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宜之地 從濱海五城出發 看見宜蘭永續藍圖

Page 1

心宜之地 | 壯圍 |  蘭陽平原海岸線中心
封面·冬山河與龜山島(攝影·劉國泰)
YILAN
2 3 CONTENTS 目次 SDGs in YILAN 更美好的宜蘭 更永續的生活 頭城 TOUCHENG ‧蘭陽第一城 鄉愁推動永續 滋養生命也傳承印記 頭城× SDGs 守護自然人文珍寶 打造沿海最美觀光廊帶 礁溪 JIAOXI ‧溫泉的故鄉 農業觀光並重 於生活中挖掘在地價值 礁溪× SDGs 改善居住衛生 提升河川水質 妥善處理廢污水 壯圍ZHUANGWEI‧蘭陽平原海岸線中心 風土凝聚社群 重現魚米聚落豐美 6 10 20 24 34 38 壯圍× SDGs 新舊並陳特色創生 再現噶瑪蘭水鄉地景 五結 WUJIE ‧扼守蘭陽溪出海口 扎根物產資源 創造在地生命力 五結× SDGs 啟動冬山河整治 閘門改建強化韌性 蘇澳 SU'AO ‧冷泉礦藏寶地 老漁村、心動能 看見蘇澳不一樣的美好 蘇澳× SDGs 攜手在地力量 打造海岸地景永續新模式 50 54 62 66 76
從「我」和「現在」, 心宜之地 | 從「我」和「現在」,到「我們」和「未來」| 到「我們」和「未來」
4 5 雨霧、田水、天光,是宜蘭給人的柔軟印象, 但宜蘭人的鄉愁,卻從來柔軟而不模糊。 宜蘭青年世代將對於這片沃壤美好的記憶, 化成洄游深耕的永續願景。 一群濱海聚落中活躍的SDGs解題者們, 讓我們看見宜蘭青年為家鄉奮力的共同價值。 我們期盼這份價值, 可以與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攜手並進, 讓宜蘭的永續未來,由所有宜蘭人共同構建。 ▲ 普悠瑪列車行駛穿過北關海潮公園(圖片·Shutterstock)
SDGs in YILAN 心宜之地 | 更美好的宜蘭.更永續的生活 | SDGs in YILAN 文◎ 樊語婕、蕭玉品  攝影◎ 劉國泰、吳東峻、林育德(綠博提供) 更美好的宜蘭  更永續的生活 人們總說,宜蘭「勁水」。 這個水,是田水、海水倒映天光出來的蕩漾,是坐 擁好山好水好風光。讓宜蘭不僅匯聚45萬名在地鄉 親,觀光產業還格外蓬勃,每年能吸引900萬人次 造訪。當這些旅客從北部驅車,駛過長長的雪山隧 道,在盡頭處看見洞外天光,以及斜陽映照的龜山 島時,所有人都驚嘆出聲,恍若走入山嶼海共構的 夢幻國度。 遊客們習慣在蘭陽第一城頭城,品一杯永續咖啡; 在溫泉故鄉礁溪,欣賞返鄉青年擦亮的傳統文化; 在魚米聚落壯圍,嚐一口新移民種出的米食;在河 口城市五結,看林業資源如何成為環保解方;在冷 泉寶地蘇澳,則感受一堂全臺僅有的風帆課。 近年來,頭城、礁溪、壯圍、五結和蘇澳等五個貼 山近海的鄉鎮,已成為觀光客造訪蘭陽首選。因為 眾多在地的、返鄉的、來自其他縣市的青年,相中 這五個城鎮獨有的天然條件,加上對宜蘭的情感與 期待,紛紛沿著台 2 線這條「濱海希望公路」,在 五個城鎮間組成聚落,逐步發展地方創生,實踐自 我理想。包括永續咖啡、稻米種植產銷平臺、木作 工作室等,都是青年自動自發,為蘭城形塑出的產 業新面貌,長出的繁盛能量。 而這些在地青年、新移民由下到上致力理想實踐, 搭配政府由上到下的政策推行,都是期望在宜蘭 發展觀光的同時,能以地方特色帶動產業,並進一 步勾連到 2015 年聯合國宣布的 17 項「 2030 永續發 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簡稱 SDGs ),從人類、生態、氣候、產業、教育、健 康、城鄉等多元面向,帶領城市邁向永續。
以宜蘭綠博為起點 開啟SDGs緣分 事實上,宜蘭縣與SDGs的緣分,要追溯到2000年 的首屆宜蘭綠色博覽會。綠博初期以綠色生活、生 態保育和友善農業為活動主軸,形成「宜蘭式的綠 色悠遊底蘊」,後來持續發展、深化, SDGs 的精 神也在無形中,深埋綠博裡。 2020 年,蘭陽農業發展基金會再以「永續樂園」 為綠博主題,連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關注生物 多樣性崩壞、棲地消失、物種滅絕現狀等指標。儘 管活動因新冠疫情爆發而停辦,宜蘭縣關注永續的 腳步仍持續前行,為了提前布局城市的永續未來, 宜蘭縣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的角度自我檢視,再 對應到地方政府政策,將已規劃執行的環境生態政 策,轉譯為國際通用指標,並且設定目標、滾動檢 討,迎頭趕上國際標準。 6 7 ◀ 攝影·劉國泰

2020 聯 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宜蘭縣自願檢視報告》(Volun tary Local Review, 簡稱VLR),成為繼新北市、臺 北市、桃園市等六都之後,全臺第四個和六都外首 個提出VLR自願檢視報告的縣市。隔年,縣府接續 公布《2021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宜蘭縣自願檢視報 告》,持續展現宜蘭對於永續發展的堅持與努力, 也向大眾分享宜蘭落實SDGs的亮點、成果與願景。

「好山好水好環境」向來是宜蘭縣的金字招牌,

因此2020年縣府在鏈結SDGs進行自我檢視時,優 先選擇與「生態環境( Biosphere )」相關的七項

核心目標,包括SDG6淨水與衛生、SDG13氣候行 動、SDG 14永續海洋與保育、SDG 15陸域生態等四 個重點目標,以及概念相近的SDG7永續能源、S DG11永續城鄉與能夠發揮宜蘭特色的SDG 17全球夥

「全球永續發展」的正向循環。

喚起環保意識 驅動認同參與

綜觀返鄉、移居青年和縣府為了SDGs的種種付出, 在在說明宜居的生活方式和迷人的風土民情,已然 是宜蘭最耀眼的瑰寶。要保存這份美好,端賴所有 關係人做出承諾、付諸行動。在SDGs所有關係人當 中,公部門是最重要的政策制定者,但除了地方要 攜手中央,企業、組織與個人同樣有著重責大任。

今日,宜蘭城市特色與永續發展專刊《心宜之 地》的出刊,一方面展示青年在頭城、礁溪、壯 圍、五結和蘇澳等五個鄉鎮,對地方創生和邁向 SDGs 的投入。另外更期許透過近年為永續扎下的 實績,喚起青年對土地的記憶、對環境的在意, 讓「環保永續」這個專屬宜蘭的印記,向下延 續,深埋於跨世代的集體記憶中,並讓不同世代 的宜蘭鄉親,能一同護衛家鄉土地,為後代子孫 留下一方美好環境,健康快樂地繼續述說宜蘭人 的美好故事。■

心宜之地 | 更美好的宜蘭.更永續的生活 | SDGs in YILAN 自願提出VLR報告 分享永續堅持 因此 2020 年底,宜蘭縣政府委託蘭陽農業發展基 金會辦理「宜蘭有感好生活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 地方自願檢視報告研討論壇」,發表宜蘭的 永續政策,並邀請專家學者擔任講者,推廣溝通宜 蘭永續城市的重要性。會後更編纂出版《
進步的同時,還能堅守環境永續理想。 2021年,因應疫情帶來的衝擊與啟示,宜蘭縣VLR 自願檢視報告呼應「Leave No One Behind」(不 ▼宜蘭縣推動SDGs,希望達到讓人、環境與生命物種共存共榮的願景。 遺落任何一個人)的聯合國承諾,自主擴大檢視範 圍,從前一年聚焦七個環境保護相關的指標大幅
伴關係等,均成為優先檢視方針,期許宜蘭縣邁向
升級,再新增10項目標,鏈結到「社會進步力量」 ( Society )與「經濟成長繁榮」( Economy )共 17個永續發展目標,進行全方位的永續做為對應檢 視,致力讓人、環境與生命物種共存共榮,以達到

細項目標、 230 個指標,成為全球政府、企 業、民眾實踐永續行動的指導方針。

SDG 10 減少不平等(Reduced Inequalities) ┃減少國內及國家間的不平等

SDG 11 永續城鄉(Sustainable Cities and Communities) ┃促使城市與人類居住具包容、安全、韌性及永續性

SDG 12 永續消費與生產(Responsible Consumption and Production) ┃確保永續的消費與生產模式

SDG 13 氣候行動(Climate Action) ┃採取緊急措施以因應氣候變遷及其影響

SDG 14 海洋生態(Life Below Water) ┃保育及永續利用海洋與海洋資源,以確保永續發展

8 9 SDG 1 消除貧窮(No Poverty) ┃消除各地一切形式的貧窮 SDG 2 消除飢餓(Zero Hunger) ┃消除飢餓,達成糧食安全,改善營養及促進永續農業 SDG 3 健康與福祉(Good Health and Well-Being) ┃確保及促進各年齡層健康生活與福祉 SDG 4 優質教育(Quality Education) ┃確保有教無類、公平以及高品質的教育,及提倡終身學習 SDG 5 性別平等(Gender Equality) ┃實現性別平等,並賦予婦女權力 SDG 6 淨水與衛生(Clean Water and Sanitation) ┃確保所有人都能享有水、衛生及其永續管理 SDG 7 永續能源(Affordable and Clean Energy) ┃確保所有的人都可取得負擔得起、可靠的、永續的,以及現代的能源 SDG 8 就業與經濟成長(Decent Work and Economic Growth) ┃促進包容且永續的經濟成長,達到全面且生產力的就業,讓每個人都 有一份好工作 SDG 9 永續工業、產業創新、韌性基礎建設(Industry, Innova tion and Infrastructure) ┃建立具有韌性的基礎建設,促進包容且永續的工業並加速創新 聯合國 2030 永續發展目標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169 項
SDGs 有 17 項核心目標,各項目下細分
SDG 15 陸地生態(Life on Land) ┃保育、維護及促進領地生態系統的永續使用,永續的管理森林,對抗 沙漠化,終止及逆轉土地劣化,並遏止生物多樣性的喪失 SDG 16 和平與正義制度(Peace, Justice and Strong Institutions) ┃促進和平且包容的社會,以落實永續發展;提供司法管道給所有人;在 所有的階層建立有效的、負責的且包容的制度 SDG 17 全球夥伴(Partnerships for the Goals) ┃強化永續發展執行方法及活化永續發展全球夥伴關係
心宜之地 | 頭城 |  蘭陽第一城 頭城鎮公所的沿革寫著:「本鎮位於蘭陽平原最北 端,從古至今都是進入宜蘭地區的門戶。」地理位 置的特殊,讓頭城成為宜蘭開發最早之處,十八世 紀曾是蘭陽平原上最繁盛的經濟中心,而頭城老街 則是鎮上開發最早的街道。 頭城鎮,佔據客運、公路與火車的交通匯聚之勢, 加上前望面海、轉身見山又有衝浪熱門海灣的天 然資源,近年來吸引大量國內外的遊客與移民。 為保護在地珍貴的天然環境與人文資產,實現 「 SDG8 就業與經濟成長」,宜蘭縣政府打造沿 海最美觀光廊帶「蘭海鐵道五漁村」,串聯烏石 港以北的石城、大里、大溪、梗枋、外澳當中五個 漁村、五個車站、五個漁港,以公私協力的方式形 塑成一座獨具「蘭調漁鐵」特色的生態博物園區。 除了政府推動頭城獨特的旅遊品牌,當地年輕 人也懷抱對家鄉的情感,串聯在地資源進行地 方創生,以自己的力量實踐著「 SDG10 減少不 平等」及「 SDG11 永續城鄉」的方向,來看看頭 城青年們的故事吧!
10 11 頭城有山、有海、有文史、有便利交通,近年吸引許多遊客與新移民, 文◎ 洪佐育 攝影◎ 陳逸宏、彭柏璋 鄉愁推動永續 滋養生命也傳承印記 頭城 TOU C H ENG 蘭陽第一城 ▲ 海洋,是頭城人的成長記憶。 ▼ 頭城車站(圖片·Shutterstock)

「每次看到龜山島,家就到了。」彭仁鴻覺得 龜山島對宜蘭人來說,既是鄉愁也是對家鄉的悸 動。大學時代就是宜蘭縣全國大專院校校友會會 長的彭仁鴻,當兵時到宜蘭縣政府服役,雖覺公 務員穩定卻不想只求安穩地過一生。正好,有機 會爭取承租老鎮長的故居,開始「金魚厝邊」的 在地創生事業,彭仁鴻希望:「聚集想在地方 安居樂業,又想為家鄉做點事的年輕人。」集合

眾人之力,提升整體環境,他因而舉辦頭城老街 文化藝術季、規劃宜蘭青年學院等,有脈絡地創 新,「我們在做的其實就是 SDG11 永續城鄉的建 構,」彭仁鴻認為架構地方生活圈更好的支持系 統,是推動社區永續發展的方法。

簡單的起點 不簡單的發展

金魚厝邊掛著交通部觀光局資源的「借問站」招 牌,原本是為頭城的觀光客提供旅遊資訊服務, 金魚厝邊卻擴大成地方移居交流中心,不少想返

心宜之地 | 頭城 |  蘭陽第一城
❖ 〔 金魚厝邊 彭仁鴻 〕 這是我愛宜蘭的方式 SDGs 11|永續城鄉
12 13
緣分,促成明馬丁的藝術家太太明蓮花和臺灣旅居 阿根廷的知名藝術家周欣璇,一起在宜蘭頭城舉辦 國際婦女節畫展,開幕當天阿根廷商務文化辦事處 處長韋修索(Director Mr. Miguel Alfredo Velloso) 和外交部、文化部許多長官都來到頭城參與,促成 臺阿友好的實質外交;2021年底駐阿根廷台北商務 文化辦事處又邀請明馬丁拍片向阿根廷國內介紹臺 灣的防疫與觀光,成為另類臺灣之光。 「我們是地方的資訊站,不只提供觀光,還有在 地好生活(的資訊)。」金魚厝邊為服務越來越 多來頭城的外國人,還製作了全英文的「頭城移 居指南電子書」,希望每一個曾生長、念書、想 定居在宜蘭的「關係人口」都能連結起來,大家 各自貢獻所長,一起發展成為升級宜蘭的基礎。 而透過金魚厝邊協調頭城新舊居民,也能削減許 多衝突與誤會,舊居民更開放心胸迎接新住民, 新移民更快建立社區脈絡、融入在地生活圈。 因此,他在國家發展委員會的地方創生青年培力工 作站支持下,主動向行政院青年諮詢委員會提出「 研擬在臺外國人的創就業與好生活支持系統」,從 頭城經驗借鑑,為臺灣留用全球人才提出建言。 打造頭城成為國際地球村 彭仁鴻認為從幾十年前陳定南縣長起,宜蘭多年
展,「宜蘭是很適合創意人的桃花源」,而頭城作 為離臺北最近的城鎮,擁有交通之利、山海皆近, 又有衝浪熱點,吸引大量島內移民甚至外國友人定 居,「頭城有國際地球村的潛力」。這些年彭仁鴻 發掘不少在民間的高手,在地的DNA跨領域、跨文 化合作時,特別能感受到代表臺灣的自信與熱情, 金魚厝邊也透過在地的連結力,成為在地青年創業 加速器,彭仁鴻充滿對家鄉的熱情:「我把自己當 成發射器,不斷行動,這是我愛宜蘭的方式。」 遙想半世紀前,金魚厝邊這棟古宅中,頭城鎮長與 地方士紳聚會、作詩談論時事;而今日,多國人士 也聚集在金魚厝邊,一起籌劃頭城的活動與未來, 彭仁鴻將其愛鄉土的心,轉換成為串聯在地、翻轉 地方的網絡,期待將頭城打造成為包容世界的友善 小鎮;也希望頭城這樣的多元發展經驗,能擴散出 去,激發更多元豐富的地方創生想像力。■ ▲金魚厝邊所在地原是老鎮長的故居,處處可見古色古香的頭城歷 史痕跡。 ▲金魚厝邊以地方資訊站的形式服務群眾,甚至製作全英文的頭城 移民簡章,希望將每一個宜蘭新舊居民串聯起來。
鄉或島內移民的來尋問地方創業可行性,有時也 因一個簡單的起點,發展出不可思議的成果。 曾經獲得第八屆金音創作獎「最佳樂手獎」、入圍 第28屆金曲獎的阿根廷音樂家明馬丁(Martin Mu saubach)一家三口因為喜歡頭城的環境,希望孩 子能在臺灣長大,求助金魚厝邊。彭仁鴻為了讓明 馬丁入籍臺灣,陪他做200道考古題,邀請文化部 長官幫忙寫推薦信,最後明馬丁順利以高級專業人 才,歸化中華民國國籍,完成彭仁鴻簡單的初心: 「我只是希望為頭城增加三個人口」。因為這樣的
來在環境永續、文化深耕、觀光休閒等方面紮實發

宜蘭頭城曾經是以養殖、捕魚為主的靠海小鎮, 在頭城海邊長大的吳康綺,曾經如其他青年一樣 離開家鄉追求「發展」,離鄉後她得到高薪,也 曾在國外工作、旅遊,看遍國外無數的美景「但 永遠無法有歸屬感」,從食物、治安或背包客的 孤獨感,都一再讓她想起老僑民放不下國外長大 的孩子,又同時思慕臺灣的掙扎,某次國外雇主 問她要不要申請長期居留證,她想了很久,還是 決定放棄留下的機會,回臺灣。 問她宜蘭頭城什麼讓她有歸屬感?「最主要的 還是人!」這群在故鄉土地上永遠歡迎她回鄉 的人。 回家 認識故鄉

心宜之地 | 頭城 |  蘭陽第一城
算了解的頭城,她開始認識家鄉:拍紀錄片、訪 談耆老、尋找歷史古蹟文物等,進而帶人深入探 討宜蘭頭城的故事;在她的導覽中,幼時竄鑽的 巷弄是舞臺,鄰居的屋瓦、窗花、地上的磚頭、 路旁的小厝等都是她的演員,帶人悠遊頭城清代 以來的時代劇;連墓園都成為她的熱門代表作。 ❖ 〔 川岩咖啡 吳康綺 〕 來頭城看海 慢慢喝一杯永續咖啡 SDGs 12|永續消費與生產
清楚心之所向的吳康綺回到家鄉,看著熟悉卻不
14 15 「墓園就像是個時空膠囊,」吳康綺認為墓園保 留著在地的文化、習俗、藝術、生死觀,是極佳 的鄉土教材,但她也沒想到和她一樣不忌諱的人 那麼多,週間下午的活動一上網公布就被搶光, 還有家長帶著小朋友一起來。「墓園早晚會消 失。」吳康綺說。隨著社會的發展,屬於嫌惡設 施加上土地利用效率的考量,臺灣的墓園勢必快 速消失,曾經傾倒其上的濃烈情感與文化也就隨 之飄散,即將消逝的急迫感,讓吳康綺熱切地想 要記下來,成為在地的資產。 時代不斷往前 但記憶可持續延伸 除了墓園,還有許多先人的生活軌跡也快速消失 中:被排乾只剩邊牆的魚塭、頭城軍事建築、日 治時期的防空洞、祖輩時的公共廁所以及連接的 豬圈、被丟在屋角的清朝磚等,吳康綺珍惜每次 看到的機會:「我都覺得這也許是我看到它們的
地創生基礎,「我現在儘量做與海洋教育、人文 歷史、環境教育相關的活動。」在地創生議題多
慢慢來 讓世界和快樂時光 都改變少一點 2022
康綺經營也貫徹「 SDG12 永續消費與生產」的理 念:店內只有蔬食、不提供一次性使用的外帶杯 等,也陸續提出撿一包垃圾換一杯咖啡、邀請長 青學院的長輩來店喝咖啡等活動,店內沒事時還 ▲在吳康綺的眼裡,頭城的一磚一瓦,都是道不盡的故事。
最後一次,」以往頭城人想躲開海風侵襲的海邊 土地,現在成為外來建商趨之若鶩的面海第一 排,「改變是沒辦法停止的,人類社會就是不斷 前進。」她只希望在時代不斷轉動中,即使形體 消失,過去的生活也能以故事的方式存留在大眾 的記憶裡。 而這些追尋歷史的興趣,也累積成吳康綺的在
元,吳康綺認為海洋保育、環境永續是這一代海 島人該承擔的責任,因此將興趣、志向與事業結 合,發現這樣更容易吸引有同樣理念的客群。
年承接海防哨所改建的川岩咖啡館之後,吳

要員工去社區撿垃圾,她希望自己的事業不只是 賺錢,更能帶給社區、後代更美好的環境與無形 財富,目前還在整理中的二樓玻璃屋,正規劃打 造成一個小型的藝文活動或展覽區,讓更多元的 想法在這裡激盪。

心宜之地 | 頭城 |  蘭陽第一城
▲沖一杯永續咖啡,體驗頭城「慢慢來」的生活氛圍。 ▼吳康綺經營的咖啡館擁有面海的絕佳美景,店內並實踐永續消費及生產模式的綠色消費理念。 來,會很著急地問著餐點何時來、可不可以再快 一點、還要趕去下一個景點等,她就會安撫對 方:「都到宜蘭了,那麼快幹嘛呢?!」 「以前頭城不是觀光區,在路上碰到的人幾乎
這樣似乎有點不友善又不夠商業的經營方式,居 然大受歡迎,採訪時是工作天的中午,川岩咖啡 這一個離頭城市區有段距離的咖啡店居然幾乎滿 座,幾位好友面海悠閒地聊天,享受美好時光; 吳康綺發現偶爾有擺脫不了效率慣性的都市人
都是在地的親友,現在街上一半是遊客。」吳康 綺認為即使頭城因為生活形態改變,但地方質樸 的氣氛仍在,這樣自得又友善的氛圍,對習於緊 張、節奏快速的都會人十分有魅力,她也期待這 裡除了環境永續之外,其他的變化仍一如當地人 的風格:慢慢來!■
16 17 故鄉是什麼? 這個問題對於 1975 年,因軍事考量而從宜蘭龜山 島被遷移到本島大溪漁港的龜山島居民來說,是 個難以簡單回答的問題。 以文化教育傳承祖先的堅韌精神 「小時候對家鄉沒有感情,只有回憶,畢業後 外出工作,家鄉變成節慶時回來的據點。」自稱 年少叛逆的劇作家卓信元,小時候不懂為什麼住 在大溪的家裡,卻全是龜山島的習俗,離鄉工作 後,有了成就卻失去心靈平靜,直到回鄉定居, 才感受到故鄉的滋養。 回鄉後曾是布袋戲編劇的卓信元,加入「海波 浪」,結合地方文化、採訪史實,以戲劇和行旅 的方式推動在地創生,也進入校園,從教育延續 家族的故事與精神。 ❖ 〔 海波浪 黃建圖 〕 我在家鄉 遙望著祖輩的故鄉 SDGs 4|優質教育

「這個學校有我家三代的精神,」卓信元的祖父在 龜山島上教書,後來成為大溪國小的總務主任,他 的父親擔任家長會長時興建了大溪國小,「現在我 在這裡教本土文化」。卓信元總是說自己做這些文 化傳承的事,賺的是精神,從家族的歷史得知祖輩 挺過許多磨難,他希望自己受到良好保護的孩子, 在長大受挫時,也能有祖先的堅韌精神。

家鄉是滋養心靈的地方

「故鄉是提供養分讓我們長大,也是長大後可以回 去休養的地方。」海波浪負責人黃建圖,因為希望 家鄉能繼續提供好的養分給下一代,所以回家來推 動龜山島與大溪漁港的在地創生。黃建圖找上自己 度過童年的大溪國小,在方俊欽校長的支持下,將 龜山島的歷史、文化與生態傳承給孩子。

「我們原本就有在地鄉土的課程,但老師不是當 地人,未必了解蜜月灣、龜山島、大溪漁港、鷹 石尖這些地方,反而找建圖他們來,更專業,也 帶來資源。」方俊欽校長不僅在正式課程裡邀請 海波浪教孩子在地的文史地理,更利用週三下午 提供孩子多樣的社團課程:衝浪、本土文化、生

心宜之地 | 頭城 |  蘭陽第一城
▲海波浪的出發點,是對祖輩故鄉龜山島的凝望。 ▼海波浪帶領孩子親自接觸海洋、感受自然。

的責任叫「永續」,通常談永續會談環境保護、 循環經濟等,黃建圖的定義是:「永續與否對 我而言,就是有沒有在這個地方歡笑過;若童年 在這裡開心過,這學校不只是熬著等下課鐘的地 方,未來無論碰到什麼挫折,這段回憶都會支持 他。」這也許不是教科書中對永續的完美詮釋, 卻是推動永續最好的出發點:讓孩子快樂地在這 片好山好水中長大,未來他們就會保護著環境, 復育童年看過的花草、昆蟲、鯨豚等,不為地球 降溫等高大上的道德理念,只是為了保存心中最 快樂的那片樂園。

18 19 態、貝殼畫等,還帶著孩子出海登龜山島,在海 上認鯨豚、海鳥,到島上感受軍事基地與先人生 活的環境,這裡真正實踐了「SDG4優質教育」中 有教無類、高品質與永續發展教育的精神。 黃建圖認為一直說地方文化、友善海洋,對孩子只 是書本上知識、大人的道德要求,缺乏親身的接觸 無法引起共鳴,不如帶孩子實際去看海、走山,「 孩子才知道魚不是塊狀的」。龜山島也是一樣,若 沒有任何連結,也只是海上一塊漂亮的大石頭,但 若知道這裡曾經住過人,有和自己相似的習俗、文
別閃亮;龜山島在大溪國小的小朋友心中,也會是 一座承載祖先和自己童年記憶的島嶼。 玩出健康又豐富的童年 「我們的學生都在玩,」大溪國小的吳慈峰老師說 這裡的孩子到海灘學衝浪、看海流,到後山進行生 態教學認識各種山間動植物,寒暑假還安排營隊增 加學生的知識與視野,每個孩子都精力充沛;學校 也在大家齊心的努力下,學生數每年成長,不僅有 頭城市區的孩子跨區就讀,還有家長從外縣市而 來,都是為了給孩子一個多元又快樂的就讀環境。 ▲頭城的青年們用自己的方式,蓄積故鄉永續發展的力量(左起海 波浪黃建圖、大溪國小校長方俊欽、劇作家卓信元)。 ▲黃建圖認為,童年的快樂回憶能支持人生跨越挫折。 每個世代都有背負的壓力,現在這個時代該承擔
三位背景、經歷皆異的頭城青年,同樣因熱愛家鄉 的心,讓他們回家用不同的方式保存故鄉的美好, 也推動其發展,也許正如黃建圖所說,故鄉是供給 養分與休養生息之地。宜蘭多年來推動環境保護、 扎根文史,不僅是大臺北人的休閒活動區,也培育 許多對在地生活感濃厚的宜蘭人,長大後即使離鄉 到天涯海角,家鄉的山海也不斷召喚他們。 宜蘭縣政府近年也積極以 SDGs 目標為城鎮鋪永續 之道,包括打造頭城親子館、串聯蘭海鐵道五漁 村、打造頭城濱海森林公園、統合頭城烏石港(外 澳)地區海洋運動、辦理宜蘭縣海岸防護整合規 劃、永續保存與活化文化資產、劃設漁業資源保育 區等,期待在公私協力下,守護頭城珍貴的自然與 人文景致。■
化,看它就感覺不一樣。黃建圖也讓孩子們想像: 「如果有一天,我們像魯賓遜一樣漂流到龜山島, 該如何生活?」可以吃什麼、要去住那裡、會有什 麼動物要小心?就像小王子因為星星上有一株親手 照顧過的玫瑰花,從此天空無數繁星裡就那一顆特
| 頭城 × SDGs | 守護自然人文珍寶 打造沿海最美觀光廊帶 4.7尊重文化多樣性 用教育延續在地文化 蘭陽博物館考古兒童廳更新展示工程 蘭陽博物館是認識宜蘭的重要窗口,縣府團 隊在蘭陽博物館開設全國首座縣市級考古親子 博物館展廳,以史前文化為主題,在 130 坪的 體驗空間內,展示約 220 件文物,引領孩子發 掘、探索及認識宜蘭先民文化,讓孩子在遊戲 中認識考古,透過想像力學習史前人類的生活 智慧,實現公眾考古學的理想,自 2020 年 7 月 開放至今,已累積約8萬5,000人體驗。 8.9推動永續觀光 旅遊產業 串聯五大漁村景點與交通規劃 打造沿海最美觀光廊帶:蘭海鐵道五漁村 頭城鎮烏石港以北坐落著石城、大里、大溪、 梗枋及外澳五個漁村、五個車站、五個漁港, 各自展現豐富自然資源與人文特色。然而蔣 渭水高速公路通車後,透過濱海公路行經東北 角海岸的人流減少,影響這五個聚落的經濟與 社區發展。因此,宜蘭縣擬定「蘭海鐵道五 漁村 台灣最美之山海漁鐵博物館」計畫,並 成功爭取交通部觀光局「重點景區遊憩廊道計 畫」補助。 宜蘭縣政府串聯五個漁村,打造為一座獨具「蘭 調漁鐵」特色的生態博物園區,並結合中央地方 創生政策與五感體驗觀光潮流,匯聚縣府、觀光 局、台鐵、公路總局、農委會漁業署、林務局、 公所,以及漁會與協會資源,打造沿海最美觀光 廊帶「蘭海鐵道五漁村」,形塑頭城地區獨有旅 遊品牌,創造就業機會,吸引青年回流。頭城五 漁村的未來,可望如同義大利「五鄉地」,透過 創新的旅遊策略,藉由旅遊的力量促成文化地景 與生活方式的保存、加值傳統產業的價值、維繫 漁村聚落間的綿密互動、塑造區域認同,躍身為 國際觀光新亮點。 ╲ TOUCHENG ╱ 心宜之地 | 頭城×SDGs
宜蘭縣頭城鎮為蘭陽第一城,扼守臺灣北部與東部之間的樞紐,然而蔣渭水高速公路通車後,影響頭城鎮烏石港以北五個 聚落的經濟與社區發展。因此,宜蘭縣延續「山海漁鐵博物館」的概念,打造沿海最美觀光廊帶「蘭海鐵道五漁村」,形塑頭城 地區獨有旅遊品牌,創造就業機會,吸引青年回流。 石城 承上啟下的〔親子海洋體驗基地〕 大里 休閒慢活的〔蘭調濱海藝術村〕 大溪 龜島文化底蘊的〔現撈仔海鮮廚房〕 梗枋 里山里海的〔綠色旅遊基地〕 外澳 國際觀光等級的〔 3D極限運動基地〕 打造國際級新亮點 蘭海×鐵道×五漁村 20 21
頭城烏石港(外澳)地區海洋運動統合性規劃 工程 外澳衝浪街已成為國內知名衝浪勝地,但在地 店家各自經營,整體景觀缺乏整合,且未規劃 排水系統,宜蘭縣於 2018 年向教育部體育署爭 取「前瞻計畫 營造休閒運動環境計畫 改善水 域運動環境子計畫」,改善外澳衝浪運動整體 空間環境品質及設施,進行衝浪運動盥洗、更 衣設施、衝浪板置放等設施及空間整體規劃及 改善,善用有限的海堤空間設置衝浪運動附 屬設施,例如於堤上增設休憩平臺。縣府並 與外澳衝浪自治會公私合作,完工後由衝浪 業者接續周邊設施環境維護工作,並配合衝 浪比賽培訓選手、提供學生優惠,凝聚在地 向心力,打響國際衝浪景點名號,促進運動 及觀光永續發展。 宜蘭縣海岸防護整合規劃暨二級海岸防護 宜蘭縣二級海岸防護計畫已於 2022 年 3 月 8 日 公告實施,依據該計畫,宜蘭縣頭城鎮外澳 里至蘭陽溪口為二級海岸防護區岸段,防護 區範圍海岸線為 26.9 公里,由上至下包括頭 城鎮外澳里、港口里、大坑里、竹安里等行 政區,海岸災害為中潛勢海岸侵蝕,宜蘭縣 府依據經濟部水利署「海岸防護整合規劃及 海岸防護計畫擬訂作業」辦理海岸防護。蒐 集 1952 至 2018 年間路徑影響計畫區的所有颱 風事件進行重現模擬,擷取宜蘭海岸外海颱 風暴潮序列的極大值進行頻率分析,得到計 畫區近岸暴潮水位,其中頭城海岸 50 年暴潮 水位為 1.51 公尺(中潮位高程系統),依據此 數據進行後續海岸防護。 11.3永續性都市規劃 11.5減少災害死亡 規劃綠色場域、衝浪工程 與海岸防護 再造城市綠色空間:頭城濱海森林公園 頭城濱海森林公園為原頭城海水浴場所在地, 為改善公園內的老舊設施,宜蘭縣於 2019 年以 「蘭海鐵道五漁村頭城濱海森林公園計畫」向 交通部觀光局爭取「體驗觀光 地方旅遊環境 營造計畫」,獲核定總計畫經費 3,500 萬元, 發揮鄰近得子口溪河口濕地及保安林圍繞的地
心宜之地 | 頭城×SDGs
理位置優勢,朝向生態環境教育結合露營用地 的基地建設。秉持著縮小、迴避、補償、減輕 的原則,與環境共融,拆除既有老舊活動中心 後,空間回歸綠地,全數保留園區既有喬木, 進行既有建築物八角塔飾面整修,增設觀景餐 飲空間,改善浴廁設施,優化步道、草坪、林 間環境,並規劃全區無障礙動線,打造頭城濱 海觀光遊憩廊帶。
14.4有效規範 捕撈活動 劃設漁業資源保育區 頭城漁業資源保育區320公頃 依據 1997 年公告相關法規,範圍自頭城鎮外澳 里至石城里低潮線向外延伸 200 公尺的沿岸海 域,海岸線長約 16 公里,保護九孔、龍蝦、紫 菜、石花菜及其他貝藻類,未經公告開放供漁 民捕撈,漁民不得擅自進入保育區內採捕水產 動植物。宜蘭縣在2022年辦理生態調查及管理 評估案,將視研究結果再加以檢討調整,進一 步守護頭城漁業資源、保育海洋生態。 11.4保護文化遺產 保存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 文化資產永續保存與活化 頭城忠魂碑設立年代為昭和11年(西元1936 年)4月,曾被棄置於河邊,2017年指定為一 般古物。石碑上的文字相傳紀念在臺戰亡的日 軍之名,見證臺日交接時期頭城地區抗日的歷 史事蹟。宜蘭縣政府針對忠魂碑進行古物修護 調查及解說牌製作,並利用 3D 建檔、攝影等 方式建立資料,保存及記錄現況,避免因持續 風化而遺失碑文等相關資料,後續將培育社區 居民為遊客解說,強化在地對古物的理解與保 存意識。 搶孤是中元普渡中的一種特殊儀式,日治時期 昭和 12 年(西元 1937 年)鈴木清一郎曾專文敘 述臺灣的中元與普渡,並推崇頭城搶孤為臺灣 第一。頭城搶孤最早可追溯自清道光年間,從 1930 年代開始受到學者矚目,歷經超過 200 年 的演變,此祭儀以獨有的高臺型式孤棚聞名, 成為宜蘭縣最具代表性的民俗祭典,如今已登 錄為文化資產。 古物·頭城忠魂碑 民俗·頭城搶孤 22 23 ▲圖片·Shutterstock
談起礁溪,一般人首先想到的,不外乎溫泉、 抹茶山、空心菜和甕窯雞等觀光要素與美食。 近來,宜蘭縣政府積極規劃管理礁溪溫泉公園、 完善湯圍溝公園的無障礙廁所,並設置礁溪轉運 站、完備礁溪幸福巴士路線,致力為居民、遊客 提供安全、包容、綠色的公共空間。加上「番刈 田游阿媽藝站」創辦人黃萱儀、「武耀玉光」創 辦人林益弘和「竹林松衫靈芝農場」創辦人林涵 榆等返鄉的、移居的青年,持續為人們的健康與 福祉、優質教育和合適的工作及經濟成長等目標 共同努力,實現「 SDG4 優質教育」與「 SDG8 就 業與經濟成長」的精神。如今的礁溪,匯聚了豐 沛的公私能量,正走在永續城鄉的路上,逐步實 踐「SDG11永續城鄉」的目標。 ▲ 在傳統巷弄中,找回在地永續生活。
24 25 近年來,在返鄉、移居青年與公部門一同努力下,但其實農業始終是最重要的在地產業。礁溪向來被認為是觀光重鎮, 正逐步找出讓農業、觀光並重,邁向永續的方式。 文◎ 蕭玉品、葉亞薇 攝影◎ 許宏偉、陳逸宏 農業觀光並重 於生活中挖掘在地價值 礁溪 JI A O XI 溫泉的故鄉 ▲ 湯圍溝溫泉公園(攝影·賴永祥 )
心宜之地 | 礁溪 |  溫泉的故鄉 「阿媽講你若欲用,乖孫,免問我囝,向前衝, 直直做,阿媽予你靠,盡量做,三頓阿媽做……」 「番刈田游阿媽藝站」創辦人黃萱儀,手拿一把 吉他、背上還揹著不滿一歲的小兒子,張口就是 一首自己作詞作曲、專屬於礁溪在地的音樂。 黃萱儀家裡是豬農,礁溪則是國樂的蓬勃之地, 音樂、農村自小就是她生活中觸手可及、不可或 缺的元素。 2012 年,長期在外念書的她返鄉, 原先只是想修復阿嬤位於礁溪番刈田的老厝,讓 年輕人有地方唱歌、玩音樂,沒想到唱了一陣子 後,社區長輩紛紛送來自己種的蔬菜,「他們都 說,妳繼續玩,我覺得家裡的菜聽妳的音樂,長 得愈來愈漂亮!」黃萱儀心想,除了修復客廳、 廁所等空間,既然有了菜,何不一起活化廚房 的大灶?那麼不只能自己煮,還能找長輩來教做 菜,這便開啟了「游阿媽藝站」的篇章。 ❖ 〔 番刈田游阿媽藝站 黃萱儀 〕 玩轉文化創意 SDGs 12|永續消費與生產
26 27 修復硬體空間 擴充軟體內容 黃萱儀深知,修復藝站的硬體空間之外,也要 擴充軟體內容,才能吸引更多人造訪番刈田。 因此一方面,她開始啟動「農村小旅行」, 研究三民村三個公廳的由來、探討大稻埕的功 能,以及挖掘蒜仔酒、臘肉等在地特色料理。 起初,黃萱儀也不清楚地方歷史,但她懂得去 請教在地耆老,慢慢爬梳出答案,農村小旅行 的內涵藉此日益豐富。 另一方面,黃萱儀發現礁溪的主要產業其實仍是 農業而非觀光業,加上自家就是農戶,便捲起袖
除了帶人走進農村、藝站,感受在地生活,黃萱 儀還成立「游阿媽樂團」,主動走出去,用創作 和各大學校的學生互動。那些平常慣說國語的學 生們,總央求她唱〈礁溪阿媽〉、〈阿媽老厝〉 等臺語歌,於是她又自己畫了繪本,用一幅幅插 畫解釋歌曲意境,並搭配臺語、英語歌詞,做為 學生學習教材。 ▲ 修復後的古厝,散發著迷人的傳統生活韻味。 ▲創作繪本、臺語歌曲,黃萱儀唱出最在地的歌曲。 志同道合60人團隊 自發貢獻己力 一路做下來,如今屆滿 10 年,黃萱儀背後已有 了 60 人的志同道合團隊,有人是國際級登山嚮 導,有人是在地青農,他們平日專注於各自的崗 位,但當藝站有農村小旅行、舉辦活動的需求, 所有人會自發前來貢獻己力,「農村小旅行已經 是最穩定的收入!」她解釋,剛開始找旅行社 來,都看不懂藝站做的事,是遊客主動要求要來 藝站,才逐漸打出名號。目前農村小旅行已上架 KKday 、 Klook 等旅遊平臺,並和雄獅、盲旅等旅 行社合作。 黃萱儀另外透露,連她的叔公都被感染,返鄉修 復自己的老房子,並協助打理藝站前頭的一小塊 菜園。村裡年輕人每逢端午節、中秋節、春節等 三大節日自外地返鄉,過往沒地方去,現在都知 道要來老厝,大夥唱歌、做菜,好不快樂。 更重要的是,宜蘭文史大老莊文生看藝站的力 量愈來愈充沛,認為團隊應該擴大範圍,玩到村 外。於是,黃萱儀從善如流,又將小旅行的範圍 從村裡擴大到礁溪老街,講解太子爺廟、協天廟 與在地的關係,並帶遊客造訪農田、地方攤商,
子自己下田,生產紫糯米、金棗等作物,讓老厝 裡的大灶不僅能做最好的「餐桌」,還能製作周 邊產品與發展各式手工藝活動,例如帶遊客利用 在地生產的「薏苡」,和珠寶設計師合作,串成 項鍊、手環等飾品。
心宜之地 | 礁溪 |  溫泉的故鄉 找尋各種好吃、好玩的玩意兒。在體驗中,遊客 們最喜歡真正的「從產地到餐桌」活動,早上 在田裡拔菜,中午就被帶到火鍋店,現煮現吃採 摘的菜,「現在都講『地方創生』,我們是了解 地方後再帶商業,這種模式無法被複製,而且可 以延續很久。」而這正與「 SDG12 永續消費與生 產」精神不謀而合。 永續是生活方式 自然轉譯在地歷史 發揮創意,將農村、在地歷史做出各種轉譯,無 形中連上消除飢餓、優質教育、多元夥伴關係等 各項 SDGs ,是黃萱儀當初萬萬沒想到的,「我們 開始用土地、音樂、農業玩出各種文化創意的時 候,都還沒有SDGs咧!」開朗的她大笑道,2015 年 SDGs 訂出後,自己才慢慢發現,怎麼一項項目 標都和游阿媽藝站做的事不謀而合,「但我們也 沒有要刻意連結,因為這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是 平常生活的方式。」 ▲▼帶遊客踏進田裡種菜種稻、採收農作,體驗農村的樂趣。 黃萱儀已帶著樂團前往全臺巡演五年,他們在涼 亭、店面、部落、社區唱歌,與在地居民交流, 感受土地、人們帶來的力量。儘管近兩年受到疫 情影響,演出暫停,但隨著疫情即將結束,巡演 列車將再度開動。黃萱儀甚至許下 40 歲之後,演 出版圖還要擴大到全世界,期望將自己多年累積 下來的能量,散播到各國農村,並與之交流,探 討邁向永續的各種形式。■

130 年的歷史。熱愛傳 統文化的玉光村村長莊春土解釋,玉光村原本有 瑪僯、港仔尾、深溝三個部落,在清朝政府看不 起各部落、日本人對待部落也不平等的情形下,

28 29
民團開始的武術文化則傳襲至今,並發展出 10 多 個獅陣團體。 習武強身健體 創立社團拚永續 在玉光村長大、如今已搬至鄰近玉田村的林益 弘,隸屬於「港仔尾瑞獅團」。打從就讀玉田國 小就開始習武的他,小時候只是玩些小樂器、做 為配角,後來持續追隨師父習武,甚至連大學都 選了中國文化大學國術系,問他為什麼那麼執著 於武術?「武術可以強身健體,加上跟獅團出去 表演欣賞其他老師父精湛拳路(各門派武術精 髓),和師兄弟相處感情又好,真的很熱愛!」 他堅定道。 ❖ 〔 武耀玉光 林益弘 〕 延續在地武術傳統 SDGs 11|永續城鄉
「一、二、哈!」「一、二、殺!」每逢週五、 週六夜晚,在礁溪玉光社區活動中心二樓,總會 傳來震天價響的聲響。走近一看,原來是近 30 個 孩子,在出掌、踢腿過程中,為了增強氣勢發出 的叫喊聲。而在一旁殷殷叮嚀、總要孩子再加把 勁的教練,則是「武耀玉光」社團總教練林益弘。 事實上,「習武」這項在現代社會不常見的傳統 文化,在玉光村可是有超過
在地的村民必須自行組建民團,以團結抗擊外 力。民國之後,三個部落逐漸統合為玉光村,從

2011 年,大二的林益弘心心念念要完成師父「傳 承武術文化」的心願,便每個週末不辭辛勞往返 陽明山與宜蘭,回來玉光村無償指導,並於隔年

起初,有些家長無法接受這樣的轉變,近 50 個 學生一哄而散,只剩下小貓兩三隻。幸好宜蘭家 樂福店長主動伸出援手,清空 30 坪大的員工休息 室,讓他在宜蘭市教學,當時也聚集了 40 多位學 生,所有人學得開心,在礁溪的家長則緊張他是 不是不再返回礁溪教武,林益弘才又輾轉從宜蘭 教回礁溪。

如今在武耀玉光裡,年紀最小的孩子只有四歲, 最大的則有 20 出頭的大學生,這群人小志氣高的 孩子,在此學習傳統國術和競技武術,太祖化鶴 拳、太祖化猴拳、羅漢拳等刀槍劍棍樣樣皆來, 人人有模有樣。

心宜之地 | 礁溪 |  溫泉的故鄉 ▲四歲的孩子們學起武術也是虎虎生風。
在莊春土協助下,成立社團「武耀玉光」。免費 教了幾年後,林益弘為了社團永續,深覺免費不 是辦法,有了家庭重擔開始轉為收學費方式。
讓孩子遠離3C產品 凝聚家長情感 但對現代小孩子來說,習武做為一項特別的專 長與興趣,究竟有什麼好處?「孩子來這裡習武 後,接觸 3C 產品的時間就少了,是不是就沒有太 多時間可以滑手機?」莊春土點出關鍵。 林益弘進一步指出,有些孩子躁動、精力旺盛, 家長希望來這邊能協助他們「放電」,不僅強 身健體,還能學習團體生活、培養品格,「我很 兇的,學生都非常怕我!」他笑稱,自己訓練嚴 格,要是發現學生一段時間沒進步、達不到標 準,通常必須接受蛙跳等各種處罰。但他也不吝 給予鼓勵,要是有學生蹲馬步、打拳變得更有 力、架式十足,他會特別拉出表揚,所以對於這 位「益弘教練」,孩子通常是又愛又敬。
30 31 ▲ 矜貴的靈芝有賴專業菇農的細心呵護。(圖片·台灣休閒農業發展協會) 社團一路茁壯,除了孩子,如今連家長間都變 得緊密。每回出門比賽、表演,林益弘忙著帶彩 排,家長便會自發協助處理雜務;又或者是每年 夏天,社團帶學生前往三星的露天園區舉辦夏令 營,家長負責搭帳篷、準備食材,孩子就跑山、 打拳,所有人各司其職,無形中更凝聚社團感情。 「武耀玉光」成立至今,已是擁有高知名度的社 團。不僅經常在「歡樂宜蘭年」等大小活動中擔任 表演嘉賓,還是「道生盃」、「理事長盃」等武術 賽事的得獎常客。林益弘深深記得,「武耀玉光」 初成立時,他帶著孩子到臺北參加道生盃賽事,
社團,貢獻所長。例如有在臺北開設整復館的師 父,便擔任社團教練;還有林益弘學妹、現在已 是科技業工程師的礁溪在地人,也會抽空前來指 導孩子;「武耀玉光」凝聚大家的力量,逐步實 踐「SDG11永續城鄉」的目標。 成立獅陣博物館 發揚武術文化 林益弘強調,目前許多獅團已經停止運作,過往出 獅陣使用的道具器物,都被擺放在倉庫裡,無人聞 問。接下來,他計畫在玉光社區活動中心籌設「獅 陣博物館」,將不同獅團的代表、象徵物品,一個 個呈獻出場,不僅供有興趣的民眾參觀、了解傳統 武術文化,更讓師兄弟返回礁溪時,能有舞臺對學 生指點一二,「我們一定要打團體戰,武術文化才 有傳承下去的空間!」一如11年前開始在玉光教課 般,林益弘始終幹勁十足。■ ❖ 〔 竹林松杉靈芝農場 林涵榆〕 號召農業永續認同 靈芝,傳統草藥中最富盛名的一種,在亞洲國家
而難以預料的生命課題,又是一番挑戰。一通電 話,讓原本要在日本發展的林涵榆,回到礁溪老 家協助養菇家業,心裡盤算的是「農忙就暫且回 SDGs 2|消除飢餓
社團的 20 幾位孩子對抗其他社團的 80 幾人龐大團 體,完全沒有懼色,最終,每個人都背了四、五面 獎牌回來。能斬獲如此佳績,其實和林益弘鼓勵孩 子往外發展有關,他堅持,孩子不論習武多久,只 要報名賽事、受邀表演,一定有他們的份,而孩子 站上舞臺後,果然也不讓人失望。 此外,儘管各獅陣面臨人口外流、高齡化問題, 但在林益弘的努力下,仍然有年輕人願意加入
已有千年使用的歷史,《神農本草經》更是將靈 芝譽為「上上之品」,其滋補養生的地位、有仙 氣的命名,不只是高貴食材,實際上菇農的栽種 過程,也真的得費心伺候。因此,即便養菇農業 在臺灣成熟發展,全臺卻不到十家養菇農場種靈 芝,對當年的養菇新手林涵榆來說,要「第一次 種靈芝就上手」,絕對是高難度課題。 整合產學智慧 永續三代家業
心宜之地 | 礁溪 |  溫泉的故鄉 ▲圖片·台灣休閒農業發展協會 家幫忙」,沒想到就此走上接班的路。臺北體院 休閒運動管理畢業的林涵榆,在臺北兄弟象球隊 工作、再往日本讀語言準備落地發展, 2009 年回 家的幾個月後,父親被診斷出胃癌,當時癌細胞 已跑遍全身,為了減輕家人負擔,林涵榆在農場 與照料父親之間兩頭燒,一年兩個月後,父親過 世,林涵榆決定接起家業,讓「竹林松杉靈芝農 場」就此進入第三代經營。 剛回到農場,林涵榆跟著父母邊看邊學,「上一 輩的養菇方式都是經驗談,不太有科技依據、也 沒有數據為本,所以我對很多事情一知半解。」 林涵榆說,「竹林松杉靈芝農場」是少見的「生 產一條龍」,從菌母培養開始,蕈菇的採種、菌 母製作、太空包生產、栽培、到採收,全部一條 龍;加上菌種是 40 年代代相傳,已經被環境馴 化,很能適應環境,即便農場鋼構空間沒有溫濕 度的智慧監控設備,因著養菇歷史悠久、技術純 熟,也能養出品質優良的菇。
例說,松杉靈芝長成採收的外型原該像傳統工藝 品「如意」,但有時候生長出來的菇柄過長,反 倒有點像鹿角靈芝,請益業界前輩、研究學者, 才知道是環境的二氧化碳濃度太高,必須注意通 風。於是,她找上臺中農試所的菇類研究室請
不過,總有一些「狀況題」需要求教。林涵榆舉
益、上課,也和父親友人、臺大生科系教授許瑞 祥請教,深入瞭解靈芝四到六個月栽培期間的階 段需求和習性,一點一滴累積專業。 堅持源頭管理 以有機栽培轉型
說起自家農場的兩次養菇轉型,都和林涵榆祖 父林阿圳的「先見之明」有關。宜蘭氣候多雨潮 濕,其實很適合養菇,早年礁溪很多人養菇,直 到低廉的大陸香菇進口衝擊市場,礁溪養菇場紛 紛歇業。而以友人贈送松杉靈芝菌種試種多年的 林阿圳,把少量栽培的靈芝煮水給母親食用,實 證對身體健康有助益,則在此時決定轉型,以具
32 33 ▲ 雪白的猴頭菇在孩子眼前,更顯得巨大。(圖片·台灣休閒農業發展協會) 養生藥材價值的靈芝為主,從原始菌種開始培養 與推廣。 「正因為靈芝是對人體健康有幫助的食材,所以阿 公很堅持從源頭開始做,不僅把關菌種,整個生產 過程也傾向有機來栽培,而且要『吃當季』,順應 時節來養菇。」林涵榆說, 2010 年有機農法在臺 灣推行,恰與阿公的初衷和她的經營理念吻合, 若有政府的有機驗證,不但有公信力加持,更能 讓消費者吃得安心。經過三年轉型期, 2013 年「 竹林松杉靈芝農場」正式取得有機驗證,正符合 「SDG2 消除飢餓」的精神,確保糧食安全,促進 永續農業。 「養菇農場要取得有機驗證,在不用藥的情況 下,有兩個困難點:一、要避免雜菌污染;二、 靈芝栽培容易有蟲害,這兩項都會造成菌菇很大 的耗損。」於是,林涵榆首先改變接菌方式,並 且改善環境,不用抑菌劑也能杜絕雜菌、微生物 的污染源;同時,在鋼構空間架網用物理性防 治,或使用生物製劑、補誘方式來避免蟲害。為 了符合有機栽培而投入的高成本,雖然不免讓林 涵榆媽媽擔心,但高品質的有機靈芝,和新鮮直 送的猴頭菇,終讓農場品牌做出口碑,林涵榆也 因此榮獲2019年百大青農殊榮。 與青農共好 以良心永續農業 在宜蘭縣政府農業處的邀請下,林涵榆負責多 屆「綠色博覽會」農業實驗學校的「菇菇實驗學 校」,除了設計各式菇類的溫室,也藉此宣傳在 地的靈芝、猴頭菇,明年將以「永續」為主題來策 展。同時,她在縣府勞工處青年事務科上過創業與 輔導課程,也曾擔任講師,接下來她還要持續進修 行銷、品牌、企管課程,規劃農場的未來。另一 方面,身為母親,林涵榆不斷提醒自己要留給下一 代好的環境。一返鄉就透過礁溪鄉農會加入「四健 會」,擔任義務指導員推廣食農教育,也曾擔任「 草根大使」前往日本交流,並觀摩其他國家有機 農業,以及如何運用農業來扎根教育。 「其實做有機沒什麼大道理,就是『良心』兩個 字而已。」對氣候變遷議題相當關心的林涵榆, 認為有機的友善農法,就是用行動來保護環境, 也希望運用農業帶來正向影響,符合「SDG 15 陸 地生態」,以永續友善的方式,確保生物多樣性 並防止土地劣化。目前礁溪只有兩家養菇農場, 另一家的返鄉青農從果農改種有機菇類,正是受 到林涵榆的影響,她協助提供菌種、菌包,在有 機路上相伴共好。冬山鄉一家以木耳、猴頭菇為 主的養菇場,也是二代返鄉接班,受到林涵榆的 鼓勵與宣導,加入有機種植的行列。 「我們三人剛好都是女力!」林涵榆笑說,擔任 宜蘭縣青農聯誼會副會長,號召青農投入有機農 法來改變土地,持續擴大影響是很棒的事。■
| 礁溪 × SDGs | 改善居住衛生 提升河川水質 妥善處理廢污水 6.3降低水質污染 改善居住衛生 與提升河川水質 開辦礁溪污水下水道系統 聚焦於改善居住衛生、提升河川水 質,宜蘭 縣積極推動廢污水妥善處理,共規劃宜蘭、羅 東、頭城、礁溪、蘇澳及三星等六處污水下水 道系統,其中宜蘭、羅東污水下水道系統正辦 理中。截至 2021 年底,宜蘭縣已完成污水下水 道用戶接管共 5 萬 9,860 戶,污水下水道累計普 及率 34.4% ,其中宜蘭系統 2 萬 9,439 戶、系統 完成率 67.1% ,羅東系統 3 萬 0,421 戶、系統完成 率87.1%。 宜蘭系統下水道曾經以「下水污泥處理碳化示 範驗證廠統包工程」及「宜蘭地區水資源回收 中心」獲得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金質獎,羅 東系統下水道也曾以「羅東地區污水下水道系 統興建營運移轉計畫」勇奪財政部金擘獎。在 內政部營建署2022年公布的「污水下水道建設 計畫考核評鑑」中,宜蘭在各縣市評比三大面 向中,在施工及營運兩大項目贏得全國二、三 名,並以累積總分再度蟬聯全國分組第一,連 續第三年榮獲此獎肯定。 宜蘭縣計畫開辦礁溪污水下水道系統,目前正 辦理礁溪地區污水下水道系統規劃檢討作業, 建設總經費約24.5億元,規劃面積約415公頃, 預計 2026 年工程開始施作, 2041 年建設完 成,可望完成礁溪鄉用戶接管 6,127戶,完工後 處理水量為1萬900立方公尺/日(CMD)。 ╲ JIAOXI ╱ 宜蘭縣污水下水道普及率 心宜之地 | 礁溪 ×SDGs 36.5% 2023年 2021年 2020年 2011年 34.4% 33.2% 14.8%
礁溪鄉是臺灣著名的溫泉鄉,境內遍布眾多觀光景點與知名溫泉旅館,產業發展聚焦於旅遊觀光。在這樣一座溫泉觀光重 鎮,廢污水的妥善處理、公廁無障礙設施的優化以及拓展綠色公共空間都十分關鍵,不僅改善在地居民的生活品質,更提升 旅客遊憩的體驗,塑造礁溪成為遊人期待一再造訪的觀光亮點。 9.1發展高品質、可靠、 具韌性的基礎設施 改善低窪地區積水防災 辦理砂仔港二號抽水站新建工程 為保障低窪地區民眾,每年 5 月到 10 月汛期來 臨時的居住與財產安全,宜蘭縣政府於全縣布 設淹水感測設備、閘門水位監測站,透過智慧 水情系統模擬積淹水情形,以利即早調度。而 為積極改善礁溪鄉砂仔港集水區歷年颱風造成 的積水災情,宜蘭縣政府2020年向中央爭取「 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工程經費 2.36 億元,辦理 砂仔港二號抽水站新建工程,預計 2022 年 11 月 底前完工,預估可減少整體淹水面積約 31.2 公 頃,並大幅縮短農地退水的時間。 10.2促進社會、經濟 和政治包容性 強化公共空間設施通用性 優化既有及新設公廁無障礙設施 為提供所有民眾最便利舒適體貼的如廁環境, 在冬山河親水公園、武荖坑、幾米公園周邊、 湯圍溝公園、安農溪流域沿線、礁溪藝文生活 公園(舊明德南北營區)、碧候溫泉及石牌縣 界公園等地的公廁,強化無障礙環境營造及改 善老舊設備,並且新增清水地熱公園的公廁無 障礙設施,提供在地居民與造訪遊客更友善的 公廁服務功能。 34 35
11.7提供安全及 綠色公共空間 減法打造景點友善設計 礁溪之心前瞻計畫 身為生態環保大縣,宜蘭縣積極擴大建置安全 的、包容的、可使用的綠色公共空間,持續規 劃、管理礁溪溫泉公園(含森林風呂)景點空 間,秉持著縮小、迴避、補償、減輕的原則, 與環境共融。 自 2005 年至 2011 年間,宜蘭縣持續投入礁溪 溫泉公園建設,逐步完成森林風呂泡湯空間, 以及周邊環境設施,營造綠化及友善休憩空 間。 2019 至 2020 年間再透過營建署「礁溪之 心前瞻計畫」,建置礁溪轉運站遊客進入礁溪 溫泉公園的風雨廊道,為遊客遮陽避雨,並且 落實無障礙貼心設計,更攜手幾米團隊設置「 毛毛兔」裝置藝術,吸引遊客進入礁溪溫泉小 鎮,創造旅遊話題、營造全新打卡熱點。 11.2安全可負擔之 永續交通運輸系統 提升大眾運輸系統涵蓋率 礁溪鄉幸福巴士黃1路線 行經礁溪鄉的公車路線僅有市區公車和國道客 運,多數路線均前往礁溪轉運站,較缺乏礁溪 居民在鄉內移動所需的公共運輸服務。為此, 宜蘭縣已規劃礁溪鄉幸福巴士「黃1─宜蘭轉運 站─大礁溪橋」路線,並於 2020 年 12 月 9 日啟 用,以九人座提供服務,採一段票收費,藉由 預約方式及定線定班行駛,每日固定發車 14 班 (往返各七班),設有無障礙設施提供輪椅乘 客的乘車服務,並且貼心提供距離站牌 100 公 尺的「及門接駁服務」,優化服務行動不便及 年長鄉民。 礁溪鄉超過 65 歲以上高齡人口約有 18% ,為了 帶動觀光發展並鼓勵長輩外出活動,礁溪鄉 幸福巴士也提供在地觀光工廠預約繞駛的接 駁服務,並與地方信仰中心、活動中心等在 地居民聚會場所合作推廣,持續精進公共交 通便利性。 心宜之地 | 礁溪 ×SDGs
設置礁溪共乘停車場 雪山隧道開通後,國道五號成為往返宜蘭臺 北間的交通主幹,為減少車流及解決民眾共 乘的停車需求,宜蘭縣政府自 2009 年起向交 通部租用國道橋下土地,逐步規劃七座共乘停 車場,分別為頭城、壯圍、宜蘭市、五結、冬 山、礁溪與羅東。其中礁溪共乘停車場、羅東 共乘停車場、擴建五結機車共乘停車場於2020 年完工後,國五沿線共乘停車場全數完成,紓 緩民眾通勤需求。 3.6道路交通事故 造成的死傷人數減半 提升礁溪地區消防救災效率 興建「宜蘭縣長隧道救援救護整合中心(含特 搜大隊及礁溪分隊廳舍)」 宜蘭縣除了颱風、水災、土石流、坡地災害、 地震、海嘯等風險外,長隧道救災更是一大挑 戰,宜蘭縣北有雪山隧道、南有蘇花改長隧 道群,全臺前二長的隧道都在宜蘭。當隧道 內湧入大量車流,風險相對提高,隧道救災 人員需要高度專業,隧道火災仰賴動員大量 人力、物力執行搶救,宜蘭縣特別設立「長 隧道救援救護整合中心」,進行演訓工作, 並分析車流、隧道等軟硬體狀況,預擬救災 作為,提升救災效率,整合各單位資源,保 障用路人生命安全。 106 年度宜蘭縣向內政部消防署申請前瞻基礎 建設計畫城鄉建設公有危險建築補強重建經 費,拆除舊廳舍、重建長隧道救援救護整合中 心(含特搜大隊及礁溪分隊廳舍),工程已於 2022年7月5日竣工,新廳舍大幅改善消防隊員 備勤空間,增加消防救災車輛、裝備及器材, 提升礁溪地區消防救災效率,完善守護居民及 旅客生命財產安全。 36 37
為了重現外公與舅舅的農村牛販生活,沈國源與黃 勁凱啟動復養耕牛的大夢,「牛頭司耕牛小學堂」 (以下簡稱「牛頭司」)不僅讓耕牛能重返農田耕 作,還要用友善農法復育稻田,串聯觀光與在地的 食農教育,復刻農村社會的美好。同樣被農耕生活 召喚,打中心底遠離城市生活的渴望,林牧村、 黃姿綺從執行專案的外來客,成為在壯圍成家立 業、半農半X的夢想行動家,從「真食感受米食工 作坊」到「壯圍十八島」,努力以共好串起社群。 從事海洋研究工作的何立德,長期參與地方創生計 畫,從投入閒置魚塭活化開始,協助壯圍解決痛 點、更擴及大東北角觀光圈,以「青年築夢聚落」 打造地方創生展演平臺。 青年展現友善土地的生活態度,恰與宜蘭縣政府推 動積極以新舊並陳做特色創生的政策鏈結,期許再 現噶瑪蘭水鄉地景。為友善環境及土地,宜蘭縣設 定每年成長 50 公頃有機加友善耕作面積目標,實 現「SDG2消除飢餓」的永續農業精神。為了讓青 年在壯圍安心成家立業,縣府設立親子館、幼兒園 等,落實在地共育,實現「 SDG3 健康與福祉」的 目標。青年推動海洋教育、食農教育,讓人們更親 近壯圍風土,則是實踐對「SDG14海洋生態」的關 照,而壯圍青年們與縣府永續計畫的呼應串聯,更 是為此做了行動見證。
38 39 夾在宜蘭、礁溪、頭城之間,依舊保留農漁風土的壯圍, 彷彿遺世獨立。稻田、魚塭、太平洋,緩慢前行的時空,喚起記憶中的鄉土美好,讓遊子歸來。 文◎ 葉亞薇 攝影◎ 張家瑋、彭柏璋 重現魚米聚落豐美風土凝聚社群 壯圍 ZHUA N GWEI 蘭陽平原海岸線中心 ▲ 壯圍秋收後的放水田(攝影·劉國泰)
心宜之地 | 壯圍 |  蘭陽平原海岸線中心 秋老虎發威的艷陽下,耕牛兄弟們全窩在泥池 塘涼爽,只見主人沈國源與黃勁凱拿著一麻袋的 牧草出現,可「攪亂一池耕牛」,大夥機伶地紛 紛上岸,準備享受美味的午餐。「牛也有階級之 分,你看這牛老大是很權威,另一隻也只能乖乖 讓開。」沈國源分析耕牛的「餐桌文化」,全場 六頭牛隻的地位、脾氣,他全摸透了。 重現農村時代的耕牛文化與智慧 在農業進入智慧機械的時代,為何要養耕牛?得 從沈國源舅舅的懷舊夢說起。曾是臺灣三大糧倉 的壯圍在農業時代多是耕種稻田,沈國源的外公 則是牛販,外公與年少的舅舅都擅於馴養很會耕 田的耕牛。一次宜蘭綠色博覽會的牽牛機緣,讓 接下這個任務、從事建材業的舅舅喚回記憶,決 心重拾當年父親的養牛智慧,復刻農村生活。 ❖ 〔 牛頭司 沈國源、黃勁凱 〕 復刻耕牛文化 SDGs 15 |陸地生態
40 41 當時,家住礁溪的沈國源被舅舅找來一起養牛, 「在乳牛、肉牛做為經濟動物的牛種市場,哪裡 有耕牛?壯圍又多是魚塭、稻田,即使有空地, 現代社會的居民並不歡迎鄰居是養牛戶,所以一 開始光是找牛、找地就很苦惱。」負責執行養牛 工作的沈國源說,好不容易透過人脈找到耕牛, 並取得能夠重整活化的廢棄魚塭,從頭打造養育 耕牛的環境,同時種植牧草。直到舅舅的兒子、 學觀光休閒的黃勁凱從高雄返鄉,為沈國源的養 牛事業挹注觀光產業的新思維。 ▲ 黃勁凱為牛頭司注入觀光能量。
的概念,讓現代人體驗古早樂趣,看著爆米花在 鍋裡嗶嗶啵啵跳動,彷彿是簡單快樂的音符,療 癒人心。 串聯小農、地主與消費者的友善農業 以前的耕牛,是要下田工作,是農村重要的經 濟夥伴,但沈國源的耕牛要怎麼發揮經濟價值? ▲以牛糞作畫,別有一番趣味。
說起「牛頭司」的名稱由來,沈國源解釋,「牛 頭司」是 1624 年荷蘭時期設立、專職管理耕牛 養畜與繁殖的機構,也開啟臺灣人使用耕牛的契 機,藉此典故成立「牛頭司耕牛小學堂」,透過 老中青三代的團隊智慧,希望讓牛的歷史與故事 重新走入現代人的生活,成為一座寓教於樂的園 地。一般民眾來壯圍旅行,不用預約,就能買門 票來體驗「犁田體育課」、「哞哞盆栽DIY」、「 牛糞柴燒爆米花」以及「牛糞畫美術課」等,任 選一堂或多堂課,大小朋友就能一起體會阿嬤時 代的純樸趣味。 「牛糞曬乾了,一點也不臭,還有很多用途,這 些都是古早的智慧。」沈國源說,早期農村社會 常常就地取材、物盡其用,相當珍惜土地資源, 因此「牛頭司」也以此為概念,設計出許多以牛 糞曬乾循環再生利用的體驗活動,比如「牛糞柴 燒爆米花」,就是運用早期農村曬牛糞餅做柴燒
心宜之地 | 壯圍 |  蘭陽平原海岸線中心 透過宜蘭縣政府地方創生計畫的輔導,沈國源一 方面找友善農法的農友,讓耕牛能到沒有施用農 藥的田裡工作,實踐農村的耕田文化,亦即落實 「 SDG15 陸地生態」,從減少農藥化肥來保育及 永續利用陸域生態系,確保生物多樣性並防止土 地劣化;另一方面,黃勁凱打造「牛頭司耕牛小 學堂」,成為開放遊客體驗觀光的景點,同時, 與在地國小合作食農教育課程,學校可以和「牛 頭司耕牛小學堂」預約課程,「我們帶小朋友到 田裡看耕牛犁田、體驗坐牛車,或在『牛頭司』 餵牛、刷牛背,還可以用乾燥的牛糞作畫。」包 括壯圍在地小農的食材,像是新鮮的洛神花如何 做成蜜餞、做成洛神花茶等,更豐富食農教育的 生活體驗。 「壯圍牛米田共耕團」是由三方所組成:替牛找 工作的「牛頭司」、需要取得田地耕作的宜蘭在 地小農,以及選擇友善農法代耕的地主,在宜蘭
發展,了解農村友善環境、廢棄利用的智慧,正 是希望把人與環境永續共好的精神傳遞出去。而 數年的推廣下,不僅成功舉辦募股活動,吸引百 餘位股東加入共耕體驗,也讓周遭的地主們開始 願意相信,將自己的土地提供給共耕團使用,讓 更多的慣行田轉為友善田。 食農教育 扎根惜福生活與永續保育 曾在「飛牛牧場」實習的黃勁凱,則把觀光活 動規劃與食農教育的經驗帶回家鄉。牛頭司的食 農教育以「尋找幸福味」、「阿祖的餐桌」為主 ▲牆上掛著牛角、鼻環,處處都是與牛相關的物件。
推動結合牛耕與友善農法的新實驗。同時,募集 都會的消費者做「穀東」,「把消費者拉到田裡 來體驗插秧、綁稻草人、曬穀等,親身參與來鼓 勵支持,同時,他們也更能了解耕作的風險,包 括極端氣候造成歉收,教育消費者真實農業的現 況。」沈國源強調,透過消費者支持友善農業的
42 43 ▲▼看牛犁田、用灶、製作餐點,食農教育點滴灌注古早生活智 慧。(圖片·牛頭司耕牛小學堂) 題,為國小一到六年級設計不同的體驗課程。黃 勁凱說,「尋找幸福味」帶著孩子走訪自己居住 的壯圍大福社區,了解廟宇信仰、地方產業、沙 丘生態園區等特色文化後,請孩子把這些在地故 事做成一道菜餚。有人端出「鳳梨冰沙」,以貌 似鳳梨的林投果來製作,還有「憤怒鳥餅乾」, 則是聽到壯圍沿海濕地原是候鳥棲息的地方,在 濕地不斷劣化、取而代之的棲息水田也逐漸受到 破壞,影響了候鳥棲身,遂成了憤怒鳥。「阿祖 的餐桌」則是讓孩子體驗每一樣食材的來源與保 存,在古早的生活智慧中體會惜食惜福。「透過 農村生活的五感體驗,低年級就用畫畫來表達, 中年級兼具知識與實作,高年級則收集資料再來 創作,最後以成果展來表現孩子對學習的領會與 創意。」黃勁凱表示。 從耕牛門外漢到能把耕牛訓練成為犁田高手, 沈國源的現代耕牛手工夫,透過參與「臺灣耕牛 文化協會」希望傳承給更多人,「耕牛是老祖先 開墾臺灣土地最重要的夥伴,『水牛精神』則象 徵臺灣人民的堅韌生命力。協會希望藉由教育『 人』與『牛』的生命教育,讓孩子發現生命的感 動,同時培育牛耕人才,傳承牛耕技術。」黃勁 凱重現父親的耕牛記憶,更期許在壯圍復刻農耕 文化,未來藉由政策在沙丘生態園區設立「耕牛 專區」推廣農村文化,讓友善土地的農業文化永 續傳承。■
心宜之地 | 壯圍 |  蘭陽平原海岸線中心 2014 年,就讀中原大學地景建築學系(原景觀 系)研究所的黃姿綺,與從事設計工作的學長 林牧村一同被學校老師徵召到壯圍執行閒置空間 活化作業,一起利用友善農法務農來構思產銷方 案,「當年從臺北到壯圍的通勤頗不便,又得面 對農務和地創挑戰,但在壯圍的勞動過程卻讓我 很療癒,彷彿在城市工作的身心壓力都被修復 了。」林牧村回想當年的「壯圍初體驗」,表達 快樂大於辛苦的真實心聲。黃姿綺則是很早接觸 友善耕種的理論,對「半農半 X 」的生活心生嚮 往;當老師問「妳要不要來種田?」讓她萌生把 學術理論化為真實行動的想法。於是,當年還是 男女朋友的林牧村、黃姿綺,在兩年通勤後決定 移居壯圍,在此成家生根。 ❖ 〔 壯圍十八島 林牧村、黃姿綺〕 實踐共好共學 SDGs 8|就業與經濟成長 11|永續城鄉
44 45 愛上鄉村 半農半×的築夢移居 黃姿綺觀察,壯圍物產多元,卻因氣候與土地條 件的限制,產量遠不如中南部農地,不僅使青年 外移,就算是仍在務農的當地人,也經常流露出 自我價值感低落,與土地缺乏連結。但具備活化 空間專業的她,也看見這片土地的潛力,決心與 日後成為她丈夫的林牧村,一同將閒置地改造成 青農的創業園地,帶動地方創生。 「在壯圍三年的務農經驗,對我們後來與農民溝 通地方未來發展很有幫助。從農家的角度,提出 對食物的認知觀察,更能轉化為故事彰顯人的價 值,強化地方的資源運用。」黃姿綺表示, 2015 年創立「真食感受米食工作坊」是為稻米種植做 銷售的平臺, 2016 年移居壯圍的兩人租下一棟閒 置農舍,從零開始打造「壯圍十八島」,則是做 為在地共創空間。 打造共創空間 推行永續農業 熱中永續農業、循環再生的生活態度,黃姿綺 在「壯圍十八島」舉辦「樸門永續生活課程」, 不只傳授全球性的知識,還要轉化為在地農村可 運用的實務,讓農民懂得執行,並且真正看到減 廢、少污染、低耗能的成效,實踐「 SDG15 陸地 生態」,以保育及永續利用陸域生態系,防止
▲「樸門永續生活課程」等農業課程,為壯圍農業注入新視野。(圖片·壯圍十八島)
土地劣化。「天然纖維植物染課程」也是運用野 地資源、低污染的自然素材達到循環利用。「不 像西部產量那麼大,東部應該走深度教育體驗型 的農業模式,透過永續、多樣性的體驗,串聯生 產鏈發展,以不同的管道傳遞獨特的農業生活文 化。」黃姿綺期許。 「因為對農業好奇,邀請小農來工作室分享他 們的故事,進而認識更多青年夥伴。」她發現壯 圍有不少返鄉經營的農二代,面對老一輩經營方

共享共育 做青年移居返鄉的後盾

特別是這幾年,隨著青農在壯圍成家,「農村生 活可能是家人、工作、孩子教養 24 小時都交疊 在一起,需要喘息支持的空間,交換家族世代之 間的習題。」黃姿綺觀察,不像都市有證照的保

姆或幼稚園的資源豐富,加上青農世代多半對育

兒方式很有主張,通常想要自己帶孩子,而非

交給祖父母,「壯圍十八島」就成了「共享共 育」的串聯平臺,除了地創與農業公領域主題交

流之外,家庭分工、育兒等私領域的談話,更是 凝聚夥伴、彼此打氣的支持力量,攜手打造符合 「 SDG11 永續城鄉」目標,建構具包容、安全及 永續特質的美好家園。 事實上,宜蘭縣政府為解決壯圍青年流失的困

心宜之地 | 壯圍 |  蘭陽平原海岸線中心
式的考驗,又缺乏共創夥伴,非常辛苦。因此, 「壯圍十八島」隨著夥伴需求轉型,成為交流平 臺,不僅提供青農、青創所需的資源或人脈管 道,夫妻倆也熱心提供自身空間活化的專業,幫 助更多想回流創業的在地人與移居者。這也正是 實踐「SDG8就業與經濟成長」的目標,結合不同 的青年族群力量,創造永續的經濟成長。
境, 2018 年推動「壯圍綠領人才培訓之三年計 畫」,便由人脈廣、深耕地方創生的林牧村與 黃姿綺接下這項計畫的專案執行,也擔任課程老 師,並與宜蘭社區大學合作,協助有意從事農業 的在地人跨領域探索。三年的培訓課程結束後, 壯圍青年返鄉與移居的生力軍更多了,不僅多了 幾家新民宿,咖啡館、書店,特色文創小店也多 了起來,逐漸成為壯圍的觀光亮點。 像是「很美咖啡館」,因為壯圍綠領人才而返鄉 的年輕夫妻,主打手作烘焙、天然食材的餐飲, 加上韓系清新的網美風格空間,成了壯圍的人氣 名店。咖啡館隔壁、位於透天厝二樓的「嶼伴書 間」則是一家三口經營的書店,從臺北移居來的
書店的夢想。黃姿綺與兩家店的主人從綠領師生 變成朋友,新的創想空間在此誕生。 青年回流,也給夫婦倆創想新的點子。 2020 年,就在「嶼伴書間」同棟空間一樓,與烤肉 連鎖店「路邊烤肉」合作,在壯圍開設第一家 營業到午夜的「路邊烤肉×圍食堂」,結合臺 式串燒與當地料理,食材幾乎都是在地農漁 產,讓觀光客與地居青年不用擔心七點以後就 沒地方用餐,也讓壯圍土地的美好端上餐桌。 而三樓則是「微講堂」,聚焦友善農法與飲食 文化鏈結,透過職人分享、主題演講,邀請在 地小店主人與民眾交流,創造以壯圍風土餐桌 凝聚社群的各種可能。 ■ ▲青農共享共育,成為支持彼此的重要力量。(圖片·壯圍十八島)
老闆夫妻與女兒,一磚一瓦地構築空間,圓了開
46 47 2017 年,宜蘭縣政府農業處以壯圍做為示範點, 推動「活化廢棄魚塭 地方經濟創生」試辦計畫, 導入設計翻轉的元素,為地方特色與經濟條件進 行活化,帶動養殖區的創新發展。在海洋大學從 事研究工作、投入臺灣地創發展十多年的何立德 一如往常地接下任務,一樣有著「把創生當作未 來事業來做」的使命感,不同的是,壯圍是父親 的家鄉,對兒少時代只有寒暑假、掃墓才會回壯
活化魚塭 以體驗經濟開拓財源 一開始只是負責養殖漁業的資源盤點,何立德對 閒置魚塭彷彿被高度黏著,創造「宜蘭斑」的品 牌,並發展七套活化之道,包括:漁業「職人故 事館」;石斑養殖等的「解說教室」;在養殖池 教導遊客親手做羹湯的「行動廚房」;消費者到 ❖ 〔 青年築夢聚落 何立德 〕 打造地創展演平臺 SDGs 8|就業與經濟成長 13|氣候行動 14|海洋生態 ▲ 圖片·青年築夢聚落
圍的何立德來說,阿嬤的「宜蘭腔」是他最深的 壯圍印象,這也成為他在壯圍與老一輩溝通順暢 無違和的隱藏關鍵。

質鹽化,加上養殖過量的病毒滋生,讓養殖產業

逐漸沒落。而今,重新啟動的壯圍石斑養殖,以

「 SDG13 氣候行動」的精神,一反過度開發的第

一級產業模式,轉型為第六級產業,以體驗經濟 取代量產漁獲,完備的調適行動,逆轉氣候變遷 與環境衝擊所帶來的影響。 何立德表示,過去宜蘭縣的養殖水產品,大多都

心宜之地 | 壯圍 |  蘭陽平原海岸線中心
魚塭直接購買鮮魚的「直售所」;選用在地食材 烹調的「食材餐廳」;在閒置魚塭提供遊客垂 釣、划獨木舟的「體驗場域」;產地小旅行的「 生態聚落」等。這個輔導計畫成功落實了以「養 殖漁業休閒化」、「體驗漁鄉生活」、「迎合休 閒化需求」、「增加水產直銷效益」以及「提升 養殖漁業價值」等來做為魚塭開拓額外財源,被 稱作「七大收銀機」,成了何立德的創生代表 作,受到公部門很大的肯定,也讓他把公司從基 隆移地至壯圍,立足壯圍,擴大創生的影響力。 事實上,這些閒置廢棄的魚塭,過去曾是日本鰻 魚養殖的最大產區,也曾創造臺灣輝煌一時的養 蝦產業,卻在過度抽取地下水引起海水倒灌、水
是交給盤商,且取宜蘭與大臺北地區距離近,並 無市場銷售通路的問題,但是價格卻受到盤商控 ▲「宜蘭斑」打造地產地銷好品牌。(圖片·青年築夢聚落) ▲帶旅客體驗在地漁鄉生活。(右圖·青年築夢聚落)

級生,幾乎都不是壯圍人,許多人因為投入計畫

48 49 制,常無法反映養殖成本,導致養殖戶休養或棄 養,非常可惜。「因此,發展『宜蘭斑』品牌, 是結合產品與包裝,為養殖業建立直售所,推行 『地產地消』,以當地生產、當地消費為目標, 幫助漁民把魚貨賣出去。」 串聯大東北角的青年築夢聚落 2018 年,由交通部觀光局所屬的東北角暨宜蘭 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成立「大東北角觀光圈」 ,串聯大東北角 19 鄉鎮的發展特色,壯圍也在其 中。延伸「宜蘭斑」的成功創生經驗,何立德接 下大東北角觀光圈計畫主持人的任務,為了讓充 滿抱負的返鄉或移居青年獲得舞臺發揮,創立「 青年築夢聚落」,以壯圍沙丘生態園區做為基
「牛頭司」與「牛米田共耕團」所產出的稻米所 製作的米蛋捲、「漁曜海物」養殖的鮮甜白蝦、 龍虎石斑魚,不論是壯圍在地特產,或是宜蘭其 他鄉鎮的農村手作,在「青年築夢聚落」都能發 現驚喜。何立德表示,「青年築夢聚落」目前聚 集20多個創生品牌、每個月20 30萬元的補進貨 金額,希望成為營運示範,未來在臺灣各個鄉鎮 能複製經驗,有更多的地創聚落基地,創造區域 攜手努力的策略夥伴關係。 深化創生力 培育人才與國際能見度 2019年,何立德接下經濟部中小企業處「108年度 推動中小企業跨域創新生態系計畫」,以「食育 酷樂園」的品牌,串聯宜蘭濱臨太平洋的三個海 岸鄉鎮:壯圍、五結、蘇澳的在地特色業者,發 展「食、學、玩、買」的體驗模組,讓地方產業 體驗串聯食農教育,同時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青年築夢聚落匯聚數十個創生品牌,「食、學、玩、買」都包辦。 「地方創生,是讓土地與產品自己說話的品牌行 銷,讓風土找到自己、做自己,發揮獨一無二的 價值。」從壯圍魚塭活化的宜蘭斑品牌,擴大到 大東北角的鄉鎮創生串聯,並將「食學玩買」兼
何立德也期許透過有更多對國際旅人宣傳地方文 化的機會,讓世界看見宜蘭。 曾是臺灣三大糧倉之一,也曾是海岸捕撈鰻苗、 育蝦養殖最佳基地,農漁產業一度輝煌的壯圍, 因為過度使用自然資源而導致發展沒落,人與環 境如何共生共好、創造永續,正是壯圍不可迴避 的生命課題。在地三組創生行動者,透過友善農 法、食農教育、社群串聯,實踐友善土地的低碳 生活態度。更重要的是,他們都體現了發展永 續環境與經濟獲利的平衡之道,讓壯圍保有緩慢 療癒的生活文化,不必往高度發展的城市路徑, 而是走出一條屬於在地自己的特色之路,發展成 為魅力產業,吸引商機,也吸引更多年輕人口回 流、移居,為壯圍持續挹注新生的力量。■
地,由公部門提供親民的場租,讓各地創生青年 的成果能在此展售、舉辦活動與市集,成為多元 的地創展演交流的平臺。
具商業模式與寓教於樂,這些累積的能量持續讓 「青年築夢聚落」不斷發酵,也讓何立德更重視 人才培育與國際能見度。何立德的團隊多為八年
專案而動心起念願意留鄉繼續推動,間接為壯圍 留才,同時需要研習與培力來提升競爭力,為永 續扎根。而當壯圍沙丘將發展為國際觀光亮點,
| 壯圍 × SDGs | 新舊並陳特色創生 再現噶瑪蘭水鄉地景 2.4建立永續發展的 糧食生產系統 推動有機友善耕作 宜蘭嚴選優質米競賽提升品質 宜蘭縣設定每年成長 50 公頃有機加友善耕作面 積的目標,為友善環境及土地,鼓勵農友以無 毒、安全方式種植水稻,持續推動宜蘭嚴選優 質米競賽,每年皆吸引數十位農友參賽,經過 田間檢查、農藥殘留檢驗、稻穀 DNA 鑑定及規 格分析等嚴格評選標準。其中三星鄉水稻產量 最高,而壯圍鄉則為宜蘭蓬萊米最大產區。 3.7生育保健服務 的普遍性 建構安全育兒環境 開設壯圍親子館 宜蘭縣親子館布建率 2020 年為 76% ,至 2022 年已達100%,全宜蘭縣已設有13處親子館,順 利完成一鄉鎮一親子館的目標,藉由持續建構 友善、安全育兒環境,讓宜蘭囝仔有個快樂的 童年。壯圍親子館於 2019 年 4 月 1 日開幕,是宜 蘭第五間親子館,地點位於古亭國小內,以童 玩及在地文化特色進行館場設計,增進親子對 於在地文化、環境認同感,並且結合祖孫共學 為服務特色,開幕至今已服務超過8萬人次。 ╲ ZHUANGWEI ╱ 心宜之地 | 壯圍×SDGs ▲109年宜蘭嚴選米冠軍
壯圍鄉保有生態環境、農村風貌、純樸的生活方式與暖暖人情味,為了建構輕旅行環境,推廣生態水鄉地景特色,宜蘭縣政 府以在地生活地景與風土故事為基礎,盤點資源、串聯在地,推動創生計畫,期許兼顧在地動能與風土特色,達到產業、生活 與環境的平衡發展。 4.2確保所有孩童獲得 高品質的學前教育 推動公共化教保服務 壯圍國小辦理非營利幼兒園 為擴大近便性與可及性兼具的公共化教保服 務、增加幼兒入園的機會,確保需要協助的每 位幼兒都能享有教保服務的機會,宜蘭持續推 動公共化教保服務,於宜蘭市及壯圍鄉交界的 壯圍國小興建、辦理非營利幼兒園,同時滿足 宜蘭市及壯圍鄉家庭對於公共化教保服務的需 求,已自 109 學年度招收 2 歲專班幼兒與 3 歲至 入國小前幼兒。 11.a透過區域規劃促進 城鄉正向連結 8.3支持生產活動、就業 與創業機會 六大創生計畫帶動在地發展 南壯圍地方創生資源盤點及輔導示範計畫 宜蘭縣府啟動資源盤點,展開結合在地社群的 共做計畫,透過計畫發掘地方風土資源、地景 故事、尋訪生態水鄉與美麗的農漁田野海岸線 地景,充實在地輕旅行資源基礎,並以參與式 工作坊發展「壯圍嚴選」、「品味壯圍美好食 光」等特色遊程。 50 51
尋訪壯圍故事,再現噶瑪蘭生態水鄉地景計畫 以在地生活地景與風土故事為基礎,輔助輕旅 行環境,推動地方創生發展。包括( 1 )營造 耕牛的家―復興耕牛文化,低碳農業的實踐: 為在地學生講述壯圍地區農業發展的歷史與延 伸的問題。(2)後埤閒置魚塘整修活化計畫: 由社區發展協會承租,作為社區公共使用與經 營。(3)創立壯圍南瓜與蜜蜂故事館計畫:為 南瓜與蜜蜂主題休閒農場創新加值,以故事館 的形式與大眾互動。(4)壯圍漁人故事館:植 入在地養殖故事,將濱海公路邊的閒置房舍重 新佈置為故事館。(5)創意指示牌:選用與改 造主題相近的材料及設計,結合藝術創意、融 合環境、展現地方特質,現地設置標誌或牌誌 共八處,呼應壯圍鄉間道網絡構想。 壯圍老屋新生命計畫 以蘭陽老屋訴說蘭陽在地故事,建構蘭陽在地 印象,由在地團隊協助連結在地社區,培養共 同的在地生活價值、連結資源,達到共學與共 好的目標。 2021 年成功媒合壯圍古亭何興雜貨 店及新麗蘭美髮兩棟老屋,精彩變身為遠近馳 名的美味蛋糕店「藏甜手作坊」,以及結合有 機農產、環境守護與藝術創作的特色空間「木 予田商行」,成為公私協力老屋新生的典範。 北壯圍地方創生資源盤點及輔導示範計畫 引進自由行、深度體驗旅遊,促進一、二級產 業的加值效益。建構漁人故事館、牛頭司耕牛 小學堂、壯圍十八島實驗空間、後埤社區等四 大基地,介紹壯圍鄉的人物、地景以及產業的 歷史故事。打造創生品牌「向陽之濱·合水棲 地」,建構創生平台,做為多元主體溝通、交 流、共作的共同場域,促進在地經濟循環、跨 域共成體系的合作網絡,並且建立三合一創生 機制,落實陪伴孵化,促成資源串接。 二 四 三 心宜之地 | 壯圍×SDGs
壯圍新創基地營造計畫 輔導壯濱路二段 422 巷與 402 巷周遭老屋的開 放空間,進行修復活化,藉由老屋建物周圍開 放空間帶動帶狀空間的活化,引領地區發展, 開啟民間結合產業發展的空間活化再生,進而 復甦地區活力,並創立輔導平臺進行輔導、規 劃與培力工作,促進民眾參與課程、工作坊、 案例觀摩等活動,凝聚在地社區發展願景。 109年宜蘭縣蘇澳鎮里海創生計畫-壯圍及蘇北 海岸先導計劃 宜蘭縣自 2016 年起在壯圍鄉進行地方創生扶植 工作,以壯圍鄉後埤社區及蘇澳鎮大坑罟社區 為計畫主要推動範圍,在壯圍鄉後埤社區塑造 海岸沙丘的體驗學習場域,建構可親近沙地、 保安林、海灘、海洋的體驗學習空間,串聯沙 丘西側的聚落核心區、鹽化地再生區,完善後 埤深度體驗遊程空間。 五 六 4.7確保學子獲得 永續發展知識與技能 發展戶外與海洋教育課程 研發戶外海洋教育課程及成立臨海校際聯盟 從 109 學年度起,結合七所臨海學校研發「守 護海岸、食魚教育、減塑行動」發展三大主軸 課程教材。 110 學年度起成立「宜蘭縣戶外與 海洋教育中心」,組成蘭海學校聯盟,共同編 輯「蘭海嬉遊趣」─蘭海學校親海戶外教育課 程,研發五套蘭海學校親海戶外教育課程, 111 學年度全面推廣蘭海學校親海戶外教育課程, 讓校校都能進行戶外與海洋教育,引領學生接 近海洋、瞭解海洋、關心海洋,增進對於宜蘭 的人文歷史、自然生態、海洋文化深度認識。 52 53
心宜之地 | 五結 |  扼守蘭陽溪出海口 對許多人而言,五結是個陌生的地名;坐擁河海 交會的田園景致,五結矗立許多特色民宿,帶領外 地人認識這片水澤豐沛的農村。截彎取直後的冬山 河,縣政府多年來持續改善老舊防潮閘門,確保防 洪禦潮,並增設排水閘門,避免河水倒灌溢淹的風 險。綠美化各處公園休憩空間,栽植冬山河兩岸的 景觀林木,推廣免費的幸福巴士,提供居民優質的 生活環境。 來此創業的「木本位木作工作室」林亮勳與李奕 德,以及土生土長的「Lab 748實驗廚房」陳德育, 無論是重新落腳或初來乍到這片土地,都努力發揮 長才,實踐「SDG4優質教育」提倡高品質的終身 學習、「 SDG8 就業與經濟成長」促進具包容、永 續與生產力的就業市場、「 SDG12 永續消費與生 產」推動永續產銷模式,以及「SDG15陸地生態」 的永續森林管理與使用等,藉由不同的面向,帶動 產業、增加就業,照顧生產者、創造良性消費,更 要串聯起居住在這片土地的人們,共同建立夥伴關 係,建構一個共創的未來。
54 55 隨著陸路交通興起,農業生產取而代之。五十二甲濕地的劃定, 與公部門協力打造更美好的家園。 文◎ 周君怡 攝影◎ 彭柏璋 創造在地生命力扎根物產資源 五結 W U J I E 扼守蘭陽溪出海口 ▲ 清水大閘門。 ▼ 五十二甲濕地(攝影·蔡岳明)
心宜之地 | 五結 |  扼守蘭陽溪出海口 機具馬達發出低沉響聲,一塊板材被推動著滑 過鋸片,旁邊桌臺上,尺規與鉛筆來回描線, 開放空間中,數架工業風扇強力運作,消除些 許夏日酷熱,兩位年輕師傅林亮勳(阿亮)與 李奕德(阿德)正專注地工作,這裡是木本位 木作工作室。 來自高雄的阿亮學的是產品設計,從事實木家具 製作多年,和畢業於建築系出身臺北的阿德,一 起在臺北的家具公司工作。阿德某次到宜蘭協助 新設木工坊配置動線時,認識一位經營五金行的 房東,原本打算利用廠房開設木工教室,得知阿 德有製作實木家具多年經驗,提議由他租下廠房 作為工作室,而房東仍可依計畫開班授課;在與 阿亮商量後,兩人決定到宜蘭創業,打造自己的 品牌「木本位」──以木材為本位的思考。 ❖ 木本位木作工作室 〔 林亮勳、李奕德 〕 以木為本再造林業循環經濟 SDGs 12|永續消費與生產 15|陸域生態

永續利用林業資源為環保解方 「臺灣有這麼大面積的森林,任由樹木自生自 滅真是太可惜了!」曾懷疑木工不利環保的阿 亮,在不斷查找資料自學後,了解造林、伐木、 運用木材是降低溫室氣體的良方之一,也是實 踐「 SDG15 陸地生態」提倡的保育及永續利用土 地,以確保生物多樣性的做法。 樹木的固碳能力很強,在快速的生長期間,樹 木成長茁壯,固著大量二氧化碳,伐木時留下樹 頭,根系仍舊在原地維持水土保持功用,而露出 的地表再重新種植樹苗,待數十年後,又是一批 可用之材。當樹木逐漸老去,生長速度減緩,二

氧化碳的吸收率隨之降低。因此發展林木、製 材、建築至家具等產業鏈是一種以自然為本的多 面向減碳策略。 製材業對樹木的需求,主要是以單人雙手可環 抱的樹徑大小為主,樹齡太老的巨大神木並不 適合用來製作家具或建築,除了機具的限制, 樹木也像人類,老化易有骨質疏鬆問題,越老 的樹木含油量較低,質地不再綿密細緻,不利

56 57
於加工,而老樹過大的樹冠,遮蔽了周圍的光 線,反而影響了新樹苗成長的機會,對生態環 境並非是正向助益,影響生態,「每一種樹木 都有最適合被鋸下來使用的花樣年華。」 ▲從造林、伐木、建築、生活運用,木本位希望讓產業與環境形成正 向循環。

一堂臺灣杉茶几課程需時四個工作天,他們堅持

心宜之地 | 五結 |  扼守蘭陽溪出海口
適時砍伐林木 助於固碳 因此,有計畫的栽植與疏伐成為林業管理關鍵, 也是提高下游產業鏈使用率的因素。人工林近 年推動「中層疏伐」概念,保留體質良好的「未 來木」,適度砍伐周遭干擾生長的樹木送入製材 所,成為加工業者可利用的板材,可提供「未來 木」更寬廣的生長空間,這樣做也符合「SDG15.2 落實森林永續管理,終止森林盜伐,恢復遭到破 壞的森林」。 距離五結不遠處的太平山,曾是臺灣三大林場之 一,經歷近半世紀禁伐後,近年林務局開始推廣 國產材。為了支持在地林業,阿亮與阿德向在地 專售國產材的板材廠進貨,並開設木工課程。
復振林業經濟 增加就業機會 阿亮與阿德來到宜蘭創業,最想為這片土地留下 「作品」,作品不局限於家具,他們期待能與不 同創作或設計形式結合,產生多樣的生活面貌, 例如家具與音樂或飲食的配搭,呈現在地生活的 多元,打造眾人一起好好體會生活的滋味。 木本位更大的夢想,是復興五結在地的木業文 化;臺灣林業經過數十年的停滯,缺乏修枝,導 致板材的木節太多,使用上容易變形或破裂。若 復興在地林業,帶動造林、伐木、家具等產業, 讓樹木可以被利用,造林可保護環境並固碳,按 時節適度修剪枝椏,在最佳年份伐木以進入製材 所,成為建築、裝潢、家具等材料,龐大產業鏈 將可大幅提升在地就業機會與經濟活動,成為在 地循環經濟產業。■ ▲木工作品並不拘限於家具,而是因著生活面的需求,而有不同的樣貌。 ▲木工產業後是一片森林,阿德阿亮從創業中看見林業經濟的多重價值。
讓學員從頭體驗基本的木工操作,並透過課程傳 遞林木循環利用對環境永續的助益,做出成品的 同時,對林業也有更深的認識。創業兩年多來, 上課的學員多為退休人士,對木本位來說,無論 業餘或專業,當人們持續對木業有興趣,樹木不 斷地被運用,木工技術便得以流傳而進步,這是 環境與人一起共榮的生活方式。
58 59 明亮寬敞的空間,偌大的流理檯旁,一群上完課 的廚師正打點著作品,璀璨華麗的糕點令人垂涎
室,而是位於宜蘭五結
修,充實專業。
曾經在法國留學、工作的陳德育,十多年前因愛情
❖ 〔 Lab 748實驗廚房 陳德育〕 從餐飲教育出發,加值在地食材 發展臺灣之光 SDGs 4 |優質教育 8 |就業與經濟成長
三尺,很難讓人相信,這裡不是臺北市區的料理教
Lab 748實驗廚房的職人課 程,來自飯店、糕餅舖的師傅們來到實驗廚房進
Lab 748實驗廚房負責人陳德育之 所以在五結開設實驗廚房,就是要讓宜蘭在地的餐 飲從業人員與科班學生,能夠在優質環境中精進技 藝與不斷進步,甚至在世界競賽場上為國爭光。 進口原料 協助業者開拓經驗
回到宜蘭老家定居,當時觀光業發達、伴手禮市場 興盛,陳德育遂投入糕餅原料供應業務。運用對法 式美食的熟悉與敏感度,陳德育創業的商品,由單 一品項拓展到各式烘焙原料,進而擴大至餐飲食 材;經營方向由提供市場需求品項,慢慢轉為進口 在地不常使用的原料,並協助餐飲業者運用這些罕 見食材來設計菜單。
心宜之地 | 五結 |  扼守蘭陽溪出海口 陳德育解釋,宜花東與臺北的資訊落差大約一 年,國外或技術純熟的廚師很少到東部展示,為 了讓宜蘭的餐飲業者能獲得更多新資訊、創新在 地飲食文化,他打造了 Lab 748 實驗廚房,以行 動實踐「 SDG4.4 大幅增加掌握技術和職業技能 的青年與成年人人數,以備就業、正式工作和創 業所需」。 運用在地好食材 提升創意層次 留學前,陳德育對宜蘭五結這片土地沒有太多想 法;回來後,他發現家鄉一點也不比國外差,無論 是工商業或者農漁業,有很多可以發揮之處,這些 想法,讓他開始對宜蘭的土地和人以不同的心境來 看待。 從事原料批發後,陳德育注意到宜蘭有許多優質農 產品,也發現農民都很辛勞,希望能發揮自己在餐 飲上的能力,加值在地農產品。陳德育回想在法國 ▲Lab 748實驗廚房的職人課程讓糕餅師傅們有一個管道進修,更精進 廚藝的專業。 ▼各式甜點加上生活美感的訓練,透過擺盤更能展現對食材的巧思和用心。
60 61 時,許多法式餐點看似複雜,實際上做法不難,但 擅長以吸睛的擺盤與醉人的美味加乘,開啟舌頭以 外的感官體驗。 在這樣的思維下,陳德育發揮巧思加值宜蘭在地農 產品:結合在地蔬菜和進口橄欖,將法國鹹派變身 為具有健康概念的麵包,並建議業者利用在地的角 豆、紅鳳菜和芋頭冬瓜做麵包,增加產品多元性。 混合口感與文化的做法,深受消費者歡迎,不但為 業者創造新意,更讓地產農產品在消費者味蕾上傳 遞深刻印象。 陳德育以「可愛」來形容在地人只做不說的性 格,許多農漁民不多說自家產品如何,只是帶著 他到現地查看,甚至是烹調讓他品嘗,實際的行 動令人感動。尤其是農漁村的媽媽們,料理食物 巧思十足,他記得一次到南方澳的捕魚友人家, 嘗到新鮮漁獲製作的小點,不複雜也沒有擺盤, 缺少視覺效果下,單是香味就讓人躍躍欲試,入 口果然驚豔。
宜蘭在地食材以法式料理呈現,不僅提煉出食材香 甜本色,更增加視覺與心靈的滿足感,食材與廚師 的價值同時升等,充分做到「
培育學子 讓世界看見宜蘭 Lab748 實驗廚房的假日課程,專為一般大眾設 計,並與臺北市晶華酒店的法籍行政主廚合作法式 料理教學。一年多來,不只學員收穫豐富,主廚更 留意到在地食材,以法式手法帶出食材不同面向。 陳德育還曾經與宜蘭縣政府合作農遊體驗,帶領遊 客進入農田與海港,採集食材再到實驗廚房烹調法
運用在地食材,並全力支持學生在實驗廚房嘗試不 同的食材與做法,建立自信心,甚至出國比賽。他 認為支持學生出國比賽,不只是贏得個人榮譽,且 能藉機宣揚臺灣的多元食材。 近年來,陳德育與農民契作水果製成烘焙食材, 推廣至各大飯店,雖然在地的經濟規模小,但競爭 力並不比進口產品差,還有降低碳足跡的優勢。過 去,他把世界帶入宜蘭,現在,他全力推廣宜蘭在 地農漁產品,與農漁民合作制定生產條件與符合國 際規範的產品,發展自有品牌進軍國際,由進口轉 為出口,將自身的法國經驗,化為讓世界看見宜蘭 的行動力。■ ▲在料理中加視覺的設計,更能傳遞在地食材的美味,讓消費者留 下深刻的印象。
陳德育表示,臺灣文化務實,不在意表象,而他將
SDG12.2實現自然資 源的永續管理以及高效使用」。
式料理,多樣化在地休閒產業。 除了發展自己的事業,陳德育也重視培養在地人 才,他與宜蘭餐飲專科學校合作,教導學生了解並
| 五結 × SDGs | 啟動冬山河整治 閘門改建強化韌性 7.a投資能源基礎建設與 清潔能源技術 擴容太陽光電系統能量 封閉掩埋場變身綠能亮點 為全方位推動綠能,宜蘭縣於2010年辦理「『 綠能屋頂全民參與』營運商遴選暨地面型光電 場域公開標租案」招商,將綠能應用深入宜蘭 鄉親日常生活,同時也與經濟部工業局、五結 鄉公所與羅東鎮公所合作推動五結掩埋場與羅 東掩埋場設置太陽光電,預計於2023年完工, 總建置容量預估約為10百萬瓦(MW)。 截止 2022 年 8 月,宜蘭縣推動太陽光電累積建 置量已達到 118.62 百萬瓦( MW )。五結掩埋 場與羅東掩埋場為已封閉掩埋場,在建置太陽 能光電系統後具有雙重效益,能夠減少豪雨直 接沖刷掩埋場地面造成土石流失,更能夠產生 綠色能源,預計總發電量達1,226萬度電,可供 3,500 戶家庭一年用電需求,每年減少碳排放 量約 6,242 公噸,約為 24 座大安森林公園的吸 碳量。 9.1發展高品質、可靠、 具韌性的基礎設施 提升冬山河防洪韌性 五結防潮閘門改建工程 冬山河位於蘭陽平原,是宜蘭縣蘭陽溪以南地 區重要的排水系統,發源於新寮山,其支流排 水遍布羅東鎮、冬山鄉及五結鄉,從發源地山 地流經平原後流速減緩、泥沙淤積使得河床積 高,加上河口地形低窪,河水不易宣洩,常常 洪水為患、遇雨成災,宜蘭縣積極推動冬山河 整治。 ╲ WUJIE ╱ - 冬山河治理三階段Step1 : 1982年前 Step 2:2007-2019年 Step 3:2020年以後 改善主流河道及上游支流排水 改善下游支流排水 檢討主流河道容洪力 改建五結防潮閘門 心宜之地 | 五結×SDGs 永續能源
五結鄉屬於平原地形,鄰近冬山河下游出海口,受到近年來全球暖化、極端氣候肆虐的影響,以及颱風與瞬間強降雨的侵 襲,苦於洪水氾濫與海水倒灌,現有的五結防潮閘門啟用至今已超過半世紀,宜蘭縣向中央爭取前瞻計畫,將斥資12億 5,000萬元改建,以應付極端氣候帶來的威脅,避免冬山河出海口低漥地區的淹水問題,守護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冬山河治理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 1982 年 前,主要改善主流河道及上游支流排水,第二 階段是 2007 年至 2019 年,主要改善下游支流 排水,並從 2020 年開始執行第三階段。宜蘭 縣政府於 2019 年提出「宜蘭縣管區域排水冬山 河排水主流規劃檢討」,除了檢討冬山河主流 河道容洪能力,並以主流出口的五結防潮閘門 改建為主體,配合支流排水系統個別檢討。冬 山河主流容洪能力檢討已於 2020 年 11 月完成, 宜蘭縣目前持續辦理五結防潮閘門改建工程設 計作業,提高區域整體耐災能力。 五結防潮閘門又稱清水大閘門,具有防止 海水倒灌的功能,由於啟用至今已超過半 世紀,構造物年分已久,木造主結構水密性 不佳,加上受到歷次地震影響,主體結構受 損,宜蘭縣向中央爭取前瞻計畫,將斥資約 17 億元改建,五結防潮閘門改善工程主要改建 既有老舊閘門,並增加通洪斷面,以達到防 洪禦潮功能,目前正辦理工程發包,隨著工 程興建完工,可望提升冬山河防洪韌性。未 來全新的五結防潮閘門持續肩負防洪禦潮的 功能,應付極端氣候帶來的大雨、暴雨,避 免冬山河出海口低漥地區的淹水問題,也將 兼顧生態與觀光需求。 62 63
4.1/4.3優質公平的中小學 與技職教育 適性探索與英語資源 興中國中職探中心建置計畫 縣府致力提供多元化學習和職業探索的機會, 以落實適性揚才的理念,而職業試探與體驗是重 要的教育政策,為落實技職教育向下扎根,宜蘭 縣政府更透過職探中心的設置,還有特色課程的 規劃及服務介紹,增進縣內國中小學生對職業與 工作世界之認識、提供學生職業試探與興趣探索 之機會,並能培養學生具備良好工作態度與建立 正確職業價值觀,目前宜蘭已經完成四座國民中 學職業試探與體驗示範中心,累計體驗人次達到 1萬5,917人,不但啟發學生對職業實務的認識, 並促進學生關懷職業態度與職業倫理,未來職探 中心的課程與師資,更將與縣內大專院校、國立 高職及業界師資合作,協助學生探索職業性向, 以建立良好的工作態度與正確的職業價值觀,為 宜蘭產業人才奠下良好的基礎。 3.7生育保健服務的普遍性 建構安全育兒環境 五結鄉公共托嬰中心:五結家園 全縣除已開辦 12 處公共托嬰中心及 1 處社區公 共托育家園,安排專業的托育人員、醫護人員 及廚工,藉由平價和優質的公共服務,提升育 兒品質,讓每個家長都能安心工作,合計收托 322 人外,對於收托需求較高的鄉(鎮、市) 增加開辦,讓家長安心就業,隨著托育服務多 元規劃,縣民可以選擇的育兒方式更多元。 中興國小雙語教育沉浸式情境教室 為了打造校本英語特色情境,我們從 2019 年 起,投入約1,340萬元,陸續在復興國中等八所 國中小,建置雙語教育沉浸式情境教室,鼓勵 學生勇敢說英語,培養英語溝通的習慣,而每 所學校的教室空間亦富有在地特色,像是蘇澳 國小融入探險,萬富國小結合農產,讓學生在 課程中內化英語學習,更能學習知識。 心宜之地 | 五結×SDGs 11.a透過區域規劃 促進城鄉正向連結 活化地方發展 中興文創園區都市計畫公共設施 園區都市計畫公共設施工程,預計2023年2月完 成,期能經由開闢園區周邊道路、拉近鄰里關 係,提供更便民的公共設施,發揮中興文化創 意園區觀光潛能,吸引產業及社群資源進駐。
13.2因應氣候變遷措施 納入國家政策 推動植樹計畫 冬山河流域種植喬灌木 本縣樹藝景觀所於2020年推動「冬山河植樹及 景觀改善計畫」,在五結鄉境內四處抽水站周 邊進行植樹綠美化,種植喬灌木五千餘株。另 外五結鄉公所自2018至2021年間,持續種植喬 灌木以擴大綠化面積,累計植樹超過三千株。 15.8防止與處理 外來物種入侵 外來種蛙類移除 斑腿樹蛙移除作業與教育推廣 為了守護宜蘭縣的美好生態系統,宜蘭縣 政府持續 執行外來種蛙類移除暨教育推廣計 畫,在每年 3 月蛙類春季開始活動時,即展 開季水路斑腿樹蛙移除作業,每月定期進行 一次蛙類移除工作,並在各鄉鎮市國小辦理 認識及移除斑腿樹蛙教育推廣課程與夜間觀 察活動,向師生與民眾推廣生態保育知識, 將生態保育觀念向下扎根。 64 65 11.4保護文化遺產 文化資產永續發展 二結穀倉稻農文化館修繕 1998 年公告為縣定古蹟的「二結農會穀倉」, 始建於日治昭和 3 年,肩負大二結地區稻穀集 存、碾製、轉運及販售等重要功能,是宜蘭縣 日治時期唯一保存迄今的農會穀倉,建物具有 日式擬洋風的建築特色,由內部空間配置,更 可見證該時代農業生產方式,深具歷史與建築 之價值,縣府並於 2007 年透過修建為「二結 穀倉稻農文化館」,將其形塑為稻米文化展示 的藝文空間。我們並導入在地「大二結文化基
陸地生態
金會」長年推動在地社區營造、文化保存之動 能,委託其活化經營,延續「農會穀倉」的產 業文化意義,讓保留迄今的木製碾米機、鼓風 機及儲穀倉庫等空間物件,透過活化展示、導 覽解說與教育課程推動,帶領觀眾瞭解蘭陽平 原百年以來特有的稻農文化。2020年有鑑於建 物有局部漏水劣化情形,我們爭取 380 萬元的 經費辦理修繕,並於 2021 年 12 月完工,持續傳 達歷史風華與農村記憶。
百年前,日人於南方澳開挖濕地建造漁港,讓 南方澳成為與基隆、高雄並列的第三大漁港;這 裡是東臺灣最大的陸連島,有面對太平洋黑潮帶 來的大量漁業資源,早年有豐沛的旗魚與珊瑚產 量,如今則以鯖魚為最大宗。 這個臺灣東北部的漁業重鎮,有著「鯖魚的故 鄉」美譽,憑藉日人先進的漁業技術,曾造就 1970 年代的產業榮景,隨著漁業枯竭、漁港積極 轉型、居民外移等因素而逐漸沒落。如今,見證 過臺灣漁業興衰變革的蘇澳,透過公部門與在地 居民的共同協力,正努力保留這屬於島嶼國家、 海洋文化的傳承與足跡,以實踐「 SDG11 永續城 鄉」所闡述的,具有安全、韌性及永續特質的城 鄉建設。 ▲ 南方澳素有「鯖魚的故鄉」之美譽。(攝影 李明宜)
66 67 人口老化、年輕人外移,讓原本熱鬧繁榮的南方澳逐漸沒落,讓家鄉已經消失的人文、產業活絡; 可預見的蘇澳未來,將有一番新風貌。 文◎ 鍾碧芳 攝影◎ 陳逸宏 看見蘇澳不一樣的美好老漁村、心動能 蘇澳 S U ' A O 冷泉礦藏寶地 ▲ 南方澳漁港(攝影·李明宜)
心宜之地 | 蘇澳 |  冷泉礦藏寶地 岳明國中小校園內,一塊學校改制的紀念碑上, 「讓生命不一樣」六個大字,搭配著大人們推著 竹筏乘風破浪,鮮明敘述出岳明的辦學精神。 黃建榮 岳明的海洋教育推手 黃建榮是蘇澳馬賽人,從小與海洋親近,在接任 岳明國小校長前,曾經在臺北陽明山邊的平等國 小任教了 11 年,那是臺灣最早的實驗小學。平等 國小靠近國家公園,那時他就經常帶著孩子走出 教室上生態課程,也自編了許多文史課程,「我 不照課本教書,僵化的課程只會把孩子教笨、自 己也會變笨。」他說,教育必須生活化,師生都 不應該被課本綁住。也因為有了在平等國小的經 驗,開啟對教育有更多的想像與願景,也成為他 後來進修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致力推動環境教 育的動力。 ❖ 〔岳明國中小 黃建榮〕 用特色海洋教育翻轉 生命歷程 SDGs 4 |優質教育 14 |海洋生態
68 69 基於對家鄉的感情及對環境永續的認同,黃建榮 回到蘇澳,先是在母校馬賽國小待了六年,那時 就受「無尾港文教促進會」之邀,替無尾港社區 編寫環境教育課程;後來考取校長資格,便立志 要在距離海岸最近的岳明國小任職。 山海交會的小學校 航向大海的風帆隊 岳明國小位在蘇澳鎮鄰近無尾港水鳥保護區的旁 邊,黃建榮在 2007 年到校,那時全校只有 67 位小 朋友,「少子化加上社區老化問題,年輕一輩又 出外工作,這裡面臨被裁併的危機。」他思考, 岳明跟水鳥保育區、無尾港社區是一體的,這得 天獨厚的天然資源,如果沒有孩子、學校被廢 校、社區也將會沒落。 於是他運用過去在平等國小的教育經驗,以在地 優勢、發展具特色的海洋課程,透過翻轉教育來 改變偏鄉小學的就學率。 在來岳明前一年,他在冬山河看到樂觀型帆船 ( Optimist ,簡稱 OP ),「那是我第一次看到 真正的風帆,」這項運動是特別設計給孩子操作 的,必須要靠自己操作滑輪與繩索來控制風帆與 方向,玩的時候要跟船身結合為一體;還得先學 ▲岳明國中小是全國唯一把帆船列入正式課程的學校。 ▲岳明國中小為孩子注入環境教育思維理念,翻轉偏鄉教育,讓生 命不一樣。 會翻船、要有不畏懼大海的勇氣,以及冒險的性 格,更是亞運、奧運項目之一,「臺灣是海島國 家,卻沒有學校發展這項運動。」 就任校長後,黃建榮引進了八艘 OP 帆船,先從社 團、親子體驗活動開始,再變成正式課程、納入 體育課,讓三至六年級的小朋友都上帆船課,「 孩子能學到的,不只是操作技巧,還有勇氣與冒 險,能勇於面對挑戰、克服恐懼與害怕的心;也 學到如何與人合作,以及獨立判斷的能力。」 岳明是全國唯一把帆船列入正式課程的學校,開 課到現在,岳明帆船隊的隊友從高中、國中、小 學都有,教練更多是學生家長輪流參與,「剛開 始推動確實有難度,畢竟學校與家長會考量安全 問題。但我們不能因為害怕跟恐懼,就限制了孩 子探索世界的機會。」 多元主題課程 培養活潑自信的地球公民 海洋就在學校旁邊,有了帆船課當然要讓孩子先 學游泳。岳明的新生,在一年級下學期就要開始 學游泳,讓孩子從玩水、親水到不怕水,黃建榮心

食魚教育 吃對魚才能年年有餘

食魚教育也是岳明近幾年推動海洋永續頗具特色

的課程。學務主任侯季伶在臺北的小學任教了九 年後回到故鄉蘇澳, 2017 年考上岳明後便開始帶

著孩子做主題課程,更自編了《跟著神廚賽恩師

探索永續海之味》遊戲本,教孩子認識魚、理解

海洋面臨的威脅,進而正確選擇魚種、並實際教 導如何吃魚。

現在每個禮拜四,岳明的營養午餐中都會有魚, 而且是符合海洋永續的魚種,透過食魚課程讓 孩子的生活與海洋做連結,「只要吃對魚,就對 海洋永續有幫助,也就年年都有魚吃。」侯季伶

很多人不知道,南方澳除了豐富的漁產外,過去 也曾是紅珊瑚採集加工業的故鄉。在珊瑚產業鼎 盛時期,蘇澳當地有將近 300 家大型的珊瑚加工 場,珊瑚船也有近 400 餘艘,在隨著臺灣所生產 的紅珊瑚大量外銷到日本及義大利,過度採集加

上產業結構老化而沒落。如今,撈採珊瑚的船隻 僅剩50艘左右、加工廠也僅存兩家。

人稱「豆腐興」的賴榮興在 20 年前,見證了珊瑚 過度外銷與興衰,意識到這是對臺灣海洋資源的嚴 重傷害。因此,憑著對南方澳的初心,萌生要為後 代子孫保留珊瑚的念頭,積極投入地方文史工作,

心宜之地 | 蘇澳 |  冷泉礦藏寶地
想,帆船最終要駛向大海,但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有 機會過浪到海上,於是再推衝浪課。四年級要學習 衝浪、五年級學浮潛、六年級再加上獨木舟課程, 「要從各面向去面對海洋、接觸海洋。」 不只是海洋教育,岳明的主題課程還包括生活大 師、山野教育、美麗家園等,黃建榮說,「四大 主題的概念是要將海洋與山野當作孩子學習生命 的養分,從中培養生活能力、知識與態度,最後 目標則是要建造美麗家園,讓地球更美麗。」
說,當孩子的吃魚觀念改變、不再怕挑魚刺時, 也會間接影響長輩購買的魚種,這也是永續教育 的再擴散。 從原本只有 67 人的小學校,到現在已經有 12 班共 213 位小朋友,且近九成都來自學區外; 2022 年 8 月,岳明更獲延伸至國中部,將有更多國際教育 納入課程中。黃建榮說,永續發展教育必須從小 培養,要與土地有連結,孩子長大後才有情感返 鄉,而這是需要時間累積的,不過,看現在的蘇 澳,年輕人已有返鄉的趨勢,社區也在慢慢活絡 中,這股潮流正逐漸發酵。■
更出資成立珊瑚法界博物館,透過展覽與專人導覽 方式,讓民眾能更了解蘇澳,以及珊瑚文化,也希 望藉此推動珊瑚資源永續管理的理念。 ❖ 〔珊瑚法界博物館 賴元淵〕 二代接力 保留當地文史不留白 ▲珊瑚雕刻工法細膩。(攝影·賴元淵) SDGs 4 |優質教育 12 |永續消費與生產
70 71 而這份意識的覺醒,正與「 SDG12 永續消費與生 產」下的實現自然資源的永續管理,以及「 SDG 4優質教育」中的尊重文化多樣有所呼應。 豆腐興 從珊瑚情緣到文史工作 「父親年輕時是做豆腐的,會轉做珊瑚是因為那 時南方澳珊瑚產業興盛,認為有契機可以試試。 」賴元淵在講述父親與珊瑚的故事時,深有感觸 地說, 40 年前賣豆腐的人家在當地算是次貧、沒 有家底,父親是以苦幹實幹的方式,到珊瑚加工 廠收購商家不要的珊瑚碎片,並幫廠家掃地清理 地板碎料,把這些帶回去的碎料,加工打磨成圓 珠,是後來才學習珊瑚雕刻,轉行雕刻創作。 「不知情的人以為我們身家雄厚,其實父親是白手 起家的。」賴元淵的老家只有前門是磚牆,後面倚 著山壁、兩邊是以木板隔間,鄰居還是南方澳唯一 的豬圈,「父親就是在那樣的環境下開始雕刻。」 賴榮興的雕刻作品獨樹一格,從早期的具象寫 實到後期以佛像為主,是在其母生病過世後開 始習佛並茹素而有的體悟。後來因興趣開始鑽研 盆栽,從賞石、玩樹的啟發,在作品中巧妙地隱 含了佛教的經典情境,把珊瑚雕刻拉高到藝術層 次,而開始在國際上嶄露頭角。 「會開博物館也是基於對佛教有深刻領悟,」 賴元淵說,父親認為自己努力一輩子,能從賣豆 腐做到雕刻師,這成果不僅是努力,更多是冥冥 之中有神佛庇佑,所以「得到愈多,就要回饋更 多。」便在 1999 年將自家改建,成立「珊瑚法界 博物館」。之後,賴榮興還踏上了社區文化運動 的道路,開始投入地方文史工作。

在賴榮興投入文史資料時,賴元淵便在父親身

邊幫忙,一邊聽當地耆老訴說南方澳歷史,一邊

學習經營管理珊瑚法界。自認是蘇澳第一批返鄉

青年,他對家鄉的變遷頗有感觸:「時代一直在

變,如果沒有推展在地文化,南方澳勢必會被時 代洪流淡忘。」於是在接棒經營這間私人博物館

後,他努力爭取曝光機會,要讓民眾看見南方澳 的珊瑚故事。

賴元淵笑說:「我發現經營博物館是有難度的, 要如何維持館的營運真是很大挑戰。」美術系畢 業的他,沒學過經營管理,要把珊瑚文化推廣得

解南方澳與珊瑚的淵源,「文史細節是自己跟著 父親一起發掘的,投入也深,所以對南方澳有與 其他人不同的文化情感。」他認為南方澳過去到 現在的產業雖有變化,唯一不變的是,漁村的魅 力仍在。

「紅珊瑚是可以合法採集的,但在環境永續議題 下,很多民眾並不了解、也無法分辨珊瑚種類, 更不用提保育。」賴元淵說,珊瑚產業會沒落, 是臺灣並沒有推廣珊瑚文化。「以南方澳這個具 珊瑚文化的社區,如果珊瑚消失了,社區又談什 麼永續?」

心宜之地 | 蘇澳 |  冷泉礦藏寶地 第一批返鄉青年  要把南方澳珊瑚歷史傳誦出去 賴元淵說:「本來父親並不懂文化史籍,是在開 了博物館後,聽到來這裡參觀的民眾都問:『為 什麼南方澳有紅珊瑚?』,才激發他記錄地方文 史的使命。」 2003 年賴榮興成立南風澳文史工作室,投入田野 調查並出版《南風澳地方誌》,在過程中搜集到許
多珍貴的照片與文獻資料,並陸續完成《珊瑚王 國》、《北方澳•溯源傳奇故事》、《寶石珊瑚─台 灣紅金傳奇》等著作,都捐贈給蘭陽博物館收藏。
更全面並不容易。好比說,父親這麼多好作品放 在館內,卻沒人知道,會失去建館意義;千辛萬 苦蒐集到的文史資料做成書,最後卻放在圖書館 裡沒人看,也失去了出版的意義。「這些事情對 父親來說可能很難理解,但對我這一代來講,是 很重要的。」 產業文化要與社區做鏈結  永續才有真價值 或許是受到父親影響,賴元淵比同年紀的人更了
所以,他努力讓在地的珊瑚產業與社區文化做連 結,更申請地方創生計畫,用文化講座、工藝體 驗,讓民眾理解珊瑚對南方澳的意義,也想打造南 方澳成為臺灣珊瑚設計工藝中心,「我們現在到各 學校去推廣講座,讓孩子從小接觸珊瑚工藝,等他 們長大後,紅珊瑚資源充足時,或許會吸引更多年 輕人留在家鄉,還能促進珊瑚產業的提升。」 現在珊瑚法界博物館的一樓已經改造成為咖啡 區,二樓規劃為金工體驗區,三樓仍是博物館。 未來還會結合社區活動,帶著遊客四處尋找珊瑚 的蛛絲馬跡,探訪並挖掘更多的在地故事。■ ▲賴元淵表示,父親鍾情的珊瑚雕刻,其作品多含有佛教寓意,會 設立博物館也是基於對佛教的深刻領悟。
72 73 「有一群人,他們的立足之地,不是平穩的陸面,
人,就算辛苦也充滿希望,不管來自何方,都有一 個共通的名字,叫作『漁人』。」這是以「漁人」 系列作品在《國家地理雜誌》全球攝影大賽脫穎而 出的黃致鈞,在作品上的描述。 在南方澳長大的他,鏡頭下,不僅看到當地捕魚 人的辛苦與付出,也看到這些職人背後的故事。 ❖ 〔夜貓影像 黃致鈞〕 青年返鄉 用熱愛創造在地風華 SDGs 8 |就業與經濟成長 17 |全球夥伴
而是搖晃的甲板;有一群人,他們的棲身之所,沒 有用『幾坪』來計量的房子,而只有或大或小的一 艘船。在船上,沒有貴賤之分,大家都是為了生存 而拚搏。守護了臺灣的漁業,守護了家,這一群
心宜之地 | 蘇澳 |  冷泉礦藏寶地 ▲黃致鈞說,幸虧有雷總(右)前輩引路,讓青年返鄉創業之路得 到鼓勵與支持。 返鄉創業路 幸有在地前輩引路與支持 黃致鈞的祖父輩是捕魚人,父母親過去在醫院服務 外派到沙烏地阿拉伯工作,返國後回到蘇澳開了間 小店,是全宜蘭最早販賣外籍商品的雜貨店。他自 己是直到大學時才到臺北念書,學的是資訊工程, 但對平面攝影很有興趣。畢業後回到南方澳,幫忙 經營家裡的雜貨店,一方面也陸續參加攝影比賽, 獲得不少攝影界認可的國際大獎。 「會想創業,是熱愛影像、熱愛家鄉。」黃致鈞 用另一種模式讓更多人了解宜蘭、了解蘇澳,讓 在地人重視影像的質感與美感,而且,「一個人 雖然走得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遠。」他與在地 青年一起努力,這樣在外地的美感工作者才有機 會回到家鄉。 「青年返鄉是很不容易的事,會受到許多長輩、 甚至親戚朋友的質疑,」黃致鈞說自己創業初 期,就受父母強烈反對,「他們要我乖乖顧著家 ▲黃致鈞鏡頭下的南方澳漁人。(攝影.黃致鈞)
74 75 裡的店就好,何必去出去闖?」他承受的壓力很 大。「不過,幸好有在地前輩雷總、小玫姐及鎮 公所的鼓勵跟支持。」 黃致鈞口中的雷總(雷震洲),也是從小在蘇澳市 中心長大的,退伍後到臺北闖蕩,在旅行社做了將 近30年的導遊,直到2000年母親過世,為了回家照 顧父親而決定返鄉創業,回到蘇澳開了第一家旅行 社「尚海」,可說是返鄉青年創業的先驅。或許也 是一份對家鄉的熱愛、懂得青年返鄉創業的辛苦, 在蘇澳鎮觀光小鎮發展協會擔任總幹事的雷總以及 早期返鄉的前輩們,多年來很願意提攜年輕人。 這樣的互幫互助,其實就如同「
伴」中所提及的,藉由志同道合的夥伴分享經驗 和資源,一個帶一個布建出創業的籌資與網絡。 小鎮產業轉型 代表著世代交替開始 南方澳是擁有多元樣貌的地方,隨著時代演進,這 裡像個族群熔爐,像是有從澎湖、小琉球來的,或 者是外籍移工等等;在漁港逐漸轉型下,更慢慢成 為觀光景點,年輕人對家鄉也有了期待。 近幾年,宜蘭縣對於青年返鄉創業比以前友善, 公部門也願意給年輕人機會;早期返鄉的前輩也 都願意拉拔大家往前。像黃致鈞一樣返鄉創業的 年輕人越來越多,像是咖啡店、餐酒店、選物店 或特色餐飲等,都走精緻路線,也慢慢地讓外地 客認識蘇澳的不同。「消費型態已經在轉型了, 不再『俗擱大碗』,」這樣能讓在地產業有競爭 並提升,他認為是很好的循環。「產業轉型,就 表示世代交替時代來了。」 在地創生雖然是永續的一環,最後還是得回歸商 ▲創立攝影工作室記錄在地故事,成為黃致鈞實現理想與熱愛家鄉的 具體行動。(提供.Night Owl 夜貓影像) 業,年輕人會到外縣市打拚,無非是因為家鄉看 不到未來。「如果能把在地的生存機會找出來、 做到好,大家才有機會回到家鄉發展。」黃致鈞 認為,青年要返鄉創業,努力之外,還要能展現 專才,更要學習圓融的處世才有機會。 自嘲過去是「��迌囡仔(tshit-thô-gín-á)」(臺 語),現在父母總是笑說他應該是「被雷公打到」 才會變得懂事成熟;但他認為是因為到了外地念書 才有的轉變,「我覺得在地年輕人還是得有一段時 間出去外面闖闖,眼界與感受一定不同。即使是在 地創業,也要和其他城市做連結,因為進步與競爭 不只是在家鄉,應該是全球性的。」 黃致鈞的這段話也呼應著「 SDG8 就業與經濟成 長」的創業精神內涵,並非不作為就能永續: 當臺灣人口面臨負成長,鄉村青年湧進都市找機 會,社區逐漸凋零,但仍然有一群人願意義無反 顧回鄉投入社區活化,是因為期待未來的蘇澳能 實現更美好的生活樣貌。■
SDG17 全球夥
| 蘇澳 × SDGs | 攜手在地力量 打造海岸地景永續新模式 6.3降低水質污染 改善居住衛生 與提升河川水質 開辦蘇澳污水下水道系統 聚焦於改善居住衛生、提升河川水質,宜蘭縣 積極推動廢污水妥善處理,「蘇澳地區污水下 水道系統第一期實施計畫」已於 2021 年 6 月 17 日獲內政部核定,目前正辦理蘇澳地區水資源 回收中心用地取得及基本設計作業,污水主幹 管工程委託設計監造目前正上網招標中,預計 2023 年工程開始施作, 2041 年建設完成,陸 續完成蘇澳鎮用戶接管1萬戶。 ╲ SU'AO ╱ 7.2增加 再生能源比例 8.9制定及實施政策 推動永續觀光 公共館舍節能減碳 辦理「宜蘭碳索博物館專案計畫」 縣府團隊自 2021 年起,以蘭陽博物館為首,透 過節能專家輔導 12 處館舍,盤點館區溫室氣體 排放、進行減碳改造,邁向永續觀光目標。其 中, 2019 年補助蘇澳鎮白米社區合作社,運用 白米木屐館頂樓閒置空間,設置3.6瓩(kWp) 太陽能光電系統,年發電量約 2,989 度,減排 1,593.1 公斤二氧化碳當量,可降低白米木屐館 日間營業用電,也透過執行示範方案進一步推 動白米社區低碳生活。 每年節電約 8萬度 減少碳排放約 42公噸 省下電費約 30萬元 心宜之地 | 蘇澳×SDGs 永續能源
蘇澳以冷泉聞名全臺,匯聚豐富的漁海人文與產業內涵,發展出眾多遊憩據點及休閒農業區,為了維護珍貴的海洋自然環 境,促進親近海洋、教育學習與海共生共榮的永續發展願景,蘇澳鎮境內展開五大永續計畫,揪地方社區組織參與,推動里 海創生,打造海岸地景永續新模式。 11.a透過區域規劃促進 城鄉正向連結 8.3支持生產活動、就業 與創業機會 五大永續計畫 開展里海創生模式 108年度宜蘭永續海岸地方行動─新城溪口海岸 規劃暨社區輔導計畫 蘇澳鎮大坑罟社區位於新城溪下游河口地帶, 屬於典型的砂質海岸線、傍沙丘而生的臨海漁 村,具有豐富的漁海人文、產業內涵。本計畫 選定蘇澳鎮大坑罟社區為基地,以地方及社區 組織為核心,進行大坑罟地區海岸資源調研、 海岸環境保護實作、海岸環境保育宣導,與社 區共同發展面對海岸環境變遷的自然海岸守護 行動,逐步復育宜蘭海岸生活地景,推動里海 創生的永續發展模式。 109年宜蘭縣蘇澳鎮里海創生計畫─壯圍及蘇北 海岸先導計劃 以蘇澳鎮大坑罟社區為社區里海行動的先導推 動試點,營造訴說聚落海岸故事的休憩動線, 改善水幫浦空間、營造聚落四叉路口景觀和休 憩設施,並增加導覽解說功能。 二 76 77
109年宜蘭縣蘇澳鎮環教園區計畫工程 以蘇澳溪流域周邊為基地,建置人文環境生 態鏈,鏈結白米社區營造成果,在湖南路上建 置綠美化、生態池、親水坡、石籠意象裝置藝 術、步道、曬穀場、奉茶棚等設計,形塑兼具 美學設計的環境教育生態教育園區,建構成為 全環境學習的國家級示範場域。 蘇澳鎮東澳里聚落及粉鳥林漁港色彩計畫 色彩是旅人造訪城鎮的第一個印象,計畫針 對東澳里聚落及粉鳥林漁港的色彩進行調查與 分析,賦予整體色彩意象,提供村落象徵、引 導、識別的功能,透過色彩規劃、視覺景觀提 升、燈光設置與街道家具設置等四大主軸,塑 造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聚落美景,提升居民居 住美學,吸引觀光客探訪。 四 五 109年度宜蘭永續海洋行動─北蘇澳漁村里海輔 導計畫 以北蘇澳漁村為起點,發展與海共生共榮的 永續願景,進行資源盤點、願景規劃、海岸空 間管理與資源調查利用規劃,並且舉辦海洋教 育推廣活動、社區參與式工作坊、優良永續海 岸行動案例觀摩,以獨木舟計畫為後續推動主 軸,進行獨木舟製作活動與水上遊憩活動,做 為海洋環境教育與海洋活動的載體,逐步塑造 宜蘭縣成為驅動我國海洋行動的重要推手。 三 心宜之地 | 蘇澳×SDGs
南方澳漁業技藝研習中心新建工程 2020年興建完成的南方澳漁業技藝研習中心, 為能活化公益使用的場域,做為培訓漁業技術 與傳統民俗技藝、保存與展示古老漁具及社區 活動休閒空間,於2022年初以公開方式辦理空 間委託計畫,期以協力扶植在地團體,共同推 動南方澳漁業文化發展。 輔導成立民間海洋巡守隊 宜蘭縣已針對東澳水產動植物繁殖保育區成立 海洋巡守隊,執行海陸巡護工作、配合中央或 上級漁政單位進行放流及淨灘活動,並於開放 採捕海膽時期協助查驗工作。另其他保育區部 分,將於2023年舉辨巡守隊招募會,號召地方 人士參與維護海洋環境工作,建立公私協力模 式,強化保育管理效能。 11.4保護文化遺產 文化資產永續發展 討海文化館修繕及服務整合計畫 本計畫將廢棄的軍營崗哨,打造成融入地方、 創造地景和海洋互動及共享生態的建築,整理 為升級版的討海文化展覽場域,原本 20 坪的 老舊空間,結合豆腐岬帆船訓練基地,整體展 示空間將擴增到將近 200 坪,規劃展示南方澳 討海文化的教育空間及賞景場域,亦可做為豆
魅力場域。目前討海文化館亦在 2022 年 8 月對 外開放營運,期待未來能夠吸引更多參訪的遊 客,提升蘭陽博物館整體經營效益。 14.2永續管理及 保護海洋生態 劃設保育區及成立巡守隊 劃設漁業資源保育區守護生態 蘇澳地區目前已公告劃設蘇澳漁業資源保育區 ( 40 公項)及東澳水產動植物繁殖保育區( 核心區 2.4 公頃、永續利用區 15.1 公項),並於 2022 年進行潛在海洋保護區調查,預計 2023 年完成公告程序。 78 79 海洋生態
腐岬對外連結與旅遊的前哨諮詢站,並帶動南 方澳討海人的文化保存與永續推廣,成為親近 「南方澳的一扇窗」,亦是認識南方澳的最佳

發行單位 宜蘭縣政府

電  話 03- 9251000

地 址 260宜蘭縣宜蘭市縣政北路1號

企劃製作 天下雜誌整合傳播部

企劃主編 文仲瑄、呂朋、李嫈婷、徐昭鈴、黎筱芃

設  計 周昀叡、張涵婷、張心諳

出版日期 2022年10月

版 次 初版

版權所有 翻印必究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