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us_Sutra_07

Page 1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 of 1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上

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上一頁‧目錄‧下一頁│

化城喻 化城喻品第七 ◎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講述於 美國加州三藩市佛教講堂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我今見聞得受持

百千萬劫難遭遇 願解如來真實義

「化」,自有化無 」,自有化無、 自有化無、自無化有, 自無化有,自無化有、 自無化有、自有化無; 自有化無;這就有一種令人 不明白的道理存在。 不明白的道理存在。什麼道理呢 道理呢?就是一種不可思議的道理, 就是一種不可思議的道理,不可用你 不可用你 心來思、 心來思、不可用你 不可用你言來議, 言來議,這叫一個「 這叫一個「化」。「城 」。「城」,是一個大的城 」,是一個大的城 市。為什麼要這個城呢 要這個城呢?這個城就為 這個城就為「防非禦敵」。 防非禦敵」。防非 」。防非, 防非,防不守規矩 的人來侵佔 的人來侵佔;禦敵, 禦敵,禦是守禦, 禦是守禦,我在這兒有一種準備, 我在這兒有一種準備,敵人來了, 敵人來了,就沒 有法子攻進這個城。「 有法子攻進這個城。「喻 。「喻」就是個比喻 就是個比喻。「品 。「品」是品類; 是品類;這一品, 這一品,在 《法華經》 法華經》裏來說 裏來說是第七品, 是第七品,就是〈 就是〈化城喻 化城喻品〉。 怎麼會有個 怎麼會有個「 會有個「化」?這是佛的神通所變化的 」?這是佛的神通所變化的; 這是佛的神通所變化的;因為用神通來變化, 用神通來變化,所以 就從「 就從「沒有」, 沒有」,變成一個 」,變成一個「 變成一個「有」。本來沒有這個城 」。本來沒有這個城, 本來沒有這個城,現在現出這麼 現在現出這麼個城 來,就給它 就給它起個名字叫「 起個名字叫「化」;防備著惡人與不講道理的人以禦敵 」;防備著惡人與不講道理的人以禦敵, 防備著惡人與不講道理的人以禦敵,就 給它起個名字叫「 起個名字叫「城」;合起來就叫 」;合起來就叫「 合起來就叫「化城」。 化城」。這個化城 」。這個化城, 這個化城,我們首先要 明白, 明白,沒有這麼 沒有這麼一個城的, 一個城的,是變化出來的一個假城。 是變化出來的一個假城。假城, 假城,也就是一個 方便城; 方便城;方便城, 方便城,也就是一個方便法; 也就是一個方便法;方便法所度的, 方便法所度的,就是方便人。 就是方便人。 可是要知道, 可是要知道,這完全都是假的; 這完全都是假的;方便人也是假的, 方便人也是假的,方便法也是假的, 方便法也是假的,方 便城也是假的。 便城也是假的。假的有什麼 假的有什麼用呢?沒有這個假的, 沒有這個假的,你就找不著那個真 就找不著那個真 的。這個化城, 這個化城,就是給那個「 就是給那個「寶所」 寶所」預備的; 預備的;化城就是「 化城就是「權」,寶所就 」,寶所就 是「實」。所以這個化城 」。所以這個化城, 所以這個化城,是沒有的, 是沒有的,沒有這麼 沒有這麼一個城; 一個城;若有這個城, 若有這個城, 就不叫「 就不叫「化城」, 化城」,那就叫 」,那就叫「 那就叫「城」了。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2 of 110

化城, 化城,是譬喻 是譬喻二乘, 二乘,就是聲聞乘、 就是聲聞乘、緣覺乘。 覺乘。二乘, 二乘,有沒有這麼 有沒有這麼一個「 一個「二 乘」呢?沒有的。 沒有的。那沒有二乘, 那沒有二乘,怎麼又 怎麼又說出個「 出個「二乘」 二乘」呢?就因為 就因為沒 有,才要說 才要說出這個二乘來; 出這個二乘來;若是有, 若是有,就不必說 就不必說了!說這個二乘是方便 法,所以這個「 所以這個「化城」 化城」就譬喻 就譬喻二乘的涅槃。 二乘的涅槃。所謂「 所謂「涅者不生, 涅者不生,槃者不 滅」,就到那個不生不滅的境地上 」,就到那個不生不滅的境地上。 就到那個不生不滅的境地上。本來無有「 本來無有「生」,怎麼 」,怎麼會又有個 怎麼會又有個 「滅」呢?沒有生、 沒有生、就沒有滅, 就沒有滅,沒有滅、 沒有滅、也沒有生; 也沒有生;這個二乘的涅槃, 這個二乘的涅槃, 是權智所說 是權智所說的,是方便法。 是方便法。權智, 權智,佛用權巧方便的智慧, 佛用權巧方便的智慧,說的這個二乘 法。 為什麼要說二乘法? 二乘法?我問問你 我問問你!你讀書為 讀書為什麼要讀小學? 要讀小學?一開始就讀大 學,不就得了? 不就得了?一讀書, 一讀書,十歲就得到一個博士; 就得到一個博士;你看好不好? 看好不好?你不要讀 小學、 小學、也不要讀中學, 也不要讀中學,一讀就讀大學, 一讀就讀大學,可以不可以? 可以不可以?不可以的。 不可以的。二乘就 是小學, 是小學,菩薩乘就是中學, 菩薩乘就是中學,佛乘就是大學。 佛乘就是大學。所以我在香港, 所以我在香港,我曾經對人 講,我所教 我所教的是大學的學生, 的是大學的學生,不是小學的學生。 不是小學的學生。小學的學生, 小學的學生,你要給他 講一些個故事, 講一些個故事,令他生一種歡喜心, 令他生一種歡喜心,才能讀書、 才能讀書、有進步 有進步。中學, 中學,你就要 給他講多少道理。 給他講多少道理。到了大學裏邊, 到了大學裏邊,你必須要令他真 必須要令他真正學到一點東西, 正學到一點東西,然 後才能合格。 後才能合格。這也是這樣子! 這也是這樣子! 本來沒有二乘, 本來沒有二乘,佛就要設一個二乘。 佛就要設一個二乘。本來不需要小學, 本來不需要小學,但是因為 但是因為人太小 了,所以要設一個小學; 所以要設一個小學;人長大一點, 人長大一點,設個中學; 設個中學;到了二十歲 到了二十歲,就入大 學,或者十八歲 或者十八歲也可以。 也可以。那麼進了大學, 進了大學,這是最高的學位; 這是最高的學位;最高的學位 裏邊, 裏邊,又分出來有學士、 又分出來有學士、碩士、 碩士、博士, 博士,有這麼 有這麼多的分別。 多的分別。所以這個二 乘,也就是小學; 也就是小學;學成佛, 學成佛,也要先入小學, 也要先入小學,然後進中學; 然後進中學;中學就是行菩 薩道, 薩道,大學就是要成佛了。 大學就是要成佛了。這麼樣一講, 樣一講,對這化城, 對這化城,你們就認識了。 們就認識了。因 為你們都是讀書的人, 們都是讀書的人,一講學校這種的制度, 一講學校這種的制度,你們就都明白了。 們就都明白了。噢!原 來二乘就是小學啊 來二乘就是小學啊!但是你 但是你又不要執著, 又不要執著,這是個比喻 這是個比喻;比喻像這個樣 子。 在佛教 在佛教裏頭, 裏頭,最主要的就是成佛。 最主要的就是成佛。但是一般人, 但是一般人,你若突然間就叫他說 若突然間就叫他說: 「你來學佛, 來學佛,可以成佛了!」 可以成佛了!」他就怕了 !」他就怕了!「 他就怕了!「佛是個什 !「佛是個什麼 佛是個什麼?為什麼我要成 佛呢?」他不 ?」他不懂 他不懂的,所以就設立一個小學。 所以就設立一個小學。小孩子一開始, 小孩子一開始,你就給他一 個博士學位, 個博士學位,他也不知道是個什麼 他也不知道是個什麼,什麼是博士啊 是博士啊?因為他年紀太小, 他年紀太小, 知識還沒開呢 知識還沒開呢!你突然間就給他最高的學位, 突然間就給他最高的學位,他也不懂 他也不懂。所以這個化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3 of 110

城,就譬喻 就譬喻二乘的權智、 二乘的權智、二乘的涅槃, 二乘的涅槃,就是權巧方便所說 就是權巧方便所說出來的這麼 出來的這麼一 個名稱。 個名稱。根本沒有這麼 根本沒有這麼個名稱, 個名稱,那麼因為是權巧方便這種力量, 是權巧方便這種力量,所以就 「無而說 無而說有」。 有一個人, 有一個人,聽講到這個地方, 聽講到這個地方,就生了退心了, 就生了退心了,說:「哦 :「哦!原來佛也盡打 妄語呀! 妄語呀!沒有, 沒有,他又說 他又說出個『 出個『有』來。」沒有 。」沒有, 沒有,說出個「 出個「有」,所以叫 」,所以叫 化城, 化城,這並沒打妄語; 這並沒打妄語;這叫二乘, 這叫二乘,所以不叫它 所以不叫它大乘, 大乘,也不叫它 也不叫它佛乘, 佛乘,這 是權巧方便。 是權巧方便。用這種的教 用這種的教體來教 體來教化眾生,是教一般人防備思惑, 一般人防備思惑,來斷除 見惑, 見惑,這是「 這是「偏空的涅槃」。 偏空的涅槃」。偏空 」。偏空, 偏空,不是中道, 不是中道,是偏於一邊, 是偏於一邊,是「偏空 理」。 這個偏空理, 這個偏空理,來令眾 來令眾生「蘇息引入」; 蘇息引入」;蘇是明白 」;蘇是明白, 蘇是明白,息是把煩惱斷了。 息是把煩惱斷了。蘇 息,這就是說 這就是說的三藏法; 的三藏法;三藏, 三藏,就是小乘, 就是小乘,也就是二乘人, 也就是二乘人,就是聲聞、 就是聲聞、 緣覺。等到「 等到「二酥」 二酥」的時候── 的時候──酥 ──酥,是酥油, 是酥油,就是牛油── 就是牛油──五時 ──五時教 五時教有方 等教、般若教 般若教,就譬喻 就譬喻生酥、 生酥、熟酥; 熟酥;這生酥、 這生酥、熟酥, 熟酥,就叫二酥。 就叫二酥。這二酥 的教,就是「 就是「引」。引 」。引,就好像引導你 就好像引導你,引導你 引導你往前走路。「 往前走路。「入 。「入」就是 開佛知見、 開佛知見、示佛知見、 示佛知見、悟佛知見、 悟佛知見、入佛知見, 入佛知見,這個「 這個「開、示、悟、入」 的「入」。 蘇息, 蘇息,也就是一個「 也就是一個「開」;「示 」;「示」和「悟」,也就是個 」,也就是個「 也就是個「引」。示 」。示,就 是指示你 是指示你,令你明白了, 明白了,這是個「 這是個「引」字;引,是接引。 是接引。到《法華經》 法華經》 的時候, 的時候,開權顯實, 開權顯實,就單單說 就單單說佛乘, 佛乘,不說餘乘, 餘乘,不講其他的法門, 不講其他的法門,這叫 「入」。可是 」。可是「 蘇息引入」,還沒有到究竟的寶所 所以說它這個滅 可是「蘇息引入」, 」,還沒有到究竟的寶所, 還沒有到究竟的寶所,所以說 度,是個化城; 是個化城;這就是佛的權假方便, 這就是佛的權假方便,設施做出來的城。 設施做出來的城。 在前邊所講的道理, 在前邊所講的道理,是按照因緣 是按照因緣所講的; 所講的;若從機來說 若從機來說,又有四悉檀。 又有四悉檀。什 麼叫四悉檀? 叫四悉檀?悉,按照中文的意思, 按照中文的意思,是普遍的意思; 是普遍的意思;按照梵語的意思, 按照梵語的意思, 是成就的意思。 是成就的意思。檀,是布施。 是布施。有四種的悉檀, 有四種的悉檀,能成就四種的布施, 能成就四種的布施,也是 普遍來做這四種的布施。 普遍來做這四種的布施。 (一)世界悉檀: 世界悉檀:能得世界益, 能得世界益,就是本來沒有又有了; 就是本來沒有又有了;有了, 有了,又能看 見;看見, 看見,又能生出一種歡喜心, 又能生出一種歡喜心,這叫世界益, 這叫世界益,世界都得到好處、 世界都得到好處、得到 利益了。 利益了。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4 of 110

(二)為人悉檀: 人悉檀:能令人得到蘇息、 能令人得到蘇息、明白; 明白;這就是為 這就是為人益, 人益,對人有利 益。 (三)對治悉檀: 對治悉檀:能防非禦敵, 能防非禦敵,這是一種對治益; 這是一種對治益;防非禦敵, 防非禦敵,這都是一 種對治的性質, 種對治的性質,所以這得到對治的益。 所以這得到對治的益。 (四)第一義悉檀: 第一義悉檀:最後, 最後,得到滅度, 得到滅度,這就是得到第一義, 這就是得到第一義,得到第一義 的利益。 的利益。 佛以這四種來說 佛以這四種來說法,普遍施於一切眾 普遍施於一切眾生,所以叫四悉檀; 所以叫四悉檀;這是對著 「機」來說的。若對著「 若對著「應」,也有四種 」,也有四種說 也有四種說法;應,是指佛的應身。 是指佛的應身。 (一)佛用這權巧方便的法設立一個城, 佛用這權巧方便的法設立一個城,令人得到世界益, 令人得到世界益,這叫世界 化。 (二)令一切人生小善, 令一切人生小善,而不生大善, 而不生大善,這叫為 這叫為人化。 人化。 (三)除去見惑和思惑, 除去見惑和思惑,這叫對治化。 這叫對治化。 (四)得到大乘、 得到大乘、大果, 大果,最後得到成佛, 最後得到成佛,這叫第一義化。 這叫第一義化。 在三藏教 在三藏教的人, 的人,他對這個涅槃, 他對這個涅槃,生一種的安穩的想:「 生一種的安穩的想:「入涅槃是最好 :「入涅槃是最好 了!這個地方什麼 這個地方什麼麻煩也沒有了, 麻煩也沒有了,什麼煩惱也沒有了, 煩惱也沒有了,什麼是非也沒有 了!」所以二乘這三藏 !」所以二乘這三藏教 所以二乘這三藏教的人, 的人,就對「 就對「涅槃」 涅槃」是特別有好感。 是特別有好感。他對涅槃 也生一種滅度想:「 也生一種滅度想:「我證得涅槃 :「我證得涅槃, 我證得涅槃,就不生不滅了!」 就不生不滅了!」他看三界如牢獄 !」他看三界如牢獄、 他看三界如牢獄、 生死如冤家, 生死如冤家,他說欲界、 欲界、色界、 色界、無色界這三界, 無色界這三界,這就是牢獄; 這就是牢獄;生死, 生死,這 就是我的仇敵。 就是我的仇敵。所以他要快一點入涅槃。 所以他要快一點入涅槃。藏教的人是這樣子, 的人是這樣子,通教也是 一樣的。 一樣的。 通教也是二乘人, 也是二乘人,也是對於「 也是對於「涅槃」 涅槃」生有一種安穩的想; 生有一種安穩的想;說是得到涅槃 是最好的, 是最好的,對這個三界, 對這個三界,他都沒有興趣了, 他都沒有興趣了,所以要做獨覺, 所以要做獨覺,又做自了 漢。好像有的人, 好像有的人,看見所有的人都不好, 看見所有的人都不好,就覺得我自己好; 就覺得我自己好;所以要找一 個沒有人的地方去住, 個沒有人的地方去住,那是最妙了, 那是最妙了,有人, 有人,就很多麻煩。 就很多麻煩。 菩薩不是這樣子,「 菩薩不是這樣子,「你 ,「你越不好嗎 越不好嗎?我越接近你 我越接近你多一點! 多一點!不能離開你 不能離開你,專 門度不信佛的人! 門度不信佛的人!你不信佛嗎 不信佛嗎?我用種種的感應、 我用種種的感應、感化的力量來感動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5 of 110

你,令你發菩提心!」 發菩提心!」這是菩薩的境界 !」這是菩薩的境界。 這是菩薩的境界。所以菩薩和二乘人完全不同 的,就好像父親找兒子, 就好像父親找兒子,遇到一條很危險的路, 遇到一條很危險的路,這是往危險的城市; 這是往危險的城市;他 一隻腳 一隻腳就到這個城的裏邊, 就到這個城的裏邊,另一隻腳 一隻腳在城的外邊。 在城的外邊。他這時候也知道這城 裏邊最危險了! 裏邊最危險了!可是他想起他的兒子, 可是他想起他的兒子,也不管自己危險, 也不管自己危險,所以就到危險 的城市。 的城市。這是比方佛和菩薩到險城裏邊, 這是比方佛和菩薩到險城裏邊,發誓度眾 發誓度眾生。 菩薩他發願「 菩薩他發願「伏餘習」, 伏餘習」,他還有這 」,他還有這麼 他還有這麼一點點的餘習沒有斷; 一點點的餘習沒有斷;所以他說 所以他說: 「我不斷了! 我不斷了!我去到險城裏邊去, 我去到險城裏邊去,到那個生死裏邊去, 到那個生死裏邊去,不證得這真 不證得這真空的 理體。」 理體。」所以這叫 。」所以這叫「 所以這叫「伏餘入生」, 伏餘入生」,伏他這個餘習 」,伏他這個餘習, 伏他這個餘習,來再到這生死裏邊 來,這是菩薩發心。 這是菩薩發心。 前邊所講的是藏教 前邊所講的是藏教和通教 和通教,現在講別教 現在講別教。藏教是阿含時, 是阿含時,通教是方等 時,別教是般若時, 是般若時,圓教就是法華涅槃時。 就是法華涅槃時。別教也有個城, 也有個城,叫「不道 城」;這不道城如化 」;這不道城如化, 這不道城如化,好像化了是的。 好像化了是的。他用這個城來防備危險。 他用這個城來防備危險。菩薩在 這城門來回這麼 這城門來回這麼走,把這當作一個方便城, 把這當作一個方便城,斷除見惑和思惑。 斷除見惑和思惑。雖然斷除 見惑、 見惑、思惑, 思惑,他還不說 他還不說這種的境界是到了最高的境界, 這種的境界是到了最高的境界,所以叫「 所以叫「不道 城」。好像二乘 」。好像二乘, 好像二乘,他就說 他就說他所得的涅槃是究竟的; 他所得的涅槃是究竟的;其實不究竟! 其實不究竟!菩薩是 淨佛國土、 淨佛國土、遊戲人間、 遊戲人間、教化眾生,所以他知道這不是究竟法。 所以他知道這不是究竟法。在圓教 在圓教的 意思, 意思,他知道沒有賊; 他知道沒有賊;沒有賊, 沒有賊,所以也不要有城; 所以也不要有城;不要有城, 不要有城,所以這個 城,就叫「 就叫「化城」。 化城」。這 」。這〈化城喻 化城喻品〉就是根據圓教 就是根據圓教的道理而立名, 的道理而立名,所以 這一品的題目叫〈 這一品的題目叫〈化城喻 化城喻品〉。 藏教和通教 和通教,認為涅槃是到極點了, 涅槃是到極點了,不是化城。 不是化城。別教的菩薩, 的菩薩,認為這種 境界也不是到極點, 境界也不是到極點,也不是化城; 也不是化城;這是菩薩的境界。 這是菩薩的境界。圓教,佛的境界, 佛的境界, 就說這種境界不是到極點了, 這種境界不是到極點了,而是一種變化城, 而是一種變化城,這叫非極非化, 這叫非極非化,這是圓 教。非極是化, 非極是化,是圓教 是圓教的意思; 的意思;非極非化, 非極非化,也是圓教 也是圓教的意思; 的意思;是極是 化,也是圓教 也是圓教的意思; 的意思;是極非化, 是極非化,也是圓教 也是圓教的意思。 的意思。這圓教怎麼 這圓教怎麼叫 教怎麼叫「圓 教」?就是 」?就是你 就是你怎麼講都可以 怎麼講都可以, 講都可以,它圓融無礙的; 圓融無礙的;就像水似的,「 就像水似的,「決諸東方 ,「決諸東方 則東流, 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 決諸西方則西流」,在 」,在哪一個地方有縫, 一個地方有縫,就往哪 就往哪個地方鑽。 個地方鑽。圓 教是圓融無礙的, 是圓融無礙的,就是儒教 就是儒教所謂左右逢源, 所謂左右逢源,你怎麼講 怎麼講、怎麼對 怎麼對;左右都 是源頭、 是源頭、都到這個源頭, 都到這個源頭,左邊也有水的來源, 左邊也有水的來源,右邊也有水的來源。 右邊也有水的來源。這若 詳細講, 詳細講,叫約教 叫約教;以約教 以約教講起來, 講起來,太多了! 太多了!不過我先給你 不過我先給你們唸唸這個意 唸唸這個意 思,提一提這個名, 提一提這個名,然後慢慢地研 然後慢慢地研究,你們去發掘你 們去發掘你們自己的智慧。 們自己的智慧。這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6 of 110

是「化城」 化城」大概的意思。 的意思。 什麼叫「約教」?講經有 」?講經有「 講經有「因緣、約教、本跡、 本跡、觀心」 觀心」這四種講法。 這四種講法。在 佛一生所說 佛一生所說的法, 的法,分為五時八教 五時八教;現在講了四時, 現在講了四時,沒有說 沒有說華嚴時, 華嚴時,八教 也只說 也只說了四教 了四教。佛最初說 佛最初說的三藏教 的三藏教,就是阿含; 就是阿含;然後說 然後說方等, 方等,這是通 教;再說般若, 般若,這是別教 這是別教,最後說 最後說法華涅槃, 法華涅槃,這是圓教 這是圓教。那麼佛就「 佛就「彈 偏、斥小、 斥小、歎大、 歎大、褒圓」。 褒圓」。彈偏 」。彈偏, 彈偏,彈就是批評他不對; 彈就是批評他不對;說你這是偏空! 這是偏空! 這叫彈偏, 這叫彈偏,批評他不合乎中道。 批評他不合乎中道。斥小, 斥小,斥是喝斥, 斥是喝斥,就是有一點罵的意 思;說你們這些個小乘, 們這些個小乘,是焦芽敗種, 是焦芽敗種,太沒有用了! 太沒有用了!歎大, 歎大,說大乘才是 最妙的佛法, 最妙的佛法,啊!這大乘法真 這大乘法真不可思議, 不可思議,無上甚深微妙法啊 無上甚深微妙法啊!褒圓, 褒圓,褒 是褒獎 是褒獎;就是說 就是說它最好了, 最好了,再沒有這麼 再沒有這麼好的了! 好的了!圓教是最妙的, 是最妙的,所以叫 《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在 妙法蓮華經》所說的道理, 的道理,都是圓融無礙的, 都是圓融無礙的,都 》;在《妙法蓮華經》 是不可思議的道理。 是不可思議的道理。 有的人就說 有的人就說,這一品很多地方都講的因緣 這一品很多地方都講的因緣、講的過去的事情, 講的過去的事情,為什麼不 用「宿世品」, 宿世品」,怎麼 」,怎麼就用一個 怎麼就用一個「 就用一個「化城」 化城」呢?這化城, 這化城,是權法; 是權法;經,是實 法、是實智。 是實智。所說實智的道理, 實智的道理,為什麼把實智不要了, 把實智不要了,用這權的名── 用這權的名── 用這「 用這「化城」 化城」來名這一品呢 來名這一品呢?不錯, 不錯,這一品在前邊所說 這一品在前邊所說的,都是過去、 都是過去、 宿世的因緣 宿世的因緣,不知道有多少劫以前的事情; 不知道有多少劫以前的事情;而後邊, 而後邊,就舉出這麼 出這麼一個 「化城」 化城」來作比喻 來作比喻。因為舉出這個化城正是顯這實智 為舉出這個化城正是顯這實智, 出這個化城正是顯這實智,這叫「 這叫「動執開 權」。動執 」。動執, 動執,以前二乘人都不動、 以前二乘人都不動、都入定了, 都入定了,在那地方, 在那地方,一天到晚 一天到晚都要 得到涅槃、 得到涅槃、要在涅槃上; 要在涅槃上;就常常在那個地方, 就常常在那個地方,生安穩想、 生安穩想、生滅度想: 生滅度想: 「我現在所作巳辦 我現在所作巳辦,大事已畢, 大事已畢,不受後有了! 不受後有了!我沒有什麼 我沒有什麼問題了! 問題了!沒有 麻煩了!」 麻煩了!」在涅槃這兒 !」在涅槃這兒, 在涅槃這兒,就住下來了, 就住下來了,不往前再去修行、 不往前再去修行、不往前再研 不往前再研究 了,這叫執, 這叫執,是個執著; 是個執著;他執著什麼 他執著什麼上呢?這二乘人, 這二乘人,就執著涅槃上 了!所以現在動執, 所以現在動執,給他活動了。 給他活動了。開權, 開權,把權法給開開了, 把權法給開開了,說你那個不 對啊!所以這斥小, 所以這斥小,就是說 就是說他的不對, 他的不對,你還要再往前去修行! 還要再往前去修行!那麼現在 就給他動執開權了! 就給他動執開權了!所以這品的名字, 所以這品的名字,叫〈化城喻 化城喻品〉。我們對佛法 〉。我們對佛法, 我們對佛法, 一切時、 一切時、一切處, 一切處,聽了之後, 聽了之後,不要生一種執著, 不要生一種執著,要把執著沒有了! 要把執著沒有了! E3.因緣說周(分二) F1.正說因緣

F2.授下根記

G1.先明知見久遠

F1(分二)

G2.正明宿世因緣

G1(分二)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H1.長行

化城喻品第七

H2.重頌

I1.明所見事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7 of 110

H1(分二)

I2.喻明久遠

今I1 佛告諸比丘, 佛告諸比丘,乃往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 乃往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時有佛, 爾時有佛,名大通 智勝如來、 智勝如來、應供、 應供、正遍知、 正遍知、明行足、 明行足、善逝世間解、 善逝世間解、無上士、 無上士、調御丈夫、 調御丈夫、 天人師、 天人師、佛、世尊, 世尊,其國名好城, 其國名好城,劫名大相。 劫名大相。諸比丘! 諸比丘!彼佛滅度已來, 彼佛滅度已來, 甚大久遠。 甚大久遠。 佛告諸比丘: 佛告諸比丘:釋迦牟尼佛告訴諸比丘; 釋迦牟尼佛告訴諸比丘;這一句, 這一句,是經家敘 是經家敘述事情說 述事情說的, 就是阿難說 就是阿難說的。乃往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 乃往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這是佛說 這是佛說的了。 的了。 佛說「乃往」, 乃往」,就是指明了過去的因 」,就是指明了過去的因緣 就是指明了過去的因緣。乃在往昔, 乃在往昔,有無數無邊那麼 有無數無邊那麼多 的阿僧祇劫。 的阿僧祇劫。爾時有佛: 爾時有佛:在那個時候, 在那個時候,有一位佛名大通智勝如來: 有一位佛名大通智勝如來:大 通,就是有大神通; 就是有大神通;智勝, 智勝,他的智慧能勝過一切。 他的智慧能勝過一切。大通智勝如來具足佛 的十號之德: 的十號之德: (一)如來: 如來:就是乘如實之道, 就是乘如實之道,來成正覺。 來成正覺。 (二)應供: 應供:這位佛, 這位佛,應該受人天的供養。 應該受人天的供養。 (三)正遍知: 正遍知:他是一個正知、 他是一個正知、遍知。 遍知。 (四)明行足: 明行足:他的智慧和行為 他的智慧和行為都圓滿了, 都圓滿了,他修道德也圓滿了。 他修道德也圓滿了。 (五)善逝世間解: 善逝世間解:他到那個最好的地方, 他到那個最好的地方,是一個世間最聰明的人。 是一個世間最聰明的人。 (六)無上士: 無上士:沒有再比他高上的了, 沒有再比他高上的了,他是「 他是「天上天下無如佛, 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 界亦無比; 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 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 一切無有如佛者。」 (七)調御丈夫: 調御丈夫:他是調御三界的一個大丈夫。 他是調御三界的一個大丈夫。 (八)天人師: 天人師:他是天上天人的師父, 他是天上天人的師父,也是人間人的師父。 也是人間人的師父。 (九)佛:他的名字叫「 他的名字叫「佛」,就是一個大覺悟者 」,就是一個大覺悟者。 就是一個大覺悟者。 (十)世尊: 世尊:這世、 這世、出世都要恭敬他。 出世都要恭敬他。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8 of 110

其國名好城, 其國名好城,劫名大相: 劫名大相:大通智勝佛的這個國土, 大通智勝佛的這個國土,就叫「 就叫「好城」; 好城」;因 」;因為 沒有惡人在這兒, 沒有惡人在這兒,都是善人。 都是善人。他這時候的劫名, 他這時候的劫名,就叫「 就叫「大相劫」。 大相劫」。 佛叫一聲諸比丘! 佛叫一聲諸比丘!彼佛滅度以來: 彼佛滅度以來:這位大通智勝佛入涅槃到現在, 這位大通智勝佛入涅槃到現在,甚大 久遠: 久遠:甚大, 甚大,就是非常之大。 就是非常之大。大,也就表示遠大; 也就表示遠大;久遠, 久遠,就是時間非常 的長。 的長。有多久、 有多久、多遠、 多遠、又有多大呢 又有多大呢?佛現在就給舉 佛現在就給舉出一個比喻 出一個比喻來了。 來了。 I2.喻明久遠 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種, 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種,假使有人磨以為 假使有人磨以為墨,過於東方千國土, 過於東方千國土,乃 下一點, 下一點,大如微塵; 大如微塵;又過千國土, 又過千國土,復下一點; 復下一點;如是展轉盡地種墨, 如是展轉盡地種墨,於汝 等意云何, 等意云何,是諸國土, 是諸國土,若算師, 若算師,若算師弟子, 若算師弟子,能得邊際, 能得邊際,知其數不? 知其數不?不 也,世尊! 世尊!諸比丘! 諸比丘!是人所經國土, 是人所經國土,若點不點, 若點不點,盡抹為 盡抹為塵,一塵一劫, 一塵一劫, 彼佛滅度已來, 彼佛滅度已來,復過是數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 復過是數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我以如來知見力 故,觀彼久遠, 觀彼久遠,猶若今日。 猶若今日。 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種, 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種,假使有人磨以為 假使有人磨以為墨:譬如這三千大千世界 所有地的種; 所有地的種;地種, 地種,就是「 就是「土」,就所有的微塵 」,就所有的微塵。 就所有的微塵。如果有這麼 如果有這麼一個人將 地上所有的微塵, 地上所有的微塵,來磨得像墨汁。 來磨得像墨汁。我們寫毛筆字這個墨磨成寫字的墨 汁;你們現在用的是墨水, 們現在用的是墨水,沒有磨。 沒有磨。本來那墨要慢慢這麼 本來那墨要慢慢這麼磨,磨墨的時 候,你不能用重手、 不能用重手、用大力量, 用大力量,要慢慢磨;「 要慢慢磨;「輕 ;「輕研墨」,這叫慢慢的 」,這叫慢慢的研 這叫慢慢的研 墨;研得那個墨一點渣滓都沒有, 得那個墨一點渣滓都沒有,就比麵 就比麵粉都細, 粉都細,寫出字來也好看。 寫出字來也好看。我 先講講經文, 先講講經文,講完了, 講完了,我給你 我給你們講一個磨墨的故事, 們講一個磨墨的故事,很有意思的。 很有意思的。 過於東方千國土, 過於東方千國土,乃下一點, 乃下一點,大如微塵: 大如微塵:往東邊走, 往東邊走,走過多少呢 走過多少呢?千國 土,是這個國的一千國土, 是這個國的一千國土,不是一千個國家, 不是一千個國家,就一千個大千世界。 就一千個大千世界。經過 東方一千國土這麼 東方一千國土這麼遠,點下一個墨點; 點下一個墨點;這個墨點是很小的, 這個墨點是很小的,就有微塵那 麼大;不是說 不是說這一點好像有月亮、 這一點好像有月亮、或者太陽那麼 或者太陽那麼大,不是的! 不是的!就一粒微 塵那麼 塵那麼大。又過千國土, 又過千國土,復下一點: 復下一點:又經過一千國土的時候, 又經過一千國土的時候,再點下這 一點墨。 一點墨。這一點, 這一點,比以前那一點也不大、 比以前那一點也不大、也不小, 也不小,還是一粒微塵那麼 還是一粒微塵那麼 大。如是展轉盡地種墨: 如是展轉盡地種墨:把這個地種所研 把這個地種所研成的墨, 成的墨,都下完了點。 都下完了點。 於汝等意云何: 於汝等意云何:在你們的意思裏頭, 們的意思裏頭,你們認為怎麼 們認為怎麼樣 為怎麼樣?一千個三千大千 世界下一點, 世界下一點,把這個地種的墨都點完了, 把這個地種的墨都點完了,你說這有多少個三千大千世 界?所以說 所以說無量。 無量。是諸國土, 是諸國土,若算師, 若算師,若算師弟子, 若算師弟子,能得邊際, 能得邊際,知其數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9 of 110

不:所點的國土, 所點的國土,假如擅於算數的人, 假如擅於算數的人,或者這個算術師所教 或者這個算術師所教出的學生, 出的學生, 也算不出來。 也算不出來。有多少? 有多少?你說有多少個國家? 有多少個國家?算不出來。 算不出來。他能知道有多少 國?有多久遠? 有多久遠?知道它 知道它這個數嗎 這個數嗎?不也, 不也,世尊: 世尊:不知道! 不知道!世尊。 世尊。這是諸 比丘答覆佛的問。 比丘答覆佛的問。 那麼佛又說 佛又說,諸比丘! 諸比丘!是人所經國土, 是人所經國土,若點不點, 若點不點,盡抹為 盡抹為塵,一塵一 劫:你們各位比丘! 們各位比丘!這人所經歷 這人所經歷的這一些國土, 的這一些國土,或者他到這兒點一點, 或者他到這兒點一點, 或者他沒有點到的; 或者他沒有點到的;這所有的國土, 這所有的國土,再把它 再把它都磨成微塵; 都磨成微塵;以每一粒微塵 算作一大劫。 算作一大劫。彼佛滅度已來: 彼佛滅度已來:而大通智勝如來滅度以來, 而大通智勝如來滅度以來,復過是數無量 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 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就超過這個數目, 就超過這個數目,比這個數目還多過無量無邊 百千萬億阿僧祇劫那麼 百千萬億阿僧祇劫那麼多。我以如來知見力故, 我以如來知見力故,觀彼久遠, 觀彼久遠,猶若今日: 猶若今日: 我用佛的智慧, 我用佛的智慧,來看一看這個久遠的劫數, 來看一看這個久遠的劫數,就好像今天似的, 就好像今天似的,沒有多 遠。 現在我講一講研 現在我講一講研墨、磨墨。 磨墨。你磨墨, 磨墨,一看你 一看你磨這塊墨, 磨這塊墨,你這個人心是 好、不好, 不好,就知道了! 就知道了!你墨若磨得偏了, 墨若磨得偏了,你這個人心就不正, 這個人心就不正,這叫「 這叫「墨 磨偏, 磨偏,心不端」; 心不端」;心不端 」;心不端, 心不端,就是心不好。「 就是心不好。「字不淨 。「字不淨, 字不淨,心先病」, 心先病」,你 」,你若寫 字,把字寫得一點也不乾淨, 把字寫得一點也不乾淨,寫得污 寫得污濁邋遢的 邋遢的,墨到處都是, 墨到處都是,這是心裏 頭有病。 頭有病。由你寫字和磨墨, 寫字和磨墨,就知道你 就知道你這個人是怎麼 這個人是怎麼樣子 怎麼樣子。 樣子。在中國說 在中國說「輕 研墨」,研 」,研墨要輕輕的。「 墨要輕輕的。「重膏筆 。「重膏筆」, 重膏筆」,膏筆的時候 」,膏筆的時候, 膏筆的時候,要重一點, 要重一點,不要那 麼多墨, 多墨,這都有道理的。 這都有道理的。你學寫字, 學寫字,不要連膏筆也不懂 不要連膏筆也不懂、連研墨也不 懂;就用墨汁, 就用墨汁,很方便的, 很方便的,把本來的意思不知道了! 把本來的意思不知道了!這是研 這是研墨的道理。 墨的道理。 我今天給你 我今天給你們講, 們講,不是講研 不是講研墨的道理, 墨的道理,是講研 是講研墨的一個故事。 墨的一個故事。這個故 事,出在中國的唐朝。 出在中國的唐朝。你們每一個人雖沒有見過面, 一個人雖沒有見過面,大約在讀書的時 候,都認識這位唐朝的大詩人, 都認識這位唐朝的大詩人,誰呢?李太白! 李太白!他是四川的人; 他是四川的人;他的祖 先,據說就是李陵。 就是李陵。李陵, 李陵,古文上有篇〈 古文上有篇〈李陵答蘇武書〉, 李陵答蘇武書〉,是漢朝一個 〉,是漢朝一個 將軍, 將軍,投降匈奴; 投降匈奴;匈奴, 匈奴,就是現在的蒙古。 就是現在的蒙古。李白生來非常聰明, 李白生來非常聰明,但就是 不守規矩, 不守規矩,到處去搞 到處去搞是搞非的。 非的。他好學武術,「 他好學武術,「十五好劍術 ,「十五好劍術, 十五好劍術,三十成文 章」,十五 」,十五歲 十五歲時就學著舞劍, 時就學著舞劍,三十歲 三十歲時,他的文章就寫得好了。 他的文章就寫得好了。那麼三 十成文章, 十成文章,在二十幾歲 在二十幾歲沒有成文時, 沒有成文時,他就去考試。 他就去考試。當時有位賀之章, 當時有位賀之章,是 個做很大官的, 個做很大官的,就特別的歡喜他:「 就特別的歡喜他:「今科的 :「今科的狀 今科的狀元,一定是你 一定是你了!我給你 我給你 說一說,我到那兒給你 我到那兒給你講一講人情!」 講一講人情!」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0 of 110

當時的主考是誰呢 當時的主考是誰呢?是楊國忠和高力士。 是楊國忠和高力士。這楊國忠, 這楊國忠,就是楊貴妃的哥 哥;楊貴妃, 楊貴妃,你們大約都知道吧 們大約都知道吧?高力士, 高力士,是個太監, 是個太監,也很有勢力的。 也很有勢力的。 太監, 太監,就是皇帝用的宮人, 就是皇帝用的宮人,把男根割去了的那種。 把男根割去了的那種。那麼他們兩個做主 考,這賀之章比他們官小一點, 這賀之章比他們官小一點,就同他們講:「 就同他們講:「這個李白 :「這個李白, 這個李白,文章特別 好,這個狀 這個狀元應該給他!」 元應該給他!」這叫 !」這叫「 這叫「取他」, 取他」,就是 」,就是說 就是說,這個狀 這個狀元應該是 他。楊國忠高、 楊國忠高、力士一聽, 力士一聽,說:「他這個德行 :「他這個德行! 他這個德行!你受他的賄賂了? 受他的賄賂了?你現 在應該給我們一千兩銀子, 在應該給我們一千兩銀子,然後我們才可以給你 然後我們才可以給你人情。 人情。你受賄賂, 受賄賂,你把 錢獨享, 錢獨享,就想得到狀 就想得到狀元了? 元了?豈有此理呢 豈有此理呢!」你 !」你看!當時也就是賄賂通行 了。賄賂, 賄賂,就是貪贓、 就是貪贓、要錢; 要錢;貪贓賣法, 貪贓賣法,這叫「 這叫「賄賂通行」。 賄賂通行」。就是要給 」。就是要給 他們一點錢, 他們一點錢,他才給他當狀 他才給他當狀元;他以為 他以為賀之章受了賄賂, 賀之章受了賄賂,沒有分給他們 一點, 一點,就非常的不高興。 就非常的不高興。 等考試的時候, 等考試的時候,李白第一個交卷子, 李白第一個交卷子,以為這個狀 這個狀元一定是他的了, 元一定是他的了,他也 就很神氣的就去交卷子。 就很神氣的就去交卷子。楊國忠一看這個卷子, 楊國忠一看這個卷子,說:「哎 :「哎!你寫的這種 文章, 文章,你的資格, 的資格,只可以給我做磨墨的工作!」 只可以給我做磨墨的工作!」說 !」說你這個文章太不好 了,你僅僅可以給我做磨墨的工人。 僅僅可以給我做磨墨的工人。高力士一聽楊國忠這麼 高力士一聽楊國忠這麼樣講, 樣講,他更 擺起架子了,「 擺起架子了,「給 ,「給你磨墨? 磨墨?這種文章, 這種文章,給我提鞋, 給我提鞋,我都不用呢 我都不用呢!」就給 !」就給 我穿鞋, 我穿鞋,他都不夠 他都不夠資格! 資格!李白這個時候, 李白這個時候,氣得可真 氣得可真沒有法子忍了, 沒有法子忍了,說: 「好!我們慢慢地見!」 我們慢慢地見!」就走了 !」就走了, 就走了,他這狀 他這狀元也沒有考上。 元也沒有考上。 李白因為 李白因為他不得志, 他不得志,這樣子去考試, 這樣子去考試,受這種打擊 受這種打擊。你看!楊國忠說 楊國忠說,他 只可以給他磨墨去; 只可以給他磨墨去;高力士說 高力士說,他的本事, 他的本事,只可以給他提鞋, 只可以給他提鞋,甚至於都 不配給他提鞋。 不配給他提鞋。這麼樣受這個大刺激, 樣受這個大刺激,所以李白好喝酒, 所以李白好喝酒,也這是環境造 成的。 成的。他這時候太不高興了, 他這時候太不高興了,愁悶的時候, 愁悶的時候,就藉酒消愁。 就藉酒消愁。一喝, 一喝,喝得醉 了,什麼也都不想了, 也都不想了,也就沒有氣了! 也就沒有氣了!一天到晚 一天到晚都喝酒, 都喝酒,喝酒喝得成了 神仙。 神仙。他這詩:「 他這詩:「李白斗酒詩百篇 :「李白斗酒詩百篇, 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 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 船,自言曾是酒中仙。」 自言曾是酒中仙。」李太白能喝一斗的酒 。」李太白能喝一斗的酒; 李太白能喝一斗的酒;斗酒, 斗酒,指喝很多, 指喝很多,能寫 一百首詩。 一百首詩。他在西京長安那兒的街上, 他在西京長安那兒的街上,在賣酒的家裏喝酒喝到睡著了, 在賣酒的家裏喝酒喝到睡著了, 就在那兒住了。 就在那兒住了。天子叫他說 天子叫他說:「你 :「你來啦!同我喝喝酒了!」 同我喝喝酒了!」他 !」他說我不上 天子那艘船, 天子那艘船,說我是酒裏頭的神仙。 我是酒裏頭的神仙。 這個世界上, 這個世界上,你不要欺人太甚了, 不要欺人太甚了,欺人太甚, 欺人太甚,隨時就會遭果報的。 隨時就會遭果報的。李太 白受楊國忠、 白受楊國忠、高力士這樣的污 高力士這樣的污辱,他心裏很放不下的:「 他心裏很放不下的:「將來有機會 :「將來有機會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1 of 110

了,你看我怎麼 看我怎麼收拾 !」根本他也不是一個做官的, 只是一個平民, 怎麼收拾你 收拾你!」根本他也不是一個做官的 根本他也不是一個做官的,只是一個平民, 有什麼 有什麼機會呢 機會呢?他報仇的機會是很少的。 他報仇的機會是很少的。雖然佷 雖然佷少,可就有了! 可就有了!有了什 麼機會呢 機會呢? 在考試完沒有好久, 在考試完沒有好久,高麗── 高麗── 我們叫「 我們叫「高麗棒子」, 高麗棒子」,這兒叫 」,這兒叫 Korean ─ ─ 就來了一封信, 就來了一封信,給中國唐朝的皇帝, 給中國唐朝的皇帝,這封信寫的是高麗字。 這封信寫的是高麗字。高麗本 來是用中國漢字, 來是用中國漢字,但是它 但是它這時候自己創出來一種文字; 這時候自己創出來一種文字;給唐天子, 給唐天子,也就 寫了這麼 寫了這麼一封用高麗字寫的信。 一封用高麗字寫的信。當時不是像現在, 當時不是像現在,各國的學生到我這兒 讀書, 讀書,我們的學生到你 我們的學生到你那國家去讀書, 那國家去讀書,沒有的。 沒有的。當時中國人認識高麗文 字的, 字的,不要說 不要說很少, 很少,根本就沒有。 根本就沒有。高麗人就是故意叫中國人不認識字, 高麗人就是故意叫中國人不認識字, 「你們這麼 們這麼大國, 大國,大國又怎麼 大國又怎麼樣 怎麼樣啊?連我們的文字都不認識呢 連我們的文字都不認識呢!也不知 道人家是說 道人家是說的什麼 的什麼!」如果不認識 !」如果不認識, 如果不認識,那麼他把中國就看不起了。 他把中國就看不起了。以前所 有的外國, 有的外國,都是給中國年年進貢、 都是給中國年年進貢、歲歲來朝 歲歲來朝, 來朝,都要去朝拜中國的。 都要去朝拜中國的。 來了這麼 來了這麼一封信, 一封信,天子不認識這個字, 天子不認識這個字,給所有的文武百官, 給所有的文武百官,說誰認識這 個字? 個字?讀出來給我聽一聽! 讀出來給我聽一聽!啊!沒有人會讀, 沒有人會讀,一個認識的也沒有! 一個認識的也沒有!那些 做官的, 做官的,說是文學的博士啊 是文學的博士啊!或者是文學的什麼 或者是文學的什麼士啦!也不認識這個 字。這時候, 這時候,就貼出來告示, 就貼出來告示,皇帝徵 皇帝徵求誰能讀這封信, 求誰能讀這封信,就給他高官做; 就給他高官做; 但是也沒有人會, 但是也沒有人會,也沒有人可以有這個機會來做高官。 也沒有人可以有這個機會來做高官。 這個時候, 這個時候,李太白還是在賀之章家裏; 李太白還是在賀之章家裏;賀之章回來, 賀之章回來,就愁眉不展的, 就愁眉不展的,很 憂愁的樣子。 憂愁的樣子。李白因為 李白因為和他是朋友, 和他是朋友,就問他為 就問他為什麼這樣憂愁呢 這樣憂愁呢?賀之章 就講這個因緣 就講這個因緣,說是高麗人現在要給中國添麻煩, 是高麗人現在要給中國添麻煩,來了一封信, 來了一封信,沒有人 認識這個字。 認識這個字。中國這麼 中國這麼大一個國家, 大一個國家,說不懂這個文字, 這個文字,未免太丟 未免太丟人、太 倒架子! 倒架子!李太白說 李太白說:「哦 :「哦!我可不可以看一看啊 我可不可以看一看啊?」賀之章 ?」賀之章說 賀之章說:「你懂 :「你懂 嗎?」「我當然 ?」「我當然懂 我當然懂了!這個沒有什麼 這個沒有什麼問題嘛 問題嘛!」「那 !」「那麼我到天子那兒推 薦你!」 第二天, 第二天,賀之章就對皇帝說 賀之章就對皇帝說:「現在有一個人 :「現在有一個人, 現在有一個人,他懂高麗的文字, 高麗的文字,叫他 來看一看這封信, 來看一看這封信,可以嗎 可以嗎?」 「那當然好了! 那當然好了!我們現在就找人才的嘛 我們現在就找人才的嘛!這個人才, 這個人才,怎麼前一次考試 怎麼前一次考試, 前一次考試, 他沒來考呢 他沒來考呢?」唐玄宗 ?」唐玄宗說 唐玄宗說。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2 of 110

「哦!他來考試, 他來考試,楊國忠、 楊國忠、高力士不願意取他啊 高力士不願意取他啊!」賀之章 !」賀之章說 賀之章說。 「哦?那趕快宣他來!」 快宣他來!」唐玄宗 !」唐玄宗說 唐玄宗說。 賀之章本來一來的時候, 賀之章本來一來的時候,已經把李太白帶來了, 已經把李太白帶來了,那麼就請他見駕。 就請他見駕。見 駕,皇帝問他可以嗎 皇帝問他可以嗎?他說: 「這個小事情! 這個小事情!沒有問題的。 沒有問題的。叫這個高麗人來當面看著, 叫這個高麗人來當面看著,我當面給他寫 回書, 回書,以表示我們天朝人才濟濟。 以表示我們天朝人才濟濟。但是我有個條件, 但是我有個條件,因為前一次來考 試,沒有中, 沒有中,我現在還是一個普通的平民, 我現在還是一個普通的平民,現在得要特別優待我!」 現在得要特別優待我!」 「當然! 當然!怎麼樣 怎麼樣?你說!」皇帝 !」皇帝說 皇帝說。 「我要楊國忠給我磨墨, 我要楊國忠給我磨墨,要高力士給我脫 要高力士給我脫鞋。若能這樣, 若能這樣,叫外國人一 看,他就知道我是個什麼 他就知道我是個什麼身份,就會對我們國體尊重了!」 就會對我們國體尊重了!」 皇帝當時是用人的時候, 皇帝當時是用人的時候,也不想這個楊國忠和高力士都是最高的大官, 也不想這個楊國忠和高力士都是最高的大官, 說:「好 :「好!好!好!這麼樣子, 樣子,這是特別的情形之下, 這是特別的情形之下,可以的。」 可以的。」皇帝 。」皇帝 答應了, 答應了,那高力士和楊國忠怎麼 那高力士和楊國忠怎麼敢不做 怎麼敢不做呢 敢不做呢?所以皇帝就把高麗的使臣叫 來,然後就吩咐楊國忠, 然後就吩咐楊國忠,說:「丞相楊國忠 :「丞相楊國忠! 丞相楊國忠!你要現在要給我們這個最 高的學士來研 高的學士來研墨!」這個聖旨 !」這個聖旨, 這個聖旨,楊國忠怎麼 楊國忠怎麼敢不幹 怎麼敢不幹呢 敢不幹呢?以前他要李太白 給他磨墨, 給他磨墨,但是沒有磨, 但是沒有磨,這回真 這回真是給做磨墨的工人了。 是給做磨墨的工人了。那麼高力士就過 來李太白坐的地方, 來李太白坐的地方,就把他鞋子給脫 就把他鞋子給脫下去了。 下去了。 這個高麗使者一看, 這個高麗使者一看,哦!這是個什麼 這是個什麼人啊?這麼大的官都來給他做僕 人,啊!這不得了了! 這不得了了!李太白說 李太白說:「先拿酒來 :「先拿酒來!」 先拿酒來!」就在朝廷裏頭 !」就在朝廷裏頭, 就在朝廷裏頭,他把 酒喝夠 酒喝夠了。酒喝完了, 酒喝完了,就唸高麗來的這封信, 高麗來的這封信,然後翻譯中國話給皇帝 聽。這高麗人一看, 這高麗人一看,嚇壞了, 嚇壞了,哦!這中國真 這中國真是有人才的, 是有人才的,我們這個小國 家,還是不可以看輕中國。 還是不可以看輕中國。李太白喝醉酒了, 李太白喝醉酒了,又給寫一封回信:「 又給寫一封回信:「你趕 :「你趕 快走! 快走!趕快回去!」 快回去!」這叫磨墨的故事 !」這叫磨墨的故事。 這叫磨墨的故事。這高麗人, 這高麗人,是叫他跪著的; 是叫他跪著的;他叫 這高麗人來看的嘛 這高麗人來看的嘛!當面看著來做這個。 當面看著來做這個。 H2.重頌(分二) I1.頌明所見事

I2.頌喻明久遠

今I1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3 of 110

爾時,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 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偈言: 我念過去世 無量無邊劫 有佛兩足尊 名大通智勝 爾時: 爾時:在這個時候, 在這個時候,世尊欲重宣此義, 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偈言:釋迦牟尼佛願意把這 個意思說 個意思說詳細一點、 詳細一點、再說一說,所以又用偈頌來講一遍。 所以又用偈頌來講一遍。 我念過去世, 我念過去世,無量無邊劫: 無量無邊劫:釋迦牟尼佛說 釋迦牟尼佛說,我想起來在過去世的時候, 我想起來在過去世的時候, 多長遠的時間哪 多長遠的時間哪?這個時間非常之長遠的, 這個時間非常之長遠的,怎麼樣長遠法 怎麼樣長遠法呢 樣長遠法呢?無量無邊 劫,沒有數量、 沒有數量、沒有邊際那麼 沒有邊際那麼多個大劫。 多個大劫。有佛兩足尊: 有佛兩足尊:那個時候, 那個時候,有一 位佛出世, 位佛出世,這一位佛也是兩足尊。 這一位佛也是兩足尊。兩足, 兩足,有的人, 有的人,就以為 就以為是「兩隻 腳」,因 」,因為中文「 中文「腳」也叫「 也叫「足」,就翻譯成 」,就翻譯成「 就翻譯成「兩隻腳 兩隻腳」了。這個 「足」是充足; 是充足;兩足尊, 兩足尊,是福足慧足, 是福足慧足,福也充滿了, 福也充滿了,慧也充滿了。 慧也充滿了。這一 位佛, 位佛,名大通智勝: 名大通智勝:他的名叫大通智勝如來; 他的名叫大通智勝如來;因為他的神通最大, 他的神通最大,沒有 比他神通再大的了; 比他神通再大的了;他不單神通大, 他不單神通大,而智慧也大, 而智慧也大,他的智慧能勝過其他 一切的智慧。 一切的智慧。 I2.頌喻明久遠 如人以力磨 過於千國土 如是諸國土 此諸微塵數 如來無礙智 諸比丘當知

三千大千土 乃下一塵點 點與不點等 其劫復過是 知彼佛滅度 佛智淨微妙

盡此諸地種 如是展轉點 復盡抹為 復盡抹為塵 彼佛滅度來 及聲聞菩薩 無漏無所礙

皆悉以為 皆悉以為墨 盡此諸塵墨 一塵為 一塵為一劫 如是無量劫 如見今滅度 通達無量劫

如人以力磨: 如人以力磨:有多遠的時間呢 有多遠的時間呢?我現在給你 我現在給你們舉出一個比喻 出一個比喻,好像有人 以他的力量來磨墨, 以他的力量來磨墨,磨多少墨呢 磨多少墨呢?三千大千土, 三千大千土,盡此諸地種, 盡此諸地種,皆悉以為 皆悉以為 墨:三千大千世界國土這個地種的墨; 三千大千世界國土這個地種的墨;把這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國土都 合到一起, 合到一起,都把它 都把它磨成墨汁。 磨成墨汁。過於千國土, 過於千國土,乃下一塵點: 乃下一塵點:再超過去一千 佛國土這麼 佛國土這麼遠的世界, 遠的世界,就點下一個塵點; 就點下一個塵點;如是展轉點, 如是展轉點,盡此諸塵墨: 盡此諸塵墨:像 這樣子展轉來點, 這樣子展轉來點,過一千個大千世界點上一點、 過一千個大千世界點上一點、過一千個大千世界點上 一點, 一點,把三千大千世界用以為 把三千大千世界用以為墨的墨汁都點沒有了。 墨的墨汁都點沒有了。你算算這經過多少 個三千大千世界? 個三千大千世界? 如是諸國土, 如是諸國土,點與不點等, 點與不點等,復盡抹為 復盡抹為塵,一塵為 一塵為一劫: 一劫:像這樣子這麼 像這樣子這麼多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4 of 110

國土, 國土,或者點上一個墨點的國, 或者點上一個墨點的國,或者連塵點都沒有點的國, 或者連塵點都沒有點的國,統統都算在 內。把所經過的這麼 把所經過的這麼多國土, 多國土,統統都抹成墨。 統統都抹成墨。在每一個世界裏頭, 一個世界裏頭,就有 無量無邊這麼 無量無邊這麼多的塵; 多的塵;每一個塵點算做一個劫, 一個塵點算做一個劫,所有的塵, 所有的塵,再把它 再把它集成 為劫。此諸微塵數, 此諸微塵數,其劫復過是: 其劫復過是:這麼多的國土, 多的國土,所有微塵數目的劫; 所有微塵數目的劫; 大通智勝佛成佛以來的劫數, 大通智勝佛成佛以來的劫數,比這個數目還多。 比這個數目還多。彼佛滅度來, 彼佛滅度來,如是無量 劫:大通智勝如來入涅槃到現在, 大通智勝如來入涅槃到現在,有像前邊所說 有像前邊所說無量無邊這麼 無量無邊這麼多劫。 多劫。這 麼多的劫, 多的劫,以算術師和算術師的徒弟來算, 以算術師和算術師的徒弟來算,也算不出來這個數目, 也算不出來這個數目,但是 怎麼樣 怎麼樣? 如來無礙智, 如來無礙智,知彼佛滅度, 知彼佛滅度,及聲聞菩薩, 及聲聞菩薩,如見今滅度: 如見今滅度:以如來這種無障 礙的智慧, 礙的智慧,能知道大通智勝佛以及聲聞、 能知道大通智勝佛以及聲聞、菩薩已經滅度到現在; 菩薩已經滅度到現在;雖然是 這麼長遠的時間, 長遠的時間,可是以佛的無礙智來看, 可是以佛的無礙智來看,就好像看見這位佛現在正滅 度一樣。 度一樣。諸比丘當知: 諸比丘當知:你們這些個比丘應該知道, 們這些個比丘應該知道,佛智淨微妙, 佛智淨微妙,無漏無 所礙, 所礙,通達無量劫: 通達無量劫:佛的智慧是清 佛的智慧是清淨微妙的, 淨微妙的,沒有一些個漏, 沒有一些個漏,也沒有一 切的障礙, 切的障礙,他能通達無量無邊這麼 他能通達無量無邊這麼多的劫。 多的劫。 G2.正明宿世因緣(分二) H1.長行

H2.重頌

I1.明結緣之由 J1.遠由

H1(分二)

I2.正明結緣

J2.近由

J1(分二)

K1.明大通智勝成道 L1.佛壽長遠

I1(分二)

K2.明十方梵王請法

L2.成道前事

L3.正明成道

K1(分五) L4.眷屬供養

L5.請轉

法輪 今L1 佛告諸比丘: 佛告諸比丘:大通智勝佛, 大通智勝佛,壽五百四十萬億那由他劫。 壽五百四十萬億那由他劫。 佛告諸比丘: 佛告諸比丘:釋迦牟尼彿告訴這所有在法華會上的大比丘, 釋迦牟尼彿告訴這所有在法華會上的大比丘,大通智勝 佛,壽五百四十萬億那由他劫: 壽五百四十萬億那由他劫:大通智勝佛的壽命, 大通智勝佛的壽命,有五百四十萬億那 由他劫, 由他劫,有這麼 有這麼多的那由他; 多的那由他;那由他, 那由他,就是沒有數那麼 就是沒有數那麼多的一個大劫的 數目。 數目。 L2.成道前事(分二)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M1.明所經時節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5 of 110

M2.明諸天供養

今M1 其佛本坐道場, 其佛本坐道場,破魔軍已, 破魔軍已,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諸佛法不現在 前。如是一小劫, 如是一小劫,乃至十小劫, 乃至十小劫,結跏趺坐, 結跏趺坐,身心不動, 身心不動,而諸佛法猶不在 前。 其佛本坐道場, 其佛本坐道場,破魔軍已: 破魔軍已:這位大通智勝佛出世以來, 這位大通智勝佛出世以來,他去修行, 他去修行,坐菩 提道場, 提道場,破除一切魔軍之後。 破除一切魔軍之後。 我們人修行成佛的時候, 我們人修行成佛的時候,魔都來考試。 魔都來考試。你知道佛成佛是怎麼 知道佛成佛是怎麼成的 怎麼成的? 成的?就是 那魔來考試。 那魔來考試。魔現種種的美女來考試你 魔現種種的美女來考試你。你修行, 修行,平時你 平時你沒有這種欲心 了,到真要成佛的那時候, 要成佛的那時候,魔派他那個天魔女來, 魔派他那個天魔女來,就想去破佛的道業。 就想去破佛的道業。 這時候, 這時候,佛若一動還有這種貪美色的心, 佛若一動還有這種貪美色的心,就會不成佛; 就會不成佛;若沒有, 若沒有,就成佛 了!那麼釋迦牟尼佛將要成佛的時候, 釋迦牟尼佛將要成佛的時候,魔王波旬派一群魔女去了, 魔王波旬派一群魔女去了,釋迦 牟尼佛一看見本來生得很美貌的魔女, 牟尼佛一看見本來生得很美貌的魔女,他就想:「 他就想:「妳 :「妳現在雖然這麼 現在雖然這麼美 貌,過了三十年、 過了三十年、四十年、 四十年、五十年之後, 五十年之後,妳就老得面上也現出褶子來 了,又有鼻涕, 又有鼻涕,又有口水, 又有口水,眼睛有很多眼眵 眼睛有很多眼眵,面上很多皺紋, 面上很多皺紋,不過也就 是一個臭皮囊 是一個臭皮囊而已嘛 而已嘛!妳美貌又能怎麼 美貌又能怎麼樣子 怎麼樣子?」 樣子?」他這 ?」他這麼 他這麼一看, 一看,這就是明 白她是怎麼一回事了 怎麼一回事了; 一回事了;明白怎麼 明白怎麼一回事了 怎麼一回事了, 一回事了,就不會被她 就不會被她所迷。 所迷。釋迦牟尼 佛這麼 佛這麼樣一觀想的時候, 樣一觀想的時候,這些魔女也即刻就變成面上又有皺紋、 這些魔女也即刻就變成面上又有皺紋、眼睛也 睜不開、 不開、污濁邋遢的樣子 邋遢的樣子。 的樣子。魔女自己迴光返照, 魔女自己迴光返照,一看自己是這麼 一看自己是這麼個樣 子,這怎麼可以來魔釋迦牟尼佛 怎麼可以來魔釋迦牟尼佛呢 可以來魔釋迦牟尼佛呢?就跑了!這沒魔得動。 這沒魔得動。魔變種種的 形象, 形象,來考驗釋迦牟尼佛, 來考驗釋迦牟尼佛,那麼釋迦牟尼佛就成佛了。 釋迦牟尼佛就成佛了。 所有一切佛成佛之前, 所有一切佛成佛之前,也都是要經過這樣子的考驗, 也都是要經過這樣子的考驗,所以這叫「 所以這叫「破魔軍 已」,就是把魔王的軍隊給破了 」,就是把魔王的軍隊給破了、 就是把魔王的軍隊給破了、給戰敗了。 給戰敗了。 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諸佛法不現在前: 而諸佛法不現在前:這位大通智勝佛就是將 要得到無上正等正覺成就佛果位的時候, 要得到無上正等正覺成就佛果位的時候,因為他沒有能證得佛果, 他沒有能證得佛果,所以 佛法還沒有出現在前。 佛法還沒有出現在前。 如是一小劫: 如是一小劫:這麼樣子經過一小劫。 樣子經過一小劫。什麼是一小劫? 是一小劫?你們記得嗎 們記得嗎?一增 一減, 一減,十三萬九千六百年, 十三萬九千六百年,這是一個「 這是一個「劫」;集一千個劫之後 」;集一千個劫之後, 集一千個劫之後,這是一 個「小劫」, 小劫」,你 」,你算有多長時間? 算有多長時間?好像果某說 好像果某說,到這兒學佛法學了兩年, 到這兒學佛法學了兩年,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6 of 110

什麼也沒得。 也沒得。兩年, 兩年,那又算一回什麼 那又算一回什麼事啊!那好像一分鐘似的! 那好像一分鐘似的!在佛法 來講, 來講,這不算一個什麼 這不算一個什麼很長的時間。 很長的時間。你看!這位大通智勝佛坐那兒, 這位大通智勝佛坐那兒,坐 了一個小劫, 了一個小劫,你算算這多長! 算算這多長!他在那兒坐這麼 他在那兒坐這麼一個小劫, 一個小劫,這佛法也沒現 前。不單是一個小劫, 不單是一個小劫,乃至十小劫, 乃至十小劫,結跏趺坐, 結跏趺坐,身心不動: 身心不動:一個劫, 一個劫,佛 法沒現前; 法沒現前;到十個小劫, 到十個小劫,佛法也沒有現前。 佛法也沒有現前。他在那兒結跏趺坐, 他在那兒結跏趺坐,身心不 動;身也沒有晃, 身也沒有晃,也沒有搖搖擺擺的, 也沒有搖搖擺擺的,心裏也沒有動。 心裏也沒有動。身不動, 身不動,那還不 算一回事; 算一回事;你心不打妄想, 心不打妄想,這是不容易的, 這是不容易的,所以心也不動。 所以心也不動。而諸佛法, 而諸佛法, 猶不在前: 猶不在前:一個小劫再加十個小劫, 一個小劫再加十個小劫,就十一個小劫了。 就十一個小劫了。十一個小劫, 十一個小劫,也 沒有證得佛果。 沒有證得佛果。 M2.明諸天供養 爾時忉 爾時忉利諸天, 利諸天,先為彼佛, 彼佛,於菩提樹下敷師子座, 於菩提樹下敷師子座,高一由旬, 高一由旬,佛於此 座,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適坐此座時, 適坐此座時,諸梵天王, 諸梵天王,雨眾天華, 天華,面 百由旬, 百由旬,香風時來, 香風時來,吹去萎華, 吹去萎華,更雨新者, 更雨新者,如是不絕 如是不絕,滿十小劫, 滿十小劫,供養 於佛, 於佛,乃至滅度, 乃至滅度,常雨此華。 常雨此華。四王諸天, 四王諸天,為供養佛, 供養佛,常擊天鼓, 天鼓,其餘諸 天,作天伎樂, 作天伎樂,滿十小劫, 滿十小劫,至於滅度, 至於滅度,亦復如是。 亦復如是。 爾時忉 爾時忉利諸天, 利諸天,先為彼佛, 彼佛,於菩提樹下敷師子座, 於菩提樹下敷師子座,高一由旬: 高一由旬:在這個時 候,三十三天的天主, 三十三天的天主,早早的就為 早早的就為這位佛, 這位佛,在菩提樹下, 在菩提樹下,敷設這麼 敷設這麼一個 師子之座。 師子之座。這師子座, 這師子座,高有一由旬; 高有一由旬;這個「 這個「由旬」, 由旬」,就拿 」,就拿它 就拿它當「小由 旬」,有四十里這 」,有四十里這麼 有四十里這麼高。佛於此座, 佛於此座,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即時 就坐在這師子座上, 就坐在這師子座上,應當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 應當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 適坐此座時: 適坐此座時:在坐師子座的時候, 在坐師子座的時候,諸梵天王, 諸梵天王,雨眾天華, 天華,面百由旬: 面百由旬:這 一切的大梵天王, 一切的大梵天王,雨下天華, 雨下天華,天華亂墜, 天華亂墜,散落於周圍有一百由旬, 散落於周圍有一百由旬,就是 有四千里這麼 有四千里這麼多的地方。 多的地方。一由旬四十里, 一由旬四十里,一百由旬四千里。 一百由旬四千里。香風時來, 香風時來, 吹去萎華, 吹去萎華,更雨新者: 更雨新者:在這時候, 在這時候,都有一陣陣香風常常吹來, 都有一陣陣香風常常吹來,把天上散 下來的華, 下來的華,一乾枯了, 一乾枯了,這香風就把它 這香風就把它吹去了, 吹去了,又散下新的華。 又散下新的華。如是不 絕,滿十小劫, 滿十小劫,供養於佛: 供養於佛:像這樣子不停的供養, 像這樣子不停的供養,滿十小劫這麼 滿十小劫這麼長的時 間,用這天華來供養於佛。 用這天華來供養於佛。乃至滅度, 乃至滅度,常雨此華: 常雨此華:乃至這一位佛滅度之 後,也常常散這種天華。 也常常散這種天華。 四王諸天, 四王諸天,為供養佛, 供養佛,常擊天鼓: 天鼓:同時, 同時,這四大天王, 這四大天王,常常擊 常常擊響天鼓供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7 of 110

養於佛; 養於佛;其餘諸天, 其餘諸天,作天伎樂, 作天伎樂,滿十小劫: 滿十小劫:甚至於其他所有的諸天, 甚至於其他所有的諸天,常 常奏種種天上的音樂來供養於佛, 常奏種種天上的音樂來供養於佛,如此滿十個小劫。 如此滿十個小劫。至於滅度, 至於滅度,亦復如 是:乃至於等到這佛滅度, 乃至於等到這佛滅度,也都是這樣子來供養, 也都是這樣子來供養,沒有停止。 沒有停止。 L3.正明成道 諸比丘, 諸比丘,大通智勝佛過十小劫, 大通智勝佛過十小劫,諸佛之法, 諸佛之法,乃現在前, 乃現在前,成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 三菩提。 諸比丘: 諸比丘:釋迦牟尼佛又告訴諸比丘們說 釋迦牟尼佛又告訴諸比丘們說,大通智勝佛過十小劫, 大通智勝佛過十小劫,諸佛之 法,乃現在前: 乃現在前:大通智勝佛經過十小劫, 大通智勝佛經過十小劫,就是開悟得成正覺、 就是開悟得成正覺、得成菩提 的法, 的法,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他才證得著無上正等正覺的果位。 他才證得著無上正等正覺的果位。 L4.眷屬供養(分二) M1.明親近供養

M2.頌歎慶德

今M1 其佛未出家時, 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子, 有十六子,其第一者, 其第一者,名日智積。 名日智積。諸子各有種種珍異玩 好之具, 好之具,聞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聞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捨所珍, 皆捨所珍,往詣佛所, 往詣佛所,諸母涕 泣而隨送之。 泣而隨送之。其祖轉輪聖王, 其祖轉輪聖王,與一百大臣, 與一百大臣,及餘百千萬億人民, 及餘百千萬億人民,皆共圍 繞,隨至道場。 隨至道場。咸欲親近大通智聖如來, 咸欲親近大通智聖如來,供養恭敬, 供養恭敬,尊重讚歎。 尊重讚歎。 其佛未出家時, 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子: 有十六子:在大通智勝佛沒有出家之前, 在大通智勝佛沒有出家之前,他有十六個兒 子。其第一者, 其第一者,名曰智積: 名曰智積:他第一個兒子, 他第一個兒子,名字就叫智積, 名字就叫智積,以智慧來積 聚種種的功德, 聚種種的功德,所以才能作為 所以才能作為佛的兒子。 佛的兒子。諸子各有種種珍異玩好之具: 諸子各有種種珍異玩好之具: 因為佛的父親是轉輪聖王, 佛的父親是轉輪聖王,轉輪聖王是富有天下, 轉輪聖王是富有天下,所有天下都歸轉輪聖 王管。 王管。那麼這些個轉輪聖王的孫子, 這些個轉輪聖王的孫子,各有珍異。 各有珍異。珍,就是非常寶貴的東 西;異,就是一般人所沒有的。 就是一般人所沒有的。要最富有的人, 要最富有的人,才能有這種珍貴奇異 的、最好的那種玩具。 最好的那種玩具。聞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聞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捨所珍, 皆捨所珍,往詣 佛所: 佛所:可是當他們聽見父親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了, 可是當他們聽見父親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了,立刻都把他們所有最 歡喜的東西都捨去了, 歡喜的東西都捨去了,前往到佛成道的地方, 前往到佛成道的地方,就是那菩提樹下。 就是那菩提樹下。 諸母涕泣而隨送之: 諸母涕泣而隨送之:這十六個王子, 這十六個王子,也可以說 也可以說是,一個母親生出來十六 個王子, 個王子,也可以說 也可以說,好幾個母親生這十六個兒子; 好幾個母親生這十六個兒子;所以這個「 所以這個「諸」字, 可以當「 可以當「一」字講, 字講,也可以當「 也可以當「多」字講。 字講。你在這個地方, 在這個地方,不需要像八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8 of 110

股先生似的, 股先生似的,一定「 一定「之乎者也矣言哉」 之乎者也矣言哉」那麼去用那些個字, 去用那些個字,你應該把它 應該把它 看活動了。「 看活動了。「諸母 。「諸母」, 諸母」,可以 」,可以說 可以說,就是他親生的母親, 就是他親生的母親,哭哭啼啼的, 哭哭啼啼的,把她 兒子送到他父親那兒去了; 兒子送到他父親那兒去了;也可以說 也可以說,這十六個兒子有好幾個母親, 這十六個兒子有好幾個母親,大 家一起都送她 家一起都送她們兒子, 們兒子,到佛那兒去。 到佛那兒去。涕泣而隨送之, 涕泣而隨送之,你看!這女人! 這女人!就 是佛的太太, 是佛的太太,也是個女人; 也是個女人;所以她 所以她沒有旁的方法, 沒有旁的方法,一有事情就哭! 一有事情就哭!現在 她的力量沒有大通智勝佛的力量大了, 的力量沒有大通智勝佛的力量大了,本來這十六個兒子都跟著她 本來這十六個兒子都跟著她,天 天都孝順他母親; 天都孝順他母親;但是現在一聽說 但是現在一聽說他爸爸成佛了 爸爸成佛了, 成佛了,就要跟著爸爸 就要跟著爸爸去修 爸爸去修 道,不跟著媽媽了。 不跟著媽媽了。不跟著媽媽, 不跟著媽媽,媽媽留也留不住了, 媽媽留也留不住了,於是就哭, 於是就哭,那麼 哭後又送。 哭後又送。 其祖轉輪聖王, 其祖轉輪聖王,與一百大臣, 與一百大臣,及餘百千萬億人民: 及餘百千萬億人民:他們的祖父, 他們的祖父,也是一 位轉輪聖王; 位轉輪聖王;他帶領一百個最高的官, 他帶領一百個最高的官,以及所有這一些個國家裏頭的人 民,皆共圍繞, 皆共圍繞,隨至道場: 隨至道場:大家都一起到佛成道的那個地方去了, 大家都一起到佛成道的那個地方去了,都到 這個菩提道場。 這個菩提道場。咸欲親近大通智聖如來, 咸欲親近大通智聖如來,供養恭敬, 供養恭敬,尊重讚歎: 尊重讚歎:咸,當 個「全」字講。 字講。轉輪聖王和一百個大臣, 轉輪聖王和一百個大臣,以及這百千萬億的人民, 以及這百千萬億的人民,都願 意親近大通智勝如來, 意親近大通智勝如來,又來供養著佛、 又來供養著佛、又恭敬著佛, 又恭敬著佛,又尊重於佛、 又尊重於佛、讚歎 於佛。 於佛。 M2.頌歎慶德(分二) N1.頌歎佛因果

N2.頌慶己所遇

今N1 到已, 到已,頭面禮足, 頭面禮足,繞佛畢已, 繞佛畢已,一心合掌, 一心合掌,瞻仰世尊, 瞻仰世尊,以偈頌曰: 以偈頌曰: 大威德世尊 諸願已具足 身體及手足 究竟永寂滅

為度眾生故 善哉吉無上 寂然安不動 安住無漏法

於無量億歲 於無量億歲 世尊甚希有 其心常澹泊

爾乃得成佛 一坐十小劫 未曾有散亂

到已, 到已,頭面禮足: 頭面禮足:他們到了佛的面前, 他們到了佛的面前,五體投地, 五體投地,頭面禮足, 頭面禮足,頭和面都 接到地下, 接到地下,恭敬頂禮。 恭敬頂禮。五體投地, 五體投地,就是兩隻腳 就是兩隻腳、兩隻手, 兩隻手,再加上一個 頭;都投到地下, 都投到地下,這兩隻手翻過來, 這兩隻手翻過來,伸出來托著佛兩隻足, 伸出來托著佛兩隻足,這叫接足 禮。繞佛畢已, 繞佛畢已,一心合掌: 一心合掌:就右繞三匝 就右繞三匝,向右這麼 向右這麼圍著佛轉三轉; 圍著佛轉三轉;繞佛 完了之後, 完了之後,都專一齊心, 都專一齊心,合起掌來。 合起掌來。這「合掌」 合掌」也就是表示一心。 也就是表示一心。瞻仰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9 of 110

世尊, 世尊,以偈頌曰: 以偈頌曰:這一切的人都瞻仰佛。 這一切的人都瞻仰佛。瞻,就是眼睛看著佛, 就是眼睛看著佛,目不暫 捨;仰,是仰起頭來看佛。 是仰起頭來看佛。因為佛那個法座, 佛那個法座,前面不是說 前面不是說有一由旬那麼 有一由旬那麼 高?所以他們要往上來看, 所以他們要往上來看,就是用偈頌來讚歎佛。 就是用偈頌來讚歎佛。 這位轉輪聖王和一百個大臣, 這位轉輪聖王和一百個大臣,以及無量百千萬億的人民、 以及無量百千萬億的人民、這十六王子, 這十六王子, 和他們這些個母親, 和他們這些個母親,都讚歎大通智勝如來, 都讚歎大通智勝如來,說,大威德世尊, 大威德世尊,為度眾生 故,於無量億歲 於無量億歲,爾乃得成佛: 爾乃得成佛:世尊! 世尊!您是最大威德, 是最大威德,是世、 是世、出世之 尊。為救度十方一切眾 救度十方一切眾生的緣 生的緣故,所以在經過無量億數目這麼 所以在經過無量億數目這麼多的時 間,現在才成就佛果。 現在才成就佛果。諸願已具足: 諸願已具足:您以前所有的願力都具足了、 以前所有的願力都具足了、都圓 滿了! 滿了! 所以我們學佛法的人, 所以我們學佛法的人,一定要發願。 一定要發願。在十二月初八那天, 在十二月初八那天,因為是釋迦牟 尼佛成道; 尼佛成道;我希望你 我希望你們每一個人在釋迦牟尼佛成道日, 一個人在釋迦牟尼佛成道日,都發一個願。 都發一個願。諸 佛成佛, 佛成佛,用什麼 用什麼成佛的? 成佛的?用願成的; 用願成的;他若沒有發這個願力, 他若沒有發這個願力,也不能成 佛。我們為 我們為什麼想修行, 想修行,但又不能吃苦、 但又不能吃苦、又不能精進? 又不能精進?修行修行, 修行修行,精進 了兩天半, 了兩天半,到第三天就不精進了。 到第三天就不精進了。為什麼?因為我們沒發過願。 我們沒發過願。我們常 常存的心, 常存的心,都是自私自利, 都是自私自利,就是存這種羅漢的心、 就是存這種羅漢的心、小乘的心── 小乘的心──我只管 ──我只管 我自己, 我自己,不管他人。 不管他人。我自己修行成了就算了, 我自己修行成了就算了,不管其他人修不修道; 不管其他人修不修道;甚 至於自己一舉 至於自己一舉一動, 一動,都是為 都是為自己作著想, 自己作著想,不為眾生作著想, 生作著想,這叫自了 漢。為什麼是自了漢? 是自了漢?就因為 就因為沒有發過願。 沒有發過願。 這個願是最要緊的! 這個願是最要緊的!但我們也不能說 但我們也不能說是,我發願就發觀音菩薩那十大 願,又發普賢菩薩那十大願, 又發普賢菩薩那十大願,或者發阿彌陀佛那四十八願, 或者發阿彌陀佛那四十八願,或者發藥王 菩薩那個十二願! 菩薩那個十二願!那是過去佛、 那是過去佛、過去菩薩發的願。 過去菩薩發的願。你不能跟著過去佛、 不能跟著過去佛、 過去菩薩發同樣的願。 過去菩薩發同樣的願。他發的願, 他發的願,是他已經發過的; 是他已經發過的;你現在發願, 現在發願,要發 你自己的願。 自己的願。不是說 不是說我發的願就像阿彌陀佛那個願, 我發的願就像阿彌陀佛那個願,你現在或者發的願 比阿彌陀佛更大, 比阿彌陀佛更大,都可以的; 都可以的;或者你 或者你發的願, 發的願,比觀音菩薩更大, 比觀音菩薩更大,也可 以;但是你 但是你不能說 不能說他發這個願, 他發這個願,我就發這個願, 我就發這個願,因為你不是阿彌陀佛、 不是阿彌陀佛、 你不是觀世音菩薩、 不是觀世音菩薩、普賢菩薩。「 普賢菩薩。「或者我是阿彌陀佛的化身 。「或者我是阿彌陀佛的化身, 或者我是阿彌陀佛的化身,現在我就 發阿彌陀佛的願, 發阿彌陀佛的願,那不是一樣嗎 那不是一樣嗎?」那也不可以的 ?」那也不可以的。 這回化了,又再 那也不可以的。你這回化了, 來過。 來過。就好像鋼鐵, 就好像鋼鐵,你燒化了, 燒化了,另造出一個器皿來; 造出一個器皿來;沒有化以前, 沒有化以前,你是 那個器皿, 那個器皿,現在化了, 現在化了,是另一個了。 一個了。 以前你 以前你是在造鐵道的, 是在造鐵道的,好像鐵路的路軌; 好像鐵路的路軌;那麼現在把這鐵路的路軌化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20 of 110

了,又造成火車了。 又造成火車了。你要是說 要是說,我這火車, 我這火車,還想去做路軌去, 還想去做路軌去,怎麼可以 怎麼可以 的?因為變了! 變了!你是阿彌陀佛的化身, 是阿彌陀佛的化身,我也不反對你 我也不反對你這個說 這個說法;但是你 但是你 再來一個新鮮的。 再來一個新鮮的。現在這個世界都是要新鮮的, 現在這個世界都是要新鮮的,所以佛、 所以佛、菩薩、 菩薩、阿羅漢 發願, 發願,也都要發新鮮願, 也都要發新鮮願,不要發舊願。 不要發舊願。那麼舊願有一個現成的, 舊願有一個現成的,誰都可 以發, 以發,那是菩薩所發的通願, 那是菩薩所發的通願,就是「 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 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 斷,法門無量誓願學, 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佛道無上誓願成。」所以我們 。」所以我們每 所以我們每一個修道的人, 一個修道的人, 都要發願。 都要發願。好像阿彌陀佛發那個願, 好像阿彌陀佛發那個願,是在因地做法藏比丘的時候, 是在因地做法藏比丘的時候,他發 那四十八願; 那四十八願;他生生世世都依照這四十八願去修行, 他生生世世都依照這四十八願去修行,可以說 可以說生生世世都 發這四十八願, 發這四十八願,發得不知幾個大劫, 發得不知幾個大劫,才成佛、 才成佛、才成就極樂世界。 才成就極樂世界。 所以我們現在還在初發心學佛的時候, 所以我們現在還在初發心學佛的時候,應該發願。 應該發願。就算你 就算你是老菩薩, 是老菩薩,發 心發很多了, 心發很多了,也應該發一個堅固的願。 也應該發一個堅固的願。我們現在遇著佛法, 我們現在遇著佛法,這都是在多 生多劫, 生多劫,種這種佛的種子, 種這種佛的種子,所以現在才能遇著這個。 所以現在才能遇著這個。我們放上整個的精 神來研 神來研究佛法, 究佛法,所以你 所以你們在十二月初八這一天沒有發願的人, 們在十二月初八這一天沒有發願的人,以後你 以後你們 想要發願, 想要發願,還可以把你 還可以把你們那個願文寫出來。 們那個願文寫出來。譬如, 譬如,第一個願, 第一個願,我願意度 螞蟻成佛; 蟻成佛;第二個願, 第二個願,我願意度蚊蟲成佛; 我願意度蚊蟲成佛;第三個願, 第三個願,我願意度永遠不 成佛的眾 成佛的眾生一定要度他成佛。 生一定要度他成佛。 好像有人發願要到北俱 好像有人發願要到北俱盧洲去成佛。 盧洲去成佛。為什麼呢?因為北俱盧洲那兒沒有 佛,他就想到那地方去成佛; 他就想到那地方去成佛;那時就有很多人來恭敬、 那時就有很多人來恭敬、供養、 供養、讚歎、 讚歎、尊 重他了, 重他了,因為沒有其他的佛再來了! 沒有其他的佛再來了!他想得也很奇怪的, 他想得也很奇怪的,到其他的世界 去,有那麼 有那麼多佛, 多佛,或者我這個佛, 或者我這個佛,就沒有人供養了; 就沒有人供養了;到北俱 到北俱盧洲去, 盧洲去,那 個地方沒有佛, 個地方沒有佛,到那地方成佛去, 到那地方成佛去,這也不錯! 這也不錯!我當時也很歡喜他這個願 力;我隨著也就發了一個願:「 我隨著也就發了一個願:「他這個願力 :「他這個願力, 他這個願力,我決定保證他成功的, 我決定保證他成功的,因 為這是很特別的。」 這是很特別的。」這個世間的事情 。」這個世間的事情, 這個世間的事情,都可以轉變, 都可以轉變,沒有一定的。 沒有一定的。有人 發願到那地方去成佛, 發願到那地方去成佛,那地方將來也就會有佛出世了; 那地方將來也就會有佛出世了;以前因為 以前因為沒有人 發願到那兒去成佛, 發願到那兒去成佛,所以到現在北俱 所以到現在北俱盧洲還是沒有佛法。 盧洲還是沒有佛法。那願是最要緊 的,你若發了願, 若發了願,你想不修行, 想不修行,是不行的。「 是不行的。「不行 。「不行啊 不行啊!我有個願力, 我有個願力,我 一定要修道的。 一定要修道的。我發過這個願, 我發過這個願,就要滿願。」 就要滿願。」於是想不修行 。」於是想不修行, 於是想不修行,又修行 了!這願是很要緊的。 這願是很要緊的。 善哉吉無上: 善哉吉無上:善哉, 善哉,就是好得很。 就是好得很。怎麼好得很 怎麼好得很呢 好得很呢?吉無上; 吉無上;吉,是吉 祥,最吉祥; 最吉祥;無上, 無上,沒有比佛再高上的了; 沒有比佛再高上的了;佛是最高無上的, 佛是最高無上的,所以叫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21 of 110

「吉無上」。 吉無上」。世尊甚希有 」。世尊甚希有, 世尊甚希有,一坐十小劫: 一坐十小劫:這位大通智勝佛, 這位大通智勝佛,是非常希有 的,不容易遇著的。 不容易遇著的。為什麼?他一坐, 他一坐,坐了十小劫這麼 坐了十小劫這麼長的時間。 長的時間。 身體及手足, 身體及手足,寂然安不動: 寂然安不動:佛在那兒坐的時候, 佛在那兒坐的時候,經過十個小劫這麼 經過十個小劫這麼長的 時間, 時間,他的身體和手足, 他的身體和手足,仍靜然安住不動。 仍靜然安住不動。靜然, 靜然,就是安然的樣子, 就是安然的樣子,很 安靜的。 安靜的。安,身也不動、 身也不動、心也不動。 心也不動。其心常澹泊, 其心常澹泊,未曾有散亂: 未曾有散亂:本來經 文是「 文是「其心常憺怕」, 其心常憺怕」,這個 」,這個「 這個「憺怕」 憺怕」字,是用豎「 是用豎「忄」的,這是錯字, 這是錯字, 應該是「 應該是「澹泊」, 澹泊」,是有三點 」,是有三點「 是有三點「氵」。「憺 」。「憺、澹」,生字都通 」,生字都通, 生字都通,大家要記 得。「散 。「散」字,讀「傘」音。在這個十個小劫的時間, 在這個十個小劫的時間,他的心都很淡 泊,沒有一點塵垢, 沒有一點塵垢,也沒有散亂。 也沒有散亂。究竟永寂滅, 究竟永寂滅,安住無漏法: 安住無漏法:佛已經得 到究竟的寂滅, 到究竟的寂滅,所以經過十個小劫, 所以經過十個小劫,他也身心不動, 他也身心不動,安然住在無漏法的 境界上。 境界上。 N2.頌慶己所遇 今者見世尊 眾生常苦惱 長夜增惡趣 今佛得最上 是故咸稽首

安隱成佛道 盲瞑無導師 減損諸天眾 減損諸天眾 安隱無漏道 歸命無上尊

我等得善利 不識苦盡道 從冥入於冥 我等及天人

稱慶大歡喜 不知求解脫 不知求解脫 永不聞佛名 為得最大利

今者見世尊, 今者見世尊,安隱成佛道: 安隱成佛道:現在我們看見世尊的相好; 現在我們看見世尊的相好;這就像阿難看見 佛的相好。 佛的相好。世尊安安然然地成就佛的道果了。 世尊安安然然地成就佛的道果了。我等得善利, 我等得善利,稱慶大歡 喜:佛成佛了, 佛成佛了,我們這一切眾 我們這一切眾生都得到最大的好處了, 生都得到最大的好處了,所以大家共同的 慶賀、 慶賀、共同的贊揚, 共同的贊揚,也都生一種歡喜心。 也都生一種歡喜心。 眾生常苦惱: 生常苦惱:所有的眾 所有的眾生,就是常常地有一種苦惱。 就是常常地有一種苦惱。盲瞑無導師: 盲瞑無導師:盲, 就是沒有眼睛; 就是沒有眼睛;沒有眼睛, 沒有眼睛,應該有人來引導, 應該有人來引導,才能到路上。 才能到路上。瞑,就是在 一種黑暗的地方; 一種黑暗的地方;在這黑暗的地方, 在這黑暗的地方,也應該要有一個導師引導你 也應該要有一個導師引導你,好除 去這個黑暗。 去這個黑暗。但是現在沒有, 但是現在沒有,為什麼沒有呢 沒有呢?就因為 就因為沒有佛。 沒有佛。不識苦盡 道,不知求解脫 不知求解脫:這一切的眾 這一切的眾生,都不知道「 都不知道「了苦」 了苦」的這種道路, 的這種道路,不知 道「離苦得樂」 離苦得樂」這種道路, 這種道路,不知道「 不知道「背塵合覺」 背塵合覺」這種道路, 這種道路,也不知道想 方法來得到解脫 方法來得到解脫。這好像什麼 這好像什麼呢?長夜增惡趣, 長夜增惡趣,減損諸天眾 減損諸天眾:好像在漫 長的黑夜裏邊一樣, 長的黑夜裏邊一樣,增加惡道、 增加惡道、六趣的這種業報。 六趣的這種業報。因為人墮落到三惡道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22 of 110

裏邊去, 裏邊去,天眾就少了, 就少了,所以叫減損。 所以叫減損。諸天的眷屬, 諸天的眷屬,一天比一天少了; 一天比一天少了;地 獄、餓鬼、 餓鬼、畜生的眷屬, 畜生的眷屬,一天就比一天多了。 一天就比一天多了。從冥入於冥, 從冥入於冥,永不聞佛 名:從冥, 從冥,從這個黑暗的地方, 從這個黑暗的地方,應該走出這黑暗的地方; 應該走出這黑暗的地方;不但沒走出這 黑暗, 黑暗,又到另 又到另外一個地方, 外一個地方,還是黑暗的、 還是黑暗的、還是沒有光明, 還是沒有光明,這叫從冥入於 冥;所以永遠也聽不見佛的名號。 所以永遠也聽不見佛的名號。 今佛得最上, 今佛得最上,安隱無漏道: 安隱無漏道:現在這位佛得到最上的覺果, 現在這位佛得到最上的覺果,安住於很平穩 的、無漏的道果。 無漏的道果。我等及天人, 我等及天人,為得最大利: 得最大利:我們這一切的人和天上的 人,想要得到最大的利益, 想要得到最大的利益,是故咸稽首, 是故咸稽首,歸命無上尊: 歸命無上尊:所以大家才一起 向佛叩頭, 向佛叩頭,五體投地、 五體投地、頭面接足的把我這個身心性命都歸依佛。 頭面接足的把我這個身心性命都歸依佛。稽首, 稽首, 本來是打問訊, 本來是打問訊,也可以說 也可以說是叩頭。 是叩頭。歸,是皈依;命,是生命。 是生命。把自己的 身心性命都交給佛, 身心性命都交給佛,沒有自己了! 沒有自己了!好像我們出家人, 好像我們出家人,也是沒有自己了, 也是沒有自己了, 把我們這身心性命都交給佛了。 把我們這身心性命都交給佛了。無上, 無上,沒有再比他更高上的了; 沒有再比他更高上的了;尊,是 至尊、 至尊、最尊貴的; 最尊貴的;這個名號, 這個名號,只有佛可以稱為 只有佛可以稱為無上尊。 無上尊。皈依佛之後, 依佛之後,一 定要無我相。 定要無我相。因為你有我相, 有我相,就有麻煩; 就有麻煩;不單一種麻煩, 不單一種麻煩,許多許多的麻 煩。如果你 如果你能沒有我相, 能沒有我相,一切的麻煩都沒有了! 一切的麻煩都沒有了!就這麼 就這麼說「沒有我」, 沒有我」, 是不容易做得到的。 是不容易做得到的。把我這個身心性命都歸依佛, 把我這個身心性命都歸依佛,所以這叫歸命無上 尊。我們最重要的, 我們最重要的,就是這個生命; 就是這個生命;我們的生命都交給佛了, 我們的生命都交給佛了,所以我們 自己就是苦、 自己就是苦、是樂、 是樂、是什麼 是什麼,都沒有問題了! 都沒有問題了!我們受苦是應該受苦, 我們受苦是應該受苦,享 樂也應該享樂; 樂也應該享樂;不要有一個「 不要有一個「我」,這是修行最要緊的 」,這是修行最要緊的, 這是修行最要緊的,要沒有 「我」! L5.請轉法輪 爾時, 爾時,十六王子偈讚佛已, 十六王子偈讚佛已,勸請世尊轉於法輪, 勸請世尊轉於法輪,咸作是言: 咸作是言:世尊說 世尊說法, 多所安隱, 多所安隱,憐愍饒益諸天人民。 憐愍饒益諸天人民。重說偈言: 偈言: 世雄無等倫 度脫於我等 若我等得佛 亦知所行道 世尊悉知已

百福自莊嚴 及諸眾 及諸眾生類 眾生亦復然 又知智慧力 當轉無上輪

得無上智慧 為分別顯示 世尊知眾 世尊知眾生 欲樂及修福

願為世間說 世間說 令得是智慧 深心之所念 宿命所行業

爾時, 爾時,十六王子偈讚佛已: 十六王子偈讚佛已:在這時候, 在這時候,大通智勝佛有十六個王子。 大通智勝佛有十六個王子。他這 十六王子作前邊的偈頌來讚歎佛之後, 十六王子作前邊的偈頌來讚歎佛之後,他們勸請世尊轉於法輪: 他們勸請世尊轉於法輪:又再請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23 of 110

大通智勝佛來說 大通智勝佛來說法,來轉妙法輪。 來轉妙法輪。 佛說法,要有人請法; 要有人請法;若沒有人請法, 若沒有人請法,佛就不應該說 佛就不應該說法。因為「法不孤 起,仗境方生; 仗境方生;道不虛 道不虛行,遇緣則應。」 則應。」所以 法一定要有個因緣,若 。」所以說 所以說法一定要有個因緣 沒有因緣 沒有因緣,不能說 不能說法。那麼佛說法,要有人請; 要有人請;好像我們現在講經, 好像我們現在講經,也 有人請法。 有人請法。請法, 請法,也就是度眾 也就是度眾生;你自己不會說 自己不會說法,要請人家說 要請人家說法。所 以在中國, 以在中國,有的齋主知道某個法師講經講得最好, 有的齋主知道某個法師講經講得最好,就請這位法師來講 經;講一座經, 講一座經,他就供養這個法師很多錢。 他就供養這個法師很多錢。這位法師在這兒講經說 這位法師在這兒講經說法, 這功德都是齋主的; 這功德都是齋主的;齋主, 齋主,就是請法的那個人。 就是請法的那個人。本來法師講經, 本來法師講經,怎麼會 怎麼會 是請法人的功德呢 是請法人的功德呢?因為請法的人, 請法的人,他有一種虔誠的心, 他有一種虔誠的心,請某某法師給 大家說 大家說法,利益眾 利益眾生,他又供養法師, 他又供養法師,所以他的功德特別大; 所以他的功德特別大;不但功德 大,而且也會得到聰明的果報。 而且也會得到聰明的果報。你想要聰明嗎 想要聰明嗎?多看經、 多看經、多念經、 多念經、多請 人講經。 人講經。你看!聰明的人, 聰明的人,都是做過這些個事情、 都是做過這些個事情、種過這些個因, 種過這些個因,所以 他就聰明。 他就聰明。你們天天請法的人, 們天天請法的人,將來一定會聰明、 將來一定會聰明、生般若的智慧。 生般若的智慧。 轉於法輪, 轉於法輪,就是轉大法輪。 就是轉大法輪。什麼是轉大法輪? 是轉大法輪?就是講經說 就是講經說法。以前我不 講過轉法輪的道理? 講過轉法輪的道理?你凡是在佛教 凡是在佛教裏做種種的工作, 裏做種種的工作,這都叫在轉法輪; 這都叫在轉法輪; 這轉法輪不是一種, 這轉法輪不是一種,是很多種。 是很多種。譬如你 譬如你護法三寶、 護法三寶、提倡三寶, 提倡三寶,到處給三 寶來宣傳, 寶來宣傳,說信佛是最好的、 信佛是最好的、是不迷信的, 是不迷信的,一般人給佛教 一般人給佛教安上一個名詞 說是迷信, 是迷信,這是錯誤的。 這是錯誤的。譬如, 譬如,有一班人破壞某一個法師, 有一班人破壞某一個法師,為什麼他想 破壞這位法師? 破壞這位法師?他就有一種妒 他就有一種妒忌障礙心, 忌障礙心,所以想破壞這個道場; 所以想破壞這個道場;你就應 該來給闢謠, 該來給闢謠,說:「不是的 :「不是的! 不是的!這個人完全是造謠言! 這個人完全是造謠言!完全是破壞三 寶!」那 !」那麼用這種的正義感, 用這種的正義感,來把破壞三寶的人這種謠言澄清 來把破壞三寶的人這種謠言澄清了!謠 言,就是沒有這麼 就是沒有這麼一種事情, 一種事情,他造出這麼 他造出這麼一種事情。 一種事情。 就譬如說 就譬如說某某法師吃肉; 某某法師吃肉;他也沒有看見這法師吃肉。 他也沒有看見這法師吃肉。你若親眼看見他吃 肉了, 肉了,那可以講的; 那可以講的;沒有看見, 沒有看見,就是人云亦云。 就是人云亦云。或者說 或者說:「他不吃齋 :「他不吃齋! 他不吃齋! 他這個出家人, 他這個出家人,說是一天吃一餐, 是一天吃一餐,但是他常常偷 但是他常常偷著吃; 著吃;人看不見了, 人看不見了,什 麼他都吃, 他都吃,豬肉、 豬肉、牛肉、 牛肉、羊肉, 羊肉,什麼他都做的。」 他都做的。」你 。」你這時候, 這時候,應該來護 持三寶, 持三寶,這也叫轉法輪。 這也叫轉法輪。總而言之, 總而言之,翻譯經典也是轉法輪、 翻譯經典也是轉法輪、講經說 講經說法也 是轉法輪, 是轉法輪,聽錄音帶, 音帶,也都是轉法輪, 也都是轉法輪,你看!那錄音機也是圓的; 音機也是圓的;我們 這兒, 這兒,現在天天都在轉法輪。 現在天天都在轉法輪。 咸作是言: 咸作是言:咸,當個「 當個「全」字講, 字講,就是大家統統地都這麼 就是大家統統地都這麼說。說什麼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24 of 110

呢?世尊說 世尊說法,多所安隱: 多所安隱:世尊! 世尊!請您為我們轉無上法輪, 我們轉無上法輪,能令我們一 切眾生得以安穩; 生得以安穩;憐愍饒益諸天人民: 憐愍饒益諸天人民:也請您 也請您可憐眾 可憐眾生,而饒益眾 而饒益眾生, 對眾生特別有利益。 生特別有利益。諸天人民, 諸天人民,是所有諸天的人民。 是所有諸天的人民。重說偈言: 偈言:又以偈 來讚歎佛了。 來讚歎佛了。 世雄無等倫: 世雄無等倫:佛就是世界的大英雄、 佛就是世界的大英雄、大丈夫、 大丈夫、無上士, 無上士,沒有可以和佛這 個世界的大英雄來比的。 個世界的大英雄來比的。百福自莊嚴: 百福自莊嚴:佛是三祇修福慧, 佛是三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 百劫種相好; 所以這一切的福, 所以這一切的福,自己都莊嚴圓滿了。 自己都莊嚴圓滿了。得無上智慧, 得無上智慧,願為世間說 世間說:佛是 世界一個大覺者。 世界一個大覺者。大覺者, 大覺者,是大聰明人, 是大聰明人,就是因為 就是因為得到無上的智慧了。 得到無上的智慧了。 佛自己得到無上的智慧, 佛自己得到無上的智慧,現在我們大家請您 現在我們大家請您給這一切眾 給這一切眾生說法。 度脫於我等, 於我等,及諸眾 及諸眾生類: 生類:把一切眾 把一切眾生都度脫 生都度脫了,都救度離苦得樂。 都救度離苦得樂。不 單我們現在這一些個人等; 單我們現在這一些個人等;就是所有十二類眾 就是所有十二類眾生都包括在內 生都包括在內。為分別顯 示,令得是智慧: 令得是智慧:為這一切眾 這一切眾生分別來顯示, 生分別來顯示,說這一切法, 這一切法,使令一切眾 使令一切眾 生也都得到佛的智慧。 生也都得到佛的智慧。若我等得佛, 若我等得佛,眾生亦復然: 生亦復然:假如我們這一切眾 假如我們這一切眾生 也成佛了, 也成佛了,希望一切眾 希望一切眾生也全都成佛; 生也全都成佛;亦復然, 亦復然,也都成佛。 也都成佛。 世尊知眾 世尊知眾生深心之所念: 生深心之所念:佛知道這一切眾 佛知道這一切眾生深心之所念; 生深心之所念;眾生希望什麼 生希望什麼 事情、 事情、有什麼 有什麼願力、 願力、想求什麼 想求什麼,佛都知道; 佛都知道;亦知所行道: 亦知所行道:也知道眾 也知道眾生所 行的道, 行的道,也知道佛所行的道。 也知道佛所行的道。又知智慧力: 又知智慧力:又知道眾 又知道眾生有多少的智慧 力,也知道佛的智慧力。 也知道佛的智慧力。欲樂及修福、 欲樂及修福、宿命所行業: 宿命所行業:眾生他所願意的、 生他所願意的、 所歡喜的, 所歡喜的,和他所修的福報, 和他所修的福報,以及他前生所造的什麼 以及他前生所造的什麼業、種的什麼 種的什麼因, 今生應該結什麼 今生應該結什麼果。世尊悉知已: 世尊悉知已:佛對這種種的境界、 佛對這種種的境界、種種的道理, 種種的道理,都 明明白白、 明明白白、都知道。 都知道。當轉無上輪: 當轉無上輪:現在我們大家最希望的, 現在我們大家最希望的,就是請佛來 轉大法輪, 轉大法輪,好度脫 好度脫一切眾 一切眾生,皆共成佛道。 皆共成佛道。 大家共同來研 大家共同來研究佛法, 究佛法,若知道一點, 若知道一點,你就做一點, 就做一點,不要知道而不去做; 不要知道而不去做; 你知道, 知道,若不去做, 若不去做,就莫如不知道。 就莫如不知道。你不知道而不修行, 不知道而不修行,那是因為 那是因為你不 知道; 知道;你知道佛法了, 知道佛法了,就必須要修行, 就必須要修行,必須要腳 必須要腳踏實地, 踏實地,實實在在地去 修行。 修行。就像走一步 就像走一步,就有一個腳 就有一個腳印,走一步 走一步,就有個腳 就有個腳印,這叫腳 這叫腳踏實 地,向前去修行。 向前去修行。修行, 修行,最要緊的, 最要緊的,要利益人; 要利益人;就是幫 就是幫助人, 助人,不要幫 不要幫助 自己, 自己,把自己忘了。 把自己忘了。好像一舉 好像一舉一動, 一動,都是來幫 都是來幫助人, 助人,不要管自己, 不要管自己,這就 是去修行。 是去修行。最要緊的要怎麼 最要緊的要怎麼樣 怎麼樣呢?不要有忌妒 不要有忌妒心、不要有障礙心、 不要有障礙心、不要 有煩惱; 有煩惱;煩惱一定要斷除, 煩惱一定要斷除,你若不斷除煩惱, 若不斷除煩惱,這生死不會了的。 這生死不會了的。所謂斷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25 of 110

除煩惱, 除煩惱,就是叫你 就是叫你變,把煩惱變成菩提。 把煩惱變成菩提。菩提, 菩提,就是常生智慧, 就是常生智慧,而不愚 癡;煩惱, 煩惱,就是常常愚癡, 就是常常愚癡,而沒有智慧。 而沒有智慧。我們為 我們為一點小小的事情, 一點小小的事情,不要 生煩惱、 生煩惱、不要有一種妒 不要有一種妒忌障礙, 忌障礙,這是最要緊的! 這是最要緊的!所以我們天天研 所以我們天天研究佛 法,要行持佛法。 要行持佛法。所謂「 所謂「說得好, 得好,說得妙, 得妙,不實行, 不實行,沒有道」, 沒有道」,你 」,你說得 再好、 再好、說得再妙, 得再妙,你不老老實實去修行、 不老老實實去修行、用功, 用功,那不會得道的。 那不會得道的。我們現 在,這兒有幾個人將都要開悟的樣子, 這兒有幾個人將都要開悟的樣子,可是就要修這種利益人的心, 可是就要修這種利益人的心,把 自己忘了。 自己忘了。 說有幾個要開悟的人, 有幾個要開悟的人,有人就想了: 有人就想了:是誰? 是誰?反正不是你 反正不是你!因為你問了! 問了! 你若不問, 若不問,或者就是你 或者就是你;你這一問, 這一問,就知道不是你 就知道不是你了!若是你 若是你,你怎麼 會問呢 會問呢?你想一想, 想一想,我講這個道理, 我講這個道理,很合乎邏輯? 很合乎邏輯?要開悟的人, 要開悟的人,就是要 開悟的人, 開悟的人,你不要問是誰; 不要問是誰;你要問問你 要問問你自己: 自己:我在什麼 我在什麼時候可以開悟 呢?我在什麼 我在什麼時候可以生大智慧呢 時候可以生大智慧呢?要問問自己, 要問問自己,你不要問是誰。 不要問是誰。我也 不知道是誰, 不知道是誰,我就對你 我就對你這麼講;連我也沒開悟, 連我也沒開悟,所以我也不問是誰。 所以我也不問是誰。就 是要實實在在去修行! 是要實實在在去修行! 修行先要忍, 修行先要忍,什麼都忍。 都忍。這個「 這個「忍」,我告訴 」,我告訴你 我告訴你們:忍窮, 忍窮,越窮越好! 越窮越好! 窮嗎?我忍著它 我忍著它,沒有錢, 沒有錢,最乾淨了! 最乾淨了!貧道、 貧道、貧道, 貧道,修道就要窮; 修道就要窮;一有 錢,就有麻煩了! 就有麻煩了!一有錢, 一有錢,就不會修行, 就不會修行,所以要窮。 所以要窮。忍飢, 忍飢,沒有飯吃 嗎?明天就有了! 明天就有了!今天沒有不要緊! 今天沒有不要緊!這也要忍。 這也要忍。沒有衣服穿, 沒有衣服穿,也要忍; 也要忍; 凍,也要忍; 也要忍;餓,也要忍; 也要忍;風,也要忍; 也要忍;雨,也要忍。 也要忍。耐風、 耐風、耐雨、 耐雨、耐 飢、耐寒, 耐寒,這都是修道人所應該有的, 這都是修道人所應該有的,什麼都不怕! 都不怕!最難嗎 最難嗎?我才要做 呢!最苦嗎 最苦嗎?我才要修呢 我才要修呢!我要和苦來鬥 我要和苦來鬥爭!要和困難來鬥 要和困難來鬥爭!要打破 這一關! 這一關!把這關打破了, 把這關打破了,你就成功了; 就成功了;你若打不破這一關, 若打不破這一關,那你就不會 成功的。 成功的。所以你 所以你們每一個都應該要知道, 一個都應該要知道,光說沒有用, 沒有用,要做去。 要做去。你說一 丈,不如行一尺; 不如行一尺;你說有一丈那麼 有一丈那麼長,你若行一尺, 若行一尺,那比那個說 那比那個說的一 丈,還好得多! 還好得多!所以我們現在, 所以我們現在,我希望人人都要注重實行, 我希望人人都要注重實行,不要注重口 頭禪。 頭禪。 K2.明十方梵王請法(分二) L1.威光照動

L2.梵王來請

今L1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26 of 110

佛告諸比丘: 佛告諸比丘:大通智勝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 大通智勝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十方各五百萬億諸 佛世界, 佛世界,六種震動, 六種震動,其國中間幽冥之處, 其國中間幽冥之處,日月威光所不能照, 日月威光所不能照,而皆大 明。其中眾 其中眾生,各得相見, 各得相見,咸作是言: 咸作是言:此中云何忽生眾 此中云何忽生眾生?又其國界, 又其國界, 諸天宮殿, 諸天宮殿,乃至梵宮, 乃至梵宮,六種震動, 六種震動,大光普照, 大光普照,遍滿世界, 遍滿世界,勝諸天光。 勝諸天光。 佛告諸比丘: 佛告諸比丘:釋迦牟尼佛又告訴在法會中的一切大比丘等等, 釋迦牟尼佛又告訴在法會中的一切大比丘等等,大通智勝 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 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十方各五百萬億諸佛世界, 十方各五百萬億諸佛世界,六種震動: 六種震動:當 大通智勝佛得到無上正等正覺的時候, 大通智勝佛得到無上正等正覺的時候,在十方各有五百萬億這麼 在十方各有五百萬億這麼多的諸 佛世界, 佛世界,都現六種震動。 都現六種震動。六種震動, 六種震動,就是震、 就是震、吼、擊、動、湧、起。 其國中間幽冥之處: 其國中間幽冥之處:這時候, 這時候,在這五百萬億諸佛國土的中間, 在這五百萬億諸佛國土的中間,凡是有黑 暗的地方, 暗的地方,沒有太陽光、 沒有太陽光、太陰光; 太陰光;日月威光所不能照, 日月威光所不能照,而皆大明: 而皆大明:日光 也照不破這個黑暗, 也照不破這個黑暗,月光也照不破這個黑暗, 月光也照不破這個黑暗,所以這個是幽冥世界; 所以這個是幽冥世界;在 日月的光所照不到的地方, 日月的光所照不到的地方,永遠都是黑暗的, 永遠都是黑暗的,現在可是大放光明了。 現在可是大放光明了。其 中眾生,各得相見, 各得相見,咸作是言, 咸作是言,此中云何忽生眾 此中云何忽生眾生:在黑暗裏的眾 在黑暗裏的眾生, 都彼此能見面、 都彼此能見面、能認識了, 能認識了,他們統統都這樣說 他們統統都這樣說:「這黑暗的地方 :「這黑暗的地方, 這黑暗的地方,本來 沒有眾 沒有眾生,怎麼也有了 怎麼也有了眾 也有了眾生呢?」因 ?」因為以前在黑暗中, 以前在黑暗中,有也看不見, 有也看不見,所 以說是沒有眾 是沒有眾生;現在看見了, 現在看見了,這就有眾 這就有眾生。 又其國界: 又其國界:又這五百萬億這麼 又這五百萬億這麼多國土的範圍之界, 多國土的範圍之界,諸天宮殿, 諸天宮殿,乃至梵 宮,六種震動: 六種震動:所有諸天的宮殿, 所有諸天的宮殿,乃至大梵天王所住的宮殿, 乃至大梵天王所住的宮殿,都是有六 種震動, 種震動,大光普照, 大光普照,遍滿世界, 遍滿世界,勝諸天光: 勝諸天光:得到最大的這種光明普照, 得到最大的這種光明普照, 破一切黑暗, 破一切黑暗,這種光明遍滿了整個世界; 這種光明遍滿了整個世界;比天上天人的天光還要光明。 比天上天人的天光還要光明。 L2.梵王來請(分五) M1.東方雲集

M2.東南方雲集

M5.上方雲集

M1(分四)

N1.瑞相問

N2.尋光見佛

M3.南方雲集

N3.廣陳供養

M4.總舉餘六方雲集

N4.請轉法輪

今N1 爾時, 爾時,東方五百萬億諸國土中, 東方五百萬億諸國土中,梵天宮殿, 梵天宮殿,光明照曜, 光明照曜,倍於常明。 倍於常明。諸梵 天王各作是念: 天王各作是念:今者宮殿光明, 今者宮殿光明,昔所未有; 昔所未有;以何因緣 以何因緣,而現此相? 而現此相?是時 諸梵天王, 諸梵天王,即各相詣, 即各相詣,共議此事; 共議此事;時彼眾 時彼眾中,有一大梵天王, 有一大梵天王,名救一 切,為諸梵眾 諸梵眾而說偈言: 偈言: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27 of 110

爾時, 爾時,東方五百萬億諸國土中: 東方五百萬億諸國土中:在這個時候, 在這個時候,東方有五百萬億這麼 東方有五百萬億這麼多諸 佛國土中, 佛國土中,梵天宮殿, 梵天宮殿,光明照曜, 光明照曜,倍於常明: 倍於常明:每個大梵天的宮殿, 個大梵天的宮殿,都光 明照耀, 明照耀,一點黑暗都沒有了; 一點黑暗都沒有了;這光明比平時的光明勝過有好幾倍。 這光明比平時的光明勝過有好幾倍。 諸梵天王各作是念: 諸梵天王各作是念:這時所有大梵天王之類的, 這時所有大梵天王之類的,都是這樣想, 都是這樣想,今者宮殿 光明, 光明,昔所未有: 昔所未有:現在我們這宮殿有如此的光明, 現在我們這宮殿有如此的光明,這是以前沒有見過 的;以何因緣 以何因緣,而現此相: 而現此相:以什麼 以什麼因緣,而有這種的祥瑞、 而有這種的祥瑞、而現這種的 相貌呢 相貌呢? 是時諸梵天王, 是時諸梵天王,即各相詣, 即各相詣,共議此事: 共議此事:在這時候, 在這時候,所有諸大梵天王大家 聚會到一起, 聚會到一起,各自互相詢問, 各自互相詢問,共同就來研 共同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究這個問題。時彼眾 時彼眾中,有一 大梵天王, 大梵天王,名救一切, 名救一切,為諸梵眾 諸梵眾而說偈言: 偈言:當時在這大眾 當時在這大眾裏,有一位大 梵天王, 梵天王,名叫救一切眾 名叫救一切眾生;他同他的眷屬, 他同他的眷屬,為所有一切的梵眾 所有一切的梵眾,以偈頌 來讚歎於佛。 來讚歎於佛。這偈頌就說 這偈頌就說: 我等諸宮殿 光明昔未有 此是何因 此是何因緣 緣 宜各共求之 為大德天生 為佛出世間 而此大光明 遍照於十方 我等諸宮殿, 我等諸宮殿,光明昔未有: 光明昔未有:我們十方諸天所有的宮殿, 我們十方諸天所有的宮殿,得到光明普照; 得到光明普照; 這種光明比以前大得多, 這種光明比以前大得多,從來就沒有這麼 從來就沒有這麼光明過。 光明過。此事何因緣 此事何因緣,宜各共 求之: 求之:這種的因緣 這種的因緣是什麼 是什麼呢?一定有所因緣 一定有所因緣、一定有所從來。 一定有所從來。我們現在 應當大家一起前去找這個光明的來源。 應當大家一起前去找這個光明的來源。這種的光明, 這種的光明,為大德天生, 大德天生,為佛 出世間: 出世間:或者是有大德行的人, 或者是有大德行的人,從天降生? 從天降生?或者是有哪 或者是有哪一位佛將出現於 世了? 世了?而此大光明, 而此大光明,遍照於十方: 遍照於十方:因而有這種大的光明, 因而有這種大的光明,十方世界都遍 照到了。 照到了。 N2.尋光見佛 爾時, 爾時,五百萬億國土諸梵天王, 五百萬億國土諸梵天王,與宮殿俱 與宮殿俱,各以衣裓 各以衣裓盛諸天華, 盛諸天華,共詣西 方,推尋是相。 推尋是相。見大通智勝如來, 見大通智勝如來,處於道場菩提樹下, 處於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 坐師子座,諸 天、龍王、 龍王、乾闥婆、 乾闥婆、緊那羅、 緊那羅、摩睺羅伽、 羅伽、人非人等, 人非人等,恭敬圍繞, 恭敬圍繞,及見十 六王子, 六王子,請佛轉法輪。 請佛轉法輪。 爾時: 爾時:在這時候, 在這時候,五百萬億國土諸梵天王, 五百萬億國土諸梵天王,與宮殿俱 與宮殿俱:東方這五百萬億 國土的一切大梵天王, 國土的一切大梵天王,都帶著他們的宮殿一齊來。 都帶著他們的宮殿一齊來。天上的人走路, 天上的人走路,不像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28 of 110

我們人或者坐到車上、 我們人或者坐到車上、或者坐到巴士裏、 或者坐到巴士裏、或者坐飛機上; 或者坐飛機上;天人坐的, 天人坐的,都 是宮殿。 是宮殿。他那宮殿, 他那宮殿,也可以飛、 也可以飛、也可以走, 也可以走,到什麼 到什麼地方, 地方,都可以隨著這 宮殿去; 宮殿去;他還坐到那宮殿裏, 他還坐到那宮殿裏,自己願意到什麼 自己願意到什麼地方, 地方,那宮殿就飛到什麼 那宮殿就飛到什麼 地方。 地方。我們坐著飛機覺得很妙的, 我們坐著飛機覺得很妙的,但是飛機裏沒有天宮的宮殿那麼 但是飛機裏沒有天宮的宮殿那麼微 妙。他隨著他的宮殿可以走, 他隨著他的宮殿可以走,就好像我們開車似的, 就好像我們開車似的,願意到什麼 願意到什麼地方, 地方, 開著就去了。 開著就去了。這天人的宮殿, 這天人的宮殿,也都可以飛行走路的; 也都可以飛行走路的;所以東方大梵王王 與他所住的宮殿一起飛來了。 與他所住的宮殿一起飛來了。 各以衣裓 各以衣裓盛諸天華, 盛諸天華,共詣西方, 共詣西方,推尋是相: 推尋是相:每一天眾 一天眾,都用他的衣裓 都用他的衣裓; 衣裓,就是衣襟, 就是衣襟,是裝花的袋子, 是裝花的袋子,裏邊裝滿了一切的天華。 裏邊裝滿了一切的天華。大家都向西 方找去; 方找去;因為他們是在東方, 他們是在東方,所以要到西方去, 所以要到西方去,尋找這種光明的來源。 尋找這種光明的來源。 見大通智勝如來, 見大通智勝如來,處於道場菩提樹下, 處於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 坐師子座:看見大通智勝佛, 看見大通智勝佛,在 一棵菩樹下的道場, 菩樹下的道場,坐師子之座。 坐師子之座。當時一切諸天、 當時一切諸天、龍王、 龍王、乾闥婆、 乾闥婆、緊那 羅、摩睺羅伽、 羅伽、人非人等, 人非人等,恭敬圍繞: 恭敬圍繞:一切的天眾 一切的天眾、天龍八部、 天龍八部、人非人 等,都一起來恭敬與圍繞著佛。 都一起來恭敬與圍繞著佛。及見十六王子, 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法輪: 請佛轉法輪:又看見佛 這十六個王子, 這十六個王子,在請大通智勝如來轉大法輪, 在請大通智勝如來轉大法輪,教化眾生。 N3.廣陳供養 即時, 即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 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 繞百千匝,即以天華而散佛上。 即以天華而散佛上。其所散華, 其所散華, 如須彌山, 如須彌山,並以供養佛菩提樹, 並以供養佛菩提樹,其菩提樹, 其菩提樹,高十由旬。 高十由旬。華供養已, 華供養已,各以 宮殿, 宮殿,奉上彼佛, 奉上彼佛,而作是言: 而作是言:惟見哀愍, 惟見哀愍,饒益我等, 饒益我等,所獻宮殿, 所獻宮殿,願垂納 處。時諸梵天王, 時諸梵天王,即於佛前, 即於佛前,一心同聲, 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以偈頌曰。 即時, 即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 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 繞百千匝:這時候, 這時候,一切東方的五百萬億諸 梵天王, 梵天王,也都是五體投地向佛來頂禮, 也都是五體投地向佛來頂禮,然後向右繞百千匝 然後向右繞百千匝。即以天華而 散佛上: 散佛上:把衣裓 把衣裓所盛滿來的天華, 所盛滿來的天華,散到佛的身上, 散到佛的身上,來供養佛。 來供養佛。其所散 華,如須彌山: 如須彌山:他們所散下來的華, 他們所散下來的華,有多大, 有多大,有多少呢 有多少呢?像須彌山那麼 像須彌山那麼 大、那麼多。 有人就問:「 有人就問:「像須彌山那 :「像須彌山那麼 像須彌山那麼大,要他這衣裓 要他這衣裓裏能裝下, 裏能裝下,才能拿得來; 才能拿得來;那 麼像須彌山, 像須彌山,這衣裓 這衣裓怎麼裝 怎麼裝呢?他的衣裓 他的衣裓有多大呢 有多大呢?」這須彌山 ?」這須彌山, 這須彌山,也可 以裝到衣 裏, 裏,因為他那個衣裓 他那個衣裓是個寶貝。 是個寶貝。雖然說 雖然說是裝花的一個口袋, 是裝花的一個口袋, 但是它 但是它不但能裝須彌山, 不但能裝須彌山,三千大千世界都可以裝到他這個袋子裏邊, 三千大千世界都可以裝到他這個袋子裏邊,所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29 of 110

以他這個袋子, 以他這個袋子,那才真 那才真是妙呢 是妙呢!我們的袋子, 我們的袋子,東西一多, 東西一多,就裝不下了; 就裝不下了; 他那個袋子, 他那個袋子,多少都裝不滿。 多少都裝不滿。為什麼?因為是寶貝。 是寶貝。又因為 又因為他那個袋子 是有一種貪心, 是有一種貪心,大約在宿世也是在修道的時候, 大約在宿世也是在修道的時候,他貪寶貝! 他貪寶貝!我這裏裝一 些花、 些花、裝一些寶貝! 裝一些寶貝!生出這一個貪心, 生出這一個貪心,變成他那個寶貝袋子了, 變成他那個寶貝袋子了,所以須 彌山也能裝得下。 彌山也能裝得下。 你不要用我們凡夫的智慧來推測這種境界, 不要用我們凡夫的智慧來推測這種境界,這種境界是不可思議的; 這種境界是不可思議的;雖 然用一個袋子裏邊裝的花, 然用一個袋子裏邊裝的花,撒出來, 撒出來,就有須彌山那麼 就有須彌山那麼大。「那佛的師子 。「那佛的師子 座才有一由旬高, 座才有一由旬高,像須彌山這麼 像須彌山這麼大、這麼多的花, 多的花,會不會把佛壓得不會 動彈呢 動彈呢?那太多了嘛 那太多了嘛!花雖然不重, 花雖然不重,像須彌山那麼 像須彌山那麼多花, 多花,也會很重 的。」啊 。」啊!你這個心太慈悲了, 這個心太慈悲了,替佛來耽心。 替佛來耽心。佛不要你 佛不要你耽心! 耽心!這須彌山 是須彌山, 是須彌山,佛座是佛座, 佛座是佛座,互不障礙。 互不障礙。須彌山那麼 須彌山那麼多的花, 多的花,也不障礙於佛 座,佛座也不障礙須彌山; 佛座也不障礙須彌山;這彼此相容、 這彼此相容、而不相障礙。 而不相障礙。所以為 所以為什麼說是 「妙」,也就妙在這個地方 」,也就妙在這個地方! 不要以凡夫的心來揣測這種境界。 也就妙在這個地方!你不要以凡夫的心來揣測這種境界。 並以供養佛菩提樹: 並以供養佛菩提樹:不單像須彌山這麼 不單像須彌山這麼大一座花山, 大一座花山,而且又用花山來供 養佛的菩提樹, 養佛的菩提樹,不單單是供佛; 不單單是供佛;其菩提樹, 其菩提樹,高十由旬: 高十由旬:這棵菩提樹有十 由旬那麼 由旬那麼高。華供養已: 華供養已:這五百萬億釋梵諸天, 這五百萬億釋梵諸天,用天華如是供養佛、 用天華如是供養佛、供 養菩提樹之後, 養菩提樹之後,各以宮殿, 各以宮殿,奉上彼佛: 奉上彼佛:他們也各自把他最寶貴、 他們也各自把他最寶貴、最愛的 宮殿, 宮殿,都來供養給大通智勝佛。 都來供養給大通智勝佛。這就好像有的人他最愛的車, 這就好像有的人他最愛的車,睡覺作夢 都要給這車去加一點 gasoline( gasoline(汽油); 汽油);就因 );就因為 就因為他最愛惜這個車了。 他最愛惜這個車了。這 釋梵諸天最愛惜他的宮殿, 釋梵諸天最愛惜他的宮殿,你看!又會飛、 又會飛、又會跑 又會跑、又會騰空、 又會騰空、又會駕 雲,他認為 他認為是他最好的一個寶貝宮殿了! 是他最好的一個寶貝宮殿了!現在見著佛了, 現在見著佛了,把他最愛惜的 這個寶貴宮殿也供養佛。 這個寶貴宮殿也供養佛。而作是言: 而作是言:他們就說 他們就說了。 惟見哀愍, 惟見哀愍,饒益我等: 饒益我等:請佛您 請佛您哀愍我們、 哀愍我們、可憐可憐我們, 可憐可憐我們,給我們一點慈 悲!給我們一點恩澤! 給我們一點恩澤!令我們得到一點益處吧 令我們得到一點益處吧!您若接受我這宮殿, 若接受我這宮殿,我 就會得到益處。 就會得到益處。所以說 所以說所獻宮殿, 所獻宮殿,願垂納處: 願垂納處:願佛慈悲接受我所奉獻給 您的宮殿, 的宮殿,請您住到這個宮殿裏頭。 住到這個宮殿裏頭。 時諸梵天王, 時諸梵天王,即於佛前, 即於佛前,一心同聲, 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以偈頌曰:說完了之後, 完了之後,一切的釋 梵天王, 梵天王,大家都一個心、 大家都一個心、又一個聲音, 又一個聲音,就好像唱歌這麼 就好像唱歌這麼一起來唱; 一起來唱;諸梵 天用偈頌來唱著供養世尊: 天用偈頌來唱著供養世尊: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世尊甚希有 天人之大師 我等所從來 我等先世福

化城喻品第七

難可得值 難可得值遇 哀愍於世間 五百萬億國 宮殿甚嚴飾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具無量功德 十方諸眾 十方諸眾生 捨深禪定樂 今以奉世尊

Page 30 of 110

能救護一切 普皆蒙饒益 為供養佛故 惟願哀納受

世尊甚希有: 世尊甚希有:世尊! 世尊!您是世間最稀有的, 是世間最稀有的,難可得值 難可得值遇:最不容易遇著 佛、最不容易遇著法、 最不容易遇著法、最不容易遇著僧, 最不容易遇著僧,現在我們也遇著佛、 現在我們也遇著佛、也遇著 法、也遇著僧了。 也遇著僧了。具無量功德, 具無量功德,能救護一切: 能救護一切:佛是具足無量功德, 佛是具足無量功德,才能 成佛; 成佛;我們這一切眾 我們這一切眾生也必須是具足無量功德, 生也必須是具足無量功德,才能見到佛。 才能見到佛。佛能救護 一切眾 一切眾生,天人之大師, 天人之大師,哀愍於世間: 哀愍於世間:他是天上和人間的一位大導師, 他是天上和人間的一位大導師, 佛最慈悲、 佛最慈悲、最哀愍世間一切眾 最哀愍世間一切眾生;十方諸眾 十方諸眾生,普皆蒙饒益: 普皆蒙饒益:十方所有 的一切眾 的一切眾生,完全都能得到佛的這種利益。 完全都能得到佛的這種利益。 我等所從來, 我等所從來,五百萬億國: 五百萬億國:我們這一切的諸梵天王, 我們這一切的諸梵天王,是從東方五百萬億 佛國土而來, 佛國土而來,我們因為 我們因為看見佛這種的光明, 看見佛這種的光明,於是捨深禪定樂: 於是捨深禪定樂:捨去我們 天天所執著深禪定樂的境界。 天天所執著深禪定樂的境界。 人修道, 人修道,若沒有得到禪定樂的境界, 若沒有得到禪定樂的境界,修行總是馬馬虎虎的; 修行總是馬馬虎虎的;你若得到禪 定樂, 定樂,叫你不修行都不可以了。 不修行都不可以了。好像小孩子吃糖, 好像小孩子吃糖,吃完了一塊, 吃完了一塊,又要吃 一塊。 一塊。那天, 那天,果容的朋友帶個小孩子來, 果容的朋友帶個小孩子來,我拿幾塊糖放在手心上; 我拿幾塊糖放在手心上;他上 來,一把就都搶去了, 一把就都搶去了,剩下二塊, 剩下二塊,他另隻手也伸過來又搶去了。 隻手也伸過來又搶去了。你看, 小孩子就歡喜吃糖, 小孩子就歡喜吃糖,見到糖, 見到糖,就什麼 就什麼都忘了。 都忘了。那麼你修道的人, 修道的人,若得到 這種禪定的快樂, 這種禪定的快樂,天天要打坐、 天天要打坐、天天要坐禪; 天天要坐禪;他不坐就不行了! 他不坐就不行了!他歡喜 這種的滋味, 這種的滋味,甚至於不吃飯可以, 甚至於不吃飯可以,你叫他不坐禪不可以。 叫他不坐禪不可以。 再舉出一個比喻 出一個比喻,本來這個比喻 本來這個比喻很不好的, 很不好的,但是我說 但是我說這個比喻 這個比喻,你就可 以明白禪定樂的這個味道。 以明白禪定樂的這個味道。就像抽鴉片菸 就像抽鴉片菸似的, 似的,你不抽就犯癮 不抽就犯癮了,又要 抽;坐禪也是這麼 坐禪也是這麼一個情形, 一個情形,不過你 不過你沒有得到, 沒有得到,那你就是無所謂囉 就是無所謂囉!你 若得到這其中的快樂, 若得到這其中的快樂,那比世間一切一切的都快樂! 那比世間一切一切的都快樂! 所以這些個天人, 所以這些個天人,就執著這種快樂, 就執著這種快樂,一天到晚 一天到晚都在那個地方, 都在那個地方,得這個禪 定,也不起於坐。 也不起於坐。現在見著光了, 現在見著光了,因為不明白這種光是怎麼 不明白這種光是怎麼回事來著 怎麼回事來著? 回事來著? 所以都捨棄禪定樂, 所以都捨棄禪定樂,就用神通, 就用神通,從東方五百萬億國土往西方尋找這種光 明的來源, 明的來源,找找, 找找,就找著了! 就找著了!為供養佛故: 供養佛故:也是因為 也是因為要供養佛的緣 要供養佛的緣故而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31 of 110

來。又對佛說 又對佛說,我等先世福, 我等先世福,宮殿甚嚴飾: 宮殿甚嚴飾:我們前生所修的福報, 我們前生所修的福報,才能 生到天上, 生到天上,得到這麼 得到這麼美妙、 美妙、萬能的宮殿, 萬能的宮殿,所以這宮殿非常的莊嚴、 所以這宮殿非常的莊嚴、非常 的美好; 的美好;今以奉世尊, 今以奉世尊,惟願哀納受: 惟願哀納受:現在我們能見著佛, 現在我們能見著佛,我們願意把最 愛的、 愛的、最捨不得、 最捨不得、最放不下的宮殿, 最放不下的宮殿,捨出供養於佛。 捨出供養於佛。我們唯一的目的, 我們唯一的目的, 就是惟願佛能慈悲納受我們這種的供養。 就是惟願佛能慈悲納受我們這種的供養。 N4.請轉法輪 爾時, 爾時,諸梵天王偈讚佛已, 諸梵天王偈讚佛已,各作是言: 各作是言:惟願世尊轉於法輪, 惟願世尊轉於法輪,度脫眾生 脫眾生, 開涅槃道。 開涅槃道。時諸梵天王, 時諸梵天王,一心同聲, 一心同聲,而說偈言: 偈言: 世雄兩足尊 惟願演說 惟願演說法 以大慈悲力 度苦惱眾 度苦惱眾生 爾時,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 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 爾時: 爾時:當爾之時, 當爾之時,諸梵天王偈讚佛已, 諸梵天王偈讚佛已,各作是言: 各作是言:諸梵天王用偈頌讚歎 佛之後, 佛之後,他們一起對佛都這樣說 他們一起對佛都這樣說,惟願世尊轉於法輪, 惟願世尊轉於法輪,度脫眾生 脫眾生,開涅 槃道: 槃道:佛想要休息休息, 佛想要休息休息,眾生都不許可, 生都不許可,還請佛轉大法輪。 還請佛轉大法輪。請轉法輪, 請轉法輪, 做什麼 做什麼呢?就是叫佛也做工; 就是叫佛也做工;轉法輪, 轉法輪,就是佛的工作, 就是佛的工作,是為著度脫 著度脫一切 眾生,開開這個不生不滅的道路。 開開這個不生不滅的道路。時諸梵天王, 時諸梵天王,一心同聲, 一心同聲,而說偈言: 偈言: 這時諸梵天王, 這時諸梵天王,都一齊心而一齊聲, 都一齊心而一齊聲,又再用偈頌來讚歎佛。 又再用偈頌來讚歎佛。 世雄兩足尊: 世雄兩足尊:世尊! 世尊!您是這世、 是這世、出世的一位大聖雄, 出世的一位大聖雄,萬德莊嚴, 萬德莊嚴,福足慧 足,兩足尊貴的一位佛! 兩足尊貴的一位佛!惟願演說 惟願演說法:惟願世尊為 惟願世尊為我們現在一切的諸梵 天王, 天王,演說無上的妙法; 無上的妙法;以大慈悲力, 以大慈悲力,度苦惱眾 度苦惱眾生:希望能以您 希望能以您大慈悲 的願力, 的願力,來度脫 來度脫我們現在這一切苦惱的眾 我們現在這一切苦惱的眾生。 爾時,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 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這當爾之時, 這當爾之時,東南方這一切諸梵天王來 請佛說 請佛說法,佛默然許之。 佛默然許之。佛不講話, 佛不講話,就是答應了; 就是答應了;默然, 默然,就是沒有講 話。 M2.東南方雲集(分四) N1.瑞相問

N2.尋光見佛

N3.廣陳供養

N4.請轉法輪

今N1 又諸比丘, 又諸比丘,東南方五百萬億國土, 東南方五百萬億國土,諸大梵王, 諸大梵王,各自見宮殿光明照耀, 各自見宮殿光明照耀,昔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32 of 110

所未有; 所未有;歡喜踊躍, 歡喜踊躍,生稀有心。 生稀有心。即各相詣, 即各相詣,共議此事; 共議此事;時彼眾 時彼眾中,有一 大梵天王, 大梵天王,名曰大悲, 名曰大悲,為諸梵眾 諸梵眾而說偈言: 偈言: 是事何因緣 是事何因緣 而現如此相 我等諸宮殿 光明昔未有 為大德天生 為佛出世間 未曾見此相 當共一心求 過千萬億土 尋光共推之 多是佛出世 度脫苦眾生 又諸比丘: 又諸比丘:又者, 又者,一切的比丘, 一切的比丘,東南方五百萬億國土, 東南方五百萬億國土,諸大梵王, 諸大梵王,各自 見宮殿光明照耀, 見宮殿光明照耀,昔所未有: 昔所未有:在東南方也有五百萬億國土, 在東南方也有五百萬億國土,所有一切諸 大梵天王, 大梵天王,也都見到他們自己的宮殿, 也都見到他們自己的宮殿,現出光明照耀, 現出光明照耀,從未曾有的。 從未曾有的。 歡喜踊躍, 歡喜踊躍,生希有心: 生希有心:他們都非常歡喜, 他們都非常歡喜,非常踊躍, 非常踊躍,生出來一種希有的 心,從來沒有見過。 從來沒有見過。即各相詣, 即各相詣,共議此事: 共議此事:大家都到一個地方去, 大家都到一個地方去,共同 來商議這件事情。 來商議這件事情。時彼眾 時彼眾中,有一大梵天王, 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大悲, 名曰大悲,為諸梵眾 諸梵眾而說 偈言: 偈言:在這個時候, 在這個時候,大眾裏邊, 裏邊,有一位大梵天王, 有一位大梵天王,名字叫大悲; 名字叫大悲;他就為 他就為 一切諸梵天眾 一切諸梵天眾而說出偈頌。 出偈頌。 是事何因緣 是事何因緣,而現如此相: 而現如此相:這件事情是什麼 這件事情是什麼因緣呢? 緣呢?何因何緣 何因何緣而現如此 相呢?我等諸宮殿, 我等諸宮殿,光明昔未有: 光明昔未有:這種瑞相照射著我們所住的這一切宮 殿,所放的光明是從來沒有看見過, 所放的光明是從來沒有看見過,從未曾有過這麼 從未曾有過這麼樣的光明。 樣的光明。為大德 天生, 天生,為佛出世間: 佛出世間:必定是有大德從天上降生在世間了, 必定是有大德從天上降生在世間了,或者是有佛出 現到世間來了; 現到世間來了;未曾見此相, 未曾見此相,當共一心求: 當共一心求:這是我們從來沒有看見過這 種的瑞相, 種的瑞相,大家共同專一其心來找一找這個光明的來源。 大家共同專一其心來找一找這個光明的來源。過千萬億土, 過千萬億土, 尋光共推之: 尋光共推之:於是經過千萬億佛的國土, 於是經過千萬億佛的國土,去推尋這種光明之所在; 去推尋這種光明之所在;多是 佛出世, 佛出世,度脫苦眾生:這大概 這大概是佛出現於世間了, 是佛出現於世間了,為著度脫 著度脫一切的苦惱 眾生。 N2.尋光見佛 爾時,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與宮殿俱 五百萬億諸梵天王與宮殿俱,各以衣裓 各以衣裓盛諸天華, 盛諸天華,共詣西北方, 共詣西北方, 推尋是相。 推尋是相。見大通智勝如來, 見大通智勝如來,處於道場菩提樹下, 處於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 坐師子座,諸天、 諸天、龍 王、乾闥婆、 乾闥婆、緊那羅、 緊那羅、摩睺羅伽、 羅伽、人非人等, 人非人等,恭敬圍繞, 恭敬圍繞,及見十六王 子,請佛轉法輪。 請佛轉法輪。 現在這是東南方的大梵天王來禮佛。 現在這是東南方的大梵天王來禮佛。東南方和東方, 東南方和東方,都一樣的。 都一樣的。爾時, 爾時, 五百萬億諸梵天王與宮殿俱 五百萬億諸梵天王與宮殿俱:這時候, 這時候,在東南方的五百萬億諸梵天王, 在東南方的五百萬億諸梵天王,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33 of 110

和他們所住的宮殿, 和他們所住的宮殿,一起去找尋這種光明。 一起去找尋這種光明。各以衣裓 各以衣裓盛諸天華: 盛諸天華:每一位 大梵天王都用他的衣裓 大梵天王都用他的衣裓,盛滿了天華; 盛滿了天華;天上的人, 天上的人,都歡喜花, 都歡喜花,所以他供 養十方佛, 養十方佛,也就以天華來供養。 也就以天華來供養。共詣西北方, 共詣西北方,推尋是相: 推尋是相:大家就向西北 方找尋這種光明的瑞相; 方找尋這種光明的瑞相;推尋, 推尋,就是找。 就是找。 見大通智勝如來, 見大通智勝如來,處於道場菩提樹下, 處於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 坐師子座:向西北方找, 向西北方找,就見著 有一個佛的國土, 有一個佛的國土,有大通智勝如來所住的道場, 有大通智勝如來所住的道場,佛坐在菩提樹下師子座 的上邊。 的上邊。諸天、 諸天、龍王、 龍王、乾闥婆、 乾闥婆、緊那羅、 緊那羅、摩睺羅伽、 羅伽、人非人等, 人非人等,恭敬圍 繞:所有一切的諸天、 所有一切的諸天、龍王; 龍王;乾闥婆, 乾闥婆,玉帝奏樂的神; 玉帝奏樂的神;緊那羅, 緊那羅,大鵬金 翅鳥; 翅鳥;摩睺羅伽, 羅伽,就是大蟒蛇; 就是大蟒蛇;以及人與非人, 以及人與非人,就是包括其他種種的眾 就是包括其他種種的眾 生。這是舉 這是舉出來這幾等鬼、 出來這幾等鬼、神、人、畜之類的, 畜之類的,還有其他種種的眾 還有其他種種的眾生, 對大通智勝如來都恭恭敬敬地圍繞。 對大通智勝如來都恭恭敬敬地圍繞。及見十六王子, 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法輪: 請佛轉法輪:他們 又見著大通智勝如來的十六個兒子, 又見著大通智勝如來的十六個兒子,在請佛轉大法輪說 在請佛轉大法輪說法。 N3.廣陳供養 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 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 繞百千匝,即以天華, 即以天華,而散佛上。 而散佛上。所散之華, 所散之華,如 須彌山, 須彌山,並以供養佛菩提樹。 並以供養佛菩提樹。華供養已, 華供養已,各以宮殿, 各以宮殿,奉上彼佛, 奉上彼佛,而作是 言:惟見哀愍, 惟見哀愍,饒益我等, 饒益我等,所獻宮殿, 所獻宮殿,願垂納受。 願垂納受。爾時, 爾時,諸梵天王即於 佛前, 佛前,一心同聲, 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以偈頌曰: 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 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 繞百千匝:當時這一切的諸梵天王, 當時這一切的諸梵天王,都是五體投 地向佛來頂禮, 地向佛來頂禮,又右繞百千匝 又右繞百千匝這麼多。繞完了之後, 繞完了之後,即以天華而散佛 上:就用它 就用它們所帶來的天華, 們所帶來的天華,散在佛的上邊, 散在佛的上邊,來供養於佛。 來供養於佛。所散之華, 所散之華, 如須彌山: 如須彌山:所散佈 所散佈供佛的天華, 供佛的天華,猶如須彌山那麼 猶如須彌山那麼多、那麼高;不單供養 佛,並以供養佛菩提樹: 並以供養佛菩提樹:而且也用天華來供養菩提樹。 而且也用天華來供養菩提樹。 華供養已, 華供養已,各以宮殿, 各以宮殿,奉上彼佛, 奉上彼佛,而作是言: 而作是言:用天華供養完之後, 用天華供養完之後,每一 位大梵天王都把他們所帶來的宮殿, 位大梵天王都把他們所帶來的宮殿,奉獻給大通智勝佛, 奉獻給大通智勝佛,並且這樣說 並且這樣說, 惟見哀愍, 惟見哀愍,饒益我等, 饒益我等,所獻宮殿, 所獻宮殿,願垂納受: 願垂納受:我們唯獨請佛慈悲哀愍我 們,饒益我們, 饒益我們,對我們要有點好處; 對我們要有點好處;我們現在所獻給您 我們現在所獻給您的宮殿, 的宮殿,是我們 所最寶貴的宮殿, 所最寶貴的宮殿,願請佛接受我們的供養, 願請佛接受我們的供養,住到這宮殿裏。 住到這宮殿裏。 爾時, 爾時,諸梵天王即於佛前, 諸梵天王即於佛前,一心同聲, 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以偈頌曰:當爾之時, 當爾之時,一切五百 萬億諸大梵天王在佛的面前, 萬億諸大梵天王在佛的面前,一心異口同音, 一心異口同音,用偈頌來讚歎大通智勝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34 of 110

佛。 聖主天中王 世尊甚希有 三惡道充滿 世間所歸趣 我等宿福慶

迦陵頻伽聲 久遠乃一現 諸天眾 諸天眾減少 救護於一切 今得值 今得值世尊

哀愍眾 哀愍眾生者 一百八十劫 今佛出於世 為眾生之父

我等今敬禮 空過無有佛 為眾生作眼 哀愍饒益者

聖主天中王: 聖主天中王:佛也叫聖主, 佛也叫聖主,是聖中之聖、 是聖中之聖、天中之天, 天中之天,所以叫天中王。 所以叫天中王。迦 陵頻伽聲: 陵頻伽聲:迦陵頻伽是梵語, 迦陵頻伽是梵語,翻譯為 翻譯為好聲鳥。 好聲鳥。這究竟好到什麼 這究竟好到什麼程度上? 程度上? 你聽見就知道。 聽見就知道。現在我告訴你 現在我告訴你只是好聲, 只是好聲,你還不知道好到什麼 還不知道好到什麼程度上; 程度上; 等你到了極樂世界的時候, 到了極樂世界的時候,就知道這種鳥的聲音是怎麼 就知道這種鳥的聲音是怎麼好法了 怎麼好法了。 好法了。佛說法 的聲音, 的聲音,也比這種小鳥的聲音好聽一樣。 也比這種小鳥的聲音好聽一樣。哀愍眾 哀愍眾生者, 生者,我等今敬禮: 我等今敬禮:佛 是哀愍一切眾 是哀愍一切眾生的一位大慈悲者, 生的一位大慈悲者,我們五百萬億這麼 我們五百萬億這麼多大梵天的天王, 多大梵天的天王, 現在向世尊您 現在向世尊您來敬禮。 來敬禮。 世尊甚希有, 世尊甚希有,久遠乃一現: 久遠乃一現:世尊! 世尊!您是非常的稀有, 是非常的稀有,是多麼 是多麼的難遭難 遇!因為佛在很久很久、 佛在很久很久、很遠很遠的時間, 很遠很遠的時間,才現出來一次。 才現出來一次。一百八十 劫,空過無有佛: 空過無有佛:據我們所知道的, 據我們所知道的,在一百八十個大劫之內 在一百八十個大劫之內,都空空的 過去了, 過去了,都沒有遇著佛。 都沒有遇著佛。因為這樣, 這樣,所以三惡道充滿, 所以三惡道充滿,諸天眾 諸天眾減少: 減少:地 獄道和餓鬼道、 獄道和餓鬼道、畜生道這三惡道的眾 畜生道這三惡道的眾生,就一天比一天多; 就一天比一天多;可是三惡道 充滿, 充滿,三善道的眾 三善道的眾生就少了, 生就少了,諸天眾 諸天眾們一天比一天減少了。 們一天比一天減少了。 今佛出於世, 今佛出於世,為眾生作眼: 生作眼:那麼三惡道增加, 三惡道增加,天、人、阿修羅這三善道 減少了; 減少了;現在佛出於世間, 現在佛出於世間,而以前為 而以前為什麼人會墮落到三惡道? 人會墮落到三惡道?因為他們 不辨是非、 不辨是非、不知道黑白、 不知道黑白、不知道善惡; 不知道善惡;因為沒有人引導他們, 沒有人引導他們,給他們作 眼目, 眼目,所以他們在黑暗中亂跑 所以他們在黑暗中亂跑,就跑到三惡道去。 到三惡道去。佛是一切眾 佛是一切眾生的明眼 善知識, 善知識,現在佛出現於世間了, 現在佛出現於世間了,一切眾 一切眾生就好像有了眼睛似的, 生就好像有了眼睛似的,得到佛 的指引, 的指引,脫離黑暗危險之道。 離黑暗危險之道。這樣三惡道的眾 這樣三惡道的眾生就可以減少了, 生就可以減少了,而三善 道的眾 道的眾生就會充滿了。 生就會充滿了。 世間所歸趣: 世間所歸趣:這世間所有的一切眾 這世間所有的一切眾生,都要皈 都要皈依佛, 依佛,趣向菩提善道。 趣向菩提善道。救 護於一切: 護於一切:佛救護於一切眾 佛救護於一切眾生,所以佛為 所以佛為眾生之父: 生之父:佛是所有眾 佛是所有眾生的一 位大慈悲父, 位大慈悲父,而眾生都是佛不孝順的子女; 生都是佛不孝順的子女;越不孝順, 越不孝順,佛越要發慈悲心 來度他。 來度他。哀愍饒益者: 哀愍饒益者:佛是憐愍眾 佛是憐愍眾生,對一切眾 對一切眾生都有利益的一位大慈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35 of 110

悲覺悟者。 悲覺悟者。我等宿福慶, 我等宿福慶,今得值 今得值世尊: 世尊:我們這一切的諸天眾 我們這一切的諸天眾,大約是在 宿世中曾做過功德、 宿世中曾做過功德、做過善事, 做過善事,所以今生才這麼 所以今生才這麼樣幸運遇著佛, 樣幸運遇著佛,這是很 值得慶賀的。 得慶賀的。現在我們能遇著佛, 現在我們能遇著佛,和佛在一起, 和佛在一起,能聽到佛說 能聽到佛說法,這都是 宿世的善根與福德所感應的。 宿世的善根與福德所感應的。 N4.請轉法輪 爾時, 爾時,諸梵天王偈讚佛已, 諸梵天王偈讚佛已,各作是言: 各作是言:惟願世尊哀愍一切, 惟願世尊哀愍一切,轉於法輪, 轉於法輪, 度脫眾生 脫眾生。時諸梵天王, 時諸梵天王,一心同聲, 一心同聲,而說偈言: 偈言: 大聖轉法輪 顯示諸法相 度苦惱眾 度苦惱眾生 令得大歡喜 眾生聞此法 得道若生天 諸惡道減少 忍善者增益 爾時,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 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 爾時, 爾時,諸梵天王偈讚佛已, 諸梵天王偈讚佛已,各作是言: 各作是言:當爾之時, 當爾之時,所有東南方的五百萬 億諸梵天王, 億諸梵天王,用偈頌讚歎佛之後, 用偈頌讚歎佛之後,大家就說 大家就說了,說什麼呢?惟願世尊哀 愍一切, 愍一切,轉於法輪, 轉於法輪,度脫眾生 脫眾生:我們現在只希望, 我們現在只希望,世尊哀愍一切的眾 世尊哀愍一切的眾 生。哀愍一切眾 哀愍一切眾生,就要救一切眾 就要救一切眾生;要救度一切眾 要救度一切眾生,就要說 就要說法來教 法來教 化眾生;要教化眾生,就應該給眾 就應該給眾生轉大法輪, 生轉大法輪,給眾生說法,才能把眾 才能把眾 生度得離苦得樂, 生度得離苦得樂,了生脫 了生脫死。時諸梵天王, 時諸梵天王,一心同聲, 一心同聲,而說偈言: 偈言:當時 這一切的諸梵天王, 這一切的諸梵天王,又是一心而同齊聲; 又是一心而同齊聲;異口同音, 異口同音,眾口雖然不同, 口雖然不同,但 是聲音是相同的, 是聲音是相同的,大家一起都說 大家一起都說偈頌, 偈頌,來讚歎佛。 來讚歎佛。 大聖轉法輪, 大聖轉法輪,顯示諸法相: 顯示諸法相:我們現在請大聖您 我們現在請大聖您轉大法輪, 轉大法輪,來教化眾生。 很顯明的來指示、 很顯明的來指示、告訴我們, 告訴我們,這一切諸法的實相、 這一切諸法的實相、這法的道理; 這法的道理;度苦惱 眾生,令得大歡喜: 令得大歡喜:把所有苦惱的眾 把所有苦惱的眾生,都救出來了, 都救出來了,令他們得到最大 的歡喜。 的歡喜。眾生聞此法, 生聞此法,得道若生天, 得道若生天,諸惡道減少: 諸惡道減少:眾生聞佛所說 生聞佛所說的法, 的法, 就能離苦得樂, 就能離苦得樂,了生脫 了生脫死;他們要是能修行得道, 他們要是能修行得道,或者可以生到天界 去;他們生到天界上去, 他們生到天界上去,就是三善道充滿了, 就是三善道充滿了,那麼墮落三惡道的眾 墮落三惡道的眾生就 會減少。 會減少。忍善者增益: 忍善者增益:修忍辱行的人, 修忍辱行的人,和持五戒、 和持五戒、行十善這一類的人, 行十善這一類的人, 都增多了。 都增多了。 爾時,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 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在這時候, 在這時候,大通智勝佛默默然就答應。 大通智勝佛默默然就答應。 M3.南方雲集(分四)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N1.瑞相問

N2.尋光見佛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N3.廣陳供養

Page 36 of 110

N4.請轉法輪

今N1 又諸比丘, 又諸比丘,南方五百萬億國土, 南方五百萬億國土,諸大梵王, 諸大梵王,各自見宮殿光明照曜, 各自見宮殿光明照曜,昔所 未有; 未有;歡喜踊躍, 歡喜踊躍,生希有心。 生希有心。即各相詣, 即各相詣,共議此事; 共議此事;以何因緣 以何因緣,我等宮 殿,有此光曜? 有此光曜?而彼眾 而彼眾中,有一大梵天王, 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妙法, 名曰妙法,為諸梵眾 諸梵眾而說偈 言: 我等諸宮殿 光明甚威曜 此非無因 此非無因緣 緣 是相宜求之 過於百千劫 未曾見是相 為大德天生 為佛出世間 又諸比丘: 又諸比丘:又者, 又者,一切的比丘! 一切的比丘!南方五百萬億國土, 南方五百萬億國土,諸大梵王, 諸大梵王,各自見 宮殿光明照曜, 宮殿光明照曜,昔所未有: 昔所未有:在南方五百萬億國土的諸大梵王, 在南方五百萬億國土的諸大梵王,也都各人 看見自己那宮殿, 看見自己那宮殿,照耀得非常的光明, 照耀得非常的光明,以前從來沒有過這種瑞相。 以前從來沒有過這種瑞相。於是 歡喜踊躍, 歡喜踊躍,生希有心: 生希有心:他們見到這麼 他們見到這麼光明的境界, 光明的境界,都很高興的, 都很高興的,生出來 一種希有的心。 一種希有的心。即各相詣, 即各相詣,共議此事: 共議此事:大家都聚會到一起, 大家都聚會到一起,共同來商量 這一件事情、 這一件事情、研究這件事情。 究這件事情。以何因緣 以何因緣,我等宮殿, 我等宮殿,有此光曜: 有此光曜:是以什 麼因緣,我們現在所住的宮殿, 我們現在所住的宮殿,有這種光明的境界呢 有這種光明的境界呢? 而彼眾 而彼眾中,有一大梵天王, 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妙法, 名曰妙法,為諸梵眾 諸梵眾而說偈言: 偈言:在他們大家 正在開會研 正在開會研究的時候, 究的時候,會中有一位大梵天王, 會中有一位大梵天王,他的名字叫做「 他的名字叫做「妙法」。 妙法」。 他來給大家說 他來給大家說出來一首偈頌。 出來一首偈頌。 我等諸宮殿, 我等諸宮殿,光明甚威曜: 光明甚威曜:我們現在所住的宮殿, 我們現在所住的宮殿,這種光明是從來沒有 的,勝於以前所有的光明。 勝於以前所有的光明。此非無因緣 此非無因緣,是相宜求之: 是相宜求之:這必定是有一種 大因緣 大因緣,不會沒有因緣 不會沒有因緣而有這光明。 而有這光明。這種光明的瑞相, 這種光明的瑞相,我們不要把它 我們不要把它放 過,大家要共同來找尋這光明的來源。 大家要共同來找尋這光明的來源。過於百千劫, 過於百千劫,未曾見是相: 未曾見是相:因為 在過去百千萬劫裏, 在過去百千萬劫裏,都沒有見過這種的勝相; 都沒有見過這種的勝相;為大德天生, 大德天生,為佛出世 間:這大約是有大德行的人從天上生到人間, 這大約是有大德行的人從天上生到人間,或者有佛出現於世了。 或者有佛出現於世了。一 定是這麼 定是這麼回事, 回事,我們大家去看一看! 我們大家去看一看!所以大家都去找尋這種光明! 所以大家都去找尋這種光明! N2.尋光見佛 爾時,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 五百萬億諸梵天王,與宮殿俱 與宮殿俱,各以衣裓 各以衣裓盛諸天華, 盛諸天華,共詣北方, 共詣北方, 推尋是相。 推尋是相。見大通智勝如來, 見大通智勝如來,處於道場菩提樹下, 處於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 坐師子座,諸天、 諸天、龍 王、乾闥婆、 乾闥婆、緊那羅、 緊那羅、摩睺羅伽、 羅伽、人非人等, 人非人等,恭敬圍繞, 恭敬圍繞,及見十六王子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37 of 110

請佛轉法輪。 請佛轉法輪。 爾時: 爾時:當前邊這大梵天王等讚歎佛之後, 當前邊這大梵天王等讚歎佛之後,就在這個時候。 就在這個時候。在東方, 在東方,也有 五百萬億; 五百萬億;東南方, 東南方,也有五百萬億; 也有五百萬億;這南方, 這南方,五百萬億諸梵天王, 五百萬億諸梵天王,與宮 殿俱:又有五百萬億的諸梵天王, 又有五百萬億的諸梵天王,帶著他們的宮殿; 帶著他們的宮殿;每一位大梵天王都 有他們自己的宮殿, 有他們自己的宮殿,他們到什麼 他們到什麼地方, 地方,坐到他們的宮殿裏就可以去。 坐到他們的宮殿裏就可以去。人 間的房子, 間的房子,不能像車那麼 不能像車那麼飛,雖然有那一種車可以各處去走, 雖然有那一種車可以各處去走,但是很小 的,不方便。 不方便。這個宮殿是很大的, 這個宮殿是很大的,諸梵天王坐到他宮殿裏頭, 諸梵天王坐到他宮殿裏頭,願意到什 麼地方去, 地方去,都可以去的; 都可以去的;宮殿可以隨著他去, 宮殿可以隨著他去,就像車子似的。 就像車子似的。 各以衣裓 各以衣裓盛諸天華: 盛諸天華:天人所好的, 天人所好的,就是一種華香, 就是一種華香,因為他隨處都有一股 香氣, 香氣,隨處都有華, 隨處都有華,這是他宮殿的一種莊嚴, 這是他宮殿的一種莊嚴,也是他們的福報所現, 也是他們的福報所現,應 該有這種享受; 該有這種享受;所以他到什麼 所以他到什麼地方去, 地方去,也就帶著天華, 也就帶著天華,用他裝華那個口 袋,把天華裝得很多。 把天華裝得很多。這次他們也用衣裓 這次他們也用衣裓盛滿種種的天華, 盛滿種種的天華,共詣北方, 共詣北方, 推尋是相: 推尋是相:因為他們是在南方, 他們是在南方,所以就向北方走, 所以就向北方走,來推求尋找這種光明 之相。 之相。因為這宮殿可以遂心如意的跟隨著他, 這宮殿可以遂心如意的跟隨著他,願意到什麼 願意到什麼地方去就到什 麼地方去; 地方去;所以各人坐到各人的宮殿裏, 所以各人坐到各人的宮殿裏,就向北方來找尋。 就向北方來找尋。 見大通智勝如來: 見大通智勝如來:見到大通智勝如來在那兒成佛了, 見到大通智勝如來在那兒成佛了,光是由大通智勝如 來所放出來的。 來所放出來的。處於道場菩提樹下, 處於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 坐師子座:大通智勝如來在那兒坐 著,他的道場就在一棵 他的道場就在一棵菩提樹下。 菩提樹下。這棵菩提樹下邊, 菩提樹下邊,有一個師子座; 有一個師子座;大 通智勝如來就坐到這師子座的上邊。 通智勝如來就坐到這師子座的上邊。 諸天、 諸天、龍王、 龍王、乾闥婆、 乾闥婆、緊那羅、 緊那羅、摩睺羅伽、 羅伽、人非人等, 人非人等,恭敬圍繞: 恭敬圍繞:這所 有一切的天; 有一切的天;龍王, 龍王,有四海的龍王; 有四海的龍王;有乾闥婆, 有乾闥婆,玉帝奏樂的樂神, 玉帝奏樂的樂神,又叫 嗅香神。 嗅香神。因為玉帝那地方有一種香, 玉帝那地方有一種香,燒上那種香; 燒上那種香;這乾闥婆就歡喜聞這 種香氣, 種香氣,他就跑 他就跑到玉帝那個地方去了; 到玉帝那個地方去了;玉帝就說 玉帝就說:「啊 :「啊!你來啦!你的 音樂不錯呀! 音樂不錯呀!現在你 現在你給我奏一曲音樂啦 給我奏一曲音樂啦!」他因 !」他因為 他因為歡喜聞香, 歡喜聞香,所以也就 很聽玉帝的指揮, 很聽玉帝的指揮,就一邊奏音樂, 就一邊奏音樂,一邊在那兒跳舞。 一邊在那兒跳舞。他頭上長一個角, 他頭上長一個角, 他認為 他認為這犄角不知多美麗了, 角不知多美麗了,所以在那兒一邊奏音樂, 所以在那兒一邊奏音樂,一邊跳舞, 一邊跳舞,又搖 頭、又晃腦的。 又晃腦的。這就表示什麼 這就表示什麼呢?表示他沒有定力! 表示他沒有定力! 又有阿修羅, 又有阿修羅,文上沒有說 文上沒有說阿修羅, 阿修羅,只說「緊那羅、 緊那羅、摩睺羅伽」, 羅伽」,但這就 」,但這就 包括天龍八部都在裏邊了。 包括天龍八部都在裏邊了。阿修羅是梵語, 阿修羅是梵語,翻譯為 翻譯為無端正。 無端正。這天龍八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38 of 110

部,總而言之, 總而言之,都是生得奇奇怪怪的樣子。 都是生得奇奇怪怪的樣子。有的一個犄 有的一個犄角的, 角的,有的三條 腿的; 腿的;有在地下爬的, 有在地下爬的,摩睺羅伽就是大蟒蛇在地上爬; 羅伽就是大蟒蛇在地上爬;有在天上飛的, 有在天上飛的, 迦樓羅就是大鵬金翅鳥在天上飛。 迦樓羅就是大鵬金翅鳥在天上飛。還有緊那羅, 還有緊那羅,也是玉帝那地方一個奏 樂的神; 樂的神;他在那個地方奏音樂, 他在那個地方奏音樂,也和乾闥婆在那地方作同事。 也和乾闥婆在那地方作同事。譬如乾闥 婆來了, 婆來了,玉帝叫他奏樂, 玉帝叫他奏樂,他說:「叫緊那羅也來 :「叫緊那羅也來啦 叫緊那羅也來啦!我一個人唱得不熱 鬧,我要找一個 partner( partner(同伴)。」 同伴)。」所以把緊那羅也給找來了 )。」所以把緊那羅也給找來了。 所以把緊那羅也給找來了。找來, 找來, 他就乒乒乓 他就乒乒乓, 乒乒乓,好像打法器似的, 好像打法器似的,你打鼓、 打鼓、他就打鑼, 他就打鑼,那個就打鐘、 那個就打鐘、打磬 的,這麼樣子, 樣子,就奏起樂來。 就奏起樂來。 一樣的, 一樣的,所謂「 所謂「在天成象,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在地成形」。在天上有這種音樂 」。在天上有這種音樂, 在天上有這種音樂,我們人間 為什麼也有這種音樂、 也有這種音樂、這種的法器呢 這種的法器呢?也就是因為 也就是因為有開眼的人, 有開眼的人,一看, 一看, 哦!天上那種玩意兒不錯的! 天上那種玩意兒不錯的!我們也做這個玩意兒了! 我們也做這個玩意兒了!所以就鏗鏘的打 起來。 起來。你可以想像得到, 可以想像得到,你到天上什麼 到天上什麼樣子, 樣子,人間也就弄出怎麼 人間也就弄出怎麼一個樣 怎麼一個樣 子。還有人非人等等, 還有人非人等等,這一切的眾 這一切的眾生,都對佛恭敬圍繞, 都對佛恭敬圍繞,在四周來圍繞 於佛。 於佛。 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法輪: 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法輪:又見到佛的十六個王子, 又見到佛的十六個王子,請佛轉法輪。 請佛轉法輪。這十 六王子做佛的兒子, 六王子做佛的兒子,不是一生一世的事情, 不是一生一世的事情,這可以說 這可以說是生生世世都受佛 的教化,來給佛做護法。 來給佛做護法。所以今生發願給佛做兒子, 所以今生發願給佛做兒子,等佛成佛了, 等佛成佛了,他們 就來請佛轉法輪, 就來請佛轉法輪,這都是發願來的。 這都是發願來的。人與人之間也是, 人與人之間也是,都是有前因後果 的。這一個家庭裏, 這一個家庭裏,有家庭的因果; 有家庭的因果;國家裏, 國家裏,有國家的因果; 有國家的因果;我們人與 人之間, 人之間,有人與人之間的因果。 有人與人之間的因果。佛在往昔教 佛在往昔教化這一切眾 化這一切眾生,教化的時間 久了, 久了,生生世世, 生生世世,這位佛都對這些個眾 這位佛都對這些個眾生這麼 生這麼好;所以這些眾 所以這些眾生就說 生就說: 「這是我們大慈悲父!」 這是我們大慈悲父!」發願生生世世都跟著這位佛 !」發願生生世世都跟著這位佛, 發願生生世世都跟著這位佛,做佛的弟子。 做佛的弟子。現 在大通智勝佛成佛了, 在大通智勝佛成佛了,這十六王子就一齊來, 這十六王子就一齊來,因為宿願的關係, 宿願的關係,就來請 佛轉大法輪。 佛轉大法輪。 N3.廣陳供養 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 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 繞百千匝,即以天華而散佛上。 即以天華而散佛上。所散之華, 所散之華,如須 彌山, 彌山,並以供養佛菩提樹。 並以供養佛菩提樹。華供養已, 華供養已,各以宮殿, 各以宮殿,奉上彼佛, 奉上彼佛,而作是 言:惟見哀愍, 惟見哀愍,饒益我等, 饒益我等,所獻宮殿, 所獻宮殿,願垂納受。 願垂納受。爾時, 爾時,諸梵天王即於 佛前, 佛前,一心同聲, 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以偈頌曰。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39 of 110

時諸梵天王: 時諸梵天王:在這個時候, 在這個時候,這南方一切五百萬億的諸梵天王, 這南方一切五百萬億的諸梵天王,頭面禮 佛,繞百千匝 繞百千匝:見著佛, 見著佛,都五體投地, 都五體投地,向佛頂禮, 向佛頂禮,繞佛百千匝 繞佛百千匝。這繞百 千匝,不是像我們人這麼 不是像我們人這麼轉一圈就要一分鐘, 轉一圈就要一分鐘,或者轉兩圈就要兩分鐘; 或者轉兩圈就要兩分鐘; 他這百千匝 他這百千匝,連一分鐘也不要用。 連一分鐘也不要用。為什麼?他很快的, 他很快的,以神通力量來繞 百千匝 百千匝,連一分鐘也不需要, 連一分鐘也不需要,所以你 所以你不需要擔心, 不需要擔心,認為繞百千萬匝 繞百千萬匝,這 哪有時間再聽經呢 有時間再聽經呢?我們聽經就兩個鐘頭, 我們聽經就兩個鐘頭,繞百千匝 繞百千匝也要兩個鐘頭了! 也要兩個鐘頭了! 不是的! 不是的!這連一秒鐘都不需要; 這連一秒鐘都不需要;所以你 所以你不要以凡夫的知見來推測這種境 界。 即以天華而散佛上: 即以天華而散佛上:又用他們所帶來的天華, 又用他們所帶來的天華,像下雪似的, 像下雪似的,散在佛的頂 上。所散之華, 所散之華,如須彌山: 如須彌山:所散佈 所散佈的天華, 的天華,好像須彌山那麼 好像須彌山那麼高、那麼 多;這些天華, 這些天華,不單供養佛, 不單供養佛,並以供養佛菩提樹: 並以供養佛菩提樹:而且還供養佛成道的 這棵菩提樹。 菩提樹。有人說 有人說這一些個大梵天王真 這一些個大梵天王真無知識! 無知識!為什麼一棵樹木, 樹木,他 都要用天華來供養呢 都要用天華來供養呢?供佛可以, 供佛可以,供菩提樹, 供菩提樹,有什麼 有什麼用呢?你要知道, 要知道, 佛是在菩提樹下成佛的; 佛是在菩提樹下成佛的;有這菩提樹, 有這菩提樹,佛才能成佛, 佛才能成佛,這棵菩提樹是功德 很大的。 很大的。佛坐到菩提樹下, 佛坐到菩提樹下,雨也澆不到他的身上, 雨也澆不到他的身上,他在那兒涼涼爽爽的 成佛了! 成佛了!這些個大梵天王並不是愚癡, 這些個大梵天王並不是愚癡,因為他們想要感謝菩提樹能幫 他們想要感謝菩提樹能幫助 佛成佛, 佛成佛,所以來供養菩提樹。 所以來供養菩提樹。 華供養已, 華供養已,各以宮殿, 各以宮殿,奉上彼佛: 奉上彼佛:供養完了之後, 供養完了之後,這些個大梵天王把宮 殿也布施給佛。 殿也布施給佛。這些大梵天王所最放不下、 這些大梵天王所最放不下、最捨不了的, 最捨不了的,就是他這宮 殿。他生到天上, 他生到天上,就住在這宮殿裏, 就住在這宮殿裏,這宮殿就是他所享受的最妙、 這宮殿就是他所享受的最妙、最不 可思議的一個受果報處。 可思議的一個受果報處。他現在把這個最捨不得的宮殿, 他現在把這個最捨不得的宮殿,都布施出來。 都布施出來。 因為天人也沒有旁的東西, 天人也沒有旁的東西,只有一座宮殿。 只有一座宮殿。他不像人間的人有很多土 地,天上沒有土地的; 天上沒有土地的;天上是虛 天上是虛空,他那個宮殿也在虛 他那個宮殿也在虛空裏頭。 空裏頭。也不需 要用錢, 要用錢,天人不需要像我們人間, 天人不需要像我們人間,互相有鈔票來以有易無, 互相有鈔票來以有易無,或者有其他 寶貝的東西。 寶貝的東西。天人所最放不下的是宮殿, 天人所最放不下的是宮殿,還有他那個天華, 還有他那個天華,這兩種。 這兩種。他 先用天華來供佛, 先用天華來供佛,以後想一想, 以後想一想,這還不夠 這還不夠誠心,「 誠心,「我現在遇著佛了 ,「我現在遇著佛了, 我現在遇著佛了,為 什麼不把我宮殿來布施出去呢 不把我宮殿來布施出去呢?我只有這宮殿!」 我只有這宮殿!」好 !」好!把宮殿也布施出 來。那麼宮殿一布施出去了, 宮殿一布施出去了,相信天人就沒有地方住了; 相信天人就沒有地方住了;沒有地方住, 沒有地方住, 不知道他們怎麼 不知道他們怎麼辦 怎麼辦?不知道移民到什麼 不知道移民到什麼地方去? 地方去?而作是言: 而作是言:而作這種的 說話,說什麼呢?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40 of 110

惟見哀愍, 惟見哀愍,饒益我等: 饒益我等:我們的心裏, 我們的心裏,就是一個心; 就是一個心;就是惟獨的想請世尊 大發慈悲, 大發慈悲,哀愍我們這一切的眾 哀愍我們這一切的眾生,對我們來有一點利益。 對我們來有一點利益。所獻宮殿, 所獻宮殿, 願垂納受: 願垂納受:我們所奉獻給世尊的這座宮殿, 我們所奉獻給世尊的這座宮殿,惟願請佛慈悲接受我們的供 養,請您住到我們這宮殿裏。 住到我們這宮殿裏。您不要再在菩提樹下, 不要再在菩提樹下,這個地方不太莊 嚴;我們供養給您 我們供養給您這宮殿, 這宮殿,請您住到宮殿裏囉 住到宮殿裏囉! 爾時, 爾時,諸梵天王即於佛前: 諸梵天王即於佛前:當爾之時, 當爾之時,這一切的大梵天王, 這一切的大梵天王,在佛的面 前,一心同聲: 一心同聲:你看!這是不容易的, 這是不容易的,怎麼同時都能一心 怎麼同時都能一心呢 同時都能一心呢?我們人間 的人, 的人,你想這麼 想這麼樣翻譯這經典, 樣翻譯這經典,他就想那麼 他就想那麼樣翻譯經典; 樣翻譯經典;他想那麼 他想那麼樣翻 譯經典, 譯經典,你又說這我不同意! 這我不同意!然後又說 然後又說,好了! 好了!你如果想這樣子, 如果想這樣子,我也 就隨便啦 就隨便啦!這總有一點「 這總有一點「不是一心」 不是一心」的味道在裏頭。 的味道在裏頭。這天上大梵天王同 時都一個心了, 時都一個心了,而且又說 而且又說一樣的話, 一樣的話,以偈頌曰: 以偈頌曰:用偈頌來讚歎大通智勝 如來。 如來。 世尊甚難見 諸飢渴眾 諸飢渴眾生 渴眾生 如優曇缽 如優曇缽華 世尊大慈愍

破諸煩惱者 過百三十劫 今乃得一見 以法雨充滿 昔所未曾睹 無量智慧者 今日乃值 今日乃值遇 我等諸宮殿 蒙光故嚴飾 惟願垂納受

這些個大梵天王, 這些個大梵天王,一心同聲, 一心同聲,來作這首偈頌。 來作這首偈頌。你看經文看到這個地方, 看經文看到這個地方, 你就要知道: 就要知道:這大梵天王是同樣的智慧、 這大梵天王是同樣的智慧、同樣的思想、 同樣的思想、同樣的聲音、 同樣的聲音、同 樣不可思議的境界。 樣不可思議的境界。 世尊甚難見: 世尊甚難見:佛是最難遇見的, 佛是最難遇見的,百千萬劫難遭難遇的。 百千萬劫難遭難遇的。這說的不單是這 位佛, 位佛,就是佛像也甚難見的。 就是佛像也甚難見的。好像在這美國, 好像在這美國,在前幾百年, 在前幾百年,佛像根本就 沒有的; 沒有的;所以不單見佛, 所以不單見佛,就見佛像, 就見佛像,也不容易。 也不容易。破諸煩惱者: 破諸煩惱者:佛是已經 破除一切無明煩惱的大覺悟者, 破除一切無明煩惱的大覺悟者,也就是破除一切眾 也就是破除一切眾生煩惱的一位大慈悲 者;他不但自己破煩惱了, 他不但自己破煩惱了,而且要把一切眾 而且要把一切眾生的煩惱也給破了。 生的煩惱也給破了。講到這 個地方, 個地方,有一個人就很恐懼了; 有一個人就很恐懼了;恐懼什麼 恐懼什麼呢?他想:「 他想:「我這個煩惱 :「我這個煩惱, 我這個煩惱,這 麼寶貝的東西, 寶貝的東西,我不願意破了它 我不願意破了它!」於是 !」於是趕 於是趕快開門就跑 快開門就跑了,不聽經了。 不聽經了。 開門就跑 開門就跑了,不願意破煩惱! 不願意破煩惱!因為他說:「佛把我的煩惱都破了 :「佛把我的煩惱都破了, 佛把我的煩惱都破了,還得 了!我若把煩惱破了, 我若把煩惱破了,好像沒有飯吃一樣, 好像沒有飯吃一樣,那是不行的。」 那是不行的。」因 。」因為他拿煩 惱就當飯吃。 惱就當飯吃。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41 of 110

過百三十劫, 過百三十劫,今乃得一見: 今乃得一見:我們經過了一百三十大劫, 我們經過了一百三十大劫,現在才遇見佛 了。諸飢渴眾 諸飢渴眾生 渴眾生,以法雨充滿: 以法雨充滿:所有一切飢渴 所有一切飢渴的眾生。飢,是餓了; 是餓了; 渴,就是沒有水喝。 就是沒有水喝。什麼眾生是飢渴眾 生是飢渴眾生 渴眾生呢?在三惡道裏頭的眾 在三惡道裏頭的眾生,都 是飢渴眾 是飢渴眾生 渴眾生。現在佛出現於世了, 現在佛出現於世了,佛用法雨來充滿這些飢渴 佛用法雨來充滿這些飢渴的眾生。 昔所未曾: 昔所未曾:在往昔, 在往昔,我們從來就沒有見過佛、 我們從來就沒有見過佛、沒有見過法、 沒有見過法、沒有見過 僧。無量智慧者: 無量智慧者:佛是一位無量無邊、 佛是一位無量無邊、大智大慧的大慈悲者; 大智大慧的大慈悲者;如優曇缽 如優曇缽 華,今日乃值 今日乃值遇:佛就好像優曇缽 佛就好像優曇缽華似的, 華似的,不容易遇到, 不容易遇到,很久很久才能 遇著。 遇著。 我等諸宮殿, 我等諸宮殿,蒙光故嚴飾: 蒙光故嚴飾:我們天人一生中, 我們天人一生中,沒有旁的財產 沒有旁的財產、沒有其他 值得執著的, 得執著的,我們所愛惜的就是我們的宮殿, 我們所愛惜的就是我們的宮殿,這宮殿是最美麗了! 這宮殿是最美麗了!這是 我們最放不下的一個東西; 我們最放不下的一個東西;現在我們遇見佛了, 現在我們遇見佛了,我們放不下的, 我們放不下的,也要放 下,要供養給佛。 要供養給佛。我們蒙佛的光明, 我們蒙佛的光明,使這宮殿特別美麗、 使這宮殿特別美麗、特別莊嚴而好 看,所以現在把我們這最好的宮殿來供養給佛。 所以現在把我們這最好的宮殿來供養給佛。世尊大慈愍, 世尊大慈愍,惟願垂納 受:我們請世尊您 我們請世尊您大發慈愍的心, 大發慈愍的心,惟願您 惟願您接受我們的供養, 接受我們的供養,給我們眾 給我們眾生 好種福, 好種福,好增加智慧。 好增加智慧。 N4.請轉法輪 爾時, 爾時,諸梵天王偈讚佛已, 諸梵天王偈讚佛已,各作是言: 各作是言:惟願世尊轉於法輪, 惟願世尊轉於法輪,令一切世 間、諸天、 諸天、魔、梵、沙門、 沙門、婆羅門, 婆羅門,皆獲安隱, 皆獲安隱,而得度脫 而得度脫。時諸梵天 王,一心同聲, 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以偈頌曰: 惟願天人尊 轉無上法輪 擊於大法鼓 而吹大法螺 普雨大法雨 度無量眾 度無量眾生 我等咸歸請 當演深遠音 爾時,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 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 爾時, 爾時,諸梵天王偈讚佛已: 諸梵天王偈讚佛已:在這個時候, 在這個時候,一切的大梵天王, 一切的大梵天王,用偈頌來讚 歎大通智勝佛, 歎大通智勝佛,完了之後, 完了之後,各作是言: 各作是言:頂禮佛完了之後, 頂禮佛完了之後,他們都有話講 了,都說什麼呢?惟願世尊轉於法輪: 惟願世尊轉於法輪:大家異口同音的說 大家異口同音的說,惟獨願意世 尊您為我們一切眾 我們一切眾生轉無上的妙法輪, 生轉無上的妙法輪,令一切世間、 令一切世間、諸天、 諸天、魔、梵、沙 門、婆羅門, 婆羅門,皆獲安隱, 皆獲安隱,而得度脫 而得度脫:使令一切的世間、 使令一切的世間、一切諸天、 一切諸天、一切 的諸魔、 的諸魔、一切的大梵天王、 一切的大梵天王、一切的沙門( 一切的沙門(就是勤修戒定慧, 就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42 of 110

的出家修道人), 的出家修道人),還有這一切的婆羅門 ),還有這一切的婆羅門, 還有這一切的婆羅門,都得到平安快樂, 都得到平安快樂,而得到度脫 而得到度脫 三惡道苦。 三惡道苦。時諸梵天王, 時諸梵天王,一心同聲, 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以偈頌曰:這時一切的大梵天王, 這時一切的大梵天王, 又一心同聲, 又一心同聲,用一首偈頌來讚歎大通智勝佛。 用一首偈頌來讚歎大通智勝佛。 惟願天人尊, 惟願天人尊,轉無上法輪: 轉無上法輪:我們惟獨願意這位天上和人間的世、 我們惟獨願意這位天上和人間的世、出世之 尊,為我們轉無上的妙法輪, 我們轉無上的妙法輪,擊於大法鼓: 於大法鼓:敲擊起來; 起來;擊是擊打,打是 打鼓。 打鼓。我們一講經、 我們一講經、一做佛事, 一做佛事,就先敲鐘打鼓; 就先敲鐘打鼓;一要翻譯經典, 一要翻譯經典,也敲鐘 打鼓; 打鼓;這就是擊 這就是擊大法鼓。 大法鼓。這一敲打起來大法鼓, 這一敲打起來大法鼓,凡是聽見這個法鼓的─ 凡是聽見這個法鼓的─ ─你不要以為 不要以為我們這兒一打, 我們這兒一打,沒什麼 沒什麼;我們這兒一打, 我們這兒一打,天上都聽得見 的。你信不信呢 信不信呢?我們這兒一打, 我們這兒一打,天上都聽見了:「 天上都聽見了:「今天三藩市那個地 :「今天三藩市那個地 方,他們又開始做工了、 他們又開始做工了、又翻譯經典了!」 又翻譯經典了!」就默默中來看一看 !」就默默中來看一看。 就默默中來看一看。他來看 看我們翻譯得怎麼 看我們翻譯得怎麼樣 怎麼樣?是不是真 是不是真翻譯經典呢 翻譯經典呢?還是在那兒玩呢 還是在那兒玩呢?到這兒 查一查。你不要以為 不要以為馬馬虎虎的! 馬馬虎虎的!這是擊 這是擊大法鼓。 大法鼓。而吹大法螺: 而吹大法螺:吹這個 大法螺。「 大法螺。「四十二手眼 。「四十二手眼」 四十二手眼」不有個寶螺手? 不有個寶螺手?就是那個寶螺。 就是那個寶螺。這寶螺一吹起 來,盡虛空、遍法界都知道了! 遍法界都知道了! 普雨大法雨, 普雨大法雨,度無量眾 度無量眾生:普遍的下大法雨; 普遍的下大法雨;說法好像雨大法雨似的, 法好像雨大法雨似的, 普遍一切處。 普遍一切處。這就是度無量的大眾 這就是度無量的大眾生,你看!我們眾 我們眾生也不小的。 生也不小的。若是 我翻譯這經典, 我翻譯這經典,我就說 我就說「普雨大法雨, 普雨大法雨,普度大眾 普度大眾生」;這兒 」;這兒說 這兒說「度無量 眾生」也可以的! 也可以的!我等咸歸請, 我等咸歸請,當演深遠音: 當演深遠音:我們大家都一起皈 我們大家都一起皈依佛, 依佛, 請佛轉法輪, 請佛轉法輪,當願佛能為 當願佛能為我們演說 我們演說這最深遠的法音。 這最深遠的法音。釋迦牟尼佛現在又 接著給說 接著給說出來, 出來,說出我們現在已知道有個大通智勝佛, 出我們現在已知道有個大通智勝佛,你說遠不遠? 遠不遠?到 我們這兒, 我們這兒,這不知道多長的時間了, 這不知道多長的時間了,我們還一樣可以知道。 我們還一樣可以知道。我為什麼說 我翻譯, 我翻譯,要翻譯成「 要翻譯成「普度大眾 普度大眾生」呢?因為我們眾 我們眾生將來都可以成佛, 生將來都可以成佛, 人人都很大的; 人人都很大的;你若說「普度小眾 普度小眾生」,他一想 」,他一想:「 他一想:「我不是大 :「我不是大眾 我不是大眾生,我 不修行!」 不修行!」這是大 !」這是大眾 這是大眾生,將來也可以成大佛道。 將來也可以成大佛道。我翻譯經典, 我翻譯經典,我一定把 這一句改了它 這一句改了它;不過不是我翻的, 不過不是我翻的,現在不能改了! 現在不能改了! 爾時: 爾時:在這個時候, 在這個時候,大通至勝如來默然許之: 大通至勝如來默然許之:大通智勝佛默默然就許可 了。也就因為 也就因為有人請佛說 有人請佛說法,佛不出聲、 佛不出聲、不答覆, 不答覆,這就叫「 這就叫「許可了」, 許可了」, 這叫默然許之。 這叫默然許之。 M4.總舉餘六方雲集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43 of 110

西南方, 西南方,乃至下方, 乃至下方,亦復如是。 亦復如是。 前邊說 前邊說的是南方, 的是南方,現在是西南方, 現在是西南方,乃至西方、 乃至西方、西北方、 西北方、北方、 北方、東北方、 東北方、 下方, 下方,這些個方位, 這些個方位,通通總起來是十方; 通通總起來是十方;說這四方, 這四方,就代表那六方, 就代表那六方,所 以說亦復如是。 亦復如是。 M5.上方雲集(分四) N1.瑞相問

N2.尋光見佛

N3.廣陳供養

N4.請轉法輪

今N1 爾時, 爾時,上方五百萬億國土, 上方五百萬億國土,諸大梵王, 諸大梵王,皆悉自睹所止宮殿, 皆悉自睹所止宮殿,光明威曜, 光明威曜, 昔所未有; 昔所未有;歡喜踊躍, 歡喜踊躍,生希有心。 生希有心。即各相詣, 即各相詣,共議此事; 共議此事;以何因緣 以何因緣,我 等宮殿, 等宮殿,有斯光明? 有斯光明?時彼眾 時彼眾中,有一大梵天王, 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尸棄, 名曰尸棄,為諸梵眾 諸梵眾而 說偈言: 偈言: 爾時, 爾時,上方五百萬億國土, 上方五百萬億國土,諸大梵王: 諸大梵王:這時, 這時,上方有五百萬億國土的諸 大梵天王, 大梵天王,皆悉自睹所止宮殿, 皆悉自睹所止宮殿,光明威曜, 光明威曜,昔所未有: 昔所未有:都親眼看見他們 自己所住的宮殿, 自己所住的宮殿,現出有一種光明, 現出有一種光明,又有一種威德照耀的境界。 又有一種威德照耀的境界。見著這 光,就生出一種又恭敬、 就生出一種又恭敬、又敬畏的心。 又敬畏的心。為什麼要生一種敬畏的心呢 要生一種敬畏的心呢?因 為從來沒有看見過這種瑞相。 從來沒有看見過這種瑞相。歡喜踊躍: 歡喜踊躍:那麼現在看見了, 現在看見了,就歡喜踴 躍,生出希有心! 生出希有心!好像那小孩子, 好像那小孩子,以前沒有看過這種的把戲, 以前沒有看過這種的把戲,現在看見 了,他就「 他就「哈哈哈── 哈哈哈──」 ──」歡喜得笑起來了; 歡喜得笑起來了;笑得就忘形了, 笑得就忘形了,忘了自己 了,所以就跳起來了, 所以就跳起來了,好像跳舞似的。 好像跳舞似的。生希有心: 生希有心:說我一生到天上, 我一生到天上,見 著這麼 著這麼好的光明境界, 好的光明境界,這真是最最幸運了! 是最最幸運了!這天人也高興起來。 這天人也高興起來。 即各相詣, 即各相詣,共議此事: 共議此事:因為他們歡喜這種的光明照耀, 他們歡喜這種的光明照耀,就要找一找這光 明的來源, 明的來源,是從什麼 是從什麼地方來的? 地方來的?這五萬億個大梵天王都聚會到一起, 這五萬億個大梵天王都聚會到一起,大 家開會就說 家開會就說:「你 :「你那宮殿裏, 那宮殿裏,是不是也有這光明嗎 是不是也有這光明嗎?」「是 ?」「是啊!你這兒 也有嗎 也有嗎?」「是 ?」「是啊!我這兒也有。」 我這兒也有。」互相一問 。」互相一問, 互相一問,大家都一樣的; 大家都一樣的;覺得這 可真奇妙了! 奇妙了!我們大家都一起去找一找, 我們大家都一起去找一找,這是從什麼 這是從什麼地方來的? 地方來的?以何因 緣,我等宮殿有斯光明: 我等宮殿有斯光明:這是什麼 這是什麼因緣呢? 緣呢?我們這五百萬億大梵天的宮 殿,都有這種光明呢 都有這種光明呢? 時彼眾 時彼眾中,有一大梵天王, 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尸棄, 名曰尸棄,為諸梵眾 諸梵眾而說偈言: 偈言:在這時候, 在這時候, 大眾裏有一位大梵天王, 裏有一位大梵天王,名叫尸棄, 名叫尸棄,他為這一切的大梵天眾 這一切的大梵天眾,就說偈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44 of 110

言。 今以何因緣 今以何因緣 我等諸宮殿 威德光明曜 嚴飾未曾有 如是之妙相 昔所未聞見 為大德天生 為佛出世間 今以何因緣 今以何因緣:現在以什麼 現在以什麼因緣?我等諸宮殿, 我等諸宮殿,威德光明曜, 威德光明曜,嚴飾未曾 有:我們所有五百萬億諸宮殿, 我們所有五百萬億諸宮殿,得到這種威德的光明照耀? 得到這種威德的光明照耀?我們的宮殿 從來沒有這麼 從來沒有這麼的莊嚴, 的莊嚴,比以前更好看了, 比以前更好看了,是從來未有的。 是從來未有的。如是之妙相, 如是之妙相, 昔所未聞見: 昔所未聞見:像這種微妙的瑞相、 像這種微妙的瑞相、這種的妙好法, 這種的妙好法,以前我們從來沒有看 見過。 見過。這是什麼 這是什麼原因? 原因?為大德天生, 大德天生,為佛出世間: 佛出世間:這大約是有一位大德 的人, 的人,從天上生到人間了; 從天上生到人間了;或者是有佛出現於世間了。 或者是有佛出現於世間了。 N2.尋光見佛 爾時,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 五百萬億諸梵天王,與宮殿俱 與宮殿俱,各以衣裓 各以衣裓盛諸天華, 盛諸天華,共詣下方, 共詣下方, 推尋是相。 推尋是相。見大通智勝如來, 見大通智勝如來,處於道場菩提樹下, 處於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 坐師子座,諸天、 諸天、龍 王、乾闥婆、 乾闥婆、緊那羅、 緊那羅、摩睺羅伽、 羅伽、人非人等, 人非人等,恭敬圍繞, 恭敬圍繞,及見十六王子 請佛轉法輪。 請佛轉法輪。 爾時, 爾時,五百萬億大梵天王, 五百萬億大梵天王,與宮殿俱 與宮殿俱:當爾之時, 當爾之時,上方五百萬億大梵天 王用偈頌讚歎佛之後, 王用偈頌讚歎佛之後,就隨帶著他們的宮殿, 就隨帶著他們的宮殿,一起都聚會到一起。 一起都聚會到一起。天王 的宮殿, 的宮殿,它是遂心如意、 是遂心如意、變化無窮的, 變化無窮的,雖然是宮殿, 雖然是宮殿,但是它 但是它可以當車 用、又可以當飛機用、 又可以當飛機用、又可以當船用, 又可以當船用,所謂陸、 所謂陸、海、空,到什麼 到什麼地方, 地方, 他都用這宮殿。 他都用這宮殿。他這宮殿, 他這宮殿,我不講過? 我不講過?就好像我們現在人間所用的車是 一個樣的; 一個樣的;不過他這個宮殿是非常之大的, 不過他這個宮殿是非常之大的,我們的車是很小的; 我們的車是很小的;所不同 的,就是在這一個大、 就是在這一個大、一個小的問題上。 一個小的問題上。 各以衣裓 各以衣裓盛諸天華, 盛諸天華,共詣下方, 共詣下方,推尋是相: 推尋是相:他們每 他們每個大梵天王, 個大梵天王,都用他 寶貴的衣裓 寶貴的衣裓;這個衣裓 這個衣裓,可以把須彌山都裝在裏邊。 可以把須彌山都裝在裏邊。須彌山雖大, 須彌山雖大,可是 到這衣裓 到這衣裓裏,也就不大了; 也就不大了;這衣裓 這衣裓雖然是小, 雖然是小,須彌山裝到這衣裓 須彌山裝到這衣裓裏邊, 裏邊, 但也不見其小。 但也不見其小。就是有這種的不可思議的境界, 就是有這種的不可思議的境界,你沒有法子知道這是怎 沒有法子知道這是怎 麼回事。 回事。 所以我們人現在, 所以我們人現在,說是研究科學、 究科學、研究哲學, 究哲學,研究來、 究來、研究去, 究去,把問題 沒能解決; 沒能解決;年齡就老了, 年齡就老了,智慧也遲鈍了, 智慧也遲鈍了,眼睛也不願意做工了, 眼睛也不願意做工了,耳朵也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45 of 110

不願意幫 不願意幫忙了, 忙了,牙也就掉了! 牙也就掉了!這就是告訴人: 這就是告訴人:你應該知進退了! 應該知進退了!你應該 知道你 知道你死的時候就快來了! 死的時候就快來了!所以這六根也都懶惰了。 所以這六根也都懶惰了。六根懶惰了, 六根懶惰了,就說 我們幫 我們幫你這麼多年, 多年,你對我們這眼、 對我們這眼、耳、鼻、舌、身、意有什麼 意有什麼好處? 好處? 你說沒有什麼 沒有什麼好處。 好處。沒有什麼 沒有什麼好處? 好處?我們要告辭了, 我們要告辭了,我們先要退休了! 我們先要退休了! 所以眼睛看東西也看不清 所以眼睛看東西也看不清楚了, 楚了,耳朵聽聲音也聽不清 聽聲音也聽不清楚了, 楚了,鼻子也沒有 年輕那時候, 年輕那時候,分別香味分別得那麼清 分別香味分別得那麼清楚 麼清楚。 在巴黎, 在巴黎,有一班人專門以「 有一班人專門以「聞香」 聞香」來做他的職業, 來做他的職業,專門配女人擦的香 水;那一種職業的人, 那一種職業的人,一聞香水, 一聞香水,就知道用什麼 就知道用什麼香來配的。 香來配的。你就幾十百 種和到一起, 種和到一起,他也知道這都用多少種類香料來配的香水。 他也知道這都用多少種類香料來配的香水。你看這是本事 不是? 不是?可是做這種的工作, 可是做這種的工作,很容易生肺病。 很容易生肺病。為什麼?就是他聞香聞得太 多了, 多了,鼻子說 鼻子說:「你 :「你不要這麼 不要這麼搞法,我們受不了了!」 我們受不了了!」所以肺先就告退 !」所以肺先就告退 了! 舌頭呢 舌頭呢?這舌頭有點忍耐性, 這舌頭有點忍耐性,為什麼?它就你多大年紀, 多大年紀,還可以嚐 還可以嚐出來 味道, 味道,所以舌頭是個勤快的東西, 所以舌頭是個勤快的東西,不是老的; 不是老的;無論你 無論你年輕、 年輕、年老, 年老,它都 是這樣子, 是這樣子,不會對你 不會對你有一種不同的待遇。 有一種不同的待遇。 可是牙就不同了! 可是牙就不同了!這個牙, 這個牙,你年紀一老, 年紀一老,它就要跑 就要跑了;說那也不要緊! 那也不要緊! 現在醫學這樣昌明, 現在醫學這樣昌明,我可以換一副假牙。 我可以換一副假牙。你換一副假牙? 換一副假牙?那就沒有真 那就沒有真牙 做工做得那麼 做工做得那麼樣好了, 樣好了,咬什麼 咬什麼東西也不太得力。 東西也不太得力。人人都有掉牙的, 人人都有掉牙的,我遇 著一個八、 著一個八、九十歲 九十歲的老人, 的老人,我就問他: 我就問他: 「老先生! 老先生!你這麼大年紀, 大年紀,經驗最豐 經驗最豐富,可是你 可是你見沒見過掉牙的?」 見沒見過掉牙的?」 「見過啊 見過啊!我見過很多人都掉牙。」 我見過很多人都掉牙。」他 。」他說。 「這你見過。 見過。那你有沒有見過有人掉舌頭啊 有沒有見過有人掉舌頭啊?」我 ?」我說。 「沒有啊 沒有啊!我沒有遇著過人掉舌頭啊 我沒有遇著過人掉舌頭啊!你遇著過嗎 遇著過嗎?」他望望我 ?」他望望我說 他望望我說。 「我也沒遇著過! 我也沒遇著過!我若遇著過, 我若遇著過,我就不問你 我就不問你了!」我 !」我說。 「你為什麼問這個問題呢 問這個問題呢?」他 ?」他說。 「你不明白, 不明白,我告訴你 我告訴你。為什麼人不掉舌頭、 人不掉舌頭、只掉牙? 只掉牙?因為牙太硬了! 牙太硬了!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46 of 110

它硬得不得了, 硬得不得了,無論什麼 無論什麼骨頭, 骨頭,什麼硬的東西, 硬的東西,也要試一試。 也要試一試。舌頭就沒 有那麼 有那麼硬,你硬嘛,我就軟一點; 我就軟一點;你進嘛,我就退一點。 我就退一點。舌頭為 舌頭為什麼不 掉呢?就因為它 就因為它軟 為它軟;牙為什麼掉呢?就因為它 就因為它太硬了 為它太硬了。 太硬了。就好像鋼刀似 的,那個鋼刀太利了, 那個鋼刀太利了,砍到石頭上, 到石頭上,它會崩斷那個刃; 會崩斷那個刃;你若用沒有鋼的 刀,你砍到石頭上 你砍到石頭上, 到石頭上,它只捲回來, 只捲回來,不會斷的。 不會斷的。這個牙, 這個牙,也就像這鋼刀似 的。」 眼、耳、鼻、舌、身,身體到老了, 身體到老了,也是這個機器都壞了、 也是這個機器都壞了、不靈敏了。 不靈敏了。 機器一壞、 機器一壞、不靈敏了, 不靈敏了,這個「 這個「意」,也作不了主了 」,也作不了主了; 也作不了主了;於是死的時候就來 了!這是每 這是每一個人都免不了的。 一個人都免不了的。 這諸梵天王各以衣裓 這諸梵天王各以衣裓盛滿了許多天華, 盛滿了許多天華,大家一起共同都向下方去找這光 明之相的來源。 明之相的來源。見大通智勝如來: 見大通智勝如來:他們就看見有大的神通、 他們就看見有大的神通、有大的智 慧、有大的勝利、 有大的勝利、有大的定力、 有大的定力、有大的戒力的這一位佛; 有大的戒力的這一位佛;這一位如來, 這一位如來, 智慧也大、 智慧也大、定力也大、 定力也大、戒力也大。 戒力也大。處於道場菩提樹下, 處於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 坐師子座:處, 是居處, 是居處,處到道場的地方。 處到道場的地方。這個道場在什麼 這個道場在什麼地方呢 地方呢?在菩提樹下。 在菩提樹下。大通 智勝如來坐到那一個覺道的樹下, 智勝如來坐到那一個覺道的樹下,在這有一旬高的師子座上邊坐著。 在這有一旬高的師子座上邊坐著。 諸天、 諸天、龍王、 龍王、乾闥婆、 乾闥婆、緊那羅、 緊那羅、摩睺羅伽、 羅伽、人非人等, 人非人等,恭敬圍繞: 恭敬圍繞:這一 切的諸天、 切的諸天、一切的龍王, 一切的龍王,都在這個地方圍繞著。 都在這個地方圍繞著。還有乾闥婆, 還有乾闥婆,他頭上有 一個犄 一個犄角。為什麼他生出這個角呢 他生出這個角呢?牛有兩隻角, 牛有兩隻角,鹿也有兩隻角, 鹿也有兩隻角,在兩 隻鹿角的尖上邊, 隻鹿角的尖上邊,又分出來很多叉; 又分出來很多叉;有三個角、 有三個角、四個角。 四個角。唯獨這個乾闥 婆,他只一個犄 他只一個犄角在頭上長著。 角在頭上長著。我告訴你 我告訴你,為什麼牛有兩隻角, 牛有兩隻角,狗就沒 有兩隻角? 有兩隻角?什麼道理? 道理?你若研究科學, 究科學,這些個問題你 這些個問題你都應該明白、 都應該明白、都應 該知道。 該知道。牛因為 牛因為牠以前不聽父母的教 以前不聽父母的教導,父母說 父母說一句話, 一句話,他一頭就頂過 去,說:「哎 :「哎!你不要出聲! 不要出聲!你不要講話!」 不要講話!」這就像牛長了 !」這就像牛長了犄 這就像牛長了犄角似的, 角似的, 也不管三七二十一, 也不管三七二十一,牠一頭就頂過去。 一頭就頂過去。不孝順父母的人, 不孝順父母的人,父母說 父母說一句 話,他就頂碰 他就頂碰過去。 過去。頂,就用一句話, 就用一句話,就好像拿一個棒子打過去, 就好像拿一個棒子打過去,但是 他這是說 他這是說話;說話這個力量, 話這個力量,就好像牛角那麼 就好像牛角那麼有力量、 有力量、那麼頂過去了。 頂過去了。 哎!就往前這麼 就往前這麼頂! 這個乾闥婆, 這個乾闥婆,他不頂爸爸 他不頂爸爸, 爸爸,他頂媽媽; 他頂媽媽;爸爸說話他不頂 爸爸說話他不頂, 話他不頂,因為他怕頂不 過;媽媽一說 媽媽一說話,他就頂過去了。 他就頂過去了。所以今生牠 所以今生牠只有一個犄 只有一個犄角,就做音樂 神,但是他好玩。 但是他好玩。為什麼他頂他媽媽? 他頂他媽媽?就因為 就因為他好頑皮, 他好頑皮,一天到晚 一天到晚也不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47 of 110

做工, 做工,盡去或者聽音樂, 盡去或者聽音樂,或者去跳舞, 或者去跳舞,或者去看電影; 或者去看電影;回來, 回來,他媽媽一 說他:「唉 :「唉!你怎麼不找一點工做 怎麼不找一點工做呢 不找一點工做呢?」他就頂過去 ?」他就頂過去:「 他就頂過去:「我找工作做什 :「我找工作做什 麼?我現在有的是飯吃、 我現在有的是飯吃、有的是衣服穿, 有的是衣服穿,你給我攢 給我攢了這麼 了這麼多錢, 多錢,我為什 麼要去做工呢 要去做工呢?」就把他媽媽頂得也沒有話講了 ?」就把他媽媽頂得也沒有話講了! 就把他媽媽頂得也沒有話講了!所以他盡掛著玩, 所以他盡掛著玩,盡 想著去怎麼 想著去怎麼樣玩 怎麼樣玩, 樣玩,以後就做了乾闥婆了。 以後就做了乾闥婆了。 做了乾闥婆, 做了乾闥婆,他因為 他因為還是盡歡喜玩, 還是盡歡喜玩,於是就到玉帝那兒做個奏樂的音樂 神。他有一種嗜好, 他有一種嗜好,就歡喜聞香, 就歡喜聞香,他著住到香塵上了, 他著住到香塵上了,無論有什麼 無論有什麼香 味,他都要聞。 他都要聞。玉帝那地方, 玉帝那地方,有一種特別的栴檀香, 有一種特別的栴檀香,一點著, 一點著,他就順著 香味跑 香味跑去了; 去了;就好像現在人歡喜吃麻醉藥似的, 就好像現在人歡喜吃麻醉藥似的,就麻醉了。 就麻醉了。乾闥婆到那 地方, 地方,玉帝說 玉帝說,「哦 ,「哦,你來了! 來了!給我奏一首音樂吧 給我奏一首音樂吧!」於是他就 !」於是他就蹦蹦 於是他就蹦蹦跳 蹦蹦跳 跳,搖頭晃腦的, 搖頭晃腦的,一邊彈琴, 一邊彈琴,一邊這麼 一邊這麼晃晃悠悠的; 晃晃悠悠的;這樣, 這樣,他覺得這是 最好、 最好、最自在了, 最自在了,所以一到那地方, 所以一到那地方,就給玉帝奏樂。 就給玉帝奏樂。 這是天龍八部, 這是天龍八部,有乾闥婆、 有乾闥婆、緊那羅、 緊那羅、摩睺羅伽、 羅伽、人非人等, 人非人等,這也就包括 阿修羅、 阿修羅、迦樓羅都在內 迦樓羅都在內了。常常講這個「 常常講這個「阿修羅」, 阿修羅」,究竟 」,究竟你 究竟你們認識沒認 識這阿修羅的樣子呢 識這阿修羅的樣子呢?你們若沒認識, 們若沒認識,我可以給你 我可以給你們介紹一下。 們介紹一下。你看見 這個人與人常常鬥 這個人與人常常鬥爭、常常打仗, 常常打仗,你想要我死、 想要我死、我想要你 我想要你亡;你拿一支 槍,就要扳 就要扳槍機子把我打死; 槍機子把我打死;我拿一支槍, 我拿一支槍,也扳這個槍機子, 這個槍機子,想要把你 想要把你 打死。 打死。那就是阿修羅! 那就是阿修羅!你可以想像, 可以想像,在家庭裏, 在家庭裏,有家庭的阿修羅; 有家庭的阿修羅;在國 裏,有國的阿修羅; 有國的阿修羅;在人與人, 在人與人,也有人的阿修羅。 也有人的阿修羅。 家庭裏邊, 家庭裏邊,你說一句話, 一句話,我也不願意聽; 我也不願意聽;我說一句話, 一句話,你也不願意聽; 也不願意聽; 於是兩人就鬥 於是兩人就鬥爭起來, 爭起來,就生煩惱了。 就生煩惱了。生煩惱, 生煩惱,這以為 這以為就有人請客了, 就有人請客了,請 他來吃煩惱。 他來吃煩惱。丈夫就想請太太吃一頓煩惱; 丈夫就想請太太吃一頓煩惱;太太說 太太說:「好了 :「好了! 好了!你請我吃 煩惱, 煩惱,來而不往, 來而不往,非禮也! 非禮也!我也請你 我也請你吃一頓煩惱。」 吃一頓煩惱。」兩個人都吃了兩頓 。」兩個人都吃了兩頓 煩惱。 煩惱。覺得這個煩惱味道還是不錯的, 覺得這個煩惱味道還是不錯的,不妨給子女也吃一點; 不妨給子女也吃一點;於是這夫 婦兩個一開會議, 婦兩個一開會議,也請子女吃一頓煩惱。 也請子女吃一頓煩惱。子女吃完了煩惱, 子女吃完了煩惱,就跑到外 邊,請他們朋友又吃煩惱。 請他們朋友又吃煩惱。他朋友一想, 他朋友一想,這個煩惱是他的朋友請吃的; 這個煩惱是他的朋友請吃的; 於是回家再請他父親、 於是回家再請他父親、母親吃煩惱去。 母親吃煩惱去。這個煩惱就想要斷、 這個煩惱就想要斷、也斷不了, 也斷不了, 接接連連都是煩惱! 接接連連都是煩惱! 遍地都是煩惱, 遍地都是煩惱,就遍地都是阿修羅。 就遍地都是阿修羅。你請人家吃煩惱, 請人家吃煩惱,你是阿修羅; 是阿修羅;人 家請你 家請你吃煩惱, 吃煩惱,那個人也是阿修羅; 那個人也是阿修羅;阿修羅的世界, 阿修羅的世界,就是煩煩惱惱、 就是煩煩惱惱、爭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48 of 110

爭吵吵, 吵吵,這就叫阿修羅。 這就叫阿修羅。家庭裏頭不快樂, 家庭裏頭不快樂,一天到晚 一天到晚都是吃煩惱, 都是吃煩惱,拿煩 惱比吃油餅 惱比吃油餅都吃得香。 都吃得香。他想吃煩惱不要錢, 他想吃煩惱不要錢,如果吃飯、 如果吃飯、吃麵包、吃牛 油,都要用錢去買。 都要用錢去買。哎!吃一點煩惱! 吃一點煩惱!這是自己家裏本有的! 這是自己家裏本有的!所以就大 家都歡喜吃煩惱, 家都歡喜吃煩惱,拿煩惱就當飯來吃、 拿煩惱就當飯來吃、當麵包來吃, 包來吃,這就是阿修羅! 這就是阿修羅!你 們現在知道了嗎 們現在知道了嗎? 阿修羅就是煩惱; 阿修羅就是煩惱;你有煩惱, 有煩惱,你就是阿修羅; 就是阿修羅;我有煩惱, 我有煩惱,我就是阿修 羅;他有煩惱, 他有煩惱,他就是阿修羅。 他就是阿修羅。煩惱, 煩惱,就是發脾氣; 就是發脾氣;就是覺得所有的人 都不好, 都不好,就我一個人好; 就我一個人好;這怎麼辦呢 怎麼辦呢? 辦呢?我到什麼 我到什麼地方去, 地方去,才能和這一些 個不好的人脫 個不好的人脫離關係呢 離關係呢?這一天到晚 這一天到晚想這個法子, 想這個法子,也想不出來; 也想不出來;為什麼 呢?也就因為 也就因為你也有煩惱。 也有煩惱。你若沒有煩惱, 若沒有煩惱,你看見人人都是佛。 看見人人都是佛。不要說 不要說 旁的, 旁的,我看見你 我看見你們這些個不聽教 們這些個不聽教的徒弟、 的徒弟、不聽教 不聽教的小孩子, 的小孩子,我叫你 我叫你們孝 順父母, 順父母,你們也不孝順父母; 們也不孝順父母;我叫你 我叫你們不要發脾氣, 們不要發脾氣,你發得更多一點; 發得更多一點; 我叫你 我叫你不要有火, 不要有火,你說這怎麼辦 怎麼辦得到呢 得到呢?我這個火, 我這個火,這是與生俱 這是與生俱來的。 來的。 我一生來, 我一生來,它就是我的老朋友了! 就是我的老朋友了!你現在想叫我這個老朋友和我脫 現在想叫我這個老朋友和我脫離關 係,這怎麼辦 怎麼辦得到呢 得到呢?也不聽話。 也不聽話。但是我也不發脾氣, 但是我也不發脾氣,你願意做阿修 羅,你就做阿修羅; 就做阿修羅;等你幾時做夠 幾時做夠了,你就不做了! 就不做了! 還有迦樓羅, 還有迦樓羅,就是大鵬金翅鳥。 就是大鵬金翅鳥。我們人人都沒有看見過大鵬金翅鳥, 我們人人都沒有看見過大鵬金翅鳥,牠 有多大呢 有多大呢?大鵬金翅鳥吃龍, 大鵬金翅鳥吃龍,龍有好幾百丈長, 龍有好幾百丈長,牠吃龍就好像我們吃麵 吃龍就好像我們吃麵 一樣, 一樣,叼起來, 起來,一吞就一條、 就一條、一吞就一條。 就一條。你想看一看啊 想看一看啊?很危險的。 很危險的。 牠一看著人, 一看著人,牠也要吃, 也要吃,牠拿你當一條懶蟲, 當一條懶蟲,一口就吞 一口就吞到肚裏去! 到肚裏去!大鵬 金翅鳥有多大呢 金翅鳥有多大呢?這一個翅膀, 這一個翅膀,有三百六十由旬。 有三百六十由旬。你算有多大? 算有多大?牠又一 飛一搧 飛一搧,翅膀一搧 翅膀一搧的時候, 的時候,海裏的水都乾了; 海裏的水都乾了;因為牠翅膀把海水都搧 翅膀把海水都搧乾 了,龍在海底下, 龍在海底下,牠過去, 過去,一嘴叼 一嘴叼起來就吃了! 起來就吃了!這迦樓羅專門吃龍的。 這迦樓羅專門吃龍的。 緊那羅, 緊那羅,也是一個奏樂的樂神, 也是一個奏樂的樂神,就是乾闥婆的同伴、 就是乾闥婆的同伴、同事。 同事。摩睺羅伽, 羅伽, 就是大蟒蛇。 就是大蟒蛇。這大蟒蛇, 這大蟒蛇,不是像我們普通所見的大蟒蛇, 不是像我們普通所見的大蟒蛇,牠的身體能在 須彌山上繞三匝 須彌山上繞三匝。須彌山究竟有多大? 須彌山究竟有多大?你不知道, 不知道,我也不知道! 我也不知道!你若開 天眼, 天眼,就知道這大蟒蛇有多大了。 就知道這大蟒蛇有多大了。還有這一切的人, 還有這一切的人,以及非人等。 以及非人等。為什 麼做的人? 做的人?就因為 就因為你孝順父母, 孝順父母,就可以做人。 就可以做人。為什麼做非人? 做非人?非人, 非人,就 是畜生、 是畜生、餓鬼、 餓鬼、地獄; 地獄;那就是因為 那就是因為不孝順父母。 不孝順父母。我們人所以和畜生不同 的地方, 的地方,就因為 就因為人知道孝順父母、 人知道孝順父母、知道報恩、 知道報恩、知道感恩報德。 知道感恩報德。畜生有的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49 of 110

也知道, 也知道,多數就不知道; 多數就不知道;因為牠無知, 無知,牠太愚癡了! 太愚癡了!愚癡的人, 愚癡的人,你對他 好,他也不知道; 他也不知道;你對他不好, 對他不好,他也不知道; 他也不知道;就做了非人了! 就做了非人了! 天龍八部, 天龍八部,以及人與非人等, 以及人與非人等,都恭敬佛, 都恭敬佛,圍繞著佛。 圍繞著佛。及見十六王子請佛 轉法輪: 轉法輪:又見到大通智勝如來的十六個兒子, 又見到大通智勝如來的十六個兒子,在請佛轉妙法輪; 在請佛轉妙法輪;就是請 佛講經說 佛講經說法、教化眾生。 N3.廣陳供養 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 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 繞百千匝,即以天華而散佛上。 即以天華而散佛上。所散之華, 所散之華,如須 爾山, 爾山,並以供養佛菩提樹。 並以供養佛菩提樹。華供養已, 華供養已,各以宮殿, 各以宮殿,奉上彼佛, 奉上彼佛,而作是 言:惟見哀愍, 惟見哀愍,饒益我等, 饒益我等,所獻宮殿, 所獻宮殿,願垂納處。 願垂納處。時諸梵天王即於佛 前,一心同聲, 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以偈頌曰。 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 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 繞百千匝:這時所有一切的大梵天王, 這時所有一切的大梵天王,五體投 地;禮佛之後, 禮佛之後,向佛右繞百千餘匝 向佛右繞百千餘匝。即以天華而散佛上: 即以天華而散佛上:用他們所帶來 的天華, 的天華,散在佛的上邊, 散在佛的上邊,把這花散開來供佛。 把這花散開來供佛。所散之華, 所散之華,如須彌山: 如須彌山:他 們所散下來的天華, 們所散下來的天華,好像須彌山那麼 好像須彌山那麼樣高、 樣高、那麼樣大、 樣大、那麼樣多。 樣多。雖然 形相好像須彌山, 形相好像須彌山,可是無障無礙; 可是無障無礙;視之有形, 視之有形,摸之無形。 摸之無形。你看這花是有 形的, 形的,但是你 但是你用手一摸, 用手一摸,又無形。 又無形。好像看電影似的, 好像看電影似的,你眼睛看著有個人 來了, 來了,你用手一摸, 用手一摸,只在布上呢 只在布上呢!沒有的。 沒有的。這是不可思議的妙境界, 這是不可思議的妙境界,可 是我們一般的俗人看著, 是我們一般的俗人看著,它什麼也沒有。 也沒有。不但用這天華來供養佛, 不但用這天華來供養佛,並以 供養佛菩提樹: 供養佛菩提樹:並且又以天華來供養佛覺道的樹。 並且又以天華來供養佛覺道的樹。 華供養已: 華供養已:以花供養完了之後, 以花供養完了之後,各以宮殿, 各以宮殿,奉上彼佛: 奉上彼佛:天人所最愛惜 的、所最執著的, 所最執著的,就是他這宮殿, 就是他這宮殿,他也不愛其他的東西。 他也不愛其他的東西。他住這宮殿覺 得最美妙、 得最美妙、最舒服, 最舒服,坐到這宮殿裏, 坐到這宮殿裏,什麼他也不想了, 他也不想了,他也不想爸爸 他也不想爸爸是 爸爸是 誰、也不想媽媽是誰、 也不想媽媽是誰、也不想兄弟姊 也不想兄弟姊妹,誰他都忘了, 誰他都忘了,就忘不了他這個 宮殿! 宮殿!坐到這宮殿裏, 坐到這宮殿裏,一天到晚 一天到晚就想我這宮殿真 就想我這宮殿真不錯的! 不錯的!這麼美妙, 美妙,坐 在這裏太舒服了, 在這裏太舒服了,比躺到那沙發椅上都舒服。 到那沙發椅上都舒服。他就執著他這宮殿, 他就執著他這宮殿,所以 當他們去找尋這光源, 當他們去找尋這光源,也帶著他這個宮殿一齊來; 也帶著他這個宮殿一齊來;但是到這兒見佛, 但是到這兒見佛,他 就開了悟了。 就開了悟了。開悟, 開悟,所以這宮殿也要放得下了、 所以這宮殿也要放得下了、也要不執著了! 也要不執著了!於是拿 出這宮殿, 出這宮殿,就來要供養佛; 就來要供養佛;都奉獻給大通智勝如來了。 都奉獻給大通智勝如來了。而作是言: 而作是言:大家 一齊就說 一齊就說話了。 話了。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50 of 110

惟見哀愍, 惟見哀愍,饒益我等, 饒益我等,所獻宮殿, 所獻宮殿,願垂納處: 願垂納處:我們只有一個心, 我們只有一個心,這個心 是什麼 是什麼呢?就是願意佛憐憫我們, 就是願意佛憐憫我們,饒益我們; 饒益我們;我們願意在三寶的面前種 福,請佛接受我們所奉獻的宮殿, 請佛接受我們所奉獻的宮殿,願意佛住到這宮殿裏, 願意佛住到這宮殿裏,好給我們種 福。 時諸梵天王即於佛前: 時諸梵天王即於佛前:當爾之時, 當爾之時,這五百萬億這麼 這五百萬億這麼多的大梵天王就在佛 前,一心同聲, 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以偈頌曰:雖然有五百這麼 雖然有五百這麼多,但是他們共同都專一其 心,都變成一個心, 都變成一個心,也變成一個聲音了! 也變成一個聲音了!所以一心同聲, 所以一心同聲,同時發聲, 同時發聲,用 偈頌來讚歎大通智勝如來。 偈頌來讚歎大通智勝如來。 善哉見諸佛 普智天人尊 於昔無量劫 三惡道增長 不從佛聞法 罪業因緣 罪業因緣故 不蒙佛所化

救世之聖尊 哀愍群萌類 空過無有佛 阿修羅亦盛 常行不善事 失樂及樂想 常墮於惡道

能於三界獄 能開甘露門 世尊未出時 諸天眾 諸天眾轉減 色力及智慧 住於邪見法

勉出諸眾 勉出諸眾生 廣度於一切 十方常闇冥 死多墮惡道 斯等皆減少 不識善儀則

前邊這十方無量無數這麼 前邊這十方無量無數這麼多的大梵天王, 多的大梵天王,都是一心同聲, 都是一心同聲,以偈來讚頌這 大通智勝佛, 大通智勝佛,所以他們說 所以他們說善哉見諸佛, 善哉見諸佛,救世之聖尊: 救世之聖尊:說我們現在感覺最 好了! 好了!能遇見著佛; 能遇見著佛;佛是一位救拔這個世界的聖人, 佛是一位救拔這個世界的聖人,使我們也都能離苦 得樂。 得樂。能於三界獄, 能於三界獄,勉出諸眾 勉出諸眾生:在欲界、 在欲界、色界、 色界、無色界這三界的牢獄 裏邊, 裏邊,佛能以使令一切的眾 佛能以使令一切的眾生,都離苦得樂, 都離苦得樂,了生脫 了生脫死。普智天人尊, 普智天人尊, 哀愍群萌類: 哀愍群萌類:佛是一位有大智慧, 佛是一位有大智慧,而能普遍教 而能普遍教化天人的導師、 化天人的導師、天人的一 個師表, 個師表,對一切眾 對一切眾生都有大慈悲心, 生都有大慈悲心,憐憫一切眾 憐憫一切眾生。萌,是萌芽; 是萌芽;群萌 類,就是一切有情的眾 就是一切有情的眾生,也包括無情在內 也包括無情在內,所謂「 所謂「有情無情, 有情無情,同圓種 智」。 能開甘露門: 能開甘露門:佛能打開甘露的法門; 佛能打開甘露的法門;甘露是天上一種的不死藥, 甘露是天上一種的不死藥,佛說 法,可以令一切眾 可以令一切眾生了生脫 生了生脫死,所以也叫甘露門。 所以也叫甘露門。廣度於一切: 廣度於一切:佛不是 單單度一個眾 單單度一個眾生、兩個眾 兩個眾生,是普遍而度脫 是普遍而度脫一切眾 一切眾生。 於昔無量劫, 於昔無量劫,空過無有佛: 空過無有佛:在很久以前, 在很久以前,經過有無量無邊那麼 經過有無量無邊那麼多的大 劫,把這時間都空過去了, 把這時間都空過去了,沒有佛出現於世。 沒有佛出現於世。前邊有一個說 前邊有一個說,一百八十 個大劫沒有見佛; 個大劫沒有見佛;有一個又說 有一個又說,一百三十個大劫沒有見佛; 一百三十個大劫沒有見佛;這是空過無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51 of 110

量劫。 量劫。這是每 這是每一處的眾 一處的眾生,所有的因果不同, 所有的因果不同,所見也都不一樣。 所見也都不一樣。 世尊未出時, 世尊未出時,十方常闇冥: 十方常闇冥:在這個空過無有佛, 在這個空過無有佛,世尊沒有出世的時候, 世尊沒有出世的時候, 這十方的世界都好像在黑闇裏邊生長, 這十方的世界都好像在黑闇裏邊生長,沒有光明。 沒有光明。 三惡道增長, 三惡道增長,阿修羅亦盛: 阿修羅亦盛:因為沒有光明, 沒有光明,所以三惡道增長。 所以三惡道增長。三惡道, 三惡道, 就是地獄、 就是地獄、餓鬼、 餓鬼、畜生。 畜生。這三惡道增長, 這三惡道增長,是一個不好的現象; 是一個不好的現象;再加上阿 修羅, 修羅,這是四惡趣。 這是四惡趣。這阿修羅也非常的盛。 這阿修羅也非常的盛。 諸天眾 諸天眾轉減, 轉減,死多墮惡道: 死多墮惡道:因為人不做善事, 人不做善事,盡做惡事, 盡做惡事,所以死了就墮 地獄、 地獄、做餓鬼、 做餓鬼、做畜生, 做畜生,或者去做阿修羅。 或者去做阿修羅。這四惡趣的眾 這四惡趣的眾生增加了, 生增加了,諸 天眾就減少了! 就減少了!不做好事, 不做好事,生天的人就很少。 生天的人就很少。我們人想一想, 我們人想一想,這三惡道 是非常危險的, 是非常危險的,我們時時刻刻, 我們時時刻刻,都要小心一點! 都要小心一點!不要死了, 不要死了,墮落到三惡 道裏頭去。 道裏頭去。 不從佛聞法, 不從佛聞法,常行不善事: 常行不善事:因為一切眾 一切眾生遇不著佛, 生遇不著佛,所以也就沒有法子 明白佛法; 明白佛法;沒有法子明白佛法, 沒有法子明白佛法,也就不懂 也就不懂得修行, 得修行,常常做一些不善的事 情,所以就會墮落到三惡道裏邊去。 所以就會墮落到三惡道裏邊去。你若做善事, 若做善事,就生天, 就生天,或者增加你 或者增加你 的善根; 的善根;為什麼墮落三惡道? 墮落三惡道?就因為 就因為沒有善根。 沒有善根。 色力及智慧, 色力及智慧,斯等皆減少: 斯等皆減少:色,是顏色;力,是力量; 是力量;言其身體健康, 言其身體健康, 這就是色力; 這就是色力;你再有智慧, 再有智慧,這就是很強 這就是很強壯的時候。 壯的時候。可是這身體也不健康 了,所以智慧也沒有那麼 所以智慧也沒有那麼大了, 大了,都一天比一天少了。 都一天比一天少了。罪業因緣 罪業因緣故,失樂 及樂想: 及樂想:這都是由於造罪業的因緣 這都是由於造罪業的因緣太多了, 太多了,所以就失去你 所以就失去你應當得的快 樂,甚至於你 甚至於你心裏所想的快樂也都沒有了、 心裏所想的快樂也都沒有了、失去了! 失去了! 住於邪見法: 住於邪見法:因為沒有正知正見, 沒有正知正見,所以就跑 所以就跑到邪知邪見的地方去了。 到邪知邪見的地方去了。不 識善儀則: 識善儀則:也都不明白、 也都不明白、不認識善的方法、 不認識善的方法、善的規則。 善的規則。不蒙佛所化, 不蒙佛所化,常 墮於惡道: 墮於惡道:因為業障太重, 業障太重,所以就見不著佛, 所以就見不著佛,也就不能得到佛來教 也就不能得到佛來教化, 生生世世常常墮落到三惡道裏邊去。 生生世世常常墮落到三惡道裏邊去。 佛為世間眼 超出成正覺 我等諸宮殿 願以此功德

久遠時乃出 我等甚欣慶 蒙光故嚴飾 普及於一切

哀愍諸眾 哀愍諸眾生 及餘一切眾 及餘一切眾 今以奉世尊 我等與眾 我等與眾生

故現於世間 喜歎未曾有 惟垂哀納受 皆共成佛道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52 of 110

佛為世間眼, 世間眼,久遠時乃出: 久遠時乃出:佛現在出現於世了! 佛現在出現於世了!佛是世間的眼目, 佛是世間的眼目,這麼 很久很久、 很久很久、很遠很遠的時間, 很遠很遠的時間,才出現於世。 才出現於世。哀愍諸眾 哀愍諸眾生,故現於世間: 故現於世間: 佛因為 佛因為哀愍一切的眾 哀愍一切的眾生,所以才出世。 所以才出世。 超出成正覺, 超出成正覺,我等甚欣慶: 我等甚欣慶:佛出世, 佛出世,修行得成正覺; 修行得成正覺;我們這一切眾 我們這一切眾生, 現在都非常的幸運, 現在都非常的幸運,很萬幸的, 很萬幸的,及餘一切眾 及餘一切眾,喜歎未曾有: 喜歎未曾有:所有其他的 一切眾 一切眾生,也都很幸運的, 也都很幸運的,都歡喜讚歎世尊, 都歡喜讚歎世尊,得未曾有。 得未曾有。 我等諸宮殿, 我等諸宮殿,蒙光故嚴飾: 蒙光故嚴飾:我們所有的宮殿得蒙到佛的光明照耀, 我們所有的宮殿得蒙到佛的光明照耀,所以 這宮殿也比以前特別的莊嚴好看! 這宮殿也比以前特別的莊嚴好看!所以今以奉世尊, 所以今以奉世尊,惟垂哀納受: 惟垂哀納受:現在 我們願意將宮殿都布施奉獻給世尊, 我們願意將宮殿都布施奉獻給世尊,惟願佛大發慈悲, 惟願佛大發慈悲,哀憐而接受我們 的供養; 的供養;願以此功德,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 普及於一切:我們現在又發願, 我們現在又發願,願以供佛這種的 功德, 功德,普遍給一切眾 普遍給一切眾生來迴向, 生來迴向,我等與眾 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皆共成佛道:願我們現在 所有的這些大梵天王和一切眾 所有的這些大梵天王和一切眾生,大家都一齊成就佛的道果。 大家都一齊成就佛的道果。 優曇缽 優曇缽羅是梵語, 羅是梵語,翻譯為 翻譯為靈瑞。 靈瑞。這種花, 這種花,三千年才開一次, 三千年才開一次,所以很不容 易遇著; 易遇著;佛也就好像這種花一樣的, 佛也就好像這種花一樣的,很久佷 很久佷久才有佛出現於世, 久才有佛出現於世,才能遇 著佛法。 著佛法。就拿西方的人來說 就拿西方的人來說,這麼久的時間, 久的時間,真正明白佛法的人, 正明白佛法的人,是很 少很少的。 少很少的。現在這是一個開始, 現在這是一個開始,大約你 大約你們這一班人── 們這一班人──再 ──再說一個迷信的 話,也是一個不迷信的話! 也是一個不迷信的話!在你們前生都發過願, 們前生都發過願,說是我們有個師父, 是我們有個師父, 有願力將來要到美國去弘揚佛法; 有願力將來要到美國去弘揚佛法;我們這些弟子應該發願先去! 我們這些弟子應該發願先去!所以就 先到這個地方來, 先到這個地方來,做這一個國家的人。 做這一個國家的人。那麼現在就學習佛法, 現在就學習佛法,你們這都 是乘願而來的, 是乘願而來的,不要忘了你 不要忘了你自己的願力! 自己的願力!不要一天到晚 不要一天到晚還是忘不了吃你 還是忘不了吃你 們那個煩惱。 們那個煩惱。煩惱不要吃得太多了! 煩惱不要吃得太多了!吃得太多, 吃得太多,會生毛病的。 會生毛病的。佛法是很 難遇的! 難遇的! 有個大梵天王叫「 有個大梵天王叫「尸棄」, 尸棄」,這是梵語 」,這是梵語, 這是梵語,此云「 此云「頂髻」, 頂髻」,就是頂上有一個 」,就是頂上有一個 髻;這個髻, 這個髻,不一定是肉髻, 不一定是肉髻,就是「 就是「髮髻」 髮髻」也可以。 也可以。這個意思, 這個意思,就是這 位大梵天的天王, 位大梵天的天王,他以禪定的水、 他以禪定的水、以智慧水, 以智慧水,化去他的婬 化去他的婬欲火, 欲火,這叫 「尸棄」, 尸棄」,這叫 頂髻」。他原來也很大的 欲心,但是他用他的智慧 」,這叫「 這叫「頂髻」。 」。他原來也很大的婬 他原來也很大的婬欲心, 水,把婬欲火都化了, 欲火都化了,變化成智慧水了。 變化成智慧水了。這也就是我跟你 這也就是我跟你們說的,叫你 們用般若的智慧, 們用般若的智慧,就是智慧水, 就是智慧水,不要用無明火, 不要用無明火,也就是這道理。 也就是這道理。尸棄, 尸棄, 按照中文的意思, 按照中文的意思,又可以有一個講法: 又可以有一個講法:人死了, 人死了,這個身體叫屍首, 這個身體叫屍首,也就 是這個「 是這個「尸」。這個 」。這個「 這個「尸棄」, 尸棄」,也就是 」,也就是「 也就是「棄屍」, 棄屍」,把屍首不要了 」,把屍首不要了! 把屍首不要了!因為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53 of 110

這位大梵天王以前很歡喜他的身體, 這位大梵天王以前很歡喜他的身體,所以修行也不願意捨棄他這個身 體,覺得他身體最美麗、 覺得他身體最美麗、最好了; 最好了;修行修行, 修行修行,他就也不叫他自己起婬 他就也不叫他自己起婬欲 心,盡用智慧水來把無明火都給消滅了。 盡用智慧水來把無明火都給消滅了。有一次, 有一次,他遇著一個很美貌的 女人, 女人,他也不知道為 他也不知道為什麼又生出無明火來了, 又生出無明火來了,就這個婬 就這個婬欲火生出了; 欲火生出了;雖 然沒有破戒, 然沒有破戒,但是他說 但是他說:「啊 :「啊!有身體這種東西, 有身體這種東西,真是危險! 是危險!不要它 不要它 了!」於是把這個身體就不要了 !」於是把這個身體就不要了、 於是把這個身體就不要了、就棄了, 就棄了,就生到天上去做大梵天王, 就生到天上去做大梵天王, 所以叫「 所以叫「尸棄」。 尸棄」。 N4.請轉法輪 爾時,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 五百萬億諸梵天王,偈讚佛已, 偈讚佛已,各白佛言: 各白佛言:惟願世尊轉於法輪, 惟願世尊轉於法輪, 多所安隱, 多所安隱,多所度脫 多所度脫。時諸梵天王, 時諸梵天王,而說偈言: 偈言: 爾時: 爾時:在這個時候, 在這個時候,五百萬億諸梵天王, 五百萬億諸梵天王,偈讚佛已, 偈讚佛已,各白佛言: 各白佛言:這個不 只五百萬億, 只五百萬億,甚至於五千萬億都有的。 甚至於五千萬億都有的。因為這十方, 這十方,每一方就有五百萬 億,所以十方就五千萬億了。 所以十方就五千萬億了。每一方的五百萬億大梵天王, 一方的五百萬億大梵天王,都用偈頌來 讚歎佛完了之後, 讚歎佛完了之後,大家就都向佛來請法了。 大家就都向佛來請法了。請法, 請法,就跪到佛面前說 就跪到佛面前說,惟 願世尊轉於法輪, 願世尊轉於法輪,多所安隱, 多所安隱,多所度脫 多所度脫:我們現在這一切的大梵天王, 我們現在這一切的大梵天王, 惟獨願意世尊轉大法輪, 惟獨願意世尊轉大法輪,說法來教 法來教化眾生,令一切眾 令一切眾生都得到安樂, 生都得到安樂,令 一切眾 一切眾生都得到度脫 生都得到度脫。因為佛說法,必須要有人請法, 必須要有人請法,佛才說 佛才說法;所以 這一切大梵天王, 這一切大梵天王,都向佛請轉法輪。 都向佛請轉法輪。 時諸梵天王, 時諸梵天王,而說偈言: 偈言:在這個時候, 在這個時候,這諸梵天王又用偈頌來讚歎佛。 這諸梵天王又用偈頌來讚歎佛。 世尊轉法輪 擊甘露法鼓 度苦惱眾 度苦惱眾生 開示涅槃道 惟願受我請 以大微妙音 哀愍而敷演 無量劫習法 世尊轉法輪, 世尊轉法輪,擊甘露法鼓: 甘露法鼓:我們現在這一切諸梵天王和所有一切眾 我們現在這一切諸梵天王和所有一切眾生, 都願意請世尊轉大法輪, 都願意請世尊轉大法輪,打起來這甘露法的法鼓, 打起來這甘露法的法鼓,教化一切眾 化一切眾生。佛說 法,也就好像甘露法似的, 也就好像甘露法似的,能令人了生脫 能令人了生脫死,度苦惱眾 度苦惱眾生,開示涅槃 道:能度脫 能度脫所有三惡道裏一切苦惱的眾 所有三惡道裏一切苦惱的眾生,開示我們如何修不生不滅這 種的成佛道路; 種的成佛道路;指示明白我們, 指示明白我們,令我們一切眾 令我們一切眾生都曉得修涅槃的道路。 生都曉得修涅槃的道路。 惟願受我請, 惟願受我請,以大微妙音: 以大微妙音:我們現在就惟獨願意佛接受我們大家的請 求;請求幹什麼 請求幹什麼呢?就是轉大法輪。 就是轉大法輪。佛的音, 佛的音,微妙不可思議; 微妙不可思議;以微妙不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54 of 110

可思議的這種音聲, 可思議的這種音聲,來給眾 來給眾生說法。哀愍而敷演, 哀愍而敷演,無量劫集法: 無量劫集法:並且請 佛慈悲, 佛慈悲,憐憫我們這一切眾 憐憫我們這一切眾生,而為我們說 我們說法,敷演法要; 敷演法要;是由無量劫 以來所集聚修成這種的法, 以來所集聚修成這種的法,現在給我們一切眾 現在給我們一切眾生來演說 生來演說這種的妙法。 這種的妙法。這 是大梵天王請大通智勝佛大轉法輪。 是大梵天王請大通智勝佛大轉法輪。 我們這佛教 我們這佛教講堂, 講堂,為什麼叫「講堂」 講堂」呢?講堂, 講堂,就是講經說 就是講經說法的地方; 法的地方; 講經說 講經說法,就是轉大法輪。 就是轉大法輪。我們轉大法輪, 我們轉大法輪,是天天轉, 是天天轉,由早晨轉到晚 由早晨轉到晚 間,轉來轉去, 轉來轉去,轉得人很疲倦的; 轉得人很疲倦的;雖然疲倦還是要轉, 雖然疲倦還是要轉,越疲倦越轉。 越疲倦越轉。 J2.近由(分二) K1.轉半字教

K2.轉滿字教

K1(分二)

L1.正轉教法

L2.聞法得道

L1(分二)

M1.先說四諦法

M2.次說因緣法

今M1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受十方諸梵天王及十六王子請。 受十方諸梵天王及十六王子請。即時三轉十二行法 輪,若沙門、 若沙門、婆羅門, 婆羅門,若天、 若天、魔、梵,及餘世間所不能轉, 及餘世間所不能轉,謂是苦, 謂是苦,是 苦集, 苦集,是苦滅, 是苦滅,是苦滅道。 是苦滅道。 爾時: 爾時:在這時候, 在這時候,就是在前邊這十方大梵天王同他這五百萬億眷屬來讚 歎佛完了之後, 歎佛完了之後,大通智勝如來, 大通智勝如來,受十方諸梵天王及十六王子請: 受十方諸梵天王及十六王子請:大通智 勝如來接受十方五百萬億大梵天王及十六位王子的請求, 勝如來接受十方五百萬億大梵天王及十六位王子的請求,即時三轉十二 行法輪: 行法輪:三轉十二行, 三轉十二行,也叫十二行法輪。 也叫十二行法輪。因為這三轉, 這三轉,是轉「 是轉「苦、集、 滅、道」。佛先講四諦法門 」。佛先講四諦法門, 佛先講四諦法門,因為這四諦各轉了三次, 這四諦各轉了三次,共轉十二次, 共轉十二次,所 以叫「 以叫「三轉四諦十二行法輪」, 三轉四諦十二行法輪」,這是最初佛轉四諦法輪 」,這是最初佛轉四諦法輪。 這是最初佛轉四諦法輪。每一位佛成 佛,都先轉四諦法輪, 都先轉四諦法輪,然後轉十二因緣 然後轉十二因緣,再轉六度; 再轉六度;這是佛成道轉法輪 的次序。 的次序。 第一轉叫「 第一轉叫「示轉」。 示轉」。示 」。示,是指示、 是指示、告訴; 告訴;就是告訴你 就是告訴你這是「 這是「苦、集、 滅、道」四種的相。 四種的相。告訴你 告訴你「此是苦, 此是苦,逼迫性; 逼迫性;此是集, 此是集,招感性; 招感性;此是 滅,可證性; 可證性;此是道, 此是道,可修性。」 可修性。」這個苦 。」這個苦, 這個苦,它壓迫得你 壓迫得你透不過氣來。 透不過氣來。 好像你 好像你若歡喜發脾氣, 若歡喜發脾氣,這個脾氣就壓迫著你 這個脾氣就壓迫著你,覺得坐也不舒服、 覺得坐也不舒服、站也不 舒服、 舒服、走也不舒服、 走也不舒服、躺著也不舒服; 著也不舒服;這是拿發脾氣來比方, 這是拿發脾氣來比方,這就是逼迫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55 of 110

性。「此是集 。「此是集, 此是集,招感性」, 招感性」,這是也是告訴 」,這是也是告訴你 這是也是告訴你,說這種煩惱是集聚而成 的,這是招感而來的。 這是招感而來的。招感, 招感,譬如你 譬如你在那兒, 在那兒,我這麼 我這麼招手說 招手說你來啦!來 啦!這麼一招手, 一招手,就是「 就是「招」;感 」;感,我這一招手, 我這一招手,你那兒就知道是叫你 那兒就知道是叫你 來。就是你 就是你有煩惱, 有煩惱,好像招手似的, 好像招手似的,那外邊的煩惱就招來了; 那外邊的煩惱就招來了;你本來自 己有脾氣, 己有脾氣,外邊境界來了, 外邊境界來了,就令你 就令你發了脾氣, 發了脾氣,這就是招感性。 這就是招感性。這個滅, 這個滅, 是可以證得的, 是可以證得的,這就是可證性。 這就是可證性。這個道, 這個道,是可以修行的, 是可以修行的,這就是可修 性。 第二轉叫「 第二轉叫「勸轉」。 勸轉」。勸 」。勸,是勸化。 是勸化。就是勸化你 就是勸化你「此是苦, 此是苦,汝應知; 汝應知;此是 集,汝應斷; 汝應斷;此是滅, 此是滅,汝應證; 汝應證;此是道, 此是道,汝應修」。 汝應修」。說 」。說你應該不單要知 道,而且還要去做。 而且還要去做。你應該知道苦, 應該知道苦,就止苦。 就止苦。止苦、 止苦、斷集、 斷集、慕滅、 慕滅、修 道,把這苦止住了。 把這苦止住了。我們人想要止苦, 我們人想要止苦,第一就要沒有煩惱。 第一就要沒有煩惱。你有煩惱, 有煩惱, 就有苦; 就有苦;沒有煩惱, 沒有煩惱,這苦止了, 這苦止了,集也斷了。 集也斷了。慕滅, 慕滅,慕是羡 慕是羡慕,就說這個 寂滅無為 寂滅無為的法是好的、 的法是好的、令人羡 令人羡慕的。 慕的。你應該修行, 應該修行,修行這個道。 修行這個道。第一示 轉,是告訴你 是告訴你這法門; 這法門;第二勸轉, 第二勸轉,是告訴你 是告訴你要修行, 要修行,要照著去實行。 要照著去實行。 第三轉叫「 第三轉叫「證轉」。 證轉」。證 是證明、證得。 證得。說是「此是苦, 此是苦,我已知, 我已知,不復 」。證,是證明、 更知; 更知;此是集, 此是集,我已斷, 我已斷,不復更斷; 不復更斷;此是滅, 此是滅,我已證, 我已證,不復更證; 不復更證;此是 道,我已修, 我已修,不復更修。」 不復更修。」我已經知道這苦 。」我已經知道這苦, 我已經知道這苦,不復更知; 不復更知;這個集我已經 斷了, 斷了,不復更斷, 不復更斷,你也應該斷; 也應該斷;這個滅我已經證得, 這個滅我已經證得,不復更證, 不復更證,你也應 該證; 該證;這個道我已經修, 這個道我已經修,不復更修, 不復更修,你也應該修的。 也應該修的。三轉四諦法輪, 三轉四諦法輪,這 叫「三轉十二行法輪」。 三轉十二行法輪」。 若沙門: 若沙門:沙門是梵語, 沙門是梵語,此云「 此云「勤息」, 勤息」,就是 」,就是「 就是「勤修戒定慧, 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 癡」。出家人都叫沙門 」。出家人都叫沙門, 出家人都叫沙門,沙門就要「 沙門就要「勤修戒定慧, 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 息滅貪瞋癡」。說 」。說, 我知道這是沙門的本份 我知道這是沙門的本份,所以天天我就拜佛、 所以天天我就拜佛、誦經、 誦經、禮懺, 禮懺,或者拜經, 或者拜經, 我很勤力的, 我很勤力的,這我是「 這我是「勤修戒定慧」 勤修戒定慧」了吧?不錯!「 不錯!「勤修戒定慧 !「勤修戒定慧」 勤修戒定慧」是很 容易的, 容易的,只不過你 只不過你若勤修, 若勤修,就覺得有一點疲倦, 就覺得有一點疲倦,總覺得是休息休息好。 總覺得是休息休息好。 這「勤修戒定慧」 勤修戒定慧」容易, 容易,但「息滅貪瞋癡」 息滅貪瞋癡」是不容易的。 是不容易的。貪,說是我不 貪錢, 貪錢,我不去攀緣 我不去攀緣。你不貪財, 不貪財,有的時候就會貪色; 有的時候就會貪色;不貪色, 不貪色,就會貪 食。這個錢是萬能的, 這個錢是萬能的,無論什麼 無論什麼事情, 事情,有錢就可以做得到。 有錢就可以做得到。你說:「那 :「那 人若死了, 人若死了,有錢也買不活!」 有錢也買不活!」若死了 !」若死了, 若死了,有錢也可以買得活。 有錢也可以買得活。好像這個人 犯死罪, 犯死罪,說要槍斃, 要槍斃,要以法律處罰他; 要以法律處罰他;但是你 但是你拿出幾百萬來給那個法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56 of 110

官,有的法官一看這幾百萬, 有的法官一看這幾百萬,錢比生命是重要, 錢比生命是重要,於是就判你 於是就判你不死了。 不死了。你 看!錢能通神。 錢能通神。那麼我也不貪它 我也不貪它。好!你這個貪沒有, 這個貪沒有,但是貪色。 但是貪色。色, 不一定說 不一定說女人才叫「 女人才叫「色」;凡是好 」;凡是好顏 凡是好顏色,這都叫「 這都叫「色」。或者 」。或者你 或者你喜歡穿 一件美麗的衣服, 一件美麗的衣服,或者你 或者你願意把你 願意把你自己修飾得很美觀的, 自己修飾得很美觀的,戴一頂好帽 子,也是色; 也是色;穿一套好衣服, 穿一套好衣服,這都是屬於色的, 這都是屬於色的,這是衣。 這是衣。說這個色我不 貪了! 貪了!你不貪色, 不貪色,但是你 但是你貪食。 貪食。吃的時候, 吃的時候,總覺得吃點有營養的東西最 好了! 好了!這個東西有營養, 這個東西有營養,吃一口不夠 吃一口不夠,我一定要吃多一點; 我一定要吃多一點;甚至於吃完 了飯, 了飯,還要找一點有營養的維他命來吃一吃; 還要找一點有營養的維他命來吃一吃;這都是屬於貪。 這都是屬於貪。 你對於衣食和一切的環境方面, 對於衣食和一切的環境方面,所謂「 所謂「眼觀聲色內 眼觀聲色內無有, 無有,耳聽塵事心不 知」,這才叫沒有貪了 」,這才叫沒有貪了。 這才叫沒有貪了。眼睛看聲色, 眼睛看聲色,心裏也沒有; 心裏也沒有;耳聽塵事, 耳聽塵事,心裏也 不知道。 不知道。對於吃東西、 對於吃東西、穿衣服要這樣:「 穿衣服要這樣:「終日吃飯 :「終日吃飯, 終日吃飯,未吃一粒米; 未吃一粒米;終日 穿衣, 穿衣,未穿一縷紗。」 未穿一縷紗。」說 。」說當然了! 當然了!我一天吃飯, 我一天吃飯,我當然吃很多粒米, 我當然吃很多粒米,怎 麼就只一粒米呢 就只一粒米呢?我們不是釋迦牟尼佛, 我們不是釋迦牟尼佛,佛在雪山只吃一麻一麥, 佛在雪山只吃一麻一麥,我當 然沒吃一粒米, 然沒吃一粒米,因為吃了很多粒。 吃了很多粒。你這個算數, 這個算數,是還比我算得好! 是還比我算得好!你知 道不僅僅吃一粒米, 道不僅僅吃一粒米,一天到晚 一天到晚穿衣服, 穿衣服,也沒有穿一條線。 也沒有穿一條線。說當然啦 當然啦!那 個線都織成布, 個線都織成布,不是一條線了, 不是一條線了,當然沒穿一條線! 當然沒穿一條線!這個數學, 這個數學,你也算得 不錯! 不錯!我這個數, 我這個數,不是像你 不是像你那麼算法! 算法!我是一條線也沒有, 我是一條線也沒有,連一條線也 沒穿過; 沒穿過;不用說 不用說穿得多, 穿得多,當然不是一條線了! 當然不是一條線了!你吃飯, 吃飯,連一粒米也沒有 吃;吃只是吃, 吃只是吃,但是也沒吃一粒米。 但是也沒吃一粒米。說:「怎麼 :「怎麼? 怎麼?這豈不是打妄語 嗎?」所以我有幾個徒弟學會打妄語 ?」所以我有幾個徒弟學會打妄語, 所以我有幾個徒弟學會打妄語,都跟著師父學的。 都跟著師父學的。師父盡這麼 師父盡這麼講 話,所以徒弟也就跟著學會了! 所以徒弟也就跟著學會了! 這個怎麼 這個怎麼樣子 怎麼樣子呢 樣子呢?「未吃一粒米 ?「未吃一粒米, 未吃一粒米,未穿一縷紗」, 未穿一縷紗」,這是因 」,這是因為 這是因為你心不在飲 心不在飲 食之間, 食之間,不是在吃飯、 不是在吃飯、穿衣服上用功夫, 穿衣服上用功夫,要吃而未吃、 要吃而未吃、穿而未穿。 穿而未穿。說這 個法門不錯! 個法門不錯!我出去殺幾個人, 我出去殺幾個人,我也殺而未殺; 我也殺而未殺;我出去偷 我出去偷一些個東西, 一些個東西, 這也是盜而未盜! 這也是盜而未盜!但是你 但是你若真能看得破、 能看得破、放得下, 放得下,你就殺人也沒有殺, 就殺人也沒有殺, 因為你不是志在殺人。 不是志在殺人。這個道理講, 這個道理講,越講離得越遠, 越講離得越遠,人越不明白; 人越不明白;就是 個「無心」。 無心」。你 」。你無心, 無心,就沒有罪。 就沒有罪。你能以無心, 能以無心,你可以殺人, 可以殺人,也可以偷 也可以偷 盜的; 盜的;但是你 但是你去偷盜,問一問你 問一問你自己, 自己,是不是你 是不是你有這麼 有這麼一個心想要去偷 一個心想要去偷 盜?你若有這個心想去偷 若有這個心想去偷盜,那就犯罪了! 那就犯罪了!你若有這個心想要去殺人, 若有這個心想要去殺人, 那也是犯罪了! 那也是犯罪了!你若沒有這個心, 若沒有這個心,吃飯、 吃飯、穿衣服也是這樣子; 穿衣服也是這樣子;你沒有心 來吃飯、 來吃飯、沒有心來穿衣服, 沒有心來穿衣服,所以吃得好不好也不知道。 所以吃得好不好也不知道。不是不知道, 不是不知道,就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57 of 110

是不著住到這上頭; 是不著住到這上頭;穿衣服也不是不知道, 穿衣服也不是不知道,也是不著住; 也是不著住;這就叫「 這就叫「應無 所住而生其心」, 所住而生其心」,你 」,你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那就是「 那就是「終日吃飯, 終日吃飯,未吃一 粒米; 粒米;終日穿衣, 終日穿衣,未穿一縷紗」。 未穿一縷紗」。說 」。說:「啊 :「啊!法師! 法師!你講這個道理, 講這個道理,始 終我也不明白。」 終我也不明白。」當然 。」當然你 當然你不明白! 不明白!你若明白, 若明白,你也可以來講經了! 也可以來講經了!你等 你明白那時候, 明白那時候,你也可以這麼 也可以這麼講了。 講了。這是在禪宗所講的道理, 這是在禪宗所講的道理,就是要我 們離一切執著; 們離一切執著;所以沙門要息滅貪瞋癡。 所以沙門要息滅貪瞋癡。 這個「 這個「瞋」,也很不容易的 」,也很不容易的。 也很不容易的。本來我發願, 本來我發願,說是我不發脾氣了! 是我不發脾氣了!我聽師 父的話了, 父的話了,我孝順師父了, 我孝順師父了,但是不知不覺的, 但是不知不覺的,這個脾氣就又拱出來、 這個脾氣就又拱出來、又 鑽出來了! 鑽出來了!就好像老鼠在老鼠洞裏的時候, 就好像老鼠在老鼠洞裏的時候,你也看不見; 也看不見;這老鼠跑 這老鼠跑出來 了,從什麼 從什麼地方跑 地方跑出來而有了老鼠? 出來而有了老鼠?那個脾氣, 那個脾氣,就是個老鼠! 就是個老鼠!那也就是 這個瞋。 這個瞋。那個老鼠, 那個老鼠,就在你 就在你那個「 那個「無影洞」 無影洞」裏頭住著呢 裏頭住著呢!住到你 住到你那個無 影的洞, 影的洞,不知道什麼 不知道什麼時候, 時候,就跑出來了! 出來了!癡,是愚癡, 是愚癡,就是盡做糊塗 事,不做明白事; 不做明白事;明明知道這個事情是不對的、 明明知道這個事情是不對的、不合法的, 不合法的,一定要去做 去,這就叫愚癡了。 這就叫愚癡了。沙門就是要「 沙門就是要「勤修戒定慧, 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 息滅貪瞋癡」,這是沙 」,這是沙 門的意思。 門的意思。 婆羅門: 婆羅門:婆羅門是古印度的一種外道。 婆羅門是古印度的一種外道。現在在印度的佛教 現在在印度的佛教裏邊, 裏邊,也有這 種的外道; 種的外道;他穿的衣服像出家人, 他穿的衣服像出家人,好像有一些也穿黃 好像有一些也穿黃衣服, 衣服,但是他們所 行的就是外道法。 行的就是外道法。在外相上看著是比丘, 在外相上看著是比丘,心裏頭, 心裏頭,他所行的道, 他所行的道,不是比 丘。好像前幾個禮拜, 好像前幾個禮拜,報紙上報說 報紙上報說,有七、 有七、八個和尚 八個和尚被警察抓 被警察抓去,放到 監獄裏, 監獄裏,就是那一類的。 就是那一類的。穿著黃 穿著黃衣服在街上又打鑼, 衣服在街上又打鑼,打鼓, 打鼓,又和人要 錢,這一類的多數是嬉皮做的。 這一類的多數是嬉皮做的。他因為 他因為做嬉皮, 做嬉皮,沒有法子有錢, 沒有法子有錢,現在他 們做個假和尚 們做個假和尚去各處化緣 去各處化緣,各處向人家說 各處向人家說他們是出家人。 他們是出家人。 婆羅門是梵語, 婆羅門是梵語,翻譯為 翻譯為淨裔, 淨裔,就是修清 就是修清淨行的。 淨行的。但是現在的婆羅門, 但是現在的婆羅門,他 就連清 就連清淨行也不修了; 淨行也不修了;他修的什麼 他修的什麼行呢?修的是混濁的行。 修的是混濁的行。混濁, 混濁,就是 邋遢、 邋遢、他做什麼 他做什麼,什麼不乾淨。 不乾淨。因為時間一久了, 時間一久了,無論什麼 無論什麼裏頭, 裏頭,都有 假的; 假的;所以婆羅門雖然本來叫「 所以婆羅門雖然本來叫「清淨」,現在就變成 」,現在就變成污 現在就變成污濁,不清淨了! 淨了! 若天、 若天、魔、梵:或者天人。 或者天人。修五戒、 修五戒、十善的人, 十善的人,就生到天上去, 就生到天上去,這叫 「天」。你 」。你們知不知道「 們知不知道「魔」是什麼 是什麼意思? 意思?佛是度眾 佛是度眾生的, 生的,魔就是殺眾 魔就是殺眾 生的, 生的,說:「你 :「你度、我就殺, 我就殺,你度、我就殺。」 我就殺。」是個殺者 。」是個殺者。 是個殺者。梵,是大梵 天,也是修清 也是修清淨梵行的。 淨梵行的。及餘世間所不能轉: 及餘世間所不能轉:以及其餘的世間所不能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58 of 110

轉;沙門、 沙門、婆羅門、 婆羅門、天、魔、梵,以及種種的外道師, 以及種種的外道師,都不能轉這四諦 法;所以這唯有佛才能轉這四諦法輪。 所以這唯有佛才能轉這四諦法輪。 謂是苦, 謂是苦,是苦集, 是苦集,是苦滅, 是苦滅,是苦滅道: 是苦滅道:唯有佛才有這種方便, 唯有佛才有這種方便,所說的就 是苦、 是苦、集、滅、道這四諦法門。 道這四諦法門。這四諦法門, 這四諦法門,又有「 又有「苦法忍、 苦法忍、苦法智、 苦法智、 集法忍、 集法忍、集法智、 集法智、滅法忍、 滅法忍、滅法智、 滅法智、道法忍、 道法忍、道法智」, 道法智」,有八忍八智 」,有八忍八智; 有八忍八智; 八忍八智, 八忍八智,所以成「 所以成「十六心」。 十六心」。 M2.次說因緣法 及廣說 及廣說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法,無明緣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 名色,名色緣 名色緣六入, 六入,六入 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 惱。無明滅則行滅, 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 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 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 名色滅則六入滅,六 入滅則觸滅, 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 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 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 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 取滅則有滅,有 滅則生滅, 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 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 及廣說 及廣說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法:佛又廣說 佛又廣說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的法, 的法,就是無明緣 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 識緣名色, 名色,名色緣 名色緣六入, 六入,六入緣 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 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 老死憂悲苦惱,這是「 這是「順生門」, 順生門」,眾 」,眾生順著它 生順著它而生生 死死、 死死、死死生生。 死死生生。 還有「 還有「還滅門」, 還滅門」,就是無明滅則行滅 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 識滅則名色滅,名 」,就是無明滅則行滅, 就是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 色滅則六入滅, 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 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 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 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 滅,取滅則有滅, 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 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 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沒有無明了, 沒有無明了, 也就沒有行; 也就沒有行;沒有行, 沒有行,就沒有識; 就沒有識;沒有識, 沒有識,就沒有名色; 就沒有名色;沒有名色, 沒有名色,就 沒有六入; 沒有六入;沒有六入, 沒有六入,也就沒有觸; 也就沒有觸;沒有觸, 沒有觸,就沒有受; 就沒有受;沒有受, 沒有受,就沒 有愛; 有愛;沒有愛, 沒有愛,就沒有取; 就沒有取;沒有取, 沒有取,也就沒有有; 也就沒有有;沒有有, 沒有有,就也沒有 生;沒有生, 沒有生,就沒有老、 就沒有老、死,憂、悲、苦、惱都沒有了。 惱都沒有了。 順生門, 順生門,順著生出來的; 順著生出來的;還滅門, 還滅門,就它又回來、 又回來、沒有了; 沒有了;這是緣 這是緣覺所修 的十二因緣 的十二因緣法。聲聞所修的是四諦法, 聲聞所修的是四諦法,這是佛最初三轉四諦法輪; 這是佛最初三轉四諦法輪;第二 次,轉十二因緣 轉十二因緣法輪。 法輪。 有人說 有人說:「這十二因 :「這十二因緣 這十二因緣,我聽了很多次也不明白!」 我聽了很多次也不明白!」這個 !」這個「 這個「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 講多少次, 講多少次,你也不會真 也不會真明白的。 明白的。那麼講它幹什麼 幹什麼呢?講,叫你知道多一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59 of 110

點,你好依照這個法修行。 好依照這個法修行。你若真明白了, 明白了,那一定要證四果阿羅漢; 那一定要證四果阿羅漢;沒 有開悟之前, 有開悟之前,不會明白的。 不會明白的。所以你 所以你不要對這問題來憂愁, 不要對這問題來憂愁,你只要研 只要研究這 個問題,「 個問題,「無明 ,「無明緣 無明緣行,行緣識⋯⋯」 ⋯⋯」這麼去追究去; 去追究去;你豁然開悟了, 豁然開悟了,那 時候你 時候你就明白! 就明白! L2.聞法得道 佛於天人大眾 佛於天人大眾之中, 之中,說是法時, 是法時,六百萬億那由他人, 六百萬億那由他人,以不受一切法故, 以不受一切法故, 而於諸漏, 而於諸漏,心得解脫 心得解脫,皆得深妙禪定、 皆得深妙禪定、三明六通, 三明六通,具八解脫 具八解脫,第二、 第二、第 三、第四說 第四說法時, 法時,千萬億恆河沙那由他等眾 千萬億恆河沙那由他等眾生,亦以不受一切法故, 亦以不受一切法故,而 於諸漏, 於諸漏,心得解脫 心得解脫。從是已後, 從是已後,諸聲聞眾 諸聲聞眾無量無邊, 無量無邊,不可稱數。 不可稱數。 現在釋迦牟尼佛是敘 現在釋迦牟尼佛是敘述這〈 述這〈化城喻 化城喻品〉,所以把這個遠因 〉,所以把這個遠因敘 所以把這個遠因敘述出來; 述出來;遠 因,就是過去的因。 就是過去的因。 佛於天人大眾 佛於天人大眾之中, 之中,說是法時: 是法時:大通智勝如來為 大通智勝如來為天上五百萬億大梵天 王,和這十六王子, 和這十六王子,以及百千萬億這一切恆河沙的眾 以及百千萬億這一切恆河沙的眾生,說四諦法, 四諦法,三 轉十二行法輪; 轉十二行法輪;然後又為 然後又為緣覺說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法的時候。 法的時候。當時在大眾 當時在大眾中,六 百萬億那由他人, 百萬億那由他人,以不受一切法故: 以不受一切法故:有六百萬億那由他的人, 有六百萬億那由他的人,以不受一 切法故。 切法故。受,是接受, 是接受,也就是領受; 也就是領受;不受, 不受,是不接受, 是不接受,或者不領受。 或者不領受。若 不接受這一切法, 不接受這一切法,又怎麼能明白一切法 怎麼能明白一切法呢 能明白一切法呢?這個「 這個「不受一切法」, 不受一切法」,是不 」,是不 受一切的惡法, 受一切的惡法,不是不受一切的善法。 不是不受一切的善法。 好像舍利弗的舅父, 好像舍利弗的舅父,那個大膝氏, 那個大膝氏,他和佛立論, 他和佛立論,說以「不受」 不受」為宗。佛 就問他說 就問他說:「那 :「那你還受你 還受你『不受』」 不受』」這個 』」這個『 這個『見』嗎?」這個大膝氏一 ?」這個大膝氏一 想,根本他立這個宗, 根本他立這個宗,就是一個「 就是一個「見」,不能 」,不能說 不能說沒有「 沒有「見」。如果 」。如果說 如果說連 這個「 這個「見」都不受, 都不受,那他宗也倒了, 那他宗也倒了,沒有宗了; 沒有宗了;若說他受這個「 他受這個「見」, 他以「 他以「不受」 不受」為宗,現在他受了, 現在他受了,這是失敗了! 這是失敗了!這個失敗, 這個失敗,不是就這麼 不是就這麼 隨隨便便說 隨隨便便說,我和你 我和你辯論, 辯論,沒有辯論贏了, 沒有辯論贏了,這就算了。 這就算了。 他和佛在沒立論以前, 他和佛在沒立論以前,已經就有一個條件:「 已經就有一個條件:「我如果和 :「我如果和你 我如果和你辯論, 辯論,我輸的 時候, 時候,我就把我這個頭割下來給你 我就把我這個頭割下來給你。如果釋迦牟尼佛你 如果釋迦牟尼佛你輸了, 輸了,你就把我 的外甥舍利弗交給我, 的外甥舍利弗交給我,我帶他回去, 我帶他回去,不跟著你 不跟著你出家了!」 出家了!」 佛說:「可以的 :「可以的, 可以的,你就立宗吧 就立宗吧!」他就立這 !」他就立這麼 他就立這麼個宗, 個宗,以「不受」 不受」為宗。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60 of 110

在他一來的時候, 在他一來的時候,已經想這是百戰百勝, 已經想這是百戰百勝,絕對不會輸; 對不會輸;就是釋迦牟尼佛 無論你 無論你說善法、 善法、惡法, 惡法,說正法、 正法、邪法, 邪法,我完全不接受你 我完全不接受你所說的道理, 的道理,你 說什麼,我也不信, 我也不信,我就裝聾做啞 我就裝聾做啞,活像聾子似的, 活像聾子似的,不給你 不給你聽!他想這 個計劃、 個計劃、這個方法, 這個方法,是最好了! 是最好了!你說什麼我也不聽, 我也不聽,我也不接受你 我也不接受你所說 的道理, 的道理,當然你 當然你就沒有法子說 就沒有法子說動我了。 動我了。 那麼釋迦牟尼佛沒有說 釋迦牟尼佛沒有說第二句, 第二句,就問他一句:「 就問他一句:「你 :「你不聽、 不聽、不接受可以 的,但你立宗的『 立宗的『見』,你 』,你還受不受呢 還受不受呢?」他沒話講了 ?」他沒話講了, 於是就輸了; 他沒話講了,於是就輸了; 你說怎麼樣 怎麼樣啊?他就放賴了! 他就放賴了!不承認他以前所立的條件、 不承認他以前所立的條件、所簽的這種合 同,他說這個不合法, 這個不合法,不算! 不算!他就跑 他就跑了!那時候也沒有汽車、 那時候也沒有汽車、也沒有飛 機,也沒有騎一匹馬來, 也沒有騎一匹馬來,自己把兩條腿, 自己把兩條腿,說:「你 :「你快跑!快跑!」這兩 !」這兩 條腿很聽他的話, 條腿很聽他的話,就跑得很快的, 得很快的,是接受他這個「 是接受他這個「受」。 跑出大約有兩三 mile( mile(哩)這麼遠,他一想:「 他一想:「我是個男人 :「我是個男人哪 我是個男人哪!我為什 麼和釋迦牟尼佛立這個論呢 和釋迦牟尼佛立這個論呢?立這個條約, 立這個條約,我說是我若輸了, 是我若輸了,我就要把 頭割下來, 頭割下來,交給釋迦牟尼佛。 交給釋迦牟尼佛。現在我怎麼 現在我怎麼可以 怎麼可以跑 可以跑呢?我不是個女人 嘛!」這女人 !」這女人說 這女人說話可以不算── 話可以不算──不 ──不!我們現在的女人, 我們現在的女人,說了話都算的, 了話都算的, 因為現在的女人, 現在的女人,都學變成男人了。 都學變成男人了。我是講以前的女人, 我是講以前的女人,她隨說就隨 改,反反覆覆的。 反反覆覆的。 這個大膝氏這樣一想, 這個大膝氏這樣一想,還要回去和釋迦牟尼佛完成這個條件! 還要回去和釋迦牟尼佛完成這個條件!我回去殺 我自己頭了! 我自己頭了!於是很英雄的就跑 於是很英雄的就跑回來, 回來,見著釋迦牟尼佛, 見著釋迦牟尼佛,就說: 「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佛!我對你 我對你是五體投地了! 是五體投地了!我很佩服你 我很佩服你。我承認自己輸了! 我承認自己輸了! 現在我請你 現在我請你給我一把刀。」 給我一把刀。」 「你要一把刀幹什麼 要一把刀幹什麼?是不是想要殺佛呀?」 是不是想要殺佛呀?」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佛說 釋迦牟尼佛說。 「不是! 不是!我這回要殺我自己!」 我這回要殺我自己!」 「你為什麼要殺你 要殺你自己呢 自己呢?」 「我和佛定的條件, 我和佛定的條件,我輸了, 我輸了,要把頭給釋迦牟尼佛。 要把頭給釋迦牟尼佛。現在我輸了, 現在我輸了,當然 我是個男子漢大丈夫, 我是個男子漢大丈夫,我說話要照我的話做去的。」 話要照我的話做去的。」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61 of 110

「你真愚癡! 愚癡!你學了十八年外道的典藉,《 學了十八年外道的典藉,《四吠陀典 ,《四吠陀典》 四吠陀典》這四種的論, 這四種的論,你 為什麼學得這麼 學得這麼愚癡呀?」 愚癡呀?」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佛說 釋迦牟尼佛說。 「什麼!我怎麼愚癡 怎麼愚癡啊 愚癡啊?」 「你輸了, 輸了,我不承認你 我不承認你這個條件, 這個條件,你不需要自己斬頭給我了!」 不需要自己斬頭給我了!」這個大 !」這個大 膝氏一聽, 膝氏一聽,佛真是慈悲啊 是慈悲啊!佛的確和人不同。 佛的確和人不同。好啦!我現在既 我現在既然頭保留 下來了, 下來了,我可以就把它 我可以就把它布施出去。 布施出去。布施給誰呢 布施給誰呢?「我這個身體現在也就 ?「我這個身體現在也就 獻給佛啦 獻給佛啦!佛你叫我怎麼 叫我怎麼樣子 怎麼樣子, 樣子,我就怎麼 我就怎麼樣子 怎麼樣子!」 樣子!」於是他也出家了 !」於是他也出家了。 於是他也出家了。想 去找他的外甥, 去找他的外甥,不叫他外甥出家, 不叫他外甥出家,現在他自己也出家了。 現在他自己也出家了。這是他以「 這是他以「不 受」為宗。 現在這「 現在這「不受一切法」, 不受一切法」,就是不受一切惡法 」,就是不受一切惡法; 就是不受一切惡法;所以而於諸漏, 所以而於諸漏,心得解 脫:他對諸漏, 他對諸漏,得到解脫 得到解脫了。什麼叫「漏」?你 」?你若知道什麼 若知道什麼叫「漏」, 你就應該先知道什麼 就應該先知道什麼是「不漏」; 不漏」;你 」;你若知道什麼 若知道什麼是「不漏」, 不漏」,你 」,你就知道 什麼是「漏」了。我現在就拿這個茶杯, 我現在就拿這個茶杯,舉出一個比喻 出一個比喻來。你看這個茶 杯現在漏不漏? 杯現在漏不漏?現在不漏, 現在不漏,所以能裝茶水; 所以能裝茶水;若是漏了, 若是漏了,這茶水就沒法子 裝了。 裝了。 我們這個身體, 我們這個身體,是有漏? 是有漏?還是沒有漏呢 還是沒有漏呢?這個身體沒有這個茶杯有用。 這個身體沒有這個茶杯有用。 這身體有個無底的坑, 這身體有個無底的坑,你今天把它填 今天把它填滿了 它填滿了, 滿了,明天又空了, 明天又空了,又要填 又要填;明天 填滿了, 滿了,後天又空了, 後天又空了,它總有所漏。 總有所漏。往表面上說 往表面上說,這個大、 這個大、小便是漏, 小便是漏, 為什麼呢?你保存不住嘛 保存不住嘛!你有窟窿嘛 有窟窿嘛!有窟窿, 有窟窿,所以就有漏! 所以就有漏!所謂 「九孔常流不淨」, 九孔常流不淨」,這都是漏 」,這都是漏。 這都是漏。眼睛裏就有眼水、 眼睛裏就有眼水、有眼眵 有眼眵,耳朵裏就有 耳垢、 耳垢、耳屎, 耳屎,也是漏; 也是漏;鼻子有鼻涕, 鼻子有鼻涕,這也是個漏; 這也是個漏;口裏有口水, 口裏有口水,這也是 漏。這個漏, 這個漏,是普通的漏, 是普通的漏,還不要緊; 還不要緊;最大的漏, 最大的漏,是什麼 是什麼漏?你所不知 道的, 道的,就是「 就是「貪、瞋、癡」這個漏。 這個漏。貪、瞋、癡、慢、疑這種漏, 疑這種漏,不容 易填滿。 你這個「 這個「貪」的漏, 的漏,你得到一點, 得到一點,還想得多一點; 還想得多一點;得多一點, 得多一點,又想更多 一點; 一點;這貪而無厭。 這貪而無厭。瞋,你貪,若得著了, 若得著了,也是不知足; 也是不知足;得不著, 得不著,就生 了煩惱、 了煩惱、動了無明了; 動了無明了;動了無明, 動了無明,就和愚癡去歸夥了, 就和愚癡去歸夥了,就盡做一些個愚 癡的事情。 癡的事情。世間人為 世間人為什麼做愚癡的事情? 做愚癡的事情?就因為 就因為他有瞋心。 他有瞋心。瞋心從什麼 瞋心從什麼 地方來? 地方來?從貪心那兒來的; 從貪心那兒來的;貪、瞋、癡這三毒, 癡這三毒,就是我們每 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62 of 110

漏。 你若能沒有貪瞋癡, 若能沒有貪瞋癡,就是沒有漏了; 就是沒有漏了;再沒有煩惱、 再沒有煩惱、沒有無明, 沒有無明,這也是沒 有漏了。 有漏了。好像有修養的人, 好像有修養的人,無論你 無論你罵他, 罵他,他也不發脾氣, 他也不發脾氣,打他, 打他,他也不 發脾氣; 發脾氣;不是他沒有脾氣, 不是他沒有脾氣,他是不用這個脾氣。 他是不用這個脾氣。脾氣, 脾氣,誰都會有的; 誰都會有的;不 單人, 單人,菩薩都有脾氣、 菩薩都有脾氣、都有無明。 都有無明。等覺的菩薩再往上一升, 等覺的菩薩再往上一升,就是妙覺菩 薩了; 薩了;在等覺的菩薩, 在等覺的菩薩,還有一分的脾氣, 還有一分的脾氣,一分就好像一根頭髮這麼 一分就好像一根頭髮這麼多。 他若把這一根頭髮的無明也破了, 他若把這一根頭髮的無明也破了,就成佛了; 就成佛了;但是他因為 但是他因為沒有破這無 明,所以還沒有成佛。 所以還沒有成佛。破無明, 破無明,就有個「 就有個「壞」的意思, 的意思,叫無明壞了。 叫無明壞了。我 講經和人講的不同, 講經和人講的不同,我說不要壞; 不要壞;你破了無明, 破了無明,那也是破, 那也是破,你把它變過 來,變成智慧。 變成智慧。無明就是智慧的一個根源, 無明就是智慧的一個根源,也就是個根本的愚癡; 也就是個根本的愚癡;你若 變,變成有般若的智慧了, 變成有般若的智慧了,就沒有無明; 就沒有無明;般若智慧, 般若智慧,就是從無明變過來 的。 所以這個諸漏, 所以這個諸漏,往少了說 往少了說,有貪瞋癡這三種; 有貪瞋癡這三種;往多了說 往多了說,有八萬四千那 麼多。總而言之, 總而言之,這個「 這個「漏」就是我們人的煩惱。 就是我們人的煩惱。你有一分的煩惱, 有一分的煩惱,就 有一分的漏; 有一分的漏;你有十分的煩惱, 有十分的煩惱,就有十分漏; 就有十分漏;有百分的煩惱、 有百分的煩惱、千分的煩 惱、萬分的煩惱, 萬分的煩惱,就有那麼 就有那麼多的漏。 多的漏。所以現在想要沒有漏, 所以現在想要沒有漏,很簡單, 很簡單,就 是不發脾氣、 是不發脾氣、沒有煩惱。 沒有煩惱。說那很容易! 那很容易!很容易? 很容易?你可做不到! 可做不到!你會,就 是容易; 是容易;不會, 不會,就是很難。 就是很難。 這個煩惱, 這個煩惱,本來人人都知道它 本來人人都知道它不好, 不好,但是人人都想拿著它 但是人人都想拿著它來當飯吃; 來當飯吃;一 天不生煩惱, 天不生煩惱,就好像一天沒有吃飯似的, 就好像一天沒有吃飯似的,餓得不得了。 餓得不得了。這個煩惱生出 來,好像吃飽了飯, 好像吃飽了飯,什麼都不想了, 都不想了,也不想家、 也不想家、也不想國、 也不想國、也不想自己 身體如何如何了! 身體如何如何了!所以我常常這樣講, 所以我常常這樣講,拿著煩惱當飯來吃, 拿著煩惱當飯來吃,吃一頓又一 頓。一天到晚 一天到晚,在家裏, 在家裏,吃家裏的煩惱; 吃家裏的煩惱;在學校裏, 在學校裏,吃學校的煩惱; 吃學校的煩惱;在 社會上, 社會上,吃社會的煩惱; 吃社會的煩惱;在國裏, 在國裏,吃國的煩惱; 吃國的煩惱;在這個世界上, 在這個世界上,就吃世 界的煩惱。 界的煩惱。做什麼 做什麼事情, 事情,就有什麼 就有什麼煩惱; 煩惱;有什麼 有什麼煩惱, 煩惱,就放不下什麼 就放不下什麼。 放一年放不下、 放一年放不下、十年放不下, 十年放不下,到一百年, 到一百年,一定要放下── 一定要放下──不放下也要放 ──不放下也要放 下了! 下了!這個時候, 這個時候,自己想一想, 自己想一想,煩惱還沒有吃飽, 煩惱還沒有吃飽,等來生再吃; 等來生再吃;他來 生,又以煩惱做自己的飲 又以煩惱做自己的飲食,這就是「 這就是「漏」。 於諸漏心得解脫 於諸漏心得解脫,身還沒得解脫 身還沒得解脫;身得解脫 身得解脫,心又沒得解脫 心又沒得解脫。現在說 現在說 「心解脫 心解脫」,沒有 」,沒有說 沒有說「身解脫 身解脫」,因 」,因為他還有個身體, 他還有個身體,怎麼會得到解 怎麼會得到解脫 會得到解脫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63 of 110

呢?心得解脫 心得解脫,他無心了, 他無心了,沒有心了── 沒有心了──可不是像比干 ──可不是像比干, 可不是像比干,心被紂王給挖 心被紂王給挖 出去了; 出去了;這「無心」 無心」是沒有煩惱心了, 是沒有煩惱心了,你若沒有煩惱心, 若沒有煩惱心,那就是得解脫 那就是得解脫 了嘛!什麼是得解脫 是得解脫?就是沒有煩惱了。 就是沒有煩惱了。四祖去見三祖時, 四祖去見三祖時,三祖問: 三祖問: 「你來幹什麼 來幹什麼?」 「我求解脫 我求解脫啊!求祖師你 求祖師你幫我解脫 我解脫。」 「誰綁著你了?」三祖就問這一句話 ?」三祖就問這一句話, 四祖豁然開悟了:「哦 三祖就問這一句話,四祖豁然開悟了:「 :「哦!我是自 由自在的, 由自在的,沒有人綁 沒有人綁著我啊 著我啊!既然沒有人綁 然沒有人綁著我, 著我,我又為 我又為什麼又要找解 脫呢?」 脫呢?」於是他大徹大悟了 ?」於是他大徹大悟了。 於是他大徹大悟了。 這個心得解脫 這個心得解脫,是心裏沒有煩惱了, 是心裏沒有煩惱了,就沒有那貪瞋癡了。 就沒有那貪瞋癡了。說這個我辦 這個我辦不 到!你若辦到,你也解脫 也解脫了!就因為 就因為你辦不到, 不到,所以現在你 所以現在你得不到解 脫;身也得不到解脫 身也得不到解脫,心也得不到解脫 心也得不到解脫。 皆得深妙禪定: 皆得深妙禪定:這「深妙禪定」 深妙禪定」是要得嗎 是要得嗎?怎麼樣得法 怎麼樣得法呢 樣得法呢?《心經 ?《心經》 心經》上 說:「無智亦無得 :「無智亦無得」, 然無智,所以無得; 所以無得;若有智, 若有智,就有得了! 就有得了!為什 無智亦無得」,既 」,既然無智, 麼現在說 現在說「皆得深妙禪定」? 皆得深妙禪定」?就因 」?就因為 就因為有了智慧。 有了智慧。怎麼樣會有智慧 怎麼樣會有智慧呢 樣會有智慧呢? 沒有無明嘛 沒有無明嘛!沒有煩惱, 沒有煩惱,就有了智慧了。 就有了智慧了。說那我把煩惱撇 那我把煩惱撇到一邊上去, 到一邊上去, 把智慧拿回來! 把智慧拿回來!那不單沒有煩惱, 那不單沒有煩惱,連智慧也沒有了。 連智慧也沒有了。煩惱就是智慧, 煩惱就是智慧,你 不會用, 不會用,它就變成煩惱; 就變成煩惱;你會用, 會用,它就是智慧。 就是智慧。所以說 所以說「煩惱即菩提, 煩惱即菩提, 生死即涅槃」, 生死即涅槃」,也就是這樣子 」,也就是這樣子。 也就是這樣子。你在這個煩惱上, 在這個煩惱上,你若能覺悟這煩惱, 若能覺悟這煩惱, 變煩惱作菩提; 變煩惱作菩提;就在這個生死上, 就在這個生死上,就是涅槃。 就是涅槃。不是離開生死, 不是離開生死,另外有個 涅槃; 涅槃;也不是離開煩惱, 也不是離開煩惱,另外有一個菩提。 外有一個菩提。以前我講《 以前我講《六祖壇經》, 六祖壇經》,不 》,不 是說過佛馱 過佛馱、耶舍? 耶舍?達摩祖師那兩個徒弟和遠公大師說 達摩祖師那兩個徒弟和遠公大師說: 「手做拳, 手做拳,拳做手, 拳做手,這快不快?」 這快不快?」 「很快的!」 很快的!」遠公 !」遠公說 遠公說。 「煩惱即菩提, 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 生死即涅槃,也是這樣快!」 也是這樣快!」 「哦!菩提、 菩提、煩惱原來沒有分別! 煩惱原來沒有分別!菩提就是煩惱, 菩提就是煩惱,煩惱即菩提。」 煩惱即菩提。」遠公 。」遠公 大師言下就開悟了。 大師言下就開悟了。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64 of 110

所以你 所以你不要以為 不要以為煩惱離著菩提有十萬八千里, 煩惱離著菩提有十萬八千里,也不要以為 也不要以為生死離著涅槃 也有十萬八千里, 也有十萬八千里,沒有的, 沒有的,當下就是! 當下就是! 這個「 這個「深妙禪定」, 深妙禪定」,是要 」,是要你 是要你斷無明, 斷無明,變無明為 變無明為智慧。 智慧。深,就是「 就是「行深般 若波羅蜜多時」 若波羅蜜多時」的「深」;妙 」;妙,是微妙, 是微妙,甚深又微妙的禪定。 甚深又微妙的禪定。這種禪定 的功夫, 的功夫,是自性自悟、 是自性自悟、自性自度、 自性自度、自修自了, 自修自了,所以不要向外馳求; 所以不要向外馳求;我們 的本地風光、 的本地風光、本有的智慧, 本有的智慧,都是在每 都是在每一個人自性裏邊, 一個人自性裏邊,沒有在外邊。 沒有在外邊。所 謂「禪定」, 禪定」,就是得到靜慮的好處 禪是梵語,稱為「禪那」, 禪那」,此云 」,就是得到靜慮的好處; 就是得到靜慮的好處;禪是梵語, 」,此云 「靜慮」, 靜慮」,又叫 」,又叫「 又叫「思惟修」。 思惟修」。這種的功夫 」。這種的功夫, 這種的功夫,要你躬行實踐, 躬行實踐,自己去修 行。 得到深妙禪定, 得到深妙禪定,才具足三明六通: 才具足三明六通:三明是天眼明、 三明是天眼明、宿命明、 宿命明、漏盡明。 漏盡明。 天眼明, 天眼明,是有天眼通, 是有天眼通,又叫天眼明; 又叫天眼明;為什麼叫個「 叫個「明」呢?因為他能見 一切相, 一切相,所以叫「 所以叫「明」。宿命明 」。宿命明, 宿命明,就是過去世他知道了; 就是過去世他知道了;不單知道一生 的事情, 的事情,過去生生世世都明白了! 過去生生世世都明白了!哪一生做過菩薩, 一生做過菩薩,他都知道:「 他都知道:「喔 :「喔! 我曾經行過菩薩道, 我曾經行過菩薩道,在某某地方教 在某某地方教化眾生。那麼我過去行過菩薩道, 我過去行過菩薩道,現 在還要行菩薩道啊 在還要行菩薩道啊!」於是過去發願 !」於是過去發願教 於是過去發願教化眾生,現在發願又教 現在發願又教化眾生。 在這兒一打坐的時候, 在這兒一打坐的時候,知道「 知道「我在釋迦牟尼佛的時候就出家了, 我在釋迦牟尼佛的時候就出家了,和舍利 弗是師兄弟呀!」 弗是師兄弟呀!」所以現在一想 !」所以現在一想:「 所以現在一想:「我師兄還是生生世世出家做比丘 :「我師兄還是生生世世出家做比丘, 我師兄還是生生世世出家做比丘, 我也生生世世願意出家做和尚 我也生生世世願意出家做和尚。你往前跑 往前跑,我也不能往後退!」 我也不能往後退!」這宿命 !」這宿命 明又一想:「 明又一想:「哦 :「哦!我過去生中在釋迦牟尼佛的時候, 我過去生中在釋迦牟尼佛的時候,我就去給釋迦牟尼 佛叩過頭。 佛叩過頭。我那時候聽釋迦牟尼佛講過經, 我那時候聽釋迦牟尼佛講過經,所以現在我很聰明, 所以現在我很聰明,什麼經 一看, 一看,我就明白了; 我就明白了;甚至於我不明白的地方, 甚至於我不明白的地方,晚上作夢, 上作夢,我也就懂 我也就懂 了!」 有人告訴我說 有人告訴我說:「那一句 :「那一句『 那一句『鳳鳥不至, 鳳鳥不至,河不出圖, 河不出圖,吾毋以復』, 吾毋以復』,這是過 』,這是過 去我聽你 去我聽你說的話呀! 的話呀!所以現在我對這兩句話的印象特別深。」「 所以現在我對這兩句話的印象特別深。」「鳳鳥不 。」「鳳鳥不 至,河不出圖」, 河不出圖」,這是孔子 」,這是孔子說 這是孔子說的,說這個鳳鳥也不來了, 這個鳳鳥也不來了,那河也不出河 圖洛書了。 圖洛書了。河,是黃河;圖,以前伏羲氏不是有「 以前伏羲氏不是有「河圖」、「 河圖」、「洛書 」、「洛書」? 洛書」? 有個大龜背著一個圖出來? 有個大龜背著一個圖出來?在《易經》 易經》上有。「 上有。「吾毋以復 。「吾毋以復」, 吾毋以復」,我的工作 」,我的工作 不做了! 不做了!我休息了! 我休息了!退休, 退休,也不管世間事了。 也不管世間事了。那麼這是一個宿命明。 這是一個宿命明。 有的又想起了:「 有的又想起了:「哦 :「哦!我過去生中是個土匪, 我過去生中是個土匪,盡去搶人; 盡去搶人;現在我要改過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65 of 110

遷善了, 遷善了,要做好事了!」 要做好事了!」這對宿命明也有好處 !」這對宿命明也有好處。 這對宿命明也有好處。又有的人想起來了: 又有的人想起來了: 「哦!真是奇怪得很! 是奇怪得很!我以前豬、 我以前豬、狗、貓,什麼都做過! 都做過!我做貓 我做貓的時 候,就會上樹; 就會上樹;做狗的時候, 做狗的時候,就會守門口; 就會守門口;做豬的時候, 做豬的時候,只願意吃好東 西!這真奇怪!」 奇怪!」就好像誌公講的 !」就好像誌公講的:「 就好像誌公講的:「古古怪 :「古古怪、 古古怪、怪怪古」 怪怪古」那一樣的, 那一樣的,都 知道了! 知道了!所以果某他發願, 所以果某他發願,願意做畜生去教 願意做畜生去教化畜生; 化畜生;一看這個願的時 候,好像他願意做畜生。 好像他願意做畜生。不但他做過畜生, 不但他做過畜生,相信哪 相信哪一個人都從這個道路 上來過; 上來過;不過走過這條路, 不過走過這條路,你忘了而已。 忘了而已。沒有得到宿命明, 沒有得到宿命明,就以為 就以為自己 是了不起, 是了不起,實際上都是一樣的, 實際上都是一樣的,大家都沒有分別。 大家都沒有分別。 漏盡明, 漏盡明,就是把這一切的毛病習氣都沒有了, 就是把這一切的毛病習氣都沒有了,漏盡了; 漏盡了;最主要的是你 最主要的是你有 定力, 定力,有定力就會無漏了。 有定力就會無漏了。有漏, 有漏,就有地獄的因, 就有地獄的因,有餓鬼的因、 有餓鬼的因、有畜生 的因, 的因,你除非無漏了; 除非無漏了;你若無漏了, 若無漏了,這地獄門也關上了, 這地獄門也關上了,餓鬼路也斷絕 餓鬼路也斷絕 了,畜生那個門也關上了! 畜生那個門也關上了!若無漏, 若無漏,處處都無漏; 處處都無漏;你若這兒有漏, 若這兒有漏,處處 都有漏, 都有漏,哪個地方都等著你 個地方都等著你,那個畜生道裏就等著:「 那個畜生道裏就等著:「喂 :「喂!喂!到我們 這兒來!」 這兒來!」 六通, 六通,就是六種神通── 就是六種神通──天眼通 天耳通、他心通、 他心通、宿命通、 宿命通、漏盡通、 漏盡通、 ──天眼通、 天眼通、天耳通、 神足通。 神足通。若得到這六種神通, 若得到這六種神通,就可以遂心如意, 就可以遂心如意,變化無窮。 變化無窮。天眼通, 天眼通,我 們人得這個天眼通是不容易的。 們人得這個天眼通是不容易的。一般人來講, 一般人來講,要修五百個大劫, 要修五百個大劫,才能得 到這六種神通; 到這六種神通;如果你 如果你宿根深厚, 宿根深厚,就是前生種的善根很多, 就是前生種的善根很多,又遇著有善 知識教 知識教你一種特別的法門, 一種特別的法門,你也可以不經過五百個大劫, 也可以不經過五百個大劫,就得到這六種 神通。 神通。 我們人人修道, 我們人人修道,為什麼不得到這個神通? 不得到這個神通?就因為 就因為所修的功德沒有所造的 罪孽多。所造的罪孽 所造的罪孽多過功德, 多過功德,所以不單不能得到這六種神通, 所以不單不能得到這六種神通,而且你 而且你 就是得到了, 就是得到了,也會失去的。 也會失去的。我們每 我們每一個人, 一個人,自己可以算一算, 自己可以算一算,由早晨到 晚間,你所起的妄念多、 所起的妄念多、是正念多? 是正念多?你打的妄想多、 打的妄想多、是修道的念頭多? 是修道的念頭多? 你這麼一算就知道。 一算就知道。你打的妄想, 打的妄想,若多過你 若多過你修道的正念, 修道的正念,那也就證明你 那也就證明你 造的罪孽 造的罪孽比你所立的功多; 所立的功多;如果你 如果你這一天到晚 這一天到晚,也沒有打過妄想, 也沒有打過妄想,就是 一心修道, 一心修道,那你就功德多過罪孽 就功德多過罪孽了!這個地方是很要緊的。 這個地方是很要緊的。有的人一 修,就得五眼六通了, 就得五眼六通了,他就是因為 他就是因為打的妄想少, 打的妄想少,修行的正念專一了、 修行的正念專一了、多 了,所以他就得到五眼了。 所以他就得到五眼了。 現在我們佛教 現在我們佛教講堂有很多人就快要得到五眼了, 講堂有很多人就快要得到五眼了,為什麼?因為修〈千手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66 of 110

千眼法〉, 千眼法〉,就是令 〉,就是令你 就是令你增加你 增加你的眼睛、 的眼睛、增加你 增加你的手; 的手;因為你這兩個眼睛不 夠用,要長多一些個眼睛。 要長多一些個眼睛。這不是講笑話! 這不是講笑話!所以你 所以你在這兒雖然打坐, 在這兒雖然打坐,外 邊什麼 邊什麼事情你 事情你都知道。 都知道。這是不是妄想呢 這是不是妄想呢?這在凡夫來講, 這在凡夫來講,就不是妄想; 就不是妄想; 若是在菩薩來講, 若是在菩薩來講,這還是妄想! 這還是妄想!在凡夫是妄想, 在凡夫是妄想,在鬼道裏就不是妄想; 在鬼道裏就不是妄想; 那叫什麼 那叫什麼想?那叫壞想, 那叫壞想,鬼道盡想壞主意。 鬼道盡想壞主意。好像打坐, 好像打坐,你在這兒一靜 坐,就到外邊去了; 就到外邊去了;這在凡夫, 這在凡夫,不叫妄想; 不叫妄想;在羅漢裏邊, 在羅漢裏邊,這又叫妄想。 這又叫妄想。 羅漢應該常常在定中; 羅漢應該常常在定中;你就在定中, 就在定中,也不去各處管閒事, 也不去各處管閒事,不跑到外邊去 看看什麼 看看什麼地方是什麼 地方是什麼情形? 情形?不管這些閒事。 不管這些閒事。在阿羅漢, 在阿羅漢,他的妄想, 他的妄想,是有 一種餘習沒斷, 一種餘習沒斷,就是多生多劫的習氣沒有斷。 就是多生多劫的習氣沒有斷。那麼在凡夫不是妄想, 在凡夫不是妄想,在 羅漢就叫妄想; 羅漢就叫妄想;在羅漢不是妄想, 在羅漢不是妄想,在菩薩又叫妄想了。 在菩薩又叫妄想了。所以你 所以你不要以為 不要以為 妄想都是妄想, 妄想都是妄想,妄想也有種種的不同。 妄想也有種種的不同。在菩薩以為 在菩薩以為不是妄想, 不是妄想,在佛的境 界來說 界來說,那又是妄想! 那又是妄想!所以好像我教 所以好像我教你們學佛法, 們學佛法,在你們自己以為 們自己以為這大 約是得了定了吧 約是得了定了吧?認為不是妄想; 不是妄想;在我來看, 在我來看,其實你 其實你們還是妄想! 們還是妄想!這是 很不容易分析的, 很不容易分析的,但是你 但是你若明白了, 若明白了,也就很容易的。 也就很容易的。 這天眼通, 這天眼通,能見一切諸天的天人, 能見一切諸天的天人,舉動行為 動行為都看得見; 都看得見;不單看得見天 上,人間也都看得見。 人間也都看得見。天耳通, 天耳通,你單單有天眼通, 單單有天眼通,只能看得見; 只能看得見;天人說 天人說 話,你聽不見, 聽不見,你只看他嘴動彈, 只看他嘴動彈,不知道說 不知道說什麼。你得了天耳通, 得了天耳通,他那 兒說話,你就能聽到了! 就能聽到了!喔!他原來說 他原來說:「這孩子是個好孩子 :「這孩子是個好孩子! 這孩子是個好孩子!他現在 修道, 修道,可以到天上來了!」 可以到天上來了!」你 !」你聽見這麼 聽見這麼讚歎你 讚歎你了。又說,「哦 ,「哦!這是個 善男子, 善男子,他現在因為皈 他現在因為皈依三寶 為皈依三寶, 依三寶,參禪打坐, 參禪打坐,現在都有多少誠心了!」 現在都有多少誠心了!」他 !」他 互相來讚歎你 互相來讚歎你,說這是誰誰誰的徒弟。 這是誰誰誰的徒弟。你得天耳通了, 得天耳通了,你就會聽見了! 就會聽見了! 你得到宿命通, 得到宿命通,每一個人前生是做什麼 一個人前生是做什麼的,是姓張、 是姓張、是姓李、 是姓李、是姓王? 是姓王? 在哪個地方怎麼 個地方怎麼樣子情形 怎麼樣子情形? 樣子情形?你也都知道了。 也都知道了。哦!我現在遇著的人, 我現在遇著的人,在五 百個大劫以前, 百個大劫以前,他好像是我的父親似的; 他好像是我的父親似的;那一個人, 那一個人,五百個大劫以前, 五百個大劫以前, 就是我母親; 就是我母親;那一個人是我哥哥、 那一個人是我哥哥、那一個人是我弟弟, 那一個人是我弟弟,那一個人在五百 個大劫以前和我有什麼 個大劫以前和我有什麼關係! 關係!都知道了! 都知道了!這是舉 這是舉一個比喻 一個比喻。或者五百年 以前是怎麼 以前是怎麼回事 怎麼回事? 回事?五百年或者五千年、 五百年或者五千年、五百個大劫, 五百個大劫,看你功夫深淺, 功夫深淺,都 可以知道了。 可以知道了。那麼這知道了,「 這知道了,「哦 ,「哦!這個人是我的親戚, 這個人是我的親戚,那個人是我朋 友,那個人是我的子女或者太太, 那個人是我的子女或者太太,這要想法子來度他! 這要想法子來度他!這過去生和我是 眷屬, 眷屬,無論他今生如何, 無論他今生如何,我要發願把他度得開悟了!」 我要發願把他度得開悟了!」這是宿命通的關 !」這是宿命通的關 係。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67 of 110

他心通, 他心通,很奇怪的, 很奇怪的,你心裏沒說 心裏沒說出的話, 出的話,他就知道了, 他就知道了,他知道別人現在 打什麼 打什麼妄想。 妄想。那個人想他小孩子, 那個人想他小孩子,對他的小孩子那麼 對他的小孩子那麼樣放不下; 樣放不下;那個人 就想他媽媽, 就想他媽媽,媽媽現在身體不太好, 媽媽現在身體不太好,他放不下了; 他放不下了;那個人就想他的妹 妹,想度一度妹妹, 想度一度妹妹,不知道她 不知道她會不會信佛呢 會不會信佛呢?那個人又想去度他媽媽, 那個人又想去度他媽媽, 那個人就想去度他爸爸 那個人就想去度他爸爸。 爸爸。你看!這眾生的境界, 生的境界,每一個人都有他的妄 想;打什麼 打什麼妄想, 妄想,你都知道了! 都知道了!可是你 可是你切記不要告訴他, 切記不要告訴他,你知道他現在 打什麼 打什麼妄想了! 妄想了!你若對他一講, 若對他一講,他以後再也不敢見你 他以後再也不敢見你了;為什麼?怕你 知道他的祕密, 知道他的祕密,怕他所行所做。 怕他所行所做。你要對他說 要對他說:「喂 :「喂!我現在知道你 我現在知道你打妄 想,你到西天去了! 到西天去了!我現在知道你 我現在知道你打妄想到紐約去了!」 打妄想到紐約去了!」不要講這種玄 !」不要講這種玄 妙的話! 妙的話!你就知道, 就知道,也好像不知道似的, 也好像不知道似的,沒有這回事; 沒有這回事;那麼他以後再打 什麼妄想, 妄想,你都知道。 都知道。你們懂嗎? 懂嗎?所以不要以為 所以不要以為得到他心通了, 得到他心通了,人家心 裏打個什麼 裏打個什麼妄想, 妄想,就對人說 就對人說:「喔 :「喔!我知道你 我知道你打什麼 打什麼妄想。」 妄想。」不要這 。」不要這麼 不要這麼 樣子! 樣子! 漏盡通, 漏盡通,就把一切的習氣都沒有了。 就把一切的習氣都沒有了。神足通, 神足通,就有一切神通變化。 就有一切神通變化。你在 這地方, 這地方,本來你 本來你在這地方坐著, 在這地方坐著,你可以到紐約去玩一玩、 可以到紐約去玩一玩、你可以到洛杉 磯去看看。 磯去看看。洛杉磯怎麼 洛杉磯怎麼樣情形 怎麼樣情形, 樣情形,你一看就知道, 一看就知道,隨時, 隨時,你一秒鐘都不需 要就可以回來, 要就可以回來,一秒鐘都不需要就可以去。 一秒鐘都不需要就可以去。你看!比坐火箭都快! 比坐火箭都快!但是 你要得到才算, 要得到才算,得不到, 得不到,那是辦 那是辦不到的。 不到的。 這是六種神通, 這是六種神通,妙用無窮; 妙用無窮;所以有的人修道, 所以有的人修道,很歡喜要得到六種神通 的。可是你 可是你沒得著, 沒得著,以為很好; 很好;你得到之後, 得到之後,也有很多麻煩的事情。 也有很多麻煩的事情。真 的啊!你得到之後, 得到之後,一看, 一看,啊!這個人現在我要去救他去了, 這個人現在我要去救他去了,這個時候 到啦!我要想法子去度他! 我要想法子去度他!若不度, 若不度,就錯過機會了; 就錯過機會了;若度他, 若度他,就會有很 多的工作。 多的工作。所以得到六種神通的, 所以得到六種神通的,就又一想: 就又一想:唉呀!這太多的事情了! 這太多的事情了! 我現在想要打坐, 我現在想要打坐,時間都不夠 時間都不夠了,總有很多事情要辦 總有很多事情要辦,一天到晚 一天到晚都辦不 完!你們現在沒有得到六通的時候, 們現在沒有得到六通的時候,覺得很忙; 覺得很忙;得到之後, 得到之後,更忙了! 更忙了!那 我莫如就不得了! 我莫如就不得了!不得也不錯; 不得也不錯;不過, 不過,修行這是必經之路, 修行這是必經之路,人人都要得 六種神通, 六種神通,才可以教 才可以教化眾生,所以你 所以你不要怕工作多。 不要怕工作多。工作多, 工作多,你成功, 成功, 你的功德也多; 的功德也多;你若工作少, 若工作少,你的功德也少。 的功德也少。忙一點, 忙一點,總比躺 總比躺著睡覺好 一點; 一點;所以你 所以你修道的人, 修道的人,不要怕麻煩、 不要怕麻煩、不要怕忙、 不要怕忙、不要怕眾 不要怕眾生難度。 生難度。眾 生越難度, 生越難度,你越要度他; 越要度他;看這個眾 看這個眾生,你對他講什麼 對他講什麼也不聽, 也不聽,你越對他 講多一點, 講多一點,不要怕麻煩! 不要怕麻煩!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68 of 110

具八解脫 具八解脫:就是有八種解脫 就是有八種解脫。 (一)內有色想, 有色想,觀外色解脫 觀外色解脫。內裏邊還執著這種形礙, 裏邊還執著這種形礙,但是修「 但是修「九想 觀」的定, 的定,而得到解脫 而得到解脫了。若是還有什麼 若是還有什麼執著, 執著,那就是沒有定力了! 那就是沒有定力了!你 若解脫 若解脫,就是定力勝過那種執著力了, 就是定力勝過那種執著力了,這都是講的一種定。 這都是講的一種定。這八種解 脫,你首先要有定力。 首先要有定力。你有定力, 有定力,就有解脫 就有解脫;沒有定力, 沒有定力,就解脫 就解脫不了。 不了。 解脫不了, 不了,怎麼樣 怎麼樣?就是又綁 就是又綁住了。 住了。誰綁著你呢?你自己綁 自己綁著自己。 著自己。 (二)內無色想, 無色想,觀外色解脫 觀外色解脫。內裏邊沒有這種形礙可執著了; 裏邊沒有這種形礙可執著了;沒有這 種色執可執著了, 種色執可執著了,也就沒有這種的欲念可執著了。 也就沒有這種的欲念可執著了。但是在外邊, 但是在外邊,還是有 色想; 色想;你內裏頭雖然空了, 裏頭雖然空了,外邊來了境界, 外邊來了境界,你還空不了。 還空不了。好像這個人平 時一點欲心也不生, 時一點欲心也不生,沒有一種貪心、 沒有一種貪心、瞋心、 瞋心、癡心, 癡心,什麼心都沒有, 心都沒有,這叫 「內無色想」, 無色想」,內 」,內裏清清淨淨 清清淨淨, 淨淨,明明了了, 明明了了,常常這樣子; 常常這樣子;這是在沒有外 境界來擾亂你 境界來擾亂你,你是這樣子。 是這樣子。一有了外境界來擾亂你 一有了外境界來擾亂你,你就跟著境界跑 就跟著境界跑 了!跟著境界跑 跟著境界跑,這就沒有得到解脫 這就沒有得到解脫;沒有得到解脫 沒有得到解脫,也就是你 也就是你定力不 具足。 具足。你見著這種境界, 見著這種境界,你還要如如不動、 還要如如不動、了了常明, 了了常明,你不要跟著境界 轉。見著人多一點, 見著人多一點,也就心裏覺得很麻煩了:「 也就心裏覺得很麻煩了:「唉 :「唉!莫如我自己住到山 上去, 上去,誰也不見, 誰也不見,你說那多好? 那多好?我一天餓了就吃、 我一天餓了就吃、睏了就睡, 了就睡,願意打坐 就打坐, 就打坐,願意念經就念經, 願意念經就念經,比和這一些個人接觸好得多嘛 比和這一些個人接觸好得多嘛!」這一想 !」這一想, 這一想, 這就沒有解脫 這就沒有解脫了!他以為 他以為這是解脫 這是解脫了,實際上這就是著住了, 實際上這就是著住了,被境界所 轉了。 轉了。你若不被境界轉, 若不被境界轉,是怎麼樣 怎麼樣呢?「見事省事出世間 ?「見事省事出世間」, 見事省事出世間」,見著什 」,見著什麼 見著什麼 事情, 事情,都覺悟, 都覺悟,這就是解脫 這就是解脫了。 (三)淨解脫 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解脫 作證具足住解脫。這個淨解脫 這個淨解脫身,這時候, 這時候,也沒有 內、也沒有外了, 也沒有外了,這解脫 這解脫了。這種的境界, 這種的境界,也就是修的禪定的功夫, 也就是修的禪定的功夫,到 四禪的境界那種火候上了。 四禪的境界那種火候上了。 (四)空無邊處解脫 空無邊處解脫。這是四空處了, 這是四空處了,這是「 這是「空」,找不著一個 」,找不著一個「 找不著一個「空」 的邊際; 的邊際;你找不著這個「 找不著這個「空」的邊際, 的邊際,就不找了, 就不找了,解脫了。你若還去找 這個邊際, 這個邊際,那還有執著呢 那還有執著呢! (五)識無邊處解脫 識無邊處解脫。這個「 這個「識」是很微細的, 是很微細的,也是無邊, 也是無邊,得了解脫 得了解脫 了,不執著了。 不執著了。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69 of 110

(六)無所有處解脫 無所有處解脫,也得到解脫 也得到解脫了。 (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 非想非非想處解脫。 (八)滅受想定身, 滅受想定身,作證具足住。 作證具足住。這是「 這是「滅受想定」 滅受想定」的解脫 的解脫。 這是「 這是「八解脫 八解脫身」,你 」,你得到了, 得到了,也就是叫「 也就是叫「八大自在我」, 八大自在我」,又能得到八 」,又能得到八 種的解脫 種的解脫智;這解脫 這解脫智,即八種的解脫 即八種的解脫智慧。 智慧。 第二、 第二、第三、 第三、第四說 第四說法時: 法時:每位佛成佛之後, 位佛成佛之後,都是先說 都是先說「四諦法」; 四諦法」;其 」;其 次說「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法」;然後再 」;然後再說 然後再說「六度」。 六度」。 第一時, 第一時,是說《大華嚴經》; 大華嚴經》;第二時 》;第二時, 第二時,說《阿含經》, 阿含經》,這是三藏 》,這是三藏教 這是三藏教;第 三時, 三時,說《方等經》; 方等經》;第四時 》;第四時, 第四時,說《般若經》。 般若經》。所以這第二時乃至第四 》。所以這第二時乃至第四 時,這是說 這是說三乘法。 三乘法。第五時, 第五時,說《法華經》《 法華經》《涅槃經 》《涅槃經》。 涅槃經》。三藏 》。三藏教 三藏教又叫 「半字教 半字教」,只 」,只說一半; 一半;等般若時, 等般若時,這叫「 這叫「滿字教 滿字教」;有的 」;有的「 有的「對半明 滿」,對著這半字 」,對著這半字教 對著這半字教,說滿字教 滿字教,這是方等時。 這是方等時。 所以這千萬億恆河沙那由他等眾 所以這千萬億恆河沙那由他等眾生,亦以不受一切法故, 亦以不受一切法故,而於諸漏, 而於諸漏,心 得解脫 得解脫:有千萬億恆河沙那由他的人, 有千萬億恆河沙那由他的人,也都已經不受一切的惡法, 也都已經不受一切的惡法,而得 到一切無漏的善法; 到一切無漏的善法;對於諸漏, 對於諸漏,這個心得到解脫 這個心得到解脫,心裏沒有煩惱了。 心裏沒有煩惱了。 從是已後, 從是已後,諸聲聞眾 諸聲聞眾無量無邊, 無量無邊,不可稱數: 不可稱數:從這個以後, 從這個以後,這一切的聲 聞、阿羅漢, 阿羅漢,是無量無邊, 是無量無邊,有說不出來那麼 不出來那麼多。 K2.轉滿字教(分六) L1.王子出家

L2.請轉法輪

L3.所將人眾亦出家

L4.受請說經

L5.說經時節

L6.說已入定

今L1 爾時, 爾時,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 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而為沙彌, 沙彌,諸根通利, 諸根通利,智慧明了, 智慧明了,已曾 供養百千萬億諸佛, 供養百千萬億諸佛,淨修梵行, 淨修梵行,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 爾時,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 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而為沙彌: 沙彌:在這時候, 在這時候,這位佛的十六個 兒子也都出家了, 兒子也都出家了,就是以童貞入道而作沙彌。 就是以童貞入道而作沙彌。諸根通利, 諸根通利,智慧明了: 智慧明了:這 十六個沙彌諸根非常通利, 十六個沙彌諸根非常通利,智慧也聰明得不得了。 智慧也聰明得不得了。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70 of 110

諸根通利是什麼 諸根通利是什麼呢?這就是得到六種神通了; 這就是得到六種神通了;眼睛也會說 眼睛也會說話、耳朵也會 看東西。 看東西。這是豈有此理呢 這是豈有此理呢!那我怎麼 那我怎麼眼睛不會 怎麼眼睛不會說 眼睛不會說話?你眼睛不會說 眼睛不會說話? 你知不知道人與人之間, 知不知道人與人之間,有的時候不講話, 有的時候不講話,眼睛這麼 眼睛這麼看,就知道心裏是 什麼意思? 意思?那也就等於「 那也就等於「小他心通」 小他心通」一樣的, 一樣的,這眼睛會說 這眼睛會說話了! 話了!但是眼 睛也會吃東西; 睛也會吃東西;怎麼叫眼睛會吃東西呀 怎麼叫眼睛會吃東西呀? 叫眼睛會吃東西呀?眼睛一看這吃東西來了, 眼睛一看這吃東西來了,也不 需要吃, 需要吃,就已經飽了。 就已經飽了。說那真是妄想! 是妄想!在你認為是真是妄想, 是妄想,得到這種 境界, 境界,一看吃的東西, 一看吃的東西,他真就飽了。 就飽了。耳朵也會看, 也會看,眼睛也會聽, 眼睛也會聽,這叫諸 根通利。 根通利。 這十六個沙彌在過去生中, 這十六個沙彌在過去生中,已曾供養百千萬億諸佛, 已曾供養百千萬億諸佛,淨修梵行: 淨修梵行:已曾經 供養過百千萬億的諸佛, 供養過百千萬億的諸佛,他們生生世世都修清 他們生生世世都修清淨梵行。 淨梵行。梵行, 梵行,就是嚴持 戒律, 戒律,就是受持戒律、 就是受持戒律、不犯戒律。 不犯戒律。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他們都是為 他們都是為 著求這無上正等正覺, 著求這無上正等正覺,才這樣勤修苦行的。 才這樣勤修苦行的。 L2.請轉法輪 俱白佛言: 白佛言:世尊! 世尊!是諸無量千萬億大德聲聞, 是諸無量千萬億大德聲聞,皆已成就。 皆已成就。世尊! 世尊!亦當為 亦當為 我等說 我等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我等聞已, 我等聞已,皆共修學。 皆共修學。世尊! 世尊!我等志 願,如來知見, 如來知見,深心所念, 深心所念,佛自證知。 佛自證知。 這十六個沙彌, 這十六個沙彌,也就是大通智勝佛的十六個兒子, 也就是大通智勝佛的十六個兒子,他們都一起跟隨著佛 出家修道。 出家修道。十六個沙彌和五千萬億的大梵天王, 十六個沙彌和五千萬億的大梵天王,以及百千萬億的一切 人、天等眾 天等眾,俱白佛言: 白佛言:同時就對著佛講了。 同時就對著佛講了。 世尊! 世尊!是諸無量千萬億大德聲聞: 是諸無量千萬億大德聲聞:世尊! 世尊!現在這道場中, 現在這道場中,有無量百千萬 億這麼 億這麼多的大聲聞; 多的大聲聞;這些大聲聞都是大德。 這些大聲聞都是大德。怎麼謂之 怎麼謂之「 謂之「大德」? 大德」?言其他 」?言其他 們在過去生中曾經做很多善事, 們在過去生中曾經做很多善事,所以有很多德行, 所以有很多德行,這德行大得不知有多 少,所以稱為 所以稱為大德。 大德。聲聞, 聲聞,是聞佛聲音而悟道的眾 是聞佛聲音而悟道的眾生,修苦集滅道四諦 法而證果。 法而證果。皆已成就: 皆已成就:他們成就聲聞的果, 他們成就聲聞的果,而現在都生了一種懷疑心, 而現在都生了一種懷疑心, 懷疑自己是不是真 懷疑自己是不是真正得到涅槃? 正得到涅槃?所以「 所以「成就聲聞的果, 成就聲聞的果,而發動大乘根性 的心」, 的心」,這叫成就 」,這叫成就。 這叫成就。 世尊! 世尊!亦當為 亦當為我等說 我等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世出世的之尊! 世出世的之尊!人間和天 上都應該尊重的佛! 上都應該尊重的佛!亦,當「也」字講; 字講;您也應當為 也應當為我們這一切的眾 我們這一切的眾 生,說怎麼樣修行無上正等正覺的法門 怎麼樣修行無上正等正覺的法門。 樣修行無上正等正覺的法門。無上正等正覺, 無上正等正覺,是佛果位的一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71 of 110

個名稱; 個名稱;但是要有個方法, 但是要有個方法,才能得到這種的果位。 才能得到這種的果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梵語, 是梵語,翻譯為 翻譯為無上正等正覺。 無上正等正覺。你怎麼樣才能得到這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怎麼樣才能得到這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呢?你怎麼樣才能到這個果位上 怎麼樣才能到這個果位上呢 樣才能到這個果位上呢?你一定要有個方法; 一定要有個方法;這個方法, 這個方法, 就是要有人講。 就是要有人講。沒有人講, 沒有人講,你就不懂 就不懂,就不明白得到這果位的方法。 就不明白得到這果位的方法。所 以現在這十六王子就為 以現在這十六王子就為人、天、大眾來請法, 來請法,請這無上正等正覺的法。 請這無上正等正覺的法。 本來這十六王子, 本來這十六王子,他們一聽《 他們一聽《華嚴經》, 華嚴經》,已經都證果了 》,已經都證果了, 已經都證果了,已經都明白這 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了; 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了;可是他們雖然明白, 可是他們雖然明白,眾生還沒 有明白呢 有明白呢!所以他們就是要假藉這種的時機, 所以他們就是要假藉這種的時機,作為他們還沒有懂 他們還沒有懂,代表 一切眾 一切眾生,來請無上正等正覺這種的修行方法, 來請無上正等正覺這種的修行方法,並不是這十六個沙彌還 不明白。 不明白。 好像我們講堂, 好像我們講堂,每天說法,也有人來請法師說 也有人來請法師說法;請法這兩個人, 請法這兩個人,不一 定不明白佛法, 定不明白佛法,他們也會說 他們也會說佛法。 佛法。好像天天來請法的人, 好像天天來請法的人,都是會說 都是會說法 的,甚至於比我講得更好、 甚至於比我講得更好、比我說 比我說得更妙。 得更妙。為什麼要請我呢 要請我呢?因為我是 一個說 一個說中國話的人, 中國話的人,我說中國話, 中國話,一般人不懂 一般人不懂得中國話, 得中國話,以為說的是妙 法。等一翻譯過去, 等一翻譯過去,並且翻譯這個人也是辯才無礙, 並且翻譯這個人也是辯才無礙,我說一分, 一分,他就給 我翻譯出來十分; 我翻譯出來十分;大家一聽, 大家一聽,是不錯! 是不錯!所以天天來請我說 所以天天來請我說法。本來我說 本來我說 的法, 的法,你們都懂 們都懂,你們講得都比我好; 們講得都比我好;不過就因為 不過就因為我是外國人, 我是外國人,尊重這 個外國人, 個外國人,以為「遠來的和尚 遠來的和尚會念經」, 會念經」,這個外國的和 」,這個外國的和尚 這個外國的和尚說法,大約是 比本地的好一點? 比本地的好一點?所以就請我來說 所以就請我來說法。我也就無慚無愧, 我也就無慚無愧,自己不知道慚 愧,就你們請我, 們請我,我就說 我就說啦!於是就亂講。 於是就亂講。亂講, 亂講,可是你 可是你們不會亂聽; 們不會亂聽; 翻譯成英文, 翻譯成英文,你一聽, 一聽,就不亂了! 就不亂了!因為講中文的時候, 講中文的時候,你們不懂 們不懂,所以 這我就叫「 這我就叫「亂講」; 亂講」;等 們一懂了,它就不亂了! 就不亂了!沒懂的時候是很亂 」;等你們一懂 的。「他 。「他說什麼呢?他們懂 他們懂中國話的都笑, 中國話的都笑,大約是講得很值 大約是講得很值得笑的 吧?」 這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這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也是這樣子; 也是這樣子;十六王子已經明白了, 十六王子已經明白了,他還請 佛說這法。 這法。阿耨是梵語, 阿耨是梵語,翻譯成無上。 翻譯成無上。無上, 無上,就是沒有比它 就是沒有比它再高上的 了。這就是佛的果位。 這就是佛的果位。什麼叫正覺? 叫正覺?正覺就和凡夫的不覺有分別。 正覺就和凡夫的不覺有分別。凡夫 是不覺, 是不覺,你給他說 給他說什麼,他也不覺; 他也不覺;你教他真的,他就尋思是假的; 他就尋思是假的;你 教他假的,「 他假的,「哦 ,「哦!這是真 這是真的。」你 。」你看!凡夫就是這樣子。 凡夫就是這樣子。甚至於你 甚至於你教他 真的,他就怕聽了:「 他就怕聽了:「唉 :「唉!我不願意聽這個真 我不願意聽這個真的。我如果得到這個真 我如果得到這個真的 了,那我怎麼 那我怎麼辦呢 怎麼辦呢?」 辦呢?」你 ?」你說他,他就想他沒有辦 他就想他沒有辦法了, 法了,所以就不願意要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72 of 110

真的;往往到這地方來, 往往到這地方來,一聽我們所講的法, 一聽我們所講的法,沒有等講完, 沒有等講完,他就跑 他就跑了。 為什麼呢?他就不願意要真 他就不願意要真的。在我這兒, 在我這兒,說是他不願要假的。 是他不願要假的。但是不 願意要假的, 願意要假的,他可天天陪著假的跑 他可天天陪著假的跑,捨不了這個假的, 捨不了這個假的,所以法就不明白 了!不明白, 不明白,就是不覺。 就是不覺。 二乘人一聽佛法:「 二乘人一聽佛法:「是這 :「是這麼 是這麼回事! 回事!Yes! Yes!這個法真 這個法真對!」他就覺悟了 !」他就覺悟了; 他就覺悟了; 一覺悟這個法真 一覺悟這個法真對,他就照這個法去修行。 他就照這個法去修行。說叫你放下一切, 放下一切,他就放下 了;叫你看破一切, 看破一切,他就看破了! 他就看破了!把一切的執著看破、 把一切的執著看破、一切的毛病都放 下了, 下了,於是就得到自在了; 於是就得到自在了;得到自在, 得到自在,就是個「 就是個「覺」,這是二乘人得到 」,這是二乘人得到 覺悟了。 覺悟了。這是正覺, 這是正覺,不是邪覺; 不是邪覺;不是去學一學跳舞、 不是去學一學跳舞、或者去找其他的娛 或者去找其他的娛 樂玩一玩, 樂玩一玩,覺悟到娛 覺悟到娛樂上去、 樂上去、覺悟到跳舞上去了。 覺悟到跳舞上去了。這個正覺, 這個正覺,就是覺悟 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無上正等正覺的「 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無上正等正覺的「正覺」 正覺」了!這是二乘人, 這是二乘人,可 是他沒有能「 是他沒有能「正等」。 正等」。 正等, 正等,正等於佛, 正等於佛,和佛差不多了! 和佛差不多了!這是菩薩。 這是菩薩。菩薩不單能自覺、 菩薩不單能自覺、不單能 正覺, 正覺,而且還能覺他。 而且還能覺他。我從這條路上過來的, 我從這條路上過來的,我見著人, 我見著人,也告訴他說 也告訴他說: 「你不要向其他路上走了, 不要向其他路上走了,跟著我走, 跟著我走,一定會成功的。 一定會成功的。你如果想成佛, 如果想成佛, 一定要從這條路上走; 一定要從這條路上走;其他的路, 其他的路,你走來走去, 走來走去,也是走不到佛的果位 上!」雖然 !」雖然說 雖然說是「條條大路通羅馬」, 條條大路通羅馬」,但是有的人他一生也沒有到過羅 」,但是有的人他一生也沒有到過羅 馬的; 馬的;這就是不明白佛法, 這就是不明白佛法,想要成佛, 想要成佛,走來走去, 走來走去,到不了佛的果位上。 到不了佛的果位上。 那人一想:「 那人一想:「不錯 :「不錯! 不錯!從其他路上走, 從其他路上走,我走了這麼 我走了這麼多年了, 多年了,這麼久的時 間,也沒有走出一個所以然來。 也沒有走出一個所以然來。哎!我依照這個菩薩所教 我依照這個菩薩所教我的這條路 走!」這個不是菩薩的人 !」這個不是菩薩的人, 這個不是菩薩的人,照著菩薩道來修, 照著菩薩道來修,修來修去, 修來修去,和菩薩修得一 樣了, 樣了,所以這也叫「 所以這也叫「正等」, 正等」,正等於菩薩 」,正等於菩薩; 正等於菩薩;也可以說 也可以說正等於佛了, 正等於佛了,差不 多就成佛了。 多就成佛了。這樣子, 這樣子,有兩個講法, 有兩個講法,你要記得。 要記得。已成的菩薩, 已成的菩薩,正等於 佛;沒成的菩薩, 沒成的菩薩,正等於菩薩。 正等於菩薩。那麼正等於菩薩, 正等於菩薩,是不是這個沒成的菩 薩,也正等於佛了? 也正等於佛了?他正等於菩薩, 他正等於菩薩,當然也正等於佛了嘛 當然也正等於佛了嘛!這有什麼 這有什麼疑 問呢?沒有疑問! 沒有疑問! 菩薩雖然能正等, 菩薩雖然能正等,可是沒能「 可是沒能「無上」, 無上」,菩薩還是菩薩 」,菩薩還是菩薩, 菩薩還是菩薩,沒有到佛的果位 上;所以佛叫無上士, 所以佛叫無上士,菩薩叫有上士, 菩薩叫有上士,在他上邊還有佛呢 在他上邊還有佛呢!現在十六王 子,因為看見無量百千萬億這麼 看見無量百千萬億這麼多人, 多人,都成阿羅漢了, 都成阿羅漢了,但不能永遠住在 阿羅漢的果位上, 阿羅漢的果位上,現在都大乘的根性動了, 現在都大乘的根性動了,都應該學佛法了, 都應該學佛法了,所以就請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73 of 110

佛給說 佛給說這無上正等正覺的法門。 這無上正等正覺的法門。 我等聞已, 我等聞已,皆共修學: 皆共修學:我們聽完佛所說 我們聽完佛所說的法之後; 的法之後;我們不是聽完了, 我們不是聽完了,從 這個耳朵 這個耳朵聽進去, 聽進去,從那個耳朵 從那個耳朵就跑了,像風似的, 像風似的,過耳不留; 過耳不留;我們不會 的!我們明白這無上正等正覺的法, 我們明白這無上正等正覺的法,我們一定要依教 我們一定要依教奉行, 奉行,照這個方法 來修行。 來修行。我們絕 我們絕對不會懶惰的, 對不會懶惰的,一定對大通智勝佛說 一定對大通智勝佛說:「請佛 :「請佛您 請佛您放心, 放心, 不要擔心我們會懶惰、 不要擔心我們會懶惰、不修行、 不修行、不精進。 不精進。我們不會的! 我們不會的!我們甚至於飯也 不吃, 不吃,發奮忘食, 發奮忘食,樂以忘憂, 樂以忘憂,我們得到這個佛法, 我們得到這個佛法,會快樂得把我們所有 的憂愁都忘了、 的憂愁都忘了、沒有了!」 沒有了!」 世尊! 世尊!我等志願: 我等志願:世尊! 世尊!我們現在這一些在會的大眾 我們現在這一些在會的大眾,心志之間所願意 的是什麼 的是什麼呢?如來知見: 如來知見:願意得到佛知佛見。《 願意得到佛知佛見。《法華經 。《法華經》 法華經》所講的, 所講的,就是 佛知佛見, 佛知佛見,所謂「 所謂「開佛知見, 開佛知見,悟佛知見, 悟佛知見,入佛知見, 入佛知見,示佛知見」,「 示佛知見」,「開 」,「開 示悟入」 示悟入」佛之知見。 佛之知見。這第一次說 這第一次說的華嚴; 的華嚴;第二次說 第二次說的三藏, 的三藏,也就是阿含 教;第三次說 第三次說方等; 方等;第四次說 第四次說般若; 般若;第五個時候說 第五個時候說法華涅槃。 法華涅槃。現在這一 切的眾 切的眾生,都想要聽《 都想要聽《法華經》, 法華經》,把這半字 》,把這半字教 把這半字教不要了, 不要了,都要學滿字教 都要學滿字教, 這是「 這是「廢半明滿」;《 廢半明滿」;《法華經 」;《法華經》 法華經》是真正的圓滿大教 正的圓滿大教。 深心所念, 深心所念,佛自證知: 佛自證知:怎麼叫深心 怎麼叫深心呢 叫深心呢?心還有深有淺? 心還有深有淺?深有多深、 深有多深、淺又 有多淺呢 有多淺呢?所謂「 所謂「深心」, 深心」,就是存這個心很久很久了 」,就是存這個心很久很久了; 就是存這個心很久很久了;好久好久就想請 這種法了! 這種法了!什麼法呀? 法呀?成佛的法, 成佛的法,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的法門; 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的法門;這到底用 什麼修的? 修的?這要用你 這要用你的慈悲心、 的慈悲心、喜捨心、 喜捨心、無畏心、 無畏心、無染著心; 無染著心;最要緊 的,就是無染著心。 就是無染著心。你切記不要有一種的欲念, 切記不要有一種的欲念,有欲念, 有欲念,就有所染著; 就有所染著; 有所染著, 有所染著,你就得不到自在。 就得不到自在。還有什麼 還有什麼法呀? 法呀?修行六度萬行、 修行六度萬行、十二因 緣、四諦、 四諦、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道品,都是成佛之法; 都是成佛之法;但是還有很快的, 但是還有很快的,不要經過三 大阿僧祇劫就可以成佛的法。 大阿僧祇劫就可以成佛的法。什麼法?就我們天天所念誦的〈 就我們天天所念誦的〈楞嚴 咒〉!你 〉!你沒聽阿難說 沒聽阿難說「願今得果成寶王, 願今得果成寶王,不歷僧祇獲法身」, 僧祇獲法身」,不需要三 」,不需要三 大阿僧祇劫就可以成佛。 大阿僧祇劫就可以成佛。成佛幹什麼 成佛幹什麼呢?我成佛之後,「 我成佛之後,「還度如是恆沙 ,「還度如是恆沙 眾」,我還要去度 」,我還要去度眾 我還要去度眾生;這是阿難這樣說 這是阿難這樣說。 你若能常常誦持〈 若能常常誦持〈楞嚴神咒 楞嚴神咒〉,你 〉,你一定就會很快成佛了! 一定就會很快成佛了!這是一個。 這是一個。 有人就說 有人就說:「〈楞嚴 :「〈楞嚴咒 楞嚴咒〉那麼長,一唸就要差不多二十分鐘。」 就要差不多二十分鐘。」唸 。」唸二十 分鐘〈 分鐘〈楞嚴咒 楞嚴咒〉是很長的時間, 是很長的時間,那你天天吃飯都不只二十分鐘, 天天吃飯都不只二十分鐘,怎麼你 怎麼你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74 of 110

沒有說 沒有說:「啊 :「啊!我吃飯的時間, 我吃飯的時間,二十分鐘這麼 二十分鐘這麼長,我要縮短一點!」 我要縮短一點!」 為什麼不這樣想呢 不這樣想呢?為什麼誦一個咒 誦一個咒,就說時間長了, 時間長了,吃飯的時間就不 長?為什麼你睡覺睡幾個鐘頭, 睡覺睡幾個鐘頭,你都不說 都不說:「哦 :「哦!我睡覺睡得太長了, 我睡覺睡得太長了, 我為什麼要睡覺?」 要睡覺?」為 ?」為什麼你就不反對睡覺、 就不反對睡覺、也不反對吃飯? 也不反對吃飯?誦咒二十 分鐘, 分鐘,你就要反對? 就要反對?我真不明白你 不明白你學佛法是學的什麼 學佛法是學的什麼佛法! 佛法!二十分鐘的 時間, 時間,你都沒有? 都沒有? 還有,〈 還有,〈大悲 ,〈大悲咒 大悲咒四十二手眼〉, 四十二手眼〉,那是最妙的成佛之法 〉,那是最妙的成佛之法。 那是最妙的成佛之法。你誰若修行這個 法,很快得五眼六通。 很快得五眼六通。但是你 但是你可不要怕麻煩! 可不要怕麻煩!我先前講的話, 我先前講的話,你不要得 到五眼六通, 到五眼六通,就說這太麻煩了! 這太麻煩了!那時候你 那時候你後悔也不行了, 後悔也不行了,因為你已經得 到,怕麻煩也要麻煩。 怕麻煩也要麻煩。說:「那莫如我現在就不要那 :「那莫如我現在就不要那麼 那莫如我現在就不要那麼麻煩, 麻煩,我還是這 麼樣子好了!」 樣子好了!」那 !」那你歡喜這麼 歡喜這麼樣子, 樣子,就這麼 就這麼樣子囉 樣子囉!我平時對你 我平時對你們講 的,我所有一切, 我所有一切,都不勉強 都不勉強人,都是聽任每 都是聽任每一個人自己去發展。 一個人自己去發展。自己所 願意做的事情, 願意做的事情,你就去做; 就去做;不願意做的事情, 不願意做的事情,你就不要做。 就不要做。 無上正等正覺這個方法, 無上正等正覺這個方法,就是我現在所教 就是我現在所教你們的方法。 們的方法。今天有一個人來 請求, 請求,說是教了我們這麼 了我們這麼多法, 多法,修也修不過來了, 修也修不過來了,不知道修哪 不知道修哪個好。 個好。若 專修一個法, 專修一個法,不很快就成功了? 不很快就成功了?我現在所教 我現在所教你們的法, 們的法,其中就有一個專 一的法。 一的法。那為什麼不教你們那個專一的法, 們那個專一的法,而教你們這麼 們這麼多的法? 多的法?這也 就像讀書似的。 就像讀書似的。你讀一本書, 讀一本書,其中考試的題目只有一個, 其中考試的題目只有一個,甚至一個字、 甚至一個字、 一句, 一句,但是你 但是你都要把它 都要把它讀會了。 讀會了。我考你 我考你,無論考你哪 無論考你哪一句 你哪一句, 一句,你才知道: 才知道: 「哦!對!這個我讀過!」 這個我讀過!」但是可不是打開書來考試 !」但是可不是打開書來考試, 但是可不是打開書來考試,這要闔上本子, 這要闔上本子, 因為佛法是要一法不立的; 佛法是要一法不立的;一法不立, 一法不立,你拿著一個本子來考試, 拿著一個本子來考試,這不可 以的。 以的。所以我現在教 所以我現在教你們這麼 們這麼多,其中一定有一個法是成佛的。 其中一定有一個法是成佛的。你若是 把 所有的法修了, 所有的法修了,你一定就成佛了。 一定就成佛了。你若是說 若是說,我嫌這一些法太多了! 我嫌這一些法太多了!天 天吃飯, 天吃飯,你為什麼不嫌吃得多? 不嫌吃得多?我還是這句話, 我還是這句話,天天睡覺, 天天睡覺,為什麼你不 怕睡得多? 怕睡得多?修佛法, 修佛法,你怕多了? 怕多了?這真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 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 這兒說 這兒說,我們願意得到佛的知見, 我們願意得到佛的知見,我們心裏所想念的, 我們心裏所想念的,佛一定會知道 的;我們所想要聽的, 我們所想要聽的,就是《 就是《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我們現在請求佛給我們 》,我們現在請求佛給我們說 我們現在請求佛給我們說 《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我們深心所想念的 》。我們深心所想念的、 我們深心所想念的、想要知道的, 想要知道的,佛早就知道了; 佛早就知道了;不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75 of 110

過就因為 過就因為我們沒有請法, 我們沒有請法,佛也沒有給我們講明白。 佛也沒有給我們講明白。現在我們來請法, 現在我們來請法,請 佛慈悲攝受, 佛慈悲攝受,來教化我們了! 化我們了!十六王子請完了法之後, 十六王子請完了法之後,佛也很滿意的, 佛也很滿意的, 就給說 就給說法了。 法了。 L3.所將人眾亦出家 爾時, 爾時,轉輪聖王所將眾 轉輪聖王所將眾中八萬億人, 中八萬億人,見十六王子出家, 見十六王子出家,亦求出家, 亦求出家,王即 聽許。 聽許。 爾時: 爾時:在這個時候, 在這個時候,轉輪聖王所將眾 轉輪聖王所將眾中八萬億人: 中八萬億人:這轉輪聖王, 這轉輪聖王,就是大 通智勝如來的父親。 通智勝如來的父親。這十六王子, 這十六王子,就是大通智勝如來的十六個兒子。 就是大通智勝如來的十六個兒子。這 轉輪聖王所率領百萬億那麼 轉輪聖王所率領百萬億那麼多的人裏邊, 多的人裏邊,有八萬億那麼 有八萬億那麼多的人, 多的人,見十六 王子出家, 王子出家,亦求出家: 亦求出家:看見這十六王子都捨棄國榮, 看見這十六王子都捨棄國榮,把國家的財產 把國家的財產都不 要了, 要了,國、城、妻、子,也都不要了, 也都不要了,就出家去做比丘了; 就出家去做比丘了;這八萬億人 也都同時發願, 也都同時發願,說要跟著這十六王子一起出家做比丘。 要跟著這十六王子一起出家做比丘。 王即聽許: 王即聽許:這轉輪聖王就答應了, 這轉輪聖王就答應了,好!你們大家現在出家; 們大家現在出家;我都成就你 我都成就你 們出家, 們出家,你們無論有什麼 們無論有什麼需要, 需要,我都供養你 我都供養你們!所以這八萬億人, 所以這八萬億人,都有 了功德主── 了功德主──功德主 ──功德主, 功德主,就是供養他們的人; 就是供養他們的人;這八萬億人也沒有恐懼心 了,也不怕餓死、 也不怕餓死、凍死、 凍死、渴死、窮死, 窮死,什麼都不怕, 都不怕,一心出家修道、 一心出家修道、做 比丘, 比丘,將來都會成佛的。 將來都會成佛的。過去已經成佛成了很多了, 過去已經成佛成了很多了,現在也有一些成 佛,將來也有一些成佛。 將來也有一些成佛。這八萬億人裏邊, 這八萬億人裏邊,在無量劫以前就發願出家; 在無量劫以前就發願出家; 他們的功德主, 他們的功德主,就是轉輪聖王, 就是轉輪聖王,供養他們, 供養他們,所以很容易就修成了。 所以很容易就修成了。 L4.受請說經 爾時, 爾時,彼佛受沙彌請, 彼佛受沙彌請,過二萬劫已, 過二萬劫已,乃於四眾 乃於四眾之中, 之中,說是大乘經, 是大乘經,名妙 法蓮華, 法蓮華,教菩薩法, 菩薩法,佛所護念。 佛所護念。說是經已, 是經已,十六沙彌為 十六沙彌為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故, 菩提故,皆共受持, 皆共受持,諷誦通利。 諷誦通利。說是經時, 是經時,十六菩薩沙彌皆悉信受; 十六菩薩沙彌皆悉信受;聲 聞眾中,亦有信解, 亦有信解,其餘眾 其餘眾生,千萬億種, 千萬億種,皆生疑惑。 皆生疑惑。 爾時, 爾時,彼佛受沙彌請: 彼佛受沙彌請:在這時候, 在這時候,大通智勝如來接受這十六沙彌的請 法;過二萬劫已, 過二萬劫已,乃於四眾 乃於四眾之中, 之中,說是大乘經: 是大乘經:經過二萬劫這麼 經過二萬劫這麼長的時 間之後, 間之後,在優婆塞、 在優婆塞、優婆夷、 優婆夷、比丘僧、 比丘僧、比丘尼這四眾 比丘尼這四眾之中, 之中,佛才講說 佛才講說這 大乘經典。 大乘經典。這大乘經典, 這大乘經典,名妙法蓮華: 名妙法蓮華:就是叫《 就是叫《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教 》。教菩薩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76 of 110

法,佛所護念: 佛所護念:這一部經是教 這一部經是教化菩薩的法, 化菩薩的法,一切諸佛保護著念經的人。 一切諸佛保護著念經的人。 說是經已: 是經已:當佛說 當佛說出這部經典之後, 出這部經典之後,十六沙彌為 十六沙彌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這十六個沙彌為 這十六個沙彌為證得無上正等正覺這佛果的緣 證得無上正等正覺這佛果的緣故,皆共受持, 皆共受持,諷誦 通利: 通利:他們都共同來修持、 他們都共同來修持、受持《 受持《法華經》, 法華經》,並且都念誦得非常熟 》,並且都念誦得非常熟, 並且都念誦得非常熟,可 以不用本子, 以不用本子,從頭念誦到最後一品, 從頭念誦到最後一品,這叫「 這叫「通利」。 通利」。永不忘失 」。永不忘失, 永不忘失,在他的 八識田裏, 八識田裏,永遠都不忘了。 永遠都不忘了。 說是經時, 是經時,十六菩薩沙彌皆悉信受: 十六菩薩沙彌皆悉信受:在大通智勝如來說 在大通智勝如來說《法華經》 法華經》的時 候,這十六位菩薩沙彌都歡喜信受。 這十六位菩薩沙彌都歡喜信受。這「菩薩沙彌」, 菩薩沙彌」,也就是 」,也就是「 也就是「沙彌菩 薩」,但是可沒有受具足戒 」,但是可沒有受具足戒、 但是可沒有受具足戒、沒有受比丘戒。 沒有受比丘戒。為什麼他們不受比丘戒而 就做菩薩了呢 就做菩薩了呢?因為這十六沙彌修行非常的勇猛精進, 這十六沙彌修行非常的勇猛精進,所以也就沒有時 間受比丘戒; 間受比丘戒;因為太忙了! 太忙了!忙著講經說 忙著講經說法、轉大法輪、 轉大法輪、讀誦《 讀誦《法華 經》。 所謂「 所謂「受戒」, 受戒」,是給犯過的人受戒 」,是給犯過的人受戒。 是給犯過的人受戒。你如果天天能誦念《 如果天天能誦念《法華經》, 法華經》,就 》,就 不會犯過, 不會犯過,常常能收攝身、 常常能收攝身、口、意,這三業都不犯。 這三業都不犯。你口念誦《 口念誦《妙法蓮 華經》, 華經》,口不會犯四惡業 》,口不會犯四惡業; 口不會犯四惡業;你身諷誦《 身諷誦《法華經》, 法華經》,身也不會犯殺 》,身也不會犯殺、 身也不會犯殺、盜、 婬那個惡業; 那個惡業;你意念思惟《 意念思惟《法華經》 法華經》的意思, 的意思,並且記住它 並且記住它,這意也不犯 貪、瞋、癡三業了, 癡三業了,所以這叫三業清 所以這叫三業清淨。既然三業清 然三業清淨了, 淨了,那麼受戒和 不受戒是一樣了! 不受戒是一樣了! 又者, 又者,這十六位沙彌, 這十六位沙彌,雖然說 雖然說是沙彌, 是沙彌,都是再來人, 都是再來人,都是來擁護大通智 勝如來這個道場的; 勝如來這個道場的;在過去生中發願, 在過去生中發願,說是某某人成佛了, 是某某人成佛了,我一定要擁 護他的道場。 護他的道場。好像果某發願說 好像果某發願說,我若成佛, 我若成佛,他就要擁護我的道場。 他就要擁護我的道場。 現在我沒成佛, 現在我沒成佛,你也一樣要擁護我的道場; 也一樣要擁護我的道場;沒成佛, 沒成佛,也要擁護, 也要擁護,這才是 真正發願。 正發願。成佛了, 成佛了,他自己神通妙用大得不得了, 他自己神通妙用大得不得了,有人擁護、 有人擁護、沒有人擁 護,都不要緊了。 都不要緊了。現在正是我沒有神通的時候, 現在正是我沒有神通的時候,你若擁護我, 若擁護我,那才是真 那才是真 正的護法! 正的護法!好像有錢的人, 好像有錢的人,天天吃珍饈 天天吃珍饈美味, 美味,世界上最好的東西; 世界上最好的東西;你送 給他飯, 給他飯,說我今天布施一頓飯請你 我今天布施一頓飯請你吃,他就不一定會接受你 他就不一定會接受你這一頓飯, 這一頓飯, 因為他在家裏所吃的就比你 他在家裏所吃的就比你請的飯更好。 請的飯更好。如果是窮人, 如果是窮人,他家裏也沒有什 麼飯吃, 飯吃,甚至於所吃的都是稗子米、 甚至於所吃的都是稗子米、很下等的米, 很下等的米,你請他吃一頓很好的 飲食,他一定會吃的; 他一定會吃的;不但會吃, 不但會吃,吃完了, 吃完了,他還會謝謝你 他還會謝謝你。就是這樣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77 of 110

子!所以你 所以你們以後發願, 們以後發願,說是要護師父的法, 是要護師父的法,不要等到師父成佛才護 法;成佛的時候, 成佛的時候,那護法就多得很! 那護法就多得很!在沒成佛的時候, 在沒成佛的時候,需要護法。 需要護法。 十六菩薩沙彌, 十六菩薩沙彌,他們都信受大通智勝如來所說 他們都信受大通智勝如來所說的妙法。 的妙法。聲聞眾 聲聞眾中,亦有 信解: 信解:在這一切羅漢裏邊, 在這一切羅漢裏邊,聽到佛所說 聽到佛所說的法, 的法,也有信而且還明白的; 也有信而且還明白的;可 是其餘眾 是其餘眾生,千萬億種, 千萬億種,皆生疑惑: 皆生疑惑:其餘有很多眾 其餘有很多眾生,千萬億那麼 千萬億那麼多 種,對佛所說 對佛所說的妙法就都生疑惑了。 的妙法就都生疑惑了。說:「佛有很大的神通 :「佛有很大的神通, 佛有很大的神通,好像《 好像《法 華經》 華經》一開始的時候就有五千退席; 一開始的時候就有五千退席;或者佛把他遷移到其他的國土裏頭 去,免得令他生疑惑, 免得令他生疑惑,那不好了嘛 那不好了嘛?」因 ?」因為本經這五千退席, 本經這五千退席,他不單生 懷疑、 懷疑、疑惑, 疑惑,而且還會譭 而且還會譭謗。單單疑惑, 單單疑惑,他不會怎麼 他不會怎麼樣墮落 怎麼樣墮落; 樣墮落;若是譭 若是譭謗 大乘經典, 大乘經典,就會墮落到三惡道裏頭去。 就會墮落到三惡道裏頭去。所以釋迦牟尼佛說 所以釋迦牟尼佛說《法華經》 法華經》的 時候, 時候,那五千增上慢的比丘就退席了、 那五千增上慢的比丘就退席了、就走了。 就走了。大通智勝如來講這《 大通智勝如來講這《法 華經》 華經》的時候, 的時候,有百千萬億這麼 有百千萬億這麼多種的眾 多種的眾生都生懷疑, 生都生懷疑,他為什麼不把他 們搬到其他的國土去, 們搬到其他的國土去,免得他生疑惑呢 免得他生疑惑呢?因為這一些眾 這一些眾生雖然疑惑, 生雖然疑惑,他 不會譭 不會譭謗的; 謗的;因為不會譭 不會譭謗大乘經典, 謗大乘經典,所以就沒有搬到其他的地方去。 所以就沒有搬到其他的地方去。 L5.說經時節 佛說是經, 是經,於八千劫, 於八千劫,未曾休廢。 未曾休廢。 在大通智勝如來說 在大通智勝如來說完了這一部《 完了這一部《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經過八千劫這 》,經過八千劫這麼 經過八千劫這麼長的時 間,佛也沒有休息, 佛也沒有休息,也沒有間斷講《 也沒有間斷講《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你 看看!大通智勝 》。你看看! 如來講《 如來講《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講了八千劫, 講了八千劫,釋迦牟尼佛講《 釋迦牟尼佛講《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講了 八年。 八年。一位佛說 一位佛說八千劫, 八千劫,也是說 也是說《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一位佛 》;一位佛說 一位佛說八年, 八年,也是 說《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怎麼 》;怎麼有的就 怎麼有的就說 有的就說得那麼 得那麼長?這一位佛就說 這一位佛就說得這麼 得這麼短? 這是眾 這是眾生的知見來分別長短, 生的知見來分別長短,在時間上, 在時間上,本來也沒有長、 本來也沒有長、也沒有短, 也沒有短,長 短是眾 短是眾生的分別心而有的; 生的分別心而有的;所以大通智勝如來說 所以大通智勝如來說《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八千 劫,這是說 這是說實相的法門, 實相的法門,釋迦牟尼佛也是說 釋迦牟尼佛也是說實相的法門; 實相的法門;這個長短, 這個長短,沒 有什麼 有什麼大的問題。 大的問題。 在這麼 在這麼長的時間, 長的時間,也沒有休息過, 也沒有休息過,也沒有說 也沒有說是把講經說 是把講經說法的事情停止 了。停止, 停止,就是休廢; 就是休廢;沒有停止, 沒有停止,就是沒有間斷, 就是沒有間斷,天天都是講《 天天都是講《妙法蓮 華經》, 華經》,天天都是 》,天天都是說 天天都是說大乘實相的法門。 大乘實相的法門。所以你 所以你不要以為 不要以為我們這兒天天講 《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或者講其他經典 》,或者講其他經典, 或者講其他經典,就說天天講! 天天講!過去諸佛都是天天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78 of 110

講,所以我們是佛的弟子就應該天天來研 所以我們是佛的弟子就應該天天來研究這《 究這《法華經》, 法華經》,也不應該休 》,也不應該休 廢。 L6.說已入定 說此經已, 此經已,即入靜室, 即入靜室,住於禪定八萬四千劫。 住於禪定八萬四千劫。 當大通智勝如來說 當大通智勝如來說完了《 完了《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之後, 之後,就到佛住的靜室裏邊去打 坐,入於禪定了。 入於禪定了。這一入禪定, 這一入禪定,就入了八萬四千個大劫。 就入了八萬四千個大劫。大通智勝佛入 了八萬四千大劫這麼 了八萬四千大劫這麼長時間的定, 長時間的定,這《法華經》 法華經》是不是就沒有人講呢 是不是就沒有人講呢? 不是的! 不是的! I2.正明結緣(分二) J1.法說結緣 K1.明昔共結緣

J2.喻說結緣

J1(分三)

K2.明中間更相值遇

K3.明今日還說法華

K1(分

二) L1.複講利生

L2.佛起稱歎

今L1 是時十六菩薩沙彌知佛入室, 是時十六菩薩沙彌知佛入室,寂然禪定, 寂然禪定,各升法座, 各升法座,亦於八萬四千劫, 亦於八萬四千劫, 為四部眾 四部眾廣說分別妙法華經, 分別妙法華經,一一皆度六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眾 一一皆度六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眾生, 示教利喜, 利喜,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是時十六菩薩沙彌知佛入室, 是時十六菩薩沙彌知佛入室,寂然禪定, 寂然禪定,各升法座: 各升法座:在佛入定這期間, 在佛入定這期間, 這十六位菩薩沙彌知道佛在靜室裏邊, 這十六位菩薩沙彌知道佛在靜室裏邊,如如不動, 如如不動,了了常明, 了了常明,入於禪定 了!所以這十六位菩薩沙彌, 所以這十六位菩薩沙彌,就都發弘揚佛法的心了, 就都發弘揚佛法的心了,於是都陞法座。 於是都陞法座。 有的人就問:「 有的人就問:「他們陞法座 :「他們陞法座, 他們陞法座,是不是這十六個人都坐到一起, 是不是這十六個人都坐到一起,每一個人 坐一個法座呢 坐一個法座呢?」不是的 ?」不是的。 不是的。他們或者輪流, 他們或者輪流,今天你 今天你講、明天他講、 明天他講、後天 他講, 他講,這叫「 這叫「各升法座」; 各升法座」;或者各化一方 」;或者各化一方, 或者各化一方,這個化東方、 這個化東方、那個就化南 方、那個化西方、 那個化西方、那個化北方、 那個化北方、那個化東南, 那個化東南,這十六個, 這十六個,兩個人化一 方,這有八方; 這有八方;所以你 所以你不要執著他們各陞法座是不是都在一起陞法座。 不要執著他們各陞法座是不是都在一起陞法座。 亦於八萬四千劫, 亦於八萬四千劫,為四部眾 四部眾廣說分別妙法華經: 分別妙法華經:他們在這八萬四千劫, 他們在這八萬四千劫, 為所有一切比丘、 所有一切比丘、比丘尼、 比丘尼、優婆塞、 優婆塞、優婆夷, 優婆夷,分別來詳詳細細講廣說 分別來詳詳細細講廣說 《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這個道理; 這個道理;廣,就是把它 就是把它推廣起來。 推廣起來。一一皆度六百萬億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79 of 110

那由他恆河沙等眾 那由他恆河沙等眾生:每一位菩薩沙彌, 一位菩薩沙彌,都度了六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 等眾生。那由他, 那由他,這是一個大數目; 這是一個大數目;恆河沙, 恆河沙,也是印度一個大數目。 也是印度一個大數目。示 教利喜, 利喜,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來指示、 來指示、教化一切眾 化一切眾生,令他們 得到利益而歡喜; 得到利益而歡喜;使令這六百萬億眾 使令這六百萬億眾生,一齊都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 一齊都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 L2.佛起稱歎(分二) M1.正稱歎

M2.勸親信

今M1 大通智勝佛過八萬四千劫已, 大通智勝佛過八萬四千劫已,從三昧起, 從三昧起,往詣法座, 往詣法座,安詳而坐, 安詳而坐,普告大 眾,是十六菩薩沙彌甚為 是十六菩薩沙彌甚為希有, 希有,諸根通利, 諸根通利,智慧明了, 智慧明了,已曾供養無量千 萬億數諸佛; 萬億數諸佛;於諸佛所, 於諸佛所,常修梵行, 常修梵行,受持佛智, 受持佛智,開示眾 開示眾生,令入其中。 令入其中。 大通智勝佛過八萬四千劫已: 大通智勝佛過八萬四千劫已:這一位大通智勝佛在靜室裏邊, 這一位大通智勝佛在靜室裏邊,入定八萬 四千劫之後, 四千劫之後,從三昧起, 從三昧起,往詣法座, 往詣法座,安詳而坐, 安詳而坐,普告大眾 普告大眾:從三昧中就 出定了, 出定了,到他弘法的法座這兒來了, 到他弘法的法座這兒來了,很安詳的就坐到法座上邊, 很安詳的就坐到法座上邊,普遍告 訴在道場裏邊的一切大眾 訴在道場裏邊的一切大眾。 是十六菩薩沙彌甚為 是十六菩薩沙彌甚為希有, 希有,諸根通利, 諸根通利,智慧明了, 智慧明了,已曾供養無量千萬億 數諸佛: 數諸佛:這十六位菩薩沙彌, 這十六位菩薩沙彌,是很少有的。 是很少有的。他們諸根通利, 他們諸根通利,能六根互 用;他們的般若智慧也現前了, 他們的般若智慧也現前了,明了通達一切諸法。 明了通達一切諸法。為什麼他們能明了 通達一切諸法呢 通達一切諸法呢?因為他們過去生中, 他們過去生中,已供養過無量千萬億數那麼 已供養過無量千萬億數那麼多的 諸佛。 諸佛。於諸佛所, 於諸佛所,常修梵行, 常修梵行,受持佛智: 受持佛智:在每一位佛的道場那地方, 一位佛的道場那地方,常 常地修這種清 常地修這種清淨行, 淨行,就是嚴持戒律, 就是嚴持戒律,修清淨的行門; 淨的行門;他們常常所學習 的,就是諸佛的智慧。 就是諸佛的智慧。開示眾 開示眾生,令入其中: 令入其中:他們還又開示教 他們還又開示教導一切的 眾生,使令眾 使令眾生也得到佛的智慧。 生也得到佛的智慧。 M2.勸親信 汝等皆當數數親近而供養之, 汝等皆當數數親近而供養之,所以者何? 所以者何?若聲聞、 若聲聞、辟支佛, 辟支佛,及諸菩薩, 及諸菩薩, 能信是十六菩薩所說 能信是十六菩薩所說經法, 經法,受持不毀 受持不毀者,是人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如來之慧。 提如來之慧。 大通智勝如來又告訴大眾說 大通智勝如來又告訴大眾說, 眾說,汝等皆當數數親近而供養之: 汝等皆當數數親近而供養之:數數, 數數,就是 很快的、 很快的、常常的, 常常的,就是左一次、 就是左一次、右一次; 右一次;親近, 親近,常常不離開他。 常常不離開他。你們應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80 of 110

該快一點, 該快一點,常常不離開這十六位菩薩, 常常不離開這十六位菩薩,供養這十六位菩薩沙彌。 供養這十六位菩薩沙彌。所以者 何:為什麼我要這麼 我要這麼樣對你 樣對你們講呢 們講呢? 若聲聞、 若聲聞、辟支佛, 辟支佛,及諸菩薩: 及諸菩薩:假如有聲聞、 假如有聲聞、緣覺和所有的菩薩, 覺和所有的菩薩,能信是 十六菩薩所說 十六菩薩所說經法, 經法,受持不毀 受持不毀者:能深信不疑這十六位菩薩沙彌所說 能深信不疑這十六位菩薩沙彌所說的 經法, 經法,常常能受持不忘, 常常能受持不忘,不生譭 不生譭謗的心; 謗的心;是人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如來之慧: 提如來之慧:不論是聲聞、 不論是聲聞、是辟支佛、 是辟支佛、是菩薩, 是菩薩,或者一切眾 或者一切眾生,凡是這 一類的人, 一類的人,都統統應該得到這無上正等正覺, 都統統應該得到這無上正等正覺,佛之智慧。 佛之智慧。 K2.明中間更相值遇 佛告諸比丘, 佛告諸比丘,是十六菩薩常樂說 是十六菩薩常樂說是妙法蓮華經, 是妙法蓮華經,一一菩薩所化六百萬億 那由它 那由它恆河沙等眾 恆河沙等眾生,世世所生, 世世所生,與菩薩俱 與菩薩俱,從其聞法, 從其聞法,悉皆信解; 悉皆信解;以 此因緣 此因緣,得值四萬億諸佛世尊, 四萬億諸佛世尊,於今不盡。 於今不盡。 佛告諸比丘: 佛告諸比丘:佛告訴這一切比丘, 佛告訴這一切比丘,是十六菩薩常樂說 是十六菩薩常樂說是妙法蓮華經: 是妙法蓮華經:這 十六位菩薩, 十六位菩薩,他們最歡喜的, 他們最歡喜的,就是說 就是說《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一一菩薩所化六 》。一一菩薩所化六 百萬億那由它 百萬億那由它恆河沙等眾 恆河沙等眾生:所有這十六個菩薩, 所有這十六個菩薩,每一個都教 一個都教化了有六 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那麼 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那麼多的眾 多的眾生。世世所生, 世世所生,與菩薩俱 與菩薩俱,從其聞法, 從其聞法, 悉皆信解: 悉皆信解:他們生生世世、 他們生生世世、世世生生, 世世生生,都發願和這十六個菩薩沙彌在一 起修道, 起修道,聽聞十六位菩薩沙彌所講的法, 聽聞十六位菩薩沙彌所講的法,統統都信而不疑、 統統都信而不疑、都明白。 都明白。 以此因緣 以此因緣,得值四萬億諸佛世尊, 四萬億諸佛世尊,於今不盡: 於今不盡:以這種的因緣 以這種的因緣,他們得遇 著四萬億那麼 著四萬億那麼多的諸佛世尊, 多的諸佛世尊,到現在還沒有完了、 到現在還沒有完了、窮盡他們這個願。 窮盡他們這個願。 K3.明今日還說法華(分二) L1.先結會古今

L2.正明還說法華

M1.結師之古今

M2.會弟子古今

L1(分二)

今M1 諸比丘, 諸比丘,我今語汝, 我今語汝,彼佛弟子十六沙彌, 彼佛弟子十六沙彌,今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今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於十方國土, 於十方國土,現在說 現在說法,有無量百千萬億菩薩、 有無量百千萬億菩薩、聲聞, 聲聞,以為眷屬。 眷屬。其二 沙彌, 沙彌,東方作佛, 東方作佛,一名阿閦 一名阿閦,在歡喜國, 在歡喜國,二名須彌頂; 二名須彌頂;東南方二佛, 東南方二佛,一 名師子音, 名師子音,二名師子相; 二名師子相;南方二佛, 南方二佛,一名虛 一名虛空住, 空住,二名常滅; 二名常滅;西南方二 佛,一名帝相, 一名帝相,二名梵相; 二名梵相;西方二佛, 西方二佛,一名阿彌陀, 一名阿彌陀,二名度一切世間苦 惱;西北方二佛, 西北方二佛,一名多摩羅跋栴檀香神通, 一名多摩羅跋栴檀香神通,二名須彌相; 二名須彌相;北方二佛, 北方二佛,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81 of 110

一名雲自在, 一名雲自在,二名雲自在王; 二名雲自在王;東北方佛, 東北方佛,名壞一切世間怖畏; 名壞一切世間怖畏;第十六, 第十六, 我釋迦牟尼佛, 我釋迦牟尼佛,於娑婆國土, 於娑婆國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釋迦牟尼佛說 釋迦牟尼佛說,諸比丘! 諸比丘!我今語汝: 我今語汝:你們各位出家的人! 們各位出家的人!比丘、 比丘、比丘 尼,也包括優婆塞、 也包括優婆塞、優婆夷, 優婆夷,我現在告訴你 我現在告訴你們!彼佛弟子十六沙彌, 彼佛弟子十六沙彌,今 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彼,指大通智勝如來; 指大通智勝如來;這一位佛的弟子, 這一位佛的弟子,十 六位沙彌。 六位沙彌。沙彌有老沙彌、 沙彌有老沙彌、大沙彌; 大沙彌;出家時間久, 出家時間久,做的沙彌時間久, 做的沙彌時間久,就 叫老沙彌; 叫老沙彌;出家時間也不太長、 出家時間也不太長、也不太短, 也不太短,這叫大沙彌; 這叫大沙彌;方才出家, 方才出家,這 叫小沙彌。 叫小沙彌。這十六位沙彌, 這十六位沙彌,大約都是老沙彌了, 大約都是老沙彌了,為什麼呢?他們出家的 時間都非常久遠, 時間都非常久遠,也都成佛了, 也都成佛了,證得到無上正等正覺。 證得到無上正等正覺。於十方國土, 於十方國土,現 在說法:在十方所有的世界, 在十方所有的世界,現在正在說 現在正在說法呢!有無量百千萬億菩薩、 有無量百千萬億菩薩、 聲聞, 聲聞,以為眷屬: 眷屬:佛的眷屬、 佛的眷屬、佛家裏的人, 佛家裏的人,是什麼 是什麼呀?就是菩薩、 就是菩薩、羅 漢、聲聞、 聲聞、緣覺。菩薩的眷屬, 菩薩的眷屬,就是佛的子女, 就是佛的子女,這好像一個大家庭似 的。我們現在學佛了不是嗎 我們現在學佛了不是嗎?這都是佛的弟子、 這都是佛的弟子、佛的子女了, 佛的子女了,所以你 所以你自 己一定要做佛的一個孝順子女。 己一定要做佛的一個孝順子女。我們都是佛的眷屬了! 我們都是佛的眷屬了! 其二沙彌, 其二沙彌,東方作佛: 東方作佛:有兩位沙彌是在東方成佛了, 有兩位沙彌是在東方成佛了,一名阿閦 一名阿閦,在歡喜 國:阿閦是梵語, 是梵語,翻譯為 翻譯為不動尊, 不動尊,也就是藥師琉璃光如來。 也就是藥師琉璃光如來。我們這兒三 如來, 如來,這位就是藥師琉璃光如來, 這位就是藥師琉璃光如來,他托著個塔; 他托著個塔;那位就是阿彌陀如來, 那位就是阿彌陀如來, 中間是釋迦牟尼佛。 中間是釋迦牟尼佛。因為美國人一見著佛像, 美國人一見著佛像,就問是哪 就問是哪一尊佛, 一尊佛,他就想 要認識; 要認識;我們在佛堂裏, 我們在佛堂裏,人人也都應該都知道, 人人也都應該都知道,不要外邊有人來問你 不要外邊有人來問你: 「那是什麼 那是什麼佛?」I ?」I don't know!( know!(我不知道!) 我不知道!)那人會覺得 !)那人會覺得:「 那人會覺得:「怎麼 :「怎麼他 怎麼他 在這兒住, 在這兒住,跟這個師父學, 跟這個師父學,學什麼 學什麼東西呢 東西呢?天天學佛法, 天天學佛法,這簡直的! 這簡直的!連 佛都不知道是哪 佛都不知道是哪一位佛!」 一位佛!」那太倒架子了 !」那太倒架子了! 那太倒架子了!不單倒你 不單倒你這徒弟的架子, 這徒弟的架子,也 倒師父的架子。 倒師父的架子。外邊來的人, 外邊來的人,他都要知道哪 他都要知道哪一位是哪 一位是哪一位佛; 一位佛;我們裏邊 的人, 的人,更應該要知道囉 更應該要知道囉!所以現在我給你 所以現在我給你們介紹, 們介紹,你們要認識這一位 佛。藥師琉璃光如來, 藥師琉璃光如來,就是阿閦 就是阿閦佛,也就是不動尊佛。 也就是不動尊佛。這位沙彌他在歡 喜國成佛; 喜國成佛;東方歡喜國, 東方歡喜國,也就是藥師琉璃光如來的東方淨琉璃世界。 也就是藥師琉璃光如來的東方淨琉璃世界。 二名須彌頂: 二名須彌頂:第二位沙彌成佛, 第二位沙彌成佛,這位佛的名字, 這位佛的名字,為「須彌頂」; 須彌頂」;他和不 」;他和不 動尊佛作鄰居, 動尊佛作鄰居,都在東方。 都在東方。 東南方二佛, 東南方二佛,一名師子音, 一名師子音,二名師子相: 二名師子相:在東南方, 在東南方,有兩位沙彌成的 佛。一位名字叫師子音佛; 一位名字叫師子音佛;那表示這位佛說 那表示這位佛說法,音聲好像獅子音那麼 音聲好像獅子音那麼威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82 of 110

猛。第二位佛, 第二位佛,名號是師子相佛。 名號是師子相佛。 南方二佛, 南方二佛,一名虛 一名虛空住, 空住,二名常滅: 二名常滅:南方也有兩位佛。 南方也有兩位佛。一位佛的名字, 一位佛的名字, 就叫虛 就叫虛空住如來; 空住如來;雖然他的名字是「 雖然他的名字是「虛空住」, 空住」,但不一定是住在 」,但不一定是住在虛 但不一定是住在虛空。 第二位佛的名號是「 第二位佛的名號是「常滅佛」, 常滅佛」,他常能給 」,他常能給眾 他常能給眾生滅一切的罪業。 生滅一切的罪業。 西南方二佛, 西南方二佛,一名帝相, 一名帝相,二名梵相: 二名梵相:西南方有兩位佛, 西南方有兩位佛,一位佛的名號是 帝相佛, 帝相佛,這位佛的相貌, 這位佛的相貌,有帝王之相, 有帝王之相,好像大梵天或帝釋的相。 好像大梵天或帝釋的相。第二位 佛的名號是梵相佛; 佛的名號是梵相佛;他的相是清 他的相是清淨的, 淨的,在因地常修梵行。 在因地常修梵行。 西方二佛, 西方二佛,一名阿彌陀, 一名阿彌陀,二名度一切世間苦惱: 二名度一切世間苦惱:你看!現在這兒說 現在這兒說明白 了,阿彌陀佛原來也就是大通智勝佛的十六個兒子之一。 阿彌陀佛原來也就是大通智勝佛的十六個兒子之一。他生在西方, 他生在西方, 佛的名號是阿彌陀佛。 佛的名號是阿彌陀佛。阿彌陀是梵語, 阿彌陀是梵語,翻譯為 翻譯為無量壽, 無量壽,又譯為 又譯為無量光, 無量光, 言其福德無量、 言其福德無量、智德無量。 智德無量。這無量壽, 這無量壽,是依照福德而講的; 是依照福德而講的;無量光, 無量光,是 依著智慧而說 依著智慧而說的;所以阿彌陀佛的名字, 所以阿彌陀佛的名字,就是智慧無量、 就是智慧無量、福德無量。 福德無量。第 二位沙彌成佛的名字, 二位沙彌成佛的名字,就叫「 就叫「度一切世間苦惱佛」, 度一切世間苦惱佛」,他能度 」,他能度脫 他能度脫一切世間 眾生的苦惱。 生的苦惱。 西北方二佛, 西北方二佛,一名多摩羅跋栴檀香神通, 一名多摩羅跋栴檀香神通,二名須彌相: 二名須彌相:西北方兩位佛的 名字, 名字,一位是多摩羅跋栴檀香神通佛; 一位是多摩羅跋栴檀香神通佛;多摩羅跋是梵語, 多摩羅跋是梵語,翻譯為 翻譯為「性無 垢賢」。 垢賢」。性是自性 」。性是自性, 性是自性,無垢就是沒有塵垢, 無垢就是沒有塵垢,賢是聖賢; 賢是聖賢;言其自性本來就沒 有塵垢, 有塵垢,就是賢人。 就是賢人。栴檀香, 栴檀香,就是一種香。 就是一種香。又有神通; 又有神通;這位佛的名字叫 這個。 這個。第二位佛的名號是妙高相佛, 第二位佛的名號是妙高相佛,好像須彌山似的妙高相佛。 好像須彌山似的妙高相佛。 北方二佛, 北方二佛,一名雲自在, 一名雲自在,二名雲自在王: 二名雲自在王:在北方, 在北方,一位佛的名字, 一位佛的名字,就像 「雲自在」, 雲自在」,在 」,在虛空裏頭任運而行。 空裏頭任運而行。第二位佛的名號是雲自在王如來。 第二位佛的名號是雲自在王如來。 東北方佛, 東北方佛,名壞一切世間怖畏: 名壞一切世間怖畏:在東北方第一位佛的名號, 在東北方第一位佛的名號,就是壞一切 世間怖畏如來; 世間怖畏如來;世間所有什麼 世間所有什麼恐懼的事情, 恐懼的事情,他都可以給破壞了! 他都可以給破壞了! 第十六, 第十六,我釋迦牟尼佛, 我釋迦牟尼佛,於娑婆國土, 於娑婆國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第十六 位沙彌, 位沙彌,就是我釋迦牟尼佛, 就是我釋迦牟尼佛,就是「 就是「能仁寂默」 能仁寂默」這一位佛, 這一位佛,在娑婆世界 印度那個地方, 印度那個地方,得成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 得成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 M2.會弟子古今(分四)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N1.明本結大緣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N2.釋今住聲聞疑

N3.正結會古今

Page 83 of 110

N4.釋未來弟子

疑 今N1 諸比丘, 諸比丘,我等為 我等為沙彌時, 沙彌時,各各教 各各教化無量百千萬億恆河沙等眾 化無量百千萬億恆河沙等眾生,從我聞 法,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諸比丘: 諸比丘:釋迦牟尼佛又對諸比丘說 釋迦牟尼佛又對諸比丘說了,我等為 我等為沙彌時, 沙彌時,各各教 各各教化無量百 千萬億恆河沙等眾 千萬億恆河沙等眾生:我們這十六位王子做沙彌的時候, 我們這十六位王子做沙彌的時候,我們每 我們每一位沙 彌都已經教 彌都已經教化百千萬億那麼 化百千萬億那麼多恆河沙數的眾 多恆河沙數的眾生。你想,我們現在做比丘 了,連一個眾 連一個眾生也沒有教 生也沒有教化,是不是應該生大慚愧呢 是不是應該生大慚愧呢?從我聞法, 從我聞法,為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量百千萬億恆河沙等這麼 無量百千萬億恆河沙等這麼多的眾 多的眾生,都是跟著我 聽聞佛法、 聽聞佛法、學習佛法。 學習佛法。他們為 他們為什麼要學佛法呢 要學佛法呢?就是為 就是為著到達究竟之無 上正等正覺。 上正等正覺。 N2.釋今住聲聞疑 此諸眾 此諸眾生,於今有住聲聞地者, 於今有住聲聞地者,我常教 我常教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諸人 等,應以是法, 應以是法,漸入佛道。 漸入佛道。所以者何? 所以者何?如來智慧, 如來智慧,難信難解。 難信難解。 此諸眾 此諸眾生,於今有住聲聞地者: 於今有住聲聞地者:這一切的眾 這一切的眾生,現在已經有住於聲聞果 位上的人。 位上的人。我常教 我常教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常常教 我常常教化他們, 化他們,修無上正 等正覺這個方法。 等正覺這個方法。是諸人等, 是諸人等,應以是法, 應以是法,漸入佛道: 漸入佛道:這一切的人等, 這一切的人等,應 該以這無上正等正覺的法, 該以這無上正等正覺的法,漸漸地就到了佛的果位上。 漸漸地就到了佛的果位上。 所以者何: 所以者何:所以然的原因是什麼 所以然的原因是什麼緣故呢?如來智慧, 如來智慧,難信難解: 難信難解:因為如 來的智慧, 來的智慧,是不容易相信, 是不容易相信,又不容易明白。 又不容易明白。不容易相信, 不容易相信,就不能修行; 就不能修行; 不容易明白, 不容易明白,也就不能得到這果位, 也就不能得到這果位,所以難信難解。 所以難信難解。 N3.正結會古今 爾時所化無量恆河沙等眾 爾時所化無量恆河沙等眾生者, 生者,汝等諸比丘, 汝等諸比丘,及我滅度後未來世中聲聞 弟子是也。 弟子是也。 爾時所化無量恆河沙等眾 爾時所化無量恆河沙等眾生者: 生者:當時我們所教 當時我們所教化的無量無邊百千萬億恆 河沙那麼 河沙那麼多的眾 多的眾生,我告訴你 我告訴你們,汝等諸比丘, 汝等諸比丘,及我滅度後未來世中聲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84 of 110

聞弟子是也: 聞弟子是也:就是你 就是你們現在這一切的比丘啊 們現在這一切的比丘啊!以及我將來滅度之後, 以及我將來滅度之後,在 未來世裏, 未來世裏,得羅漢果的聲聞乘這一類弟子。 得羅漢果的聲聞乘這一類弟子。 佛法是講一種因緣 佛法是講一種因緣,若沒有因, 若沒有因,也就沒有這一種緣 也就沒有這一種緣;沒有因, 沒有因,也就沒有 果。好像釋迦牟尼佛在沒有成佛之前, 好像釋迦牟尼佛在沒有成佛之前,他就教 他就教化無量無邊的眾 化無量無邊的眾生,他每 逢出世, 逢出世,就做比丘, 就做比丘,到處宣揚佛法、 到處宣揚佛法、講經說 講經說法。一切眾 一切眾生對這位法師生 信心, 信心,覺得這法師是比他父親、 覺得這法師是比他父親、母親都好, 母親都好,甚至於比他自己都好, 甚至於比他自己都好,所以 他就一定要跟著這位法身父母來修行。 他就一定要跟著這位法身父母來修行。釋迦牟尼佛也就用大慈平等的 心,來教化眾生;所教化的眾 化的眾生,一天比一天多, 一天比一天多,所以他的果位也一天 比一天高; 比一天高;到了釋迦牟尼佛成佛的時候, 到了釋迦牟尼佛成佛的時候,他所教 他所教化這些眾 化這些眾生,是凡和他 有緣的,就都來擁護他的佛法; 就都來擁護他的佛法;但是他沒成佛以前, 但是他沒成佛以前,他那一些個所教 他那一些個所教化 的弟子也生生世世都擁護他, 的弟子也生生世世都擁護他,來幫助他弘揚佛法。 助他弘揚佛法。有的沒有來的, 有的沒有來的,就等 著釋迦牟尼佛入涅槃之後, 著釋迦牟尼佛入涅槃之後,他們證阿羅漢果, 他們證阿羅漢果,而將來成佛。 而將來成佛。這一切事 情,都是有一種因緣 都是有一種因緣的,所以才說 所以才說:「諸法從 :「諸法從緣 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 諸法從緣滅;我佛 大沙門, 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常作如是說。」 N4.釋未來弟子疑 我滅度後, 我滅度後,復有弟子, 復有弟子,不聞是經, 不聞是經,不知不覺菩薩所行, 不知不覺菩薩所行,自於所得功德, 自於所得功德, 生滅度想, 生滅度想,當入涅槃。 當入涅槃。我於餘國作佛, 我於餘國作佛,更有異名, 更有異名,是人雖生滅度之想, 是人雖生滅度之想, 入於涅槃, 入於涅槃,而於彼土, 而於彼土,求佛智慧, 求佛智慧,得聞是經, 得聞是經,唯以佛乘而得滅度, 唯以佛乘而得滅度,更無 餘乘, 餘乘,除諸如來方便說 除諸如來方便說法。 釋迦牟尼佛繼續說 釋迦牟尼佛繼續說,我滅度後, 我滅度後,復有弟子, 復有弟子,不聞是經: 不聞是經:我入涅槃之後, 我入涅槃之後, 還有未見過佛的這種弟子, 還有未見過佛的這種弟子,他們修小乘法, 他們修小乘法,不明白大乘的妙理, 不明白大乘的妙理,所以也 聽不見《 聽不見《法華經》; 法華經》;不知不覺菩薩所行 》;不知不覺菩薩所行: 不知不覺菩薩所行:他們也不懂 他們也不懂得什麼 得什麼叫行菩薩 道,也不明白什麼 也不明白什麼叫菩薩所應該行的行為 叫菩薩所應該行的行為,所以自於所得功德, 所以自於所得功德,生滅度 想,當入涅槃: 當入涅槃:從他們自己或者坐禪、 從他們自己或者坐禪、或者修行, 或者修行,得到一種的境界; 得到一種的境界;功 德,也就是他得的境界。 也就是他得的境界。他自己就想:「 他自己就想:「哦 :「哦!我這已經入滅度了!」 我這已經入滅度了!」什 !」什 麼念頭也不起了, 念頭也不起了,應該入涅槃了。 應該入涅槃了。他以為 他以為是到涅槃的果位上了。 是到涅槃的果位上了。 在這時候, 在這時候,我於餘國作佛, 我於餘國作佛,更有異名: 更有異名:釋迦牟尼佛不在這個娑婆世界作 佛,也在他方世界作佛, 也在他方世界作佛,他的名字也不叫「 他的名字也不叫「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佛」,另 」,另外有旁的 名字。 名字。是人雖生滅度之想, 是人雖生滅度之想,入於涅槃: 入於涅槃:這一些佛弟子, 這一些佛弟子,雖然自以為 雖然自以為得到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85 of 110

滅度, 滅度,生了這種妄想, 生了這種妄想,認為自己已經得到不生不滅這種涅槃的境界了。 自己已經得到不生不滅這種涅槃的境界了。 而於彼土, 而於彼土,求佛智慧, 求佛智慧,得聞是經: 得聞是經:但是由於他們在我其他世界成佛的國 土,想再求明白佛這種大智大慧, 想再求明白佛這種大智大慧,所以也會在其他的國土, 所以也會在其他的國土,又聽聞這 《法華經》。 法華經》。 唯以佛乘而得滅度, 唯以佛乘而得滅度,更無餘乘: 更無餘乘:他們唯獨應該以佛乘而得到滅度, 他們唯獨應該以佛乘而得到滅度,不應 該以聲聞乘偏空的理, 該以聲聞乘偏空的理,就說是得到滅度了。 是得到滅度了。其他的大乘、 其他的大乘、小乘都不可以 的,唯獨這《 唯獨這《法華經》 法華經》是佛乘, 是佛乘,才可以得到真 才可以得到真正的涅槃。 正的涅槃。除諸如來方便 說法:除非諸佛如來用一種方便權巧, 除非諸佛如來用一種方便權巧,對著一種特別的機來說 對著一種特別的機來說這個法, 這個法, 令他開悟了, 令他開悟了,這不在此例。 這不在此例。 L2.正明還說法華(分二) M1.明應時故說

M2.釋前開三意

今M1 諸比丘, 諸比丘,若如來自知涅槃時到, 若如來自知涅槃時到,眾又清淨,信解堅固, 信解堅固,了達空法, 了達空法,深入 禪定, 禪定,便集諸菩薩及聲聞眾 便集諸菩薩及聲聞眾,為說是經; 是經;世間無有二乘而得滅度, 世間無有二乘而得滅度,惟一 佛乘得滅度耳。 佛乘得滅度耳。 諸比丘! 諸比丘!若如來自知涅槃時到: 若如來自知涅槃時到:釋迦牟尼佛又叫一聲, 釋迦牟尼佛又叫一聲,諸比丘! 諸比丘!假使佛 自知將要入涅槃的時候來了, 自知將要入涅槃的時候來了,眾又清淨,信解堅固, 信解堅固,了達空法, 了達空法,深入禪 定:所有座下的這一些人, 所有座下的這一些人,又都得到清 又都得到清淨了, 淨了,信心和明了都非常堅固, 信心和明了都非常堅固, 沒有人可以把他搖動了; 沒有人可以把他搖動了;都明白通達諸法空相, 都明白通達諸法空相,入甚深三昧、 入甚深三昧、甚深的禪 定。 便集諸菩薩及聲聞眾 便集諸菩薩及聲聞眾,為說是經: 是經:就召集一切的菩薩, 就召集一切的菩薩,和聲聞、 和聲聞、緣覺, 這些阿羅漢, 這些阿羅漢,說這一部《 這一部《法華經》。 法華經》。為 》。為什麼?因為世間無有二乘而得滅 度,惟一佛乘得滅度耳: 惟一佛乘得滅度耳:這世間修行的方法, 這世間修行的方法,只有佛乘, 只有佛乘,才能得到滅 度;二乘他雖然以為 二乘他雖然以為是滅度, 是滅度,但不是真 但不是真正得滅度。 正得滅度。唯獨的就是這一個佛 乘,能得到滅度的這種果位, 能得到滅度的這種果位,其餘二乘是得不到的。 其餘二乘是得不到的。 M2.釋前開三意 比丘當知, 比丘當知,如來方便, 如來方便,深入眾 深入眾生之性, 生之性,知其志樂小法, 知其志樂小法,深著五欲, 深著五欲,為是 等故, 等故,說於涅槃, 於涅槃,是人若聞, 是人若聞,則便信受。 則便信受。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86 of 110

釋迦牟尼佛又說 釋迦牟尼佛又說,比丘當知: 比丘當知:你們這些比丘應該要知道、 們這些比丘應該要知道、應該要明白、 應該要明白、 應該要了解! 應該要了解!知道什麼 知道什麼?明白什麼 明白什麼?又了解什麼 又了解什麼?如來方便, 如來方便,深入眾 深入眾生 之性: 之性:你應該要知道如來所說 應該要知道如來所說的法, 的法,是權巧方便的法, 是權巧方便的法,是權法。 是權法。為什麼 要說權法呢 權法呢?因為一切眾 一切眾生的根性不同, 生的根性不同,有利根的, 有利根的,也有鈍根的。 也有鈍根的。你若 一開始就和鈍根人說 一開始就和鈍根人說真實法, 實法,他們不會接受與相信; 他們不會接受與相信;你用一個方便法門 來同他講, 來同他講,那麼他就會相信了。 他就會相信了。 如來這方便法門, 如來這方便法門,本來是與眾 本來是與眾生合而為 生合而為一。為什麼佛用這方便法門來教 佛用這方便法門來教 化眾生?因為這一些眾 這一些眾生,都是有這種方便的機; 都是有這種方便的機;對這種方便的眾 對這種方便的眾生, 要說方便的法。 方便的法。什麼叫方便的眾 叫方便的眾生呢?如來知其志樂小法: 如來知其志樂小法:知道這一類 的眾生,他的眼光不大, 他的眼光不大,他的心志只知道小小的一個方法、 他的心志只知道小小的一個方法、小小的一個 道理; 道理;若給他說 若給他說宇宙的問題, 宇宙的問題,他就不懂 他就不懂了。他只知道他自己這一個小問 題,你和他講世界的問題, 和他講世界的問題,他就不明白; 他就不明白;所以他的志願, 所以他的志願,就是想修一個 小小的道路。 小小的道路。 深著五欲: 深著五欲:二乘人他們往往都深深地著住到五欲的境界上; 二乘人他們往往都深深地著住到五欲的境界上;五欲, 五欲,就是 財欲、 財欲、色欲、 色欲、名欲、 名欲、吃欲、 吃欲、睡欲。 睡欲。 (一)財:因為這個世界上, 這個世界上,以財可以購買一切的物質, 以財可以購買一切的物質,所以人人都放 不下錢財。 不下錢財。若能把「 若能把「錢」看得空了, 看得空了,這就不著住; 這就不著住;看不空, 看不空,就會發生鬥 就會發生鬥 爭了。 爭了。我常常講, 我常常講,這個「 這個「錢」字,是兩個「 是兩個「戈」字,旁邊有一個「 旁邊有一個「金」 字;就是你 就是你拿一個干戈, 拿一個干戈,我拿一個干戈, 我拿一個干戈,來爭奪這個金子。 來爭奪這個金子。所以有了 錢,也就有了很多麻煩; 也就有了很多麻煩;若沒有錢, 若沒有錢,也就沒有麻煩了。 也就沒有麻煩了。但是人人可都想 要有錢, 要有錢,他不怕有麻煩。 他不怕有麻煩。這個錢, 這個錢,你會用, 會用,它就可以作福; 就可以作福;不會用, 不會用,它 就可以造罪。 就可以造罪。有錢可以做功德, 有錢可以做功德,有錢也可以造多一點罪業; 有錢也可以造多一點罪業;所以這個 錢,是一個最壞的東西! 是一個最壞的東西!是一個最不乾淨的東西! 是一個最不乾淨的東西!你看看, 看看,人人數錢的 時候, 時候,有的時候, 有的時候,就用口水來黏那個錢, 就用口水來黏那個錢,那個錢上不知有多少種細菌, 那個錢上不知有多少種細菌, 就是那種的微生物; 就是那種的微生物;但是人人都不怕它 但是人人都不怕它,人人都歡喜, 人人都歡喜,有錢, 有錢,他也不講 衛生了! 衛生了! (二)色:貪圖好的顏 貪圖好的顏色,著住到美好的相上。 著住到美好的相上。 (三)名:貪一個好名譽。 貪一個好名譽。誰若是讚歎一句, 誰若是讚歎一句,就聽得很高興的; 就聽得很高興的;誰若是 說你一個不好, 一個不好,心裏比插 心裏比插上一把刀還難過。 上一把刀還難過。所以對這個「 所以對這個「名」,他看得 」,他看得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87 of 110

那麼重要, 重要,但是這也是五欲之一。 但是這也是五欲之一。 (四)食:就是一天所用的飲 就是一天所用的飲食。吃到這個東西, 吃到這個東西,沒有吃那個東西, 沒有吃那個東西,覺 得這一天沒有滿足自己的食欲; 得這一天沒有滿足自己的食欲;吃了那個東西, 吃了那個東西,又沒有能吃這個東西, 又沒有能吃這個東西, 也覺得不能滿足這個食欲; 也覺得不能滿足這個食欲;那麼兩樣一齊吃, 兩樣一齊吃,也吃不了多少, 也吃不了多少,覺得還是 不滿足自己這個食欲; 不滿足自己這個食欲;所以沒有法子滿足。 所以沒有法子滿足。你要是修道的人, 要是修道的人,對飲食方 面,不應該看得那麼 不應該看得那麼重要; 重要;應該把食物看作是一種良藥, 應該把食物看作是一種良藥,來療治身體的 乾枯而已, 乾枯而已,所以不要太執著「 所以不要太執著「食」的問題。 的問題。 (五)睡:人人都歡喜睡。 人人都歡喜睡。睡了一點鍾, 睡了一點鍾,覺得不夠 覺得不夠,兩點、 兩點、三點、 三點、四 點、五點, 五點,一天總要睡它 一天總要睡它七、八個鍾頭, 八個鍾頭,覺得睡覺是最好的。 覺得睡覺是最好的。 這五種叫「 這五種叫「五欲」, 五欲」,這是 」,這是眾 這是眾生所執著的。 生所執著的。尤其二乘人, 尤其二乘人,對這五欲看得是 很重要的; 很重要的;沒有錢, 沒有錢,他也認為 他也認為不可以; 不可以;沒有色也不可以、 沒有色也不可以、沒有名也不可 以、沒有食也不可以、 沒有食也不可以、沒有睡也不可以; 沒有睡也不可以;他就深深地著住到這五種的欲 上了。 上了。 有一次, 有一次,有人來請問一個問題:「 有人來請問一個問題:「你 :「你講經講得這麼 講經講得這麼多道理, 多道理,說法說了這 麼多方法, 多方法,究竟你 究竟你知不知道這世界上有多少人? 知不知道這世界上有多少人?你若能知道, 若能知道,我就皈 我就皈依 你,拜你做師父了! 做師父了!但是你 但是你有沒有確實的數目呢 有沒有確實的數目呢?」我 ?」我說:「你 :「你要想要 皈依我不是嗎 依我不是嗎?我根本就不會答覆你 我根本就不會答覆你的問題。 的問題。為什麼?你有問題來皈 有問題來皈 依,這種弟子我不收的。 這種弟子我不收的。你沒有皈 沒有皈依,就有了問題了; 就有了問題了;你若皈依之後, 依之後, 那問題更多了! 那問題更多了!但是我現在告訴你 但是我現在告訴你世界有多少個人! 世界有多少個人!世界有兩個人, 世界有兩個人,一 個男人, 個男人,一個女人; 一個女人;你無論到什麼 無論到什麼地方, 地方,都是男男女女、 都是男男女女、女女男男這兩 個人。 個人。這兩個人, 這兩個人,又有兩種的行為 又有兩種的行為,也是兩個人; 也是兩個人;一個就是求名的人, 一個就是求名的人, 一個就是求利的人。」 一個就是求利的人。」 所以我答覆他:「 所以我答覆他:「這個世界 :「這個世界, 這個世界,就兩個人! 就兩個人!你再找出第三個人看看?」 再找出第三個人看看?」他 ?」他 說:「這個 :「這個說 這個說法,我很同意的。 我很同意的。我現在想要皈 我現在想要皈依你!」我 !」我說:「我不收 :「我不收 你!」所以這個人就被 !」所以這個人就被攆 出門外邊去了!這是以前有這麼 這是以前有這麼一個問題, 一個問題,現 所以這個人就被攆出門外邊去了! 在講到這「 在講到這「五欲」 五欲」上,稍微講一講。 稍微講一講。 求名的人, 求名的人,就想盡方法來找名。 就想盡方法來找名。你看見沒有? 看見沒有?有一個人, 有一個人,他因為 他因為沒有 名,他就設一個方法, 他就設一個方法,想要出名; 想要出名;怎麼樣 怎麼樣呢?他假裝自殺, 他假裝自殺,或者吃多一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88 of 110

點安眠藥、 點安眠藥、麻醉品、 麻醉品、或者服毒了。 或者服毒了。但是他服得不多, 但是他服得不多,知道毒不死, 知道毒不死,但是 也不能沒有人救他; 也不能沒有人救他;因為他服毒了, 他服毒了,旁人就設方法來救他, 旁人就設方法來救他,救他的時 候,就有報紙賣了。 就有報紙賣了。新聞紙上頭, 新聞紙上頭,就把他相片也登出來、 就把他相片也登出來、名字也登出來 了,說某某人想要自殺, 某某人想要自殺,現在送到醫院去洗胃, 現在送到醫院去洗胃,還在危險的階段中。 還在危險的階段中。 哦!這他有了名了! 這他有了名了!有一個「 有一個「自殺」 自殺」的名。 的名。 又有的人想, 又有的人想,自殺太危險了! 自殺太危險了!我拿一把刀去殺人去! 我拿一把刀去殺人去!我不往他致命的地 方殺, 方殺,我就裝瘋作傻 我就裝瘋作傻的,或者把這人的手指頭給砍 或者把這人的手指頭給砍斷一個, 斷一個,或者把那個 人的耳朵 人的耳朵給切下來一個, 給切下來一個,我說我要殺他! 我要殺他!這樣也有報紙賣了, 這樣也有報紙賣了,也就出了 名了。 名了。你看!一個要自殺, 一個要自殺,是為的名; 的名;一個要去殺人, 一個要去殺人,也是為 也是為的名; 的名;有 這兩種。 這兩種。這是大概 這是大概這麼說一說,其餘的很多種方法; 其餘的很多種方法;求名的人, 求名的人,就想盡 種種的方法, 種種的方法,去求這個「 去求這個「名」。 求名的人, 求名的人,就叫被火燒死; 就叫被火燒死;名,屬火, 屬火,被火燒死了, 被火燒死了,沒能入火不焚。 沒能入火不焚。你 不著住到名上, 不著住到名上,好和壞也不管, 好和壞也不管,這是入火不焚, 這是入火不焚,火也燒不死你 火也燒不死你。又有一 個求利的, 個求利的,求利的更不要講啦 求利的更不要講啦!為著想要求利, 著想要求利,做種種犯法的事情, 做種種犯法的事情,販 賣毒品、 賣毒品、鴉片菸 鴉片菸、海洛英, 海洛英,什麼能賺錢,他就做什麼 他就做什麼;就為著求利, 著求利,用 盡種種的方法去求利。 盡種種的方法去求利。利是屬水, 利是屬水,所以你 所以你求利求得太厲害了, 求利求得太厲害了,就會被水 淹死。 淹死。 為是等故, 是等故,說於涅槃: 於涅槃:因為這一些人志樂小法的緣 這一些人志樂小法的緣故,所以佛說 所以佛說二乘 法,說四諦、 四諦、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也能得到涅槃。 也能得到涅槃。這其實就是一種方便法, 這其實就是一種方便法,二乘是 不能得到涅槃的。 不能得到涅槃的。是人若聞, 是人若聞,則便信受: 則便信受:這等人聽我這樣一講, 這等人聽我這樣一講,說修四 諦、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法,就可以得到涅槃, 就可以得到涅槃,他們就生出一種信心來, 他們就生出一種信心來,覺得這個 不錯! 不錯!不費多少時間, 不費多少時間,也不費什麼 也不費什麼功夫, 功夫,修這四諦、 修這四諦、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法,就可 以得到涅槃了! 以得到涅槃了!於是就去修行了。 於是就去修行了。其實你 其實你修這四諦、 修這四諦、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法,只可 以證得阿羅漢果, 以證得阿羅漢果,不能得到真 不能得到真正的無餘涅槃。 正的無餘涅槃。 J2.喻說結緣(分二) K1.立喻 L1.導師喻

K2.法合

K1(分二)

L2.將導喻

今L1 譬如五百由旬險難惡道, 譬如五百由旬險難惡道,曠絕無人怖畏之處, 無人怖畏之處,若有多眾 若有多眾,欲過此道至珍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89 of 110

寶處。 寶處。有一導師, 有一導師,聰慧明達, 聰慧明達,善知險道通塞之相, 善知險道通塞之相,將導眾 將導眾人,欲過此 難。 釋迦牟尼佛說 釋迦牟尼佛說,現在我給你 現在我給你們舉個譬喻 個譬喻;為什麼要給人說 要給人說方便法? 方便法?為什 麼先說二乘的道理? 二乘的道理?譬如五百由旬險難惡道, 譬如五百由旬險難惡道,曠絕無人怖畏之處: 無人怖畏之處:譬如 有這麼 有這麼五百由旬的險難惡道。 五百由旬的險難惡道。一個大由旬八十里, 一個大由旬八十里,十個由旬就八百里, 十個由旬就八百里, 一百個由旬就八千里, 一百個由旬就八千里,那麼五百個由旬, 五百個由旬,就四萬里。 就四萬里。四萬里路, 四萬里路,這麼長 的一條路。 的一條路。險難惡道, 險難惡道,險是危險, 險是危險,難是困難。 難是困難。惡道, 惡道,這條路上又有土 匪,又有豺狼虎豹, 又有豺狼虎豹,是最危險不過, 是最危險不過,最難走的一條路了。 最難走的一條路了。在五百由旬這 麼長遠的路上, 長遠的路上,也沒有人; 也沒有人;在這種的道路上走, 在這種的道路上走,非常地可怕。 非常地可怕。 若有多眾 若有多眾,欲過此道至珍寶處: 欲過此道至珍寶處:假如有很多的人, 假如有很多的人,想要過這五百由旬的 險難惡道, 險難惡道,到達那一個寶所。 到達那一個寶所。寶所, 寶所,是一切寶貝所存的地方。 是一切寶貝所存的地方。這五百由 旬,就譬喻 就譬喻是「五道」, 五道」,我們人修佛法 」,我們人修佛法、 我們人修佛法、行佛道, 行佛道,這非常困難, 這非常困難,要經過 五道的生死輪迴; 五道的生死輪迴;這個「 這個「寶所」 寶所」就是最高的佛果, 就是最高的佛果,中間這「 中間這「化城」 化城」就是 二乘的化城。 二乘的化城。 有一導師, 有一導師,聰慧明達, 聰慧明達,善知險道通塞之相: 善知險道通塞之相:就在這個時候, 就在這個時候,其中有一位 領導的人, 領導的人,他聰明、 他聰明、又有智慧; 又有智慧;這「導師」 導師」就是譬喻 就是譬喻的「佛」。佛知道 」。佛知道 這險道的厲害, 這險道的厲害,知道怎麼 知道怎麼樣走 怎麼樣走; 樣走;從什麼 從什麼地方可以行得通, 地方可以行得通,從哪一條路就 不會通的。 不會通的。將導眾 將導眾人,欲過此難: 欲過此難:他率領著這一切的人, 他率領著這一切的人,想要過這條難 過的道路。 過的道路。 L2.將導喻(分二) M1.中路懈退喻 N1.退大

M2.滅化引至寶所喻

M1(分二)

N2.接小

今N1 所將人眾 所將人眾,中路懈退, 中路懈退,白導師言: 白導師言:我等疲極, 我等疲極,而復怖畏, 而復怖畏,不能復進, 不能復進,前 路猶遠, 路猶遠,今欲退還。 今欲退還。 所將人眾 所將人眾,中路懈退, 中路懈退,白導師言: 白導師言:所帶的這一切人, 所帶的這一切人,走到半路上, 走到半路上,就懶 得走了, 得走了,懈怠起來了。 懈怠起來了。好像你 好像你做一件什麼 做一件什麼事情, 事情,在半路上就不做了, 在半路上就不做了,這 都叫懈退。 都叫懈退。你修行修行, 修行修行,又不修行了, 又不修行了,這都是在半路上懈退了, 這都是在半路上懈退了,對這個 導師就說 導師就說了,我等疲極, 我等疲極,而復怖畏, 而復怖畏,不能復進: 不能復進:我們現在疲倦到極點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90 of 110

了,在這恐怖的道路上, 在這恐怖的道路上,我們真 我們真不願意走了! 不願意走了!我們實在不能向前再走 了!前路猶遠, 前路猶遠,今欲退還: 今欲退還:前邊的道路還有這麼 前邊的道路還有這麼遠,現在我們要回去 了!我們不往前進, 我們不往前進,要往後退了! 要往後退了! N2.接小(分二) O1.方便設化

O2.歡喜前人

今O1 導師多諸方便, 導師多諸方便,而作是念: 而作是念:此等可愍, 此等可愍,云何捨大珍寶而欲退還? 云何捨大珍寶而欲退還?作是念 已,以方便力, 以方便力,於險道中, 於險道中,過三百由旬, 過三百由旬,化作一城, 化作一城,告眾人言: 人言:汝等勿 怖,莫得退還! 莫得退還!今此大城, 今此大城,可於中止, 可於中止,隨意所作, 隨意所作,若入是城, 若入是城,快得安 隱;若能前至寶所, 若能前至寶所,亦可得去。 亦可得去。 這一位導師多諸方便, 這一位導師多諸方便,而作是念: 而作是念:他有很多的方便法門, 他有很多的方便法門,他自己就想 了,此等可愍, 此等可愍,云何捨大珍寶而欲退還: 云何捨大珍寶而欲退還:這一些眾 這一些眾生真是可憐愍哪 是可憐愍哪!怎 麼可以捨棄佛果的大珍寶而又退回去呢 可以捨棄佛果的大珍寶而又退回去呢?作是念已, 作是念已,以方便力: 以方便力:這樣想 了之後, 了之後,他用權巧方便的方法, 他用權巧方便的方法,於險道中, 於險道中,過三百由旬, 過三百由旬,化作一城: 化作一城:在 這危險的道路中間, 這危險的道路中間,過三百由旬的地方。 過三百由旬的地方。五百由旬, 五百由旬,就是譬喻 就是譬喻的「五 道」,天 」,天、人、餓鬼、 餓鬼、畜生、 畜生、地獄; 地獄;沒有說 沒有說阿修羅, 阿修羅,因為阿修羅包括在 其他的五道裏。 其他的五道裏。在五道裏頭, 在五道裏頭,不是做牛、 不是做牛、就是做馬, 就是做馬,不是做人、 不是做人、就是做 鬼,不是入地獄、 不是入地獄、就是生天堂, 就是生天堂,所以非常危險。 所以非常危險。現在過三百由旬了, 現在過三百由旬了,就 是人由五道裏已超過三界, 是人由五道裏已超過三界,可以走出一半來了。 可以走出一半來了。在這時候, 在這時候,變化出來一 個化城。 個化城。 告眾人言, 人言,汝等勿怖, 汝等勿怖,莫得退還: 莫得退還:然後他對眾 然後他對眾人說了,你們各位! 們各位!不要 生恐懼心, 生恐懼心,不要生一種懈退的心, 不要生一種懈退的心,你們不要回去! 們不要回去!不要往回走! 不要往回走!今此大 城,可於中止, 可於中止,隨意所作: 隨意所作:你們現在可以到前面不遠的一個大城裏頭住 下來, 下來,在這個城裏邊, 在這個城裏邊,願意做什麼 願意做什麼就做什麼 就做什麼。這個「 這個「化城」, 化城」,你 」,你們要知 道,這是變化成的; 這是變化成的;就是二乘的果位, 就是二乘的果位,不是真 不是真實的, 實的,所以叫「 所以叫「化城」。 化城」。 但是佛說 但是佛說你們若得到羅漢果, 們若得到羅漢果,也就是隨意所作了, 也就是隨意所作了,所作已辦 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啦!那麼梵行已立, 梵行已立,所作的事情就作完了。 所作的事情就作完了。 若入是城, 若入是城,快得安隱: 快得安隱:假如你 假如你們能進到這個城裏, 們能進到這個城裏,就可以進到證得阿羅 漢果, 漢果,你們很快就都得到這種安穩, 們很快就都得到這種安穩,一點危險都沒有了, 一點危險都沒有了,這是最安樂的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91 of 110

一個地方。 一個地方。若能前至寶所, 若能前至寶所,亦可得去: 亦可得去:你們若是想再往前去到那個寶所 的地方, 的地方,亦可得去。 亦可得去。這就說 這就說,你證得阿羅漢果, 證得阿羅漢果,你再往前進修, 再往前進修,也可以 得到佛果的。 得到佛果的。 O2.歡喜前人 是時, 是時,疲極之眾 疲極之眾,心大歡喜, 心大歡喜,歎未曾有, 歎未曾有,我等今者, 我等今者,免斯惡道, 免斯惡道,快得安 隱;於是眾 於是眾人前入化城, 人前入化城,生已度想, 生已度想,生安隱想。 生安隱想。 是時: 是時:當著這個時侯, 當著這個時侯,疲極之眾 疲極之眾,心大歡喜, 心大歡喜,歎未曾有: 歎未曾有:這些走路也走 不動了, 不動了,非常疲倦的眾 非常疲倦的眾生。這比喻 這比喻修道修得時間久了, 修道修得時間久了,覺得很辛苦了, 覺得很辛苦了, 現在聽說 現在聽說有一個城可以住著休息休息, 有一個城可以住著休息休息,所以心裏就很歡喜; 所以心裏就很歡喜;自己覺得從 來也沒有到過這麼 來也沒有到過這麼好的一個城市裏頭住, 好的一個城市裏頭住,現在有機會到這個城裏住了。 現在有機會到這個城裏住了。 這個城市, 這個城市,就是聲聞人所證的一種果, 就是聲聞人所證的一種果,名為「化城」。 化城」。他們就 」。他們就說 他們就說,我等 今者, 今者,免斯惡道, 免斯惡道,快得安隱: 快得安隱:我們現在, 我們現在,免除天道、 免除天道、人道、 人道、地獄、 地獄、餓 鬼、畜生這五個生死惡道, 畜生這五個生死惡道,很快地就得到安穩。 很快地就得到安穩。 於是眾 於是眾人前入化城, 人前入化城,生已度想, 生已度想,生安隱想: 生安隱想:在這時候, 在這時候,這一切的眾 這一切的眾人都 一起進到化城裏邊, 一起進到化城裏邊,他們就生出來已經得度的這種想法, 他們就生出來已經得度的這種想法,生已經得到最 高、安穩的境界上的想法。 安穩的境界上的想法。 M2.滅化引至寶所喻 爾時, 爾時,導師知此人眾 導師知此人眾既得止息, 得止息,無復疲倦, 無復疲倦,即滅化城, 即滅化城,語眾人言: 人言:汝等 去來, 去來,寶處在近, 寶處在近,向者大城, 向者大城,我所化作, 我所化作,為止息耳。 止息耳。 爾時: 爾時:在這時候, 在這時候,導師知此人眾 導師知此人眾既得止息, 得止息,無復疲倦, 無復疲倦,即滅化城: 即滅化城:這位 導師, 導師,就是佛; 就是佛;佛知道這一切的大眾 佛知道這一切的大眾,既然得到止息, 然得到止息,在這地方住下 了,都休息, 都休息,不疲倦了! 不疲倦了!就都有精神了。 就都有精神了。於是把這個化城就給沒有了。 於是把這個化城就給沒有了。 語眾人言: 人言:對著大眾 對著大眾就說了,汝等去來, 汝等去來,寶處在近: 寶處在近:你們現在到這個地 方,距離寶處是很相近的, 距離寶處是很相近的,在不遠的地方。 在不遠的地方。這就是聲聞人證得四果阿羅 漢,再轉求修大乘, 再轉求修大乘,這已經和佛相近了。 這已經和佛相近了。向者大城, 向者大城,我所化作, 我所化作,為止息 耳:你們所住的這個大城, 們所住的這個大城,是我變化出來的, 是我變化出來的,為著你們到這兒休息休 息;這個城並不是真 這個城並不是真的,所以你 所以你不要認假為真 不要認假為真。 為真。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92 of 110

K2.法合(分二) L1.正合

L2.舉喻帖合

M1.合導師喻

L1(分二)

M2.合將導喻

今M1 諸比丘, 諸比丘,如來亦復如是, 如來亦復如是,今為汝等作大導師, 汝等作大導師,知諸生死煩惱惡道, 知諸生死煩惱惡道,險難 長遠, 長遠,應去應度。 應去應度。 諸比丘: 諸比丘:釋迦牟尼佛叫各位在會的比丘、 釋迦牟尼佛叫各位在會的比丘、四眾弟子等, 弟子等,如來亦復如是: 如來亦復如是: 佛就像前邊我所說 佛就像前邊我所說的道理一樣, 的道理一樣,設一個化城。 設一個化城。今為汝等作大導師: 汝等作大導師:我現 在為你們大家做大導師, 們大家做大導師,來教化你們;知諸生死煩惱惡道, 知諸生死煩惱惡道,險難長遠, 險難長遠, 應去應度: 應去應度:佛知道這個世間一切的生死、 佛知道這個世間一切的生死、煩惱惡道; 煩惱惡道;在這有生命就有煩 惱,有煩惱就有麻煩的路上, 有煩惱就有麻煩的路上,是非常的危險、 是非常的危險、非常的困難, 非常的困難,路又非常長 遠,所以到什麼 所以到什麼地方去教 地方去教某一種眾 某一種眾生,就應該去度這一種的眾 就應該去度這一種的眾生。 M2.合將導喻 若眾生但聞一佛乘者, 生但聞一佛乘者,則不欲見佛, 則不欲見佛,不欲親近, 不欲親近,便作是念, 便作是念,佛道長遠, 佛道長遠, 久受勤苦, 久受勤苦,乃可得成。 乃可得成。佛知是心怯弱下劣, 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以方便力, 以方便力,而於中道為 而於中道為止息 故,說二涅槃。 二涅槃。若眾生住於二地, 生住於二地,如來爾時即便為 如來爾時即便為說,汝等所作未辦 汝等所作未辦, 汝所住地, 汝所住地,近於佛慧, 近於佛慧,當觀察籌量, 當觀察籌量,所得涅槃, 所得涅槃,非真實也; 實也;但是如來方 便之力, 便之力,於一佛乘, 於一佛乘,分別說 分別說三。 若眾生但聞一佛乘者, 生但聞一佛乘者,則不欲見佛, 則不欲見佛,不欲親近: 不欲親近:我若是給一切眾 我若是給一切眾生,先 說《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這唯一佛乘的法門, 這唯一佛乘的法門,因為這唯一佛乘的法難信難解, 這唯一佛乘的法難信難解, 不容易生信心, 不容易生信心,也不容易明白; 也不容易明白;所以眾 所以眾生聽見這個法門, 生聽見這個法門,就不願意見佛 了。為什麼?也不願意接近佛; 也不願意接近佛;因為他怕把這個假的丟 他怕把這個假的丟了,得到真 得到真的, 那怎麼辦呢 怎麼辦呢? 辦呢?唉!修行、 修行、修佛道, 修佛道,這個最難了! 這個最難了!所以不願意親近佛。 所以不願意親近佛。便 作是念: 作是念:他就生出一種的思想, 他就生出一種的思想,佛道長遠, 佛道長遠,久受勤苦, 久受勤苦,乃可得成: 乃可得成:修行 佛法成佛的道路, 佛法成佛的道路,非常的長遠, 非常的長遠,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這麼 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這麼長的時間, 長的時間, 啊!這是太難了! 這是太難了!不知道經過多少辛苦, 不知道經過多少辛苦,行種種苦行, 行種種苦行,才能成佛。 才能成佛。 佛知是心怯弱下劣: 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佛,釋迦牟尼佛和過去一切諸佛, 釋迦牟尼佛和過去一切諸佛,他們知道眾 他們知道眾生這 種的心。 種的心。怯弱, 怯弱,就是很軟弱的、 就是很軟弱的、不堅固, 不堅固,受一點逆來的境界, 受一點逆來的境界,就不能受 了。下劣, 下劣,是最下劣、 是最下劣、最愚癡、 最愚癡、最笨了。 最笨了。以方便力, 以方便力,而於中道為 而於中道為止息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93 of 110

故,說二涅槃: 二涅槃:因為佛知道眾 佛知道眾生的思想下劣, 生的思想下劣,所以用方便權巧, 所以用方便權巧,修到這 個中道。 個中道。中道, 中道,就是五百由旬過了三百由旬, 就是五百由旬過了三百由旬,還有兩百由旬。 還有兩百由旬。 怎麼叫 怎麼叫「過三百由旬」 過三百由旬」呢?由凡夫超過欲界天, 由凡夫超過欲界天,這是過一百由旬; 這是過一百由旬;由欲 界再超過色界天, 界再超過色界天,這又過兩百由旬; 這又過兩百由旬;由色界再過了無色界, 由色界再過了無色界,這就是過三 百由旬, 百由旬,超出三界去了。 超出三界去了。等到成界外的菩薩, 等到成界外的菩薩,就是在三界外的菩薩, 就是在三界外的菩薩,他 能降伏而破除塵沙的惑, 能降伏而破除塵沙的惑,這叫得到方便有餘土; 這叫得到方便有餘土;到方便有餘土, 到方便有餘土,這是過 了四百由旬。 了四百由旬。等到他能以破無明惑, 等到他能以破無明惑,住到實報莊嚴土, 住到實報莊嚴土,這時候就是過了 五百由旬。 五百由旬。 所以在中道, 所以在中道,就是三百由旬那地方, 就是三百由旬那地方,佛為著叫這一切的修道的人在那兒 休息休息, 休息休息,就說兩種涅槃── 兩種涅槃──有餘涅槃 ──有餘涅槃、 有餘涅槃、無餘涅槃。 無餘涅槃。有餘, 有餘,就是有餘 依。有餘依涅槃, 有餘依涅槃,就是羅漢證得初果, 就是羅漢證得初果,把見、 把見、思惑斷了, 思惑斷了,但是他還有個 身體存在, 身體存在,沒能灰身泯智。 沒能灰身泯智。無餘依涅槃, 無餘依涅槃,就是能自己用三昧真 就是能自己用三昧真火,把自 己燒化了, 己燒化了,不用外邊的火, 不用外邊的火,這叫「 這叫「身智俱 身智俱泯、灰身泯智」。 灰身泯智」。這兩種涅槃 」。這兩種涅槃 都是二乘的境界。 都是二乘的境界。 若眾生住於二地: 生住於二地:眾生若修道, 生若修道,住有餘依涅槃和無餘依涅槃這兩種的境 地上, 地上,如來爾時即便為 如來爾時即便為說:釋迦牟尼佛在這個時候, 釋迦牟尼佛在這個時候,即刻為 即刻為這一類的眾 這一類的眾 生來說 生來說,汝等所作未辦 汝等所作未辦:你們所修行的道路、 們所修行的道路、所修的方法, 所修的方法,還沒有完 呢!不是所作已辦 不是所作已辦了;所作未辦 所作未辦,還沒有成功哪 還沒有成功哪!相差得還遠啦 相差得還遠啦!汝所 住地, 住地,近於佛慧, 近於佛慧,當觀察籌量, 當觀察籌量,所得涅槃, 所得涅槃,非真實也: 實也:你所住的地方, 所住的地方, 就是無餘依涅槃, 就是無餘依涅槃,這和佛道相近的。 這和佛道相近的。你應該觀察, 應該觀察,算一算這種事, 算一算這種事,不論 你們所證得的有餘依或無餘依涅槃, 們所證得的有餘依或無餘依涅槃,都不是真 都不是真正的涅槃。 正的涅槃。但是如來方便 之力, 之力,於一佛乘, 於一佛乘,分別說 分別說三:這僅僅是佛的方便權巧之法, 這僅僅是佛的方便權巧之法,於唯一佛 乘,本來就是一佛乘, 本來就是一佛乘,又分別說 又分別說出有聲聞乘、 出有聲聞乘、緣覺乘, 覺乘,又有菩薩乘, 又有菩薩乘,這 三乘法。 三乘法。 L2.舉喻帖合 如彼導師, 如彼導師,為止息故, 止息故,化作大城; 化作大城;既知息已, 知息已,而告之言: 而告之言:寶處在近, 寶處在近,此 城非實, 城非實,我化作耳。 我化作耳。 如彼導師, 如彼導師,為止息故, 止息故,化作大城: 化作大城:佛就好像那位大導師, 佛就好像那位大導師,知道用什麼 知道用什麼方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94 of 110

法來越過險道的途徑一樣, 法來越過險道的途徑一樣,因為想告訴這一切人到那兒休息的緣 想告訴這一切人到那兒休息的緣故,所 以變化出來一個化城。 以變化出來一個化城。既知息已, 知息已,而告之言: 而告之言:佛知道大家都休息過了, 佛知道大家都休息過了, 對著大家就說 對著大家就說了,寶處在近, 寶處在近,此城非實, 此城非實,我化作耳: 我化作耳:我們想得到寶貝的 處所, 處所,離這兒很近很近的; 離這兒很近很近的;這個城不是真 這個城不是真實的, 實的,是我所變化出來的一個 城。 H2.重頌(分二) I1.頌結緣之由 J1.頌遠由

I2.頌正結緣

J2.頌近由

K1.頌大通智勝成佛

I1(分二)

J1(分二)

K2.頌十方梵王請法

今K1 爾時,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 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偈言: 大通智勝佛 諸天神龍王 諸天擊 諸天擊天鼓 過十小劫已 彼佛十六子 頭面禮佛足

十劫坐道場 阿修羅眾 阿修羅眾等 並作眾 並作眾伎樂 乃得成佛道 皆與其眷屬 而請轉法輪

佛法不現前 常雨於天華 香風吹萎華 諸天及世人 千萬億圍繞 聖師子法雨

不得成佛道 以供養彼佛 更雨新好者 心皆懷踊躍 俱行至佛所 充我及一切

爾時,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 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偈言:當爾之時, 當爾之時,釋迦牟尼佛願意再把這 個意思再說 個意思再說多一點, 多一點,所以就用偈言來講這個道理。 所以就用偈言來講這個道理。 大通智勝佛, 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 十劫坐道場:大通智勝如來在十個劫裏, 大通智勝如來在十個劫裏,在那兒結跏趺坐 入定; 入定;佛法不現前, 佛法不現前,不得成佛道: 不得成佛道:坐了十劫, 坐了十劫,還沒有證得佛果, 還沒有證得佛果,還沒有 成佛。 成佛。在這沒有成佛的時候, 在這沒有成佛的時候,佛法未出現於世。 佛法未出現於世。諸天神龍王, 諸天神龍王,阿修羅眾 阿修羅眾 等:一切的諸天、 一切的諸天、神、龍之類的, 龍之類的,還有阿修羅等等。 還有阿修羅等等。阿修羅, 阿修羅,譯為無端 正。常雨於天華, 常雨於天華,以供養彼佛: 以供養彼佛:常常在佛前邊, 常常在佛前邊,散下種種的天華, 散下種種的天華,以這 種天華來供養這位大通智勝佛。 種天華來供養這位大通智勝佛。諸天擊 諸天擊天鼓, 天鼓,並作眾 並作眾伎樂: 伎樂:這一切的諸 天,都把天鼓打起來了, 都把天鼓打起來了,又奏出種種的音樂。 又奏出種種的音樂。香風吹萎華, 香風吹萎華,更雨新好 者:這供養的天華, 這供養的天華,等落到地上枯萎了, 等落到地上枯萎了,又有一股香風來把它 又有一股香風來把它吹去, 吹去,又 散下一點新鮮的天華。 散下一點新鮮的天華。 過十小劫已, 過十小劫已,乃得成佛道: 乃得成佛道:大通智勝佛結跏趺坐, 大通智勝佛結跏趺坐,經過十小劫之後, 經過十小劫之後,他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95 of 110

的佛法才現前, 的佛法才現前,也成就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也成就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諸天及世人, 諸天及世人,心皆懷踊 躍:在這時候, 在這時候,一切諸天和一切世間的人, 一切諸天和一切世間的人,各人都歡喜, 各人都歡喜,得未曾有, 得未曾有,從 來也沒有過這麼 來也沒有過這麼歡喜的。 歡喜的。彼佛十六子, 彼佛十六子,皆與其眷屬, 皆與其眷屬,千萬億圍繞, 千萬億圍繞,俱行 至佛所: 至佛所:佛的十六位王子, 佛的十六位王子,有千萬億的眷屬來圍繞著他, 有千萬億的眷屬來圍繞著他,大家一起都到 佛前去了; 佛前去了;頭面禮佛足, 頭面禮佛足,而請轉法輪: 而請轉法輪:恭恭敬敬地五體投地, 恭恭敬敬地五體投地,頭面頂禮 佛的兩足, 佛的兩足,而又請大通智勝佛趕 而又請大通智勝佛趕快的轉大法輪, 快的轉大法輪,聖師子法雨, 聖師子法雨,充我及一 切:希望佛能以獅子吼音, 希望佛能以獅子吼音,滋潤的法雨, 滋潤的法雨,充足我們及其他一切的眾 充足我們及其他一切的眾生。 K2.頌十方梵王請法(分二) L1.頌威光照動

L2.頌梵王來請

今L1 世尊甚難值 世尊甚難值 久遠時一現 為覺悟群生 震動於一切 佛是不容易遇的; 佛是不容易遇的;不容易遇, 不容易遇,現在遇著了。 現在遇著了。佛不是每 佛不是每一世紀都有的, 一世紀都有的,不 知道等多少世紀之後, 知道等多少世紀之後,才能見著一次佛。 才能見著一次佛。佛為什麼要出世? 要出世?就因為 就因為他要 覺悟一切的群生, 覺悟一切的群生,令一切的有情, 令一切的有情,都反迷歸覺; 都反迷歸覺;震動, 震動,就是覺悟得很 快,好像聽到鼓聲、 好像聽到鼓聲、鐘聲, 鐘聲,即刻就把睡眠醒了一樣。 即刻就把睡眠醒了一樣。 L2.頌梵王來請 東方諸世界 諸梵見此相 請佛轉法輪 三方及四維 世尊甚難值 世尊甚難值

五百萬億國 尋來至佛所 以偈而讚歎 上下亦復爾 願以本慈悲

梵宮殿光曜 散華以供養 佛知時未至 散華奉宮殿 廣開甘露門

昔所未曾有 並奉上宮殿 受請默然坐 請佛轉法輪 轉無上法輪

東方諸世界, 東方諸世界,五百萬億國: 五百萬億國:最初, 最初,在東方這一切的世界; 在東方這一切的世界;為什麼先說東 方呢?因為東方屬「 東方屬「生」,東方也屬木 」,東方也屬木, 東方也屬木,木旺於春, 木旺於春,所以這兒先說 所以這兒先說東 方。諸世界, 諸世界,就不是一個世界。 就不是一個世界。我們這是娑婆世界, 我們這是娑婆世界,東方是琉璃世界, 東方是琉璃世界, 西方是極樂世界。 西方是極樂世界。這個東方世界, 這個東方世界,不僅僅就琉璃世界, 不僅僅就琉璃世界,又有其他無量無 邊那麼 邊那麼多的世界, 多的世界,總起來說 總起來說有五百萬億國土那麼 有五百萬億國土那麼多。梵宮殿光曜, 梵宮殿光曜,昔所 未曾有: 未曾有:這五百萬億這麼 這五百萬億這麼多的大梵天王, 多的大梵天王,他們的宮殿得到無量的光明照 耀,都放光了, 都放光了,和平時不同; 和平時不同;這種種光, 這種種光,是在過去的時間, 是在過去的時間,總也沒有 過;這第一次有這種光。 這第一次有這種光。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96 of 110

諸梵見此相, 諸梵見此相,尋來至佛所: 尋來至佛所:大梵天王本來常常有光的, 大梵天王本來常常有光的,見著光不足為 見著光不足為 奇,但是他們現在所見的, 但是他們現在所見的,以前沒有見過, 以前沒有見過,是一種特別的光, 是一種特別的光,遍照一切 的黑暗。 的黑暗。就是以前那光照不到的地方, 就是以前那光照不到的地方,現在也都照到了, 現在也都照到了,所以與以前所 見的光不同。 見的光不同。這一切大梵天王看見這種境界,「 這一切大梵天王看見這種境界,「哦 ,「哦!這一定是有特別的 情形!」 情形!」所以就找尋這種光相的來源 !」所以就找尋這種光相的來源。 所以就找尋這種光相的來源。由東方向西方來找這光, 由東方向西方來找這光,找來找 去,找到大通智勝佛這地方來了。 找到大通智勝佛這地方來了。散華以供養, 散華以供養,並奉上宮殿: 並奉上宮殿:見著佛 了,他們就用在衣 裏所帶的天華, 裏所帶的天華,供養佛。 供養佛。這種天華是非常微妙的, 這種天華是非常微妙的, 又有一股香氣。 又有一股香氣。他們不單用天華來供養, 他們不單用天華來供養,然後也把他們所住的最寶貝的 宮殿, 宮殿,也供養佛了。 也供養佛了。 為什麼他們奉給佛這宮殿呢 他們奉給佛這宮殿呢?請佛轉法輪, 請佛轉法輪,以偈而讚歎: 以偈而讚歎:就是請佛轉法 輪。因為請佛轉法輪, 請佛轉法輪,他們首先要供養佛; 他們首先要供養佛;供養佛, 供養佛,才請佛轉法輪。 才請佛轉法輪。他 們又以種種的偈頌來讚歎於佛。 們又以種種的偈頌來讚歎於佛。佛知時未至, 佛知時未至,受請默然坐: 受請默然坐:可是佛在這 時候, 時候,知道說 知道說法的時候還沒有到呢 法的時候還沒有到呢!於是接受大梵天王和十六王子的請 法,默然在那兒坐著, 默然在那兒坐著,沒講法。 沒講法。 三方及四維, 三方及四維,上下亦復爾: 上下亦復爾:東方和其餘的南方、 東方和其餘的南方、西方、 西方、北方這三方; 北方這三方;及 四維, 四維,就東南、 就東南、西南、 西南、東北、 東北、西北。 西北。上方、 上方、下方, 下方,共成合成十方; 共成合成十方;十方 都是這樣子, 都是這樣子,也都一齊這樣來請法。 也都一齊這樣來請法。散華奉宮殿, 散華奉宮殿,請佛轉法輪: 請佛轉法輪:也像東 方這些個大梵天王似的, 方這些個大梵天王似的,都散下一切的天華供養佛, 都散下一切的天華供養佛,然後奉獻他們所住 的宮殿來供養, 的宮殿來供養,都請大通智勝佛在這兒來轉大法輪。 都請大通智勝佛在這兒來轉大法輪。 世尊甚難值 世尊甚難值,願以本慈悲: 願以本慈悲:佛是甚稀有的, 佛是甚稀有的,是不容易遇著的, 是不容易遇著的,我們現在 願意佛以本來大慈大悲的這種智慧, 願意佛以本來大慈大悲的這種智慧,廣開甘露門, 廣開甘露門,轉無上法輪: 轉無上法輪:普遍廣 開這個甘露的法門; 開這個甘露的法門;甘露, 甘露,是天上一種的不死藥。 是天上一種的不死藥。現在「 現在「甘露門開」, 甘露門開」, 也就是說 也就是說令人了生脫 令人了生脫死的法門, 死的法門,大轉無上的法輪。 大轉無上的法輪。 J2.頌近由(分二) K1.頌轉半字教

K2.頌轉滿字教

今K1 無量慧世尊 受彼 受彼眾 眾人請 為宣種種法 四諦十二緣 四諦十二緣 無明至老死 皆從生緣 皆從生緣有 如是眾 如是眾過患 汝等應當知 宣暢是法時 六百萬億姟 六百萬億姟 得盡諸苦際 皆成阿羅漢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97 of 110

第二說 千萬恆沙眾 眾 於諸法不受 亦得阿羅漢 第二說法時 千萬恆沙 從是後得道 其數無有量 萬億劫算數 不能得其邊 無量慧世尊: 無量慧世尊:佛的智慧是無量的。 佛的智慧是無量的。無量, 無量,就是沒有再有比佛智慧大的 了,所以佛是個大智慧者。 所以佛是個大智慧者。世尊, 世尊,是世、 是世、出世之尊。 出世之尊。受彼眾 受彼眾人請: 人請:接受 這十方五千萬億的大梵天王和十六王子之請。 這十方五千萬億的大梵天王和十六王子之請。為宣種種法, 宣種種法,四諦十二 緣:佛為一切眾 一切眾生,來宣說 來宣說一切的法門。 一切的法門。這一切的法門, 這一切的法門,一開始, 一開始,就說 的四諦法。 的四諦法。四諦, 四諦,就是「 就是「苦、集、滅、道」這四諦法; 這四諦法;以及十二因緣 以及十二因緣 法,就是無明至老死, 就是無明至老死,皆從生緣 皆從生緣有:從無明到老死, 從無明到老死,這有十二種的因 緣。 這十二因緣 這十二因緣的來源, 的來源,都由有「 都由有「生緣」而有, 而有,若沒有「 若沒有「生緣」,這一切的 」,這一切的 緣,也就都沒有了。 也就都沒有了。如是眾 如是眾過患, 過患,汝等應當知: 汝等應當知:在世界上所有的過患, 在世界上所有的過患, 你們這一切的眾 們這一切的眾生應該知道「 生應該知道「知苦、 知苦、斷集、 斷集、慕滅、 慕滅、修道」。 修道」。知道這是 」。知道這是 「苦」,所以應該要修行 」,所以應該要修行。 所以應該要修行。 宣暢是法時, 宣暢是法時,六百萬億姟 六百萬億姟:在大通智勝如來說 在大通智勝如來說這四諦法和十二因緣 這四諦法和十二因緣法 時,有六百萬億姟 有六百萬億姟的諸梵天眾 的諸梵天眾;這一「 這一「姟」,就是 」,就是「 就是「千萬」; 千萬」;六百萬億 」;六百萬億 姟,這個數目很多了! 這個數目很多了!得盡諸苦際, 得盡諸苦際,皆成阿羅漢: 皆成阿羅漢:這麼多的眾 多的眾生都了苦 了,把諸苦的邊際都盡了! 把諸苦的邊際都盡了!這麼多人都成阿羅漢。 多人都成阿羅漢。 當佛又在第二說 當佛又在第二說法時, 法時,千萬恆沙眾 千萬恆沙眾:這第一次說 這第一次說的是四諦法( 的是四諦法(阿含), 阿含), 有這麼 有這麼多人證羅漢果; 多人證羅漢果;第二次說 第二次說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法(方等) 方等)的時候, 的時候,也有千萬 恆河沙數這麼 恆河沙數這麼多的眾 多的眾生,於諸法不受, 於諸法不受,亦得阿羅漢: 亦得阿羅漢:這些個眾 這些個眾生,於一 切的「 切的「不善法」 不善法」不受。 不受。不善法就是煩惱; 不善法就是煩惱;就是於煩惱法不受, 就是於煩惱法不受,不受煩 惱。他們也證得四果阿羅漢果了。 他們也證得四果阿羅漢果了。 從是後得道, 從是後得道,其數無有量: 其數無有量:從這個阿羅漢之後, 從這個阿羅漢之後,又陸續得道證果的人, 又陸續得道證果的人, 這個數目多少呢 這個數目多少呢?沒有數量那麼 沒有數量那麼多的數量; 多的數量;就是數不過來, 就是數不過來,不知道有多 少了。 少了。萬億劫算數, 萬億劫算數,不能得其邊: 不能得其邊:在一萬億劫這麼 在一萬億劫這麼長的時間, 長的時間,你用算數 來算這個數量, 來算這個數量,也不知道它 也不知道它的邊際是多少。 的邊際是多少。因為他度的眾 他度的眾生太多了, 生太多了,所 以也不知道有多少數量。 以也不知道有多少數量。 K2.頌轉滿字教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時十六王子 我等及營從 佛知童子心 說六波羅蜜 說是法華經 一心一處坐

化城喻品第七

出家作沙彌 皆當成佛道 宿世之所行 及諸神通事 如恆河沙偈 八萬四千劫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皆共請彼佛 願得如世尊 以無量因緣 以無量因緣 分別真 分別真實法 彼佛說 彼佛說經已

Page 98 of 110

演說大乘法 慧眼第一淨 種種諸譬喻 種種諸譬喻 菩薩所行道 靜室入禪定

時十六王子, 時十六王子,出家作沙彌: 出家作沙彌:在這時候, 在這時候,大通智勝如來這十六個兒子, 大通智勝如來這十六個兒子,他 們一起都出家作沙彌了。 們一起都出家作沙彌了。沙彌是梵語, 沙彌是梵語,翻譯的意思就是「 翻譯的意思就是「勤修戒定慧, 勤修戒定慧, 息滅貪瞋癡」。 息滅貪瞋癡」。皆共請彼佛 」。皆共請彼佛, 皆共請彼佛,演說大乘法: 大乘法:十六沙彌都共同去請大通智 勝佛, 勝佛,演說《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這一部 》;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這一部《 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這一部《妙法蓮華 經》。他們 》。他們說 他們說,我等及營從, 我等及營從,皆當成佛道: 皆當成佛道:我們這十六個人和跟著我們 來的這一些個眷屬, 來的這一些個眷屬,大家都想要成佛道, 大家都想要成佛道,因為願得如世尊, 願得如世尊,慧眼第一 淨:我們成佛的時候, 我們成佛的時候,也願意和世尊一個樣; 也願意和世尊一個樣;就和大通智勝如來是一 樣,也得到智慧眼, 也得到智慧眼,得到第一的清 得到第一的清淨。 佛知童子心, 佛知童子心,宿世之所行: 宿世之所行:佛知道十六王子這些童子的心。 佛知道十六王子這些童子的心。怎麼叫童 怎麼叫童 子?就是由孩提的時候到年長, 就是由孩提的時候到年長,都是本來的元身沒有破, 都是本來的元身沒有破,也就是沒有結 婚的人。 婚的人。這些童子他們心裏頭所想的, 這些童子他們心裏頭所想的,佛都知道。 佛都知道。不單知道他們心裏的 所想要得到的, 所想要得到的,而且知道他們宿世所修行的, 而且知道他們宿世所修行的,用的是什麼 用的是什麼功夫。 功夫。以無量 因緣,種種諸譬喻 種種諸譬喻:在宿世, 在宿世,佛已經就用無量的因緣 佛已經就用無量的因緣,及種種譬喻 及種種譬喻的 法,給他們說 給他們說過了; 過了;說六波羅蜜, 六波羅蜜,及諸神通事: 及諸神通事:又說六種波羅蜜, 六種波羅蜜,就是 布施、 布施、持戒、 持戒、忍辱、 忍辱、精進、 精進、禪定、 禪定、智慧。 智慧。波羅蜜是梵語, 波羅蜜是梵語,翻譯為 翻譯為到彼 岸。以及說 以及說所有神通妙用的事, 所有神通妙用的事,分別真 分別真實法, 實法,菩薩所行道: 菩薩所行道:令他們有大 智慧, 智慧,能分別出來真 能分別出來真實的佛法; 實的佛法;他們都行過菩薩所行的道。 他們都行過菩薩所行的道。說是法華 經,如恆河沙偈: 如恆河沙偈:所以現在佛就給他們說 所以現在佛就給他們說《法華經》 法華經》了。這《法華經》 法華經》 說得好像有恆河沙數那麼 得好像有恆河沙數那麼多的偈頌。 多的偈頌。 彼佛說 彼佛說經已, 經已,靜室入禪定: 靜室入禪定:大通智勝佛如來說 大通智勝佛如來說完《法華經》 法華經》之後, 之後,佛就 回到所住的靜室裏邊; 回到所住的靜室裏邊;入禪定, 入禪定,就是入定去了。 就是入定去了。一心一處坐, 一心一處坐,八萬四千 劫:他入定, 他入定,就是一心在這一個地方來打坐。 就是一心在這一個地方來打坐。打坐多長時間呢 打坐多長時間呢?經過八 萬四千劫那麼 萬四千劫那麼長的時間, 長的時間,他都在定中。 他都在定中。 I2.頌正結緣(分二)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J1.頌法說

化城喻品第七

J2.頌喻說

K1.頌昔共結緣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99 of 110

J1(分三)

K2.頌中間更相值遇

K3.頌今日還說法華

今K1 是諸沙彌等 知佛禪未出 為無量億眾 無量億眾 說佛無上慧 各各坐法座 說是大乘經 於佛宴寂後 宣揚助法化 一一沙彌等 所度諸眾 所度諸眾生 有六百萬億 恆河沙等眾 恆河沙等眾 是諸沙彌等, 是諸沙彌等,知佛禪未出: 知佛禪未出:這時候, 這時候,十六位沙彌和其他的阿羅漢等, 十六位沙彌和其他的阿羅漢等,他 們知道佛入禪定而沒有出定, 們知道佛入禪定而沒有出定,於是為 於是為無量億眾 無量億眾,說佛無上慧: 佛無上慧:他們就為 他們就為 這所有無量億這麼 這所有無量億這麼多的眾 多的眾生,講佛無上的智慧。 講佛無上的智慧。這十六位沙彌各各坐法 座,說是大乘經: 是大乘經:他們都昇座說 他們都昇座說法,都是演說 都是演說這部《 這部《大乘妙法蓮華 經》;於佛宴寂後 》;於佛宴寂後, 於佛宴寂後,宣揚助法化: 宣揚助法化:在這位佛宴坐、 在這位佛宴坐、寂然不動之後, 寂然不動之後,他們 來助佛宣揚佛法, 來助佛宣揚佛法,教化眾生。一一沙彌等, 一一沙彌等,所度諸眾 所度諸眾生:所有這十六位 沙彌, 沙彌,他們每 他們每一個人所度的眾 一個人所度的眾生,有六百萬億, 有六百萬億,恆河沙等眾 恆河沙等眾:有六百萬 億恆河沙等那麼 億恆河沙等那麼多,都是由這十六王子所教 都是由這十六王子所教化的。 化的。 方才我知道有人疑問這個「 方才我知道有人疑問這個「阿羅漢」。 阿羅漢」。常聽經的人 」。常聽經的人, 常聽經的人,都知道什麼 都知道什麼叫「阿 羅漢」, 羅漢」,沒有聽過經的人 還不知道這「阿羅漢」 阿羅漢」是個什麼 是個什麼意思。 意思。阿羅 」,沒有聽過經的人, 沒有聽過經的人,還不知道這「 漢是梵語, 漢是梵語,翻譯的意思, 翻譯的意思,就是應供、 就是應供、破惡、 破惡、殺賊。 殺賊。 (一)應供: 應供:阿羅漢應該受人天的供養。 阿羅漢應該受人天的供養。如果沒有人供養, 如果沒有人供養,他也不能勉 強去叫人來供養自己的; 去叫人來供養自己的;沒有人供養, 沒有人供養,自己就應該迴光返照。 自己就應該迴光返照。若是這過 去生中沒有修福, 去生中沒有修福,即使作了阿羅漢也是托空缽 即使作了阿羅漢也是托空缽,所謂「 所謂「羅漢托空缽 羅漢托空缽」。 (二)破惡: 破惡:破什麼 破什麼惡呢?就破煩惱惡。 就破煩惱惡。 (三)殺賊: 殺賊:殺的什麼 殺的什麼賊呢?殺無明賊。 殺無明賊。因為無明是能破壞道業的賊。 無明是能破壞道業的賊。 人為什麼做糊塗事? 做糊塗事?就因為 就因為有這個無明; 有這個無明;人為什麼要做顛 要做顛倒事? 倒事?就因為 就因為 有這個無明; 有這個無明;人為什麼沒有執著, 沒有執著,他要找出來一個執著? 他要找出來一個執著?就因為 就因為有這個 無明; 無明;人為什麼能了生死, 能了生死,而不了生死? 而不了生死?也就因為 也就因為有這個無明。 有這個無明。所以, 所以, 無明是一個最壞的東西! 無明是一個最壞的東西!阿羅漢能把無明殺了, 阿羅漢能把無明殺了,雖然說 雖然說「殺無明」, 殺無明」,可 」,可 是還沒有完全都把它 是還沒有完全都把它殺了; 殺了;他不過殺這個粗的無明, 他不過殺這個粗的無明,還有細的無明, 還有細的無明,他 還沒有殺死。 還沒有殺死。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00 of 110

這個「 這個「無明」 無明」可以比喻 可以比喻為「菌」。菌在人身上 」。菌在人身上, 菌在人身上,總生出這麼 總生出這麼一種毛病, 一種毛病, 皮膚上總不好; 皮膚上總不好;你用一點藥膏擦上, 用一點藥膏擦上,它好了; 好了;不擦這藥膏, 不擦這藥膏,菌沒有完全 斷,毛病又發作了, 毛病又發作了,皮膚就很癢的。 皮膚就很癢的。你可以拿那個當「 可以拿那個當「無明」, 無明」,阿羅漢 」,阿羅漢 就有這種藥膏, 就有這種藥膏,把這種菌給殺了一些, 把這種菌給殺了一些,但還沒有完全斷; 但還沒有完全斷;一定要成佛之 後,才完全斷了。 才完全斷了。我常常講, 我常常講,等覺菩薩還有一分的無明沒有破, 等覺菩薩還有一分的無明沒有破,羅漢有 無明, 無明,菩薩也有, 菩薩也有,不過他就不用這無明。 不過他就不用這無明。無明, 無明,可以說 可以說是愚癡; 是愚癡;他還有 一分的愚癡沒有破, 一分的愚癡沒有破,若破這一分的愚癡, 若破這一分的愚癡,那就完全都是智慧了! 那就完全都是智慧了!所以這 「阿羅漢」 阿羅漢」有這三個意思。 有這三個意思。因為有這三種的意思, 有這三種的意思,所以就沒有把它 所以就沒有把它翻譯 過來, 過來,還保留梵文的原文。 還保留梵文的原文。 ※

佛教講堂在去年就想出版一份 講堂在去年就想出版一份雜誌, 雜誌,但是機緣 但是機緣沒有成熟, 沒有成熟,就沒有出版。 就沒有出版。 在今年, 在今年,這機緣 這機緣已經成熟了, 已經成熟了,所以在這一個月, 所以在這一個月,就會有這雜誌出來。 就會有這雜誌出來。這 個雜誌出來, 個雜誌出來,我很相信就能分別出來佛法和魔的界限在哪 我很相信就能分別出來佛法和魔的界限在哪兒。以前, 以前,美 國這個國家也不知道什麼 國這個國家也不知道什麼是佛法? 是佛法?什麼叫魔王的道? 叫魔王的道?有這一本雜誌和各 人見面, 人見面,你們就會認識什麼 們就會認識什麼是魔、 是魔、什麼是佛了! 是佛了!魔和佛相差沒有多少, 魔和佛相差沒有多少, 只差很小的地方。 只差很小的地方。魔也有光, 魔也有光,佛也有光; 佛也有光;佛的光和魔的光, 佛的光和魔的光,分別處也是 很微細的。 很微細的。現在有這一本雜誌出刊, 現在有這一本雜誌出刊,可以說 可以說是等於照妖的鏡子一樣。 是等於照妖的鏡子一樣。人 雖不認識佛和魔, 雖不認識佛和魔,但是這鏡子一照, 但是這鏡子一照,佛就現佛相, 佛就現佛相,魔就現出魔相來。 魔就現出魔相來。我 們這一本雜誌就是「 們這一本雜誌就是「照妖鏡」。 照妖鏡」。魔王看見這本雜誌就會發大脾氣 」。魔王看見這本雜誌就會發大脾氣, 魔王看見這本雜誌就會發大脾氣,把他 氣死了; 氣死了;不用你 不用你用那把「 用那把「斬魔劍」 斬魔劍」斬他, 斬他,他自己氣得腦袋就掉了! 他自己氣得腦袋就掉了!佛就 很高興的, 很高興的,這是很容易就分別出來的。 這是很容易就分別出來的。 ※

K2.頌中間更相值遇 彼佛滅度後 是諸聞法者 在在諸佛土 常與師俱 常與師俱生 當這位大通智勝佛滅度了之後, 當這位大通智勝佛滅度了之後,這一切在十六菩薩沙彌座下聽法的這些 人,都能在所有有佛的地方, 都能在所有有佛的地方,和他們的師父── 和他們的師父──這十六菩薩沙彌 ──這十六菩薩沙彌, 這十六菩薩沙彌,都常 常出生在一起; 常出生在一起;一佛出世, 一佛出世,眾佛助援, 佛助援,來擁護佛教 來擁護佛教。 K3.頌今日還說法華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是十六沙彌 爾時聞法者 我在十六數 以是本因緣 以是本因緣

具足行佛道 各在諸佛所 曾亦為 曾亦為汝說 今說法華經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今現在十方 其有住聲聞 是故以方便 令汝入佛道

Page 101 of 110

各得成正覺 漸教以佛道 引汝趣佛慧 慎勿懷驚懼

是十六沙彌, 是十六沙彌,具足行佛道, 具足行佛道,今現在十方, 今現在十方,各得成正覺: 各得成正覺:這十六位沙彌, 這十六位沙彌, 都是常行佛道的, 都是常行佛道的,他們出現於十方諸佛國土, 他們出現於十方諸佛國土,都各成無上正等正覺, 都各成無上正等正覺,都 成佛了! 成佛了!爾時聞法者, 爾時聞法者,各在諸佛所: 各在諸佛所:在當時聽聞佛法的這些常隨眾 在當時聽聞佛法的這些常隨眾,和 一般聽眾 一般聽眾,都是往昔曾聽過這十六位沙彌所說 都是往昔曾聽過這十六位沙彌所說過的佛法, 過的佛法,所以現在又都 在諸佛所, 在諸佛所,再來親近聽聞佛所說 再來親近聽聞佛所說法。其有住聲聞, 其有住聲聞,漸教以佛道: 以佛道:其中有 住聲聞位的, 住聲聞位的,有住緣 有住緣覺位的, 覺位的,都是一步 都是一步一步的、逐漸逐漸的, 逐漸逐漸的,受到佛教 受到佛教 以佛法的道理, 以佛法的道理,而入於佛道。 而入於佛道。 我在十六數, 我在十六數,曾亦為 曾亦為汝說:釋迦牟尼佛說 釋迦牟尼佛說,我當時也在這十六沙彌之中 一個, 一個,排行第十六。 排行第十六。我在當時, 我在當時,也為你們大家說 們大家說過法。 過法。是故以方便, 是故以方便,引 汝趣佛慧: 汝趣佛慧:因為這個, 這個,所以我以這方便法, 所以我以這方便法,來教你們大家得到佛的智 慧。以是本因緣 以是本因緣,今說法華經, 法華經,令汝入佛道, 令汝入佛道,慎無懷驚懼: 無懷驚懼:這是以前的 因緣,現在也說 現在也說《法華經》, 法華經》,令 》,令你漸入佛道。 漸入佛道。你們大家不要害怕! 們大家不要害怕! J2.頌喻說(分二) K1.頌立喻 L1.頌導師喻

K2.頌法合

K1(分二)

L2.頌將導喻

今L1 譬如險惡道 迥絕多毒獸 又復無水草 人所怖畏處 無數千萬眾 無數千萬眾 欲過此險道 其路甚曠遠 經五百由旬 時有一導師 強識有智慧 明了心決定 在險濟眾 在險濟眾難 譬如險惡道: 譬如險惡道:這是說 這是說出個比喻 出個比喻。譬喻一個最危險的、 一個最危險的、惡的道路。 惡的道路。什麼是 最為險惡的道路呢 險惡的道路呢?六道輪迴, 六道輪迴,就是最危險的一個道路。 就是最危險的一個道路。迥絕多毒獸, 多毒獸, 又復無水草, 又復無水草,人所怖畏處: 人所怖畏處:迥絕,這個地方孤迥, 這個地方孤迥,就是沒有人走的路; 就是沒有人走的路; 多毒獸, 多毒獸,有很多有毒的獸類; 有很多有毒的獸類;獸本來就是很兇惡的, 獸本來就是很兇惡的,又有毒。 又有毒。這也可以 說是,有毒的就是蛇, 有毒的就是蛇,沒有毒的就是獸; 沒有毒的就是獸;什麼獸呢?有老虎、 有老虎、獅子、 獅子、豺 狼,又有豹子, 又有豹子,這些個獸類都可以傷人; 這些個獸類都可以傷人;這些個毒蛇, 這些個毒蛇,也可以把人毒 死。在這險惡路上, 在這險惡路上,不單這麼 不單這麼危險, 危險,而且也沒有水、 而且也沒有水、也沒有草; 也沒有草;連水草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02 of 110

都沒有, 都沒有,當然也沒有吃的東西了。 當然也沒有吃的東西了。這是一般人所恐懼的危險之路。 這是一般人所恐懼的危險之路。 無數千萬眾 無數千萬眾,欲過此險道: 欲過此險道:在這時候, 在這時候,有無量那麼 有無量那麼多千萬眾 多千萬眾;這就是一 切眾生,就想要闖過去危險的道路, 就想要闖過去危險的道路,超出這六道輪迴。 超出這六道輪迴。其路甚曠遠, 其路甚曠遠,經 五百由旬: 五百由旬:可是, 可是,這道路不容易走, 這道路不容易走,必須經過五百由旬的路程。 必須經過五百由旬的路程。這就是 說,眾生想要超出三界去, 生想要超出三界去,想要脫 想要脫出六道輪迴, 出六道輪迴,修行成佛, 修行成佛,但是成佛的 路是很遠的。 路是很遠的。五百由旬, 五百由旬,就是四萬里路。 就是四萬里路。超出欲界, 超出欲界,這是過一百由旬; 這是過一百由旬; 超出色界, 超出色界,這過兩百由旬; 這過兩百由旬;超出無色界, 超出無色界,這過三百由旬; 這過三百由旬;你再破塵沙 惑,這是過了四百由旬; 這是過了四百由旬;你再破無明惑, 再破無明惑,這就過五百由旬。 這就過五百由旬。 經過五百由旬這麼 經過五百由旬這麼長的道路, 長的道路,若沒有人知道這道路, 若沒有人知道這道路,是不容易走的。 是不容易走的。時 有一導師: 有一導師:這時候, 這時候,有一位大善知識來領導你 有一位大善知識來領導你,強識有智慧: 識有智慧:這個 「識」字,應該讀一個「 應該讀一個「志」音;「識 ;「識」當「記」字,能記住不忘, 能記住不忘,這 是「強識」;博聞 」;博聞, 是知道的很多。這位大善知識, 這位大善知識,他因為 他因為有博聞強 有博聞強識 博聞,是知道的很多。 的這種力量, 的這種力量,所以也很有智慧的, 所以也很有智慧的,明了心決定, 明了心決定,在險濟眾 在險濟眾難:他對什麼 他對什麼 事情都非常明了, 事情都非常明了,能判斷是非, 能判斷是非,也能知道是路、 也能知道是路、非路, 非路,是法、 是法、非法。 非法。所 以,這善知識在這危險的道路裏, 這善知識在這危險的道路裏,來幫助一切眾 助一切眾生,救濟一切眾 救濟一切眾生的苦 難。 L2.頌將導喻(分二) M1.頌中路權立化城 N1.頌眾人退大

M2.頌滅化引至寶所

M1(分二)

N2.頌導師接小

今N1 眾人皆疲倦 而白導師言 我等今頓乏 於此欲退還 眾人皆疲倦: 人皆疲倦:在這危險的道路上, 在這危險的道路上,修行是很不容易的, 修行是很不容易的,這助緣 這助緣很少, 很少,逆 緣就很多。 就很多。怎麼叫助 怎麼叫助緣 叫助緣?譬如你 譬如你修行, 修行,自己沒有力量修行, 自己沒有力量修行,有善知識來 幫助你,指導你 指導你不要走錯了路、 不要走錯了路、不要有不清 不要有不清淨的思想; 淨的思想;你能依照這種的 方法去修行, 方法去修行,這是你 這是你的助緣 的助緣。還有, 還有,你力量做不到的事情, 力量做不到的事情,有護法來幫 有護法來幫 助你,把這事情成功了, 把這事情成功了,這都是助緣 這都是助緣。怎麼叫逆 怎麼叫逆緣 叫逆緣?你本來想要修行, 本來想要修行, 發菩提心發得很真 發菩提心發得很真的;可是偏偏就來了一個人, 可是偏偏就來了一個人,他用種種的方法來破壞 你修行, 修行,令你不能發菩提心。 不能發菩提心。本來你 本來你沒有這種的欲念, 沒有這種的欲念,他來幫 他來幫助你生這 欲念; 欲念;本來你 本來你道心很堅固的, 道心很堅固的,他把你 他把你的道心給打退了; 的道心給打退了;這都是逆緣 這都是逆緣。所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03 of 110

以在這很不容易修的道路上, 以在這很不容易修的道路上,有的時候就會疲倦了; 有的時候就會疲倦了;覺得一年也沒有修 行成、 行成、兩年也沒有所得, 兩年也沒有所得,等到三年的時候, 等到三年的時候,覺得自己這幾年的功夫都白 費了, 費了,這修行是不能成功的! 這修行是不能成功的!就退心了! 就退心了!這都叫「 這都叫「疲倦」 疲倦」了。 而白導師言: 而白導師言:於是對這位善知識── 於是對這位善知識──對佛就 ──對佛就說 對佛就說了,我等今頓乏, 我等今頓乏,於此欲 退還: 退還:我們現在走路走得太辛苦了! 我們現在走路走得太辛苦了!頓,也就是疲倦、 也就是疲倦、勞頓的意思。 勞頓的意思。我 們修行, 們修行,受這麼 受這麼多的苦, 多的苦,也沒有所得、 也沒有所得、也沒有成功。 也沒有成功。這頓乏了! 這頓乏了!我們想 不修行了, 不修行了,我們想去像一般的人一樣; 我們想去像一般的人一樣;不修行了, 不修行了,這叫退還。 這叫退還。 N2.頌導師接小(分二) O1.頌方便設化

O2.頌歡喜前人

今O1 導師作是念 尋時思方便 周匝有園林 即作是化已

此輩甚可愍 當設神通力 渠流及浴池 慰眾言勿懼

如何欲退還 化作大城郭 重門高樓閣 汝等入此城

而失大珍寶 莊嚴諸舍宅 男女皆充滿 各可隨所樂

導師作是念: 導師作是念:這個善知識、 這個善知識、也就是佛, 也就是佛,就做這種的想了。 就做這種的想了。此輩甚可愍, 此輩甚可愍, 如何欲退還, 如何欲退還,而失大珍寶: 而失大珍寶:這一類的人, 這一類的人,太可憐愍了! 太可憐愍了!怎麼要退回去 怎麼要退回去 呢?怎麼不修行 怎麼不修行呢 不修行呢?已經修得就差一根頭髮那麼 已經修得就差一根頭髮那麼多,就會成功了, 就會成功了,現在 就退心; 就退心;這一退不要緊, 這一退不要緊,把以前所得的也都失去了! 把以前所得的也都失去了!把所將要應該得到 的無量珍寶都會失去了! 的無量珍寶都會失去了! 尋時思方便: 尋時思方便:在這時候, 在這時候,這位善知識想出一種方便法門, 這位善知識想出一種方便法門,當設神通力: 當設神通力: 當用大神通力, 當用大神通力,來作一種方便法。 來作一種方便法。化作大城郭, 化作大城郭,莊嚴諸舍宅: 莊嚴諸舍宅:用神通在 中途變化出一座大城市, 中途變化出一座大城市,裏邊又有牆, 裏邊又有牆,外邊又有城郭, 外邊又有城郭,所有的舍宅都非 常的莊嚴、 常的莊嚴、非常美麗。 非常美麗。周匝有園林, 有園林,渠流及浴池: 渠流及浴池:在舍宅周圍還有花園 子、樹林子, 樹林子,又有小小的水溝有水流, 又有小小的水溝有水流,及浴池。 及浴池。渠,是水溝; 是水溝;流,就是 那個小小的水溝有水流。 那個小小的水溝有水流。重門高樓閣, 重門高樓閣,男女皆充滿: 男女皆充滿:這門有好幾層, 這門有好幾層,左 一層、 一層、右一層的門。 右一層的門。高樓閣, 高樓閣,是很高的樓閣。 是很高的樓閣。這城裏頭, 這城裏頭,也有男男女 女,很多的人。 很多的人。 即作是化已: 即作是化已:這些境界都是變化出來的; 這些境界都是變化出來的;做這個變化之後, 做這個變化之後,這時善知識 對大家就說 對大家就說了,慰眾言勿懼! 言勿懼!汝等入此城, 汝等入此城,各可隨所樂: 各可隨所樂:你們不要再生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04 of 110

恐懼了! 恐懼了!現在可以到這個城裏來, 現在可以到這個城裏來,你歡喜什麼 歡喜什麼,就有什麼 就有什麼,都能遂心滿 願的。 願的。 其實, 其實,這一個「 這一個「化城」 化城」就是二乘人所修的有餘涅槃; 就是二乘人所修的有餘涅槃;在沒得到有餘涅槃 的時候, 的時候,佛設小乘法接引聲聞的人, 佛設小乘法接引聲聞的人,說你們到證得四果阿羅漢, 們到證得四果阿羅漢,就生死 了了, 了了,所作已辦 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了! 不受後有了!已經得到真 已經得到真正的快樂。 正的快樂。等他們已經證得 四果了, 四果了,然後再叫他們往前修行, 然後再叫他們往前修行,再到這個寶所。 再到這個寶所。這個化城, 這個化城,就是二乘 人所住的地方。 人所住的地方。現在到法華會上,《 現在到法華會上,《法華經 ,《法華經》 法華經》是開權顯實引導二乘人, 是開權顯實引導二乘人, 所以佛不能不告訴大眾 所以佛不能不告訴大眾,說這個化城不是得到究竟的涅槃。 這個化城不是得到究竟的涅槃。在沒有到這 種境界上, 種境界上,你不能說 不能說這個是還不究竟; 這個是還不究竟;等他到了, 等他到了,現在就開權顯實了。 現在就開權顯實了。 O2.頌歡喜前人 諸人即入城 心皆大歡喜 皆生安隱想 自謂已得度 所有的小乘人, 所有的小乘人,都歡喜小乘的法, 都歡喜小乘的法,就到這化城裏邊來了。 就到這化城裏邊來了。這化城, 這化城,就是 小乘所證的果位。 小乘所證的果位。他到這個果位上了, 他到這個果位上了,心裏就非常的歡喜了; 心裏就非常的歡喜了;他們都自 以為得到安穩快樂的這種想, 得到安穩快樂的這種想,說自己生死已經了了、 自己生死已經了了、已經得到涅槃了! 已經得到涅槃了! 說已經得到度脫 已經得到度脫生死的苦海、 生死的苦海、已經沒有生死了。 已經沒有生死了。 M2.頌滅化引至寶所 導師知息已 集眾而告言 汝等當前進 此是化城耳 我見汝疲極 中路欲退還 故以方便力 權化作此城 汝今勤精進 當共至寶所 導師知息已, 導師知息已,集眾而告言: 而告言:這個導師、 這個導師、這個大善知識, 這個大善知識,也就是佛, 也就是佛,知道 二乘人到這二乘的果位上, 二乘人到這二乘的果位上,生出一種滿足的心理了, 生出一種滿足的心理了,他所求已經得到 了;所以他又召集所有的大眾 所以他又召集所有的大眾到一起, 到一起,對大眾 對大眾就說了,汝等當前進, 汝等當前進,此 是化城耳: 是化城耳:你們現在都休息過了, 們現在都休息過了,不再疲倦了嗎 不再疲倦了嗎?已經證得二乘的果 位,你們很高興了? 們很高興了?可是你 可是你們不要住在二乘的這個涅槃上, 們不要住在二乘的這個涅槃上,你還應該向 前精進哪 前精進哪!因為這是化城, 這是化城,不是一個真 不是一個真的寶所, 的寶所,不是一個真 不是一個真的究竟的城 市,這是我變化的。 這是我變化的。 我見汝疲極, 我見汝疲極,中路欲退還: 中路欲退還:我因為 我因為看見你 看見你們累得太辛苦了, 們累得太辛苦了,生出退轉的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05 of 110

心,不想再往前走, 不想再往前走,所以我用方便法, 所以我用方便法,變出這麼 變出這麼一個假的城, 一個假的城,來給你 來給你們 休息休息。 休息休息。你們因為 們因為太辛苦了, 太辛苦了,覺得受苦受得太多了, 覺得受苦受得太多了,就想在中途停止 了。 這好像修道一樣, 這好像修道一樣,我們修道修了一天、 我們修道修了一天、兩天, 兩天,不覺得怎麼 不覺得怎麼樣 怎麼樣;修的時間 一久了, 一久了,覺得無所得; 覺得無所得;於是也就生了一種退心了:「 於是也就生了一種退心了:「我修了一年 :「我修了一年、 我修了一年、兩年 了,我為什麼還沒有成佛呢 還沒有成佛呢?我到這兒兩年了, 我到這兒兩年了,還沒有開悟, 還沒有開悟,是不是能 開悟啊 開悟啊?是不是拿著『 是不是拿著『開悟』 開悟』來騙我呢 來騙我呢?」心裏就生出疑惑來了 ?」心裏就生出疑惑來了。 心裏就生出疑惑來了。一生 出疑惑, 出疑惑,就不修行了!「 就不修行了!「啊 !「啊!你看我! 看我!我們在這兒修道, 我們在這兒修道,一天只吃一餐 飯,多了也沒有得吃; 多了也沒有得吃;想偷東西吃, 東西吃,也沒有地方偷 也沒有地方偷去。這太辛苦了! 這太辛苦了!早 知道這麼 知道這麼樣子苦, 樣子苦,我那時候也不出家了! 我那時候也不出家了!啊!這一回可真 這一回可真是上當了! 是上當了!這 個師父真 個師父真不是一個好師父! 不是一個好師父!這怎麼辦呢 怎麼辦呢?」 辦呢?」這就是中路欲退還了 ?」這就是中路欲退還了。 這就是中路欲退還了。是不 是這樣子? 是這樣子? 一生出這樣的疲倦心, 一生出這樣的疲倦心,這善知識故以方便力: 這善知識故以方便力:所以就用這方便, 所以就用這方便,說你不 要著急, 要著急,明天你 明天你就開悟啦 就開悟啦!只要等一夜的功夫就可以了! 只要等一夜的功夫就可以了!於是他又多修 了一夜。 了一夜。多修一夜, 多修一夜,善知識又說 善知識又說:「哦 :「哦!你還是用功用得差一點點, 還是用功用得差一點點,就 差頭髮那麼 差頭髮那麼多,你沒開悟; 沒開悟;你再修頭髮那麼 再修頭髮那麼多多的時間, 多多的時間,就開悟了!」 就開悟了!」 他修一根頭髮這麼 他修一根頭髮這麼多多、 多多、再一根頭髮這麼 再一根頭髮這麼多多, 多多,一混、 一混、混了一生; 混了一生;這一 生雖然沒有開悟, 生雖然沒有開悟,但是也差不多了, 但是也差不多了,來生一定開悟! 來生一定開悟!所以來生又來學佛 法。權化作此城: 權化作此城:用方便權巧, 用方便權巧,變化這麼 變化這麼一個二乘的法門。 一個二乘的法門。 汝今勤精進, 汝今勤精進,當共至寶所: 當共至寶所:你現在休息夠 現在休息夠了,應該再勇猛精進向前去修 行,就可以同我一起到達那個寶所; 就可以同我一起到達那個寶所;寶所, 寶所,就是佛的果位上, 就是佛的果位上,你將來一 定會成佛的。 定會成佛的。若是最初就教 若是最初就教這二乘人修行成佛, 這二乘人修行成佛,他不相信:「 他不相信:「我不會成 :「我不會成 佛的!」 佛的!」 K2.頌法合(分二) L1.頌正合

L2.頌舉喻帖合

今L1 我亦復如是 為一切導師 見諸求道者 中路而懈廢 不能度生死 煩惱諸險道 故以方便力 為息說涅槃 言汝等苦滅 所作皆已辦 所作皆已辦 既知到涅槃 皆得阿羅漢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爾乃集大眾 爾乃集大眾 唯有一佛乘 為佛一切智 具三十二相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06 of 110

為說真實法 諸佛方便力 分別說 分別說三乘 息處故說 息處故說二 今為汝說實 汝所得非滅 當發大精進 汝證一切智 十力等佛法 乃是真 乃是真實滅

釋迦牟尼佛說 釋迦牟尼佛說,我亦復如是, 我亦復如是,為一切導師: 一切導師:我也像這個道理是一樣的, 我也像這個道理是一樣的, 為一切眾 一切眾生的善知識, 生的善知識,來教一切眾 一切眾生好快點去成佛。 生好快點去成佛。 見諸求道者, 見諸求道者,中路而懈廢: 中路而懈廢:佛說,我看見一般求道的人, 我看見一般求道的人,修行到半路 上,他覺得太辛苦; 他覺得太辛苦;他不能受苦, 他不能受苦,就懶惰起來了, 就懶惰起來了,不想修行了。 不想修行了。所謂 「修道一年, 修道一年,佛在眼前; 佛在眼前;修道三年, 修道三年,十萬八千; 十萬八千;修道十年, 修道十年,佛在西 天。」佛到天邊去了 。」佛到天邊去了, 佛到天邊去了,離你更遠啦 更遠啦!所以說 所以說,如果你 如果你修行, 修行,天天能保持 修行最初發心時的這種誠心、 修行最初發心時的這種誠心、精進心, 精進心,到現在你 到現在你早就成佛啦 早就成佛啦!可是沒能 保持長遠, 保持長遠,就是修到一半, 就是修到一半,就懶惰起來了。 就懶惰起來了。好像我們這兒, 好像我們這兒,有的人已經 要開五眼六通了, 要開五眼六通了,那麼沒能開, 沒能開,為什麼呢?因為你懶惰了; 懶惰了;有的人已經 開五眼六通, 開五眼六通,沒有開真 沒有開真正智慧, 正智慧,也就因為 也就因為有多少懶惰, 有多少懶惰,還欲念沒有清 還欲念沒有清 淨;有的人已經得五眼六通了, 有的人已經得五眼六通了,又因為 又因為懶惰不修行, 懶惰不修行,又丟了;這都叫 「中路而懈廢」。 中路而懈廢」。懈 」。懈,是懶惰; 是懶惰;廢,是廢棄。 是廢棄。不能度生死, 不能度生死,煩惱諸險 道:也就不能度過去這個生死的苦海, 也就不能度過去這個生死的苦海,以及這煩惱的最危險道路。 以及這煩惱的最危險道路。 故以方便力, 故以方便力,為息說涅槃: 涅槃:所以佛用方便的法門、 所以佛用方便的法門、方便的力量, 方便的力量,因為想 要修道的人在中間休息休息, 要修道的人在中間休息休息,所以說 所以說二乘也可以得到涅槃。 二乘也可以得到涅槃。言汝等苦 滅,所作皆已辦 所作皆已辦:說你們現在苦已經都沒有了! 們現在苦已經都沒有了!都滅啦 都滅啦!所作皆已辦 所作皆已辦, 你們所應該做的已經做完了。 們所應該做的已經做完了。既知到涅槃, 知到涅槃,皆得阿羅漢: 皆得阿羅漢:既然知道到涅 槃了, 槃了,每一個人都證得阿羅漢果。 一個人都證得阿羅漢果。 爾乃集大眾 爾乃集大眾,為說真實法: 實法:佛在這時候又召集大眾 佛在這時候又召集大眾,為大眾說真 眾說真實的佛 法,開權顯實。 開權顯實。真實的佛法, 實的佛法,就是《 就是《法華經》; 法華經》;我們現在聽見這 》;我們現在聽見這《 我們現在聽見這《法華 經》的法, 的法,應該發勇猛心, 應該發勇猛心,不要再在這個化城休息了! 不要再在這個化城休息了! 諸佛方便力, 諸佛方便力,分別說 分別說三乘: 三乘: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是用方便法來教 都是用方便法來教化眾 生。佛法本來只有佛乘, 佛法本來只有佛乘,沒有聲聞乘、 沒有聲聞乘、緣覺乘、 覺乘、菩薩乘之分。 菩薩乘之分。因為眾生 的根性, 的根性,如果一開始就說 如果一開始就說佛乘, 佛乘,眾生就會畏難; 生就會畏難;畏難, 畏難,就是怕。 就是怕。所以十 方三世一切諸佛, 方三世一切諸佛,為這唯一佛乘, 這唯一佛乘,而說權變之法, 權變之法,這叫為 這叫為實施權。 實施權。雖然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07 of 110

說權變之法, 權變之法,但究竟的指歸、 但究竟的指歸、歸趣, 歸趣,還是為 還是為的這個實法; 的這個實法;恐怕眾 恐怕眾生怕佛 道遙遠, 道遙遠,而不敢修行, 而不敢修行,所以就分別說 所以就分別說出來三乘的法門, 出來三乘的法門,有聲聞乘、 有聲聞乘、有緣 覺乘、 覺乘、有菩薩乘。 有菩薩乘。唯有一佛乘, 唯有一佛乘,息處故說 息處故說二:雖然說 雖然說三乘, 三乘,三乘都是化 城,是佛神力所化的城; 是佛神力所化的城;將來只有叫眾 將來只有叫眾生得到佛果, 生得到佛果,這是唯一佛乘。 這是唯一佛乘。佛 乘,這就是「 這就是「實」。因 」。因為佛看著眾 佛看著眾生修行時間太久了, 生修行時間太久了,有一點生厭倦 心, 所以就巧設出來一個變化的城, 所以就巧設出來一個變化的城,給二乘人在這兒休息休息, 給二乘人在這兒休息休息,所以說 所以說這兩 種的涅槃。 種的涅槃。這「二」,就是一個有餘的涅槃 」,就是一個有餘的涅槃, 就是一個有餘的涅槃,一個無餘的涅槃。 一個無餘的涅槃。 今為汝說實,汝所得非滅: 汝所得非滅:現在這個化城應該過去了, 現在這個化城應該過去了,所以我給你 所以我給你們大 家來說 家來說這個實法, 這個實法,說真實的佛乘了。 實的佛乘了。以前你 以前你們所證得有餘的涅槃, 們所證得有餘的涅槃,證得 四果, 四果,那還沒有成佛, 那還沒有成佛,那不是究竟; 那不是究竟;那不是完全把生死了了, 那不是完全把生死了了,還沒有得 到寂滅之樂呢 到寂滅之樂呢!為什麼沒有得到呢 沒有得到呢?因為證得四果阿羅漢, 證得四果阿羅漢,這分段生死 雖然沒有了, 雖然沒有了,還有變易生死沒有滅, 還有變易生死沒有滅,所以那不是究竟法。 所以那不是究竟法。分段生死, 分段生死,就 是每一個人有一分, 一個人有一分,每一個人有一段。 一個人有一段。你有你一份、我有我一份 我有我一份,你有 你一段、 一段、我有我一段; 我有我一段;各有一份 各有一份,各有一段。 各有一段。你的形相, 的形相,就是你 就是你那份; 由生到死, 由生到死,這是你 這是你那一段。 那一段。怎麼叫變易生死 怎麼叫變易生死? 叫變易生死?念念生滅、 念念生滅、念念不停、 念念不停、念 念遷流; 念遷流;這個「 這個「念」,還沒有得到究竟的寂滅 」,還沒有得到究竟的寂滅。 還沒有得到究竟的寂滅。 為佛一切智, 佛一切智,當發大精進: 當發大精進:佛具足一切的智慧; 佛具足一切的智慧;一切智, 一切智,也就是一切種 智,也就是實相般若的智慧。 也就是實相般若的智慧。你們現在應該求佛這種般若的智慧, 們現在應該求佛這種般若的智慧,應該 發大精進的心; 發大精進的心;不應該停止在四果阿羅漢的果位, 不應該停止在四果阿羅漢的果位,不向前去修行。 不向前去修行。汝證 一切智, 一切智,十力等佛法: 十力等佛法:要等到你 要等到你們證得到這一切智、 們證得到這一切智、真實的智慧, 實的智慧,以及 證得十力諸佛法。 證得十力諸佛法。十力, 十力,就是佛所具有的十種力量。 就是佛所具有的十種力量。 (一)佛有知是處非處智力。 佛有知是處非處智力。是處, 是處,就是合乎道理的、 就是合乎道理的、合乎佛法的; 合乎佛法的;非 處,就是不合乎佛法, 就是不合乎佛法,與佛法相違背的、 與佛法相違背的、不合理的法。 不合理的法。佛有這種的智慧 的力量, 的力量,在一切時、 在一切時、一切處、 一切處、一切法, 一切法,他都知道哪 他都知道哪個是對、 個是對、哪個是不 對? (二)佛有知三世業報智力。 佛有知三世業報智力。我們不要講三世, 我們不要講三世,就講三年, 就講三年,過去那一 年、現在這一年、 現在這一年、將來的一年; 將來的一年;也可以講三個月, 也可以講三個月,過去那個月、 過去那個月、現在這 個月、 個月、未來那個月; 未來那個月;也可以講三天, 也可以講三天,昨天的事情、 昨天的事情、今天的事情、 今天的事情、明天的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08 of 110

事情。 事情。因為講三世你 講三世你不相信:「 不相信:「我相信有今生 :「我相信有今生, 我相信有今生,有現在這一生; 有現在這一生;過去 生、來生, 來生,那沒有什麼 那沒有什麼證據, 證據,我不相信!」 我不相信!」所以我給 !」所以我給你 所以我給你改成三年或者三 個月, 個月,或者三天。 或者三天。你不能反對三年、 不能反對三年、三個月、 三個月、三天這個說 三天這個說法,那你也就 不能反對這個三世; 不能反對這個三世;因為有三年、 有三年、有三月、 有三月、有三日, 有三日,就有三世。 就有三世。佛能知 三世業報的智慧力量, 三世業報的智慧力量,過去生都造的什麼 過去生都造的什麼罪業? 罪業?你做善業、 做善業、造惡業? 造惡業?你 是做的什麼 是做的什麼因果? 因果?佛都知道; 佛都知道;現在你 現在你種的什麼 種的什麼因、將來結什麼 將來結什麼果,佛也 知道; 知道;等你未來受什麼 未來受什麼果,佛都知道。 佛都知道。 (三)佛有知諸禪解脫 佛有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 三昧智力。諸禪, 諸禪,就包括初禪、 就包括初禪、二禪、 二禪、三禪、 三禪、四 禪,再加「 再加「四空處」 四空處」──空無邊處天 ──空無邊處天、 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 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 無所有處天、非非 想處天, 想處天,再加「 再加「滅受想定」, 滅受想定」,這是九次第定 」,這是九次第定。 這是九次第定。九次第定, 九次第定,因為它很多 為它很多, 很多, 所以叫諸禪。 所以叫諸禪。解脫三昧, 三昧,這個解脫 這個解脫,有八解脫 有八解脫;三昧, 三昧,就是定。 就是定。禪定這 個功夫, 個功夫,佛都知道! 佛都知道! (四)佛有知諸根勝劣智力。 佛有知諸根勝劣智力。諸根, 諸根,就是哪 就是哪一個眾 一個眾生有善根、 生有善根、哪一個眾 一個眾 生沒有善根, 生沒有善根,佛一看就知道。 佛一看就知道。知道是知道, 知道是知道,可是佛不會就這麼 可是佛不會就這麼給你說出 來,不能說 不能說你這個根太壞了! 這個根太壞了!你快離佛遠一點了! 快離佛遠一點了!不會這樣講的。 不會這樣講的。也不 能說你真有善根, 有善根,你這善根太深了! 這善根太深了!根基太好了, 根基太好了,你多一點接近佛吧 多一點接近佛吧! 也不會這麼 也不會這麼樣講。 樣講。為什麼?知道是知道, 知道是知道,不能講的。 不能講的。你若講出來, 若講出來,說這 個眾生有善根, 生有善根,他生了一種驕傲心:「 他生了一種驕傲心:「佛 :「佛說我有善根, 我有善根,我不修行, 我不修行,大概 也沒有問題了!」 也沒有問題了!」因 !」因為說他有善根, 他有善根,反而把他害了。 反而把他害了。沒有善根的人, 沒有善根的人,為 什麼不給他說 不給他說明白他沒有善根呢 明白他沒有善根呢?因為你若這麼 若這麼對他一講, 對他一講,說你沒有善 根,你應該種善根哪 應該種善根哪!你應該好好修行。 應該好好修行。這個眾 這個眾生就有這麼 生就有這麼一種特別 性,「我沒有善根 ,「我沒有善根嗎 我沒有善根嗎?佛都說 佛都說我沒有善根了, 我沒有善根了,我也就不修行了! 我也就不修行了!算了! 算了! 那我修行有什麼 那我修行有什麼意思? 意思?退道心了!」 退道心了!」於是就生了退悔心了 !」於是就生了退悔心了。 於是就生了退悔心了。他不知道他 沒有善根, 沒有善根,他還會往前去修行; 他還會往前去修行;一知道了, 一知道了,他反而生懶惰心, 他反而生懶惰心,懶惰起來 了!所以佛就知道, 所以佛就知道,也不能告訴你 也不能告訴你的。不像我們這一般凡夫不知道, 不像我們這一般凡夫不知道,硬 說知道; 知道;佛知道, 佛知道,他不說 他不說。 我們凡夫這個愚癡、 我們凡夫這個愚癡、很笨很笨的:「 很笨很笨的:「哎 :「哎!我知道, 我知道,I know!」 know!」你 know 什 麼?真正聰明的人不會說 正聰明的人不會說:「你 :「你看我! 看我!我是最聰明的, 我是最聰明的,I am very smart!」 smart!」自己說 自己說 smart 的那個人, 的那個人,已經笨到極點了! 已經笨到極點了!他若不笨, 他若不笨,他不會讚 歎自己, 歎自己,說自己那麼 自己那麼聰明。 聰明。好像人有這種怪的樣子、 好像人有這種怪的樣子、怪的心理, 怪的心理,無論哪 無論哪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09 of 110

一個人, 一個人,你若是說 若是說他好, 他好,他就覺得好像吃蜜糖那麼甜 他就覺得好像吃蜜糖那麼甜; 麼甜;你若說他一句不 好,他就比吃黃 他就比吃黃蓮還苦。 蓮還苦。你讚歎他一頓, 讚歎他一頓,他高興得不得了; 他高興得不得了;你若不讚歎 他,他自己要讚歎自己, 他自己要讚歎自己,因為沒有人讚歎他! 沒有人讚歎他!就要對人自我介紹:「 就要對人自我介紹:「你 :「你 看我! 看我!我修行, 我修行,現在比以前好得多了! 現在比以前好得多了!我沒有妄想了!」 我沒有妄想了!」你 怎麼會知道 !」你怎麼會知道 你沒有妄想呢 沒有妄想呢?你知道你 知道你沒有妄想了, 沒有妄想了,這是個什麼 這是個什麼?你說你沒有妄想, 沒有妄想, 這正是一個妄想; 這正是一個妄想;你若沒有妄想, 若沒有妄想,根本就不需要對人自我介紹, 根本就不需要對人自我介紹,為什麼 你要叫人知道你 要叫人知道你沒有妄想了? 沒有妄想了?這就是妄想! 這就是妄想! 又有的人修道, 又有的人修道,他說我現在沒有欲念了、 我現在沒有欲念了、沒有婬 沒有婬欲心了! 欲心了!你一說出「沒 有婬欲心」, 欲心」,你 」,你這兒已經有了; 這兒已經有了;你若沒有了, 若沒有了,你為什麼要說它?根本就 沒有了, 沒有了,你還提這個「 還提這個「婬欲」幹什麼 幹什麼?你能提出個「 能提出個「婬欲心」 欲心」來,那還 是有。 是有。你不過想要自己給自己戴個高帽子, 不過想要自己給自己戴個高帽子,欺騙那些無知的人,「 欺騙那些無知的人,「哦 ,「哦! 沒有婬 沒有婬欲心了!」 欲心了!」我告訴 !」我告訴你 我告訴你,沒有婬 沒有婬欲心, 欲心,那要證得四果阿羅漢。 那要證得四果阿羅漢。說那 我大約是現在證得四果了。 我大約是現在證得四果了。我真沒有了! 沒有了!你不相信? 不相信?你真沒有, 沒有,為什麼 要叫人相信呢 要叫人相信呢?沒有就是沒有了, 沒有就是沒有了,你叫人相信做什麼 叫人相信做什麼?也不是說 也不是說你沒有 欲心了, 欲心了,叫人家相信你 叫人家相信你,他也就會沒有了; 他也就會沒有了;不會的! 不會的!這兩沒有益處, 這兩沒有益處,這 是一點。 是一點。還有很多的人, 還有很多的人,說一些個矛盾的話, 一些個矛盾的話,本來他有, 本來他有,他就說 他就說沒有; 沒有; 本來他沒有, 本來他沒有,他又說 他又說他有。 他有。他沒有佛的智慧, 他沒有佛的智慧,他說他有佛的智慧了; 他有佛的智慧了;沒 有佛那麼清 有佛那麼清淨 麼清淨,他說他那麼清 他那麼清淨 麼清淨。所以, 所以,眾生就是願意自己是第一, 生就是願意自己是第一,在 他來講, 他來講,甚至於佛都要做第二。 甚至於佛都要做第二。 (五)佛有知種種解智力。 佛有知種種解智力。解,是明白。 是明白。不單明白自己, 不單明白自己,而且還明白眾 而且還明白眾 生。單明白自己, 單明白自己,說:「哦 :「哦!我明白經典, 我明白經典,我會講這個經典!」 我會講這個經典!」你 !」你會講 這個經典, 這個經典,眾生不會聽這個經典, 生不會聽這個經典,那也沒有用; 那也沒有用;你講出來, 講出來,眾生還要會 聽。眾生聽這個道理, 生聽這個道理,你就講這個道理; 就講這個道理;眾生聽那個道理, 生聽那個道理,你講那個道 理。你不能講得太玄妙了! 不能講得太玄妙了!太玄妙了, 太玄妙了,就令人不明白了; 就令人不明白了;不明白, 不明白,玄妙 可是玄妙, 可是玄妙,但是沒有用的! 但是沒有用的!你們說是不是? 是不是?所以講出來的道理, 所以講出來的道理,一定叫 人人都能接受。 人人都能接受。佛有這種知眾 佛有這種知眾生明白什麼 生明白什麼,他就講什麼 他就講什麼的智力! 的智力!你不要 故神其說 故神其說,說:「我講的 :「我講的!」 我講的!」你 !」你講的? 講的?你這是叫人不明白、 這是叫人不明白、叫人糊塗 嘛!那你就不要講了, 就不要講了,你講它做什麼 做什麼? (六)佛有知種種界智力。 佛有知種種界智力。種種界, 種種界,就是眾 就是眾生這一切的境界。 生這一切的境界。所有的眾 所有的眾 生,各人有各人的境界, 各人有各人的境界,你有你的境界, 的境界,他有他的境界。 他有他的境界。你若是不明白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化城喻品第七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10 of 110

眾生這種境界, 生這種境界,那就不能教 那就不能教化這個眾 化這個眾生。你若是明白他這種境界, 若是明白他這種境界,各有 所好、 所好、各有所惡。 各有所惡。 ▲Top 法界佛教總會 ‧ DRBA / BTTS / DRBU

│上一頁‧目錄‧下一頁│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Lot... 7/3/2010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