正正切磋技藝,以

多內地生來港讀書都要克服語言障礙。我比較幸運,粵語雖不是我 用粵語進行日常交流。我修過粵語課,但覺得最好的學習方式是逼 著自己開口講,這種進步甚至能按分鐘計算。現在我的專業課都是

內地生被偷東西亦時常認為是本地生幹的,但這種憑空猜測沒有絲 分享代替「取用」,以溝通代替猜疑。

英文教學,但通識課我會考慮選擇粵語或普通話班。

・內地生都被共產黨洗腦了

關於選課、上莊

地生,亦不能代表所有來自內地的學生。原則上,選擇來到香港的

入學時,我的經驗很特別。被中大錄取後,我等了很久才拿到簽注, 也因此錯過了新生營。到校後,註冊、找課室、選課我幾乎全憑直

覺和運氣。「年輕」的我曾雄心勃勃想要轉主修,第一學期便選了 宏觀經濟學等二年生才修的外系課程,吃力還不討好。同時,因認

識的師兄師姐太少,我對上莊和其他活動亦缺乏了解。我希望充實 自己的校園生活,卻遲遲尋不到合適的機會,一度心急又難過。所 幸,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我逐漸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許多活

動也向我伸出了橄欖枝。現在我是本學系學會的莊員,也兼顧了一

在這個問題上,我一個人不能代表全校的內地生。即使是全校的內 同學在觀念上比較西化,亦能理解、包容不同意見,對內地的政治

氛圍往往亦有一番見解。我認為了解這個問題最好的方法是親自前 往內地感受一下,說不定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呢。

給新生的小建議

希望你們盡量參加新生營,它能助你在大學初期擺脫孤單情緒,亦 有可靠的師兄師姐助你少走彎路。同時,不管出於甚麼打算,選課 一定要量力而為,寧少修幾學分,不爛一個 grade。


性/別 引言 我們所期待的中大是自由且開放的,是一個可以容納 所有人的烏托邦。可是,真的是所有人嗎?

回想我們曾經經歷的教育,可還真是只有異性戀的男 女圖像,只有一種可能。但世間有千萬人種,<櫃中絮 語>道出的是一位同性戀者的難言之隱,O’Camp報 status、住宿、社交,在大學裡要道出自己的不一樣原 來並不容易——原來中大並不如我們想像中的自由。

自由從來不會憑空出現,它是基於我們彼此的尊重和 了解而生的。<怎樣期待孩子一夜懂「性」?>說的是 因不了解及誤解而產生的矛盾,以及我們在大學的學 術自由下,重新了解彼此的需要。<Free the toilets- 請給我們一個如廁的自由權>想說的是性別的多元性, 是一個我們每天都會經歷有關我、你、他、她、ta的 故事。

唯有了解,我們才能重獲自由。

89


櫃中絮語 文:___ 原刊於中大學 生 報 2013 年《 迎 新 特 刊 》

某種意義底下,這算得是我第一次、唯一一次可以完成

願和我交朋友,上莊、快樂的住宿生活也將變得困難重

的出櫃。讀中學時總期盼著進大學,彷彿大學就是解放。

重……這時我才發現,中學時想像的大學,實在過於樂

不論是社會普遍觀念對大學生的追捧還是客觀的經濟自

觀也過於籠統,真正面對人時,我變得手足無措。但不,

主、居住獨立,都讓我感覺自己已是可以掌握自己命運

無論如何,我不要再收埋自己,我也想光明正大地和戀

的「大人」,父母師長的權威管治通通可以直視,變得

人親熱,在感情遇到困難時有人援助,也不要收埋他,

可以挑戰或者忽視。我理想中的大學,更是講求理性,

一次又一次為了保護自己而虛報單身,一次又一次地否

學術理論滋長實踐之地。同性戀者也是常人,在這裡應

認他的位置,那可愛的他屬於我的他,應當得到承認!

該是人人樂於接受的常識吧。

「我係 NA2。」組媽解釋完報 status 的用語組合後,我 如釋重負地衝口而出。

所以,我曾一度把仍要藏在櫃裡的責任,歸咎於自己的 怯懦。

她錯愕於有人如此主動,亦歡慰有人開左個頭不用自說 自話,「譁,好犀利啊,仔,你係點識你依家女朋友咖?」

「不如我哋黎報 status[1] 啊!」大 O 第二個晚上,圍

她如此熱心地,如此真誠地,如此自然地,把我套入他

坐夜話的組媽親暱地建議。當刻百感交雜:來了來了,終

們熟習的分類。我是男的,我的情人就是女朋友。她是

於要說了,但他們真的可信嗎,他們會如我想像過千百

女的,她的情人就是男朋友。不待我從混沌中辨出該走

次的場面那樣,露出接受和鼓勵的微笑嗎?如果他們不

哪條路,該順勢而下還是釐清性向,以麻甩為手段與新

接受同性戀,那我整個大學時代就都玩完了,再沒有人

生混熟的組爸已直入要點:「喂有無相啊,睇下你條女


靚唔靚。」大 O mate 們隨即起鬨。我的腦海一片空白,藏在心

戀人公開宣示關係的宿友。「死啦我成日著住條孖煙通係走廊

裡差不多十年的故事,都已快要說出來了,卻被人用最溫柔而可

行黎行去,都唔知佢會唔會睇中我咖!」「你哋有無人同一齊訓

恨的方法塞住,我似乎連生氣的資格也沒有。望著他們的一臉期

過?有無人第二朝覺得菊花痛呢?」「喂你上年同佢 part 過房

待,我知道,已經走不回去了,唯有像考試一樣給出並非出自真

咖喎……」他們似在談一種新的傳染性極高的病毒多於在談一個

心而用以矇混過關的答案,只想,盡快結束這拷問。待與他們的

人,彷彿那人就是會隨便喜歡上任何人並會與之發生性關係,故

關係再成熟穩定一點,才找個機會說清楚吧。這是唯一的出口。

此人人自危,誰也不要和他扯上關係。

但到底我不是個性張揚之人,喜歡誰這種東西根本無必要向人公

故此人人自危。

佈吧,出櫃的衝動在往後很長的一段時間都被擱置。然而慢慢發 現,當住宿是大學生活很主要的部份時,有些事是避無可避的。

多麼輕易的舉措,放置一個表明性向的小物,就足以排拒,毀滅

大學並不只是學習的場所,不像中學時期那樣「學校」「家」「街

掉,所有,常識,理性,關係累積應有的信任與理解。我恨,咬

外」可截然異分的場域,可扮演截然不同的角色。猶其是可以宅

牙切齒地恨,也悲,怎麼可以反智如此。

足一個月的中大,這裡幾乎就是生活的主要場域,要隱藏事實上 佔有我生活大部分時間和重量的戀愛著實困難。

到底那個出櫃的人是如何面對這個毫無理性的世界?我放開沉重 的手,任由家裡帶回的東西倒在地上,自己的身體也無力地倒在

於是我開始踩鋼線。與男友通電話時不再避走無人的角落,把與

床上,迷迷糊糊間,用電話瀏覽到那人的 fb。在那裡,現實世

他的合照貼在書桌前松木板上 ( 當然還要混合其他的群體照 ),

界的惡言惡語通通消音,好像從不存在。在自設的相簿與被 tag

甚至探同房的口風,在預料同房不回宿舍時把他帶來過夜。

的相集中,他和情人或親密或搞怪的照片都不乏見。他甚至會把 兩人相處的小故事和感情煩惱在 fb 與朋友分享,還有不少人認

我在逐漸暴露,是讓感情的狀態最自然地呈現──猶如異性戀者

真地與他討論在關係中應如何自處、關顧他人。

的無須避忌,卻也是刻意地壓抑著沿用已久的隱藏技倆。我在逐 步試探同房、宿友的態度。害怕被揭穿但又渴望被發現。

他必定知道,現實的醜惡。出櫃以後他雖盡力過得如同日常,但 平靜只是由於道德的壓力使恥笑、排擠不能公開進行,誰也清

終於有一次,我們一覺醒來,發現同房酣睡於昨夜的空床。我和

楚,他已無法如從前般融入。但他似乎真的過得很自在,在另一

男友沉默地交換複雜的眼神,最後他安靜地收拾行裝獨自離去,

個能讓他舒適的群體裡。

吻別時嘴邊溜出一句,我們不急。我嚴陣以待等候同房醒來,而 後如同日常的相處,如同日常的微笑,教我寬心下來,差不多了,

我到底要到哪裡去找,一個接納我的群體?大學,到底還有沒有

差不多可以說了,就差一個合適的時機。

這樣的空間?

可是,可是,該死的可是,就在那以後的星期天,我從家裡帶著 一堆補給品回宿時,瞥見他書桌上一處顯眼的位置,多了個印有 他和女生相擁合照的瓷杯。我的腦袋努力思考這件事發生的原 因。儘管經驗早告知我最有可能的答案,但我們平常的融洽、在 考試季的一起拚搏、那天他的微笑,都在盡力去除惡意的氣味, 擠出其他的可能:他只是隨意換個杯,或者是他女友要求他放在 那裡以顯示自己地位的,又或者……種種的想像,都在,維護我 的尊嚴。但沒有的,那些經驗太印象深刻而那個答案最為合理。 [1] 報 status 即說明自已的感情狀況,用 A 或 NA 表示狀態, 他們是的。湧現的日常場面教我無法否定。

數 字 表 示 次 數。A(available) 即 單 身 並 可 接 受 追 求,NA(not available) 即戀愛中或單身但不接受追求。用例子說明,A1 即

以 brotherhood 見稱的舍堂,男人們的話題總離不開女神 J 圖

拍過一次拖,現單身;NA2 即拍過兩次拖,現在正身處第二段

此類關鍵字,圍著電腦除了熱血 LOL 就是發掘 FB 裡可慾的面

關係中。亦有人用 NABA(not available but available) 來表示

孔。少數的一次,他們談的並不是女人,而是一個在 fb 與同性

雖身處一段關係內,而同時又可開展更多元的關係。

91


Free the toilets - 請給我們一個如廁的自由權 文:雷恩 / 如 廁從來都不只是 ta 們的議題, 亦是我們每個人都共同面對的性別自主 議 題 。/

如果你曾經經過信和樓 UG 層又或是鄭裕彤樓二樓,都會留意

的一個選擇而不是一個 must。」Cindy 堅定地說道。「我不

手間」標誌的廁所。這間廁所的設置和其他廁所幾乎一樣:都

一個普通的女孩子。」事實上,跨性別人士作為對性別認同

到在男、女廁以及傷殘廁所以外,還有一間貼有「性別友善洗 有可以從內部鎖上的門、設有洗手池、風乾機等。不同的是這

間廁所同時設有抽水馬桶和小便斗,以供不同需要的人士使用。 今年二月,中大正式設立性別友善廁所。性別友善廁所,又稱

中性廁所、通用廁所或無性別廁所,是校園首次出現的沒有性 別之分、供所有人使用的公共廁所。學生會希望兩間性別友善

廁所能照顧到性小眾的需要,並減少 ta 們在日常生活上所受 的歧視和如廁上的困擾。

到底這群性小眾為誰?我們就請來跨性別人士 Cindy 和中大

性/別關注組幹事廖詩珩(Stephy)為 ta 們揭開神秘的面紗。

跨性別人士會上性別友善廁所嗎 ?

Cindy 與你和我一樣都是中大人,無論是外貌、聲線、又或是

行為舉止, 她都是一位亭亭玉立的女大學生,而系內 外, 又

或是認識她的朋友未必知道的是 Cindy 出生時其實是男兒身。 她早年接受了性別重置手術,現以女性身份求學、交友,過着 普通人的生活。

與順性別人士不同,跨性別人士,是指不認同自己的性別與 ta 們出生時基於生殖器官或染色體而定義的生理性別表現為 一致的人。有部份跨性別人士希望通過手術改變自己的生理性 別,有些則不主張通過手術來改變。

「我們一般都會使用男廁、女廁,性別友善廁所只是我們如廁

想永遠跨越在男與女之間,而是在生活各方面都能完全作為 具有特定傾向的一群,即使生來具有與其性別認同相悖的性 別特徵,亦希望做到在外貌、身材、聲線各方面都能夠完全

過渡到 ta 們所認同的性別去呈現其性別認同身份,足以讓 他人可以以恰當的性別稱呼及看待 ta 們(跨性別群體內稱

之 為 passable)。 因 此, 相 比 於 所 謂 的「 性 別 友 善 廁 所 」, 跨 性 別 人 士 更 傾 向 使 用 與 ta 們 的 性 別 認 同 相 符 合 的 設 施, 避免予人「性別不明」的錯覺。

性別不只二分

我們一般直覺認為的性小眾通常為如易服癖者般有異於主流 性別框架的人,然而這種想法其實源於我們對社會上傳統性 別定型霸權的信奉,並對非主流的不必要的排斥。但中大性 /別關注組幹事 Stephy 則提出性別是一個光譜,取決於各 人的性傾向、性別表述、性別氣質及性別認同,而性小眾在 這個光譜上更具有不可忽略的複雜性。

「性小眾其實還可以是性別酷兒(gender queer)、同性戀者、 雙性人,具有非二元性別氣質、性別認同或是不同性取向的 人,當然亦包括跨性別人士。而不同的性小眾對如廁,有不

同的需求。」因此,當「性小眾」被視為性別友善廁所的唯

一受眾時,無疑揭露了社會大眾對於不同性小眾群體各自的 處境及訴求依然了解得不夠透徹。

那到底性別友善廁所的真正受眾是誰呢? Stephy 就認為是


ta:

TA 是漢語拼音,是一個不帶特定性別指向的代詞,可用 以表述一切性別。例如:他、她、它⋯⋯

異 性 照 顧 者、 異 裝 者(crossdresser)、 性 別 酷 兒 和 處

或許因為過往我們身處於一個缺乏性別教

能更適合!」她笑言。「異性照顧者的確是性別友善廁

的 議 題, 以 為 世 上 只 有 天 生 的 男 和 女, 無

於過渡期之初的換性人士,「稱之為『多用途廁所』可 所較合理的受眾,你試想想,女性照顧者在照顧男性長 者時,或是爸爸帶女兒上廁所時,一起進入同一性別的

廁所都會陷入窘境的。」,又補充說, 「有些人的性別認同, 是在大眾認知的二元性別以外,甚至隨時間而流動,按

照 ta 們當刻的性別認同,二元性別的廁所並非其必然 選擇。至於處於過渡期之初的換性人士,由於外表及打

扮依然在摸索階段,即使手持可以合法使用異性設施的 醫生證明書,在使用一般男/女廁時亦可能暴露於受他

人或執法人員滋擾的風險。」,而性別友善廁所正正補充 了現時社會上兩性二元廁所的種種不足。

是 ta 們,還是我們 ?

性別友善廁所展現的是「性別」這個議題的廣泛性,不

少人以為自己沒有性別認同或性別表述方面的困惑,就 毋須關注性別議題。這普遍的想法正正顯示我們對性別 議題的了解過於片面。

正如 Stephy 所言,性別不只在於性別二分的廁所存在, 更存在於我們每天與人的交流和接觸上,是一個共同而 且全面的生活體驗。性別議題存在於我們各人之間,簡

單如我們的衣着、言談、舉止、性取向,甚至我們所選

擇去的廁所,其實都在述說有關我們各自的性別故事, 是他,是她抑或是 ta,我們都不能置身事外。

育 的 社 會, 使 我 們 抗 拒 談 論 性 小 眾 或 性 別 知更往往使得大眾把 ta 們污名化。其實 ta

們 離 我 們 並 不 遠, 在 大 學 這 片 開 放 且 自 由 的 土 地 上, 你 將 會 漸 漸 接 觸 到 這 群 與 你 處 於 的 性 別 光 譜 立 足 點 迥 異 不 同 的 人。 請 記

住 ta 們也只是平凡不過的人,也不是任何 怪異的存在。「每個人都是獨特的,請不要

過 分 強 調 ta 們 的 不 一 樣, 那 是 對 ta 們 最 大的接納。」Stephy 寄語。

希望這個有關廁所的故事,讓你看見 ta 們 和你自己。


櫃中絮語

怎 能期待 孩子一夜懂「性」? 文 :黃柏熹 / 踏 進大學,有關「性」的字眼突然增 加 。 事實上,只是以往我們都很少談。/

第三屆基督教性別文化節在校方插手 之下被逼取消

想你也聽聞不少關於大學「淫賤 O’camp」的流言蜚語,

最後還有性愛煩惱的問答環節,參與者互相討論尋求解決

間未曾聽聞。但社會謂之「道德淪喪」的聲音,倒是深居

性交時令對方舒適,亦強調做好安全措施。

但大可以放心,這起事情在中大鮮有發生,至少我在學期 山城也難以獨善己身。

他們總是非常關注學生的性道德,生怕孩子們「肉帛相見」 就一定會搞出個大頭佛,不得不管理到最精細的生活部分, 例如把異性好好的分隔開來。只是這個道德其實已經淪喪 過好幾百次,脆弱得格外令人汗顏,也值得我們深思。

關於生活的,不要說!

近年倒有個活生生的例子,說的是由香港基督徒學生運動

(SCMHK)主辦的「基督教性/別文化節」。

事 情 也 許 可 以 從 2016 年 說 起。 那 一 年, 香 港 基 督 徒 學 生

運動邀請兩名男性性工作者,在中大舉辦一場情慾工作坊, 教導參與者有關「性歡愉」的知識和技巧。工作坊內容包

括按摩技巧示範、(用假陽具/假陰道的)性愛技巧示範,

方法。[1] 在言談間,講者鼓勵伴侶多作溝通,了解如何在

說白一點,工作坊其實與一般講座大同小異,不外乎是有

關知識的傳遞及討論,細緻程度貼近生活煩惱。但工作坊 卻引來諸多聲討,以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湯漢為例,他不

點名批評有組織在大學舉辦「性愛實戰工作坊」,是「以學

術自由護航,實際推廣情慾解放,這些歪風已不再是隱晦

地散播,而是公開地、堂而皇之地,侵入到我們日常生活, 直接影響我們的下一代」。[2] 在一連串的批評下,大學不 願借出場地,致使第三屆「基督教性/別文化節」告吹。

奇怪的地方是,工作坊上討論的不外乎是日常生活的煩惱, 也強調良性溝通,性的安全措施,本該是健康的討論,但 主教卻說這些「歪風侵入到我們日常生活」,換言之,原本 是日常的反過來入侵日常。這難道不是「國王新衣」的故事?

性,那些既親密又陌生的部分,明明存在又不被看見的部分, 公開談論卻竟被說是歪風,從此靜默、不語。


「你有性衝動?不如飲杯冰水。」

要講「國王新衣」的故事,其實又何止「性/別文化節」? 如果我們回頭想,剛從文憑試畢業的新生(而又有幸在

這篇文章與你談話),在過去的教育裡頭有多少時間花 在性教育上?大抵都花在溫習考試裡頭了。即便有,也

只 是 沿 用 一 份 1997 年 時 編 訂 的《 學 校 性 教 育 指 引 》, 只教生理變化,只教生兒育女,不教性自慰,不教性高

潮,甚至要把性講成齪齷猥褻之事。(這哪裡是教育? 根本是囚禁好嗎!)

這讓我想起一個關於性教育的老笑話,就是青年被勸說

當有性衝動時,可以透個氣,再飲杯水,好讓自己冷靜 下來。這當然是個笑話,因為明明大家都知道成長的過

程少不免包括對性的好奇與嘗試,明明大家都知道冰水 會使人胃痛(也許女生尤其懂),卻總是有些人會相信

這些鬼話,甚至要把正在成長的孩子們安放在沒有性的 溫室裡。也許他們只是不知道世界上有種資訊叫色情資 訊,有種電影叫色情電影,而它們是如此輕易就可以在 網上找到。

但我們從這些非正式的「性教育」裡學會了甚麼?性行

為 真 的 每 次 都 動 輒 花 上 幾 套 體 位, 至 少 二 十 分 鐘 的 長 度?成人影片會告訴你性的安全守則,又或者是如何相

處嗎?不會,它們不過是剪接出來的官能刺激。更多的

當我們大聲講「性」

老實說,在一個缺乏性教育的社會,又怎能期待孩子

們 一 夜 懂「 性 」? 怎 能 期 待 成 人 之 時, 或 成 婚 之 時, 突然就懂得性事?早已聽聞有新婚女子在母親長年的

守貞教育下,因為過於緊張令陰道長期收緊,房事自

然就辦不了。但如果我們把教育的責任都交給剪接出 來的官能刺激,又只會是另一種迷失。

一 個 好 的 性 教 育, 不 只 跟 你 說 性 不 是 齪 齷 猥 褻 之 事, 也不是拿來取笑、捉弄別人的工具,不只跟你說你的 身體有陽具、睾丸、陰道、陰唇、陰蒂、性高潮,也

應該讓我們知道,性有愉悅也有互相尊重,性是需要

雙方共識的,男女之間不一定是既有的主動與被動關 係,如果女生不想,也是可以狠狠的朝男方的大腿中

間踢下去(痛!)。一個好的性教育,至少也會告訴你 世上有不同的性取向,每個人都應該有權利以自己舒 服的方式活著。

隨著新生入學,你會發現大學相比中學的確更為寬容, 在學術自由的保護傘下,我們可以大聲講性。但真正

重要的是我們如何改變自己,如何慢慢改變這個社會, 令大學以外的地方都可以自由自在的談論與學習。只 有當所有謎團都曝露在陽光底下,我們才可以活在沒 有痛苦的世界裡。

青春男女在不合適的性教育下,獨處時偷偷嘗試,又或 者一直都處於無知、危險的狀態。

舉一個例子,常常聽聞身邊的女生談論到性事時,提到

[1] < 他 們 為 何 要 把 假 陽 具 帶 進 中 大? >, 立 場 新 聞,

關「痛不痛」、「有幾痛」的各種疑問。但除了被動的接

[2] < 湯漢炮轟情慾工作坊 主辦方:湯漢忽視其他政

「男友想要,不給他怕影響關係」的煩惱,又或者是有 受以及忍受以外,就真的沒有其他?痛是可能,但爽亦 可能,在性當中女生的歡愉從來不應缺席,只是在教育 與知識的貧乏下,女生就只有一種「受」的可能。

2015 年 10 月 12 日。

治 議 題, 只 會 針 對 性 小 眾 >, 立 場 新 聞,2015 年 11 月 6 日。

95


投稿

歡迎來到中大。中大是一個擁有歷史的學校,我們有各種富有 人情味的傳統,也有與與時並進的各種文化。也許這就是你選

編輯們對大學的認知有限,或許

擇來中大的原因,甚至是選擇做一個大學生的原因。

閱讀其他中大人的心聲,可以讓 你把大學全貌看得更清。早前我

身為一個新生,無論你是三五成群來到此處,還是說孤身一人,

們以最想與新生說的話為主題徵

依然擺脫不了彷徨和無助。其中原因,無疑是因為你沒有一班

稿,並選擇了其中兩篇,希望你

平時熟悉的人在身邊,所以有如此的負面情緒。按照人的天性,

讀完有所得著。

少不了會尋找群體抱團取暖。於是你會努力加入某些群體,大 多數是社團。為了融入這個群體,你不免做出一些犧牲。 新生啊,都是這樣變舊的。

為了結束這些彷徨與無助而加入某些社團,叫做逃避型動機。 我們可以看看以下一段話:

「逃避動機僅限與結構感知之中,因為他的本質,以及在這種

新生

本質之下,只會引導出缺乏負面結果(發揮作用時),或是呈 現負面結果(未發揮作用時)。」艾略特

這很深奧,是不是?但我們用平常不過的動機與他比較,比如 說:我想推廣 ACG 文化,是不是就看出兩者高下?還有,如

果你暴露了自己的彷徨和無助,在異性眼中也會變得沒那麼吸 引。這叫氣質。

這並不是很多人懂的道理,甚至讀到這裡的你都不相信這些亂 七八糟的東西。但是這東西卻對於我們的大學文化和傳統造成 深遠的影響,而且是負面的影響。一個新生如何變成舊生呢?

多數都是透過模仿舊生的舉動,以便自己融入其中。我們都曾

經是成績優良的學生,知道要在基本要求上再加點力才能變得

優秀。於是我們將舊生當做基本要求,努力變得比舊生還舊, 直到自己骨肉腐爛為止。這種【優良】的機制讓我們大學的傳 統一代遺傳一代,永不消失。同時,我們的新生則一代舊過一 代,迂腐,充滿尸臭。

文:知聲

記得咨詢大會中,學長們說最難的問題是:為甚麼要搞交接。 他們說這條問題每一年都會問,都難以得到讓人滿意的答復。 我很驕傲我能給出一個好答案,但對於其他人來說,這表明了

他們根本沒有思考過舉辦活動的意義。他們只是很純粹地模仿 舊生,為了【延續傳統】。


到了交接典禮,那個豪華到奢華的交接典禮,教授上台發言,說:【想回 幾年前,交接典禮只是幾個學生圍在一起做個見證。那時候大家沒有穿

著西裝,沒有這個大禮堂,沒有這麼多點心,沒有這麼珍貴的紀念品。】 為了政治正確我先暫且相信他說的是讚美,但對於我來說卻是赤裸裸的

諷刺。後來我去了讀一些領袖訓練的課,學生事務處的主任說:【以前學 生會咨詢大會都是一兩小時的事情,不像現在這樣:先是 pre 咨,然後 是咨詢 1 咨詢 2 的,搞個幾日幾夜。】她已經是暗示到了明示的階段,這 種情況並不健康。

事實上,這些陋習不斷,已經造成了太多負面影響。到了現在,參加學 生會或者是社團已經是放棄好成績的代表了。走在學校里,大可以看見

路人中總有幾個是嘴唇發白,憔悴不堪的。時不時都會有人抱怨,說開

了幾天的會,一點進展都沒有。或者是活動資助不夠,要自己貼錢進去搞。 而各位新生在開學的時候,大可以數數到底有多少東西是關於你的心靈 健康的。

原來所謂的舊生,就是放棄成績、放棄身體、放棄錢包、放棄精神的僵尸。 孔老夫子從先秦傳下來的東西,慢慢變成吃人的禮教。後來五四運動了, 要破除封建思想,演化成文化大革命,又開始吃人。盲目跟隨【傳統】, 最後難免吃人。現在,我們都是一群吸血的僵尸。但如果我們繼續努力

發揚這種光榮傳統,總有一天,我們都會變成吃人的喪尸。擁抱在一起, 互相撕咬。

但你們不同。你們是新生,是佛經中最有佛性的新生,是道藏中最為純 潔的新生,是最 fresh 的 man。你們還能做人,你們或者能夠選擇不做 僵尸。

是的,我也不確定你們是不是真的能夠選擇不做僵尸。對抗傳統是一件

極度艱難的事情,他要求你以一個人的力量抵擋一萬個人的洪流。我曾

經努力過加快一個咨詢會的進度,試圖跳過一些垃圾時間。在過程中, 我不斷被批評進度太快,結果那一次咨詢會還是拖到了深夜。但我起碼 努力過,也沒有讓他進一步惡化。

沒有惡化,對我來說已經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情了。畢竟這種惡化是能

夠累積疊加的,沒有有效的控制反饋。今日我惡化一點,明日你惡化一點, 他們都得完蛋。對,是他們,是那些將來的新生們。這不是一件值得慶 賀的事情,他代表了我們沒有過多的利益動機去遏制這個趨勢。所以我 們能夠肆意揮霍到我們接受的地步,並把這些過錯留給其他人。

但是我懇求你們,去抵抗他,至少,不要去強化他。畢竟一個人抵擋一 萬人,和兩個人抵擋九千九百九十九個人有本質的區別。

97


投稿

別人一定努力過。我們呢?第一次,必然沒有,無須自欺,這次,更, 努力了,對嗎?若然不是,怎能到中大。

可能你說,你第一次放榜的成績,已能換取中大入場卷,但是,你不甘,

不甘於當下的成績,覺得自己能再做好些,便去考多次,其實,我想, 不論第一次放榜如何,只要有再踏入地獄多次的心,就值得他人致敬。

給重讀生的我們

他人不明白我們的執著,他人說,去讀 asso 去讀乜乜乜都好過考多次,

我們聽得太多,搖搖頭揚手而去,我相信,有這種決心的人,不多,很少, 更少的是,能到這裡。

你怕嗎?怕在重讀的日子中,碰到熟人,熟人,不是老友,老友都會尊 重老友的決定,易地而處,乾兩杯,給予鼓勵,熟人,或點頭之交,就

麻 煩, 若 不 幸 撞 正, 怎 樣 說, 說 我 重 讀, 而 不 讀 asso 不 讀 自 資 課 程, 我直行直過,不說話,因為,我知道,他們就是不暸解。哂口水。

你成功了,再一次捱過,最後,如願以償,可是,怎辦,組爸組媽是中 同,是你鄰座,是那個高竇的學霸,要怎面對,他跟其他人說,喂,好 耐冇見啵,retake 掂左啵,你地唔知佢係邊個?佢咪係我中同囉,點呀 freshman,識唔識去李達三,使唔使教你。 怎辦。 其實我們都被磨練出那應對方法,在地獄的八個月中,我們對著的只有

自己,至少我不相信,跟人吃喝玩樂的會能得到這張入場卷,我們被磨

練成不怕獨處,不怕他人的惡言,不知你有否這樣想過,我總設想,他

人的惡言都是源於嫉妒,實情不一定是這樣,但是,用這理由說服自己, 讓自己堅定地看著前,成效不錯。

或者,奚落你的人,是從中學已經看不順眼的,若是這樣,直接去串他吧。 原來你低端左咁多,呢家甚至奚落 freshman 先有自信心,差過你以前 太多,冇乜進步。

文:關焯堯

重讀生,就是有著曱甴般的心,踩不死,浸不死,打不死,況且,我們 兩次闖入地獄,最後,仍能昂首,這才是我們。

撇開這話題,就變成坊間的大學五件事,那些絮語,碎得過戀人絮語了, 無需我多說。

這樣,你們還怕碰到他?



編輯﹕董嘉朗、吳惠玲、李玉媛、李健豐、黃柏熹、黃家熙、雷恩、 張逸深、叶瀚樑、梁錫嵐、何正男、霍穎婷 設計﹕魯湛思、鄭詠甄、何哲瑩、何宇霆、周鈺婷、李玉媛、 叶瀚樑、 吳惠玲、 黃柏熹 鳴謝﹕ Jaco、陳子豪、Cindy、阿明、梁文道、廖詩珩、樊善標、中 大學生會幹事會「山鳴」、中大學生會校園電台「烽聲」、姜偉耀、 中大學生會代表會、陳嘉銘、周保松、謝春玲、彭嘉穎、短語、謝天 燊、Chase Trung Fortier、陳凝昕、關焯堯 、知聲 中大學生報 二零一七年迎新特刊 出版:第四十七屆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中大學生報出版委員會「螢」 Facebook ﹕中大學生報 -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 Press 電郵:cusp@cusp.hk 承印:唯美印刷製作有限公司 (2790 3212) 份數:3000 份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