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新特刊 中大學生報
中
大
學
生
報
迎新特刊
70至80年代的中大本部校園俯瞰圖
目錄 43
6
7 8-11 12-13 15 16 17 18-20 21 22 23 24-25 26-28 29-31 32-35 38-40 41-42
大學生身份 44-45 46-48 49-54 56 57-59
校史
四條柱外,四條柱內 大學理念的崩解與重塑 動物兇猛——梁文道令人髮指的青春 放縱也是一種博雅教育——起碼在我身上 前往未知的每一步
60
大學生生活 61-62 63 64 65-66 67 68-69 70 72-73
81
求學 82-83 84-85 86-87 88-90 92-93 94-96
書院制引言 從書院到聯邦 再到夢幻泡影 失去書院制的骨幹 軟皮蛇般的中文大學 市場化引言 殺系 肥上瘦下 鳥籠裏的鳳凰──深圳分校點評 操縱從未間斷── UGC 的罪狀 國際化引言 香港中文科技大學創校史 不說中文的香港中文大學 現實淹沒了《大學之理念》 血汗校園 權力與抗爭無法割裂──校園抗爭簡史 原來當年的學運是這麼的一回事 大歷史下的尋常──八十、九十年代學生訪問
一塊三文魚的浮沉 上下求索──讀書心態分享二則 疏於美麗 上課氣氛──自說自話的教授 遠超三分鐘的熱度 在地上拾起無限可能
巡迴的馬戲團 對迎新營的期待與恐懼 請給我一位朋友,也給我一份孤獨 我們想要嘅宿舍生活係咩? 鴛鴦蛇 不只是為了要做鴛鴦 櫃中絮語 我的,校園環境 由未來回到過去: 一段無法追悔的母子關係 75-77 其實大家都誤會了(愛情) 78-79 一個寫讀的問題︰ Grant / Loan 雜談
97
學生組織 98-99 100 101 102 103-105
115
莊的二三四五六七事 P 的獨白 系會內、系會外 宿生會可以有咩玩法?訪神學樓堂主 YM 每個咿咿哦哦的顧客, 都可能是一名劈嚦啪勒的搞手 106-107 中大學生會架構圖 甚麼位置,如何對話?──訪幹事會 108 110-111 中大學生報: 在迷宮裏探索、尋覓、找出口 中大校園電台,你的發聲平台 112 代表,會代表你? 113
非本地
116-117 專訪 ISA 會長: 群體交流缺乏甚麼?我們可以做甚麼? 118-119 我們在陌路相逢──訪內地學生 120-122 族群以外,(我們都是)全球化下的精英一族
124
實用資訊 124-127 129-131 132 133 134
書院介紹 買。煮。食 我都係想有個位瞓啫 中大生存守則 喺中大想出外可以點?
編者的話 容許我以過來人的身份告訴你:請珍惜新生這個獨特身份。
講法,下沉令我不顧一切地捉緊某東西。就算是錯,也有其他 人陪葬,算不上是蝕底。但我從沒問過:面對迷失是否就只有
籌備迎新特刊期間,我不斷嘗試回想兩年前,當我還是你現在
服從?
這個身份時的一切。我不假思索就參加了學系和書院的迎新營, 企圖填充心中對「一世人一次」的趨之若鶩:勞累的身軀不知
還好大學有自由讓我們尋覓更多可能性。它雖存在於安穩之外,
如何消化狂喜,還附帶多段不懂如何處理的新關係。
但早有人留下突破的缺口,就看你敢不敢承受陣痛。
開學日不用上課,我乘早班火車回校,想聽沈祖堯校長的開學
顯然,比你早進大學的我們,仍在反覆思量這些問題,更多的
演講,卻發現邵逸夫堂早早爆滿。橫過百萬大道,我安坐於邵
是在這趟出版才初次意覺它們。思前想後,我們確信這些問題
逸夫夫人樓講堂,螢幕上時任學生會會長發言:「我們會正式啟
有主流以外的思考方向。而這裏累積了一些思考,希望能提供
動罷課⋯⋯我們避無可避,亦退無可退。」有種來歷不明的使命
審視問題的切入點和框架,例如書院制的沒落、市場對教育的
感,讓我第一次感覺到,大學生的身份,有力量也有重量。
侵蝕、大學生活的疏離。
之後的傾莊、罷課、住宿、學業蜂擁而至,包含見識增長的愉悅、
容許我再以過來人的身份告訴你:珍惜新生時的陌生不穩之感,
力有不逮的愣呆、期望落差的失意。還有感情、興趣⋯⋯太多
不要覺得一切是理所當然。
太多令我(也即將令你)反應不過來。不安令我順從其他人的
校 或許要你們現在就去花力氣去理解中大的歷史,是一個注定失敗的目 標,哪怕這裏有著大義的名份。 畢竟,除了認清中大環境、文化生活等面貌,你們要所謂認識中大大學, 就是要認識中文大學歷史本身。 但非常遺憾地,我們對於歷史的興趣,似乎總是需要漫長的過程。我們 總是習慣先認識當下,才打算回溯過去。這一點,國家如是,人亦如此。 我們總是先為異地風情所惑,才有打算翻看書本研讀該國歷史;又或在 某些年月以後,你終於發現那些你想凝望的男孩或女生,他們或她們的 面龐與聲線變得熟悉,然後才好奇著他們的過去,才有一往而深。這種 認識上的先後,或許有例外,但大體如此。要在你們還未開始接觸校園 的種種,就要去理解龐雜的校史,大概是太過想當然了。 即使如此,我們一眾編輯們仍要竭力一試。我們都曾是覺得校史沉悶的 一群,甚或在真正編寫校史一節之前,那種感覺仍是揮之不去。但在過 程之中,我們還是慢慢理解到,所謂歷史的厚重是甚麼。 以下的部份,與官方的歷史有所不同。少了一分歌頌,多了幾分批判。 我們會述說書院制的旁落,也會談及中大在市場化與國際化的旗幟下喪 失了甚麼;我們會也會嘗試複述中大工友一直以來面對的問題與所作的 抗爭,等等。或許對新同學來說,這是太過陰暗茫然了一點,但亦唯有 這些陰影才令我們理解,要持守甚麼、戒懼甚麼、保衛甚麼。 我們編寫校史,終究只是希望你們真正的理解中大,與這個你們未來身 處數年的地方建立起一些甚麼。這裏的山明水秀清幽,實有著無法釋然 的過去。在你們來看,這些文字大概是酸得有點肉麻—那個認識上的 先後我們還是繞不過去的,但所謂一往而深,大概就是會顯得如此。 不少篇章之中,我們都會以一個短短的引言開首,讓新同學更易進入, 理解事件的意義。希望這會幫到大家。
6
史
書院制及理念
書院制、 大學理念引言 恭喜你成為大學生!但你為甚麼會選中大呢?可能因為你想要讀的科系只能在中 大找到、可能因為中大的名甚較好、可能因為中大的環境更讓人心曠神怡、可以 因為中大的宿舍生活更精彩、可能因為你跟朋友約定了要一起上大學、可能、可 能、可能…… 你對中大充滿不少期望(當然亦可能沒有任何期望),而你會有所期望,是因為 你相信它會帶給你某些東西,你信任它。中大當年成立時,志氣高昂,亦正正希 望帶給你既廣而深的學業知識、更圓滑的處世之道,讓你充實自己踏足社會。這 除了是中大最初的理念,更是中大最初的成員:新亞書院、崇基學院、聯合書院 的理念,以書院聯邦制實踐,好讓各書院可以按自己的理想教化學生。 但你知道嗎?作為中大賣點的書院制,其實早已面目全非,甚至可說是名存實 亡。創立新亞書院的先賢錢穆先生、唐君毅先生等,極力反對1975年書院制的改 革。改革為名,其實就是中央集權為實。錢穆先生憂慮改革後的書院制根本無法 實現中大當日成立的理念,就辭去書院院長一職,繼而與唐君毅先生等一同辭去 校董會職務。有都市傳聞是這樣說的:中大正門的四支華表,俗稱「四條柱」, 正是為了鎮著錢先生等人的怨氣,好讓他們的亡魂不會為害主張中央集權的達官 貴人…… 但無論如何,錢老先生等人的憂慮,其實今日早已應驗(真不愧為創校的先賢, 甚至可以稱他們為先知):大學達不到最初的功能之餘,書院想要貫徹自己的理 念教化學生,更是談何容易……昨日聯招網頁送給你的,或許根本不是可以實現 的應許,而只會成為未了的承諾。
7
書院制
從書院到聯邦 再到夢幻泡影 書院精神終究建基於書院的物質條件,而這就要由書院的成立談起。
文:的
中大成立之前
新亞(1949-):
書院?甚麼來的?
堅毅打拼 儒家理想
你比其他大學的學生特別,因為你不單是中大人,也會是新亞
中大未出現前,新亞書院、崇基學院、聯合書院早已成立,當中歷
人/崇基人/聯合人/逸夫人/善衡人……新亞書院、崇基
史最悠久的是新亞書院,由錢穆、唐君毅等因國共內戰而南遷的
學院、聯合書院於 1963 年組成香港中文大學,以書院聯邦制
知識份子所創,希望可以保存、發展中國傳統的人文主義精神。
運行。中大以書院為招徠,書院精神正是書院的精髓所在。
新亞最初於 1949 年開辦時,只租得起九龍偉晴街的南華中學作夜
2013 年新亞書院校友陳茂波,在強推新界東北發展計劃時,引
校。1950 年書院得到資助,遷入桂林街的住宅單位作日校,但學生
用新亞校歌指自己會奮力解決困難,但其家族一早於東北囤
仍需要和老師一起打掃課室。同時,老師的薪酬仍然十分微薄,欠
地,當政府發展新界東北收購土地時,就代表陳茂波家族可以
薪的情況時有發生,但一眾老師依然為貧窮學生提供學費減免、
從中賺取巨額的差價及補償。面對龐大利益衝突之嫌,陳茂波
食宿等。及後耶魯大學欲向新亞伸援手,但錢穆先生擔心新亞會
被其他新亞校友指其忘本、褻瀆不以功利為先的新亞精神。
受耶魯左右,即使面對新亞的財政危機,仍向堅持新亞的自治,錢 先生的風骨的確令人敬佩。窮困之中的師生情、向教育理想進發
中大成立之初實行書院聯邦制,三間書院行政、財政獨立,可
的堅持,確實是新亞校歌「艱險奮進、困乏多情」的最佳寫照。又
以自由設計課程、教學方式、學生活動等等,一切由書院精神
如唐君毅先生的大弟子唐端正先生所言,新亞精神正是「在艱苦
所貫穿;自從 1977 年中大改制以後,書院的財政、行政均被
環境下,為求理想的實現而緊持奮鬥的一種表現」;而觀乎新亞的
收歸中央,書院精神早已大不如前。
十條學規,更可知新亞想要培育的是既能批判又能包容、有堅持
8
有理想的君子,成為通曉人類文化的通才,貢獻社會。
崇基(1951-): 溝通中西 基督大愛 第二早成立的崇基學院,是由國內第一所基督教大學聖約翰 大學的校董歐偉國、另一所基督教大學廣洲嶺南大學的校長 李應林等人,在新中國成立後被逼南遷香港後,與香港的聖公 會等教會團體籌辦的專上學院。共產黨手握大權以後,原來的 國內基督教大學被「整頓」,也就是「去基督教化」。聖約翰 大學等先後被分割、併入內地其他非基督教大學,就是其中一 間被犧牲的學府。歐李二人的復辦理念,得到當時聖公會主教 何明華認同,加上當時的社會需要,就借助教會的龐大資源, 1951 年先借用教會會堂作學院校舍,及後取得馬料水土地,
小百萬大道
舊新亞校園
崇基門
舊崇基校園
湯若望宿舍
舊聯合校園
以英美教會團體的資助建成 1956 年啟用的馬料水校園。大學 站前身為馬料水站,正是港府為崇基學院設立的火車站。崇基 講求學生在中西方面的知識,亦同樣重視個人修養,創校之初 參考芝加哥大學而編訂的通識課程理念,時至今日更已滲入 大學通識課程之中。
聯合(1956-): 聯五合一 自由多元 雖說聯合書院於 1956 年才成立,但要是細數其中的話,我們 可以說它比其餘兩間書院更歷史悠久。顧名思義,聯合由五家 三、四十年代成立、遷港的「流亡書院」組成。合一前五家書 院都如新亞一樣,有過極度艱難的時期,但 50 年代五間書院 得到來自台灣的孫氏獎學金,並透過來自美國的福特基金會 統一成一間書院。我們可以推想,聯合書院應該跟國民黨有 一定關係,因為當年台灣由國民黨獨裁專政,資金不能自由進 出,五間書院卻得到來台灣的資金;而聯合院歌亦有一句「浩 浩青天,昭昭白日」。聯合由五間書院妥協組成,書院既有儒 學學者,設施的第一幢宿舍卻又是紀念傳教士湯若望,可見包 容、多元、自由正是書院的理念之一。同時,聯合書院早期課 程設計重視社會發展,所以其會計及商業管理課都發展得特 別早。
三間書院的理念、背景,儘管各有差異,我們不難發現它們的共通點:流亡到港、中西文化 合一、重視通才教育等。憑著這些理念,三間書院根據《富爾敦報告書》的建議,於 1963 年合組香港中文大學,但各間書院的專科教育、通識教育、設施、學生活動、行政事務,都 獨立於其他書院與大學中央,這亦正是當年書院聯邦制的特點。三間書院可以保留自己的特 色,而同時得到政府的資助,看似是不錯的方案,但其實中文大學的成立,背後還涉及更大 的盤算,關係到當時殖民政府的統治政策(詳見後文《失去書院制的骨幹 軟皮蛇般的中文 大學》)。
9
書院制
書院聯邦制的年代 (1963-1977)
中央集權的開始 (1977-)
「昔」非「今」比的課程
你的書院不是你的
聯邦幻滅 三院「歸一」
60 年 代 中 大 剛 剛 成 立, 到 70 年 代 末 為
剛才筆者舉過新亞哲學與崇基哲學的
書院聯邦制行之有效、各間書院的團結,
止,同學都按學系上課,但學系的課必定
例子,但其實它們的分別不單是上課
其實不過是大學成立的「蜜月期」。1972
由書院開設,例如新亞哲學系的同學就在
地點,其實兩系的同學、師資、課程設
年三院共用的科學館落成,理所當然地成
新亞上課、崇基哲學系就在崇基,絕不如
計都是兩碼子的事,學生以「書院學
為各書院理學生上課的共同空間,理科課
今日所有學生需要在中大「通山走」。同
系」(如新亞哲學、崇基化學)而非
程正式改為三院混合上課,課程由三院共
時當年只有書院通識課,它的量雖是今日
「學系」劃分。加上同學課餘時間時大
同制定,各書院失去對於學系的控制,成
書院通識的兩倍,但攤分四年教授。以新
多只在書院內活動,書院生活可說是
為書院制失效的先兆。繼理學院後,工商
亞及崇基兩個中西文化背景相對濃厚的
大學生活的全部。同學的社交圈子就
管理學院、文學院、社會科學院相繼成
書院為例,就會有一些有趣的發現。新亞
是書院的所有同學,例如新亞化學系
立。1973 年入學的新生已需要歸入大學
要求本科生除了學科知識外,要修讀「中
同學的朋友會與來自新亞的其他學系
中央管轄的各個學院(Faculty),書院管
國通史」與「哲學概論」課,前者為傳播
一起,而不是其他書院的化學系。那時
轄的學系正式成為歷史。
中國傳統文化,後者為暸解人類學術思
的中大校園,書院的學生活動佔了最
考;崇基的通識課程(綜合基本教育)會
大的比重:六、七十年代,新亞的同學
1975 年,港英政府成立「第二次富爾敦委
分三年為學生講解大學的概念與思考方
會在飯堂辦書院學系間的橋牌比賽、
法、中西文化以及基礎科學,最終一年以
分發午餐給五百多名參加校慶聚餐的
學生小組的學術討論(甚至辯論)作結。
同學;崇基的同學會在新生指導週到教
新亞的書院通識較重視中國文化以及哲
師住所參觀、以書院學系為單位行馬
學思考,崇基則講求通才與學術知識,這
鞍山;聯合的同學會聯整個學系的同
兩個不同的分野正好反映書院對於通識
學,甚至還有學系的老師,一同參觀工
課程的自主,以及書院理念的實踐。
廠、遠足長洲……
相對而言,今日的書院通識卻可謂「唔湯
簡而言之,書院聯邦制的另一要點,就
地位以及其籌款與管理捐款的功能,其他
唔水」。早年的書院通才教育根據書院的
是一份遍及整個書院的師生情和歸屬
諸如收生、課程安排、聘用教師等權力全
歷史、背景而設計,不同書院的學生就理
感。60 年代末,崇基舉辦過一場師生
部收歸中央。簡單而言,書院將只剩下籌
應接受不同形式的通才教育。而現在的書
研討大會,坐無虛席,學生的熱烈參與
錢、分配宿舍和書通的功能,不要說是書
院通識雖仍保留部份的書院背景、歷史教
令學院增加了學生議論校政的成分,
院,這簡直就只是分了地區的小校務處。
育,但課程過度濃縮,本來四年的課程卻
於是 70 年代就再辦了多一場,討論竟
報告書美其名是由大學本部是「學科為
被縮成一、兩個課程,本來一個學期的課
涉及學業成績評定的目的、方法、制
本」,書院是「學生為本」。事實上新制
程更只被縮成三個小時的講課,或是變為
度、流弊,當然也是座無虛席,院長更
下中央權力大增,三書院原本的行政權幾
選修的形式,不能讓所有同學參與。這樣
與同學由下午 2 時談到晚上 10 時半;
乎全部劃歸中央,書院權力所剩無幾。新
的課程設計,同學不但沒有充分時間吸
70 年代初,崇基圖書館舊館搬新館,
亞、崇基皆表態反對改制。然而在當時政
收,更遑論思考和應用其中所學。更令筆
崇基學院的教師號召搬書運動,幾乎
治體制之下,改制與否並不是由書院決
者心酸的是,當年新亞創校先賢及校歌強
所有師生就利用課餘時間,築成人鏈
定,而是操縱在港督、立法會手上。儘管
調的新亞精神,雖然是現在的新亞書通一
將書逐本搬到新圖書館。
新亞董事會致函立法會各議員陳情、上書
部份,卻只是二十個選修課的其中之一!
而今日的書院制呢?現在同學與書院
港督請緩立法、發表聲明反對,立法會依
說到底,現在支離破碎的書院通識就是為
已經變得疏離,兩者之間更加似是行
然快速三讀通過法案。連同錢穆先生、唐
了服務「學科為本」的專科教育,創校先
政的關係:申請宿舍、交流活動、領取
君毅先生在內的九名新亞校董聯名辭職
賢的通才理想已經再不體現於書院教學
獎助學金……昔日書院精神或是共同
以表不滿。
之中。
理念,已經近乎消失。為甚麼會有這樣 的轉變?
10
員會」,並在不到4個月的時間發表含激 進和徹底建議的《香港中文大學調查委員 會報告書》,即把中大由聯邦制改為單一 制,也就是中央集權的開始。報告認為中 央集權可以更有效運用資源,不會架床疊 屋,建議大學本部收回三間書院的大部份 行政及財政權,而原屬三院的建築物亦全 數移交大學,只保留了書院校董會的法人
捐款的年代 (1987-) 自欺欺人的書院精神
逸夫(1987):一點一億 五條支柱修德講學
70 年代後,書院掌握的權力,對中大的影
捐款式量產形書院(2007-) 逸夫的模式,15 年後再次出台,而
響已是大不如前。現今的中大書院只能管
儘管因為中央集權,書院的理念、精
且是加碼版 — 同時成立五間新書
理食堂及宿舍事務,只能保留自己書院範
神早已越趨口號化。想不到的是,中
院。今次中大的做法亦更便捷,由
圍的行政獨立,教學獨立卻已蕩然無存,
大乾脆視之為「機會」,將昔日精神
2005 年 10 月至 2006 年 2 月間,中大
教學課程由大學中央決定,書院最多就是
的載體,變為吸納捐款的工具。首筆
校方飛快地完成了考察,決定要成
辦辦週會,或是書院通識—但只佔每個
捐款的源頭是捐贈中大建設大禮堂
立五間新書院。同年 4 月就召開了無
學生約 5%課業。行政權力的範圍亦十分
的邵逸夫,於三間創校成員書院之
人知曉的校董會會議,正式拍板興
狹窄,書院無法決定聘任教授,能決定聘
後成立的首間新書院,就是逸夫書
建;5 月更已經通過新書院以晨興、
任的,就只剩下事務處的文員而已。這變
院:首間以金錢而非教育理念為出發
善衡、敬文、和聲及伍宜孫命名,速
成「小校務處」的書院,又如何能體現新
點的書院及以人名命名的書院。邵
度之快令人咋舌。就在這中大師生
亞重視的傳統文化、崇基重視的中西交融
逸夫為中大帶來了日後「不論理念,
一片質疑和反對聲之中,校方便沾
和聯合重視的自由多元?
只要有錢」的新書院先河,埋下了日
沾自喜地舉杯慶祝,為中大取得新
今日,書院還勉強提及書院精神,但真正
後幾間新書院橫空出世的伏線。可
捐款而心感滿足。
的問題在於,書院已經失去宏揚書院精神
以說,書院建好了,才去找理念包
一如逸夫書院,這幾間書院基本上
的物質條件。回顧今天,能夠容許書院宣
裝。
都是基於中大發展和金錢考慮而出
揚一些價值、精神、美德、文化的空間,
現的,例如晨興基金和何善衡基金。
便只剩下每星期 2 小時的週會(還被不少
中大校方在這段期間向師生表現了
同學拿去睡覺)及 6 學分的書院通識而已
其極高的行政效率,不但選定了贊
(也就是 2-3 科,如此的比重比大學通識
助人,更連書院精神也作好了。根據
還要低)。撇除時間不足的問題,書院也
官方新聞稿,晨興書院希望「培育學
不見得善用這些空間宣揚書院精神。如
生為香港、全國以至全世界社會服
今,週會和書通很少會提及書院精神,深
務」;善衡書院則希望「培育學生
化書院精神的討論、將書院精神和人生實
的誠信及對個人責任的承擔,立下
踐聯繫等。所以,同學根本沒有空間與氣
基礎以貢獻社會,豐盛人生」。新
氛去思考、感受書院精神。
書院的理念宏大卻顯得空泛,但又 與四間舊書院難以實行的理想互相 呼應。中大用書院之名來換捐款的 想法路人皆見,如果只是單單擴建 舊四院,又怎能吸引大量資金?所 謂的書院除了宿舍、獎學金和海外 交流,還剩下了甚麼呢?中大新書 院!盛惠 5 億一間!當年三間書院, 眾位創院先賢苦苦經營;今日五間新 書院,只要有錢就能無中生有,筆者 望著這堆歷史,亦只可感嘆唏噓。
參考: 《新亞生活》,第 1 卷第 3、4 期、第 5 卷第 18 期、第 6 卷第 3 期、第 7 卷第 1 期。 《崇基校刊》,第 43、49、51 期。 《聯合校刊》,第 2、4、9 期。 劉國英、張燦輝編,《修遠之路: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六十周年系慶論文集 ‧ 同 寅卷》,中文大學出版社,2009 年。
11
理念
失去書院制的骨幹 軟皮蛇般的中文大學 你是中文大學的學生,但你唸的真是「香港中文大學」嗎?
中大之前 知識遙不可及
文:的
上院校已有多達 3,000 多名學生,比港大學生多近 3 倍,並迅 速增加中。其中崇基、新亞、聯合因為得到社會較佳的支援而
40 年代國共內戰時期,不少難民移民到港逃離戰火。1947 年
漸具規模,有國際級的師資,學位亦獲歐美大學承認,卻獨欠
起,短短三年間香港人口由 150 萬人暴增至 230 萬人,中文教
港府—只有香港大學得到港府承認頒發學位。
學需求頓時急增。港府雖然增加了資助的中文小學,但中學方 面卻一直是英語優先。資助、官立中文中學為數不多,中中大
於 是 三 間 書 院 於 1957 年 2 月 成 立 了「 香 港 中 文 專 上 學 校 協
多由私人營辦;中文中學會考也比英文的遲了十多年才出現;
會」,力爭政府資助並以頒發港府認可學位為目標,希望打破
同時間大學更只有英文教學的香港大學。可能對於英文成績
港大的壟斷。協會先向港府建議成立學術委員會及資源分配
不錯的學生來說,英語教學根本沒甚麼大不了。但最最最大的
委員會,負責管理中文專上學院並為一所以中文為主要媒介
問題是,中文中學的學制是銜接不了香港大學的。當年只有英
的大學鋪路。出奇地,協會提出建議後一年不到,港府已建議
文中學是採用英國的 5+2 學制,中中卻是 3+3 學制 [1],要是
興建第二所大學,並指「就香港情況,這幾所私立專上學院爭
要銜接港大的課程,就必需修讀一年的全英文銜接班,再與讀
取成為中文為媒介的另一所大學誠無不當,亦非不受歡迎」
了 7 年英中的學生競爭……
[4]。港府先後承認了協會主辦的統一文憑考試,並成立專責 小組,以英國的大學教育家富爾敦 [5] 為首,研究新大學的設
中文教育得不到港府的重視,而港府當年想要培訓的,是能夠
立,小組提交的《富爾敦報告書》成為了中大成立的基礎。一
進入全英語教學的香港大學人才。而港府重英輕中的結果,除
直強調英文教育,而忽視中文教育的港府,突然間在中文大學
了令社會養成「識英文就高人一等」的假象,更令不諳英語者
教育上反應迅速而高效率,實在令人意想不到,更不禁叫疑惑
就業機會減少。1951 年港督葛量洪成立專責小組調查本港高
葫蘆裏賣甚麼藥。
等教育,調查結果建議港大提供中文授課的課程,卻遭港大以 無法兼顧為由而堅決反對 [2]。
赤子之心得到回應……?
不是空想,卻是白做 於是香港中文大學於這個反壟斷抗爭之中誕生—1963 年, 三間書院結成中文大學,中大精神由此而生。「專而不偏,精
縱然港大壟斷當時的大學教育,但當時的專上教育卻是雨後
而不窄;繼往開來,融匯中西;律己以嚴,責人以寬」[6]。大
春筍。南遷難民當中不乏知識份子、專業人士、大學教授,或
學行書院聯邦制,以「學科為本」及「學生為本」的方針,要
著作廣泛的學者,就如錢老先生等,決心發揚中國文化、增進
求學生追求知識並處世應有的修養。中文大學不獨著重中文,
青年知識。據 1952 年的政府調查,校舍租用而來、設備相對
其研學之餘亦求傳揚中國文化,更要同學如《論語》的君子一
簡陋、程度參差不齊的「難民學校」、「流亡書院」已近 30
樣博學於文,約之以禮,即校訓博文約禮,「文」所指的亦泛
所;四年制文、商專上學術院校共 9 所 [3]。五年後,這些專
指一切學科。從三大書院的歷史、宗旨,到中大校名、校訓,
不難想像宏揚中國文化、推行中文教育等均為中大
授的章節更往往是水過鴨背,再加上同學多數需要同時修讀本科課程,
使命之一。筆者從三間書院的背景、歷史、辦學理
根本分身乏術,最終又是適得其反。
念及大學首任校長李卓敏教授的話 [7] [8] [9],由是 推想中大的創辦理念:
執行之錯 誰人之過?
一、提倡中文教學
理念中的中大,完美得很,但中大根本無法按先賢的理念運作,再次從
二、融會中西文化
錢老先生的故事出發,我們就可以知道,背後的原因其實也是與港府有
三、教以學生為本
關。當年港大壟斷香港的大學教育,大量的中中學生就這樣往內地或是
四、授以通才教育
台灣升學,共產黨成立新中國後,英國不是將大量人才斷送到共產主義 的敵陣之中,就是間接將他們扶植為國民黨的右派勢力。英國及港府不
拆解其中,第一個理念中的中文教學,只要細想當
希望對任何一方的中國陣營表態,於是便需要建立一所大學,吸納中中
時香港社會面對的難題,以及三間書院的歷史,其
畢業的人才,以免其成為國共任何一方的政治籌碼,繼而使華人精英亦
意義實在是不言而喻。第二點的中國文化,由中大
可加入港府,「以華制華」。除了這個原因,筆者實在難以明白,為何
的校訓、中大的設施如文物館、中國文化研究所就
港府可以在重英輕中的情況之下,輕易答應新亞、崇基、聯合建議,設
可知道,三間書院就是要集眾人之力,「擺明車馬」
立中文大學與港府專營的港大競爭。而即使成立了中大,港府亦從來沒
保存、發揚中國文化。但中國文化為何要與西方文
有打算,讓中大自立。
化共融、交流呢?原來中大首任校長李卓敏教授提 到, 中 大 不 同 於 港 大, 而 是 要 成 為 中 西 文 化 的 拱
今日的中大校監有梁振英,校董會有梁粉和大商人;當年的校董會亦有
橋,好讓中國文化可以傳到世界,亦令師生可以比
港督為當然校監,校董會亦有比今日更具影響力的資本家,比如簡悅
較雙方,甚至是中、西、亞洲其他地區的文化,加以
強、關祖堯等在政商兩界叱吒風雲的人物,而更具影響力、操縱中大的
評價、探討。第三,至於學生為本的概念,即中大改
「大魔頭」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UGC)[10] 更是一直影響著中大。UGC
制前的導修課,亦即今日的「STOT (STudent-Ori-
在 1965 至 1970 年間,支撐中大八成半的收入。中大不聽話,UGC 削資
entated Teaching)」課:10 至 20 多人的學生小組,
亦絕非天方夜譚;而當年的校董會,亦由本港的資本家組成,其中所涉
由一位導師帶領,其中每 1 至 2 名學生需要輪流向
及的企業、資本,相當於香港所有重要的工商業。校董會各成員,會以
導師、其他學生講授一個課題,激發師生之間更緊
中大的理想為決策方針,還是以他們的經濟利益作為決策的基礎,答案
密的溝通、聯繫。最後的通才教育,要是再次多看
顯而易見。所以,中大成立究竟是為了實現四個理念,還是另有目的?
三間書院的宗旨,我們又會發現通才教育就是它們 一直堅持要帶給學生的教育理想。
三院對中大的期望,以及殖民政府建立中大的目的,顯然有所不同,亦 正正代表中大的內部矛盾。前者希望中大可以繼承他們的教學理念、文
其實當年先賢這四點教育理念,以當時的社會來說
化氛圍;後者繼續以中大為另一所製造政商人才的機器。精神與權力對
根本再適合不過,先賢的志向就是要解決當時的社
憾之下,中大的理念、書院的精神會遭如何對待,可想而知。即使「四
會難題,以令更多中中學生以知識改變命運、改善
條柱」的都市傳聞屬實,錢老先生怨氣之大,亦絕對無可厚非,甚至更
生活,啟發青年、滿足他們的求知若渴。但 1975 年
能顯出一眾創校先賢對學生的一片苦心。
港府再委託富爾敦,研究中大行政架構,結論是聯 邦制需要結束。錢老先生認為中央集權之後,新亞 及其餘兩間書院的理念,以致大學的理念,都不再 可以付諸實行,於是毅然辭去新亞院長一職,並聯 同有同樣憂慮的唐老先生等人,辭去新亞校董會的 職務。錢唐二老的推測沒有出錯,大學變為中央集 權之後,根本執行不了中大想要做到的理念。先有 中大國際化事件,由前中大校長劉遵義借李卓敏校 長的國際化一詞偷換概念,開刀將中文大學與「中
[1] 編按:5+2 就是從前香港的會考、A-Level 學制制度;3+3 則類似今日的新高 中。
文」分割。至於理想中的中西交融,觀乎今日中大
[2] 編按:時任香港大學校董凱瑟克(John Keswick)為委員會主席,調查當時 香港高等教育情況,於 1952 年寫成報告書。
國際生上課、宿舍生活的自成一角,亦略知執行與
[3] 吳倫霓霞,《邁進中的大學 —— 香港中文大學三十年》,P.3-5,1993 年。
理想相距甚遠,而筆者亦實在無力舉出中西交融的
[4] 同上,P.18。
好例子,更莫說是其他東南亞、非洲、拉丁美洲的 文化—說穿了國際化就是英文化(可見於《不說
[5] 編按:富爾敦勳章(Sir John Scott Fulton),曾任威爾斯大學(University of Wales)校長,亦為塞撤斯大學(University of Sussex)的創辦人及首任校長。
中文的香港中文大學》)。而今時今日 STOT 課的
[6] 馬臨,「中大精神」,載於《中大何去何從》專輯,《中大學生報》第 99 期。
實際操作,即是由同學簡單講授課程內容,而非昔
[7] 香港中文大學,《中文大學校刊》第一卷第一期,1964 年 6 月。
日的學術討論、辯論。這就令同學每每只為整個學 期的其中一個課題預習,教師亦因為自身的工作而 無 法 主 動 與 學 生 建 立 關 係, 反 而 不 利 於 同 學 的 學 習、以及師生關係。最後的通才教育,在大學中以 書通、大通的形式存在,工作量普遍繁多之餘,講
[8] 香港中文大學,《中文大學校刊》第一卷第三期,1964 年 9 月。 [9] 香港中文大學,《開辦的六年 1963-1969 校長報告書》,1969 年。 [10] 編按: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的成員均由港府委任,沒有受薪,多 為大學的高層、商界巨頭、政府高層等,掌控大學的財政資源,審批大學的 財政,亦不用直接對大學負責。
13
14
市場化引言 我們一定聽過,中大的教育願景和人文精神一直在本地眾多間大專教育機構中較 為突出:中大有推廣中文教育的歷史、中大有開辦較為全面的人文學科、中大好似 浪漫啲。不過,回顧近十年的中大歷史,我們發現:她停辦自己的學科、她不公平 地對待自己僱員、她將自己變成商品,販賣到深圳河以北……如果中大的人文精神 的確存在,她很大程度受到市場化邏輯的侵蝕。 2004 年,中大為滿足應教資會的緊縮開支要求,在事前沒有諮詢的情況下,打算 停辦包括現代語言及文化系等 8 個學系。不少教職員的生活變得朝不保夕,同學則 慘遭剝奪追求知識的機會,教職員學生的前景陷入一片陰霾。校方的殺系準則,竟 是:學系歷史短、收生人數少、畢業生出路差。這對一些新開設、規模小和非專業 化的學系極不公平,因為校方只著眼於保留畢業生收入高、為大學建立「優秀」校 友網絡的學系。更甚者,校方以競爭邏輯衡量不同學系的地位,罔顧個別學系的學 術及教育價值。如此商業邏輯營運大學之舉,是教育商品化的一大鐵證。 同期,市場化的大學營運邏輯更影響了教職員和學生以外的大學員工。同樣是受 制於教資會的削資要求,中大在 2003 年 12 月公佈了僱員大規模減薪的諮詢文件, 其中高層長工可隨公務員減薪 6%;中下層合約工則減 16%。帶歧視成分的減薪方 案,令中大校方被指責「肥上瘦下」。同樣是被逼減薪,此做法證明在商業營運 邏輯下,基層僱員和合約員工的競爭力較低,成為校方削減開支的俎上之魚,校方 揚言的「共同承擔」變得自欺欺人。再一次,中大的人文精神無法擋住市場化的侵 蝕。 10 年過去,市場化的大學教育並沒有一刻離我們而去,更擴張到馬料水外。2013 年,中大分別與深圳市人民政府和深圳大學簽訂了詳細的辦學協議,開展深圳分校 的各項建校工作。然而,從深圳分校高昂的學費、向理工和經管類學科傾斜的架 構,可見中港合作建校,無非是一宗市場和人才交易。中大得以在中國大陸龐大的 高等教育市場獲利,同時間發掘更多的資源,提升研究、學術水平和隨之而來的國 際評價;大陸政府則可利用中大在大專教育上的優勢,為廣東省生產大量人才,繼 而帶動相關地區的產業發展和吸引外資。在整個建校過程中,中大的辦學理念、大 學的全人教育願景等重要價值通通無人提及,更彷彿不需要被提及。 中大很多方面已經被商業營運邏輯滲透,與大學教育理念之間的衝突相當明顯。這 一切,中大的行政高層固然責無旁貸,但凌駕大學之上的還有大學教育資助委員 會。教資會控制了各大專院校的撥款,是大學的主要財政來源。它雖名義上獨立於 政府和各間院校,但其成員多半為政商界人士,他們經常設計一些撥款機制去要求 中大服從。中大雖不至於聽命於教資會,但為了更多資源,唯有服膺於教資會的市 場化運作邏輯。辦大學固然要用錢,但當事事都以大學的市場競爭力為先,又有淹 沒了大學的理念嗎? 以上列舉的只是中大在教育市場化中較為重要和具體的風波,還有許多其他的零 碎事件未能盡錄。可幸的是,前人不恥中大的理想和人文精神被踐踏,組織抗爭並 將其記錄下來,讓我們檢視中大的歷史和教育時有所憑據。
15
市場化
殺系
文:楊皓鋮
大學順從商業邏輯,停辦某些學科。 難道我們不再重視學科的教育價值,只將他們視為商品,任由競爭,優勝劣敗?
2004 年初,港府要求減少 8 所大學的經常性資助 10%,意味中大會被削資約 3 億 [1]。中大 校方遂以停辦學系或合併學系為節省支出的手段。當時殺系的目標有:人類學、日本研究、 現代語言及文化(Modern Language and Culture 下稱 MLC)、運動體育科學(Sports Science and Physical Education 下稱 SPE)、應用化學及管理、材料科學、互聯網工程學、創新及設計 工程學。
殺氣騰空:市場化邏輯浮上水面 大會翌日,副校長約見了部份教師,指同學的行動激烈,暫時 當時中大開出三個殺系原則:歷史短、收生少、畢業生出路
不會殺系。隨後會見同學時亦表明 MLC 的文化研究部份和宗
差。
教研究合併可以接受,現代語言部份則納入新成立的語言學
校方瞄準歷史短、收生少的學系,是為了安置少些教師和學
及現代語言系。最終,其他學系命運迴異:日本研究、體育運
生,便利行政。用畢業生薪酬作考慮,則是以經濟價值判斷一
動科學、人類學得以保留。其他理工學科不再獨立成系,例如
個學科的重要性:某學科的畢業生愈高薪厚職,大學就能建立
應用化學及管理學課程回歸化學系。
更賺錢、更「成功」的校友網絡,對大學的名聲有幫助,所以
抗爭以後:再思教育價值
比起其他學科更值得保留。校方無疑是將高等教育視為用作 投資獲利的商品
校方保留具經濟效益的學科,證明大學開辦的學科和社會的 勞動力需求有密切關連,愈趨專業化的學科亦再次證明這一
全力反撲:蒙在鼓裏到直線抽擊
點。殺系風波之後 1 年,大學就匆匆成立了法律學院,不禁令 人問:錢從何來?
殺系影響深遠,然而師生初期卻被蒙在鼓裏。校方只邀請學系
更重要的是:資源應該如何運用?回顧殺系始末,不難發現學
高層開會商議,不少教職員沒有被知會,學生更是從教授透露
科間的競爭邏輯。學科的聲譽和研究水平可以為大學吸納更
的風聲中才得知自己的學系即將停辦。資訊封閉和諮詢粗疏
多資源和人才,校方因而傾向保留這些「優勢學系」。但這邏
使教職員和學生都相當困惑。規模較小的學系的教職員得知
輯罔顧了其他學系 ( 如藝術系 ) 本身的教育功能。創造和傳播
自己的教職朝不保夕,士氣低落;同學則顯得不知所措。
知識是教育之本,但大學將學科掛上價錢牌,暗地裏鼓勵學系
學生了組織不同抗爭行動,包括簽名、討論大會等。系會、
競爭,將它們按市場價值排優次,是破壞了提供全人通才教育
本科生、研究生,甚至全職助教都有參與。有些教師深知殺
的願景。
系決定難以推翻,唯有費盡思量,力求保留學系傳統。例如 MLC[2] 就考慮分拆學系,將語言學部份與英文系合併;並與 宗教研究系商討將文化研究部份併入。 2 月 19 日,金耀基校長在烽火台舉行的「學系及課程整合交流 會」中與學生會面。不少同學發表意見,特別是 SPE 的師生, 全體穿上黑衣,更有同學發言時聲淚俱下。有會眾高舉「我不 是商品」的標語,也有「學術何價」等口號。不過大會歷時只 有半句鐘,金校長在會後亦匆匆離開。大約 5 至 6 名同學在他 離開時上前遞信,但他不接。同學唯有一邊追著校長和保安, 一邊大叫「校長接信」,擾攘一輪。
[1]《財務委員會討論文件 FCR(2003-04)66》及《財務委員 會討論文件 FCR(2003-04)52》 [2] 當時 MLC 沒有分主修語言或文化,但有分兩個部份,要求 同學兩部份也讀一定學份然後自由選修。畢業時以現代語言 及文化研究系畢業 參考: 第四十五屆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幹事會「野草」屬下校園記者 編輯小組,《殺系》,2015 年。
16
肥上 瘦 下
文 : 楊皓鋮
為了節省成本,犧牲基層員工,中大自詡的人文精神不過是金玉其外?
時值 2003,沙士肆虐,香港經濟低迷。中大校方為符合削資目標積極 計劃大規模減薪。但校方不想所有員工共同承擔,反而是要求基層員工 犧牲更多。基層僱員在危難時就被拋到最前線,人文精神遇上了利益盤 算,還是敗陣下來。
減薪方案:肥上瘦下
括長工和合約工)加入。創會一星期後,員總代表聯同學生、校友,聚 集於大學行政樓,向金耀基校長遞交請願信,但校方為避開請願人士,
12 月,校方正式公開「有關實施減省薪酬開支措施
行政樓竟歷史性落閘。
的諮詢文件」,建議講師和高級行政人員長工隨公 務員減薪 6%;合約工減 10%。一般文職及保安、
4 月中,經過員總和學生組織連番施壓,校方「放軟姿態」。基層員工
清潔等工人長工和合約工則分別減薪 6% 和 16%,
除跟隨公務員減薪 6% 外,還要選擇再減 6% 或每週無償加班 3 小時。但
並加上「自願減薪」等條件。據悉部份物業管理處
校方提出所謂的讓步不符員總訴求,亦把合約工排除在外。直至 8 月,
(EMO) 合 約 工 的 約 滿 酬 金 亦 被 刪, 減 幅 變 相 達
經多番交涉下,校方宣佈以同樣條件對待合約工。
20%。同樣是減薪,中高層得以偏安;基層員工卻被 置身風暴中央,兩者減薪幅度差別偌大。如此厚高
減薪之後:肥上瘦下依然
層、薄低層之舉,被抨擊為「肥上瘦下」。 EMO 工友的日常服務包括屋宇維修、屋宇設備維
減薪事件過去,肥上瘦下未了。校方支薪制度仍有不足,造成上下層
修保養、庶務及樓宇管理和園藝等。當年他們的薪
員工的差距。03 年一筆過減薪後幾年,校方在 07 年向 EMO 員工加薪
金普遍約 3,000,減薪後只得大約 2,000,本來已是
4.2%,彌補減幅。直至 9 年後的今天,加薪才被調整至 6%,補回 12 年
相當拮据,在沙士陰霾下,更是捉襟見肘。但時任
前的額外扣減的薪酬。遺憾的是,他們的加薪是以現金津貼形式發放,
EMO 署長譚必成竟然表示基層員工需減薪 3 成才
不同於中上層員工,無法計入公/強積金內。
有競爭力,即他們要以接受更低的薪水來增加被聘 請的機會。即使同樣減薪幅度,基層員工承受的生
轉眼十二年,中大員工的待遇依然有待改善,例如合約工難以轉為長
活壓力更大。若是共渡時艱,高層何不承擔更多減
工,他們一樣付出勞力,卻不能享受中大福利。中大設有聯席諮詢委員
幅?
會(JCC)旨在讓大學管理和勞工僱員討論共同關注的問題,校方有任 何重要政策變動都會在會內公佈。但直至今天,員總仍未能加入 JCC,
新工會成立:抗爭伊始
難以在體制內有實權代表中大前線員工。
減薪措施茲事體大,但當時唯一代表中大非教學人 員的工會,中大職員協會(職協),卻沒有讓基層 工友表達意見,合約工亦不能成為會員。缺乏發聲 身位和抗爭力量逼使一班中大員工積極籌備成立新 工會,首要爭取推翻「肥上瘦下」:要求校方攤長
參考:
3 年減薪;在減薪時平等對待長工和合約工。員總更
第四十五屆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幹事會「野草」屬下校園記者編輯小
得中大學生會借出場地和職工盟等校外組織支持。
組,〈烽火台上建工會—訪問員總 Emily 和文叔〉,2015 年。
2004 年 3 月 5 日,400 多名不同職級的員工聚集在
第三十五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中大學生報出版委員會「道.路」,《肥
百萬大道烽火台,當中不少來自物業管理處,亦有
上瘦下》,2005 迎新特刊。
不同部門的文職人員。集會人士高呼「不要肥上瘦 下」,並加入新工會—中大員工總會(員總)。
香港中文大學員工總會,《2004 年 4 月份通訊》、《2004 年 5 月份通
有別於職協,員總開放會員制,允許所有員工(包
訊》,2004、2005 年。 17
市場化
鳥籠裏的鳳凰 —深圳分校點評 從一開始,中大到內地辦學就是一場投資,是一盤與中共政權合作的生意。 文:陳嘉銘 原刊於《中大五十年》
至於深圳分校的計劃(官方名為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下稱 「深圳分校」),則是始於 2010 年 2 月 6 日。當時深圳市政 府與香港中文大學簽署了教育合作辦學備忘錄,確定了雙方 合辦「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學院」的意向。[3] 簽訂了辦學備忘
事實上,要從非官方的角度去記錄、梳理和評價中
錄後,中大就開始和內地不同機構有持續的協作:
大深圳分校實在不是易事,因為這個議題的確是極 為零碎和漫長。一方面,學生主要是透過一塊塊主
2011 年 3 月 12 日 中大與深圳市人民政府簽訂框架協議。
流傳媒報導的碎片,才能重組整個深圳分校計劃的
2011 年 7 月 4 日
圖像。另一方面,這個計劃為時已好幾年,學生組 織要持續跟進,實在十分困難。直至現在,中大深
作辦學形式,籌建深圳分校。 2012 年 10 月 11 日 國家教育部於深圳龍崗區選址舉行的儀
圳分校這塊版圖仍在不斷發展,報紙仍會零零星星 報導深圳分校的消息。
中大與深圳大學簽署合作協議,擬按合
式上宣佈正式批准籌建深圳分校。 2013 年 3 月
中大分別與深圳市人民政府及深圳大學 簽訂了詳細辦學協議,以開展深圳分校
深圳分校的前世今生
的各項建校工作。 表二:中大與內地部門合作推行深圳分校的時間表(資料來
無可否認,香港大專教育近幾年來其中一個重要方向,便是在內
源:中大官方網頁)
地建立院校,以迎合「中港融合」的大環境。要理解這個北上趨 勢,我們就不得不從 2003 年說起。十年前,中國國務院頒佈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表明要利用土地和資源 來吸引境外學府與內地院校合辦大學,目的是要培養更多人才。 到了 2009 年,廣東省政府再下一城,公佈《珠江三角洲地區發展 規劃綱要(2008-2020)》,綱要其中一個重點是鼓勵香港大專院 校北上辦學。這兩份文件出台後,香港的大學就陸續進佔內地的 高等教育市場。譬如說,浸會大學早就在 2005 年跟北京師範大學 在珠海合辦了聯合國際學院,是第一間兩地合辦的大學,而理工 大學則在 2009 年與東莞市簽訂合作辦學意向書。[1]
中港合作建校背後的算盤 無可否認,北上建校對中共政府跟香港大專院校而言都十分 有利。宏觀來說,中國自改革開放至今,她與各國的交易已越 趨頻繁。隨著中國與全球市場的關係日益加深,當下內地對高 教育水平的人才需求亦不斷上升。而香港大專教育在國際上 的優勢,正好能被中共政權利用來提升廣東省人才的教育質 素,藉此吸引更多外地的資本流入當地。 內地傳媒也甚為關注中大興辦分校一事,其中《南方日報》一 個專訪就正好反映上述的邏輯。文中寫道,當深圳分校建成之
中大亦不甘後人,成為其中一位旗手。筆者透過以下的表格,嘗
後,龍崗的企業就可利用中大在生物醫藥、信息科學、可持續
試勾勒出中大北上辦學的時間表:
發展等領域的研發實力,來為整個龍崗區的產業轉型升級。另 外,作者甚至說,深圳分校入駐龍崗是可以發展成「矽谷—
2004 年 中大與清華大學在深圳開始合辦 MBA 工商管理碩士課程
史丹福」的模式,培訓學生的技術以配合新興企業的需要。深 圳先進院院長樊建平也在訪問表示,為了提高深圳產業的技
2006 年 中大與中國科學院和深圳市政府合作,成立了深圳先進技
術和營造創新的環境,有必要引入真正有實力的科研院所及
術研究院(先進院)。成立後三年,中央政府批准先進院
大學,來為研究打下扎實的基礎。[4] 由此可見,深圳分校在
成為國家級研究所,給予長期僱員名額達 500 人,同時亦
珠三角經濟發展的戰略位置實在舉足輕重。
撥款相關經費作營運之用。
另一邊廂,在香港各間大專院校而言,北上建校無疑是為了在 中國尚未開發的教育市場分一杯羹。以中大為例,在三年前的
2009 年 中大又獲深圳市政府的支持,開始興建香港中文大學深圳
一次訪問,當時的副校長華雲生教授坦言,興建分校是要令中
研究院,作為中大教職員進行研究、開發、培訓和技術轉
大能夠從內地得到更多的資源。[5] 另外,在深圳分校的官方
移的重要基地。[2]
網站,內文亦寫道:「中大必須發掘香港以外的資源,以提高
表一:中大在深圳辦學的時間線(資料來源:整合自中大深圳分校 的報導及中大官方網頁)
研究水平,達致卓越標準。」[6] 可以想像,透過獲取資源來 增加研究項目、提高學術期刊發表量及提升國際評價,顯然是 中大北上辦學的重要誘因。
18
非一般的大學學費
校方都沒有給一個讓中大人信服的解釋。 直至筆者主動翻查深圳分校的官網,才發現原來中大教務會在
當然,中大設立深圳分校不獨是向中共拿取人民幣,它亦同時從
2013 年 6 月已審議通過深圳分校的課程是包括了人文社科學
內地學生手上獲取了不少銀票。根據中大對外的最新情報,深圳
院的課程。[12]
分校的學費暫定為約 9 萬 5 千元人民幣一年 [7],預計每名學生每 年可獲 2 萬元人民幣資助。[8] 屈指一算,深圳分校的學生每年也
經管學院
理工學院
得付鈔約 7 萬 5 千元人民幣,這個金額大約是內地一線大學學費
市場營銷
材料科學與工程
的 10 倍有多。[9] 對內地人來說,7 萬 5 千元人民幣絕不是小數
國際商務
設計與製造工程
目,那試問深圳分校取錄的學生又會是來自甚麼階層?校方設立
經濟學
如此高昂的學費門檻,不啻是要排除出身寒門的學生。
金融學 物流管理
我們常聽說,教育是讓低下階層脫貧的工具,是促使貧苦學生晉
金融工程
升上流社會的階梯。可惜這個說法卻完全不適用於中大深圳分
會計學
交叉學科
人文社科學院
風險、精算與 翻譯 保險學 全球研究 創新媒體科技 計算機與信息工程 全球可持續發 環境科學與工 物理學 展 程 數學 城市學 生物醫學工程
校的成本,但到最後分校還是得向錢看。即使莘莘學子寒窗十多
基因組與生物醫學 信息管理與信 信息學 息系統 能源科學與工程
年,通過全國統一高考,但一旦學生沒有 7 萬 5 千大元,分校還
表三:深圳分校將會開辦的課程(資料來源:中大官方網頁)
校。儘管分校並非牟利機構,而且收取昂貴的學費是用來填補分
是只好將他們拒諸門外。或許分校會有獎學金資助有天份和努力 的貧苦學生,不過直至現時為止,校方仍然沒有宣佈有多少個資 助學位。 不過,將分校的人文社科學院跟其他的學院對照,卻發現經管 按照上述的分析,我們可歸納出以下的觀察:深圳分校實際上是
和理工學院的學科都相對整全,唯獨是人文社科學院的規模
協助廣東省鑲嵌入全球資本主義市場的國族教育工程─中共借
是嚴重「縮水」。更重要的是,這些科目驟眼看實用性都十分
香港在英殖時期遺留下來的優勢,以提升國民的競爭力和生產
強。即是說,分校是完全摒棄了一些人文社科學院的重要分
力,從而令特定地區的經濟地位提高。與此同時,中大北上建校,
支,例如哲學、中文、政治學、傳播學、社會學系等等。
就是要協助廣東省培訓能吸引資本的專才,並從中吸取資源來增
但細想一層,上述有關學科架構的政策,其實很符合剛才提及
加研究項目,提升國際評價。因此,校方北上建校的首要辦學理
的國族教育工程之需要。若然中國要在國際舞台提升其地位,
念,根本就不是傳揚或傳承中國文化,而是赤裸裸的利益交換。
理工和經商類的人才必不可少。換句話說,若然深圳分校是以
從一開始,中大到內地辦學就是一場投資,是一盤與中共政權合
廣東省區的經濟發展為大前提,偏重理工經管而輕人文社科
作的生意。
是順理成章不過的事。即使開辦人文社科,中大也只是開辦一
半桶水的人文社科學院
些實用性十分強的學科,去迎合該區的經濟發展。
具中國特色的學術自主 或者有人會指,以上的批評過於武斷。他們會認為,宣揚中大理 念也可以從學科架構入手。若果深圳分校開辦人文社科學院,那
但即使日後人文社科學院能開辦一些實用性沒有那麼強的學
傳承中大理想的可能性就可大大提升。然而,就校方至今發放的
科,我們就可保證深圳分校可傳揚中大的理念了嗎?不要忘
消息來看,他們大概會略為失望。
記,傳播理念是需要一個自由的學術環境為基礎的。連香港院 校的學術自由都岌岌可危之時,深圳河另一邊的分校又是否
按中大校方在 2011 年的說法,深圳分校成立初期將主要開辦理工
能夠擔保自主的學術環境呢?
及經管類學科。[10] 即使在 2013 年 3 月的新聞稿中,校方亦只是 說「開設的學科及課程設計將根據國際趨勢,以及內地經濟社會
在這一點上,恐怕大家又要失望了,因為在中大與深圳市政府
發展的需要,循序開設理工、經濟管理和人文社會科學等方面的
簽訂辦學框架協議的時候,已規定深圳分校的教學、運作及人
課程。」[11] 在這段期間,校方都沒有為人文社科院定下清晰的
事安排都必須依循《中外合作辦學條例》。[13] 細看《條例》
時間表。這自然惹來不少中大學生和校友的質疑:為甚麼理工及
的內文,院校的學術自主可謂低無可低。首先,它規定校長及
經管類的學科就有優先性,而文學院和社會科學院卻相對次要?
行政負責人要熱愛祖國。此外,所有分校開設的課程和引進的
難道開辦人文學科就不符合國際趨勢?究竟為何開辦深圳分校,
教材亦要向審批機關備案。再者,《條例》也勸導分校要開設
就必須要配合內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面對這一連串的問題,
有關國情的課程。[14] 面對這些制肘,筆者真的不知道中大校 長沈祖堯─ 深圳分校的理事長─ 當初為何能夠擔保課程
19
市場化
不會被「染紅」,而且說深圳分校會尊重學術自由。[15] 有人可能會反駁,在「習李」管治的時代,中央只會推行經濟改
辦學規模
初定為 1.1 萬人左右,其中本科生 6,000 人,碩士 及博士研究生 5,000 人
收生來源
三成會從深圳招收,同時會開放一小部份學位給香
革,不會干涉太多政治議題,包括收緊學術自由。然而,事實卻
港學生申請。分校會通過「全國普通高校統一招生
勝於雄辯:在 2013 年 5 月,德國傳媒《德國之聲》得到內地學
計劃」在全國 31 省、市、自治區招收本科生。
者和教授證實,中央已下達「七不講」的禁令予所有高等院校。
畢業認證
深圳分校的學生將成為香港中文大學的正式學生。
所謂的「七不講」,是指教師不要與學生討論「普世價值、新聞
在他們畢業的時候,除了會獲授予中大學位外,他
自由、公民社會、公民權利、黨的歷史錯誤、權貴資產階級、司
們亦會跟國內其他大學的畢業生一樣,根據國家有
法獨立」這七大話題。看到這「七不講」的要求,真的不能不叫
關規定獲發畢業證書。 理 事 會 架 深圳分校最高的權力機構是理事會,由中大與深圳
人替深圳分校心寒。按照筆者一位內地朋友的說法,即使「七不 講」未出現之前,內地的大學早已對政治敏感的研究(例如調查
構
學的校長出任,他/她擁有最終決策權。
豆腐渣工程)作出諸多制肘,譬如說很難發文章或者出書,科研 經費很難申請。當然,日後分校的學術自由狀況會否如斯惡劣,
大學各委任 8 人組成。理事長一職將由香港中文大
財政狀況
財政是完全獨立於中大沙田校園,不會互相補貼。 分校的經費來源主要源自學費、捐款、深圳市政府
我們還得拭目以待。
補貼及各類科研資助。 表四:中大深圳分校資料表(資料來源:整合自中大深圳分校 的報導及中大官方網頁) [1] 何薇,「港校北上謹慎磨合」,《南方都市報(深圳版)》,(2012 年 7 月 13 日),AI16 版。 [2] 儘管它被稱為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研究院,它的工作卻並非完全集中在研發項目上。在這研究院裏,其實有一個專業進修中心,可提供中大商學院 EMBA(中文班)課程。該課程的全期學費為港幣 465,760 元,對一般內地市民來說,這銀碼近乎是天文數字。匿名,「貴族課程」,《新報》,(2012 年 12 月 23 日),A09 版。 [3]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概覽」,2010,http://www.szdo.cuhk.edu.hk/zh-TW/cuhk-shenzhen-planning/overview (2013 年 12 月 13 日 )。 [4] 鳳飛偉,「港中大的龍崗猜想」,南方日報(深圳版),2012 年 10 月 17 日,OD01 版。 [5] 嘉寶,「劉遵義點菜,沈祖堯埋單?中大深圳分校一石擊起千重浪」,中大學生報,2010 年 3 月號。 [6]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概覽」,2010,http://www.szdo.cuhk.edu.hk/zh-TW/cuhk-shenzhen-planning/overview (2013 年 12 月 13 日 )。 [7]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常見問題」,2014,http://www.cuhk.edu.cn/trad/download/FAQ.pdf (2014 年 1 月 26 日 )。至於非內地生的學費 則是每年 150,000 元人民幣。 [8] 匿名,「貴族課程」,新報,(2012 年 12 月 23 日),A09 版。 [9]2013 年的數據,北大和清華學生每年要交的學費一般而言僅為 5,000-6,000 元人民幣左右,當中包括大部份醫科和理工等科目。只有個別專業科 目的學費就會比較昂貴,譬如說藝術設計和造型藝術專業,學生每年學費則約為 10,000 元人民幣。 [10] 港中文大學傳媒及公共關係處,http://www.cpr.cuhk.edu.hk/tc/press_detail.php?1=1&id=1509 (2013 年 12 月 13 日 )。這些學科包括信 息工程、能源工程、先進製造、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科學、材料科學、金融服務、工商管理及經濟學等。 [11] 港中文大學傳媒及公共關係處,「中大與深圳市人民政府及深圳大學簽訂詳細協議落實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的籌建」,2013,http://www. cpr.cuhk.edu.hk/tc/press_detail.php?id=1060 (2013 年 12 月 13 日 )。 [12] 港中文大學(深圳),「本科課程」,2014,http://www.cuhk.edu.cn/trad/ug.htm#programme (2014 年 1 月 26 日 )。事實上,深圳分校在 2014 年開學時仍是會先開辦經管學院,到 2015 年才會招收理工學院和人文社科學院學生。 [13] 志榮,「校長要愛國 須辦國情課 教材要審批 深圳分校 中大精神勢染紅」,蘋果日報,(2013 年,9 月 2 日),A06 版。 [1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2014,http://www.crs.jsj.edu.cn/index.php/default/news/index/2 (2014 年 1 月 26 日 )。 [15] 匿名,「深圳分校動工 中大不怕『染紅』」,香港經濟日報,(2012 年 10 月 12 日),香港經濟日報,A32 版。
20
操縱從未間斷 — UGC 的罪狀
UGC 就像一隻無形的手,捉緊着大學的每一條血脈。
文:A仔 原刊於中大學生報 2014 年《迎新特刊》 由八十年代四改三事件,到近十年殺系風波,都源於香港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 (University Grants Committee,簡稱教資會或 UGC) 的政策。UGC 多項罪狀,將在下文詳述。而它所以是事件元凶,說穿了, 是因為它像老闆一樣,手握院校撥款,便以大學競爭力夠不夠高,科研出不出名等標準來分配資源, 卻不考慮院校教育理念及師生職工生活,自然釀成爭議。
罪狀一︰
罪狀三︰
UGC,只是 Under Government Control
研究撥款標準忽視本地需要
UGC 本應讓社會不同人士參與,一同決定高等教育發展。以
另一個例子是在研究撥款審批上,UGC 只集中推動能追逐國
英格蘭高教撥款委員會 (HEFCE) 為例,政府即使負責委任成
際排名的研究,使「難登大雅之堂」的本地學術被忽視。大學
員,但會以不同途徑公開招募,使會內有不同年齡、族群及性
教職員要獲得撥款,得以美國主導的國際期刊引用率為準,令
取向人士。其主席是大學教授,並有學生擔任觀察員。相比之
沾不上邊的本地研究胎死腹中。然而,研究廣東話聲韻和來
下,UGC 卻彷彿政府傀儡。委員不少來自政商界,主席鄭維
源,即使不會讓外國學術界得益,卻讓我們了解自己正在說
新便是大地產商,委員更有行政會議成員張志剛,可謂公然干
的語言;探索香港粵劇文化的特色和歷史也幫助重塑香港文
預大學撥款。就算有學者,卻缺乏人文學科教授。由是,政商
化,怎可說不重要 ?「不入流」的中文著作亦被嚴重低估。嶺
界思維便主導 UGC 決策,關注的只是吸納多少優等生、產出
南大學榮休教授劉紹銘便曾說︰「你研究廟街,不算學術。
多少研究、排名升多少。以至早年政府要求中大科大合併以擴
Temple Street ?噢,文化研究。有同事設想徐復觀或錢穆參加
大規模時,UGC 無視兩間大學不同的教育理念,為政府大開
Research Evaluation,三本中文著作可能等於英國同事一篇論
方便之門。
文的分數。」
罪狀二︰
罪狀四︰
撥款制度只顧成本效益
困獸鬥一般的學額回撥
UGC 手握撥款間接控制了院校員工薪金、住宿福利和研究經
UGC 不只控制撥款,更推出學額回撥制度,擠壓小院校發展。
費,操縱院校的生殺大權。偏偏,它撥款時只考慮成本效益,
學額回撥規定院校每三年放還相當於 6% 學額的撥款予 UGC,
簡而言之就是要盡量省錢,令院校財政更顯緊絀。2003 年經濟
然後提交建議書重新競逐。UGC 美其名說院校可藉此檢視學
低迷,UGC 以企業瘦身思維削減成本,向大學削資,院校便向
系發展成果,並提出未來發展路向,但這種互相搶奪的方式只
員工下手,推行缺少職業保障的合約制,又大幅減薪。當中,
令小院校捱打。它們無論設計新學系的資源,還是校內設施都
基層員工受最大影響。由此可見,UGC 只看到收入和支出等
較少,寫出來的建議書肯定沒那麼大吸引力。理大便曾在一次
數據,卻完全忽視大學基本人文關懷。它可以做的,是向政府
回撥中喪失全部抽出的學額,浸大數碼圖像傳播系亦慘遭削
力陳大學需要固定的撥款以維持運作,保障工友和教師收入,
掉,港大中大學額卻繼續增加。長此下去,小院校發展將處處
而不是為虎作倀。
受阻,學系學額不斷減少,很難發展出特色。
21
國際化
國際化引言 「國際化」不是單一事件,而是建基於「與國際接軌」意念的一連串政 策改變。這些改變直接牽涉中大現行的政策,其影響至今仍然深遠。甚 至,國際化可以成為毀滅一所院校的力量。 或許大家會疑惑:與世界接軌,有何不好?接軌世界,瞭解異地文化, 促進社經交流,當然好。如果各國學生可以在中大汲汲異地知識,我們 又可以從他們身上交換到聞所未聞的文化,彼此樂也融融地思辨,何樂 而不為?然而,現時的「國際化」,除了表面上在校園裏多幾位歐美留 學生,多了不少英文用主的課程、論文,根本沒其他。 這樣的「國際化」一方面是對英語「文化」的傾斜,但更深層的是為了 招來學生。所謂「國際化」其實就是與世界市場接軌的渴望,希望把香 港專上教育推向國際市場,使教育成為投機炒熱的生意。簡單而言,透 過「國際化」,增強競爭力,令國際排名上升,聞聲而致的本地或非本 地生自然大增。先不說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UGC)會因而對大學增加 資助,非本地生的全額學費更是一筆可觀額外收入。結果卻是我們甚少 可以跟那些留學生發生交集,他們也未有融入的機會,而英文化則扼殺 本地文化,以及本地學術系統的發展。由是觀之,「國際化」只是披著 「文化交融」外衣的一種市場手段,說到底不過是學店的另一種。 從眾多的國際化政策中,我們選擇記述「中科合併」及「語言政策事 件」,因為兩者分別展示中大名義上及理念上的毀滅。當中大與科大合 併,中大將從世上中除名;當「香港中文大學」捨棄「中文」,中文為教 學語言的理念亦一併消亡。這一切都以國際化之名發生,而不少人都視 之為進步。然而,這種「進步」於老師及學生而言,依然是「進步」, 抑或「墜落」?
22
香港中文科技大學創校史 中科合併?究竟是中大變成中文書院,還是科大變科技書院呢? 原文:matthewwth 改寫:Kaho 原刊於中大學生報 2012 年《迎新特刊》
雷厲風行,行政粗暴 2002 年 3 月 30 日,時任中大校長的李國章在香港電台節目中首次
保留?教職員就業保障如何?過渡期成本代價是否過大?不
透露:中大、科大與教院「三合一」有利香港發展,並強調若大學
過,小組仍是贊成合併,並多番提到大學將變得「卓越」,而
合併由政府策劃推動,定能水到渠成。他指各所大學可按科目、
且能追求「規模效益」。比起一份院校合併報告書,它更像一
類型、強弱項選擇合併的對象,做到集中資源,發展出世界一流
份企業合併研究書。
的大學。大家還未消化一番言論,8 月 1 日他卻變成李局長,入主 教育統籌局。 剛上任,李局長即表示支持中大與科大合併,超越北大清華,晉 身成世界一流大學,願為兩大作媒人。又指,處理合併會「先禮 後兵」,更表示政府在很多事宜上有最終決定權。其「先禮後兵, 權在政府」的言論,令高教界和社會譁然。雖然李國章隨即澄清
報告書一出,即惹來反彈。中大學生報撰文指出,應先討論如 何保留院校理念,然後再考慮所謂「規模效益」,而不是先決 定合併,然後再討論保留獨特性。同時,專責小組成員之一的 李學斌同學亦撰文:「九一年以後,中大的主要增長部份,恰 與科技大學劃定的範圍大同小異:理科工程化,工科高速發
「合併非政府政策」、「政府只是應兩大校長要求」等,但同時
大,商科規模穩執牛耳……請別勉強吹噓為了成為綜合大學,
仍不斷拋出「建議」,對兩大施壓。
試問有多少空間成就通材。」此段一針見血地揭示出校方要追
10 月 7 日中大及科大學生會於同日聯合發起簽名運動,強烈譴責
求的卓越,不過是那些「有用的」科目。
政府干預大學自主,首天便收到 2,000 個簽名。
梁文道亦就此撰寫〈現實淹沒了《大學之理念》〉一文,提出
10 月 22 日,科大校長朱經武會見同學時表明,如果大部份師生反
中科合併欲與世界競爭,完全是新自由主義的思維。他指出目
對合併,他將會跟隨師生意願;又表示中科根本未就實際合併達至
前商業與教育的界線日漸模糊,衡量大學的標準漸以它的「產
任何共識。不過,中大校長金耀基會見同學時卻表明支持合併,
出」為主,所謂產出是指對經濟發展的貢獻,於是學科學問分
同時成立合併專責小組,但該小組 18 人中只有 1 名研究生和 2 名 本科生代表。他說:「這件事不是看師生贊不贊成,是看專責小 組認為是否可行。」 10 月 23 日,中大學生會幹事會聯同學生報、校園電台發表遺憾聲 明,要求兩大合併事宜應由全體師生、職員公決。惟金校長表示
成有用和無用:所謂有用是指有助學生謀職與造就經濟繁榮。 更甚者,在香港,政府干預與商界干預往往是同一件事:商界 出身的梁錦松主導教育改革,認為做生意的人一定懂政治,就 是體現此思維的最佳例證。
專責小組有充份代表性,不須公決。同月,科大學生會舉行全民
另一方面,中大社工系黃洪教授指出中科合併牽涉的非止兩
投票,逾 2,000 同學表態,八成半反對。
校,更可蔓延到專上教育的其他部份。在中大學生會辦的論壇
11 月,科大亦成立合併專責小組,於 12 月完成有關報告,提出四
中,他提到合併初期大學會因為學系的遷移和擴大而增加資
個關鍵問題,要求政府回應:包括科大要知合併對其所得資源的
源,若不從其他院校削資,錢的唯一來源,便會是削減對副學
影響、評估兩大現有人員、及兩校如何保留文化與定位框架。
士的資助。「如果中大的擴大是建基於對副學士課程的剝削,
可見,兩所大學合併,所牽涉問題定必甚多。例如:兩校辦學理
對本來可以有機會受教育的人剝削,那我覺得那些錢完全是
念是否相符?配套上是否可行?但整個「建議」過程,不單謝絕
有血腥味。」
了與校園師生討論的空間,也對大學自主進行了粗暴的踐踏。這
故事完結?你就想!
個計劃講的只是效率,規模,還有競爭力。其他的,一概不理。
兩大師生合力反抗,教資會最後表示,因兩大師生無意合併,
披上「國際化」的狼 翌年 3 月,中大專責小組向校董會提交的報告中,充份體現上述 企圖。報告對中大在香港高教發展處境中作出定位,認為「擁有 達世界級水準的高等教育院校,對維持香港在中國及太平洋地區 的工商發展的領導地位至關重要」,並提出合併在於提升素質,
加上兩校文化分歧,五年內不再提中科合併計劃。雖然中科合 併事件看似告一段落,但背地裏仍然有所圖謀。雖沒證據顯示 政府在背後施壓,但中科合併不遂後,中大隨即接受削款 10% 的方案,而教學部門須削減 4%,並進行「學系重組」節省資 源。
加強競爭力,發揮更大影響力。報告多番強調合併將提升「臨界
中科合併擱置,卻換來了一個「學系重組」。「學系重組」之
規模」(Critical Mass)—透過資源集中,造就一定規模,達致與
後呢? 2004 年,新任校長劉遵義上任,由他領導之下,對中
世界競爭的條件,同時又能把支出減到最少。
大理念破壞最嚴重的新政策正式襲來:
雖然小組認為,有一些問題不能輕易解決,例如中大的理念如何
語言政策,「哭中大」。
23
國際化
不說中文的香港中文大學 如果有人問起,香港中文大學的「中文」二字所謂何物,我能否憶述這正在消逝的理念? 文:八年級生 原刊於幹事會屬下校園記者編輯小組 2015 年《迎新特刊》
「從來我用英文寫作,感覺都像寫學術論文; 但當我用中文寫作,我的感覺雖然還在寫 學術論文,但已開展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對 話』……當你用一種語言寫作的時候,你
化與不願學英文的區別;更進一步質疑「國際化」的方向,只 是一味輸入西方文化而非中西融合。在學生會舉辦的「中大國
就是生活着這種語言,呼吸着這種語言。
際化研討會」上,中大社會學教授陳健民尖銳地提出三個問
既然生活在一個華人的社會,在一個華人
題:一、校方的說法是雙語並行,但為何海外生不用懂中文?
的社會中長大,能用中文寫作,並將此與
二、「國際化」如何使學習環境得到改善,缺乏論證。三、
自己的生活體驗、個人歷史、身份等進行 對話,那種快樂的感覺確實難以形容。
」
—摘自中大教育行政及政策系副教授蔡寶瓊 於 2005 年 2 月 2 日 中大國際化論壇上的發言 [1]
若中大根本沒中國文化環境,為何海外生要來港讀書?他更 諷刺校方以為校園多幾個金髮生便會很「國際」了;梁文道則 指出大學的「國際化」,該是學術領域的無邊際,而不以師生 的族裔來表現 — 東京大學長期在世界排名上榜上有名,亦 以日語作為教學語言—所以「世界一流」不必然須以英語授 課。 學生學者據理力爭,校方卻支吾以對;校方百般迴避,學生窮
不知你會否好奇,自己即將就讀的「香港中文大學」,究竟與
追不捨。在幾經波折終於出現的「校長會見同學」時段中,當
中文有怎樣的聯繫。你或會隱約覺得,全英文教育才是高等學
同學提問關於語言政策的改變時,當時劉遵義校長只不斷重
府的指標。
覆「從來沒有改變語言政策」;而當同學質疑有關諮詢不足 時,就不斷重複「已有足夠諮詢」。
為何堅持「以中文教學」?以上蔡教授的發言,先透過個人經 歷闡述母語思考、書寫、授課的重要性,再展現母語教學於大
然而,你一定猜得到,校方始終掌握生殺大權:07 年 9 月,校
學的意義。編者因篇幅有限只節錄蔡教授的親身經驗作引子,
長劉遵義於中大網頁發佈雙語政策報告書,雖指出「凡是較多
是為了令你感受「以中文教學」曾經並不是對這所學校的諷
強調文化特殊性,而學術載體以中文為主的科目(特別是涉及
刺,而是實在的教育理念—直至 10 年前,一場「國際化」
中國文化、社會及歷史的科目)」宜用中文授課、「凡涉及香
的謊言將一切打破。
港社會、政治、文化等科目,宜用粵語講課」,但仍增加了大
消失的中文
量英語授課課程 [4],並於 10 月審議通過。前任中大學生會外 務副會長李耀基以個人名義申請司法覆核,嘗試推翻校方決
這是繼 02 年中大、科大合併 [2]、04 年殺系風波後 [3],又一
定,最終被判敗訴。所有企圖捍衛中大理念的嘗試,最終都不
場在校方獨特的「國際化」邏輯下發生的戰役。
了了之。
事緣 05 年初,學生會透過非正式渠道獲得一封有關教學語言 的電郵—校方自 04 年尾一直醞釀的語言政策改變才終被揭 發。原來校方先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連環出暗招:2004 年 11 月,突然要求各學系表明能否於下學年收取非本地生,並 提供足夠的英語授課課程;隔年 1 月,再要求願意增加英語授 課課程比例的學系遵守四個條件,包括必修科須以英語授課、 至少一節導修課、實驗或練習課堂須以英語授課等等。 政策如此切身地影響每一位師生,竟沒有公開諮詢,當然引起 大量反彈:過千人的聯署反對、學生會接連幾場的記者會— 〈哭中大〉一文更激起千層浪。文章釐清了反對學科全面英文 24
學生及校友在本部文化廣場懸掛「哭中大」布幡。
誰的「國際化」?
家學術的內容—這無疑是本末倒置。要走向國際,就要以母 語發展自家的學術,當學術的內容達到相當水平時自然會引
弄清事情的來龍去脈後,我們仍會問:提高英文水平,促進中 外交流,與世界接軌 — 有何不妥?〈「中大教學語言」事 件〉[5] 一文便通過解釋「國際化」的真正含義,點明轉變教 學語言的荒謬。為承接文意,編者作適量修改後現節錄如下:
國際化 = 英語化?
人注意,不必犧牲自己的母語遷就「國際主流」。 究竟校方一意孤行的背後,打著甚麼算盤?當時〈哭中大〉一 文便指責「國際化」實質「是一個赤裸裸的搶錢遊戲」[7] 。 大學教育教育資助委員會(UGC)要求大學為資源競爭 [8], 其中一個提高競爭力的方法是爭取在外國(美歐)學術界出類 拔萃。為迎合國際研究的主流(如本土議題便不受青睞),學 者必須放棄以本土視覺甚至母語作研究。原來,學習英語和普 通話去應付「經濟需要」只不過表現了中大的「商業化」的真
大學作為一學術機構,雖然時有象牙塔之議,但亦實有其社會
實取向,與大學的使命和真正的國際化是無關的。
責任— 哲學系關子尹教授撰文討論了這個問題。文中指語 言並不是死的工具;令一種語言包容更多它以前沒有的概念,
結語
便是大學其中一樣重要的工作。在大學中,學者們接觸各領域 的學術概念,公眾能用中文討論及理解這些新概念,才算是留 住了知識 [6]。試問英語,一種非本土語言,又怎可能做到這
「我想透過自白來說明一件事,就是對我們這些學術、文化圈
一點呢?而且我們用母語思考問題時,自然少了一個不必要
子的人來說,能夠用本土的語文寫作,是書寫者將一些思想、
的語言障礙,故有助深入思考和討論,更能帶動知識流入社會
文化因素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反過來說也一樣。當時我的快
各階層,即是關教授所提的「語文教育」理念。
樂是來自,我和身邊的人的生活體驗集合起來,可以作出輸
當然,現今世界上的頂尖學術著作,不少以英語寫成,而且很 多,例如德文或法文的學術巨著,亦很快被翻譯成英文版,所
送……」回看蔡教授的自白,此時你或會理解,10 年前師兄 姐為何哭中大,像蔡教授一輩的學者為何心痛。
以大學學生的英語能力十分重要。若然要做到「留住知識」,
然而,這不只是一篇緬懷過去的文章:2014 年,社會學系 [9]
長遠而言,香港的大學應效法日本,多把外國學術著作翻譯,
全面改作英語授課 [10](同學想進入社會學概論的思辯?抱歉
那便令一般大眾也能容易接觸高等學術,那些學術上的概念
請翻譯英文先)—「國際化」仍似霧霾般籠罩。如果你仍對
便能由大學傳遞至民間,使這些新概念、新思想更持久地在社
校名中的「中文」有一絲執著,希望你能捍衛僅有(正在消
會中被運用。
失)的聯繫。
國際化—如何走向國際 今天說的國際化,很大程度是美國化和歐洲化。固然我們想去 學習他們是正確的,要學習他們的知識首先要透過英語也是 顯而易見的,但為何人家的學術、科技等有如此出色的成就, 才是最值得我們深思。而正如前文所述,只有母語才是思考和 討論的最佳工具。英美的的思想家、科學家經過深入的思考, 最後以他們的母語 — 英語寫成著作。我們看到這些偉大著 作,卻認為要達到這種水平的學術,是靠英語,而不是學習人 國際化下,所有 majar core 都要用英文上堂 ? [1] 發言內容經整理後刊於 2005 年中大學生報《拉扯在中英文之間—中大國際化特刊》,p.10-12,題為《教學語言的親身經驗》。 [2] 詳情可參考本刊另文〈香港中文科技大學創校史〉。 [3] 詳情可參考本刊另文〈殺系〉。 [4] 《雙語政策委員會報告書》7.6 https://www.cuhk.edu.hk/policy/chinese/bilingualism/downloads/cob-report-c.pdf。 [5] 中大學生報,〈「中大教學語言」事件〉,中大學生報 2014 年《迎新特刊》。 [6] 此文題為《語文作育、國之大事—現代德語的滄桑對漢語未來啟示》,載於《中國學術論壇》,此文亦為 2005 年 2 月 2 日星島日報 A19 版〈借 德經驗勿捨漢取英〉之全文。 [7] 摘自〈哭中大〉一文。 [8] UGC 決定資助多少的準則有:一、院校學生的多寡;二、研究發表的數量(詳見本刊另文《操縱從未間斷—UGC 的罪狀》 ) 。 [9] 《雙語政策報告書》中建議以中文教學的科目。 [10] 黃漢彤,〈犧牲本科知識換來甚麼?—反對社會學系英語化〉,中大學生報 2014 年 9 月號。
25
國際化
現實淹沒了《大學之理念》 在一個終將到來的民主社會裏面,只有公民可以保障大學的自主和價值。 文 : 梁文道 原刊於《e+e》第六期,spring/summer 2003
26
在還沒進大學的時候,我就拜讀過金耀基的《大學之理念》、
「浪費」在中文期刊身上。花幾年工夫閉關寫下專著,在這個
《劍橋語絲》和《海德堡語絲》,對大學的莊嚴氣象與崇高理念
生產講究效率的年代,更是一種遠古的傳說。美國大學的好處
遂有了無限的嚮往。又因為金耀基在書中提到韋伯的演講〈學
我們還沒學到,壞處就都比他們還快地出現了。
術作為一種志業〉,所以我會找這篇一般初學韋伯的人並不在 意的文章來看,然後讀到這麼一句撼人心弦的句子︰「你生之
面對學生,套一個教大學的朋友的比方,傳道授業解惑的老師
前悠悠千載己逝,未來還會有千年沉寂的期待」。韋伯在這裏
都變成「售貨員」(「授課員」的諧音)。一個課好不好,端
說 的 其 實 是 學 者 該 有 的 心 理 準 備, 他 必 需 耐 住 寂 寞, 壓 住 自
看它的市場行銷搞得怎麼樣。也就是說一個課目的包裝要吸
己,瞭解自己從事的工作其實比自己還重要。因為在你之前,
引,老師準備笑話的功夫得比準備內容的功夫深,教材不能太
早有無數的先人留下了腳印;在你之後,也還會有無數來者踩
難太多(能用二手材料就不要用一手原典,能用五頁紙概括就
在你身上。這也是對典型的德國式研究大學的最好說明︰為甚
不要用一本書,能找到中文版就不要用原文版),功課不可以
麼你要做研究?這是因想努力超過前輩們的成就,非關個人,
太繁重,成績要求不可以太嚴格,否則學生們不給面子的會投
而是為了人類知識的累積與進展。為甚麼一個學者又非得教學
訴,尚算尊師的就用腳投票,還不到時候修這科的就不會在下
不可?這是因為你希望自己的學生可以超過自己,所為非關個
學期報名,沒有人想修這科,就表示這科不受歡迎,老師沒照
人,而是為了人類知識的累積與進步。故此,一個學者應該知
顧好「顧客的需要」(千真萬確這是一個大學校長的用語),
道他的工作註定會過時,註定會埋沒在那千載的歲月之中,要
它就該關門,它就得有個人負上責任。最後造成的結果,是學
做這種終將過時甚至是追求被人超越的工作,韋伯說你只能依
生們以客為尊的態度:如果我讀不懂也讀不完《左傳》,那多
賴熱情。事實上,他認為「無論任何事倩,如果不能讓人懷抱
半是因為左丘明不懂白話文也不懂用最簡單的方法去說話。
熱情去幹,那麼對於人來說,都是不值得做的事情。」是故,
在這樣的局面底下,教統局長李國章提出香港要有一間很厲
學術不是一種職業,而是志業,是一種幾乎要有一個人獻身神
害的大學,南山捷徑就是讓中文大學和科技大學合併。《大學
職時感到的「召喚」方可從事的志業。
之理念》的作者,前中文大學校長金耀基當初說還沒有態度, 最近就在《信報月刊》的訪問中讚好,說兩大合併可成「南天
進了大學後,有了切身體會,我就不得不從理想沉到現實。現實
一奇峰」。我不懂的是,如果我前面可能略為誇張的描述還多
是自己原來也不具備這種熱情,現實是有些教師常把「召喚」
少捕捉到一點真實的話,如果現在每間大學多少都有上述問
掛在嘴上,彷彿自己時時收到「call」,大概快要列入仙班與大
題的話,那麼兩間大學合併為甚麼不會更壞,而是更好呢?
師並坐,但卻最怕學生的挑戰,甚至不容許學生轉益多師,否 則就視之為叛徒。更常見的現實是既無心超越前人也不管學生
在兩大合併引發起的爭論裏面,最少人提及的問題就是大學
那麼多的「教研人員」,二十年沒有論著,二十年用同一份講
自主性受到的損害。李國章局長左一句「權力在我」,明示政
義。那時候人人都說教大學是金飯碗,人工好假期多負擔少,
府有絕對權力主導兩間大學的命運;右一句「先禮後兵」,
真是任誰都會同意大學得改革。
恐嚇反對者們若不妥協政府就得來硬的,為甚麼政府會有這 麼大的權力,最簡單的答案是香港各大專院校主要的財源都
可是,治療方法有時候會比疾病還糟糕,由上而下的片面改革
來自政府,政府就是老闆。可是公立大學就一定得對政府唯
會比甚麼都不做還壞。從現任財政司長的梁錦松主管大專政策
命是從嗎?我們能夠想像加州政府下令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的那個年頭開始,我們的大學就開始了一連串改革,改革的結
(UCLA)和爾灣分校(UC lrvine)合併,兩大俯首聽命的情
果是甚麼呢?大學之間開始強調競爭,以往常見一間大學的教
況嗎?金耀基在《大學之理念》的〈學術自由、學術獨立與學
授到另一間大學客串講學,如今則在肥水不落外人田的心態下
術倫理〉一文中稱讚英國的「大學撥款委員會」(University
漸漸縮細這種互訪活動的空間。在近期非典型肺炎的危機之中
Grants Committee,簡稱 UGC),認為這種機構有獨立地位,
最能見到盲目競爭心態的後果。一開始,中大和港大的醫學院
在政府與學校之間維持一臂之距,既對社會負責且保大學自
各做各的研究,互不通報大家的資料和進展,只是在對方向媒
主。
體放話的時候可略知對手軍情。置公眾身家性命於後,尊自己 校譽威風於先。
但 是 橘 越 淮 為 枳,UGC 這 種 架 構 來 到 香 港 就 大 為 走 樣。 在 兩大合併這種關鍵時刻就可看出政府實在沒有打算讓大學離
為了擴大和提高所謂的「科研成果」,本來一項完整的醫學研究
開自己的掌心。且讓我們先看看美國的情況,因為美國一眾
項目要斬得七零八碎,為的是分散投資拿錢容易,更是為了製
名牌大學是本地各院校效法的目標,美國的高等教育制度也
造一個可觀的數量幻象。至於研究是否有效益,先決條件據說
被本地不少有力人士稱讚為世界的前驅。阿諾維茲(Stanley
是管理,在梁錦松的眼中,天下最佳而且唯一的管理方法就是
Aronowitz)在他那本力度十足的《知識工廠》(The Knowl-
管企業的方法。所以一個搞英國文學的教授在研究葉慈之前,
edge Factory)裏面描繪出美國高等教育當前的危機。首先,
首先要填好一式三份的企劃大綱。接下來又得交個中期報告,
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使得所有大專院校的管理日益企業化,
說說他的葉慈讀得怎麼樣了,最後論文寫好了,還得再交一篇
完全沒有在一般盈利機構與大學這種特殊的非盈利組織之間
報告,自我簡報評估一番。整個過程裏花在應付管理需求上的
找到一條明確的界限。因此衡量大學的標準就逐漸以它的「產
時間要比花在做學問上還多。為了避免有人用專欄文章交數,
出」為主,所謂產出就是對經濟發展的貢獻,於是學問和學科
又為了要趕上國際水準,大家得努力在「國際性」的評審學刊
就可分成有用和無用,有用的學問有助於學生謀職,造就經濟
上發表論文。結果明明是研究中國文學,也得儘量不要把論文
繁榮;無用的學問就得努力改變自身的形象和定位,使它也呈 27
國際化
同時,我們這座城市又被定義為經濟城市,經濟 的發展就是一切的發展,所以財政司長被認為是 特首之外最有權力的官員。
現出一種曲線致富的形態。比方說哲學雖不是甚麼職業上的專
能》,就以「綜集大學」這個名詞來描繪當代大學這種全面與
業,但在這知識經濟的年代,它的非職業性格可以說成是一項
社會整合的性格。金耀基在《大學的理念》裏再三提到這本著
優點,訓練學生的思考能力有利於終生學習云云。
作,但偏偏沒有說明正是這本書曾在六十年代全球反抗運動 的大火之中起了加油的作用。當時加大柏克萊分校的學運領
第二個危機是冷戰時期曾被許多左派人士批評的美式「軍事
袖薩維奧(Maria Savio)就曾毫不客氣地批駁他們的校長把大
─工業─學術」複合體,正在轉化成「醫藥─企業─
學說成是工廠的理論,觸發更多的學生投入反建制的運動。因
學術」複合體。二者的分別是前者由國家帶動,大學等學術機
為他們認為克爾那種所謂大學要向社會負責的態度,說穿就
構透過替軍火商進行相關科研以獲得資金;後者則由藥廠等企
只不過是讓企業和資本主義接管校園的飾辭罷了。
業當財主,直接介入大學的科研工作。「醫藥─企業─學 術」複合體這個說法雖然片面,但卻是當今以美國為代表的全
回到香港,我們特殊的地方是政府干預和商界干預往往是同
球高等教育機構的象徵。因為在生物科技與醫藥工業的連繫之
一回事。因為我們的社會極度單元化,學術和文化從來沒有相
外,還有很多學科都正在把它們的負責對象從抽象的社會大眾
對獨立的地位。全港的大學校監都是特首,人家的大學校長可
轉移到具體而且有錢的私人企業。
以和總統首相平起平坐,我們的校長得小心特首家長傳達的 密令。同時,我們這座城市又被定義為經濟城市,經濟的發展
這種情況之所以能被稱做危機,首先是它會迫使大學的學術活
就是一切的發展,所以財政司長被認為是特首之外最有權力
動因為過度靠攏社會的需要(或者說,政府與企業的需要),
的官員。我們還以為會做生意的人一定懂政治,能夠管理屬於
從而喪失其起碼的批判性格。如果你嫌阿諾維茲太左,這種言
股東的私人企業就一定能夠管理屬於公民的政府。所以明明
論有欠公允的話,我可以告訴你,即使是人力資本理論之父,
香港各所大學的財源主要來自政府,它們還是間接地受控於
1979 年的諾貝爾經濟學家得主舒爾茲(Theodore Schultz),
商界與當時得令的新自由主義。
也承認當學術工作的財源主要來自於政府機構、企業和私人贊 助,不按資助者意圖的批判性研究將越來越少。更大的問題是
因此才會有人竟然忘記大學經費來自公帑,大學要對整個社
當整個大學體系被定義為社會上的知識工廠,它的管理和評價
會負責這麼簡單的事實,喊出了「大學得同僱主們有交代」這
標準完全企業化,對它的投資被簡化成對人力資本的投資,而
樣的謬論。在說這些話的人中,花費公帑的唯一目的就是加強
人力資本的最大作用就是經濟發展的促進,我們就會看不見
企業的競爭能力,使用公帑的大學不對企業負責又對誰負責
「發展」的全部面貌,和大學在一個更廣闊的發展前提下所應
呢(同樣的道理,所謂社會安全網也應該維持在不讓社會暴
有的角色。
動,穩定營商環境的最低水平即可)?
1998 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沈恩(Amartya Sen)在《作為自
請不要誤會我想重申韋伯在上個世紀高舉的理想,讓大學成
由的發展》(Development as Freedom)一書中就雄辯地指出,
為一群遠離現實的熱情分子們的俱樂部。相反地,我認為大學
我們主流的發展觀其實只是經濟的發展,往往忽略人類能力的
應該更加面向社會,卻不是面向商界和政府。整個社會必須理
整體發展。經濟發展不是目標,而是手段,它是為了人類生活
解大學是在幹甚麼,大學也有責任幫助社會開拓一個更寬廣
的美好這個目標而存在的手段,除了經濟的發展之外,我們還
的視野。在一個終將到來的民主社會裏面,只有公民可以保
要發展出一個更有尊嚴更有意義也更公正的社會。從這個角度
障大學的自主和價值。舒爾茲說︰「在我們為爭取自己大學的
去看,學校不只是一個人力資本的養成所,而且是人類能力得
自主權而與全體選民協商時,極其需要有關科研的價值的公
以促進的空間。
共信息」,所以他贊同另一位學者皮爾(Gerard Piel)的這番 話︰「如果大學的自治權要以公眾的支持為保障,那麼各種必
美國這種「企業大學」(Corporate University)其實早在四十
要的保障措施就不能靠政府的行政管理部門來頒佈,也不能
年前就已初現苗頭。金耀基最佩服的教育家,中文大學終身校
靠議會立法來保証。我們的大學之自治,必須同全體公民進行
董,前加州大學總校長克爾(Clark Kerr)的名著《大學的功
協商。必須要求人民在充分了解大學使命的情況下給它以支
28
持。」
血汗校園 工友為同學服務,我們除了幾句「唔該晒你」、「辛苦晒」之外,有沒有想過可以做得更多? 原文:Kelvin、雞 改寫:菜鳥 原刊於中大學生報 2012 年《迎新特刊》
前言 我們乘校巴穿梭於校園、在課室內討論不休、課後於不同的活動室吃喝玩樂……但我們這些 安逸、快樂和知識上的交流,若沒有載我們的校巴司機,為每個課室、活動室打掃的清潔工。 興建新大樓的建築工;為我們批改作業、準備課堂的合約教師和助教,還怎可能發生?他們 對我們很重要。但反觀現實,這麼多年來,他們卻一直是最被忽視、最無權無勢的一群。 所謂勞工,指的並不只是從事體力勞動工作的人。在校園裏,除了工友外,還有一些合約教 師和助教,都是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在薪酬待遇及社會地位方面,教師的確比工友優越。但 在校園架構內,我們看到部份教師同樣受著剝削及壓迫。 我們遭到不公對待,尚且可以發聲抗爭而沒甚麼後顧之憂。但多少工友和教師,受盡剝削和 壓迫,卻為保飯碗而忍氣吞聲?
2012 年 11 月
2012 年 6 月
職工宿舍迫遷事件
外判所有圖書館清潔工 師生及工會皆蒙在鼓裏
中大創校初期,因為地方偏遠,已有職工宿舍(又稱初級員
中大在沒有知會中大員工總會及工友的情況下,偷偷準備於
工宿舍)落成,提供了百多個單位供隨時候召的員工居住。
12 年 7 月 1 日起外判全數圖書館的清潔工。這違反了 03 年校
晚上任何的突發事件,就是由這班工友處理的。
方永不外判物業管理工作的承諾 [1]。而承辦的外判公司為惠
因應大學四年制學生數目增加,中大將原有共六幢的員工宿 舍拆卸,改建成教學大樓及學生宿舍(現時的康本國際學術 園和國際生宿堂第三至五座)。校方於 2011 年年底,要求三 座職工宿舍工友在一年內搬走。現時所指的職工迫遷事件便
康環境服務有限公司,在勞工條件問題上一直惡名昭彰,例如 在 11 年最低工資實施前夕更改屬下員工的合約,剋扣飯鐘錢 及休息日薪,及於 04 年觸犯僱傭條例,歧視參加工會活動的 工友。
是針對最後剩下的兩座宿舍的工友,有一百多戶已經遷出,
同學從員總收到消息後,由學生會幹事會、學生報、左翼學會
餘下八戶。
和基層關注組的同學組成「中大反外判戰線」。員總和反外判
校方提供宿舍給工友的其中一個條件是要求他們放棄申請公 屋的權利,為的是確保工友能隨時候召。受到校方突如其來 的迫遷,只能先暫租貴價房屋,對月入不高的工友家庭來說, 每個月八、九千元的租金會是一個非常重的負擔。如果當初 能夠申請公屋,或許今天並不需要顧慮太多,可能已成功上
戰線皆有發表反對外判的聲明。同學在校園派發號外及於港 鐵站附近設街站收集聯署。連串行動,最終迫使校方與員工總 會及職員協會在 6 月 25 日會面商討,校方最終決定取消大學 圖書館與外判商擬定的清潔服務合約,而館內清潔服務交回 大學員工負責。惟校方至今仍未承諾不再外判恆常服務。 (詳見《反對外判清潔工號外》)
樓吧? 事件的最後,有工友順利找到新居,也有工友受到上司施壓, 共有三位工友因不同原因退出了行動,剩下一位繼續爭取。 該名工友一直承受很大壓力,最終答應與校方和解,在限期 前遷出。事件姑且告一段落。 (詳見《中大學生報》2012 年 12 月號 及 2013 年 4 月號)
29
2009 年 1 月
2009 年年底
油漆工工殤
導師正名
校方不聞不問
現時中大的教學人員主要分為教授、講師及教學助理三大類。
一名外判油漆工在中大工作時,因 3 米高工作台翻側而不幸
而講師在「正名運動」之前被稱為導師,薪酬只有教授的一半
身亡 [2],判頭卻對恩恤安排一再拖延,最後只付部份殮葬
甚至更少,工作量卻是教授的兩倍。不少導師也有博士學位,
費,不願付家屬生活費。當死者家屬特地從內地來港時,外
學歷不遜於教授,但在大學修例時不被考慮為「教師」,給予
判商竟欺騙他們中大不准路祭。外判商跟校方高層和死者家
相應的尊重與肯定,引起軒然大波。
屬會面時,更多次把工殤責任推在死者身上。
事緣 09 年中大校董會擬向立法會提出修訂《香港中文大學條
至於校方高層,由事發到出殯當日一直對事件視若無睹。他
例》,其中一項為更改「教師」的定義。在新的定義下,導師
們先後以「無預約」及「高層正在開會」為由拒絕接見家屬
不包括在「教師」之列,這意味大學無意改善過去導師薪酬
和同學。直到 2 月 11 日家屬及工會與聲援同學到烽火台抗議,
低、工作多年仍維持合約制、未被長期聘用的情況。同年 10
校方高層才正面回應事件,並承諾墊支殮葬費和生活費。而
月,中大員工總會(下簡稱員總)要求校方重新修訂「教師」
負責監督外判商的 EMO[3],先是沒有盡力協助家屬處理死者
的定義。大學校董會在員工的反對聲音下,一意孤行通過大學
的身後事,甚至處處偏幫外判商。家屬到了中大索償,大學
條例修訂,提交立法會立法。但立法會否決了校董會提交的修
中央介入後,EMO 仍說外判商沒有現金周轉(那是一家在中大
訂,指出「教師」定義不包括導師是「明顯漏洞」,並要求校
做了二十多年的公司),要多等一個星期才能付那 40,000 元
方重新諮詢。
賠償。實際上是為了拖到家屬在港的證件到期,待家屬回到
12 月,員總發起「導師正名運動」和聯署,向各界說明導師的
內地,外判公司就算反悔,也再無從追究。
觀點與訴求。2010 年初,學校成立導師事宜專責小組,收集
(詳見《中大學生報》2009 年 2 月號、3 月號及 4 月號)
導師意見,之後向導師公佈初步建議及書面報告,並對外宣佈 中大已經為「導師」正名為「講師」,但其內容仍與導師要求 相去甚遠,例如校方在升遷及薪酬部份仍有所保留。但最終, 有關升遷和起薪點等訴求終被接納。
除了以上的事件之外,校園每天都會發生很多影響到工友的事情,以下所輯錄的只是微中之微:
2015/10
2012/09
2011/04
2011/02
30
垃圾桶少了 工作量反而多了
中大校巴司機工作實況 ─「慳」響唔應該慳嘅地方
路邊的垃圾桶數量減少了,但垃圾數量不減。負責 清理建築物內垃圾桶的工友每天需要多倒幾次垃 圾,增加了工作量。 校方以「環保」作為借口,不願引入冷氣巴,校巴 司機只靠風扇乘涼。校方亦無意增加人手解決現時 司機休息不足的問題。
新亞飯堂剋扣員工飯鐘錢
「中大飯堂關注組」要求飯堂撤回安排,否則校方
校方近乎零介入
應拒絕與飯堂續約並補貼工人損失。
校方監管外判商不力
7 名負責改建陳震夏館的工人,農曆年前被判頭拖
建築工友堵路討欠薪
糧兩個多月,工友曾向校方求助,但未獲受理。
關於校園勞工的幾點反省
2
1 校方大晒
慳錢大過天 校方懶理外判工權益
基層工友任人宰割
朋友曾經訪問一名清潔工,該名工友如此形容校園的底層工
為了節省成本,校方聘請了很多薪酬不高的合約導師,他們並
人:
不能與教授享用同樣的福利。更嚴重的是,大學存在很多外判
「我們這些最底層的人比泥還賤。」
的職位。
正如上文所講述,我們不難想像,很多時候底層工友在學校管 理層眼中的確連泥都不如。校園有很多有關校園勞工的決策, 是暗地裏進行,不把工友和學生放在眼內。校方一直聲稱任何 決策都會向各方持份者討論,但事實卻背道而馳。而很多時候 相關的資訊只是在最後一刻才對外公佈。
外判工友在大學幾乎無處不在,例如部份夜更保安、建築工、 轉堂校巴司機等。外判與不外判的分別,在於合約內容:經 學校直接僱用的員工(如 EMO 的清潔工)可享有中大員工福 利,包括保健服務、有薪假期等,但外判的則與這些福利無 緣。更重要的是,校方往往以「價低者得」為唯一外判商招標
再者,因為學校不難聘請基層職位,基層工友幾乎沒有任何議
原則,而外判商為了以低價營運,勢必設法剋扣工人的工資、
價力。為了飯碗,就算被扣糧、扣假,也是逆來順受。而且很
權益,從而節省成本,以符合「效益」。例如 2012 年校方打
多關於工友工作上的決策也交由管理層決定,工友嚴重欠缺
算外判圖書館清潔工,就選了惡名昭彰的惠康環境服務有限
自主權。沒有討論,沒有平等決策,沒有完善投訴機制,如何
公司。有些工作(如建築)甚至會出現多層外判的情況,令不
讓工友在一個合乎情理的制度裏工作?我們談自由民主,要
公的事被揭發的時候,外判商可以互相推卸責任。
人民當家作主,但總忽略了,資本主義裏老闆大晒的僱傭勞動 制,對眾多打工仔來說,就是最大的壓迫。
即使有些工作的確有外判的需要,例如建築工,但把工作外 判,絕對不等於校方可以完全不對外判商作監管,置工友的工 時、工資、福利和工業安全於不理。根據 2011 年建築工人欠 薪一事,校方根本沒有確保外判商遵守勞工法例。校方無意監 管外判商,任由外判商榨壓工友來替學校慳錢,跟借刀殺人有 何分別?
3
[1] 2003 年在一片減薪外判潮中,中大學生會幹事 會、學生報、基層關注組及聯工盟協助成立了中文 大 學 員 工 總 會( 時 稱 香 港 中 文 大 學 職 工 會( 籌 委
學生介入抗爭
真係好重要!
會)),組織中大物業管理處(EMO)前線員工反
無疑,受壓迫的工友應為抗爭的主體,畢竟他們最明白自身的處境,關
減薪及反外判,終成功迫使當時由金耀基校長帶領
注的學生可以擔當支援的角色,作用在於增加工友和校方談判時的議價
的校方高層承諾永不外判物業管理工作。員總多年
能力。校方操有工友的生殺大權,在這不平等的勞資關係下,工友承受
來定期要求大學重申這個承諾,校方亦多次向工會
莫大壓力,有口亦難暢言,學生則沒有這種擔憂。再者,工友平日上班
保證凡恆常工作皆不會外判。(詳見第 17 版的〈肥
還要打理家務,找同工開會都未必會有充足時間,更莫論發起聯署設置
上瘦下〉)
街站。部份基層工友年紀不輕,擔心失業手停口停,不敢隨便缺勤。大
[2] 〈 油 漆 工 中 大 墮 架 亡 〉,2009 年 1 月 13 日,
學生有充裕的時間,可以多加支援。相比起工友,校方看重我們學生很
《明報》。
多,會見校方高層相比之下容易得多。學生亦可以透過各個校內的委員
[3] EMO,即物業管理處,服務範圍廣泛,包括屋
會就相關的議題發聲。
宇維修、屋宇設備維修保養、庶務及樓宇管理和園 藝等。
總括而言,中大同學在校方的權力結構裏有發言權,或至少能製造壓 力。面對校園內的不公,若有同學的介入,事情發展或會得以轉變。校 方亦應該增加施政的透明度,讓同學、工友可以多加參與。
編按: 前面數篇以國際化或市場化為背景的校政文章, 或多或少勾勒了這樣的圖像:大學是校方的棋
權力與抗爭
盤,你不過是按部就班的棋子。權力的懸殊是 否不可改變?以下幾類抗爭事件,各有成敗, 但關鍵是,它們展示了校政能被改變的可能。 藉此,希望你他日經過烽火台、民女或湯石,
-校園
能記起前人辛苦守衛的理念,對今後校政更加 敏銳,在變幻莫測的校園中,能抵抗權力的魔 掌。有同學採用另類抗爭手法,吸引路人眼球
原文:聰、雞
之餘,又嘗試突破媒介限制。
改寫:jack
用者自付系列
原刊於中大學生報 2012 年《迎新特刊》
校園規劃
大學有責任提供為同學提供福利,如果貿然取消或 減少或會使基層同學增加財政負擔,百上加斤。大 學以用者自付的經濟邏輯就可以節省開支,「有錢 都唔益你」。
反加宿費 事實上,加宿費絕非新鮮事。單是最近四年,
逸夫書院粉筆塗鴉事件
各書院已靜悄悄地不斷提高宿費,分別加了 6%(2010)5%(2011)、8%(2012) 及 7% (2013), 由 最 初 的 $8,102 元 加 至 現 在 的 $11,936。中大學生會於 2013 年見累積增幅竟 接近三成,不滿大學當時坐擁 25 億盈餘坐視 不理,於是靜坐抗議。2014 年校方承諾兩年 內凍結宿費:即使書院加宿費,大學仍會為每 位宿生提供補貼。2016 年限期過後,宿費升 幅會以通漲率加維修費計算。 2014 年,中大同學組成反加宿費關注組,出 版《反加宿費號外》,又聯同中大學生會、學 生報、九書院學生會向校方抗議,指學校不 應把維修費轉嫁同學,宿舍作為大學非形式 教育一種不應跟隨「用者自付」原則。
32
2011 年,校方在網上公佈了新校巴規劃方案,其中新逸夫幹線、循環線校巴 和崇基至逸夫的轉堂校巴均會於新學年取消(約為今日 4、8、5 號線),對 逸夫書院宿生影響尤為嚴重。簡單來說,同學要乘校巴到逸夫書院的話,以 後只能在火車站上車。 2012 年 2 月,一班逸夫學生自發地在書院範圍內的宿舍、馬路和校巴站等地 方以粉筆塗鴉,四處畫滿「還我校巴」、「當逸夫人死?」、「沒有圈圈巴 (轉堂校巴 8 號線)」等口號,表達對新校巴安排的不滿,更成立逸夫校巴 關注組,趁沈校長擔任二宿宿生會的學生烹飪比賽評判,遞交請願信給他。 其後,校方與學生代表展開會議,校方承諾同學的要求,保留原有校巴路 線,並於兩個星期後公佈新方案供同學諮詢,承諾設一個中間人促進學生和 院方之間的溝通,也會檢討以後的諮詢方式。即日,關注組自行抹走粉筆 字。來往逸夫書院全部行車線得以保留。
反連鎖店行動 2001 年 5 月,coffee con 合約期滿,除了原咖啡閣承辦商外,麥 當勞亦加入投標。學生會及中大綠色天地發聲明反對麥當勞進 駐校園,網上論壇更出現百多篇留言反對,指老麥剝削全球員
無法割裂
工、售賣不健康食品、大量砍伐熱帶雨林作牧場、營運手法不 環保等,又指若引入老麥即中大間接認同其經營手法。最終, coffee con 維持由舊有承辦商營運。 2001 年,范克廉樓裝修後騰出可開設便利店的空間,學生會提 出反對把營辦權交予大型連鎖店,認為會形成壟斷,要求交由
抗爭簡史
邊緣社群以合作社方式承辦,因為大學應肩負社會責任。校方 同意由基層團體優先投標。結果,香港婦女勞工協會投得承辦 權,協助一群基層失業女工成立女工合作社。2013 年續約時遭 校方刁難,要求女工通宵營業,後來中大基層關注組同學義務 當值「特更」時段,在上課日晚上 11 時半至凌晨 1 時半提供額 外服務。 2012 年 10 月,善衡書院咖啡店開業售賣 Starbucks 咖啡。社交
大富翁系列
網絡出現了「杯葛中大善衡書院 Starbucks 咖啡店」專頁,中大 學生會亦發聲明簡評 Starbucks 打壓工會和壓榨農民的惡行,表
大財團經營大多會降低平均成本,收入總會比
明反對 Starbucks 於校內出售,又有同學及校友自發組成「反星
小規模的公司穩定,校方續約想加租時就會遇 到較少阻力了。
巴克行動」。「反星巴克行動」在校園內發起反星巴克遊行。更
壟斷
有同學在咖啡店門外進行「血染星巴克」行為藝術,身穿白衣, 蒙眼用星巴克膠杯喝代表咖啡農民的血的紅色顏料。當時有旁 觀同學表示反感和受驚,怕有真血噴出來。最後,一來,善衡與 咖啡店所屬的美心集團早有合約,二來因時間緊迫,導致就此 事的討論不足。最終,善衡書院公投通過咖啡店售賣 Starbucks 咖啡。
學生合作社 2015 年初,本部范克廉樓地庫多間飯堂結業,校方決定 以所有空間作擴建百佳之用,以減低排隊時間,豐富貨品 種類。後來遭到同學反對,因為百佳於繁忙時間只開1-2 部收銀機,擴建理由不充分。反對同學收集到一千多個聯 署,又邀請同學填寫問卷,最終校方把地庫部份空間劃為 社會實驗空間,經營學生合作社,另又劃出素食餐廳,預 計 2016 年底開張。
「巴不得」事件 迎新營時,組爸媽提醒我們上校巴時要從褲袋掏出八達通,後來才發覺中大校巴是免費的。但原來免費校巴不是必然的。 2007 年 8 月,中大交通組公佈新校巴收費措施,舊措施下,平日所有大學的師生和職員出示中大通均毋須收費,而未能出示的校外 人士則收費一元;假日大學師生和職員收費一元,校外人士收費五元。在 9 月 1 日起實施新收費後,凡未能出示有效的中大學生證 或教職員證者,在登車時均須繳付車費港幣三元。非由中大聘請的職員如:在大學飯堂、百佳、書店、理髮店職工,在新措施下亦 須繳付額外車費,令他們的經濟重擔百上加斤。 8 月中,中大同學發信中大交通組投訴,惜無回音,逐發起「巴不得」行動(Free Rider Action)。具體的行為包括收集聯署反對收 費措施和派發黃色的「反對車票」讓人投進校巴的收費箱作抗議,令本來在火車站外匆匆而過的行人,有機會主動表態,另外又創 作 beat 詞,在行政樓示威時 dem beat,引人注目。 後來中大更被同學揭發校巴牌照根本不容許收費,才停止所有收費措施。一連串行動後,校方終在 9 月尾暫時撤回收費方案,同學 乘搭轉堂巴時也毋須出示證件。
33
大學生是純潔的系列
性別友善宿舍
大學生是純潔的,所以校方忽視同學的性需要,更以家長式教
2011 年 5 月,有學生發起兩次「直視大學生性慾,奪
育管制我們的性空間。
回宿舍性空間之瞓湯石」行動,於聯合湯石紮營過 夜,目的在於反對宿舍「異性」探訪時間、禁止「鴛 鴦蛇」等不合理、過時的宿規,以及引起同學關注 及討論。活動內容有看相關主題的電影、討論會和 瞓街。活動其間有層導師和聯合書院高層到訪,參 與討論。他們訴求為爭取「性別友善宿舍」,打破嚴 格的男女分宿空間設計,不只是為情侶而存在,也
中大學生報情色版風波
是給普通的男性與女性。也會歡迎同性戀者入住,
2006 年 12 月起,中大學生報加插情色版,內容包括性信箱、性幻想、
令性小眾可以在沒有歧視和敵意的環境下生活。引
故事、介紹性電影及性書本,目的旨在反思一元性論述:在一男一女
述發起同學的話,雖然活動亦並無實質成果,但他
異性戀、保守的社會下所抑壓的性慾望,爭取性空間。2007 年五月,
們旨在打開「性」的話匣子。逸夫學生會最近提出
報章廣泛報導學生報內容,但報道以「亂倫」和「人獸交」為報道焦
性別友善宿舍的討論,提出正反論點引發討論。
點以吸引公眾注目,並多次聯署登報公開譴責。中大校方教務會逐成 立調查委員會,宣布嚴厲處分當時的 12 個編輯。淫褻物品審裁處把 學生報 2007 年 4 月號評為一級,並無不雅;2 月號及 3 月號則評為第 二類不雅刊物。網民亦藉此抗衡基督教霸權,集體投訴《聖經》內容 不雅,逾二千投訴不獲處理。其間學生報仍堅持開設情色版的決定。 之後,中大校董會決定暫綬處分學生程序。翌年,中大教學重組學生 紀律委員會重審該屆學生報主編曾偉昭,並公佈曾沒有做錯。 當時師生、社會對中大學生報作出不少批評,包括認為情色版是焦點 錯置,性的討論只流於交換經驗,而沒有嚴肅探討性學理論;亦有人 認為,是次是一場「道德聖戰」,「衛道之士騎劫傳媒,傳媒使學生 報成為獻祭羔羊」。面對社會批評,中大學生報在西洋菜街舉辦一場 「性,我們可以怎樣表述」的論壇,邀請性別學者進行討論。
禁忌
向政權獻媚系列 大學資金來源有一半來自政府,另有 6%來自捐 款。大學害怕得罪政商界,會失去支持,所以宣 稱政治中立。
校董會改組 2002 年 UGC 的宋達能報告書建議精簡校董會組 成。2009 年方案引起不少迴響,因為方案為學生 代表設保留事項,商業機密及部份人士安排上不 容許學生參與。另又加入不少由特首委任的獨立
畢業禮頒獎事件
人士為會內大多數,有礙學術自由、院校自主。
2007,中大以「為香港平穩過渡九七作出重大貢獻,竭力盡心
2016 年中大學生會進行公投,逾九成同學支持廢
地服務香港,領導卓越」為由,頒發法學博士學位予董建華,
除特首為必然校監、提高民選產生的員生代表之
大學師生和社會大眾反對聲不絕。理由是董建華治港無方,任
比例,以向校董會施壓。今年六月尾,中大學生會
內醜聞不絕,破壞香港繁榮穩定,如人大釋法扼殺普選、硬銷
趁校董會會議當晚到場示威。
廿三條等,「領導卓越」之說無從談起。反對者害怕學術榮銜 會淪為政治工具,以博士榮銜粉飾劣績、被中大領導層利用作 政治獻媚。中大學生會發起聯署譴責。頒獎當天,一群中大學 生和校友集體衝擊畢業禮會場。
34
SimCity 系列 拆毀烽火台 以下事件,校方聲稱土地供應不足, 但又未有證據支持,就在校園內大興
2008 年 11 月 18 日,時任校長劉遵義會見同學,同日,蘋果日報報導了中大擬
土木,事前未有諮詢大學師生。
拆烽火台及仲門(圖書館對出的雕塑),以擴建圖書館。在當天報導前,中大 師生都不知道烽火台被拆一事。其後證實該擴建圖書館計劃早於一年前提出, 但從未公開知會中大師生和社會大眾,只在有數名同學代表的「圖書館用戶小 組」中提出。劉遵義更指,「如果諮詢學生便 2016 年也建不成圖書館」(真實 對白),可見校方不重視師生意見。有校友翻查「圖書館用戶小組」會議記錄, 指出與會學生代表 2007 年 10 月起多次要求校方公開諮詢,然而校方代表多次 草草了事,迴避問題。 面對「圖書館用戶小組」未能反映同學對圖書館擴建的意見,11 月 25 日,學 生會和其他員生校友成立保衛烽火台的聯席「烽煙四起」,舉辦論壇。學生會 於論壇展開了「黃絲帶行動」,呼籲希望保衛烽火台的同學在「仲門」上掛上 黃絲帶。與會者不滿劉遵義上任後在中大大興土木,先後造成「保樹立人」、 「強拆應林堂」(以建現在的 YIA)、設新書院等未有公開諮詢大學員生的校 園發展,一直已積聚民怨。有同學在論壇中指出,同學並不反對校園發展,故 提出其他方案,如建逸夫圖書舘等。 另外,聯席採用了論壇中一位同學的構想,展開了「膠樽義務回收計劃」,從 同學中收集膠樽,製作一個膠樽怪獸,置放於烽火台,一人一樽以此表達劉遵 義對烽火台的破壞。製作過程中牽涉不少同學參與,使同學發洩不忿。更有同 學投了一篇二千字的藝評至中大學生報分析其藝術美學。 一直以來,除大型集會外,電影會及行為藝術等也在烽火台進行,期望刺激同 學參與和反思校園公開資訊、公平討論、校園空間等議題。有校友更藉此機會
政治
重提朱銘雕塑《門》的藝術意義,以太極中,二人對打的模樣,比喻大學作為 學問切磋砥礪的空間。而《門》身處的烽火台,則為中大創校以來校內抗爭如 「保健處事件」、「四改三」,以及社會運動如「八九民運」、「反廿三條」 集會和論壇的地點。即使不是抗爭,同學亦會對烽火台產生其他象徵意義。 一連串行動後,在 2009 年 2 月 5 日,校方提出在圖書館側興建一座新翼的兩全 方案,保證大學廣場將維持原貌。
擺放民主女神像 2010 年, 六 四 事 件 21 週 年 前 夕, 中 大 學生會提交申請,將由雕塑家陳維明創 作、象徵八九民運的新民主女神像永久 擺 放 在 大 學 站 對 開 的 空 地。6 月 2 日 下 午, 大 學 輔 導 長 吳 基 培 曾 向 學 生 會 表 示,民女可放於文化廣場。豈料校方在 深夜發表聲明,以「政治中立」為理由, 拒絕學生會的要求。校方決定惹起中大 師生和校友強烈不滿。有校友指包容不 同政治觀才是中大可貴的地方:中大校 內既有擺放經濟學家的畫像,亦有歌頒 勞動的牌碑。 六四集會後,民女在過千名中大師生和 市 民 護 送 下 豎 立 在 大 學 站 外 的 空 地。 過程中,校方曾要求學生會簽署有列明 「校方保留處理民主女神像的權利」的 文件,學生會拒絕,事情最後不了了之。
保樹立人事件 2006 年,校方為配合三三四新學制,以維修斜坡為由,向地政總署申請要求 斬去位於崇基池旁路三十五棵樹齡或超過三十年的老樟樹。 中大學生會發動聯署,收集超過二千個簽名,時任協理副校長許敬文,在聯 署壓力下叫停工程,重新諮詢。3 月,約三十名中大員生在池旁路靜坐舉行保 樹立人行動。中大教職員、學生及校友代表決定成立校園發展監察聯盟,以 制衡忽視生態保育的工程部門,提倡中大員生參與規劃校園。 4 月,學生會和學生報聯同校友代表,出版《保樹立人特刊》,希望中大員生 關注事件。同日,校方在邵逸夫夫人樓舉行池旁路工程簡報會,提出五個方 案。其中四個堅持大幅擴闊行車路面和大量斬樹。 有反對同學提出,中大一直以來把「安全」和「環保」放於對立,在安全和 效率的大前提下,大學校園的自然環境所代表的人文精神教育,就無奈靠邊 站了。又批評,但除了幾張精心挑選的人車爭路圖片,校方並沒有提供池旁 路人車流數據,以證明必須大幅擴闊行車路面。校方亦一度阻止公眾人士參 與簡報會。 最後,校方撤回斬樹申請,並向校園發展監察聯盟表示決定成立斬樹審批委 員會制衡校園發展處,日後所有斬樹工程要經委員會審批才能開工。
惟現時民女還未被允許永久擺放在中 大。
35
36
37
學運
學運引言 所謂學運,是泛指以學生自我組織起來,嘗試改變社會的運動。之所以 要在開首作這些基本定義,是因為「學運」一詞,在近十年的論述之中, 幾近消失。在普遍社會大眾之中,也開始遺忘了這一概念。我們有「選 舉」、有「衝擊」、也有「社運」,但就是沒有「學運」。 一方面,這是令人詫異的。近年最大型的民主運動雨傘運動——無論我 們對其行進與結果有甚麼評價——得以發生,大學生的力量是毋容置疑 的。沒有不同大專院校的罷課,與學聯的組織,根本就沒有所謂雨傘運 動。另一方面,大家惦記著的,是佔領、是雨傘、而不是學生。畢竟, 以學生為中心介入社會的運動,在香港已是多年未見。大專生不是沒有 參與社運,只是都是以個人身份,而沒有自己的組織與旗幟。 但這種消失,也只是香港此時此刻的殊別性。如果有點國際視野,便會 知道學生運動在不少國家依然有相當的影響力。智利、英國、加拿大在 近數年也有大型的學生運動。2011 年智利的大學生便成功以改革教育 為起始點,成功引發一場牽連全國,以及諸多不同議題如退休保障、環 保、改革民主選舉制度的大型運動。而回首香港近數十年的歷史,大專 生在社會運動上均扮演著重要角色。保釣、反殖、民主化、回歸,這些 七八十年代最重要的社會議題,均有著學生的身影。 除了民主化,以上的議題(看似)已離我們而去。但在當下紛亂的影港, 學生作為一個群體,是否仍有空間或是能量去改變當下的種種?這一個 問題,卻依然縈繞——最少理當如此。實際上,由「學運」一詞開始消 失,很多相關的思考也越出我們的視野。比如說,學生,尤其是大專生, 每每能比政黨或其他政治團體來得更加激進,因為他們沒有太多實際的 政治包袱,又有更加多的機會接觸不同的激進政治思潮,社會大眾對學 生的寬容也令他們有更大的空間進行激進的行動等等。這些是否可以成 為香港社運的重要資源?另一方面,學生的不成熟,缺乏經驗等等問題 又可以如何疏解?學生運動又可以如何與社會其他運動結連? 正正因為這些已被遺忘得差不多。我們才特意要在迎新特刊裏將已往學 運的歷史編寫出來,希望新生可以拾起這個問題,思考一下自己的可 能,以及責任。
38
原來當年的學運是這麼的一回事 公平點說,相對於世界各地,香港以往學運的影響力相當有限。 但其中的視野與思考,仍要比今天寬闊不少。
原文:Jaco 改寫:Cham、Howard 原刊於中大學生報 2012 年《迎新特刊》
60 年代:「火紅年代」的開始
1976:「國粹派」的沒落
早期的學運就是抱著民族感情而生,學生們不滿現實,培養出
除了人數佔大多數的「國粹派」外,「社會派」亦在當時的學
反殖民地的主義。以 1971 年 2 月開始,為時 2 年的保釣運動
運中佔一席位。「社會派」所主張「反資反殖」,認為學運應
為例,當時美日政府企圖奪取中國領土的釣魚台島嶼,同學們
該針對香港急切的社會問題並作出回應,以推行社會改革為
成立了「香港保衛釣魚台行動委員會」,抵制日貨,並多次向
己任,對中共政權持相對批判的態度。當時「社會派」曾批評
日本領事館示威抗議,當中 7 名大學生被捕。而 1966 年抗議
「國粹派」於 1974 年反加價運動中的通脹展覽著墨過多於中
天星小輪加價、1971 年支援盲工等運動,則反映出當時學生
國社會主義,把工人的血汗錢拿來進行展覽,在場外派發傳
不平則鳴,以及愛國反殖的心態。
單,抗議他們未能緊扣「反殖」的學運思想。此外,當時還
不過「火紅年代」的學生,在某一些立場上並非所有都相同。 以當時學生的主要信念來區分,主要可以分成兩個派別:「國 粹派」和「社會派」。這兩個名號首先於 1973 年出現。該年 8 月,同學發起「反貪污,捉葛柏」運動,舉辦多場公開論壇及
有主張世界革命的「托派」[3] 及其他較少人支持的派別,但 「國粹派」的支持者仍然較多,不論「社會派」及其他派別的 學生一直以來如何與「國粹派」鬥爭,亦擺脫不了普遍對社會 主義理想的追求。
遊行,要求政府捉拿貪污潛逃的總警司葛柏 [1]。集會期間有
可惜「時勢造英雄」。1976 年四人幫倒台,文革結束,使「國
同學被無理票控,使學界再次發起「貪污有罪,集會無罪」的
粹派」失去了精神支柱,同時亦標誌著他們的沒落。自此,學
示威,逼使政府正視其問題,成立特別調查委員會調查事件,
生對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的美好形象瞬間幻滅,「國粹派」學
其後發展為廉政公署,成功捉拿葛柏歸案。事後同學發起一連
生不再組織運動,學運亦開始偏向「社會派」的理念,討論殖
串有關「反殖」的討論,當中同學對香港前途及中國問題的分
民地切身處地的問題。例如 1978 年 5 月,學界聲援因校方歛
析在意見上有分歧,開始分為「國粹派」及「社會派」。
財而靜坐抗議的何文田金禧中學學生,中大和港大的同學印 發聯刊報導事實真相。一年後,金禧中學新任校長報復揭發歛 財事件的師生,結果被教署封校。各大專院校的學生於是在中
70 年代初:國粹派與社會派
大和港大辦起補習班,並同時和金禧師生商討對策,最終成功 安排金禧師生到新學校五育中學任教和就讀。不過「國粹派」 的消亡無疑令其後學運的熱情減卻不少,「火紅時代」那種轟
當時的學生當中,以「國粹派」為主流。中國國內當時正值文
轟烈烈的「放、認、關、爭」已不復再。
化大革命,不少學生受毛澤東感召,信任中國共產黨,組成了 「國粹派」。他們思想左傾,認為在當時推行的中國社會主義
80 年代:踏上爭取民主的路
中,有不少施政都值得參考學習,並以回歸社會主義中國為長 遠目標,在港推廣愛國和社會主義意識。由 1971 年開始,各 大專院校的學生會紛紛舉辦回國觀光團,走訪中國多個省份,
隨著學運熱潮的退卻,80 年代是學運的過渡期,當時的同學
讓同學親身感受祖國的狀況,貫徹認識祖國的方向。他們以國
開始轉為支持中國施行民主化。不過,雖說當時的學生不再那
內的政策作為參考,從而反思香港切身處地的情形,提出可行
麼擁護中共,但仍然認為自己仍有責任討論並思考中國和香
的改善方法。亦因為這些觀光團,各大專院校成立國是學會,
港未來的發展。
討論中國的形勢和發展。1975 年 3 月,學聯大會上首度提出 「放、認、關、爭」[2] 的學運路向,並重新確立香港為中國 一個不可分裂的領土,而其時中大校內所有學生會和學生報 皆由「國粹派」主政。當時的中大學生會亦曾與港大學生會合 辦「中國民主之路」研討營,反思當時中國的政治局面。
前途談判期,大專界亦有介入基本法的爭論。1988 年的基本 法初稿推出後,中大學生會聯同各書院學生會及學生報發起 「一人一信」,建議基本法應修訂為「立法機關 75% 議員直 選,其餘由功能組別產生,而第一屆行政長官則由全港性公開 提名並選舉產生」。1990 年 2 月,基本法最後定稿,學界發起
除此之外,基於社會主義思想,「國粹派」的學生亦會為弱勢
「爭民主反專制基本法」罷課集會,數百名學生集合於中大抗
社群爭取權益,熱心為社會服務。當時各大專院校同學組成大
議,可惜最後亦無法改變大局。
專服務隊,傚法內地「進步青年」,為一些大陸逃難到港的同 胞建屋,為偏遠鄉村居民修橋築路。此外,在 1969 年,同學 聚集於珠海學院門外靜坐,抗議珠海校方壓制學生言論言由 及開除 12 位揭示珠海校政的學生。 39
學運
雨傘:偶然還是再燃?
1989: 決定性的一擊 雖然 80 年代的學運已經大不如前,但是相對現在,仍然是比
如果按照以上的敘述,學運應該走向消亡中。但偏偏近數十年
較積極的。當時最後一顆較亮的光芒,便是八九民運。八九民
最大的民主運動,卻是在 2014 年由學界發起。
運初期,中大學生會與其他大專院校全力支持北京學生,派代
雖然政治改革是大專學界以至全港政治議程的核心,不論是
表上京支援,中大同學更自發成立支援組織,肯定北京學生對
中港政權、建制、泛民和學界都爭論不休,但一直沒有引起大
民主的訴求。一眾學生重拾「火紅年代」的那種狂熱,不斷地
型運動。在 2014 年,政改的問題又再甚囂塵上。
靜坐、集會、遊行,堅決相信民主定必戰勝歸來。可惜 6 月 4 日凌晨,北京當局血腥鎮壓學生,令學界和中央的關係完全破 裂。雖然一眾大學生對中國和香港的政制問題多加了關注,但 是這股熱潮沒有持續下去。
90 至千禧:學運的衰落 由爭取八八直選失敗,保守的基本法定案,以及八九群眾運動 結束,學界開始重新思考應該以何種形式介入香港社會。隨著 當時其他社會組織均開始成形,他們開始思考學生未必是構 成運動的主體,而要將力量附屬於其他組織之中。他們理解民
在中共提出必須要有提名委員會的「8.31 框架」後,學界一直 支持的「公民提名」夢碎。學聯在開學後於中大百萬大道發起 9.22 學界罷課,確立「公民提名」、撤回「8.31 框架」等要 求。罷課成功動員 13,000 人參與,不同學院、學系相繼成立 政改關注組(根據記錄,中大最少有超過十餘個關注組及罷課 委員會),中大學生會也在火車站民主女神象舉行了數次全民 大會,團結同學和商討如何參與學運。學生之後移師到金鐘添 馬公園集會,在政府總部舉辦公民講堂,邀請不同講師教授為 集會人士作公民講學。及至 26 日,中學生組織學民思潮在立 法會發起中學生罷課日。
運應該以本土議題為主,包括警權問題,所以有不少對《公安
26 日晚,學民思潮的黃之鋒號召民眾衝入「公民廣場」,逼使
條例》的抗爭;二是介入基層組織,重點關注社會民生或勞工
佔領中環於 28 日提前啟動。示威者很快佔領了夏慤道。警方
議題。中大的基層關注組亦是於 1990 年在這些背景下成立。
施放 87 枚催淚彈,並一度舉起「速離否則開槍」的警告旗,
可是,這些都只是八九六四後所泛起的小小閃光。70 年代時,
令民憤大規模爆發,導致佔領擴大至旺角及銅鑼灣等地區。
雖說仍有不少「兩耳不聞天下事」的學生,但整體來說由討論
運動自此進入停滯階段,學生在運動中的角色漸漸淡化。學聯
到參與的學生仍眾;但 90 年代的「學運」,通常都只是學聯
和政府在電視直播下舉行「世紀對話」,惟對話沒有實質成
組織起一群覺得要站出來的零星學生,然後就發起相關行動。
果,佔領亦於持續 79 日後結束。其後,他們的一些決定亦備
隨著近年眾多的政黨崛起,於不同的社會議題上均有專門的
受批評,引起了雨傘後的「退聯風波」(儘管這些批評是否恰
團體關注,學生很多時侯都只是參與某某政黨或團體所辦的
當,則未能在此詳細討論)。
活動,沒有以學生的身份去介入,談不上是學運。千禧過後的
總結
情況更甚:2003 年的反廿三條立法,學生只不過是參與其中, 雖然偶爾亦有以學生面向為主要的爭取,但是整體而言,與以
學運的逐漸淡出,固然有些客觀因素。一方面,隨著大學生的
巿民身份去抗爭無異。2009 年的反高鐵撥款,同學不是加入
擴招,其精英的身份不再,不少大學生都要由憂國憂民變成憂
到反高鐵的組織中,就是以個人名義支持,基本上沒有以學生
柴憂米。另一方面,相對於數十年前,香港社會也多了不同的
團體的身份介入。
渠道與組織,如政黨與民間團體,去吸納那些欲改變香港社會 的激進學生。然則,主觀部份也是相當重要的因素。大學生的 自我組織意識比以往差遠了,學生組織多沒有組織起同學的 野望。然而,從外國的經驗可以看到,學運仍有改變社會的能 力。以上對學運歷史的描繪大概太過粗糙,其中多有未能詳述
[1] 葛柏為當時香港的總警司,涉及貪污款項高達 410 萬港元,人稱 「香港鰲拜」。 [2] 「放、認、關、爭」為放眼世界、認識祖國、關心社會、爭取權益, 乃當時學運的口號。 [3] 指托洛斯基主義(Trotskyism)派別,以俄國革命家托洛斯基為 名。托派的主張頗為複雜,與別的馬克思主義者不同的有兩點。第 一,支持世界革命,反對社會主義只處理自己國家的問題;第二, 支持無產階級專政,但反對官僚體制,同時認為無產階級內部應實 行多黨制與民主。香港著名的托派份子有梁國雄。
40
的部份,但我們仍希望可借此開闊同學的眼界,去思索學運的 種種可能。
大歷史下的尋常 ─八十、九十年代學生訪問 八九十年代時的學習、宿舍生活以至書院精神,是怎樣的一套光景? 原刊於中大學生報 2014 年《迎新特刊》
八十年代學生訪問 訪問:譚銘龍 文:龍
看過前面眾多沉重的校史,但是到底以前的校園生活是怎樣
的一面特別明顯,那就是聯合人的特質。
呢?沒有電腦的日子有甚麼娛樂?以前中大又如何教學? 為了解 80、90 年代的中大生活,學生報就找來了 2 位校友:
問:學生課餘會做些甚麼?
88 年畢業的蔡校友以及 95 年畢業的陳校友來說兩句。
答:也離不開 O'camp 之後組聚,有空就幫人補習賺外快, 也有一些會上莊。
問:八十年代中大的教學是怎樣的?
當時社會不是很富裕,學生沒有太多錢,出街食飯都好貴,
答:我想現在大部份老師回到以前 80 年代的話,都一定拿
自發的糖水會比較多。晚上經常會一齊坐在草地聊天,有人
最佳教學獎吧。以前很多的老師上堂亂說一通,沒有條理,
煲糖水拿出來分享。再晚一點就會一起煮宵夜,每間房煮一
連寫筆記也教人無從入手。好的老師就會說得比較有系統。
大煲公仔麵,在房裏一邊食一邊聊天,談談人生目的、歷史
現在的學生都習慣了要有 lecture notes 和 PowerPoint。以前
有沒有終結之類。當時沒有電腦,人與人的接觸是比較多
哪有老師會幫同學準備 lecture note,起碼我沒有遇過。
的。另外,中大的環境是相當與世隔絕的,大家好像困獸鬥
這其實有好有壞啦,不靠老師就得自己看 article,也訓練
般困在一起,結果有一種集體討論的空間,所以甚麼都會
到寫筆記的能力。現在就傾向中學化了。當時很多學生都對
聊。
老師很有意見,就自然想評核他們,向他們施壓,讓他們改
另外,當時中大最有號召力、最受學生歡迎的活動就是邵
善。因此我做學生會的時候,即 86 年,是第一屆搞 teaching
逸夫堂放電影。當時很多系會都會播電影來籌募經費。邵
evaluation,當時校方並不接受,覺得學生評核老師大逆不
逸夫堂一千四百個座位,每人收廿蚊,就足夠一年經費。每
道,「你憑甚麼去評估老師?」。當時我們更被校方罵:「你
個星期至少放四晚,每晚 7 點開始。租回來的電影當中有主
們是不是要鬥爭老師?知不知道尊師重道?」為了展示評核
流有非主流,都是以前的經典。因此以前的學生都看過不少
也有正面的一面,結果我們辦了最佳教學獎。當時 teaching
電影。有時候大家看完會一起討論,這樣就開闊了大家的視
evaluation 不是所有科目都有搞,我們跟通識 department
野,增進學生的文化深度。其他大學沒有這麼大的 lecture
合作,先選擇在一些通識的科目試行。
theatre,因此這可是中大特色,亦是我們當時最普遍的娛 樂。
問:當時的書院精神面貌是怎樣?
現在的有些老師搞電影分享,也是吸收了以前學生所做的東
(編按:書院精神即創立人按其理念辦學,為書院塑造出獨
西。
特的精神面貌,以新亞為例,就呈現了傳統中國文化及新儒 家的精神。)
問:宿舍生活是怎樣的?
答:講書院精神總是離不開新亞,因為它有相對完整的歷史
答:除了草地聊天,晚上也會在電視房看電視,那裏經常
故事和論述嘛。其他書院在這方面就比較缺乏了。
也擠滿人。有人喜歡看「球迷世界」,有些人喜歡「明珠
當時書院比較少,書院與科目掛勾,所以書院精神比較易
930」,因此經常要爭電視,產生磨擦。我最記得有一次,
講。當時的概況就是聯合是社科的根據地,新亞是文史哲的
我要看明珠 930 播的「魔鬼怪嬰」,羅曼波蘭斯基的經典
根據地,崇基就主要是宗教、神學,音樂系,加上逢週五要
電影,然後有班同學要看勁歌金曲,就有一些磨擦。當時我
去小教堂上週會。這樣的機制令書院可以透過學科流露出書
諗,睇埋啲咁嘅 cheap 嘢,我嗰套經典電影嚟㗎喎。
院精神,與現在大有不同。
這些景象現在當然沒有了,現代人生活很個人化,每人手上
新亞有一些核心學系,比如哲學系、中文系,這些學系老師
都一台 Smartphone,結果一班人聚首一堂的時間就少了很
的存在就象徵了新亞精神。當見到新亞講新儒家哲學的老
多。
師,你會感受到這些老師身上有一種相應氣質。另外,以前
走讀生相比之下就缺少了這些寶貴經驗了,畢竟畢業後再也
政政系是聯合獨有,所以以前聯合學生能言善辯,挑戰權威
不會通宵達旦聊天了。這也是比較可惜的。
41
九十年代學生訪問 訪問:魯湛思、譚銘龍 文:龍
中大人精神面貌
大學生生活
問:當說到以前,人們總會將書院精神掛在嘴邊,
問:當時大學生活面貌有沒有甚麼特別之處?
以前的書院精神是怎樣的?
答:當時也流行組聚,不過具體情況我不是太清楚,畢竟我的學生生活
答:沒有啦!甚麼書院精神其實也不過是一套騙人
不太「一般」吧。不過我也可以說說,當時的娛樂選擇也不多,也就是
的論述。當時的書院精神其實也只不過是用來當口
約出來吃飯、拍拖、唱 K 等吧。
號,大多數人聽完就當耳邊風了。當然也總會有人
大學生生活中比較特別的就是 Reg 科,當時 Reg 科是很麻煩的,校方會
十分重視,但畢竟是十分少數。或者在某些時刻,
在 Reg 科前數星期派發一本 Reg 科用的簿,同學參照簿內嘅課程填表,
特定環境中書院精神是有體現的,例如新亞最窮苦
很多時候都要在選課提前一日到不同房間排隊。要 Reg 熱門科可能要排
的時候,錢穆等人的信念感染到其他人,人們也就
隊排足一個下午,完整的 Reg 一次課更需要幾日時間。相比之下,現在
拿來說說。不過自新亞搬入中大,就變成另一個故
電腦選課實在是方便得多。
事了。 問:談到學生生活,90 年代的宿舍生活是怎樣? 問:現時總有人說以前的大學生較好,90 年代的大
答:我沒有住宿舍,但也屈過蛇,大致也有些印象。當時的宿舍沒有電
學生的討論議事風氣是怎樣?學術風氣是怎樣的?
腦,也沒有冷氣,不過有公共電話,那你也大致想像得到了。大部份人都
答:所謂「學術風氣濃厚」也不過是一套論述。喜
開著門,房與房之間的互動會多很多。現在關上門開起冷氣、電腦,就
歡讀書的同學當然會有學術討論,但不少同學還是
形成了私人空間。以前私人空間的配套根本不存在,公共空間多很多,
喜歡玩。當有大事件發生時,不少學生既會討論,
大家都開著房門就方便了大家互相串門子。
也會寫寫大字報,不過 90 年代中就開始式微了,當
因為當時沒有甚麼通訊工具,要與家人或男女友聯絡,在宿舍就少不免
然也不是完全沉寂,但即使發生大事,留意大字報
要排隊打電話。當時宿舍大概一層只有一台公共電話,因此打電話的人
的同學始終少了很多。
也經常大排長龍,更不時因為爭用電話而有零星爭吵。如果平日有宿生 的未接來電,工友會寫在黑板上提醒他們。
問:現時不少學生在學時已覺得要為前途打算?當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基層員工也有宿舍讓他們住。租金是按人工比例
時的學生需要擔心這些嗎?
的,教授會收高一點,基層勞工會收低一點。畢竟在未有電氣化火車之
答:雖然說當時大學生已經不是甚麼天之驕子,不
前,中大真的太偏僻了。後來這些宿舍慢慢開始減少了,不少基層勞工
過依然未到要擔心的地步,他們在社會的位置依然
更轉為合約制,這些基層員工宿舍在現時也很罕見了。
是優越一群。除非是適逢金融風暴,或在之後畢業 就會有較多憂慮吧。
42
身 經歷過公開試的時光,辛辛苦苦終於考進大學了。數月前面對的壓力,彷彿已被收到 offer 的喜悅所取代……忽爾,你已被社會冠以一個新的身份──大學生。迎面而來的,是一場截 然不同的旅程與遊歷…… 先停一停,在開展這旅程之前,將時間撥回到數月前,當時仍與成績搏鬥的你,有一大群與 你一起並肩作戰的伙伴向著同一個目標奮鬥。然而大多數伙伴的失敗才能造就我們的勝利。 但他們學習沒有熱誠嗎?一個公開試,否定了他們下過的努力與對學習的熱誠,卻讓我們今 天得到大學生身份,並將我們塑造成社會精英與成功者。 這個適者生存的教學制度中,誰才是得益者?事實上,掌控大學學位的政府,為的只是要培 養出高技術勞動力,應有教學理想的大學亦為了爭取政府與商界資助而卑躬屈膝,教學理念 在他們眼中只是微塵。大學生一直被期望的回饋社會,原來只是維持經濟發展。 難道我們只能跟從社會定下的框框而行?中學教育的結已經鬆開了。將來幾年,這裏將沒有 教師迫你,一直憧憬的「自由」在今天終於到手了。這裏能讓你擁有無限的可能性,你的雙 手,終於可以主宰自己的大學生活。 但我們要思量的是,自由對我們而言是甚麼一回事?「自由」二字對大學生而言得來比其他 人生階段更易。至少家庭、社會、工作等因素還未拉著我們走。趁自己尚在平坦的道路上奔 馳,我們可以憑藉自己的身份做到甚麼?中學時大家都對大學生活充滿憧憬,渴望解開自己 身上纏住的繩子。今天中學教育的結已經鬆開了,你準備好探索這個世界嗎?
43
四 條 柱 外 ,四 條 柱 內 大學是甚麼?你想要甚麼? 文:Handrake 原刊於中大學生報 2008 年《迎新特刊》
JUPAS 放榜的那一天,我和同學在飲酒。 六月 A-level 放榜,頌梨目睹一位物理不合格的師姐痛哭,不 飲酒只是一個等待時間流逝的儀式,從晚上等到凌晨,等到
免心驚。
早上公佈結果。時候到了,有人跑出去探聽消息,回來之際又 叫又跳欣喜萬狀。考上了。
*****
我也考上了,第一志願。一點感覺也沒有,反正哪一科都無所
Déjà vu ?不,是記憶的輪迴轉生。那一年會考放榜,廿一分
謂,是大學就好。十九年的人生,從未想過自己會考不上大
的她以些微之差不獲原校取錄,不也哭得梨花帶雨?站在一
學,也沒有想過大學是扁還是方,那不重要。對同窗的雀躍,
旁的我,默默咬牙,默默握拳往粗糙不堪的水泥牆敲下。用手
我禮貌地報以淺笑,淡淡的。
上的疼痛感受她的心痛,是無意識的渴望。
時為九十年代末。新市鎮中學的競爭還不至於要在牆上掛上
旁人都說我是唸文科的料,我卻跑去唸理科。假如不是這樣
七彩橫額,宣傳學生的大學入學率。升學輔導亦不過虛應故
的話,假如我不佔去一個中六理科學額的話,那麼……
事,沒有老牌名校的明星級人脈,有的是隨便找兩三位剛讀 大學的師兄師姐分享心得──但 JUPAS 表格上要填的志願總
為了一無所知的大學,為了一無所知的工作前途,犧牲了自
共有二十個──現在是廿五個了。
己熟悉的。十多年努力讀書,彷彿一場玩笑,或者一個「不要 問只要信」的邪教生涯。那一刻,花色香皆看化。世上繽紛離
開學日。走在街上,抬頭望著白濛濛的天空。深深吸一口氣,
我而去,直至踏入中大四條柱,依然如是。
肺膜卻像觸不到一個氧分子。我對大學一無所知。 此刻,指節的餘痛在迴響。 ***** ***** 頌梨是我的補習學生,明年考 A-level。當初是我帶他去打羽 毛球的。才幾年不見,被他打到全身肌肉痠痛。
芳芳跟她一樣,家境不太好,與家人的關係也不太好。不過芳 芳比較聰明,可能也比較努力,成績素來名列前茅。挾著兩個
到公園稍息。他說,班上的同學選科都是「睇餸食飯」,只問
A,去年考進了中大翻譯系。
入學機會,不問入學意欲。Band 3 學校,大部份學生都心知 肚明,輪不到自己奢談興趣。有望入大學的那一兩個可以奢
感覺如何?「翻譯系好 hea」,芳芳這樣回答。是與過去的生
侈些,專挑中大港大科大,將嶺南樹仁貶至末席。
活方式存在落差罷。在她的預想中,大學生應該是「中英文好 好,日以繼夜苦讀,成張檯好多書,成日流連圖書館」的。然
這 也 算 是 對 大 學 的 想 像 吧, 即 使 僅 是 繫 於 對 名 牌 的 空 洞 迷
而現在畢竟不是過去的延長線,預想和結果也不一定相同,
信。去年仍在 Band 1 中學唸書的時候,頌梨有一個醉心於設
目前她跟系會裏幾位莊員蠻要好的,假日一起逛街買唱碟。
計,美術功夫了得的同學。不知怎的,這位同學很得中文老師 的歡心。老師對他的勸勉只有一句,「努力讀書啦」。
綠樹成蔭的校園,也為在鄉間長大的芳芳帶來一點慰藉。兒 時住在中山,與在香港工作的父親一年見不到兩次面,與母
努力讀好中英數生化物,跟設計有甚麼關係?關係不重要,
親也說不了幾句話。十一歲來港,寄人籬下,一家四口擠在某
重要的是「大學」這個不容質疑的終點,以及「努力讀書」作
公屋單位其中一個房間。等了四年才有機會上樓,環境算是
為達致這個終點的手段。頌梨那些碩士畢業、家在九龍塘喇
稍稍安頓下來。
沙附近的舅父姨媽都是這樣說。「唔讀好書丫嗱!」看見新聞
44
報導最新失業率,他們如是說;看見新聞報導會考出現了幾多
努力讀書,對芳芳來說或許有比較沉重的象徵意義。找一份
個十優狀元,他們亦如是說。他們從來不說的,是大學長一副
月入過萬的穩定工作,搬離相處不睦的家人,偶爾接濟自己
甚麼模樣。
疼愛的年幼弟弟,這一切一切,在香港殊不容易。當讀書成為
離家而非反哺的手段,父母對她的學業不瞅不睬,小六升中 如是,中三選文理科如是,中五會考如是,中七高考如是, 進了大學之後恐怕也一樣吧。 怎樣找到這份「月入過萬的穩定工作」?翻譯書本吧,可以 帶回家做,不用接觸陌生人……其實,唸翻譯的芳芳也不確 定前景。 即時傳譯可能要常常接觸陌生人,報館外電翻譯可能要天 天留在辦公室不能回家工作,縱是書本的翻譯,不少都是 freelance 性質,收入並不穩定。用這些現實諷刺芳芳長年投 擲的心血,我不忍。除了餬口和搬家,對這個曾經想像跟朋 友夾 band 的女生而言,努力還有甚麼意義呢?我想知道。 「點解你咁勤力?」 「有想要嘅野就要勤力丫嘛。」 「咁你想要乜野?」 「……(沉吟良久)……咦,我係咪講錯左嘢呢……」 看來,大學還不是終點,有待尋找的答案仍然很多很多,慢 慢來就好。但願芳芳有那種空間。 ***** 歷史似乎不再重演了,卻又局部重演。為甚麼我們仍是將希 「我想讀 social science」,頌梨對我說。
望 —— 生 活 保 障 的 希 望, 獨 立 自 主 的 希 望, 解 惑 求 真 的 希
不是商科也不是甚麼律師醫生教師社工之類的「專業」,家
望?
望 —— 指向大學?更重要的是,現實裏的大學能夠滿足甚麼希
人鐵定不滿。惟一的定心丸,是母親事先聲明的「預左唔駛 為了希望,莘莘學子年復年你爭我奪。呼吸到空氣了,指節的
你養我」。
痛楚消失了嗎? 「睇完你個 blog 同獨媒嘅文,好似通左。小學本常識同你講
*****
自由市場自由貿易有幾好,香港低稅率幾咁正,點知減稅其 實係益咗有錢佬唔益窮人?唔知頭唔知路嘅話,我仲拎緊呢 咋 point 出去同人拗。」大發偉論的頌梨為自己的選擇作結: 「所以,我想知多 d 啲,我已經俾人呃夠。」
大學是甚麼? 你想要甚麼?
神態略嫌囂張,內容略嫌空洞,但這無關宏旨,因為我們都 年輕過。同是發現自己墮入騙局,我不懂將拆解騙局的意志
看著這本迎新特刊的你,總算是踩著同齡青年的頭走進四條柱
跟讀書扣連起來,而頌梨懂,光是這一點已讓人欣慰。搓搓
了。為了他們的眼淚不白流,懇請你緊緊抓住這兩條問題,給
發痠的二頭肌,當年為了會考放棄練球的我,跟繼續每星期
自己和世界一個交代。
練球的他,差別好像不是只有球技一項。 更理想的,當然是嘗試締造一個沒有眼淚的新世界。 ***** 45
大學理念的崩解與重塑 處於一切價值以錢衡量的現代商業邏輯,今天的大學理念已無可避免地被商業社會所扭曲。 文:守仁 原刊於中大學生報 2013 年《迎新特刊》
無論對社會大眾還是學生而言,「大學理念」實在是個空洞的概念。 回望今天,公眾眼中真正的大學價值,不過還是付錢買個「保本」的機會。需知道今天,沒有大學畢業證書,要 貿然進入職場可是難如登天,而找不到工作可是意味着維持不了生計。 所以,甚麼「社會良心」、「追求知識」,不過是些額外的東西。
崩解,大學理念的現實狀況 事實上,公眾的理解絲毫不假。我們甚至應該說,真相要更糟糕。因為處於一切價值以錢衡量的現代商業邏輯下, 今天的大學理念已無可避免地被商業社會所扭曲。 現實是,大學早被馴化與收編,其所應當重視的理念與學問,全都難逃制度與商業社會的蠶食,結果幾乎衰退成 完全蒼白的口號。
來,給教育開個價! 現時的許多大學,理念總離不開「回饋社會」、「培養領導人材」等說法。 聽起來,似乎相當不錯。但當我們了解到,資本家等商業社會的既得利益者早已向高 等教育伸出觸手時,這些理念顯然會被扭曲成另一回事。 且以今日的香港作說明。 從宏觀制度來看,在 UGC[1] 控制教育資源的今天,大學要繼續辦學,就必須滿足 UGC 兩項資源分配原則:院校國際排名及入讀人數。 然而,在商業氛圍下,普通學生面對未知的未來生活,少不免偏好一些「賺錢科目」。 如此一來,院校在有限資源下想提升入讀人數,唯有透過削資甚或「殺系」等方法, 將教育資源從歷史、人類學等弱小學系,轉移到法律、商業、醫科等較吃香的科目上。 結果,對於弱系的學生而言,他們預先被置於「冇前途」的位置, 社會間甚至認定他 們「畢業之後一定揸兜乞食」。至於有助達致全人發展的人文學科之類,亦被貶抑成 次等科目,甚至當成可有可無的「奢侈品」。 同時,為求在由歐美國家主導國際排名的今天打出名堂,本地大學只能選擇輕視本土 研究,針對歐美治學興趣與方向,甚至高薪聘請專門負責寫論文的頂尖教授,以院校 名義發表學術論文,方便提升院校的國際地位。[2] 結果,例如粵曲、香港教育制度、香港農業發展史等重要,但在國際間屬於「非主流」 的議題,均得不到應有的重視。慢慢地,製造了知識、文化與語言之間存在高低貴賤 的假象之餘,更將學問與知識納入到極功利的商業思維中。
當然,間中還是有朋輩口中亮出一兩句講理想的豪言壯語,但
而這種扭曲大學教育,將教育簡化成「供應人力資源」、再造生
更多的是我們完全不談理想,只集中討論「哪一科起薪點高」、
產關係的做法之所以是可怕的,乃在於維持這套制度,必然同
「哪一張證書認受性較高」。 顯而易見,今天的大學理念已隱約發出腐朽的氣味。
時意味着維護今日這個貧富懸殊,「朱門酒肉臭」的社會。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讓學生批判地思考、發現制度有問題,繼 而努力改變之;這顯然並非既得利益者所能容忍的大學理念。
若說今天的大學還有教學理念可言,其實就只是滿足「顧客」。
鞏固囚牢的大學 而所謂「回饋社會」,無非只是既得利益者「私有化」大學後, 服務自己的人材生產基地,達到「回饋商業社會」罷了。
生產關係與剝削的再生產
當然,單純的制度設計並不足以繼續體制的運作。 所以,為求改變我們的思維,大學也有其獨特政策,配合社會 大氛圍,用作鞏固將我們監禁的制度。
就像葛蘭西、阿爾圖塞等許多思想家批評的一樣,今天的大學 只具備一樣「功能」:達成「生產關係的再生產」。 [3]
儘管今天,大學教育已隨着經濟體系對勞工技術有更高需求而 開始不再精英化, 但我們仍然早被設計成商業社會的一部份,
簡單來講,他們指出現時的階級社會要運作,就必須有各階層
「被吸納」的大學生同樣沒有自由可言。
的勞工,而且工種的比例也需要適當調整。於是,大學、專上 院校、職業學校等各類學校,其實只為令學生填補制度下不同
為了逼令我們成為系統的一部份,大學就意味着欠債。
的高低職位,完成「社會分工」。 四年學費,每年四萬,未畢業先欠下十多萬的學債。 讓我們看看現實世界。 解決方法?投身勞動市場吧! 職業學校的學生擔任低層的技術人員,每月可能只有八九千薪 資,生活質素相當一般。
為了逼令我們成為系統的一部份,畢業就意味着失業。
專上院校學生和大部份的大學生擔任文員之類的中層白領,運
樓價高企,但社會塑造出「大學生就應該買私樓,千其唔好諗
氣不錯可能可以賺上萬多元,大概每個月可吃一兩頓大餐。
公屋」的定形。
其他的大學生或者擔任工程師等高技術勞工,月入兩三萬,但
記得早幾年有新聞節目訪問大學生,超過六七成人表示畢業十
每月供樓花掉六七成工資,過上「偽中產」的生活。
年內有能力買私樓「上車」。喔,當然,假設大家月薪二萬,不 吃不喝十年,馬上就能買到面積超過一百呎的私人住宅。
最後,只有極少部份「過五關斬六將」的,能靠向權力核心, 並走向階級社會的更上層,擔任經理等高職。
要想更早地以大單位「上車」?投身勞動市場吧!
結果,大學教育適度配合商業社會需要的分工,是維持制度運
慢慢認識到,無論最終能否「出人頭地」,我們人生的價值仍然
作的關鍵。
是以「賺多少錢」、「爬得有多高」來決定。
回過頭來,作為制度勝出者的商家,千方百計用 UGC 干預院校、
結果,大學並非擺脫不自由的階梯。相反,我們終究只能在以
動用資金干預科研成果等動作,原因也就顯得明顯了。
消費和勞動作內容的體制下,尋求兜兜轉轉的另一個「選項」 而已。
47
以為學生就可以與社會上的種種壓力與權力割裂,顯然是一種
俗世界,一是理想的真世界。此兩世界該同等重視。我們該在
錯判。
這現實俗世界中,建立起一個理想的真世界。我們都是現世 界中之俗人,但亦須同時成為一理想世界中之真人。」
否定的否定 這無疑是對我們的一大提醒。 體制教導我們說,有錢有權就是幸福。 不知自己的理想,難免跟隨制度之設計,人就必然變得庸俗; 不過,為了「幸福」,我們卻只能在「買 A 或者買 B」、「做 A 工 作或 B 工作」之類,早已預設消費與勞動的假選擇中循環。
不知理想不能脫離現實限制去講,理念只會化成口號,人就 必然變得迂腐。
結果,何謂幸福何謂人生,制度早就為我們每個人都設計好標 準方程式:努力工作、向上爬、買樓買車繼續消費、結婚產子;
唯有抱持理想,並且知道限制,以批判和行動實踐理想,我們
最後成功達陣,組織起「小康之家」,過上美滿人生。
才可以否定現在監禁我們的囚牢,努力嘗試成為理想世界中 的真人。
甚麼個性、獨特性,通通會阻礙制度運作,必須予以否定。
重塑,讓理念重新實現 但我們的人生意義是否就是如此?縱使我們未必可為此給予 確定的答案,但知識、品格、德行,是否真的遙不可及?我們
「學校的規則是你們意志的表現,學校的風氣是你們性情的
的人生是否就要這樣繼續被決定下去?我們是否要連嘗試探
流 露, 學 校 的 全 部 生 活 與 一 切 精 神 是 你 們 學 業 與 事 業 之 開
索未知、完善自己的機會都放棄?
始。」
當然,我們不難聽到「制度當然有輸有贏」、「自己輸了就別
新亞書院的最後一條院規,無疑說明白了一所學校的靈魂何
埋怨」之類的講法。
在。
但真正的問題,在於我們是否只能跟從這套遊戲規則?
大學這一曾經的理想主義陣地似乎即將沒落,但如果說理想 主義確有其最後的陣地,那必然是在人的意志當中。
社會實況已經道來,要相信「Work,Buy,Consume,Death」 的規則,還是要相信自己應該,而且有能力跨越出去,全部判
但願你能成為永遠的理想主義者,反抗吃人的制度,抵抗蝕
斷必須由你自己來做。
人心智的現實,讓大學的理念重新實現!
如果你堅持的選擇後者,我們必須否定現在的制度。而無可 否認,雖然今日的大學已被扭曲,但她還是有一定空間給我 們思考、追尋、實踐理想。 因此,作為大學生,如果我們認同其原初的理念,我們也必須 支持大學,拒絕讓其繼續被蠶食。因為大學越堅實對抗,我們 就越有空間活出自我。 這種對制度的否定,並非源於「青年的焦慮」,而是源於我們 對自己的價值、個性、理想的肯定。反抗的我們大概不會在制 度下活得舒服,但我們將可以在自己選擇的人生裏嘗試一切 可能、獲得許多滿足。正是許多人都知道自己不要這種被安 排的追逐,過往才可能持續有學生積極對抗體制,並讓種種 對理想的盼望與堅持傳承下去。 錢穆先生曾經對畢業學生說:「人生有兩個世界,一是現實的 48
[1] UGC,即「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由包括上市公司主席等多位 「社會人士」組成。負責決定各大學的資源分配,但事實上也決定了 學校的政策與取向;尤其 UGC 的審議方向包括學生的「賺錢能力」, 對於將大學轉成職業訓練所可謂至關重要。更多可參考校史部份的 文章,「中大理念」和「國際化」。 [2] 離不開 UGC 的又一場「大學的商業變革」。詳參校史的「國際 化」部份。 [3] “the reproduction of the conditions of production”。 此概念包含多個方向,但主要在於意識形態及層級架構上的控制。 前者可參考阿爾圖塞(Althusser)的文章, “Ideology and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後者可參考葛蘭西(Gramsci)的 文章, “The Organization of Education and of Culture”
動物兇猛
—— 梁文道令人髮指的青春 滾下新亞斜坡、戲弄教授、 canteen 抽煙……你有否想像過大學生活的過火與瘋狂?
整理:鄧小樺 原刊於《中大四十年》 49
94 崇基哲學系畢業的梁文道,素以奇行怪事聞名中大。即便如
我試過去考試,如果覺得試題出得不好,就在答題卷上質疑試
此,在牛棚書院裏他開始敘說的那一刻,還是沒有任何跡象暗
題, 把試題修改, 再回答,答又是答我自己的答案。當然不合
示他大學的青春,如何令人髮指。
格。大二曾差點因為成績太差而被踢出去。當時我最討厭一科 崇基的「大學修學指導」,教人怎樣讀大學,每個一年級生都要
我是 90 年入大學的,在學時並非積極的社會運動份子。那時
上。郭少棠等就會教你甚麼是大學理念、怎樣寫論文等等。我
我們比較接近港大所謂的逍遙派 —— 但我們的逍遙並不是去
很討厭這科,重修了三年。第三年是張燦輝教,他對我說: 「唔
舞會那種。我們是一班唸哲學的人,自覺很與別不同。一方面
該你啦,你今年再唔合格就畢唔到業㗎喇,唔可以咁㗎,你
看不起別系,給他們改花名(例如 G.P.A. =豬標 A) ;又不滿
都第三年了,呢個係一年級嘅 course,suppose 你讀完呢個
自己系內一些認真唸書的乖同學,覺得他們可笑,有些教授明
course 先知點樣讀大學㗎。」
明不好還這樣讀法,不是做學問。一方面又覺得做學問很神聖, 但做學問不是考試考得好、功課做得好這麼簡單的。我們倚賴
當時我常泡圖書館, 用螢光筆間圖書館的書。我一年級時還很
的是與師姐師兄師弟師妹一起搞的讀書會,像新馬克思主
天真,說這樣不太好吧,但有個助教卻說,這樣才好,給別人
義、詮釋學、後現代主義、或者笛卡兒之類,覺 得「咁樣先係波」。我們又不喜歡搞學生會
指示重點。我想想也有道理。有段時間很多人偷書, 我們覺得偷書很無良,我們就送書給圖書館。 送的是《龍虎豹》,自己出錢釘裝,硬皮,
的人,常常嘲笑和玩弄他們(見後文)。
燙 金, 譯 成 英 文「Dragon Tiger
(問:為甚麼不喜歡學生會的人?)
Leopard」,放在哲學書堆裏。還
因為覺得他們很無謂:我不否認
幫它做了圖書咭,讓它可以被
學生會要關心社會,但問題是
查到。
學生會和整體大學生的距離 很遠,作為代表大學的學生 組織,卻從未認真搞好過
當 時 我 們 很 討 厭學 校 的 大
認受性的問題。於是在這
學書店,將它賣的一些渣
樣的背景下,我們覺得好
書,放到沒人找得到的角
像在大學裏,做甚麼都不
落; 也 藏 一 些 好 的, 一
是。於是就幾個焗埋一齊
年級時藏的書到三年級還
玩。
能找到並買回。那時沒有 barcode, 英 文 書 的 價 錢 都 是用鉛筆寫在書後面,我們
學問, 神聖得像《龍虎豹》
就用擦膠 —— 當然是店裏的擦 膠 —— 改個便宜的價錢,才去買, 好多書都是這樣買回來的。
上 Being and Time 時,我們覺得那 些書很神聖很寶貴,要包好。有些同學
春風化雨念師恩
很嚴肅地用包書膠包,我和一些朋友則用《龍 虎豹》的內頁包《存在與時間》,持之上課,以示嘲弄。
當時校長、院長都對我們很好,尤其崇基院長沈宣仁。我記得 那時我們上課很求其,因為覺得那些課無聊,就玩花樣,包括
崇基校慶時我們玩一些無聊幼稚的遊戲,例如在水槍裏放入一
躲到課室最後一排去玩火機。後來發現這樣太無聊了,還上甚
些會褪色的墨水,見到沈宣仁便大叫: 「喂院長,睇野呀!小心
麼課呢,不如不上。後來發展到, 連其實挺好的課都不想去上
呀!」就射佢。他穿白襯衣。[1]
了,唔知點解。但其實又很想上,於是一班人約好一起上。但 班友又衰格,成日放飛機。最後演變成幾乎完全不上課。後來
我們夜晚也會潛入教授的房間,看有甚麼好東西。(問:有沒有
有人說你不應該常常不上課,我說不是不想上,是不記得。他
拿走?)我們不作興拿東西,我們喜歡放東西,送東西。譬如
說寫下不就可以了, 我就把每天的時間表寫在白 T 恤上,「T
喝了一半的牛奶瓶。
3-4 Lady Shaw」 這樣,不記得就查看件衫,大家看見又會提 醒我,每日換一件 T 恤,真是很方便。
馮景禧的電梯口都有一排排的水牌,標明教授的姓名和辦公室 房號。我們討厭某些教授,會把他的水牌弄斷,又或者乾脆抽
50
出來讓它消失;等到換上了新水牌,再把舊水牌插回去,那樣
鏟泥車回來,到神學樓天台燒烤。有時走到海邊,剪開人家的
上面就有兩個一模一樣的水牌。總之要讓大家知道呢條友有 D
鐵絲網,破壞人家的艇,又試過弄斷一棵樹。那時保安組常常
古怪。[2]
抓我們,查我們的學生證,後來熟了,遠遠的就招呼: 「喂哲學 系的!」據說當時的系主任劉述先也覺得很尷尬,怎麼會有這
那時赤坭坪很多人養狗,有些狗會在馮景禧樓下等自己的主
樣的學生。那時我們的助教也是這樣,都抽煙,馮景禧四樓整
人 —— 我是那時認識盧思騁、施鵬翔他們,我們常拐帶他們
層一股煙味。石元康先生最疼我們了,我們常到他房去煲煙吹
的狗上四樓。狗常和中文系、哲學系的老師一起坐電梯,他們
水。[5] 那時日間就叼著口煙,在走廊上走來走去。晚上就在
一臉驚疑。我們給牠水喝,帶牠逐層散步。牠自己跑到樓梯間
走廊踢球, 打破玻璃。還射飛標。放置一個裝滿啤酒的雪櫃隊
拉屎,我們也不知道,看見時說:「呀,拉屎呀?由它吧。」
啤。
上郭少棠的課時,我們像中學一樣,最壞的學生都坐到最後 一排,看見頭幾行有個英文系的女孩挺漂亮,便用紙 仔扔她,大叫「喂靚女!陣間睇戲啱唔啱呀?」 然後郭少棠就會站在我們後面,說:「好嗱 下!呢幾位哲學系嘅同學唔該你地出去 嗱下!唔好入黎喇。」
那時我們一班人都抽煙,會在大學所有不准抽 煙的地方抽煙,例如 canteen。(問:怎 麼可以不趕你們出去?)我們多 人,又粗口爛舌, 別人很驚。 有人走過來說這裏不准抽 煙,我們就啤住佢, 照 食,接著他就會很驚
有些教授是傳媒明星,常接受傳
慌地走開。
媒訪問。我們又很不喜歡,於是 扮傳媒去訪問他。有次玩電話
我們也試過晚上去荷
訪問打到一名教授家,指南丫
花池游泳。有些同學
島發現了一條村,姓藍的,還
比較好 「呢味」, 我
處於明朝的世界,不知有現代
們就去 「捕」佢,見
社會,女人還在紮腳,問他有
他差不多游回岸邊
甚 麼 意 見。 那 是 凌 晨 三 點 多。
時,我們一班人就向
該 教 授 怒 道:「 沒 甚 麼 意 見!」
著他撒尿。後來也有
就 掛 了 線。 我 們 把 過 程 錄 了 音, 第二天在他課上播。
所到之處,寸草不生
人晚上改去中大泳池 裸泳。[6] 夜晚我們又很作興到大埔 道 走, 因 為 那 裏 沒 甚 麼 人,
當時我們的生活習慣大概如此:以宿舍為核心, 沒宿舍的人就屈蛇。我住過神學樓和文林,其實兩 座宿舍都是以清靜聞名的,[3] 宿生都乖乖讀書,但我入住
就在路邊扮睡覺。聽說有人真的 拿了被子枕頭在大埔道的馬路上睡覺, 差點被車輾死。大埔道馬路旁的山邊有些鐵梯,
之後環境就很大變化了。我住文林的時候, 當時和舍監(已故
我們試過爬上去上面,有巴士駛過時便馬上對著它撒尿,看能
的心理學系梁展鵬教授)很唔妥,[4] 就搞很多花樣,例如在
不能淋上巴士頂,有時風向對了,是可以的。(問:那時冷氣巴
門口貼裸女海報,適逢開放日家長要來參觀。舍監來叫我們不
士不多,坐上層開窗的人大概多得你們不少。)想起來真是很賤。
要這樣做,我們不肯,於是他在我們不知道的情況下把海報撕 掉,我們當然再貼。他敲門叫我把它撕掉,我說你不喜歡它甚
我是流氓我怕誰
麼呢,他說有傷風化,我就說咩係風化先。他辯不過我們,說 「總之我唔鍾意佢露三點」,結果我和同學拿枝箱頭筆,在裸女
我們有些人,根本就是從中學開始慣了欺負同學的,上來大學
身上畫上胸圍底褲(問:空心還是實心的?答:實心。),「咁
後繼續蝦蝦霸霸。我們曾經思考過, 中學不是有人在校門口
樣得唔得呀?」
「捕」人令人很害怕的嗎,為甚麼大學就沒有這文化呢,應否把 它延續呢。試過有次,聽說聯合伯宿有個人很討厭 —— 其實我
保安組也認得我們,因為我們常常破壞公物。有一次慶祝我生 日,燒嘢食,就去當時建造中的海洋生物中心地盤,托了一部
51
們完全不認識他 —— 我們就去伯宿找他晦氣。他可能聞風躲起
發現不妥,那時譚駿賢(92 學生會會長)來問我「做咩呀」,
來了,我們就逐間房拍門,要摷佢。最後還是找不到,就在伯
我話「冇呀,做咩呀,問咁多做咩呀!」現在譚駿賢和我挺要
宿的壁報板上釘了張紙:「xxx,小心 D 呀!係中大見到你,見
好,但當時我想他很不喜歡我們。 (問:他們已經知道是你們做
鑊打鑊呀!」(問:那即是最後也沒有發生真正的暴力?)也試
的了?)知道啦,還有誰呢,這麼無聊。真是很無聊。
過真的打人,唸研究院的時候。那人在小橋流水被我截住,浸 佢個頭落水,打佢。好暴力。
後來我們終於想不如玩大佢,就召合志同道合的別系別院同 學 —— 那時經濟系有些人也很壞,後來最壞的都去了當差,不
我在神學樓住的時候,房門口掛了一把刀。也有人在宿舍裏打
知何解 ——93 年組莊參選學生會。我們政綱的第一點是:若成
沙包練拳。有次一個師弟,他的咸書借了給人,但對方不還,
功上莊,就全民投票解散學生會,我們已算好了每位同學可以
他就來找我。那些咸書是我借給他的,唔還即係落我面啫!於
分回多少會費,很筍的,贏梗啦。正經參選的那班人就很驚,
是我用報紙將牛肉刀捲了,插在腰後,就去應林堂找那人。後
想來找我們共商國是。
來一見,原來是認識的,不過不知名字而已,當下一切沒事, 大家坐下玩樂。我師弟尾隨而至,被我訓斥:「借啲書俾你都睇
曾經有一段時間很流行小報,我們覺得自己是吟遊詩人,也出
唔住,唔好同人講跟我呀!食屎啦!」
了一份《吟遊詩刊》,當然是晚上潛入學生會用他們的影印機大 量複印的。譬如有一個「邊塞詩專輯」 ,是歌頌中大保安組的,
我們又認識過黑社會。那人是我同房(亦讀哲學)的一個朋友,
說他們「一出四條柱無故人」之類。
常旁聽哲學系的課,又認識很多沙田馬鞍山的大佬。那時他面 對一個很大的掙扎,就來問我們這些讀哲學的,看能不能幫他
鱷魚淚(又名:小動物之愛)
解決這些人生問題。那時廉署說想聘請他,因為他熟悉社區關 係;另一方面,馬鞍山有個大佬話俾成條村佢睇。到底係去馬
我當神樓樓主時,還讓大家養小動物。例如我在街上撿隻貓回
鞍山睇條村好定係入 ICAC 好?(問:你們叫他去睇村吧?)那
來養,後來很多人都養貓。有人養魚,一位哲學系同學連床也
當然。他很打得,很多大佬都是他師弟。試過晚上在荷花池畔,
拆掉,整個房間都是魚缸,他睡地上。據說隔一兩個月,清晨
我們會練爆樽,將 canteen 外的空樽整箱整箱拿去爆。弄傷要
三四點他會到花墟賣魚苗。(問:此人名字?)林仕恒。有人養
去 clinic, 去多兩次之後, clinic 中人也全認得我:「又是
雞。雞在走廊上走來走去。(問:大雞還是小雞?)小雞養成大
你!又是碎玻璃黐在傷口上。」(問:為何不能制止你們?)大
雞。後來因為雞太吵了,便放牠到小橋流水處,據說後來讓工
學沒有訓導。頂多把我踢出校。我試過明明是左手弄傷了,跑
友捉回家去,吃了。(問:有沒有不開心?)都有啊,於是便再
去問劉創楚說他那科考試能不能延後,我騙他自己是左撇子。
養,說算了在下面養幾隻給大家吃吧。有人還曾收養過一隻剛 出生的小鷹,從巢上掉下來的。唸研究院時我自己收養過幼鴿,
學生會剋星
大家一起在學校裏,教牠飛。還真有人大叫「我示範給你看!」 然後張開兩手扮撲翅。
我們喜歡玩弄學生會的人。那時要在火車站旁那條走廊貼海報 宣傳活動,必須蓋上學生會印。我們就趁晚上無人,開了學生
神怪集團哲學系(或:集體的弔詭)
會的門鎖,用他們的資源。例如用學生會的筆,在一些海報上 寫一些無聊句子,(問:例如?)「萬寶路,醇和好煙味」或「君
我們有隊 band。唱 Led Zeppelin, 也唱 Eagles。崇基不是有
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之類,蓋上會印就拿去火車站貼。[7]
校慶、歌唱比賽嗎,別人都正經地唱,我們就只有一個人在前
別人會想這是甚麼呢,為甚麼常常貼這些東西呢。學生會當然
面唱優客李林,後面的人就走來走去、踢波、拖地,還戴著金
52
色假髮。在 Chapel,別人唱混音聖詩,我們就唱國際歌,有成
河,某場某金額。(問:準否?)一時時啦,準起來很離奇。喜
隊 band,有結他。後面有個大十字架,我們唱到「從來都沒有
歡賭馬的人賭到發癲,發夢都會夢到,好像報夢一樣。一次有
甚麼救世主」,就脫下上衣拋向十字架(但不夠力丟不上去),
個同學說有仙人向他報夢,某隻馬頭場就要落重鎚,獨贏。但
露出肥肉,拔出皮鞭(皮帶?)大力揮舞。(問:怎樣可以及時
仙人所說的那隻馬是不存在的,香港根本沒有這隻馬。但一個
脫掉上衣?)差不多時間大家就已開始準備。當時連沈宣仁都
月後,那隻馬真的來了香港,名字一模一樣,你話堅唔堅先?
話「好嘢」。也有一年全哲學系正正經經唱歌,唱的是綠寶橙汁
買唔買先?梗係老 x 都買啦!就中。
的廣告歌(「綠寶橙汁解渴順喉/綠寶橙汁清新感受」) ,全曲不 足 15 秒,大概是有史以來最短的一首參賽歌曲,別人還未聽清
有同學喜歡晚上坐小巴到旺角雀館打麻將賺錢。我們個個都想
楚我們已經下台了。
賺錢,有很多外快。有位哲學系師姐的姐夫做傢俬廠,便找我 們一班師兄弟去做咕喱搬傢俬。當時有個師兄在德國讀博士,
當時我們哲學系學生都有很多奇怪志願,因為唸哲學都不知將
他說有個德國朋友經過香港,想打打工賺錢,叫我地俾條路佢
來可以做甚麼。我自己就曾在大埔酒吧認識一位大佬,他力邀
行。我們便帶這位也是讀哲學的德國朋友去做咕喱。你想像一
我去幫他睇住盤數。聽說有一位師兄,他副修法文,有一天突
下,街邊一班人赤著上身,露出肥膏,叼著口煙,搬傢俬上酒樓,
然不讀了,留下一封信給教授,說他要到非洲某個講法文的地
但講英文。而且那時很開心,因為可以講粗口;最喜歡發窮惡,
區,替當地土著和講法文的人翻譯。但是,他既不懂法文,又
例如有阿嬸阻著樓梯,就喝道「X 你行 X 開 D 啦阿嬸,撞 X 死你
不懂當地土著的話……不過, 據說過幾年他真的去了。又有一
呀!」搬運非常好賺,做得晚了還有老闆請吃宵夜。又有體力
位師兄,很想做牛仔(cowboy),畢業之後寫了很多求職信到美
勞動,覺得自己很無產階級。
國的牧場, 現在不知怎樣了。我有一次在火車上遇到一個當年 的同學, 問佢呢排撈緊乜, 他拿了一疊相片出來給我看:「正
有個同學,他在 canteen 只吃菜不吃飯,我們路過,問他何解,
野呀!」我一看,是那些廟街賣的假金撈、假伯爵錶,嘩呢 D
他說他很懷疑那些飯的存在。我心想你又不懷疑那些菜的存在?
真係罪犯嚟嘅。還有一個數學系的朋友,常來旁聽哲學系的
但也沒有和他爭辯。有個朋友是一名詩人,又很大隻。他常常
課,他現在牛棚附近做保安員。他最喜歡維根斯坦,在網上開
站在新亞山頭,望著吐露港,一站 7 小時。路過問他在幹甚麼,
了個維根斯坦討論組。 (問:哲學系 94 年畢業的一位女學生,
他說在構思一首新作。(問:那為何要練大隻?)我們也問過,
好像是全港第一位賽馬女記者?)我知,那是師姐 O 仔嘛,好
他說:「我的詩也在我的肌肉裏面。」其實滾下新亞斜坡並非我
friend 㗎,一年級時她常帶我們出去飲酒。她在大學時已賭得
首創,而是聽說以前有位師兄做過,覺得好玩,便試試。那時
很勁。崇基近嘛,也有同學早上去看晨操。有個同學,書架上
用兩條棉被裹著自己,綁好,我宿友在旁支援,見我大叫「喂
甚麼都沒有,只有一本本的剪貼簿、筆記本,全是他的心得和
就黎撞埋去勒!」就衝上來踢過去。沒滾幾步已經暈得要命,
剪報。後來他住到青衣,在青衣教中學,聽說他三年沒有離開
太辛苦了,不會再做。
過青衣島,每天只去馬會和學校。 我們討厭集體,校慶時大家為自己所屬的團體高叫各種口號, 賭馬有很多派別,晨操派、往績派、血統論、內幕消息派,我
甚麼「應林大哂」、「何宿大哂」,我們總是叫「十三苑大哂」。
們系裏甚麼派別的都有。有些同學喜歡看西報(英文報紙),因
十三苑是教職員宿舍。
為西報科學,講血統和往績。但我這種間中玩吓的,就喜歡玩 內幕消息,比較有趣。馬經裏有「舞小姐手記」,聲稱是一個夜
我們重視「傳承」,為甚麼之後會有這麼多師弟跟著我們一起做
總會的大班寫的,內容完全不提賽馬,只寫「woo 今晚保羅少又
這些事呢,就是因為我們熱心參加細 O’camp,向他們灌輸我們
來了,唉呀買起了翠妹同小河幾粒鐘了」,那你就知是叫你買翠
的傳統和精神,然後就會帶他們出去搞。我自己一年級的大
53
O’camp 反而沒有去,因為那時我寄住在赤坭坪,認識很多人。
致有新亞書院之創立。想其之於泉下,對「人文」變為「人民」,亦難免不
後來則是夜晚回赤記,日間去玩 O’camp,今天玩崇基,明天
能釋然。
玩新亞。別人問:「咦昨天你怎麼沒來?」我說「係囉!我今 日先黎 join 呀!哎呀,點呀?」去遍四書院 O’camp,看看有
[3] 有關宿舍的寧靜與否,大家可以遙想 98 年某夜:一班應林堂男生就抬了
甚麼靚女,到處問人拿電話號碼。[8]
擴音器及咪到宿舍天台,狂嗌粗口十多分鐘,直至有人投訴才逃走。
那時因為不上課,我們睡到兩三點才起來,去 CC canteen 吃
[4] 每年崇基的傅元國盃完結後,某崇基宿舍的舍監都會很豪爽地邀請宿生
我們的早餐。我們不喜歡坐對著荷花池那邊,喜歡坐到山邊,
食宵夜,筵開五圍——即使每檯吃幾百元,也是千多元找數。但有一年,一
好抽煙。那時崇基還有啤酒賣。我們每人手持一枝青島、生力,
班波友出現,大叫鮑魚仔、瀨尿蝦、炒牛柳之類貴價食物,單是一檯人便吃
與清潔組、渠務組的阿叔們混得極熟,大家一起飲酒刨馬經,
了千多元。舍監找數時面都黑晒,一聲不響。翌年這位舍監再請食宵夜時,
分析賽果。黃昏時我們會各自修行,我多半是去圖書館。晚上
就改為資助每檯二百元,餘數由食者自付。據說,這位舍監平日也不太得人心,
再吃點東西,大家就去吹水、打牌、操啤、睇鹹書、
有一次他房門的匙孔被人填滿萬能膠,被迫要破門才可入屋。
在宿舍煲煙(問:怎樣可以在宿舍煲煙而
舍監與宿生間之關係可謂耐人尋味。
不被警告?)。我三年級時回到神學樓 住,很受歡迎,被選為樓主。我便
[5] 現在石元康先生還會打開門抽煙。
宣佈,大家可以抽煙。 [6] 九九年夏,中大學生會有兩名幹
那時晚上的主要活動是到大
事,開完會後因心煩氣悶,亦跳
埔 食 宵 夜, 飲 酒。 到 凌 晨
下泳池暢泳。一人不理其女性
三四點左右,便一起從大埔
朋友於岸上喝罵,只著內褲下
回中大, 步行。邊走邊唱,
水;另一人較為靦腆,不脫
甚麼都唱。有時一起將柴可
外衣褲。其後半裸泳者大呼
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
「好正」,全副衣裝者則幾乎
章 哼 出 來, 每 人 扮 不 同 樂
溺水。可見梁文道等人裸泳
器,有時唱張學友。難得六、
之高瞻遠矚。
七點回到學校,便吃過早餐 上早堂。教授都會很驚,成
[7]94 年 中 大 學 生 報 有 報 導
個學期都未見過我哋,點解
〈二百多同學被作弄,海報惡作
會上早堂呢。
劇惹公憤〉:校園中曾見有「性愛 心理學講座」的海報,嘉賓乃顧修全
那時我很喜歡看漫畫,像《古惑
與鍾淑慧。二百餘同學受到吸引,前往
仔》,現在還在追。床底下是一箱箱
出席,苦候良久,不見半個人影。不知這張
的漫畫書,還會常常拿出來回味。到畢業
海報與梁文道等人有否關係。
的時候,看著幾萬本漫畫, 拿不走了,唯有送 給後人吧,我們萬幾本的青春啊。
[8] 每年的大 O’Camp,崇基的迎新營搞手都會在火車站出口擺起多 個攤位,公然大玩新生。當新生步出火車站,就會有搞手問你是否崇基人,
問:畢業的時候,有沒有覺得「以後都不能過這種生活了」,
答「是」者將獲貼一張貼紙。走過馬路旁兩則的攤位時,身上有貼紙的新生
以致很傷感的感覺?
便會被人帶去排隊驗尿和申請圖書證。他們大都怕執輸,所以眼見人龍很長, 也會照樣排隊。據親身經歷者稱,有一傻仔驗尿後從屏風走出來,手上拿著
答:我不知別人怎麼樣,我自己就不怎麼傷感,因為當時在外
一杯極品,大家都彈開。又有搞手會叫你做一張問卷,問你幾多歲?拍了拖
面已經有很多搞作,覺得一定可以有類似或更好玩的事。
未?有沒有性伴侶?多少個?一週做多少次?是否時常手淫?另外,有搞手 會扮成死飛仔,專門截停較文靜的新生,仲話入大學一定要有人照,所以要 交 360 元入會費,迫你跟大佬,駁咀者就交 3600 元。當然,飛仔收了的錢 會在迎新營完結前發還給新生。而大會亦會鼓勵新生們,說「大學生要學習
[1] 崇基同學與院方之權力關係似乎常有拉鋸。99 年 3 月崇基畢業拍照日, 校方與各系會約法三章,不可放炮仗,否則會扣起搞手們的學生證。但有工 程系搞手就鋌而走險,在近兩百人面前大放七呎長炮仗,然後四散。事後, 據聞校方扣起所有搞手的學生證,希望尋出兇手,但亦不果。
[2] 新亞人文館九九年裝修,新的水牌將「人文館」寫為「人民館」,比梁文 道所為更具顛覆性。錢唐牟諸位新儒家學者,因反對大陸赤化而徙居香港,
54
獨立面對問題」。
中大學生報 才 下 眉 頭 , 卻 上 心 頭 。
青春 夢想 挨 夜 挨 到 仆 街
腳 踏 實 地 , 批 判 思 考 。 萬 丈 高 樓 從 地 起 , 出 版 也 是 同 一 理 。 —— 2 0 0 1 年 中 大 學 生 報 總 編 輯 曾 瑞 明 校 友
溝通 承擔
增肥增肥增肥
青春.夢想.增肥
陪睇書寫文改文拍片影相 陪通頂執房抹地殺蟻趕蛾 陪傾莊上莊冧莊冧莊 再冧莊 你唔係唔嚟啊嘛?
放縱也是一種博雅教育 ──起碼在我身上 部份教授的課我只上過開學那一節,但到老師房裏抽煙聊天是我不會忘記的每週美點。 文:梁文道 原刊於《中大四十年》
甚麼是大學?它就是中學和職場之間的過渡時間。在它之前
我無力考究大學生活特殊的時間結構是否就是為了配合「原
和之後,是兩套紀律嚴明的生活方式。而它則是一種不用早
型博雅教育」,但從我個人的體驗來說,四年的大學生活的
八午四朝九晚六,可以晨昏不分的生活。雖有上課的時間表,
確讓我經歷了未曾經歷過的自由。我不想貶低中文大學給我
但沒有鐵一般的律條規定學生必須緊跟。對於中學生和大部
的正式訓練,但我的確能在它開放給我的自由時空裏得到更
份在職人士來講,週六週日令人愉快,對大學生來講卻可有
多更充實的教育。有些教科書的內容我都忘光了,但我還記
可無,因為他們大可把週一至週五安排得跟週末沒有分別。
得圖書館裏某些過期冷門的刊物文章說些甚麼。部份教授的
在大學裏頭,課室外的輕鬆閒談或許要比正式的導修討論來
課我只上過開學那一節,但到老師房裏抽煙聊天是我不會忘
得更有學術上的刺激作用。去圖書館讀書固然可以是為了鑽
記的每週美點。至於為人處事,和同學們在夜間的校園裏散
研課業,但若只是去閒逛瞎翻或者閉目養神,也沒有人管得
步,到大埔宵夜喝酒,絕對比我參加過的任何社團活動更有
著你。別人上街看電影要等下班放假,大學生說去就去,只要
教益。大學那四年,不只是擴闊我知識視野的軸心年代,也
有錢,就能十二點半直下九點半,把屁股黐在戲院椅子的口
是我電影、戲劇、舞蹈、展覽看得最多的四年。大學不只提供
香糖上。
了必修的課程計劃和形形色色的正式活動(例如宿舍晚宴糖 水會),還給出了不遵從這些
在 我 看 來, 真 正 使 得 出 身 不 同、性格各異的一群年青人能
這種教育不會像考駕駛執照般核定學生有沒
計劃甚至反抗它的空間。回想 起來,那時我刻意缺課走堂,
被統稱為大學生的,不是遠離
有某種資格,它更關心學生們的生活是不是
藐視集體活動,是很幼稚很膚
市區的優美校園,也不是深厚
「經過檢驗的生活」。用今天的話來講,原
淺。但為了証明那種虛矯的姿
悠遠的傳統精神,而是這種工 作/休閒區隔的徹底模糊,是 社會生活裏時間結構的瓦解與
型博雅教育的目的就是讓學生更有批判和反 省的能力。
顛覆。這種大學生活的時間特 性是大學對「學術自主」最真
態也有它合理的成份,我的確 學到了一點批判的能力,就從 批判自己身處其中的大學制度 和似乎理所當然的大學生身份 開始。這就是我受到的博雅教
實的體驗,也是一切「學生王子」等浪漫校園生活傳統的物質
育;也是我最感激中文大學的地方。它不像某些大學那樣像中
基礎。
學。但願我不算太浪費納稅人的金錢。
如 今 很 多 人 念 茲 在 茲 的「 博 雅 教 育 」(Liberal Arts Educa-
當然,今天我也明白那些逢課必到,死命苦讀以求成績更好
tion)常被認為是一種傳統人文教育,其內容必定包括人文學
的同學,並不值得我當時那麼鄙視。我走過的路也不是每一
科的經典和自然科學入門。這種思路著眼的是教育上「必須」
個人都該去走都能重複的。因為對大部份人而言,用功唸書
的面向,強調每一個大學若要夠格做大學生,「必須」得到某
做個好學生是必然的。大學到底是一個促進階級向上流動的
些知識,「必須」經過某種訓練。但早在現代的 Liberal Arts
地方,很多人讀大學的目的就是為了將來可以改善自己和家
Education 之前,古希臘晚期和羅馬帝國的時候就有 Liberal
人的生活,自然、合理,甚至神聖。像我這般風流地大談自由
Education 的觀念。這種「原型博雅教育」在斯多葛派的影響
和批判,無非是種運氣。正如布爾狄厄(Pierre Bourdieu)所
下,注意的不是學生「必須」獲取甚麼,而是怎樣「解放」學
說,在大學裏不大計較成績,喜好藝術文化等校外活動,以研
生。這裏所謂的「解放」,指的是把學生從凡俗的定見之中解
究沒有實用價值的學問為樂的,往往是中產階級小康之家的
放出來,從一時一地的習尚之中解放出來,從束縛著自己的
成員。在香港這未必全對,但在我身上它卻是真理。我的出
常識之中解放出來。這種教育不會像考駕駛執照般核定學生
身,我在大學裏的生活方式,應該讓我更清楚自己欠這個社
有沒有某種資格,它更關心學生們的生活是不是「經過檢驗
會甚麼。而這種反省的起點就是我離開大學校門的那一刻,
的生活」。用今天的話來講,原型博雅教育的目的就是讓學生
畢竟博雅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有一個自省能力的人。不是嗎?
更有批判和反省的能力。
56
前往未知的每一步 門把就在手邊,推門出去以後,我們就會開始選擇,離開原來那個牢籠一樣的世界。
陳秉鳳,中大學生報第三十八屆總編輯,陪菜
文:陳秉鳳
園村村民走過漫漫長路。偶然被拉,不時唱歌,
原刊於中大學生報 2012 年《迎新特刊》
常常大笑,喜歡搣人塊面,認真起來非常認真。
前言:編輯約稿,最後我再問一次,到底應該怎樣寫,她說,
待在學校直至天黑,或花時間走遍上水粉嶺之間不同的步行
你把自己的人生寫出來就好。在這個浩瀚的題目中,我想以
路線。我喜歡走路,或者說,我從小就喜歡看清楚包圍自己的
說故事的形式,和大家講一些我覺得每個人都無法避免思考
地方有著怎樣的事物和人。
的問題。 進大學後上了中大學生報,有好一段時間住在報社會室。推 二零零九年,大二,學生報總編輯任期還剩一個月,我接觸到
門進內左邊一排全是看到山的窗戶,第一楷是討論的空間,
一個叫菜園村的地方,後來就投身社會運動至今。
放 幾 張 沙 發, 然 後 用 櫃 子 隔 開 的 第 二 個 空 間 放 電 腦 用 來 工 作,然後是放書桌的部份,放床的部份,還有滿是舊刊物的資
一,會呼吸的房子
料房。偶然我們就會傾會室空間的使用問題,把櫃子移動到 不同的位置、購置沙發或新書櫃,報社是活的,我們想更好地
我於粉嶺長大,中一前住三四百呎的公屋單位,與父母及兩
置放出版工作、綿長的討論和大家的生活。
個姐姐同住。房子有兩個沒有門的房間,都是放下床就只容 得下一個櫃子的大小。一家人緊緊地擠在一起,唯一感覺不
在這樣的空間裏,我沒有再往外跑。報社的工作讓我看到更
同的就是騎樓,沒有人在家中的時候,我會花時間爬在騎樓
大的世界,以及很多步行都到不了的地方。我認識到從前中
的欄柵上看樓下的木棉樹。中一時父母儲到首期,用綠表申
學沒有機會認識的社會議題:民主規劃、工人運動、企業霸
請買下同樣在粉嶺的一個居屋單位,供十年。能用的空間幾
權、公共空間、八九六四等等;認識中大架構、批判不同的校
乎有從前的兩倍,三房兩廳,空間大了,騎樓沒了。
政、反對拆烽火台等等。先蒐集資料和採訪認識議題,再思考 如何切入共同改變不滿的現狀。
住在家裏的十幾年間,我總是一找到機會就往外跑,我和家 人的關係很好,但總是沒法待在每天凝固的空間內。小學時
零九年,報社的人脈和經歷帶我抵達菜園村。菜園村是一條
和同學在屋邨球場公園流連,在青少年中心做義工,中學就
非原居民散村,位於元朗八鄉;因著高鐵興建,在數百居民 57
沒有被諮詢的情況下,要被拆毀。我以學生報記者的身份進
悉的地方──上水開步。中學時經過無數次的商場和街巿之
去,在認識了村民、理解拆村及建高鐵的前因後果後,連同關
間的空地,不同的嘉賓和到來的村民發言完畢後,我們列隊
注事件的朋友一同成立菜園村支援組,與居民自救組織菜園
開步,週遭全是本來在下棋聊天的叔叔,看到我們一身素衣
村關注組並肩作戰,不經不覺走過了兩年多的時間。
神色凝重,有些指罵我們像送葬的隊伍大吉利是,有的叫我 們離開。然後一下鼓落,同伴踏出第一步,我們連成一條十多
我沒有回過鄉,雖住在新界但亦是住在高樓大廈之中。菜園
人的隊伍,無聲緩慢前進,「反高鐵」,一下一下在心中,他
村居民建立家園的故事完全在我認知的範疇之外。每次踏進
們靜下來,我們走過去,有些叔叔接過其他同伴派的單張。
一個村民的家,就是進入一段故事的開端。對他們來說「家 園」除了自己建成的房子,還有屋前的園子,園子內種下成蔭
後來我們就此穿越不同的社區,大埔火車站至公園仔、元朗
的果樹,附近總有一片田種菜種瓜種果。例如德姐的家,一進
朗屏村到光華商場、荃灣大會堂繞地鐵站到千色店、象山村、
圍牆就是德姐先夫種下的龍眼樹,樹下有養龜的池子,旁邊
葵興某中學到葵芳地鐵站、觀塘裕民坊公園至政府合署、深
有狗住的房屋。德姐的房子從買地、開始建築到建成清拆前
水埗長沙灣道至桂林街、大角咀、海景、西洋菜南街、灣仔利
的模樣,一共花了二十年。無他,農民收入不多,儲到錢就買
東街至立法會。有些是我從沒到過的地方,有些是相當熟悉
幅地,再儲錢建成房子的外框,再儲錢裝修、或者改建,房子
的地方;有中產住宅、有基層巿集、有商廈中心、有老舊屋
會隨著家庭的成長而跟著一起成長。在那之前他們住過被颱
村、有行人專用區;有柏油路、有磚路、有雲石磁磚;有支持
風颳倒的木屋,住過親戚的石屋。大部份村民都從五六十年
的人、有帶著敵意的人、有願意傾談的人,我們專心致志的經
前開始居於村中,開枝散葉,並和鄰舍共同建立屬於他們的
過,直至肩膀疼痛,膝蓋瘀黑,我們有時哽咽,有時感到大家
社區。
意志高昂,有時感到大家都疲憊不堪。
我注定要被這個充滿故事和歷史的地方吸引,以及其中每一
而走過的每一處,都該是屬於我們的地方。
所會呼吸的房子,每一個因著保衛家園而流露堅定眼神的村 民。大學前的十幾年,我的人生是平靜安逸的。村民對自己家
從 來 沒 有 如 此 強 烈 的 感 覺, 走 過 的 每 一 處 與 自 身 的 關 係 如
園的驕傲,他們多年與土地接觸辛勤建家的迂迴歷史,以及
何,城巿和自己的關係如何,苦行的幾天感覺是前所未有的
其後站在無情政府官員面前時,勇敢不斷述說共同的理據希
活著,張開全身的感官去意覺自己如何移動每一個關節、週
望不遷不拆,凡此種種,都讓我思考在整件事之中,我希望自
遭或雨或晴的空氣、不同質感的道路、不同氣氛的社區、人移
己站在哪裏,而我選擇在他們身邊,一同嘗試抵抗,看似非常
動的速度、人的情感。而我們帶著強烈的信念走下去,村民對
牢固的權力架構。我們其後不斷對政府提出質問,包括選址
家園的堅持、我們認為是錯的城巿發展模式、在之前無數次
的考慮、建高鐵的必要性、通過高鐵議案的議會是否民主,從
的出版述說行動示威,累積而來每一個苦行者的意志,聚集,
村內的小路一直往外走出去。
盼望城巿能「轉念」。
二,重畫一張地圖
多次,在我參與運動的過程之中,我都會猶豫,身邊的人到底 能否理解自己在做的。但每過一段時間,就會發生小事讓我
一零年初,反高鐵運動最高漲的時刻,我和其他八十後反高
還是可以走下去,好久不見的中學老師傳電郵來說支持,也
鐵青年一起發起了五區苦行。苦行是我們於立法會第一次討
反高鐵的大學教授多次容忍我的出席率,不同時期的同學朋
論高鐵撥款前一起創造的一個發聲方法,苦行隊伍由鼓聲引
友現身反高鐵集會,老爸和我一起看講高鐵的新聞節目時,
領,以比平常慢許多的步伐前行,每二十六步一跪,象徵高鐵
也質疑高鐵的成效。
劃過我們土地的二十六公里,手上捧著白米種子,象徵因興 建高鐵而必須被犧牲的社區、公帑和人民的勞動成果。為了
苦行的重點不在於「苦」,而是如何行下去。如何行下去讓或
抵制高速鐵路所代表的漠視一切的盲目發展,我們邁出堅定
近或遠的人都可以開始看,我們用腳步重新去畫的地圖。
的腳步說不。
三,法律之外的界線 最難是邁出第一步,你永遠無法知道,每一個社區包圍在你 身邊的,是怎樣的人。到底他們會同意我們所做、會大聲指
菜園村有許多我很尊敬的村民,其中一位我們叫她大曾太。
罵、還是連最少的注視也不願意花時間付出?苦行在我最熟
大曾太數十年前嫁到菜園村,丈夫不幸早逝,她種田、養豬,
58
帶大四個兒女。宣佈拆遷之前,她的生活安穩,每天照顧孫
有試過被捕、被告的大曾太再述說一次她與工人與警方的約
兒、為家人做飯、偶爾和鄰居搓麻將為樂,再尋常不過的退休
定,並再三說並不覺得自己有錯,只是怕麻煩到我們。
婦人生活。 從前我從沒有想過會做所謂違法的事。一般人不會看到那條 得悉拆遷之後,每一次的示威遊行她都會參與,在村內辦大
法律的界線,但它確實是無形地包圍在我們生活的四週。我
小活動時會聯同其他婦女準備小吃,一同開每一次的村民大
也沒想過要站在警察的對立面,但是在護村的過程之中,我
會。當時她七歲的孫兒,也會跟著她一起上街,一起叫「不遷
慢慢明白,還有一些界線不得不踰越。後來,三月一天,港鐵
不拆」。一零年十一月,政府宣佈的拆遷日期來臨,村民仍未
工程在一個村民家旁邊用大型機器打樁,致使村民家震動,
建好新村,很多賠償的問題亦得不到公平處理,村民無處可
屋內燈泡破裂。我們為了阻止工程,一班巡守隊員一起拉開
去,與支援的朋友一起成立巡守隊,每天在村內阻止港鐵的
了圍著機器的鐵絲網,並爬上了打樁的機器。在機器上留守
工人開工,拒絕地政人員滋擾村民。
的過程中,我們不斷叫口號要港鐵停工,大曾太在她家的屋 頂上看著我們,我們也高呼:「大曾太,我們支持你!」過程
大曾太對巡守本來有猶豫,那對她來說是另一個範疇的事。
裏,有兩名巡守員被拘捕,那並不是我,但對我來說,我已準
我也理解,面對保安和警察,其實我也會害怕。她會嘗試和工
備好,為了想守護的人和事,為了堅持認為是對的價值,哪怕
人溝通,勸說他們遵守政府承諾,不要使村內的環境變得日
是面對被捕,我也有了足夠的勇氣和意志。
益惡劣,村內漫天沙塵,她的孫兒哮喘病發作變得頻密,她想 保護自己的家。一開始我們與工程人員爭吵,有衝突,她可能
路直路彎
都是在旁觀看,但後來漸漸,只要大家在一起,她也會走得很 前,她會坦白說她害怕,但她還是會出來。
原菜園村,現在只剩下高鐵的工地。村民各自搬到新的地方, 其中四十七戶決定集體搬村的,現在暫居於大家集體買下的
一一年一月,我們阻礙港鐵在村內的辦公室附近圍板,辦公
土地上,政府興建的臨時房屋中。一直仍為了興建永久房屋
室附近的工程未完成,也能拖慢其他在村內的工程。連續好
的招標等事情煩擾不休,建村路仍漫長。
幾天,我們組織村民和巡守員進入地盤坐在角鐵上阻止工程 開展。最後一天,我們坐在角鐵上喊口號,仍是希望待村民的
書寫的過程中有許多考慮,正在閱讀的新生會否覺得例子難
搬遷和賠償問題都解決後,政府才拆村開始工程。沒有人願
以 進 入? 會 否 覺 得 不 是 人 人 都 會 接 觸 到 如 菜 園 村 一 樣 的 地
意直面這些問題,政府直接派出上百警員來抬走示威者與村
方?但其實同樣的事情在不同地方都在發生:各種各樣受盡
民。我剛好在大曾太旁邊,我們的手牽得好緊,我先被抬離現
壓迫的人,包括你和我。中學以前我從來沒有政治意識,埋首
場,她一直不肯放手,即使我對她說沒事,沒問題的,她還是
讀書應付公開試,在學校裏做社長做圖書館管理員,偶爾做
兩眼通紅的對我說:「我唔可以放手。」示威者被全部抬離
義工「服務」他人感覺良好,母親常問我:為何這些東西不可
後,工人繼續圍板,及後繼續摧毀仍有居民居住的菜園村。
以由別人做,你專心讀書賺錢不行嗎?
二月,大曾太幾十年來出入的小路被港鐵封上,工人要住在
在無數次的選擇之後,我已經走了一條完全不同的路。我已
村較南的幾戶居民繞路而行,大曾太非常憤怒。前一天,她與
把門推開,看到完全不同的世界,那個世界有不平等的政治
港鐵工人、警員有過口頭協議,讓他們可以繼續使用原有的
關係、有人受盡壓迫,有一小撮人掌握施加壓迫的權力、也有
小路。大曾太警告他們,若日後他們鎖上鐵閘不讓村民使用
全新的未來的可能性、也有美好。我只是想一直提醒身邊的
小路,她就會剪毀鐵絲網。
人,門把就在手邊,推門出去以後,我們就會開始選擇,離開 原來那個牢籠一樣的世界。
那天,她回家拿出大鐵剪,用力的剪開圍著小路的鐵絲網,我 趕至時,她已剪開一個小洞,我當時無法反應,也無法勸她 停下,當刻的判斷是要和她在一起,就和她一起扳開了一個 入口,半個人鑽進了工地,被保安重重包圍。未幾,警察趕 至,藉口要安撫大曾太將她帶離人群,然後把她拘捕,控告她 刑事毀壞及傷人。我們在警署門口守候多時,到她出來的時 候,已是一臉倦容。我小心翼翼地問她覺得如何,這麼多年沒
59
生
前言
大學與中學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然而,剛離開中學的你卻 已經從不同人口中,了解到何謂充實的大學生活,對之有一肚 子盤算。「從 O'camp 認識摯友,到課堂宿舍結交良伴,然後 用功讀書之餘又可以夜夜笙歌。」如此青春的畫面情節,再加 上旁人與前行者的慫恿,一股腦直衝過去也不為過。不過,這 又是否你真正想要的生活? 如果我們相信每個人的生活也是獨一無二,那有多少人站在 上述的青春圖像以外?有人想缺席 O'camp;有人害怕孤獨, 又討厭社交;有人想住宿,有人不想住;有人生活得非常壓 抑;有人喜歡上遊走於校園各處……這些經驗不是標準的五件 事內容。但如果這是異種,那標準又是誰所定立?我們何解又 要順應?從中學釋放,還未踏入正規工作,大學是我們能夠稍 為無視標準的時空。在其中,或許不標準也可是生活的面貌。 青春除了雜亂,還是傷痕。入到大學,成長的悸動一舉襲來, 使我們遍體鱗傷。中學與大學只差數月,但自立、自由、自主 的渴望,卻藉由大學建築及大學生身份提供的自立條件:住 宿、兼職、愛情、責任……迸發而出。經歷過擺脫父母,認識 男 / 女朋友,自己還 grant / loan,就是獨立的成人?在「經 一事,長一智」的概念掩護下,成長儀式般洗煉我們:剝脫 稚嫩的皮膚,裸露成熟的肌肉,讓風霜劃下傷痕。最後,我們 無視鮮血淋漓,拖著衰敗的軀殼接受「堅強」的加冕,登上成 人的殿堂。回首,一地殘骸:母子破碎的感情、愛情以外的關 係、金錢以外的生活…… 青春/大學是一卷漫長的浮世繪,裏面有動人、繽紛的畫面, 但始終藏著另類與傷痕的筆觸。
60
活
巡迴的馬戲團 曠野上沒有燈火,沒有歡呼,昨天仍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一吹就變成今夜寂寞的風。 文 : 樊善標 (八七年中文系畢業生,現為中文系助理教授) 原刊於《中大三十年》
第二天上午下了一場雨,之後卻是大晴天,我們到人文館聽講
「的確有一個大而熱鬧的北京, 然而我的北京又小又幽靜的。」 ─愛羅先珂
座。講者大概是哲學系的老師吧,他提到新亞的校歌:「艱 險我奮進,困乏我多情,千斤擔子兩肩挑,趁青春結隊向前 行。」那時校訓「誠明」對我們來說是太深了,但這幾句歌詞 一聽就明白。選上新亞本來只是偶然的決定,直至聽到這幾句 話,才似乎感到有些事情是必須去做的,不管成敗利鈍。因 此,有一位新同學質疑說不應該把精神、理想強加在我們身上
我是八三年進入大學的,中學階段最後的暑假到了尾聲,我 參加了大學的迎新輔導營。也許迎新和輔導的字眼過份嚴肅, 大家都把它叫作 O'Camp。O'Camp 令人想起流動的馬戲團, 那個 O 字就像圓形的大帳篷,掀起門廉溜進來的,都有一夜 神奇夢幻的體驗。因此其後兩年我都當上了輔導員,升四年 級時在學生會的代表會工作,不免也有點任務,結果讀大學 的每一年都和迎新扯上關係。但魅幻的氣氛迅速褪減,最後 兩年 O'Camp 不但絲毫沒有感動我,反而常常需要按捺湧動的 鄙夷。不過,第一次仍是最難忘情的。
時,我已經不為所動了。 下午仍是大晴天,節目是越野競賽,我得到了大學生活的第二 個印象:要常常喊口號。那些押韻的句子,旁人聽了一定稱為 幼稚無聊,可是我們齊聲大叫,好像有了鮮明的目標,大家感 覺親密了許多。 該怎樣形容這個晚上?說是轉捩點,我們的態度是漸漸改變 的;若說不是,沒有這一晚,我們不一定會成為朋友。這個晚 上我們玩靜態而刺激的人際關係遊戲。其中一節是這樣的:小 組圍成兩個同心圓,主持人提出一道題目,相向而坐的兩人便
經過了註冊、選課、語文和體能測驗諸般煩瑣的手續,夢想 了許多年的大學生活仍未能開始,還有一個五日四夜的迎新 輔導營,實在太累了。我的中學每年只有很少的幾個人考上 大學,關於大學的一切,並沒有誰可以詢問,提著行李抵達 校園報到時,我不能想像怎能跟一群陌生人朝夕相對好幾天, 也不知道要做些甚麼事情。
開始討論,五分鐘後外圈轉動,換上另一個對手、另一道題 目。回想前一天,最擔心的就是和素昧平生的人相處,這一刻 竟然不但要相處,還得不間斷地談話,以避免冷場,可是卻不 見得特別困難。知行樓到了午夜便不許女生進入,不知道是我 們置身的暗角無人理會,還是舍監有意原宥,遊戲完結後我們 繼續談天,直到兩三點。 第三天晚上有分組天才表演。仍然坐在馬路上以口號互相揶 揄,最是興高采烈的時候,有一組提出和解,立即贏得一致鼓
在火車站大堂外登記了姓名,問明了組別,不遠處就有幾個人
掌贊同,然後燈光亮起,照得舞台一片昏黃,庶務組徐徐步
拿著旗,上面各寫了組名,於是我站到所屬的旗下。周圍人很
上,唱了一首新作的歌,觀眾自動打拍子和應。歌詞說了甚麼
多,有些看來早已相識,有些和我一樣,跟身旁的人寒喧幾句
我已毫無印象,以後也再沒有聽過。其實聽到也一定認不出
就靜了下來,空氣中瀰漫汗水的酸味。站了一會,人潮開始移
來,那夜的氣氛渲染得甚麼都精美無瑕。
動,聽說是步行到大學本部參加甚麼開幕典禮。走了幾分鐘,
我們熟睡之後,颶風悄悄集結,第四天早上節目如常舉行,下
路徑轉斜,我回頭看,後面該有幾百顆年青的頭顱吧,不自覺
午,風勢陡地加強,聯合、崇基兩書院已宣佈中止活動,我們
地想起物理化學課本裏的份子結構圖。可是從這個暑假起,我
的工作人員讓新同學自由決定。據說除非懸掛八號風球,否則
就要拜在古今詞客文人的門下了,這些科目的記憶很快便會
當天的綜合晚會縱使只有一個觀眾,也如常演出。我們認為,
消失殆盡,想到這裏,有點說不出是喜悅還是悲哀的滋味。
他們既能演,我們便能去,大家都捨不得離去。
開幕儀式上甚麼人說了甚麼話,我都聽不進去,印象中只有那 陣無時不在的汗味。會後各書院分道揚鑣,我們沿新亞路走到 校園的最高點。分配了房間,洗把臉,又得重新集合,我們的 第一次小組時間在馬路旁邊度過。大學生活究竟怎樣?我很 驚奇地發現原來是要唱歌和坐在地上的,我們都有一本幾十 頁的歌集,而薄薄的營冊呢,正好充當坐墊。
61
入黑,颶風真的到了,掛起八號風球(假如不是十號的 話。究竟晚會演出了沒有已記不起。),宿舍的玻璃窗 不知道能否承受沉重的壓力,我們小組不分男女擠在一 個背風的房間裏。最初玩紙牌,到了凌晨,有些人睡 了,有些還在聊天。風聲隱約從窗縫門外傳來,應和沉 沉的鼾聲、疲累的談話聲。這是一場富象徵意味的風 雨,入營時收到一本小冊子,簡介建校的歷史,在這以 前的二十年,大學經歷的風雨飄搖,我沒法見證,但這 一晚之後,無論願意不願意,所有的風雨都和我有關 了。 半睡半醒狀態維持了幾個鐘頭,早上雨勢風力仍強,沒 法到外面去,大家呆呆望著窗外,樂群館、學思樓、小 百萬大道,以至遠處的錢穆圖書館,整個空間都是灰濛 濛的,鮮艷的橫額和旗海在地上濕作一團。忽然,幾個 穿雨衣的人捧著紙盒,狼狽地跑向這邊,過了一會,我 們的食物送來了,不知道算是早點還是午飯? 颶風最後在中午消散,我們交換了通訊方法和互勉的 話,終於可以離去了,然而幾段維持了許多年的友誼才 剛開始。
X X X 第一個迎新營就這樣留下了回憶,於是第二年很早就報 了名當輔導員,第三年則是朋友苦苦情商幫忙,還有第 四年,也不是自發的。每年迎新營的主角也許都有和我 當初相類的驚喜:發現從前看似高人一等的大學生,原 來另有率直天真的一面,既有抱負與理想,也懂得關心 別人;大學城是高貴的淨土。然後他們開學,重逢,另 有發現,失望。馬戲團已經轉移了表演場地,曠野上沒 有燈火,沒有歡呼,昨天仍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一吹就 變成今夜寂寞的風。於是,有人期待明年馬戲團再度來 臨,但一再經歷真幻的轉化後,企盼就往往變成了鄙 夷。
X X X 距離最後一次參加迎新營快七年了,偏激的想法有了修 正,或者應該說,不再特別關心了,因此記憶漸漸模 糊,甚麼都沒有所謂。我想起何其芳一首詩的引語,其 實迎新營也一樣,營中的熱鬧不必說成偽裝,營後的平 淡也不過是另一種真實。畢竟也有人能夠把營中的心情 保留下來,哪怕只是絲絲點點。我們這樣說也許公平 點:「的確有一個大而熱鬧的大學,雖然我的大學又小 又寂寞的。」 62
對迎新營的期待與恐懼 誰說一定要去迎新營?誰說去迎新營才能認識朋友? 文:短語
一年一度的迎新營,即將又要舉辦了。正在考慮參加的你們,對於迎新營想必會有一堆想 像。熱情的組爸組媽、友善的同學、新奇的活動等等。仿佛,迎新營就是大學生生活的開端, 而我,卻不是這樣展開我的大學生活的。
我想識朋友!
我怕陌生,但我更怕……
回想當年,同樣是炎炎夏日,同樣是迎新營的報名期。
話雖如此,我也覺得總要有人去帶領我,熟悉一下陌生的校 園。迎新營中的組爸媽,會向新生分享自己的大學生活經驗,
收到通知的電郵,我真的想立刻回覆說,我參加。當然吧!身
又會帶新生去了解校園的不同角落。我真的不想自己一個去探
為新生,我最希望做到的,是認識新的同學。雖然我有相當不
索這陌生的校園。
少的中學同學也上了同一所大學,但始終也要建立新的朋友圈 子,希望至少在日後上課和做報告時,也不用獨自處理。
可是,我的性格始終不適合去迎新營。我怕我去到迎新營時, 會進入不了其他新生的圈子。如果我去到迎新營時完全適應不
但我是否真的能結識到朋友?以前中學時期,也有一些類似 的營會,目的是加深同學之間的認識。但我總是投入不了, 尤其是那些要求我們有不必要身體接觸的活動,我會覺得特 別反感。但整個氣氛給予我太多壓力,令我只可以不情願地 參與其中,甚是痛苦。我想,可能是我性格內向,不習慣也 不想和一些還未深入認識的人吃喝玩樂。迎新營的一些活動, 如夜話等,卻硬要參加者在未熟絡的情況下,變得熟絡,我 真的不習慣這樣的形式。
了,那麼那四日三夜也將會很痛苦呢!我不想這樣痛苦地過迎 新營。陌生的校園雖然可怕,但只要花多一點時間,自己也可 以探索的。 最後,我選擇不去。 作這個選擇時,我的確有點害怕。沒錯,我是內向,我是害羞, 但我也希望認識到朋友。我怕孤獨一個,我更怕我會因為不去 而受到其他同學標籤。但我還是選擇不去,因為我覺得迎新營 並不適合我去結交朋友。姑勿論四日三夜是否真的可以建立 一段深厚的友誼,即使我真的參加了,我也未必能夠認識到朋 友,因為我本來就不是善於在短時間內,結交新朋友的料子。
不去迎新營也能好好生活 下年即將是四年級了,當年沒有參加的我,也找到自己的生活 方式,並且慢慢探索了校園中的一些角落。記得剛上大學的時 候,同系的同學都會問我,為何不去迎新營。我總是含笑地回 答:「我害羞,不想去。」他們一開始會大歎可惜,認為我錯 失了一個珍貴的機會。但認識久了,他們知道我不是一個樂於 和別人交際的人後,也明瞭我的選擇。而其實,迎新營對於大 學生來說,只是微小的一部份而已。 即使我未去過迎新營,我也能夠在大學的課堂上認識到一些去 過迎新營的朋友。開學初期的確是比較難進入其他同學的圈 子,但只要慢慢地去認識,總會認識到幾個朋友。 其實,迎新營密集的活動形式,固然可以讓部份同學敞開心 扉,在短時間內認識一班素未謀面的同學。然而,這樣的形式 並不適合所有人。我就是不喜歡被強迫去結交朋友,因為我需 要相對較長的時間去了解其他人,而不斷的強迫反而會令我反 感。所以說,迎新營雖然是不少新生賴以認識朋友的活動,但 不適合這遊戲的亦大有人在。
63
請給我一位 朋友, 也給我一份孤獨
文:阿羊
你可以話我毒,但我已經不想再進入那日以繼夜的社交,即使我非常害怕孤獨。
—人說現實與想像之間, 總會有那麼一點點的距離。 —入學之前, 我一直幻想結交幾個良朋益友, 投入不充實的校園生活。 —事實上, 那「一點點」卻足以讓一切面目全非。 一天下來,除了睡眠的 8 小時,我只有不斷的跑,根本沒時間識人。草 草塞下早餐,便由新亞衝落崇基上課,之後又要跑去善衡上 PE,再到隔
十二月,冬天了,完 sem 飯食了羊腩煲。肚子鼓脹
壁上大學通識,最後又再搭校巴去聯合上額外選修的文學史。每當上課
得很,雙腳乏力得用前肢支撐身體,我覺得胃裏的
想要認識認識素昧謀面的同學之際,卻又無從入手。早在迎新營中熟絡
羊成為了我。羊,從破洞的羊牢中逃出,奔向草原
的大細組,一群又一群的散落在講堂的各處,聊得不亦樂乎。不要妄想
的途中卻脫隊了。因此,羊必需不斷的從這間「羊
可以加入他們,因為我連坐在旁邊的機會也沒有:「唔好意思,呢度有
圈」跑往山坡上的另一間「羊圈」。不能停留,因
人坐。」唯有坐到一旁,密密 jot note。
為牧羊的人是不會自來,也不會等待。他根本不認
恐怖的是,這種情況與我如影隨形。落堂食飯如是,行路上山如是,傾
識你,只知道你是 1155063769。找一個記得你名字
莊如是,連住宿也遇上經常到朋友房間通宵打機的宿友。每天看到不同
的人 / 羊,就必需羊不停蹄,一個活動忙完,再去
的群落熙熙攘攘,只有我形單隻影。慢慢地,我好怕,好怕自己會識不
另一處,而且都得準時。要不然就會追不上那片羊
到朋友。有時候我在想,如果沒有朋友的我突然消失,會有人發現嗎?
群……總是朝他們的方向行,好匆忙,好辛苦,好 累。為的就是不讓自己在他們的影子中消失。然而,
—「阿羊呢?有冇人見過佢?」
正是這不停的流動,令羊兒們永遠也相聚不了。跑 來跑去,好暈,好噁心。好想吐,不停的吐,把胃 裏羊的殘渣都吐出,把胃抽空,直至吐出血絲,把
「佢肚痛,去咗廁所啊! Miss !」—
淡黃的苦水和伴著血一一吐出,我才感到一點作為 人的痛苦。Sem 1 完結!
會如此像中學般嗎?不可能!自小我就害怕這種被消失的感覺。小時 候,就試過因為害怕自己一人在家,所以割手威脅母親留下。背靠著這
新學期,一想要和他們不停地夜夜笙歌。我想吐。
種恐懼,我不斷到處傾莊,去宿舍糖水會,硬著頭皮向同系搭訕……想
我害怕孤獨、消失,但更怕那日以繼夜,夜以繼日
要找位朋友。到了學期一半,我卻仍然只有一個人。
的生活。我好想一切重頭開始,回到一個人上課的 日子,不用再頻密地社交。或許有人會對那此活動
真的,一個也好,找個人來陪我,好嗎?我如此祈求著。
珍而重之,而我絕不是這類型。狠下心,離開那些 「群體生活」後的確自在多了:可以專心上課、閒
興許是神憐憫羔羊,抑或這是必然發生的事情?文學史 Group project 的
來又可以上聯合圖書館看看電影、又不用捱夜。若
分組,我被強制編入組,自然地與組員成為了朋友,然後自然地進入了
然時間許可,心情又不錯,又有閒錢,約朋友們出
他們的圈子。一切也來得多麼自然,順暢得好像在嘲笑我之前努力。不
來一聚,說一下近況,也不見得有所疏遠。
過,我依然好怕會失去,所以努力地完成所有「to-do-list」上的項目。
至於對於朋友的焦慮,我發覺都只是杞人憂天。先
上堂一齊坐,旁若無人地聊天,連課也不聽地聊。(好想聽書!)夜話
不說加入報社後有莊員,再說之後的小組專題及醫
食宵通K,奉陪到底。(好眼睏!)連放假也約出來聚會。(好想自己
院實習也是識朋友的環節。雖然不至相識滿天下,
一個人睇戲!)當初想要的生活原來這麼累人。
但也足夠讓我心滿意足了。
我們想要嘅宿舍生活係咩? 大學五件事,首四件也可以在中學時做過,但住宿一定未試過,所以也最教人蠢蠢欲動。 文:May 原刊於中大學生報 2005 年《迎新特刊》
中大校園雖然環山抱翠,景色怡人,但其地理位置頗為偏遠, 東至柴灣小西灣、南至香港仔、西至元朗屯門,皆離中大校園 頗遠,沒有一小時也不能抵達。因此入讀中大,各新生也會忙 著申請宿舍。宿舍生活一方面代表同學們開始要過獨立自主 的生活,事無大小也要自己一手包辦,不可能再依賴家中父 母。但同時又代表學生們會過一些「無皇管」的生活,可以說 是做乜都得。 在自由自主的前提下,一眾新生或多或少都會對宿舍生活有 所期望,有所憧憬。大部份新生可能會因為部份傳媒所渲染的 大學生形象又或是自己的期望,都希望宿舍生活能夠多采多 姿、夜夜笙歌。有些學生可能會晚晚與同房或朋友在房內吹 水、打牌、睇波、打機;又或者期望會認識很多朋友;與同房 關係相敬如賓、每晚一起在宿舍煮飯,與同層宿生一起熱鬧地 吃飯;有些入住男女宿的可能會期望與其男/女朋友入住同一 所宿舍,從此每天的起居飲食也可以一起,過一些半同居的生 活。但據有住宿經驗的同學以及筆者本身的住宿經驗,這些活 躍的宿舍生活可能只是一些一廂情願的想像,現實或許會與 之背道而馳。
理想宿舍生活=群體生活? 首先,在書院隨機抽籤決定學生入住的宿舍時,同學可能會與 好友分派到不同的宿舍。假若同學沒有事前與朋友申請同一 所宿舍,就沒有這樣的問題。但是就算同一所宿舍,宿生們也 未必會相處融洽、相敬如賓,有些宿生根本就性格不合,很難 勉強與對方成為好朋友,筆者於去年入住中大宿舍,因為與同 房關係良好,晚上就會邀請住其他宿舍的朋友到房間玩樂吹 水(在此暫且不談屈蛇問題吧),結果就被同層的宿生視我們 為「異類」,有時甚至被人冷言冷語、連基本禮貌「打招呼」 也沒有。 這就是現實的宿舍生活。算了吧,畢竟大家都是萍水相逢而 已,而且各有自己的生活。大家生活習慣不同,加上各宿生也 有自己的朋友,大家有時可能會話不投機,只屬點頭之交。有 些人甚至未曾與同房以外的宿生交談,大家的關係比普通鄰 居更冷漠、更疏遠。在入宿後個多月,學生們可能會厭倦「為 有而有」的虛偽友誼,即是說開始時會同你扮熟的朋友,之後 成為摺到其他人都唔識你的宿生,這些事情處處皆有。所以入 宿認識「好朋友」可說是一種運氣。
65
一個人的幸運 宿舍生活是否要追求多采多姿?從報章雜誌說明大學生的生 活、身邊朋友的經驗,及至形形色色的宿生會活動,我們或 多或少都會認為最理想的宿舍生活是以好玩、開心為前提。 其實,入宿舍就是一個人獨立生活,是成長的序幕,享受一 個人的自由的時候。清靜孤獨的宿舍生活其實也可以非常愜 意的。你想清高一些嗎?中大校園景色怡人,四季晝夜各具 特色。可在踏足社會前享受一個人的孤清,在夜冥冥、思悠 悠之時到合一亭欣賞吐露風光、或是到 MMW 天台躺下來看 無盡的天空,思考無盡的一切。你不習慣這樣的清高?一個 人平時於宿舍內可以做咩?你有屬於你的空間,可以 24 小時 不停與周公相聚、可以一個人在宿內上網打機做功課睇書食 嘢思考煲碟。真係好多嘢可以做,一個人,有咩好怕?只怕 沒有時間做咁多嘢。一個人生活,其實真係可以好開心。至 少沒有家中的熱鬧,享受耳根清靜的愜意;也沒有成班朋友 嘻嘻哈哈氣氛,找回自己的生活。相信好多大學生都會享受 如此獨來獨往的生活,眼下中大也有不少這樣的同學仔。
「摺人其萎」? 而且,大學生們也不會只待在宿舍裏,完全投入宿舍生活。因 為大部份大學生都會選擇上莊或是外出兼職,其他生活部份 相對減低了在宿舍生活的時間。況且,上莊要處理繁多莊務, 每次回宿時可能已是夜深時份,有時候有些同學要做實驗、做 功課會做到夜深時分才回宿舍,怎可能完全投入宿舍生活? 筆者也有上莊,認識到一班好莊員,大家當然會朝夕相對,根 本好少時間會在宿舍,晚飯外出,夜晚開會,回到宿舍時可能 已靜寂無人。好多大學生也過著如此生活。宿舍可能只會變成 一個休息的地方,第二天起床又要離開,很難會參與宿生會活 動,更遑論投入其中。真正入到大學,才會感受到箇中的情 況,屆時理想的宿舍生活可能只是休息的好地方。 理想的宿舍生活很大程度決定於各新生的性格取向、身邊的 人是否與己投緣,以及你們的大學計劃。不是所有宿舍生活都 是理想的,而是沒有唯一的理想宿舍生活模式。認識朋友,無 須過分強求,中大校園學生逾一萬七千人,總有可能遇到合適 自己的朋友,只要大家不妨主動少少,就可能會遇上投契的 好朋友。不過,入到宿舍未必會遇上你的知己,相反,可能會 因為平日宿舍的冷清而感到失望。新生們,好好計劃一下,就 不會令自己如此失落。理想的宿舍生活,還是要新生們自己摸 索。在此祝願各新生入宿後找到屬於自己的理想生活,好讓未 來重看自己是如此成長的時候,能夠在釋然中回眸微笑。
66
鴛鴦蛇 不只是為了要做鴛鴦 食色性也—如果一間大學沒有餐廳是不合理,那沒有性空間其實不遑多樣。 原文:小弟 改寫:Kaho 原刊於中大學生報 2010 年《迎新特刊》 我們對宿規總是視而不見—理得你有宿規,總之我有我生活。本來我 也是如此的想,直到自己親身險被打成鴛鴦蛇,我才開始覺得如果,如 果鴛鴦蛇根本沒錯,為甚麼不能光明正大而要被無理宿規威脅?
宿舍規則巡禮
解放鴛鴦蛇
一旦被發現屈鴛鴦蛇,可以說是陷入萬劫不復。崇
我有宿住,但有時候還是會屈鴛鴦蛇。趕 project 做宣傳品組聚談情做愛。
基就明文規定鴛鴦蛇要罰五百元,quit 宿之餘,以
雖然說趕 project 去夜讀囉,做宣傳品去紫霞大廳 [1]…… 不過,有甚麼
後也無法再住。新亞和聯合的罰則類似,嚴重程度
比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下做這些更為方便自在呢?再說,那談情做愛點算
則交由書院輔導處及學生紀律委員會決定。總之,
啊?禁止鴛鴦蛇,換句話來說就是 …… 你日間搞囉,夜晚係無地方嫁
一到九點,所有訪客一定要離開異性宿舍範圍,否
喇,有錢就去開房,無錢就不要做愛啦。說穿了,還不是叫你不要在宿
則就重罰。但普通「屈蛇」就只是罰錢、警告了事。
舍裏做愛罷了。
本來罰得重不重,實在是一個主觀的判斷,我也不 是要說要廢除所有宿規,只是,為甚麼鴛鴦蛇與同 性蛇的罰則可以差咁遠?
重罰鴛鴦蛇,原因無邏輯 為此我就訪問了幾位宿生會幹事和樓層導師,發現
如果說宿舍原本就沒有打算讓你做愛,我說空間的設計不足可以後天補 救。叫床太大聲,床震騷擾樓下,那就管管聲浪吧?雖然不能明文規定, 說多少分貝就罰錢,但警告信、呼籲自律總會有效吧。再者,當聽歌太 大聲都可以互相協調忍讓,為甚麼偏偏做愛就不能呢?
重罰鴛鴦蛇的原因有二: 說到底,宿舍就是想守著女孩要守身如玉,男孩要努力工作的觀念,還 一:怕尷尬? 「你知啦,有啲女同學沖完涼,包住浴巾就行出黎 嫁喇,如果比男仔見到咪好尷尬?」 聽落好似好有道理,不過宿舍走廊從來都不是一個 私人空間,而是半公共空間。當然,並不是說在公
要控制學生的作息時間及活動空間,製造一個眼不見為淨的去性空間。 不過,性,本來就是生活的一部份。已發育的青年男女所有的性需要都 被物理空間上的管制禁止,亦忽略屈鴛鴦蛇其實有時候有更多除了性愛 的生活需要。為何要把學生都妖魔化?我們也只是想拿回屬於我們的生 活基本需要和擴展對性愛空間上的選擇而已。
共地方著得少係錯,而主動凝視異性/同性更是不 該。然而,在這些空間,總有一些約定俗成的規則 需要遵守。我知道晚上的走廊少人流,於是我不會 帶胸圍;在租賓館時,我知道走廊人流多,又有異 性經過,而我介意,就會穿得物實。如果鴛鴦蛇合 法化,或者真的成立了性/別友善宿舍,女孩子自 然會因制度上的轉變而有所改變。 二:怕偷窺? 對於逸夫宿舍的寬鬆宿規,或者大家都有聽聞: 少/無打蛇。於是說到鴛鴦蛇,總會有人這樣 說:「你睇吓 shaw,咪多風化案囉,你俾啲鴛 鴦蛇合法,男仔自出自入女層,陣間搞個事件 重演點先?」不過,如果真的想要減低風化案, 應該在廁所加設密碼及要求訪客登記,然後有 罪案發生,也容易追尋疑兇。禁止異性進入有 如斬腳指避沙蟲,要知道那是禁不盡的。 以上所說,在宿舍訂規則的時候都應該想過,但為 何還是覺得要禁鴛鴦蛇?
[1]:紫霞樓為新亞男女宿,是少有把大廳 24 小時開放的宿舍,可以說是這個缺 乏公共空間的中大裏的甘泉,此外也以景色優美聞名。
67
櫃中絮語 我以為可以光明正大牽著他的手, 向大學朋友介紹:他是我男朋友。可惜,這只是「以為」。
文:___ 原刊於中大學生報 2013 年《迎新特刊》
某種意義底下,這算得是我第一次、唯一一次可以完成的出櫃。讀中學時總期盼著 進大學,彷彿大學就是解放。不論是社會普遍觀念對大學生的追捧還是客觀的經濟 自主、居住獨立,都讓我感覺自己已是可以掌握自己命運的「大人」,父母師長的 權威管治通通可以直視,變得可以挑戰或者忽視。我理想中的大學,更是講求理 性,學術理論滋長實踐之地。同性戀者也是常人,在這裏應該是人人樂於接受的常 識吧。 所以,我曾一度把仍要藏在櫃裏的責任,歸咎於自己的怯懦。 「不如我地黎報 status[1] 啊!」大O第二個晚上,圍坐夜話的組媽親暱地建議。 當刻百感交雜:來了來了,終於要說了,但他們真的可信嗎,他們會如我想像過 千百次的場面那樣,露出接受和鼓勵的微笑嗎?如果他們不接受同性戀,那我整 個大學時代就都玩完了,再沒有人願和我交朋友,上莊、快樂的住宿生活也將變 得困難重重……這時我才發現,中學時想像的大學,實在過於樂觀也過於籠統, 真正面對人時,我變得手足無措。但不,無論如何,我不要再收埋自己,我也想 光明正大地和戀人親熱,在感情遇到困難時有人援助,也不要收埋他,一次又一 次為了保護自己而虛報單身,一次又一次地否認他的位置,那可愛的他屬於我的 他,應當得到承認!「我係 NA2。」組媽解釋完報 status 的用語組合後,我如釋 重負地衝口而出。 她錯愕於有人如此主動,亦歡慰有人開咗個頭不用自說自話,「譁,好犀利啊, 仔,你係點識你依家女朋友㗎?」她如此熱心地,如此真誠地,如此自然地,把 我套入他們熟習的分類。我是男的,我的情人就是女朋友。她是女的,她的情人 就是男朋友。不待我從混沌中辨出該走哪條路,該順勢而下還是釐清性向,以麻 甩為手段與新生混熟的組爸已直入要點:「喂有無相啊,睇下你條女靚唔靚。」 大O mate 們隨即起鬨。我的腦海一片空白,藏在心裏差不多十年的故事,都已快 要說出來了,卻被人用最溫柔而可恨的方法塞住,我似乎連生氣的資格也沒有。 望著他們的一臉期待,我知道,已經走不回去了,唯有像考試一樣給出並非出自 真心而用以蒙混過關的答案,只想,盡快結束這拷問。待與他們的關係再成熟穩 定一點,才找個機會說清楚吧。這是唯一的出口。 但到底我不是個性張揚之人,喜歡誰這種東西根本無必要向人公佈吧,出櫃的衝動 在往後很長的一段時間都被擱置。然而慢慢發現,當住宿是大學生活很主要的部 份時,有些事是避無可避的。大學並不只是學習的場所,不像中學時期那樣「學 校」、「家」、「街外」可截然異分的場域,可扮演截然不同的角色。尤其是可以 宅足一個月的中大,這裏幾乎就是生活的主要場域,要隱藏事實上佔有我生活大部 份時間和重量的戀愛著實困難。 於是我開始踩鋼線。與男友通電話時不再避走無人的角落,把與他的合照貼在書桌 前松木板上 ( 當然還要混合其他的群體照 ),甚至探同房的口風,在預料同房不回 宿舍時把他帶來過夜。 我在逐漸暴露,是讓感情的狀態最自然地呈現─猶如異性戀者的無須避忌,卻也 是刻意地壓抑著沿用已久的隱藏技倆。我在逐步試探同房、宿友的態度。害怕被揭 穿但又渴望被發現。 68
終於有一次,我們一覺醒來,發現同房酣睡於昨夜的空床。我和男友沉默地交換複 雜的眼神,最後他安靜地收拾行裝獨自離去,吻別時嘴邊溜出一句,我們不急。我 嚴陣以待等候同房醒來,而後如同日常的相處,如同日常的微笑,教我寬心下來, 差不多了,差不多可以說了,就差一個合適的時機。 可是,可是,該死的可是,就在那以後的星期天,我從家裏帶著一堆補給品回宿 時,瞥見他書桌上一處顯眼的位置,多了個印有他和女生相擁合照的瓷杯。我的腦 袋努力思考這件事發生的原因。儘管經驗早告知我最有可能的答案,但我們平常的 融洽、在考試季的一起拚搏、那天他的微笑,都在盡力去除惡意的氣味,擠出其他 的可能:他只是隨意換個杯,或者是他女友要求他放在那裏以顯示自己地位的,又 或者……種種的想像,都在,維護我的尊嚴。但沒有的,那些經驗太印象深刻而那 個答案最為合理。 他們是的。湧現的日常場面教我無法否定。 以 brotherhood 見稱的舍堂,男人們的話題總離不開女神 J 圖此類關鍵字,圍著電 腦除了熱血 LOL 就是發掘 FB 裏可慾的面孔。少數的一次,他們談的並不是女人, 而是一個在 fb 與同性戀人公開宣示關係的宿友。「死啦我成日著住條孖煙通喺走 廊行黎行去,都唔知佢會唔會睇中我咖!」「你地有無人同佢一齊訓過?有無人 第二朝覺得菊花痛呢?」「喂你上年同佢 part 過房㗎喎……」他們似在談一種新 的傳染性極高的病毒多於在談一個人,彷彿那人就是會隨便喜歡上任何人並會與 之發生性關係,故此人人自危,誰也不要和他扯上關係。 故此人人自危。 多麼輕易的舉措,放置一個表明性向的小物,就足以排拒,毀滅掉,所有,常識, 理性,關係累積應有的信任與理解。我恨,咬牙切齒地恨,也悲,怎麼可以反智如 此。 到底那個出櫃的人是如何面對這個毫無理性的世界?我放開沉重的手,任由家裏 帶回的東西倒在地上,自己的身體也無力地倒在床上,迷迷糊糊間,用電話瀏覽 到那人的 FB。在那裏,現實世界的惡言惡語通通消音,好像從不存在。在自設的 相簿與被 tag 的相集中,他和情人或親密或搞怪的照片都不乏見。他甚至會把兩人 相處的小故事和感情煩惱在 FB 與朋友分享,還有不少人認真地與他討論在關係中 應如何自處、關顧他人。 他必定知道,現實的醜惡。出櫃以後他雖盡力過得如同日常,但平靜只是由於道德 的壓力使恥笑、排擠不能公開進行,誰也清楚,他已無法如從前般融入。但他似乎 真的過得很自在,在另一個能讓他舒適的群體裏。 我到底要到哪裏去找,一個接納我的群體?大學,到底還有沒有這樣的空間? [1] 報 status 即說明自已的感情狀況,用 A 或 NA 表示狀態,數字表示次數。A(available) 即 單身並可接受追求,NA(not available) 即戀愛中或單身但不接受追求。用例子說明,A1 即 拍過一次拖,現單身;NA2 即拍過兩次拖,現在正身處第二段關係中。亦有人用 NABA(not available but available) 來表示雖身處一段關係內,而同時又可開展更多元的關係。
69
我的,校園環境 我在寧靜舒適的平台中,閱讀小說。 我在迂迴曲折的山路中,不斷探索。 這裏就是中大。 文:中大遊俠
或許你知道,中大是香港面積最大的大學。每個人都會和這片土地有各自獨特的連結。而我希 望借以下兩段親身經歷,分享一下這個校園對我是如何的重要。
從陌生到熟悉 剛上大學,我覺得整個環境很陌生,每棟建築物好像都是差不多樣子的。一次,我經過崇基校 園的利黃瑤璧樓三樓的休憩區,發現出面竟然有一處露天平台。從這個平台望出去,可以看到 遠處有一座山。可能是山太高,山頂居然深入雲海之中。隱約見到山腰處,一些遊人正在攀越 幾塊大石,猛烈陽光下依然堅持不懈。我當時心裏驚嘆,這裏風景的美。可惜,我要上課,只 能暫別。 美景吸引我再一次到訪這裏。這次的時間更充裕,我可以再仔細一點觀察這景色。我發現,原 來這裏望下去可以見到整個崇基校園。我看到,崇基飯堂的頂部,竟然每隔一會兒便會冒出白 煙來,並飄到半空之中。校巴剛剛駛離車站,卻還有好幾位同學鍥而不捨地追著。在這裏,我 才可以從高處俯視校園的景物。這居高臨下的感覺實在太美妙了,哈哈哈哈哈哈。 之後,我經常會到這個平台。留連之際,除了看看風景,我開始會發掘這裏的事物。這裏的石 椅雖然很硬,但勝在寬闊,可以讓我躺在石椅上,感受一下太陽的溫暖。我又十分喜歡在那偏 偏的一角看小說。那一角平時甚少人到訪,而且那裏的陽光正好有大部份被遮擋住。所以這角 比較寧靜舒適,最適合我去欣賞小說的情節。我發覺,我漸漸熟悉這裏的環境。我對這裏的感 覺,不再只是驚嘆風景的美,而是漸漸享受留在這裏。我享受在這裏休息,也享受在這裏渡過 空餘的時間。原來,對一個地方熟悉,才會知道這裏的特色,也才享受在這裏逗留。
令我慢下來的小橋流水 又有一次,我在本部走小橋流水下去火車站。你可能還沒有知道小橋流水是甚麼東東,姑且可 當它是一條由本部到崇基的(山)路吧。那是一條十分幽靜的路,基本上是經石級一直落山。 第一次走這條路時,令我慢下來的原因是它的石級太多,我一定要慢慢走才不會跌倒。而當我 慢慢地在安靜的環境下走動,我發覺我的心境比平時更平靜,而且可以細心觀察旁邊的風景。 樹,是茂密的,走在石級上,仿如置身於渺無人煙的樹林中。一隻小鳥飛到石級上,雀躍地低 頭吃著地上的果實,然後又會有一兩隻飛來,一同分享這份難得的喜悅。就是因為我慢下來, 才可以機會看到這幾隻小鳥,才可以看到它們喜悅的面孔,聽到它們輕輕的笑聲。如果我只是 快快的走過,我就可能會嚇跑它們了,又怎會看到這動人的一幕? 這段平靜的時刻,不但讓我有機會去欣賞附近的景色,也正好讓我思考一下剛才的課堂有甚麼 明白或不明白的地方,接著有甚麼東西要做。要是在嘈吵擠迫的校巴上,我就不可能安靜下 來。而在這裏思考的特別之處是,我可以花很多時間去思考同一個問題,因為這裏的環境寧 靜,沒有人會給予我壓力,也沒有事物騷擾我。而且,當我想不通的時候,我可以隨時望望旁 邊的樹,暫停一下思考,放鬆一下,甚至停下腳步,深深呼吸一下新鮮的空氣。然後,再精精 神神地重新開始。 以後,我也經常走這段路,而且會特別走慢一點,好讓我仔細觀察這裏的風景,以及慢慢思考 一下──當然,這需要充裕的時間。 校園環境其實可以對學生產生很大的影響。身為新生,你又會怎樣看待你與這片土地的關係? 70
UC Toastmaster Club
香港中文大學天主教同學會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攝影學會
The UC Toastmasters club is holding regular meetings on alternate Thursdays, providing a chance for everyone to practice English speaking and peer evaluation. We develop communication and leadership skills through public speaking.
無論你係咪天主教徒,都歡迎參與我地嘅
無論你識唔識影相沖相曬相都好都可以黎
彌撒,cell,教理多一點呀!
Facebook:united college toastmasters club
Facebook:CU Katso
識幫朋友一齊搞活動影靚相 Facebook:中大崇基攝影學會 2016-2017 繪影
聯絡電郵:uctoastmaster2016@gmail.com
聯絡電郵:cukatso@gmail.com
聯絡電郵:cuhkccps1617@gmail.com
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基督徒詩班
中大學園傳道會
中大團契
Picturesque
大學是廣大福音禾場!讓我們一同「得著 歡迎各位中大基督徒加入詩班,一同以詩
今日校園,改變明日世界」
中大的基督徒請加入我們一起同行 - 在信
歌在校園內、外為主作見證。
Facebook:中大學園傳道會 CU Campus Cru-
仰的路上進深, 踐信於行。
Facebook:CUHKCC
sade for Christ (CUCCC)
Facebook: 中大團契 CUFES
聯絡電郵:cucc.recruit.2016@gmail.com
聯絡電郵:cuccc1617@gmail.com
聯絡電郵:cufesmail@gmail.com
UC Reading Club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
和聲劇社
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現代舞學會 CUDANSO
唯精唯一,初心每刻;緣聚山城,認識聯承
對戲劇有與趣? 想參加中大劇賽?
入到中大梗係黎DANSO啦!記得黎藝墟睇我
Light in the darkness, Lead on the campus. Facebook:UC Reading Club香港中文大學聯合 書院學生會閱讀學會-聯承Readvolution
不論經驗,我地歡迎各位同學參加。
地表演同報名啦!
Facebook: 和聲劇社
Facebook:CUHK Modern Dance Society
聯絡電郵:wsds1516@gmail.com
聯絡電郵:cudanso@gmail.com
院學生會閱讀學會
聯絡電郵:ucreadingclub1516@gmail.com
由未來回到過去: 一段無法追悔的母子關係 過去視她為天,未敢忤逆;現在曾視她為敵,仍願意伴她左右;及至未來始有追悔的可能。 文 : 童言
0
( 將來式)
( 現在式)
(過去式)
他終於退縮成一串氣泡
我插進鑰匙 他的電視聲嘶力竭
等待又等待一個郊外的假日;
一片紫藍色水影
我推開大門 他的客廳暮色蒼茫
測驗不及格的家長簽名;
一隻獨眼幽靈 我很安慰
我靜靜走過 他的藤椅微微顫動
天光墟一袋一袋的黑摩利;
他僅僅剩餘的瞳孔
我脫掉外衣 他的拖鞋踢踢躂躂
十六歲離鄉別井的故事;
在沉默中充滿寓意
我淋浴之後 他的桌子擺好飯菜
街上每一個中文字的意思;
我讀得出來 我大可寬心
我夾起魚肉 他的碗裏斟滿濃茶
頭一次坐火車的轟隆轟隆;
他終於學會了恨我:
我亮了檯燈 他的露台煙柱飄起
我長大後應有的志願;
我推門進入的步姿
我攤開文件 他的雙腿擱上矮几
融化得太快的甜筒;
我哼著不再流行歌曲的口哨
我種種困惱 他的金魚嘴巴開合
把我舉向天空的手;
我任由房子黑暗的心情
我獨坐不語 他的惶恐張口無聲
世界上一切問題的答案 。
屋角的水族箱再也睡不著 自那天,水族隨父親而去
—〈時態〉樊善標
72
0.5 小時候,我一直都覺得母親應該活得更幸福。她的娘家是小資產戶,而她是家裏九兄妹的孻女,集萬千寵愛在一 身。就算不嫁,一生也可以不愁衣食。然而,在我三歲的時候,她卻因為我孑然一身來到香港,與父親一起捱世 界。一位千金小姐,由清潔工,到酒樓樓面,到洗車,到地盤,都做過。為的就是養家,為了養我:她可以撿菜 葉作餸,卻給我夾來一塊肉;她典當了所有嫁妝,卻為我留下一塊金牌;她低聲下氣借來五百度日,我卻大吵大 鬧要買卡通腰帶……當時她就是我的天。對她,我只有無盡敬畏。
1
2
十八歲,初上大學,宛如踏進萬花筒。許多事物都很新鮮:住
當我回首一望,與她的關係已經變成現在式般疏離。她沒有再
宿、食宵、上莊……連那片天也變得繽紛起來,不像中學般灰
找我,一個電話也沒有,連稱呼都變得生外。所謂的不吵鬧,
暗。過去的我,滿腦子也是讀書,依循著家人定下的日程表,沒
只是連機會也沒有。她不會再過問我任何事,不會再催我回
有也不能有太大異議。因此,自立的渴望在我身上,卻來得更激
家,不會再叫做我家務,不會再問我意見;她現在會說「多
烈。或許是一種反彈罷了。過去,我完全按她的指示辦事:她說
謝」、「唔好意思」,會入房敲門,會定時收拾房間,會到時
生物化學好,我沒敢選中國文學;她說考試不可低於前十名,胃
到候請我出廳食飯,就像酒店的客戶服務……這她以前都不
痛入院也要頂硬上;她說七點前要回家,網購交收遲了一小時就
會,或者來得激烈。
被指著頭氣斥:「你咁蠢,一定比人呃啦!」我知道她有擔心我 人身安危及望子成龍的心意,但去到現在我真的受夠了。
那天,星期六,回到家,大家也都一言不發。我開門,她切菜, 我洗澡,她切菜,我入房,她切菜。準備好飯菜,她叫了我一
上了大學,以為終於可以獨自地,撇下家人,嘗試掌握自己的生
聲。這是我回家後一小時的事。坐在往日的位置上,椅下的那
活。不料,她卻一口拒絕我申請宿舍的要求,一面蔑視:「你識
擱腳的櫈被收起了。筷子也不再是那慣常木筷,換成鐵筷,入
照顧自己咩?冇咗我,你飯都煮唔到食啊!」,一面威脅:「你
口很冷。(幾時換的?)我與她閒話,有一句,沒一句。(其
申請咗,我都唔會比錢!」。當時我驚訝得無言以對:難道我只
實我不太知道聊甚麼。)我拿出了 Häagen-Dazs(她怎麼不吃
是一個永遠也長不大的小孩?我拼命地說服,她卻回以:「我唔
了?問不出口。)「咳!」「感冒嗎?」「很久了。」「……
俾。」但我就偏要做,一於報了再說。
你……我去洗碗。」沉默,只有水聲,回頭,她已經食完藥,
為了賺取宿費,我開始了一星期六位學生的補習生涯。兼職的心
回房間看動新聞去了。(她甚麼時候學會看蘋果動?)
態也由純粹「想幫輕下屋企」,變成「我唔想再用佢嘅錢」,免
關上燈,回房間,第一次認真地看裝修之後的房間。原來牆髹
得被她以錢威脅。雖然與她定下「每星期要回家四次」的規定,
了淺藍。這床是甚麼木,太硬!窗簾又太薄。枕頭太厚,綿被
但這也是權宜之計,為免彼此又再吵鬧不停。她工作辛苦,想多
也是。燈泡的黃光太亮,刺得我暈眩……一切也好像酒店般,
見我幾面,答應要求也無妨吧?不過,慢慢也就愈返愈少,一來
陌生。
撞上學生報傾莊,往往趕不及尾班車,二來撞上罷課,每每也都
事,但每每也言盡於她一句「我唔俾!」。
星 期 日, 一 起 床, 她 已 經 不 在 家。 等 了 一 整 天, 也 等 不 到 她。換著舊時我一定心急如焚,但那天看了一整天電影,好 平 靜。 晚 上, 她 whatsapp 我:「 翻 咗 大 陸。」( 幾 時 學 會 whatsapp ?)
說服不了,也就只好強行了事。即使這段時間家裏生發生了許多
又一個星期六,回家。我和她又重覆那默契般的沉默。她始終
事:父親因故入院,後輾轉入住老人院;屋企又因滲水而大裝
沒有告訴我她為甚麼返鄉下。
修;她的工作又不如意……即使有想過多回家一點,不要留下她
而我,YEAR 2,沒有住宿,就這樣陪著她。
通宵達旦。毀約自然少不免會跟她吵上兩句。曾經我也跟她坐下 來,平心靜氣地說明不回家是因為傾莊,我想做一些自己想做的
一人……然而,回到家卻經常為了些小事與她大吵,例如忘記換 燈泡、打碎杯子、食零食等。一想到與她爭吵,以及自由珍貴, 我倏然打消這念頭。
1.5
3
因此,我有好一段時間沒有回家。一個月?兩個月?記不清是多久
大學提供了一個自立環境—宿舍、兼職時間、上莊—從中
了。她一開始也是大吵大鬧,每天好幾通電話:「你點解會變成咁?
得到切割的生活圈、獨立的經濟、想經營的目標。中學時候不
究竟去咗邊?」「喺大學。」「幾時翻 ?」「有宿舍,點解要成日翻。
以為意的控制,因而變得礙眼。但粗暴地粉碎,又是否可以得
我又有嘢做,又要溫書。遲啲啦 —」她由罵,到求,到哭,到平
到預期的自由?
靜。
「我讀得出來/我大可寬心/他終於學會了恨我」這一句令
看到她哭,我也於心不忍,甚至作出讓步。每一次久違的回家,會買
我感動得很。粗暴破壞的關係,不可能救回來,只能祈求「她
來她喜愛的 Häagen-Dazs,然後與她聊聊學校趣事。興許是我的讓步
能學會恨我」。這是我看到的將來式,而現在的我將不可逆
感染了她,突然間她似是接受了一切。不再催我回家,與我吵鬧也少
轉。這不是消極的宿命論,而是有些事只能從未來回望,亦只
了許多。然後所有事就向著那美好的方向發展……當時我很高興,自
有到時才能有交集及追悔的機會。
以為是溝通的勝利,已經為母子關係找到了一個解答,甚至因而寫了 一篇文章。
而這一刻:粗暴使我的痛苦不能被她理解,她的痛苦亦不會被 我理解,但我願意陪在她的身旁。
然而,或許只是當時我注意不到,又或者是我視而不見—我與她的 和好其實順暢得奇怪,詭異,嚇人。我把她推向平靜,她的平靜進而 把我倆推離過去,加速到達現在。
73
大學青年會(香港中文大學)學生幹事會
香港中文大學合唱團
中大精武
透過多元活動,我們擴闊會友視野、培養
立即加入!一起與香港中樂團(上學期)
其社會觸覺和關懷社會的心
及伍卓賢(下學期)合作。
教授南北少林,武當太極,鷹爪翻子,詠 春。強身自衛,男女皆宜。
Facebook:Uni-Y (CUHK)
Facebook:香港中文大學合唱團
Facebook:中大精武
聯絡電郵:6thuniy.cuhk.surmount@gmail.com
聯絡電郵:cuchorus@gmail.com
聯絡電郵:cuhkchinwoo@gmail.com
香港中文大學基督徒樂隊 CUCB
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基督徒學生運動
新亞書院辯論隊
大專基督徒學生合一組織,關心社會、踐
加入新辯,突破自己。欲了解更多請到新
入,讓敬拜歌聲響遍中大山嶺
行公義、見證基督、推廣天國。
辯的 Facebook 專頁或聯絡我們:)
Facebook:香港中文大學基督徒樂隊
Facebook:中大基督徒學生運動
Facebook: newasiadebate
聯絡電郵:christianband.cuhk@gmail.com
聯絡電郵:cuhk@scmhk.org
聯絡電郵:newasiadebate@gmail.com
吐露詩社
Shaw Band
香港中文大學國語辯論隊
我以詩作為生活的另一種可能,從生活提 煉出詩,以詩超越生活。希望更多人認識 現代詩,與我們一起發掘觀看世界的N種方 式。
想搞show同認識聽band嘅同學?唔係逸夫
建隊已近二十年,唯一一隻香港大專普通話
嘅你都可以參加!
辯論賽三連冠隊伍。
Facebook: CUHK Shaw Band
Facebook:cuhkmandarin
Facebook:吐露詩社Tolopoem
聯絡電郵:cuhkshawband1617@gmail.com
聯絡電郵:cuhkmandarin@gmail.com
誠邀有心以音樂事奉、敬拜上帝的您加
聯絡電郵:tolopoemcuhk@gmai.com
其實大家都誤會了
(愛情)
或許,當我們不再信仰「愛情」,才有可能真正如實、如是地面對生活。
文:心戈 原刊於香港獨立媒體
近年不知怎的常有友人向我講述戀愛問題;晚上的收音機裏, 節目主持人在「輔導」那些「失戀人」;當然,還少不了電視 裏天天愛到大吵大嚷的愛情…… 聽著聽著,不禁要問:「唉,這到底與愛情有甚麼關係呢?」 正所謂「冤有頭債有主」,那堆問題,根本與愛情無關,就別 冤枉了愛情吧。
75
「我點樣(如何) 食得住(他) ?」
另一種不安:失去自由
可是,我們就是這樣長大的啊!
這是常聽到關於戀愛的問題之一。廣東話
通常在談及戀愛時大家只會把「自由」與
每一次聽到那些「愛侶」之間的問題,都
用這「食」字用得傳神,一方面表達到
「安全感」放在對立面,但只要打開耳
不期然生出一種悲涼。所悲者不是他們的
「食色性也」之基本慾望;另一方面,其
朵,很多談戀愛的憂慮和不安,是與「失
「問題」,而是細心想想,上述那個自信
意義的光譜由「克制」、「整治」、「調
去自由、自主」有關。其實,這也是失去
不足,因此總以自我為中心,但又缺乏被
教」,以至「獨佔」、「管治」或「控
安全感的其中一種狀態。這有很多種狀
確認的安全感,於是需要快速重覆地抓住
制」都解得通,端看上文下理。
況,可能是時間分配的自由:「唉假日一
甚麼來確認自我的人—這個人不是很熟
定要陪女友」或者「他不喜歡我晚上不在
悉嗎?
不過,無論是哪項意思,都只是在談論不
家」;可能是資源分配的自由:「我不想
同程度的「主奴關係」。然而,談戀愛的
租這麼貴的地方」或者「為甚麼情人節不
在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教育體制中,我們
目標,應該不是找個奴隸吧?問題是,為
送花?」;可能是自我形象的自由:「別
就是被這樣訓練成「材」的呀!每個現代
何「食不住」戀人的人會感到強烈的焦
穿這種衣服,土死了,很丟人」或者「見
人的分別,可能只有程度之差吧。
慮?更重要的是,為何大家有這種「要去
我的朋友你一定要化粧」……
食住」的衝動和焦慮?
「安全感」?
我們被訓練要營營役役地生活(做不到的 有很多人以為:「不過是很小的要求你都
人是「不堅強」);我們學會以權威的確
做不到,你一定不愛我。」
認來成全自我的確認,在各種評核制度中 不斷追求獎賞;我們學會競爭是美德,換
答案可以很簡單也可以很複雜:「安全 感」囉。 從那些佔了流行歌壇應該至少有八成的戀 曲來看,戀愛應已侵佔了現代精神生活的 很大部份。這裏有四個一系列的問題: 一)為何在精神生活的層面,許多人嚴重 缺乏「安全感」? 二)在現代社會裏,為何許多人感到只能
奉勸大家:別看輕了生活的瑣碎,因為瑣
句話說就是以別人的失敗換取自己的成
碎事累積起來後,就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
功,證明別人有不足才能證明自己是對
擇,牽涉到內在的生命觀,是「我為何是
的……
我」的問題。如果在這些方面有強烈衝 突,就意味一個人存在的價值可能遭到
可笑又可悲的是,這種一貫被稱為「個人
「不被確認」的挑戰,這真是很沒有安全
主義」的東西,其起點正是因為個體從小
感的事情。
被訓練成自我匱乏感超強之故。這種人格 特徵就正是「非常缺乏安全感」,因為自
「包容」、「讓步」?
我價值必得有一個「權威」在場才有可 能。
在「戀愛」中尋求「付出」、「了解」、 「溝通」、「分享」、「信任」的安全
有人說,面對衝突,就要包容、讓步,故
感?
此坊間便流行一大堆情緒教育的書藉。
三)為何「安全感」必定會與上述「食得
說得容易,怎樣做呢?
住」的種種概念(慾望?)糾纏不清? 四)更進一步:(二)與(三)的「安全
極端一點問,一個自信極不足,極缺乏安
感」,根本是兩組矛盾衝突的價值觀,為
全感、經常強烈地想抓住甚麼的人,還有
何大家可以將之混在一起?
甚麼讓步的餘地?
可是,現代社會的運作邏輯,卻又是以資 本的不斷擴張為基礎。在這種基礎上,我 們必須面對不斷變幻的驚嚇。交通技術的 發達令時空瞬間變幻,人的流動性大增, 可選擇的空間亦看似大大增加。城市空間 的不斷拆遷令人際網絡散失,而感情寄託 的空間亦不斷喪失。傳媒技術造成資訊爆
一個只能隨著自己感覺處事的人,如何聆 聽、溝通、體諒、讓步?
炸,各種流行文化產品出盡法寶轟炸我們 的感官,引發驚嚇和慾望進而換取消費。 由於慣性和消費需要所帶來的速度,每一
一個深信主流商業文化那一種「愛情」模
個滿足感都缺乏仔細經營的細節,因而會
式,只懂一心打造自己的愛情天堂的人,
很快消失。同時,由於我們所有感官都長
他如何可以與一個活生生的人相處?
期暴露於這種變幻無常的驚嚇感中,就更
又或者,如果包容只意味著某一方必須完
引發了內心的自我安全機制,令到我們難
全放棄自己以保存兩人的關係,那到底是
以學習經營長期而細緻的關係。
「包容」,還是已演變成「被欺壓」或者 76
「被勒索」?
「愛情是感覺,
解開孤立的封印
其實,愛情並沒有
感覺是不可以解釋的!」
我們想像中那麼重要 尋找愛情避風港的需要,乃源於整個世界
現代社會的另一特徵,就是高度強調工具
因資本高速流動引發的結構封印,可是,
我們習慣將人際關係分類成友情、親情、
理性。從小我們學習讀書是為了將來做一
我們又怎能要求任何一個個人,有能力去
愛情等等,其實這種感情分類法,不過是
個成功的人,因此賺不到錢的知識(如藝
解開這個冷酷異境的封印呢?
工具理性發作,為方便處理人際關係而
術)是沒有用的。我們學習要考好試,因
已。
此,與考試無關的事也是不重要的。去上
現在很多朋友都會悲嘆,消費社會中愛情
班我們學會賺錢是重要的,所以勞工權益
之麻木和不存在。可是,我想,問題不是
事實卻是,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所以每
我們當作沒有。去消費我們學會獲得佔有
「愛情」是否存在,而是「愛情」為何要
兩個人之間相處和發生的情誼,都如同死
的滿足感是重要的,所以那件消費品的製
成為唯一最重要的親密關係?
亡般只此一次,因此,無法歸類,無可替
作過程有否污染環境、虐待工人,我們不 關心,更無須被知會。
代,也無須妒恨。 似乎大家忘了,我們還有另外一種理性: 溝通理性。真正溝通需要的,就是無條件
因此,我們必須認真考慮一個問題:假如
其實,沒有人是完全鐵石心腸,就算講不
張開自己的感官迎向對方,並作出回應,
我們將對無條件的付出和分享的期望,都
出所以然來,大家能都感到現代社會這些
做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融合—這不
只放在一個人身上,並只懂套用市面上的
冷酷異境的特徵。因而,我們都極需要一
正是我們在這個冷酷異境裏,對愛情的期
「愛情」烏托邦模式,那麼,這種「愛
個較為人性、以無條件付出和分享為原則
望嗎?
情」是否只是窒礙了人與人之間,各種各
的世界,去作為避風港。由於社會變化急
樣細緻和深厚情誼的可能?這種「愛情」
速,傳統社群日趨瓦解,再加上消費文化
可是,這樣我們又回到上述有關包容的困
又是否只是,令到人們失去對「愛人」以
不斷吹噓,這個溫暖的地方,就逐漸被縮
局了—自我匱乏感極強的人,要談無條
外的人付出的衝動,因而令到我們無力解
窄成那個「愛情」烏托邦。
件付出,豈不嚇破膽?別忘了,所謂「我
開冷酷異境的封印?
中有你」,首先要有「我」與「你」兩 可是,想像一下這種情形:兩個被現代社
個獨立個體的存在。「獨立」不是「獨
或許,當我們不再信仰「愛情」,才有可
會訓練出來的自我匱乏個體,在變幻極速
自」—只有相對於外部世界的力量,我
能真正如實、如是地面對生活。
的世界中,衍生了被確認之強烈需要,但
們才能談獨立和自主,故「獨立」狀態與
各種人際關係中,似乎只有大眾媒體中再
外界有互相指認的需要。自我匱乏個體對
或許,我們可因而窺見,人類最純粹的感
現的「愛情」可以滿足這種需要,於是他
外部世界需要,多展現為佔有和操控;而
情生活,以及可以包容這種生活的社會的
們千方百計尋找愛侶。為要避開缺乏關懷
獨立自由人對外部世界的需要,是源於人
模樣。
的工具理性世界,又誤以為「理性」就等
的另一系列基本慾望:包容、付出和分
於工具理性,故此,在談情說愛的當兒,
享。
就拋棄所有理性,以為談戀愛就等於隨心 所慾我為你好無需講理。於是,我們便見
然而,一、兩個獨立自由人也不可能解開
到各種因溝通失誤而造成的問題:個體誤
那個超大封印,要處理這個看似「愛情」
會自己存在價值被全盤否定而引發的巨大
的需要,只有由眾多獨立自由人,經由真
痛楚。這種痛楚在競爭習性的引發下,又
正溝通而連結成的共同體,才有可能吧。
很容易轉化為對他人的妒恨,於是又生產 出另外一大堆社會問題。
2009 年 1 月 13 日寫於友人因維護我們表 達意見的權利,而被誣告打警察送去坐政 治牢的日子裏。 (作者按 : 原文是台灣聯合文學的約稿 , 不過聯文還是沒有登出最後一句附註)
77
一個寫讀的問題︰ Grant / Loan 雜談 關窿是一種改變生活節奏的樞紐: 經濟上自己料養自己,正是成年人被期待的角色的一種。
1 文︰阿邊個 原刊於中大學生報 2008 年《迎新特刊》
「外公外婆打長途電話來要我用功讀書,禮不到人 也不到,可是訓話都到了。只有爸爸很奇怪,好像 失蹤了一樣,我猜他一定在外面欠了很多賭債,躲 起來了。但是前天晚上大家都沒有提到爸爸,如果 沒有發生甚麼事的話,氣氛不會那樣凝重。不過現 在哪裏還有精神替他操心呢?這是我有生以來最不 像話的一次生日。好在我並不在乎,人長大了就不 會太在乎某一天是不是快樂。」 —張大春 〈生日並不快樂〉/《少年大頭春生活週記》
3
從大圍看, Grant / Loan 即阿公的學費協調機制。 呢餐飯食咗你就(自以為會)榮華富貴,所以你一 定要食,你窮,爭兩舊至埋到張單,我貼你一舊, 又借你一舊。 2 寫 Grant / Loan,有十萬個問題可以先問自己。首先是自欺欺人的︰我要做幾多 資料搜集?是借憑經驗吹水,還是從體制出發,裝出絲絲入扣的樣子,寫成「關 窿與你︰ 108 式自保法」,讓讀者把本文當成可以索引的一列地圖呢?
於是我們不妨先嘗試搞清楚學費的氣質。直至九零 年代初,中文大學本科生的學費大概尚不過萬。而 踏入九零年代,四改三,工程學院草創,建築學系 成立,及二世祖李國章先生履任校長,中文大學的 綜合型大學格局才露鋒芒。這時候的中大,或香 港,進入了暴發戶的末世情緒,以幾近狂喜的姿態
我會發夢做到後者。但先要有一 team 真誠為香港的校園記者,再時光倒流,由舊
迅速擴張。印象中九七年是最後一次加學費了,
年秋天做起,認識一個又一個的新同學舊同學,case by case 咁去比對出體制的裂
每年盛惠四萬二千一百蚊,呢個價一直 keep 到而
縫、個別同學際遇的 discrepancies ,新知舊雨,雲集一時,而我們彼此又不甘心
家。而關窿的重要性,自然是與學費一起「成長」
打完齋唔要和尚,只視對方為資料提供者/不義公布者。由是,訪問者和記者開
了。
始了自覺的友誼,而一個腐爛中的社會的官僚氣質也就可以栩栩再現了 —— 在夢 中。 其次是理性的。中大學生報的關窿書寫與《大學線》有甚麼分別?與《明報》《壹 仔》有甚麼分別? 首先,《明報》同《壹仔》點會理會關窿呢種平淡的題材呢?
而在同一個九零年代裏,香港最高收入的二十萬住 戶的實質收入增加了近三成,最低收入的廿萬住戶 實質收入則下降了近三成。回歸後的天秤再火速傾 斜,九六年的貧富家庭收入差距是十三倍,九九年 已達廿三倍。(關綜聯︰《窮到極》)
也有可能的︰有人出老千,呃政府錢/納稅人錢,東窗事發,可以上《明報》法 庭版,因為唔 juicy,符合《明報》的偽君子形象,又可以為「綜援養懶人」的議
而校園,還是同一個校園。你冇話見到邊度喺基層
程留個伏筆。其次是審計署發表報告,學生資助辦事處點浪費公帑、借錢的畢業
區,邊度喺中產區,或富豪區。而政府嘗試透過關
生又點樣走數之類,《蘋果》也會馬上上位做野,以昭新自由主義經濟文明之「公
窿說明的大學理念也明顯不過,你細個點寒酸唔喺
信」。
問題,老豆點窮點老粗唔喺問題。過咗大學,你就
至於學生報與《大學線》,則為「分析 vs 採訪」,及「政治左翼 vs 右派扮中立」 的分別。也就是說,作為學生報的客席作者,我被編輯期望的稿件,可能是立足 於對教育商品化之明辯是非︰政府借錢俾你或送錢俾你,引誘你走上債仔的道路, 其實是一個低調的捕獸器。你中了這種語言的計,就會發奮圖強咁去搵錢,去為 「知識型經濟」的神話賣命,成為中產納稅的楷模,忘記了人作為一個人的本分 與天才。而在這個議論過程裏,具體同學的主體經驗或者是相對地次要的,因為 個人的體會往往是社會文化生產的一部份。以小見大或舉一反三固然好,但這套 agenda 的基調可能是︰結論/立場比推論方法更重要。
咪喇。個個都要斯斯文文,自己食自己。因此,與 其說關窿是保障公平就學的機制,毋寧說這是訓 令我們趨同的要求(你咪 x 好似你老母咁再咁 x 窮 喇!)。與其說大學是讓我們階級向上游動的魔術 棒,毋寧說這是一場讓我們親歷這種幻覺的強制經 驗。 這就是關窿的時代背景,學生報刊物被期待的一套 觀照方案,人不應或忘的一點歷史花絮。
5 在 引 文 裏, 大 頭 春 因 為 生 日, 以 為自己突然長大了,更明白自己、 明白世界多一點,所以煩惱起來, 反而沒有關心與他疏遠的父親的 餘裕。如果說 Grant / Loan 的判斷 4
或 後 設 討 論 是 社 會 分 析, 也 很 可
從內籠看,關窿即,你想爭你屋企人幾多。有人會希望把迎新營打造成一套成年禮。但成年其
能是出於這樣的緣由。
實是全盤生活的、一整個系列的判斷。它的轉捩可以發生在任何一點,例如關窿。 我在九七年秋天考入中大。
退 一 步 說,《 迎 新 特 刊 》 這 種 刊 物, 在 預 設 讀 者 被 中 介 於 大 學 與
父親五七年偷渡來港,只有十六歲,先在油站當學徒,後來當司機,歷貨車、的士、專線小巴
中 學 的 夏 天 裏 出 版, 要 書 寫 的,
的經驗,餐搵餐食。八十年代中,身體反應慢了,母親就勸他改行做保安,但信和集團工資苛
不正正就是本文急速轉變的語調;
刻,於是又被母親推了去醫院,擔任打雜,九七年的時候,快將退休。
或 懸 置 在 轉 變 中 的, 這 樣 的 一 種 paradox 嗎?
母親和我在八二年來港與他團聚,是第一批單程證的申請人。最初的時候她在居處附近的上海 理髮燒飯,鋪頭很快結業。又往半山當鐘點。八九年我們已負擔不起石塘咀的租金,搬進了青 衣的公屋。九一年她在荃威花園的街市投了個雜貨小攤,在雞蛋豉油之間浮沉,每天工作連燒 飯是十四五小時,後來自然就過勞了,到我唸大學時已沒有幹活。 我和大部份我的同代人一樣,中六開始就兼職。上課睡覺或批改學生練習,下課補習。閒來吃 飯唱歌泡電影院書店,買王菲的正版唱片。自以為有文化、有自己的態度。但完全沒有儲蓄。 第一年,批了兩萬幾關,窿則是萬頭。自己拿了幾千塊,其餘的才用來交學費。第二年減半。 第三年只有三千幾。準則無從稽考。借了政府的錢應不過二萬。 離開大學的第一個夏天,做了三個月工作,月入萬多塊。然後捲入了一些人事糾紛,心情大 壞,又撿起了無償的差事,三年沒有正職,偶然寫作翻譯,通常賒借渡日。糾紛依舊,數月半 年也不回老家一次。至於關窿,一毛錢也沒有還過。到我回家,注意到政府信件之時,債項已 只餘兩三千塊。 現在距離那個夏天又過了幾年。工作又已轉了多次。都是拿起報紙就見工,翌日便上班的體力 勞動。然後叫起手有咩屎忽想搞(例如反世貿的活動),就辭職。忙過後又再見新工,反正人 搵工工搵人,老闆也不介意得太多。以工作的勞動性質論,父親應是暗自歡喜的;但從經濟景 觀來說,母親就是無法高興。後來結婚了,也勉可攤分微薄家用給妻子。但欠雙親的錢,仍是 沒有稍稍歸還。 劇本雨過天晴,隨寫隨忘。讀者要做的也許是,回到最初的一點,向作者質問︰為甚麼這樣誠 懇殷實的兩個人,要照顧你?或,為甚麼你不可以「好好做人」呢?這些問題或者都重要,甚 至令我無地自容,但非關本文的發展。我無意炫耀我的無恥與涼薄,更不是借書寫來懺悔— 雖然從事後眼光看生活永遠有更好的、別樣的辦法。 我在本節嘗試闡示的,其實是關窿在我們的都會生命中,可以是一種怎樣改變節奏的樞紐。經 濟上自己料養自己,正是成年人被期待的角色的一種。十二萬學費,幾萬生活費,邊個出?借 唔借?點還?在這個判斷過程中,我們要面對的同時是︰獨立、尊嚴、世俗、理想、與具體的 人的關係、與抽象的政府/社會的關係、成年。而要面對這種關於文化位置的思考的人,肯定 不獨獨是清貧如我的青年。隻手遮天的李家二少爺李澤楷先生,咪一樣要俾人問︰你係青年企 業家?定係二世祖呀…… 何況,真正令人憂鬱的地方是,時機也許永遠不會與你重疊,你將能夠思考的,大概就只有過 去的事情。
79
質疑
想像
批判 80
求 學習,或許佔據你過去十數年間不少時間。如今上了岸的你回顧以往的學習生涯, 你究竟是為了甚麼才會讀書?不少長輩,甚至連主流社會都在說:「不讀好書,你 就沒將來;讀好書,就能考上大學。」知識在他們眼中,彷彿只是一種工具。如今 上了大學,你變得更自由。比起在中學,你更有可能找到你心水的課程,並從中發 掘到學習的愉悅。為此,我們希望提供更多「求學」的想像,讓你能在未來數年中 繼續探究何謂「求學」。 能踏入大學的你們,被認為是公開試中勝利的一群。好勝心或許是你們進入大學的 武器。但是這最終會是幫助你在大學中披荊斬棘,還是會成為壓垮自己的最後一根 稻草?〈一塊三文魚的浮沉〉便嘗試處理這種心態對新生的影響。〈上下求索〉則 希望能夠提供不同的求學態度和方法,供同學參考。 大學差劣的學習氣氛很是常見,例如同學只視本科知識為工具而忽視了其本身的價 值,以及課堂氣氛差劣。因此文章嘗試提供另一重學習的想像,探索上述問題出現 的根由。〈疏於美麗〉希望處理現時知識分割的情況,指出跨學科知識交流的美麗 之處。而〈上課氣氛──自說自話的教授〉則希望從上課氣氛的頹靡,影射校園求學 氣氛和師生關係衰落的原因,歸根究柢就是因為衡量教育得失的尺子,早已不在學 者手中。 上到大學,同學接觸過各種新奇陌生的事物,固有觀念受到衝擊是正常的,有不少 人更可能會感到無所適從,並開始質疑自己的學習之路。〈遠超三分鐘的熱度〉和 〈從地上拾起無限可能〉則希望在你面對學習的掙扎和猶豫時嘗試指出另一條路。
學
81
一條三文魚的浮沉 文:貝拉雷斯壯
在象牙塔中,我們難道只是一介平庸路人?
「我們沿著峭壁跑上山頂,路越來越窄,跑得慢的會被對手推
成為學生競爭的催化劑。「一直要贏」的心態是如此根深蒂
下懸崖。我竭盡全力向山頂跑去,沿路撞下不少對手。跑上山
固,甚至會因為被更強者從榮耀榜上刷下來而深感受辱。競爭
頂,只見平地上站滿了另一群人,紛擾著跑向一條索橋。我跟
支配著大腦,讓同學機械式地揮動筆桿,在這學位的爭奪戰中
在人群後方踏上橋,腳下的木板應聲碎裂,我筆直地摔下深
殺出一條血路。
淵。」 我化筆桿為利刃,披荊斬棘,如願以償成為勝利者,踏著滿地 競爭的恐懼,如噩夢般緊緊地纏繞著我。中學時,知識都由老
鮮血,意志高昂地走入校園。但當看著那張寫著我名字和學系
師準備好了塞進我們腦袋,記得牢就能得到老師認同,照片和
的註冊表自指間滑走,我心裏卻充斥著一股莫名的迷茫和焦
名次綑綁著名字貼在人流最旺的走廊,讓同學瞻仰;做到老師
躁。在這陌生的環境,我其實該鬥甚麼?怎麼才能鬥得贏?
要求的答案會成為佳作印給全級做範文;認同所帶來的榮耀,
82
從雲端跌落的自卑
當中我們需要分析詩人說的 “With scarves of red tied around their throats / To keep their little heads / From falling in
我的大學第一課是英文系必修課,俗稱「CENG」,由助教授
the snow” 以及 “And, Michael, you would fall / And turn the
課,以教議論文為主。因為是第二輪入學的關係,我比同系晚
white snow / Red as strawberries in the summertime” 是甚麼
一個星期上課。坐在不起眼的角落,我看著助教和其他同學
意思。大家紛紛猜想詩人可能是想描述冬天時孩子砌雪人的
相繼走進課室,彼此熟絡地聊天。聽見有人親切地和助教打
畫面,或者是一群小朋友爬上樹卻意外受傷的故事。但羅賓
了聲招呼後問她這個週末去了哪裏玩,我忽然想起,糟糕,我
還是一個勁兒鼓勵我們再多想想。
還不知道助教的名字。 我突發奇想,說出了一個很荒誕的故事。那就是紅色的圍巾 導師看見新面孔,循例讓我自我介紹。我用生疏的英文支吾
其實暗喻血痕,圍著他們的脖子,代表其實那群孩子其實已
回答,簡單的自我介紹讓我講得支離破碎。好不容易講完,
經被抹脖子了。若是不小心摔了他們,那幼嫩的小腦袋會摔
導師點了點頭便開始上課。我困窘地坐下,餘光卻看見大家
下來,血會把雪地染上一片紅,正如夏天的草莓田一樣。說白
紛紛以考究的眼神掃視我,那目光像是在嘲笑就讀英文系的
了,這是一件殘忍而浪漫的謀殺案。說完我立馬後悔了,為
我,說起英文來卻是那麼蹩腳。我翻開筆記本,打算寫筆記
甚麼要說個那麼離地又無稽的猜想。出乎意料之外,羅賓率
來掩飾方才的尷尬,卻見大家拿出上星期派的筆記。我瞄了
先認同了我這個猜想的可能性,其他同學也紛紛表示這個版
下一眼,只見慘黃的痕跡密密麻麻地鋪在字裏行間,紅色的
本也非無道理,多加一點想像力也是個合理的解釋。看著羅
底線,黑色的波浪,藍色的括號,還用原子筆抄下許多字。
賓和同學對我意見的認可,我第一次不再因為自卑而沉默不
「每一張投影片都那麼多字,助教卻只講那麼兩句就跳去下
語,也不再因為覺得自己口音難聽而連加入討論的意欲也沒
一頁。那麼短的時間,怎麼抄得下那麼多關鍵字?」
有。我內心騰起要再想多點說多點的慾望,兩小時的課,我第 一次全程投入討論。
我還在糾結著究竟那隻字是甚麼意思,只聽見助教提出了條 問題,並點名要我回答。我既要看著投影片抄重點,又要理解
那種急切希望表達自己的衝動,至今仍難以忘懷。主動學習,
究竟問題在問甚麼,哪裏來得及思考。我急得面紅耳赤,對著
以及分享自己意見後得到大家認同的滿足感,促使我現在每
鴉雀無聲的課室「嗯」、「呃」了半天,硬是胡謅了個答案,
次上課,還在盡力找回那種感覺。雖然第一學期的焦慮還是
打算蒙混過關。助教聽了,沉默了片刻,然後問「還有沒有同
存在我腦海裏,卻不再終日纏繞我了。
學有其他答案?」鄰座的同學已經有條不紊地說出了答案, 帶著我無法媲美的英式口音。怎麼回事?我不一直都是個勝
別讓競爭遮掩學習本身
利者嗎?我不是贏了那麼多年嗎?為甚麼才短短兩小時,我 竟感到自己其實是那麼卑微,那麼無知。原來,以往覺得自己
如 今 將 升 大 三 的 我 發 現, 其 實 作 為 一 隻 剛 考 完 公 開 試 的 填
的英文還不錯只是個可笑的幻覺;原來,這就是雲泥之別。
鴨,在大學的課堂上受到衝擊是很正常的,畢竟來到了一個 完全陌生的環境,眼界忽然大了,這才意識到自己何等渺小。 在課堂上受挫敗,被比自己強的人所碾壓,因答不上問題而
我不想承認自己是條「廢柴」,卻又自知這就是現實。強烈的
尷尬,加上比中學有過之而無不及的競爭氣氛,對學習失去
自卑感讓我徹底失去了讀書的信心,對於自己為甚麼要讀大
信心是正常的。但難道因為這區區的挫折,我們就要固步自
學的問題也更加迷茫。
封,放棄尋找自己「真命天子」的機會?
學習的知性和滿足
不錯,我曾經只是個被競爭心所支配的考試機器,學習的唯 一目的就是為了得到只屬於勝利者的榮耀,而非學問本身。
本以為我這四年會如此庸碌下去。但第二個學期的「CENG」
大學的學習氣氛也還是一如既往地迫使我繼續競爭。但在這
讓我碰上了個好助教──羅賓,所教內容也從我最抗拒的議
種競爭環境之下,我還是恰巧找到能促使我主動學習的課,
論文,變成文學鑑賞。閱讀詩句時,我逐漸發現詩中的修辭和
並嘗試不再以輸贏為學習目標。在競爭的面具下,還蘊藏著
文句吸引了我,意象如同栩栩如生的畫面展現在我眼前。漸
尚未發掘的學習樂趣。
漸,我不再抗拒閱讀資料,而是主動找同一個詩人的其他作 品閱讀。學習上的主動給我帶來了難以言喻的知性的快感。 真正使我改變的是其中一節討論詩句內容的課。還記得當時 所有人圍坐一圈,討論著一篇叫 White Winter Hymnal 的詩。
83
上下求索 ──讀書心態分享二則 我們都在尋覓,那只屬於自己的求學態度。 原刊於中大學生報 2012 年《迎新特刊》
頹讀也是一種態度
胡扯一番,阻住地球轉。聽課時無法跟上帶來一片渾沌,自己
文﹕索到爆的懶 JJ
只似是一只原形畢露的怪物。加上文債積厚的惶恐心情,害
沒錯,我天生就如此懶散。
的輕描淡寫只是盧山一面。
初小的某個早晨,鬧鐘吵醒我了。鐘聲響個不停,而我呆望天
結果我的成績確實不及大學最低要求,被系主任召見,說下
花兩小時,只因猶豫該不該伸手把它拍停。的確,無論誰都會
學期情況持續便要退學了。
怕因 G.P.A. 太低而無法完成學位,皆構成間斷的焦躁,前段
偶爾懶得動,但於我而言,這是常態。這種常態是天性使然, 抑或積習而成,箇中因由連我自己也搞不清楚。從小由爺爺
恐懼湧進心臟。出身自一般家庭、背負著父母長輩的期望,退
嫲嫲照料,幾近無人管束;雖然上中學後與父母同居,但他們
學不是我一個人的事。那理應是的,但卻做不到不顧家人的
皆上夜班,實際上我是獨居,惰性得以延續亦理箇而然。
想法──視大學為向上流動的跳板、穩定收入的保證,儘管他 們不理解的是,學位貶值之嚴重。梁文道說放縱也是一種博
懶惰似是一種罪過。老母常罵我:你唔好咁懶啦,你睇人地點
雅教育。然而只要存在退學的威脅,於窮人而言,放縱便不是
點點、有幾叻(有前/錢途)。懶惰是成功的絆腳石;懶惰同
一個選項。退學的話,家庭壓力、工作壓力如影隨形。經濟條
時是一種惡習,你從來不會聽見有人說,「點解你唔懶啲?」
件是放縱的前提。
全年無休是值得歌頌、學習的。休息,它的唯一意義是為了走 更遠的路,繼續做。這種深植人心的論調使我慚愧,卻又不
除了迫於家庭壓力,殘餘的學習意慾多少亦驅動我做個「好
平。唓!咁勤力有鬼用咩,中學嗰時大把同學日日溫書,我臨
學生」,於第二學期調整學習力度。
考前一晚先溫,結果咪又係差唔多分數。 如此成效並不超卓,散漫有時,賴床有時,逃避時時。學多了 這樣說吧,勤力也是一種天賦。我尚算對學習有興趣,然而
倒是真的,選修文化研究系的文本分析課讓我初次涉獵藝術
雜念紛陳,甚少時候能坐定定看書,看書一個小時有大半時
評論,中哲史課的佛學專題更是令我大開眼界。只是,能夠在
間都在雲遊,那是某種不能自控的思緒遊離──「今晚食乜
大學拿取好成績、聽講溫習寫文考試的流水式工作,從小不
餸」、「好耐未敷過面膜喎」,無論如何警醒自己重回正軌亦
是,現在亦不是最得我心的學習方式。的確,進入這種方式逼
是徒然。兼且,學習學習,學了必須練習,練習避不開重覆且
使我規劃日程,在有限的時間裏嘗試專注研習特定課題,甚
乏味的操練,那對我來說絕對是枯燥難耐。入寶山不空手而
具效率。但你不覺得趕日程的感覺好討厭嗎?最討厭的地方
回,所需的是心力和自制,偏偏這兩種能耐我都欠缺。
就是我永遠趕不上,集中精神一會兒,手就伸去梳頭髮整案 頭,最後達不到目標又躁底,好痛苦!
大學是香港學子的終極目標,考上後如同沒腳的小鳥,只想 盡情放縱。我懶,求學生活和其他大學生沒大分別,同樣是夜
SEE ?規律緊湊的學習根本背離我散漫隨性的節奏。每天睡
訓就走早堂、不感興趣的晏晝堂照走、期末通宵溫習數小時
不足十小時,我一定精神不振,白天每隔幾小時眠一眠更是
便上陣考試,以及閒時渾渾噩噩過日子,只是我比較瀟灑,論
慣 常。 於 我, 要 CHUR[1] 即 是 壓 縮 睡 眠 時 間, 那簡 直 是 災
文沒有頭緒便乾脆不交。嚴格來說,我絕非頹廢的極致,我
難,白晝我只會不停打瞌睡和失神,事倍功半;即使 CHUR
對本科──哲學並非不感興趣,她能滿足我的好奇,課餘(偶
到盡,我的心理狀態亦處理不到,有一次我通宵獨力完成小
爾……)我會看哲學書籍,多少也有讀指定材料,不會多加鑽
組報告,馬上到訪男友宿舍,因著他睡得太沉不予反應便哭
研而已。
鬧了半天。
頹讀貼近我隨意兼緩慢的生活節奏,但亦為我帶來焦躁。導
唉,老實說,難道舒舒服服的依照自己步伐來讀書、生活就有
修課(出席率會影響學科成績)上,看見某些同學對艱深的哲
錯嗎?
學問題自有一番見解,一群人討論著解題的基本路向似是常 識一般,那種身在局外的感覺並不好受,有時為了得分更要
84
[1]CHUR ﹕流行語,用力、進取之義
學而
自己的才幹工作,除了分配給大家的基本保障,其他可以自己保
文﹕守仁
管。」
誠然,比起中學那「現代八股文」的教學模式,大學教育意味着
「我只會釣魚,但又想吃你的蕃薯,我們可以互相交換。」
一種劇變(至少是形式上的)。 周生本來一直讓我們自己講下去,說到這裏,忽然問:「如何決定 不再有硬性規定的時間表,甚至上不上課都沒關係;偶有一兩門
交換的比例?由我決定?由大家列出普通人的品味並以之決定?
課要用上教科書,但更多的是無涯學海中的其他文章或參考書;
還是讓同學的需求決定,比如魚肉比粟米受歡迎,釣魚出色的同
隨便衝進其他學系的課室聽課是閒事……面對這種種轉變,抱持
學就可以換異常多的粟米?」
怎樣的態度去學習,居然成了我們要重新思考的問題。 「這個提議挺好的呀!」大批同學舉手支持,卻不知是陷阱。 儘管我們都聽過「入咗大學有排你玩」之類的話,我自己也深知 哲學系是「中大四大頹系」中的經典,到頭來我還是比較享受讀
「那香港的不公平是否也挺好的?怎麼大家的想像力都如此狹
書。
隘?我們由零開始,毫無束縛,最後卻居然得出香港的制度就是 公義這個荒謬的結論?」
從來,讀書就少不了令人厭倦或痛苦的時候,而它也往往是我們 最先接觸到的。
周生這才將思想實驗的其中一個目的說出。
記得第一個學期到了大半的時候,其中一門必修科我幾乎每堂睡
那時正值碼頭工潮,同學們一邊批評制度不公,不時組隊給工友
覺,參考資料也從沒碰過。最後為了快將到來的考試,我好不
送物資,另一邊卻認同了人吃人的剝削制度。
容易提起心肝認真讀其中兩三課的參考資料。雖然在高考修歷史 科,令自己在處理大堆英文資料時不算難受,但沒料到那深夜一
一下子,那些彷彿抽離的思辯,又全部回應着日常生活的悲慘。
點半開始讀幾小時書的經驗,換來只是讀到些完全沒幫助的入門 級講法,一時間覺得好不沒趣。
而對比第一個學期比較「平淡無味」的導修,所謂的“Intellectual Solitude "和那伴隨而來的喜悅,自己也在「政治哲學」課中親
第二個學期,考慮到第一個學期沒好好善用時間去旁聽自己喜歡
身經歷到。
的課,加上參與報社及其他社會運動都需要大量知識,於是編排 了緊密的時間表。結果,更自由的學習和更加的投入,送來更大
那次是晚上預備政治哲學課的導修,要讀幾個哲學家關於「國家
的學習樂趣。
的誕生」的說法。霍布斯跟洛克的都很出色,但總覺不如意:人 類怎麼會一開始就相互競爭,一心要把對方置於死地呢?他們怎
而儘管這些課中,以鄭宗義教授的「中國哲學史」最為吸引,我
麼會以自私自利的個人滿足為理想,甚至不惜以其他人的痛苦為
還是比較想分享上周保松教授的「政治哲學」中許多愉快的學習
代價呢?
經驗。 最後讀到盧梭的論點。他寫到人類如何富有同情心,如何懂得珍 課堂往往由講課、導修、交功課組成。想要所有部份都有趣,似
愛別人,直到物質的困窘令我們以為出路就在人之間的競爭。
乎很看運氣,政治哲學這門課是其中的代表。 嘩!這個法國佬太浪漫了! 周生的講課總是很受歡迎。「哲學」這兩隻看似拒人於千里之外 的字,他居然可以每堂吸引百多二百人去聽課,大家也完全不介
我居然情不自禁地為他的論證拍掌,口中更自動配上一聲「勁
意人多得需要坐在地上。
呀!」
更誇張的,甚至有從嶺南大學跑來旁聽的同學。
幾個鐘頭的夜讀,以一個精彩的論證作結,苦中帶樂,美好得很。
周生的課跟絕大多數的哲學課相似,教師總是喜歡不時探探同學
當然,也少不了和同學切磋砥礪。
的想法。 那是政治哲學的導修,那時我們一班人爭論怎樣的財富分配制度 最印象深刻的一課是關於「公義」的討論。
才算合理,大家為着諾齊克和羅爾斯等學者的講法爭論得面紅耳 熱,到導修結束仍然僵持。結果,回到家才發現助教打了八千多
那時我們早已討論過「國家」、「自由」等概念,周生便要我們想
字的長文,回應我們課堂上提出的種種疑問,甚至給我們提供了
像全班出海旅行,結果落難荒島。為求生存,必須組成「國家」,
幾種更精彩的討論方向,確確實實地有種「求學問」的感覺。
並想像大家覺得合理的分配制度。 幾千年前莊子給一眾學生哥留下了這樣的話:「吾生也有涯,而 「最重要的,是有一定的中央分配制度,確保每個同學拿到合理
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的最低保障,餓不死。」一個同學打破沉默。 也許他沒錯,但當我們真正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時,管他呢! 大家似乎覺得提議合理,開始放鬆地討論:「其他時候,各人依 85
文:樊善標 原刊於《中大四十年》
在商業主導、功利橫行、專才是尚的時世裏,知識分割成碎片,通博只是大而無當的意思。
疏於美麗
讓我們試讀這首叫〈荀子〉的詩: 就在那時 一顆星晃動 ──遲疑了一下 沿盈溢的天穹滑落 迅逝的光輝 來不及的歎息…… 祀典前夕的村舍 風起。 醒夢邊緣的動靜 溢出鴟鴞的面具 窗牖捭闔 陶甕顫然,欲發…… 磨過屋瓦 露水只垂落半滴…… 當風被收緊 ──聽! 聲音的尖端 在那眾樹高舉 包藏萬籟的萬竅之笛 他們的年輪正在甦醒。 妖嬈的菌類 搜括而來 怕聽的耳朵…… 荀子說 不要怕 這是罕有的夜 美麗騷動我們生疏的靈魂 不要怕,握緊知識 睜大眼睛 胸懷天明。
86
這是台灣詩人羅智成的作品。翻開他的詩集《擲地無聲
讓我們察覺到第二、三節和第四節語調的對比,明白其
書》,這首詩的題目上有我第一次閱讀時的記號。羅智
中的用意,並且體味到它的美感嗎?
成寫了好幾首以人物為題的詩,他認為是自己寫作的轉 捩點,〈荀子〉就是這組詩的第一首。
本來初學者看不懂一篇文學作品毫不為奇,但這首詩有 些特別,它剛好擱在不同的範疇中間。就我在學校裏所
這個暑假裏我負責一個文藝寫作興趣小組,需要挑選一
見的,喜歡現代文學的同學往往不大看古典文學,更不
些閱讀材料,〈荀子〉就是為了這個目的選出來的。很多
用說先秦諸子了,反之亦然。於是〈荀子〉的主題和內
同學,哪怕是文學科的主修生,對新詩不是害怕就是厭
容對願意看新詩的同學來說難免有「騷動我們生疏的靈
惡,所以我們就由讀新詩開始。組員都是自願參加的,而
魂」之感,但知道一點荀子學說的同學則很可能永遠不
且要經過頗為繁複的錄取程序,──如果沒有人報名,我
會自願看新詩。
就省回不少氣力了──所以對於稀奇古怪的東西,都有 不錯的接受能力,甚至反常地熱愛。可是看完〈荀子〉,
最近讀到北京大學前校長蔡元培的〈教育獨立議〉。文
大家都沒有甚麼反應。我再細讀一次,才恍然也許不算
章的第一段說:
太意外吧,因為這首詩所要求讀者的,和其他常見的新 詩十分不同。
「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完 成他的人格,於人類文化上能盡一分子的責任;不是把
我們不錯從中學的文化科裏學會了「天人合一」、「人
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器具給抱有他種目的的人去
禽之辨」等口號,但很不幸這些和荀子的學說關係並不
應用的。所以教育事業,當完全交與教育家,保有獨立
密切。這首詩也不是關於性惡的,──荀子在我們記憶裏
的資格,毫不受各派政黨或各派教會的影響。」
本來就只有這一點。那麼,一首寫荀子的詩怎能感動我 們呢?我們知道作為漢代學術核心的幾部經書,都是經
這 是 八 十 年 前 寫 的, 當 時 的 社 會 情 況 和 現 在 自 然 不 一
過荀子才流傳下來的──最低限度是把傳授託源於荀子
樣,有些說法或許需要修訂。但不把接受教育的人「造
──嗎?孟子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荀子
成一種特別器具給抱有他種目的的人去應用」,應該仍
對文獻抱的是另一種態度。他的文集第一篇文章叫〈勸
是顛撲不破的讜論吧。不過,企圖通過種種手段把人改
學〉,學習當然不限於書本,但也不排除它,不像莊子
造成器具的,又怎限於政黨和教會呢?在商業主導、功
認為六經是聖人的糟粕。荀子比孟子和莊子都要平實,
利橫行、專才是尚的時世裏,知識分割成碎片,通博只是
他對知識的態度也接近現代人的科學觀念。知道了這些
大而無當的意思。為了保障生活,甚或出人頭地,我們自
背景,我們會多明白一點〈荀子〉嗎?
覺地迎合社會「需要」,結果是在專門技能的小方塊裏做 囚徒,對很多放不進方塊的「美麗」變得生疏,以至於畏
詩中有一個隱秘的地方,就在第一節。星星墜落表示有
懼、鄙視。於是距離「發展能力,完成人格」這一目標愈
人過世,這是我們熟知的神話,但古人還有其他想法,
來愈遠,而我們也愈來愈不可能醒悟這一事實了。──我
例如戰事、饑荒、大水、朝廷變亂等,反正不會是好事。
當然不只是說讀文學的人。
既然凶象出現,就要舉行祀典,冀望禳除災咎。但荀子 在〈天論〉篇裏說,星墜是天地之變,陰陽之化,因為
從一首看不懂的新詩說到這裏,也是愈來愈遠了,但道
少見而奇怪是可以的,但無須畏懼,──詩的第二、三節
理是否如此,就讓願意讀到這裏的同學自行判斷好了。
就是生於畏懼的幻想──需要憂慮的反而是人禍。我們 必須注意,這可是二千年前的言論。多知道一些,這首 詩會變得有趣嗎? 詩裏的荀子是一個擁有知識、相信知識的學者。世俗因 為無知而幻想出可怕的氣氛,但荀子看出這些異動其實 是美麗的。他的回應簡短有力:不要怕,握緊知識,睜大 眼睛,胸懷天明。我們對新詩這種體裁有足夠的熟悉,
87
上課氣氛──自說自話的教授 教師和學生相遇之處是校園,或者更廣義地說,是教育制度。 文:樊善標 原刊於《中大四十年》
約稿的同學說,有一次我上完一節和幾位老師合教的通
期只和學生見面兩三小時,學期末又有考試,必定完全
識課,她問我學生的反應怎樣,我答鴉雀無聲,一片死
不是那回事了。所以把上課氣氛孤立起來討論,恐怕是
寂,那時恰好一輛響號的警車經過,我說了一句話。她問
沒有結果的;要說就得說師生相處的問題。
我你記得說了甚麼嗎?我已經忘記了。「你說:這是來拘 捕那些學生的。」──這,當然是她來約稿的原因了。
我無意開出若干項教師或學生的「必做或必不做(do’s and don’ts)」,因為力有不逮,也因為不相信有這些東
如果不必顧及實際,我看最吸引人的上課氣氛,就是倚
西。教師和學生相遇之處是校園,或者更廣義地說,是
坐在橄欖樹下,陪著蘇格拉底,享受他用「產婆術」把
教育制度,要談論兩者相處之道,必須認清楚校園是怎
我們不自覺擁有的知識接生出來。退而求其次,跟著孔
樣的校園,教育制度是怎樣的教育制度。
夫子東奔西跑,師生談談平生抱負,也不失為好玩的遊 學旅行。但這些只是空話,因為蘇、孔兩位老師都沒有
從前對大學的定位,有所謂象牙塔與服務站之爭。簡單
詳細的教學大綱和課程進度,修業年期不限,也沒有人
地說,象牙塔是指大學和社會保持一段省思的距離,服
來查問他們怎樣「裝備」學生以適應社會需要。這和現
務站可以顧名思義,就不用解釋了。在今天,特別是極
在太不相同了。
端計較短期效益的香港社會,傾心象牙塔者早就全面潰 退,值得一提倒是服務站提供的也不是從前的服務了。
88
不過,無妨試試在老故事中找出一些可以古為今用的教
流行的「學會學習」、「終身學習」口號,在原理上是
訓。蘇、孔兩位老師的遺風所以為後世景仰,撇開學問、
正確無誤的,但落到現實層面,究竟是甚麼意思呢?兩
人格等驟難企及的質素,我想這兩點大概是最重要的:
文三語、溝通技巧、EQ、宏觀視野、創意,是我們聽得
身教、親切輕鬆。兩位老師沒有教室,除了睡覺,幾乎
最多的「大學生必殺技」。主修學科的專門知識?當然
是全時間上課,口說的是教,更有效力的是生活習慣和
是不言而喻。但不言真的是不言而喻,還是認為並非最
態度,這是不一定要說出來的。沒有考試壓力,老師又
重要呢?前面列出的幾項似乎可以杜撰一個術語──後
和藹可親,當然輕鬆了。這樣一想,我們嚮往的其實是
設知識──來概括。社會大眾愈來愈認同這種論調:由於
他們師生的相處,而不僅是上課的氣氛。要是他們每星
知識日新月異,工作所需不能只靠本科或研究院幾年所
「我認為這在原理上也未必不妥,問題是矯枉難免流於過當,賣花 讚花香說現在提倡的是活知識,變相就是說從前教的都是死知識。」
學,所以大學──中學又何嘗不是──教育的重點應該是
不過上面指摘的罪狀真的很普遍嗎?無論過去或現在,
「學會學習」,以便「終身學習」。後設知識就是一般相
都不乏無聊胡混之徒,也儘有刻苦向學之輩。我也上過
信有助於學習專門知識,並轉化為工作技能的「幕後」質
令人感動的導修課,十五位同學,幾乎全體都發過言,而
素,今天服務站主力或宣稱提供的就是這些。我認為這
且是早有準備,並非臨場現編的,沒有說話的也點頭示
在原理上也未必不妥,問題是矯枉難免流於過當,賣花
意。打開 CU Forum 課程討論區網頁,上星期主持導修的
讚花香說現在提倡的是活知識,變相就是說從前教的都
同學繼續提供資料,補充課堂上沒有時間說的內容。上
是死知識。「後設知識」並不是一個自足的範疇,它需
學期書院通識課的問卷調查結果寄到了,原來有 65% 的
要通過不斷闡釋、重組或解拆已成體系的知識,來證明
學生讀完了八成或以上的閱讀材料,難怪上課發問時有
它存在的價值。今天我們為了各種所謂迫切的理由,把
人回答。我客串過另一個通識科目,在邵逸夫堂演講了
它相反相成的對立面驅逐到荒涼之地,看似獨尊一元,
一次,後來工作人員告訴我,有些人睡覺,但和鄰座談
其實賸下來的一面已經虛化得徒具形式了。而這些事情
天的不多,算是反應不錯了,我也同意。
的底蘊,如果直接地說,我認為就是,衡量一所大學辦 得怎樣的尺子,無論如何不再握在學術中人手裏了。
我在中大讀書是八十年代,雖然大學生已不稀罕,但畢 業後找份安穩工作沒有甚麼困難。當時有人把 university
既然我們處身的是全面為社會服務的教育制度,批評大
音譯作「由你玩四年」,不過「玩」也有很多種的,吃吃
學生沒有求知欲望、學習態度差劣的人要小心了。請先
喝喝、嘻嘻哈哈的也有,埋頭書本、不問世事的也有,
澄清這「知」是學科的專門知識,還是後設知識。如果
前者固然是玩,現在看來,後者也太奢侈了。後面這種
說後設知識的精神是靈活變通,現在的學生一點都不遜
人,今天也未絕種,但要付出更高代價,得到的認同卻
色:參加系屬會活動換取住宿優先權或其他好處、選科專
有限。一般學生只好在現實生活所資、將來社會所需、
挑容易過關分數寬鬆的、對閱讀材料的份量討價還價、
個人學術興趣,以及人類好逸本性等力量的牽扯中,蹣
「捉」考試題目,甚至抄襲功課。要責怪學生上課前毫
跚找路前進。
不準備、上課只求教師說得清楚他們聽得舒服、提問時 垂頭噤口假裝看不見、兼職第一活動第二曠課成風……
畢竟是社會上有希望的一群,在掙扎中尚有餘力,如果
不妨先把陳年的價值觀念放下,平心靜氣問問他們究竟
教師表達得有趣些、清晰些,他們還是會有反應,甚至
是怎樣權衡得失的。
用功得令人痛惜的。正因為制度的裂痕給這樣勉力塗 ***
89
「大學的存在就是為結合老成少壯以從事創造性之學習,而謀求知識與生命熱情的融合。」 飾了這樣,很多人就認為學風問題的癥結在學生和教師
們赫然發現整合資料的能力極限提升了。有人說抄一本
身上,這其實是蓄意或無意地把學校抽離於它所在的地
書是抄襲,抄十本書就是參考,有了切身體驗,我們知
方。我不是說社會改善了,課室裏就會長出橄欖樹,最低
道兩者的分別不是這樣微小的。
限度,到時罵起睡懶覺的學生,可以理直氣壯地說「朽 木不可雕也」。
十多年後,我自己上的課,論到互動和歡樂,我膽敢說 當仁不讓於師。但我得常常警惕自己,學生的熱心發言 ***
在多大程度上是問題愈來愈淺易的效果?我同場加映的 「棟篤笑」能夠引發學生在課後一訪圖書館的興趣,才
都說理想的上課氣氛是師生有交流,學生在愉快的心情
算沒有墮入惡道。蘇文擢老師教古文的「文章選讀及習
下學習。但我忘不了劉殿爵教授教的「中國語言學史」。
作」時,也騰出時間讓我們發問,但他會先評論說「這
他提著一個塑膠袋緩緩走下中國文化研究所 G22 室的梯
是好問題」,或者「你沒有留心,我已經說過了」。也
級,放在講台上,從裏面檢出一本筆記簿,背過身把《爾
許我把學生「妖魔化」得太厲害,後面這種回應我只會
雅》和《詩經》重見的詞語抄在白板上,我們照著抄,他
在心裏說,以免傷害他們弱小的心靈。蘇老師一個笑話
抄完一塊白板,轉過身來講解幾句,我們還在抄,又要
不說,一句閒話不提,仍能把整整兩個小時縮為一瞬間
記下他的話。整個學期差不多就是這樣似明不明的,說
的講課本領,我當然學不來。但他當年說過的《莊子》
沉悶也真是沉悶極了。直到最後一課,他總結抄寫所得
寓言,我仍記得:郢人在鼻尖塗一點泥巴,薄如蒼蠅的
的結論時,我突然像給鎚子當頭猛敲了一記,前面許多
翅膀,匠石輪起斧頭,颼的一聲劈去,泥巴給削掉,郢
個星期輯錄編排的資料,全部指向這個從來沒有人說過
人絲毫無損,面不改容,後來郢人過世,匠石就把斧頭
的結論,就像偵探小說的收場,所有線索匯聚到一點,
丟了。要續上一條尾巴的話,我會說:由於缺乏練習,
然後兇手現形伏法。沒有前面的鋪敘,我根本不會明白
匠石的本領不久就荒疏了。
結論的意義,原來最後的興奮要以累積的沉悶和忍耐為 代價。
互動要看在哪一個層次上互動,歡樂也要看為甚麼而歡 樂,我當然希望有足夠的學養和信心,用或沉悶或直接
90
還有陳勝長老師的「文字學」。他抓起一篇論文讀了幾
的方式滿足我的郢人學生,以他們為我求知過程裏平等
行,又換一篇論文讀幾行,都是挑中間的部份讀,他的
相待的伙伴。懷海德(Whitehead)說過,「大學的存在
評論夾雜其中。我們怎樣也追不上。下課後覆看筆記,
就是為結合老成少壯以從事創造性之學習,而謀求知識
翻查論文,仍是不能透徹了解。後來我們幾個同學分工
與生命熱情的融合」,這句話我是很多年前在金耀基校
合作,每人負責一個課題,根據筆記和課上提過沒提過
長──當時是新亞書院院長──《大學的理念》一書裏讀
的參考資料,整理出一篇篇札記,交換看了,才敢到辦
到的。儘管時移世易,在感情上還是脫不掉成長階段接
公室向老師請教。必須承認,在仍要考學位試的年代,
受的一套教養,可謂慚愧。
我們花這些工夫自有其功利的考慮,但在準備期間,我
新亞國術會
AIESEC in CUHK
逢星期一、四晚於新亞教授鴻勝蔡李佛 拳、舞獅及獅樂,歡迎加入﹗
AIESEC is the global youth network impacting the world through leadership development experiences. We are present in over 124 countries & territories, with 86,000 members in over 2400 universities across the world.
Facebook:新亞國術會 NAKFS
Facebook:AIESEC in CUHK
Facebook:cuacs21
聯絡電郵:nakungfusociety@gmail.com
聯絡電郵:cuhk@aiesec.hk
聯絡電郵:cuhkacs21@gmail.com
中大縱行者 (Outdoor Activity Society, CUSU)
NA Band (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 學生會樂隊學會)
香港中文大學普通話劇社
我地窮但一樣落力搞band show同樂器班,
普通話劇社,期待與你邂逅。
想同中大同學一齊遊山玩水、享受大自 然?縱行者預埋你!藝墟見~
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動漫畫研究社 (Animation & Comic Society) 一起來展開愉快歡樂的探索之旅吧(*´∀`)
歡迎志同道合嘅band仔女一齊黎玩! Facebook:Nano - NA Band Society 2016-
Facebook: 香港中文大學普通話劇社
Facebook:中大縱行者
2017
聯絡電郵:cusuoas2016@gmail.com
聯絡電郵:naband2016@gmail.com
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社會服務工作隊
Campus YMCA of CUHK
聯合劇社
義工服務?體驗交流團?如果想自主地舉
想做演員、後台英雄?我地不分書院,去藝
辦不同活動,快些加入啦~
墟搵聯合劇社了解下啦!
Facebook:中大社服工作隊
Facebook: Campus YMCA of CUHK
Facebook:聯合劇社
聯絡電郵:cusst.44@gmail.com
聯絡電郵:campusycuhk@gmail.com
聯絡電郵:ucdcofficial@gmail.com
我地係自己設計本地長期服務嘅義工莊,服務 對象廣泛,嚟緊會有聾人子女同群育學校等等 嘅服務,歡迎嚟join service或者傾莊!
聯絡電郵:cuhkdrama@gmail.com
每次思索「點解你會
遠超三分鐘的熱度
「點解你會 trans 科嘅?」 面對這個問題,我通常都會無言以對。我在大一時從理學系轉到人類學系,儘管對轉系的原 因有過全面的思考,我一時間仍無法用三言兩語去解釋清楚。 XXX 中學的時候,我總覺得自己的思考方式與他人有異,對其他人的行為亦感到十分好奇。後來 我得知神經科學可以為人的思維和認知提供解釋,加上我中學本身修讀理科,所以大學選科 的時候便順理成章選了理學系。 大學第一個學期,我選了三個學院課程的科目修讀。三個教授不約而同地於第一課開始前, 就開門見山告訴學生:課可以不用上,課堂表現也不會成為評分方法之一。話雖如此,我一 開始仍堅持上齊全部課堂。不過大概是教授講課太悶,以及課堂內容太艱深的關係,我還未
科嘅」的過程都是一次自我剖析。 trans
來得及理解 point A,教授已經自顧講起 point B 來。事實上,我觀察到其他上課的同學大 都跟不上進度。在反正都無法理解的前提下,我們便逕自瀏覽 Facebook,有時甚至不經意地 睡著。我驚覺這個情況實在不太妥當,所以開始把簡報預先讀一次才去上課。 我這才發現其實教授所說的話並沒有那麼難懂,他只是沒有考慮同學能否跟上。加上我中學 的時候沒有修讀生物學,有時候簡單如 gene 和 allele 都分辨不了。每次要獨自面對教授無 法解釋清楚的疑難,我都難免感到氣餒,產生一種不願再堅持下去的負能量。 XXX 到了第二個學期,我選修了人類學的「人類與文化」一科,是大學通識的科目。當時我還未 知人類學其實是甚麼,但我清楚記得教授第一句就跟我們說,人類學研究的就是「why people do what they do」。那刻我精神一抖:這不正是我一直想知道的東西嗎?原來,這一切 都是個美麗的誤會:我想知道的根本就不在神經細胞裏,而是在真實的社會之中! 自此之後,我每星期都特別期待這一課,而且每次都格外留神。記得有次,教授在全班同學 面前把一張二十元鈔票撕成兩半,我們霎時間都呆掉了。原來他是為了向我們解釋符號於人 類的意義:貨幣本來只是一張普通不過的紙,只是人類在紙上加上符號,鈔票的價值才得以 提升。我瞪著那被撕破的鈔票,好像又明白了甚麼。 課後,我興致勃勃地找來推薦的讀物閱覽。 記得其中一篇文章闡述了一個民族的生活,講到 他們有把生病的人帶到神殿進行儀式從而獲得救贖的習俗。我讀的時候也不以為意。直至導 修結束前,助教才告訴我們原來作者是以外來者的角度描寫現代人的生活,所謂「神殿」其 實是「醫院」,而「儀式」則是「手術」。我接觸到愈多這些材料,就愈覺得人類學有趣。不 到一個月,轉系的念頭油然而生。
文:歪 原刊於 幹事會屬下校園記者編輯小組 2015 年《迎新特刊》
XXX 雖然人類學看似是我的真命天子,但轉系始終是個影響深遠的決定,不容我莽下判斷。記得那時候,我一想到要做 這樣的決定,便會進入了一個糾結的狀態:雖然家裏暫時沒有財政壓力,我不用擔心畢業後的前境或學費問題。然而, 我這邊廂怕轉系後的狀況不如我所想像的美好,那邊廂又擔心錯過轉系的機會會讓自己後悔一生。 我在網上胡亂搜尋有關人類學的資訊,又向主修人類學的同學借來筆記閱讀,不斷問自己是否真的認為這學系所學 的東西符合自己的興趣。 為了避免自己只因為覺得一個教授的教學方法適合自己而轉系,我還四處旁聽其他人類學 的課,但最後都認為人類學與我的興趣沒有太大出入。但一考慮到轉系後要重新認識所有同學,以免顯得格格不入, 我又會對轉系卻步。 我當然都有考慮留在理學院,畢竟理學始終是較主流的學科。況且我又不至於無法忍受理學的沉悶,只是偶爾發發 牢騷,又不是讀不下去。我好像沒有不安於現狀的理由。但後來我想到自己日後並不想從事有關理學的行業,不想 一輩子在實驗室裏望著顯微鏡下的細胞,也沒有成為老師的耐性,留在理學系的熱情又減去一半。雖然我不太清楚 人類學畢業生有甚麼出路,但既然還未有遠大的志向,何不選修自己更喜歡的學系? 更重要的是,我認為人類學的學習模式更適合自己。每次要考理學系的期末考試,我就好像回到中學時期一樣,在 試前將筆記裏的一字一句變成腦海中的短暫記憶,寄望自己可以在考試時懂得做題目。但人類學多以寫作論文的形 式來考核,要求與以往完全不同。記得收到題目的時候,我完全傻了眼,心中暗叫不妙:「Can “culture” excuse illegal behavior?」、「Can ghost be real?」 但在我埋首讀物去找出相關內容,嘗試建立自己的論點後,竟然還主 動搜尋讀物以外的例子去解釋之。相較讀理學那種囫圇吞棗的學習,這樣的學習模式於我來看實在有效得多。
XXX 由是,我更確信轉系是個更恰當的選擇。後來,我相約了與我 關係較熟絡的 UGFH 教授,徵詢他對於我打算轉系的意見。他對 於同學想轉系的事都好像習以為常,對於我的提問已經見慣不 怪。這樣看來,每年認為自己「選錯科」的同學都不少。 但仔細想想,有這樣的情況出現其實並不出奇。中三第一次選 科時,同學對科目根本未有全面的了解,而且選擇和思考的時
不同學系對轉系生的要求都各有不同,但所
間都很少。高中課程編排緊湊,更沒有機會讓同學探索大學有
有轉系生均需符合以下三項指引的其中一
甚麼學科符合自己的興趣。以我為例,中學教育令我專注於理
項,方可獲學系考慮批准轉系:
科學習之中,沒有機會探索理科之外的科目。上了大學,可以 嘗試的東西多了,加上有了足夠資訊,找到自己真正適合自己 的學系的機率自然也大了。 第二學期結束後, 我依循指引辦理轉系手續,不久便收到學系 的面試通知, 後來更成功獲得學系取錄。這轉系過程的確很順 利,但我深明轉系不一定代表將來會讀得輕鬆。興趣只是加強 自主學習的誘因,而且我都已預想到我將來要讀畢所有讀物應 該也有相當的難度。不過,轉系的思考過程才是最重要的。它 於我而言是一段自我剖析的經歷,讓我有機會思考怎樣的學習 方式最適合自己。 所幸,在眾院校之中,轉系文化在中大最盛:「選錯科」後,還 有作出改過的機會。我相信大學教育當中重要一環,就是令自
1. 必須已修讀擬轉讀主修課程的 6 個學分(即 兩個課程),成績平均不低於 B-;或 2. 入讀大學時的成績(例如香港中學文憑試 成績)必須比擬轉讀課程當年收生成績排名 最後 10% 的同學為佳;或 3. 現 時 的 所 有 科 目 平 均 積 點(Cumulative G.P.A.,即所有科目累計的分數)不低於 3.0。 註冊及考試組一般會於五月初向同學發出有 關轉系的群發電郵,並於六月初開始接受轉 系申請。同學宜於遞交申請前先向學系及該 系轉係生詢問轉系相關資料,了解該系的實 際收錄的考慮和要求、面試形式與內容等。
己認清自己,而大學也是一個讓人勇於嘗試、不怕犯錯的場所。 不少教授都樂意包容我們的「錯」,甚至欣賞我們的「嘗試」。 中大的轉系制度也正正體現了大學教育裏嘗試與犯錯的空間。
93
在地上拾起無限可能 路是一條還是多條,在於你主不主動去理解周遭的環境,認清教育和現實的差距。 文:陳秉鳳 原刊於中大學生報 2010 年《迎新特刊》
楊穎仁比我大九年,我入學生報傾莊時他已是報社職員,一頭鬈髮,身材高佻而瘦,說話深入淺出。 我上莊後當了總編輯,都叫做係出糧俾佢,形成了奇妙的僱傭關係。編務繁忙,我偶然對他有些怨 懟,他回應我以一篇一篇他寫的,議論縱橫的文章。報社雜亂,他文氣迫人,每次回來他總一手拿 起一些碗碟,一面咒罵我們這等小鬼,一面清理環境開始工作。去年九月,他重回大學校園,在浸 大讀社會學,先前已經讀了兩次大學仍未畢業的他,是否能助我們了解「出路」到底是甚麼? 94
First quit:完全的失範
不大。楊的父親讀工科出身,建議他讀職業治療,楊雖不清楚 自己想要甚麼,但卻知道自己不要甚麼--「要我鋸木連條直
二零零零年,楊穎仁當時就讀中大社會學系,恰巧又是我半個
線都鋸唔到」。本來想揀心理,但父親想他讀社會,許是怕他
師兄。時值二年級下學期,他一份論文都沒交。
不能與人交際太過自我,但結果似乎是說中了一半。
「唔知份野點做」,他說那是個瘋狂逃避狀態。一年級時好
楊的父親在他大學一年級時過了身。他當時並沒有想此事對自
些,初級的科目較少要寫文,僅有的勉強做完。但當時學不得
己的影響,但事實上,家裏少了一個人鞭策自己,經濟也因為
其法,可以看的書太多,自己又無一個學習的焦點,用心寫的
有保險而沒有太大負擔,楊才一心的「頹」下去,終日躲在家
論文分數不成正比。升上二年級有了古典理論及當代理論等較
中。到母親發現時已是學校寄出最後通牒後,頓時一哭二鬧三
深的科目,「一覺得自己唔識,就唔寫」。其他同學即使不太
上吊,甚至指責他是謀住幾十萬保險。他說對於一個完全迷失
認識都可以抄抄謄謄得一文章,但他卻就是不行。
的人,錢不算是甚麼,但卻令他想到,自己不能投入讀書,可
1
能是不夠異化──七年的中學生涯,過的是人地俾乜你就讀乜
另一個他面對的難題是人際網絡。在中學只學到怎樣將自己
「縮埋一舊」,不引起任何注意;上到大學整個中學的人際網絡
的生活,不用想,不用決定,機械式的運作。當時他有朋友讀 會計,跟他說只要捱幾年就能出頭云云,那年還是講 big 5,不
崩潰,並沒有特別想做的事或想認識的人,只努力地維持一個
是 big 4。既然母親以為他要的是錢,讀社會學又失敗收場,他
中庸的自己,上了細系,既不特別頹,也不突出。與人的關係
就決定轉讀會計,走一條看似安排妥貼的路。
既無法把他留在校園,交不到論文亦令他覺得「無面」回去, 「那時很傻豬,遲了幾個字就不去上堂」,面皮既薄,也沒有
零零年底他再入 JUPAS,報讀理大會計,等入學那段時間則補
動力回校,連校方、tutor 打給他的電話也沒接。如果他那時拿
習及打了一份做倉務及入數的工。零一年九月,他重返校園,
起電話,大概可以試升三年級,那就會變成另一個故事了。
這次待了一年。
離開了社會學系是無可無不可,因為他本來就對這科的歸屬感
Second quit:道路在落差之中
第二學期的會計課他已經全部沒上,在圖書館看理大存 量不多的社會科學書藉,在通識課時遇到的講師又找他
無法繼續的原因是會計太過形式主義。讀社會學時無論 自己怎樣迷失,上課上 tuto 都會認真預備討論,但在會 計時著重的更多是 powerpoint 夠不夠花巧,內容次之。 那時他裝出一副外向 look 和同學交流交際,但那些百幾
幫手做當時中學綜合人文科課程教材,既有了收入來 源,會計又讀不下去,於是再次 quit u。「今次醒啲,收 埋得耐啲」,他笑得有些奸險,沒有太快被母親發現, 算是比第一次成功。後來母親一直都希望見到他重返大
蚊餐的邊爐巴西燒卻令他吃不消。他對理大同學的印象
學,帶四方帽,那種「成功」的幻覺楊坦言已沒法繼續,
也深,覺得他們真的較靈活,隨時可找到兼職,求生力
當找到更有興趣的時候,已經失去了去捱一些苦悶科目
強,他卻似乎不能成為那種人。未幾懷念起讀社會學時
的能力。尤其是其實一直以來信那套「平步青雲」的幻
的生活,通識 take 了科 culture and society,坐第一排, 讀葛蘭西。在反差中察覺自己想讀的是甚麼,楊很感歎
覺的並不是他自己,在理工讀那科 culture and society 現 在回想也許不算甚麼,卻已是他口中的荒漠甘泉。
代價實在很貴。
3
Third path:Social movement
2
他以之和學生組織對照,那時傳媒描述的學生組織都不 甚了了,他自己又需要照顧長期病患的母親不敢多時在
要將零二年離開理工和現在接上,還差七年。楊解釋其
外,故此網上生涯既幫他訓練文筆,亦操練了思考。
實很多人會將讀邊間學校,或求學階段作為一個重要的 斷代指標,但對他而言則不太適用,網上生涯才是他另
後來甚至和群組裏的人發起較行動性的事情,包括一份
一階段的開始。「如果將那幾年在網上發表的字結集,
「良心約章聯署」,倡議道德介定應從人出發,而非規條
夠我係中大畢業十次」,我和同訪的同學都目瞪口呆。
或信仰,抗衡某種覺得「非洲咁多人死係因為不信神」
他入大學才初接觸互聯網,最常流連的是 newsgroup,而
的論調。後來想和網上的朋友出書或刊物都碰釘,討論
他想知道更多的問題,關於基督教。問到他是否教徒?
好的內容結果網友都沒有交稿,楊開始知道網上動員的
他說從來都不是。當時有個心儀女生是教徒,楊希望了
侷限,但他既然發現了一些基督教界的問題,就覺得不
解更多關於基督教的問題,於是在網上尋找探討這類問
能退縮。
題的「非教徒」。後來女孩拒絕了他,但他在討論區裏 的身份卻生了根,覺得自己在其中有了歸屬感,參與度
在這種背景底下,某天他在理工大學校園裏看到一張基
亦高。當時參與網上討論的人質素都較高,幾千字來來
層大學(下稱基大:www.grass-root.org)的海報,從此
去去,甚至會辦「準學術」的辯論。這是他大學以來第
進入了另一個世界。他希望學習如何組織群眾,搞
一個能給他支援的群體,亦能討論深入及認真的議題。 95
campaign,他若有所思地說:「如果嗰陣一個唔該見到搞青
讀書,既不需要被入讀的學科限死,更毋須進入院校體制。
年公民黨,俾佢吸左入去,咁就真係……」楊認識了基大的
那為甚麼要文憑(一年四萬二千一!)?那是為了將來多一
搞手與一班很有心搞基層運動的人,當時組織性亦強,在零
點路途可選,那路途仍然指向運動而不是前途,這可能是最
三年時他們搞了個探訪清潔工的落區行動,晚晚落區都有一
讓人訝異的地方吧。
定人數的隊伍,參與的同學很多。那時的基層大學是基層團 體與工會及大專院校之間的中介,他們在院校中找同學作培
對於將來運動的方向,楊有過很多很多想像。例如在基層團
訓,包括搞讀書組、落區、和不同的基層團體接觸,讓同學
體任職,則可能要面對團體太小型,處理行政事務之餘已無
組織活動,如探訪基層工友或組織舊區居民,搞講故事計劃
餘裕搞政策、或者為了申請經費,勉強辦一大堆看似沒政治
等等。
性的活動把時間都消磨掉,等等問題。後來他提英國史家 霍布斯邦講述工業革命時歐洲的政治鞋匠──他們真的是鞋
中學時經濟科是楊覺得最有趣的科目,難得與現實有關,又
匠,工作時間地點較自主、有時間閱讀、能接觸群眾、可養
好像可以系統性地解釋事件。但中學經濟一味講供求決定市
活自己,那時有一些這樣異議者。那時楊認真想過做街市中
場價格,楊發現當中沒有解決過公平與否的問題。入基大
醫,奈何行頭太窄不易進入,也想過做社工,最後是教書。
後,接觸到更多的基層問題,開始明白單靠「論述」、「討
教書的好處對他來說是可以慢慢影響學生,正如他也會影響
論」、甚或「吹水」似乎缺少了一些很重要的東西,基層人
他的補習學生,或許能帶動他們行動;打破老師、家長、學
士的問題不會在「吹水」間消失──他們仍是住在板間房、
生、學校之間的矛盾和對立,讓他們認清真正的教育問題;籌
仍要被老公打、仍等不到公屋、工資繼續被拖欠……要解決
組一個更基進的教師工會。他又提到現在的自己太書生,除
問題,便需要一套帶有行動性的視覺。而這與楊的關注點亦
了第一次 quit u 後做過倉務都沒有打過基層工,所以他又密
敏合,他需要一套解釋及解決社會狀況的論述,使基督徒即
謀考個保安牌,看看有沒有人肯請他這種手腳纖幼的保安。
使放下宗教視野仍能分析社會。
又或者他畢業後仍會選擇去做紥實的工人組織工作;或者做 主流傳媒,摸索主流論述是怎樣砌成的,「又或者,我讀上
零二年底,楊開始接觸基督徒學生運動(下稱 SCM),始終
去,行學術呢……」他就是一個這樣的人。
在基大很少機會討論宗教議題。SCM 本來已有社會關懷面 向,楊穎仁想將基大中介者的模式引入,使 SCM 成為教會及
路得一條還是多條,在於你主不主動去理解周遭的環境,認
基層團體間的媒介,零四年開始更在 SCM 做了一年職員,雖
清教育和現實的差距。一般人的思路是當發現個人問題不能
然最後和同事的人有分歧而結束,但亦是一次理論加上實踐
靠個人解決時,就要訴諸社會。楊是倒過來的,他一開始就
的嘗試。
問憑甚麼講個人利益,既然社會條利本來就如此不公,為何 要從個人出發。所以他從來都是想怎樣把自己放到對運動最
零五年世貿來港會議,楊在基督教關注全球化聯席做職員,
有用處的地方,那已經不是個人前途的問題。
明正言順參與當時的示威,亦是他第一次做直接行動。當時 不覺得害怕,憤怒為何當局要欄住會場不准人進入,示威區
中五會考放榜,他一心與心儀的女孩原校升讀中六,努力讀
距離百丈遠,劃開香港人在世貿會議上的位置,是一個政治
到廿八分回來。可是他喜歡的女孩子不能重返原校。當年選
運作。那時楊開始寫網誌,批評港府對示威者的措施。後來
科,喜歡寫作的他理應選文,但為了社會上所謂「較美好的
楊關注的基層議題還有許多,包括紮鐵工潮、反領匯、反對
前途」而選了不甚有興趣的理科,相反女孩是出於興趣選讀
醫療私有化、社區經濟、最低工資……
的,楊覺得自己等於是搶奪了她的位置。於是他開始質疑: 「我怎可以說自己的家庭比別人的家庭重要,我條命又如何
future
比他人的有價值」。說到這裏他有點激動,那神情,在很多 次聽他說起某些不公義的事情時,反覆出現。
由 quit u 開始,楊的每一份工/每一個機會,都不是在網上
後記
求職版/報紙/勞工處得來,而是靠人際網絡。有些是半 職、兼職、research job,中途也有儲蓄見底的危機,但馬上
96
又搵到工。你話到底係咪 quit u 對競爭力影響好大,似乎不
楊穎仁在訪問裏兩次提到,後悔當年沒有參加學生組織,例
是,楊的厲害之處是,既能每月給家用三千,又能養活自己,
如上報社。我笑說「如果你上左報社,而家就係我老鬼了」,
更儲到些錢回大學讀書。他很節儉,平時回中大總是吃十一
他答道,那又有甚麼分別呢?我和他一樣讀社會學,二年級
元的餐蛋飯,有時是五元三個面包,買一瓶廿多元的桂花陳
下學期我 take 了當代社會學理論,錯過了一些課堂,追不
已醉得舒暢,偶然放縱和女友弄一個咖啡甜酒雪糕吃。生活
上閱讀進度,不願意矇混過關,結果也不合格。但我想我來
模式固然會引起與母親爭執,但也不算甚麼解決不到的問
年會畢業。在學生報,在和楊穎仁的相處之中,我想我繞少
題。上年九月他回大學讀一年級,這次他目標明確,是為了
了許多路,當然楊在那些額外的路上看過很多我看不到的風
沙紙。其實早一兩年他都有盤算讀書,試過嶺南文研,又 in
景,我面前的路也不見得畢直,但我們在此處相會,各有所
過 IED。但他說其實只要目標明確,知道自己想要甚麼而去
得。
學 生 學生組織,我們一般稱為「莊」。一群人為著各自的目標與追求,組成了一支支 不同的莊,一起共事。新生初來期間,或多或少都會聽到有人講「上莊好好㗎, 又學到嘢,又識到人」。大家對於上莊都有不同的憧憬,有人會想與伙伴建立親 密的友誼,有人熱衷於策劃各式各樣的活動,有人期許能在工作中學習成長。 但回到現實,這些期許又有幾多能達成?困於莊的傳統而處處受限、與莊員溝通 失效導致不和、在連綿的工作中不知為何而忙……以為上莊生活是個樂園,一頭 栽了進去,卻撞個焦頭爛額的例子,也許在你將來的大學生活中還會反覆聽到。 正在思索要否上莊的新生,或許要對可能出現的惡況有所警惕。本部份的首三篇 文章,希望帶來這些思考。 當然,我們也無意放大那些陰暗面,畢竟也有不少人在上莊中得到成果。大學內 有林林總總的學生組織,譬如系會、宿生會、各式的興趣學會。緊接的三篇文章 展現了不同人在這些組織的經驗。值得一提的是,〈每一個咿咿哦哦的顧客,都 可能是一個劈嚦啪勒的搞手〉一文是作者舉辦學會活動的一次經驗,文中展現了 她搞活動期間的躊躇與運籌,及其中的樂趣,有志做好莊務的你或許能從中得到 力量。 不得不提的是,不論你有否意欲上莊,新生進來時已經成為了中大學生會的基本 會員。作為代表中大學生的組織,中央莊擔起了在校內促進學生自治及校園議政 的角色。他們的工作是甚麼?與我們的大學生活又有甚麼關係?最後的四篇文 章,會介紹中大學生會的架構及這些組織各自的工作。
組 織 97
在一頭裁進去之前,或許你要先止住對上莊的美好憧憬,看看現實的裂痕。
莊的二三四五六七事
作為大學五件事之一嘅上莊,每年都會吸引一大班
次傾莊變成大部份莊嘅上莊要求:三次傾莊必須出
Freshmen通街搵自己想上嘅莊。其實唔出奇嘅,入
席至少兩次(包括成莊日)。老老實實,三次傾莊
到大學,唔似中學見嚟見去都係嗰班人,為咗識下
玩下破冰遊戲、簡介下莊務加埋投票已經冇剩啦,
朋友、搵嘢做下寄託時間,最實際係有得加宿分,
真係可以傾到以後落黎果十幾個活動嘅內容?咁短
下年住宿要緊嘛!之但係,根據好多人嘅上莊經
嘅傾莊時間令你無咩時間搞清楚呢班即將同你共事
驗,上莊嘅伏咪話唔少,務必小心小心。
一年嘅莊員諗緊咩,亦都未係好知自己想點,但都 無計,惟有戴眼識人同喺藝墟、Fb page、上莊口
中伏 1:頹
中、傾莊環節做多啲資料蒐集。
所謂頹上莊,即是會唔開、嘢唔做、心知刻意潛水 唔聽莊員電話等等。就係因為好多人上莊只為呃宿
中伏4:因循
分,對支莊無熱誠,自然就頹喇!其實頹並非理所
咁又唔洗咁灰嘅,其實仲有好多有心人為實踐理想
當然,你唔做,即係推咗啲嘢比其他人做,但做莊
先上莊嘅,亦有好多人會抱著想學下嘢嘅諗法。但
務係每位莊員本身嘅責任。我地眼中嘅「自由騎
要小心,就係因為傾莊時間少,大家一開頭都會無
士」或許都有自己嘅苦衷,畢竟大家作為大學生,
咩諗法,加上開會前通常大家都無咩準備甚至無睇
有太多嘢要兼顧:學業、家庭、愛情、兼職,我哋
過agenda,開會通常都無咩突破。最差嘅情況係照
要學會尊重各人的取捨。不過,大家作為莊嘅一份
抄上年份year plan,改個人名就照抄內容同run-
子都有責任克己之力透過溝通協商,例如瞭解每位
down,令成支莊變到好機械化,人做我做,特別係
莊員的困難與需要,為他們訂下最底工作量底線,
抄埋上年d On9工作落黎,就慘㗎喇。如果開會前冇
帶動莊員一洗頹風。
準備、開會先黎度橋,只會落得因循嘅下場。
中伏2:chur
中伏5:老鬼影響
所謂chur上莊,即是不停開會,活動多,工作量
老鬼嘅影響有好有壞,好就在於有經驗傳承、多啲
大。同一大班人一齊chur,齊心向同一目標奔跑
勞動力幫手,同老鬼有好關係,可以令工作效率增
係一件好熱血嘅事,但chur亦不一定乎合各人對
加好多。但壞嘅就在於有啲老鬼有啲莫名其妙嘅權
上莊嘅期望。面對長期唔過三嘅G.P.A.,因為長
力慾,成日抬高自己前輩嘅身份指指點點或者諮
期熬夜而逐漸加深嘅黑眼圈,接踵而來嘅係莊員
詢,更甚者反枱辱罵候選內閣無熱誠,根本唔係想
freeride/quit莊甚至冧莊。但亦不乏上chur莊做P
溝通。舉例,有人會喺諮詢嗰時問埋啲無聊問題,
仍然可以顧學業嘅例子,所以上唔上chur莊其實好
例如你記唔記得唒莊員啲電話同生日呀,知唔知中
睇自己時間分配同chur-able與否。不過,正因為
大邊度有廁所呀、捉你錯字呀,無嘢搵嘢嚟搞。平
chur,同每位莊員見面、合作嘅機會多咗,向佢哋
時又有好多無理嘅牢騷。
學習同交流亦相對較多,可以識到一班亦師亦有嘅 莊員盡全力去做好一件事,係一份極致嘅幸福。
唔想煩,又覺得老鬼說話多少要聽下,就比人焗 住做啲唔想做嘅嘢,例如明明成班莊員都覺得dem
伏3:傾莊時間短
beat宣傳唔多有效率嘅,但因為驚比老鬼鬧頹,結
成莊前要傾莊,目的在於比大家互相認識同瞭解莊
果就被迫改變計畫……呢啲時候,就睇你肯唔肯企
務,好好考慮上唔上,上嘅有咩做,但唔知幾時三
硬say no堅持己見喇!放心,只要道理喺你度,就 會有人撐㗎啦,唔好淆佢。
原文:Jaco 改寫:雷恩 原刊於中大學生報2014年《迎新特刊》
上莊小字典
【上莊 現莊 下莊】 【諮詢】
前一莊、現在一莊、後一莊。
上下莊聚首一堂,商討下莊來年活動計 畫書,並讓上莊瞭解下莊的工作情況及
【Dem Beat】
進度。
喊口號配合手腳打拍子的一種宣傳莊手 法,十一月以及一月為dem beat旺季, 常見地點為火車站及YIA。
98
【傾莊】 有興趣做下一屆幹事的同學,
【PIC】 Person In Charge,活動負責人。
聚首商討學會的未來目標方向 的活動。
我其實係想大家準時開會啫 工作與私人為何要完全分割?一同心繫、推進某項工作,共同成長,不也是很引人憧憬的事嗎? 文:黃漢彤 原刊於中大學生報2014年《迎新特刊》
任何工作,本身幾乎無法避免繁瑣、重復
之以情,甚至道德譴責,總之因人而異,
滑,付出較多的人終會與付出較少的人吵
與枯燥的部份,那麼,為何我們要上莊自
有時找另外一個人代你說話更好,有時你
大架,有誰心灰意冷便會黯然退場。所以
討苦吃呢?我想,原因不外乎兩個,一是
也要發吓脾氣……但又要進退得當,否則
所謂順利推動莊務,亦可理解為清掃未來
某項莊務有令人想追求的意義,二是不同
過份進逼只帶來反效果,所以體諒亦有必
可見的,合作的磨擦所帶來的壞情緒。
打工受上司氣、官僚管理的冷冰,莊內一
要。「因人而異」當然是一句空話,怎樣
片可容平等溝通、真正合作的空間,讓工
做?舉兩個例看看。
有時有一種錯覺,認為共事易傷感情,建
作有了溫暖的血肉。有見及此,為了使大
立情誼還賴日常飲食玩樂,這並非全錯,
家莊期順利,小弟接下來將就第二點作小
莊員C:懶,日睡十小時,平日逛街買衫
但更準確來說,是給工作裏的磨擦受損
小分享。
之類費時頗多。比較難約,約到也有許多
傷害了關係,掩沒了共事於人際關係真正
突發意外。若中午開會,必須預早叫醒,
的價值:如果上莊工作是志同道合,為甚
***
但電話常常不接,必要時打給其男友找
麼莊務不能成為良好關係的核心?難道不
我去年上莊,處理過許多瑣碎的事情,其
她。對知性有追求,但做事拖拖拉拉,學
可,既為了莊務,增加大家互相關心、了
中與其他莊最共通的肯定是約開會了。
業經常出現危機,考試季節情況麻煩。
解的意慾;也因為工作而互增認識,譬如
對於合作幹活經驗幾乎零的我來說,約
因為莊務吵小小的架,有時也可促進情
開會似乎是早兩天whatsapp說一聲便
莊員J:責任感特強,鐵人型,睡少做
誼。與莊員R吵架幾次,我現在知道他緊
可解決的事情,當時只覺:沒空來就在
多,十分易約。但捱得太多,上莊不久就
張工作時不容人催逼、討論時好辯固執,
whatsapp覆嘛,不說就是來囉。
大病一場入廠,但還是常常擠出時間處理
這也是瞭解與情誼的一部份。
會議。有時會議人數足夠,或他睡覺時間 結果自然大失敗,人永遠不齊、說好來的
已經不足常人三份一,得反過來勸他休息
沒錯,感情的一大本質的確是言不及義嘻
當天才說沒空、約三點五點人還未到……
休息。
嘻哈哈,但一同心繫、推進某項工作,共
準時到的不免炆憎,下次就不願準時了。
同成長,不也是很引人憧憬的事嗎?由
不得已,每個人都打一通電話吧,再接下
舉例可以窮盡我所有莊員,但溝通很難定
此,也可以理解到,資本主義社會裏「工
來,開會前早一兩小時再打一遍提醒、或
出簡易的方程式,譬如自己與某個特定莊
作」與「私人」的分割,到底意味失落了
叫醒他們,情況果有好轉。但是,障礙還
員的關係如何也非常需要考慮,比上面
甚麼。
是一個接一個,特別體現於各種語言歧
這樣簡述幾句需要更多。準備除了瞭解對
義——譬如,某人的「就到」是指兩個鐘
方,也反指自身:如果平時我都遲到多
一支莊,可能上莊之初大家都有心有力,
之後到;某人的「應該有空」當天總因為
多,催人準時怎會有說服力呢?
可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溝通失效下,莊期才
功課遲交忘了有約之類原因放飛機,諸如
一半就意志告吹。危機雖在,但換個角度
此類。原來合作共事,意指與人類的惰性 作永恆搏鬥,無論是莊員還是自己的。
***
想,這也許才是真正學吓嘢、識吓人的機
更圓滑溝通,是為了順利推進莊務,也
會。
為了莊員各自的生活更好(生活包括莊 解決之道,其實不外乎呃呃氹氹,又或動
務)。可以想像,若無良好溝通令合作順
【老鬼】 【Pro P】
【Freerider】
歷屆莊員,通常指已經畢業離校的。
坐享其成的人,亦指不做莊務的莊 員。
Promotional period,宣傳期,是候選 內 閣以dem beat,派發政綱及福利品以爭 取選民支持的時期,旺季為十一月以及一 月。
又名自由騎士,泛指平日不出現但又
【撼莊】
【P】
兩個或以上內閣競選,由於中大相比其他
President,莊的主席。
大學擁有更多上莊機會,所以較少發生, 例子有上屆競逐幹事會的煥然與星火。
99
P
的 獨白
有志做好莊務也不一定能如願,剝開過於鮮豔奪目的外,有多少不足為外人道的難言之隱。 文:雷恩
上莊前,我以為莊是一個讓我自由地實踐抱負的地方 我相信溝通可以達致明瞭與理解 我希冀一種友誼叫莊員 上莊後,我明白現實總伴隨著一系列的制肘 我認清差異而非朝夕或溝通可解決 我妥協與一種距離叫莊員
上莊,大學五件事之一。作為新鮮人的我,當然也二話不說人
上莊對各人的意義迥異不同,即使在同一支莊,你也不一定能
云亦云地去追捧。在三次傾莊過後,我不知所云地被冠上了
找到知己。有人上莊為求宿分,有人為要增廣見聞,有人為寫
P(President)的名銜,上莊之旅正式「被」展開。
靚CV,有人為結交好友……常言道:「一年莊期,一生莊員」 其實是我偷換了概念,原來句子中的「莊員」是「莊友」。由
會章上列明,主席的職責在於主持所有會議,與各代表保持聯繫
於大家的出發點不同,要做到亦莊亦友太難了,能以曾經的莊
並確保莊內活動能順利進行;而事實上就是甚麼都要管,外交及
員身份留在各人的心中其實已言值得。上莊與做小組作業的同
至內務無一例外。上莊期間,我學會了夜話、約聚、出設、與高
學不同,合作的時候較短暫,日後碰頭的機會不多,大不了合
層的客套話、練成了揾贊助時的厚面皮、背黑鍋時的沉默、習慣
則來,不合則去。可是莊不同,為了莊為了莊員,你不忍讓他
了例行半小時的開會遲到時間、獨自外交的尷尬以及莊員們對P
們獨自熬夜,你願意暫時放下學業甚至犧牲你自以為可追回
各種不仁的批評與苛求。開會拋不出新點子是因為P lead得唔
G.P.A.捨命陪君子(當然G.P.A.也視乎你自己的時間分配與
好,決策時才諮詢是假民主、獨裁,投票後才決定是P猶疑不決
自律性)。莊員與同學不同,想要不見還需見,昨晚鬧翻了明
無主見,盡P的責任主持莊務是本份,做更多是份內事,你的錯
早又得擠出笑顏辦活動去,始終家醜不得外揚,免得遭外人話
當然是你的錯,可是莊員的錯也是P的錯。實言,在每一個羣體
柄。這種亦敵亦友的拉鋸教人徹夜難眠,莊內關係不和諧,難
中總得有人負上工作量傾斜點的角色,被人賦予上更大的期望,
聽的說話經過好幾位莊員打小報告後傳入耳畔,那種痛苦教人
有期望亦必然意味著失望與批評的可能。我在莊裏,看出了一個
心碎,你不能想像在多少個夜裏我抱頭痛哭,朝早又得擦掉淚
社會現實。
痕,以笑容堅持下去的瘋狂。有些眼淚注定只應或說只能由P承 受。但這些都是切切實實又實實在在的情感與關係,與在流動
職位的名份讓我們對之投放不同的角色塑造,然而各職位實
的課堂、課室、人事之間,不停轉換的場景、人面中若即若離
際上的本務與莊內協作的意義又似乎在諮詢中給淹沒了。就
的陌生不一樣;莊員,是一份令你刻骨銘心的熟悉。
EVP(External Vice President)的提問多半是認人,可我不知 道,光是認得,算不算上是認識,然而這種瞭解,在諮詢所需
在大學的喧鬧中,我們拚命地想去把握這個世界,在擴充了的
的層面已經足夠有餘。IVP(Internal Vice President)的職能
群體生活中,我們試圖用名字、系級、職位定義自己,從而去
思維係莊內關係,然則我卻不能理解對莊員的關愛這種有血有
攫取認同感,證明自己的存在。成長,意味著你們也即將學會
肉的情感能如何建基在背電話號碼或生日日期這種冷冰冰的硬
活在這扭曲的空間之中,逐漸適應各種偽裝、虛假與瘋狂。而
件資料上。文書的的答答地記錄著各項提點與更改,財政坐在
我相信,你心中的指南針,會引領你到達你一直尋索著專屬你
一旁靜靜地閉目養神,每位莊員逐一起立回應提問。啊,不知
的方向,而你我探索世界的方式本就不一樣。
不覺間,天又再次亮起來了。我宣佈,正諮結束。
100
系會
系莊秘辛 文:傻鴨
而我不知道系會是甚麼
久聞大學五件事,上莊似乎是大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 意要上莊。由於我在由系會籌備的細O玩得挺愉快, 便在中大芸芸眾莊「看中」了系會。「系莊好firm 㗎!」初入大學的我確實希望能在這陌生環境找到一群 志同道合的朋友,找到一個容身之所,於是我滿懷期 待去了系會的傾莊,在兩三次短促的傾莊後就決定上 莊。 在緊湊的諮詢期間,為了不被上莊挑剔,我和莊員們 都得埋首撰寫諮詢文件,連續幾天沒好好休息。「凌 晨四點,早該睡覺了,為何現在我得留在進宿準備諮 詢文件?」我望著電腦想,螢光幕上滿是密密麻麻的
、系會外
環。自覺不是個「摺」的人,因此入學前便已打定主
文:K 我對自己的系會只有片碎的印象,而片碎是因為 我的大學生活與系會幾近沒有任何交疊。 我平常收到系會的消息多是每隔一兩個月的一封 mass mail或下課後幾分鐘的活動宣傳,大部份都 是諸如開sem酒、完sem飯、送舊迎新聚會之類的 東西,有時忘了看電郵或走了堂,也會偶爾看見 facebook notification問我要不要參加。還有 兩次因為全民大會不夠人出席,有朋友打過來叫 我湊人數。
英文字。累透的我們已沒心思構思新活動,再加上大 家對系會也沒甚麼想法,所以也沒討論到上莊理念,
那些聯誼活動我都一一缺席,系內像我這樣的也
只將僅餘的心力放在整理諮文的格式上。最終,諮詢
大有人在。當然,也不盡是這樣,有時在face-
文件的內容,從系會理念到活動內容,都只是照版煮
book上看到相片也見到幾次活動都有兩三成師
碗地「抄考」上莊。
生出席。如果平日上課前後也沒有太多時間與同
用的「波波橋」,但基於責任,我們還是認命由凌晨 二時開始吹氣球。不過綁了數十個氣球,大家的指頭 已開始痛。到綁完二百多個氣球時,所有人的手指都 長滿倒刺,又紅又腫。徹夜未眠地準備,換來了畢業 生對我們的認同,我心裏是有一絲歡愉,不過更多的 卻是疲累。 我上莊時本就沒有一顆很想服務同學的心。而每次繁 瑣的系會活動籌備更是使我和莊員們都心力交瘁,漸 漸失去了做莊務的動力。偶爾覺得工作無意義時,也 會動起念頭想辦其他活動,但最後也因重重莊務而被 磨蝕,再也提不起勁來。如今,莊務對我來說是不得 不做的工作,只是當初不小心一頭裁了進去,也不好
以 服 務 同 學 為 己 任 的 系 會, 在 現 實 上 是
們並不明白為何要砌出一條說不上美觀,更談不上實
怎樣的呢?以下是兩則關於系會的分享。
在畢業生拍照日吹波波橋是系會的必然職責,雖然我
系同學談上幾句,這大概也是個聯誼一下的好機 會,又或可以認識一下其他年級的學生。我入學 那年的O’ camp,食飯期間老師講起系內的趣事, 原來我們以前有三大傳統煙、酒、賭,但已漸漸 失落,又有師兄提起哪個教授會玩碟仙、養鬼仔 的傳聞,其他人又會你一句我一句講起自己聽過 的版本,也著實有趣。 我也不是特別抗拒這些活動,但每次也沒甚麼特 別衝動想參加。在我兩年的大學生涯裏,系會於 我而言幾近是可有可無的。即使有一年時間在同 一課室上課,我連大部份系會的成員是誰、他們 的工作目標是甚麼也不知道。我對系會的模糊印 像,大概是一群特別friend、yo得起的人搞的類 似俱樂部的組織吧。
意思抽身離去。勉強留下了,但我在系會卻感到無所 適從。
101
的舍堂更是佼佼者。光是一年一度的傅盃也用了好幾個月的時間去練
訪問:徐詠然、劉子康
文:走讀生 Q 原刊於幹事會屬下校園記者編輯小組 年《迎新特刊》 2015
我們常聽說宿舍是要讓學生接受非形式教育,那麼除了聯誼玩樂外,宿生會還能否承擔起更多責任?
訪神學樓堂主 YM 宿生會可以有咩玩法?
一直以來對宿生會的印象,也是覺得他們很friend很玩得,其中崇基 習、比賽。有好幾次深夜時段下山乘車回家,經過崇基的宿舍群,竟 也看見一群宿生在宿舍外練習拔河。但聽了崇基神學樓堂主YM所說的 上莊經驗,發現原來宿生會的工作遠遠不只是聯誼和玩樂。
預期以外的莊務 熟絡,不止於玩樂 YM直言,上莊前其實並沒有考慮太多,只是在上 莊游說之下就答應了:「我這一屆差點就不夠人
「宿舍是一個大家很親近、很多時間相處的地
成莊,當時我覺得自己應該做得來,所以就決定
方。有很多討論事情的空間。」宿生之間的凝聚
幫幫手了。」YM本來以為宿生會的工作不外乎是
力的確是比校園內的其他關係更強,但YM認為這
辦糖水會、清理各層冰箱、與舍監溝通之類的內
種熟絡可以有更多可能性:「玩樂和認真兩個面
務,但原來還要處理很多對外事務。宿生會是崇
向應該要結合:大家熟了,建立了關係,就可以
基學生宿舍委員會(下稱宿委會)的一員,會上
一起關心不同的事。」
其中一個重大議題,就是加宿費事件。中大宿費 已經連續加了幾年,4年內增幅已達28%。當時 YM非常堅持要凍結宿費:「有些朋友本身非常投
談及現時宿舍中的關係,YM認為仍不理想,希
入舍堂活動,但宿費實在加得太多,他惟有選擇
望令宿生建立更深厚的關係:「現在的活動大多
不住。再這樣加下去,就會嚇走很多想住宿的同
是聚餐、玩樂為主,但這些活動一晚就完,不能
學。」
幫助宿生做到長久交往、深入討論。所以我們曾 經構想過要同學一入宿就填寫自己有甚麼興趣, 成立一些興趣小組,讓大家有更多接觸,才會建
宿生會的責任
合作社的組織:「宿生經常一次買幾天的食材回 YM和她的莊員希望在宿委會中爭取凍結宿費,
來,弄得冰箱經常爆滿、故障。所以希望設立一
但其他宿生會則意見不一,於是他們嘗試說服其
個機制,先問大家需要甚麼貨品,然後每天找一
他宿生會投票支持:「我們細閱了崇基的財政資
個人負責出去買菜,那就可以解決囤積太多食物
料,知道院方有能力負擔宿舍開支,做到收支平
的問題。」,這樣做既可改善宿舍環境,又可促
衡。臨投票前還漏夜在Whatsapp群組打了一篇很
進宿生間的互助關係。計畫還在初步構思階段,
長的文,勸其他宿生會支持凍結宿費。」雖然不
莊員亦有給予不少提議,例如該買甚麼貨品之
知其他宿生會的投票意向,但結果有一半票投凍
類。
結宿費,令崇基書院定下了凍結宿費的立場。 相較起中大其他宿舍,神學樓無疑是比較特殊和 「上莊之前真的沒想到在宿委會上有這麼多事有
幸運的:莊員恰巧都關心校政議題、神學樓的舍
份討論。」會上除了宿費,還需要處理宿舍規
監相對上亦比較開明:「神學樓的舍監很鼓勵我
則、設施調動等事務。YM覺得宿生會有空間和
們嘗試,甚至叫我們不要太乖。」但即使是在神
能力去帶動同學關心校政議題:「一來我們可以
學樓這個相對上較好的土壤裏,要在宿舍建立新
代表到同學在這些會議上發聲,二來我們有權力
的風氣也是亳不簡單。如果新同學將來有志改革
得知其他同學不知道的資訊。」書院通常也是以
宿生會,也需要有足夠的心力和耐性,和莊員有
財政保密為由,拒絕公開這些會議紀錄。「宿生
充分溝通,以及和宿生建立更深厚關係。
會要令自己工作更透明,令同學知道我們在會上 討論了甚麼、在宿舍內成功爭取了甚麼。知道宿 生會除了辦活動以外,還有甚麼參與其中。」這 樣,宿生才會有開始關心校政的起步點。 102
立到友誼。」此外,他們亦籌劃在宿舍設立類似
每個咿咿哦哦的顧客, 都可能是一名劈嚦啪勒的搞手 如何能令搞手和顧客都在過程中得到快樂——於我,就是將之視為一種自我表達和尋求回應的過程。
文:鄧小樺 原刊於《中大四十年》
像我這樣的人大概不少:在大學裏走動,看過各類書
費為美。這並不是不可能的,因為我自己就經常有這
展 ,光顧過,置諸不理過,自己也搞過。我總 想 知
種原始的購物衝動:記得有次,突然在社會學系某書
道,有多少人會像我一樣,對書展的搞作有著一堆說
展買了一本大陸版《存在與時間》,而其實根本並非
起來劈嚦啪勒的意見(不論意見是否一致)。我也總
必須。
在猜想,如果每個書展都是由這些不同的劈嚦啪勒人 來搞,書展,作為中大風貌的一部份,會與現在有甚 麼分別。 在我所站的90年代末的位置,我會說,書展實在是 無 足輕重,留不住人的。現在大家都知道,只 要 搭 一程火車到旺角,無論是書還是精品,其選擇都會多 很多——而且很可能還更便宜。所以我並不常光顧書 展。 可是,據說無論是多麼乏善足陳的書展,只要賣精品 也返魂有術。昔年我服務的組織是吐露詩社,其財力 人力之匱乏,全中大可謂首屈一指。幾千塊對我們來 說,是天文數字。我們有不食人間煙火的一面——要 把一些「好書」引進中大,且粉碎「書展只有精品才 賣錢」的傳說;另外,我們非常非常需要錢。因此, 若書展多半「留不住人」,這就是我們最實際的對抗 目標(如果要對抗的只是書種的水平,只要將一堆好 詩集攤在桌上就可以了。不是沒有人這樣做過,但鮮 有不慘淡收場。我們向先行者致敬)。 循此,我建立了本文不那麼不食人間煙火的另一個論 題:如何在只須二十分鐘便到達旺角的條件下,鼓動 中大師生的購買慾,最終以達致在我們的書展過度消
之後我經過檢討,認為該次失控出自以下原因: 1.上完一節「詮釋學」,被作者海老伯伯衝昏頭 腦,完全沒有考慮到自己旁聽的身分;
2.認出那是自己喜愛的書店所提供的書;
3.感佩該社會學系系會的選書能力,這也因為 前連續好幾個書展都令人眼火爆;
4.那是最後一天,書減價了,據說。
在價格、選擇種種硬件方面落後於人,制勝之道就是 以軟性手段培養一種「令人願意消費」的氣氛。我們 的理解就是:令經過的人不止對攤檔上的書感興趣, 還對我們的攤檔感興趣;我們付出額外的努力去喚起 他們額外的興趣,然後令他們覺得值得付出額外的金 錢。換一種說法就是,書展是一個組織的自我包裝, 亦即一種自我表達,最終指向他人的回應。對於表達 自我,當時搞手之中有人可是熱衷得很;像我這樣又 要表達又要錢的,只能算是一種不上道的折衷改良主 義。 要表達自我,自然是藉自己的手。而且根據經驗, 很好的書店卻會提供一些連它自己都不會(屑)上
103
架售賣的書,令我們懷疑在書店行內,是否也已視大
的,漂亮的與漂亮的同群,又與樸素的大陸書中間隔
學書展為垃圾清理處?若真有這種印象,我們就應當
一些二線花旦,若有同一作者的多本作品則群置以增
自己去清除它,讓書店方面認識我們的能力。一般書
加氣勢。直覺上是要那些書都顯得高貴,又互相之間
展可能都是由書店提供書單,故書種可能並無特別焦
暗暗較勁,燕瘦環肥地,讓顧客目迷五色,失控地過
點;而我們則以詩集為書展主角,所以我們是自己到
度消費。而且,要設置水準不俗的二手書櫃,令他們
書店,在書架上逐本逐本挑選,再決定入貨數量的
有「賺到了」的幻覺……
(而我們的努力也受到書店的肯定,店長封箱時替我 們補上數本暢銷幾米,迅速賣清)。因為書的外觀其
這些細緻的安排,是需要顧客細心觀察之下,才會產
實會影響讀者的選擇,是以不能只看書單;而入貨數
生效力的。所以營造一個可以提醒路人駐足的環境,
量關乎盈虧平衡,則是眼光的考驗。兼具深刻內容與
是成功的第一步——簡言之,就係阻路。當時我們花
美妙包裝誠固可喜;而有些書嚴肅而不重視包裝,有
了很大力氣搬動那些鹿鳴廳外用鐵鍊鎖著的桌子,將
些則其包裝便是重點,兩類的佼佼者我們都表示欣
它們擺成兩行;我曾認為這是浪擲力氣,但後來發
賞,同時樂於讓它們來幫助建構自我形象。若我們走
現,夾道的書桌劃分出一個獨立的空間,而在那空間
的路線是推廣文化史哲的嚴肅書籍,則在嚴肅之中散
裏站著看書的人,那景象令人心滿意足——而且可以
佈一些其實暗裏頗受激賞的通俗書籍,我們認為能體
想像那種獨立空間的形態,對其他人而言是吸引的,
現包容性和多元的欣賞角度,及細膩的欣賞能力——
加上我們還每天略略改變設置。精品特別好賣的原因
香港的雅俗文化不能截然劃分,這已是關於香港文化
離不開品牌因素,但我始終認為,因為精品外型精緻
身分的基本共識。以實例而言,就是並置劉小楓《拯
搶眼,書籍會被襯托得比較沉重而令人倦於搦起——
救與逍遙》和黃燦然所喜愛的一條小百合的《情色自
但精品的搶眼,卻可帶動書展的人氣。所以我們也要
白》——怎樣並置?
搶眼。我們就每天跑到花墟買花到這裏轉售(可惜險 些虧本,證明我們並不像懂得書那樣懂得花)。花耀
104
既然都是精心挑選的書籍,我們認為應該讓它們都處
眼並似乎總能與書和平相處。然後是在一塊展板上塗
於有利位置,提高顧客的購買慾。據說超級市場的貨
鴉和作小型攝影展,充份鞏固那種生活情趣→感性消
品置放方式是會暗地鼓勵消費的,人們經過貨架便不
費的氛圍。最後,我們還售賣一些古式玩具,陀螺、
知不覺會多買了東西,可惜我們不懂箇中門道。當時
竹籤和繫著圓球的棒槌,會有莊員明火執杖地玩著玩
我們只有基本的原則:詩集是主角所以放在桌首,同
具——那是為了突顯吐露「輕鬆」的氣質,與桌上嚴
類的書放在一起,較著名的書旁邊放一些冷門一點
肅的書籍作一平衡。書展裏,彷彿書才應該是核心;
我並不認為書展只有像我們這樣的一種搞法,最好 是每個不同的組織都有自己的供書取向和搞作風 格,那樣的話我作為一個顧客就會感到一種受指引 的輕逸
但是,核心不代表必然取消其他的部份。這一整套
薦予他人。他望著我,說,你地入書入咁少嘅。因
的設置是我們與旺角對峙的最重要武器——而且,或
為心中大大的遺憾,我賭氣說,早上叫你買又不
者就像一個母親為孩子準備晚餐,想多做一點、多
買,那書很搶手的。最後,我們做了過萬元的生
做一點,最後連宵夜也準備了。我們熱愛我們的販
意,純利四千。我不知道算不算賺得多,但這已經
賣活動,恨不得把喝光了的空酒瓶也賣掉才好。
比吐露詩社這麼多年的收入加起來,還要多。並 且,整個過程愉快得令人廢寢忘食。
給予我們回應的人們值得記念。那年恰好中文系開 了「新詩」一科,我們認得班上同學就唆使他們買
我並不認為書展只有像我們這樣的一種搞法,最好
這買那,那些孩子對我們的信任,至應感激。我們
是每個不同的組織都有自己的供書取向和搞作風
入了大約七、八種黃仁宇的作品,每種只有一兩
格,那樣的話我作為一個顧客就會感到一種受指引
本;有一位叔叔級人士,頭一天就買了四種,第二
的輕逸——舉例而言,動漫研究社如果能提供具特色
天買了二種,第四天回來再買了一種。最後一次他
的匪夷所思的漫畫那多麼好啊,為甚麼是言情小說
忍不住對我說,點解今次D書咁好嘅,我說梗係啦
「尋夢園系列」呢?我喜歡書,並同時肯定書展的
我地自己mark㗎,然後看著他,心想這不是失控
經濟考慮。我想知道的是,如何能令搞手和顧客都
的消費是甚麼。又有一名胖胖的眼鏡女同學,嘆一
在過程中得到快樂——於我,就是將之視為一種自
口氣,抓起桌上四本裝的《伍爾芙全集》,說,在
我表達和尋求回應的過程。當然我知道,如果書展
東岸時我已經想買下它了,在這裏都遇上,沒辦法
的目的只是為了賺錢,而賣精品是賺錢的,則賣精
了。也有人一言不發,只在給錢時問「你們是甚麼
品就可以了——不過,通過安排不同的精品,其實
組織」。有一個戴眼鏡的男孩子,我在甫開檔時已
也能表達自己的吧?蝦老桔替的出品多半是粉紅色
向他推薦卡勒的《文學理論》,他當時翻了翻便走
的,但其實也曾有一系列以黑白為主調,可謂一種
了;後來有人教訓我,說這種人自己心裏自有決
異端。在這個世界裏,我們要表達自己,往往都需
定,但你一開口和他說話他就打消主意了。結果當
要透過挪用(appropriate)人人都有的東西;問題
日黃昏他又來逡巡,果然選了幾本書,半晌過來問
是,你是否有意為自己打造一套獨特的挪用方式。
我:早上你介紹的那本書呢?我心想,他果然是那
如果每個組織的身分都可由其供書和擺設而辨認出
種人,我對他而言是太多話了;而更糟糕的是,我
來,這不好嗎?
為了彌補失掉生意的挫敗感,早已將《文學理論》
105
中大學生會架構圖 中大學生會 ATTENTION !! 同學每年交學費嗰陣要畀 $100 維持 中央組織運作,新生亦要交多 $30,
全民投票
自此就成為中大學生會基本會員。
全民大會
全民大會 法定人數係基本會員十分之一或以 上,姐係要成千幾人,基本上唔會 開得成,前年因為爆發佔領運動破 天荒開咗次。
聯席會議 眾學生會中央組織嘅聯會會議,成 員包括全體代表,幹事會會長、學 生報總編輯、校園電台台長同埋各 自組織內委派2-7人。一般用嚟處
聯席會議
理重大同突發事宜,例如全民大會 流會,上年就因幹事會希望將「特 首校監必然制」嘅學界公投議案提 請全民投票表決而召開。
代表會 代表會
代表會由九院學生會選派代表組成,分為當然代表(由各書院學生會會長 及代表會/監議會/監委會主席擔任)、民選代表(由書院同學全民投 票選出)同委任代表(如民選代表缺額,由書院學生會另行委任最多一 人)。今屆代表包括崇基、新亞、逸夫代表各六人;聯合、晨興、和聲、 善衡各四人;敬文及伍宜孫各兩人。屬下有各個委員會處理行政事務,包 括財務委員會、章則委員會、屬下團體委員會等。 代表會除咗負責屬會登記、中央組織選舉,仲會負責審查幹事會、學生報 同校園電台的提案、工作計劃、財政預算、財務報告等。但由於代表們舟 車勞頓,會議經常唔夠法定人數而流會,上面提及嘅事宜亦往往要延遲處 理;而雖然代表會作為中文大學學生會最高立法、監察、民意代表機構, 但同學一向少理,令代表會成功「扮演」咗代表民意的角色(更多請見 P.113)。
106
學生會架構外組織 基層關注組
學生會架構外組織
左翼學會
學生會以外亦有其他自發組織。可
性/別關注組
數,或者想減省行政工作而唔註冊
能因為唔夠人,難維持基本會員人 屬會。
院系會 所有中大本科生都會自動成為系會 成員(兼要交會費),一般而言以 聯誼系內學生為目標,少部份時間 需要同系方商討系內事務。部份系 會會搞書展、賣物會,偶有系會會 搞知性活動俾同學參加。商學院同 理學院更有「院會」。
院系會
一般我地認知嘅學會例如「國是學 會」、「天文學會」、「魔術學 會」等等都屬於學生會嘅屬下團 體。
臨政
屬會
屬會
臨政 (臨時行政委員會) 幹事會(中大/書院):出缺時負責維持學生會 基本運作,工作範圍基本與幹事相同。 學生報:上年首次出現缺莊,按會章維持會室運 作,亦有申請到資金進行舊刊物嘅掃描。 校園電台:同樣,根據會章要維持會室運作,但 過去亦有喺臨政期間製作同播放節目嘅先例。 另外還有院系屬會未能選出幹事會而要臨政維持
中央組織 幹事會、學生報、校園電台
基本行政運作,理論上唔搞得活動,但如果會員 默許就絕少有人干涉。
幹事會
中大學生報
中大校園電台
即我地平日所指嘅學生會,成功上
暱稱為「報社」,駐守范克廉樓
中大嘅網上電台,全名為「中大校園電台編
任時,幹事會會長同時會係學生會
307室。由開始時嘅每週出版,變
輯委員會」。相比起幹事會同學生報遲好多
會長。會室位於范克廉樓地庫,主
成現今嘅月號模式,今屆常設版面
先成立,九九年因為中央學生組織中人覺得
要工作包括參與校務/校政,舉辦
有社會、校園、性/別、國際、文
要將權力分配到更多同學手上,令同學有自
學生活動同提供福利等等,仲會參
藝。亦會出版特刊,比較恆常嘅有
己嘅發聲平台,因而成立。
與/組織社會行動。
八九民運特刊同你手上呢本迎新特 刊,前年亦都有出過罷課特刊。有
目前駐守范克廉樓301-303室,除咗每星期
除咗幹事以外,中大學生會亦有聘
突發事件時會出版號外,以前就出
嘅節目廣播,仲會報導校園即時新聞,同埋
請職員,另有女工合作社成員喺學
過碼頭工人罷工號外(更多請見
網上直播代表會會議(更多請見P.112)。
生會福利品部全職工作,幫幹事們
P.110)。
處理有關行政、學生福利、會室管 理嘅工作(更多請見P.108)。
107
甚麼位置,如何對話? ──訪幹事會 在對內對外代表中大學生的幹事會,他們的工作是甚麼?與同學的關係又是如何? 訪問:余嘉浩、何宇霆 文:K
中大學生會有四部份,平常我們叫做「學生會」的,其實是中
同學參與
大學生會幹事會(下稱幹事會)。我們中學的學生會不外乎都 是賣賣文具,爭取福利,偶爾舉辦一下聯誼活動。但幹事會的
這些做法固然可以拉近與同學距離,不過,幹事會又會否想在校政
工作則遠比此多,為了加深新生對幹事會的認識,筆者訪問了
方面讓同學參與更多呢?畢竟,現時校政都似是交由學生代表與校
幹事會會長周竪峰。
方討論,同學好像在選舉期間投完票後就不用再理會,這也是導致 疏離的其中一個原因。
除了在范克廉樓提供文具售賣、影印等常設福利外,幹事還會 與校方商討校政,在canteen加價、校巴調動、增設課程之類
周竪峰指,理想的民主形態固然是大眾都有自己想法,有成熟討
的事務上提出意見,或有投票的實權。對外,幹事會則會就一
論,但現實卻非如此,「校巴路線改組,佢地嘅要求通常都係喂我
些社會議題發表聲明、到立法會發言,有時更會組織行動。周
呢到冇車,但佢又唔會come up with一個plan話你聽佢想點樣。」
竪峰指,學生會會章中無一項職責叫「關心時事」,但始終學
他說唯一能做的就是做完決定向同學解釋,或有時會諮詢大家意
生其中一個成立的目的是要服務社會,所以要承擔大學生的社
見。
會責任。 但這會否是源於討論門檻太高?學生組織中人經過長時間傾莊,又 自三月上莊以來,幹事會辦過中大睇波(世界盃外圍賽香港對
容易得到資源知道以往關於這議題的討論,對議題較為熟悉,又有
卡塔爾)、T-shirt設計比賽、電競比賽、六四論壇、香港前
一群對這些事較熱心的人在自己身邊一起討論,自然會有較多想
途論壇、反對校董會改組方案行動等。
法。周竪峰也承認的確有資源上的差異,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同學根 本沒有想過要去參與,如果有心的話其實很能從很多途徑找到資 料。「個社會常態就係有六七成人唔關心政治,講得灰機(灰心) 啲,校董會死人塌樓喎,但你擺咁多日街站派咁多傳單佢哋都係無
幹事會與同學的距離
動於衷。」同學不會直接理解到校董會與自己的切身關係,周竪峰 直指,「佢嘅識見所限,唔足以令佢理解到呢一件好曲折,同佢好
幾乎每屆幹事會都要面對與同學疏離的問題,很多時都是幹事
似冇乜關係嘅事對佢嘅影響。」在校董會一事上,周竪峰說「灰機
做幹事的職務,同學有同學的生活,周竪峰也承認幹事跟同學
完都係要繼續做」,唯一可做的就是盡量用懶人包令大家更易理
的距離很遠,因有很多客觀條件限制。他指中大有約17,000個
解,又會將嚴肅的事情包裝得比較風趣,大家笑完再去理解,然後
本科生,但只有10個幹事,服務比率是1:1,700。而中大不像
再擺多些街站及派傳單。
城大般有一條必經之路,很多時擺街站、做宣傳也不會有一個 聚到人流的地方,難以接觸同學。
後記
另外他指同學很多時有興趣的其實是俗稱「蛇齋餅粽」之類的
訪問前段,周竪峰說正在努力拉近與同學的距離,但到後段的時
福利、康樂活動,校董會改組、新校長遴選之類的議題則難引
候,鴻溝卻又再次出現,彷彿無法跨越。筆者也無能力開出一條良
起同學興趣。周竪峰指他們已在盡力拉近與同學的近離,「我
方,畢竟自己身處的組織(學生報)也要面對這問題。不過,這些
地今年盡量希望玩得開心啲,搞吓設計比賽接觸多啲同學。
年間總見過有人對社會校政事務從漠不關心開始慢慢轉
另外我地選舉承諾亦有話要擺街站,同同學吹下水或者畀人鬧
變,背後都有各自的理由。如果因為預設了「同學不關
吓,到目前為止都只係搞過兩三日,盡量希望之後做多啲。」
心」是常態侷限了更多行動的可能,大概也無助於跳出 這困局。
108
中文大學龍舟會
香港中文大學三心社
中大龍現正招收新力軍,延續中大龍堅持
以「愛心、細心、耐心」為宗旨、專注於
聯合書院粵語辯論隊 #入聯辯保你出pool爆4
#宿分多到你唔信
#we-
不懈、逆水行舟的精神。
內地義教的公益社團。
Facebook:中大龍舟會 CUHK Dragon Boat Club
Facebook:3heartclub
Facebook:聯合書院粵語辯論隊
聯絡電郵:cuhkdragonboat@gmail.com
聯絡電郵:3heartclub@gmail.com
聯絡電郵:ucdebateteam@gmail.com
山城角樂
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天文學會
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桌上遊戲及棋藝會
wantyou 聯絡方法︰Angel 67332156
我哋係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天文學會第四 我們是在本部富爾敦樓的學生合作社,同 學平日可以來交換二手物和服務 ! Facebook:山城角樂 CU Happy Corner
香港中文大學和聲書院學生會甜品學會
十二屆幹事會內閣紫微!希望當你見到天
棋會=玩象棋? 不! 棋會除咗傳統棋,仲
上星星時,就會諗起我哋!
有大量版圖遊戲等住你!
Facebook:中大天文 - 紫微 polaris
Facebook:中大桌棋
聯絡電郵:cuastro42@gmail.com
聯絡電郵:cuhk.chess.soc@gmail.com
新亞劇社
逸夫書院辯論隊
舞台/認真/難忘/戲劇 鍾意食同整甜品?同和甜玩Onight,抹茶 週同玻璃曲奇班!記得嚟藝墟~
貳零壹陸·中大劇賽
辯在真舞台 論出新精彩—逸夫辯論
等緊你
(無需經驗,有興趣者可聯絡Thomas Chan
Facebook:和糖映雪 Frosting
Facebook: 新亞劇社
6387 2172)
聯絡電郵:frosting20152016@gmail.com
聯絡電郵:nadc.cuhk@gmail.com
Facebook:香港中文大學逸夫書院辯論隊 聯絡電郵:shawdebate1617@gmail.com
中大學生報:在迷宮裏 探索、尋覓、找出口 文:多頓
有時間,我也想打機,我也想溫習,我也想休息。 磨人的工作好幾次都令我有衝動放棄。
翻 開這篇的你,大概不認識中大學生報,也對出版工 作 沒 有 概 念。讓我先簡單介紹:中大學生報,吃力不討好。 當其他同學聚會,回宿回家享受自由,甚至密鑼緊鼓溫mid-term 之 時,我總困在會室,永無止境地討論。幾次趕不上 尾 班 車 之 後,我也在想為何還要留下。最初是希望擺脫過去一年每天漫無
會議空轉同時,我們一直跟進網上的資訊,發現不少同學分
目的的生活。上莊之後,可能是對自己的承諾,或多或少還有對
享抑鬱時的心情,並指責一面倒的正能量讓抑鬱者背負多一
同學的責任。
重強顏歡笑的壓力。我們因而對抑鬱者處境有了些少線索。
到現在花了一年,多少從吃力的工作中有點得着:最少,它是個
之後我們嘗試代入抑鬱的同學的處境:倘若我們遇上學業、
讓我重拾思考的地方。
家庭、感情或是種種困擾,最需要的是多些時間、空間處理 這些負面情緒。但長時間的學習令我們無法停下喘息,甚至
從漫長的討論中醞釀思考
會加劇惡況。我們開始尋找中大制度內暫延學習的可能,例 如退修科目和休學,及後才發現手續之繁瑣、審核之嚴格,
如果你還記得,年初有不少同學輕生,當中以中大為甚。氣氛一 時間變得緊張,人人都議論紛紛,研究問題所在。眼見同學相繼 離開,負面氣氛逐漸散播校園。面對當時的氛圍,我們只好倉促 在校園中心放下一塊空白展板,讓人寫下鼓勵字句。 然而,我們能做的又是否僅止於此?我沒有想過,也想不到。回 到編輯室,我們打算討論如何理解同學輕生一事。「可能一時睇 唔開啫?」——基於印象,我們首先有這樣的懷疑。但問題若是 如此簡單,我們便會以為安慰能解決一切,然後用一句「睇開啲 啦」了事。但我們從來沒有,也不能深究負面情緒從何而來,畢 竟沒有抑鬱者的經驗。那麼我們該如何進入他們的處境?推翻脆 弱的想像,討論便無以為繼,陷入沉默深淵,如是者維持數小時 以上,精神也隨之消耗。 110
歷時之長,讓同學很難得到幫助。訪問過輔導員,又發現他 們一人面對數以百計的個案。我才明白原來即使抑鬱者主動 求助,仍面對重重障礙,而過程本身就會加重抑鬱。 如果我們不理解抑鬱者的感受,又談何真正幫助他們?回望 社會、網絡、校方公告上都是對抑鬱者勸告,當主流媒體都 聚焦在逝者何以自尋短見時,我們選擇將話語權交回抑鬱 者,徵集投稿,讓讀者充當聆聽者,好好理解抑鬱者的感 受。 由空白展板到成為一個常刊專題,我們透過討論推翻,然後 衍生出想法,轉化為行動,這些都讓我們對日常的想法多了 一份批判的意覺,並思考改變的可能。
六四特刊工作期間的閱讀,令我體驗到中國勞工的處境,就像 隔空和他們建立了某種關係。現在看到有關中國勞工的新聞, 也會憶起他們的生活處境,而且有更多感受。雖然要在假期間 背負龐大的閱讀量,甚至當初沒有說服自己閱讀的理由,但吊 詭在出版過後,我才感受到這些閱讀和學習令我建立起對歷史 的宏觀視野,遠勝過往的歷史教育。雖然我討厭這種先苦後甜 的學習,但回過頭來相信絕對是我可貴的學習經歷。
工作以外,我們做甚麼 從學習重新認識所「熟悉」的……
或者我製造了一種錯覺,令你以為學習和討論通通都圍繞工 作,而且相當嚴肅。但其實工作以外,我們對生活也充滿熱 情!
討論依然繼續,這次關於六四。「你對六四有咩認識?」經歷 幾十分鐘,結果只有一些片碎的念頭:「上街,抗議,政府出
每天,報社的大電視上都有不同節目,有時是幾個不諳足球的
動軍隊,鎮壓,平民被殺」。其實,我對六四事件的認識不比
莊員在踢FIFA,有時是無厘頭cult片電影馬拉松。喜歡煮食的
任何人多。但自小從老師和長輩口中、從歷史書本中,得知
話,又可以拉幾個莊員一同外出買餸準備晚飯。有新番動漫,
六四事件的小片段,香港又一直有六四集會,總令我覺得這件
又可以馬上威逼利誘身邊的人加入。
事隱約有些重量。 要為陌生的事出版特刊,難免覺得力有不逮。但背後卻還是有 股求知欲在推動自己,就如其他閃過的學習念頭。因此,出版 六四特刊成為我珍貴的學習機會。而有賴過往編輯們整理的資 料,我們很快便選定一些書籍和電影。考試一完結,我們就由 零開始閱讀。 首先讀趙鼎新的《國家、社會關係與八九北京學運》。作為認 識事件的起點,它有別於預期,沒有聚焦於六四當天,而是從 整個中國社會在80年代的變遷談起。原來民眾生活習慣的小 轉變,例如西方文化書藉的興起、忽然的麻雀熱潮,可以反映 整體社會價值觀轉向追求自由。這令我印象深刻。再者,當時 的政策變動,如大學擴招導致畢業生出路渺茫、經濟改革成果 向少數人傾斜:不論是知識份子還是農民,都未有從改革中受
「點解做完嘢仲要留喺度?」因為拋開工作,這裏更是容讓我
惠。正是這些習慣與政策的改變將學運推向爆發邊緣。看罷,
們實踐探索的生活空間,哪怕是無聊的想法,大家都願意在
我對八九民運似是有了飛躍的認知:它不再是短短一兩個月的
此談天說地,也樂於互相嘲笑,因此也時常產生意想不到的討
慘劇,更包含幾個年代民眾對一系列社會改變的不滿和訴求。
論。由「媽咪麵應該搣碎個麵先定落咗包粉先」到「看一套庸 俗爛片有甚麼快感」,天南地北都無所不談。在大學,甚至
初步認知以後,我們終要選定稿題。由於思緒短時間內被中國
社會之內,我們算是罕有的地方,讓一群人聚在一起,吱吱喳
改革開放歷史填充,我忽然對中國議題感興趣,我希望進一步
喳,嘰嘰吉吉。
了解中國工人面對的處境。幾十年後,中國終於富裕起來,他 們的生活有所轉變嗎?為了解答這個問題,我盡力搜集中國工
編輯工作之繁重,令整理永遠排在日程之外,久而久之,會室
人的資料,發現他們的待遇每況愈下:國家生產總值不斷提
凌亂不堪。今年,我們終於有機會重組空間。偌大的會室,到
升,工人薪金卻在比例上不斷下降。這與我對經濟發展的認識
底可以要來做甚麼?搞個對外開放的小型電影院?怎樣才能吸
背道而馳,我因而更感興趣。深入發掘後,發現原來中國政府
引同學上來與編輯傾計?對我們而言,會室是我們的生活空
欠缺保障勞工的法例,而且疏於執法;農民工因農村收入無法
間,一切可能都由此發生。期待有天你會加入我們整理好的新
負擔生活而離鄉別井,但基於戶藉問題,在城市又要任人魚
會室,延續這裏一同尋覓探索的浪漫。
肉;再者,缺乏獨立工會,工人求助無援。國家越富裕,工人 處境卻越見坎坷。
111
中大校園電台, 的發聲平台 文:月卜
以影像與聲音傳播資訊的校園電台,遊走在娛樂和嚴肅之間。
中大學生會旗下有兩個校園媒體,分別是學生報和校園電
和結果,旨在令同學更容易接觸校政議題。
台。本屆的校園電台設有四個常設節目,分別是三個影像節
電台較少直接表達立場?
目《北緯22.3》、《說山城事》、《四條柱男》及錄音節目 《芝麻糊綠豆沙》。另外,電台亦舉辦過廣播員工作坊、器 材運用工作坊等活動,吸引同學參與節目製作。現時電台主
電台報導校政專題時,較多是整合資訊和訪問相關人物,較
要利用網上平台如Facebook及Youtube發佈內容,亦曾以影
少就校政議題作倡議和表達清晰立場。他們認為電台較重視
像或文字直播突發社會事件(如反對校董會改組方案行動、
其「校園傳媒」的角色,所以較少作校政倡議。此外還覺得
七一晚上示威等)。為了令新生更了解校園電台,筆者訪問
媒體應具其中立性,所以應該留有空間讓同學思考,而不是
了校園電台兩位現任莊員。
表達強烈立場。然而,他認為電台絕非不具立場,當事件較 嚴重,學生自主和利益受到侵犯,或是出版及言論自由受
平衡嚴肅和輕鬆內容
損,他不排除電台可能會出聲明宣示立場。
過往電台曾被認為節目較少牽涉時政和嚴肅校政話題。他們
相比起典型的學生組織,面對社會事件和抗爭時,電台較著
承認,前數屆電台除了報導重大社會事件如佔領運動外,內
重傳媒的身份。由於電台內部對不同議題立場不一,所以他
容偏向娛樂性和貼近校園生活。他們認為,與其上數莊相
們較少直接參與抗爭行動,但不反對莊員個人參與社會行
比,今屆電台希望報導更多時政與校政資訊,因此開設《北
動。
緯22.3》探討時政話題,例如回顧反思六四當年香港人的回 應。宣傳期期間,今屆電台亦曾就港大圍堵沙宣事件製作新
給新生的寄語……
聞片段和即時直播報導。 「校園電台是一個很好的平台。無論你想拍片、錄音、做 校政方面,常設節目《四條柱男》則以輕鬆手法表達校政問
DJ、做Mixing,還是做演員,電台都可以俾你一個機會你
題。筆者曾觀看談及校內公共空間的一集,故事以四名男主
去發掘自己,創造無限的可能。」如果新生對校園電台有興
角於百萬大道吃部隊鍋被校方官僚多番刁難為主題,使同學
趣,歡迎你於九月尾參與電台的迎新活動。
關注公共空間對校園生活的重要,甚為有趣。「我們不認為 嚴肅話題不可以用輕鬆手法表達,讓同學較易入口。」另 外,電台亦利用Youtube直播代表會會議,及整理會議內容
112
代表,會代表
?
文:月卜
代表會是同學的民意代表機構。不想「被代表」,你就要知道代表會如何代表你。
相信不少新生入學前,都曾經在媒體上留意到中大幹事會的
則亦列明,如代表無故缺席3次則可被譴責,無故缺席4次即可
對外行動。有部份同學甚至可能看過中大學生報的文章,或
被罷免。加上現時出席記錄均上載代表會網站,同學可隨時查
聽過校園電台的迎新節目。但是,同學又知不知道,學生會
看監察。但代主坦言,縱有以上的措施,仍然難以避免某些代
其實還有另一個常設組織——代表會呢?筆者找來今屆代表
表臨時因故未能出席會議,或忘記開會日期而導致流會。
會主席何澔楊,與其討論今屆代表會的問題和現況。
代表會成員的投入程度
究竟甚麼是代表會? 代表會工作包括修訂和詮釋學生會會章、註冊學生會屬下團 體和分配團體房間(例如不同的學會)、監察三莊運作,同 時審核工作報告和財政預算,追認對外聲明等等。其下的數 個常務委員會則負責財政、選舉等不同事宜。一般而言,3月 大選後,4月1號代表會便換屆。(詳情可參閱P.106學生會 架構圖)
代表會主席認為,本屆代表會的討論質素尚算不錯。例如早前 處理的會議常規修訂草案,以及三莊的財政預算,不少代表都 有認真研究和準備,於代表會常會和常設委員會會議上投入討 論。特別是財委會內對三莊動用學生會基金的討論,代表們尤 其熱心。加上,本年度校園電台利用網上直播代表會會議,代 主認為亦能夠為代表施以壓力,提高討論質素。然而,代主亦 不諱言,代表們能否投入討論,主要在於他們有否事前閱讀會
代表會的流會問題
議文件。由於今屆代表不少身兼多職,某些代表於會議開始才 翻閱文件資料,需要較長時間方可進入討論。
歷屆代表會均一直存在流會問題。今屆代表會至今9次臨時和
代表會與同學的疏離
常務會議當中,5次會議均因出席人數低於法定人數而流會。 例如,電台一直打算更換老舊的器材,卻因流會受阻;三莊 財政預算一直未能通過,學生報莊員需要向印刷公司賒賬才
代表會其實與同學生活息息相關。例如同學想建立新的系會和
能出版。代表會主席何澔楊指出,不少代表為書院學生會要
學會(如今年性別研究課程成立第1屆系會),需要經過代表
員(如書院學生會會長、書院監議/代表會主席等),需同
會多番審批,分配會室亦同樣由代表會負責。但以代主觀察,
時兼顧書院學生會事務,有些代表則是校外組織成員(如學
不少中大同學對其認識僅止於「搞選舉」和「Reg Soc(註冊
聯秘書長),加上早前數次會議均在期末考試期間進行,現
學會/屬會)」。因此,代表會多做了公開資訊的工作,希望
在又正值暑假。所以,他認為某些代表無法出席會議是「可
令同學更加關心代表會職能和現況(如監察三莊),例如於
以理解的現象」。
Facebook Page與同學溝通、多用Mass Mail告知同學會議上的 重大決定、在代表會網站上公佈出席和會議記錄等等。然而,
就流會的問題,代主在每次約會前,都會向代表查問未來兩
他指出代表會事務繁忙,難以常常向同學宣傳,仍然有賴同學
星期的時間表,選定較理想的開會日期。採用這個方法後,
多加留意。
出席情況確有改善,在期末試後的數次會議,均處理了不少 重大議案(如三莊的工作計劃、財政預算等)。代表會的章 113
范克廉三樓 最佳滅蟲專員
攝於迎新出版後期的一個夜晚,一隻超巨型飛蛾突襲報 社, 一眾編輯雞飛狗走。滅蟲小隊挺身而出,成功趕走 超巨型飛蛾,獲頒發「范記三樓年度最佳滅蟲專員獎」。
114
今年九月,嚟范記三樓,訓練你膽量、速度與激情
本
本
非
在 14 / 15 年度,中文大學共有 16,379 名本科生,其中有 1,406 名內地生及 525 名 海外學生。換言之,大約每八人便有一人是非本地生。我們平常在中大裏不難發現非 本地生的身影,卻好像談不上對他們有何認識,只任由他們在自己身邊擦過。校方念 茲在茲要在中大推行「國際化」,招收多些非本地生促進文化交流,但這些交流有多 常在校園內發生? 本部份前兩篇文章分別訪問了內地學生及國際學生會主席(韓國學生),讓他們敘述 自己的校園生活及與本地學生親近或疏離的經驗與感受,寄望能讓讀者嘗試多了解身 處同一校園的陌路人,打開溝通對話之門。值得一提的是,兩篇文章的受訪者都有言 及進入本地生生活圈子之難,今天我們常聽到有人說外地學生不肯主動融入,大概也 是缺乏了先理解對方的處境的同理心。而面對此一處境,我們自身又是否應有積極溝 通的責任? 另外, 〈族群以外,(我們都是)全球化下的精英一族〉一文探討中大內地生漸多的原 因,同時指出今日中文大學的「國際化」,只是對國際排名以及金錢的追逐,本質上 無疑是一間學店。學生一直被鼓勵的其實是追逐 G.P.A.、爭取實習機會、準備一份 漂亮的 CV,覓得一份有「錢途」的工,才符合社會主流的「成功者」形象。在這種 強調競爭的格局下,在大學與其他人建立關係,或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不過是大學 生活的點綴。因此,談疏離的問題大抵也不能只歸咎個人欠缺溝通的慾望,而無視造 成此一景象的社會因素。
地
115
我們在陌路相逢 ──訪內地學生
理解的必要與否,或許在於你是否視中大為一個社區, 願意瞭解、關心與你一起生活的人。 訪問:余嘉浩、楊皓鋮 文:K
近幾年來,中文大學錄取了越來越多的內地生。走在校園內,我們幾乎都會看見他們的身影。但 即使我們知道有這一社群存在,也甚少與他們有任何溝通,只有些約略模糊的印象。是故,我 們訪問了兩位內地生──來自安徽的 William( 化名 ) 及吉林的 Tom( 化名 )。他們的生活是怎樣 的?與本地生交流情況如何?在中港矛盾日漸升溫的狀況下,他們又有甚麼感受?我們期望能 將內地生還原為一個個有真實故事及感受的個人,不致令他們在我們眼中變成一個面目模糊的 群體。 William 及 Tom 分別是商學院二年級及三年級的學生,因為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有很多國際金 融機構,所以希望在香港讀大學,方便找實習及將來工作。來中大之前,他們對這裏也有些約略 的印象,例如中大相比其他大學有更濃厚的人文氣息、更多自然環境等等,跟一般本地生對中大 的印象也差不多。
初來乍到,覺得這裏的生活與內地有甚麼分別? Tom 說
習廣東話的發音,但他們兩個現在都能聽得懂,自己也
見到香港人有吃下午茶的習慣,「就是剛開始覺得下午
能說上幾句廣東話。
茶挺新奇,以前沒遇到過。實際上就是不同的文化吧,可
1 116
能香港人很忙忙過(沒空吃)午飯,所以才有下午茶這
那麼他們在讀書方面是如何的呢?很多本地生也會覺得
個習慣」。而香港學生很多都會經常熬夜,讓他覺得特
內地學生比起自己勤力很多,William 承認這在整體上
別難適應,很多晚間的活動都難以參加,有時傾 project
也是合理觀察。他認為內地學生通過高考來港,能考上
至夜深也令他覺得很辛苦,但在香港生活一段日子後他
香港的大學的本身就是高考成績比較好的一群,所以讀
也逐漸睡得晚了。
書比較進取。內地的高考有多難? Tom 說,「其實香港 本地生考 DSE 的時候也是很難的,但是 DSE 分很長時間
至於 William 則說,原本以為香港是國際化大都會,大學
考,高考只是兩天,而且科目是確定的,不能像 DSE 那
內應該比較多英文課程,同學之間都能用英文交談,結
樣選擇自己喜歡的科目。我們只能選擇文科或理科。」
果卻不如自己所想。雖然本科還是以英文授課為主,但
但他補充一些其他省份有可以選擇科目的高考。另外,
很多通識課程都是以廣東話授課。一開始不懂廣東話的
內地的高考是一個很激烈的競爭制度,考的人數多,少
確令他生活很不方便,「很多 course 也不敢讀,上莊又
數成功者才能繼續在較好的大學讀上去,所以他們從小
不能一起討論,去 canteen 呀買水果呀或者去旺角呀都要
到大都會有很強的 competitive mind,自然會將高考的瘋
懂廣東話。」
狂再帶到大學。
不過,在這裏生活了兩年後,情況也漸見改善。他們在
除了高考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的原因? Tom 說,「本身
最初來到的時候學校有提供一些粵語課程,而且平日生
背井離鄉出來讀書,肯定是要好好做給自己一份滿意的
活也會接觸不少本地生,也迫使他們多聽多講,要學到
答卷的,當然周圍人努力的氛圍與對自己不足的認知也
廣東話也不是太困難。Tom 因為是北方人,所以較難學
是我們努力的動力。」
2
除 了 讀 書 以 外, 他 們 也 會 參 加 不 少 活 動。 Wil-
實,也很平常,畢竟文化較接近,共同話題較多,
liam 今年花得比較多時間參加內地本科生聯合會
相處起來會更有親切感。但事實上,「很多內地生
(MUA)的聯誼活動,會跟內地生一起去打羽毛
其實是會主動與本地生交流的,只是畢竟內地生
球、飯聚等等,以前也有參加過不少學會的活動。
總人數少,可能一部份本地生沒能接觸到」。Tom
Tom 也在兩年間上過幾支莊,其中更包括書院的
覺得,其實大部份人來到香港,也會希望接觸多點
學生會,「上書院學生會是很好的經驗,有很多機
本地生,接觸新的文化,有交流的機會,但很多時
會跟本地生一起,看一下他們的文化,也能在一
做不到也是因為雙方之間存在語言障礙,這些都
起搞活動的過程中互相瞭解,廣東話也進步了很
需要花時間及心力去克服。
多。」 不過,他們都一致認為本地生都是很熱情及樂於 說起跟香港學生的交流,William 說他的室友是香
助人的。Tom 回想自己初初進來時有參加書院的
港人,雙方關係很好。而且宿生會搞活動時會挨家
迎新營,那時還不會說廣東話,期間有不少本地生
挨戶敲門去拉人一起玩,內地生本地生一視同仁,
在旁邊一直為他翻譯,令他很感激。他們覺得本地
他也樂在其中。
生還是會願意和內地生溝通的。我問他們有沒有 遇過對內地學生特別反感的香港人,他們都說沒
在 William 及 Tom 的經驗裏,他們和本地生似乎也
有親身經歷過,有時還是會在網上見到人惡言相
有較多的互動。但很多人都會覺得,內地生跟本地
向,或一些當街指罵內地人的片段,但相信大學生
生群體很多時都是自成一角,很少接觸。William
群體的知識及道德水準比較高,因此不會這樣。
指,如果相比兩個群體之間的溝通,這的確是事
後來,我們的話題轉移到近期較熾熱的中港矛盾上。 在 CU Secrets 上或同學口耳相傳間,我們都聽過不少人在宿舍內雪櫃被偷食物時都會先將矛頭指向內 地生。William 的反應有點吃驚,他說自己還是頭一次聽到這種說法,「我是感覺有點難受,就是不 明白為甚麼沒有證據也要這樣說。我以前在內地唸書時,宿舍也不會發生這些事。」他希望作出這些 指控前要先有證據,否則很容易會傷害了其他人。Tom 認為,大家會這樣說,也是因為兩個群體之間 互相不瞭解,所以滋生了偏見,如果跟對方熟悉的話,也就應該不會有這些胡亂的猜測。 除此以外,不少香港學生都會說內地學生在共產黨統治下都被洗腦了,所以他們都會是一堆愛國憤青 或五毛黨之類的。William 指出,內地學生也有不同的政治取態,但現在新媒體興起,大家都會很輕 易發掘到形形色色的資訊,對很多事也會有自己的看法,如果只視他們是被「洗腦」則實在是太簡化 了。「之前不是有人在旺角用磚頭丟員警,我是不同意這種做法,但覺得這些事情是可以拿出來討論,
3
大家可以交換自己的觀點,也要尊重別人為何有這些觀點,而不是一下就說被洗腦了。」
4
今時今日,在本地學生圈子中,與內地生有關的話題中最突出的大抵是偷東西、愛國憤青、 洗腦五毛之類的指斥與謾罵。但事實上,就算身處同一校園,我們很多人其實也沒有接觸過 內地生,偏見得以維持,很大可能是因為我們都未有嘗試過好好瞭解對方。 在訪問尾聲,我請他們向本地學生說一段話。「希望大家在對一個人下判斷之前,應該要先親 身接觸一下,你才能瞭解這個人。不要太輕易相信網上的話,讓一些偏見、誤解主導了自己 的想法,不然吃虧的會是自己,浪費了你去認識一個人的機會。」 同樣的說話我們大概也聽過很多次,但我還是希望將這些說話再寫出來。William 及 Tom 都沒 有身處中港矛盾的尖端,又有與本地生交流的正面經驗。我相信對他們來說,因接觸他人而 互相瞭解是何其真實,也因此對兩個群體之間的溝通對話還是有著善意的期盼。
117
專訪 ISA 會長: 群體交流缺乏甚麼?我們可以做甚麼? 「我們真的覺得自己孤立於香港同學。」國際學生會會長崔升在如是說。
訪問:楊皓鋮、周鈺婷 文:楊皓鋮
大學有國際生正常不過。我們通常說這是大學國
依我觀察,少有本地同學會主動認識國際生,這
際化的一面、招收國際生有助促進學術交流云
可能是因為我們怕自己的英文不濟,又或者彼此
云。我們甚至覺得大學就應該有國際生。近年中
的生活毫無交疊,總之彼此間一直維持疏離狀態。
大平均有超過 200 名國際生入讀,但他們的生活 和聲音,我們又知道多少?我們找來了國際學生
關於兩個群體的疏離, Devin 同意語言是一大障
會(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ociation,下稱
礙。粵語和英文溝通的差別令國際生感覺他們和
ISA)韓籍會長崔升在 Devin。
本地生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群體,雙方都不敢踏入 對方的對話,兩個群體的互動相當貧乏。「就算是
沉悶:國際生的課餘社交
書院迎新營,全部人也是講廣東話的。我們從迎 新營一開始就覺得被孤立。」Devin 坦言他在來香
想像中的國際生是校園的過客,每逢課餘時間或
港讀書前並沒有預想到這種疏離狀況。「現實比我
周末都會四出遊覽。大概我到外地讀書也會到處
想像中差。」
遊歷、擴闊眼界吧?然而 Devin 指只有交流生才 會到處走,像他一樣的全日制國際生在週末,通
入學前,Devin 想像中大有一個國際化的環境。
常都是去沙田、尖沙咀等市區消遣;有些國際生
入讀 1 年後,他覺得中大學生都被劃分成本地生
或會傾向留在校園。在 Devin 眼中,香港並沒有
和國際生,異常清晰。「我真不明白,其實所有人
太多可以遊覽的地方。
對彼此來說都可以是國際生。」他覺得兩個群體之 間存在著無形的隔膜,而自己作為 ISA 會長,亦
本地生可能比較難同意 Devin 的觀察。雖說我們
深感無奈。「其實很難讓兩個本來疏離的群體突然
的週末都是頹逛商場,但說到出去玩,市區和郊
增加交流。國際生和本地生的疏離問題應該要被
外都有頗多選擇。會不會是國際生不知道香港有
解決的,但單方面的努力很難有成效。」
哪些假日好去處?這與他們的社交圈子有沒有關 係?
ISA 主要服務國際生,例如印度或其他歐洲國家。 Devin 自言參加 ISA 是因為自己享受更國際化的
「我們通常都跟國際生出去玩,因為很難認識香港
生活。透過籌備國際生迎新營、Pizza Night、聯
朋友。」Devin 覺得本地生都不太習慣和外地生相
誼其他大學的 ISA,他希望體驗不同文化。其實
處,他自己只有少數的宿生朋友和 PE 堂認識的同
本地生也可以成為 ISA 的附屬會員,參與 ISA 舉
學。言談間,他更抱怨慘無認識異性的機會。「我
辦的活動。不過 Devin 指他們很難向本地生宣傳
也有一些香港男性朋友,但我真的沒有機會認識
ISA 的活動,唯有邀請自己的本地生朋友,結果
香港女生。」
只有很少本地生參與。
疏離:與國際生溝通困難
其實在課餘時間,國際生已經很難認識本地同學。 課堂上,情況更加惡劣,Devin 感覺儼如自己並
118
筆者作為一個本地生,感覺自己的社交圈子也沒
不是在華語地區讀書:本地生都選擇上中文班,
有國際生的蹤影。除了修讀某一科大學通識時,
國際生則礙於不諳廣東話,唯有上英文班。本地
和幾個國際生因為被編到同一節導修,在小組報
生和國際生的間隙在學習上一樣明顯。招收國際
告的討論環節有過數次對答,課後也再沒對話。
生促進學術交流之說,顯然並沒有一步到位。
困乏:國際生的學習資源 談及學習,Devin 指中大的課程結構相當不利國際生。 「他
其實中大不乏文化交流機會,新生可以到康本學術國際園
們都說中大是一個中文和英文學習充分混合的地方。這點
的 i-LOUNGE,那裏會定期舉辦不同的文化交流節目,如
令中大很吸引。但後來我發現,中文和英文同時存在,但
在上學期就有南美洲文化體驗活動。校方亦會不定期舉辦
沒有混合得像其他人所指的充分。」他續指很多外地學生
大型文化宣傳活動,如「南亞及東南亞文化節」,亦是認
在香港的多間大學中選擇中大,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中大
識外地文化的入門良方。
在英文教育以外,有完善的中文學習系統,令國際生更容 易學習中文和融入華人社會。
如果新生打算上莊,不如嘗試開闢新的交流方法,再將其 發展成恆常活動。Devin 提到其實不少國際生對本地生所
不過,國際生在選科時的選擇比本地生少很多。即使他們
舉辦的活動感興趣,但因為語言障礙不敢報名,只有很少
選上了合適的英文課節,可能就如先前所說,很難和本地
數照樣參加。他建議本地生可以在舉辦活動時,營造便利
生有學術交流。如是者,讓國際生學習廣東話不就可以了?
國際生的感覺,例如出版英文版本的宣傳品,活動時提供
起碼他們可以選讀中英雙語教學的科目。國際生原本也是
翻譯等,都是國際生相當樂見的。
這樣想。 「我們也想選讀廣東話課。但有時很多人想讀,不一定成 功選到;有時則因為太少人選讀,那節課就被取消了。所 以我們很難修讀廣東話課。」更甚者廣東話課對於華語地 區外的學生更為艱深,不少國際生會擔心廣東話課成績不
後記
佳,拖低自己的 G.P.A,所以他們覺得選讀的風險很大。 國際生又很少有時間在常規課堂以外,抽時間讀一些不計 學分的廣東話課。
老實說,編者在訪問前也未試過與國際 生深入交談。Devin 給我的感覺相當友善
積極:我們可以做甚麼? 雖說國際生和本地生的疏離問題相對複雜,然而在眾 多主動與國際生建立關係的嘗試中,不乏成功例子。 政政系五年級生楊思毅(Raymond)參與過博文學社(致 力於融合本地生、內地生和國際生文化圈的學生團體) 和新亞書院的 Intercultural Club,累積不少交流經 驗,算是和國際生融合得較為成功的一個。 Raymond 覺得和國際生交流讓他學會用另一個角度去
和坦誠,也許他也是學生組織成員,對國 際生的融合問題念茲在茲,我們有共同 關心的事情,亦算是交了個朋友。不足一 句鐘的訪談,雖然有言語表達不通的情 況,但我們再多花一點耐性解釋,還是可 以傳達正確意思。國際生是中大相當重 要的一個群體,要做到互利交流,同學的 心態和校方政策都有待改善。如此漫長 過程之中,我們是可以和應該主動了解 他們的。
審視香港和中大。他回憶自己曾經有一位熱衷現代舞 蹈的臺灣同房,那位同學更有機會成為現代舞蹈學會 的主席。但他漸漸發現他和香港同學對學會的發展有 理念分歧:本地生都很注重表現,覺得練舞受傷很正常。 但臺灣同學心目中的舞蹈文化更注重安全和舞蹈者是 否真的熱愛舞蹈。「大家對是否喜歡一件事的理解,或 為何要做一件事的理解很不同。」Raymond 直言這些珍 貴的交流令他反思良多。
119
族群以外, (我們都是)全球化下的精英一族 如果我們理解大學體制如何將我們置身於競爭的格局,或許就更能理解今日校內的疏離問題。 文:林少彬 原刊於中大學生報2014年《迎新特刊》
疏離,或無二致
裏與別人發生甚麼聯繫,只是到了分組的時候,他們才會勉強 「主動」與他人交談,但其實也純粹是為了要找組員,非如此
2013/14年度,在香港中文大學的本科生裏,有14,109位本
不可而已。即便曾一起做project的組員、宿友,日子一久,
地生,1,780位非本地生,而後者之中,絕大部份屬於內地下
以後亦難有更多的交流,可能慢慢地就會失去聯繫。但他們很
來的精英份子,有1,374位。換言之,在校園中,約每10位同
多對此也不會有太多感受,沒了也就沒了。這種對於疏離的漠
學,就有一位是內地生。
視,其實跟與內地生相處的情況並沒有太大的區別。然而我們 到底要如何理解這種無動於衷呢?
然而,據筆者所見,不論內地生或本地生,雙方同學對彼此瞭 解甚少,大家就像生活在兩個平行空間,在課堂上既不會主動
筆者認為,要解答此問題,我們必須對當代大學的角色有些基
交談,回到宿舍更是各自修行,生活沒有任何交接。其實只要
本把握。
稍稍瀏覽一下本地網站或CUHK Secret等網絡社交空間,我們卻 又不難看見雙方彼此的一些奇怪印象,例如本地生會覺得「內
淪為學店的大學
地同學喜歡在共用冰箱裏偷東西」、「內地同學不洗澡」,而 內地生則覺得不少本地生是「憤青」。
大學的本質是甚麼?很多人告訴我們,大學是一個讓你追求理 想的地方,大學是一個讓你追求知識的地方,大學是一個培養
究竟,在同一個校園生活的我們,何以會如此割裂?或許是因
獨立人格的地方……
為語言,或許是因為生活習慣、文化背景的不同。這些問題本 文當然難以一一處理,筆者最想探討的反而是:為何我們會對
老實說,這種空話可能只會出現在官方宣傳網站上或是學校領
這種割裂無動於衷,甚至認為這是理所當然?最為常見的答案
導面對公眾的公開演講吧。但事實上,即使是官話,其實也未
或會是:內地同學來港只為讀書,讀了就走,不理也無所謂。
必這麼「崇高」。前財政司司長、首任教資會主席梁錦松就曾
更甚者,有本地生一早認定內地同學來港「搶資源」,他們彼
指出基於全球化下競爭日漸激烈,多番強調現今教育應該如何
此之間不是真正的同學,而只是互相競逐下的敵人。因此,割
配合全球經濟體系的轉型(由工業經濟到知識經濟),以及應
裂非但不是預料之外,而是應當如此。
該加強香港自身的「競爭力」云云,更寫道:「教育是作育英 才,這一點是很清楚的,而且是前途無限,而這個前途是包括
但,若這只是內地生與本地生的族群對立,那麼疏離的情況應
前途的『前』,以及金錢的『錢』」[1]。
該只出現在內地生與本地生之間,可是據筆者所見,本地生與 本地生之間,其實也是非常疏離──大學相比中學,生活七彩
說穿了,在梁先生眼中,一個掌控香港教育界生殺大權的高官
繽紛,O’camp、上莊、不同學系的課堂,新入學的時候,一天
眼中,所謂大學,其實就只是一間配合社會需要而訓練「人
就能認識十多位新同學,然卻正因如此,大多關係只能蜻蜓點
才」的訓練所。極端點說,他口中的大學,其實與「學店」無
水,與中學時所有同學朝夕相對而成的友誼,實有天壤之別。
異。學生每年繳交一筆學費,然後經過數年的訓練,換取一張
或者透過O’camp,上莊,本地生也會有幾個死黨,但對多數人
美輪美奐的畢業證書,而大學一方面固然是提供勞力予市場需
而言,課室只是一個上完課就離開的地方,他們不會期待在這
要,另一方面亦是一隻會生金蛋的母雞,每年可以賺取數以億
120
計的「投資」(梁錦松語)[2],與一般商店不同的只
雜,起碼各利益群體並非如商店老闆,將錢直接放入
是,大學利益所牽涉的群體,及其輸送方式,遠比我們
口袋。例如對於教授來說,任何研究項目都需要一定經
一般理解的企業複雜得多而已。(這一點稍後會再闡
費;站在大學的行政角度,大學官僚只會考慮如何使自
述)
己的工作過程更加暢順,而愈多資金,工作起來則愈方 便;對於校長或幾個學校領導個人而言,則可能是透過
在這樣的理解底下,我們不難想像,多間大學為了賺
任內的政績,來增加自己的政治資本,這一點,看看中
最多的利潤,生產最好的「商品」(即畢業證書)。
大的前兩任校長如今的公職便可知一二──李國章為行
而當中一個最有效的方法,當然就是改善自身的聲譽與
政會議非官守成員,劉遵義則為人大政協。而且,在這
形象,提高學校的國際排名。因為學校的排名越高,其
家學店的利益關係中,資金並非唯一考量,因為「精
畢業生就愈有機會受到企業認可。這從畢業生的薪酬
英」的爭取也同樣重要。教授不僅希望爭取研究經費,
已可見一斑:據教資會統計,在八大院校中,除了教
也希望錄取一些高效率的精英以做出更好的研究。對學
育學院外,畢業生薪金佔據頭三名的分別是港大、中大
校而言,收取精英則可為學校提高聲譽,如在2012年,
及科大,分別為23.6萬,22.7萬及18.6萬元,其與嶺
香港大學便因錄取21名省市狀元而在內地被傳為「佳
大及城大的14萬元相比,實有一段明顯的差距。[3]更
話」,並佔據了香港各大報章的版面。
為赤裸的是,部份企業,特別是大型跨國公司,如投資 銀行,國際會計所,世界500強等,一般都只考慮「三
但問題是:為何中大希望錄取五湖四海的尖子,結果卻
大」的學生,其他院校的畢業生可能完全不受理會。
吸引以內地生為主的精英呢?
而提高國際排名的一個有效方法就是提高國際化指標,
說真的,對於外地同學來說,他們對香港院校的瞭解可
在此,校方的首要任務當然就是對教授的論文及研究作
說少之又少,別說不知其文化背景,可能連中大的名
出要求。因為這在國際排名中備受關注。就以其中一個
字都沒有聽過──即便中大是全世界排名100以內的大
備受注目的國際排名,QS來說,單位教職引用率(ci-
學。情況就好像我們也不很清楚許多國外大學一樣,如
tations per faculty)就佔了整個比重的20%。也就
德國的柏林洪堡大學,法國的高等經濟商業學院,這些
是說,教授所研究的論文被引用的次數越多,其在QS的
大學在其本土其實都是頂尖大學,但都是我們聞所未聞
排名分數也就越高。因此,學校會規定教授定期要在國
的名字。然而,不只外地同學,其實內地同學對香港院
際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以提升其被其他學者引用的機
校也瞭解甚少,頂多聽過一些名字,但各所學校的好壞
會,從而提升學校排名。因此,對許多教授來說,教學
卻完全說不上,起碼對香港院校的認知遠比不上清華北
頂多只是「副業」,研究才是「主業」,因為研究做不
大或內地的其他大學。既然如此,以上問題就越顯重要
夠,隨時飯碗不保。但大學不是讓學生求學的地方嗎?
了:為何最後它卻能吸引眾多的內地精英呢?
為何現在教授的主業反成了與學生毫無關係的研究及論 文發表?
國家教育部的支持顯然最為重要:1999年2月,教育部 和國務院港澳辦聯合發文,表示同意香港的大學委托內
另外,錄取外地學生亦是推動國際化的重要一環。因為
地大學招收大學本科生,而受委托的大學都是諸如清華
國際學生及教師比例(International orientation)
北大的頂尖大學,所以招收到的學子已是精英中的精
在QS排名中也佔了10%的份額。政府對此當然亦是大力
英。招生第二年,上海中學、北京四中、北大附中幾間
支持,從大量提升八大院校的非本地生人數比例上限已
知名中學亦紛紛積極地向學生和家長推崇香港高校,宣
可見一斑:98年前此上限是2%,曾蔭權上任(2005年)
揚考進港大和考進北大清華同樣光榮。而這種支持是世
時是10%,到現在則是20%。因此,非本地生的比例越
界其他地方所不能給予的──我們實在難以想像哈佛或
來越多,在排名表的分數也就越來越高。排名越高、校
劍橋願意與中大合作,讓中大在其大學招生。
譽越好,籌款也就更容易。整套「治校」邏輯其實也就 是一套商業邏輯。大學其實與一間商店無異,稱為「學
其次,許多內地尖子都有到外地升學的想法,但自知英
店」實不為過。
語能力──特別是會話──未必能一時之間達到外國大 學的標準,又對外地大學一無所知,因此許多人或先考
為何是內地生?
慮香港院校,希望以此作為跳板為未來升學鋪路。他們 普遍認為香港的各個方面似乎都與國際更為接軌,所以
但比起普通商店,這家學店的利益關係卻顯得更為複
有助未來到國外升學。例如就學習環境而言,香港的大
121
學較為接近國外大學,注重學生多方面發展,一般不會以 及考試等,以測試學生多方面的能力。
而真正的關鍵是,為何「我們」要成為精 英?
當然,作為學店的中文大學亦十分樂意錄取內地尖子。首
精英不獨是指「我們」能力出眾,還隱含了一種對生活
先,如上文所言,錄取內地尖子本身便已提高了中文大
的保障。在資本社會裏頭,能力愈大,回報愈多,「我
學的聲譽。事實上,在2012年,中大於北京錄取的學生
們」之所以成為精英,可能是因為有人希望將來得到一
中,最低分就超出了一本線[4]134分。[5]幾所香港學校
份高薪厚職,亦可能是因為,「我們」無法承受「失
的錄取線亦都超過北大、清華的平均收生分數。另外,就
敗」、「脫軌」的風險,「我們」無法確信,在欠缺大
如先前梁錦松所言,教育本身就是一種「投資產業」:
學學歷的情況下還能夠在這個梁錦松口中「知識經濟」
在2013年,中大就收了約5,000名內地學子來港升讀研究
的世代,保障自己的生活一切(記得上文的八大薪酬水
院,以最低學費的13萬人民幣計算,這5,000名研究生就
平嗎?大學尚且如此,遑論只有中學學歷的人們生活如
為中大帶來了6.5億的收益。
何)。因此,「我們」需要的,始終是一張大學畢業證
考試作為唯一評估,當中可能會有報告、導修討論、測驗
書。亦因如此,這一種大學生的根本焦慮,注定了大學 然而,重要的還不是這6.5億的收入,而是其所為香港院
中的其他生活,上莊、拍拖、住hall等,只不過是在整
校帶來的精英及國際排名。當這批精英從中大畢業以後,
個「裝備」過程中的陪襯──要玩的話,為甚麼不直接放
他們很多都極有機會進入好的企業,從事好的工作,而這
棄大學學位,任意在世界某處自由玩樂?要去外國探險
當然又可進一步推高中大的國際排名,因為在QS排名所
的話,為甚麼不趁自己尚年青時直接申請working holi-
衡量的指標裏,學生就業評價(Recruiter Review)又
day,寓賺錢於玩樂之中,出外遊玩?這不是說所有大學
佔了10%。換句話說,這批精英從中大畢業以後,只要
生的眼中只有將來工作的薪資數字,而是筆者相信大家
他們進入好企業工作,例如投資銀行,世界500強等,那
都清楚明白,玩也好,尋夢也好,也是需要金錢的。
中大的國際排名又是節節上升。而以此國際排名,中大的 籌款工作便更加順利。2013年,第六輪專上院校籌款配
因此,文初引述的「內地生只是來讀書,讀完就走,所
對補助金計劃,港大和中大便籌近6億款項,遠遠拋離其
以其與本地生疏離自是理所當然」的解答,並非全錯。
他大專院校,再加上在此計劃下,大學籌款愈多,政府補
只是,更準確及更長氣的說法應該是:「我們都是來換
助愈多(此之謂配對補助金),更令中大富上加富,可見
取一張畢業證書,從而確保他日投入勞動僱傭市場之
國際排名對大學之重要性。
際,有更佳的勝機,從而,有一種更美好的生活。換 完就走。」循此,我們不難理解,為何我們明明討厭孤
我們都是精英──學店精英的疏離與焦慮
獨,但我們不能讓與朋友相處的時間過度影響學業;我 們大部份人明明沒有對知識的渴求,但每逢測驗、考
讓我們回到一開始的問題:無論是內地同學與本地同學
試,還是會撥出一大堆時間,努力「讀書」(又對知識
的割裂,或是本地同學與本地同學自身的疏離,為何這
的渴求與考試有關係嗎?),務求考取一個漂亮
都是「理所當然」的?上文長篇大論分析何為大學,最
的 成 績 ── 我 們 都 清 楚 , 這 是 為 了 四 年 之
終想要說明的是,在全球化激烈的競爭格局下,大學作
後,拿到一張有競爭力的畢業證書。故
為一間學店,其收生的準則,乃是能力的高下,而族群
此,與其說本地生漠視了其自身/內地生
只是其次(當然,非本地可以幫它提升國際排名,它也
之間的疏離現象,毋寧說,本地生/內地
是樂意的)。因此只要你的成績是本地生之中最為優秀的
生都漠視了香港中文大學的本質,漠視了
18%,或者在內地省市中最頂尖的0.1%,就有機會入讀
一個無關族群,而是關乎我們想要一間怎樣
中大。誇張點說,其實它跟沙田火車站裏的那家7-11一
的大學,我們究竟要怎樣的將來的關鍵問題。
樣,它不會只賣東西給沙田人,它也賣東西給美國人。只 是比起7-11,它賣的不是汽水朱古力,而是畢業證書罷 了。因此,來買證書的人根本不受地域限制,本地同學可 以來買,內地同學當然也可以來買──只要你是精英。
[1] 節錄自《教育產業爭論背後的理念》信報財經月刊2009-12-01 封面專題 [2] 節錄自《教育產業爭論背後的理念》信報財經月刊2009-12-01 封面專題 [3]蘋果日報新聞: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 art/20131003/18448156 [4] 「一本線」即第一批錄取院校的分數線 [5] 對外開放,對內改革──內地高校應對優秀生源流失:http:// www.infzm.com/content/79175/
122
中大學生報
思考是我們無限的國度,言語是我們有翅的道具。
思辯 挫折 戰鬥 成長
實用資訊
書院介紹 揀揀揀,升中時要煩讀咩中學,入到中學又要諗揀讀咩科,中六放完榜先揀完大學同major,入到 中大,仲要揀書院!? 其實中大所謂嘅書院制,雖然講到書院唔同文化匯聚埋一齊塑造中大面貌,但其實各書院幾廿年 前俾中大收歸權力之後,自主性已經名存實亡(見〈從書院到聯邦 再到夢幻泡影〉P.8–11): 行政權利狹窄,就算書院有理想有傳統,書院方面都難以有所作為。依家嘅書院大多只係搞下學 生活動,提供宿舍、運動等設施,同埋俾獎學金同去exchange嘅機會。 書院固然有其獨特文化與精神。但依家新生揀選書院嘅方式,都不過好似找錯處,相同之中找不 同,即係宿位、獎學金、Final Year Project、canteen等分別。 點都好,就等我哋逐間介紹啦。
崇基學院 CC 崇基學院位於火車站隔離,係中大最大規模、唯一有宗教背景(基督教)嘅書院,仲有 棟禮拜堂添。如果對基督教反感嘅新生被編入崇基,可以係指定時間內申請轉書院。但 講真,宗教元素佔書院生活唔太重,無需過分擔心。 崇基有十間宿,宿位最多,只要新生申請多數都有宿住,之後幾年都有一半機會住宿。 崇基嘅舍堂文化相對濃厚,十宿都各有自己嘅文化,宿生都好投入於聯宿活動(傅 盃)。 崇基特別多canteen,包括清真餐廳同提供宵夜至凌晨兩點嘅眾志堂。但崇基嘅美食又 點止咁少?其他嘅7間崇基入面嘅canteen就有待大家慢慢發掘喇。 崇基學院派獎學金就派得最多,每年有幾百個唔同項目俾同學申請,所以唔少學生都會 為咗拎獎學金而入崇基,但大部份獎學金都著重成績表現。 書通通識方面,崇基週會數量係咁多間書院中最多嘅。不過,週會嘅嘉賓講嘢都唔會太 沉悶:之前就請過《黑紙》創辦人阿Bu和林日曦做嘉賓。
聯合書院 UC 聯合書院就真係樣樣都有齊:有大量多媒體資料可供外借嘅圖書館;相傳係全中大最快嘅電 腦室——天機電算室;全中大唯一嘅酒吧——思源館……如果同學冇咩特別心水,揀聯合書 院就最穩陣喇。 當然聯合都唔係話樣樣好,就好似聯合書院個canteen都係麻麻地好食。有好多中大人每次 提起UC Can,都不禁倒抽一口涼氣。不過傳聞轉咗手之後又進步翻少少,同學得閒自己證 實下啦。 而聯合個位雖然唔錯,無論行去本部、新亞定校園北部都係幾方便,經過嘅校巴路線有4 條,但因為係山頂嘅尾站,有時都會遇到校巴逼滿上唔到嘅問題,可能要行過新亞等車。 獎學金方面,聯合有專為少數民族、非主流宗教而設嘅獎學金,如果你係「全家第一個大學 生」,都有獎學金俾你申請,種類都咪話唔多元,但係金額上就比崇基少啲啲。G.P.A.如 果無咁高嘅話,不妨考慮下UC Goal Exchange programme,去嘅地方唔少,仲可以Exempt 124
FYP添。
新亞書院 NA 是咁的,每年有唔少同學希望入新亞,都係因為人文精神。歷史上,新亞的確係比較重視 傳統文化傳承,今時今日都聽過唔少人話感受到新亞有較多人文氣息同歷史感,亦有人覺 得俾人呃咗,究竟係點就交由新生發掘。新亞的確有比較多中國元素,例如書通嘅選修課 程、得閒行過合一亭睇下風景,思考下天人合一嘅境界都係唔錯嘅享受。 新亞去邊都幾方便,搭校巴實有位,又可以經MMW行落本部。新亞canteen(NA Can)嘅名 物紅豆冰亦都不得不提:大大杯都係賣5蚊,而且下午茶質素亦非常好,好多喺聯合上堂 嘅同學都會落堂過NA Can食嘢㗎。 宿舍方面,新亞住宿都幾難。不過新亞有「臨時宿位」計劃,俾同學可以揀三個人住兩人 房。「四年一宿」嘅制度亦確保同學四年內會有一年宿位。值得一提,有間宿叫紫霞樓, 坐擁無敵海景,不過抽唔抽到就各安天命喇。 新亞同學唔駛做 final year project 但係有STOT[1]要上,獎學金唔係少,但係相對冇 咁易拎,有啲要同學寫一篇有關中國文化嘅論文先攞到。
逸夫書院 SC 逸夫書院係中大第四間書院,於1986年由邵爵爺捐錢成立。逸夫嗰頭得一兩個課室,所以除咗書通 之外,大家都無咩機會要留喺逸夫上堂,所以亦有「逸夫走讀做咩要返Shaw」之說。逸夫相對其他 書院係偏遠咗少少,所以宿生出入多數都搭校巴。好彩一個鐘內都有10班校巴經逸夫,所以要喺中 大四圍去都唔會太唔方便。 一年級同學基本上只要有申請,就有得住宿。不過如果之後想繼續住就難好多。唔算住得偏遠嘅同 學,上咗孖莊都未必有得住。逸夫書院都有類似新亞嘅臨宿計劃,宿舍管理亦較寬鬆,真係想住總 會有特別嘅方法。 逸夫嘅獎學金相對著重活動,項目數量同金額都可觀。至於書院通識同週會方面嘅題目新鮮,對日 本動漫有研究嘅可以take「日本社會與動漫畫」,鍾意文藝嘅同學更可以喺某些書通課程中參與戲 劇製作。 逸夫除咗冇圖書館之外,其他設施都冇少到。值得一提,全中大得兩間BAND房:逸夫同龐萬倫學生 活動中心。逸夫嗰間當然唔係逸夫學生先用得,不過近水樓臺先得月嘛。 逸夫仲有一本屬於自己嘅學生報——Shaw Beat,如果大家有幸入到逸夫,記住留意一下啦。
後頁續
[1]STOT:指的是學生為本學習的英文簡寫,只有崇基與新亞同學需要修讀。
125
全宿共膳 和聲書院 WS
五個新書院之中,三間有「全宿共膳」嘅制度。
和聲以「和聲beat」享譽全城:「和盡天地風雲之聲」 喺大專界無人不識。除此之外,和聲cafe係中大少有專 食甜品嘅地方,各位記住唔好錯過喇。和聲上海菜雖然有 少少貴,但性價比其實幾高。 和聲書院其實位置偏遠,不過去聯合其實只要搭部穿梭𨋢 就得,行過對面都有巴士站落山。而獎學金呢,和聲嘅獎 學金大部份集中喺成績優異嘅新生,高年級嘅想攞嘅就要
所謂「全宿共膳」,代表所有同學必宿四年,學生每星期有 三晚要聚埋一齊「共膳」。感覺有啲奇怪?基本上想像下好 似 Harry Potter咁就OK。 有人話每個星期有三晚要共膳,好似會無曬自由?嗱,理論 上就無人話你一定要去曬食咁多餐,不過呢,錢就一定要交 足嘅。同埋每次共膳都會好似上堂咁計attendance咁囉。
注意成績啦。 宿舍方面,因為和聲係新書院,宿舍當然又大又新,但係 嚴密嘅宿舍保安系統亦都係一大「特色」,出入宿舍要好
伍宜孫書院 WYS
似搭地鐵咁拍「和聲卡」入閘。有同學曾經喺民主牆表達 不滿,但院方梗係無動於衷啦。
伍宜孫位於和聲同Shaw中間,話近唔近,但話遠又 唔算好遠。所以要落山嘅話,大部份同學都會行返 落逸夫書院搭校巴。伍宜孫都算好食好住,又有宵
晨興書院 MS(全宿共膳)
夜賣又有甜品屋。
晨興喺新書院中規模較細,得300個學生。晨興非常著重
書通一般由人文政治學科嘅老師教授,聽聞會用
國際氣息,晨興以1:1:1招收本地生、內地生和外國學
「創新」嘅角度講解,都幾有趣,例如探討下點解
生,甚至連書院院長都係外國人。當然,由於學生來自世
有精神病嘅人特別有創意咁。
界各地,書院通識課程會以英語為主。 獎學金方面,伍宜孫其實唔算太多,而大部份都要 晨興嘅宿舍算係中大之中數一數二靚嘅,木造嘅地板、寬
同學展現到創新精神或者創意行動先攞到。另外仲
敞嘅房間,有部份甚至有無敵吐露港海景(又地產廣告
有一個$10,000嘅創業基金,只要交一份計劃書就可
tone)。如果同學想揀返間心水靚房,記住留意自己共
以申請。
膳嘅attendance啦。 與逸夫一樣,伍宜孫都有一份屬於自己嘅學生報, 名為Sunzine。
敬文書院 CWC(全宿共膳)
善衡書院 SHHO(全宿共膳)
用兩個字形容敬文書院,就係「好x遠」,不過書院有
善衡書院地理位置非常優裕(地產廣告tone),所
足夠設施,自成一角,自給自足。宿舍據聞又新淨又
有上落山嘅校巴都會經過善衡,行去本部或火車站
好似酒店房咁靚,冬天仲有暖氣開添。
都係5–10分鐘嘅事,上堂做GYM定食飯都非常方 便。
Canteen水準不過不失,唯一缺點就係貴咗少少。但共 膳餐飯質素不好,希望學生會反映後能改善。仲因為
善衡非常著重「家的感覺」;除咗全宿共膳外,院
書院地理位置偏僻,少不免有啲焗住食嘅感覺。
長亦會同同學一齊住喺宿舍,而每個同學都要出席 書院迎新營。第一年嘅書通,同學都要入camp,紮
獎學金數量與和聲差不多,但設有一個$50,000嘅創意
下營撐下艇,都幾溫馨㗎。
獎學金,都係鼓勵同學積極創新。 在獎學金方面,善衡喺新書院之中算非常慷慨,據
續前頁
位於39區旁,步行來往本部同敬文,分分鐘要半個
聞幾睇重成績同埋學生對書院嘅貢獻。較特別嘅
鐘。雖然校巴隔唔夠10分鐘就有一班,不過上堂趕唔
係,善衡有一個為醫學院而設嘅20萬獎學金,相傳
到校巴都要做下運動㗎喇。講到做運動,其實敬文有
善衡亦因為咁而有較多醫科生。
單車徑連接火車站,踩5–6分鐘就到火車站。
126
崇基 Exchange機會
書院聚會最少出 席次數
位。入宿比率約為45%
Final Year
有18間喺唔同洲份 嘅大學可以揀
位。入宿比率約為30% -40%
晨興 有11個交流計劃, 有位於歐美日本等 國家 無
宿舍及入宿比例
必宿,住足4年
必宿,住足4年
書院聚會最少出
以高桌晚宴形式舉
以高桌晚宴形式舉
席次數
行,每年7次
行,每年4次
大約收生人數
150
70-80
無
有4間宿舍,有1,288個 宿位。入宿比率約為43%
每學期3次
有
Project(FYP)
有
有4間宿舍,1,186個宿
每學期7次
善衡 Exchange機會
無
有10間宿舍,1,456個宿
有27間大學可以揀
地球村系列
人
有
逸夫
機會幾多,有書院邁進
每間通常只係收1至4個
揀
Final Year
聯合
有26間大學可以揀,但
多,共有22間大學可以
Project(FYP)
宿舍及入宿比例
新亞
得2間宿舍,但宿位有 1,211個。入宿比率約為
每學期3次
和聲 共有十幾個國家可 供選擇
無
每學期3次
伍宜孫 有12個交流計劃
有
624
604
入宿比率超過50%
入宿比率為50%
每學期1次
書院聚會及書院論
每學期2次 壇各1次 300
35%
300
敬文 16個programme, 一年收75個人
有
必宿,住足4年
以高桌晚宴形式舉 行,每年4次 75
127
和平理性 VS 勇武 普選 = 掂晒
泛民 = 無撚用
樓市
基層社區
全民退休保障 標準工時
秒間爆發的判斷與對立, 0.01
我們拒絕簡化事情,堅持理解 先於判斷。
黃絲 VS 藍絲
新移民 VS 香港人 置身於
唔衝 衝= =鬼 鬼
比錢養人老母 VS 自己老母自己養
世代之爭 福利 = 養懶人
一人一票 = 平等社會 老人 = 保守
重建 = 發展
左 = 唱 K 基督教 VS 同性戀
文化 ≠ 政治
功能組別
本土 VS 左翼
客觀中立 大台 VS 群眾 媒體 = 社運 VS 議會
講中國 = 大中華膠
地產霸權
獨立 VS 屈服 中國人 = 順民 身份政治 經濟 VS 福利 討論 = 左膠 建制 = 仆街
東北發展
中大學生報迎新營 8 月 12-15 詳情及報名 :9155-6223 ( 彭Bwtspp) 128
買.煮.食 原文:妹仔 改寫:我諗唔到 原刊於中大學生報2014年《迎新特刊》 鳴謝:Julian、V
各種粉麵 大埔新街市大門搭電梯上一層,係專門賣蔬 果、乾糧嘅,大家可以係嗰度搵到一啲專門 賣乾糧嘅鋪頭,例如「協裕豐」,唔同味嘅
中大有30幾間餐廳,價錢比外面平一截,提供咗較外間經濟實
出前一丁都有得買,仲有通粉、意粉等各種
惠嘅選擇。話雖如此,返學日子一日三餐都喺校園入面解決,
pasta,份量同喺百佳賣10幾蚊嘅差唔多,
對自己嘅財政都造成一定嘅負擔。因而我不斷嘗試去揾出減低
但價錢就平好多。新街市啲鋪頭大概六點幾
支出嘅味道。但往往最實惠,都係最單調嘅。單餸飯、學生特
就閂剩幾間,大家要買就預好啲時間啦。
價飯、眾志頹飯,有平價飯食嘅飯堂已成為咗我嘅常到之地。 望見飯堂嘅餐單我已經頹L咗。食,竟成為我嘅煩惱之一。 有一日,我同朋友午聚時在企喺餐牌前面苦苦思索,憑咩我嘅
蔬菜水果
人生淨係可以食頹飯!麻木嘅舌尖激發腦袋閃出一個念頭,
大埔富善街街市(又稱舊街市)啲水果同蔬
「不如試吓自己煮嘢食?」發揮廚藝嘅慾望隨即被喚起。但入
菜都比起新街市同百佳都平,嗰度人頭湧
廚事少,預備事大,煮嘢食最煩係要買餸。
湧,所以有啲嘢可能會好早賣曬,最遲5、6 點喺嗰度買就差唔多。不過新街市賣啲餸比
自然地,喺中大買餸就會聯想到距離上最近嘅百佳。無可奈何
富善街街市更多元化,例如秋葵、粟米仔、
百佳嘅貨品種類少。雖則出示學生證會有3%折扣,但本身入面
唔同種類嘅蘑菇等。
嘅貨品偏貴,又唔夠新鮮。其實大埔同大學都係好近啫,一個 大埔已經有近10個街市,選擇一定多好多,仲新鮮好多添。我 同一群伙伴把心一橫,離開富爾敦樓,向大埔進發。
飲品、零食、奶類製品 價真棧真係舖如其名,啲嘢超平。喺百佳等 超市有嘅零食嘢飲嗰度都有,而且仲平一大 截。例如百佳賣20幾蚊嘅德國軟糖,嗰度賣 11蚊一包。唔去就真係你走寶。
香料、調味料、醬
印尼、日本食品
新街市第二層除左賣粉麵、蔬果之外,仲有 新街市同有富善街街市有一間叫「東美堂」
海鮮、肉類
啲賣醬料同香料嘅舖頭,由普通豉油辣椒醬 嘅 日 本 食 物 專 賣 店 , 其 實 賣 啲 嘢 同 「 阿 信
新街市地下就專門賣肉類同海鮮,肉就冰鮮
榨菜到黑胡椒粉白胡椒粉咖喱粉香草肉桂粉 屋」差唔多,但平多多聲,例如飯素都係8
同即劏嘅都有。肉檔比海鮮檔早收,大概六
都有。價真棧都有賣,而且都好平。例如百 蚊一包,係阿信屋/一田分分鐘賣十幾蚊一
點幾就已經收檔,反而仲有唔少海鮮鋪仲做
佳賣30幾蚊嘅蕃茄醬,喺嗰度賣11蚊!嗱, 包。仲有意粉、薯仔濃湯盒、日式咖喱醬同
緊,不過最好都係早啲去,多啲選擇。富善
呢啲中大百佳就無啦,不過一田呀、Market 日本零食,都係8至12蚊不等。另外,富善
街街市得一兩間肉檔,選擇唔多。
P l a c e 嗰 啲 大 型 超 市 一 定 有 嘅 , 但 好 好 好 街街市有間印尼士多,撈麵2蚊包,入面有 貴。
更多其他印尼食品。
129
住宿 食譜
涼拌皮蛋豆腐 材料(1至2人份量): 盒裝豆腐 1盒
做法: 1.先蒸熱盒裝豆腐;
皮蛋 1-2隻
2.再將皮蛋放在沸水煮熟,再去殼;
柴魚花 少許
3.把皮蛋切開八瓣,放在豆腐上;
紫菜碎 少許
4.將豆腐皮蛋放在雪櫃雪凍;
蔥花 少許 日式醬油 少許
5.最後灑上適量的柴魚花、紫菜碎、 蔥花及倒上日式醬油。
意式粒粒雜菜
材料(3至4人份量): 燈籠椒1個 翠玉瓜1條 矮瓜1條 蒜頭1瓣 意大利黑醋1茶匙半 雜香草1湯匙 鹽適量 黑椒適量 橄欖油適量 做法:
1.燈籠椒切條,翠玉瓜和矮瓜切粒,蒜頭剁碎; 2.大火將燈籠椒、翠玉瓜和矮瓜炒2-3分鐘,盛 起; 3.以蒜蓉、黑醋、橄欖油、鹽、黑椒、香草拌 勻,備用; 4.灑少許鹽、黑椒和小茴,拌勻,上碟。
牛油薯蓉
做法(2至3人份量): 1.先將薯仔沿外圍輕輕劃一刀,將洗淨的薯 仔放進沸水烚10分鐘;
材料(1至2人份量):
2.將薯仔放到水喉水中沖至剩下微溫感覺;
焗薯/薯仔3個
3.沿著切痕兩邊反方向扭,將薯仔皮去掉;
牛油半磚
4.再放到已加鹽的沸水中繼續烚約20分鐘
牛奶100ml 鹽適量 黑椒適量
直至變軟; 5.隔起薯仔後將薯仔切成粒粒,再用自己的 方法將薯仔壓成蓉; 6.隨即混入牛油,拌勻; 7.最後加入牛奶,灑上鹽與胡椒粉調味並拌 勻。如想更加香濃,可加入更多牛油。
130
煙肉蛋炒飯
材料(2至3人份量):
做法: 1.飯煮好放涼發散水氣,若是隔夜飯自雪 櫃取出即可;
米1杯半
2.將飯及蛋黃攪拌均勻,順便把一些結成
煙肉3片
塊的飯弄散;
雞蛋2隻
3.落油燒熱鑊,爆香洋蔥碎及煙肉碎,直
蔥1棵
至洋蔥稍稍變色;
洋蔥1個
4.加入已經拌入蛋黃的飯入鑊,再炒勻;
豉油2小羹
5.在鑊中預留空位,再加入並將蛋白炒
鹽適量
散;
油適量
6.最後將豉油贊落鑊邊,炒勻後灑上蔥花 就可以上碟。
卡邦尼螺絲粉
材料(2至3人份量): 螺絲粉半包 煙肉3片 雞蛋3隻 洋蔥半個
辣麵醬泡菜湯
芝士2片 蒜頭1瓣 黑椒碎少許 混合香草少許
材料(3人份量):
鹽適量
泡菜100克
橄欖油適量
豆腐1塊 芹菜1束
做法:
洋蔥1個
1.燒一鍋水,加鹽,水滾放螺絲粉;
尖椒2隻
2.煮大約7-8分鐘熄火撈起,放在篩子上去除多餘水
金菇1包
份;
粉絲1小包
3.先打好蛋漿,再加半茶匙至1茶匙鹽;
蒜頭3至4瓣
4.煙肉切成小片,放在平底鑊上慢火乾煎,將油脂
蝦膏辣醬半至1茶匙
煎出來,直至煙肉開始香脆,另外以容器盛起;
韓國麵豉2湯匙
5.洋蔥切片,再以煙肉的油炒香,炒到差不多再放
糖2茶匙
已切成細粒的蒜頭一起炒;
紹酒2湯匙
6.把火力調低,將螺絲粉放進平底鑊,再淋橄欖 油,攪勻;
做法:
7.把預備好的蛋漿均勻地澆在螺絲粉上面,一面攪
1.蒜頭剁碎,洋蔥和尖椒切絲,芹菜切碎;
拌一面撕碎芝士放進去,繼續攪拌不要停手;
2.大火炒香洋蔥和蒜頭,放蝦膏辣醬和尖椒再炒,直至尖椒
8.放香草和黑椒,一邊攪拌一邊煮,到蛋漿開始收
軟身;
水不再透明,熄火上碟。
3.放豆腐和泡菜,再放水至蓋過所有食材,加糖攪勻,蓋上 蓋子; 4.水滾後轉文火,加入金菇、粉絲和韓國麵豉攪勻,蓋上蓋 子煮30分鐘; 5.灑芹菜碎,再煮1-2分鐘去除草青味,放紹酒,熄火上 桌。 131
我都係想有個位 原文:露宿生 改寫:我諗唔到 唉,宿舍又冇我份住,番屋企又山長水遠,啲車錢仲好肉赤添。咁咪唯有瞓中
原刊於中大學生報 2011 年《迎新特刊》
大囉,善用公共空間嘛,橫掂中大山明水秀,周圍都係瞓覺好地方。 瞓覺嘅地方大致上可以分兩種,一種係疑似宿舍配套嘅地方,另一種就係紮營 嘅好地方。
宿舍替代品 1. 碧秋樓
紮營好去處 1. 百萬大道
話說碧秋1樓電腦房24小時全天候開放,好多人都會將 啲電腦櫈拍埋一齊就晌呢度長眠㗎喇,冷氣又開足,電
唉,百萬大道整到咁grand,除咗畢業禮間唔中會晌呢
腦又快又任用唔嬲,仲唔係瞓覺同做嘢嘅好地方?仲有
度搞吓之外,都好似冇乜用咁。咁就不如紮營啦!一嚟
呀,你咪以為只有宿舍先可以建立到個人際關係網絡出
善用個空間,二嚟嗰度都幾好瞓,夜晚涼爽,又冇乜
嚟,呢度啲人見慣見熟,已經稱兄道弟,感情深厚到爆
蚊。仲有呀,冇乜雲嗰陣抬頭望到一堆星星,好開心
㗎喇。
㗎!想像到如果有十幾個營排排紮晒晌百萬大道嗰種
2. 大學圖書館進學園
感覺都幾爽,各大學會搞O’camp不妨考慮吓咁做,搞 起個紮營文化都好。最衰中大唔俾紮營(就係咁先刺
24小時開放嘅進學園,係同學完sem趕paper同溫書嘅熱
激?),之不過咁,啲保安通常過左1點之後就唔會再
門地方。進學園入面有好多可以瞓嘅地方,首選係入面
巡,見到都只係勸喻吓,咁囉。
一大排嘅大樓梯,用幾個cushions墊住自己,就好似有
2. 獅子亭
張床褥咁。進學園空氣流通比較差,夜晚會焗少少,不 過咁就唔駛驚瞓覺凍親啦。唯一要注意嘅係最好帶返個
清涼,舒服,唔會有保安巡,有瓦遮頭,唔嫌啲石櫈硬
眼罩,因為進學園夜晚嘅燈光都算幾刺眼。
的話唔駛紮營都得。風景極優美,一眼望過去就係大大
3. 范克廉樓地庫學生活動中心,又稱玻璃房(范克 廉樓LG)
個未圓湖,而且嗰度相對嚟講都幾隱蔽,半夜三更通常 都唔會有人經過嗰度,而且又好難會俾人望到,做乜都 得啦。
LG玻璃房,入面有幾張梳化,冷氣又長開。聽聞附近學
3. 天台of MMW、U lib
會啲人開會開到夜一夜都會走入去瞓個靚覺。筆者都試 過晌度瞓晏覺,綠色嗰張梳化超舒服,你都咪話唔爽。
MMW天台一定冇人巡喇,講舒服都幾舒服同涼爽。仲有啲長
想沖涼嘅話,上3樓就有間浴室㗎喇,想飲水3樓仲有個
櫈晌度比人瞓,基本上冇乜事都唔會有人經過,只不過咁,
pantry添。
嗰度好似有啲荒涼,咁囉。
4. 范克廉樓三樓學生活動中心,又稱范記306(范克
有人試過匿埋晌U lib某啲陰暗嘅角落,等到保安一走就上 天台瞓,冇宿住,邊度都要瞓啦!
廉樓3/F)
以前有幾張雙/三人梳化,都會見到有啲同學無宿住就 會入去瞓。但係可能OSA覺得不雅啦,裝修完之後換晒 做啲單人梳化,仲要開宗明義話就係因為唔想比你瞓。 之後有同學自己搬咗張二手梳化入去,OSA又有好多阻 攔,幾經波折張梳化先可以留低。有同學會將兩張單人 梳化拍埋就瞓,亦有同學直接瞓枱面。講真,呢度叫得 學生活動中心,你理得我瞓唔瞓覺啫,你又係咪比個宿 位我先?呢度最好嘅地方係有浴室同pantry,真係長期 住晌度都得呀。你可能會話冇位擺嘢好似有啲麻煩,可 以考慮LADY SHAW樓梯嗰邊冇人用嘅locker,善用資源 嘛。
132
結語 中大是我們的,也是你們的,但歸根究柢也是我們的。學校 有責任提供宿位畀有需要嘅學生瞓覺,但係現行制度上根本 做唔到。所以喺呢個唔夠宿位嘅情況下,老友,將就住先 啦!!!!
中大生存守則 文:我諗唔到
學業 1.記住留意Grant loan死線,申請好L複雜,唔少人第一次都被打回
校訓
頭,政府學生資助處八月初會公佈詳情,記得早啲預備文件啊。 2.記實學校派發Onepass戶口,好多網上服務都要佢登入。另外每半
1.搭校巴千祈唔好捉住嗰啲體操吊環(試吓就知點解),
年要改密碼一次(我唔會同你講轉四次密碼可以轉翻同一個㗎)。
扶實啲單槓會穩陣啲(好似係)。
3.8月26號係year 1嘅reg科日子,塞到pk,有機會半粒鐘都reg唔 到,記住揾個有光纖嘅地方坐定定,堅要諗定backup plan,必要時 入佢後門(cusis.cuhk.edu.hk)。 4.發現自己唔啱讀嗰個course可以喺Add/Drop period(9月1218)喺CUSIS改選,或者(9月19-23)到相關department改選。 5.想讀多個course又唔夠cred可以喺reg科前去自己department申 請「爆cred」,記住要諗個好啲嘅理由畀department。 6.如果喺Reg day唔記得買PE衫,就要出深水埗大埔道漢龍買了, (大埔道31-35 號,置輝大廈17 號地舖),或者問Senior year拎
交通
都得。
1.唔識點樣搭校巴?唔緊要,CUHK Mobile App幫到你。
7.同學最多可以喺圖書館借50本書,計埋續借最多可以借到180日。
所有校巴路線圖一應俱全,仲會顯示到下一班校巴開車時
8.大學之間有HKALL系統,同學可以透過中大圖書館借閱其他大學嘅
間。
館藏。
2.各位上到校巴嘅同學,請盡量邁開大步行入去(行入啲 呀咪阻住其他人上車)。
生活
3.N車嘅尾班車11點半會喺火車站開出,通常啲人都唔跟鐵
1.除咗圖書館可以影印,碧秋樓、伍何曼原6樓、中大學生會同各書
欄排,如果企過咗藍色垃圾筒嘅話,十成上唔到車,都係
院學生會都有提供影印服務。
疊埋心水行上山啦~~
2.要寄信,可以去學生會福利品部買郵票,然後去隔離嘅富爾敦樓
4.喺四條柱搭巴士,記住裝翻個九巴App,咁就唔使驚喺巴
收發室寄出。
士站餵蚊啦~~
3.除咗火車站有ATM(中銀、匯豐)之外,范克廉樓(東亞)、龐萬 倫(東亞)、樂群館(東亞)、富爾頓樓(恒生)同和聲書院北座 地下(恒生)分別置有ATM。 4.八達通要增值?你可以去百佳、善衡學生餐廳、本部咖啡閣同和 聲學生膳堂。 5.要辦任何銀行手續,你可以去龐萬倫學生活動中心一樓嘅東亞銀
福利
行或者富爾敦樓一樓嘅恆生銀行。
1.同學可以用自己嘅Onepass account 喺ITSC網站免費下
6.發覺自己唔見咗銀包或者漏咗貴重嘢喺中大嘅話,即刻去四條柱
載Microsoft Office同Kaspersky防毒軟件。
側邊嘅保安交通中心處理!
2.想做愛做的事嘅同學,可以去玻璃房或者新亞學生會會
7.想剪頭髮但係又要走到冇雷公咁遠?唔緊要,你可以去富爾敦樓
室外免費拎condom同潤滑劑。
地下試吓喺中大剪頭髮。
3.記住上ITSC網站登記 Wi-Fi Hotspot Partnership Programme,喺中大或者去到其他U度上網都可以暢通無阻。 4.PE堂嗰陣,記住問吓lecturer幾時可以幫自己申請Gym
娛樂
卡,一張Gym卡可以入到自己書院嘅健身室同埋U-gym,憑
1.中大游泳池背山面海,炎炎夏日只需$5.5,就可以喺水中暢泳。
證仲可以出去申請康文處Gym卡。
2.UC Lib地下有一個包羅萬有嘅影片庫,啱曬得閒又想睇戲嘅同學。
5.中大設有自己嘅保健處,同學有任何病痛都可以去求
3.逸夫、新亞、和聲同崇基書院都有燒烤爐畀師生借用,同學可以向
診,費用大部份全免(除咗避孕丸、事後丸等)。除咗基
相關書院院務處預約。
本嘅保健服務,中大保健處同時提供牙醫同中醫服務(平
4.大學站出面可以租單車,$40一日,6點前還,得閒可以去吐露港
過出面好多),不過就需要同學提前預約啦。
兜風。
6.記住善用CUHK VPN,除咗可以喺屋企入到一啲學習相
5.中大雖然話校園內唔准踩單車,但係周圍都有單車泊位(好似
關嘅網站(特別係Engine科)之外,仲可以唔喺香港嗰陣
AIT、錢Lib等)。
「翻牆」。
6.悶悶地想去離島行吓?不如試吓喺火車站行出馬料水碼頭搭船去西 貢遊山玩水啦。 133
中大想出外可以點 原文:嗚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改寫:我諗唔到 港鐵
巴士
往紅磡╱觀塘 0556-0051
87K(6-12分鐘一班) 大學站↺馬鞍山:0530-0000
往上水 0541-0045
289K(10-20分鐘一班) 大學站↺富安花園:0545-0020
往羅湖 0541-2327 往堅尼地城╱ 香港╱荃灣╱ 東涌 服務時間 0556-0021 往寶琳╱康城 0556-0033 往屯門 0556-0003
原刊於中大學生報 2014 年《迎新特刊》
272K(10-20分鐘一班) 大學站↺香港科學園:0630-2320 272A(20-30分鐘一班) 大學站↺白石角:0630- 2200 72(15-25分鐘一班) 太和→長沙灣:0550-0005 長沙灣→太和:0600-0020
綠Van 807A(8-10分鐘一班車) 大學站⇆海栢花園 0600-0000 807B(12-20分鐘一班車) 大學站⇆黃竹灣 0545-0015 28K(6-10分鐘一班車) 大學站⇆井頭 0545-0015 28S(30-45分鐘一班) 白石角(天賦海灣)↺新 城市廣場 0700-2100
72A(20-35分鐘一班) 大圍站→大埔工業邨:0545-2100 大埔工業邨→大圍站:0540-2115 73A(20-35分鐘一班) 華明→愉翠苑:0600-0000 愉翠苑→華明:0540-0015
紅Van 旺角⇆大埔 往大埔:14300500 往旺角:15200500
單車
行
有車嘅話,全
你想行嗰陣就
天候
得
深水埗⇆上水 0900-0300 旺角⇆上水 0000-0500 佐敦道⇆上水 24小時 銅鑼灣⇆上水 往上水:19000500 往銅鑼灣:20000515 觀塘⇆落馬洲 24小時
74A(30-60分鐘一班) 太和→啟業:0600-2130 啟業→太和:0605-2205
價錢
地點
你都知啦
唔駛我講啦
大學站大約4至6蚊左右; 大埔公路大約10蚊左右
5蚊至10蚊左右
大學站
大學站
馬鞍山(87K,289K)
馬鞍山(807A)
科學園(272K)
大學-馬鞍山-烏溪沙-西
白石角(272A)
沙路—黃竹灣(807B)
四條柱、崇基門
四條柱、崇基門
太和-大埔-沙田-深水埗-長沙灣
大埔-火炭-沙田(28K)
(72)
白石角-火炭-沙田新城市
大埔-沙田-大圍(72A)
廣場(28S)
10蚊到20幾蚊不等 (只收現金)
係租嘅話,唔駛
深水埗-上水
由沙田行去大 簡簡單單踩去馬 鞍山沙田又得,
旺角-上水
想寫意啲踩去大
佐敦道-上水
埔船灣淡水湖主 壩亦得,踩遠啲 去上水都得
(73A)
觀塘-落馬洲
太和-大埔-黃大仙-新蒲崗-啟業
唔駛錢
錢
旺角-大埔
銅鑼灣-上水
粉嶺-太和-大埔-第一城-愉翠苑
架車係你嘅而唔
學,沿住條單 車徑慢慢散步 嘅話接近兩個 鐘左右啦,輕 鬆又寫意。其 實路係人行出 嚟嘅,踏出你 的第一步吧
邨(74A)
方便又夠冷
好處
響應環保;鍛鍊
氣,最啱就係
唔係下下淨係可以搭火車嘅,唔駛
去嘅地方就更加偏離市中
24小時進出中大之
炎炎夏日嗰陣
轉車或故障咪幾好,塞車又另計,
心,多數都會經過一啲村
選,無論幾時行到
打好靚grade基
身體健康,每日
搭,學生仲要
但一落車就直落目的地,幾爽~同
屋密集嘅區域,仲包保你
出四條柱都會有架
礎;踩單車微風
至少行八千步
有半價(一年
埋搭車期間又可以睇下景聽下歌~
有位坐。
紅Van經過
撲面,多麼的快
貴過一年)
身體,為大學PE
活喔
由入閘嗰一刻 已經人山人
壞處
海,九成機
班次疏得嚟(記住裝九巴APP)仲要
會都冇位畀你
冇學生半價
要嗌有落,唔啱怕醜嘅你
要嗌有落,唔啱怕 羞嘅你
坐。睇你好唔
租車嘅價錢已經 可以食到差唔多 兩餐頹飯
行到腳軟都未見 到UC ball
好彩喇~
適合誰
134
適合方向感較 弱嘅你
適合夜歸追求快感 適合中意遊車河嘅你
適合追求快感嘅你
而又唔夠錢搭的士 嘅你
適合追求更多刺
適合腳踏實地嘅
激快感嘅你
你
135
中大學生報 二零一六年迎新特刊 出版:第四十六屆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中大學生報出版委員會「縫」 地址:香港中文大學范克廉樓307室 電郵:custudentpress@gmail.com Facebook:中大學生報 fb.me/cuspcusp 承印:唯美印刷製作公司(9681 0604) 編輯/作者:楊皓鋮、周鈺婷、何宇霆、梁嘉豪、楊卓禮、余嘉浩、 梁嘉豪、陳志恆、高仲禮、劉志謙、江偉迪、區健恆、霍穎婷、雷 恩、覃俊基 設計:劉志謙、周鈺婷、何宇霆、蕭邦彥 鳴謝:Jaco、周俊熙、魯湛思、鄭詠甄、張雨湄、余卓祈、徐詠然、 彭嘉穎、陳嘉銘、matthewwth、八年級生、梁文道、Kelvin、 雞、Julian、守仁、陳秉鳳、樊善標、劉子康、走讀生Q、歪、鄧小 樺、林少彬、妹仔、露宿生、仁傑、嗚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中大 學生會幹事會「星火」、中大學生會校園電台、中大學生會代表會、 Devin、___x___、Tony、李昆澤、Jeffrey、胡蘇、William、 Tom、李維怡、阿邊個、小弟、May、第三十五屆中大學生報出版委 員會「道.路」、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