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us_Sutra_03

Page 1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 of 247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上

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上一頁‧目錄‧下一頁│

譬喻品第三 ◎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講述於 美國加州三藩市佛教講堂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我今見聞得受持

百千萬劫難遭遇 願解如來真實義

這一品, 這一品,是〈譬喻品〉第三。 第三。譬喻,也就是《 也就是《詩經》 詩經》上所說 上所說的「比 體」。《詩經 」。《詩經》 詩經》上有賦體、 上有賦體、比體、 比體、興體; 興體;譬喻,就是「 就是「比」的體。 的體。因為 這種道理很深, 這種道理很深,直接說 直接說出這道理是沒有人能明白, 出這道理是沒有人能明白,所以舉 所以舉出其他的東西 來作比喻 來作比喻,借比喻 借比喻而明白這道理。 而明白這道理。這一品的理太深, 這一品的理太深,以譬喻 以譬喻而能明白, 而能明白, 所以叫〈 所以叫〈譬喻品〉。 F2 身子領解

分二

G1 經家敘置

G2 身子自陳

今G1 爾時, 爾時,舍利弗踊躍歡喜, 舍利弗踊躍歡喜,即起合掌, 即起合掌,瞻仰尊顏 瞻仰尊顏,而白佛言。 而白佛言。 爾時: 爾時:當爾之時, 當爾之時,釋迦牟尼佛當說 釋迦牟尼佛當說完〈方便品〉, 方便品〉,這法會的一切大 〉,這法會的一切大眾 這法會的一切大眾都 蒙佛授記的這時候。 蒙佛授記的這時候。舍利弗: 舍利弗:大智慧者舍利弗, 大智慧者舍利弗,踊躍歡喜: 踊躍歡喜:這表示身、 這表示身、 口、意三業都歡喜, 意三業都歡喜,身也喜, 身也喜,口也喜, 口也喜,意也喜。 意也喜。舍利弗尊者身口意三業 清淨,而生出一種歡喜心, 而生出一種歡喜心,即起合掌, 即起合掌,瞻仰尊顏 瞻仰尊顏,而白佛言: 而白佛言:於是在大 眾中,離開座位, 離開座位,站起來, 站起來,合起雙掌, 合起雙掌,瞻仰佛的尊顏 瞻仰佛的尊顏,對佛就說 對佛就說了。 G2 身子自陳 H1 長行

分二

H2 重頌

I1 總標聞法得解

H1 分五 I2 明昔日之失,顯今日之得

I3 明昔日之疑,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2 of 247

顯今日之解 I4 明昔日之疑悔,今日疑悔盡斷

I5 結成領解,自肯承當

今I1 今從世尊聞此法音, 今從世尊聞此法音,心懷踊躍, 心懷踊躍,得未曾有。 得未曾有。 現在我在世尊的座前, 現在我在世尊的座前,聽聞《 聽聞《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這種的妙法, 這種的妙法,身心意都歡喜 踴躍, 踴躍,得未曾有; 得未曾有;我以前在方等及般若會上, 我以前在方等及般若會上,都沒有聽過這樣微妙的妙 法。 I2 明昔日之失,顯今日之得 所以者何? 所以者何?我昔從佛聞如是法, 我昔從佛聞如是法,見諸菩薩受記作佛, 見諸菩薩受記作佛,而我等不預斯事, 而我等不預斯事, 甚自感傷。 甚自感傷。失於如來無量知見。 失於如來無量知見。 所以者何: 所以者何:所以然的原因, 所以然的原因,是什麼 是什麼道理呢 道理呢?我昔從佛聞如是法, 我昔從佛聞如是法,見諸菩 薩受記作佛: 薩受記作佛:我在以前跟著佛, 我在以前跟著佛,聽見佛說 聽見佛說這種的妙法, 這種的妙法,看見這一切大菩 薩都蒙佛給授記作佛。 薩都蒙佛給授記作佛。佛給授記莂號,而我等不預斯事, 而我等不預斯事,甚自感傷: 甚自感傷:可 是我等這小乘聲聞的人, 是我等這小乘聲聞的人,沒有資格來參加這種的盛事, 沒有資格來參加這種的盛事,來得到佛給授 記,於是感懷無量, 於是感懷無量,感觸非常, 感觸非常,心裏有很多種悲傷。 心裏有很多種悲傷。傷感什麼 傷感什麼呢?失於 如來無量知見: 如來無量知見:自己沒有得到如來給授記, 自己沒有得到如來給授記,沒有蒙佛慈悲, 沒有蒙佛慈悲,失去無量的 智慧, 智慧,失去無量的善根。 失去無量的善根。 I3 明昔日之疑,顯今日之解 世尊! 世尊!我常獨處山林樹下, 我常獨處山林樹下,若坐若行, 若坐若行,每作是念: 作是念:我等同入法性, 我等同入法性,云何 如來以小乘法而見濟度? 如來以小乘法而見濟度?是我等咎, 是我等咎,非世尊也。 非世尊也。所以者何? 所以者何?若我等待說 若我等待說 所因, 所因,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必以大乘而得度脫 必以大乘而得度脫。然我等不解方 便隨宜所說 便隨宜所說,初聞佛法, 初聞佛法,遇便信受, 遇便信受,思惟取證。 思惟取證。 世尊! 世尊!我常獨處山林樹下: 我常獨處山林樹下:舍利弗稱了一聲, 舍利弗稱了一聲,世尊! 世尊!我又想以往常常單 獨居處到山林、 獨居處到山林、樹下。 樹下。所謂「 所謂「多木曰林, 多木曰林,獨木曰樹」, 獨木曰樹」,樹木多到很多 」,樹木多到很多 了,叫「林」;單單一 」;單單一棵 單單一棵木,叫「樹」。舍利弗常常自己到山林或樹下 」。舍利弗常常自己到山林或樹下 修行。 修行。因為有山林樹木的地方, 有山林樹木的地方,都是非常清 都是非常清淨,用功非常地相當, 用功非常地相當,所以 他常常在這地方用功參禪打坐。 他常常在這地方用功參禪打坐。這一坐, 這一坐,或者甚至於坐幾天都不一定 的。若坐若行: 若坐若行:坐得疲倦了, 坐得疲倦了,起身做運動; 起身做運動;或者繞樹而經行, 或者繞樹而經行,或者穿林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3 of 247

而經行, 而經行,在樹林裏來回走。 在樹林裏來回走。 每作是念: 作是念:每,就是每每 就是每每的 每每的;常常有這種的想念。 常常有這種的想念。我等同入法性: 我等同入法性:我們 聲聞和菩薩, 聲聞和菩薩,同都得到佛的法性, 同都得到佛的法性,都一起得到佛所說 都一起得到佛所說法的滋潤。 法的滋潤。云何如 來以小乘法而見濟度: 來以小乘法而見濟度:為什麼如來不教 如來不教我們大乘法, 我們大乘法,而用小乘法來度我 們?是不是如來偏心? 是不是如來偏心?是不是佛對我們這一些小乘人不愛惜、 是不是佛對我們這一些小乘人不愛惜、不慈悲 呢?這麼打妄想。 打妄想。是我等咎: 是我等咎:可是, 可是,自己迴光返照後才知道, 自己迴光返照後才知道,這是因為 這是因為 我等小乘人根性淺薄, 我等小乘人根性淺薄,沒有智慧, 沒有智慧,非常愚癡; 非常愚癡;所以佛說 所以佛說大乘法, 大乘法,我們不 能接受, 能接受,這是我們自己的罪過。 這是我們自己的罪過。非世尊也: 非世尊也:這不關世尊的事情, 這不關世尊的事情,並不是 世尊不慈悲, 世尊不慈悲,也不是佛偏心, 也不是佛偏心,對我們小乘人不愛護; 對我們小乘人不愛護;這是我們自己的根 機陋劣, 機陋劣,根機很差的, 根機很差的,所以佛想說 所以佛想說大乘法, 大乘法,我們也不能接受。 我們也不能接受。 所以者何: 所以者何:為什麼是我們自己的過錯, 是我們自己的過錯,而不是世尊的不平等? 而不是世尊的不平等?若我等待 說所因, 所因,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如果我們這些聲聞的人, 如果我們這些聲聞的人,要是有 一種的考慮, 一種的考慮,等佛說 等佛說明白這種宿世的因緣 明白這種宿世的因緣,然後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 話;必以大乘而得度脫 必以大乘而得度脫:一定要依照大乘法去修行, 一定要依照大乘法去修行,才能得到度脫 才能得到度脫。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學佛最高的一個覺位, 是學佛最高的一個覺位,叫無上正等正覺。 叫無上正等正覺。正覺 和凡夫不同, 和凡夫不同,凡夫因為 凡夫因為不覺, 不覺,所行所作都是糊糊塗塗的, 所行所作都是糊糊塗塗的,自己不覺悟; 自己不覺悟; 正覺, 正覺,還沒有到覺他的程度, 還沒有到覺他的程度,這是二乘的人。 這是二乘的人。二乘人只得到正覺, 二乘人只得到正覺,而沒 有得到正等, 有得到正等,所以正等和小乘就不同。 所以正等和小乘就不同。正等就是大乘菩薩, 正等就是大乘菩薩,這叫等覺菩 薩,又叫正等菩薩, 又叫正等菩薩,正等於佛。 正等於佛。等覺菩薩, 等覺菩薩,他還差了一點點, 他還差了一點點,還有一分 的生相無明沒有破盡。 的生相無明沒有破盡。若把這一分的生相無明也破盡了, 若把這一分的生相無明也破盡了,這就是妙覺。 這就是妙覺。 妙覺, 妙覺,就是無上, 就是無上,就是佛。 就是佛。佛是無上士, 佛是無上士,菩薩是有上士; 菩薩是有上士;有上士, 有上士,就是 上邊還有佛。 上邊還有佛。 無上正等正覺就是證得佛果。 無上正等正覺就是證得佛果。所以若想證得佛的果位, 所以若想證得佛的果位,必須要以大乘菩 薩法, 薩法,才能得到度脫 才能得到度脫。然我等不解方便隨宜所說 然我等不解方便隨宜所說:然而我們這一切的聲 聞眾生,不明白佛說 不明白佛說法是以方便法門來教 法是以方便法門來教化我們, 化我們,不明白佛說 不明白佛說法常觀機 逗教、因人說 因人說法、因人施教 因人施教。觀機逗教 觀機逗教,是觀察機緣 是觀察機緣,而說佛法; 佛法;因人 施教,是因為 是因為什麼人,就施什麼教 就施什麼教; 麼教;因病下藥, 因病下藥,是說眾生有什 說眾生有什麼 生有什麼毛病, 毛病, 就給開一個什麼 就給開一個什麼藥方, 藥方,來對治眾 來對治眾生這個病; 生這個病;所以是隨宜所說 所以是隨宜所說。初聞佛 法,遇便信受: 遇便信受:在我們最初聽聞佛說 在我們最初聽聞佛說四諦法、 四諦法、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法的時候, 法的時候,我們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4 of 247

就相信接受; 就相信接受;所以在當時, 所以在當時,思惟取證: 思惟取證:用功修行, 用功修行,得證羅漢果。 得證羅漢果。 I4 明昔日之疑悔,今日疑悔盡斷 世尊! 世尊!我從昔來, 我從昔來,終日竟夜, 終日竟夜,每自剋責。 自剋責。而今從佛聞所未聞未曾有法, 而今從佛聞所未聞未曾有法, 斷諸疑悔, 斷諸疑悔,身意泰然, 身意泰然,快得安隱。 快得安隱。 世尊! 世尊!我從昔來: 我從昔來:舍利弗稱了一聲, 舍利弗稱了一聲,世尊! 世尊!我從方等法會到現在, 我從方等法會到現在,終日 竟夜: 竟夜:終日, 終日,就是一天到晚 就是一天到晚;竟夜, 竟夜,就由晚 就由晚間又到天亮。 間又到天亮。什麼叫日夜 呢?「夜 ?「夜」就是沒有開悟以前, 就是沒有開悟以前,猶如在夜裏; 猶如在夜裏;開悟之後, 開悟之後,等於有太陽一 樣,陽光普照而在日中。 陽光普照而在日中。所以二乘人證了羅漢果, 所以二乘人證了羅漢果,可以說 可以說是到日中了; 是到日中了; 但是在菩薩上, 但是在菩薩上,和小乘來比, 和小乘來比,小乘人又等於在夜裏邊一樣, 小乘人又等於在夜裏邊一樣,菩薩就等於 在日中一樣。 在日中一樣。每自剋責: 自剋責:剋,就是自己對治自己, 就是自己對治自己,也就是儒教 也就是儒教所說克己 的功夫── 的功夫──克己復禮 ──克己復禮。 克己復禮。 顏淵問孔子, 淵問孔子,怎麼才能得到這個 怎麼才能得到這個「 才能得到這個「仁」?在儒 」?在儒教 在儒教裏,所講的就是仁義道 德,人人研 人人研究這個「 究這個「仁」字。顏淵問怎麼 淵問怎麼能常常在 怎麼能常常在「 能常常在「仁」上?孔子說 孔子說: 「克己復禮為 克己復禮為仁。」克己 。」克己, 克己,克制自己; 克制自己;復禮, 復禮,回到天理上; 回到天理上;這就是仁。 這就是仁。 顏淵又問如何克己復禮? 淵又問如何克己復禮?孔子就答:「 孔子就答:「非禮勿視 :「非禮勿視,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 非禮勿聽,非禮勿 言,非禮勿動。」 非禮勿動。」不合乎禮的 。」不合乎禮的, 不合乎禮的,你不要去看; 不要去看;不單不要去看, 不單不要去看,不合乎禮 的事情, 的事情,你也不要聽; 也不要聽;譬如有人講是講非, 譬如有人講是講非,你不要去聽。 不要去聽。不合乎道理的 話,你不要去說 不要去說;不合乎道理的事情, 不合乎道理的事情,你不要去做。 不要去做。所以這視、 所以這視、聽、 言、動,都是要合乎禮, 都是要合乎禮,這就是克己復禮。 這就是克己復禮。 舍利弗常常都管著自己, 舍利弗常常都管著自己,這剋責也就是常常克制自己要守規矩, 這剋責也就是常常克制自己要守規矩,不放 逸。譬如你 譬如你好吃東西, 好吃東西,就不能任性天天去吃東西; 就不能任性天天去吃東西;能以不任性去吃東 西,這就是剋責。 這就是剋責。你好懶惰、 好懶惰、歡喜睡覺, 歡喜睡覺,你就能克制自己不要睡那麼 就能克制自己不要睡那麼多 覺,做多點事, 做多點事,這就是剋責自己。 這就是剋責自己。你不歡喜學佛法, 不歡喜學佛法,你就必須要發勇猛 心來學佛法, 心來學佛法,這樣就是剋責自己, 這樣就是剋責自己,不怕困難。 不怕困難。凡是成功的人, 凡是成功的人,都有剋責 自己的功夫; 自己的功夫;沒有剋責自己的功夫, 沒有剋責自己的功夫,他就不會成功的。 他就不會成功的。 而今從佛聞所未聞未曾有法: 而今從佛聞所未聞未曾有法:舍利弗說 舍利弗說,我現在隨著佛學佛法, 我現在隨著佛學佛法,聽聞 《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這是聞所未聞的妙法 》,這是聞所未聞的妙法, 這是聞所未聞的妙法,從來都沒聽見過這種的妙法, 從來都沒聽見過這種的妙法, 斷諸疑悔: 斷諸疑悔:把一切的疑悔都斷了。 把一切的疑悔都斷了。身意泰然: 身意泰然:所以現在我身也快樂, 所以現在我身也快樂,心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5 of 247

也快樂, 也快樂,意也快樂, 意也快樂,就是身心都快樂了。 就是身心都快樂了。泰然, 泰然,就是清清 就是清清淨淨的 清清淨淨的, 淨淨的,自得 的樣子, 的樣子,覺得不知怎麼 覺得不知怎麼的舒服了 怎麼的舒服了! 的舒服了!真是快樂到極點了! 是快樂到極點了!快得安隱: 快得安隱:很快 樂,得到一種安穩的境界; 得到一種安穩的境界;這個境界, 這個境界,是非常不可思議的。 是非常不可思議的。 I5 結成領解自肯承當 今日乃知真 今日乃知真是佛子, 是佛子,從佛口生, 從佛口生,從法化生, 從法化生,得佛法分。 得佛法分。 今日乃知真 今日乃知真是佛子: 是佛子:到今天, 到今天,才知道我真 才知道我真正是佛子, 正是佛子,將來會成佛了! 將來會成佛了!從 佛口生, 佛口生,從法化生: 從法化生:我是從佛口生出來的, 我是從佛口生出來的,從佛法化生出來的, 從佛法化生出來的,我是佛 的真子。得佛法分: 得佛法分:得到佛法身的氣分, 得到佛法身的氣分,我把整個佛的法性都得著了, 我把整個佛的法性都得著了, 可以說 可以說是入佛法性流了。 是入佛法性流了。 H2 重頌

分二

I1 頌上長行

I2 行頌領前廣略開顯之文

J1 頌總標聞法得解

J2 頌昔失今得

I1 分四

J3 頌昔疑今解

J4 頌昔悔今

斷 今J1 爾時,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 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偈言: 我聞是法音 得所未曾有 心懷大歡喜 疑網皆已除 爾時,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 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偈言:在這時候, 在這時候,舍利弗想要把以上的 意思再說 意思再說清楚一點, 楚一點,所以用偈語對著佛來講。 所以用偈語對著佛來講。 我聞是法音, 我聞是法音,得所未曾有: 得所未曾有:我聽見《 我聽見《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這微妙的法音, 這微妙的法音,從來 就沒有聽過這麼 就沒有聽過這麼妙的法, 妙的法,心懷大歡喜: 心懷大歡喜:所以在心裏頭, 所以在心裏頭,也生出一種很大 的歡喜, 的歡喜,身口意三業都歡喜。 身口意三業都歡喜。疑網皆已除: 疑網皆已除:這種懷疑的網, 這種懷疑的網,罩到自己的 心裏上, 心裏上,現在已經除掉了, 現在已經除掉了,已經沒有了。 已經沒有了。 J2 頌昔失今得 昔來蒙佛教 昔來蒙佛教 不失於大乘 佛音甚希有 能除眾 能除眾生惱 我已得漏盡 聞亦除憂惱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6 of 247

昔來蒙佛教 昔來蒙佛教,不失於大乘: 不失於大乘:在從久遠以來到現在, 在從久遠以來到現在,生生世世都蒙佛的教 生生世世都蒙佛的教 化,所栽培大乘的種子, 所栽培大乘的種子,今生都成熟了。 今生都成熟了。佛音甚希有, 佛音甚希有,能除眾 能除眾生惱: 生惱:佛 清淨深遠微妙之音, 淨深遠微妙之音,是世界上最希有的, 是世界上最希有的,能使令眾 能使令眾生一聽見佛這種微妙 的聲音, 的聲音,煩惱就都除掉了。 煩惱就都除掉了。我已得漏盡: 我已得漏盡:我已經證得四果阿羅漢, 我已經證得四果阿羅漢,得到 漏盡通了。 漏盡通了。聞亦除憂惱: 聞亦除憂惱:本來我沒有憂惱了, 本來我沒有憂惱了,但是我的境界是個小乘, 但是我的境界是個小乘, 還沒有真 還沒有真正明白菩薩的道理, 正明白菩薩的道理,現在我聽聞《 現在我聽聞《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所以把我所 》,所以把我所 有的憂惱也都除掉了, 有的憂惱也都除掉了,也都沒有了。 也都沒有了。 J3 頌昔疑今解 我處於山谷 或在林樹下 若坐若經行 常思惟是事 嗚呼深自責 云何而自欺 我等亦佛子 同入無漏法 不能於未來 演說無上道 我處於山谷, 我處於山谷,或在林樹下: 或在林樹下:我住在山谷裏, 我住在山谷裏,這地方很清 這地方很清淨的; 淨的;或者住在 樹林子中。 樹林子中。若坐若經行: 若坐若經行:或者在那兒打坐, 或者在那兒打坐,或者在經行。 或者在經行。經行, 經行,就是在 那地方轉來轉去這麼 那地方轉來轉去這麼走。常思惟是事: 常思惟是事:我常常就想這種事情。 我常常就想這種事情。什麼事情 呢?嗚呼深自責, 嗚呼深自責,云何而自欺: 云何而自欺:嗚呼, 嗚呼,歎息詞。 歎息詞。我自己那麼 我自己那麼「唉──」 ──」 的歎息一聲, 的歎息一聲,自己責備自己, 自己責備自己,為什麼自己要欺騙自己呢 自己要欺騙自己呢? 我等亦佛子, 我等亦佛子,同入無漏法: 同入無漏法:我們大家也都是佛子, 我們大家也都是佛子,同得到無漏的法。 同得到無漏的法。證 到四果阿羅漢, 到四果阿羅漢,得到漏盡通, 得到漏盡通,沒有婬 沒有婬欲心了, 欲心了,這是得到無漏; 這是得到無漏;你若有婬 若有婬 欲心, 欲心,那就沒有得到無漏。 那就沒有得到無漏。不是說 不是說沒有看見, 沒有看見,沒有婬 沒有婬欲心; 欲心;你就是看 見,對境無心, 對境無心,對著境界而沒有這種婬 對著境界而沒有這種婬欲的念頭, 欲的念頭,這叫無漏法。 這叫無漏法。不能於 未來, 未來,演說無上道: 無上道:我們卻不能於將來的時候, 我們卻不能於將來的時候,演說這個無上的、 這個無上的、最妙 的佛法。 的佛法。這是舍利弗他自己這麼 這是舍利弗他自己這麼樣想。 樣想。 金色三十二 八十種妙好 我獨經行時 自惟失此利

十力諸解脫 十力諸解脫 同共一法中 而不得此事 十八不共法 如是等功德 而我皆已失 見佛在大眾 見佛在大眾 名聞滿十方 廣饒益眾 廣饒益眾生 我為自欺誑

金色三十二: 金色三十二:言其佛身上的顏 言其佛身上的顏色是金色的, 色是金色的,有三十二種大人之相。 有三十二種大人之相。這三 十二種大人之相:( 十二種大人之相:(一 :(一)足下安平相,( 足下安平相,(二 ,(二)足下千輻輪相,( 足下千輻輪相,(三 ,(三)足 跟滿好相,( 跟滿好相,(四 ,(四)指纖長相,( 指纖長相,(五 ,(五)身端直相,( 身端直相,(六 ,(六)手足指縵網相, 手足指縵網相,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7 of 247

(七)手足柔軟相,( 手足柔軟相,(八 ,(八)足趺高滿相,( 足趺高滿相,(九 ,(九)身毛上靡右旋相, 身毛上靡右旋相, (十)腨如鹿王相,( 如鹿王相,(十一 ,(十一) 十一)身廣長等相,( 身廣長等相,(十二 ,(十二) 十二)垂手過膝相,( 垂手過膝相,(十 ,(十 三)頂有肉髻相,( 頂有肉髻相,(十四 ,(十四) 十四)一孔一毛生相,( 一孔一毛生相,(十五 ,(十五) 十五)馬陰藏相,( 馬陰藏相,(十 ,(十 六)皮膚細滑相,( 皮膚細滑相,(十七 ,(十七) 十七)兩腋滿相,( 兩腋滿相,(十八 ,(十八) 十八)身金色相,( 身金色相,(十九 ,(十九) 十九)七 處平滿相,( 處平滿相,(二十 ,(二十) 二十)梵音深遠相,( 梵音深遠相,(二十一 ,(二十一) 二十一)肩圓滿相,( 肩圓滿相,(二十二 ,(二十二) 二十二)上 身如獅子相,( 身如獅子相,(二十三 ,(二十三) 二十三)目睫如牛王相,( 目睫如牛王相,(二十四 ,(二十四) 二十四)齒齊密相,( 齒齊密相,(二十 ,(二十 五)四十齒相,( 四十齒相,(二十六 ,(二十六) 二十六)牙白淨相,( 牙白淨相,(二十七 ,(二十七) 二十七)頰如獅子相,( 如獅子相,(二十 ,(二十 八)咽中津液得上味相,( 咽中津液得上味相,(二十九 廣長舌相,(三十 身光一丈相, ,(二十九) 二十九)廣長舌相,( ,(三十) 三十)身光一丈相, (三十一) 三十一)眼色如紺青 眼色如紺青相,(三十二 ,(三十二) 三十二)眉間白毫相。 眉間白毫相。 十力諸解脫 十力諸解脫:十力, 十力,是佛十種智慧之力:( 是佛十種智慧之力:(一 :(一)知覺處非處智力, 知覺處非處智力, (二)知三世業報智力,( 知三世業報智力,(三 ,(三)知諸禪解脫 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 三昧智力,(四 ,(四)知諸根勝 劣智力,( 劣智力,(五 ,(五)知種種解智力,( 知種種解智力,(六 ,(六)知種種界智力,( 知種種界智力,(七 ,(七)知一切至 所道智力。( 所道智力。(八 。(八)知天眼無礙智力,( 知天眼無礙智力,(九 ,(九)知宿命無漏智力,( 知宿命無漏智力,(十 ,(十)知 永斷習氣智力。 永斷習氣智力。諸解脫 諸解脫,就是八解脫 就是八解脫,又叫八背捨、 又叫八背捨、八勝處。 八勝處。八解脫 八解脫: (一)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 有色想觀外色解脫,(二 ,(二)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 無色想觀外色解脫,(三 ,(三)淨解 脫身作證具足住,( 身作證具足住,(四 ,(四)空無邊處解脫 空無邊處解脫,(五 ,(五)識無邊處解脫 識無邊處解脫,(六 ,(六) 無所有處解脫 無所有處解脫,(七 ,(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 非想非非想處解脫,(八 ,(八)滅受想定身作證具足 住。這八解脫 這八解脫,再加上「 再加上「空、識」,這叫十個一切處 」,這叫十個一切處。 這叫十個一切處。修禪宗者應該知 道這個。 道這個。 同共一法中, 同共一法中,而不得此事: 而不得此事:都是同在一個法性裏邊, 都是同在一個法性裏邊,而我等小乘人就沒 有得到受記作佛的功德。 有得到受記作佛的功德。 八十種妙好: 八十種妙好:佛的身體, 佛的身體,有八十種妙好。 有八十種妙好。十八不共法: 十八不共法:所謂「 所謂「不共 法」,是不共於聲聞 」,是不共於聲聞、 是不共於聲聞、緣覺二乘, 覺二乘,也不共於聲聞、 也不共於聲聞、緣覺、菩薩三乘, 菩薩三乘,都 和他們不共同修道, 和他們不共同修道,唯佛獨有, 唯佛獨有,唯有佛才有這種法。 唯有佛才有這種法。 十八不共法:( 十八不共法:(一 :(一)身無失;( 身無失;(二 ;(二)口無失;( 口無失;(三 ;(三)念無失;( 念無失;(四 ;(四)無 異想;( 異想;(五 無不定心;(六 無不知己捨;(七 欲無減;(八 ;(五)無不定心;( ;(六)無不知己捨;( ;(七)欲無減;( ;(八)精 進無減;( 進無減;(九 ;(九)念無減, 念無減,有的說 有的說「定無減」;( 定無減」;(十 」;(十)慧無減;( 慧無減;(十一 ;(十一) 十一) 解脫無減;( 無減;(十二 ;(十二) 十二)解脫知見無減;( 知見無減;(十三 ;(十三) 十三)一切身業隨智慧行;( 一切身業隨智慧行;(十 ;(十 四)一切口業隨智慧行;( 一切口業隨智慧行;(十五 ;(十五) 十五)一切意業隨智慧行;( 一切意業隨智慧行;(十六 ;(十六) 十六)智慧知 過去世無礙;( 過去世無礙;(十七 ;(十七) 十七)智慧知未來世無礙;( 智慧知未來世無礙;(十八 ;(十八) 十八)智慧知現在世無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8 of 247

礙。 如是等功德, 如是等功德,而我皆已失: 而我皆已失:舍利弗說 舍利弗說,像以上所說 像以上所說的三十二相、 的三十二相、八十種 隨形好、 隨形好、十力、 十力、八解脫 八解脫、十八不共法等等, 十八不共法等等,這種種的功德; 這種種的功德;而我這小乘 人,對於這種功德, 對於這種功德,都已經失去了。 都已經失去了。 我獨經行時, 我獨經行時,見佛在大眾 見佛在大眾:我獨自在參禪打坐的時候, 我獨自在參禪打坐的時候,或者在經行時, 或者在經行時, 看見世尊在大眾 看見世尊在大眾之中, 之中,名聞滿十方, 名聞滿十方,廣饒益眾 廣饒益眾生:佛的名字, 佛的名字,十方世界 的眾生都知道; 生都知道;佛為利益一切眾 利益一切眾生而不捨離的。 生而不捨離的。自惟失此利, 自惟失此利,我為自欺 誑:我覺得自己把這種的利益都失掉了, 我覺得自己把這種的利益都失掉了,我是欺騙我自己。 我是欺騙我自己。其實, 其實,我也 沒有失這種的利益, 沒有失這種的利益,所以我好像自己欺騙自己似的。 所以我好像自己欺騙自己似的。 J4 頌昔悔今斷 我常於日夜 我常見世尊 今聞佛音聲 我本著邪見 我悉除邪見 而今乃自覺 天人夜叉眾 天人夜叉眾 佛於大眾 佛於大眾中

每思惟是事 稱讚諸菩薩 隨宜而說 隨宜而說法 為諸梵志師 於空法得證 非是實滅度 龍神等恭敬 說我當作佛

欲以問世尊 以是於日夜 無漏難思議 世尊知我心 爾時心自謂 若得作佛時 是時乃可謂 聞如是法音

為失為不失 籌量如是事 令眾至道場 拔邪說 拔邪說涅槃 得至於滅度 具三十二相 永盡滅無餘 疑悔悉已除

我常於日夜, 我常於日夜,每思惟是事: 思惟是事:舍利弗說 舍利弗說,我常常在日裏和夜裏邊, 我常常在日裏和夜裏邊,晝夜六 時,常常想這種的事情。 常常想這種的事情。欲以問世尊, 欲以問世尊,為失為不失: 不失:現在我想要請問世 尊,我這種的利益究竟是失掉, 我這種的利益究竟是失掉,還是沒有失掉呢 還是沒有失掉呢? 我常見世尊, 我常見世尊,稱讚諸菩薩: 稱讚諸菩薩:我常常看見世尊, 我常常看見世尊,稱揚而讚歎這一切的大菩 薩。以是於日夜, 以是於日夜,籌量如是事: 籌量如是事:以這種的因緣 以這種的因緣,所以我在日間和晚 所以我在日間和晚間, 都在籌算這種的事情。 都在籌算這種的事情。籌量, 籌量,就是算一算。 就是算一算。 今聞佛音聲, 今聞佛音聲,隨宜而說 隨宜而說法:現在我聽聞佛的音聲, 現在我聽聞佛的音聲,隨眾生的機宜而演說 生的機宜而演說 妙法。 妙法。無漏難思議, 無漏難思議,令眾至道場: 至道場:這種法是無漏不可思議的妙法, 這種法是無漏不可思議的妙法,令所 有的眾 有的眾生都到菩提道場。 生都到菩提道場。 我本著邪見, 我本著邪見,為諸梵志師: 諸梵志師:我在以前, 我在以前,本來也有一種執著, 本來也有一種執著,有一種邪知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9 of 247

邪見, 邪見,要做一切婆羅門這種外道梵志的師父。 要做一切婆羅門這種外道梵志的師父。世尊知我心, 世尊知我心,拔邪說 拔邪說涅 槃:世尊知道我的心, 世尊知道我的心,知道我的性, 知道我的性,知道我這種前因後果, 知道我這種前因後果,知道我的根 基;所以把我的邪知邪見給拔除, 所以把我的邪知邪見給拔除,而說得到涅槃證聖果的這種法。 得到涅槃證聖果的這種法。 我悉除邪見, 我悉除邪見,於空法得證: 於空法得證:我把這一切的邪見都除去, 我把這一切的邪見都除去,於這種「 於這種「真空」 的法而證得妙果。 的法而證得妙果。爾時心自謂: 爾時心自謂:在這時候, 在這時候,我心裏這麼 我心裏這麼想,得至於滅 度:我以為 我以為證得初果、 證得初果、二果、 二果、三果、 三果、四果阿羅漢果, 四果阿羅漢果,這就是到寂滅究竟 的程度了。 的程度了。 而今乃自覺: 而今乃自覺:舍利弗又說 舍利弗又說,我以前以為 我以前以為我得到滅度了, 我得到滅度了,殊不知那原來是 化城, 化城,不是寶所。 不是寶所。所以我現在覺悟了, 所以我現在覺悟了,非是實滅度: 非是實滅度:以前我所得的果 位,只證得那麼 只證得那麼一個「 一個「偏空」 偏空」的理, 的理,而不是真 而不是真實的滅度, 實的滅度,不是真 不是真正得到 涅槃。 涅槃。 若得作佛時, 若得作佛時,具三十二相: 具三十二相:假使將來得著作佛的時候, 假使將來得著作佛的時候,也具足有三十二 種大人之相。 種大人之相。天人夜叉眾 天人夜叉眾,龍神等恭敬: 龍神等恭敬:天上的人、 天上的人、人間的人, 人間的人,和一切 的夜叉、 的夜叉、天龍八部等眾 天龍八部等眾,龍和神都恭敬。 龍和神都恭敬。是時乃可謂, 是時乃可謂,永盡滅無餘: 永盡滅無餘:這 時候才可以說 時候才可以說,真正得到真 正得到真實的滅度, 實的滅度,入無餘涅槃了。 入無餘涅槃了。 佛於大眾 佛於大眾中,說我當作佛: 我當作佛:現在佛在大眾 現在佛在大眾中,給我授記, 給我授記,說我也應該作 佛。聞如是法音: 聞如是法音:我聽見佛所說 我聽見佛所說像這樣的法音, 像這樣的法音,疑惑悉已除: 疑惑悉已除:我的疑惑 心已經完全都除去了。 心已經完全都除去了。 I2 行頌領前廣略開顯之文 J1 追敘疑悔

分二

J2 敘今領解

今J1 初聞佛所說 初聞佛所說 心中大驚疑 將非魔作佛 惱亂我心耶 可是, 可是,在我最初聽見佛所說 在我最初聽見佛所說法的時候, 法的時候,我就生出一種驚疑的心來: 我就生出一種驚疑的心來: 「啊!是不是魔來變作佛了? 是不是魔來變作佛了?要不然, 要不然,佛怎麼說 怎麼說這麼奇怪的法呢 奇怪的法呢?是不 是來惱亂我這種修定的心呢 是來惱亂我這種修定的心呢?」舍利弗 ?」舍利弗說 舍利弗說,他初聞這妙法的時候, 他初聞這妙法的時候,心裏 就生一種懷疑了。 就生一種懷疑了。 J2 敘今領解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佛以種種緣 佛以種種緣 佛說過去世 現在未來佛 如今者世尊 世尊說 世尊說實道 我墮疑網故 演暢清 演暢清淨法 我定當作佛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譬喻巧言說 巧言說 無量滅度佛 其數無有量 從生及出家 波旬無此事 謂是魔所為 謂是魔所為 我心大歡喜 為天人所敬

其心安如海 安住方便中 亦以諸方便 得道轉法輪 以是我定知 聞佛柔軟音 疑悔永已盡 轉無上法輪

Page 10 of 247

我聞疑網斷 亦皆說 亦皆說是法 演說如是法 亦以方便說 亦以方便說 非是魔作佛 深遠甚微妙 安住實智中 教化諸菩薩

舍利弗說 舍利弗說,我最初聽見佛說 我最初聽見佛說這種法, 這種法,以為是魔來作佛, 是魔來作佛,惱亂我修定的道 心。佛以種種緣 佛以種種緣,譬喻巧言說 巧言說:佛用種種的因緣 佛用種種的因緣,種種方便法來譬喻 種種方便法來譬喻, 用無礙的辯才來說 用無礙的辯才來說這種法。 這種法。其心安如海: 其心安如海:佛這樣說 佛這樣說法,佛的心安定如大 海,使令我的心也安定如海。 使令我的心也安定如海。我聞疑網斷: 我聞疑網斷:我聽見佛這種種的比喻 我聽見佛這種種的比喻、種 種巧妙的言說 種巧妙的言說,我的疑網也都斷了, 我的疑網也都斷了,沒有疑惑心了。 沒有疑惑心了。 佛說過去世, 過去世,無量滅度佛: 無量滅度佛:佛說過去世無量無量那麼 過去世無量無量那麼多滅度的佛, 多滅度的佛,安住 方便中, 方便中,亦皆說 亦皆說是法: 是法:都是安住於方便法門中, 都是安住於方便法門中,為一切眾 一切眾生說法,也都 說這部《 這部《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現在未來佛 其數無有量:現在和未來的佛, 現在和未來的佛, 》。現在未來佛, 現在未來佛,其數無有量: 也沒有數量那麼 也沒有數量那麼多,亦以諸方便, 亦以諸方便,演說如是法: 如是法:也用種種的方便, 也用種種的方便,演說 這種的妙法。 這種的妙法。如今者世尊, 如今者世尊,從生及出家: 從生及出家:如現在釋迦牟尼佛世尊一般, 如現在釋迦牟尼佛世尊一般, 從兜率天下降人間八相成道。 從兜率天下降人間八相成道。 佛有「 佛有「八相成道」, 八相成道」,就是 」,就是: 就是: (一)兜率降: 兜率降:從兜率天降到印度迦毘羅衛國, 從兜率天降到印度迦毘羅衛國,在淨飯王皇宮裏降生。 在淨飯王皇宮裏降生。 (二)入胎。 入胎。 (三)住胎: 住胎:佛雖然住胎, 佛雖然住胎,但在住胎的時候, 但在住胎的時候,就在他母親肚腹裏邊, 就在他母親肚腹裏邊,白 天晚間都是為 間都是為天、人、鬼、神說法,天天都說 天天都說法的。 法的。 (四)出胎: 出胎: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時候, 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時候,一手指天, 一手指天,一手指地, 一手指地,說:「天 :「天 上天下, 上天下,唯我獨尊」。 唯我獨尊」。 (五)出家。 出家。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1 of 247

(六)成道: 成道:佛在菩提樹下, 佛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悟道。 夜睹明星而悟道。 (七)轉法輪: 轉法輪:成道後, 成道後,大轉法輪為 大轉法輪為一切眾 一切眾生說法。 (八)入涅槃。 入涅槃。 在天台教 在天台教,把第三住胎相, 把第三住胎相,改為第五降魔相; 第五降魔相;也就是:( 也就是:(一 :(一)兜率降, 兜率降, (二)入胎,( 入胎,(三 ,(三)出胎,( 出胎,(四 ,(四)出家,( 出家,(五 ,(五)降魔,( 降魔,(六 ,(六)成道, 成道, (七)轉法輪,( 轉法輪,(八 ,(八)入涅槃。 入涅槃。沒有「 沒有「住胎」, 住胎」,而有 」,而有「 而有「降魔」, 降魔」,其實都 」,其實都 一樣的; 一樣的;在大乘中,「 在大乘中,「降魔 ,「降魔」 降魔」就包括在「 就包括在「成道」 成道」裏邊。 裏邊。所以「 所以「從生及出 家」,就包括 」,就包括「 就包括「兜率降」 兜率降」這八相成道的階段。 這八相成道的階段。 得道轉法輪: 得道轉法輪:成道, 成道,然後轉法輪。 然後轉法輪。轉法輪, 轉法輪,就是講經說 就是講經說法。亦以方便 說:也用方便的法門來講說 也用方便的法門來講說佛法。 佛法。 世尊說 世尊說實道: 實道:世尊現在說 世尊現在說《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這是 實的智慧,也是實相 》,這是真 這是真實的智慧, 的道理。 的道理。波旬無此事: 波旬無此事:波旬, 波旬,就是魔王。 就是魔王。波旬不可能說 波旬不可能說這種的真 這種的真理,沒 有這種的事情。 有這種的事情。以是我定知, 以是我定知,非是魔作佛: 非是魔作佛:以這個因緣 以這個因緣,所以我就知 道,現在這不是魔來作佛了。 現在這不是魔來作佛了。 我墮疑網故, 我墮疑網故,謂是魔所為 謂是魔所為:為什麼我疑惑佛是魔呢 我疑惑佛是魔呢?就因為 就因為我墮落到疑 網裏, 網裏,所以連佛也不信, 所以連佛也不信,就生出一種懷疑; 就生出一種懷疑;我以為 我以為不是佛在說 不是佛在說法,而是 魔來亂講。 魔來亂講。聞佛柔軟音, 聞佛柔軟音,深遠甚微妙: 深遠甚微妙:我現在聽到佛這種慈悲喜捨、 我現在聽到佛這種慈悲喜捨、柔 軟的妙音, 軟的妙音,佛的音是既 佛的音是既深遠又甚微妙。 深遠又甚微妙。佛的音深遠微妙, 佛的音深遠微妙,這都是在八十 種好的一種。 種好的一種。演暢清 演暢清淨法, 淨法,我心大歡喜: 我心大歡喜:佛演暢這種清 佛演暢這種清淨的妙法, 淨的妙法,我現 在心裏生大歡喜。 在心裏生大歡喜。疑悔永已盡, 疑悔永已盡,安住實智中: 安住實智中:我這種疑悔的思想, 我這種疑悔的思想,永遠 都不會再有了, 都不會再有了,已經都斷了, 已經都斷了,安住到真 安住到真實的智慧裏邊。 實的智慧裏邊。我定當作佛, 我定當作佛,為 天人所敬: 天人所敬:我將來一定可以成佛的, 我將來一定可以成佛的,為諸天、 諸天、龍、神所恭敬, 神所恭敬,轉無上法 輪,教化諸菩薩: 化諸菩薩:我將來也轉無上的法輪, 我將來也轉無上的法輪,教化這一切的大菩薩。 化這一切的大菩薩。 F3 如來述成

分三

G1 昔曾教大

G2 中忘取小

G3 還為說大

今G1 爾時, 爾時,佛告舍利弗: 佛告舍利弗:吾今於天、 吾今於天、人、沙門、 沙門、婆羅門等大眾 婆羅門等大眾中說,我昔曾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2 of 247

於二萬億佛所, 於二萬億佛所,為無上道故, 無上道故,常教化汝, 化汝,汝亦長夜隨我受學。 汝亦長夜隨我受學。我以方便 引導汝故, 引導汝故,生我法中。 生我法中。 爾時, 爾時,佛告舍利弗: 佛告舍利弗:在這時候, 在這時候,釋迦牟尼佛告訴舍利弗, 釋迦牟尼佛告訴舍利弗,吾今於天、 吾今於天、 人、沙門、 沙門、婆羅門等大眾 婆羅門等大眾中說:我現在為 我現在為一切的天人、 一切的天人、人間的人、 人間的人、沙 門、婆羅門等大眾 婆羅門等大眾中說。沙門是梵語, 沙門是梵語,譯為勤息, 勤息,就是要勤修戒定慧, 就是要勤修戒定慧, 息滅貪瞋癡。 息滅貪瞋癡。婆羅門, 婆羅門,是修淨行的外道。 是修淨行的外道。 我昔曾於二萬億佛所, 我昔曾於二萬億佛所,為無上道故: 無上道故:我曾於二萬億佛以前, 我曾於二萬億佛以前,在日月燈明 佛那時候, 佛那時候,我為求無上道故。 求無上道故。無上道, 無上道,有七種的無上, 有七種的無上,就是身無上、 就是身無上、受 持無上、 持無上、具足無上、 具足無上、智慧無上、 智慧無上、布施無上、 布施無上、解脫無上、 無上、行無上。 行無上。常教化 汝:我常常教 我常常教化你。汝亦長夜隨我受學: 汝亦長夜隨我受學:在沒明白、 在沒明白、沒開悟之前, 沒開悟之前,等於 好像在長夜裏邊; 好像在長夜裏邊;你跟著我受教 跟著我受教化、受學, 受學,我教你佛法。 佛法。我以方便引導 汝故, 汝故,生我法中: 生我法中:我用種種的方便法門, 我用種種的方便法門,來引導你 來引導你的緣故,所以你 所以你現在 才生到我釋迦牟尼佛的佛法裏邊來。 才生到我釋迦牟尼佛的佛法裏邊來。 G2 中忘取小 舍利弗! 舍利弗!我昔教 我昔教汝志願佛道, 汝志願佛道,汝今悉忘, 汝今悉忘,而便自謂已得滅度。 而便自謂已得滅度。 釋迦牟尼佛叫了一聲, 釋迦牟尼佛叫了一聲,舍利弗! 舍利弗!我在以前教 我在以前教你立大的志願, 立大的志願,願意將來成 佛道。 佛道。可是, 可是,你現在都忘了, 現在都忘了,都不記得我所教 都不記得我所教你的法門了! 的法門了!你就自己認 為已經得到真 已經得到真實的滅度法門了。 實的滅度法門了。 G3 還為說大 我今還欲令汝憶念本願所行道故, 我今還欲令汝憶念本願所行道故,為諸聲聞說 諸聲聞說是大乘經, 是大乘經,名妙法蓮華, 名妙法蓮華, 教菩薩法, 菩薩法,佛所護念。 佛所護念。 我今還欲令汝憶念本願所行道故: 我今還欲令汝憶念本願所行道故:釋迦牟尼佛說 釋迦牟尼佛說,我現在還是想要令你 我現在還是想要令你 再回憶、 再回憶、再想一想, 再想一想,你在過去生中發的是什麼 在過去生中發的是什麼願來的? 願來的?你是發願生生世 世來護持我的佛法, 世來護持我的佛法,並且跟著我學佛法, 並且跟著我學佛法,而成佛道的。 而成佛道的。你記得嗎 記得嗎?不是 就學一個小乘的佛法, 就學一個小乘的佛法,證得阿羅漢果, 證得阿羅漢果,這就算滿足了。 這就算滿足了。不可以的! 不可以的!你應 該想一想你 該想一想你以前所發的願、 以前所發的願、所要修行的佛道。 所要修行的佛道。為諸聲聞說 諸聲聞說是大乘經: 是大乘經:我 因為想要你 想要你想起你 想起你以前所發的願力、 以前所發的願力、所要成的佛道, 所要成的佛道,所以現在我才給這 一切聲聞眾 一切聲聞眾生,說大乘的經典。 大乘的經典。名妙法蓮華: 名妙法蓮華:這部經的名字, 這部經的名字,就叫《 就叫《妙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3 of 247

法蓮華經》, 法蓮華經》,教 菩薩法:它是教化菩薩的; 化菩薩的;佛所護念: 佛所護念:你學這種經典, 學這種經典, 》,教菩薩法: 十方諸佛都會共同來護念你 十方諸佛都會共同來護念你。 F4 與之授記 G1 長行

分二

G2 重頌

G1 分八

H1 明時節行因並得果

H2 明國土

H3 明說法

H4 明劫號

H5 明

眾數 H6 明壽量

H7 轉記補處

H8 法住久近

今H1 舍利弗! 舍利弗!汝於未來世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劫, 汝於未來世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劫,供養若干千萬億佛, 供養若干千萬億佛,奉持 正法, 正法,具足菩薩所行之道, 具足菩薩所行之道,當得作佛, 當得作佛,號曰華光如來、 號曰華光如來、應供、 應供、正遍知、 正遍知、 明行足、 明行足、善逝、 善逝、世間解、 世間解、無上士、 無上士、調御丈夫、 調御丈夫、天人師、 天人師、佛、世尊。 世尊。 舍利弗: 舍利弗:釋迦牟尼佛叫了一聲, 釋迦牟尼佛叫了一聲,舍利弗! 舍利弗!我現在給你 我現在給你授一個記! 授一個記!汝於未 來世, 來世,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劫: 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劫:你於無量未來世中, 於無量未來世中,經過沒有數量, 經過沒有數量,也 沒有邊際那麼 沒有邊際那麼多的大劫; 多的大劫;不可思議, 不可思議,是不能用你 是不能用你的心來想, 的心來想,不能用你 不能用你口 來說。在那麼 在那麼長的時間, 長的時間,供養若干千萬億佛: 供養若干千萬億佛:若干, 若干,就是沒有數目那麼 就是沒有數目那麼 多,也是不知道多少; 也是不知道多少;總而言之, 總而言之,供養不知道幾千萬億那麼 供養不知道幾千萬億那麼多的佛。 多的佛。奉 持正法: 持正法:你頂戴奉持正法, 頂戴奉持正法,也就是恭恭敬敬的來行正法, 也就是恭恭敬敬的來行正法,不是行邪法。 不是行邪法。 具足菩薩所行之道: 具足菩薩所行之道:具足菩薩所應該行的六度萬行這種道。 具足菩薩所應該行的六度萬行這種道。當得作佛, 當得作佛, 號曰華光如來: 號曰華光如來:在那時候, 在那時候,你也就應當可以成佛了, 也就應當可以成佛了,佛號為 佛號為「華光如 來」,華是蓮華 」,華是蓮華, 華是蓮華,光是光明。 光是光明。如來, 如來,是佛的十號之一; 是佛的十號之一;佛的十號, 佛的十號,你都 具足的。 具足的。 怎麼叫如來 怎麼叫如來呢 叫如來呢?如來是「 如來是「乘如實之道, 乘如實之道,來成正覺」。 來成正覺」。乘如實之道 」。乘如實之道, 乘如實之道,就是 所乘這個道, 所乘這個道,是實實在在的成佛之道。 是實實在在的成佛之道。成佛之道, 成佛之道,並不是虛 並不是虛妄的, 妄的,是實 實在在的; 實在在的;你乘如實之道, 乘如實之道,來成正覺、 來成正覺、來成佛。 來成佛。這是一個解法, 這是一個解法,在《金 剛經》 剛經》的解法是最好。 的解法是最好。是說什麼?「如來者 ?「如來者, 如來者,無所從來, 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亦無所去。」 無所從來, 無所從來,那麼有沒有去的地方呢 有沒有去的地方呢?亦無所去, 亦無所去,所以叫「 所以叫「如來」。 如來」。又 」。又 「如」者,就是個靜;「 就是個靜;「來 ;「來」者,是個動; 是個動;是動不礙靜、 是動不礙靜、靜不礙動, 靜不礙動,動 也就是靜、 也就是靜、靜也就是動, 靜也就是動,動靜一如。 動靜一如。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4 of 247

怎麼說 怎麼說動也就是靜, 動也就是靜,靜也就是動呢 靜也就是動呢?動,怎麼會有個動 怎麼會有個動? 會有個動?因為有靜, 有靜,顯 出來動; 出來動;怎麼會有的靜 怎麼會有的靜? 會有的靜?因為有動, 有動,才顯出來靜。 才顯出來靜。靜,是從動那兒生出 來的; 來的;動,也是從靜那兒來的。 也是從靜那兒來的。所以動靜一如, 所以動靜一如,二而不二; 二而不二;雖然是兩 個,但是還是一個。 但是還是一個。好像冰和水似的, 好像冰和水似的,水就是冰, 水就是冰,冰就是水, 冰就是水,這一樣的 意思。 意思。所以動不礙靜, 所以動不礙靜,靜不礙動; 靜不礙動;靜到極點, 靜到極點,就該動了; 就該動了;動到極點, 動到極點,又 該靜了。 該靜了。我們人白天就是動, 我們人白天就是動,晚間就是靜; 間就是靜;但是在靜的時候, 但是在靜的時候,人也有 動;也有在靜的時候, 也有在靜的時候,他要去動去; 他要去動去;有在動的時候, 有在動的時候,他也要去靜。 他也要去靜。白天 本來是動的時候, 本來是動的時候,他睡覺去, 他睡覺去,這就是靜; 這就是靜;醒了, 醒了,就是動。 就是動。晚間本來應該 睡覺, 睡覺,他又不睡覺, 他又不睡覺,這是動。 這是動。 應供: 應供:就是應該供養, 就是應該供養,這是對眾 這是對眾生來說 生來說,我們應該供養佛、 我們應該供養佛、供養法、 供養法、供 養僧; 養僧;對著佛本身來講, 對著佛本身來講,是應受人、 是應受人、天的供養。 天的供養。應,就是有求必應, 就是有求必應,無 感不通。 感不通。怎麼有求必應 怎麼有求必應呢 有求必應呢?這供養三寶是有所求的, 這供養三寶是有所求的,就要求福、 就要求福、求慧; 求慧; 因為你想要求福、 想要求福、求慧, 求慧,所以就要供養三寶。 所以就要供養三寶。 正遍知: 正遍知:你知道心能生萬法, 知道心能生萬法,這是正知; 這是正知;你又了悟萬法唯心, 又了悟萬法唯心,一切法都 是從你 是從你心裏那兒生出來, 心裏那兒生出來,所謂「 所謂「佛說一切法, 一切法,應眾生一切心; 生一切心;若無一切 心,何用一切法?」 何用一切法?」所以 ?」所以你 所以你知道萬法唯心, 知道萬法唯心,這叫遍知。 這叫遍知。 明行足: 明行足:明,是光明, 是光明,就是智慧。 就是智慧。行,就是所修行的行力。 就是所修行的行力。智慧、 智慧、行力 充足了, 充足了,這叫明行足。 這叫明行足。 善逝、 善逝、世間解:「 世間解:「善 :「善」就是好,「 就是好,「逝 ,「逝」當「往」字講; 字講;善逝, 善逝,就是要到 那個好的地方去。 那個好的地方去。世間解, 世間解,世間所有一切, 世間所有一切,他都明白了; 他都明白了;所謂世法、 所謂世法、出 世法, 世法,他沒有不明白的。 他沒有不明白的。 無上士: 無上士:只有佛才可以稱得無上士; 只有佛才可以稱得無上士;其餘的眾 其餘的眾生,都不可以稱無上士。 都不可以稱無上士。 菩薩叫大士, 菩薩叫大士,還有一個名稱, 還有一個名稱,叫有上士; 叫有上士;佛就叫無上士, 佛就叫無上士,沒有再比他高 的。 調御丈夫: 調御丈夫:調御, 調御,也就是駕御; 也就是駕御;駕著車, 駕著車,到南方, 到南方,或到西方。 或到西方。好像現在 有汽車, 有汽車,也要抓 也要抓著駕駛盤, 著駕駛盤,這叫駕駛; 這叫駕駛;駕駛, 駕駛,也就是調御。 也就是調御。在以前北方 有馬車, 有馬車,要用人來趕 要用人來趕著車, 著車,你用鞭子抽馬一下, 用鞭子抽馬一下,牠就往前走; 就往前走;駕御馬 車,這叫調御。 這叫調御。佛是調御三界的一個大丈夫; 佛是調御三界的一個大丈夫;欲界、 欲界、色界、 色界、無色界, 無色界,這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5 of 247

叫三界。 叫三界。 天人師: 天人師:天,是天上; 是天上;人,是人間。 是人間。佛是天上和人間的一個導師。 佛是天上和人間的一個導師。 佛:具足三覺的意思, 具足三覺的意思,有自覺、 有自覺、覺他、 覺他、覺滿; 覺滿;所謂「 所謂「三覺圓、 三覺圓、萬德備, 萬德備, 故名為 故名為佛」。 世尊: 世尊:是世、 是世、出世之尊。 出世之尊。 H2 明國土 國名離垢, 國名離垢,其土平正, 其土平正,清淨嚴飾, 淨嚴飾,安隱豐 安隱豐樂,天人熾盛。 天人熾盛。琉璃為 琉璃為地,有 八交道, 八交道,黃金為繩,以界其側。 以界其側。其旁各有七寶行樹, 其旁各有七寶行樹,常有華果。 常有華果。 國名離垢, 國名離垢,其土平正: 其土平正:華光如來的國土名為 華光如來的國土名為離垢, 離垢,土地非常平整; 土地非常平整;清淨 嚴飾, 嚴飾,安隱豐 安隱豐樂:不但平正, 不但平正,而且清 而且清淨,沒有一切的垃 沒有一切的垃圾,沒有一些不 乾淨的東西; 乾淨的東西;這個國土又平安, 這個國土又平安,快樂最多, 快樂最多,沒有一切的麻煩。 沒有一切的麻煩。天人熾 盛:在這國土中, 在這國土中,不但人間的人住在這兒, 不但人間的人住在這兒,天上的人也常常到這國家 來。熾盛, 熾盛,是天人都很多的, 是天人都很多的,好像火燒得很旺。 好像火燒得很旺。 琉璃為 琉璃為地,有八交道: 有八交道:以琉璃寶為 以琉璃寶為地,有八種互相交叉的道; 有八種互相交叉的道;黃金為 繩,以界其側: 以界其側:在交道的地方, 在交道的地方,以黃金作界線。 金作界線。繩,就是界線。 就是界線。其旁各 有七寶行樹, 有七寶行樹,常有華果: 常有華果:在以黃 在以黃金為繩的八交道旁邊, 繩的八交道旁邊,有七重行樹, 有七重行樹,是 以七寶羅網來裝飾; 以七寶羅網來裝飾;在樹上常常有花有果。 在樹上常常有花有果。 H3 明說法 華光如來, 華光如來,亦以三乘教 亦以三乘教化眾生。舍利弗! 舍利弗!彼佛出時, 彼佛出時,雖非惡世, 雖非惡世,以本願 故,說三乘法。 三乘法。 華光如來, 華光如來,亦以三乘教 亦以三乘教化眾生:華光如來, 華光如來,也是以聲聞、 也是以聲聞、緣覺、菩薩這 三乘, 三乘,來教化眾生的。 生的。 舍利弗! 舍利弗!彼佛出時, 彼佛出時,雖非惡世: 雖非惡世:釋迦牟尼佛叫了一聲, 釋迦牟尼佛叫了一聲,舍利弗! 舍利弗!這位佛 出世的時候, 出世的時候,雖然不是處於五濁惡世, 雖然不是處於五濁惡世,但是以本願故, 但是以本願故,說三乘法: 三乘法:因為 以根本所發願的緣 以根本所發願的緣故,所以說 所以說聲聞、 聲聞、緣覺、菩薩這三乘法。 菩薩這三乘法。因為他以前 跟著所學的師父學佛法, 跟著所學的師父學佛法,這個師父就是釋迦牟尼佛; 這個師父就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說 釋迦牟尼佛說三乘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6 of 247

法,他做徒弟的, 他做徒弟的,也發願要照著他師父這樣去學。 也發願要照著他師父這樣去學。所以雖然不是出在五 濁惡世, 濁惡世,他也是說 他也是說三乘的方便法。 三乘的方便法。 H4 明劫號 其劫名大寶莊嚴。 其劫名大寶莊嚴。何故名曰大寶莊嚴? 何故名曰大寶莊嚴?其國中以菩薩為 其國中以菩薩為大寶故。 大寶故。 這位華光如來成佛時, 這位華光如來成佛時,劫名是大寶莊嚴。 劫名是大寶莊嚴。什麼緣故叫大寶莊嚴劫? 故叫大寶莊嚴劫?因為 這個國土以菩薩作為 這個國土以菩薩作為大寶。 大寶。在這個劫中, 在這個劫中,出了很多很多大菩薩摩訶薩; 出了很多很多大菩薩摩訶薩; 以菩薩的大寶, 以菩薩的大寶,來莊嚴這個劫。 來莊嚴這個劫。 怎麼叫菩薩 怎麼叫菩薩? 叫菩薩?菩薩從什麼 菩薩從什麼地方來的? 地方來的?從眾生那兒來的, 生那兒來的,菩薩原來就是眾 菩薩原來就是眾 生;眾生又從什麼 生又從什麼地方來? 地方來?眾生是從佛那兒來的; 生是從佛那兒來的;佛又是從什麼 佛又是從什麼地方來 的?佛也從眾 佛也從眾生那兒來的。 生那兒來的。所以, 所以,佛是從眾 佛是從眾生那兒來的佛, 生那兒來的佛,眾生就是從 佛那兒來的眾 佛那兒來的眾生;來來去去、 來來去去、去去來來, 去去來來,不來也不去、 不來也不去、不去也不來。 不去也不來。這 個劫, 個劫,就是以大菩薩作名字; 就是以大菩薩作名字;大菩薩就叫大寶── 大菩薩就叫大寶──大的寶貝 ──大的寶貝、 大的寶貝、大的珠 寶、大的活寶。 大的活寶。活寶, 活寶,是活的寶貝, 是活的寶貝,不是死的寶貝; 不是死的寶貝;因為菩薩是活的, 菩薩是活的, 所以是活寶。 所以是活寶。以大活寶來莊嚴這個劫, 以大活寶來莊嚴這個劫,所以叫大寶莊嚴劫。 所以叫大寶莊嚴劫。 H5 明眾數 彼諸菩薩無量無邊, 彼諸菩薩無量無邊,不可思議, 不可思議,算數譬喻 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所不能及,非佛智力, 非佛智力,無能知 者。若欲行時, 若欲行時,寶華承足。 寶華承足。此諸菩薩非初發意, 此諸菩薩非初發意,皆久植德本, 皆久植德本,於無量百 千萬億佛所, 千萬億佛所,淨修梵行, 淨修梵行,恆為諸佛之所稱歎。 諸佛之所稱歎。常修佛慧, 常修佛慧,具大神通, 具大神通,善 知一切諸法之門, 知一切諸法之門,質直無偽 質直無偽,志念堅固。 志念堅固。如是菩薩, 如是菩薩,充滿其國。 充滿其國。 彼諸菩薩無量無邊, 彼諸菩薩無量無邊,不可思議: 不可思議:彼,就是這些大活寶, 就是這些大活寶,也就是這一些活 菩薩。 菩薩。這些活菩薩有多少數目呢 這些活菩薩有多少數目呢?是沒有數量那麼 是沒有數量那麼多,也沒有邊際那麼 也沒有邊際那麼 遠,不可思議。 不可思議。因為不可思議, 不可思議,所以無量無邊。 所以無量無邊。要是有量, 要是有量,也就可思 了;要是有邊, 要是有邊,也就可議了; 也就可議了;因為無量無邊, 無量無邊,所以就不可思議。 所以就不可思議。算術譬 喻所不能及: 所不能及:不可思議, 不可思議,那麼可以算得出來他們的數目嗎 可以算得出來他們的數目嗎?算數也算不 出來, 出來,譬喻也不能比方, 也不能比方,所以多得不知道有多少了。 所以多得不知道有多少了。因為這些菩薩好像 恆河沙那麼 恆河沙那麼多,遍地都是菩薩, 遍地都是菩薩,所以稱為 所以稱為大寶莊嚴。 大寶莊嚴。你看那恆河沙, 看那恆河沙,你 怎麼能算過來 怎麼能算過來呢 能算過來呢?這些菩薩的數目, 這些菩薩的數目,比那恆河沙還多! 比那恆河沙還多!非佛智力, 非佛智力,無能 知者: 知者: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這麼 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這麼多的菩薩, 多的菩薩,不是算數譬喻 不是算數譬喻所能知道的, 所能知道的,除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7 of 247

了佛的十種智力之外, 了佛的十種智力之外,就沒有能知道這些個菩薩的數目。 就沒有能知道這些個菩薩的數目。 若欲行時: 若欲行時:這些菩薩若站著或坐著, 這些菩薩若站著或坐著,還沒有什麼 還沒有什麼出奇的, 出奇的,可是他一行 動,寶華承足: 寶華承足:每一位菩薩走路時, 一位菩薩走路時,在地上就有蓮華托著菩薩的雙足。 在地上就有蓮華托著菩薩的雙足。 此諸菩薩, 此諸菩薩,非初發意: 非初發意:這一些無量無邊無數不可思議的菩薩, 這一些無量無邊無數不可思議的菩薩,不是剛剛 發菩薩心的, 發菩薩心的,這都是久修善根, 這都是久修善根,證得無礙的智慧; 證得無礙的智慧;可以說 可以說都是老菩薩 了,不是青 不是青年的菩薩。 年的菩薩。我曾經講過: 我曾經講過: 魚子奈摩羅, 魚子奈摩羅,菩薩初發心, 菩薩初發心, 三事因中多, 三事因中多,及其結果少。 及其結果少。 初發心的菩薩, 初發心的菩薩,靠不住的! 靠不住的!魚在春天生魚子, 魚在春天生魚子,魚子雖然很多, 魚子雖然很多,但不是每 但不是每 一粒魚子都可以變成魚的; 一粒魚子都可以變成魚的;有的就可以化成一條魚, 有的就可以化成一條魚,有的就變成一種污 有的就變成一種污 濁的東西, 濁的東西,把大海的水都給搞 把大海的水都給搞得不清 得不清淨了。 淨了。奈摩羅果, 奈摩羅果,也是開花的時候 開得很多, 開得很多,結果也結得很少。 結果也結得很少。人發菩薩心時容易, 人發菩薩心時容易,所謂「 所謂「勇猛之心易 發,永久之志難拿。」 永久之志難拿。」有勇猛之心 。」有勇猛之心, 有勇猛之心,突然間發菩薩心了, 突然間發菩薩心了,或者布施多少 財產,這容易; 這容易;你要是叫他天天作布施、 要是叫他天天作布施、天天這麼 天天這麼樣去做, 樣去做,那就不容 易。 所以初發心的菩薩容易, 所以初發心的菩薩容易,但行菩薩道是要一個長遠的時間, 但行菩薩道是要一個長遠的時間,是很難的; 是很難的; 因此, 因此,菩薩初發心, 菩薩初發心,有的時候就退心了。 有的時候就退心了。我常常說 我常常說,我們人修道, 我們人修道,就因 為忽進忽退, 忽進忽退,忽然間向前去精進, 忽然間向前去精進,忽然間又向後退。 忽然間又向後退。 今天一想, 今天一想,我的老朋友已經死了, 我的老朋友已經死了,我的小朋友也不在這個世界上了, 我的小朋友也不在這個世界上了,我 一個中年的朋友, 一個中年的朋友,也碰車碰死了; 死了;真的,人生沒有意思, 人生沒有意思,將來都會死, 將來都會死, 我哪一天死, 一天死,還不知道! 還不知道! 為什麼講這個? 講這個?這是因為 這是因為我們每 我們每一個人將來都會死的, 一個人將來都會死的,我們死, 我們死,到什麼 到什麼 地方去? 地方去?這是一個問題; 這是一個問題;我們在沒死之前, 我們在沒死之前,我們生, 我們生,是從什麼 是從什麼地方來 的?這也是個問題。 這也是個問題。所以要把「 所以要把「從什麼 從什麼地方生來的, 地方生來的,死又到什麼 死又到什麼地方 去」這個事情弄清 這個事情弄清楚了, 楚了,這一趟 這一趟做人才沒有白做。 做人才沒有白做。虛雲老和尚 雲老和尚〈皮袋 歌〉上講的, 上講的,這才是「 這才是「不冤枉」, 不冤枉」,沒有白來這一次 」,沒有白來這一次。 沒有白來這一次。 可是菩薩初發心呢 可是菩薩初發心呢?這修道的人, 這修道的人,看見人死了, 看見人死了,自己慌上來了:「 自己慌上來了:「我快 :「我快 修道! 修道!我快用功修行了! 我快用功修行了!或者我念佛, 或者我念佛,或者我打坐, 或者我打坐,或者我修持戒律, 或者我修持戒律,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8 of 247

或者我聽經, 或者我聽經,這一定要修行!」 這一定要修行!」可是 !」可是, 可是,馬上又打起妄想來, 馬上又打起妄想來,想要發財; 想要發財; 或者聽經聽一天, 或者聽經聽一天,覺得乾燥無味的, 覺得乾燥無味的,不要去了! 不要去了!聽一次算了! 聽一次算了!這也叫菩 薩初發心, 薩初發心,發了一天心。 發了一天心。一天, 一天,這個心是熱的; 這個心是熱的;兩天, 兩天,這個心就涼了; 這個心就涼了; 三天呢 三天呢?這個心凍了, 這個心凍了,變成雪了, 變成雪了,對於佛法涼了! 對於佛法涼了!所以這就叫菩薩初發 心。初發心容易, 初發心容易,久而久之就很難了。 久而久之就很難了。所以魚子、 所以魚子、奈摩羅、 奈摩羅、菩薩初發心 這三種, 這三種,在種因的時候是很多很多的, 在種因的時候是很多很多的,等到結果時就很少了。 等到結果時就很少了。 所以這一些個老菩薩, 所以這一些個老菩薩,不知從多少小菩薩裏頭選出來的。 不知從多少小菩薩裏頭選出來的。這些老菩薩一 走路, 走路,都有蓮華在他腳 都有蓮華在他腳下托著。 下托著。釋迦牟尼佛走路, 釋迦牟尼佛走路,腳底下就有蓮華托 著;佛走路就離地四吋, 佛走路就離地四吋,不需要足落到地下, 不需要足落到地下,地上就有佛的足印。 地上就有佛的足印。說: 「啊!說這個話, 這個話,我不信! 我不信!人腳不落到地下, 不落到地下,就有足印?」 就有足印?」我是照著事 ?」我是照著事 實來講經, 實來講經,你不信最好了! 不信最好了!我就希望你 我就希望你不信; 不信;你若信了, 若信了,我就沒有經講 囉!你不信, 不信,我還可以講, 我還可以講,就是要你 就是要你不信; 不信;你看,不可思議的境界, 不可思議的境界,也 就在這個地方, 就在這個地方,就是叫你 就是叫你不信。 不信。 皆久植德本: 皆久植德本:久,是久遠; 是久遠;植,是種植, 是種植,種植道德、 種植道德、種植功德、 種植功德、種植福 德。久植德本, 久植德本,德的根本是什麼 德的根本是什麼?就是種福、 就是種福、福德。 福德。你要是做多了善 事,就是德的根本; 就是德的根本;你做多了惡事, 做多了惡事,就是罪孽 就是罪孽的根本。 的根本。所以這些菩薩都 是諸惡不作、 是諸惡不作、眾善奉行, 善奉行,所以久植德本。 所以久植德本。這久植德本, 這久植德本,不是一天、 不是一天、兩天 的事情, 的事情,也不是一個月、 也不是一個月、兩個月的事情, 兩個月的事情,也不是一年、 也不是一年、兩年; 兩年;這生生世 世無量阿僧祇劫都是做善事。 世無量阿僧祇劫都是做善事。除非他不知道; 除非他不知道;他知道有什麼 他知道有什麼善事, 善事,他就 做什麼 做什麼善事, 善事,利益眾 利益眾生。 於無量百千萬億佛所, 於無量百千萬億佛所,淨修梵行: 淨修梵行:這些老菩薩, 這些老菩薩,在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 麼多佛的地方, 多佛的地方,曾修清 曾修清淨梵行。 淨梵行。淨,是清淨;乾而潔淨的, 乾而潔淨的,一塵不染, 一塵不染, 這叫清 這叫清淨。萬慮皆空, 萬慮皆空,什麼思想也沒有了, 思想也沒有了,這真是清淨了。 淨了。 再有什麼 再有什麼叫清淨呢?我告訴你 我告訴你們最徹底的一個清 們最徹底的一個清淨,你想要真清 想要真清淨 真清淨,就 要和「 要和「錢」脫離關係。 離關係。你有錢, 有錢,就不清 就不清淨;沒有錢, 沒有錢,那是最清 那是最清淨了! 淨了!這 個錢是最污 個錢是最污濁的東西, 濁的東西,雖然最污 雖然最污濁,可是一般人都拿著它 可是一般人都拿著它當寶貝。 當寶貝。 有些人在數錢的時候, 有些人在數錢的時候,用手指頭在口裏沾一點唾沫, 用手指頭在口裏沾一點唾沫,然後數來數去的。 然後數來數去的。 你說這是多污 這是多污濁!病菌在這個錢上多得很, 病菌在這個錢上多得很,但是人人都不怕它 但是人人都不怕它,都把它 都把它 放到口袋裏, 放到口袋裏,以為越多越好! 越多越好!人就是願意不乾淨, 人就是願意不乾淨,不乾淨的東西拿著當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9 of 247

寶貝。 寶貝。 淨修梵行, 淨修梵行,就是要「 就是要「不要錢」 不要錢」的。有人說 有人說做不到! 做不到!當然你 當然你做不到了! 做不到了!你 若做到, 若做到,你就是菩薩了; 就是菩薩了;因為你做不到, 做不到,所以就不是菩薩。 所以就不是菩薩。這很簡單 的。 恆為諸佛之所稱歎: 諸佛之所稱歎:恆,當「常」字講。 字講。常常為 常常為十方諸佛所讚歎! 十方諸佛所讚歎! 「喔!你真是大菩薩摩訶薩!」 是大菩薩摩訶薩!」為 !」為什麼讚歎? 讚歎?他的確是修得非常好, 他的確是修得非常好,你 看久植德本嘛 看久植德本嘛!當然值 當然值得諸佛來讚歎他。 得諸佛來讚歎他。 常修佛慧: 常修佛慧:他們常常修佛的智慧。 他們常常修佛的智慧。什麼是佛的智慧? 是佛的智慧?就是實智, 就是實智,真實的 智慧。 智慧。具大神通: 具大神通:這些菩薩都有大神通, 這些菩薩都有大神通,不是小神通; 不是小神通;不是說 不是說有他心 通,或者有宿命通、 或者有宿命通、天眼通、 天眼通、天耳通了, 天耳通了,不是這麼 不是這麼簡單、 簡單、這麼小的神 通。這是大神通! 這是大神通!他不要作意觀察, 他不要作意觀察,就了知一切; 就了知一切;羅漢的小神通, 羅漢的小神通,要作 意觀察。 意觀察。怎麼叫作意觀察 怎麼叫作意觀察? 叫作意觀察?好像他想要知道什麼 好像他想要知道什麼事情, 事情,都要先清 都要先清淨其 心,然後去想要知道的事情, 然後去想要知道的事情,這叫作意; 這叫作意;他有一個作意的智慧。 他有一個作意的智慧。大神通 不用作意, 不用作意,不用說 不用說還要靜一靜、 還要靜一靜、打打坐, 打打坐,然後才知道事情; 然後才知道事情;不用打坐! 不用打坐! 隨時隨地就無所不知、 隨時隨地就無所不知、無所不見, 無所不見,這叫大神通。 這叫大神通。所以學佛法, 所以學佛法,在這個地 方,你看!很淺的, 很淺的,你就分別不清 就分別不清楚;小神通、 小神通、大神通, 大神通,你都不知道。 都不知道。 善知一切諸法之門: 善知一切諸法之門:這一些個大菩薩, 這一些個大菩薩,他善能知道一切諸法的門徑。 他善能知道一切諸法的門徑。 門,以「能通」 能通」為意,就是能通達諸法實相。 就是能通達諸法實相。質直無偽 質直無偽:質,就是他這 種質素; 種質素;質素, 質素,也就是他這種的資格、 也就是他這種的資格、這種的素質; 這種的素質;素質, 素質,就是他平時 的行為 的行為。他的行為 他的行為,質直沒有彎曲的; 質直沒有彎曲的;無偽,就是沒有假的, 就是沒有假的,所做一切 一切都是真 一切都是真的。這些菩薩, 這些菩薩,志念堅固: 志念堅固:他們的志願, 他們的志願,對於佛法非常堅固 的,不會有退轉的。 不會有退轉的。如是菩薩充滿其國: 如是菩薩充滿其國:像這樣的大菩薩, 像這樣的大菩薩,在大寶莊嚴 劫這華光如來的國土中, 劫這華光如來的國土中,到處都充滿全國。 到處都充滿全國。 H6 明壽量 舍利弗! 舍利弗!華光佛壽十二小劫, 華光佛壽十二小劫,除為王子未作佛時。 王子未作佛時。其國人民, 其國人民,壽八小 劫。 舍利弗: 舍利弗:釋迦牟尼佛叫一聲, 釋迦牟尼佛叫一聲,舍利弗! 舍利弗!華光佛壽十二小劫: 華光佛壽十二小劫:這位華光佛 的壽命有十二小劫。 的壽命有十二小劫。人的壽命從八萬四千歲 人的壽命從八萬四千歲開始, 開始,每一百年減去一歲 一百年減去一歲,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20 of 247

身量的高度減去一吋; 身量的高度減去一吋;現在一般人的壽命, 現在一般人的壽命,普通平均起來是六十到七十 歲的期間。 的期間。像這樣來計算, 像這樣來計算,一直減到人的壽命只有十歲 一直減到人的壽命只有十歲,這稱為 這稱為減劫。 減劫。 再從人的壽命十歲 再從人的壽命十歲起,也是每 也是每過一百年, 過一百年,人的壽命增加一歲 人的壽命增加一歲,身量高度 增加一寸; 增加一寸;一直增加到人壽八萬四千歲 一直增加到人壽八萬四千歲,這稱為 這稱為增劫。 增劫。這一增一減, 這一增一減,叫 一個小劫。 一個小劫。那麼集聚這二十個小劫, 集聚這二十個小劫,就叫一個中劫; 就叫一個中劫;四個中劫, 四個中劫,這算一 個大劫。 個大劫。那十二小劫, 那十二小劫,那是有多長時間? 那是有多長時間?這個要慢慢的算, 這個要慢慢的算,可以算得出 來的。 來的。 除為王子未作佛時: 王子未作佛時:他壽命十二小劫, 他壽命十二小劫,不算他在做王子和沒有成佛的那 個時候。 個時候。其國人民, 其國人民,壽八小劫: 壽八小劫:在這個國土的人民, 在這個國土的人民,壽命是八小劫。 壽命是八小劫。 H7 轉記補處 華光如來, 華光如來,過十二小劫, 過十二小劫,授堅滿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授堅滿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告諸比 丘,是堅滿菩薩, 是堅滿菩薩,次當作佛, 次當作佛,號曰華足安行, 號曰華足安行,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 佛陀, 佛陀,其佛國土, 其佛國土,亦復如是。 亦復如是。 華光如來, 華光如來,過十二小劫: 過十二小劫:華光如來的壽命經過十二小劫之後, 華光如來的壽命經過十二小劫之後,授堅滿菩 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他將會為 他將會為堅滿菩薩授無上正等正覺記莂號。 堅是堅固, 堅是堅固,滿是滿足。 滿是滿足。什麼堅固呢 堅固呢?他的願力堅固。 他的願力堅固。什麼滿足呢 滿足呢?他的 願力滿足了。 願力滿足了。什麼願力? 願力?就是成佛的願力; 就是成佛的願力;成佛的願力滿足了, 成佛的願力滿足了,所以華 光如來就給堅滿菩薩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光如來就給堅滿菩薩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授成佛的無上正等正覺 的這個記。 的這個記。 告諸比丘: 告諸比丘:華光如來, 華光如來,就告訴一切的比丘; 就告訴一切的比丘;一切的比丘, 一切的比丘,就包括比丘、 就包括比丘、 比丘尼、 比丘尼、優婆塞、 優婆塞、優婆夷四眾 優婆夷四眾弟子都在內 弟子都在內了。是堅滿菩薩次當作佛: 是堅滿菩薩次當作佛:這 一位堅滿菩薩, 一位堅滿菩薩,在我入涅槃之後, 在我入涅槃之後,他應該作佛的。 他應該作佛的。號曰華足安行: 號曰華足安行:佛的 名號為 名號為華足安行, 華足安行,因為他走路也有花在足下, 他走路也有花在足下,很平安的這麼 很平安的這麼行路。 行路。多陀 阿伽度: 阿伽度:就是如來; 就是如來;阿羅訶: 阿羅訶:就是應供; 就是應供;三藐三佛陀: 三藐三佛陀:就是正遍知。 就是正遍知。其 佛國土亦復如是: 佛國土亦復如是:這尊佛的國土, 這尊佛的國土,也就像華光如來的國土一樣, 也就像華光如來的國土一樣,琉璃為 琉璃為 地,有八交道, 有八交道,有七重行樹、 有七重行樹、七寶羅網。 七寶羅網。 H8 法住久近 舍利弗! 舍利弗!是華光佛滅度之後, 是華光佛滅度之後,正法住世, 正法住世,三十二小劫; 三十二小劫;像法住世, 像法住世,亦三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21 of 247

十二小劫。 十二小劫。 舍利弗: 舍利弗:釋迦牟尼佛叫一聲, 釋迦牟尼佛叫一聲,舍利弗! 舍利弗!是華光佛滅度之後: 是華光佛滅度之後:這位華光如 來滅度之後, 來滅度之後,正法住世: 正法住世:正法時代, 正法時代,就佛的正法住世。 就佛的正法住世。這位華光如來他 的正法住世多久呢 的正法住世多久呢?三十二小劫: 三十二小劫:有三十二小劫這麼 有三十二小劫這麼長。像法住世: 像法住世:正 法的時候, 法的時候,人是禪定堅固; 人是禪定堅固;像法的時候, 像法的時候,人就寺廟堅固了, 人就寺廟堅固了,修廟、 修廟、造佛 像,人就做這個事情。 人就做這個事情。亦三十二小劫: 亦三十二小劫:也是三十二小劫這麼 也是三十二小劫這麼長的時間。 長的時間。 像法時代已過去了, 像法時代已過去了,就該到末法時代了。 就該到末法時代了。末法, 末法,就是沒有法了, 就是沒有法了,法已經 到末梢上了。 到末梢上了。好像在樹的根上, 好像在樹的根上,那是正法時代; 那是正法時代;到樹的幹上, 到樹的幹上,是像法時 代;到樹的梢上, 到樹的梢上,就是末法時代。 就是末法時代。像法時代, 像法時代,人人曉得造佛像; 人人曉得造佛像;末法時 代,人連佛像也不造了! 人連佛像也不造了!人幹什麼 人幹什麼呢?就鬥爭堅固; 爭堅固;你鬥爭我、 爭我、我鬥爭 你,人人都存著一個鬥 人人都存著一個鬥爭的心, 爭的心,互相鬥 互相鬥爭。因為人只有鬥 人只有鬥爭的心, 爭的心,所以 把善法就沒有了; 把善法就沒有了;善法沒有, 善法沒有,佛法也就滅了! 佛法也就滅了!現在我們經上有字, 現在我們經上有字,等末 法時代的時候, 法時代的時候,經上自然而然就沒有字了。 經上自然而然就沒有字了。 為什麼沒有字? 沒有字?我們現在可以知道, 我們現在可以知道,由於科學進步 由於科學進步,這種化學戰爭就把 虛空中的空氣都弄得不乾淨了! 空中的空氣都弄得不乾淨了!這空氣裏邊都有一種毒質, 這空氣裏邊都有一種毒質,人吸了這種 空氣, 空氣,不是生癌, 不是生癌,就是生那種沒有藥可以治的病。 就是生那種沒有藥可以治的病。所以末法的現象, 所以末法的現象,因 為有這種污 有這種污濁的空氣, 濁的空氣,久而久之, 久而久之,就會把經典的字都給毒沒有了。 就會把經典的字都給毒沒有了。 到了末法, 到了末法,最初就是《 最初就是《楞嚴經》 楞嚴經》先沒有的, 先沒有的,所以我們現在在西方, 所以我們現在在西方,首先 要提倡《 要提倡《楞嚴經》、 楞嚴經》、研 》、研究《楞嚴經》;《 楞嚴經》;《楞嚴經 》;《楞嚴經》 楞嚴經》先沒, 先沒,我們就天天來 提倡它 提倡它。我們為 我們為什麼每天都念〈 天都念〈楞嚴咒 楞嚴咒〉呢?這世界要是沒有人會念 《楞嚴經》, 楞嚴經》,妖 》,妖、魔、鬼、怪、魔王, 魔王,就都到世間上來了; 就都到世間上來了;你有一個人 可以念〈 可以念〈楞嚴咒 楞嚴咒〉,他就不敢出來 〉,他就不敢出來。 他就不敢出來。還有「 還有「四十二手眼」 四十二手眼」也是這樣子; 也是這樣子; 你有一個人會修總持千臂法, 有一個人會修總持千臂法,三千大千世界的魔, 三千大千世界的魔,都沒有膽量出現於 世。 所以我們現在念〈 所以我們現在念〈楞嚴咒 楞嚴咒〉,這就是支持正法時代 〉,這就是支持正法時代, 這就是支持正法時代,我們現在要把末法 時代來變成正法時代。 時代來變成正法時代。 G2 重頌

分二

H1 頌上長行

H2 結歎

H1 分五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I1 頌得果並因行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I2 頌時節並劫名與國土

Page 22 of 247

I3 頌眾數並說法

I4

頌壽量 I5 頌法住久近 今I1 爾時,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 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偈言: 舍利弗來世 成佛普智尊 號名曰華光 當度無量眾 當度無量眾 供養無數佛 具足菩薩行 十力等功德 證於無上道 爾時: 爾時:當爾之時, 當爾之時,就在釋迦牟尼佛給舍利弗授記這時候, 就在釋迦牟尼佛給舍利弗授記這時候,世尊欲重宣此 義,而說偈言: 偈言:佛想要把這意思再重說 佛想要把這意思再重說一遍, 一遍,所以用偈頌再詳細解釋。 所以用偈頌再詳細解釋。 舍利弗來世: 舍利弗來世:舍利弗! 舍利弗!在等到將來之世, 在等到將來之世,成佛普智尊: 成佛普智尊:他會成佛的, 他會成佛的,成 佛普度這一切眾 佛普度這一切眾生,成為有大智慧的世尊。 有大智慧的世尊。號名曰華光: 號名曰華光:佛的名號為 佛的名號為華 光如來。 光如來。當度無量眾 當度無量眾:他可以度脫 他可以度脫無量無邊這麼 無量無邊這麼多的眾 多的眾生,供養無數 佛:為什麼他成佛了? 他成佛了?因為他供養過無數這麼 他供養過無數這麼多的佛, 多的佛,所以他才能成 佛。具足菩薩道: 具足菩薩道:他行菩薩所應該行的六度萬行, 他行菩薩所應該行的六度萬行,自利利他、 自利利他、自覺覺 他,行這菩薩道; 行這菩薩道;十力等功德: 十力等功德:有如來的十力, 有如來的十力,又有八解脫 又有八解脫等禪定功 德。十力: 十力: (一)知覺處非處智力。 知覺處非處智力。 (二)知三世業報智力。 知三世業報智力。 (三)知諸禪解脫 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 三昧智力。 (四)知諸根勝劣智力。 知諸根勝劣智力。 (五)知種種解智力。 知種種解智力。 (六)知種種界智力。 知種種界智力。 (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 知一切至所道智力:「至 :「至」就是到那個地方,「 就是到那個地方,「所道 ,「所道」 所道」就是所修 的道。 的道。這種的智力, 這種的智力,就是知道眾 就是知道眾生修五戒、 生修五戒、十善就生天; 十善就生天;知道修八正 道、修四諦, 修四諦,將來就證阿羅漢果; 將來就證阿羅漢果;修十二因緣 修十二因緣,就證辟支佛果; 就證辟支佛果;修六度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23 of 247

萬行, 萬行,就證菩薩果。 就證菩薩果。 (八)知天眼無礙智力; 知天眼無礙智力;知天眼沒有障礙的這種智力。 知天眼沒有障礙的這種智力。 (九)知宿命無漏智力: 知宿命無漏智力:宿命, 宿命,就是前生。 就是前生。 (十)知永斷習氣智力: 知永斷習氣智力:這種智慧的力量。 這種智慧的力量。 他具足這十種智力等等功德; 他具足這十種智力等等功德;等等, 等等,就是包括十八不共法、 就是包括十八不共法、四諦、 四諦、十二 因緣、六度萬行這種種的法門。 六度萬行這種種的法門。證於無上道: 證於無上道:他證得無上道這種的果 位。 I2 頌時節並劫名與國土 過無量劫已 劫名大寶嚴 世界名離垢 清淨無瑕穢 以琉璃為 以琉璃為地 金繩界其道 七寶雜色樹 常有華果實 過無量劫已: 過無量劫已:在過去無量劫之後, 在過去無量劫之後,劫名大寶嚴: 劫名大寶嚴:舍利弗過無量劫之後, 舍利弗過無量劫之後, 成佛了; 成佛了;這個劫的名字, 這個劫的名字,就叫大寶莊嚴劫。 就叫大寶莊嚴劫。 世界名離垢: 世界名離垢:他成佛的世界, 他成佛的世界,叫離垢世界, 叫離垢世界,就是沒有一切不潔淨的東 西,非常清 非常清淨。清淨無瑕穢: 淨無瑕穢:清淨,非常乾淨; 非常乾淨;無瑕穢, 無瑕穢,沒有一點的毛 病。瑕,就是好像玉上有一道紋, 就是好像玉上有一道紋,就有瑕了; 就有瑕了;沒有瑕, 沒有瑕,就好像美玉無瑕 一樣。 一樣。穢,就是不潔淨的; 就是不潔淨的;沒有不潔淨的東西。 沒有不潔淨的東西。 以琉璃為 以琉璃為地:以琉璃的青 以琉璃的青色寶作為 色寶作為土地。 土地。金繩界其道: 金繩界其道:用金子造的繩 子,來作為 來作為道路的界線。 道路的界線。七寶雜色樹: 七寶雜色樹:有七種的寶雜色樹, 有七種的寶雜色樹,或青色和白 色相間, 色相間,或者紅色和黃 或者紅色和黃色相間, 色相間,或者綠色和紅色相間, 或者綠色和紅色相間,雜色這麼 雜色這麼交錯 著;顏色互相配合, 色互相配合,令人看見這七寶行樹, 令人看見這七寶行樹,就發菩薩道心。 就發菩薩道心。為什麼做得 這麼美觀? 美觀?就因為 就因為想令你 想令你看見這種情形, 看見這種情形,就發菩提心說 就發菩提心說:「這個地方這 :「這個地方這 麼好!趕快修道, 快修道,我也到這個地方來!」 我也到這個地方來!」常有華果實 !」常有華果實: 常有華果實:常常有花和果實 在這七寶樹上。 在這七寶樹上。 I3 頌眾數並說法 彼國諸菩薩 志念常堅固 神通波羅蜜 皆已悉具足 於無數佛所 善學菩薩道 如是等大士 華光佛所化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24 of 247

彼國諸菩薩: 彼國諸菩薩:在這大寶莊嚴劫, 在這大寶莊嚴劫,離垢世界的這個國土, 離垢世界的這個國土,所有的菩薩, 所有的菩薩,志 念常堅固: 念常堅固:他們的志願和念頭都非常堅固, 他們的志願和念頭都非常堅固,都得到三不退轉── 都得到三不退轉──位不 ──位不 退、念不退、 念不退、行不退。 行不退。神通波羅蜜: 神通波羅蜜:他們都有大神通, 他們都有大神通,都得到波羅蜜, 都得到波羅蜜, 都到彼岸了。 都到彼岸了。皆已悉具足: 皆已悉具足:神通和六種波羅蜜, 神通和六種波羅蜜,他們都具足。 他們都具足。 於無數佛所, 於無數佛所,善學菩薩道: 善學菩薩道:在無數佛的地方, 在無數佛的地方,他們都學著行菩薩道, 他們都學著行菩薩道,修 六度萬行的法門。 六度萬行的法門。如是等大士: 如是等大士:像無量無邊這麼 像無量無邊這麼多的大菩薩; 多的大菩薩;大士, 大士,也 就是大菩薩。 就是大菩薩。華光佛所化: 華光佛所化:這一些大菩薩, 這一些大菩薩,都是華光如來所教 都是華光如來所教化的。 化的。 I4 頌壽量 佛為王子時 棄國捨世榮 於最末後身 出家成佛道 華光佛住世 壽十二小劫 其國人民眾 其國人民眾 壽命八小劫 佛為王子時, 王子時,棄國捨世榮: 棄國捨世榮:華光如來還在做王子的時候, 華光如來還在做王子的時候,他本來應該做 皇帝, 皇帝,但他不做, 但他不做,他把國家也不要了, 他把國家也不要了,把一切的財寶、 把一切的財寶、榮華富貴, 榮華富貴,完全 都捨棄了! 都捨棄了!於最末後身, 於最末後身,出家成佛道: 出家成佛道:在他最後的這一生, 在他最後的這一生,他出家做比 丘,修行而成佛道了。 修行而成佛道了。 華光佛住世, 華光佛住世,壽十二小劫: 壽十二小劫:華光如來住世, 華光如來住世,壽命有十二小劫這麼 壽命有十二小劫這麼長。其 國人民眾 國人民眾,壽命八小劫: 壽命八小劫:他這國土的人民壽命有多長呢 他這國土的人民壽命有多長呢?壽命有八小劫 這麼長的時間。 長的時間。 I5 頌法住久近 佛滅度之後 正法住於世 三十二小劫 廣度諸眾 廣度諸眾生 正法滅盡已 像法三十二 舍利廣流布 天人普供養 佛滅度之後: 佛滅度之後:華光如來入涅槃之後, 華光如來入涅槃之後,正法住於世, 正法住於世,三十二小劫: 三十二小劫:正法在 世,有三十二小劫這麼 有三十二小劫這麼長的時間; 長的時間;廣度諸眾 廣度諸眾生:在這期間, 在這期間,廣度無量無 邊的眾 邊的眾生。 正法滅盡已: 正法滅盡已:等到正法滅了, 等到正法滅了,像法三十二: 像法三十二:像法的時候, 像法的時候,也是有三十二 小劫這麼 小劫這麼長。舍利廣流布: 舍利廣流布:華光如來的舍利, 華光如來的舍利,也廣泛的流佈 也廣泛的流佈於這世界 上;所造的佛舍利塔, 所造的佛舍利塔,也非常之多。 也非常之多。天人普供養: 天人普供養:天上的人和人間的 人,都來供養佛的舍利, 都來供養佛的舍利,供養寶塔。 供養寶塔。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25 of 247

H2 結歎 華光佛所為 華光佛所為 其事皆如是 其兩足聖尊 最勝無倫匹 彼即是汝身 宜應自欣慶 華光佛所為 華光佛所為,其事皆如是: 其事皆如是:華光佛所行所做的事情, 華光佛所行所做的事情,大略就這樣子。 大略就這樣子。其 兩足聖尊, 兩足聖尊,最勝無倫匹: 最勝無倫匹:這位福足慧足的兩足聖尊! 這位福足慧足的兩足聖尊!他是最殊勝的, 他是最殊勝的,最 沒有可以和他來比的。 沒有可以和他來比的。倫匹, 倫匹,就是和他相比較。 就是和他相比較。 彼即是汝身, 彼即是汝身,宜應自欣慶: 宜應自欣慶:這華光佛是誰呢 這華光佛是誰呢?就是現在的你 就是現在的你舍利弗! 舍利弗!你 將來就是華光如來! 將來就是華光如來!你自己應該歡喜而慶幸將來也成佛的。 自己應該歡喜而慶幸將來也成佛的。 F5 四眾歡喜 G1 長行

G2 重頌

H1 經家敘置 I1 敘眾喜

分二 G1 分二

H2 眾領解

H1 分二

I2 敘供養

今I1 爾時, 爾時,四部眾 四部眾比丘、 比丘、比丘尼、 比丘尼、優婆塞、 優婆塞、優婆夷、 優婆夷、天、龍、夜叉、 夜叉、乾闥 婆、阿修羅、 阿修羅、迦樓羅、 迦樓羅、緊那羅、 緊那羅、摩睺羅伽等大眾 羅伽等大眾,見舍利弗於佛前受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心大歡喜, 心大歡喜,踊躍無量。 踊躍無量。 爾時: 爾時:當爾之時, 當爾之時,釋迦牟尼佛給舍利弗授記之後的這時候。 釋迦牟尼佛給舍利弗授記之後的這時候。四部眾 四部眾:比 丘、比丘尼、 比丘尼、優婆塞、 優婆塞、優婆夷: 優婆夷:比丘, 比丘,是男出家人; 是男出家人;比丘尼, 比丘尼,是女出家 人;優婆塞, 優婆塞,是男居士; 是男居士;優婆夷, 優婆夷,是女居士。 是女居士。 不僅僅有四眾 不僅僅有四眾弟子, 弟子,還有天、 還有天、龍:天上的人和龍。 天上的人和龍。夜叉: 夜叉:是一種捷疾 鬼,跑得非常快。 得非常快。乾闥婆: 乾闥婆:是在釋提桓因那個地方奏樂的神。 是在釋提桓因那個地方奏樂的神。阿修羅: 阿修羅: 阿修羅有天福, 阿修羅有天福,沒有天德的, 沒有天德的,沒有天人的德行。 沒有天人的德行。阿修羅, 阿修羅,有的時候是在 三善道, 三善道,有的時候又把他放到四惡趣裏頭。 有的時候又把他放到四惡趣裏頭。三善道, 三善道,就是天道、 就是天道、人道、 人道、 阿修羅; 阿修羅;四惡趣, 四惡趣,就是阿修羅、 就是阿修羅、地獄、 地獄、餓鬼、 餓鬼、畜生。 畜生。為什麼把他放到四 惡趣? 惡趣?因為其性好鬥 其性好鬥,總是想要和人戰爭, 總是想要和人戰爭,鬥爭堅固, 爭堅固,所以就把他打入 四惡趣裏。 四惡趣裏。阿修羅, 阿修羅,人間也有阿修羅, 人間也有阿修羅,天上也有阿修羅, 天上也有阿修羅,地獄裏邊也有 阿修羅, 阿修羅,畜生也有阿修羅, 畜生也有阿修羅,餓鬼裏頭也有阿修羅; 餓鬼裏頭也有阿修羅;阿修羅就是好鬥 阿修羅就是好鬥爭這 一類的, 一類的,無論在哪 無論在哪一類眾 一類眾生裏頭, 生裏頭,他要是好鬥 他要是好鬥爭,這都叫阿修羅。 這都叫阿修羅。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26 of 247

迦樓羅: 迦樓羅:就是大鵬金翅鳥。 就是大鵬金翅鳥。大鵬金翅鳥的膀子一張開, 大鵬金翅鳥的膀子一張開,有三百由旬那麼 有三百由旬那麼 大,牠翅膀一搧 翅膀一搧,就把海水都給搧 就把海水都給搧乾了; 乾了;牠張開嘴, 張開嘴,一吞就一條大龍。 就一條大龍。 因為牠身子也大, 身子也大,所以嘴也大, 所以嘴也大,吃龍就像我們人吃麵 吃龍就像我們人吃麵條那樣容易。 條那樣容易。緊那 羅:是玉帝奏樂的神。 是玉帝奏樂的神。摩睺羅伽: 羅伽:是大蟒蛇。 是大蟒蛇。佛說法,這天龍八部鬼神 等眾都去聽的。 都去聽的。等大眾 等大眾:其餘還有很多很多的種類, 其餘還有很多很多的種類,都包括在四部眾 都包括在四部眾和 八部鬼神之內 八部鬼神之內了。 舍利弗於佛前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舍利弗於佛前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這些法會的大眾 這些法會的大眾看見佛給舍利 弗授記, 弗授記,將來作佛, 將來作佛,叫華光如來無上正等正覺; 叫華光如來無上正等正覺;他們也都心大歡喜: 他們也都心大歡喜:一 看,喔!大智舍利弗將來都可以成佛, 大智舍利弗將來都可以成佛,所以心裏就歡喜起來了。 所以心裏就歡喜起來了。踊躍無 量:踊躍, 踊躍,就是蹦蹦 就是蹦蹦跳跳的 蹦蹦跳跳的, 跳跳的,就都跳起來了! 就都跳起來了!好像歡喜到極點, 好像歡喜到極點,就都跳 起來; 起來;但這不是跳舞, 但這不是跳舞,而是歡喜的那麼 而是歡喜的那麼跳躍。 跳躍。 I2 敘供養 各各脫 各各脫身所著上衣, 身所著上衣,以供養佛。 以供養佛。釋提桓因、 釋提桓因、梵天王等, 梵天王等,與無數天子, 與無數天子,亦 以天妙衣、 以天妙衣、天曼陀羅華、 天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等, 摩訶曼陀羅華等,供養於佛。 供養於佛。所散天衣, 所散天衣,住虛 空中, 空中,而自迴轉。 而自迴轉。諸天伎樂, 諸天伎樂,百千萬種, 百千萬種,於虛空中, 空中,一時俱 一時俱作,雨眾天 華。 各各脫 各各脫身所著上衣, 身所著上衣,以供養佛: 以供養佛:每個人都把身上所穿最值 個人都把身上所穿最值錢的衣, 錢的衣,脫下 來供佛。 來供佛。 在印度的風俗, 在印度的風俗,出家人要受持「 出家人要受持「但三衣」 但三衣」的戒。 的戒。但,就是僅僅; 就是僅僅;僅僅只 有三衣。 有三衣。三衣是什麼 三衣是什麼衣呢?就是僧伽黎、 就是僧伽黎、七衣、 七衣、五衣。 五衣。僧伽黎, 僧伽黎,又叫祖 衣,又叫大衣, 又叫大衣,這二十五條衣, 這二十五條衣,有一百零八塊; 有一百零八塊;七衣, 七衣,就是七條衣; 就是七條衣;五 衣,是五條衣。 是五條衣。出家人只准許有這麼 出家人只准許有這麼三種衣服, 三種衣服,多了就不可以的; 多了就不可以的;所以 出家人到任何的地方, 出家人到任何的地方,這三衣總要隨著身。 這三衣總要隨著身。 那麼他身上最名貴的衣, 他身上最名貴的衣,當然就是祖衣。 當然就是祖衣。說把身上的衣脫 把身上的衣脫下來供養佛, 下來供養佛, 那自己不就沒有衣了? 那自己不就沒有衣了?你不要看得這麼 不要看得這麼死板! 死板!當時或者這些比丘就有其 他的人供養的衣, 他的人供養的衣,他多了, 他多了,所以他拿新鮮的衣服就來供佛, 所以他拿新鮮的衣服就來供佛,這是一個解 法;或者有的比丘已經亡故了, 或者有的比丘已經亡故了,這個人給他保存他的三衣, 這個人給他保存他的三衣,現在遇到這 種歡喜的事情, 種歡喜的事情,就把多餘的衣服也就供佛了。 就把多餘的衣服也就供佛了。這有種種的解法, 這有種種的解法,或者在 家人他所穿著的有價值 家人他所穿著的有價值衣服就捨了! 衣服就捨了!各各脫 各各脫身所著上衣; 身所著上衣;上衣, 上衣,就是上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27 of 247

身所穿的衣服, 身所穿的衣服,或者是最名貴、 或者是最名貴、最值錢的衣服。 錢的衣服。 釋提桓因: 釋提桓因:就是三十三天的天王, 就是三十三天的天王,也就是帝釋, 也就是帝釋,又叫因陀囉 又叫因陀囉耶。梵天王 等,與無數天子: 與無數天子:就是大梵天王等, 就是大梵天王等,和沒有數量那麼 和沒有數量那麼多的天子。 多的天子。亦以天 妙衣: 妙衣:也用天人所穿的妙衣, 也用天人所穿的妙衣,天曼陀羅華: 天曼陀羅華:白色的小花, 白色的小花,摩訶曼陀羅 華:白色的大花。 白色的大花。等供養於佛: 等供養於佛:等等, 等等,這也就包括曼陀沙華、 這也就包括曼陀沙華、摩訶曼陀 沙華, 沙華,就是紅色的花和紅色的大花, 就是紅色的花和紅色的大花,都來供佛。 都來供佛。 所散天衣, 所散天衣,住虛空中, 空中,而自迴轉: 而自迴轉:天人供的天衣, 天人供的天衣,在虛空中, 空中,好像飛似 的,這麼來回盤旋轉著。 來回盤旋轉著。諸天伎樂百千萬種: 諸天伎樂百千萬種:天上所有一些音樂, 天上所有一些音樂,有百 千萬種; 千萬種;於虛空中, 空中,一時俱 一時俱作:這百千萬種伎樂, 這百千萬種伎樂,在虛空裏, 空裏,同時俱 同時俱 奏。雨眾天華: 天華:又在天上散下了很多花。 又在天上散下了很多花。 H2 眾領解 而作是言: 而作是言:佛昔於波羅奈, 佛昔於波羅奈,初轉法輪, 初轉法輪,今乃復轉無上最大法輪。 今乃復轉無上最大法輪。 而作是言: 而作是言:而作這種的說 而作這種的說法。佛昔於波羅奈, 佛昔於波羅奈,初轉法輪: 初轉法輪:說佛以前在波 羅奈國的鹿野苑, 羅奈國的鹿野苑,最初三轉苦、 最初三轉苦、集、滅、道四諦法輪。 道四諦法輪。今乃復轉無上最 大法輪: 大法輪:現在又轉這無上、 現在又轉這無上、最大的妙法輪, 最大的妙法輪,就是講《 就是講《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 G2 重頌

分二

H1 頌上長行開權顯實

H2 自述得解隨喜迴向

今H1 爾時, 爾時,諸天子欲重宣此義, 諸天子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偈言: 昔於波羅奈 轉四諦法輪 分別說 分別說諸法 五眾之生滅 今復轉最妙 無上大法輪 是法甚深奧 少有能信者 爾時: 爾時:在當爾之時, 在當爾之時,這一切的天龍八部諸天子等, 這一切的天龍八部諸天子等,來聽佛說 來聽佛說這實實在在 的智慧時。 的智慧時。佛在鹿野苑初轉四諦法輪, 佛在鹿野苑初轉四諦法輪,現在又轉最大、 現在又轉最大、無上的妙法輪, 無上的妙法輪, 開權顯實, 開權顯實,把權法都不要了。 把權法都不要了。諸天子: 諸天子:這是一切的天子; 這是一切的天子;就是釋提桓因 和大梵天王和諸天子。 和大梵天王和諸天子。欲重宣此義, 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偈言:他們想把這個意思再說 他們想把這個意思再說 詳細一點, 詳細一點,重複把它 重複把它說明白, 明白,所以用偈頌又對佛說 所以用偈頌又對佛說。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28 of 247

昔於波羅奈, 昔於波羅奈,轉四諦法輪: 轉四諦法輪:世尊以前在鹿野苑, 世尊以前在鹿野苑,三轉四諦法輪。 三轉四諦法輪。分別說 分別說 諸法: 諸法:在轉四諦法輪度五比丘時, 在轉四諦法輪度五比丘時,分別說 分別說諸法的法相, 諸法的法相,苦、集、滅、 道,與十二因緣 與十二因緣等法, 等法,以及五眾 以及五眾之生滅: 之生滅:什麼叫五眾 叫五眾?也就是說 也就是說的五 蘊,就是色、 就是色、受、想、行、識。五蘊, 五蘊,就是苦諦。 就是苦諦。苦諦, 苦諦,是由集諦而生 的。有了生, 有了生,然後就有滅; 然後就有滅;若沒有生, 若沒有生,就沒有滅。 就沒有滅。因為由集諦而生苦 諦,生了沒有好久, 生了沒有好久,就該滅了; 就該滅了;集滅, 集滅,就叫滅諦。 就叫滅諦。這個滅能滅什麼 這個滅能滅什麼?能 滅苦、 滅苦、能滅集; 能滅集;能滅苦、 能滅苦、集,這又叫道諦。 這又叫道諦。所以苦、 所以苦、集、滅、道這四諦 的根本, 的根本,也與五蘊很有關係的。 也與五蘊很有關係的。 今復轉最妙: 今復轉最妙:在最初講四諦、 在最初講四諦、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法,現在又說 現在又說這最妙的妙法, 這最妙的妙法,就 是《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無上大法輪 》。無上大法輪: 無上大法輪:這部《 這部《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是法中之王, 是法中之王,所 以無上, 以無上,沒有再比這部《 沒有再比這部《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再高、 再高、再上的。 再上的。所以說 所以說真實的智 慧,把權智都不要了。 把權智都不要了。是法甚深奧: 是法甚深奧:這種《 這種《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的法, 的法,甚深 奧;奧是奧妙, 奧是奧妙,也就是甚深微妙。 也就是甚深微妙。什麼甚深微妙? 甚深微妙?就是《 就是《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 這一部經典, 這一部經典,甚深又最妙了。 甚深又最妙了。少有能信者: 少有能信者:很少有人能相信這個妙法。 很少有人能相信這個妙法。 因為這個法太妙了, 這個法太妙了,一般人的智慧達不到這種境界上, 一般人的智慧達不到這種境界上,於是他就不信 了。 好像很早以前, 好像很早以前,本來在中國, 本來在中國,黃帝和蚩尤作戰時, 帝和蚩尤作戰時,那時候就有飛車。 那時候就有飛車。黃 帝又造指南針, 帝又造指南針,因為和蚩尤作戰, 和蚩尤作戰,蚩尤會放出一種毒霧來, 蚩尤會放出一種毒霧來,令對方都看 不見人, 不見人,所以黃 所以黃帝發明指南針, 帝發明指南針,知道南北東西的方向。 知道南北東西的方向。在一千年以前, 在一千年以前, 不要說 不要說火箭, 火箭,就說飛機, 飛機,你對人講說 對人講說將來有飛機, 將來有飛機,可以在天空飛, 可以在天空飛,就沒 有人相信, 有人相信,說才沒有這回事! 才沒有這回事!人可以坐著飛機到天上去飛? 人可以坐著飛機到天上去飛?豈有此理! 豈有此理! 就不相信! 就不相信!為什麼人不相信? 人不相信?就因為它 就因為它最妙了 為它最妙了! 最妙了!好像哥倫布沒有發現美 洲大陸之前, 洲大陸之前,你對一般人講:「 對一般人講:「我知道有個美洲 :「我知道有個美洲, 我知道有個美洲,在什麼 在什麼什麼地方; 地方;那 地方黃 地方黃金也多, 金也多,最好、 最好、最富足, 最富足,什麼都有!」 都有!」你 !」你這樣講是沒有人相信。 這樣講是沒有人相信。 在沒有發現以前, 在沒有發現以前,本來就是有的, 本來就是有的,但是人不相信, 但是人不相信,直至哥倫布發現新大 陸之後, 陸之後,它也不是新生出來的, 也不是新生出來的,人可是要發現之後才會相信。 人可是要發現之後才會相信。 這部《 這部《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說人人都可以成佛, 人人都可以成佛,眾生將來都可以成佛的; 生將來都可以成佛的;那沒 有人相信, 有人相信,說我怎麼可以成佛 怎麼可以成佛? 可以成佛?眾生都可以成佛, 生都可以成佛,沒有這個道理! 沒有這個道理!那麼 究竟人能不能成佛? 究竟人能不能成佛?如果人不能成佛, 如果人不能成佛,釋迦牟尼佛怎麼 釋迦牟尼佛怎麼證佛果 怎麼證佛果? 證佛果?釋迦牟 尼佛就是個人! 尼佛就是個人!我們也是個人, 我們也是個人,但是我們沒有像釋迦牟尼佛那麼 但是我們沒有像釋迦牟尼佛那麼去苦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29 of 247

修,所以我們到現在沒有成佛。 所以我們到現在沒有成佛。我們要是學釋迦牟尼佛那樣苦行的修 行,我們早就成佛了! 我們早就成佛了! 我們為 我們為什麼沒成佛? 沒成佛?就因為 就因為我們懶惰, 我們懶惰,不勤修善道; 不勤修善道;釋迦牟尼佛為 釋迦牟尼佛為什麼 成佛? 成佛?因為釋迦牟尼佛勤修善道, 釋迦牟尼佛勤修善道,並沒有其他的巧妙處。 並沒有其他的巧妙處。好像你 好像你想到某 個地方去, 個地方去,你要開始行動, 要開始行動,或者坐汽車、 或者坐汽車、巴士、 巴士、火車、 火車、飛機, 飛機,你就一定 要有所行動; 要有所行動;你單單說 單單說我要到紐約去, 我要到紐約去,而你不去, 不去,這始終不會到紐約。 這始終不會到紐約。 釋迦牟尼佛知道能成佛, 釋迦牟尼佛知道能成佛,他就開始修行佛道, 他就開始修行佛道,所以才成佛了; 所以才成佛了;我們到現 在覺得這個地方還不錯呢 在覺得這個地方還不錯呢!覺得自己:「 覺得自己:「你 :「你看!我是個人, 我是個人,我又這麼 我又這麼聰 明!」這個 !」這個「 這個「我相」 我相」不知多大, 不知多大,比須彌山都高! 比須彌山都高!高的是這個相, 高的是這個相,但是他 做的事情一點也不高, 做的事情一點也不高,做的都是很低賤的事情。 做的都是很低賤的事情。什麼叫很低賤的事情? 叫很低賤的事情? 貪心不去, 貪心不去,這是低賤; 這是低賤;瞋心不除, 瞋心不除,這是低賤; 這是低賤;癡心也總捨不得, 癡心也總捨不得,這是低 賤;就是自己把自己看得太輕了! 就是自己把自己看得太輕了! H2 自述得解隨喜迴向 我等從昔來 世尊說 世尊說是法 我等亦如是 佛道叵 佛道叵思議 及見佛功德

數聞世尊說 數聞世尊說 我等皆隨喜 必當得作佛 方便隨宜說 方便隨宜說 盡迴向佛道

未曾聞如是 大智舍利弗 於一切世間 我所有福業

深妙之上法 今得受尊記 最尊無有上 今世若過世

我等從昔來: 我等從昔來:這一切諸天子說 這一切諸天子說,我等從無量劫以前到現在。 我等從無量劫以前到現在。數聞世尊 說:數,不是一次, 不是一次,很多次了。 很多次了。有很多很多無數那麼 有很多很多無數那麼多的次數, 多的次數,來聽世 尊說法。未曾聞如是, 未曾聞如是,深妙之上法: 深妙之上法:我們雖然聞世尊說 我們雖然聞世尊說法,可是沒有聽 見像這樣深妙的上法, 見像這樣深妙的上法,沒有聽見這又深、 沒有聽見這又深、又妙、 又妙、又是最高、 又是最高、又是無上, 又是無上, 這種甚深微妙法。 這種甚深微妙法。世尊說 世尊說是法: 是法:現在佛說 現在佛說這種的妙法, 這種的妙法,我等皆隨喜: 我等皆隨喜:我 們這一切諸天等眾 們這一切諸天等眾,都歡喜聽這種法; 都歡喜聽這種法;尤其是在聲聞眾 尤其是在聲聞眾裏邊最有智慧的 大智舍利弗。 大智舍利弗。 大智舍利弗, 大智舍利弗,今得受尊記: 今得受尊記:現在舍利弗得著授將來成佛, 現在舍利弗得著授將來成佛,這種最尊貴、 這種最尊貴、 最光榮的記莂 最光榮的記莂。不單舍利弗蒙佛授記得到作佛, 不單舍利弗蒙佛授記得到作佛,我等亦如是, 我等亦如是,必當得作 佛:我等諸天子也有這種的希望, 我等諸天子也有這種的希望,將來必定應該也得到作佛。 將來必定應該也得到作佛。因為在法 華會上, 華會上,無一不成佛, 無一不成佛,沒有一個眾 沒有一個眾生不成佛的。 生不成佛的。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30 of 247

於一切世間, 於一切世間,最尊無有上: 最尊無有上:我們成佛了, 我們成佛了,在這一切世間來講, 在這一切世間來講,也都成為 也都成為 最尊貴, 最尊貴,而無有再駕乎其上, 而無有再駕乎其上,沒有比我們再高尚 沒有比我們再高尚的。佛道叵 佛道叵思議: 思議:佛的 道理是不可思議。 道理是不可思議。叵思議, 思議,也就是最妙、 也就是最妙、不可思議。 不可思議。方便隨宜說 方便隨宜說:佛因 為方便, 方便,而隨機宜說 而隨機宜說法。隨機宜, 隨機宜,就是隨眾 就是隨眾生的根性, 生的根性,而說佛法。 佛法。 我所有福業: 我所有福業:我們諸天所有的福德、 我們諸天所有的福德、善業, 善業,今世若過世: 今世若過世:或者現在這 世,或者未來的世, 或者未來的世,及見佛功德: 及見佛功德:和我們能見到佛的這種功德。 和我們能見到佛的這種功德。盡迴向 佛道: 佛道:我們將這種的功德, 我們將這種的功德,都統統來迴向我們將來成佛的這個佛道。 都統統來迴向我們將來成佛的這個佛道。 E2 譬說周

分四

F1 正譬開三顯一

F2 明中根領解

F3 如來述成

F4 與授記

F1

分二 G1 身子代請

G2 如來垂答

H1 自述得記無疑

G1 分三

H2 兼述同輩有惑

H3 普為四眾代請

今H1 爾時, 爾時,舍利弗白佛言: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 世尊!我今無復疑悔, 我今無復疑悔,親於佛前, 親於佛前,得受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記。 三藐三菩提記。 爾時: 爾時:當爾之時; 當爾之時;就是諸天子等說 就是諸天子等說完了偈頌, 完了偈頌,盡以所有的功德, 盡以所有的功德,來迴向 他們將來所成的佛道, 他們將來所成的佛道,在這個時候, 在這個時候,舍利弗白佛言: 舍利弗白佛言:大智慧的舍利弗又 向佛說 向佛說話了。 話了。 世尊! 世尊!我今無復疑悔: 我今無復疑悔:世尊! 世尊!我現在聽見佛所說 我現在聽見佛所說的法, 的法,我是沒有疑悔 了!因為大智舍利弗已明白佛所說 大智舍利弗已明白佛所說的妙法, 的妙法,他已經領悟, 他已經領悟,不會再疑悔 了。親於佛前: 親於佛前:我現在親自在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前邊, 我現在親自在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前邊,得受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記: 藐三菩提記:得到、 得到、接受本師釋迦牟尼佛為 接受本師釋迦牟尼佛為我授無上正等正覺的這種記 莂號,說是我成佛的名字叫華光如來。 是我成佛的名字叫華光如來。 H2 兼述同輩有惑 是諸千二百心自在者, 是諸千二百心自在者,昔住學地, 昔住學地,佛常教 佛常教化言: 化言:我法能離生老病死, 我法能離生老病死,究 竟涅槃。 竟涅槃。是學無學人, 是學無學人,亦各自以離我見及有無見等, 亦各自以離我見及有無見等,謂得涅槃。 謂得涅槃。而今於 世尊前, 世尊前,聞所未聞, 聞所未聞,皆墮疑惑。 皆墮疑惑。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31 of 247

是諸千二百心自在者: 是諸千二百心自在者:這有一千二百五十個弟子, 這有一千二百五十個弟子,都是心得自在的大比 丘。昔住學地: 昔住學地:在以前, 在以前,他們都居住到有學的地位。 他們都居住到有學的地位。沒有證得四果阿羅 漢以前, 漢以前,這都叫有學位。 這都叫有學位。佛常教 佛常教化言: 化言:佛常常地教 佛常常地教化他們說 化他們說,我法能離 生老病死: 生老病死:在我佛法裏邊, 在我佛法裏邊,能以脫 能以脫離生、 離生、老、病、死的苦, 死的苦,得到究竟涅 槃的快樂。 槃的快樂。 我們人在生的時候, 我們人在生的時候,非常痛苦; 非常痛苦;雖然痛苦, 雖然痛苦,那時候因為 那時候因為小,不明白, 不明白,所 以把出生那時候的痛苦都忘了, 以把出生那時候的痛苦都忘了,就長大了! 就長大了!但是我們每 但是我們每一個人到老的時 候,都會得到這個老苦。 都會得到這個老苦。老了怎麼 老了怎麼苦 怎麼苦呢?眼睛也看不見了, 眼睛也看不見了,耳朵也聾 了,牙也掉了, 牙也掉了,所以吃東西也沒有香味了。 所以吃東西也沒有香味了。眼睛不幫 眼睛不幫忙,耳朵不幫忙, 牙也不幫 牙也不幫忙;再等一等, 再等一等,腿也不幫 腿也不幫忙了; 忙了;再等一等, 再等一等,手也不幫 手也不幫忙了! 忙了!想 要拿一個東西, 要拿一個東西,到那個地方, 到那個地方,手這麼 手這麼顫顫顫的, 顫顫顫的,什麼東西也拿不起來; 東西也拿不起來; 好像美國人吃飯用刀、 好像美國人吃飯用刀、用叉, 用叉,拿起刀, 拿起刀,有幾千斤這麼 有幾千斤這麼重;拿起叉, 拿起叉,也有 幾百幾千磅那麼 幾百幾千磅那麼重,都拿不動了。 都拿不動了。你說這是苦不苦? 這是苦不苦?本來這都是很容易 的事情, 的事情,都辦不到了。 不到了。所以老的苦, 所以老的苦,手腳都不幫 都不幫忙了; 忙了;等身體也不幫 等身體也不幫忙 了,得了癱 得了癱瘓痿症, 痿症,一天到晚 一天到晚在床上躺 在床上躺著,你說是苦不苦? 是苦不苦? 我們現在的總統艾森豪, 我們現在的總統艾森豪,這麼大年紀死了。 大年紀死了。你看艾森豪做總統也會老 的,現在也要死的。 現在也要死的。前幾天〈 前幾天〈人報〉 人報〉那報紙說 那報紙說,他在醫院裏病得很嚴 重;這是病苦。 這是病苦。病苦接著就死苦。 病苦接著就死苦。你看!做過總統, 做過總統,這是最光榮的; 這是最光榮的;到 死的時候, 死的時候,死神和他也不客氣, 死神和他也不客氣,也搞得他那麼 得他那麼痛苦。 痛苦。為什麼?他就沒有 學佛法。 學佛法。他如果明白佛法, 他如果明白佛法,把一切都放下了, 把一切都放下了,這生、 這生、老、病、死苦都沒 有了, 有了,都了了; 都了了;他不懂 他不懂佛法, 佛法,所以就離不開這生、 所以就離不開這生、老、病、死苦。 死苦。這個 生、老、病、死苦, 死苦,是最平等的, 是最平等的,人人都有生, 人人都有生,人人都有老, 人人都有老,人人都有 病,人人都有死; 人人都有死;唯獨你 唯獨你若明白佛法, 若明白佛法,真正覺悟了, 正覺悟了,把一切都放下── 把一切都放下── 看得破, 看得破,放得下, 放得下,就得到自在; 就得到自在;不然的時候, 不然的時候,就不自在。 就不自在。你一自在了, 一自在了, 也沒有生, 也沒有生,也沒有老, 也沒有老,也沒有病, 也沒有病,也沒有苦了, 也沒有苦了,那是究竟涅槃, 那是究竟涅槃,得到究 竟的快樂。 竟的快樂。 釋迦牟尼佛為 釋迦牟尼佛為什麼他去修行用苦功? 他去修行用苦功?他就是看見人的生、 他就是看見人的生、老、病、死 苦,太沒有意思了, 太沒有意思了,太沒有價值 太沒有價值了!人人都在這裏生了又死, 人人都在這裏生了又死,死了又 生;這過來也是生老病死苦, 這過來也是生老病死苦,過去也是生老病死苦, 過去也是生老病死苦,今生是生老病死 苦,來生還是生老病死苦。 來生還是生老病死苦。這生老病死苦, 這生老病死苦,接接連連總也不斷, 接接連連總也不斷,轉過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32 of 247

來,轉過去, 轉過去,都是這個! 都是這個!所以釋迦牟尼佛一看, 所以釋迦牟尼佛一看,這有什麼 這有什麼意思! 意思!這簡直 的太愚癡! 的太愚癡!在這裏頭轉著, 在這裏頭轉著,我一定要離開這生老病死苦! 我一定要離開這生老病死苦!所以就出家去 修行。 修行。釋迦牟尼佛成佛了, 釋迦牟尼佛成佛了,把生老病死苦離開了, 把生老病死苦離開了,可是他捨不得這些眾 可是他捨不得這些眾 生還沒有離生老病死苦, 生還沒有離生老病死苦,要把所得到的妙法轉告給這一些眾 要把所得到的妙法轉告給這一些眾生。所以佛 就說,我這個佛法裏邊, 我這個佛法裏邊,能離開生、 能離開生、老、病、死,究竟涅槃: 究竟涅槃:得到究竟 的涅槃。 的涅槃。 是學無學人: 是學無學人:這是舍利弗說 這是舍利弗說,這一些個有學的人和無學的人, 這一些個有學的人和無學的人,亦各自以 離我見, 離我見,及有無見等, 及有無見等,謂得涅槃: 謂得涅槃:他們每 他們每個人都自以為 個人都自以為已離開我見、 已離開我見、有 見和無見, 見和無見,說自己是得到涅槃了。 自己是得到涅槃了。有見, 有見,就是常見; 就是常見;無見, 無見,就是斷見。 就是斷見。 有無見, 有無見,就是斷、 就是斷、常二見。 常二見。而今於世尊前, 而今於世尊前,聞所未聞: 聞所未聞:現在在世尊的面 前,都聽見從來就沒有聽過這樣的妙法; 都聽見從來就沒有聽過這樣的妙法;皆墮疑惑: 皆墮疑惑:他們都墮落到這個 疑惑的坑裏邊了! 疑惑的坑裏邊了!好像有個疑惑的大坑, 好像有個疑惑的大坑,他們掉到這坑裏, 他們掉到這坑裏,迷惑了, 迷惑了,不 明白了。 明白了。 H3 普為四眾代請 善哉! 善哉!世尊! 世尊!願為四眾說其因 眾說其因緣 其因緣,令離疑悔。 令離疑悔。 善哉世尊: 善哉世尊:對我最好的這位世尊! 對我最好的這位世尊!願為四眾說其因 眾說其因緣 其因緣:我們最尊、 我們最尊、最崇 拜的世尊, 拜的世尊,請您為我們比丘、 我們比丘、比丘尼、 比丘尼、優婆塞、 優婆塞、優婆夷這四眾 優婆夷這四眾,說一說 這種的因緣 這種的因緣,是怎麼樣一個道理 怎麼樣一個道理? 樣一個道理?令離疑悔: 令離疑悔:令這所有在會的大眾 令這所有在會的大眾,都 離開這種疑悔的心; 離開這種疑悔的心;令他們都不要疑悔了! 令他們都不要疑悔了!請世尊特別慈悲, 請世尊特別慈悲,來開示我 們所不明白的。 們所不明白的。舍利弗本來他沒有疑悔了, 舍利弗本來他沒有疑悔了,因為看見這四眾 看見這四眾還都沒明 白,所以現在他為 所以現在他為四眾來請法。 來請法。 G2 如來垂答

分三

H1 抑揚發起

H2 正說譬喻

H3 勸信流通

今H1 爾時, 爾時,佛告舍利弗: 佛告舍利弗:我先不言, 我先不言,諸佛世尊以種種因緣 諸佛世尊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 言辭、方便 說法,皆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是諸所說 是諸所說,皆為化菩薩故。 化菩薩故。然舍利 弗!今當復以譬喻 今當復以譬喻更明此義, 更明此義,諸有智者, 諸有智者,以譬喻 以譬喻得解。 得解。 爾時, 爾時,佛告舍利弗: 佛告舍利弗:當爾之時; 當爾之時;在釋迦牟尼佛聽見舍利佛為 在釋迦牟尼佛聽見舍利佛為四眾請法除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33 of 247

疑的這時候, 疑的這時候,佛告訴舍利弗, 佛告訴舍利弗,我先不言: 我先不言:不言, 不言,是以前已經說 是以前已經說過,「我 ,「我 以前不是說 以前不是說過了嗎 過了嗎?我不告訴你 我不告訴你了嗎?」是這個口氣 ?」是這個口氣, 是這個口氣,不是說 不是說「我以前 沒有說 沒有說」;這是中文的文法 」;這是中文的文法, 這是中文的文法,你不要以為 不要以為「我先不言」, 我先不言」,就是他先沒有 」,就是他先沒有 說,不是的。 不是的。我以前不是告訴過你 我以前不是告訴過你了嗎?告訴你 告訴你什麼呢? 諸佛世尊以種種因緣 諸佛世尊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 言辭、方便說 方便說法:所有十方的諸佛世尊! 所有十方的諸佛世尊!以 這種種的因緣 這種種的因緣、譬喻,以及用很巧妙的言辭、 以及用很巧妙的言辭、方便的法門, 方便的法門,來說種種的 法。皆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不是為 不是為旁的, 旁的,就是為 就是為「無上正等正 覺」而說這個法。 這個法。是諸所說 是諸所說,皆為化菩薩故: 化菩薩故:用這種種因緣 用這種種因緣、譬喻的言 辭,方便說 方便說法,都是為 都是為了教化菩薩的緣 化菩薩的緣故。 然舍利弗: 然舍利弗:前面這一段經文, 前面這一段經文,就是責歎之詞。 就是責歎之詞。責歎是怎麼 責歎是怎麼樣 怎麼樣?就說: 「我已經說 我已經說過了, 過了,你還不明白? 還不明白?還來問!」 還來問!」但是這後邊這個 !」但是這後邊這個「 但是這後邊這個「然」,又 」,又 是安抑舍利弗的意思, 是安抑舍利弗的意思,說:「好 :「好!你是個好孩子, 是個好孩子,你都很聰明的。」 都很聰明的。」舍 。」舍 利弗! 利弗!今當復以譬喻 今當復以譬喻,更明此義: 更明此義:我現在再用譬喻 我現在再用譬喻,把這個道理說 把這個道理說明白 一點。 一點。諸有智者, 諸有智者,以譬喻 以譬喻得解: 得解:所有有智慧的人, 所有有智慧的人,可以從比喻 可以從比喻裏來明白 這其中的道理。 這其中的道理。 以下的經文, 以下的經文,很不好講了, 很不好講了,各位都要注意一點。 各位都要注意一點。 H2 正說譬喻

分二

I1 長行

I2 重頌

I1 分二

J1 喻說

J2 法合

J1 分二

K1 總喻

K2 別喻

K1 分五

L1 長者喻

L2 舍宅並一門喻

L3 五百人喻

L4 火起喻

L5 十子

喻 今L1 舍利弗! 舍利弗!若國邑聚落有大長者, 若國邑聚落有大長者,其年衰邁, 其年衰邁,財富無量, 財富無量,多有田宅及諸僮 僕。其家廣大, 其家廣大,唯有一門。 唯有一門。 舍利弗: 舍利弗:佛告訴舍利弗, 佛告訴舍利弗,現在我就用比喻 現在我就用比喻來給你 來給你說這個妙法。 這個妙法。若有國邑 聚落: 聚落:若有, 若有,是假設之詞。 是假設之詞。國,比喻是實報莊嚴土, 是實報莊嚴土,這是菩薩所住的地 方。邑,比喻是方便有餘土, 是方便有餘土,這是二乘人所住的地方。 這是二乘人所住的地方。聚落, 聚落,比喻是凡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34 of 247

聖同居土, 聖同居土,就是你 就是你、我現在住的地方。 我現在住的地方。佛則是住在常寂光淨土。 佛則是住在常寂光淨土。 又者,「 又者,「封疆 ,「封疆為 封疆為國」,土地有一個邊界 」,土地有一個邊界, 土地有一個邊界,裏邊住著人民, 裏邊住著人民,這叫國; 這叫國;國 界,是表示國土最遠的地方。「 是表示國土最遠的地方。「宅治 。「宅治為 宅治為邑」,宅 」,宅,就是做官的官宅; 就是做官的官宅;他 治理官宅所在的這個地區, 治理官宅所在的這個地區,就有城市, 就有城市,這就叫邑。 這就叫邑。普通的名稱, 普通的名稱,這城市 就是邑; 就是邑;好像三藩市、 好像三藩市、紐約, 紐約,這都叫邑。 這都叫邑。邑,就是不遠不近的在中間。 就是不遠不近的在中間。 聚落, 聚落,就是鄰閭, 就是鄰閭,是最近的一個小村莊, 是最近的一個小村莊,或者一個小的市鎮 或者一個小的市鎮。 有大長者: 有大長者:大長者就是比喻 大長者就是比喻佛。按世間法來講, 按世間法來講,長者具足十種的德行: 長者具足十種的德行: (一)姓貴。 姓貴。姓貴和貴姓不同, 姓貴和貴姓不同,這個姓貴, 這個姓貴,根本就是貴; 根本就是貴;說「你貴姓 啊?」你 ?」你是不是貴姓, 是不是貴姓,這還是有一個「 這還是有一個「不一定貴」 不一定貴」的口氣在裏頭。 的口氣在裏頭。這姓 貴,姓是貴的, 姓是貴的,不是便宜的, 不是便宜的,在世俗來講, 在世俗來講,就是生在皇帝或諸侯的家 裏;在印度來講, 在印度來講,就是剎 就是剎帝利, 帝利,就是貴族。 就是貴族。姓貴, 姓貴,也就是那種族貴; 也就是那種族貴;生 在國王的家裏, 在國王的家裏,將來一定做國王, 將來一定做國王,生在諸侯的家裏頭, 生在諸侯的家裏頭,一定做諸侯的。 一定做諸侯的。 (二)位高。 位高。位,是爵位、 是爵位、地位; 地位;他的地位是特別高。 他的地位是特別高。什麼是地位特別 高呢?就是做宰相, 就是做宰相,或者做大將軍, 或者做大將軍,執掌全國的政治。 執掌全國的政治。 (三)大富。 大富。怎麼謂之大富 怎麼謂之大富? 謂之大富?因為他財產 他財產太多了! 太多了!甚至於人家倉子裏所 存的是米、 存的是米、穀,但他的倉子裏所存的完全都是金子, 但他的倉子裏所存的完全都是金子,金子特別多。 金子特別多。 (四)威猛。 威猛。威,是很威風的; 是很威風的;這個人很有威風, 這個人很有威風,所謂威風凜凜, 所謂威風凜凜,人人 一看他, 一看他,就害怕了, 就害怕了,這叫有威可畏。 這叫有威可畏。本來他也不打人、 本來他也不打人、不罵人, 不罵人,也不殺 人,但是人人都很怕他, 但是人人都很怕他,這就叫威。 這就叫威。猛,是很勇猛。 是很勇猛。威猛, 威猛,就是尊嚴而 隆重。 隆重。好像做大將軍的, 好像做大將軍的,你看他戴上全副武裝, 看他戴上全副武裝,很有殺氣的, 很有殺氣的,不知道多 少的兵都被他所殺了; 少的兵都被他所殺了;好像警察很高、 好像警察很高、很大的, 很大的,市民一看見他, 市民一看見他,也就覺 得不敢犯法了, 得不敢犯法了,這叫威猛。 這叫威猛。可是有的人最討厭警察, 可是有的人最討厭警察,為什麼?他說這對 我太不方便了。 我太不方便了。 (五)智深。 智深。他的智慧最高超, 他的智慧最高超,超過一切人; 超過一切人;他的智慧最深遠, 他的智慧最深遠,對一切 事物, 事物,瞭若指掌, 瞭若指掌,好像在他手心裏一樣, 好像在他手心裏一樣,什麼事情也瞞不了這有大智 慧、有深智慧的人。 有深智慧的人。他心裏包羅萬有, 他心裏包羅萬有,無論什麼 無論什麼權巧方便和出奇制勝的 法,他都知道。 他都知道。他和一般的人不同, 他和一般的人不同,所謂「 所謂「出乎其類, 出乎其類,拔乎其萃」, 拔乎其萃」,和 」,和 一般最聰明的人來比較, 一般最聰明的人來比較,他也比較聰明。 他也比較聰明。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35 of 247

(六)年耆。 年耆。年是年齡, 年是年齡,耆是耆老, 耆是耆老,就是年紀非常的大了。 就是年紀非常的大了。這個年耆又 有什麼 有什麼用呢?他雖然老了, 他雖然老了,可是他老而益堅, 可是他老而益堅,越老越健康、 越老越健康、越堅固, 越堅固,為 一般人的榜樣, 一般人的榜樣,為一般人的領袖。 一般人的領袖。 (七)行淨。 行淨。行是行為 行是行為,淨是清 淨是清淨。言其行為 言其行為非常清 非常清高、非常潔白, 非常潔白,所 謂「白圭無玷 白圭無玷」,好像這 」,好像這麼 好像這麼一塊白的玉石, 一塊白的玉石,上面半個黑點也沒有, 上面半個黑點也沒有,表示 它純潔。 純潔。在〈論語〉 論語〉有這麼 有這麼兩句話:「 兩句話:「白圭之 :「白圭之玷 白圭之玷,猶可磨也; 猶可磨也;是言之 玷,不可為 不可為也。」說 。」說白玉上如果有一個黑點的話, 白玉上如果有一個黑點的話,可以用磨石慢慢的把 它磨去; 磨去;所說的言語, 的言語,如果有了黑點, 如果有了黑點,這你沒有辦 沒有辦法再把它 法再把它去了。 去了。這是 「行淨」, 行淨」,就是行 」,就是行為 就是行為非常高尚 非常高尚,所謂清 所謂清高,一般人比不了的。 一般人比不了的。 (八)禮備。 禮備。禮是禮貌, 禮是禮貌,備是全備、 備是全備、完備。 完備。言其對任何人都禮儀縐縐 言其對任何人都禮儀縐縐 的,不論你 不論你是貧富貴賤, 是貧富貴賤,他對你 他對你都有一種禮貌, 都有一種禮貌,這叫周旋中節。 這叫周旋中節。周旋, 周旋, 就是應酬的一個別名; 就是應酬的一個別名;中節, 中節,就是合乎規矩。 就是合乎規矩。有朋友來了, 有朋友來了,我要應酬應 酬他, 酬他,請他吃頓飯, 請他吃頓飯,或者請他去喝一杯咖 或者請他去喝一杯咖啡,這都叫應酬; 這都叫應酬;應酬要中 節,要恰到好處。 要恰到好處。譬如我這個朋友歡喜喝咖 譬如我這個朋友歡喜喝咖啡,就請他去喝咖 就請他去喝咖啡,這是 恰到好處; 恰到好處;他歡喜喝汽水, 他歡喜喝汽水,就請他喝汽水, 就請他喝汽水,這也恰到好處。 這也恰到好處。總而言之, 總而言之, 這不是說 這不是說是投其所好, 是投其所好,因為你要應酬他, 要應酬他,他歡喜什麼 他歡喜什麼事情, 事情,你就應該令 他歡喜, 他歡喜,這叫周旋中節。 這叫周旋中節。 (九)上歎。 上歎。歎,是讚歎。 是讚歎。在你下邊的人讚歎你 下邊的人讚歎你,那是很普通的; 那是很普通的;在你 的上邊的人, 的上邊的人,若能讚歎你 若能讚歎你,那是最難得了。 那是最難得了。可是這位長者, 可是這位長者,在他上邊的 人就讚歎他。 人就讚歎他。 (十)下皈。在下邊的人都皈 在下邊的人都皈敬他, 敬他,所謂「 所謂「四海所宗」。 四海所宗」。在中國講的 」。在中國講的 「四海之內 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皆兄弟也」,說 」,說這個四海之內 這個四海之內的人, 的人,都是我的兄弟。 都是我的兄弟。那麼這 四海的人, 四海的人,都來皈 都來皈敬他; 敬他;皈敬,就都擁護他。 就都擁護他。好像你 好像你做國王或總統, 做國王或總統,這 一般老百姓都擁護你 一般老百姓都擁護你,這叫四海歸宗, 這叫四海歸宗,四海都崇拜你 四海都崇拜你。 「長者」 長者」是比喻 是比喻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佛,那麼在佛的份 在佛的份上,也論這十種德性: 也論這十種德性: (一)姓貴。 姓貴。就是佛從三世真 就是佛從三世真如實際中生, 如實際中生,這是姓貴。 這是姓貴。三世, 三世,是過去 世、現在世、 現在世、未來世; 未來世;真如,是如來藏性; 是如來藏性;實際, 實際,是實際理體。 是實際理體。 (二)位高。 位高。所謂「 所謂「功成道著, 功成道著,十號無極」, 十號無極」,這是位高 」,這是位高。 這是位高。在佛的修行功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36 of 247

德圓滿、 德圓滿、道業也成就了, 道業也成就了,證得最高的十號。 證得最高的十號。十號, 十號,就是如來、 就是如來、應供、 應供、正 遍知、 遍知、明行足、 明行足、善逝世間解、 善逝世間解、無上士、 無上士、調御丈夫、 調御丈夫、天人師、 天人師、佛、世尊; 世尊; 證得佛的果位, 證得佛的果位,有這十種的名號, 有這十種的名號,這就是最高了。 這就是最高了。 (三)大富。 大富。佛的法財萬德, 佛的法財萬德,悉皆具滿; 悉皆具滿;佛的法, 佛的法,就是最大的財產 就是最大的財產,佛 的法財和萬德, 的法財和萬德,完全都圓融、 完全都圓融、圓滿了, 圓滿了,所以這叫大富。 所以這叫大富。 (四)威猛。 威猛。佛大雄大力, 佛大雄大力,降魔制外; 降魔制外;佛又是大英雄, 佛又是大英雄,能降伏天魔, 能降伏天魔,制 諸外道。 諸外道。怎麼降伏天魔 怎麼降伏天魔、 降伏天魔、制諸外道? 制諸外道?用這十種的智力。 用這十種的智力。佛這十種的智 力,就是知覺處非處智力、 就是知覺處非處智力、知三世業報智力、 知三世業報智力、知諸禪解脫 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 三昧智力、知 諸根勝劣智力、 諸根勝劣智力、知種種解智力、 知種種解智力、知種種界智力、 知種種界智力、知一切至所道智力、 知一切至所道智力、知 天眼無礙智力、 天眼無礙智力、知宿命無漏智力、 知宿命無漏智力、知永斷習氣智力。 知永斷習氣智力。有這十種的智力, 有這十種的智力, 這所謂「 這所謂「大雄大力」, 大雄大力」,非常威猛 」,非常威猛, 非常威猛,能降伏天魔、 能降伏天魔、制諸外道。 制諸外道。 (五)智深。 智深。佛一心三智, 佛一心三智,無不通達。 無不通達。佛修空觀的時候, 佛修空觀的時候,得一切智; 得一切智;修 假觀的時候, 假觀的時候,得道種智; 得道種智;修中道觀的時候, 修中道觀的時候,得一切種智; 得一切種智;這一心三種的 智慧, 智慧,沒有不通達的境界。 沒有不通達的境界。所以這一心三智, 所以這一心三智,表示佛的智深。 表示佛的智深。 (六)年耆。 年耆。佛早成正覺, 佛早成正覺,久遠若斯; 久遠若斯;釋迦牟尼佛不是在今生才成佛, 釋迦牟尼佛不是在今生才成佛, 在久遠劫以前早就成正覺。 在久遠劫以前早就成正覺。在《梵網經》 梵網經》上,佛說:「我來此娑婆世界 :「我來此娑婆世界 八千返」, 八千返」,有八千多次了 」,有八千多次了。 有八千多次了。 (七)行淨。 行淨。佛三業隨智慧行: 佛三業隨智慧行:一切身業隨智慧行, 一切身業隨智慧行,一切口業隨智慧 行,一切意業隨智慧行; 一切意業隨智慧行;所以一切無失, 所以一切無失,沒有一切錯的地方, 沒有一切錯的地方,這是行 淨。 (八)禮備。 禮備。佛心如大海, 佛心如大海,威儀無失; 威儀無失;佛的心像大海似的, 佛的心像大海似的,有三千威 儀、八萬細行, 八萬細行,具足佛的威儀, 具足佛的威儀,一點也沒有不合乎禮的地方, 一點也沒有不合乎禮的地方,這是禮 備。 (九)上歎。 上歎。佛是十方大覺, 佛是十方大覺,所共稱譽; 所共稱譽;也就是十方諸佛, 也就是十方諸佛,大家都共同 讚歎釋迦牟尼佛。 讚歎釋迦牟尼佛。佛本來都是平等的, 佛本來都是平等的,沒有上下高低; 沒有上下高低;因為十方諸佛都 是很久以前成的佛, 是很久以前成的佛,比較釋迦牟尼佛所成佛的年齡多一點, 比較釋迦牟尼佛所成佛的年齡多一點,所以叫上 歎。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37 of 247

(十)下皈。就是七種方便, 就是七種方便,同來依止; 同來依止;這七種的方便, 這七種的方便,有很多種講 法,不過我依照天台所定的來講: 不過我依照天台所定的來講:人乘、 人乘、天乘、 天乘、聲聞乘、 聲聞乘、緣覺乘、 覺乘、藏教 的菩薩乘、 的菩薩乘、通教的菩薩乘、 的菩薩乘、別教的菩薩乘。 的菩薩乘。這七乘, 這七乘,又有叫七賢, 又有叫七賢,又叫 七方便。 七方便。七方便的眾 七方便的眾生,都統統來依止佛; 都統統來依止佛;依止, 依止,也就是皈 也就是皈依佛的一個 意思。 意思。 講經, 講經,本來有「 本來有「因緣、約教、本跡、 本跡、觀心」 觀心」這四種的解釋。 這四種的解釋。要講「 要講「因 緣」,又有 」,又有「 又有「約教」。約 」。約,是大約; 是大約;約教,就是依照教 就是依照教理來講, 理來講,它是屬 於藏教 於藏教、通教、圓教、別教的哪一教?這是一個講法。 這是一個講法。又有一個講法, 又有一個講法, 「本跡」; 本跡」;本 」;本,是根本; 是根本;跡,就是示現的事跡。 就是示現的事跡。又有「 又有「觀心」。 觀心」。每 」。每一段 經文, 經文,都應該用這四種解釋的方法把它 都應該用這四種解釋的方法把它解釋; 解釋;不過我們如果照這四種來 講,時間會用得更長了。 時間會用得更長了。講這十德, 講這十德,我也把它 我也把它以前的因緣 以前的因緣都講了。 都講了。現在 若按「 若按「觀心」 觀心」來講這十德, 來講這十德,這十德不出一念心。 這十德不出一念心。 (一)姓貴。「 姓貴。「觀心之智 。「觀心之智, 觀心之智,從實相出」, 從實相出」,觀心的這種智慧 」,觀心的這種智慧, 觀心的這種智慧,是從實相生 出來的;「 出來的;「生在佛家 ;「生在佛家, 生在佛家,種性真 種性真正」,生到佛的家裏邊來了 」,生到佛的家裏邊來了, 生到佛的家裏邊來了,就是他的根 機來得正確; 機來得正確;所以種性真 所以種性真正。種,是種子; 是種子;性,是自性; 是自性;真正,是非常 正確的。 正確的。這就叫姓貴。 這就叫姓貴。講這種道理, 講這種道理,不容易懂 不容易懂的,所以我過去很少講。 所以我過去很少講。 (二)位高。 位高。佛三惑不起; 佛三惑不起;三惑, 三惑,就是見惑、 就是見惑、思惑、 思惑、塵沙惑, 塵沙惑,或者粗 惑、細惑、 細惑、無明惑。 無明惑。三惑不起, 三惑不起,就是這三種的迷沒有了。 就是這三種的迷沒有了。怎麼叫見惑 怎麼叫見惑? 叫見惑? 對境起貪愛; 對境起貪愛;對著境界來了, 對著境界來了,你生出一種貪愛, 生出一種貪愛,就迷了。 就迷了。怎麼叫思惑 怎麼叫思惑? 叫思惑? 迷理起分別; 迷理起分別;你對這個理不清 對這個理不清楚、不明白, 不明白,就生出種種的分別心, 就生出種種的分別心,就是 理迷了。 理迷了。這是一般人所最容易有的。 這是一般人所最容易有的。怎麼叫塵沙惑 怎麼叫塵沙惑? 叫塵沙惑?你心裏頭有好像塵 沙那麼 沙那麼多的細惑── 多的細惑──心微塵就像恆河沙那 ──心微塵就像恆河沙那麼 心微塵就像恆河沙那麼多,這是細的。 這是細的。見惑也可以 叫粗惑; 叫粗惑;思惑是細惑; 思惑是細惑;塵沙惑可以說 塵沙惑可以說是無明惑。 是無明惑。那麼三惑不起,「 三惑不起,「雖未 ,「雖未 發真,已是著如來衣, 已是著如來衣,稱寂滅忍」, 稱寂滅忍」,雖然沒有發出來 」,雖然沒有發出來它真 雖然沒有發出來它真正這種的智 它真正這種的智 慧,可是他因為 可是他因為三惑不起了, 三惑不起了,已經就是穿上如來的衣服, 已經就是穿上如來的衣服,修這種寂滅 了!所以這是位高。 所以這是位高。 (三)大富。 大富。這觀心, 這觀心,依照三諦來講, 依照三諦來講,三諦就是真 三諦就是真諦、俗諦、 俗諦、中諦。 中諦。在 這空、 這空、假、中三諦裏邊, 中三諦裏邊,含藏一切的功德, 含藏一切的功德,具足法財, 具足法財,具足一切的寶 藏,所以這是大富。 所以這是大富。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38 of 247

(四)威猛。 威猛。是以智慧降伏愛見; 是以智慧降伏愛見;正在觀心的時候, 正在觀心的時候,有一種智慧, 有一種智慧,這種 智慧能降伏愛見。 智慧能降伏愛見。愛,就是人人都有的這一種的愛; 就是人人都有的這一種的愛;見,就是人人都著 住的這種見。 住的這種見。若沒有見, 若沒有見,就沒有著住; 就沒有著住;沒有著住, 沒有著住,也就沒有愛; 也就沒有愛;沒有 愛,就沒有煩惱。 就沒有煩惱。我們人為 我們人為什麼有煩惱? 有煩惱?就因為 就因為有個愛; 有個愛;有了愛, 有了愛,因為 愛的執著, 愛的執著,生出一種煩惱。 生出一種煩惱。觀心的智慧, 觀心的智慧,能降伏這種愛見的煩惱。 能降伏這種愛見的煩惱。這是 依照「 依照「觀心」 觀心」來解釋這威猛。 來解釋這威猛。什麼威猛? 威猛?智慧威猛; 智慧威猛;這種智慧, 這種智慧,是正在 你觀心那時候生出來的。 觀心那時候生出來的。 (五)智深。 智深。前面那威猛的智慧, 前面那威猛的智慧,還沒有到深的境界上, 還沒有到深的境界上,只能降伏愛 見;現在到智深, 現在到智深,這是合乎中道了。 這是合乎中道了。中道,「 中道,「照了諸法實相 ,「照了諸法實相」, 照了諸法實相」,知道什 」,知道什 麼是權法、 是權法、什麼是實法, 是實法,清清楚楚的 清清楚楚的。 楚楚的。權實二智, 權實二智,也就是權實二法, 也就是權實二法,他 是沒有一點障礙, 是沒有一點障礙,對於權巧方便的法和真 對於權巧方便的法和真實的法, 實的法,了然無礙, 了然無礙,這就叫智 深。 (六)年耆。 年耆。你因為久積善根, 久積善根,在這時候, 在這時候,你能修這種的觀; 能修這種的觀;這種的觀 能超出七方便之上, 能超出七方便之上,所以叫年耆。 所以叫年耆。七方便, 七方便,是人乘、 是人乘、天乘、 天乘、聲聞乘、 聲聞乘、緣 覺乘、 覺乘、菩薩乘、 菩薩乘、通教菩薩、 菩薩、別教菩薩這七乘。 菩薩這七乘。 (七)行淨。 行淨。你修行這種觀心的觀, 修行這種觀心的觀,觀察你 觀察你自己的心性, 自己的心性,這叫上定, 這叫上定,最 上的一種定力; 上的一種定力;這種定力, 這種定力,能以使令你 能以使令你身、口、意三業無過, 意三業無過,所以叫行 淨。 (八)禮備。 禮備。因為你的心無論遇著什麼 的心無論遇著什麼因緣,對著某種境界, 對著某種境界,都威儀無 失,很合乎法度, 很合乎法度,很合乎規矩, 很合乎規矩,這叫禮備, 這叫禮備,禮貌具備。 禮貌具備。 (九)上歎。 上歎。這也就是你 這也就是你能修深信這種的觀; 能修深信這種的觀;你深信了, 深信了,又能了解諸法 實相, 實相,十方諸佛都歡喜的。 十方諸佛都歡喜的。這時候, 這時候,他就會讚歎你 他就會讚歎你這個修行人, 這個修行人,這是上 歎。 (十)下皈。你有了修行, 有了修行,這天龍八部和四部眾 這天龍八部和四部眾,都恭敬供養你 都恭敬供養你;在前 邊《法華經》, 法華經》,不是 》,不是說 不是說「天龍恭敬不以為 天龍恭敬不以為喜」?就天龍來恭敬 」?就天龍來恭敬, 就天龍來恭敬,也不搖 動你的心性, 的心性,還是如如不動, 還是如如不動,這就是定力的表現; 這就是定力的表現;也就是因為 也就是因為你有定 力,所以天龍八部才都來恭敬、 所以天龍八部才都來恭敬、供養你 供養你,這是下皈 這是下皈。 長者的德性, 長者的德性,有這十種; 有這十種;這長者, 這長者,就是譬喻 就是譬喻著佛。 著佛。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39 of 247

其年衰邁: 其年衰邁:我們論德性, 我們論德性,所謂「 所謂「年高有德」, 年高有德」,年邁就有德性 」,年邁就有德性; 年邁就有德性;可是德性 有內德,又有外德。 又有外德。內德,屬於智; 屬於智;你有智慧, 有智慧,就會有德性。 就會有德性。外德, 外德,就 是資財; 是資財;你有資財, 有資財,才能修外德。 才能修外德。那麼長者他年齡很高的, 長者他年齡很高的,就「博達古 今」。博是廣博 」。博是廣博, 博是廣博,達是通達, 達是通達,古是過去的事, 古是過去的事,今是現在, 今是現在,所謂「 所謂「通古 今,若親目」, 若親目」,古來的事情他也知道 」,古來的事情他也知道, 古來的事情他也知道,現在的事情他也明白, 現在的事情他也明白,這叫博達 古今。 古今。所以這也有一個比方, 所以這也有一個比方,譬喻佛的智德── 佛的智德──智慧的德性 ──智慧的德性。 智慧的德性。 衰,是衰敗了, 是衰敗了,言其力量衰弱; 言其力量衰弱;邁,是年齡高了、 是年齡高了、老了。 老了。雖然老衰, 雖然老衰,可 是他的根機和志氣純熟。 是他的根機和志氣純熟。志,是志願; 是志願;我想要做什麼 我想要做什麼,我有一種志氣, 我有一種志氣, 這種志也老練了。 這種志也老練了。這也有一個比喻 這也有一個比喻,譬喻佛的斷德。 佛的斷德。斷,就是煩惱無盡 誓願斷的斷, 誓願斷的斷,所謂「 所謂「當斷不斷, 當斷不斷,必受其亂。」 必受其亂。」應該斷的 。」應該斷的, 應該斷的,你不斷, 不斷,所以 你一定要吃虧的。 一定要吃虧的。佛不像我們, 佛不像我們,佛應該斷的就斷了, 佛應該斷的就斷了,佛具足這種斷德。 佛具足這種斷德。 因為佛有智德, 佛有智德,所以看一切都非常明瞭, 所以看一切都非常明瞭,就不會迷惑; 就不會迷惑;不會遇到什麼 不會遇到什麼境 界來了, 界來了,就看不清 就看不清楚。 財富無量: 財富無量:財富, 財富,是比喻 是比喻佛的福德, 佛的福德,也就是譬喻 也就是譬喻佛萬德莊嚴, 佛萬德莊嚴,所以才說 所以才說 財富無量。 財富無量。多有田宅: 多有田宅:多有, 多有,就不是少, 就不是少,很多很多的。 很多很多的。所謂「 所謂「田能養 命」,我們種田 」,我們種田、 我們種田、收穀, 收穀,然後可以令我們的生命生存, 然後可以令我們的生命生存,這是「 這是「田」的作 用。在這兒, 在這兒,這個「 這個「田」字,可以生長、 可以生長、培養我們每 培養我們每一個人的法身慧 命;慧命, 慧命,就是我們智慧的生命。 就是我們智慧的生命。我們法身慧命怎麼 我們法身慧命怎麼樣能生長 怎麼樣能生長呢 樣能生長呢?我們 就要參禪, 就要參禪,修習禪定的功夫。 修習禪定的功夫。修習禪定的功夫, 修習禪定的功夫,又必藉著般若的智慧, 又必藉著般若的智慧, 就必須要修般若。 就必須要修般若。所以這比喻 所以這比喻,就是禪定要藉著般若的力量, 就是禪定要藉著般若的力量,才能增長 你的法身慧命, 的法身慧命,這是「 這是「田」字的意思。 字的意思。 宅,所謂「 所謂「宅可棲身」, 宅可棲身」,可以棲藏我們 」,可以棲藏我們每 可以棲藏我們每一個人的身體; 一個人的身體;我們的身體, 我們的身體, 住到宅子裏邊, 住到宅子裏邊,這是表示「 這是表示「實境為 實境為智慧所託」 智慧所託」──這個實實在在的境 ──這個實實在在的境 界,是智慧所依託的地方。 是智慧所依託的地方。宅子裏可以住人, 宅子裏可以住人,實相的境界裏邊, 實相的境界裏邊,也要有 真正的智慧; 正的智慧;所以「 所以「宅」就譬喻 就譬喻實境的真 實境的真智。若論起佛的褔 若論起佛的褔德,他廣修 六度萬行, 六度萬行,沒有任何少少、 沒有任何少少、微細的行他沒有修; 微細的行他沒有修;若講起佛的智慧, 若講起佛的智慧,無境 而不照, 而不照,沒有一種境界, 沒有一種境界,他照不到的。 他照不到的。所以這才說 所以這才說多有田宅。 多有田宅。 及諸僮僕: 及諸僮僕:僮僕就是使用的工人, 僮僕就是使用的工人,要做一切的工。 要做一切的工。僮僕, 僮僕,這是表法, 這是表法,譬 喻佛的方便知見都已具足圓滿; 佛的方便知見都已具足圓滿;他什麼 他什麼都可以做, 都可以做,這種方便的智慧圓 滿。因為佛在六道眾 佛在六道眾生裏頭, 生裏頭,和光混俗。 和光混俗。和光, 和光,好像燈與燈光相合, 好像燈與燈光相合,不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40 of 247

相衝突; 相衝突;在這六道裏, 在這六道裏,頭出頭沒, 頭出頭沒,雖然也示現生、 雖然也示現生、死,但是佛不著住到 生、死上。 死上。為什麼要在六道裏頭和光? 要在六道裏頭和光?因為他要曲順群機。 他要曲順群機。曲,是彎 曲;順,是恒順眾 是恒順眾生;群,是很多的, 是很多的,一群一群的; 一群一群的;機,是眾生。佛不 是由直路來的, 是由直路來的,是委曲婉轉用方便權巧的法, 是委曲婉轉用方便權巧的法,教化眾生。僮僕就比喻 僮僕就比喻這 些方便知見, 些方便知見,這叫實智的僮僕。 這叫實智的僮僕。 L2 舍宅並一門喻 其家廣大, 其家廣大,唯有一門。 唯有一門。 其家廣大: 其家廣大:其家, 其家,誰的家呢 誰的家呢?就是長者的家。 就是長者的家。這長者的家廣大, 這長者的家廣大,廣是寬 廣,大是不小。 大是不小。那麼到底有多大、 到底有多大、有多廣呢 有多廣呢?就是欲界、 就是欲界、色界、 色界、無色界 這三界。 這三界。眾生在三界裏跑 生在三界裏跑來跑去,生了又死, 生了又死,死了又生, 死了又生,總也不能擺脫 總也不能擺脫 三界的輪迴, 三界的輪迴,不知道怎 不知道怎樣能出三界; 樣能出三界;所以釋迦牟尼佛才到這世界來, 所以釋迦牟尼佛才到這世界來,現 了一個應化身, 了一個應化身,指明這一切眾 指明這一切眾生:這家庭不是一個平安的家庭, 這家庭不是一個平安的家庭,廣大是 廣大, 廣大,但是在這個廣大的家庭裏邊, 但是在這個廣大的家庭裏邊,唯有一門: 唯有一門:只有一個門。 只有一個門。 這個家, 這個家,就譬喻 就譬喻三界; 三界;所謂「 所謂「三界無安, 三界無安,猶如火宅」, 猶如火宅」,所以後邊講這個 」,所以後邊講這個 房子就著火了。 房子就著火了。一門, 一門,是表示一乘佛道。 是表示一乘佛道。只有這一乘佛道, 只有這一乘佛道,才能出離三 界,才能離開這個不安的地方。 才能離開這個不安的地方。你看後邊說 看後邊說那一些小孩子, 那一些小孩子,在這個著了 火的大住宅裏邊, 火的大住宅裏邊,他還不怕, 他還不怕,還在那兒玩得很高興, 還在那兒玩得很高興,也不知道這火是厲 害的。 害的。這也就比喻 這也就比喻現在我們在這三界裏, 現在我們在這三界裏,以為這地方是一個很快樂地 方,不知道這火就來把你 不知道這火就來把你燒死; 燒死;所以只有這麼 所以只有這麼一個門, 一個門,才能出離三界。 才能出離三界。 L3 五百人喻 多諸人眾 多諸人眾,一百、 一百、二百, 二百,乃至五百人, 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 止住其中。 多諸人眾 多諸人眾:在這一個宅子裏邊, 在這一個宅子裏邊,住了很多人。 住了很多人。可是這一些人, 可是這一些人,不單單是 人,又有什麼 又有什麼呢?一百、 一百、二百, 二百,乃至五百人, 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 止住其中:這表示五道眾 這表示五道眾 生。五道是什麼 五道是什麼?這一百人, 這一百人,就是天道; 就是天道;二百人, 二百人,就是人道; 就是人道;三百、 三百、四 百、五百, 五百,那就不是人了── 那就不是人了──三百 ──三百, 三百,就是畜生道; 就是畜生道;四百, 四百,就是餓鬼道; 就是餓鬼道; 五百, 五百,就是地獄道。 就是地獄道。那麼說是六道輪迴, 是六道輪迴,怎麼沒有阿修羅 怎麼沒有阿修羅呢 沒有阿修羅呢?不錯, 不錯,是 六道輪迴, 六道輪迴,現在在這《 現在在這《法華經》 法華經》的經文上, 的經文上,只說五道; 五道;因為阿修羅屬於 這五道裏, 這五道裏,所以把阿修羅道給取消了。 所以把阿修羅道給取消了。說取消, 取消,也並沒有取消, 也並沒有取消,不過作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41 of 247

一個附帶品, 一個附帶品,就是不是正式的, 就是不是正式的,是個配角, 是個配角,就是副的, 就是副的,不是正的。 不是正的。 「多諸人眾 多諸人眾」,就是包括這五道 」,就是包括這五道眾 就是包括這五道眾生。這個阿修羅, 這個阿修羅,在天道裏也有阿修 羅,人道裏也有阿修羅, 人道裏也有阿修羅,餓鬼道裏頭也有阿修羅, 餓鬼道裏頭也有阿修羅,畜生道裏也有阿修 羅。阿修羅是梵語── 阿修羅是梵語──梵語 ──梵語, 梵語,也就是古印度話; 也就是古印度話;翻譯為 翻譯為無端正, 無端正,就是最 醜陋的、 醜陋的、最不好看的樣子。 最不好看的樣子。怎麼樣不好看 怎麼樣不好看呢 樣不好看呢?人家的鼻子長到眼睛下 邊,他的鼻子長到眼睛上邊去, 他的鼻子長到眼睛上邊去,你說這樣子好看不好看? 這樣子好看不好看?還有他的眼 睛、鼻子、 鼻子、耳朵、嘴,都生到一起了, 都生到一起了,你說這好看不好看? 這好看不好看?男阿修羅就 是這樣子醜陋, 是這樣子醜陋,女的阿修羅就生得最美貌。 女的阿修羅就生得最美貌。 我以前講過這公案。 我以前講過這公案。帝釋天看見阿修羅這個小姐生得這麼 帝釋天看見阿修羅這個小姐生得這麼美貌, 美貌,他就向 修羅王求婚; 修羅王求婚;修羅王就把修羅女嫁給帝釋。 修羅王就把修羅女嫁給帝釋。因為帝釋也很有善根的, 帝釋也很有善根的,所 以他歡喜聽法, 以他歡喜聽法,於是每 於是每天就到一個仙人那地方去聽法。 天就到一個仙人那地方去聽法。但是這修羅女就 生出一種懷疑的心, 生出一種懷疑的心,懷疑玉帝有外遇; 懷疑玉帝有外遇;外遇, 外遇,就是外邊另 就是外邊另外有女朋友 了。她就想玉帝天天都不在家裏, 就想玉帝天天都不在家裏,一天到晚 一天到晚都說有事情, 有事情,究竟他是做什 麼?回來, 回來,就問帝釋說 就問帝釋說:「你 :「你天天都不在家裏, 天天都不在家裏,你幹什麼 幹什麼去啊?」帝釋 ?」帝釋 說:「我去聽法 :「我去聽法, 我去聽法,有個仙人在那兒講法。」「 有個仙人在那兒講法。」「那 。」「那你帶我也去! 帶我也去!我和你 我和你一 起去聽法, 起去聽法,好不好啦 好不好啦?」「你 ?」「你不可以去, 不可以去,妳到那邊很不方便。」 到那邊很不方便。」 這修羅女心裏更生懷疑了, 這修羅女心裏更生懷疑了,你聽法, 聽法,帶我有什麼 帶我有什麼不方便的? 不方便的?你一定是有 不可以告人, 不可以告人,有不讓我知道的事情! 有不讓我知道的事情!修羅女也有神通, 修羅女也有神通,她有隱身術; 有隱身術;就 是她人在這兒, 人在這兒,你也看不見她 也看不見她,她有這種本事。 有這種本事。於是玉帝去聽法, 於是玉帝去聽法,她就 隨著玉帝一起去; 隨著玉帝一起去;玉帝也看不見她 玉帝也看不見她,因為她有法術。 有法術。等到了聽法的地 方,她現身了, 現身了,玉帝說 玉帝說: 「妳幹什麼 幹什麼來的?」 來的?」 「那你幹什麼 幹什麼來的?」 來的?」 「啊!我來聽法。」 我來聽法。」 「我也來聽法!」 我也來聽法!」 她往這個法會裏邊一看, 往這個法會裏邊一看,男男女女有很多人; 男男女女有很多人;有很多的女人, 有很多的女人,生得雖然 沒有她 沒有她那麼美貌, 美貌,但是也都不壞, 但是也都不壞,都過得去。 都過得去。那麼她更生了妒 更生了妒忌心: 忌心: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42 of 247

「噢!原來你 原來你天天到這兒, 天天到這兒,跟這一班女人來胡混!」 跟這一班女人來胡混!」就發了脾氣 !」就發了脾氣。 就發了脾氣。 她一發脾氣, 一發脾氣,玉帝也發了脾氣了, 玉帝也發了脾氣了,拿了蓮華就打她 拿了蓮華就打她一下。 一下。玉帝也是有神 通,這雖然是一朵 這雖然是一朵蓮華, 蓮華,也是有很重的力量; 也是有很重的力量;於是把她 於是把她打得就哭起來。 打得就哭起來。 她就跑去對她 去對她父親講:「 父親講:「帝釋現在不守諾言 :「帝釋現在不守諾言、 帝釋現在不守諾言、不守規矩, 不守規矩,他跑到外邊去 找女人。 找女人。我去後邊跟蹤他、 我去後邊跟蹤他、調查他,他還打我! 他還打我!您一定要給我報仇!」 一定要給我報仇!」 偏偏在帝釋和修羅女結婚的時候, 偏偏在帝釋和修羅女結婚的時候,請修羅王去赴宴; 請修羅王去赴宴;玉帝為 玉帝為了歡迎修羅 王,所以把天兵、 所以把天兵、天將都在兩邊擺列著, 天將都在兩邊擺列著,非常齊備。 非常齊備。這修羅王也多疑, 這修羅王也多疑, 「你向我示威? 向我示威?你來駭我!」 來駭我!」他不知道這是帝釋天恭敬他 !」他不知道這是帝釋天恭敬他, 他不知道這是帝釋天恭敬他,排軍隊來在 兩邊給他站崗; 兩邊給他站崗;他生出懷疑, 他生出懷疑,說是向他示威, 是向他示威,心裏也就很不高興地回 去。 現在他自己的女兒, 現在他自己的女兒,又來說 又來說玉帝怎 玉帝怎樣不好、 樣不好、怎樣不好; 樣不好;於是他就發動修 羅眾,去和玉帝作戰。 去和玉帝作戰。玉帝雖然有那麼 玉帝雖然有那麼多天兵、 多天兵、天將, 天將,可是和修羅一作 戰的時候, 戰的時候,屢戰屢敗;打一次、 打一次、敗一次, 敗一次,沒有打勝仗的時候。 沒有打勝仗的時候。玉帝就去 求釋迦牟尼佛, 求釋迦牟尼佛,說:「修羅現在造反了 :「修羅現在造反了, 來攻我,把我這帝釋天幾乎都 修羅現在造反了,來攻我, 要給破壞了! 要給破壞了!怎麼辦呢 怎麼辦呢?」 辦呢?」 釋迦牟尼佛說 釋迦牟尼佛說:「那容易 :「那容易! 那容易!你回去叫你 回去叫你的天兵天將唸 的天兵天將唸一句『 一句『摩訶般若波 羅蜜多』。 羅蜜多』。唸 』。唸這一句『 這一句『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就會有大智慧 』,就會有大智慧; 就會有大智慧;你們有大 智慧, 智慧,就可以把修羅這愚癡的眾 就可以把修羅這愚癡的眾生給打敗了。」 生給打敗了。」果然帝釋回去 。」果然帝釋回去, 果然帝釋回去,叫天兵 天將就唸 天將就唸「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一念這一句 」;一念這一句, 一念這一句,修羅果然就戰敗了, 修羅果然就戰敗了,屢 戰屢敗,帝釋才能把他這帝釋的位保得住。 帝釋才能把他這帝釋的位保得住。 修羅又有一個名字, 修羅又有一個名字,就叫無酒, 就叫無酒,因為他在天上有天福, 他在天上有天福,沒有天權, 沒有天權,所以 也喝不著酒。 也喝不著酒。他若喝酒, 他若喝酒,那脾氣更大了; 那脾氣更大了;因為沒有酒喝, 沒有酒喝,雖然是好鬥 雖然是好鬥, 還差一點。 還差一點。阿修羅就是好勇鬥狠 阿修羅就是好勇鬥狠, 鬥狠,就是好戰爭; 就是好戰爭;天上有阿修羅, 天上有阿修羅,就和天 兵天將作戰; 兵天將作戰;人間有阿修羅, 人間有阿修羅,就和國家的軍隊來作戰。 就和國家的軍隊來作戰。畜生裏頭的阿修 羅,就是害群之馬; 就是害群之馬;好像那些馬本來都循規蹈矩在一起吃東西, 好像那些馬本來都循規蹈矩在一起吃東西,這隻馬 專門來欺負其它 專門來欺負其它的馬, 的馬,對於這馬群裏有害處, 對於這馬群裏有害處,這就是修羅馬。 這就是修羅馬。那麼其餘 的畜生, 的畜生,也是這樣子。 也是這樣子。鬼裏邊也有修羅, 鬼裏邊也有修羅,專門去害其他的人, 專門去害其他的人,這就是修 羅鬼。 羅鬼。總而言之, 總而言之,修羅就是脾氣最大, 修羅就是脾氣最大,好像炮彈似的。 好像炮彈似的。中國城過年, 中國城過年,不 是放炮仗, 是放炮仗,就像那個東西似的, 就像那個東西似的,有一點火, 有一點火,它就「碰」!這就是修羅 」!這就是修羅。 這就是修羅。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43 of 247

你們誰若願意做修羅, 們誰若願意做修羅,就學那個炮仗去; 就學那個炮仗去;若不願意做修羅, 若不願意做修羅,願意做菩 薩,就不要好像炮仗那麼 就不要好像炮仗那麼樣子。 樣子。 在五道中, 在五道中,有天道; 有天道;天人裏邊, 天人裏邊,也是分得很多的階級, 也是分得很多的階級,千差萬別。 千差萬別。我們 人道中, 人道中,有富貴、 有富貴、貧賤, 貧賤,有老百姓。 有老百姓。一般的人民由村政府、 一般的人民由村政府、鄉政府、 政府、市 政府、 政府、省政府組織起來, 省政府組織起來,就有作官的, 就有作官的,又有當兵的, 又有當兵的,又有作警察的。 又有作警察的。 你看這裏邊, 看這裏邊,也是千差萬別的; 也是千差萬別的;有的就窮得不得了, 有的就窮得不得了,有的就有錢得很厲 害,有的人就生得相貌非常美滿, 有的人就生得相貌非常美滿,有的人相貌就生得很醜陋, 有的人相貌就生得很醜陋,和修羅長 相差不多。 相差不多。有的人沒有眼睛, 有的人沒有眼睛,有的人又沒有鼻子, 有的人又沒有鼻子,有的人就不會說 有的人就不會說話, 有的人是聾子, 有的人是聾子,盲聾瘖 盲聾瘖啞,也是很多種類。 也是很多種類。 人語言不同, 人語言不同,裏邊就有很多種人。 裏邊就有很多種人。有的人很聰明, 有的人很聰明,說是「聰明得像鬼似 的」,其實不是 」,其實不是; 其實不是;鬼雖然聰明, 鬼雖然聰明,他屬陰的; 他屬陰的;聰明人像神似的, 聰明人像神似的,所謂「 所謂「聰 明正直之謂神」。 明正直之謂神」。所以 」。所以說 所以說:「曹公奸似鬼 :「曹公奸似鬼, 曹公奸似鬼,堯帝智如神」, 堯帝智如神」,曹操是很聰 」,曹操是很聰 明的, 明的,但是他是奸聰明, 但是他是奸聰明,奸得像鬼似的; 奸得像鬼似的;帝堯的智慧, 帝堯的智慧,像神那麼 像神那麼聰明。 聰明。 有的人聰明, 有的人聰明,有的人就愚癡得不得了。 有的人就愚癡得不得了。好像現在我們在這兒聽經的人, 好像現在我們在這兒聽經的人, 有兩個就很聰明, 有兩個就很聰明,記憶力很好, 記憶力很好,一個是果前, 一個是果前,一個是果逸。 一個是果逸。這兩個人, 這兩個人, 是首先把〈 是首先把〈楞嚴咒 楞嚴咒〉能背得出的; 能背得出的;以後繼續又有果循、 以後繼續又有果循、果遵, 果遵,就有很多 人,都能把〈 都能把〈楞嚴咒 楞嚴咒〉背出來。〈 背出來。〈楞嚴 。〈楞嚴咒 楞嚴咒〉就「愣半年」, 半年」,一般人都要 」,一般人都要 照著本子念, 照著本子念,這不容易可以背得出的; 這不容易可以背得出的;現在你 現在你們西方人居然能把〈 們西方人居然能把〈楞嚴 咒〉背得出來, 背得出來,這是不可思議的。 這是不可思議的。 這是人, 這是人,那麼畜生裏邊, 畜生裏邊,你們每一個人都知道, 一個人都知道,畜生很多很多的, 畜生很多很多的,不必 講它了。餓鬼就是沒有東西吃, 餓鬼就是沒有東西吃,一天到晚 一天到晚,都想找東西吃, 都想找東西吃,也找不著。 也找不著。 為什麼他做餓鬼呢 他做餓鬼呢?因為他做人的時候貪心, 他做人的時候貪心,盡貪吃, 盡貪吃,吃得太多了; 吃得太多了;所 以做鬼的時候, 以做鬼的時候,沒有東西吃。 沒有東西吃。 那麼五百人, 五百人,止住其中, 止住其中,在什麼 在什麼地方? 地方?就住在這個大家庭裏邊, 就住在這個大家庭裏邊,就是欲 界、色界、 色界、無色界這三界之內 無色界這三界之內。所以說 所以說「三界無安, 三界無安,猶如火宅」; 猶如火宅」;這猶 」;這猶 如火宅還是比方, 如火宅還是比方,現在《 現在《法華經》 法華經》就直接說 就直接說是起火了, 是起火了,就是「 就是「火宅」 火宅」 了!不是「 不是「如」。「如 」。「如」還是個比喻 還是個比喻,是個象徵 是個象徵;現在就是火宅了! 現在就是火宅了!我 們現在也沒有逃出這個火宅之外去, 們現在也沒有逃出這個火宅之外去,還在這個火宅之中! 還在這個火宅之中!你想一想, 想一想,危 險不危險? 險不危險?你自己想一想! 自己想一想!我不必講那麼 我不必講那麼多了。 多了。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44 of 247

我再對你 我再對你們講, 們講,人為什麼就聰明? 就聰明?有的人為 有的人為什麼就愚癡? 就愚癡?聰明的人念經 也念得多, 也念得多,學佛法也學得多, 學佛法也學得多,印造經文也印得多; 印造經文也印得多;愚癡的人, 愚癡的人,他也不念 經,也不學佛法, 也不學佛法,也不印造經文。 也不印造經文。不印經文, 不印經文,所以就一生比一生愚癡, 所以就一生比一生愚癡, 一生比一生愚癡; 一生比一生愚癡;印造經文的人, 印造經文的人,就一生比一生聰明, 就一生比一生聰明,一生比一生聰 明。你看有的人── 看有的人──方才我沒 ──方才我沒說 方才我沒說果逸、 果逸、果前兩個人記憶力很好? 果前兩個人記憶力很好?他們大 約是前生都看了很多經典, 約是前生都看了很多經典,尤其對《 尤其對《楞嚴經》、《 楞嚴經》、《法華經 》、《法華經》, 法華經》,都一定很 》,都一定很 有緣的。你們每一個人, 一個人,不要以為 不要以為他們那麼 他們那麼聰明, 聰明,非常妒 非常妒忌;你若一生 妒忌,你就越發愚癡。 就越發愚癡。你妒忌聰明人, 忌聰明人,你自己就會愚癡的; 自己就會愚癡的;為什麼?聰 明人是種福修來的, 明人是種福修來的,愚癡人就是不修福、 愚癡人就是不修福、不印造經文。 不印造經文。 印造經文, 印造經文,不是印造一種, 不是印造一種,種種的經典, 種種的經典,都應該印造。 都應該印造。若想要聰明一 點,就按照你 就按照你自己的能力, 自己的能力,能做得到的, 能做得到的,就印一點經; 就印一點經;沒有這個力量, 沒有這個力量, 也不必勉強 也不必勉強。我們做事情要很自然、 我們做事情要很自然、很歡喜、 很歡喜、很願意做的。 很願意做的。自己多想一 想,盡你自己的心! 自己的心!你想要聰明, 想要聰明,你就做多一點; 就做多一點;要是說 要是說我願意愚癡, 我願意愚癡, 什麼也不知道最好, 也不知道最好,那你就不需要做! 就不需要做! L4火起喻 堂閣朽故, 堂閣朽故,牆壁隤 牆壁隤落,柱根腐敗, 柱根腐敗,梁棟傾危, 梁棟傾危,周匝俱時欻然火起, 然火起,焚燒 舍宅。 舍宅。 在這一個大的住宅裏邊, 在這一個大的住宅裏邊,堂閣朽故: 堂閣朽故:在三界裏邊, 在三界裏邊,堂是譬喻 堂是譬喻欲界; 欲界;閣是 譬喻色界和無色界。 色界和無色界。按著我們每 按著我們每一個人自己來講,「 一個人自己來講,「堂 ,「堂」又譬喻 又譬喻我們人 的下身;「 的下身;「閣 ;「閣」就譬喻 就譬喻我們人的頭和上身。「 我們人的頭和上身。「朽 。「朽」表示弊惡不常。 表示弊惡不常。 弊,就是壞了; 就是壞了;惡,就是不好。 就是不好。這三界弊惡不常, 這三界弊惡不常,言其在三界裏邊輪迴 不停, 不停,有的時候會好, 有的時候會好,可是也不長久, 可是也不長久,就會壞了。「 就會壞了。「故 。「故」是說三界不是 現在造出來的, 現在造出來的,是以前就有的。 是以前就有的。 牆壁隤 牆壁隤落:我們蓋房子要有牆, 我們蓋房子要有牆,在三界這個大的住宅裏邊, 在三界這個大的住宅裏邊,也有牆。 也有牆。什 麼是我們在三界裏邊的牆? 是我們在三界裏邊的牆?這就比方「 這就比方「四大」; 四大」;四大是地 」;四大是地、 四大是地、水、火、 風,這表示四邊的牆壁。 這表示四邊的牆壁。又我們一般人所知道的酒、 又我們一般人所知道的酒、色、財、氣,這也 是四道牆。 是四道牆。酒、色、財、氣這四種的東西, 氣這四種的東西,好像四條鎖一樣, 好像四條鎖一樣,把人給鎖 住了。 住了。所以有這麼 所以有這麼一首偈頌說 一首偈頌說──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45 of 247

酒色財氣四堵牆, 酒色財氣四堵牆,許多眾 許多眾生裏邊藏; 生裏邊藏; 有人跳出牆門外, 有人跳出牆門外,就是長生不老王。 就是長生不老王。 我們自己的身體這也等於三界一樣, 我們自己的身體這也等於三界一樣,這個牆, 這個牆,就比喻 就比喻我們的皮肉。 我們的皮肉。隤 落,就是三界無安, 就是三界無安,很快就會壞了。 很快就會壞了。 柱根腐敗: 柱根腐敗:柱根, 柱根,就是譬喻 就是譬喻人的生命; 人的生命;又可以說 又可以說是我們每 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兩條 腿。那麼柱根腐敗了, 柱根腐敗了,這就譬喻 這就譬喻危殆不安; 危殆不安;危是危險, 危是危險,殆是不好、 殆是不好、不久 了。不久腐敗, 不久腐敗,言其三界無安, 言其三界無安,猶如火宅, 猶如火宅,很快就發生危險, 很快就發生危險,我們的生 命很快就沒有了。 命很快就沒有了。 梁棟傾危: 梁棟傾危:梁棟, 梁棟,就是樑 就是樑棟,譬喻我們人的意識。 我們人的意識。意,是意念; 是意念;識,就 是八識那個識。 是八識那個識。要是講到我們個人的本身, 要是講到我們個人的本身,就是身體脊背的脊骨。 就是身體脊背的脊骨。傾 危,最要緊的是這個傾危! 最要緊的是這個傾危!傾是傾塌 傾是傾塌,危是很危險的, 危是很危險的,就是遷變不停。 就是遷變不停。 在這時候就非常危險, 在這時候就非常危險,遷變不停; 遷變不停;遷是遷流, 遷是遷流,變是變化, 變是變化,不停是不停 止。這個「 這個「傾危」 傾危」也就是說 也就是說我們人死的時候到了。 我們人死的時候到了。 我們看這一段經文, 我們看這一段經文,就知道我們的壽命不是永遠都存在的; 就知道我們的壽命不是永遠都存在的;你就是有什 麼本事, 本事,有什麼 有什麼貴重的東西, 貴重的東西,有什麼 有什麼最有價值 最有價值的寶貝, 的寶貝,到死的時候, 到死的時候,是 兩手空空, 兩手空空,什麼也拿不去。 也拿不去。所以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爭名奪利、 所以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爭名奪利、求名求 利,這可以說 這可以說是很愚癡的行為 是很愚癡的行為;你應該返本還原, 應該返本還原,認識我們本來的面 目。 本來的面目, 本來的面目,又是什麼 又是什麼樣子? 樣子?沒有樣子。 沒有樣子。若有個樣子, 若有個樣子,那就是有相了; 那就是有相了; 有相, 有相,就會毀 就會毀滅了。 滅了。我們本來的自性, 我們本來的自性,是不垢、 是不垢、不淨的, 不淨的,是不生、 是不生、不滅 的,是不增、 是不增、不減的; 不減的;我們本來面目, 我們本來面目,是什麼 是什麼麻煩都沒有的。 麻煩都沒有的。我們本來 的面目, 的面目,就是《 就是《楞嚴經》 楞嚴經》所說的「如來藏性、 如來藏性、常住真 常住真心、性淨明體」。 性淨明體」。 你若恢復你 若恢復你本來的面目, 本來的面目,明白你 明白你本來的面目, 本來的面目,任何煩惱都會變成菩提; 任何煩惱都會變成菩提; 若不明白本來面目, 若不明白本來面目,就是菩提你 就是菩提你也把它 也把它變成煩惱。 變成煩惱。所以才說 所以才說「天下本無 事,庸人自擾之。」 庸人自擾之。」 這個天下, 這個天下,本來什麼 本來什麼事情都沒有, 事情都沒有,這一些愚癡的人, 這一些愚癡的人,沒有事情找一種事 情來幹。 情來幹。所以你 所以你對他講這是愚癡的, 對他講這是愚癡的,他說你才是愚癡呢 才是愚癡呢!為什麼他這麼 他這麼 說?因為他認為 他認為他所幹的事情、 他所幹的事情、你不願意幹, 不願意幹,他所行的事情、 他所行的事情、你不去 行,你不和他一樣, 不和他一樣,所以他就說 所以他就說你是愚癡; 是愚癡;可是他本來沒有事情, 可是他本來沒有事情,另外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46 of 247

找出一些麻煩來做, 找出一些麻煩來做,這不是愚癡是什麼 這不是愚癡是什麼?你真正明白自性的功夫, 正明白自性的功夫,就所 謂「眼觀身色內 眼觀身色內無有, 無有,耳聽塵事心不知。」 耳聽塵事心不知。」 一樣是人, 一樣是人,你看見聲就是聲, 看見聲就是聲,看見色就是色; 看見色就是色;可是若明白本來面目的, 可是若明白本來面目的, 見聲而無聲, 見聲而無聲,見色而無色, 見色而無色,就沒有聲、 就沒有聲、色了。 色了。那麼這個聲、 這個聲、色是不是真 色是不是真 沒有了? 沒有了?一個人看見就是「 一個人看見就是「有」,另 」,另一個人看見就「 一個人看見就「沒有」; 沒有」;究竟是 」;究竟是 有、是沒有? 是沒有?究竟也有、 究竟也有、也沒有! 也沒有!你見到有的, 見到有的,就是有; 就是有;見到沒有的, 見到沒有的, 就是沒有; 就是沒有;所以說 所以說一切唯心造。 一切唯心造。一切唯心造, 一切唯心造,就是看你 就是看你怎麼樣去做 怎麼樣去做, 樣去做,看 你怎麼樣去想 怎麼樣去想。 樣去想。一樣的事情, 一樣的事情,而不是一樣的看法。 而不是一樣的看法。耳朵聽見這些個塵 事,可是心裏不知道; 可是心裏不知道;這一切的塵事, 這一切的塵事,也就是色、 也就是色、聲、香、味、觸這五 欲的境界。 欲的境界。 有人就說 有人就說:「你 :「你講這個道理, 講這個道理,我不相信這個說 我不相信這個說法!」我早就知道 !」我早就知道你 我早就知道你不相 信!不是現在才知道你 不是現在才知道你不相信。 不相信。為什麼我知道你 我知道你不相信? 不相信?你還不到這種 程度上! 程度上!你沒有這種的功夫, 沒有這種的功夫,所以你 所以你就不相信; 就不相信;你若有了這種功夫, 若有了這種功夫,就 能以做得到這種的事情── 能以做得到這種的事情──見而不見 ──見而不見, 見而不見,聞而不聞, 聞而不聞,見、聞、嗅、嚐、 覺、知這六種的識精, 知這六種的識精,都可以聽你 都可以聽你的招呼, 的招呼,受你自己來支配。 自己來支配。你叫它 看,它可以看; 可以看;不叫它 不叫它看,它就不看; 就不看;你叫它聞,它就聞; 就聞;你不叫它 不叫它 聞,它就不聞; 就不聞;嗅、嚐、覺、知,都是一樣的道理。 都是一樣的道理。所以我們學佛法, 所以我們學佛法, 無論學多少年, 無論學多少年,就是要遇著境界, 就是要遇著境界,能不動心。 能不動心。你能以不動心, 能以不動心,這就是定 力;你若見到什麼 若見到什麼境界, 境界,被什麼 被什麼境界就轉了, 境界就轉了,那就是沒有定力; 那就是沒有定力;沒有定 力,那你學佛法, 學佛法,學到老死的時候, 學到老死的時候,還是一點用處都沒有的。 還是一點用處都沒有的。 所以我們現在講《 所以我們現在講《法華經》, 法華經》,就是講這個世界最壞了 》,就是講這個世界最壞了; 就是講這個世界最壞了;像什麼 像什麼那麼壞 呢?就像火宅似的。 就像火宅似的。我們住的房子著起火來, 我們住的房子著起火來,我們在裏邊是很危險的, 我們在裏邊是很危險的, 很容易就被火給燒死。 很容易就被火給燒死。怎樣才能不燒死呢 樣才能不燒死呢?就是剛才我所講的, 就是剛才我所講的,你不被 境界轉, 境界轉,所謂「 所謂「眼觀聲色內 眼觀聲色內無有, 無有,耳聽塵事心不知」, 耳聽塵事心不知」,你 」,你能以明白你 能以明白你本 來的面目。 來的面目。你本來是誰? 本來是誰?你本來是佛; 本來是佛;本來是佛, 本來是佛,那麼你應該回來了, 應該回來了, 應該還本返原, 應該還本返原,到佛的道路上來走。 到佛的道路上來走。佛是具足萬德的, 佛是具足萬德的,萬德莊嚴, 萬德莊嚴,所以 我們在佛的道路上走的時候, 我們在佛的道路上走的時候,也應該做種種的善事, 也應該做種種的善事,才能幫 才能幫助我們成 功,這是最要緊的。 這是最要緊的。所以若能力做得到的時候, 所以若能力做得到的時候,就要做好事。 就要做好事。 什麼是好事? 是好事?幫助人、 助人、利益人就是好事; 利益人就是好事;菩薩「 菩薩「自利利他、 自利利他、自覺覺 他」,就是做這一些個事情 」,就是做這一些個事情。 就是做這一些個事情。有人就說 有人就說「這個道理我聽了很多了!」 這個道理我聽了很多了!」你 !」你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47 of 247

聽了很多? 聽了很多?聽了有多少?「 聽了有多少?「聽過有幾十次了 ?「聽過有幾十次了!」 聽過有幾十次了!」那 !」那麼你行的有多少? 行的有多少?不 錯!聽過的很多了, 聽過的很多了,自利利他、 自利利他、自覺覺他; 自覺覺他;你做的有多少? 做的有多少?你利多少 他、覺多少他? 覺多少他?覺一個人、 覺一個人、兩個人? 兩個人?利益一個人、 利益一個人、兩個人? 兩個人?恐怕還沒有 呢!一個人、 一個人、兩個人都沒有利益, 兩個人都沒有利益,也沒有覺, 也沒有覺,那你光聽是有什麼 光聽是有什麼用呢? 沒有用的。 沒有用的。 所謂「 所謂「道是行的」, 道是行的」,要往 」,要往真 要往真了做, 了做,往誠心去做, 往誠心去做,腳紮實地, 紮實地,認真紮實去 做。怎麼叫往 怎麼叫往真 叫往真了去做? 了去做?同樣的事情, 同樣的事情,其他人做, 其他人做,你也做; 也做;其他人, 其他人,是 想利益自己; 想利益自己;你做這個事情, 做這個事情,就想利益他人, 就想利益他人,這就是往真 這就是往真了做。 了做。同樣的 事情, 事情,同樣的道理, 同樣的道理,一般人明白了, 一般人明白了,不去令其他人明白; 不去令其他人明白;你呢?自己明 白了, 白了,再輾轉教 再輾轉教化,令其他人也明白了, 令其他人也明白了,這就是自覺、 這就是自覺、覺他。 覺他。 總而言之, 總而言之,在這個世界, 在這個世界,一樣的事情做法不同, 一樣的事情做法不同,一個人就是自私自利 的,一個人就是專為 一個人就是專為利他的。 利他的。那個自私自利的, 那個自私自利的,就到地獄去了; 就到地獄去了;為什 麼?他太自私自利, 他太自私自利,墮落地獄去了! 墮落地獄去了!那個利他的, 那個利他的,也到地獄去了! 也到地獄去了!他到 地獄去幹什麼 地獄去幹什麼?到地獄去救眾 到地獄去救眾生;他的目的是自己受苦, 他的目的是自己受苦,去教化這地獄 的眾生離苦得樂。 生離苦得樂。所以地藏王菩薩一天到晚 所以地藏王菩薩一天到晚都是在地獄裏, 都是在地獄裏,和那一些個 餓鬼做朋友; 餓鬼做朋友;可是他為 可是他為著度這一些個鬼離苦得樂。 著度這一些個鬼離苦得樂。所以我們人, 所以我們人,譬如這 個世界上有很多不明白的人, 個世界上有很多不明白的人,我知道一點, 我知道一點,我就令他們也明白一點; 我就令他們也明白一點;這 都叫「 都叫「自覺覺他」、「 自覺覺他」、「自利利他 」、「自利利他」。 自利利他」。總而言之 」。總而言之, 總而言之,這一件事情, 這一件事情,人人的做 法不同; 法不同;就方才我講的, 就方才我講的,一個就是為 一個就是為利己, 利己,一個就是為 一個就是為利他。 利他。你認識 人,也應該在這個地方來看; 也應該在這個地方來看;你看這個人, 看這個人,他所行所做, 他所行所做,是專為 是專為自己? 自己? 還是為 還是為他人? 他人?都要在這個地方來觀察。 都要在這個地方來觀察。 剛才所說 剛才所說酒、色、財、氣,這是四面的牆; 這是四面的牆;菩薩也有「 菩薩也有「酒、色、財、 氣」這四面牆, 這四面牆,他也沒有跳出去。 他也沒有跳出去。菩薩以「 菩薩以「度生」 度生」為酒;度眾生,就是 等於喝酒一樣, 等於喝酒一樣,度得越多, 度得越多,他的酒也喝得越多, 他的酒也喝得越多,就也醉得越厲害。 就也醉得越厲害。菩薩 以三藏十二部的經典為 以三藏十二部的經典為「色」,所以他要學習三藏十二部這些經典 」,所以他要學習三藏十二部這些經典。 所以他要學習三藏十二部這些經典。菩 薩也愛財, 薩也愛財,因為「財」就是妙法; 就是妙法;菩薩以佛法作為 菩薩以佛法作為他的財產 他的財產,所以他非 常的愛財。 常的愛財。菩薩也有氣, 菩薩也有氣,他以什麼 他以什麼作為他的氣呢 他的氣呢?他以六度萬行作為 他以六度萬行作為他 的「氣」;要是沒有六度萬行 」;要是沒有六度萬行, 要是沒有六度萬行,就是沒有氣了, 就是沒有氣了,就死了。 就死了。他天天都是行 六度萬行這個法, 六度萬行這個法,所以菩薩也有氣。 所以菩薩也有氣。 菩薩所有的, 菩薩所有的,和我們眾 和我們眾生所有的, 生所有的,名詞是一樣, 名詞是一樣,可是事實就不同。 可是事實就不同。菩薩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48 of 247

喝度眾 喝度眾生的「 生的「酒」,越喝越歡喜喝 」,越喝越歡喜喝, 越喝越歡喜喝,喝得醉得把他自己都丟 喝得醉得把他自己都丟了,沒有我 了。所以《 所以《金剛經》 金剛經》不是說 不是說,菩薩無我相、 菩薩無我相、無人相、 無人相、無眾生相、 生相、無壽者 相?你說如果他沒有喝醉酒, 如果他沒有喝醉酒,他怎麼會連 怎麼會連「 會連「我」都沒有了? 都沒有了?這就是喝度 眾生「酒」喝得太多了, 喝得太多了,所以把「 所以把「我」喝沒有了; 喝沒有了;不單「 不單「我」沒有了, 沒有了, 眾生也沒有了, 生也沒有了,人也沒有了, 人也沒有了,壽者也沒有了, 壽者也沒有了,什麼都沒有了! 都沒有了!他怎麼什 怎麼什 麼都沒有的? 都沒有的?就是醉了! 就是醉了!這菩薩也會喝醉酒的, 這菩薩也會喝醉酒的,我希望你 我希望你們都學這個菩 薩,喝這度眾 喝這度眾生的「 生的「酒」。所以佛法本來沒有可講的 」。所以佛法本來沒有可講的, 所以佛法本來沒有可講的,就是那麼 就是那麼講出一 些人所不願意講的。 些人所不願意講的。 周匝俱時:周,是周圍、 是周圍、周遍; 周遍;匝,也就是這麼 也就是這麼左繞一轉、 左繞一轉、右繞一轉, 右繞一轉, 這麼一轉一轉的繞, 一轉一轉的繞,這就叫「 這就叫「匝」,在這個地方就是 」,在這個地方就是「 在這個地方就是「普遍」 普遍」的意思。 的意思。 這是什麼 這是什麼周匝俱時呢?就是所說 就是所說的八苦; 的八苦;它周遍於這四大、 周遍於這四大、四生, 四生,而生 出八苦。 出八苦。八苦, 八苦,是生苦、 是生苦、老苦、 老苦、病苦、 病苦、死苦、 死苦、愛別離苦、 愛別離苦、怨憎恚苦、 怨憎恚苦、求 不得苦、 不得苦、五陰熾盛苦。 五陰熾盛苦。八苦遍於四大, 八苦遍於四大,也遍於四生。 也遍於四生。四生, 四生,就是胎、 就是胎、 卵、濕、化。胎生有胎生的苦, 胎生有胎生的苦,卵生有卵生的苦, 卵生有卵生的苦,濕生有濕生的苦, 濕生有濕生的苦,化 生有化生的苦, 生有化生的苦,各有牠 各有牠的苦處。 的苦處。不過我們在胎生的有情, 不過我們在胎生的有情,只知道胎生的 苦,不知道卵生的痛苦, 不知道卵生的痛苦,也不知道濕生和化生的這種苦; 也不知道濕生和化生的這種苦;等你到那一類 裏頭的時候, 裏頭的時候,你就知道那一類裏邊的痛苦。 就知道那一類裏邊的痛苦。 我們現在沒有到卵生、 我們現在沒有到卵生、濕生、 濕生、化生裏, 化生裏,為什麼也講牠 也講牠的苦? 的苦?就因為 就因為佛是 一位大智慧者, 一位大智慧者,他已經把這個道理給我們指明白了, 他已經把這個道理給我們指明白了,所以我們才知道這 八苦遍於四生和四大。 八苦遍於四生和四大。這個周匝 這個周匝,就是因為 就是因為他遍於四生、 他遍於四生、四大。 四大。俱時, 意思就是說 意思就是說四生、 四生、四大, 四大,和八苦, 和八苦,完全都是無常的; 完全都是無常的;因為無常, 無常,所以叫 俱時。俱時,也可以說 也可以說是同時, 是同時,同時有八苦, 同時有八苦,也可以說 也可以說是同時有異苦, 是同時有異苦, 但是都是無常的。 但是都是無常的。 欻然火起: 然火起:有的讀「 有的讀「忽然」, 忽然」,有讀 」,有讀「 有讀「欻然」。總而言之 」。總而言之, 總而言之,就當「 就當「忽然」 忽然」 這麼講,也就當「 也就當「欻然」那麼講。欻然,就是忽然間, 就是忽然間,也就是立刻的意 思。怎麼叫 怎麼叫欻然?它因為本無今有, 本無今有,以前是沒有的, 以前是沒有的,現在突然間有了。 現在突然間有了。 有了這個火, 有了這個火,有了這個苦。 有了這個苦。這個苦本來是沒有的, 這個苦本來是沒有的,因為有無明, 有無明,所以就 有種種苦了; 有種種苦了;這無明是最壞的一個東西。「 這無明是最壞的一個東西。「火起 。「火起」 火起」也就是無明火起了; 也就是無明火起了; 無明火一起來, 無明火一起來,什麼都不明白, 都不明白,也沒有理智; 也沒有理智;沒有理智, 沒有理智,就是沒有智 慧,就是愚癡起來了。 就是愚癡起來了。無明, 無明,就是不明白; 就是不明白;不明白, 不明白,就是愚癡了。 就是愚癡了。因為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49 of 247

愚癡的關係, 愚癡的關係,所以就有苦, 所以就有苦,這叫欻 這叫欻然火起; 然火起;這無明火起來了, 這無明火起來了,也可以說 也可以說 是五陰的火起來了; 是五陰的火起來了;五陰, 五陰,這色受想行識也都好像火似的。 這色受想行識也都好像火似的。 焚燒舍宅: 焚燒舍宅:焚燒, 焚燒,就是被五陰的火, 就是被五陰的火,把我們的身體都給燒壞了。 把我們的身體都給燒壞了。舍宅, 舍宅, 就比方我們的身體。 就比方我們的身體。因為我們的五陰住在身裏邊, 我們的五陰住在身裏邊,這身體好像它 這身體好像它的舍宅 似的; 似的;所以五陰發生這五種的火, 所以五陰發生這五種的火,就會把舍宅給燒壞了。 就會把舍宅給燒壞了。這種火, 這種火,也就 是我們每 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脾氣。 一個人的脾氣。所謂「 所謂「無明火, 無明火,老虎神, 老虎神,這是前生罪孽 這是前生罪孽根。」 這無明的火, 這無明的火,就像老虎那麼 就像老虎那麼厲害, 厲害,它是從前生來的, 是從前生來的,前生造罪孽 前生造罪孽造得太 多了, 多了,沒有功德, 沒有功德,所以今生就脾氣大。 所以今生就脾氣大。這脾氣大是最壞的, 這脾氣大是最壞的,也可以說 也可以說是 最好的; 最好的;怎麼說 怎麼說是最壞的, 是最壞的,又可以說 又可以說是最好的? 是最好的?世間無論什麼 世間無論什麼事情, 事情,好 的裏邊也就有壞的, 的裏邊也就有壞的,壞的裏邊就有好的。 壞的裏邊就有好的。怎麼好的 怎麼好的? 好的?是一點一點好的。 是一點一點好的。 怎麼壞的 怎麼壞的? 壞的?是一點一點壞的。 是一點一點壞的。 怎麼說 怎麼說這個脾氣是最壞的呢 這個脾氣是最壞的呢?你發一次脾氣以後, 發一次脾氣以後,你會覺得周身都不自 在,並且非常的痛苦; 並且非常的痛苦;你說,這是不是對於身體是最壞的? 這是不是對於身體是最壞的?怎麼又 怎麼又說他 是最好的? 是最好的?因為你發過脾氣之後, 發過脾氣之後,你覺得痛苦了; 覺得痛苦了;喔!這是不可以常常 有這種的情形發生, 有這種的情形發生,以後不要發脾氣了! 以後不要發脾氣了!所以也就沒有脾氣了, 所以也就沒有脾氣了,這個無 明火和老虎神也就都沒有了。 明火和老虎神也就都沒有了。怎麼沒有的 怎麼沒有的? 沒有的?就因為 就因為你覺悟了, 覺悟了,你知道這 個脾氣是不好的。 個脾氣是不好的。 發脾氣, 發脾氣,就好像自己打自己似的, 就好像自己打自己似的,對方不打你 對方不打你,你自己打你 自己打你自己; 自己;所以 留下的只有痛苦。 留下的只有痛苦。因為你覺悟它 覺悟它是痛苦, 是痛苦,以後就不再做這種愚癡的事 情;那豈不是最好了呢 那豈不是最好了呢?你在這不好的裏邊逃出來了! 在這不好的裏邊逃出來了!所謂「 所謂「入陣出陣 是英雄」; 是英雄」;這個 」;這個「 這個「陣」就是兩軍陣前作戰, 就是兩軍陣前作戰,你被人困到陣裏頭, 被人困到陣裏頭,你能打 出去, 出去,那是個英雄。 那是個英雄。這無明火雖然是厲害, 這無明火雖然是厲害,你能在那裏邊跑 能在那裏邊跑出來, 出來,這也 是佛教 是佛教的一種英雄。 的一種英雄。 學佛法的人, 學佛法的人,就要把無明破了; 就要把無明破了;無明怎麼 無明怎麼破法 怎麼破法? 破法?就是方才講的方法: 就是方才講的方法:你 覺悟了, 覺悟了,就可以破無明。 就可以破無明。你若不覺悟, 若不覺悟,發一次脾氣, 發一次脾氣,也不知道是愚癡的 行為;發兩次, 發兩次,也不知道是愚癡的行為 也不知道是愚癡的行為;等到發三次, 等到發三次,或者發過四次、 或者發過四次、 五次, 五次,乃至沒有數量那麼 乃至沒有數量那麼多次無明, 多次無明,這一氣就氣死! 這一氣就氣死!所以在佛教 所以在佛教裏,要 修忍辱。 修忍辱。忍辱, 忍辱,就是你 就是你最不能忍的事情來了, 最不能忍的事情來了,你能看著它 能看著它,像沒有那麼 像沒有那麼 回事似的, 回事似的,把它放下, 放下,把頭腦冷靜一下, 把頭腦冷靜一下,也就是定一定。 也就是定一定。你不要事情一 來了就發火, 來了就發火,你若冷靜一下頭腦, 若冷靜一下頭腦,然後定一定, 然後定一定,分析這個事情, 分析這個事情,就不會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50 of 247

有那麼 有那麼大無明。 大無明。這個道理講起來是很多, 這個道理講起來是很多,無窮無盡的; 無窮無盡的;總而言之, 總而言之,我們 若有無明火, 若有無明火,就會把我們自己身體燒壞, 就會把我們自己身體燒壞,就會把你 就會把你自己的宅子也燒成灰 了。 L5 十子喻 長者諸子, 長者諸子,若十、 若十、二十, 二十,或至三十, 或至三十,在此宅中。 在此宅中。 長者諸子, 長者諸子,若十、 若十、二十、 二十、或至三十: 或至三十:我現在再請問各位, 我現在再請問各位,這個長者的諸 子,「十 ,「十、二十、 二十、三十」 三十」是說的什麼 的什麼?這「三十諸子」 三十諸子」已經講過, 已經講過,為什 麼他不說 他不說八、不說九呢?他說十、二十、 二十、三十, 三十,這合起來, 這合起來,十加二十, 十加二十, 是三十; 是三十;再加三十, 再加三十,是六十。 是六十。這六十, 這六十,就表示在大乘的裏邊有六度, 就表示在大乘的裏邊有六度,譬 喻六度萬行。 六度萬行。 為什麼又要說 又要說這個「 這個「十」?因 」?因為菩薩和聲聞、 菩薩和聲聞、緣覺這三乘的聖人, 覺這三乘的聖人,都有 十種的智慧, 十種的智慧,這表示十種的智慧。 這表示十種的智慧。這十種的智慧是什麼 這十種的智慧是什麼? (一)世智。 世智。世間的智慧。 世間的智慧。雖然說 雖然說世間的智慧, 世間的智慧,也就包括出世間的智 慧;因為三乘的聖人, 三乘的聖人,有世間的智慧, 有世間的智慧,覺悟世間一切法, 覺悟世間一切法,然後他就求出 世法了; 世法了;雖然說 雖然說是世間智慧, 是世間智慧,也就包括出世間的智慧。 也就包括出世間的智慧。你若沒有世間的 智慧, 智慧,怎麼會有出世的智慧 怎麼會有出世的智慧? 會有出世的智慧?出世的智慧, 出世的智慧,是由世間的智慧生出來的。 是由世間的智慧生出來的。 (二)他心智。 他心智。聲聞、 聲聞、緣覺、菩薩都有他心的智慧。 菩薩都有他心的智慧。他心的智慧, 他心的智慧,也就 是他心的神通; 是他心的神通;這種神通智, 這種神通智,從定中生出來的。 從定中生出來的。在羅漢, 在羅漢,就是聲聞, 就是聲聞,就 要作意, 要作意,用他心智來觀察; 用他心智來觀察;作意, 作意,就是用心, 就是用心,要用心意來觀察。 要用心意來觀察。他若不 觀察, 觀察,就不知道這個人心裏所想的是什麼 就不知道這個人心裏所想的是什麼、所要做的是什麼 所要做的是什麼;因為他沒 有留意, 有留意,所以他也不知道。 所以他也不知道。那麼聲聞作意, 聲聞作意,又要在定的時候; 又要在定的時候;緣覺的他 心智, 心智,也要作意, 也要作意,但是不需要在坐禪修定的時候。 但是不需要在坐禪修定的時候。他就這麼 他就這麼一作意, 一作意,你 想要說 想要說的什麼 的什麼話,你想要作的什麼 想要作的什麼事,你心裏沒有發表出來, 心裏沒有發表出來,他就知道 了!這是緣 這是緣覺比聲聞就高一層。 覺比聲聞就高一層。若到菩薩的境界上, 若到菩薩的境界上,這種他心智就不需 要作意, 要作意,他除非不想知道你 他除非不想知道你心裏所想的, 心裏所想的,他若想要知道, 他若想要知道,隨時都可以知 道的。 道的。菩薩又比緣 菩薩又比緣覺這種的他心智又高了。 覺這種的他心智又高了。 (三)苦智。「 苦智。「苦 。「苦」怎麼還有智 怎麼還有智? 還有智?你若知道苦, 若知道苦,你就想要了苦; 就想要了苦;你想要 了苦, 了苦,才能沒有苦; 才能沒有苦;你如果沒有智慧, 如果沒有智慧,你怎麼會知道苦 怎麼會知道苦? 會知道苦?就苦的時候, 就苦的時候,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51 of 247

你也覺得不苦。 也覺得不苦。因為你有這種知苦的智慧, 有這種知苦的智慧,所以就把苦了了。 所以就把苦了了。 (四)集智。 集智。這個「 這個「集」本來是集聚一些個煩惱, 本來是集聚一些個煩惱,但你能知道這個 「集」是煩惱── 是煩惱──「 ──「集怎麼會有智慧 怎麼會有智慧呢 會有智慧呢?」這不是智慧是什 ?」這不是智慧是什麼 這不是智慧是什麼?你若沒 有集的智慧, 有集的智慧,根本就不知道這是煩惱; 根本就不知道這是煩惱;煩惱來了, 煩惱來了,你還以為 還以為這是麵 這是麵包 呢!你以為這是牛油呢 這是牛油呢!就往飽了吃。 就往飽了吃。為什麼?這因為 這因為沒有智慧; 沒有智慧;有智 慧,它一來, 一來,你就覺悟了,「 就覺悟了,「原來這是煩惱 ,「原來這是煩惱!」 原來這是煩惱!」你 !」你這一覺悟, 這一覺悟,這豈不就 是智慧了? 是智慧了? (五)滅智。 滅智。滅什麼 滅什麼滅?滅煩惱; 滅煩惱;你既有智, 有智,你還要有個滅的智慧。 還要有個滅的智慧。這 滅的智慧, 滅的智慧,把煩惱給消滅了; 把煩惱給消滅了;煩惱滅了, 煩惱滅了,菩提就生出來了, 菩提就生出來了,就會得到涅 槃「常、樂、我、淨」的好處。 的好處。 (六)道智。 道智。你修道也要有智慧, 修道也要有智慧,你若沒有智慧, 若沒有智慧,你就不修, 就不修,一天到晚 一天到晚 把光陰都空過了, 把光陰都空過了,時間就都隨便就跑 時間就都隨便就跑了!所以修道要有這種修道的智 慧。 (七)法智。 法智。法是佛法, 法是佛法,智是智慧。 智是智慧。你想修佛法, 想修佛法,要有擇法眼, 要有擇法眼,擇是選 擇。你有擇法眼, 有擇法眼,這就是智慧。 這就是智慧。擇法眼, 擇法眼,也就是智慧眼。 也就是智慧眼。你有智慧眼, 有智慧眼, 就不會做愚癡的事情; 就不會做愚癡的事情;沒有智慧眼, 沒有智慧眼,就會做愚癡的事情。 就會做愚癡的事情。什麼叫愚癡的 事情? 事情?我們學佛法的人, 我們學佛法的人,第一, 第一,要不犯十惡; 要不犯十惡;第二, 第二,要勤修十善。 要勤修十善。十 惡,就是殺、 就是殺、盜、婬、貪、瞋、癡、惡口、 惡口、兩舌、 兩舌、綺語、 綺語、妄言。 妄言。殺、 盜、婬,就屬於身惡; 就屬於身惡;貪、瞋、癡,就屬於意惡; 就屬於意惡;惡口、 惡口、兩舌、 兩舌、綺語、 綺語、 妄言, 妄言,就屬於口惡── 就屬於口惡──口四惡 ──口四惡。 口四惡。 我們人最容易造的罪業, 我們人最容易造的罪業,多數由口裏頭。 多數由口裏頭。口怎麼會造罪業 怎麼會造罪業? 會造罪業?因為口它會 說。會說,你若盡說 若盡說好的, 好的,這就沒有罪業。 這就沒有罪業。很奇怪的, 很奇怪的,這個口最歡喜說 這個口最歡喜說 不好的, 不好的,最歡喜講是講非。 最歡喜講是講非。為什麼這樣子? 這樣子?就因為 就因為沒有擇法眼, 沒有擇法眼,沒有智 慧,才會講是講非。 才會講是講非。尤其對於道場, 尤其對於道場,我們學佛法的人, 我們學佛法的人,無論到任何的道 場,我們不要講它 我們不要講它好不好。 好不好。它好,是它的功; 的功;它不好, 不好,是它的罪。 的罪。我們 不要在那個地方, 不要在那個地方,和它作為一個合股的有限公司, 一個合股的有限公司,參加一份 參加一份;因為「他 不好, 不好,他不對, 他不對,他的冤孽 他的冤孽他的罪」。 他的罪」。所謂 」。所謂「 所謂「修的修, 修的修,造的造」, 造的造」,修道的 」,修道的 修道, 修道,造業的就造業, 造業的就造業,這是必然的一個情勢, 這是必然的一個情勢,這有什麼 這有什麼奇怪的呢 奇怪的呢?所以 我們學佛的人, 我們學佛的人,到哪一個道場, 一個道場,都應該擁護那個道場, 都應該擁護那個道場,這樣我們就會有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52 of 247

功;不要破壞道場。 不要破壞道場。破壞道場, 破壞道場,就由這個口, 就由這個口,就容易造業。 就容易造業。你若擁護道 場,就容易立功。 就容易立功。你若有擇法眼, 若有擇法眼,就到處擁護道場, 就到處擁護道場,不會破壞道場的; 不會破壞道場的; 沒有擇法眼, 沒有擇法眼,才有這種種愚癡的行為 才有這種種愚癡的行為。 (八)比智。 比智。比,就是比較, 就是比較,有比較的智慧。 有比較的智慧。這個比較的智慧, 這個比較的智慧,本來也 就是第七種擇法的智; 就是第七種擇法的智;不過這個「 不過這個「比智」 比智」是比量, 是比量,比量而選擇殊勝的法 門去修行, 門去修行,這叫比量的智慧。 這叫比量的智慧。 (九)盡智。 盡智。這差不多是在三乘人來講的。 這差不多是在三乘人來講的。這個智慧, 這個智慧,就到了極點了, 就到了極點了, 窮盡一切的道理, 窮盡一切的道理,所謂「 所謂「無所不知, 無所不知,無所不見, 無所不見,無所不覺」, 無所不覺」,這叫盡 」,這叫盡 智。 (十)無生智。 無生智。無生法忍的智慧。 無生法忍的智慧。你若得到無生法忍, 若得到無生法忍,三界之內 三界之內,「不 ,「不 見有少法生, 見有少法生,也不見有少法滅」。 也不見有少法滅」。這種的境界 」。這種的境界, 這種的境界,說也說不出, 不出,忘也忘不 了,掉也掉不開; 掉也掉不開;所以這種境界, 所以這種境界,叫無生法忍的智慧, 叫無生法忍的智慧,只忍可於心, 只忍可於心,只 可自己知道。 可自己知道。所謂「 所謂「如人飲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冷暖自知」,好像喝水似的 」,好像喝水似的, 好像喝水似的,這個水是 涼的、 涼的、是熱的? 是熱的?自己知道, 自己知道,旁人是不知道的。 旁人是不知道的。 這十種的智慧, 這十種的智慧,每一乘都有, 一乘都有,所以說 所以說「若十、 若十、二十或至三十」。 二十或至三十」。 在此宅中: 在此宅中:這六道的眾 這六道的眾生,都在這個火宅裏邊。 都在這個火宅裏邊。 K2 別喻

分四

L1 長者見火喻

L2 捨几用車喻

L3 等賜大車喻

L4 無須妄喻

今L1 長者見是大火, 長者見是大火,從四面起, 從四面起,即大驚怖, 即大驚怖,而作是念: 而作是念:我雖能於此所燒之 門,安隱得出; 安隱得出;而諸子等, 而諸子等,於火宅內 於火宅內,樂著嬉戲, 樂著嬉戲,不覺不知, 不覺不知,不驚不 怖,火來逼身, 火來逼身,苦痛切己, 苦痛切己,心不厭患, 心不厭患,無求出意。 無求出意。 長者見是大火: 長者見是大火:這譬喻 這譬喻佛以佛眼看見六道的眾 佛以佛眼看見六道的眾生,在輪迴裏頭, 在輪迴裏頭,在三界 火宅裏邊, 火宅裏邊,受五陰火所燒, 受五陰火所燒,非常危險。 非常危險。火從四面起: 火從四面起:四面起, 四面起,就表示四 念處。 念處。四念處: 四念處:觀身不淨, 觀身不淨,觀受是苦, 觀受是苦,觀心無常, 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觀法無我。 (一)觀身不淨。 觀身不淨。我們的身體是一個不潔淨的東西。 我們的身體是一個不潔淨的東西。怎麼不潔淨 怎麼不潔淨呢 不潔淨呢?你 看看! 看看!周身都有汗出, 周身都有汗出,這一出汗, 這一出汗,就有股汗泥味, 就有股汗泥味,生出一股臭味來; 生出一股臭味來;兩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53 of 247

個眼睛就有眼淚 個眼睛就有眼淚、眼屎往外流出; 眼屎往外流出;兩個耳朵 兩個耳朵就有耳屎; 就有耳屎;兩個鼻孔就有鼻 涕;口裏就有粘痰、 口裏就有粘痰、吐沫; 吐沫;七孔常流不淨, 七孔常流不淨,再加上大、 再加上大、小便利, 小便利,這九孔 常流不淨。 常流不淨。這種不淨, 這種不淨,人人都知道; 人人都知道;那麼在我們人的血和皮肉之間, 在我們人的血和皮肉之間,有 種種病菌, 種種病菌,這也是一種不淨, 這也是一種不淨,人人就不知道。 人人就不知道。在血裏頭, 在血裏頭,流的血液不乾 淨;在肉裏生的, 在肉裏生的,肉也不乾淨。 肉也不乾淨。 這樣說 這樣說,或者有人還會不相信, 或者有人還會不相信,等將來科學再發明多一點, 等將來科學再發明多一點,那時候或者 用一種科學的方法, 用一種科學的方法,就會測驗出來血和身上的肉, 就會測驗出來血和身上的肉,都是不乾淨的東西, 都是不乾淨的東西, 裏邊都很複雜的。 裏邊都很複雜的。尤其人, 尤其人,或者吃種種奇奇怪怪的東西, 或者吃種種奇奇怪怪的東西,在氣血裏也就 生出奇奇怪怪的樣子, 生出奇奇怪怪的樣子,在肚裏頭所存的東西, 在肚裏頭所存的東西,也都是不乾淨的東西。 也都是不乾淨的東西。既 然這樣子, 然這樣子,做什麼 做什麼要為身體這麼顛 身體這麼顛倒 麼顛倒呢?所以, 所以,第一要觀身不淨。 第一要觀身不淨。 (二)觀受是苦。 觀受是苦。受,就是所得到的享受這種種境界。 就是所得到的享受這種種境界。這種享受, 這種享受,你在 最初得到的時候, 最初得到的時候,以為它是好 為它是好; 是好;實際上, 實際上,這個「 這個「好」裏邊, 裏邊,就是有個 「不好」 不好」在背後。 在背後。這很明顯的, 這很明顯的,享受也是沒有什麼 享受也是沒有什麼意思的。 意思的。 (三)觀心無常。 觀心無常。我們人心, 我們人心,念念遷流, 念念遷流,念念遷變, 念念遷變,猶如海裏的波浪似 的,前念滅、 前念滅、後念生, 後念生,後念滅、 後念滅、後念又生; 後念又生;這生滅、 這生滅、生滅, 生滅,念念不停 的,所以心是無常的。 所以心是無常的。在《金剛經》 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 ,「過去心不可得,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 得,未來心不可得。」 未來心不可得。」三心了不可得 。」三心了不可得, 三心了不可得,所以說 所以說觀心無常。 觀心無常。 我們每 我們每一個人, 一個人,常常不知道心到什麼 常常不知道心到什麼地方去了? 地方去了?在中國的四書《 在中國的四書《孟子》 孟子》 上說這麼幾句話:「 幾句話:「人有 :「人有雞 人有雞犬放之, 犬放之,則求之; 則求之;有放心, 有放心,而不知求。」 而不知求。」人 。」人 的雞和犬跑 和犬跑了,就知道各處去找; 就知道各處去找;甚至於登報紙, 甚至於登報紙,說是我的狗丟 是我的狗丟了,什 麼顏色 麼顏色、有多重、 有多重、是什麼 是什麼品種, 品種,去往回找; 去往回找;有雞跑了,也各處去找。 也各處去找。可 是,有心跑 有心跑了,他就不往回找。 他就不往回找。 心跑到什麼 到什麼地方去了? 地方去了?心怎麼會 怎麼會跑?你打妄想, 打妄想,那就是心跑 那就是心跑。一天到晚 一天到晚 打妄想, 打妄想,想發財、 想發財、想當官、 想當官、想求名、 想求名、想求利, 想求利,這都是一些個妄想。 這都是一些個妄想。你要 是有當官的命運, 是有當官的命運,自然就會當官; 自然就會當官;你有發財的命運, 有發財的命運,自然會發財; 自然會發財;你有 好的名譽, 好的名譽,也將來會有名的; 也將來會有名的;你有多少財產 有多少財產,這也一定的。 這也一定的。不要盡打妄 想去求它 想去求它!可是我們人只知道去求名、 可是我們人只知道去求名、求利、 求利、求當官、 求當官、求發財, 求發財,他不知 道去做好事。 道去做好事。你要是想將來前途光明, 要是想將來前途光明,就應該「 就應該「但行好事, 但行好事,莫問前 程」;你 」;你盡做好事, 盡做好事,自然就會好了。 自然就會好了。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54 of 247

(四)觀法無我。 觀法無我。觀一切的法都無我, 觀一切的法都無我,不單無我, 不單無我,也無法; 也無法;把人也空、 把人也空、 法也空、 法也空、空也空。 空也空。這四念處很要緊, 這四念處很要緊,不過講太多,《 不過講太多,《法華經 ,《法華經》 法華經》這麼長, 什麼時候可以講完呢 時候可以講完呢?所以就講少少的。 所以就講少少的。 即大驚怖: 即大驚怖:這位長者是佛, 這位長者是佛,佛是一切無所畏, 佛是一切無所畏,怎麼佛還驚怖 怎麼佛還驚怖? 佛還驚怖?為什麼驚 怖?這個大驚怖, 這個大驚怖,就譬喻 就譬喻佛的大慈悲。 佛的大慈悲。因為佛恐怕眾 佛恐怕眾生退墮、 生退墮、退失菩提 心;退失菩提心, 退失菩提心,就沒有樂。 就沒有樂。所以佛就大驚了, 所以佛就大驚了,這是一個大慈; 這是一個大慈;慈能與 樂,所以就還要給一切眾 所以就還要給一切眾生樂。 生樂。怖,就是一個大悲。 就是一個大悲。悲什麼 悲什麼?悲一切眾 悲一切眾 生如果退失菩提心, 生如果退失菩提心,這個大的苦惱就會來了; 這個大的苦惱就會來了;所以佛大怖, 所以佛大怖,就生一種大 悲。 這時候, 這時候,而作是念: 而作是念:這位長者就作這麼 這位長者就作這麼一種想法, 一種想法,我雖能於此所燒之 門,安隱得出: 安隱得出:我,這是長者自稱; 這是長者自稱;這位長者就是佛, 這位長者就是佛,佛自己這麼 佛自己這麼想。 這個「 這個「雖」是未盡之辭, 是未盡之辭,說沒說完的意思, 完的意思,意思沒有說 意思沒有說了,這個「 這個「雖」 還是含著有「 還是含著有「大驚怖」 大驚怖」的意思在裏邊。 的意思在裏邊。說這樣危險的火宅, 這樣危險的火宅,我雖然說 我雖然說在 這個所燒之門, 這個所燒之門,能以平平安安的出來。 能以平平安安的出來。這個「 這個「門」,就是在這火宅裏被 」,就是在這火宅裏被 火所燒的門。 火所燒的門。門以融通為 門以融通為義,它表示「 表示「空、有」。門的四框 」。門的四框, 門的四框,表示 「有」;門的中間能通 」;門的中間能通, 門的中間能通,就是「 就是「空」。在這空門和有門二個 」。在這空門和有門二個, 在這空門和有門二個,本來也沒 空,也沒有有; 也沒有有;這是比方有這麼 這是比方有這麼個門。 個門。佛在這火宅裏頭, 佛在這火宅裏頭,依照中道的了 義,修成佛果, 修成佛果,已經出火宅之外了, 已經出火宅之外了,所以說 所以說「能於所燒之門, 能於所燒之門,安隱得 出」。佛不被五蘊和八苦所逼迫 」。佛不被五蘊和八苦所逼迫, 佛不被五蘊和八苦所逼迫,所以叫安; 所以叫安;又不被四種顛 又不被四種顛倒見所動 搖,所以叫隱。 所以叫隱。五蘊, 五蘊,就是色、 就是色、受、想、行、識,八苦, 八苦,前邊已經也講 過了。 過了。 這個「 這個「四倒」 四倒」是什麼 是什麼呢?就是四種顛 就是四種顛倒的知見。 倒的知見。四種顛 四種顛倒知見, 倒知見,就是 「非常計常、 非常計常、非樂計樂、 非樂計樂、非我計我、 非我計我、非淨計淨」。 非淨計淨」。本來涅槃的四德是 」。本來涅槃的四德是 「常、樂、我、淨」,但是他正相反 」,但是他正相反; 但是他正相反;不是常、 不是常、他說是常, 是常,不是樂、 不是樂、他 說是樂, 是樂,不是我、 不是我、他說是我, 是我,不是淨、 不是淨、他說是淨; 是淨;所以這就是四種顛 所以這就是四種顛倒 的知見。 的知見。這四種, 這四種,都是一般的外道所講論的, 都是一般的外道所講論的,外道就是有這種顛 外道就是有這種顛倒知 見。 佛呢?不為這四種的顛 這四種的顛倒知見所搖動, 倒知見所搖動,所以叫隱; 所以叫隱;這個「 這個「隱」也就是平 安無事, 安無事,很平穩的。 很平穩的。得出, 得出,就出欲界、 就出欲界、色界、 色界、無色界這三界。 無色界這三界。佛雖然出 去這三界, 去這三界,而諸子等: 而諸子等:我們這個眾 我們這個眾生,令佛也憂愁了, 令佛也憂愁了,憂愁我們於火宅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55 of 247

內:在這個火宅裏邊, 在這個火宅裏邊,樂著嬉戲: 樂著嬉戲:這一班小孩子, 這一班小孩子,就是三乘的佛子, 就是三乘的佛子,和 五道的五百人; 五道的五百人;這三界的眾 這三界的眾生,都在火宅裏頭, 都在火宅裏頭,樂著嬉戲。 樂著嬉戲。樂著嬉戲, 樂著嬉戲, 就是遊戲, 就是遊戲,就是在這兒玩耍 就是在這兒玩耍。怎麼叫玩 怎麼叫玩耍 叫玩耍?著到「 著到「見」上,這就叫 「嬉」──見 ──見,是知見; 是知見;著到愛上, 著到愛上,這就叫戲; 這就叫戲;就是被見愛的境界所搖 動了。 動了。 〈大悲懺〉 大悲懺〉上不說 上不說「愛見為 愛見為本,身口為 身口為緣」?由這個愛和見的根本煩 」?由這個愛和見的根本煩 惱,以身、 以身、口作為 口作為一個助緣 一個助緣;於諸有中, 於諸有中,沉迷不醒。 迷不醒。在一切三界二十五 有裏邊, 有裏邊,執著、 執著、沉迷在四種顛 迷在四種顛倒見裏邊, 倒見裏邊,這也叫嬉; 這也叫嬉;在這個時候, 在這個時候,一點 成就也沒有, 成就也沒有,這就叫戲。 這就叫戲。又者, 又者,色、聲、香、味、觸五塵, 觸五塵,或者是財、 或者是財、 色、名、食、睡這五種, 睡這五種,這都叫塵。 這都叫塵。你貪著這五種東西, 貪著這五種東西,這叫嬉; 這叫嬉;始終 得不到一點好處, 得不到一點好處,這叫戲。 這叫戲。你空空而生, 空空而生,那麼空生一次, 空生一次,也就是白生這 一次, 一次,就死了; 就死了;就是來這一趟 就是來這一趟生死, 生死,沒有什麼 沒有什麼好處, 好處,糊糊塗塗就生了, 糊糊塗塗就生了, 又糊糊塗塗就死了! 又糊糊塗塗就死了! 雖然這麼 雖然這麼糊塗而生, 糊塗而生,糊塗而死, 糊塗而死,可是不思出離, 可是不思出離,也不知道出離這個糊塗 生死。 生死。問你怎麼樣生的 怎麼樣生的? 樣生的?我不知道! 我不知道!將來你 將來你怎麼樣死法 怎麼樣死法? 樣死法?不知道! 不知道!不知 道是不知道, 道是不知道,他也不想離開這個生死; 他也不想離開這個生死;就像兒戲一樣。 就像兒戲一樣。小孩子在一起玩 耍,蹦蹦跳跳的 蹦蹦跳跳的, 跳跳的,一天到晚 一天到晚在一起玩; 在一起玩;這一玩, 這一玩,可是這有火。 可是這有火。 不覺不知: 不覺不知:不覺, 不覺,就是在這火宅裏頭, 就是在這火宅裏頭,雖然有火, 雖然有火,他也不知道, 他也不知道,也不 說:「啊 :「啊!那著火了! 那著火了!我們快跑吧 我們快跑吧!」 跑吧!」沒有人這樣講 !」沒有人這樣講, 沒有人這樣講,這叫不覺。 這叫不覺。他也 不明白, 不明白,火是一種熱的東西, 火是一種熱的東西,這就叫不知。 這就叫不知。 不驚不怖: 不驚不怖:在這個火的熱法之中, 在這個火的熱法之中,能傷害身體, 能傷害身體,他不知道這會傷害身體 的,所以他就不驚。 所以他就不驚。好像小孩子沒有見過老虎, 好像小孩子沒有見過老虎,偶爾見到老虎了, 偶爾見到老虎了,他 說:「唷 :「唷!誰家養這麼 誰家養這麼大一隻貓 大一隻貓啊?貓這麼大啊!」雖然 !」雖然貓 雖然貓這麼大,他 也不怕, 也不怕,這叫不驚。 這叫不驚。他不知道這火是這麼 他不知道這火是這麼厲害的, 厲害的,會斷命, 會斷命,會把人燒 死,這叫不怖。 這叫不怖。 又者, 又者,我們眾 我們眾生不覺悟苦, 生不覺悟苦,不知道集, 不知道集,不驚傷道, 不驚傷道,不怖失滅。 不怖失滅。不驚傷 道,就是不驚著妨礙道業, 就是不驚著妨礙道業,不怕失去涅槃的這種快樂; 不怕失去涅槃的這種快樂;這是有聞到四諦 法,但是沒有聞思的智慧。 但是沒有聞思的智慧。聞思, 聞思,就是聞慧、 就是聞慧、思慧, 思慧,又有修慧, 又有修慧,這是 聞、思、修三種的智慧。 修三種的智慧。聞,就是用耳朵 就是用耳朵來聞, 來聞,反聞聞自性; 反聞聞自性;你聞,然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56 of 247

後你又要有思慧。 又要有思慧。你沒有聞、 沒有聞、思二慧, 思二慧,這就是不覺; 這就是不覺;你在這火宅裏頭, 在這火宅裏頭, 也不知道修行, 也不知道修行,這叫不知; 這叫不知;你沒有這種的見解, 沒有這種的見解,這是不驚; 這是不驚;你再沒有思 惟解, 惟解,這叫不怖。 這叫不怖。 火來逼身: 火來逼身:這個五道的眾 這個五道的眾生和這三乘的人, 生和這三乘的人,在這火宅裏頭, 在這火宅裏頭,他既然不 驚,又不怖, 又不怖,也不知, 也不知,也不覺, 也不覺,所以這火堪堪( 所以這火堪堪(編按:「 編按:「正好 :「正好」 正好」的意 思)就來把這一些五道的眾 就來把這一些五道的眾生和三乘的人燒死了。 生和三乘的人燒死了。這個「 這個「逼身」 逼身」是講第 五識; 五識;第五識, 第五識,就是這個身體。 就是這個身體。身體這第五識, 身體這第五識,和「三受」 三受」相通著; 相通著;三 受,是「三苦」 三苦」的一個別名, 的一個別名,就是苦苦、 就是苦苦、壞苦、 壞苦、行苦。 行苦。苦苦, 苦苦,就是貧窮 的困苦; 的困苦;那麼貧窮又困苦, 貧窮又困苦,富貴就沒有苦了吧 富貴就沒有苦了吧?富貴有壞苦; 富貴有壞苦;也不貧也 不富, 不富,就有行苦。 就有行苦。這三苦和第五識這身體是相通著的, 這三苦和第五識這身體是相通著的,所以又叫三受─ 所以又叫三受─ ─受這種苦苦、 受這種苦苦、受這種壞苦、 受這種壞苦、受這種行苦; 受這種行苦;這叫火來逼身, 這叫火來逼身,也就是苦來 逼身。 逼身。 苦痛切己: 苦痛切己:切,是貼切; 是貼切;就挨到身上, 就挨到身上,已經和身體接觸上了。 已經和身體接觸上了。己,這個 「己」是誰呢 是誰呢?這個「 這個「己」也可以說 也可以說是佛, 是佛,也可以說 也可以說是眾生,也可以說 也可以說 是這三乘的人。 是這三乘的人。怎麼說呢 怎麼說呢? 五道的眾生和三乘的人, 生和三乘的人,都是佛的子; 都是佛的子; 說呢?因為五道的眾 那麼佛的子被這火燒死了, 佛的子被這火燒死了,你說佛苦不苦? 佛苦不苦?所以就苦痛切己, 所以就苦痛切己,佛自己本 身也非常痛苦, 身也非常痛苦,就好像在佛身上割肉那麼 就好像在佛身上割肉那麼痛苦。 痛苦。這是拿佛來講, 這是拿佛來講,要是按 照三乘的人和五道的眾 照三乘的人和五道的眾生,這火一燒到他跟前, 這火一燒到他跟前,燒到身上了, 燒到身上了,這豈不就 是苦痛切己? 是苦痛切己? 心不厭患: 心不厭患:火燒到身體的旁邊了, 火燒到身體的旁邊了,他的心還不厭患。 他的心還不厭患。心不厭患, 心不厭患,就是講 第六意識; 第六意識;這第六意識和第五識也是相通著, 這第六意識和第五識也是相通著,所以這個意識不厭患。 所以這個意識不厭患。無 求出意: 求出意:也沒有心想出離這個火宅。 也沒有心想出離這個火宅。你說這是不是迷了? 這是不是迷了?如果不是迷, 如果不是迷, 怎麼被火燒 怎麼被火燒, 被火燒,還不知道向外跑 還不知道向外跑呢?這是迷了! 這是迷了!被什麼 被什麼迷住了? 迷住了?被貪、 被貪、 瞋、癡這三毒迷了! 癡這三毒迷了!被三毒一迷, 被三毒一迷,所以就苦上加苦, 所以就苦上加苦,越迷越深。 越迷越深。 再按照五濁惡世來講這一段經文:「 再按照五濁惡世來講這一段經文:「樂著嬉戲 :「樂著嬉戲」 樂著嬉戲」這是講眾 這是講眾生的見濁和煩 惱濁, 惱濁,就是這個「 就是這個「見、愛」。你 」。你有見, 有見,就背覺合塵; 就背覺合塵;你有煩惱, 有煩惱,就是因 為你有這個愛, 有這個愛,有愛就有煩惱。 有愛就有煩惱。你看看, 看看,有一些個很聰明的人, 有一些個很聰明的人,因為這 個愛, 個愛,一天到晚 一天到晚就顛顛倒倒的 顛顛倒倒的, 倒倒的,哭了又笑, 哭了又笑,笑了又哭── 笑了又哭──哭了之後 ──哭了之後, 哭了之後,也 不知道怎麼 不知道怎麼樣他又笑起來 怎麼樣他又笑起來; 樣他又笑起來;笑了一陣, 笑了一陣,他又哭上來了。 他又哭上來了。為什麼?就因為 就因為 這個愛裏邊有煩惱, 這個愛裏邊有煩惱,所以就生出這麼 所以就生出這麼多的麻煩。 多的麻煩。所以這個「 所以這個「樂著嬉戲」 樂著嬉戲」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57 of 247

就是譬喻 就是譬喻見濁和煩惱濁。「 見濁和煩惱濁。「不覺不知 。「不覺不知, 不覺不知,不驚不怖」 不驚不怖」就是譬喻 就是譬喻眾生濁。 生濁。 「火來逼身, 火來逼身,苦痛切己」 苦痛切己」這就是譬喻 這就是譬喻命濁; 命濁;這命若不濁, 這命若不濁,怎麼會 怎麼會「火來 逼身, 逼身,苦痛切己」 苦痛切己」呢?「心不厭患 ?「心不厭患, 心不厭患,無求出意」 無求出意」這就是譬喻 這就是譬喻劫濁。 劫濁。 所以這五濁惡世, 所以這五濁惡世,我們眾 我們眾生在這裏邊流連忘返, 生在這裏邊流連忘返,生出一些個人我是非, 生出一些個人我是非, 一天到晚 一天到晚在這五濁裏邊跑 在這五濁裏邊跑來跑去,浮沉不止。 不止。有的時候飄起來, 有的時候飄起來,有的時 候又沉 候又沉下去, 下去,就像魚在水裏似的; 就像魚在水裏似的;牠在水裏玩得不知多高興, 在水裏玩得不知多高興,可是這個 網不知什麼 網不知什麼時候就來了, 時候就來了,就把牠 就把牠網上來了, 網上來了,命就沒有了。 命就沒有了。那我們在這五 濁惡世裏頭, 濁惡世裏頭,也有網嗎 也有網嗎?我們這個網更厲害! 我們這個網更厲害!什麼是我們人的網呢 是我們人的網呢?就 是這個「 是這個「業」。這個罪業 」。這個罪業, 這個罪業,就是等於人的網一樣; 就是等於人的網一樣;你罪業夠 罪業夠的時候, 的時候,就 好像打魚的那個網撒下去, 好像打魚的那個網撒下去,把魚都打上來了。 把魚都打上來了。我們現在在世界上, 我們現在在世界上,業造 成了; 成了;閻羅王這一網就打去, 閻羅王這一網就打去,打到地獄裏就受苦, 打到地獄裏就受苦,你說可怕不可怕? 可怕不可怕?這 個地方, 個地方,你不要以為 不要以為是一個安樂國; 是一個安樂國;你不要以為 不要以為,我在這個世界上是最 好了! 好了!你認為最好, 最好,就因為 就因為你這個夢沒有醒; 這個夢沒有醒;夢若醒了, 夢若醒了,就知道這不是 個安全的地帶。 個安全的地帶。 L2 捨几用車喻 M1 捨几喻

分二

N1 勸門擬宜不得

分二 M2 用車喻

M1 分二

N2 誡門擬宜不得

今N1 舍利弗! 舍利弗!是長者作是思惟: 是長者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 我身手有力,當以衣裓 當以衣裓,若以几案, 若以几案,從舍出 之。復更思惟: 復更思惟:是舍唯有一門, 是舍唯有一門,而復陿 而復陿小。諸子幼稚, 諸子幼稚,未有所識, 未有所識,戀著 戲處, 戲處,或當墮落, 或當墮落,為火所燒。 火所燒。 舍利弗: 舍利弗:釋迦牟尼佛叫一聲, 釋迦牟尼佛叫一聲,舍利弗! 舍利弗!是長者: 是長者:這一位長者。 這一位長者。誰呢?就 是佛。 是佛。作是思惟: 作是思惟:就是像這樣的來想一想。 就是像這樣的來想一想。像什麼 像什麼樣想一想呢 樣想一想呢?這是譬 喻。佛在前邊不是說 佛在前邊不是說「三七日思惟」 三七日思惟」嗎?在三七二十一天裏邊, 在三七二十一天裏邊,就一直 在想, 在想,我要說 我要說什麼法,才是對機、 才是對機、才可以把眾 才可以把眾生都喚醒過來呢 生都喚醒過來呢? 我身手有力: 我身手有力:我,就是佛自己比方自己。 就是佛自己比方自己。身,這是譬喻 這是譬喻佛的神通; 佛的神通;佛的 神通, 神通,妙不可言。 妙不可言。手,也不是就單單說 也不是就單單說手,是譬喻 是譬喻佛的智慧。 佛的智慧。佛的智 慧,能提拔一切的眾 能提拔一切的眾生,佛的神通, 佛的神通,能荷負一切眾 能荷負一切眾生沉重的業力。 重的業力。所以 佛用神通來擔負這種重的業力, 佛用神通來擔負這種重的業力,又用智慧來把眾 又用智慧來把眾生一點一點地教 生一點一點地教化明白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58 of 247

了。這個智慧是從三昧表現出來的; 這個智慧是從三昧表現出來的;三昧就是佛的斷德。 三昧就是佛的斷德。佛因為 佛因為對一切 說斷就斷, 斷就斷,不是像我們眾 不是像我們眾生說去毛病, 去毛病,也不去毛病, 也不去毛病,說斷一種欲念習 氣,也不斷; 也不斷;所謂「 所謂「當斷不斷, 當斷不斷,必受其亂」, 必受其亂」,必受其亂 」,必受其亂, 必受其亂,就是亂了, 就是亂了,就 不正常了! 不正常了! 佛有斷德, 佛有斷德,所以他分別一切諸法實相; 所以他分別一切諸法實相;以這個智慧, 以這個智慧,表現佛的智德。 表現佛的智德。佛 有智德, 有智德,所以佛就說 所以佛就說法;在佛說 在佛說法,有智德和斷德, 有智德和斷德,這能成就佛的法 身。智德和斷德這兩種的德行, 智德和斷德這兩種的德行,可是要從「 可是要從「勸、誡」這兩種的門才能進 來;勸,是勸勉; 是勸勉;誡,是告誡, 是告誡,就是警告你 就是警告你不要去做。 不要去做。勸門, 勸門,是屬於為 是屬於為 人悉檀; 人悉檀;誡門, 誡門,是屬於對治悉檀。 是屬於對治悉檀。 什麼叫悉檀? 叫悉檀?有四悉檀: 有四悉檀:為人悉檀、 人悉檀、對治悉檀、 對治悉檀、世界悉檀、 世界悉檀、第一義悉 檀,講佛法要依照這四悉檀。 講佛法要依照這四悉檀。本來佛法是沒有可說 本來佛法是沒有可說的,所說出來的都是 皮毛。 皮毛。我以前講過這麼 我以前講過這麼兩句話:「 兩句話:「不二法門休開口 :「不二法門休開口, 不二法門休開口,第一義諦本無 言。」你 。」你沒有話講了, 沒有話講了,這叫「 這叫「不二法門」, 不二法門」,沒有兩個 」,沒有兩個, 沒有兩個,只有一個, 只有一個,所以 說不出來的; 不出來的;第一義諦也沒有話說 第一義諦也沒有話說。那麼法既然沒有可說 然沒有可說的,釋迦牟尼 佛為什麼又要說 又要說法呢?因為根據這四悉檀, 根據這四悉檀,所以要說 所以要說法。四悉檀, 四悉檀, 「悉」就是當普遍講; 就是當普遍講;檀,就是布施; 就是布施;就要普遍來布施。 就要普遍來布施。 勸門, 勸門,就屬於為 就屬於為人悉檀; 人悉檀;誡門, 誡門,就是屬於對治悉檀。 就是屬於對治悉檀。為人,就是為 就是為一切 眾生來說 生來說法;對治, 對治,就是對治眾 就是對治眾生的習氣毛病來說 生的習氣毛病來說法。這兩種悉檀是為 這兩種悉檀是為 什麼說的?是為第一義悉檀說 第一義悉檀說的,乃至於世界悉檀都是為 乃至於世界悉檀都是為第一義說 第一義說的; 為這「第一義」 第一義」而作一個前方便, 而作一個前方便,所以這是方便法。 所以這是方便法。佛首先說 佛首先說法,是說 勸門, 勸門,令一切眾 令一切眾生眾善奉行, 善奉行,教導一切的眾 導一切的眾生所有的善事都要做。 生所有的善事都要做。眾善 奉行又有什麼 奉行又有什麼好處? 好處?那好處就多了! 那好處就多了!總起來講就是可以成就如來的十 力。 這個「 這個「十力」 十力」講過好幾次了, 講過好幾次了,我們現在再來講它 我們現在再來講它一遍。 一遍。 (一)知覺處非處智力。 知覺處非處智力。佛能知道一切合理的和不合理的, 佛能知道一切合理的和不合理的,他都清清 他都清清楚 清清楚 楚的; 楚的;這個「 這個「處」就當「 就當「理」字講, 字講,又當一個「 又當一個「道」,合乎道不合乎 」,合乎道不合乎 道,合乎理不合乎理。( 合乎理不合乎理。(二 。(二)知三世業報智力。 知三世業報智力。佛知過去世、 佛知過去世、現在世、 現在世、 未來世, 未來世,這種智慧的力量。( 這種智慧的力量。(三 。(三)知諸禪解脫 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 三昧智力。(四 。(四)知眾生 種種根勝劣智力。 種種根勝劣智力。勝,就是好、 就是好、殊勝; 殊勝;劣,就是不好, 就是不好,就是一種壞的根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59 of 247

性;佛都知道這些。( 佛都知道這些。(五 。(五)知種種解智力。 知種種解智力。一切種種的解, 一切種種的解,佛都知道。 佛都知道。 (六)知種種界智力。( 知種種界智力。(七 。(七)知至所道智力。( 知至所道智力。(八 。(八)知天眼無礙智力。 知天眼無礙智力。 (九)知宿命無漏智力。( 知宿命無漏智力。(十 。(十)知永斷習氣智力。 知永斷習氣智力。 佛具足這十種的智力。 佛具足這十種的智力。由這個「 由這個「勸」門,你若能眾 若能眾善奉行, 善奉行,也就能成就 這十種的智力。 這十種的智力。還具足有四無所畏: 還具足有四無所畏: (一)一切智無所畏。 一切智無所畏。一切的智慧, 一切的智慧,佛無所畏。 佛無所畏。 (二)說法無所畏。 法無所畏。佛說法的時候, 法的時候,好像獅子吼似的具足,「 好像獅子吼似的具足,「獅子一 ,「獅子一 吼,百獸皆懼」, 百獸皆懼」,所以天魔外道也懼怕了 」,所以天魔外道也懼怕了。 所以天魔外道也懼怕了。 (三)說障道法無所畏。 障道法無所畏。佛說什麼法可以障道、 法可以障道、什麼法不障於道, 法不障於道,分別 諸法實相, 諸法實相,令眾生覺悟。 生覺悟。 (四)說盡苦道法無所畏。 盡苦道法無所畏。盡苦道, 盡苦道,把苦了了、 把苦了了、窮盡了, 窮盡了,就是沒有苦 了。 佛說這四種法無所畏, 這四種法無所畏,我們如果依照佛所說 我們如果依照佛所說勸化這個門, 勸化這個門,能眾善奉行, 善奉行, 也可以得到這四無所畏。 也可以得到這四無所畏。 還能得到什麼 還能得到什麼呢?還能得到「 還能得到「一切種智」 一切種智」的智慧。 的智慧。這是依照佛所說 這是依照佛所說的勸 門來修行, 門來修行,就可以得到這種種的好處。 就可以得到這種種的好處。可是眾 可是眾生偏偏就有這麼 生偏偏就有這麼一個壞脾 氣:教他做好事, 他做好事,偏不去做; 偏不去做;教他做壞事, 他做壞事,他很快就去做了。 他很快就去做了。所以我給 它起個名字叫壞脾氣, 起個名字叫壞脾氣,也可以說 也可以說是壞習氣。 是壞習氣。眾生不堪納受這種「 生不堪納受這種「勸門」 勸門」 的法, 的法,佛又說 佛又說一種「 一種「誡門」 誡門」的法; 的法;誡,是警誡。 是警誡。就說:「喂 :「喂!你不要那 樣做!」 樣做!」大聲疾呼來警告人 !」大聲疾呼來警告人。 大聲疾呼來警告人。好像父母叫子女不要去做錯事, 好像父母叫子女不要去做錯事,要怎麼樣 怎麼樣 子呢?教你「諸惡莫作」, 諸惡莫作」,什 」,什麼惡事也不准你 惡事也不准你做的。 做的。以前教 以前教你眾善奉 行,你不行; 不行;這回再教 這回再教你諸惡莫作, 諸惡莫作,不准你 不准你做壞事。 做壞事。 很奇怪的, 很奇怪的,眾生的壞習氣就這樣, 生的壞習氣就這樣,你教他不准做錯事, 他不准做錯事,他單要做去! 他單要做去!這 回不像做善事, 回不像做善事,你叫他做, 叫他做,他也不做。 他也不做。諸惡不作, 諸惡不作,你叫他不要做去, 叫他不要做去,他 偏偏要試一試、 偏偏要試一試、要去做, 要去做,試試它 試試它倒底有什麼 倒底有什麼不好處, 不好處,或者就變個方法去 做那惡事; 做那惡事;啊!試一試, 試一試,將來就墮落的。 將來就墮落的。唉!眾生的習氣太深, 生的習氣太深,連佛也 沒有辦 沒有辦法了; 法了;佛一看, 佛一看,你這樣不聽話, 這樣不聽話,我不教 我不教化眾生了! 生了!所以就要停止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60 of 247

教化眾生。 「諸惡不作」 諸惡不作」有什麼 有什麼好處呢 好處呢?這個好處可大了! 這個好處可大了!可以證得大涅槃, 可以證得大涅槃,得到 常、樂、我、淨這涅槃四德。 淨這涅槃四德。可是眾 可是眾生單要作惡, 生單要作惡,所以這個「 所以這個「誡門」, 誡門」, 眾生也不能接受; 生也不能接受;這時候, 這時候,佛想教 佛想教化的眾 化的眾生都沒有了── 生都沒有了──想用 ──想用「 想用「勸門」 勸門」 教化眾生,眾生也不聽; 生也不聽;用「誡門」 誡門」來警告眾 來警告眾生,眾生也不聽。 生也不聽。所以這 時候, 時候,沒有可教 沒有可教化的眾 化的眾生了, 生了,佛就要休息了, 佛就要休息了,不教化眾生了! 生了!可是不教 可是不教 化眾生,佛沒有事情做, 佛沒有事情做,又閒不住了, 又閒不住了,就沒有事情做, 就沒有事情做,又想找點事情 做,所以就想著說 所以就想著說大乘法。 大乘法。 這個大乘法, 這個大乘法,還是用勸、 還是用勸、誡這兩種悉檀, 誡這兩種悉檀,所以就有神通、 所以就有神通、有智慧。 有智慧。本經 上有兩句話:「 上有兩句話:「定慧力莊嚴 :「定慧力莊嚴, 定慧力莊嚴,以此度眾 以此度眾生。」就是現在這段經文的意 。」就是現在這段經文的意 思。定就是神通, 定就是神通,慧就是智慧; 慧就是智慧;神通和智慧這兩種力量很莊嚴, 神通和智慧這兩種力量很莊嚴,所以用 定和慧這種莊嚴的力量, 定和慧這種莊嚴的力量,來教化眾生、度眾生。在前邊所講, 在前邊所講,讚歎長者 「其年衰邁」, 其年衰邁」,這就是譬 」,這就是譬喻 這就是譬喻智德和斷德;「 智德和斷德;「身手有力 ;「身手有力」 身手有力」就是智德和斷德 的一種作用。 的一種作用。 當以衣裓 當以衣裓:什麼叫衣裓 叫衣裓?這是在印度一種裝花的袋子, 這是在印度一種裝花的袋子,也就是好像現在 我們裝東西的紙袋一樣。 我們裝東西的紙袋一樣。那麼這個衣裓 這個衣裓,不是單單就說 不是單單就說的衣裓 的衣裓;這也有 一種比喻 一種比喻,比喻佛的知見。 佛的知見。因為這個衣裓 這個衣裓,雖然只是一個袋子, 雖然只是一個袋子,但是它 但是它 裏邊可以裝很多的東西; 裏邊可以裝很多的東西;這表示, 這表示,佛知、 佛知、佛見雖然是很簡單的, 佛見雖然是很簡單的,可是能 把一切眾 把一切眾生的知、 生的知、見都給包括在裏邊。「 見都給包括在裏邊。「知 。「知」就是一切種智的智慧, 就是一切種智的智慧, 「見」就是說 就是說的佛眼。 的佛眼。一切種智就無所不知, 一切種智就無所不知,佛眼就無所不見; 佛眼就無所不見;所以 「衣裓」就譬喻 就譬喻佛用這佛知、 佛用這佛知、佛見, 佛見,可以把一切眾 可以把一切眾生,都從六道輪迴裏 頭救出來。 頭救出來。 若以几案: 若以几案:若以, 若以,就是或者; 就是或者;或者用這個几、 或者用這個几、案。几,是一個小几, 是一個小几,很 小的; 小的;案,是一個大的桌 是一個大的桌子,好像把這一些個桌 好像把這一些個桌子併在一起, 在一起,這可以說 這可以說 是「案」。几 」。几,它有四條腿; 有四條腿;案,就有很多條腿。 就有很多條腿。 這個「 這個「几」也有一個比喻 也有一個比喻,就比喻 就比喻前邊所說 前邊所說的「一切種智無所畏、 一切種智無所畏、說法 無所畏、 無所畏、說障道法無所畏、 障道法無所畏、說盡苦道法無所畏」 盡苦道法無所畏」這四無所畏; 這四無所畏;就是表示 佛用四無所畏來說 佛用四無所畏來說法教化眾生,也可以令眾 也可以令眾生脫離三界之苦, 離三界之苦,免去六道 輪迴這種難。 輪迴這種難。可是這個「 可是這個「几」表示四無所畏, 表示四無所畏,這個法就比較小一點── 這個法就比較小一點──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61 of 247

因為這個「 這個「几」也比那個「 也比那個「案」小一點; 小一點;小一點, 小一點,那就不寬廣, 那就不寬廣,所以又 說這個「 這個「案」。這個 」。這個「 這個「案」,也有一種比 」,也有一種比喻 也有一種比喻法,就比喻 就比喻佛的十力。 佛的十力。 這十種智力, 這十種智力,已經講過, 已經講過,不過還有人沒有聽見過, 不過還有人沒有聽見過,我們再把它 我們再把它講一次。 講一次。 法,你聽一次, 聽一次,再聽一次, 再聽一次,三次、 三次、五次都不要怕多, 五次都不要怕多,為什麼?你聽過一 次,在你那個八識田裏頭就走過一趟 那個八識田裏頭就走過一趟,就種了這個金剛不壞的種子; 就種了這個金剛不壞的種子;所 以你不要以為 不要以為聽過的法, 聽過的法,再就不要聽了。 再就不要聽了。這個「 這個「法」,就是我們所吃的 」,就是我們所吃的 一種飲 一種飲食;你所吃的飲 所吃的飲食,是不是今天吃了, 是不是今天吃了,明天就不要吃了? 明天就不要吃了?不是 的,天天要吃。 天天要吃。你吃過一次, 吃過一次,等肚餓了再吃; 等肚餓了再吃;吃飽了, 吃飽了,等到肚餓的時候 又要吃。 又要吃。我們聽佛法, 我們聽佛法,也是這樣子; 也是這樣子;聽了一次, 聽了一次,再聽一次, 再聽一次,不要怕聽的 次數多。 次數多。你怕聽的次數多, 怕聽的次數多,那就是你 那就是你的善根有問題了; 的善根有問題了;有什麼 有什麼問題? 問題?就 有退菩提心的問題了。 有退菩提心的問題了。 所以我們聽法, 所以我們聽法,無論誰講, 無論誰講,只要有人說 只要有人說法,我在百忙之中, 我在百忙之中,也要去聽 法;他就講得好不好, 他就講得好不好,我都要聽, 我都要聽,他在說 他在說法一百句之中, 法一百句之中,只要有一句對 我相應, 我相應,可以去我的毛病, 可以去我的毛病,那我就沒有白聽。 那我就沒有白聽。所以無論任何人講法, 所以無論任何人講法,都 應該去聽; 應該去聽;不要說 不要說他講的沒有什麼 他講的沒有什麼意思, 意思,我不要聽的。 我不要聽的。因為你聽法, 聽法,第 一,是種自己的金剛種子; 是種自己的金剛種子;第二, 第二,還擁護這個法會, 還擁護這個法會,擁護道場。 擁護道場。你應該 拿道場, 拿道場,就當你 就當你自己家裏的那種責任一樣; 自己家裏的那種責任一樣;所以我天天要聽經, 所以我天天要聽經,天天要 聞法, 聞法,天天要管理我家庭的事物── 天天要管理我家庭的事物──就擁護道場 ──就擁護道場。 就擁護道場。 十力: 十力:知覺處非處智力、 知覺處非處智力、知三世業報智力、 知三世業報智力、知諸禪解脫 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 三昧智力、知眾 生種種根勝劣智力、 生種種根勝劣智力、知眾生種種解智力、 生種種解智力、知眾生種種界智力、 生種種界智力、知至所道 智力、 智力、知天眼無礙智力、 知天眼無礙智力、知宿命無漏智力、 知宿命無漏智力、知永斷習氣智力。 知永斷習氣智力。佛用這十 種的智力, 種的智力,來教化六道的眾 化六道的眾生離苦得樂, 生離苦得樂,那麼是可以的。 是可以的。 前邊這個「 前邊這個「几」,法是比較簡略一點 」,法是比較簡略一點; 法是比較簡略一點;這個「 這個「案」就不同了, 就不同了,橫也度、 橫也度、 豎也度, 豎也度,包括就廣泛了, 包括就廣泛了,就多了。 就多了。 佛在三七日中來思惟, 佛在三七日中來思惟,用什麼 用什麼法來教 法來教化眾生呢?是用小法教 是用小法教化眾生?是 用大法來教 用大法來教化眾生呢?那麼想了二十一天。 想了二十一天。所用的法就是屬於勸門; 所用的法就是屬於勸門;勸 門,也就是慈悲門, 也就是慈悲門,屬於攝受。 屬於攝受。怎麼叫攝 怎麼叫攝? 叫攝?攝就好像用吸鐵石吸鐵似 的,把鐵給吸來, 把鐵給吸來,所以它 所以它屬於為 屬於為人悉檀。 人悉檀。誡門, 誡門,是令眾 是令眾生諸惡不作, 生諸惡不作,這 叫折服門; 叫折服門;勸你不聽, 不聽,就罵你 就罵你一頓, 一頓,以嚴厲的方法來教 以嚴厲的方法來教化你,用威德來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62 of 247

令你折服, 折服,這也就是一個威服門。 這也就是一個威服門。所以佛說 所以佛說法,用折攝二門來教 用折攝二門來教化眾 生,用四無所畏、 用四無所畏、十力和如來的知、 十力和如來的知、見,令一切的眾 令一切的眾生,從舍出之: 從舍出之:都 從這個火宅裏頭出來。 從這個火宅裏頭出來。 復更思惟: 復更思惟:這位長者又想了, 這位長者又想了,是舍唯有一門: 是舍唯有一門:這個舍, 這個舍,唯有一個門。 唯有一個門。一 門,就是唯一佛乘, 就是唯一佛乘,也就是大乘的大白牛車那個車門。 也就是大乘的大白牛車那個車門。大乘法唯有一 門,而復陿 而復陿小:可是這個門是很小的。 可是這個門是很小的。因為這麼多人, 多人,雖然說 雖然說大乘是唯 一佛乘, 一佛乘,可是這麼 可是這麼多人從一個門出來, 多人從一個門出來,也是很擁擠的── 也是很擁擠的──很擁擠 ──很擁擠, 很擁擠,就是 人太多了, 人太多了,這個門太小了。 這個門太小了。一,可以說 可以說是一乘的道理, 是一乘的道理,又可以說 又可以說是一道 的清淨。門,是比喻 是比喻正教,真正的、 正的、正正當當的佛教 正正當當的佛教。又者, 又者,門是以能 通為義;通於什麼 通於什麼地方呢 地方呢?通於所通, 通於所通,通到所通的那個地方。 通到所通的那個地方。這個正教 這個正教 就是教 就是教化所教 化所教化的眾 化的眾生,這叫通於所通。 這叫通於所通。 又,怎麼叫 怎麼叫陿小呢?這個門, 這個門,外道進不來── 外道進不來──外道 ──外道, 外道,就是執斷、 就是執斷、執常的 那種外道; 那種外道;七方便眾 七方便眾生也進不來, 生也進不來,一定要大乘的圓教 一定要大乘的圓教菩薩才能從這個門 走。什麼叫七方便? 叫七方便?人乘、 人乘、天乘、 天乘、聲聞乘、 聲聞乘、緣覺乘、 覺乘、三藏的菩薩乘、 三藏的菩薩乘、通 教的菩薩乘、 的菩薩乘、別教的菩薩乘。 的菩薩乘。 這七方便, 這七方便,都是小乘的根性, 都是小乘的根性,沒有達到大乘圓融無礙那本有的、 沒有達到大乘圓融無礙那本有的、圓理的 境界, 境界,他們就都不能到這個門裏邊來; 他們就都不能到這個門裏邊來;所以說 所以說這個門狹小, 這個門狹小,這是按照小 乘的人來說 乘的人來說。本來按教 本來按教理來講, 理來講,這個門是最大的, 這個門是最大的,大乘的, 大乘的,只有佛和圓 教的菩薩, 的菩薩,才能從這個門能出能入的; 才能從這個門能出能入的;小乘的人不明白大乘圓融的妙 理,所以才說 所以才說它狹小。 狹小。其實這「 其實這「狹小」 狹小」不是狹小, 不是狹小,而是最大了。 而是最大了。 怎麼叫 怎麼叫「理一」? 理一」?因 」?因為這唯一佛乘的妙理, 這唯一佛乘的妙理,純一無雜── 純一無雜──只有這一個妙 ──只有這一個妙 理,不摻雜其它 雜其它的道理。 的道理。這理既 這理既然一, 然一,這一條道路是非常清 這一條道路是非常清淨的, 淨的,只有 這一條道路; 這一條道路;所以就說 所以就說是「門一」, 門一」,這個門是唯一的 」,這個門是唯一的。 這個門是唯一的。為什麼又說狹小 呢?因為「理一」 理一」和「道一」 道一」這種法, 這種法,是微妙不可思議的, 是微妙不可思議的,不容易明 白。這是按照理論來講, 這是按照理論來講,所以叫理一。 所以叫理一。 那麼再可以約這個教 再可以約這個教來講, 來講,這種教 這種教,也是屬於圓教 也是屬於圓教「權實不二」 權實不二」的妙 理;但是在凡夫, 但是在凡夫,他不知道出這個門, 他不知道出這個門,所以這叫不知權; 所以這叫不知權;他也不知道入 這個門, 這個門,所以這叫不知實。 所以這叫不知實。這權、 這權、實教理,凡夫不知道; 凡夫不知道;二乘雖然知道 出,可是他永不知道入, 可是他永不知道入,所以也不明白這種的教 所以也不明白這種的教理;菩薩確實知道出, 菩薩確實知道出,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63 of 247

然而也不知道入── 然而也不知道入──這是別 ──這是別教 這是別教裏的菩薩, 裏的菩薩,也就是前邊講七方便的那個菩 薩。這七種方便的人, 這七種方便的人,對於這種教 對於這種教理都不明白, 理都不明白,所以就說 所以就說這個唯一佛乘 的教門是狹小。 門是狹小。 為什麼說它狹小? 狹小?就因為 就因為小乘人不能走這一個大乘的路; 小乘人不能走這一個大乘的路;不能走, 不能走,雖然 大,也就變成小了。 也就變成小了。所以在經上說 所以在經上說:「正直捨方便 :「正直捨方便, 正直捨方便,唯說一佛乘。」 一佛乘。」這 。」這 個法門, 個法門,是只屬於一佛乘的。 是只屬於一佛乘的。這按照「 這按照「教」來講, 來講,所以說 所以說這個門, 這個門,也是 狹小的; 狹小的;這個「 這個「乘」,也是只有佛乘 」,也是只有佛乘。 也是只有佛乘。 「唯有一門」, 唯有一門」,一門 」,一門, 一門,只有這麼 只有這麼一個門; 一個門;這一個「 這一個「門」,就是大乘這個 」,就是大乘這個 白牛車的車門。 白牛車的車門。這個車門, 這個車門,就是比方一乘的佛乘。 就是比方一乘的佛乘。一乘佛乘, 一乘佛乘,在前依照 理、教來講; 來講;現在要依照「 現在要依照「行」來講這一門而復狹小。 來講這一門而復狹小。這個「 這個「行」是圓 教修行的行, 修行的行,就是一直的行去, 就是一直的行去,沒有彎彎曲曲的這種行為 沒有彎彎曲曲的這種行為,也沒有可以 留難或行不通的地方, 留難或行不通的地方,所以這叫「 所以這叫「行一」 行一」──你 ──你修行這菩薩道, 修行這菩薩道,一直到 佛的果位上, 佛的果位上,到菩提道場而證佛果; 到菩提道場而證佛果;所以這又叫「 所以這又叫「門」,因 」,因為你一直行 這個, 這個,這就比方一個門。 這就比方一個門。可是行這個門, 可是行這個門,這是一種妙行; 這是一種妙行;妙行難行, 妙行難行,不 容易去修行。 容易去修行。這個大乘的佛法不容易修行, 這個大乘的佛法不容易修行,把一切的方便法門都不用了 ──前邊不是講正直捨方便 ──前邊不是講正直捨方便? 前邊不是講正直捨方便?把方便法都不要了; 把方便法都不要了;因為這個, 這個,所以就說 所以就說 是狹小。 是狹小。實際上這一個法門並不是狹小, 實際上這一個法門並不是狹小,而是最廣大的一個門。 而是最廣大的一個門。 諸子幼稚: 諸子幼稚:諸子, 諸子,就是說 就是說的前邊那個「 的前邊那個「一十、 一十、二十乃至三十」, 二十乃至三十」,就是聲 」,就是聲 聞、緣覺和菩薩這三乘的佛子。 覺和菩薩這三乘的佛子。我們一般人都知道, 我們一般人都知道,小孩子他無知、 小孩子他無知、無 識,不驚、 不驚、不怖, 不怖,所以叫幼稚。 所以叫幼稚。這是說 這是說這三乘的人, 這三乘的人,在二萬佛那時候, 在二萬佛那時候, 學習這無上的道、 學習這無上的道、修行菩薩法; 修行菩薩法;那二萬佛, 那二萬佛,也教化這三乘的眾 化這三乘的眾生修行無 上道。 上道。雖然這樣子, 雖然這樣子,但是這三乘人對於大乘的佛法, 但是這三乘人對於大乘的佛法,這種的善根很微 弱;微,是微細; 是微細;弱,是軟弱, 是軟弱,就是很薄弱的, 就是很薄弱的,沒有力量。 沒有力量。因為他大乘 的善根微弱, 的善根微弱,所以叫幼稚; 所以叫幼稚;在佛法裏就說 在佛法裏就說這三乘的人, 這三乘的人,都像小孩子似 的。 未有所識: 未有所識:因為三乘的人善根很薄弱, 三乘的人善根很薄弱,所以他一聞見大乘的佛法, 所以他一聞見大乘的佛法,就生 出一種謗譭 出一種謗譭的心; 的心;好像五千退席, 好像五千退席,有增上慢的人聽見這個佛法, 有增上慢的人聽見這個佛法,不生信 心反而跑 心反而跑了!這就叫未有所識, 這就叫未有所識,這就叫無知。 這就叫無知。 戀著戲處: 戀著戲處:戀是留戀, 戀是留戀,著是執著, 著是執著,戲就是小孩子的遊戲, 戲就是小孩子的遊戲,處就是地方、 處就是地方、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64 of 247

處所。 處所。他不單不能接受大乘的佛法, 他不單不能接受大乘的佛法,而且還退失菩提心了; 而且還退失菩提心了;退失菩提 心,就著到見、 就著到見、愛這兩種的毛病上。 愛這兩種的毛病上。著到見和愛上, 著到見和愛上,這就叫戀著戲處。 這就叫戀著戲處。 在退失菩提心, 在退失菩提心,有時候會被八苦來交煎, 有時候會被八苦來交煎,就著住到依、 就著住到依、正二報上, 正二報上,這是 就一般的凡夫來講。 就一般的凡夫來講。依報, 依報,就是山河大地、 就是山河大地、房廊屋舍, 房廊屋舍,又叫「 又叫「器世 間」;正報 」;正報, 正報,就是我們身體這個報身, 就是我們身體這個報身,又叫「 又叫「有情世間」。 有情世間」。三界 」。三界眾 三界眾生, 有欲界、 有欲界、色界、 色界、無色界這三界。 無色界這三界。欲界的眾 欲界的眾生,就著住到五欲上; 就著住到五欲上;五種的 欲,是財、 是財、色、名、食、睡,也可以說 也可以說是色、 是色、受、想、味、觸這五塵。 觸這五塵。 色界眾 色界眾生也有所著住, 生也有所著住,他們著住到「 他們著住到「味禪」 味禪」上了; 上了;味是滋味, 味是滋味,禪是禪 定。就到四禪天, 就到四禪天,四禪天的眾 四禪天的眾生還有色, 生還有色,就著住到味禪上, 就著住到味禪上,得到禪悅為 得到禪悅為 食、法喜充滿; 法喜充滿;一天到晚 一天到晚都是非常快樂, 都是非常快樂,簡直說 簡直說不出來那麼 不出來那麼快樂。 快樂。所 以,初禪天就叫離生喜樂地, 初禪天就叫離生喜樂地,二禪天就叫定生喜樂地, 二禪天就叫定生喜樂地,三禪天就叫離喜 妙樂地, 妙樂地,四禪天就叫捨念清 四禪天就叫捨念清淨地。 淨地。那種清 那種清淨是味禪的一種境界, 淨是味禪的一種境界,那種妙 樂也是味禪的一種境界。 樂也是味禪的一種境界。味禪, 味禪,就是禪的滋味, 就是禪的滋味,得到參禪這種滋味了。 得到參禪這種滋味了。 所以色界眾 所以色界眾生就著住到這種的快樂上了; 生就著住到這種的快樂上了;好像小孩子吃糖, 好像小孩子吃糖,吃一塊還想 要吃, 要吃,這都是著住。 這都是著住。 無色界也有所著住, 無色界也有所著住,著住到「 著住到「定」上了。 上了。你不要說 不要說天天講定, 天天講定,雖然說 雖然說 「勤修戒定慧」, 勤修戒定慧」,你 」,你也不能著住的。 也不能著住的。你若著住到這個定上, 若著住到這個定上,你生了無色 界天, 界天,還一天到晚 還一天到晚總有所執著── 總有所執著──著住到定上 ──著住到定上, 著住到定上,也是執著; 也是執著;所以有這麼 所以有這麼 多的執著, 多的執著,就出不了三界; 就出不了三界;出不了這個三界, 出不了這個三界,就叫戀著戲處。 就叫戀著戲處。 我們不要說 我們不要說是欲界、 是欲界、色界、 色界、無色界, 無色界,就好像我們人一天到晚 就好像我們人一天到晚,哪一個沒 有執著? 有執著?要是能沒有執著, 要是能沒有執著,就可以出三界了! 就可以出三界了!我們就因為 我們就因為有所執著, 有所執著,執 著這種東西, 著這種東西,執著那種東西。 執著那種東西。本來人是很聰明的, 本來人是很聰明的,但是做了一些糊塗 事。為什麼做糊塗事? 做糊塗事?就因為 就因為有所執著, 有所執著,有所留戀, 有所留戀,留戀這個「 留戀這個「戲 處」,這種好好玩的地方 」,這種好好玩的地方。 這種好好玩的地方。到這兒玩一玩! 到這兒玩一玩!到那個地方又玩一玩! 到那個地方又玩一玩!今天 到南邊去, 到南邊去,明天又到北邊去, 明天又到北邊去,後天到東邊去, 後天到東邊去,再後天到西邊去, 再後天到西邊去,四面八 方這麼 方這麼玩,這叫戀著戲處。 這叫戀著戲處。捨不得離開這愚癡的行為 捨不得離開這愚癡的行為,捨不得放下這愚 癡的知見, 癡的知見,這都叫戀著戲處。 這都叫戀著戲處。 這「戀著戲處」, 戀著戲處」,在這個地方留戀 」,在這個地方留戀, 在這個地方留戀,捨不得走; 捨不得走;為什麼捨不得走? 捨不得走?因為 這個地方好好玩的。 這個地方好好玩的。好像人跑 好像人跑到電影院去, 到電影院去,把家就忘了; 把家就忘了;就因為 就因為看電影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65 of 247

看得生出一種執著, 看得生出一種執著,留戀戲處了。 留戀戲處了。跑到賭場, 到賭場,也把家都忘了, 也把家都忘了,什麼都忘 了;那時候, 那時候,也可以說 也可以說是一種定── 是一種定──入了賭錢的定了 ──入了賭錢的定了! 入了賭錢的定了!看電影去, 看電影去,入了 看電影的定; 看電影的定;乃至於你 乃至於你跳舞去, 跳舞去,入了跳舞的定, 入了跳舞的定,跳上舞, 跳上舞,什麼都忘; 都忘;喝 酒的, 酒的,就入了酒定; 就入了酒定;抽菸的,入了菸 入了菸定;吃迷幻藥的, 吃迷幻藥的,入了藥定。 入了藥定。你說 這不是戀著戲處, 這不是戀著戲處,是幹什麼 是幹什麼?在這裏邊, 在這裏邊,糊糊塗塗地那麼 糊糊塗塗地那麼去遊戲、 去遊戲、去 玩,這都叫戀著戲處。 這都叫戀著戲處。戀著戲處就會怎 戀著戲處就會怎樣呢?這下一句說 這下一句說得清清楚楚 清清楚楚 的,告訴你 告訴你明明白白的, 明明白白的,什麼呢? 或當墮落: 或當墮落:這幸虧經上還是個「 這幸虧經上還是個「或」字,若不是個「 若不是個「或」字,那就是正 式墮落了, 式墮落了,真真實實墮落了 真真實實墮落了! 實實墮落了!因為有這個「 有這個「或」字,這還有一點希望; 這還有一點希望; 是或者墮落, 是或者墮落,或者還不墮落? 或者還不墮落?這是有一種活動的口氣。 這是有一種活動的口氣。這活動的口氣就 是說,你如果能改過自新, 如果能改過自新,能不執著, 能不執著,能迷途知返, 能迷途知返,能早一點覺悟, 能早一點覺悟,或 者就不墮落; 者就不墮落;你若不覺悟, 若不覺悟,那或者就墮落了。 那或者就墮落了。這「或者」 或者」是不定詞, 是不定詞,沒 有一定的。 有一定的。好像這個人犯罪了, 好像這個人犯罪了,法官沒有判決, 法官沒有判決,沒有說 沒有說「你現在有罪 了,要坐五年監獄。」 要坐五年監獄。」在沒有被判決之前 。」在沒有被判決之前, 在沒有被判決之前,或者就會沒有罪, 或者就會沒有罪,或者就會 有罪, 有罪,這是兩可之間。 這是兩可之間。 怎麼樣墮落的 怎麼樣墮落的? 樣墮落的?因為幼稚; 幼稚;幼稚就是愚癡。 幼稚就是愚癡。小孩子沒有知識, 小孩子沒有知識,太愚癡 了,就著住到五欲上── 就著住到五欲上──這就比 ──這就比喻 這就比喻著住到五欲上; 著住到五欲上;就會墮落到三塗裏, 就會墮落到三塗裏, 三塗, 三塗,就是地獄、 就是地獄、餓鬼、 餓鬼、畜生這三惡道。 畜生這三惡道。墮落有兩種原因, 墮落有兩種原因,第一, 第一,幼稚 會墮落; 會墮落;年紀輕不懂 年紀輕不懂事情、 事情、盡貪玩, 盡貪玩,都會墮落。 都會墮落。第二, 第二,就是無知, 就是無知,沒有 知識, 知識,就是「 就是「未有所識」, 未有所識」,這也會墮落 」,這也會墮落。 這也會墮落。未有所識, 未有所識,就是以苦為 就是以苦為樂、背 覺合塵; 覺合塵;他違背這個覺悟的道理, 他違背這個覺悟的道理,而合塵勞了, 而合塵勞了,這就叫無識。 這就叫無識。他以苦為 他以苦為 樂,這樣的人也會墮落, 這樣的人也會墮落,墮落到地獄、 墮落到地獄、餓鬼、 餓鬼、畜生裏去。 畜生裏去。墮落, 墮落,就是為 就是為 火所燒: 火所燒:為八苦、 八苦、五蘊這種五濁的火所燒。 五蘊這種五濁的火所燒。被這種火所燒, 被這種火所燒,就更不能覺 悟了。 悟了。 N2 誡門擬宜不得 我當為 我當為說怖畏之事, 怖畏之事,此舍已燒, 此舍已燒,宜時疾出, 宜時疾出,無令為 無令為火之所燒害。 火之所燒害。作是念 已,如所思惟, 如所思惟,具告諸子, 具告諸子,汝等速出。 汝等速出。父雖憐愍, 父雖憐愍,善言誘喻 善言誘喻,而諸子等 樂著嬉戲, 樂著嬉戲,不肯信受, 不肯信受,不驚不畏, 不驚不畏,了無出心。 了無出心。亦復不知何者是火, 亦復不知何者是火,何者 為舍,云何為 云何為失,但東西走, 但東西走,戲視父而已。 戲視父而已。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66 of 247

我當為 我當為說怖畏之事: 怖畏之事:大富長者自己就想了, 大富長者自己就想了,我應該給他們說 我應該給他們說這種恐懼的 事情。 事情。此舍已燒: 此舍已燒:這個房子已經燒了, 這個房子已經燒了,宜時疾出, 宜時疾出,無令為 無令為火之所燒害: 火之所燒害: 就在這時候, 就在這時候,趕快走! 快走!趕快逃出這個火宅! 快逃出這個火宅!不要被火燒死。 不要被火燒死。作是念已, 作是念已, 如所思惟: 如所思惟:作這樣的想之後, 作這樣的想之後,像這樣想一想。 像這樣想一想。 具告諸子: 具告諸子:大富長者就告訴他這一班小孩子, 大富長者就告訴他這一班小孩子,汝等速出: 汝等速出:你們大家快點 離開這火宅啦 離開這火宅啦!父雖憐愍: 父雖憐愍:父親雖然憐憫兒童這麼 父親雖然憐憫兒童這麼樣子, 樣子,善言誘喻 善言誘喻:作 譬喻來給他們講, 來給他們講,誘導他們。 誘導他們。而諸子等, 而諸子等,樂著嬉戲: 樂著嬉戲:可是這一班小孩子 就只顧玩耍 就只顧玩耍,也不聽他講話了。 也不聽他講話了。為什麼不聽呢 不聽呢?就因為 就因為貪玩, 貪玩,不知道危 險了。 險了。長者雖然用善言來誘引, 長者雖然用善言來誘引,可是「 可是「而諸子等, 而諸子等,樂著嬉戲」, 樂著嬉戲」,這一些 」,這一些 個孩子, 個孩子,他們都著住到這個嬉戲的地方, 他們都著住到這個嬉戲的地方,不肯信受: 不肯信受:都不相信長者所說 都不相信長者所說 的話。 的話。不驚不畏: 不驚不畏:他們也不怕被火燒死, 他們也不怕被火燒死,也不怕喪失了性命。 也不怕喪失了性命。了無出 心:這一切的小孩子, 這一切的小孩子,他們根本就沒有想出離火宅的這種心。 他們根本就沒有想出離火宅的這種心。 亦復不知何者是火: 亦復不知何者是火:並且因為 並且因為年齡太輕了, 年齡太輕了,所以就連什麼 所以就連什麼是火也不知 道。「火 。「火」就比喻 就比喻我們五道的眾 我們五道的眾生,不知道八苦和五陰這種的火能把法 身給燒了, 身給燒了,能燒斷這個善根。 能燒斷這個善根。 何者為 何者為舍:又不明白五陰、 又不明白五陰、十八界。 十八界。五陰, 五陰,是色、 是色、受、想、行、識。 眼、耳、鼻、舌、身、意六入, 意六入,遇上色、 遇上色、聲、香、味、觸、法六塵, 法六塵,這 是十二處; 是十二處;中間再生出來眼識、 中間再生出來眼識、耳識、 耳識、鼻識、 鼻識、舌識、 舌識、身識、 身識、意識六識, 意識六識, 合起來稱為 合起來稱為十八界。 十八界。十八界這種種法, 十八界這種種法,像是諸苦的一個器皿一樣, 像是諸苦的一個器皿一樣,是苦 的一種來源。 的一種來源。因為不知道「 不知道「陰、處、界」這等法, 這等法,是苦的一個器皿, 是苦的一個器皿,這 個就比喻 個就比喻不知道這個舍。 不知道這個舍。所以說 所以說不知道什麼 不知道什麼叫舍, 叫舍,他就不知道陰、 他就不知道陰、處、 界這種的厲害。 界這種的厲害。 云何為 云何為失:也不知道什麼 也不知道什麼叫失; 叫失;這就比喻 這就比喻是不知道喪失法身的因由, 是不知道喪失法身的因由,不 知道因為 知道因為什麼把法身喪失了。 把法身喪失了。但東西走: 但東西走:就是向東走走, 就是向東走走,向西走走, 向西走走,沒 有一定的方針, 有一定的方針,沒有一定的宗旨想要去什麼 沒有一定的宗旨想要去什麼地方, 地方,就是亂走。 就是亂走。這一亂 走,這就叫背明向暗── 這就叫背明向暗──違背光明 投奔黑暗的地方去,所以生死往 ──違背光明, 違背光明,投奔黑暗的地方去, 還,生了死、 生了死、死了又生, 死了又生,生死、 生死、死生; 死生;忽然間就到天堂去了, 忽然間就到天堂去了,忽然間又 到地獄去了, 到地獄去了,沒有一定的主宰。 沒有一定的主宰。 戲視父而己: 戲視父而己:就是他父親雖然叫他們出這個火宅, 就是他父親雖然叫他們出這個火宅,他也不懂 他也不懂什麼叫火、 叫火、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67 of 247

什麼叫舍、 叫舍、什麼叫有損失, 叫有損失,他們就還是這麼 他們就還是這麼生了死、 生了死、死了生, 死了生,毫不驚 怖;戲視, 戲視,就是那麼 就是那麼看著, 看著,看看、 看看、笑笑, 笑笑,好像沒有這麼 好像沒有這麼回事似的, 回事似的,以為 很好玩的。 很好玩的。這是表示什麼 這是表示什麼意思呢 意思呢?這比方不遵從大乘的佛法去修行、 這比方不遵從大乘的佛法去修行、不 聽大乘的佛教 聽大乘的佛教;所以才說 所以才說「戲視父而已」, 戲視父而已」,就對著父親看看 」,就對著父親看看、 就對著父親看看、笑笑。 笑笑。在 這個時候, 這個時候,佛這是一種誡門; 佛這是一種誡門;誡就是警告的意思。 誡就是警告的意思。那麼警告, 警告,這一些個 小孩子也都不聽話; 小孩子也都不聽話;所以佛就說 所以佛就說,我不教 我不教化眾生了, 生了,要停止了! 要停止了!可是雖 然有這停止的念頭, 然有這停止的念頭,可是這個心是特別慈悲的, 可是這個心是特別慈悲的,不想捨離這個眾 不想捨離這個眾生,所 以又想其他的方法。 以又想其他的方法。 M2 用車喻

分四

N1 擬宜三車喻

N2 知子先心所好喻

N3 歎三車希有喻

N4 適子所

願喻 今N1 爾時, 爾時,長者即作是念: 長者即作是念:此舍已為 此舍已為大火所燒, 大火所燒,我及諸子若不時出, 我及諸子若不時出,必為所 焚,我今當設方便, 我今當設方便,令諸子等得免斯害。 令諸子等得免斯害。 爾時: 爾時:當爾之時, 當爾之時,就是長者叫這些小孩子出離這個火宅的時候。 就是長者叫這些小孩子出離這個火宅的時候。這些小 孩子就貪玩得把燒身的大禍患也都忘了, 孩子就貪玩得把燒身的大禍患也都忘了,也都不明白; 也都不明白;所以當爾之時, 所以當爾之時, 長者即作是念: 長者即作是念:這位長者── 這位長者──就是佛 ──就是佛, 就是佛,又作這種的想法。 又作這種的想法。 此舍已為 此舍已為大火所燒: 大火所燒:這個大的住宅, 這個大的住宅,已經被八苦、 已經被八苦、五陰的火所燒了。 五陰的火所燒了。就 是這個五蘊的身體, 是這個五蘊的身體,已經被這種八苦交煎、 已經被這種八苦交煎、五陰焚毀 五陰焚毀了。我及諸子: 我及諸子: 我,是長者── 是長者──佛自稱 ──佛自稱。 佛自稱。我和這所有聲聞、 我和這所有聲聞、緣覺、菩薩三乘的弟子, 菩薩三乘的弟子,和 那「五百人」, 五百人」,也就是五道的 」,也就是五道的眾 也就是五道的眾生;若不時出: 若不時出:若不即刻出去, 若不即刻出去,必為所 焚:必定會被大火給燒死、 必定會被大火給燒死、燒壞了。 燒壞了。在本經前邊的一段文, 在本經前邊的一段文,佛──這個 ──這個 長者曾經說 長者曾經說,我自己可以安隱得出這個火宅的門; 我自己可以安隱得出這個火宅的門;現在怎麼 現在怎麼又 怎麼又說,也要 燒死在這個火宅裏邊, 燒死在這個火宅裏邊,又是出不去了呢 又是出不去了呢?這豈不是前後矛盾了嗎 這豈不是前後矛盾了嗎?不是 的!前邊「 前邊「安隱得出」 安隱得出」是說的法身, 的法身,佛的法身安隱得出; 佛的法身安隱得出;現在說 現在說就要和 這些小孩子一起燒在這個火宅裏頭, 這些小孩子一起燒在這個火宅裏頭,是指著應身來說 是指著應身來說。所以我們看經 文,在這個地方要分別清 在這個地方要分別清楚。 我今當設方便: 我今當設方便:佛在這個時候又想了, 佛在這個時候又想了,我現在應該設立一種權巧方便的 方法。 方法。令諸子等, 令諸子等,得免斯害: 得免斯害:使令這一切的眾 使令這一切的眾生,不被這火宅所燒, 不被這火宅所燒,不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68 of 247

被八苦、 被八苦、五陰、 五陰、這陰、 這陰、處、界等, 界等,所來傷害。 所來傷害。得免斯害, 得免斯害,就能以得到免 除這種的害處、 除這種的害處、這種的傷害; 這種的傷害;就不受火燒。 就不受火燒。 N2 知子先心所好喻 父知諸子, 父知諸子,先心各有所好種種珍玩奇異之物, 先心各有所好種種珍玩奇異之物,情必樂著。 情必樂著。 父知諸子: 父知諸子:這個父, 這個父,就是佛, 就是佛,也就是這一位長者; 也就是這一位長者;他知道這諸子先心各 有所好: 有所好:所謂「 所謂「知子者莫若父」, 知子者莫若父」,做父親的 」,做父親的, 做父親的,一定是很明白他子女的性 情;他們好奇什麼 他們好奇什麼,他一定會知道的。 他一定會知道的。知眾生者莫若佛, 生者莫若佛,佛知道眾 佛知道眾生一 切的所欲; 切的所欲;眾生歡喜什麼 生歡喜什麼、眾生是什麼 生是什麼根性, 根性,佛都知道。 佛都知道。所以佛知道一 切眾生的性, 生的性,就知道一切眾 就知道一切眾生「先心所好」。 先心所好」。先心 」。先心, 先心,就是以前所學習的 小乘佛法; 小乘佛法;每一個人都有他所好的, 一個人都有他所好的,有修布施的, 有修布施的,修四諦法的, 修四諦法的,修十二 因緣法的。 法的。各人所修的法, 各人所修的法,都是他各自心裏所好的; 都是他各自心裏所好的;所以佛知道眾 所以佛知道眾生心 之所好。 之所好。好什麼 好什麼呢? 種種珍玩, 種種珍玩,奇異之物: 奇異之物:這種種最名貴、 這種種最名貴、最好玩的珍寶、 最好玩的珍寶、玩具; 玩具;很出奇、 很出奇、 很稀有的這些東西。 很稀有的這些東西。這也都是比喻 這也都是比喻前邊所說 前邊所說的四諦、 的四諦、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六度等 等。這就說 這就說,這一切眾 這一切眾生對這三乘的法門是各有所好。 生對這三乘的法門是各有所好。情必樂著: 情必樂著:在我 揣情度理── 揣情度理──按照這種情形 ──按照這種情形, 按照這種情形,我這麼 我這麼想一想、 想一想、推測一下, 推測一下,他們一定會歡 喜這些法的。 喜這些法的。 N3 歎三車希有喻 而告之言: 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 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難得, 希有難得,汝若不取, 汝若不取,後必憂悔。 後必憂悔。如此種種 羊車、 羊車、鹿車、 鹿車、牛車, 牛車,今在門外, 今在門外,可以遊戲。 可以遊戲。汝等於此火宅, 汝等於此火宅,宜速出來, 宜速出來, 隨汝所欲, 隨汝所欲,皆當與汝。 皆當與汝。 而告之言: 而告之言:這個長者對這一切小孩子就說 這個長者對這一切小孩子就說了。汝等所可玩好: 汝等所可玩好:你們現在 所玩的這一些東西, 所玩的這一些東西,都沒有什麼 都沒有什麼好玩的, 好玩的,你們不要貪戀它 們不要貪戀它!在這個火宅 裏頭, 裏頭,不單不可貪戀, 不單不可貪戀,而且還有危險! 而且還有危險!你們不要用這些個東西來玩, 們不要用這些個東西來玩,我 另有好東西給你 有好東西給你們,我這一些個好玩的玩具, 我這一些個好玩的玩具,希有難得: 希有難得:你們從來都沒 看見過, 看見過,這種的玩具最好玩, 這種的玩具最好玩,最希有, 最希有,是很不容易得來的。 是很不容易得來的。你看看, 看看,這 才是新鮮的玩具呢 才是新鮮的玩具呢!這都是我在外國或者在花旗運來的, 這都是我在外國或者在花旗運來的,這是舶來品。 這是舶來品。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69 of 247

舶來品, 舶來品,好像中國得到美國出產 好像中國得到美國出產的物品, 的物品,這叫花旗的東西; 這叫花旗的東西;就是用船運 來的, 來的,現在是用飛機運來的, 現在是用飛機運來的,這更名貴了! 這更名貴了!說這一定非常難得的。 這一定非常難得的。汝若 不取, 不取,後必憂悔: 後必憂悔:現在我給你 現在我給你這個玩具, 這個玩具,如果你 如果你不拿去的話, 不拿去的話,將來會後 悔的。 悔的。你們趕快出來啦 快出來啦!我給你 我給你們這一些個最新奇的, 們這一些個最新奇的,完全都是新的。 完全都是新的。 如此種種羊車、 如此種種羊車、鹿車、 鹿車、牛車: 牛車:像這麼 像這麼多種的, 多種的,有羊車, 有羊車,又有鹿車, 又有鹿車,又有 牛車, 牛車,你看看! 看看!這車非常的美麗, 這車非常的美麗,非常的好看, 非常的好看,你們從來就沒有看過 的。快出來啦 快出來啦!你歡喜羊車, 歡喜羊車,我就給你 我就給你羊車; 羊車;你歡喜鹿車, 歡喜鹿車,我就給你 我就給你鹿 車;你歡喜牛車, 歡喜牛車,那也沒有問題, 那也沒有問題,我就給你 我就給你牛車。 牛車。 今在門外: 今在門外:這一些羊車、 這一些羊車、鹿車和牛車, 鹿車和牛車,現在都在門外這兒放著呢 現在都在門外這兒放著呢!羊 車,是比喻 是比喻聲聞乘; 聲聞乘;鹿車, 鹿車,比喻緣覺乘; 覺乘;牛車, 牛車,比喻菩薩乘。 菩薩乘。羊車, 羊車,因 為羊若駕上車, 羊若駕上車,只可以拉少少的東西, 只可以拉少少的東西,所以叫小乘; 所以叫小乘;鹿比羊就力氣大一 點,牠要是來駕車, 要是來駕車,可以比羊運東西多一點, 可以比羊運東西多一點,這叫中乘; 這叫中乘;牛車比鹿車更 有力量了, 有力量了,運載人或者物質可以更多了, 運載人或者物質可以更多了,所以這叫大乘。 所以這叫大乘。可以遊戲: 可以遊戲:這 三種的車, 三種的車,才最好玩的呢 才最好玩的呢!你坐在車上, 坐在車上,什麼地方都可以去的。 地方都可以去的。 汝等於此火宅: 汝等於此火宅:你們這一些個小孩子! 們這一些個小孩子!在這個火燒的宅子, 在這個火燒的宅子,宜速出來: 宜速出來: 你們應該快快地出來! 們應該快快地出來!隨汝所欲: 隨汝所欲:隨你歡喜什麼 歡喜什麼東西── 東西──你 ──你歡喜羊車, 歡喜羊車, 我就給你 我就給你羊車; 羊車;歡喜鹿車, 歡喜鹿車,給你鹿車; 鹿車;歡喜牛車, 歡喜牛車,就給你 就給你牛車。 牛車。你快點 出來! 出來!皆當與汝: 皆當與汝:我一概 我一概的都賞賜給你 的都賞賜給你們,你們不要再留戀在這火宅裏 了!快點出來啦 快點出來啦! N4 適子所願喻 爾時, 爾時,諸子聞父所說 諸子聞父所說珍玩之物, 珍玩之物,適其願故, 適其願故,心各勇銳 心各勇銳,互相推排, 互相推排,競共 馳走, 馳走,爭出火宅。 爭出火宅。 爾時, 爾時,諸子聞父所說 諸子聞父所說:在這時候, 在這時候,這一切的小孩子── 這一切的小孩子──就是三乘的人和 ──就是三乘的人和 五道的眾 五道的眾生,聽見佛所說 聽見佛所說這三乘的法門, 這三乘的法門,珍玩之物: 珍玩之物:這麼新奇、 新奇、這麼微 妙的東西。 妙的東西。因為這樣子微妙, 這樣子微妙,所以就引起這小孩子的一種好奇心, 所以就引起這小孩子的一種好奇心, 「啊!這麼奇怪! 奇怪!這麼妙!」 適其願故: 適其願故:適,就是恰好; 就是恰好;他們所希望的這個三乘法, 他們所希望的這個三乘法,恰恰滿他們的 願,適得其所; 適得其所;所以佛就給說 所以佛就給說這三乘法。 這三乘法。這三乘法, 這三乘法,就是方便權巧的法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70 of 247

門。可是你 可是你若說真實的佛乘, 實的佛乘,當時這一些小孩子, 當時這一些小孩子,因為玩得把所有一切 的法也忘了, 的法也忘了,就留戀在三界之中; 就留戀在三界之中;所以佛才巧設權巧方便, 所以佛才巧設權巧方便,而為眾生說 法。佛先設這三乘的法門, 佛先設這三乘的法門,度五道的眾 度五道的眾生;最後佛才說 最後佛才說唯一佛乘、 唯一佛乘、更無 餘乘的真 餘乘的真實法。 實法。在《法華經》 法華經》所說的,正是實智的妙法, 正是實智的妙法,沒有權法, 沒有權法,所 以智者大師歎這《 以智者大師歎這《法華經》 法華經》是純圓獨妙, 是純圓獨妙,就是圓教 就是圓教的法門。 的法門。 在學習講經的各位, 在學習講經的各位,對這位前輩一定要存一種的恭敬心; 對這位前輩一定要存一種的恭敬心;以後凡於講經 的時候, 的時候,不可以直呼前輩的名字, 不可以直呼前輩的名字,也不可以稱過去袓 也不可以稱過去袓師的名字。 師的名字。好像稱 六袓大師, 大師,你只可以說 只可以說「六袓大師」, 大師」,不要 」,不要說 不要說「惠能」。 惠能」。你 」。你根本是一個 凡夫, 凡夫,對袓師直呼其名, 師直呼其名,這是一種最不恭敬的, 這是一種最不恭敬的,最沒有禮貌的行為 最沒有禮貌的行為。譬 如稱初袓 如稱初袓達摩大師, 達摩大師,一定要稱「 一定要稱「初袓達摩大師」, 達摩大師」,要加上 」,要加上「 要加上「大師」; 大師」;這 」;這 「大師」 大師」是一個尊稱。 是一個尊稱。好像講天臺教 好像講天臺教的袓師智者, 師智者,他的名字叫什麼 他的名字叫什麼,你 稱他「 稱他「智者」, 智者」,還要尊稱 」,還要尊稱「 還要尊稱「大師」; 大師」;不可以單單叫 」;不可以單單叫「 不可以單單叫「智者」, 智者」,這樣太不 」,這樣太不 恭敬, 恭敬,太沒有禮貌了。 太沒有禮貌了。我們學習佛法, 我們學習佛法,對這些前輩古人、 對這些前輩古人、袓師,如果不 存有恭敬心, 存有恭敬心,那你就沒有法子真 就沒有法子真正明白佛法。 正明白佛法。 你一定要恭恭敬敬的, 一定要恭恭敬敬的,稱「智者大師」, 智者大師」,一定要加上 」,一定要加上「 一定要加上「大師」 大師」兩個字。 兩個字。 或者好像稱六祖大師, 或者好像稱六祖大師,你可以稱「 可以稱「惠能尊者」, 惠能尊者」,或者稱 」,或者稱「 或者稱「六祖惠能大 師」;不可以像以前有幾個人 」;不可以像以前有幾個人, 不可以像以前有幾個人,也學得自命是懂 也學得自命是懂佛法的, 佛法的,他就「 他就「惠能、 惠能、 惠能」, 惠能」,覺得自己比祖師都高了 」,覺得自己比祖師都高了、 覺得自己比祖師都高了、都大了。 都大了。你叫你家裏的小孩子, 家裏的小孩子,可以 這麼直呼其名; 直呼其名;對比你 對比你尊長的, 尊長的,不可以呼名的。 不可以呼名的。你呼名, 呼名,這就是一個不 恭敬的; 恭敬的;所以, 所以,這一點我們學佛法的人, 這一點我們學佛法的人,應該要注意。 應該要注意。 你不要一邊學佛法, 不要一邊學佛法,一邊造罪業。 一邊造罪業。本來學佛法, 本來學佛法,要把罪業消滅了它 要把罪業消滅了它,你 一邊學佛法, 一邊學佛法,一邊不恭敬佛法, 一邊不恭敬佛法,一邊來譭 一邊來譭謗佛法; 謗佛法;這就是不單你 這就是不單你不能消 罪業, 罪業,甚至於罪業還要增加的。 甚至於罪業還要增加的。增加到什麼 增加到什麼程度呢 程度呢?本來是已經清 本來是已經清醒的 人又糊塗了, 人又糊塗了,又喝了迷魂藥了, 又喝了迷魂藥了,糊糊塗塗地不守規矩了。 糊糊塗塗地不守規矩了。 前邊說 前邊說「適其願故」, 適其願故」,這一班小孩子 」,這一班小孩子, 這一班小孩子,每一個人都有他自己所歡喜的玩 具;這也就是表示佛設這個權巧方便法門, 這也就是表示佛設這個權巧方便法門,一切眾 一切眾生正歡喜這種權巧方 便的法門。 便的法門。所以「 所以「機教相稱」, 相稱」,這個 」,這個教 這個教也正對這種機, 也正對這種機,這種機也正歡喜 這個教 這個教。機教相稱, 相稱,按照三慧來講, 按照三慧來講,這屬於聞慧; 這屬於聞慧;也就可以說 也就可以說是修四念 處這種法, 處這種法,四念處就是屬於聞慧的。 四念處就是屬於聞慧的。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71 of 247

心各勇銳 心各勇銳:心就是每 心就是每一個眾 一個眾生的心, 生的心,勇是勇猛, 勇是勇猛,銳是銳利。勇銳,這表 示一種思慧, 示一種思慧,思惟的智慧。 思惟的智慧。這個思惟, 這個思惟,是用般若觀照的思惟, 是用般若觀照的思惟,不是像普 通人打妄想那種思惟; 通人打妄想那種思惟;也就是參禪、 也就是參禪、靜慮的那種思惟。 靜慮的那種思惟。你若勇猛向前去 修行, 修行,必須要有一種銳 必須要有一種銳利的智慧; 利的智慧;這銳利的智慧, 利的智慧,也就是我們的智慧 劍。智慧的劍, 智慧的劍,是能分別是非的, 是能分別是非的,讓你不入歧 不入歧途、不走錯路。 不走錯路。 怎麼叫走錯路 怎麼叫走錯路? 叫走錯路?就是明知故犯, 就是明知故犯,明明知道這個東西是不對了, 明明知道這個東西是不對了,還要去 做。這就沒有智慧劍! 這就沒有智慧劍!沒有智慧劍, 沒有智慧劍,就是個愚癡的人; 就是個愚癡的人;不單是個愚癡的 人,而且還是一個最愚癡的人。 而且還是一個最愚癡的人。我們人在沒有明白佛法之前, 我們人在沒有明白佛法之前,若走錯 路,那因為 那因為是不知道真 是不知道真理;入了佛法之門, 入了佛法之門,甚至於皈 甚至於皈依三寶之後, 依三寶之後,就必 須依教 須依教奉行; 奉行;你如果不依教 如果不依教奉行, 奉行,將來一定墮地獄, 將來一定墮地獄,那是毫無疑問的。 那是毫無疑問的。 為什麼?你明知故犯, 明知故犯,你明明知道是錯了, 明明知道是錯了,為什麼你還要去做錯? 還要去做錯?這決 定是墮地獄的。 定是墮地獄的。你若能有真 若能有真正的智慧, 正的智慧,就不會做錯了。 就不會做錯了。 互相推排: 互相推排:這個時候, 這個時候,這一班小孩子聽見說 這一班小孩子聽見說有這麼 有這麼好玩、 好玩、這麼新奇的玩 物,也就是這樣方便的法門; 也就是這樣方便的法門;於是就追求苦、 於是就追求苦、集、滅、道四種的真 道四種的真理, 然後把見惑就能伏了; 然後把見惑就能伏了;能伏了, 能伏了,這就叫「 這就叫「推排」, 推排」,把見惑斷了 」,把見惑斷了。 把見惑斷了。在這 苦、集、滅、道四諦法裏, 道四諦法裏,修這苦法智、 修這苦法智、苦法忍、 苦法忍、集法智、 集法智、集法忍、 集法忍、道 法智、 法智、道法忍、 道法忍、滅法智、 滅法智、滅法忍。 滅法忍。修四諦這種的觀的時候, 修四諦這種的觀的時候,這叫互相, 這叫互相, 互相來觀察, 互相來觀察,互相推排。 互相推排。這個比喻 這個比喻「四加行」 四加行」的位子, 的位子,屬於「 屬於「煖、頂」 這兩個法。 這兩個法。煖,有一種煖意了; 有一種煖意了;頂,到最頂了。 到最頂了。四加行就是煖、 四加行就是煖、頂、 忍、世第一。 世第一。 競共馳走: 競共馳走:競,就是爭取一種勝理, 就是爭取一種勝理,爭取一種殊勝的妙理; 爭取一種殊勝的妙理;這個殊勝的 妙理, 妙理,屬於無生法忍, 屬於無生法忍,這就屬於忍位。 這就屬於忍位。這「共」字的意思, 字的意思,就是比喻 就是比喻這 四加行位的世第一。 四加行位的世第一。這個「 這個「馳走」, 馳走」,是屬於見道位 」,是屬於見道位; 是屬於見道位;就是證初果阿羅 漢,得到見道位, 得到見道位,就斷了見惑。 就斷了見惑。什麼叫見惑? 叫見惑?就是見著就迷了, 就是見著就迷了,所謂 「對境起貪愛」, 對境起貪愛」,對境界上就生出一種貪心 」,對境界上就生出一種貪心、 對境界上就生出一種貪心、愛心, 愛心,所以叫見愛; 所以叫見愛;就被 見愛所轉了, 見愛所轉了,這就叫見惑。 這就叫見惑。現在把這種惑斷了, 現在把這種惑斷了,見如不見── 見如不見──見也不 ──見也不 見、愛也不愛了, 愛也不愛了,也沒有見惑、 也沒有見惑、也沒有愛的惑了; 也沒有愛的惑了;能以沒有見、 能以沒有見、愛這種 的迷惑, 的迷惑,就證到初果阿羅漢。 就證到初果阿羅漢。可是他只斷了分段生死, 可是他只斷了分段生死,而沒有斷變易生 死;還沒有到二死永亡的程度上。 還沒有到二死永亡的程度上。 什麼叫分段生死? 叫分段生死?就是每 就是每一個人, 一個人,你有你一份,我有我一份 我有我一份,你有你一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72 of 247

段,我有我一段。 我有我一段。由你腳底下到 你腳底下到你 底下到你頭頂上, 頭頂上,這是一段; 這是一段;你這整個身體, 這整個身體, 就是你 就是你的一份 的一份。也可以說 也可以說由你生的那一天, 生的那一天,到你死那一天, 死那一天,那是一段; 那是一段; 由你有生到你 有生到你死那時候, 死那時候,你所作所為 所作所為,都屬於你 都屬於你的業感── 的業感──業的招感 ──業的招感, 業的招感, 所以這叫一分( 所以這叫一分(份),你 ),你有份。若證初果的聖人, 若證初果的聖人,就斷了這個分段生 死。 爭出火宅: 爭出火宅:這個「 這個「爭出」 爭出」是屬於思惟道。 是屬於思惟道。這個思惟道, 這個思惟道,是斷了最後的思 惑,證了無學位; 證了無學位;無學位, 無學位,就是四果阿羅漢。 就是四果阿羅漢。證四果阿羅漢, 證四果阿羅漢,把見惑、 把見惑、 思惑都斷了, 思惑都斷了,才能出離三界; 才能出離三界;這個時候, 這個時候,所謂「 所謂「超出三界外, 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 中」,不被氣秉所拘 」,不被氣秉所拘, 不被氣秉所拘,不為物欲所蔽。 物欲所蔽。 怎麼叫不 怎麼叫不為 叫不為氣秉所拘, 氣秉所拘,不為物欲所蔽呢 物欲所蔽呢?氣是習氣, 氣是習氣,秉是秉承。 秉是秉承。氣秉, 氣秉, 就是秉承我們由有生以來, 就是秉承我們由有生以來,由父母的遺傳, 由父母的遺傳,和山川水脈的關係, 和山川水脈的關係,就有一 種的壞習氣; 種的壞習氣;想擺脫 想擺脫也擺脫 也擺脫不開, 不開,想放下也放不下, 想放下也放不下,被這種習氣綑綁 被這種習氣綑綁上 綑綁上 了似的, 了似的,一點也得不到自由。 一點也得不到自由。說我很自由的, 我很自由的,我歡喜幹什麼 我歡喜幹什麼就幹什麼 就幹什麼! 就是因為 就是因為你歡喜幹什麼 歡喜幹什麼就幹什麼 就幹什麼,所以你 所以你被這種習氣所支配, 被這種習氣所支配,那就是不 自由。 自由。 譬如有習氣歡喜看電影, 譬如有習氣歡喜看電影,一天到晚 一天到晚就跑去看電影; 去看電影;究竟看電影又有什麼 究竟看電影又有什麼 意思? 意思?說它最好了! 最好了!到那兒娛 到那兒娛樂!娛樂完了, 樂完了,又怎麼樣 怎麼樣呢?究竟有什麼 究竟有什麼 益處? 益處?說我快樂那一個時候。 我快樂那一個時候。你快樂那一個時候, 快樂那一個時候,你苦的可就不知道多 長時間了! 長時間了!最低限度, 最低限度,你去看一次電影, 去看一次電影,回來就覺得眼睛很疲倦, 回來就覺得眼睛很疲倦,身上 精神也不夠 精神也不夠,這是很現實的一種的苦, 這是很現實的一種的苦,但是你 但是你不覺得; 不覺得;或者去做種種的 娛樂,以為是快樂, 是快樂,其實這是一個苦的根本。 其實這是一個苦的根本。以苦為 以苦為樂,被這種氣秉綁 被這種氣秉綁 住了; 住了;想要超出三界, 想要超出三界,就出不去。 就出不去。你想要學一點佛法, 想要學一點佛法,這個氣秉就拉你 這個氣秉就拉你 不要去; 不要去;說學佛法也沒有什麼 學佛法也沒有什麼大用處, 大用處,你睡睡覺最好! 睡睡覺最好!或者吃點東西, 或者吃點東西, 這對你 這對你身體上是有幫 身體上是有幫助的。 助的。 這你知道叫什麼 知道叫什麼?這就是被氣秉所拘, 這就是被氣秉所拘,物欲所蔽。 物欲所蔽。蔽,就是遮蔽了; 就是遮蔽了;遮 蔽你什麼呢?遮蔽你 遮蔽你本有的智慧, 本有的智慧,而你還自己不知道, 還自己不知道,說:「沒有呀 :「沒有呀! 沒有呀! 我這個智慧, 我這個智慧,我覺得一天比一天聰明, 我覺得一天比一天聰明,一點兒都沒有遮蓋住!」 一點兒都沒有遮蓋住!」物 !」物,就 是物質, 是物質,一切的物質都包括在內 一切的物質都包括在內;欲,就是欲念、 就是欲念、欲望。 欲望。你所願意的, 所願意的, 都是在這個物欲裏邊包括著。 都是在這個物欲裏邊包括著。你歡喜抽菸 歡喜抽菸,就是菸 就是菸的物欲; 的物欲;你歡喜喝 酒,就是酒的物欲; 就是酒的物欲;你歡喜吃迷魂藥, 歡喜吃迷魂藥,就是迷魂藥的物欲; 就是迷魂藥的物欲;你歡喜打嗎 歡喜打嗎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73 of 247

啡,就是打嗎啡 就是打嗎啡的物欲 嗎啡的物欲。 的物欲。 這種物欲, 這種物欲,就把你 就把你的自性光明、 的自性光明、般若智慧都給遮住了, 般若智慧都給遮住了,於是就做顛 於是就做顛倒的 事情; 事情;顛倒的事情, 倒的事情,就是由邪知邪見, 就是由邪知邪見,沒有真 沒有真正的智慧造成的。 正的智慧造成的。所以被 氣秉所拘, 氣秉所拘,物欲所蔽, 物欲所蔽,令我們在三界裏邊, 令我們在三界裏邊,總也跑 總也跑不出去! 不出去!你想跑出去 嗎?就用你 就用你般若的智慧劍, 般若的智慧劍,斬斷你 斬斷你一切的氣秉和物欲; 一切的氣秉和物欲;你能斬斷你 能斬斷你的氣 秉和物欲, 秉和物欲,那一定超出三界去。 那一定超出三界去。所以要「 所以要「爭出火宅」, 爭出火宅」,我們現在要爭先 」,我們現在要爭先 恐後的, 恐後的,不要落人後, 不要落人後,不要在這火宅裏留戀, 不要在這火宅裏留戀,以為是個最好玩的遊戲 場。這最好玩的遊戲場, 這最好玩的遊戲場,危險性也是最大不過的; 危險性也是最大不過的;所以學佛法的人, 所以學佛法的人,要 拿出你 拿出你的正知正見來, 的正知正見來,才能出三界去! 才能出三界去! L3 等賜大車喻

分四

M1 父見諸子免難歡喜喻

M2 諸子索車喻

M3 等賜諸子大車喻

M4

諸子得車歡喜喻 今M1 是時, 是時,長者見諸子等安隱得出, 長者見諸子等安隱得出,皆於四衢道中, 皆於四衢道中,露地而坐, 露地而坐,無復障礙, 無復障礙, 其心泰然, 其心泰然,歡喜踊躍。 歡喜踊躍。 是時, 是時,長者見諸子等安隱得出: 長者見諸子等安隱得出:在這時候, 在這時候,佛看見眾 佛看見眾生都從火宅裏邊安 全地出來, 全地出來,皆於四衢道中: 皆於四衢道中:衢是街衢, 衢是街衢,這地方是四通八達的。 這地方是四通八達的。這「四衢 道」是比喻 是比喻四諦的觀法。 四諦的觀法。四諦是苦、 四諦是苦、集、滅、道,觀法就是觀苦、 觀法就是觀苦、觀 集、觀滅、 觀滅、觀道; 觀道;得到這種的智慧, 得到這種的智慧,超出去五道的輪迴。 超出去五道的輪迴。為什麼說在四 衢道中?「 衢道中?「四衢道 ?「四衢道」 四衢道」就是他在這兒修行。 就是他在這兒修行。露地而坐: 露地而坐:這是譬喻 這是譬喻修四諦的 觀法, 觀法,而證得果, 而證得果,就把三界的見思惑都斷了, 就把三界的見思惑都斷了,沒有遮蓋了, 沒有遮蓋了,所以叫「 所以叫「露 地而坐」。 地而坐」。這個 」。這個「 這個「坐」是譬喻 是譬喻證得這果, 證得這果,而不求進步 而不求進步了。譬如證得初果 而不求進二果, 而不求進二果,二果不求進三果, 二果不求進三果,三果不求進四果; 三果不求進四果;就在這地方坐下, 就在這地方坐下, 停止在這地方了。 停止在這地方了。 我們人在這三界裏, 我們人在這三界裏,好像被六道輪迴困住一樣; 好像被六道輪迴困住一樣;現在露地而坐, 現在露地而坐,在這時 候就超出六道輪迴了。 候就超出六道輪迴了。無復障礙: 無復障礙:因為超出六道輪迴, 超出六道輪迴,就沒有障礙了。 就沒有障礙了。 其心泰然: 其心泰然:這一切的眾 這一切的眾生,都從三界火宅安穩得出, 都從三界火宅安穩得出,證得四果阿羅漢 了;因為安穩得出, 安穩得出,所以這個長者── 所以這個長者──也就是佛 ──也就是佛, 也就是佛,心裏就覺得非常的通 泰,非常的有一種快感, 非常的有一種快感,非常歡喜。 非常歡喜。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74 of 247

歡喜踊躍: 歡喜踊躍:為什麼非常歡喜呢 非常歡喜呢?因為這一些個佛子, 這一些個佛子,都免去這種的災難 了。什麼災難? 災難?在這火宅裏, 在這火宅裏,有八苦、 有八苦、五陰、 五陰、六入、 六入、十二處、 十二處、十八界, 十八界, 這種種的苦都了了; 這種種的苦都了了;了這種苦, 了這種苦,所以佛心裏就非常的歡喜, 所以佛心裏就非常的歡喜,非常踴躍。 非常踴躍。 好像我們有子女, 好像我們有子女,受一種什麼 受一種什麼危險或災難, 危險或災難,父親聽說 父親聽說子女免除這種災難 了,心裏也會歡喜踴躍, 心裏也會歡喜踴躍,這是一樣的道理。 這是一樣的道理。好像我們現在人人都這麼 好像我們現在人人都這麼樣 精進, 精進,非常地踴躍來聽佛法; 非常地踴躍來聽佛法;白天做工, 白天做工,本來很辛苦, 本來很辛苦,到講經的時候, 到講經的時候, 不論離多遠都還來聽經, 不論離多遠都還來聽經,這也是令做師父的心裏很歡喜的。 這也是令做師父的心裏很歡喜的。一看, 一看,這一 些個學佛法的居士, 些個學佛法的居士,這麼誠心! 誠心!這我也會歡喜踴躍的, 這我也會歡喜踴躍的,這一樣的道理。 這一樣的道理。 你們若沒有人來聽法, 們若沒有人來聽法,我這兒講經就怎麼 我這兒講經就怎麼樣 怎麼樣呢?好像印光法師在南京講 經,一連好幾天, 一連好幾天,就只有一個人聽; 就只有一個人聽;一天, 一天,講完了, 講完了,他同那個人談一談 話:「你 :「你聽我講經, 聽我講經,聽得很有意思吧 聽得很有意思吧?」這人 ?」這人說 這人說:「你 :「你講經, 講經,我不知道 你講的什麼 講的什麼?我一句都聽不懂你 我一句都聽不懂你講的話 懂你講的話!」 講的話!」印光法師 !」印光法師說 印光法師說:「你 :「你在這兒坐 著幹什麼 著幹什麼?」這個人 ?」這個人說 這個人說:「啊 :「啊!我等你 我等你講完經, 講完經,我好把板凳 我好把板凳收起來! 收起來!我 在這兒等著做工的。」 在這兒等著做工的。」印光老法師一聽 。」印光老法師一聽, 印光老法師一聽,這回心裏可就: 這回心裏可就:唉!我以為 我以為有 一個知音, 一個知音,在這兒聽我講經, 在這兒聽我講經,原來一個都沒有! 原來一個都沒有!於是再也不到南京去講 經了。 經了。 印光老法師本來很高的道德, 印光老法師本來很高的道德,在普陀山閉關閉了十八年, 在普陀山閉關閉了十八年,十八年也不見 來往的人客; 來往的人客;但是他可不是十八年不講話, 但是他可不是十八年不講話,有人見他, 有人見他,他還是一樣照常 講話的。 講話的。他這十八年幹什麼 他這十八年幹什麼呢?閉關, 閉關,就讀大藏經。 就讀大藏經。所以以後印光法師 寫出來很多的文章, 寫出來很多的文章,有《印光法師文鈔》; 印光法師文鈔》;那文章非常之好 》;那文章非常之好! 那文章非常之好!他就看藏 經開的智慧, 經開的智慧,所以做了淨土宗的第十三代的祖師。 所以做了淨土宗的第十三代的祖師。以印光老法師這樣的 德行, 德行,講經都會沒有一個人聽。 講經都會沒有一個人聽。為什麼沒有人聽呢 沒有人聽呢?就因為 就因為印光老法師 不會用手段, 不會用手段,不會去宣傳, 不會去宣傳,大約沒有登報紙, 大約沒有登報紙,所以就沒有人聽經。 所以就沒有人聽經。以 後,南京所有的居士, 南京所有的居士,聯名請老法師再到南京講經, 聯名請老法師再到南京講經,老法師不去囉 老法師不去囉!你 們南京沒有人聽經, 們南京沒有人聽經,以後就在上海講經。 以後就在上海講經。我現在以中國話來講經, 我現在以中國話來講經,你們 很多外國人來聽經, 很多外國人來聽經,要翻譯成英文; 要翻譯成英文;這是全仗誰的功德呢 這是全仗誰的功德呢?全仗翻譯人 的功德。 的功德。如果沒有人翻譯, 如果沒有人翻譯,我說什麼,也沒有人知道; 也沒有人知道;所以這我也是很 歡喜的。 歡喜的。 這個「 這個「火宅」, 火宅」,就是這個房子裏著火了 」,就是這個房子裏著火了。 就是這個房子裏著火了。我講到這兒, 我講到這兒,我講一個故事給 大家聽一聽。 大家聽一聽。有很老的老夫婦兩人, 有很老的老夫婦兩人,學淨土法門, 學淨土法門,天天就念佛, 天天就念佛,念南無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75 of 247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有人就告訴他說 有人就告訴他說:「念佛若得念佛三 :「念佛若得念佛三 昧,風也不透, 風也不透,雨也不漏; 雨也不漏;那時候, 那時候,就一定會得到念佛三昧。」 就一定會得到念佛三昧。」 有一天, 有一天,他的兒子、 他的兒子、媳婦大約去做工, 婦大約去做工,沒有時間看小孩子, 沒有時間看小孩子,把一個三、 把一個三、 四歲的小孩子就送來, 的小孩子就送來,請他們給看孩子。 請他們給看孩子。這小孩子很頑皮的, 這小孩子很頑皮的,就用紙點 火來玩。 火來玩。這男的就告訴他太太說 這男的就告訴他太太說:「妳 :「妳去看! 去看!不要叫這小孩子玩火。 不要叫這小孩子玩火。他 什麼也不懂 也不懂,或者就會把房子燒著了!」 或者就會把房子燒著了!」他太太就 !」他太太就說 他太太就說:「你 :「你盡多管閒 事!你這麼樣,怎麼可以得到念佛三昧 怎麼可以得到念佛三昧? 可以得到念佛三昧?念佛三昧, 念佛三昧,就是什麼 就是什麼事情都不 要管的, 要管的,你管這小孩子玩火做什麼 管這小孩子玩火做什麼!念佛不會著火的! 念佛不會著火的!我們念佛, 我們念佛,有念 佛的功德在這兒, 佛的功德在這兒,就不會著火的!」 就不會著火的!」這男的一聽 !」這男的一聽:「 這男的一聽:「不管就不管 :「不管就不管!」 不管就不管!」兩 !」兩 個人就念佛。 個人就念佛。 念念佛, 念念佛,果然這小孩子玩火就把房子著了, 果然這小孩子玩火就把房子著了,老夫婦兩人還不知道呢 老夫婦兩人還不知道呢!真 得到「 得到「念佛三昧」 念佛三昧」了,也不管。 也不管。等到鄰居來救火, 等到鄰居來救火,這房子已給燒去了一 半了! 半了!一看, 一看,這對老夫婦還坐到那地方念佛!「 這對老夫婦還坐到那地方念佛!「你 !「你們怎麼不管 怎麼不管? 不管?小孩子 把你房子都燒壞了, 房子都燒壞了,你們還不出去? 們還不出去?還在這兒幹什麼 還在這兒幹什麼!」這男人就對他 !」這男人就對他 太太說 太太說:「妳 :「妳看!我叫妳 我叫妳去看著這小孩子, 去看著這小孩子,不要叫他玩火。 不要叫他玩火。妳說不管, 不管, 要等得到念佛三昧。 要等得到念佛三昧。現在房子也燒了, 現在房子也燒了,妳這個念佛三昧得了沒得呀?」 這個念佛三昧得了沒得呀?」 這個女的一想:「 這個女的一想:「念阿彌陀佛 :「念阿彌陀佛怎麼 念阿彌陀佛怎麼不靈 怎麼不靈? 不靈?房子還一樣燒啊 房子還一樣燒啊?念佛大約是 沒有什麼 沒有什麼靈驗。」 靈驗。」 其實怎麼 其實怎麼樣 怎麼樣?這就是一種迷信。 這就是一種迷信。小孩子根本就是不懂 小孩子根本就是不懂事,你應該管, 應該管,不 應該叫他玩火, 應該叫他玩火,結果好好的一個房子就變成火宅了, 結果好好的一個房子就變成火宅了,可惜啊 可惜啊!他們念佛 也沒有出去這個火宅; 也沒有出去這個火宅;還要有旁人這些善知識來把他們救出去。 還要有旁人這些善知識來把他們救出去。現在講 「爭出火宅」, 爭出火宅」,我們不要學這夫婦那樣愚癡 」,我們不要學這夫婦那樣愚癡, 我們不要學這夫婦那樣愚癡,那樣迷信, 那樣迷信,以為念佛就不 會著火。 會著火。念佛是你 念佛是你念佛的功夫, 念佛的功夫,你要是不管這個小孩子, 要是不管這個小孩子,還會發生火的 危險的。 危險的。 有人又問:「 有人又問:「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說 觀世音菩薩說,若有人念觀世音菩薩, 若有人念觀世音菩薩,設入大火, 設入大火,火不能 燒。可是他們在這兒念阿彌陀佛, 可是他們在這兒念阿彌陀佛,怎麼反而著火了 怎麼反而著火了呢 ?」那個「 設入」 反而著火了呢?」那個 那個「設入」 是無意中。 是無意中。說他在這兒念佛, 他在這兒念佛,這火著了, 這火著了,也是無意! 也是無意!這個無意和那個無 意不同。 意不同。那個無意, 那個無意,是你不得已有這個情形; 不得已有這個情形;這個是有心不管。 這個是有心不管。這個老 的男人叫他太太看小孩子, 的男人叫他太太看小孩子,她不管, 不管,這是有心不管這個小孩子; 這是有心不管這個小孩子;你明知 他會惹出禍患來, 他會惹出禍患來,你還不管他, 還不管他,這就是為 這就是為什麼房子也變成火宅了! 房子也變成火宅了!我們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76 of 247

學佛法的人, 學佛法的人,不要學這老夫婦, 不要學這老夫婦,老得頭腦都不清 老得頭腦都不清楚了! 楚了!以為靠著念佛, 靠著念佛, 就可以沒有事情; 就可以沒有事情;這樣是愚癡的念佛法。 這樣是愚癡的念佛法。念佛是念佛, 念佛是念佛,但是有什麼 但是有什麼事 情,你還要自己去防備一下, 還要自己去防備一下,所謂「 所謂「有備無患」; 有備無患」;若能防備 」;若能防備, 若能防備,就不會有 這種的災難和禍患了。 這種的災難和禍患了。 M2 諸子索車喻 時諸子等各白父言: 時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所許玩好之具, 父先所許玩好之具,羊車、 羊車、鹿車、 鹿車、牛車, 牛車,願時賜 與。 這是長者的子和長者要三車; 這是長者的子和長者要三車;這「三車」 三車」就是譬喻 就是譬喻三乘的果位。 三乘的果位。因為想 要得到三乘的果位, 要得到三乘的果位,所以就要先超出三界; 所以就要先超出三界;等到超出三界之後, 等到超出三界之後,三乘的 果證也是了不可得的。 果證也是了不可得的。三乘, 三乘,就是聲聞乘、 就是聲聞乘、緣覺乘、 覺乘、菩薩乘; 菩薩乘;這三乘都 是權教 是權教,所以說 所以說「了不可得」, 了不可得」,沒有的 」,沒有的。 沒有的。這些三乘的人, 這些三乘的人,在佛講方等教 在佛講方等教 的時候, 的時候,被佛責備; 被佛責備;那時有四教 那時有四教並談, 並談,又談藏教 又談藏教,又談通教 又談通教,又談別 教,又談圓教 又談圓教,這「四教並談」 並談」就是彈偏斥小, 就是彈偏斥小,歎大褒圓。 歎大褒圓。 怎麼叫彈偏 怎麼叫彈偏? 叫彈偏?就罵這些個三藏教 就罵這些個三藏教的人:「 的人:「你 :「你們是焦芽敗種, 們是焦芽敗種,你們這些是 佛教的敗類!」 的敗類!」為 !」為什麼?他都做自了漢, 他都做自了漢,只管自己。 只管自己。就好像吃東西似 的,自己吃飽了算, 自己吃飽了算,不管其他人, 不管其他人,只顧自己。 只顧自己。斥小, 斥小,就呵斥通教 就呵斥通教的人: 的人: 「你們小乘的人簡直沒有出息! 們小乘的人簡直沒有出息!我教你們的法門, 們的法門,你們也不聽, 們也不聽,也不守 規矩, 規矩,也都不學習, 也都不學習,這麼懶惰!」 懶惰!」歎大 !」歎大, 歎大,就讚歎別教 就讚歎別教的人說 的人說,這一些個 人不錯的, 人不錯的,他們是有點出息。 他們是有點出息。褒圓, 褒圓,褒是褒獎 褒是褒獎;褒獎這些圓融無礙根基 的眾生說,他們真 他們真是修得不錯了, 是修得不錯了,功夫差不多了! 功夫差不多了! 在方等的時候, 在方等的時候,是這樣彈偏斥小, 是這樣彈偏斥小,歎大褒圓; 歎大褒圓;在般若的時候, 在般若的時候,這一切的 弟子, 弟子,又受過一番淘汰。 又受過一番淘汰。怎麼淘汰 怎麼淘汰呢 淘汰呢?就在裏邊又選擇一下, 就在裏邊又選擇一下,看看哪 看看哪個 是大乘的根性? 是大乘的根性?哪個是小乘的根性? 個是小乘的根性?所以, 所以,佛幾十年的功夫, 佛幾十年的功夫,才教化出 來一些個證果的聖人── 來一些個證果的聖人──證果得阿羅漢果 ──證果得阿羅漢果, 證果得阿羅漢果,和修菩薩乘的。 和修菩薩乘的。那麼現在講 這一部《 這一部《法華經》, 法華經》,又很明白地表示方便非實 》,又很明白地表示方便非實, 又很明白地表示方便非實,說:「以前那三種的權 :「以前那三種的權 法,完全都是方便的, 完全都是方便的,不是實法, 不是實法,你們不要認錯了! 們不要認錯了!我以前因為 我以前因為你們的 程度還都不夠 程度還都不夠,所以這真 所以這真法我不能講給你 法我不能講給你們聽。 們聽。現在這到法華會上, 現在這到法華會上,這 才是真 才是真的呢!」所以到法華會上 !」所以到法華會上, 所以到法華會上,要說真實法了。 實法了。因為這個, 這個,所以在前 邊那一段經文上, 邊那一段經文上,不是說 不是說「殷勤三請」? 殷勤三請」?舍利弗很殷勤地 」?舍利弗很殷勤地, 舍利弗很殷勤地,三次請佛說 三次請佛說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77 of 247

《法華經》。 法華經》。他請了三次 》。他請了三次, 他請了三次,佛「止」了三次; 了三次;以後看他太殷勤了, 以後看他太殷勤了,所以 就許可了。 就許可了。 這個「 這個「三請」, 三請」,就是要鹿車 」,就是要鹿車、 就是要鹿車、羊車、 羊車、牛車, 牛車,這叫要三車, 這叫要三車,是譬喻 是譬喻和佛要 三乘。 三乘。在要這個「 在要這個「車」的時候, 的時候,舍利弗和法會的大眾 舍利弗和法會的大眾都有一種非常的誠 心,來請求佛說 來請求佛說這個真 這個真實的法; 實的法;這就知道, 這就知道,前邊那三請, 前邊那三請,就是說 就是說的這聲 聞、緣覺、菩薩和佛要這三種的車── 菩薩和佛要這三種的車──這小孩子要這個車 ──這小孩子要這個車, 這小孩子要這個車,要這個玩 具。所以在前邊, 所以在前邊,說三種的權法; 三種的權法;在現在, 在現在,說一種的實法, 一種的實法,這就是大乘 的機緣 的機緣。這種眾 這種眾生,他們發大乘心了, 他們發大乘心了,迴小向大, 迴小向大,發大心。 發大心。 可是我們人應該知道, 可是我們人應該知道,在方等時, 在方等時,這些三乘的眾 這些三乘的眾生,受佛罵了很多。 受佛罵了很多。佛 教化的時間也很長, 化的時間也很長,或者有時被佛獎 或者有時被佛獎勵,有時又被佛罵; 有時又被佛罵;可是他們也不 知道怎麼 知道怎麼樣好 怎麼樣好? 樣好?那個時候, 那個時候,就有這種的機、 就有這種的機、這種的眾 這種的眾生,想要求大乘 法,但是不知道怎麼 但是不知道怎麼樣請法 怎麼樣請法? 樣請法?等到般若會上講般若, 等到般若會上講般若,這時候, 這時候,叫「轉教 付財」。 付財」。轉 」。轉教,就是由小乘轉到大乘的教 就是由小乘轉到大乘的教理上; 理上;付財, 付財,就好像父母把所 有的財產 有的財產,都交給子女了。 都交給子女了。在這個時候, 在這個時候,這一切的眾 這一切的眾生他們自己也都不 知道, 知道,究竟可不可以得到大乘的妙法呢 究竟可不可以得到大乘的妙法呢?就生出一種想要求大乘的意念 了;雖然想要求大乘的意念生出來, 雖然想要求大乘的意念生出來,但是還不明白。 但是還不明白。等到現在法華會上 了,舍利弗才發心三請, 舍利弗才發心三請,這才正式開口向佛來要這三車。 這才正式開口向佛來要這三車。 時諸子等各白父言: 時諸子等各白父言:這些小孩子都對父親說 這些小孩子都對父親說了,父先所許玩好之具, 父先所許玩好之具,羊 車、鹿車、 鹿車、牛車: 牛車:父親! 父親!您先前答應我們有最好玩的這些東西, 先前答應我們有最好玩的這些東西,又有羊 車,又有鹿車, 又有鹿車,又有牛車。 又有牛車。願時賜與: 願時賜與:我們希望您 我們希望您即刻把這個車送給我 們。 M3 等賜諸子大車喻 N1 標章

分三

N2 廣明車等

N3 廣明心等

今N1 舍利弗! 舍利弗!爾時長者, 爾時長者,各賜諸子, 各賜諸子,等一大車。 等一大車。 舍利弗: 舍利弗:釋迦牟尼佛叫一聲, 釋迦牟尼佛叫一聲,舍利弗! 舍利弗!爾時長者: 爾時長者:在這一班小孩子向長 者要車的時候, 者要車的時候,長者── 長者──就是佛 ──就是佛, 就是佛,各賜諸子: 各賜諸子:諸子, 諸子,就是比喻 就是比喻一切眾 一切眾 生;因為這一切眾 這一切眾生都是平等的, 生都是平等的,所以叫諸子。 所以叫諸子。這一切眾 這一切眾生和佛都是平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78 of 247

等的, 等的,心也是平等的; 心也是平等的;所以這就是譬喻 所以這就是譬喻一切眾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 皆堪作佛。 「諸子」 諸子」就是譬喻 就是譬喻眾生;眾生佛性既 生佛性既然是相同, 然是相同,所以統統是佛子。 所以統統是佛子。等一 大車: 大車:因為佛的心沒有偏愛, 佛的心沒有偏愛,對一切眾 對一切眾生都是平等相待, 生都是平等相待,非常慈悲, 非常慈悲,所 以就給等一大車。 以就給等一大車。這個「 這個「車」也可以讀「 也可以讀「居」音。等,是平等。 是平等。 等一大車, 等一大車,這是比方大乘佛法是平等而沒有差別的; 這是比方大乘佛法是平等而沒有差別的;所以才說 所以才說「一切法 皆是佛法」, 皆是佛法」,這是譬 」,這是譬喻 這是譬喻大乘的摩訶衍教 大乘的摩訶衍教。摩訶衍, 摩訶衍,就是大乘法; 就是大乘法;這大乘 法,可是真 可是真實的佛法, 實的佛法,和以前那三種的權法, 和以前那三種的權法,是不同的。 是不同的。可是在以前, 可是在以前, 所學的權法, 所學的權法,也完全都是微妙不可思議的法; 也完全都是微妙不可思議的法;因為雖然是權法, 雖然是權法,這個 「權」是為「實」而設的, 而設的,這個「 這個「性」是相同的。 是相同的。所以賞賜這大乘的佛 法,叫「各賜諸子, 各賜諸子,等一大車」; 等一大車」;每 」;每一個眾 一個眾生,都給他這個大車。 都給他這個大車。可 是,雖然給他這種大乘的佛法、 雖然給他這種大乘的佛法、真實的妙理, 實的妙理,但是這所有的眾 但是這所有的眾生,每個 人在往昔都有他這種的習氣、 人在往昔都有他這種的習氣、都有他這種學習的功業在這兒。 都有他這種學習的功業在這兒。 什麼叫以前所學習的功業? 叫以前所學習的功業?譬如, 譬如,修苦、 修苦、集、滅、道四諦法, 道四諦法,這都是以 前小乘人所習學的; 前小乘人所習學的;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法,就是無明緣 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 名色、 名色緣 名色緣六入、 六入、六入緣 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 生緣老死, 老死,這也是在以前所修習的。 這也是在以前所修習的。又有六度, 又有六度,就是布施、 就是布施、持戒、 持戒、忍 辱、精進、 精進、禪定、 禪定、智慧, 智慧,這六種波羅蜜, 這六種波羅蜜,也是以前所修習的。 也是以前所修習的。所以這叫 「諦、緣、度」──諦是四諦 ──諦是四諦, 諦是四諦,緣是十二因緣 是十二因緣,度是六度。 度是六度。還有修慈悲 喜捨, 喜捨,還有色法、 還有色法、心法, 心法,還有逆法、 還有逆法、順法, 順法,還有依報的法、 還有依報的法、正報的法, 正報的法, 還有修行事的法、 還有修行事的法、修行理的法, 修行理的法,還有因果等法, 還有因果等法,還有自法( 還有自法(自己的 法)、他法 )、他法( 他法(他人的法)。 他人的法)。還有明白法和糊塗法 )。還有明白法和糊塗法, 還有明白法和糊塗法,明白法就是解, 明白法就是解,糊塗 法就是迷; 法就是迷;一迷了, 一迷了,就會糊塗了、 就會糊塗了、就會顛 就會顛倒了! 倒了!還有…… 還有……, ……,那個法就多 了,又有大法、 又有大法、小法, 小法,又有修福的法, 又有修福的法,又有修慧的法。 又有修慧的法。 怎麼叫修福的法 怎麼叫修福的法? 叫修福的法?你處處要吃虧, 處處要吃虧,不佔便宜; 便宜;就是要利人, 就是要利人,而不要利益 自己。 自己。總要去幫 總要去幫助人, 助人,不要叫人幫 不要叫人幫助自己; 助自己;你幫助人, 助人,幫助得時間久 了,你自然就有福了。 自然就有福了。你看有的人, 看有的人,一點福報都沒有, 一點福報都沒有,如果有兩毛錢在 他手裏, 他手裏,他不是生病, 他不是生病,再不就出其他的禍患, 再不就出其他的禍患,這就是沒有福。 這就是沒有福。為什麼沒 有福呢 有福呢?就因為 就因為不修福。 不修福。 修福, 修福,不單是說幫 不單是說幫助人是修福的地方 說幫助人是修福的地方, 助人是修福的地方,乃至於不妨礙人, 乃至於不妨礙人,不令其他人對 自己不滿意。 自己不滿意。這在事上, 這在事上,在一切事的時候, 在一切事的時候,令其他人都沒有不滿意的地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79 of 247

方,要幫助人; 助人;在理上, 在理上,就是在心裏面, 就是在心裏面,也要不妨礙其他的人。 也要不妨礙其他的人。你妨礙 其他的人, 其他的人,你就會折福。「 就會折福。「折 。「折」就是布施, 就是布施,就是把你 就是把你的福都捨出去了。 的福都捨出去了。 說福捨出去, 福捨出去,那也等於布施。 那也等於布施。不錯, 不錯,等於布施; 等於布施;可是你 可是你捨出去你 捨出去你的福, 的福, 對方也沒有接受到你 對方也沒有接受到你布施的福, 布施的福,這是兩無益處。 這是兩無益處。 舉一個例子來講, 一個例子來講,好像我們出入, 好像我們出入,關這個門。 關這個門。這人人都是用功的人, 這人人都是用功的人,在 這兒或者參禪打坐, 這兒或者參禪打坐,或者學習經典, 或者學習經典,或者做其他的事情; 或者做其他的事情;你出去, 出去,把這 個門用力一甩 個門用力一甩,這個門「 這個門「呯──」 ──」一響, 一響,令打坐的, 令打坐的,心裏往起一蹦 心裏往起一蹦,想 入定即刻也入不了了, 入定即刻也入不了了,被你這一聲響, 這一聲響,把他就給震得出定了。 把他就給震得出定了。那個學佛 法的人, 法的人,或者翻譯經典的, 或者翻譯經典的,學得注目凝神; 學得注目凝神;你這麼一甩門,門這麼 門這麼樣一 響,你把翻譯經典這個人的精神, 把翻譯經典這個人的精神,也都給打散了。 也都給打散了。這個地方就是折福! 這個地方就是折福! 這是舉 這是舉出一種, 出一種,其餘的, 其餘的,凡是你 凡是你對人有妨礙的, 對人有妨礙的,令人不滿意的, 令人不滿意的,這都叫 折福。 折福。 再舉出一個例子來講, 出一個例子來講,好像你 好像你們都皈 們都皈依三寶, 依三寶,拜我這麼 拜我這麼一個愚癡的人做 師父。 師父。怎麼說 怎麼說我這個人是愚癡呢 我這個人是愚癡呢?因為常常會生煩惱; 常常會生煩惱;一生煩惱, 一生煩惱,這就 是愚癡的表現。 是愚癡的表現。怎麼會生煩惱 怎麼會生煩惱呢 會生煩惱呢?就因為 就因為或者你 或者你們某一個人不聽教 們某一個人不聽教。皈 依的時候, 依的時候,你說依教奉行; 奉行;皈依之後, 依之後,你就是違教 就是違教而不行── 而不行──違背我所 ──違背我所 教的,而不遵從這個教 而不遵從這個教化。你這拜師父做什麼 這拜師父做什麼?這我不是和你 這我不是和你們開玩笑 的,不是說 不是說和你們這兒來玩一玩哪 們這兒來玩一玩哪!你想要學佛法, 想要學佛法,必須要認真 必須要認真去學習 佛法, 佛法,不是馬馬虎虎地, 不是馬馬虎虎地,就可以學到佛法了。 就可以學到佛法了。你看中國玄奘法師到印度 去取經, 去取經,受了千魔萬考, 受了千魔萬考,受了多少辛苦, 受了多少辛苦,才得到佛法! 才得到佛法!我們現在這很容 易的, 易的,就有經聽, 就有經聽,就可以學佛法, 就可以學佛法,和大家共同研 和大家共同研究佛法; 究佛法;若再不認真 若再不認真去 學習, 學習,那真可以說 可以說是沒有德行、 是沒有德行、前生沒有善根。 前生沒有善根。因為你不認真 不認真學習, 學習,令 我這一個愚癡的師父, 我這一個愚癡的師父,也就有了煩惱了。 也就有了煩惱了。 所以在去年, 所以在去年,我記得對我兩個皈 我記得對我兩個皈依弟子講:「 依弟子講:「你 :「你要好好學佛法! 要好好學佛法!如果你 如果你 再不認真 再不認真學佛法, 學佛法,會給我很多的麻煩; 會給我很多的麻煩;如果你 如果你常常給師父添麻煩, 常常給師父添麻煩,這就 是不單沒有護師父的法, 是不單沒有護師父的法,而且還變成破法了! 而且還變成破法了!破法, 破法,將來的因果是說 將來的因果是說不 完的, 完的,那麼多的危險!」 多的危險!」所以 !」所以你 所以你如果或者給道場添麻煩, 如果或者給道場添麻煩,給三寶添麻 煩,這都是折福的地方。 這都是折福的地方。折福, 折福,就是自己沒有福了; 就是自己沒有福了;福沒有, 福沒有,那對於修 道上就絕 道上就絕對不會成功的。 對不會成功的。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80 of 247

修慧, 修慧,就要恭敬經典; 就要恭敬經典;不是說 不是說我就看經典, 我就看經典,那就開了智慧。 那就開了智慧。天臺的祖師 智者大師, 智者大師,他只聽見《 他只聽見《楞嚴經》 楞嚴經》的經名, 的經名,每天就向西叩頭頂禮, 天就向西叩頭頂禮,拜這一 部《楞嚴經》; 楞嚴經》;拜了十八年 》;拜了十八年, 拜了十八年,可是他也沒有看過這一部《 可是他也沒有看過這一部《楞嚴經》。 楞嚴經》。 在中國, 在中國,智者大師是看《 智者大師是看《法華經》 法華經》開悟的, 開悟的,還有其他很多的法師都拜 《華嚴經》、 華嚴經》、拜 》、拜《法華經》、 法華經》、拜 》、拜《楞嚴經》, 楞嚴經》,一個字叩一個頭 》,一個字叩一個頭, 一個字叩一個頭,一個字 叩一個頭。 叩一個頭。在中國古來, 在中國古來,用的銅錢有個窟窿, 用的銅錢有個窟窿,他把銅錢拴 他把銅錢拴上一條繩, 上一條繩,放 到經上; 到經上;叩一個頭, 叩一個頭,把銅錢拉過來一個字, 把銅錢拉過來一個字,這麼一個字一個字拜, 一個字一個字拜,一個 字叩一個頭。 字叩一個頭。一生都這樣拜經的都有。 一生都這樣拜經的都有。總之, 總之,必須要恭敬! 必須要恭敬!拜經也能開 智慧, 智慧,看經也能開智慧。 看經也能開智慧。 不過, 不過,我再要告訴你 我再要告訴你們各位最要緊、 們各位最要緊、最要緊的話, 最要緊的話,你們不要當耳邊風, 們不要當耳邊風, 聽了不記得。 聽了不記得。什麼呢?就是: 就是:若你知道, 知道,就要去行; 就要去行;不是單看經, 不是單看經,說是 我明白這個道理了, 我明白這個道理了,那就算了! 那就算了!不是的! 不是的!要實實在在去做。 要實實在在去做。經上所教 經上所教你 的,要去一切的毛病, 要去一切的毛病,你一定要把你 一定要把你這毛病都去了; 這毛病都去了;你若不去毛病, 若不去毛病,那 就不要學佛法! 就不要學佛法!佛法就是要吃虧, 佛法就是要吃虧,要去毛病的; 要去毛病的;你想要學佛法, 想要學佛法,毛病又 不去, 不去,那是辦 那是辦不到的! 不到的!所以這一點, 所以這一點,各位居士要特別注意、 各位居士要特別注意、要特別留 心,我不是和你 我不是和你們講笑話。 們講笑話。你若不去毛病, 若不去毛病,還明知故犯, 還明知故犯,那就不要學佛 法!那簡直就是一個道混子。 那簡直就是一個道混子。不要做一個道混子! 不要做一個道混子!做道混子, 做道混子,那將來一 定是墮地獄的。 定是墮地獄的。還有我們修道, 還有我們修道,每一個人要自己管著自己, 一個人要自己管著自己,把自己習氣 毛病儘量要改變。 毛病儘量要改變。 我對於你 我對於你們各位居士, 們各位居士,無論哪 無論哪一位, 一位,都是平等相待。 都是平等相待。我也不是求全責 備,一定要你 一定要你們即刻就好; 們即刻就好;我希望你 我希望你們慢慢地往好了改變, 們慢慢地往好了改變,把所有的毛 病都去了, 病都去了,不要盡令我憂愁。 不要盡令我憂愁。你們要知道, 們要知道,我對你 我對你們每一個人, 一個人,都特別 關心, 關心,特別愛護; 特別愛護;如果你 如果你們哪一個人有毛病, 一個人有毛病,比我自己有毛病, 比我自己有毛病,我覺得 都更加憂愁。 都更加憂愁。為什麼?我希望我每 我希望我每一個弟子, 一個弟子,和你們每一位居士, 一位居士,都比 我好得多; 我好得多;都在這個西方, 都在這個西方,開闢佛教 開闢佛教,作佛教 作佛教一個模範, 一個模範,作佛教 作佛教的一個 先進者。 先進者。不要把自己看得輕了! 不要把自己看得輕了! 這個法說 這個法說起來很多很多, 起來很多很多,有無量無邊那麼 有無量無邊那麼多的法, 多的法,所以才說 所以才說「一切法皆 是佛法」。 是佛法」。只要 」。只要你 只要你明白了, 明白了,就是佛法; 就是佛法;你不明白的時候, 不明白的時候,也是佛法, 也是佛法,不 過你沒有明白它 沒有明白它。我們現在得到佛法一點點的意思, 我們現在得到佛法一點點的意思,就要往前去, 就要往前去,實實 在在地去做, 在在地去做,不可以馬虎的。 不可以馬虎的。那麼這一些個聲聞── 這一些個聲聞──這一班小孩子 ──這一班小孩子, 這一班小孩子,都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81 of 247

有他舊日所習的道法; 有他舊日所習的道法;可是都是權教 可是都是權教,而不是實教 而不是實教的,現在就開示這個 真實。所以今天我對你 所以今天我對你們所說 們所說的法, 的法,也是真 也是真實的。 實的。無論任何人, 無論任何人,不怕有 過,就怕過不改; 就怕過不改;你有過若不改, 有過若不改,那不單我沒有辦 那不單我沒有辦法,就釋迦牟尼佛也 救不了你 救不了你了!因為舊日所學的法道不同, 舊日所學的法道不同,所以這才說 所以這才說一個「 一個「各」;雖然 」;雖然 不同, 不同,但是現在平等平等, 但是現在平等平等,都給你 都給你們摩訶衍這個大法。 們摩訶衍這個大法。摩訶衍這種大乘 的法, 的法,就是「 就是「一攝一切, 一攝一切,遍具遍入」。 遍具遍入」。 什麼叫一攝一切? 叫一攝一切?這一個大乘法, 這一個大乘法,就攝一切法。 就攝一切法。遍具, 遍具,什麼都具足; 都具足;遍 入,哪一個眾 一個眾生都可以得到這種法。 生都可以得到這種法。所以給它 所以給它起個名字就叫大車, 起個名字就叫大車,也就 是大乘, 是大乘,也就是真 也就是真實的智慧。 實的智慧。所以佛才叫一聲舍利弗, 所以佛才叫一聲舍利弗,說是當爾之時, 是當爾之時, 這個長者各賜諸子等一大車。 這個長者各賜諸子等一大車。這譬喻 這譬喻:每一個眾 一個眾生都平等賜給他大乘 法,不偏不倚; 不偏不倚;沒有說 沒有說是這個眾 是這個眾生我給他大乘, 生我給他大乘,那個眾 那個眾生我就不給他, 生我就不給他, 一齊都賜與了。 一齊都賜與了。所以這《 所以這《法華經》 法華經》是開權顯實, 是開權顯實,講大乘的妙理。 講大乘的妙理。 N2 廣明車等 O1 明車之體相

分二 O2 釋有車之由

今O1 其車高廣, 其車高廣,眾寶莊校, 寶莊校,周匝欄楯, 欄楯,四面懸鈴, 四面懸鈴,又於其上張設幰 又於其上張設幰蓋,亦以 珍奇雜寶而嚴飾之, 珍奇雜寶而嚴飾之,寶繩交絡, 寶繩交絡,垂諸華纓, 垂諸華纓,重敷婉筵, 重敷婉筵,安置丹枕。 安置丹枕。駕以 白牛, 白牛,膚色充潔, 膚色充潔,形體姝 形體姝好,有大筋力, 有大筋力,行步平正, 平正,其疾如風。 其疾如風。又多僕 從而侍衛之。 從而侍衛之。 其車高廣: 其車高廣:高廣, 高廣,究竟有多高、 究竟有多高、多廣呢 多廣呢?這個高廣, 這個高廣,是車的相貌, 是車的相貌,但是 這都是一種譬喻 這都是一種譬喻,所以也就不能說 所以也就不能說它有多高、 有多高、有多廣。 有多廣。這個車, 這個車,也是個 假名而已, 假名而已,就譬喻 就譬喻大乘法。 大乘法。有的人就問:「 有的人就問:「哪 :「哪個人是學大乘的? 個人是學大乘的?哪個人 是學小乘的?」 是學小乘的?」我就問他 ?」我就問他:「 我就問他:「大乘有多大 :「大乘有多大? 大乘有多大?小乘又有多小? 小乘又有多小?多大, 多大,才算 個大乘? 個大乘?怎麼樣小 怎麼樣小, 樣小,才算一個小乘? 才算一個小乘?有沒有一個界限呢 有沒有一個界限呢?」所以這一個 ?」所以這一個 大乘, 大乘,就高不見其頂, 就高不見其頂,廣不見其邊。 廣不見其邊。 這個「 這個「高廣」 高廣」也是一個譬喻 也是一個譬喻,就譬喻 就譬喻如來的知見。 如來的知見。如來的知, 如來的知,就是一切 的智慧; 的智慧;如來的見, 如來的見,就是佛眼。 就是佛眼。如來的知, 如來的知,無所不知; 無所不知;如來的見, 如來的見,也無 所不見。 所不見。所以橫著來講, 所以橫著來講,就譬喻 就譬喻佛的知見深遠, 佛的知見深遠,橫周法界的邊際。 橫周法界的邊際。那麼 法界的邊際有多大呢 法界的邊際有多大呢?沒有再比它 沒有再比它大的了! 大的了!沒有人可以發現它 沒有人可以發現它的邊際。 的邊際。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82 of 247

為什麼?三千大千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都在這個法界裏頭包著; 都在這個法界裏頭包著;究竟三千大千世界, 究竟三千大千世界, 我們是不是可以把它 我們是不是可以把它用算數來算出來呢 用算數來算出來呢?算不出來的。 算不出來的。所以, 所以,這是橫著 來講, 來講,如來的知見是周遍法界的。 如來的知見是周遍法界的。豎著來講, 豎著來講,豎徹三諦的底源。 豎徹三諦的底源。三諦, 三諦, 就是空諦、 就是空諦、假諦、 假諦、中諦。 中諦。這「空、假、中」三諦, 三諦,包括一切的佛法; 包括一切的佛法;所 以如來知見, 以如來知見,也就具足一切的佛法。 也就具足一切的佛法。其車高廣, 其車高廣,大略的意思是這樣子。 大略的意思是這樣子。 眾寶莊校: 寶莊校:這「校」字,要讀「 要讀「絞」音,就是互相勾連的意思; 就是互相勾連的意思;眾寶互 相勾著, 相勾著,連結到一起。 連結到一起。莊,是莊嚴; 是莊嚴;眾寶,是很多種的寶貝。 是很多種的寶貝。這些寶貝 都接連到一起, 都接連到一起,用它來莊嚴這個車的美觀。「 來莊嚴這個車的美觀。「眾 。「眾寶」是比喻 是比喻六度萬行的 萬行; 萬行;用萬行來莊嚴我們的法身, 用萬行來莊嚴我們的法身,萬行也就是眾 萬行也就是眾寶。「莊校 。「莊校」 莊校」就是要我 們修行, 們修行,才能圓滿萬行; 才能圓滿萬行;你若不修行, 若不修行,那就不能圓滿了。 那就不能圓滿了。所以「 所以「眾寶莊 校」,就是要我們老老實實地躬行實踐 」,就是要我們老老實實地躬行實踐, 就是要我們老老實實地躬行實踐,去修萬行的行門。 去修萬行的行門。 周匝欄楯: 欄楯:按照字義講, 按照字義講,就是在這輛車上邊, 就是在這輛車上邊,四周圍都有欄杆來圍繞 著。四面懸鈴: 四面懸鈴:四面都懸著一種鈴鐺; 四面都懸著一種鈴鐺;鈴懸到上頭, 鈴懸到上頭,它就有一種響的聲 音。這也是一種譬喻 這也是一種譬喻;因為這一品所講的, 這一品所講的,完全都是譬喻 完全都是譬喻,不能照著字 義來講。 義來講。在《法華經》, 法華經》,這 最難講,也最不容易明白; 也最不容易明白;可是 》,這〈譬喻品〉最難講, 你若深入《 若深入《法華經》 法華經》的義裏頭去, 的義裏頭去,這一品也是最值 這一品也是最值得講, 得講,最應該講的。 最應該講的。 這一部《 這一部《法華經》, 法華經》,如果把 》,如果把〈 如果把〈譬喻品〉明白了, 明白了,其餘的就都很容易了 解。所以也可以說 所以也可以說,它也是最容易講的; 也是最容易講的;怎麼說 怎麼說最容易講呢 最容易講呢?你若明 白,就很容易; 就很容易;你若不明白, 若不明白,它就是最難, 就是最難,一切的事情都是這樣子的。 一切的事情都是這樣子的。 前邊「 前邊「眾寶莊校」, 寶莊校」,是譬 」,是譬喻 是譬喻「因修萬行, 因修萬行,果證萬德」, 果證萬德」,在因地的時候修 」,在因地的時候修 萬行, 萬行,到果地時就得到萬德圓融的美成。 到果地時就得到萬德圓融的美成。這「周匝欄楯」 欄楯」譬喻的是陀羅 尼。陀羅尼是梵語; 陀羅尼是梵語;它又有什麼 又有什麼用處呢 用處呢?這陀羅尼的用處可就多了, 這陀羅尼的用處可就多了,無 量無邊那麼 量無邊那麼多;所以翻譯成「 所以翻譯成「總持」。 總持」。總 」。總,就是總一切法, 就是總一切法,把這一切法 都集中到一起了; 都集中到一起了;持,就是持無量義, 就是持無量義,持無量微妙的道理。 持無量微妙的道理。 又有一個意思, 又有一個意思,就是叫你 就是叫你總持你 總持你的身、 的身、口、意,三業不犯── 三業不犯──你 ──你總持不 犯口業、 犯口業、身業、 身業、意業。 意業。持無量義, 持無量義,你受持一切的佛法, 受持一切的佛法,這也叫總持。 這也叫總持。那 麼在這兒, 在這兒,為什麼又說它「周匝欄楯」 欄楯」呢?陀羅尼的功用, 陀羅尼的功用,可以「 可以「持萬 善」;萬善 」;萬善, 萬善,是萬種的善事。 是萬種的善事。言其所有的善, 言其所有的善,它都可以去做, 都可以去做,都可以做 得到。 得到。它又可以「 又可以「遮眾惡」。遮 」。遮,是遮蓋, 是遮蓋,把這一切的惡給遮蓋住了; 把這一切的惡給遮蓋住了; 遮蓋住, 遮蓋住,那麼一切的惡, 一切的惡,就無形無相地消滅了。 就無形無相地消滅了。這也就是「 這也就是「諸惡不作, 諸惡不作,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83 of 247

眾善奉行」; 善奉行」;所以 」;所以「 所以「周匝欄楯」 欄楯」是譬喻 是譬喻陀羅尼。 陀羅尼。四面懸鈴, 四面懸鈴,鈴鐺是響 的,「叩之則鳴 ,「叩之則鳴」; 叩之則鳴」;你 」;你一打這個鈴鐺, 一打這個鈴鐺,或者它 或者它一動彈就有聲音出來。 一動彈就有聲音出來。這 又比方四無礙辯, 又比方四無礙辯,就是辭無礙辯、 就是辭無礙辯、法無礙辯、 法無礙辯、義無礙辯、 義無礙辯、樂說無礙辯。 無礙辯。 (一)辭無礙辯。 辭無礙辯。好像我們講的〈 好像我們講的〈歸去來辭〉, 歸去來辭〉,陶潛雖然要藏起來 〉,陶潛雖然要藏起來, 陶潛雖然要藏起來,但 是他還寫出一篇〈 是他還寫出一篇〈歸去來辭〉; 歸去來辭〉;有這個辭了 〉;有這個辭了, 有這個辭了,他就藏不住了。 他就藏不住了。到現在, 到現在, 一般人還讀他這一篇文章, 一般人還讀他這一篇文章,所以他這也就是辭無礙辯; 所以他這也就是辭無礙辯;就是所說 就是所說出的話 很流利, 很流利,這種的辭句非常動聽, 這種的辭句非常動聽,人人都歡喜聽。 人人都歡喜聽。辭無礙辯, 辭無礙辯,本來人不相 信佛法, 信佛法,他講法講得是非常動聽; 他講法講得是非常動聽;所以令眾 所以令眾生由言辭方面, 生由言辭方面,就生了一種 信心。 信心。 (二)法無礙辯。 法無礙辯。一樣法而發揮成萬法, 一樣法而發揮成萬法,以萬法又收歸一法。 以萬法又收歸一法。所謂「 所謂「一 本散為 本散為萬殊, 萬殊,萬殊仍歸一本」, 萬殊仍歸一本」,就是一個理 」,就是一個理, 就是一個理,而發揮出無量無邊的道 理;無量無邊那麼 無量無邊那麼些個道理, 些個道理,還歸回去, 還歸回去,仍是一個道理。 仍是一個道理。所以「 所以「一即一 切,一切即一」。 一切即一」。怎麼 」。怎麼樣有的一切 怎麼樣有的一切? 樣有的一切?因為由「一」積聚而成的; 積聚而成的;怎麼樣 怎麼樣 又有個一? 又有個一?由這個一切而顯出來有個一。 由這個一切而顯出來有個一。法無礙辯, 法無礙辯,就是法無定法, 就是法無定法,不 論你橫說、豎說,怎麼樣 怎麼樣說都是法。 都是法。 (三)義無礙辯。 義無礙辯。義,就是義理。 就是義理。義理的意思多得很; 義理的意思多得很;多得很, 多得很,也就是 沒有意思; 沒有意思;所以這個意義, 所以這個意義,也有無礙辯。 也有無礙辯。 (四)樂說無礙辯。 無礙辯。對說法沒有興趣的人, 法沒有興趣的人,他不說 他不說法;有興趣的人, 有興趣的人,他 說起法來, 起法來,好像流水似的, 好像流水似的,川流不息, 川流不息,道理講得是無窮無盡的。 道理講得是無窮無盡的。 又於其上, 又於其上,張設幰 張設幰蓋:又在這大的車上邊, 又在這大的車上邊,鋪張幰 鋪張幰蓋。張,是鋪張; 是鋪張;幰 蓋,是以綢緞作成很美麗的一種蓋, 是以綢緞作成很美麗的一種蓋,用來遮著車的。 用來遮著車的。這也是比喻 這也是比喻,比喻 佛有慈、 佛有慈、悲、喜、捨,四無量心; 四無量心;四無量心, 四無量心,是慈無量心、 是慈無量心、悲無量心、 悲無量心、 喜無量心、 喜無量心、捨無量心。「 捨無量心。「慈 。「慈」是給眾 是給眾生樂,「 生樂,「悲 ,「悲」是拔眾 是拔眾生苦,「 生苦,「捨 ,「捨」 是捨給一切貧窮的眾 是捨給一切貧窮的眾生,「喜 ,「喜」是歡喜教 是歡喜教化一切的眾 化一切的眾生。 佛所以具足最大的德行, 佛所以具足最大的德行,也就因為 也就因為「慈悲無量, 慈悲無量,喜捨無量」。 喜捨無量」。在一切德 」。在一切德 行之中, 行之中,慈悲是最高的、 慈悲是最高的、也是最大的, 也是最大的,它能覆護一切的眾 能覆護一切的眾生;所以在經 上說,你慈悲, 慈悲,若能具足十力、 若能具足十力、四無所畏, 四無所畏,這就叫如來的慈悲。 這就叫如來的慈悲。佛的 慈、悲、喜、捨,是無量無邊的, 是無量無邊的,所以「 所以「幰蓋」就是譬喻 就是譬喻佛的慈、 佛的慈、悲、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84 of 247

喜、捨,四無量心。 四無量心。佛修四無量心這種行門, 佛修四無量心這種行門,所以成就清 所以成就清淨的梵行, 淨的梵行,這 叫張設幰 叫張設幰蓋。 亦以珍奇雜寶而嚴飾之: 亦以珍奇雜寶而嚴飾之:這是說 這是說,四無量心是要修萬行來莊嚴。 四無量心是要修萬行來莊嚴。珍奇雜 寶,也就是種種的行門; 也就是種種的行門;而嚴飾之, 而嚴飾之,是用來莊嚴這個車, 是用來莊嚴這個車,令這個車美 觀。這也就是說 這也就是說,在大乘法裏邊是要具足六度萬行; 在大乘法裏邊是要具足六度萬行;以一切的法門, 以一切的法門,來 莊嚴、 莊嚴、幫助這大乘法。 助這大乘法。 寶繩交絡: 寶繩交絡:這也是比喻 這也是比喻。本來寶繩是很寶貴的繩子, 本來寶繩是很寶貴的繩子,在這兒就比喻 在這兒就比喻四弘 誓願, 誓願,就是眾 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 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 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 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 無上誓願成。 無上誓願成。可是這四弘誓願, 可是這四弘誓願,不是就這麼唸唸 不是就這麼唸唸就得的 麼唸唸就得的, 就得的,必須要身體力 行;你如果不去做, 如果不去做,就這麼唸唸 就這麼唸唸, 麼唸唸,那是沒有用的。 那是沒有用的。你要迴光返照, 要迴光返照,問問 自己: 自己: 「眾生無邊誓願度」, 生無邊誓願度」,那 」,那麼我有沒有度眾 我有沒有度眾生呢?我要是度了眾 我要是度了眾生,這是 行菩薩道; 行菩薩道;我要是沒有度眾 我要是沒有度眾生,應該怎麼 應該怎麼樣 怎麼樣?應該去度! 應該去度!可是你 可是你度眾生 也不要著到度生之相, 也不要著到度生之相,不要說 不要說:「這個 :「這個眾 這個眾生是我度的, 生是我度的,那個眾 那個眾生是我度 的。」不要有這個相 。」不要有這個相, 不要有這個相,所謂「 所謂「離一切相, 離一切相,掃一切法」。 掃一切法」。 「煩惱無盡誓願斷」, 煩惱無盡誓願斷」,天天要問一問自己 」,天天要問一問自己:「 天天要問一問自己:「我誓願斷煩惱 :「我誓願斷煩惱, 我誓願斷煩惱,現在我斷 了沒斷?」 了沒斷?」沒有斷 ?」沒有斷, 沒有斷,就要斷的; 就要斷的;你若不斷, 若不斷,煩惱就不會沒有的。 煩惱就不會沒有的。說斷煩 惱,怎麼樣斷法 怎麼樣斷法呢 樣斷法呢?這一點也不困難, 這一點也不困難,並不是要你 並不是要你用刀, 用刀,一刀把這個煩 惱斬去了; 惱斬去了;你若知道「 若知道「煩惱即菩提, 煩惱即菩提,冰就是水、 冰就是水、水就是冰」 水就是冰」這個道理, 這個道理, 只要你 只要你把你煩惱的冰, 煩惱的冰,化成菩提的智慧水, 化成菩提的智慧水,那就是斷了。 那就是斷了。並不是叫你 並不是叫你在 菩提之外, 菩提之外,另外找一個煩惱; 外找一個煩惱;在煩惱之外, 在煩惱之外,另外找一個菩提; 外找一個菩提;不是的, 不是的, 它是一個的。 是一個的。你會用, 會用,它就是菩提; 就是菩提;你不會用, 不會用,它就是煩惱。 就是煩惱。重點在這 個地方! 個地方! 我們為 我們為什麼說眾生就是佛 說眾生就是佛, 生就是佛,佛就是眾 佛就是眾生呢?你若把眾 若把眾生度盡了, 生度盡了,你就是 佛;你若沒度盡眾 若沒度盡眾生,那你就是眾 就是眾生。眾生和佛也是沒有分別的, 生和佛也是沒有分別的,只要 你覺悟, 覺悟,就是佛; 就是佛;你迷昧, 迷昧,就是眾 就是眾生。所以你 所以你不要在你 不要在你自己以外, 自己以外,另外 去找眾 去找眾生度去, 生度去,那是向外馳求; 那是向外馳求;你把你自性的眾 自性的眾生度完了, 生度完了,那就是度眾 那就是度眾 生。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85 of 247

《六祖壇經》 六祖壇經》上,六祖大師不是說 六祖大師不是說「自性眾 自性眾生誓願度」? 生誓願度」?怎麼 」?怎麼沒 怎麼沒說「他 性眾生誓願度」, 生誓願度」,而 」,而說「自性」 自性」呢?因為一切眾 一切眾生都是一個的, 生都是一個的,沒有 你、我、他;所以這都在自性裏頭包含著。「 所以這都在自性裏頭包含著。「自性煩惱誓願斷 。「自性煩惱誓願斷」, 自性煩惱誓願斷」,自性 」,自性 的煩惱你 的煩惱你要斷, 要斷,沒有說 沒有說「他性」, 他性」,不是看人 」,不是看人:「 不是看人:「喂 :「喂!你學這麼 學這麼久的佛 法,你怎麼不斷煩惱 怎麼不斷煩惱呢 不斷煩惱呢?」你 ?」你若斷煩惱了, 若斷煩惱了,你怎麼會看見人家有煩惱 怎麼會看見人家有煩惱? 會看見人家有煩惱? 你若把煩惱斷了, 若把煩惱斷了,有煩惱的眾 有煩惱的眾生,也不知道是煩惱了! 也不知道是煩惱了!眾生就是這樣子 的,若不這樣就不是眾 若不這樣就不是眾生。所以這個樣子不能改的, 所以這個樣子不能改的,眾生就是眾 生就是眾生;那 麼佛呢?佛也就是佛。 佛也就是佛。佛和眾 佛和眾生沒有分別, 生沒有分別,你若修,「 若修,「覺者佛也 ,「覺者佛也」, 覺者佛也」,你 」,你 覺悟了, 覺悟了,就是佛;「 就是佛;「迷者 ;「迷者眾 迷者眾生」,迷了就是 」,迷了就是眾 迷了就是眾生。覺悟和迷也沒有分 別,你不迷就是覺, 不迷就是覺,你不覺就是迷, 不覺就是迷,也沒有分別; 也沒有分別;和那個冰、 和那個冰、水又是一 樣的。 樣的。 「法門無量誓願學」, 法門無量誓願學」,法門無量無邊 」,法門無量無邊, 法門無量無邊,我學了沒學?「 我學了沒學?「我一天就是睡覺 ?「我一天就是睡覺 來著, 來著,什麼也沒有幹!」 也沒有幹!」那 !」那你就沒有學啊 就沒有學啊!沒有學, 沒有學,就沒有用處, 就沒有用處,還要 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佛道無上誓願成」,你 成了沒成啊?沒成! 沒成!你想不想成啊 想不想成啊?那等我考 」,你成了沒成啊 慮一下! 慮一下!你考慮一下? 考慮一下?那又要等了三大阿僧祇劫; 那又要等了三大阿僧祇劫;你若不考慮, 若不考慮,不要等 三大阿僧祇劫, 三大阿僧祇劫,或者明天你 或者明天你就可以成佛。 就可以成佛。因為你不需要考慮, 不需要考慮,所以這是 很決定的:「 很決定的:「我一定要成佛 :「我一定要成佛!」 我一定要成佛!」一定要成佛 !」一定要成佛, 一定要成佛,就會成佛嗎 就會成佛嗎?有志者事竟 成,「佛 ,「佛」就是等著你 就是等著你去成的嘛 去成的嘛!你若不想成, 若不想成,那誰也不能勉強 那誰也不能勉強叫你 成;所以一定要自己歡喜去修佛法、 所以一定要自己歡喜去修佛法、成佛道。 成佛道。沒有成, 沒有成,就要去修行; 就要去修行;不 修行, 修行,是到不了佛的果位的。 是到不了佛的果位的。 垂諸華纓: 垂諸華纓:垂,就是向下低垂; 就是向下低垂;諸華纓, 諸華纓,就是很多華穗, 就是很多華穗,好像幢旛 好像幢旛垂著 的穗。 的穗。這個車上有這一切的華和纓, 這個車上有這一切的華和纓,這也是譬喻 這也是譬喻四攝法、 四攝法、四攝的神通。 四攝的神通。 攝,是攝受。 是攝受。什麼叫四種攝受眾 叫四種攝受眾生的法呢 生的法呢? (一)布施。 布施。所謂「 所謂「欲令入佛智, 欲令入佛智,先以欲鉤牽」; 先以欲鉤牽」;一切 」;一切眾 一切眾生,你想要叫 他開佛的智慧、 他開佛的智慧、入佛的智慧, 入佛的智慧,你先要知道他歡喜什麼 先要知道他歡喜什麼、願意什麼 願意什麼。他所 歡喜的, 歡喜的,你先用這種的方法去引度他; 先用這種的方法去引度他;一切眾 一切眾生,都歡喜錢, 都歡喜錢,所以你 所以你就 先布施給他一點錢, 先布施給他一點錢,這是財施。 這是財施。布施給他, 布施給他,他一想: 他一想:哦!我現在正沒有 錢用, 錢用,有人布施給我一點錢。 有人布施給我一點錢。他心裏就很歡喜, 他心裏就很歡喜,你再給他講一點佛法, 再給他講一點佛法, 他就容易接受了, 他就容易接受了,這就是「 這就是「欲令入佛智, 欲令入佛智,先以欲鉤牽」。 先以欲鉤牽」。財施是第一 」。財施是第一, 財施是第一,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86 of 247

法施是第二; 法施是第二;本來法施是第一, 本來法施是第一,但是你 但是你若把它 若把它放到第一位上, 放到第一位上,因為對方 沒有歡喜, 沒有歡喜,你給他說 給他說法,他就不聽的。 他就不聽的。所以先布施給一點錢, 所以先布施給一點錢,然後給他 說法;他就好高興了:「 他就好高興了:「啊 :「啊!你說得有道理, 得有道理,真是頭頭是道!」 是頭頭是道!」這是法 !」這是法 施。然後再給他一個無畏施, 然後再給他一個無畏施,告訴他:「 告訴他:「你 :「你什麼事情都不要憂愁! 事情都不要憂愁!你明 白佛法了, 白佛法了,自然就會遂心如意, 自然就會遂心如意,一切的恐懼都沒有了!」 一切的恐懼都沒有了!」 (二)愛語。 愛語。在佛法裏講愛語, 在佛法裏講愛語,這個「 這個「愛」要把它 要把它看做一種慈愛, 看做一種慈愛,就好 像父親、 像父親、母親愛護子女那樣的愛護; 母親愛護子女那樣的愛護;又怕他冷著、 又怕他冷著、熱著, 熱著,又怕他渴 又怕他渴了、 餓了, 餓了,照顧小孩子照顧得很周到的。 照顧小孩子照顧得很周到的。這種愛, 這種愛,是一種慈悲、 是一種慈悲、愛護子女。 愛護子女。 小孩子就歡喜人家說 小孩子就歡喜人家說愛他, 愛他,所以做父母的對子女說 所以做父母的對子女說:「我對 :「我對你 我對你真歡喜, 歡喜, 是很憐愛你 是很憐愛你的!」那 !」那麼佛法裏頭要有這種愛語, 佛法裏頭要有這種愛語,就是你 就是你說話,不一定要 說情愛怎麼 情愛怎麼樣子的 怎麼樣子的, 樣子的,就是說 就是說些令他歡喜聽的話, 些令他歡喜聽的話,這都是一種愛語。 這都是一種愛語。你對 於眾生一說 生一說這個愛語, 這個愛語,也把眾 也把眾生就攝來了! 生就攝來了!這也可以攝的。 這也可以攝的。你布施可以 攝持眾 攝持眾生,愛語也可以攝持眾 愛語也可以攝持眾生。 (三)利行。 利行。就是你 就是你做種種的善事, 做種種的善事,來利益眾 來利益眾生。 (四)同事。 同事。你想要教 想要教化這個眾 化這個眾生,就要和這個眾 就要和這個眾生是一樣的, 生是一樣的,先和他 做朋友。 做朋友。他做生意, 他做生意,你也做生意; 也做生意;他讀書, 他讀書,你也去讀書。 也去讀書。總而言之, 總而言之,和 他做一樣的事情, 他做一樣的事情,這叫同事; 這叫同事;和他做一樣的事情, 和他做一樣的事情,和他做朋友, 和他做朋友,久而久 之,就可以度他信佛, 就可以度他信佛,度他反迷歸覺。 度他反迷歸覺。 所以菩薩教 所以菩薩教化眾生,可以說 可以說是無微不至; 是無微不至;對於一切眾 對於一切眾生無微不至那種的 心,比父母對子女尤其真 比父母對子女尤其真誠、尤其真 尤其真摯。菩薩行菩薩道, 菩薩行菩薩道,令一切眾 令一切眾生生 一種歡喜心; 一種歡喜心;所以菩薩對於眾 所以菩薩對於眾生,就是明明這個眾 就是明明這個眾生有過錯了, 生有過錯了,他都想 把他度過來, 把他度過來,原諒他、 原諒他、包涵他。 包涵他。將來這個眾 將來這個眾生,也一定會改過自新; 也一定會改過自新;不 會永遠都沉 會永遠都沉迷不醒的。 迷不醒的。於是也不見眾 於是也不見眾生的過, 生的過,不論哪 不論哪一個眾 一個眾生有什麼 生有什麼過 錯,菩薩都原諒他、 菩薩都原諒他、慈悲他、 慈悲他、不怪他, 不怪他,這就是四攝法。 這就是四攝法。 由修布施、 由修布施、愛語、 愛語、利行、 利行、同事這個四攝法, 同事這個四攝法,就能得到四種的神通, 就能得到四種的神通,來教 化眾生,這叫四攝的神通; 這叫四攝的神通;四種什麼 四種什麼神通? 神通?也就是布施的神通、 也就是布施的神通、愛語的 神通、 神通、利行的神通、 利行的神通、同事的神通。 同事的神通。這不是僅僅去做, 這不是僅僅去做,這都有一種神通妙 用,在默默中來教 在默默中來教化眾生。你看!眾生有的有過的, 生有的有過的,也自己都不知道怎 也自己都不知道怎 麼就把過錯都改了; 就把過錯都改了;他不知道菩薩默默中有一種感應的力量, 他不知道菩薩默默中有一種感應的力量,把眾生的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87 of 247

心都給感化得改過自新了。 心都給感化得改過自新了。有的也感化不過來的, 有的也感化不過來的,菩薩對他也不放棄這 種的希望, 種的希望,也是希望他將來改過的; 也是希望他將來改過的;所以這四攝法是妙不可言的。 所以這四攝法是妙不可言的。我們 都是眾 都是眾生,想起菩薩對我們這種的慈悲愛護, 想起菩薩對我們這種的慈悲愛護,我們應該感謝菩薩, 我們應該感謝菩薩,趕快 懺悔, 懺悔,痛哭流涕:「 痛哭流涕:「我這 :「我這麼 我這麼樣愚癡! 樣愚癡!菩薩對我這麼 菩薩對我這麼好,我都還不知道 呢!」 重敷婉筵: 重敷婉筵:重敷, 重敷,就是一層一層的; 就是一層一層的;婉筵, 婉筵,就是在車裏邊鋪的氈、 就是在車裏邊鋪的氈、褥那 種東西。 種東西。鋪了一層又一層這樣子, 鋪了一層又一層這樣子,這也是有一種表法, 這也是有一種表法,是譬喻 是譬喻修一切禪 那的功夫。 那的功夫。你天天依照這觀照般若來薰修, 天天依照這觀照般若來薰修,久而久之, 久而久之,就會有所成就。 就會有所成就。 「重」是重複、 是重複、柔軟; 柔軟;這表示在禪宗裏頭, 這表示在禪宗裏頭,你坐禪得到一種輕安的境 界。 輕安, 輕安,就是覺得自己通體都舒泰, 就是覺得自己通體都舒泰,身上有一種特別快樂的感覺, 身上有一種特別快樂的感覺,這樣有 一種輕安; 一種輕安;所以重敷婉筵, 所以重敷婉筵,就是表示這種境界。 就是表示這種境界。這種境界, 這種境界,它是左一 次、右一次, 右一次,這種感覺接接連連, 這種感覺接接連連,不斷的。 不斷的。行路也覺得像一股風似的, 行路也覺得像一股風似的, 但是並不是走得快; 但是並不是走得快;是覺得自己沒有邁步 是覺得自己沒有邁步,就已經走了, 就已經走了,像風那麼 像風那麼樣 子,所謂「 所謂「微風徐來, 微風徐來,水波不興」, 水波不興」,也不覺得自己走路 行不知行、坐 」,也不覺得自己走路。 也不覺得自己走路。行不知行、 不知坐、 不知坐、立不知立、 立不知立、臥不知臥, 臥不知臥,到這一種無人無我的境界, 到這一種無人無我的境界,這就叫重敷 婉筵。 婉筵。這種境界, 這種境界,一定要你 一定要你去修行, 去修行,才可以得到。 才可以得到。你用功, 用功,可以真 可以真知道 這其中的妙處; 這其中的妙處;你若不用功, 若不用功,是不會知道的。 是不會知道的。這種妙處, 這種妙處,我現在只不過 說這種意思; 這種意思;真正的滋味, 正的滋味,還是要你 還是要你自己去嘗試。 自己去嘗試。 安置丹枕: 安置丹枕:把丹枕置放在車上。 把丹枕置放在車上。安是安放, 安是安放,置是置放。 置是置放。丹是紅色的, 丹是紅色的,表 示一種紅色的光, 示一種紅色的光,也就是譬喻 也就是譬喻無分別法。 無分別法。枕,車上有內 車上有內枕、外枕。 外枕。外 枕,是車到什麼 是車到什麼地方, 地方,想要停止了, 想要停止了,用這個枕把車支起來; 用這個枕把車支起來;若沒有枕, 若沒有枕, 車前邊的車轅子就會貼地的。 車前邊的車轅子就會貼地的。這也有一種譬喻 這也有一種譬喻,譬喻修道用功, 修道用功,動不礙 靜、靜不礙動; 靜不礙動;動也就是靜, 動也就是靜,靜也就是動, 靜也就是動,動靜一如; 動靜一如;即動即靜, 即動即靜,即靜 即動。 即動。好像車在走, 好像車在走,這就是動; 這就是動;車停止了, 車停止了,就是靜; 就是靜;靜、動都是這一輛 車。所以我們人修道, 所以我們人修道,動、靜也都是我們這一個人。 靜也都是我們這一個人。這是外邊的枕表示 這樣子。 這樣子。內枕,是在車裏邊, 是在車裏邊,是預備人的身體來靠一靠、 是預備人的身體來靠一靠、或者躺 或者躺一躺, 休息休息, 休息休息,是休息身心的。 是休息身心的。這休息身心的枕頭, 這休息身心的枕頭,是譬喻 是譬喻一行三昧, 一行三昧,能生 出你真正的般若智慧。 正的般若智慧。 駕以白牛: 駕以白牛:駕,就是把白牛套到車上。 就是把白牛套到車上。這個白牛也是個比喻 這個白牛也是個比喻,比喻我們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88 of 247

人沒有漏, 人沒有漏,無漏了。 無漏了。以前不講過無漏的智慧? 以前不講過無漏的智慧?無漏的般若智慧, 無漏的般若智慧,這叫駕 以白牛。 以白牛。無漏, 無漏,這是不容易的。 這是不容易的。我們人所有一切的習氣毛病, 我們人所有一切的習氣毛病,都是漏; 都是漏; 你所有一切的欲念, 所有一切的欲念,也都是漏。 也都是漏。這個漏, 這個漏,就把自己害了! 就把自己害了!為什麼我們不 成佛? 成佛?就因為 就因為漏;為什麼沒有開悟呢 沒有開悟呢?就因為 就因為漏。為什麼習氣這麼 習氣這麼重? 就因為 就因為漏。為什麼欲念這麼 欲念這麼重?就因為 就因為漏。若無漏了, 若無漏了,那就是得到解脫 那就是得到解脫 了。你得到無漏智慧, 得到無漏智慧,你修四諦, 修四諦,四諦也成就; 四諦也成就;你修十二因緣 修十二因緣,十二因 緣也成就, 也成就,也會開悟。 也會開悟。你修六度, 修六度,布施、 布施、持戒、 持戒、忍辱、 忍辱、精進、 精進、禪定、 禪定、智 慧,也得到彼岸。 也得到彼岸。 怎麼叫無漏 怎麼叫無漏? 叫無漏?你保持著無漏的這種智慧, 保持著無漏的這種智慧,不去做一切邪知邪見的事情, 不去做一切邪知邪見的事情, 這都是無漏。 這都是無漏。總而言之, 總而言之,你要是能看著自己的家, 要是能看著自己的家,這就是無漏。 這就是無漏。 在中國有一句話:「 在中國有一句話:「天天防火 :「天天防火, 天天防火,日日防賊。」 日日防賊。」你 。」你又要看住家, 又要看住家,天天防 火,防什麼 防什麼火呢?就防我們的無明火。 就防我們的無明火。這無明一生起來, 這無明一生起來,那時候, 那時候,天也 不怕、 不怕、地也不怕、 地也不怕、神也不怕、 神也不怕、鬼也不怕; 鬼也不怕;什麼我都不怕, 我都不怕,妖精來了, 妖精來了,我 也敢和你 也敢和你打一架。 打一架。為什麼這樣子呢 這樣子呢?就因為 就因為無明火生起來了! 無明火生起來了!所以要天 天防備這個無明火。 天防備這個無明火。 日日防賊, 日日防賊,防你裏邊的賊, 裏邊的賊,不要防外邊的賊; 不要防外邊的賊;所謂「 所謂「家賊難防」 家賊難防」啊!外 邊來的賊, 邊來的賊,他不知道你 他不知道你的寶貝放在什麼 的寶貝放在什麼地方; 地方;你家裏頭若有賊, 家裏頭若有賊,你有什 麼寶貝, 寶貝,他都把你偷 他都把你偷去 你偷去。月月防賊, 月月防賊,每個月都要防賊, 個月都要防賊,就要防備你 就要防備你的 眼、耳、鼻、舌、身、意這六賊! 意這六賊!你這個心, 這個心,被這六賊給支配得顛顛 被這六賊給支配得顛顛倒 顛顛倒 倒、煩煩惱惱, 煩煩惱惱,你說可憐不可憐? 可憐不可憐?這六賊, 這六賊,把你自性的法寶都給偷 自性的法寶都給偷去 了,所以就沒有看住家; 所以就沒有看住家;沒有看住家, 沒有看住家,就漏了! 就漏了!這一漏, 這一漏,就隨大溜了─ 就隨大溜了─ ─隨大溜, 隨大溜,就是和一般的人一樣。 就是和一般的人一樣。你若能以保持無漏, 若能以保持無漏,這決定成佛的; 這決定成佛的; 所以這個「 所以這個「漏」是最容易犯的一種毛病。 是最容易犯的一種毛病。你要是無漏了, 要是無漏了,那就駕上白牛 車了; 車了;你若有漏, 若有漏,就沒有駕上白牛車。 就沒有駕上白牛車。 我講《 我講《心經》 心經》偈頌, 偈頌,有一句說 有一句說:「白牛大車 :「白牛大車磷磷 白牛大車磷磷轉 磷磷轉,黃面小兒跳跳 鑽。」也就是駕上大白牛車 。」也就是駕上大白牛車, 就無漏了。黃面小兒跳跳鑽, 面小兒跳跳鑽,就是譬喻你 就是譬喻你 也就是駕上大白牛車,就無漏了。 那個「 那個「意」不停地跑 不停地跑來跑去的, 去的,反覆不定。 反覆不定。但是你 但是你有白牛大車── 有白牛大車──無漏 ──無漏 了,所以他跳鑽也沒有用, 所以他跳鑽也沒有用,因為可以把持這個意。 可以把持這個意。白色是色的本體, 白色是色的本體,沒 有染污 有染污就是白; 就是白;這就譬喻 這就譬喻法的本體, 法的本體,是清淨無染的, 淨無染的,一點塵埃也沒有; 一點塵埃也沒有; 這色的本體, 這色的本體,與無漏的智慧相應, 與無漏的智慧相應,沒有染污 沒有染污。你若染污 若染污了,「染 ,「染污即不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89 of 247

得」,就不可以了 」,就不可以了。 就不可以了。 白牛大車, 白牛大車,又表示四念處, 又表示四念處,也表示你 也表示你修四念處開悟了、 修四念處開悟了、圓滿成就了。 圓滿成就了。四 念處, 念處,就是身、 就是身、受、心、法,以前講過很多次。 以前講過很多次。白牛, 白牛,又表示四正勤, 又表示四正勤, 又代表四如意足。 又代表四如意足。四正勤, 四正勤,就是未生善根令生起、 就是未生善根令生起、已生善根令增長、 已生善根令增長、未 生惡令不生、 生惡令不生、已生惡令消滅── 已生惡令消滅──沒有生善根的 ──沒有生善根的, 沒有生善根的,令善根生出來; 令善根生出來;已生的 善根, 善根,令增長起來。 令增長起來。好像沒學過佛法的, 好像沒學過佛法的,就叫他學; 就叫他學;已經學過佛法的時 候,就叫他增長; 就叫他增長;不是說 不是說我學過兩天半佛法, 我學過兩天半佛法,我就明白佛法了, 我就明白佛法了,我就不 再學了! 再學了!要增長。 要增長。沒做的惡事, 沒做的惡事,令它不生; 不生;已經做過的惡, 已經做過的惡,就令其消 滅、沒有了。 沒有了。 這兩種善根, 這兩種善根,已生、 已生、令增長, 令增長,就表示「 就表示「膚色充潔」 膚色充潔」的膚充。 的膚充。膚,是皮 膚;充,就是很光潤的, 就是很光潤的,看著很好看的。 看著很好看的。二種的善圓滿了, 二種的善圓滿了,這叫膚充; 這叫膚充; 二種的惡消滅了, 二種的惡消滅了,就譬喻 就譬喻色潔, 色潔,這個色也清 這個色也清淨了、 淨了、光潔了。 光潔了。 四如意足, 四如意足,就是欲如意足、 就是欲如意足、精進如意足、 精進如意足、念如意足、 念如意足、思惟如意足。 思惟如意足。 (一)欲如意足: 欲如意足:是你想要做什麼 想要做什麼事情, 事情,就滿足你 就滿足你的心願。 的心願。這個欲, 這個欲,不 是慾望; 是慾望;就是你 就是你希望修道, 希望修道,就成功了。 就成功了。 (二)精進如意足: 精進如意足:你精進, 精進,精進也滿你 精進也滿你的願。 的願。好像有人想要拜《 好像有人想要拜《法華 經》,你 》,你天天繼續著你 天天繼續著你的志願去拜, 的志願去拜,這就叫精進如意足。 這就叫精進如意足。 (三)念如意足: 念如意足:又叫心如意足, 又叫心如意足,能遂心滿願, 能遂心滿願,你想做什麼 想做什麼,就成功 的。 (四)思惟如意足: 思惟如意足:不單你 不單你念,你就思惟, 就思惟,單單心裏想一想, 單單心裏想一想,也會達到 你的目的。 的目的。 這四如意足, 這四如意足,都要本著無漏的智慧; 都要本著無漏的智慧;所以你 所以你若有漏, 若有漏,就不會成功。 就不會成功。若無 漏,就要沒有一種的婬 就要沒有一種的婬欲心, 欲心,這就是無漏的根本。 這就是無漏的根本。你若沒有婬 若沒有婬欲心了, 欲心了, 那就是有無漏的智慧了; 那就是有無漏的智慧了;有婬欲心, 欲心,那就是沒有得到無漏的智慧。 那就是沒有得到無漏的智慧。 「駕以白牛, 駕以白牛,膚色充潔」, 膚色充潔」,表示這個四念處 」,表示這個四念處、 表示這個四念處、四正勤、 四正勤、四如意足, 四如意足,都可 以代表的。 以代表的。這大白牛形體姝 這大白牛形體姝好:這個「 這個「姝」字,有的用「 有的用「銖」字;姝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90 of 247

好、銖好, 銖好,意思都可以講得通。 意思都可以講得通。這是比喻 這是比喻發大乘心的心, 發大乘心的心,就好像形體姝 就好像形體姝 好。心具一切法, 心具一切法,所以這是大乘法的一個全體大用; 所以這是大乘法的一個全體大用;只要說 只要說出一個 「心」字,就包括一切的法。 就包括一切的法。 有大筋力: 有大筋力:這大白牛有大筋力。 這大白牛有大筋力。筋,是筋骨的筋; 是筋骨的筋;力,是力量。 是力量。有大的 筋和大的力量; 筋和大的力量;言其牛身上生的筋非常強 言其牛身上生的筋非常強壯,所以牠 所以牠力量也就大。 力量也就大。有大 筋力,「 筋力,「筋 ,「筋」譬喻五根,「 五根,「力 ,「力」譬喻五力。 五力。 五根, 五根,就是五種的善根。 就是五種的善根。為什麼叫根? 叫根?因為根以生長為 根以生長為義。所謂「 所謂「根生 柢固, 柢固,本固枝榮」, 本固枝榮」,根若深 堅固了,枝葉也就茂盛、 枝葉也就茂盛、華美。 華美。這五種的 」,根若深、 根若深、堅固了, 善根就是信根、 善根就是信根、進根、 進根、念根、 念根、定根、 定根、慧根── 慧根──信 ──信、進、念、定、慧。 我以前講過, 我以前講過,佛法好像大海那麼 佛法好像大海那麼寬廣, 寬廣,只有一個「 只有一個「信」字,才能到佛法 的大海裏邊; 的大海裏邊;所以這個「 所以這個「信」,就是我們學習佛法的人一個根 」,就是我們學習佛法的人一個根。 就是我們學習佛法的人一個根。你有信 心,就能紮下去根; 就能紮下去根;根紮到地裏邊去, 根紮到地裏邊去,你有多大的信心, 有多大的信心,這根就紮得多 深;沒有信心, 沒有信心,就沒有根了。 就沒有根了。所以我天天講佛法, 所以我天天講佛法,你一定要生出一種信 心來, 心來,這就紮下去根了。 這就紮下去根了。 「進」,那 」,那麼你有了信, 有了信,還要去求進步 還要去求進步,向前去精進; 向前去精進;若不精進, 若不精進,你單 單信而不去行, 單信而不去行,那也沒有用, 那也沒有用,一定要向前去行。 一定要向前去行。行,你又要念玆 又要念玆在玆, 永遠不忘, 永遠不忘,這是念根。 這是念根。你有了念根, 有了念根,不要被人動搖。 不要被人動搖。先不要想要去度 人,說我覺得佛法不錯, 我覺得佛法不錯,我去教 我去教化眾生去, 生去,叫眾生都來信佛; 生都來信佛;去和眾 去和眾生 一接觸, 一接觸,眾生說:「耶 :「耶穌教最好! 最好!天主教 天主教更好! 更好!你來,到我們這兒去領 洗,或者做一個真 或者做一個真正的教 正的教徒、或者做一個望友!」 或者做一個望友!」這時候 !」這時候, 這時候,因為沒有定 力,就被人家所轉、 就被人家所轉、被人家所化。 被人家所化。不單沒有化人, 不單沒有化人,而且被人所化了, 而且被人所化了,這 就沒有定根; 就沒有定根;你如果有定根, 如果有定根,就能把你 就能把你所要度的人度過來, 所要度的人度過來,不會被人家 度過去。「 度過去。「慧 。「慧」就是智慧。 就是智慧。你有了定根了, 有了定根了,就會生出一種慧根; 就會生出一種慧根;智慧的 根若紮下去, 根若紮下去,更是不會搖動。 更是不會搖動。 有大筋力,「 有大筋力,「力 ,「力」就譬喻 就譬喻五力。 五力。五力就是這五根, 五力就是這五根,因為它能生長根 為它能生長根; 能生長根;有 了根, 了根,就會有力。 就會有力。五力, 五力,也就是信力、 也就是信力、進力、 進力、念力、 念力、定力、 定力、慧力, 慧力,由這 五根就變成五種的力量。 五根就變成五種的力量。有這五種的力量, 有這五種的力量,你就可以證得這無漏的智 慧,來成就一切的善根; 來成就一切的善根;一切菩提種子就可以成就。 一切菩提種子就可以成就。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91 of 247

行步平正: 平正:就是這隻牛因為 就是這隻牛因為有大筋力, 有大筋力,所以牠 所以牠行步也很穩當的, 也很穩當的,一步也 走不錯; 走不錯;這也有個譬喻 這也有個譬喻,譬喻定慧均平。 定慧均平。定有了、 定有了、慧也有了, 慧也有了,慧有了、 慧有了、 定也有了; 定也有了;定增加一點, 定增加一點,慧也增加一點; 慧也增加一點;慧增加一點, 慧增加一點,定也增加了! 定也增加了!所 以定慧均平。 以定慧均平。你若有定而無慧, 若有定而無慧,就變成一個愚癡的修行人; 就變成一個愚癡的修行人;若有慧而無 定,那變成一個活動的修行人。 那變成一個活動的修行人。所以必須要定幫 所以必須要定幫助慧、 助慧、慧幫助定, 助定,互相 幫助。 「行步平正」 平正」還有一個譬喻 還有一個譬喻,譬喻七覺調平。 七覺調平。七覺, 七覺,就是七覺支, 就是七覺支,也就 是七菩提分; 是七菩提分;菩提就是覺道, 菩提就是覺道,所以也叫七覺分, 所以也叫七覺分,就是七種覺悟的法門。 就是七種覺悟的法門。 佛為二乘人所說 二乘人所說的三十七道品裏邊, 的三十七道品裏邊,在大乘中也包括這三十七道品。 在大乘中也包括這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道品,就是四念處、 就是四念處、四正勤、 四正勤、四如意足、 四如意足、五根、 五根、五力、 五力、七菩提 分、八正道分。 八正道分。 七覺支:( 七覺支:(一 :(一)擇法覺分。 擇法覺分。又名擇法覺支。 又名擇法覺支。擇,是選擇; 是選擇;選擇是法、 選擇是法、非 法,選擇正法、 選擇正法、邪法, 邪法,選擇真 選擇真法、偽法,選擇實法、 選擇實法、虛法;這一些法, 這一些法, 都應該選擇。 都應該選擇。以什麼 以什麼來選擇呢 來選擇呢?以無漏智慧的擇法眼來選擇法。 以無漏智慧的擇法眼來選擇法。在法裏 邊,我們要揀擇正法、 我們要揀擇正法、真法、實法、 實法、善法來修行, 善法來修行,把邪法、 把邪法、虛法和不正 當的一切的邪知邪見的法不要它 當的一切的邪知邪見的法不要它。 (二)精進覺分。 精進覺分。擇法覺分, 擇法覺分,然後就要有精進覺分。 然後就要有精進覺分。精進, 精進,選擇你 選擇你所認 為是正法的, 是正法的,你就要去精進修行。 就要去精進修行。你精進, 精進,也要依照真 也要依照真正法門去精進, 正法門去精進, 不要依照假的法去精進。 不要依照假的法去精進。你若在虛 若在虛偽的法上去精進, 的法上去精進,你精進也是變成虛 精進也是變成虛 偽的。所以精進也要有覺分, 所以精進也要有覺分,你要明白這是你 要明白這是你所應該行的道路。 所應該行的道路。 (三)喜覺分。 喜覺分。喜,是歡喜; 是歡喜;這歡喜也有正邪之分。 這歡喜也有正邪之分。有依照正路修行而 歡喜, 歡喜,有得到一種顛 有得到一種顛倒而狂喜; 倒而狂喜;顛倒的歡喜, 倒的歡喜,就是不正當的歡喜。 就是不正當的歡喜。在這 情形之下, 情形之下,顛倒的歡喜是什麼 倒的歡喜是什麼?就是任著你 就是任著你的欲念── 的欲念──這種狂欲 ──這種狂欲, 這種狂欲,去做 顛倒的行為 倒的行為。這時候, 這時候,你也覺得很高興、 也覺得很高興、很歡喜的; 很歡喜的;但這是一種顛 但這是一種顛倒的 歡喜。 歡喜。要歡喜這個禪、 要歡喜這個禪、歡喜這個法, 歡喜這個法,要禪悅為 要禪悅為食,法喜充滿。 法喜充滿。法喜, 法喜,得 到佛法了,「 到佛法了,「哦 ,「哦!我以前對佛法一點都不明白, 我以前對佛法一點都不明白,現在我才知道佛法這麼 現在我才知道佛法這麼 多的道理, 多的道理,這麼高深, 高深,這麼奧妙!」 奧妙!」所以就生出一種歡喜心 !」所以就生出一種歡喜心。 所以就生出一種歡喜心。 (四)除覺分。 除覺分。你若知道哪 若知道哪個是真 個是真的、哪個是假的, 個是假的,真的就保留, 的就保留,假的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92 of 247

就要斷除它 就要斷除它,斷除你 斷除你的煩惱。 的煩惱。 (五)捨覺分。 捨覺分。捨,就是把所不應該留戀的, 就是把所不應該留戀的,都要捨了。 都要捨了。好像坐禪, 好像坐禪,也 不能執著坐禪的這種好處。 不能執著坐禪的這種好處。有的人坐禪得到一點境界, 有的人坐禪得到一點境界,就著住到境界 上,放不下了, 放不下了,總要貪戀這種歡喜的境界; 總要貪戀這種歡喜的境界;所以這種境界, 所以這種境界,還要把它 還要把它捨 了。捨了它 捨了它,然後才有── 然後才有── (六)定覺分。 定覺分。定,是禪定。 是禪定。修行, 修行,一切都不執著了, 一切都不執著了,所以就有一種禪 定的功夫成就了; 定的功夫成就了;你禪定的功夫一成就, 禪定的功夫一成就,這就是一種定覺分。 這就是一種定覺分。在定覺分 上,你也要知道外道那種「 也要知道外道那種「內守悠閒」 守悠閒」──令他的心意識不起 ──令他的心意識不起, 令他的心意識不起,這是一 種外道所修的定; 種外道所修的定;不能依照這種定去修, 不能依照這種定去修,要修正定。 要修正定。正定, 正定,就是「 就是「無所 執著的正知正見」, 執著的正知正見」,由這種正知正見 」,由這種正知正見, 由這種正知正見,就生出一種正定。 就生出一種正定。 擇法覺分、 擇法覺分、精進覺分、 精進覺分、喜覺分, 喜覺分,這屬於心裏頭; 這屬於心裏頭;你要是有一種昏沉 要是有一種昏沉,就 要用這三種的覺分來對治心的昏沉 要用這三種的覺分來對治心的昏沉。要是心裏浮躁, 要是心裏浮躁,就要用除覺分、 就要用除覺分、捨 覺分、 覺分、定覺分這三種來對治它 定覺分這三種來對治它。 (七)念覺分。 念覺分。心裏有昏沉 心裏有昏沉或浮躁, 或浮躁,這都是念。 這都是念。 所以擇法覺分、 所以擇法覺分、精進覺分、 精進覺分、喜覺分、 喜覺分、除覺分、 除覺分、捨覺分、 捨覺分、定覺分、 定覺分、念覺 分,叫七菩提分, 叫七菩提分,這是七種覺悟的方法; 這是七種覺悟的方法;我們修道的人, 我們修道的人,都應該知道這 七菩提分。 七菩提分。發菩提心的人, 發菩提心的人,必須要依照這七菩提分來修道; 必須要依照這七菩提分來修道;因為能依照 這七菩提分而行, 這七菩提分而行,以調和身心, 以調和身心,是沒有危險的, 是沒有危險的,所以這叫「 所以這叫「行步平 正」,這是用功得力的一種表現 」,這是用功得力的一種表現。 這是用功得力的一種表現。 其疾如風: 其疾如風:這一輛大車被大白牛來拉著跑 這一輛大車被大白牛來拉著跑,就好像風那麼 就好像風那麼快。不過 「風」有很多種, 有很多種,有颶風、 有颶風、有清風。颶風就會把一切東西都摧毀 颶風就會把一切東西都摧毀了;清 風,人人都歡喜。 人人都歡喜。這個「 這個「風」,也不是 」,也不是清 也不是清風,也不是颶風, 也不是颶風,又可以說 又可以說也 是清風、也是颶風。 也是颶風。怎麼這樣講 怎麼這樣講呢 這樣講呢?因為你得到這種的風, 得到這種的風,覺得非常清 覺得非常清 涼,非常的舒服, 非常的舒服,這可以說 這可以說是清風;也可以說 也可以說是颶風, 是颶風,因為可以摧毀 可以摧毀天 魔外道的法和邪知邪見。「 魔外道的法和邪知邪見。「其疾如風 。「其疾如風」 其疾如風」也是有一個譬喻 也是有一個譬喻,譬喻八正道。 八正道。 八正道, 八正道,這八種正當的道路, 這八種正當的道路,是修道人應該依照這八種的道路去修行。 是修道人應該依照這八種的道路去修行。 這八種的道路是: 這八種的道路是: (一)正見。 正見。見,是看見。 是看見。怎麼要有正見 怎麼要有正見呢 要有正見呢?因為你若有邪知邪見, 若有邪知邪見,你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93 of 247

就不能接受真 就不能接受真正的佛法, 正的佛法,所以必須要以無漏的智慧, 所以必須要以無漏的智慧,來破除一切的邪知 邪見, 邪見,而修持正知正見。 而修持正知正見。正見, 正見,是非禮勿視, 是非禮勿視,不合乎禮的, 不合乎禮的,你不要看。 不要看。 (二)正思惟。 正思惟。就是非禮勿聽; 就是非禮勿聽;不合乎禮的話, 不合乎禮的話,不要聽它 不要聽它,不要想它 不要想它, 不要思惟它 不要思惟它。為什麼有了思惟? 有了思惟?就因為 就因為有聽覺, 有聽覺,然後就想了: 然後就想了:這個事情 如何如何, 如何如何,那個事情如何如何。 那個事情如何如何。 (三)正語。 正語。就是非禮勿言; 就是非禮勿言;不合乎禮的話, 不合乎禮的話,你不要講。 不要講。不要盡講是講 非的, 非的,不要盡講這個怎麼 不要盡講這個怎麼不好 怎麼不好、 不好、那個又怎麼 那個又怎麼不對 怎麼不對; 不對;非禮的話, 非禮的話,不要說 不要說 它。你就是明明知道那個人有過錯, 就是明明知道那個人有過錯,可以原諒就原諒他, 可以原諒就原諒他,可以包涵就包 涵他。 涵他。世間的人就是人嘛 世間的人就是人嘛!人如果沒有錯事, 人如果沒有錯事,早就成了佛了! 早就成了佛了!人的習氣 太重, 太重,誰都免不了做一種、 誰都免不了做一種、兩種的錯事; 兩種的錯事;所以不要講人的是非, 所以不要講人的是非,這叫正 語──說 ──說正當的話, 正當的話,不說邪僻的話。 邪僻的話。不要大家一坐到一起, 不要大家一坐到一起,就說某某人 怎麼樣子 怎麼樣子、 樣子、那個人又怎麼 那個人又怎麼樣子 怎麼樣子, 樣子,就給人家來做評判員。 就給人家來做評判員。 不要批評人! 不要批評人!在這世界的人, 在這世界的人,大家都有緣 大家都有緣,才會遇到一起, 才會遇到一起,互相來學佛 法;就看他對的地方, 就看他對的地方,不要看他不對的地方。 不要看他不對的地方。那麼說,他不對不改, 他不對不改,怎 麼辦?你不要想他不改嘛 不要想他不改嘛!你想他會改的。 想他會改的。你想他會改的, 想他會改的,他就改了。 他就改了。 你若說他:「你 :「你這個不對, 這個不對,你要怎樣怎樣……。」 ……。」他反而生出一種反感 。」他反而生出一種反感 來:「我何必 :「我何必你 我何必你管我? 管我?我還要管你 我還要管你呢!我看你 我看你還不對呢 還不對呢!」兩個人都打 !」兩個人都打 起來了。 起來了。這一打, 這一打,你說兩個人對不對? 兩個人對不對?兩個人都不對了、 兩個人都不對了、都錯了! 都錯了!兩個 人都生煩惱了! 人都生煩惱了!一生煩惱, 一生煩惱,就退了菩提心:「 就退了菩提心:「我不修道了 :「我不修道了, 我不修道了,我走了! 我走了!我 也不出家了, 也不出家了,還俗了!」 還俗了!」你 這個罪過多大!所以要說 所以要說正經話, 正經話,不要 !」你說,這個罪過多大! 盡找人家毛病。 盡找人家毛病。 (四)正業。 正業。就是非禮勿動; 就是非禮勿動;也就是要做正當的事業, 也就是要做正當的事業,不要做邪業。 不要做邪業。邪 業,譬如找幾個會賭錢的人開賭館, 譬如找幾個會賭錢的人開賭館,用會賭錢、 用會賭錢、會騙人的人, 會騙人的人,能把骰子 一變, 一變,要它出什麼 出什麼就變出什麼 就變出什麼;這都屬於賭錢的一種神通; 這都屬於賭錢的一種神通;不要做這 個,這就是邪業。 這就是邪業。還有, 還有,我知道現在三藩市有很多這樣人, 我知道現在三藩市有很多這樣人,找幾個青 找幾個青年 的女人做不正當的事情, 的女人做不正當的事情,指望著這個來賺 指望著這個來賺錢,這也是邪業。 這也是邪業。總而言之, 總而言之, 不正當的事業, 不正當的事業,都叫邪業, 都叫邪業,所以不要做它 所以不要做它!什麼是正當的事業呢 是正當的事業呢?參 禪、打坐、 打坐、不打妄想, 不打妄想,這是最正當的事業! 這是最正當的事業!學佛法, 學佛法,這是正當事業! 這是正當事業!那 學佛法, 學佛法,誰給飯吃呢 誰給飯吃呢?你把佛法學好了, 把佛法學好了,自然就有飯吃, 自然就有飯吃,你不要擔心! 不要擔心!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94 of 247

(五)正命。 正命。命,就是生命。 就是生命。什麼叫邪命? 叫邪命?什麼叫正命? 叫正命?你做事做得正 當,這一生都光明磊落, 這一生都光明磊落,這是正命。 這是正命。邪命, 邪命,有五種邪命: 有五種邪命: 第一, 第一,標異現奇。 標異現奇。就是現奇特相, 就是現奇特相,現一種很奇怪的樣子。 現一種很奇怪的樣子。本來男人不戴 花,他頭上戴好多朵 他頭上戴好多朵花,在街上這麼 在街上這麼走來走去的, 走來走去的,令人特別注意, 令人特別注意,這叫 乍現異象。 乍現異象。或者根本社會沒有這麼 或者根本社會沒有這麼一種的裝束, 一種的裝束,他就用這麼 他就用這麼一種裝束; 一種裝束; 或者他看人人都穿衣服, 或者他看人人都穿衣服,他跑到街上不穿衣服, 到街上不穿衣服,令大家都注意他, 令大家都注意他,都說 這是個真 這是個真模特兒! 模特兒!這也是一種乍現異象, 這也是一種乍現異象,奇怪的樣子。 奇怪的樣子。好像我沒來美國 以前, 以前,美國這兒就有一個怪徒弟, 美國這兒就有一個怪徒弟,他身上背著一個葫蘆, 他身上背著一個葫蘆,寫上字:「 寫上字:「我 :「我 是某某法師的徒弟」, 是某某法師的徒弟」,在花園那兒給人講演 」,在花園那兒給人講演; 在花園那兒給人講演;這令大家對他都很注意 的,這就叫現奇怪的奇特象。 這就叫現奇怪的奇特象。 第二, 第二,說己功德。 己功德。說我在什麼 我在什麼地方造了什麼 地方造了什麼廟,我又在什麼 我又在什麼地方修了什 麼橋,我又在什麼 我又在什麼地方設過粥廠, 地方設過粥廠,我又在什麼 我又在什麼地方做過什麼 地方做過什麼布施; 布施;講自 己的功德, 己的功德,不知多少、 不知多少、多大了! 多大了! 第三, 第三,占相吉凶, 占相吉凶,為人說法。占相, 占相,占是占卦。 占是占卦。他算一算《 他算一算《易經》, 易經》, 「不得了! 不得了!你明天就死了! 明天就死了!如果不供養我幾百塊錢或者幾千塊錢, 如果不供養我幾百塊錢或者幾千塊錢,你這 個命就保不住了!」 個命就保不住了!」這個人一聽 !」這個人一聽, 這個人一聽,我命若死了, 我命若死了,留著錢幹什麼 留著錢幹什麼?把這錢 給他, 給他,我把這命買得長一點! 我把這命買得長一點!於是把人家袋裏的錢就騙到自己袋裏。 於是把人家袋裏的錢就騙到自己袋裏。或 者說:「你 :「你將來是不得了, 將來是不得了,你將來會做總統! 將來會做總統!不過你 不過你現在要作功德, 現在要作功德,你 最低限度拿出五千塊錢來, 最低限度拿出五千塊錢來,你在我這兒做一點好事, 在我這兒做一點好事,你一定就成功 的。」 這個人一聽, 這個人一聽,五千塊錢就買個總統? 五千塊錢就買個總統?不要錯過機會! 不要錯過機會!這是很便宜的。 這是很便宜的。於 是就給了五千塊錢。 是就給了五千塊錢。將來做不做總統, 將來做不做總統,你也找不著他, 也找不著他,這個人或者又到 旁的地方去了。 旁的地方去了。說人家會死的那個人, 人家會死的那個人,他若知道人家什麼 他若知道人家什麼時候死, 時候死,那他 自己什麼 自己什麼時候死, 時候死,他知道不知道? 他知道不知道?所以, 所以,這叫「 這叫「占相吉凶, 占相吉凶,為人說 法」,專門來騙人的 」,專門來騙人的。 專門來騙人的。這也叫邪命。 這也叫邪命。 第四, 第四,高聲現威。 高聲現威。說起話, 起話,就大聲喊起來了, 就大聲喊起來了,令人一聽:「 令人一聽:「這個人是不 :「這個人是不 得了, 得了,是一個非常奇怪的人!」 是一個非常奇怪的人!」也就恭敬供養他了 !」也就恭敬供養他了。 也就恭敬供養他了。 第五, 第五,說人供養。 人供養。說自己所得的供養, 自己所得的供養,說某某人供養我五十萬塊錢、 某某人供養我五十萬塊錢、某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95 of 247

某人又供養我一百萬塊錢, 某人又供養我一百萬塊錢,他對我真 他對我真有信心! 有信心!就對人專門講人家怎麼 就對人專門講人家怎麼樣 怎麼樣 供養他。 供養他。為什麼?也就好像叫你 也就好像叫你也要這樣來供養他嘛 也要這樣來供養他嘛!這就是一種攀緣 這就是一種攀緣 心,希望人家來供養。 希望人家來供養。 (六)正精進。 正精進。精進, 精進,有的是正精進, 有的是正精進,有的是邪精進。 有的是邪精進。邪精進, 邪精進,他修一 種邪法, 種邪法,這種邪法是害人的。 這種邪法是害人的。怎麼樣害人法 怎麼樣害人法呢 樣害人法呢?有那種旁門左道的, 有那種旁門左道的,他 晝夜六時非常用功, 晝夜六時非常用功,勇猛精進, 勇猛精進,也是修種種的苦行; 也是修種種的苦行;可是是無益的苦 行,好像學牛的行為 好像學牛的行為、學狗的行為 學狗的行為、修習雞 修習雞的行為 的行為。他想學牛吃草, 他想學牛吃草,說 這是精進; 這是精進;牛一天到晚 牛一天到晚都吃草, 都吃草,所以他也不吃飯, 所以他也不吃飯,就學牛吃草去, 就學牛吃草去,他認 為這是一種修行。 這是一種修行。那頭牛生天了, 那頭牛生天了,所以他就以為 所以他就以為吃草可以生天, 吃草可以生天,也就吃 草,以牛做師父。 以牛做師父。根本這頭牛自己都不明白法呢 根本這頭牛自己都不明白法呢! 你跟著這麼 跟著這麼一頭牛去學法, 一頭牛去學法,這就是邪精進。 這就是邪精進。又有跟著狗去學法的, 又有跟著狗去學法的,他說 這狗在外頭睡, 這狗在外頭睡,給人家看門口, 給人家看門口,這有功; 這有功;又去吃糞, 又去吃糞,這也是一種苦行。 這也是一種苦行。 所以他就學狗這種的行為 所以他就學狗這種的行為。又有學雞 又有學雞的行為 的行為,雞怎麼樣去找吃的東西 怎麼樣去找吃的東西? 樣去找吃的東西? 在地下刨 在地下刨食吃; 食吃;所以他也用手就學雞 所以他也用手就學雞的爪子, 的爪子,用嘴在地下吃東西, 用嘴在地下吃東西,他認 為這是苦行。 這是苦行。 你看!這誰也做不到的事情, 這誰也做不到的事情,他能做得到; 他能做得到;其實這種就是無益的苦行。 其實這種就是無益的苦行。 可是雖然是無益, 可是雖然是無益,他自己不承認那是無益, 他自己不承認那是無益,他認為 他認為這就是修行。 這就是修行。為什麼 他這樣子? 他這樣子?就因為 就因為沒有正精進, 沒有正精進,也沒有真 也沒有真正的智慧, 正的智慧,所以就持牛戒、 所以就持牛戒、持 狗戒、 狗戒、持雞戒;這樣子, 這樣子,這叫邪精進。 這叫邪精進。 正精進, 正精進,依照佛的四念處去修行, 依照佛的四念處去修行,是正精進; 是正精進;依照佛的四正勤去修行, 依照佛的四正勤去修行, 這是正精進; 這是正精進;依照佛的四如意足去修行, 依照佛的四如意足去修行,這是正精進; 這是正精進;依照五根、 依照五根、五力 的法門去修行, 的法門去修行,這是正精進; 這是正精進;依照七菩提分去修行, 依照七菩提分去修行,這是正精進; 這是正精進;依照 八正道分去修行, 八正道分去修行,這是正精進; 這是正精進;依照苦、 依照苦、集、滅、道四諦法去修行, 道四諦法去修行,這 是正精進; 是正精進;依照無明緣 依照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 名色、名色緣 名色緣六入、 六入、六入緣 六入緣 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 老死,這十二因 緣去修行, 去修行,這也是正精進; 這也是正精進;再要依照六度波羅蜜去修行, 再要依照六度波羅蜜去修行,這也是正精 進。總之, 總之,依照佛法修行, 依照佛法修行,這就是正精進; 這就是正精進;佛沒有說 佛沒有說的法, 的法,我就不修 它。佛沒有叫我們去做, 佛沒有叫我們去做,我們不要做, 我們不要做,這就是依教 這就是依教奉行, 奉行,依佛的教 依佛的教誨來 修行。 修行。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96 of 247

在正精進, 在正精進,又分出身精進、 又分出身精進、心精進。 心精進。心精進, 心精進,就是勤念三寶, 就是勤念三寶,所謂「 所謂「念 念不忘, 念不忘,思惟正法」。 思惟正法」。身精進 」。身精進, 身精進,要身體力行, 要身體力行,譬如拜佛、 譬如拜佛、看經、 看經、拜經、 拜經、 禮懺、 禮懺、稱念佛的名號, 稱念佛的名號,以身體去行持佛法。 以身體去行持佛法。 (七)正念。「 正念。「念 。「念」就是想念。 就是想念。正念, 正念,就是念佛、 就是念佛、念法、 念法、念僧。 念僧。邪念, 邪念, 就是念見、 就是念見、念愛、 念愛、念私。 念私。念見, 念見,念什麼 念什麼見呢?也不是正見, 也不是正見,若正見就好 了,他念偏見。 他念偏見。念愛, 念愛,這種情愛總忘不了。 這種情愛總忘不了。念私, 念私,就是自私, 就是自私,時時刻刻 都要為 都要為自己打算; 自己打算;你想叫他忘人, 想叫他忘人,他忘不了; 他忘不了;你想叫他無我, 想叫他無我,他也放不 了。 所以這正念, 所以這正念,就是念佛、 就是念佛、念法、 念法、念僧。 念僧。念佛, 念佛,我們除非沒有時間, 我們除非沒有時間,有時 間就念佛, 間就念佛,念「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也好, 也好,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也 好,或者念「 或者念「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 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也好。 也好。念法, 念法,念〈大悲咒 大悲咒〉、〈楞 〉、〈楞 嚴咒〉,這都是法 〉,這都是法; 這都是法;念《金剛經》、《 金剛經》、《法華經 》、《法華經》、《 法華經》、《楞嚴經 》、《楞嚴經》, 楞嚴經》,這都是 》,這都是 法。我們這兒有幾位居士, 我們這兒有幾位居士,白天做工, 白天做工,晚間連飯都不吃, 間連飯都不吃,來到這兒念 經,敲著木魚很響的, 敲著木魚很響的,這就是正念。 這就是正念。 念僧, 念僧,念十方賢聖僧。 念十方賢聖僧。十方賢聖僧是誰? 十方賢聖僧是誰?就是這些大菩薩摩訶薩、 就是這些大菩薩摩訶薩、大阿 羅漢、 羅漢、大比丘僧, 大比丘僧,這都叫僧; 這都叫僧;現在在世界上, 現在在世界上,出家人都是僧。 出家人都是僧。你若念 僧,得供養僧; 得供養僧;念法, 念法,要供養法; 要供養法;念佛, 念佛,要供養佛。 要供養佛。你不忘了三寶, 不忘了三寶,就 供養三寶; 供養三寶;你若供養三寶, 若供養三寶,就要恭敬三寶。 就要恭敬三寶。供養三寶做什麼 供養三寶做什麼呢?就種 福。你想要有福田不是嗎 想要有福田不是嗎?你想要有福, 想要有福,一定要供養三寶, 一定要供養三寶,才會種福。 才會種福。 有這麼 有這麼兩句話說 兩句話說: 凡僧雖不能種福, 凡僧雖不能種福,祈福必假凡僧; 祈福必假凡僧; 泥龍雖不能降雨, 泥龍雖不能降雨,祈雨必假泥龍。 祈雨必假泥龍。 凡僧, 凡僧,就是凡夫僧, 就是凡夫僧,沒有證果的; 沒有證果的;修行可是修行, 修行可是修行,但是也沒有開悟證 果,和凡夫是一樣的。 和凡夫是一樣的。雖然他不能給你 雖然他不能給你種福, 種福,可是你 可是你想要求福的時候, 想要求福的時候, 你必定要在凡夫僧這兒求; 必定要在凡夫僧這兒求;你有一種誠心, 有一種誠心,十方的賢聖僧自然就會給你 十方的賢聖僧自然就會給你 降福。 降福。如果你 如果你不在凡夫僧這地方種福, 不在凡夫僧這地方種福,說要找聖賢僧去供養; 要找聖賢僧去供養;你找,走 到天涯海角, 到天涯海角,就去天的邊上或海的盡處, 就去天的邊上或海的盡處,你也找不著賢聖僧。 也找不著賢聖僧。所以你 所以你想 求福不是嗎 求福不是嗎?還要在凡僧這兒求福。 還要在凡僧這兒求福。 泥龍, 泥龍,是用泥造的龍, 是用泥造的龍,牠不會下雨的。 不會下雨的。可是你 可是你想要求雨, 想要求雨,必定在龍王廟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97 of 247

這個地方, 這個地方,來求那泥造的龍降雨。 來求那泥造的龍降雨。在西方人, 在西方人,對這種的問題, 對這種的問題,我相信是 沒有這種經驗; 沒有這種經驗;在中國, 在中國,天若不下雨, 天若不下雨,就要求雨了。 就要求雨了。到什麼 到什麼地方求去 呢?就到龍王廟。 就到龍王廟。龍王廟那個廟上有龍; 龍王廟那個廟上有龍;龍是什麼 龍是什麼造的? 造的?是泥造的。 是泥造的。所 以求雨的時候, 以求雨的時候,必定在泥龍那個地方求雨。 必定在泥龍那個地方求雨。你在泥龍那兒求雨, 在泥龍那兒求雨,也就有 感應, 感應,就會下雨。 就會下雨。 現在科學發達, 現在科學發達,說是這個雨並沒有人管它 是這個雨並沒有人管它,落雨是蒸氣所造成的。 落雨是蒸氣所造成的。不 錯!是蒸氣。 是蒸氣。但是蒸氣它 但是蒸氣它是個死物, 是個死物,若沒有一個主持者來主持它 若沒有一個主持者來主持它,不會 自己降雨的。 自己降雨的。好像機器或者電腦, 好像機器或者電腦,它會算東西; 會算東西;你若沒有一個人去指揮 叫它算,它不會算的, 不會算的,一個樣道理。 一個樣道理。所以下雨雖然說 所以下雨雖然說是虛空裏頭蒸氣的 一種作用, 一種作用,可是在默默中, 可是在默默中,我們凡夫的肉眼看不見的, 我們凡夫的肉眼看不見的,是有一種神龍在 那地方支配它 那地方支配它。不過這種境界, 不過這種境界,不是我們凡夫科學所能研 不是我們凡夫科學所能研究明白的, 究明白的,所 以到現在還是這樣講; 以到現在還是這樣講;實際上, 實際上,這個雨是由龍來降雨的。「 這個雨是由龍來降雨的。「我也沒有看 。「我也沒有看 見過龍, 見過龍,怎麼龍會下雨 怎麼龍會下雨呢 龍會下雨呢?」你 ?」你沒有看見龍? 沒有看見龍?那等你 那等你將來看見, 將來看見,我再給 你講龍是怎麼 講龍是怎麼回事 怎麼回事; 回事;現在你 現在你沒有看見, 沒有看見,我也不告訴你 我也不告訴你。 記得我在東北的時候, 記得我在東北的時候,有過這麼 有過這麼一次事情。 一次事情。這事情很奇怪的, 這事情很奇怪的,怎麼奇怪 怎麼奇怪 法呢?我有個徒弟, 我有個徒弟,他叫果舜; 他叫果舜;他修道用功比我都誠心、 他修道用功比我都誠心、有工夫, 有工夫,這是 我最歡喜的一個徒弟。 我最歡喜的一個徒弟。他自己造了一個小小的茅蓬, 他自己造了一個小小的茅蓬,茅蓬旁邊就是龍王 廟。茅蓬造成了, 茅蓬造成了,就請我到他那兒給那茅蓬開光。 就請我到他那兒給那茅蓬開光。開光這一天, 開光這一天,旁邊有 個龍王廟, 個龍王廟,就有十條龍都來要求皈 就有十條龍都來要求皈依三寶。 依三寶。你說,奇怪不奇怪? 奇怪不奇怪?龍來要 皈依三寶! 依三寶!當時我帶著四個徒弟, 當時我帶著四個徒弟,其中兩個有天眼通的, 其中兩個有天眼通的,另兩個打坐入 定就可以觀察一切的事情。 定就可以觀察一切的事情。這十條龍來要求皈 這十條龍來要求皈依,我當時對牠 我當時對牠們講: 們講: 「現在天氣有幾個月都不下雨, 現在天氣有幾個月都不下雨,你們做龍的為 們做龍的為什麼不下雨呢 不下雨呢?你們這麼 們這麼 懶,變成懶龍了!」 變成懶龍了!」這十條龍因 !」這十條龍因為 這十條龍因為要皈依,所以我罵, 所以我罵,牠們也沒有發 火。牠們說:「我們沒有這個權利 :「我們沒有這個權利, 我們沒有這個權利,一定要玉皇大帝叫我們下雨, 一定要玉皇大帝叫我們下雨,我們 才可以下雨。 才可以下雨。他不叫我們下雨, 他不叫我們下雨,我們雖然可以下雨, 我們雖然可以下雨,但是不可以隨便下 雨的。」 雨的。」 我對這十條龍講:「 我對這十條龍講:「世上有這 :「世上有這麼 世上有這麼一個出家人, 一個出家人,他叫什麼 他叫什麼什麼名字, 名字,現在 要求在他所住的地方, 要求在他所住的地方,四周圍四十里地以內 四周圍四十里地以內,請玉帝給下雨。 請玉帝給下雨。如果明天 下雨, 下雨,我後天就給你 我後天就給你們打皈 們打皈依,因為你們幫我辦這個事情辦 這個事情辦成了; 成了;明天 若不下雨, 若不下雨,我也不要收你 我也不要收你們做徒弟! 們做徒弟!你們也不用皈 們也不用皈依三寶了!」 依三寶了!」這樣 !」這樣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98 of 247

子,果然牠 果然牠們就到天上去求玉帝, 們就到天上去求玉帝,轉達這些話。 轉達這些話。這真是很神, 是很神,是一種神 話。 第二天, 第二天,果然就下雨了; 果然就下雨了;這個雨下得也很奇怪, 這個雨下得也很奇怪,四十里地以內 四十里地以內有雨下, 有雨下, 四十里地以外就沒有雨下。 四十里地以外就沒有雨下。我因為 我因為這麼樣講過, 樣講過,所以第三天就給牠 所以第三天就給牠們打 皈依。這是我自己經驗的, 這是我自己經驗的,龍會下雨; 龍會下雨;可是這個事情, 可是這個事情,雖然是我自己親 身經驗說 身經驗說出來的, 出來的,不相信的人就比相信的人多。 不相信的人就比相信的人多。究竟為 究竟為什麼呢?我也不 知道。 知道。我不管他相信不相信, 我不管他相信不相信,我就提出來給大家作參考; 我就提出來給大家作參考;等將來你 等將來你信的 時候, 時候,就知道我今天對你 就知道我今天對你所說的,是實實在在的話。 是實實在在的話。 還有和這件事情相同的, 還有和這件事情相同的,這是我在香港的時候。 這是我在香港的時候。有一年, 有一年,香港由春天到 夏天也沒有下過雨; 夏天也沒有下過雨;在這時候, 在這時候,所有的寺院、 所有的寺院、佛堂、 佛堂、精舍, 精舍,所有佛教 所有佛教的 道場, 道場,各處都求雨, 各處都求雨,求了五、 求了五、六個月, 六個月,也沒有雨來。 也沒有雨來。沒有雨來, 沒有雨來,我以前 也不管這個閒事── 也不管這個閒事──其實我從來就不願意管閒事的 ──其實我從來就不願意管閒事的, 其實我從來就不願意管閒事的,有這麼 有這麼多人求雨, 多人求雨, 比我一個人的力量一定會大的, 比我一個人的力量一定會大的,所以我就更不管了; 所以我就更不管了;等到五、 等到五、六個月的 時候, 時候,不管不可以了! 不管不可以了!為什麼?因為我在西樂園那地方住, 我在西樂園那地方住,這水也將要 乾了, 乾了,沒有多少水來了。 沒有多少水來了。這時候, 這時候,我就對一個老的皈 我就對一個老的皈依弟子講:「 依弟子講:「在三 :「在三 天之中, 天之中,你要念『 要念『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求雨, 求雨,三天若不下雨, 三天若不下雨,那你這老皈 這老皈依 弟子沒有用了, 弟子沒有用了,你以後就不要見我! 以後就不要見我!我限你 我限你三天的時間, 三天的時間,你就念『 就念『南無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求雨!」 求雨!」那 !」那麼他就很聽話的念, 他就很聽話的念,果然沒有到三天, 果然沒有到三天,兩天就有 雨下了。 雨下了。 這一下雨, 這一下雨,你說怎麼樣 怎麼樣?香港所有的佛堂都登報紙、 香港所有的佛堂都登報紙、登廣告, 登廣告,這個說 這個說是 他求雨求來的, 他求雨求來的,那個也說 那個也說他們求雨有功德。 他們求雨有功德。結果我們那個地方的這位老 居士, 居士,念佛念來的雨也沒有一個人知道; 念佛念來的雨也沒有一個人知道;為什麼呢?他沒有發表新聞。 他沒有發表新聞。 為什麼我叫他求雨, 我叫他求雨,三天就下雨呢 三天就下雨呢?因為我相信, 我相信,我有十條龍的弟子, 我有十條龍的弟子, 這十條龍如果不懶的話, 這十條龍如果不懶的話,哪一條都可以下雨的; 一條都可以下雨的;當時我就叫牠 當時我就叫牠們來下 雨,果然在兩天之中, 果然在兩天之中,就下雨了。 就下雨了。類似這個事情, 類似這個事情,有好多次。 有好多次。 還有一次, 還有一次,我們在那兒供天, 我們在那兒供天,雲來了, 雲來了,像就要下雨。 像就要下雨。他們一般人說 他們一般人說,外 邊不可以供天, 邊不可以供天,就要下雨了。 就要下雨了。我在當時說 我在當時說,現在不可以下雨的, 現在不可以下雨的,我就不 准它下雨! 下雨!那麼供天用了大約四個鐘頭的時間, 供天用了大約四個鐘頭的時間,我們供完天, 我們供完天,方才把東 西搬到裏邊來, 西搬到裏邊來,即刻就下雨。 即刻就下雨。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99 of 247

所以不管你 所以不管你信不信, 信不信,這些事情要有經驗, 這些事情要有經驗,才能告訴你 才能告訴你。我在香港有一些 皈依弟子, 依弟子,他們很相信的, 他們很相信的,知道我當時講的話都靈的, 知道我當時講的話都靈的,都有應驗的。 都有應驗的。那 麼現在, 現在,明天就是一號, 明天就是一號,四月已經過去; 四月已經過去;我說這四月不會地震, 這四月不會地震,果然這 件事情也大約靈驗了! 件事情也大約靈驗了!本來這裏邊有很多的因緣 本來這裏邊有很多的因緣,因為時間的關係, 時間的關係,就 不詳細講。 不詳細講。 (八)正定。 正定。正定就異於邪定。 正定就異於邪定。定還有邪定嗎 定還有邪定嗎?什麼叫邪定? 叫邪定?就是一種 執著、 執著、放不下。 放不下。好像有的人歡喜喝酒, 好像有的人歡喜喝酒,你勸也不改; 勸也不改;你叫他不要喝酒, 叫他不要喝酒, 那他絕 那他絕對不可以! 對不可以!為什麼?他有這種邪定。 他有這種邪定。好像他吃迷魂藥, 好像他吃迷魂藥,吃這種愚 癡的藥丸子, 癡的藥丸子,越吃越愚癡。 越吃越愚癡。你說不要吃那個東西, 不要吃那個東西,他說:「可以開悟 :「可以開悟 的!我吃了, 我吃了,就有很多的境界: 就有很多的境界:我這個人都改變了, 我這個人都改變了,所看見的也不同 了,所聽見的也不同了, 所聽見的也不同了,這個世界就變得七寶莊嚴的世界了! 這個世界就變得七寶莊嚴的世界了!這不就是 一種境界嗎 一種境界嗎?」他也不改 ?」他也不改, 他也不改,這都叫邪定。 這都叫邪定。好像有人到來聽經, 好像有人到來聽經,聽不入 耳;為什麼?他有他那個執著, 他有他那個執著,認為自己是對的, 自己是對的,我不能聽你 我不能聽你的!這都 叫邪定, 叫邪定,有那邪知邪見的定。 有那邪知邪見的定。 正定, 正定,就是修四禪( 就是修四禪(初禪天、 初禪天、二禪天、 二禪天、三禪天、 三禪天、四禪天)、 四禪天)、八定 )、八定( 八定(四禪 天,再加上「 再加上「空無邊處天、 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 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 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 天」)。那 」)。那麼修這個法, 修這個法,要先沒有我相, 要先沒有我相,一切不為 一切不為自己, 自己,把自己忘了; 把自己忘了; 既然忘了自己, 然忘了自己,怎麼又會喝酒 怎麼又會喝酒? 又會喝酒?怎麼又會吃迷魂藥 怎麼又會吃迷魂藥? 又會吃迷魂藥?怎麼又會去盡 怎麼又會去盡幫 又會去盡幫助 自己這個身體? 自己這個身體?怎麼又執著自己這個身體 怎麼又執著自己這個身體? 又執著自己這個身體?修禪宗, 修禪宗,要連一切人最歡喜 的好處都要忘了它 的好處都要忘了它,這就是正定。 這就是正定。 又多僕從而侍衛之: 又多僕從而侍衛之:僕,是做工的工人; 是做工的工人;從,就是隨從而保護著。 就是隨從而保護著。侍, 是侍奉, 是侍奉,就在旁邊照顧、 就在旁邊照顧、做工; 做工;衛,是衛護。 是衛護。按照字義是這樣講,「 按照字義是這樣講,「僕 ,「僕 從」是譬喻 是譬喻方便法門、 方便法門、方便波羅蜜, 方便波羅蜜,以方便法而達到彼岸。 以方便法而達到彼岸。這方便法, 這方便法, 是能委屈婉轉的順承人意, 是能委屈婉轉的順承人意,為人做一些工, 人做一些工,來幫助人, 助人,所以這叫方便波 羅蜜。 羅蜜。天魔外道及二乘人都離不了這方便的智用, 天魔外道及二乘人都離不了這方便的智用,都隨著這個方便的智 去修道。 去修道。所以在《 所以在《維摩經》 維摩經》上說:「皆吾侍者 :「皆吾侍者。」 皆吾侍者。」皆 。」皆,就是全是, 就是全是,全是 來侍候我的人; 來侍候我的人;侍者, 侍者,就侍候我的人, 就侍候我的人,好像 waiter( waiter(服務員、 服務員、侍者), 侍者), 就是來服侍、 就是來服侍、幫著做工的這種人。 著做工的這種人。 僕從, 僕從,又有一種意思, 又有一種意思,就是果地所得的神通。 就是果地所得的神通。果地的菩薩, 果地的菩薩,是已經證 果,得到十地的地位。 得到十地的地位。果地的菩薩都有神通, 果地的菩薩都有神通,能遂心如意, 能遂心如意,想做什麼 想做什麼就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00 of 247

可以成就什麼 可以成就什麼。這種神通能以隨心如意, 這種神通能以隨心如意,好像有很多僕從來保護著。 好像有很多僕從來保護著。這 就是大乘法要需要很多方便法來幫 就是大乘法要需要很多方便法來幫助、來成就, 來成就,所以這叫「 所以這叫「又多僕從而 侍衛之」。 侍衛之」。言其神通 」。言其神通, 言其神通,什麼事情都可以做得到, 事情都可以做得到,好像有很多幫 好像有很多幫助做工的 僕從似的。 僕從似的。 現在這一段文, 現在這一段文,約「觀心」 觀心」來講。 來講。我們現前這一念的心性, 我們現前這一念的心性,往豎著來 說,也沒有一個先、 也沒有一個先、一個後, 一個後,也沒有一個開始、 也沒有一個開始、一個終了; 一個終了;若往橫著來 說,這心也沒有一個邊際。 這心也沒有一個邊際。沒有一個邊際, 沒有一個邊際,所以在現前一念心性來說 所以在現前一念心性來說, 也就是空諦, 也就是空諦,也就是假諦, 也就是假諦,也就是中諦; 也就是中諦;諦,就是道理。 就是道理。因為它具足 為它具足 「空、假、中」這三諦, 這三諦,所以就謂之「 所以就謂之「高」;這就代表 」;這就代表「 這就代表「其車高廣」 其車高廣」的 「高」字。 又我們現前這一念心, 又我們現前這一念心,是具足十法界的; 是具足十法界的;佛法界、 佛法界、菩薩法界、 菩薩法界、聲聞法 界、緣覺法界、 覺法界、天法界、 天法界、修羅法界、 修羅法界、人法界、 人法界、地獄法界、 地獄法界、餓鬼法界、 餓鬼法界、畜 生法界, 生法界,這十法界都沒有超出這現前的一念心, 這十法界都沒有超出這現前的一念心,所以又給它 所以又給它起個名, 起個名,叫 「廣」,因 」,因為這十法界太廣大了。 這十法界太廣大了。 我們的性德, 我們的性德,就是自性的這種德, 就是自性的這種德,超過恆河沙數, 超過恆河沙數,所以叫眾 所以叫眾;性德的本 體,就是寶; 就是寶;所以給它 所以給它起個名字就叫「 起個名字就叫「眾寶莊校」; 寶莊校」;莊校 」;莊校, 莊校,是互相有一 種接連不斷的意思。 種接連不斷的意思。 又者, 又者,我們心外就無法, 我們心外就無法,法外就無心, 法外就無心,所謂「 所謂「佛說一切法, 一切法,應眾生一切 心;若無一切心, 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何用一切法?」所以 ?」所以說 所以說「心外無法、 心外無法、法外無心, 法外無心,心就 是法、 是法、法也就是心」。 法也就是心」。外道 」。外道怎麼 外道怎麼叫外道 怎麼叫外道呢 叫外道呢?他就心外求法, 他就心外求法,向心外邊找 法去。 法去。既然心外無法, 然心外無法,一說這一個「 這一個「心」字,就包括世法、 就包括世法、出世法; 出世法;世 法、出世法, 出世法,都包括在這一個「 都包括在這一個「心」字裏邊了。 字裏邊了。所以這樣子, 所以這樣子,就譬喻 就譬喻 「周匝欄楯」。 欄楯」。 又者, 又者,這個心能普遍感應一切, 這個心能普遍感應一切,有一種感應道交的力量, 有一種感應道交的力量,所以「 所以「演諸音 教」;演是表演 」;演是表演, 演是表演,諸是一切。 諸是一切。一切的音聲和言教 一切的音聲和言教,也都不出這一念心, 也都不出這一念心, 所以這又叫「 所以這又叫「四面懸鈴」; 四面懸鈴」;四面懸著鈴鐺 」;四面懸著鈴鐺。「 四面懸著鈴鐺。「又於其上 。「又於其上, 又於其上,張設幰 張設幰蓋」, 這也是說 這也是說的這一念心; 的這一念心;言其這個心, 言其這個心,是一切諸法中最妙的。 是一切諸法中最妙的。它既然 它既然為諸 法中的最妙, 法中的最妙,所以就無法不包, 所以就無法不包,沒有法不在這個心裏頭包著; 沒有法不在這個心裏頭包著;也無法不 覆,這個心都在所有這一切法的上邊; 這個心都在所有這一切法的上邊;所以才說 所以才說「又於其上, 又於其上,張設幰 張設幰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01 of 247

蓋」。 我們這個心, 我們這個心,有心王, 有心王,又有心所。 又有心所。心王, 心王,就是八識心王; 就是八識心王;八識就叫心 王,其餘的都叫心所。 其餘的都叫心所。這個心王, 這個心王,有時作一種的觀想; 有時作一種的觀想;它這兒一作觀 想,其餘所有的心所, 其餘所有的心所,就都響應它 就都響應它,就都聽它 就都聽它招呼。 招呼。所以這就譬喻 所以這就譬喻「亦 以珍奇雜寶而嚴飾之」。 以珍奇雜寶而嚴飾之」。 講經講「 講經講「觀心」, 觀心」,這種講法很多人都不容易了解 」,這種講法很多人都不容易了解; 這種講法很多人都不容易了解;你要是不了解就不 聽,那始終都是不了解的。 那始終都是不了解的。你看!人人都知道有個「 人人都知道有個「心」,而心有這 」,而心有這麼 而心有這麼 多個講法; 多個講法;講出來, 講出來,反而不明白了。 反而不明白了。 這個心所, 這個心所,有個善心的心所; 有個善心的心所;善心和心所互相幫 善心和心所互相幫助,有一種接連不斷的 因緣,這就譬喻 這就譬喻經上所說 經上所說的「寶繩交絡」。 寶繩交絡」。在善心的心所裏邊 」。在善心的心所裏邊, 在善心的心所裏邊,能生出 來無量的智慧, 來無量的智慧,也能成就無量的福德, 也能成就無量的福德,所以這又譬喻 所以這又譬喻「垂諸華纓」。 垂諸華纓」。 又者, 又者,這一念的心性, 這一念的心性,具足柔軟的法, 具足柔軟的法,也具足輕安的法, 也具足輕安的法,而且還具足一 切諸法; 切諸法;所以就重重無盡, 所以就重重無盡,左一層, 左一層,右一層, 右一層,說也說不完, 不完,講也講不 了。一念心性就有這麼 一念心性就有這麼大的作用, 大的作用,所以這又譬喻 所以這又譬喻「重敷婉筵」。 重敷婉筵」。這個心 」。這個心 性,也就是動、 也就是動、也就是靜, 也就是靜,也能動、 也能動、也能靜, 也能靜,動不礙靜、 動不礙靜、靜不礙動, 靜不礙動,動 靜一如, 靜一如,動靜不二, 動靜不二,這就是表示的「 這就是表示的「安置丹枕」。 安置丹枕」。 你再往深了一層來觀察, 再往深了一層來觀察,這個心性的理, 這個心性的理,是由「 是由「妙觀察智」 妙觀察智」顯出來的, 顯出來的, 所以就譬喻 所以就譬喻「駕以白牛」。「 駕以白牛」。「膚色充潔 」。「膚色充潔」, 膚色充潔」,誠信的這種功德 」,誠信的這種功德, 誠信的這種功德,微妙不可 思議, 思議,所以這就叫「 所以這就叫「膚充」, 膚充」,膚非常的滋潤 」,膚非常的滋潤。 膚非常的滋潤。在這個心性具足有無量的 功德, 功德,要是不摻 要是不摻雜煩惱, 雜煩惱,這就叫「 這就叫「色潔」, 色潔」,色潔淨了 」,色潔淨了。 色潔淨了。因為你在你心性 裏頭, 裏頭,不摻雜無明煩惱。 雜無明煩惱。這個心, 這個心,具足圓融自在, 具足圓融自在,這是譬喻 這是譬喻「形體姝 形體姝 好」。 觀心這種「 觀心這種「圓觀」, 圓觀」,就是圓融無礙的這種觀察智慧 」,就是圓融無礙的這種觀察智慧; 就是圓融無礙的這種觀察智慧;它能生長一切的善 根,所以這叫「 所以這叫「有大筋」。 有大筋」。那 」。那麼這種圓觀, 這種圓觀,又能摧伏三界以內 又能摧伏三界以內的見愛─ 的見愛─ ─見愛, 見愛,也就是愛見, 也就是愛見,這種顛 這種顛倒的思想; 倒的思想;摧伏, 摧伏,就是把它 就是把它摧毀了、沒有 了;所以這叫「 所以這叫「有大力」。 有大力」。 這種圓觀, 這種圓觀,它是定慧不二, 是定慧不二,即定即慧, 即定即慧,即慧即定, 即慧即定,定慧圓融, 定慧圓融,所以譬喻 所以譬喻 「行步平正」。 平正」。這種圓觀 」。這種圓觀, 這種圓觀,它能以任運而達到彼岸, 能以任運而達到彼岸,所以比喻 所以比喻為「其疾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02 of 247

如風」。 如風」。這種圓觀 」。這種圓觀, 這種圓觀,它又能使令一切的心所、 又能使令一切的心所、支配一切心所, 支配一切心所,所以就叫 「又多僕從而侍衛之」。 又多僕從而侍衛之」。 現在依照觀心的道理, 現在依照觀心的道理,來解釋這一段經文, 來解釋這一段經文,若往多的講, 若往多的講,還有種種的講 法;不過限於時間的關係, 不過限於時間的關係,暫時講到此。 暫時講到此。 O2 釋有車之由 所以者何? 所以者何?是大長者財富無量, 是大長者財富無量,種種諸藏, 種種諸藏,悉皆充溢。 悉皆充溢。 所以者何: 所以者何:在前邊說 在前邊說,這個車這麼 這個車這麼樣子高、 樣子高、廣,上邊有四面懸鈴, 上邊有四面懸鈴,張設 幰蓋,又用珍奇的雜寶而嚴飾之, 又用珍奇的雜寶而嚴飾之,又有很多的僕從而侍衛之, 又有很多的僕從而侍衛之,這是什麼 這是什麼 原因呢 原因呢? 是大長者: 是大長者:就因為 就因為這位大長者, 這位大長者,財富無量: 財富無量:財富, 財富,是所有一切的法寶, 是所有一切的法寶, 就譬喻 就譬喻「佛的財富」, 佛的財富」,也就是佛所 的種種法門。種種諸藏: 種種諸藏:就是種種 」,也就是佛所說 也就是佛所說的種種法門。 的寶藏; 的寶藏;所有一切法都包括在這裏面, 所有一切法都包括在這裏面,這是比喻 這是比喻一切法。 一切法。這一切法, 這一切法,總 起來說 起來說就是六度萬行。 就是六度萬行。 六度, 六度,就是布施、 就是布施、持戒、 持戒、忍辱、 忍辱、精進、 精進、禪定、 禪定、智慧。 智慧。這六種, 這六種,不是單單 我們唸 我們唸一唸這個名字, 這個名字,這就算到彼岸了; 這就算到彼岸了;也不是我們單單學學這個名 詞,就算明白了。 就算明白了。要實實在在去做! 要實實在在去做!布施, 布施,或者財施、 或者財施、法施、 法施、無畏施, 無畏施, 要去躬行實踐。 要去躬行實踐。持戒, 持戒,就是「 就是「諸惡不作, 諸惡不作,眾善奉行」, 善奉行」,也要去實地做 」,也要去實地做。 也要去實地做。 忍辱, 忍辱,這是最不容易的; 這是最不容易的;布施也容易, 布施也容易,持戒也不太困難, 持戒也不太困難,唯獨這忍辱是 最不容易的。 最不容易的。 為什麼?就因為 就因為我相沒有空; 我相沒有空;我相不空, 我相不空,就不能忍辱。 就不能忍辱。忍辱, 忍辱,就是逆來 順受, 順受,對你不好的人, 不好的人,你要認為 要認為這是好的。 這是好的。有人就說 有人就說這太愚癡了吧 這太愚癡了吧!學 佛法, 佛法,就是不要學得太聰明了; 就是不要學得太聰明了;你太過聰明, 太過聰明,就又過去了。 就又過去了。若沒有我 相,沒有我執, 沒有我執,沒有我見, 沒有我見,就把「 就把「我」扔到一邊去, 到一邊去,不要它 不要它!你要想: 要想: 「未生之時誰是我? 未生之時誰是我?生我之後我是誰? 生我之後我是誰?長大成人假名我, 長大成人假名我,轉眼矇矓 轉眼矇矓又是 誰?」沒生的時候 ?」沒生的時候, 沒生的時候,哪一個是「 一個是「我」呢?「我 ?「我」又是哪 又是哪一個呢 一個呢?在父母 未生以前,「 未生以前,「我 ,「我」又是怎麼 又是怎麼一回事來著 怎麼一回事來著? 一回事來著?生我之後我是誰, 生我之後我是誰,這個「 這個「我」 又是誰來的呢 又是誰來的呢?是怎麼回事 怎麼回事呢 回事呢?長大成人假名我, 長大成人假名我,假名字是有個 「我」;等到死了之後 」;等到死了之後, 等到死了之後,又是哪 又是哪一個呢 一個呢?你能常常把「 能常常把「我」看得空了、 看得空了、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03 of 247

看得假了, 看得假了,這個時候就能逆來順受了; 這個時候就能逆來順受了;雖然對我不好的人, 雖然對我不好的人,我也覺得沒 有什麼 有什麼問題。 問題。 我們學佛法, 我們學佛法,不是聽了之後, 不是聽了之後,就算明白佛法了, 就算明白佛法了,必須要實實在在去做; 必須要實實在在去做; 實實在在去做, 實實在在去做,不是說 不是說一天到晚 一天到晚,左吃一塊糖甜甜 左吃一塊糖甜甜的 甜甜的,右吃一塊糖甜甜 右吃一塊糖甜甜 的,這樣子我就忍辱了。 這樣子我就忍辱了。說我吃糖, 我吃糖,我很歡喜吃的, 我很歡喜吃的,這忍辱了! 這忍辱了!不是 的。若遇到有逆境的來, 若遇到有逆境的來,就是你 就是你最不歡喜的事情來了, 最不歡喜的事情來了,你要像沒有那麼 要像沒有那麼 回事似的, 回事似的,這個就是明白了, 這個就是明白了,就是真 就是真會做了! 會做了!這就叫逆來順受。 這就叫逆來順受。忍辱, 忍辱, 大大概概 大大概概是這樣子 概概是這樣子, 是這樣子,不過不容易做得到; 不過不容易做得到;能以做得到, 能以做得到,這就是得到《 這就是得到《妙 法蓮華經》 法蓮華經》的妙處。 的妙處。 不要把「 不要把「我」看得那麼 看得那麼重,「我 ,「我」將來都會死的, 將來都會死的,何必那麼 何必那麼樣子死心塌 樣子死心塌 地的, 地的,就幫著這個「 著這個「我」來爭名奪利呢 來爭名奪利呢?所以, 所以,要把「 要把「我相」 我相」看空了! 看空了! 要沒有我!「 要沒有我!「那有人打我 !「那有人打我, 那有人打我,那怎麼辦呢 怎麼辦呢?」 辦呢?」有人打 ?」有人打你 有人打你?你要這樣想, 要這樣想, 哦!我以前打過這個人, 我以前打過這個人,所以現在他打我囉 所以現在他打我囉!「那今生我沒打過他 !「那今生我沒打過他 呢?」那 ?」那麼前生或者我打過他, 前生或者我打過他,或者我罵過他。 或者我罵過他。我沒講過嗎 我沒講過嗎?你今生罵 人,來生就會被人打的; 來生就會被人打的;你今生若打人, 今生若打人,或者來生就會被人殺了; 或者來生就會被人殺了;你今 生若給人家麻煩, 生若給人家麻煩,來生人家也給你 來生人家也給你麻煩的。 麻煩的。所以這前因後果很厲害! 所以這前因後果很厲害! 說:「我不信 :「我不信!」 我不信!」你 !」你不信? 不信?你有沒有煩惱? 有沒有煩惱?有煩惱, 有煩惱,那就是這麼 那就是這麼一回 事:你不能忍辱, 不能忍辱,不能把一切都放下。 不能把一切都放下。你不信, 不信,也是這麼 也是這麼回事; 回事;你信, 也是這麼 也是這麼回事。 回事。因為我們前生若罵人, 我們前生若罵人,今生被人打; 今生被人打;前生若打人, 前生若打人,今生 就或者被人殺了; 就或者被人殺了;前生若殺人, 前生若殺人,今生或者這個人就把你 今生或者這個人就把你一家大小都全殺 了!「有這 !「有這麼 嚴重啊?」你 ?」你知道, 知道,這就像錢存到銀行裏, 這就像錢存到銀行裏,你若不拿錢, 若不拿錢, 有這麼嚴重啊 就會生利息; 就會生利息;這個因緣 這個因緣果報, 果報,是很厲害的! 是很厲害的! 因為這個, 這個,我們修道的人, 我們修道的人,時時刻刻不要給人家添麻煩; 時時刻刻不要給人家添麻煩;要管著自己, 要管著自己, 不要無緣 不要無緣無故就生出一種的煩惱來, 無故就生出一種的煩惱來,這是忍辱。 這是忍辱。精進, 精進,就是不懈怠、 就是不懈怠、不 懶惰, 懶惰,晝夜六時恆精進。 晝夜六時恆精進。 禪定, 禪定,是坐禪修定; 是坐禪修定;修禪定的功夫, 修禪定的功夫,前邊講得很多了。 前邊講得很多了。布施、 布施、持戒、 持戒、忍 辱、精進、 精進、禪定這五度, 禪定這五度,另外又有一個別的名字, 外又有一個別的名字,叫福德藏; 叫福德藏;第六, 第六,智 慧波羅蜜就是般若藏, 慧波羅蜜就是般若藏,也就是智慧藏。 也就是智慧藏。所以這兒說 所以這兒說「種種諸藏」, 種種諸藏」,這就 」,這就 是譬喻 是譬喻波羅蜜。 波羅蜜。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04 of 247

悉皆充溢: 悉皆充溢:充,是充足; 是充足;溢,就是東西滿了, 就是東西滿了,流到外邊去。 流到外邊去。這也有一個 比喻,譬喻權實二智。 權實二智。權智圓滿了, 權智圓滿了,這叫「 這叫「溢」;實智圓滿了 」;實智圓滿了, 實智圓滿了,這叫 「充」。權智也圓滿了 」。權智也圓滿了、 權智也圓滿了、實智也圓滿了, 實智也圓滿了,權,權實的智慧都圓滿了, 權實的智慧都圓滿了,所 以叫悉皆充溢。 以叫悉皆充溢。 方才講忍辱, 方才講忍辱,我還有一點意思, 我還有一點意思,把它再補充一下。 再補充一下。譬如有人打你 譬如有人打你、或者 有人罵你 有人罵你,你要做「 要做「無我」 無我」的觀想, 的觀想,沒有「 沒有「我」。但是 」。但是你 但是你辦不到這「 不到這「無 我」,我在這個地方 」,我在這個地方, 我在這個地方,有身體, 有身體,也有知覺, 也有知覺,這怎麼能就 怎麼能就說 能就說「無我」 無我」呢? 怎麼放不下 怎麼放不下呢 放不下呢? 這也有一個妙法, 這也有一個妙法,我告訴你 我告訴你!有人打你 有人打你的時候, 的時候,你就這麼 就這麼想:「啊 :「啊!我 走路沒小心, 走路沒小心,撞到門框上了, 撞到門框上了,或者撞到牆上了, 或者撞到牆上了,或者絆到磚頭上了。」 或者絆到磚頭上了。」 他踢你一 踢你一腳,你當自己是絆到磚頭上, 當自己是絆到磚頭上,或者旁邊有一根木頭倒了, 或者旁邊有一根木頭倒了,碰上 你,碰得痛了。 得痛了。磚頭把你 磚頭把你絆了一下子, 絆了一下子,你不能說 不能說再打這個磚頭幾拳; 再打這個磚頭幾拳;你 若打這磚頭幾拳, 若打這磚頭幾拳,越打你 越打你手越痛了! 手越痛了!本來只碰 本來只碰到你腳上 你腳上,現在你 現在你手也痛 了。這就是什麼 這就是什麼呢?你若和他一打架, 若和他一打架,痛得更多一點; 痛得更多一點;你若像沒有事似 的,像碰到磚頭上、 到磚頭上、牆上, 牆上,或者走路沒有小心, 或者走路沒有小心,碰到門框上, 到門框上,那就沒有 事了。 事了。他罵你 他罵你,罵人的話是不好聽的, 罵人的話是不好聽的,你就認為 就認為不懂、不明白, 不明白,當他在 講英文或講日語, 講英文或講日語,再不, 再不,就當他講西班牙話或者講法文、 就當他講西班牙話或者講法文、德文。 德文。總而言 之,你就當他說 就當他說的外國話, 的外國話,不是你 不是你自己本國的語言; 自己本國的語言;這是一種想法。 這是一種想法。 再有一種想法, 再有一種想法,你就認為 就認為:「他罵我 :「他罵我, 他罵我,正是讚歎我, 正是讚歎我,就給我唱歌、 就給我唱歌、奏音 樂呢!」你 !」你能反面來想, 能反面來想,用這種對治的方法一想, 用這種對治的方法一想,自然就沒有脾氣, 自然就沒有脾氣,煩 惱也沒有了。 惱也沒有了。有煩惱的人, 有煩惱的人,就是有業障; 就是有業障;若沒有業障的人, 若沒有業障的人,就沒有煩 惱。你既然有業障, 然有業障,自己就要想法子把業障消了才可以。 自己就要想法子把業障消了才可以。這世界上, 這世界上,你 要是真 要是真修忍辱行, 修忍辱行,沒有什麼 沒有什麼事情是不可忍的。 事情是不可忍的。你聽彌勒菩薩這一首偈 頌,我相信, 我相信,你們大家又都不要彌勒菩薩這一首偈頌, 們大家又都不要彌勒菩薩這一首偈頌,認為這個講得太 笨了! 笨了!雖然你 雖然你們不歡喜要, 們不歡喜要,我現在再送給你 我現在再送給你們,再講它 再講它一遍。 一遍。 老拙穿衲襖, 老拙穿衲襖,淡飯腹中飽; 淡飯腹中飽; 補破好遮寒, 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 萬事隨緣了。 有人罵老拙, 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 老拙只說好; 有人打老拙, 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老拙自睡倒。 唾在我面上, 唾在我面上,憑它自乾了; 自乾了;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05 of 247

我也省力氣, 我也省力氣,你也無煩惱。 也無煩惱。 這樣波羅蜜, 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 便是妙中寶; 若知這消息, 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 何愁道不了? 「老拙穿衲襖」, 老拙穿衲襖」,老拙 」,老拙, 老拙,就是我又老又愚癡; 就是我又老又愚癡;拙,是拙笨。 是拙笨。拙笨, 拙笨,也就 是「愚癡」 愚癡」的一個別名。 的一個別名。穿衲襖, 穿衲襖,我穿的衣服, 我穿的衣服,是補很多補釘的。「 是補很多補釘的。「淡 。「淡 飯腹中飽」, 飯腹中飽」,我吃的飯 」,我吃的飯, 我吃的飯,是很淡而無味的, 是很淡而無味的,可是我肚裏一樣飽。「 可是我肚裏一樣飽。「補破 。「補破 好遮寒」, 好遮寒」,我的衣服破了 」,我的衣服破了, 我的衣服破了,我就補上它 我就補上它,它就可以遮寒, 就可以遮寒,就不凍了! 就不凍了! 「萬事隨緣 萬事隨緣了」,什 」,什麼事情隨緣 事情隨緣隨分, 隨分,就都了了、 就都了了、過去了, 過去了,就都沒有 了。 「有人罵老拙, 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 老拙只說好」,有人罵我 」,有人罵我, 有人罵我,我就說 我就說,再好聽都沒有了! 再好聽都沒有了! 這音樂奏得是不錯的, 這音樂奏得是不錯的,聽得我越聽越歡喜聽。「 聽得我越聽越歡喜聽。「有人打老拙 。「有人打老拙, 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 倒」,有人打我這一個愚笨的人 」,有人打我這一個愚笨的人, 有人打我這一個愚笨的人,我就睡到地下。 我就睡到地下。你說這是妙不妙? 這是妙不妙? 「唾在我面上」, 唾在我面上」,唾 」,唾,就是吐口水, 就是吐口水,他往我的面上吐唾沫黏痰。 他往我的面上吐唾沫黏痰。這是中 國人一種污 國人一種污辱人的行為 辱人的行為,要是對你 要是對你看不起, 看不起,就一口唾沫吐到你 就一口唾沫吐到你臉上了。 上了。 「憑它自乾了」, 自乾了」,我也不擦 」,我也不擦, 我也不擦,叫它自己乾了!「 自己乾了!「我也省力氣 !「我也省力氣, 我也省力氣,你也無煩 惱」,我自己也省得費力氣 」,我自己也省得費力氣, 我自己也省得費力氣,你也沒有煩惱了。 也沒有煩惱了。為什麼?你吐在我臉 吐在我臉 上,我連擦都不擦; 我連擦都不擦;你一看,「 一看,「這個人大約是個木雕泥塑的 ,「這個人大約是個木雕泥塑的, 這個人大約是個木雕泥塑的,所以我對 他這麼 他這麼樣不客氣, 樣不客氣,他都沒有反應。」 他都沒有反應。」所以也就不生煩惱了 。」所以也就不生煩惱了! 所以也就不生煩惱了!本來這個人 是很怒氣沖沖的, 是很怒氣沖沖的,才往他臉 才往他臉上吐唾沫; 上吐唾沫;可是他也無動於衷, 可是他也無動於衷,這樣就沒有 事了。 事了。我既省擦這個面的力氣, 省擦這個面的力氣,你看我沒有反應, 看我沒有反應,所謂「 所謂「一個巴掌拍不 響」,那 」,那麼也都無煩惱了。 也都無煩惱了。 「這樣波羅蜜, 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 便是妙中寶」,這樣的波羅蜜 」,這樣的波羅蜜, 這樣的波羅蜜,就是忍辱波羅蜜, 就是忍辱波羅蜜,這是 妙中的寶貝。「 妙中的寶貝。「若知這消息 。「若知這消息, 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 何愁道不了」,你 」,你若真能這樣去實行, 能這樣去實行,道 業怎麼不能了 怎麼不能了? 不能了?你不能, 不能,就因為 就因為你放不下你 放不下你那個「 那個「我」!你 」!你那個「 那個「我」 比須彌山都大, 比須彌山都大,什麼地方都擺不了, 地方都擺不了,往什麼 往什麼地方放, 地方放,都滿了! 都滿了!所以你 所以你要 把這個「 把這個「我」放下。 放下。沒有「 沒有「我」,那是 」,那是真 正明白佛法;明白佛法的人, 明白佛法的人, 那是真正明白佛法; 所以要修忍辱。 所以要修忍辱。 方才我「 方才我「有人打你 有人打你」這個意思沒有講完, 這個意思沒有講完,所以現在再補充。 所以現在再補充。我們是學佛 法的人, 法的人,對這個忍辱, 對這個忍辱,都應該特別地注意一點; 都應該特別地注意一點;如果不注意, 如果不注意,遇著境界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06 of 247

來了, 來了,你不認識, 不認識,無明火發起來三千丈, 無明火發起來三千丈,那就把什麼 那就把什麼功德都燒沒有了。 功德都燒沒有了。 我常說 我常說「千日打柴一火焚」, 千日打柴一火焚」,你 」,你斬了一千天的柴, 斬了一千天的柴,一根火柴就可以把它 一根火柴就可以把它 都燒毀 都燒毀,也就是這個道理。 也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要看看自己有沒有煩惱? 我們要看看自己有沒有煩惱?迴光返照一下, 迴光返照一下,如果沒有煩惱了, 如果沒有煩惱了,那就得 著這佛法; 著這佛法;若還有煩惱, 若還有煩惱,那還要往前認真 那還要往前認真去學。 去學。這煩惱就是八風吹不 動,前幾天講蘇東坡, 前幾天講蘇東坡,你看!要八風吹不動才可以, 要八風吹不動才可以,不容易的。 不容易的。不要說 不要說 八風, 八風,吹一口氣, 吹一口氣,就發脾氣了, 就發脾氣了,這樣子你 這樣子你還要往前去學, 還要往前去學,往前去研 往前去研究佛 法。這什麼 這什麼時候沒有煩惱, 時候沒有煩惱,那你就是得到佛法的好處了。 就是得到佛法的好處了。這是最要緊 的! 所以我們修忍辱, 所以我們修忍辱,這是最要緊的。 這是最要緊的。你不要說 不要說旁人, 旁人,你罵我, 罵我,就隨便你 就隨便你 罵;你打我, 打我,隨便你 隨便你打。就是我們現在有一個中國人來, 就是我們現在有一個中國人來,你們常常看見 他的; 他的;他把我治得沒有辦 他把我治得沒有辦法,我向他來叩頭。 我向他來叩頭。你看!本來他是弟子, 本來他是弟子,我 向弟子來叩頭, 向弟子來叩頭,這個從古以來到現在, 這個從古以來到現在,沒有這樣的; 沒有這樣的;但是沒有法子, 但是沒有法子,他 把我這個做師父的, 把我這個做師父的,弄得都無法可使。 弄得都無法可使。這個人的名字, 這個人的名字,我不要講; 我不要講;講出 來,你們大家都要向他叩頭了! 們大家都要向他叩頭了!我不希望你 我不希望你們大家向他叩頭。 們大家向他叩頭。 我想起來, 我想起來,到美國來, 到美國來,還有一件事情很好笑的。 還有一件事情很好笑的。在我頭一次來那一年, 在我頭一次來那一年, 有個大同教 有個大同教到亞利桑那州( 到亞利桑那州(Arizona) Arizona)那地方, 那地方,去對印地安人宣傳他們這 種的宗教 種的宗教;於是他們也請我去了。 於是他們也請我去了。我到那個地方, 我到那個地方,看見那些人很苦的, 看見那些人很苦的, 所住的地方也沒有衛生設備, 所住的地方也沒有衛生設備,也沒有床、 也沒有床、蚊帳, 蚊帳,什麼都沒有! 都沒有!他們那裏 邊,就有一個作領袖的, 就有一個作領袖的,見著我── 見著我──因 ──因為那時候是在夏天, 那時候是在夏天,那地方天氣 也很熱, 也很熱,我穿的衣服也很少; 我穿的衣服也很少;他們看見我胸前這個「 他們看見我胸前這個「卍」字,那個作領 袖的就哭起來了, 袖的就哭起來了,他說和我是一家人, 和我是一家人,這回才見著了! 這回才見著了!於是他就哭起 來,說:「我們以前就 :「我們以前就盼 我們以前就盼望你來,你來好救我們!」 來好救我們!」我 !」我說:「誰告訴 :「誰告訴你 誰告訴你 們這麼 們這麼樣子的呢 樣子的呢?」他 ?」他說因為我胸前有這個「 我胸前有這個「卍」字。我說:「這個隨 :「這個隨 便可以做出來的嘛 便可以做出來的嘛!你也可以做一個。」 也可以做一個。」雖然這樣講 。」雖然這樣講, 雖然這樣講,但是我覺得他們 生活很苦, 生活很苦,對他們心裏就非常不忍── 對他們心裏就非常不忍──不忍 ──不忍, 不忍,就是忍不住; 就是忍不住;忍不住他們 這種的痛苦, 這種的痛苦,那麼就回來了。 就回來了。 又聽說 又聽說,當時伊朗有地震, 當時伊朗有地震,那年死了很多很多人。 那年死了很多很多人。還有香港沙田就打颶 風,死了一百六十多個人。 死了一百六十多個人。還有一件事情, 還有一件事情,就是古巴那地方, 就是古巴那地方,蘇聯放了 很多火箭, 很多火箭,美國和古巴要開戰。 美國和古巴要開戰。我說,我也沒有什麼 我也沒有什麼大的力量, 大的力量,那我祈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07 of 247

禱給這個世界和平, 給這個世界和平,到處不要有這麼 到處不要有這麼多災難, 多災難,於是就不吃東西。 於是就不吃東西。不吃東 西,經過有三、 經過有三、四個禮拜的時候, 四個禮拜的時候,就有新聞記者來訪, 就有新聞記者來訪,又有電視臺也來 拍照; 拍照;很多人來了, 很多人來了,當時也就有一個中國人, 當時也就有一個中國人,就是方才我說 就是方才我說的這個皈 的這個皈依 弟子, 弟子,也來了。 也來了。人家來訪問我, 人家來訪問我,他就不叫這些人和我講話, 他就不叫這些人和我講話,只和他講 話;他講什麼 他講什麼?他說我不吃飯, 我不吃飯,但是我吃著麵 但是我吃著麵包!不要說麵 不要說麵包 說麵包,連茶我 都不喝, 都不喝,一天只飲 一天只飲一杯水; 一杯水;到五個禮拜之後, 到五個禮拜之後,我才吃東西。 我才吃東西。你想一想, 想一想, 不吃東西, 不吃東西,都受人嫉妒 都受人嫉妒;他不單不來擁護, 他不單不來擁護,而且還來破壞。 而且還來破壞。你說!你修 道,這不容易的, 這不容易的,不是像吃糖那麼甜 不是像吃糖那麼甜的 麼甜的,所以很苦很苦的。 所以很苦很苦的。 N3 廣明心等 而作是念: 而作是念:我財物無極, 我財物無極,不應以下劣小車與諸子等, 不應以下劣小車與諸子等,今此幼童皆是吾 子,愛無偏黨, 愛無偏黨,我有如是七寶大車, 我有如是七寶大車,其數無量, 其數無量,應當等心, 應當等心,各各與之, 各各與之, 不宜差別。 不宜差別。所以者何? 所以者何?以我此物, 以我此物,周給一國, 周給一國,猶尚不匱, 不匱,何況諸子。 何況諸子。 而作是念: 而作是念:這位長者就作這種的念。 這位長者就作這種的念。我財物無極: 我財物無極:我這種的法, 我這種的法,是沒有 再這麼 再這麼高、這麼尊貴的了。 尊貴的了。不應以下劣小車: 不應以下劣小車:我不應該用小乘法來度這 一切眾 一切眾生。與諸子等: 與諸子等:這一切的三十子── 這一切的三十子──就聲聞 ──就聲聞、 就聲聞、緣覺、菩薩, 菩薩,不應 該用這種小乘給他們。 該用這種小乘給他們。 今此幼童: 今此幼童:現在這些小孩子。 現在這些小孩子。這些小孩子, 這些小孩子,也就是譬喻 也就是譬喻三乘的人, 三乘的人,修道 修的時間未久, 修的時間未久,都是初發心的, 都是初發心的,好像小孩子那麼 好像小孩子那麼樣無知無識的。 樣無知無識的。皆是吾 子:但是雖然他們沒有知識, 但是雖然他們沒有知識,可都是我的兒子。 可都是我的兒子。愛無偏黨: 愛無偏黨:佛說,我愛 我的兒子── 我的兒子──我對一切 ──我對一切眾 我對一切眾生,無偏無黨, 無偏無黨,都是一樣的, 都是一樣的,沒有偏私, 沒有偏私,也沒 有一種偏愛。 有一種偏愛。 我有如是七寶大車: 我有如是七寶大車:我有像這樣用七種寶貝所造的大車── 我有像這樣用七種寶貝所造的大車──就是四念 ──就是四念 處、四正勤、 四正勤、四如意足、 四如意足、五根、 五根、五力、 五力、七菩提、 七菩提、八正道, 八正道,這三十七道品 所莊嚴的大乘佛法。 所莊嚴的大乘佛法。其數無量, 其數無量,應當等心: 應當等心:這數目很多很多的, 這數目很多很多的,我應該 平等平等地, 平等平等地,存平等的心, 存平等的心,各各與之, 各各與之,不宜差別: 不宜差別:每一個小孩子, 一個小孩子,我都 給他一輛大車, 給他一輛大車,不應該有所分別。 不應該有所分別。 所以者何: 所以者何:什麼緣故呢?以我此物, 以我此物,周給一國: 周給一國:以我所有的財物── 以我所有的財物──這 ──這 種法寶, 種法寶,就是周給一國的人。「 就是周給一國的人。「一國 。「一國」 一國」是譬喻 是譬喻常寂光淨土。 常寂光淨土。猶尚不匱: 不匱: 不匱, 不匱,就是不缺乏, 就是不缺乏,都用不了。「 都用不了。「不匱 。「不匱」 不匱」是譬喻 是譬喻這個佛法永遠都不會缺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08 of 247

乏的。 乏的。何況諸子: 何況諸子:既然我的法布施給全國人民都用不完, 然我的法布施給全國人民都用不完,何況是我自己 的兒子呢 的兒子呢!我自己的兒子, 我自己的兒子,同我這樣有緣 同我這樣有緣,所以那更用不了了; 所以那更用不了了;所以我 現在一定每 現在一定每個人給他們一輛大白牛車。 個人給他們一輛大白牛車。 M4 諸子得車歡喜喻 是時諸子各乘大車, 是時諸子各乘大車,得未曾有, 得未曾有,非本所望。 非本所望。 是時諸子, 是時諸子,各乘大車: 各乘大車:是時, 是時,就是這位長者賜給諸子大車的時候。 就是這位長者賜給諸子大車的時候。那麼 給這大車, 給這大車,如果財富無量, 如果財富無量,而不是他自己的兒子, 而不是他自己的兒子,也不會給; 也不會給;如果是自 己的兒子, 己的兒子,而沒有錢, 而沒有錢,也不會給這樣七寶的大車。 也不會給這樣七寶的大車。現在這位長者既 現在這位長者既然有 錢,而且財富無量, 而且財富無量,有種種寶藏, 有種種寶藏,皆悉充溢、 皆悉充溢、圓滿, 圓滿,這些諸子又是真 這些諸子又是真正 的佛子, 的佛子,所以佛就等賜大車, 所以佛就等賜大車,給每個兒子一輛大車。 個兒子一輛大車。本來這一些小孩子 不是希望完全都是得到大車, 不是希望完全都是得到大車,他們所希望的只是或者一個羊車, 他們所希望的只是或者一個羊車,或者一 個鹿車, 個鹿車,已經就滿足了, 已經就滿足了,已經就覺得很歡喜、 已經就覺得很歡喜、很好玩了。 很好玩了。現在長者因為 現在長者因為 有錢的關係, 有錢的關係,所以就所有的兒子都賜給一輛大車; 所以就所有的兒子都賜給一輛大車;這就是用大乘法來救 度眾生。這樣子, 這樣子,這一切的小孩子, 這一切的小孩子,本來沒有這種大的希望, 本來沒有這種大的希望,可是現在 都得著這種又美麗、 都得著這種又美麗、又高貴的大白牛車。 又高貴的大白牛車。 得未曾有, 得未曾有,非本所望: 非本所望:所以這一切的小孩子, 所以這一切的小孩子,從來就沒有見過的, 從來就沒有見過的,從來 也沒有玩過這麼 也沒有玩過這麼好玩的, 好玩的,這不是他們本來所希望的。 這不是他們本來所希望的。本來所希望的只是 小車就可以了, 小車就可以了,現在得到大車了。 現在得到大車了。 這意思譬喻 這意思譬喻什麼呢?譬喻二乘人本來修小乘法, 二乘人本來修小乘法,分段生死已經了了; 分段生死已經了了;可 是現在又不用另 是現在又不用另外費功夫, 外費功夫,不用另 不用另外多麻煩, 外多麻煩,就「各以本習而成道業」 各以本習而成道業」 ──藉著他本來所修習的 ──藉著他本來所修習的, 藉著他本來所修習的,又成就大乘法。 又成就大乘法。怎麼叫各以本習 怎麼叫各以本習? 叫各以本習?就是他本 來所學的。 來所學的。本來所學的是小乘的境界, 本來所學的是小乘的境界,現在他再往前一進步 現在他再往前一進步,迴小向 大,大乘的法也就得著了! 大乘的法也就得著了!所以自然而然就把變易生死也了了。 所以自然而然就把變易生死也了了。了了變 易生死, 易生死,這不是他本來所希望的; 這不是他本來所希望的;不是他本來所想要得到的, 不是他本來所想要得到的,現在已經 得到, 得到,所以這叫非本所望, 所以這叫非本所望,就是超過他本來那種希望。 就是超過他本來那種希望。 L4 無須妄喻

分三

M1 如來垂問

M2 舍利弗答

M3 如來述歎

今M1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09 of 247

舍利弗!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 於汝意云何?是長者等與諸子珍寶大車, 是長者等與諸子珍寶大車,寧有虛 寧有虛妄不? 妄不? 在你的意思裏怎麼 的意思裏怎麼樣 怎麼樣啊?這位長者平等給這一切的兒子這樣珍奇寶貴的 大車, 大車,你說他可是有沒有說 他可是有沒有說假話? 假話?是不是做得不對呢 是不是做得不對呢? M2 舍利弗答 舍利弗言: 舍利弗言:不也, 不也,世尊! 世尊!是長者但令諸子得免火難, 是長者但令諸子得免火難,全其軀 全其軀命,非為虛 妄。何以故? 何以故?若全身命, 若全身命,便為已得玩好之具, 已得玩好之具,況復方便, 況復方便,於彼火宅而拔 濟之。 濟之。世尊! 世尊!若是長者乃至不與最小一車, 若是長者乃至不與最小一車,猶不虛 猶不虛妄。何以故? 何以故?是長者 先作是意, 先作是意,我以方便令子得出, 我以方便令子得出,以是因緣 以是因緣,無虛妄也。 妄也。何況長者自知財 富無量, 富無量,欲饒益諸子, 欲饒益諸子,等與大車。 等與大車。 前邊佛問舍利弗, 前邊佛問舍利弗,在你意思裏怎麼 意思裏怎麼樣 怎麼樣?這個長者因為 這個長者因為一律給大車, 一律給大車,是不 是打妄語了呢 是打妄語了呢?這是問; 這是問;那麼這一段文, 這一段文,就舍利弗答覆佛。 就舍利弗答覆佛。答覆什麼 答覆什麼 呢?答佛不是打妄語, 答佛不是打妄語,不是說虛 不是說虛妄的假話 說虛妄的假話。 妄的假話。在這個地方, 在這個地方,有人就問: 有人就問: 「佛為什麼自己不解釋呢 自己不解釋呢?佛可以作一個問答, 佛可以作一個問答,表明自己沒有打妄語, 表明自己沒有打妄語, 為什麼還要問舍利弗呢 還要問舍利弗呢?」因 ?」因為這位長者是比喻 這位長者是比喻佛,佛要是解釋自己沒 有打妄語, 有打妄語,那麼一般人就沒有那麼 一般人就沒有那麼相信; 相信;現在問舍利弗, 現在問舍利弗,由大智舍利弗 來解答這個問題, 來解答這個問題,令一般的眾 令一般的眾生都明白佛不是打妄語。 生都明白佛不是打妄語。 舍利弗言, 舍利弗言,不也: 不也:佛這樣問舍利弗, 佛這樣問舍利弗,舍利弗就回答說 舍利弗就回答說,不是虛 不是虛妄,佛沒 有打妄語。 有打妄語。世尊! 世尊!是長者但令諸子得免火難: 是長者但令諸子得免火難:這一位長者, 這一位長者,就是比方 佛。他就使令這一切的諸子, 他就使令這一切的諸子,能以避免這火的災難, 能以避免這火的災難,全其軀 全其軀命,非為虛 妄:令這一班小孩子沒有燒死, 令這一班小孩子沒有燒死,能保全他的生命, 能保全他的生命,這已經就不是虛 這已經就不是虛妄 了。 何以故: 何以故:為什麼呢?若全身命: 若全身命:假設他這些個諸子, 假設他這些個諸子,已經把身命保全住 了,沒有被火燒死; 沒有被火燒死;便為已得玩好之具: 已得玩好之具:這就已經算是得著他的玩好之 具了。 具了。因為人身最重要的, 人身最重要的,就是生命; 就是生命;生命既 生命既然保持得住了, 然保持得住了,這就是得 著他所玩好的一切東西, 著他所玩好的一切東西,這已經就不是打妄語了。 這已經就不是打妄語了。況復方便, 況復方便,於彼火宅 而拔濟之: 而拔濟之:況且這位長者又廣設種種的方便, 況且這位長者又廣設種種的方便,在三界火宅裏邊, 在三界火宅裏邊,把這一 切的眾 切的眾生都從這火宅救出來。 生都從這火宅救出來。 世尊! 世尊!若是長者乃至不與最小一車: 若是長者乃至不與最小一車:如果這位長者, 如果這位長者,乃至於連最小的羊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10 of 247

車也不賜給這一切的兒子, 車也不賜給這一切的兒子,猶不虛 猶不虛妄:也不算虛 也不算虛妄。何以故: 何以故:這又是什 麼緣故呢? 是長者先作是意: 是長者先作是意:因為這位長者, 這位長者,他在沒有救出這一些小孩子時, 他在沒有救出這一些小孩子時,他已 經先有這樣的想法, 經先有這樣的想法,我以方便令子得出: 我以方便令子得出:我用方便權巧的法門, 我用方便權巧的法門,令這一 切的小孩子從這火宅裏邊出來。 切的小孩子從這火宅裏邊出來。以是因緣 以是因緣,無虛妄也: 妄也:以這種的因緣 以這種的因緣, 這就不是虛 這就不是虛妄的。 妄的。為什麼?他預先已經表明他是方便嘛 他預先已經表明他是方便嘛!方便, 方便,就是權 巧方便。 巧方便。因為他是以這種的因緣 他是以這種的因緣,所以單把他們救出來, 所以單把他們救出來,已經就不算打 妄語了! 妄語了!何況長者自知財富無量: 何況長者自知財富無量:何況這位長者, 何況這位長者,他知道自己有無量無 邊這麼 邊這麼多的錢財, 多的錢財,欲饒益諸子, 欲饒益諸子,等與大車: 等與大車:他想對這一切的諸子饒益, 他想對這一切的諸子饒益, 令他們都得到好處, 令他們都得到好處,所以他平等賜與大的車。 所以他平等賜與大的車。 這一段文, 這一段文,就是說 就是說佛為著救度眾 著救度眾生,是不用小乘法來救度, 是不用小乘法來救度,佛的本分也 算盡了; 算盡了;況且現在給一切眾 況且現在給一切眾生的都是大乘法, 生的都是大乘法,以大乘法來普度眾 以大乘法來普度眾生,所 以這不算打妄語。 以這不算打妄語。 M3 如來述歎 佛告舍利弗: 佛告舍利弗:善哉! 善哉!善哉! 善哉!如汝所言。 如汝所言。 佛告舍利弗: 佛告舍利弗:佛聽見舍利弗這樣來答覆他的問題, 佛聽見舍利弗這樣來答覆他的問題,於是告訴舍利弗, 於是告訴舍利弗,善 哉!善哉! 善哉!如汝所言: 如汝所言:你說得真對!你說得真是對了! 是對了!就像你 就像你這樣說 這樣說的 道理。 道理。 J2 法合 K1 合總喻

分二 K2 合別喻

L1 合長者等三喻

K1 分二

L2 合三十子等三喻

今L1 舍利弗! 舍利弗!如來亦復如是, 如來亦復如是,則為一切世間之父。 一切世間之父。於諸怖畏、 於諸怖畏、衰惱、 衰惱、憂患、 憂患、 無明闇蔽, 無明闇蔽,永盡無餘, 永盡無餘,而悉成就無量知見, 而悉成就無量知見,力無所畏, 力無所畏,有大神力及智慧 力,具足方便智慧波羅蜜, 具足方便智慧波羅蜜,大慈大悲, 大慈大悲,常無懈倦, 常無懈倦,恆求善事, 恆求善事,利益一 切,而生三界朽故火宅。 而生三界朽故火宅。 舍利弗: 舍利弗:釋迦牟尼佛又叫一聲, 釋迦牟尼佛又叫一聲,舍利弗! 舍利弗!如來亦復如是, 如來亦復如是,則為一切世間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11 of 247

之父: 之父:佛教化眾生,也就和我方才說 也就和我方才說的長者, 的長者,是一樣的道理, 是一樣的道理,如來是一 切世間眾 切世間眾生的慈悲父親。 生的慈悲父親。 於諸怖畏、 於諸怖畏、衰惱、 衰惱、憂患: 憂患:在這一切的怖畏、 在這一切的怖畏、衰惱、 衰惱、憂患。 憂患。怖畏就是恐 懼;衰是衰敗、 衰是衰敗、老衰, 老衰,惱是煩惱; 惱是煩惱;憂患是一切的憂愁和所患的, 憂患是一切的憂愁和所患的,所患也 就是所擔心的問題。 就是所擔心的問題。無明闇蔽: 無明闇蔽:一切眾 一切眾生都有無明, 生都有無明,這個無明就把一切 的智慧給遮蓋住、 的智慧給遮蓋住、給閉住了。 給閉住了。闇蔽, 闇蔽,闇是黑暗, 闇是黑暗,蔽就是給遮住, 蔽就是給遮住,被無明 給遮住了。 給遮住了。永盡無餘: 永盡無餘:可是釋迦牟尼佛對怖畏也沒有了、 可是釋迦牟尼佛對怖畏也沒有了、對衰惱也沒有 了,憂患也了了, 憂患也了了,無明闇蔽也永盡無餘。 無明闇蔽也永盡無餘。永盡是永遠都沒有, 永盡是永遠都沒有,無餘是一 點也沒有剩; 點也沒有剩;就永遠都沒有這些個煩惱妄想了。 就永遠都沒有這些個煩惱妄想了。而悉成就無量知見: 而悉成就無量知見:對 這一些個無明闇蔽永盡無餘了, 這一些個無明闇蔽永盡無餘了,於是就變成無量的智慧、 於是就變成無量的智慧、無量的佛的知 見。 在前邊講「 在前邊講「各由本習而成道果」, 各由本習而成道果」,為 」,為什麼?就拿舍利弗來講, 就拿舍利弗來講,他就是從 智慧門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智慧門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大目犍 大目犍連就從神通門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連就從神通門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舍 利弗就以智慧是他本來所修習的, 利弗就以智慧是他本來所修習的,目犍連所修習的是神通。 連所修習的是神通。那麼各由他 本來修習用的功, 本來修習用的功,往前再一進步 往前再一進步,就開佛知見了。 就開佛知見了。現在佛把這一切的無 明闇蔽都永盡無餘, 明闇蔽都永盡無餘,而悉成就, 而悉成就,成就無量的智慧、 成就無量的智慧、無量的這種天眼的力 量。 力無所畏: 力無所畏:又成就十力、 又成就十力、四無所畏。 四無所畏。十力, 十力,前邊講過很多次了; 前邊講過很多次了;四無所 畏也是講過幾次, 畏也是講過幾次,現在再說 現在再說一說。這四無所畏: 這四無所畏: (一)一切智無所畏; 一切智無所畏;有一切的智慧, 有一切的智慧,所以什麼 所以什麼也不怕。 也不怕。 (二)說法無所畏; 法無所畏;佛說法,好像獅子吼似的什麼 好像獅子吼似的什麼都不怕。 都不怕。 (三)說障道法無所畏; 障道法無所畏;說破除障道的方法, 破除障道的方法,也無所畏。 也無所畏。 (四)說盡苦道法無所畏。 盡苦道法無所畏。 有大神力: 有大神力:佛有大神力, 佛有大神力,可以把一切眾 可以把一切眾生都救度出來, 生都救度出來,離苦得樂。 離苦得樂。及智 慧力: 慧力:又有大智慧的力量。 又有大智慧的力量。大智大慧, 大智大慧,不是小智小慧。 不是小智小慧。佛的大智慧有四 種: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12 of 247

(一)妙觀察智; 妙觀察智;佛為什麼知道一切? 知道一切?他有妙觀察智。 他有妙觀察智。 (二)成所作智; 成所作智;佛做什麼 佛做什麼事情, 事情,一切都可以成功, 一切都可以成功,因為佛有成所作智 的智慧。 的智慧。 (三)大圓鏡智; 大圓鏡智;佛的智慧, 佛的智慧,就好像一個大圓鏡似的, 就好像一個大圓鏡似的,事來就照, 事來就照,事去 則無, 則無,照了諸法空相, 照了諸法空相,圓融無礙。 圓融無礙。 (四)平等性智; 平等性智;佛的智慧是平等平等, 佛的智慧是平等平等,一切眾 一切眾生他都不分別。 生他都不分別。有這四 種的智慧, 種的智慧,所以叫大智慧力。 所以叫大智慧力。 具足方便: 具足方便:具足, 具足,就是圓滿具足。 就是圓滿具足。圓滿具足什麼 圓滿具足什麼呢?方便法門; 方便法門;方便, 方便, 就是權巧方便。 就是權巧方便。怎麼叫權巧方便 怎麼叫權巧方便? 叫權巧方便?就是應該用什麼 就是應該用什麼方法來救度這一類眾 方法來救度這一類眾 生,他就用什麼 他就用什麼方法去救度這一類的眾 方法去救度這一類的眾生。所以才說 所以才說「無有定法, 無有定法,是法 平等, 平等,無有高下」。 無有高下」。智慧波羅蜜 」。智慧波羅蜜: 智慧波羅蜜:智慧, 智慧,就是般若波羅蜜, 就是般若波羅蜜,就是用智慧 來達到彼岸。 來達到彼岸。 大慈大悲: 大慈大悲:大慈, 大慈,慈能與樂, 慈能與樂,能給眾 能給眾生樂。 生樂。眾生歡喜快樂, 生歡喜快樂,佛就圓滿眾 佛就圓滿眾 生的願, 生的願,令眾生快樂。 生快樂。大悲, 大悲,悲能拔苦, 悲能拔苦,把眾生一切的苦惱都給拔出 來。常無懈倦: 常無懈倦:常,就是永遠永遠; 就是永遠永遠;永遠沒有懈倦。 永遠沒有懈倦。懈,是懈怠, 是懈怠,就是 懶惰; 懶惰;倦,是疲倦, 是疲倦,就是不願意做工了, 就是不願意做工了,所以覺得很疲倦了, 所以覺得很疲倦了,要休息休 息。佛沒有, 佛沒有,佛再辛苦也不休息、 佛再辛苦也不休息、也不懶惰、 也不懶惰、也不疲倦。 也不疲倦。佛所做的工, 佛所做的工, 就是教 就是教化眾生,令一切眾 令一切眾生都成佛。 生都成佛。這也像阿難尊者所發的願:「 這也像阿難尊者所發的願:「若一 :「若一 眾生未成佛, 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 終不於此取泥洹。」說 。」說如果有一個眾 如果有一個眾生沒有成佛, 生沒有成佛,他也不 成佛; 成佛;這是發大的願力。 這是發大的願力。 佛為什麼不懈倦? 不懈倦?也就因為 也就因為看一切眾 看一切眾生太苦了! 生太苦了!眾生在這世界上, 生在這世界上,終日 顛顛倒倒 顛顛倒倒、 倒倒、東奔西跑 東奔西跑,為這個假的把真 這個假的把真的都忘了, 的都忘了,所以也不思出離三界 火宅。 火宅。因為這樣, 這樣,所以佛工作特別忙:「 所以佛工作特別忙:「趕 :「趕快想法子, 快想法子,把我這一些兒 女,由苦海拖 由苦海拖出來!」 出來!」所以運用他的大慈悲力 !」所以運用他的大慈悲力、 所以運用他的大慈悲力、大智慧力、 大智慧力、大神通力, 大神通力, 用種種方便權巧的法門來救度眾 用種種方便權巧的法門來救度眾生。因為一個眾 一個眾生救不出來, 生救不出來,佛的心也 不安樂; 不安樂;佛的工作就是救度眾 佛的工作就是救度眾生,所以他沒有時間休息、 所以他沒有時間休息、沒有時間去求 快樂。 快樂。 恆求善事: 恆求善事:佛常常想要做的, 佛常常想要做的,就是教 就是教化眾生,利益一切: 利益一切:他要對於一切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13 of 247

都有利益。 都有利益。佛不需要利益自己, 佛不需要利益自己,佛已經成佛, 佛已經成佛,一切都滿足了, 一切都滿足了,所以就要 利益一切眾 利益一切眾生。而生三界: 而生三界:而生到這個三界, 而生到這個三界,朽故火宅: 朽故火宅:已經要壞了、 已經要壞了、 要爛了的這麼 要爛了的這麼一個火宅裏頭。 一個火宅裏頭。這是很危險的! 這是很危險的!佛為什麼到這火宅裏來? 到這火宅裏來? 就是為 就是為著救度這一切的小孩子; 著救度這一切的小孩子;因為這些小孩子玩得什麼 這些小孩子玩得什麼都不顧了, 都不顧了,把 家也忘了, 家也忘了,把國也忘了, 把國也忘了,什麼都忘了! 都忘了!所以佛到這三界來教 所以佛到這三界來教化眾生,令 一切眾 一切眾生早一點醒悟。 生早一點醒悟。 L2 合三十子等三喻 為度眾生,生老病死, 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憂悲苦惱,愚癡闇蔽, 愚癡闇蔽,三毒之火, 三毒之火,教化令得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 多羅三藐三菩提。 釋迦牟尼佛為 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到三界這麼 到三界這麼壞的火宅裏邊呢 壞的火宅裏邊呢?為度眾生:就因為 就因為要到 火宅裏來度脫 火宅裏來度脫一切眾 一切眾生;因為一切眾 一切眾生在這個火宅裏邊, 生在這個火宅裏邊,也不知道驚 恐、怖畏, 怖畏,也不想覺悟, 也不想覺悟,也不想知道這三界沒有安樂的地方。 也不想知道這三界沒有安樂的地方。 生老病死: 生老病死:度生、 度生、老、病、死。生,我們人, 我們人,生的時候好像生龜脫 生的時候好像生龜脫殼那 樣痛苦。 樣痛苦。生是這麼 生是這麼痛苦, 痛苦,可是到老的時候更是痛苦! 可是到老的時候更是痛苦!一切一切都不自由 了,周身四肢、 周身四肢、百骸、 百骸、眼睛、 眼睛、耳朵,都不幫 都不幫忙了, 忙了,這時候多蹩 這時候多蹩氣!年紀 輕的時候, 輕的時候,一切都覺得很健壯; 一切都覺得很健壯;到老了, 到老了,都不聽支配了。 都不聽支配了。老的時候, 老的時候,如 果有病, 果有病,那更是痛苦; 那更是痛苦;長臥在床枕上, 長臥在床枕上,也不能動彈, 也不能動彈,這病久了, 這病久了,更痛 苦!還有死, 還有死,死的時候, 死的時候,好像活牛剝 好像活牛剝皮那麼 皮那麼樣痛苦。 樣痛苦。 這充滿憂悲苦惱: 這充滿憂悲苦惱:憂愁、 憂愁、悲哀和苦惱, 悲哀和苦惱,還有愚癡、 還有愚癡、闇蔽, 闇蔽,以及三毒之 火:三毒, 三毒,就是貪、 就是貪、瞋、癡。佛就想解決這些三毒之火, 佛就想解決這些三毒之火,教化令得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 多羅三藐三菩提:教化一切眾 化一切眾生令得到無上正等正覺, 生令得到無上正等正覺,得到佛的果位。 得到佛的果位。 佛到這三界來, 佛到這三界來,就是為 就是為著教化眾生這件事情。 生這件事情。我們眾 我們眾生一點都不知道佛 的慈悲, 的慈悲,一天到晚 一天到晚也不想出離這三界, 也不想出離這三界,累得佛天天在那兒等著, 累得佛天天在那兒等著,令佛都 著急了! 著急了!所以, 所以,我們現在要趕 我們現在要趕快打起精神, 快打起精神,要早出離這三界, 要早出離這三界,不要留戀 在這火宅裏邊。 在這火宅裏邊。 K2 合別喻

分四

L1 合長者見火喻

L2 合捨几用車喻

L4 合長者無虛喻

L1 分三

L3 合等賜大車喻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M1 合所見火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M2 合廣前所見

Page 114 of 247

M3 合長者驚怖

今M1 見諸眾 見諸眾生,為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之所燒煮; 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之所燒煮;亦以五欲財利故, 亦以五欲財利故,受種種 苦;又以貪著追求故, 又以貪著追求故,現受眾 現受眾苦,後受地獄、 後受地獄、畜生、 畜生、餓鬼之苦, 餓鬼之苦,若生天 上及在人間, 上及在人間,貧窮困苦、 貧窮困苦、愛別離苦、 愛別離苦、怨憎會苦, 怨憎會苦,如是等種種諸苦。 如是等種種諸苦。 見諸眾 見諸眾生:佛見到一切眾 佛見到一切眾生,為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為生苦、 生苦、老苦、 老苦、病 苦、死苦, 死苦,又有憂愁、 又有憂愁、悲哀和種種的苦惱, 悲哀和種種的苦惱,之所燒煮: 之所燒煮:這些生、 這些生、老、 病、死、憂、悲、苦、惱,也就像大火似的; 也就像大火似的;眾生就在這大火裏頭被火 來燒, 來燒,又好像用熱水來煮一樣。 又好像用熱水來煮一樣。 亦以五欲: 亦以五欲:也都因為 也都因為五種欲。 五種欲。財、色、名、食、睡這是五種的欲, 睡這是五種的欲,又 色、聲、香、味、觸也是五種的欲; 觸也是五種的欲;這五欲令人顛顛 這五欲令人顛顛倒倒 顛顛倒倒。 倒倒。 人為什麼做壞事? 做壞事?也就因為 也就因為被這五欲所轉動, 被這五欲所轉動,所以就做種種的壞事。 所以就做種種的壞事。人 為什麼做好事? 做好事?也就因為 也就因為這五欲; 這五欲;他把五欲看得很冷淡, 他把五欲看得很冷淡,所謂「 所謂「看破 了」,把 」,把它看得清 看得清楚了! 楚了!哦!不過如此! 不過如此!有多少錢, 有多少錢,臨死也帶不去; 臨死也帶不去;你 有什麼 有什麼好的美色, 好的美色,到死了也空了。 到死了也空了。你吃什麼 吃什麼好東西, 好東西,到肚裏就變了樣 子;如果再叫它 如果再叫它從大便出去, 從大便出去,任何人也不肯吃。 任何人也不肯吃。再好吃的東西, 再好吃的東西,把大便 放一點點在裏頭, 放一點點在裏頭,人人都不會吃的。 人人都不會吃的。你看!也是那種的東西, 也是那種的東西,只是經過 機器把它 機器把它改造一下, 改造一下,變了樣子, 變了樣子,就不同了! 就不同了!食,也是沒有什麼 也是沒有什麼重要性 的。睡,是睡覺。 是睡覺。越睡越想要睡, 越睡越想要睡,越想要睡就越睡, 越想要睡就越睡,睡得一天到晚 睡得一天到晚迷迷 糊糊的, 糊糊的,什麼也不明白。 也不明白。名,你就有一個好的名譽, 就有一個好的名譽,等到死的時候, 等到死的時候,這 個名也化為 個名也化為烏有。 烏有。所以財、 所以財、色、名、食、睡這五欲, 睡這五欲,把它看破了, 看破了,覺得 都沒有什麼 都沒有什麼意思, 意思,所以他就往好事來作功德。 所以他就往好事來作功德。 好像《 好像《楞嚴經》 楞嚴經》上說,你成佛也是由你 成佛也是由你六根去成的; 六根去成的;你造罪業、 造罪業、墮地 獄、受生死的輪轉, 受生死的輪轉,也是由你 也是由你的六根。 的六根。這五欲也就是這樣子, 這五欲也就是這樣子,不明白的 人,就貪著五欲; 就貪著五欲;貪著, 貪著,就捨不了。 就捨不了。明白的人, 明白的人,就把它 就把它放下了, 放下了,所以有 力量就做種種慈善的事業、 力量就做種種慈善的事業、做種種的功德。 做種種的功德。 財利故: 財利故:財是錢財, 財是錢財,利是利益; 利是利益;有這種的緣 有這種的緣故,所以受種種苦: 所以受種種苦:因為貪 求五欲, 求五欲,就用種種方法去貪求; 就用種種方法去貪求;貪求不到、 貪求不到、求不得, 求不得,就有種種的苦發出 來。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15 of 247

又以貪著追求故: 又以貪著追求故:因為貪著五欲、 貪著五欲、追求五欲這種種的緣 追求五欲這種種的緣故,而有求不得 苦──求而不能得到 ──求而不能得到, 求而不能得到,就受這種的苦。 就受這種的苦。所以現受眾 所以現受眾苦:在現生受了很多 的苦, 的苦,很多的不如意的事情。 很多的不如意的事情。你現世因為 現世因為貪求五欲, 貪求五欲,造了很多罪業; 造了很多罪業;後 受地獄、 受地獄、畜生、 畜生、餓鬼之苦: 餓鬼之苦:等到死後, 等到死後,就墮地獄、 就墮地獄、轉畜生, 轉畜生,或者做餓 鬼;受地獄、 受地獄、畜生、 畜生、餓鬼之苦。 餓鬼之苦。 若生天上, 若生天上,及在人間: 及在人間:假若生到天上, 假若生到天上,或者在人間, 或者在人間,就有貧窮困苦: 就有貧窮困苦: 困,是困難; 是困難;困苦, 困苦,就非常的困苦。 就非常的困苦。這種貧窮的人, 這種貧窮的人,叫他作布施, 叫他作布施,這是 非常之難, 非常之難,因為他根本沒有錢; 他根本沒有錢;他就想作功德, 他就想作功德,也沒有機會可以做。 也沒有機會可以做。所 以他越沒有就越窮, 以他越沒有就越窮,越窮就越沒有, 越窮就越沒有,什麼也沒有了! 也沒有了!房子也沒有, 房子也沒有,地也 沒有, 沒有,窮得沒有一件值 窮得沒有一件值錢的物品。 錢的物品。可是修道的人, 可是修道的人,有錢的, 有錢的,越有就越 有;為什麼?他作布施。 他作布施。布施越重, 布施越重,善根越深, 善根越深,所以他越有。 所以他越有。因為這 樣,所以我們要在有能力時, 所以我們要在有能力時,應該栽培我們種種的善根; 應該栽培我們種種的善根;不要等沒有能 力時, 力時,想做也做不到了。 想做也做不到了。 愛別離苦: 愛別離苦:你看,人生最歡喜的、 人生最歡喜的、所愛的不能常常在一起, 所愛的不能常常在一起,或者有什麼 或者有什麼 特別因緣 特別因緣就要離別了; 就要離別了;離別的時候, 離別的時候,難割難捨, 難割難捨,這是一件最痛苦的事 情。 怨憎會苦: 怨憎會苦:怨,就是你 就是你所不願意的人, 所不願意的人,或者就有一種沒有緣 或者就有一種沒有緣的感覺。 的感覺。你 和這個人若有緣 和這個人若有緣的話, 的話,他就罵你 他就罵你、打你,你都歡喜, 都歡喜,你都對這個人還是 有好感; 有好感;若沒有緣 若沒有緣的話, 的話,你就怎麼樣讚歎他 怎麼樣讚歎他、 恭維他,也覺得沒有什麼 也覺得沒有什麼 樣讚歎他、恭維他, 感情。 感情。你本來是讚歎他, 本來是讚歎他,或者他就覺得你 或者他就覺得你在譏諷他! 在譏諷他!本來你 本來你說他好, 他好,他 就覺得你 就覺得你在反面講他壞! 在反面講他壞!就誤會了, 就誤會了,這就是沒有緣 這就是沒有緣。「怨憎 。「怨憎」 怨憎」就是沒有 緣;你對他再好, 對他再好,他也討厭你 他也討厭你,感化不過來他, 感化不過來他,令他總對你 令他總對你沒有好感。 沒有好感。 「會苦」 會苦」就是你 就是你本來討厭這個人, 本來討厭這個人,你離開到旁的地方避一避; 離開到旁的地方避一避;可是到別 的地方, 的地方,又遇著另 又遇著另一個和這個是同樣的人, 一個和這個是同樣的人,令你討厭、 討厭、不歡喜他, 不歡喜他,給你 很多麻煩, 很多麻煩,給你很多煩惱, 很多煩惱,這就叫怨憎會苦。 這就叫怨憎會苦。怨憎會苦, 怨憎會苦,主要就是在往 昔生中, 昔生中,同他沒有結好緣 同他沒有結好緣,就結怨了、 就結怨了、結冤了。 結冤了。 如是等種種諸苦: 如是等種種諸苦:像以上所說 像以上所說這麼多種種一切的苦。 多種種一切的苦。 M2 合廣前所見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16 of 247

眾生沒在其中, 生沒在其中,歡喜遊戲, 歡喜遊戲,不覺不知, 不覺不知,不驚不怖, 不驚不怖,亦不生厭, 亦不生厭,不求解 脫。於此三界火宅, 於此三界火宅,東西馳走, 東西馳走,雖遭大苦。 雖遭大苦。不以為 不以為患。 眾生沒在其中: 生沒在其中:眾生都沉 生都沉沒在這苦惱裏邊。 沒在這苦惱裏邊。歡喜遊戲: 歡喜遊戲:他還不覺得苦, 他還不覺得苦, 還在這三界火宅裏歡喜、 還在這三界火宅裏歡喜、遊戲, 遊戲,在這兒覺得很好玩的; 在這兒覺得很好玩的;就好像前面所講 的火宅裏邊那「 的火宅裏邊那「三十子」、「 三十子」、「諸子 」、「諸子」。 諸子」。不覺不知 」。不覺不知: 不覺不知:他們也不覺悟, 他們也不覺悟,也不 知道, 知道,不驚不怖: 不驚不怖:也不怕死, 也不怕死,也不生恐怖心。 也不生恐怖心。亦不生厭: 亦不生厭:他因為 他因為不知道 苦的煩惱和集的煩惱, 苦的煩惱和集的煩惱,所以也就不生厭倦。 所以也就不生厭倦。不求解脫 不求解脫:他也不想求道, 他也不想求道, 也不想證滅, 也不想證滅,所以他也就不求解脫 所以他也就不求解脫。 於此三界火宅, 於此三界火宅,東西馳走: 東西馳走:在這三界火宅裏, 在這三界火宅裏,東跑跑, 跑跑,西跑跑, 跑跑,各處去 跑。在這世界上, 在這世界上,雖遭大苦, 雖遭大苦,不以為 不以為患:雖然遭遇一切的事情, 雖然遭遇一切的事情,都是苦 惱的; 惱的;但他也不以為 但他也不以為是一個憂患的事情, 是一個憂患的事情,還認為 還認為很快樂的, 很快樂的,這叫染苦為 這叫染苦為 樂。 M3 合長者驚怖 舍利弗! 舍利弗!佛見此已, 佛見此已,便作是念: 便作是念:我為眾生之父, 生之父,應拔其苦難, 應拔其苦難,與無量無 邊佛智慧樂, 邊佛智慧樂,令其遊戲。 令其遊戲。 舍利弗: 舍利弗:釋迦牟佛又叫一聲, 釋迦牟佛又叫一聲,舍利弗! 舍利弗!佛見此已, 佛見此已,便作是念: 便作是念:佛見著這 種苦惱情形之後, 種苦惱情形之後,就有這種的思想了。 就有這種的思想了。 我為眾生之父: 生之父:我是三界的導師、 我是三界的導師、眾生的慈父, 生的慈父,應拔其苦難: 應拔其苦難:我應該把 眾生所有的苦難都給救拔出來, 生所有的苦難都給救拔出來,令他遠離這苦難。 令他遠離這苦難。與無量無邊佛智慧 樂:給他無量無邊佛智慧的這種快樂。 給他無量無邊佛智慧的這種快樂。拔其苦難, 拔其苦難,這就是大悲心; 這就是大悲心;與無 量無邊佛智慧樂, 量無邊佛智慧樂,這就是大慈心。 這就是大慈心。令其遊戲: 令其遊戲:令所有的眾 令所有的眾生,在大慈大 悲的這種大乘佛法裏來遊戲、 悲的這種大乘佛法裏來遊戲、來玩。 來玩。 貧窮有困苦, 貧窮有困苦,那麼富貴有沒有苦呢 富貴有沒有苦呢?富貴有「 富貴有「樂苦」。 樂苦」。樂 」。樂怎麼會有苦 怎麼會有苦 呢?樂極生悲, 樂極生悲,樂到極點, 樂到極點,就該哭起來了。 就該哭起來了。雖然說 雖然說「貧窮布施難, 貧窮布施難,富貴 學道難」, 學道難」,釋迦牟尼佛是最富貴的 可是他也能學道。 」,釋迦牟尼佛是最富貴的, 釋迦牟尼佛是最富貴的,可是他也能學道。 在佛住世的時候, 在佛住世的時候,有這麼 有這麼一個公案。 一個公案。因為佛前要常點油燈, 佛前要常點油燈,到白天, 到白天,就 把油燈熄滅了, 把油燈熄滅了,晚間才把它 間才把它點著。 點著。可是這一天, 可是這一天,有一個窮人來, 有一個窮人來,送了大 約一加侖的油, 約一加侖的油,預備佛前點燈供養佛。 預備佛前點燈供養佛。這有管理佛前的香燈師, 這有管理佛前的香燈師,在白天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17 of 247

就把燈熄滅了, 就把燈熄滅了,晚間再把燈點起來。 間再把燈點起來。可是這窮人送來的油, 可是這窮人送來的油,倒在油燈裏 點起來, 點起來,這個燈, 這個燈,所有的比丘、 所有的比丘、任何人, 任何人,到這兒來用氣吹, 到這兒來用氣吹,都吹它 都吹它不 滅;這些比丘就對目連尊者講:「 這些比丘就對目連尊者講:「這個燈吹不滅的 :「這個燈吹不滅的!」 這個燈吹不滅的!」目連尊者 !」目連尊者說 目連尊者說: 「我不相信吹不滅! 我不相信吹不滅!我去吹去!」 我去吹去!」他到這兒來 !」他到這兒來, 他到這兒來,用口吹也吹不滅, 用口吹也吹不滅,用神 通風來吹也吹不滅, 通風來吹也吹不滅,最後他把這個最大的風── 最後他把這個最大的風──毘藍風 ──毘藍風, 毘藍風,這種風比任何 的風都大, 的風都大,從須彌山後面湧出來, 從須彌山後面湧出來,來吹這個燈, 來吹這個燈,也吹不滅。 也吹不滅。 神通沒有用了, 神通沒有用了,他們就去請問佛:「 他們就去請問佛:「怎麼 :「怎麼今天這個燈這 怎麼今天這個燈這麼 今天這個燈這麼作怪, 作怪,怎麼樣 怎麼樣 想法子也吹不滅它 想法子也吹不滅它呢?」佛 ?」佛說:「啊 :「啊!你不知道, 不知道,送油這個人, 送油這個人,他是最 窮的, 窮的,各處去和人要飯吃。 各處去和人要飯吃。這是他這一生要來的錢所積蓄的, 這是他這一生要來的錢所積蓄的,所攢的就 這麼多,現在統統拿出來買這一加侖油, 現在統統拿出來買這一加侖油,來佛前點燈供養; 來佛前點燈供養;所以他這種 心,是永遠都不滅的, 是永遠都不滅的,這種燈也是永遠都不會滅的。」 這種燈也是永遠都不會滅的。」所以 。」所以, 所以,以後他的 油點的燈, 油點的燈,白天晚 白天晚間也不滅了。 間也不滅了。這是一個窮人, 這是一個窮人,你看!他本來沒有, 他本來沒有,他 把他所有的都布施出來了; 把他所有的都布施出來了;所以能使令這個燈永遠都不熄滅, 所以能使令這個燈永遠都不熄滅,用什麼 用什麼神 通,都熄不滅它 都熄不滅它。那麼貧窮, 貧窮,你若再能布施, 若再能布施,那才是真 那才是真正的功德; 正的功德;你越 沒有, 沒有,你越能作布施, 越能作布施,這才是真 這才是真正的布施。 正的布施。那麼越有, 越有,還是要作布施; 還是要作布施; 說:「這不是布施 :「這不是布施嗎 這不是布施嗎?」也是布施 ?」也是布施, 也是布施,不過, 不過,你有的人, 有的人,那是很平常的。 那是很平常的。 L2 合捨几用車喻 M1 合捨几

分二

M2 合用車喻

今M1 舍利弗! 舍利弗!如來復作是念: 如來復作是念: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 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捨於方便, 捨於方便,為諸眾生 讚如來知見、 讚如來知見、力無所畏者, 力無所畏者,眾生不能以是得度。 生不能以是得度。所以者何? 所以者何?是諸眾 是諸眾生, 未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未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而為三界火宅所燒, 三界火宅所燒,何由能解佛之智慧。 何由能解佛之智慧。 舍利弗: 舍利弗:釋迦牟佛又叫一聲, 釋迦牟佛又叫一聲,舍利弗! 舍利弗!如來復作是念: 如來復作是念:如來, 如來,就是釋迦 牟尼佛; 牟尼佛;佛又做這種的想法、 佛又做這種的想法、這種的思想, 這種的思想,若我但以神力, 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 及智慧力: 如果我僅僅以神通的力量, 如果我僅僅以神通的力量,和所有一切智、 和所有一切智、道種智、 道種智、一切種智, 一切種智,這種智 慧的力量, 慧的力量,捨於方便: 捨於方便:不用方便法門; 不用方便法門;為諸眾生:為這一切的眾 這一切的眾生,讚 如來知見: 如來知見:讚歎佛的知、 讚歎佛的知、佛的見; 佛的見;就是一切種智和佛眼。 就是一切種智和佛眼。力無所畏: 力無所畏:讚 歎佛的十力、 歎佛的十力、四無所畏。 四無所畏。者:我單單說 我單單說這個法。 這個法。眾生不能以是得度: 生不能以是得度:眾 生就不能以這種的因緣 生就不能以這種的因緣來得度脫 來得度脫。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18 of 247

所以者何: 所以者何:什麼原因呢 原因呢?是諸眾 是諸眾生,未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未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因為這一 切的眾 切的眾生,沒有能免去這生苦、 沒有能免去這生苦、老苦、 老苦、病苦、 病苦、死苦和憂愁、 死苦和憂愁、悲哀、 悲哀、苦 惱。而為三界火宅所燒: 三界火宅所燒:他們都像小孩子, 他們都像小孩子,沒有明白人生的道理, 沒有明白人生的道理,所以 就被這三界的火宅所燒; 就被這三界的火宅所燒;三界, 三界,就是欲界、 就是欲界、色界、 色界、無色界。 無色界。何由能解佛 之智慧: 之智慧:他們怎麼 他們怎麼可以知道如來的智慧 怎麼可以知道如來的智慧呢 可以知道如來的智慧呢?因為他們從來也就不知道有 佛法, 佛法,所以現在你 所以現在你給他們講佛的智慧, 給他們講佛的智慧,他們怎麼 他們怎麼會 怎麼會懂呢?好像在這個西 方,很多人都沒有聽過「 很多人都沒有聽過「佛」的名字, 的名字,所以學佛法, 所以學佛法,人人都怕。 人人都怕。 好像今天來的女學生, 好像今天來的女學生,我問她 我問她為什麼這麼久不來? 久不來?她說她怕。問她怕什 麼,她也說不出來一個怕什麼 不出來一個怕什麼。所以我就說 所以我就說,人都怕開悟, 人都怕開悟,怕成佛, 怕成佛,怕 得到明白, 得到明白,因為你明白了, 明白了,就不能再做糊塗事了。 就不能再做糊塗事了。現在甚至於我們的佛 堂裏, 堂裏,有這種的居士, 有這種的居士,明明知道錯, 明明知道錯,他單要往錯了做; 他單要往錯了做;明明知道犯戒是 不對, 不對,他單要犯去, 他單要犯去,明明知道吃迷幻藥是不好的, 明明知道吃迷幻藥是不好的,他單要吃。 他單要吃。那麼在沒 學佛法以前, 學佛法以前,做什麼 做什麼錯事, 錯事,那都不要緊的; 那都不要緊的;若明白佛法之後, 若明白佛法之後,還往錯了 做,那就是明知故犯。 那就是明知故犯。明知故犯, 明知故犯,就罪加三等, 就罪加三等,再要加上三倍的罪; 再要加上三倍的罪;加 一等還不算, 一等還不算,兩等不算, 兩等不算,要加三倍。 要加三倍。以前不知道法律, 以前不知道法律,犯法了, 犯法了,坐監獄 坐了五年; 坐了五年;知道這個法是不可犯的了, 知道這個法是不可犯的了,還要去犯這法, 還要去犯這法,那這回判罪就要 判二十年。 判二十年。 所以我們有做錯事的人, 所以我們有做錯事的人,要趕快地改; 快地改;若沒有做錯的, 若沒有做錯的,更應該往前去勇 猛精進, 猛精進,好好地修行。 好好地修行。不要明知故犯, 不要明知故犯,明知道這不對還要去做, 明知道這不對還要去做,這就叫 錯中錯、 錯中錯、迷中迷、 迷中迷、苦中苦, 苦中苦,這是危險中的危險! 這是危險中的危險!將來── 將來──在前邊不是所 ──在前邊不是所 說地獄、 地獄、餓鬼、 餓鬼、畜生這三惡道? 畜生這三惡道?一定是很接近的。 一定是很接近的。我們人犯過, 我們人犯過,犯頭一 次,若能痛改前非, 若能痛改前非,這還可以補救; 這還可以補救;若再犯, 若再犯,乃至三、 乃至三、四、五、六,總 繼續著犯, 繼續著犯,這是增加自己的罪業。 這是增加自己的罪業。越造越重, 越造越重,越重就越會墮落。 越重就越會墮落。能以迷 途知返, 途知返,走錯路還是要趕 走錯路還是要趕快回頭, 快回頭,所謂「 所謂「苦海無邊,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回頭是岸」,苦海 」,苦海 沒有邊, 沒有邊,你一回頭就到岸了。 一回頭就到岸了。我們人有犯過錯的, 我們人有犯過錯的,應該改過; 應該改過;沒有犯過 的,應該更加往好了去做。 應該更加往好了去做。所以孔子說 所以孔子說過:「過則勿憚改 :「過則勿憚改。」 過則勿憚改。」有過 。」有過, 有過,不 要怕改。 要怕改。若怕改過, 若怕改過,那過就是不能沒有了, 那過就是不能沒有了,因為不改; 不改;若能以把過改 了,「過能改 ,「過能改, 過能改,歸於無」, 歸於無」,就沒有了 」,就沒有了。 就沒有了。 M2 合用車喻

分二

N1 牒前三喻

N2 正合用車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19 of 247

今N1 舍利弗! 舍利弗!如彼長者, 如彼長者,雖復身手有力而不用之, 雖復身手有力而不用之,但以殷勤方便, 但以殷勤方便,勉濟諸子 火宅之難, 火宅之難,然後各與珍寶大車。 然後各與珍寶大車。 如來的智慧難明難瞭── 如來的智慧難明難瞭──不容易明白 也不容易瞭解;所以佛才「 所以佛才「為實 ──不容易明白, 不容易明白,也不容易瞭解; 施權」, 施權」,為 」,為這實的智慧, 這實的智慧,而先說 而先說權巧方便的法門。 權巧方便的法門。舍利弗: 舍利弗:釋迦牟尼佛 叫一聲舍利弗! 叫一聲舍利弗!舍利弗, 舍利弗,在聲聞乘中是智慧第一; 在聲聞乘中是智慧第一;要是算到菩薩乘裏, 要是算到菩薩乘裏, 他的智慧就談不到第一; 他的智慧就談不到第一;在菩薩乘中, 在菩薩乘中,智慧第一就是文殊師利菩薩。 智慧第一就是文殊師利菩薩。所 以佛告訴舍利弗說 以佛告訴舍利弗說,如彼長者: 如彼長者:好像前邊所講的那位長者, 好像前邊所講的那位長者,雖復身手有 力:身手有力, 身手有力,譬喻佛的神通; 佛的神通;佛這種神通, 佛這種神通,是妙用無窮的。 是妙用無窮的。而不用 之:雖然佛有這種神通和真 雖然佛有這種神通和真實的智慧, 實的智慧,可以用神通來教 可以用神通來教化眾生,但是他 不用; 不用;也可以用真 也可以用真實的智慧來教 實的智慧來教化眾生,但是他也不用。 但是他也不用。那麼留著做什 麼呢?是不是佛捨不得這個神通, 是不是佛捨不得這個神通,一用就沒有了? 一用就沒有了?捨不得這個智慧, 捨不得這個智慧,一 用就少了一點呢 用就少了一點呢?不是的。 不是的。 為什麼佛不用神通和真 佛不用神通和真實的智慧呢 實的智慧呢?但以殷勤方便: 但以殷勤方便:佛很忙的, 佛很忙的,不休 息、殷殷勤勤地用這權巧方便法門; 殷殷勤勤地用這權巧方便法門;這就是為 這就是為實施權, 實施權,說權巧的法門, 權巧的法門, 就是為 就是為一佛乘而說 一佛乘而說三乘法。 三乘法。三乘法, 三乘法,是聲聞乘法、 是聲聞乘法、緣覺乘法、 覺乘法、菩薩乘 法。 勉濟諸子火宅之難: 勉濟諸子火宅之難:用權巧方便的法門, 用權巧方便的法門,來救度這一切的眾 來救度這一切的眾生。勉,是 勉強;濟,是救濟; 是救濟;諸子, 諸子,就是那三十子、 就是那三十子、五百人。 五百人。這三十子, 這三十子,就有聲 聞、緣覺、菩薩這三乘的人, 菩薩這三乘的人,是佛的真 是佛的真子和佛的內 子和佛的內子;五百人, 五百人,就說的 五道的眾 五道的眾生,也就是一般的眾 也就是一般的眾生。所謂「 所謂「三界無安, 三界無安,猶如火宅。」 猶如火宅。」在這 。」在這 個火宅裏是危險的, 個火宅裏是危險的,如果你 如果你不想法子逃出去, 不想法子逃出去,就會燒死的。 就會燒死的。因為會被火 燒死, 燒死,所以叫難; 所以叫難;難就是災難。 難就是災難。那麼被什麼 被什麼火所燒呢 火所燒呢?被三毒的火所 燒;三毒, 三毒,就是貪、 就是貪、瞋、癡。欲界、 欲界、色界、 色界、無色界, 無色界,這三界就是火宅; 這三界就是火宅; 被貪瞋癡所燒是非常危險, 被貪瞋癡所燒是非常危險,所以是火宅之難。 所以是火宅之難。 然後各與珍寶大車: 然後各與珍寶大車:長者以羊車、 長者以羊車、鹿車、 鹿車、大白牛車放在門外, 大白牛車放在門外,把這一些 小孩子都騙到門外, 小孩子都騙到門外,然後給每 然後給每人一輛大白牛車。 人一輛大白牛車。這大白牛車, 這大白牛車,是以一切 的珍奇雜寶而嚴飾之; 的珍奇雜寶而嚴飾之;這是譬喻 這是譬喻六度萬行來莊嚴這個大車。 六度萬行來莊嚴這個大車。大車, 大車,就是 大乘; 大乘;大乘, 大乘,並不是菩薩乘, 並不是菩薩乘,這是佛乘── 這是佛乘──唯一佛乘 ──唯一佛乘, 唯一佛乘,更無餘乘, 更無餘乘,所以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20 of 247

叫珍寶大車。 叫珍寶大車。 釋迦牟尼佛為 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在以前不用這個珍寶大車, 在以前不用這個珍寶大車,而說有三種車呢 有三種車呢?因為若 說有珍寶大車, 有珍寶大車,那些小孩子也未必然懂 那些小孩子也未必然懂,所以就說 所以就說羊車、 羊車、鹿車、 鹿車、大白牛 車。雖然有小車、 雖然有小車、大車, 大車,但是小孩子就歡喜小的; 但是小孩子就歡喜小的;你要是說 要是說有大車, 有大車,或 者他害怕了, 者他害怕了,不敢要了。 不敢要了。你若不給他說 若不給他說聲聞、 聲聞、緣覺乘, 覺乘,即刻就給他說 即刻就給他說出 佛乘, 佛乘,這個人就會有一種恐懼心了! 這個人就會有一種恐懼心了!你給他說 給他說真的,他反而怕了, 他反而怕了,生一 種驚怖的心, 種驚怖的心,說哪有這個道理就可以成佛? 有這個道理就可以成佛?他就退步 他就退步不前, 不前,不但不往前 進,而且還往後跑 而且還往後跑了!所以佛用這種權巧方便來哄小孩子; 所以佛用這種權巧方便來哄小孩子;好像給人家 看小孩子的保姆, 看小孩子的保姆,要盡說 要盡說小孩子可以懂 小孩子可以懂的話。 的話。如果你 如果你說他不懂 他不懂的話, 的話,你 就哄不好這個小孩子。 就哄不好這個小孩子。佛也知道眾 佛也知道眾生沒有這種大智大慧, 生沒有這種大智大慧,所以就說 所以就說小乘 法,說聲聞乘; 聲聞乘;而等到法華會上, 而等到法華會上,才合盤托出, 才合盤托出,整個的佛法都交給眾 整個的佛法都交給眾生 了,告訴一切眾 告訴一切眾生皆可作佛, 生皆可作佛,所以這叫珍寶大車。 所以這叫珍寶大車。 N2 正合用車

分三

O1 合擬宜三車並知子先心

O2 合歎三車希有

O3 合適子所願

今O1 如來亦復如是, 如來亦復如是,雖有力無所畏而不用之, 雖有力無所畏而不用之,但以智慧方便, 但以智慧方便,於三界火宅拔 濟眾生,為說三乘, 三乘,聲聞、 聲聞、辟支佛、 辟支佛、佛乘。 佛乘。 如來亦復如是: 如來亦復如是:釋迦世尊也像這位長者賜給小孩子大車的道理一樣。 釋迦世尊也像這位長者賜給小孩子大車的道理一樣。雖 有力無所畏: 有力無所畏:佛雖然有十種智力和四無所畏, 佛雖然有十種智力和四無所畏,而不用之: 而不用之:但佛不用這十 力的真 力的真實智慧和四無所畏的力量。 實智慧和四無所畏的力量。佛不用神通和真 佛不用神通和真實的智慧, 實的智慧,是不是覺 得真實智慧和神通特別有價值 實智慧和神通特別有價值,如果用了就會少一點? 如果用了就會少一點?不是的! 不是的!佛如果 用真實的智慧和神通的力量, 實的智慧和神通的力量,因為眾生不懂 生不懂,所以就先說 所以就先說權巧方便的 法,為實施權。 實施權。現在到法華會上, 現在到法華會上,開權顯實; 開權顯實;所有的佛法, 所有的佛法,都告訴眾 都告訴眾 生,令一切眾 令一切眾生早成佛道。 生早成佛道。 但以智慧方便: 但以智慧方便:所以釋迦牟尼佛為 所以釋迦牟尼佛為實施權, 實施權,但說方便法。 方便法。這種方便法, 這種方便法, 是用智慧來支配方便; 是用智慧來支配方便;這種智慧的方便, 這種智慧的方便,是「觀機逗教 觀機逗教,因人說 因人說法」, 也就是「 也就是「應病下藥, 應病下藥,因人施教 因人施教」。眾 」。眾生所有的病, 生所有的病,就是貪、 就是貪、瞋、癡三毒 最厲害。 最厲害。這三毒, 這三毒,把我們本有的法身慧命都給遮蔽住了。 把我們本有的法身慧命都給遮蔽住了。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21 of 247

貪,是貪而無厭, 是貪而無厭,多多益善, 多多益善,沒有饜 沒有饜足的時候; 足的時候;你說厲害不厲害? 厲害不厲害?沒有 饜足的時候, 足的時候,也就是晝貪、 也就是晝貪、夜貪, 夜貪,晝夜六時都抱著這個「 晝夜六時都抱著這個「貪」而不休 息。 瞋心, 瞋心,就是對我不如意的, 就是對我不如意的,所謂「 所謂「逆我」 逆我」者,對於我有一點拂逆的情 形,我就生出一種瞋恨心, 我就生出一種瞋恨心,瞋恨得晚 瞋恨得晚間睡覺也睡不著, 間睡覺也睡不著,想法子一定要報 仇,要對付這個人。 要對付這個人。瞋恨心一生出來, 瞋恨心一生出來,修羅的面目就現出來了, 修羅的面目就現出來了,就是七 八家子都搬到一起。 八家子都搬到一起。怎麼七八家子搬到一起去 怎麼七八家子搬到一起去? 七八家子搬到一起去?這是個大家庭, 這是個大家庭,力量更 大了, 大了,團結起來了。 團結起來了。這七八家子是什麼 這七八家子是什麼?是眼睛、 是眼睛、鼻子、 鼻子、耳朵,嘴巴, 嘴巴, 都搬到一起去了。 都搬到一起去了。這眼睛、 這眼睛、鼻子、 鼻子、耳朵、嘴巴, 嘴巴,它們做了一個大公司, 們做了一個大公司, 跑到一起去合股做生意去了。 到一起去合股做生意去了。做什麼 做什麼生意呢 生意呢?做要怎麼 做要怎麼樣去打人 怎麼樣去打人。 樣去打人。這修 羅相貌, 羅相貌,就是見了誰也不講話, 就是見了誰也不講話,把面目現一種黑的顏 把面目現一種黑的顏色,叫所有人一看 見就逃之夭夭, 見就逃之夭夭,望而避之。 望而避之。誰一看見, 誰一看見,不得了! 不得了!離他遠一點, 離他遠一點,不要碰 不要碰著 他;他一身都是火藥味、 他一身都是火藥味、炸彈, 炸彈,一碰著他, 著他,炸彈要響了, 炸彈要響了,這不得了了! 這不得了了! 周身都是火藥味, 周身都是火藥味,這是一個現成的原子彈; 這是一個現成的原子彈;這個原子彈, 這個原子彈,比那個原子彈 更妙。 更妙。 怎麼說呢 怎麼說呢? 說呢?他這個原子彈是活的, 他這個原子彈是活的,那個原子彈是死的, 那個原子彈是死的,要用人去支配; 要用人去支配; 這個, 這個,自己可以支配它 自己可以支配它,可以叫它 可以叫它響、它就響, 就響,叫它不響、 不響、它就不響, 就不響, 有操縱力在他自己這兒。 有操縱力在他自己這兒。所以不單害自己, 所以不單害自己,也害人。 也害人。怎麼說 怎麼說不單害自 己?你無明一發起來, 無明一發起來,就把你 就把你所有的修養、 所有的修養、智慧, 智慧,都給燒去了! 都給燒去了!你看發 脾氣的人, 脾氣的人,都是最愚癡的人。 都是最愚癡的人。若不愚癡, 若不愚癡,他就沒有脾氣。 他就沒有脾氣。你看有哪 看有哪一個 真正智慧的人總要發脾氣? 正智慧的人總要發脾氣? 我方才說 我方才說這個七八家子搬到一起, 這個七八家子搬到一起,成了一個大公司; 成了一個大公司;你們大家大約都明 白了, 白了,就是眼睛、 就是眼睛、鼻子、 鼻子、耳朵都長到一起了; 都長到一起了;不是長到一起, 不是長到一起,它們都搬 家搬到一起去了! 家搬到一起去了!搬到一起, 搬到一起,就要和其他人鬥 就要和其他人鬥爭;說我們團結起來, 我們團結起來,有 團結力。 團結力。那麼瞋心是這樣子, 瞋心是這樣子,這是修羅的相貌。 這是修羅的相貌。你們看見誰發脾氣, 們看見誰發脾氣,那 發脾氣的人都是修羅。 發脾氣的人都是修羅。說:「哦 :「哦!您這個法師是不是盡給人家起一個壞 名詞啊 名詞啊?」不是的 ?」不是的。 那修羅不會旁的,就是會發脾氣, 就是會發脾氣,一天到晚 一天到晚以發脾 不是的。那修羅不會旁的, 氣是他的本領。 氣是他的本領。 為什麼發的脾氣呢 發的脾氣呢?因為有貪心; 有貪心;若沒有貪心, 若沒有貪心,也不會有脾氣。 也不會有脾氣。又因為 又因為 什麼發脾氣? 發脾氣?因為愚癡。 愚癡。方才我講的, 方才我講的,你要是聰明有智慧, 要是聰明有智慧,也不會有脾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22 of 247

氣了。 氣了。凡是發脾氣的, 凡是發脾氣的,都是可以把他撥到修羅法界去。 都是可以把他撥到修羅法界去。所以, 所以,這貪、 這貪、 瞋、癡三毒, 癡三毒,把我們自己本有的智慧、 把我們自己本有的智慧、法身、 法身、本有的功德, 本有的功德,都給燒去 了!這就是最大的一種火。 這就是最大的一種火。 在如來的智慧來說 在如來的智慧來說這種方便法門, 這種方便法門,能以見著什麼 能以見著什麼眾生,佛就說 佛就說什麼法。 佛說法,是一音演說 是一音演說法,隨類各得解。 隨類各得解。佛這兒說 佛這兒說法,人聽著, 人聽著,也是修行 成佛的道理, 成佛的道理,令人覺悟; 令人覺悟;神仙聽著, 神仙聽著,也要發菩提心, 也要發菩提心,也要修行證果; 也要修行證果;菩 薩聽, 薩聽,也是發菩提心; 也是發菩提心;羅漢聽, 羅漢聽,也是發菩提心; 也是發菩提心;聲聞、 聲聞、緣覺,都是發菩 提心, 提心,乃至於一切九法界的眾 乃至於一切九法界的眾生,聽見佛所說 聽見佛所說的法, 的法,都發菩提心。 都發菩提心。佛以 一種的音聲說 一種的音聲說法,而眾生的種類不同, 生的種類不同,但都能明白佛所說 但都能明白佛所說法的妙處; 法的妙處;所 以這叫方便智慧, 以這叫方便智慧,以智慧的方便來教 以智慧的方便來教化眾生。 於三界火宅: 於三界火宅:在欲界、 在欲界、色界、 色界、無色界這三界火宅之中, 無色界這三界火宅之中,拔濟眾 拔濟眾生:佛來 救助一切眾 救助一切眾生。拔,是救拔, 是救拔,用手拿著把你 用手拿著把你就拉出來; 就拉出來;本來你 本來你在那泥裏 頭陷著, 頭陷著,佛用手一拉, 佛用手一拉,把你拖出來。 出來。這表示我們眾 這表示我們眾生在三界火宅裏, 生在三界火宅裏,被 火燒得手也伸不開了, 火燒得手也伸不開了,腳也不會走路了, 也不會走路了,正在那兒燒得都要燒死了; 正在那兒燒得都要燒死了;佛 就是一個消防員── 就是一個消防員──救火的人 來到這兒把這些人救出來。我們三界就 ──救火的人, 救火的人,來到這兒把這些人救出來。 是一個大火宅, 是一個大火宅,佛跑到三界裏, 到三界裏,不怕被火燒死, 不怕被火燒死,還用手往外拉我們; 還用手往外拉我們;你 看,佛對我們多慈悲! 佛對我們多慈悲! 我們聽到這個地方, 我們聽到這個地方,若有良心的人, 若有良心的人,都應該痛哭流涕; 都應該痛哭流涕;佛對我們這麼 佛對我們這麼慈 悲,我們再若不發心修行, 我們再若不發心修行,那真是不是人了! 是不是人了!就要墮落到地獄、 就要墮落到地獄、餓鬼、 餓鬼、 畜生裏頭去了。 畜生裏頭去了。所以, 所以,我們現在不要為 我們現在不要為一個朋友, 一個朋友,說幾年沒見面了; 幾年沒見面了;或 者為一個親戚, 一個親戚,他有了什麼 他有了什麼危險就哭起來了; 危險就哭起來了;我們現在自己親歷 我們現在自己親歷其境, 其境, 在這火宅裏頭就要燒死了! 在這火宅裏頭就要燒死了!佛自己的生命都不顧, 佛自己的生命都不顧,而來救我們這一切的 眾生;你說,我們再若不發心, 我們再若不發心,那可是太辜負佛的這種慈悲喜捨了。 那可是太辜負佛的這種慈悲喜捨了。所 謂「慈能予樂, 慈能予樂,悲能拔苦」, 悲能拔苦」,佛把我們的苦都給拔出來 」,佛把我們的苦都給拔出來, 佛把我們的苦都給拔出來,我們就得到快 樂了。 樂了。應該發菩提心, 應該發菩提心,不要再像以前那麼 不要再像以前那麼懶惰; 懶惰;應該生慚愧心了, 應該生慚愧心了,不要 再像以前那麼 再像以前那麼大的脾氣; 大的脾氣;應該發覺悟心, 應該發覺悟心,佛在那兒等著我們。 佛在那兒等著我們。 有人問:「 有人問:「方才法師 :「方才法師您 方才法師您講,佛都不要命來救我們, 佛都不要命來救我們,那麼佛已經成佛了, 佛已經成佛了, 他還有死嗎 他還有死嗎?」佛沒有死 ?」佛沒有死, 佛沒有死,眾生有死; 生有死;佛雖然生死了了, 佛雖然生死了了,不會再死了, 不會再死了, 我們眾 我們眾生的生死沒了呢 生的生死沒了呢!我們眾 我們眾生的生命, 生的生命,就是佛的生命; 就是佛的生命;所以我們若 不趕快修道、 快修道、了生脫 了生脫死,那也就是等於拉著佛來陪著我們死一樣! 那也就是等於拉著佛來陪著我們死一樣!所以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23 of 247

我們在這個時候, 我們在這個時候,趕快發菩提心, 快發菩提心,向前去勇猛精進, 向前去勇猛精進,不能再懶惰了。 不能再懶惰了。 佛為救拔眾 救拔眾生,為說三乘: 三乘:分別說 分別說這三乘。 這三乘。聲聞: 聲聞:聲聞乘。 聲聞乘。辟支佛: 辟支佛:緣 覺乘, 覺乘,就是辟支佛乘。 就是辟支佛乘。佛乘: 佛乘:就是叫我們成佛去。 就是叫我們成佛去。這三乘的法門, 這三乘的法門,給我 們預備到這個地方了, 們預備到這個地方了,我們是要哪 我們是要哪一種車? 一種車?是要羊車? 是要羊車?還是歡喜鹿車? 還是歡喜鹿車? 還是歡喜大白牛車? 還是歡喜大白牛車?你自己選擇一種車。 自己選擇一種車。不是說 不是說聽經, 聽經,就這麼 就這麼聽一聽就 算了; 算了;這是要你 這是要你自己也拿一份 自己也拿一份。佛現在給我們這三車, 佛現在給我們這三車,也是每 也是每人都有一 份的。你歡喜要大白牛車, 歡喜要大白牛車,佛就給你 佛就給你一個; 一個;你歡喜要鹿車, 歡喜要鹿車,佛也給你 佛也給你預 備一個; 備一個;你歡喜要羊車, 歡喜要羊車,最小的、 最小的、Very small one? OK! 你若自己哪 若自己哪個也 不要, 不要,那麼佛也沒有法子來救你 佛也沒有法子來救你了! O2 合歎三車希有 P1 合示相轉

分三

P2 合作證轉

P3 合勸修轉

今P1 而作是言: 而作是言:汝等莫得樂住三界火宅, 汝等莫得樂住三界火宅,勿貪麤 勿貪麤弊色聲香味觸也。 弊色聲香味觸也。若貪著生 愛,則為所燒。 所燒。汝速出三界, 汝速出三界,當得三乘, 當得三乘,聲聞、 聲聞、辟支佛、 辟支佛、佛乘。 佛乘。 而作是言: 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就作出這樣的說 釋迦牟尼佛就作出這樣的說話。這是阿難結集經藏的時候, 這是阿難結集經藏的時候, 加上這四個字; 加上這四個字;這個「 這個「汝等」, 汝等」,就是釋迦牟尼佛 」,就是釋迦牟尼佛說 就是釋迦牟尼佛說的了。 的了。汝等莫得樂住 三界火宅: 三界火宅:為什麼釋迦牟尼佛說 釋迦牟尼佛說「汝等」? 汝等」?汝等 」?汝等, 汝等,就是三十子連五百 人,也就是包括你 也就是包括你我現在這一切的眾 我現在這一切的眾生。所以你 所以你不要以為 不要以為我們都在外 邊,我們都在這個「 我們都在這個「汝等」 汝等」之內呢! 內呢!所以釋迦牟尼佛對著你 所以釋迦牟尼佛對著你、我、他, 就說:「你 :「你不要很快樂地住在這三界火宅裏頭」; 不要很快樂地住在這三界火宅裏頭」;不要以 」;不要以為 不要以為很快樂, 很快樂,那 是很苦! 是很苦!在欲界、 在欲界、色界、 色界、無色界, 無色界,這三界火宅裏邊, 這三界火宅裏邊,非常痛苦! 非常痛苦!一切都 不是很好玩的。 不是很好玩的。 所以「 所以「莫得樂住三界火宅」, 莫得樂住三界火宅」,就是講苦 」,就是講苦、 就是講苦、集、滅、道四諦的「 道四諦的「苦諦」。 苦諦」。 這「苦諦」 苦諦」有無量諸苦, 有無量諸苦,可是眾 可是眾生都是染苦為 生都是染苦為樂。好像有的時候, 好像有的時候,世界 上不論什麼 上不論什麼事,要是會做的, 要是會做的,就是壞事也能把事情做好了; 就是壞事也能把事情做好了;要是不會做 的,就是好事也會把它 就是好事也會把它做壞了。 做壞了。本來是苦, 本來是苦,眾生就以苦為 生就以苦為樂;明明是 樂,他又認為 他又認為是苦, 是苦,所以這都是一種顛 所以這都是一種顛倒相。 倒相。眾生的顛 生的顛倒相, 倒相,就迷不知 返──在迷途裏邊走 ──在迷途裏邊走, 在迷途裏邊走,不知道回頭。 不知道回頭。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24 of 247

勿貪麤 勿貪麤弊:勿,就是不要; 就是不要;你不要貪這種的麤 不要貪這種的麤弊。麤,對「細」而言 「粗」,就是很粗劣的 」,就是很粗劣的; 就是很粗劣的;弊,就是壞了、 就是壞了、爛了。 爛了。什麼爛、什麼壞呢?就 是苦, 是苦,就是煩惱; 就是煩惱;它擾亂我們的心性, 擾亂我們的心性,破壞我們的智慧, 破壞我們的智慧,令我們都愚癡 了,這就叫麤 這就叫麤弊。 色聲香味觸也: 色聲香味觸也:色、聲、香、味、觸,是五塵, 是五塵,也叫五欲; 也叫五欲;色、聲、 香、味、觸的「 觸的「塵」,是五塵的境界 」,是五塵的境界。 是五塵的境界。色,是色法, 是色法,有形色可見, 有形色可見,凡是 我們所面對著, 我們所面對著,有一種形相的, 有一種形相的,這都叫色塵; 這都叫色塵;聲塵、 聲塵、香塵、 香塵、味塵、 味塵、觸 塵,這都無形的。 這都無形的。這五塵的境界, 這五塵的境界,就把我們一切的眾 就把我們一切的眾生給迷住了! 生給迷住了!有的 就迷於色, 就迷於色,被色塵所染污 被色塵所染污;有的歡喜聽音樂, 有的歡喜聽音樂,這是迷到聲塵上; 這是迷到聲塵上;有的歡 喜嗅香, 喜嗅香,這迷到香塵上; 這迷到香塵上;有的貪著於味, 有的貪著於味,這迷到味塵上; 這迷到味塵上;有的歡喜觸, 有的歡喜觸, 被觸塵所迷, 被觸塵所迷,也就是被這觸塵所染污 也就是被這觸塵所染污。 怎麼叫 怎麼叫「塵」?就是不 」?就是不清 就是不清淨。這五塵的境界, 這五塵的境界,把眾生迷得顛顛 生迷得顛顛倒倒 顛顛倒倒, 倒倒,你 若能對境無心, 若能對境無心,所謂「 所謂「見事省事出世間, 見事省事出世間,見事迷事墮沉 見事迷事墮沉淪」,你 」,你在這種 境界裏頭能覺悟, 境界裏頭能覺悟,這就超出世間去; 這就超出世間去;你若在這種境界裏頭, 若在這種境界裏頭,被境界所 迷,這就要墮落了。 這就要墮落了。常常講「 常常講「眼觀聲色內 眼觀聲色內無有, 無有,耳聽塵事心不知」; 耳聽塵事心不知」;對 」;對 境無心, 境無心,不被境界所轉, 不被境界所轉,也就是你 也就是你能轉境界, 能轉境界,而境界轉不動你 而境界轉不動你。你能有 這種的境界, 這種的境界,這色、 這色、聲、香、味、觸,就沒有法子搖動你 就沒有法子搖動你的心; 的心;你若 見,就起一種貪愛, 就起一種貪愛,這就是被境界迷。 這就是被境界迷。 若貪著生愛: 若貪著生愛:你若貪這五塵的境界, 若貪這五塵的境界,生一種愛著的心── 生一種愛著的心──又執著 ──又執著, 又執著,又有 一種愛心, 一種愛心,這愛心就屬於一種情感的愛。 這愛心就屬於一種情感的愛。對著五塵的境界, 對著五塵的境界,就生出來一 種執著, 種執著,生出一種「 生出一種「見愛」。 見愛」。一般人認 」。一般人認為 一般人認為這個「 這個「愛」,是很重要 」,是很重要; 是很重要;其 實,你不能了生死、 不能了生死、沒有成佛, 沒有成佛,就因為 就因為這個「 這個「愛」。「性流 」。「性流為 性流為情,情流 為欲」,就有這種欲愛 」,就有這種欲愛; 就有這種欲愛;這種欲愛, 這種欲愛,就是生死的根本, 就是生死的根本,也就是有漏的一 個源頭。 個源頭。你若沒有情愛心, 若沒有情愛心,就得到無漏; 就得到無漏;你若有情愛, 若有情愛,就得不到無漏。 就得不到無漏。 則為所燒: 所燒:為什麼所燒呢 所燒呢?就為這種愛火所燒; 這種愛火所燒;這種愛, 這種愛,把一切的人都 燒死了。 燒死了。 這一段文, 這一段文,是屬於苦、 是屬於苦、集、滅、道的「 道的「集」諦。你有這種情愛, 有這種情愛,就會生 煩惱了; 煩惱了;你若沒有情愛, 若沒有情愛,沒有愛欲心, 沒有愛欲心,就沒有煩惱了。 就沒有煩惱了。為什麼你有這情 愛?就因為 就因為你把自己的身體看得太重, 把自己的身體看得太重,想令身體得到一種享受; 想令身體得到一種享受;這是一 種大錯而特錯! 種大錯而特錯!你看釋迦牟尼佛修行, 看釋迦牟尼佛修行,他為什麼到雪山去受那種的苦? 到雪山去受那種的苦?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25 of 247

為什麼他到菩提樹下去成道? 他到菩提樹下去成道?他就是把這種的情愛, 他就是把這種的情愛,世間一般人所有的 這種心, 這種心,斷了、 斷了、沒有了, 沒有了,所以他才能證果成佛, 所以他才能證果成佛,才能斷煩惱。 才能斷煩惱。 佛最初第一次轉四諦法輪時說 佛最初第一次轉四諦法輪時說:「此是苦 :「此是苦, 此是苦,逼迫性; 逼迫性;此是集, 此是集,招感性; 招感性; 此是道, 此是道,可修性; 可修性;此是滅, 此是滅,可證性。」 可證性。」這是示轉 。」這是示轉, 這是示轉,就是告訴一切眾 就是告訴一切眾生, 這個苦太厲害了, 這個苦太厲害了,是逼迫人的。 是逼迫人的。這個煩惱是由你 這個煩惱是由你內裏有煩惱, 裏有煩惱,外邊煩惱 才會來; 才會來;你內裏頭若沒有煩惱, 裏頭若沒有煩惱,外邊就不會有什麼 外邊就不會有什麼煩惱來的。 煩惱來的。這是道, 這是道, 是可以修行的; 是可以修行的;這是滅, 這是滅,可以證得的。 可以證得的。 佛最初第二次轉四諦法輪時說 佛最初第二次轉四諦法輪時說:「此是苦 :「此是苦, 此是苦,汝應知; 汝應知;此是集, 此是集,汝應斷; 汝應斷; 此是滅, 此是滅,汝應證; 汝應證;此是道, 此是道,汝應修。」 汝應修。」這是勸轉 。」這是勸轉, 這是勸轉,就是勸一切眾 就是勸一切眾生修 行,說這個苦, 這個苦,你也應該知道; 也應該知道;這是集、 這是集、是煩惱, 是煩惱,你也應該斷; 也應該斷;這個 道,你也應該修; 也應該修;這滅, 這滅,你也應該證。 也應該證。 佛最初第三次轉四諦法輪時說 佛最初第三次轉四諦法輪時說:「此是苦 :「此是苦, 此是苦,我已知; 我已知;此是集, 此是集,我已斷; 我已斷; 此是道, 此是道,我已修; 我已修;此是滅, 此是滅,我已證。」 我已證。」這是證轉 。」這是證轉。 這是證轉。佛最初對憍 佛最初對憍陳如三轉 四諦法輪, 四諦法輪,所以在《 所以在《法華經》 法華經》這一段文, 這一段文,也是表示「 也是表示「苦、集、滅、道」 這個道理。 這個道理。 汝速出三界, 汝速出三界,當得三乘, 當得三乘,聲聞、 聲聞、辟支佛、 辟支佛、佛乘: 佛乘:這個「 這個「汝」也就有一個 「等」字,不是單單一個人。 不是單單一個人。汝等速出三界, 汝等速出三界,不要再在這個三界裏流連 忘返, 忘返,把自己本有的家鄉 把自己本有的家鄉忘了, 忘了,要趕快修行, 快修行,超出這三界。 超出這三界。快一點! 快一點!不 要等了! 要等了!越等就越墮落! 越等就越墮落! 你們出來這三界火宅, 們出來這三界火宅,都應該得到這三乘; 都應該得到這三乘;三乘, 三乘,就是聲聞、 就是聲聞、辟支佛、 辟支佛、 佛乘。 佛乘。聲聞乘是修四諦法, 聲聞乘是修四諦法,聞佛的聲音而悟道。 聞佛的聲音而悟道。辟支佛, 辟支佛,又叫緣 又叫緣覺,他 「春觀百花開, 春觀百花開,秋睹黃 秋睹黃落葉」, 落葉」,看這一切的萬物 」,看這一切的萬物, 看這一切的萬物,有這種天然生滅的道 理,修十二因緣 修十二因緣法而證得辟支佛果。 法而證得辟支佛果。生在有佛出世的時候, 生在有佛出世的時候,就叫緣 就叫緣覺; 生在無佛出世的時候, 生在無佛出世的時候,就叫獨覺; 就叫獨覺;因為辟支佛多數是住在深山穹谷裏, 辟支佛多數是住在深山穹谷裏, 很少和外邊接觸, 很少和外邊接觸,他修行證果, 他修行證果,所以成辟支佛。 所以成辟支佛。佛乘, 佛乘,我們聽經聽過很 多次, 多次,大約每 大約每一個人都知道這佛乘了; 一個人都知道這佛乘了;不過, 不過,知道了, 知道了,也不妨聽多一 遍。 什麼叫佛?「 叫佛?「佛 ?「佛」是半梵語, 是半梵語,譯為「覺」。本來這個 」。本來這個「 本來這個「佛」根本就是梵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26 of 247

語,不是半梵語, 不是半梵語,而是梵語的一半。「 而是梵語的一半。「覺 。「覺」分為自覺、 自覺、覺他、 覺他、覺行圓 滿。佛與凡夫不同, 佛與凡夫不同,佛能自覺, 佛能自覺,能自己覺悟了, 能自己覺悟了,凡夫是不知不覺的; 凡夫是不知不覺的;佛 不但自覺, 不但自覺,而又能覺他, 而又能覺他,既能自利, 能自利,而又能利他。 而又能利他。那麼自覺也圓滿, 自覺也圓滿,覺 他也圓滿, 他也圓滿,這叫覺行圓滿; 這叫覺行圓滿;覺和修行的行門都圓滿了, 覺和修行的行門都圓滿了,所以這叫「 所以這叫「三覺 圓,萬德備, 萬德備,故名為 故名為佛」。 這「佛乘」, 佛乘」,和菩薩乘 」,和菩薩乘、 和菩薩乘、緣覺乘、 覺乘、聲聞乘是不同的, 聲聞乘是不同的,所以《 所以《法華經》 法華經》只 講「唯一佛乘, 唯一佛乘,更無餘乘」。 更無餘乘」。前邊所 」。前邊所說 前邊所說的「聲聞、 聲聞、緣覺、菩薩」 菩薩」三乘 法,都是權便之法; 都是權便之法;唯有佛乘, 唯有佛乘,才是真 才是真實的法。 實的法。所以現在在法華會上, 所以現在在法華會上, 佛是開權顯實, 佛是開權顯實,把以前那種權便的法門都放下了, 把以前那種權便的法門都放下了,要顯出這真 要顯出這真實的佛乘 來。 P2 合作證轉 我今為 我今為汝保任此事, 汝保任此事,終不虛 終不虛也。 所以釋迦牟尼佛又說 所以釋迦牟尼佛又說,我今為 我今為汝保任此事: 汝保任此事:我給你 我給你做一個保證人, 做一個保證人,我擔 保你這件事!「 這件事!「這件事 是什麼事?就是「 就是「成佛」 成佛」的這件事。 的這件事。就是你 就是你若 !「這件事」 這件事」是什麼 能依照這大乘佛法來修行, 能依照這大乘佛法來修行,一定能成佛的, 一定能成佛的,我保證你 我保證你成佛! 成佛!終不虛 終不虛也: 絕對不會假的, 對不會假的,絕對不會虛 對不會虛妄的。 妄的。 P3合勸修轉 汝等但當勤修精進。 汝等但當勤修精進。如來以是方便, 如來以是方便,誘進眾 誘進眾生,復作是言: 復作是言:汝等當知此 三乘法, 三乘法,皆是聖所稱歎, 皆是聖所稱歎,自在無繫 自在無繫,無所依求。 無所依求。乘是三乘, 乘是三乘,以無漏根、 以無漏根、 力、覺、道、禪定、 禪定、解脫、三昧等, 三昧等,而自娛 而自娛樂,便得無量安 隱快樂。 隱快樂。 汝等但當勤修精進: 汝等但當勤修精進:汝等, 汝等,就是你 就是你們這一切的眾 們這一切的眾生;但,就是只要; 就是只要; 當,是應當。 是應當。勤,是不懶惰; 是不懶惰;修,是修行; 是修行;精,就是振奮精神; 就是振奮精神;進,就 是向前去邁進, 是向前去邁進,行大乘的佛道、 行大乘的佛道、大乘的佛法。 大乘的佛法。大乘開權顯實, 大乘開權顯實,示真實 相,你們一定要勤修精進; 們一定要勤修精進;若不勤修精進, 若不勤修精進,就是大乘在這兒, 就是大乘在這兒,於你也沒 有益處, 有益處,也就等於「 也就等於「說食數寶」 食數寶」一樣。 一樣。你若不修行, 若不修行,所謂: 所謂: 終日數他寶, 終日數他寶,自無半錢分; 自無半錢分; 於法不修行, 於法不修行,其過亦如是。 其過亦如是。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27 of 247

在《楞嚴經》 楞嚴經》上也說 上也說:「譬如 :「譬如說 譬如說食,終不能飽。」 終不能飽。」到飯館子裏 。」到飯館子裏, 到飯館子裏,你不吃 東西, 東西,只看菜譜, 只看菜譜,說這個不錯, 這個不錯,好吃! 好吃!那個更好吃! 那個更好吃!那個比這個好吃的 更好吃! 更好吃!就這麼唸 就這麼唸, 麼唸,唸了一天菜譜, 了一天菜譜,一口也沒吃; 一口也沒吃;肚子的餓病也沒有治 好,這叫「 這叫「說食終不能飽」。 食終不能飽」。或者 」。或者你 或者你在銀行櫃台那地方, 在銀行櫃台那地方,盡給人家數 錢,一天數了幾百萬塊錢; 一天數了幾百萬塊錢;到晚間,自己連一塊錢也沒有, 自己連一塊錢也沒有,都是給人家 數錢。 數錢。這叫「 這叫「終日數他寶, 終日數他寶,自無半錢分」, 自無半錢分」,自己連一個 」,自己連一個 penny( penny(一分 錢)都沒有。 都沒有。 「於法不修行」, 於法不修行」,你 」,你光明白這大乘法, 光明白這大乘法,若不依照大乘法去修行;「 若不依照大乘法去修行;「其過 ;「其過 亦如是」, 亦如是」,過是毛病 這個毛病,和給人家數錢的毛病是一樣的, 和給人家數錢的毛病是一樣的,你自 」,過是毛病; 過是毛病;這個毛病, 己是無所得。 己是無所得。你不到餐館去吃, 不到餐館去吃,你在家裏說 在家裏說這麵包是不錯的, 包是不錯的,說意大利 的麵包,或者是法國的麵 或者是法國的麵包,擦上一點牛油更好, 擦上一點牛油更好,若有一點起司也不 錯,你在家裏這麼唸 在家裏這麼唸來 麼唸來唸去的, 去的,也沒有治了你 也沒有治了你的肚皮餓, 的肚皮餓,這叫「 這叫「光說而 不行」。 不行」。你 」。你要是想要得到, 要是想要得到,必須要去做, 必須要去做,不做就不能得, 不做就不能得,所以要勤修精 進。精進, 精進,要有身精進、 要有身精進、心精進。 心精進。身精進, 身精進,你拜經, 拜經,得用身體; 得用身體;你念 佛,用口來念, 用口來念,這身、 這身、口的精進。 口的精進。或者你 或者你念經、 念經、打坐、 打坐、持咒,總而言 之,你要有一件東西來做。 要有一件東西來做。 我們這個心, 我們這個心,你若沒有事情給它 若沒有事情給它做,它就不老實, 就不老實,就打妄想了。 就打妄想了。它就像 猴子似的, 猴子似的,總不老實, 總不老實,東跳跳、 東跳跳、西跳跳, 西跳跳,又上上樹、 又上上樹、又下來, 又下來,一天到晚 一天到晚 也不閒著; 也不閒著;所謂「 所謂「心馬意猿猴」, 心馬意猿猴」,我們這個心也就好像馬似的 」,我們這個心也就好像馬似的, 我們這個心也就好像馬似的,那個意 也和猿猴是一樣。 也和猿猴是一樣。所以你 所以你必須要給它 必須要給它一點工做, 一點工做,它就老實了, 就老實了,不打妄想 了。那麼身精進, 身精進,心也要精進; 心也要精進;心精進, 心精進,就是念茲在茲總要想佛法。 就是念茲在茲總要想佛法。佛 法是要實行的, 法是要實行的,不實行, 不實行,你光說沒有用的; 沒有用的;我常說 我常說:「說 :「說得好, 得好,說得 妙;不實行, 不實行,不是道。」 不是道。」你 。」你一定要實實在在去做, 一定要實實在在去做,去用功, 去用功,這才能得到 利益, 利益,所以要精進。 所以要精進。 如來以是方便: 如來以是方便:如來用這三乘的方便法門, 如來用這三乘的方便法門,誘進眾 誘進眾生:誘,就是引誘; 就是引誘; 換一句話說 換一句話說,誘就是騙的。 誘就是騙的。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佛,你知道幹什麼 知道幹什麼的?就是騙我們 大家的。 大家的。可是這個「 可是這個「騙」,不是一個假騙 」,不是一個假騙, 不是一個假騙,是個真 是個真騙,把我們騙得了生 死;如果不騙我們, 如果不騙我們,我們不知道怎麼 我們不知道怎麼了生死 怎麼了生死。 了生死。什麼證明說 證明說是佛騙眾 是佛騙眾生 呢?你看!佛比喻 佛比喻自己是大長者; 自己是大長者;長者看小孩子在房子裏, 長者看小孩子在房子裏,房子起火燒 了,他就說 他就說:「啊 :「啊!你們快出來! 們快出來!我有羊車、 我有羊車、鹿車、 鹿車、牛車在門外哪 牛車在門外哪!」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28 of 247

根本沒有! 根本沒有!門外沒有羊車、 門外沒有羊車、鹿車、 鹿車、牛車! 牛車!這是不是騙呢 這是不是騙呢?小孩子就歡喜 玩這個車, 玩這個車,所以一聽著有車了, 所以一聽著有車了,就往外邊跑 就往外邊跑去了; 去了;跑到外邊去, 到外邊去,釋迦牟 尼佛一想:「 尼佛一想:「我 :「我既然用這個車把他們騙出來了; 然用這個車把他們騙出來了;我這麼 我這麼有錢, 有錢,好啦!我 每個人給他們一輛大車。」 個人給他們一輛大車。」給大車了 。」給大車了, 給大車了,這就又不是騙了, 這就又不是騙了,證明他所說 證明他所說的 話是真 話是真實了。 實了。 那麼最初是以方便法, 最初是以方便法,來令一切眾 來令一切眾生出離火宅; 生出離火宅;等出離火宅了, 等出離火宅了,佛要給 大乘法, 大乘法,開權顯實, 開權顯實,現在要說 現在要說真實的妙法了。 實的妙法了。誘,是誘導, 是誘導,就是好像 「空拳度子」 空拳度子」一樣。 一樣。釋迦牟尼佛看見一個小孩子要掉井裏了, 釋迦牟尼佛看見一個小孩子要掉井裏了,因為小孩 子不知道這是危險, 子不知道這是危險,他再往前一爬, 他再往前一爬,就會掉井裏了。 就會掉井裏了。佛就用方便法, 佛就用方便法, 說:「小孩子 :「小孩子! 小孩子!你快回來啦 快回來啦!我手裏有糖, 我手裏有糖,你快來! 快來!我給你 我給你糖吃!」 糖吃!」小 !」小 孩子就懂 孩子就懂得吃糖, 得吃糖,這有糖了, 這有糖了,於是就爬回來。 於是就爬回來。 釋迦牟尼佛手裏有沒有糖呢 釋迦牟尼佛手裏有沒有糖呢?沒有! 沒有!雖然沒有糖, 雖然沒有糖,佛可以到旁的地方, 佛可以到旁的地方, 拿來糖給這小孩子吃, 拿來糖給這小孩子吃,這也不算騙小孩子。 這也不算騙小孩子。這就叫誘, 這就叫誘,引誘。 引誘。引誘, 引誘,是 方便之法, 方便之法,換一句話說 換一句話說就是投其所好, 就是投其所好,也就是叫投機; 也就是叫投機;可是眾 可是眾生學會了 投機, 投機,就用到偏的地方去了。 就用到偏的地方去了。佛用這種的方法, 佛用這種的方法,這是來誘導眾 這是來誘導眾生、教化 眾生,所以說 所以說「誘進眾 誘進眾生」。 我們現在都是眾 我們現在都是眾生,不要忘了! 不要忘了!有人就說 有人就說釋迦牟尼佛騙人, 釋迦牟尼佛騙人,這回我不要 受他騙了! 受他騙了!你不要受他騙? 不要受他騙?你覺得做眾 覺得做眾生沒有做夠 生沒有做夠,那只管多做一個時 期;如果你 如果你不願意做眾 不願意做眾生,說現在我想要明白佛法, 現在我想要明白佛法,想要成佛了, 想要成佛了,那你 就要受釋迦牟尼佛來騙你 就要受釋迦牟尼佛來騙你!你想不受, 想不受,也不可以的。 也不可以的。 復作是言: 復作是言:釋迦牟尼佛又作這種的說 釋迦牟尼佛又作這種的說話。汝等當知: 汝等當知:你們這一切的眾 們這一切的眾生 應該知道, 應該知道,此三乘法, 此三乘法,皆是聖所稱歎: 皆是聖所稱歎:聲聞乘、 聲聞乘、辟支佛乘、 辟支佛乘、佛乘, 佛乘,這三 乘法都是過去諸佛所稱歎、 乘法都是過去諸佛所稱歎、現在諸佛所稱歎、 現在諸佛所稱歎、未來諸佛也稱歎。 未來諸佛也稱歎。這三乘 的法門, 的法門,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方便接引眾 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方便接引眾生的一種法門, 生的一種法門,所以被一切諸 佛所稱揚、 佛所稱揚、讚歎。 讚歎。稱,是稱揚; 是稱揚;歎,是讚歎。 是讚歎。稱揚, 稱揚,就說這種法是最妙 了!是希有難遇。 是希有難遇。 自在無繫 自在無繫:得到自然的智慧, 得到自然的智慧,就是自在; 就是自在;你得不到這種的自然智, 得不到這種的自然智,就不 自在。 自在。自然智, 自然智,也可以說 也可以說是他心智; 是他心智;就是明白一切眾 就是明白一切眾生的心了, 生的心了,所以很 自在。 自在。繫,就是用繩把他繫 就是用繩把他繫上;沒有得到解脫 沒有得到解脫,也叫繫 也叫繫。現在得到解脫 現在得到解脫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29 of 247

了,沒有罣 沒有罣礙,遠離顛 遠離顛倒夢想了, 倒夢想了,所以這叫無繫 所以這叫無繫;也就是得到最高的智 慧,能以把一切都放下了。 能以把一切都放下了。 無所依求: 無所依求:依,是依賴; 是依賴;求,就是心裏所希望的。 就是心裏所希望的。無所依, 無所依,這是「 這是「此生 已盡, 已盡,不受後有」; 不受後有」;今生一生就了了 」;今生一生就了了, 今生一生就了了,再不受後有了。 再不受後有了。因為生死了了, 生死了了, 再沒有來生; 再沒有來生;有來生, 有來生,這就叫「 這就叫「有」;沒有來生 」;沒有來生, 沒有來生,就不受後有。「 就不受後有。「無所 。「無所 依」就是沒有所依靠, 就是沒有所依靠,不要去依賴其他的人了。 不要去依賴其他的人了。所依還有個能依, 所依還有個能依,我們 的自性是能依, 的自性是能依,生死就是所依, 生死就是所依,依靠這個生死。 依靠這個生死。現在沒有生死了, 現在沒有生死了,所以 無所依了。 無所依了。無所求, 無所求,就是「 就是「所作已辦 所作已辦,梵行已立」; 梵行已立」;所作的事情已做完 」;所作的事情已做完 了,已經辦 已經辦妥了。 妥了。梵行, 梵行,就是清 就是清淨的行; 淨的行;已立, 已立,已經成功了; 已經成功了;所修行的 行門, 行門,已經建立起來, 已經建立起來,這是「 這是「梵行已立」。 梵行已立」。因 」。因為所希望的已經達到目的 了,所以這叫無所求。 所以這叫無所求。那麼能到無所依、 能到無所依、無所求這種的程度上, 無所求這種的程度上,就要證 果、了生脫 了生脫死了。 死了。 乘是三乘: 乘是三乘:乘,是坐乘, 是坐乘,坐乘到這三種的車上邊。 坐乘到這三種的車上邊。以無漏根、 以無漏根、力、覺、 道:以無漏的根、 以無漏的根、力,不是有漏的。 不是有漏的。根,是五根, 是五根,就是信、 就是信、進、念、 定、慧。信根, 信根,要有信心; 要有信心;你若沒有信心, 若沒有信心,學佛法就不會相應的。 學佛法就不會相應的。念, 就是念根; 就是念根;念茲在茲, 念茲在茲,不要忘了它 不要忘了它。進,就是精進的根; 就是精進的根;要向前去精 進,不能懶惰, 不能懶惰,不能順著自己的性情就懶惰了, 不能順著自己的性情就懶惰了,這不可以的。 這不可以的。定,是定 力。慧,是智慧。 是智慧。根是以生長為 根是以生長為義,因為它能生長人的善根 為它能生長人的善根。 能生長人的善根。再者, 再者,這 五根又會生出五種「 五根又會生出五種「信、進、念、定、慧」的力量, 的力量,這叫五力; 這叫五力;就是 信、進、念、定、慧這五力的種子。 慧這五力的種子。 覺,就是七覺支, 就是七覺支,就是:( 就是:(一 :(一)擇法覺支; 擇法覺支;擇,選擇、 選擇、揀擇, 揀擇,就是揀擇 這好法去做。( 這好法去做。(二 。(二)精進覺支; 精進覺支;要去精進。( 要去精進。(三 。(三)喜覺支。( 喜覺支。(四 。(四)除覺 支。(五 。(五)捨覺支。( 捨覺支。(六 。(六)定覺支。( 定覺支。(七 。(七)念覺支。 念覺支。七覺支, 七覺支,又叫七菩 提分。 提分。道,是八正道, 是八正道,就是正見、 就是正見、正語、 正語、正業、 正業、正命、 正命、正思惟、 正思惟、正精 進、正念、 正念、正定。 正定。 禪:是四禪, 是四禪,就是初禪和二禪、 就是初禪和二禪、三禪、 三禪、四禪。 四禪。初禪有三天, 初禪有三天,二禪有三 天,三禪有三天, 三禪有三天,四禪有九天, 四禪有九天,這是四禪十八天。 這是四禪十八天。在這四禪的天人, 在這四禪的天人,都 是修禪定; 是修禪定;在我們人間的人修禪定, 在我們人間的人修禪定,也可以達到這種境界。 也可以達到這種境界。 證得初禪的境界── 證得初禪的境界──這是一種境界 ──這是一種境界, 這是一種境界,不是說 不是說就是初禪天的天人。 就是初禪天的天人。我們人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30 of 247

間修禪定的人, 間修禪定的人,到初禪的境界上, 到初禪的境界上,往那兒一坐的時候, 往那兒一坐的時候,就入這種初禪天 的定, 的定,這叫離生喜樂地。 這叫離生喜樂地。離開煩惱了, 離開煩惱了,生出一種快樂, 生出一種快樂,這是超過人間一 切的快樂。 切的快樂。為什麼他不生煩惱? 他不生煩惱?因為他得到這種快樂, 他得到這種快樂,得到禪悅為 得到禪悅為食 了。得到初禪的境界, 得到初禪的境界,一天到晚 一天到晚都覺得非常的自在、 都覺得非常的自在、非常的舒服, 非常的舒服,身體 那種感覺簡直從來沒有那麼 那種感覺簡直從來沒有那麼好的; 好的;就是人間男女的性行為 就是人間男女的性行為,都沒有這種 的感覺快樂。 的感覺快樂。因為有這種的快樂, 有這種的快樂,所以他覺得其他的一切都是平常, 所以他覺得其他的一切都是平常,這 叫離生喜樂地。 叫離生喜樂地。 在中國的藥書說 在中國的藥書說:「天根月窟咸來往 :「天根月窟咸來往, 天根月窟咸來往,三十六宮都是春。」 三十六宮都是春。」這就是 。」這就是說 這就是說的 坐禪得到初禪這種境界, 坐禪得到初禪這種境界,這時候, 這時候,人身體有三十六個大的部份 人身體有三十六個大的部份,都非常 快樂。「 快樂。「春 。「春」就形容這種快樂的意思。 就形容這種快樂的意思。這是在醫學上來講, 這是在醫學上來講,但是在醫學 上沒有人明白, 上沒有人明白,只這麼唸 只這麼唸一 麼唸一唸;在醫書上有這種的說 在醫書上有這種的說法,可是真 可是真正懂得 的人很少。 的人很少。 這離生喜樂地, 這離生喜樂地,你往那兒一坐, 往那兒一坐,就有這種境界; 就有這種境界;不坐的時候, 不坐的時候,也有這種 境界。 境界。行、住、坐、臥,都在這種快樂之中; 都在這種快樂之中;越修, 越修,這種境界就越增 加。再坐的時間久了, 再坐的時間久了,人的脈搏也停止了; 人的脈搏也停止了;在這時候, 在這時候,坐兩鐘頭就像幾 秒鐘似的, 秒鐘似的,或者坐一天也像五分鐘那麼 或者坐一天也像五分鐘那麼短時間。 短時間。好像虛 好像虛雲老和尚 雲老和尚在終南 山入定坐了十八天, 山入定坐了十八天,也都是得這種境界。 也都是得這種境界。這種境界, 這種境界,只要你 只要你有誠心, 有誠心,打 坐就可以得到的, 坐就可以得到的,並不困難, 並不困難,尤其青 尤其青年人很快會得到這種境界。 年人很快會得到這種境界。你要是 不打坐、 不打坐、不修行, 不修行,那當然是沒有了; 那當然是沒有了;你若用功修行, 若用功修行,自己就會領略得到 這種境界。 這種境界。 這是初禪的境界, 這是初禪的境界,並不是說 並不是說天人是這樣子, 天人是這樣子,而是我們修道人以這凡夫的 身,若修行了, 若修行了,就可以得到這種境界。 就可以得到這種境界。這種境界並不出奇, 這種境界並不出奇,不是很不得 了,這很平常, 這很平常,這是修行入門的初步 這是修行入門的初步,所以不是說 所以不是說得到這種境界就很高 了。若想得到真 若想得到真正的好處, 正的好處,證得聖果, 證得聖果,還要加功猛進, 還要加功猛進,不是在這個地方 就站住了! 就站住了! 二禪是定生喜樂地。 二禪是定生喜樂地。你在有這種快樂的時間, 在有這種快樂的時間,你也不要貪著, 也不要貪著,不要說 不要說這 是最好了! 是最好了!你貪著, 貪著,那就在這個地方停止了! 那就在這個地方停止了!那沒有用的。 那沒有用的。要修定, 要修定,不 要搖動你 要搖動你的心, 的心,你心常常在定中, 心常常在定中,所謂「 所謂「那伽常在定, 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 無有不定時」; 行、住、坐、臥,都和入定是一樣的。 都和入定是一樣的。心不往外跑 心不往外跑、不向外攀緣 不向外攀緣;所謂 「心如止水」, 心如止水」,像水停止了似的那 」,像水停止了似的那麼 像水停止了似的那麼澄清、玲瓏剔透的境界。 玲瓏剔透的境界。那麼在這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31 of 247

時候, 時候,你要是打坐修行, 要是打坐修行,不單脈停止了, 不單脈停止了,這呼吸氣也都停止, 這呼吸氣也都停止,你坐多長 的時間也覺得很短; 的時間也覺得很短;可是在這個時候, 可是在這個時候,你還有念。 還有念。 在離生喜樂地的時候, 在離生喜樂地的時候,定力不足; 定力不足;在定生喜樂地, 在定生喜樂地,定力有一點基礎了, 定力有一點基礎了, 呼吸氣也可以停止了, 呼吸氣也可以停止了,但是你 但是你的念還沒有停止。 的念還沒有停止。有的時候正在坐著, 有的時候正在坐著, 「啊!我坐了多久了?」 我坐了多久了?」這一打妄想 ?」這一打妄想, 這一打妄想,出了定了! 出了定了!你不打這個妄想, 不打這個妄想,坐 那兒多久也不知道時間, 那兒多久也不知道時間,無人、 無人、無我、 無我、無眾生、無壽者。 無壽者。你一生了這一 念:我還有什麼 我還有什麼事情沒有辦 事情沒有辦?啊!等一等要去銀行, 等一等要去銀行,看一看有多少錢在 銀行裏存著? 銀行裏存著?我等一等要去買菜, 我等一等要去買菜,今天吃什麼 今天吃什麼呢?這都是。 這都是。一打這個妄 想,就出定了, 就出定了,這念還沒停止呢 這念還沒停止呢! 等到三禪, 等到三禪,叫離喜妙樂地。 叫離喜妙樂地。初禪是「 初禪是「喜」,二禪是 」,二禪是「 二禪是「定」;但是 」;但是「 但是「定」 還沒有離這個「 還沒有離這個「喜」,還有禪悅的這種境界 」,還有禪悅的這種境界。 還有禪悅的這種境界。可是到三禪, 可是到三禪,這「喜」也 離開了; 離開了;你也不要貪著這種法礙, 也不要貪著這種法礙,所謂「 所謂「禪悅為 禪悅為食,法喜充滿」, 法喜充滿」,都離 」,都離 開了。 開了。這時候, 這時候,又得著從來沒有得到的那種微妙不可思議的快樂; 又得著從來沒有得到的那種微妙不可思議的快樂;這個 快樂, 快樂,這是天上的快樂, 這是天上的快樂,不是人間的快樂了。 不是人間的快樂了。這種快樂, 這種快樂,那可是得未曾 有,從來都沒有試過的; 從來都沒有試過的;所以你 所以你若想嚐 若想嚐一嚐這個味道, 這個味道,就去用功參禪打 坐。 到四禪, 到四禪,是捨念清 是捨念清淨地。 淨地。在三禪的境界, 在三禪的境界,念住了, 念住了,不打妄想了, 不打妄想了,可是還 沒有捨。 沒有捨。到四禪, 到四禪,把這個「 把這個「念」簡直地就放到一邊去, 簡直地就放到一邊去,捨了, 捨了,那就是沒 有了; 有了;自己沒有念了, 自己沒有念了,無生無念了。 無生無念了。在這個境界, 在這個境界,是把客塵的煩惱完全 都澄清 都澄清了;可是沒有證果, 可是沒有證果,這只是修道所得的一種輕安的境界。 這只是修道所得的一種輕安的境界。 定:四無色定, 四無色定,就是空無邊處定、 就是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 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 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 想處定。 想處定。在這四種定的天, 在這四種定的天,稱為無色界天; 無色界天;這四天的天人, 這四天的天人,只有一個識 而沒有形色, 而沒有形色,所以這個「 所以這個「定」也叫無色定。 也叫無色定。在這種定的地方, 在這種定的地方,是「空無 邊處、 邊處、識無邊處、 識無邊處、無所有處、 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 非想非非想處」,因 」,因為它無色 為它無色, 無色,所以又叫 四空處。 四空處。禪定, 禪定,就有四禪、 就有四禪、八定; 八定;這四禪加上四無色定合起來又稱為 這四禪加上四無色定合起來又稱為八 定。 禪定之後, 禪定之後,就要解脫 就要解脫:解脫有八種, 有八種,就是內 就是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 有色想觀外色解脫、內無色 想觀外色解脫 想觀外色解脫、淨解脫 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 身作證具足住、空無邊處解脫 空無邊處解脫、識無邊處解脫 識無邊處解脫、 無所有處解脫 無所有處解脫、非想非非想處解脫 非想非非想處解脫、滅受想定身作證具足住, 滅受想定身作證具足住,這叫八解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32 of 247

脫,又稱為 又稱為八背捨。 八背捨。背捨什麼 背捨什麼呢?背捨煩惱, 背捨煩惱,得到一種解脫 得到一種解脫。 怎麼叫 怎麼叫內有色想觀外色? 有色想觀外色?內有色想, 有色想,你內裏邊有這種色慾的念。 裏邊有這種色慾的念。因為人 都是凡夫, 都是凡夫,所以在最初修道的時候, 所以在最初修道的時候,就沒能免去這種色法; 就沒能免去這種色法;在你想斷, 想斷, 但是裏邊還有這種的種子── 但是裏邊還有這種的種子──有這種的心 ──有這種的心, 有這種的心,有這種的意, 有這種的意,有這種的念。 有這種的念。 觀外色, 觀外色,觀外色怎麼 觀外色怎麼觀 怎麼觀呢?本來應該用「 本來應該用「九想觀」 九想觀」或「不淨觀」 不淨觀」來觀外 邊的色。 邊的色。你若知道它 若知道它是不淨了, 是不淨了,就不會著住到這種的色上; 就不會著住到這種的色上;也就是你 也就是你若 放下了, 放下了,不會著住到色上, 不會著住到色上,就得到解脫 就得到解脫,就自在了! 就自在了!這叫第一種的解 脫。你若放不下, 若放不下,著住到這上邊, 著住到這上邊,就沒有得到解脫 就沒有得到解脫,就不自在。 就不自在。 怎麼才能放得下 怎麼才能放得下? 才能放得下?若能把它 若能把它看破了, 看破了,也就放得下了; 也就放得下了;看不破, 看不破,就放不 下,就得不到自在, 就得不到自在,所以要先修「 所以要先修「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 無色想觀外色解脫」這種觀。 這種觀。用功 的人, 的人,用得時間久了, 用得時間久了,不知不覺中就把色欲的心念都沒有了。 不知不覺中就把色欲的心念都沒有了。沒有了, 沒有了, 是不是就可以了? 是不是就可以了?你還要觀外色。 還要觀外色。 你看怎麼樣美麗的一個女人 怎麼樣美麗的一個女人, 樣美麗的一個女人,將來也一定會老, 將來也一定會老,一定要死的; 一定要死的;她老了、 老了、 死了, 死了,身體就會變壞的。 身體就會變壞的。身體死了, 身體死了,作青瘀想,死人身變成青 死人身變成青色的, 色的,瘀 了;然後就有血出, 然後就有血出,作血塗想。 作血塗想。九想觀還有膿爛想, 九想觀還有膿爛想,有膿之後就生蟲 了;這蟲就會吃這個肉, 這蟲就會吃這個肉,然後就變成骨頭了; 然後就變成骨頭了;骨頭壞了, 骨頭壞了,然後又變成土 了。這四大分離, 這四大分離,各有所還; 各有所還;風大就還給風, 風大就還給風,地大就還給地, 地大就還給地,水大就還 給水, 給水,火大就還給火了。 火大就還給火了。各有所還, 各有所還,那麼都空了! 都空了!要這樣觀。 要這樣觀。觀一個 人,是這樣; 是這樣;觀十個人, 觀十個人,也是這樣子; 也是這樣子;觀百千萬億人, 觀百千萬億人,都是這樣子。 都是這樣子。 你明白這一種不潔淨的觀想, 明白這一種不潔淨的觀想,無論男人觀女人是這樣觀法, 無論男人觀女人是這樣觀法,女人觀男人 也是這樣觀法。 也是這樣觀法。能以作這樣觀念, 能以作這樣觀念,你就不生貪愛, 就不生貪愛,就沒有一種愛慾心, 就沒有一種愛慾心, 這就是得到解脫 這就是得到解脫。得到解脫 得到解脫了,然後就得到淨解脫 然後就得到淨解脫身作證。 身作證。你因為把這 種的色相打破了, 種的色相打破了,看得破、 看得破、放下了, 放下了,得到淨解脫 得到淨解脫身。那時候, 那時候,你是一個 淨解脫 淨解脫身來作證; 身來作證;具足住, 具足住,也就是一個解脫 也就是一個解脫的意思, 的意思,住於這種清 住於這種清淨的本 體上, 體上,然後你 然後你再空也解脫 再空也解脫,識也解脫 識也解脫,有也解脫 有也解脫,想也解脫 想也解脫,最後得到 滅受想身, 滅受想身,修滅受想定。 修滅受想定。這時候, 這時候,把你的識也都將滅了; 的識也都將滅了;但是還沒有 滅,到八萬四千劫的時候, 到八萬四千劫的時候,它還會生。 還會生。所以雖然有這四空處的境界, 所以雖然有這四空處的境界,得 到滅受想定, 到滅受想定,生死也沒有了呢 生死也沒有了呢! 這八個, 這八個,叫八解脫 叫八解脫。四禪加四空處, 四禪加四空處,再加上滅受想定, 再加上滅受想定,這是九次第定。 這是九次第定。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33 of 247

又有三昧等: 又有三昧等:三昧, 三昧,是三三昧── 是三三昧──三種的三昧 ──三種的三昧, 三種的三昧,就是空三昧、 就是空三昧、無相三 昧、無願三昧。 無願三昧。這三種的三昧, 這三種的三昧,你若成就了, 若成就了,這就成空無相願。 這就成空無相願。若詳細 講起來, 講起來,是需要很多時間的, 是需要很多時間的,現在就提一提它 現在就提一提它這個名字。 這個名字。等,就等於以 上所講的這些個道理。 上所講的這些個道理。 而自娛 而自娛樂:修這種的功夫, 修這種的功夫,而得到禪悅為 而得到禪悅為食、法喜充滿, 法喜充滿,所以就非常地 快樂。 快樂。便得無量安隱快樂: 便得無量安隱快樂:遊戲在禪定之中, 遊戲在禪定之中,得到無量的安穩、 得到無量的安穩、無量的 快樂。 快樂。這就是說 這就是說,你若得到真 若得到真空的涅槃, 空的涅槃,就永離一切的災患, 就永離一切的災患,所以叫無 量安穩的快樂。 量安穩的快樂。 前面所說 前面所說的「禪定、 禪定、解脫」,不是叫 」,不是叫你 不是叫你坐在那兒, 坐在那兒,什麼也不想就可以得 到解脫 到解脫。什麼也不想了, 也不想了,這不變成一個木頭人嗎 這不變成一個木頭人嗎?這沒有用的。 這沒有用的。可是你 可是你 又不真 又不真能像個木頭人; 能像個木頭人;你若真能像個木頭人, 能像個木頭人,那個用處大; 那個用處大;你若不能像 這個木頭人, 這個木頭人,那根本就不是一個木頭人。 那根本就不是一個木頭人。怎麼說 怎麼說不能像木頭人呢 不能像木頭人呢?木頭 人不打妄想, 人不打妄想,根本就沒有一個想。 根本就沒有一個想。你現在說 現在說你像木頭人,「 像木頭人,「你 ,「你像木頭 人」這是不是一個想? 這是不是一個想?根本談不到是一個木頭人! 根本談不到是一個木頭人!那麼你不是一個木頭 人,你有什麼 有什麼用處? 用處?你自己想一想。 自己想一想。那沒有用處, 那沒有用處,就連個木頭人還不 如! 那個木頭人雖然沒有用處, 那個木頭人雖然沒有用處,但它至少不是一個世界消耗者; 至少不是一個世界消耗者;你這個「 這個「不 是木頭人的人」, 是木頭人的人」,卻做世間一個消耗者 」,卻做世間一個消耗者。 卻做世間一個消耗者。消耗什麼 消耗什麼呢?會吃飯! 會吃飯!有吃 飯、穿衣服、 穿衣服、睡覺的用處; 睡覺的用處;其餘還有什麼 其餘還有什麼用處? 用處?你說,你對世界有什麼 對世界有什麼 貢獻? 貢獻?對哪一個人有什麼 一個人有什麼利益? 利益?沒有的。 沒有的。你對人既 對人既然沒有益處, 然沒有益處,和那木 頭人是沒有分別的。 頭人是沒有分別的。人所以和木頭人不同的地方, 人所以和木頭人不同的地方,就是要對人有益處。 就是要對人有益處。 對世界有貢獻, 對世界有貢獻,利益所有的人, 利益所有的人,叫所有的人都得到我的好處, 叫所有的人都得到我的好處,那是有用 處。你能做, 能做,但你有沒有做到這種的事? 有沒有做到這種的事?有沒有這種的功能呢 有沒有這種的功能呢?沒有, 沒有, 那和木頭人沒有分別, 那和木頭人沒有分別,沒有什麼 沒有什麼用!但是你 但是你不是木頭人, 不是木頭人,所以也沒有 用。 你人真要是能像個木頭人, 要是能像個木頭人,那還有大用, 那還有大用,那可以。 那可以。你能以不打妄想, 能以不打妄想,那 你的性光、 的性光、智慧就充遍法界了。 智慧就充遍法界了。為什麼你不能智慧充遍法界? 不能智慧充遍法界?就因為 就因為你 沒有像木頭人那麼 沒有像木頭人那麼老實。 老實。聽見沒有? 聽見沒有?我們不是木頭人! 我們不是木頭人! O3 合適子所願

分三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P1 合羊車

譬喻品第三

P2 合鹿車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34 of 247

P3 合牛車

今P1 舍利弗! 舍利弗!若有眾 若有眾生,內有智性, 有智性,從佛世尊聞法信受, 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殷勤精進, 殷勤精進,欲速出 三界, 三界,自求涅槃, 自求涅槃,是名聲聞乘; 是名聲聞乘;如彼諸子, 如彼諸子,為求羊車出於火宅。 求羊車出於火宅。 舍利弗: 舍利弗:釋迦牟尼佛叫了一聲, 釋迦牟尼佛叫了一聲,舍利弗! 舍利弗!現在我告訴你 現在我告訴你,若有眾 若有眾生:假 使有這一類的眾 使有這一類的眾生,內有智性: 有智性:怎麼叫 怎麼叫「內有智性」 有智性」呢?這個「 這個「內」, 就是宿世從佛聞法, 就是宿世從佛聞法,所以就有智慧的種子; 所以就有智慧的種子;這是以前跟著佛學習這三乘 的法門, 的法門,所以現在才內 所以現在才內有智性。 有智性。從佛世尊聞法信受: 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在前生就隨從著佛 聞法信受。 聞法信受。這就是一個聞慧── 這就是一個聞慧──聞的智慧 ──聞的智慧。 聞的智慧。你單聞法而不信受, 單聞法而不信受,這也得 不到利益; 不到利益;必須要聞法之後, 必須要聞法之後,深信不疑, 深信不疑,要信而受持。 要信而受持。你能以信而受 持,再能以殷勤精進: 再能以殷勤精進:你能殷勤, 能殷勤,就要常常思慮, 就要常常思慮,這是屬於思慧; 這是屬於思慧;你能 精進, 精進,這就屬於修慧。 這就屬於修慧。 欲速出三界: 欲速出三界:能以殷勤精進, 能以殷勤精進,想要很快就出這欲界、 想要很快就出這欲界、色界、 色界、無色界。 無色界。自 求涅槃: 求涅槃:就想自己得到涅槃, 就想自己得到涅槃,不管其他的人, 不管其他的人,只有我自己求成功就算 了。是名聲聞乘: 是名聲聞乘:因為他只想自覺, 他只想自覺,只想自利, 只想自利,所以這叫聲聞乘。 所以這叫聲聞乘。如彼 諸子: 諸子:就好像那一幫 就好像那一幫的小孩子、 的小孩子、三十子, 三十子,為求羊車, 求羊車,出於火宅: 出於火宅:有的聽 說有羊車, 有羊車,就由火宅跑 就由火宅跑出來, 出來,想得到羊車。 想得到羊車。聲聞乘比方羊車, 聲聞乘比方羊車,這羊就只 管自己, 管自己,不管後邊的羊群是怎麼 不管後邊的羊群是怎麼樣子 怎麼樣子, 樣子,自己跑 自己跑到前邊去; 到前邊去;所以這表示是 一種自了漢, 一種自了漢,為自己了生死, 自己了生死,不管其他人, 不管其他人,自己就往前跑 自己就往前跑,這是說 這是說的聲 聞乘。 聞乘。 P2 合鹿車 若有眾 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 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殷勤精進, 殷勤精進,求自然慧, 求自然慧,樂獨善寂, 樂獨善寂,深知 諸法因緣 諸法因緣,是名辟支佛乘; 是名辟支佛乘;如彼諸子, 如彼諸子,為求鹿車出於火宅。 求鹿車出於火宅。 若有眾 若有眾生:假設有眾 假設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 從佛世尊聞法信受:隨從佛, 隨從佛,聽見佛所說 聽見佛所說的法 就信受不疑。 就信受不疑。這個「 這個「信」,頭先有人問我 」,頭先有人問我:「 頭先有人問我:「是不是佛菩薩可以給我們 :「是不是佛菩薩可以給我們 這個『 這個『信』呢?是我們自己的信? 是我們自己的信?還是佛給我們的信?」 還是佛給我們的信?」這個道理是很 ?」這個道理是很 多的講法, 多的講法,不過其餘的講法不太正確。 不過其餘的講法不太正確。可以說 可以說,你這個「 這個「信」,是 」,是你自 己生出來的, 己生出來的,並不是從外邊來的。 並不是從外邊來的。不是像外道說 不是像外道說的,天主可以給你 天主可以給你信, 你要多少信, 要多少信,祂就可以給你 就可以給你多少信心。 多少信心。不是! 不是!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35 of 247

這個信心, 這個信心,只有自己發出來, 只有自己發出來,旁人不能給的; 旁人不能給的;要是旁人能給你 要是旁人能給你信心, 信心,也 就等於旁人吃飯, 就等於旁人吃飯,你若能飽, 若能飽,他就可以給你 他就可以給你。旁人吃飯, 旁人吃飯,你自己不能 飽;那你這個信心, 這個信心,也就像這個樣子一樣。 也就像這個樣子一樣。你自己生出信心, 自己生出信心,你自己得 到法食, 到法食,才能飽; 才能飽;你自己不生出信心, 自己不生出信心,旁人送給你 旁人送給你這個信心, 這個信心,那不是你 那不是你 自己的, 自己的,你不會飽的。 不會飽的。所以講這個道理, 所以講這個道理,一定要把它 一定要把它講清楚。好像你 好像你修 行,旁人替你 旁人替你修行可不可以? 修行可不可以?不可以。 不可以。所謂「 所謂「自己吃飯自己飽, 自己吃飯自己飽,自己生 死自己了。」 死自己了。」這信心也是這樣 。」這信心也是這樣, 這信心也是這樣,你必須要自己生出信心; 必須要自己生出信心;你若不生信 心,旁人也不能幫 旁人也不能幫助你的。 殷勤精進: 殷勤精進:要向前去修行、 要向前去修行、精進, 精進,求自然慧: 求自然慧:自然慧, 自然慧,也就是一種自自 然然生出的智慧。 然然生出的智慧。樂獨善寂: 樂獨善寂:他歡喜自己一個人修道。 他歡喜自己一個人修道。善寂, 善寂,他歡喜清 他歡喜清 淨,不歡喜吵 不歡喜吵,不歡喜鬧, 不歡喜鬧,不歡喜鬧市。 不歡喜鬧市。深知諸法因緣 深知諸法因緣:他知道一切法 生滅的因緣 生滅的因緣,所以修十二因緣 所以修十二因緣;也就因為 也就因為明白這十二因緣 明白這十二因緣,是名辟支佛 乘:這名字就叫辟支佛乘。 這名字就叫辟支佛乘。這十二因緣 這十二因緣,就是無明緣 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 名色、 名色、名色緣 名色緣六入、 六入、六入緣 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 緣生、生緣老死。 老死。他把十二因緣 他把十二因緣這種的道理窮盡了, 這種的道理窮盡了,明白到極點了, 明白到極點了,所 以這叫辟支佛乘。 以這叫辟支佛乘。 如彼諸子, 如彼諸子,為求鹿車, 求鹿車,出於火宅: 出於火宅:像那些小孩子聽長者說 像那些小孩子聽長者說有鹿車, 有鹿車,認為 鹿車是最好玩的, 鹿車是最好玩的,所以跑 所以跑出來找鹿車。 出來找鹿車。以「鹿車」 鹿車」譬喻辟支佛乘。 辟支佛乘。鹿, 牠是獨立的, 是獨立的,不需要人來幫 不需要人來幫助;辟支佛也是獨立的, 辟支佛也是獨立的,有佛出世時, 有佛出世時,名緣 覺;沒有佛出世時, 沒有佛出世時,名獨覺。 名獨覺。辟支佛是自修自證, 辟支佛是自修自證,他樂獨善寂, 他樂獨善寂,深知諸 法的因緣 法的因緣。 P3 合牛車 若有眾 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 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 勤修精進,求一切智, 求一切智,佛智、 佛智、自然智、 自然智、 無師智、 無師智、如來知見、 如來知見、力、無所畏, 無所畏,愍念安樂無量眾 愍念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 利益天人,度脫 一切, 一切,是名大乘菩薩。 是名大乘菩薩。求此乘故, 求此乘故,名為摩訶薩; 摩訶薩;如彼諸子, 如彼諸子,為求牛車出 於火宅。 於火宅。 若有眾 若有眾生:假設有這種眾 假設有這種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 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 勤修精進:跟著佛修 道,聽聞佛所說 聽聞佛所說法,而生出一種信心來受持、 而生出一種信心來受持、勤修精進。 勤修精進。求一切智: 求一切智:他 想要知道一切世、 想要知道一切世、出世法的智慧。 出世法的智慧。佛智: 佛智:佛的智慧, 佛的智慧,是二乘人所沒有的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36 of 247

這種智慧。 這種智慧。自然智: 自然智:就是辟支佛所求的自然智。 就是辟支佛所求的自然智。無師智: 無師智:這個無師智, 這個無師智, 一般人誤會, 一般人誤會,說是不要師父, 是不要師父,沒有師父的智慧, 沒有師父的智慧,這是錯誤的。 這是錯誤的。只有佛有 無師智, 無師智,因為佛為天人之師, 天人之師,沒有人可以做佛的師父, 沒有人可以做佛的師父,所以叫無師智, 所以叫無師智, 也就是佛智。 也就是佛智。一切智、 一切智、佛智、 佛智、自然智、 自然智、無師智, 無師智,都是佛的智慧; 都是佛的智慧;這四種 智,雖然說 雖然說分開四種, 分開四種,其實也就是佛一個大圓滿覺的智慧。 其實也就是佛一個大圓滿覺的智慧。如來知、 如來知、 見、力、無所畏: 無所畏:求如來的知、 求如來的知、如來的見。 如來的見。如來知, 如來知,就是一切種智; 就是一切種智;如 來見, 來見,就是佛眼。「 就是佛眼。「力 。「力」是十力,「 是十力,「無所畏 ,「無所畏」 無所畏」是四無所畏。 是四無所畏。 愍念安樂無量眾 愍念安樂無量眾生:佛因為 佛因為憐憫這一切的眾 憐憫這一切的眾生,要安樂這一切的眾 要安樂這一切的眾生, 所以發一種大慈悲心; 所以發一種大慈悲心;利益天人, 利益天人,度脫一切, 一切,是名大乘菩薩: 是名大乘菩薩:佛要利益 天上的人和人間的人, 天上的人和人間的人,要救度一切眾 要救度一切眾生,這就叫大乘菩薩。 這就叫大乘菩薩。求此乘故, 求此乘故, 名為摩訶薩: 摩訶薩:因為他求大乘故, 他求大乘故,所以就叫摩訶薩, 所以就叫摩訶薩,就是一個大菩薩。 就是一個大菩薩。如 彼諸子, 彼諸子,為求牛車出於火宅: 求牛車出於火宅:好像那一班小孩子為 好像那一班小孩子為求這輛大牛車, 求這輛大牛車,離開 這個火宅的一樣。 這個火宅的一樣。 L3 合等賜大車喻 M1 牒前二喻

分二

M2 合二喻

今M1 舍利弗! 舍利弗!如彼長者, 如彼長者,見諸子等安隱得出火宅, 見諸子等安隱得出火宅,到無畏處, 到無畏處,自惟財富無 量,等以大車而賜諸子。 等以大車而賜諸子。 舍利弗: 舍利弗:釋迦牟尼佛又叫了一聲, 釋迦牟尼佛又叫了一聲,舍利弗! 舍利弗!如彼長者: 如彼長者:佛就像這位長者 一樣, 一樣,見諸子等安隱得出火宅, 見諸子等安隱得出火宅,到無畏處: 到無畏處:看見三十子與五百人, 看見三十子與五百人,很平 安的逃出這火難了, 安的逃出這火難了,到不可怖畏的地方。 到不可怖畏的地方。自惟財富無量: 自惟財富無量:長者就想, 長者就想,我 的財富是無量的, 的財富是無量的,所以等以大車而賜諸子: 所以等以大車而賜諸子:都平等的布施給這些小孩 子,不是小車、 不是小車、羊車、 羊車、鹿車的, 鹿車的,而是大白牛大車。 而是大白牛大車。 M2 合二喻

分二

N1 合諸子免難

N2 合等賜大車

今N1 如來亦復如是, 如來亦復如是,為一切眾 一切眾生之父, 生之父,若見無量億千眾 若見無量億千眾生,以佛教 以佛教門,出三 界苦, 界苦,怖畏險道, 怖畏險道,得涅槃樂。 得涅槃樂。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37 of 247

如來亦復如是: 如來亦復如是:如來也是這樣! 如來也是這樣!為一切眾 一切眾生之父: 生之父:佛是一切眾 佛是一切眾生之父! 生之父! 若見無量億千眾 若見無量億千眾生:若見這麼 若見這麼多的眾 多的眾生,以佛教 以佛教門,出三界苦: 出三界苦:都是用 佛的門徑來教 佛的門徑來教化他們, 化他們,來令眾 來令眾生出離欲界、 生出離欲界、色界、 色界、無色界這三界的苦。 無色界這三界的苦。 在三界裏, 在三界裏,怖畏險道: 怖畏險道:這都是恐怖危險的道路。 這都是恐怖危險的道路。在這三界, 在這三界,沒有真 沒有真正的 快樂, 快樂,是受一切的苦; 是受一切的苦;又這麼 又這麼危險, 危險,超過去「 超過去「如臨深淵, 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如履薄冰」的 危險。 危險。如臨深淵, 如臨深淵,就是好像站在萬丈深的這麼 就是好像站在萬丈深的這麼一個水潭邊上, 一個水潭邊上,潭不知道 有多深, 有多深,我們很容易就掉到這水裏頭, 我們很容易就掉到這水裏頭,就沒有命了! 就沒有命了!如履薄冰, 如履薄冰,好像冬 天凍的薄冰, 天凍的薄冰,冰沒有凍多厚, 冰沒有凍多厚,你往那冰上一走, 往那冰上一走,很容易把冰就踩 很容易把冰就踩破而掉 到水裏, 到水裏,就沒有生命。 就沒有生命。我們在這個三界也就是這樣子, 我們在這個三界也就是這樣子,又好像在一個火 宅裏頭這麼 宅裏頭這麼樣,所以叫危險。 所以叫危險。 佛是令我們這一切人出這危險的道路, 佛是令我們這一切人出這危險的道路,得涅槃樂: 得涅槃樂:得到涅槃的快樂, 得到涅槃的快樂,得 到「不生不滅、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 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不增不減」這種常、 這種常、樂、我、淨的快樂和好 處。 N2 合等賜大車 如來爾時, 如來爾時,便作是念: 便作是念:我有無量無邊智慧、 我有無量無邊智慧、力、無畏等諸佛法藏, 無畏等諸佛法藏,是諸 眾生皆是我子, 生皆是我子,等與大乘, 等與大乘,不令有人獨得滅度, 不令有人獨得滅度,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 之。是諸眾 是諸眾生脫三界者, 三界者,悉與諸佛禪定解脫 悉與諸佛禪定解脫等娛樂之具, 樂之具,皆是一相一 種,聖所稱歎, 聖所稱歎,能生淨妙第一之樂。 能生淨妙第一之樂。 如來爾時, 如來爾時,便作是念: 便作是念:釋迦牟尼佛在這時候, 釋迦牟尼佛在這時候,就生出這一種念。 就生出這一種念。 我有無量無邊智慧: 我有無量無邊智慧:我成佛了之後, 我成佛了之後,智慧是無量無邊的, 智慧是無量無邊的,取之不盡, 取之不盡,用 之不竭的。 之不竭的。力、無畏等: 無畏等:還有十力、 還有十力、四無所畏等等。 四無所畏等等。十力, 十力,這是佛的十 種智慧力量; 種智慧力量;四無所畏, 四無所畏,是佛四種無所畏的智慧。 是佛四種無所畏的智慧。四無所畏, 四無所畏,就是說 就是說法 無所畏、 無所畏、一切智無所畏、 一切智無所畏、說障道法無所畏、 障道法無所畏、說盡苦道法無所畏。 盡苦道法無所畏。諸佛法 藏:就是四諦、 就是四諦、六度、 六度、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或者三十七道品, 或者三十七道品,這都是諸佛的法 藏、諸佛的法寶。 諸佛的法寶。 是諸眾 是諸眾生皆是我子: 生皆是我子:這一切的眾 這一切的眾生,都是佛的兒子, 都是佛的兒子,等與大乘: 等與大乘:平等賜 給他們大乘的佛法。 給他們大乘的佛法。不令有人獨得滅度: 不令有人獨得滅度:不令有任何人, 不令有任何人,單單他自己得 到滅度了、 到滅度了、得到涅槃了。 得到涅槃了。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 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就都得到如來這種的 涅槃, 涅槃,是和如來是一樣的; 是和如來是一樣的;就是不令眾 就是不令眾生得到「 生得到「偏空」 偏空」的理, 的理,必須要得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38 of 247

到圓滿無上這種「 到圓滿無上這種「真空」的理體。 的理體。 是諸眾 是諸眾生脫三界者: 三界者:這一切想要脫 這一切想要脫離三界的眾 離三界的眾生,悉與諸佛禪定解脫 悉與諸佛禪定解脫等 娛樂之具: 樂之具:悉,就是完全。 就是完全。都給他們諸佛這種的禪定、 都給他們諸佛這種的禪定、這種的解脫 這種的解脫,等 等最好玩的東西。 等最好玩的東西。你看!你沒有得到禪定這好玩的境界; 沒有得到禪定這好玩的境界;你若得到, 若得到, 喔!那就像小孩子貪玩耍 那就像小孩子貪玩耍那個車一樣。 那個車一樣。 皆是一相: 皆是一相:這「一相」 一相」也就是實相, 也就是實相,就是代表三德之一的法身德。 就是代表三德之一的法身德。前面 已經說 已經說了很多的道理, 了很多的道理,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道品、六度、 六度、四諦、 四諦、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現在以 「三德」 三德」來結束這〈 來結束這〈譬喻品〉。所以 〉。所以說 所以說「皆是一相」, 皆是一相」,也就是皆是實 」,也就是皆是實 相。實相無相, 實相無相,可是無所不相。 可是無所不相。一切有相, 一切有相,都是從實相生出來的, 都是從實相生出來的,這也 就是在「 就是在「真空」裏邊的「 裏邊的「妙有」。 妙有」。妙有所以叫 」。妙有所以叫「 妙有所以叫「妙有」, 妙有」,是 」,是你也看不 見、聽不見、 聽不見、聞不見、 聞不見、嚐不見、 不見、觸不到, 觸不到,你的意念也不能知道; 的意念也不能知道;所以實 相就是佛的法身德。 相就是佛的法身德。 一種: 一種:就是一切種智; 就是一切種智;種智是智的種子, 種智是智的種子,這一切種智就是說 這一切種智就是說的般若德。 的般若德。 佛有法身德、 佛有法身德、般若德、 般若德、解脫德。解脫德就是聖所稱歎, 德就是聖所稱歎,能生淨妙第一之 樂:這一種法是十方諸佛所稱歎的, 這一種法是十方諸佛所稱歎的,能生清 能生清淨微妙第一的快樂。 淨微妙第一的快樂。你有了 快樂, 快樂,就沒有苦; 就沒有苦;沒有苦了, 沒有苦了,就是解脫 就是解脫!所以是解脫 所以是解脫德。這三德秘藏是 不可思議的。 不可思議的。 L4 合長者無虛喻 M1 牒前喻

分二

M2 正合不虛

今M1 舍利弗! 舍利弗!如彼長者, 如彼長者,初以三車誘引諸子, 初以三車誘引諸子,然後但與大車, 然後但與大車,寶物莊嚴, 寶物莊嚴,安 隱第一, 隱第一,然彼長者無虛 然彼長者無虛妄之咎。 妄之咎。 舍利弗: 舍利弗:大智舍利弗, 大智舍利弗,你要知道! 要知道!如彼長者: 如彼長者:佛也就像前面我所說 佛也就像前面我所說這位 大富長者一樣的。 大富長者一樣的。初以三車, 初以三車,誘引諸子: 誘引諸子:最初他用方便法門, 最初他用方便法門,說是門的 外邊有三種的車子, 外邊有三種的車子,一輛是羊車, 一輛是羊車,一輛是鹿車, 一輛是鹿車,一輛是大白牛車。 一輛是大白牛車。所以 就誘引諸子, 就誘引諸子,誘,是誘導; 是誘導;引,也就是「 也就是「誘」,就是騙這一些個小孩 」,就是騙這一些個小孩 子。這位長者騙這一些小孩子說 這位長者騙這一些小孩子說門外邊有車, 門外邊有車,是因為 是因為這些小孩子就要被 火燒死了; 火燒死了;所以雖然沒有車子, 所以雖然沒有車子,這位長者說 這位長者說有車。 有車。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39 of 247

本來這些小孩子在這兒玩得什麼 本來這些小孩子在這兒玩得什麼都不知道了, 都不知道了,也不驚, 也不驚,也不怖, 也不怖,也不 覺,也不知, 也不知,聽說有這樣美麗可以玩的車子, 有這樣美麗可以玩的車子,比現在所玩的東西更好; 比現在所玩的東西更好; 於是都到門外邊了, 於是都到門外邊了,到安穩、 到安穩、沒有恐怖的地方。 沒有恐怖的地方。然後但與大車: 然後但與大車:這位長 者把小孩子都誆 者把小孩子都誆騙出來, 騙出來,令他們到門外了; 令他們到門外了;長者因為 長者因為自己財富無量, 自己財富無量,可 以「周給一國, 周給一國,猶尚不匱」, 不匱」,所以 」,所以每 所以每個人都給一個大的車子。 個人都給一個大的車子。寶物莊 嚴:是以種種珍奇的寶物來莊嚴這一輛大車。 是以種種珍奇的寶物來莊嚴這一輛大車。安隱第一: 安隱第一:這輛車又安 穩、又舒適, 又舒適,這是最第一了。 這是最第一了。然彼長者無虛 然彼長者無虛妄之咎: 妄之咎:因為每個人都得到 一輛大車, 一輛大車,所以這位長者他沒有撒謊 所以這位長者他沒有撒謊、打妄語的過錯。 打妄語的過錯。 M2 正合不虛 如來亦復如是, 如來亦復如是,無有虛 無有虛妄。初說三乘引導眾 三乘引導眾生,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脫 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脫 之。何以故? 何以故?如來有無量智慧、 如來有無量智慧、力、無所畏諸法之藏, 無所畏諸法之藏,能與一切眾 能與一切眾生大 乘之法, 乘之法,但不盡能受。 但不盡能受。舍利弗! 舍利弗!以是因緣 以是因緣,當知諸佛方便力故, 當知諸佛方便力故,於一佛 乘,分別說 分別說三。 這位長者他用方便法, 這位長者他用方便法,使令這一幫 使令這一幫的小孩子, 的小孩子,都從火宅出來了。 都從火宅出來了。他沒有 車而說 車而說有,然後完全賜給大車; 然後完全賜給大車;這位長者並沒有虛 這位長者並沒有虛妄的過錯, 妄的過錯,沒有講假 話欺騙人的過錯。 話欺騙人的過錯。如來亦復如是: 如來亦復如是:如來世尊也和這位長者是一樣的, 如來世尊也和這位長者是一樣的,無 有虛妄:沒有打妄語。 沒有打妄語。 對於眾 對於眾生,佛使用一種權巧方便的法門, 佛使用一種權巧方便的法門,初說三乘: 三乘:最初說 最初說聲聞乘, 聲聞乘,然 後又說緣 後又說緣覺乘 說緣覺乘, 覺乘,又說菩薩乘。 菩薩乘。說這三乘的法門, 這三乘的法門,引導眾 引導眾生:來接引一切 眾生到三藏教 生到三藏教和通教 和通教、別教。三藏教 三藏教是屬於聲聞乘, 是屬於聲聞乘,通教是屬於緣 是屬於緣覺 乘,別教是屬於菩薩乘。 是屬於菩薩乘。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脫 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脫之:最後才說 最後才說《法華經》 法華經》 實相的妙理、 實相的妙理、圓頓的法門, 圓頓的法門,這是大乘的妙法, 這是大乘的妙法,而度脫 而度脫這一切的眾 這一切的眾生。何 以故: 以故:什麼緣故佛要這樣呢 故佛要這樣呢? 如來有無量智慧: 如來有無量智慧:佛本來有無量無邊這麼 佛本來有無量無邊這麼多的智慧, 多的智慧,有一切智、 有一切智、道種 智、一切種智, 一切種智,力、無所畏: 無所畏:又有十種如來的智力、 又有十種如來的智力、四無所畏。 四無所畏。諸法之 藏:這一切的法門, 這一切的法門,佛都有。 佛都有。能與一切眾 能與一切眾生大乘之法: 生大乘之法:佛一開始, 佛一開始,就可 以給這一切眾 以給這一切眾生大乘之法; 生大乘之法;但不盡能受: 但不盡能受:但是, 但是,並不是一切的眾 並不是一切的眾生完全 都接受這大乘法。 都接受這大乘法。因為他從來也沒有聽過這個大乘的法門, 他從來也沒有聽過這個大乘的法門,所以就有的 人能接受, 人能接受,有的人不能接受。 有的人不能接受。好像佛最初說 好像佛最初說《華嚴經》, 華嚴經》,小乘人 》,小乘人「 小乘人「有眼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40 of 247

不見盧舍那, 不見盧舍那,有耳不聞圓頓教 有耳不聞圓頓教」,視之不見 」,視之不見, 視之不見,聽之不聞, 聽之不聞,如聾若啞 如聾若啞。這 二乘人, 二乘人,不但不能盡受, 不但不能盡受,而且都不懂 而且都不懂。 在這個地方, 在這個地方,以前有個居士問我:「 以前有個居士問我:「二乘人聽這 :「二乘人聽這《 二乘人聽這《華嚴經》 華嚴經》都聽不懂 都聽不懂, 那我們現在還不夠 那我們現在還不夠二乘人, 二乘人,我們怎麼 我們怎麼就可以 怎麼就可以懂 就可以懂《華嚴經》 華嚴經》呢?」這個問 ?」這個問 得很好。 得很好。當初佛成佛的時候, 當初佛成佛的時候,沒有人懂 沒有人懂佛法, 佛法,根本就沒有佛法; 根本就沒有佛法;所以這 一切的人, 一切的人,若給他們講太深的道理, 若給他們講太深的道理,他們根本就不懂 他們根本就不懂。現在我們這一切 的人, 的人,都知道有佛法, 都知道有佛法,又知道佛法裏有大乘, 又知道佛法裏有大乘,有小乘, 有小乘,有深, 有深,有淺, 有淺,就 都可以明白佛法。 都可以明白佛法。所以現在我們雖然沒有證果, 所以現在我們雖然沒有證果,比不了二乘人; 比不了二乘人;可是我 們這種大乘的根性在以前已經種下了, 們這種大乘的根性在以前已經種下了,所以才能有機會聞到大乘的佛 法。 舍利弗! 舍利弗!你知道嗎 知道嗎?以是因緣 以是因緣:因為眾生不能完全接受大乘的這種妙 理,以這種的因緣 以這種的因緣,當知諸佛方便力故: 當知諸佛方便力故:你應該知道, 應該知道,十方一切諸佛和 我釋迦如來都是運用方便權巧的法門, 我釋迦如來都是運用方便權巧的法門,於一佛乘: 於一佛乘:在這一個佛乘的法 上,分別說 分別說三:把它分別說 分別說出來三乘, 出來三乘,說有聲聞乘、 有聲聞乘、緣覺乘、 覺乘、菩薩乘。 菩薩乘。 本來在法上, 本來在法上,沒有什麼 沒有什麼三乘, 三乘,就是一個佛乘; 就是一個佛乘;因為眾生的根性不能完全 接受, 接受,所以才分開說 所以才分開說出來三乘。 出來三乘。三乘, 三乘,也就是為 也就是為著這一乘而說 著這一乘而說的;究竟 目的, 目的,還是希望一切眾 還是希望一切眾生都成佛, 生都成佛,所以都修行佛乘。 所以都修行佛乘。 I2 重頌

分二

J1 頌喻說

J2 頌法合

J1 分二

K1 頌總喻

K2 頌別喻

K1 分三

L1 頌長者並家宅喻

L2 頌五百人喻

L3 頌火起喻

今L1 佛欲重宣此義, 佛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偈言: 譬如長者 堂舍高危 牆壁圮坼 牆壁圮坼 周障屈曲

有一大宅 其宅久故 而復頓弊 柱根摧朽 梁棟傾斜 基陛隤 基陛隤毀 泥塗阤 泥塗阤落 覆苫亂墜 椽梠差脫 椽梠差脫 雜穢充遍

佛欲重宣此義, 佛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偈言:佛說完前邊長行之後, 完前邊長行之後,因為悲心切切, 悲心切切,恐怕 眾生還不明白這種道理, 生還不明白這種道理,所以也不怕麻煩, 所以也不怕麻煩,又把它 又把它再用偈頌來重說 再用偈頌來重說一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41 of 247

遍,把義理再說 把義理再說詳細一點。 詳細一點。偈頌有的是四個字、 偈頌有的是四個字、五個字、 五個字、六個字, 六個字,或七 個字的, 個字的,以偈頌把前文所說 以偈頌把前文所說的道理再重複說 的道理再重複說一遍, 一遍,或者有沒有說 或者有沒有說詳細 的,再把它 再把它說詳細一點; 詳細一點;或者前邊說 或者前邊說得少, 得少,這兒說 這兒說得多一點; 得多一點;或者前邊 說得多, 得多,偈頌就說 偈頌就說少一點。 少一點。這是怕人沒有明白這個意義, 這是怕人沒有明白這個意義,所以再用偈頌 來表達一遍。 來表達一遍。 譬如長者: 譬如長者:比方前邊所說 比方前邊所說的這一位長者, 的這一位長者,有一大宅: 有一大宅:有一個大的宅子。 有一個大的宅子。 這個宅子, 這個宅子,是欲界、 是欲界、色界、 色界、無色界, 無色界,都包括在內 都包括在內,這三界是一個大宅。 這三界是一個大宅。 可是其宅久故: 可是其宅久故:因為三界無安, 三界無安,猶如火宅, 猶如火宅,所以非常危險。 所以非常危險。而復頓弊: 而復頓弊: 頓,就是要倒的樣子; 就是要倒的樣子;弊,當「壞」字講, 字講,要壞了。 要壞了。為什麼它要倒了 麼它要倒了? 要倒了? 為什麼它又要壞了 麼它又要壞了? 又要壞了?就因為 就因為時間久了。 時間久了。 講到這個地方, 講到這個地方,我用人的身體, 我用人的身體,來譬喻 來譬喻這一段的偈頌: 這一段的偈頌: 人身好比一間房, 人身好比一間房,口為門戶眼為窗, 四肢好比房四柱, 四肢好比房四柱,頭髮比如苫房草; 頭髮比如苫房草; 趁著好時勤修補, 趁著好時勤修補,莫待倒了著了忙。 莫待倒了著了忙。 「人身好比一間房」, 人身好比一間房」,我們人的身體就像一間房子似 」,我們人的身體就像一間房子似。「 我們人的身體就像一間房子似。「口 。「口為門戶眼為 窗」,口就是個門 」,口就是個門, 口就是個門,眼就是窗戶 眼就是窗戶。你看!我們房裏有兩扇窗, 我們房裏有兩扇窗,房裏頭就 光了; 光了;我們人身體有兩個眼睛, 我們人身體有兩個眼睛,就能什麼 就能什麼都看得見了。 都看得見了。你能看得見, 能看得見,這 就等於窗戶 就等於窗戶一樣的, 一樣的,所以兩個眼睛就像是兩扇窗戶 所以兩個眼睛就像是兩扇窗戶似。「四肢好比房四 。「四肢好比房四 柱」,有兩條 」,有兩條胳 有兩條胳臂、兩條腿, 兩條腿,這就像房的四個角落有四個柱子。「 這就像房的四個角落有四個柱子。「頭髮 。「頭髮 比如苫房草」, 比如苫房草」,在美國這兒 」,在美國這兒, 在美國這兒,沒有這種房子; 沒有這種房子;到中國, 到中國,有那種房子, 有那種房子,就 是上邊的草蓋到屋頂上。 是上邊的草蓋到屋頂上。我們的頭髮在頭上, 我們的頭髮在頭上,也好像苫房上的草一樣。 也好像苫房上的草一樣。 「趁著好時勤修補」, 趁著好時勤修補」,你 」,你要在這個房子還好的時候, 要在這個房子還好的時候,要是牆掉了一塊, 要是牆掉了一塊, 你把它修補好; 修補好;窗戶爛了, 爛了,或者門壞了, 或者門壞了,給它修補一下。「 修補一下。「莫待倒了著 。「莫待倒了著 了忙」, 了忙」,你 」,你不要等房子要倒了、 不要等房子要倒了、坍塌了 坍塌了,那時候就慌了, 那時候就慌了,說這怎麼辦 怎麼辦 呢?怎麼是好的時候勤修補 怎麼是好的時候勤修補? 是好的時候勤修補?你正是年輕, 正是年輕,這就是房子好的時候; 這就是房子好的時候;你等 著一老的時候, 著一老的時候,房子就要塌 房子就要塌了、倒了; 倒了;房子一倒, 房子一倒,人也不能住了, 人也不能住了,這個 時候就著忙了。 時候就著忙了。所謂房子倒, 所謂房子倒,就是到死的時候; 就是到死的時候;這個房子住不了了, 這個房子住不了了,就 要搬家了。 要搬家了。這時候, 這時候,才知道要修理這個房子, 才知道要修理這個房子,已經沒有用了, 已經沒有用了,機器用的 時間太多了, 時間太多了,這個房子住得太久, 這個房子住得太久,所以它 所以它已經就壞了。 已經就壞了。我們人的身體, 我們人的身體,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42 of 247

就是這樣子。 就是這樣子。你趁著房好的時候, 趁著房好的時候,應該勤修補; 應該勤修補;勤修補是幹什麼 勤修補是幹什麼?就叫 你修道! 修道! 應該坐禪, 應該坐禪,我今天教 我今天教你們中文不是教 們中文不是教坐禪嗎 坐禪嗎?你或者拜佛, 或者拜佛,向佛叩頭; 向佛叩頭; 這拜佛, 這拜佛,也就包括拜經在內 也就包括拜經在內了。或者誦經, 或者誦經,你念哪一部經; 一部經;或者持咒 或者持咒。 所謂「 所謂「一生之計在於勤, 一生之計在於勤,一年之計在於春,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 一日之計在於晨」,你 」,你們每 一個人都要這樣想:「 一個人都要這樣想:「我今天早晨四點鐘起床 :「我今天早晨四點鐘起床, 我今天早晨四點鐘起床,我起來了, 我起來了,這早晨是最 好的一個時期。」 好的一個時期。」你 看今天我教你們中文, 們中文,這是第一課, 這是第一課,這個基礎是最 。」你看今天我教 好的。 好的。你若早一點起來, 若早一點起來,到外邊, 到外邊,到花園去吸吸新鮮空氣, 到花園去吸吸新鮮空氣,人就有精神 了。所以四點鐘起床, 所以四點鐘起床,然後洗洗臉 然後洗洗臉、漱漱口; 漱漱口;口乾淨了, 口乾淨了,臉也乾淨了, 也乾淨了, 這時候沒有什麼 這時候沒有什麼事,就坐坐禪。 就坐坐禪。這時候, 這時候,萬籟無聲, 萬籟無聲,什麼動靜也沒有, 動靜也沒有, 最好修行用功。 最好修行用功。 早晨的時間最寶貴、 早晨的時間最寶貴、最好不過了, 最好不過了,所以這時候一坐, 所以這時候一坐,很容易與道相應。 很容易與道相應。 坐禪坐了一個時候, 坐禪坐了一個時候,腿大約是有多少痛了, 腿大約是有多少痛了,或者坐慣了不痛, 或者坐慣了不痛,但是坐的 時間久了, 時間久了,覺得不願意坐了; 覺得不願意坐了;那做什麼 那做什麼呢?做點運動, 做點運動,就是拜佛。 就是拜佛。拜 佛,這就是做運動的功夫, 這就是做運動的功夫,運動得你 運動得你周身血脈都流動。 周身血脈都流動。拜完佛, 拜完佛,這時候 周身血脈也都活動了, 周身血脈也都活動了,然後再念念經, 然後再念念經,把呼吸氣調勻 把呼吸氣調勻一點; 一點;然後有修密 的,就是持咒 就是持咒。 怎麼叫持 怎麼叫持咒 叫持咒?持咒是要不出聲的。 是要不出聲的。我們這兒現在念〈 我們這兒現在念〈楞嚴咒 楞嚴咒〉是出聲 念,這是作功課; 這是作功課;你若真正想要修行, 正想要修行,要在心裏念, 要在心裏念,這是「 這是「金剛持 咒」,像金剛似的這 」,像金剛似的這麼 像金剛似的這麼念咒。功課做完之後, 功課做完之後,就去做工。 就去做工。到晚間五點鐘 放工了, 放工了,又來到佛教 又來到佛教講堂, 講堂,學習中文及中國語言, 學習中文及中國語言,並聽講佛經, 並聽講佛經,晚飯都 不吃。 不吃。 在前邊所說 在前邊所說的,「譬如長者 ,「譬如長者, 譬如長者,有一大宅, 有一大宅,其宅久故」, 其宅久故」,這個 」,這個「 這個「長者」 長者」就 是譬喻 是譬喻佛;「大宅 ;「大宅」 大宅」就是所說 就是所說的欲界、 的欲界、色界、 色界、無色界, 無色界,乃至於三千大千 世界, 世界,都包括在內 都包括在內;所有的眾 所有的眾生,都在這宅子裏頭住, 都在這宅子裏頭住,所以謂之「 所以謂之「大 宅」。 其宅久故, 其宅久故,這三界沒有一個開始, 這三界沒有一個開始,所以就謂之「 所以就謂之「久」;但是這三界 」;但是這三界, 但是這三界,也 不是現在所造成的, 不是現在所造成的,所以說 所以說是「故」──這是個舊的 ──這是個舊的, 這是個舊的,不是新造成的。 不是新造成的。 而復頓弊, 而復頓弊,頓弊就是將要壞了, 頓弊就是將要壞了,已經不能用了。 已經不能用了。這是往外邊說 這是往外邊說,是這個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43 of 247

宅子; 宅子;這也是譬喻 這也是譬喻我們每 我們每個人自己的身體就是一個宅子。 個人自己的身體就是一個宅子。那麼這間房 子,久而久之, 久而久之,它就會壞了。 就會壞了。 堂舍高危:「 堂舍高危:「堂 :「堂」譬喻色界,「 色界,「舍 ,「舍」就是譬喻 就是譬喻欲界; 欲界;因為在三界裏很容 易墮落的, 易墮落的,很容易就失去人身了, 很容易就失去人身了,所以是高危。 所以是高危。因為有時從天上就掉下 來了, 來了,這就是高; 這就是高;高是最危險的, 高是最危險的,一掉下來, 一掉下來,生命就沒有了。 生命就沒有了。言其在色 界、欲界裏頭墮落, 欲界裏頭墮落,也不知道墮落到是地獄? 也不知道墮落到是地獄?是餓鬼? 是餓鬼?是畜生? 是畜生?不知道 墮落到哪 墮落到哪一道裏? 一道裏?所以就非常的危險。 所以就非常的危險。 柱根摧朽: 柱根摧朽:柱根, 柱根,譬喻我們這兩條腿像兩條柱子似的, 我們這兩條腿像兩條柱子似的,這兩個腳 這兩個腳就是 「根」。摧朽 」。摧朽, 摧朽,就是有生、 就是有生、老、病、死這四相都在遷變, 死這四相都在遷變,由生而壯、 由生而壯、由 壯而老、 壯而老、由老而死。 由老而死。梁棟傾斜: 梁棟傾斜:梁棟, 梁棟,譬喻我們的脊背。 我們的脊背。傾斜, 傾斜,就已經 要壞了, 要壞了,不聽用了。 不聽用了。基陛隤 基陛隤毀:這「隤」,有的經上是 」,有的經上是「 有的經上是「頹」字。隤 毀,也就是一個「 也就是一個「敗」的意思, 的意思,都將要壞了那個樣子。 都將要壞了那個樣子。什麼叫基陛? 叫基陛?本 來按照人身, 來按照人身,就是我們的臀部; 就是我們的臀部;若按著比喻 若按著比喻,就是我們所有的業障。 就是我們所有的業障。這 業障, 業障,也就是基陛; 也就是基陛;基陛頹 基陛頹壞了。 壞了。 牆壁圮坼 牆壁圮坼: 圮坼:這個「 這個「圮坼」 圮坼」應該讀「 應該讀「痞徹」 痞徹」音。圮坼, 圮坼,就是壞了。 就是壞了。牆壁, 牆壁, 就比喻 就比喻我們身上的皮肉。 我們身上的皮肉。這皮肉都老了, 這皮肉都老了,也都要壞了。 也都要壞了。泥塗阤 泥塗阤落:泥 塗,就譬喻 就譬喻我們的膚色; 我們的膚色;阤,也就是壞。 也就是壞。言其我們身上這皮膚就等於泥 塗一樣, 塗一樣,都裂開了、 都裂開了、要壞了。 要壞了。 覆苫亂墜: 覆苫亂墜:覆,就是蓋覆。 就是蓋覆。苫,是一種草, 是一種草,蓋苫房的草。 蓋苫房的草。言其房子上頭 的草, 的草,都壞了, 都壞了,而且墮落下來了。 而且墮落下來了。椽梠差脫 椽梠差脫:椽,就是椽子, 就是椽子,就是在房 子前邊簷頭上露出的那個木頭; 子前邊簷頭上露出的那個木頭;這在中國蓋房子有這椽子。 這在中國蓋房子有這椽子。椽子, 椽子,一條 大約有兩丈多長, 大約有兩丈多長,頂在上邊, 頂在上邊,相離有這麼 相離有這麼寬一條; 寬一條;上邊用木頭或板舖 上,再抹上泥、 再抹上泥、苫草。 苫草。梠,本來叫檁 本來叫檁子,是橫著的, 是橫著的,椽子就躺 椽子就躺梠上。 梠上。差 脫,也都壞了。 也都壞了。周障屈曲: 周障屈曲:周障, 周障,四圍都壞了; 四圍都壞了;屈曲, 屈曲,也都彎曲不直。 也都彎曲不直。 雜穢充遍: 雜穢充遍:這個時候, 這個時候,就有很多不乾淨的東西充遍了。 就有很多不乾淨的東西充遍了。 我們每 我們每一個人有自己的宅子, 一個人有自己的宅子,就是有這個身體,「 就是有這個身體,「牆壁 ,「牆壁圮坼 牆壁圮坼」 圮坼」就是我們 身上的皮肉都老了;「 身上的皮肉都老了;「泥塗 ;「泥塗阤 泥塗阤落」也就是皮膚要壞了;「 也就是皮膚要壞了;「覆苫亂墜 ;「覆苫亂墜」 覆苫亂墜」表 示我們的頭髮都掉了;「 示我們的頭髮都掉了;「椽梠差 ;「椽梠差脫 椽梠差脫」,甚至於四肢 」,甚至於四肢、 甚至於四肢、身上的骨節, 身上的骨節,各處 都差脫 都差脫、都壞了;「 都壞了;「周障屈曲 ;「周障屈曲」, 周障屈曲」,背也屈了 」,背也屈了, 背也屈了,腰也不直了;「 腰也不直了;「雜穢充 ;「雜穢充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44 of 247

遍」,就是言其滿肚子裏邊 」,就是言其滿肚子裏邊, 就是言其滿肚子裏邊,有屎、 有屎、尿,都是這一些個不乾淨的東西。 都是這一些個不乾淨的東西。 這個身體, 這個身體,前邊不是說 前邊不是說,牆壁比方四大、 牆壁比方四大、比方四念處? 比方四念處?牆壁壞了, 牆壁壞了,就是 四大分張了, 四大分張了,地、水、火、風,各有所還, 各有所還,這身體就歸於變滅了。 這身體就歸於變滅了。 在去年暑假的時候, 在去年暑假的時候,我曾經講過人生的問題。 我曾經講過人生的問題。我們每 我們每一個人, 一個人,對人生都 應該把它 應該把它看清楚了, 楚了,不要這個心盡給身體做奴隸, 不要這個心盡給身體做奴隸,忙忙碌碌, 忙忙碌碌,也沒有一 個覺悟的時候。 個覺悟的時候。我講過這麼 我講過這麼一段的道理: 一段的道理: 人生七十古來少, 人生七十古來少,先除少年後除老; 先除少年後除老; 中間光景不多時, 中間光景不多時,又有一半睡著了。 又有一半睡著了。 人生活到七十歲 人生活到七十歲的人, 的人,從古到現在是很少的; 從古到現在是很少的;多數五、 多數五、六十歲 六十歲就死了, 就死了, 或者三、 或者三、四十歲 四十歲,二、三十歲 三十歲,十幾歲 十幾歲死的, 死的,也都很多。 也都很多。人生活到七十 歲很少很少的, 很少很少的,去了十年小── 去了十年小──在十 ──在十歲 在十歲以前, 以前,你不會做事情, 不會做事情,什麼事情 也不懂 也不懂,這沒有什麼 這沒有什麼用處; 用處;再去了十年老── 再去了十年老──到六十 ──到六十歲 到六十歲以後, 以後,也不能做 什麼事情了, 事情了,又去了十年。 又去了十年。你看!去了十年小, 去了十年小,去了十年老, 去了十年老,剩了五十 年;所以「 所以「中間光景不多時」, 中間光景不多時」,這其中光景不多時 」,這其中光景不多時。 這其中光景不多時。 「又有一半睡著了」, 又有一半睡著了」,因 」,因為又有一半睡覺掉了! 又有一半睡覺掉了!這五十年, 這五十年,睡覺睡了一 半,還有二十五年; 還有二十五年;二十五年, 二十五年,你又吃飯、 又吃飯、穿衣服、 穿衣服、沖涼( 沖涼(沐浴)、 沐浴)、大 )、大 便、小便、 小便、喝茶、 喝茶、飲咖啡,或者和人談天, 或者和人談天,這又去多少時間呢 這又去多少時間呢?這最低 限度都要去五年的時間, 限度都要去五年的時間,那麼只剩二十年。 只剩二十年。這二十年是很長的時間嗎 這二十年是很長的時間嗎? 你說,這個人生倒是有什麼 這個人生倒是有什麼大的意思呢 大的意思呢?所以我們今天這一課, 所以我們今天這一課,是最有 意思的。 意思的。 今天我連中文的課程, 今天我連中文的課程,也講到講經裏頭。 也講到講經裏頭。昨天有問「 昨天有問「你餓不餓」 餓不餓」是嗎? 啊!你今天就答覆了, 今天就答覆了,說:「我不覺得餓 :「我不覺得餓。」 我不覺得餓。」又問 。」又問你 又問你為什麼不覺得餓 呢?這你就答覆:「 就答覆:「因 :「因為我聽佛法, 我聽佛法,明白人生的真 明白人生的真理。」你 。」你看!現在我 講這個, 講這個,就是人生的真 就是人生的真理嘛!你明白人生的真 明白人生的真理了, 理了,那才是真 那才是真正的快 樂。你得到真 得到真正的快樂, 正的快樂,所以把飢餓都忘記了! 所以把飢餓都忘記了!你看!這多妙! 這多妙! 這雖是講學中國話, 這雖是講學中國話,但是這裏頭有道理的。 但是這裏頭有道理的。你細玩其味, 細玩其味,為什麼連飯都 忘了吃呢 忘了吃呢?因為把人生的真 把人生的真理明白了, 理明白了,得到真 得到真正的快樂! 正的快樂!身心有所寄 託,身心得到安慰, 身心得到安慰,得到一種真 得到一種真正的快樂, 正的快樂,所以就把吃飯也忘了, 所以就把吃飯也忘了,肚餓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45 of 247

也忘了。 也忘了。這個課程, 這個課程,你們切記不要把它 們切記不要把它忘了! 忘了!這課程是我們學佛法的 人,應該特別注意的。 應該特別注意的。在這兒, 在這兒,你們中國話也會了, 們中國話也會了,把學佛法的道理也 明白了, 明白了,這太好了! 這太好了! L2 頌五百人喻 有五百人 止住其中 這個大房子裏邊, 這個大房子裏邊,住了有五百人。 住了有五百人。這「五百人」 五百人」就是說 就是說的五道眾 的五道眾生;每 一百人, 一百人,代表一道, 代表一道,這是天道、 這是天道、人道、 人道、地獄道、 地獄道、餓鬼道、 餓鬼道、畜生道, 畜生道,沒有 阿修羅道。 阿修羅道。不是沒有, 不是沒有,是阿修羅已包括在這五道裏邊了。 是阿修羅已包括在這五道裏邊了。天上也有阿修 羅,人間也有阿修羅, 人間也有阿修羅,餓鬼裏也有阿修羅, 餓鬼裏也有阿修羅,地獄也有阿修羅, 地獄也有阿修羅,畜生裏也 有阿修羅; 有阿修羅;所以這五道的眾 所以這五道的眾生,都住在這個三界火宅裏頭。 都住在這個三界火宅裏頭。 L3 頌火起喻

分四

M1 頌明地上事喻欲界火起 M3 頌明穴外事喻無色界火起 N1 明所燒之類

M2 頌明穴中事喻色界火起 M4 總結眾難非一

N2 明火起之由

N3 明火起之勢

M1 分四 N4 明被燒之相

今N1 鴟梟鵰鷲 烏鵲鳩鴿 烏鵲鳩鴿 蚖蛇蝮蠍 蜈蚣蚰蜒 蜈蚣蚰蜒 鴟、梟、鵰、鷲:《詩經 :《詩經》 詩經》上有這「 上有這「鴟梟」。 鴟梟」。鴟梟 」。鴟梟, 鴟梟,是不孝之鳥; 是不孝之鳥;怎麼 不孝鳥呢 不孝鳥呢?因為牠一生出來就把母親吃了。 一生出來就把母親吃了。梟鳥是煖土而生的, 梟鳥是煖土而生的,母鴟鳥 菢著一塊土塊, 著一塊土塊,就生出小梟鳥。 就生出小梟鳥。梟鳥一生出來了, 梟鳥一生出來了,先把牠 先把牠的母親給吃 了;牠母親也是很賤的, 母親也是很賤的,就等著叫牠 就等著叫牠吃。這也可以說 這也可以說是最慈悲了, 是最慈悲了,這個 母親把生命都捨給牠 母親把生命都捨給牠的兒子; 的兒子;也可以說 也可以說這是一種的果報, 這是一種的果報,因為牠在宿世 不孝順父母, 不孝順父母,所以今生做鳥, 所以今生做鳥,還被自己的子來吃牠 還被自己的子來吃牠的肉。 的肉。 「鴟」就是一種貓 就是一種貓頭鷹; 頭鷹;這種鳥的頭, 這種鳥的頭,就像貓 就像貓似的, 似的,牠以老鼠為 以老鼠為食。在 中國人的習慣, 中國人的習慣,人人都不歡喜見這種鳥; 人人都不歡喜見這種鳥;誰若見著, 誰若見著,誰就倒楣 誰就倒楣了。什麼 是倒楣 是倒楣?就是不吉祥, 就是不吉祥,一切的事情都不好了。 一切的事情都不好了。在中國有這麼 在中國有這麼一句話: 一句話: 「野貓進宅, 進宅,無事不來。」 無事不來。」這就是 。」這就是說 這就是說,這種鳥若飛到你 這種鳥若飛到你房子裏頭去, 房子裏頭去,家 裏不是死人, 裏不是死人,就是火燒, 就是火燒,再不就是賊偷 再不就是賊偷,總而言之, 總而言之,就有很多不吉祥的 事情發生了。 事情發生了。所以這種鳥若到家裏來, 所以這種鳥若到家裏來,人人都不歡迎的。 人人都不歡迎的。牠怎麼會做這 怎麼會做這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46 of 247

種鳥呢 種鳥呢?就是牠 就是牠在做人的時候, 在做人的時候,他不孝順父母, 他不孝順父母,還非常驕傲:「 還非常驕傲:「你 :「你看我 啊!」哦 !」哦!真是比他父親、 是比他父親、母親都大了! 母親都大了!他在家裏稱王、 他在家裏稱王、稱帝的, 稱帝的,到外 邊也是這樣, 邊也是這樣,覺得自己不得了了; 覺得自己不得了了;因為不孝順父母, 不孝順父母,所以就做這種的 鳥。 「鵰」是一種大鳥。「 是一種大鳥。「鷲 。「鷲」這種鳥都歡喜吃死的東西, 這種鳥都歡喜吃死的東西,或者人死了, 或者人死了,牠 也吃; 也吃;或者是什麼 或者是什麼東西死了, 東西死了,牠也吃, 也吃,盡吃些不乾淨的東西。 盡吃些不乾淨的東西。為什麼 呢?這種的鳥, 這種的鳥,在前生為 在前生為人的時候, 人的時候,都是好高鶩遠。 都是好高鶩遠。好高, 好高,他總想我自 己是第一。 己是第一。鶩遠, 鶩遠,我將來做的事情, 我將來做的事情,要做得怎麼 要做得怎麼樣好 怎麼樣好; 樣好;有這種思想, 有這種思想,想 是想得很妙的、 是想得很妙的、很周到, 很周到,但是一做起事來, 但是一做起事來,就做得很粗的, 就做得很粗的,或者也就不 做了, 做了,所謂「 所謂「好高鶩遠, 好高鶩遠,一無所成」。 一無所成」。 晚上躺到炕上、床上── 床上──北方叫 ──北方叫炕 北方叫炕,南方就是床, 南方就是床,美國也說 美國也說是床── 是床── 「晚間千條計」, 間千條計」,躺 」,躺到床上, 到床上,想想很多計劃, 想想很多計劃,有很多的預算。 有很多的預算。等到白天 怎麼樣 怎麼樣?還是那個老道路── 還是那個老道路──睡覺 ──睡覺。 睡覺。哈!晚上妙計千條, 上妙計千條,白天就睡覺。 白天就睡覺。 晚間打妄想, 間打妄想,白天來睡覺, 白天來睡覺,這種的人對於世界一點好處也沒有, 這種的人對於世界一點好處也沒有,沒有利 益人, 益人,也沒有利益自己, 也沒有利益自己,他在心裏造了很多罪業。 他在心裏造了很多罪業。因為他好高, 他好高,所以就 變成飛禽。 變成飛禽。飛禽, 飛禽,飛得多高啊 飛得多高啊!好高的人就變飛禽, 好高的人就變飛禽,就飛得那麼 就飛得那麼高。鶩 遠,那小鳥一飛就飛得很高很遠的。 那小鳥一飛就飛得很高很遠的。這好高鶩遠的人, 這好高鶩遠的人,一點好事沒做, 一點好事沒做, 將來就去做鳥仔。 將來就去做鳥仔。 烏、鵲、鳩、鴿:「鴟 :「鴟、梟、鵰、鷲、烏、鵲、鳩、鴿」這八種的飛 禽,是譬喻 是譬喻「貪、瞋、癡、慢、疑」這五鈍使的「 這五鈍使的「慢」。為 」。為什麼?因為 這些飛禽在前生做人的時候, 這些飛禽在前生做人的時候,他好高騖 他好高騖遠,非常驕傲, 非常驕傲,看不起其他的 人,恃勢凌人── 恃勢凌人──倚仗他有勢力 ──倚仗他有勢力, 倚仗他有勢力,就欺負其他的人。 就欺負其他的人。有什麼 有什麼勢力呢 勢力呢?譬 如,他有幾個錢, 他有幾個錢,就看不起其他沒有錢的人; 就看不起其他沒有錢的人;他有一點才能, 他有一點才能,就看不起 其他的人; 其他的人;或者他有小小的智慧, 或者他有小小的智慧,就看不起其他的人。 就看不起其他的人。總而言之, 總而言之,他把 其他的人都看得很低, 其他的人都看得很低,把他自己就看得很高。 把他自己就看得很高。你看!這種飛禽, 這種飛禽,牠在高 的地方往下來望, 的地方往下來望,覺得自己高過一切。 覺得自己高過一切。 前面講這個「 前面講這個「鴟」,牠 」,牠生一個貓 生一個貓腦袋。「 腦袋。「梟 。「梟」就是由菢 就是由菢土塊而生出來的 梟鳥, 梟鳥,吃自己的母親。「 吃自己的母親。「鵰 。「鵰」是什麼 是什麼樣的鳥? 樣的鳥?牠很大, 很大,飛得也很高的, 飛得也很高的, 嘴是紅的, 嘴是紅的,能吃什麼 能吃什麼呢?牠能把獐 能把獐子、麃子、鹿抓起來就吃。 起來就吃。獐子,是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47 of 247

香獐,屬於兔 屬於兔子之類的, 子之類的,大的差不多有狗那麼 大的差不多有狗那麼大。麃子,是小的鹿。 是小的鹿。這 種鵰鳥可以把鹿給抓 種鵰鳥可以把鹿給抓起來, 起來,牠往下這一落, 往下這一落,兩個爪把鹿頭、 兩個爪把鹿頭、鹿角給抓 鹿角給抓 住,就可以飛到天上去; 就可以飛到天上去;就有這麼 就有這麼大的力量, 大的力量,可以吃鹿的。「 可以吃鹿的。「鷲 。「鷲」是黃 色的, 色的,牠專門吃腐壞的東西, 專門吃腐壞的東西,也就是不乾淨的東西; 也就是不乾淨的東西;譬如, 譬如,死貓、死老 鼠,死的一切畜生, 死的一切畜生,身上都生蟲了, 身上都生蟲了,臭得不得了, 臭得不得了,牠歡喜吃那種東西。 歡喜吃那種東西。 「烏」是烏鴉。 是烏鴉。烏鴉和梟鳥正相反, 烏鴉和梟鳥正相反,烏鴉就是一種孝順的鳥。 烏鴉就是一種孝順的鳥。為什麼說 牠孝順呢 孝順呢?烏鴉菢 烏鴉菢出小烏鴉來, 出小烏鴉來,等小烏鴉會飛了, 等小烏鴉會飛了,母烏鴉就不會飛了; 母烏鴉就不會飛了; 在這時候, 在這時候,小烏鴉就去找吃的東西, 小烏鴉就去找吃的東西,回來給老烏鴉來吃, 回來給老烏鴉來吃,這叫烏鴉反 哺,所以烏鴉這種鳥是孝順鳥。 所以烏鴉這種鳥是孝順鳥。雖然是孝鳥, 雖然是孝鳥,但是牠 但是牠的性也很驕傲的, 的性也很驕傲的, 也有一種我慢。 也有一種我慢。 「鵲」是喜鵲。 是喜鵲。烏鴉是黑色的, 烏鴉是黑色的,喜鵲是白脖 喜鵲是白脖、白肚囊 白肚囊,也有烏鴉那麼 也有烏鴉那麼 大;這種鳥, 這種鳥,中國人說 中國人說牠是吉祥鳥。 是吉祥鳥。一早起, 一早起,若聽有喜鵲來「 若聽有喜鵲來「喳、喳、 喳──」 ──」這麼一叫, 一叫,人就都高興, 人就都高興,說今天一定有吉祥的事情來, 今天一定有吉祥的事情來,或者來 貴人, 貴人,或者有什麼 或者有什麼很歡喜的事情來了。 很歡喜的事情來了。所以這種鳥, 所以這種鳥,人人都歡喜牠 人人都歡喜牠,叫 牠「喜鵲」。 喜鵲」。 「鳩」是一種鳴鳩。 是一種鳴鳩。這種鳥, 這種鳥,到春天的時候就來。 到春天的時候就來。有的時候, 有的時候,說這種鳥 「做好事」; 做好事」;做什 」;做什麼 做什麼好事啊 好事啊?牠吃糧食, 吃糧食,不吃蟲子── 不吃蟲子──小鳥多數是吃蟲 ──小鳥多數是吃蟲 子,牠不吃蟲子。 不吃蟲子。 「鴿」是鴿子。鴿子自認為 子自認為最美麗、 最美麗、最漂亮。 最漂亮。 這八種的鳥, 這八種的鳥,譬喻貢高我慢的「 貢高我慢的「慢」。有八種的驕傲 」。有八種的驕傲: 有八種的驕傲: (一)「鴟 )「鴟」譬喻盛壯驕。 盛壯驕。盛,是茂盛; 是茂盛;壯,是壯大, 是壯大,非常有力量。 非常有力量。這 種盛壯的驕傲, 種盛壯的驕傲,比喻這種鴟鳥。 這種鴟鳥。 (二)「梟 )「梟」譬喻姓驕。 姓驕。梟鳥的驕傲, 梟鳥的驕傲,牠認為牠這種姓是最貴了, 這種姓是最貴了,這就 因為在前生做人的時候, 在前生做人的時候,他覺得他的種姓比其他人都好, 他覺得他的種姓比其他人都好,最出貴了! 最出貴了! (三)「鵰 )「鵰」譬喻富驕。 富驕。鵰鳥, 鵰鳥,牠有一種驕傲, 有一種驕傲,就是牠 就是牠覺得自己比誰都 富有, 富有,富而驕。 富而驕。這也可以說 這也可以說,人若自己覺得比旁人都有錢、 人若自己覺得比旁人都有錢、都富有, 都富有,這 就等於這個鵰鳥一樣, 就等於這個鵰鳥一樣,有富的驕傲。 有富的驕傲。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48 of 247

(四)「鷲 )「鷲」譬喻自在驕。 自在驕。鷲鳥也有一種驕傲, 鷲鳥也有一種驕傲,就是自在的驕傲; 就是自在的驕傲;牠覺 得牠自己是無拘無束、 自己是無拘無束、無罣無礙。 無礙。吃的東西隨時都有, 吃的東西隨時都有,因為牠盡吃腐壞 的東西; 的東西;牠歡喜吃那種東西, 歡喜吃那種東西,所以牠 所以牠認為這是苦行了, 這是苦行了,是很自在的, 是很自在的,但 這也是無益的苦行。 這也是無益的苦行。 (五)「烏 )「烏」譬喻壽命驕。 壽命驕。烏鴉也有一種驕傲, 烏鴉也有一種驕傲,牠覺得牠 覺得牠自己能活很長 的時間; 的時間;就是牠 就是牠活得時間不長, 活得時間不長,牠也認為 也認為自己壽命很長的。 自己壽命很長的。 (六)「鵲 )「鵲」譬喻聰明驕。 聰明驕。喜鵲有一種驕傲, 喜鵲有一種驕傲,牠這種驕傲很多人都有, 這種驕傲很多人都有, 就是認為 就是認為自己最聰明了。 自己最聰明了。 (七)「鳩 )「鳩」譬喻行善驕。 行善驕。鳩鳥, 鳩鳥,就鳴鳩鳥, 就鳴鳩鳥,牠有一種驕傲, 有一種驕傲,什麼驕傲 呢?牠說:「你 :「你看!你們都吃畜生!」 們都吃畜生!」牠 !」牠不吃畜生, 不吃畜生,有一種行善的驕 傲。 (八)「鴿 )「鴿」譬喻色驕。 色驕。鴿子,牠也有一種驕傲。 也有一種驕傲。你看牠,總往人前 飛,看見人走離牠 看見人走離牠很近的, 很近的,牠才飛走, 才飛走,為什麼呢?牠意思間就表示: 意思間就表示: 「你看!我多美麗! 我多美麗!你看看! 看看!我最美麗了!」 我最美麗了!」牠 !」牠有一種美色的驕傲。 有一種美色的驕傲。 這八種的飛禽, 這八種的飛禽,有這八種的驕傲。 有這八種的驕傲。這八種的驕傲, 這八種的驕傲,就譬喻 就譬喻我們人五鈍使 之中的「 之中的「慢」使;慢,就是「 就是「我慢」。 我慢」。我沒有講 」。我沒有講嗎 我沒有講嗎?他覺得在家裏他就 是皇帝, 是皇帝,到外邊他就是總統, 到外邊他就是總統,總比旁人高一籌。 總比旁人高一籌。 蚖、蛇、蝮、蠍、蜈蚣、 蜈蚣、蚰蜒:這幾種的蟲子, 這幾種的蟲子,都是有毒的東西。 都是有毒的東西。 「蚖」,這種 」,這種蚖 這種蚖蛇,是一種黑的蛇, 是一種黑的蛇,牠的毒非常厲害。 的毒非常厲害。蛇有很多種, 蛇有很多種,唯 獨這種蚖 獨這種蚖蛇是很厲害的, 蛇是很厲害的,毒氣很大。「 毒氣很大。「蝮 。「蝮」也是一種蛇。 也是一種蛇。牠的身體有三 吋寬, 吋寬,長也大約三、 長也大約三、四吋那麼 四吋那麼長,是圓形的, 是圓形的,就好像蜘蛛; 就好像蜘蛛;牠的頭, 的頭,就 像人的大拇指這麼 像人的大拇指這麼個樣。 個樣。這種蛇的毒也是非常厲害。「 這種蛇的毒也是非常厲害。「蠍 。「蠍」,這種蠍子 」,這種蠍子 的尾巴上有針, 的尾巴上有針,也是一種會螫 也是一種會螫人的蟲子。 人的蟲子。 「蜈蚣」 蜈蚣」頭是紅色的, 頭是紅色的,頭不是紅色的就叫「 頭不是紅色的就叫「蚰蜒」,是一種很毒的蟲 」,是一種很毒的蟲 子;這種蟲子, 這種蟲子,短的有這麼 短的有這麼長,長的也有三吋來長, 長的也有三吋來長,更長的都有。 更長的都有。這種 東西年頭多了, 東西年頭多了,就可以變成人的; 就可以變成人的;變成人, 變成人,就是成了一種妖怪。 就是成了一種妖怪。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49 of 247

在中國北方, 在中國北方,每逢五月初五, 逢五月初五,這叫過節, 這叫過節,五月節。 五月節。由五月初一這天, 由五月初一這天,就 到山上去採艾蒿。 到山上去採艾蒿。採回來這種蒿, 採回來這種蒿,把它塞到耳朵 塞到耳朵裏;蚰蜒就怕艾蒿這股 氣味, 氣味,所以就不會往耳朵 所以就不會往耳朵裏鑽了。 裏鑽了。如果蚰蜒 如果蚰蜒鑽到人的耳朵 鑽到人的耳朵裏去, 裏去,這個人 就不會活了, 就不會活了,就會死的; 就會死的;牠在腦裏頭, 在腦裏頭,就把人會咬死的, 就把人會咬死的,牠的毒氣也很 厲害。 厲害。 這五月間, 這五月間,是採藥的一個月, 是採藥的一個月,在五月初一到五月初五這幾天, 在五月初一到五月初五這幾天,無論你 無論你去 拿到什麼 拿到什麼草,或者樹木什麼 或者樹木什麼的,這都是可以作藥材; 這都是可以作藥材;所以在五月初一那 天,拿這種艾, 拿這種艾,說特別有用的, 特別有用的,這是中國一種傳說 這是中國一種傳說。 所以, 所以,以上這些「 以上這些「蚖、蛇、蝮、蠍、蜈蚣、 蜈蚣、蚰蜒」都是一種毒物, 都是一種毒物,這種 毒物表示什麼 毒物表示什麼呢?譬喻五鈍使裏邊的「 五鈍使裏邊的「瞋」使。瞋,是瞋恨, 是瞋恨,因為牠有 毒;所以, 所以,我們人誰有瞋恨心, 我們人誰有瞋恨心,就容易變成這種毒物。 就容易變成這種毒物。切記不要有瞋恨 心,不要很大脾氣! 不要很大脾氣! 守宮百足 鼬貍 鼬貍鼷 鼷鼠 諸惡蟲輩 交橫馳走 屎尿臭處 不淨流溢 蜣螂諸蟲 而集其上 守宮: 守宮:又叫蝦蜒 又叫蝦蜒。這種東西, 這種東西,在房子牆壁裏頭住著的, 在房子牆壁裏頭住著的,就叫守宮; 就叫守宮;要是 在近水的地方住的, 在近水的地方住的,就叫蝦蜒 就叫蝦蜒;其實牠 其實牠們是一個東西。 們是一個東西。怎麼叫守宮 怎麼叫守宮呢 叫守宮呢? 這名字, 這名字,是在中國古來, 是在中國古來,皇帝有很多宮娥婇 皇帝有很多宮娥婇女、有很多的妃嬪, 有很多的妃嬪,他把每 他把每 一個妃嬪, 一個妃嬪,用這種「 用這種「守宮」 守宮」的血染到胳 的血染到胳臂上, 臂上,妃嬪若沒有男女行為 妃嬪若沒有男女行為,這 個血點怎麼 個血點怎麼洗也洗不掉的 怎麼洗也洗不掉的; 洗也洗不掉的;要是有性行為 要是有性行為,這個血就會沒有了。 這個血就會沒有了。所以他 把宮裏邊這一些個女人, 把宮裏邊這一些個女人,每一個都給染上, 一個都給染上,然後每 然後每天要檢驗有沒有血 點,這所以叫守宮。 這所以叫守宮。守,是保守; 是保守;宮,是宮裏頭的女人。 是宮裏頭的女人。這是有這麼 這是有這麼一 個傳說 個傳說,是不是這個樣子, 是不是這個樣子,那現在沒有什麼 那現在沒有什麼可考據了。 可考據了。百足: 百足:牠有很多 腿的, 腿的,這種東西是黑色的, 這種東西是黑色的,都有三、 都有三、四寸長; 四寸長;是有毒的一種蟲子。 是有毒的一種蟲子。 鼬:在北方有兩種, 在北方有兩種,一種叫狐仙, 一種叫狐仙,一種叫黃 一種叫黃仙,黃仙就是這個「 仙就是這個「鼬」。 鼬這種的東西, 鼬這種的東西,有的是黃 有的是黃色的, 色的,叫黃皮子; 皮子;壽命到一千年, 壽命到一千年,牠會變黑色 的;到一萬年, 到一萬年,牠會變白色的。 會變白色的。若一百年之後, 若一百年之後,牠就可以有多少神通, 就可以有多少神通, 很有本事的; 很有本事的;這個鼬, 這個鼬,和狐狸是差不多的。 和狐狸是差不多的。 這個鼬有多大呢 這個鼬有多大呢?長的可以有三尺長, 長的可以有三尺長,但是牠 但是牠不高就像貓 不高就像貓似的。 似的。牠尾巴 很大的, 很大的,幾乎就有牠 幾乎就有牠身子一半的長; 身子一半的長;那尾巴毛一支起來, 那尾巴毛一支起來,就有這麼 就有這麼粗。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50 of 247

這黃皮子尾巴上的毛, 皮子尾巴上的毛,做的毛筆最好用了, 做的毛筆最好用了,可以寫小楷、 可以寫小楷、寫蠅頭小字那 種最小的字。 種最小的字。本來牠 本來牠的毛很粗, 的毛很粗,但是牠 但是牠的毛都有這麼 的毛都有這麼長,每一根毛都可 以造筆寫字。 以造筆寫字。但是, 但是,牠會放臭氣, 會放臭氣,又會放臊 又會放臊氣。狗本來見到牠 狗本來見到牠就要咬死 牠,但是因為 但是因為牠放臭氣, 放臭氣,這狗聞這股臭氣就不追牠 這狗聞這股臭氣就不追牠,牠就跑了。牠也有 煙幕、 煙幕、有催淚 有催淚彈。催淚彈,懂嗎? 懂嗎?就像在哪 就像在哪裏有暴動, 裏有暴動,警察和國防軍放 的那種液體, 的那種液體,就令人流淚 就令人流淚。這個黃 這個黃皮子, 皮子,牠也有這種東西, 也有這種東西,牠會放臭 彈;就有一股臭氣, 就有一股臭氣,一放出來, 一放出來,這狗就不咬牠 這狗就不咬牠了。或者狗聞那股臭氣, 或者狗聞那股臭氣, 去找那股臭氣, 去找那股臭氣,牠又會放臊 又會放臊的味, 的味,哦!那股味道, 那股味道,比什麼 比什麼都臊。牠有這 兩種的本事。 兩種的本事。 貍:又叫「 又叫「貍子」, 貍子」,就是一種野 」,就是一種野貓 就是一種野貓。我們家裏養活的貓 我們家裏養活的貓,牠不咬人; 不咬人;但 是這種東西是野貓 是這種東西是野貓,所以牠 所以牠見到什麼 見到什麼東西, 東西,牠都咬的。 都咬的。牠可以吃雞 可以吃雞、吃 鴨子, 鴨子,凡是小的禽獸, 凡是小的禽獸,牠都可以吃; 都可以吃;好像貓 好像貓,牠也可以給咬死。 也可以給咬死。 鼷鼠:這種鼷 這種鼷鼠很奇怪的, 鼠很奇怪的,牠叫甜口鼠。 口鼠。牠的口裏很甜 的口裏很甜的,把你身上都 給咬流血了, 給咬流血了,吃你血肉, 血肉,但是你 但是你都不覺得痛, 都不覺得痛,就這麼 就這麼奇怪的。 奇怪的。 聽經, 聽經,你也都把生物學都明白了! 也都把生物學都明白了!所以這天地間奇怪的東西很多。 所以這天地間奇怪的東西很多。以上 這幾種動物, 這幾種動物,譬喻五鈍使的「 五鈍使的「癡」使。因為「守宮、 守宮、百足」 百足」都沒有什麼 都沒有什麼 智慧, 智慧,這譬喻 這譬喻獨頭無明。 獨頭無明。無明有兩種, 無明有兩種,一種是獨頭無明, 一種是獨頭無明,一種是相應無 明。「鼬 。「鼬、貍、鼷鼠」這三種, 這三種,也可以說 也可以說是四個: 是四個:鼬是黃 鼬是黃皮子, 皮子,貍是貍 子,鼷是鼷鼠,鼠是普通的老鼠。 鼠是普通的老鼠。這四種就譬喻 這四種就譬喻相應無明, 相應無明,它這無明互 相幫助的。 助的。 諸惡蟲輩: 諸惡蟲輩:這一切的惡蟲; 這一切的惡蟲;就是以上所講的蜈蚣、 就是以上所講的蜈蚣、蚰蜒、守宮、 守宮、百足, 百足, 和鼬、 和鼬、貍、鼷、鼠,這種種的東西。 這種種的東西。這一切的惡蟲, 這一切的惡蟲,就譬喻 就譬喻獨頭無明和 相應無明, 相應無明,所以叫「 所以叫「諸惡蟲輩」。 諸惡蟲輩」。交橫馳走 」。交橫馳走: 交橫馳走:因為宅子裏邊起火了, 宅子裏邊起火了,所 以這些東西, 以這些東西,有的東跑 有的東跑、西跑、南跑、北跑地,都在裏邊互相這麼 都在裏邊互相這麼跑。 這是說 這是說的三界這種的業相, 的三界這種的業相,它沒有了的時候, 沒有了的時候,就「交橫」。 交橫」。這種業相又 」。這種業相又 起來得很快, 起來得很快,這個起來、 這個起來、那個又起來了, 那個又起來了,那個起來、 那個起來、這個又起來, 這個又起來,非常 的迅速, 的迅速,所以這叫「 所以這叫「馳走」。 馳走」。 屎尿臭處: 屎尿臭處:你看!這個宅子裏頭又有屎, 這個宅子裏頭又有屎,又有尿; 又有尿;我們的身體裏也又有 屎,又有尿。 又有尿。你外邊收拾得這麼 外邊收拾得這麼乾淨, 乾淨,裏邊就那麼 裏邊就那麼樣子臭、 樣子臭、不乾淨; 不乾淨;你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51 of 247

就怎麼樣裝上香油 怎麼樣裝上香油── 樣裝上香油──吃東西吃多一點香油 ──吃東西吃多一點香油, 吃東西吃多一點香油,到裏邊也是一樣臭的。 到裏邊也是一樣臭的。這 麼不乾淨的東西, 不乾淨的東西,你把它愛成珍寶, 愛成珍寶,像寶貝似的那麼 像寶貝似的那麼樣子來愛護它 樣子來愛護它!這 就是表示你 就是表示你太愚癡了! 太愚癡了!以上這一些個蟲鼠, 以上這一些個蟲鼠,也都是代表這個「 也都是代表這個「癡」使, 愚癡的這個使。 愚癡的這個使。屎尿臭處, 屎尿臭處,這就是因為 這就是因為我們人在不淨的地方, 我們人在不淨的地方,還執著這 個不淨, 個不淨,貪著這個不淨, 貪著這個不淨,也不知道它 也不知道它是這麼 是這麼臭的。 臭的。不淨流溢: 不淨流溢:這種不乾 淨的東西到處橫流, 淨的東西到處橫流,流得哪 流得哪個地方都是不乾淨的東西! 個地方都是不乾淨的東西! 蜣螂諸蟲, 螂諸蟲,而集其上: 而集其上:蜣螂這種蟲, 螂這種蟲,就是在屎裏頭的蟲子, 就是在屎裏頭的蟲子,牠在屎裏頭 生存。 生存。我們人不說 我們人不說那屎是不乾淨的地方嗎 那屎是不乾淨的地方嗎?牠還專門住到那裏邊, 還專門住到那裏邊,得其 所哉! 所哉!得其所哉!「 得其所哉!「哦 是好地方,我這住的地方, 我這住的地方,真是妙到極點 !「哦!這真是好地方, 了!」你 !」你看牠那麼樣子! 樣子!牠有時就拱著一塊屎去供佛, 有時就拱著一塊屎去供佛,因為牠認為屎是 好東西, 好東西,牠就吃那個東西, 就吃那個東西,所以牠 所以牠拿著屎供佛。 拿著屎供佛。佛是不是會不高興牠 佛是不是會不高興牠 呢?不會的。 不會的。牠雖然用那種不乾淨的東西來供佛, 雖然用那種不乾淨的東西來供佛,但是牠 但是牠是一種恭敬 心;因為牠表達牠 表達牠的恭敬, 的恭敬,所以佛也不怪牠 所以佛也不怪牠。牠沒有旁的東西, 沒有旁的東西,只有那 個東西是牠 個東西是牠所寶貴的, 所寶貴的,所以牠 所以牠就以牠 就以牠所寶貴的東西來供佛; 所寶貴的東西來供佛;牠這一供 佛,就能把這蜣 就能把這蜣螂的身體脫 螂的身體脫去了, 去了,來生還可以做人了。 來生還可以做人了。不過牠 不過牠做人, 做人,也 多數是那一些個貧窮下賤, 多數是那一些個貧窮下賤,或者盲聾瘖 或者盲聾瘖啞的人; 的人;因為牠宿世的業障太重 了! 蜣螂這種的蟲子, 螂這種的蟲子,就麇集到屎、 集到屎、尿這個臭的地方。 尿這個臭的地方。我常常講「 我常常講「在屎堆裏 頭的蟲子」, 頭的蟲子」,你 」,你說:「哦 :「哦!這個太不乾淨了! 這個太不乾淨了!你不要住到這個地方了, 不要住到這個地方了, 我給你 我給你搬搬家了!」 搬搬家了!」你 !」你給牠打一盆香油, 打一盆香油,把牠放到香油裏頭, 放到香油裏頭,以為是好 供養; 供養;殊不知, 殊不知,用不了一個鐘頭, 用不了一個鐘頭,牠就死了。 就死了。牠沒有那個福享受, 沒有那個福享受,只可 以在那個臭的地方吃屎尿才能活著; 以在那個臭的地方吃屎尿才能活著;你給牠一搬家, 一搬家,牠就死了! 就死了! 在今年春天, 在今年春天,有個佛堂, 有個佛堂,有幾位修道的到這兒來; 有幾位修道的到這兒來;他問我們這兒是學的 什麼?說他那地方是什麼 他那地方是什麼。我就給他講這個道理。 我就給他講這個道理。我說:「你 :「你與哪一個 地方有緣 地方有緣,你就到哪 就到哪一個地方去。 一個地方去。你歡喜學假的, 歡喜學假的,就往假的人那個地方 跑;歡喜學真 歡喜學真的,就往真 就往真的那個地方跑 的那個地方跑。譬如廁所的蟲子, 譬如廁所的蟲子,你若給牠 若給牠搬 到香油缸裏, 到香油缸裏,牠無論如何也不能在那地方住, 無論如何也不能在那地方住,牠覺著最不舒服。」 覺著最不舒服。」所以 。」所以 我們學佛法的人, 我們學佛法的人,聽見這種的道理, 聽見這種的道理,我們就應該選擇一個不臭的地方, 我們就應該選擇一個不臭的地方, 最少都天天在佛前燒上香, 最少都天天在佛前燒上香,這有一股香味; 這有一股香味;我們所學的佛法, 我們所學的佛法,也要學真 也要學真 的,不要學那一些不正確的。 不要學那一些不正確的。所以不要跑 所以不要跑到屎尿那地方住著去; 到屎尿那地方住著去;住到那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52 of 247

裏,是沒有什麼 是沒有什麼大的好處。 大的好處。 狐狼野干 由是群狗 鬥諍摣掣

咀嚼踐踏 競來搏撮 啀喍嗥吠 喍嗥吠

嚌囓死屍 飢羸慞 飢羸慞惶 其舍恐怖

骨肉狼藉 處處求食 變狀如是

狐、狼、野干:「 野干:「狐 :「狐」是狐狸。 是狐狸。這狐貍, 這狐貍,中國人都知道, 中國人都知道,說「狐狸 精」。這狐狸精專門迷人 」。這狐狸精專門迷人, 這狐狸精專門迷人,怎麼迷人 怎麼迷人呢 迷人呢?牠把人迷得什麼 把人迷得什麼都不知道了。 都不知道了。 在中國, 在中國,常以狐狸精比喻 常以狐狸精比喻世間那一種很美麗的壞女人; 世間那一種很美麗的壞女人;言其專能迷惑男 人,把人迷得什麼 把人迷得什麼都不知道了。 都不知道了。中國有這麼 中國有這麼一說:「你 :「你看看那個狐狸 精!」就是 !」就是說 著這個不正當的女人。 就是說著這個不正當的女人。 還有, 還有,狐狸多疑。 狐狸多疑。冬天那河冰凍得很厚, 冬天那河冰凍得很厚,狐狸過河的時候, 狐狸過河的時候,在冰上走, 在冰上走, 走一步 走一步,聽一聽這個冰, 聽一聽這個冰,走一步 走一步,再聽一聽。 再聽一聽。牠聽聽這個冰是不是有聲 音?是不是會破壞了? 是不是會破壞了?牠聽了, 聽了,沒有聲音再走; 沒有聲音再走;所以, 所以,狐性多疑。 狐性多疑。 「狼」像狗似的。 像狗似的。西方人管這種像狼的狗叫狼狗; 西方人管這種像狼的狗叫狼狗;這是狼的串種, 這是狼的串種,狼和 狗所生出來的, 狗所生出來的,這種狗非常厲害。 這種狗非常厲害。那麼這個狼, 這個狼,就是普通那一種真 就是普通那一種真正的 狼。這種狼非常兇殘的, 這種狼非常兇殘的,無論什麼 無論什麼小的畜生, 小的畜生,牠吃不吃也給咬死。 吃不吃也給咬死。好像 這個一百多斤的豬, 這個一百多斤的豬,牠都可以給拖 都可以給拖走了吃。 走了吃。狼最最厲害的! 狼最最厲害的! 記得我在中國南京的時候, 記得我在中國南京的時候,在空青 在空青山住; 山住;有一回到龍潭去辦 有一回到龍潭去辦事,回來天 就黑了。 就黑了。那個山上很多狼啊 那個山上很多狼啊!這狼很奇怪的, 這狼很奇怪的,若一嚎 若一嚎叫,所有的狼就都 會來了, 會來了,牠們也有牠 們也有牠們的語言; 們的語言;牠這一通知其他的狼黨, 這一通知其他的狼黨,狼就都來了, 狼就都來了, 人遇著牠 人遇著牠,牠就把你 就把你給咬死, 給咬死,大家就分著吃了。 大家就分著吃了。我在那晚 我在那晚間在八、 間在八、九點 鐘的時候, 鐘的時候,遇著很多狼。 遇著很多狼。我在路上, 我在路上,牠們就在樹林子裏, 們就在樹林子裏,在旁邊「 在旁邊「保護 著」我──我認 ──我認為 我認為牠們是保護著我; 們是保護著我;在牠們的意思, 們的意思,就是想要咬我。 就是想要咬我。但 是走了有五、 是走了有五、六里路, 六里路,牠們也沒有吃我; 們也沒有吃我;所以這狼和我都做過很好的朋 友,我就給牠 我就給牠們說皈依。所以我的徒弟, 所以我的徒弟,也有狼徒弟的; 也有狼徒弟的;那地方有二十 多隻狼, 多隻狼,牠們既沒咬我, 沒咬我,大約以後都也不咬人了, 大約以後都也不咬人了,因為我給牠 我給牠們打皈 們打皈依 了。 「野干」, 野干」,牠 」,牠像狐狸, 像狐狸,和狐狸是串種, 和狐狸是串種,但牠不是狐狸, 不是狐狸,比狐狸還聰明; 比狐狸還聰明; 狐狸已很聰明了, 狐狸已很聰明了,但是這種野干比狐狸更聰明。 但是這種野干比狐狸更聰明。牠們所住的地方, 們所住的地方,是在 懸崖危岩的洞, 懸崖危岩的洞,誰也到不了那地方; 誰也到不了那地方;那地方最危險, 那地方最危險,任何人到不了, 任何人到不了,甚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53 of 247

至於就是雕鳥也到不了; 至於就是雕鳥也到不了;牠爬到那個地方住, 爬到那個地方住,或者在高樹上住。 或者在高樹上住。牠們白 天不出來的, 天不出來的,晚間才出來; 間才出來;晚間出來, 間出來,還不是一個出來, 還不是一個出來,牠一出來就一 幫,或者三五成群的, 或者三五成群的,自己一個牠 自己一個牠不走。 不走。那麼牠晚間出來 牠晚間出來, 間出來,就發出一種 怪叫的聲音, 怪叫的聲音,就好像示威似的, 就好像示威似的,令其他的獸類都不敢接近牠 令其他的獸類都不敢接近牠。 咀嚼踐踏:「 咀嚼踐踏:「咀嚼 :「咀嚼」, 咀嚼」,少的就咀嚼 」,少的就咀嚼, 少的就咀嚼,就是放到嘴裏慢慢咀嚼它 就是放到嘴裏慢慢咀嚼它的滋味, 的滋味, 好像吃糖似的, 好像吃糖似的,放到口裏, 放到口裏,一點一點地吃這個糖的味。 一點一點地吃這個糖的味。牠吃這個死屍, 吃這個死屍, 牠也一點一點地那麼 也一點一點地那麼咀嚼, 咀嚼,這是少的。「 這是少的。「踐踏 。「踐踏」, 踐踏」,這個東西多了 」,這個東西多了, 這個東西多了,牠就 不顧, 不顧,走上去就糟踏。 走上去就糟踏。好像有的美國人把什麼 好像有的美國人把什麼東西都扔 東西都扔掉;為什麼呢? 就是太多了, 就是太多了,所以就不知道愛惜了。 所以就不知道愛惜了。太多了, 太多了,不知道愛惜, 不知道愛惜,它也會少 的;所以應該愛惜物質。 所以應該愛惜物質。 嚌齧死屍: 齧死屍:把死人的屍首, 把死人的屍首,用口唼 用口唼那個血, 那個血,再用牙咬骨頭。 再用牙咬骨頭。骨肉狼藉: 骨肉狼藉: 這骨頭和肉, 這骨頭和肉,就都狼藉。 就都狼藉。狼吃東西後, 狼吃東西後,到處都很邋遢 到處都很邋遢的 邋遢的,橫三豎四, 橫三豎四,牠 也不管的, 也不管的,這叫狼藉。 這叫狼藉。 由是群狗, 由是群狗,競來博撮: 競來博撮:這樣子, 這樣子,狼所吃剩下的這骨頭和肉, 狼所吃剩下的這骨頭和肉,狗群也來搶 了。競,就是爭; 就是爭;爭著來, 爭著來,你也搶一塊, 也搶一塊,牠也搶一塊, 也搶一塊,互相博撮, 互相博撮,互相 要打架的樣子。 要打架的樣子。 飢嬴慞惶:不懂佛法的人, 佛法的人,這就叫「 這就叫「飢」;你 」;你的法身沒有圓滿, 的法身沒有圓滿,這就叫 「嬴」。所以這一般沒有聽到佛法的人 」。所以這一般沒有聽到佛法的人, 所以這一般沒有聽到佛法的人,都可以說 都可以說是飢嬴 是飢嬴的人。 的人。慞惶, 就是不安穩的樣子, 就是不安穩的樣子,處處奔波、 處處奔波、不安穩。 不安穩。 處處求食: 處處求食:這一群狗互相爭食博撮, 這一群狗互相爭食博撮,這就譬喻 這就譬喻五鈍使之中的「 五鈍使之中的「貪」使; 處處求食, 處處求食,這也是貪的表現。 這也是貪的表現。 鬥諍摣掣:鬥諍,因為牠處處求食求不到, 處處求食求不到,譬如人家有、 譬如人家有、牠沒有, 沒有,這就 鬥諍起來了! 諍起來了!摣,有時說 有時說這個事情是對; 這個事情是對;掣,有時又說 有時又說這個事情是不 對。鬥諍什麼 諍什麼呢?也就是互相爭論這個道理、 也就是互相爭論這個道理、爭論是非, 爭論是非,等一等又說 等一等又說對 了,一陣兒又說 一陣兒又說不對了。 不對了。 啀喍嗥吠 喍嗥吠:怎麼叫啀 怎麼叫啀喍 叫啀喍?你看!那狗一發脾氣的時候, 那狗一發脾氣的時候,牠把牙就露出來 了,把眼睛也瞪 把眼睛也瞪起來了。 起來了。那瞪眼睛, 眼睛,叫「啀」;那嘴往上 」;那嘴往上噘 那嘴往上噘著,就把牙 露出來, 露出來,這就叫「 這就叫「喍」。「嗥 」。「嗥」是大聲喊叫;「 是大聲喊叫;「吠 ;「吠」是狗吠── 是狗吠──所謂 ──所謂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54 of 247

「雞鳴狗吠」 鳴狗吠」就是這個狗吠。 就是這個狗吠。這譬喻 這譬喻五鈍使中的「 五鈍使中的「疑」使。 其舍恐怖, 其舍恐怖,變狀如是: 如是:這個舍宅非常恐怖啊 這個舍宅非常恐怖啊!這個五蘊的宅子裏邊, 這個五蘊的宅子裏邊,有 這麼多的怪東西, 多的怪東西,所以這是最值 所以這是最值得恐怖的, 得恐怖的,這種情形是最不安穩的; 這種情形是最不安穩的;這 個宅非常的可怕, 個宅非常的可怕,它變化的狀 變化的狀態,就像上邊所講的。 就像上邊所講的。 由這個偈頌一開始到現在, 由這個偈頌一開始到現在,這都是形容我們「 這都是形容我們「貪、瞋、癡、慢、疑」這 五鈍使; 五鈍使;等下邊, 等下邊,這就開始說 這就開始說五利使。「 五利使。「貪 。「貪、瞋、癡、慢、疑」這五鈍 使,把我們人都給支配得顛顛 把我們人都給支配得顛顛倒倒 顛顛倒倒, 倒倒,自己想要覺悟, 自己想要覺悟,一點也不容易; 一點也不容易;被 這五鈍使, 這五鈍使,好像給綁 好像給綁住了似的, 住了似的,所以這個宅子非常危險! 所以這個宅子非常危險!我們要趕 我們要趕快想 法子, 法子,把這五鈍使給殺了它 把這五鈍使給殺了它。你殺這五鈍使不會犯戒的, 殺這五鈍使不會犯戒的,你不要擔心犯 菩薩戒! 菩薩戒! 處處皆有 魑魅魍魎 夜叉惡鬼 食噉人肉 毒蟲之屬 諸惡禽獸 孚乳產 孚乳產生 各自藏護 處處皆有: 處處皆有:就是所有的地方, 就是所有的地方,無論哪 無論哪一個地方都有。 一個地方都有。這個「 這個「處處」, 處處」,大 」,大 而言之, 而言之,就是欲界、 就是欲界、色界、 色界、無色界這三界; 無色界這三界;小而言之, 小而言之,就是我們自己的 本身。 本身。無論在這三界也好, 無論在這三界也好,是自己的身體也好, 是自己的身體也好,都有。 都有。魑、魅、魍、 魎,夜叉、 夜叉、惡鬼: 惡鬼:到處都有, 到處都有,每一個地方都有, 一個地方都有,充滿這個欲界、 充滿這個欲界、色界、 色界、 無色界; 無色界;或者你 或者你的五陰「 的五陰「色、受、想、行、識」的「識」,或者苦 」,或者苦、 或者苦、 集、滅、道四諦; 道四諦;無論哪 無論哪個地方都有, 個地方都有,都充滿魑魅魍魎。 都充滿魑魅魍魎。 「魑」是山精, 是山精,就是離人很遠的一種鬼, 就是離人很遠的一種鬼,住在山裏頭, 住在山裏頭,這是山裏頭的妖 怪。「魅 。「魅」是鬼魅, 是鬼魅,在住宅中的這種妖怪; 在住宅中的這種妖怪;這鬼魅是接近人住宅的, 這鬼魅是接近人住宅的,牠 很作怪。 很作怪。講起來這個「 講起來這個「魅」,是很多種的 」,是很多種的; 是很多種的;有很顯著的魅鬼, 有很顯著的魅鬼,牠能作出 種種怪異的事情── 種種怪異的事情──怪異 就不是普通人能知道、能看見的。 能看見的。 ──怪異, 怪異,就不是普通人能知道、 這魍魎鬼, 這魍魎鬼,是木石所變的; 是木石所變的;或者是老樹、 或者是老樹、石頭, 石頭,時間久了成精的。 時間久了成精的。這種 成精的, 成精的,都要有一點因緣 都要有一點因緣,牠才能成就牠 才能成就牠這個精怪。 這個精怪。石頭它怎麼 石頭它怎麼會成精 它怎麼會成精 呢?有很多石頭, 有很多石頭,沒看見個個石頭都成精啊 沒看見個個石頭都成精啊?這種石頭, 這種石頭,它若成精, 若成精,得 要藉著人的血。 要藉著人的血。什麼血呢?據說是人的中指這個血, 是人的中指這個血,要是滴到無論什麼 要是滴到無論什麼 東西上, 東西上,都可以成精的; 都可以成精的;你無意中把中指破了, 無意中把中指破了,這個血流到什麼 這個血流到什麼地方, 地方, 什麼東西都可以成精的。 東西都可以成精的。這是藉著人的血, 這是藉著人的血,也就是藉著人這股靈氣, 也就是藉著人這股靈氣,它 才能成。 才能成。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55 of 247

這魍魎有多大呢 這魍魎有多大呢?魍魎鬼是最大的。 魍魎鬼是最大的。你看見牠 看見牠,看著非常高、 看著非常高、非常大, 非常大, 好像一座山似的。 好像一座山似的。所以在中國, 所以在中國,往往人晚 往往人晚間正走著路的時候, 間正走著路的時候,就會碰 就會碰見 這種鬼的, 這種鬼的,眼前就好像一個山擋 眼前就好像一個山擋著似的, 著似的,什麼也看不見了。 也看不見了。記得我在家 裏的時候, 裏的時候,我有一個哥哥晚 我有一個哥哥晚間外出就遇著過這種的鬼, 間外出就遇著過這種的鬼,整晚間,始終在 這個地方轉來轉去, 這個地方轉來轉去,怎麼樣也走不出 怎麼樣也走不出; 樣也走不出;等到雞 等到雞一叫了, 一叫了,這種黑的境界也 沒有了, 沒有了,他才能明白過來。 他才能明白過來。 那魑魅呢 那魑魅呢?魑魅這兩個鬼, 魑魅這兩個鬼,就很小的, 就很小的,只有三尺多高; 只有三尺多高;魍魎就有三丈多 高的, 高的,甚至有三十幾丈高的。 甚至有三十幾丈高的。 夜叉、 夜叉、惡鬼: 惡鬼:究竟這是表示什麼 究竟這是表示什麼?由「處處皆有魑魅魍魎」 處處皆有魑魅魍魎」這個偈頌, 這個偈頌, 向下邊, 向下邊,這都表示五利使。 這都表示五利使。前邊那個叫五鈍使, 前邊那個叫五鈍使,怎麼叫鈍使 怎麼叫鈍使? 叫鈍使?它來得慢 一點, 一點,遲鈍一點, 遲鈍一點,所以叫「 所以叫「鈍」。「利 」。「利」就是鋒利、 就是鋒利、快,它敏感性很 大。這「五利使」, 五利使」,也能令人 」,也能令人顛 也能令人顛倒執著、 倒執著、妄作妄為 妄作妄為。五利使── 五利使── (一)身見。 身見。總執著自己的身體, 總執著自己的身體,一天到晚 一天到晚,就幫助這個身體, 助這個身體,給它買 一點糖吃, 一點糖吃,買一點香水擦一擦, 買一點香水擦一擦,買一點好衣服穿, 買一點好衣服穿,買一點好東西吃, 買一點好東西吃,找 一個好地方給它 一個好地方給它住;認為這個身體就是「 這個身體就是「我」。其實 」。其實, 其實,這錯了! 這錯了!這個身 體,只可以說 只可以說是「我的」, 我的」,我的身體 」,我的身體; 我的身體;不可以說 不可以說,這個身體就是 「我」。為 」。為什麼?這個身體像一間房子似的, 這個身體像一間房子似的,你若住到這個房子裏頭, 若住到這個房子裏頭, 你不能對人說 不能對人說這個房子就是「 這個房子就是「我」,只可以 」,只可以說 只可以說這個房子是「 這個房子是「我的」, 我的」,我 」,我 的房子。 的房子。我們這個身體, 我們這個身體,只可以說 只可以說是「我的身體」; 我的身體」;究竟 」;究竟「 究竟「我」,不是 」,不是 這個身體, 這個身體,你不要錯認了主人翁! 不要錯認了主人翁!所以你 所以你執著這個身體是「 執著這個身體是「我」,這是 」,這是 一種錯誤。 一種錯誤。 我常常講, 我常常講,你從頭數到腳 從頭數到腳上,頭就有個「 頭就有個「頭」的名字, 的名字,眼睛有「 眼睛有「眼睛」 眼睛」 的名字, 的名字,耳朵有「耳朵」的名字, 的名字,頭髮有「 頭髮有「頭髮」 頭髮」的名字, 的名字,鼻子有「 鼻子有「鼻 子」的名字, 的名字,嘴有「 嘴有「嘴」的名字, 的名字,皮膚有「 皮膚有「皮膚」 皮膚」的名字, 的名字,手有「 手有「手」 的名字, 的名字,腳又有「 又有「腳」的名字; 的名字;各處都有它 各處都有它自己的名字, 自己的名字,哪一個地方有 個「我」?你 」?你在這全身, 在這全身,要找出一個「 要找出一個「我」來,你說這個身體哪 這個身體哪個地方 叫「我」?為 」?為什麼沒有地方叫「 沒有地方叫「我」?就因 」?就因為它 就因為它是 為它是「我的」, 我的」,它 」,它不是 「我」;所以全身 」;所以全身你 所以全身你也找不出一個「 也找不出一個「我」來,你要是盡為它 要是盡為它來作打算 為它來作打算, 來作打算, 那就好像陶淵明說 那就好像陶淵明說的「心為形役」。 形役」。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56 of 247

你那個心才是你 那個心才是你真正的主人翁, 正的主人翁,這個身不過好像一個房子似的, 這個身不過好像一個房子似的,你這個 主人翁住到這個身體上面。 主人翁住到這個身體上面。你這個「 這個「常住真 常住真心,性淨明體」, 性淨明體」,才是 」,才是真 才是真正 的「你」,才是 」,才是真 才是真正的「 正的「我」,這也就是那個如來藏 」,這也就是那個如來藏, 這也就是那個如來藏,也就是佛性; 也就是佛性;所 以,你不要錯認這個身體是「 不要錯認這個身體是「我」,這個身體是 」,這個身體是「 這個身體是「我的」, 我的」,而不是 」,而不是 「我」!你 」!你真正的「 正的「我」,是不生不滅 」,是不生不滅、 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 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那個 「真我」;可是 」;可是你 可是你把不垢不淨、 把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不增不減、不生不滅的「 不生不滅的「真我」不用, 不用, 盡用這個「 盡用這個「假我」, 假我」,就 」,就跑到皮毛上, 到皮毛上,以為這個身體是「 這個身體是「我」。這身體如 」。這身體如 果是「 果是「你」的話, 的話,身體將來死了, 身體將來死了,那麼「你」就沒有了嗎 就沒有了嗎?如果你 如果你沒有 了,那簡直地沒有意思了, 那簡直地沒有意思了,那就斷滅了! 那就斷滅了!這就是邊見。 這就是邊見。可是人死了, 可是人死了,不 過好像我們住這個房子, 過好像我們住這個房子,這房子住壞了, 這房子住壞了,另要換一個房子, 要換一個房子,要搬另 要搬另一個 地方。 地方。搬到什麼 搬到什麼地方去? 地方去?那就看你 那就看你現在所造的是什麼 現在所造的是什麼業。你造善業, 造善業,就 搬到一個好的地方去; 搬到一個好的地方去;你造的惡業, 造的惡業,就搬到一個壞的地方去。 就搬到一個壞的地方去。所以, 所以,人 死並不是斷滅; 死並不是斷滅;我們要把這個身見看破了、 我們要把這個身見看破了、放下了! 放下了!我們不要執著。 我們不要執著。 (二)邊見。 邊見。就是執斷、 就是執斷、執常, 執常,這是外道的兩種執著。 這是外道的兩種執著。執斷, 執斷,外道認為 外道認為 人死就像燈滅了似的, 人死就像燈滅了似的,就沒有了; 就沒有了;你作善也沒有果報, 作善也沒有果報,作惡也沒有果 報,死了也就完了。 死了也就完了。沒有來生, 沒有來生,所以你 所以你也不要信這個因, 也不要信這個因,果都不要信; 果都不要信; 沒有因, 沒有因,也沒有果, 也沒有果,這斷見, 這斷見,叫撥無因果。 叫撥無因果。撥無因果, 撥無因果,無因無果, 無因無果,也沒 有做好事就可以成佛、 有做好事就可以成佛、做不好事就做鬼這個道理; 做不好事就做鬼這個道理;所以他也不信有佛, 所以他也不信有佛, 也不信有鬼, 也不信有鬼,甚至於連人他也不信。 甚至於連人他也不信。他說,人也就像那草木一樣, 人也就像那草木一樣,生了 然後就死, 然後就死,死了又生; 死了又生;這個死, 這個死,那一個又生, 那一個又生,但是那個不是這個, 但是那個不是這個,這個 也不是那一個。 也不是那一個。所以, 所以,生者自生, 生者自生,死者自死, 死者自死,沒有因果循環, 沒有因果循環,沒有六道 輪迴, 輪迴,這是斷見。 這是斷見。 執常, 執常,外道認為 外道認為你做人, 做人,不管做好事和做惡事, 不管做好事和做惡事,永遠都是做人的; 永遠都是做人的;做鬼 就永遠都是做鬼的, 就永遠都是做鬼的,做佛永遠也是做佛的, 做佛永遠也是做佛的,都不會改變的; 都不會改變的;所以, 所以,做天 主永遠都是做天主, 主永遠都是做天主,做馬牛也永遠都做馬牛。 做馬牛也永遠都做馬牛。他說任何的時候, 任何的時候,也不會 改變的; 改變的;為什麼?他說那是因為 那是因為那個種子。 那個種子。你人就是人的種子, 人就是人的種子,畜生就 是畜生的種子, 是畜生的種子,鬼就是鬼的種子; 鬼就是鬼的種子;你墮地獄, 墮地獄,在地獄裏, 在地獄裏,就是你 就是你在種地 獄的種子, 獄的種子,就結地獄的果; 就結地獄的果;他說什麼都是一定的。 都是一定的。本來無有定法, 本來無有定法,他說 一定的、 一定的、沒有變化的, 沒有變化的,這是鐵一般的。 這是鐵一般的。 「斷」和「常」,都是一樣的 」,都是一樣的, 都是一樣的,都叫偏見、 都叫偏見、邊見;「 邊見;「邊 ;「邊」也是「 也是「偏」,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57 of 247

就不合乎中道。 就不合乎中道。好像你 好像你和誰最好的, 和誰最好的,這是有一種偏見; 這是有一種偏見;本來這個人不 好,有偏見的人, 有偏見的人,就說他最好了。 他最好了。沒有道理, 沒有道理,他也辯論出來一個理由, 他也辯論出來一個理由, 講得很有道理、 講得很有道理、很合法的; 很合法的;這就叫邊見, 這就叫邊見,這叫強 這叫強詞奪理, 詞奪理,他認為 他認為他自己 的見解是對的, 的見解是對的,認為他自己勝過一切。 他自己勝過一切。這種的人, 這種的人,中國有一句話, 中國有一句話,說是 他拿著糞、 他拿著糞、拿著屎, 拿著屎,你就給他油餅 就給他油餅,他也不換。 他也不換。本來他拿著糞屎, 本來他拿著糞屎,是不 好的東西, 好的東西,你拿餃子或者饅頭跟他換, 拿餃子或者饅頭跟他換,他不換的。 他不換的。這邊見, 這邊見,是最不容易 改變的, 改變的,是一種最壞的見解, 是一種最壞的見解,也是一種最不合理的見。 也是一種最不合理的見。 人都有成佛的因緣 人都有成佛的因緣,可是你 可是你要去做; 要去做;你若不做, 若不做,就有這個因緣 就有這個因緣,你也到 不了這種的果位上; 不了這種的果位上;你要去做, 要去做,自然會達到你 自然會達到你的目的。 的目的。好像有些人, 好像有些人,在 沒學佛法以前, 沒學佛法以前,做很多的糊塗事; 做很多的糊塗事;譬如在美國這個國家, 譬如在美國這個國家,很多青 很多青年都用 這種迷魂的藥, 這種迷魂的藥,吃了, 吃了,就變成一種麻木不仁的人, 就變成一種麻木不仁的人,也就是你 也就是你們一般人所 說的石頭人。 的石頭人。 這在沒有學佛法以前, 這在沒有學佛法以前,做這種的事情, 做這種的事情,可以的; 可以的;為什麼?你根本就不明 白人生的道理。 白人生的道理。你學佛法之後, 學佛法之後,就要把這種的見解改變了, 就要把這種的見解改變了,不要再去嚐 不要再去嚐 試這種的東西; 試這種的東西;你再去嚐 再去嚐試這種東西, 試這種東西,那就是你 那就是你明知道不對, 明知道不對,你還要去 做,這也就是一種邊見。 這也就是一種邊見。就和方才我所說 就和方才我所說的比喻 的比喻是一樣, 是一樣,拿著這一塊 糞,你給他最好吃的東西, 給他最好吃的東西,他也不換。 他也不換。我舉這個比喻 這個比喻,希望每 希望每一個人都 趕快醒悟; 快醒悟;要是沒有用過的, 要是沒有用過的,更好! 更好!學佛法之後, 學佛法之後,還用這種的迷藥, 還用這種的迷藥,這 就像蜣 就像蜣蜋蟲總歡喜在廁所裏頭住, 蟲總歡喜在廁所裏頭住,住久就變成一種屎蟲了。 住久就變成一種屎蟲了。所以你 所以你應該 把這一塊糞放下它 把這一塊糞放下它,不要再抱著這個糞; 不要再抱著這個糞;你要是趕 要是趕快離開那個地方, 快離開那個地方,還 可以得到人間做人的這種香味、 可以得到人間做人的這種香味、這種本份 這種本份,並且可以有成佛的因緣 並且可以有成佛的因緣。 (三)戒禁取見。 戒禁取見。這是外道所修的一種「 這是外道所修的一種「戒」,叫 」,叫「非因計因、 非因計因、非果計 果」。怎麼 」。怎麼叫非因計因 怎麼叫非因計因? 叫非因計因?他修這無益的苦行, 他修這無益的苦行,他說修這種苦行就可以得 到涅槃, 到涅槃,得到這種最快樂的果。 得到這種最快樂的果。他這種苦行, 他這種苦行,是一種旁門外道所修的。 是一種旁門外道所修的。 其實這種外道, 其實這種外道,因為修苦行, 修苦行,也有的開天眼了, 也有的開天眼了,得到天眼通; 得到天眼通;開了天 眼,他就看到牛、 他就看到牛、狗、豬、雞,有的畜生都生天去的, 有的畜生都生天去的,於是他就學這個 牛、狗、雞、豬的樣子。 豬的樣子。牛吃草, 牛吃草,他也學著吃草、 他也學著吃草、不吃飯; 不吃飯;他說這牛為 這牛為 什麼生了天呢 生了天呢?就因為 就因為牠吃草, 吃草,這是最清 這是最清潔的齋戒, 潔的齋戒,這比這一般人吃齋 不吃肉的, 不吃肉的,更好得多。 更好得多。不吃肉的人, 不吃肉的人,吃這個青 吃這個青菜種種的東西, 菜種種的東西,這還不是 真正的吃齋; 正的吃齋;牛專吃草, 牛專吃草,這才是真 這才是真正的修行。 正的修行。要不然牠 要不然牠怎麼會生天去了 怎麼會生天去了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58 of 247

呢?就吃草吃的。 就吃草吃的。所以他也就學著吃草, 所以他也就學著吃草,這叫牛戒。 這叫牛戒。又學著狗, 又學著狗,狗是住 到外邊狗窩裏給人看門口, 到外邊狗窩裏給人看門口,他說這狗是有功的, 這狗是有功的,所以牠 所以牠這種苦行, 這種苦行,是真 正的修行; 正的修行;於是他也效法這個狗, 於是他也效法這個狗,住到狗窩裏去, 住到狗窩裏去,學狗的行為 學狗的行為;狗盡吃 糞,大約他也學吃這狗所吃的東西。 大約他也學吃這狗所吃的東西。以上就是持牛、 以上就是持牛、狗戒的外道。 狗戒的外道。 因為他修這種無益的苦行, 他修這種無益的苦行,有的時候也會生到天上去; 有的時候也會生到天上去;所以在《 所以在《法華 經》後邊的經文上說 後邊的經文上說:「或離地一尺 :「或離地一尺、 或離地一尺、二尺。」 二尺。」離地一尺 。」離地一尺, 離地一尺,就是生到欲 界天; 界天;離地二尺, 離地二尺,這就生到色界天去。 這就生到色界天去。這就是這種外道, 這就是這種外道,修這種戒取的 十善; 十善;他也做善事, 他也做善事,不過他就有一種執著性。 不過他就有一種執著性。這種執著是這樣子:「 這種執著是這樣子:「非 :「非 因計因, 因計因,非果計果」 非果計果」──不合乎這個法 ──不合乎這個法, 不合乎這個法,不合乎這種因, 不合乎這種因,他計因; 他計因;不合 乎這種果, 乎這種果,他以為 他以為會得這種果。 會得這種果。根本也不合道理! 根本也不合道理! 又有一種外道, 又有一種外道,他就學豬, 他就學豬,躺在地上, 在地上,身上都抹上灰, 身上都抹上灰,把頭面也都用灰 塵擦得滿面, 塵擦得滿面,誰也不認識他是個什麼 誰也不認識他是個什麼;就像被煙燻的老鼠, 就像被煙燻的老鼠,你看不清 看不清楚 牠是個什麼 是個什麼樣子。 樣子。他就修這種的苦行, 他就修這種的苦行,學狗的, 學狗的,就睡到狗的房子裏; 就睡到狗的房子裏;學 那豬的, 那豬的,他就睡到灰堆裏。 他就睡到灰堆裏。 又有另 又有另一種的外道, 一種的外道,他把床上釘上一個個的釘子, 他把床上釘上一個個的釘子,他睡覺就睡到那釘子 上。那釘子有時候把身上扎破了, 那釘子有時候把身上扎破了,流血; 流血;他說:「我這才是難能可貴的 :「我這才是難能可貴的 苦行! 苦行!你看,你們都做不到, 們都做不到,你們都怕痛! 們都怕痛!釘子把我刺破了, 釘子把我刺破了,我也不 怕!」修這種苦行 !」修這種苦行。 修這種苦行。 還有一種的苦行, 還有一種的苦行,就是倒懸起來睡! 就是倒懸起來睡!他拴上兩條繩子, 上兩條繩子,繩子栓上兩個圈 把腳綁上 腳綁上,這麼吊著睡覺。 吊著睡覺。這麼樣子, 樣子,不容易睡得著; 不容易睡得著;但是他說 但是他說:「這 :「這 個才是真 個才是真修行! 修行!你們誰也做不到!」 們誰也做不到!」 又有一種的苦行, 又有一種的苦行,就是不吃飯。 就是不吃飯。他不吃飯, 他不吃飯,他餓了吃什麼 他餓了吃什麼?吃地下的 土。他說這才真 這才真是天然的生活, 是天然的生活,地下這麼 地下這麼多土。 多土。他說:「這也不要吃多 :「這也不要吃多 少,吃得很少就飽了。」 吃得很少就飽了。」他吃這個土 。」他吃這個土, 他吃這個土,維持他的生活。 維持他的生活。 以上都是「 以上都是「戒禁取戒」, 戒禁取戒」,持這種無益的的苦行 」,持這種無益的的苦行。 持這種無益的的苦行。所以, 所以,這有什麼 這有什麼意思 呢?有什麼 有什麼好處呢 好處呢?說沒有好處, 沒有好處,他就歡喜這樣做; 他就歡喜這樣做;這也是一種「 這也是一種「戒禁 取」的表現。 的表現。 (四)邪見。 邪見。就是不正當的見。 就是不正當的見。譬如修道人應該要孝順父母, 譬如修道人應該要孝順父母,這邪見的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59 of 247

人就認為 人就認為:「不必 :「不必! 不必!孝順父母有什麼 孝順父母有什麼意思? 意思?他生子女, 他生子女,這是他的本份 這是他的本份, 他應該生的。 他應該生的。你不要孝順父母!」 不要孝順父母!」我們知道殺生是不對的 !」我們知道殺生是不對的, 我們知道殺生是不對的,他就說 他就說殺多 一點是最好的, 一點是最好的,殺得愈多愈好。 殺得愈多愈好。這五戒不是戒殺生嗎 這五戒不是戒殺生嗎?他專門叫人殺生 去,你說這是不是邪見? 這是不是邪見?偷盜也是不合法, 盜也是不合法,他就是用種種的方法教 他就是用種種的方法教人去 偷盜。邪婬,這也是一種不正當的行為 這也是一種不正當的行為,他也教 他也教人去邪婬 人去邪婬。打妄語也是 應該戒的, 應該戒的,他也教 他也教人去打妄語, 人去打妄語,說:「你 :「你不要聽他的! 不要聽他的!什麼不打妄語? 不打妄語? 他都打妄語嘛 他都打妄語嘛!不過他騙你 不過他騙你而已, 而已,怎麼會不打妄語 怎麼會不打妄語? 會不打妄語?你不要信那個!」 不要信那個!」 這就是一種邪見。 這就是一種邪見。你說喝酒是犯戒, 喝酒是犯戒,他就說 他就說這酒沒有關係。 這酒沒有關係。好像有的人 歡喜抽菸 歡喜抽菸,他就說 他就說:「五戒裏頭 :「五戒裏頭說 五戒裏頭說戒酒, 戒酒,沒有說 沒有說戒菸;抽菸不犯戒 的!」這都是屬於邪見 !」這都是屬於邪見。 這都是屬於邪見。 又有一種人就反對吃素, 又有一種人就反對吃素,他說:「你 :「你吃素, 吃素,不吃肉, 不吃肉,天地間生出這麼 天地間生出這麼些 個馬、 個馬、牛、羊,這根本就是給人預備吃的; 這根本就是給人預備吃的;你不吃牠 不吃牠,牠們又有什麼 們又有什麼用 呢?」他總講出個道理來 ?」他總講出個道理來。 他總講出個道理來。總而言之, 總而言之,你說對的, 對的,他就說 他就說不對; 不對;他能變 著方法, 著方法,講出個理由來, 講出個理由來,叫你跟著他這種邪知邪見來跑 跟著他這種邪知邪見來跑,這是邪見。 這是邪見。 (五)見取見。 見取見。這個見, 這個見,他看見一切, 他看見一切,就想要取為 就想要取為他自己; 他自己;不論用什麼 不論用什麼 手段, 手段,他都想幫 他都想幫助他自己, 助他自己,這就是一種自私的表現。 這就是一種自私的表現。 這五利使, 這五利使,把你真正的智慧就給擋 正的智慧就給擋住了, 住了,就好像五個佣 就好像五個佣人似的, 人似的,他們把 你給包圍住了, 給包圍住了,令你一切一切都不得自由, 一切一切都不得自由,就聽這五種的人來支配、 就聽這五種的人來支配、來 唆使。 唆使。所以, 所以,我們學佛法的人知道有這五種利使, 我們學佛法的人知道有這五種利使,你就提起你 就提起你的智慧 劍,用智慧的寶劍把這五利使都給斬死, 用智慧的寶劍把這五利使都給斬死,然後才可以超出三界去。 然後才可以超出三界去。這是 「五利使」 五利使」大概的意思; 的意思;要是詳細分析, 要是詳細分析,可以說 可以說是窮劫難盡, 是窮劫難盡,說不完。 不完。 有人問, 有人問,這牛和狗、 這牛和狗、豬、雞,究竟牠 究竟牠們怎麼生的天 怎麼生的天呢 生的天呢?如果沒有修行就 可以生到天上去, 可以生到天上去,那麼當然人人都可以學; 當然人人都可以學;難怪這個外道就學牛和狗、 難怪這個外道就學牛和狗、 豬、雞,他也生天了。 他也生天了。其實呢 其實呢,這個外道他得天眼通, 這個外道他得天眼通,只看見這牛、 只看見這牛、 狗、雞、豬生到天上去; 豬生到天上去;他就不觀察, 他就不觀察,為什麼這頭牛生到天上? 這頭牛生到天上?這頭牛 因為幫著廟上做工── 著廟上做工──耕田 拉車、運輸一切的物質, 運輸一切的物質,在廟上立了很多 ──耕田、 耕田、拉車、 的功; 的功;因為幫著佛教 著佛教來做工, 來做工,於是牠 於是牠就有了功德, 就有了功德,死了就生到天上去, 死了就生到天上去, 這是這頭牛。 這是這頭牛。 那麼這隻狗呢 這隻狗呢?因為牠救過人的生命, 救過人的生命,所以也就生到天上。 所以也就生到天上。怎麼救過人 怎麼救過人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60 of 247

的生命呢 的生命呢?譬如, 譬如,這狗很愛牠 這狗很愛牠的主人的。 的主人的。有一天, 有一天,牠的主人喝醉酒了, 的主人喝醉酒了, 在一個草堆上就睡著了, 在一個草堆上就睡著了,睡了就不醒。 睡了就不醒。這草堆著了火, 這草堆著了火,這狗就狂吠, 這狗就狂吠,嗥 吠很久; 吠很久;因為他喝醉酒了, 他喝醉酒了,也不知道醒。 也不知道醒。於是這隻狗就跑 於是這隻狗就跑到河裏頭, 到河裏頭,把 自己身上沾溼 自己身上沾溼了,口裏也叼 口裏也叼一些個水, 一些個水,到這個地方就趴 到這個地方就趴到火上, 到火上,連打 滾,再用口裏的水, 再用口裏的水,來把火就熄滅了; 來把火就熄滅了;牠能以有這種救主人的功德, 能以有這種救主人的功德,所 以死了也生到天上去了。 以死了也生到天上去了。這是因為 這是因為牠救主人的功德生了天, 救主人的功德生了天,並不是因為 並不是因為 牠守門口或者吃糞而生到天上; 守門口或者吃糞而生到天上;那個牛也不是因為 那個牛也不是因為牠吃草生的天。 吃草生的天。 這個豬和雞 這個豬和雞,是人家放生的, 是人家放生的,送到廟上去養, 送到廟上去養,不殺牠 不殺牠。牠在廟上, 在廟上,早起 也聽見人家念經, 也聽見人家念經,晚間又聽見人家念佛的, 間又聽見人家念佛的,牠也就學著默默念經, 也就學著默默念經,默默 地在心裏念佛。 地在心裏念佛。這麼樣子, 樣子,因為有聽經聞法的功德, 有聽經聞法的功德,所以也都生到天上 去了。 去了。 這個得天眼通的外道一看, 這個得天眼通的外道一看,哦!那隻狗到天上去了, 那隻狗到天上去了,那頭牛也到天上 去,豬、雞也都在那兒! 也都在那兒!應該照著牠 應該照著牠們學, 們學,也就會生天的; 也就會生天的;他不知道牠 他不知道牠 們因為 們因為什麼生的天, 生的天,他就以為 他就以為照牠們的行為 們的行為去做就可以生了天。 去做就可以生了天。所以我 們一切的事情, 們一切的事情,都要知道它 都要知道它的來龍去脈; 的來龍去脈;牠怎麼樣生的天 怎麼樣生的天, 樣生的天,怎麼樣墮落 怎麼樣墮落 到地獄, 到地獄,也都應該知道。 也都應該知道。修道不是糊糊塗塗地修的, 修道不是糊糊塗塗地修的,要有真 要有真正的智慧, 正的智慧, 凡事都應該往深了一層研 凡事都應該往深了一層研究。 這個「 這個「處處皆有魑魅魍魎、 處處皆有魑魅魍魎、夜叉惡鬼」, 夜叉惡鬼」,這是比方五利使之中的 」,這是比方五利使之中的「 這是比方五利使之中的「邪 見」。因 」。因為這些魑魅魍魎、 這些魑魅魍魎、夜叉惡鬼之類的, 夜叉惡鬼之類的,都是有影無形, 都是有影無形,所做的事 情都是偷偷 情都是偷偷摸摸的 偷偷摸摸的, 摸摸的,不能光明正大。 不能光明正大。所以這就是譬喻 所以這就是譬喻,邪見的人所做的 事情, 事情,都是很黑暗的, 都是很黑暗的,見不了天, 見不了天,見不得光明。 見不得光明。 食噉人肉:「 人肉:「人肉 :「人肉」 人肉」就譬喻 就譬喻世間的善報。 世間的善報。在這個世界上, 在這個世界上,你做善事就有 善報, 善報,做惡事就有惡報。 做惡事就有惡報。怎麼叫食 怎麼叫食噉 叫食噉人肉? 人肉?人肉是善報, 人肉是善報,那麼這個善的 果報被人給吃了! 果報被人給吃了!被誰吃了? 被誰吃了?就被魍魎魑魅和夜叉給吃了! 就被魍魎魑魅和夜叉給吃了!這就是譬喻 這就是譬喻 邪見的人撥無因果。 邪見的人撥無因果。他說世界上沒有因果, 世界上沒有因果,不要怕這個因果。 不要怕這個因果。所以這就 把善報給吃了! 把善報給吃了!吃了, 吃了,就是沒有了, 就是沒有了,給撥無因果。 給撥無因果。 這撥無因果, 這撥無因果,他就說 他就說:「沒有因果的 :「沒有因果的, 沒有因果的,你不要怕! 不要怕!沒有地獄, 沒有地獄,也沒有天 堂的! 堂的!你造罪業, 造罪業,什麼叫罪業? 叫罪業?沒有罪業的! 沒有罪業的!你歡喜做什麼 歡喜做什麼就做什麼 就做什麼, 也沒有罪業, 也沒有罪業,也沒有功德。 也沒有功德。這世界上是自由的, 這世界上是自由的,你歡喜幹什麼 歡喜幹什麼就幹什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61 of 247

麼,你歡喜殺生就殺生, 歡喜殺生就殺生,歡喜偷 歡喜偷盜就偷 盜就偷盜;你歡喜邪婬 歡喜邪婬,遇著女人, 遇著女人,你 隨便! 隨便!不要管! 不要管!不要怕! 不要怕!你能騙人就騙人, 能騙人就騙人,你能有酒喝, 能有酒喝,那是最好的, 那是最好的, 世間上最好就是喝酒, 世間上最好就是喝酒,你何必管那麼 何必管那麼多!」這就是叫 !」這就是叫「 這就是叫「食噉人肉」, 人肉」,把 」,把 善的果報都給吃沒有了! 善的果報都給吃沒有了!你看厲害不厲害! 看厲害不厲害! 毒蟲之屬: 毒蟲之屬:是前邊那些蚖 是前邊那些蚖、蛇、蝮、蠍。諸惡禽獸: 諸惡禽獸:就是前邊那些最惡 的獸、 的獸、禽。孚乳產 孚乳產生:孚,就是卵生的; 就是卵生的;母雞、母鳥, 母鳥,用卵孵出小雞 用卵孵出小雞、 小鳥。 小鳥。乳,就是胎生, 就是胎生,這胎產 這胎產生的。 生的。各自藏護: 各自藏護:每隻鳥生出小鳥, 隻鳥生出小鳥,老鳥 就保護著牠 就保護著牠,把牠藏起來不叫人看見; 藏起來不叫人看見;獸生出的小獸、 獸生出的小獸、獸羔子, 獸羔子,牠也保 護著牠 護著牠,把牠藏起來, 藏起來,不要人看見。 不要人看見。要是給人看見了, 要是給人看見了,就給偷 就給偷去、搶去 了,所以要保護著牠 所以要保護著牠。所以「 所以「各自藏護」 各自藏護」也就譬喻 也就譬喻世間的因果。 世間的因果。這因一 定有果, 定有果,你種那個因, 種那個因,果雖然現在沒有, 果雖然現在沒有,但是在那兒覆藏著呢 但是在那兒覆藏著呢!將來一 定會有果的, 定會有果的,所以這就叫「 所以這就叫「藏」。這個因果必得不失 」。這個因果必得不失, 這個因果必得不失,一定會得到, 一定會得到,所 以這就叫「 以這就叫「護」,這個果不會 」,這個果不會丟 這個果不會丟的。所以, 所以,你種善因就結善果, 種善因就結善果,種惡因 就結惡果, 就結惡果,這一定的。 這一定的。你怎麼樣子 怎麼樣子, 樣子,也不能逃脫 也不能逃脫這個因果, 這個因果,所以這叫藏 護。 夜叉競來 爭取食之 食之既 食之既飽 惡心轉熾 鬥諍之聲 甚可怖畏 夜叉競來: 夜叉競來:夜叉, 夜叉,是一種勇健的鬼, 是一種勇健的鬼,行動很快的; 行動很快的;競來, 競來,就是競爭到這 個地方來; 個地方來;你也想跑 也想跑到前邊去, 到前邊去,他也想跑 他也想跑到前邊去。 到前邊去。爭取食之: 爭取食之:就因為 就因為 東西少, 東西少,夜叉多, 夜叉多,所以大家互相來爭食。 所以大家互相來爭食。這是譬喻 這是譬喻「撥無因果」, 撥無因果」,撥無 」,撥無 世間的因果。 世間的因果。他認為 他認為無因、 無因、無果, 無果,所以就叫「 所以就叫「爭取食之」。 爭取食之」。食之 」。食之既 食之既飽: 就是吃了之後, 就是吃了之後,然後飽了。 然後飽了。這也是有一種比喻 這也是有一種比喻,是譬喻 是譬喻「邪見成就 了」。在邪見沒有成就的時候 」。在邪見沒有成就的時候, 在邪見沒有成就的時候,他只有這麼 他只有這麼一種的思想; 一種的思想;那麼成就了, 成就了, 就有了事實。 就有了事實。惡心轉熾: 惡心轉熾:就是成就了, 就是成就了,然後它 然後它又增長了。 又增長了。這是譬喻 這是譬喻這邪 見一天比一天增長, 見一天比一天增長,一天比一天就大起來。 一天比一天就大起來。 鬥諍之聲: 諍之聲:鬥是打鬥 是打鬥,諍就是爭論。 諍就是爭論。所謂── 所謂── 爭是勝負心, 爭是勝負心,與道相違背; 與道相違背; 便生四相心, 便生四相心,由何得三昧? 由何得三昧? 爭,就是爭勝和負, 就是爭勝和負,看看是勝利或者敗退。 看看是勝利或者敗退。可是這個「 可是這個「爭」與「道」是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62 of 247

相違背的, 相違背的,不合乎道。 不合乎道。你這一爭, 這一爭,就生出人相和我相; 就生出人相和我相;人相、 人相、我相合起 來,就是眾 就是眾生相; 生相;有眾生相, 生相,就有壽者相; 就有壽者相;所以這就得不著三昧。 所以這就得不著三昧。 「鬥諍之聲」, 諍之聲」,這種聲音也有一種譬 」,這種聲音也有一種譬喻 這種聲音也有一種譬喻,是譬喻 是譬喻撥無因果的邪論; 撥無因果的邪論;那種 不正當的的理論, 不正當的的理論,本來是沒有道理, 本來是沒有道理,他講得很有道理的, 他講得很有道理的,所以這叫邪 論。 甚可怖畏: 甚可怖畏:就是非常可怕的。 就是非常可怕的。這又有個譬喻 這又有個譬喻,譬喻一般人若聽見這種的 邪論, 邪論,就會迷惑了; 就會迷惑了;迷惑, 迷惑,就要造惡業; 就要造惡業;造惡業, 造惡業,就要墮落三惡道。 就要墮落三惡道。三 惡道, 惡道,就是地獄道、 就是地獄道、餓鬼道、 餓鬼道、畜生道。 畜生道。墮落到這三塗裏頭去, 墮落到這三塗裏頭去,所以才非 常可怕, 常可怕,這叫「 這叫「甚可怖畏」。 甚可怖畏」。可怕的就是這三惡道 」。可怕的就是這三惡道, 可怕的就是這三惡道,因為你若墮落到三 惡道裏邊, 惡道裏邊,就不容易再出來了; 就不容易再出來了;或者有一種特別的因緣 或者有一種特別的因緣,可以出來, 可以出來,但 那是很難、 那是很難、很難的。 很難的。 鳩槃荼 蹲踞土埵 埵 或時離地 一尺二尺 鳩槃荼鬼 蹲踞土 往返遊行 縱逸嬉戲 捉狗兩足 撲令失聲 以腳加頸 怖狗自樂 鳩槃荼 鳩槃荼鬼:這「鳩槃荼 鳩槃荼」,但是一般人都不認識 」,但是一般人都不認識「 但是一般人都不認識「荼」字,就唸成一個 「茶」,印書也就印成 」,印書也就印成「 印書也就印成「茶」字了。 字了。鳩槃荼 鳩槃荼,是一種鬼, 是一種鬼,長得就像冬瓜 那樣子, 那樣子,沒有頭, 沒有頭,也沒有腳 也沒有腳,圓鼓隆冬的。 圓鼓隆冬的。這種鬼又叫「 這種鬼又叫「魘魅鬼」, 魘魅鬼」,我 」,我 講《地藏經》 地藏經》時,說牠是一個「 是一個「遠鬼」, 遠鬼」,牠 」,牠離人很遠的。 離人很遠的。你醒著的時 候,牠跑得很遠 牠跑得很遠; 得很遠;你睡著了, 睡著了,牠就來找你 就來找你了,跑到你的身邊來了。 的身邊來了。怎麼 樣呢?牠像冬瓜似的往你 像冬瓜似的往你身上一壓, 身上一壓,使你覺得氣也喘不出來, 覺得氣也喘不出來,說話也說 話也說 不出來, 不出來,想要動彈也動彈不了; 想要動彈也動彈不了;這叫魘, 這叫魘,中國俗話叫「 中國俗話叫「魘住了」, 魘住了」,就是 」,就是 受這種鳩槃荼 受這種鳩槃荼鬼給魘魅住了。 鬼給魘魅住了。牠作一種法, 作一種法,令你就想說 就想說話也說 話也說不出來, 不出來, 眼睛睜 眼睛睜著,但說不出來話; 不出來話;有的就會被這種魘魅鬼給魘死的。 有的就會被這種魘魅鬼給魘死的。這種鬼也 有一個比喻 有一個比喻,比喻五利使裏邊的「 五利使裏邊的「戒禁取」。 戒禁取」。 這種鬼, 這種鬼,蹲踞土埵 蹲踞土埵:所謂「 所謂「虛坐名蹲, 坐名蹲,實坐曰踞」,「 實坐曰踞」,「蹲 」,「蹲」就是坐在那 個地方, 個地方,坐得不實, 坐得不實,兩個腿站到地下;「 兩個腿站到地下;「踞 ;「踞」就是這麼 就是這麼坐著, 坐著,實在坐在 那個地方。「 那個地方。「土 。「土埵」就是地形高的地方。 就是地形高的地方。這「蹲踞土埵 蹲踞土埵」也有一個譬 喻,就譬喻 就譬喻外道依照這個戒取, 外道依照這個戒取,修行十善法, 修行十善法,而生到欲界六天的高處。 而生到欲界六天的高處。 這就是講那個外道持牛戒、 這就是講那個外道持牛戒、狗戒、 狗戒、豬八戒、 豬八戒、雞戒;這種的外道依照這個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63 of 247

戒取, 戒取,修行十善法。 修行十善法。十善法, 十善法,是身有三惡, 是身有三惡,殺、盜、婬;你不殺生、 不殺生、不 偷盜、不邪婬 不邪婬;意有三惡, 意有三惡,貪、瞋、癡,你意念不貪、 意念不貪、不瞋、 不瞋、不癡; 不癡;口 有四惡, 有四惡,惡口、 惡口、綺語、 綺語、妄言、 妄言、兩舌, 兩舌,你不惡口、 不惡口、不綺語、 不綺語、不妄言、 不妄言、不兩 舌。這十惡, 這十惡,你不去做, 不去做,就變成十善。 就變成十善。這種外道, 這種外道,修這十善法, 修這十善法,能生到 欲界六天的高處。 欲界六天的高處。欲界六天, 欲界六天,就是四王天、 就是四王天、忉利天、 利天、夜摩天、 夜摩天、兜率天、 兜率天、 化樂天, 化樂天,他化自在天。 他化自在天。 或時離地, 或時離地,一尺、 一尺、二尺:「 二尺:「或 :「或」是不定詞, 是不定詞,就是「 就是「或者」, 或者」,不一定的 」,不一定的; 不一定的; 說或者有這樣子, 或者有這樣子,或者就不是這樣子。 或者就不是這樣子。離地一尺、 離地一尺、二尺, 二尺,這是譬喻 這是譬喻外道 依照戒取修行而得到四禪, 依照戒取修行而得到四禪,生到色界天, 生到色界天,這叫離地一尺; 這叫離地一尺;再用這個戒 取,修四空的定, 修四空的定,生到無色界天, 生到無色界天,這叫離地二尺。 這叫離地二尺。 往返遊行: 往返遊行:什麼叫「往」?什 」?什麼又叫個「 又叫個「返」?這也是譬 」?這也是譬喻 這也是譬喻,「往 ,「往」是 譬喻這個人生到色界、 這個人生到色界、無色界去了。「 無色界去了。「返 。「返」是譬喻 是譬喻這人又回來生到欲 界。在欲界、 在欲界、色界、 色界、無色界這三界裏, 無色界這三界裏,有的時候就升上一點, 有的時候就升上一點,有的時候 就降低了; 就降低了;所以我們人, 所以我們人,在這世界上是非常危險的, 在這世界上是非常危險的,好像那一粒微塵一 樣,忽高忽低, 忽高忽低,忽上忽下。 忽上忽下。在這三界火宅, 在這三界火宅,你作了善功德的事情, 作了善功德的事情,就生 到天上去; 到天上去;你造了罪孽 造了罪孽過的事, 過的事,就墮地獄、 就墮地獄、轉餓鬼, 轉餓鬼,或者做畜生; 或者做畜生;所以 特別危險。 特別危險。這個微塵, 這個微塵,是隨風飄盪, 是隨風飄盪,風把它 風把它颳得很遠很遠的, 得很遠很遠的,由這地方 就搬到那地方去; 就搬到那地方去;我們人也是隨著業風來飄盪, 我們人也是隨著業風來飄盪,你所造的業, 所造的業,造善業就 生天堂, 生天堂,造惡業就墮地獄。 造惡業就墮地獄。這種業風, 這種業風,把你吹得常常地轉變、 吹得常常地轉變、遷移你 遷移你所 住的地方, 住的地方,所以這就叫在三界裏邊「 所以這就叫在三界裏邊「往返遊行」。 往返遊行」。 縱逸嬉戲: 縱逸嬉戲:縱,是放縱, 是放縱,就是不守規矩; 就是不守規矩;逸,是安逸, 是安逸,就是懶惰和放 肆。嬉戲, 嬉戲,就是在這三界裏頭玩, 就是在這三界裏頭玩,這麼遊戲; 遊戲;以為是很好玩的, 是很好玩的,其實是 最危險的。「 最危險的。「縱逸嬉戲 。「縱逸嬉戲」 縱逸嬉戲」也有譬喻 也有譬喻,譬喻我們人, 我們人,若不明白真 若不明白真正的道 理,是沒有真 是沒有真實的受用, 實的受用,也就是沒有真 也就是沒有真實的快樂; 實的快樂;所有的快樂, 所有的快樂,都是和 作戲一樣。 作戲一樣。你看作戲的快樂, 看作戲的快樂,是真的、是假的呢 是假的呢?那完全是假的快樂。 那完全是假的快樂。 捉狗兩足, 捉狗兩足,撲令失聲: 撲令失聲:這個夜叉, 這個夜叉,把狗的兩足給捉起來, 把狗的兩足給捉起來,丟到一邊、 到一邊、撇 得很遠, 得很遠,令狗就失聲叫起來。 令狗就失聲叫起來。這也有譬喻 這也有譬喻,譬喻修苦行的外道, 修苦行的外道,他妄想 這苦行將來會成就他的道業, 這苦行將來會成就他的道業,得到一種清 得到一種清淨的果, 淨的果,其實這是無益的苦 行;他「非因計因」, 非因計因」,就 」,就說現在我修苦行, 現在我修苦行,將來我就一定好了, 將來我就一定好了,不會得 到苦果。 到苦果。其實持牛戒、 其實持牛戒、狗戒、 狗戒、豬戒、 豬戒、雞戒,學這些畜生的行為 學這些畜生的行為,你說這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64 of 247

樣苦行有什麼 樣苦行有什麼好處? 好處?學牛去吃草、 學牛去吃草、學狗去吃屎、 學狗去吃屎、學豬那麼 學豬那麼樣骯髒、 骯髒、學雞 那麼樣子的…… 樣子的……, ……,唉!沒有什麼 沒有什麼用處! 用處! 以腳加頸: 加頸:這個夜叉用兩隻腳 這個夜叉用兩隻腳夾到牠 夾到牠的脖子上; 子上;這也是譬喻 這也是譬喻這種持貓 這種持貓、 狗戒、 狗戒、豬戒、 豬戒、牛戒這種苦行的外道, 牛戒這種苦行的外道,他是「 他是「非果計果」。 非果計果」。他以 」。他以為 他以為行這苦 行,就會證得涅槃之樂, 就會證得涅槃之樂,得到這種快樂的果; 得到這種快樂的果;可是他不會得到快樂的 果,所以這叫「 所以這叫「以腳加頸」。 加頸」。這譬 」。這譬喻 這譬喻以苦行而妄想得到快樂的果, 以苦行而妄想得到快樂的果,證得 涅槃的果位。 涅槃的果位。 怖狗自樂: 怖狗自樂:這是使令狗怕了, 這是使令狗怕了,這狗一恐懼, 這狗一恐懼,牠就「嗚嗥──」 ──」叫起來, 叫起來, 這個夜叉牠 這個夜叉牠就高興了, 就高興了,你看!這個狗都怕牠 這個狗都怕牠了!這也有個譬喻 這也有個譬喻,譬喻這 個外道修苦行, 個外道修苦行,他用苦行暫時降伏他的煩惱, 他用苦行暫時降伏他的煩惱,就像用石頭把草壓住了似 的;他的「 他的「煩惱」 煩惱」比方是草, 比方是草,這「苦行」 苦行」就譬喻 就譬喻一塊大石頭。 一塊大石頭。可是這個 石頭把草壓住, 石頭把草壓住,如果石頭沒有了, 如果石頭沒有了,草還一樣生出來, 草還一樣生出來,那根本沒有斷! 那根本沒有斷!所 以這譬喻 以這譬喻修外道苦行的人, 修外道苦行的人,暫時降伏他現前的煩惱, 暫時降伏他現前的煩惱,這叫「 這叫「怖狗自 樂」。或者有的時候 」。或者有的時候, 或者有的時候,得到一種味禪; 得到一種味禪;味禪就是禪味。 味禪就是禪味。禪味是什麼 禪味是什麼?酸 甜苦辣鹹, 苦辣鹹,是什麼 是什麼味呢?這禪味是個快樂的、 這禪味是個快樂的、很歡喜的。 很歡喜的。這就將要得到 離喜妙樂地那初禪的境界; 離喜妙樂地那初禪的境界;所以初禪又叫味禪。 所以初禪又叫味禪。 復有諸鬼 其身長大 裸形黑 裸形黑瘦 瘦 常住其中 發大惡聲 叫呼求食 復有諸鬼 其咽如針 復有諸鬼: 復有諸鬼:這不單單就夜叉, 這不單單就夜叉,還有很多奇奇怪怪、 還有很多奇奇怪怪、肥肥瘦瘦 肥肥瘦瘦的鬼 瘦瘦的鬼, 的鬼,還有 許多黑黑白白的鬼, 許多黑黑白白的鬼,還有許多不穿衣服的鬼。「 還有許多不穿衣服的鬼。「諸鬼 。「諸鬼」 諸鬼」可以說 可以說有一個 鬼,不是多鬼; 不是多鬼;這個「 這個「諸」,就當 」,就當「 就當「一個」 一個」講。有一個什麼 有一個什麼樣的鬼? 樣的鬼?其 身長大: 身長大:這個鬼比魍魎鬼都高、 這個鬼比魍魎鬼都高、都大。 都大。裸形黑瘦 裸形黑瘦:裸形, 裸形,他不穿衣服; 他不穿衣服; 黑瘦,他的皮膚是黑色的, 他的皮膚是黑色的,但是一點肉都沒有。 但是一點肉都沒有。常住其中: 常住其中:這個鬼就在 這個宅子裏住著。 這個宅子裏住著。 這個「 這個「諸鬼其身長大」, 諸鬼其身長大」,譬 」,譬喻五利使裏邊的「 五利使裏邊的「身見」。 身見」。怎麼 」。怎麼叫 怎麼叫「長」? 這個長, 這個長,我告訴你 我告訴你,他這個身體豎著, 他這個身體豎著,在這三界裏邊都有他的身體, 在這三界裏邊都有他的身體,所 以這叫「 以這叫「長」。怎麼 」。怎麼又叫個 怎麼又叫個「 又叫個「大」呢?他這個身體, 他這個身體,橫著來講, 橫著來講,遍於五 陰;他在色、 他在色、受、想、行、識都充遍, 識都充遍,所以這叫一個「 所以這叫一個「大」。 他這身見, 他這身見,他覺得他自己身體最自在, 他覺得他自己身體最自在,一切的善法都不需要修; 一切的善法都不需要修;這就叫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65 of 247

無慚無愧, 無慚無愧,他沒有慚愧心, 他沒有慚愧心,不覺得自己有過錯。 不覺得自己有過錯。這個無慚無愧的人, 這個無慚無愧的人,就 叫「裸形」; 裸形」;裸形 」;裸形, 裸形,就是沒穿衣服。 就是沒穿衣服。為什麼說他裸形呢 他裸形呢?就因為 就因為他無慚 無愧, 無愧,不知道醜, 不知道醜,就是自己不知道自己這麼 就是自己不知道自己這麼樣醜。 樣醜。怎麼又叫個 怎麼又叫個「 又叫個「黑」 呢?他就「 他就「以惡莊嚴」, 以惡莊嚴」,就是用罪惡來莊嚴 」,就是用罪惡來莊嚴; 就是用罪惡來莊嚴;罪惡就是黑色, 罪惡就是黑色,他滿身都 是罪惡。 是罪惡。什麼叫「瘦」?沒有德行就是 」?沒有德行就是「 沒有德行就是「瘦」,他也沒有什 」,他也沒有什麼 他也沒有什麼功德來幫 功德來幫 助他這個身體。 助他這個身體。這個身見的鬼, 這個身見的鬼,就裸形黑瘦 就裸形黑瘦;他自己總想著在三界裏 頭,永遠也不出這個三界, 永遠也不出這個三界,所以說 所以說「常住其中」。 常住其中」。 發大惡聲: 發大惡聲:發,就是發現出來, 就是發現出來,發出來一種大的惡聲, 發出來一種大的惡聲,就是那種外道發 出言論來宣說 出言論來宣說。宣說種種的「 種種的「我相」, 我相」,他離不開這個我相 」,他離不開這個我相, 他離不開這個我相,又說修種種 的外道苦行。 的外道苦行。所以這叫「 所以這叫「發大惡聲」, 發大惡聲」,他就是我相太重了 」,他就是我相太重了! 他就是我相太重了! 叫呼求食: 叫呼求食:叫,是大聲那麼 是大聲那麼叫;呼,是大聲喊。 是大聲喊。求食, 求食,就是這種身見的 鬼,裸形、 裸形、黑瘦,沒有吃的東西, 沒有吃的東西,就發出一種大的惡聲, 就發出一種大的惡聲,叫人給他東西 吃。這「叫呼求食」 叫呼求食」也有個譬喻 也有個譬喻,譬喻他「妄計我相」, 妄計我相」,他以 」,他以「 他以「我」這 個相、「 個相、「我 、「我」這個執著, 這個執著,就想得到涅槃。 就想得到涅槃。求食, 求食,就是「 就是「想得到涅槃」。 想得到涅槃」。 涅槃就是「 涅槃就是「不生不滅, 不生不滅,常樂我淨」。 常樂我淨」。他以有我相 」。他以有我相, 他以有我相,而想得到涅槃, 而想得到涅槃,這就 是妄想。 是妄想。你有我相, 有我相,就得不到涅槃; 就得不到涅槃;你想得到涅槃, 想得到涅槃,就先破了我執, 就先破了我執,不 要有「 要有「我」的執著。 的執著。你有「我」的執著, 的執著,再想得到涅槃, 再想得到涅槃,沒有這個道理 的。 復有諸鬼: 復有諸鬼:又有這一種鬼; 又有這一種鬼;這種鬼什麼 這種鬼什麼樣子呢 樣子呢?其咽如針: 其咽如針:咽喉就像針 鋒那麼 鋒那麼樣細, 樣細,可是肚子就像鼓似的那麼 可是肚子就像鼓似的那麼大。你看,肚子若像鼓那麼 肚子若像鼓那麼樣 子,是不是很大的? 是不是很大的?咽喉像針尖那麼 咽喉像針尖那麼細,肚子那麼 肚子那麼大,你說什麼時候能 吃飽? 吃飽?吃多少也吃不飽, 吃多少也吃不飽,因為那個肚子太大了, 那個肚子太大了,咽喉太小了, 咽喉太小了,甚至於連 喝一口水, 喝一口水,那都要費很多的時間才喝到。 那都要費很多的時間才喝到。你說!這是苦不苦? 這是苦不苦? 這種鬼, 這種鬼,也有一種比喻 也有一種比喻,譬喻五利使裏邊「 五利使裏邊「見取見」。 見取見」。他咽喉這 」。他咽喉這麼 他咽喉這麼樣 細,命也很危險的, 命也很危險的,可是他總要保護他的壽命, 可是他總要保護他的壽命,所以各處去找吃的東 西;這就像非非想處天。 這就像非非想處天。非非想處天的壽命, 非非想處天的壽命,有八萬大劫這麼 有八萬大劫這麼長的時 間,可是他的壽命終了之後, 可是他的壽命終了之後,還會墮落的, 還會墮落的,所以非非想處天還是有無常 的;那麼他在非非想處天這種境界上, 他在非非想處天這種境界上,他就認為 他就認為他是得到涅槃了。 他是得到涅槃了。這種 咽喉細如針鋒那個樣子的鬼, 咽喉細如針鋒那個樣子的鬼,就是譬喻 就是譬喻著這種非非想處天的眾 著這種非非想處天的眾生。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66 of 247

復有諸鬼 首如牛頭 或食人肉 或復噉 或復噉狗 頭髮髼 頭髮髼亂 殘害兇險 饑渴所逼 叫喚馳走 復有諸鬼, 復有諸鬼,首如牛頭: 首如牛頭:又有一種鬼, 又有一種鬼,他的鬼頭上, 他的鬼頭上,有兩個犄 有兩個犄角,就像牛 腦袋一樣, 腦袋一樣,他這面孔也是牛的面孔。 他這面孔也是牛的面孔。這鬼有牛的面孔? 這鬼有牛的面孔?鬼不單有牛的面 孔,什麼面孔都有; 面孔都有;有狗的面孔、 有狗的面孔、豬的面孔、 豬的面孔、雞的面孔, 的面孔,鬼的樣子就多 了!甚至於我們人間的畜生, 甚至於我們人間的畜生,有什麼 有什麼畜生, 畜生,鬼就有什麼 鬼就有什麼樣子; 樣子;那個鬼的 頭像獅子、 頭像獅子、像老虎似的── 像老虎似的──什 ──什麼樣的都有。 樣的都有。那麼這個鬼, 這個鬼,像牛頭。 像牛頭。牛頭 有兩個犄 有兩個犄角,這是譬喻 這是譬喻邊見依於身見,「 邊見依於身見,「邊見 ,「邊見」 邊見」要依靠「 要依靠「身見」 身見」才會 有。在這邊見和身見上, 在這邊見和身見上,又生出來兩種見, 又生出來兩種見,一種斷見, 一種斷見,一種常見; 一種常見;牛角 就比方斷見和常見這兩種見。 就比方斷見和常見這兩種見。這斷、 這斷、常兩種見, 常兩種見,是最壞不過的, 是最壞不過的,它能斷 出世的善根。 出世的善根。 或食人肉: 或食人肉:吃人肉, 吃人肉,就是譬喻 就是譬喻斷出世的善根;「 斷出世的善根;「人肉 ;「人肉」 人肉」比方善根。 比方善根。或復 噉狗:或者牠 或者牠吃這狗。 吃這狗。吃狗, 吃狗,也有一個譬喻 也有一個譬喻;譬喻斷世間的善根。 斷世間的善根。出世 的善根, 的善根,就是要勤修戒定慧, 就是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 息滅貪瞋癡,具足四諦、 具足四諦、六度萬行、 六度萬行、十二 因緣這種功德, 這種功德,就是出世的善根。 就是出世的善根。世間的善根, 世間的善根,就是持五戒、 就是持五戒、修十善。 修十善。 不殺生、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 不邪婬、不妄語、 不妄語、不飲酒,這是五戒; 這是五戒;不殺生、 不殺生、不偷 盜、不邪婬 不邪婬、不貪、 不貪、不瞋、 不瞋、不癡、 不癡、不綺語、 不綺語、不妄言、 不妄言、不惡口、 不惡口、不兩舌, 不兩舌, 這就是十善。 這就是十善。由「斷」、「常 」、「常」這兩種見, 這兩種見,就把世間的善根也斷了, 就把世間的善根也斷了,出 世的善根也會斷的; 世的善根也會斷的;所以就比方「 所以就比方「或食人肉, 或食人肉,或復噉 或復噉狗」。 頭髮髼 頭髮髼亂:頭,是我們的頭; 是我們的頭;髮,是頭髮; 是頭髮;髼亂,就是散亂無章。 就是散亂無章。頭髮 本來應該把它 本來應該把它梳得很順的, 梳得很順的,不應該那麼 不應該那麼亂;怎麼頭髮會 怎麼頭髮會髼 頭髮會髼亂呢?這也是 比喻,譬喻這種外道的人, 這種外道的人,有時「 有時「計常」。 計常」。有的時候 」。有的時候, 有的時候,他就算計了, 他就算計了,說 天上的神仙永遠都是天上的神仙, 天上的神仙永遠都是天上的神仙,人間的人永遠都是人, 人間的人永遠都是人,畜生永遠都是 畜生, 畜生,什麼都是一定的, 都是一定的,這是常的, 這是常的,沒有變更的, 沒有變更的,永遠都不會改變的; 永遠都不會改變的; 所以他說 所以他說神一定是神, 神一定是神,鬼一定是鬼, 鬼一定是鬼,人永遠都是人, 人永遠都是人,草木永遠都是草 木,沒有改變的可能。 沒有改變的可能。 所以有的時候, 所以有的時候,他有這種的思想; 他有這種的思想;有的時候, 有的時候,他又覺得「 他又覺得「計常」 計常」這個道 理不對了, 理不對了,又跑到那個「 到那個「斷」上去了。 上去了。他就說 他就說:「哦 :「哦!人不是永遠都做 人,人死了, 人死了,就沒有了, 就沒有了,就斷滅了。 就斷滅了。馬、牛、羊、雞、犬、豕,死了, 死了, 也都是沒有了。 也都是沒有了。好像樹木, 好像樹木,它長大了, 長大了,你把它砍斷了, 斷了,就沒有了! 就沒有了!這神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67 of 247

也不一定是有的。」 也不一定是有的。」他就生這 。」他就生這麼 他就生這麼一種懷疑。 一種懷疑。所以有時候他就認為 所以有時候他就認為是 「斷」,有的時候又認 」,有的時候又認為 有的時候又認為是「常」,前後矛盾 」,前後矛盾。 前後矛盾。你若斷, 若斷,就不會常; 就不會常; 常,就不會斷。 就不會斷。他就這兩邊跑 他就這兩邊跑,跑到左邊, 到左邊,變成一個「 變成一個「斷」;跑 」;跑到右 邊,又變成一個「 又變成一個「常」;他就不在中道上停止 」;他就不在中道上停止, 他就不在中道上停止,就是一個太過, 就是一個太過,一個不 及。 什麼叫太過? 叫太過?譬如有人從美西想要到美國的中部, 譬如有人從美西想要到美國的中部,可是他一跑 可是他一跑,跑到紐 約去了, 約去了,把這中部過去了。 把這中部過去了。為什麼他過去了呢 他過去了呢?因為他不知道路, 他不知道路,所以 就跑過去, 過去,他自己也不知道跑 他自己也不知道跑過頭了。 過頭了。什麼叫不及? 叫不及?他在三藩市, 他在三藩市,想要 去美中, 去美中,天天說 天天說要去, 要去,但始終也不邁步 但始終也不邁步,所以永遠都到不了。 所以永遠都到不了。 「執斷」、「 執斷」、「執常 」、「執常」 執常」這兩種的見解, 這兩種的見解,也是這樣子, 也是這樣子,一個太過, 一個太過,一個不 及。他就說 他就說這一切是常的, 這一切是常的,常的? 常的?又不對; 又不對;哦!大約是不是常的, 大約是不是常的,是斷 的。就來回這麼 就來回這麼想、來回這麼研 來回這麼研究這個理 麼研究這個理, 究這個理,研究來、 究來、研究去, 究去,不是斷、 不是斷、 就是常, 就是常,不是常、 不是常、就是斷, 就是斷,前後矛盾、 前後矛盾、前後迴轉; 前後迴轉;走過去、 走過去、又走回來, 又走回來, 來回打轉轉, 來回打轉轉,所以這就比方「 所以這就比方「頭髮髼 頭髮髼亂」。你 」。你看這一根頭髮跑 看這一根頭髮跑到那邊 去,那一根頭髮跑 那一根頭髮跑到這邊來, 到這邊來,來回這麼 來回這麼亂了, 亂了,這也就是執斷、 這也就是執斷、執常的表 現。 殘害兇險: 殘害兇險:頭髮既 頭髮既然髼亂,這就是認理不清 這就是認理不清;對於「 對於「斷」和「常」,沒 」,沒 有一定的智慧來分別它 有一定的智慧來分別它。所以他計常, 所以他計常,認為這是常的; 這是常的;這就對於這真 這就對於這真正 的道理、 的道理、這無常的道理不明白。 這無常的道理不明白。佛講一切都無常的, 佛講一切都無常的,苦、空、無常、 無常、無 我;他計常的道理, 他計常的道理,就破壞了這種無常的正理。 就破壞了這種無常的正理。他認為 他認為這個理論是 「斷」,說 」,說人死了, 人死了,就永遠不會再做人了, 就永遠不會再做人了,斷了! 斷了!他是破壞這種緣 他是破壞這種緣起的 正理。 正理。這一切都是由因緣 這一切都是由因緣而起的, 而起的,所以他認為 所以他認為是「斷」,就墮落入 」,就墮落入「 就墮落入「斷 坑」;認 」;認為是「常」,就墮落到 」,就墮落到「 就墮落到「常坑」 常坑」裏去。 裏去。這「斷、常」好像兩個 坑似的。 坑似的。在地下, 在地下,你挖出幾丈深 你挖出幾丈深, 出幾丈深,沒有土了, 沒有土了,這叫「 這叫「坑」;人掉到這坑 」;人掉到這坑 裏頭, 裏頭,就不容易出來。 就不容易出來。斷見、 斷見、常見, 常見,這兩種就比喻 這兩種就比喻是坑, 是坑,所以叫「 所以叫「殘害 兇險」, 兇險」,就是比 」,就是比喻 就是比喻執斷、 執斷、執常, 執常,落到常坑或者斷坑裏頭, 落到常坑或者斷坑裏頭,你不容易再跳 到坑外邊來; 到坑外邊來;也就是你 也就是你不容易再明白真 不容易再明白真正的真 正的真理,不容易再成佛了! 不容易再成佛了!所 以在這種境界上, 以在這種境界上,非常的兇險。 非常的兇險。 饑渴所逼: 所逼:饑是饑餓, 饑是饑餓,渴就是沒有茶飲 就是沒有茶飲。你看!苦惱不苦惱? 苦惱不苦惱?走得饑又 饑、渴又渴,又饑又渴 又饑又渴。饑的病, 饑的病,比這渴 比這渴的病還容易忍一點; 的病還容易忍一點;如果渴 如果渴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68 of 247

了,這是很不容易忍的。 這是很不容易忍的。 我以前講過這個例子, 我以前講過這個例子,在中國有個曹操, 在中國有個曹操,這人是最有計謀的; 這人是最有計謀的;在三國裏 邊,諸葛亮和曹操是對手, 諸葛亮和曹操是對手,是敵對的。 是敵對的。有一次, 有一次,曹操帶領一百多萬兵出 征,走到一個沙漠之地, 走到一個沙漠之地,幾百里路的地方也沒有水。 幾百里路的地方也沒有水。走好幾天, 走好幾天,也沒有 水喝, 水喝,把所有的軍隊, 把所有的軍隊,不單是餓, 不單是餓,就渴得走不動路了, 得走不動路了,都好像有了病, 都好像有了病, 要躺那個地方休息。 那個地方休息。曹操就問:「 曹操就問:「你 :「你們為什麼都要躺 都要躺下啦?」這些兵 ?」這些兵 說:「渴 :「渴得太受不了了! 得太受不了了!渴得沒有法子走了!」 得沒有法子走了!」曹操 !」曹操說 曹操說:「你 :「你們渴了? 我們再走, 我們再走,前面大約有十里、 前面大約有十里、二十里, 二十里,我知道那個地方有一片梅林。 我知道那個地方有一片梅林。我 們到那個地方, 們到那個地方,每個人吃一點梅, 個人吃一點梅,就可以不渴 就可以不渴了!」他這一 !」他這一說 他這一說「梅」的 時候, 時候,這一些軍隊的口裏都酸起來了; 這一些軍隊的口裏都酸起來了;這一酸, 這一酸,口水都出來了, 口水都出來了,就都不 渴了!又往前走, 又往前走,走完二十里路, 走完二十里路,就過了沒有水的地方了。 就過了沒有水的地方了。 根本沒有梅林, 根本沒有梅林,曹操為 曹操為什麼說有梅林呢 有梅林呢?他這是一種打妄語; 他這是一種打妄語;雖然是打 妄語, 妄語,但是這些人可就被他騙了。 但是這些人可就被他騙了。這些人以為 這些人以為丞相知道有梅林, 丞相知道有梅林,前邊一 定有梅林; 定有梅林;一想起梅的酸味, 一想起梅的酸味,口裏就不渴 口裏就不渴了,所以就大家又走了二十多 里路。 里路。所以你 所以你若渴了,可以想這個梅, 可以想這個梅,這叫「 這叫「望梅止渴 望梅止渴」;你 」;你若望梅, 若望梅, 是可以止渴 是可以止渴的。但是人若餓了, 但是人若餓了,吃什麼 吃什麼呢?餓了, 餓了,要吃油餅 要吃油餅才能飽, 才能飽,可 是油餅 是油餅要有麵 要有麵粉做, 粉做,才可以有; 才可以有;那麵粉也沒有、 粉也沒有、油也沒有, 油也沒有,這怎麼辦 怎麼辦 呢?於是那餓的人, 於是那餓的人,就在紙上畫了一個油餅 就在紙上畫了一個油餅;但是畫的餅 但是畫的餅,可不能充 饑。所以「 所以「畫餅不能充饑, 不能充饑,望梅可以止渴 望梅可以止渴」,這饑 」,這饑渴 這饑渴是很厲害的。 是很厲害的。 這個「 這個「饑渴」是什麼 是什麼呢?是沒有智慧的飯吃。 是沒有智慧的飯吃。我們修道的人, 我們修道的人,要吃智慧 飯;可是沒有, 可是沒有,所以就餓了、 所以就餓了、饑了。 饑了。修道的人, 修道的人,要有禪定飲 要有禪定飲。什麼叫禪 定飲?你打坐, 打坐,往那兒一坐, 往那兒一坐,自然就有一種甘露, 自然就有一種甘露,充滿你 充滿你的口裏和肚 裏,這是禪定飲 這是禪定飲;你若有禪定飲 若有禪定飲了,這才會不渴 這才會不渴。修道要有智慧食、 修道要有智慧食、禪 定飲,可是他既 可是他既沒有智慧食、 沒有智慧食、又沒有禪定飲 又沒有禪定飲;為什麼?他也不修道, 他也不修道,也 不來聽經。 不來聽經。什麼叫智慧食? 叫智慧食?你來聽經, 來聽經,這就是吃智慧食。 這就是吃智慧食。你聽經明白道 理了, 理了,然後你 然後你回到你 回到你的家裏, 的家裏,忙裏偷 忙裏偷閒,就打坐參禪, 就打坐參禪,這就是禪定飲 這就是禪定飲。 你不聽經, 不聽經,就沒有智慧食; 就沒有智慧食;你不打坐, 不打坐,就沒有禪定飲 就沒有禪定飲;所以沒有智慧 食、沒有禪定飲 沒有禪定飲,就為饑渴所逼。「 所逼。「饑 。「饑渴所逼」, 所逼」,這就譬 」,這就譬喻 這就譬喻沒有智慧 食,沒有禪定飲 沒有禪定飲。 叫喚馳走: 叫喚馳走:叫,前邊不是講是「 前邊不是講是「大聲叫」?「 大聲叫」?「唉 」?「唉呀!我好餓啊 我好餓啊!」這叫 !」這叫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69 of 247

「喚」。馳走 」。馳走, 馳走,就「跑」,你 」,你不給我吃的, 不給我吃的,我上那個地方去, 我上那個地方去,又跑。這 「叫喚馳走」 叫喚馳走」也有個譬喻 也有個譬喻,不是就這麼 不是就這麼「唉呀──」 ──」一聲就算了。 一聲就算了。什麼 叫唉呀一聲? 呀一聲?這叫宣唱。 這叫宣唱。宣,是宣傳; 是宣傳;唱,就是唱起來, 就是唱起來,好像唱歌似 的。唱什麼 唱什麼呢?唱「斷」。說 」。說一切都是常的, 一切都是常的,沒有斷的, 沒有斷的,我講這個理論 是最正確的。 是最正確的。完了又說 完了又說,一切都是斷的, 一切都是斷的,都不常; 都不常;你說常的, 常的,是不對 的。所以不是講「 所以不是講「斷」,就是講 」,就是講「 就是講「常」這種的邪論。 這種的邪論。有這邪知邪見, 有這邪知邪見,宣 唱「斷、常」那種邪的理論, 那種邪的理論,這就譬喻 這就譬喻「叫喚」。 叫喚」。那 」。那麼叫喚完了, 叫喚完了,就 「馳走」, 馳走」,走到什 」,走到什麼 走到什麼地方去? 地方去?走到六道輪迴裏頭去。 走到六道輪迴裏頭去。這個「 這個「馳走」 馳走」是譬 喻在六道輪迴裏頭, 在六道輪迴裏頭,生了又死、 生了又死、死了又生, 死了又生,生了又死、 生了又死、死了又生, 死了又生,生生 死、死死生, 死死生,生死總也不停; 生死總也不停;看你走到什麼 走到什麼地方去? 地方去?走來走去, 走來走去,也走不 出去! 出去! 夜叉餓鬼 諸惡鳥獸 饑急四向 窺看窗牖 窺看窗牖 如是諸難 恐畏無量 夜叉餓鬼, 夜叉餓鬼,諸惡鳥獸: 諸惡鳥獸:這是譬喻 這是譬喻在欲界的裏, 在欲界的裏,五利使和五鈍使這種煩惱 眾生的樣子。 生的樣子。欲界的眾 欲界的眾生,都是有漏的; 都是有漏的;因為有漏, 有漏,所以就沒有得到修 道和禪的滋味。 道和禪的滋味。 饑急四向: 饑急四向:因為他沒有得到無漏, 他沒有得到無漏,沒有得到道果和禪樂的滋味, 沒有得到道果和禪樂的滋味,所以這 一切餓鬼和餓的鳥獸都餓得很厲害, 一切餓鬼和餓的鳥獸都餓得很厲害,這就叫「 這就叫「饑急」。 饑急」。又因 」。又因為 又因為這外道所 修的邪觀, 修的邪觀,就不能覺悟真 就不能覺悟真理,所以他就很仰慕、 所以他就很仰慕、很羨慕道果和禪的好 處;因為他有一種羨慕的心, 他有一種羨慕的心,所以這叫「 所以這叫「四向」, 四向」,就到外邊去找 」,就到外邊去找。 就到外邊去找。他不 知道你 知道你只要有一種正知正見, 只要有一種正知正見,不隨著五鈍使、 不隨著五鈍使、五利使去轉, 五利使去轉,就會得到這 種的道果和味禪。 種的道果和味禪。 窺看窗牖 窺看窗牖:他得不到, 他得不到,所以就四向窺看。 所以就四向窺看。窺,就是這麼 就是這麼偷著看, 著看,不守規 矩。你看!這個「 這個「窺」字,是個「 是個「穴」,底下是個 」,底下是個「 底下是個「規」;言其這個人 」;言其這個人 偷偷地在一個洞穴裏邊來看 偷偷地在一個洞穴裏邊來看, 地在一個洞穴裏邊來看,看東西是很不合乎規矩的。 看東西是很不合乎規矩的。窗,是窗戶 是窗戶; 牖,就是戶牖 就是戶牖。 戶牖。這種餓鬼和惡的鳥獸, 這種餓鬼和惡的鳥獸,在窗戶 在窗戶這個地方也看, 這個地方也看,門那個地 方也看, 方也看,可是看也看不清 可是看也看不清楚,這就喻 這就喻外道的人「 外道的人「滯著心多」。 滯著心多」。他這一種 」。他這一種 滯著的心很多, 滯著的心很多,不明白真 不明白真正的道理; 正的道理;就好像窗戶 就好像窗戶一樣。 一樣。雖然他觀空, 雖然他觀空,但 是也得不到無礙的境界, 是也得不到無礙的境界,那還有礙; 那還有礙;那麼有所障礙, 有所障礙,這就等於窗戶 這就等於窗戶和戶 牖似的, 似的,你雖然想看東西, 雖然想看東西,但是還有所障礙。 但是還有所障礙。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70 of 247

因為這樣子, 這樣子,所以就說 所以就說「如是諸難, 如是諸難,恐畏無量」: 恐畏無量」:像前邊所 」:像前邊所說 像前邊所說這種種的 災難、 災難、種種的苦難和火, 種種的苦難和火,真是可怕的很! 是可怕的很!真是可怕的很! 是可怕的很!可怕到什麼 可怕到什麼程 度上呢 度上呢?沒有數量那麼 沒有數量那麼多的可怕。 多的可怕。 N2 明火起之由 是朽故宅 屬於一人 其人近出 未久之間 於後宅舍 忽然火起 是朽故宅: 是朽故宅:這個已經要牆倒屋塌 這個已經要牆倒屋塌這樣子的壞房子。 這樣子的壞房子。朽故宅, 朽故宅,就是形容 「三界無安」, 三界無安」,在三界裏邊 」,在三界裏邊, 在三界裏邊,沒有一個安全的地方, 沒有一個安全的地方,到處都非常危險。 到處都非常危險。 這個宅子, 這個宅子,不是現在造出來的, 不是現在造出來的,所以叫「 所以叫「故宅」。 故宅」。就是 」。就是說 就是說三界沒有一個 開始, 開始,所以它 所以它就朽故了。 就朽故了。可是這個宅子, 可是這個宅子,屬於一人: 屬於一人:這是說 這是說欲界、 欲界、色 界、無色界這三界之內 無色界這三界之內,就是佛以應身來教 就是佛以應身來教化眾生的一個處所, 生的一個處所,所以叫 「屬於一人」。 屬於一人」。 佛從發心到成佛, 佛從發心到成佛,中間經過三大阿僧祇劫這樣長的一個時間, 中間經過三大阿僧祇劫這樣長的一個時間,他發誓願 ──不單發誓願 ──不單發誓願, 不單發誓願,而且還發大誓願; 而且還發大誓願;不單發大誓願, 不單發大誓願,而且還發無量無邊 這種大的誓願; 這種大的誓願;這種大的誓願, 這種大的誓願,就是要度所有的眾 就是要度所有的眾生都離苦得樂、 生都離苦得樂、了生 脫死。所以我們佛教 所以我們佛教徒,一定要學佛這種的誓願, 一定要學佛這種的誓願,也一定要學佛這種的 大誓願, 大誓願,也一定要學佛這無量無邊的大誓願: 也一定要學佛這無量無邊的大誓願:要度脫 要度脫一切的眾 一切的眾生! 你想度脫 想度脫一切眾 一切眾生,到哪個地方去度呢 個地方去度呢?就在你 就在你眼前。 眼前。你所接近的人, 所接近的人, 如果他不明白佛法, 如果他不明白佛法,你就應該盡你 就應該盡你的心去度他們信佛; 的心去度他們信佛;最先要由你 最先要由你的家 庭裏來度起, 庭裏來度起,因為你信佛, 信佛,你知道佛法是好, 知道佛法是好,所以你 所以你的父親、 的父親、母親先要 度,令他們明白佛法, 令他們明白佛法,令他們成佛。 令他們成佛。所謂「 所謂「親得離塵垢, 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 就」,你 」,你要是能度父母信真 要是能度父母信真正的道理, 正的道理,這是為 這是為人子真 人子真正的孝順。 正的孝順。然後就 是兄弟方面, 是兄弟方面,度他明白真 度他明白真理,走一個正路; 走一個正路;姊妹方面, 妹方面,也要度她 也要度她們明白 真正的道理, 正的道理,遠離邪知、 遠離邪知、邪見。 邪見。由親屬, 由親屬,然後再到朋友方面, 然後再到朋友方面,要度朋 友;這所謂「 這所謂「由近及遠」, 由近及遠」,由親戚而連帶到朋友 」,由親戚而連帶到朋友, 由親戚而連帶到朋友,由朋友再連帶到一切 的眾生。你這樣去教 這樣去教化眾生、度脫眾生 脫眾生,這就是仿 這就是仿照佛的大誓大願。 照佛的大誓大願。你 看!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後, 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後,還到忉 還到忉利天為 利天為母親說 母親說《地藏經》; 地藏經》;這就是成 》;這就是成 佛之後, 佛之後,還要度脫 還要度脫自己的父母。 自己的父母。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71 of 247

這個三界是佛所應化的地方, 這個三界是佛所應化的地方,這就叫屬於一人。 這就叫屬於一人。這「一人」 一人」就是那位 「大富長者」, 大富長者」,也就是 」,也就是「 也就是「佛」。因 」。因為這位長者在這個三界, 這位長者在這個三界,在這家裏頭 的時候, 的時候,可以叫小孩子不要玩火, 可以叫小孩子不要玩火,不要調皮; 不要調皮;可是這位長者有事情到外 邊去, 邊去,家裏就剩下一些小孩子; 家裏就剩下一些小孩子;這小孩子是無知無識的, 這小孩子是無知無識的,沒有真 沒有真正的智 慧,不知道什麼 不知道什麼是危險、 是危險、什麼是安全, 是安全,所以在家裏玩火。 所以在家裏玩火。這一玩火, 這一玩火,就 把房子燒了! 把房子燒了! 其人近出: 其人近出:這個「 這個「人」,也就是這 」,也就是這「 也就是這「一人」, 一人」,也就是 」,也就是「 也就是「佛」。這是 」。這是說 這是說, 釋迦牟尼佛在大通佛的時候, 釋迦牟尼佛在大通佛的時候,就教化這一切眾 化這一切眾生,令一切眾 令一切眾生都降伏五 濁;把五濁降伏, 把五濁降伏,眾生這種業感也完了, 生這種業感也完了,所以佛也就入涅槃了。 所以佛也就入涅槃了。佛入涅 槃之後, 槃之後,這一切的眾 這一切的眾生,所謂「 所謂「離了柺 離了柺杖就倒了」; 杖就倒了」;好像不能走的人 」;好像不能走的人, 好像不能走的人, 拄著一條柺 著一條柺杖,這柺杖沒有了, 杖沒有了,他就不能走了。 他就不能走了。那麼這一切眾 這一切眾生,等到 佛入涅槃了之後, 佛入涅槃了之後,又起了五濁的思想了; 又起了五濁的思想了;五濁, 五濁,就是劫濁、 就是劫濁、見濁、 見濁、煩惱 濁、眾生濁、 生濁、命濁。 命濁。佛在這個世界入了涅槃, 佛在這個世界入了涅槃,到其他的世界, 到其他的世界,因緣成熟 了,又去教 又去教化眾生;可是到其他的世界去教 可是到其他的世界去教化眾生,也不能常常在其他 的世界久住, 的世界久住,所以這叫「 所以這叫「近出」。「 近出」。「其人近出 」。「其人近出」, 其人近出」,就是不太久遠 」,就是不太久遠, 就是不太久遠,佛又 出世了。 出世了。 又有一個說 又有一個說法,說佛教化的眾 化的眾生,已經得到無生法忍了, 已經得到無生法忍了,所謂「 所謂「諸漏已 盡,梵行已立, 梵行已立,所作已辦 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不受後有」;不再生於三界 」;不再生於三界, 不再生於三界,不到欲界、 不到欲界、色 界、無色界這三界來了, 無色界這三界來了,所以這叫「 所以這叫「出」。雖然佛成佛 」。雖然佛成佛, 雖然佛成佛,超出三界去; 超出三界去; 可是佛也會倒駕慈航, 可是佛也會倒駕慈航,再來世上教 再來世上教化眾生,所以這叫「 所以這叫「近」。在本經 」。在本經 〈壽量品〉 壽量品〉裏頭說 裏頭說:「佛數現涅槃 :「佛數現涅槃。」 佛數現涅槃。」數 。」數,就是很多的數; 就是很多的數;現,就是出 現。這就是說 這就是說,佛有很多次出世, 佛有很多次出世,很多次又入涅槃, 很多次又入涅槃,這數目是很多了。 這數目是很多了。 所以說 所以說「數現涅槃」, 數現涅槃」,這意思就表示 」,這意思就表示「 這意思就表示「出三界火宅」。 出三界火宅」。 「是朽故宅」 是朽故宅」的「宅」,是譬 」,是譬喻 是譬喻欲界、 欲界、色界、 色界、無色界這三界;「 無色界這三界;「舍 ;「舍」就 譬喻色、受、想、行、識這五陰。 識這五陰。未久之間, 未久之間,於後舍宅: 於後舍宅:在沒有好久的 時間, 時間,就在這個舍宅後邊, 就在這個舍宅後邊,忽然火起: 忽然火起:忽然間就起了火了。 忽然間就起了火了。怎麼起的火 怎麼起的火 呢?就是這些個小孩子玩火玩的, 就是這些個小孩子玩火玩的,所以不小心就發生了火警了。 所以不小心就發生了火警了。這火警 一發生, 一發生,你說這些小孩子在裏邊, 這些小孩子在裏邊,是不是都要燒死呢 是不是都要燒死呢?這就是表示我們 這三界, 這三界,猶如火宅; 猶如火宅;我們的五陰火, 我們的五陰火,把三界都給燒壞了。 把三界都給燒壞了。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72 of 247

N3 明火起之勢 四面一時 其燄俱熾

棟梁椽柱 爆聲震裂 摧折墮落 牆壁崩倒

四面: 四面:這是譬喻 這是譬喻四念處。 四念處。佛入涅槃之後, 佛入涅槃之後,一切修道的比丘、 一切修道的比丘、比丘尼都要 依四念處而住。 依四念處而住。四念處, 四念處,是身念處、 是身念處、受念處、 受念處、心念處、 心念處、法念處。 法念處。 (一)觀身不淨。 觀身不淨。修四念處, 修四念處,首先要修不淨觀, 首先要修不淨觀,就是破除我執。 就是破除我執。為什麼 你執著你 執著你的身體, 的身體,去幫助它?你就覺得它 就覺得它是好, 是好,覺得我這個身體非常可 愛,所以也不肯叫它 所以也不肯叫它冷著、 冷著、熱著、 熱著、渴著、餓著; 餓著;總而言之, 總而言之,時時刻刻都 幫助這個身體。 助這個身體。因為你不知道它 不知道它是一個不乾淨的東西! 是一個不乾淨的東西!你若知道這身體 是個不乾淨的東西, 是個不乾淨的東西,你穿好衣服、 穿好衣服、吃好東西, 吃好東西,有什麼 有什麼用呢?穿好衣服, 穿好衣服, 好像用美麗的衣服, 好像用美麗的衣服,來莊嚴廁所一樣。 來莊嚴廁所一樣。你把廁所裏邊, 把廁所裏邊,給它設備得非常 美麗; 美麗;可是怎麼 可是怎麼樣美麗 怎麼樣美麗, 樣美麗,那個地方還是屬於不乾淨的。 那個地方還是屬於不乾淨的。 我們這個身體也是這樣子, 我們這個身體也是這樣子,你穿再好的衣服, 穿再好的衣服,也就等於莊嚴廁所一樣; 也就等於莊嚴廁所一樣; 你吃再好的東西, 吃再好的東西,也不過製造多一點的糞, 也不過製造多一點的糞,沒有什麼 沒有什麼大的用處。 大的用處。所以要 觀身不淨, 觀身不淨,對治你 對治你這個「 這個「我執」, 我執」,不要把這身體看得那 」,不要把這身體看得那麼 不要把這身體看得那麼寶貴。 寶貴。可是話 又說回來了, 回來了,你要是貪而無厭地幫 要是貪而無厭地幫助身體造業, 助身體造業,這個身體就是一個壞 的、不淨的; 不淨的;你要是修道, 要是修道,這個身體就是一個乾淨的東西, 這個身體就是一個乾淨的東西,它可以幫 可以幫助 你成佛的。 成佛的。 這「不淨」, 不淨」,有九種的不淨 」,有九種的不淨。 有九種的不淨。身體怎麼 身體怎麼會不淨 怎麼會不淨呢 會不淨呢?因為它種子不淨 為它種子不淨; 種子不淨;怎 麼是種子不淨? 是種子不淨?因為是父精母血合和而成。 是父精母血合和而成。既然不淨, 然不淨,所以我們就不要 把這身體看得太重要了! 把這身體看得太重要了!在我們這個身體來說 在我們這個身體來說,你若一個禮拜不沐浴, 若一個禮拜不沐浴, 身體就生出一股汗泥味, 身體就生出一股汗泥味,並且有很多的泥垢在身上, 並且有很多的泥垢在身上,所以這身體不能說 所以這身體不能說 是淨的。 是淨的。 九種不淨, 九種不淨,也就叫九孔常流不淨。 也就叫九孔常流不淨。九孔── 九孔──兩個眼睛 ──兩個眼睛, 兩個眼睛,有眼淚 有眼淚、眼眵常 常流出來, 常流出來,這是不淨; 這是不淨;兩個耳朵 兩個耳朵又是兩個孔, 又是兩個孔,也有耳屎這種不淨的東 西,它不知道從什麼 不知道從什麼地方來的, 地方來的,時間一久, 時間一久,耳朵裏就生這種東西; 裏就生這種東西;又加 上鼻子有兩個孔, 上鼻子有兩個孔,也有鼻涕流出來, 也有鼻涕流出來,這也是不乾淨的東西; 這也是不乾淨的東西;口裏就有黏 痰唾沫, 痰唾沫,也是不淨的。 也是不淨的。這七孔, 這七孔,再加上兩孔出大便、 再加上兩孔出大便、小便, 小便,這是不淨的 東西。 東西。你認為這個身體是這樣寶貴, 這個身體是這樣寶貴,結果呢 結果呢?這裏頭有多少不潔淨的東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73 of 247

西! 我們的身體, 我們的身體,和裝垃 和裝垃圾的桶子, 的桶子,沒有什麼 沒有什麼分別; 分別;所以你 所以你要是想為 要是想為這個身 體勞勞碌碌、 體勞勞碌碌、奔奔波波、 奔奔波波、辛辛苦苦, 辛辛苦苦,你說這有什麼 這有什麼價值呢?給這身體一 個好房子住, 個好房子住,給它買了很多好衣服穿, 買了很多好衣服穿,又預備了很多好東西吃; 又預備了很多好東西吃;你對它 怎麼樣好 怎麼樣好, 樣好,可是它 可是它對你是毫不客氣的, 是毫不客氣的,還是一樣的會老。 還是一樣的會老。你對它再好, 再好, 它到老的時候, 到老的時候,也要老; 也要老;它有病的時候, 有病的時候,也要有病; 也要有病;到死的時候, 到死的時候,也是 要死的。 要死的。所以這九孔常流不淨, 所以這九孔常流不淨,這種不淨的情形, 這種不淨的情形,是一言難盡! 是一言難盡!這是觀 身不淨。 身不淨。 (二)觀受是苦。 觀受是苦。受,就是享受、 就是享受、領受、 領受、接受, 接受,總而言之, 總而言之,就要自己得 到好的這一種感覺。 到好的這一種感覺。觀受是苦, 觀受是苦,就是無論你 就是無論你所有的接受、 所有的接受、領受, 領受,一切的 境界, 境界,都是苦的。 都是苦的。苦有三苦、 苦有三苦、八苦、 八苦、無量諸苦。 無量諸苦。三苦, 三苦,就是苦苦、 就是苦苦、壞 苦、行苦。 行苦。苦苦, 苦苦,就是既 就是既貧窮而又困難, 貧窮而又困難,這叫貧窮的困苦。 這叫貧窮的困苦。壞苦, 壞苦,就是 富貴不長久, 富貴不長久,半路途中, 半路途中,它就壞了, 就壞了,這叫富貴的壞苦。 這叫富貴的壞苦。行苦, 行苦,既沒有貧 窮的困苦, 窮的困苦,又沒有富貴的壞苦, 又沒有富貴的壞苦,是平平常常的; 是平平常常的;可是雖然平常, 可是雖然平常,這種 行,就是由少而壯, 就是由少而壯,由壯而老, 由壯而老,由老而病, 由老而病,由病而死; 由病而死;念念遷流, 念念遷流,念念 不停, 不停,它結果也是苦。 結果也是苦。所以要觀受是苦。 所以要觀受是苦。 (三)觀心無常。 觀心無常。我們的心是無常的, 我們的心是無常的,它念念遷變、 念念遷變、念念不停, 念念不停,好像水 波浪似的, 波浪似的,前念滅、 前念滅、後念生, 後念生,後念滅、 後念滅、後念又生。 後念又生。可是每 可是每一念都是無常 的,每一念都是虛 一念都是虛妄的。 妄的。 (四)觀法無我。 觀法無我。我們人在沒有明白佛法時, 我們人在沒有明白佛法時,就有一個我執; 就有一個我執;明白佛法 之後, 之後,又變成法執, 又變成法執,執著有「 執著有「法」。所以佛 」。所以佛說 所以佛說四念處, 四念處,要觀一切法都無 我。 這是四念處。 這是四念處。觀身不淨, 觀身不淨,觀受、 觀受、心、法也都不淨。 法也都不淨。身既然不淨了, 然不淨了,受也 不淨; 不淨;受既然不淨, 然不淨,心也不淨; 心也不淨;心不淨, 心不淨,法就也不淨。 法就也不淨。觀受是苦, 觀受是苦,觀身 也是苦、 也是苦、觀心也是苦、 觀心也是苦、觀法也是苦。 觀法也是苦。觀心無常, 觀心無常,觀身也無常、 觀身也無常、觀受也無 常、觀法也無常。 觀法也無常。觀法無我, 觀法無我,觀心也無我、 觀心也無我、觀受也無我、 觀受也無我、觀身也無我。 觀身也無我。 這身、 這身、受、心、法,只要觀其中的一念處, 只要觀其中的一念處,其餘的三念處, 其餘的三念處,也就都隨著 這個觀成就了, 這個觀成就了,所以要修這四念處。 所以要修這四念處。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74 of 247

一時: 一時:也是一種譬喻 也是一種譬喻,譬喻我們有四倒、 我們有四倒、五濁、 五濁、八苦, 八苦,都很快就生出 來,所以這叫「 所以這叫「一時」。 一時」。什 」。什麼叫四倒? 叫四倒?本來是常、 本來是常、樂、我、淨,涅槃的 德,可是外道和顛 可是外道和顛倒的眾 倒的眾生,就有這種顛 就有這種顛倒的見。 倒的見。什麼叫顛倒見? 倒見?就是 「非常計常, 非常計常,非樂計樂, 非樂計樂,非我計我, 非我計我,非淨計淨」。 非淨計淨」。本來不是常的 」。本來不是常的, 本來不是常的,他就 說是常的; 是常的;本來不是快樂的, 本來不是快樂的,他就認為 他就認為是快樂了; 是快樂了;本來不屬於我的, 本來不屬於我的,他 認為這是我; 這是我;本來就不淨的, 本來就不淨的,他說這是淨; 這是淨;正和修道的相反, 正和修道的相反,所以叫四 倒。在這世界上, 在這世界上,因為有四倒, 有四倒,所以也就有連著就生出五濁了, 所以也就有連著就生出五濁了,這就是 五濁惡世。 五濁惡世。因為有五濁, 有五濁,又有了八苦── 又有了八苦──生苦 ──生苦、 生苦、老苦、 老苦、病苦、 病苦、死苦、 死苦、愛 別離苦、 別離苦、怨憎會苦、 怨憎會苦、求不得苦、 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 五陰熾盛苦,這種種的苦都生出了, 這種種的苦都生出了,所 以這叫「 以這叫「一時」。 一時」。 其燄俱熾:這同時, 這同時,四倒、 四倒、五濁、 五濁、八苦互相幫 八苦互相幫助,所以這叫「 所以這叫「其燄俱 熾」。棟梁椽柱 」。棟梁椽柱: 棟梁椽柱:棟,就是房子的一個柁, 就是房子的一個柁,那個最大的木頭, 那個最大的木頭,能支持房 子的力量。 子的力量。梁,是屋上邊的橫樑 是屋上邊的橫樑。椽,有椽子, 有椽子,有檁子,椽子細一點。 椽子細一點。 柱,是柱子, 是柱子,也是支持房子架子的。 也是支持房子架子的。這就形容我們四肢、 這就形容我們四肢、脊骨和身上其 他的部份 他的部份。爆聲震裂: 爆聲震裂:爆,就是斷命了, 就是斷命了,身命沒有了。 身命沒有了。裂,就像風刀解 體──這風好像一把刀似的 ──這風好像一把刀似的, 這風好像一把刀似的,把你這個身體都給吹散了。 這個身體都給吹散了。 摧折墮落, 摧折墮落,牆壁崩倒: 牆壁崩倒:命也斷了, 命也斷了,骨和肉都分離開了, 骨和肉都分離開了,這就叫摧折墮 落。怎麼叫牆壁崩倒 怎麼叫牆壁崩倒呢 叫牆壁崩倒呢?牆壁, 牆壁,就是你 就是你的身體, 的身體,你的身體是由四大合和 而成的; 而成的;在這時候, 在這時候,地、水、火、風這四大是各有所還, 風這四大是各有所還,這叫四大解散 了。四大解散, 四大解散,就是譬喻 就是譬喻牆壁崩倒, 牆壁崩倒,這牆壁都壞了; 這牆壁都壞了;我們這四大一分 離,這個身體也化為 這個身體也化為烏有了。 烏有了。 N4 明被燒之相 諸鬼神等 揚聲大叫 鵰鷲諸鳥 鳩槃荼 鳩槃荼等 周慞惶怖 不能自出 諸鬼神等: 諸鬼神等:這合起來前邊所說 這合起來前邊所說的鬼和神, 的鬼和神,這就譬喻 這就譬喻我們這個五鈍使和五 利使。 利使。揚聲大叫: 揚聲大叫:就是很大聲的大喊大叫。 就是很大聲的大喊大叫。因為在突然間火起, 在突然間火起,這一切 的鬼神看見牆崩、 的鬼神看見牆崩、房倒、 房倒、屋塌了,都生了一種恐懼心, 都生了一種恐懼心,所以就揚聲大 叫。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75 of 247

鵰鷲諸鳥:「 鵰鷲諸鳥:「鵰 :「鵰」是鵰鳥, 是鵰鳥,就是吃鹿的那種紅嘴的鳥;「 就是吃鹿的那種紅嘴的鳥;「鷲 ;「鷲」是鷲鳥, 是鷲鳥, 牠歡喜吃不潔淨的東西。 歡喜吃不潔淨的東西。這是表示五鈍使裏邊最不好、 這是表示五鈍使裏邊最不好、最壞的使, 最壞的使,也是 最有力量的鈍使。 最有力量的鈍使。鳩槃荼 鳩槃荼等:鳩槃荼 鳩槃荼,就是魘魅鬼, 就是魘魅鬼,像個大冬瓜似的; 像個大冬瓜似的; 這是譬喻 這是譬喻五利使裏邊最厲害的。 五利使裏邊最厲害的。雖然這五鈍使、 雖然這五鈍使、五利使它 五利使它們這樣壞, 們這樣壞,但 是周慞 是周慞惶怖: 惶怖:他沒有一種目的地, 他沒有一種目的地,在那兒亂跑 在那兒亂跑,越跑就越驚慌害怕。 就越驚慌害怕。不 能自出: 能自出:不能自出去這個三界。 不能自出去這個三界。要是沒有佛、 要是沒有佛、法、僧三寶, 僧三寶,和苦、 和苦、集、 滅、道四諦, 道四諦,和四念處等種種的法, 和四念處等種種的法,牠們就不會超出這個三界, 們就不會超出這個三界,就不能 自出。 自出。所以我們學佛法的人, 所以我們學佛法的人,不要受五鈍使和五利使的主動, 不要受五鈍使和五利使的主動,不要被它 不要被它 們所轉, 們所轉,要把這個五鈍使、 要把這個五鈍使、五利使都化過來; 五利使都化過來;化過, 化過,它們都可以做護 法。在前邊所講這些個道理, 在前邊所講這些個道理,是譬喻 是譬喻欲界不容易出去, 欲界不容易出去,必須要借著佛、 必須要借著佛、 法、僧三寶的力量。 僧三寶的力量。 M2 頌明穴中事喻色界火起 N1 喻所燒之類

分三

N2 明火起之由並火起之勢

N3 明被燒之相

今N1 惡獸毒蟲 藏竄孔穴 毘舍闍鬼 亦住其中 前面是講三界裏的欲界, 前面是講三界裏的欲界,這一段文講色界。 這一段文講色界。 惡獸毒蟲: 惡獸毒蟲:前邊這種種的惡獸、 前邊這種種的惡獸、種種的毒蟲。 種種的毒蟲。藏竄孔穴: 藏竄孔穴:孔穴, 孔穴,就是窟 窿,是譬喻 是譬喻色界。 色界。言其這些惡獸和毒蟲一看房子著火了, 言其這些惡獸和毒蟲一看房子著火了,牠們都就要藏 起來, 起來,藏到孔穴裏邊。 藏到孔穴裏邊。毘舍闍鬼: 毘舍闍鬼:就是吃精氣的那種噉 就是吃精氣的那種噉精氣鬼。 精氣鬼。亦住其 中:這個鬼也在這個孔穴裏頭住著; 這個鬼也在這個孔穴裏頭住著;這種就譬喻 這種就譬喻這個人得到初禪、 這個人得到初禪、二 禪、三禪、 三禪、四禪了, 四禪了,生到色界天裏住著。 生到色界天裏住著。 N2 明火起之由並火起之勢 薄福德故 為火所逼 共相殘害 飲血噉肉 薄福德故: 薄福德故:為什麼就會起火? 就會起火?為什麼就會發脾氣? 就會發脾氣?就因為 就因為薄福德故。 薄福德故。這 福德不多, 福德不多,很薄很薄的。 很薄很薄的。因為沒有福, 沒有福,所以沒有德行; 所以沒有德行;沒有德行, 沒有德行,所以 就喜歡發脾氣。 就喜歡發脾氣。在中國有一句話說 在中國有一句話說:「缺德帶冒煙 :「缺德帶冒煙」。 缺德帶冒煙」。缺德 」。缺德, 缺德,就是少德 性;冒煙, 冒煙,就是發脾氣。 就是發脾氣。你看這個人, 看這個人,他為什麼發脾氣? 發脾氣?就因為 就因為他德行 不夠。若有德行的人, 若有德行的人,不會發脾氣的; 不會發脾氣的;就發脾氣, 就發脾氣,也不是真 也不是真發。對人有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76 of 247

的時候, 的時候,好像發脾氣, 好像發脾氣,但是他是用的一種「 但是他是用的一種「折服」 折服」的法門, 的法門,來折服人, 來折服人, 並不是脾氣; 並不是脾氣;這種折服法, 這種折服法,也是教 也是教化眾生的方法之一。 生的方法之一。因為有的眾 有的眾生, 你如果不對他發一點脾氣, 如果不對他發一點脾氣,他以為 他以為你和他好好玩似的; 和他好好玩似的;所以菩薩有時候 也會運用這種折服法門, 也會運用這種折服法門,來折服眾 來折服眾生。若一般的人發脾氣, 若一般的人發脾氣,就是德行不 夠,所以就會起火了! 所以就會起火了!這「薄福德故」, 薄福德故」,就是起火的一個 」,就是起火的一個緣 就是起火的一個緣由、一個因 緣。 為火所逼: 火所逼:既然沒有福德, 然沒有福德,所以就發起火來; 所以就發起火來;發起火, 發起火,就被火所逼迫。 就被火所逼迫。 這就是表示, 這就是表示,三界裏邊沒有安穩的地方, 三界裏邊沒有安穩的地方,被這種非常計常、 被這種非常計常、非樂計樂、 非樂計樂、 非我計我、 非我計我、非淨計淨的四倒, 非淨計淨的四倒,還有生苦、 還有生苦、老苦、 老苦、病苦、 病苦、死苦、 死苦、愛別離 苦、怨憎會苦、 怨憎會苦、五陰熾盛苦、 五陰熾盛苦、求不得苦的八苦所交煎。 求不得苦的八苦所交煎。這種的四倒、 這種的四倒、八 苦,連著五陰交煎, 連著五陰交煎,就好像被火所逼似的。 就好像被火所逼似的。 共相殘害: 共相殘害:因為在這個色界, 在這個色界,他厭下欣上── 他厭下欣上──厭惡下界 ──厭惡下界, 厭惡下界,譬如到色界 來,他就討厭這欲界, 他就討厭這欲界,歡喜上邊的無色界。 歡喜上邊的無色界。他到無色界來, 他到無色界來,勉強使下邊 色界微細的煩惱伏了; 色界微細的煩惱伏了;上界的就不歡喜下界, 上界的就不歡喜下界,所以這叫共相殘害。 所以這叫共相殘害。 飲血噉肉:飲血,言其在無色界這一類的眾 言其在無色界這一類的眾生,有一種執著; 有一種執著;執著他不 說話,一天到晚 一天到晚也不講話。 也不講話。他認為 他認為不講話, 不講話,就是一種修行, 就是一種修行,著住到「 著住到「默 然」上;著住到默然上, 著住到默然上,這就比方「 這就比方「飲血」。有的修道人 」。有的修道人, 有的修道人,或者止語、 或者止語、 不講話了, 不講話了,這都是一種執著; 這都是一種執著;在色界, 在色界,眾生也有執著。 生也有執著。這種的眾 這種的眾生,又 有一種執著, 有一種執著,執著他的功德, 執著他的功德,執著他所做的善事; 執著他所做的善事;執著他的功德, 執著他的功德,這就 譬如「 譬如「噉肉」。 N3 明被燒之相 野干之屬 並已前死 諸大惡獸 競來食噉 競來食噉 臭煙熢 臭煙熢勃 四面充塞 野干之屬: 野干之屬:各位還記得以前講過「 各位還記得以前講過「野干」? 野干」?什 」?什麼叫野干?《 叫野干?《辭源 ?《辭源》 辭源》上說 牠沒有眼睛; 沒有眼睛;不一定是沒有眼睛, 不一定是沒有眼睛,沒有眼睛, 沒有眼睛,牠會餓死的。 會餓死的。人若沒有眼 睛,可以互相幫 可以互相幫助;獸類若沒有眼睛, 獸類若沒有眼睛,就沒有誰幫 就沒有誰幫助牠、給牠東西吃, 東西吃, 會餓死的。 會餓死的。牠不過住到最高的樹上, 不過住到最高的樹上,或者住到最高、 或者住到最高、最危險的, 最危險的,人到不 了的石洞裏頭, 了的石洞裏頭,就危巖那地方。 就危巖那地方。牠晚間出來 牠晚間出來, 間出來,牠不一個, 不一個,牠要三三五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77 of 247

五、結黨成群的。 結黨成群的。牠一出來的時候, 一出來的時候,先發出一種怪聲來, 先發出一種怪聲來,令其他獸類一 聽見, 聽見,就都恐懼; 就都恐懼;所以牠 所以牠和這狐狸是差不多的, 和這狐狸是差不多的,但是牠 但是牠比狐狸還狡滑, 比狐狸還狡滑, 這叫野干。 這叫野干。 在這個地方, 在這個地方,這「野干」 野干」有個比喻 有個比喻,譬喻欲界的貪。 欲界的貪。因為現在是色界 了,所以才說 所以才說並已前死: 並已前死:就是說 就是說,他欲界的貪已經死了! 他欲界的貪已經死了!可是諸大惡 獸,競來食噉 競來食噉:這諸大惡獸, 這諸大惡獸,就是譬喻 就是譬喻色界的貪。 色界的貪。欲界的貪以前已經死 了,這一切色界的貪, 這一切色界的貪,就能把欲界的貪給吃了! 就能把欲界的貪給吃了!這都是一種譬喻 這都是一種譬喻。 臭煙熢 臭煙熢勃:可是雖然他把欲界的貪給吃了, 可是雖然他把欲界的貪給吃了,沒有猛燄 沒有猛燄了,還有很少的熱 惱;猛燄,就是很大的火。 就是很大的火。為什麼他有很少的熱惱? 他有很少的熱惱?因為他還有一種八 苦之中這種微細的苦。 苦之中這種微細的苦。他沒有欲界這麼 他沒有欲界這麼多苦, 多苦,那四倒也沒有欲界這麼 那四倒也沒有欲界這麼 多;不過他還有微細、 不過他還有微細、微細的一種執著, 微細的一種執著,他還有愛心, 他還有愛心,歡喜參禪。 歡喜參禪。有微 細的這種苦, 細的這種苦,這叫「 這叫「臭煙」; 臭煙」;人若沒有愛 」;人若沒有愛, 人若沒有愛,這就到無色界了! 這就到無色界了!這個色 界,他還有一種愛心, 他還有一種愛心,還有一種味禪的境界; 還有一種味禪的境界;因為有這種的境界, 有這種的境界,所以 就比方一種「 就比方一種「臭煙」。 臭煙」。四面充塞 」。四面充塞: 四面充塞:四面, 四面,這還是說 這還是說的身、 的身、受、行、法四 念處, 念處,以及地、 以及地、水、火、風四大。 風四大。因為臭煙也通於四大, 臭煙也通於四大,又通於四念 處,所以才說 所以才說「四面充塞」。 四面充塞」。 M3 頌明穴外事喻無色界火起 N1 明所燒之類

分二

N2 明被燒之相

今N1 蜈蚣蚰蜒 蜈蚣蚰蜒 毒蛇之類 為火所燒 爭走出穴 鳩槃荼 鳩槃荼鬼 隨取而食 前邊講的是欲界和色界, 前邊講的是欲界和色界,現在這一段文, 現在這一段文,是講的無色界; 是講的無色界;無色界, 無色界,就比 色界又高了一層。 色界又高了一層。 蜈蚣蚰蜒 蜈蚣蚰蜒:蜈蚣, 蜈蚣,是一種毒的蟲; 是一種毒的蟲;蚰蜒,也是一種毒的蟲; 也是一種毒的蟲;蜈蚣是紅腦 袋,蚰蜒就不是紅腦袋。 就不是紅腦袋。毒蛇之類: 毒蛇之類:還有一些個毒蛇之類的。 還有一些個毒蛇之類的。 為火所燒: 火所燒:修道的人, 修道的人,在色界天上, 在色界天上,他又討厭這個色界, 他又討厭這個色界,認為這色界還 是有形相可見的, 是有形相可見的,所以他就討厭這個色籠。 所以他就討厭這個色籠。色籠, 色籠,言其色就像個籠子似 的;在色界的眾 在色界的眾生非常的不自由, 生非常的不自由,有形色的拘束, 有形色的拘束,所以他就想生到無色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78 of 247

界去, 界去,脫出色界的這個籠子。 出色界的這個籠子。我們人在色界天, 我們人在色界天,也猶如小鳥, 也猶如小鳥,被人圈到 籠子裏養; 籠子裏養;還有苦、 還有苦、還有一種粗的障礙, 還有一種粗的障礙,所以就希望生到無色界上去。 所以就希望生到無色界上去。 生到無色界, 生到無色界,把形色沒有了, 把形色沒有了,滅色、 滅色、慕空, 慕空,這就比方為 這就比方為火所燒。 火所燒。牠們被 色界的四倒、 色界的四倒、五陰、 五陰、八苦所逼迫, 八苦所逼迫,所以就好像為 所以就好像為火所燒似的。 火所燒似的。 爭走出穴: 爭走出穴:爭,就是每 就是每一個都不肯落後; 一個都不肯落後;你也想跑 也想跑到頭裏去, 到頭裏去,我也想跑 我也想跑 到頭裏去, 到頭裏去,都往頭裏跑 都往頭裏跑,這叫爭走出穴; 這叫爭走出穴;穴,就是譬喻 就是譬喻色界天。 色界天。出了穴 了,就到無色界天上去了; 就到無色界天上去了;這一種的定力, 這一種的定力,就比色界的定, 就比色界的定,又高一層 了。他因為 他因為得到無色的定, 得到無色的定,就把這有色的因緣 就把這有色的因緣滅去了。 滅去了。 鳩槃荼 鳩槃荼鬼,隨取而食: 隨取而食:這個夜叉鬼, 這個夜叉鬼,因為他把下邊色界天這種緣 他把下邊色界天這種緣都滅 了,所以就好像被鳩槃荼 所以就好像被鳩槃荼鬼吃了一樣; 鬼吃了一樣;鳩槃荼 鳩槃荼鬼是譬喻 鬼是譬喻五鈍使、 五鈍使、五利 使。本來要是詳細分析來講, 本來要是詳細分析來講,五鈍使和五利使都可以得到無色界天這種 無色定; 無色定;可是現在這一段文是執著五鈍使, 可是現在這一段文是執著五鈍使,他是討厭色界而想得到無色 界。這個五利使已經證得無色界, 這個五利使已經證得無色界,把色界也就滅了, 把色界也就滅了,所以這叫「 所以這叫「鳩槃荼 鳩槃荼 鬼,隨取而食」。 隨取而食」。 N3 明被燒之相 又諸餓鬼 頭上火燃 飢渴熱惱 周慞悶走 又諸餓鬼: 又諸餓鬼:有這一種餓鬼。 有這一種餓鬼。餓鬼, 餓鬼,就是沒有東西吃的鬼; 就是沒有東西吃的鬼;因為牠咽喉像 針那麼 針那麼細,肚子像鼓那麼 肚子像鼓那麼大,天天吃東西, 天天吃東西,也沒有法子可以把肚子填 也沒有法子可以把肚子填 飽。頭上火燃: 頭上火燃:這餓鬼頭上著起火來, 這餓鬼頭上著起火來,這火不知道有多高。 這火不知道有多高。飢渴熱惱: 熱惱: 飢,沒有飯吃; 沒有飯吃;渴,就沒有水喝; 就沒有水喝;熱,是被火燒的; 是被火燒的;惱,就是發脾氣 了。周慞悶走: 悶走:周慞,就是沒有一種目的地, 就是沒有一種目的地,在那兒亂跑 在那兒亂跑。這是按照字 義來講。 義來講。 若按照譬喻 若按照譬喻來說,這個「 這個「餓鬼」 餓鬼」就譬喻 就譬喻四空處天這種眾 四空處天這種眾生。這四空天, 這四空天, 是空無邊處天、 是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 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 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 非想非非想處天。雖然他空 了,只有一個識; 只有一個識;可是這一類的眾 可是這一類的眾生,還沒有了生死, 還沒有了生死,他們沒有得到這 個無漏的飲 個無漏的飲食,就好像餓鬼吃不著飲 就好像餓鬼吃不著飲食一樣。 食一樣。他在欲界、 他在欲界、色界、 色界、無色界 這三界的最上邊, 這三界的最上邊,在到最頂上的四空處天, 在到最頂上的四空處天,這是天界裏邊最高的; 這是天界裏邊最高的;他雖 然在最上邊, 然在最上邊,可是還沒有了生死, 可是還沒有了生死,還沒有免去這個無常。 還沒有免去這個無常。非非想處天最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79 of 247

長的壽命, 長的壽命,是享八萬大劫的天福; 是享八萬大劫的天福;等到天福享盡, 等到天福享盡,還要墮落到其他的道 裏頭去。 裏頭去。因為他墮落, 他墮落,還是無常, 還是無常,被無常所燒; 被無常所燒;好像個餓鬼似的, 好像個餓鬼似的,頭上 著火了── 著火了──並不是 ──並不是真 並不是真著火, 著火,是被無常火所燒的, 是被無常火所燒的,所以這叫頭上火燃。 所以這叫頭上火燃。 又怎麼叫個 怎麼叫個「 叫個「飢」呢?他因為 他因為得不到「 得不到「正道」 正道」的食; 的食;正道, 正道,就是修行真 就是修行真 正的道。 正的道。沒有得到修行真 沒有得到修行真正了生脫 正了生脫死的道, 死的道,所以就謂之「 所以就謂之「飢」。那 」。那麼他 又沒有得到「 又沒有得到「助道」 助道」的漿水。 的漿水。修道有助道、 修道有助道、正道; 正道;助道, 助道,就是幫 就是幫助你修 道的這種因緣 道的這種因緣。好像你 好像你渴了,就有茶飲 就有茶飲;這個漿, 這個漿,就是 juice( juice(果 汁)。他沒有得到助道的這種汁 )。他沒有得到助道的這種汁, 他沒有得到助道的這種汁,所以這就叫「 所以這就叫「渴」。 在四空處的這種眾 在四空處的這種眾生,雖然他是三界最高的, 雖然他是三界最高的,可是他還有微細微細的八 苦,很少很少的, 很少很少的,不是很多; 不是很多;在他的八識田裏頭, 在他的八識田裏頭,還有這種的苦存在、 還有這種的苦存在、 逼迫; 逼迫;所以這就比方一個「 所以這就比方一個「熱」,因 」,因為逼迫, 逼迫,他就覺得有一種熱惱。 他就覺得有一種熱惱。 他還有一切的惑, 他還有一切的惑,就是粗惑、 就是粗惑、細惑、 細惑、塵沙惑, 塵沙惑,也是微細微細的, 也是微細微細的,很少很 少的; 少的;可是雖然說 可是雖然說是很少, 是很少,但是這根本沒有斷, 但是這根本沒有斷,要斷了才可以。 要斷了才可以。沒有 斷,你就是少, 就是少,都是有; 都是有;將來一墮落, 將來一墮落,就會又多了。 就會又多了。惑,也就是見惑、 也就是見惑、 思惑、 思惑、無明惑。 無明惑。 見惑, 見惑,就是對境起貪愛, 就是對境起貪愛,對著境界生出一種貪愛來。 對著境界生出一種貪愛來。思惑, 思惑,就是迷理起 分別, 分別,不明白這個理而生出一種分別心。 不明白這個理而生出一種分別心。這無明惑就是那個糊塗惑, 這無明惑就是那個糊塗惑,明 明這個事情是不對的, 明這個事情是不對的,他就要去做; 他就要去做;明明這個事情是壞的, 明明這個事情是壞的,他也要做 去。為什麼他要做? 他要做?就因為 就因為他不知道、 他不知道、沒有真 沒有真正知道它 正知道它是壞。 是壞。有這一種 的諸惑, 的諸惑,所以這就叫「 所以這就叫「惱」,就是生出一種煩惱 」,就是生出一種煩惱。 就是生出一種煩惱。還有, 還有,這個四空處的 眾生,還在生死的輪迴裏邊, 還在生死的輪迴裏邊,可是他不想出去; 可是他不想出去;他不想要找一個方法, 他不想要找一個方法, 來出離三界、 來出離三界、超出輪迴。 超出輪迴。因為他不想出去, 他不想出去,所以各處亂跑 所以各處亂跑,這叫「 這叫「周慞 悶走」; 悶走」;這是四空處的 」;這是四空處的眾 這是四空處的眾生。 以上所說 以上所說的欲界、 的欲界、色界、 色界、無色界, 無色界,這三界的情形, 這三界的情形,是這樣子的。 是這樣子的。 M4 總結眾難非一 其宅如是 甚可怖畏 毒害火災 眾難非一 其宅如是: 其宅如是:這個火宅, 這個火宅,就像前邊所說 就像前邊所說的這樣危險。 的這樣危險。這就說 這就說三界裏邊, 三界裏邊,沒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80 of 247

有一個地方是安樂的, 有一個地方是安樂的,都是危險的地方, 都是危險的地方,所以說 所以說甚可怖畏: 甚可怖畏:是可怕得 很!很危險的。 很危險的。毒害火災: 毒害火災:有這麼 有這麼多毒的害處, 多毒的害處,又有火的災難。 又有火的災難。眾難非 一:這種種的災難, 這種種的災難,不是一種。 不是一種。這是說 這是說,你在這三界火宅裏, 在這三界火宅裏,如果不修 道,不想法子出去這個火宅, 不想法子出去這個火宅,這始終是非常危險, 這始終是非常危險,非常可怕的。 非常可怕的。因為這 裏邊的毒害太多了! 裏邊的毒害太多了!你不是碰 不是碰見這種的災難, 見這種的災難,就有那種的災難; 就有那種的災難;在這裏 邊,沒有一天是安樂的。 沒有一天是安樂的。我們現在在這個世界上, 我們現在在這個世界上,想一想, 想一想,哪個地方是 一個最安樂的地方呢 一個最安樂的地方呢?沒有! 沒有!到處都有很多的麻煩, 到處都有很多的麻煩,有很多不自由的事 情,所以這是「 所以這是「眾難非一」。 難非一」。佛在幾千年以前 」。佛在幾千年以前, 佛在幾千年以前,就說出現在這個世界的 這種局面、 這種局面、這種情形了。 這種情形了。 K2 頌別喻

分三

L1 頌長者見火喻

L2 頌捨几用車喻

L3 頌等賜大車喻

今L1 是時宅主 在門外立 聞有人言 汝諸子等 先因遊戲 來入此宅 稚小無知 歡娛樂著 長者聞已 驚入火宅 是時宅主: 是時宅主:是時, 是時,就是火宅裏邊, 就是火宅裏邊,這麼多可怕事情的時候。 多可怕事情的時候。宅主, 宅主,就是 長者, 長者,也就是佛。 也就是佛。在門外立: 在門外立:在火宅的門外邊站立著。 在火宅的門外邊站立著。聞有人言: 聞有人言:就聽 見有人說 見有人說了,說什麼呢?汝諸子等, 汝諸子等,先因遊戲, 先因遊戲,來入此宅: 來入此宅:這一班的孩 子,因為遊戲來到這個宅裏頭。 遊戲來到這個宅裏頭。稚小無知: 稚小無知:他們非常的幼小, 他們非常的幼小,也沒什麼 也沒什麼 知識。 知識。歡娛樂著: 樂著:他們盡在這兒玩, 他們盡在這兒玩,所以貪著這地方好玩, 所以貪著這地方好玩,到這兒來。 到這兒來。 長者聞已, 長者聞已,驚入火宅: 驚入火宅:這位長者聽說 這位長者聽說這話之後, 這話之後,就很驚恐地到這火宅裏 頭來了。 頭來了。 這時候, 這時候,佛在門外立, 佛在門外立,什麼叫「在門外立」? 在門外立」?佛已經證得到法身地的果 」?佛已經證得到法身地的果 位,這叫在門外; 這叫在門外;立,這是譬喻 這是譬喻佛常常存著一種大慈悲心, 佛常常存著一種大慈悲心,常常要救度 眾生,時時刻刻都不忘眾 時時刻刻都不忘眾生,所以他不住在第一義空的地方。 所以他不住在第一義空的地方。佛本來住 在第一義空, 在第一義空,現在他不住在這第一義空的地方, 現在他不住在這第一義空的地方,就為的來教 的來教化眾生。 「聞有人言」, 聞有人言」,前邊長行那一段文 」,前邊長行那一段文說 前邊長行那一段文說的是「 的是「見」,現在這個偈頌 」,現在這個偈頌說 現在這個偈頌說是 「聞」;聞 」;聞,也就是見, 也就是見,見,也就是聞; 也就是聞;這是表示見、 這是表示見、聞沒有兩個, 聞沒有兩個,是 一個的, 一個的,所以見聞不二。 所以見聞不二。又,怎麼叫聞有人言 怎麼叫聞有人言? 叫聞有人言?這就譬喻 這就譬喻的三昧。 的三昧。因為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81 of 247

佛以法為 佛以法為食;這個法, 這個法,就是個三昧法。 就是個三昧法。你得到這種三昧法, 得到這種三昧法,就可以觀機 逗教──知道這種的機 ──知道這種的機、 知道這種的機、見機; 見機;三昧能使令佛見, 三昧能使令佛見,所以「 所以「聞有人言」 聞有人言」就 表示這個三昧。 表示這個三昧。 「汝諸子等」, 汝諸子等」,就是這一切五道裏頭的 」,就是這一切五道裏頭的眾 就是這一切五道裏頭的眾生。「先因遊戲 。「先因遊戲, 先因遊戲,來入此 宅」,又是什 」,又是什麼 又是什麼道理呢 道理呢?這一切眾 這一切眾生,在初發心的時候, 在初發心的時候,已經就等於出 火宅了; 火宅了;可是在初發心, 可是在初發心,他還沒有得到「 他還沒有得到「位不退」、「 位不退」、「念不退 」、「念不退、「 念不退、「行不 、「行不 退」這三不退, 這三不退,他還有的時候就起見惑和思惑。 他還有的時候就起見惑和思惑。所以這就譬喻 所以這就譬喻「先因遊 戲,來入此宅」, 來入此宅」,這是一個意思 」,這是一個意思。 這是一個意思。還有一個意思, 還有一個意思,所有的眾 所有的眾生,在理上 來講, 來講,本來本性是清 本來本性是清淨的, 淨的,無所謂三界, 無所謂三界,也無所謂火宅; 也無所謂火宅;但是因為 但是因為有無 明,所以就妄起一種的執著, 所以就妄起一種的執著,而有生死, 而有生死,這也叫遊戲來入此宅。 這也叫遊戲來入此宅。 「稚小無知」, 稚小無知」,稚是幼稚 」,稚是幼稚, 稚是幼稚,小就是很小的。 小就是很小的。這是說 這是說,在修行功德沒有圓 滿,善功沒有顯現出來, 善功沒有顯現出來,所以就譬喻 所以就譬喻稚小, 稚小,就是不夠 就是不夠德行; 德行;前邊不說 前邊不說薄 福德故嗎 福德故嗎?這稚小, 這稚小,也就是薄福德故。 也就是薄福德故。無知, 無知,就是愚癡、 就是愚癡、沒有智慧; 沒有智慧;被 愚癡的這種惑給纏住了, 愚癡的這種惑給纏住了,就是被見惑、 就是被見惑、思惑、 思惑、無明惑給纏住了, 無明惑給纏住了,所以這 叫無知。「 叫無知。「歡 。「歡娛樂著」, 樂著」,在這個地方以 」,在這個地方以為 在這個地方以為還很好玩的、 還很好玩的、很平安的, 很平安的,殊不 知可怕得很。「 知可怕得很。「長者聞已 。「長者聞已, 長者聞已,驚入火宅」, 驚入火宅」,這就是表示佛看見這 」,這就是表示佛看見這眾 這就是表示佛看見這眾生太苦 了,所以就生出一種慈悲心, 所以就生出一種慈悲心,要來三界教 要來三界教化眾生,救度眾 救度眾生同出三界火 宅。 L2 頌捨几用車喻

分二

M1 頌捨几

M2 頌用車

今M1 方宜救濟 惡鬼毒蟲 毒蛇蚖 毒蛇蚖蝮 鵰鷲鴟梟 此苦難處 猶故樂著

令無燒害 災火蔓延 及諸夜叉 百足之屬 況復大火 嬉戲不已

告喻諸子 眾苦次第 鳩槃荼 鳩槃荼鬼 飢渴惱急 諸子無知

說眾患難 說眾患難 相續不絕 相續不絕 野干狐狗 甚可怖畏 雖聞父誨

方宜救濟: 方宜救濟:這時候, 這時候,佛就預備用大乘的法門, 佛就預備用大乘的法門,來救濟這所有的眾 來救濟這所有的眾生。令 無燒害: 無燒害:使令這一切的眾 使令這一切的眾生,在三界火宅不被五陰火所燒害。 在三界火宅不被五陰火所燒害。告喻諸 子:所以佛就告訴這一切的小孩子, 所以佛就告訴這一切的小孩子,說眾患難 說眾患難: 患難:說這火宅裏頭, 這火宅裏頭,有很多 可怕的東西, 可怕的東西,很危險的。 很危險的。這就是說 這就是說三界無安, 三界無安,猶如火宅; 猶如火宅;這個五鈍使、 這個五鈍使、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82 of 247

五利使, 五利使,它們在作怪。 們在作怪。惡鬼毒蟲: 惡鬼毒蟲:這譬喻 這譬喻五鈍使、 五鈍使、五利使。 五利使。災火蔓延: 災火蔓延: 這種五陰火, 這種五陰火,蔓延到所有的地方去, 蔓延到所有的地方去,越著是越旺, 越著是越旺,越著是地方越大, 越著是地方越大,把 這三界都給燒壞了。 這三界都給燒壞了。眾苦次第: 苦次第:這一些個苦難有很多很多, 這一些個苦難有很多很多,是依次第而 發生的。 發生的。相續不絕 相續不絕:那麼接接連連的, 接接連連的,總也燒不完; 總也燒不完;所以這火勢的蔓 延,不能停止。 不能停止。 毒蛇蚖 毒蛇蚖蝮:這一些毒蛇, 這一些毒蛇,又有一些黑色的毒蛇、 又有一些黑色的毒蛇、蝮蛇; 蝮蛇;這種種的毒物, 這種種的毒物, 也就是譬喻 也就是譬喻五鈍使、 五鈍使、五利使。 五利使。及諸夜叉, 及諸夜叉,鳩槃荼 鳩槃荼鬼:都是說 都是說的五鈍使、 的五鈍使、 五利使。 五利使。這裏邊又有很多的怪物, 這裏邊又有很多的怪物,好像夜叉, 好像夜叉,這夜叉鬼非常可怕的。 這夜叉鬼非常可怕的。鳩 槃荼鬼,好像冬瓜這種魘魅鬼; 好像冬瓜這種魘魅鬼;你要是睡著了, 要是睡著了,牠就來給你 就來給你用法術, 用法術,叫 你不能動彈。 不能動彈。 野干狐狗: 野干狐狗:這野干, 這野干,就是狐狸之類的, 就是狐狸之類的,牠住在最高的樹上, 住在最高的樹上,或者最危險 的危巖洞穴裏頭; 的危巖洞穴裏頭;晚間,牠三三五五、 三三五五、結黨成群出來, 結黨成群出來,牠先做一種怪 聲,這種怪聲一叫, 這種怪聲一叫,一時間, 一時間,就把其他野獸都給駭跑 就把其他野獸都給駭跑了。有狐狸、 有狐狸、有狗 和狼之類的。 和狼之類的。鵰鷲鴟梟: 鵰鷲鴟梟:又有這種紅嘴的鵰鳥; 又有這種紅嘴的鵰鳥;又有這種的鷲鳥, 又有這種的鷲鳥,專吃 不乾淨的東西, 不乾淨的東西,好像人的死屍生蟲了, 好像人的死屍生蟲了,或者最臭的, 或者最臭的,牠專門歡喜吃那個 東西。 東西。又有貓 又有貓頭鷹這種不孝的鳥。 頭鷹這種不孝的鳥。百足之屬: 百足之屬:又有守宮、 又有守宮、百足這種的蟲 類。以上這些也都是在譬喻 以上這些也都是在譬喻五鈍使、 五鈍使、五利使。 五利使。 飢渴惱急: 惱急:牠們因為 們因為沒有正道的食, 沒有正道的食,也沒有助道的漿, 也沒有助道的漿,所以叫飢渴 所以叫飢渴。惱 急,牠又煩惱, 又煩惱,又著急。 又著急。甚可怖畏: 甚可怖畏:這是可怕得很! 這是可怕得很!此苦難處, 此苦難處,況復大 火:這個苦難的地方, 這個苦難的地方,有這麼 有這麼多的怪物, 多的怪物,又有這麼 又有這麼大的火, 大的火,你們快想法 子出來! 子出來!諸子無知: 諸子無知:可是這一些諸子── 可是這一些諸子──這一切的 ──這一切的眾 這一切的眾生沒有什麼 生沒有什麼知識; 知識; 無知, 無知,也就是表示沒有大乘的根性, 也就是表示沒有大乘的根性,沒有大乘的機。 沒有大乘的機。雖聞父誨: 雖聞父誨:雖然聽 這位長者說 這位長者說了很多的危險, 了很多的危險,講了很多可怕的事情── 講了很多可怕的事情──種種的怪物 ──種種的怪物、 種種的怪物、種種 的妖魔鬼怪; 的妖魔鬼怪;說了這麼 了這麼多,可是猶故樂著: 可是猶故樂著:還是在那兒玩他們的, 還是在那兒玩他們的,還是 在那地方認為 在那地方認為很好玩的。 很好玩的。嬉戲不已: 嬉戲不已:在那地方蹦蹦 在那地方蹦蹦跳跳地 蹦蹦跳跳地, 跳跳地,遊戲得很高 興,也不聽他父親的話。 也不聽他父親的話。 M2 頌用車

分三

N1 頌擬宜三車

N2 頌歎三車希有

N3 頌適子所願

今N1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83 of 247

是時長者 而作是念 諸子如此 益我愁惱 今此舍宅 無一可樂 而諸子等 耽湎嬉戲 不受我教 不受我教 將為火害 即便思惟 設諸方便 是時長者: 是時長者:這時候, 這時候,這位長者; 這位長者;長者, 長者,就是佛, 就是佛,而作是念: 而作是念:他就作這種 的思想。 的思想。想什麼 想什麼呢?諸子如此: 諸子如此:這些小孩子這樣的無知識, 這些小孩子這樣的無知識,在這兒就貪 玩囉!益我愁惱: 益我愁惱:這真是給我添上很多的憂愁, 是給我添上很多的憂愁,很多的煩惱。 很多的煩惱。為什麼會 給佛添了憂愁煩惱呢 給佛添了憂愁煩惱呢?因為佛的願力, 佛的願力,就是要度眾 就是要度眾生;度不出眾 度不出眾生,所 以佛就也心裏覺得不快樂。 以佛就也心裏覺得不快樂。 今此舍宅: 今此舍宅:現在欲界、 現在欲界、色界、 色界、無色界這三界的火宅, 無色界這三界的火宅,無一可樂: 無一可樂:沒有一 樣的事情是可快樂的事情。 樣的事情是可快樂的事情。而諸子等: 而諸子等:而這些小孩子在這個地方就好像 喝醉了酒似的, 喝醉了酒似的,就貪玩。 就貪玩。耽湎嬉戲: 耽湎嬉戲:有的讀「 有的讀「沉湎嬉戲」 湎嬉戲」也可以。 也可以。就是 什麼也不顧了、 也不顧了、迷了, 迷了,什麼也都忘了。 也都忘了。我們人在三界裏邊被無明纏繞 著,就把一切都忘了, 就把一切都忘了,也忘了發菩提心, 也忘了發菩提心,也忘了修菩提道。 也忘了修菩提道。不受我教 不受我教: 連佛的教 連佛的教化都不肯聽了, 化都不肯聽了,都不受佛的教 都不受佛的教誨。 所以我們人在這個世界上, 所以我們人在這個世界上,有的人根本就不修道, 有的人根本就不修道,根本也不信佛。 根本也不信佛。好像 今天果某跟我講, 今天果某跟我講,他說他的父母親到三藩市來旅行, 他的父母親到三藩市來旅行,很不快樂的。 很不快樂的。為什 麼不快樂? 不快樂?就因為 就因為他胳臂上燃了香。 臂上燃了香。他們說 他們說:「怎麼 :「怎麼這樣子 怎麼這樣子呢 這樣子呢?這真是 迷了!」 迷了!」你 !」你就拿這一點看, 就拿這一點看,本來燃香是供佛的, 本來燃香是供佛的,這是一種好; 這是一種好;他父母親 最不高興了, 最不高興了,說這一定是吃了一種什麼 這一定是吃了一種什麼迷藥, 迷藥,迷得他才自己也不怕痛, 迷得他才自己也不怕痛, 把自己燒了。 把自己燒了。他們認為 他們認為是最不好了! 是最不好了!我就對他講:「 我就對他講:「你 :「你以前做最不好的 事情, 事情,他們認為 他們認為是最好; 是最好;你現在做最好的事情, 現在做最好的事情,他們認為 他們認為是最不好 了。」你 。」你說,這個世界的人思想好和不好, 這個世界的人思想好和不好,從什麼 從什麼地方是一個標準呢 地方是一個標準呢? 兒子想要修道, 兒子想要修道,他們認為 他們認為是最壞的一件事; 是最壞的一件事;或者你 或者你的朋友也是, 的朋友也是,怎麼你 怎麼你 做好的事情, 做好的事情,他認為 他認為你不好了。 不好了。 還有, 還有,現在有人有一種小境界了。 現在有人有一種小境界了。這種小境界是什麼 這種小境界是什麼呢?我現在告訴你 我現在告訴你 們,他有的時候, 他有的時候,看見什麼 看見什麼都會動彈。 都會動彈。不錯了! 不錯了!什麼都會動彈! 都會動彈!這一切 都是像塵埃似的; 都是像塵埃似的;今天不講那個「 今天不講那個「塵」嗎?塵是搖動的, 塵是搖動的,以「搖動」 搖動」為 義。從窗戶 從窗戶、門、窟窿的縫子裏, 窟窿的縫子裏,太陽光射進來, 太陽光射進來,就看得見那塵動動彈 彈、搖搖盪盪的, 搖搖盪盪的,都看得見; 都看得見;若沒有太陽光, 若沒有太陽光,就看不見。 就看不見。現在他為 現在他為什麼 看見一切東西都會動彈了呢 看見一切東西都會動彈了呢?也就好像那太陽光照進來一點了; 也就好像那太陽光照進來一點了;這個智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84 of 247

慧的光明將要開, 慧的光明將要開,所以才見著一切一切都是活動的。 所以才見著一切一切都是活動的。甚至於桌 甚至於桌子、椅 子、房子, 房子,都會轉轉的, 都會轉轉的,都是立體的── 都是立體的──立體的 ──立體的, 立體的,就是講, 就是講,都會動的; 都會動的; 看的電影, 看的電影,這影像可以走到你 這影像可以走到你前邊, 前邊,這叫立體電影。 這叫立體電影。他也就好像得到太 陽光, 陽光,所以就看見一切一切塵的境界都動了。 所以就看見一切一切塵的境界都動了。你現在懂 現在懂了沒有? 了沒有?這也就 是五眼將要開, 是五眼將要開,就有這種的境界。 就有這種的境界。 不單有這種的境界, 不單有這種的境界,而且還將來什麼 而且還將來什麼也看不見了; 也看不見了;有一個時候, 有一個時候,甚至於 就像瞎了眼睛似的, 就像瞎了眼睛似的,看不見東西。 看不見東西。他在這種要開五眼又沒開的時候, 他在這種要開五眼又沒開的時候,也 就有一種特別的作用, 就有一種特別的作用,好像有一種化學作用了; 好像有一種化學作用了;生出這種作用, 生出這種作用,你這時 候要是一著相了, 候要是一著相了,或者有一個歡喜、 或者有一個歡喜、有一個不歡喜, 有一個不歡喜,或者有一個想要得 到、有一個想不要的這種心, 有一個想不要的這種心,這都容易入魔的。 這都容易入魔的。現在這是將要開, 現在這是將要開,是這 樣子; 樣子;那麼開了之後, 開了之後,這也不是說 這也不是說就永遠可以得的。 就永遠可以得的。還要你 還要你往好了做, 往好了做, 可以保持得住; 可以保持得住;你若做得不好, 若做得不好,還會沒有的。 還會沒有的。開了五眼, 開了五眼,還會閉的; 還會閉的;尤 其你看東西, 看東西,不應該看不合理的東西, 不應該看不合理的東西,不應該去管閒事。 不應該去管閒事。你若盡看不合 理的事情, 理的事情,也還會沒有; 也還會沒有;你做錯事, 做錯事,也還會沒有。 也還會沒有。 所以這種境界, 所以這種境界,就是要自己腳 就是要自己腳踏實地往前去做, 踏實地往前去做,不要多管閒事; 不要多管閒事;不要盡 看看這個、 看看這個、看看那個, 看看那個,不可以的。 不可以的。你就是開了五眼, 就是開了五眼,也不應該去管其他 人的事情, 人的事情,不應該看看我旁邊的鄰居幹什麼 不應該看看我旁邊的鄰居幹什麼?那個人幹什麼 那個人幹什麼?不要管人 家閒事。 家閒事。你一管人的閒事, 一管人的閒事,就很容易失掉了。 就很容易失掉了。所以往往開眼的人, 所以往往開眼的人,有的 以前看東西看得很清 以前看東西看得很清楚,以後看得不清 以後看得不清楚了, 楚了,甚至於根本就看不見了! 甚至於根本就看不見了! 這是我遇著很多的人是這樣子。 這是我遇著很多的人是這樣子。所以這要自己特別小心, 所以這要自己特別小心,就有這種境 界,最要緊的, 最要緊的,還要有定力。 還要有定力。你這個定力要是具足了, 這個定力要是具足了,就會生出慧力, 就會生出慧力, 就會生出智慧來, 就會生出智慧來,那才是你 那才是你自己真 自己真的。所以你 所以你要生出真 要生出真正智慧才算呢 正智慧才算呢! 所以說 所以說「不受我教 不受我教」,我們在這世界上 」,我們在這世界上, 我們在這世界上,都不受佛的教 都不受佛的教誨。將為火害: 火害: 將來恐怕都會被這個大火所燒害了。 將來恐怕都會被這個大火所燒害了。即便思惟: 即便思惟:所以如來就做了一種思 惟;思惟什麼 思惟什麼呢?要設諸方便: 要設諸方便:要想法子修方便法門。 要想法子修方便法門。什麼叫方便? 叫方便?就 是方便權巧的。 是方便權巧的。用大乘法教 用大乘法教化眾生不可以了, 生不可以了,沒有法子, 沒有法子,就用小乘的法 來教化眾生,這叫「 這叫「設諸方便」。 設諸方便」。 N2 頌歎三車希有 告諸子等 我有種種 珍玩之具 妙寶好車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85 of 247

羊車鹿車 大牛之車 今在門外 汝等出來 吾為汝等 造作此車 隨意所樂 可以遊戲 這十二句偈頌, 這十二句偈頌,是說的勸轉、 的勸轉、示轉、 示轉、證轉, 證轉,這三轉四諦法輪。 這三轉四諦法輪。由「告諸 子等, 子等,我有種種珍玩之具, 我有種種珍玩之具,妙寶好車」 妙寶好車」這四句, 這四句,是勸轉。「 是勸轉。「羊車鹿車 。「羊車鹿車, 羊車鹿車, 大牛之車, 大牛之車,今在門外。」 今在門外。」這是示轉 。」這是示轉。「 這是示轉。「汝等出來 。「汝等出來」, 汝等出來」,這一句是勸轉 」,這一句是勸轉。 這一句是勸轉。 「吾為汝等, 汝等,造作此車」, 造作此車」,這個是表示佛已經證得佛果了 」,這個是表示佛已經證得佛果了!「 這個是表示佛已經證得佛果了!「隨意所 !「隨意所 樂,可以遊戲」, 可以遊戲」,這是表示的證轉 」,這是表示的證轉。 這是表示的證轉。 告諸子等: 告諸子等:佛就告訴所有的眾 佛就告訴所有的眾生,所有這一些個小孩子, 所有這一些個小孩子,我有種種: 我有種種:你 們現在玩得這麼 們現在玩得這麼樣子好玩, 樣子好玩,我現在有的東西, 我現在有的東西,比你們所玩的更好玩! 們所玩的更好玩!你 們快來啦 們快來啦!珍玩之具: 珍玩之具:我有最名貴、 我有最名貴、最好玩的東西。 最好玩的東西。妙寶好車: 妙寶好車:什麼好 玩東西呢 玩東西呢?我有最好的車。 我有最好的車。羊車鹿車: 羊車鹿車:有的用羊來駕車, 有的用羊來駕車,有的用鹿來駕 車,你看多好啊 看多好啊!你們根本以前就沒得到過。 們根本以前就沒得到過。大牛之車: 大牛之車:又有這大白牛 車。今在門外: 今在門外:現在正在門外邊。 現在正在門外邊。汝等出來: 汝等出來:你們快點出來! 們快點出來!不要在那 地方, 地方,你們那裏沒有什麼 們那裏沒有什麼好玩的。 好玩的。出來! 出來!我這個車是最好玩的。 我這個車是最好玩的。吾為汝 等,造作此車: 造作此車:我為你們這一些個小孩子, 們這一些個小孩子,給你們造的這個羊車、 們造的這個羊車、鹿 車、大白牛車, 大白牛車,造出這麼 造出這麼多的車來。 多的車來。隨意所樂, 隨意所樂,可以遊戲: 可以遊戲:你們歡喜怎 們歡喜怎 麼樣就怎麼 樣就怎麼樣子 怎麼樣子, 樣子,能遂心如意。 能遂心如意。這是最好玩的了! 這是最好玩的了!可以坐到這個車上, 可以坐到這個車上, 到什麼 到什麼地方去都可以了! 地方去都可以了! N3 頌適子所願 諸子聞說 諸子聞說 如此諸車 即時奔競 馳走而出 到於空地 離諸苦難 諸子聞說 諸子聞說:這一切的小孩子、 這一切的小孩子、這一切的眾 這一切的眾生,都聽見了; 都聽見了;小孩子就是眾 小孩子就是眾 生,以後講小孩子, 以後講小孩子,就是說 就是說的眾生。「聞 。「聞說」這一句, 這一句,就表示聞慧── 就表示聞慧── 聞的智慧。 聞的智慧。如此諸車: 如此諸車:這麼好的一個大乘法。 好的一個大乘法。這是如此好車, 這是如此好車,就是這一 個大乘法是真 個大乘法是真好的, 好的,最好玩了, 最好玩了,最可以遊戲。 最可以遊戲。因為小孩子就歡喜玩, 小孩子就歡喜玩,你 若有好東西給他玩, 若有好東西給他玩,他就不哭了。 他就不哭了。即時奔競: 即時奔競:即刻就都往外跑 即刻就都往外跑,要得到 這個車。「 這個車。「奔競 。「奔競」 奔競」就是表示思慧和修慧── 就是表示思慧和修慧──思的智慧和修行的智慧 ──思的智慧和修行的智慧。 思的智慧和修行的智慧。奔 是奔跑 是奔跑,競就是競爭。 競就是競爭。奔競, 奔競,就是譬喻 就是譬喻思的智慧和修行的智慧。 思的智慧和修行的智慧。這叫 聞、思、修三慧。 修三慧。馳走而出: 馳走而出:就是精進; 就是精進;各人都精進修行聞、 各人都精進修行聞、思、修這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86 of 247

種的方法。 種的方法。 到於空地: 到於空地:到空地。「 到空地。「空地 。「空地」 空地」就是譬喻 就是譬喻證得無學位了; 證得無學位了;證得四果阿羅 漢,這叫無學位。 這叫無學位。離諸苦難: 離諸苦難:離開這一切的苦難了。 離開這一切的苦難了。到了無學位, 到了無學位,才能 了生脫 了生脫死;這分段的生死是了了, 這分段的生死是了了,可是變易生死還沒有了。「 可是變易生死還沒有了。「到於空 。「到於空 地」就是離開這一切的苦難, 就是離開這一切的苦難,就表示證得四果無學位了。 就表示證得四果無學位了。 L3 頌等賜大車喻

分四

M1 頌父見諸子免難歡喜喻

M2 頌諸子索車喻

M3 頌等賜諸子大車

喻 M4 頌諸子得車歡喜喻 今M1 長者見子 而自慶言 愚小無知 大火猛燄 大火猛燄 我已救之

得出火宅 我今快樂 而入險宅 四面俱 四面俱起 令得脫 令得脫難

住於四衢 此諸子等 多諸毒蟲 而此諸子 是故諸人

坐師子座 生育甚難 魑魅可畏 貪著嬉戲 我今快樂

長者見子, 長者見子,得出火宅: 得出火宅:長者, 長者,就是說 就是說「佛」;見著所有的小孩子 」;見著所有的小孩子, 見著所有的小孩子,都出 離三界了。 離三界了。住於四衢, 住於四衢,坐師子座: 坐師子座:出了這火宅, 出了這火宅,就住在四衢道中, 就住在四衢道中,所以 釋迦牟尼佛就坐在師子之座。 釋迦牟尼佛就坐在師子之座。而自慶言: 而自慶言:自己慶賀自己, 自己慶賀自己,就說我今快 樂:我現在非常地快樂。 我現在非常地快樂。 此諸子等: 此諸子等:所有的這些小孩子! 所有的這些小孩子!所有的眾 所有的眾生等! 生等!生育甚難: 生育甚難:生長他們、 生長他們、 養育他們, 養育他們,很不容易的, 很不容易的,很困難的。 很困難的。愚小無知: 愚小無知:他們既 他們既愚癡而又幼小, 愚癡而又幼小, 所以就沒有知識。 所以就沒有知識。而入險宅: 而入險宅:而進到這危險的房子裏邊。 而進到這危險的房子裏邊。多諸毒蟲: 多諸毒蟲:這 房子裏很多的毒蟲。 房子裏很多的毒蟲。魑魅可畏: 魑魅可畏:魑魅魍魎這些妖魔鬼怪, 魑魅魍魎這些妖魔鬼怪,非常可怕, 非常可怕,可 怕得很。 怕得很。大火猛燄 大火猛燄,四面俱 四面俱起:加上又有大火, 加上又有大火,有這猛燄 有這猛燄在四面都燒起 來了。 來了。而此諸子, 而此諸子,貪著嬉戲: 貪著嬉戲:而這一些小孩子貪著好玩, 而這一些小孩子貪著好玩,在這兒玩得什 麼都忘了, 都忘了,所以非常危險。 所以非常危險。我已救之, 我已救之,令得脫 令得脫難:可是我現在己經把他 們救出來, 們救出來,使令這些小孩子都離開苦難。 使令這些小孩子都離開苦難。是故諸人, 是故諸人,我今快樂: 我今快樂:因為這 樣,在所有的人裏邊比較起來, 在所有的人裏邊比較起來,我是個最快樂的。 我是個最快樂的。我們依照文字講, 我們依照文字講,就 是這樣講法。 是這樣講法。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87 of 247

現在再把它 現在再把它詳細講一講。「 詳細講一講。「長者見子 。「長者見子」, 長者見子」,這位長者就是譬 」,這位長者就是譬喻 這位長者就是譬喻「佛」,見 」,見 著這一切的眾 著這一切的眾生。「得出火宅 。「得出火宅」, 得出火宅」,跑 」,跑出去這三界火宅了。「 出去這三界火宅了。「住於四 。「住於四 衢」,什 」,什麼叫四衢? 叫四衢?前邊已經講過, 前邊已經講過,這譬喻 這譬喻的四諦。 的四諦。現在這些個五道的 眾生──「 ──「三十子」 三十子」和「五百人」 五百人」──既 ──既然出離三界火宅到無學的位子 上,那麼對這四諦法是明明瞭瞭、 對這四諦法是明明瞭瞭、清清楚楚 清清楚楚。 楚楚。對苦、 對苦、集、滅、道這四 諦,他們非常的明瞭了, 他們非常的明瞭了,所以這叫做住於四衢。 所以這叫做住於四衢。 「坐師子座」, 坐師子座」,在以前 」,在以前, 在以前,長者站在門外邊, 長者站在門外邊,他沒有坐著, 他沒有坐著,現在是坐師子 座。以前為 以前為什麼他站在門外邊? 他站在門外邊?因為這所有的眾 這所有的眾生沒得度, 生沒得度,所以他就在 門外邊站著。 門外邊站著。這表示他有所憂愁, 這表示他有所憂愁,有所顧慮, 有所顧慮,有所畏懼。 有所畏懼。憂愁一切眾 憂愁一切眾生 在這火宅裏頭, 在這火宅裏頭,非常危險。 非常危險。他顧慮的什麼 他顧慮的什麼?也就是放不下眾 也就是放不下眾生,想要不 度他, 度他,又捨不得。 又捨不得。因為佛是個大慈悲父, 佛是個大慈悲父,一切眾 一切眾生都是佛的兒子, 生都是佛的兒子,所以 他想要不度眾 他想要不度眾生,又捨不了眾 又捨不了眾生;就有所顧慮。 就有所顧慮。 那有所畏懼, 那有所畏懼,畏懼這所有的眾 畏懼這所有的眾生在三界裏邊, 生在三界裏邊,如果不救度他們, 如果不救度他們,將來是 都會墮落的。 都會墮落的。現在見著他所有的這些小孩子, 現在見著他所有的這些小孩子,都免除這種災難, 都免除這種災難,到火宅 之外了, 之外了,也沒有憂慮了, 也沒有憂慮了,也沒有顧慮了, 也沒有顧慮了,也沒有畏懼了, 也沒有畏懼了,所以現在就坐 師子座上。 師子座上。在前邊所講的〈 在前邊所講的〈方便品〉 方便品〉裏邊, 裏邊,有這麼 有這麼一句經文, 一句經文,說「今我 喜無畏」, 喜無畏」,現在我是最歡喜的 」,現在我是最歡喜的, 現在我是最歡喜的,也沒有什麼 也沒有什麼可怕的了! 可怕的了!就是這個「 就是這個「坐」 的意思。 的意思。 又有一個意思, 又有一個意思,在以前, 在以前,沒有遇著大乘的機── 沒有遇著大乘的機──沒有遇著大乘根性的 ──沒有遇著大乘根性的眾 沒有遇著大乘根性的眾 生,所以佛立著; 所以佛立著;現在教 現在教化小乘的眾 化小乘的眾生,已經圓滿了, 已經圓滿了,這個工作已經完 了,就將要救度大乘眾 就將要救度大乘眾生了, 生了,所以佛才坐, 所以佛才坐,坐師子座了。 坐師子座了。為什麼「而自 慶言」? 慶言」?因 」?因為他得到所應化的機緣 他得到所應化的機緣,也就是得到所應度的這一些眾 也就是得到所應度的這一些眾生。 佛所應度的眾 佛所應度的眾生已經要得度了, 生已經要得度了,所以佛就「 所以佛就「而自慶言」, 而自慶言」,非常快樂 」,非常快樂, 非常快樂,說 「我今快樂」, 我今快樂」,我現在是特別快樂 」,我現在是特別快樂。 我現在是特別快樂。為什麼?就是因為 就是因為大乘的眾 大乘的眾生都成 熟了。 熟了。 「此諸子等」, 此諸子等」,這一些小孩子 」,這一些小孩子,「 這一些小孩子,「生育甚難 ,「生育甚難」, 生育甚難」,我們人生個兒子 」,我們人生個兒子、 我們人生個兒子、生個 女,你把他養大了, 把他養大了,是不是也很難呢 是不是也很難呢?這也就比方佛教 這也就比方佛教化眾生,要教化 出來一個眾 出來一個眾生,是不容易的。 是不容易的。不要說 不要說佛教化眾生不容易, 生不容易,你們想一想, 們想一想, 我們現在在這兒學佛法, 我們現在在這兒學佛法,我天天給你 我天天給你們講經, 們講經,令你們明白佛法, 們明白佛法,令你們 得到佛法的滋潤; 得到佛法的滋潤;這種的工作, 這種的工作,你說容易不容易呢 容易不容易呢?這種的工作, 這種的工作,也是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88 of 247

不容易! 不容易!最初, 最初,你們一點佛法也都不明白, 們一點佛法也都不明白,現在經過一年, 現在經過一年,將要夠 將要夠一年 的生育、 的生育、長養, 長養,對於佛法稍微有點認識; 對於佛法稍微有點認識;但是認識, 但是認識,還是將信將疑, 還是將信將疑,有 的時候就生了一種疑惑; 的時候就生了一種疑惑;有的時候, 有的時候,又生了一種信心。 又生了一種信心。你說是不是很難 的? 佛教化眾生,怎麼說 怎麼說「生育甚難」? 生育甚難」?怎麼 」?怎麼叫生 怎麼叫生? 叫生?在前邊不講有二萬億佛 嗎?釋迦牟尼佛在二萬億佛那時候, 釋迦牟尼佛在二萬億佛那時候,他就以大乘的法來教 他就以大乘的法來教化眾生,所以 這叫「 這叫「生」。這小孩子大乘的根性 」。這小孩子大乘的根性, 在二萬億佛那時候,已經下了種子 這小孩子大乘的根性,在二萬億佛那時候, 了,已經生長出來了, 已經生長出來了,所以這叫生。 所以這叫生。你看!難不難? 難不難?在二萬億佛那時 候,就費了幾多心血來教 就費了幾多心血來教化眾生! 你不要以為 不要以為講經說 講經說法是很容易的一件事。 法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我告訴你 我告訴你們,講經不可以往錯 了講; 了講;若講錯了經, 若講錯了經,也會墮地獄的。 也會墮地獄的。不是說 不是說隨便的, 隨便的,我願意講什麼 我願意講什麼就講 什麼,不可以的; 不可以的;講錯了, 講錯了,你這說法的人, 法的人,要負責任, 要負責任,要負因果的。 要負因果的。 所以你 所以你講經講錯了, 講經講錯了,你瞎人天的眼目; 瞎人天的眼目;就是你 就是你講的道理不清 講的道理不清楚,把人給 耽誤了。 耽誤了。本來人家想要成佛去, 本來人家想要成佛去,你這麼樣子講經, 樣子講經,把人講到地獄裏去 了;把人家講到地獄去不要緊, 把人家講到地獄去不要緊,這個墮地獄的人也不能饒過你 這個墮地獄的人也不能饒過你。到閻羅 王那兒, 王那兒,閻羅王問:「 閻羅王問:「你 :「你到這兒來幹什麼 到這兒來幹什麼?你為什麼到這兒來了?」 到這兒來了?」他 ?」他 說:「我聽經聽的 :「我聽經聽的, 我聽經聽的,教我不必修行, 我不必修行,吃迷幻藥就可以得到空理了; 吃迷幻藥就可以得到空理了;所以 我也就不必修行了! 我也就不必修行了!到現在, 到現在,我才知道錯了! 我才知道錯了!那麼我這個錯, 我這個錯,是他教 是他教我 錯的, 錯的,所以你 所以你要把他也捉到地獄裏來!」 要把他也捉到地獄裏來!」閻羅王一聽這個人的控訴 !」閻羅王一聽這個人的控訴, 閻羅王一聽這個人的控訴,很 有理由的, 有理由的,所以把這個講經的也抓 所以把這個講經的也抓去,圈到地獄裏。 圈到地獄裏。所以你 所以你說難不難? 難不難? 這很難的! 這很難的! 可是在二萬億佛以前那時候, 可是在二萬億佛以前那時候,釋迦牟尼佛就以大乘的佛法, 釋迦牟尼佛就以大乘的佛法,來教化這一 些個眾 些個眾生。這樣長遠的時間, 這樣長遠的時間,也就有少數成熟了, 也就有少數成熟了,所以這叫「 所以這叫「育」。這 」。這 費了多少的時間, 費了多少的時間,經過多長的時間, 經過多長的時間,才教化出來這麼 化出來這麼一些個眾 一些個眾生? 這時間太久了。 這時間太久了。在這長遠的時間, 在這長遠的時間,釋迦牟尼佛費了幾多精神, 釋迦牟尼佛費了幾多精神,受了幾多 辛苦, 辛苦,才能栽培出來大乘的種子、 才能栽培出來大乘的種子、大乘的根性、 大乘的根性、大乘的機緣 大乘的機緣;費了很多 辛苦, 辛苦,這是很不容易的。 這是很不容易的。就好像種一棵 就好像種一棵樹似的, 樹似的,用水來澆它 用水來澆它,用土來培 養它,又要上肥料。 又要上肥料。一棵樹尚且要費這麼 且要費這麼多的功夫, 多的功夫,或者你 或者你種一棵 種一棵花, 也要用很多的功去栽培、 也要用很多的功去栽培、灌溉。好像今天所教 好像今天所教的中國話「 的中國話「紅蓮華栽滿池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89 of 247

塘裏」, 塘裏」,你 」,你知道栽滿池塘這麼 知道栽滿池塘這麼多的紅蓮華, 多的紅蓮華,要費多少功? 要費多少功?佛教化眾生出 來,離苦得樂, 離苦得樂,你知道他要費了多少功? 知道他要費了多少功?所以說 所以說生育甚難。 生育甚難。 「愚小無知」, 愚小無知」,愚 」,愚,是愚癡; 是愚癡;小,就是很幼稚的。「 就是很幼稚的。「愚小 。「愚小」 愚小」這也有個比 方,就比方善根微弱, 就比方善根微弱,善根還沒有栽培得很深, 善根還沒有栽培得很深,還很淺。 還很淺。沒有什麼 沒有什麼善 根,善根很微薄的, 善根很微薄的,也就是薄德少福, 也就是薄德少福,沒有多大的德行, 沒有多大的德行,所以這叫愚 小。怎麼又叫無知 怎麼又叫無知? 就是被妄惑所覆。妄是虛 妄是虛妄,惑是疑惑, 惑是疑惑,覆是遮 又叫無知?就是被妄惑所覆。 蓋;就是被這種不正確的迷惑所遮蓋著。 就是被這種不正確的迷惑所遮蓋著。因為有這種虛 有這種虛妄的迷惑來遮蓋 著他自性, 著他自性,所以叫無知, 所以叫無知,沒有知識。 沒有知識。因為沒有智慧, 沒有智慧,所以就生出五濁 來;由生出五濁, 由生出五濁,所以就要受果報; 所以就要受果報;因為要受果報, 要受果報,所以就有危險。 所以就有危險。 「而入險宅」, 而入險宅」,入險宅 」,入險宅, 入險宅,就是受果報。 就是受果報。 「多諸毒蟲, 多諸毒蟲,魑魅可畏」, 魑魅可畏」,這就是總 」,這就是總說 這就是總說這三界的「 這三界的「利使」 利使」和「鈍使」 鈍使」這 個相, 個相,說這個三界是非常危險的, 這個三界是非常危險的,有這些毒的東西在裏頭。「 有這些毒的東西在裏頭。「大火猛 。「大火猛 燄,四面俱 四面俱起」,大火猛 」,大火猛燄 大火猛燄,就比喻 就比喻在三界火宅裏, 在三界火宅裏,到處有八苦和四 倒。四倒, 四倒,就是非常計常、 就是非常計常、非樂計樂、 非樂計樂、非我計我、 非我計我、非淨計淨, 非淨計淨,這四種的 顛倒想。 倒想。 「而此諸子, 而此諸子,貪著嬉戲」, 貪著嬉戲」,諸子 」,諸子, 諸子,就是一切眾 就是一切眾生。一切眾 一切眾生有的就起見 惑、有的就起愛惑; 有的就起愛惑;著到見上, 著到見上,就叫「 就叫「嬉」,著到愛上 」,著到愛上, 著到愛上,就叫「 就叫「戲」。 所以起見愛這種的惑, 所以起見愛這種的惑,自己不能擺脫 自己不能擺脫;就是執著這種的見, 就是執著這種的見,執著這種的 愛,而不能離開, 而不能離開,所以這叫貪著嬉戲。「 所以這叫貪著嬉戲。「我已救之 。「我已救之, 我已救之,令得脫 令得脫難」,一切 」,一切 眾生在這三界裏頭, 生在這三界裏頭,著住到這見和愛上, 著住到這見和愛上,可是我現在已把他們救出來, 可是我現在已把他們救出來, 得脫離這種苦難了, 離這種苦難了,這就是我所以生歡喜的一種原因。「 這就是我所以生歡喜的一種原因。「是故諸人 。「是故諸人, 是故諸人,我 今快樂」, 今快樂」,所以在一切人裏邊 」,所以在一切人裏邊, 所以在一切人裏邊,我是一個最快樂的了。 我是一個最快樂的了。 M2 頌諸子索車喻 爾時諸子 願賜我等 當以三車

知父安坐 三種寶車 隨汝所欲

皆詣父所 如前所許 今正是時

而白父言 諸子出來 惟垂給與

這一班小孩子, 這一班小孩子,從火宅跑 從火宅跑出來之後, 出來之後,也沒有回頭看看這個火宅, 也沒有回頭看看這個火宅,這火著 的是怎麼 的是怎麼樣子 怎麼樣子? 樣子?第一件事, 第一件事,就向他父親提出來要求, 就向他父親提出來要求,就要這個車。 就要這個車。因為 他父親說 他父親說是有車在門外邊, 是有車在門外邊,他們到門外邊也沒有看見車, 他們到門外邊也沒有看見車,所以就向他父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90 of 247

親提出來要車。 親提出來要車。 爾時諸子: 爾時諸子:當爾之時, 當爾之時,這一切小孩子, 這一切小孩子,知父安坐: 知父安坐:他們看見父親安坐師 子座, 子座,在那兒端然正坐, 在那兒端然正坐,這正是好的機會。 這正是好的機會。什麼好的機會呢 好的機會呢?要車的機 會!正應該是這個時候。 正應該是這個時候。因為看他父親在那兒坐著也很高興, 看他父親在那兒坐著也很高興,很歡喜 的;這小孩子看見父親這樣歡喜, 這小孩子看見父親這樣歡喜,於是就向父親要車, 於是就向父親要車,要這羊車、 要這羊車、鹿 車、牛車。 牛車。這是比喻 這是比喻什麼?比喻正是要說 正是要說《法華經》 法華經》這大乘法的時候; 這大乘法的時候; 這一切眾 這一切眾生,就都希望得到大乘法。 就都希望得到大乘法。皆詣父所: 皆詣父所:皆,就是完全;「 就是完全;「詣 ;「詣」 就當「 就當「到」字講。 字講。這些小孩子看見父親在那兒坐著, 這些小孩子看見父親在那兒坐著,於是就都到父親面 前去, 前去,想領這個車。「 想領這個車。「咸以恭敬心 。「咸以恭敬心, 咸以恭敬心,皆來至佛所」, 皆來至佛所」,那 」,那麼一切的眾 一切的眾生都 以最恭敬的心, 以最恭敬的心,到佛的地方來了。 到佛的地方來了。這「皆詣父所」, 皆詣父所」,就是都到佛的地 」,就是都到佛的地 方。 而白父言, 而白父言,願賜我等, 願賜我等,三種寶車: 三種寶車:這些小孩子就對父親講, 這些小孩子就對父親講,你頭先說 頭先說有 三種的車, 三種的車,有小的、 有小的、有中等的、 有中等的、有大車; 有大車;現在我們出來, 現在我們出來,就是想要這個 車。如前所許: 如前所許:就像你 就像你以前答應我們的。 以前答應我們的。這「如前所許」 如前所許」是什麼 是什麼呢? 就是說 就是說這些個人的執著還沒有斷, 這些個人的執著還沒有斷,執著以前所說 執著以前所說的小乘法、 的小乘法、中乘法, 中乘法,而 懷疑現在所說 懷疑現在所說的大乘法, 的大乘法,這叫「 這叫「執昔而疑今」; 執昔而疑今」;執著以前所學的東西 」;執著以前所學的東西, 執著以前所學的東西, 所以對於現在所說 所以對於現在所說的大乘法, 的大乘法,生了一種懷疑。 生了一種懷疑。佛當時住世說 佛當時住世說法那麼 法那麼久, 最後說 最後說《法華經》; 法華經》;這一些弟子 》;這一些弟子, 這一些弟子,在心裏邊都生出懷疑, 在心裏邊都生出懷疑,沒有表現出 來。以佛這種的威德, 以佛這種的威德,一般的眾 一般的眾生還生一種懷疑; 生還生一種懷疑;難怪現在我給你 難怪現在我給你們說 《法華經》, 法華經》,說 》,說了也不信, 了也不信,馬馬虎虎的, 馬馬虎虎的,覺得或者是有點意思, 覺得或者是有點意思,所以就 聽一聽。 聽一聽。本來認為 本來認為這佛法不知道是真 這佛法不知道是真的、是假的? 是假的?但是又有這麼 但是又有這麼多的道 理講; 理講;所以這就是有一半信心、 所以這就是有一半信心、又有一半的疑惑心, 又有一半的疑惑心,將信將疑。 將信將疑。 各位! 各位!你們所以與法得不到相應分, 們所以與法得不到相應分,也就是因為 也就是因為這一點: 這一點:沒有能真 沒有能真正的 深入, 深入,沒有真 沒有真正生出信心。 正生出信心。真正生出信心的人, 正生出信心的人,要把自己以往的知見完 全改變了它 全改變了它;如果不改變以前的知見, 如果不改變以前的知見,還是用以前那種邪知、 還是用以前那種邪知、邪見, 邪見,那 你不要說 不要說學這一生的佛法, 學這一生的佛法,你就是生生世世學佛法, 就是生生世世學佛法,也不會明白佛法 的。所以你 所以你學佛法, 學佛法,必須要生出一種真 必須要生出一種真正的信心。 正的信心。 諸子出來: 諸子出來:這些小孩子都從火宅出來了, 這些小孩子都從火宅出來了,當以三車: 當以三車:這「出來, 出來,當以三 車」,就是應該以三乘法來給 」,就是應該以三乘法來給眾 就是應該以三乘法來給眾生。隨汝所欲: 隨汝所欲:佛以前曾經說 佛以前曾經說這種三乘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91 of 247

法,隨個人的歡喜就能得到證果; 隨個人的歡喜就能得到證果;聲聞、 聲聞、緣覺、菩薩, 菩薩,你願意證什麼 願意證什麼果 都可以。 都可以。現在在這法華會上, 現在在這法華會上,又說三乘法都是方便法; 三乘法都是方便法;這三乘既 這三乘既然是方 便法門, 便法門,那麼現在一定還另 現在一定還另有一種大乘的法, 有一種大乘的法,應該賜給眾 應該賜給眾生。今正是 時,惟垂給與: 惟垂給與:所以才說 所以才說現在正是我們想要修習大乘法的時候, 現在正是我們想要修習大乘法的時候,所有的 眾生都希望佛以大乘的佛法來教 生都希望佛以大乘的佛法來教化眾生。 M3 頌等賜諸子大車喻 長者大富 以眾寶物 四面懸鈴 金華諸瓔 柔軟繒纊 鮮白淨潔 形體姝 形體姝好 以是妙車

庫藏眾 庫藏眾多 造諸大車 金繩交絡 處處垂下 以為茵蓐 以覆其上 以駕寶車 等賜諸子

金銀琉璃 莊校嚴飾 真珠羅網 眾綵雜飾 上妙細氎 上妙細氎 有大白牛 多諸儐 多諸儐從

硨磲瑪瑙 周匝欄楯 張施其上 周匝圍繞 價值千億 肥壯多力 而侍衛之

長者大富: 長者大富:什麼叫「長者大富」 長者大富」呢?因為佛是世界上最尊、 佛是世界上最尊、最貴、 最貴、最富 有的一個人而成的佛。 有的一個人而成的佛。他尊, 他尊,是貴為 是貴為天子── 天子──尊貴可以做天子 ──尊貴可以做天子。 尊貴可以做天子。他富, 他富, 富有四海, 富有四海,在印度他可以做國王; 在印度他可以做國王;那麼出世, 出世,他修行, 他修行,得到自覺、 得到自覺、覺 他、覺行圓滿, 覺行圓滿,所謂「 所謂「三覺圓、 三覺圓、萬德備」, 萬德備」,所以 」,所以說 所以說是富有。 是富有。 庫藏眾 庫藏眾多:「庫 :「庫」是倉庫, 是倉庫,是用來裝寶物的房子。「 是用來裝寶物的房子。「藏 。「藏」就是把它 就是把它藏起 來;收起來它 收起來它,不要叫人看見。 不要叫人看見。庫,是可以看見的; 是可以看見的;藏,是藏到地裏 邊,這謂之「 這謂之「寶藏」; 寶藏」;就把所有的珠寶 」;就把所有的珠寶, 就把所有的珠寶,都藏到地裏頭了, 都藏到地裏頭了,這叫藏。 這叫藏。這 「庫」就譬喻 就譬喻我們的六根。 我們的六根。我們這六根裏邊, 我們這六根裏邊,藏著如來藏性, 藏著如來藏性,也就是佛 性;佛性在六根門頭就顯現這種寶貴的覺性。 佛性在六根門頭就顯現這種寶貴的覺性。這個「 這個「藏」就譬喻 就譬喻「萬 行」,萬行都如寶藏一樣 」,萬行都如寶藏一樣。 萬行都如寶藏一樣。這六根也可以說 這六根也可以說是六度; 是六度;以六度的法, 以六度的法,來莊 嚴萬行的果德。 嚴萬行的果德。所以說每 所以說每一個度裏邊也具足萬行 說每一個度裏邊也具足萬行, 一個度裏邊也具足萬行,每一個行裏邊也具足 六度, 六度,萬行都是有連帶關係。 萬行都是有連帶關係。一切的法裏頭, 一切的法裏頭,也具足一切行; 也具足一切行;一切行裏 邊,也具足一切法。 也具足一切法。這是法也無量, 這是法也無量,行也無量。 行也無量。無量行來修無量法, 無量行來修無量法,無 量法來成就無量行, 量法來成就無量行,所以六度萬行, 所以六度萬行,這表示「 這表示「庫藏眾 庫藏眾多」。 金、銀、琉璃、 琉璃、硨磲、瑪瑙: 瑪瑙:金就是金子, 金就是金子,銀就是銀子, 銀就是銀子,硨磲是一種 石,瑪瑙是一種海底的寶貝。 瑪瑙是一種海底的寶貝。這四種的寶貝, 這四種的寶貝,是世界上最值 是世界上最值錢的寶貝, 錢的寶貝,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92 of 247

這就是譬喻 這就是譬喻佛的四種智慧; 佛的四種智慧;這四種的智慧, 這四種的智慧,是世界上最寶貴的, 是世界上最寶貴的,是無價 的珍寶。 的珍寶。四種智慧就是大圓鏡智、 四種智慧就是大圓鏡智、平等性智、 平等性智、妙觀察智、 妙觀察智、成所作智。 成所作智。 以眾寶物, 寶物,造諸大車: 造諸大車:這世界上, 這世界上,不止這四種寶物, 不止這四種寶物,還有其他寶貴的東 西很多很多的; 西很多很多的;很多, 很多,所以佛所有的法, 所以佛所有的法,不僅僅四種的智慧, 不僅僅四種的智慧,而且有四 念處、 念處、四正勤、 四正勤、四如意足、 四如意足、五根、 五根、五力、 五力、七菩提、 七菩提、八正道, 八正道,這很多很多 的。以這種種的法門, 以這種種的法門,來造成一個大乘的法; 來造成一個大乘的法;這大乘佛法、 這大乘佛法、大乘佛乘, 大乘佛乘, 是由一切法所成就的, 是由一切法所成就的,所以說 所以說「以眾寶物, 寶物,造諸大車」, 造諸大車」,造成的這輛大 」,造成的這輛大 車。 莊校嚴飾: 莊校嚴飾:莊,是莊嚴; 是莊嚴;校,是互相鉤連著。 是互相鉤連著。嚴飾, 嚴飾,那麼看著很美麗 的。這就是佛這大乘法照天照地, 這就是佛這大乘法照天照地,所以好像莊校嚴飾, 所以好像莊校嚴飾,在這世界上是最 美麗的。 美麗的。周匝欄楯: 欄楯:在這輛車周圍又有欄杆, 在這輛車周圍又有欄杆,這欄杆也是裝飾這大車的 一種美麗的表現。 一種美麗的表現。四面懸鈴: 四面懸鈴:四面懸鈴鐺。 四面懸鈴鐺。金繩交絡: 金繩交絡:這金繩也可以說 這金繩也可以說 是金鏈, 是金鏈,用金子造的一條繩子, 用金子造的一條繩子,就是互相連貫起來, 就是互相連貫起來,把它織成一個羅 網。 這個「 這個「周匝欄楯」 欄楯」是譬喻 是譬喻陀羅尼。 陀羅尼。陀羅尼是梵語, 陀羅尼是梵語,翻譯為 翻譯為總持。 總持。總,是 總一切法; 總一切法;持,是持無量義。 是持無量義。總一切法, 總一切法,是大乘、 是大乘、小乘都包括在內 小乘都包括在內了; 持無量義, 持無量義,這所有一切法之中, 這所有一切法之中,就有無量義, 就有無量義,這無量義也都在這裏邊包 括了。 括了。所以這叫總持, 所以這叫總持,因為陀羅尼能以奉行眾 陀羅尼能以奉行眾善、遮持諸惡, 遮持諸惡,把一切惡 都可以遮蓋住了。 都可以遮蓋住了。這個「 這個「周匝欄楯」, 欄楯」,也就譬 」,也就譬喻 也就譬喻總持法。 總持法。這「四面懸 鈴」,是譬 」,是譬喻 是譬喻四無礙辯;「 四無礙辯;「金繩交絡 ;「金繩交絡」, 金繩交絡」,譬 」,譬喻四弘誓願。 四弘誓願。這四弘誓願, 這四弘誓願, 就是眾 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 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 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 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 願成。 願成。這四弘誓願, 這四弘誓願,一切諸佛、 一切諸佛、一切菩薩、 一切菩薩、一切聲聞、 一切聲聞、緣覺,都在這四 弘誓願裏頭包括著。 弘誓願裏頭包括著。 第一, 第一,眾生無邊誓願度。 生無邊誓願度。所以你 所以你不是唸 不是唸一唸「眾生無邊誓願度」 生無邊誓願度」就可以 了,要怎麼樣子 怎麼樣子呢 樣子呢?要自己迴光返照。 要自己迴光返照。想一想我眾 想一想我眾生無邊誓願度, 生無邊誓願度,我度 了沒度呢 了沒度呢?我如果度了, 我如果度了,又要沒有度。 又要沒有度。為什麼?如來度一切眾 如來度一切眾生,而無 有一眾 有一眾生實滅度者。 生實滅度者。說那我度了, 那我度了,像沒有度似的; 像沒有度似的;我沒有度, 我沒有度,也像度了 是一樣的嘛 是一樣的嘛!這又不同了。 這又不同了。你可以度了眾 可以度了眾生,而不執著度眾 而不執著度眾生的相, 生的相,你 把它再放下, 再放下,可以; 可以;但是你 但是你不可以沒有度, 不可以沒有度,你就說你度了, 度了,不可以這樣 說。你度了, 度了,可以說 可以說是沒有度, 是沒有度,你不執著。 不執著。你沒有度, 沒有度,說我已經度了, 我已經度了,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93 of 247

不可以這麼 不可以這麼樣說的。所以佛令一切眾 所以佛令一切眾生得到滅度, 生得到滅度,而無有一眾 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 者。佛是成佛了, 佛是成佛了,度了眾 度了眾生,還說自己沒有度眾 自己沒有度眾生;我們現在沒有成 佛,沒有度眾 沒有度眾生,不可以說 不可以說是已經度了眾 是已經度了眾生。 什麼叫眾生?就是眾緣 就是眾緣和合而生 眾緣和合而生, 和合而生,由種種的因緣 由種種的因緣,幫助他生出來的。 助他生出來的。有 多少的因緣 多少的因緣?有十二種的因緣 有十二種的因緣;這十二種的因緣 這十二種的因緣,都是幫 都是幫助你生的。 生的。這 十二種因緣 十二種因緣,就是無明緣 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 名色、名色緣 名色緣六入、 六入、六入緣 六入緣 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 老死;有這麼 有這麼多 的因緣 的因緣,所以叫眾 所以叫眾生。眾生,不單單說 不單單說人是眾 人是眾生;就是最小的螞 就是最小的螞蟻、蚊 蟲,乃至於那種種的細菌都是眾 乃至於那種種的細菌都是眾生之一。 生之一。既然是這樣子, 然是這樣子,我們不要向外 去找眾 去找眾生來度; 生來度;就是我們自性裏邊, 就是我們自性裏邊,這眾生也就無量無邊; 生也就無量無邊;就是在我們 每一個人的身體裏邊, 一個人的身體裏邊,也就有無量無邊的眾 也就有無量無邊的眾生。 現在科學這麼 現在科學這麼樣進步 樣進步,醫學這樣的發達, 醫學這樣的發達,可以證明我們每 可以證明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 大的蟲子。 大的蟲子。在這大的蟲子身上, 在這大的蟲子身上,就有很多很多小的蟲子。 就有很多很多小的蟲子。有多少呢 有多少呢?這 可沒有任何的科學和醫學證明得出來; 可沒有任何的科學和醫學證明得出來;因為沒有數目。 沒有數目。在我們血裏, 在我們血裏,也 不知道有多少蟲子; 不知道有多少蟲子;在我們肉裏邊, 在我們肉裏邊,也不知道有多少蟲子; 也不知道有多少蟲子;在我們五臟 六腑裏邊, 六腑裏邊,都有很多很多的眾 都有很多很多的眾生。因為我們吃的是眾 我們吃的是眾生。吃的什麼 吃的什麼眾 生?吃豬肉, 吃豬肉,就是豬的眾 就是豬的眾生;吃牛肉, 吃牛肉,就是牛的眾 就是牛的眾生;吃羊肉, 吃羊肉,就是羊 肉的眾 肉的眾生;吃魚肉, 吃魚肉,就是魚肉的眾 就是魚肉的眾生;吃雞肉、鴨肉、 鴨肉、種種的肉, 種種的肉,就有 這種種的眾 這種種的眾生。你在吃肉的時候, 在吃肉的時候,你不知道在這個肉裏邊, 不知道在這個肉裏邊,就含藏著牠 就含藏著牠 這種眾 這種眾生的菌; 生的菌;所以你 所以你吃了牠 吃了牠,就有這種的種子到你 就有這種的種子到你身上了。 身上了。你吃哪一 類的眾 類的眾生多, 生多,哪一類的種子也就多; 一類的種子也就多;哪一類的種子多, 一類的種子多,很容易和哪 很容易和哪一類 的眾生,就作為 就作為一家人了, 一家人了,和牠成結為 成結為眷屬。 眷屬。因為你和牠的因緣 的因緣太深、 太深、 太深了, 太深了,所以就不能和牠 所以就不能和牠離開; 離開;於是你 於是你吃豬肉吃得多了, 吃豬肉吃得多了,就有機會變成 豬;吃牛肉吃得多, 吃牛肉吃得多,就有機會變成牛。 就有機會變成牛。 吃米, 吃米,是不是有機會變成穀子呢 是不是有機會變成穀子呢?米是個無情的, 米是個無情的,眾生的生命是有情 的。你要是吃有情的眾 要是吃有情的眾生,就會變成有情的眾 就會變成有情的眾生;你若吃無情的, 若吃無情的,這不 單不會去變米、 單不會去變米、變草、 變草、變菜, 變菜,而且它 而且它還是真 還是真正幫助你法身慧命的。 法身慧命的。所以 你不要擔心吃米會變成米, 不要擔心吃米會變成米,這不會的。 這不會的。 那麼吃其他眾 吃其他眾生,怎麼就會變其他 怎麼就會變其他眾 就會變其他眾生了? 生了?其他眾 其他眾生是有氣血的, 生是有氣血的,有氣 血,就氣和氣合、 就氣和氣合、血與血合; 血與血合;你多了, 多了,就變成那一類了。 就變成那一類了。所以說 所以說度眾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94 of 247

生,你要是不吃哪 要是不吃哪一類的眾 一類的眾生,就是度了哪 就是度了哪一類的眾 一類的眾生了。 生了。你不吃牛, 不吃牛, 就把牛的眾 就把牛的眾生度了; 生度了;你不吃羊, 不吃羊,就把羊的眾 就把羊的眾生度了; 生度了;你不吃豬, 不吃豬,就把豬 的眾生度了。「 生度了。「度 。「度」,就是把 」,就是把牠 就是把牠這個輪迴給停止了, 這個輪迴給停止了,度過苦海, 度過苦海,令牠登 到涅槃的彼岸了。「 到涅槃的彼岸了。「法師 。「法師! 法師!你講這個, 講這個,我真不相信! 不相信!怎麼不吃什 怎麼不吃什麼 不吃什麼,就 把什麼 把什麼度了呢 度了呢?我不吃, 我不吃,旁人還吃呢 旁人還吃呢!那怎麼可以把 怎麼可以把牠 可以把牠度了?」 度了?」你 ?」你現在 就管你 就管你自己! 自己!旁人是沒有明白, 旁人是沒有明白,你是已經明白了。 是已經明白了。沒有明白的人, 沒有明白的人,就做 糊塗事; 糊塗事;明白的人, 明白的人,就不應該做糊塗的事, 就不應該做糊塗的事,所以你 所以你不要管旁人。 不要管旁人。 談到這個問題上, 談到這個問題上,從前有個吃肉的人, 從前有個吃肉的人,他死後就到閻羅王那兒去了。 他死後就到閻羅王那兒去了。到 閻羅王那兒, 閻羅王那兒,他在生前所吃的豬肉、 他在生前所吃的豬肉、羊肉、 羊肉、牛肉, 牛肉,這一些個眾 這一些個眾生就到那 個地方和他算帳去。 個地方和他算帳去。 豬說:「這個人在生的時候 :「這個人在生的時候, 這個人在生的時候,吃了我一磅肉。」 吃了我一磅肉。」羊就 。」羊就說 羊就說吃牠兩磅, 兩磅,牛就 說吃牠三磅, 三磅,雞說:「 雞說:「他不只吃我一磅 :「他不只吃我一磅、 他不只吃我一磅、兩磅、 兩磅、三磅, 三磅,他把我整個身體 都給吃了! 都給吃了!我現在要吃他!」 我現在要吃他!」 這個人自我辯護, 這個人自我辯護,就對閻羅王講道理說 就對閻羅王講道理說:「我吃這個肉 :「我吃這個肉, 我吃這個肉,我本來不想 吃,但是街上有賣的。 但是街上有賣的。他賣, 他賣,我就買來吃囉 我就買來吃囉!這個罪, 這個罪,是賣肉應該有 的;我這個吃肉的, 我這個吃肉的,不應該有罪。」 不應該有罪。」 閻羅王就把賣肉的又傳來了,「 閻羅王就把賣肉的又傳來了,「你 ,「你是賣肉的嗎 是賣肉的嗎?你賣肉是有罪的!」 賣肉是有罪的!」 賣肉的人說 賣肉的人說:「我是賣肉的 :「我是賣肉的, 我是賣肉的,可是他若不買, 可是他若不買,我怎麼會賣 怎麼會賣呢 會賣呢?我賣肉的 原因, 原因,就因為 就因為他要買肉, 他要買肉,所以我才賣。」 所以我才賣。」 買肉的人說 買肉的人說:「那他若不賣 :「那他若不賣, 那他若不賣,我怎麼會買 怎麼會買呢 會買呢?」 賣肉這個人和買肉這個人就說 賣肉這個人和買肉這個人就說:「這個也不怪 :「這個也不怪你 這個也不怪你、也不怪我, 也不怪我,我賣你 我賣你就 買,你買我就賣; 買我就賣;那我們兩個人都沒有殺豬, 那我們兩個人都沒有殺豬,這是殺豬的人才犯罪。」 這是殺豬的人才犯罪。」 於是就把殺豬的人也給提出來了! 於是就把殺豬的人也給提出來了!閻羅王就問他說 閻羅王就問他說:「你 :「你是殺豬的, 是殺豬的,你 這個罪很大啊 這個罪很大啊!」 殺豬的說 殺豬的說:「不錯 :「不錯! 不錯!我是殺豬的。 我是殺豬的。他若不吃, 他若不吃,我怎麼會殺 怎麼會殺呢 會殺呢?」 這買肉的就說 這買肉的就說:「你 :「你不賣, 不賣,我不買。」 我不買。」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95 of 247

殺豬的就說 殺豬的就說:「你 :「你若不吃, 若不吃,我也不宰。」 我也不宰。」究竟這是怪誰 。」究竟這是怪誰? 究竟這是怪誰? 你說這糊塗官司, 這糊塗官司,閻羅王都沒有法子判定了, 閻羅王都沒有法子判定了,斷不清 斷不清楚。各講各的道 理,吃的就說 吃的就說因為有賣, 有賣,我才買來吃; 我才買來吃;那賣的說 那賣的說,因為有宰豬的, 有宰豬的,我才 來賣; 來賣;宰豬的人說 宰豬的人說,如果沒有人吃, 如果沒有人吃,我怎麼會宰 怎麼會宰呢 會宰呢?每一個人都有道 理,可是這都是造罪業的道理。 可是這都是造罪業的道理。 閻羅王一聽, 閻羅王一聽,說:「好 :「好!那麼一推六二五, 一推六二五,你吃牠一磅的豬肉, 一磅的豬肉,你去做 豬,還牠一磅豬肉; 一磅豬肉;吃牠兩磅羊肉, 兩磅羊肉,你去做羊的時候, 去做羊的時候,還牠兩磅羊肉; 兩磅羊肉; 你吃牛肉三磅, 吃牛肉三磅,也就還牠 也就還牠三磅; 三磅;你吃這整個的雞 吃這整個的雞,等你做雞的時候, 的時候,也 就被他吃了! 就被他吃了!這個是最公平的。」 這個是最公平的。」三個一想 。」三個一想, 三個一想,也只可以這麼 也只可以這麼辦了;所以 這個官司就算完結。 這個官司就算完結。 你看!吃哪一類眾 一類眾生,就和哪 就和哪一類眾 一類眾生結下緣 生結下緣,就有這種因緣 就有這種因緣了。又有 幾句話: 幾句話: 肉字裏邊兩個人, 肉字裏邊兩個人,裏邊罩 裏邊罩著外邊人; 著外邊人; 眾生還吃眾 生還吃眾生肉, 生肉,仔細思量人吃人。 仔細思量人吃人。 那個「 那個「肉」字裏邊是有兩個「 字裏邊是有兩個「人」字,裏邊罩 裏邊罩著外邊的人; 著外邊的人;眾生還吃眾 生還吃眾 生肉, 生肉,仔細思量是人吃人啊 仔細思量是人吃人啊!人吃豬, 人吃豬,豬吃人。 豬吃人。 《楞嚴經》 楞嚴經》上不說 上不說「羊復為 羊復為人」?羊 」?羊既然可以為 然可以為人,豬也可以為 豬也可以為人,牛 也可以為 也可以為人;不過, 不過,你沒有得到天眼通, 沒有得到天眼通,看不清 看不清楚,你就認為 就認為豬就是 豬、羊就是羊、 羊就是羊、牛就是牛。 牛就是牛。等時間一轉變, 等時間一轉變,一眨眼的時候, 眼的時候,就好像變戲 法似, 法似,身體都變了, 身體都變了,靈性也就都搬家了! 靈性也就都搬家了!由人身上的這個靈性就搬到豬 身上去了; 身上去了;豬身上, 豬身上,又搬到牛身上去了; 又搬到牛身上去了;互相遷移, 互相遷移,互相搬家。 互相搬家。搬來搬 去,也不知道究竟要到什麼 也不知道究竟要到什麼地方去? 地方去?你說危險不危險? 危險不危險?所以度眾 所以度眾生,就 要先和眾 要先和眾生來脫 生來脫離關係; 離關係;你不吃什麼 不吃什麼,就把什麼 就把什麼眾生度了。 生度了。四弘誓願裏 邊,講「眾生無邊誓願度」, 生無邊誓願度」,我們自性裏邊有無量無邊的 」,我們自性裏邊有無量無邊的眾 我們自性裏邊有無量無邊的眾生;你先把 自性的眾 自性的眾生度了, 生度了,然後才能度外邊的眾 然後才能度外邊的眾生。你裏邊的眾 裏邊的眾生沒有度完, 生沒有度完,外 邊眾生也是度不盡的。 生也是度不盡的。你雖然度眾 雖然度眾生而又不要執著這種度生之相, 生而又不要執著這種度生之相,要 「度生離相」, 度生離相」,度 」,度眾生而無度眾 生而無度眾生之相。 生之相。 第二, 第二,煩惱無盡誓願斷。 煩惱無盡誓願斷。我們的煩惱, 我們的煩惱,想不生, 想不生,它又生, 又生,想不起煩惱, 想不起煩惱,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96 of 247

煩惱又來了; 煩惱又來了;在不知不覺, 在不知不覺,無明會現出來。 無明會現出來。講《心經》 心經》講到二十種的 「隨煩惱」, 隨煩惱」,無 」,無緣無故, 無故,煩惱就生出來了, 煩惱就生出來了,這叫「 這叫「煩惱無盡」, 煩惱無盡」,沒有窮 」,沒有窮 盡的; 盡的;所以要誓願斷。 所以要誓願斷。我們所用的錢, 我們所用的錢,若像煩惱那麼 若像煩惱那麼多就好了! 多就好了!隨時 用、隨時有, 隨時有,也不必去做工。 也不必去做工。可惜所用的錢就沒有煩惱那麼 可惜所用的錢就沒有煩惱那麼多!煩惱無 盡,我們所用的錢都有盡的; 我們所用的錢都有盡的;你一用, 一用,它就了了, 就了了,就沒有了。 就沒有了。可是有人 認為煩惱是最好的, 煩惱是最好的,發起脾氣來, 發起脾氣來,他認為 他認為比吃一頓餃子總好得多。 比吃一頓餃子總好得多。這奇 怪不奇怪? 怪不奇怪?生起煩惱, 生起煩惱,把自己的功德法財都給燒去; 把自己的功德法財都給燒去;所以佛教 所以佛教一切眾 一切眾 生,煩惱無盡誓願斷, 煩惱無盡誓願斷,煩惱要斷的。 煩惱要斷的。 第三, 第三,法門無量誓願學。 法門無量誓願學。你去年學《 去年學《楞嚴經》, 楞嚴經》,今年又學 法華經》、 》,今年又學《 今年又學《法華經》、 《心經》、《 心經》、《金剛經 》、《金剛經》、《 金剛經》、《地藏經 》、《地藏經》 地藏經》這麼多經, 多經,現在又講《 現在又講《華嚴經》。 華嚴經》。 每一部經有每 一部經有每一部經的道理, 一部經的道理,你說這個道理有多少? 這個道理有多少?有恆河沙數那麼 有恆河沙數那麼 多,有微塵那麼 有微塵那麼多!你看,《華嚴經 ,《華嚴經》 華嚴經》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那麼 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那麼多 的品。 的品。微塵數倒是多少啊 微塵數倒是多少啊?就是微塵那麼 就是微塵那麼多;你若能數過來微塵數是多 少就是多少, 少就是多少,數不過來也不要問我, 數不過來也不要問我,因為我和你 我和你也是一樣的。 也是一樣的。這是法 門,大乘法、 大乘法、小乘法, 小乘法,四諦法、 四諦法、六度法、 六度法、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法、三十七道品法, 三十七道品法, 這多少法啊 這多少法啊?八萬四千法門。 八萬四千法門。我們一天學一種法門, 我們一天學一種法門,就要學八萬四千 天。我們的壽命有多少天呢 我們的壽命有多少天呢?一年三百六十天, 一年三百六十天,十年就三千六百天, 十年就三千六百天,一 百年才三萬六千天; 百年才三萬六千天;那麼學不完, 學不完,就死了。 就死了。學東西、 學東西、學智慧、 學智慧、學知識, 學知識, 怎麼能學得完 怎麼能學得完? 能學得完?學不完! 學不完!學不完, 學不完,就不要學了吧 就不要學了吧?學不完, 學不完,也要學! 也要學!你 若不學, 若不學,根本你 根本你就一個也不懂 就一個也不懂,所以要學。 所以要學。 這個世界上, 這個世界上,文字有多少種類? 文字有多少種類?每一個國家, 一個國家,有每一個國家的文字; 一個國家的文字;每 一個國家, 一個國家,有每一個國家的語言。 一個國家的語言。譬如某一個人, 譬如某一個人,在大學裏得到一個語 言的博士; 言的博士;你就得到一個語言的博士, 就得到一個語言的博士,最多你 最多你學到三十國的文字、 學到三十國的文字、或者 四十國、 四十國、或者五十個國的文字, 或者五十個國的文字,還有一百多國家的文字! 還有一百多國家的文字!你得到一個語 言的博士, 言的博士,也不過就幾十國, 也不過就幾十國,沒有完全都學通了; 沒有完全都學通了;你說,世界哪 世界哪一個 人,說全世界的語言他都會、 全世界的語言他都會、他都明白? 他都明白?沒有這麼 沒有這麼一個人! 一個人!不要說 不要說旁 的,就是一個語言的問題就這麼 就是一個語言的問題就這麼困難, 困難,何況文字呢 何況文字呢!每一個國家, 一個國家,有它 每一個國家的文字; 一個國家的文字;這文字也千變萬化, 這文字也千變萬化,都是不容易學的。 都是不容易學的。所以莊子才 說:「吾生亦有涯 :「吾生亦有涯, 吾生亦有涯,而知也無涯」, 而知也無涯」,我這個生命 」,我這個生命, 我這個生命,有一個邊涯、 有一個邊涯、段落, 段落, 不是沒有完的, 不是沒有完的,是有完的時候; 是有完的時候;可是知識是沒有邊際的── 可是知識是沒有邊際的──他這個 ──他這個 「知」是個知識, 是個知識,不能當智慧講; 不能當智慧講;知識沒有邊涯的, 知識沒有邊涯的,你以有限的年齡, 以有限的年齡,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97 of 247

來學無窮的知識, 來學無窮的知識,根本就達不到目的, 根本就達不到目的,所以說 所以說「殆而已矣」! 殆而已矣」! 我們現在學佛法的人, 我們現在學佛法的人,學一點, 學一點,還有很多, 還有很多,學一點, 學一點,還有很多。 還有很多。我告訴 你們,為什麼要打坐呢 要打坐呢?也就是學我們本有的經典, 也就是學我們本有的經典,本身的智慧。 本身的智慧。本身 自性裏邊, 自性裏邊,有無量的經典, 有無量的經典,有無量的智慧, 有無量的智慧,有無量的法門, 有無量的法門,八萬四千法 門都在自性裏頭包著呢 門都在自性裏頭包著呢!不過你 不過你這個自性, 這個自性,你不會利用它 不會利用它,你盡向外邊 去找, 去找,不知道迴光返照; 不知道迴光返照;所以講《 所以講《心經》 心經》的時候, 的時候,不說「迴光返照觀自 在」?你 」?你觀看你 觀看你自己這個「 自己這個「自在」, 自在」,看 」,看你自在、 自在、不自在? 不自在?你若自在了, 若自在了, 就會生出深般若, 就會生出深般若,照見五蘊皆空了。「 照見五蘊皆空了。「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 皆空」, 皆空」,把五蘊照空了 」,把五蘊照空了, 把五蘊照空了,其餘的法也都了了! 其餘的法也都了了!所以你 所以你天天要靜坐一個時 候,這就是迴光返照。 這就是迴光返照。那麼勤學法門, 勤學法門,又要勤修法門, 又要勤修法門,又要修; 又要修;不是學 完了, 完了,就放到一邊去, 就放到一邊去,不管它 不管它了!你會了一個法門, 會了一個法門,就要照著修行; 就要照著修行;依 法而修, 法而修,這叫「 這叫「法門無量誓願學」。 法門無量誓願學」。 第四, 第四,佛道無上誓願成。 佛道無上誓願成。這世界上任何的事情, 這世界上任何的事情,也沒有成佛最高尚 也沒有成佛最高尚了。 成佛, 成佛,這世間、 這世間、出世間最尊最貴的, 出世間最尊最貴的,所以說 所以說「世尊」 世尊」是世、 是世、出世之尊。 出世之尊。 成佛了, 成佛了,那才是一個究竟的歸依處、 那才是一個究竟的歸依處、歸宿。 歸宿。你沒有成佛, 沒有成佛,在這九法界裏 都是糊塗人; 都是糊塗人;你成佛之後, 成佛之後,才是一個真 才是一個真明白人。 明白人。所以才說 所以才說「佛道無上誓 願成」, 願成」,我發誓願一定要成佛 」,我發誓願一定要成佛; 我發誓願一定要成佛;不單我成佛, 不單我成佛,而且我還要度一切眾 而且我還要度一切眾生皆 共成佛道。 共成佛道。 這四弘誓願是多偉大!「 這四弘誓願是多偉大!「自性 !「自性眾 自性眾生誓願度, 生誓願度,自性煩惱誓願斷」, 自性煩惱誓願斷」,這不是 」,這不是 叫人家斷煩惱, 叫人家斷煩惱,說:「你 :「你學佛法, 學佛法,有這麼 有這麼多煩惱, 多煩惱,你還發這麼 還發這麼大脾氣! 大脾氣! 你這學佛法, 這學佛法,學到什麼 學到什麼地方去了?」 地方去了?」不是去管人家的 ?」不是去管人家的, 不是去管人家的,你管你自己。 自己。 學佛法的人, 學佛法的人,就是照顧自己; 就是照顧自己;你自己管自己, 自己管自己,不要去管人家的閒事。 不要去管人家的閒事。所 謂「他不好, 他不好,他不對, 他不對,他的冤孽 他的冤孽他的罪」, 他的罪」,你 」,你不要到他那個不好的公 司,去參加一個股份 去參加一個股份。你知道他沒有賺 知道他沒有賺錢,為什麼你還要去虧本? 還要去虧本?你還 去做這不賺 去做這不賺錢的生意! 錢的生意!你看見人家有煩惱, 看見人家有煩惱,就應該想這煩惱是不好的, 就應該想這煩惱是不好的, 應該斷了它 應該斷了它。不要看見人家衣服:「 不要看見人家衣服:「哦 :「哦!你那衣服那麼 那衣服那麼髒!」但是沒有 !」但是沒有 看見自己的衣服更髒 看見自己的衣服更髒;盡給人家去洗衣服, 盡給人家去洗衣服,把自己就忘了。 把自己就忘了。所以「 所以「佛道 無上誓願成」, 無上誓願成」,你 」,你要自己給自己洗一洗你 要自己給自己洗一洗你那個心, 那個心,洗心滌慮, 洗心滌慮,把你的妄 想都掃出去; 想都掃出去;不要叫那妄想, 不要叫那妄想,盡在自己的心裏頭跑 盡在自己的心裏頭跑來跑去的。 去的。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98 of 247

什麼叫「妄想」 妄想」呢?凡是你 凡是你所不願意的, 所不願意的,這都是煩惱妄想; 這都是煩惱妄想;凡是你 凡是你所願 意的, 意的,這是快樂的妄想。 這是快樂的妄想。這一些個妄想, 這一些個妄想,不是願意、 不是願意、就是不願意, 就是不願意,願意 也是妄想, 也是妄想,不願意也是妄想, 不願意也是妄想,那怎麼辦呢 怎麼辦呢? 辦呢?怎麼辦 怎麼辦?放下嘛 放下嘛!你若放 下,也沒有願意, 也沒有願意,也沒有不願意, 也沒有不願意,這就是中道了義。 這就是中道了義。也不生煩惱, 也不生煩惱,也不 生憂愁, 生憂愁,也不要好像發顛 也不要好像發顛狂了, 狂了,跑到跳舞廳去跳舞, 到跳舞廳去跳舞,這是一種狂的快 樂,又是不合乎中道了。 又是不合乎中道了。天天這麼 天天這麼平平穩穩地守住中道, 平平穩穩地守住中道,有一天你 有一天你就開 悟;開悟, 開悟,就會成佛了! 就會成佛了!這是「 這是「佛道無上誓願成」。 佛道無上誓願成」。四弘誓願是最要緊 」。四弘誓願是最要緊 的,所以說 所以說是「寶繩交絡」, 寶繩交絡」,好像用金子造的繩這 」,好像用金子造的繩這麼 好像用金子造的繩這麼互相連結起來。 互相連結起來。四 弘誓願, 弘誓願,你要勤修, 要勤修,不要忘了它 不要忘了它!時時都要本著四弘誓願去修行。 時時都要本著四弘誓願去修行。 真珠羅網: 珠羅網:用金繩織成羅網, 用金繩織成羅網,你說這個網值 這個網值錢不值 錢不值錢?這是表示什麼 這是表示什麼 呢?表示佛的慈悲; 表示佛的慈悲;言其慈悲的門非常之多, 言其慈悲的門非常之多,是無量無邊的, 是無量無邊的,就好像網 孔一樣。 孔一樣。這個羅網的孔很多, 這個羅網的孔很多,以前不講過大梵天王那個網羅幢嗎 以前不講過大梵天王那個網羅幢嗎?這個 羅網, 羅網,和那個是差不多的; 和那個是差不多的;在每一個網孔裏, 一個網孔裏,鑲著一粒珍珠, 著一粒珍珠,珍珠就放 光;這一個光就照著那個光, 這一個光就照著那個光,那個光又反射照這個光, 那個光又反射照這個光,互相輝映、 互相輝映、互相 照耀。 照耀。這種光, 這種光,就表示佛的智慧。 就表示佛的智慧。佛是慈悲門多, 佛是慈悲門多,智慧也是一樣多, 智慧也是一樣多,所 以這「 以這「金繩交絡, 金繩交絡,真珠羅網」, 珠羅網」,就譬 」,就譬喻 就譬喻佛的慈悲和智慧。 佛的慈悲和智慧。張施其上: 張施其上:這 也就是譬喻 也就是譬喻佛大慈悲覆護一切眾 佛大慈悲覆護一切眾生,所以叫「 所以叫「張施其上」。 張施其上」。 金華諸瓔: 金華諸瓔:是譬喻 是譬喻四攝神通。 四攝神通。這四種攝的力量, 這四種攝的力量,要看你 要看你怎麼樣子做 怎麼樣子做; 樣子做;你 往真了做, 了做,就力量大一點; 就力量大一點;你做得不太真 做得不太真,力量就小一點。 力量就小一點。四攝法, 四攝法,也 就是四種的力量。 就是四種的力量。什麼四種力量呢 四種力量呢? 第一種攝法, 第一種攝法,就是布施。 就是布施。你布施的力量要做到真 布施的力量要做到真誠,不是出於勉強 不是出於勉強。為 什麼要布施? 要布施?因為一切眾 一切眾生都有一種貪心, 生都有一種貪心,所謂「 所謂「欲令入佛智, 欲令入佛智,先以欲 鉤牽」。 鉤牽」。你 」。你想叫他得到佛的智慧, 想叫他得到佛的智慧,先一定要給他一點好處; 先一定要給他一點好處;這個「 這個「欲 鉤」就是給他所願意的。 就是給他所願意的。你給他所願意的什麼 給他所願意的什麼,就要作布施; 就要作布施;所以行菩 薩道的人, 薩道的人,就要作布施。 就要作布施。布施什麼 布施什麼呢?什麼都要布施。 都要布施。有人要你 有人要你的頭, 的頭, 你把頭布施給他; 把頭布施給他;有人要你 有人要你的手, 的手,把手布施給他; 把手布施給他;有人要你 有人要你的頭、 的頭、目、 腦、髓,都發一種布施心去。 都發一種布施心去。這種布施心, 這種布施心,就要先沒有「 就要先沒有「我」。為 」。為什麼 你能布施呢 能布施呢?你沒有「 沒有「我」,就可以做布施 」,就可以做布施。 就可以做布施。你若一有了「 若一有了「我」, 「啊?給他? 給他?我布施給人家, 我布施給人家,我自己怎麼 我自己怎麼辦呢 怎麼辦呢?」 辦呢?」那 ?」那麼就不能布施了。 就不能布施了。 要把「 要把「我」忘了, 忘了,忘人、 忘人、無我, 無我,我所應該做的事情, 我所應該做的事情,就是應該行布施; 就是應該行布施;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99 of 247

菩薩發心, 菩薩發心,要行大布施。 要行大布施。 第二種攝法, 第二種攝法,就是「 就是「愛語」。 愛語」。就是 」。就是說 就是說出來的話, 出來的話,令人人都歡喜聽, 令人人都歡喜聽,誰聽 見這個話, 見這個話,誰就非常開心的; 誰就非常開心的;開心, 開心,就是很快樂的。 就是很快樂的。不是說 不是說出來一句 話,好像放槍的子彈, 好像放槍的子彈,比子彈都厲害; 比子彈都厲害;說出一句話, 出一句話,比刀都鋒利, 比刀都鋒利,把人 割得周身都痛了! 割得周身都痛了!這就不是愛語。 這就不是愛語。說出來話, 出來話,令人人都歡喜聽, 令人人都歡喜聽,這是愛 語;愛一切的人, 愛一切的人,令一切人都歡喜, 令一切人都歡喜,這叫「 這叫「菩薩有一種愛語」。 菩薩有一種愛語」。切記不 」。切記不 要說出話, 出話,令人生煩惱; 令人生煩惱;令人生煩惱, 令人生煩惱,那就不是愛語, 那就不是愛語,而是變成恨語 了!說出一句話, 出一句話,人家就恨你 人家就恨你,說你真討厭! 討厭!怎麼講這個話 怎麼講這個話! 講這個話!你前邊 走,人家在後邊就用手指頭指你 人家在後邊就用手指頭指你說:「這個人 :「這個人, 這個人,真不會講話!」 不會講話!」這就不 !」這就不 能做菩薩了。 能做菩薩了。做菩薩, 做菩薩,要令人家歡喜, 要令人家歡喜,無論任何人, 無論任何人,一見著你 一見著你都高興; 都高興; 菩薩行菩薩道, 菩薩行菩薩道,對一切眾 對一切眾生都有緣 生都有緣。 第三種攝法, 第三種攝法,就是「 就是「利行」, 利行」,就是去利益人 」,就是去利益人, 就是去利益人,行利益人的事情。 行利益人的事情。 第四種攝法, 第四種攝法,就是「 就是「同事」。 同事」。你 」。你就想要度某一種人, 就想要度某一種人,你先一定要和他做 一個好的朋友, 一個好的朋友,令他歡喜, 令他歡喜,那麼慢慢可以把他度了! 慢慢可以把他度了! 處處垂下: 處處垂下:到什麼 到什麼地方都垂下來, 地方都垂下來,就表示無所不度。 就表示無所不度。到所有的地方, 到所有的地方,都 來行這種四攝法, 來行這種四攝法,行這種菩薩道, 行這種菩薩道,這叫處處垂下。 這叫處處垂下。 眾綵雜飾: 綵雜飾:眾,就是很多; 就是很多;綵,是有彩色, 是有彩色,就是很多的顏 就是很多的顏色聚集到一 起;雜飾, 雜飾,來裝飾這個車。 來裝飾這個車。周匝圍繞: 圍繞:在這輛車上這種的莊嚴, 在這輛車上這種的莊嚴,都非常 的美妙。 的美妙。柔軟繒纊: 柔軟繒纊:這也就是前邊在長行說 這也就是前邊在長行說的「綩綖」兩個字, 兩個字,所以 「柔軟」。 柔軟」。柔軟 」。柔軟, 柔軟,就是很柔軟; 就是很柔軟;繒纊, 繒纊,就是這種的綢子和緞子。 就是這種的綢子和緞子。以為茵 蓐:以這柔軟的綢子和緞子, 以這柔軟的綢子和緞子,來當作這個褥子。 來當作這個褥子。 上妙細氎 上妙細氎,價值千億: 千億:最好的這種毯子, 最好的這種毯子,很值錢的。 錢的。這是說 這是說的什麼 的什麼?這 是譬喻 是譬喻我們用這種觀照的智慧來修行, 我們用這種觀照的智慧來修行,得到一切的禪。 得到一切的禪。鮮白淨潔: 鮮白淨潔:沒有 一切惡, 一切惡,這叫鮮白; 這叫鮮白;廣作一切善, 廣作一切善,這也叫鮮白。 這也叫鮮白。淨潔, 淨潔,也就是很乾淨、 也就是很乾淨、 潔白。 潔白。鮮白淨潔, 鮮白淨潔,就是守戒律, 就是守戒律,不犯戒; 不犯戒;你如果犯戒了, 如果犯戒了,就談不到鮮白 淨潔了。 淨潔了。所以你 所以你要首先修戒律, 要首先修戒律,你戒律精嚴, 戒律精嚴,不犯你 不犯你所受的戒。 所受的戒。以覆其 上:這表示你 這表示你修行, 修行,在你修行的行門裏, 修行的行門裏,是應該先要守戒律的。 是應該先要守戒律的。 有大白牛: 有大白牛:大白牛, 大白牛,就是譬喻 就是譬喻無漏的智慧。 無漏的智慧。我們人, 我們人,哪一個人能無漏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200 of 247

了,哪一個人就有大白牛了! 一個人就有大白牛了!就有大白牛的智慧了! 就有大白牛的智慧了!肥壯多力, 肥壯多力,形體姝 形體姝 好:這是譬喻 這是譬喻我們心能具足一切萬法。 我們心能具足一切萬法。以駕寶車: 以駕寶車:用大白牛駕這個寶 車;這是譬喻 這是譬喻以無漏的智慧, 以無漏的智慧,來修大乘的佛法。 來修大乘的佛法。 多諸儐 多諸儐從:雖然修大乘佛法, 雖然修大乘佛法,可是也要有方便的法門; 可是也要有方便的法門;這就是譬喻 這就是譬喻方便 波羅蜜。 波羅蜜。這方便法, 這方便法,正是幫 正是幫助大乘法的; 助大乘法的;這就是說 這就是說你修行, 修行,雖然修無漏 的智慧, 的智慧,也還要用很多很多其他各種的方法來幫 也還要用很多很多其他各種的方法來幫助。你修無漏的智慧, 修無漏的智慧, 你有貪心, 有貪心,也就有漏了; 也就有漏了;你有瞋心, 有瞋心,也就有漏了; 也就有漏了;你有癡心, 有癡心,也就有漏 了;你有慢心、 有慢心、有疑心、 有疑心、有邪見, 有邪見,也就有漏了。 也就有漏了。你想修無漏的智慧, 想修無漏的智慧,必 須要把貪、 須要把貪、瞋、癡、慢、疑、邪見都去盡了; 邪見都去盡了;這方便法門, 這方便法門,把你種種的 毛病先要去了, 毛病先要去了,然後才能得到這無漏的智慧。 然後才能得到這無漏的智慧。所以「 所以「多諸儐 多諸儐從」就是前 邊那個「 邊那個「僕從」, 僕從」,這 」,這「僕從」 僕從」就是方便波羅蜜。 就是方便波羅蜜。外道和二乘都是用這方 便法。「 便法。「儐 。「儐從」譬喻果地的神通, 果地的神通,證果了, 證果了,有神通了; 有神通了;有神通, 有神通,就有一 種妙用, 種妙用,能役使遂意; 能役使遂意;你想做什麼 想做什麼,就遂心如意。 就遂心如意。而侍衛之: 而侍衛之:侍衛之, 侍衛之, 就是保護你 就是保護你、幫助你。 以是妙車, 以是妙車,等賜諸子: 等賜諸子:長者以這種最寶貴、 長者以這種最寶貴、最微妙的車, 最微妙的車,來送給這所有 的小孩子。 的小孩子。這就是譬喻 這就是譬喻佛用大乘的法, 佛用大乘的法,來教化一切眾 化一切眾生,令一切眾 令一切眾生依 大乘法修行, 大乘法修行,將來得證佛果。 將來得證佛果。 M4 頌諸子得車歡喜喻 諸子是時 歡喜踊躍 乘是寶車 遊於四方 嬉戲快樂 自在無礙 諸子是時, 諸子是時,歡喜踊躍: 歡喜踊躍:這一些小孩子, 這一些小孩子,在得著寶車的時候, 在得著寶車的時候,都非常地高 興,歡喜得跳起來。 歡喜得跳起來。乘是寶車, 乘是寶車,遊於四方: 遊於四方:於是就都坐到這寶車上, 於是就都坐到這寶車上,到 所有的地方去教 所有的地方去教化眾生,各處去遊玩。 各處去遊玩。嬉戲快樂: 嬉戲快樂:坐在這車上, 坐在這車上,好像非 常好玩似的, 常好玩似的,非常快樂。 非常快樂。自在無礙: 自在無礙:都得到自在無礙的境界。 都得到自在無礙的境界。 這就是說 這就是說的我們眾 的我們眾生得到大乘法, 生得到大乘法,知道大乘的境界不可思議、 知道大乘的境界不可思議、妙不可 言,所以歡喜踊躍了。「 所以歡喜踊躍了。「乘是寶車 。「乘是寶車」, 乘是寶車」,就是依照大乘法來修行 」,就是依照大乘法來修行,「 就是依照大乘法來修行,「遊於 ,「遊於 四方」, 四方」,到所有的佛法裏邊去 」,到所有的佛法裏邊去, 到所有的佛法裏邊去,把所有佛法都通了; 把所有佛法都通了;譬如四諦法、 譬如四諦法、六度 法、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法,種種的佛法都瞭解了。 種種的佛法都瞭解了。也修四無量心、 也修四無量心、四無礙辯, 四無礙辯,也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201 of 247

有四念處、 有四念處、四正勤, 四正勤,什麼法都具足了。 法都具足了。在這大乘法裏邊, 在這大乘法裏邊,具足一切法, 具足一切法, 三十七道品等; 三十七道品等;你所有的法都具足了, 所有的法都具足了,所以在這裏頭好像好好玩似的。 所以在這裏頭好像好好玩似的。 「嬉戲快樂」, 嬉戲快樂」,一天到 」,一天到晚 一天到晚,以這個法來作為 以這個法來作為自己的精神食糧。「 自己的精神食糧。「自在無 。「自在無 礙」,覺得特別的快樂 」,覺得特別的快樂, 覺得特別的快樂,特別的沒有障礙了。 特別的沒有障礙了。 J2 頌法合

分二

K1 頌合總喻

K2 頌合別喻

今K1 告舍利弗 一切眾 一切眾生 三界無安 常有生老

我亦如是 皆是吾子 猶如火宅 病死憂患

眾聖中尊 深著世樂 眾苦充滿 如是等火

世間之父 無有慧心 甚可怖畏 熾然不息

告舍利弗: 告舍利弗:佛就告訴舍利弗, 佛就告訴舍利弗,我亦如是: 我亦如是:我,就是佛、 就是佛、世尊。 世尊。我也就像 這個火宅中的長者一樣。 這個火宅中的長者一樣。眾聖中尊: 聖中尊:我是一切聖賢裏邊, 我是一切聖賢裏邊,最尊貴、 最尊貴、最高 的。世間之父: 世間之父:我是世間所有眾 我是世間所有眾生的父親。 生的父親。一切眾 一切眾生,皆是吾子: 皆是吾子:所有 的眾生,也都是我的兒子。 也都是我的兒子。可是這一些個兒子, 可是這一些個兒子,深著世樂: 深著世樂:他們現在都 執著這世間的快樂, 執著這世間的快樂,都是認苦為 都是認苦為樂了。 樂了。無有慧心: 無有慧心:沒有智慧的思想。 沒有智慧的思想。三 界無安: 界無安:他不知道欲界、 他不知道欲界、色界、 色界、無色界這三界裏邊, 無色界這三界裏邊,沒有一個是安樂的 地方; 地方;猶如火宅: 猶如火宅:就好像火宅一樣的。 就好像火宅一樣的。眾苦充滿, 苦充滿,甚可怖畏: 甚可怖畏:所有這三 苦、八苦、 八苦、無量諸苦, 無量諸苦,都充滿這三界, 都充滿這三界,這是非常可怕的。 這是非常可怕的。可怕什麼 可怕什麼呢? 很容易就墮落到三惡道裏邊去了。 很容易就墮落到三惡道裏邊去了。常有生、 常有生、老、病、死:常有生、 常有生、老、 病、死苦。 死苦。 我們不要以為 我們不要以為我們做人, 我們做人,這就很快樂的。 這就很快樂的。你生的時候, 生的時候,就很苦。 就很苦。小孩子 一出生, 一出生,不就哭起來了? 不就哭起來了?那哭的聲音是說 那哭的聲音是說「苦哇! 苦哇!苦哇! 苦哇!苦哇!」 苦哇!」就叫 !」就叫 起苦來了。 起苦來了。可是苦, 可是苦,誰叫你 誰叫你來的? 來的?你自己無緣 自己無緣無故造了業, 無故造了業,就跑到這個 地方來了。 地方來了。生了是苦, 生了是苦,好像生龜脫 好像生龜脫殼似的, 殼似的,像烏龜, 像烏龜,把蓋子給活揭 把蓋子給活揭下 來。死的時候, 死的時候,就像活牛剝 就像活牛剝皮一樣。 皮一樣。你到老的時候, 到老的時候,所有的眼睛、 所有的眼睛、耳朵 都不幫 都不幫忙了, 忙了,你就有醫生, 就有醫生,也沒有法子叫你 也沒有法子叫你永遠不死。 永遠不死。醫生也不過是治 療這個皮毛, 療這個皮毛,根本也不會叫你 根本也不會叫你不老; 不老;你到死的時候, 到死的時候,他也沒有方法說 他也沒有方法說是 打個什麼 打個什麼藥針, 藥針,一定叫你 一定叫你不會死的。 不會死的。為什麼要這麼 要這麼多醫生呢 多醫生呢?這些醫生 都是治不能死的病; 都是治不能死的病;不死的病, 不死的病,他可以治; 他可以治;死的病, 死的病,沒有任何的醫生能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202 of 247

治的。 治的。是這個病應該好的, 是這個病應該好的,他可以治好; 他可以治好;不應該好的, 不應該好的,都死了。 都死了。如果死 的病可以治好, 的病可以治好,世界上不應該有死人; 世界上不應該有死人;到老的時候, 到老的時候,還是一樣死。 還是一樣死。為什 麼這個世界還要醫生呢 這個世界還要醫生呢? 這個世界就是這麼 這個世界就是這麼回事嘛 回事嘛!真的、假的, 假的,假的、 假的、真的,真真假 真真假、假假 真,在裏邊這麼 在裏邊這麼混合著。 混合著。你一定說 一定說是怎麼樣 怎麼樣,怎麼樣也不 怎麼樣也不怎麼 樣也不怎麼樣 怎麼樣;你一 定說不怎麼樣 怎麼樣,不怎麼樣也 怎麼樣也怎麼 樣也怎麼樣 怎麼樣。這個世界, 這個世界,就是這麼 就是這麼回事! 回事!所以 說,一定要死的人, 一定要死的人,沒有哪 沒有哪一個醫生可以把他治活了的。 一個醫生可以把他治活了的。說現在可以換 心,可以換什麼 可以換什麼;你換來換去, 換來換去,將來還是死的, 將來還是死的,不會永遠都存在的。 不會永遠都存在的。若 有這麼 有這麼一個方法, 一個方法,可以治得人不死, 可以治得人不死,那這個世界就沒有了! 那這個世界就沒有了!人若不死, 人若不死, 世界也沒有了; 世界也沒有了;為什麼?留這麼 留這麼多人在世上, 多人在世上,你說這些人在什麼 這些人在什麼地方 住?除非開闢虛 除非開闢虛空,作第二個住所, 作第二個住所,但是這不容易的。 但是這不容易的。所以我認為 所以我認為,人 若都不死, 若都不死,就都死了! 就都死了! 憂患: 憂患:這一些個憂患。 這一些個憂患。如是等火: 如是等火:像生老病死苦、 像生老病死苦、愛別離苦、 愛別離苦、怨憎會 苦、求不得苦、 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 五陰熾盛苦,這麼多的苦, 多的苦,熾然不息: 熾然不息:熾燃, 熾燃,就著得越 著越旺, 著越旺,越燒火頭越大; 越燒火頭越大;所以前邊不說 所以前邊不說「綩綖不斷」 不斷」嗎?這也就是這個 眾生的業, 生的業,一天比一天就增加, 一天比一天就增加,所以三界這火, 所以三界這火,一天比一天著得也高。 一天比一天著得也高。 不息, 不息,沒有熄的時候。 沒有熄的時候。 我講經, 我講經,方才我講的道理, 方才我講的道理,是真的。你想一想, 想一想,哪一個人, 一個人,會永遠不死 呢?沒有的。 沒有的。 K2 頌合別喻

分四

L1 頌合長者見火喻

L2 頌合捨几用車喻

L3 頌合等賜大車喻

L4

頌合無虛妄喻 今L1 如來已離 三界火宅 寂然閒居 安處林野 今此三界 皆是我有 其中眾 其中眾生 悉是吾子 而今此處 多諸患難 唯我一人 能為救護 如來已離, 如來已離,三界火宅: 三界火宅:佛已經離開這燒得這樣旺盛的火宅── 佛已經離開這燒得這樣旺盛的火宅──欲界 ──欲界、 欲界、色 界、無色界, 無色界,這三界火宅。 這三界火宅。寂然閒居: 寂然閒居:寂然, 寂然,是非常的寂靜; 是非常的寂靜;佛是無所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203 of 247

事事, 事事,悠閒自在, 悠閒自在,也不需要去勞動, 也不需要去勞動,在那兒住著。 在那兒住著。安處林野: 安處林野:在這個好 像世外桃源的林野之中修行, 像世外桃源的林野之中修行,清靜快樂。 靜快樂。 今此三界, 今此三界,皆是我有: 皆是我有:我雖然出了三界火宅, 我雖然出了三界火宅,但是現在這三界都是屬於 佛的, 佛的,所以說 所以說「屬於一人」 屬於一人」嘛!都是佛所有的。 都是佛所有的。其中眾 其中眾生,悉是吾子: 悉是吾子: 在這三界裏邊, 在這三界裏邊,所有眾 所有眾生都是我的兒子。 生都是我的兒子。而今此處, 而今此處,多諸患難: 多諸患難:現在在 這三界裏邊, 這三界裏邊,這麼多的禍、 多的禍、憂患和困難的事情, 憂患和困難的事情,這麼樣危險! 樣危險!這麼多的 毒蟲、 毒蟲、猛獸! 猛獸!唯我一人, 唯我一人,能為救護: 救護:只有我這世尊, 只有我這世尊,才能救護這一切的 眾生。 佛說我們一切眾 我們一切眾生,都是佛的兒子; 都是佛的兒子;可是有的眾 可是有的眾生,就不認爸爸 就不認爸爸, 爸爸,就謗 佛、謗法、 謗法、謗僧; 謗僧;你說,這是不是忤逆不孝的兒子?「 這是不是忤逆不孝的兒子?「佛 ?「佛說我們是他的 兒子, 兒子,這也不一定是這樣子!」 這也不一定是這樣子!」那 !」那麼佛不是你 佛不是你的父親, 的父親,究竟誰是你 究竟誰是你的父 親呢?說我有父親, 我有父親,不需要再多一個父親。 不需要再多一個父親。你那個父親是世間的, 那個父親是世間的,由業 報所生的父親; 報所生的父親;佛是出世間清 佛是出世間清淨大慈悲父, 淨大慈悲父,是一個清 是一個清淨無染的一個父親 ──你 ──你若能認識你 若能認識你這個父親, 這個父親,將來你 將來你也就得到清 也就得到清淨無染污 淨無染污了,沒有這麼 沒有這麼 多的垢穢了。 多的垢穢了。所以我們自己不要跑 所以我們自己不要跑到外邊來, 到外邊來,連自己的父親都不認了! 連自己的父親都不認了! 《法華經》 法華經》後邊會講到, 後邊會講到,說窮子跑 窮子跑到外邊, 到外邊,不認得自己的父親了。 不認得自己的父親了。我們 現在也都是窮子跑 現在也都是窮子跑到外邊, 到外邊,我們父親叫我們回家裏去, 我們父親叫我們回家裏去,但我們還說 但我們還說: 「喔!這不是我的父親!」 這不是我的父親!」不認識自己的父親了 !」不認識自己的父親了! 不認識自己的父親了! L2 頌合捨几用車喻

分二

M1 頌合捨几

M2 頌合用車

今M1 雖復教 雖復教詔 而不信受 於諸欲染 貪著深故 雖復教 雖復教詔:佛雖然用種種的方法, 佛雖然用種種的方法,來教化一切的眾 化一切的眾生。而不信受: 而不信受:可是 眾生也不生出信心來, 生也不生出信心來,還是像沒有聽見佛的教 還是像沒有聽見佛的教化時一樣的。 化時一樣的。什麼原因不 相信呢 相信呢?於諸欲染, 於諸欲染,貪著深故: 貪著深故:因為這一切的眾 這一切的眾生,對所有的欲, 對所有的欲,貪著 得很深的緣 得很深的緣故。 欲有很多種, 欲有很多種,有的人就貪到財欲上, 有的人就貪到財欲上,想要得多一點的錢; 想要得多一點的錢;有的人就貪到 色欲上, 色欲上,歡喜得到美色; 歡喜得到美色;有的人就貪著到名的欲上, 有的人就貪著到名的欲上,願意得一個好的 名,願意成一個世界很有名的人; 願意成一個世界很有名的人;有的人就著住到食欲上, 有的人就著住到食欲上,歡喜吃好的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204 of 247

東西。 東西。有的人就想做世界的領袖, 有的人就想做世界的領袖,有這種領袖的欲; 有這種領袖的欲;有的人就歡喜做國 家的元首, 家的元首,有這種元首的欲。 有這種元首的欲。國家的元首, 國家的元首,就是或者做皇帝, 就是或者做皇帝,或者做總 統;你看看有多少人去競選? 看看有多少人去競選?這都是有一種元首的欲。 這都是有一種元首的欲。 這種種的欲, 這種種的欲,把他智慧就給遮蓋住了; 把他智慧就給遮蓋住了;念茲在茲, 念茲在茲,就想把他所希望的這 種欲成就了。 種欲成就了。念茲, 念茲,念念不忘這一件事; 念念不忘這一件事;在茲, 在茲,也對這件事是特別注意 的。「染 。「染」就是把智慧給遮蓋了。 就是把智慧給遮蓋了。有這種種的欲, 有這種種的欲,就沒有真 就沒有真正的智慧 了;沒有真 沒有真正智慧, 正智慧,就會做出糊塗事情來, 就會做出糊塗事情來,盡做出一些愚癡的事。 盡做出一些愚癡的事。又因 為著住到欲上, 著住到欲上,所以說 所以說「貪著深故」, 貪著深故」,他貪著世間的名 」,他貪著世間的名、 他貪著世間的名、利益、 利益、色、 食,這種種的問題, 這種種的問題,和做領袖這種的欲, 和做領袖這種的欲,就把人的頭腦給支配昏了; 就把人的頭腦給支配昏了;支 配昏了, 配昏了,佛對他說 佛對他說法,他也就不相信了。 他也就不相信了。好像一般人吃迷魂藥, 好像一般人吃迷魂藥,這也是 一種欲, 一種欲,他吃得把這個理智、 他吃得把這個理智、這種真 這種真正的智慧、 正的智慧、真正的理性都失去了, 正的理性都失去了, 天天都在醉生夢死裏邊過生活; 天天都在醉生夢死裏邊過生活;好像喝酒喝醉了, 好像喝酒喝醉了,又好像作夢似, 又好像作夢似,究竟 做什麼 做什麼事情, 事情,連他自己都不知道! 連他自己都不知道!這都是被這個「 這都是被這個「染」、這個 」、這個「 這個「欲」所 遮蓋住了, 遮蓋住了,所以智慧也就不現前了。 所以智慧也就不現前了。 M2 頌合用車 以是方便 開示演說 開示演說 具足三明

為說三乘 出世間道 及六神通

令諸眾 令諸眾生 是諸子等 有得緣 有得緣覺

知三界苦 若心決定 不退菩薩

以是方便, 以是方便,為說三乘: 三乘:佛因為 佛因為眾生著住到欲染上太深, 生著住到欲染上太深,所以不得不把真 所以不得不把真 實的法收起來, 實的法收起來,而說方便權巧的法門, 方便權巧的法門,就為說聲聞乘、 聲聞乘、緣覺乘、 覺乘、菩薩乘 這三乘, 這三乘,這叫「 這叫「捨經用權」。 捨經用權」。經 」。經,就是「 就是「經常之法」; 經常之法」;捨經常不變的 」;捨經常不變的 法,而用權巧方便的法門; 而用權巧方便的法門;用權智, 用權智,而不用實智。 而不用實智。 方才所說 方才所說這一些個青 這一些個青年人, 年人,都用迷魂藥吃得迷迷糊糊, 都用迷魂藥吃得迷迷糊糊,以為這就到了虛 這就到了虛 空裏。 空裏。有的人到這兒來對我講, 有的人到這兒來對我講,說他到過虛 他到過虛空;你說這愚癡不愚癡? 這愚癡不愚癡?他 還說有個師父幫 有個師父幫他證明, 他證明,說他已經得到虛 他已經得到虛空了。 空了。這簡直的真 這簡直的真是像我以前 講的: 講的: 懵懂傳 懵懂傳懵懂, 懵懂,一傳兩不懂 一傳兩不懂; 師父下地獄, 師父下地獄,徒弟往裏拱。 徒弟往裏拱。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205 of 247

到虛空,並不需要吃什麼 並不需要吃什麼藥;你吃什麼 吃什麼藥到虛 藥到虛空,若沒有那個藥, 若沒有那個藥,又不 空了。 空了。究竟這是空、 究竟這是空、是沒有空呢 是沒有空呢?這根本就是自己欺騙自己, 這根本就是自己欺騙自己,自己頭腦 太愚癡! 太愚癡!這一類的人, 這一類的人,你對他講:「 對他講:「你 :「你沒有到虛 沒有到虛空裏!」 空裏!」他不相信的 !」他不相信的。 他不相信的。 那一個懵懂 那一個懵懂的師父 懵懂的師父說 的師父說:「你 :「你是到虛 是到虛空裏了!」 空裏了!」他相信了 !」他相信了。 他相信了。你說,這可憐 不可憐? 不可憐?這真正所謂「 正所謂「拿著糞, 拿著糞,給他油餅 給他油餅,他也不換」; 他也不換」;拿著糞要吃 」;拿著糞要吃, 拿著糞要吃, 說這個糞比什麼 這個糞比什麼都香, 都香,就是這一類的人! 就是這一類的人!你說這個人是聰明、 這個人是聰明、是糊塗? 是糊塗? 不是我比喻 不是我比喻這個例子太過, 這個例子太過,這個比那個還厲害! 這個比那個還厲害!因為他根本就把人性都 沒有了! 沒有了!他不知道做人應該有真 他不知道做人應該有真正的智慧, 正的智慧,他信這種虛 他信這種虛妄不實的境界。 妄不實的境界。 這是太可憐的! 這是太可憐的! 所以佛遇著這一些個人, 所以佛遇著這一些個人,沒有辦 沒有辦法了; 法了;就說:「我現在有比 :「我現在有比你 我現在有比你吃的藥還 妙的, 妙的,你不單吃了可以到虛 不單吃了可以到虛空,不吃就回來了; 不吃就回來了;你若聽我的話、 若聽我的話、信我的 法,你永遠在虛 永遠在虛空裏, 空裏,不會回來了。」 不會回來了。」這些貪著染 。」這些貪著染污 這些貪著染污法的眾 法的眾生,就相信 了,相信佛說 相信佛說的四諦法, 的四諦法,相信佛說 相信佛說的十二因緣 的十二因緣法,相信佛說 相信佛說的六度萬行 法,都相信了! 都相信了!所以佛為 所以佛為說三乘。 三乘。 令諸眾 令諸眾生,知三界苦: 知三界苦:佛要使令一切眾 佛要使令一切眾生,知道欲界、 知道欲界、色界、 色界、無色界這 三界都是苦的地方, 三界都是苦的地方,沒有好的地方。 沒有好的地方。開示演說 開示演說,出世間道: 出世間道:所以就開示 眾生,又給眾 又給眾生演說 生演說這出世的妙法。 這出世的妙法。世間, 世間,有「器世間」、「 器世間」、「有情世 」、「有情世 間、「正覺世間 、「正覺世間」。 正覺世間」。器世間 」。器世間, 器世間,就是眾 就是眾生的依報; 生的依報;有情世間, 有情世間,就是所有的 眾生;正覺世間, 正覺世間,就是有佛的時候。 就是有佛的時候。那麼這個世間法、 這個世間法、出世間法, 出世間法,也就 是世、 是世、出世間法, 出世間法,都是佛所說 都是佛所說的。 是諸子等, 是諸子等,若心決定: 若心決定:這所有的眾 這所有的眾生,假設他的心選擇決定了哪 假設他的心選擇決定了哪一種 法。具足三明: 具足三明:什麼叫三明?( 叫三明?(弟子無人回答 ?(弟子無人回答。) 弟子無人回答。)啊 。)啊!把「三明」 三明」都不 記得, 記得,變成「 變成「三糊塗」 三糊塗」了!變成「 變成「三不明」 三不明」了!三不明怎麼 三不明怎麼辦呢 怎麼辦呢? 辦呢?不要 擔心, 擔心,不要憂愁, 不要憂愁,我現在再講給你 我現在再講給你聽,你就明白了, 就明白了,就不會糊塗啦 就不會糊塗啦!這 有過去明、 有過去明、現在明、 現在明、未來明。 未來明。 (一)過去明, 過去明,就是宿命明; 就是宿命明;知道前生的事情如何如何。「 知道前生的事情如何如何。「我前生原來 。「我前生原來 是個做什麼 是個做什麼的來著? 的來著?喔!是個讀書的。 是個讀書的。得到博士學位後, 得到博士學位後,讀書累得吐血 死了。 死了。真可惜! 可惜!剛剛得到博士, 剛剛得到博士,病也來了, 病也來了,就死了! 就死了!在死的時候, 在死的時候,生了 一個覺悟的念頭; 一個覺悟的念頭;哦!這太苦囉 這太苦囉!我來生要學佛法, 我來生要學佛法,修行了。」 修行了。」所以今 。」所以今 生就遇著這一個法師, 生就遇著這一個法師,來聽這個經。 來聽這個經。是這麼 是這麼回事啊 回事啊!聽明白經, 聽明白經,又出家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206 of 247

了!這是一個。 這是一個。 又,「喔 ,「喔!原來前生我是一個放羊的, 原來前生我是一個放羊的,趕著一幫 著一幫羊,在山上放羊。 在山上放羊。自己 覺得放羊沒有什麼 覺得放羊沒有什麼大意思, 大意思,莫如去學佛法。 莫如去學佛法。殊不知也遇不著佛法, 殊不知也遇不著佛法,等到 死了, 死了,也沒有懂 也沒有懂佛法; 佛法;所以發願說 所以發願說,來生我等青 來生我等青年的時候, 年的時候,我就要遇著 佛法, 佛法,來聽經聞法修行。」 來聽經聞法修行。」所以今生又遇著佛法了 。」所以今生又遇著佛法了! 所以今生又遇著佛法了!或者前生是個男 人,歡喜女人, 歡喜女人,今生變了女人; 今生變了女人;或者前生是個女人, 或者前生是個女人,今生又變成男人, 今生又變成男人, 這都是宿命。 這都是宿命。你明白你 明白你自己的, 自己的,也明白其他的人, 也明白其他的人,這就是宿命明, 這就是宿命明,又叫 過去明。 過去明。 (二)現在明, 現在明,就是漏盡明; 就是漏盡明;漏盡, 漏盡,就是得到無漏了。 就是得到無漏了。聽過經的人, 聽過經的人,都 會懂得這無漏; 得這無漏;沒有聽過經的人, 沒有聽過經的人,什麼叫無漏? 叫無漏?我再給你 我再給你們舉出一個很 淺近的比方。 淺近的比方。茶杯底下沒有窟窿, 茶杯底下沒有窟窿,它就不漏; 就不漏;如果底下有個窟窿, 如果底下有個窟窿,裝茶 它就漏了。 就漏了。我們不懂 我們不懂修道的人, 修道的人,都是有漏的; 都是有漏的;除非你 除非你修行得道了, 修行得道了,才無 漏了。 漏了。把你那個漏給不漏了, 那個漏給不漏了,這叫現在明, 這叫現在明,也就是你 也就是你真正得到智慧了。 正得到智慧了。 怎麼會無漏 怎麼會無漏呢 就有真正的智慧, 正的智慧,才會無漏; 才會無漏;怎麼會有漏 怎麼會有漏? 就是愚癡。 會無漏呢?就有真 會有漏?就是愚癡。 什麼叫漏? 叫漏?你歡喜吃東西, 歡喜吃東西,這是漏; 這是漏;你歡喜喝咖 歡喜喝咖啡,這是漏; 這是漏;男人歡喜 女人, 女人,這是漏; 這是漏;女人歡喜男人, 女人歡喜男人,也是漏。 也是漏。那什麼 那什麼是不漏啊 是不漏啊?修行嘛 修行嘛! 這根本沒有第二個問題; 這根本沒有第二個問題;就是第一個, 就是第一個,就要修行! 就要修行!你修行, 修行,就會無漏; 就會無漏; 你不修行, 不修行,就有漏。「 就有漏。「那我寧可有漏 。「那我寧可有漏, 那我寧可有漏,我也不修行!」 我也不修行!」那也最好了 !」那也最好了, 那也最好了,你 歡喜, 歡喜,那當然就是好了嘛 那當然就是好了嘛!你歡喜有漏, 歡喜有漏,就漏去囉 就漏去囉!看漏到什麼 看漏到什麼地方 去? 漏到豬裏邊去, 漏到豬裏邊去,漏到馬裏邊去, 漏到馬裏邊去,漏到牛裏邊去, 漏到牛裏邊去,漏到地獄裏邊去, 漏到地獄裏邊去,漏到 餓鬼裏邊去, 餓鬼裏邊去,隨你自己選擇這一條路。「 自己選擇這一條路。「喔 。「喔!有這麼 有這麼危險?」 危險?」你 ?」你才知道 啊!可是現在才知道, 可是現在才知道,還不太晚 還不太晚!你還可以回頭修行, 還可以回頭修行,不到那些個地方 去;就到佛的地方去, 就到佛的地方去,菩薩的地方去, 菩薩的地方去,聲聞、 聲聞、緣覺都可以, 覺都可以,沒有什麼 沒有什麼困 難的。 難的。只要你 只要你肯修行, 肯修行,就會無漏了。 就會無漏了。 (三)未來明, 未來明,就是天眼明, 就是天眼明,無論障內 無論障內的物可以看見, 的物可以看見,障外的物也可以 看見。 看見。障內的物, 的物,就是這房子裏邊的東西; 就是這房子裏邊的東西;房子外邊的東西, 房子外邊的東西,就是障外 的物。 的物。不單能看障外的物, 不單能看障外的物,還能看天上的物, 還能看天上的物,而且還能看他方世界的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207 of 247

物。 及六神通: 及六神通:什麼叫六種神通? 叫六種神通?究竟這天眼、 究竟這天眼、天耳, 天耳,能有什麼 能有什麼作用? 作用?天眼 通,能看見你 能看見你自己身體裏邊有什麼 自己身體裏邊有什麼。前邊我不說 前邊我不說「自性眾 自性眾生誓願度」? 生誓願度」? 你自己身體裏邊有多少眾 自己身體裏邊有多少眾生,你可以數得過來, 可以數得過來,可以看得見。 可以看得見。我不說 我不說醫 學發明數不過來嗎 學發明數不過來嗎?你若得了天眼通, 若得了天眼通,你自己可以數得過來, 自己可以數得過來,所以你 所以你就 可以度你 可以度你自己的眾 自己的眾生。你把你看得見的, 看得見的,就一個一個度! 就一個一個度!度一個就了一 個,度兩個就了兩個。 度兩個就了兩個。一般人講天眼通, 一般人講天眼通,一定說 一定說看天上的東西; 看天上的東西;這不單 單看天上, 單看天上,看你自己的肚皮裏邊, 自己的肚皮裏邊,你吃多少粒米都可以數得出來。 吃多少粒米都可以數得出來。你一 天吃的什麼 天吃的什麼東西, 東西,到肚子裏頭, 到肚子裏頭,發生什麼 發生什麼樣的變化都知道了, 樣的變化都知道了,真正知道 你有沒有消化力。 有沒有消化力。 你若得到天耳通, 若得到天耳通,不單能聽到天上人說 不單能聽到天上人說話,也可以聽見你 也可以聽見你肚子裏邊那蟲 子叫。 子叫。那個小菌不是? 那個小菌不是?它說話呀! 話呀!甚至於聽見花和樹說 甚至於聽見花和樹說話的聲音。 話的聲音。想要 把花草割下來的時候, 把花草割下來的時候,你若有天耳通, 若有天耳通,就聽見它 就聽見它們在害怕叫:「 們在害怕叫:「唉 :「唉呀! 唉呀!不得了! 不得了!這會兒我要死囉 這會兒我要死囉!」你 !」你聽見, 聽見,你可不要討厭有這麼 可不要討厭有這麼多聲 音,簡直真 簡直真討厭了! 討厭了!你也可以不聽; 也可以不聽;你若不歡喜聽、 若不歡喜聽、不歡喜看, 不歡喜看,可以 的,隨你自己便的。 自己便的。 天眼通, 天眼通,比愛克斯光鏡子還照得清 比愛克斯光鏡子還照得清楚;天耳通, 天耳通,比醫學上用的聽診器什 麼的,還聽得清 還聽得清楚。他心通, 他心通,是在其他的人還沒有講出來的話, 是在其他的人還沒有講出來的話,甚至於 他自己想要說 他自己想要說而沒有說 而沒有說出來口, 出來口,在肚子裏邊和心裏邊收藏著; 在肚子裏邊和心裏邊收藏著;這個時 候,若有他心通的人, 若有他心通的人,就可以知道他心裏想的是什麼 就可以知道他心裏想的是什麼?想要說 想要說的是什 麼?起的什麼 起的什麼念?起了多少種的念? 起了多少種的念?他的念, 他的念,好像水波浪, 好像水波浪,前念跟著後 念、後念跟著前念, 後念跟著前念,前念過去、 前念過去、後念來了, 後念來了,後念過去、 後念過去、後念又來了; 後念又來了;這 心念的什麼 心念的什麼,他都知道。 他都知道。 以前有這麼 以前有這麼一個阿羅漢, 一個阿羅漢,他得了六種神通, 他得了六種神通,他就有他心通。 他就有他心通。他帶一個徒 弟去行腳 弟去行腳。什麼叫行腳 叫行腳?就是拿著東西, 就是拿著東西,到各處去朝山、 到各處去朝山、拜山。 拜山。那麼所 有的衣單、 有的衣單、行李, 行李,所應該用的東西, 所應該用的東西,也就是所謂的 sleeping bag( bag(睡 袋);那些個東西 );那些個東西, 那些個東西,就要做徒弟的來揹 就要做徒弟的來揹著。 在途中, 在途中,揹揹, 揹揹,這個徒弟心裏就想了:「 這個徒弟心裏就想了:「我將來一定要行大乘法 :「我將來一定要行大乘法, 我將來一定要行大乘法,要行 菩薩道, 菩薩道,修這六度萬行, 修這六度萬行,來普度一切眾 來普度一切眾生。」他這個師父一看 。」他這個師父一看, 他這個師父一看,知道這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208 of 247

徒弟要行大乘的菩薩道了, 徒弟要行大乘的菩薩道了,他自己還是個羅漢境界, 他自己還是個羅漢境界,他徒弟的願力超過 去他了! 去他了!於是就叫他徒弟把這衣單、 於是就叫他徒弟把這衣單、行李交給他, 行李交給他,他自己來揹 他自己來揹著。他徒 弟說:「我來 :「我來揹 我來揹著吧!」他 !」他說:「不要 :「不要! 不要!我現在就要自己揹 我現在就要自己揹著。」 揹著走了一個時期, 著走了一個時期,他的徒弟又想:「 他的徒弟又想:「這菩薩道很難行的 :「這菩薩道很難行的, 這菩薩道很難行的,舍利弗都不 能行菩薩道, 能行菩薩道,何況我呢 何況我呢?還是不要行菩薩道好囉 還是不要行菩薩道好囉!」不要行菩薩道了 !」不要行菩薩道了, 不要行菩薩道了, 他師父一看,「 他師父一看,「他又從那個大乘的心 ,「他又從那個大乘的心、 他又從那個大乘的心、那個願上, 那個願上,又跑回來到小乘的 願,又不發大乘菩薩的願了!」 又不發大乘菩薩的願了!」這羅漢就 !」這羅漢就說 這羅漢就說:「還 :「還你拿著這衣單了!」 拿著這衣單了!」 他徒弟也不知道為 他徒弟也不知道為什麼;好像這種的情形有很多次, 好像這種的情形有很多次,這個徒弟就問師父 說:「為 :「為什麼你等一等又自己揹 等一等又自己揹,等一等又叫我來揹 等一等又叫我來揹?這究竟是為 這究竟是為什麼 呢?」 他師父說 他師父說:「因 :「因為你發心行菩薩道, 發心行菩薩道,想修六度萬行; 想修六度萬行;我現在還是個小乘 人,所以我應該揹 所以我應該揹這個衣單。 這個衣單。你等一等又把大乘的願收回來, 等一等又把大乘的願收回來,又不發大 乘願了! 乘願了!你又覺得舍利弗都不能行菩薩道, 又覺得舍利弗都不能行菩薩道,何況你 何況你呢!你也不肯發菩薩 心了! 心了!所以, 所以,我這個衣單還要你 我這個衣單還要你拿著。 拿著。你和我是一樣的, 和我是一樣的,你也是小乘 人,我也是小乘人, 我也是小乘人,當然我做師父的不能給徒弟拿著衣單; 當然我做師父的不能給徒弟拿著衣單;所謂『 所謂『有事 弟子服其勞』, 弟子服其勞』,有什 』,有什麼 有什麼工作, 工作,應該徒弟做的。『 應該徒弟做的。『有酒食 。『有酒食, 有酒食,先生饌』, 先生饌』,要 』,要 吃好東西, 吃好東西,這要師父先吃的。 這要師父先吃的。所以我才又交給你 所以我才又交給你!」他的徒弟一想 !」他的徒弟一想: 他的徒弟一想: 「哦!發大乘心, 發大乘心,連師父都不要他做工了! 連師父都不要他做工了!這個大乘心是好的, 這個大乘心是好的,將來還 一定要發大乘心!」 一定要發大乘心!」 舍利弗怎麼 舍利弗怎麼樣不能行菩薩道 怎麼樣不能行菩薩道呢 樣不能行菩薩道呢?因為舍利弗是聲聞乘, 舍利弗是聲聞乘,他發心要修菩薩 法,行大乘的菩薩道。 行大乘的菩薩道。你若不發心, 若不發心,就沒有人來試驗你 就沒有人來試驗你;你若發心發得 不真,也沒有人管你 也沒有人管你,也沒有人來試驗你 也沒有人來試驗你。你若一發心, 若一發心,發真了,真正 發菩提心了, 發菩提心了,這天龍八部或者其他的菩薩, 這天龍八部或者其他的菩薩,就要來試驗試驗你 就要來試驗試驗你,來考試 一下。 一下。好像你 好像你想要入大學去讀書, 想要入大學去讀書,也要有個考試, 也要有個考試,你考合格了, 考合格了,才可以 入;不合格呢 不合格呢?你要再重考過。 要再重考過。那麼舍利弗發心行菩薩道, 舍利弗發心行菩薩道,菩薩就要布 施,若自己有什麼 若自己有什麼,有人需要, 有人需要,就作布施; 就作布施;如果你 如果你不能滿人的願, 不能滿人的願,就不 能叫菩薩。 能叫菩薩。 舍利弗行菩薩道的時候, 舍利弗行菩薩道的時候,有個人在那兒一邊走, 有個人在那兒一邊走,一邊哭, 一邊哭,哭得很悲傷 的。舍利弗一看, 舍利弗一看,這慈悲心動了! 這慈悲心動了!菩薩要同情、 菩薩要同情、憐憫一切眾 憐憫一切眾生,對一切 眾生都要慈悲, 生都要慈悲,要解除一切眾 要解除一切眾生的痛苦、 生的痛苦、悲哀, 悲哀,於是就問:「 於是就問:「你 :「你哭什麼 哭什麼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209 of 247

啊?」他 ?」他說:「唉 :「唉!我呀! 我呀!我母親得了一種病, 我母親得了一種病,要找活人的眼睛才能給 她治這種的病。 治這種的病。這活人的眼睛, 這活人的眼睛,我到什麼 我到什麼地方去可以得到呢 地方去可以得到呢?我想沒有 活人的眼睛, 活人的眼睛,我母親的病就不會好; 我母親的病就不會好;一定要有這種東西, 一定要有這種東西,她的病才好。 的病才好。 我到所有的藥舖裏, 我到所有的藥舖裏,都沒有活人的眼睛賣。 都沒有活人的眼睛賣。你說我不哭, 我不哭,怎麼辦呢 怎麼辦呢?」 辦呢?」 舍利弗一聽, 舍利弗一聽,哦!他母親有病, 他母親有病,他想要活人的眼睛來治病, 他想要活人的眼睛來治病,這是一種孝 心啦!這個世界上真 這個世界上真是沒有哪 是沒有哪一個藥材店, 一個藥材店,可以買這活人的眼睛。 可以買這活人的眼睛。我反 正有兩隻眼睛, 正有兩隻眼睛,我可以布施一隻眼睛給他。 我可以布施一隻眼睛給他。於是發了慈悲心, 於是發了慈悲心,用手把自 己的眼睛挖 己的眼睛挖出來一隻, 出來一隻,說:「好了 :「好了! 好了!你現在拿我這個眼睛, 現在拿我這個眼睛,回去給你 回去給你母 親治病去囉 親治病去囉!我幫助你,你不要哭了!」 不要哭了!」 這個人拿起來這個眼睛看一看, 這個人拿起來這個眼睛看一看,就給摔 就給摔到地下; 到地下;那眼睛摔 那眼睛摔得就好像放爆 竹似的, 竹似的,就爆開了, 就爆開了,沒有了! 沒有了!舍利弗說 舍利弗說:「為 :「為什麼你把我眼睛給摔 把我眼睛給摔到地 下?」這個人 ?」這個人說 這個人說:「你 :「你這個眼睛又臭又騷的, 這個眼睛又臭又騷的,沒有用的。 沒有用的。我所需要是右 眼睛, 眼睛,你現在挖 現在挖出來的是左眼睛, 出來的是左眼睛,這不同的。 這不同的。你左右也不問清 左右也不問清楚就挖 楚就挖出 來;那根本就沒有用! 那根本就沒有用!你如果真 如果真想幫助我的話, 助我的話,請把你 請把你右眼睛也布施給 我!」 舍利弗把左眼睛挖 舍利弗把左眼睛挖出來, 出來,已經痛得忍不住了, 已經痛得忍不住了,如果右眼睛再挖 如果右眼睛再挖出來, 出來,這 不瞎了嘛 不瞎了嘛?沒有眼睛了! 沒有眼睛了!於是就說 於是就說:「那不行了 :「那不行了! 那不行了!我不能再布施給你 我不能再布施給你右 眼睛了。 眼睛了。你到旁的地方去找去吧 到旁的地方去找去吧!」 這個人說 這個人說:「哦 :「哦!原來你 原來你發菩薩心, 發菩薩心,就是發一半, 就是發一半,不是整個的菩薩心。 不是整個的菩薩心。 你布施眼睛, 布施眼睛,只可以布施一隻, 只可以布施一隻,另一隻眼睛就不肯布施了。 一隻眼睛就不肯布施了。好了, 好了,那你 還要再等一等囉 還要再等一等囉!」說 !」說完這話, 完這話,這個人騰空而起; 這個人騰空而起;原來是個天人來試驗 舍利弗, 舍利弗,說:「你 :「你這回沒考上, 這回沒考上,再等幾年再說 再等幾年再說了!」這也就好像人想要 !」這也就好像人想要 去大學讀書, 去大學讀書,考試不合格, 考試不合格,還要等一等。 還要等一等。 有宿命通, 有宿命通,宿是宿世、 宿是宿世、前世; 前世;宿命通, 宿命通,就是明白前生是做什麼 就是明白前生是做什麼的──是 ──是 善人? 善人?是惡人? 是惡人?是中國人? 是中國人?或者是西方人?「 或者是西方人?「啊 ?「啊!我前生是中國人, 我前生是中國人,不 過生到美國來了。 過生到美國來了。到美國來幹什麼 到美國來幹什麼呢?前生我發願, 前生我發願,說是美國那地方沒 有佛法, 有佛法,我要到那地方去托生; 我要到那地方去托生;這樣英文也不要學了, 這樣英文也不要學了,中文學一點, 中文學一點,可 以就會了。 以就會了。哦!原來是這麼 原來是這麼回事。」「 回事。」「啊 。」「啊!我前生就是佛教 我前生就是佛教徒,發願弘 揚佛法, 揚佛法,所以到西方去做西方的人。 所以到西方去做西方的人。一方面可以做美國人, 一方面可以做美國人,又聽說 又聽說美國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210 of 247

那地方很富有的, 那地方很富有的,那麼度一度那一些的富有人, 度一度那一些的富有人,也可以在佛教 也可以在佛教裏有多一 點的供養。」 點的供養。」於是就 。」於是就跑 於是就跑到美國來投生來了。 到美國來投生來了。這個攀緣 這個攀緣心,你說多大! 多大!這 也是一種攀緣 也是一種攀緣心來做美國人, 心來做美國人,你不要以為 不要以為是你這個願力很大的。 這個願力很大的。 所以, 所以,現在又見著一個中國的法師, 現在又見著一個中國的法師,這是前生的緣 這是前生的緣,今生又遇到一起 了;這一點一點學佛法, 這一點一點學佛法,有的就學得很快, 有的就學得很快,有的就學得很慢。 有的就學得很慢。有的學 佛,聽很久的佛法, 聽很久的佛法,只知道會聽而不會行, 只知道會聽而不會行,以為佛法是佛法, 佛法是佛法,我是我, 我是我, 沒有和佛法合成一起。 沒有和佛法合成一起。有的人就能身體力行, 有的人就能身體力行,實實在在去做, 實實在在去做,實實在在 去修行, 去修行,也不怕苦, 也不怕苦,不怕難, 不怕難,這麼樣修習佛法。 樣修習佛法。或者有的人前生是印度 人,說是我們佛教 是我們佛教應該向西方去推行, 應該向西方去推行,於是今生也就來到美國出生。 於是今生也就來到美國出生。 神境通又叫神足通、 神境通又叫神足通、如意通。 如意通。如意通, 如意通,就是遂心如意, 就是遂心如意,你想怎麼樣就 怎麼樣就怎 樣就怎 麼樣。你想吃蘋果, 想吃蘋果,就有個蘋果來; 就有個蘋果來;你想吃橘子, 想吃橘子,就有個橘子來; 就有個橘子來;你想 吃油餅 吃油餅,就有油餅 就有油餅;你想吃餃子, 想吃餃子,就有餃子。 就有餃子。總而言之, 總而言之,你想什麼 想什麼,就 有什麼 有什麼。如意, 如意,就是你 就是你願意怎麼 願意怎麼樣 怎麼樣,就怎麼樣 怎麼樣;甚至於你 甚至於你說,我願意有 很多錢, 很多錢,這錢也就來了! 這錢也就來了!如意通就能這麼 如意通就能這麼樣子。 樣子。 如意通, 如意通,你願意在水裏, 願意在水裏,也淹不死你 也淹不死你;你願意在火上走, 願意在火上走,也燒不死你 也燒不死你; 那才是真 那才是真正的如意呢 正的如意呢!不是說 不是說就點上一堆火, 就點上一堆火,從那火裏走過去; 從那火裏走過去;你就在 那火裏打坐, 那火裏打坐,火也燒不壞你 火也燒不壞你。你有如意通, 有如意通,你有神境通, 有神境通,就能入水不 溺,入火不焚了。 入火不焚了。並不是說 並不是說我到日本去學一個法, 我到日本去學一個法,回來就可以在火上走 路,燒不壞腳 燒不壞腳。燒不壞腳 燒不壞腳,那不算什麼 那不算什麼出奇; 出奇;你若能坐到火裏, 若能坐到火裏,在火裏 栽蓮, 栽蓮,就生出一朵 就生出一朵蓮花來, 蓮花來,你能坐到那蓮花上, 能坐到那蓮花上,那才是真 那才是真的!要不然, 要不然, 你就在火上走一走, 就在火上走一走,那有什麼 那有什麼用?沒有用處! 沒有用處!我們這個世界上, 我們這個世界上,要是各 處都有火堆, 處都有火堆,你能在火上走也燒不壞, 能在火上走也燒不壞,其他人就不能走, 其他人就不能走,這還有點用 處;可是現在這個世界上, 可是現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像唐玄奘去取經路過火燄 沒有像唐玄奘去取經路過火燄山的情形。 山的情形。那 火燄山都是火, 山都是火,不能走過去; 不能走過去;你要是可以過這火燄 要是可以過這火燄山,那也算一點本 事。 人不怕火, 人不怕火,不怕水, 不怕水,這都是神足通, 這都是神足通,才有這種境界; 才有這種境界;至於說 至於說人不怕凍, 人不怕凍, 這也沒有什麼 這也沒有什麼用的。 用的。好像我以前常常講, 好像我以前常常講,在東北那下雪的天氣, 在東北那下雪的天氣,我可以 不穿鞋, 不穿鞋,不穿襪子, 不穿襪子,能在雪地上走, 能在雪地上走,它凍不壞腳 凍不壞腳。這只不過是一點小小 的境界, 的境界,小小的功夫, 小小的功夫,談不到什麼 談不到什麼神足通, 神足通,這不是的。 這不是的。這一種境界誰都 可以做得到的, 可以做得到的,只要你 只要你能忍著, 能忍著,不怕凍, 不怕凍,凍一點也忍著它 凍一點也忍著它。若凍, 若凍,你忍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211 of 247

著它;凍過了, 凍過了,你忍住了, 忍住了,它也就不凍了。 也就不凍了。小鳥也沒有穿鞋, 小鳥也沒有穿鞋,也沒有穿 襪子, 襪子,牠那個爪子在雪地上也一樣走。 那個爪子在雪地上也一樣走。並不是說 並不是說,牠能在雪地上走, 能在雪地上走,這 就有了神通了, 就有了神通了,一切小鳥都可以的。 一切小鳥都可以的。那麼這個不怕凍, 這個不怕凍,只不過是你 只不過是你若有 少少無漏的境界就可以。 少少無漏的境界就可以。 這個神境通, 這個神境通,就是你 就是你不怕障礙, 不怕障礙,在這兒走走路就可以透進去這道牆, 在這兒走走路就可以透進去這道牆,也 可以鑽進去這個地。 可以鑽進去這個地。你看,這個地沒有窟窿, 這個地沒有窟窿,他可以就進去了, 他可以就進去了,沒有 了,忽隱忽顯。 忽隱忽顯。有人說 有人說我不相信這個! 我不相信這個!你當然不相信! 當然不相信!你要是相信了, 要是相信了, 那你也可以這樣子, 也可以這樣子,是不是啊 是不是啊?說:「那 :「那麼你相信, 相信,你可不可以這樣 子?」我還是以前講的話 ?」我還是以前講的話:「 我還是以前講的話:「你 :「你不要問我!」 不要問我!」我是給 !」我是給你 我是給你講的, 講的,不是你 不是你給 我講; 我講;因為你不懂這個道理, 這個道理,我給你 我給你講。你不要問, 不要問,我現在也不需要到 哪一個大學裏去, 一個大學裏去,也不需要人試驗我修不修菩薩道、 也不需要人試驗我修不修菩薩道、行不行菩薩道? 行不行菩薩道?我 都不需要的。 都不需要的。 這神境通, 這神境通,是妙不可言的。 是妙不可言的。我不過說 我不過說出這麼 出這麼一點皮毛來, 一點皮毛來,根本就沒有法 子說,因為太神了! 太神了!這神境通, 這神境通,可以踴身虛 可以踴身虛空,身上出火、 身上出火、身下出水, 身下出水, 身下出火、 身下出火、身上出水, 身上出水,在空中, 在空中,可以現十八變。 可以現十八變。 還有漏盡通, 還有漏盡通,這就是沒有一切的漏, 這就是沒有一切的漏,不漏落到三界。 不漏落到三界。鬼、神都有五通, 神都有五通, 就沒有漏盡通, 就沒有漏盡通,都還有漏呢 都還有漏呢!這鬼神都沒有證果; 這鬼神都沒有證果;若證得阿羅漢果, 若證得阿羅漢果,才 沒有漏, 沒有漏,這叫得到漏盡通。 這叫得到漏盡通。所以得到這六種神通, 所以得到這六種神通,就是阿羅漢了! 就是阿羅漢了!不是 說得一通、 得一通、兩通, 兩通,這就是阿羅漢了。 這就是阿羅漢了。這阿羅漢不是這麼 這阿羅漢不是這麼沒有價值 沒有價值的,不 是就這麼 是就這麼你得個天眼, 得個天眼,或者得個小小的智慧了, 或者得個小小的智慧了,這就是阿羅漢了。 這就是阿羅漢了。阿羅 漢,要無漏了。 要無漏了。你問問自己有沒有漏? 問問自己有沒有漏?你若能無漏, 若能無漏,你就是阿羅漢; 就是阿羅漢;你 要是不能無漏, 要是不能無漏,那離阿羅漢還遠得很呢 那離阿羅漢還遠得很呢! 可是我們又要知道這一點: 可是我們又要知道這一點:我們就是得到五眼六通了, 我們就是得到五眼六通了,也不要隨便去 用。那麼說不用, 不用,要它做什麼 做什麼?這不是叫你 這不是叫你不用, 不用,叫你大用, 大用,不要小 用。好像看見這一個人, 好像看見這一個人,要在他面前顯顯神通, 要在他面前顯顯神通,所以故意對他講:「 所以故意對他講:「頭 :「頭 先你在家裏, 在家裏,今天吃的什麼 今天吃的什麼飯,我知道! 我知道!你給誰打電話來著, 給誰打電話來著,我知 道!」這個人一想 !」這個人一想:「 這個人一想:「哦 :「哦?這個人真 這個人真奇怪! 奇怪!我一打電話, 我一打電話,他就知道; 他就知道;我 吃什麼 吃什麼飯,他也沒看見, 他也沒看見,就知道。 就知道。這真是神通!」 是神通!」雖然是神通 !」雖然是神通, 雖然是神通,但是不 要用這種小神通。 要用這種小神通。你若用這種小通, 若用這種小通,那你境界就小了。 境界就小了。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212 of 247

那用什麼 那用什麼大神通呢 大神通呢?我要觀察一下, 我要觀察一下,什麼地方有大災大難了, 地方有大災大難了,哦!那個 地方要地震了, 地方要地震了,要死幾萬人、 要死幾萬人、幾萬萬人, 幾萬萬人,我想法子把那個地轉變一下, 我想法子把那個地轉變一下, 叫它不震, 不震,這才是大的問題。 這才是大的問題。你應該用這個神通, 應該用這個神通,不應該哪 不應該哪個小孩子今 天吃幾塊餅 天吃幾塊餅,或者哭了幾次, 或者哭了幾次,你也去理了,「 也去理了,「你 ,「你那個小孩子在家裏哭了 兩次, 兩次,我聽得清清 我聽得清清楚楚地 清清楚楚地。」 楚楚地。」你 。」你說,這有什麼 這有什麼意思! 意思!是不是啊 是不是啊? 你若看見什麼 若看見什麼地方有大災大難, 地方有大災大難,你有這個神通, 有這個神通,無形中就把那地方的人 都救了, 都救了,令那些人還不知道有個羅漢來救我來了! 令那些人還不知道有個羅漢來救我來了!你不要叫人知道! 不要叫人知道!你 若叫人知道,「 若叫人知道,「喔 ,「喔!我這地方本來是有非常大的災難, 我這地方本來是有非常大的災難,無形中, 無形中,你就把 它轉變過來了! 轉變過來了!我這要多謝這位阿羅漢。」 我這要多謝這位阿羅漢。」那 。」那你又變成境界小了。 又變成境界小了。所謂 「善欲人見, 善欲人見,不是真 不是真善;惡恐人知, 惡恐人知,便是大惡」, 便是大惡」,你 」,你做好事, 做好事,歡喜人知 道,那不是真 那不是真正的好事; 正的好事;你或者是想一個好名, 或者是想一個好名,或者叫人家來恭敬你 或者叫人家來恭敬你, 才這樣做呢 才這樣做呢!做惡事怕人知道, 做惡事怕人知道,那是最大的惡。 那是最大的惡。你就是大善的人, 就是大善的人,要是 墮落, 墮落,做惡事了, 做惡事了,那就是大惡; 那就是大惡;做大惡的人, 做大惡的人,若能回頭, 若能回頭,那也就是大 善。 如果你 如果你們將來得到五眼六通, 們將來得到五眼六通,不要隨便去消耗, 不要隨便去消耗,隨便用這五眼去看一 看,哦!紐約現在怎麼 紐約現在怎麼樣 怎麼樣?不要管這些個閒事, 不要管這些個閒事,也不要看看鄰居今天吃 的什麼 的什麼飯?或者看看街上有什麼 或者看看街上有什麼東西便宜? 東西便宜?我去買一點。 我去買一點。不是用到這個 上面! 上面!當你得到五眼六通的時候, 得到五眼六通的時候,你要寶貴著它 要寶貴著它,有大事才可以用, 有大事才可以用,小 事不可以用。 事不可以用。也就是有不能解決的問題, 也就是有不能解決的問題,你再用; 再用;你能解決的問題, 能解決的問題,不 要用它 要用它。好像你 好像你有一顆寶珠, 有一顆寶珠,你總放到門口那地方也不收起來, 總放到門口那地方也不收起來,這樣早 晚是會讓人給偷 是會讓人給偷去的。 去的。你最名貴、 最名貴、最值錢的東西, 錢的東西,你放到外邊去, 放到外邊去,不把 它放到保險櫃裏, 放到保險櫃裏,終究會被人給搶去。 終究會被人給搶去。你得到這種神通, 得到這種神通,也是等於珠寶 一樣; 一樣;所以要好好地收藏著, 所以要好好地收藏著,收到你 收到你的如來藏裏邊。 的如來藏裏邊。 有得緣 有得緣覺:緣覺,包括聲聞在裏邊。 包括聲聞在裏邊。聲聞、 聲聞、緣覺、菩薩, 菩薩,是三乘。 是三乘。什麼 叫聲聞? 叫聲聞?就是聞到佛的聲音而悟道。 就是聞到佛的聲音而悟道。什麼叫緣覺?就是修十二因緣 就是修十二因緣而開 悟、得道的。 得道的。聲聞乘, 聲聞乘,就修的苦、 就修的苦、集、滅、道四諦法; 道四諦法;緣覺,就修的十 二因緣 二因緣法。所謂無明緣 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 名色、名色緣 名色緣六入、 六入、六入緣 六入緣 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 老死。 第一, 第一,他就從這「 他就從這「無明」 無明」上觀起。 上觀起。因為無明, 無明,就生了一種不正當的行 為,就是妄行; 就是妄行;有了這種妄行, 有了這種妄行,跟著就生出妄的識了; 跟著就生出妄的識了;有了妄的識, 有了妄的識,然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213 of 247

後又生出虛 後又生出虛妄的名色來了; 妄的名色來了;有虛妄的名色, 妄的名色,就有了眼、 就有了眼、耳、鼻、舌、 身、意這六根; 意這六根;因為有了六根, 有了六根,就生出色、 就生出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入 (即六境、 即六境、六塵); 六塵);有了六入 );有了六入, 有了六入,就有所接觸; 就有所接觸;有觸, 有觸,就有了受; 就有了受;有了 受,就生出一種愛。 就生出一種愛。為什麼你有個愛呢 有個愛呢?因為想要有所納受; 想要有所納受;你想要有 所納受, 所納受,才生出一種愛來。 才生出一種愛來。有這種愛, 有這種愛,就生出一種自私心來, 就生出一種自私心來,就想要得 到。得到這種愛, 得到這種愛,為自己所有, 自己所有,這都是一種自私的驅使。 這都是一種自私的驅使。為我所有, 我所有,一 有了, 有了,怎麼樣 怎麼樣?就有了來生了; 就有了來生了;有了來生, 有了來生,就又有了老, 就又有了老,就死了。 就死了。 這個緣 這個緣覺乘的人, 覺乘的人,就修這十二因緣 就修這十二因緣法,由「無明」 無明」觀到「 觀到「老、死」,這 」,這 麼一步一步來考察這種的情形,「 來考察這種的情形,「哦 ,「哦!原來我就是被這無明害到顛顛 原來我就是被這無明害到顛顛倒 顛顛倒 倒的!」 倒的!」若破無明 !」若破無明, 若破無明,就把法性顯現出來了。 就把法性顯現出來了。在這地方頓然間就把無明給 破了,「 破了,「為 ,「為什麼我要跟著你 我要跟著你無明跑 無明跑呢?」就不隨順無明了 ?」就不隨順無明了; 就不隨順無明了;不隨順無 明,就不隨順眾 就不隨順眾生了; 生了;就由眾 就由眾生來隨順你 生來隨順你自己, 自己,顯出這法性。 顯出這法性。 法性, 法性,就是你 就是你自己本有的真 自己本有的真性,也就是佛性; 也就是佛性;你無明不破, 無明不破,法性可也沒 有丟,但是你 但是你不會用它 不會用它。緣覺乘就在這十二因緣 覺乘就在這十二因緣上,從頭來研 從頭來研究到尾, 究到尾, 從尾又研 從尾又研究到頭── 究到頭──無明滅了 ──無明滅了, 無明滅了,行也就滅了; 行也就滅了;行滅了, 行滅了,名色也就不會生 了;名色不會生, 名色不會生,這六入也就沒有了; 這六入也就沒有了;乃至於也沒有老、 乃至於也沒有老、死了。 死了。他這麼 他這麼 研究來、 究來、研究去, 究去,自己這麼 自己這麼單單地就開悟了, 單單地就開悟了,這叫緣 這叫緣覺乘。 覺乘。 不退菩薩: 不退菩薩:這菩薩也有退的。 這菩薩也有退的。好像舍利弗, 好像舍利弗,他發菩薩心了; 他發菩薩心了;發菩薩願, 發菩薩願, 行菩薩行, 行菩薩行,就遇著這麼 就遇著這麼一個人來化他的眼睛。 一個人來化他的眼睛。他布施錯了, 他布施錯了,給錯了眼 睛,人家也不要這眼睛; 人家也不要這眼睛;他就退回菩薩心了:「 他就退回菩薩心了:「菩薩道 :「菩薩道真 菩薩道真不容易行啊 不容易行啊! 我不能再去行菩薩道了!」 我不能再去行菩薩道了!」就退了 !」就退了。 就退了。這個菩薩不是退的, 這個菩薩不是退的,所謂「 所謂「不退」 不退」 有三不退: 有三不退:行不退、 行不退、位不退、 位不退、念不退。 念不退。 (一)行不退。 行不退。你想修習佛法, 想修習佛法,那你先要考慮清 先要考慮清楚;為什麼呢?你不明 白佛法的時候, 白佛法的時候,以為學佛法是很簡單的, 學佛法是很簡單的,很容易的, 很容易的,殊不知學佛法是最 難的。 難的。你要有忍耐的心, 要有忍耐的心,就是要有堅固心、 就是要有堅固心、誠心、 誠心、恆心── 恆心──堅 ──堅、誠、 恆。 第一、 第一、要有堅固心。 要有堅固心。堅,是堅固; 是堅固;我想學佛法的心, 我想學佛法的心,比金剛都堅固。 比金剛都堅固。金 剛是最堅固的, 剛是最堅固的,我比金剛更堅固。 我比金剛更堅固。這就是不能說 這就是不能說今天我學佛法, 今天我學佛法,明天又 不學了, 不學了,等後天, 等後天,不單不學, 不單不學,連佛法都忘了, 連佛法都忘了,這就沒有堅固心了。 這就沒有堅固心了。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214 of 247

第二、 第二、要有誠心。 要有誠心。不怕苦, 不怕苦,不怕難, 不怕難,什麼困難都不怕。 困難都不怕。 第三、 第三、要有恒心。 要有恒心。不是說 不是說,見著覺得很困難, 見著覺得很困難,就停止了! 就停止了!不能停止的, 不能停止的, 這叫行不退; 這叫行不退;你修行只有往前精進, 修行只有往前精進,不能往後退的。 不能往後退的。 (二)位不退。 位不退。就是不退於二乘菩薩。 就是不退於二乘菩薩。發大乘菩薩心, 發大乘菩薩心,怎麼樣粉身碎 怎麼樣粉身碎 骨,頭目腦髓都布施給眾 頭目腦髓都布施給眾生,我也不後悔, 我也不後悔,不再退回到二乘上去, 不再退回到二乘上去,這是 位不退。 位不退。 (三)念不退。 念不退。這大乘的菩薩心, 這大乘的菩薩心,不要把它 不要把它停止了, 停止了,總要發菩薩心。 總要發菩薩心。菩 薩是利益一切眾 薩是利益一切眾生的, 生的,你也要對一切眾 也要對一切眾生好。 生好。到菩薩的境界, 到菩薩的境界,只知道有 人,不知道有己; 不知道有己;只知道利益人, 只知道利益人,不知道利益自己; 不知道利益自己;只知道去幫 只知道去幫助人, 助人, 不知道幫 不知道幫助自己。 助自己。菩薩幫 菩薩幫助人, 助人,還不要存一個「 還不要存一個「我幫助人了」 助人了」的心, 的心,還 要忘了它 要忘了它。我幫助人就是幫 助人就是幫助自己, 助自己,不要叫一般人知道。「 不要叫一般人知道。「他知道我 。「他知道我幫 他知道我幫 助人了, 助人了,他對我印象特別好。」 他對我印象特別好。」不要這樣 。」不要這樣! 不要這樣!你要菩薩知道、 要菩薩知道、佛知道, 佛知道,就 得了, 得了,不要叫人知道。 不要叫人知道。 還有, 還有,你要行菩薩道, 要行菩薩道,切記不要惱亂眾 切記不要惱亂眾生。你就想要修行, 就想要修行,不要惹其他 的眾生生煩惱。 生生煩惱。你令一個人生煩惱, 令一個人生煩惱,這就是你 這就是你一個人的菩薩道沒圓滿; 一個人的菩薩道沒圓滿; 令兩個人生煩惱、 令兩個人生煩惱、不快樂, 不快樂,你對這兩個眾 對這兩個眾生的菩薩道也沒圓滿。 生的菩薩道也沒圓滿。你應該 不去令人家生煩惱, 不去令人家生煩惱,說話也要不傷害其他人, 話也要不傷害其他人,做事也要不妨礙其他的 人。總而言之, 總而言之,一舉一動, 一動,一言一行, 一言一行,都不要令其他人對我有一種不滿 意的行為 意的行為;這樣修行才能有所成就的。 這樣修行才能有所成就的。你如果說 如果說:「我不管其他人 :「我不管其他人怎麼 我不管其他人怎麼 樣子, 樣子,我就是要這樣做! 我就是要這樣做!我就要說 我就要說這個話! 這個話!你發脾氣嗎 發脾氣嗎?你生煩惱嗎 生煩惱嗎? 你生得越多越好! 生得越多越好!你的煩惱生得越大越好!」 的煩惱生得越大越好!」你 !」你有這種心, 有這種心,你是不能修 道的。 道的。將來你 將來你就修道, 就修道,魔障也多得很; 魔障也多得很;你令人家生煩惱, 令人家生煩惱,人家就令你 人家就令你生 煩惱, 煩惱,令你將來很多的魔障都發生了。 將來很多的魔障都發生了。 所以你 所以你想修道, 想修道,想要出家修行的人, 想要出家修行的人,切記不要妨礙其他的人, 切記不要妨礙其他的人,要自己時 時刻刻都檢點身心: 時刻刻都檢點身心:看看我是不是做錯事了? 看看我是不是做錯事了?看看我今天是不是說 看看我今天是不是說錯話 了?看看我今天是不是令其他的人生了煩惱了? 看看我今天是不是令其他的人生了煩惱了?這要時時刻刻迴光返 照,反求諸己。 反求諸己。你不要令其他人生煩惱, 不要令其他人生煩惱,這就是發菩薩心; 這就是發菩薩心;所以, 所以,菩薩 就要有「 就要有「位不退、 位不退、念不退、 念不退、行不退」 行不退」都不退的菩提心。 都不退的菩提心。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L3 頌合等賜大車喻 M1 頌合等賜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215 of 247

分二

M2 頌合歡喜

今M1 汝舍利弗 汝等若能 是乘微妙 佛所悅可 無量億千

我為眾生 信受是語 清淨第一 一切眾 一切眾生 諸力解脫 諸力解脫

以此譬喻 以此譬喻 一切皆當 於諸世間 所應稱讚 禪定智慧

說一佛乘 成得佛道 為無有上 供養禮拜 及佛餘法

汝舍利弗: 汝舍利弗:釋迦牟尼佛說 釋迦牟尼佛說,舍利弗! 舍利弗!我為眾生:我現在給這一切的眾 我現在給這一切的眾 生,以此譬喻 以此譬喻,說一佛乘: 一佛乘:以前邊這種種的譬喻 以前邊這種種的譬喻來說佛乘。 佛乘。汝等若能, 汝等若能, 信受是語: 信受是語:你們這一班聲聞、 們這一班聲聞、緣覺、菩薩, 菩薩,若能深信我所說 若能深信我所說的法、 的法、這個 佛乘。 佛乘。因為以前你 以前你們所聽的是聲聞乘、 們所聽的是聲聞乘、緣覺乘、 覺乘、菩薩乘, 菩薩乘,沒有聽到佛 乘;以前是權法, 以前是權法,是權智, 是權智,現在是實在的。 現在是實在的。你不要以為 不要以為以前那個權智是 對的, 對的,而疑惑現在的實智。 而疑惑現在的實智。所以說 所以說你們若能聽我的話, 們若能聽我的話,一切皆當, 一切皆當,成得 佛道: 佛道:你們所有的人, 們所有的人,現在都應該成佛的。 現在都應該成佛的。 是乘微妙, 是乘微妙,清淨第一: 淨第一:這個佛乘是特別微妙的, 這個佛乘是特別微妙的,是第一個清 是第一個清淨法。 淨法。你只 要有信心, 要有信心,就可以成佛; 就可以成佛;不一定要做多少功德, 不一定要做多少功德,不一定要像我過去修三 大阿僧祇劫, 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 才能成佛。現在我把唯一佛乘的法門說 現在我把唯一佛乘的法門說出來, 出來,你只要有信 心就有機會成佛。 心就有機會成佛。於諸世間, 於諸世間,為無有上: 無有上:在這所有的世間, 在這所有的世間,這種唯一佛 乘的法, 乘的法,沒有再比它 沒有再比它高上的了, 高上的了,這是無上的法門。 這是無上的法門。佛所悅可: 佛所悅可:這是佛最 歡喜的法門。 歡喜的法門。 一切眾 一切眾生,所應稱讚: 所應稱讚:你們這一切眾 們這一切眾生,都應該稱讚這種的法門, 都應該稱讚這種的法門,供養 禮拜: 禮拜:應該供養大乘的《 應該供養大乘的《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禮拜這種的大乘佛法 》,禮拜這種的大乘佛法。 禮拜這種的大乘佛法。無量億 千:所有無量億千這麼 所有無量億千這麼多的功德, 多的功德,諸力解脫 諸力解脫,禪定智慧, 禪定智慧,及佛餘法: 及佛餘法:佛 有十種的智力和八種的解脫 有十種的智力和八種的解脫,以及一切的諸禪、 以及一切的諸禪、定力的智慧, 定力的智慧,和佛其他 的法門。 的法門。 M2 頌合歡喜 得如是乘 令諸子等 日夜劫數 常得遊戲 與諸菩薩 及聲聞眾 及聲聞眾 乘此寶乘 直至道場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216 of 247

以是因緣 以是因緣 十方諦求 更無餘乘 除佛方便 得如是乘: 得如是乘:在以前, 在以前,你不知道應該修多少供養, 不知道應該修多少供養,才能遇著這種大乘的法 門,才能得到這種佛乘; 才能得到這種佛乘;這是稀有的因緣 這是稀有的因緣,你不要認為 不要認為是很容易可以遇 著的。 著的。前邊那一段文, 前邊那一段文,是給所有的眾 是給所有的眾生大乘的佛法── 生大乘的佛法──平等 ──平等為 平等為眾生說大 乘佛法。 乘佛法。現在又告訴這一切的眾 現在又告訴這一切的眾生,都應該歡喜。 都應該歡喜。 令諸子等: 令諸子等:令這一切的眾 令這一切的眾生,日夜劫數: 日夜劫數:日夜, 日夜,就是近。 就是近。近的來說 近的來說,就 是日夜; 是日夜;遠的來說 遠的來說,就是劫數。 就是劫數。一切眾 一切眾生,得到佛真 得到佛真實的智慧, 實的智慧,這譬喻 這譬喻 日;一切眾 一切眾生,還有無明沒有盡, 還有無明沒有盡,這就是譬喻 這就是譬喻夜。無明就是夜; 無明就是夜;智慧就 是日。 是日。劫數, 劫數,就是很長遠的一段時間。 就是很長遠的一段時間。常得遊戲: 常得遊戲:或者日夜、 或者日夜、或者時間 很遠的; 很遠的;這譬喻 這譬喻一切的眾 一切的眾生,在大通佛的時候、 在大通佛的時候、在日月燈明佛的時候, 在日月燈明佛的時候, 就受佛的教 就受佛的教化,就常常修習大乘的法; 就常常修習大乘的法;所以到現在, 所以到現在,這時間很久。 這時間很久。 與諸菩薩, 與諸菩薩,及聲聞眾 及聲聞眾:和這一切的菩薩, 和這一切的菩薩,以及聲聞、 以及聲聞、緣覺眾,乘此寶 乘,直至道場: 直至道場:都依照大乘的佛法來修行, 都依照大乘的佛法來修行,乘這個大乘的寶乘, 乘這個大乘的寶乘,直到菩 提覺果的程度上而成佛。 提覺果的程度上而成佛。以是因緣 以是因緣,十方諦求: 十方諦求:以這種的因緣 以這種的因緣,你就到 十方再去尋求, 十方再去尋求,再去找這種的法。 再去找這種的法。更無餘乘: 更無餘乘:沒有再可以比這個法更 妙,更高的了。 更高的了。除佛方便: 除佛方便:假設有其他的乘, 假設有其他的乘,也是佛的方便法; 也是佛的方便法;佛設這 方便法, 方便法,是來教 是來教化眾生的。 生的。 L4 頌合無虛妄喻

分二

M1 頌合不虛章門

M2 頌合不虛

今M1 告舍利弗 汝等累劫 我雖先說 我雖先說 今所應作

汝諸人等 皆是吾子 我則是父 眾苦所燒 我皆濟拔 令出三界 汝等滅度 但盡生死 而實不滅 唯佛智慧

告舍利弗: 告舍利弗:釋迦牟尼佛又對舍利弗說 釋迦牟尼佛又對舍利弗說,汝諸人等, 汝諸人等,皆是吾子: 皆是吾子:你們這一 切的眾 切的眾生,一切的菩薩、 一切的菩薩、聲聞、 聲聞、緣覺、比丘、 比丘、比丘尼; 比丘尼;你們這些學佛法 發菩提心的, 發菩提心的,都是佛子了。 都是佛子了。我則是父: 我則是父:你們既然是佛的子, 然是佛的子,佛就是你 佛就是你們 的父親。 的父親。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217 of 247

汝等累劫, 汝等累劫,眾苦所燒: 苦所燒:你們這一切的眾 們這一切的眾生經過非常長遠, 生經過非常長遠,生生世世無量 無邊這麼 無邊這麼多的大劫, 多的大劫,都為這三苦、 這三苦、八苦、 八苦、無量諸苦所焚燒! 無量諸苦所焚燒!我皆濟拔, 我皆濟拔, 令出三界: 令出三界:我時時刻刻都來濟拔你 我時時刻刻都來濟拔你們,使令你 使令你們這一切眾 們這一切眾生,超出欲 界、色界、 色界、無色界這三界。 無色界這三界。 我雖先說 我雖先說,汝等滅度: 汝等滅度:我雖然在以前這麼 我雖然在以前這麼權巧方便來對你 權巧方便來對你們,說你們已 經得到滅度了; 經得到滅度了;可是這個說 可是這個說法,是一種權巧方便的, 是一種權巧方便的,不是真 不是真實的滅度。 實的滅度。 但盡生死, 但盡生死,而實不滅: 而實不滅:這只是僅僅就把分段生死了了, 這只是僅僅就把分段生死了了,而變易生死根本 就沒有了; 就沒有了;按著實法來講, 按著實法來講,你們還都沒得到滅度呢 們還都沒得到滅度呢!今所應作, 今所應作,唯佛智 慧:你們現在所應該做的, 們現在所應該做的,應該學習佛的智慧, 應該學習佛的智慧,修習真 修習真實的法。 實的法。 M2 頌合不虛

分三

N1 釋同皆是子理應平等

N2 釋不能受大乃說三乘

N3 明後若堪能還與其大 今N1 若有菩薩 於是 於是眾 眾中 能一心聽 諸佛實法 諸佛世尊 雖以方便 所化眾 所化眾生 皆是菩薩 若有菩薩, 若有菩薩,於是眾 於是眾中:假設有個菩薩在大眾 假設有個菩薩在大眾裏邊, 裏邊,能一心聽, 能一心聽,諸佛實 法:能專一其心, 能專一其心,來聽我所說 來聽我所說真實的法門; 實的法門;這是諸佛實智所說 這是諸佛實智所說的法, 的法,不 是權智所說 是權智所說的。 諸佛世尊, 諸佛世尊,雖以方便: 雖以方便:所有的諸佛世尊, 所有的諸佛世尊,雖然用方便法門, 雖然用方便法門,所化眾 所化眾生: 來教化眾生;就是為 就是為實施權, 實施權,說聲聞、 聲聞、緣覺、菩薩三乘的法門, 菩薩三乘的法門,其實皆 是菩薩: 是菩薩:這權法、 這權法、方便法門, 方便法門,就是為真 就是為真實的法門而設 所以你們也都應 為真實的法門而設, 實的法門而設,所以你 該迴小向大, 該迴小向大,修菩薩行。 修菩薩行。 N2 釋不能受大乃說三乘 若人小智 眾生心喜 若有眾 若有眾生 為是等故 若滅貪欲

深著愛欲 得未曾有 不知苦本 方便說 方便說道 無所依止

為此等故 佛說苦諦 深著苦困 諸苦所因 滅盡諸苦

說於苦諦 真實無異 不能暫捨 貪欲為 貪欲為本 名第三諦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218 of 247

為滅諦故 修行於道 離諸苦縛 名得解脫 名得解脫 是人於何 而得解脫 而得解脫 若人小智, 若人小智,深著愛欲: 深著愛欲:假使有一類的眾 假使有一類的眾生,他沒有大的智慧, 他沒有大的智慧,甚至於連 小的智慧都沒有; 小的智慧都沒有;他深深地執著到愛和欲上。 他深深地執著到愛和欲上。這就是說 這就是說的見惑和思惑。 的見惑和思惑。 見惑, 見惑,有境界來了, 有境界來了,就不明白, 就不明白,就被這個境界所迷了。 就被這個境界所迷了。思惑, 思惑,就是你 就是你心 裏分別不清 裏分別不清楚哪個是真 個是真的和假的, 的和假的,是和非分別不清 是和非分別不清楚;分別不清 分別不清楚,你 還要分別。 還要分別。要分別, 要分別,又分別不清 又分別不清楚;思之又思, 思之又思,想之又想, 想之又想,在這個地方 就不能有智慧來判斷它 就不能有智慧來判斷它,這叫思惑。 這叫思惑。你在這個愛和欲上, 在這個愛和欲上,著住得太深 了。 為此等故, 此等故,說於苦諦: 於苦諦:為這一類眾 這一類眾生的緣 生的緣故,所以就說 所以就說這生滅四諦法的 「苦諦」, 苦諦」,說 」,說真實的苦。 實的苦。眾生心喜, 生心喜,得未曾有: 得未曾有:眾生以前染苦為 生以前染苦為樂,雖 然在苦的境界上, 然在苦的境界上,他也不覺得是苦。 他也不覺得是苦。現在佛給他說 現在佛給他說這種苦諦, 這種苦諦,眾生心裏 非常歡喜, 非常歡喜,從來就沒有聽過這樣的妙法。 從來就沒有聽過這樣的妙法。佛說苦諦, 苦諦,真實無異: 實無異:佛所說 佛所說 的苦諦, 的苦諦,這真是真實的, 實的,的的確確是真 的的確確是真實的法, 實的法,沒有錯誤了。 沒有錯誤了。 若有眾 若有眾生:假設有這一類的眾 假設有這一類的眾生,不知苦本: 不知苦本:什麼叫「苦本」? 苦本」?就是集 」?就是集 諦;集諦就是苦的根本。 集諦就是苦的根本。深著苦因: 深著苦因:就深著到集諦上; 就深著到集諦上;集是苦的因, 集是苦的因,苦 是集的果。「 是集的果。「集 就是煩惱,有二十六種的煩惱: 有二十六種的煩惱:根本煩惱有六種, 根本煩惱有六種,小 。「集」就是煩惱, 隨煩惱有十種, 隨煩惱有十種,中隨煩惱有兩種, 中隨煩惱有兩種,大隨煩惱有八種; 大隨煩惱有八種;這二十六種的煩 惱,就是苦的因。 就是苦的因。不能暫捨: 不能暫捨:這種的煩惱, 這種的煩惱,眾生暫時間也不願意離開 它。為是等故, 是等故,方便說 方便說道:因為這一類的眾 這一類的眾生,所以佛才說 所以佛才說這方便法 門。 諸苦所因, 諸苦所因,貪欲為 貪欲為本:苦因是集, 苦因是集,最要緊的是哪 最要緊的是哪一個集呢 一個集呢?就是貪欲。 就是貪欲。 「貪」就是不知足, 就是不知足,有多少也不知滿足。 有多少也不知滿足。譬如這個人, 譬如這個人,本來一百塊錢也 沒有, 沒有,他就想法子貪來了一百塊錢; 他就想法子貪來了一百塊錢;沒有一百塊錢的時候, 沒有一百塊錢的時候,以為有一百 塊錢就滿足了, 塊錢就滿足了,什麼都夠了!等有了一百塊錢, 等有了一百塊錢,又覺得不夠 又覺得不夠,這還是太 少!就貪一千塊錢; 就貪一千塊錢;這一千塊, 這一千塊,買個衣服, 買個衣服,或者買一個房子, 或者買一個房子,再買一點 地方, 地方,還是不夠 還是不夠用!一千塊錢也有了, 一千塊錢也有了,還總覺得不夠 還總覺得不夠:「這一千塊 :「這一千塊, 這一千塊,我 買一點衣服, 買一點衣服,或者買一個房子, 或者買一個房子,再買一點地方, 再買一點地方,還是不夠 還是不夠用!」又貪一 !」又貪一 萬;以為若有一萬塊錢, 若有一萬塊錢,那就真 那就真正知足了。 正知足了。甚至於就退休了, 甚至於就退休了,再就什麼 再就什麼 也不做了, 也不做了,也不貪了。 也不貪了。這回真真 這回真真夠 真真夠了!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219 of 247

等有了一萬塊錢, 等有了一萬塊錢,可是又加上通貨膨漲的關係, 可是又加上通貨膨漲的關係,結果世間所有的物質都 漲價了。 漲價了。好像我剛到三藩市的時候, 好像我剛到三藩市的時候,就拿買豆腐來講, 就拿買豆腐來講,那時候才兩個仙 (cents) cents)一塊豆腐。 一塊豆腐。有了一萬塊錢, 有了一萬塊錢,想要退休, 想要退休,剛好遇到通貨膨漲, 剛好遇到通貨膨漲,錢 幣貶值 幣貶值;一想, 一想,都是不夠 都是不夠!無論如何要有十萬塊錢, 無論如何要有十萬塊錢,才可以夠 才可以夠開銷, 開銷,夠 退休之後的用度, 退休之後的用度,現在還不能退休! 現在還不能退休!於是又去貪。 於是又去貪。貪來十萬塊錢, 貪來十萬塊錢,還覺 得不夠 得不夠,還想做一百萬的富翁, 還想做一百萬的富翁,才可以有這麼 才可以有這麼一點的意思! 一點的意思!於是又貪。 於是又貪。 這回可就一百萬錢沒貪完, 這回可就一百萬錢沒貪完,無常到了, 無常到了,死了! 死了!死了, 死了,心裏又覺得這一 生,始終也沒達到目的, 始終也沒達到目的,想得到一百萬塊錢也沒達到, 想得到一百萬塊錢也沒達到,就想等來生再去 幹;來生, 來生,又給兒子去做馬、 又給兒子去做馬、做牛。 做牛。你說,這個「 這個「貪欲」 貪欲」有什麼 有什麼好處 呢?有這種的貪就有了苦惱, 有這種的貪就有了苦惱,所以才說 所以才說「諸苦所因, 諸苦所因,貪欲為 貪欲為本」。 若滅貪欲, 若滅貪欲,無所依止: 無所依止:你若要滅這苦, 若要滅這苦,就要先把貪欲沒有了; 就要先把貪欲沒有了;你若有貪 欲,就有苦。 就有苦。若沒有貪欲, 若沒有貪欲,這個苦就沒有根了; 這個苦就沒有根了;沒有根, 沒有根,苦就沒有所依 止,沒有一個地方它 沒有一個地方它可以住了。 可以住了。滅盡諸苦, 滅盡諸苦,名第三諦: 名第三諦:這諸苦若滅盡 了,這就叫第三的「 這就叫第三的「滅諦」。 滅諦」。 為滅諦故, 滅諦故,修行於道: 修行於道:因為想要得到滅諦, 想要得到滅諦,就必須先修道。 就必須先修道。離諸苦縛: 離諸苦縛: 縛,是綁著,離這一切苦所綁 離這一切苦所綁著的東西。 著的東西。名得解脫 名得解脫:這個名字, 這個名字,就叫得 到世間解脫 到世間解脫了。為什麼不解脫呢 不解脫呢? 脫呢?就因為 就因為你看不破, 看不破,放不下; 放不下;你若看得 破,放得下, 放得下,就得到自在, 就得到自在,也就得到解脫 也就得到解脫了。為什麼你貪這個, 貪這個,貪那 個?就因為 就因為你沒有放下。 沒有放下。人雖然是活著, 人雖然是活著,但你要把你 要把你這個人看作等於死 人是一樣的; 人是一樣的;那麼既然這個臭皮 麼既然這個臭皮囊 然這個臭皮囊已經死了, 已經死了,你為什麼又給它 又給它來做馬做 牛,給它做奴隸? 做奴隸?所以你 所以你若能以活著的時候, 若能以活著的時候,就看作好像死了似的, 就看作好像死了似的,你 就不會執著一切; 就不會執著一切;把一切就都看破了, 把一切就都看破了,這就得到解脫 這就得到解脫。 是人於何, 是人於何,而得解脫 而得解脫:這個人, 這個人,他用什麼 他用什麼方法而得到解脫 方法而得到解脫的呢? N3 明後若堪能還與其大 但離虛 但離虛妄 佛說是人 我意不欲 安隱眾 安隱眾生

名為解脫 其實未得 一切解脫 一切解脫 未實滅度 斯人未得 無上道故 令至滅度 我為法王 於法自在 故現於世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220 of 247

但離虛 但離虛妄,名為解脫:你就離開這個虛 就離開這個虛妄;你能離開虛 能離開虛妄不實在的這個 心,這就是解脫 這就是解脫。把一切都看得破了! 把一切都看得破了!看破了, 看破了,就是不執著一切, 就是不執著一切,就放 下了; 下了;放下, 放下,怎麼樣都好 怎麼樣都好。 樣都好。我常對你 我常對你們講, 們講,這個道理好像很淺的, 這個道理好像很淺的,其實 意義很深的。 意義很深的。我不常講 Everything is Okey! 什麼都可以, 都可以,怎麼樣都可 怎麼樣都可 以。你有了問題, 有了問題,這就沒有得到解脫 這就沒有得到解脫;既然什麼 然什麼都沒有問題了, 都沒有問題了,這是不 是就得到解脫 是就得到解脫了?這時候, 這時候,你和虛空是一樣的; 空是一樣的;既然和虛 然和虛空是一樣, 空是一樣,那 麼誰能把虛 誰能把虛空綁上呢?沒有的。 沒有的。你不去貪名, 不去貪名,這也得到解脫 這也得到解脫,在名上解 脫了;你不去求利, 不去求利,這在利上解脫 這在利上解脫了。名、利都解脫 利都解脫了,那還有什麼 那還有什麼可 以把你綁 以把你綁住 你綁住呢?沒有了! 沒有了! 其實未得, 其實未得,一切解脫 一切解脫:雖然說 雖然說,我對你 我對你們講這個苦、 們講這個苦、集、滅、道,你們 得到解脫 得到解脫了;實際上, 實際上,你們還沒有得到真 們還沒有得到真正的解脫 正的解脫。因為你們只把分段 生死了了, 生死了了,變易生死還是有的。 變易生死還是有的。有變易生死, 有變易生死,所以還是沒有得到解脫 所以還是沒有得到解脫, 這是因為 這是因為你們還沒有放下呢 們還沒有放下呢! 佛說是人, 是人,未實滅度: 未實滅度:佛說這一類的人, 這一類的人,沒有真 沒有真實得到滅度, 實得到滅度,就是沒有 真正得到解脫 正得到解脫。斯人未得, 斯人未得,無上道故: 無上道故:因為這個人, 這個人,沒有真 沒有真正得到無上 的道, 的道,沒有斷了變易生死。 沒有斷了變易生死。我意不欲, 我意不欲,令至滅度: 令至滅度:所以佛說 所以佛說,我的意思 是不願意叫這一類的人, 是不願意叫這一類的人,沒有得到真 沒有得到真實的受用, 實的受用,而令他去滅度。 而令他去滅度。 我為法王: 法王:佛又說 佛又說,我是諸法之王, 我是諸法之王,於法自在: 於法自在:在法上, 在法上,我橫說 我橫說也是 法,豎說也是法, 也是法,塵說也是法, 也是法,剎說也是法。 也是法。那麼橫說、豎說、塵說、 剎說,都是得到自在了, 都是得到自在了,我怎麼說 怎麼說怎麼對 怎麼對!安隱眾 安隱眾生,故現於世: 故現於世:我為 什麼出世呢 出世呢?我就想令眾 我就想令眾生得到究竟的快樂, 生得到究竟的快樂,也就是得到究竟的解脫 也就是得到究竟的解脫, 所以我才出現於世。 所以我才出現於世。 H3 勸信流通 I1 標兩章

分二 I2 釋

今I1 汝舍利弗 我此法印 為欲利益 世間故說 世間故說 在所遊方 勿妄宣傳 釋迦牟尼佛對舍利弗說 釋迦牟尼佛對舍利弗說,汝舍利弗: 汝舍利弗:這不單單是說 這不單單是說舍利弗, 舍利弗,這是連你 這是連你、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221 of 247

我現在的眾 我現在的眾生,都包括在內 都包括在內了。當時告訴舍利弗, 當時告訴舍利弗,也就是告訴所有的佛 教徒,也就是告訴所有弘揚佛法、 也就是告訴所有弘揚佛法、講經說 講經說法的法師。 法的法師。 我此法印: 我此法印:佛說,我這種的實相法印; 我這種的實相法印;實相無相, 實相無相,這種的法印, 這種的法印,是法的 一種印鑑。 一種印鑑。我以這一種法印, 我以這一種法印,來證明一切眾 來證明一切眾生都可以得成佛道的。 生都可以得成佛道的。所以 這種實相法印, 這種實相法印,是最尊, 是最尊,最貴的。 最貴的。為欲利益, 欲利益,世間故說 世間故說:這種法印, 這種法印,不 是隨隨便便就可以用的; 是隨隨便便就可以用的;現在我說 現在我說這種法印就為 這種法印就為著利益所有的眾 著利益所有的眾生。 利,是自利利他; 是自利利他;益,就是對人人都有好處。 就是對人人都有好處。以這種法印來幫 以這種法印來幫助一切眾 助一切眾 生,這對世間又會有什麼 這對世間又會有什麼利益呢 利益呢?世間, 世間,有「有情世間」、「 有情世間」、「器世 」、「器世 間」、「正覺世間 」、「正覺世間」。 正覺世間」。這所謂利益世間 」。這所謂利益世間, 這所謂利益世間,是利益有情世間; 是利益有情世間;為利益有情 世間的緣 世間的緣故,所以我說 所以我說《法華經》。 法華經》。 可是這種法是最尊、 可是這種法是最尊、最貴的, 最貴的,在所遊方, 在所遊方,勿妄宣傳: 勿妄宣傳:你不要隨隨便便就 輕易宣傳。 輕易宣傳。遊,就是你 就是你所到的地方。 所到的地方。你到什麼 到什麼地方, 地方,對於這《 對於這《法華經》 法華經》 可不要隨隨便便就來講說 可不要隨隨便便就來講說。勿妄宣傳, 勿妄宣傳,就是不要妄自宣傳。 就是不要妄自宣傳。法必須要對 機說法,你若不對機就給他說 若不對機就給他說法,令他生出一種謗譭 令他生出一種謗譭的心, 的心,不單你 不單你沒有 度他, 度他,還令他墮地獄了。 還令他墮地獄了。為什麼不要妄說 不要妄說這種法呢 這種法呢?就是怕人墮落。 就是怕人墮落。一 般人聽見這《 般人聽見這《法華經》, 法華經》,他就生了謗 》,他就生了謗譭 他就生了謗譭心,說:「哪 :「哪有這個道理? 有這個道理?我們 人也不做什麼 人也不做什麼功德就會成佛? 功德就會成佛?沒有這個好事! 沒有這個好事!人就是人, 人就是人,怎麼會成佛 怎麼會成佛 呢?經典所說 經典所說的,都是騙人的!」 都是騙人的!」由這一句話騙人 !」由這一句話騙人, 由這一句話騙人,這個人將來是墮無 間地獄, 間地獄,墮阿鼻地獄的, 墮阿鼻地獄的,這後邊正文上就會說 這後邊正文上就會說的;因為怕人墮地獄, 怕人墮地獄,所 以不要隨隨便便就講說 以不要隨隨便便就講說這經典。 這經典。必須要遇著大乘的根性、 必須要遇著大乘的根性、大乘的種子, 大乘的種子, 才可以給他說 才可以給他說《法華經》 法華經》這種法; 這種法;他一聽《 他一聽《法華經》, 法華經》,就生無量的信 》,就生無量的信 心。 I2 釋

分二

J1 釋可說不可說

J2 釋可通不可通

今J1 若有聞者 隨喜頂受 當知是人 阿惟越致 若有信受 此經法者 是人已曾 見過去佛 恭敬供養 亦聞是法 若有聞者, 若有聞者,隨喜頂受: 隨喜頂受:釋迦牟尼佛說 釋迦牟尼佛說,假使有人聽聞這《 假使有人聽聞這《法華經》 法華經》的,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222 of 247

他能以隨喜來讚歎, 他能以隨喜來讚歎,深信而頂受《 深信而頂受《法華經》。 法華經》。 當知是人, 當知是人,阿惟越致: 阿惟越致:你應該知道, 應該知道,這個人就是阿惟越致: 這個人就是阿惟越致:阿惟越致是 梵語, 梵語,翻譯為 翻譯為不退轉。 不退轉。深信《 深信《法華經》 法華經》的這個人, 的這個人,就是個菩薩發心, 就是個菩薩發心,他 就得到位不退、 就得到位不退、行不退、 行不退、念不退這三不退轉;「 念不退這三不退轉;「位不退 ;「位不退」 位不退」是不退到二乘 上,「行不退 ,「行不退」 行不退」是不退到凡夫上,「 是不退到凡夫上,「念不退 ,「念不退」 念不退」是他修行大乘這種的念總 也不退。 也不退。 若有信受, 若有信受,此經法者: 此經法者:假設有人信受這部經典; 假設有人信受這部經典;這部「 這部「經」就是《 就是《法華 經》,這個 》,這個「 這個「法」就是大乘的佛法, 就是大乘的佛法,是人已曾, 是人已曾,見過去佛: 見過去佛:這個「 這個「人」 是哪個人? 個人?你信《法華經》, 法華經》,就是 》,就是你 就是你;我信《 我信《法華經》, 法華經》,就是我 》,就是我。 就是我。這個 人,在過去生中, 在過去生中,已經見著過去無量諸佛, 已經見著過去無量諸佛,並且恭敬供養: 並且恭敬供養:在宿生, 在宿生,他 又恭敬供養過佛的。 又恭敬供養過佛的。好像現在你 好像現在你們能聽到這部《 們能聽到這部《法華經》 法華經》的人, 的人,這都是 在過去生中種下善根的種子。 看看世界這麼多人, 多人,有幾個人聽過《 有幾個人聽過《法 在過去生中種下善根的種子。你看看世界這麼 華經》 華經》的?聽過《 聽過《法華經》 法華經》的人多, 的人多,還是沒聽過《 還是沒聽過《法華經》 法華經》的人多呢 的人多呢? 不識數的, 不識數的,也可以算得出來這個數; 也可以算得出來這個數;不要說 不要說你們都是大學畢業, 們都是大學畢業,那更容 易算了! 易算了!亦聞是法: 亦聞是法:我沒有說 我沒有說錯,你看!你們也都聽過這個法, 們也都聽過這個法,什麼 法?就是這大乘佛法。 就是這大乘佛法。 若人有能 信汝所 信汝所說 說 則為見我 亦見於汝 及比丘僧 並諸菩薩 若人有能, 若人有能,信汝所說 信汝所說:假設有人能信你 假設有人能信你所說《法華經》 法華經》這個道理, 這個道理,則為 見我:「 見我:「我 :「我」是誰呀? 是誰呀?這個「 這個「我」,也不是 」,也不是你 也不是你,也不是我; 也不是我;這個「 這個「我」 就是釋迦牟尼佛自稱。 就是釋迦牟尼佛自稱。釋迦牟尼佛說 釋迦牟尼佛說,你若能深信《 若能深信《法華經》, 法華經》,那就是 》,那就是 見我的全身, 見我的全身,那就是見著釋迦牟尼佛了。 那就是見著釋迦牟尼佛了。你看,智者大師在那兒讀誦 《法華經》〈 法華經》〈藥王本事品 》〈藥王本事品〉 藥王本事品〉的時候, 的時候,經典上說 經典上說到藥王菩薩焚身供佛, 到藥王菩薩焚身供佛,說 「是真精進, 精進,是名真 是名真法供養」, 法供養」,他讀到這個地方 」,他讀到這個地方, 他讀到這個地方,就入定了, 就入定了,看見靈山 一會, 一會,儼然未散。 儼然未散。由此就證得「 由此就證得「一旋陀羅尼」, 一旋陀羅尼」,得到入法華三昧 」,得到入法華三昧, 得到入法華三昧,開了 無量無邊的智慧。 無量無邊的智慧。 這《法華經》, 法華經》,是特別微妙不可思議的 》,是特別微妙不可思議的。 是特別微妙不可思議的。所以釋迦牟尼佛說 所以釋迦牟尼佛說,你能信受 這《法華經》 法華經》就是見著我釋迦牟尼佛了。 就是見著我釋迦牟尼佛了。亦見於汝: 亦見於汝:也見著你 也見著你舍利弗 了,及比丘僧: 及比丘僧:和這一些大比丘僧。 和這一些大比丘僧。比丘是梵語, 比丘是梵語,有破惡、 有破惡、乞士、 乞士、怖魔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223 of 247

三種意思。 三種意思。並諸菩薩: 並諸菩薩:不單見著比丘僧, 不單見著比丘僧,也見著所有法華會上諸大菩 薩。 上人: 上人:這個「 這個「比丘僧」, 比丘僧」,我相信一定有人會講的 」,我相信一定有人會講的, 我相信一定有人會講的,講出來給大家聽一 聽。有沒有人知道? 有沒有人知道?Quickly go to talk!( talk!(趕快講吧 快講吧!)為 !)為什麼他要去乞 食呢? 弟子: 弟子:因為比丘可以從乞食修功德, 比丘可以從乞食修功德,並且為 並且為了平等乞食, 了平等乞食,他們不特別向 窮人或富有的人乞食, 窮人或富有的人乞食,這樣可以讓供養者有機會種福田。 這樣可以讓供養者有機會種福田。 上人: 上人:If nobody give, have meal? No? 如果沒有人供養, 如果沒有人供養,那怎麼辦呢 怎麼辦呢? 辦呢? What More name have given?( given?(還有什麼 還有什麼其他名字嗎 其他名字嗎?) 弟子: 弟子:出家人受比丘戒時, 出家人受比丘戒時,他們會問你 他們會問你一些問題。 一些問題。問「你是大丈夫 否」?另 」?另一個是「 一個是「你能持清 能持清淨心否」? 淨心否」?如果兩者都回答 」?如果兩者都回答「 如果兩者都回答「是」,地行羅 」,地行羅 剎就會把這消息傳給空行羅剎 就會把這消息傳給空行羅剎,空行羅剎 空行羅剎再把消息帶給天行的羅剎 再把消息帶給天行的羅剎。羅 剎把這消息傳給魔王, 把這消息傳給魔王,魔王就害怕發抖了, 魔王就害怕發抖了,因為又有人離開他的法界, 又有人離開他的法界, 去做佛的眷屬了! 去做佛的眷屬了! 上人: 上人:什麼天? 弟子: 弟子:欲界天。 欲界天。 上人: 上人:對了! 對了!就是欲界天, 就是欲界天,如果沒有這欲界天, 如果沒有這欲界天,其他天就沒有魔了。 其他天就沒有魔了。 斯法華經 一切聲聞 汝舍利弗 其餘聲聞

為深智說 深智說 及辟支佛 尚於此經 信佛語故

淺識聞之 於此經中 以信得入 隨順此經

迷惑不解 力所不及 況餘聲聞 非己智分

斯法華經, 斯法華經,為深智說 深智說:這一部《 這一部《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是 》,是為有真正深般若智慧 人說的。淺識聞之, 淺識聞之,迷惑不解: 迷惑不解:要是沒有知識、 要是沒有知識、愚癡的人聽聞《 愚癡的人聽聞《法華 經》,他會迷惑不解 》,他會迷惑不解、 他會迷惑不解、不明白。 不明白。淺識, 淺識,就是愚癡的人。 就是愚癡的人。什麼叫愚癡的 人?就是脾氣最大的人; 就是脾氣最大的人;脾氣最大的人, 脾氣最大的人,就是無明最多的人; 就是無明最多的人;無明最多 的人, 的人,也就是一天到晚 也就是一天到晚都發火的人。 都發火的人。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224 of 247

一切聲聞: 一切聲聞:所有一切聲聞的眾 所有一切聲聞的眾生,就是聽到四諦法而開悟的聲聞人。 就是聽到四諦法而開悟的聲聞人。及 辟支佛: 辟支佛:辟支佛是梵語, 辟支佛是梵語,此云叫緣 此云叫緣覺──生在有佛的時候叫 ──生在有佛的時候叫緣 生在有佛的時候叫緣覺,生在 無佛出世的時候叫獨覺; 無佛出世的時候叫獨覺;他修十二因緣 他修十二因緣而悟道的。 而悟道的。於此經中, 於此經中,力所不 及:這些聲聞、 這些聲聞、辟支佛, 辟支佛,不能弘揚這《 不能弘揚這《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他們的力量還不 》,他們的力量還不 夠,沒有這麼 沒有這麼大的力量。 大的力量。 汝舍利弗: 汝舍利弗:你這大智舍利弗, 這大智舍利弗,你在聲聞眾 在聲聞眾裏是智慧最高了, 裏是智慧最高了,尚於此經, 於此經, 以信得入: 以信得入:你尚且對這《 且對這《法華經》, 法華經》,還得要想一想 是要信這個經?不 》,還得要想一想: 還得要想一想:是要信這個經? 可以不信的。 可以不信的。你因為以信得入, 以信得入,最初你 最初你是還有多少懷疑; 是還有多少懷疑;若沒有多少懷 疑,就不會說 就不會說「以信得入」。 以信得入」。最後 」。最後你 最後你才決定了, 才決定了,為什麼你能決定呢 能決定呢?就 因為你的智慧很大, 的智慧很大,所以你 所以你就真正生出信心來, 正生出信心來,對《法華經》 法華經》信而不 疑。況餘聲聞: 況餘聲聞:況且其他的聲聞, 況且其他的聲聞,沒有你 沒有你這麼大的智慧。 大的智慧。 其餘聲聞, 其餘聲聞,信佛語故: 信佛語故:其他的聲聞眾 其他的聲聞眾,他們因為 他們因為對佛所說 對佛所說的話, 的話,能深信 不疑。 不疑。隨順此經: 隨順此經:所以他們才能隨著順從這部經的道理, 所以他們才能隨著順從這部經的道理,非己智分: 非己智分:這 不是他們自己的智慧所可明白的。 不是他們自己的智慧所可明白的。他以自己本來的智慧, 他以自己本來的智慧,是無法明白這 《法華經》 法華經》的道理; 的道理;不過因為 不過因為是佛所說 是佛所說的,他們就不明白, 他們就不明白,也不敢懷 疑,不敢不信, 不敢不信,所以就不明白也一定要信。 所以就不明白也一定要信。這就是一個糊塗信! 這就是一個糊塗信!糊塗 信,將來也會明白的。 將來也會明白的。你要知道, 要知道,糊塗就是由無明那兒來的; 糊塗就是由無明那兒來的;你學學佛 法,信了之後, 信了之後,就不會糊塗, 就不會糊塗,就會生智慧了。 就會生智慧了。 J2 釋可通不可通

分二

K1 約大悲門莫為惡人說 L1 囑其非機莫說

K2 約大慈門應為善人說

L2 明其謗譭罪因

K1 分三

L3 示其謗譭罪報

今L1 又舍利佛 憍慢懈怠 計我見者 莫說此經 凡夫淺識 深著五欲 聞不能解 亦勿為 亦勿為說 又舍利佛: 又舍利佛:釋迦牟尼佛又吩咐舍利弗說 釋迦牟尼佛又吩咐舍利弗說,舍利弗! 舍利弗!憍慢懈怠:「 慢懈怠:「憍 :「憍」是 驕傲; 驕傲;很驕傲的, 很驕傲的,看不起其他的人。 看不起其他的人。貧窮的人, 貧窮的人,這種的驕傲毛病很少; 這種的驕傲毛病很少; 富有的人, 富有的人,很容易有這種驕傲的習氣。「 很容易有這種驕傲的習氣。「慢 。「慢」是輕慢, 是輕慢,輕慢其他人; 輕慢其他人;覺 得其他人都不如我, 得其他人都不如我,就不理睬 就不理睬人,對人沒有禮貌。「 對人沒有禮貌。「懈怠 。「懈怠」 懈怠」也就是懶 惰;懈是鬆懈, 懈是鬆懈,怠是怠惰。 怠是怠惰。鬆懈, 鬆懈,本來沒有做什麼 本來沒有做什麼工,但是總覺得自己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225 of 247

做了很多的工, 做了很多的工,在心裏就生出疲倦的心; 在心裏就生出疲倦的心;這「怠」就是沒有勇猛精進的 心。 計我見者: 計我見者:為什麼他有驕傲、 他有驕傲、輕慢, 輕慢,又有懈怠? 又有懈怠?因為他「我見」 我見」太深 了。因為他執著計度「 他執著計度「我見」, 我見」,莫 」,莫說此經: 此經:不要為 不要為這一等人講說 這一等人講說《法華 經》。為 》。為什麼?你給他說 給他說了,他也不會依照經上所說 他也不會依照經上所說的道理去修行。 的道理去修行。 凡夫淺識: 凡夫淺識:這一般的凡夫, 這一般的凡夫,知識都很簡單的, 知識都很簡單的,沒有真 沒有真正的智慧。 正的智慧。深著五 欲:他所知道的就是財、 他所知道的就是財、色、名、食、睡;貪財、 貪財、貪色、 貪色、貪名、 貪名、貪吃東 西、貪著睡覺, 貪著睡覺,這五種就是地獄的五條繩索! 這五種就是地獄的五條繩索!你著住在哪 著住在哪一種, 一種,都容易 下地獄。 下地獄。 你貪財, 貪財,也會造罪業; 也會造罪業;你貪色, 貪色,也會造罪業; 也會造罪業;你貪名, 貪名,也會造罪業; 也會造罪業;你 貪吃, 貪吃,也會造罪業的; 也會造罪業的;你貪睡覺, 貪睡覺,睡得多, 睡得多,也愚癡了。 也愚癡了。所以財也不可貪 多、色也不可貪多、 色也不可貪多、名也不要貪; 名也不要貪;吃東西, 吃東西,也要適可而止, 也要適可而止,不要吃得太 多。不要這東西好吃, 不要這東西好吃,欲心就生出來, 欲心就生出來,吃一點也不夠 吃一點也不夠,再吃多一點, 再吃多一點,這 樣子就是會出毛病的。 樣子就是會出毛病的。你不要以為 不要以為吃東西這種「 吃東西這種「苦行」, 苦行」,是這 」,是這麼 是這麼容易修 的,那就會把你 那就會把你吃到地獄去。 吃到地獄去。貪多, 貪多,把肚子裏邊, 把肚子裏邊,吃得沒有房間了, 吃得沒有房間了,沒 有地方裝, 有地方裝,有的時候就要搬家了; 有的時候就要搬家了;不向下邊搬, 不向下邊搬,它就向回搬, 就向回搬,從口裏就 吐出去, 吐出去,這就是吃東西的毛病。 這就是吃東西的毛病。 還有, 還有,這是我很有經驗的, 這是我很有經驗的,你譬如很多天不吃東西, 譬如很多天不吃東西,說修行, 修行,或者打餓 七;一個餓七、 一個餓七、兩個餓七, 兩個餓七,餓完之後, 餓完之後,這時候的食欲才厲害呢 這時候的食欲才厲害呢!不要說 不要說 吃,什麼東西都是好吃的, 東西都是好吃的,沒有不好吃的。 沒有不好吃的。餓幾個禮拜之後, 餓幾個禮拜之後,喝水也特 別甜,不要說 不要說吃東西; 吃東西;吃起東西, 吃起東西,更特別的香。 更特別的香。可是這個時候, 可是這個時候,你要小 心了! 心了! 小心什麼 小心什麼呢?不能吃多了! 不能吃多了!水甜,也不能喝多了! 也不能喝多了!你平時喝一杯水, 平時喝一杯水,也 只可以喝一杯; 只可以喝一杯;渴一點不要緊, 一點不要緊,不要喝太多了。 不要喝太多了。吃東西, 吃東西,也不能吃多 了;你若兩、 若兩、三個禮拜不吃飯, 三個禮拜不吃飯,這回可有東西了, 這回可有東西了,就往飽了吃, 就往飽了吃,那很容 易就把肚裏邊的腸子都撐 易就把肚裏邊的腸子都撐壞、撐破了。 破了。把腸子撐 把腸子撐破了, 破了,又要找醫生了。 又要找醫生了。 這個醫生要是手術高強 這個醫生要是手術高強的,他可以把你 他可以把你的腸子給換一換、 的腸子給換一換、縫一縫, 縫一縫,可以 做好了它 做好了它。要是遇著那種中國講的「 要是遇著那種中國講的「黃綠醫生」 綠醫生」──就是似是而非的 ──就是似是而非的, 就是似是而非的, 又好像懂 又好像懂醫道, 醫道,又不懂 又不懂的,那麼就會束手無策, 就會束手無策,你這也沒有醫生給你 這也沒有醫生給你醫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226 of 247

這種病。 這種病。就算不會把腸子撐 就算不會把腸子撐破了, 破了,也會容易屙 也會容易屙肚、瀉肚。 瀉肚。瀉肚, 瀉肚,因為很 久沒有吃東西, 久沒有吃東西,你這一吃多了, 這一吃多了,消化力就有一種特別的變化, 消化力就有一種特別的變化,就會跑 就會跑肚 了──中國叫 ──中國叫「 中國叫「跑肚」,就是 」,就是屙 就是屙稀的像水似的那種大便。 稀的像水似的那種大便。這都因為 這都因為不能 節制這吃的問題! 節制這吃的問題! 那麼睡,這年紀輕的人都歡喜睡覺, 這年紀輕的人都歡喜睡覺,等到五、 等到五、六十歲 六十歲的人, 的人,就沒那麼 就沒那麼多 的覺睡了。 的覺睡了。但是年紀輕的人, 但是年紀輕的人,你也不能盡任性總睡去; 也不能盡任性總睡去;睡一天也覺得不 夠,睡兩天也覺得不夠 睡兩天也覺得不夠,睡時間久了, 睡時間久了,把事情都耽誤了, 把事情都耽誤了,並且睡得人也 愚癡了。 愚癡了。 所以財、 所以財、色、名、食、睡這五欲, 睡這五欲,人人都被五欲來支配得巔巔 人人都被五欲來支配得巔巔倒倒 巔巔倒倒, 倒倒,這 叫深著五欲, 叫深著五欲,深深地著住到這五欲上了。 深深地著住到這五欲上了。這個五欲, 這個五欲,又可以說 又可以說是色、 是色、 聲、香、味、觸;財、色、名、食、睡,這也是五欲。 這也是五欲。總而言之, 總而言之,你對 於這兩種的五欲, 於這兩種的五欲,都不要執著。 都不要執著。 聞不能解: 聞不能解:因為他深著到五欲, 他深著到五欲,所以聽《 所以聽《法華經》 法華經》也不明白; 也不明白;聽到《 聽到《法 華經》 華經》說不要貪著五欲, 不要貪著五欲,就認為 就認為:「財本來是個好東西 :「財本來是個好東西, 財本來是個好東西,你怎麼說 怎麼說財不 是好東西? 是好東西?色也不錯的, 色也不錯的,這麼美妙! 美妙!這世間, 這世間,人人都好名, 人人都好名,沒有一個人 不歡喜有個最好的聲名在外邊! 不歡喜有個最好的聲名在外邊!吃好東西, 吃好東西,這是最現實的享受; 這是最現實的享受;睡一點 覺,也很不錯的。 也很不錯的。你怎麼講 怎麼講《法華經》 法華經》說這個不應該貪呢 這個不應該貪呢?都說這是不 對的!」 對的!」所以他就不相信 !」所以他就不相信。 所以他就不相信。因為他就歡喜這個, 他就歡喜這個,你講這個不對, 講這個不對,他當然 就反對, 就反對,這叫「 這叫「聞不能解」。 聞不能解」。亦勿 」。亦勿為 亦勿為說:這一類的人, 這一類的人,不要給他講《 不要給他講《法 華經》。 華經》。 L2 明其謗譭罪因 若人不信 或復顰蹙 若佛在世 見有讀誦 此人罪報

譭謗此經 而懷疑惑 若滅度後 書持經者 汝今復聽

則斷一切 汝當聽說 汝當聽說 其有誹謗 輕賤憎嫉

世間佛種 此人罪報 如斯經典 而懷結恨

若人不信, 若人不信,譭謗此經: 謗此經:假設人不生信心, 假設人不生信心,而加以譭 而加以譭謗《法華經》。 法華經》。則斷 》。則斷 一切, 一切,世間佛種: 世間佛種:他一謗這部經不要緊, 他一謗這部經不要緊,他就斷這世間一切佛的種子。 他就斷這世間一切佛的種子。 你看!把佛的種子斷了, 把佛的種子斷了,這是不是太罪業深重了? 這是不是太罪業深重了?斷了佛的種子, 斷了佛的種子,就會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227 of 247

生出來地獄的種子; 生出來地獄的種子;生出地獄的種子, 生出地獄的種子,就會跑 就會跑到地獄去。 到地獄去。所以, 所以,我們為 我們為 什麼先講《 先講《楞嚴經》, 楞嚴經》,之後才講 》,之後才講《 之後才講《法華經》? 法華經》?就因 》?就因為 就因為《楞嚴經》 楞嚴經》還沒有 像《法華經》 法華經》這麼樣子嚴厲。 樣子嚴厲。切記不要謗《 切記不要謗《法華經》! 法華經》! 或復顰蹙, 或復顰蹙,而懷疑惑:「 而懷疑惑:「顰蹙 :「顰蹙」 顰蹙」就是把眉頭皺到一起了。 就是把眉頭皺到一起了。一聽說 一聽說這兒講 經,眉頭就這麼 眉頭就這麼皺起來; 皺起來;就是兩個眼睛和鼻子都搬到一起去了, 就是兩個眼睛和鼻子都搬到一起去了,它們三 個要作合股的有限公司。 個要作合股的有限公司。為什麼他皺上眉了呢 他皺上眉了呢?就因為 就因為他有所懷疑, 他有所懷疑,或 者心裏反對你 者心裏反對你所講的,「 所講的,「聽這個道理 ,「聽這個道理, 聽這個道理,真是不合我的意思! 是不合我的意思!我最歡喜這 個東西, 個東西,他就說 他就說這個不好; 這個不好;究竟什麼 究竟什麼是好呢 是好呢?真胡說!講什麼 講什麼經!這經 上簡直地亂講!」 上簡直地亂講!」心裏就生一種懷疑 !」心裏就生一種懷疑。 心裏就生一種懷疑。 汝當聽說 汝當聽說:舍利弗! 舍利弗!你應該聽著我對你 應該聽著我對你講。此人罪報: 此人罪報:這個人的罪報, 這個人的罪報, 一定要墮地獄的, 一定要墮地獄的,他將來一定受無量無邊的苦。 他將來一定受無量無邊的苦。若佛在世, 若佛在世,若滅度後: 若滅度後: 要是有佛在世的時候, 要是有佛在世的時候,或者佛滅度、 或者佛滅度、入涅槃之後。 入涅槃之後。無論佛在世也好, 無論佛在世也好,或 是佛滅度也好, 是佛滅度也好,其有誹謗, 其有誹謗,如斯經典: 如斯經典:如果有誹謗這一部《 如果有誹謗這一部《法華經》 法華經》 的。見有讀誦, 見有讀誦,書持經者: 書持經者:他看見有人讀誦這一部《 他看見有人讀誦這一部《法華經》, 法華經》,或者用 》,或者用 筆來書寫《 筆來書寫《法華經》, 法華經》,或者受持 》,或者受持《 或者受持《法華經》 法華經》的人。 的人。 輕賤憎嫉: 輕賤憎嫉:他看見人家念經, 他看見人家念經,他就生輕慢心:「 他就生輕慢心:「太迷信了 :「太迷信了! 太迷信了!念經有什麼 念經有什麼 用?念經若能了生死, 念經若能了生死,最初古佛念何文呢 最初古佛念何文呢?」他 ?」他說你念經有什麼 念經有什麼用處? 用處? 你念經如果成佛, 念經如果成佛,最初沒有經典, 最初沒有經典,佛是念什麼 佛是念什麼經成的? 經成的?你看!他這理路 是蠻足的, 是蠻足的,把最初的佛, 把最初的佛,他都要來研 他都要來研究一下! 究一下!所以他就輕賤你 所以他就輕賤你這個念經 的人。 的人。你拜經, 拜經,他更輕賤了:「 他更輕賤了:「太迷信了 在這兒叩頭、起來, 起來,起來、 起來、 :「太迷信了! 太迷信了!在這兒叩頭、 又叩頭, 又叩頭,這是幹什麼 這是幹什麼?真是一點知識都沒有!」 是一點知識都沒有!」生出一種憎嫉的心 !」生出一種憎嫉的心。 生出一種憎嫉的心。 憎,討厭你 討厭你;嫉,嫉妒你。為什麼他討厭你 他討厭你?因為你沒有和他是一樣。 沒有和他是一樣。 譬如他歡喜喝酒, 譬如他歡喜喝酒,你也就陪他喝一點酒, 也就陪他喝一點酒,這他歡喜了; 這他歡喜了;他歡喜吃迷魂 藥,你也陪他吃一點迷魂藥, 也陪他吃一點迷魂藥,這他又歡喜了。 這他又歡喜了。他不歡喜念經, 他不歡喜念經,你若念 經,他就討厭你 他就討厭你了;他不歡喜修行, 他不歡喜修行,你若修行, 若修行,他也就嫉妒 他也就嫉妒你了,生一 種嫉妒 種嫉妒心。而懷結恨: 而懷結恨:他心裏無緣 他心裏無緣無故, 無故,對你就有所瞋恨。 就有所瞋恨。 此人罪報, 此人罪報,汝今復聽: 汝今復聽:這個人的罪業, 這個人的罪業,將來所受的果報, 將來所受的果報,你現在再聽一 聽。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L3 示其謗譭罪報 M1 明地獄報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228 of 247

分三

M2 明畜生報

M3 明人報

今M1 其人命終 入阿鼻獄 具足一劫 劫盡更生 如是展轉 至無數劫 其人命終, 其人命終,入阿鼻獄: 入阿鼻獄:這個人, 這個人,等死了之後, 等死了之後,他一定到無間地獄去; 他一定到無間地獄去;到 無間地獄, 無間地獄,永遠都不容易出來的。 永遠都不容易出來的。具足一劫: 具足一劫:他得要經過一個大劫。 他得要經過一個大劫。劫 盡更生: 盡更生:這一個大劫完了之後, 這一個大劫完了之後,他又到其他的地獄裏頭去。 他又到其他的地獄裏頭去。如是展轉, 如是展轉, 至無數劫: 至無數劫:在這個地獄一個大劫, 在這個地獄一個大劫,到那個地獄又一個大劫, 到那個地獄又一個大劫,這麼輾轉, 輾轉, 到無數那麼 到無數那麼多的劫數, 多的劫數,才能出地獄的苦。 才能出地獄的苦。 M2明畜生報 從地獄出 當墮畜生 若狗野干 其形 [乞+頁] 瘦 黧黮疥癩 人所觸嬈 人所觸嬈 從地獄出: 從地獄出:這譭謗《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的人, 的人,或者看你 或者看你書寫、 書寫、讀誦、 讀誦、受持, 受持, 來輕賤你 來輕賤你的這個人, 的這個人,在地獄裏, 在地獄裏,經過無量這麼 經過無量這麼多的劫數, 多的劫數,才從地獄裏出 來;這時候, 這時候,當墮畜生: 當墮畜生:他墮落去做畜生。 他墮落去做畜生。做什麼 做什麼畜生? 畜生?若狗野干: 若狗野干:做 狗,或者做野干。 或者做野干。 這野干, 這野干,是狐狸一類的, 是狐狸一類的,牠住在危巖的地方, 住在危巖的地方,或者高的樹上。 或者高的樹上。白天牠 白天牠潛 伏著, 伏著,晚上才出來, 上才出來,三五成群在一起。 三五成群在一起。這個野干, 這個野干,牠天生就只有一隻眼 睛能看, 睛能看,另一隻眼睛失明, 一隻眼睛失明,有的說 有的說牠是瞎子; 是瞎子;牠並不是瞎子, 並不是瞎子,就只有一 個眼睛。 個眼睛。為什麼呢?就因為 就因為在前生, 在前生,牠那眼睛看不起人家拜《 那眼睛看不起人家拜《法華 經》,見人拜 》,見人拜《 見人拜《法華經》、 法華經》、念 》、念《法華經》、 法華經》、書寫 》、書寫《 書寫《法華經》, 法華經》,牠 》,牠就生了 一種輕賤、 一種輕賤、憎嫉的心; 憎嫉的心;所以這回叫牠 所以這回叫牠只有一隻眼睛, 只有一隻眼睛,這還是從地獄裏出 來之後是這樣子。 來之後是這樣子。 那麼做野干之類的, 做野干之類的,其形 [乞+頁] 瘦:野干和狗, 野干和狗,身上都沒有肉, 身上都沒有肉,骨 瘦如柴。 如柴。黧黮疥癩: 疥癩:身上是黑色的;「 身上是黑色的;「黧 ;「黧黮」是黑色。 是黑色。牠身上總長著那 麼一種黑色的疥癩, 一種黑色的疥癩,好了又發作, 好了又發作,總也不好。 總也不好。人所觸嬈 人所觸嬈:因為牠有一股 臭味, 臭味,所以人人都不願意接近牠 所以人人都不願意接近牠。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229 of 247

昨天晚 昨天晚間,果某講「 果某講「十二頭陀行」, 十二頭陀行」,他 」,他說這糞掃衣的味道是不好。 這糞掃衣的味道是不好。不是 的,這個糞掃衣, 這個糞掃衣,它都洗乾淨了的, 都洗乾淨了的,氣味不是不好的。 氣味不是不好的。不過因為它 不過因為它稱 為它稱為 「糞掃衣」, 糞掃衣」,看著也不好看 」,看著也不好看, 看著也不好看,就沒有人愛惜; 就沒有人愛惜;並不是它 並不是它有一股不好的氣 味放出來。 味放出來。這我們人要知道的, 這我們人要知道的,你若真能行十二頭陀行, 能行十二頭陀行,不但氣味不會 不好, 不好,而且還會放一股香味。 而且還會放一股香味。真正修道的人, 正修道的人,身上常常放香, 身上常常放香,就是那衣 服原來有一個壞味, 服原來有一個壞味,也會變成香味; 也會變成香味;你身上本來臭的, 身上本來臭的,都會有香氣。 都會有香氣。 說:「那當然 :「那當然囉 那當然囉!在佛堂這裏, 在佛堂這裏,一天到晚 一天到晚燒這一種有香味的香, 燒這一種有香味的香,都薰得 香了嘛 香了嘛!」也可能 !」也可能。 也可能。不過你 不過你若真修行, 修行,你自己有戒香, 自己有戒香,有定香, 有定香,有慧 香,有解脫 有解脫香,有解脫 有解脫知見香, 知見香,有這五種的香。 有這五種的香。你的知、 的知、見都沒有了, 見都沒有了, 都得到解脫 都得到解脫了,你就會發出一股香味。 就會發出一股香味。你真能行十二頭陀行, 能行十二頭陀行,那一定會 有一股香氣的, 有一股香氣的,不會有壞的氣味的。 不會有壞的氣味的。 野干因為 野干因為牠前生謗佛、 前生謗佛、謗法、 謗法、謗僧、 謗僧、謗《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所以 》,所以牠 所以牠身上就 有一股臭味了, 有一股臭味了,人都不願意接近牠 人都不願意接近牠。 又復為 又復為人 生受楚毒 若作駱駝 但念水草

之所惡賤 死被瓦石 或生驢中 餘無所知

常困飢渴 常困飢渴 斷佛種故 身常負重 謗斯經故

骨肉枯竭 受斯罪報 加諸杖捶 獲罪如是

又復為 又復為人,之所惡賤: 之所惡賤:等牠把畜生做完了之後, 把畜生做完了之後,經過很久很久的時間, 經過很久很久的時間, 牠才做人; 才做人;做人, 做人,也是為 也是為一般人所討厭的。 一般人所討厭的。這個「 這個「惡」字,讀成「 讀成「勿」 音,就是討厭、 就是討厭、憎惡。 憎惡。賤,就是輕賤。 就是輕賤。常困飢渴 常困飢渴,骨肉枯竭: 骨肉枯竭:常常沒有 東西吃, 東西吃,沒有水喝, 沒有水喝,骨頭也乾了, 骨頭也乾了,肉也乾了。 肉也乾了。生受楚毒: 生受楚毒:生著, 生著,受這種 最痛楚的痛苦; 最痛楚的痛苦;死被瓦石: 死被瓦石:死了之後, 死了之後,又被人用磚瓦石塊來丟 又被人用磚瓦石塊來丟,來覆蓋 到身上, 到身上,變成磚瓦石塊去。 變成磚瓦石塊去。斷佛種故: 斷佛種故:因為謗《法華經》, 法華經》,牠 》,牠斷佛種, 斷佛種, 生出地獄的種子, 生出地獄的種子,受斯罪報: 受斯罪報:所以受這個罪報。 所以受這個罪報。 若作駱駝, 若作駱駝,或生驢中: 或生驢中:或者托生為 或者托生為駱駝, 駱駝,或者是驢。 或者是驢。駱駝有一個肉鞍 子,人騎到牠 人騎到牠身上, 身上,牠很能走的。 很能走的。身常負重: 身常負重:常常有一種沉 常常有一種沉重的負擔, 重的負擔, 馱在脊背上。 在脊背上。加諸杖捶: 加諸杖捶:或者被主人就用棍子打, 或者被主人就用棍子打,用鞭子來抽, 用鞭子來抽,總要受 這苦惱。 這苦惱。但念水草, 但念水草,餘無所知: 餘無所知:一天到晚 一天到晚,牠想念的就是喝水、 想念的就是喝水、吃草, 吃草, 其他什麼 其他什麼也不懂 也不懂。謗斯經故, 謗斯經故,獲罪如是: 獲罪如是:牠因為謗譭這《法華經》 法華經》的緣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230 of 247

故,所以受這種的果報、 所以受這種的果報、受這種的罪。 受這種的罪。 有作野干 為諸童子 於此死已 聾騃無足 晝夜受苦

來入聚落 之所打擲 更受蟒身 宛轉腹行 無有休息

身體疥癩 受諸苦痛 其形長大 為諸小蟲 謗斯經故

又無一目 或時致死 五百由旬 之所咂 之所咂食 獲罪如是

有作野干: 有作野干:野干, 野干,就是狐狸之類的, 就是狐狸之類的,不過牠 不過牠比狐狸膽子更小, 比狐狸膽子更小,懷疑更 多。牠因為在宿世, 在宿世,看不起讀誦《 看不起讀誦《法華經》 法華經》的人、 的人、禮拜《 禮拜《法華經》 法華經》的 人、講解《 講解《法華經》 法華經》的人, 的人,他輕賤而憎嫉, 他輕賤而憎嫉,所以就作了野干。 所以就作了野干。來入聚 落:野干有的時候, 野干有的時候,被業障給障著, 被業障給障著,牠自己就走到鄉 自己就走到鄉村裏去; 村裏去;聚落就是 鄉村。 身體疥癩: 身體疥癩:為什麼牠走到鄉 走到鄉村裏去呢 村裏去呢?就因為 就因為牠有毛病, 有毛病,也沒有什麼 也沒有什麼東 西吃; 西吃;所以這時候, 所以這時候,牠也頭昏腦脹, 也頭昏腦脹,什麼都不曉得就走到那鄉 都不曉得就走到那鄉村裏去。 村裏去。 牠身體很多疥癩, 身體很多疥癩,就是身上生一片一片的, 就是身上生一片一片的,好像皮膚都爆裂開, 好像皮膚都爆裂開,非常地 痛癢。 痛癢。牠身上生這種的病, 身上生這種的病,又無一目: 又無一目:牠也少一隻眼睛, 也少一隻眼睛,為諸童子, 諸童子,之 所打擲: 所打擲:到鄉村聚落, 村聚落,一般的小孩子, 一般的小孩子,看見來這麼 看見來這麼一個有病的畜生, 一個有病的畜生,就 都打牠 都打牠。或者用棍子、 或者用棍子、棒子, 棒子,或者用磚、 或者用磚、瓦、石頭塊, 石頭塊,來打這隻野干。 來打這隻野干。 受諸苦痛: 受諸苦痛:又因為 又因為身上長很多疥癩, 身上長很多疥癩,所以打到牠 所以打到牠身上, 身上,牠就更加痛苦。 就更加痛苦。 或時致死: 或時致死:或者小孩子用的石頭大一點, 或者小孩子用的石頭大一點,打到頭上, 打到頭上,就把牠 就把牠打死了。 打死了。 於此死已, 於此死已,更受蟒身: 更受蟒身:在這個地方死了, 在這個地方死了,牠又托生去作蟒蛇。 又托生去作蟒蛇。蟒是一種 蛇類, 蛇類,沒有腳 沒有腳,就是往前爬著走的。 就是往前爬著走的。其形長大, 其形長大,五百由旬: 五百由旬:牠的身形非 常大, 常大,有五百由旬那麼 有五百由旬那麼長。聾騃無足, 無足,宛轉腹行: 宛轉腹行:蟒雖然有耳朵 蟒雖然有耳朵,但是 聽不見, 聽不見,也非常愚癡;「 也非常愚癡;「騃 ;「騃」是愚癡,「 是愚癡,「無足 ,「無足」 無足」就是沒有腿, 就是沒有腿,牠在地上 向前爬。「 向前爬。「宛轉 。「宛轉」 宛轉」就是這麼 就是這麼彎曲往前爬的形像。「 彎曲往前爬的形像。「腹行 。「腹行」 腹行」就是用肚子來 行路。 行路。 為諸小蟲, 諸小蟲,之所咂 之所咂食:牠是一條大的蟒, 是一條大的蟒,有五百由旬那麼 有五百由旬那麼長,在牠身子 的鱗甲上, 的鱗甲上,就生了一些小蟲子; 就生了一些小蟲子;小蟲子在牠 小蟲子在牠身上, 身上,就吃牠 就吃牠的血肉。 的血肉。晝夜 受苦, 受苦,無有休息: 無有休息:白天, 白天,這小蟲子吃牠 這小蟲子吃牠的血肉; 的血肉;晚間,也吃牠 也吃牠的血肉; 的血肉; 所以晝夜受苦, 所以晝夜受苦,沒有一時一刻休息的時候。 沒有一時一刻休息的時候。你說,這是不是活受罪呢 這是不是活受罪呢?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231 of 247

為什麼牠受這種的罪? 受這種的罪?謗斯經故, 謗斯經故,獲罪如是: 獲罪如是:就是譭 就是譭謗《法華經》 法華經》所造 的罪, 的罪,所以得到這個罪報。 所以得到這個罪報。 M3 明人報 若得為 若得為人 諸根闇鈍 矬陋 [疒+戀] 躄 盲聾背傴 有所言說 有所言說 人不信受 口氣常臭 鬼魅所著 貧窮下賤 為人所使 多病痟 多病痟瘦 無所依怙 若得為 若得為人:若,這是不一定之辭; 這是不一定之辭;就是假設說 就是假設說,牠脫去這蟒蛇的身, 去這蟒蛇的身,再 做人。 做人。諸根闇鈍: 諸根闇鈍:諸根, 諸根,就是眼、 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意六根;或者人的 手、腳。那麼他做人, 他做人,眼睛看東西也看不清 眼睛看東西也看不清楚,耳朵聽聲音也聽不清 聽聲音也聽不清 楚,鼻子也分不出來香、 鼻子也分不出來香、臭,舌頭也嚐 舌頭也嚐不出味的好壞, 不出味的好壞,身上也沒有一種 觸覺, 觸覺,意念裏邊更是愚癡, 意念裏邊更是愚癡,沒有智慧, 沒有智慧,或者少一個手, 或者少一個手,或者缺一條腿; 或者缺一條腿; 這樣子, 這樣子,這都叫「 這都叫「諸根闇鈍」, 諸根闇鈍」,這所有的根 」,這所有的根, 這所有的根,都不聽他支配, 都不聽他支配,不聽他 話。闇鈍, 闇鈍,甚至於他叫他眼睛看看東西, 甚至於他叫他眼睛看看東西,他眼睛要等五分鐘才睜 他眼睛要等五分鐘才睜開;叫 耳朵聽聽東西, 聽聽東西,這個耳朵 這個耳朵也說等一等; 等一等;叫鼻子去聞聞東西, 叫鼻子去聞聞東西,也要等五分 鐘,才可以分別出來怎麼 才可以分別出來怎麼樣去聞 怎麼樣去聞; 樣去聞;為什麼?他就闇鈍。 他就闇鈍。闇,是愚癡, 是愚癡,就 是沒有智慧; 是沒有智慧;鈍,就是慢, 就是慢,做什麼 做什麼事情都很遲慢的。 事情都很遲慢的。 矬陋 [疒+戀]:矬,中國人叫「 中國人叫「矬子」就是很矮的。 就是很矮的。他打橫著這麼 他打橫著這麼樣子 量,大約有三尺, 大約有三尺,那麼豎著也有三尺, 豎著也有三尺,圓鼓隆咚 圓鼓隆咚的。陋,是醜陋。 是醜陋。矬, 就是長得很矮。 就是長得很矮。他身體既 他身體既然矮, 然矮,相貌也生得不好; 相貌也生得不好;人家嘴是兩片, 人家嘴是兩片,他嘴 中間斷開成四片, 中間斷開成四片,這叫「 這叫「豁唇」。 豁唇」。或者一個眼睛大得像球似的 」。或者一個眼睛大得像球似的, 或者一個眼睛大得像球似的,另一個 眼睛小得就像黃 眼睛小得就像黃豆似的; 豆似的;一大一小的, 一大一小的,這怎麼能相稱 怎麼能相稱呢 能相稱呢?就這麼 就這麼樣子, 樣子, 非常的難看! 非常的難看![疒+戀],就是胳 就是胳臂或者拳得不能伸屈; 臂或者拳得不能伸屈;躄,或者腿蜷 著,也不能伸直了。 也不能伸直了。 盲聾背傴: 盲聾背傴:盲,就是眼睛看不見東西; 就是眼睛看不見東西;聾,就聽不見東西; 就聽不見東西;背,是脊 背;傴,就是彎彎腰的。 就是彎彎腰的。背傴, 背傴,或者這彎彎的腰, 或者這彎彎的腰,好像一張弓那麼 好像一張弓那麼樣 子,總像拉弓射箭似的。 總像拉弓射箭似的。這都是一種不好的樣子, 這都是一種不好的樣子,你看見這一類的人, 看見這一類的人, 你就知道, 就知道,這個人在無量劫以前謗《 這個人在無量劫以前謗《法華經》 法華經》來著。 來著。不用有天眼通、 不用有天眼通、他 心通、 心通、宿命通, 宿命通,你一看這類的人這麼 一看這類的人這麼樣,你就知道他的因果了。 就知道他的因果了。 有所言說 有所言說,人不信受: 人不信受:他若想說 他若想說一句話, 一句話,人人都不相信。 人人都不相信。沒有人相信他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232 of 247

講話, 講話,也沒有人聽他的; 也沒有人聽他的;因為他說話的聲音很特別, 話的聲音很特別,或者好像狗吠, 或者好像狗吠,或 者好像牛叫似的, 者好像牛叫似的,所以人人都不願意聽他。 所以人人都不願意聽他。 口氣常臭: 口氣常臭:這種人, 這種人,口常出一股臭氣。 口常出一股臭氣。他這股臭氣, 他這股臭氣,第一, 第一,就是因為 就是因為他 謗譭《法華經》, 法華經》,受口臭的報 》,受口臭的報。 受口臭的報。第二, 第二,就因為 就因為他常常有毛病, 他常常有毛病,胃裏邊常 常不消化, 常不消化,吃什麼 吃什麼東西對他身體上也沒有幫 東西對他身體上也沒有幫助,就有這種口臭。 就有這種口臭。這口 臭,有的人偶爾有傷寒、 有的人偶爾有傷寒、感冒, 感冒,這也會有口臭的, 這也會有口臭的,一般人都會有的。 一般人都會有的。有 的有一股剛氣, 的有一股剛氣,這剛氣能降伏天魔、 這剛氣能降伏天魔、制諸外道, 制諸外道,這口裏也有些氣味。 這口裏也有些氣味。有 的修密宗的人, 的修密宗的人,口裏也有這種臭氣的情形。 口裏也有這種臭氣的情形。如果能常常念誦《 如果能常常念誦《法華 經》,口裏就有一股 》,口裏就有一股青 口裏就有一股青蓮華香, 蓮華香,常常有香氣。 常常有香氣。等講到後邊,《 等講到後邊,《法華經 ,《法華經》 法華經》 上會說 上會說的。 鬼魅所著: 鬼魅所著:鬼,就是一般的鬼; 就是一般的鬼;魅,這多數就是鳩槃荼 這多數就是鳩槃荼鬼,就魘魅, 就魘魅,令 你有種種的境界、 有種種的境界、種種的恐怖情形。 種種的恐怖情形。貧窮下賤: 貧窮下賤:貧窮, 貧窮,總也沒有錢用。 總也沒有錢用。 下賤, 下賤,總要做最下等的那種工作。 總要做最下等的那種工作。為人所使: 人所使:為一般人來使佣 一般人來使佣,誰叫你 誰叫你 做這個, 做這個,你就要做這個; 就要做這個;叫你做那個事情, 做那個事情,你就要做那個事情。 就要做那個事情。多病痟 多病痟 瘦:常常有一種的疾病, 常常有一種的疾病,所以就瘦 所以就瘦得不得了。 得不得了。無所依怙: 無所依怙:他沒有所倚 靠。依,就是倚靠; 就是倚靠;怙,就是有人來幫 就是有人來幫助你、照顧你 照顧你、保護你 保護你。他沒有 人照顧, 人照顧,也沒有人保護, 也沒有人保護,甚至於死了, 甚至於死了,屍首在街上等著狗去吃去, 屍首在街上等著狗去吃去,也沒 有人理。 有人理。 雖親附人 若修醫道 若自有病 若他反逆 如斯罪人 如斯罪人

人不在意 順方治病 無人救療 抄劫竊盜 永不見佛 常生難處

若有所得 更增他疾 設服良藥 如是等罪 眾聖之王 狂聾心亂

尋復忘失 或復致死 而復增劇 橫罹其殃 說法教化 永不聞法

雖親附人: 雖親附人:他沒有人依靠, 他沒有人依靠,他想找一個人來倚靠。 他想找一個人來倚靠。於是, 於是,他就去對人有 一種逢迎; 一種逢迎;好像見著人, 好像見著人,就對人現出一種諂媚的樣子, 就對人現出一種諂媚的樣子,也就是「 也就是「拍馬」 拍馬」 的那種習氣、 的那種習氣、那種行為 那種行為。人不在意: 人不在意:你怎麼樣對人來諂媚 怎麼樣對人來諂媚、 樣對人來諂媚、來拍馬, 來拍馬,人 家也好像沒有看見你 家也好像沒有看見你似的, 似的,一點都不注意你 一點都不注意你。若有所得, 若有所得,尋復忘失: 尋復忘失:假 設他學佛法或者念某一部經, 設他學佛法或者念某一部經,他用苦功念會了, 他用苦功念會了,這叫「 這叫「若有所得」; 若有所得」;他 」;他 把這經念得記住了, 把這經念得記住了,可是他一停止不念, 可是他一停止不念,就都忘了, 就都忘了,這叫「 這叫「尋復忘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233 of 247

失」;不用好久 」;不用好久, 不用好久,他把這經典也又都忘了。 他把這經典也又都忘了。 若修醫道: 若修醫道:如果他學醫道。 如果他學醫道。在中國的醫道裏邊, 在中國的醫道裏邊,藥性有分寒、 藥性有分寒、熱、溫、 平;「寒 ;「寒」就是冷,「 就是冷,「熱 ,「熱」是暑天熱,「 是暑天熱,「溫 ,「溫」就很溫 就很溫和的,「 和的,「平 ,「平」是很 平常的。 平常的。在中國醫學的斷診, 在中國醫學的斷診,又講望、 又講望、聞、問、切。「望而知之 。「望而知之, 望而知之,謂之 神;聞而知之, 聞而知之,謂之聖; 謂之聖;問而知之, 問而知之,謂之工; 謂之工;切而知之, 切而知之,謂之巧」, 謂之巧」,這 」,這 是所謂的「 是所謂的「神、聖、工、巧」。 「望而知之, 望而知之,謂之神」, 謂之神」,有 」,有真正明白醫的, 正明白醫的,他不用給你 他不用給你怎麼樣看 怎麼樣看, 樣看,就這 麼用眼睛一望你 用眼睛一望你的面色, 的面色,就知道你 就知道你病在什麼 病在什麼地方, 地方,神妙不可思議。 神妙不可思議。 「聞而知之, 聞而知之,謂之聖」, 謂之聖」,或者聽 」,或者聽你 或者聽你說話什麼 話什麼聲音, 聲音,聞你口裏出的氣是什 麼味道, 味道,就知道你 就知道你病源在什麼 病源在什麼地方。 地方。 「問而知之, 問而知之,謂之工」; 謂之工」;問 」;問,就是問問你 就是問問你:「你 :「你頭痛嗎 頭痛嗎?」「我不是頭 ?」「我不是頭 痛,我肚子痛。」 我肚子痛。」喔 。」喔!他知道原來你 他知道原來你肚子痛。 肚子痛。問你有什麼 有什麼毛病, 毛病,覺得怎 覺得怎 麼樣,這叫「 這叫「工」,屬於工的 」,屬於工的。 屬於工的。 「切而知之, 切而知之,謂之巧」; 謂之巧」;切 」;切,是切脈, 是切脈,就是用手指頭一摸你 就是用手指頭一摸你的脈博, 的脈博,脈 動彈了, 動彈了,知道你 知道你病在哪 病在哪一經, 一經,這叫一個「 這叫一個「巧」,很巧妙的 」,很巧妙的。 很巧妙的。這看脈, 這看脈,是 醫學上很要緊的, 醫學上很要緊的,脈分「 脈分「浮、沉、遲、速、滑、澀、虛、實」。浮 」。浮,是 往上浮; 往上浮;沉,是往下沉 是往下沉。遲,就是慢; 就是慢;速,是很快的。 是很快的。滑,覺得這脈好 像有油似的這麼 像有油似的這麼滑;又有的脈好像很澀 又有的脈好像很澀的,澀,就是不滑。 就是不滑。虛,是虛而 不實。 不實。我都讀過這些書, 我都讀過這些書,好像── 好像── 浮脈, 浮脈,舉之有餘, 之有餘,按之不足。 按之不足。 如微風吹鳥背上毛, 如微風吹鳥背上毛,偃偃匿匿。 偃偃匿匿。 如循榆 如循榆莢,如捻蔥 如捻蔥葉,如水漂木。 如水漂木。 浮脈, 浮脈,它往起浮的, 往起浮的,這個病, 這個病,是屬陽的。「 是屬陽的。「如循 。「如循榆 如循榆莢」,就好像 」,就好像碰榆 就好像碰榆樹 碰榆樹 莢;中國北方種榆 中國北方種榆樹,有榆樹莢, 樹莢,你這麼一碰,它就沒有了; 就沒有了;你不碰, 它又有。「 又有。「如捻 。「如捻蔥 如捻蔥葉」,就好像捏 」,就好像捏蔥 就好像捏蔥那個葉子; 那個葉子;那蔥葉,你看它本來是 有,但是你 但是你一捏, 一捏,它沒有了, 沒有了,裏頭空了。「 裏頭空了。「如水漂木 。「如水漂木」, 如水漂木」,就像水裏漂著 」,就像水裏漂著 木頭似的。 木頭似的。你這麼一摁這木頭, 這木頭,木頭也沒有了, 木頭也沒有了,沉水裏去了。 水裏去了。這浮脈, 這浮脈, 就是這樣子, 就是這樣子,這麼往起一浮, 往起一浮,你摸著它 摸著它,是有的; 是有的;你這麼一按, 一按,它在脈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234 of 247

博這地方沒有了。 博這地方沒有了。這我都懂 這我都懂得!「浮脈 !「浮脈為 浮脈為陽表病居, 陽表病居,遲風速熱緊寒拘; 遲風速熱緊寒拘; 浮而有力多風熱, 浮而有力多風熱,無力而浮是血虛 無力而浮是血虛。」學醫生 。」學醫生, 學醫生,我都學過的; 我都學過的;可是我就 怕治不好人, 怕治不好人,治死人, 治死人,所以我就不做了。 所以我就不做了。 我給你 我給你們講一個公案, 們講一個公案,大家姑妄言之, 大家姑妄言之,姑妄聽之。 姑妄聽之。 有一天, 有一天,閻羅王有了病了, 閻羅王有了病了,就派個鬼去請先生來給他治病。 就派個鬼去請先生來給他治病。這鬼就問: 這鬼就問: 「請哪一個先生呢 一個先生呢?」閻羅王 ?」閻羅王說 閻羅王說:「你 :「你是鬼, 是鬼,你認得鬼囉 認得鬼囉!你看哪一個 先生門口鬼少, 先生門口鬼少,你就請那個先生。 就請那個先生。那個就是最好的先生, 那個就是最好的先生,因為他治死的 人很少! 人很少!一定是好的!」 一定是好的!」這鬼就請先生去了 !」這鬼就請先生去了。 這鬼就請先生去了。 這鬼就通街通巷去找看, 這鬼就通街通巷去找看,是有很多個醫生, 是有很多個醫生,但是每 但是每一個醫生的門口, 一個醫生的門口,都 很多怨鬼來說 很多怨鬼來說:「哦 :「哦!你給我吃錯藥了! 給我吃錯藥了!把我醫治得死了!」 把我醫治得死了!」很多很多 !」很多很多 的。到了一個醫生的門口, 到了一個醫生的門口,一看, 一看,最少了! 最少了!只有兩個鬼; 只有兩個鬼;於是就把這個 醫生請去給閻王爺治病去。 醫生請去給閻王爺治病去。閻王爺就問他說 閻王爺就問他說:「你 :「你做了多久醫生啊 做了多久醫生啊?」 他說:「我 :「我啊!我就今天才開市。」 我就今天才開市。」閻羅王 。」閻羅王說 閻羅王說:「哦 :「哦!你今天開市, 今天開市,就 有兩個鬼, 有兩個鬼,就治死兩個人了? 就治死兩個人了?你這個醫生也不能用! 這個醫生也不能用!再去另 再去另請一個!」 請一個!」 這個鬼說 這個鬼說:「這我沒有法子 :「這我沒有法子另 這我沒有法子另請醫生了! 請醫生了!這個醫生, 這個醫生,他還是鬼最少的 了,其他都比他鬼多。」 其他都比他鬼多。」 這就是表示, 這就是表示,在中國, 在中國,這用藥的醫生, 這用藥的醫生,他要是會治病, 他要是會治病,可以治好了這不 死的病; 死的病;若不會治病, 若不會治病,就是活的病, 就是活的病,也會治死了! 也會治死了!因為什麼?用錯藥! 用錯藥! 這很容易就把人的生命給犧牲了, 這很容易就把人的生命給犧牲了,尤其中藥。 尤其中藥。 順方治病: 順方治病:依照古來醫生所擬定的藥方給治療, 依照古來醫生所擬定的藥方給治療,更增他疾: 更增他疾:那個有病的 人,你把這個病治好了, 把這個病治好了,那個病又來了; 那個病又來了;甚至於這個病沒治好, 甚至於這個病沒治好,又發生 其他的病。 其他的病。或復致死: 或復致死:或者一治就治死了! 或者一治就治死了!若自有病, 若自有病,無人救療: 無人救療:如果 自己有病了, 自己有病了,也沒有人給他治。 也沒有人給他治。設服良藥, 設服良藥,而復增劇: 而復增劇:假設他就給自己 開一個方, 開一個方,抓一點藥; 一點藥;結果, 結果,病更加厲害了。 病更加厲害了。 若他反逆: 若他反逆:或者遇著時局不好, 或者遇著時局不好,時候太亂了; 時候太亂了;反逆, 反逆,就或者戰爭之類 的。抄劫竊盜: 抄劫竊盜:抄,就是犯了罪, 就是犯了罪,所有的財產 所有的財產都被政府給沒收了; 都被政府給沒收了;劫, 就是搶劫; 就是搶劫;竊,被旁人給偷 被旁人給偷去;盜,就被旁人給盜去。 就被旁人給盜去。如是等罪, 如是等罪,橫罹 其殃: 其殃:像這樣等罪, 像這樣等罪,都到他身上來。 都到他身上來。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235 of 247

如斯罪人, 如斯罪人,永不見佛: 永不見佛:像這一類的罪人, 像這一類的罪人,永遠也見不著佛。 永遠也見不著佛。眾聖之王, 聖之王, 說法教化:佛是眾 佛是眾聖中的王; 聖中的王;佛說一切的法, 一切的法,教化眾生。 如斯罪人, 如斯罪人,常生難處: 常生難處:像這一類的罪人, 像這一類的罪人,常常生在「 常常生在「八難」 八難」之處, 之處,生在 不見佛、 不見佛、不聞法、 不聞法、不睹僧的地方。 不睹僧的地方。狂聾心亂, 狂聾心亂,永不聞法: 永不聞法:他總有顛 他總有顛狂的 病,耳朵也聽不見, 也聽不見,心裏也總有這麼 心裏也總有這麼一種神經病; 一種神經病;他永遠也聽不見佛法 的。 於無數劫 常處地獄 駝驢豬狗 若得為 若得為人 水腫乾痟 水腫乾痟 身常臭處 婬欲熾盛

如恆河沙 如遊園觀 是其行處 盲聾瘖 盲聾瘖啞 疥癩癰疽 垢穢不淨 不擇禽獸

生輙聾啞 在餘惡道 謗斯經故 貧窮諸衰 如是等病 深著我見 謗斯經故

諸根不具 如己舍宅 獲罪如是 以自莊嚴 以為衣服 增益瞋恚 獲罪如是

於無數劫: 於無數劫:這個人謗譭 這個人謗譭《法華經》, 法華經》,他就是狂聾心亂 》,他就是狂聾心亂, 他就是狂聾心亂,總有一種精神 病,他沒有機會可以聽見有人講經說 他沒有機會可以聽見有人講經說法;就便聽見, 就便聽見,他心裏也不老實。 他心裏也不老實。 好像來這兒聽經, 好像來這兒聽經,有的聽了三、 有的聽了三、五句, 五句,或者三分鐘、 或者三分鐘、五分鐘、 五分鐘、十分鐘、 十分鐘、 二十分鐘, 二十分鐘,就跑了;你叫他學一點好, 叫他學一點好,研究研究佛法, 究佛法,他就業障發生 了,就跑了!或者你 或者你看有那一類的人, 看有那一類的人,他也不懂 他也不懂中文, 中文,聽完了中文, 聽完了中文,他 也不聽翻譯, 也不聽翻譯,就跑了。他也不懂 他也不懂中文, 中文,那麼聽中文, 聽中文,聽出個什麼 聽出個什麼呢?什 麼也不懂 也不懂;等翻譯英文, 等翻譯英文,他也不想懂 他也不想懂,於是站起來就跑 於是站起來就跑了。以前有很多 這樣子, 這樣子,你們都見過很多! 們都見過很多!為什麼他跑了呢?這就因為 這就因為他善根不夠 他善根不夠、罪 業太深, 業太深,所以就要跑 所以就要跑。我常常講, 我常常講,有這麼 有這麼幾句: 幾句: 勸君為 勸君為善曰無錢, 善曰無錢,有也無; 有也無; 禍到臨頭用萬千, 禍到臨頭用萬千,無也有。 無也有。 若要研 若要研經談善事, 經談善事,去也忙; 去也忙; 一朝命盡喪黃 一朝命盡喪黃泉,忙也去。 忙也去。 「勸君為 勸君為善曰無錢, 善曰無錢,有也無」, 有也無」,你 」,你叫他做善事, 叫他做善事,他就說 他就說:「哎 :「哎呀!善 事?這是好事! 這是好事!可是我沒有錢。」 可是我沒有錢。」有也無 。」有也無, 有也無,有錢也說 有錢也說沒有錢。 沒有錢。 「禍到臨頭用萬千, 禍到臨頭用萬千,無也有」, 無也有」,你 」,你看!某某銀行被人打劫了, 某某銀行被人打劫了,某某人被 人搶了, 人搶了,某某人被政府捉去了, 某某人被政府捉去了,罰他五百萬塊錢。 罰他五百萬塊錢。這時候, 這時候,沒有也有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236 of 247

了。 「若要研 若要研經談善事, 經談善事,去也忙」, 去也忙」,說 」,說我們有講經說 我們有講經說法,去聽經去囉 去聽經去囉!他怎 麼說啊? 「好啊!好啊!可是太忙了, 可是太忙了,沒有時間去聽經。」 沒有時間去聽經。」 「一朝命盡喪黃 一朝命盡喪黃泉,忙也去」, 忙也去」,等到死的時候 」,等到死的時候, 等到死的時候,無常鬼來叫你 無常鬼來叫你去見閻羅 王;你那時候, 那時候,怎麼樣忙 怎麼樣忙, 樣忙,也要去的。 也要去的。叫你聽經, 聽經,說很願意去, 很願意去,但是太 忙,所以就不去; 所以就不去;閻羅王請客的時候, 閻羅王請客的時候,你忙也要去了。 忙也要去了。 所以, 所以,聽經不是容易的一回事, 聽經不是容易的一回事,必須要在無量劫種過善根的; 必須要在無量劫種過善根的;你們現在 能聽到《 能聽到《法華經》, 法華經》,這都是在法華會上有 》,這都是在法華會上有緣 這都是在法華會上有緣的。慧思大師不是說 慧思大師不是說,智者 大師和他在靈山同聽《 大師和他在靈山同聽《法華經》, 法華經》,所以去到中國又遇到一起 》,所以去到中國又遇到一起。 所以去到中國又遇到一起。我們也都 是在靈山法會同聽《 是在靈山法會同聽《法華》 法華》來著, 來著,你們都忘了! 們都忘了!所以現在我再給你 所以現在我再給你們重 複講一講。 複講一講。 如恆河沙: 如恆河沙:有多少劫這麼 有多少劫這麼長的時間呢 長的時間呢?有恆河沙數這麼 有恆河沙數這麼長。生輙聾啞: 他再假設做人的話, 他再假設做人的話,一生出來, 一生出來,就聾, 就聾,就啞;啞巴就不會說 巴就不會說話,聾子就 聽不見人家講話。 聽不見人家講話。諸根不具: 諸根不具:也就是或者少一個眼睛, 也就是或者少一個眼睛,或者少一個耳 朵,或者少了鼻子, 或者少了鼻子,或者嘴不像個嘴的樣子, 或者嘴不像個嘴的樣子,這都是諸根不具。 這都是諸根不具。 常處地獄, 常處地獄,如遊園觀: 如遊園觀:他常常要墮地獄去。 他常常要墮地獄去。你說,他到地獄那兒去, 他到地獄那兒去,他 高興得好像遊花園子那麼 高興得好像遊花園子那麼快樂。 快樂。我們人到公園去玩, 我們人到公園去玩,很自在, 很自在,很悠游自 得的; 得的;這一類人, 這一類人,到地獄裏去, 到地獄裏去,他認為 他認為很自在的, 很自在的,他歡喜在那個地方。 他歡喜在那個地方。 在餘惡道, 在餘惡道,如己舍宅: 如己舍宅:若在其他的惡道, 若在其他的惡道,他好像就在自己家裏的宅舍一 樣。駝驢豬狗, 駝驢豬狗,是其行處: 是其行處:或者做駱駝, 或者做駱駝,或者做驢, 或者做驢,或者做豬, 或者做豬,或者做 狗,他的行為 他的行為也就和駱駝、 也就和駱駝、驢、豬、狗是一樣的; 狗是一樣的;他所住的地方, 他所住的地方,也願 意住駱駝住的地方、 意住駱駝住的地方、驢住的地方、 驢住的地方、豬住的地方、 豬住的地方、狗住的地方。 狗住的地方。所以你 所以你看 印度有一些個外道, 印度有一些個外道,持牛狗戒的, 持牛狗戒的,那就是這一類的; 那就是這一類的;他在以前謗過《 他在以前謗過《法 華經》, 華經》,現在他做人了 》,現在他做人了, 現在他做人了,還學這種畜生的行為 還學這種畜生的行為。謗斯經故, 謗斯經故,獲罪如是: 獲罪如是: 因為謗《法華經》 法華經》的緣故,所以就得到這種罪報。 所以就得到這種罪報。 若得為 若得為人,聾盲瘖 聾盲瘖啞:如果從地獄裏出來, 如果從地獄裏出來,再從畜生道而轉生為 再從畜生道而轉生為人的 話,就會有聾盲瘖 就會有聾盲瘖啞。聾,是個聾子, 是個聾子,盲,是個盲子; 是個盲子;瘖啞,就是不會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237 of 247

說話,你講什麼 講什麼話,他指手畫腳 他指手畫腳的。你知道我怎麼 知道我怎麼會學 怎麼會學啞 會學啞巴?我告訴你 我告訴你 們!因為我也做過啞 我也做過啞巴,所以我現在還沒有忘! 所以我現在還沒有忘! 貧窮諸衰, 貧窮諸衰,以自莊嚴: 以自莊嚴:他以貧窮和諸衰來莊嚴自己。 他以貧窮和諸衰來莊嚴自己。人怎麼貧窮 怎麼貧窮呢 貧窮呢?就 是因為 是因為在以前謗《 在以前謗《法華經》, 法華經》,謗 》,謗譭三寶, 三寶,不信仰三寶; 不信仰三寶;就是有錢, 就是有錢,也不 供養三寶。 供養三寶。你不求福, 不求福,不種福, 不種福,就永遠是窮的。「 就永遠是窮的。「諸衰 。「諸衰」, 諸衰」,就衰敗 」,就衰敗, 就衰敗,一 切的事情都不順利, 切的事情都不順利,好像姜太公賣麵 好像姜太公賣麵似的。 似的。不過姜太公這個衰, 不過姜太公這個衰,是他的 命運不好, 命運不好,不是他怎麼 不是他怎麼樣子 謗三寶來著;可是那也只是今生他沒有譭 可是那也只是今生他沒有譭 怎麼樣子譭 樣子譭謗三寶來著; 謗三寶。 謗三寶。 姜太公, 姜太公,就是姜子牙, 就是姜子牙,又叫姜尚 又叫姜尚,是周文王的丞相, 是周文王的丞相,周武王的師父, 周武王的師父,被 尊稱為 尊稱為「尚父」。他在遇到周文王之前 」。他在遇到周文王之前, 他在遇到周文王之前,運氣最不好; 運氣最不好;怎麼運氣最不好 怎麼運氣最不好 呢?在周朝之前, 在周朝之前,就是殷商時, 就是殷商時,他做過下大夫的官; 他做過下大夫的官;以後, 以後,他辭官不做 了,就到街上賣麵 就到街上賣麵,又賣鹽。 又賣鹽。賣鹽, 賣鹽,鹽裏都生蟲了; 鹽裏都生蟲了;鹽本來不會生蟲 的,他因為 他因為時間太久沒有人買, 時間太久沒有人買,鹽都生蟲了。 鹽都生蟲了。賣鹽沒人買, 賣鹽沒人買,就改賣麵 就改賣麵 粉。 古來賣麵 古來賣麵粉就用那麼 粉就用那麼一個籮 一個籮,裝一些就挑著到街上來賣。 裝一些就挑著到街上來賣。他賣了一天, 他賣了一天, 也沒有人買; 也沒有人買;到晚間,有個人來買麵 有個人來買麵粉,買一個仙( 買一個仙(cent) cent)的麵粉。古 來的麵 來的麵粉也很便宜的, 粉也很便宜的,不像現在通貨膨脹, 不像現在通貨膨脹,什麼都貴; 都貴;一個仙 (cent), cent),大約可以買五斤 ),大約可以買五斤麵 大約可以買五斤麵粉的樣子。 粉的樣子。他就給秤麵 他就給秤麵粉,正秤著, 正秤著,黃飛 虎訓練軍隊從那邊就騎著馬跑 虎訓練軍隊從那邊就騎著馬跑過來; 過來;因為他是個將軍, 他是個將軍,馬蹄子從他麵 馬蹄子從他麵籮 旁邊一過, 旁邊一過,把這一籮 把這一籮麵粉就給踢 粉就給踢灑到街上了。 灑到街上了。那時候沒有柏油路, 那時候沒有柏油路,地下 都是土, 都是土,連麵粉帶土都摻 粉帶土都摻和到一起了; 和到一起了;姜太公就把地上的麵 姜太公就把地上的麵粉又收起 來,這麵粉更沒有人買。 粉更沒有人買。 晚間大約八、 間大約八、九點鐘, 九點鐘,他回家了; 他回家了;他的太太在家裏, 他的太太在家裏,他就在門前叫門沒 人應, 人應,他就用手這麼 他就用手這麼一拍門, 一拍門,偏偏就有隻蜂子就在這門上落著, 偏偏就有隻蜂子就在這門上落著,一拍 門,這蜂子就把他手給蜇 這蜂子就把他手給蜇腫了。 腫了。他往下一抖落手, 他往下一抖落手,手一動又碰 手一動又碰到釘子 上。這個運氣就這麼 這個運氣就這麼不好! 不好! 為什麼他這樣子呢 他這樣子呢?因為他前生就是隻熊, 他前生就是隻熊,這頭熊見著一位修道的老道 ──就是元始天尊 ──就是元始天尊, 就是元始天尊,叫玉虛 叫玉虛公;牠知道這玉虛 知道這玉虛公是修行得道的高人, 公是修行得道的高人,於 是牠就在洞門口跪著求道; 就在洞門口跪著求道;一跪, 一跪,跪了五百年。 跪了五百年。這五百年, 這五百年,把牠這頭熊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238 of 247

身體的肉也化沒有了, 身體的肉也化沒有了,骨頭也都變土了; 骨頭也都變土了;這麼樣子, 樣子,牠托生做人, 托生做人,所以 就很有功了。 就很有功了。本來他在往昔也是譭 本來他在往昔也是譭謗三寶來著, 謗三寶來著,所以他的運氣就這麼 所以他的運氣就這麼不 好;為什麼運氣這麼 運氣這麼不好呢 不好呢?因為他的太太是一個不好的人, 他的太太是一個不好的人,所以他也 受這種影響。 受這種影響。好像姜太公賣鹽、 好像姜太公賣鹽、賣麵粉也賣不出去, 粉也賣不出去,這都叫「 這都叫「諸衰」, 諸衰」, 一切都不吉祥, 一切都不吉祥,一切都是很不幸運, 一切都是很不幸運,所有的事情都是凶的、 所有的事情都是凶的、很不好。 很不好。 水腫乾痟 水腫乾痟:他的身體, 他的身體,常常膨腫, 常常膨腫,又或者常常乾得像燒火的柴一樣。 又或者常常乾得像燒火的柴一樣。疥 癩癰疽: 癩癰疽:疥癩, 疥癩,就是身上總皮膚不好, 就是身上總皮膚不好,有一種皮膚病, 有一種皮膚病,癢得不得了; 癢得不得了;雖 然癢在皮膚上, 然癢在皮膚上,但是他心裏也受不了。 但是他心裏也受不了。癰疽, 癰疽,是生了這麼 是生了這麼一個大瘡, 一個大瘡,或 者有茶杯那麼 者有茶杯那麼大,或者有酒杯那麼 或者有酒杯那麼大,或者有飯碗那麼 或者有飯碗那麼大,這不一定。 這不一定。 就是在你 就是在你身上生出一個大腫包, 身上生出一個大腫包,痛得不得了! 痛得不得了!這種癰疽, 這種癰疽,有紅腫的、 有紅腫的、高 的,這都不要緊; 這都不要緊;所謂「 所謂「不怕紅腫高大, 不怕紅腫高大,就怕黑紫凹塌 就怕黑紫凹塌」,要是黑色 」,要是黑色 的、紫色的, 紫色的,或是塌 或是塌陷到裏邊去, 陷到裏邊去,那就治不了, 那就治不了,一定非死不可, 一定非死不可,甚至於 比癌症都厲害。 比癌症都厲害。如是等病, 如是等病,以為衣服: 衣服:像這一類的病, 像這一類的病,好像穿衣服那麼 好像穿衣服那麼 天天穿著, 天天穿著,以作為 以作為他的衣服。 他的衣服。 身常臭處, 身常臭處,垢穢不淨: 垢穢不淨:他的身體生瘡、 他的身體生瘡、癰疽、 癰疽、疥癩, 疥癩,總有一股臭味, 總有一股臭味,非 常的不潔淨。 常的不潔淨。深著我見, 深著我見,增益瞋恚: 增益瞋恚:他深深地著住到我見上, 他深深地著住到我見上,一天比一 天增加脾氣, 天增加脾氣,一天比一天多煩惱。 一天比一天多煩惱。婬欲熾盛: 欲熾盛:他的婬 他的婬欲心最厲害, 欲心最厲害,甚至 於時時刻刻都要行婬 於時時刻刻都要行婬欲。不擇禽獸: 不擇禽獸:好像中國清 好像中國清代的時候有個年羹堯, 代的時候有個年羹堯, 他做很大的官, 他做很大的官,是有名的將軍。 是有名的將軍。年羹堯每 年羹堯每晚有十二個女人同他睡的, 有十二個女人同他睡的,甚 至於找牛、 至於找牛、馬、驢在一起。 驢在一起。謗斯經故, 謗斯經故,獲罪如是: 獲罪如是:這就因為 這就因為謗譭經典, 經典, 所以受這種的罪過。 所以受這種的罪過。 L4 結其大悲莫說 告舍利弗 謗斯經者 若說其罪 窮劫不盡 以是因緣 以是因緣 我故語汝 無智人中 莫說此經 告舍利弗: 告舍利弗:釋迦牟尼佛講到謗經受果報這個地方, 釋迦牟尼佛講到謗經受果報這個地方,就告訴舍利弗, 就告訴舍利弗,謗斯 經者: 經者:譭謗《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這一部經, 這一部經,若說其罪, 其罪,窮劫不盡: 窮劫不盡:如果要詳 詳細細往清 詳細細往清楚了說 楚了說,他的罪報就是說 他的罪報就是說幾個大劫也說 幾個大劫也說不完。 不完。以是因緣 以是因緣,我 故語汝: 故語汝:以這種的因緣 以這種的因緣,我所以告訴你 我所以告訴你,無智人中: 無智人中:在沒有智慧的人面 前,莫說此經: 此經:說經,都要有智慧的。 都要有智慧的。在沒有智慧人的面前, 在沒有智慧人的面前,就不要說 就不要說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239 of 247

這種的經典。 這種的經典。為什麼呢?說這種經典, 這種經典,令他就生一種譭 令他就生一種譭謗;生一種譭 生一種譭 謗,所以就有罪業了; 所以就有罪業了;有了罪業, 有了罪業,就要受果報。 就要受果報。所以在沒有智慧人的面 前,不要說 不要說《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 現在我在佛教 現在我在佛教講堂講這部《 講堂講這部《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因 》,因為你們都是有多少智慧, 們都是有多少智慧, 所以才給你 所以才給你們說。要是愚癡的, 要是愚癡的,不要說 不要說我不給你 我不給你們說,就給你 就給你們說,你 也不聽就會跑 也不聽就會跑了,跑得遠遠的, 得遠遠的,再也不回來聽了。 再也不回來聽了。好像某某說 好像某某說聽經沒有 意思, 意思,要去另 要去另外找一個善知識。 外找一個善知識。我相信恐怕在這個世界上, 我相信恐怕在這個世界上,如果你 如果你不聽 經、不學佛法, 不學佛法,你走遍這個世界, 走遍這個世界,也找不著什麼 也找不著什麼樣子的善知識。 樣子的善知識。為什 麼?善知識必須要先教 善知識必須要先教你明白經典的道理, 明白經典的道理,然後教 然後教你修行用功、 修行用功、參禪打 坐;這是種種的助緣 這是種種的助緣,來幫助你參禪打坐的, 參禪打坐的,不是說 不是說你就什麼 就什麼也不懂 也不懂, 就打坐。 就打坐。一打坐, 一打坐,你就會入了魔境界; 就會入了魔境界;入了魔境界, 入了魔境界,就是未證言證, 就是未證言證,未 得謂得。 得謂得。沒有證果, 沒有證果,就說已經得阿羅漢果了! 已經得阿羅漢果了!這才是打大妄語! 這才是打大妄語!打大妄 語要下地獄的。 語要下地獄的。沒有得到這真 沒有得到這真正的佛法, 正的佛法,他就說 他就說:「我已經得到了 :「我已經得到了, 我已經得到了,我 開了悟了! 開了悟了!我就是祖師, 我就是祖師,我就是阿羅漢! 我就是阿羅漢!我就是菩薩, 我就是菩薩,我就是佛!」 我就是佛!」你 !」你 看!他這個「 他這個「佛」,是個什 」,是個什麼 是個什麼佛呢?我真不明白。 不明白。 有人就說 有人就說了:「佛 :「佛真是是害死人! 是是害死人!佛若不說 佛若不說《法華經》, 法華經》,怎麼 》,怎麼會有人下 怎麼會有人下 地獄呢 地獄呢?佛說這一部《 這一部《法華經》, 法華經》,說 》,說得很多人都下地獄了! 得很多人都下地獄了!為什麼下的 地獄呢 地獄呢?就因為 就因為謗《法華經》。 法華經》。佛若不 》。佛若不說 佛若不說《法華經》, 法華經》,不就沒有人謗 》,不就沒有人謗 《法華經》 法華經》了?沒有人謗《 沒有人謗《法華經》, 法華經》,就沒有人下地獄了 》,就沒有人下地獄了; 就沒有人下地獄了;那麼歸根結 底,這個人下地獄, 這個人下地獄,是釋迦牟尼佛使令他下地獄的。」 是釋迦牟尼佛使令他下地獄的。」你 。」你說這個人講的 有道理、 有道理、沒有道理? 沒有道理?你們大家來批評批評! 們大家來批評批評!說釋迦牟尼佛若不說 釋迦牟尼佛若不說《法華 經》,就沒有人下地獄 》,就沒有人下地獄; 就沒有人下地獄;說了《法華經》, 法華經》,就令很多人都下地獄了 》,就令很多人都下地獄了。 就令很多人都下地獄了。你 這道理, 這道理,不要講一面; 不要講一面;你要給眾 要給眾生講道理, 生講道理,也要給釋迦牟尼佛講一個道 理。你這個辯護律師, 這個辯護律師,給眾生作辯護的律師, 生作辯護的律師,你也要給釋迦牟尼佛作一 個辯護的律師。 個辯護的律師。我現在就是毛遂自薦, 我現在就是毛遂自薦,我給釋迦牟尼佛作一個辯護的律 師。 你說釋迦牟尼佛不講《 釋迦牟尼佛不講《法華經》, 法華經》,沒有人下地獄 》,沒有人下地獄; 沒有人下地獄;那麼釋迦牟尼佛若不 講《法華經》, 法華經》,也沒有人成佛了 》,也沒有人成佛了。 也沒有人成佛了。有人下地獄, 有人下地獄,你不能說 不能說是釋迦牟尼佛 讓他下的地獄; 讓他下的地獄;因為釋迦牟尼佛明明白白地說 釋迦牟尼佛明明白白地說了,謗這部經典就有罪。 謗這部經典就有罪。 你既然知道謗這部經典有罪, 然知道謗這部經典有罪,就不應該謗; 就不應該謗;你不謗經典, 不謗經典,就不會下地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240 of 247

獄。你說:「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佛說 釋迦牟尼佛說,謗經典會下地獄; 謗經典會下地獄;那我就謗多一點!」 那我就謗多一點!」當 !」當 然你謗多一點, 謗多一點,也下地獄下得深一點, 也下地獄下得深一點,那是毫無疑義的。 那是毫無疑義的。釋迦牟尼佛所 以說明白, 明白,你謗譭《法華經》, 法華經》,就要墮地獄 轉餓鬼、做畜生, 做畜生,無量無 》,就要墮地獄、 就要墮地獄、轉餓鬼、 邊這麼 邊這麼多的劫都在三塗裏受苦; 多的劫都在三塗裏受苦;那麼你為什麼還要謗《 還要謗《法華經》 法華經》呢?你 要是還謗《 要是還謗《法華經》, 法華經》,豈不是故意和釋迦牟尼佛來作對 》,豈不是故意和釋迦牟尼佛來作對嗎 豈不是故意和釋迦牟尼佛來作對嗎?如果你 如果你不謗 了,根本就沒有人下地獄了! 根本就沒有人下地獄了!所以你 所以你不能說 不能說下地獄的人, 下地獄的人,是因為 是因為釋迦牟 尼佛說 尼佛說《法華經》。 法華經》。 釋迦牟尼佛說 釋迦牟尼佛說《法華經》, 法華經》,令多少人發菩提心 》,令多少人發菩提心, 令多少人發菩提心,將來得成佛果呢 將來得成佛果呢?成佛 的眾生,還是比下地獄的多! 還是比下地獄的多!下地獄, 下地獄,我相信, 我相信,那是最愚癡的, 那是最愚癡的,根本他 什麼也不相信; 也不相信;所以明知道釋迦牟尼佛說 所以明知道釋迦牟尼佛說是謗《 是謗《法華經》 法華經》有罪, 有罪,他還要 謗!你說,這樣的眾 這樣的眾生,誰可以救得了他呢 誰可以救得了他呢?啊!還有人救! 還有人救!誰救他去 呢?我們講《 我們講《地藏經》, 地藏經》,地藏王菩薩就是救這一類 》,地藏王菩薩就是救這一類眾 地藏王菩薩就是救這一類眾生的。 生的。等他墮地獄 受苦, 受苦,受得這麼 受得這麼「上架」 上架」了──受得差不多了 ──受得差不多了; 受得差不多了;地藏王菩薩去給他說 地藏王菩薩去給他說 法,他那時候又明白了, 他那時候又明白了,就會消滅他的罪業, 就會消滅他的罪業,或者生天, 或者生天,或者做人。 或者做人。所 以你也不要為 也不要為這一些個謗經的人墮地獄來擔心! 這一些個謗經的人墮地獄來擔心!你自己把自己的前途選 擇好了, 擇好了,向前去邁進, 向前去邁進,是最好的; 是最好的;不要無謂替古人來擔憂, 不要無謂替古人來擔憂,替這一些個 造罪墮地獄的人去發愁。 造罪墮地獄的人去發愁。 K2 約大慈門應為善人說

分二

L1 明五雙善人之相可為宣說

L2 總結可說

L1 分五

M1 過現一對

M3 內外一對

M4 自他一對

M2 上下一對

M5 始終

一對 今M1 若有利根 智慧明了 多聞強 多聞強識 求佛道者 如是之人 乃可為 乃可為說 若人曾見 億百千佛 植諸善本 深心堅固 如是之人 乃可為 乃可為說 在前邊所說 在前邊所說的偈頌, 的偈頌,是警告人不要譭 是警告人不要譭謗經典, 謗經典,這是佛的一個大悲門。 這是佛的一個大悲門。開 一個大悲門, 一個大悲門,就唯恐眾 就唯恐眾生聽見《 生聽見《法華經》, 法華經》,生出一種 》,生出一種譭 生出一種譭謗心來; 謗心來;所以才 說明白了:「 明白了:「你 :「你不要譭 不要譭謗《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如果 》,如果你譭 如果你譭謗 你譭謗《妙法蓮華 經》,就一定下地獄的 》,就一定下地獄的!」 就一定下地獄的!」這也不是恐嚇 !」這也不是恐嚇眾 這也不是恐嚇眾生,這是真 這是真實不虛 實不虛的。因為 這一部經典, 這一部經典,是成佛的經典; 是成佛的經典;你若謗譭 若謗譭這個法, 這個法,就謗譭 就謗譭成佛。 成佛。所以你 所以你不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241 of 247

只是不用言語來譭 只是不用言語來譭謗,心裏也不應該生出一種懷疑的念、 心裏也不應該生出一種懷疑的念、也不可以生譭 也不可以生譭 謗的念。 謗的念。所以這是佛一種大悲, 所以這是佛一種大悲,悲心切切來囑咐眾 悲心切切來囑咐眾生,「小心 ,「小心, 小心,不要譭 不要譭 謗《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啊!你若一譭 若一譭謗《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就是罪業 》,就是罪業!」 就是罪業!」所以 !」所以 你不能再謗譭 不能再謗譭《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 你明明知道是要下地獄, 明明知道是要下地獄,為什麼你還想要謗譭 還想要謗譭?你即使自己想要到地獄 去,說:「到地獄沒有門路可去 :「到地獄沒有門路可去, 到地獄沒有門路可去,我謗譭 我謗譭《法華經》, 法華經》,可以快一點到地 》,可以快一點到地 獄去!」 獄去!」這可不是好好玩的一件事情 不是到那地方,像小孩子玩得歡 !」這可不是好好玩的一件事情! 這可不是好好玩的一件事情!不是到那地方, 歡喜喜地; 歡喜喜地;到地獄, 到地獄,就該哭了! 就該哭了!這是大悲門; 這是大悲門;後邊所說 後邊所說的,是大慈門, 是大慈門, 是一種慈悲的門開放, 是一種慈悲的門開放,教你們依法修行、 們依法修行、依法受持。 依法受持。 好像你 好像你能來聽《 能來聽《法華經》 法華經》的人, 的人,都是有善根的; 都是有善根的;沒有善根的人, 沒有善根的人,他也不 來聽, 來聽,一聽就想要跑 一聽就想要跑了。根本他也不懂 根本他也不懂中國話, 中國話,聽我講完中文, 聽我講完中文,他就跑 他就跑 了;你翻譯英文, 翻譯英文,他心裏想:「 他心裏想:「這英文我都聽過了 :「這英文我都聽過了! 這英文我都聽過了!我懂英文, 英文,我又何 必聽! 必聽!我因為 我因為不懂中國話, 中國話,在這兒聽一聽中國話。」 在這兒聽一聽中國話。」但是 。」但是說 但是說什麼,他也 不知道, 不知道,他也不想知道, 他也不想知道,所以他也不聽英文。 所以他也不聽英文。為什麼他不想聽? 他不想聽?他恐怕 一聽了英文, 一聽了英文,明白《 明白《法華經》, 法華經》,知道自己要墮地獄了 》,知道自己要墮地獄了! 知道自己要墮地獄了!所以就趕 所以就趕快跑。 像那個鳥仔, 像那個鳥仔,就飛了! 就飛了! 若有利根: 若有利根:假設你 假設你遇著有利根的。 遇著有利根的。利根, 利根,就是聰明的人, 就是聰明的人,不是愚癡的 人。你給他講道理, 給他講道理,他就深信不疑。 他就深信不疑。智慧明了: 智慧明了:他有智慧, 他有智慧,又聰明; 又聰明;一 聞,他就生信了。 他就生信了。多聞強 多聞強識:他看的書也多, 他看的書也多,所以明白道理也多。 所以明白道理也多。強 識,這個「 這個「識」讀「智」音,就是記憶力, 就是記憶力,他能勉強 他能勉強把它記得住。 記得住。求佛 道者: 道者:他一心就想要求佛道。 他一心就想要求佛道。他看這人生, 他看這人生,一切一切都是苦的, 一切一切都是苦的,就是活 到一百歲 到一百歲,將來也是死, 將來也是死,沒有什麼 沒有什麼大的意思; 大的意思;所以他就想勤求佛道。 所以他就想勤求佛道。如 是之人, 是之人,乃可為 乃可為說:像這一類的人, 像這一類的人,你才可以給他說 才可以給他說《法華經》。 法華經》。 若人曾見, 若人曾見,億百千佛: 億百千佛:如果這個人曾經在過去生, 如果這個人曾經在過去生,見過無量億百千那麼 見過無量億百千那麼 多的佛。 多的佛。植諸善本: 植諸善本:植,是種植; 是種植;他在宿世就供養佛、 他在宿世就供養佛、供養法、 供養法、供養 僧,在三寶面前, 在三寶面前,種很多很多的善根。 種很多很多的善根。深心堅固: 深心堅固:他發真 他發真正的深般若, 正的深般若, 真正的深智慧, 正的深智慧,要有一種堅固心, 要有一種堅固心,不要有一種分別心。 不要有一種分別心。如是之人, 如是之人,乃可 為說:像這一類的人, 像這一類的人,才可以給他說 才可以給他說《法華經》。 法華經》。 我再對你 我再對你們講, 們講,你們有想供養三寶的人, 們有想供養三寶的人,不要生一種分別心; 不要生一種分別心;供養, 供養,就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242 of 247

是一心供養, 是一心供養,供養佛、 供養佛、供養法、 供養法、供養僧, 供養僧,這三寶是一體的。 這三寶是一體的。不要生出一 種分別心, 種分別心,說我供養這個錢幹什麼 我供養這個錢幹什麼用了? 用了?你初發一種供養心, 初發一種供養心,不要管對 方是怎麼 方是怎麼樣子 怎麼樣子, 樣子,這就是你 這就是你出於一種懇切至誠的。 出於一種懇切至誠的。 不要像某某國家, 不要像某某國家,說是援助後進的國, 是援助後進的國,但是他去援助要先講明了條件; 但是他去援助要先講明了條件; 說你這個國裏出產 這個國裏出產的產品要賣給我, 品要賣給我,又要便宜, 又要便宜,又不准賣給其他的國 家。這根本就不是援助, 這根本就不是援助,根本不是對人家好, 根本不是對人家好,根本就是到那兒想控制人 家的政治。 家的政治。供養三寶也是, 供養三寶也是,你不要說 不要說是我供養三寶, 是我供養三寶,我想來管這三寶。 我想來管這三寶。 三寶不可以管的; 三寶不可以管的;你若一管, 若一管,那就不單你 那就不單你沒有功, 沒有功,而且還有了罪過了。 而且還有了罪過了。 所以這一點, 所以這一點,人人都要明白的。 人人都要明白的。種善根, 種善根,你只是種下去, 只是種下去,你不要管它 不要管它是 怎麼樣 怎麼樣,將來成熟又怎麼 將來成熟又怎麼樣 怎麼樣,不要去管它 不要去管它! 這段「 這段「若有利根, 若有利根,智慧明了, 智慧明了,多聞強 多聞強識,求佛道者」, 求佛道者」,是 」,是說的現在。 的現在。說 有個人, 有個人,他有大善根, 他有大善根,能以多聞強 能以多聞強識。「若人曾見 。「若人曾見, 若人曾見,億百千佛, 億百千佛,植諸善 本,深心堅固」, 深心堅固」,是 」,是說的過去。 的過去。這是十種善人相之一, 這是十種善人相之一,這是「 這是「過現一 對」。 M2 上下一對 若人精進 常修慈心 不惜身命 乃可為 乃可為說 若人恭敬 無有異心 離諸凡愚 獨處山澤 如是之人 乃可為 乃可為說 若人精進, 若人精進,常修慈心: 常修慈心:如果這個人修精進行, 如果這個人修精進行,他又修慈悲心。 他又修慈悲心。這慈悲 心,就是不見眾 就是不見眾生過; 生過;對於眾 對於眾生有過錯, 生有過錯,他也用慈悲心來攝受眾 他也用慈悲心來攝受眾生, 「這小孩子他不懂 這小孩子他不懂事情, 事情,所以他才造罪業; 所以他才造罪業;我應該好好教 我應該好好教導他, 導他,令他不 要玩這個把戲了! 要玩這個把戲了!我這兒有一輛好的大車給你 我這兒有一輛好的大車給你,你坐這車上, 坐這車上,到什麼 到什麼地 方去, 方去,都可以的。」 都可以的。」好像釋迦牟尼佛哄那一班小孩子那樣 。」好像釋迦牟尼佛哄那一班小孩子那樣, 好像釋迦牟尼佛哄那一班小孩子那樣,這就是慈 心。 不惜身命: 不惜身命:他不愛惜自己的生命; 他不愛惜自己的生命;不像有的人做了一點事情, 不像有的人做了一點事情,就覺得又 是辛苦, 是辛苦,又是疲倦, 又是疲倦,又要休息了。 又要休息了。菩薩發心, 菩薩發心,連身體也不要, 連身體也不要,命都不要 了;不愛惜自己的生命, 不愛惜自己的生命,而來為 而來為眾生謀幸福, 生謀幸福,為眾生服務。 生服務。乃可為 乃可為說: 這一類的人, 這一類的人,才可以給他講《 才可以給他講《法華經》。 法華經》。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243 of 247

若人恭敬, 若人恭敬,無有異心: 無有異心:假使有人恭敬三寶, 假使有人恭敬三寶,他沒有兩個心。 他沒有兩個心。你看!佛說 法,說得極詳細。 得極詳細。因為有的人恭敬是恭敬, 有的人恭敬是恭敬,但是心裏不是一個心, 但是心裏不是一個心,有一 種異心, 種異心,就忖著:「 就忖著:「不知道是不是 :「不知道是不是啊 不知道是不是啊?這個法師這麼 這個法師這麼樣說,真是這樣 子?或者不是吧 或者不是吧?這法師這麼 這法師這麼講佛法, 講佛法,我看他也是那麼 我看他也是那麼樣子, 樣子,和人沒有 什麼不同的地方嘛 不同的地方嘛!我要詳細來看一看, 我要詳細來看一看,如果不是這麼 如果不是這麼回事, 回事,我趕快的 跑,不要被這個法師來騙了!」 不要被這個法師來騙了!」 我現在告訴你 我現在告訴你們,有智慧的人, 有智慧的人,就是有人想騙你 就是有人想騙你,也騙不了; 也騙不了;沒有智慧 的人, 的人,你就怕人騙, 就怕人騙,也會被人騙了。 也會被人騙了。被人騙、 被人騙、不騙, 不騙,看你自己有沒有真 自己有沒有真 正智慧。 正智慧。譬如法師叫你 譬如法師叫你:「我有一個 :「我有一個咒 我有一個咒給你,你殺了這個人, 殺了這個人,我保證你 我保證你 開悟的。」 開悟的。」你 。」你是聽這個法師講呢 是聽這個法師講呢?還是不聽這個法師講呢 還是不聽這個法師講呢?若依這個法 師講的, 師講的,你就被人騙了; 就被人騙了;若不聽講, 若不聽講,你又不依教 又不依教奉行, 奉行,你說這怎麼辦 怎麼辦? 你皈依的時候, 依的時候,說要「依教奉行」 奉行」的。你說這怎麼辦 怎麼辦? 沒有異心, 沒有異心,就是沒有兩個心, 就是沒有兩個心,就是一心跟師父修道。 就是一心跟師父修道。不是說 不是說今天要跑 今天要跑, 明天也要跑 明天也要跑的。這個「 這個「跑」,你 」,你口頭上講, 口頭上講,心裏就想; 心裏就想;心裏想, 心裏想,這就是 異心了! 異心了!所以離諸凡愚, 所以離諸凡愚,獨處山澤: 獨處山澤:離開一切凡夫愚癡的知見, 離開一切凡夫愚癡的知見,自己住 到山上去, 到山上去,或者有水的地方。 或者有水的地方。澤,就是有水的地方。 就是有水的地方。如是之人, 如是之人,乃可為 乃可為 說:像這一類的人, 像這一類的人,才可以給他講《 才可以給他講《法華經》。 法華經》。 這段「 這段「若人精進, 若人精進,常修慈心, 常修慈心,不惜身命」, 不惜身命」,這是修福 」,這是修福。「 這是修福。「若人恭敬 。「若人恭敬, 若人恭敬,無 有異心, 有異心,離諸凡愚, 離諸凡愚,獨處山澤」, 獨處山澤」,這就是修慧 」,這就是修慧。 這就是修慧。這是「 這是「福慧一對」。 福慧一對」。 M3 內外一對 又舍利弗 若見有人 捨惡知識 親近善友 如是之人 乃可為 乃可為說 若見佛子 持戒清 持戒清潔 如淨明珠 求大乘經 如是之人 乃可為 乃可為說 又舍利弗! 又舍利弗!若見有人, 若見有人,捨惡知識: 捨惡知識:如果有人, 如果有人,他離開這個惡知識。 他離開這個惡知識。惡知 識就是什麼 識就是什麼?好像教 好像教人行婬 人行婬慾,這就是最惡的惡知識! 這就是最惡的惡知識!親近善友: 親近善友:親近 善友, 善友,就親近善知識。 就親近善知識。如是之人, 如是之人,乃可為 乃可為說:像這一類的人, 像這一類的人,你才可以 給他講《 給他講《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 若見佛子: 若見佛子:釋迦牟尼佛又對舍利弗說 釋迦牟尼佛又對舍利弗說,假設你 假設你看見有這種佛子, 看見有這種佛子,持戒清 持戒清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244 of 247

潔,如淨明珠: 如淨明珠:他守持戒律, 他守持戒律,就好像那個光明寶珠一樣清 就好像那個光明寶珠一樣清淨。求大乘 經:他勤求大乘的經典。 他勤求大乘的經典。如是之人, 如是之人,乃可為 乃可為說:像這一類的人, 像這一類的人,才可以 給他說 給他說《法華經》。 法華經》。 這段「 這段「若見有人, 若見有人,捨惡知識, 捨惡知識,親近善友」, 親近善友」,這是捨惡親善 」,這是捨惡親善, 這是捨惡親善,是外求, 是外求,外 求就叫「 求就叫「愧」。這裏 」。這裏「 這裏「若見有人, 若見有人,持戒清 持戒清淨,如淨明珠, 如淨明珠,求大乘經」, 求大乘經」, 是內護,內護又叫「 護又叫「慚」。這是 」。這是「 這是「慚愧一對」。 慚愧一對」。 M4 自他一對 若人無瞋 質直柔軟 常愍一切 恭敬諸佛 如是之人 乃可為 乃可為說 若人無瞋: 若人無瞋:假設你 假設你遇著有一種人, 遇著有一種人,他沒有一種瞋恨心。 他沒有一種瞋恨心。瞋恨, 瞋恨,就是三毒 之一。 之一。這三毒就是貪、 這三毒就是貪、瞋、癡,這是三種的毒藥。 這是三種的毒藥。那個人無瞋, 那個人無瞋,無瞋也 就沒有貪, 就沒有貪,也就是沒有癡了。 也就是沒有癡了。質直柔軟: 質直柔軟:他的性質很直率, 他的性質很直率,對人不會有 一種彎曲心; 一種彎曲心;他的心是直的, 他的心是直的,對一切人都很柔和, 對一切人都很柔和,沒有暴躁的脾氣。 沒有暴躁的脾氣。常 愍一切: 愍一切:他常常對一切眾 他常常對一切眾生,都有一種慈愍的心。 都有一種慈愍的心。愍,是憐愍。 是憐愍。恭敬諸 佛:他憐愍一切眾 他憐愍一切眾生,他又恭敬諸佛。 他又恭敬諸佛。 我們一般的人, 我們一般的人,都不知道恭敬佛。 都不知道恭敬佛。恭敬佛, 恭敬佛,就是見著佛, 就是見著佛,我們就要禮拜 ──叩頭頂禮 ──叩頭頂禮; 如果我們不叩頭頂禮,這就是不恭敬佛。 這就是不恭敬佛。為什麼要給佛 叩頭頂禮;如果我們不叩頭頂禮, 頂禮呢 頂禮呢?因為佛是世間一切眾 佛是世間一切眾生之父, 生之父,所以我們要恭恭敬敬地, 所以我們要恭恭敬敬地,對於父 親一定要禮敬。 親一定要禮敬。見著佛, 見著佛,要叩頭頂禮; 要叩頭頂禮;見著佛像, 見著佛像,也要叩頭頂禮; 也要叩頭頂禮;見著 修持佛法的僧人, 修持佛法的僧人,也應該叩頭頂禮; 也應該叩頭頂禮;所以要恭敬三寶。 所以要恭敬三寶。恭敬諸佛, 恭敬諸佛,就是 恭敬法、 恭敬法、恭敬僧, 恭敬僧,恭敬三寶都包括在內 恭敬三寶都包括在內了。如是之人, 如是之人,乃可為 乃可為說:像這 一類的人, 一類的人,才可以給他說 才可以給他說《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 前邊這六句偈頌, 前邊這六句偈頌,這是說 這是說的「自行」, 自行」,就是自己應該像這樣來修行 」,就是自己應該像這樣來修行。 就是自己應該像這樣來修行。 復有佛子 於大 於大眾 眾中 以清淨心 種種因緣 種種因緣 譬喻言辭 說法無礙 如是之人 乃可為 乃可為說 復有佛子, 復有佛子,於大眾 於大眾中:又有一類的佛子, 又有一類的佛子,在一般的大眾 在一般的大眾之中, 之中,就是人多 的地方。 的地方。以清淨心: 淨心:以他這種沒有染污 以他這種沒有染污的清淨真心,種種因緣 種種因緣,譬喻言 辭:以種種的因緣 以種種的因緣來作譬喻 來作譬喻言辭。 言辭。種種, 種種,就不是一種。 就不是一種。什麼因緣呢? 緣呢?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245 of 247

譬如說 譬如說,你戒殺、 戒殺、戒偷、戒盜、 戒盜、戒邪婬 戒邪婬、戒妄語、 戒妄語、戒飲酒;修五戒, 修五戒,就 可以生天。 可以生天。你種善的因, 種善的因,就會結的善果; 就會結的善果;種惡的因, 種惡的因,就會結惡的果。 就會結惡的果。你 種什麼 種什麼因,就得什麼 就得什麼果;所以要小心謹慎 所以要小心謹慎,對因果上去行持。「 對因果上去行持。「譬 。「譬喻」 就是一種比方;「 就是一種比方;「言辭 就是用種種的言辭,說法無礙: 法無礙:說一切法, 一切法,沒 ;「言辭」 言辭」就是用種種的言辭, 有障礙。 有障礙。如是之人, 如是之人,乃可為 乃可為說:像這一類的人, 像這一類的人,才可給他說 才可給他說《法華 經》;若不是這種人 》;若不是這種人, 若不是這種人,就不可以給他說 就不可以給他說《法華經》。 法華經》。 後面的這八句偈頌, 後面的這八句偈頌,以譬喻 以譬喻說法,這就是化他。 這就是化他。這一種自行, 這一種自行,一種化 他,這叫「 這叫「自他一對」 自他一對」──自己和他人 ──自己和他人, 自己和他人,這是一對的善人相。 這是一對的善人相。 M5 始終一對 若有比丘 但樂受持 如是之人 如是求經 亦未曾念

為一切智 大乘經典 乃可為 乃可為說 得已頂受 外道典籍

四方求法 乃至不受 如人至心 其人不復 如是之人

合掌頂受 餘經一偈 求佛舍利 志求餘經 乃可為 乃可為說

若有比丘: 若有比丘:假設遇著有這種的比丘。 假設遇著有這種的比丘。比丘, 比丘,就是出家的僧人。 就是出家的僧人。比丘是梵 語,有三個意思, 有三個意思,所以就沒有翻譯過來。 所以就沒有翻譯過來。 (一)乞士: 乞士:所謂「 所謂「上乞法於諸佛, 上乞法於諸佛,下乞食於眾 下乞食於眾生」,向佛來求法 」,向佛來求法, 向佛來求法,向 眾生來求食。 生來求食。 (二)怖魔: 怖魔:因為比丘依照佛法去修行, 比丘依照佛法去修行,所以魔王就恐怖。 所以魔王就恐怖。 (三)破惡: 破惡:破除一切的煩惱惡。 破除一切的煩惱惡。 這個比丘, 這個比丘,為一切智: 一切智:他因為 他因為想要求一切的智慧, 想要求一切的智慧,四方求法: 四方求法:所以到四 方去參訪善知識來求法。 方去參訪善知識來求法。合掌頂受: 合掌頂受:他求法, 他求法,就合掌恭敬向人頂禮。 就合掌恭敬向人頂禮。但 樂受持, 樂受持,大乘經典: 大乘經典:他願意受持大乘的經典, 他願意受持大乘的經典,或者《 或者《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或 》,或 者是《 者是《華嚴經》, 華嚴經》,或者是 》,或者是《 或者是《楞嚴經》; 楞嚴經》;總而言之 》;總而言之, 總而言之,他各處去求大乘的佛 法、大乘的經典。 大乘的經典。乃至不受, 乃至不受,餘經一偈: 餘經一偈:他求這大乘經典, 他求這大乘經典,專修這一 門。譬如受持《 譬如受持《法華經》, 法華經》,就專門受持這部經典 》,就專門受持這部經典, 就專門受持這部經典,其餘的經典都不學。 其餘的經典都不學。 如是之人, 如是之人,乃可為 乃可為說:像這種專一的人, 像這種專一的人,才可以給他講《 才可以給他講《法華經》。 法華經》。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246 of 247

如人至心: 如人至心:再有這一類的人; 再有這一類的人;至心, 至心,就是至誠懇切的心。 就是至誠懇切的心。求佛舍利, 求佛舍利,如 是求經: 是求經:他想得到佛的舍利, 他想得到佛的舍利,或者求一切的經典。 或者求一切的經典。得已頂受: 得已頂受:他得了之 後,就恭敬供養, 就恭敬供養,來受持這部經典。 來受持這部經典。其人不復, 其人不復,志求餘經: 志求餘經:這個人已經 得到大乘經典, 得到大乘經典,他就不再東跑 他就不再東跑西跑,各處去求其餘的經典。 各處去求其餘的經典。亦未曾念, 亦未曾念, 外道典籍: 外道典籍:他也沒有讀過外道的書、 他也沒有讀過外道的書、外道的一切論議, 外道的一切論議,他都沒有唸 他都沒有唸過。 如是之人, 如是之人,乃可為 乃可為說:像這一類的人, 像這一類的人,才可以給他說 才可以給他說法。 這「四方求法」, 四方求法」,屬於請益 」,屬於請益; 屬於請益;請益, 請益,就是求對於他自己智慧上有益處, 就是求對於他自己智慧上有益處, 這是請求法, 這是請求法,利益自己的一個開始。 利益自己的一個開始。他能頂受佛法, 他能頂受佛法,依法修行, 依法修行,這「頂 受專修」, 受專修」,這就是 」,這就是皈 這就是皈依的一個終點。 依的一個終點。所以, 所以,這一段經文就是「 這一段經文就是「始終一 對」。 L2 總結可說 告舍利弗 我說是相 求佛道者 窮劫不盡 如是等人 則能信解 汝當為 汝當為說 妙法華經 釋迦牟尼佛說 釋迦牟尼佛說完上邊這一段文, 完上邊這一段文,告舍利弗: 告舍利弗:來告訴舍利弗, 來告訴舍利弗,我說是相: 是相: 我說這十種的善人相, 這十種的善人相,你要知道, 要知道,這是為 這是為求佛道者; 求佛道者;若詳細說 若詳細說這種的 相,窮劫不盡: 窮劫不盡:說幾個大劫, 幾個大劫,也說不完。 不完。如是等人, 如是等人,則能信解: 則能信解:所以我 總括起來, 總括起來,就說前邊十種的相。 前邊十種的相。這十種相的人, 這十種相的人,他能信解《 他能信解《法華經》。 法華經》。 汝當為 汝當為說,妙法華經: 妙法華經:你應該為 應該為這十種相的人, 這十種相的人,來說《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 經典講到這個地方, 經典講到這個地方,有人研 有人研究過佛經的, 究過佛經的,就認為 就認為這一段的經文, 這一段的經文,有一些 個問題。 個問題。他說:「在 :「在《華嚴經》 華嚴經》上說,持一非餘── 持一非餘──你 ──你要是專門修一種 經典, 經典,而認為 而認為其他的經典都不對── 其他的經典都不對──這是魔業 ──這是魔業。 這是魔業。那麼現在這《 現在這《法華經》 法華經》 說『其人不復志求餘經』, 其人不復志求餘經』,只 』,只教人修一種的經, 人修一種的經,其他的經典都不要去修 了。這豈不也是和《 這豈不也是和《華嚴經》 華嚴經》所說的意思是不相同的?」 的意思是不相同的?」 《華嚴經》 華嚴經》上說「持一非餘」 持一非餘」是魔業, 是魔業,就是魔王的業障、 就是魔王的業障、業力; 業力;那麼 《法華經》 法華經》這樣說 這樣說,豈不和《 豈不和《華嚴經》 華嚴經》的經義相違呢 的經義相違呢?其實, 其實,你受持一 經,也就是受持其餘的經。 也就是受持其餘的經。由「一」,才有生出來其餘 」,才有生出來其餘, 才有生出來其餘,所以餘經也在 這一經之中包括著。 這一經之中包括著。並且這一段的經文, 並且這一段的經文,沒有說 沒有說一定教 一定教你專門受持一部 經,而是你 而是你的力量僅僅能受持一部經。 的力量僅僅能受持一部經。你若能受持多了呢 若能受持多了呢?那是更好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譬喻品第三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247 of 247

的,多多益善。 多多益善。所以你 所以你不要執著說 不要執著說這《法華經》 法華經》教人只受持一種經典, 人只受持一種經典, 不教人受持其餘的經典。 人受持其餘的經典。你不要因為 不要因為聽經, 聽經,又生出來一種經的執著了! 又生出來一種經的執著了! 所以這個道理, 所以這個道理,你要把它 要把它看得活動起來。 看得活動起來。 ▲Top 法界佛教總會‧DRBA / BTTS / DRBU

│上一頁‧目錄‧下一頁│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