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 of 206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五) 上
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第四冊‧目錄‧第六冊│
審除細惑‧ 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講述於 美國加州三藩市佛教講堂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F2審除細惑說二如來藏(分三) G1滿慈躡前以起二疑
G2如來次第以除二惑
G3大眾領悟讚善謝益
G1分四 H1讚歎如來妙示
H2泛敘自他疑情
H3確陳二種深疑
H4望佛大慈開
示 今H1 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 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在大眾 在大眾中,即從座起, 即從座起,偏袒右肩, 偏袒右肩,右膝著地,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 大威德世尊!善為眾生,敷演如來第一義諦。 敷演如來第一義諦。 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 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當爾之時, 當爾之時,就是阿難說 就是阿難說偈讚佛之後,「 偈讚佛之後,「富樓那 ,「富樓那 彌多羅尼子」, 彌多羅尼子」,這就是那位 」,這就是那位「 這就是那位「滿慈子」。 滿慈子」。富樓那彌多羅尼 」。富樓那彌多羅尼, 富樓那彌多羅尼,翻譯中文叫 「滿慈」。 滿慈」。富樓那 」。富樓那, 富樓那,譯作「 譯作「滿」,是他父親的名字 」,是他父親的名字; 是他父親的名字;彌多羅尼, 彌多羅尼,譯作 「慈」,是他母親的名字 」,是他母親的名字; 是他母親的名字;子,是兒子。 是兒子。他的名字是父母的名字合起 來,所以他叫「 所以他叫「滿慈子」。 滿慈子」。 在大眾 在大眾中,即從座起: 即從座起:他在大眾 他在大眾裏邊, 裏邊,即刻就站起身來了。 即刻就站起身來了。佛的弟子對 佛都特別有禮貌, 佛都特別有禮貌,想問什麼 想問什麼話,就站起來, 就站起來,恭恭敬敬地這麼 恭恭敬敬地這麼問。偏袒右 肩:他露出右邊的肩臂。「 他露出右邊的肩臂。「偏袒 。「偏袒」, 偏袒」,就是露出來 」,就是露出來。 就是露出來。所以中國出家人搭衣 (袈裟), 袈裟),右肩 沒有衣,這也就表示「 這也就表示「偏袒右肩」。 偏袒右肩」。 ),右肩為 右肩為什麼沒有衣,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2 of 206
在印度那個地方, 在印度那個地方,冬天、 冬天、夏天都不冷的, 夏天都不冷的,所以常常露出來右肩, 所以常常露出來右肩,也都可 以的, 以的,不會凍著。 不會凍著。在中國有些地方非常之冷, 在中國有些地方非常之冷,如果你 如果你右邊的肩臂常露出 來,就會很容易傷風, 就會很容易傷風,很容易凍出病來。 很容易凍出病來。所以在中國, 所以在中國,就在袈裟裏邊穿 上衣服。 上衣服。這就是「 這就是「因時制宜」, 因時制宜」,因 」,因為當地氣候、 當地氣候、地理、 地理、人習慣的關係, 人習慣的關係, 所以就裏邊穿上衣服, 所以就裏邊穿上衣服,外邊搭著衣。 外邊搭著衣。 在印度, 在印度,這個衣沒有鉤環這麼 這個衣沒有鉤環這麼勾著的。 勾著的。中國為 中國為什麼有這鉤環呢 有這鉤環呢?這個來 源,就因為 就因為中國氣候的關係。 中國氣候的關係。如果你 如果你裏邊穿著衣服, 裏邊穿著衣服,外邊披著衣( 外邊披著衣(袈 裟),沒有鉤環勾著 ),沒有鉤環勾著它 沒有鉤環勾著它,衣就掉下去也不知道, 衣就掉下去也不知道,所以用鉤勾著它 所以用鉤勾著它,它就 不會掉了。 不會掉了。這是中國的祖師, 這是中國的祖師,因為天氣的關係, 天氣的關係,發明出來這麼 發明出來這麼一個辦 一個辦 法。 現在印度、 現在印度、暹羅、 暹羅、緬甸、 緬甸、錫蘭、 錫蘭、泰國、 泰國、高棉, 高棉,行持南傳教 行持南傳教法的和尚 法的和尚,衣 也是這麼 也是這麼多塊, 多塊,但是不像中國有這個鉤環。 但是不像中國有這個鉤環。在暹羅、 在暹羅、緬甸, 緬甸,他裏邊不穿 衣服, 衣服,披著衣, 披著衣,就算搭衣了, 就算搭衣了,所以衣若掉下來, 所以衣若掉下來,他就知道; 他就知道;因為它貼著 為它貼著 肉皮子, 肉皮子,有一種感覺。 有一種感覺。在中國, 在中國,這個衣不貼肉皮子, 這個衣不貼肉皮子,它掉下去都不知道 的,所以用鉤環勾著它 所以用鉤環勾著它;這是中國當時的祖師發明出來的辦 這是中國當時的祖師發明出來的辦法。所以在 中國的這個衣, 中國的這個衣,和暹羅、 和暹羅、緬甸多少有不同的。 緬甸多少有不同的。 富樓那尊者偏袒右肩, 富樓那尊者偏袒右肩,右膝著地, 右膝著地,合掌恭敬,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而白佛言:右邊的膝蓋跪 到地下, 到地下,合起兩隻手掌, 合起兩隻手掌,恭恭敬敬地對佛說 恭恭敬敬地對佛說。在現在暹羅、 在現在暹羅、緬甸的和 尚,都還是行這一種的禮貌, 都還是行這一種的禮貌,譬如和尚 譬如和尚去見上座老和尚 去見上座老和尚,到那個地方, 到那個地方, 講話不是站著講的, 講話不是站著講的,都要跪到那個地方, 都要跪到那個地方,右膝著地, 右膝著地,合起掌來。 合起掌來。對上座 的法師說 的法師說話,還這樣子! 還這樣子! 大威德世尊: 大威德世尊:佛是大威德的, 佛是大威德的,可以折服三界一切的眾 可以折服三界一切的眾生,能救拔三界一 切的眾 切的眾生。「威 。「威」,就是有折服一切 」,就是有折服一切眾 就是有折服一切眾生的力量。「 生的力量。「德 。「德」,就是感化一 」,就是感化一 切眾生,令一切眾 令一切眾生聞風向化, 生聞風向化,聽著佛名字, 聽著佛名字,就改過遷善了。 就改過遷善了。善為眾 生,敷演如來第一義諦: 敷演如來第一義諦:「敷」,就是分布開 」,就是分布開、 就是分布開、分析開。「 分析開。「演 。「演」,就是 」,就是 演說。佛用善巧方便的方法教 佛用善巧方便的方法教化眾生,為眾生演說 生演說如來這第一個最妙的 道理。 道理。 就衣這個「 就衣這個「鉤環」 鉤環」的問題, 的問題,我出家之後, 我出家之後,曾經向中國很多位老和尚 曾經向中國很多位老和尚、老 法師來研 法師來研究這個問題。 究這個問題。我問他們:「 我問他們:「為 :「為什麼外國的和尚 外國的和尚就沒有這個東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3 of 206
西?中國的和尚 中國的和尚就多弄出這麼 就多弄出這麼一個東西來呢 一個東西來呢?外國那個衣, 外國那個衣,就往身上這 麼一披, 一披,也沒有鉤環。」 也沒有鉤環。」我問他們中國這個鉤環的來源 。」我問他們中國這個鉤環的來源, 我問他們中國這個鉤環的來源,是什麼 是什麼道理有 的呢?這些位老和尚 這些位老和尚和老法師都晃晃頭, 和老法師都晃晃頭,不知道。 不知道。這個問題雖然是很小 的問題, 的問題,但是怎麼 但是怎麼來的 怎麼來的? 來的?都不知道。 都不知道。 以後究竟誰告訴我的呢 以後究竟誰告訴我的呢?沒有人告訴我。 沒有人告訴我。我一想, 我一想,把中國的氣候和印 度、暹羅、 暹羅、緬甸的氣候一比較, 緬甸的氣候一比較,所以我知道這個來源, 所以我知道這個來源,是最初到中國的 這位祖師, 這位祖師,大約因為 大約因為中國氣候冷, 中國氣候冷,就穿上衣服。 就穿上衣服。穿上衣服, 穿上衣服,你再披上那 個衣, 個衣,掉了不知道的。 掉了不知道的。所以以後那麼研 所以以後那麼研究 麼研究,哦,用一個鉤環把它 用一個鉤環把它勾著, 勾著, 披到身上, 披到身上,它就不會掉了! 就不會掉了!這個理由, 這個理由,我和一些老法師、 我和一些老法師、老和尚 老和尚一提, 一提, 他們說 他們說:「喔 :「喔,是這樣子!」 是這樣子!」都 !」都說是這樣子。 是這樣子。究竟是不是這樣子? 究竟是不是這樣子?這是 我這麼 我這麼想像, 想像,大約是這樣子。 大約是這樣子。 這個問題是很小的, 這個問題是很小的,但是沒有人知道。 但是沒有人知道。就因為它 就因為它小 為它小,所以就沒有人知道 了。我因為 我因為美國很多人都願意研 美國很多人都願意研究道理怎麼 究道理怎麼來的 怎麼來的, 來的,所以今天把這個意思 講一講, 講一講,免得有人向我問這個問題。 免得有人向我問這個問題。那麼現在不要問我, 現在不要問我,我先把它 我先把它發表 了! H2泛敘自他疑情 世尊常推說 世尊常推說法人中, 法人中,我為第一。 第一。今聞如來微妙法音, 今聞如來微妙法音,猶如聾人, 猶如聾人,逾百步 逾百步 外聆於蚊蚋, 外聆於蚊蚋,本所不見, 本所不見,何況得聞? 何況得聞?佛雖宣明, 佛雖宣明,令我除惑, 令我除惑,今猶未詳斯 義究竟, 義究竟,無疑惑地。 無疑惑地。世尊! 世尊!如阿難輩, 如阿難輩,雖則開悟, 雖則開悟,習漏未除。 習漏未除。我等會中 登無漏者, 登無漏者,雖盡諸漏, 雖盡諸漏,今聞如來所說 今聞如來所說法音, 法音,尚紆疑悔。 紆疑悔。 前邊富樓那尊者這樣子向佛叩頭頂禮、 前邊富樓那尊者這樣子向佛叩頭頂禮、祈請, 祈請,為什麼?就因為 就因為他有所懷 疑了。 疑了。阿難尊者現在沒有懷疑了, 阿難尊者現在沒有懷疑了,而富樓那這位「 而富樓那這位「說法第一」 法第一」的人, 的人,他 生了懷疑。 生了懷疑。他對佛說 他對佛說的法不明白, 的法不明白,於是他就向世尊說 於是他就向世尊說了。 世尊常推說 世尊常推說法人中, 法人中,我為第一: 第一:您常常推薦、 常常推薦、推選說 推選說,講經說 講經說法的人裏 頭,我富樓那是第一名, 我富樓那是第一名,善說諸法妙義。 諸法妙義。啊,經典若是給富樓那一講, 經典若是給富樓那一講, 那真講得天華亂墜、 講得天華亂墜、盡見蓮華! 盡見蓮華!不像我現在講得乾燥無味, 不像我現在講得乾燥無味,把人聽得都 要睡覺了。 要睡覺了。富樓那若說 富樓那若說法,那是微妙第一, 那是微妙第一,他分析得清清 他分析得清清楚楚地 清清楚楚地, 楚楚地,善分 諸法相。 諸法相。今聞如來微妙法音: 今聞如來微妙法音:現在我聽見世尊您 現在我聽見世尊您所說微妙清 微妙清淨的法音。 淨的法音。 可是怎麼 可是怎麼樣 怎麼樣呢?猶如聾人: 猶如聾人:我富樓那現在好像聾人似的, 我富樓那現在好像聾人似的,佛所說 佛所說的法, 的法,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4 of 206
我是格格不入, 我是格格不入,沒聽見; 沒聽見;聾人還不要緊, 聾人還不要緊,我這個聾人又逾百 我這個聾人又逾百步 逾百步外聆於蚊 蚋:距離一百多步 距離一百多步遠地聽蚊子叫喚。 遠地聽蚊子叫喚。本所不見, 本所不見,何況得聞: 何況得聞:我連蚊子都 看不見的。 看不見的。這一百步 這一百步遠,你怎麼能看見隻蚊子 怎麼能看見隻蚊子? 能看見隻蚊子?這蚊子看不見的, 這蚊子看不見的,因為 牠太小了! 太小了!況且聽得見蚊子叫喚呢 況且聽得見蚊子叫喚呢?這聽不見的。 這聽不見的。 「法音」, 法音」,就是佛講法的聲音 」,就是佛講法的聲音。「 就是佛講法的聲音。「微妙法音 。「微妙法音」, 微妙法音」,有的人 」,有的人說 有的人說:「這個 :「這個『 這個『微 妙』,就是很小的聲音 』,就是很小的聲音, 就是很小的聲音,佛說法聲音很小的。」 法聲音很小的。」說 。」說「微」是很小的聲 音,這不對的! 這不對的!並不是聲音小, 並不是聲音小,這個「 這個「微」,是微細而玄妙 」,是微細而玄妙, 講得最清 是微細而玄妙,講得最清 楚。為什麼有的人把佛說 有的人把佛說法的聲音比作蚊子的音量呢 法的聲音比作蚊子的音量呢?就因為 就因為他照這個 字義就這麼 字義就這麼講去了, 講去了,所以才說 所以才說佛說話的聲音小, 話的聲音小,就像隔百步 就像隔百步遠聽蚊子 叫。我以前講過這一句話,「 我以前講過這一句話,「囫 ,「囫圇吞棗 圇吞棗」;有很多 」;有很多「 有很多「囫圇吞棗 圇吞棗」的法師 ──懂 ──懂不懂什麼叫「棗」?棗 」?棗,這是一種水果; 這是一種水果;拿桃來講, 拿桃來講,就好像把桃 整個吞 整個吞下去了, 下去了,不知道什麼 不知道什麼滋味。 滋味。 有很多「 有很多「囫圇吞棗 圇吞棗」的法師說 的法師說:「聾的人 :「聾的人, 聾的人,你大聲他都聽不見, 大聲他都聽不見,何況說 何況說 的聲音像蚊子叫那麼 的聲音像蚊子叫那麼小?」他依文解義這樣講 ?」他依文解義這樣講, 他依文解義這樣講,是不對的! 是不對的!這只是個比 喻,富樓那比喻 富樓那比喻自己是個聾子。 自己是個聾子。佛說的微密微妙的法音; 的微密微妙的法音;就好像離這個 聾子一百步 聾子一百步遠有蚊蟲叫, 遠有蚊蟲叫,那個聾子是不是會聽見呢 那個聾子是不是會聽見呢?他聽不見, 他聽不見,也看不 見。又有的人說 又有的人說:「喔 :「喔,這富樓那是不是罵佛, 這富樓那是不是罵佛,說佛是蚊子呢 佛是蚊子呢?」不是 ?」不是 的。不要這樣懷疑! 不要這樣懷疑! 富樓那是做比喻 富樓那是做比喻,比喻他自己是個聾子, 他自己是個聾子,並不是比喻 並不是比喻說佛就好像蚊蟲。 佛就好像蚊蟲。 這個意思就是: 這個意思就是:他已經聾了, 他已經聾了,那麼相離一百步 相離一百步遠,又是好像蚊蟲那麼 又是好像蚊蟲那麼小 的聲音, 的聲音,聾子聽不見, 聾子聽不見,也看不見的; 也看不見的;這表示佛說 這表示佛說的法, 的法,太微妙了! 太微妙了!妙得 太厲害, 太厲害,妙到極點了! 妙到極點了!所以他雖然在這法會聽見, 所以他雖然在這法會聽見,就好像是個聾子, 就好像是個聾子,聽 不明白。 不明白。 所以有的人說 所以有的人說:「現在聽經不明白 :「現在聽經不明白。」 現在聽經不明白。」那 。」那真難怪你 難怪你!你看,富樓那尊者 說法第一, 法第一,他都發生了疑問, 他都發生了疑問,都說他不懂 他不懂,都說他自己像個聾子! 他自己像個聾子!我們 現在還可以聽得見? 現在還可以聽得見?你不管懂 不管懂不懂,都可以聽得見, 都可以聽得見,這比富樓那還強 這比富樓那還強勝 百倍。 百倍。你不要自暴自棄! 不要自暴自棄! 那麼他聽不懂 他聽不懂,就好像聾人相離一百步 就好像聾人相離一百步遠聽蚊子叫那個樣子。 遠聽蚊子叫那個樣子。這是比 喻,佛說的法是微妙到極點, 的法是微妙到極點,所以他不明白。 所以他不明白。這也就好像佛說 這也就好像佛說《華嚴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5 of 206
經》的時候, 的時候,二乘人「 二乘人「有眼不見盧舍那」, 有眼不見盧舍那」,看不見佛的千丈盧舍那身 」,看不見佛的千丈盧舍那身, 看不見佛的千丈盧舍那身, 就看佛是一個丈六老比丘相;「 就看佛是一個丈六老比丘相;「有耳不聞圓頓 ;「有耳不聞圓頓教 有耳不聞圓頓教」,有耳 」,有耳朵 有耳朵也聽不見佛 說的妙法。 的妙法。現在這富樓那, 現在這富樓那,也就有這個情形。 也就有這個情形。所以這並不是罵佛, 所以這並不是罵佛,也不 是佛說 是佛說的這個法他不相信, 的這個法他不相信,就因為 就因為他聽不明白, 他聽不明白,所以舉 所以舉出這個來做比 喻。 佛雖宣明, 佛雖宣明,令我除惑: 令我除惑:佛雖然宣說 佛雖然宣說這個妙法, 這個妙法,特別詳細, 特別詳細,特別明白! 特別明白!令 我富樓那和在會的大眾 我富樓那和在會的大眾,把疑惑都除去, 把疑惑都除去,使疑惑的思想都沒有了。 使疑惑的思想都沒有了。雖然 是這樣說 是這樣說,但是今猶未詳斯義究竟 但是今猶未詳斯義究竟, 今猶未詳斯義究竟,無疑惑地: 無疑惑地:我現在還沒有明白這個 究竟的道理, 究竟的道理,還沒令我沒有一點疑惑的地方。 還沒令我沒有一點疑惑的地方。 世尊! 世尊!如阿難輩: 如阿難輩:像阿難這一類的人。 像阿難這一類的人。這個「 這個「輩」,就是和阿難同等的 」,就是和阿難同等的 人。這不單阿難一個人, 這不單阿難一個人,還有和阿難同等的這些阿羅漢。 還有和阿難同等的這些阿羅漢。雖則開悟: 雖則開悟:雖 然他們開悟, 然他們開悟,明白成佛的道理了, 明白成佛的道理了,可是習漏未除 可是習漏未除: 習漏未除:他們這種餘習還沒有 盡。「習漏 。「習漏」, 習漏」,是多生多劫的習氣和漏 」,是多生多劫的習氣和漏。 是多生多劫的習氣和漏。漏從什麼 漏從什麼地方來的? 地方來的?也就從習 氣這兒來的。 氣這兒來的。 所以, 所以,習氣不是一天有的, 習氣不是一天有的,是從無始劫以來, 是從無始劫以來,生生世世習染來的、 生生世世習染來的、學來 的,就有種種的漏。 就有種種的漏。什麼叫「漏」?就是煩惱 」?就是煩惱, 就是煩惱,煩惱就是「 煩惱就是「習漏」。 習漏」。習 」。習 漏未除, 漏未除,他的煩惱還沒有除盡, 他的煩惱還沒有除盡,這種習氣沒有去盡, 這種習氣沒有去盡,這叫餘習。 這叫餘習。餘習, 餘習, 就是餘留的習氣, 就是餘留的習氣,由前生那兒來的, 由前生那兒來的,也就和這個「 也就和這個「業」,是差不多的性 」,是差不多的性 情。 講到這個「 講到這個「習」,佛有個弟子叫畢陵伽婆蹉 」,佛有個弟子叫畢陵伽婆蹉。 佛有個弟子叫畢陵伽婆蹉。他證了果後, 他證了果後,每次到要過 河的地方, 河的地方,一過河的時候, 一過河的時候,他就叫河神了; 他就叫河神了;河有河神, 河有河神,這河神, 這河神,是個女 性。叫什麼 叫什麼呢?他說:「小婢住流 :「小婢住流!」 小婢住流!」小婢 !」小婢, 小婢,就是「 就是「使奴喚婢」 使奴喚婢」的婢, 的婢, 就是僕人。 就是僕人。以前中國不是有丫 以前中國不是有丫環、奴婢的嗎 奴婢的嗎?就是這奴婢。 就是這奴婢。 畢陵伽婆蹉尊者叫「 畢陵伽婆蹉尊者叫「小婢住流」, 小婢住流」,就是 」,就是說 就是說:「妳 :「妳這個小奴才! 這個小奴才!趕快給我 把水停止住, 把水停止住,我好過河!」 我好過河!」因 證果的羅漢過河,可以叫水不流的。 可以叫水不流的。他 !」因為證果的羅漢過河, 有這種權利, 有這種權利,令水不流; 令水不流;沒有水了, 沒有水了,他可以走過去, 他可以走過去,有這種的神通。 有這種的神通。那 麼住流, 住流,這一定要河神來住流, 這一定要河神來住流,所以他到那地方, 所以他到那地方,就叫「 就叫「小婢住流」。 小婢住流」。 左一次、 左一次、右一次都這樣叫, 右一次都這樣叫,這個河神因為 這個河神因為他是阿羅漢, 他是阿羅漢,也敢怒不敢言。 也敢怒不敢言。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6 of 206
很多次後, 很多次後,這河神於是就到佛那兒去控告畢陵伽婆蹉了, 這河神於是就到佛那兒去控告畢陵伽婆蹉了,說是:「您 :「您這 個弟子, 個弟子,這個畢陵伽婆蹉! 這個畢陵伽婆蹉!他一過河的時候, 他一過河的時候,就對我叫『 就對我叫『小婢住流』。 小婢住流』。 啊,我真是氣得不得了! 是氣得不得了!佛您要教化這個弟子, 化這個弟子,不要讓他這麼 不要讓他這麼粗野。 粗野。怎 麼叫我『 叫我『奴才』? 奴才』?叫我 』?叫我『 叫我『小婢住流』 小婢住流』呢?」 佛一聽說 佛一聽說,就對畢陵伽婆蹉說 就對畢陵伽婆蹉說:「畢陵伽婆蹉 :「畢陵伽婆蹉! 畢陵伽婆蹉!你過來, 過來,向這位河神來 道道歉!」 道道歉!」道道歉 !」道道歉, 道道歉,就是認認錯, 就是認認錯,再不要這麼 再不要這麼講了。 講了。你說畢陵伽婆蹉怎 畢陵伽婆蹉怎 麼樣啊?他說:「小婢 :「小婢! 小婢!妳莫怪!」 莫怪!」他就是因 !」他就是因為 他就是因為叫河神「 叫河神「小婢」, 小婢」,所以 」,所以 她就生煩惱了。 就生煩惱了。現在他道歉, 現在他道歉,還叫她 還叫她「小婢」, 小婢」,說 」,說:「小婢 :「小婢啊 小婢啊!妳不要 怪我!」 怪我!」這樣子 !」這樣子, 這樣子,這個河神更氣壞了, 這個河神更氣壞了,說:「佛 :「佛您看您這個弟子! 這個弟子!當著 您,都這麼 都這麼叫我『 叫我『小婢』!」 小婢』!」 釋迦牟尼佛就說 釋迦牟尼佛就說:「妳 :「妳知道為 知道為什麼他叫妳 他叫妳『小婢』 小婢』嗎?因為在五百世以 前,妳是他的工人來著, 是他的工人來著,做了他的工人很久很久, 做了他的工人很久很久,所以他叫『 所以他叫『小婢』 小婢』叫 慣了, 慣了,叫順口了! 叫順口了!現在他見著妳 現在他見著妳就叫『 就叫『小婢』, 小婢』,這是一種餘習 』,這是一種餘習, 這是一種餘習,以前的 習氣沒有改變, 習氣沒有改變,所以現在還這樣稱呼妳 所以現在還這樣稱呼妳。」這樣一講 。」這樣一講, 這樣一講,這河神才沒有話 講了。 講了。喔,這原來是一種因果! 這原來是一種因果!所以這個事情也就解決了。 所以這個事情也就解決了。為什麼總這 樣叫她 樣叫她「小婢」 小婢」呢?這就是「 這就是「習漏未除」, 習漏未除」,過去生中所習染來的 」,過去生中所習染來的, 過去生中所習染來的,他還 沒有改變。 沒有改變。 富樓那尊者說 富樓那尊者說,我等會中登無漏者: 我等會中登無漏者:我們現在在這法會裏頭的一切聖 眾,已經得到漏盡通, 已經得到漏盡通,已經得到無漏果的人。 已經得到無漏果的人。雖盡諸漏, 雖盡諸漏,今聞如來所說 今聞如來所說 法音: 法音:雖然都沒有一切漏了, 雖然都沒有一切漏了,可是現在我們聽見世尊您 可是現在我們聽見世尊您說的法音, 的法音,尚紆 疑悔: 疑悔:在這個地方都還紆擾著這種疑悔的思想, 在這個地方都還紆擾著這種疑悔的思想,都不明白。 都不明白。得到漏盡果 的,尚且沒明白, 且沒明白,何況阿難現在僅僅證到初果呢 何況阿難現在僅僅證到初果呢?所以他就開悟了, 所以他就開悟了,相 信也是沒明白。 信也是沒明白。 到什麼 到什麼果位算漏盡了呢 果位算漏盡了呢?第四果。 第四果。第四果的阿羅漢, 第四果的阿羅漢,這叫得到漏盡通 了;在初果, 在初果,還沒得漏盡通呢 還沒得漏盡通呢! H3確陳二種深疑(分二) I1疑萬法生續之因
I2疑五大圓融之故
今I1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7 of 206
世尊! 世尊!若復世間, 若復世間,一切根塵陰處界等, 一切根塵陰處界等,皆如來藏清 皆如來藏清淨本然, 淨本然,云何忽生山 河大地, 河大地,諸有為 諸有為相,次第遷流, 次第遷流,終而復始? 終而復始? 富樓那聽佛前邊所說 富樓那聽佛前邊所說的這一切道理, 的這一切道理,生出疑問來了。 生出疑問來了。世尊! 世尊!若復世間, 若復世間, 一切根塵陰處界等: 一切根塵陰處界等:假設這個世間, 假設這個世間,一切根、 一切根、塵、陰、處、界等。 界等。 「根」,是六根 」,是六根, 是六根,就是眼、 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塵 。「塵」,是六塵 」,是六塵, 是六塵,就 是色、 是色、聲、香、味、觸、法。「陰 。「陰」,是五陰 」,是五陰, 是五陰,就是色、 就是色、受、想、行、 識。「處 。「處」,是十二處 」,是十二處, 是十二處,就是色、 就是色、聲、香、味、觸、法和眼、 法和眼、耳、鼻、 舌、身、意。「界 。「界」,是十八界 」,是十八界, 是十八界,就是眼、 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對著 色、聲、香、味、觸、法,中間就生出來眼識、 中間就生出來眼識、耳識、 耳識、鼻識、 鼻識、舌識、 舌識、身 識、意識這「 意識這「六識」。 六識」。 皆如來藏清 皆如來藏清淨本然: 淨本然:這世間一切的六根、 這世間一切的六根、六塵、 六塵、五陰、 五陰、十二處、 十二處、十八界 這一些個道理, 這一些個道理,都是如來藏所生出來的法, 都是如來藏所生出來的法,這都是常住真 這都是常住真心性淨明體, 心性淨明體, 本來都是清 本來都是清淨的。 淨的。既然是這樣子, 然是這樣子,都是清 都是清淨的如來藏, 淨的如來藏,云何忽生山河大 地:為什麼在如來藏裏頭, 在如來藏裏頭,又忽然間生出來山、 又忽然間生出來山、河、大地, 大地,生出這麼 生出這麼多 的東西來呢 的東西來呢?諸有為 諸有為相:所有有相的, 所有有相的,都叫有為 都叫有為相;這山河大地都叫 「諸有為 諸有為相」。次第遷流 」。次第遷流, 次第遷流,終而復始: 終而復始:它們很有次序地遷變而流動, 們很有次序地遷變而流動,終 了了又開始, 了了又開始,終了了又開始。 終了了又開始。到什麼 到什麼時候才是個完的時候呢 時候才是個完的時候呢?沒有的! 沒有的! 這是什麼 這是什麼道理呢 道理呢?他生懷疑而請問世尊。 他生懷疑而請問世尊。 I2疑五大圓融之故 又如來說 又如來說:地水火風本性圓融, 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遍法界, 周遍法界,湛然常住。 湛然常住。世尊! 世尊!若地性 遍,云何容水? 云何容水?水性周遍, 水性周遍,火則不生。 火則不生。復云何明, 復云何明,水火二性俱 水火二性俱遍虛空, 不相陵滅? 不相陵滅?世尊! 世尊!地性障礙, 地性障礙,空性虛 空性虛通,云何二俱 云何二俱周遍法界? 周遍法界?而我不知 是義攸往。 是義攸往。 又如來說 又如來說:地水火風本性圓融, 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遍法界, 周遍法界,湛然常住: 湛然常住:又者, 又者,世尊您 世尊您 說:地大、 地大、水大、 水大、火大、 火大、風大, 風大,這四大的本性圓融無礙, 這四大的本性圓融無礙,都是周遍法 界,湛然而常住不變的。 湛然而常住不變的。究竟這又是什麼 究竟這又是什麼道理呢 道理呢? 富樓那尊者大約比阿難尊者或者聰明多少, 富樓那尊者大約比阿難尊者或者聰明多少,阿難尊者對這些個問題, 阿難尊者對這些個問題,當 時也想不起來, 時也想不起來,現在富樓那尊者在旁, 現在富樓那尊者在旁,就生出懷疑, 就生出懷疑,來問這種道理。 來問這種道理。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8 of 206
世尊! 世尊!若地性遍, 若地性遍,云何容水: 云何容水:富樓那說 富樓那說,假設地性是周遍法界的話, 假設地性是周遍法界的話,就 不應該有水了! 不應該有水了!地性是土剋水的, 地性是土剋水的,有土就沒有水。 有土就沒有水。因為土和水不相和, 土和水不相和, 也不相合作, 也不相合作,有土就沒有水的。 有土就沒有水的。土性既 土性既然是周遍了, 然是周遍了,水怎麼又會有 怎麼又會有呢 又會有呢? 這兩種東西不可以合作的! 這兩種東西不可以合作的! 水性周遍, 水性周遍,火則不生: 火則不生:若是水性周遍法界的話, 若是水性周遍法界的話,就沒有火。 就沒有火。為什麼?水 剋火。 剋火。有水, 有水,就不能有火, 就不能有火,水就是專門滅火的。 水就是專門滅火的。水、火不能並立的, 火不能並立的,這 是一定的道理啊 是一定的道理啊!所以若水性周遍到法界, 所以若水性周遍到法界,火就一定會跑 火就一定會跑了。這就好像 以前佛問阿難, 以前佛問阿難,說是「有明則無暗, 有明則無暗,有暗則無明」( 有暗則無明」(原文是 」(原文是: 原文是:若因明 有,應不見暗; 應不見暗;如因暗有, 如因暗有,應不見明); 應不見明);現在佛的弟子 );現在佛的弟子, 現在佛的弟子,用這個方法來 問佛來了! 問佛來了! 復云何明, 復云何明,水火二性俱 水火二性俱遍虛空:您又怎麼能 怎麼能說明,水、火這兩種東西, 火這兩種東西, 都遍滿虛 都遍滿虛空呢?有水就沒有火, 有水就沒有火,有火就沒有水。 有火就沒有水。總而言之, 總而言之,若是只有一 種可以周遍, 種可以周遍,我(富樓那) 富樓那)還相信, 還相信,而這兩種東西根本就不相合作的, 而這兩種東西根本就不相合作的, 怎麼可以都周遍 怎麼可以都周遍呢 可以都周遍呢? 富樓那為 富樓那為什麼沒有問「 沒有問「空」、「見 」、「見」和「識」呢?這都是看不見的, 這都是看不見的,沒 有形相的。 有形相的。識也沒有形相, 識也沒有形相,見也是沒有形相, 見也是沒有形相,空也沒有形相, 空也沒有形相,所以他不 問這個, 問這個,他單問地、 他單問地、水、火、風,這都有形相可見的。 這都有形相可見的。他就問佛說 他就問佛說,這 個不合理啊 個不合理啊!您怎麼知道水 怎麼知道水、 知道水、火這兩種性, 火這兩種性,它們都遍虛 們都遍虛空不相陵滅: 不相陵滅:而 互相不鬥 互相不鬥爭呢?你若欺負我, 若欺負我,我就欺負你 我就欺負你──火大 ──火大, 火大,水就沒有; 水就沒有;水大, 水大, 火就沒有了。 火就沒有了。這兩種東西在虛 這兩種東西在虛空裏頭, 空裏頭,都周遍法界, 都周遍法界,它們究竟誰戰勝誰 呢?究竟是誰被誰打敗了? 究竟是誰被誰打敗了?佛您怎麼知道 怎麼知道它 知道它們兩個在虛 們兩個在虛空裏頭不相陵 滅,互相不鬥 互相不鬥爭呢?水、火不能相容的, 火不能相容的,您又怎麼知道 怎麼知道它 知道它們可以並行而 不相悖, 不相悖,並立而不相害呢 並立而不相害呢?你也不侵犯我, 也不侵犯我,我也不侵犯你 我也不侵犯你?您怎麼知道 怎麼知道 有這個道理呢 有這個道理呢? 世尊: 世尊:或者恐怕佛被他講糊塗了, 或者恐怕佛被他講糊塗了,或者恐怕佛睡著了, 或者恐怕佛睡著了,所以他又叫了一 聲世尊! 聲世尊!地性障礙, 地性障礙,空性虛 空性虛通,云何二俱 云何二俱周遍法界: 周遍法界:「地」的性質是有 障礙的, 障礙的,是有形質的。「 是有形質的。「空 。「空」的性質是虛 的性質是虛通的, 通的,什麼東西都沒有。 東西都沒有。有 地,就沒有空; 就沒有空;有空, 有空,就沒有地。 就沒有地。怎麼又 怎麼又說這兩種的性質都周遍法界 呢?而我不知是義攸往: 而我不知是義攸往:佛您現在講的法, 現在講的法,真把我講糊塗了! 把我講糊塗了!我現在不 知道這個道理, 知道這個道理,究竟它 究竟它的旨歸── 的旨歸──那個究竟的目的在什 ──那個究竟的目的在什麼 那個究竟的目的在什麼地方? 地方?佛您說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9 of 206
這些個道理, 這些個道理,我不知道究竟是什麼 我不知道究竟是什麼意思? 意思? H4望佛大慈開示 惟願如來宣流大慈, 惟願如來宣流大慈,開我迷雲, 開我迷雲,及諸大眾 及諸大眾。作是語已,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 五體投地,欽渴 如來無上慈誨。 如來無上慈誨。 富樓那說 富樓那說了這些個理論, 了這些個理論,他並不是向佛來辯論, 他並不是向佛來辯論,的確他心裏生出一種懷 疑。生了什麼 生了什麼懷疑? 懷疑?就是這水、 就是這水、火不能在一起, 火不能在一起,不能做兄弟的, 不能做兄弟的,它們不 能在一個家庭裏住。 能在一個家庭裏住。這個地和空, 這個地和空,也是互相不能相容的── 也是互相不能相容的──他這兒沒有 ──他這兒沒有 說風,就說空。這些個道理, 這些個道理,的確他是不明白, 的確他是不明白,所以他這才著急了。 所以他這才著急了。 喔,這還得了! 這還得了!水、火怎麼能都一起周遍法界 怎麼能都一起周遍法界呢 所以他就慌上來了, 能都一起周遍法界呢?所以他就慌上來了, 不顧一切地向佛來請問, 不顧一切地向佛來請問,也不管有沒有禮貌了! 也不管有沒有禮貌了! 惟願如來宣流大慈, 惟願如來宣流大慈,開我迷雲, 開我迷雲,及諸大眾 及諸大眾:我只願世尊您 我只願世尊您宣說,流露出 來您的大慈悲心, 的大慈悲心,撥開我的迷雲。 撥開我的迷雲。我不明白這個道理, 我不明白這個道理,就好像有雲彩掩 蓋住似的, 蓋住似的,這是一種迷雲。 這是一種迷雲。不單我有這種懷疑, 不單我有這種懷疑,大眾都有這種懷疑。 都有這種懷疑。 作是語已: 作是語已:說完了這話之後, 完了這話之後,大約他自己覺得多少也有一點過火了, 大約他自己覺得多少也有一點過火了,於 是就五體投地 是就五體投地: 五體投地:趕快地跪倒叩頭, 快地跪倒叩頭,向佛來請問。 向佛來請問。或者不像我這個傻 或者不像我這個傻徒弟 韓光先, 韓光先,磕頭就磕 頭就磕響頭似的。 響頭似的。哈哈, 哈哈,他不會磕 他不會磕響頭!( 響頭!(韓光先 !(韓光先:「 韓光先:「什 :「什 麼?」眾 ?」眾笑。)哈哈 。)哈哈, 哈哈,你聽不懂 聽不懂是嗎?那我也沒講! 那我也沒講! 欽渴如來無上慈誨: 如來無上慈誨:「欽」,就是恭敬 」,就是恭敬;「 就是恭敬;「渴 ;「渴」,就 」,就渴望。好像自己口 乾,渴得不得了, 得不得了,就等著如來用法水來滋潤, 就等著如來用法水來滋潤,等著佛無上的慈悲教 等著佛無上的慈悲教誨。 G2如來次第以除二惑(分二) H1令益許說
H2正為宣說
今H1 爾時世尊告富樓那, 爾時世尊告富樓那,及諸會中漏盡無學諸阿羅漢: 及諸會中漏盡無學諸阿羅漢:如來今日, 如來今日,普為此 會,宣勝義中, 宣勝義中,真勝義性。 勝義性。令汝會中定性聲聞, 令汝會中定性聲聞,及諸一切未得二空, 及諸一切未得二空,迴 向上乘阿羅漢等, 向上乘阿羅漢等,皆獲一乘寂滅場地, 皆獲一乘寂滅場地,真阿練若, 阿練若,正修行處。 正修行處。汝今諦 聽,當為汝說!富樓那等欽佛法音, 富樓那等欽佛法音,默然承聽。 默然承聽。 爾時世尊告富樓那, 爾時世尊告富樓那,及諸會中漏盡無學諸阿羅漢: 及諸會中漏盡無學諸阿羅漢:當爾之時, 當爾之時,世尊就告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0 of 206
訴富樓那和在會裏頭漏盡的、 訴富樓那和在會裏頭漏盡的、得到無學位、 得到無學位、證到四果的這些阿羅漢。 證到四果的這些阿羅漢。 如來今日, 如來今日,普為此會: 此會:這是佛自己說 這是佛自己說:我如來今天, 我如來今天,普遍為 普遍為這個會裏 頭,宣勝義中: 宣勝義中:宣說最殊勝的、 最殊勝的、最勝妙的義理。 最勝妙的義理。這個「 這個「勝」,也就是最 」,也就是最 妙的; 妙的;最殊勝, 最殊勝,就是最妙的。 就是最妙的。這種最妙的義理中的真 這種最妙的義理中的真勝義性: 勝義性:這是最妙 之中, 之中,又是最真 又是最真妙的道理。 妙的道理。 釋迦牟尼佛為 釋迦牟尼佛為富樓那和在會大眾 富樓那和在會大眾宣說這「勝義中, 勝義中,真勝義性」, 勝義性」,就是 」,就是說 就是說 這個妙中之妙的勝義中的真 這個妙中之妙的勝義中的真勝義性; 勝義性;講這個道理, 講這個道理,為了令這一切的阿羅 漢都得到無漏, 漢都得到無漏,得到無學的果位。 得到無學的果位。什麼叫「無漏」? 無漏」?無漏 」?無漏, 無漏,就是把我們 每一個人所有的習氣毛病完全去盡, 一個人所有的習氣毛病完全去盡,也就是沒有一切的煩惱, 也就是沒有一切的煩惱,沒有根本 的無明。 的無明。煩惱從什麼 煩惱從什麼地方來的? 地方來的?就從「 就從「根本無明」 根本無明」這個地方來的。 這個地方來的。所以 若把根本無明破了, 若把根本無明破了,煩惱也就沒有了。 煩惱也就沒有了。我們人之所以有煩惱, 我們人之所以有煩惱,就因為 就因為有 這個根本的「 這個根本的「無明」。 無明」。這個煩惱無明有多少 」。這個煩惱無明有多少呢 這個煩惱無明有多少呢?沒有數量那麼 沒有數量那麼多!煩惱 和無明如果有形, 和無明如果有形,盡虛空遍法界也充滿了! 空遍法界也充滿了!就因為它 就因為它是無形 為它是無形, 是無形,所以雖然 是多, 是多,也不覺得它 也不覺得它多,也看不見。 也看不見。 令汝會中: 令汝會中:令你們現在在會裏頭這些個人, 們現在在會裏頭這些個人,定性聲聞: 定性聲聞:什麼叫定性聲 聞?他得少為 他得少為足,耽空滯寂── 耽空滯寂──他得到空理 ──他得到空理, 他得到空理,就不肯向前再追求了。 就不肯向前再追求了。他 就認為 就認為:我在這個「 我在這個「什麼都沒有了」 都沒有了」的境界上, 的境界上,這也不錯! 這也不錯!不想再多求 了。他知足了, 他知足了,得少為 得少為足,所以佛罵這種的定性聲聞, 所以佛罵這種的定性聲聞,叫「焦芽敗 種」。他就是不肯再往前 」。他就是不肯再往前, 他就是不肯再往前,沒有進取心了, 沒有進取心了,證到初果上或者二果上, 證到初果上或者二果上,他 想:「我在初果上也不錯了 :「我在初果上也不錯了!」 我在初果上也不錯了!」就不求進 !」就不求進步 就不求進步了,在那個地方做一個消極 的分子, 的分子,這叫「 這叫「定性聲聞」。 定性聲聞」。聲聞 」。聲聞, 聲聞,就是「 就是「羅漢」 羅漢」的一個別名。 的一個別名。 及諸一切未得二空, 及諸一切未得二空,迴向上乘阿羅漢等: 迴向上乘阿羅漢等:和所有沒得到二空── 和所有沒得到二空──人空 ──人空、 人空、 法空, 法空,迴小向大的向上乘這些個阿羅漢。「 迴小向大的向上乘這些個阿羅漢。「等 。「等」,這些個大 」,這些個大眾 這些個大眾。 現在佛想令一切的眾 現在佛想令一切的眾生、一切的阿羅漢, 一切的阿羅漢,皆獲一乘寂滅場地: 皆獲一乘寂滅場地:什麼叫 「一乘」? 一乘」?就是中道了義 就是實相的理體,也就是《 也就是《法華經》 法華經》上所說 上所說 」?就是中道了義, 就是中道了義,就是實相的理體, 的大白牛車。 的大白牛車。 在《法華經》 法華經》上所說 上所說,有一座很大的房子, 有一座很大的房子,這房子裏頭住著很多人, 這房子裏頭住著很多人,有 很多的小孩子在這房子裏頭。 很多的小孩子在這房子裏頭。有天大人都到外邊去工作去了, 有天大人都到外邊去工作去了,這些個小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1 of 206
孩子就在房子裏頭玩耍 孩子就在房子裏頭玩耍遊戲。 遊戲。可是忽然間, 可是忽然間,這房子就起了火了, 這房子就起了火了,大人回 來一看, 來一看,這些小孩子在房子裏邊, 這些小孩子在房子裏邊,還玩得那麼 還玩得那麼快樂, 快樂,也不知道出離這個 火宅。 火宅。所以這大人就對這些小孩子說 所以這大人就對這些小孩子說:「你 :「你們快到門口來! 們快到門口來!我門口有羊 車、鹿車, 鹿車,又有牛車!」 又有牛車!」這些小孩子一聽 !」這些小孩子一聽說 這些小孩子一聽說有車可以玩, 有車可以玩,於是就都跑 於是就都跑出 來了。 來了。跑到外邊去, 到外邊去,這房子燒得毀 這房子燒得毀壞了, 壞了,小孩子就沒有燒死。 小孩子就沒有燒死。家裏這個 主人一看小孩子都出來和他要羊車、 主人一看小孩子都出來和他要羊車、鹿車、 鹿車、牛車這三車, 牛車這三車,這個主人於是 就統統給他們大白牛車。 就統統給他們大白牛車。 這表示: 這表示:羊車和鹿車, 羊車和鹿車,就是二乘人所乘的車, 就是二乘人所乘的車,它雖然也一樣是車, 雖然也一樣是車,但是 不能運載多的物質。 不能運載多的物質。牛車, 牛車,就是大乘菩薩法, 就是大乘菩薩法,能運載一切眾 能運載一切眾生,從生死 的此岸, 的此岸,經過煩惱的中流, 經過煩惱的中流,而達到涅槃的彼岸。「 而達到涅槃的彼岸。「皆獲一乘 。「皆獲一乘」, 皆獲一乘」,這一 」,這一 乘,就是大白牛車, 就是大白牛車,就是佛乘, 就是佛乘,也就是自利利他、 也就是自利利他、自覺覺他、 自覺覺他、覺行圓 滿。 什麼叫「寂滅場地」 寂滅場地」呢?寂滅, 寂滅,就是一個清 就是一個清淨的地方。 淨的地方。場,是道場。 是道場。一 個寂滅的道場。 個寂滅的道場。 真阿練若: 阿練若:什麼叫「真阿練若」 阿練若」呢?還有「 還有「假阿練若」 假阿練若」嗎?這個真 這個真阿練 若,就是無喧雜處, 就是無喧雜處,就是沒有人講話, 就是沒有人講話,沒有人一天到晚 沒有人一天到晚 talk, talk, talk, talk, talk. Too much talking. 沒有人 talk too much. 有很多人在這一個房子裏 頭,像沒有人似的, 像沒有人似的,連蚊子喘氣那麼 連蚊子喘氣那麼點的聲音都沒有, 點的聲音都沒有,這叫「 這叫「真阿練 若」。你 」。你們想要學佛法的, 們想要學佛法的,我先告訴你 我先告訴你們一個要訣, 們一個要訣,要怎麼樣 怎麼樣呢?不要 講話講太多了! 講話講太多了!Don't make too much talking. Talking, talking! Make other people cannot get samadhi. 正修行處: 正修行處:我們現在就是正修行處! 我們現在就是正修行處!我們現在這個地方, 我們現在這個地方,也就是真 也就是真阿練 若,也就是正修行處。 也就是正修行處。你說,我們一早從五點鐘就起身了。 我們一早從五點鐘就起身了。起身、 起身、洗 面、漱口, 漱口,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 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應該做的是什麼 應該做的是什麼事情呢 事情呢?這是人人都 應該做的, 應該做的,沒有一個人不應該做的。 沒有一個人不應該做的。什麼事情呢 事情呢?go to toilet( toilet(上廁 所)。哈哈 )。哈哈, 哈哈,這是誰都必辦 這是誰都必辦的一種公事! 的一種公事!所以這應辦 所以這應辦的事情辦 的事情辦完了, 完了,一 早起六點鐘就打坐, 早起六點鐘就打坐,就是 meditation。 meditation。七點鐘就開始吃早餐, 七點鐘就開始吃早餐,到八點鐘 又打坐, 又打坐,坐到九點鐘, 坐到九點鐘,這是正式要talking 這是正式要talking了 talking了,大家練習講法, 大家練習講法,這是叫你 這是叫你 talking( talking(講話) 講話)的。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2 of 206
不叫你 不叫你講話的時候, 講話的時候,你要講話; 要講話;叫你講話的時候, 講話的時候,你又不講話。 又不講話。你說你 這是聽話, 這是聽話,是不聽話呢 是不聽話呢?你自己講了! 自己講了!不講話的時候要講話, 不講話的時候要講話,講話的時 候不講話, 候不講話,這不是一個好學生。 這不是一個好學生。叫你講話, 講話,你就講話; 就講話;不叫你 不叫你講話, 講話,你 就 close your mouth( mouth(閉上嘴), 閉上嘴),這就是一個好學生 ),這就是一個好學生。 這就是一個好學生。你做一個好學生, 做一個好學生, 就是一個好佛教 就是一個好佛教徒;做一個好佛教 做一個好佛教徒,將來就成一個好佛。 將來就成一個好佛。那麼佛還有 不好的嗎 不好的嗎?不錯了! 不錯了!佛沒有不好的, 佛沒有不好的,佛都是好的。 佛都是好的。可是你 可是你若不好, 若不好,就不 會成佛的, 會成佛的,一定要你 一定要你先好了才算呢 先好了才算呢! 我們這兒由九點到十點, 我們這兒由九點到十點,學生 lecture finish( finish(講完法) 講完法)了。十點到十一 點,又是打坐( 又是打坐(meditation)。 meditation)。十一點鐘 )。十一點鐘, 十一點鐘,這個時候就要幫 這個時候就要幫助自己的肚皮 了;如果不幫 如果不幫助它,它也不幫 也不幫助你,就不叫你 就不叫你好好打坐。 好好打坐。它說:「哎 :「哎, 我餓了, 我餓了,你應該叫我吃飯囉 應該叫我吃飯囉!」所以十一點鐘 !」所以十一點鐘, 所以十一點鐘,就給它 就給它飯吃。 飯吃。給它飯 吃,就像哄小孩子, 就像哄小孩子,把這個小孩子弄得不哭了, 把這個小孩子弄得不哭了,你再用功。 再用功。所以十二點 鐘又開始打坐到一點鐘。 鐘又開始打坐到一點鐘。一點鐘到一點半這個時候, 一點鐘到一點半這個時候,又是問答。 又是問答。由一點 半到兩點半, 半到兩點半,又是打坐。 又是打坐。由兩點半到四點半, 由兩點半到四點半,就是lecture 就是lecture, lecture,我就講經 了,這時候我上班了。 這時候我上班了。 你們都要好好學, 們都要好好學,如果你 如果你們不好好學的話, 們不好好學的話,我就要罷工了。 我就要罷工了。現在我告訴 你,這部經講到一半, 這部經講到一半,正講到要緊的地方, 正講到要緊的地方,如果你 如果你不好好學, 不好好學,我就罷 工,我停止講演了! 我停止講演了!美國什麼 美國什麼都講罷工的, 都講罷工的,我講經, 我講經,你不好好聽, 不好好聽,我一 樣罷工的; 樣罷工的;如果我不好好講, 如果我不好好講,你們也可以罷工的。 們也可以罷工的。呵呵, 呵呵,都可以罷工 的! 由四點半到五點半, 由四點半到五點半,又是打坐。 又是打坐。由五點半到六點半這個時候, 由五點半到六點半這個時候,是吃晚 是吃晚 飯。七點鐘, 七點鐘,晚間的講經又開始了, 間的講經又開始了,直到九點。 直到九點。我們這一天, 我們這一天,你說,真 是喘多一口氣的時間都沒有, 是喘多一口氣的時間都沒有,用功用得這麼 用功用得這麼忙迫! 忙迫!所以你 所以你說,這若不是 真正的阿練若, 正的阿練若,不是「 不是「正修行處」, 正修行處」,那就再沒有 」,那就再沒有「 那就再沒有「正修行處」 正修行處」了! 我們現在這佛教 我們現在這佛教講堂, 講堂,就是真 就是真阿練若, 阿練若,就是正修行處! 就是正修行處!所以從今天開 始,誰願意講話的人, 誰願意講話的人,要少講一點話; 要少講一點話;不願意講話的人, 不願意講話的人,可以多講一 點。這就是合乎中道了! 這就是合乎中道了!不要不平均── 不要不平均──願意講話的 ──願意講話的, 願意講話的,一天到晚 一天到晚都講; 都講; 不願意講話的, 不願意講話的,一天到晚 一天到晚都不講, 都不講,這不平均! 這不平均!現在要平均。 現在要平均。美國講平 等,我們說 我們說話要平等一點, 話要平等一點,歡喜說 歡喜說話的說 話的說少一點, 少一點,留一點時間, 留一點時間,給那個 不歡喜說 不歡喜說話的人說 話的人說。你都聽得懂 都聽得懂我講話? 我講話?哈哈, 哈哈,果前真 果前真是有點前進了! 是有點前進了!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3 of 206
汝今諦聽, 汝今諦聽,當為汝說:你好好聽! 好好聽!我現在給你 我現在給你們說法。這是叫誰好好聽 啊?就是叫你 就是叫你們,叫你們每一個人都好好聽, 一個人都好好聽,不是單單叫富樓那和阿 難。現在我講經, 現在我講經,就是叫你 就是叫你們好好聽。 們好好聽。 富樓那等: 富樓那等:就是富樓那和阿難他們在會的大眾 就是富樓那和阿難他們在會的大眾等,欽佛法音: 欽佛法音:「欽」, 就是很欽敬。 就是很欽敬。很恭敬地聽著佛說 很恭敬地聽著佛說法的音聲。 法的音聲。默然承聽: 默然承聽:不單我叫你 不單我叫你們不 要講話, 要講話,富樓那和阿難都要默然承聽。「 富樓那和阿難都要默然承聽。「默然 。「默然」, 默然」,就是不講話 」,就是不講話, 就是不講話,就是把 口閉上了。 口閉上了。Close your mouth,( mouth,(閉上你 閉上你們的嘴) 們的嘴)listen to my lecture,( lecture,(聽我 講經) 講經) listen to what I say. (聽聽我說 聽聽我說什麼)You don't talk before I talk this time, OK?( OK?(這次在我講之前, 這次在我講之前,你們不要講話, 們不要講話,可以吧 可以吧?) 卍
卍
卍
今天我很歡喜的, 今天我很歡喜的,我歡喜什麼 我歡喜什麼呢?我有兩個弟子從非洲飛來美洲這兒, 我有兩個弟子從非洲飛來美洲這兒, 特地在百忙之中來聽經, 特地在百忙之中來聽經,這足見他們兩個人是很尊重佛法的。 這足見他們兩個人是很尊重佛法的。這位李家 景,他的法名叫果敬, 他的法名叫果敬,現在在非洲那邊開個紗廠, 現在在非洲那邊開個紗廠,他的曾祖父, 他的曾祖父,就是中 國清朝當過宰相的文華殿大學士李鴻章。 朝當過宰相的文華殿大學士李鴻章。 昨天果地說 昨天果地說這位李家景:「 這位李家景:「喔 :「喔,大約果松教 大約果松教果敬佛法, 果敬佛法,令他明白佛 法!」我也很相信是有這一點的關係 !」我也很相信是有這一點的關係。 我也很相信是有這一點的關係。在李果敬沒有皈 在李果敬沒有皈依以前, 依以前,也就像 Paul Hansen( Hansen(浦翰遜) 浦翰遜)似的──Paul 似的──Paul Hansen沒有 Hansen沒有皈 沒有皈依我, 依我,到這兒就給我 跪下叩頭。 跪下叩頭。他叩頭不像中國人叩頭那麼 他叩頭不像中國人叩頭那麼不把頭磕 不把頭磕響了, 響了,Paul Hansen叩頭 Hansen叩頭 的時候, 的時候,把頭磕 把頭磕的「梆!梆!梆!」很響的 !」很響的。 很響的。在沒有皈 在沒有皈依以前, 依以前,他就向 我叩頭。 我叩頭。 這位李家景也是沒有皈 這位李家景也是沒有皈依以前就被我這個徒弟果松化導的, 依以前就被我這個徒弟果松化導的,也知道見著 我就叩頭了。 我就叩頭了。皈依之後, 依之後,更是很恭敬的, 更是很恭敬的,所以我給他起個名字叫「 所以我給他起個名字叫「果 敬」;因 」;因為他沒皈 他沒皈依就對我就很恭敬。 依就對我就很恭敬。他由非洲到這兒來, 他由非洲到這兒來,今天本來他 很沒有時間的, 很沒有時間的,但是他也來這兒聽經。 但是他也來這兒聽經。所以, 所以,我現在也好像火箭到月球 那麼地快, 地快,講幾段經給他聽, 講幾段經給他聽,這也是聽過師父講經了。 這也是聽過師父講經了。不然的話, 不然的話,皈依 師父, 師父,人家問:「 人家問:「你 :「你聽過師父講經沒有?」「 聽過師父講經沒有?」「沒有 ?」「沒有啊 沒有啊!」你 !」你說,那太抱 歉了! 歉了!我再告訴你 我再告訴你們一個, 們一個,我唯一的嗜好, 我唯一的嗜好,就是歡喜人聽我講經。 就是歡喜人聽我講經。誰一 來聽我講經, 來聽我講經,那就比你 那就比你供養我多少錢都高興的! 供養我多少錢都高興的!所以他今天來聽經, 所以他今天來聽經,我 是特別的高興! 是特別的高興!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4 of 206
H2正為宣說(分二) I1正答滿慈
I2兼示阿難
I1分二
J1先說不空藏以示生續之由
J2說空不空藏以示圓融之故
K1正答初問
K2兼釋轉難
K1分五
L1牒定所疑
L2舉真勘問
L3審得其惑
L4正明生續
J1分二
L5雙關結答
今L1 佛言: 佛言:富樓那! 富樓那!如汝所言, 如汝所言,清淨本然, 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L2舉真勘問 汝常不聞如來宣說 汝常不聞如來宣說,性覺妙明, 性覺妙明,本覺明妙。 本覺明妙。 富樓那言: 富樓那言:唯然, 唯然,世尊! 世尊!我常聞佛宣說 我常聞佛宣說斯義。 斯義。 我告訴你 我告訴你們,你們今天趕 們今天趕到這兒來聽經, 到這兒來聽經,這個地方最要緊的; 這個地方最要緊的;在《楞嚴 經》裏頭, 裏頭,這個地方很重要的。 這個地方很重要的。就是說 就是說,人為什麼做了人? 做了人?為什麼在這 個清淨本然的如來藏中, 淨本然的如來藏中,就生出山河大地來? 就生出山河大地來?這個地方很要緊的! 這個地方很要緊的! 佛言: 佛言:富樓那: 富樓那:佛對富樓那說 佛對富樓那說,富樓那! 富樓那!如汝所言, 如汝所言,清淨本然, 淨本然,云何忽 生山河大地: 生山河大地:好像你 好像你所說的道理: 的道理:在清淨本然的如來藏裏頭, 淨本然的如來藏裏頭,為什麼就 生出山河大地? 生出山河大地?富樓那以前是這樣問的:「 富樓那以前是這樣問的:「世尊 :「世尊! 世尊!若地性遍, 若地性遍,云何容 水?水性周遍, 水性周遍,火則不生。 火則不生。復云何明, 復云何明,水火二性俱 水火二性俱遍虛空,不相陵滅? 不相陵滅? 世尊! 世尊!地性障礙, 地性障礙,空性虛 空性虛通,云何二俱 云何二俱周遍法界? 周遍法界?而我不知是義攸 往!」佛現在就答他這個問題 !」佛現在就答他這個問題。 佛現在就答他這個問題。 汝常不聞如來宣說 汝常不聞如來宣說:佛說,富樓那! 富樓那!你沒常常聽見世尊宣說 沒常常聽見世尊宣說?「如 ?「如 來」,就是世尊 」,就是世尊。 就是世尊。如來, 如來,是佛的十號之一; 是佛的十號之一;如來, 如來,也就是「 也就是「佛」。一般 」。一般 人說「如來佛」, 如來佛」,這個 」,這個「 這個「如來」, 如來」,並不是單單 」,並不是單單說 並不是單單說「如來佛」 如來佛」是一位佛, 是一位佛, 每一位佛的名字都叫「 一位佛的名字都叫「如來」, 如來」,佛佛都有十個同號 」,佛佛都有十個同號。 佛佛都有十個同號。那麼如來宣說 如來宣說── 世尊常常宣說 世尊常常宣說,宣說什麼呢? 性覺妙明: 性覺妙明:「性覺」, 性覺」,就是我們 」,就是我們每 就是我們每一個人自性的真 一個人自性的真覺。自性的真 自性的真覺「妙 明」,妙明就是 」,妙明就是「 妙明就是「寂而常照」。 寂而常照」。妙 」。妙,就是一種清 就是一種清淨的表現。 淨的表現。性覺, 性覺,也就 是我們每 是我們每一個人的一真 一個人的一真理體。 理體。怎麼叫 怎麼叫「一真理體」 理體」呢?就是我們每 就是我們每一個 人本具的佛性。 人本具的佛性。這個一真 這個一真理體, 理體,就叫「 就叫「性覺」。「 性覺」。「妙 」。「妙」,就是 」,就是「 就是「寂」;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5 of 206
「寂而常照」, 寂而常照」,這叫 」,這叫「 這叫「妙明」; 妙明」;而 」;而「明妙」, 明妙」,就是 」,就是「 就是「照而常寂」。 照而常寂」。寂而 」。寂而 常照, 常照,雖然它 雖然它是寂靜, 是寂靜,但是這種性能可是能遍照法界的, 但是這種性能可是能遍照法界的,普照三千大千 世界的。 世界的。這個性覺就是一真 這個性覺就是一真理體, 理體,這一真 這一真理體是寂而常照的。 理體是寂而常照的。 本覺明妙: 本覺明妙:什麼叫「本覺」 本覺」呢?就是每 就是每一個人天然原具的理性。 一個人天然原具的理性。這種的 本覺「 本覺「明妙」, 明妙」,它 」,它是「照而常寂」 照而常寂」的。這個道理, 這個道理,也就是「 也就是「性覺妙 明」;性覺 」;性覺, 性覺,也就是一本散為 也就是一本散為萬殊那個「 萬殊那個「一本」。「 一本」。「本覺明妙 」。「本覺明妙」 本覺明妙」這個本 覺,就是天然原具的那種理體, 就是天然原具的那種理體,是每一個人本來就有的, 一個人本來就有的,也不增也不 減,也不生也不滅, 也不生也不滅,也不垢也不淨, 也不垢也不淨,本來就有那種覺悟。 本來就有那種覺悟。那麼無明在什 麼地方來的? 地方來的?無明就是依真 無明就是依真起妄, 起妄,依著本覺的體而起一種隨緣 依著本覺的體而起一種隨緣的用。 的用。佛 說,富樓那! 富樓那!我常常講「 我常常講「性覺妙明, 性覺妙明,本覺明妙」 本覺明妙」這種道理。 這種道理。 富樓那言: 富樓那言:唯然, 唯然,世尊! 世尊!我常聞佛宣說 我常聞佛宣說斯義: 斯義:富樓那就說 富樓那就說了,是的! 是的! Yes!世尊 Yes!世尊! 世尊!我常常聽佛講這個道理。「 我常常聽佛講這個道理。「唯 。「唯」,就是答應 」,就是答應, 就是答應,就是Yes 就是Yes; Yes; 「然」,就是這樣子 」,就是這樣子。 就是這樣子。 L3審得其惑 佛言: 佛言:汝稱覺明, 汝稱覺明,為復性明, 復性明,稱名為 稱名為覺?為覺不明, 覺不明,稱為明覺? 明覺? 富樓那言: 富樓那言:若此不明, 若此不明,名為覺者, 覺者,則無所明。 則無所明。 佛言: 佛言:若無所明, 若無所明,則無明覺; 則無明覺;有所非覺, 有所非覺,無所非明。 無所非明。無明又非覺湛明 性,性覺必明, 性覺必明,妄為明覺。 明覺。 佛言: 佛言:佛對富樓那說 佛對富樓那說了,汝稱覺明: 汝稱覺明:你所說的這個「 的這個「覺明」, 覺明」,也就是那 」,也就是那 個「性覺妙明, 性覺妙明,本覺明妙」; 本覺明妙」;這兩個 都具足兩個意思。為復 」;這兩個「 這兩個「覺」字,都具足兩個意思。 性明, 性明,稱名為 稱名為覺:你可是說 可是說這個覺性是「 這個覺性是「性覺本明、 性覺本明、性覺必明」? 性覺必明」?這個 」?這個 「性」,必定就具足 」,必定就具足「 必定就具足「明」,所以叫一個 」,所以叫一個「 所以叫一個「覺」呢?為覺不明, 覺不明,稱為明 覺:還是說 還是說這個「 這個「覺」本來不明, 本來不明,而要加上一個「 而要加上一個「明」,才算一個 」,才算一個 「覺」?才叫 」?才叫「 才叫「明覺」 明覺」嗎?佛這麼 佛這麼問富樓那。 問富樓那。 富樓那言: 富樓那言:富樓那這回也就像阿難似的, 富樓那這回也就像阿難似的,即刻就答覆釋迦牟尼佛了, 即刻就答覆釋迦牟尼佛了,說 什麼呢?若此不明, 若此不明,名為覺者, 覺者,則無所明: 則無所明:假設這個「 假設這個「覺」,不加上一 」,不加上一 個「明」,你 」,你就給它 就給它起個名字叫「 起個名字叫「覺」的話, 的話,就沒有所明了! 就沒有所明了!他的意 思,就一定要在「 就一定要在「覺」上,加上一個「 加上一個「明」。這個地方就弄錯了 」。這個地方就弄錯了! 這個地方就弄錯了!為什 麼?覺,本來它 本來它就是明的。 就是明的。既然覺就是明, 然覺就是明,不必再加上一個「 不必再加上一個「明」;你 」;你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6 of 206
再加上一個「 再加上一個「明」,就不是 」,就不是真 就不是真正的明了。 正的明了。 這有個比喻 這有個比喻,就好像摩尼珠。 就好像摩尼珠。摩尼珠的明, 摩尼珠的明,在摩尼珠本身就有的, 在摩尼珠本身就有的,並不 是說摩尼珠和「 摩尼珠和「明」分開了, 分開了,要在摩尼珠再加上一種「 要在摩尼珠再加上一種「明」,它 」,它才有光 明。摩尼珠本來就是明的, 摩尼珠本來就是明的,是夜明珠, 是夜明珠,若加上明, 若加上明,就好像怎 就好像怎樣呢?好像 電燈要有開關似的── 電燈要有開關似的──你 ──你若不開開關, 若不開開關,它就不明; 就不明;你一定開開關, 一定開開關,它才 明亮。 明亮。這就是他認為 這就是他認為在覺上, 在覺上,還要加個「 還要加個「明」,才是 」,才是「 才是「覺明」。 覺明」。根本 」。根本 「覺」的本體, 的本體,就是明的。 就是明的。富樓那在這個地方弄錯了, 富樓那在這個地方弄錯了,所以差的地方, 所以差的地方, 就在這兒! 就在這兒! 佛言: 佛言:若無所明, 若無所明,則無明覺: 則無明覺:假設你 假設你說不再加上這個「 不再加上這個「明」,這個 」,這個 「覺」就沒有明了。 就沒有明了。有所非覺, 有所非覺,無所非明: 無所非明:但是, 但是,你若加上個「 若加上個「明」, 那就不是個「 那就不是個「覺」了。這樣, 這樣,你若沒有加上一個「 若沒有加上一個「明」,你 」,你又說這個 「覺」不是一個「 不是一個「明」了。無明又非覺湛明性: 無明又非覺湛明性:「無明」, 無明」,就是根本無 」,就是根本無 明。可是這個「 可是這個「無明」, 無明」,可就不是覺湛明性 」,可就不是覺湛明性, 可就不是覺湛明性,不是那個不生不滅、 不是那個不生不滅、不垢 不淨的「 不淨的「覺」。那個 」。那個「 湛然,湛然, 湛然,就像水那麼 就像水那麼澄清,那麼潔淨的 那個「覺」湛然, 明性。 明性。所以你 所以你在這個「 在這個「覺」上加一個「 上加一個「明」,這是個錯誤 」,這是個錯誤。 這是個錯誤。這個意思也 就是, 就是,在本覺上, 在本覺上,你若加上個「 若加上個「明」,這就生出一種妄了 」,這就生出一種妄了; 這就生出一種妄了;你若不加 「明」,那 」,那它就在真 就在真上,也沒有妄。 也沒有妄。 性覺必明, 性覺必明,妄為明覺: 明覺:「性覺」, 性覺」,就是自性本具的覺 」,就是自性本具的覺。 就是自性本具的覺。富樓那! 富樓那!你如果 說在性覺這個「 在性覺這個「覺」上,必定要再加上一個「 必定要再加上一個「明」,你 」,你這就是一種妄, 這就是一種妄, 妄給覺加上一個「 妄給覺加上一個「明」,那就不是 」,那就不是真 那就不是真覺了, 覺了,是妄想所現出來的一個 「覺」,並不是本來的覺 」,並不是本來的覺。 並不是本來的覺。 L4正明生續(分二) M1初之忽生
M2後之相續
N1無明不覺生三細
M1分二
N2境界為緣長六麤
(細惑) 細惑) 覺非所明, 覺非所明,因明立所, 因明立所,所既妄立, 妄立,生汝妄能。 生汝妄能。 覺非所明: 覺非所明:這個性覺和本覺, 這個性覺和本覺,並不是要你 並不是要你加上一個明字, 加上一個明字,它才是個「 才是個「明 覺」,它 」,它本來就是「 本來就是「明覺」。 明覺」。因明立所 」。因明立所: 因明立所:你若是因為 若是因為給它加上一個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7 of 206
「明」,而立出來 」,而立出來「 而立出來「所覺」。 所覺」。所 」。所既妄立: 妄立:這個「 這個「所」,就是個 」,就是個「 就是個「業 相」,造業的相 」,造業的相。 造業的相。這是三種細的微細惑之一, 這是三種細的微細惑之一,就是阿難問「 就是阿難問「希更審除微 細惑」 細惑」的那個「 的那個「惑」。前邊 」。前邊「 前邊「立所」 立所」的「所」,就是所造的業相 」,就是所造的業相, 就是所造的業相,造業 那個 karma的相 karma的相。 的相。 那麼「所既妄立」, 妄立」,業相 」,業相既 業相既然是你 然是你由「妄」而立出來的, 而立出來的,生汝妄能: 生汝妄能:在 這種情形之下, 這種情形之下,你就生出一種「 就生出一種「妄能」 妄能」來,這是生出妄想的一個發源。 這是生出妄想的一個發源。 這個發源, 這個發源,就因為 就因為你在覺上加上一個「 在覺上加上一個「明」──根本不需要的 ──根本不需要的, 根本不需要的,你硬要 給它加上個「 加上個「明」。因 」。因為你在覺上給加上個「 在覺上給加上個「明」,所以就有一種業相 」,所以就有一種業相 了。這個業相, 這個業相,是由你 是由你這種妄想立成的, 這種妄想立成的,也就生出來你 也就生出來你這種妄能── 這種妄能──不 ──不 實在的功能。 實在的功能。 在這一段文上, 在這一段文上,大意就是: 大意就是:我們人人本來都是佛來著, 我們人人本來都是佛來著,怎麼又做了 怎麼又做了眾 又做了眾生 呢?眾生為什麼又沒有成佛呢 又沒有成佛呢?毛病在什麼 毛病在什麼地方呢 地方呢?這個毛病就因為 這個毛病就因為: 我們人本來和佛是無二無別的, 我們人本來和佛是無二無別的,但是在佛性裏邊會化出來眾 但是在佛性裏邊會化出來眾生。怎麼化 怎麼化 出來的呢 出來的呢?佛有千百億萬化身, 佛有千百億萬化身,這個「 這個「化身」 化身」在什麼 在什麼地方化出來的? 地方化出來的?在 佛的光裏頭化出來的, 佛的光裏頭化出來的,也就是在佛的性裏邊化出來的。 也就是在佛的性裏邊化出來的。佛性是光明的, 佛性是光明的, 這是「 這是「本覺」, 本覺」,也就是 」,也就是「 也就是「本覺明妙」。 本覺明妙」。這個本覺 」。這個本覺, 這個本覺,就是我們每 就是我們每一個人自 性裏邊, 性裏邊,天然本具的一種覺性, 天然本具的一種覺性,也就是佛光; 也就是佛光;在這佛光裏邊, 在這佛光裏邊,化出眾 化出眾生 了。 我舉出一個比喻 出一個比喻來,這個比喻 這個比喻不太貼切, 不太貼切,不過也可以明白這個道理。 不過也可以明白這個道理。佛 的化身, 的化身,就好像我們影像( 就好像我們影像(照相) 照相)似的, 似的,我們現在人影出一個像, 我們現在人影出一個像,和你 這個人一樣的, 這個人一樣的,但是這個像沒有知覺, 但是這個像沒有知覺,是個死物。 是個死物。佛的影像呢 佛的影像呢?佛也可 以化出影像, 以化出影像,影像就化出來一個人, 影像就化出來一個人,這個「 這個「性」是從佛那兒來的。 是從佛那兒來的。但是 化出的這個眾 化出的這個眾生,和佛那個「 和佛那個「性」是一樣的, 是一樣的,相貌也有相似的地方, 相貌也有相似的地方,就 好像影像一樣。 好像影像一樣。又好像鏡子裏留影似的, 又好像鏡子裏留影似的,我們在鏡子前面一過, 我們在鏡子前面一過,就有個 像;過去, 過去,就沒有了。 就沒有了。佛化這個身, 佛化這個身,也就是這樣子。 也就是這樣子。我們的「 我們的「本覺」, 本覺」, 就好像鏡子, 就好像鏡子,在鏡子裏邊, 在鏡子裏邊,忽然就生出一個像現前了。 忽然就生出一個像現前了。這就比方生出一 念的無明, 念的無明,這一念的無明生出來了, 這一念的無明生出來了,然後就有眾 然後就有眾生了。 生了。 現在說 現在說這個「 這個「明覺」。 明覺」。覺的本體 」。覺的本體, 覺的本體,就是明的。 就是明的。在富樓那的意思說 在富樓那的意思說,在這 個「覺」上邊, 上邊,還要再給它 還要再給它加上一個「 加上一個「明」。就好像電燈 」。就好像電燈, 就好像電燈,本來不需要 開關, 開關,它就是光明的; 就是光明的;若是你 若是你不安開關, 不安開關,它白天、 白天、晚間都是光明的。 間都是光明的。你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8 of 206
若是安了開關, 若是安了開關,你開開又關上, 開開又關上,這就添上一層手續。 這就添上一層手續。添上一層手續, 添上一層手續,這 好像在覺上, 好像在覺上,加上一個「 加上一個「明」。本來富樓那的意思 」。本來富樓那的意思, 本來富樓那的意思,認為這個電燈是因 為開關而有了光明。 開關而有了光明。在沒有開關的時候, 在沒有開關的時候,沒有光明, 沒有光明,要給它 要給它安上個開 關,才有光明。 才有光明。那根本不需要的! 那根本不需要的!根本「 根本「覺」的本體, 的本體,就是個明的, 就是個明的,不 需要再怎麼 需要再怎麼樣子矯揉造作 怎麼樣子矯揉造作。 樣子矯揉造作。要點也就在這個地方! 要點也就在這個地方! (細境) 細境) 無同異中, 無同異中,熾然成異, 熾然成異,異彼所異, 異彼所異,因異立同。 因異立同。同異發明, 同異發明,因此復立無同 無異。 無異。 在前面所講的「 在前面所講的「所既妄立, 妄立,生汝妄能」, 生汝妄能」,這個 」,是一種業的相, 」,這個「 這個「所」,是一種業的相 是一種業的相, 業的樣子。 業的樣子。你妄立出這種業相,「 妄立出這種業相,「生汝妄能 ,「生汝妄能」, 生汝妄能」,就有了一種 」,就有了一種「 就有了一種「轉的 相」。轉 」。轉,就是轉動, 就是轉動,由業相生出一種轉的相來。 由業相生出一種轉的相來。既然生出轉相來了, 然生出轉相來了, 就是無同異中 就是無同異中, 無同異中,熾然成異: 熾然成異:在本來虛 在本來虛空裏邊, 空裏邊,也無所謂「 也無所謂「同」,也無所 」,也無所 謂「不同」, 不同」,在這裏頭熾然就成異了 」,在這裏頭熾然就成異了。 在這裏頭熾然就成異了。熾然, 熾然,就好像火那麼 就好像火那麼熱,好像火 那麼光。 就在這個沒有同, 就在這個沒有同,沒有異的裏邊, 沒有異的裏邊,熾然顯現出來, 熾然顯現出來,就兩樣了。 就兩樣了。兩樣什麼 兩樣什麼 呢?就有了世界! 就有了世界!在虛空裏頭生出世界來。 空裏頭生出世界來。異彼所異: 異彼所異:怎麼叫 怎麼叫「異彼」 異彼」 呢?「異 ?「異」,就是不同 」,就是不同; 就是不同;不同於那個「 不同於那個「熾然成異」 熾然成異」的樣子, 的樣子,又與「 又與「熾然 成異」 成異」的境界不同了! 的境界不同了!異彼所異, 異彼所異,這又變成在虛 這又變成在虛空裏頭生出世界。 空裏頭生出世界。這個 世界由「 世界由「轉相」 轉相」生出來的; 生出來的;生出轉相, 生出轉相,又有個「 又有個「現相」, 現相」,就在 」,就在虛 就在虛空裏 頭,現出一種世界。 現出一種世界。 前邊富樓那問, 前邊富樓那問,為什麼在這個清 在這個清淨本然的如來藏裏邊, 淨本然的如來藏裏邊,就忽然生出山河 大地, 大地,所以現在佛就給解釋這個問題。 所以現在佛就給解釋這個問題。最初是由「 最初是由「業相」, 業相」,然後有 」,然後有「 然後有「轉 相」,接著就有了 」,接著就有了「 接著就有了「現相」 現相」來了。 來了。因異立同: 因異立同:相對於異相的境界, 相對於異相的境界,而立 了同相的虛 了同相的虛空,世界和虛 世界和虛空不相同, 空不相同,但虛空的本體是沒有什麼 空的本體是沒有什麼同異的。 同異的。 同異發明: 同異發明:在這個虛 在這個虛空和世界裏邊, 空和世界裏邊,就發明── 就發明──虛 ──虛空是沒有相的, 空是沒有相的,有了 世界, 世界,就現出相來了。 就現出相來了。現出這世界相, 現出這世界相,所以在這個同和不同的裏邊, 所以在這個同和不同的裏邊,就 發明, 發明,因此復立無同無異: 因此復立無同無異:在虛空和世界這兩種的關係裏邊又發明; 空和世界這兩種的關係裏邊又發明;因 此,因為這種的關係, 這種的關係,又立出來「 又立出來「無同無異」, 無同無異」,就是 」,就是「 就是「眾生」了。 這個「 這個「異彼所異」 異彼所異」的時候, 的時候,就有了世界, 就有了世界,和虛空不同了。 空不同了。在這個虛 在這個虛空、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9 of 206
世界, 世界,又有眾 又有眾生生出來了, 生生出來了,眾生就是「 生就是「無同無異」。 無同無異」。怎麼 」。怎麼叫 怎麼叫「無同」 無同」 呢?因為每一個眾 一個眾生的形像都不同的, 生的形像都不同的,所有的眾 所有的眾生,沒有一個一定說 沒有一個一定說樣 子是同樣的, 子是同樣的,這叫「 這叫「無同」。 無同」。而 」。而眾生的知覺心都是一樣的, 生的知覺心都是一樣的,沒有分別, 沒有分別, 這叫「 這叫「無異」, 無異」,沒有兩樣 和前面那段文,這是做人最初的這種由 」,沒有兩樣。 沒有兩樣。那麼和前面那段文, 無明、 無明、妄明, 妄明,發生出來的業相、 發生出來的業相、轉相、 轉相、現相( 現相(三細)。 三細)。最初有這種業 )。最初有這種業 相,然後就發生一種轉相、 然後就發生一種轉相、現相。 現相。前文「 前文「生汝妄能」 生汝妄能」就是一種「 就是一種「轉 相」,「因明立所 」,「因明立所」 因明立所」這個「 這個「所」就是一個「 就是一個「業相」, 業相」,現在講這一段文 」,現在講這一段文, 現在講這一段文, 就是「 就是「現相」。 現相」。這是 」。這是「 這是「一念不覺生三細」, 一念不覺生三細」,在這一念不覺的裏邊 」,在這一念不覺的裏邊, 在這一念不覺的裏邊,生出 三種的細惑了。 三種的細惑了。這是最初這個微細微細的、 這是最初這個微細微細的、不容易覺察到的三種「 不容易覺察到的三種「細」 相。 N2境界為緣長六麤 (粗惑) 粗惑) 如是擾亂, 如是擾亂,相待生勞。 相待生勞。勞久發塵, 勞久發塵,自相渾濁, 自相渾濁,由是引起塵勞煩惱。 由是引起塵勞煩惱。 前文提到最初的三細,「 前文提到最初的三細,「一念不覺生三細 ,「一念不覺生三細, 一念不覺生三細,境界為 境界為緣長六麤 長六麤」,這一段 」,這一段 文就是說 文就是說的六種麤 的六種麤相裏的五種麤 相裏的五種麤相。 這六種麤 這六種麤相是: 相是: (一)智相: 智相:它是屬於一種「 是屬於一種「俱生法執」, 生法執」,有法的執著 」,有法的執著, 有法的執著,它就分別。 就分別。為 什麼叫「智相」 智相」呢?就因為 就因為這個智, 這個智,不是究竟的智, 不是究竟的智,而是智的一個相, 而是智的一個相, 它有一種分別的能力, 有一種分別的能力,這種能力屬於俱 這種能力屬於俱生法執。 生法執。怎麼叫 怎麼叫俱生法執呢 生法執呢?這 是與生俱 是與生俱來的, 來的,就好像那個「 就好像那個「性」似的, 似的,所以這叫「 所以這叫「俱生法執」。 生法執」。 (二)相續相: 相續相:屬於「 屬於「分別法執」。 分別法執」。 (三)執取相: 執取相:屬於「 屬於「俱生我執」,「 生我執」,「我 」,「我」的執著。 的執著。剛剛是「 剛剛是「法執」, 法執」, 這是「 這是「我執」。 我執」。 (四)計名字相: 計名字相:這個是屬於「 這個是屬於「分別我執」。 分別我執」。 (五)起業相: 起業相:由前邊「 由前邊「計名字相」 計名字相」的分別我執, 的分別我執,就又生出來一種「 就又生出來一種「起 業相」, 業相」,造種種的業 」,造種種的業。 造種種的業。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20 of 206
(六)業繫苦相: 苦相:因為第五是起業了, 第五是起業了,第六這個「 第六這個「業」就把你綑 就把你綑住了 你綑住了, 住了, 好像用繩子把你綁 好像用繩子把你綁上 你綁上。綁上,就應該受苦了, 就應該受苦了,所以第六種, 所以第六種,就是「 就是「業繫 苦相」。 苦相」。 以上這些相, 以上這些相,是屬於六種的麤 是屬於六種的麤相。頭一次聽, 頭一次聽,我相信都不會太懂 我相信都不會太懂的,研 究時間久了, 究時間久了,就會明白這個道理了。 就會明白這個道理了。現在你 現在你先由耳朵 先由耳朵過一過, 過一過,八識田裏 有一個印象, 有一個印象,有一個認識。 有一個認識。你佛法研 佛法研究時間久了, 究時間久了,一定會豁然貫通, 一定會豁然貫通,明 白這個的! 白這個的! 如是擾亂: 如是擾亂:好像前邊所說 好像前邊所說的「無同異中」, 無同異中」,和 」,和虛空世界「 空世界「熾然成異」, 熾然成異」, 這麼混合起來, 混合起來,混亂了, 混亂了,好像沒有什麼 好像沒有什麼秩序似的。 秩序似的。那麼「如是擾亂」 如是擾亂」就 相待生勞: 相待生勞:這麼在裏邊互相有同、 在裏邊互相有同、異發明, 異發明,久而久之, 久而久之,就生出一種 「勞」來,這就是方才說 這就是方才說的「智相」, 智相」,生出頭一個 」,生出頭一個麤 生出頭一個麤相來了。 相來了。勞久發 塵:在這個勞久了, 在這個勞久了,就生出一種相續的相。「 就生出一種相續的相。「勞久 。「勞久」, 勞久」,就是相續相 」,就是相續相。 就是相續相。 「塵」,也是一種塵勞 」,也是一種塵勞。 也是一種塵勞。塵勞, 塵勞,就是「 就是「執取相」。「 執取相」。「發塵 」。「發塵」, 發塵」,就生出那 」,就生出那 種相。 種相。自相渾濁: 自相渾濁:自己和自己就都互相這麼 自己和自己就都互相這麼渾濁, 渾濁,搞不清楚了。 楚了。 由是引起塵勞煩惱: 由是引起塵勞煩惱:由智相、 由智相、相續相、 相續相、執取相、 執取相、計名字相這種種的關 係,就引起來一種塵勞煩惱。「 就引起來一種塵勞煩惱。「塵勞 。「塵勞」, 塵勞」,怎麼 」,怎麼叫塵 怎麼叫塵呢 叫塵呢?就是不潔淨、 就是不潔淨、不 清淨了。 淨了。前邊那兒不「 前邊那兒不「自相渾濁」 自相渾濁」嗎?由此就引起來塵勞煩惱, 由此就引起來塵勞煩惱,就是起 業相。 業相。塵勞, 塵勞,也就是煩惱; 也就是煩惱;煩惱, 煩惱,也就是塵勞。 也就是塵勞。所謂「 所謂「勞」,有八萬四 」,有八萬四 千塵勞, 千塵勞,也就是八萬四千種煩惱。 也就是八萬四千種煩惱。因為上邊「 上邊「生勞」,「 生勞」,「勞久 」,「勞久」 勞久」又「發 塵」這種種的關係, 這種種的關係,就生出煩惱來了。 就生出煩惱來了。煩惱一生出來, 煩惱一生出來,這就成了山河大 地,什麼都現出來了! 都現出來了! (麤境) 起為世界, 世界,靜成虛 靜成虛空。虛空為同,世界為 世界為異。彼無同異, 彼無同異,真有為法。 「一念不覺生三細, 一念不覺生三細,境界為 境界為緣長六麤 長六麤」,這一段文 」,這一段文, 這一段文,就是第六的「 就是第六的「業繫 苦相」。 苦相」。 前邊這個「 前邊這個「如是擾亂」, 如是擾亂」,這就是一個境界相 」,這就是一個境界相。 這就是一個境界相。像前邊所說 像前邊所說這種種的擾亂 的情形: 的情形:就是有同有異、 就是有同有異、有無同無異, 有無同無異,這種種的境界擾亂, 這種種的境界擾亂,就生出「 就生出「六 麤」來,所以起 所以起為世界: 世界:「起」,就是生起來 」,就是生起來, 就是生起來,也就是動。 也就是動。靜成虛 靜成虛空: 虛空是靜的, 空是靜的,生出這山河大地, 生出這山河大地,它就是靜極生動, 就是靜極生動,在靜裏頭生出動。 在靜裏頭生出動。生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21 of 206
起來, 起來,這就成了一個世界, 這就成了一個世界,有山河大地, 有山河大地,一切一切的房廊、 一切一切的房廊、屋舍這依 報。「靜 。「靜」,就是寂靜 」,就是寂靜; 就是寂靜;寂靜, 寂靜,就是虛 就是虛空。虛空為同:虛空是同, 空是同,世界 就是不同了。 就是不同了。虛空和什麼 空和什麼同呢?虛空和什麼 空和什麼都同的, 都同的,它沒有什麼 沒有什麼分別。 分別。 因為虛空沒有什麼 空沒有什麼分別, 分別,這叫個「 這叫個「同」。世界 」。世界為 世界為異:世界怎麼 世界怎麼叫 怎麼叫「異」 了呢?這個世界, 這個世界,因為和虛空不同, 空不同,它有了色質、 有了色質、有了色法、 有了色法、有了形 色、有了相、 有了相、有山河大地。 有山河大地。生出山河大地, 生出山河大地,這成了世界了! 這成了世界了!等等這後邊 還有詳細的解釋。 還有詳細的解釋。 彼無同異: 彼無同異:這個「 這個「彼」,在 」,在虛空裏頭本來也沒有所謂「 空裏頭本來也沒有所謂「同」,也沒有所 」,也沒有所 謂「異」。真 」。真有為法:現在生出世界、 現在生出世界、眾生來了! 生來了!由虛空裏頭, 空裏頭,由業 相、轉相和現相, 轉相和現相,就生出智相、 就生出智相、相續的相、 相續的相、執取相、 執取相、計名字相、 計名字相、業起 相,加上這一段文的「 加上這一段文的「業繫苦相」。 苦相」。生出六種的 」。生出六種的麤 生出六種的麤相,種種的相就生出 來了。 來了。 M2後之相續(分三) N1世界相續 O1生能成四大
N2眾生相續
N3業果相續
O2生所成四居
N1分三
O3結成種相續
今O1 (風大) 風大) 覺明空昧, 覺明空昧,相待成搖, 相待成搖,故有風輪執持世界。 故有風輪執持世界。 不光成了世界, 不光成了世界,這個世界又有四大── 這個世界又有四大──地 ──地、水、火、風,現在先講風 輪。 覺明空昧, 覺明空昧,相待成搖: 相待成搖:在這個真 在這個真正「覺」的本體, 的本體,它是光明的。 是光明的。這個虛 這個虛 空,它空晦明昧; 空晦明昧;虛空的晦味和覺性這麼 空的晦味和覺性這麼混合, 混合,空和覺體這麼 空和覺體這麼相對待, 相對待, 久而久之, 久而久之,它就動了。 就動了。它一動, 一動,故有風輪執持世界: 故有風輪執持世界:因為它搖動了 為它搖動了, 搖動了,所 以就會發生一種風。 以就會發生一種風。這個風, 這個風,在這個世界的地底下有一種風輪, 在這個世界的地底下有一種風輪,所以 「故有風輪執持世界」。 故有風輪執持世界」。這個風輪 」。這個風輪, 這個風輪,我們現在都說虛 我們現在都說虛空裏有大氣層 說虛空裏有大氣層, 空裏有大氣層,過 了大氣層的地方就沒有空氣, 了大氣層的地方就沒有空氣,但是也還有的地方有風的。 但是也還有的地方有風的。地、水、火、 風,這都是講這個「 這都是講這個「輪」。這個 」。這個「 這個「輪」,不一定 」,不一定說 不一定說是輪轉, 是輪轉,就是周遍的 意思。 意思。這個風周遍, 這個風周遍,有一種力量來成就這個世界了! 有一種力量來成就這個世界了!在後邊, 在後邊,還有很多 的講法。 的講法。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22 of 206
(地大) 地大) 因空生搖, 因空生搖,堅明立礙, 堅明立礙,彼金寶者, 彼金寶者,明覺立堅, 明覺立堅,故有金輪保持國土。 故有金輪保持國土。 因空生搖, 因空生搖,堅明立礙: 堅明立礙:這個「 這個「明」,屬於火 」,屬於火。 屬於火。因為虛空生出這種動相來 了,在這個虛 在這個虛空和妄明, 空和妄明,就生出一種阻礙了。 就生出一種阻礙了。彼金寶者, 彼金寶者,明覺立堅: 明覺立堅: 「彼」,是那個 」,是那個。 是那個。在地大裏頭有一種金, 在地大裏頭有一種金,金性很堅硬的。 金性很堅硬的。所以彼金寶 者,「明覺立堅 ,「明覺立堅」, 明覺立堅」,因 」,因為金有一種光明, 金有一種光明,和這個「 和這個「覺」又有這種的因 緣,就生出一種堅硬的性。 就生出一種堅硬的性。故有金輪保持國土: 故有金輪保持國土:所以有金輪── 所以有金輪──有這種 ──有這種 金的性質, 金的性質,來保持這國土; 來保持這國土;在地、 在地、水、火、風裏邊, 風裏邊,它也有一部分, 也有一部分,來 支持這個世界的。 支持這個世界的。 (火大) 火大) 堅覺寶成, 堅覺寶成,搖明風出, 搖明風出,風金相摩, 風金相摩,故有火光為 故有火光為變化性。 變化性。 堅覺寶成: 堅覺寶成:金是堅硬的, 金是堅硬的,地也是堅硬的, 地也是堅硬的,這種堅硬的寶成就了。 這種堅硬的寶成就了。搖明風 出:這個金生了一種搖動的境界, 這個金生了一種搖動的境界,就有風出。 就有風出。風金相摩: 風金相摩:在這種的情形 之下, 之下,風和金相摩擦, 風和金相摩擦,故有火光為 故有火光為變化性: 變化性:所以就有一種火光, 所以就有一種火光,為變化 性。 (水大) 水大) 寶明生潤, 寶明生潤,火光上蒸, 火光上蒸,故有水輪含十方界。 故有水輪含十方界。 寶明生潤, 寶明生潤,火光上蒸: 火光上蒸:這個金有一種光明,「 這個金有一種光明,「生潤 ,「生潤」, 生潤」,久而久之 」,久而久之, 久而久之,在金 上邊它 上邊它就生出一種潤來, 就生出一種潤來,生出一種水的氣氛來。 生出一種水的氣氛來。下邊這火光再一上蒸, 下邊這火光再一上蒸, 蒸到這種金上── 蒸到這種金上──這個金 ──這個金, 這個金,不單單就是黃 不單單就是黃金,就是金屬的東西。 就是金屬的東西。故有水 輪含十方界: 輪含十方界:因為這火一上蒸, 這火一上蒸,金有一種潤的溼 金有一種潤的溼氣。火上蒸, 火上蒸,就有水 出,所以就有水輪, 所以就有水輪,這個水也是遍滿十方的。 這個水也是遍滿十方的。 O2生所成四居 火騰水降, 火騰水降,交發立堅, 交發立堅,濕為巨海, 巨海,乾為洲潬。以是義故, 以是義故,彼大海中, 彼大海中,火 光常起; 光常起;彼洲潬 彼洲潬中,江河常注。 江河常注。 在水輪之後, 在水輪之後,就講怎 就講怎樣有海, 樣有海,怎樣又有洲潬 樣又有洲潬。 火騰水降: 火騰水降:火往上昇, 火往上昇,水就往下降。 水就往下降。因為上邊說 上邊說金有一種潤氣, 金有一種潤氣,火蒸, 火蒸,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23 of 206
這潤氣就出水; 這潤氣就出水;出水, 出水,就有水輪。 就有水輪。所以現在說 所以現在說火向上騰, 火向上騰,水向下邊降, 水向下邊降, 交發立堅: 交發立堅:互相交發, 互相交發,就生出一種堅硬的地來。 就生出一種堅硬的地來。濕為巨海: 巨海:「溼」,水 」,水 下降就溼 下降就溼,變成大海。 變成大海。乾為洲潬:「乾」,就是洲 」,就是洲潬 就是洲潬,就是陸地。 就是陸地。 以是義故: 以是義故:因為「火蒸水降」 火蒸水降」這種關係, 這種關係,溼的就變成巨海, 的就變成巨海,乾的就變成 洲潬。以這種的道理, 以這種的道理,彼大海中, 彼大海中,火光常起: 火光常起:在大海裏邊, 在大海裏邊,雖然說 雖然說是 海,可是常常也有火光。 可是常常也有火光。彼洲潬 彼洲潬中,江河常注: 江河常注:在洲和潬 在洲和潬裏邊, 裏邊,也常常 有江、 有江、有河, 有河,來回地流注。 來回地流注。 水勢劣火, 水勢劣火,結為高山, 高山,是故山石, 是故山石,擊則成燄 則成燄,融則成水。 融則成水。 土勢劣水, 土勢劣水,抽為草木, 草木,是故林藪, 是故林藪,遇燒成土, 遇燒成土,因絞成水。 因絞成水。 水勢劣火, 水勢劣火,結為高山: 高山:水、火互相來鬥 火互相來鬥爭,水勢若是劣了, 水勢若是劣了,沒有火勢這 麼強, 麼強,那麼水、火一蒸燒的時候, 火一蒸燒的時候,就變成有高山。 就變成有高山。是故山石: 是故山石:為什麼說 這是水、 這是水、火所造成的高山呢 火所造成的高山呢?因為這山石, 這山石,擊則成燄 則成燄:你一打石頭, 一打石頭,那 石頭裏就有火星出來。「 石頭裏就有火星出來。「成 。「成燄」,有火出 」,有火出。 有火出。融則成水: 融則成水:有的石頭, 有的石頭,你一 熱到極點了, 熱到極點了,它就變成水了。 就變成水了。好像火山爆發, 好像火山爆發,為什麼它會爆發 麼它會爆發呢 會爆發呢?也就 因為水、火這種蒸燃的力量大了, 火這種蒸燃的力量大了,所以就由山裏頭竄出火來。 所以就由山裏頭竄出火來。 土勢劣水: 土勢劣水:土的勢若劣於水, 土的勢若劣於水,沒有水勢的強 沒有水勢的強,抽為草木: 草木:在水和土這種 的因緣 的因緣之下, 之下,就會生出來一種草木。 就會生出來一種草木。是故林藪, 是故林藪,遇燒成土: 遇燒成土:因為這個, 這個, 所以有樹木和有草的地方, 所以有樹木和有草的地方,你用火一燒, 用火一燒,它變成灰了。「 變成灰了。「灰 。「灰」,就是 」,就是 土。草多的地方, 草多的地方,就叫「 就叫「藪」。因絞成水 」。因絞成水: 因絞成水:草和樹木, 草和樹木,你若用力一絞, 若用力一絞, 那裏頭就有水流出來; 那裏頭就有水流出來;絞它成水了。 成水了。 O3結成種相續 交妄發生, 交妄發生,遞相為 遞相為種,以是因緣 以是因緣,世界相續。 世界相續。 交妄發生, 交妄發生,遞相為 遞相為種:互相都有個「 互相都有個「妄」交織, 交織,互相交織這種的妄念而 發生, 發生,互相作種子。 互相作種子。水和火裏邊, 水和火裏邊,就有山和草木的種子, 就有山和草木的種子,變成山了, 變成山了,或 者變成草木了。「 者變成草木了。「遞相 。「遞相為 遞相為種」,遞 」,遞,就是傳遞; 就是傳遞;互相你 互相你傳給我, 傳給我,我傳給 你,都互相作種子。 都互相作種子。以是因緣 以是因緣,世界相續: 世界相續:以這種互相傳遞, 以這種互相傳遞,互相為 互相為種 的因緣 的因緣,是故這個世界, 是故這個世界,就是周而復始的; 就是周而復始的;毀滅了又再成, 滅了又再成,成了再毀 成了再毀 滅,由成、 由成、住、壞、空這種種的情形, 空這種種的情形,所以世界是接連不斷的。 所以世界是接連不斷的。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24 of 206
N2眾生相續(分三) O1六妄成就
O2四生感應
O3結成相續
今O1 復次富樓那! 復次富樓那!明妄非他, 明妄非他,覺明為 覺明為咎。所妄既 所妄既立,明理不踰。 明理不踰。以是因緣 以是因緣, 聽不出聲, 聽不出聲,見不超色。 見不超色。色香味觸, 色香味觸,六妄成就, 六妄成就,由是分開見覺聞知。 由是分開見覺聞知。 復次富樓那: 復次富樓那:我再給你 我再給你講一講。 講一講。富樓那! 富樓那!明妄非他: 明妄非他:這個虛 這個虛妄的妄明─ 妄的妄明─ ─這個無明和妄想, 這個無明和妄想,不是旁的, 不是旁的,不是其他的東西作怪, 不是其他的東西作怪,這是覺明 這是覺明為 覺明為咎: 就是因為 就是因為那個「 那個「覺」,你 」,你再加一個「 再加一個「明」,所以就生出毛病來了 」,所以就生出毛病來了。 所以就生出毛病來了。你在 覺上又加出來一個明, 覺上又加出來一個明,這等於頭上安頭一樣, 這等於頭上安頭一樣,所以就生出來毛病了。 所以就生出來毛病了。 所妄既 所妄既立:「所妄」, 所妄」,還是 」,還是說 還是說的業相。 的業相。因為業相的這種妄既 業相的這種妄既然成立了, 然成立了, 明理不踰: 明理不踰:「明」,就是無明 」,就是無明;「 」,還是那種妄, 就是那個轉相。 就是無明;「理 ;「理」,還是那種妄 還是那種妄,就是那個轉相。 「不踰」, 不踰」,不變 」,不變。 不變。就是前邊所說 就是前邊所說的「因明立所, 因明立所,所妄既 所妄既立,生汝妄 能」,這還是那個 」,這還是那個「 這還是那個「業相」 業相」的道理; 的道理;這種的無明和這種的轉相, 這種的無明和這種的轉相,還是和 以前那種的道理是一樣的, 以前那種的道理是一樣的,沒有改變。 沒有改變。以是因緣 以是因緣,聽不出聲, 聽不出聲,見不超 色:以這種業相和轉相的因緣 以這種業相和轉相的因緣,聽,就不超出這個聲音; 就不超出這個聲音;看,就不離這 個色相。 個色相。 由這種「 由這種「聽不出聲, 聽不出聲,見不超色」 見不超色」的關係, 的關係,就生出來色香味觸: 就生出來色香味觸:這色香味 觸,就包括著聲和法。 就包括著聲和法。色、聲、香、味、觸、法,這是「 這是「六塵」 六塵」的境 界,所以就說 所以就說六妄成就: 六妄成就:這六根、 這六根、六塵互相發生六識, 六塵互相發生六識,都在裏頭, 都在裏頭,所以 說「六妄成就」。 六妄成就」。成就什 」。成就什麼 成就什麼呢?由是分開見覺聞知: 由是分開見覺聞知:由這個地方, 由這個地方,就又 分開來見、 分開來見、覺、聞、知──分開見 ──分開見、 分開見、聞、嗅、嚐、覺、知這六識。 知這六識。 六識原來都是如來藏性, 六識原來都是如來藏性,所以才說 所以才說「元依一精明, 元依一精明,分為六和合」, 六和合」,原來 」,原來 這都是一個如來藏性, 這都是一個如來藏性,這叫「 這叫「元依一精明」, 元依一精明」,分 」,分為六種和合的作用, 六種和合的作用,就 是見、 是見、聞、嗅、嚐、覺、知(見性、 見性、聞性、 聞性、嗅性、 嗅性、嚐性、覺性、 覺性、知 性)。眼見色 )。眼見色、 眼見色、耳聞聲、 耳聞聲、鼻嗅香、 鼻嗅香、舌嚐味、身覺觸、 身覺觸、意緣法,雖然說 雖然說是 六種, 六種,實際上就是一個, 實際上就是一個,是由如來藏性發生的作用, 是由如來藏性發生的作用,所以叫「 所以叫「元依一精 明,分為六和合」, 六和合」,分開 」,分開它 分開它是六種, 是六種,本來是一個的。 本來是一個的。 O2四生感應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25 of 206
同業相纏, 同業相纏,合離成化。 合離成化。見明色發, 見明色發,明見想成, 明見想成,異見成憎, 異見成憎,同想成愛。 同想成愛。流 愛為種,納想為 納想為胎,交遘發生, 交遘發生,吸引同業, 吸引同業,故有因緣 故有因緣,生羯羅藍、 生羯羅藍、遏蒲 曇等。 曇等。胎卵溼 胎卵溼化,隨其所應, 隨其所應,卵唯想生, 卵唯想生,胎因情有, 胎因情有,溼以合感, 以合感,化以離 應。 同業相纏: 同業相纏:怎麼叫 怎麼叫「同業」 同業」呢?就是在自己所造的業裏頭, 就是在自己所造的業裏頭,和父母的因 緣都相同。 都相同。因為同業, 同業,互相生出一種情愛, 互相生出一種情愛,就纏繞、 就纏繞、纏縛不脫 纏縛不脫。所謂 「相纏」, 相纏」,就是講到情愛 」,就是講到情愛, 就是講到情愛,互相擺脫 互相擺脫不開, 不開,纏到一起了, 纏到一起了,如膠似漆, 如膠似漆,好 像用膠膠住, 像用膠膠住,用漆漆到一處, 用漆漆到一處,分不開了! 分不開了!膠,黏到一起了, 黏到一起了,好像糊信 封,把紙上用一點膠水黏上, 把紙上用一點膠水黏上,這叫「 這叫「膠」。漆 」。漆,就是油漆東西的油, 就是油漆東西的油,油 到一起, 到一起,你再洗也洗不掉了。 再洗也洗不掉了。如膠似漆, 如膠似漆,形容男女這種愛情, 形容男女這種愛情,愛得太厲 害了, 害了,也互相擺脫 也互相擺脫不開, 不開,沒有法子離得開了。 沒有法子離得開了。如膠似漆那麼 如膠似漆那麼相纏, 相纏,這叫 「同業相纏」。 同業相纏」。合離成化 」。合離成化, 合離成化,這相纏, 這相纏,就變化有胎、 就變化有胎、卵、溼、化這四生。 化這四生。 「離」,捨離 」,捨離, 就是離開了。「合 」,就是不捨離, 合起來了。 捨離,就是離開了。「 。「合」,就是不捨離 就是不捨離,合起來了。 「化」,有一種變化 」,有一種變化, 有一種變化,有一種化生。 有一種化生。這後邊說 這後邊說得很詳細。 得很詳細。 這要慢慢講。 這要慢慢講。見明色發, 見明色發,明見想成: 明見想成:因為妄見和無明, 妄見和無明,發生出來色相, 發生出來色相, 而想成了。 而想成了。成什麼 成什麼呢?異見成憎, 異見成憎,同想成愛: 同想成愛:和你見解不同的, 見解不同的,就變成 憎恨; 憎恨;和你的妄想一樣的, 的妄想一樣的,就成了一個愛。 就成了一個愛。 什麼叫愛呢 叫愛呢?我告訴你 我告訴你們,誰若是歡喜講愛的, 誰若是歡喜講愛的,就不能了生死, 就不能了生死,愛就是 生死的根本; 生死的根本;可是, 可是,誰若歡喜講愛的, 誰若歡喜講愛的,那也很快就會了生死。 那也很快就會了生死。說:「你 :「你 講愛不能了生死; 講愛不能了生死;又說注重愛, 注重愛,很快就會了生死! 很快就會了生死!怎麼這樣講 怎麼這樣講呢 這樣講呢?」這 ?」這 裏邊, 裏邊,微妙就在這個地方。 微妙就在這個地方。你注重愛, 注重愛,說男女談情說 男女談情說愛、講愛情── 講愛情──美 ──美 國,人人都歡喜愛情; 人人都歡喜愛情;愛情, 愛情,就是往生死那條路上跑 就是往生死那條路上跑的。為什麼?人都 是愛欲而生。 是愛欲而生。怎麼樣生來的 怎麼樣生來的呢 樣生來的呢?就因為 就因為有愛欲。 有愛欲。欲,就是desire 就是desire。 desire。因欲 而生, 而生,死也是由愛欲就死了。 死也是由愛欲就死了。這是一般普通的情形, 這是一般普通的情形,所有人都是走這條 路,這是生死的路。 這是生死的路。 說:「你 :「你注重這個愛, 注重這個愛,也很快可以了生死。 也很快可以了生死。這怎麼樣講 怎麼樣講呢 樣講呢?」你 ?」你很注重 這個愛, 這個愛,你就應該把它 就應該把它看破了! 看破了!你看破,「 看破,「苦海無邊 ,「苦海無邊,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回頭是岸」,這 」,這 苦的海沒有邊的, 苦的海沒有邊的,你一把它 一把它看破了, 看破了,就可以了生死。 就可以了生死。我們人就好像菜裏 頭的蟲子; 頭的蟲子;菜裏頭的蟲子, 菜裏頭的蟲子,從菜裏頭生出來, 從菜裏頭生出來,然後也死在菜裏頭。 然後也死在菜裏頭。菜, 就是vegetable 就是vegetable, vegetable,裏頭有蟲( 裏頭有蟲(worm), worm),牠 ),牠在那裏頭生出來, 在那裏頭生出來,也在那個地方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26 of 206
死的。 死的。我們人就愛欲而生, 我們人就愛欲而生,愛欲而死, 愛欲而死,這是講「 這是講「同想成愛」。 同想成愛」。 流愛為 流愛為種:男女互相談戀愛, 男女互相談戀愛,談情說 談情說愛,談來談去, 談來談去,這就有一種「 這就有一種「表 現」。表現這個愛 」。表現這個愛, 表現這個愛,就會生出種子來。 就會生出種子來。納想為 納想為胎:這個「 這個「想」,就是 」,就是 「識」;識 」;識,就是中陰身。 就是中陰身。中陰身, 中陰身,就是第八識這個識, 就是第八識這個識,又叫中有身。 又叫中有身。 這個地方, 這個地方,我不妨給你 我不妨給你們多講幾句。 們多講幾句。人是怎麼 人是怎麼做人的 怎麼做人的呢 做人的呢? 人做人的時候, 人做人的時候,是由第八識先來的。 是由第八識先來的。這個第八識, 這個第八識,就是這個「 就是這個「想」,這 」,這 個第八識是去後來先── 個第八識是去後來先──死的時候 ──死的時候, 死的時候,第八識最後走, 第八識最後走,識一走了, 識一走了,身上就 涼了, 涼了,就凍了; 就凍了;識沒有走, 識沒有走,身上還不會涼的。 身上還不會涼的。來的時候, 來的時候,它是最先來 的;走的時候, 走的時候,它是最後走; 是最後走;所以叫「 所以叫「去後來先做主公」, 去後來先做主公」,它 」,它在你身體 裏頭, 裏頭,就是做一個主人。 就是做一個主人。 這個中有身, 這個中有身,若前生是個人, 若前生是個人,他就是人的樣子; 他就是人的樣子;前生如果是畜生, 前生如果是畜生,牠就 是畜生的樣子。 是畜生的樣子。就好像在中國用脫坯 就好像在中國用脫坯子做磚 脫坯子做磚, 子做磚,有什麼 有什麼模子, 模子,就造出一個 什麼樣子的磚。 樣子的磚。模子, 模子,就是模型。 就是模型。你是人的模形, 是人的模形,中有身就是個人的樣 子;是個畜生的模形, 是個畜生的模形,中有身就是個畜生的樣子。 中有身就是個畜生的樣子。所以這個中有身就看 他前生是個什麼 他前生是個什麼。 中有身「 中有身「看大地如墨」, 看大地如墨」,他看見什 」,他看見什麼 他看見什麼都是黑色的, 都是黑色的,沒有光亮的; 沒有光亮的;就算我 們這兒有燈光、 們這兒有燈光、有太陽、 有太陽、有月光, 有月光,他也看不見的, 他也看不見的,他看見的還是就像墨 那麼黑。他看他和哪 他看他和哪一個父親、 一個父親、母親有緣 母親有緣,不論距離千里萬里, 不論距離千里萬里,只要有 緣,他在那個地方就看見, 他在那個地方就看見,啊,父親、 父親、母親在那個地方交媾呢 母親在那個地方交媾呢!交媾, 交媾, 就是行淫欲。 就是行淫欲。那父母正在行淫欲的時候, 那父母正在行淫欲的時候,在這個時候, 在這個時候,他因為 他因為和這個父 母有母子、 母有母子、父子的關係, 父子的關係,就看這個地方有一點點的亮光, 就看這個地方有一點點的亮光,那種亮光不 大。為什麼他看見這個亮光? 他看見這個亮光?他因為 他因為和他父母有緣 和他父母有緣,有這個「 有這個「同業相 吸」。同業 」。同業, 同業,他吸這種業報相同的, 他吸這種業報相同的,就好像吸鐵石。 就好像吸鐵石。這個中有身( 這個中有身(中陰 身),對父母在那兒正行淫欲的時候 ),對父母在那兒正行淫欲的時候, 對父母在那兒正行淫欲的時候,就好像有一種吸鐵石的力量, 就好像有一種吸鐵石的力量,要 把他從千里萬里, 把他從千里萬里,無論多遠, 無論多遠,也就把他吸來了。 也就把他吸來了。 他因為 他因為有一點點的亮光, 有一點點的亮光,這個無明一動, 這個無明一動,哦,就到了他父親、 就到了他父親、母親行淫 欲那個地方! 欲那個地方!這個時候, 這個時候,如果這個中有身是個男性的, 如果這個中有身是個男性的,中有身不一定是 人,或者是畜生, 或者是畜生,馬、牛、羊、雞、犬、豕,都不一定的。 都不一定的。假設他是一 個雄性的, 個雄性的,就是男的, 就是男的,就愛母而憎父── 就愛母而憎父──他愛他母親 ──他愛他母親, 他愛他母親,愛這個女的, 愛這個女的,對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27 of 206
於父親他討厭, 於父親他討厭,就想打他父親, 就想打他父親,想搶他母親, 想搶他母親,想和他母親來行淫欲。 想和他母親來行淫欲。所 以人的來源, 以人的來源,是非常不好的! 是非常不好的!他生一種淫欲心, 他生一種淫欲心,就愛他母親, 就愛他母親,憎他父 親,在這個時候, 在這個時候,有這一念的無明, 有這一念的無明,就投胎了, 就投胎了,這叫「 這叫「納想為 納想為胎」。 中有身如果是一個雌性的, 中有身如果是一個雌性的,就是母性的, 就是母性的,是女的, 是女的,她就愛父而憎母── 就愛父而憎母── 對她父親就生出一種愛心, 父親就生出一種愛心,對母親就生出一種妒 對母親就生出一種妒嫉;不是憎恨, 不是憎恨,而是妒 而是妒 嫉心。 嫉心。那麼在這個時候,「 在這個時候,「納想 ,「納想為 納想為胎」,就在這時候 」,就在這時候, 就在這時候,她因為生這種歡 喜和妒 喜和妒嫉心, 嫉心,就投胎了! 就投胎了!中陰身, 中陰身,投胎就是這麼 投胎就是這麼投的! 投的!他(她)先來 的,在父母交媾的時候, 在父母交媾的時候,他就來投胎了, 他就來投胎了,這就是第八識, 這就是第八識,那時候叫中陰 身。 交遘發生: 交遘發生:「交遘」, 交遘」,就是發生性行 」,就是發生性行為 就是發生性行為。吸引同業: 吸引同業:這就是方才我講 的,好像吸鐵石吸這種業報相同的中陰身。 好像吸鐵石吸這種業報相同的中陰身。故有因緣 故有因緣:所以有一種因 緣,生羯羅藍、 生羯羅藍、遏蒲曇等: 遏蒲曇等:「羯羅藍」, 羯羅藍」,是印度話 」,是印度話, 是印度話,翻成中文就叫凝 滑。凝,是凝結; 是凝結;滑,就是很滑的。 就是很滑的。這是在男女交媾之後, 這是在男女交媾之後,有了孕。 有了孕。有 孕,在第一個禮拜的時候, 在第一個禮拜的時候,就叫「 就叫「凝滑」, 凝滑」,就是那 」,就是那麼 就是那麼凝結好像牛奶 凝結好像牛奶的東 西。住胎有五個位置, 住胎有五個位置,第二個禮拜叫「 第二個禮拜叫「遏蒲曇」, 遏蒲曇」,就叫 」,就叫「 就叫「皰」,就是由 」,就是由 凝滑, 凝滑,變成一種皰 變成一種皰形了。 形了。第三個禮拜叫「 第三個禮拜叫「軟肉」, 軟肉」,就是軟軟的肉 」,就是軟軟的肉。 就是軟軟的肉。第四 個禮拜就叫「 個禮拜就叫「堅肉」, 堅肉」,又叫 」,又叫「 又叫「硬肉」, 硬肉」,就言其這個胎 」,就言其這個胎, 就言其這個胎,肉都生出來了; 肉都生出來了; 有一種肉, 有一種肉,不像第三個禮拜的「 不像第三個禮拜的「軟肉」 軟肉」那麼軟了! 軟了!第五個禮拜叫「 第五個禮拜叫「形 位」,就是有身形了 」,就是有身形了。 就是有身形了。 若按著「 若按著「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來講, 來講,男女這種問題, 男女這種問題,為什麼男人、 男人、女人就生出一 種愛意來? 種愛意來?這個愛意就是個無明, 這個愛意就是個無明,這就是最初生出來的, 這就是最初生出來的,這就叫「 這就叫「一念 無明」。 無明」。男女互相生出一種愛心 」。男女互相生出一種愛心, 男女互相生出一種愛心,這就是「 這就是「無明」。「 無明」。「無明 」。「無明緣 無明緣行」,這 」,這 個無明一生出來了, 個無明一生出來了,然後就有了行為 然後就有了行為。有了什麼 有了什麼行為?就有交媾的行為 就有交媾的行為 ──男女性行 ──男女性行為 男女性行為了,這叫「 這叫「行」。「行 」。「行緣識」,有了行 」,有了行為 有了行為,然後就有一 種識, 種識,就是「 就是「納想為 納想為胎」這個「 這個「識」。在 」。在「識」的時候, 的時候,就是中陰身投 胎了。「 胎了。「識 。「識緣名色」, 名色」,有了識之後 」,有了識之後, 有了識之後,這有「 這有「名色」 名色」了,就是第一期叫 「凝滑」, 凝滑」,第二個禮拜就叫 」,第二個禮拜就叫「 第二個禮拜就叫「皰」,第三個禮拜叫 」,第三個禮拜叫「 第三個禮拜叫「軟肉」, 軟肉」,第四個禮 」,第四個禮 拜叫「 拜叫「硬肉」, 硬肉」,第五個禮拜叫 」,第五個禮拜叫「 第五個禮拜叫「形位」。 形位」。這形位就是 」。這形位就是「 這形位就是「名色位」。 名色位」。這是 」。這是 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眾生的開始, 生的開始,就是這個樣子。 就是這個樣子。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28 of 206
這十二因緣 這十二因緣,「名色 ,「名色緣 名色緣六入」,「 六入」,「六入 」,「六入緣 六入緣觸」,有了眼耳鼻舌身意 」,有了眼耳鼻舌身意, 有了眼耳鼻舌身意,就 有一種觸覺。 有一種觸覺。這個小孩子在母親肚子裏, 這個小孩子在母親肚子裏,和母親就有一種觸覺了。「 和母親就有一種觸覺了。「觸 。「觸 緣受」,有了觸覺 」,有了觸覺, 有了觸覺,他就想要領受, 他就想要領受,要領受觸的這種感覺。「 要領受觸的這種感覺。「受 。「受緣 愛」,有了領受 」,有了領受, 有了領受,然後就生出一種愛心來了, 然後就生出一種愛心來了,這正式生出愛來了, 這正式生出愛來了,這是 說這個小孩子。 這個小孩子。為什麼男女互相會生出一種愛心呢 男女互相會生出一種愛心呢?就在小孩子那個時 候,已經就種下了, 已經就種下了,就生出一種愛念。「 就生出一種愛念。「愛 。「愛緣取」,你 」,你有一種愛念, 有一種愛念,就 想要自己取了, 想要自己取了,就要把它 就要把它拿來。 拿來。為什麼要拿來呢 要拿來呢?「取 ?「取緣有」,就要取 」,就要取 為自己所有。「 自己所有。「有 。「有緣生」,有了 」,有了「 有了「有」,然後就又會生 」,然後就又會生。「 然後就又會生。「生 。「生緣老 死」,有了生 」,有了生, 有了生,又有了死。 又有了死。所以緣 所以緣覺觀這種十二因緣 覺觀這種十二因緣,說這個人的來 源,種子不淨、 種子不淨、因緣不淨; 不淨;父精、 父精、母血, 母血,這都是不淨的東西。 這都是不淨的東西。那麼有 了,然後就又會生; 然後就又會生;生了又死, 生了又死,就是這麼 就是這麼輪轉的。 輪轉的。這是十二因緣 這是十二因緣。 若是想要了生死, 若是想要了生死,頭一樣就要不起無明。 頭一樣就要不起無明。怎麼樣不起無明 怎麼樣不起無明呢 樣不起無明呢?就不生情 欲心, 欲心,沒有情欲心了; 沒有情欲心了;沒有無明了, 沒有無明了,就沒有情。 就沒有情。這男女的問題, 這男女的問題,為什麼 會發生關係呢 會發生關係呢?就因為 就因為最初這一念的無明。 最初這一念的無明。怎麼叫 怎麼叫「無明」 無明」呢?無明就 是不知道; 是不知道;男人見著女人, 男人見著女人,雖然說 雖然說是她生得怎麼 生得怎麼樣美貌 怎麼樣美貌, 樣美貌,為什麼你就動 心了呢 心了呢?在動心那個時候, 在動心那個時候,那就是生了無明。 那就是生了無明。女人對男人生出一種情 感,也是這樣子, 也是這樣子,就那個地方, 就那個地方,就是無明。 就是無明。所以無明是生死的根本, 所以無明是生死的根本,也 就是在這個地方! 就是在這個地方!我們對這個十二因緣 我們對這個十二因緣如果明白了, 如果明白了,就不被這十二因緣 就不被這十二因緣 轉了。 轉了。 「無明滅則行滅」, 無明滅則行滅」,你 」,你沒有無明, 沒有無明,就沒有行為 就沒有行為了。沒有行了, 沒有行了,就沒有 識。所以「 所以「無明滅則行滅, 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 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 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 滅,六入滅則觸滅, 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 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 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 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 滅,有滅則生滅, 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 生滅則老死滅。」這就都沒有了 。」這就都沒有了! 這就都沒有了!這叫「 這叫「還滅門」。 還滅門」。 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有「順生門」、「 順生門」、「還滅門 」、「還滅門」, 還滅門」,順著就生人 」,順著就生人, 順著就生人,若逆回來, 若逆回來,就可 以成佛的。 以成佛的。所以緣 所以緣覺就觀察這十二因緣 覺就觀察這十二因緣,人怎麼來的 怎麼來的? 來的?喔,來的時候很 不清淨的, 淨的,這父母赤白二渧 這父母赤白二渧,結成胎形, 結成胎形,很不清 很不清淨的! 淨的!所以他把這個無 明斷了, 明斷了,生死就了了。 生死就了了。 在梁武帝的時候, 在梁武帝的時候,佛法很盛行的; 佛法很盛行的;所有家裏邊有紅白喜事, 所有家裏邊有紅白喜事,都要請法師 來念經。 來念經。死了人也請法師念經, 死了人也請法師念經,結婚也請法師來念經, 結婚也請法師來念經,小孩子生日也請 法師來念經, 法師來念經,無論有什麼 無論有什麼事情, 事情,都請法師來念經。 都請法師來念經。念經, 念經,就是給祝願, 就是給祝願,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29 of 206
也就是給他說 也就是給他說幾句吉祥的話。 幾句吉祥的話。吉祥, 吉祥,very lucky。 lucky。說幾句吉祥的話, 幾句吉祥的話,就是 說好聽的話。 好聽的話。 當時有一個很有錢的人, 當時有一個很有錢的人,給他兒子娶媳 給他兒子娶媳婦,要結婚, 要結婚,就請誌公禪師到這 兒念經, 兒念經,給講吉祥的話。 給講吉祥的話。誌公禪師來了一看, 誌公禪師來了一看,就說了:「古古怪 :「古古怪, 古古怪,怪怪 古。」中國有句話 。」中國有句話說 中國有句話說「古怪」, 古怪」,他 」,他說:「古古怪 :「古古怪, 古古怪,怪怪古, 怪怪古,孫孫娶祖 母。」說 。」說是他這個孫子, 是他這個孫子,又把他祖母給娶回來做太太。 又把他祖母給娶回來做太太。什麼原因呢 原因呢? 因為這個孫子兩歲 這個孫子兩歲的時候, 的時候,祖母就死了, 祖母就死了,要死的時候, 要死的時候,就拉著她 就拉著她這個孫 子的手, 子的手,和家裏人說 和家裏人說:「現在誰我都可以不掛著了 :「現在誰我都可以不掛著了, 現在誰我都可以不掛著了,誰我都可以放心 了。唯獨就最忘不了我這個孫子, 唯獨就最忘不了我這個孫子,啊,將來誰照顧他呢 將來誰照顧他呢?誰可以幫 誰可以幫他忙 呢?」這 ?」這麼樣用手拉著她 樣用手拉著她這個孫子, 這個孫子,她就死了。 就死了。死了, 死了,到閻羅王那兒, 到閻羅王那兒, 閻羅王說 閻羅王說:「喔 :「喔,你這麼愛你的孫子! 的孫子!好,你回去給你 回去給你孫子做老婆 去!」於是又托生回來做女人 !」於是又托生回來做女人。 於是又托生回來做女人。她長大了, 長大了,這個孫子就把她 這個孫子就把她娶回來做太 太,這叫「 這叫「孫孫娶祖母」。 孫孫娶祖母」。為 」。為什麼誌公禪師這樣說呢 誌公禪師這樣說呢? 說呢?因為他有宿命 通,知道前生的事情, 知道前生的事情,所以他這樣講:「 所以他這樣講:「古古怪 :「古古怪, 古古怪,怪怪古, 怪怪古,孫孫娶祖 母。」 往房子前面一看, 往房子前面一看,他說:「女食母之肉 :「女食母之肉。」 女食母之肉。」看見一個小女孩子在那兒 。」看見一個小女孩子在那兒, 看見一個小女孩子在那兒, 拿著一塊肉吃呢 拿著一塊肉吃呢!這個肉, 這個肉,正是她 正是她母親死了托生做豬, 母親死了托生做豬,現在被殺了, 現在被殺了,這 小女孩子所吃的豬肉, 小女孩子所吃的豬肉,前生就是她 前生就是她的母親, 的母親,這叫「 這叫「女食母之肉」。 女食母之肉」。 又往鼓樂棚一看。 又往鼓樂棚一看。鼓樂棚, 鼓樂棚,就是中國結婚, 就是中國結婚,在門口有這鼓樂棚, 在門口有這鼓樂棚,奏音樂 的地方。 的地方。在音樂棚那兒吹吹打打的, 在音樂棚那兒吹吹打打的,往那兒一看, 往那兒一看,他說:「子打父皮 :「子打父皮 鼓。」在音樂棚那兒有鼓 。」在音樂棚那兒有鼓, 在音樂棚那兒有鼓,這蒙鼓的皮, 這蒙鼓的皮,正是這打鼓人父親的皮; 正是這打鼓人父親的皮;他的 父親死後做驢, 父親死後做驢,用這個驢皮蒙的鼓, 用這個驢皮蒙的鼓,這是「 這是「子打父皮鼓」。 子打父皮鼓」。 往炕上一看, 上一看,說:「豬羊 :「豬羊炕 豬羊炕上坐。」 上坐。」看見這豬和羊 。」看見這豬和羊, 看見這豬和羊,都在炕 都在炕上那兒坐 著。炕,就是床。 就是床。北方用炕 北方用炕,南方就用床。 南方就用床。炕,就是用磚搭的, 就是用磚搭的,晚間睡 覺睡在上面, 覺睡在上面,好像南京那個地方都是用炕 好像南京那個地方都是用炕的。誌公禪師看到這炕 誌公禪師看到這炕上這一 些人, 些人,這生是人, 這生是人,但是他們前生都是豬、 但是他們前生都是豬、羊;都是以前被人吃的豬羊, 都是以前被人吃的豬羊, 現在托生做人來了, 現在托生做人來了,想還報, 想還報,來吃豬、 來吃豬、羊來了。 羊來了。 又往那個豬肉鍋裏一看, 又往那個豬肉鍋裏一看,說:「六親鍋裏煮 :「六親鍋裏煮。」 六親鍋裏煮。」我不是 。」我不是說 我不是說過「六親眷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30 of 206
屬」嗎?這六親, 這六親,有父親的親戚、 有父親的親戚、母親的親戚、 母親的親戚、哥哥的親戚、 哥哥的親戚、弟弟的親 戚,或者嫂子的親戚; 或者嫂子的親戚;總而言之, 總而言之,六種最近的親戚。 六種最近的親戚。六親鍋裏煮, 六親鍋裏煮,以前 是他們的六親, 是他們的六親,現在托生做豬、 現在托生做豬、做羊, 做羊,都被拿來殺了, 都被拿來殺了,放到那個肉鍋裏 煮呢! 他說:「眾 :「眾人來賀喜, 人來賀喜,我看真 我看真是苦!」 是苦!」大家來到這兒都 !」大家來到這兒都說 大家來到這兒都說:「啊 :「啊,恭喜 你!恭喜!」 恭喜!」他 !」他說:「我看這 :「我看這真 我看這真是苦啊 是苦啊!」這是中國誌公禪師 !」這是中國誌公禪師, 這是中國誌公禪師,他有佛 眼的。 眼的。現在我們這個William 現在我們這個William, William,若能出家, 若能出家,那也是不得了的一個大德, 那也是不得了的一個大德, 但是他太太或者不肯放他。 但是他太太或者不肯放他。呵呵, 呵呵,放不下! 放不下! 胎卵溼 胎卵溼化:「胎卵溼 胎卵溼化」這是四生。「 這是四生。「胎 。「胎」,就是由胎而生的 」,就是由胎而生的。 就是由胎而生的。 「卵」,一般的飛禽都有卵 」,一般的飛禽都有卵, 一般的飛禽都有卵,由卵生。「 由卵生。「溼 。「溼」,有一種 」,有一種溼 有一種溼,才生出生命 來。「化 。「化」,就是變化 」,就是變化, 就是變化,自有化無, 自有化無,自無化有, 自無化有,變化出來的, 變化出來的,這是化 生。隨其所應: 隨其所應:「應」,就是感應 」,就是感應。 就是感應。每一種的生, 一種的生,各有它 各有它的感應。 的感應。 怎麼樣感應 怎麼樣感應呢 樣感應呢?卵唯想生: 卵唯想生:這卵生的眾 這卵生的眾生就是一種飛禽、 生就是一種飛禽、魚類。 魚類。飛禽要 父、母的緣 母的緣,連自己這種的業緣 連自己這種的業緣,還要有一種熱力; 還要有一種熱力;卵生, 卵生,有這四種的 因緣。這卵唯想生, 這卵唯想生,母雞孵卵, 孵卵,母雞在那兒菢 在那兒菢小雞子的時候, 子的時候,牠在那兒 趴著,熱得不得了, 熱得不得了,牠也不起來, 也不起來,一天只跑 一天只跑出去一趟 出去一趟,或者出去大便, 或者出去大便, 然後吃點東西又回來, 然後吃點東西又回來,一心一意就孵那個雞 一心一意就孵那個雞蛋,這所以說 這所以說「卵唯想 生」。 胎因情有: 胎因情有:「胎」,就因 」,就因為 就因為這一種情而有的。 這一種情而有的。溼以合感: 以合感:這個溼 這個溼生,要 有太陽光、 有太陽光、有溼性,才能化出眾 才能化出眾生。即要由太陽光和溼 即要由太陽光和溼性和合, 性和合,而有這 個溼生。化以離應: 化以離應:「化」,就是變化 」,就是變化; 就是變化;有自有化無、 有自有化無、自無化有這一種 變化。 變化。以上是胎、 以上是胎、卵、溼、化這四生。 化這四生。 O3結成相續 情想合離, 情想合離,更相變易, 更相變易,所有受業, 所有受業,逐其飛沈。 逐其飛沈。以是因緣 以是因緣,眾生相續。 生相續。 情想合離, 情想合離,更相變易: 更相變易:「情」,就是胎生 」,就是胎生;「 就是胎生;「想 ;「想」,就是卵生 」,就是卵生; 就是卵生; 「合」,就是 」,就是溼 就是溼生;「離 ;「離」,就是化生 」,就是化生。 就是化生。這四生「 這四生「更相變易」, 更相變易」,例如情 」,例如情 和想有「 和想有「合」的關係, 的關係,又有「 又有「離」的關係。 的關係。這互相變易, 這互相變易,就是變一次又 一次的, 一次的,互相變化而遷易。 互相變化而遷易。所有受業, 所有受業,逐其飛沈: 逐其飛沈:所有受這種業報的, 所有受這種業報的,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31 of 206
隨他自己的業, 隨他自己的業,或者「 或者「飛」,就是飛禽 」,就是飛禽; 就是飛禽;或者「 或者「沈」,就是魚 」,就是魚, 就是魚,沈到海 裏去。 裏去。 以是因緣 以是因緣,眾生相續: 生相續:以這種種的因緣 以這種種的因緣,這眾生就相續。「 生就相續。「眾 」,就 。「眾生」,就 是所有的胎、 是所有的胎、卵、溼、化,若卵生、 若卵生、若胎生、 若胎生、若溼生、若化生、 若化生、若有 想、若無想、 若無想、若非有想、 若非有想、若非無想、 若非無想、若有色、 若有色、若無色, 若無色,這種種的眾 這種種的眾生接 續不斷的。 續不斷的。前面是世界相續, 前面是世界相續,講這世界怎麼 講這世界怎麼樣成的世界 怎麼樣成的世界; 樣成的世界;現在就講怎麼 現在就講怎麼 樣成的眾 樣成的眾生,那個「 那個「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就是 」,就是眾 就是眾生相續的因緣 生相續的因緣。 N3業果相續(分三) O1業果指本
O2業債酬償
O3結成相續
今O1 (欲貪) 欲貪) 富樓那! 富樓那!想愛同結, 想愛同結,愛不能離, 愛不能離,則諸世間, 則諸世間,父母子孫相生不斷, 父母子孫相生不斷,是等則 以欲貪為 以欲貪為本。 富樓那! 富樓那!所有這個世界這一切的眾 所有這個世界這一切的眾生,想愛同結, 想愛同結,愛不能離: 愛不能離:這種妄想 和欲愛同結在一起。 和欲愛同結在一起。有這種愛, 有這種愛,就著住到這個愛上了, 就著住到這個愛上了,著住到這個愛 上,就不能捨離。 就不能捨離。這種的業感, 這種的業感,就如膠似漆, 就如膠似漆,好像膠膠到一起了, 好像膠膠到一起了,像漆 漆到一起了一樣。 漆到一起了一樣。則諸世間, 則諸世間,父母子孫相生不斷: 父母子孫相生不斷:這一切的世間, 這一切的世間,父親 生兒子, 生兒子,兒子又生孫子, 兒子又生孫子,這麼生生相續不斷。 生生相續不斷。是等則以欲貪為 是等則以欲貪為本:這種 的眾生,就是恣情縱欲, 就是恣情縱欲,以情欲做他的基本、 以情欲做他的基本、基礎。 基礎。 (殺貪) 殺貪) 貪愛同滋, 貪愛同滋,貪不能止, 貪不能止,則諸世間, 則諸世間,卵化溼 卵化溼胎,隨力強 隨力強弱,遞相吞 遞相吞食,是 等則以殺貪為 等則以殺貪為本。 貪愛同滋, 貪愛同滋,貪不能止: 貪不能止:有這種欲貪, 有這種欲貪,又有這種的愛, 又有這種的愛,彼此都想要滋養自 己的身體。 己的身體。滋養, 滋養,有的畜生就歡喜依人而生, 有的畜生就歡喜依人而生,由人來圈養牠 由人來圈養牠──好像 ──好像 豬、牛、羊,這都是由人來養牠 這都是由人來養牠。由人來養牠 由人來養牠,人也歡喜吃牠 人也歡喜吃牠來滋養自 己的身體, 己的身體,這種貪不能停止。 這種貪不能停止。 則諸世間, 則諸世間,卵化溼 卵化溼胎,隨力強 隨力強弱,遞相吞 遞相吞食:那麼這個世間, 這個世間,卵化溼 卵化溼胎 這四生, 這四生,就隨著他( 就隨著他(牠)自己力量的大小強 自己力量的大小強弱,而互相你 而互相你吃我, 吃我,我吃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32 of 206
你。大蟲子就吃小蟲子, 大蟲子就吃小蟲子,大魚就吃小魚, 大魚就吃小魚,大的生靈就吃小的眾 大的生靈就吃小的眾生,好像 老虎見著比牠 老虎見著比牠小的東西, 小的東西,牠都吃, 都吃,這就叫「 這就叫「弱肉強 弱肉強食」──軟弱的就變 ──軟弱的就變 成肉了, 成肉了,強壯的就吃這個肉。 壯的就吃這個肉。好像蛇專門吃老鼠, 好像蛇專門吃老鼠,在夏天的時候, 在夏天的時候,蛇吃 老鼠; 老鼠;可是到冬天的時候, 可是到冬天的時候,天氣一冷, 天氣一冷,蛇不能跑 蛇不能跑了,老鼠就吃牠 老鼠就吃牠。這互 相吃, 相吃,你吃我, 吃我,我吃你 我吃你。好像青 好像青蛙專門吃蟲子, 蛙專門吃蟲子,什麼地方有蟲子, 地方有蟲子,牠就 吃。雀鳥也專門吃蟲子, 雀鳥也專門吃蟲子,像大鵬金翅鳥就專門吃海裏的龍。 像大鵬金翅鳥就專門吃海裏的龍。大鵬金翅鳥 吃海裏的龍, 吃海裏的龍,就好像我們人吃麵 就好像我們人吃麵那麼樣吃法。 樣吃法。若吃慣了麵 若吃慣了麵的人, 的人,覺得麵 覺得麵 很好吃的; 很好吃的;大鵬金翅鳥吃龍, 大鵬金翅鳥吃龍,也是像我們人吃麵 也是像我們人吃麵那麼好吃。 好吃。 談起來大鵬金翅鳥, 談起來大鵬金翅鳥,在佛出世的時候有大鵬金翅鳥。 在佛出世的時候有大鵬金翅鳥。這大鵬金翅鳥, 這大鵬金翅鳥,兩 隻翅膀有多大呢 隻翅膀有多大呢?有三百三十由旬。 有三百三十由旬。這一由旬, 這一由旬,小由旬是四十里, 小由旬是四十里,中由 旬六十里, 旬六十里,大由旬八十里, 大由旬八十里,你看牠這個翅膀有三百三十由旬那麼 這個翅膀有三百三十由旬那麼大!牠 翅膀這麼 翅膀這麼一搧,把海的水就搧 把海的水就搧乾了, 乾了,就那麼 就那麼厲害! 厲害!牠吃龍怎麼 吃龍怎麼樣吃法 怎麼樣吃法 呢?牠用翅膀把海水這麼 用翅膀把海水這麼一搧,喔,那個龍就露出來了! 那個龍就露出來了!牠一口叼 一口叼起就 吃了, 吃了,就這麼 就這麼吃法。 吃法。我們現在看這個雀鳥, 我們現在看這個雀鳥,說是大的了, 是大的了,若和大鵬金翅 鳥一比, 鳥一比,那小得多呢 那小得多呢! 大鵬金翅鳥吃龍吃得太多了, 大鵬金翅鳥吃龍吃得太多了,龍又沒有地方躲 龍又沒有地方躲藏,於是就到佛那地方去 告狀,去請願了! 去請願了!說:「佛 :「佛!您是大慈悲大覺世尊, 是大慈悲大覺世尊,我們現在被大鵬鳥 把我們的子子孫孫都要給吃光了, 把我們的子子孫孫都要給吃光了,這怎麼辦呢 怎麼辦呢?」 辦呢?」佛 ?」佛說:「不要緊 :「不要緊, 不要緊,等 我給你 我給你想法子。」 想法子。」那 。」那麼大鵬金翅鳥也就到佛這地方來見佛。 大鵬金翅鳥也就到佛這地方來見佛。佛對牠 佛對牠講: 「你啊, 你啊,以後不要吃龍了! 以後不要吃龍了!這個龍的種類, 這個龍的種類,都要被你 都要被你給吃斷絕 給吃斷絕了!你現 在不要吃龍了!」 在不要吃龍了!」大鵬金翅鳥 我不吃龍,我要餓死囉 我要餓死囉!我沒 !」大鵬金翅鳥說 大鵬金翅鳥說:「那麼我不吃龍, 有東西吃, 有東西吃,會把我餓死的!」 會把我餓死的!」佛 !」佛說:「不要緊 :「不要緊! 不要緊!你等等, 等等,我的弟子每 我的弟子每逢 吃飯的時候, 吃飯的時候,就送飯給你 就送飯給你吃。」所以在佛 。」所以在佛教 所以在佛教裏頭, 裏頭,在中午拿出一點吃的 東西送到外邊去, 東西送到外邊去,這就是給大鵬金翅鳥吃的。 這就是給大鵬金翅鳥吃的。如果佛的弟子不給牠 如果佛的弟子不給牠吃的 時候, 時候,牠就要吃龍, 就要吃龍,把龍就給吃斷種了。 把龍就給吃斷種了。你看,由大鵬金翅鳥吃龍, 由大鵬金翅鳥吃龍,也 證明互相吞 證明互相吞食是真 食是真的! 你看!貓吃老鼠, 吃老鼠,但是老鼠可不敢吃貓 但是老鼠可不敢吃貓。不像蛇, 不像蛇,在夏天的時候, 在夏天的時候,蛇吃 老鼠; 老鼠;冬天的時候, 冬天的時候,老鼠就去吃蛇; 老鼠就去吃蛇;這都互相吞 這都互相吞食。啊,隨力強 隨力強弱,遞 相吞食,是等則以殺貪為 是等則以殺貪為本:這一等的眾 這一等的眾生,就互相殘殺, 就互相殘殺,以貪欲、 以貪欲、好 殺生, 殺生,做他( 做他(牠)們的一個基本業相── 們的一個基本業相──這種罪業的相 ──這種罪業的相。 這種罪業的相。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33 of 206
(盜貪) 盜貪) 以人食羊, 以人食羊,羊死為 羊死為人,人死為 人死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 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 死死生生,互來 相噉,惡業俱 惡業俱生,窮未來際, 窮未來際,是等則以盜貪為 是等則以盜貪為本。 以人食羊: 以人食羊:我們人吃肉, 我們人吃肉,就歡喜吃羊肉, 就歡喜吃羊肉,這是舉 這是舉羊來說 羊來說,也就包括其他 一切眾 一切眾生。單單說 單單說羊,這是舉 這是舉一可以類推其餘的, 一可以類推其餘的,馬、牛、羊、雞、 犬、豕都包括在內 豕都包括在內了。所以說 所以說,以人來吃羊肉, 以人來吃羊肉,羊死為 羊死為人,人死為 人死為羊: 先前我沒講過? 先前我沒講過?那個── 那個── 古古怪 怪怪古 孫孫娶祖母 女食母之肉 子打父皮鼓 豬羊炕 豬羊炕上坐 六親鍋裏煮 眾人來賀喜 我看真 我看真是苦
所以現在這不就說 所以現在這不就說了嗎?羊死了就做人, 羊死了就做人,人死了又變羊。 人死了又變羊。說:「我不相 :「我不相 信這個, 信這個,哪有這個道理! 有這個道理!羊還可以做人? 羊還可以做人?人可以做羊?」 人可以做羊?」你 ?」你若不相信的 話,不妨你 不妨你試試看! 試試看!你試試啊 試試啊,實驗到那個設身處地時, 實驗到那個設身處地時,你到羊的肚裏 頭,然後做了羊, 然後做了羊,就知道了! 就知道了!你說:「真 :「真是!這個法師講這個法, 這個法師講這個法,是真 的了!」 的了!」可是那時候來不及了 !」可是那時候來不及了。 可是那時候來不及了。那時候你 那時候你想修道, 想修道,在羊的肚裏不容易修 了! 羊死為 羊死為人,人死為 人死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 如是乃至十生之類:「如是」, 如是」,好像這樣子 」,好像這樣子。 好像這樣子。你 信不信? 信不信?好像這樣子似的, 好像這樣子似的,到十生之類。 到十生之類。到十生, 到十生,就一生到兩生、 就一生到兩生、三 生、四生、 四生、五生、 五生、六生 … …, …,所以說 所以說:「一 :「一脫人身, 人身,萬劫不復」。 萬劫不復」。你 」。你 把人身失落了, 把人身失落了,跑到畜生那個身上去, 到畜生那個身上去,再想回到人身上來, 再想回到人身上來,就不容易 了!或者一生、 或者一生、兩生、 兩生、三生、 三生、四生、 四生、五生, 五生,乃至十生, 乃至十生,到十生, 到十生,都不一 定回得到人身上再做人, 定回得到人身上再做人,所以才說 所以才說:「人身難得 :「人身難得,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 佛法難聞。」這人身 。」這人身 不容易得的! 不容易得的! 我們現在不論中國人、 我們現在不論中國人、西方人, 西方人,大家都是人。 大家都是人。你有人的身體, 有人的身體,就不會叫 你「畜生」 畜生」的。所以我們趁有個人的身體, 所以我們趁有個人的身體,趕快要用功修行, 快要用功修行,這人身難 得啊!不容易得的。「 不容易得的。「佛法難聞 。「佛法難聞」 佛法難聞」哪!我們現在, 我們現在,你看,就拿美國來 講,你說美國幾千萬人, 美國幾千萬人,真正的天天來學佛法、 正的天天來學佛法、聽佛法的, 聽佛法的,也就只有我 們三藩市這幾十個, 們三藩市這幾十個,其他地方或者有, 其他地方或者有,不會這麼 不會這麼認真來學。 來學。這是佛法難 聞。就拿美國來講, 就拿美國來講,你說有幾個人可以把這《 有幾個人可以把這《楞嚴經》 楞嚴經》由一開始講到終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34 of 206
了,這十卷都可以講完的? 這十卷都可以講完的?你找,你若能找出, 若能找出,我相信連三個都不會有 的!兩個, 兩個,或者勉強 或者勉強的。幾千萬人之中, 幾千萬人之中,就只有這麼 就只有這麼幾十個來研 幾十個來研究佛 法,這樣子來講, 這樣子來講,你說是不是佛法難聞呢 是不是佛法難聞呢?人身難得! 人身難得! 【編按】「如是乃至十生之類」,「十生」亦可解釋為十類眾生:卵 生、胎生、溼生、化生、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有色、無色。 死死生生, 死死生生,互來相噉 互來相噉:羊死了來做人, 羊死了來做人,人死了又做羊, 人死了又做羊,這種的循環無 端。你吃我, 吃我,我吃你 我吃你,你把我這個肚皮供飽了, 把我這個肚皮供飽了,我把你 我把你那個肚皮也給供 飽了, 飽了,互相這麼 互相這麼樣變化。 樣變化。你吃我的肉, 吃我的肉,我就吃你 我就吃你的肉; 的肉;羊也吃得肥肥 的,人也吃得肥肥的; 人也吃得肥肥的;兩個肥鬥 兩個肥鬥肥,看看誰吃誰吃得多。 看看誰吃誰吃得多。吃來吃去, 吃來吃去,不 單吃一生, 單吃一生,吃得十幾生。 吃得十幾生。所以人不要太肥了, 所以人不要太肥了,不要和羊鬥 不要和羊鬥肥!鬥肥,這 不會合帳的, 不會合帳的,不會有什麼賺 不會有什麼賺的 麼賺的! 惡業俱 惡業俱生,窮未來際: 窮未來際:那麼這樣子互相鬥 這樣子互相鬥吃,你吃我的肉, 吃我的肉,你吃我一 口!啊,等我來生吃你 等我來生吃你兩口! 兩口!哼,你吃我兩口, 吃我兩口,我又要吃你 我又要吃你四口! 四口!這總 要利上加利, 要利上加利,這個利息錢, 這個利息錢,再加到本錢上去, 再加到本錢上去,互相來回這麼 互相來回這麼加。喔,你 的利息多一點, 的利息多一點,他的利息也漲一點! 他的利息也漲一點!這惡業俱 這惡業俱生;俱生,就是這個惡業 寸步不離地跟著他, 不離地跟著他,到盡未來際, 到盡未來際,都沒有了。 都沒有了。盡未來際怎麼 盡未來際怎麼樣子 怎麼樣子呢 樣子呢?這 種的你 種的你吃我、 吃我、我吃你 我吃你,你吃我、 吃我、我吃你 我吃你,都不停止。 都不停止。什麼叫「未來 際」?未來際就是明天 」?未來際就是明天, 未來際就是明天,明天又是明天, 明天又是明天,明天又是明天! 明天又是明天!你說這個「 這個「明 天」有多少明天? 有多少明天?這就是盡未來際, 這就是盡未來際,沒有邊際, 沒有邊際,不能停止的。 不能停止的。你說這怎 麼辦哪?是不是很危險哪 是不是很危險哪?你想試一試? 想試一試?若是聽我的話, 若是聽我的話,就不必 go to try了 try了!不必試驗; 不必試驗;試驗, 試驗,這太危險了! 這太危險了!Don't go to try this way (不必去 試驗這個了)! 試驗這個了)! 是等則以盜貪為 是等則以盜貪為本:這一類等, 這一類等,就是以「 就是以「盜貪」 盜貪」為本。怎麼叫 怎麼叫「盜」 呢?「不與而取謂之盜 ?「不與而取謂之盜」。 不與而取謂之盜」。好像 」。好像你 好像你吃這隻羊的肉, 吃這隻羊的肉,這隻羊並沒有給你 這隻羊並沒有給你。 不像那個鹿野苑那些鹿, 不像那個鹿野苑那些鹿,一天供養出來一隻鹿給那個國王, 一天供養出來一隻鹿給那個國王,那是牠 那是牠歡喜 供養出來的, 供養出來的,或者就不需要還報。 或者就不需要還報。那麼這隻羊, 這隻羊,你無緣無故把牠 無故把牠捉來就 殺了, 殺了,殺了就吃牠 殺了就吃牠肉,這就叫「 這就叫「盜」。那 」。那麼「不與而取謂之盜」, 不與而取謂之盜」,你 」,你吃 牠的肉了, 的肉了,牠托生做人了, 托生做人了,你又做羊, 又做羊,牠又吃你 又吃你的肉。 的肉。這互相盜, 這互相盜,你盜 牠,牠就盜你 就盜你;你偷盜 你偷盜牠的肉, 的肉,牠也偷盜你的肉。 的肉。這個人死了做羊, 這個人死了做羊,這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35 of 206
又有一種陰報; 又有一種陰報;陰報, 陰報,默默中你 默默中你不知道, 不知道,但是受這種果報。 但是受這種果報。 所以這是很危險、 所以這是很危險、很危險的, 很危險的,我希望我的皈 我希望我的皈依弟子, 依弟子,不要冒危險試試, 不要冒危險試試, 想要去做羊, 想要去做羊,或者想要做豬。 或者想要做豬。因為我不願意我的皈 我不願意我的皈依弟子去墮落, 依弟子去墮落,我願 意他們都快一點成佛去, 意他們都快一點成佛去,所以我今天來勸告你 所以我今天來勸告你們各位, 們各位,不要去試驗這危 險的路了! 險的路了!不要走這危險的道路! 不要走這危險的道路! O2業債酬償 (殺盜無休) 殺盜無休) 汝負我命, 汝負我命,我還汝債, 我還汝債,以是因緣 以是因緣,經百千劫, 經百千劫,常在生死。 常在生死。 汝負我命, 汝負我命,我還汝債: 我還汝債:「負」,就是欠 」,就是欠。 就是欠。你欠我的命, 欠我的命,要還我的命; 要還我的命;我 欠你的命, 的命,也要還你 也要還你的命。 的命。你欠我的債, 欠我的債,要還我的債; 要還我的債;我欠你 我欠你的債, 的債,也 要還你 要還你的債。 的債。欠就要還, 欠就要還,我們互相來遞償。 我們互相來遞償。以是因緣 以是因緣,經百千劫, 經百千劫,常在 生死: 生死:以這種的因緣 以這種的因緣,經過百劫、 經過百劫、千劫, 千劫,甚至於萬劫, 甚至於萬劫,百千萬劫那麼 百千萬劫那麼長 的時間, 的時間,常常在生死輪迴裏邊。 常常在生死輪迴裏邊。 (欲貪無盡) 欲貪無盡) 汝愛我心, 汝愛我心,我憐汝色, 我憐汝色,以是因緣 以是因緣,經百千劫, 經百千劫,常在纏縛。 常在纏縛。 你一讀這個文, 一讀這個文,已經應該生出無窮的恐懼心了! 已經應該生出無窮的恐懼心了!你看這說 看這說的,汝愛我 心,我憐汝色: 我憐汝色:你就生出一種愛我的心了。 就生出一種愛我的心了。這一種愛心生出, 這一種愛心生出,就是「 就是「無 明」頭一個生出來了。「 頭一個生出來了。「我憐汝色 。「我憐汝色」, 我憐汝色」,這就是又有一個 」,這就是又有一個「 這就是又有一個「行」了,無明 就有行為 就有行為了。 「我憐汝色」, 我憐汝色」,看就生一種可憐心 」,看就生一種可憐心, 看就生一種可憐心,生一種憐愛的心; 生一種憐愛的心;這種的問題, 這種的問題,又 是講到男女的問題上來了。 是講到男女的問題上來了。這個世界, 這個世界,離開男女的問題, 離開男女的問題,好像就沒有話 講了, 講了,所以佛經上也是左說 所以佛經上也是左說一遍, 一遍,右說一遍。 一遍。可是佛並不主張「 可是佛並不主張「你愛 我、我愛你 我愛你」這麼亂愛、 亂愛、亂愛, 亂愛,這麼亂七八糟的亂愛一通, 亂七八糟的亂愛一通,一點規律也 沒有! 沒有!一點方法也沒有! 一點方法也沒有!以為這個事情是很隨便的, 這個事情是很隨便的,所以這就錯了! 所以這就錯了! 以是因緣 以是因緣,經百千劫: 經百千劫:以這種的因緣 以這種的因緣,又經過百千萬劫, 又經過百千萬劫,常在纏縛: 常在纏縛:像 用膠、 用膠、漆黏到一起了, 漆黏到一起了,分也分不開。 分也分不開。這個英文叫什麼 這個英文叫什麼?very sticky( sticky(很 黏)?你 )?你說,解也解不開, 解也解不開,擺脫不開, 不開,互相這麼 互相這麼黏,就以為 就以為這真是好得 意的! 意的!你還以為 還以為好,還覺得不錯呢 還覺得不錯呢!覺著 love, love! love 什麼啊?其實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36 of 206
怎麼樣 怎麼樣啊?你黏到這個地方, 黏到這個地方,就不能到佛那個果位上了。 就不能到佛那個果位上了。 O3結成相續 唯殺盜淫三為 唯殺盜淫三為根本, 根本,以是因緣 以是因緣,業果相續。 業果相續。 唯殺盜淫三為 唯殺盜淫三為根本: 根本:這業果從什麼 這業果從什麼地方來的? 地方來的?就從殺、 就從殺、盜、淫這三種東 西生出來的。 西生出來的。由殺, 由殺,就造殺業; 就造殺業;盜,就造偷 就造偷盜的業; 盜的業;淫,就造邪淫的 業。這三種又叫三惡, 這三種又叫三惡,殺、盜、淫就是身上的三惡, 淫就是身上的三惡,造出種種的惡業, 造出種種的惡業, 所以這三種業是根本。 所以這三種業是根本。以是因緣 以是因緣,業果相續: 業果相續:因為這種的關係、 這種的關係、這種的 因緣,所以世界相續、 所以世界相續、眾生相續, 生相續,現在業果又相續。 現在業果又相續。業果相續, 業果相續,也支持 眾生相續; 生相續;眾生相續, 生相續,就支持世界相續; 就支持世界相續;世界相續, 世界相續,又回來支持業果相 續。這來回循環無端, 這來回循環無端,所以周而復始的, 所以周而復始的,世界也是這樣成的, 世界也是這樣成的,眾生也這 樣來的, 樣來的,業果也這樣造的。 業果也這樣造的。 所以這世界就是這麼 所以這世界就是這麼個世界了! 個世界了!你若是看這個花花世界這麼 若是看這個花花世界這麼樣好, 樣好,你就 在這兒玩一玩; 在這兒玩一玩;你若看它 若看它不好, 不好,就回家去! 就回家去!家在什麼 家在什麼地方? 地方?就在佛的果 位那個地方! 位那個地方! L5雙關結答 富樓那! 富樓那!如是三種顛 如是三種顛倒相續, 倒相續,皆是覺明, 皆是覺明,明了知性, 明了知性,因了發相, 因了發相,從妄見 生山河大地諸有為 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次第遷流。 次第遷流。因此虛 因此虛妄終而復始。 妄終而復始。 富樓那: 富樓那:佛說完世界相續、 完世界相續、眾生相續、 生相續、業果相續這三種的道理之後, 業果相續這三種的道理之後,隨 著又叫了一聲富樓那! 著又叫了一聲富樓那!如是三種, 如是三種,顛倒相續: 倒相續:像前邊我所說 像前邊我所說這三種。 這三種。 「三種」, 三種」,就是世界相續 」,就是世界相續、 就是世界相續、眾生相續、 生相續、業果相續。 業果相續。這個世界怎麼 這個世界怎麼樣來 怎麼樣來 的?怎麼樣有生 怎麼樣有生、 樣有生、住、異、滅相續不斷? 滅相續不斷?眾生也是有生、 生也是有生、住、異、滅相 續不斷, 續不斷,業果也是有生、 業果也是有生、住、異、滅相續不斷。 滅相續不斷。這三種都是從「 這三種都是從「無明」 無明」 生出來的, 生出來的,我們要知道這個世界從什麼 我們要知道這個世界從什麼建立的, 建立的,也就是從這「 也就是從這「無明」 無明」建 立。世界有世界的無明, 世界有世界的無明,眾生有眾 生有眾生的無明, 生的無明,業果有業果的無明, 業果有業果的無明,這所 有一切有為 有一切有為法,都是從「 都是從「無明」 無明」建立起來的,「 建立起來的,「無明 ,「無明」 無明」就是有為 就是有為法的一 個母體。 個母體。所以我們人若能破無明, 所以我們人若能破無明,就見法性了; 就見法性了;沒有破無明, 沒有破無明,就見不著 法性。 法性。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37 of 206
皆是覺明: 皆是覺明:這個世界為 這個世界為什麼有這顛 有這顛倒相續的情形呢 倒相續的情形呢?這都是「 這都是「覺明」, 覺明」, 在本覺的上邊, 在本覺的上邊,又要加上一個「 又要加上一個「明」,所以就變成 」,所以就變成「 所以就變成「無明」 無明」了。明了知 性:這個無明生出了, 這個無明生出了,就生出一種虛 就生出一種虛妄的了知性了。 妄的了知性了。因了發相: 因了發相:因為這 個虛妄的了知性, 妄的了知性,就發出一切的相來, 就發出一切的相來,山河大地、 山河大地、眾生業果、 生業果、種種的相 都從這個發生出來的。 都從這個發生出來的。從妄見生山河大地諸有為 從妄見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妄見」, 妄見」,就是 」,就是虛 就是虛 妄的見。 妄的見。這些個相, 這些個相,都是從妄見生出來的, 都是從妄見生出來的,生出所有的山、 生出所有的山、河、大地所 有的有為 有的有為法、有為相。次第遷流: 次第遷流:它雖然這麼 雖然這麼森羅萬象, 森羅萬象,然而它 然而它並不 亂,都很有次第地這麼 都很有次第地這麼生出來, 生出來,次第生、 次第生、次第變化、 次第變化、次第流轉。 次第流轉。 因此虛 因此虛妄終而復始: 妄終而復始:就因為 就因為無明生出來這麼 無明生出來這麼多的虛 多的虛妄,生出這些個虛 生出這些個虛 妄,就完了又開始, 就完了又開始,完了又開始。 完了又開始。好像人死了又生, 好像人死了又生,生了又死, 生了又死,死了又 生,來回在這兒轉。 來回在這兒轉。轉來轉去, 轉來轉去,人也不覺悟為 人也不覺悟為什麼生了又會死? 生了又會死?死了又 會生? 會生?也不研 也不研究怎麼樣就生了 怎麼樣就生了? 樣就生了?怎麼樣又死了 怎麼樣又死了? 樣又死了?所以生的時候也不明 白,死的時候更糊塗。 死的時候更糊塗。 所謂「 所謂「來時糊塗去時迷」, 來時糊塗去時迷」,來的時候糊塗 」,來的時候糊塗, 來的時候糊塗,去的時候也不明白。 去的時候也不明白。那麼來 也不明白, 也不明白,去也不明白, 去也不明白,你說做這一生的人, 做這一生的人,也是糊糊塗塗的, 也是糊糊塗塗的,不明 白。所以生也不明白, 所以生也不明白,死也不明白, 死也不明白,就在這種「 就在這種「不明白」 不明白」的裏頭, 的裏頭,生來 死去, 死去,死去生來, 死去生來,你說可憐不可憐啊 可憐不可憐啊?你說這究竟有什麼 這究竟有什麼意思? 意思?究竟在 這個世界上, 這個世界上,就為的一天吃飽了飯, 的一天吃飽了飯,或者找一點錢? 或者找一點錢?沒有錢了, 沒有錢了,就去做 工;做工去, 做工去,掙了一點錢, 了一點錢,就為的吃飯、 的吃飯、穿衣服。 穿衣服。 你說人生就為 人生就為穿衣服、 穿衣服、吃飯和住個好房子, 吃飯和住個好房子,這簡直一點意思都沒有了! 這簡直一點意思都沒有了! 這莫如快一點死, 這莫如快一點死,比什麼 比什麼都好了! 都好了!你說這有什麼 這有什麼意思? 意思?又要去勞碌, 又要去勞碌,勞 碌回來又吃飯, 碌回來又吃飯,填這個無底的深坑; 這個無底的深坑;填了,它滿了, 滿了,明天又漏了; 明天又漏了;今天 滿了, 滿了,明天又漏了! 明天又漏了!甚至於早晨填 甚至於早晨填滿了, 滿了,中午又肚餓了; 中午又肚餓了;肚餓了, 肚餓了,又要 填這個窟窿; 這個窟窿;填完了, 完了,到晚間又餓了; 間又餓了;又餓了, 又餓了,又要新陳代謝, 又要新陳代謝,又要給 它騰地方, 騰地方,辦遷移的手續。 遷移的手續。你說這有什麼 這有什麼意思? 意思?一天到晚 一天到晚這麼麻煩, 麻煩,這 太沒有意思了! 太沒有意思了! 現在的人, 現在的人,人生最多不超過一百歲 人生最多不超過一百歲。中國人有這麼 中國人有這麼幾句話, 幾句話,說:「人生 :「人生 七十古來稀」, 七十古來稀」,人活到七十 」,人活到七十歲 人活到七十歲,從古來到現在都很少的。「 從古來到現在都很少的。「先除少年後 。「先除少年後 除老」, 除老」,一生中 」,一生中, 一生中,這少年的時候, 這少年的時候,在十五歲 在十五歲以前, 以前,什麼都不能做的。 都不能做的。 說:「我那個小孩子 :「我那個小孩子, 我那個小孩子,他可以派報紙, 他可以派報紙,都可以賺 都可以賺錢的。」 錢的。」那只可以 。」那只可以賺 那只可以賺很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38 of 206
少的錢, 少的錢,也談不到是做事情。 也談不到是做事情。美國人要到十八歲 美國人要到十八歲才可以自立, 才可以自立,中國人到 二十五歲 二十五歲也不能自立的, 也不能自立的,還是要爸爸 還是要爸爸媽媽給他飯吃 爸爸媽媽給他飯吃。「 媽媽給他飯吃。「先除少年 。「先除少年」, 先除少年」,這 」,這 個少年除去, 個少年除去,就十五年。「 就十五年。「後除老 。「後除老」, 後除老」,到老年 」,到老年, 到老年,把老年也除去十五年。 把老年也除去十五年。 為什麼除去十五年? 除去十五年?在最後那十五年, 在最後那十五年,你做什麼 做什麼事情, 事情,身體也不幫 身體也不幫你的 忙了。 忙了。眼睛先花了, 眼睛先花了,耳朵又聾了, 又聾了,牙也掉了, 牙也掉了,手也打顫顫了, 手也打顫顫了,這個腿也 邁不動步 邁不動步了,這是老的時候四肢都不幫 這是老的時候四肢都不幫忙你了,這又除去十五年。 這又除去十五年。 去了十五年少、 去了十五年少、十五年老, 十五年老,這就三十年了。 這就三十年了。中間還有剩多少年呢 中間還有剩多少年呢?「中 ?「中 間光景不多時」, 間光景不多時」,中間還有多少年 」,中間還有多少年呢 中間還有多少年呢?有四十年。 有四十年。這四十年, 這四十年,不是四十 年你就都做事情了,「 就都做事情了,「又有一半睡著了 ,「又有一半睡著了」, 又有一半睡著了」,這四十年之中 」,這四十年之中, 這四十年之中,又有一半睡 覺了。 覺了。連大小便、 連大小便、除衣服、 除衣服、穿衣服, 穿衣服,這又去了多少時間呢 這又去了多少時間呢?你說,這人 生最多也就是二十多年的時間來做事情, 生最多也就是二十多年的時間來做事情,又有什麼 又有什麼不得了的呢 不得了的呢?也沒有 什麼不得了的。 不得了的。這就是這個人生! 這就是這個人生! 我又想起來, 我又想起來,有三個老年人, 有三個老年人,一個大約六十歲 一個大約六十歲的,一個七十歲 一個七十歲的,一個 八十歲 八十歲的。這三個老翁在一起聚餐, 這三個老翁在一起聚餐,過年了, 過年了,你也拿一點錢, 也拿一點錢,我也拿一 點錢, 點錢,這叫「 這叫「打平夥」 打平夥」──就不是 ──就不是你 請我,也不是我請你 也不是我請你,是自己請自 就不是你請我, 己,在一起吃吃飯。 在一起吃吃飯。美國人多數歡喜這個辦 美國人多數歡喜這個辦法,中國人有的時候歡喜一 個人出錢。 個人出錢。但是這三個老翁大約都是很會算帳、 但是這三個老翁大約都是很會算帳、很會算術的, 很會算術的,所以叫你 所以叫你 出,我不合帳了; 我不合帳了;叫我出, 叫我出,你不合帳。 不合帳。哎,咱們自己出自己的, 們自己出自己的,自己請 自己, 自己,在一起吃吃飯, 在一起吃吃飯,大家談一談, 大家談一談,這麼熱鬧一下。 熱鬧一下。 這麼樣子, 樣子,這個六十多歲 這個六十多歲的老年人就說 的老年人就說話了, 話了,說什麼呢?「今年酒席筵 ?「今年酒席筵 前會」, 前會」,在今年我們喝酒吃菜 」,在今年我們喝酒吃菜, 在今年我們喝酒吃菜,這個酒席筵前, 這個酒席筵前,大家聚會了。「 大家聚會了。「不知明 。「不知明 年又少誰」, 年又少誰」,今年我們大家三個人在一起吃飯 」,今年我們大家三個人在一起吃飯, 今年我們大家三個人在一起吃飯,等到明年就不知道又少 誰了? 誰了?這就表示: 這就表示:我們都老了, 我們都老了,我們今年在酒席筵前會, 我們今年在酒席筵前會,不知明年誰就 死了? 死了?那個七十來歲 那個七十來歲的就說 的就說:「你 :「你說得太遠囉 得太遠囉!你啊, 你啊,未免算得太遠 了!」「那 !」「那你怎麼說呢 怎麼說呢?」 說呢?」他 ?」他說:「今 :「今晚脫了鞋和襪, 了鞋和襪,不知明日提不 提?」今天 ?」今天晚 今天晚間,我把鞋和襪子脫 我把鞋和襪子脫了,明天我還能不能穿這個鞋和襪 子,這我就不知道了! 這我就不知道了! 而到這個八十來歲 而到這個八十來歲的說:「唉 :「唉,你也講得太遠囉 也講得太遠囉!」他 !」他說:「那 :「那你又怎 麼樣講呢 樣講呢?」這個八十多 ?」這個八十多歲 這個八十多歲老年人就說 老年人就說:「我告訴 :「我告訴你 我告訴你!我這一口氣出 去,那一口氣, 那一口氣,它回不回來都不知道了。」 回不回來都不知道了。」這三個老年人都要 。」這三個老年人都要為 這三個老年人都要為「生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39 of 206
死」的事情, 的事情,來研究這個問題。 究這個問題。結果這三個老年人是不是能了生死啊 結果這三個老年人是不是能了生死啊? 大約他若遇著善知識, 大約他若遇著善知識,遇著一個明師( 遇著一個明師(一個好的師父), 一個好的師父),還都可以的 ),還都可以的; 還都可以的; 若不遇著明師, 若不遇著明師,相信是不會了生死的。 相信是不會了生死的。 我還有一個公案, 我還有一個公案,也有點關係, 也有點關係,今天也給大家講一講。 今天也給大家講一講。什麼呢?有一個 人死了, 人死了,到閻羅王那兒去見閻羅王。 到閻羅王那兒去見閻羅王。他就向閻羅王辯駁, 他就向閻羅王辯駁,說閻羅王不 對。他說:「閻羅王 :「閻羅王! 不通人情!你叫我來見你 叫我來見你,你應該給我一封 閻羅王!你真不通人情! 信,明白地告訴我, 明白地告訴我,再把我叫來, 再把我叫來,我好有個準備。 我好有個準備。你連一個電報、 連一個電報、一封 信、一個電話也不通知我, 一個電話也不通知我,你就把我捉來了! 就把我捉來了!你太沒有道理了!」 太沒有道理了!」 閻羅王就對他說 閻羅王就對他說:「我給 :「我給你 我給你好幾封信, 好幾封信,你都不知道?」 都不知道?」 「我沒有收到你 我沒有收到你的信!」 的信!」 「你鄰居有一個小孩子, 鄰居有一個小孩子,一生出來就死了, 一生出來就死了,這是我給你 這是我給你第一封信。 第一封信。你這 麼大年紀了, 大年紀了,那個小孩子一生出來就死了, 那個小孩子一生出來就死了,你應該覺悟, 應該覺悟,應該去修行 啊!」 「喔,那就是第一封信嗎 那就是第一封信嗎?那麼第二封信呢 第二封信呢?」 「第二封信, 第二封信,你眼睛有一個時期是不是花了, 眼睛有一個時期是不是花了,看東西看得不清 看東西看得不清楚了?」 楚了?」 「是啊!」 「這是第二封信!」 這是第二封信!」 「第三封信呢 第三封信呢?」 「你耳朵是不是有一個時候就聾了?」 是不是有一個時候就聾了?」 「不錯!」 不錯!」 「這是第三封信!」 這是第三封信!」 「那麼第四封信呢 第四封信呢?」 「第四封信, 第四封信,你的牙是不是都掉了?」 的牙是不是都掉了?」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40 of 206
「是啊!喔,這是第四封信給我? 這是第四封信給我?啊,這種字我都不認識, 這種字我都不認識,我不懂 我不懂這就 是閻羅王的信!」 是閻羅王的信!」 於是閻羅王說 於是閻羅王說:「這回 :「這回你 這回你還有話講沒有了?」 還有話講沒有了?」他自己一想 ?」他自己一想, 他自己一想,果然那小孩 子一出生就死了, 子一出生就死了,這令自己要覺悟, 這令自己要覺悟,這也對的。 這也對的。牙也掉了, 牙也掉了,眼睛也花 了,耳朵也聾了, 也聾了,這是給送信來了。 這是給送信來了。說:「那 :「那麼最後一封信是什麼 最後一封信是什麼 呢?」 「最後一封信, 最後一封信,你看見你 看見你頭髮都白了沒有啊 頭髮都白了沒有啊?」 「看見! 看見!喔,這是最後一封信!」 這是最後一封信!」於是這個人也沒話講了 !」於是這個人也沒話講了。 於是這個人也沒話講了。閻羅王說 閻羅王說: 「你吃了這麼 吃了這麼多肉, 多肉,好了, 好了,托生去做豬去囉 托生去做豬去囉!」於是就做豬了 !」於是就做豬了。 於是就做豬了。那麼究 竟什麼 竟什麼時候再回來做人呢 時候再回來做人呢?這就任何人也不知道了。 這就任何人也不知道了。 現在講「 現在講「業果相續」 業果相續」這種的問題, 這種的問題,所以我們每 所以我們每一個人應該迴光返照, 一個人應該迴光返照,看 看我們自己要怎 看我們自己要怎樣做下去。 樣做下去。有的人說 有的人說:「啊 :「啊,我知道了, 我知道了,現在我要出家 了。」你 。」你要出家了? 要出家了?你若真能出家才可以的; 能出家才可以的;不真能出家, 能出家,也不可以 的。有的人說 有的人說:「啊 :「啊,我現在覺得人生真 我現在覺得人生真沒有意思了, 沒有意思了,莫如快點死 了!」那也好 !」那也好, 那也好,快點死了, 快點死了,也或者快點像這個老年人, 也或者快點像這個老年人,說沒有給他信, 沒有給他信, 閻羅王打發他快點做豬去。 閻羅王打發他快點做豬去。那個豬就是最笨的, 那個豬就是最笨的,所以做事情也很笨的; 所以做事情也很笨的; 很笨的人, 很笨的人,將來都會做豬的。 將來都會做豬的。 所以你 所以你們現在學《 們現在學《楞嚴經》, 楞嚴經》,這都學得要 》,這都學得要「 這都學得要「不笨」, 不笨」,都要開智慧的 」,都要開智慧的。 都要開智慧的。這 《楞嚴經》 楞嚴經》就是叫你 就是叫你們開智慧, 們開智慧,若開智慧了, 若開智慧了,世界相續與你 世界相續與你也沒關係 了,眾生相續與你 生相續與你也沒關係了, 也沒關係了,業果相續與你 業果相續與你也沒關係了! 也沒關係了!那麼誰都和 我沒有關係, 我沒有關係,這不孤立, 這不孤立,變成一個孤獨者了嗎 變成一個孤獨者了嗎?不是, 不是,你這個時候, 這個時候,和 佛有了關係, 佛有了關係,和菩薩是親戚, 和菩薩是親戚,和羅漢做兄弟了! 和羅漢做兄弟了!你絕對不會孤立的 你絕對不會孤立的! 對不會孤立的! K2兼釋轉難(分二) L1滿慈執因疑果
L2佛分真妄喻釋
今L1 富樓那言: 富樓那言:若此妙覺, 若此妙覺,本妙覺明, 本妙覺明,與如來心, 與如來心,不增不減, 不增不減,無狀忽生山河 大地諸有為 大地諸有為相。如來今得妙空明覺, 如來今得妙空明覺,山河大地有為 山河大地有為習漏, 習漏,何當復生? 何當復生?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41 of 206
富樓那言: 富樓那言:聽釋迦牟尼佛說 聽釋迦牟尼佛說完了這三種顛 完了這三種顛倒相續的因緣 倒相續的因緣,富樓那又說 富樓那又說話 了,若此妙覺, 若此妙覺,本妙覺明: 本妙覺明:假設這個本來就是妙的一個覺, 假設這個本來就是妙的一個覺,這根本就是 妙而覺明的。 妙而覺明的。與如來心, 與如來心,不增不減: 不增不減:這個就是如來藏的心;「 這個就是如來藏的心;「如來 ;「如來 心」,也就是如來藏 」,也就是如來藏, 也就是如來藏,這個如來藏性, 這個如來藏性,在佛的份 在佛的份上也不增, 上也不增,在眾生的份 生的份 上也不減。 上也不減。眾生具足這個本妙的覺明, 生具足這個本妙的覺明,在佛的份 在佛的份上也是具足這個本妙覺 明;在佛也不多了一點點, 在佛也不多了一點點,在眾生也不少了一點點。 生也不少了一點點。無狀忽生: 忽生:「無 狀」,就是無 」,就是無緣 就是無緣無故。 無故。既然如來藏是這樣子, 然如來藏是這樣子,為什麼就無緣 就無緣無故「 無故「忽 生」,就是忽然間 」,就是忽然間, 就是忽然間,以前不是這樣子, 以前不是這樣子,它忽然間就生出來了。 忽然間就生出來了。生出什麼 生出什麼 呢?山河大地諸有為 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您說山河大地都是從如來藏性裏頭生出來的, 山河大地都是從如來藏性裏頭生出來的, 那為什麼無緣無故, 無故,它就生出山河大地這一切的有為 就生出山河大地這一切的有為法呢? 這一段文就是這個富樓那又生出一種懷疑來。 這一段文就是這個富樓那又生出一種懷疑來。他生出什麼 他生出什麼懷疑啊 懷疑啊?他懷 疑,眾生這個因性有始, 生這個因性有始,就是這個佛性有一個開始。 就是這個佛性有一個開始。又懷疑佛的果德有 終,就是佛成佛了, 就是佛成佛了,這種的果位還有終了的時候。 這種的果位還有終了的時候。也就是在這個眾 也就是在這個眾生, 有開始的時候做眾 有開始的時候做眾生;那麼成佛了, 成佛了,又有終了的時候。 又有終了的時候。就是佛將來也有 一個時候會不做佛, 一個時候會不做佛,再做眾 再做眾生的。 生的。他生出這麼 他生出這麼一種懷疑, 一種懷疑,所以就有上面 這一段的問題。 這一段的問題。 如來今得妙空明覺: 如來今得妙空明覺:「妙空」, 妙空」,就是微妙而 」,就是微妙而真 就是微妙而真空的本體。 空的本體。他說佛現在您 佛現在您 得到「 得到「妙空明覺」, 妙空明覺」,得到這個微妙而 」,得到這個微妙而真 得到這個微妙而真空的本體這種明覺。 空的本體這種明覺。那麼如來得 到這種妙空明覺了, 到這種妙空明覺了,山河大地有為 山河大地有為習漏: 習漏:這山河大地有為 這山河大地有為的習漏, 的習漏,這諸 有為法,這有為 這有為的習氣。「 的習氣。「習漏 。「習漏」, 習漏」,就是習氣 」,就是習氣。 就是習氣。前幾天我不講過畢陵伽 婆蹉叫小婢住流? 婆蹉叫小婢住流?那就是餘習, 那就是餘習,就是這種習漏。 就是這種習漏。那麼您有為的習漏都沒 有了, 有了,何當復生: 何當復生:將來又會生出這個有為 將來又會生出這個有為的習漏嗎 的習漏嗎?就是在佛, 就是在佛,您已經 成佛了, 成佛了,還會不會生無明? 還會不會生無明?眾生是由無明生出來的, 生是由無明生出來的,那麼您現在成佛 了,還會不會有無明生呢 還會不會有無明生呢? 成佛了之後, 成佛了之後,就沒有無明了! 就沒有無明了!在等覺菩薩, 在等覺菩薩,還有無明, 還有無明,不過他少。 不過他少。這若 比較起來, 比較起來,很難有一個方法來把它 很難有一個方法來把它形容盡了。 形容盡了。在眾生份上,有八萬四千 煩惱。 煩惱。這些個煩惱, 這些個煩惱,都是從無明這兒生出來的。 都是從無明這兒生出來的。在等覺菩薩的境界上; 在等覺菩薩的境界上; 什麼叫「等覺菩薩」 等覺菩薩」呢?就是等於佛的覺悟, 就是等於佛的覺悟,而還沒有正式成佛, 而還沒有正式成佛,沒有 證到佛的果位, 證到佛的果位,不過等於佛而已。 不過等於佛而已。佛的果位叫「 佛的果位叫「妙覺」, 妙覺」,那 」,那麼「等 覺」,這還是菩薩 」,這還是菩薩。 這還是菩薩。等覺菩薩還有一分生相無明沒有破, 等覺菩薩還有一分生相無明沒有破,這一分, 這一分,就像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42 of 206
前幾天講的那個鄰虛 前幾天講的那個鄰虛塵,在微塵裏邊最小, 在微塵裏邊最小,就那麼 就那麼微細! 微細! L2佛分真妄喻釋(分二) M1喻妄不復生 N1無明本空
M2喻真不復變
M1分二
N2萬法現無
今N1 佛告富樓那: 佛告富樓那:譬如迷人, 譬如迷人,於一聚落, 於一聚落,惑南為 惑南為北。此迷為 此迷為復因迷而有? 復因迷而有?因 悟所出? 悟所出? 富樓那言: 富樓那言:如是迷人, 如是迷人,亦不因迷, 亦不因迷,又不因悟。 又不因悟。何以故? 何以故?迷本無根, 迷本無根,云何 因迷? 因迷?悟非生迷, 悟非生迷,云何因悟? 云何因悟? 佛告富樓那: 佛告富樓那:佛聽見富樓那問佛什麼 佛聽見富樓那問佛什麼時候再有無明生起來, 時候再有無明生起來,就是這個山 河大地都是因為 河大地都是因為無明生出來的。 無明生出來的。以前在沒有生出山河大地的時候, 以前在沒有生出山河大地的時候,都是 依照這個「 依照這個「本覺」, 本覺」,就那個 」,就那個「 就那個「性覺妙明, 性覺妙明,本覺明妙」。 本覺明妙」。依照這個 」。依照這個「 依照這個「真 覺」而生出的無明, 而生出的無明,就有了山河大地; 就有了山河大地;現在佛成佛了, 現在佛成佛了,佛什麼 佛什麼時候再生 出這個「 出這個「無明」 無明」呢?「何當復生 ?「何當復生」, 何當復生」,佛的習漏已經盡了 」,佛的習漏已經盡了, 佛的習漏已經盡了,那麼將來還會 生這種無明嗎 生這種無明嗎? 佛聽見富樓那這樣問, 佛聽見富樓那這樣問,就告訴富樓那, 就告訴富樓那,譬如迷人: 譬如迷人:我現在給你 我現在給你舉出一個 比方來。 比方來。譬如有這麼 譬如有這麼一個迷人。 一個迷人。他怎麼迷的 怎麼迷的呢 迷的呢?迷的什麼 迷的什麼呢?他是這樣 情形, 情形,於一聚落, 於一聚落,惑南為 惑南為北:「聚落」, 聚落」,就是大家聚會到一起 」,就是大家聚會到一起, 就是大家聚會到一起,有很多 人在這個地方住。 人在這個地方住。這個迷人, 這個迷人,他以為 他以為南方就是北方, 南方就是北方,轉向了。 轉向了。轉了向, 轉了向, 就是迷失方向了。 就是迷失方向了。那麼他惑南為 他惑南為北,是不是把北方丟 是不是把北方丟了?或者把南方丟 或者把南方丟 失了呢 失了呢?不是的。 不是的。南方根本還是南方, 南方根本還是南方,北方還北方, 北方還北方,南北這個方向並沒 有失去。 有失去。不過這個人, 不過這個人,在他本人迷失方向的時候, 在他本人迷失方向的時候,由無明就惑南為 由無明就惑南為北, 生出一種迷了。 生出一種迷了。這個本覺, 這個本覺,就比方這聚落。 就比方這聚落。此迷為 此迷為復因迷而有? 復因迷而有?因悟所 出:這個「 這個「迷」,是因 」,是因為 是因為「迷」而有的呢 而有的呢?還是因為 還是因為「悟」,這個 」,這個「 這個「明 白」,而生出的 」,而生出的呢 而生出的呢? 什麼叫「聚落」? 聚落」?聚落本來是人住的地方 」?聚落本來是人住的地方, 聚落本來是人住的地方,這個聚落就比喻 這個聚落就比喻「如來藏 性」。「迷人 」。「迷人」, 迷人」,就是 」,就是眾 就是眾生生出一種錯覺妄想。 生生出一種錯覺妄想。南方和北方這兩方, 南方和北方這兩方,這 表示真 表示真和妄, 和妄,就一個「 就一個「覺」,一個 」,一個「 」。這個迷人, 他把覺當了迷, 一個「迷」。這個迷人 這個迷人,他把覺當了迷, 迷當了覺, 迷當了覺,所以方向就失去了。 所以方向就失去了。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43 of 206
富樓那言: 富樓那言:富樓那聽見佛問這個迷, 富樓那聽見佛問這個迷,是因為 是因為本來就有個迷, 本來就有個迷,又生出來個 迷呢?還是因為 還是因為悟,而出現這個迷呢 而出現這個迷呢?富樓那就說 富樓那就說了,如是迷人, 如是迷人,亦不 因迷, 因迷,又不因悟: 又不因悟:這個迷人, 這個迷人,也不是因為 也不是因為迷,生出來的迷; 生出來的迷;也不是因為 也不是因為 悟,生出來的迷。 生出來的迷。何以故: 何以故:為什麼?迷本無根: 迷本無根:這個迷, 這個迷,根本就沒有 的。那麼根本沒有, 根本沒有,怎麼會再生出個迷來 怎麼會再生出個迷來呢 會再生出個迷來呢?怎麼會在迷中生迷 怎麼會在迷中生迷呢 會在迷中生迷呢?這 是沒有的。 是沒有的。這本來就沒有迷, 這本來就沒有迷,所以這個迷, 所以這個迷,不是因為 不是因為迷生出來的。 迷生出來的。就是 我們這個人本來沒有無明, 我們這個人本來沒有無明,這個無明不是因為 這個無明不是因為無明生出來的。 無明生出來的。 這個「 這個「無明」 無明」就像什麼 就像什麼?就像一個影子。 就像一個影子。我們每 我們每一個人的智慧, 一個人的智慧,光明方 面就等於智慧; 面就等於智慧;黑暗方面, 黑暗方面,就等於愚癡。 就等於愚癡。我們人因為 我們人因為背覺合塵了, 背覺合塵了,所以 就有了無明; 就有了無明;你若是背塵合覺, 若是背塵合覺,無明就沒有了。 無明就沒有了。無明也就好像鏡子裏現 的影像, 的影像,鏡子裏頭本來沒有影像; 鏡子裏頭本來沒有影像;有影像現出來, 有影像現出來,也並不是鏡子裏頭有 的影像, 的影像,是由你 是由你的外像而顯露出來。 的外像而顯露出來。所以無明並不是在真 所以無明並不是在真覺上生出來 的,它是「依真起妄」, 起妄」,依照這個 」,依照這個「 依照這個「真」,生出個 」,生出個「 生出個「妄」來。就好像我 們的身影, 們的身影,並不是我們的身體, 並不是我們的身體,但是因為 但是因為身體, 身體,才有這個影子。 才有這個影子。 迷本無根, 迷本無根,云何因迷, 云何因迷,這個「 這個「迷」,它 」,它自己沒有個根, 自己沒有個根,怎麼能再生出個 怎麼能再生出個 迷呢?譬如一切草, 譬如一切草,怎麼生出草 怎麼生出草呢 生出草呢?要有個種子在那兒生出來。 要有個種子在那兒生出來。迷,根 本沒有種子, 本沒有種子,沒有根的, 沒有根的,本來就沒有個「 本來就沒有個「迷」,怎麼 」,怎麼會生出個 怎麼會生出個「 會生出個「迷」 來?所以這個迷, 所以這個迷,不是因迷而生出來的, 不是因迷而生出來的,也不是因悟而生出來的。 也不是因悟而生出來的。 悟非生迷, 悟非生迷,云何因悟: 云何因悟:他既然覺悟了, 然覺悟了,怎麼會又生出來迷 怎麼會又生出來迷呢 會又生出來迷呢?「悟 ?「悟」, 就是明白、 就是明白、覺悟。 覺悟。既然覺悟就是對著迷而言覺; 然覺悟就是對著迷而言覺;這「迷」和「覺悟」 覺悟」是 相對的, 相對的,所以你 所以你若說「迷」是因為 是因為「悟」生出來的, 生出來的,也是沒有這個道理 的,這也不可以這樣講的。 這也不可以這樣講的。 佛言: 佛言:彼之迷人, 彼之迷人,正在迷時, 正在迷時,倏有悟人, 倏有悟人,指示令悟。 指示令悟。富樓那! 富樓那!於意云 何?此人縱迷於此聚落, 此人縱迷於此聚落,更生迷不? 更生迷不? 不也! 不也!世尊! 世尊! 富樓那! 富樓那!十方如來亦復如是。 十方如來亦復如是。此迷無本, 此迷無本,性畢竟空。 性畢竟空。昔本無迷, 昔本無迷,似有迷 覺;覺迷迷滅, 覺迷迷滅,覺不生迷。 覺不生迷。 佛言: 佛言:彼之迷人, 彼之迷人,正在迷時: 正在迷時:現在佛告訴富樓那說 現在佛告訴富樓那說是:那個迷人, 那個迷人,正在 這個也不知道南和北的時候, 這個也不知道南和北的時候,以為南就是北了; 南就是北了;這是比方以為 這是比方以為迷就是覺 了。本來我們人有一個真 本來我們人有一個真正的覺悟, 正的覺悟,而他以為 而他以為這個「 這個「迷」就是「 就是「覺」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44 of 206
了!他自己不知道他是迷, 他自己不知道他是迷,惑南為 惑南為北,認為這是真 這是真了,也就是他認為 也就是他認為這 個「迷」也就是「 也就是「覺」了。好像我們人任性, 好像我們人任性,有什麼 有什麼事情就任性去做, 事情就任性去做, 認為我這樣做就對了。 我這樣做就對了。見著人, 見著人,我認為 我認為這個人和我不好, 這個人和我不好,就發他一頓脾 氣;我認為 我認為那一個人對我好, 那一個人對我好,就歡迎他, 就歡迎他,這就是對了。 這就是對了。其實這都是顛 其實這都是顛 倒!但是他不知道是顛 但是他不知道是顛倒,不知道這是「 不知道這是「惑南為 惑南為北」。 那麼他正在迷的時候, 他正在迷的時候,倏有悟人, 倏有悟人,指示令悟: 指示令悟:「悟人」, 悟人」,就是佛 」,就是佛, 就是佛,就是 個善知識。 個善知識。在這時候, 在這時候,佛就指示他說 佛就指示他說:「你 :「你現在是迷失方向了, 現在是迷失方向了,你應該 反迷歸覺。」 反迷歸覺。」說 。」說:「這個才是南方 :「這個才是南方, 這個才是南方,你現在認為 現在認為這是北方, 這是北方,這是錯 了!」就指明了他這個迷和覺 !」就指明了他這個迷和覺。 就指明了他這個迷和覺。 富樓那! 富樓那!於意云何: 於意云何:在你的意思裏怎麼 的意思裏怎麼樣 怎麼樣啊?此人縱迷於此聚落, 此人縱迷於此聚落,更生 迷不: 迷不:這個人縱然就是不知道這南北的方向, 這個人縱然就是不知道這南北的方向,在這個聚落裏頭, 在這個聚落裏頭,有人告 訴他方向了, 訴他方向了,那麼他還會不會再生多一點迷呢 他還會不會再生多一點迷呢?不也! 不也!世尊: 世尊:富樓那就 說了:「不會的 :「不會的, 不會的,已經有人指明了, 已經有人指明了,他就不會再迷了! 他就不會再迷了!世尊!」 世尊!」 我們在迷昧的時候, 我們在迷昧的時候,就是在做夢呢 就是在做夢呢!可是我們在這兒做夢, 可是我們在這兒做夢,自己不承認 是做夢。 是做夢。我告訴你 我告訴你,說你現在做夢, 現在做夢,你也不承認的。 也不承認的。你想:「啊 :「啊,我現 在沒有做夢, 在沒有做夢,也沒有睡覺。 也沒有睡覺。你怎麼說 怎麼說我做夢呢 我做夢呢?」這就好像什 ?」這就好像什麼 這就好像什麼呢?人 在做夢的時候, 在做夢的時候,夢見自己做皇帝或者做總統了; 夢見自己做皇帝或者做總統了;或者發財了, 或者發財了,有洛克菲 勒那麼 勒那麼有錢, 有錢,或者有甘迺迪那麼 或者有甘迺迪那麼有錢。 有錢。在做夢, 在做夢,自己富貴榮華集一身, 自己富貴榮華集一身, 兼而有之, 兼而有之,又有錢, 又有錢,又做大官, 又做大官,親戚也都不是博士就是教 親戚也都不是博士就是教授,再不就盡 是有地位的人。 是有地位的人。這在做夢, 這在做夢,遇著這麼 遇著這麼一個環境, 一個環境,好像呂洞賓做夢似的。 好像呂洞賓做夢似的。 那麼他正在做夢的時候, 他正在做夢的時候,有人就說 有人就說明白了:「 明白了:「你 :「你現在是做夢哪 現在是做夢哪,不是真 不是真 的!」你 !」你說這個人會不會相信:「 這個人會不會相信:「喔 :「喔,我現在是做夢呢 我現在是做夢呢!」「我現在 !」「我現在, 我現在, 你看,這富貴功名什麼 這富貴功名什麼都有!」 都有!」他不相信的 !」他不相信的。 他不相信的。等他夢醒了, 等他夢醒了,這時候才知 道:「喔 :「喔,我做這麼 我做這麼一個好夢, 一個好夢,這個夢這麼 這個夢這麼樣好, 樣好,我怎麼這 怎麼這麼快就醒了 呢?」自己還認 ?」自己還認為 自己還認為醒得太快了! 醒得太快了!對這個夢境回憶, 對這個夢境回憶,還非常留戀。 還非常留戀。 這就好像我們現在在這世界上, 這就好像我們現在在這世界上,忙忙碌碌, 忙忙碌碌,今天跑 今天跑到這兒去, 到這兒去,明天那兒 去,跑來跑去的, 去的,就想: 就想:我將來做什麼 我將來做什麼?怎麼樣子 怎麼樣子?「 樣子?「未得之 ?「未得之, 未得之,患得 之」,沒有得到的就想要得著 」,沒有得到的就想要得著它 沒有得到的就想要得著它。「已得之 。「已得之, 已得之,患失之」, 患失之」,已經得著的 」,已經得著的, 已經得著的, 或者財產 或者財產,或者什麼 或者什麼東西, 東西,得著又怕丟 得著又怕丟了。生了種種的執著, 生了種種的執著,種種的纏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45 of 206
縛。等到開悟了, 等到開悟了,那時候:「 那時候:「喔 :「喔,我以前做那個事情, 我以前做那個事情,怎麼那 怎麼那麼顛倒 麼顛倒 呢?」可是開悟的人 ?」可是開悟的人, 可是開悟的人,不會再留戀沒開悟以前那個境界, 不會再留戀沒開悟以前那個境界,不會留戀的! 不會留戀的! 不像那個做好夢的人, 不像那個做好夢的人,醒了, 醒了,還怨:「 還怨:「為 :「為什麼我要醒得這麼 我要醒得這麼快呢?」不 ?」不 會有這個情形! 會有這個情形!這是所不同的地方。 這是所不同的地方。 佛說了一個比喻 了一個比喻,說:「這個惑南 :「這個惑南為 這個惑南為北的迷人, 北的迷人,如果有一個悟的人, 如果有一個悟的人,給 他指示出來南北的方向, 他指示出來南北的方向,確定是南北的方向了。 確定是南北的方向了。他在這個聚落裏邊, 他在這個聚落裏邊,還 會不會再迷呢 會不會再迷呢?」富樓那 ?」富樓那說 :「不會再迷的了。」 富樓那! 富樓那說:「不會再迷的了 不會再迷的了。」所以佛 。」所以佛說 所以佛說,富樓那! 十方如來, 十方如來,亦復如是: 亦復如是:十方的佛, 十方的佛,也就像這樣似的。 也就像這樣似的。就像那個迷人, 就像那個迷人,有 人指示令他不迷了, 人指示令他不迷了,他不會再迷了。 他不會再迷了。 此迷無本, 此迷無本,性畢竟空: 性畢竟空:為什麼不會再迷了呢 不會再迷了呢?因為這個迷沒有根本, 這個迷沒有根本,它 再生不出一個迷來。 再生不出一個迷來。它沒有根本, 沒有根本,這個「 這個「迷」的「性」是空的。 是空的。因為根 本就沒有迷, 本就沒有迷,所以它 所以它也沒有個「 也沒有個「性」;沒有個 」;沒有個「 沒有個「性」,所以是畢竟空 」,所以是畢竟空, 所以是畢竟空, 沒有的。 沒有的。昔本無迷, 昔本無迷,似有迷覺: 似有迷覺:在以前根本就沒有一個「 在以前根本就沒有一個「迷」,沒有一 」,沒有一 個不明白, 個不明白,只是好像有這麼 只是好像有這麼個迷的一種感覺。「 個迷的一種感覺。「似有 。「似有」, 似有」,它 」,它根本就沒 有,不過相似有而已。 不過相似有而已。相似有, 相似有,就是好像有似的; 就是好像有似的;好像有, 好像有,並不是真 並不是真 有,這是個虛 這是個虛妄的。 妄的。就好像迷了方向的那個人, 就好像迷了方向的那個人,方向並沒有失掉, 方向並沒有失掉,不過 他不認識方向而已, 他不認識方向而已,所以這叫「 所以這叫「似有迷覺」。 似有迷覺」。 覺迷迷滅: 覺迷迷滅:雖然有這麼 雖然有這麼一種感覺, 一種感覺,但是你 但是你若是明白這個「 若是明白這個「迷」,覺悟這 」,覺悟這 個「迷」了,這個「 這個「迷」就滅了。 就滅了。 我常對你 我常對你們講,「 們講,「不怕念起 ,「不怕念起, 不怕念起,就怕覺遲」。 就怕覺遲」。不怕 」。不怕你 不怕你妄念生出來, 妄念生出來,人誰都 有妄念的, 有妄念的,都有這種妄想。 都有這種妄想。妄想紛飛, 妄想紛飛,這個沒有了, 這個沒有了,那個又來了, 那個又來了,妄想 很多的。 很多的。可是你 可是你不要怕妄想起來, 不要怕妄想起來,就怕你 就怕你覺悟得遲! 覺悟得遲!你覺悟得要快, 覺悟得要快,你 不要覺悟得慢。 不要覺悟得慢。覺悟快怎麼 覺悟快怎麼樣 怎麼樣呢?你生出一個妄想, 生出一個妄想,你要溯本窮源, 要溯本窮源,問 這個妄想的母親是誰? 這個妄想的母親是誰?找它那個母親去! 那個母親去!從什麼 從什麼地方生出這種妄想? 地方生出這種妄想?你 如果找著那個妄想的母親, 如果找著那個妄想的母親,就叫她 就叫她管一管她 管一管她這個孩子。 這個孩子。可是這個妄想並 沒有母親, 沒有母親,所以這孩子也就沒有人管了。 所以這孩子也就沒有人管了。雖然沒有人管, 雖然沒有人管,可是你 可是你一找它 一找它 的媽媽, 的媽媽,這個小孩子也就老實了, 這個小孩子也就老實了,也就不會再頑皮了, 也就不會再頑皮了,它也就沒有了; 也就沒有了; 因為它沒有母親 為它沒有母親。 沒有母親。 所以你 所以你「覺迷迷滅」, 覺迷迷滅」,你 」,你能覺悟這是個「 能覺悟這是個「迷」,這個 」,這個「 這個「迷」就沒有了。 就沒有了。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46 of 206
覺不生迷: 覺不生迷:你覺悟之後, 覺悟之後,就不會再生出這種迷來了, 就不會再生出這種迷來了,就不會再不明白 了。為什麼?因為你已經覺悟了, 已經覺悟了,迷就滅了, 迷就滅了,就不會再生出迷來。 就不會再生出迷來。所以 佛已經成佛了, 佛已經成佛了,無明斷了, 無明斷了,就不會再生無明了。 就不會再生無明了。因為無明也是沒有根本 的;沒有根本, 沒有根本,所以它 所以它也就沒法子再生出來了。 也就沒法子再生出來了。 N2萬法現無(分三) O1舉喻
O2辨定
O3法合
今O1 亦如翳人見空中華, 亦如翳人見空中華,翳病若除, 翳病若除,華於空滅。 華於空滅。忽有愚人, 忽有愚人,於彼空華所滅空 地,待華更生。 待華更生。汝觀是人, 汝觀是人,為愚為慧? 亦如翳人見空中華: 亦如翳人見空中華:迷,也就像那個翳人, 也就像那個翳人,他眼睛有毛病, 他眼睛有毛病,眼睛上生翳 子了。 子了。因為眼睛生了翳子, 眼睛生了翳子,他看空中有狂華── 他看空中有狂華──虛 ──虛空裏華很多, 空裏華很多,並且還 非常的美麗, 非常的美麗,非常的好看。 非常的好看。他為什麼看見空中有華呢 看見空中有華呢?就因為 就因為眼睛有了 毛病, 毛病,才看見虛 才看見虛空裏有華。 空裏有華。翳病若除, 翳病若除,華於空滅: 華於空滅:眼睛的翳病沒有了, 眼睛的翳病沒有了, 恢復正常了, 恢復正常了,這個華在虛 這個華在虛空裏頭也就滅了。 空裏頭也就滅了。我現在問一問各位, 我現在問一問各位,究竟虛 究竟虛 空裏頭有沒有華? 空裏頭有沒有華?若沒有華, 若沒有華,他怎麼看見華了 怎麼看見華了? 看見華了?喔,他眼睛有毛病了! 他眼睛有毛病了! 病好了呢 病好了呢?這「華於空滅」, 華於空滅」,華就又滅了 」,華就又滅了。 華就又滅了。你說,這華到底是滅了沒 滅? 忽有愚人: 忽有愚人:在這個華於空滅的時候, 在這個華於空滅的時候,這華沒有了、 這華沒有了、就滅了。 就滅了。可是竟有這 樣的愚人;「 樣的愚人;「愚人 ;「愚人」, 愚人」,就是非常沒有智慧的人 」,就是非常沒有智慧的人。 就是非常沒有智慧的人。這「愚人」, 愚人」,也就是前 」,也就是前 邊那個「 邊那個「迷人」。 迷人」。於彼空華所滅空地 待華更生:就在所看見那個空華 」。於彼空華所滅空地, 於彼空華所滅空地,待華更生: 滅的地方, 滅的地方,這個「 這個「地」,並不是 」,並不是說 並不是說是土地, 是土地,就是在虛 就是在虛空裏那麼 空裏那麼一個地 方。他在那個地方等著, 他在那個地方等著,等什麼 等什麼呢?他等著虛 他等著虛空這個華, 空這個華,在那個地方再 生出來。 生出來。汝觀是人, 汝觀是人,為愚為慧: 你看一看這個人, 看一看這個人,是愚癡人? 是愚癡人?還是聰 明人? 明人? 佛說這個道理, 這個道理,就等於告訴富樓那說 就等於告訴富樓那說:「你就是這個樣子! 就是這個樣子!什麼樣子 呢?就是等著空中再生華這個人。 就是等著空中再生華這個人。你在那兒等著呢 在那兒等著呢!」 O2辨定 富樓那言: 富樓那言:空元無華, 空元無華,妄見生滅。 妄見生滅。見華滅空, 見華滅空,已是顛 已是顛倒,敕令更出, 敕令更出,斯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47 of 206
實狂癡。 實狂癡。云何更名, 云何更名,如是狂人為 如是狂人為愚為慧? 富樓那言: 富樓那言:富樓那就回答了, 富樓那就回答了,回答什麼 回答什麼呢?空元無華, 空元無華,妄見生滅: 妄見生滅:說這 空裏邊本來沒有華, 空裏邊本來沒有華,是因為 是因為他眼睛有毛病了, 他眼睛有毛病了,才看見空華。 才看見空華。那麼看見 華,這是一個妄見, 這是一個妄見,因為既然沒有華生 為既然沒有華生, 然沒有華生,所以也沒有個華滅, 所以也沒有個華滅,他在那兒 等著華再生出來, 等著華再生出來,這是不對的!「 這是不對的!「空元無華 !「空元無華」, 空元無華」,是因 」,是因為 是因為這一個妄想, 這一個妄想,才 看見有華生、 看見有華生、華滅。 華滅。就是因為 就是因為眼睛有毛病, 眼睛有毛病,所以才看見這種的景像。 所以才看見這種的景像。 見華滅空, 見華滅空,已是顛 已是顛倒:看見華在那個虛 看見華在那個虛空裏頭滅了, 空裏頭滅了,已經是個顛 已經是個顛倒了。 倒了。 敕令更出: 敕令更出:「敕令」, 敕令」,就是在那兒等著 」,就是在那兒等著, 就是在那兒等著,叫它再出這個華。 再出這個華。前邊不說 前邊不說 「待華更生」 待華更生」──在那個地方 ──在那個地方, 在那個地方,等待華再生出來? 等待華再生出來?在這個地方說 在這個地方說「敕令 更出」, 更出」,就是一定叫 」,就是一定叫它 就是一定叫它在這個地方再出來。 在這個地方再出來。好像我在這個地方種一棵 好像我在這個地方種一棵 華,我在這個地方等著它 我在這個地方等著它一定要出來。 一定要出來。不生出華, 不生出華,我就在這個地方, 我就在這個地方,也 不睡覺, 不睡覺,也不吃飯, 也不吃飯,總等著它 總等著它出來! 出來!你說這個人, 這個人,真有誠心哪 有誠心哪!我相信 若學佛法, 若學佛法,像等著華那麼 像等著華那麼誠心, 誠心,也會成功的。 也會成功的。我這個意思並不是說 我這個意思並不是說等著 華,是說因為這個人抱著很大的一個希望在那兒等著華, 這個人抱著很大的一個希望在那兒等著華,一定很有誠心 的:「這個地方 :「這個地方, 這個地方,這朵華真好看, 好看,特別美麗! 特別美麗!我在這個地方等著它 我在這個地方等著它,一 定會再生出來!」 定會再生出來!」你 !」你若學佛法, 若學佛法,也有這種的誠心, 也有這種的誠心,也會有所成就的。 也會有所成就的。 這個等著華生的人, 這個等著華生的人,是不是還能等出來呢 是不是還能等出來呢?等不出來的。 等不出來的。不過他有一點 誠心, 誠心,他這個愚癡, 他這個愚癡,愚不可及也!「 愚不可及也!「其志可及也 !「其志可及也, 其志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其愚不可及也。」這 。」這 種愚癡法, 種愚癡法,沒有人能比得了, 沒有人能比得了,斯實狂癡: 斯實狂癡:這個人實實在在的、 這個人實實在在的、如假包換 的,是一個瘋狂而白癡的人。 是一個瘋狂而白癡的人。白癡, 白癡,就什麼 就什麼也不懂 也不懂,根本他就不懂 根本他就不懂事 情。 云何更名, 云何更名,如是狂人為 如是狂人為愚為慧:怎麼可以再 怎麼可以再說 可以再說像這樣子的狂人, 像這樣子的狂人,是愚 癡,還是有智慧啊 還是有智慧啊?根本這個人談愚癡也不夠 根本這個人談愚癡也不夠了,就是狂了、 就是狂了、癡了! 癡了! 癡,有的人說 有的人說叫「傻瓜」。在臺灣住過的人都知道 」。在臺灣住過的人都知道, 在臺灣住過的人都知道,什麼叫「傻瓜」, 在美國的人、 在美國的人、沒學過中國話的人, 沒學過中國話的人,對這個「 對這個「傻瓜」,一定是很陌生的 」,一定是很陌生的, 一定是很陌生的, 不認識。 不認識。究竟「 究竟「傻瓜」是什麼 是什麼樣?我告訴你 我告訴你們,就是那個傻 就是那個傻瓜的樣子! 瓜的樣子! O3法合 佛言: 佛言:如汝所解, 如汝所解,云何問言: 云何問言:諸佛如來妙覺明空, 諸佛如來妙覺明空,何當更出山河大地? 何當更出山河大地?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48 of 206
佛言: 佛言:佛說,為什麼我說你富樓那就是在那華滅的地方, 富樓那就是在那華滅的地方,又等著空華生 出來? 出來?現在你 現在你知道, 知道,虛空本來也沒有華生, 空本來也沒有華生,也沒有華滅。 也沒有華滅。那一個有病的 人,在那兒等著華再生出來, 在那兒等著華再生出來,這真是一種癡心妄想! 是一種癡心妄想!現在已經解釋得很 明白。 明白。你說,不但不可以說 不但不可以說他是愚癡或者是智慧, 他是愚癡或者是智慧,簡直的這個人就是狂 癡。狂,就是發癲狂了。 就是發癲狂了。 說起這個「 起這個「癲狂症」, 癲狂症」,在中國的醫學上 」,在中國的醫學上說 在中國的醫學上說:「重陽者狂 :「重陽者狂, 重陽者狂,重陰者癲。」 重陰者癲。」 重陽, 重陽,是陽多了。 是陽多了。什麼叫「陽」呢?就是你 就是你這個「 這個「火」,英文叫 」,英文叫 temper, temper,你這火多了, 這火多了,就該狂了。 就該狂了。那麼怎麼樣發癲了 麼怎麼樣發癲了呢 樣發癲了呢?「重陰者 ?「重陰者 癲」,你 」,你火太少, 火太少,水太多了, 水太多了,這就會發癲。 這就會發癲。 再拿世俗來講, 再拿世俗來講,你名心太重, 名心太重,這就是「 這就是「重陽」。 重陽」。這不是 」。這不是「 這不是「王重陽」 王重陽」和 「呂純陽」 呂純陽」那種道理, 那種道理,就是你 就是你好名好得太厲害了。 好名好得太厲害了。什麼叫「重陰」 重陰」呢? 你貪利貪得太厲害、 貪利貪得太厲害、太過了, 太過了,這就叫「 這就叫「重陰」。 重陰」。在這個世界上 」。在這個世界上, 在這個世界上,就有兩 個人, 個人,整個這麼 整個這麼大的世界只有兩個人, 大的世界只有兩個人,兩個什麼 兩個什麼人呢?一個就是專門求 名的人, 名的人,一個就是專門圖利的人。 一個就是專門圖利的人。好像人與人之間, 好像人與人之間,你若對我好, 若對我好,我對 你也好。 也好。你讚歎我:「 讚歎我:「某某人 :「某某人你 某某人你真好啊!」「某某人 !」「某某人你啊 某某人你啊, 你啊,又聰明, 又聰明,又 有智慧, 有智慧,你樣樣都好, 樣樣都好,沒有一樣不好的!」 沒有一樣不好的!」這個人耳 !」這個人耳朵 這個人耳朵一聽人讚歎他, 一聽人讚歎他, 心裏就好像吃糖那麼甜 心裏就好像吃糖那麼甜。 麼甜。這就像那個小孩一來, 這就像那個小孩一來,我給他兩塊糖, 我給他兩塊糖,他很高 興的, 興的,也就是這個樣子。 也就是這個樣子。 貪名的人, 貪名的人,歡喜人家給他戴高帽子。 歡喜人家給他戴高帽子。為什麼現在某某黨盡給人戴高帽 子?就因為 就因為人歡喜戴高帽子, 人歡喜戴高帽子,現在就給你 現在就給你實實在在戴起高帽子來了! 實實在在戴起高帽子來了!如 果人都不歡喜戴高帽子的話, 果人都不歡喜戴高帽子的話,也就都沒有這個事情發生了。 也就都沒有這個事情發生了。這是一種因 果循環, 果循環,就是因為 就是因為人都太好名了, 人都太好名了,所以看你 所以看你歡喜戴高帽子, 歡喜戴高帽子,就給你 就給你戴上 個高帽子。 個高帽子。中國人以前都歡喜戴高帽子, 中國人以前都歡喜戴高帽子,所以現在某某黨就給他戴高帽 子;鬥爭某一個人, 爭某一個人,就給某一個人戴上一頂高帽子。 就給某一個人戴上一頂高帽子。 以前在中國來講, 以前在中國來講,什麼人戴高帽子呢 人戴高帽子呢?無常鬼! 無常鬼!什麼叫「無常鬼」 無常鬼」呢? 就是人若死了, 就是人若死了,來捉你 來捉你靈魂的那個鬼卒, 靈魂的那個鬼卒,就叫無常鬼。 就叫無常鬼。所以現在人也戴 高帽子了, 高帽子了,這就表示不要等著死了見無常鬼, 這就表示不要等著死了見無常鬼,活著就要見無常鬼了。 活著就要見無常鬼了。這 個「無常、 無常、無常」, 無常」,就是 」,就是「 就是「不長了」, 不長了」,就是 」,就是你 就是你壽命已經到了, 壽命已經到了,所以現在 見著戴高帽子的人, 見著戴高帽子的人,都不太吉祥、 都不太吉祥、不太好的。 不太好的。這是一個求名的。 這是一個求名的。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49 of 206
還有一個, 還有一個,就是求利的。 就是求利的。利者, 利者,就是「 就是「錢」。喔 」。喔,想辦法去騙人, 法去騙人,去賺 錢,想盡了方法, 想盡了方法,用盡心機! 用盡心機!好像在中國做生意的人, 好像在中國做生意的人,講「奸商利 圖」。怎麼 」。怎麼叫 怎麼叫「奸商」 奸商」呢?他賣米的時候, 他賣米的時候,就要把那個米摻 就要把那個米摻上一點兒 水。賣米論份 賣米論份量,這一摻 這一摻上水, 上水,份量也重了; 量也重了;如果論斗和升, 如果論斗和升,這也漲 了!那個米粒一大了, 那個米粒一大了,裝得也就少了。 裝得也就少了。中國的奸商做生意是這個樣子 的,西方人會不會這個方法, 西方人會不會這個方法,現在我還不知道。 現在我還不知道。總而言之, 總而言之,做生意就有 這種情形。 這種情形。 所以在中國, 所以在中國,有一個賣米的商人被雷劈了── 有一個賣米的商人被雷劈了──天上打雷 ──天上打雷, 天上打雷,這雷就安得這 麼巧,碰著這個賣米的商人, 著這個賣米的商人,就把他打死了。 就把他打死了。打死, 打死,在他脊背上, 在他脊背上,就現 出來幾個字, 出來幾個字,這幾個字誰也不認識。 這幾個字誰也不認識。怎麼個字 怎麼個字呢 個字呢?「兩點加一橫 ?「兩點加一橫, 兩點加一橫,又加 兩撇」,這是上面那個字 」,這是上面那個字。 這是上面那個字。這個字底下, 這個字底下,又有一個長的「 又有一個長的「口」字, 「口」字下邊, 字下邊,是「兩點又加兩撇 兩點又加兩撇」這麼樣子。 樣子。以後就有一個人給加上 一筆, 一筆,由上邊一筆寫到底; 由上邊一筆寫到底;加上這一筆, 加上這一筆,就變成三個字, 就變成三個字,就是「 就是「米中 水」──米中對水 ──米中對水。 米中對水。 米 中 水 在米裏頭對水,「 在米裏頭對水,「米中水 ,「米中水」。 米中水」。這一豎 」。這一豎, 這一豎,從第一個字劃下是「 從第一個字劃下是「米」字;一 氣劃到第二個字「 氣劃到第二個字「口」,是 」,是「中」字;又劃到下邊的, 又劃到下邊的,就是「 就是「水」字。 這一筆加上了, 這一筆加上了,就變成三個字: 就變成三個字:「米中水」。 米中水」。 為什麼被雷擊 被雷擊死了呢 死了呢?就因為 就因為他賣米的時候, 他賣米的時候,米中對水。 米中對水。這在西方人聽 起來, 起來,好像很沒有根據, 好像很沒有根據,不過在東方的人, 不過在東方的人,都很相信這個道理。 都很相信這個道理。總而言 之,人若做不好的事情, 人若做不好的事情,中國人說 中國人說:「喔 :「喔,你等著雷劈你 等著雷劈你呢!」在中國 !」在中國 來說,做壞事的人太多, 做壞事的人太多,壞人往往就被雷這麼 壞人往往就被雷這麼劈了。 劈了。為什麼要劈壞人 呢?就是「 就是「殺一儆眾 殺一儆眾」。 儆眾」。若劈了一個人 」。若劈了一個人, 若劈了一個人,其餘的壞人一看:「 其餘的壞人一看:「喔 :「喔,做壞 事會被雷劈, 事會被雷劈,我們要做好事了!」 我們要做好事了!」我是中國人 不敢做壞事? !」我是中國人, 我是中國人,我為什麼不敢做壞事? 也就怕雷劈的。 也就怕雷劈的。不單是我, 不單是我,就是任何人, 就是任何人,都不應該做壞事, 都不應該做壞事,若做壞事, 若做壞事, 就很容易被雷劈的! 就很容易被雷劈的! 如汝所解: 如汝所解:就好像你 就好像你解釋這個道理一樣。 解釋這個道理一樣。云何問言: 云何問言:諸佛如來妙覺明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50 of 206
空,何當更出山河大地: 何當更出山河大地:那你怎麼還問我 怎麼還問我:「 還問我:「諸佛如來得到 :「諸佛如來得到『 諸佛如來得到『妙覺明 空』這種的果位, 這種的果位,什麼時候再生出山河大地呢 時候再生出山河大地呢?」你 ?」你怎麼還這樣問 怎麼還這樣問呢 還這樣問呢? 就像這個迷人, 就像這個迷人,有人指示之後他就不迷了; 有人指示之後他就不迷了;諸佛如來也是一樣。 諸佛如來也是一樣。在如來 藏裏頭, 藏裏頭,你既然證到佛的果位, 然證到佛的果位,也就不會再有無明; 也就不會再有無明;不會在這如來藏裏 頭,再回頭而生出這麼 再回頭而生出這麼個「無明」 無明」來了! 來了!也就好像本來沒有空華, 也就好像本來沒有空華,你在 那兒等著它 那兒等著它生出空華來, 生出空華來,這對不對呢 這對不對呢? M2喻真不復變(分二) N1總舉二喻
N2總合二法
今N1 又如金礦 又如金礦,雜於精金, 雜於精金,其金一純, 其金一純,更不成雜; 更不成雜;如木成灰, 如木成灰,不重為 不重為木。 又有一個比喻 又有一個比喻,成佛了之後, 成佛了之後,不會再做眾 不會再做眾生。好像什麼 好像什麼呢?又如金礦 又如金礦, 雜於精金: 雜於精金:你知道, 知道,金有金礦 金有金礦,這金礦 這金礦裏邊有精金, 裏邊有精金,可是這個金礦 可是這個金礦不 純,在金裏頭, 在金裏頭,也有砂, 也有砂,又有一些個其他的東西, 又有一些個其他的東西,很混雜的。 很混雜的。其金一 純,更不成雜: 更不成雜:等到你 等到你用人工把金淘出來, 用人工把金淘出來,再鍊成純金了, 成純金了,純金的質地 就一點其他的東西都沒有了, 就一點其他的東西都沒有了,單單就是金, 單單就是金,這叫「 這叫「精金」。 精金」。已經變成精 」。已經變成精 金的時候, 金的時候,就不會再夾雜其他的砂、 就不會再夾雜其他的砂、泥、土那些個東西了。 土那些個東西了。如木成灰, 如木成灰, 不重為 不重為木:又好像什麼 又好像什麼呢?又好像木頭成灰, 又好像木頭成灰,不能反轉頭, 不能反轉頭,再回來做木 頭;木頭可以變灰, 木頭可以變灰,而灰不可以再變木頭。 而灰不可以再變木頭。這是又一個比喻 這是又一個比喻。 N2總合二法 諸佛如來, 諸佛如來,菩提涅槃, 菩提涅槃,亦復如是! 亦復如是! 諸佛如來: 諸佛如來:十方諸佛如來。 十方諸佛如來。諸佛也就是如來, 諸佛也就是如來,如來也就是諸佛, 如來也就是諸佛,這不過 是文法上頭的問題。 是文法上頭的問題。菩提涅槃: 菩提涅槃:他這種菩提的覺果, 他這種菩提的覺果,和涅槃的妙德, 和涅槃的妙德,亦 復如是: 復如是:在眾生的時候, 生的時候,就好像金礦 就好像金礦;已經成佛了, 已經成佛了,就是變成精金了。 就是變成精金了。 精金, 精金,不能再有所夾雜了; 不能再有所夾雜了;也好像木頭可以成灰, 也好像木頭可以成灰,而灰不能再成木頭 了!這個「 這個「菩提涅槃」, 菩提涅槃」,十方如來這種成佛的果位 」,十方如來這種成佛的果位, 十方如來這種成佛的果位,也就像這個, 也就像這個,不能 再變回來了! 再變回來了!所以成佛了, 所以成佛了,就不會再回去做無明的眾 就不會再回去做無明的眾生了。 生了。 J2說空不空藏以示圓融之故(分二) K1正答次問
K2兼釋轉難
K1分二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L1牒定五大以釋疑 M1按定所疑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L2圓彰三藏以勸修
M2喻明性相
M3難釋相妄
Page 51 of 206
L1分五 M4以法合喻
M5申義釋疑
今M1 富樓那! 富樓那!又汝問言: 又汝問言:地水火風本性圓融, 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遍法界, 周遍法界,疑水火性, 疑水火性,不相陵 滅。又徵虛空及諸大地 徵虛空及諸大地俱 空及諸大地俱遍法界, 遍法界,不合相容。 不合相容。 富樓那啊 富樓那啊!又汝問言: 又汝問言:你又問過我, 又問過我,問過什麼 問過什麼呢?地水火風本性圓融, 地水火風本性圓融, 周遍法界: 周遍法界:你說,我所講的地水火風這四大的性都圓融, 我所講的地水火風這四大的性都圓融,周遍法界。 周遍法界。疑 水火性, 水火性,不相陵滅: 不相陵滅:你就懷疑水、 就懷疑水、火這兩種的性質, 火這兩種的性質,是不能相容的。 是不能相容的。你 說有水, 有水,就不能有火; 就不能有火;有火, 有火,就不能有水。 就不能有水。 我們要知道, 我們要知道,水、火雖然沒有思想, 火雖然沒有思想,但是無論什麼 但是無論什麼東西都有一個 「性」,不過 」,不過你 看不見這個性的。已經成了火, 已經成了火,在沒有成火之前, 在沒有成火之前,它也 不過你看不見這個性的。 有個火性在裏頭, 有個火性在裏頭,但我們看不見它 但我們看不見它。水有水性, 水有水性,火有火性, 火有火性,不過不是人 肉眼所能看得見的。 肉眼所能看得見的。這種性, 這種性,在什麼 在什麼地方呢 地方呢?在法界裏頭含藏著, 在法界裏頭含藏著,是周 遍法界的。 遍法界的。所以你 所以你對著太陽, 對著太陽,就可以取出火來; 就可以取出火來;對著月亮, 對著月亮,就可以取出 水來。 水來。為什麼能這樣子呢 能這樣子呢?就因為 就因為在虛空裏頭, 空裏頭,有這種的性能。 有這種的性能。你不要 看這個是虛 看這個是虛空,虛空裏頭具足一切的性能, 空裏頭具足一切的性能,什麼性能都在虛 性能都在虛空裏頭包括 著,這虛空就是法界, 空就是法界,周遍法界。 周遍法界。 你懷疑水、 懷疑水、火的性不相陵滅── 火的性不相陵滅──它 ──它們若是周遍法界, 們若是周遍法界,有水就不能有火, 有水就不能有火, 有火就不能有水, 有火就不能有水,這兩種的性是互相陵滅的, 這兩種的性是互相陵滅的,互相不能並立的。 互相不能並立的。你除了 懷疑這種的問題外, 懷疑這種的問題外,又徵虛空及諸大地 徵虛空及諸大地俱 空及諸大地俱遍法界, 遍法界,不合相容: 不合相容:你又問虛 又問虛 空和大地若是都周遍法界, 空和大地若是都周遍法界,它們就不應該能互相容納。 們就不應該能互相容納。因為虛空是空 的,有虛空,就不應該有大地; 就不應該有大地;大地是實在的, 大地是實在的,有大地, 有大地,就不應該有虛 就不應該有虛 空。虛空若是周遍法界, 空若是周遍法界,大地就不應該周遍法界; 大地就不應該周遍法界;大地若是周遍法界的 話,虛空就不應該周遍法界。 空就不應該周遍法界。你的懷疑是這樣子的。 的懷疑是這樣子的。 M2喻明性相 富樓那! 富樓那!譬如虛 譬如虛空,體非群相, 體非群相,而不拒彼諸相發揮。 而不拒彼諸相發揮。所以者何? 所以者何?富樓 那!彼太虛 彼太虛空,日照則明, 日照則明,雲屯則暗, 雲屯則暗,風搖則動, 風搖則動,霽澄則清 霽澄則清,氣凝則 濁,土積成霾 土積成霾,水澄成映。 水澄成映。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52 of 206
富樓那! 富樓那!我現在給你 我現在給你講一講這個道理。 講一講這個道理。譬如虛 譬如虛空,體非群相: 體非群相:有一個譬 喻,譬喻什麼呢?譬喻這個虛 這個虛空,「體非群相 ,「體非群相」, 體非群相」,虛 」,虛空的本體是什麼 空的本體是什麼也 沒有, 沒有,什麼形相都沒有, 形相都沒有,空空如也。 空空如也。可是雖然它 可是雖然它本體是空, 本體是空,沒有一切的 諸相, 諸相,而不拒彼諸相發揮: 而不拒彼諸相發揮:可是虛 可是虛空它不拒絕 不拒絕一切諸相自然地發揮。 一切諸相自然地發揮。 所以者何: 所以者何:所以然的原因是什麼 所以然的原因是什麼呢?富樓那! 富樓那!彼太虛 彼太虛空,日照則明, 日照則明,雲 屯則暗: 屯則暗:那個太虛 那個太虛空,太陽的光照出來, 太陽的光照出來,就有明相; 就有明相;有烏雲在虛 有烏雲在虛空中遮 住了, 住了,它就有暗相。 就有暗相。風搖則動, 風搖則動,霽澄則清 霽澄則清:風吹起來了, 風吹起來了,就有一個動 相;下雨的天一晴了, 下雨的天一晴了,天朗氣清 天朗氣清,就有清 就有清相。「霽 。「霽」,就是晴天 」,就是晴天, 就是晴天,沒有 雨了, 雨了,雨過天晴。 雨過天晴。氣凝則濁: 氣凝則濁:有一些個塵土混合一股霧氣, 有一些個塵土混合一股霧氣,在虛空中有 一種霧氣, 一種霧氣,就覺得這虛 就覺得這虛空裏頭有一種濁相。 空裏頭有一種濁相。土積成霾 土積成霾:「霾」,就是一 」,就是一 種土和風在虛 種土和風在虛空裏頭, 空裏頭,捲成一團, 捲成一團,這就有一種塵晦的相。 這就有一種塵晦的相。水澄成映: 水澄成映:水 若澄清 若澄清了,就有一種映照的力量, 就有一種映照的力量,有一種映照的功能, 有一種映照的功能,有一種映照的 相。 所以在虛 所以在虛空裏邊雖然沒有群相, 空裏邊雖然沒有群相,而群相卻能發生出來; 而群相卻能發生出來;它不拒群相, 不拒群相,任 其自然發揮。 其自然發揮。這個如來藏也是這樣子! 這個如來藏也是這樣子!在如來藏裏, 在如來藏裏,本來是沒有形相 的,可是這七大和五陰、 可是這七大和五陰、六入、 六入、十二處、 十二處、十八界, 十八界,都在如來藏裏邊包括 著,如來藏也不拒這些個相的發生。 如來藏也不拒這些個相的發生。 M3難釋相妄 於意云何? 於意云何?如是殊方諸有為 如是殊方諸有為相,為因彼生? 因彼生?為復空有? 復空有?若彼所生, 若彼所生,富樓 那!且日照時, 且日照時,既是日明, 是日明,十方世界同為 十方世界同為日色, 日色,云何空中更見圓日? 云何空中更見圓日?若 是空明, 是空明,空應自照, 空應自照,云何中宵雲霧之時不生光耀? 云何中宵雲霧之時不生光耀?當知是明, 當知是明,非日非 空,不異空日。 不異空日。 於意云何: 於意云何:富樓那! 富樓那!在你的意思, 的意思,你認為是怎麼樣 怎麼樣呢?你覺得虛 覺得虛空裏生 出這種群相, 出這種群相,是什麼 是什麼道理呢 道理呢?如是殊方諸有為 如是殊方諸有為相,為因彼生? 因彼生?為復空 有:像前邊所說 像前邊所說這七種的相貌, 這七種的相貌,每一種它 一種它也不相同; 也不相同;可是這一些個有為 可是這一些個有為 相,是因為 是因為那七種的相自己生出來的? 那七種的相自己生出來的?還是因為 還是因為虛空而有的呢 空而有的呢? 若彼所生: 若彼所生:如果是從那七種的相生出來的, 如果是從那七種的相生出來的,富樓那! 富樓那!且日照時, 且日照時,既是日 明,十方世界同為 十方世界同為日色, 日色,云何空中更見圓日: 云何空中更見圓日:那麼就以日照的時候來 講,既然你說這個光明是太陽所照出來的, 這個光明是太陽所照出來的,那我們這十方世界、 那我們這十方世界、所有諸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53 of 206
佛國土都有這個太陽光, 佛國土都有這個太陽光,為什麼在空中又現出來一個圓圓的太陽呢 在空中又現出來一個圓圓的太陽呢? 若是空明, 若是空明,空應自照, 空應自照,云何中宵雲霧之時不生光耀: 云何中宵雲霧之時不生光耀:假設不是從太陽生 出光明, 出光明,而是從空生出這光明, 而是從空生出這光明,那空它既 那空它既然有光明 它既然有光明, 然有光明,它應該照自己的虛 應該照自己的虛 空;為什麼在晚間半夜或有雲有霧的時候, 間半夜或有雲有霧的時候,就沒有光, 就沒有光,也沒有照耀的這 種功能了呢 種功能了呢? 當知是明, 當知是明,非日非空, 非日非空,不異空日: 不異空日:富樓那! 富樓那!你應該要知道: 應該要知道:這種明的功 能,並不是一定從太陽而來的, 並不是一定從太陽而來的,也不是一定從空那兒來的; 也不是一定從空那兒來的;可是也不一 定不從空和太陽那兒來的。 定不從空和太陽那兒來的。這究竟從什麼 這究竟從什麼地方來的呢 地方來的呢?就從這個如來藏 性裏頭發生出來。 性裏頭發生出來。 M4以法合喻 真妙覺明, 妙覺明,亦復如是! 亦復如是!汝以空明, 汝以空明,則有空現。 則有空現。地水火風各各發明, 地水火風各各發明,則各 各現; 各現;若俱發明, 發明,則有俱 則有俱現。 云何俱 云何俱現?富樓那! 富樓那!如一水中, 如一水中,現於日影, 現於日影,兩人同觀水中之日, 兩人同觀水中之日,東西各 行,則各有日隨二人去, 則各有日隨二人去,一東一西, 一東一西,先無準的。 先無準的。不應難言, 不應難言,此日是一, 此日是一, 云何各行? 云何各行?各日既 各日既雙,云何現一? 云何現一?宛轉虛 宛轉虛妄,無可憑據。 無可憑據。 真妙覺明, 妙覺明,亦復如是: 亦復如是:那個常住真 那個常住真心性淨明體── 心性淨明體──那種的 ──那種的真 那種的真妙覺明, 妙覺明,也 就像虛 就像虛空和不拒群相的道理是一樣的。 空和不拒群相的道理是一樣的。汝以空明, 汝以空明,則有空現: 則有空現:你以這 「空」明,就有空現出來。 就有空現出來。地水火風各各發明, 地水火風各各發明,則各各現: 則各各現:在地、 在地、水、 火、風這四大的裏邊, 風這四大的裏邊,它們各各發明出來每 們各各發明出來每一個大的功能, 一個大的功能,每一個發明 就有每 就有每一個現。 一個現。若俱發明, 發明,則有俱 則有俱現:地、水、火、風要是同時一起來 發明, 發明,它們就會同時俱 們就會同時俱現的。 現的。就如同時有人對著太陽取火也有火現, 就如同時有人對著太陽取火也有火現,拿 著珠取水也有水現。 著珠取水也有水現。 云何俱 云何俱現:怎麼能一起發現出來 怎麼能一起發現出來呢 能一起發現出來呢?富樓那! 富樓那!如一水中, 如一水中,現於日影: 現於日影:好 像在一個水裏邊, 像在一個水裏邊,有日影現出來; 有日影現出來;因為水澄清 水澄清了,就有太陽的光現出 來。兩人同觀水中之日: 兩人同觀水中之日:兩個人一起看這個日影。 兩個人一起看這個日影。兩個人看太陽的影子 本來是一個, 本來是一個,可是兩人東西各行 可是兩人東西各行, 東西各行,則各有日隨二人去: 則各有日隨二人去:這兩個人, 這兩個人,一個 人向東走, 人向東走,一個人向西走, 一個人向西走,這兩個人就都看見太陽跟著自己去。 這兩個人就都看見太陽跟著自己去。兩個人 在一起, 在一起,是看見一個太陽, 是看見一個太陽,那麼及至兩個人往兩邊走, 及至兩個人往兩邊走,就變成兩個太 陽,隨二人去。 隨二人去。一東一西, 一東一西,先無準的: 先無準的:這種的情形, 這種的情形,一個人向東走, 一個人向東走,也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54 of 206
有太陽影子; 有太陽影子;一個人向西走, 一個人向西走,也有太陽影子。 也有太陽影子。原來是一個來著, 原來是一個來著,現在變 成兩個太陽影子, 成兩個太陽影子,跟著兩個人去。 跟著兩個人去。你說這個是真 這個是真的、是假的呢 是假的呢?「先無 ?「先無 準的」, 準的」,太陽在預先也沒有一個準備的目的地 」,太陽在預先也沒有一個準備的目的地, 太陽在預先也沒有一個準備的目的地,沒有一個實在的情形。 沒有一個實在的情形。 不應難言: 不應難言:你不應強 不應強辭奪理, 辭奪理,不應該故做這麼 不應該故做這麼一個難題來問難。 一個難題來問難。此日是 一,云何各行: 云何各行:你不應該說 不應該說這個日頭是一個; 這個日頭是一個;你若說它是一個, 是一個,為什麼 兩個人東、 兩個人東、西各走, 西各走,就有兩個太陽? 就有兩個太陽?各日既 各日既雙,云何現一: 云何現一:那麼向東 走、向西走, 向西走,每人都有一個太陽跟著他自己, 人都有一個太陽跟著他自己,這你就不能說 就不能說是一個了, 是一個了, 這是現出兩個; 這是現出兩個;既然現出兩個太陽, 然現出兩個太陽,你就不能說 就不能說它是現出一個太陽啊 是現出一個太陽啊! 宛轉虛 宛轉虛妄:「宛轉」, 宛轉」,也就是輾轉 」,也就是輾轉。 也就是輾轉。在這個情形之下就這麼 在這個情形之下就這麼互相輾轉, 互相輾轉, 這是一種虛 這是一種虛妄的情形, 妄的情形,無可憑據: 無可憑據:那麼一點憑據也沒有, 一點憑據也沒有,一點根據也沒 有。你說這個太陽到底是一個、 這個太陽到底是一個、是兩個呢 是兩個呢?你若說它一個, 一個,兩個人各自 走,都各有一個太陽跟著。 都各有一個太陽跟著。你若說它是兩個, 是兩個,那麼根本連一個都沒有, 根本連一個都沒有, 怎麼會又有兩個 怎麼會又有兩個呢 會又有兩個呢?那一個也是虛 那一個也是虛妄的。 妄的。所以這種情形、 所以這種情形、這個道理是沒 有憑據的, 有憑據的,沒有根據的! 沒有根據的! M5申義釋疑 觀相元妄, 觀相元妄,無可指陳, 無可指陳,猶邀空華, 猶邀空華,結為空果, 空果,云何詰其相陵滅義? 云何詰其相陵滅義? 觀性元真 觀性元真,唯妙覺明, 唯妙覺明,妙覺明心, 妙覺明心,先非水火, 先非水火,云何復問不相容者? 云何復問不相容者? 觀相元妄: 觀相元妄:你在相上看, 在相上看,就像前邊這兩個太陽, 就像前邊這兩個太陽,它雖然有太陽的相, 雖然有太陽的相,卻 不是一種實在的, 不是一種實在的,是一種虛 是一種虛妄的影塵; 妄的影塵;所以你 所以你「觀相元妄」, 觀相元妄」,你 」,你觀察這 種相本來是虛 種相本來是虛妄的。 妄的。你看這一個太陽分成兩個── 看這一個太陽分成兩個──兩個人走的時候 ──兩個人走的時候, 兩個人走的時候,它 就變成兩個。 就變成兩個。怎麼樣變的 怎麼樣變的, 樣變的,什麼時候分開的? 時候分開的?你看不清 看不清楚了。 楚了。那麼本來 是一個太陽來著, 是一個太陽來著,這兩個人, 這兩個人,你看你那個太陽, 那個太陽,就跟著你 就跟著你去了; 去了;他看這 個太陽, 個太陽,就跟著他去了。 就跟著他去了。兩個人走, 兩個人走,就有兩個太陽。 就有兩個太陽。所以這種相, 所以這種相,本來 是虛妄的, 妄的,無可指陳: 無可指陳:你不能指點說 不能指點說明了它 明了它這個相是怎 這個相是怎樣有的。 樣有的。猶邀空 華,結為空果, 空果,云何詰其相陵滅義: 云何詰其相陵滅義:就好像你 就好像你邀這個在空中見著的空 華,再結成一個空果, 再結成一個空果,可說是妄中之妄。 是妄中之妄。你怎麼還問地水火風互相陵滅 怎麼還問地水火風互相陵滅 這種意思呢 這種意思呢? 觀性元真 觀性元真:你看一看, 看一看,這如來藏性「 這如來藏性「元真」,本來是 」,本來是真 本來是真的。唯妙覺明: 唯妙覺明: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55 of 206
唯獨這種妙覺明性和妙覺明心: 唯獨這種妙覺明性和妙覺明心:「妙覺明心」, 妙覺明心」,也就是 」,也就是「 也就是「妙覺明性」, 妙覺明性」, 不過多加這麼 不過多加這麼一句。 一句。這個妙覺明心, 這個妙覺明心,先非水火: 先非水火:本來它 本來它就不是火、 就不是火、不是 水;不過在這種的妙覺明心裏邊, 不過在這種的妙覺明心裏邊,也就含著有水, 也就含著有水,含著有火。 含著有火。是在如來 藏裏具足這種的功能, 藏裏具足這種的功能,並不是它 並不是它就是水火。「 就是水火。「先非水火 。「先非水火」, 先非水火」,就是 」,就是它 就是它本來 也不是水火的。 也不是水火的。既然本來不是水火, 然本來不是水火,那麼它只有這水火之性 麼它只有這水火之性, 只有這水火之性,云何復問 不相容者: 不相容者:你為什麼不明白這個道理, 不明白這個道理,而還要問這水火互不相容的道 理?為什麼你要問這個道理呢 要問這個道理呢?因為你還是不明白這種「 還是不明白這種「觀性」 觀性」的道 理!你不知道在如來藏性裏邊具足一切萬法, 不知道在如來藏性裏邊具足一切萬法,具足一切的功能, 具足一切的功能,所以你 所以你 對這個事情發生疑惑。 對這個事情發生疑惑。你只知道看這個相上, 只知道看這個相上,火有火相, 火有火相,水有水相。 水有水相。可 是這個相雖然是有, 是這個相雖然是有,但本來是假的; 但本來是假的;就好像那兩個太陽, 就好像那兩個太陽,原來是一個, 原來是一個, 有一個人向東走, 有一個人向東走,就隨著他向東去了, 就隨著他向東去了,那一個人向西走, 那一個人向西走,就隨著他向西 去了。 去了。根本這個太陽影子, 根本這個太陽影子,雖然隨著兩個人去, 雖然隨著兩個人去,是不是真 是不是真的呢?不是 的。這個相, 這個相,也就是這樣子, 也就是這樣子,也就像這個太陽影子, 也就像這個太陽影子,它不是真 不是真的。 所以說 所以說「觀性元真 觀性元真,先非水火」, 先非水火」,你 」,你看它那個水、 那個水、火,它不過有水、 不過有水、火 的性能, 的性能,而它本身並不是水、 本身並不是水、火。因此它 因此它們也就不會互相陵滅, 們也就不會互相陵滅,互相你 互相你 和我鬥 和我鬥爭,我和你 我和你鬥爭,都是相安無事, 都是相安無事,各得其所; 各得其所;誰也不和誰打架 的,誰也不和誰發生鬥 誰也不和誰發生鬥爭的。 爭的。 L2圓彰三藏以勸修(分三) M1極顯圓融
M2普責思議
M3結喻推失
M1分二
N1依迷悟心對辨緣起
N2依本來心圓彰藏性
O1依染緣起執成有礙
O2依淨緣起融成無礙
N1分二
今O1 富樓那! 富樓那!汝以色空, 汝以色空,相傾相奪於如來藏。 相傾相奪於如來藏。而如來藏, 而如來藏,隨為色空, 色空,周遍法 界。是故於中, 是故於中,風動空澄, 風動空澄,日明雲暗。 日明雲暗。眾生迷悶, 生迷悶,背覺合塵, 背覺合塵,故發塵 勞,有世間相。 有世間相。 富樓那! 富樓那!汝以色空, 汝以色空,相傾相奪於如來藏: 相傾相奪於如來藏:這個「 這個「汝」,不單單 」,不單單說 不單單說富樓 那,就我們現在這一切聽《 就我們現在這一切聽《楞嚴經》 楞嚴經》的人都包括在內 的人都包括在內了。你以為「色」 和「空」互相不容納, 互相不容納,互相來鬥 互相來鬥爭。「相傾相奪 。「相傾相奪」, 相傾相奪」,就是互相 」,就是互相鬥 就是互相鬥爭,也 就是陵滅的意思。 就是陵滅的意思。你以為它們在如來藏裏邊常常這 為它們在如來藏裏邊常常這麼 們在如來藏裏邊常常這麼相傾相奪, 相傾相奪,是不是 這樣子呢 這樣子呢?不是的。 不是的。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56 of 206
而如來藏, 而如來藏,隨為色空, 色空,周遍法界: 周遍法界:因為如來藏性裏邊有一種隨緣 如來藏性裏邊有一種隨緣之用, 之用, 起了隨緣 起了隨緣之用, 之用,所以就生出色、 所以就生出色、空了, 空了,這種的性能也就周遍法界。 這種的性能也就周遍法界。 是故於中: 是故於中:因為這個, 這個,所以在這個如來藏性裏邊, 所以在這個如來藏性裏邊,風動空澄: 風動空澄:「風」, 就是動相;「 就是動相;「空 ;「空」,就是澄 」,就是澄清 就是澄清的相。 的相。日明雲暗: 日明雲暗:日光, 日光,就有了明相; 就有了明相; 雲,就有暗相。 就有暗相。眾生迷悶: 生迷悶:眾生在這種種的相裏邊, 生在這種種的相裏邊,就發生一種迷悶。 就發生一種迷悶。 「迷」,就是不明白 」,就是不明白。 就是不明白。不明白真 不明白真空的理, 空的理,所以在這個真 所以在這個真空如來藏性裏 邊,起了三種的細惑、 起了三種的細惑、六種的麤 六種的麤惑,這三細、 這三細、六麤,就是那個「 就是那個「一念不 覺生三細, 覺生三細,境界為 境界為緣長六麤 長六麤」,生出這 」,生出這麼 生出這麼些個東西來。「 些個東西來。「三細 。「三細」, 三細」,就是 」,就是 業相、 業相、轉相、 轉相、現相;「 現相;「六 」,就是智相、 相續相、執取相、 執取相、計名字 ;「六麤」,就是智相 就是智相、相續相、 相、業起相、 業起相、業繫苦相這六種。 苦相這六種。 眾生因為 生因為不明白這個真 不明白這個真理,就叫「 就叫「迷」;眾 」;眾生在這個真 生在這個真理上, 理上,若起了三 種的細相、 種的細相、六種的麤 六種的麤相,這就叫「 這就叫「悶」,於是就 」,於是就背覺合塵 於是就背覺合塵: 背覺合塵:「背」,就 」,就 是違背。 是違背。違背什麼 違背什麼呢?違背這個覺, 違背這個覺,違背這個真 違背這個真性了。 性了。違背真 違背真性,就與 六塵這些個境界相合了, 六塵這些個境界相合了,就是在如來藏裏邊生出「 就是在如來藏裏邊生出「相傾相奪」 相傾相奪」的這種情 形,於是眾 於是眾生就背覺合塵了。 生就背覺合塵了。故發塵勞, 故發塵勞,有世間相: 有世間相:因為和塵合到一 起,所以就發出一種塵勞, 所以就發出一種塵勞,才生出這世間山河大地, 才生出這世間山河大地,這世間相續的相生 出來。 出來。 O2依淨緣起融成無礙 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 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唯妙覺明, 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 圓照法界。是故於 中,一為無量, 無量,無量為 無量為一;小中現大, 小中現大,大中現小。 大中現小。不動道場遍十方界, 不動道場遍十方界, 身含十方無盡虛 身含十方無盡虛空,於一毛端現寶王剎 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裏轉大法輪。 坐微塵裏轉大法輪。滅塵合 覺,故發真 故發真如妙覺明性。 如妙覺明性。 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 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我」,這是佛自己稱 」,這是佛自己稱。 這是佛自己稱。我以這種妙覺明 心不滅不生合如來藏性。 心不滅不生合如來藏性。而如來藏唯妙覺明, 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 圓照法界:而在這個如來 藏裏邊, 藏裏邊,就只有這個妙覺明性, 就只有這個妙覺明性,它也是圓照法界的, 也是圓照法界的,無欠無餘; 無欠無餘;法界任 何的地方, 何的地方,它都可以照得到的。 都可以照得到的。 是故於中: 是故於中:所以在如來藏性裏邊, 所以在如來藏性裏邊,一為無量: 無量:就是一為 就是一為一切。「 一切。「一 。「一」, 就是一切; 就是一切;一切, 一切,也就是「 也就是「一」。無量 」。無量為 無量為一:這也就是一切又是一。 這也就是一切又是一。小 中現大, 中現大,大中現小: 大中現小:在小的裏邊, 在小的裏邊,可以現出一個大的境界來; 可以現出一個大的境界來;在大的裏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57 of 206
邊,又可以現出一個小的境界來。 又可以現出一個小的境界來。大、小也無礙, 小也無礙,一、多也無礙。 多也無礙。這個 「一」,又可以 」,又可以說 又可以說就是這個如來藏; 就是這個如來藏;如來藏能現出一切的萬法來, 如來藏能現出一切的萬法來,萬法 還歸如來藏, 還歸如來藏,這也就「 這也就「一為無量, 無量,無量為 無量為一」。 又者, 又者,這個「 這個「一」,就是一心 」,就是一心, 就是一心,就是「 就是「萬法唯心」。 萬法唯心」。心包萬法 」。心包萬法, 心包萬法,萬法唯 心;一切的法也不出我們這個心, 一切的法也不出我們這個心,這個心就包羅一切法。 這個心就包羅一切法。這個真 這個真心也就 是如來藏, 是如來藏,如來藏也就是這個真 如來藏也就是這個真心;大中又可以現小, 大中又可以現小,小中又可以現 大。你不能用我們人的思想── 不能用我們人的思想──這種有限度的知識 ──這種有限度的知識, 這種有限度的知識,來思想這個微妙的 妙覺明性。 妙覺明性。這種妙覺明性, 這種妙覺明性,它是變化無方的, 是變化無方的,人思想想不到的, 人思想想不到的,你不能 完全把它 完全把它都了解了。 都了解了。 在前邊說 在前邊說是「一為無量, 無量,無量為 無量為一;小中現大, 小中現大,大中現小」, 大中現小」,怎麼 」,怎麼樣子 怎麼樣子 呢?不動道場遍十方界: 不動道場遍十方界:什麼叫「不動道場」? 不動道場」?就是佛的法身 」?就是佛的法身, 就是佛的法身,就在道 場這個地方遍十方界。 場這個地方遍十方界。身含十方無盡虛 身含十方無盡虛空:他也沒有動, 他也沒有動,而這個法身就 遍滿十方諸佛國土; 遍滿十方諸佛國土;不但遍滿諸佛國土, 不但遍滿諸佛國土,而且連虛 而且連虛空也充滿了。 空也充滿了。雖說虛 空充滿了, 空充滿了,是不是就沒有虛 是不是就沒有虛空了呢 空了呢?因為把虛空都給堵上了, 空都給堵上了,壅塞住 了!不是的。 不是的。這個遍滿十方和無盡虛 這個遍滿十方和無盡虛空的, 空的,是個法身; 是個法身;法身無相, 法身無相,沒有 一個相。 一個相。 於一毛端現寶王剎 於一毛端現寶王剎:你看,這種境界真 這種境界真是妙不可言! 是妙不可言!在這一根汗毛頂 端,怎麼樣 怎麼樣呢?現出來諸佛國土。「 現出來諸佛國土。「寶王 。「寶王」, 寶王」,就是佛 」,就是佛, 就是佛,就是「 就是「法王」; 法王」; 「剎」,就是佛的 」,就是佛的剎 就是佛的剎土。這汗毛雖然小, 這汗毛雖然小,可是能現出來一個國土, 可是能現出來一個國土,這是 叫「正中現依」。 正中現依」。我們的身體叫正報 」。我們的身體叫正報, 我們的身體叫正報,諸佛國土叫依報。 諸佛國土叫依報。一根汗毛, 一根汗毛,這 是正報最小的一部份 是正報最小的一部份,這是「 這是「小中現大」。 小中現大」。那 」。那麼汗毛的頂端是最小的, 汗毛的頂端是最小的, 是正報最少的一部份 是正報最少的一部份,而在這個最少的部份 而在這個最少的部份,可以現出來依報, 可以現出來依報,現出一 個國土來── 個國土來──就是一個國家 ──就是一個國家, 就是一個國家,這叫「 這叫「現寶王剎 現寶王剎」。 坐微塵裏轉大法輪: 坐微塵裏轉大法輪:我們每 我們每一個人都知道微塵, 一個人都知道微塵,我們人坐到地下, 我們人坐到地下,那也 是坐到微塵裏了? 是坐到微塵裏了?不是的。 不是的。那是坐在一粒微塵, 那是坐在一粒微塵,不是坐在很多粒微塵 裏。坐在那一粒微塵裏頭, 坐在那一粒微塵裏頭,那一粒也不是大的微塵, 那一粒也不是大的微塵,是最小的那一粒。 是最小的那一粒。 前幾天不講「 前幾天不講「鄰虛塵」嗎?在我們這兒能看見的塵, 在我們這兒能看見的塵,又分成七份 又分成七份,這叫 「鄰虛塵」。坐到那一粒鄰 」。坐到那一粒鄰虛 坐到那一粒鄰虛塵裏邊, 塵裏邊,怎麼樣 怎麼樣啊?轉大法輪。 轉大法輪。身體坐到 那粒微塵裏邊, 那粒微塵裏邊,轉大法輪, 轉大法輪,就是教 就是教化眾生。這叫什麼 這叫什麼呢?這叫「 這叫「依中現 正」。一粒微塵 」。一粒微塵, 一粒微塵,是依報裏邊一個最少的一份 是依報裏邊一個最少的一份;可是在這個最少的一份 可是在這個最少的一份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58 of 206
裏頭, 裏頭,也能現大。 也能現大。小中現大, 小中現大,大中現小, 大中現小,這是繼續前邊那個意思。 這是繼續前邊那個意思。究竟 為什麼能這樣子呢 能這樣子呢?這就是佛法的妙用, 這就是佛法的妙用,佛性的一種表現。 佛性的一種表現。 這個「 這個「小中現大, 小中現大,大中現小」, 大中現小」,好像我們用一面鏡子照出去 」,好像我們用一面鏡子照出去, 好像我們用一面鏡子照出去,千里萬里 的地方若能照得到的, 的地方若能照得到的,都可以攝到這個鏡子裏邊, 都可以攝到這個鏡子裏邊,這是「 這是「小中現大」。 小中現大」。 那麼大中也可以現小, 大中也可以現小,在這個十方世界, 在這個十方世界,看我們這一根汗毛, 看我們這一根汗毛,也像十方 世界那麼 世界那麼大。 這種的道理, 這種的道理,一定要得到「 一定要得到「事理無礙」 事理無礙」的這種境界, 的這種境界,你才會知道! 才會知道!這個 「事」和「理」圓融無礙, 圓融無礙,也就是前邊講的「 也就是前邊講的「一就是無量, 一就是無量,無量也就是 一」。這個 」。這個「 這個「一」,就是我們這個 」,就是我們這個「 就是我們這個「一心」; 一心」;一心而包萬法 」;一心而包萬法, 一心而包萬法,萬法仍歸 一心。 一心。所謂「 所謂「萬法」, 萬法」,這不只萬法 」,這不只萬法, 這不只萬法,所有的山河大地、 所有的山河大地、森羅萬象, 森羅萬象,這個 世界所有的一切一切, 世界所有的一切一切,都包括在內 都包括在內了;那麼這數目也很大, 這數目也很大,就用一個 「萬法」 萬法」來包括它 來包括它。 「咒」,梵語叫 」,梵語叫「 梵語叫「陀羅尼」, 陀羅尼」,翻到中文叫 」,翻到中文叫「 翻到中文叫「總持」, 總持」,就是 」,就是「 就是「總一切法, 總一切法, 持無量義」。 持無量義」。這個 無量,無量為 無量為一」,也就是總一切法 」,也就是總一切法, 」。這個「 這個「一為無量, 也就是總一切法,持無量 義,也就是這個「 也就是這個「總持」。 總持」。這個 」。這個「 這個「總持」, 總持」,也可以 」,也可以說 也可以說就叫一個「 就叫一個「總機 關、總樞紐」。 總樞紐」。這個總樞紐在什 」。這個總樞紐在什麼 這個總樞紐在什麼地方呢 地方呢?就在佛性中。 就在佛性中。你聽經聽得多 了,自然對這個道理就會明白; 自然對這個道理就會明白;聽得少, 聽得少,沒有會通這個理, 沒有會通這個理,聽了也格格 不入。 不入。說是:「不知道講什 :「不知道講什麼 不知道講什麼呢!」當然 !」當然你 當然你不知道了! 不知道了!你沒有聽過經, 沒有聽過經, 所以就不知道; 所以就不知道;你聽多了, 聽多了,自然就明白了。 自然就明白了。這個道理非常的奧妙的, 這個道理非常的奧妙的,妙 不可言的。 不可言的。所以現在這一段, 所以現在這一段,我也就不再講了! 我也就不再講了! 轉大法輪, 轉大法輪,什麼叫「轉法輪」 轉法輪」呢?轉法輪, 轉法輪,就是教 就是教化眾生、講經說 講經說法。 好像我現在在這兒給你 好像我現在在這兒給你們各位講《 們各位講《楞嚴經》, 楞嚴經》,這就叫 》,這就叫「 這就叫「轉大法輪」。 轉大法輪」。你 」。你 能提倡佛教 能提倡佛教、能弘揚佛法, 能弘揚佛法,令一切眾 令一切眾生都明白佛教 生都明白佛教、明白佛法, 明白佛法,這就是 轉大法輪。 轉大法輪。轉法輪, 轉法輪,在人間轉法輪, 在人間轉法輪,在天上轉法輪, 在天上轉法輪,在地獄裏邊也去轉 法輪。 法輪。 有道德的人轉法輪, 有道德的人轉法輪,他是轉三界的法輪── 他是轉三界的法輪──在欲界 ──在欲界、 在欲界、色界、 色界、無色界, 無色界,都 可以轉法輪。 可以轉法輪。你看不見他, 看不見他,他有的時候, 他有的時候,到天上去教 到天上去教化眾生了, 生了,在天上 講經說 講經說法;有的時候, 有的時候,到地獄裏去教 到地獄裏去教化眾生,在地獄裏講經說 在地獄裏講經說法;有的 時候, 時候,到一粒微塵裏邊去轉法輪, 到一粒微塵裏邊去轉法輪,教化眾生。那一粒微塵雖然小, 那一粒微塵雖然小,可是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59 of 206
在那裏邊, 在那裏邊,眾生並不比這個世界的眾 生並不比這個世界的眾生少! 生少!所以這種境界是沒有法子想 得到的, 得到的,沒有法子說 沒有法子說得出來的; 得出來的;這說出來的, 出來的,不過都是一點點的皮毛。 不過都是一點點的皮毛。 滅塵合覺: 滅塵合覺:我們眾 我們眾生為什麼做眾生?就因為 就因為有塵勞。 有塵勞。你若把塵勞滅了, 若把塵勞滅了, 也就是「 也就是「背塵合覺」。 背塵合覺」。你 」。你背覺, 背覺,就合塵; 就合塵;背塵, 背塵,就合覺。 就合覺。所以前邊那是 「背覺合塵」 背覺合塵」了,現在又要「 現在又要「背塵合覺」。 背塵合覺」。故發 」。故發真 故發真如妙覺明性: 如妙覺明性:你能背 塵合覺, 塵合覺,所以就發出真 所以就發出真如這個妙覺明性, 如這個妙覺明性,就是佛本有的那個覺性。 就是佛本有的那個覺性。什麼 叫「真如」?也就是我們這個 」?也就是我們這個真 也就是我們這個真心,也就是如來藏性, 也就是如來藏性,不過它 不過它換一換 名。 N2依本來心圓彰藏性(分三) O1圓彰空藏一切皆非
O2彰不空藏一切皆即
O3彰空不空即、非圓融
今O1 而如來藏, 而如來藏,本妙圓心。 本妙圓心。非心、 非心、非空, 非空,非地、 非地、非水、 非水、非風、 非風、非火, 非火,非眼、 非眼、 非耳鼻舌身意, 非耳鼻舌身意,非色、 非色、非聲香味觸法, 非聲香味觸法,非眼識界, 非眼識界,如是乃至非意識界。 如是乃至非意識界。 而如來藏, 而如來藏,本妙圓心: 本妙圓心:這個名字, 這個名字,又叫「 又叫「如來藏」, 如來藏」,又叫 」,又叫「 又叫「本妙圓 心」,本來就是妙的 」,本來就是妙的, 本來就是妙的,不但本來妙, 不但本來妙,而且還圓滿清 而且還圓滿清淨,周遍法界。 周遍法界。因為 它周遍法界, 周遍法界,所以大。 所以大。講大, 講大,大而無外, 大而無外,沒有再比它 沒有再比它大的了; 大的了;講小, 講小,小 而無內 而無內,沒有再比它 沒有再比它小的了; 小的了;這個就是我們每 這個就是我們每一個人那個本妙的圓心。 一個人那個本妙的圓心。 可是在這個「 可是在這個「本妙圓心」, 本妙圓心」,和一切的法又不同 怎麼樣呢? 」,和一切的法又不同, 和一切的法又不同,怎麼樣 非心: 非心:前邊講的這個「 前邊講的這個「本妙圓心」, 本妙圓心」,它 」,它又不是你 又不是你識心的這個「 識心的這個「心」。非 」。非 空:也不是虛 也不是虛空。非地、 非地、非水、 非水、非風、 非風、非火: 非火:也不是這個地, 也不是這個地,也不是 水,也不是風, 也不是風,也不是火, 也不是火,這講四大也都空了。 這講四大也都空了。這叫空有為 這叫空有為法,把有為 把有為 法都要沒有了。 法都要沒有了。 非眼: 非眼:也不是眼根。 也不是眼根。非耳鼻舌身意: 非耳鼻舌身意:也不是耳根, 也不是耳根,也不是鼻根, 也不是鼻根,也不是 舌根, 舌根,也不是身根, 也不是身根,也不是意根。 也不是意根。這講四大、 這講四大、五陰、 五陰、六入, 六入,都非了! 都非了!非 色、非聲香味觸法: 非聲香味觸法:把六塵也都沒有了, 把六塵也都沒有了,非了。 非了。這就好像《 這就好像《心經》 心經》上 說:「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乃至無意識界,無 無明, 無明,亦無無明盡, 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 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 得。」這和那個道理是一樣的 。」這和那個道理是一樣的。 這和那個道理是一樣的。不過《 不過《心經》 心經》講「無」,這個 」,這個說 這個說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60 of 206
「非」。你 」。你說「非」和「無」有什麼 有什麼分別? 分別?非,就是不是; 就是不是;無,根本就 沒有了。 沒有了。這「不是」, 不是」,是 」,是說不是這個, 不是這個,但是它 但是它還是那個。 還是那個。是什麼 是什麼呢?在 後邊會講。 後邊會講。這前邊講「 這前邊講「非」,後邊又講是 」,後邊又講是「 後邊又講是「即」;即 」;即,就是。 就是。所以本經 裏頭, 裏頭,這個講的是「 這個講的是「非」,《心經 」,《心經》 心經》上講的是「 上講的是「無」,稍微有一點分 」,稍微有一點分 別,就在這個地方。( 就在這個地方。(這時果樸在底下笑了起來 。(這時果樸在底下笑了起來, 這時果樸在底下笑了起來,所以上人說 所以上人說:「這果 :「這果 樸大約有會心之樂了!『 樸大約有會心之樂了!『有會心之樂 !『有會心之樂, 有會心之樂,而無望洋之嘆』」。) 而無望洋之嘆』」。) 非眼識界, 非眼識界,如是乃至非意識界: 如是乃至非意識界:也不是眼、 也不是眼、耳、鼻、舌、身、意這六 識。那麼這個「 這個「本妙圓心」, 本妙圓心」,就叫做 」,就叫做「 就叫做「本妙圓心」; 本妙圓心」;你 」;你認為它是五陰 為它是五陰, 是五陰, 六入、 六入、十二處、 十二處、十八界, 十八界,這都不是的。 這都不是的。前邊講五陰、 前邊講五陰、六入、 六入、十二處、 十二處、十 八界, 八界,六根、 六根、六塵、 六塵、六識, 六識,都是如來藏性, 都是如來藏性,現在又都給非了, 現在又都給非了,說都不是 這個。 這個。這一講, 這一講,把人都講糊塗了, 把人都講糊塗了,講得不知怎麼 講得不知怎麼好了 怎麼好了! 好了!又說「是」,又 」,又 說「不是」, 不是」,究竟是不是 」,究竟是不是? 究竟是不是?沒有是, 沒有是,也沒有不是。 也沒有不是。你不要擔心, 不要擔心,不要憂 慮,沒有個是, 沒有個是,沒有個不是! 沒有個不是!佛法就在這個地方, 佛法就在這個地方,沒有是, 沒有是,也沒有非! 也沒有非! 佛說法是「 法是「隨說隨掃」。 隨掃」。隨 」。隨說這個法, 這個法,隨就把這個法掃了它 隨就把這個法掃了它,沒有了。 沒有了。 所以在佛入涅槃的時候, 所以在佛入涅槃的時候,有人問佛: 有人問佛:「佛您說的法, 的法,怎麼辦呢 怎麼辦呢? 將來怎 辦呢?將來怎 麼樣流通啊 樣流通啊?」你 ?」你說,佛說什麼來著? 來著?這並不是佛要臨往生的時候糊塗 了,才說這話! 這話!佛說:「我沒有說 我沒有說法啊!若有人說 若有人說我說出一個字來, 出一個字來,就 是謗佛。 是謗佛。啊,我連一個字都沒說 我連一個字都沒說!」所以 !」所以說 所以說法四十九年, 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 會,沒說一個字! 一個字!你說這又怎麼 這又怎麼講 怎麼講啊?所以現在又是非色, 所以現在又是非色,又非心、 又非心、非 空,都給非了。 都給非了。本來佛說 本來佛說一切法, 一切法,可是說 可是說完了, 完了,又沒有了, 又沒有了,他不留; 他不留;這 叫「掃一切法, 掃一切法,離一切相」, 離一切相」,就不叫人有法執 」,就不叫人有法執。 就不叫人有法執。 佛說的法, 的法,我若著住到這個法上, 我若著住到這個法上,這沒有得到法空; 這沒有得到法空;你要人也空、 要人也空、法也 空了! 空了!說:「我天天睡覺 :「我天天睡覺, 我天天睡覺,什麼也不學。 也不學。那我得到人空、 那我得到人空、法空了!」 法空了!」 「我人空了嘛 我人空了嘛?人空了, 人空了,我睡覺去!」 我睡覺去!」你 !」你還有個睡覺呢 還有個睡覺呢!你要睡覺也沒 有了, 有了,那才空呢 那才空呢!你還有個睡覺, 還有個睡覺,那就沒有空了。 那就沒有空了。所以要把我執沒有 了,沒有我, 沒有我,也沒有法了, 也沒有法了,這我、 這我、法二執全空了! 法二執全空了! 《金剛經》 金剛經》上,如來說 如來說:「知我 :「知我說 知我說法,如筏喻 如筏喻者。」就好像過河 。」就好像過河, 就好像過河,你過 河需要船, 河需要船,過河之後, 過河之後,你若揹這個船走, 這個船走,你說那多累贅啊 那多累贅啊!果彰也有艘 船,他想要坐船從西雅圖到三藩市, 他想要坐船從西雅圖到三藩市,那麼他坐車來, 他坐車來,是不是要把船揹 是不是要把船揹著 來呢?不是的。 不是的。船只是渡海的, 船只是渡海的,渡過去, 渡過去,就要把它 就要把它放下。 放下。這個法也只是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61 of 206
滅除我們煩惱的, 滅除我們煩惱的,我們煩惱如果沒有了, 我們煩惱如果沒有了,什麼法都不要了! 法都不要了!你煩惱如果 沒有了的時候, 沒有了的時候,就不能說 就不能說我什麼 我什麼法也不要了。 法也不要了。那你不要什麼 不要什麼法,你的煩 惱就更多了! 惱就更多了! 「煩惱無盡誓願斷, 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 法門無量誓願學」,學這個法門 」,學這個法門, 學這個法門,就是為 就是為的斷煩 惱。所以你 所以你學佛法, 學佛法,我現在講點真 我現在講點真的佛法給你 的佛法給你們聽, 們聽,就是要斷煩惱! 就是要斷煩惱!你 不斷煩惱, 不斷煩惱,你學幾千年佛法, 學幾千年佛法,也是等於零, 也是等於零,沒有學, 沒有學,所以要斷煩惱! 所以要斷煩惱!怎 麼樣斷煩惱呢 樣斷煩惱呢?就是遇著境界來了, 就是遇著境界來了,不為這個境界轉。 這個境界轉。你不被境界所搖 動,這就是定力, 這就是定力,也就是佛法了。 也就是佛法了。 說,佛法怎麼 佛法怎麼沒有是 怎麼沒有是、 沒有是、沒有非? 沒有非?六祖大師告訴過我們:「 六祖大師告訴過我們:「本來無一物 :「本來無一物,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何處惹塵埃?」本來沒有一物 ?」本來沒有一物, 本來沒有一物,你說到什麼 到什麼地方有塵埃的? 地方有塵埃的?所以這個 「本來無一物,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何處惹塵埃」,也就把這一些個法都非去了 」,也就把這一些個法都非去了, 也就把這一些個法都非去了,都沒有 了!這也是「 這也是「掃一切法, 掃一切法,離一切相」。 離一切相」。我 」。我為什麼說也沒有個是, 也沒有個是,也沒有 個非? 個非?這就是佛法! 這就是佛法!你在這個地方若明白了, 在這個地方若明白了,這也能開悟的。 這也能開悟的。 六祖大師告訴惠明法師說 六祖大師告訴惠明法師說:「不思善 :「不思善、 不思惡,就在這個時候, 就在這個時候,如何是 不思善、不思惡, 明上座的本來面目?」 明上座的本來面目?」就在這個時候 ?」就在這個時候, 就在這個時候,也不思善; 也不思善;不思善, 不思善,就沒有個 「是」;不思惡 」;不思惡, 不思惡,就沒有個「 就沒有個「非」。沒有 」。沒有「 沒有「是」、沒有 」、沒有「 沒有「非」,這個地 」,這個地 方,你用一用功夫, 用一用功夫,你把它想一想, 想一想,這是個什麼 這是個什麼境界? 境界?也就是那個「 也就是那個「不 思善、 思善、不思惡」, 不思惡」,沒有 」,沒有「 沒有「是、非」了;這就是本有的「 這就是本有的「佛性」, 佛性」,就是那 」,就是那 個「本妙圓心」。 本妙圓心」。你 」。你若能得著這個本妙圓心了, 若能得著這個本妙圓心了,那你就什麼 就什麼都有了, 都有了,也 什麼都沒有了。 都沒有了。 但是你 但是你什麼都有, 都有,什麼都沒有, 都沒有,可不像你 可不像你現在執著這個境界。 現在執著這個境界。你什麼都 有,有什麼 有什麼呢?有如來藏裏邊所具足的這些個法寶, 有如來藏裏邊所具足的這些個法寶,你都有了。 都有了。什麼都 沒有, 沒有,沒有一切煩惱了。 沒有一切煩惱了。煩惱有多少, 煩惱有多少,那如來藏裏那個法寶就有多少。 那如來藏裏那個法寶就有多少。 為什麼你沒有得著如來藏裏頭那個法寶? 沒有得著如來藏裏頭那個法寶?就因為 就因為你的煩惱太多了, 的煩惱太多了,你的 肚皮裏裝不了那麼 肚皮裏裝不了那麼多東西。 多東西。所以你 所以你煩惱若多, 煩惱若多,這個法水就少、 這個法水就少、法性就 少;你把煩惱變了, 把煩惱變了,也就是把煩惱變為 也就是把煩惱變為法性。 法性。你不要怕你 不要怕你脾氣大, 脾氣大,你脾 氣越大, 氣越大,你那個法性也越多。 那個法性也越多。但是可不要再使脾氣了! 但是可不要再使脾氣了!你若再耍 若再耍脾氣, 脾氣, 那就是「 那就是「聰明反被聰明誤」! 聰明反被聰明誤」!聰明反被聰明誤 」!聰明反被聰明誤, 聰明反被聰明誤,你本來很聰明的, 本來很聰明的,但是 自己往那個愚癡道上走。 自己往那個愚癡道上走。所以我們學佛法, 所以我們學佛法,就是要斷煩惱的。 就是要斷煩惱的。你把煩惱 斷了, 斷了,那就是菩提;「 那就是菩提;「煩惱即菩提 ;「煩惱即菩提」, 煩惱即菩提」,也就是叫 」,也就是叫你 也就是叫你把那個冰化成水。 把那個冰化成水。你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62 of 206
若水變成冰, 若水變成冰,那就是煩惱; 那就是煩惱;冰變成水, 冰變成水,那就是菩提。 那就是菩提。沒有什麼 沒有什麼很困難的 問題, 問題,只要你 只要你一變, 一變,就成功了! 就成功了! 非明無明、 非明無明、明無明盡, 明無明盡,如是乃至非老非死、 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盡, 非老死盡,非苦、 非苦、非集、 非集、非 滅、非道, 非道,非智、 非智、非得。 非得。 我們大家都不死了!「 我們大家都不死了!「非老死盡 !「非老死盡」, 非老死盡」,我們也不老 」,我們也不老, 我們也不老,也不死了, 也不死了,這回都變 成長生不老了! 成長生不老了! 非明無明: 非明無明:也不是覺悟的那個明, 也不是覺悟的那個明,也不是那個依真 也不是那個依真起妄所生出來的無 明。明無明盡: 明無明盡:明和無明也沒有了。 明和無明也沒有了。如是乃至非老非死、 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盡: 非老死盡:像 這樣, 這樣,也沒有老了, 也沒有老了,也沒有死了, 也沒有死了,也沒有老死盡了。 也沒有老死盡了。這把十二因緣 這把十二因緣的法 也都空了, 也都空了,這叫空聲聞法。 這叫空聲聞法。現在講的法, 現在講的法,這叫「 這叫「空如來藏」, 空如來藏」,把如來藏 」,把如來藏 裏空了。 裏空了。 如來藏有「 如來藏有「空如來藏」、「 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 」、「不空如來藏」, 不空如來藏」,還有 」,還有「 還有「空不空如來藏」。 空不空如來藏」。後 」。後 邊講的, 邊講的,就是「 就是「不空如來藏」。 不空如來藏」。你 」。你看,如來藏不是就一個如來藏, 如來藏不是就一個如來藏,如來 藏裏有這麼 藏裏有這麼多的分別呢 多的分別呢!所以這佛法不是知道一個名稱, 所以這佛法不是知道一個名稱,就完全都懂 就完全都懂 了。你光知道空, 光知道空,知道如來藏, 知道如來藏,還要空如來藏。 還要空如來藏。空了如來藏, 空了如來藏,還又要不 空如來藏。 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的時候, 不空如來藏的時候,再要空不空如來藏。 再要空不空如來藏。很麻煩的, 很麻煩的,哈! 非苦: 非苦:這個苦, 這個苦,在這世界上有八種的苦。 在這世界上有八種的苦。首先有三種的苦, 首先有三種的苦,三種苦之後 又有八種的苦。 又有八種的苦。三苦是什麼 三苦是什麼呢?就是苦苦、 就是苦苦、壞苦、 壞苦、行苦。 行苦。 什麼叫「苦苦」 苦苦」呢?就是苦中之苦。 就是苦中之苦。這苦中之苦是什麼 這苦中之苦是什麼人有呢 人有呢?是窮人 有苦中之苦。 有苦中之苦。好像窮人本來就是苦了, 好像窮人本來就是苦了,再又有病了, 再又有病了,沒有錢去醫治, 沒有錢去醫治,這 是苦上加苦。 是苦上加苦。窮人住一間破漏的房子, 窮人住一間破漏的房子,偏偏又遇著連陰下雨的天氣。 偏偏又遇著連陰下雨的天氣。房 子本來就破, 子本來就破,這是苦了, 這是苦了,下起雨來, 下起雨來,那房子裏邊和外邊差不多, 那房子裏邊和外邊差不多,這塊也 漏,那塊也漏。 那塊也漏。 我告訴你 我告訴你們,我在香港住過一間房子, 我在香港住過一間房子,也是間漏房子。 也是間漏房子。一個床的位置, 一個床的位置, 就有六個地方漏雨, 就有六個地方漏雨,你說苦不苦? 苦不苦?雖然是那樣子苦, 雖然是那樣子苦,我自己的房子漏, 我自己的房子漏, 我不修理, 我不修理,如果我有了錢, 如果我有了錢,我還願意去幫 我還願意去幫助人。 助人。你說這是不是愚癡呢 這是不是愚癡呢? 不管自己房子漏不漏, 不管自己房子漏不漏,有一個廟上造佛像, 有一個廟上造佛像,我還用了一千五百多塊香港 錢,去幫著他造佛像。 著他造佛像。這一千五百多塊錢, 這一千五百多塊錢,本來用二百塊錢就可以把我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63 of 206
的漏房子修補好了, 的漏房子修補好了,但我自己修房子的錢不捨得用, 但我自己修房子的錢不捨得用,卻幫助人家造佛 像,幫了一千五百多塊錢。 了一千五百多塊錢。我這個人大約是不會算術, 我這個人大約是不會算術,所以不知道人家 的事情不是自己的事情, 的事情不是自己的事情,自己的事情和人家的事情分不清 自己的事情和人家的事情分不清。那麼窮人住 個漏房子, 個漏房子,這也是苦。 這也是苦。 窮人本來就窮了, 窮人本來就窮了,又沒有衣服穿, 又沒有衣服穿,又沒有飯吃, 又沒有飯吃,這也是苦中之苦。 這也是苦中之苦。偏偏 自己的父親也死了、 自己的父親也死了、母親也死了, 母親也死了,連買棺材的錢都沒有。 連買棺材的錢都沒有。這是誰呢 這是誰呢?我 就曾經有這個經驗。 就曾經有這個經驗。我對你 我對你們大家講, 們大家講,我母親死的時候, 我母親死的時候,我在她 我在她旁邊, 旁邊, pocket( pocket(口袋) 口袋)裏連一個 cent( cent(一分錢) 一分錢)都沒有。 都沒有。這時候要買棺材, 這時候要買棺材,怎 麼辦呢? 辦呢?同我家裏幾個弟兄一商量, 同我家裏幾個弟兄一商量,你看看我, 看看我,我看看你 我看看你,都沒有法 子。我說:「你 :「你們都沒有法子, 們都沒有法子,我找朋友去。」 我找朋友去。」 幸虧我平時有一些個研 幸虧我平時有一些個研究佛學的朋友, 究佛學的朋友,於是就去找一個同參道友, 於是就去找一個同參道友,這個 朋友偏偏是一個賣棺材的。 朋友偏偏是一個賣棺材的。他聽說 他聽說我母親死了, 我母親死了,和他一商量, 和他一商量,他說: 「沒關係! 沒關係!你要買什麼 要買什麼樣的棺材, 樣的棺材,隨便你 隨便你挑,我暫時不要錢, 我暫時不要錢,你什麼時 候有錢什麼 候有錢什麼時候給我。 時候給我。我不單不要錢, 我不單不要錢,現在我再借給你 現在我再借給你五千塊錢, 五千塊錢,你拿 去用。」 去用。」你 我平時歡喜幫助人, 助人,所以到我有事情的時候, 所以到我有事情的時候,也就 。」你看,因為我平時歡喜幫 感應有人幫 感應有人幫助我! 助我!這也是叫貧窮的困苦, 這也是叫貧窮的困苦,苦中之苦。 苦中之苦。等把我母親送到墳 上去, 上去,埋到土裏了, 埋到土裏了,我那個時候真 我那個時候真把什麼 把什麼也都放下了! 也都放下了!我借人的錢也不 管了, 管了,就在墳上守孝了。 就在墳上守孝了。這講起來很多很多的, 這講起來很多很多的,不過現在不要講那麼 不過現在不要講那麼多 了。 什麼又叫「 又叫「壞苦」 壞苦」呢?壞,就是破壞。 就是破壞。本來是富貴的, 本來是富貴的,可是在這個富貴 中就把富貴破壞了, 中就把富貴破壞了,生出一種苦了。 生出一種苦了。怎麼叫破壞 怎麼叫破壞呢 叫破壞呢?譬如家裏有錢的, 譬如家裏有錢的, 賺了很多錢放在家裏, 了很多錢放在家裏,沒有放到銀行裏去。 沒有放到銀行裏去。拿現在這個紙幣來講, 拿現在這個紙幣來講,著了 火,把這些錢都燒沒有了, 把這些錢都燒沒有了,這是一個富貴的壞苦。 這是一個富貴的壞苦。或者沒有著火, 或者沒有著火,被賊 給搶去了, 給搶去了,這也叫一個壞苦。 這也叫一個壞苦。沒有被賊搶去, 沒有被賊搶去,或者自己行住坐臥把錢都 帶到身上, 帶到身上,不小心把錢丟 不小心把錢丟了,這也是一個富貴的壞苦。 這也是一個富貴的壞苦。所以雖然自己有 錢而破壞了, 錢而破壞了,這就是一個富貴的壞苦。 這就是一個富貴的壞苦。 什麼叫「行苦」 行苦」呢?就是既 就是既沒有富貴的壞苦, 沒有富貴的壞苦,又沒有貧窮的困苦, 又沒有貧窮的困苦,可是 由少而壯, 由少而壯,由壯而老, 由壯而老,由老而死── 由老而死──少年到壯年 ──少年到壯年, 少年到壯年,壯年又到了老年, 壯年又到了老年,老 年又到死的時候, 年又到死的時候,這念念遷流, 這念念遷流,念念不停, 念念不停,這種遷流不停, 這種遷流不停,就叫行苦。 就叫行苦。 這種人沒富貴的壞苦, 這種人沒富貴的壞苦,也沒有貧窮的困苦, 也沒有貧窮的困苦,但免不了這行苦。 但免不了這行苦。由生至死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64 of 206
的過程中, 的過程中,這也是苦。 這也是苦。 又有「 又有「八苦」, 八苦」,什 」,什麼叫八苦呢 叫八苦呢? (一)生苦。 生苦。我們生來是很苦的, 我們生來是很苦的,所以小孩子一出世, 所以小孩子一出世,他不講旁的, 他不講旁的,他 就講:「 就講:「苦 :「苦啊!苦啊!苦啊!苦啊!」那小孩子一生出來 !」那小孩子一生出來, 那小孩子一生出來,他那哭就是 說「苦」呢!不過他們說 不過他們說不清楚,就這麼 就這麼那麼叫。在人出生的時候, 在人出生的時候,就 好像生龜脫 好像生龜脫殼──好像烏龜活著 ──好像烏龜活著, 好像烏龜活著,你就把殼給脫 就把殼給脫下來了, 下來了,所以那時很痛 苦的。 苦的。在小孩子一出世, 在小孩子一出世,一見著風, 一見著風,那時候他非常的痛苦; 那時候他非常的痛苦;所以他就 說:「苦 :「苦啊!苦啊!」這是生苦 !」這是生苦。 這是生苦。 (二)老苦。 老苦。人到年老的時候, 人到年老的時候,眼睛也不幫 眼睛也不幫忙,耳朵也不幫 也不幫忙,手也不 幫忙,腿也不幫 腿也不幫忙了。 忙了。走也走不動了, 走也走不動了,吃也吃不動了, 吃也吃不動了,吃什麼 吃什麼東西也不 香了, 香了,沒有胃口了! 沒有胃口了!這老了, 這老了,周身的機器都壞了! 周身的機器都壞了!機器的機件都壞了, 機器的機件都壞了, 所以也就都不做工了。 所以也就都不做工了。不做工了, 不做工了,就生出一種消化不良, 就生出一種消化不良,吃什麼 吃什麼東西也 沒有滋味了。 沒有滋味了。所以果和說 所以果和說他的父親難服侍, 他的父親難服侍,一天到晚 一天到晚都罵他。 都罵他。老年人就 是這樣子, 是這樣子,老年的人和小孩子是一樣的, 老年的人和小孩子是一樣的,所以你 所以你不要怪他! 不要怪他! (三)病苦。 病苦。這個世界什麼 這個世界什麼都不平等, 都不平等,唯獨就是「 唯獨就是「病」最平等了。 最平等了。誰若 有了病, 有了病,都覺得不舒服。 都覺得不舒服。 (四)死苦。 死苦。無論哪 無論哪一個人都有一個死的時候, 一個人都有一個死的時候,這也是最平等的。 這也是最平等的。這 生、老、病、死都是苦! 死都是苦! (五)愛別離苦。 愛別離苦。愛,每一個人都懂 一個人都懂什麼叫愛。 叫愛。可是只知道愛, 可是只知道愛,不知道 這個愛裏頭有個苦。 這個愛裏頭有個苦。愛裏頭有什麼 愛裏頭有什麼苦呢?愛別離苦。 愛別離苦。你越愛這個人, 越愛這個人,偏 偏有環境的關係, 偏有環境的關係,或有種種的因緣 或有種種的因緣,一定要分離的, 一定要分離的,這也是個苦。 這也是個苦。 (六)怨憎會苦。 怨憎會苦。你本來不願意和這個人在一起, 本來不願意和這個人在一起,可是你 可是你到任何的地 方,總和這一種人遇到一起── 總和這一種人遇到一起──不一定是這個人 ──不一定是這個人; 不一定是這個人;總而言之, 總而言之,你怨這一 類的人, 類的人,到任何的場合, 到任何的場合,都有這一類的人和你 都有這一類的人和你在一起。 在一起。 (七)求不得苦。 求不得苦。就是你 就是你所求的得不著, 所求的得不著,這也是一種苦。 這也是一種苦。 (八)五陰熾盛苦。 五陰熾盛苦。五陰, 五陰,就是色、 就是色、受、想、行、識,這五種熾然而盛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65 of 206
是一個最苦的。 是一個最苦的。 非苦、 非苦、非集: 非集:可是現在在如來藏裏沒有苦諦, 可是現在在如來藏裏沒有苦諦,也沒有集諦。 也沒有集諦。什麼叫集諦 呢?集諦就是煩惱。 集諦就是煩惱。非滅: 非滅:也沒有滅諦, 也沒有滅諦,證涅槃的理, 證涅槃的理,就叫「 就叫「滅」。非 」。非 道:「道」,就是所修的道 」,就是所修的道。 就是所修的道。非智: 非智:也沒有智慧, 也沒有智慧,把智慧也空了。 把智慧也空了。非 得:也沒有所得到的什麼 也沒有所得到的什麼果位, 果位,沒有證得的果位。 沒有證得的果位。無證, 無證,沒有所證得。 沒有所證得。 這是空如來藏裏邊, 這是空如來藏裏邊,什麼都沒有了; 都沒有了;掃一切法, 掃一切法,離一切相, 離一切相,什麼相都空 了。 講到「 講到「非滅」 非滅」這個「 這個「滅」字,我又想起釋迦牟尼佛在以前行菩薩道時的 一件事情, 一件事情,什麼事呢?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修道的時候( 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修道的時候(因地, 因地,就是沒有 成佛以前), 成佛以前),見著一個羅 ),見著一個羅剎 見著一個羅剎鬼。這個羅剎 這個羅剎鬼就說 鬼就說了,說什麼呢?說「諸 行無常, 行無常,是生滅法。」 是生滅法。」一切的行都不恆常 。」一切的行都不恆常, 一切的行都不恆常,都是生了滅, 都是生了滅,滅了又生。 滅了又生。說 了這兩句, 了這兩句,就不說 就不說了。 釋迦牟尼佛一聽這兩句偈頌, 釋迦牟尼佛一聽這兩句偈頌,這是佛法, 這是佛法,於是就請問這個羅剎 於是就請問這個羅剎鬼,說: 「鬼大哥! 鬼大哥!你所說的是佛法, 的是佛法,這個偈頌不能單單就這兩句, 這個偈頌不能單單就這兩句,還有兩句 啊!你可以一起告訴我囉 可以一起告訴我囉?」這個羅 ?」這個羅剎 這個羅剎鬼看看他, 鬼看看他,說:「你 :「你要聽啊 要聽啊?我 現在肚子餓了, 現在肚子餓了,我沒吃東西呢 我沒吃東西呢!我想要為 我想要為你說,沒有力氣。 沒有力氣。等我吃飽 了,才能說 才能說法的。」 法的。」釋迦牟尼佛就問他 。」釋迦牟尼佛就問他:「 釋迦牟尼佛就問他:「你 :「你想要吃什麼 想要吃什麼東西? 東西?我可以 給你預備吃的。」 預備吃的。」 「我啊,我所吃的東西, 我所吃的東西,可不是你 可不是你可能預備的!」 可能預備的!」 「怎麼樣子 怎麼樣子呢 樣子呢?」 「我所吃的是人, 我所吃的是人,我以人做飲 我以人做飲食。現在也沒有其他的人, 現在也沒有其他的人,就算有其他的 人,你也沒有權利把其他的人送給我吃。」 也沒有權利把其他的人送給我吃。」 「喔,這樣子啊 這樣子啊!你把這個法說 把這個法說了之後, 了之後,我把我自己貢獻給你 我把我自己貢獻給你;你把我 吃了。」 吃了。」 羅剎鬼看看他, 鬼看看他,說:「你 :「你捨得你 捨得你自己嗎 自己嗎?」 「我為法忘軀 法忘軀,我當然可以捨的。 我當然可以捨的。你可以說 可以說了!說完了, 完了,我就給你 我就給你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66 of 206
吃!」 這個羅剎 這個羅剎鬼看一看他, 鬼看一看他,說:「你是不是騙我啊 是不是騙我啊?會不會我說 會不會我說了法之後, 了法之後, 你又捨不得把自己給我充飢呢 又捨不得把自己給我充飢呢?」 「不會的, 不會的,你放心好了! 放心好了!你說了法之後, 了法之後,我記清 我記清楚了這個法, 楚了這個法,我就可以 給你吃的。」 吃的。」 這個羅剎 這個羅剎鬼就把後邊這兩句說 鬼就把後邊這兩句說了:「生滅滅已 :「生滅滅已, 生滅滅已,寂滅為 寂滅為樂。」這合起來 。」這合起來 就是: 就是: 諸行無常 是生滅法 生滅滅已 寂滅為 寂滅為樂
說完了, 完了,羅剎鬼說:「好了 :「好了! 好了!現在我把法說 現在我把法說了,你可以給我吃囉 可以給我吃囉!」 「你先等一等, 先等一等,你先不要吃!」 先不要吃!」 「你是不是不算了? 是不是不算了?你若不算可不行的! 若不算可不行的!我和你 我和你不客氣的!」 不客氣的!」 「我不會的! 我不會的!不是不算了! 不是不算了!你等我把這幾句偈頌寫下來, 等我把這幾句偈頌寫下來,然後你 然後你再吃 我;雖然你 雖然你把我吃了, 把我吃了,將來有人看見這四句偈, 將來有人看見這四句偈,還可以明白佛法修行。 還可以明白佛法修行。 你要等一等!」 要等一等!」 「那好了, 那好了,你寫了!」 寫了!」 於是釋迦牟尼佛用刀子把樹皮割開, 於是釋迦牟尼佛用刀子把樹皮割開,用刀子把這首偈頌刻到樹上了, 用刀子把這首偈頌刻到樹上了,這 個羅剎 個羅剎鬼一看他寫完了, 鬼一看他寫完了,說:「現在我可以吃 :「現在我可以吃你 現在我可以吃你了吧?」 「你還等一等! 還等一等!你再等一等!」 再等一等!」 「啊,你現在已經寫到樹上了, 現在已經寫到樹上了,後人也可以看了, 後人也可以看了,你還不給我吃? 還不給我吃?還等 什麼?」 「我想刻到這木頭上也不會永遠的。 我想刻到這木頭上也不會永遠的。你再等一個時期, 再等一個時期,我把這幾句偈頌 雕刻到石頭上, 雕刻到石頭上,就可以永遠都存在著。 就可以永遠都存在著。那時候你 那時候你再吃我!」 再吃我!」 「好了, 好了,你這個是理由太多了! 這個是理由太多了!盡拖延時間! 延時間!好,我就滿你 我就滿你的願了!」 的願了!」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67 of 206
於是釋迦牟尼佛又想法子, 於是釋迦牟尼佛又想法子,把這首偈頌刻到石頭上。 把這首偈頌刻到石頭上。然後對羅剎 然後對羅剎鬼說: 「我現在事情做完了, 我現在事情做完了,你可以吃我了!」 可以吃我了!」 「真的嗎?你真捨得給我吃啊 捨得給我吃啊?那好了, 那好了,我現在就要吃!」 我現在就要吃!」 說完,張開嘴要吃的時候, 張開嘴要吃的時候,啊,就踴身虛 就踴身虛空,到天上去了! 到天上去了!這個羅剎 這個羅剎鬼 原來是天人來試驗釋迦牟尼佛, 原來是天人來試驗釋迦牟尼佛,看看他到底為 看看他到底為法有沒有一種誠心, 法有沒有一種誠心,有沒 有一種真 有一種真心?果然, 果然,釋迦牟尼佛為 釋迦牟尼佛為法忘軀 法忘軀,寧可保存佛法, 寧可保存佛法,把生命都犧 牲了。 牲了。這是佛在過去為 這是佛在過去為半句偈而捨身命── 半句偈而捨身命──全偈是四句 ──全偈是四句, 全偈是四句,他就為 他就為兩句偈 頌,可以把生命都犧牲出來! 可以把生命都犧牲出來! 你說我們現在聽經, 我們現在聽經,這是聞法呢 這是聞法呢!總想:「 總想:「啊 :「啊,不太明白, 不太明白,倒是休息休 息比較好!」 息比較好!」你 !」你說這多懶惰! 這多懶惰!釋迦牟尼佛為 釋迦牟尼佛為什麼成佛呢 成佛呢?就是因為 就是因為他為 法忘軀 法忘軀,為佛法他什麼 佛法他什麼都不顧了, 都不顧了,把生命都不要了, 把生命都不要了,何況一點不滿意的 事情呢 事情呢!所以為 所以為法心切, 法心切,若是真 若是真正為法的, 法的,什麼放不下的事情, 放不下的事情,都可以 放得下。 放得下。 我告訴你 我告訴你們,前幾天我收到四、 前幾天我收到四、五通由紐約來的長途電話。 五通由紐約來的長途電話。這個小徒弟 他很奇怪的, 他很奇怪的,常常想要見我。 常常想要見我。他大約在十三歲 他大約在十三歲就皈依我了! 依我了!在十三歲 在十三歲以 前,他有很多很奇怪的因緣 他有很多很奇怪的因緣。怎麼樣子 怎麼樣子呢 樣子呢?他雖然年紀小, 他雖然年紀小,但是生病 了。什麼病呢?心臟病, 心臟病,心臟擴大。 心臟擴大。醫生吩咐他, 醫生吩咐他,要睡床睡五年, 要睡床睡五年,不可 以從床這一頭走到床的那一頭。 以從床這一頭走到床的那一頭。這就是四、 這就是四、五尺, 五尺,五、六尺遠的地方, 六尺遠的地方, 都不可以走, 都不可以走,要睡床。 要睡床。 在這個期間, 在這個期間,他也沒見過我, 他也沒見過我,就看見我一張相片。 就看見我一張相片。他在家裏, 他在家裏,很奇怪 的,他的親戚朋友都念「 他的親戚朋友都念「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他不念 」,他不念「 他不念「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念「南無度輪法師」。 南無度輪法師」。這 」。這麼盤起腿, 盤起腿,結上雙跏趺坐, 結上雙跏趺坐,在床上念「 在床上念「南無度 輪法師」。 輪法師」。這 」。這麼念,也難得這一個小孩子, 也難得這一個小孩子,能有這樣的恆心! 能有這樣的恆心!在床上 坐,一天到晚 一天到晚也沒有事, 也沒有事,就念「 就念「南無度輪法師」。 南無度輪法師」。這一念 」。這一念, 這一念,念了七十多 天。到七十多天, 到七十多天,他看見那個相片就變出一個人來幫 他看見那個相片就變出一個人來幫他摩頂。 他摩頂。由此之 後,他心臟病、 他心臟病、什麼病都沒有了。 病都沒有了。講這話, 講這話,聽起來非常神話的, 聽起來非常神話的,但是真 但是真 是他個人的經驗。 是他個人的經驗。 那病好了, 那病好了,就到我的廟上去見我, 就到我的廟上去見我,以後就皈 以後就皈依了。 依了。皈依之後, 依之後,他就打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68 of 206
坐,學meditation。 meditation。在香港, 在香港,我不教 我不教人參禪打坐的, 人參禪打坐的,如果誰願意參禪打 坐,自己用功去。 自己用功去。他就自己用功, 他就自己用功,他去學校讀書, 他去學校讀書,人家休息的時候, 人家休息的時候,他 跑到山上, 到山上,坐到石頭上去打坐, 坐到石頭上去打坐,或者跑 或者跑到廁所裏去打坐。 到廁所裏去打坐。經過大約一年 的時間, 的時間,他就開了佛眼, 他就開了佛眼,對於一切一切的事情都清 對於一切一切的事情都清楚得不得了。 楚得不得了。現在我 們這兒有個 William, William,我在香港這個徒弟的境界比William 我在香港這個徒弟的境界比William高得很多 William高得很多。 高得很多。所 以這佛法裏邊, 以這佛法裏邊,有一些個很不可思議的情形。 有一些個很不可思議的情形。 還有很奇怪的事情, 還有很奇怪的事情,也就是這個小徒弟。 也就是這個小徒弟。他很矮的, 他很矮的,可是他英文講得很 好,我在香港, 我在香港,他就給我作翻譯, 他就給我作翻譯,有外國人去見我, 有外國人去見我,都是他給作翻譯。 都是他給作翻譯。 雖然英文講得非常流利, 雖然英文講得非常流利,可是外國人看見他這麼 可是外國人看見他這麼一個小孩子, 一個小孩子,就都不太 重視。 重視。我對他講了:「 我對他講了:「你 快點長高了!你這麼矮,人家都看你 人家都看你是個小孩 :「你快點長高了! 子,你說得再好, 得再好,也都不生信心!」 也都不生信心!」他就很聽話的 !」他就很聽話的, 他就很聽話的,回家裏, 回家裏,一個禮拜 長了三寸高, 長了三寸高,所以現在比我都高了! 所以現在比我都高了!這都是很不可思議的。 這都是很不可思議的。 前幾天, 前幾天,他在紐約給我打幾次電話, 他在紐約給我打幾次電話,要請我到紐約去。 要請我到紐約去。我因為 我因為這兒陪著 你們大家來講經, 們大家來講經,所以他怎麼 所以他怎麼樣想見我 怎麼樣想見我, 樣想見我,我都說 我都說:「不可以的 :「不可以的! 不可以的!我現在 不能因為 不能因為你一個人要見我, 一個人要見我,就離開這麼 就離開這麼多人。 多人。這兒現在很多人, 這兒現在很多人,我天天 要陪著這一班人來研 要陪著這一班人來研究佛法的, 究佛法的,如果你 如果你願意見我, 願意見我,就到三藩市來。」 就到三藩市來。」他 。」他 本來想坐飛機到三藩市來, 本來想坐飛機到三藩市來,但是時間又不夠 但是時間又不夠。所以昨天他又給我打電 話,說他要走了, 他要走了,要再等四個月之後才來; 要再等四個月之後才來;或者四個月之後, 或者四個月之後,我去見一 見他。 見他。我現在如果不是講《 我現在如果不是講《楞嚴經》, 楞嚴經》,不是 》,不是為 不是為佛法, 佛法,我也好想見一見我 這個小徒弟。 這個小徒弟。 他對我很有信心的, 他對我很有信心的,又有佛眼, 又有佛眼,也對佛法明白很多很多的。 也對佛法明白很多很多的。我不對你 我不對你們 講過? 講過?我在香港, 我在香港,他給我當翻譯( 他給我當翻譯(translator), translator),翻譯廣東話 ),翻譯廣東話。 翻譯廣東話。我想要講 什麼,不等我講完, 不等我講完,我只講一句, 我只講一句,他就統統可以給我講出來了, 他就統統可以給我講出來了,講得很 圓滿的道理。 圓滿的道理。所以有的人就反對了! 所以有的人就反對了!怎麼反對 怎麼反對呢 反對呢?說:「師父都沒有講 :「師父都沒有講 這個, 這個,他講得這麼 他講得這麼多!」其實他講那 !」其實他講那麼 其實他講那麼多,是我叫他講的── 是我叫他講的──他因 ──他因為 他因為有 佛眼, 佛眼,知道我叫他往多了講。 知道我叫他往多了講。為什麼我叫他講多點呢 我叫他講多點呢?因為他講的和我 講的是一樣的, 講的是一樣的,所以我就躲 所以我就躲懶偷安,懶惰一點, 懶惰一點,叫他講多點。 叫他講多點。這是我在 香港最愛惜的一個徒弟, 香港最愛惜的一個徒弟,本來他答應我出家來著, 本來他答應我出家來著,但是現在也不知道他 要不要出家了? 要不要出家了? 非檀那、 非檀那、非尸羅、 非尸羅、非毗梨耶、 梨耶、非羼提、非禪那、 非禪那、非般剌若、 非般剌若、非波羅密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69 of 206
多;如是乃至非怛闥阿竭、 如是乃至非怛闥阿竭、非阿羅訶、 非阿羅訶、非三耶三菩、 非三耶三菩、非大涅槃, 非大涅槃,非常、 非常、 非樂、 非樂、非我、 非我、非淨。 非淨。 這是在空如來藏裏邊, 這是在空如來藏裏邊,把六度也空了。 把六度也空了。前邊空的是四諦, 前邊空的是四諦,就是苦諦、 就是苦諦、集 諦、滅諦、 滅諦、道諦── 道諦──這是佛最初成佛 轉四諦法輪。現在空六度, 現在空六度,這是 ──這是佛最初成佛, 這是佛最初成佛,轉四諦法輪。 空菩薩法。 空菩薩法。空十二因緣 空十二因緣和四諦, 和四諦,這是空緣 這是空緣覺、聲聞法; 聲聞法;現在連菩薩法也 都空了! 都空了! 非檀那: 非檀那:六度, 六度,第一就是檀那。「 第一就是檀那。「檀那 。「檀那」 檀那」是梵語, 是梵語,此云「 此云「布施」。 布施」。布 」。布 施,有財施、 有財施、法施、 法施、無畏施。「 無畏施。「財施 。「財施」, 財施」,就用資生的財去布施給人 」,就用資生的財去布施給人, 就用資生的財去布施給人,幫 助人家。「 助人家。「法施 。「法施」, 法施」,好像我現在給 」,好像我現在給你 好像我現在給你們講經說 們講經說法,我用這個法來布施給 你們。我給你 我給你們講一次經, 們講一次經,並沒有一個鐘頭收你 並沒有一個鐘頭收你們幾塊錢。 們幾塊錢。為什麼不收 錢呢?這是法布施。「 這是法布施。「無畏施 。「無畏施」, 無畏施」,就是這個人有什 」,就是這個人有什麼 就是這個人有什麼恐懼了, 恐懼了,你能安慰 他,令他不生恐懼。 令他不生恐懼。 非尸羅: 非尸羅:「尸羅」 尸羅」是梵語, 是梵語,中國就叫「 中國就叫「戒」,英文就叫 」,英文就叫precepts── 英文就叫precepts──聽 precepts──聽 你們常常講, 們常常講,我記得這麼 我記得這麼一句; 一句;我怕你 我怕你們聽不清 們聽不清楚我講的是什麼 楚我講的是什麼,所以 我就告訴你 我就告訴你們這個翻譯叫什麼 們這個翻譯叫什麼。這個戒有很多種, 這個戒有很多種,有五戒、 有五戒、八戒、 八戒、十 戒,有比丘二百五十條戒、 有比丘二百五十條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條戒, 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條戒,菩薩就十重四十八 輕戒。 輕戒。 非毗梨耶: 梨耶:「毗梨耶」, 梨耶」,就是精進 」,就是精進。 就是精進。精進, 精進,有身精進、 有身精進、心精進。 心精進。心精 進,就是時時刻刻都要求佛法; 就是時時刻刻都要求佛法;身精進, 身精進,就時時刻刻都要行持佛法。 就時時刻刻都要行持佛法。 非羼提:「羼提」,就是忍辱 」,就是忍辱。 就是忍辱。我們人修行, 我們人修行,學佛法, 學佛法,知道很容易, 知道很容易,就 是不容易行。 是不容易行。我們學忍辱, 我們學忍辱,都想叫人家忍辱; 都想叫人家忍辱;對我忍辱。 對我忍辱。我對於對方, 我對於對方, 就不忍辱, 就不忍辱,叫對方對我忍辱﹕ 叫對方對我忍辱﹕「你學這麼 學這麼多佛法, 多佛法,你應該忍辱了嘛 應該忍辱了嘛!為 什麼我說這麼一句話, 一句話,你就放不下呢 就放不下呢!」這責成對方 !」這責成對方, 這責成對方,叫對方忍辱。 叫對方忍辱。叫 我自己呢 我自己呢?我自己就不忍辱了。 我自己就不忍辱了。你說,這是什麼 這是什麼呢?他這是說 他這是說:「我明 白佛法了, 白佛法了,我應該無我相了, 我應該無我相了,我不忍辱。」 我不忍辱。」忍辱的時候 。」忍辱的時候, 忍辱的時候,我就「 我就「無我 相」,「你 」,「你」應該忍辱! 應該忍辱! 哈,要是吃東西的時候, 要是吃東西的時候,就「無人相」! 無人相」!吃好東西的時候 」!吃好東西的時候,「 吃好東西的時候,「唉 ,「唉,你不 要吃了! 要吃了!無人相了, 無人相了,我不應該叫人家吃。」 我不應該叫人家吃。」那 。」那麼吃好東西的時候無人 相;做工作的時候和有了什麼 做工作的時候和有了什麼困苦的事情, 困苦的事情,就「無我相」:「 無我相」:「我不應該 」:「我不應該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70 of 206
做這個事情!」 做這個事情!」要是去殺 !」要是去殺眾 要是去殺眾生,犯殺戒的時候, 犯殺戒的時候,他說:「這不要緊的 :「這不要緊的。 這不要緊的。 這殺, 這殺,沒有眾 沒有眾生嘛!我殺了也是沒殺嘛 我殺了也是沒殺嘛!」和人打架 !」和人打架, 和人打架,也不講道理就打 人一頓, 人一頓,他說:「為 :「為什麼打你?我無眾 我無眾生相嘛 生相嘛!你就是眾 就是眾生之一, 生之一,我打 你也沒有打你 也沒有打你。」你 。」你說這是邪知邪見不是? 這是邪知邪見不是? 到吃肉的時候, 到吃肉的時候,他說:「喔 :「喔,我吃肉沒有關係, 我吃肉沒有關係,一切眾 一切眾生都不應該有壽 者相的! 者相的!所以我吃你 所以我吃你也不要緊的。 也不要緊的。你沒有壽者相, 沒有壽者相,隨時都可以死的。 隨時都可以死的。你 死了, 死了,如果我不吃你 如果我不吃你這個肉, 這個肉,你這個肉也臭了, 這個肉也臭了,變成土了, 變成土了,也沒有用了 嘛!所以現在我吃肉, 所以現在我吃肉,這是無眾 這是無眾生相!」 生相!」這是外道這樣講 !」這是外道這樣講, 這是外道這樣講,說天生的這 些個畜生, 些個畜生,就是給人預備的, 就是給人預備的,馬、牛、羊、雞、犬、豕,你若不吃牠 若不吃牠 們,這個世界就滿了! 這個世界就滿了!太多了, 太多了,往什麼 往什麼地方放啊 地方放啊?可是我們每 可是我們每一個人要 想一想, 想一想,人人都不吃貓 人人都不吃貓肉,可是貓 可是貓並沒有充滿這個世界。 並沒有充滿這個世界。你不吃牠 不吃牠,不 造那麼 造那麼多殺業, 多殺業,牠也就沒有那麼 也就沒有那麼多了。 多了。所以這個忍辱, 所以這個忍辱,叫人家忍辱: 叫人家忍辱: 「你就應該忍辱, 就應該忍辱,我不應該忍辱。」 我不應該忍辱。」若是講這個 。」若是講這個, 若是講這個,是自己不行持, 是自己不行持,還要 責成人家忍辱。 責成人家忍辱。 非禪那: 非禪那:「禪那」 禪那」也是梵語, 也是梵語,中文叫靜慮。 中文叫靜慮。靜,就是清 就是清靜,very quiet。 quiet。 禪也有很多種, 禪也有很多種,那麼這個禪也沒有了。 這個禪也沒有了。 非般剌若: 非般剌若:「般剌若」, 般剌若」,就是般若 」,就是般若。 就是般若。般若也是梵語, 般若也是梵語,翻到中文叫智慧。 翻到中文叫智慧。 智慧有三種的意思: 智慧有三種的意思:文字的智慧、 文字的智慧、觀照的智慧、 觀照的智慧、實相的智慧。 實相的智慧。所以以上 六度: 六度:檀那、 檀那、尸羅、 尸羅、毗梨耶、 梨耶、羼提、禪那、 禪那、般若也都空了。 般若也都空了。 非波羅蜜多: 非波羅蜜多:「波羅蜜」, 波羅蜜」,就是到彼岸 」,就是到彼岸。 就是到彼岸。怎麼叫 怎麼叫「到彼岸」 到彼岸」呢?這個事 情做完了, 情做完了,就叫「 就叫「波羅蜜」。 波羅蜜」。我們修行成佛了 」。我們修行成佛了, 我們修行成佛了,由眾生到佛的果位上, 生到佛的果位上, 這是波羅蜜。 這是波羅蜜。由眾生到菩薩的果位上, 生到菩薩的果位上,這也是波羅蜜了。 這也是波羅蜜了。我們從三藩市 到Oakland, Oakland,到對面的岸上, 到對面的岸上,這都叫波羅蜜。 這都叫波羅蜜。 現在這些個法, 現在這些個法,在如來藏裏都沒有了、 在如來藏裏都沒有了、都空了, 都空了,所以說 所以說「非檀那、 非檀那、非尸 羅、非毗梨耶、 梨耶、非羼提、非禪那、 非禪那、非般剌若、 非般剌若、非波羅蜜多」, 非波羅蜜多」,這些個法 」,這些個法 都空了。 都空了。波羅蜜多的「 波羅蜜多的「多」字,是個語助詞, 是個語助詞,就好像中國的「 就好像中國的「之乎者 也」。在前邊講 」。在前邊講虛 在前邊講虛空裏邊不拒諸相, 空裏邊不拒諸相,那是「 那是「不空如來藏」; 不空如來藏」;現在 」;現在「 現在「空如 來藏」 來藏」了,這如來藏都要空了! 這如來藏都要空了!可是這個「 可是這個「非」字,並不是「 並不是「沒有」, 沒有」, 還有個什麼 還有個什麼呢?有那個本妙圓心。 有那個本妙圓心。那個本妙圓心, 那個本妙圓心,就不是這些個名稱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71 of 206
了! 如是乃至: 如是乃至:像上邊所說 像上邊所說,由六波羅蜜經過十住、 由六波羅蜜經過十住、十信、 十信、十行、 十行、十迴向、 十迴向、 十地, 十地,經過很長的一個階段。 經過很長的一個階段。就是由菩薩到佛的果位上, 就是由菩薩到佛的果位上,要經過很長的 時間。 時間。這很多的階段、 這很多的階段、很多的過程, 很多的過程,其中也有很多的法, 其中也有很多的法,這些個法也都 沒有了, 沒有了,都空了, 都空了,乃至在如來這果位也空了。 乃至在如來這果位也空了。 非怛闥阿竭: 非怛闥阿竭:「怛闥阿竭」 怛闥阿竭」就是如來, 就是如來,把如來這個名號也空了。 把如來這個名號也空了。非阿羅 訶:「阿羅訶」 阿羅訶」就是「 就是「應供」, 應供」,應該受人天的供養 」,應該受人天的供養。 應該受人天的供養。非三耶三菩: 非三耶三菩:「三 耶三菩」 耶三菩」就是「 就是「正遍知」, 正遍知」,這就是把 」,這就是把「 這就是把「正遍知」 正遍知」這個名也空了, 這個名也空了,也沒有 了。如來、 如來、應供、 應供、正遍知都是佛的名號, 正遍知都是佛的名號,怎麼叫 怎麼叫「正遍知」 正遍知」呢?心包萬 法叫「 法叫「正知」, 正知」,萬法唯心叫 」,萬法唯心叫「 萬法唯心叫「遍知」; 遍知」;正遍知 」;正遍知, 正遍知,就是知道「 就是知道「心包萬法、 心包萬法、 萬法唯心」, 萬法唯心」,這叫正知 」,這叫正知、 這叫正知、遍知。 遍知。 非大涅槃: 非大涅槃:也沒有涅槃。「 也沒有涅槃。「涅槃 。「涅槃」 涅槃」是梵語, 是梵語,翻到中文叫不生不滅; 翻到中文叫不生不滅;沒有 生滅了, 生滅了,把沒有生滅的這種名稱也沒有了。 把沒有生滅的這種名稱也沒有了。非常、 非常、非樂、 非樂、非我、 非我、非淨: 非淨: 「常」,就是不變 」,就是不變。「 就是不變。「樂 。「樂」,就是得到法喜充滿的快樂了 」,就是得到法喜充滿的快樂了, 就是得到法喜充滿的快樂了,由於這個法 得到一種樂。「 得到一種樂。「我 。「我」,就得到一種 」,就得到一種真 就得到一種真正我的自在。「 正我的自在。「淨 。「淨」,就是得到涅 」,就是得到涅 槃這種清 槃這種清淨的法。 淨的法。那麼這些個名稱, 這些個名稱,也都不存在了, 也都不存在了,都空了。 都空了。 所以在如來藏裏邊, 所以在如來藏裏邊,你說有什麼 有什麼?我沒有講嗎 我沒有講嗎?什麼都有。 都有。你說沒有什 麼?也什麼 也什麼都沒有。 都沒有。這是「 這是「一切唯心造」, 一切唯心造」,在這個如來藏性 」,在這個如來藏性── 在這個如來藏性──空如來 ──空如來 藏、不空如來藏、 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裏邊, 空不空如來藏裏邊,就是這個「 就是這個「妙」,奧妙無窮就在 」,奧妙無窮就在 這裏邊包羅著。 這裏邊包羅著。你也可以說 也可以說「有」,也可以 」,也可以說 也可以說「空」,也可以 」,也可以說 也可以說「非有 非空」。 非空」。說 」。說「有」,就是不空如來藏 」,就是不空如來藏; 就是不空如來藏;說「沒有」, 沒有」,就是空如來藏 」,就是空如來藏; 就是空如來藏;說 「非空非有」, 非空非有」,就是 」,就是「 就是「空不空如來藏」, 空不空如來藏」,也不是空 」,也不是空, 也不是空,也不是有。 也不是有。這個道 理,要研究佛法時間久了, 究佛法時間久了,才能真 才能真正領會得到。 正領會得到。 O2彰不空藏一切皆即 以是俱 以是俱非,世出世故, 世出世故,即如來藏元明心妙。 即如來藏元明心妙。即心、 即心、即空、 即空、即地、 即地、即水、 即水、 即風、 即風、即火, 即火,即眼、 即眼、即耳鼻舌身意, 即耳鼻舌身意,即色、 即色、即聲香味觸法, 即聲香味觸法,即眼識界, 即眼識界, 如是乃至即意識界。 如是乃至即意識界。 前邊所講的是空如來藏, 前邊所講的是空如來藏,在後邊這一段文, 在後邊這一段文,就又說 就又說一切一切都是如來藏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72 of 206
的元明心妙。 的元明心妙。以是俱 以是俱非:以這種的道理, 以這種的道理,就是把如來藏裏都空了, 就是把如來藏裏都空了,沒有 一切法。 一切法。這叫「 這叫「掃一切法, 掃一切法,離一切相」, 離一切相」,任何的法也沒有了 」,任何的法也沒有了。 任何的法也沒有了。這是一個 真空,真空會生出妙有來。 空會生出妙有來。世出世故: 世出世故:「世」,就是我們這個世間法 」,就是我們這個世間法; 就是我們這個世間法; 「出世」, 出世」,就是出世法 」,就是出世法。 就是出世法。世間法, 世間法,就是六凡法界; 就是六凡法界;出世法, 出世法,就是四聖法 界。即如來藏元明心妙: 即如來藏元明心妙:在這個世、 在這個世、出世法裏邊, 出世法裏邊,也就是如來藏「 也就是如來藏「元明 心妙」, 心妙」,本來那個光明而照耀的妙心 」,本來那個光明而照耀的妙心, 本來那個光明而照耀的妙心,就是「 就是「寂而常照、 寂而常照、照而常寂」, 照而常寂」, 這個寂照的妙心即如來藏。 這個寂照的妙心即如來藏。 在空如來藏裏, 在空如來藏裏,也就是即如來藏, 也就是即如來藏,也就是不空如來藏。 也就是不空如來藏。在這種的不空如 來藏元明心妙, 來藏元明心妙,這個寂而常照、 這個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心, 照而常寂的心,即心: 即心:這也就是這個分 別的識心。 別的識心。即空、 即空、即地、 即地、即水、 即水、即風、 即風、即火: 即火:也就是空, 也就是空,也就是地, 也就是地,也 就是水, 就是水,也就是風, 也就是風,也就是火。 也就是火。 即眼、 即眼、即耳鼻舌身意: 即耳鼻舌身意:也就是眼, 也就是眼,也就是耳、 也就是耳、鼻、舌、身、意。即色、 即色、 即聲香味觸法: 即聲香味觸法:也就是這個色, 也就是這個色,也就是聲、 也就是聲、香、味、觸、法。 即眼識界, 即眼識界,如是乃至即意識界: 如是乃至即意識界:也就是眼識, 也就是眼識,乃至耳識、 乃至耳識、鼻識、 鼻識、舌識、 舌識、 身識、 身識、意識。 意識。也就是這個五陰、 也就是這個五陰、六入、 六入、十二處、 十二處、十八界都是現成的。 十八界都是現成的。 即明無明、 即明無明、明無明盡, 明無明盡,如是乃至即老即死、 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盡, 即老死盡,即苦、 即苦、即集、 即集、即 滅、即道, 即道,即智、 即智、即得, 即得,即檀那、 即檀那、即尸羅、 即尸羅、即毗梨耶、 梨耶、即羼提、即禪 那、即般剌若、 即般剌若、即波羅蜜多; 即波羅蜜多;如是乃至即怛闥阿竭、 如是乃至即怛闥阿竭、即阿羅訶、 即阿羅訶、三耶三 菩、即大涅槃, 即大涅槃,即常、 即常、即樂、 即樂、即我、 即我、即淨。 即淨。 即明無明、 即明無明、明無明盡: 明無明盡:也就是覺悟的那個明, 也就是覺悟的那個明,也就是那個依真 也就是那個依真起妄起出 的無明, 的無明,也就是明和無明也沒有了。 也就是明和無明也沒有了。如是乃至即老即死、 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盡: 即老死盡:也 就是老, 就是老,也就是死, 也就是死,也就是老死盡。 也就是老死盡。 即苦、 即苦、即集、 即集、即滅、 即滅、即道: 即道:也就是苦諦, 也就是苦諦,也就是集諦, 也就是集諦,也就是滅諦, 也就是滅諦,也 就是道諦。 就是道諦。 即智、 即智、即得: 即得:也就是智慧, 也就是智慧,也就是所證得的果位。 也就是所證得的果位。 即檀那、 即檀那、即尸羅、 即尸羅、即毗梨耶、 梨耶、即羼提、即禪那、 即禪那、即般剌若、 即般剌若、即波羅蜜 多:也就是布施, 也就是布施,也就是持戒, 也就是持戒,也就是精進, 也就是精進,也就是忍辱, 也就是忍辱,也就是禪 定,也就是般若, 也就是般若,也就是到彼岸。 也就是到彼岸。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73 of 206
如是乃至即怛闥阿竭、 如是乃至即怛闥阿竭、即阿羅訶、 即阿羅訶、三耶三菩、 三耶三菩、即大涅槃: 即大涅槃:也就是如來、 也就是如來、 應供、 應供、正遍知, 正遍知,也就是大涅槃這個名稱。 也就是大涅槃這個名稱。即常、 即常、即樂、 即樂、即我、 即我、即淨: 即淨:也 就是涅槃的常、 就是涅槃的常、樂、我、淨。 在這一段文, 在這一段文,說的就是不空如來藏。 的就是不空如來藏。在這如來藏裏頭, 在這如來藏裏頭,前邊那說 前邊那說是空, 是空, 現在又說 現在又說是不空。 是不空。為什麼空又說 空又說它不空? 不空?因為它空了之後 為它空了之後, 空了之後,就該不空 了。如果空了就是空, 如果空了就是空,那也不妙了。 那也不妙了。因為真空就生出妙有 為真空就生出妙有, 空就生出妙有,妙有又生出 真空。所以現在這不空如來藏生出妙有來了, 所以現在這不空如來藏生出妙有來了,也就是五陰、 也就是五陰、六入、 六入、十二 處、十八界這等等的, 十八界這等等的,這六度, 這六度,四諦、 四諦、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都是不空。 都是不空。 為什麼說它空,又說它不空? 不空?空也可以, 空也可以,不空也可以; 不空也可以;法無定法。 法無定法。所以 在《金剛經》 金剛經》上說:「法 :「法尚應捨, 應捨,何況非法。」 何況非法。」就是法 。」就是法, 就是法,你也不要執著 它。你若一執著這個法, 若一執著這個法,就生出法執來了。 就生出法執來了。你生出法執, 生出法執,和沒有明白法 是一樣的。 是一樣的。沒明白法, 沒明白法,你只有一個我執; 只有一個我執;你明白法, 明白法,再執著這個法, 再執著這個法,又 生出個法執, 生出個法執,那又多了一個。 那又多了一個。所以在佛法裏邊, 所以在佛法裏邊,就是要沒有執著! 就是要沒有執著!你若 沒有執著, 沒有執著,有,也是沒有; 也是沒有;你若有所執著, 若有所執著,沒有, 沒有,也是有了。 也是有了。 O3彰空不空即非圓融 以是俱 以是俱即,世出世故, 世出世故,即如來藏妙明心元。 即如來藏妙明心元。 離即離非, 離即離非,是即非即。 是即非即。 以是俱 以是俱即,世出世故﹕ 世出世故﹕前邊所說 前邊所說這個, 這個,即是五陰、 即是五陰、六入、 六入、十二處、 十二處、十八 界和四諦、 界和四諦、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六度, 六度,乃至於佛的名號, 乃至於佛的名號,完全都是有的。 完全都是有的。在這世 間與出世間諸法, 間與出世間諸法,即如來藏妙明心元: 即如來藏妙明心元:也就是如來藏「 也就是如來藏「妙明心元」, 妙明心元」,寂 」,寂 而常照這種的妙明, 而常照這種的妙明,是寂而常照的本心。 是寂而常照的本心。 離即離非: 離即離非:「離即」, 離即」,離開這個 」,離開這個「 離開這個「有」;「離非 」;「離非」, 離非」,離開這個 」,離開這個「 離開這個「空」。 是即非即: 是即非即:也就是這個「 也就是這個「有」,也 」,也「不是有」。 不是有」。不是有 」。不是有, 不是有,這就是真 這就是真空妙 有。在這個「 在這個「離即離非, 離即離非,是即非即」, 是即非即」,這就是 」,這就是「 這就是「空、不空、 不空、空不空」 空不空」如 來藏的道理; 來藏的道理;離開這個空、 離開這個空、有,又不離開這個空、 又不離開這個空、有,又不是空、 又不是空、有。 M2普責思議 如何世間三有眾 如何世間三有眾生,及出世間聲聞緣 及出世間聲聞緣覺,以所知心測度如來無上菩提, 以所知心測度如來無上菩提,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74 of 206
用世語言入佛知見? 用世語言入佛知見? 在這種的道理, 在這種的道理,如何世間三有眾 如何世間三有眾生:你怎麼可以用這個 怎麼可以用這個「 可以用這個「世間三有眾 世間三有眾 生」;「世間 」;「世間」, 世間」,就是凡夫所有的這個世間 」,就是凡夫所有的這個世間。「 就是凡夫所有的這個世間。「三有 。「三有」, 三有」,就是欲界有 」,就是欲界有、 就是欲界有、 色界有、 色界有、無色界有, 無色界有,這也是在六凡法界裏頭的, 這也是在六凡法界裏頭的,這叫「 這叫「三界」。 三界」。這三有 」。這三有 的眾生是凡夫, 生是凡夫,及出世間聲聞緣 及出世間聲聞緣覺:和這個出世間聲聞、 和這個出世間聲聞、緣覺,這是二 乘人, 乘人,就是羅漢。 就是羅漢。以所知心測度如來無上菩提: 以所知心測度如來無上菩提:這時候, 這時候,富樓那已經證 到四果阿羅漢了。 到四果阿羅漢了。就是佛對富樓那說 就是佛對富樓那說,你怎麼可以用這個世間凡夫的心 怎麼可以用這個世間凡夫的心 和出世間阿羅漢的心, 和出世間阿羅漢的心,以你所知道的心, 所知道的心,來推測佛的境界呢 來推測佛的境界呢?你怎麼可 怎麼可 以生出一種執著心啊 以生出一種執著心啊?如來這個無上菩提, 如來這個無上菩提,再沒有比他高尚 再沒有比他高尚的了。 的了。 用世語言入佛知見: 用世語言入佛知見:你用世間的語言文字, 用世間的語言文字,想知道佛的知見, 想知道佛的知見,想到佛的 境界裏邊, 境界裏邊,那怎麼可以 怎麼可以呢 可以呢?世間的語言, 世間的語言,是一種凡夫的知見; 是一種凡夫的知見;你就是出 世了, 世了,到四果阿羅漢, 到四果阿羅漢,還是不可以測量佛這種的境界, 還是不可以測量佛這種的境界,所以你 所以你不能用語 言和思想來測度。「 言和思想來測度。「測 。「測」,就是來猜想一下 」,就是來猜想一下; 就是來猜想一下;測度, 測度,就是猜想。 就是猜想。猜想, 猜想, 就是本來不明白, 就是本來不明白,我想:「 我想:「喔 :「喔,大約就是這麼 大約就是這麼回事吧 回事吧!」好像小孩子歡 !」好像小孩子歡 喜吃糖, 喜吃糖,他想大約人人都歡喜吃糖; 他想大約人人都歡喜吃糖;但他不知道長大了, 但他不知道長大了,有的人就不歡 喜吃糖了。 喜吃糖了。因為他歡喜吃, 他歡喜吃,就以為 就以為人人都歡喜吃這個東西, 人人都歡喜吃這個東西,這就是測 度。好像那個人歡喜去賭錢, 好像那個人歡喜去賭錢,他看見一個人, 他看見一個人,就會想一想:「 就會想一想:「這個人不 :「這個人不 知道會不會賭錢? 知道會不會賭錢?歡喜不歡喜賭錢呢 歡喜不歡喜賭錢呢?」這就是測度 ?」這就是測度。 這就是測度。因為凡夫和羅 漢,這都是小乘的境界, 這都是小乘的境界,思想不完全, 思想不完全,所以不能知道佛的境界。 所以不能知道佛的境界。 M3結喻推失 譬如琴、 譬如琴、瑟、箜篌、 箜篌、琵琶, 琵琶,雖有妙音, 雖有妙音,若無妙指, 若無妙指,終不能發, 終不能發,汝與眾 汝與眾生 亦復如是。 亦復如是。寶覺真 寶覺真心各各圓滿, 心各各圓滿,如我按指, 如我按指,海印發光; 海印發光;汝暫舉 汝暫舉心,塵勞 先起。 先起。由不勤求無上覺道, 由不勤求無上覺道,愛念小乘, 愛念小乘,得少為 得少為足。 如來藏性雖然是空了, 如來藏性雖然是空了,可是具足一切的法。 可是具足一切的法。譬如什麼 譬如什麼呢?譬如琴、 譬如琴、瑟、 箜篌、 箜篌、琵琶, 琵琶,雖有妙音, 雖有妙音,若無妙指, 若無妙指,終不能發: 終不能發:譬如琴、 譬如琴、瑟、箜篌、 箜篌、琵 琶這種種樂器, 琶這種種樂器,雖然它 雖然它奏出來的聲音是很微妙的, 奏出來的聲音是很微妙的,可是你 可是你若沒有這種巧 妙的指頭來彈這樂器, 妙的指頭來彈這樂器,這個樂再微妙, 這個樂再微妙,也沒有法子自己發出來, 也沒有法子自己發出來,這個道 理是相同的。 理是相同的。雖然說 雖然說有妙指, 有妙指,還要有妙心。 還要有妙心。你若沒有妙心, 若沒有妙心,也不會支配 這個妙指。 這個妙指。所以這個妙指, 所以這個妙指,是因為 是因為有這個微妙的心, 有這個微妙的心,才能發出來這個微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75 of 206
妙的音聲。 妙的音聲。在如來藏裏邊是這樣子, 在如來藏裏邊是這樣子,現在我說 現在我說音樂要有一個妙指, 音樂要有一個妙指,才能 發出這種妙音; 發出這種妙音;若沒有一個音樂家, 若沒有一個音樂家,沒有一個明白音樂的, 沒有一個明白音樂的,你就彈出音 聲,也不一定好的。 也不一定好的。汝與眾 汝與眾生亦復如是: 生亦復如是:你以你的思想來測度如來的境 界,你和所有的眾 和所有的眾生也就像上邊我所說 生也就像上邊我所說的道理一樣的。 的道理一樣的。 寶覺真 寶覺真心各各圓滿: 心各各圓滿:我們這個寶覺真 我們這個寶覺真心每一個人都圓滿的, 一個人都圓滿的,如我按指, 如我按指, 海印發光: 海印發光:「我」,這是如來自稱 」,這是如來自稱。 這是如來自稱。我一按這個指, 我一按這個指,海印發光。 海印發光。什麼叫 「海印發光」 海印發光」呢?這是佛的一種海印三昧, 這是佛的一種海印三昧,好像大海澄清 好像大海澄清,能映照萬 物。汝暫舉 汝暫舉心,塵勞先起: 塵勞先起:你現在一提起你 現在一提起你這個心念, 這個心念,你那個塵勞就先 起來, 起來,就是妄想心先生出來了。 就是妄想心先生出來了。那麼佛按指海印發光, 佛按指海印發光,這是一種佛的境 界,是微妙的。 是微妙的。富樓那和一切的眾 富樓那和一切的眾生,就沒有這種微妙的境界, 就沒有這種微妙的境界,而是一 種塵勞的境界。 種塵勞的境界。 下面這段文, 下面這段文,更是責怪富樓那了! 更是責怪富樓那了!說,為什麼你塵勞不斷? 塵勞不斷?為什麼你舉 念就有塵勞先起? 念就有塵勞先起?由不勤求無上覺道, 由不勤求無上覺道,愛念小乘, 愛念小乘,得少為 得少為足:這就因為 這就因為 你不時時刻刻注意這個無上的覺道, 不時時刻刻注意這個無上的覺道,就貪愛小乘法, 就貪愛小乘法,得少少的境界, 得少少的境界,你 就認為 就認為知足了。 知足了。 這一段文很要緊的, 這一段文很要緊的,我們每 我們每一個人, 一個人,也要迴光返照, 也要迴光返照,問問自己, 問問自己,是不是 勤求無上菩提呢 勤求無上菩提呢?是不是現在真 是不是現在真正要求佛法呢 正要求佛法呢?如果你 如果你真想要明白佛 法,研究佛法的時候, 究佛法的時候,就應該勤求無上菩提。 就應該勤求無上菩提。每一個人都要問問自己: 一個人都要問問自己: 我在這兒天天幹什麼 我在這兒天天幹什麼呢?是不是人家笑, 是不是人家笑,我也就隨著笑? 我也就隨著笑?人家說 人家說,我也 就隨著說 就隨著說?這叫「 這叫「隨梆唱影」, 唱影」,隨著大 」,隨著大眾 隨著大眾,人家做什麼 人家做什麼,我就做什麼 我就做什麼, 沒有真為 沒有真為自己來用功 真為自己來用功。 自己來用功。 你若是真為 若是真為自己用功的人 真為自己用功的人, 自己用功的人,旁人在你 旁人在你旁邊說 旁邊說話,你不知道的, 不知道的,你聽不 見;旁人在你 旁人在你旁邊走路, 旁邊走路,你看不見。 看不見。說:「那我是聾子 :「那我是聾子啊 那我是聾子啊?我是個瞎 子?我不是瞎子, 我不是瞎子,為什麼看不見人? 看不見人?我不是聾子, 我不是聾子,為什麼我聽不見人家 講話呢 講話呢?」哎 ?」哎,你雖然不是瞎子, 雖然不是瞎子,不是聾子, 不是聾子,你若能看不見, 若能看不見,聽不見, 聽不見, 那就是妙囉 那就是妙囉!那你就是真 就是真正得著這種境界了! 正得著這種境界了!雖不是瞎子, 雖不是瞎子,不是聾子, 不是聾子, 「眼觀形色內 眼觀形色內無有」, 無有」,眼睛看形形色色 」,眼睛看形形色色, 眼睛看形形色色,裏邊沒有的;「 裏邊沒有的;「耳聽塵事心不 ;「耳聽塵事心不 知」,耳 」,耳朵聽不見誰說 聽不見誰說什麼,不知道的。 不知道的。你能這樣子, 能這樣子,那我知道你 那我知道你是勤 求無上菩提了。 求無上菩提了。沒有這樣子, 沒有這樣子,那就要發勇猛心, 那就要發勇猛心,發真正的道心來求無上 道,求無上菩提。 求無上菩提。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76 of 206
有一個人, 有一個人,有一天對我講:「 有一天對我講:「這裏沒有一個靜的地方 :「這裏沒有一個靜的地方!」 這裏沒有一個靜的地方!」他 !」他說是 no quietness。 quietness。你若是自己靜了, 若是自己靜了,什麼地方都靜; 地方都靜;你若自己不靜, 若自己不靜,到什麼 到什麼地 方都不靜。 方都不靜。你自己境界不靜, 自己境界不靜,就被外邊的境界轉了! 就被外邊的境界轉了!你到什麼 到什麼地方, 地方,都 有境界的。 有境界的。這個山河大地、 這個山河大地、房廊屋舍, 房廊屋舍,你在這個地方不靜, 在這個地方不靜,你到那個地 方也是不靜。 方也是不靜。就一個人也沒有, 就一個人也沒有,你自己和自己都過不去的, 自己和自己都過不去的,自己和自己 都要發脾氣的。 都要發脾氣的。為什麼?你沒有能克服這個環境, 沒有能克服這個環境,你被境界轉, 被境界轉,而沒有 能轉這個境界。 能轉這個境界。 勤求無上菩提的人, 勤求無上菩提的人,像方才我說 像方才我說的,你看見人像沒看見, 看見人像沒看見,聽見人講話像 沒聽見。 沒聽見。能到這個地步 能到這個地步,到這個程度上, 到這個程度上,那是真 那是真正學佛法的人了。 正學佛法的人了。說: 「你這盡講愚弄人的事情, 這盡講愚弄人的事情,那我根本做不到!」 那我根本做不到!」你 !」你根本做不到? 根本做不到?你就是 沒有道。 沒有道。你若有道了, 若有道了,這都是一個小境界。 這都是一個小境界。你能轉鬧市為 能轉鬧市為山林, 山林,就算在 鬧市裏頭也和在山林裏一個樣子。 鬧市裏頭也和在山林裏一個樣子。 所以現在這一段文, 所以現在這一段文,每一個人自己問問自己: 一個人自己問問自己:是不是來勤求無上菩提來 了?是不是到這地方盡看人家不對啊 是不是到這地方盡看人家不對啊?「某人好 ?「某人好, 某人好,又某人不對!」 又某人不對!」盡用 !」盡用 這照相的反光鏡子向外照, 這照相的反光鏡子向外照,照人家, 照人家,不照照自己? 不照照自己?你應該要迴光反照, 應該要迴光反照, 每一個人問問自己:「 一個人問問自己:「我學佛法學了一個多月了 :「我學佛法學了一個多月了, 我學佛法學了一個多月了,今天是一號, 今天是一號,來一個 半月了。 半月了。這一個半月的過程中, 這一個半月的過程中,究竟我是不是真 究竟我是不是真正學佛法? 正學佛法?若不是真 若不是真學 佛法, 佛法,這光陰是不是都空過了? 這光陰是不是都空過了?若是真 若是真學佛法, 學佛法,我得著什麼 我得著什麼好處了?」 好處了?」 說:「我什 :「我什麼 我什麼好處也沒得。」 好處也沒得。」那更要加功猛進 。」那更要加功猛進! 那更要加功猛進!沒有得著, 沒有得著,要加功猛 進,要一定不落人後了! 要一定不落人後了! 今天我知道有一個人,〈 今天我知道有一個人,〈楞嚴 ,〈楞嚴咒 楞嚴咒〉可以念到第四會, 可以念到第四會,第五會可以念得一 部份了,還沒有全念會。 還沒有全念會。我們到兩個月的時候, 我們到兩個月的時候,我要考〈 我要考〈楞嚴咒 楞嚴咒〉的。 誰能背會〈 誰能背會〈楞嚴咒 楞嚴咒〉,這也算合格的 〉,這也算合格的。 這也算合格的。因為這〈楞嚴咒 楞嚴咒〉最要緊的, 最要緊的,現 在講《 在講《楞嚴經》, 楞嚴經》,就是 》,就是為 就是為的〈楞嚴咒 楞嚴咒〉。若沒有 〉。若沒有〈 若沒有〈楞嚴咒 楞嚴咒〉,就沒有 〉,就沒有 《楞嚴經》, 楞嚴經》,所以這 》,所以這《 所以這《楞嚴經》, 楞嚴經》,主要就是 》,主要就是為 主要就是為的〈楞嚴咒 楞嚴咒〉。所以我們 〉。所以我們 現在, 現在,就算你 就算你不懂這個經文, 這個經文,能把〈 能把〈楞嚴咒 楞嚴咒〉學會了, 學會了,我就認為 我就認為你合格 的,這是我先給你 這是我先給你們一個提示, 們一個提示,早一點告訴你 早一點告訴你們。不過每 不過每一個人也不要 太擔心了, 太擔心了,你還是到吃飯的時候吃飯, 還是到吃飯的時候吃飯,睡覺的時候睡覺。 睡覺的時候睡覺。不要憂心: 不要憂心: 「我〈楞嚴咒 楞嚴咒〉沒有背會呢 沒有背會呢!」飯也吃不下了 !」飯也吃不下了, 飯也吃不下了,覺也睡不著了。 覺也睡不著了。你如果 把頭急出來一種毛病, 把頭急出來一種毛病,那你反而更學不會〈 反而更學不會〈楞嚴咒 楞嚴咒〉了!這是很要緊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77 of 206
的。 我說這個「 這個「視而不見、 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聽而不聞」這種境界, 這種境界,我們人都被境界轉, 我們人都被境界轉,而不 能轉境界。 能轉境界。你最初看見一個東西就很注意的, 最初看見一個東西就很注意的,時間一久就忘了; 時間一久就忘了;忘了, 忘了, 也就沒有了。 也就沒有了。好像我們普通用的那種古老的鐘, 好像我們普通用的那種古老的鐘,它「滴答、 滴答、滴答、 滴答、滴 答、滴答」 滴答」響,你天天聽這個鐘「 天天聽這個鐘「滴答、 滴答、滴答、 滴答、滴答」 滴答」響,你聽慣了, 聽慣了, 你聽不見的。 聽不見的。當這個鐘「 當這個鐘「滴答、 滴答、滴答」 滴答」響,你不知道了。 不知道了。為什麼不知 道?忘了。 忘了。把這個鐘忘了! 把這個鐘忘了!你那兒一想起, 那兒一想起,一注意, 一注意,哦,那個鐘就又 「滴答」 滴答」響了! 響了!由這一點, 由這一點,就證明你 就證明你這個心, 這個心,若不著住這個上面, 若不著住這個上面,就會 沒有的。 沒有的。 所以我方才說 所以我方才說,「眼觀形色 ,「眼觀形色內 眼觀形色內無有, 無有,耳聽塵事心不知。」 耳聽塵事心不知。」你 。」你隨著大家在 這兒用功打坐, 這兒用功打坐,說是挨著你 是挨著你那個人有動靜, 那個人有動靜,你不要怪那個人, 不要怪那個人,因為你定 力不夠 力不夠。你定力若夠 定力若夠,挨著你 挨著你那個人怎麼 那個人怎麼樣動靜 怎麼樣動靜, 樣動靜,你也不知道的。 也不知道的。為什 麼你知道他動呢 知道他動呢?因為你那兒也動了, 那兒也動了,你心裏也動了; 心裏也動了;你心裏若不動, 心裏若不動, 他就動也不會動了! 他就動也不會動了!所以這也就是境界。 所以這也就是境界。小的境界、 小的境界、大的境界、 大的境界、好的境 界、壞的境界, 壞的境界,你只要會運用佛法, 只要會運用佛法,都沒有問題的。 都沒有問題的。說:「我現在不會 :「我現在不會 用!」不會用 !」不會用? 不會用?要想法子學著會用, 要想法子學著會用,要往這條路上走! 要往這條路上走!你功夫深了, 功夫深了,自 然就不為 然就不為境界轉了。 境界轉了。你定力夠 定力夠,什麼境界也搖動不了你 境界也搖動不了你的心了! 的心了! 所以在中國有這麼 所以在中國有這麼一句話, 一句話,說「學問深時意氣平」。 學問深時意氣平」。你 」。你學問若是深了, 學問若是深了, 有學問了,「 有學問了,「意氣平 ,「意氣平」, 意氣平」,你 」,你已經沒有火氣了。 已經沒有火氣了。為什麼人有火氣呢 人有火氣呢?就因 為學問還不夠 學問還不夠呢!你定力若夠 定力若夠了,就是這個地方應該壞了, 就是這個地方應該壞了,你都能感應 好了。 好了。為什麼以前我對你 以前我對你們和別人講過, 們和別人講過,說我在三藩市一天, 我在三藩市一天,我就不准 三藩市這個地方陸沈! 三藩市這個地方陸沈!這聽起來好像神話, 這聽起來好像神話,一般不明白佛法的人, 一般不明白佛法的人,認為 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你若明白佛法, 若明白佛法,你學有定力了, 學有定力了,你在這個地方, 在這個地方,地 都定了, 都定了,絕對不會有問題的。 對不會有問題的。所以我們大家現在學定力, 所以我們大家現在學定力,也就是你 也就是你若真 有定力了, 有定力了,你到什麼 到什麼地方都是平安的; 地方都是平安的;你沒有定力, 沒有定力,到什麼 到什麼地方, 地方,即使 平安的地方都會不平安, 平安的地方都會不平安,因為你心裏動。 心裏動。你若有定力, 若有定力,到任何的地方, 到任何的地方, 都可以把這個境界轉過來; 都可以把這個境界轉過來;這也是很要緊的! 這也是很要緊的! 我們人, 我們人,第一要學〈 第一要學〈楞嚴咒 楞嚴咒〉,第二就要學楞嚴定 〉,第二就要學楞嚴定。 第二就要學楞嚴定。楞嚴定, 楞嚴定,就是什麼 就是什麼 都不怕了, 都不怕了,最堅固的。 最堅固的。所以我現在講《 所以我現在講《楞嚴經》, 楞嚴經》,也就把三藩市這個地 》,也就把三藩市這個地 方讓它 方讓它堅固起來; 堅固起來;就地震也不怕, 就地震也不怕,原子彈到這兒也不要緊, 原子彈到這兒也不要緊,它會不響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78 of 206
的,它會不爆炸的。 會不爆炸的。你們大家發生一種信心, 們大家發生一種信心,有這〈 有這〈楞嚴咒 楞嚴咒〉,我們講 〉,我們講 《楞嚴經》, 楞嚴經》,什 》,什麼也不怕的。 也不怕的。所以你 所以你看,我早就派某某保護三藩市, 我早就派某某保護三藩市,這 某某他可以有這個力量! 某某他可以有這個力量!那麼諸佛菩薩在這兒, 諸佛菩薩在這兒,也一定護持我們大家 的,我們大家在這兒學佛法, 我們大家在這兒學佛法,哪一個也不要擔心的。 一個也不要擔心的。所以現在, 所以現在,你看各 處都有暴動的情形, 處都有暴動的情形,我希望三藩市沒有, 我希望三藩市沒有,這是我的希望, 這是我的希望,究竟是不是能 如我們的願, 如我們的願,那就看眾 那就看眾生的感應了! 生的感應了! K2兼釋轉難(分二) L1滿慈索妄因而擬進修
L2如來喻無因而示頓歇
今L1 富樓那言: 富樓那言:我與如來寶覺圓明, 我與如來寶覺圓明,真妙淨心, 妙淨心,無二圓滿。 無二圓滿。而我昔遭無始妄 想,久在輪迴, 久在輪迴,今得聖乘, 今得聖乘,猶未究竟。 猶未究竟。世尊諸妄一切圓滅, 世尊諸妄一切圓滅,獨妙真 獨妙真常。 敢問如來, 敢問如來,一切眾 一切眾生何因有妄, 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 自蔽妙明,受此淪溺? 受此淪溺? 富樓那言: 富樓那言:富樓那尊者聽見佛講, 富樓那尊者聽見佛講,因為不勤求無上菩提, 不勤求無上菩提,貪戀小乘的 法,得少為 得少為足;得著少少的佛法, 得著少少的佛法,就認為 就認為夠了!所以富樓那聽完了這 話,他就說 他就說了,我與如來寶覺圓明: 我與如來寶覺圓明:我富樓那和佛這種寶覺圓明, 我富樓那和佛這種寶覺圓明,再沒 有這麼 有這麼圓滿的真 圓滿的真妙淨心: 妙淨心:這種最真 這種最真微妙而清 微妙而清淨的心, 淨的心,也就是如來藏性。 也就是如來藏性。 無二圓滿: 無二圓滿:沒有兩樣, 沒有兩樣,是一樣的圓滿, 是一樣的圓滿,無欠無餘, 無欠無餘,也不多一點, 也不多一點,也不少 一點。 一點。 而我昔遭無始妄想, 而我昔遭無始妄想,久在輪迴: 久在輪迴:雖然我和佛的真 雖然我和佛的真妙淨心寶覺圓明是一樣 的,然而我在往昔被這無始以來的妄想所纏, 然而我在往昔被這無始以來的妄想所纏,很長的時間, 很長的時間,都在六道輪 迴裏頭轉來轉去的。 迴裏頭轉來轉去的。今得聖乘, 今得聖乘,猶未究竟: 猶未究竟:我現在證到四果阿羅漢的聖 乘,可是我這個餘習, 可是我這個餘習,這種妄想還沒有去盡, 這種妄想還沒有去盡,我的真 我的真心還沒有顯現, 心還沒有顯現,所 以尚且沒有得到究竟覺悟。 且沒有得到究竟覺悟。 世尊諸妄一切圓滅: 世尊諸妄一切圓滅:佛一切的妄都圓滅了。 佛一切的妄都圓滅了。圓滅, 圓滅,就沒有了、 就沒有了、妄盡了, 妄盡了, 妄盡真 妄盡真存了! 存了!獨妙真 獨妙真常:這種的境界是特別微妙而真 這種的境界是特別微妙而真常,永遠都不變 的。 敢問如來, 敢問如來,一切眾 一切眾生何因有妄: 生何因有妄:我現在大膽請問, 我現在大膽請問,世尊! 世尊!一切的眾 一切的眾生為 什麼生出個妄來, 生出個妄來,這是什麼 這是什麼道理? 道理?怎麼無端端地就生出個 怎麼無端端地就生出個「 無端端地就生出個「妄」來呢?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79 of 206
這也就好像前邊「 這也就好像前邊「清淨本然周遍法界, 淨本然周遍法界,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云何忽生山河大地」呢?我們眾 我們眾 生自性本來是清 生自性本來是清淨的, 淨的,本來是沒有妄的, 本來是沒有妄的,什麼道理又生出個妄想呢 道理又生出個妄想呢?自 蔽妙明, 蔽妙明,受此淪溺: 受此淪溺:自己就把自己妙明的真 自己就把自己妙明的真心給遮蔽住了, 心給遮蔽住了,才在這個世 界上, 界上,輪迴來、 輪迴來、輪迴去, 輪迴去,淪陷到這個世界上, 淪陷到這個世界上,就好像被水淹住一樣, 就好像被水淹住一樣,在 這兒受生死輪迴的這種陷溺呢 這兒受生死輪迴的這種陷溺呢? L2如來喻無因而示頓歇(分四) M1喻明無因
M2以法合喻
M3示令頓歇
M4結喻非失
今M1 佛告富樓那: 佛告富樓那:汝雖除疑, 汝雖除疑,餘惑未盡。 餘惑未盡。吾以世間, 吾以世間,現前諸事, 現前諸事,今復問汝。 今復問汝。 汝豈不聞, 汝豈不聞,室羅城中, 室羅城中,演若達多? 演若達多?忽於晨朝, 忽於晨朝,以鏡照面, 以鏡照面,愛鏡中頭, 愛鏡中頭,眉 目可見。 目可見。瞋責己頭, 瞋責己頭,不見面目, 不見面目,以為魑魅, 魑魅,無狀狂走。 狂走。於意云何? 於意云何?此人 何因無故狂走? 何因無故狂走? 富樓那言: 富樓那言:是人心狂, 是人心狂,更無他故! 更無他故! 佛告富樓那: 佛告富樓那:佛聽富樓那這樣的來問, 佛聽富樓那這樣的來問,為什麼眾生在這個清 生在這個清淨本然、 淨本然、周 遍法界的如來藏性裏邊, 遍法界的如來藏性裏邊,就生出一種的妄想, 就生出一種的妄想,把自己妙明的心性給遮蔽 住了? 住了?佛就告訴富樓那說 佛就告訴富樓那說了,汝雖除疑, 汝雖除疑,餘惑未盡: 餘惑未盡:我給你 我給你前邊講這個 「世界相續、 世界相續、眾生相續、 生相續、業果相續」, 業果相續」,你 」,你的疑惑雖然除去了, 的疑惑雖然除去了,可是你 可是你還 有餘惑。「 有餘惑。「餘惑 。「餘惑」, 餘惑」,就是還沒有認 」,就是還沒有認清 就是還沒有認清楚,道理還沒有完全明白, 道理還沒有完全明白,你多少 還有懷疑。 還有懷疑。吾以世間, 吾以世間,現前諸事, 現前諸事,今復問汝: 今復問汝:我現在以世間的道理, 我現在以世間的道理,在 你很容易知道的事項上, 很容易知道的事項上,來問一問你 來問一問你。 汝豈不聞: 汝豈不聞:富樓那! 富樓那!你沒有聽過嗎 沒有聽過嗎?聽過甚麼 聽過甚麼?室羅城中, 室羅城中,演若達多: 演若達多: 在豐德城裏邊, 德城裏邊,你沒有聽見有一個演若達多嗎 沒有聽見有一個演若達多嗎?你沒有聽見這個新聞 嗎?在室羅筏城裏邊, 在室羅筏城裏邊,曾經發生這樣一段新聞, 曾經發生這樣一段新聞,你還記得不記得? 還記得不記得?那時 候的新聞, 候的新聞,大約沒有報紙, 大約沒有報紙,只不過是人人這麼 只不過是人人這麼互相傳說 互相傳說而已。 而已。這新聞是 怎麼樣一回事 怎麼樣一回事呢 樣一回事呢?我現在對你 我現在對你講一講。 講一講。在室羅城中, 在室羅城中,有這麼 有這麼一個人叫 「演若達多」。 演若達多」。演若達多 」。演若達多, 演若達多,是印度的梵語, 是印度的梵語,中文叫「 中文叫「祠接」。 祠接」。什 」。什麼叫 「祠接」 祠接」呢?就是他母親到神祠裏邊去祈禱 就是他母親到神祠裏邊去祈禱,而生這個兒子, 而生這個兒子,所以就叫 演若達多, 演若達多,即祠接。 即祠接。 這個演若達多, 這個演若達多,忽於晨朝, 忽於晨朝,以鏡照面﹕ 以鏡照面﹕在一個早晨起來; 在一個早晨起來;忽然間── 忽然間──他 ──他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80 of 206
不是以前有準備, 不是以前有準備,以後也沒有想, 以後也沒有想,就突然間在這個早晨起來。 就突然間在這個早晨起來。做什麼 做什麼 呢?以鏡子照自己的頭。 以鏡子照自己的頭。愛鏡中頭: 愛鏡中頭:他看鏡裏頭那個頭, 他看鏡裏頭那個頭,他非常高興: 他非常高興: 「喔,這個頭這樣的美, 這個頭這樣的美,這樣的好看!」 這樣的好看!」怎麼 !」怎麼樣 怎麼樣呢?眉目可見: 眉目可見:眉毛也 看得清清 看得清清楚楚 清清楚楚, 楚楚,眼睛也看得清清 眼睛也看得清清楚楚的 清清楚楚的。 楚楚的。他說:「這個頭 :「這個頭真 這個頭真好!」他看 !」他看 見鏡子裏邊這個頭非常地圓滿, 見鏡子裏邊這個頭非常地圓滿,認為非常地美麗了。 非常地美麗了。 瞋責己頭: 瞋責己頭:你說這個時候, 這個時候,他就發生了一種瞋恨心。 他就發生了一種瞋恨心。瞋恨什麼 瞋恨什麼呢?說: 「我自己怎麼 我自己怎麼沒有頭 怎麼沒有頭呢 沒有頭呢?你說,我若長這麼 我若長這麼一個頭, 一個頭,這有多好呢 這有多好呢!可惜 我自己怎麼 我自己怎麼沒有頭 怎麼沒有頭呢 沒有頭呢?」他自己看不見自己的頭 ?」他自己看不見自己的頭, 他自己看不見自己的頭,就瞋責自己, 就瞋責自己,說自己 沒有頭。 沒有頭。不見面目: 不見面目:啊,我為什麼不見我的臉 不見我的臉和我的眼睛呢 和我的眼睛呢?你看鏡子 裏這個面目看得清清 裏這個面目看得清清楚楚地 清清楚楚地, 楚楚地,我自己怎麼 我自己怎麼看不見自己的面目 怎麼看不見自己的面目呢 看不見自己的面目呢?他就以 他就以 為魑魅﹕ 魑魅﹕他這個時候, 他這個時候,就發生了一種錯覺。 就發生了一種錯覺。什麼錯覺呢 錯覺呢?他說:「我大 :「我大 約是個鬼怪吧 約是個鬼怪吧?」「魑魅 ?」「魑魅」, 魑魅」,就是在山和澤裏邊的鬼 」,就是在山和澤裏邊的鬼, 就是在山和澤裏邊的鬼,可以有一種的魅 力。 魑魅, 魑魅,就是在山澤裏邊的一種鬼, 就是在山澤裏邊的一種鬼,就是妖怪、 就是妖怪、妖精、 妖精、妖魔鬼怪。 妖魔鬼怪。這魑、 這魑、 魅,還有魍、 還有魍、魎,合言「 合言「魑魅魍魎」。 魑魅魍魎」。中國有那 」。中國有那麼 中國有那麼一句對子, 一句對子,上聯是 「琴瑟琵琶八大王, 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 王王在上」,這琴 」,這琴、 這琴、瑟、琵、琶上邊共有八個 「王」字,所以說 所以說都是「 都是「王王在上」。 王王在上」。下面對的就是 」。下面對的就是「 下面對的就是「魑魅魍魎四小 鬼,鬼鬼居旁」; 鬼鬼居旁」;這 」;這「魑、魅、魍、魎」四個字, 四個字,都有個「 都有個「鬼」字旁, 字旁, 所以說 所以說「鬼鬼居旁」。 鬼鬼居旁」。 無狀狂走: 狂走:演若達多認為 演若達多認為自己是鬼怪了,「 自己是鬼怪了,「啊 我快離開這個鬼怪!」 ,「啊,我快離開這個鬼怪!」 他就跑 他就跑了,跑到外邊, 到外邊,通街這麼 通街這麼跑。他在街上無狀 他在街上無狀狂跑,什麼都不顧, 都不顧, 也什麼 也什麼都不管。 都不管。就因為 就因為自己生出一種錯覺, 自己生出一種錯覺,認自己就是妖怪, 認自己就是妖怪,於是就狂 走,在街上亂跑 在街上亂跑。 於意云何: 於意云何:在你的意思裏頭, 的意思裏頭,認為是怎麼樣 怎麼樣呢?此人何因無故狂走: 此人何因無故狂走:這 個人究竟為 個人究竟為什麼無緣無故, 無故,沒有一個理由, 沒有一個理由,就各處狂跑 就各處狂跑起來了呢 起來了呢? 富樓那言: 富樓那言:富樓那聽佛這樣問他, 富樓那聽佛這樣問他,就說了,是人心狂, 是人心狂,更無他故: 更無他故:這個 人心裏發起狂來了, 人心裏發起狂來了,沒有其他的緣 沒有其他的緣故。因為他看不見自己的頭, 他看不見自己的頭,就認為 就認為 自己是妖怪, 自己是妖怪,這是他心裏不明白, 這是他心裏不明白,沒有其他的緣 沒有其他的緣故。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81 of 206
這演若達多照鏡子, 這演若達多照鏡子,認為自己沒有頭, 自己沒有頭,就各處狂跑 就各處狂跑。究竟他有沒有頭 呢?我相信現在在座的每 我相信現在在座的每一個人, 一個人,都比演若達多聰明得多, 都比演若達多聰明得多,都不會自己 照照鏡子, 照照鏡子,看見鏡子裏有個頭, 看見鏡子裏有個頭,就認為 就認為自己沒有頭了! 自己沒有頭了!都不會這樣愚癡 的!「他這個頭本來是沒有 !「他這個頭本來是沒有丟 他這個頭本來是沒有丟失,現在自己認為 現在自己認為丟失了, 失了,你說這是什麼 這是什麼 緣故?」釋迦牟尼佛主要的 ?」釋迦牟尼佛主要的, 釋迦牟尼佛主要的,就是問富樓那這一句話。 就是問富樓那這一句話。 富樓那問釋迦牟尼佛, 富樓那問釋迦牟尼佛,眾生為什麼無緣無故就生出「 無故就生出「妄」來了? 來了?所以釋 迦牟尼佛就舉 迦牟尼佛就舉出這演若達多, 出這演若達多,他為什麼無緣無故就說 無故就說自己沒有頭, 自己沒有頭,而各 處跑?富樓那說 富樓那說:「這是他的心狂了 :「這是他的心狂了, 這是他的心狂了,沒有什麼 沒有什麼緣故。」眾 。」眾生為什麼起 妄呢?也就是在真 也就是在真心裏生出一個妄念, 心裏生出一個妄念,並不是原來有一個「 並不是原來有一個「妄」的根而 會生出「 會生出「妄」來,所以也和演若達多是一樣的道理。 所以也和演若達多是一樣的道理。 N2以法合喻 佛言: 佛言:妙覺明圓, 妙覺明圓,本圓明妙, 本圓明妙,既稱為妄,云何有因? 云何有因?若有所因, 若有所因,云何名 妄?自諸妄想展轉相因, 自諸妄想展轉相因,從迷積迷, 從迷積迷,以歷塵劫, 塵劫,雖佛發明, 雖佛發明,猶不能返。 猶不能返。 如是迷因,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 因迷自有。識迷無因, 識迷無因,妄無所依。 妄無所依。尚無有生, 無有生,欲何為 欲何為滅?得 菩提者, 菩提者,如寤時人說 如寤時人說夢中事, 夢中事,心縱精明, 心縱精明,欲何因緣 欲何因緣取夢中物? 取夢中物?況復無 因,本無所有。 本無所有。如彼城中演若達多, 如彼城中演若達多,豈有因緣 豈有因緣自怖頭走? 自怖頭走?忽然狂歇, 忽然狂歇,頭 非外得。 非外得。縱未歇狂, 縱未歇狂,亦何遺失? 亦何遺失?富樓那! 富樓那!妄性如是, 妄性如是,因何為 因何為在? 佛言: 佛言:佛就告訴富樓那, 佛就告訴富樓那,說妙覺明圓: 妙覺明圓:佛的如來藏性, 佛的如來藏性,它是妙覺明圓 的,也是本圓明妙 也是本圓明妙: 本圓明妙:它是寂而常照, 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 照而常寂的,它是那麼 是那麼微妙不可思 議的境界。 議的境界。既稱為妄:在這個如來藏性裏邊, 在這個如來藏性裏邊,既然給它 然給它稱了一個名字叫 妄;「妄 ;「妄」,就是 」,就是虛 就是虛妄。云何有因: 云何有因:怎麼還會有所因 怎麼還會有所因, 還會有所因,還有一個理由 呢?若有所因: 若有所因:假設它 假設它有個根據, 有個根據,有一個道理的話, 有一個道理的話,就有所憑藉; 就有所憑藉;這個 「因」,就是個憑據 」,就是個憑據。 就是個憑據。若有一個憑據的話, 若有一個憑據的話,云何名妄: 云何名妄:那又算事實, 那又算事實,又 算真的了, 的了,就不能稱為 就不能稱為妄了。 妄了。 妄想是個假的, 妄想是個假的,可是因為 可是因為一個假的生出來了, 一個假的生出來了,很多假的跟著也就有了, 很多假的跟著也就有了, 所以自諸妄想展轉相因 所以自諸妄想展轉相因﹕ 自諸妄想展轉相因﹕因為你生出這個妄來了, 生出這個妄來了,於是就像螞 於是就像螞蟻生出螞 蟻生出螞 蟻、菌生出菌, 菌生出菌,在很短的時間就會生出很多來。 在很短的時間就會生出很多來。妄想也是這樣子! 妄想也是這樣子!因為 你有了妄想了, 有了妄想了,我沒有講嘛 我沒有講嘛?「善一夥 ?「善一夥, 善一夥,惡一群, 惡一群,什麼人就找什麼 人就找什麼 人。」因 。」因為妄想生出來了, 妄想生出來了,哈,妄想也就都聚到一起了, 妄想也就都聚到一起了,所以變成很多 妄想! 妄想!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82 of 206
為什麼我們人不開悟? 我們人不開悟?就因為 就因為妄想太多了! 妄想太多了!不是這個妄想來了, 不是這個妄想來了,就是那 個來了, 個來了,一天到晚 一天到晚,好像來的賓客一樣, 好像來的賓客一樣,左來一個, 左來一個,右來一個, 右來一個,這個走 了那個就來, 了那個就來,那個走這個就來。 那個走這個就來。我問一個人: 我問一個人:「你坐禪的時候, 坐禪的時候,盡想什 麼?」他 ?」他說:「我有的時候就想吃好東西, 我有的時候就想吃好東西,有的時候又想買好衣服, 有的時候又想買好衣服,有 的時候又想住好房子, 的時候又想住好房子,有的時候又想買一部好汽車, 有的時候又想買一部好汽車,有的時候又想將來 有錢, 有錢,買一架直昇飛機。」 買一架直昇飛機。」喔 。」喔,坐禪的時候, 坐禪的時候,這一些個問題都來了! 這一些個問題都來了!這 個跑了那個就來, 了那個就來,那個跑 那個跑了另外那一個就來, 外那一個就來,這叫「 這叫「自諸妄想, 自諸妄想,展轉相 因」。「展轉相因 」。「展轉相因」, 展轉相因」,就是這個 」,就是這個跑 就是這個跑了那個來, 了那個來,那個跑 那個跑了另外那一個又 來。 從迷積迷, 從迷積迷,以歷塵劫﹕ 塵劫﹕你有一個「 有一個「迷」來了, 來了,很多「 很多「迷」也跟著就來 了。因為妄想太多了, 妄想太多了,應接不暇, 應接不暇,你把自性也一天到晚 把自性也一天到晚忙得不得了。 忙得不得了。自 性雖然是清 性雖然是清淨本然、 淨本然、周遍法界的, 周遍法界的,可是因為 可是因為應酬妄想應酬得太多了, 應酬妄想應酬得太多了,一 天到晚 天到晚應酬不完, 應酬不完,也不得休息, 也不得休息,沒有時間睡覺去! 沒有時間睡覺去!所以經過很長的時 間,也應酬不完。 也應酬不完。今天這個妄想請客, 今天這個妄想請客,明天那個妄想就請你 明天那個妄想就請你去看戲, 去看戲,後 天那個妄想又請你 天那個妄想又請你去跳舞, 去跳舞,或者是聚餐, 或者是聚餐,或者開會。 或者開會。總而言之, 總而言之,很多的 問題, 問題,很多的事情來, 很多的事情來,所以從無始劫到現在, 所以從無始劫到現在,這個會還沒開完! 這個會還沒開完!雖佛發 明,猶不能返: 猶不能返:雖然就是有佛這麼 雖然就是有佛這麼大智慧的人, 大智慧的人,來給發明這個道理, 來給發明這個道理,還 不能回來, 不能回來,還不能轉頭換面, 還不能轉頭換面,還和妄想做朋友, 還和妄想做朋友,捨不了這些個妄想。 捨不了這些個妄想。 我不是有那麼 我不是有那麼兩句? 兩句? 捨不了死 換不了生 捨不了假 成不了真 成不了真
你捨不得死, 捨不得死,就換不了生。 就換不了生。說:「那捨不得死 :「那捨不得死, 怎麼樣子呢 怎麼樣 那捨不得死,是怎麼樣子 樣子呢?怎麼樣 叫捨得死呢 叫捨得死呢?捨得死, 捨得死,我現在就去死了, 我現在就去死了,死了再生。 死了再生。這是捨得死, 這是捨得死,換得 生嗎?」不是的 ?」不是的! 不是的!怎麼叫 怎麼叫「捨得死」 捨得死」呢?就是你 就是你在活的時間, 在活的時間,就把自己 看成一個活死人, 看成一個活死人,不要人家說 不要人家說你一句, 一句,你也放不下; 也放不下;對你有什麼 有什麼一個不 好的表現, 好的表現,你也受不了。 也受不了。你把自己看成一個活死人, 把自己看成一個活死人,人雖然活著, 人雖然活著,就當 他死了。 他死了。不要那麼 不要那麼要面子, 要面子,不要為 不要為這個假軀 這個假軀殼盡用功夫, 殼盡用功夫,所以這叫「 所以這叫「捨 得死」, 得死」,捨得 」,捨得, 捨得,就像你 就像你死了似的。 死了似的。這個時候, 這個時候,你大死, 大死,然後自然才能大 活。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83 of 206
「捨不了假」, 捨不了假」,那個假的 捨不了,那個真 那個真的你也得不著。 也得不著。為什麼你沒 」,那個假的你 那個假的你捨不了, 有得到自己這個寶覺妙性, 有得到自己這個寶覺妙性,這種圓明覺性呢 這種圓明覺性呢?也就因為 也就因為你妄想太多了, 妄想太多了, 放不下你 放不下你的妄想。 的妄想。你的攀緣 的攀緣心一天比一天增加, 心一天比一天增加,一天比一天提高。 一天比一天提高。這種 攀緣心一有了, 心一有了,那你就不用想成道的。 就不用想成道的。所以這叫「 所以這叫「捨不了假, 捨不了假,成不了 真;捨不了死, 捨不了死,換不了生」。 換不了生」。 有的人說 有的人說,一般人都在死物上用功夫, 一般人都在死物上用功夫,不在活物上用功夫。 不在活物上用功夫。我們修道 人,就是不要在死物上用功夫, 就是不要在死物上用功夫,要在活物上用功夫。 要在活物上用功夫。什麼叫「死物」? 死物」? 你盡執著「 盡執著「我有身」, 我有身」,為 」,為這個身體來奔奔波波, 這個身體來奔奔波波,這就是在死物上用功 夫,將來這個身體一定會死的。 將來這個身體一定會死的。什麼叫「活物」 活物」呢?我們的自性是永遠 不會死的, 不會死的,即使你 即使你身體死了, 身體死了,你自性也沒有死, 自性也沒有死,不過轉換一個房舍而 已。所以我們現在明白這個道理了, 所以我們現在明白這個道理了,要在活物上用功夫, 要在活物上用功夫,不要在死物上 用功夫! 用功夫! 如是迷因,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 因迷自有:像上邊我所說 像上邊我所說這種的道理,「 這種的道理,「迷 ,「迷」這種的因緣 這種的因緣, 是因為 是因為依照這個「 依照這個「迷」好像就有了妄想。 好像就有了妄想。實際上, 實際上,妄想也是個假的, 妄想也是個假的,好 像自己有了妄想。 像自己有了妄想。實際上「 實際上「迷」沒有個體性, 沒有個體性,它沒有一個自體, 沒有一個自體,所以也 不能說 不能說是由這個「 是由這個「迷」生出來的「 生出來的「迷」。為 」。為什麼?迷無自體, 迷無自體,它沒有個 體相。 體相。 識迷無因, 識迷無因,妄無所依: 妄無所依:你要知道這個迷沒有所依靠, 要知道這個迷沒有所依靠,它沒有一個種子, 沒有一個種子, 沒有一個根本。 沒有一個根本。它沒有根, 沒有根,沒有自體, 沒有自體,那「妄」怎麼能存在 怎麼能存在呢 能存在呢?它就不 能存在了。「 能存在了。「無所依 沒有所依靠了。尚無有生﹕ 無有生﹕這個 。「無所依」, 無所依」,就不能存在 」,就不能存在, 就不能存在,沒有所依靠了。 迷,沒有所生, 沒有所生,它根本就沒有法子、 根本就沒有法子、沒有地方生出來。 沒有地方生出來。好像那個人的 頭,他自以為 他自以為頭沒有了, 頭沒有了,實際上頭還是在他身上長著。 實際上頭還是在他身上長著。這個迷, 這個迷,你不過 暫時不明白而已, 暫時不明白而已,並不是你 並不是你因為迷,把自己的覺性也就沒有了。 把自己的覺性也就沒有了。欲何為 欲何為 滅:既然沒有所生, 然沒有所生,你怎麼可以又 怎麼可以又說 可以又說滅呢?也不可以說 也不可以說滅的。 滅的。 得菩提者, 得菩提者,如寤時人說 如寤時人說夢中事: 夢中事:得到菩提覺道的人, 得到菩提覺道的人,就像醒著那個時候 的人。 的人。這個人睡醒了, 這個人睡醒了,說在睡的時候做個夢, 在睡的時候做個夢,夢裏邊又做皇帝, 夢裏邊又做皇帝,又有多 少個娘娘, 少個娘娘,又怎麼樣子吃得好 怎麼樣子吃得好、 樣子吃得好、穿得也好, 穿得也好,做的事情, 做的事情,也是富貴到極點 了。心縱精明, 心縱精明,欲何因緣 欲何因緣取夢中物: 取夢中物:這個人心縱然是再精明, 這個人心縱然是再精明,以什麼 以什麼因 緣,可以把夢中所有的境界, 可以把夢中所有的境界,拿出來給人看一看呢 拿出來給人看一看呢?這不可以的! 這不可以的!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84 of 206
這個「 這個「寤時人」 寤時人」是誰呢 是誰呢?就是佛。 就是佛。佛說法,雖然能指點你 雖然能指點你,說在做夢的 時候, 時候,有種種的境界。 有種種的境界。但是佛不能把夢中所有的境界拿來表現, 但是佛不能把夢中所有的境界拿來表現,給你看 一看的。 一看的。所以妄、 所以妄、迷,也是這個樣子, 也是這個樣子,佛雖然說 佛雖然說法破迷、 法破迷、破妄, 破妄,但是他 不能把妄想拿出來給你 不能把妄想拿出來給你看一看, 看一看,把迷拿出來給你 把迷拿出來給你看一看, 看一看,只可以用一種 比喻,來指示你 來指示你明白。 明白。你不要再要拿出東西來, 不要再要拿出東西來,做一種證據、 做一種證據、一種證 明,不要這樣子! 不要這樣子!這也就好像那個「 這也就好像那個「寤時人說 寤時人說夢中事」, 夢中事」,他不能把夢中 」,他不能把夢中 的東西拿來給你 的東西拿來給你看一看。 看一看。 這個夢中的東西, 這個夢中的東西,既然你不能取來做一種證明, 不能取來做一種證明,況復無因, 況復無因,本無所有: 本無所有: 況且這個「 況且這個「迷」本來就沒有一個根據, 本來就沒有一個根據,也沒有一種因緣 也沒有一種因緣,沒有一種體 相,本來就什麼 本來就什麼也沒有。 也沒有。 如彼城中演若達多: 如彼城中演若達多:就好像室羅筏城那個人似的。 就好像室羅筏城那個人似的。誰呢?演若達多。 演若達多。豈 有因緣 有因緣自怖頭走: 自怖頭走:他豈是有什麼 他豈是有什麼因緣自怖頭走? 自怖頭走?是他自己生出一種的恐 怖心, 怖心,對於自己的頭發生了問題了。 對於自己的頭發生了問題了。什麼問題了呢 問題了呢?他自己看不見自己 頭。為什麼看不見呢 看不見呢?他以為 他以為自己沒有頭, 自己沒有頭,那麼他看見鏡子裏一個頭, 他看見鏡子裏一個頭, 認為鏡子裏的頭不是他自己的, 鏡子裏的頭不是他自己的,以為在鏡子裏的頭和他沒有關係。 在鏡子裏的頭和他沒有關係。所以 他就自己瞋責自己, 他就自己瞋責自己,說自己怎麼 自己怎麼沒有頭 怎麼沒有頭呢 沒有頭呢?啊,沒有頭, 沒有頭,這不成了一個 怪物了嗎 怪物了嗎?所以他就跑 所以他就跑到外邊, 到外邊,各處跑 各處跑。 忽然狂歇, 忽然狂歇,頭非外得: 頭非外得:忽然間他這種發狂的心停止了、 忽然間他這種發狂的心停止了、休息了。 休息了。自己就 明白原來他這個頭不是從外邊得來的。 明白原來他這個頭不是從外邊得來的。這也就表示, 這也就表示,雖然說 雖然說是生了一種 迷,可是迷無自性, 可是迷無自性,沒有一個體相。 沒有一個體相。這個真 這個真如自性, 如自性,就雖然迷, 就雖然迷,也沒有 失;不迷的時候, 不迷的時候,也沒有得。 也沒有得。就好像自己這個頭本來是自己的, 就好像自己這個頭本來是自己的,並不是 說,我得著個頭, 我得著個頭,我又丟 我又丟了一個頭。 了一個頭。沒有的! 沒有的! 縱未歇狂, 縱未歇狂,亦何遺失: 亦何遺失:縱然他這種的狂心沒有停止、 縱然他這種的狂心沒有停止、沒有休息, 沒有休息,那又有 什麼丟了呢?演若達多把頭丟 演若達多把頭丟了,到底丟 到底丟到什麼 到什麼地方去了? 地方去了?所以今天出 的題目, 的題目,問演若達多的頭到什麼 問演若達多的頭到什麼地方去了。 地方去了。你若知道它 若知道它到什麼 到什麼地方去, 地方去, 那對於這部經典, 那對於這部經典,就有多少明白了! 就有多少明白了!你若不知道它 若不知道它到什麼 到什麼地方去了, 地方去了,那 你就要注意聽經! 就要注意聽經!注意聽, 注意聽,現在就會明白了。「 現在就會明白了。「亦何遺失 。「亦何遺失」, 亦何遺失」,就是他的 」,就是他的 狂心沒有休息, 狂心沒有休息,他這個頭又何曾丟 他這個頭又何曾丟了呢? 富樓那啊 富樓那啊!妄性如是: 妄性如是:這個迷妄的體性, 這個迷妄的體性,就像這個頭, 就像這個頭,究竟是有沒有丟 究竟是有沒有丟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85 of 206
呢?這個頭到什麼 這個頭到什麼地方去了? 地方去了?頭既然沒有地方去, 然沒有地方去,也沒有丟 也沒有丟,為什麼這 個人就說 個人就說他頭丟 他頭丟了呢?這個迷妄的性, 這個迷妄的性,也就是這樣子。 也就是這樣子。因何為 因何為在:它的 根在什麼 根在什麼地方呢 地方呢?它沒有所寄託, 沒有所寄託,沒有人來支持它 沒有人來支持它,沒有一個東西來做 它的後盾, 的後盾,給它來支持, 來支持,就是它 就是它沒有根。 沒有根。既然妄性沒有根, 然妄性沒有根,你說這個 「迷」和這個「 和這個「妄」在什麼 在什麼地方呢 地方呢?你找不著! 找不著!這個「 這個「迷」,就好像演 」,就好像演 若達多說 若達多說他頭丟 他頭丟了,沒有頭了! 沒有頭了!而他看鏡子裏那個頭, 而他看鏡子裏那個頭,說不是他的頭, 不是他的頭, 於是就各處跑 於是就各處跑,這個「 這個「妄」的體性, 的體性,也就是這樣子。 也就是這樣子。 M3示令頓歇 汝但不隨分別, 汝但不隨分別,世間、 世間、業果、 業果、眾生三種相續, 生三種相續,三緣斷故, 斷故,三因不生。 三因不生。則 汝心中演若達多, 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 狂性自歇,歇即菩提。 歇即菩提。勝淨明心, 勝淨明心,本周法界, 本周法界,不從人 得,何藉劬勞, 何藉劬勞,肯綮修證? 肯綮修證? 汝但不隨分別: 汝但不隨分別:你不須用旁的方法, 不須用旁的方法,你只要不隨這個妄想分別就可以 了。世間、 世間、業果、 業果、眾生三種相續, 生三種相續,三緣斷故, 斷故,三因不生: 三因不生:你不生分別, 不生分別, 就沒有世間相續、 就沒有世間相續、業果相續、 業果相續、眾生相續, 生相續,這三種的相續因緣 這三種的相續因緣都沒有了。 都沒有了。 這一些世間、 這一些世間、眾生、業果, 業果,都是由你 都是由你的妄識、 的妄識、分別心而有的。 分別心而有的。所以你 所以你若 不生分別心, 不生分別心,這三緣 這三緣就斷了。 就斷了。你這種緣 這種緣斷了, 斷了,所以這種的因也不會生出 來的, 來的,也不會有的了。 也不會有的了。 則汝心中演若達多: 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現在就是你 現在就是你心裏頭這個演若達多, 心裏頭這個演若達多,這個「 這個「演若達 多」是誰呢 是誰呢?你這個狂心。 這個狂心。狂性自歇, 狂性自歇,歇即菩提: 歇即菩提:你心裏這個演若達多 ──你 ──你這種迷心自己若休息了, 這種迷心自己若休息了,你明白了, 明白了,歇即菩提。 歇即菩提。這並不是說 這並不是說是你 歇了, 歇了,然後又生出個菩提來; 然後又生出個菩提來;就是你 就是你歇了, 歇了,就是菩提! 就是菩提!迷去了, 迷去了,就是 真!也並不是說 也並不是說「去了迷, 去了迷,才是真 才是真」。就是在這個迷的時候 」。就是在這個迷的時候, 就是在這個迷的時候,你一明白 了就是真 了就是真,並沒有兩個的。 並沒有兩個的。那麼你明白就是真 明白就是真,你不明白就是迷, 不明白就是迷,所以 這個迷性本來沒有根的, 這個迷性本來沒有根的,你若把這個迷性停止了, 若把這個迷性停止了,歇即菩提, 歇即菩提,就是這個 覺性。 覺性。 勝淨明心, 勝淨明心,本周法界, 本周法界,不從人得: 不從人得:「勝」,是殊勝的 」,是殊勝的;「 是殊勝的;「淨 ;「淨」,是 」,是清淨 的;「明 ;「明」,是光明的 」,是光明的。 是光明的。這個心殊勝無比, 這個心殊勝無比,是清淨無染, 淨無染,光明遍照, 光明遍照,是 這樣子的! 這樣子的!它這種的性能, 這種的性能,是周遍法界的, 是周遍法界的,不是從某一個人那兒得來 的,就是不是從外得來的, 就是不是從外得來的,是你每一個人自己本具的。 一個人自己本具的。在佛的分上, 在佛的分上,這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86 of 206
一種的真 一種的真心──勝淨明心 ──勝淨明心, 勝淨明心,也不多一點點; 也不多一點點;在眾生的分上, 生的分上,雖然是在 迷,但是也沒有少一點點。 但是也沒有少一點點。所以這個「 所以這個「勝淨明心」, 勝淨明心」,是人人本具 」,是人人本具, 是人人本具,個個 不無的, 不無的,不是向人家借來的, 不是向人家借來的,也不是在什麼 也不是在什麼地方得來的。 地方得來的。 何藉劬勞: 何藉劬勞:「劬勞」, 劬勞」,就是一種保養的意思 」,就是一種保養的意思。 就是一種保養的意思。什麼叫「劬勞」 劬勞」呢?譬如 父母生小孩子, 父母生小孩子,又給他奶 又給他奶吃,又給他換屎尿, 又給他換屎尿,又給他做種種的工作; 又給他做種種的工作;父 母對這個小孩子, 母對這個小孩子,這就叫有劬勞之恩, 這就叫有劬勞之恩,這種的恩是很重要的。 這種的恩是很重要的。所以「 所以「何 藉劬勞」 藉劬勞」──你 ──你自己的性不像養小孩子那樣子的, 自己的性不像養小孩子那樣子的,要慢慢辛勞地來培養 他;這個自性是本具的, 這個自性是本具的,不須要媽媽來照顧他。 不須要媽媽來照顧他。 肯綮修證: 肯綮修證:怎麼叫 怎麼叫「肯」,怎麼 」,怎麼叫 怎麼叫「綮」呢?「肯 ?「肯」,就是肉和骨頭的 」,就是肉和骨頭的 夾縫處;「 夾縫處;「綮 ;「綮」,就是在筋和肉夾縫的地方 」,就是在筋和肉夾縫的地方。 就是在筋和肉夾縫的地方。在莊子《 在莊子《南華經》 南華經》上的 〈庖丁解牛〉, 庖丁解牛〉,就有 〉,就有「 就有「肯綮」 肯綮」這兩個字。 這兩個字。言其庖丁殺慣了牛, 言其庖丁殺慣了牛,他這一 刀,就正砍 就正砍到牛的骨縫裏頭, 到牛的骨縫裏頭,也不用什麼 也不用什麼大的力量, 大的力量,這麼一砍,就砍開 了。這個意思就是不須要「 這個意思就是不須要「肯綮修證」, 肯綮修證」,也不須要 」,也不須要怎麼 也不須要怎麼樣子計算 怎麼樣子計算, 樣子計算,怎麼 樣來想一想它 樣來想一想它,怎麼樣去修 怎麼樣去修, 樣去修,怎麼去證 怎麼去證。 去證。這個法, 這個法,無修無證的,「 無修無證的,「修即 ,「修即 無修, 無修,證亦無證」。 證亦無證」。這是無功用道 」。這是無功用道, 這是無功用道,這種妙處是最圓融無礙的, 這種妙處是最圓融無礙的,不加修 證的。 證的。所以阿難不是說 所以阿難不是說「不歷僧衹獲法身」? 獲法身」?不須要三大阿僧 」?不須要三大阿僧衹 不須要三大阿僧衹劫,就 得到法身了。 得到法身了。這種《 這種《楞嚴經》 楞嚴經》的妙法, 的妙法,也就在這個地方, 也就在這個地方,不須要肯綮修 證的功夫。 證的功夫。 M4結喻非失 譬如有人, 譬如有人,於自衣中繫 於自衣中繫如意珠, 如意珠,不自覺知, 不自覺知,窮露他方, 窮露他方,乞食馳走。 乞食馳走。雖實 貧窮, 貧窮,珠不曾失。 珠不曾失。忽有智者, 忽有智者,指示其珠, 指示其珠,所願從心, 所願從心,致大饒富, 致大饒富,方悟神 珠,非從外得。 非從外得。 在你心裏這個演若達多── 心裏這個演若達多──這種狂性若是休息了 ──這種狂性若是休息了, 這種狂性若是休息了,就是我們人的這個妄 想、這種執迷不悟的性沒有了, 這種執迷不悟的性沒有了,那麼菩提也就顯現了。 菩提也就顯現了。可是菩提顯現, 可是菩提顯現, 並不是從外邊得來的, 並不是從外邊得來的,也不須要怎麼 也不須要怎麼樣來栽培 怎麼樣來栽培它 樣來栽培它,是我們自己就有的。 是我們自己就有的。 我再給你 我再給你說一個比喻 一個比喻!譬如有人, 譬如有人,於自衣中繫 於自衣中繫如意珠: 如意珠:有這麼 有這麼一個人, 一個人, 他在自己的衣服裏邊繫 他在自己的衣服裏邊繫上一粒如意珠。 上一粒如意珠。這如意珠, 這如意珠,它是遂心如意的, 是遂心如意的,你 想什麼 想什麼就有什麼 就有什麼。所以在「 所以在「四十二手眼」, 四十二手眼」,第一個 」,第一個「 第一個「如意珠手」, 如意珠手」,就是 」,就是 能遂心如意── 能遂心如意──所求如意 ──所求如意, 所求如意,所願隨心, 所願隨心,你想什麼 想什麼,就得什麼 就得什麼!你要什麼 要什麼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87 of 206
有什麼 有什麼,你要金子就有金子, 要金子就有金子,你要銀子就有銀子, 要銀子就有銀子,什麼東西都可以在這 如意珠裏頭現出來。 如意珠裏頭現出來。所以你 所以你有了如意珠, 有了如意珠,那就是世界上一個最有錢的 人,為什麼?你取之不盡, 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用之不竭。金銀財寶, 金銀財寶,想要什麼 想要什麼就有什麼 就有什麼。 啊,在衣裏邊繫 在衣裏邊繫上一粒如意珠, 上一粒如意珠,可是不自覺知 可是不自覺知: 不自覺知:雖然是自己繫 雖然是自己繫的,大約 因為時間久的關係, 時間久的關係,也就忘了。 也就忘了。這個人大約也有善忘的毛病, 這個人大約也有善忘的毛病,他什麼 他什麼事 情都 會忘的。 會忘的。你看,這麼一粒如意珠, 一粒如意珠,他藏到衣服裏邊也忘了! 他藏到衣服裏邊也忘了! 窮露他方: 窮露他方:「窮」,就是沒有錢了 」,就是沒有錢了。「 就是沒有錢了。「露 。「露」,就是甚至於赤身裸體了 」,就是甚至於赤身裸體了, 就是甚至於赤身裸體了, 沒有衣服穿; 沒有衣服穿;或者沒有房子住, 或者沒有房子住,睡在外邊, 睡在外邊,這叫露宿。 這叫露宿。露營, 露營,一般的人 集合到一起, 集合到一起,故意在外邊睡, 故意在外邊睡,那是他們歡喜的。 那是他們歡喜的。而他則因為 而他則因為窮,沒有房 子住, 子住,只可以在外邊睡街邊、 只可以在外邊睡街邊、睡馬路, 睡馬路,這就叫「 這就叫「窮露他方」。 窮露他方」。他 」。他乞食馳 走:做一個要飯的人。 做一個要飯的人。雖實貧窮, 雖實貧窮,珠不曾失: 珠不曾失:雖然他真真 雖然他真真實實的是貧窮 真真實實的是貧窮 了,可是他這個如意珠並沒有失掉。 可是他這個如意珠並沒有失掉。 這就表示什麼 這就表示什麼呢?表示我們雖然在迷昧之中, 表示我們雖然在迷昧之中,我們的自性並沒有丟 我們的自性並沒有丟。雖 然是迷, 然是迷,不明白、 不明白、不修佛法, 不修佛法,貪圖世間富貴榮華, 貪圖世間富貴榮華,可是世間的富貴, 可是世間的富貴,並 不是真 不是真正的富貴。 正的富貴。所以什麼 所以什麼叫「窮」呢?你不明理, 不明理,就是最窮了! 就是最窮了!不明 佛法, 佛法,這是最窮了! 這是最窮了!你沒有得到你 沒有得到你自性的功德法財, 自性的功德法財,你不知道你 不知道你自性就 好像如意寶珠似的, 好像如意寶珠似的,所以這就是個最窮的人。 所以這就是個最窮的人。你沒有佛法、 沒有佛法、不明白佛 法,那是一個真 那是一個真正的窮人! 正的窮人!雖然你 雖然你不明白佛法, 不明白佛法,可是你 可是你那個自性( 那個自性(佛 性、如來藏性、 如來藏性、勝淨明心), 勝淨明心),並沒有失掉 ),並沒有失掉! 並沒有失掉!所以珠不曾失, 所以珠不曾失,你那個珠 (那個自性) 那個自性)沒有丟 沒有丟了,還是在你 還是在你自己那兒。 自己那兒。所以我們修行信佛的人, 所以我們修行信佛的人, 明白這個自性的如意珠, 明白這個自性的如意珠,在這裏發掘你 在這裏發掘你本有的這一些個財寶, 本有的這一些個財寶,那就是真 那就是真 正的富貴! 正的富貴! 忽有智者: 忽有智者:「忽有」, 忽有」,就是忽然間 」,就是忽然間。 就是忽然間。忽然間, 忽然間,遇著這麼 遇著這麼一個智者。 一個智者。這個 智者, 智者,就比方是佛, 就比方是佛,有智慧的這麼 有智慧的這麼一個人。 一個人。指示其珠: 指示其珠:告訴他衣裏頭這 粒珠, 粒珠,就指示他本有的佛性。 就指示他本有的佛性。所願從心: 所願從心:因為他得到如意珠── 他得到如意珠──這無價 ──這無價 的寶珠了, 的寶珠了,所以所願從心, 所以所願從心,他想什麼 他想什麼,就有什麼 就有什麼,遂心滿願。 遂心滿願。致大饒 富:所以就發了財, 所以就發了財,做了一個大富的長者了。「 做了一個大富的長者了。「饒富 。「饒富」, 饒富」,就是錢不知道 」,就是錢不知道 有多少, 有多少,自己也數不過來, 自己也數不過來,即使用了很多會計, 即使用了很多會計,也算不過來了。 也算不過來了。怎麼叫 怎麼叫 「致大饒富」 致大饒富」呢?你明白本有的自性, 明白本有的自性,你證到菩提的覺果, 證到菩提的覺果,這是最大的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88 of 206
一種饒富。 一種饒富。 方悟神珠, 方悟神珠,非從外得: 非從外得:這時候才明白這顆神珠, 這時候才明白這顆神珠,不是從外邊得來的。 不是從外邊得來的。神 珠,也就是如意珠, 也就是如意珠,因為它遂心如意 為它遂心如意, 遂心如意,非常神妙的, 非常神妙的,有一種神妙不可 測,所以又叫「 所以又叫「神珠」。 神珠」。就是 」。就是說 就是說我們本有的佛性, 我們本有的佛性,不是從外邊得來的, 不是從外邊得來的, 是我們自己本來就具足的。 是我們自己本來就具足的。你等成佛的時候, 等成佛的時候,自己知道, 自己知道,原來就是這麼 原來就是這麼 一回事! 一回事!這也叫「 這也叫「開悟」。 開悟」。你 」。你開悟的時候, 開悟的時候,就知道:「 就知道:「喔 :「喔,我本來就是 一個開悟的人! 一個開悟的人!我早知道這樣子, 我早知道這樣子,就不須要費這麼 就不須要費這麼多精神在外邊去要飯 囉!不須要去窮露了!」 不須要去窮露了!」可是沒有有智慧的人指示 !」可是沒有有智慧的人指示你 可是沒有有智慧的人指示你,你自己已經忘 了! 所以現在我們聽《 所以現在我們聽《楞嚴經》、 楞嚴經》、講 楞嚴經》,就是要發掘我們 》、講《楞嚴經》, 》,就是要發掘我們每 就是要發掘我們每一個人 衣裏頭的這一粒如意珠。 衣裏頭的這一粒如意珠。你若把這一粒如意珠得了, 若把這一粒如意珠得了,在這個世界上就成 了一個最富貴的人。 了一個最富貴的人。什麼叫最富貴的人呢 叫最富貴的人呢?「心止念 ?「心止念絕 心止念絕真富貴」, 富貴」,你 」,你妄 想心停止了, 想心停止了,這種狂念也沒有了, 這種狂念也沒有了,這是真 這是真正富貴。 正富貴。所以現在我們這粒如 意珠得了, 意珠得了,就不會再有貪心了, 就不會再有貪心了,因為你已經什麼 已經什麼都有了! 都有了!什麼都是你 都是你的 了,所以不必有貪心了! 所以不必有貪心了!這是真 這是真正的富貴。「 正的富貴。「私欲斷盡 。「私欲斷盡真 私欲斷盡真福田」, 福田」,你 」,你沒 有欲念, 有欲念,沒有一種自私的心, 沒有一種自私的心,那是真 那是真正有福的人。 正有福的人。真福田, 福田,就是最有福 報了! 報了! I2兼示阿難(分二) J1阿難躡佛語而執因緣
J2如來拂深情而責執吝
今J1 即時阿難在大眾 即時阿難在大眾中,頂禮佛足, 頂禮佛足,起立白佛: 起立白佛:世尊! 世尊!現說殺盜淫業, 殺盜淫業,三緣 斷故, 斷故,三因不生, 三因不生,心中達多, 心中達多,狂性自歇, 狂性自歇,歇即菩提, 歇即菩提,不從人得。 不從人得。斯則因 緣,皎然明白。 皎然明白。云何如來頓棄因緣 云何如來頓棄因緣? 我從因緣 我從因緣,心得開悟。 心得開悟。世尊! 世尊!此義何獨我等年少有學聲聞? 此義何獨我等年少有學聲聞?今此會中, 今此會中, 大目犍 大目犍連及舍利弗、 連及舍利弗、須菩提等, 須菩提等,從老梵志聞佛因緣 從老梵志聞佛因緣,發心開悟, 發心開悟,得成無 漏。 今說菩提不從因緣 菩提不從因緣,則王舍城拘舍梨等, 則王舍城拘舍梨等,所說自然, 自然,成第一義。 成第一義。惟垂大 悲,開發迷悶! 開發迷悶!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89 of 206
即時阿難在大眾 即時阿難在大眾中,頂禮佛足, 頂禮佛足,起立白佛: 起立白佛:在這個時候, 在這個時候,阿難也在大眾 阿難也在大眾 裏邊, 裏邊,向佛來頂禮, 向佛來頂禮,行這個接足禮。 行這個接足禮。他站起來對佛說 他站起來對佛說,世尊! 世尊!現說殺盜 淫業, 淫業,三緣斷故, 斷故,三因不生: 三因不生:您現在說 現在說殺貪、 殺貪、盜貪、 盜貪、淫貪這三種的業, 淫貪這三種的業, 有世界、 有世界、眾生、業果相續這種的因緣 業果相續這種的因緣。這三緣 這三緣斷故, 斷故,三因就不生, 三因就不生,那麼 心中達多, 心中達多,狂性自歇, 狂性自歇,歇即菩提, 歇即菩提,不從人得: 不從人得:在心裏邊這一種迷性, 在心裏邊這一種迷性,這 狂性也休息了, 狂性也休息了,歇即菩提, 歇即菩提,這不是從外邊得來的。 這不是從外邊得來的。佛是這樣講。 佛是這樣講。 斯則因緣 斯則因緣,皎然明白: 皎然明白:這個道理, 這個道理,就是一種因緣 就是一種因緣法嘛!這說得特別明 白,明白之中又明白, 明白之中又明白,說得非常詳細。「 得非常詳細。「皎然 。「皎然」, 皎然」,就是明白的樣子 」,就是明白的樣子, 就是明白的樣子,明 白又明白。 白又明白。云何如來頓棄因緣 云何如來頓棄因緣:為什麼世尊頓時捨棄因緣 世尊頓時捨棄因緣,而說不是因 緣、不是自然、 不是自然、不是和合。 不是和合。現在這就是一種因緣 現在這就是一種因緣法嘛! 我從因緣 我從因緣,心得開悟: 心得開悟:這阿難說 這阿難說,我從「 我從「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這個道理, 這個道理,心裏得 到開悟。 到開悟。世尊! 世尊!此義何獨我等年少有學聲聞: 此義何獨我等年少有學聲聞:這個因緣 這個因緣、這個義理, 這個義理,不 單我們這些個年少的聲聞、 單我們這些個年少的聲聞、年少的比丘, 年少的比丘,這一些個有學。 這一些個有學。怎麼叫 怎麼叫「有 學」呢?證到四果阿羅漢, 證到四果阿羅漢,叫「無學位」; 無學位」;在初果 」;在初果、 在初果、二果、 二果、三果, 三果,這都 叫「有學位」。 有學位」。那 」。那麼這一些個有學的聲聞, 這一些個有學的聲聞,就是聞聲音而悟道的這一類 阿羅漢。 阿羅漢。今此會中, 今此會中,大目犍 大目犍連及舍利弗、 連及舍利弗、須菩提等: 須菩提等:現在在這個會裏 邊。有大目犍 有大目犍連(采菽氏), 采菽氏),又有舍利弗 ),又有舍利弗( 又有舍利弗(鶖子),還有須菩提 ),還有須菩提( 還有須菩提(空 生)等。從老梵志: 從老梵志:在以前, 在以前,這些個人都跟著老梵志去修外道法, 這些個人都跟著老梵志去修外道法,外道 講的是一種自然的理論。 講的是一種自然的理論。聞佛因緣 聞佛因緣,發心開悟, 發心開悟,得成無漏: 得成無漏:聽見佛所說 聽見佛所說 的十二因緣 的十二因緣這個道理, 這個道理,所以大家都發心開悟了, 所以大家都發心開悟了,成了無漏阿羅漢。「 成了無漏阿羅漢。「無 。「無 漏」,就是沒有無明了 」,就是沒有無明了。 沒有無明,這是「 這是「諸漏已盡, 諸漏已盡,所作已辦 所作已辦,不受 就是沒有無明了。沒有無明, 後有。」 後有。」什 。」什麼毛病都沒有了! 毛病都沒有了!證到四果阿羅漢得到漏盡通, 證到四果阿羅漢得到漏盡通,這叫「 這叫「無 漏」。那 」。那麼「諸漏已盡, 諸漏已盡,所作已辦 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不受後有」,所應該做的事情 」,所應該做的事情, 所應該做的事情,他 已經做完了, 已經做完了,再沒有來生的果報身了! 再沒有來生的果報身了!所以說 所以說「諸漏已盡」。 諸漏已盡」。 世尊您 世尊您以前說 以前說這個因緣 這個因緣法,這些阿羅漢開悟證果。 這些阿羅漢開悟證果。今說菩提不從因緣 菩提不從因緣: 現在世尊您 現在世尊您又說這個真 這個真性菩提, 性菩提,不依照「 不依照「因緣」的道理來說 的道理來說。則王舍城 拘舍梨等: 拘舍梨等:現在這個王舍城, 現在這個王舍城,也就是室羅筏城的「 也就是室羅筏城的「拘舍梨」, 拘舍梨」,這是個外 」,這是個外 道的名字, 道的名字,譯成中文叫「 譯成中文叫「牛舍」, 牛舍」,又叫 」,又叫「 又叫「不見道」, 不見道」,就是見不著道 」,就是見不著道。 就是見不著道。這 個拘舍梨外道, 個拘舍梨外道,他講天、 他講天、講自然的, 講自然的,以「自然」 自然」為宗。那麼沒有因緣 沒有因緣 了,現在這個拘舍梨等, 現在這個拘舍梨等,所說自然, 自然,成第一義: 成第一義:他們所說 他們所說那個「 那個「自然」 自然」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90 of 206
的道理, 的道理,變成第一義諦了, 變成第一義諦了,沒有再得比的了, 沒有再得比的了,為什麼?佛以前用因緣 佛以前用因緣, 把這個自然給破了; 把這個自然給破了;現在佛不用因緣 現在佛不用因緣了,那麼他這個自然的理論, 他這個自然的理論,大約 成立了? 成立了?所以惟垂大悲 所以惟垂大悲, 惟垂大悲,開發迷悶: 開發迷悶:我希望佛您 我希望佛您垂大慈大悲的心, 垂大慈大悲的心,開發 我們這一些不認識真 我們這一些不認識真理的人, 理的人,開發我們這一些妄想太多的人, 開發我們這一些妄想太多的人,解除我們 的迷悶。 的迷悶。 J2如來拂深情而責執吝(分六) K1就喻拂情伸意
K2疊拂諸情令盡
K3直斥耽著戲論
K4現證戲論無功
K5正勸勤修無漏
K6更舉劣機激責
今K1 佛告阿難: 佛告阿難:即如城中演若達多, 即如城中演若達多,狂性因緣 狂性因緣若得除滅, 若得除滅,則不狂性自然而 出,因緣自然, 自然,理窮如是。 理窮如是。 阿難! 阿難!演若達多頭本自然, 演若達多頭本自然,本自其然, 本自其然,無然非自, 無然非自,何因緣 何因緣故,怖頭狂 走? 若自然頭, 若自然頭,因緣故狂, 故狂,何不自然因緣 何不自然因緣故失? 故失?本頭不失, 本頭不失,狂怖妄出, 狂怖妄出,曾無 變易, 變易,何藉因緣 何藉因緣? 本狂自然, 本狂自然,本有狂怖, 本有狂怖,未狂之際, 未狂之際,狂何所潛? 狂何所潛?不狂自然, 不狂自然,頭本無妄, 頭本無妄,何 為狂走? 狂走? 若悟本頭, 若悟本頭,識知狂走, 識知狂走,因緣自然, 自然,俱為戲論。 戲論。是故我言: 是故我言:三緣斷故, 斷故,即 菩提心。 菩提心。 佛告阿難, 佛告阿難,說是即如城中演若達多: 是即如城中演若達多:現在就好像我們城中這個演若達 多,就拿他來講。 就拿他來講。狂性因緣 狂性因緣若得除滅: 若得除滅:他這狂性有什麼 他這狂性有什麼因緣呢? 緣呢?你能說 出他這個「 出他這個「狂性」 狂性」的因緣 的因緣嗎?他的狂性若沒有了, 他的狂性若沒有了,則不狂性自然而出: 則不狂性自然而出: 那麼這不狂的性, 這不狂的性,自自然然就現出來了。 自自然然就現出來了。因緣自然, 自然,理窮如是: 理窮如是:你說他 這是什麼 這是什麼因緣?他這又是什麼 他這又是什麼自然? 自然?這個因緣 這個因緣和自然的道理, 和自然的道理,以我所窮 盡的、 盡的、我所研 我所研究的來告訴你 究的來告訴你,就像上邊我所說 就像上邊我所說的道理。 的道理。 阿難! 阿難!你知道嗎 知道嗎?演若達多頭本自然: 演若達多頭本自然:如果演若達多頭本是自然, 如果演若達多頭本是自然,本來 沒有丟 沒有丟也沒有得, 也沒有得,這是個自然的。 這是個自然的。本自其然: 本自其然:本來他自己就是這個樣 子,本來就有個頭, 本來就有個頭,並不是他沒有頭了。 並不是他沒有頭了。無然非自: 無然非自:既然是自然, 然是自然,他就 應該時常自然有個頭, 應該時常自然有個頭,可是他不是這樣子說 可是他不是這樣子說,「非自 ,「非自」, 非自」,他 」,他說自己沒有 頭了! 頭了!這就不是自然。 這就不是自然。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91 of 206
何因緣 何因緣故,怖頭狂走: 怖頭狂走:他本來既 他本來既然是有頭, 然是有頭,這個頭並沒有丟 這個頭並沒有丟,你說他是 以什麼 以什麼因緣,就生出一種恐怖心, 就生出一種恐怖心,說他自己沒有頭了, 他自己沒有頭了,恐怖他自己把頭 失掉了, 失掉了,而各處去跑 而各處去跑?你說他這是什麼 他這是什麼因緣?是個什麼 是個什麼自然? 自然? 若自然頭, 若自然頭,因緣故狂: 故狂:若他這自然的頭, 若他這自然的頭,有這種的因緣 有這種的因緣,他就發狂了。 他就發狂了。 何不自然因緣 何不自然因緣故失: 故失:怎麼他不自自然然就有一種因 怎麼他不自自然然就有一種因緣 他不自自然然就有一種因緣,把頭就丟 把頭就丟了?為 什麼他沒有丟 他沒有丟這個頭呢 這個頭呢? 本頭不失: 本頭不失:他自己這個頭也沒有失, 他自己這個頭也沒有失,狂怖妄出: 狂怖妄出:他就生出那麼 他就生出那麼一種癲狂 性。對鏡子一照, 對鏡子一照,說鏡子裏這個頭眉目清 鏡子裏這個頭眉目清楚,我自己怎麼 我自己怎麼看不著自己的 怎麼看不著自己的 眉、眼睛和面呢 眼睛和面呢?自己看不著自己, 自己看不著自己,啊,這種發狂和恐怖的心妄自生出 來了! 來了!雖然他發狂, 雖然他發狂,怖頭狂走, 怖頭狂走,可是他曾無變易 可是他曾無變易: 曾無變易:他的頭並沒有什麼 他的頭並沒有什麼改 變。何藉因緣 何藉因緣:你說這裏邊有什麼 這裏邊有什麼是他的因緣呢 是他的因緣呢? 緣呢?有什麼 有什麼又是自然呢 又是自然呢? 本狂自然, 本狂自然,本有狂怖: 本有狂怖:你若說他這個狂本來就是自然的, 他這個狂本來就是自然的,本來也就是有 這個狂怖的。 這個狂怖的。未狂之際, 未狂之際,狂何所潛: 狂何所潛:在他沒有發狂的時候, 在他沒有發狂的時候,那個「 那個「狂」 藏到什麼 藏到什麼地方了? 地方了?在什麼 在什麼地方收起來了? 地方收起來了?它潛伏在什麼 潛伏在什麼地方呢 地方呢?你找這 「狂」潛伏在什麼 潛伏在什麼地方? 地方?你找不出來的。 找不出來的。 不狂自然: 不狂自然:如果你 如果你說不狂是自然, 不狂是自然,頭本無妄: 頭本無妄:這個頭本來不是假的, 這個頭本來不是假的,沒 有一個妄頭。 有一個妄頭。何為狂走: 狂走:那麼為什 麼為什麼他就要發狂而走呢 他就要發狂而走呢? 阿難哪 阿難哪!若悟本頭, 若悟本頭,識知狂走﹕ 識知狂走﹕你若知道自己的頭沒有失, 若知道自己的頭沒有失,知道自己為 知道自己為 什麼發狂要走。 發狂要走。因緣自然, 自然,俱為戲論﹕ 戲論﹕那你明白了, 明白了,你如果還說 如果還說這是因 緣和自然, 和自然,這都是講「 這都是講「戲論」, 戲論」,就是 」,就是說 就是說笑話。 笑話。是故我言: 是故我言:三緣斷故, 斷故,即 菩提心: 菩提心:因為這個, 這個,所以我對你 所以我對你這樣講, 這樣講,沒有殺的貪、 沒有殺的貪、沒有盜的貪、 沒有盜的貪、沒 有淫的貪, 有淫的貪,這三種的因緣 這三種的因緣斷了, 斷了,這就是菩提心。 這就是菩提心。 K2疊拂諸情令盡 菩提心生, 菩提心生,生滅心滅, 生滅心滅,此但生滅。 此但生滅。滅生俱 滅生俱盡,無功用道。 無功用道。 若有自然, 若有自然,如是則明自然心生, 如是則明自然心生,生滅心滅, 生滅心滅,此亦生滅。 此亦生滅。 無生滅者, 無生滅者,名為自然。 自然。猶如世間諸相雜和, 猶如世間諸相雜和,成一體者, 成一體者,名和合性; 名和合性;非和 合者, 合者,稱本然性。 稱本然性。 本然非然, 本然非然,和合非合。 和合非合。合然俱 合然俱離,離合俱 離合俱非,此句方名無戲論法。 此句方名無戲論法。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92 of 206
菩提心生, 菩提心生,生滅心滅, 生滅心滅,此但生滅: 此但生滅:這菩提心生出來了, 這菩提心生出來了,你那生滅心也就 沒有了。 沒有了。但真正的菩提心是沒有生滅的, 正的菩提心是沒有生滅的,所以「 所以「此」,就是這個菩提心 」,就是這個菩提心 生和生滅心滅; 生和生滅心滅;這還是生滅法, 這還是生滅法,實際上沒有真 實際上沒有真實的體性。 實的體性。 滅生俱 滅生俱盡,無功用道: 無功用道:這個生滅的心, 這個生滅的心,滅生、 滅生、生滅, 生滅,都沒有了! 都沒有了!這個時 候,是無功用道現前。 是無功用道現前。無功用道, 無功用道,就是楞嚴大定。 就是楞嚴大定。若有自然, 若有自然,如是則明 自然心生, 自然心生,生滅心滅, 生滅心滅,此亦生滅: 此亦生滅:假設你 假設你還說有一個自然, 有一個自然,你就應該明 白:這個自然的心生, 這個自然的心生,和生滅的心滅, 和生滅的心滅,這也都是一個生滅心。 這也都是一個生滅心。 無生滅者, 無生滅者,名為自然: 自然:你若說是沒有生滅的, 是沒有生滅的,這個才叫一個自然。 這個才叫一個自然。猶如 世間諸相雜和, 世間諸相雜和,成一體者, 成一體者,名和合性: 名和合性:好像世間上, 好像世間上,一切一切的相互相 混合到一起, 混合到一起,成為一個的, 一個的,這個就叫「 這個就叫「和合性」。 和合性」。非和合者 」。非和合者, 非和合者,稱本然 性:如果不合到一起的, 如果不合到一起的,這叫一個自然的本然性。 這叫一個自然的本然性。 本然非然: 本然非然:「本然」, 本然」,也就是自然 」,也就是自然。 也就是自然。這個自然「 這個自然「非然」, 非然」,不是 」,不是真 不是真的自 然。和合非合: 和合非合:「和合」, 和合」,就是因 」,就是因緣 就是因緣。那麼這個「 這個「本然」 本然」──這個 ──這個「 這個「自 然」也不是自然, 也不是自然,這個「 這個「和合」 和合」又不是一種和合的因緣 又不是一種和合的因緣。 合然俱 合然俱離:「合」,這和合 」,這和合, 這和合,這因緣 這因緣。「然 。「然」,這個自然 」,這個自然。 這個自然。這兩種的道 理都離開了。 理都離開了。離合俱 離合俱非:離開因緣 離開因緣和自然, 和自然,也不是因緣 也不是因緣,也不是自然, 也不是自然, 這兩種的法都離開了。 這兩種的法都離開了。此句方名無戲論法: 此句方名無戲論法:也沒有因緣 也沒有因緣,也沒有自然, 也沒有自然, 這樣的講法才不是戲論法。 這樣的講法才不是戲論法。 K3直斥耽著戲論 菩提涅槃, 菩提涅槃,尚在遙遠, 在遙遠,非汝歷 非汝歷劫辛勤修證。 劫辛勤修證。雖復憶持, 雖復憶持,十方如來十二部 經,清淨妙理, 淨妙理,如恆河沙, 如恆河沙,衹益戲論。 益戲論。 菩提涅槃, 菩提涅槃,尚在遙遠: 在遙遠:菩提涅槃的這種果, 菩提涅槃的這種果,在你阿難來講, 阿難來講,還相距離非 常的遙遠哪 常的遙遠哪!非汝歷 非汝歷劫辛勤修證: 劫辛勤修證:這不是你 這不是你經過很多的劫很辛苦、 經過很多的劫很辛苦、很勤 勞地去修行, 勞地去修行,就能證得這菩提涅槃。 就能證得這菩提涅槃。 雖復憶持: 雖復憶持:你雖然能記得住,「 雖然能記得住,「憶持 ,「憶持」, 憶持」,記得 」,記得清清 記得清清楚楚的 清清楚楚的, 楚楚的,也不忘失。 也不忘失。 不忘失什麼 不忘失什麼呢?十方如來十二部經: 十方如來十二部經:十方如來所說 十方如來所說的這十二部經典。 的這十二部經典。十 二部經典, 二部經典,在以前, 在以前,在一開始講經的時候, 在一開始講經的時候,我就講過。 我就講過。可是現在不知道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93 of 206
有沒有人記得這十二部經? 有沒有人記得這十二部經?清淨妙理, 淨妙理,如恆河沙: 如恆河沙:十二部經裏邊, 十二部經裏邊,這一 種清淨的、 淨的、不可思議的這種道理, 不可思議的這種道理,好像恆河沙那麼 好像恆河沙那麼多。衹益戲論: 益戲論:你雖 然記得住這麼 然記得住這麼多的經典, 多的經典,可是這只可以幫 可是這只可以幫助你這個戲論法, 這個戲論法,並不是真 並不是真實 的。 這「十二部經」, 十二部經」,我已經出過題目 」,我已經出過題目, 我已經出過題目,大家都考過, 大家都考過,現在我不知道會不會 有一個人能記得清 有一個人能記得清楚。我們人學東西, 我們人學東西,一定要把它 一定要把它記清楚了, 楚了,不要忘 記。你若是記不清 若是記不清楚,說是到講的時候, 是到講的時候,我現看註解, 我現看註解,那未免太麻煩 了!經典扼要的部份 經典扼要的部份,一定要把它 一定要把它用腦記住。 用腦記住。這十二部經是三藏十二 部,在皈依的時候就說 依的時候就說「皈依如來所說 依如來所說三藏十二部一切經典」。 三藏十二部一切經典」。這十二 」。這十二 部,我今天再告訴你 我今天再告訴你們一下。 們一下。 「長行、 長行、重頌、 重頌、授記, 授記,孤起、 孤起、無問自說 無問自說」這是五部了,「 這是五部了,「因 ,「因緣、譬喻、 本事」 本事」這又是三部,「 這又是三部,「本生 方廣、未曾有」 未曾有」這又是三部, 這又是三部,五部加六部 ,「本生、 本生、方廣、 是十一部, 是十一部,還加上一個「 還加上一個「論議」, 論議」,所以 」,所以說 所以說: 長行重頌並授記 孤起無問而自說 孤起無問而自說 因緣譬喻及本事 本生方廣未曾有 論議共成十二部 廣如大論三十三
我這個記得, 我這個記得,並不是在本子上先看來, 並不是在本子上先看來,才講給你 才講給你們聽。 們聽。所以各位跟我學 經典, 經典,也應該記一點東西。 也應該記一點東西。好像頭先講那個「 好像頭先講那個「拘舍梨」, 拘舍梨」,我以前也問過 」,我以前也問過 一次了, 一次了,再問一次, 再問一次,還是沒有人知道。 還是沒有人知道。哈哈, 哈哈,這真是妙得不可言! 是妙得不可言! K4現證戲論無功 汝雖談說 汝雖談說因緣自然, 自然,決定明了, 決定明了,人間稱汝多聞第一。 人間稱汝多聞第一。以此積劫多聞熏 習,不能免離摩登伽難。 不能免離摩登伽難。何須待我佛頂神咒 何須待我佛頂神咒,摩登伽心淫火頓歇, 摩登伽心淫火頓歇,得阿 那含, 那含,於我法中成精進林, 於我法中成精進林,愛河乾枯, 愛河乾枯,令汝解脫 令汝解脫? 汝雖談說 汝雖談說因緣自然, 自然,決定明了: 決定明了:你雖然談說 雖然談說這個因緣 這個因緣和自然, 和自然,你記得非 常清楚,講得也非常清 講得也非常清楚。人間稱汝多聞第一: 人間稱汝多聞第一:在人間, 在人間,一般人稱你 一般人稱你阿 難是多聞第一。 難是多聞第一。以此積劫多聞熏習: 以此積劫多聞熏習:以你積劫的聰明憶持、 積劫的聰明憶持、這種的記憶 力,可是還不能免離摩登伽難 可是還不能免離摩登伽難。 不能免離摩登伽難。 我知道你 我知道你們都為 們都為什麼不記得了! 不記得了!這以前我不知道, 這以前我不知道,我現在講經講到這個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94 of 206
文上, 文上,才發現的。 才發現的。為什麼?就因為 就因為看阿難記那麼 看阿難記那麼多經典都沒有用, 多經典都沒有用,所以 我們一句也不要記得, 我們一句也不要記得,這是不要學阿難那個樣子, 這是不要學阿難那個樣子,盡貪圖多聞, 盡貪圖多聞,而忽定 力!大約是這麼 大約是這麼回事, 回事,我相信我不會猜錯了! 我相信我不會猜錯了! 什麼叫「多聞熏習」?「 多聞熏習」?「多聞 」?「多聞」, 多聞」,就是博聞 」,就是博聞強 就是博聞強記。「熏習 。「熏習」, 熏習」,熏 」,熏,好像 用香的煙來熏; 用香的煙來熏;習,就是學習。 就是學習。好像我們天天到佛教 好像我們天天到佛教講堂這兒來聽《 講堂這兒來聽《楞 嚴經》, 嚴經》,你 》,你就不急不急的, 就不急不急的,我相信你 我相信你的習氣毛病, 的習氣毛病,在這個地方一天, 在這個地方一天,總 就會一點一點去掉了, 就會一點一點去掉了,一天比一天好。 一天比一天好。最低限度, 最低限度,到這個地方講經的時 候,你不會去抽香菸 不會去抽香菸,不會去做不好的事。 不會去做不好的事。雖然有的人說 雖然有的人說,學了往前進 步,又會往後退。 又會往後退。總而言之, 總而言之,你往後退, 往後退,也比你 也比你不學好得多了! 不學好得多了!你根本 若一步 若一步都不進, 都不進,那你又有什麼 又有什麼可退呢 可退呢?談不到有什麼 談不到有什麼可退的! 可退的! 佛對阿難說 佛對阿難說,你雖然記得這麼 雖然記得這麼多東西, 多東西,可是還免不了摩登伽這種難。 可是還免不了摩登伽這種難。換 一句話說 一句話說,就是你 就是你見著女人就迷了! 見著女人就迷了!你說你有什麼 有什麼用啊?你讀的書再 多,你記的佛法再多, 記的佛法再多,你見著女人就迷了, 見著女人就迷了,那你有什麼 有什麼用啊?為什麼你 這樣子呢 這樣子呢?問這個阿難。 問這個阿難。現在阿難大約臉 現在阿難大約臉也紅了; 也紅了;雖然證初果, 雖然證初果,聽釋迦 牟尼佛一問他這話, 牟尼佛一問他這話,那臉也變成紅的了。 也變成紅的了。 佛說,你學了這麼 學了這麼多佛法, 多佛法,一見著女人就發了毛, 一見著女人就發了毛,就發狂了! 就發狂了!跟著那個 女人跑 女人跑到她的家裏去, 的家裏去,幾幾乎做出來不可告人的事情。 幾幾乎做出來不可告人的事情。你到底為 到底為什麼 啊?這時候, 這時候,像是法官審問這個阿難。 像是法官審問這個阿難。何須待我佛頂神咒 何須待我佛頂神咒:你為什麼要 等著佛所說 等著佛所說的「佛頂神咒 佛頂神咒」,要我用這 」,要我用這〈 要我用這〈楞嚴咒 楞嚴咒〉,叫文殊菩薩去救 〉,叫文殊菩薩去救你 叫文殊菩薩去救你 呢?你自己記得這麼 自己記得這麼多的三藏十二部, 多的三藏十二部,你為什麼不念一念給她 不念一念給她聽一聽 呢?你為什麼自己做不得主呢 自己做不得主呢?你見著女人, 見著女人,什麼都忘了! 都忘了!所以你 所以你要我 這個〈 這個〈佛頂神咒 佛頂神咒〉救你出難。 出難。摩登伽心淫火頓歇, 摩登伽心淫火頓歇,得阿那含: 得阿那含:在這個時 候,摩登伽女這種淫欲的心, 摩登伽女這種淫欲的心,這種無明即刻就消滅了, 這種無明即刻就消滅了,證到阿那含。 證到阿那含。初 果須陀洹 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 二果斯陀含,這是證到三果阿那含。 這是證到三果阿那含。 當時這摩登伽女一見著阿難, 當時這摩登伽女一見著阿難,就生出一種愛心來, 就生出一種愛心來,對阿難那比她 對阿難那比她生命都 重要了, 重要了,所以就叫她 所以就叫她母親一定把阿難給拿來。 母親一定把阿難給拿來。她母親就念〈 母親就念〈先梵天 咒〉,把阿難就迷去了 〉,把阿難就迷去了。 把阿難就迷去了。雖然說 雖然說迷去了, 迷去了,實際上, 實際上,本來邪不勝正的, 本來邪不勝正的,阿 難如果對摩登伽女一點意思也沒有, 難如果對摩登伽女一點意思也沒有,她就念咒 就念咒也沒有用的。 也沒有用的。一定阿難一 見著這個摩登伽女, 見著這個摩登伽女,這個小姐這麼 這個小姐這麼靚麗,看了幾眼, 看了幾眼,左一眼、 左一眼、右一眼 看,這個小姐這麼 這個小姐這麼美麗! 美麗!回頭想要不看, 回頭想要不看,又捨不得, 又捨不得,又想要看一看。 又想要看一看。那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95 of 206
麼看了幾眼, 看了幾眼,這心裏頭已經就想這摩登伽女美麗了, 這心裏頭已經就想這摩登伽女美麗了,所以她 所以她母親一念 咒,他也就迷了, 他也就迷了,跑進屋裏去了。 進屋裏去了。如果不是這樣子的, 如果不是這樣子的,那他也不會去 的。 佛知道阿難將要毀 佛知道阿難將要毀戒體的時候, 戒體的時候,就趕快說〈楞嚴咒 楞嚴咒〉,叫文殊菩薩持 〉,叫文殊菩薩持咒 叫文殊菩薩持咒 往護── 往護──用這個 ──用這個咒 用這個咒去把他救回來了。 去把他救回來了。到那個地方一念〈 到那個地方一念〈楞嚴咒 楞嚴咒〉,阿難 〉,阿難 明白了,「 明白了,「啊 ,「啊,我怎麼跑 怎麼跑到這個地方來了?」 到這個地方來了?」好像如夢初醒 ?」好像如夢初醒, 好像如夢初醒,趕快跟著 文殊菩薩回衹 文殊菩薩回衹樹給孤獨園去! 樹給孤獨園去!就往回跑 就往回跑。他這一定是和摩登伽女已經要 發生問題了, 發生問題了,這個時候, 這個時候,他大約起身把衣服穿起來就往回跑 他大約起身把衣服穿起來就往回跑。摩登伽女 一看他跑 一看他跑了,她就後邊追:「 就後邊追:「你 :「你為什麼正在緊要的關頭就跑 正在緊要的關頭就跑了?」他一 ?」他一 跑,跑到衹桓精舍去, 桓精舍去,摩登伽女也就追到衹 摩登伽女也就追到衹桓精舍。 桓精舍。 佛就問她 佛就問她說:「妳 :「妳到這兒來幹什麼 到這兒來幹什麼?」 「我愛阿難哪 我愛阿難哪!」 「妳愛阿難, 愛阿難,妳愛阿難什麼 愛阿難什麼?」 「我愛阿難鼻子。」 我愛阿難鼻子。」 「那把鼻子割下來給妳 那把鼻子割下來給妳!」 「我愛阿難的眼睛。」 我愛阿難的眼睛。」 「把眼睛也挖 把眼睛也挖出來給妳 出來給妳!」 「我愛阿難的面目。」 我愛阿難的面目。」 「統統都給你 統統都給你!割下來給妳 割下來給妳,妳拿回去!」 拿回去!」 「割下來, 割下來,就不好看了!」 就不好看了!」 「那不好看了? 那不好看了?現在沒割下來, 現在沒割下來,妳看他好看嗎 看他好看嗎?」佛這 ?」佛這麼 佛這麼問她。她自己 再一想的時候, 再一想的時候,豁然間開悟了, 豁然間開悟了,所以淫心頓息, 所以淫心頓息,證了三果阿羅漢。 證了三果阿羅漢。因為 她愛阿難愛到極點了, 愛阿難愛到極點了,佛這麼 佛這麼給她一講法, 一講法,她當場證得三果阿羅漢果, 當場證得三果阿羅漢果, 所以叫「 所以叫「性比丘尼」。 性比丘尼」。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96 of 206
於我法中成精進林: 於我法中成精進林:在我佛法裏邊也就成了一個精進的人。「 在我佛法裏邊也就成了一個精進的人。「精進 。「精進 林」,就是很多這種都是勇猛精進的人 」,就是很多這種都是勇猛精進的人。 就是很多這種都是勇猛精進的人。我們這些個人, 我們這些個人,我告訴你 我告訴你們: 不怕有愛心, 不怕有愛心,女人愛男人、 女人愛男人、男人愛女人, 男人愛女人,不怕的! 不怕的!你只要能覺悟了: 只要能覺悟了: 「哦,原來是如此!」 原來是如此!」那就有 !」那就有辦 那就有辦法了! 法了!就怕你 就怕你不覺悟, 不覺悟,迷頭迷腦的, 迷頭迷腦的,緊 著往裏鑽, 著往裏鑽,緊著往裏拱, 緊著往裏拱,以為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實際上, 實際上,是一個最苦 惱的事情。 惱的事情。你若明白了, 若明白了,你就怎麼樣的都不會再做了 怎麼樣的都不會再做了。 樣的都不會再做了。你因為不明白, 不明白, 所以你 所以你醒著也想, 醒著也想,做夢也想, 做夢也想,這個時候輾轉反側。 這個時候輾轉反側。這就因為 這就因為你不明白, 不明白, 所以被這種東西來迷住了! 所以被這種東西來迷住了! 愛河乾枯: 愛河乾枯:「乾枯」, 乾枯」,就是枯乾了 」,就是枯乾了。 就是枯乾了。愛像河那麼 愛像河那麼樣子, 樣子,言其你 言其你有一種愛 心,就像河水那麼 就像河水那麼流不斷的, 流不斷的,左一股、 左一股、右一股, 右一股,水繼續不斷地往河流。 水繼續不斷地往河流。 可是摩登伽女聽佛一說 可是摩登伽女聽佛一說法,就把這愛河乾枯沒有了, 就把這愛河乾枯沒有了,這個愛慾的火變成 一種金剛不壞的身。 一種金剛不壞的身。令汝解脫 令汝解脫:因為摩登伽女先證了三果阿羅漢, 摩登伽女先證了三果阿羅漢,她不 纏著你 纏著你了,你現在才得到解脫 現在才得到解脫。這個時候, 這個時候,阿難還是初果呢 阿難還是初果呢,還沒有證 到三果! 到三果!你說,這個摩登伽女都超過他, 這個摩登伽女都超過他,證了三果阿羅漢! 證了三果阿羅漢! 摩登伽女和阿難, 摩登伽女和阿難,因為在過去生中, 在過去生中,有五百世都是做夫婦的。 有五百世都是做夫婦的。所以她 所以她一 見著阿難, 見著阿難,這簡直是他鄉 這簡直是他鄉遇故知── 遇故知──這前生的丈夫又遇著了 ──這前生的丈夫又遇著了! 這前生的丈夫又遇著了!是故她 是故她一 定要愛他, 定要愛他,一定對他生一種愛心。 一定對他生一種愛心。這大約都是宿世願力的關係, 這大約都是宿世願力的關係,大約摩 登伽女在前生和阿難說 登伽女在前生和阿難說:「來生的時候 :「來生的時候, 來生的時候,我還要和你 我還要和你做夫婦, 做夫婦,我們兩個 永遠都不分離。」 永遠都不分離。」這種的愛心 。」這種的愛心, 這種的愛心,愛得太堅固了, 愛得太堅固了,所以到這個時候, 所以到這個時候,一見 就又鍾情了! 就又鍾情了!這是「 這是「他鄉遇故知」。 遇故知」。 K5正勸勤修無漏 是故阿難! 是故阿難!汝雖歷 汝雖歷劫,憶持如來, 憶持如來,祕密妙嚴, 祕密妙嚴,不如一日修無漏業, 不如一日修無漏業,遠離 世間憎愛二苦。 世間憎愛二苦。 是故阿難: 是故阿難:因為這個道理, 這個道理,所以阿難汝雖 所以阿難汝雖歷 汝雖歷劫,憶持如來: 憶持如來:你雖然經歷 雖然經歷 過很多的劫數、 過很多的劫數、很多的時間, 很多的時間,你能記憶而持誦佛的甚麼 能記憶而持誦佛的甚麼呢?祕密妙嚴: 祕密妙嚴: 怎麼叫 怎麼叫「祕密」 祕密」呢?上邊這個「 上邊這個「祕」字,是口裏說 是口裏說不出來的; 不出來的;下邊這個 「密」字,是心裏想不到的。 是心裏想不到的。心裏不能想像的, 心裏不能想像的,就是不可揣測的, 就是不可揣測的,也就 是不可思議的, 是不可思議的,這種就叫個「 這種就叫個「密」。彼此互不相知 」。彼此互不相知, 彼此互不相知,這叫「 這叫「祕密」。 祕密」。為 」。為 你說的法, 的法,我不知道, 我不知道,這叫「 這叫「祕密」; 祕密」;為 」;為我說的法, 的法,你不知道, 不知道,這也叫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97 of 206
「祕密」。 祕密」。一樣的法 」。一樣的法, 一樣的法,你聽著就是這個道理, 聽著就是這個道理,他聽著就是那個道理; 他聽著就是那個道理;你 由這個道理上就開悟了, 由這個道理上就開悟了,他由那種道理上就開悟了。 他由那種道理上就開悟了。一樣的話、 一樣的話、一樣的 理,但是兩個人聽的, 但是兩個人聽的,各人所見的不同, 各人所見的不同,各得各人的利益, 各得各人的利益,這叫「 這叫「祕 密」。「妙嚴 」。「妙嚴」, 妙嚴」,妙 」,妙,就是不可思議的; 就是不可思議的;嚴,非常高貴、 非常高貴、非常尊嚴的。 非常尊嚴的。 就是佛所說 就是佛所說的經典、 的經典、所說的道理, 的道理,都是不可思議, 都是不可思議,非常尊嚴, 非常尊嚴,是最有價 值的法。 的法。 可是阿難你 可是阿難你雖然能記得這麼 雖然能記得這麼多的經典、 多的經典、經教。不如一日修無漏業: 不如一日修無漏業:不如 你一天修這個無漏的法門, 一天修這個無漏的法門,就是修沒有煩惱的法門, 就是修沒有煩惱的法門,沒有妄想的法門。 沒有妄想的法門。 無漏業, 無漏業,就是修到四果阿羅漢。 就是修到四果阿羅漢。四果阿羅漢, 四果阿羅漢,這叫無漏了, 這叫無漏了,菩薩也叫無 漏。就是要把你 就是要把你所有的習氣、 所有的習氣、毛病、 毛病、無明、 無明、煩惱都要斷了, 煩惱都要斷了,斷去你 斷去你的 貪、瞋、癡;把這個漏, 把這個漏,這些個習氣毛病沒有了, 這些個習氣毛病沒有了,這就是無漏了。 這就是無漏了。遠離 世間: 世間:你要遠離開世間憎愛二苦 要遠離開世間憎愛二苦: 憎愛二苦:這個世間人, 這個世間人,以為愛是最好的一件事 了,所以男女也相愛, 所以男女也相愛,父子也相愛, 父子也相愛,豈不知這個愛就是個苦啊 豈不知這個愛就是個苦啊! 說:「我知道愛別離苦 :「我知道愛別離苦, 我知道愛別離苦,當然是苦了!」 當然是苦了!」就沒有別離 !」就沒有別離, 就沒有別離,也是苦的。 也是苦的。你講 這個愛, 這個愛,愛到極處, 愛到極處,愛的反面就是憎了, 愛的反面就是憎了,就是憎惡。 就是憎惡。為什麼生出憎惡 來?就因為 就因為這個愛。 這個愛。為什麼生出這個愛? 生出這個愛?也就因為 也就因為這個憎惡。 這個憎惡。講起這個 父子、 父子、夫婦的道理, 夫婦的道理,這都是前生的因, 這都是前生的因,結今生的果。 結今生的果。 有的夫婦間相敬如賓, 有的夫婦間相敬如賓,非常的和睦, 非常的和睦,互相尊重, 互相尊重,互相愛敬。 互相愛敬。在中國來 講,有所謂「 有所謂「舉案齊眉」; 案齊眉」;怎麼 」;怎麼叫 怎麼叫「舉案齊眉」 案齊眉」呢?在中國古來有一對 夫婦, 夫婦,這個太太給丈夫拿飯菜來的時候, 這個太太給丈夫拿飯菜來的時候,都舉到眉毛這兒, 到眉毛這兒,這麼恭敬, 恭敬, 就好像敬佛一樣。 就好像敬佛一樣。那麼這個做丈夫的, 這個做丈夫的,對太太也非常的尊重, 對太太也非常的尊重,這叫「 這叫「相 敬如賓」。 敬如賓」。兩個人就像朋友似的 」。兩個人就像朋友似的, 兩個人就像朋友似的,互相做朋友, 互相做朋友,沒有一些個矯情啊 沒有一些個矯情啊、綺 情啊、黏情啊 黏情啊,好像膠黏到一起了, 好像膠黏到一起了,沒有那種情形。 沒有那種情形。這夫婦間互相恭敬 地,你對我也很恭敬, 對我也很恭敬,我對你 我對你也很恭敬, 也很恭敬,不是說 不是說盡做這一些個矯情, 盡做這一些個矯情,就 是不理智, 是不理智,沒有智慧的一種行為 沒有智慧的一種行為。 這個夫婦在前生若有緣 這個夫婦在前生若有緣,在今生就和氣, 在今生就和氣,非常的和睦, 非常的和睦,你對我也特別尊 重,我對你 我對你也特別尊重, 也特別尊重,互相尊重。 互相尊重。那麼這男方, 這男方,就是做丈夫的, 就是做丈夫的,一定 不做對不起太太的事情; 不做對不起太太的事情;做太太的, 做太太的,也絕對不做對不起丈夫的事情; 對不做對不起丈夫的事情;這 麼互相尊重, 互相尊重,這是有緣 這是有緣。怎麼叫 怎麼叫「有緣」呢?就是互相得到利益, 就是互相得到利益,你對 我也幫 我也幫助過, 助過,我對你 我對你也幫助過。 助過。那麼在今生做夫婦, 在今生做夫婦,也是互相照顧, 也是互相照顧,太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98 of 206
太有病了, 太有病了,這個丈夫趕 這個丈夫趕快就給她 快就給她找醫生, 找醫生,趕快把太太的病醫好了; 快把太太的病醫好了;丈夫 若有了疲倦, 若有了疲倦,這個太太也趕 這個太太也趕快想法子, 快想法子,安慰這個丈夫。 安慰這個丈夫。這是互相有緣 這是互相有緣 的。 有的就是有怨的, 有的就是有怨的,有怨的也會轉成夫婦。 有怨的也會轉成夫婦。什麼怨呢?就是仇恨的怨; 就是仇恨的怨;就 是在前生你 是在前生你對我不好, 對我不好,或者我對你 或者我對你不好, 不好,大家有一點怨恨, 大家有一點怨恨,所以今生就 做了夫婦, 做了夫婦,這叫一對怨偶。 這叫一對怨偶。就你說什麼話,我聽著也不對耳; 我聽著也不對耳;我說了什 麼話,你聽著也不投機, 聽著也不投機,這叫有怨。 這叫有怨。有怨, 有怨,就變成了冤家; 就變成了冤家;冤家, 冤家,就一 天到晚 天到晚都吵架、打架。 打架。做丈夫的就打太太, 做丈夫的就打太太,太太就反抗, 太太就反抗,不是把這個丈 夫的面給撓破了, 夫的面給撓破了,再不就把身上哪 再不就把身上哪個地方給抓 個地方給抓破了, 破了,叫他出去見不得 人。這互相一天到晚 這互相一天到晚就是吵 就是吵架,你說這是不是苦? 這是不是苦? 這就因為 這就因為一個「 一個「愛」,然後就生出來個 」,然後就生出來個「 然後就生出來個「憎」。這也叫愛到極點 」。這也叫愛到極點, 這也叫愛到極點,就生 出憎了。 出憎了。所以說 所以說「憎愛二苦」, 憎愛二苦」,這憎和愛 」,這憎和愛, 這憎和愛,是同樣的苦啊 是同樣的苦啊!不明白的 人,一天到晚 一天到晚盡講愛、 盡講愛、愛,愛什麼 愛什麼啊?愛來愛去就死了! 愛來愛去就死了!你說死了之 後,還去愛誰去? 還去愛誰去?因此你 因此你若明白這個道理了, 若明白這個道理了,就沒有憎愛二苦; 就沒有憎愛二苦;若不明 白,就有憎愛二苦。 就有憎愛二苦。我們修道要覺悟, 我們修道要覺悟,覺悟就是明白, 覺悟就是明白,你明白這個境 界,就不被這個境界所轉; 就不被這個境界所轉;所以要遠離世間憎愛二苦, 所以要遠離世間憎愛二苦,也不憎, 也不憎,也不 愛,這樣子就是中道了。 這樣子就是中道了。 K6更舉劣機激責 如摩登伽宿為 如摩登伽宿為淫女, 淫女,由神咒 由神咒力,銷其愛欲, 銷其愛欲,法中今名性比丘尼。 法中今名性比丘尼。與羅目 ┼侯母耶輸陀羅, 侯母耶輸陀羅,同悟宿因, 同悟宿因,知歷世因, 世因,貪愛為 貪愛為苦。一念熏修無漏善 故,或得出纏, 或得出纏,或蒙授記。 或蒙授記。如何自欺, 如何自欺,尚留觀聽? 留觀聽? 如摩登伽宿為 如摩登伽宿為淫女: 淫女:好像現在這個摩登伽女, 好像現在這個摩登伽女,以前是個做妓女的。 以前是個做妓女的。這個 妓女, 妓女,是淫欲心非常的重, 是淫欲心非常的重,非常的大。 非常的大。可是淫欲心雖然大, 可是淫欲心雖然大,由神咒 由神咒力, 銷其愛欲: 銷其愛欲:由〈楞嚴咒 楞嚴咒〉這一種的力量, 這一種的力量,把她的愛欲給銷了。 的愛欲給銷了。現在我們 知道念〈 知道念〈楞嚴咒 楞嚴咒〉的作用了吧 的作用了吧?念〈楞嚴咒 楞嚴咒〉,就是要銷去 〉,就是要銷去每 就是要銷去每一個人的 愛欲。 愛欲。說:「那以後我不要念了 :「那以後我不要念了! 那以後我不要念了!我不願意消除我的愛欲, 我不願意消除我的愛欲,我願意保留 我的愛欲。」 我的愛欲。」保留 。」保留? 保留?那也就隨便。 那也就隨便。你歡喜保留, 歡喜保留,也沒有人勉強 也沒有人勉強叫你不保 留。可是這一種〈 可是這一種〈楞嚴咒 楞嚴咒〉,不單能銷愛欲 〉,不單能銷愛欲, 不單能銷愛欲,而且還能增加你 而且還能增加你的神力, 的神力, 增加你 增加你的智慧, 的智慧,這一種的力量, 這一種的力量,是不可思議的。 是不可思議的。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99 of 206
愛欲是一種苦, 愛欲是一種苦,前邊不講「 前邊不講「憎愛二苦」 憎愛二苦」嗎?你不要以為 不要以為愛就是好的。 愛就是好的。你 看,好像某一個人愛某一個人, 好像某一個人愛某一個人,愛不到, 愛不到,就總心心念念地, 就總心心念念地,念玆在玆 地,一天到晚 一天到晚,所謂吃飯也沒有味了, 所謂吃飯也沒有味了,睡也睡不著了, 睡也睡不著了,一天到晚 一天到晚就想追 求對方, 求對方,求所愛! 求所愛!結果也追求不到, 結果也追求不到,不能得手。 不能得手。想來想去, 想來想去,也不停止, 也不停止, 這豈不是苦呢 這豈不是苦呢?這愛是個苦啊 這愛是個苦啊!你不要以為 不要以為愛是個好的東西。 愛是個好的東西。 法中今名性比丘尼: 法中今名性比丘尼:在佛法裏邊, 在佛法裏邊,現在摩登伽女的名字, 現在摩登伽女的名字,就叫「 就叫「性比丘 尼」。怎麼 」。怎麼叫 性比丘尼」?她 明白自性了──因 佛一給她說法,她 怎麼叫「性比丘尼」? 」?她明白自性了── ──因為佛一給她 當時就證到三果阿羅漢上。 當時就證到三果阿羅漢上。本來初果、 本來初果、二果次第才證到三果, 二果次第才證到三果,她沒有經 歷,就初果、 就初果、二果、 二果、三果一齊證了。 三果一齊證了。她就因為 就因為看破了, 看破了,把愛欲都看空 了,所以就同時證果了。 所以就同時證果了。阿難還在一果這兒停留著呢 阿難還在一果這兒停留著呢!你看,他這個過 去生中, 去生中,五百世的太太證了三果, 五百世的太太證了三果,把他追過去了! 把他追過去了! 與羅睺 與羅睺母耶輸陀羅: 母耶輸陀羅:「羅睺羅」,是釋迦牟尼佛的兒子 」,是釋迦牟尼佛的兒子。 是釋迦牟尼佛的兒子。可是佛這個兒 子很奇怪的, 子很奇怪的,並不是由淫欲生出來的。 並不是由淫欲生出來的。那麼怎麼樣生出來的 麼怎麼樣生出來的呢 樣生出來的呢?因為釋 迦牟尼佛十七歲 迦牟尼佛十七歲就結婚, 就結婚,雖然結婚, 雖然結婚,但是可沒有男女夫婦這個問題。 但是可沒有男女夫婦這個問題。佛 十九歲 十九歲就出家了, 就出家了,出家前, 出家前,羅睺羅的母親耶輸陀羅, 羅的母親耶輸陀羅,還要和佛要兒子。 還要和佛要兒子。 那麼佛就用手指頭這麼 佛就用手指頭這麼一指, 一指,指腹成孕── 指腹成孕──她 ──她這個肚子裏就有小孩子 了。說起來這是神話, 起來這是神話,實際上在佛經上都是這樣說 實際上在佛經上都是這樣說。你要追究究竟, 要追究究竟,說 是他一指, 是他一指,怎麼就有孕了 怎麼就有孕了? 就有孕了?這就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 這就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 「羅睺羅」是梵語, 是梵語,翻譯過來叫「 翻譯過來叫「覆障」。 覆障」。怎麼 」。怎麼叫覆障 怎麼叫覆障呢 叫覆障呢?因為羅睺羅 在他母親肚子裏面住了六年才生。 在他母親肚子裏面住了六年才生。為什麼?這也是宿世的因果。 這也是宿世的因果。因為羅 睺羅在前生, 羅在前生,把老鼠的洞給堵上了六天, 把老鼠的洞給堵上了六天,後來這隻老鼠, 後來這隻老鼠,又造出來另 又造出來另外 一個洞出去了。 一個洞出去了。所以他在母親腹裏沒有出胎, 所以他在母親腹裏沒有出胎,住了六年才出生, 住了六年才出生,這是他 受把老鼠洞給堵上的果報, 受把老鼠洞給堵上的果報,所以叫「 所以叫「覆障」。 覆障」。覆就是覆蓋 」。覆就是覆蓋; 覆就是覆蓋;障,就是業 障;因為他有這個業障來蓋著, 他有這個業障來蓋著,所以六年才出生。 所以六年才出生。這是佛的兒子, 這是佛的兒子,叫羅 睺羅。 羅睺羅的母親, 羅的母親,叫「耶輸陀羅」, 耶輸陀羅」,翻譯成中文叫 名稱」,說 」,翻譯成中文叫「 翻譯成中文叫「名稱」, 」,說她這個名 字最好了, 字最好了,一般人都很稱讚她 一般人都很稱讚她,說她是在女子裏邊, 是在女子裏邊,一個最好的女子。 一個最好的女子。 同悟宿因: 同悟宿因:「同悟」, 同悟」,就是摩登伽女也開悟 」,就是摩登伽女也開悟, 就是摩登伽女也開悟,耶輸陀羅比丘尼也開悟。 耶輸陀羅比丘尼也開悟。 悟什麼 悟什麼呢?「悟宿因 ?「悟宿因」 悟宿因」這「宿」,就是前生的因 」,就是前生的因, 就是前生的因,知道前生是個做什麼 知道前生是個做什麼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00 of 206
的,得了宿命通。 得了宿命通。知歷世因, 世因,貪愛為 貪愛為苦:知道不單前生, 知道不單前生,知道無量劫以 來生生世世的這種因果。 來生生世世的這種因果。這生生世世為 這生生世世為什麼沒有覺悟呢 沒有覺悟呢?就因為 就因為「貪 愛」兩個字。 兩個字。摩登伽在以前做過妓女, 摩登伽在以前做過妓女,這個耶輸陀羅大約愛欲心也重; 這個耶輸陀羅大約愛欲心也重; 所以佛修行已經要出家了, 所以佛修行已經要出家了,她還要和佛要兒子。 還要和佛要兒子。你說這個愛心重不重 啊?所以耶輸陀羅比丘尼過去也是和普通的女人一樣, 所以耶輸陀羅比丘尼過去也是和普通的女人一樣,有這個愛欲心。 有這個愛欲心。 一念熏修: 一念熏修:在這一念迴光的時候, 在這一念迴光的時候,就一念的覺悟、 就一念的覺悟、一念的明白了。 一念的明白了。一念 迴光熏修, 迴光熏修,前邊講熏習, 前邊講熏習,怎麼叫 怎麼叫「熏」?我們現在大家到這兒一起 」?我們現在大家到這兒一起研 我們現在大家到這兒一起研究 《楞嚴經》, 楞嚴經》,這就叫熏修 》,這就叫熏修呢 這就叫熏修呢!「熏 !「熏」,就好像用香的煙來熏 」,就好像用香的煙來熏; 就好像用香的煙來熏;我們用什 麼呢?用法的煙來熏。 用法的煙來熏。我們研 我們研究《楞嚴經》, 楞嚴經》,熏來熏去 》,熏來熏去, 熏來熏去,熏得每 熏得每一個人 都懂一點佛法了, 一點佛法了,這叫「 這叫「熏修」。 熏修」。無漏善故 」。無漏善故: 無漏善故:熏修什麼 熏修什麼呢?熏修「 熏修「無漏 善」。要修這個無漏的法 」。要修這個無漏的法, 要修這個無漏的法,不要再走生死的路。 不要再走生死的路。要回頭, 要回頭,要轉身熏修這 無漏的善, 無漏的善,這種善是究竟的善! 這種善是究竟的善! 或得出纏: 或得出纏:或者就得到出纏了。「 或者就得到出纏了。「纏 。「纏」,也就是愛欲纏繞著 」,也就是愛欲纏繞著, 也就是愛欲纏繞著,不得擺 脫。現在我們聽經的人, 現在我們聽經的人,就單聽這「 就單聽這「出纏」 出纏」兩個字, 兩個字,若是有宿根的就應 該開悟囉 該開悟囉!應該覺悟:「 應該覺悟:「哦 :「哦,我現在怎麼 我現在怎麼還在這 怎麼還在這『 還在這『纏』裏邊纏著呢 裏邊纏著呢?」 應該就明白了。 應該就明白了。或蒙授記: 或蒙授記:或者蒙佛授記, 或者蒙佛授記,說你於什麼 於什麼時候就做佛。 時候就做佛。如 何自欺, 何自欺,尚留觀聽: 留觀聽:你現在為 現在為什麼還自己欺騙自己呢 還自己欺騙自己呢?你還留這一種的 觀、聽,還著住到聲塵、 還著住到聲塵、色塵, 色塵,著住到相上。 著住到相上。你為什麼還不把它 還不把它去掉, 去掉, 而還留著呢 而還留著呢? G3大眾領悟讚善謝益 阿難及諸大眾 阿難及諸大眾,聞佛示誨, 聞佛示誨,疑惑銷除, 疑惑銷除,心悟實相, 心悟實相,身意輕安, 身意輕安,得未曾 有。重復悲淚 重復悲淚,頂禮佛足, 頂禮佛足,長跪合掌, 長跪合掌,而白佛言: 而白佛言:無上大悲清 無上大悲清淨寶王, 淨寶王, 善開我心! 善開我心!能以如是種種因緣 能以如是種種因緣,方便提獎 方便提獎,引諸沈冥, 引諸沈冥,出於苦海。 出於苦海。 阿難及諸大眾 阿難及諸大眾,聞佛示誨, 聞佛示誨,疑惑銷除: 疑惑銷除:阿難和在法會的大眾 阿難和在法會的大眾,聽見佛所 說的教誨,所指示的這種微妙的法門, 所指示的這種微妙的法門,以前有種種的疑惑, 以前有種種的疑惑,富樓那也有 種種的疑惑, 種種的疑惑,阿難也有疑惑, 阿難也有疑惑,在會的大眾 在會的大眾也有疑惑, 也有疑惑,現在聽佛說 現在聽佛說這樣的 教化,這種種疑惑都消除了、 這種種疑惑都消除了、沒有了! 沒有了!心悟實相: 心悟實相:心也知道這「 心也知道這「空不空 如來藏」 如來藏」的道理, 的道理,實相的理體也知道了。 實相的理體也知道了。身意輕安: 身意輕安:身也輕安, 身也輕安,意也輕 安。這個「 這個「輕安」 輕安」的境界, 的境界,是很不容易形容的,「 是很不容易形容的,「如人 ,「如人飲 如人飲水,冷暖自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01 of 206
知」,你 」,你喝一口水, 喝一口水,是熱的、 是熱的、冷的, 冷的,你自己知道。 自己知道。 這個「 這個「輕安」 輕安」的境界, 的境界,在我們坐禪的人是最初的前方便, 在我們坐禪的人是最初的前方便,就是我們坐禪 得到一點點好處, 得到一點點好處,有一種很快樂的感覺, 有一種很快樂的感覺,覺得身心流暢, 覺得身心流暢,心裏也覺得非 常的快樂, 常的快樂,身上也覺得非常輕鬆。 身上也覺得非常輕鬆。啊,得到輕安的境界, 得到輕安的境界,坐那個地方, 坐那個地方, 腿也不痛了, 腿也不痛了,腰也不痛了, 腰也不痛了,腦裏頭也沒有妄想了, 腦裏頭也沒有妄想了,也不知道這些個東西 跑到什麼 到什麼地方去了! 地方去了!得到很自在、 得到很自在、很安詳的境界, 很安詳的境界,這叫「 這叫「輕安」。 輕安」。 阿難、 阿難、富樓那和在會大眾 富樓那和在會大眾,聽見佛所說 聽見佛所說這樣的妙法, 這樣的妙法,佛又用佛光來加被 在會的大眾 在會的大眾,令每一個人都得到最舒暢、 一個人都得到最舒暢、最快樂的感覺。 最快樂的感覺。那種最快樂的 感覺, 感覺,你聽經, 聽經,有的時候也會有這種的感覺, 有的時候也會有這種的感覺,聽得覺著越聽越高興、 聽得覺著越聽越高興、越 聽心裏越歡喜聽:「 聽心裏越歡喜聽:「哦 :「哦,佛說的法, 的法,妙到極點囉 妙到極點囉!可惜我以前怎麼 可惜我以前怎麼沒有 怎麼沒有 聽經聞法啊 聽經聞法啊?等到這麼 等到這麼晚,我才聽見佛法!」 我才聽見佛法!」自己生出無量無邊的快感 !」自己生出無量無邊的快感 了!這都是輕安。 這都是輕安。因為當時這一切的大眾 當時這一切的大眾,受佛這種三昧的加持, 受佛這種三昧的加持,所以 大眾都得到身意輕安。 都得到身意輕安。得未曾有: 得未曾有:啊,得著從來就沒有過的這種快樂! 得著從來就沒有過的這種快樂! 重復悲淚 重復悲淚:這個阿難, 這個阿難,大約沒有旁的本事, 大約沒有旁的本事,就是哭的本事! 就是哭的本事!還有的本 事,就是多聞的本事。 就是多聞的本事。這多聞是第一個本領, 這多聞是第一個本領,拿手的功夫; 拿手的功夫;這哭, 這哭,大約 是第二個本領, 是第二個本領,所以現在又哭了。 所以現在又哭了。阿難從一開始到現在, 阿難從一開始到現在,哭了五次! 哭了五次!他 這哭, 這哭,真哭啊!不是假哭, 不是假哭,真有眼淚 有眼淚流出來的。 流出來的。所以這不說 所以這不說嗎?「重復 ?「重復 悲淚」,阿難大約哭得很厲害 」,阿難大約哭得很厲害, 阿難大約哭得很厲害,比那小孩子哭的聲音大約不會小多少, 比那小孩子哭的聲音大約不會小多少, 或者比那小孩子聲還會大些。 或者比那小孩子聲還會大些。頂禮佛足: 頂禮佛足:一邊哭, 一邊哭,一邊向佛叩頭。 一邊向佛叩頭。我看 見我有幾個皈 見我有幾個皈依弟子, 依弟子,也常常會有的時候就落淚 也常常會有的時候就落淚了,這大約從阿難那兒 學來的。 學來的。哈哈! 哈哈!長跪合掌, 長跪合掌,而白佛言: 而白佛言:兩條腿跪下, 兩條腿跪下,長跪著合起掌來, 長跪著合起掌來, 對佛說 對佛說了。 無上大悲清 無上大悲清淨寶王: 淨寶王:沒有再這麼 沒有再這麼高尚,沒有再比這一種的慈悲心再大的 「清淨寶王」, 淨寶王」,這也就是尊敬佛的一個稱呼 」,這也就是尊敬佛的一個稱呼。 這也就是尊敬佛的一個稱呼。善開我心: 善開我心:用善巧方便來 開導我。 開導我。 能以如是種種因緣 能以如是種種因緣:能用種種的比喻 能用種種的比喻、種種的因緣 種種的因緣,方便提獎 方便提獎:很方 便、很權巧的。 很權巧的。這方便法門, 這方便法門,就本來不是真 就本來不是真的。好像釋迦牟尼佛最初和 二乘人, 二乘人,就談這個「 就談這個「因緣」,破了自然的外道 」,破了自然的外道; 破了自然的外道;現在到這兒, 現在到這兒,把這個 「因緣」又不要了。 又不要了。為什麼?「因 ?「因緣」是方便法, 是方便法,這方便不是究竟法, 這方便不是究竟法,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02 of 206
所以才叫方便法。「 所以才叫方便法。「提 。「提獎」,提 」,提,就是提攜 就是提攜;獎,就是獎 就是獎勵。或者說 或者說: 「你寫的字真 寫的字真不錯, 不錯,很有進步 很有進步啊!你研讀中文, 讀中文,大約很有成就的。」 大約很有成就的。」獎 。」獎 勵幾句話, 勵幾句話,這個學中文的人一聽:「 這個學中文的人一聽:「哦 :「哦,我現在有了進步 我現在有了進步!好,我要再 用點心!」 用點心!」這就更進一 !」這就更進一步 這就更進一步。修道也是, 修道也是,說:「你 :「你坐禪, 坐禪,現在比以前坐得 好了! 好了!你以前妄想太多, 以前妄想太多,現在沒有以前那麼 現在沒有以前那麼多了! 多了!我看你 我看你修行有點定力 了!」這個人一聽 !」這個人一聽: 這個人一聽:「喔,我現在有一點定力了, 我現在有一點定力了,再繼續多一點!」 再繼續多一點!」就 !」就 往前進。 往前進。這就叫獎 這就叫獎,獎勵你。 引諸沈冥, 引諸沈冥,出於苦海: 出於苦海:「沈」,就是向下沈 」,就是向下沈, 就是向下沈,就是墮落;「 就是墮落;「冥 ;「冥」,就是 」,就是 沒有什麼 沒有什麼知識的, 知識的,冥頑不靈。 冥頑不靈。因為我們這些個人都很墮落的, 我們這些個人都很墮落的,很沒有什 麼知識的, 知識的,佛引我們出到這苦海外邊。 佛引我們出到這苦海外邊。什麼叫「苦海」 苦海」呢?就是「 就是「愛 欲」這兩個字。 這兩個字。你記得嗎 記得嗎?那就是個苦海啊 那就是個苦海啊!你不要認為它 不要認為它是樂園 為它是樂園, 是樂園,那 就是苦海! 就是苦海! 現在阿難就是出了這個愛欲的淤泥了, 現在阿難就是出了這個愛欲的淤泥了,出了這個苦海了, 出了這個苦海了,所以他自己覺 得這回輕鬆得很多, 得這回輕鬆得很多,不像以前那麼 不像以前那麼累贅了。 累贅了。他感激佛這種慈悲, 他感激佛這種慈悲,所以就 又哭起來了。 又哭起來了。可是這個哭, 可是這個哭,阿難當時哭可以, 阿難當時哭可以,我們現在不要學這個哭。 我們現在不要學這個哭。 阿難是為 阿難是為法哭, 法哭,我們現在哭, 我們現在哭,依我看不是為 依我看不是為法哭, 法哭,為什麼?為情愛哭; 情愛哭; 有的見不著男朋友也落淚 有的見不著男朋友也落淚,有的見不著女朋友也就悲痛起來了! 有的見不著女朋友也就悲痛起來了!這正是 為陷到苦海裏不能自拔而哭了! 陷到苦海裏不能自拔而哭了!阿難現在是由苦海跑 阿難現在是由苦海跑出來了, 出來了,所以「 所以「出 於苦海」。 於苦海」。誰的力量 」。誰的力量呢 誰的力量呢?釋迦牟尼佛把他提拔出來了。 釋迦牟尼佛把他提拔出來了。我們現在聽到這 經文, 經文,也應該自己迴光返照一下, 也應該自己迴光返照一下,給自己照照鏡子, 給自己照照鏡子,看看自己和阿難有 什麼分別? 分別? E3說三摩修法令從耳根一門深入(分二) F1選根直入
F2道場加行
G1阿難說喻求門得入
F1分三
G2如來教示一門深入
G3大眾承示開悟證入
G1分二 H1述領佛旨
H2喻屋求門
今H1 世尊! 世尊!我今雖承如是法音, 我今雖承如是法音,知如來藏妙覺明心遍十方界, 知如來藏妙覺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來十方 國土, 國土,清淨寶嚴妙覺王剎 淨寶嚴妙覺王剎。如來復責, 如來復責,多聞無功, 多聞無功,不逮修習。 不逮修習。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03 of 206
世尊! 世尊!我今雖承如是法音: 我今雖承如是法音:阿難又叫一聲: 阿難又叫一聲:世尊! 世尊!我阿難現在, 我阿難現在,雖然承 蒙世尊像這樣來開導我。 蒙世尊像這樣來開導我。知如來藏妙覺明心遍十方界, 知如來藏妙覺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來十方國 土,清淨寶嚴妙覺王剎 淨寶嚴妙覺王剎:我現在明白這個如來藏妙覺明心是遍十方界, 我現在明白這個如來藏妙覺明心是遍十方界, 含育如來十方國土, 含育如來十方國土,清淨莊嚴而寶貴的妙覺王剎 淨莊嚴而寶貴的妙覺王剎;這種的道理, 這種的道理,是真實 不虛的。「妙覺王 。「妙覺王剎 妙覺王剎」,也就是佛的國土 」,也就是佛的國土。 也就是佛的國土。 如來復責, 如來復責,多聞無功, 多聞無功,不逮修習: 不逮修習:如來又責怪我阿難, 如來又責怪我阿難,說是我記憶力再 強,若不得無漏, 若不得無漏,也是沒有什麼 也是沒有什麼用處, 用處,也是不能得到這真 也是不能得到這真實的、 實的、受用的 修行的功夫。 修行的功夫。 H2喻屋求門 我今猶如旅泊之人, 我今猶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賜與華屋。 忽蒙天王賜與華屋。雖獲大宅, 雖獲大宅,要因門入。 要因門入。惟願如 來不捨大悲, 來不捨大悲,示我在會諸蒙暗者, 示我在會諸蒙暗者,捐捨小乘, 捐捨小乘,畢獲如來無餘涅槃, 畢獲如來無餘涅槃,本發 心路。 心路。令有學者, 令有學者,從何攝伏疇昔攀緣 從何攝伏疇昔攀緣,得陀羅尼, 得陀羅尼,入佛知見? 入佛知見? 作是語已,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 五體投地。在會一心, 在會一心,佇佛慈旨。 佇佛慈旨。 阿難說 阿難說,我今猶如旅泊之人﹕ 我今猶如旅泊之人﹕我現在就好像一個旅行的人。「 我現在就好像一個旅行的人。「旅 。「旅」,就 」,就 是在沒有水的陸上居住。 是在沒有水的陸上居住。在有水的地方居住, 在有水的地方居住,就叫「 就叫「泊」。旅行的人 」。旅行的人, 旅行的人, 他是到處寄居旅館裏, 他是到處寄居旅館裏,沒有一定居住的地方。 沒有一定居住的地方。忽蒙天王賜與華屋: 忽蒙天王賜與華屋:忽然 就得到或者國王、 就得到或者國王、或者天王, 或者天王,賜給一個最美麗的屋子。 賜給一個最美麗的屋子。在國家的國王、 在國家的國王、 皇帝叫天子, 皇帝叫天子,所以這「 所以這「天王」 天王」也就表示是一個大國的皇帝, 也就表示是一個大國的皇帝,這兒就比方 佛。佛本來不只「 佛本來不只「天王」 天王」這個名詞可以代表, 這個名詞可以代表,不過阿難在這個地方是設 一個比喻 一個比喻。「賜與華屋 。「賜與華屋」, 賜與華屋」,這 」,這「華屋」 華屋」就是比喻 就是比喻如來藏性。 如來藏性。 雖獲大宅, 雖獲大宅,要因門入: 要因門入:雖然得到這麼 雖然得到這麼大一個住宅, 大一個住宅,可是這個房子太大 了,好像宮殿一樣的;「 好像宮殿一樣的;「不得其門而入 ;「不得其門而入, 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 不見宗廟之美」。沒有門 」。沒有門, 沒有門,就 不能到這個房子裏邊, 不能到這個房子裏邊,所以「 所以「要因門入」, 要因門入」,屋子是得著了 」,屋子是得著了, 屋子是得著了,一定要有一 個門, 個門,才能進到這個屋子裏邊。 才能進到這個屋子裏邊。這就表示這如來藏性雖然是明白了, 這就表示這如來藏性雖然是明白了,可 是還要有一個修行的法門, 是還要有一個修行的法門,要得到修行的法門, 要得到修行的法門,然後才可以到如來藏性 的裏邊。 的裏邊。 惟願如來不捨大悲: 惟願如來不捨大悲:我阿難現在, 我阿難現在,惟獨希望世尊您 惟獨希望世尊您不要捨大悲。 不要捨大悲。就是對 我們在法會的和我阿難, 我們在法會的和我阿難,用這個大悲心。「 用這個大悲心。「不捨大悲 。「不捨大悲」, 不捨大悲」,就是不要不用 」,就是不要不用 大悲心。 大悲心。示我在會諸蒙暗者: 示我在會諸蒙暗者:「蒙暗」, 蒙暗」,就是愚癡的 」,就是愚癡的, 就是愚癡的,就是很不明白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04 of 206
的,沒有聰明的。 沒有聰明的。在會所有沒有證果、 在會所有沒有證果、沒有開悟的這些個人, 沒有開悟的這些個人,都叫「 都叫「諸 蒙暗者」。 蒙暗者」。佛 」。佛您要用大悲心, 要用大悲心,開示我們在會這所有的人, 開示我們在會這所有的人,捐捨小乘: 捐捨小乘:在 佛教裏頭有小乘、 裏頭有小乘、有大乘, 有大乘,現在暹邏、 現在暹邏、緬甸、 緬甸、錫蘭和泰國, 錫蘭和泰國,他們還仍然 遵守小乘法去修習。 遵守小乘法去修習。佛最初是說 佛最初是說的小乘法, 的小乘法,有的弟子學了小乘法, 有的弟子學了小乘法,就到 其他的地方去, 其他的地方去,或者到其他的國家去弘揚佛法。 或者到其他的國家去弘揚佛法。等到佛最後說 等到佛最後說大乘法, 大乘法, 他就沒聽過、 他就沒聽過、見過, 見過,於是就說 於是就說佛沒有說 佛沒有說大乘法, 大乘法,這個大乘是假的, 這個大乘是假的,完全 是後人造出來的, 是後人造出來的,他不承認大乘法。 他不承認大乘法。在這《 在這《楞嚴經》 楞嚴經》上,阿難親口請示 佛,要佛說 要佛說出來一個方法, 出來一個方法,令他們捐捨小乘。 令他們捐捨小乘。本來他們修行小乘, 本來他們修行小乘,現在 把小乘法放下, 把小乘法放下,迴小乘的心, 迴小乘的心,再向大乘的法去修行, 再向大乘的法去修行,這叫「 這叫「迴小向 大」。 這也有一個道理。 這也有一個道理。好像我在東北, 好像我在東北,對那些我所收的皈 對那些我所收的皈依弟子, 依弟子,我根本沒 有講話, 有講話,和他們很少很少講話的。 和他們很少很少講話的。為什麼?因為在那時候, 在那時候,是在我家鄉 是在我家鄉 的地方, 的地方,一般人都知道我的根底, 一般人都知道我的根底,人人都知道: 人人都知道:「喔,這是白孝子!」 這是白孝子!」 因為我在沒出家以前, 我在沒出家以前,就守孝來著。 就守孝來著。在我家鄉 在我家鄉那兒, 那兒,給母親守孝, 給母親守孝,一般 人都認為 人都認為這是一個最好的人, 這是一個最好的人,可以做得人的師表。 可以做得人的師表。因為這樣子, 這樣子,一般人 都知道我, 都知道我,見著我就相信。 見著我就相信。有的沒有見著我, 有的沒有見著我,也知道我, 也知道我,好像就有這麼 好像就有這麼 一個小小的名。 一個小小的名。 並且我在東北那個地方, 並且我在東北那個地方,也有一個很奇怪的樣子。 也有一個很奇怪的樣子。什麼奇怪樣子呢 奇怪樣子呢?我 在冬天不穿棉衣服。 在冬天不穿棉衣服。冬天也是穿三層布, 冬天也是穿三層布,夏天也是穿這三層布, 夏天也是穿這三層布,冬、夏 都是這一套衣服, 都是這一套衣服,多少年盡穿這一套衣服, 多少年盡穿這一套衣服,也沒有換過。 也沒有換過。腳上不穿襪 子,就穿羅漢鞋。 就穿羅漢鞋。在雪地裏, 在雪地裏,就算不穿鞋、 就算不穿鞋、不穿襪子, 不穿襪子,走路也可以的, 走路也可以的, 也凍不壞! 也凍不壞!因為這樣子, 這樣子,一般人見著我, 一般人見著我,都爭著、 都爭著、搶著來皈 搶著來皈依。無論走 到任何的地方, 到任何的地方,一皈依,就是幾十人。 就是幾十人。所以在我那座廟附近一百里地以 內,每一個鄉 一個鄉村都有我的皈 村都有我的皈依弟子; 依弟子;因為這樣子, 這樣子,因此我很少講話給他 們聽。 們聽。我就是這一個樣子, 我就是這一個樣子,他們皈 他們皈依我, 依我,拜師父, 拜師父,也就是拜這個樣子。 也就是拜這個樣子。 我到任何地方, 我到任何地方,就是打坐, 就是打坐,很少講話。 很少講話。這是我在東北, 這是我在東北,雖然我會講經, 雖然我會講經, 但是很少講的, 但是很少講的,很少說 很少說話的。 話的。而到了香港, 而到了香港,就講經說 就講經說法,很少教 很少教人打坐 的。 在香港那個地方, 在香港那個地方,也沒地方打坐, 也沒地方打坐,也沒教 也沒教人大悲千手千眼這個法; 人大悲千手千眼這個法;因為 這種法非常重要, 這種法非常重要,我不願意向外傳的。 我不願意向外傳的。那麼現在, 現在,我已經把我所知道的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05 of 206
法傳給每 法傳給每一個門人。 一個門人。有香港來的弟子, 有香港來的弟子,你對他一講, 對他一講,說我們在法師這兒 學的什麼 學的什麼法。「沒有 。「沒有, 沒有,我們都沒有學過!」 我們都沒有學過!」這也就和小乘 !」這也就和小乘、 這也就和小乘、大乘一樣的 道理。 道理。小乘他就說 小乘他就說:「佛沒有 :「佛沒有說 佛沒有說大乘的法, 大乘的法,那都不是佛講的嘛 那都不是佛講的嘛!」好像 !」好像 現在我傳給你 現在我傳給你們這個大悲法, 們這個大悲法,你們若一講, 們若一講,我香港的弟子說 我香港的弟子說:「不是, 不是, 師父都不會大悲法嘛 師父都不會大悲法嘛!他怎麼會傳 怎麼會傳呢 會傳呢?」他們以 ?」他們以為 他們以為我不會, 我不會,以為我都不 懂,怎麼會傳 怎麼會傳呢 會傳呢? 所以有的人就相信小乘, 所以有的人就相信小乘,說小乘對的; 小乘對的;有的人就相信大乘, 有的人就相信大乘,說大乘是對 的。其實在佛法裏頭, 其實在佛法裏頭,沒有一個對, 沒有一個對,沒有一個不對, 沒有一個不對,你修哪一個法, 一個法,只 要你專心去修行, 專心去修行,都可以成佛的。 都可以成佛的。不過小乘多數是方便法, 不過小乘多數是方便法,大乘法是講 實相的法門, 實相的法門,圓融無礙的道理, 圓融無礙的道理,所以這不是小乘人所可明白的。 所以這不是小乘人所可明白的。 畢獲如來無餘涅槃: 畢獲如來無餘涅槃:畢竟得到如來這個無餘涅槃。 畢竟得到如來這個無餘涅槃。羅漢都叫「 羅漢都叫「有餘涅 槃」;佛 」;佛,是無餘涅槃。「 是無餘涅槃。「無餘 。「無餘」, 無餘」,就是再沒有生死了 」,就是再沒有生死了,「 就是再沒有生死了,「無住究竟 ,「無住究竟, 無住究竟, 二死永亡」, 二死永亡」,連二死都沒有了 」,連二死都沒有了, 連二死都沒有了,得到不生不滅的境界。 得到不生不滅的境界。本發心路﹕ 本發心路﹕本來 最初我們發心修行的那個道路, 最初我們發心修行的那個道路,又可以說 又可以說是本來我們那個常住真 是本來我們那個常住真心,怎 麼樣講都可以的! 樣講都可以的!本來我們最初發菩提心那個道路, 本來我們最初發菩提心那個道路,也就是我們究竟得 到菩提的那種道路, 到菩提的那種道路,所以這叫「 所以這叫「本發心路」。 本發心路」。 阿難請佛指示這個「 阿難請佛指示這個「無餘涅槃本發心路」, 無餘涅槃本發心路」,這下手的功夫 」,這下手的功夫、 這下手的功夫、修行的法 門,也就是怎麼 也就是怎麼樣去用功 怎麼樣去用功, 樣去用功,才能得著入到如來藏性裏邊的門路。 才能得著入到如來藏性裏邊的門路。 令有學者, 令有學者,從何攝伏疇昔攀緣 從何攝伏疇昔攀緣:令證初果、 令證初果、二果、 二果、三果這有學位的阿羅 漢,怎麼樣才能攝伏他的無明煩惱 怎麼樣才能攝伏他的無明煩惱, 樣才能攝伏他的無明煩惱,怎麼樣才能攝伏他這個 怎麼樣才能攝伏他這個「 樣才能攝伏他這個「疇昔攀 緣」,即 」,即怎麼樣能把疇昔的攀 怎麼樣能把疇昔的攀緣 樣能把疇昔的攀緣心降伏了。「 心降伏了。「攝伏 。「攝伏」, 攝伏」,是降伏 」,是降伏、 是降伏、收伏。 收伏。 「疇昔」, 疇昔」,是往昔 」,是往昔。 是往昔。得陀羅尼, 得陀羅尼,入佛知見: 入佛知見:「陀羅尼」 陀羅尼」是梵語, 是梵語,此云 「總持」。 總持」。怎麼 」。怎麼樣得到 怎麼樣得到「 樣得到「總一切法, 總一切法,持無量義」 持無量義」這個法門? 這個法門?怎麼樣才能 怎麼樣才能 得到佛知佛見── 得到佛知佛見──佛這種正知正見 ──佛這種正知正見? 佛這種正知正見? 作是語已,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 五體投地:說完這話, 完這話,就兩手、 就兩手、兩足加上頭, 兩足加上頭,這五體投地來 向佛叩頭。 向佛叩頭。在會一心, 在會一心,佇佛慈旨: 佇佛慈旨:不單阿難是這個樣子, 不單阿難是這個樣子,在會的這一切 眾人,也都一心等著佛慈悲地來開示大家。 也都一心等著佛慈悲地來開示大家。 G2如來教示一門深入(分四)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H1分門以定二義
H2驗證以釋二疑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H3綰巾以示倫次
Page 106 of 206
H4冥授以選本
根 H1分二 I1標開妙修行路
I2教明二決定義
今I1 爾時世尊, 爾時世尊,哀愍會中緣 哀愍會中緣覺聲聞, 覺聲聞,於菩提心未自在者, 於菩提心未自在者,及為當來佛滅度 後,末法眾 末法眾生發菩提心, 生發菩提心,開無上乘妙修行路。 開無上乘妙修行路。 爾時世尊, 爾時世尊,哀愍會中緣 哀愍會中緣覺聲聞: 覺聲聞:當爾之時, 當爾之時,佛就很哀憐憫念這會中一切 的大眾 的大眾。大眾,有緣覺、聲聞。 聲聞。於菩提心未自在者: 於菩提心未自在者:這些在這個菩提心 沒有得到覺悟的。「 沒有得到覺悟的。「未自在 。「未自在」, 未自在」,就是在菩提心沒有得到自在 」,就是在菩提心沒有得到自在, 就是在菩提心沒有得到自在,就是沒有 開悟。 開悟。及為當來佛滅度後: 當來佛滅度後:不單為 不單為當時在會的大眾說 當時在會的大眾說這個法門 眾說這個法門, 這個法門,也是為 也是為 當來;「 當來;「當來 ;「當來」, 當來」,是什 」,是什麼 是什麼時候呢 時候呢?就佛入涅槃之後。 就佛入涅槃之後。末法眾 末法眾生發菩提 心:「末法眾 末法眾生」,就是 」,就是你 就是你、我現在的眾 我現在的眾生。你不要以為 不要以為佛沒有直接對 我們講經說 我們講經說法;現在也就等於佛對我們直接講經說 現在也就等於佛對我們直接講經說法一樣的。 法一樣的。在當時, 在當時, 佛已經就知道末法眾 佛已經就知道末法眾生是難調難服, 生是難調難服,不容易教 不容易教化,所以在楞嚴法會上, 所以在楞嚴法會上, 就講出這種「 就講出這種「妙修行路」 妙修行路」法門來, 法門來,令我們現在的人修行容易成功。 令我們現在的人修行容易成功。佛也 要令我們現在這一些個末法眾 要令我們現在這一些個末法眾生發菩提心, 生發菩提心,所以開無上乘妙修行路 所以開無上乘妙修行路: 開無上乘妙修行路:開 示這最上的一乘, 示這最上的一乘,這一種微妙的修行法門、 這一種微妙的修行法門、用功的方法。 用功的方法。這個最上一 乘,也就是《 也就是《法華經》 法華經》上所說 上所說的「大白牛車」。 大白牛車」。 佛住世的時候, 佛住世的時候,叫「正法時代」, 正法時代」,這正法一千年 」,這正法一千年。 這正法一千年。佛滅度後, 佛滅度後,過了正法 一千年的時候, 一千年的時候,就是「 就是「像法時代」, 像法時代」,也是一千年 」,也是一千年。 也是一千年。正法的時代, 正法的時代,人是 「禪定堅固」, 禪定堅固」,人都修行 」,人都修行, 人都修行,參禪打坐而開悟; 參禪打坐而開悟;像法時代, 像法時代,人就「 人就「塔廟堅 固」,就盡造塔 」,就盡造塔、 就盡造塔、造廟, 造廟,造很多大廟。 造很多大廟。像法一千年, 像法一千年,那時候人就不修行 了,不是禪定堅固, 不是禪定堅固,而是造廟, 而是造廟,做功德, 做功德,求福報。 求福報。在佛住世的時候, 在佛住世的時候,人 是求智慧的; 是求智慧的;像法時代, 像法時代,人就捨本逐末了! 人就捨本逐末了!捨本, 捨本,就不修根本的法, 就不修根本的法,跑 到末梢上了! 到末梢上了!好像那樹, 好像那樹,根本他不顧了, 根本他不顧了,跑到樹的末梢上去。 到樹的末梢上去。所以像法 時代, 時代,禪定就不堅固了, 禪定就不堅固了,而是塔廟堅固。 而是塔廟堅固。 過了像法時代, 過了像法時代,現在是末法時代了, 現在是末法時代了,禪定也不堅固了, 禪定也不堅固了,塔廟也不堅固 了。什麼堅固? 堅固?鬥爭堅固。 爭堅固。現在到處人與人鬥 現在到處人與人鬥爭,家與家也鬥 家與家也鬥爭,國與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07 of 206
國也鬥 國也鬥爭,世界的每 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一個角落、每一個地方, 一個地方,都在鬥 都在鬥爭之中。 爭之中。尤其某某 黨,鬥爭得更厲害, 爭得更厲害,一天到晚 一天到晚都要鬥 都要鬥爭的, 爭的,惟恐天下不亂, 惟恐天下不亂,願意把每 願意把每一 個地方都叫它 個地方都叫它不太平。 不太平。這就是末法時代眾 這就是末法時代眾生的業報, 生的業報,才出現這麼 才出現這麼多壞的 事情! 事情! 所以想要這個壞事情好, 所以想要這個壞事情好,我們一定要做好事! 我們一定要做好事!我們現在在佛教 我們現在在佛教講堂這 兒,這就是「 這就是「禪定堅固」, 禪定堅固」,也是 」,也是「 也是「講說堅固」。 堅固」。我們又坐禪 」。我們又坐禪、 我們又坐禪、又講經, 又講經, 這也是末法中的正法時代, 這也是末法中的正法時代,我們在這末法裏頭行持正法的法。 我們在這末法裏頭行持正法的法。末法本來 沒有人打坐, 沒有人打坐,沒有人來聽經; 沒有人來聽經;你就拿個比較: 就拿個比較:中國人過去很多有誠心 的,現在中國人, 現在中國人,你看,很少有誠心的! 很少有誠心的!現在西方人, 現在西方人,大約應該走到正 法時代了, 法時代了,所以有很多人歡喜打坐的。 所以有很多人歡喜打坐的。可是這要真真 可是這要真真實實去做 真真實實去做, 實實去做,一絲一 毫都不能馬虎的, 毫都不能馬虎的,一定要腳 一定要腳踏實地認真 踏實地認真去用功, 去用功,才能有相應的。 才能有相應的。 我們現在聽見《 我們現在聽見《楞嚴經》, 楞嚴經》,這也就是末法時代的正法時代 》,這也就是末法時代的正法時代。 這也就是末法時代的正法時代。我們現在也 就是行持正法呢 就是行持正法呢!所以你 所以你們每一個人, 一個人,都要勇猛精進! 都要勇猛精進!我這個並不是像 前面講的「 前面講的「提獎」,來 」,來獎勵你們,令你們用功。 們用功。其實你 其實你們修行開悟, 們修行開悟,是 給你們自己開悟, 們自己開悟,不是給我開悟的, 不是給我開悟的,我現在不過指示你 我現在不過指示你們一條路! 們一條路! I2教明二決定義(分二) J1宣示總徵
J2分判二義
今J1 宣示阿難, 宣示阿難,及諸大眾 及諸大眾:汝等決定發菩提心, 汝等決定發菩提心,於佛如來妙三摩提不生疲 倦,應當先明, 應當先明,發覺初心二決定義。 發覺初心二決定義。云何初心二義決定? 云何初心二義決定? 宣示阿難, 宣示阿難,及諸大眾 及諸大眾:佛也宣示給阿難「 佛也宣示給阿難「及諸大眾 及諸大眾」,這 」,這「大眾」就包 括富樓那和一切大菩薩、 括富樓那和一切大菩薩、大阿羅漢都在內 大阿羅漢都在內。汝等決定發菩提心, 汝等決定發菩提心,於佛如 來妙三摩提不生疲倦: 來妙三摩提不生疲倦:你們現在決定發這覺悟的心, 們現在決定發這覺悟的心,對佛法裏邊這個妙 定不要生疲倦, 定不要生疲倦,不要生懶惰了! 不要生懶惰了!不要學懶蟲, 不要學懶蟲,一天到晚 一天到晚掛著睡覺, 掛著睡覺,也不 用功! 用功!不生疲倦, 不生疲倦,就是不怕辛苦; 就是不怕辛苦;打坐我就打坐, 打坐我就打坐,研究經典就研 究經典就研究經 典,一天到晚 一天到晚打起精神來學習佛法, 打起精神來學習佛法,來用功修行! 來用功修行! 「三摩地」, 三摩地」,又叫三昧 」,又叫三昧、 又叫三昧、又叫正定、 又叫正定、又叫正受, 又叫正受,英文叫Samadhi 英文叫Samadhi; Samadhi;這加 上一個「 上一個「妙」字,這種三摩地就是不可思議的一種三摩地, 這種三摩地就是不可思議的一種三摩地,也就是楞嚴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08 of 206
的三摩地。 的三摩地。這「三摩、 三摩、三摩地、 三摩地、三摩提、 三摩提、三昧」 三昧」都是一個意思, 都是一個意思,這不過 梵語翻譯到中文, 梵語翻譯到中文,沒有決定這個詞語, 沒有決定這個詞語,所以有的時候就多少有些出入。 所以有的時候就多少有些出入。 有的地方說 有的地方說「三昧」, 三昧」,有的地方 」,有的地方說 有的地方說「三摩」, 三摩」,有的地方 」,有的地方說 有的地方說「三摩地」, 三摩地」, 有的地方說 有的地方說「三摩提」; 三摩提」;這音都差不多的 」;這音都差不多的, 這音都差不多的,這是音譯的問題, 這是音譯的問題,相差這麼 相差這麼 少少。 少少。 應當先明, 應當先明,發覺初心二決定義: 發覺初心二決定義:你應該首先要明白: 應該首先要明白:發菩提心的最初這 個心有兩種決定的義理, 個心有兩種決定的義理,你要把它 要把它弄清楚了。「 楚了。「發覺 。「發覺」, 發覺」,就是發菩提 」,就是發菩提 心。 云何初心: 云何初心:怎麼叫初發菩提心的 怎麼叫初發菩提心的二決定義 叫初發菩提心的二決定義: 二決定義:兩個應該選擇決定的道理 呢?你應該知道哪 應該知道哪一個意思、 一個意思、道理是對的? 道理是對的?哪一個道理是不對的? 一個道理是不對的?應該 要知道。 要知道。 J2分判二義(分二) K1決定以因同果澄濁入涅槃義
K2決定從根解結脫纏入圓通義
K1分
三 L1令審觀因果
L2示所除五濁
L3明伏斷證極
今L1 阿難! 阿難! 第一義者, 第一義者,汝等若欲捐捨聲聞, 汝等若欲捐捨聲聞,修菩薩乘, 修菩薩乘,入佛知見。 入佛知見。應當審 觀因地發心, 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 與果地覺,為同為異? 阿難! 阿難!若於因地, 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 以生滅心為本修因, 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 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 無有是處! 以是義故, 以是義故,汝當照明, 汝當照明,諸器世間, 諸器世間,可作之法, 可作之法,皆從變滅。 皆從變滅。阿難! 阿難!汝觀世 間,可作之法, 可作之法,誰為不壞? 不壞?然終不聞爛壞虛 然終不聞爛壞虛空。何以故? 何以故?空非可作, 空非可作,由 是始終無壞滅故。 是始終無壞滅故。 現在講到「 現在講到「果地」 果地」了!(眾 !(眾笑──有 ──有皈依弟子名果地。) 依弟子名果地。) 阿難! 阿難!第一義者: 第一義者:第一個道理、 第一個道理、第一個意思。 第一個意思。汝等若欲捐捨聲聞: 汝等若欲捐捨聲聞:你們 現在這一些個聲聞, 現在這一些個聲聞,若想要捨了這個小乘; 若想要捨了這個小乘;聲聞就是小乘, 聲聞就是小乘,這「聲聞」 聲聞」 就包括「 就包括「緣覺」在裏頭, 在裏頭,這二乘法。 這二乘法。修菩薩乘, 修菩薩乘,入佛知見: 入佛知見:而修行菩薩 乘,往最上的那個一乘, 往最上的那個一乘,得到佛的知見。 得到佛的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心: 應當審觀因地發心:應當仔細 觀察觀察, 觀察觀察,在最初這個因地發的是什麼 在最初這個因地發的是什麼心?與果地覺, 與果地覺,為同為異:這個 因地心與得到的果地覺, 因地心與得到的果地覺,是不是一樣? 是不是一樣?是一樣、 是一樣、或者不一樣? 或者不一樣?什麼叫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09 of 206
「果地」 果地」呢?果地, 果地,就是菩薩的境界, 就是菩薩的境界,若加上個覺, 若加上個覺,就是覺悟了。 就是覺悟了。 阿難哪 阿難哪!若於因地, 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 以生滅心為本修因: 本修因:你若在最初發心那個因地的時 候,以你第六的意識那種生滅心, 第六的意識那種生滅心,為你修行的基礎。「 修行的基礎。「生滅心 。「生滅心」, 生滅心」,就是 」,就是 第六意識。 第六意識。而求佛乘不生不滅, 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 無有是處:而想要成佛, 而想要成佛,想得到不生不 滅的涅槃四德── 滅的涅槃四德──常 ──常、樂、我、淨這種的境界, 淨這種的境界,這是得不到的! 這是得不到的! 以是義故: 以是義故:以前邊所說 以前邊所說的道理, 的道理,你不能用生滅心來求佛道。 不能用生滅心來求佛道。汝當照明: 汝當照明: 你現在應該用你 現在應該用你的智慧來觀照明瞭, 的智慧來觀照明瞭,諸器世間, 諸器世間,可作之法, 可作之法,皆從變滅: 皆從變滅: 「器世間」, 器世間」,就是所有山河大地 房廊屋舍,這個都叫依報。 這個都叫依報。你看看這 」,就是所有山河大地、 就是所有山河大地、房廊屋舍, 個器世間, 個器世間,所有這一些個有形有相的可作之法, 所有這一些個有形有相的可作之法,都會變, 都會變,都會滅。 都會滅。 阿難! 阿難!汝觀世間, 汝觀世間,可作之法, 可作之法,誰為不壞: 不壞:阿難哪 阿難哪!你再看一看這個世間 一切的事, 一切的事,可作之法都是會變滅的, 可作之法都是會變滅的,有哪一個是不壞的?「 一個是不壞的?「可作之 ?「可作之 法」,是有 」,是有為 是有為法、有相的法。 有相的法。 然終不聞爛壞虛 然終不聞爛壞虛空:前邊佛問什麼 前邊佛問什麼是不壞的? 是不壞的?這所有可造作出來有形有 相的東西, 相的東西,都是會壞的。 都是會壞的。無論是山、 無論是山、河、海,都會改變的, 都會改變的,這是有相之 法。可是始終你 可是始終你也沒有聽見過這個虛 也沒有聽見過這個虛空什麼 空什麼時候爛了, 時候爛了,什麼時候壞了。 時候壞了。 你看這個虛 看這個虛空有什麼 空有什麼時候壞過啊 時候壞過啊?何以故: 何以故:為什麼虛空不壞? 空不壞?什麼緣故 呢?空非可作: 空非可作:因為虛空不是可以用人力造作出來的。 空不是可以用人力造作出來的。虛空是本來什麼 空是本來什麼 也沒有的, 也沒有的,這才叫虛 這才叫虛空;你若能造出來東西, 若能造出來東西,就不是虛 就不是虛空了。 空了。因為它本 為它本 來什麼 來什麼也沒有, 也沒有,所以它 所以它就沒有一個壞和不壞, 就沒有一個壞和不壞,也沒有爛, 也沒有爛,也沒有壞。 也沒有壞。由 是始終無壞滅故: 是始終無壞滅故:因為這個緣 這個緣故,所以從始至終這虛 所以從始至終這虛空都不會毀 空都不會毀滅的, 滅的, 始終都是存在的。 始終都是存在的。 L2示所除五濁(分三) M1剋示濁體
M2總喻濁相
M3別列濁名
今M1 則汝身中, 則汝身中,堅相為 堅相為地,潤溼為水,煖觸為 煖觸為火,動搖為 動搖為風。由此四纏, 由此四纏,分 汝湛圓妙覺明心, 汝湛圓妙覺明心,為視為聽為覺為察。從始入終, 從始入終,五疊渾濁。 五疊渾濁。 則汝身中: 則汝身中:「則」,當 」,當「就」字講, 字講,就你身中的四大來講。「 身中的四大來講。「四大 。「四大」 四大」都 是什麼 是什麼呢?堅相為 堅相為地:這堅固的, 這堅固的,就是屬於地大。 就是屬於地大。什麼屬於堅固的呢 屬於堅固的呢?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10 of 206
就是皮、 就是皮、肉、筋骨。 筋骨。你的骨頭就很硬的, 的骨頭就很硬的,肉雖然是軟的, 肉雖然是軟的,這屬於暄土 (浮土); 浮土);骨頭 );骨頭, 骨頭,就是實在的土。 就是實在的土。潤溼為水:「潤溼」,就是津液 」,就是津液、 就是津液、精 血,這都屬於水大。 這都屬於水大。津液, 津液,口裏有口水, 口裏有口水,眼睛有眼水, 眼睛有眼水,身上有一種精 血、津液, 津液,這都屬於水大的。 這都屬於水大的。煖觸為 煖觸為火:「煖」,就是燥熱和 」,就是燥熱和溫 就是燥熱和溫暖,這 屬於火大。 屬於火大。它這種功能, 這種功能,是令你 是令你這個身體總有一股熱氣, 這個身體總有一股熱氣,這屬於火大。 這屬於火大。 動搖為 動搖為風:這搖動、 這搖動、運轉、 運轉、呼吸, 呼吸,都屬於風大。 都屬於風大。 由此四纏: 由此四纏:地、水、火、風這四大互相結集到一起, 風這四大互相結集到一起,互相勾結, 互相勾結,你和我 就拉攏 就拉攏關係, 關係,我和你 我和你也辦一些個外交的手續。 一些個外交的手續。於是, 於是,這四大就合成一 個,團結起來。 團結起來。團結起來幹什麼 團結起來幹什麼呢?喔,這也就成了一黨了! 這也就成了一黨了!什麼黨 呢?身子的黨( 身子的黨(擋)。擋 )。擋什麼呢?擋你本有的佛性 擋你本有的佛性。 本有的佛性。它在這兒一擋 在這兒一擋著, 生出來一個黨, 生出來一個黨,你這佛性就沒法子現出來了。 這佛性就沒法子現出來了。這依真 這依真起妄, 起妄,依這個真 依這個真上 生出來一種妄, 生出來一種妄,這四大就纏縛不脫 這四大就纏縛不脫,互相來纏繞著。 互相來纏繞著。 分汝湛圓妙覺明心: 分汝湛圓妙覺明心:「分」,分開 」,分開。「 分開。「湛圓 。「湛圓」, 湛圓」,也就是 」,也就是說 也就是說如來藏性。 如來藏性。把 你那個湛圓的如來藏性, 那個湛圓的如來藏性,那種真 那種真性菩提就給分開了。 性菩提就給分開了。分開什麼 分開什麼呢?妙覺 明心。 明心。你妙覺明心這個「 妙覺明心這個「真心」分開, 分開,有的就跑 有的就跑到眼睛那兒去, 到眼睛那兒去,為視: 就是見── 就是見──視覺 ──視覺, 視覺,視精。 視精。為聽:有的就跑 有的就跑到耳朵 到耳朵那兒去, 那兒去,就變了聽── 就變了聽── 聽覺, 聽覺,聽的這種精。 聽的這種精。為覺:有的就跑 有的就跑到身子那兒去, 到身子那兒去,就變了覺。 就變了覺。為察: 有的就跑 有的就跑到意念那兒去, 到意念那兒去,就變了察。 就變了察。這就是「 這就是「元依一精明, 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 合」,本來就是如來藏性那個 」,本來就是如來藏性那個真 本來就是如來藏性那個真性的菩提, 性的菩提,可是分到六根門頭去了, 可是分到六根門頭去了,在 眼睛就叫「 眼睛就叫「視」,在耳 」,在耳朵 在耳朵就叫「 就叫「聽」,在身子上就叫 」,在身子上就叫「 在身子上就叫「覺」,在意念裏 」,在意念裏 邊就叫「 邊就叫「察」。 從始入終: 從始入終:從開始到終了, 從開始到終了,由地、 由地、水、火、風這四種, 風這四種,又變化出來五疊 又變化出來五疊 渾濁: 渾濁:有五種的渾濁, 有五種的渾濁,也就成了五濁惡世那個「 也就成了五濁惡世那個「五濁」 五濁」了。 M2總喻濁相 云何為 云何為濁?阿難! 阿難!譬如清 譬如清水,清潔本然。 潔本然。即彼塵土灰沙之倫, 即彼塵土灰沙之倫,本質留 礙。二體法爾, 二體法爾,性不相循。 性不相循。有世間人, 有世間人,取彼土塵, 取彼土塵,投於淨水, 投於淨水,土失留 礙,水亡清 水亡清潔,容貌汩 容貌汩然,名之為 名之為濁。汝濁五重, 汝濁五重,亦復如是。 亦復如是。 云何為 云何為濁:什麼叫「濁」呢?這五濁的意思, 這五濁的意思,我現在把「 我現在把「濁」字先給你 字先給你 講一講。 講一講。阿難! 阿難!譬如清 譬如清水,清潔本然: 潔本然:比方說 比方說清水。清水它的本體, 的本體,是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11 of 206
清潔本然那個樣子的, 潔本然那個樣子的,一點也沒有染污 一點也沒有染污。即彼塵土灰沙之倫, 即彼塵土灰沙之倫,本質留 礙:這水, 這水,它是清潔的。 潔的。拿塵土來講, 拿塵土來講,那個塵土有灰, 那個塵土有灰,又有沙。 又有沙。 「倫」,就是類 」,就是類。 就是類。有同類的, 有同類的,即不是灰, 即不是灰,就是沙; 就是沙;不是沙, 不是沙,就是灰; 就是灰;和 這灰、 這灰、沙同類的東西,「 沙同類的東西,「本質留礙 ,「本質留礙」, 本質留礙」,土的本體是留礙的 」,土的本體是留礙的。「 土的本體是留礙的。「留礙 。「留礙」, 留礙」, 就是不通的。「 就是不通的。「質 。「質」,就是個 」,就是個「 就是個「體」。 二體法爾: 二體法爾:什麼「二體」 二體」呢?就是這個水、 就是這個水、土。水和土這兩個體相法 爾,就是法爾現成的, 就是法爾現成的,它們本來就是這樣子。 們本來就是這樣子。什麼樣子? 樣子?水就是清 水就是清潔 的,土就是留礙的, 土就是留礙的,沒有摻 沒有摻雜在一起, 雜在一起,沒有混合在一起, 沒有混合在一起,這叫「 這叫「二體法 爾」。性不相循 」。性不相循: 性不相循:這兩種的性不一樣、 這兩種的性不一樣、不順的, 不順的,水也不會跟著土跑 水也不會跟著土跑,土 也不會跟著水去行。 也不會跟著水去行。互不相循, 互不相循,你也不會順著我, 也不會順著我,我也不會跟著你 我也不會跟著你,這 兩個是不相同的。 兩個是不相同的。 有世間人: 有世間人:可是在這時候, 可是在這時候,就有一個世間人。 就有一個世間人。這世間人就什麼 這世間人就什麼人呢?就 是這個凡夫俗子, 是這個凡夫俗子,沒有修道的人, 沒有修道的人,是個愚癡人。 是個愚癡人。他沒有事情, 他沒有事情,要找一點 事情來幹; 事情來幹;沒有工作, 沒有工作,要找一點工作來做, 要找一點工作來做,這叫「 這叫「無事找事做」。 無事找事做」。根本 」。根本 沒有事情, 沒有事情,他要找什麼 他要找什麼事情做呢 事情做呢?取彼土塵: 取彼土塵:他把那個地方的土, 他把那個地方的土,拿來 一部份 一部份。究竟多少? 究竟多少?這沒有數量的, 這沒有數量的,你可以說 可以說多,可以說 可以說少。他若用一 碗水, 碗水,就拿一把土就夠 就拿一把土就夠了;若用一缸水, 若用一缸水,就要擔一擔土; 就要擔一擔土;他若造一個大 水池, 水池,那要用一噸土才可以。 那要用一噸土才可以。所以這沒有一定的, 所以這沒有一定的,不要執著說 不要執著說一定多少 水、多少土和到一起, 多少土和到一起,這才算濁了。 這才算濁了。沒有的! 沒有的!這可多、 這可多、可少、 可少、可大、 可大、可 小。「無大無小無 。「無大無小無內 無大無小無內外,自修自了自安排」, 自修自了自安排」,這也是這樣子 」,這也是這樣子, 這也是這樣子,隨他安排 去!他用多少就是多少。 他用多少就是多少。投於淨水: 投於淨水:他拿來一些土, 他拿來一些土,放到水裏了。 放到水裏了。你說 怎麼樣 怎麼樣啊?這回就發生了化學作用。 這回就發生了化學作用。這也是化學! 這也是化學! 發生了什麼 發生了什麼化學作用呢 化學作用呢?土失留礙: 土失留礙:土見著水, 土見著水,也就稀了, 也就稀了,也就不那麼 也就不那麼 硬了。 硬了。這土本來屬地大, 這土本來屬地大,它是堅硬的, 是堅硬的,現在見著水了, 現在見著水了,它也軟了。 也軟了。水亡 清潔:可是土雖然變了質, 可是土雖然變了質,由硬變成軟了, 由硬變成軟了,這個水也不是水本來的樣子 了!水本來的樣子是清 水本來的樣子是清潔的, 潔的,現在你 現在你說怎麼樣 怎麼樣?變成渾濁了, 變成渾濁了,看不清 看不清楚 了。 容貌汩 容貌汩然,名之為 名之為濁:這回這個樣子, 這回這個樣子,混混沌沌的, 混混沌沌的,看著那個水也不是 水,也不是土了, 也不是土了,發生一種化學作用。 發生一種化學作用。這化學, 這化學,都是由這裏頭發明出來 的,你不要以為 不要以為有什麼 有什麼特別。 特別。起了化學作用了, 起了化學作用了,就因為它 就因為它「 為它「汩然」,就 」,就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12 of 206
是看不清 是看不清楚那個樣子, 楚那個樣子,所以「 所以「容貌汩 容貌汩然」。這個 」。這個「 這個「容貌」, 容貌」,不是人的容 」,不是人的容 貌,你不要誤會了! 不要誤會了!這就是那個水和土本來的容貌, 這就是那個水和土本來的容貌,和到一起生了化學 作用, 作用,就變成一種渾濁的汁了。 就變成一種渾濁的汁了。這個形貌渾濁的東西, 這個形貌渾濁的東西,就起名就叫 「濁」。 汝濁五重, 汝濁五重,亦復如是: 亦復如是:在你這個地、 這個地、水、火、風裏變化出來這五重的 濁,也就像水和土和到一起, 也就像水和土和到一起,失去本來的質地, 失去本來的質地,是一個樣的。 是一個樣的。 M3別列濁名 (劫濁) 劫濁) 阿難! 阿難!汝見虛 汝見虛空遍十方界, 空遍十方界,空見不分, 空見不分,有空無體, 有空無體,有見無覺, 有見無覺,相織妄 成,是第一重, 是第一重,名為劫濁。 劫濁。 前文說 前文說「世間人」, 世間人」,就是所有一切愚癡的 」,就是所有一切愚癡的眾 就是所有一切愚癡的眾生。阿難! 阿難!你要知道這愚癡 的眾生,汝見虛 汝見虛空遍十方界, 空遍十方界,空見不分: 空見不分:你看見這虛 看見這虛空了嗎 空了嗎?這虛空是 遍滿十方界的, 遍滿十方界的,可是你 可是你能分開哪 能分開哪是你的「見」?哪 」?哪是虛空嗎?你的見和 虛空有一個邊際嗎 空有一個邊際嗎?有沒有一個分別呢 有沒有一個分別呢?這就表示見性和虛 這就表示見性和虛空是一樣 的,雖然看得見, 雖然看得見,但是根本沒有一個東西, 但是根本沒有一個東西,沒有一個體相。 沒有一個體相。見也就是虛 見也就是虛 空,虛空也就是等於見, 空也就是等於見,所以沒有分別。 所以沒有分別。 空見沒有分別, 空見沒有分別,有空無體: 有空無體:空,它沒有一個體相的。 沒有一個體相的。說虛空就是 說虛空就是它 空就是它的 體,你把它的體拿來看看? 的體拿來看看?拿不來的! 拿不來的!所以還是什麼 所以還是什麼都沒有, 都沒有,這是虛 這是虛空 無體。 無體。那麼這個見在虛 這個見在虛空裏頭, 空裏頭,見和虛 見和虛空不會發生鬥 空不會發生鬥爭的。 爭的。有了見, 有了見,不 會就把虛 會就把虛空趕走了; 走了;不會說 不會說這個世界、 這個世界、這個空的地方, 這個空的地方,是我這見要佔 是我這見要佔領 的,你這空應該走的。 這空應該走的。它們也不發生衝突, 們也不發生衝突,也沒有鬥 也沒有鬥爭。末法時代雖然 鬥爭堅固, 爭堅固,但是見和虛 但是見和虛空並不鬥 空並不鬥爭的。 爭的。有見無覺: 有見無覺:這個見, 這個見,它自己並沒 有個覺。 有個覺。你能看見這個「 能看見這個「見」自己並沒有什麼 自己並沒有什麼感覺, 感覺,感覺是在人這兒 有,並不是「 並不是「見」有了感覺。 有了感覺。 在這樣情形之下, 在這樣情形之下,虛空也沒有體, 空也沒有體,見也沒有知覺。 見也沒有知覺。可是相織妄成 可是相織妄成: 相織妄成:虛空 和見兩個相織起來, 和見兩個相織起來,就好像經緯線, 就好像經緯線,一經一緯, 一經一緯,互相組織起來了。 互相組織起來了。所以 見和虛 見和虛空,就生了一種聯合, 就生了一種聯合,團結起來了。 團結起來了。見和虛 見和虛空團結起來, 空團結起來,這叫什 麼呢?是第一重, 是第一重,名為劫濁: 劫濁:這是第一重的濁, 這是第一重的濁,它的名字就叫「 的名字就叫「劫 濁」,這個劫也就是這 」,這個劫也就是這麼 這個劫也就是這麼樣子來的。 樣子來的。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13 of 206
所以我們世間眾 所以我們世間眾生,就是沒有事找事情做, 就是沒有事找事情做,硬要把土、 硬要把土、水和到一起成 泥;現在又把虛 現在又把虛空和自己的見和到一起了, 空和自己的見和到一起了,所以就變成一個「 所以就變成一個「劫濁」。 劫濁」。 「劫」,是梵語 」,是梵語, 是梵語,具足叫「 具足叫「劫波」, 劫波」,中文叫 」,中文叫「 中文叫「時分」, 時分」,就是一個時候的 」,就是一個時候的 分別、 分別、分段, 分段,分開來一個時候、 分開來一個時候、一個時候的。 一個時候的。這個「 這個「劫濁」 劫濁」是第一重最 邋遢、 邋遢、最不潔淨的東西。 最不潔淨的東西。由什麼 由什麼造成的呢 造成的呢?就是由我們的見和虛 就是由我們的見和虛空互相 組織起來, 組織起來,生出這一種妄。 生出這一種妄。 (見濁) 見濁) 汝身現摶 汝身現摶四大為 四大為體,見聞覺知, 見聞覺知,壅令留礙; 壅令留礙;水火風土, 水火風土,旋令覺知相織妄 成;是第二重, 是第二重,名為見濁。 見濁。 前一個, 前一個,本來這個見和虛 本來這個見和虛空變成一個劫濁, 空變成一個劫濁,這個地方又變成「 這個地方又變成「見濁」 見濁」 了。 汝身現摶 汝身現摶四大為 四大為體,見聞覺知, 見聞覺知,壅令留礙: 壅令留礙:現在因為 現在因為四大團結( 四大團結(團聚) 團聚) 在一起, 在一起,成了你 成了你的身體, 的身體,就有了見、 就有了見、聞、覺、知這四種的感覺, 知這四種的感覺,所以就 令四大也都生了一種留礙的性質了。 令四大也都生了一種留礙的性質了。你在自己這兒就得不到解脫 在自己這兒就得不到解脫了。 水火風土, 水火風土,旋令覺知相織妄成: 旋令覺知相織妄成:「旋」,就是回來 」,就是回來。 就是回來。這「見、聞、覺、 知」和「水、火、風、土」來回來回地, 來回來回地,這麼令它有一種妄覺妄知。 有一種妄覺妄知。在 這期間, 這期間,因為妄覺妄知互相又組織起來, 妄覺妄知互相又組織起來,就成了一種妄。 就成了一種妄。什麼妄呢?就 是這種妄濁。 是這種妄濁。這就是第二重 這就是第二重, 第二重,名為見濁: 見濁:這是第二重濁的道理, 這是第二重濁的道理,就起個 名字叫「 名字叫「見濁」。 見濁」。 在前邊( 在前邊(卷三) 卷三)我講「 我講「五濁」 五濁」的意思, 的意思,和這個完全不相同。 和這個完全不相同。那個「 那個「五濁 惡世」, 惡世」,是外邊世界的 」,是外邊世界的; 是外邊世界的;這個「 這個「五濁」, 五濁」,就 」,就跑到自己身上來了。 到自己身上來了。你說, 越跑越近了! 越近了!其實怎麼 其實怎麼樣 怎麼樣啊?你因為內裏邊有五濁, 裏邊有五濁,外邊才有五濁。 外邊才有五濁。你 若內裏邊、 裏邊、身上沒有五濁, 身上沒有五濁,外邊那個五濁也都消滅了。 外邊那個五濁也都消滅了。所以這世間的五 濁,也由每 也由每一個人的身這種妄性造成的。 一個人的身這種妄性造成的。 (煩惱濁) 煩惱濁) 又汝心中憶識誦習, 又汝心中憶識誦習,性發知見, 性發知見,容現六塵; 容現六塵;離塵無相, 離塵無相,離覺無性, 離覺無性,相織 妄成; 妄成;是第三重, 是第三重,名煩惱濁。 名煩惱濁。 又汝心中: 又汝心中:在你的心裏邊, 的心裏邊,憶識誦習: 憶識誦習:「憶識」, 憶識」,你 」,你這個記憶和你 這個記憶和你這種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14 of 206
分別心。「 分別心。「誦習 。「誦習」, 誦習」,你 」,你讀誦經典, 讀誦經典,或者讀誦世間的文字。 或者讀誦世間的文字。性發知見: 性發知見:在 你這個「 這個「憶識誦習」 憶識誦習」裏邊, 裏邊,這個性就會發生出來一種知見。 這個性就會發生出來一種知見。你本來不知 道的, 道的,又可以知道; 又可以知道;本來你 本來你不明白的, 不明白的,又可以明白。 又可以明白。在書上所得的這種 知識, 知識,是世間的文字、 是世間的文字、世間的知識, 世間的知識,並不是究竟真 並不是究竟真正由你 正由你自性裏發生出 來的。 來的。所以就容現六塵 所以就容現六塵: 容現六塵:因為你有了知識, 有了知識,所以也就有了六塵。 所以也就有了六塵。什麼叫 「六塵」 六塵」呢?就是色、 就是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的境界也發現了, 這六塵的境界也發現了, 也就是在你 也就是在你的知識裏邊, 的知識裏邊,就包容著六塵的情形。 就包容著六塵的情形。 離塵無相: 離塵無相:你若離開六塵這一切的塵勞, 若離開六塵這一切的塵勞,它就沒有一個體相。 就沒有一個體相。離覺無 性:離開你 離開你這種感覺, 這種感覺,塵也就沒有一個體性。 塵也就沒有一個體性。在這個期間, 在這個期間,就相織妄 成:互相組織起來, 互相組織起來,這個妄也就成了。 這個妄也就成了。若沒有組織起來, 若沒有組織起來,就沒有一個 妄;因為兩種一組織起來, 兩種一組織起來,這裏就有妄了。 這裏就有妄了。好像老子所說 好像老子所說的:「大道 :「大道 廢,有仁義; 有仁義;智慧出, 智慧出,有大偽 有大偽。六親不和, 六親不和,有孝慈; 有孝慈;國家昏亂, 國家昏亂,有忠 臣。」有了 。」有了真 有了真,就有假了; 就有假了;有了假, 有了假,就有真 就有真。若沒有真 若沒有真,也沒有假; 也沒有假;真 假是對待的, 假是對待的,無假亦無真 無假亦無真。所以這兩個組織起來, 所以這兩個組織起來,就變成妄了, 就變成妄了,在這兒 依真起妄了, 起妄了,是第三重, 是第三重,名煩惱濁: 名煩惱濁:這是第三重的濁, 這是第三重的濁,它的名字就叫 「煩惱濁」。 煩惱濁」。 老子說 老子說,「大道廢 ,「大道廢, 大道廢,有仁義」, 有仁義」,大道廢 」,大道廢, 大道廢,大道沒有了, 大道沒有了,才講仁義呢 才講仁義呢!若 有大道存在的時候, 有大道存在的時候,根本仁義就不成立的; 根本仁義就不成立的;人人都行道, 人人都行道,你何必又講 仁、講義呢 講義呢?你仁,又對於誰仁? 又對於誰仁?義,對於誰去義? 對於誰去義?人人都修道, 人人都修道,人人 都是克己復禮的, 都是克己復禮的,人人都明白, 人人都明白,不令旁人生煩惱, 不令旁人生煩惱,人人都知道愛惜自 己,也愛惜一切人, 也愛惜一切人,也就沒有仁義可講了, 也就沒有仁義可講了,所以才叫「 所以才叫「大道廢, 大道廢,有仁 義」。大道若沒有了 」。大道若沒有了, 大道若沒有了,才有仁義呢 才有仁義呢!若有大道的時候, 若有大道的時候,就不須要仁義 的,那個仁義是多餘的。 那個仁義是多餘的。 「智慧出, 智慧出,有大偽 有大偽」,這個世界 」,這個世界怎麼 這個世界怎麼有奸人 怎麼有奸人呢 有奸人呢?怎麼有 怎麼有偽君子呢 君子呢?怎麼 有假的、 有假的、欺騙人的人呢 欺騙人的人呢?若人人都沒有大智慧, 若人人都沒有大智慧,都是普通的人, 都是普通的人,也沒有 人做假的事。 人做假的事。就因為 就因為這個人有智慧, 這個人有智慧,他看見這一般人都愚癡:「 他看見這一般人都愚癡:「喔 :「喔,他 們愚癡, 們愚癡,我用一個手段, 我用一個手段,可以欺騙他們, 可以欺騙他們,他們不認識!」 他們不認識!」這就有假了 !」這就有假了。 這就有假了。 偽,就是虛 就是虛偽,就是假的了。 就是假的了。那個有智慧的人出來了, 那個有智慧的人出來了,就有假的了。 就有假的了。若 沒有有智慧的人, 沒有有智慧的人,大家都平等的, 大家都平等的,你也這樣子, 也這樣子,我也這樣子; 我也這樣子;你也不欺 騙我, 騙我,我也不欺騙你 我也不欺騙你。可是因為 可是因為你的智慧比我高了, 的智慧比我高了,你看見我很愚癡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15 of 206
的,你做一點事情, 做一點事情,我不認識、 我不認識、不明白你 不明白你這個手段, 這個手段,所以這個大偽 所以這個大偽也就 出來了。 出來了。 「六親不和, 六親不和,有孝慈」, 有孝慈」,家庭裏父慈 」,家庭裏父慈、 家庭裏父慈、子孝、 子孝、兄友、 兄友、弟恭, 弟恭,若是都行這 五倫的道, 五倫的道,也顯不出來哪 也顯不出來哪個是父慈, 個是父慈,哪個是子孝。 個是子孝。或者父親不慈, 或者父親不慈,子盡 孝,這才顯出孝; 這才顯出孝;或者子不孝, 或者子不孝,父親盡慈, 父親盡慈,這也顯出慈來了。 這也顯出慈來了。所以說 所以說六 親不和, 親不和,家庭裏頭吵吵 家庭裏頭吵吵鬧鬧不和氣 吵吵鬧鬧不和氣, 鬧鬧不和氣,才顯出孝、 才顯出孝、慈來了。 慈來了。 「國家昏亂, 國家昏亂,有忠臣」, 有忠臣」,在國家太平的時候 」,在國家太平的時候, 在國家太平的時候,你說哪個是忠臣, 個是忠臣,哪個是 奸臣? 奸臣?大家都是做官的, 大家都是做官的,奸臣頭上也沒有掛個招牌, 奸臣頭上也沒有掛個招牌,忠臣頭上也沒有人 給他送一塊匾 給他送一塊匾,所以沒有什麼 所以沒有什麼分別。 分別。等到國家混亂的時候, 等到國家混亂的時候,就知道了: 就知道了: 「喔,某某人對國家有功勞!」 某某人對國家有功勞!」好像中國的岳武穆 !」好像中國的岳武穆, 好像中國的岳武穆,為什麼到現在一般 人提起「 人提起「岳飛」, 岳飛」,都對他抱一種同情心 」,都對他抱一種同情心, 都對他抱一種同情心,認為他是一個大忠臣? 他是一個大忠臣?就因為 就因為 在那個亂的時候, 在那個亂的時候,他能同仇敵愾, 他能同仇敵愾,把敵人打退了; 把敵人打退了;所以一般人都歡迎 他,就是這個道理! 就是這個道理! 「濁」也是這樣子, 也是這樣子,若是單單一個, 若是單單一個,它不會成濁的。 不會成濁的。或者單單一真 或者單單一真法界 (如來藏性), 如來藏性),或者單單 ),或者單單虛 或者單單虛空,它不會發生濁的。 不會發生濁的。這就因為 這就因為大家互相聯 合起來結成黨了, 合起來結成黨了,這就有了假的了。 這就有了假的了。由這一點證明, 由這一點證明,每一件事都有真 一件事都有真、 有假的。 有假的。那麼在如來藏裏邊的真 在如來藏裏邊的真心,依真就起妄了。 就起妄了。也就好像我們人, 也就好像我們人, 本來是一個真 本來是一個真的人, 的人,但是每 但是每一個人都有個影子, 一個人都有個影子,那個影子就是依真 那個影子就是依真起 妄,就是表示我們的無明。 就是表示我們的無明。由這個無明, 由這個無明,就發生種種的問題來。 就發生種種的問題來。 (眾生濁) 生濁) 又汝朝夕生滅不停, 又汝朝夕生滅不停,知見每 知見每欲留於世間, 欲留於世間,業運每 業運每常遷於國土, 常遷於國土,相織妄 成,是第四重, 是第四重,名眾生濁。 生濁。 佛說:阿難! 阿難!又汝朝夕生滅不停﹕ 又汝朝夕生滅不停﹕「朝」,就是早晨 」,就是早晨;「 就是早晨;「夕 ;「夕」,就是 」,就是晚 就是晚 間。你從早晨到晚 從早晨到晚間這個念頭生了又滅, 間這個念頭生了又滅,滅了又生, 滅了又生,生滅不能停止。 生滅不能停止。知 見每欲留於世間: 欲留於世間:你這種的知見。 這種的知見。你的知見, 的知見,就是你 就是你的意思。 的意思。你的意 思,「每 ,「每欲」,常常想這樣子 」,常常想這樣子, 常常想這樣子,每每想這樣子 每每想這樣子, 想這樣子,想什麼 想什麼樣子呢 樣子呢?留於世 間。你想長生不老, 想長生不老,你想常住在世, 想常住在世,在這個世界上永遠都不死。 在這個世界上永遠都不死。業運每 業運每 常遷於國土: 常遷於國土:「業」,就是 」,就是你 就是你所造的業。「 所造的業。「運 。「運」,就是來回流轉 」,就是來回流轉。 就是來回流轉。你這 個業報的身, 個業報的身,就由這個國土搬到那一個國土去, 就由這個國土搬到那一個國土去,由那一個國土又轉到另 由那一個國土又轉到另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16 of 206
一個國土去, 一個國土去,互相遷移、 互相遷移、互相流轉。 互相流轉。相織妄成: 相織妄成:你這種生滅不停的知見 和業果相織, 和業果相織,就成了一種妄業。 就成了一種妄業。這種妄業, 這種妄業,是第四重, 是第四重,名眾生濁: 生濁:因為 你心裏的念頭生滅生滅, 心裏的念頭生滅生滅,這也就好像眾 這也就好像眾生生滅不停, 生生滅不停,所以這叫「 所以這叫「眾生 濁」;這是第四重的濁 」;這是第四重的濁。 這是第四重的濁。 (命濁) 命濁) 汝等見聞元無異性, 汝等見聞元無異性,眾塵隔越, 塵隔越,無狀異生; 異生;性中相知, 性中相知,用中相背, 用中相背,同異 失準, 失準,相織妄成; 相織妄成;是第五重, 是第五重,名為命濁。 命濁。 汝等見聞元無異性: 汝等見聞元無異性:你阿難和一切沒有得到無漏的這一些個人, 阿難和一切沒有得到無漏的這一些個人,你們的 所見所聞本來沒有兩樣的, 所見所聞本來沒有兩樣的,見的聞的都是相同的。 見的聞的都是相同的。眾塵隔越, 塵隔越,無狀異 生﹕可是因為 可是因為有了塵就隔離開了, 有了塵就隔離開了,也無緣 也無緣無故就生出兩樣來了!「 無故就生出兩樣來了!「隔 !「隔 越」,就不同了 」,就不同了。 就不同了。 性中相知: 性中相知:在見聞的性中, 在見聞的性中,就按那個「 就按那個「性」來講, 來講,它們互相知道。「 們互相知道。「元 。「元 依一精明, 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 分成六和合」,在這一精明的時候就相同 」,在這一精明的時候就相同, 在這一精明的時候就相同,本來沒有兩樣; 本來沒有兩樣; 分成六和合就不同了。 分成六和合就不同了。雖然不同, 雖然不同,這本性── 這本性──這精明之性是相知的 ──這精明之性是相知的。 這精明之性是相知的。用 中相背: 中相背:分成六和合, 分成六和合,這種「 這種「用」,就互相不同了 」,就互相不同了, 就互相不同了,互相違背了。 互相違背了。怎麼 互相違背呢 互相違背呢?眼睛就是見東西的, 眼睛就是見東西的,它不能聽; 不能聽;耳朵是聽聲音的, 是聽聲音的,它不能 見;鼻子是聞香味的, 鼻子是聞香味的,它也不能聽、 也不能聽、也不能見; 也不能見;舌頭是嚐 舌頭是嚐滋味的, 滋味的,它也 是不能聽、 是不能聽、不能見, 不能見,也不能聞香味。 也不能聞香味。分成六和合後, 分成六和合後,它們的用途互相不 同,不同, 不同,就相背了, 就相背了,這叫「 這叫「用中相背」。 用中相背」。 同異失準, 同異失準,相織妄成; 相織妄成;是第五重, 是第五重,名為命濁: 命濁:這個「 這個「同」和「不同」, 不同」, 沒有一個標準、 沒有一個標準、沒有一定的; 沒有一定的;因為沒有一定, 沒有一定,所以就失去準確性了。 所以就失去準確性了。這 互相組織起來, 互相組織起來,又成了一種妄性, 又成了一種妄性,造了一種妄業, 造了一種妄業,這就是第五重的濁, 這就是第五重的濁, 給它起個名字, 起個名字,就叫「 就叫「命濁」。「 命濁」。「失準 」。「失準」, 失準」,就沒有一定的目標 」,就沒有一定的目標, 就沒有一定的目標,沒有一 定的標準。 定的標準。 L3明伏斷證極(分三) M1決擇取捨
M2法喻伏斷
M3結證極果
今M1 阿難! 阿難!汝今欲令見聞覺知, 汝今欲令見聞覺知,遠契如來常樂我淨, 遠契如來常樂我淨,應當先擇死生根本, 應當先擇死生根本,依 不生滅圓湛性成。 不生滅圓湛性成。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17 of 206
阿難! 阿難!汝今欲令見聞覺知: 汝今欲令見聞覺知:阿難! 阿難!你現在是不是想要使令這個見、 現在是不是想要使令這個見、聞、 覺、知、嗅、嚐,遠契如來常樂我淨: 遠契如來常樂我淨:「契」,就是契合 」,就是契合。 就是契合。本來「 本來「見、 聞、覺、知」是隨著虛 是隨著虛妄的因緣 妄的因緣而有的, 而有的,現在你 現在你想令見、 想令見、聞、嗅、嚐、 覺、知這種的知覺性還回來, 知這種的知覺性還回來,再契合如來藏性這種常、 再契合如來藏性這種常、樂、我、淨的功 能。「常 。「常」,就是恆常不變 」,就是恆常不變;「 就是恆常不變;「樂 ;「樂」,就是非常快樂 」,就是非常快樂;「 就是非常快樂;「我 ;「我」,這是個 」,這是個 真我;「淨 ;「淨」,是 」,是清淨,這是涅槃四德。 這是涅槃四德。 你想要契合這個如來藏性, 想要契合這個如來藏性,回來和如來藏性合到一起, 回來和如來藏性合到一起,應當先擇死生根 本﹕你應該先要選擇這死生的根本。 應該先要選擇這死生的根本。什麼是死生的根本? 是死生的根本?這你要明白清 要明白清 楚。依不生滅圓湛性成: 依不生滅圓湛性成:你依照這種的不生滅性, 依照這種的不生滅性,那種又圓融、 那種又圓融、又清淨 而湛然的性, 而湛然的性,才能修得成, 才能修得成,才能合如來藏性。「 才能合如來藏性。「圓湛性成 。「圓湛性成」, 圓湛性成」,前邊是 」,前邊是 「湛圓」, 湛圓」,這是 」,這是「 這是「圓湛」。 圓湛」。 M2法喻伏斷(分二) N1法說
N2喻明
今N1 以湛旋其虛 以湛旋其虛妄滅生, 妄滅生,伏還元覺; 伏還元覺;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為 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為因地心, 因地心,然後圓成 果地修證。 果地修證。 以湛旋其虛 以湛旋其虛妄滅生: 妄滅生:你應該用這種圓湛、 應該用這種圓湛、湛圓的如來藏性, 湛圓的如來藏性,把這虛 把這虛妄的 心旋回來, 心旋回來,不要有虛 不要有虛妄生滅, 妄生滅,不要用生滅心去用功。 不要用生滅心去用功。伏還元覺: 伏還元覺:你把無 明煩惱降伏了, 明煩惱降伏了,還到你 還到你本來覺悟的這種程度上。 本來覺悟的這種程度上。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為 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為因 地心: 地心:得到你 得到你本來那種光明而覺照的功能, 本來那種光明而覺照的功能,那種沒有生、 那種沒有生、沒有滅的性 能,作為你因地修行的一個心; 因地修行的一個心;因地修行的心, 因地修行的心,就是你 就是你一開始修行的 心。不要用你 不要用你那個生滅性、 那個生滅性、生滅心來用功, 生滅心來用功,要用圓湛、 要用圓湛、不生滅的這種 性,用你本來的這種元明覺性、 本來的這種元明覺性、無生無滅的這種心來用功。 無生無滅的這種心來用功。 然後圓成果地修證: 然後圓成果地修證:你用這個不生不滅的因地心來修, 用這個不生不滅的因地心來修,圓成你 圓成你果地的修 證;就是成了佛、 就是成了佛、成了菩薩, 成了菩薩,這都叫「 這都叫「果地修證」。 果地修證」。你 」。你用功修行, 用功修行,你明 白真正的原理了, 正的原理了,自然很快就可以修到證果了。 自然很快就可以修到證果了。 N2喻明 如澄濁水, 如澄濁水,貯於靜器, 貯於靜器,靜深不動, 靜深不動,沙土自沈, 沙土自沈,清水現前, 水現前,名為初伏客塵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18 of 206
煩惱。 煩惱。去泥純水, 去泥純水,名為永斷根本無明。 永斷根本無明。 如澄濁水: 如澄濁水:在因地心修證的時候, 在因地心修證的時候,有一個比喻 有一個比喻,比喻什麼呢?就好像澄 清這濁水。 這濁水。前邊所講的清 前邊所講的清水投塵土進去, 水投塵土進去,就變成渾濁之相, 就變成渾濁之相,容貌就汩 容貌就汩 然;汩然,就是看不清 就是看不清楚那個樣子。 楚那個樣子。看得渾渾沌沌的, 看得渾渾沌沌的,什麼也看不見; 也看不見; 那麼現在就好像把這渾沌的濁水澄清 現在就好像把這渾沌的濁水澄清了它。 渾沌濁水, 渾沌濁水,就比方什麼 就比方什麼呢?前文不說 前文不說「有世間人, 有世間人,取彼塵土, 取彼塵土,投於淨 水」?土就失去留礙的性能 」?土就失去留礙的性能, 土就失去留礙的性能,水就失去清 水就失去清潔的相貌, 潔的相貌,所以它 所以它就容貌汩 就容貌汩 然,看不清 看不清了!這就表示: 這就表示:眾生在這如來藏性裏邊, 生在這如來藏性裏邊,有四大、 有四大、五濁混合 起來, 起來,就生出無明煩惱, 就生出無明煩惱,依真起妄, 起妄,依著這個真 依著這個真的,就生出一個妄來。 就生出一個妄來。 這個妄並不是真 這個妄並不是真,真就不是妄。 就不是妄。 我不講過嗎 我不講過嗎?這個「 這個「真」,就比方我們人的身體 」,就比方我們人的身體; 就比方我們人的身體;這個「 這個「妄」,就是身 」,就是身 體的影子。 體的影子。那影子是不是真 那影子是不是真的呢?不是! 不是!因為有光明照出個影子。 有光明照出個影子。這影 子是什麼 子是什麼?就是無明。 就是無明。那無明是不是真 那無明是不是真的呢?不是! 不是!它也是在這個真 也是在這個真的 上,生出這麼 生出這麼一個虛 一個虛妄的東西。 妄的東西。可是因為 可是因為這一個虛 這一個虛妄,就把種種的虛 就把種種的虛妄 都生出來了, 都生出來了,就好像水和泥和到一起, 就好像水和泥和到一起,就不清 就不清楚了。 楚了。本來是一個清 本來是一個清潔 的,因為土和水和到一起, 土和水和到一起,發生化學的作用了, 發生化學的作用了,生了一種混合的樣子, 生了一種混合的樣子, 就不清 就不清楚了! 楚了!現在修因地心, 現在修因地心,就好像什麼 就好像什麼呢?好像把這混濁的水又澄清 好像把這混濁的水又澄清 了。 貯於靜器, 貯於靜器,靜深不動: 靜深不動:「貯」,就是儲存 」,就是儲存。「 」,是器皿。 就是儲存。「器 。「器」,是器皿 是器皿。貯於靜 器,就是把濁水裝到一個不動的東西裏邊。 就是把濁水裝到一個不動的東西裏邊。這不動的東西是什麼 這不動的東西是什麼呢?你 現在坐禪, 現在坐禪,這就是一個靜器, 這就是一個靜器,你在這兒澄清 在這兒澄清濁水; 濁水;我們現在打坐參禪, 我們現在打坐參禪, 這就是澄清 這就是澄清這個濁水呢 這個濁水呢!澄清濁水, 濁水,坐這兒也不動彈, 坐這兒也不動彈,修定力; 修定力;你有定 力了, 力了,就把這清 就把這清淨的定水存到你 淨的定水存到你自性裏邊。 自性裏邊。你的身體就好像一個靜器, 的身體就好像一個靜器, 你靜到極點, 靜到極點,也不要動; 也不要動;不是說 不是說腿痛了, 腿痛了,也就換一換腿; 也就換一換腿;腰痛了, 腰痛了,我往 後躺一躺。好像果前這麼 好像果前這麼樣,有的時候腿這麼 有的時候腿這麼伸開, 伸開,總覺得這麼 總覺得這麼樣就自 在了! 在了!這叫不肯吃苦。 這叫不肯吃苦。吃不了苦, 吃不了苦,總拿了很多pillow 總拿了很多pillow( pillow(枕墊)墊著腿。 著腿。 美國人講享受, 美國人講享受,這是沒有脫 這是沒有脫去美國人的本色! 去美國人的本色!美國人講享受, 美國人講享受,住好房 子,一切一切都講享受; 一切一切都講享受;所以差不離的再窮的家庭也要有一個Television 所以差不離的再窮的家庭也要有一個Television (電視機), 電視機),大家來看電視 ),大家來看電視。 大家來看電視。這都是講享受, 這都是講享受,所以就沒有談到「 所以就沒有談到「靜深不 動」了!這個「 這個「靜深不動」, 靜深不動」,是不怕苦 」,是不怕苦、 是不怕苦、不怕難, 不怕難,什麼都不怕的; 都不怕的;我的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19 of 206
腿痛一點, 腿痛一點,這不算一回什麼 這不算一回什麼事! 沙土自沈: 沙土自沈:「沙土」, 沙土」,也就是自性中的煩惱 」,也就是自性中的煩惱。 也就是自性中的煩惱。那煩惱自然就沈下去, 那煩惱自然就沈下去,變 成沙底了, 成沙底了,向下沈了。 向下沈了。清水現前: 水現前:沙土沈下去了, 沙土沈下去了,清水就現前了。 水就現前了。你無 明煩惱沒有了, 明煩惱沒有了,你自性的光明也就現出來了。 自性的光明也就現出來了。你定水現前了, 定水現前了,就生出一 種定力來了。 種定力來了。生出一種定力, 生出一種定力,這有一個名字, 這有一個名字,叫什麼 叫什麼呢?就是名 就是名為初伏 客塵煩惱: 客塵煩惱:「初」,就是最初 」,就是最初, 就是最初,就是一開始;「 就是一開始;「伏 ;「伏」,就是降伏 」,就是降伏。 就是降伏。降伏 什麼呢?客塵煩惱。 客塵煩惱。客塵, 客塵,前邊不講過? 前邊不講過?說這個「 這個「塵」,就好像住店的 」,就好像住店的 客人。 客人。那開店的主人不會走的, 那開店的主人不會走的,住客終究是走的。 住客終究是走的。這個「 這個「客塵煩惱」, 客塵煩惱」, 就是無明煩惱。 就是無明煩惱。為什麼叫「客塵」 客塵」呢?它都不是真 都不是真的,它是依真 是依真起妄, 起妄, 依照真 依照真性菩提生出這麼 性菩提生出這麼一種妄念來。 一種妄念來。所以生出無明煩惱, 所以生出無明煩惱,這叫「 這叫「客塵煩 惱」,它 」,它不是自己家裏的東西, 不是自己家裏的東西,是從外邊來的。 是從外邊來的。言其這種塵、 言其這種塵、這種無明 煩惱都是假的, 煩惱都是假的,不是自己真 不是自己真性裏生出來的; 性裏生出來的;因為它沒有根 為它沒有根, 沒有根,所以並不是 真的。 前邊這一段經文所說 前邊這一段經文所說的,是「貯於靜器, 貯於靜器,靜深不動」, 靜深不動」,這泥沙就下沈 」,這泥沙就下沈, 這泥沙就下沈, 清水現前了。 水現前了。可是沙和土雖然自沈了, 可是沙和土雖然自沈了,清水也現前了, 水也現前了,你還要把泥拿出 去,把水裝到另 把水裝到另一個乾淨的器皿裏頭, 一個乾淨的器皿裏頭,不要沙土, 不要沙土,倒了它 倒了它,這才叫永斷 根本的無明。 根本的無明。你如果留著, 如果留著,說我這個水清 我這個水清了,底下的沙泥留著它 底下的沙泥留著它,隨它 存在, 存在,不管它 不管它了。幾時一搖動的時候, 幾時一搖動的時候,泥土又浮上來了; 泥土又浮上來了;浮上來了, 浮上來了,這 表示又生無明煩惱了。 表示又生無明煩惱了。 去泥純水, 去泥純水,名為永斷根本無明﹕ 永斷根本無明﹕你現在不要泥, 現在不要泥,把沙土拿出去, 把沙土拿出去,這叫 「純水」, 純水」,就剩 」,就剩清 就剩清水了。 水了。這個名字, 這個名字,就叫「 就叫「永斷根本無明」 永斷根本無明」──永遠斷 ──永遠斷 除根本無明了。 除根本無明了。你把土和水和到一起就渾了; 把土和水和到一起就渾了;渾了, 渾了,要澄清 要澄清,就要一段 很長的時間, 很長的時間,再把泥搬出去, 再把泥搬出去,這費了很多功夫, 這費了很多功夫,然後才到純真 然後才到純真澄清的這 種景象。 種景象。純真,就沒有沙土了, 就沒有沙土了,到這清 到這清淨、清潔的水, 潔的水,這叫「 這叫「永斷根本 無明」。 無明」。這根本的無明 」。這根本的無明, 這根本的無明,就是生相的無明, 就是生相的無明,這不容易斷的, 這不容易斷的,你不要以為 不要以為 就只有把泥去了, 就只有把泥去了,這麼簡單的。 簡單的。在等覺菩薩還有一分生相無明, 在等覺菩薩還有一分生相無明,一分是 很少很少的、 很少很少的、很微細的。 很微細的。根本無明又叫生相無明;「 根本無明又叫生相無明;「生 ;「生」,就是 」,就是眾 就是眾生; 「相」,就是我相 」,就是我相、 就是我相、人相、 人相、眾生相、 生相、壽者相的「 壽者相的「相」。你 」。你最後若是斷了 這一分的生相無明, 這一分的生相無明,就成佛了! 就成佛了!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20 of 206
M3結證極果 明相精純, 明相精純,一切變現不為 一切變現不為煩惱, 煩惱,皆合涅槃清 皆合涅槃清淨妙德。 淨妙德。 明相精純: 明相精純:你把泥土去盡了, 把泥土去盡了,這種清 這種清淨而澄清 淨而澄清的「明相」, 明相」,就是妄無不 」,就是妄無不 盡、真無不存; 無不存;妄都沒有了, 妄都沒有了,完全是真 完全是真的了。 的了。這是到那個究竟的極果, 這是到那個究竟的極果, 也就是成佛了。 也就是成佛了。在這個時候, 在這個時候,這由光明中所顯現出來一種的明相「 這由光明中所顯現出來一種的明相「精 純」,一點無明煩惱都沒有了 」,一點無明煩惱都沒有了。 一點無明煩惱都沒有了。一切變現不為 一切變現不為煩惱: 煩惱:在這個時候, 在這個時候,無論 再有什麼 再有什麼變現, 變現,這都不是煩惱了。 這都不是煩惱了。這個時候, 這個時候,不是說 不是說「煩惱即菩提」, 煩惱即菩提」, 這時候根本就沒有煩惱了! 這時候根本就沒有煩惱了!因為永斷根本無明, 永斷根本無明,把無明都斷了, 把無明都斷了,你自然 就沒有煩惱了。 就沒有煩惱了。皆合涅槃清 皆合涅槃清淨妙德: 淨妙德:這所有一切都是與涅槃不生不滅這 種的道理相合, 種的道理相合,這「清淨妙德」 淨妙德」是清淨無染的, 淨無染的,沒有染污 沒有染污的這種微妙功 德。 K2決定從根解結脫纏入圓通義(分二) L1教從根以解結
L2示脫纏入圓通
M1決發增上勝心
M2法喻當知結處
M4備顯六根功德
M5教其悟圓入一
L1分五 M3確實指根是結
今M1 第二義者, 第二義者,汝等必欲發菩提心, 汝等必欲發菩提心,於菩薩乘生大勇猛, 於菩薩乘生大勇猛,決定棄捐諸有為 決定棄捐諸有為 相。 第二義者: 第二義者:第一個決定義已經說 第一個決定義已經說給你們各位聽了。 們各位聽了。第二個決定義是什麼 第二個決定義是什麼 呢?汝等必欲發菩提心: 汝等必欲發菩提心:你們在座的聲聞、 們在座的聲聞、緣覺這些個有學的人, 覺這些個有學的人,你們 必定要發迴小向大的菩提心、 必定要發迴小向大的菩提心、發覺悟的心。 發覺悟的心。於菩薩乘生大勇猛: 於菩薩乘生大勇猛:你發菩 提心, 提心,要行菩薩道; 要行菩薩道;要行菩薩道, 要行菩薩道,就要在菩薩乘上。 就要在菩薩乘上。菩薩乘, 菩薩乘,就是大 乘;發大乘菩薩心。 發大乘菩薩心。要怎麼樣 怎麼樣呢?「生大勇猛 ?「生大勇猛」, 生大勇猛」,不要忽進忽退 」,不要忽進忽退, 不要忽進忽退,不要 向前走兩步 向前走兩步,向後退三步 向後退三步,必須要生出最大的, 必須要生出最大的,再沒有那麼 再沒有那麼大的勇猛。 大的勇猛。 「勇」,就是勇敢 」,就是勇敢, 就是勇敢,有勇氣; 有勇氣;有勇氣, 有勇氣,就向前去爭取最後的勝利。 就向前去爭取最後的勝利。什麼 叫「猛」呢?好像老虎, 好像老虎,中國人都叫牠 中國人都叫牠叫猛虎, 叫猛虎,因為牠往前一撲, 往前一撲,這個 力量最大不過的, 力量最大不過的,你什麼力量也擋 力量也擋不住牠 不住牠;這是「 這是「猛」,非常勇猛的 」,非常勇猛的。 非常勇猛的。 古來大將, 古來大將,戰無不勝, 戰無不勝,百戰百勝, 百戰百勝,好像楚霸王也就是個「 好像楚霸王也就是個「猛」。勇將又 」。勇將又 叫猛將, 叫猛將,是最勇猛了; 是最勇猛了;他也不怕死, 他也不怕死,也不怕種種困難, 也不怕種種困難,敵人怎麼 敵人怎麼樣 怎麼樣強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21 of 206
盛,他也不怕的, 他也不怕的,這就叫勇猛。 這就叫勇猛。 決定棄捐諸有為 決定棄捐諸有為相:「決定」, 決定」,不要猶疑 」,不要猶疑。「 不要猶疑。「棄 。「棄」,捨棄 」,捨棄;「 捨棄;「捐 ;「捐」,不 」,不 要了。 要了。不要想修大乘, 不要想修大乘,又捨不了小乘。 又捨不了小乘。好像阿難想要發大乘菩薩心, 好像阿難想要發大乘菩薩心,又 捨不得這個因緣 捨不得這個因緣法,說:「佛 :「佛說的因緣 的因緣法,是不錯嘛 是不錯嘛!怎麼現在佛又不 怎麼現在佛又不 要因緣 要因緣法了? 法了?又叫我們不要修這個因緣 又叫我們不要修這個因緣法?」他還捨不得 ?」他還捨不得。 他還捨不得。想要修大乘 法,又捨不得小乘的道理, 又捨不得小乘的道理,這就沒能決定! 這就沒能決定!你有猶疑心, 有猶疑心,忽進忽退, 忽進忽退,猶 疑未決, 疑未決,沒能決定。 沒能決定。好像人做一件什麼 好像人做一件什麼事,「我決定了 ,「我決定了!」 我決定了!」我決定要做 !」我決定要做 這件事, 這件事,就要做去, 就要做去,不要一個人踩 不要一個人踩著兩隻船。 著兩隻船。中國有這麼 中國有這麼一句話, 一句話,說 「一個人腳 一個人腳踏兩條船, 踏兩條船,又要往江北, 又要往江北,又要去江南」, 又要去江南」,兩隻 」,兩隻腳踩 兩隻腳踩在兩條船 腳踩在兩條船 上,這隻腳 這隻腳想到江北去, 想到江北去,那隻腳 那隻腳就想到江南去。 就想到江南去。你說是到江北? 是到江北?江南? 江南? 一個人上了兩條船上, 一個人上了兩條船上,一隻腳踩 一隻腳踩著一條船 腳踩著一條船, 著一條船,這就是猶疑未決, 這就是猶疑未決,沒有決 定! 現在講要決定, 現在講要決定,決定捐棄什麼 決定捐棄什麼呢?「諸有 ?「諸有為 諸有為相」,棄捐諸有 」,棄捐諸有為 棄捐諸有為法;這兒 指小乘法是有為 指小乘法是有為法。什麼叫「有為」呢?就是有所作為 就是有所作為,就是有形有相 的。凡有形相的, 凡有形相的,都是有為 都是有為法。有為法因為 法因為有形相, 有形相,終究會變壞的, 終究會變壞的,所 以這有為 以這有為是會壞的; 是會壞的;而無為 而無為法是無形無相的, 法是無形無相的,永遠都不會變壞。 永遠都不會變壞。前邊經 上不講? 上不講?你看虛空什麼 空什麼時候爛過、 時候爛過、壞過? 壞過?沒有壞過, 沒有壞過,也沒有爛過。 也沒有爛過。為什 麼它不壞不爛 麼它不壞不爛呢 就因為它無相 無相可循。所以經上常常舉 所以經上常常舉出虛空來 不壞不爛呢?就因為它 為它無相, 無相,無相可循。 做比喻 做比喻,虛空就代表如來藏性; 空就代表如來藏性;比喻如來藏性就是虛 如來藏性就是虛空,虛空也就是如 來藏性。 來藏性。 M2法喻當知結處 應當審詳煩惱根本, 應當審詳煩惱根本,此無始來發業潤生, 此無始來發業潤生,誰作誰受? 誰作誰受?阿難! 阿難!汝修菩提, 汝修菩提, 若不審觀煩惱根本, 若不審觀煩惱根本,則不能知虛 則不能知虛妄根塵, 妄根塵,何處顛 何處顛倒。處尚不知, 不知,云何降 伏,取如來位? 取如來位? 阿難! 阿難!汝觀世間解結之人, 汝觀世間解結之人,不見所結, 不見所結,云何知解? 云何知解?不聞虛 不聞虛空被汝隳 空被汝隳裂, 何以故? 何以故?空無形相, 空無形相,無結解故。 無結解故。 應當審詳煩惱根本: 應當審詳煩惱根本:阿難! 阿難!你應當審查 應當審查,詳詳細細地知道什麼 詳詳細細地知道什麼是煩惱的 根本, 根本,這你應該要知道; 應該要知道;那麼我們現在這些人也應該要知道什麼 我們現在這些人也應該要知道什麼是煩惱 的根本, 的根本,煩惱的根本在什麼 煩惱的根本在什麼地方。 地方。此無始來: 此無始來:這煩惱的根本, 這煩惱的根本,從無始劫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22 of 206
到現在, 到現在,發業潤生: 發業潤生:「發業」, 發業」,也就是造業 」,也就是造業。「 也就是造業。「潤生 。「潤生」, 潤生」,也就是托生 」,也就是托生, 也就是托生, 托生去。 托生去。由今生托生到來生, 由今生托生到來生,今生不能終了, 今生不能終了,又還有來生, 又還有來生,這叫「 這叫「潤 生」。誰作誰受 」。誰作誰受: 誰作誰受:這都是誰造業、 這都是誰造業、誰受報? 誰受報?哪一個造的業、 一個造的業、哪一個受的 報? 阿難! 阿難!汝修菩提: 汝修菩提:你修菩提覺道, 修菩提覺道,你修大乘菩薩法。 修大乘菩薩法。若不審觀煩惱根 本:你如果不審查 如果不審查觀照, 觀照,而知道這煩惱的根本。 而知道這煩惱的根本。則不能知虛 則不能知虛妄根塵, 妄根塵,何 處顛倒:你就不能知道四大、 就不能知道四大、六根、 六根、六塵、 六塵、五蘊這種種的虛 五蘊這種種的虛妄,什麼地 方是顛 方是顛倒,什麼地方就不是顛 地方就不是顛倒?處尚不知, 不知,云何降伏: 云何降伏:你這顛倒從什 麼地方來的? 地方來的?它的根本在什麼 的根本在什麼地方? 地方?你都還不知道, 都還不知道,你怎麼能就把這 怎麼能就把這顛 能就把這顛 倒、無明煩惱降伏了呢 無明煩惱降伏了呢?根本就不可能降伏。 根本就不可能降伏。取如來位: 取如來位:你既然不能降 伏,又怎麼能取得如來的果位 怎麼能取得如來的果位呢 能取得如來的果位呢?又怎麼能得到如來妙覺的極果 怎麼能得到如來妙覺的極果呢 能得到如來妙覺的極果呢?這 是不能夠 是不能夠的。你想要得到如來這妙覺的極果, 想要得到如來這妙覺的極果,一定要知道煩惱從什麼 一定要知道煩惱從什麼地 方來的! 方來的! 阿難: 阿難:釋迦牟尼佛又叫了一聲: 釋迦牟尼佛又叫了一聲:阿難哪 阿難哪!汝觀世間解結之人: 汝觀世間解結之人:你看一看 這世間上的解結之人。 這世間上的解結之人。什麼叫「解結之人」? 解結之人」?就好像一條繩子結成很多 」?就好像一條繩子結成很多 疙瘩的結扣, 的結扣,想要把這些結扣解開, 想要把這些結扣解開,這叫「 這叫「解結」。 解結」。上邊這個 」。上邊這個「 上邊這個「解」, 就是把它 就是把它解開; 解開;下邊這個「 下邊這個「結」,就是那個 」,就是那個疙 就是那個疙瘩。這一條繩結成一個 扣,這叫「 這叫「結」,中國的俗話叫 」,中國的俗話叫疙 中國的俗話叫疙瘩。想要解扣這個人, 想要解扣這個人,不見所結, 不見所結,云 何知解: 何知解:不見這個扣── 不見這個扣──這個 ──這個疙 這個疙瘩。你怎麼知道可以解 怎麼知道可以解它 知道可以解它呢?你連疙瘩 都沒有見著, 都沒有見著,怎麼知道解 怎麼知道解呢 知道解呢?這也就是前文所說 這也就是前文所說,你若知道什麼 若知道什麼地方生 出的顛 出的顛倒,你知道這顛 知道這顛倒了, 倒了,才能除這個顛 才能除這個顛倒。如果顛 如果顛倒的根源不知 道,你不知道從什麼 不知道從什麼地方來的顛 地方來的顛倒,怎麼能除 怎麼能除你 能除你這個顛 這個顛倒呢? 所以現在這一段文, 所以現在這一段文,就比方用一條繩結成結, 就比方用一條繩結成結,想要把這個繩扣解開, 想要把這個繩扣解開,一 定要知道繩扣的所在; 定要知道繩扣的所在;你如果不知道繩扣的所在, 如果不知道繩扣的所在,怎麼會知道解繩扣的 怎麼會知道解繩扣的 方法呢 方法呢?所以現在你 所以現在你修道, 修道,要先知道顛 要先知道顛倒的妄想從什麼 倒的妄想從什麼地方生出來的, 地方生出來的, 你若不知道它 若不知道它的處所, 的處所,就不能用功修行。 就不能用功修行。 現在就先提出這沒有結解的東西。 現在就先提出這沒有結解的東西。沒有結解是什麼 沒有結解是什麼呢?虛空。不聞虛 不聞虛空 被汝隳 被汝隳裂:我可沒有聽任何人說 我可沒有聽任何人說過,說過什麼 過什麼呢?這個「 這個「虛空」被任何 人把它 人把它破壞了。「 破壞了。「隳 。「隳裂」,就是把 」,就是把它 就是把它破壞、 破壞、碎裂了, 碎裂了,把它割成一段一段 的。說把這個虛 把這個虛空,割得一部份 割得一部份一部份 一部份的,把它隳裂、毀滅了它 滅了它;我沒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23 of 206
有聽見這個說 有聽見這個說法!何以故: 何以故:為什麼沒有任何人聽見過呢 沒有任何人聽見過呢?空無形相, 空無形相,無 結解故: 結解故:這「空」根本就是個空, 根本就是個空,空是無形相的, 空是無形相的,也沒有一個繩扣, 也沒有一個繩扣,所 以也不須要解。 以也不須要解。你這「如來藏性」, 如來藏性」,也和 」,也和虛 也和虛空是一樣的! 空是一樣的! M3確實指根是結 則汝現前眼耳鼻舌及與身心, 則汝現前眼耳鼻舌及與身心,六為賊媒, 賊媒,自劫家寶。 自劫家寶。由此無始, 由此無始,眾生世 界生纏縛故, 界生纏縛故,於器世間不能超越。 於器世間不能超越。 則汝現前眼耳鼻舌及與身心: 則汝現前眼耳鼻舌及與身心:「身心」, 身心」,也就是身 」,也就是身、 也就是身、意。這兒指出來 了,「則汝 ,「則汝」, 則汝」,就是 」,就是你 就是你。什麼呢?就是你 就是你現前眼睛、 現前眼睛、耳朵、鼻子、 鼻子、舌, 及與身、 及與身、意。六為賊媒, 賊媒,自劫家寶: 自劫家寶:這六種, 這六種,就是做賊的一個媒人, 就是做賊的一個媒人,做 賊的一個介紹者, 賊的一個介紹者,自己偷 自己偷自己家裏的財寶。 自己家裏的財寶。我們每 我們每一個人, 一個人,以為眼睛、 眼睛、 耳朵、鼻子、 鼻子、舌、身、意,這是幫 這是幫忙自己的。 忙自己的。其實就因為 其實就因為這六個壞東 西,把我們自性的法寶都給偷 把我們自性的法寶都給偷去了, 去了,自己還不知道呢 自己還不知道呢!自己還以為 自己還以為眼、 耳、鼻、舌、身、意這六種, 意這六種,是對我最最好的朋友; 是對我最最好的朋友;殊不知這六種東 西,就是招賊入舍的東西。 就是招賊入舍的東西。招賊入舍, 招賊入舍,劫奪你 劫奪你的家寶, 的家寶,都是這六個東 西! 怎麼說呢 怎麼說呢? 說呢?譬如你 譬如你眼睛見著東西了。 眼睛見著東西了。本來沒有見著的時候, 本來沒有見著的時候,所謂「 所謂「眼不 見口不饞 見口不饞,耳不聽心不煩」。 耳不聽心不煩」。眼睛不看見人家吃東西也罷 」。眼睛不看見人家吃東西也罷, 眼睛不看見人家吃東西也罷,你這一看 見,啊,這饞欲流涎了! 欲流涎了!喉嚨裏就要伸出一隻手來, 裏就要伸出一隻手來,把那個東西拿來就 吃了它 吃了它。為什麼嘴它就要這樣子饞呢 就要這樣子饞呢? 饞呢?就因為 就因為眼睛看見了! 眼睛看見了!看見人家吃 的東西那麼 的東西那麼好,我也就想要吃。 我也就想要吃。你說:「眼睛是好東西 :「眼睛是好東西, 眼睛是好東西,它幫忙我看見 東西。」 東西。」就因 。」就因為它 就因為它幫 為它幫忙你看見東西, 看見東西,所以就生出來很多煩惱。 所以就生出來很多煩惱。譬如, 譬如,你 看見美色, 看見美色,就貪美色; 就貪美色;貪到手裏了, 貪到手裏了,也是煩惱; 也是煩惱;貪不到手裏, 貪不到手裏,也是煩 惱。怎麼說 怎麼說?貪不到手裏, 貪不到手裏,你追求這個美色, 追求這個美色,這是煩惱; 這是煩惱;貪到手裏, 貪到手裏,你 發生種種的問題, 發生種種的問題,這又是煩惱。 這又是煩惱。為什麼?就因為 就因為眼睛看見美色貪了, 眼睛看見美色貪了,所 以就生出煩惱。 以就生出煩惱。 耳朵聽著美好的音聲, 聽著美好的音聲,這歡喜聽, 這歡喜聽,就生出來一種貪欲的心。 就生出來一種貪欲的心。這種貪欲的 心一生出來, 心一生出來,也就是沒有得到的時候就想要得到, 也就是沒有得到的時候就想要得到,已經得到了又怕丟 已經得到了又怕丟 了。所以這耳朵 所以這耳朵,也令你 也令你生很多煩惱。 生很多煩惱。生出煩惱, 生出煩惱,這就是劫你 這就是劫你家的財 寶。你若沒有煩惱, 若沒有煩惱,那你的寶貝就沒有丟 的寶貝就沒有丟;你一生出煩惱來了, 一生出煩惱來了,你的寶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24 of 206
貝就丟 貝就丟了。所謂「 所謂「千日打柴一火焚」, 千日打柴一火焚」,你 」,你打一千天的柴火, 打一千天的柴火,就因為 就因為一根 火柴, 火柴,就會把它 就會把它燒了! 燒了!這也就是你 這也就是你修養了一千天, 修養了一千天,這功夫有進步 這功夫有進步,也有 一點輕安的境界了, 一點輕安的境界了,忽然間生起煩惱, 忽然間生起煩惱,發了無明, 發了無明,這把你 這把你的功夫都燒 了。所謂「 所謂「星星之火, 星星之火,燒去功德之林」, 燒去功德之林」,把 」,把你的功德就都給燒了。 的功德就都給燒了。 鼻子一聞到香氣, 鼻子一聞到香氣,心裏也生出一種貪心。 心裏也生出一種貪心。舌頭嚐 舌頭嚐著好味, 著好味,也生出一種貪 心來。 心來。身遇著觸, 身遇著觸,觸,有順情的觸、 有順情的觸、逆情的觸。 逆情的觸。怎麼叫順情的觸 怎麼叫順情的觸呢 叫順情的觸呢?就 是你所歡喜的; 所歡喜的;逆情的觸, 逆情的觸,就是你 就是你所不歡喜的。 所不歡喜的。意緣法,意緣法塵, 法塵,也 就生出法執。 就生出法執。 所以你 所以你因為這眼、 這眼、耳、鼻、舌、身、意,就生出種種的煩惱, 就生出種種的煩惱,把你家裏 的財寶就都給劫去了。 的財寶就都給劫去了。講「無漏」, 無漏」,眼 」,眼、耳、鼻、舌、身、意這六種, 意這六種, 生出六種識, 生出六種識,這都是「 這都是「漏」。你 」。你若能到「 若能到「眼觀形色內 眼觀形色內無有, 無有,耳聽塵事心 不知」 不知」這個境界上了, 這個境界上了,就不會被這個土匪打劫你 就不會被這個土匪打劫你的財寶了, 的財寶了,不會搶奪你 不會搶奪你 的家珍了。 的家珍了。如果你 如果你沒有這個功夫, 沒有這個功夫,沒有定力, 沒有定力,跟著眼、 跟著眼、耳、鼻、舌、 身、意去跑 意去跑,沒能迴光返照, 沒能迴光返照,那都是叫「 那都是叫「漏」。又叫被賊把財寶給搶去 」。又叫被賊把財寶給搶去 了!這是眼、 這是眼、耳、鼻、舌、身、意這六種, 意這六種,給賊做的媒人! 給賊做的媒人! 怎麼叫 怎麼叫「媒人」 媒人」呢?在美國這國家, 在美國這國家,沒有這種的風氣; 沒有這種的風氣;在中國, 在中國,男女結 婚,一定要有媒人。 一定要有媒人。在中國早期列國那個時代, 在中國早期列國那個時代,沒有媒人, 沒有媒人,就好像現在 西方人, 西方人,自己找對象, 自己找對象,自己去拍拖 自己去拍拖,自己隨便找男女去。 自己隨便找男女去。在周朝以前更 自由, 自由,男女的情形無拘無束, 男女的情形無拘無束,一點規矩也都不須要講; 一點規矩也都不須要講;男人幾多個女朋 友都沒問題, 友都沒問題,女人幾多個男朋友也沒有問題。 女人幾多個男朋友也沒有問題。以前是這樣子, 以前是這樣子,可是孔子 出生後, 出生後,刪詩書、 刪詩書、定禮樂, 定禮樂,男女結婚, 男女結婚,一定要有媒人給介紹。 一定要有媒人給介紹。媒人怎麼 媒人怎麼 介紹呢 介紹呢?媒人看這個男人和這個女人很相稱的, 媒人看這個男人和這個女人很相稱的,大家年齡也不差太多, 大家年齡也不差太多, 身分、 身分、貧富也不會太懸殊, 貧富也不會太懸殊,就給介紹了。 就給介紹了。說是某某的小姐, 是某某的小姐,很有德行 的;某某的少爺、 某某的少爺、或者學生, 或者學生,也是很聰明的。 也是很聰明的。這麼一介紹, 一介紹,就成功了, 就成功了, 這叫「 這叫「媒人」。 媒人」。 現在這個地方說 現在這個地方說「媒人」, 媒人」,也就是什 眼睛看見六塵的境界了,中 」,也就是什麼 也就是什麼呢?眼睛看見六塵的境界了, 間就生出六識; 間就生出六識;生出六識, 生出六識,就互相這麼 就互相這麼勾結。 勾結。六根、 六根、六塵、 六塵、六識這互相 一勾結, 一勾結,就好像做媒人, 就好像做媒人,給兩家做了親家。 給兩家做了親家。做了親家, 做了親家,大家就往來; 大家就往來;這 一往來, 一往來,殊不知這是個賊, 殊不知這是個賊,就把自性的功德法財給偷 就把自性的功德法財給偷去了, 去了,這叫「 這叫「媒 介」,劫去了家珍 」,劫去了家珍, 劫去了家珍,自劫家裏的寶貝。 自劫家裏的寶貝。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25 of 206
你家裏的寶貝是什麼 家裏的寶貝是什麼呢?你自己應該知道的! 自己應該知道的!你自己認為 自己認為什麼是你的寶 貝,就應該好好保守著。 就應該好好保守著。我不知道你 我不知道你的寶貝是什麼 的寶貝是什麼?你也不知道我的寶 貝是什麼 貝是什麼?說:「我知道我的寶貝 :「我知道我的寶貝! 我知道我的寶貝!我的寶貝是金子、 我的寶貝是金子、是銀子、 是銀子、是鑽 石,這些值 這些值錢的東西, 錢的東西,都是我家裏的寶貝。」 都是我家裏的寶貝。」這都不是的 。」這都不是的! 這都不是的!我雖然不知 道你的寶貝, 的寶貝,但是你 但是你若認為 若認為這個是你 這個是你的寶貝, 的寶貝,那就錯了! 那就錯了!說:「我家 :「我家 裏,什麼是我的寶貝啊 是我的寶貝啊?」這回 ?」這回你 這回你自己都不知道了吧 自己都不知道了吧! 那麼你自己不知道, 自己不知道,我現在還可以告訴你 我現在還可以告訴你!我先前問你 我先前問你,你說你知道金 銀財寶是你 銀財寶是你自己的寶貝, 自己的寶貝,我認為 我認為這個不是你 這個不是你的寶貝。 的寶貝。你真正的寶貝是什 麼呢?我想不告訴你 我想不告訴你,但是你 但是你又想要知道; 又想要知道;我又想順你 我又想順你的意思告訴你 的意思告訴你, 但是我又怕你 但是我又怕你不相信; 不相信;你說,這很困難的! 這很困難的!所以現在我也不知道是告訴 你好,是不告訴你 是不告訴你好?若告訴你 若告訴你,你知道又不信, 知道又不信,這也費了我一番的心 血。我若不告訴你 我若不告訴你,你又想要知道, 又想要知道,我又想或者你 我又想或者你會相信, 會相信,所以現在我 還是告訴你 還是告訴你! 什麼是你自己的財寶呢 自己的財寶呢?就是如來藏性, 就是如來藏性,你的「常住真 常住真心,性淨明 體」,那是 」,那是你 自己家裏的本有家珍,你自己真 自己真正的財寶。 正的財寶。再有, 再有,你「自 那是你自己家裏的本有家珍, 性的佛寶、 性的佛寶、自性的法寶、 自性的法寶、自性的僧寶」, 自性的僧寶」,這也是 」,這也是你 這也是你的寶。 的寶。還有, 還有,你應該 把你自己的身體修戒、 自己的身體修戒、修定、 修定、修慧;「 修慧;「戒 ;「戒、定、慧」,這也是 」,這也是你 這也是你自己的 寶貝。 寶貝。再者, 再者,你自己這「 自己這「自性的光明覺性」, 自性的光明覺性」,這是 」,這是你 這是你真正的財寶。 正的財寶。 說:「那我也看不見 :「那我也看不見, 那我也看不見,怎麼會 怎麼會丟呢?」 丟呢?」所以我不想告訴 ?」所以我不想告訴你 所以我不想告訴你也就是這一 點;因為你看不見, 看不見,你就不相信。 就不相信。你說那看不見, 那看不見,怎麼會 怎麼會丟呢? 丟呢?這個難 怪你不相信, 不相信,的確是看不見的東西。 的確是看不見的東西。可是看不見, 可是看不見,你有一種感覺。 有一種感覺。你這 種感覺, 種感覺,你若有智慧, 若有智慧,這就是你 這就是你寶貝多一點; 寶貝多一點;你若愚癡, 若愚癡,那你就是寶貝 都丟了。你自己想一想, 自己想一想,你現在是愚癡、 現在是愚癡、是智慧啊 是智慧啊? 如果你 如果你自己認為 自己認為自己和佛的智慧是一樣了, 自己和佛的智慧是一樣了,好像今天來那位「 好像今天來那位「祖師」, 祖師」, 他說他和佛是一樣的; 他和佛是一樣的;你說我若殺了他, 我若殺了他,就會把他嚇跑 就會把他嚇跑了!可是我殺 他,犯不犯戒呢 犯不犯戒呢?我殺這種的人, 我殺這種的人,根本就沒殺, 根本就沒殺,所以也不犯戒的, 所以也不犯戒的,他沒 有嘛!哈,我告訴你 我告訴你們,你們再遇著這種人, 們再遇著這種人,你們不必殺他, 們不必殺他,就先打他 一頓! 一頓!由頭上打到腳 由頭上打到腳上,看看他痛不痛。 看看他痛不痛。他若說 他若說:「你 :「你為什麼打我?」 打我?」 你說:「我打 :「我打虛 我打虛空呢!你根本沒有個你 根本沒有個你,怎麼知道痛 怎麼知道痛呢 知道痛呢?你如果知道 痛,就是凡夫俗子, 就是凡夫俗子,和一般人沒有分別, 和一般人沒有分別,不能和佛比。 不能和佛比。你若不知道痛, 若不知道痛,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26 of 206
是什麼 是什麼呢?木頭和石頭塊。 木頭和石頭塊。這是沒有知覺的東西, 這是沒有知覺的東西,是和糞土一樣的。」 是和糞土一樣的。」 所以我告訴你 所以我告訴你們,你到任何的地方, 到任何的地方,千萬千萬不要逞這種狂慧。 千萬千萬不要逞這種狂慧。不要以 為自己是一個不得了的,「 自己是一個不得了的,「喔 ,「喔,我和佛無二無別了! 我和佛無二無別了!我就是佛嘛 我就是佛嘛!我就 是祖師嘛 是祖師嘛!」這種人 !」這種人, 這種人,將來一定下無間地獄的。 將來一定下無間地獄的。為什麼?他在現在已經 就發癲了, 就發癲了,他發瘋了! 他發瘋了!英文叫什麼 英文叫什麼?crazy。 crazy。你說他怎麼能修成佛 怎麼能修成佛呢 能修成佛呢?你 還看見有一個「 還看見有一個「癲佛」 癲佛」嗎?沒有的。 沒有的。所以這種人, 所以這種人,也不能學佛法的, 也不能學佛法的,他 根本就入天魔外道的知見裏頭去了! 根本就入天魔外道的知見裏頭去了!所以這種人, 所以這種人,佛都不能救他的, 佛都不能救他的,這 種人是最可憐的。 種人是最可憐的。 由此無始, 由此無始,眾生世界生纏縛故: 生世界生纏縛故:就因為 就因為這六根、 這六根、六塵生出六識, 六塵生出六識,這麼互 相勾結, 相勾結,狼狽為 狼狽為奸。狼狽為 狼狽為奸,這是中國一句成語; 這是中國一句成語;怎麼叫狼狽 怎麼叫狼狽為 叫狼狽為奸 呢?狼,前腿長, 前腿長,後腿短; 後腿短;狽,前腿短, 前腿短,後腿長。 後腿長。所以兩種畜生要互相 合作, 合作,狼藉著狽的兩條後腿, 狼藉著狽的兩條後腿,狽藉著狼的兩條前腿, 狽藉著狼的兩條前腿,這兩種畜生才能既 這兩種畜生才能既 跑得快, 得快,又爬得高, 又爬得高,這叫「 這叫「狼狽為 狼狽為奸」。現在這六賊眼 」。現在這六賊眼、 現在這六賊眼、耳、鼻、舌、 身、意,接觸色、 接觸色、聲、香、味、觸、法,又生出六識, 又生出六識,這互相媒介, 這互相媒介,互 相狼狽為 相狼狽為奸,這麼樣子就來作怪。 樣子就來作怪。就這樣從無始劫到現在眾 就這樣從無始劫到現在眾生相續、 生相續、世 界相續, 界相續,眾生和這個世界就攪到一起了。 生和這個世界就攪到一起了。眾生也離不開世界了, 生也離不開世界了,世界也 把眾生好像用膠膠住了, 生好像用膠膠住了,擺脫不開了, 不開了,互相纏繞著。 互相纏繞著。 於器世間不能超越: 於器世間不能超越:山河大地、 山河大地、一切房廊屋舍, 一切房廊屋舍,這所有的依報叫「 這所有的依報叫「器世 間」;眾 」;眾生就叫「 生就叫「有情世間」。 有情世間」。這有情的世間 」。這有情的世間, 這有情的世間,就不能離開這個器世 間,器世間也吸引著這個有情世間; 器世間也吸引著這個有情世間;這兩種互相勾結, 這兩種互相勾結,就不能解脫 就不能解脫了。 「超越」, 超越」,超是超 」,超是超脫 超是超脫,越是離開。 越是離開。眾生也在這個世界, 生也在這個世界,世界也就把眾 世界也就把眾生 吸得緊緊的, 吸得緊緊的,就像吸鐵石吸這一種業力, 就像吸鐵石吸這一種業力,互相不能離開了! 互相不能離開了!所以前邊講 眾生相續、 生相續、世界相續、 世界相續、業果相續, 業果相續,這都有連帶的關係的, 這都有連帶的關係的,互相利用。 互相利用。也 就是你 就是你沒有眾 沒有眾生,也就沒有世界; 也就沒有世界;沒有世界, 沒有世界,也就沒有業果了。 也就沒有業果了。所以有 了業果, 了業果,又要有世界, 又要有世界,又要有眾 又要有眾生;若是一樣沒有了, 若是一樣沒有了,都空了。 都空了。所以這 三樣也就互相利用, 三樣也就互相利用,眾生、世界、 世界、業果, 業果,你也不叫我走, 也不叫我走,我也不叫你 我也不叫你 走,互相這麼 互相這麼勾結, 勾結,所以就不能解脫 所以就不能解脫了! M4備顯六根功德(分三) N1徵釋眾生世界
N2涉成本有數量
N3顯示六根具缺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27 of 206
今N1 阿難! 阿難!云何名為 云何名為眾生世界? 生世界?世為遷流, 遷流,界為方位。 方位。汝今當知, 汝今當知,東西南 北、東南西南、 東南西南、東北西北, 東北西北,上下為 上下為界。過去未來現在為 過去未來現在為世。方位有十, 方位有十, 流數有三。 流數有三。 阿難! 阿難!我現在問問你 我現在問問你,云何名為 云何名為眾生世界: 生世界:什麼叫「眾生」?什 」?什麼叫個 「世界」? 世界」?你 」?你知道不知道呢 知道不知道呢?阿難? 阿難?阿難沒有回答。 阿難沒有回答。所以佛就給他解釋 了。什麼叫世界? 叫世界?我告訴你 我告訴你!世為遷流: 遷流:「世」,就是遷流 」,就是遷流, 就是遷流,互相遷變 而流動的, 而流動的,這就叫個「 這就叫個「世」。界 」。界為方位: 方位:什麼叫「界」呢?就是有一個 方位, 方位,有一個位置, 有一個位置,這叫做「 這叫做「界」。 汝今當知: 汝今當知:阿難! 阿難!你現在應當要知道, 現在應當要知道,知道什麼 知道什麼呢?你知道東西南北 知道東西南北: 東西南北: 這有四方; 這有四方;又有東南西南 又有東南西南、 東南西南、東北西北: 東北西北:這又有四隅。 這又有四隅。上下為 上下為界:再加 上、下,這叫一個「 這叫一個「界」。這是方位 」。這是方位, 這是方位,有東方、 有東方、有西方、 有西方、有南方、 有南方、有北 方,這是方位, 這是方位,又有上、 又有上、下,這叫一個界。 這叫一個界。過去未來現在為 過去未來現在為世:過去 世、現在世、 現在世、未來世, 未來世,這叫「 這叫「世」。方位有十 」。方位有十: 方位有十:「方」,就有十方 」,就有十方, 就有十方,即 東、南、西、北,東南、 東南、西南, 西南,東北、 東北、西北, 西北,共八方; 共八方;再加上、 再加上、下,共 十個方位。 十個方位。流數有三: 流數有三:從遷流的數來說 從遷流的數來說,就有三個, 就有三個,即三世。 即三世。 N2涉成本有數量 一切眾 一切眾生織妄相成, 生織妄相成,身中貿遷, 身中貿遷,世界相涉 世界相涉。而此界性, 而此界性,設雖十方, 設雖十方,定位 可明。 可明。世間祇目東西南北, 世間祇目東西南北,上下無位, 上下無位,中無定方。 中無定方。四數必明, 四數必明,與世相 涉,三四四三, 三四四三,宛轉十二。 宛轉十二。流變三疊, 流變三疊,一十百千, 一十百千,總括始終, 總括始終,六根之 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 各各功德有千二百。 一切眾 一切眾生織妄相成: 生織妄相成:所有的世界上一切眾 所有的世界上一切眾生互相組織, 生互相組織,這種的妄相成就 現出來了。 現出來了。身中貿遷, 身中貿遷,世界相涉 世界相涉:在這個身裏邊, 在這個身裏邊,也就好像貿易做生 意,互相交易, 互相交易,你有的東西就換給我, 有的東西就換給我,我有的東西你 我有的東西你沒有, 沒有,我就換給 你。這互相貿易, 這互相貿易,在這個身體裏邊做生意, 在這個身體裏邊做生意,又互相遷變而運轉; 又互相遷變而運轉;和這個 世界就互相干涉 世界就互相干涉。這「世界相涉 世界相涉」你是看不見的, 是看不見的,但是互相都有連帶關 係的, 係的,互相都有干涉 互相都有干涉的;你也不能離我, 也不能離我,我也不能離你 我也不能離你。眾生、業果、 業果、 世界互相勾結, 世界互相勾結,來開一個大公司, 來開一個大公司,做這個大的買賣。 做這個大的買賣。整個世界裏邊, 整個世界裏邊,每 一個人身裏邊為 一個人身裏邊為一個小公司; 一個小公司;整個世界, 整個世界,就做一個大公司, 就做一個大公司,做一個大生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28 of 206
意。互相來以無易有、 互相來以無易有、以有易無, 以有易無,互相這麼 互相這麼都有連帶的關係的, 都有連帶的關係的,這叫 「世界相涉 世界相涉」,互相都有交 」,互相都有交涉 互相都有交涉的;你和我也有點連帶的關係, 和我也有點連帶的關係,我和你 我和你也 不能脫 不能脫離這種的關係。 離這種的關係。這個世界、 這個世界、業果、 業果、眾生互相都離不了的, 生互相都離不了的,有小公 司、大公司這種情形。 大公司這種情形。你說,這生意都不錯的! 這生意都不錯的! 而此界性, 而此界性,設雖十方, 設雖十方,定位可明: 定位可明:在這個界性, 在這個界性,雖然說 雖然說是有十個方位, 是有十個方位, 但是各有一定的方位, 但是各有一定的方位,這是我們每 這是我們每一個人都知道的。 一個人都知道的。世間祇目東西南 北,上下無位, 上下無位,中無定方: 中無定方:「目」,就是名目 」,就是名目, 就是給它命名。 命名。這個世 就是名目,就是給它 間一般的人就只叫東、 間一般的人就只叫東、西、南、北這四方, 北這四方,上、下沒有位置的, 下沒有位置的,中間也 沒有一個定方。 沒有一個定方。你說這個是「 這個是「中」,是根據什 」,是根據什麼 是根據什麼講的? 講的?所以沒有一定哪 所以沒有一定哪 個是中的方位。 個是中的方位。四數必明, 四數必明,與世相涉 與世相涉:東、西、南、北這「 北這「四」的數 目,我們每 我們每一個人都知道, 一個人都知道,很明顯。 很明顯。用四方的數, 用四方的數,與「世」這個三世相 涉,互相來交易。 互相來交易。三四四三宛轉十二: 三四四三宛轉十二:三四合成十二, 三四合成十二,四三又是十二。 四三又是十二。 所以三四、 所以三四、四三, 四三,宛轉相乘, 宛轉相乘,這麼數過來也是十二, 數過來也是十二,數過去也是十二。 數過去也是十二。 這是定方位和世界的數目, 這是定方位和世界的數目,定出來是十二。 定出來是十二。 流變三疊: 流變三疊:遷流而演變, 遷流而演變,這十二就「 這十二就「三疊」。 三疊」。怎麼 」。怎麼叫 怎麼叫「三疊」 三疊」呢?就是 三四一十二, 三四一十二,再十個「 再十個「三四一十二」, 三四一十二」,這就是一百二十 」,這就是一百二十; 這就是一百二十;再一百個「 再一百個「三 四一十二」, 四一十二」,就是一千二百 」,就是一千二百, 就是一千二百,這叫「 這叫「三疊」。 三疊」。一十百千 」。一十百千: 一十百千:「一十」 一十」就是 十二,「 十二,「百 ,「百」是一百二十,「 是一百二十,「千 ,「千」是一千二百。 是一千二百。總括始終: 總括始終:由十二到這 一千二, 一千二,十二是開始, 十二是開始,一千二百是個終點。 一千二百是個終點。六根之中: 六根之中:在眼、 在眼、耳、鼻、 舌、身、意這六根裏邊, 意這六根裏邊,和世界互相有勾結的關係; 和世界互相有勾結的關係;在每一根之中, 一根之中,各 各功德有千二百: 各功德有千二百:本來這眼睛也有一千二百功德, 本來這眼睛也有一千二百功德,耳朵也有一千二百功 德,鼻子也有一千二百功德, 鼻子也有一千二百功德,舌頭也有一千二百功德, 舌頭也有一千二百功德,身也有一千二百 功德, 功德,意也有一千二百功德。 意也有一千二百功德。這「功德」, 功德」,就是 」,就是它 就是它的功能。 的功能。 弟子: 弟子:我還不清 我還不清楚「流變三疊」 流變三疊」這個意思。 這個意思。 上人:「 上人:「流變 :「流變」, 流變」,流就是遷流 」,流就是遷流, 流就是遷流,變就是變化。「 變就是變化。「三疊 。「三疊」, 三疊」,就是把 」,就是把它 就是把它重複 起來。 起來。 弟子: 弟子:問題在「 問題在「三」,為 」,為什麼是「三」呢? 上人: 上人:這就假設的, 這就假設的,假設是三。 假設是三。這個「 這個「三疊」, 三疊」,頭一個就是三四一十 」,頭一個就是三四一十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29 of 206
二,這頭一疊。 這頭一疊。為什麼?這也因為 這也因為這世界是過去、 這世界是過去、現在、 現在、未來嘛 未來嘛!過 去、現在、 現在、未來, 未來,這是「 這是「三」,再乘上四方這個 」,再乘上四方這個「 再乘上四方這個「四」,這是十二 」,這是十二, 這是十二,這 是頭一個; 是頭一個;第二個, 第二個,把它加多了到十倍上, 加多了到十倍上,是一百二; 是一百二;第三個再加到百 倍,就是一千二。 就是一千二。因為世界、 世界、業果、 業果、眾生這講起來很複雜, 生這講起來很複雜,太多了, 太多了,所 以積聚, 以積聚,一十, 一十,就十二; 就十二;百,就是一百二; 就是一百二;千,就是一千二; 就是一千二;這是假設 把它三疊。 三疊。總括起來, 總括起來,由始至終, 由始至終,在六根裏頭, 在六根裏頭,每一根就算它 一根就算它有一千二 百個功德。 百個功德。 這是釋迦牟尼佛說 這是釋迦牟尼佛說這部經典這麼 這部經典這麼樣說。這個意思往後邊會有解釋的, 這個意思往後邊會有解釋的,你 現在不要著急, 現在不要著急,後邊都有答案的。 後邊都有答案的。將來經講完, 將來經講完,你有什麼 有什麼問題不明白, 問題不明白, 還可以在這裏頭找, 還可以在這裏頭找,都可以找得著的! 都可以找得著的! N3顯示六根具缺 阿難。 阿難。汝復於中克定優劣。 汝復於中克定優劣。 如眼觀見, 如眼觀見,後暗前明, 後暗前明,前方全明, 前方全明,後方全暗, 後方全暗,左右旁觀, 左右旁觀,三分之二。 三分之二。統 論所作, 論所作,功德不全, 功德不全,三分言功, 三分言功,一分無德, 一分無德,當知眼唯八百功德。 當知眼唯八百功德。 如耳周聽, 如耳周聽,十方無遺, 十方無遺,動若邇遙, 動若邇遙,靜無邊際, 靜無邊際,當知耳根圓滿一千二百功 德。 如鼻嗅聞, 如鼻嗅聞,通出入息, 通出入息,有出有入, 有出有入,而闕中交。 而闕中交。驗於鼻根, 驗於鼻根,三分闕一, 三分闕一,當 知鼻唯八百功德。 知鼻唯八百功德。 如舌宣揚, 如舌宣揚,盡諸世間出世間智, 盡諸世間出世間智,言有方分, 言有方分,理無窮盡, 理無窮盡,當知舌根圓滿一 千二百功德。 千二百功德。 如身覺觸, 如身覺觸,識於違順, 識於違順,合時能覺, 合時能覺,離中不知, 離中不知,離一合雙。 離一合雙。驗於身根, 驗於身根,三 分闕一, 分闕一,當知身唯八百功德。 當知身唯八百功德。 如意默容, 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間出世間法, 十方三世一切世間出世間法,唯聖與凡, 唯聖與凡,無不包容, 無不包容,盡其涯 際,當知意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當知意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阿難! 阿難!汝復於中克定優劣: 汝復於中克定優劣:你在眼、 在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裏頭, 意這六根裏頭, 可以定出來好的和不好的。「 可以定出來好的和不好的。「克定 。「克定」, 克定」,就是 」,就是你 就是你自己能定出來。「 自己能定出來。「優 。「優」是 勝,「劣 ,「劣」是敗,「 是敗,「優劣 ,「優劣」, 優劣」,就是好與不好 」,就是好與不好。 就是好與不好。現在講這個六根, 現在講這個六根,就是為 就是為 將來二十五聖各選圓通的時候, 將來二十五聖各選圓通的時候,選擇哪 選擇哪一根是圓通的。 一根是圓通的。 如眼觀見: 如眼觀見:好像現在眼睛觀見, 好像現在眼睛觀見,眼睛本來有一千二百功德。 眼睛本來有一千二百功德。後暗前明: 後暗前明: 眼它能看前邊, 能看前邊,不能看後邊。 不能看後邊。這個和有佛眼的不可同日而語, 這個和有佛眼的不可同日而語,若有佛眼 的人, 的人,不單能看前, 不單能看前,也能看後、 也能看後、也能看左、 也能看左、也能看右, 也能看右,上下虛 上下虛空,他都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30 of 206
能看的; 能看的;那不算的, 那不算的,這是講凡夫的肉眼。 這是講凡夫的肉眼。前方全明, 前方全明,後方全暗: 後方全暗:眼睛看 前方都看得見, 前方都看得見,後方就看不見。 後方就看不見。左右旁觀, 左右旁觀,三分之二: 三分之二:你往左觀、 往左觀、往右 觀,也只可以看三分之二, 也只可以看三分之二,不能完全看見。 不能完全看見。統論所作, 統論所作,功德不全: 功德不全:統起 來論所作的這種功德, 來論所作的這種功德,這個眼睛的功德就不全。 這個眼睛的功德就不全。三分言功: 三分言功:它能看見三 面,只能算三分的功能。 只能算三分的功能。一分無德: 一分無德:它後邊看不見, 後邊看不見,所以一分就沒有這 種的功德了。 種的功德了。當知眼唯八百功德: 當知眼唯八百功德:你應該知道, 應該知道,眼只有八百功德, 眼只有八百功德,沒有 一千二百功德; 一千二百功德;它不是一個優勝的, 不是一個優勝的,而是一個不完全的。 而是一個不完全的。 如耳周聽, 如耳周聽,十方無遺﹕ 十方無遺﹕耳朵的聽覺是沒有障礙的, 的聽覺是沒有障礙的,十方所有的聲音, 十方所有的聲音,不 會聽不見的。 會聽不見的。不像眼睛能看前, 不像眼睛能看前,不能看後; 不能看後;能看左, 能看左,就不能看右; 就不能看右;看 右,就不能看左; 就不能看左;所以三分有功, 所以三分有功,一分無德。 一分無德。耳根是周圓的, 耳根是周圓的,周聽, 周聽,無 論前後、 論前後、左右、 左右、上下, 上下,什麼地方有聲音, 地方有聲音,都可以聽得見的。「 都可以聽得見的。「無遺 。「無遺」, 無遺」, 不會有聽不見的。 不會有聽不見的。動若邇遙: 動若邇遙:靜的聲音它 靜的聲音它聽見, 聽見,動的聲音也聽見。 動的聲音也聽見。 「若」,是比方的意思 」,是比方的意思;「 是比方的意思;「邇 ;「邇」,是近 」,是近;「 是近;「遙 ;「遙」,是遠 」,是遠。 是遠。靜無邊際: 靜無邊際:在 動的時候, 動的時候,遠、近都可以聽得見; 近都可以聽得見;靜的時候, 靜的時候,它也沒有一個邊際。 也沒有一個邊際。當知 耳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耳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你應該知道, 應該知道,這耳根是圓滿的, 這耳根是圓滿的,它具足這一千 二百功德。 二百功德。 再者, 再者,如鼻嗅聞﹕ 如鼻嗅聞﹕鼻根有一種嗅聞性, 鼻根有一種嗅聞性,這種嗅聞性, 這種嗅聞性,通出入息, 通出入息,有出有 入,而闕中交﹕ 而闕中交﹕呼吸氣, 呼吸氣,有出有入, 有出有入,這叫「 這叫「通出入息」。 通出入息」。但是出去的時 」。但是出去的時 候和入的時候, 候和入的時候,這中間有一段就停息了。 這中間有一段就停息了。驗於鼻根, 驗於鼻根,三分闕一: 三分闕一:現在是 測驗鼻根的這種功能, 測驗鼻根的這種功能,它也是三分缺一。 也是三分缺一。當知鼻唯八百功德: 當知鼻唯八百功德:你應該知 道鼻根也就只有八百功德, 道鼻根也就只有八百功德,它因為三分缺一。 三分缺一。 舌本來是嚐 舌本來是嚐味的, 味的,但是這舌有兩種的用處, 但是這舌有兩種的用處,有一種就是說 有一種就是說話的、 話的、演說 的,一種就是知道味的。 一種就是知道味的。現在取演說 現在取演說這種功能, 這種功能,如舌宣揚, 如舌宣揚,盡諸世間出 世間智: 世間智:好像舌能宣揚一切佛法, 好像舌能宣揚一切佛法,它窮盡了所有的世間和出世間的智 慧。言有方分, 言有方分,理無窮盡, 理無窮盡,當知舌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當知舌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說話的語言, 話的語言, 有某一方方言的分別, 有某一方方言的分別,可是講到理論上, 可是講到理論上,是無窮無盡的。 是無窮無盡的。所以你 所以你應該知 道舌根, 道舌根,它是最圓滿的, 是最圓滿的,有一千二百個功德。 有一千二百個功德。 怎麼叫 怎麼叫「方分」 方分」呢?好像印度人到中國, 好像印度人到中國,當初達摩祖師到中國的時候, 當初達摩祖師到中國的時候, 因為他說的印度話, 的印度話,中國人都不懂 中國人都不懂。那時候中國人很壞的, 那時候中國人很壞的,怎麼壞 怎麼壞呢? 專門排外, 專門排外,見到印度人來了, 見到印度人來了,叫印度人「 叫印度人「摩羅叉」。「 摩羅叉」。「摩羅叉 」。「摩羅叉」, 摩羅叉」,是個 」,是個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31 of 206
很不恭敬的一種俗話, 很不恭敬的一種俗話,言其很粗野的。 言其很粗野的。那麼中國人看見達摩來, 中國人看見達摩來,就叫他 「摩羅叉」, 摩羅叉」,也沒有人和他講話 」,也沒有人和他講話; 也沒有人和他講話;就算有人和他講話, 就算有人和他講話,也不太懂 也不太懂。所以 達摩祖師到各處, 達摩祖師到各處,也沒有人理他, 也沒有人理他,沒有人跟他學佛法, 沒有人跟他學佛法,他就跑 他就跑到洛陽, 到洛陽, 到熊耳山那兒去面壁去了! 到熊耳山那兒去面壁去了!這也就因為 這也就因為方言不同, 方言不同,他沒有什麼 他沒有什麼人緣。 如身覺觸﹕ 如身覺觸﹕好像身這種「 好像身這種「覺觸」 覺觸」的知覺性, 的知覺性,識於違順: 識於違順:覺觸, 覺觸,有「違情 的觸」, 的觸」,就是自己所不願意的 」,就是自己所不願意的; 就是自己所不願意的;有「順情的觸」, 順情的觸」,就是自己所歡喜的 」,就是自己所歡喜的。 就是自己所歡喜的。 合時能覺: 合時能覺:身根和外來的這種觸, 身根和外來的這種觸,在合到一起的時候, 在合到一起的時候,才能有所覺。 才能有所覺。離 中不知: 中不知:在離開的時候, 在離開的時候,就沒有覺了, 就沒有覺了,就不知道了。 就不知道了。離一合雙: 離一合雙:在離開 時,就成了每 就成了每一個自己的體相了。「 一個自己的體相了。「合雙 。「合雙」, 合雙」,若兩個合到一起 」,若兩個合到一起, 若兩個合到一起,這有了 觸覺, 觸覺,或者有順情的覺, 或者有順情的覺,或者有違情的這種覺。 或者有違情的這種覺。驗於身根: 驗於身根:考察考察這 個身根。 個身根。三分闕一: 三分闕一:三四一千二, 三四一千二,可是三分之中它 可是三分之中它缺一分, 缺一分,就只有八百 的功德。 的功德。當知身唯八百功德: 當知身唯八百功德:你應該知道這個身, 應該知道這個身,只有八百功德。 只有八百功德。 如意默容: 如意默容:「意」,是意念 」,是意念, 是意念,就是有分別的意識。 就是有分別的意識。前邊那是五塵的境 界,這個「 這個「意」,就第六意識 」,就第六意識。「 就第六意識。「默容 。「默容」, 默容」,不出聲 」,不出聲, 不出聲,沒有什麼 沒有什麼話講, 話講,這 是個「 是個「默」;「容 」;「容」,就是容納 」,就是容納。 就是容納。雖然「 雖然「意」它不出聲, 不出聲,但是它 但是它可以容 納十方三世一切世間出世間法: 十方三世一切世間出世間法:十方三世這世間和出世間的法, 十方三世這世間和出世間的法,都由 「意」來分別。 來分別。唯聖與凡, 唯聖與凡,無不包容, 無不包容,盡其涯際: 盡其涯際:也不管他是聖人、 也不管他是聖人、是 凡夫, 凡夫,都在這意念裏邊包容著, 都在這意念裏邊包容著,沒有個邊際。「 沒有個邊際。「涯 。「涯」,就是邊涯 」,就是邊涯; 就是邊涯; 「際」,是邊際 」,是邊際。 是邊際。當知意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當知意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意根也是圓滿的, 意根也是圓滿的,它也 具足一千二百個功德。 具足一千二百個功德。 M5教其悟圓入一(分二) N1令驗六悟圓
N2令入一解六
今N1 阿難! 阿難!汝今欲逆生死欲流, 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窮流根, 返窮流根,至不生滅, 至不生滅,當驗此等六受用根, 當驗此等六受用根, 誰合誰離? 誰合誰離?誰深誰淺? 誰深誰淺?誰為圓通? 圓通?誰不圓滿? 誰不圓滿?若能於此悟圓通根, 若能於此悟圓通根,逆彼 無始織妄業流, 無始織妄業流,得循圓通, 得循圓通,與不圓根, 與不圓根,日劫相倍。 日劫相倍。 阿難! 阿難!汝今欲逆生死欲流: 汝今欲逆生死欲流:佛又叫一聲阿難! 佛又叫一聲阿難!說是你現在想要不順著這 個生死的欲流流轉。 個生死的欲流流轉。你想做一個逆流的功夫。 想做一個逆流的功夫。返窮流根, 返窮流根,至不生滅: 至不生滅:你 應該再回來找一找, 應該再回來找一找,窮盡這個生死流的根本, 窮盡這個生死流的根本,到不生滅這種的程度上。 到不生滅這種的程度上。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32 of 206
當驗此等六受用根: 當驗此等六受用根:你應該看一看、 應該看一看、你應該檢驗一下! 應該檢驗一下!檢驗什麼 檢驗什麼呢? 眼、耳、鼻、舌、身、意,這六種受用根。 這六種受用根。誰合誰離: 誰合誰離:誰是和誰合到一 起?又誰和誰相離開? 又誰和誰相離開?誰深誰淺: 誰深誰淺:哪一個淺? 一個淺?哪一個深? 一個深?誰為圓通? 圓通?誰 不圓滿: 不圓滿:誰是一個最圓通無礙的根? 誰是一個最圓通無礙的根?哪一個根是不圓滿的? 一個根是不圓滿的?不圓滿, 不圓滿,就 是「不圓通」。 不圓通」。你 」。你應該先把它 應該先把它審察選擇一下。 審察選擇一下。 若能於此悟圓通根: 若能於此悟圓通根:你若能在這裏頭找著生死的根本, 若能在這裏頭找著生死的根本,能逆回來你 能逆回來你這一 種生死的業流, 種生死的業流,明白哪 明白哪一根是最圓通。 一根是最圓通。逆彼無始織妄業流: 逆彼無始織妄業流:你就不會順 著這個生死流去轉了! 著這個生死流去轉了!你要逆轉回來, 要逆轉回來,不要隨著這織妄業流── 不要隨著這織妄業流──這一種 ──這一種 互相交織的虛 互相交織的虛妄業流。 妄業流。得循圓通, 得循圓通,與不圓根, 與不圓根,日劫相倍: 日劫相倍:你能悟哪 能悟哪一個 是圓通, 是圓通,哪個是不圓滿的根, 個是不圓滿的根,要循圓通的根。 要循圓通的根。你若明白這個了, 若明白這個了,修行就 日劫相倍。 日劫相倍。你沒有明白這個圓根以前, 沒有明白這個圓根以前,修一個劫, 修一個劫,也不會成佛的! 也不會成佛的!你明 白了這一種不生滅的圓根, 白了這一種不生滅的圓根,修行一天, 修行一天,就等於你 就等於你不明白時修一個大劫那 麼長遠, 長遠,所以這叫「 所以這叫「日劫相倍」。 日劫相倍」。 N2令入一解六 我今備顯, 我今備顯,六湛圓明, 六湛圓明,本所功德, 本所功德,數量如是。 數量如是。隨汝詳擇其可入者, 隨汝詳擇其可入者,吾當 發明, 發明,令汝增進。 令汝增進。 十方如來於十八界一一修行, 十方如來於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圓滿無上菩提, 皆得圓滿無上菩提,於其中間, 於其中間,亦無優 劣。但汝下劣, 但汝下劣,未能於中圓自在慧。 未能於中圓自在慧。故我宣揚, 故我宣揚,令汝但於一門深入, 令汝但於一門深入,入 一無妄, 一無妄,彼六知根一時清 彼六知根一時清淨。 我今備顯: 我今備顯:我現在就是很全備地顯現出來, 我現在就是很全備地顯現出來,用很明白的道理說 用很明白的道理說出來給你 出來給你 聽。六湛圓明, 六湛圓明,本所功德, 本所功德,數量如是: 數量如是:這六種清 這六種清湛圓明的根性, 湛圓明的根性,它每一 根所具有的功德應該有多少。 根所具有的功德應該有多少。哪一個是最優越的? 一個是最優越的?哪一個根是比較陋劣 的?各有多少功能? 各有多少功能?這個數目就像我前邊所說 這個數目就像我前邊所說的。 隨汝詳擇其可入者: 隨汝詳擇其可入者:隨著你 隨著你阿難自己詳細選擇一下, 阿難自己詳細選擇一下,你看看哪 看看哪一根對於 你是相應。 是相應。本來在前邊的意思裏頭已經表示出來, 本來在前邊的意思裏頭已經表示出來,就是耳根最圓通了; 就是耳根最圓通了; 可是佛不直接說 可是佛不直接說給阿難聽, 給阿難聽,而把每 而把每一根的功用和功德數量都說 一根的功用和功德數量都說出來, 出來,叫 阿難自己去選擇。 阿難自己去選擇。所以現在告訴他,「 所以現在告訴他,「詳擇其可入者 ,「詳擇其可入者」, 詳擇其可入者」,哪 」,哪一根與你 一根與你的 根性, 根性,是對你 是對你最適宜、 最適宜、最相應。 最相應。吾當發明, 吾當發明,令汝增進: 令汝增進:你選擇好了, 選擇好了,我 再給你 再給你詳細說 詳細說一說,詳細發明一番, 詳細發明一番,令你於這種的根再能往前有所進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33 of 206
步! 十方如來於十八界一一修行, 十方如來於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圓滿無上菩提: 皆得圓滿無上菩提:這是佛又舉 這是佛又舉出十方如 來來做證。 來來做證。十方如來在十八界法門裏邊的每 十方如來在十八界法門裏邊的每一界修行, 一界修行,都能得到無上的 圓滿菩提。 圓滿菩提。於其中間, 於其中間,亦無優劣: 亦無優劣:在這五陰、 在這五陰、六入、 六入、十二處、 十二處、十八界裏 邊,沒有哪 沒有哪一界是優越, 一界是優越,哪一界是是陋劣, 一界是是陋劣,沒有的。 沒有的。 但汝下劣: 但汝下劣:十方如來運用五陰、 十方如來運用五陰、六入、 六入、十二處、 十二處、十八界, 十八界,都可以得到無 上菩提。 上菩提。在其中, 在其中,也沒有哪 也沒有哪一個是優, 一個是優,哪一個是劣。 一個是劣。可是你 可是你阿難就不同 了!你根性下劣, 根性下劣,你的根性很愚癡的, 的根性很愚癡的,不是優秀分子, 不是優秀分子,未能於中圓自在 慧:不能在這五陰、 不能在這五陰、六入、 六入、十二處、 十二處、十八界裏邊, 十八界裏邊,得到圓滿而自在的這 種智慧。 種智慧。故我宣揚, 故我宣揚,令汝但於一門深入: 令汝但於一門深入:所以我現在又從每 所以我現在又從每一根上來說 一根上來說 明白, 明白,令你阿難就從一門深入, 阿難就從一門深入,從那一個門口往裏頭進。 從那一個門口往裏頭進。 入一無妄: 入一無妄:你在一根深入, 在一根深入,入到極點, 入到極點,妄盡真 妄盡真存了, 存了,你一根沒有虛 一根沒有虛妄 了。彼六知根一時清 彼六知根一時清淨:那眼、 那眼、耳、鼻、舌、身、意六知根, 意六知根,在同一個 時候, 時候,都可以清 都可以清淨自在了! 淨自在了! L2示脫纏入圓通(分二) M1阿難躡佛語以請益
M2如來就所問以重申
今M1 阿難白佛言: 阿難白佛言:世尊! 世尊!云何逆流深入一門, 云何逆流深入一門,能令六根一時清 能令六根一時清淨? 阿難聽佛這樣講了之後, 阿難聽佛這樣講了之後,他還沒有徹底地明瞭、 他還沒有徹底地明瞭、沒有真 沒有真正明白, 正明白,所以就 又請問於佛。 又請問於佛。阿難白佛言: 阿難白佛言:世尊! 世尊!云何逆流深入一門: 云何逆流深入一門:怎麼叫逆生死流 怎麼叫逆生死流 呢?深入哪 深入哪一門呢 一門呢?這個門是在什麼 這個門是在什麼地方呢 地方呢?能令六根一時清 能令六根一時清淨:怎麼 入一無妄, 入一無妄,能令這六根同時都得到清 能令這六根同時都得到清淨呢?這是一個什麼 這是一個什麼道理呢 道理呢? M2如來就所問以重申(分五) N1申惑結尚深
N2申一六由妄
N3舉喻法顯明
N4申根結由塵
N5申
塵亡根盡 今N1 佛告阿難: 佛告阿難:汝今已得須陀洹 汝今已得須陀洹果,已滅三界眾 已滅三界眾生世間見所斷惑。 生世間見所斷惑。然猶未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34 of 206
知,根中積生無始虛 根中積生無始虛習,彼習要因修所斷得。 彼習要因修所斷得。何況此中生住異滅, 何況此中生住異滅,分劑 頭數? 頭數? 佛告阿難, 佛告阿難,汝今已得須陀洹 汝今已得須陀洹果:「須陀洹 須陀洹」,就是初果 」,就是初果, 就是初果,翻譯到中文就 叫「入流」。 入流」。怎麼 」。怎麼叫入流 怎麼叫入流呢 叫入流呢?就是「 就是「入聖人法性流, 入聖人法性流,逆凡夫六塵流」, 逆凡夫六塵流」, 這已經算證聖果的人。 這已經算證聖果的人。 在《金剛經》 金剛經》上,說四個果位說 四個果位說得很清 得很清楚,初果是須陀洹 初果是須陀洹。須陀洹 須陀洹名為 「入流」, 入流」,就不入色 」,就不入色、 就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所謂不入, 所謂不入,就是不被色、 就是不被色、 聲、香、味、觸、法所轉動了, 法所轉動了,不為這種六塵的境界所轉。 這種六塵的境界所轉。見著美色和 不是美色, 不是美色,他都心裏不會動。 他都心裏不會動。因為已經斷了八十八品見惑, 已經斷了八十八品見惑,所以見著什 麼境界都不搖動了。 境界都不搖動了。聽見什麼 聽見什麼好的聲音, 好的聲音,也不會搖動; 也不會搖動;聞見什麼 聞見什麼香味, 香味, 也不會著住; 也不會著住;嚐味,也不會著到味上。 也不會著到味上。所以就不入色、 所以就不入色、聲、香、味、 觸、法,這叫「 這叫「入流」。 入流」。又叫 」。又叫「 又叫「預流」, 預流」,預 」,預,就是預備;「 就是預備;「預聖人之 ;「預聖人之 流」,已經預備做聖人 」,已經預備做聖人, 已經預備做聖人,這叫「 這叫「預流」。 預流」。 那麼你現在已經得初果須陀洹 現在已經得初果須陀洹,已經入流了。 已經入流了。已滅三界眾 已滅三界眾生世間見所斷 惑:已滅欲界、 已滅欲界、色界、 色界、無色界這三界中眾 無色界這三界中眾生和世間的八十八品見惑, 生和世間的八十八品見惑,這 已經斷了。「 已經斷了。「見所斷惑 。「見所斷惑」,「 見所斷惑」,「見 」,「見」就是見惑, 就是見惑,有八十八品。 有八十八品。然猶未知, 然猶未知, 根中積生無始虛 根中積生無始虛習:可是你 可是你還沒有知道在眼、 還沒有知道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裏邊的積習。「 裏邊的積習。「積 。「積」,就是多生多劫 」,就是多生多劫, 就是多生多劫,很多的, 很多的,生生世世, 生生世世,不是一生 的。那麼無始劫以來, 無始劫以來,生生世世所積累的這種虛 生生世世所積累的這種虛妄習氣, 妄習氣,彼習要因修所 斷得: 斷得:這種習氣要因為 這種習氣要因為修行, 修行,才能把這個積習斷去了。「 才能把這個積習斷去了。「彼習 。「彼習」, 彼習」,就是 」,就是 多生多劫所積的這種虛 多生多劫所積的這種虛妄習氣。 妄習氣。 何況此中生住異滅, 何況此中生住異滅,分劑頭數: 分劑頭數:何況在生、 何況在生、住、異、滅這裏邊, 滅這裏邊,這很多 的分劑。 的分劑。很多的分劑, 很多的分劑,就是很多的部分; 就是很多的部分;在很多生, 在很多生,有很多種的關係、 有很多種的關係、 很多種的因緣 很多種的因緣。「頭數 。「頭數」, 頭數」,頭 」,頭,就是頭緒 就是頭緒;「數 ;「數」,就是數量 」,就是數量。 就是數量。有很多 很多的情形、 很多的情形、很多的頭緒 很多的頭緒。在六根裏邊, 在六根裏邊,這種積習很多的, 這種積習很多的,所以你 所以你要修 行,才能斷得多生多劫這種餘習, 才能斷得多生多劫這種餘習,這種虛 這種虛妄的習氣。 妄的習氣。 N2申一六由妄 今汝且觀, 今汝且觀,現前六根, 現前六根,為一為六?阿難! 阿難!若言一者, 若言一者,耳何不見, 耳何不見,目何不 聞,頭奚不履, 頭奚不履,足奚無語? 足奚無語?若此六根決定成六, 若此六根決定成六,如我今會與汝宣揚微妙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35 of 206
法門, 法門,汝之六根, 汝之六根,誰來領受? 誰來領受? 阿難言: 阿難言:我用耳聞。 我用耳聞。 佛言: 佛言:汝耳自聞, 汝耳自聞,何關身口? 何關身口?口來問義, 口來問義,身起欽承? 身起欽承?是故應知, 是故應知,非一終 六,非六終一, 非六終一,終不汝根元一元六。 終不汝根元一元六。阿難當知, 阿難當知,是根非一非六, 是根非一非六,由無始 來,顛倒淪替, 倒淪替,故於圓湛, 故於圓湛,一六義生。 一六義生。汝須陀洹 汝須陀洹,雖得六銷, 雖得六銷,猶未亡 一。 今汝且觀: 今汝且觀:佛叫阿難, 佛叫阿難,說:你問我為 問我為什麼「入一無妄, 入一無妄,六根清 六根清淨」,現 」,現 在你暫且觀察觀察。 暫且觀察觀察。觀察什麼 觀察什麼呢?觀察現前六根 觀察現前六根, 現前六根,為一為六:就是你 就是你現 前眼、 前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 意這六根,為一?為六?這是一、 這是一、還是六? 還是六?是 六、還是一? 還是一?你仔細觀察觀察! 仔細觀察觀察! 阿難! 阿難!若言一者: 若言一者:你若說是眼、 是眼、耳、鼻、舌、身、意,都是屬於一體, 都是屬於一體, 是一個的。 是一個的。既然是一體, 然是一體,耳何不見: 耳何不見:耳朵為什麼就不能看呢 就不能看呢?目何不 聞:眼睛怎麼 眼睛怎麼只能見東西 怎麼只能見東西, 只能見東西,而不能聽東西呢 而不能聽東西呢?是什麼 是什麼道理啊 道理啊?頭奚不 履:「奚」,也當個 」,也當個「 也當個「何」字講。「 字講。「履 。「履」,就是走路 」,就是走路。 就是走路。頭為什麼不可以 走路呢 走路呢?若是一體, 若是一體,腳可以走路, 可以走路,頭就可以走路; 頭就可以走路;眼睛可以見, 眼睛可以見,也可以 聽,那一體的嘛 那一體的嘛!足奚無語: 足奚無語:昨天來的那個大約是「 昨天來的那個大約是「美國的祖師」, 美國的祖師」,我 」,我 說他是「 他是「口頭禪」, 口頭禪」,他 」,他說是「腳上的禪」, 上的禪」,這簡直的 」,這簡直的! 這簡直的!他以為 他以為這是答得 很妙的。「 很妙的。「足奚不語 。「足奚不語」, 足奚不語」,腳 」,腳為什麼不會說 不會說話呢?佛這樣問阿難。 佛這樣問阿難。 究竟耳朵 究竟耳朵會不會見東西? 會不會見東西?會!眼睛會不會聽東西? 眼睛會不會聽東西?會聽! 會聽!頭會不會走路 呢?頭可不是走路的! 頭可不是走路的!腳會不會說 會不會說話呢?腳不會說 不會說話的! 話的!那麼為什 麼為什麼說 耳朵也可以見, 也可以見,眼睛也可以聽? 眼睛也可以聽?說起來這個道理, 起來這個道理,只有個中人才知道個 中事。 中事。怎麼叫 怎麼叫「個中人」 個中人」哪?就是得到這種境界的人, 就是得到這種境界的人,才能知道這個道 理。這叫什麼 這叫什麼呢?這叫「 這叫「六根互用」。 六根互用」。現在阿難證得初果 」。現在阿難證得初果, 現在阿難證得初果,並沒有證得 六根互用的這種境界上。 六根互用的這種境界上。六根互用, 六根互用,就是眼、 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能互 相通用。 相通用。嘴不是會說 嘴不是會說話嗎?它也能聽聲, 也能聽聲,也能見東西。 也能見東西。 說是:「法師 :「法師! 法師!你講這, 講這,簡直的! 簡直的!經文上頭沒有這個道理, 經文上頭沒有這個道理,你盡胡說 盡胡說八 道嘛!」經上沒有的東西多了 !」經上沒有的東西多了! 經上沒有的東西多了!經上若是都說 經上若是都說出來, 出來,就不須要我講了。 就不須要我講了。 所以這黑的是字, 所以這黑的是字,白的是紙。 白的是紙。在經上所說 在經上所說的道理, 的道理,你若是去跟著經上 跑,那叫跟著死東西跑 那叫跟著死東西跑,而不是跟著活東西跑 而不是跟著活東西跑。「經者 。「經者, 經者,徑也」, 徑也」,雖然 」,雖然 念,它與性命不相關; 與性命不相關;要想了生死, 要想了生死,你要用那個不生滅心去修道。 要用那個不生滅心去修道。這個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36 of 206
經也是生滅的, 經也是生滅的,將來經都會沒有的, 將來經都會沒有的,末法時代, 末法時代,最先沒有就是這一部 《楞嚴經》。 楞嚴經》。所以我到處歡喜講 》。所以我到處歡喜講《 所以我到處歡喜講《楞嚴經》, 楞嚴經》,講一遍 》,講一遍, 講一遍,人家多知道一 點;再講一遍, 再講一遍,人家多知道一點; 人家多知道一點;人多知道一點, 人多知道一點,它就不會沒有的。 就不會沒有的。所 以我歡喜講《 以我歡喜講《楞嚴經》, 楞嚴經》,也就是這個道理 》,也就是這個道理。 也就是這個道理。 六根互用的這種境界, 六根互用的這種境界,到四果阿羅漢上, 到四果阿羅漢上,就有這種的境界。 就有這種的境界。六根通用, 六根通用, 眼睛也可以吃東西, 眼睛也可以吃東西,耳朵也可以說 也可以說話的。 話的。你說這妙不妙? 這妙不妙?這才是妙! 這才是妙!他 為什麼呢?「元依一精明 ?「元依一精明, 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 分成六和合」,他就這六和合又回來 」,他就這六和合又回來, 他就這六和合又回來,六根 又歸回來到這「 又歸回來到這「一精明」 一精明」那兒去了, 那兒去了,所以他六根互用。 所以他六根互用。這種境界, 這種境界,你信 就信; 就信;不信, 不信,慢慢地你 慢慢地你就信了! 就信了!到那時候,「 到那時候,「喔 ,「喔,我耳朵 我耳朵怎麼會 怎麼會說話 了?」你 ?」你就信了。 就信了。一信, 一信,就知道: 就知道:「喔,原來我師父沒有騙我!」 原來我師父沒有騙我!」 這要六根互用, 這要六根互用,才有這種境界; 才有這種境界;在沒有互用的時候, 在沒有互用的時候,你不要打這個妄 想,說我練習練習我耳朵 我練習練習我耳朵說一句話。 一句話。那練習不了的! 那練習不了的!哈哈, 哈哈,不能練習 的!你想要練習也可以, 想要練習也可以,就要參禪打坐用苦功, 就要參禪打坐用苦功,不怕腿痛, 不怕腿痛,不怕脊背 痛,也不要以為 也不要以為自己做不到。 自己做不到。誰都能成佛的, 誰都能成佛的,一切眾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生皆有佛性,皆堪 作佛。 作佛。 你們大家要注意一點, 們大家要注意一點,等八月十六號, 等八月十六號,就要考〈 就要考〈楞嚴咒 楞嚴咒〉了!這我以前 講過, 講過,不要忘了。 不要忘了。誰若〈 誰若〈楞嚴咒 楞嚴咒〉能念得熟, 能念得熟,念得又不錯, 念得又不錯,不要本子可 以念得出, 以念得出,那我就給你 那我就給你一百分。 一百分。你們如果不會的也不要向隅, 們如果不會的也不要向隅,我可以緩 期的, 期的,或者十六號, 或者十六號,或者二十六號, 或者二十六號,再緩十天; 再緩十天;或者再六號, 或者再六號,這都可 以。總而言之, 總而言之,你們要把〈 們要把〈楞嚴咒 楞嚴咒〉給我背熟了它 給我背熟了它。無論哪 無論哪一個, 一個,不背 熟〈楞嚴咒 楞嚴咒〉,那我和 〉,那我和你 那我和你是不客氣的! 是不客氣的!沒有人情講的! 沒有人情講的!所以我們三個月 念〈楞嚴咒 楞嚴咒〉,一天念兩遍 〉,一天念兩遍; 一天念兩遍;你算這九十天, 算這九十天,若沒有念九十天, 若沒有念九十天,大約也 念七十天的樣子; 念七十天的樣子;七十幾天, 七十幾天,二七一百四十遍, 二七一百四十遍,一百四就算一百五, 一百四就算一百五,一 百五十遍, 百五十遍,應該可以念得不要本子, 應該可以念得不要本子,也可以背得出了。 也可以背得出了。 若此六根決定成六: 若此六根決定成六:假設眼、 假設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一定是六, 意這六根一定是六,這 是沒有一點疑問的。 是沒有一點疑問的。如我今會, 如我今會,與汝宣揚微妙法門: 與汝宣揚微妙法門:好像我現在這個法 會,給你宣揚「 宣揚「楞嚴大定」 楞嚴大定」這種微妙不可思議的法門。 這種微妙不可思議的法門。汝之六根, 汝之六根,誰來 領受: 領受:你的根性既 的根性既然分開六個了, 然分開六個了,那麼是誰來領納而接受我所說 是誰來領納而接受我所說的法 呢?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37 of 206
阿難言: 阿難言:阿難也沒加思索, 阿難也沒加思索,又冒冒失失地就答覆了。 又冒冒失失地就答覆了。說什麼呢?我用耳 聞:我用耳朵 我用耳朵聽的! 聽的!我聽經是用耳朵 我聽經是用耳朵聽的; 聽的;佛說的法, 的法,我是用耳朵 我是用耳朵來聽 的。這是單單提出一個耳根了! 這是單單提出一個耳根了!主要就是在這兒── 主要就是在這兒──它 ──它成六個了, 成六個了,他用 耳來聽。 耳來聽。 佛言: 佛言:佛對阿難說 佛對阿難說了。汝耳自聞, 汝耳自聞,何關身口: 何關身口:你耳朵自己聽的, 自己聽的,與你 身、口又有什麼 口又有什麼關聯呢 關聯呢?這與你 這與你的身、 的身、你的口都沒有關係啊 的口都沒有關係啊!口來問 義:你為什麼又用你 又用你的口, 的口,來問這個道理呢 來問這個道理呢?你或者聽明白、 或者聽明白、沒聽明 白,你應該耳朵 應該耳朵聽見, 聽見,跟身和口沒有關聯哪 跟身和口沒有關聯哪!它成六個, 成六個,不是一個嘛 不是一個嘛! 身起欽承: 身起欽承:你這個身也生起來一種恭敬, 這個身也生起來一種恭敬,來承受這個法音。 來承受這個法音。你說是六 個,為什麼它們兩個也都這 麼它們兩個也都這麼 們兩個也都這麼樣合作呢 樣合作呢? 是故應知: 是故應知:因為這個, 這個,你應該要知道, 應該要知道,非一終六, 非一終六,非六終一: 非六終一:如果不是 一,它畢竟就是六。 畢竟就是六。若不是六, 若不是六,就是一; 就是一;不是一, 不是一,就是六。「 就是六。「畢竟 。「畢竟」, 畢竟」, 就是究竟。 就是究竟。終不汝根元一元六: 終不汝根元一元六:你可不能這樣說 可不能這樣說,你的這個根本來又是 一,本來又是六。 本來又是六。 阿難當知: 阿難當知:這個地方又給指出來了! 這個地方又給指出來了!阿難! 阿難!你應該知道, 應該知道,是根非一非 六: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 意這六根,也不是一, 也不是一,也不是六。 也不是六。由無始 來,顛倒淪替: 倒淪替:怎麼樣子 怎麼樣子呢 樣子呢?因為你由無始劫以來到現在你 由無始劫以來到現在你依真起妄, 起妄, 在自性裏生出一種顛 在自性裏生出一種顛倒的無明。「 倒的無明。「淪 。「淪」,就是淪落了 」,就是淪落了;「 就是淪落了;「替 ;「替」,就是互 」,就是互 相交替。 相交替。你和我換一點東西, 和我換一點東西,我和你 我和你又是換一點東西, 又是換一點東西,這互相交替。 這互相交替。前 邊不說 邊不說開個大公司? 開個大公司?這個公司又有分號、 這個公司又有分號、又有總行, 又有總行,所以互相交替。 所以互相交替。故 於圓湛: 於圓湛:因為有這顛 有這顛倒淪替, 倒淪替,所以在這圓湛如來藏性常住真 所以在這圓湛如來藏性常住真心裏邊, 心裏邊,一 六義生: 六義生:也有一的意思, 也有一的意思,也有六的意思生出來了。 也有六的意思生出來了。 汝須陀洹 汝須陀洹:阿難! 阿難!你雖然得到初果須陀洹 雖然得到初果須陀洹這個阿羅漢的果位; 這個阿羅漢的果位;什麼叫 「初果」 初果」呢?就是不入色、 就是不入色、聲、香、味、觸、法。雖得六銷: 雖得六銷:這個「 這個「雖 得」,就是不確實 」,就是不確實。 就是不確實。你雖然得著「 雖然得著「六銷」; 六銷」;怎麼 」;怎麼叫六銷 怎麼叫六銷呢 叫六銷呢?就是不入 色、聲、香、味、觸、法,不被六塵的境界所轉。 不被六塵的境界所轉。 不能說 不能說吃東西:「 吃東西:「喔 :「喔,這個東西好不好吃啊 這個東西好不好吃啊?」沒有這個思想的 ?」沒有這個思想的。 沒有這個思想的。看見 顏色,說:「喔 :「喔,這個真 這個真好看!」 好看!」英文講 !」英文講 very beautiful, beautiful,這一 beautiful 怎麼樣 怎麼樣啊?哈,就著住上了, 就著住上了,跟著這個 beautiful就 beautiful就跑了!一跑,跑多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38 of 206
遠?那誰也不知道。 那誰也不知道。你說一 mile( mile(英哩)、 英哩)、兩 )、兩 miles、 miles、三 miles、 miles、五 miles? miles?是一百 miles、 miles、兩百 miles? miles?跟著這個美色不知道跑 跟著這個美色不知道跑多遠! 多遠!這就是 被色塵所轉了。 被色塵所轉了。聞香:「 聞香:「喔 :「喔,這個東西真 這個東西真香!」好像有一次 !」好像有一次, 好像有一次,記得我在 東北的時候, 東北的時候,帶著十多個徒弟誦持〈 帶著十多個徒弟誦持〈大悲咒 大悲咒〉。我們那時候都是跪到那 〉。我們那時候都是跪到那 兒誦〈 兒誦〈大悲咒 大悲咒〉,大約誦到有兩百多遍上 〉,大約誦到有兩百多遍上, 大約誦到有兩百多遍上,全屋就都香起來。 全屋就都香起來。根本也沒 有花, 有花,也沒有什麼 也沒有什麼,就放香了! 就放香了!這一股香氣, 這一股香氣,根本人間就沒有的, 根本人間就沒有的,從來 就沒有聞過這種香氣。 就沒有聞過這種香氣。我有一個徒弟, 我有一個徒弟,他就生出貪心來, 他就生出貪心來,生什麼 生什麼貪心? 貪心? 他就用鼻一直嗅:「 他就用鼻一直嗅:「啊 :「啊,真香!啊,真香!(上人作用鼻嗅的聲音 !(上人作用鼻嗅的聲音) 上人作用鼻嗅的聲音) 啊,真香!」哈哈 !」哈哈, 哈哈,越香他越聞, 越香他越聞,越聞它 越聞它越香! 越香!他說:「哎喲 :「哎喲, 哎喲,這真 香!」我 !」我說:「你 :「你念〈大悲咒 大悲咒〉,不要跟著香 〉,不要跟著香跑 不要跟著香跑!」這是鼻子聞香 !」這是鼻子聞香。 這是鼻子聞香。 舌頭會嚐 舌頭會嚐味。我有一次, 我有一次,跟著一個老修行到一個居士的家裏。 跟著一個老修行到一個居士的家裏。這個老修 行,本來是資格很老的, 本來是資格很老的,所以叫「 所以叫「老修行」。 老修行」。老資格了 」。老資格了, 老資格了,就是年紀也 老,道德也高。 道德也高。那麼到一個居士家裏用齋, 到一個居士家裏用齋,他告訴我﹕ 他告訴我﹕「這個菜做得真 這個菜做得真 好吃! 好吃!啊,我最歡喜吃這個菜! 我最歡喜吃這個菜!你覺得怎麼 覺得怎麼樣 怎麼樣?」 「我不知道它 我不知道它是什麼 是什麼味道。」 味道。」 「喔,你沒有吃?」 沒有吃?」 「我吃是吃了, 我吃是吃了,但是食而不知其味。」 但是食而不知其味。」 「喔,你不知道味道, 不知道味道,那你不變成木頭了嗎 不變成木頭了嗎?」 「但是我會吃, 但是我會吃,木頭不會吃。 木頭不會吃。我也不知道它 我也不知道它是什麼 是什麼味?因為我只吃飽就 算了, 算了,不管它 不管它是什麼 是什麼味道!」 味道!」以後我自己想 !」以後我自己想, 以後我自己想,這麼高的一個老修行, 高的一個老修行,還 在飲食之間來用功夫, 食之間來用功夫,還是著住在飲 還是著住在飲食裏邊,「 食裏邊,「這個好吃 ,「這個好吃, 這個好吃,那個不好 吃」,你 」,你說這怎麼辦呢 怎麼辦呢? 辦呢? 講起《 講起《楞嚴經》 楞嚴經》這「六銷」 六銷」怎麼樣銷 怎麼樣銷? 樣銷?眼、耳、鼻、舌、身、意,色、 聲、香、味、觸、法;證初果, 證初果,才能把這個境界沒有了。 才能把這個境界沒有了。眼也不看美 色、耳也不聽好聲、 耳也不聽好聲、鼻也不貪香、 鼻也不貪香、舌也不貪味、 舌也不貪味、身也不著觸、 身也不著觸、意也沒有 法執了, 法執了,所以這叫「 所以這叫「六銷」。 六銷」。 那麼佛陀說 佛陀說,阿難! 阿難!你雖然得著六銷, 雖然得著六銷,猶未亡一: 猶未亡一:還沒有亡了這個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39 of 206
「一」。這 」。這「一」是什麼 是什麼呢?他還有個法執。 他還有個法執。色、聲、香、味、觸、法 這六種塵, 這六種塵,銷是銷了, 銷是銷了,但是法執還沒有斷。 但是法執還沒有斷。他還有一種法執, 他還有一種法執,這叫「 這叫「猶 未亡一」。 未亡一」。 N3喻法顯明 如太虛 如太虛空參合群器, 空參合群器,由器形異, 由器形異,名之異空。 名之異空。除器觀空, 除器觀空,說空為一。彼太 虛空,云何為 云何為汝成同不同? 汝成同不同?何況更名是一非一。 何況更名是一非一。則汝了知六受用根, 則汝了知六受用根,亦 復如是! 復如是! 阿難哪 阿難哪!為什麼在這個無始劫以來, 在這個無始劫以來,由顛倒淪替而生出六根, 倒淪替而生出六根,也不能說 也不能說 它是一, 是一,也不能說 也不能說它是六? 是六?什麼道理呢 道理呢?我現在再舉 我現在再舉一個比喻 一個比喻做例子, 做例子, 來給你 來給你證明一下。 證明一下。如太虛 如太虛空:好像太虛 好像太虛空一樣。 空一樣。太虛空,就是什麼 就是什麼呢? 我們那個如來藏性; 我們那個如來藏性;不是他的, 不是他的,這如來藏性是我們的。 這如來藏性是我們的。我們這個如來藏 性,就猶如太虛 就猶如太虛空一樣。 空一樣。這太虛 這太虛空,參合群器: 參合群器:在虛空裏頭, 空裏頭,做一個方 的器皿, 的器皿,再做一個圓的器皿, 再做一個圓的器皿,再做一個三角形的器皿, 再做一個三角形的器皿,再做一個六角形 的器皿, 的器皿,或者再做一個八角形的器皿; 或者再做一個八角形的器皿;這種種的器皿, 這種種的器皿,這叫「 這叫「群器」。 群器」。 參合群器, 參合群器,這「群器」, 群器」,就是一大 」,就是一大幫 就是一大幫,很多很多的, 很多很多的,放到虛 放到虛空裏頭。 空裏頭。你 說怎麼樣 怎麼樣啊?這個虛 這個虛空就變成了有三角的虛 空就變成了有三角的虛空,有四棱 有四棱的虛空,有六角 的虛空,有八角的虛 有八角的虛空,又有圓的虛 又有圓的虛空。這隨器而名, 這隨器而名,隨這個器, 隨這個器,而虛 空也就變成了這個器的樣子。 空也就變成了這個器的樣子。可是究竟這個虛 可是究竟這個虛空變沒變呢 空變沒變呢?虛空沒有變 的。你參合群器, 參合群器,由器形異, 由器形異,名之異空: 名之異空:因為器皿不同, 器皿不同,所以這虛 所以這虛空也 變成不同了。 變成不同了。除器觀空, 除器觀空,說空為一:你把器皿都不要了, 把器皿都不要了,就觀空說 就觀空說這個 虛空還是一個。 空還是一個。其實, 其實,根本一個也沒有, 根本一個也沒有,若有一個, 若有一個,就不是虛 就不是虛空了! 空了!如 來藏性亦復如是。 來藏性亦復如是。所以安上這一些個器皿, 所以安上這一些個器皿,就有了眼、 就有了眼、耳、鼻、舌、 身、意。「元依一精明 。「元依一精明, 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 分成六和合」,所以 」,所以你 所以你說它是「一」也不可 以,說它是「六」又不可以; 又不可以;也沒有一、 也沒有一、也沒有六, 也沒有六,就是和太虛 就是和太虛空一樣 的。既然和太虛 然和太虛空是一樣的, 空是一樣的,你為什麼這麼多的無明煩惱也捨不了? 多的無明煩惱也捨不了?因 為你捨不了無明煩惱, 捨不了無明煩惱,所以也不能得到本來的面目, 所以也不能得到本來的面目,就不能究竟。 就不能究竟。 彼太虛 彼太虛空,云何為 云何為汝成同不同: 汝成同不同:那個太虛 那個太虛空,怎麼可以來 怎麼可以來為 可以來為你變成一 樣,或者不一樣呢 或者不一樣呢?不能這樣講的。 不能這樣講的。太虛空根本就不會變的, 空根本就不會變的,所以它 所以它也 無同、 無同、無異。 無異。何況更名是一非一: 何況更名是一非一:何況你 何況你更給它 更給它起個名字, 起個名字,說「是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40 of 206
一」,或者 」,或者「 或者「不是一」。 不是一」。這 」。這怎麼可以 怎麼可以呢 可以呢?虛空裏本來什麼 空裏本來什麼都沒有的。 都沒有的。所 以說:「自性如 :「自性如虛 自性如虛空,真妄在其中」, 妄在其中」,自性就和 」,自性就和虛 自性就和虛空一樣的, 空一樣的,也有真 也有真、 也有妄。 也有妄。依真就起妄, 就起妄,妄盡就真 妄盡就真現;你妄若不盡, 妄若不盡,真也不現。 也不現。所以我們 人要修行, 人要修行,也就是止妄、 也就是止妄、去妄。 去妄。 說是:「今日擦 :「今日擦, 今日擦,明日蹭 明日蹭,擦來擦去如明鏡。」 擦來擦去如明鏡。」擦 。」擦,又叫「 又叫「蹭」。天天 」。天天 擦,擦得像鏡子, 擦得像鏡子,這也就說 這也就說自性。 自性。這就是神秀大師所說 這就是神秀大師所說的道理: 的道理: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要時時勤拂拭的; 要時時勤拂拭的;這是在修道的時候, 這是在修道的時候,必須要有的。 必須要有的。所以一般人說 所以一般人說: 「喔,這不對的。」 這不對的。」這偈子不是不對的 。」這偈子不是不對的, 這偈子不是不對的,這是在修行的道路上走著呢 這是在修行的道路上走著呢! 前幾天我講過六祖大師那個偈: 前幾天我講過六祖大師那個偈: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那是證果人的境界; 那是證果人的境界;神秀大師這個偈, 神秀大師這個偈,是修道人沒有證果的境界。 是修道人沒有證果的境界。所以 你沒有證果的人, 沒有證果的人,就應該跟著神秀大師學; 就應該跟著神秀大師學;已經證果的人, 已經證果的人,應該跟著六 祖大師學。 祖大師學。 昨天來的那個「 昨天來的那個「美國的祖師」 美國的祖師」說:「六祖大師 :「六祖大師說 六祖大師說這個, 這個,沒有深、 沒有深、也沒有 淺。」他這就是知道一個皮毛 。」他這就是知道一個皮毛, 他這就是知道一個皮毛,不知道那所以然的道理, 不知道那所以然的道理,就拿著當口頭 禪來講。 禪來講。我說他是口頭禪, 他是口頭禪,他說他是腳 他是腳的禪。 的禪。哈,腳上他有禪了! 上他有禪了!我心 裏想, 裏想,你大約是從紐約駕駛一輛破車來, 大約是從紐約駕駛一輛破車來,沒有用腳 沒有用腳走路, 走路,所以說 所以說你腳上 你腳上 有禪了! 有禪了!可惜到這個地方行不通, 可惜到這個地方行不通,他腳上這個禪行不開的。 上這個禪行不開的。 則汝了知六受用根, 則汝了知六受用根,亦復如是: 亦復如是:你有所知覺的六受用根, 有所知覺的六受用根,也就是這樣子 的,也就和虛 也就和虛空參合群器, 空參合群器,除了器, 除了器,虛空是什麼 空是什麼也沒有的。 也沒有的。所以我方才 說兩句偈,「 兩句偈,「自性如 ,「自性如虛 自性如虛空,真妄在其中」, 妄在其中」,還有兩句沒有 」,還有兩句沒有說 還有兩句沒有說完。但是我 不是羅剎 不是羅剎鬼想要吃你 鬼想要吃你們,不須要緊張, 不須要緊張,我現在也沒有肚餓, 我現在也沒有肚餓,所以還繼續 說這兩句偈。 這兩句偈。下邊:「 下邊:「悟徹本來法 :「悟徹本來法, 悟徹本來法,一通一切通。」 一通一切通。」你 。」你一樣通了, 一樣通了,樣樣 都通了。 都通了。所以這也就是和一門深入一樣, 所以這也就是和一門深入一樣,你「入一無妄, 入一無妄,彼六知根, 彼六知根,一 時清淨」了。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41 of 206
N4申根結由塵 (攬色成眼) 攬色成眼) 由明暗等二種相形, 由明暗等二種相形,於妙圓中, 於妙圓中,粘湛發見, 粘湛發見,見精映色, 見精映色,結色成根。 結色成根。根元 目為清淨四大 為清淨四大, 淨四大,因名眼體, 因名眼體,如蒲萄朵 如蒲萄朵,浮根四塵, 浮根四塵,流逸奔色。 流逸奔色。 由明暗等二種相形: 由明暗等二種相形:因為「明」和「暗」這二種的色, 這二種的色,還有其他種種有 形有相的色, 形有相的色,互相來影響。 互相來影響。於妙圓中, 於妙圓中,粘湛發見: 粘湛發見:在你這妙圓的心裏 邊,和這湛圓的性相粘。「 和這湛圓的性相粘。「粘 。「粘」,就是膠著到一起了 」,就是膠著到一起了;「 就是膠著到一起了;「粘湛 ;「粘湛」, 粘湛」,黏這 」,黏這 個湛圓的性。 個湛圓的性。在這種相形之下, 在這種相形之下,就發出來一種見精。 就發出來一種見精。見精映色, 見精映色,結色成 根:由這個見精掩映到色相上, 由這個見精掩映到色相上,和色相結到一起了。 和色相結到一起了。前邊不說 前邊不說「結」 嗎?這就「 這就「見精」 見精」和「色」結成到一起了, 結成到一起了,於是就變成根了。「 於是就變成根了。「映 。「映」, 就是映照, 就是映照,照到色相上。 照到色相上。 這個「 這個「根」的名目叫什麼 的名目叫什麼呢?根元目為清 根元目為清淨四大 為清淨四大: 淨四大:這個「 這個「根」,也就是 」,也就是 清淨四大, 淨四大,這地、 這地、水、火、風。四大怎麼 四大怎麼叫 怎麼叫「清淨」呢?因為這種四大 的形象非常微細, 的形象非常微細,很微細很微細的, 很微細很微細的,不是肉眼所能看得見的, 不是肉眼所能看得見的,是佛眼、 是佛眼、 法眼、 法眼、慧眼才能看得見的, 慧眼才能看得見的,所以就叫「 所以就叫「清淨四大」。 淨四大」。 因名眼體: 因名眼體:這四大地、 這四大地、水、火、風,因為互相都有連帶的關係, 互相都有連帶的關係,這個地 方就給它 方就給它起名叫眼的體。 起名叫眼的體。如蒲萄朵 如蒲萄朵:眼睛就好像葡萄粒, 眼睛就好像葡萄粒,這叫「 這叫「蒲萄 朵」。浮根四塵 」。浮根四塵: 浮根四塵:眼根有三種的意思: 眼根有三種的意思:(一)見精, 見精,這是一種的分別。 這是一種的分別。 (二)勝義根。( 勝義根。(三 。(三)浮塵根。 浮塵根。按著修道來講, 按著修道來講,你若是修好了, 若是修好了,這個眼 睛叫「 睛叫「勝義根」; 勝義根」;你 」;你若不修行, 若不修行,它的名稱就叫「 的名稱就叫「浮塵根」。「 浮塵根」。「浮根四 」。「浮根四 塵」這「四塵」 四塵」是什麼 是什麼呢?就是色、 就是色、香、味、觸這四種的塵。 觸這四種的塵。流逸奔 色:怎麼叫 怎麼叫「流」呢?就好像急流, 就好像急流,水流得很急地, 水流得很急地,歸到壕裏頭, 歸到壕裏頭,所以 好像怒濤赴壕, 好像怒濤赴壕,這是「 這是「流」。「逸 」。「逸」,就好像縱火燒山 」,就好像縱火燒山, 就好像縱火燒山,它什麼地方都 跑;逸,就是各處奔跑 就是各處奔跑。怎麼叫 怎麼叫「奔」呢?就好像駿馬奔馳一樣的, 就好像駿馬奔馳一樣的,駿 馬跑起來很快。 起來很快。奔什麼 奔什麼地方呢 地方呢?流逸奔色; 流逸奔色;奔到色塵上, 奔到色塵上,都著住到眼色 上。 (攬聲成耳) 攬聲成耳) 由動靜等二種相擊 由動靜等二種相擊,於妙圓中, 於妙圓中,粘湛發聽, 粘湛發聽,聽精映聲, 聽精映聲,卷聲成根。 卷聲成根。根元 目為清淨四大 為清淨四大, 淨四大,因名耳體, 因名耳體,如新卷葉, 如新卷葉,浮根四塵, 浮根四塵,流逸奔聲。 流逸奔聲。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42 of 206
由動靜等二種相擊 由動靜等二種相擊:因為「動」和「靜」這兩種的形相相擊 這兩種的形相相擊,於妙圓 中,粘湛發聽: 粘湛發聽:因為有動、 有動、有靜, 有靜,中間就發生了作用了, 中間就發生了作用了,所以在這個妙 圓的真 圓的真心裏邊, 心裏邊,黏這圓湛覺性, 黏這圓湛覺性,就發出一種聽覺的作用。 就發出一種聽覺的作用。聽精映聲, 聽精映聲,卷 聲成根: 聲成根:聽覺的作用「 聽覺的作用「映聲」, 映聲」,這個聽精和聲塵就結成到一起 」,這個聽精和聲塵就結成到一起, 這個聽精和聲塵就結成到一起,於是就 變成根了。「 變成根了。「卷聲成根 。「卷聲成根」, 卷聲成根」,也和前邊那個 」,也和前邊那個「 也和前邊那個「結色成根」 結色成根」一個樣的。 一個樣的。根元 目為:這個根本來的名目, 這個根本來的名目,也就是清 也就是清淨四大: 淨四大:四大裏發生出來的這個功 能。因名耳體: 因名耳體:給它起個名字, 起個名字,就叫「 就叫「耳體」, 耳體」,耳 」,耳朵的體。 的體。耳朵好像什 麼呢?如新卷葉: 如新卷葉:就像新捲的荷葉、 就像新捲的荷葉、蓮華葉子似的。 蓮華葉子似的。浮根四塵: 浮根四塵:由這個 浮根四塵, 浮根四塵,流逸奔聲: 流逸奔聲:所以在這浮塵根上來講, 所以在這浮塵根上來講,它這種的流逸, 這種的流逸,就和聲 塵相混合了。 塵相混合了。 (攬香成鼻) 攬香成鼻) 由通塞等二種相發, 由通塞等二種相發,於妙圓中, 於妙圓中,粘湛發齅 粘湛發齅,齅精映香, 精映香,納香成根。 納香成根。根元 目為清淨四大 為清淨四大, 淨四大,因名鼻體, 因名鼻體,如雙垂爪, 如雙垂爪,浮根四塵, 浮根四塵,流逸奔香。 流逸奔香。 由通塞等二種相發: 由通塞等二種相發:由「通達」 通達」和「壅塞」 壅塞」這兩種的體相互發生了作 用。於妙圓中, 於妙圓中,粘湛發齅 粘湛發齅:在這妙圓心裏邊, 在這妙圓心裏邊,就發生一種嗅覺。 就發生一種嗅覺。齅精映 香,納香成根: 納香成根:這嗅精和香塵映照著, 這嗅精和香塵映照著,它納這個香, 納這個香,所以就有了根的作 用了。 用了。鼻嗅香的「 鼻嗅香的「嗅」,就是 」,就是「 就是「納」。根元目 」。根元目為清 根元目為清淨四大 為清淨四大: 淨四大:這個根, 這個根,它 的本名是清 的本名是清淨四大。 淨四大。因名鼻體: 因名鼻體:因此又給它 因此又給它起名, 起名,就叫「 就叫「鼻體」, 鼻體」,鼻子 」,鼻子 的一個體相。 的一個體相。如雙垂爪: 如雙垂爪:這個鼻子, 這個鼻子,好像雙垂的兩隻爪。 好像雙垂的兩隻爪。浮根四塵, 浮根四塵,流 逸奔香: 逸奔香:在浮塵根上, 在浮塵根上,這色、 這色、香、味、觸「流逸奔香」, 流逸奔香」,它 」,它是趨向香塵 的,和香塵結成一起, 和香塵結成一起,所以這個鼻聞就貪香味。 所以這個鼻聞就貪香味。 (攬味成舌) 攬味成舌) 由恬變等二種相參, 由恬變等二種相參,於妙圓中, 於妙圓中,粘湛發嘗, 粘湛發嘗,嘗精映味, 嘗精映味,絞味成根。 絞味成根。根元 目為清淨四大 為清淨四大, 淨四大,因名舌體, 因名舌體,如初偃月, 如初偃月,浮根四塵, 浮根四塵,流逸奔味。 流逸奔味。 由恬變等二種相參: 由恬變等二種相參:什麼叫「恬」呢?就是恬淡沒有味。 就是恬淡沒有味。舌平常什麼 舌平常什麼滋 味也沒有的, 味也沒有的,因為遇著味了, 遇著味了,它就會知道是什麼 就會知道是什麼味道。 味道。所以由這個 「恬」而變成知道味。 而變成知道味。恬變這兩種的關係相摻 恬變這兩種的關係相摻雜著, 雜著,於妙圓中, 於妙圓中,粘湛發 嘗:在這妙圓心裏邊, 在這妙圓心裏邊,黏這圓湛的覺性, 黏這圓湛的覺性,就發生一種作用, 就發生一種作用,就是嘗覺。 就是嘗覺。 嘗精映味, 嘗精映味,絞味成根: 絞味成根:嘗覺和味相掩映, 嘗覺和味相掩映,和味道絞和到一起, 和味道絞和到一起,好像絞成 一條繩一樣, 一條繩一樣,分不開, 分不開,所以就有一個根。 所以就有一個根。根元目為清 根元目為清淨四大 為清淨四大: 淨四大:這個根本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43 of 206
來的名字, 來的名字,就叫「 就叫「清淨四大」。 淨四大」。因名舌體 」。因名舌體, 因名舌體,如初偃月: 如初偃月:這個叫「 這個叫「舌 體」,這舌頭好像偃月似的 」,這舌頭好像偃月似的。「 這舌頭好像偃月似的。「偃月 。「偃月」, 偃月」,空中的月亮在月初沒有圓滿的 」,空中的月亮在月初沒有圓滿的 樣子。 樣子。浮根四塵, 浮根四塵,流逸奔味: 流逸奔味:這浮根四塵是趨向味道。 這浮根四塵是趨向味道。 (攬觸成身) 攬觸成身) 由離合等二種相摩, 由離合等二種相摩,於妙圓中, 於妙圓中,粘湛發覺, 粘湛發覺,覺精映觸, 覺精映觸,摶觸成根。 觸成根。根元 目為清淨四大 為清淨四大, 淨四大,因名身體, 因名身體,如腰鼓顙 如腰鼓顙,浮根四塵, 浮根四塵,流逸奔觸。 流逸奔觸。 由離合等二種相摩: 由離合等二種相摩:由「離」和「合」這兩種相摩擦。 這兩種相摩擦。於妙圓中, 於妙圓中,粘湛 發覺: 發覺:在這個妙圓心裏邊, 在這個妙圓心裏邊,發生一種的感覺。 發生一種的感覺。覺精映觸, 覺精映觸,摶觸成根: 觸成根:這 種覺精的作用和觸相掩映, 種覺精的作用和觸相掩映,和觸摶 和觸摶到一起, 到一起,成了一個身根。 成了一個身根。根元目為清 根元目為清 淨四大: 淨四大:這個身根本來的名目, 這個身根本來的名目,就是「 就是「清淨四大」。 淨四大」。因名身體 」。因名身體, 因名身體,如腰鼓 顙:並給它 並給它起個名, 起個名,就叫「 就叫「身的體」。 身的體」。人的身體 」。人的身體, 人的身體,就像有一種叫「 就像有一種叫「腰鼓 顙」的鼓。 的鼓。浮根四塵, 浮根四塵,流逸奔觸: 流逸奔觸:這個浮根四塵, 這個浮根四塵,都趨向到觸塵這個地 方。 (攬法成意) 攬法成意) 由生滅等二種相續, 由生滅等二種相續,於妙圓中, 於妙圓中,粘湛發知, 粘湛發知,知精映法, 知精映法,攬法成根。 攬法成根。根元 目為清淨四大 為清淨四大, 淨四大,因名意思, 因名意思,如幽室見, 如幽室見,浮根四塵, 浮根四塵,流逸奔法。 流逸奔法。 由生滅等二種相續: 由生滅等二種相續:這是講意根了, 這是講意根了,意根就是第六意識。 意根就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有 生、有滅。 有滅。前念滅, 前念滅,後念就生了; 後念就生了;後念生、 後念生、前念滅。 前念滅。生滅這兩種, 生滅這兩種,好像 水波浪似的, 水波浪似的,一個跟著一個跑 一個跟著一個跑,相續不斷地。 相續不斷地。於妙圓中, 於妙圓中,粘湛發知: 粘湛發知:在 你這妙圓的心裏邊, 這妙圓的心裏邊,和這湛圓覺性黏到一起, 和這湛圓覺性黏到一起,發出一種知精。 發出一種知精。知精映 法,攬法成根: 攬法成根:這個「 這個「知」,是個 」,是個「 是個「意」,意有知的功能 」,意有知的功能。 意有知的功能。這知的功 能,和這個法塵相掩映, 和這個法塵相掩映,和法就攪到一起, 和法就攪到一起,攬這個法, 攬這個法,就成為 就成為意根。 意根。根 元目為清 元目為清淨四大 意根本來的名目,也就叫「 也就叫「清淨四大」。 淨四大」。因名意思 為清淨四大: 淨四大:意根本來的名目, 」。因名意思: 因名意思: 給它又起個名字, 又起個名字,就叫「 就叫「意思」。 意思」。為 」。為什麼不說「意體」 意體」呢?因為這意沒 有體, 有體,所以就不說 所以就不說「意體」, 意體」,而 」,而說「意思」。 意思」。如幽室見 」。如幽室見: 如幽室見:這就好像在一 個幽暗的房子裏邊, 個幽暗的房子裏邊,有一種見一樣。 有一種見一樣。浮根四塵, 浮根四塵,流逸奔法: 流逸奔法:意這個浮根 四塵, 四塵,就是趨向法塵這一方面。 就是趨向法塵這一方面。 阿難! 阿難!如是六根, 如是六根,由彼覺明, 由彼覺明,有明明覺, 有明明覺,失彼精了, 失彼精了,粘妄發光。 粘妄發光。 阿難哪 阿難哪!如是六根: 如是六根:像上邊所說 像上邊所說的眼、 的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 意這六根,由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44 of 206
彼覺明: 彼覺明:「由彼」, 由彼」,由這個妙圓的 」,由這個妙圓的真 由這個妙圓的真心。這個「 這個「覺明」, 覺明」,也就是妙圓 」,也就是妙圓真 也就是妙圓真 心,也就是如來藏。 也就是如來藏。它本來就是如來藏性, 本來就是如來藏性,有明明覺: 有明明覺:本來「 本來「覺明」 覺明」這 個「覺」,本體就是明的 」,本體就是明的, 本體就是明的,不須要再加上一個「 不須要再加上一個「明」。前邊不講就好像 」。前邊不講就好像 如意珠? 如意珠?如意珠本來是有光的, 如意珠本來是有光的,並不須要再給它 並不須要再給它加上一種光。 加上一種光。可是因為 可是因為 在「覺」上又加上一個「 上又加上一個「明」,就成了妄明 」,就成了妄明、 就成了妄明、妄覺, 妄覺,明也不是究竟真 明也不是究竟真實 的,覺也不是究竟真 覺也不是究竟真實的。 實的。失彼精了: 失彼精了:把它本有那種的精── 本有那種的精──見精 ──見精、 見精、聞 精、嗅精、 嗅精、嘗精、 嘗精、觸精, 觸精,和知法這種的「 和知法這種的「知」,都失去本來的樣子 」,都失去本來的樣子, 都失去本來的樣子,失 去本來的功能了。 去本來的功能了。粘妄發光: 粘妄發光:因為和妄明、 和妄明、妄覺相混合, 妄覺相混合,相黏到一起 了,所以發生了一種妄的光。 所以發生了一種妄的光。這種光, 這種光,並不是說 並不是說有什麼 有什麼光,不過就是發 生它一種作用。 一種作用。 N5申塵亡根盡(分二) O1正申解結以酬問 P1統論離塵無結
O2兼成二妙以證驗
O1分二
P2正教入一解六
今P1 是以汝今離暗離明, 是以汝今離暗離明,無有見體; 無有見體;離動離靜, 離動離靜,元無聽質; 元無聽質;無通無塞, 無通無塞,齅性 不生; 不生;非變非恬, 非變非恬,嘗無所出; 嘗無所出;不離不合, 不離不合,覺觸本無; 覺觸本無;無滅無生, 無滅無生,了知安 寄? 在前邊所說 在前邊所說的道理,「 的道理,「覺 ,「覺」上不必加「 上不必加「明」,因 」,因為生了一種妄念, 生了一種妄念,加明 在覺的上邊, 在覺的上邊,所以就變成妄明和妄覺了, 所以就變成妄明和妄覺了,這種「 這種「明」和「覺」都不是真 都不是真 的了。 的了。失彼精了, 失彼精了,就把它 就把它本來那種精神都失去了。 本來那種精神都失去了。所以就「 所以就「黏妄」, 黏妄」,發 」,發 出一種見分的光, 出一種見分的光,這就是屬於第八識見分的光。 這就是屬於第八識見分的光。 是以汝今離暗離明, 是以汝今離暗離明,無有見體: 無有見體:因為這個, 這個,所以阿難, 所以阿難,現在你 現在你離開暗、 離開暗、 離開明, 離開明,明、暗二相都離開了, 暗二相都離開了,見體就不存在了。 見體就不存在了。為什麼你有個「 有個「見」 呢?就因為 就因為有明、 有明、暗這種的因緣幫 暗這種的因緣幫助 緣幫助你,你才可以見; 才可以見;你若沒有明、 若沒有明、暗 了,見體就也沒有了。 見體就也沒有了。離動離靜, 離動離靜,元無聽質: 元無聽質:你離開動、 離開動、離開靜的景 象,聽的體質也沒有了。「 聽的體質也沒有了。「質 。「質」,也就是體質 」,也就是體質, 也就是體質,也就是它 也就是它(聽)的 「體」。無通無塞 」。無通無塞, 無通無塞,齅性不生: 性不生:沒有通達和壅塞, 沒有通達和壅塞,嗅性也不生, 嗅性也不生,也沒有 嗅覺了, 嗅覺了,你也不會知道是香、 也不會知道是香、是臭。 是臭。非變非恬, 非變非恬,嘗無所出: 嘗無所出:若沒有變、 若沒有變、 沒有恬, 沒有恬,在不變、 在不變、不恬這期間, 不恬這期間,嚐覺也沒有了。 覺也沒有了。不離不合, 不離不合,覺觸本無: 覺觸本無: 若也不用離開、 若也不用離開、也不用合起來, 也不用合起來,你覺觸就沒有了。 覺觸就沒有了。無滅無生, 無滅無生,了知安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45 of 206
寄:你若沒有生、 若沒有生、也沒有滅, 也沒有滅,你了知性又存在什麼 了知性又存在什麼地方呢 地方呢?了知性也沒 有了。 有了。了知性, 了知性,你把它放到什麼 放到什麼地方? 地方?根本就沒有了! 根本就沒有了! P2正教入一解六 汝但不循, 汝但不循,動靜、 動靜、合離、 合離、恬變、 恬變、通塞、 通塞、生滅、 生滅、明暗, 明暗,如是十二諸有為 如是十二諸有為 相,隨拔一根, 隨拔一根,脫粘內伏,伏歸元真 伏歸元真,發本明耀。 發本明耀。耀性發明, 耀性發明,諸餘五粘 應拔圓脫 應拔圓脫。 汝但不循: 汝但不循:這一句經文很重要的。 這一句經文很重要的。我們人為 我們人為什麼沒有開悟? 沒有開悟?也就因為 也就因為順 著生死流去跑 著生死流去跑,不能逆這個流; 不能逆這個流;也就是順著妄塵去跑 也就是順著妄塵去跑,跟著妄塵轉, 跟著妄塵轉,沒 有把妄塵轉過來。 有把妄塵轉過來。 這一段經文上說 這一段經文上說:「汝但不循 :「汝但不循」, 汝但不循」,你 」,你只要不順著這六塵的境界去轉, 只要不順著這六塵的境界去轉,不 順著這有為 順著這有為的相去轉, 的相去轉,你就可以逆流了。 就可以逆流了。不順著什麼 不順著什麼呢?不順著動靜 不順著動靜、 動靜、 合離、 合離、恬變、 恬變、通塞、 通塞、生滅、 生滅、明暗, 明暗,如是十二諸有為 如是十二諸有為相:像動靜、 像動靜、合離、 合離、 恬變、 恬變、通塞、 通塞、生滅、 生滅、明暗這十二種的有為 明暗這十二種的有為相,你不要隨著它 不要隨著它轉,不要隨 著這有為 著這有為法轉! 法轉! 隨拔一根, 隨拔一根,脫粘內伏:在眼、 在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裏邊這種的粘 湛的情形, 湛的情形,隨你若能解脫 若能解脫一根, 一根,把這一根拔除和粘湛這種的情形脫 把這一根拔除和粘湛這種的情形脫離 了;內伏,自己裏邊的無明也降伏了, 自己裏邊的無明也降伏了,這種的妄想也降伏了。 這種的妄想也降伏了。伏歸元 真,發本明耀: 發本明耀:妄想無明既 妄想無明既然降伏了, 然降伏了,又返本還原到本來妙圓、 又返本還原到本來妙圓、圓湛的 真心那種程度, 心那種程度,就發揮出本有覺明的那種明耀。 就發揮出本有覺明的那種明耀。 耀性發明: 耀性發明:這種明耀的性一經發出光明來, 這種明耀的性一經發出光明來,諸餘五粘應拔圓脫 諸餘五粘應拔圓脫:你在一 根得到解脫 根得到解脫了,那其餘的這五粘也就同時會得到解脫 那其餘的這五粘也就同時會得到解脫了,也就都離開這 種「粘湛發見」、「 粘湛發見」、「粘湛發覺 」、「粘湛發覺」 粘湛發覺」的功能, 的功能,得到解脫 得到解脫了。 O2兼成二妙以證驗(分二) P1情界脫纏成互用妙 Q1先以示妙
P2器界超越成純覺妙
P1分二
Q2證不循根
今Q1 不由前塵所起知見, 不由前塵所起知見,明不循根, 明不循根,寄根明發, 寄根明發,由是六根互相為 由是六根互相為用。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46 of 206
在前幾天我講的六根互用的基本條件, 在前幾天我講的六根互用的基本條件,現在這一段文就講沒有眼睛也能 看見; 看見;沒有耳朵 沒有耳朵,眼睛也能聽見; 眼睛也能聽見;沒有舌頭也可以嚐 沒有舌頭也可以嚐;沒有鼻子也可以 嗅香; 嗅香;這六根互用的一種作用。 這六根互用的一種作用。 不由前塵所起知見: 不由前塵所起知見:不要隨著前塵── 不要隨著前塵──面前這一種六塵的境界所轉 ──面前這一種六塵的境界所轉, 面前這一種六塵的境界所轉,也 就是「 就是「不循」。 不循」。你 」。你不隨著六塵這種境界所起的知見, 不隨著六塵這種境界所起的知見,你就見如不見、 就見如不見、聞 如不聞, 如不聞,不跟著六塵境界跑 不跟著六塵境界跑。明不循根: 明不循根:這個「 這個「明」不是因為 不是因為見著塵 了,就有了明、 就有了明、有了知覺。 有了知覺。這個「 這個「明」,是自己這種覺明 」,是自己這種覺明, 是自己這種覺明,不順著這個 根,這就不是妄了! 這就不是妄了!寄根明發: 寄根明發:我們本有的覺明, 我們本有的覺明,也可以寄存到六根的 門頭上。 門頭上。這種自己本有的「 這種自己本有的「明」發出來, 發出來,由是六根互相為 由是六根互相為用:不用妄 明、妄覺, 妄覺,而用真 而用真明、真覺,因此眼、 因此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就可以 有互相通用的功能。 有互相通用的功能。眼睛也可以說 眼睛也可以說話,耳朵也可以看東西, 也可以看東西,這是六根互 用的境界。 用的境界。 卍
卍
卍
今天是佛歡喜日, 今天是佛歡喜日,佛在今天是最歡喜了。 佛在今天是最歡喜了。佛哪一天都歡喜, 一天都歡喜,不過今天是 最歡喜的一天。 最歡喜的一天。為什麼?因為出家人從四月十五到七月十五這一個期間 結夏安居, 結夏安居,哪個地方都不去, 個地方都不去,也不出去化緣 也不出去化緣的,今天是圓滿的一天。 今天是圓滿的一天。又 遇著摩訶目犍 遇著摩訶目犍連尊者最初得到神通的那一天; 連尊者最初得到神通的那一天;得到什麼 得到什麼神通呢 神通呢?他得到 天眼通。 天眼通。 目犍連尊者得到天眼通, 連尊者得到天眼通,這時候, 這時候,他第一眼就看見他母親在地獄裏受 苦。為什麼他母親跑 他母親跑到地獄裏去了呢 到地獄裏去了呢?因為他母親在生的時候不信佛, 他母親在生的時候不信佛, 不拜佛; 不拜佛;不信法, 不信法,也不學佛法; 也不學佛法;不恭敬僧, 不恭敬僧,而且她 而且她還譭謗僧人, 謗僧人,說僧人 種種的過失, 種種的過失,說僧人怎麼 僧人怎麼樣 怎麼樣怎麼樣不好 怎麼樣不好。 樣不好。並且她 並且她歡喜吃牛肉、 歡喜吃牛肉、狗肉, 狗肉,吃 各種肉; 各種肉;又歡喜吃魚, 又歡喜吃魚,尤其歡喜吃魚子。 尤其歡喜吃魚子。魚子, 魚子,就是沒有變成魚時的魚 卵。她歡喜吃魚子, 歡喜吃魚子,你說,吃一餐飯, 吃一餐飯,要吃多少生命? 要吃多少生命?要吃很多很多的 生命! 生命! 因為她不信仰三寶、 不信仰三寶、不恭敬三寶, 不恭敬三寶,而且還盡吃這麼 而且還盡吃這麼多的魚子, 多的魚子,所以死了 就墮地獄, 就墮地獄,在那個地方沒有東西吃。 在那個地方沒有東西吃。目犍連尊者得了神通, 連尊者得了神通,於是就拿著 一缽飯送給他母親。 飯送給他母親。他母親看她 他母親看她兒子給送來一缽 兒子給送來一缽飯,就接過來。 就接過來。因為她 在生的時候就貪心, 在生的時候就貪心,所以她 所以她用左手拿著缽 用左手拿著缽,右手用袖子把缽 右手用袖子把缽遮上, 遮上,不叫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47 of 206
其他的餓鬼看見。 其他的餓鬼看見。怕其他的餓鬼看見, 怕其他的餓鬼看見,搶著來吃, 搶著來吃,所以她 所以她就用袖子遮上 飯,跑到沒有餓鬼的地方, 到沒有餓鬼的地方,拿這個飯偷 拿這個飯偷著來吃。 著來吃。拿起來一吃, 拿起來一吃,怎麼樣 怎麼樣 啊?因為她業障的關係, 業障的關係,不可以有東西吃的; 不可以有東西吃的;所以飯到她 所以飯到她的口裏, 的口裏,就變 成火炭! 成火炭! 目犍連尊者雖然證了果, 連尊者雖然證了果,有神通, 有神通,但是這時候束手無策, 但是這時候束手無策,一點辦 一點辦法也沒 有。於是就回來請問佛:「 於是就回來請問佛:「這 :「這怎麼辦呢 怎麼辦呢?」 辦呢?」說 ?」說他母親在地獄裏, 他母親在地獄裏,請佛幫 請佛幫 忙他救度母親。 忙他救度母親。佛就告訴他說 佛就告訴他說:「你母親罪業太重, 母親罪業太重,不是你 不是你自己一個人 可以救得了的。 可以救得了的。必須要請十方的僧眾 必須要請十方的僧眾來超度你 來超度你的母親, 的母親,你的母親才能離 苦得樂。 苦得樂。在七月十五這一天用這個方法, 在七月十五這一天用這個方法,不單你 不單你母親離苦得樂, 母親離苦得樂,就是未 來的一切眾 來的一切眾生在這一天舉 生在這一天舉行法會, 行法會,都可以超度過去七世的父母和六親的 眷屬離苦得樂! 眷屬離苦得樂! 因為這種的因緣 這種的因緣,所以在每 所以在每年舊曆 年舊曆七月十五這一天, 七月十五這一天,在中國到處都有盂 蘭法會。 蘭法會。昨天一個女居士買這些個東西是供養僧人的, 昨天一個女居士買這些個東西是供養僧人的,專門要在七月十 五這一天送給出家人吃的。 五這一天送給出家人吃的。所以這一些東西在家人不可以用, 所以這一些東西在家人不可以用,只可以出 家人用的。 家人用的。今天是佛的歡喜日、 今天是佛的歡喜日、僧人的自恣時, 僧人的自恣時,在中國每 在中國每一年都有舉 一年都有舉行 法會, 法會,來紀念以前目犍 來紀念以前目犍連母親墮地獄蒙救拔的這種因緣 連母親墮地獄蒙救拔的這種因緣。 Q2證不循根 阿難! 阿難!汝豈不知? 汝豈不知?今此會中, 今此會中,阿那律陀, 阿那律陀,無目而見。 無目而見。跋難陀龍, 跋難陀龍,無耳而 聽。殑伽神女, 伽神女,非鼻聞香。 非鼻聞香。驕梵缽 驕梵缽提,異舌知味。 異舌知味。舜若多神, 舜若多神,無身覺 觸,如來光中, 如來光中,映令暫現; 映令暫現;既為風質 既為風質, 風質,其體元無。 其體元無。諸滅盡定, 諸滅盡定,得寂聲 聞,如此會中摩訶迦葉, 如此會中摩訶迦葉,久滅意根, 久滅意根,圓明了知, 圓明了知,不因心念。 不因心念。 阿難! 阿難!汝豈不知: 汝豈不知:你豈是不知道嗎 豈是不知道嗎?你也應該知道啊 也應該知道啊!知道什麼 知道什麼呢?今 此會中: 此會中:在這楞嚴法會裏頭, 在這楞嚴法會裏頭,就有六根互用的這種人。 就有六根互用的這種人。哪一個呢 一個呢? 阿那律陀, 阿那律陀,無目而見: 無目而見:相信每 相信每一個人對阿那律陀不會很陌生的, 一個人對阿那律陀不會很陌生的,都和他 是已經認識好多次了! 是已經認識好多次了!這就是那個沒有眼睛的瞎子。 這就是那個沒有眼睛的瞎子。怎麼沒有眼睛了 怎麼沒有眼睛了 呢?就因為 就因為他好睡覺。 他好睡覺。佛一講經, 佛一講經,他就睡著了; 他就睡著了;佛一講經, 佛一講經,他就睡著 了!他是佛的一個堂弟, 他是佛的一個堂弟,白飯王的兒子。 白飯王的兒子。佛就罵他: 佛就罵他: 咄咄胡為 咄咄胡為寐 螺螄蛤蚌類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48 of 206
一睡一千年 不聞佛名字
喂!喂!你為什麼要睡覺啊 要睡覺啊?你就像那一個海裏的蚌和螺螄 就像那一個海裏的蚌和螺螄之類的, 之類的,一 天到晚 天到晚都睡覺; 都睡覺;一睡睡一千年, 一睡睡一千年,聞不見佛的名字。 聞不見佛的名字。這麼樣一講, 樣一講,他就發 憤了。 憤了。發憤而不睡覺, 發憤而不睡覺,七天七宿都沒睡覺; 七天七宿都沒睡覺;沒睡覺, 沒睡覺,眼睛就瞎了; 眼睛就瞎了;瞎 了,釋迦牟尼佛就生一種憐憫的心, 釋迦牟尼佛就生一種憐憫的心,就教他「樂見照明金剛三昧」, 樂見照明金剛三昧」,教 」,教 他修這種的法。 他修這種的法。他修這個法時就得天眼通。 他修這個法時就得天眼通。他的肉眼已經壞了, 他的肉眼已經壞了,但是得 了天眼通, 了天眼通,所以阿那律「 所以阿那律「天眼第一」, 天眼第一」,他是天眼最究竟的 」,他是天眼最究竟的, 他是天眼最究竟的,什麼他看得 都清楚!所以你 所以你不要以為 不要以為開眼的人都一樣, 開眼的人都一樣,有的看得清 有的看得清楚地, 楚地,有的看得 不清楚地, 楚地,而阿那律尊者就看得最清 而阿那律尊者就看得最清楚! 「阿那律陀」, 阿那律陀」,翻到中文就叫 」,翻到中文就叫「 翻到中文就叫「不貧」, 不貧」,他永遠都不窮 」,他永遠都不窮。 他永遠都不窮。記得以前我講 過,他得著一隻金兔 他得著一隻金兔子,回到家裏, 回到家裏,把金兔 把金兔子腿割下來, 子腿割下來,拿去賣了, 拿去賣了,又 生出來兩條腿來; 生出來兩條腿來;再割下腿來, 再割下腿來,又生出; 又生出;由這個, 由這個,他就發財了, 他就發財了,生生世 世都不窮。 世都不窮。這個已經出過題目考過, 這個已經出過題目考過,所以我說 所以我說你們大家對他都很熟的, 們大家對他都很熟的, 這一位尊者大家見過好多次面了。 這一位尊者大家見過好多次面了。 跋難陀龍, 跋難陀龍,無耳而聽: 無耳而聽:跋難陀龍是個龍神, 跋難陀龍是個龍神,牠保護著摩竭陀國的風雨、 保護著摩竭陀國的風雨、 衣食, 衣食,老百姓都非常歡喜這條龍, 老百姓都非常歡喜這條龍,所以跋難陀, 所以跋難陀,翻譯成中文就叫「 翻譯成中文就叫「善歡 喜」。可是這是個聾子的龍 」。可是這是個聾子的龍, 可是這是個聾子的龍,本來牠 本來牠叫龍, 叫龍,但是牠 但是牠耳朵也聾了, 也聾了,是聾 龍。牠這聾龍用什麼 這聾龍用什麼聽呢?龍有一條鬚, 龍有一條鬚,那條鬚可以聽, 那條鬚可以聽,牠就用那條鬚 來聽, 來聽,所以不用耳朵 所以不用耳朵聽。 阿那律尊者「 阿那律尊者「無目而見」, 無目而見」,他眼睛瞎了 」,他眼睛瞎了, 他眼睛瞎了,但是他不用眼睛, 但是他不用眼睛,可什麼 可什麼東西 都看得見。 都看得見。好像我們現在這個某某, 好像我們現在這個某某,他不像阿那律尊者是沒有眼睛的, 他不像阿那律尊者是沒有眼睛的, 他還有眼睛, 他還有眼睛,還又得到天眼, 還又得到天眼,這是很難得的。 這是很難得的。在這末法時代, 在這末法時代,這樣人都 很少的; 很少的;雖然很少, 雖然很少,但是我們現在在這個法會又有這樣的人, 但是我們現在在這個法會又有這樣的人,所以我希 望你們每一個人, 一個人,多接近他一點。 多接近他一點。今天又來一個何悟明, 今天又來一個何悟明,何悟明也和他 多談一談, 多談一談,大約你 大約你就該「 就該「悟明」 悟明」了,就不會不明了。 就不會不明了。悟明, 悟明,就是開悟而 明白了; 明白了;若是不明, 若是不明,就是不開悟、 就是不開悟、不明白。 不明白。所以這回你 所以這回你機會也到了! 機會也到了!這 個跋難陀龍是條聾龍,「 個跋難陀龍是條聾龍,「無耳而聽 ,「無耳而聽」。 無耳而聽」。我不講六根互用 」。我不講六根互用嗎 我不講六根互用嗎?前邊也剛講 到六根互用, 到六根互用,現在佛在經典上給舉 現在佛在經典上給舉出證明來。 出證明來。 殑伽神女: 伽神女:「殑伽」,是印度一條河的名字 」,是印度一條河的名字, 是印度一條河的名字,叫殑伽河, 伽河,發源於雪山。 發源於雪山。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49 of 206
阿耨達池, 阿耨達池,有四條河流發出來, 有四條河流發出來,其中一條就是殑 其中一條就是殑伽河。 伽河。非鼻聞香: 非鼻聞香:這個 河神女沒有鼻子, 河神女沒有鼻子,但是她 但是她可以聞香。 可以聞香。她用什麼 用什麼聞香呢 聞香呢?她用眼睛來聞 香。 驕梵缽 驕梵缽提,異舌知味: 異舌知味:驕梵缽 驕梵缽提是梵語, 提是梵語,翻到中文叫什麼 翻到中文叫什麼呢?叫「牛 呞」。「牛 」。「牛呞」是什麼 是什麼意思? 意思?就是牛喘氣的聲音。 就是牛喘氣的聲音。牛喘氣很大的聲音, 牛喘氣很大的聲音, 而驕梵缽 而驕梵缽提出入氣就像牛喘氣那麼 提出入氣就像牛喘氣那麼粗,什麼道理呢 道理呢?為什麼他證阿羅漢 果了, 果了,還有這麼 還有這麼重的習氣呢 重的習氣呢?這是因為 這是因為驕梵缽 驕梵缽提在因地, 提在因地,做小沙彌的時 候,和一位老和尚 和一位老和尚在一起。 在一起。這老和尚 這老和尚雖然證羅漢果了, 雖然證羅漢果了,但是他老得牙都 掉了, 掉了,吃東西吃得很慢地, 吃東西吃得很慢地,就要慢慢地嚼。 就要慢慢地嚼。你說這小沙彌怎麼 這小沙彌怎麼說 怎麼說?他 說:「你啊 :「你啊, 你啊,真像牛吃東西!」 像牛吃東西!」就因 !」就因為 就因為說這麼一句話, 一句話,所以他就生生世 世得這果報, 世得這果報,出入氣和牛喘氣一個樣。 出入氣和牛喘氣一個樣。但是他也證阿羅漢果了, 但是他也證阿羅漢果了,所以佛 叫他常在天上住, 叫他常在天上住,不要在人間住。 不要在人間住。為什麼不叫他在人間住呢 不叫他在人間住呢?恐怕人看 見他也生譭 見他也生譭謗心, 謗心,恐怕人又說 恐怕人又說:「嘿 :「嘿,你這個人像個牛喘氣似的!」 這個人像個牛喘氣似的!」如 !」如 果有人這麼 果有人這麼來說他,這個人將來生生世世都要做牛的。 這個人將來生生世世都要做牛的。佛怕眾 佛怕眾生見著他 生譭謗心而墮落, 謗心而墮落,所以叫他到天上去住, 所以叫他到天上去住,不在人間住。 不在人間住。 在佛教 在佛教裏頭, 裏頭,你不是隨隨便便就亂講話的。 不是隨隨便便就亂講話的。你講錯一句話, 講錯一句話,就有因果 的。那位老比丘, 那位老比丘,人家問他說 人家問他說:「大修行人落不落因果 :「大修行人落不落因果?」 大修行人落不落因果?」就是 ?」就是「 就是「有沒 有因果呢 有因果呢?」這位老修行就答覆 ?」這位老修行就答覆說 這位老修行就答覆說:「大修行不落因果 :「大修行不落因果。」 大修行不落因果。」因 。」因為這一句 話答錯了, 話答錯了,要五百世都墮落做狐狸身。 要五百世都墮落做狐狸身。等百丈禪師在江西那個地方講經 的時候, 的時候,天天都有一個長鬍 天天都有一個長鬍子、長頭髮的老年人來聽經, 長頭髮的老年人來聽經,但是他可不是 個嬉皮! 個嬉皮!誰也不認識這個老年人, 誰也不認識這個老年人,他來聽經, 他來聽經,人家走了, 人家走了,他也走了; 他也走了;人 家來聽經, 家來聽經,他也來聽經。 他也來聽經。 因為法會講經, 法會講經,一開經的時候, 一開經的時候,很多人都可以來聽的, 很多人都可以來聽的,但你不能問某某 人姓誰名誰。 人姓誰名誰。我告訴你 我告訴你們,本來講經的規矩, 本來講經的規矩,講完了經, 講完了經,這法師下座就 回到房裏頭去, 回到房裏頭去,不和大家講話的, 不和大家講話的,很少講話的; 很少講話的;如果講話, 如果講話,這就近於一 種攀緣 種攀緣心。所以百丈禪師天天講完經, 所以百丈禪師天天講完經,就回到房裏去, 就回到房裏去,也不和任何人講 話。不說:「啊 :「啊,你得明天來啦 得明天來啦!你後天來啦 後天來啦!」完全沒有攀 !」完全沒有攀緣 心的; 完全沒有攀緣心的; 一有攀緣 一有攀緣心,這就不合佛法的。 這就不合佛法的。 有一天, 有一天,百丈禪師講完經了, 百丈禪師講完經了,回到寮房去; 回到寮房去;這長鬍 這長鬍子的老年人就跟著到 寮房去, 寮房去,請開示。 請開示。請什麼 請什麼開示呢 開示呢?他說:「大修行人落不落因果 :「大修行人落不落因果?」 大修行人落不落因果?」百 ?」百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50 of 206
丈禪師對他講:「 丈禪師對他講:「大修行人不昧因果 :「大修行人不昧因果。」 大修行人不昧因果。」大修行人不會不明白因果的 。」大修行人不會不明白因果的。 大修行人不會不明白因果的。 「昧」,就是不明白 」,就是不明白。 就是不明白。這老年人一聽, 這老年人一聽,當下開悟了:「 當下開悟了:「喔 :「喔,原來是這麼 原來是這麼 一回事啊 一回事啊!」 他就對百丈禪師說 他就對百丈禪師說:「我總不明白這個道理 :「我總不明白這個道理, 我總不明白這個道理,我就因為 我就因為以前答覆人家錯 了,所以墮了狐身。 所以墮了狐身。我是後山上的一隻狐狸, 我是後山上的一隻狐狸,天天來聽您 天天來聽您講經; 講經;我以前 是一個高僧大德, 是一個高僧大德,也講經說 也講經說法。有人問我:『 有人問我:『大修行人 :『大修行人, 大修行人,落不落因 果?』我答覆 ?』我答覆:『 我答覆:『大修行人不落因果 :『大修行人不落因果。』 大修行人不落因果。』就因 。』就因為 就因為這一句話說 這一句話說錯了, 錯了,所以 墮了五百世做狐狸。 墮了五百世做狐狸。今生我這狐狸來聽您 今生我這狐狸來聽您講經, 講經,現在我明白了, 現在我明白了,我明天 就往生! 就往生!您可以到後邊那個山洞裏, 可以到後邊那個山洞裏,把我屍首給埋上, 把我屍首給埋上,結結緣 結結緣。」於是 。」於是 第二天, 第二天,百丈禪師帶著所有廟上的和尚 百丈禪師帶著所有廟上的和尚去到那兒, 去到那兒,一看, 一看,果然有一隻老 狐狸在那兒已經死了! 狐狸在那兒已經死了!百丈禪師用和尚 百丈禪師用和尚的葬禮來把牠 的葬禮來把牠埋葬了, 埋葬了,就超度 牠。 由這一點看來, 由這一點看來,在佛教 在佛教裏頭, 裏頭,一般不學佛法的人, 一般不學佛法的人,他還可以隨便亂講 話;學佛法的人, 學佛法的人,就不能隨便亂講話。 就不能隨便亂講話。有人問你 有人問你問題, 問題,你知道, 知道,就依照 佛法答覆他; 佛法答覆他;如果你 如果你不知道, 不知道,切記不要不知以為 切記不要不知以為知。你若講錯話, 若講錯話,這因 果很厲害的! 果很厲害的!不要學這老和尚 不要學這老和尚一個 question( question(問題) 問題)answer 錯了( 錯了(答錯 了),就變成狐狸了 ),就變成狐狸了。 就變成狐狸了。這個是很危險的! 這個是很危險的!這驕梵缽 這驕梵缽提,也就是因為 也就是因為一句 話譭謗阿羅漢, 謗阿羅漢,所以生生世世喘氣就像牛喘氣一樣! 所以生生世世喘氣就像牛喘氣一樣!他「異舌知味」, 異舌知味」, 他的舌頭像牛舌一樣, 他的舌頭像牛舌一樣,但是他可也知道味道。 但是他可也知道味道。 舜若多神, 舜若多神,無身覺觸: 無身覺觸:「舜若多」 舜若多」是什麼 是什麼呢?以前我給你 以前我給你們講過, 們講過,就是 空神。 空神。這空神根本沒有身體, 這空神根本沒有身體,可是他能感覺有觸。 可是他能感覺有觸。他沒有身而有觸, 他沒有身而有觸,怎 麼樣子呢 樣子呢?如來光中, 如來光中,映令暫現: 映令暫現:這是如來以佛光令他顯現出來的, 這是如來以佛光令他顯現出來的,所 以光中暫時現出他的身體。 以光中暫時現出他的身體。既為風質 既為風質, 風質,其體元無: 其體元無:因為他是一個空神, 他是一個空神, 空又像風似的, 空又像風似的,沒有什麼 沒有什麼形象的。 形象的。他那個身體本來沒有的, 他那個身體本來沒有的,可是由佛的 神力, 神力,令他現出來, 令他現出來,也有一種觸覺。 也有一種觸覺。所以舜若多神就非常之高興, 所以舜若多神就非常之高興,說: 「我沒有身體, 我沒有身體,現在又有身體了!」 現在又有身體了!」人家有身體 !」人家有身體, 人家有身體,怕沒有身體; 怕沒有身體;所以他 沒有身體, 沒有身體,等到有身體的時候, 等到有身體的時候,他覺得高興了。 他覺得高興了。 諸滅盡定, 諸滅盡定,得寂聲聞: 得寂聲聞:「諸滅盡定」, 諸滅盡定」,就又叫 」,就又叫「 就又叫「滅受想定」, 滅受想定」,就是把五 」,就是把五 蘊中受、 蘊中受、想都沒有了。 想都沒有了。也沒有受了、 也沒有受了、也沒有想了, 也沒有想了,在這個時候, 在這個時候,是「九 次第定」 次第定」的一個定。 的一個定。在會中有這樣的人, 在會中有這樣的人,他把受想都滅盡了, 他把受想都滅盡了,所以叫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51 of 206
「諸滅盡定」, 諸滅盡定」,這就得證阿羅漢果 如此會中摩訶迦葉:好像這個會 」,這就得證阿羅漢果。 這就得證阿羅漢果。如此會中摩訶迦葉: 中,誰是得到諸滅盡定了呢 誰是得到諸滅盡定了呢?就是摩訶迦葉尊者。「 就是摩訶迦葉尊者。「摩訶 。「摩訶」, 摩訶」,是 」,是 「大」。摩訶迦葉原來是一個事火的外道 」。摩訶迦葉原來是一個事火的外道, 摩訶迦葉原來是一個事火的外道,在佛教 在佛教裏叫「 裏叫「金色頭陀」 金色頭陀」 的,也就是這位迦葉。 也就是這位迦葉。現在他在中國雲南雞 現在他在中國雲南雞足山那個地方, 足山那個地方,還入定呢 還入定呢! 這個摩訶迦葉尊者到現在還沒有死, 這個摩訶迦葉尊者到現在還沒有死,也沒有往生, 也沒有往生,在雞足山那個地方入 滅盡定, 滅盡定,等將來彌勒菩薩出世, 等將來彌勒菩薩出世,他要把釋迦牟尼佛的衣缽 他要把釋迦牟尼佛的衣缽就交給彌勒 佛。所以現在幾千年了, 所以現在幾千年了,還在那兒打坐呢 還在那兒打坐呢! 入滅盡定, 入滅盡定,坐幾千年、 坐幾千年、幾萬年都可以坐的。 幾萬年都可以坐的。摩訶迦葉尊者久滅意根 摩訶迦葉尊者久滅意根: 久滅意根:他 很久很久已經把意根這個分別心、 很久很久已經把意根這個分別心、生滅心都滅了。 生滅心都滅了。圓明了知, 圓明了知,不因心 念:可是他的了知, 可是他的了知,是一種圓明的了知, 是一種圓明的了知,不是藉著心和念而知道的。 不是藉著心和念而知道的。他 是「圓明了知」, 圓明了知」,這種是從根本上的智慧知道的 」,這種是從根本上的智慧知道的, 這種是從根本上的智慧知道的,不是從生滅心來知道 的。 P2器界超越成純覺妙(分二) Q1先以示妙
Q2驗不藉緣
今Q1 阿難! 阿難!汝今諸根若圓拔已, 汝今諸根若圓拔已,內瑩發光。 瑩發光。如是浮塵, 如是浮塵,及器世間諸變化相, 及器世間諸變化相, 如湯銷冰, 如湯銷冰,應念化成無上知覺。 應念化成無上知覺。 阿難! 阿難!汝今諸根若圓拔已: 汝今諸根若圓拔已:你現在眼、 現在眼、耳、鼻、舌、身、意這諸根, 意這諸根,如 果一入無妄, 果一入無妄,那麼彼六知根同時清 彼六知根同時清淨。若圓拔已, 若圓拔已,也就是你 也就是你一根圓成 了,你把你所有這個根的習氣都拔除了。 所有這個根的習氣都拔除了。這「圓拔已」, 圓拔已」,做完了這工 」,做完了這工 作,內瑩發光: 瑩發光:在你自性裏邊, 自性裏邊,就好像美玉潔白發光那個樣子。 就好像美玉潔白發光那個樣子。如是浮 塵,及器世間諸變化相, 及器世間諸變化相,如湯銷冰: 如湯銷冰:像這種浮根四塵, 像這種浮根四塵,和山河大地、 和山河大地、房 廊屋舍, 廊屋舍,所有器世間這一切的變化相就都沒有了, 所有器世間這一切的變化相就都沒有了,好像滾湯銷冰一樣。 好像滾湯銷冰一樣。 應念化成無上知覺﹕ 應念化成無上知覺﹕「應念」, 應念」,是很快的 」,是很快的, 是很快的,沒有好久的時間。 沒有好久的時間。你妄盡, 妄盡, 真就存了; 就存了;真存了, 存了,所以就應念化成無上的知覺。 所以就應念化成無上的知覺。這個知覺就是真 這個知覺就是真正的 知、真正的覺, 正的覺,不是以前那個妄知妄覺、 不是以前那個妄知妄覺、那個妄明。 那個妄明。你妄沒有了, 妄沒有了,真就 現前了, 現前了,所以這個真 所以這個真知真覺應念就現出來了。 覺應念就現出來了。 Q2驗不藉緣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52 of 206
阿難! 阿難!如彼世人, 如彼世人,聚見於眼。 聚見於眼。若令急合, 若令急合,暗相現前, 暗相現前,六根黯然, 六根黯然,頭足相 類。彼人以手循體外繞, 彼人以手循體外繞,彼雖不見, 彼雖不見,頭足一辨, 頭足一辨,知覺是同。 知覺是同。 緣見因明, 見因明,暗成無見。 暗成無見。不明自發, 不明自發,則諸暗相永不能昏。 則諸暗相永不能昏。 根塵既 根塵既銷,云何覺明不成圓妙? 云何覺明不成圓妙? 阿難! 阿難!如彼世人: 如彼世人:阿難! 阿難!我舉一個比方, 一個比方,比如有這麼 比如有這麼一個世間人, 一個世間人,這個 世間人聚見於眼 世間人聚見於眼: 聚見精於眼睛上。若令急合: 若令急合:他聚精會神地聚這見精 聚見於眼:聚見精於眼睛上。 於眼睛上, 於眼睛上,假設你 假設你叫他:「 叫他:「快點把眼睛閉上 :「快點把眼睛閉上!」「 快點把眼睛閉上!」「急合 !」「急合」, 急合」,快把眼睛閉 」,快把眼睛閉 上。他把眼睛閉上, 他把眼睛閉上,看見什麼 看見什麼了呢?暗相現前: 暗相現前:黑暗的景象現前, 黑暗的景象現前,就黑 暗了。 暗了。六根黯然: 六根黯然:這個時候眼睛不見了, 這個時候眼睛不見了,耳朵也不聽了, 也不聽了,鼻子也不聞 了,舌也不嚐 舌也不嚐了,身也不觸了, 身也不觸了,意也不緣 意也不緣了,「六根黯然 ,「六根黯然」, 六根黯然」,這時候六 」,這時候六 根都同時停頓了。 根都同時停頓了。頭足相類: 頭足相類:假設這時有一個人站在他對面, 假設這時有一個人站在他對面,頭、足也 都是一樣了, 都是一樣了,不能分別。 不能分別。 彼人以手循體外繞: 彼人以手循體外繞:這時候這個人什麼 這時候這個人什麼也看不見, 也看不見,這個人是哪 這個人是哪個人呢 個人呢? 就是世間上閉著眼睛這個人。 就是世間上閉著眼睛這個人。他以手就這麼 他以手就這麼摸對面那個人的身。 摸對面那個人的身。彼雖不 見,頭足一辨, 頭足一辨,知覺是同: 知覺是同:他的眼睛雖然看不見, 他的眼睛雖然看不見,但是摸到頭的時候, 但是摸到頭的時候, 就知道這是頭; 就知道這是頭;摸到足的時候, 摸到足的時候,知道這是足; 知道這是足;這種知覺性還是一樣的, 這種知覺性還是一樣的, 還是有的。 還是有的。所以這就是每 所以這就是每一根沒有了, 一根沒有了,知覺性還是不缺的, 知覺性還是不缺的,還是一樣有 的。比如你 比如你現在把眼睛閉上, 現在把眼睛閉上,這種知覺性也不是沒有的, 這種知覺性也不是沒有的,也還是一樣 的。 緣見因明, 見因明,暗成無見: 暗成無見:為什麼看見呢 看見呢?就因為 就因為明才看得見; 明才看得見;暗,就看不 見了。 見了。不明自發: 不明自發:不用因為 不用因為這個明, 這個明,而自己發出來這個真 而自己發出來這個真見。則諸暗相 永不能昏: 永不能昏:若是你 若是你不藉著外邊的明, 不藉著外邊的明,你自己自性裏發出來這種的光明, 自己自性裏發出來這種的光明, 這所有一切的暗相, 這所有一切的暗相,就永遠不能來障礙你 就永遠不能來障礙你,不能令你 不能令你看不見了。 看不見了。 這種的境界, 這種的境界,也就是如果你 也就是如果你真正開悟證果了, 正開悟證果了,你白天、 白天、晚間是一樣的, 間是一樣的, 明和暗是一樣的。 明和暗是一樣的。明能看見東西, 明能看見東西,暗也一樣能看見東西, 暗也一樣能看見東西,在黑暗的室裏 人看不見東西, 人看不見東西,他可以看得見。 他可以看得見。所以說 所以說,「了悟猶如夜得燈 ,「了悟猶如夜得燈」, 了悟猶如夜得燈」,開悟了 」,開悟了 ──不過也不是一定這樣子 ──不過也不是一定這樣子, 不過也不是一定這樣子,這不過說 這不過說一個比喻 一個比喻,你不要又著住到這個 上頭了。 上頭了。這說出來的, 出來的,都不一定是真 都不一定是真的;說不出來的, 不出來的,那才是真 那才是真的。所 以這只是一個比方, 以這只是一個比方,你若以為 若以為是這樣子, 是這樣子,那又是錯了! 那又是錯了!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53 of 206
怎麼樣子 怎麼樣子呢 樣子呢?「了悟猶如夜得燈 ?「了悟猶如夜得燈, 了悟猶如夜得燈,無窗暗室戶 無窗暗室戶開明」, 開明」,你 」,你一開悟了, 一開悟了,好 像晚間得著一盞燈一樣, 間得著一盞燈一樣,在一個沒有窗戶 在一個沒有窗戶的暗室裏頭, 的暗室裏頭,但是它 但是它光了。 光了。所 以這種境界, 以這種境界,你看這個房子裏頭是黑暗的, 看這個房子裏頭是黑暗的,他看就是光的, 他看就是光的,這就是人與 人的業感不同。 人的業感不同。你若是開悟了的人, 若是開悟了的人,就算在晚 就算在晚間也和白天一樣; 間也和白天一樣;你在睡 夢中, 夢中,和醒著是一樣的, 和醒著是一樣的,在夢中也不顛 在夢中也不顛倒!並且你 並且你若開悟, 若開悟,也會很少 夢,沒有夢的。 沒有夢的。 我們修道的人為 我們修道的人為什麼要修行呢 要修行呢?就因為 就因為沒有把握, 沒有把握,自己作不得主。 自己作不得主。你在 明白的時候作得主, 明白的時候作得主,可是在糊塗的時候就作不得主了; 可是在糊塗的時候就作不得主了;你在身體健康的 時候可以作得主, 時候可以作得主,在有病的時候又作不得主了, 在有病的時候又作不得主了,你自己也不能說 自己也不能說了算。 了算。 那麼你在有病的時候, 在有病的時候,可以不顛 可以不顛倒,也可以作得主了; 也可以作得主了;可是你 可是你在睡著的 時候, 時候,又作不得主了。 又作不得主了。說:「我睡著也可以作得主 :「我睡著也可以作得主!」 我睡著也可以作得主!」那 !」那你做夢的時候 又作不得主了, 又作不得主了,做夢的時候, 做夢的時候,又顛顛倒倒了 顛顛倒倒了。 倒倒了。你做夢的時候可以作得 主,你臨死的時候又作不得主了; 臨死的時候又作不得主了;臨死的時候四大分張, 臨死的時候四大分張,你想說:「我 :「我 現在不要死了。」 現在不要死了。」這一點人情都沒有的 。」這一點人情都沒有的, 這一點人情都沒有的,絕對不會給你 對不會給你這個人情! 這個人情! 所以我們人修道, 所以我們人修道,也就是為 也就是為的要在身體健康的時候也作得主, 的要在身體健康的時候也作得主,明白的時 候也作得主, 候也作得主,病的時候也作得主, 病的時候也作得主,睡的時候也作得主, 睡的時候也作得主,夢裏的時候也作 得主, 得主,死的時候更作得主。 死的時候更作得主。死,我歡喜死就死; 我歡喜死就死;不歡喜死, 不歡喜死,我活多幾 天,沒關係! 沒關係!你管不了我; 管不了我;那時候, 那時候,就叫「 就叫「生死自由」, 生死自由」,願意活著就活 」,願意活著就活 著,願意死就死。 願意死就死。好像迦葉祖師活到現在幾千歲 好像迦葉祖師活到現在幾千歲都可以的。 都可以的。你願意死, 願意死, 隨時就這麼 隨時就這麼死了! 死了!你願意站著死, 願意站著死,就站著死; 就站著死;願意坐著死, 願意坐著死,就坐著死; 就坐著死; 你願意躺 願意躺著死, 著死,就躺著死; 著死;願意怎麼 願意怎麼死 怎麼死,就怎麼死 怎麼死! 阿難! 阿難!根塵既 根塵既銷:在六根、 在六根、六塵都銷融了的時候, 六塵都銷融了的時候,諸暗相永不能昏。 諸暗相永不能昏。根 塵既然不能發生它 然不能發生它的力量、 的力量、它的作用, 的作用,云何覺明不成圓妙: 云何覺明不成圓妙:怎麼可以 怎麼可以說 可以說 這本來的覺明, 這本來的覺明,這個你 這個你說「覺上加明」 覺上加明」這種道理「 這種道理「不成圓妙」 不成圓妙」呢?它哪 有不能返本還原而恢復本有的這種圓妙呢 有不能返本還原而恢復本有的這種圓妙呢? H2驗證以釋二疑(分二) I1驗釋根性斷滅疑
I2證釋別有結元疑
J1阿難錯解佛語以謬難 K1因果相違
I1分二
J2如來即事驗常以釋疑
K2後先異說
J1分三
K3更求開示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54 of 206
今K1 阿難白佛言: 阿難白佛言:世尊! 世尊!如佛說 如佛說言,因地覺心, 因地覺心,欲求常住, 欲求常住,要與果位名目相 應。世尊! 世尊!如果位中, 如果位中,菩提、 菩提、涅槃、 涅槃、真如、佛性、 佛性、菴摩羅識、 菴摩羅識、空如來 藏、大圓鏡智, 大圓鏡智,是七種名, 是七種名,稱謂雖別, 稱謂雖別,清淨圓滿, 淨圓滿,體性堅凝, 體性堅凝,如金剛王 常住不壞。 常住不壞。 若此見聽離於明暗、 若此見聽離於明暗、動靜、 動靜、通塞, 通塞,畢竟無體, 畢竟無體,猶如念心, 猶如念心,離於前塵, 離於前塵,本 無所有。 無所有。云何將此畢竟斷滅, 云何將此畢竟斷滅,以為修因, 修因,欲獲如來七常住果? 欲獲如來七常住果? 阿難在這個地方又生出懷疑來, 阿難在這個地方又生出懷疑來,所以阿難又有問題了。 所以阿難又有問題了。阿難白佛言: 阿難白佛言:阿 難對著佛講了, 難對著佛講了,世尊! 世尊!如佛說 如佛說言:像佛您 像佛您過去所說 過去所說的道理。 的道理。因地覺心, 因地覺心, 欲求常住, 欲求常住,要與果位名目相應: 要與果位名目相應:在因地發這個覺悟的真 在因地發這個覺悟的真心,想要求常住 不滅, 不滅,這要與果位的名目要相應, 這要與果位的名目要相應,不相違背的。「 不相違背的。「果位 。「果位」, 果位」,也就是證果 」,也就是證果 的這種覺位。 的這種覺位。 世尊: 世尊:世尊哪 世尊哪!如果位中: 如果位中:好像在果位中, 好像在果位中,有很多的名目。 有很多的名目。在果位裏頭 有什麼 有什麼呢?有菩提、 菩提、涅槃、 涅槃、真如、佛性、 佛性、菴摩羅識、 菴摩羅識、空如來藏、 空如來藏、大圓鏡 智:「菩提」, 菩提」,就是覺道 」,就是覺道。「 就是覺道。「涅槃 。「涅槃」, 涅槃」,就是不生不滅的 」,就是不生不滅的。「 就是不生不滅的。「真 。「真如」,就 」,就 是真實而沒有虛 實而沒有虛妄;如,就是一如無二如。 就是一如無二如。這個「 這個「如」,根本也沒有一 」,根本也沒有一 個什麼 個什麼,也就和空是一樣的道理; 也就和空是一樣的道理;真如,也就是真 也就是真空。真,一真一切 真,沒有不真 沒有不真的;若有一點點不真 若有一點點不真,也談不到是真 也談不到是真如。「佛性 。「佛性」, 佛性」,這是 」,這是 每一個人本具的性。「 一個人本具的性。「菴摩羅識 。「菴摩羅識」, 菴摩羅識」,菴摩羅翻譯成中文就叫 」,菴摩羅翻譯成中文就叫「 菴摩羅翻譯成中文就叫「淨」,就 」,就 是清淨,是一個清 是一個清淨的識, 淨的識,淨識。 淨識。這個識, 這個識,在沒有開悟以前, 在沒有開悟以前,就是第八 識──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阿賴耶, 阿賴耶,翻到中文叫「 翻到中文叫「含藏識」, 含藏識」,也就是那裏邊什 」,也就是那裏邊什麼 也就是那裏邊什麼 東西都有。 東西都有。菴摩羅識, 菴摩羅識,就是第八識變的一個潔淨識, 就是第八識變的一個潔淨識,叫淨識。 叫淨識。又一個名 稱叫「 稱叫「空如來藏」。 空如來藏」。又一個名稱叫 」。又一個名稱叫「 又一個名稱叫「大圓鏡智」。 大圓鏡智」。 是七種名, 是七種名,稱謂雖別, 稱謂雖別,清淨圓滿, 淨圓滿,體性堅凝, 體性堅凝,如金剛王常住不壞: 如金剛王常住不壞:這七 種的名稱, 種的名稱,它的稱呼雖然有分別, 的稱呼雖然有分別,它那個理都是清 那個理都是清淨圓滿的, 淨圓滿的,它的體性 都是堅凝, 都是堅凝,好像金剛王永遠都不會變壞的。 好像金剛王永遠都不會變壞的。 若此見聽離於明暗、 若此見聽離於明暗、動靜、 動靜、通塞, 通塞,畢竟無體: 畢竟無體:假如見精和聽精等離開了 明暗、 明暗、動靜、 動靜、通塞, 通塞,終究沒有它 終究沒有它的體性。 的體性。猶如念心, 猶如念心,離於前塵, 離於前塵,本無所 有:好像心念一樣, 好像心念一樣,心念也沒有體的, 心念也沒有體的,它離開前邊所對著塵的境界, 離開前邊所對著塵的境界,什 麼都沒有的。 都沒有的。這個意根也是離塵無體。 這個意根也是離塵無體。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55 of 206
云何將此畢竟斷滅, 云何將此畢竟斷滅,以為修因, 修因,欲獲如來七常住果: 欲獲如來七常住果:為什麼用這個畢竟 斷滅的, 斷滅的,來做修行的一個因, 來做修行的一個因,而想要獲得如來這七種常住的果? 而想要獲得如來這七種常住的果?七常住 果,就是前邊所說 就是前邊所說的「菩提、 菩提、涅槃、 涅槃、真如、佛性、 佛性、空如來藏、 空如來藏、大圓鏡 智,菴摩羅識」 菴摩羅識」七種。 七種。 K2後先異說 世尊! 世尊!若離明暗, 若離明暗,見畢竟空。 見畢竟空。如無前塵, 如無前塵,念自性滅。 念自性滅。進退循環, 進退循環,微細推 求,本無我心及我心所; 本無我心及我心所;將誰立因, 將誰立因,求無上覺? 求無上覺?如來先說 如來先說湛精圓常, 湛精圓常,違 越誠言, 越誠言,終成戲論, 終成戲論,云何如來真 云何如來真實語者? 實語者? K3更求開示 惟垂大慈, 惟垂大慈,開我蒙吝! 開我蒙吝! 世尊哪 世尊哪!若離明暗, 若離明暗,見畢竟空: 見畢竟空:假如離開明、 假如離開明、暗,就沒有見了。 就沒有見了。如無前 塵,念自性滅: 念自性滅:若沒有前塵所對著的這種境界, 若沒有前塵所對著的這種境界,念它也沒有, 也沒有,也不會生 了。 進退循環, 進退循環,微細推求, 微細推求,本無我心及我心所: 本無我心及我心所:「進退」, 進退」,我也向前追究追 」,我也向前追究追 究,再向後考慮考慮;「 再向後考慮考慮;「循環 ;「循環」, 循環」,這 」,這麼來回來回經過好多次了; 來回來回經過好多次了;我很微 細地這麼 細地這麼推求, 推求,原來沒有我的心和我這個心所使。 原來沒有我的心和我這個心所使。將誰立因, 將誰立因,求無上 覺:可是這樣我用哪 可是這樣我用哪一個作我的因地心, 一個作我的因地心,而成果地覺, 而成果地覺,求無上道呢 求無上道呢?是 用哪一個心呢 一個心呢?我找來找去, 我找來找去,沒有心! 沒有心!這個生滅心又不可以用, 這個生滅心又不可以用,找真心 又找不著。 又找不著。所以怎麼 所以怎麼能立因地心 怎麼能立因地心, 能立因地心,而求無上的佛覺呢 而求無上的佛覺呢? 如來先說 如來先說湛精圓常, 湛精圓常,違越誠言, 違越誠言,終成戲論: 終成戲論:世尊以前曾經說 世尊以前曾經說過「湛精圓 常」這種的道理。 這種的道理。如果說 如果說的話不誠實, 的話不誠實,說的不真 的不真,這叫違越真 這叫違越真誠的言 語。那麼不誠實的話, 不誠實的話,這就是等於戲論一樣, 這就是等於戲論一樣,云何如來真 云何如來真實語者: 實語者:佛所 說的法不講戲論, 的法不講戲論,為何佛所說 何佛所說的道理前後不相同, 的道理前後不相同,自語相違? 自語相違?佛自己以 前說不用生滅心, 不用生滅心,以後又說 以後又說就是用這個心來修。 就是用這個心來修。我阿難找這個心也找不 著,現在我越聽越不明白! 現在我越聽越不明白!為什麼佛說的話都不真 的話都不真實呢?佛應該說 佛應該說真實 的話啊 的話啊!真語、實語、 實語、如語、 如語、不妄語, 不妄語,現在佛講的話, 現在佛講的話,怎麼不相同了 怎麼不相同了 呢?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56 of 206
惟垂大慈, 惟垂大慈,開我蒙吝: 開我蒙吝:我現在就希望世尊垂大慈悲心, 我現在就希望世尊垂大慈悲心,開示我阿難這個 蒙昧不明 白的心和執吝! 白的心和執吝!執吝什麼 執吝什麼呢?就執吝小乘法而不能捨得。 就執吝小乘法而不能捨得。 J2如來即事驗常以釋疑(分四) K1許以除疑
K2擊鐘驗常
K3引夢驗常
K4申迷教守
今K1 佛告阿難: 佛告阿難:汝學多聞, 汝學多聞,未盡諸漏。 未盡諸漏。心中徒知顛 心中徒知顛倒所因, 倒所因,真倒現前, 倒現前,實未 能識。 能識。恐汝誠心猶未信伏, 恐汝誠心猶未信伏,吾今試將塵俗諸事, 吾今試將塵俗諸事,當除汝疑! 當除汝疑! 佛聽阿難這樣講, 佛聽阿難這樣講,真把佛都講得啼笑皆非了。 把佛都講得啼笑皆非了。佛告阿難: 佛告阿難:汝學多聞, 汝學多聞,未 盡諸漏: 盡諸漏:佛告訴阿難了, 佛告訴阿難了,你學是學多聞強 學是學多聞強記,現在你 現在你沒有得到漏盡通。 沒有得到漏盡通。 心中徒知顛 心中徒知顛倒所因: 倒所因:你心裏只知道, 心裏只知道,知道什麼 知道什麼呢?知道為 知道為什麼有了顛 有了顛 倒?真倒現前, 倒現前,實未能識: 實未能識:真正的顛 正的顛倒現前, 倒現前,你還不認識呢 還不認識呢!就是好像 前邊你 前邊你盡說藥方, 藥方,真藥現前, 藥現前,你就不認識這個藥了。 就不認識這個藥了。現在說 現在說你知道這個 顛倒的因, 倒的因,為什麼顛倒 麼顛倒你知道了, 知道了,但是真 但是真正的顛 正的顛倒現到你 倒現到你前邊, 前邊,你又不 認識了, 認識了,你又不知道什麼 又不知道什麼是顛倒了! 倒了! 汝誠心猶未信伏: 汝誠心猶未信伏:我恐怕你 我恐怕你的誠心還不夠 的誠心還不夠,所以我實實在在告訴你 所以我實實在在告訴你,你 不會相信的! 不會相信的!你信心不夠 信心不夠,也不會服從的。 也不會服從的。吾今試將塵俗諸事, 吾今試將塵俗諸事,當除汝 疑:我現在試驗試驗, 我現在試驗試驗,用通俗的道理給你 用通俗的道理給你講一講, 講一講,把你的疑惑給除去。 的疑惑給除去。 K2擊鐘驗常(分四) L1兩番問答
L2責其矯亂
L3破申正義
L4責迷戒謬
今L1 即時如來敕羅睺 即時如來敕羅睺羅擊鐘一聲, 鐘一聲,問阿難言: 問阿難言:汝今聞不? 汝今聞不?阿難大眾俱 阿難大眾俱言 眾俱言:我 聞! 鐘歇無聲, 鐘歇無聲,佛又問言: 佛又問言:汝今聞不? 汝今聞不?阿難大眾俱 阿難大眾俱言 眾俱言:不聞! 不聞! 時羅睺 時羅睺羅又擊 羅又擊一聲, 一聲,佛又問言: 佛又問言:汝今聞不? 汝今聞不?阿難大眾 阿難大眾又言: 又言:俱聞! 現在是擊 現在是擊鐘來測驗聞性。 鐘來測驗聞性。前邊本來都已經講過聞性是不生滅的, 前邊本來都已經講過聞性是不生滅的,阿難因 為錯解佛所說 錯解佛所說的道理, 的道理,所以又生出疑惑。 所以又生出疑惑。現在佛用擊 現在佛用擊鐘的聲音, 鐘的聲音,來測驗 這個聞性。 這個聞性。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57 of 206
即時如來敕羅睺 即時如來敕羅睺羅擊鐘一聲: 鐘一聲:就在這個時候, 就在這個時候,佛就叫羅睺 佛就叫羅睺羅敲一聲鐘。 羅敲一聲鐘。 羅睺羅,你們每一個人都認識了, 一個人都認識了,這是佛唯一的兒子, 這是佛唯一的兒子,就是那個「 就是那個「覆 障」,他在母親肚裏六年才生出來 」,他在母親肚裏六年才生出來。 他在母親肚裏六年才生出來。人在母親肚裏六年, 人在母親肚裏六年,年頭很多的, 年頭很多的, 這在中國也有很多個。 這在中國也有很多個。中國有一個老萊 中國有一個老萊子,他一生出來, 他一生出來,眉毛、 眉毛、頭髮都 是白的, 是白的,所以一生出來就老了, 所以一生出來就老了,也就會說 也就會說話。老萊子雖然年紀很大了, 子雖然年紀很大了, 但是還像小孩子那個樣子對他父親、 但是還像小孩子那個樣子對他父親、母親, 母親,很頑皮的, 很頑皮的,這是一個。 這是一個。還有 老子, 老子,他姓李, 他姓李,名耳, 名耳,字老聃 字老聃。為什麼叫他叫「 叫他叫「老子」 老子」呢?老子據說 老子據說在 母親肚裏頭住了八十一年, 母親肚裏頭住了八十一年,在肚裏邊已經老了, 在肚裏邊已經老了,所以叫「 所以叫「老子」。 老子」。這都 」。這都 是很奇怪的事情, 是很奇怪的事情,所以羅睺 所以羅睺羅在他母親肚裏住六年, 羅在他母親肚裏住六年,這也不算太出奇的 事情。 事情。 佛大約也就是因為 佛大約也就是因為羅睺羅是他兒子, 羅是他兒子,很聽招呼的, 很聽招呼的,就對他說 就對他說:「你 :「你快去 敲鐘!」 敲鐘!」佛敕羅 !」佛敕羅睺 佛敕羅睺羅敲一聲鐘。 羅敲一聲鐘。問阿難言: 問阿難言:汝今聞不: 汝今聞不:然後佛就問阿難 說:「你 :「你現在聽見沒聽見啊 現在聽見沒聽見啊?」阿難大 ?」阿難大眾俱 阿難大眾俱言 眾俱言:我聞: 我聞:阿難和大眾 阿難和大眾都 說:「啊 :「啊,我聞到了!」 我聞到了!」 鐘歇無聲: 鐘歇無聲:這個鐘聲停止了, 這個鐘聲停止了,沒有聲了。 沒有聲了。佛又問言: 佛又問言:汝今聞不: 汝今聞不:佛又問 阿難:「 阿難:「你 :「你現在聽見沒聽見呢 現在聽見沒聽見呢?」阿難大 ?」阿難大眾俱 阿難大眾俱言 眾俱言:不聞: 不聞:阿難和大眾 阿難和大眾都 說:「現在沒有聽見 :「現在沒有聽見, 現在沒有聽見,什麼也沒有了!」 也沒有了!」 時羅睺 時羅睺羅又擊 羅又擊一聲: 一聲:佛問完了之後, 佛問完了之後,羅睺羅很聰明的, 羅很聰明的,也很懂 也很懂得佛的意 思;所以鐘聲休息了一個時候, 所以鐘聲休息了一個時候,他又敲了一聲鐘。 他又敲了一聲鐘。 羅睺羅是很聰明的一個人, 羅是很聰明的一個人,他「密行第一」, 密行第一」,他修行 」,他修行, 他修行,人都不知道, 人都不知道,誰 也不知道他天天用功。 也不知道他天天用功。他怎麼樣 怎麼樣呢?他隨時隨地都可以入定的, 他隨時隨地都可以入定的,走到廁 所去也入定。 所去也入定。到吃飯的時候, 到吃飯的時候,他雖然吃著飯, 他雖然吃著飯,也入定的。 也入定的。他的心就沒有 在飯上; 在飯上;吃,他也入定。 他也入定。到大小便的時候, 到大小便的時候,他也入定。 他也入定。你說,一般人都 不知道, 不知道,所以他「 所以他「密行第一」! 密行第一」!密行 」!密行, 密行,就是他的修行, 就是他的修行,其他人不知道, 其他人不知道, 這他是第一。 這他是第一。就拿誦〈 就拿誦〈楞嚴咒 楞嚴咒〉來講, 來講,有的人, 有的人,誰也沒看見他念〈 誰也沒看見他念〈楞嚴 咒〉,但是他會背 〉,但是他會背〈 楞嚴咒〉,可以念得出了 〉,可以念得出了, 這就叫「密行」。 密行」。誰也 但是他會背〈楞嚴咒 可以念得出了,這就叫「 」。誰也 沒看見他學過, 沒看見他學過,誰也沒看他誦過, 誰也沒看他誦過,但是他會背了; 但是他會背了;知道要考試, 知道要考試,準備要 應試了, 應試了,這也叫「 這也叫「密行」。 密行」。 佛又問言: 佛又問言:汝今聞不: 汝今聞不:佛又問阿難:「 佛又問阿難:「你 :「你現在聽見沒聽見?」 現在聽見沒聽見?」阿難大 ?」阿難大眾 阿難大眾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58 of 206
又言: 又言:俱聞:阿難和在會大眾說 阿難和在會大眾說:「 眾說:「啊 :「啊,這個鐘響了, 這個鐘響了,我們都聽見 了!」敲鐘 !」敲鐘, 敲鐘,問你聽見沒聽見, 聽見沒聽見,這就是「 這就是「塵俗諸事」。 塵俗諸事」。你 」。你說敲鐘, 敲鐘,問你 聽見沒聽見, 聽見沒聽見,這個誰都知道, 這個誰都知道,沒有人不明白的; 沒有人不明白的;因為以前講的道理, 以前講的道理,阿 難不明白, 難不明白,所以現在佛用這很淺顯的道理形容出來, 所以現在佛用這很淺顯的道理形容出來,來問阿難。 來問阿難。 佛問阿難: 佛問阿難:汝云何聞? 汝云何聞?云何不聞? 云何不聞? 阿難大眾俱 阿難大眾俱白佛言 眾俱白佛言: 白佛言:鐘聲若擊 鐘聲若擊,則我得聞; 則我得聞;擊久聲銷, 久聲銷,音響雙絕 音響雙絕,則名 無聞。 無聞。 佛問阿難: 佛問阿難:汝云何聞? 汝云何聞?云何不聞: 云何不聞:你怎麼算是 怎麼算是你 算是你的聞呢 的聞呢?怎麼又算是 怎麼又算是你 又算是你 的不聞呢 的不聞呢?你說一說來聽一聽! 來聽一聽!阿難大眾俱 阿難大眾俱白佛言 眾俱白佛言: 白佛言:阿難和在會的大 眾,一起就說 一起就說了。鐘聲若擊 鐘聲若擊,則我得聞: 則我得聞:這個鐘聲一擊 這個鐘聲一擊的時候, 的時候,我們大 家就聞見鐘聲了。 家就聞見鐘聲了。擊久聲銷, 久聲銷,音響雙絕 音響雙絕,則名無聞: 則名無聞:等打過鐘時間久 了,聲音就消滅沒有了。 聲音就消滅沒有了。音聲也沒有了, 音聲也沒有了,響也沒有了; 響也沒有了;雙絕,兩個都斷 了,沒有了, 沒有了,這就叫「 這就叫「無聞」, 無聞」,沒有聞了 」,沒有聞了。 沒有聞了。 所以阿難和大眾 所以阿難和大眾的毛病, 的毛病,就在「 就在「無聞」 無聞」這個地方; 這個地方;以為沒有聲, 沒有聲,就沒有 聞了。 聞了。其實沒有聲, 其實沒有聲,誰又知道沒有聞呢 誰又知道沒有聞呢?知道「 知道「沒有聞」, 沒有聞」,這就是個 」,這就是個 「聞」嘛!你若是沒有「 若是沒有「聞」,根本 」,根本你 根本你就不知道聞、 就不知道聞、不聞了! 不聞了!所以要點 就在這個地方! 就在這個地方! 如來又敕羅睺 如來又敕羅睺擊鐘,問阿難言: 問阿難言:爾今聲不? 爾今聲不?阿難大眾俱 阿難大眾俱言 眾俱言:有聲! 有聲! 少選聲銷, 少選聲銷,佛又問言: 佛又問言:爾今聲不? 爾今聲不?阿難大眾 阿難大眾答言: 答言:無聲! 無聲! 有頃, 有頃,羅睺更來撞鐘。 更來撞鐘。佛又問言: 佛又問言:爾今聲不? 爾今聲不?阿難大眾俱 阿難大眾俱言 眾俱言:有聲! 有聲! 如來又敕羅睺 如來又敕羅睺擊鐘:佛又叫羅睺 佛又叫羅睺羅擊一聲鐘。 一聲鐘。問阿難言: 問阿難言:爾今聲不: 爾今聲不:問 阿難說 阿難說:「現在有沒有聲 :「現在有沒有聲啊 現在有沒有聲啊?」阿難大 ?」阿難大眾俱 阿難大眾俱言 眾俱言:有聲: 有聲:阿難和大眾 阿難和大眾都 說:「有聲 :「有聲啊 有聲啊!」 少選聲銷: 少選聲銷:這個時間不是很多, 這個時間不是很多,很少的, 很少的,這叫「 這叫「少選」。 少選」。不久 」。不久, 不久,這個鐘 聲沒有了。 聲沒有了。佛又問言: 佛又問言:爾今聲不: 爾今聲不:佛問阿難:「 佛問阿難:「你 :「你現在還聽見聲、 現在還聽見聲、聽不 見聲呢 見聲呢?」阿難大 ?」阿難大眾 阿難大眾答言: 答言:無聲: 無聲:阿難和大眾 阿難和大眾都說:「沒有聲 :「沒有聲!」 沒有聲!」 有頃, 有頃,羅睺更來撞鐘: 更來撞鐘:歇了很少的時間, 歇了很少的時間,羅睺羅就又撞了一聲鐘。 羅就又撞了一聲鐘。佛又 問言: 問言:爾今聲不: 爾今聲不:佛又問阿難: 佛又問阿難:「現在有沒有聲啊 現在有沒有聲啊?」阿難大 ?」阿難大眾俱 阿難大眾俱言 眾俱言: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59 of 206
有聲: 有聲:阿難和大眾 阿難和大眾都說:「有聲 :「有聲!」 有聲!」 佛問阿難: 佛問阿難:汝云何聲? 汝云何聲?云何無聲? 云何無聲? 阿難大眾俱 阿難大眾俱白佛言 眾俱白佛言: 白佛言:鐘聲若擊 鐘聲若擊,則名有聲; 則名有聲;擊久聲銷, 久聲銷,音響雙絕 音響雙絕,則名 無聲。 無聲。 佛問阿難: 佛問阿難:汝云何聲? 汝云何聲?云何無聲: 云何無聲:佛又問阿難:「 佛又問阿難:「你 :「你怎麼叫有聲 怎麼叫有聲? 叫有聲?怎麼 叫沒有聲呢 叫沒有聲呢?你把這個『 把這個『有聲、 有聲、沒有聲』 沒有聲』的道理, 的道理,講來給我聽一聽。」 講來給我聽一聽。」 阿難大眾俱 阿難大眾俱白佛言 眾俱白佛言: 白佛言:鐘聲若擊 鐘聲若擊,則名有聲。 則名有聲。擊久聲銷, 久聲銷,音響雙絕 音響雙絕,則名 無聲: 無聲:阿難和大眾 阿難和大眾就對佛說 就對佛說:「鐘聲一 :「鐘聲一擊 鐘聲一擊,這就是『 這就是『有聲』。 有聲』。擊 』。擊的時間 久了, 久了,鐘聲沒有了, 鐘聲沒有了,音和響全都沒有了, 音和響全都沒有了,這個就叫『 這個就叫『無聲』。」 無聲』。」 L2責其矯亂 佛語阿難及諸大眾 佛語阿難及諸大眾:汝今云何自語矯亂? 汝今云何自語矯亂? 大眾阿難俱 阿難俱時問佛: 時問佛:我今云何名為 我今云何名為矯亂? 矯亂? 佛言: 佛言:我問汝聞, 我問汝聞,汝則言聞; 汝則言聞;又問汝聲, 又問汝聲,汝則言聲。 汝則言聲。唯聞與聲, 唯聞與聲,報答無 定,如是云何不名矯亂? 如是云何不名矯亂? 佛語阿難及諸大眾 佛語阿難及諸大眾:佛對阿難和在會的大眾 佛對阿難和在會的大眾又說了。汝今云何自語矯 亂:你現在怎麼 現在怎麼自己 怎麼自己說 自己說得矯亂無章呢 得矯亂無章呢?你怎麼自己亂 怎麼自己亂說 自己亂說話,一點都不合 理呢?「矯亂 ?「矯亂」, 矯亂」,就是不合理 」,就是不合理。 就是不合理。 大眾阿難俱 阿難俱時問佛: 時問佛:大眾和阿難同時就都請問佛了。 和阿難同時就都請問佛了。我今云何名為 我今云何名為矯 亂:怎麼我們現在 怎麼我們現在說 我們現在說話不合理呢 話不合理呢?我們怎麼 我們怎麼亂 怎麼亂說呢? 說呢? 佛言: 佛言:佛又說 佛又說了,我問汝聞, 我問汝聞,汝則言聞; 汝則言聞;又問汝聲, 又問汝聲,汝則言聲: 汝則言聲:我問你 我問你 聞不聞? 聞不聞?你就說聞。我又問你 我又問你聲不聲, 聲不聲,你也說聲。惟聞與聲, 惟聞與聲,報答無 定:這個聞和聲, 這個聞和聲,你又說是聞, 是聞,又說是聲。 是聲。究竟是聞、 究竟是聞、是聲? 是聲?所以你 所以你這 個回答沒有一定。 個回答沒有一定。如是云何不名矯亂: 如是云何不名矯亂:像這樣子, 像這樣子,你又說是聞、 是聞、又說是 聲,沒有一定, 沒有一定,為什麼你說這個不叫亂說 這個不叫亂說,不叫「 不叫「矯亂」 矯亂」呢? L3破申正義 阿難! 阿難!聲銷無響, 聲銷無響,汝說無聞。 無聞。若實無聞, 若實無聞,聞性已滅, 聞性已滅,同於枯木, 同於枯木,鐘聲更 擊,汝云何知? 汝云何知? 知有知無, 知有知無,自是聲塵, 自是聲塵,或無或有; 或無或有;豈彼聞性, 豈彼聞性,為汝有無? 汝有無?聞實云無, 聞實云無,誰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60 of 206
知無者? 知無者? 是故阿難! 是故阿難!聲於聞中, 聲於聞中,自有生滅; 自有生滅;非為汝聞, 汝聞,聲生聲滅, 聲生聲滅,令汝聞性, 令汝聞性,為 有為無。 阿難! 阿難!你這個「 這個「聲」和「聞」分別不清 分別不清楚。我問你 我問你有聞、 有聞、沒有聞? 沒有聞?鐘 響,你就說有聞; 有聞;鐘不響, 鐘不響,你就說無聞了。 無聞了。鐘響了, 鐘響了,又問你 又問你有沒有聲? 有沒有聲? 你說有聲; 有聲;鐘不響了, 鐘不響了,問你有沒有聲? 有沒有聲?你又說沒有聲。 沒有聲。這個聲和聞, 這個聲和聞,你 分別不清 分別不清楚了。 楚了。你以這個「 以這個「聞」就當了「 就當了「聲」了,以「聲」就當了 「聞」了,這就是你 這就是你不明白的地方! 不明白的地方!這就是你 這就是你真正顛倒的地方! 倒的地方!你為什 麼連一個聞和一個聲都分別不清 連一個聞和一個聲都分別不清楚? 阿難! 阿難!聲銷無響, 聲銷無響,汝說無聞: 無聞:聲消滅了, 聲消滅了,沒有響了, 沒有響了,你說沒有聞了。 沒有聞了。若 實無聞, 實無聞,聞性已滅, 聞性已滅,同於枯木, 同於枯木,鐘聲更擊 鐘聲更擊,汝云何知: 汝云何知:要是真 要是真的沒有聞 了,聞性就應該滅了, 聞性就應該滅了,就沒有聞性了。 就沒有聞性了。既然又有聲、 然又有聲、又有聞, 又有聞,這個「 這個「聞 性」沒有滅啊 沒有滅啊!如果聞性已滅, 如果聞性已滅,就好像乾的木頭一樣, 就好像乾的木頭一樣,鐘聲再擊 鐘聲再擊的時 候,你怎麼會又知道 怎麼會又知道呢 會又知道呢?你沒有聞性了, 沒有聞性了,就應該不知道啊 就應該不知道啊! 這一點, 這一點,我們每 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注意的。 一個人都應該注意的。主要就在這兒! 主要就在這兒!這個「 這個「聞」,雖 」,雖 然鐘不響了, 然鐘不響了,聞性沒有斷的、 聞性沒有斷的、沒有生滅的。 沒有生滅的。因為聞性是不生不滅的, 聞性是不生不滅的,聲 是生滅的; 是生滅的;有聲, 有聲,也有聞; 也有聞;沒有聲, 沒有聲,也有聞的。 也有聞的。所以沒有聲了, 所以沒有聲了,他答說 他答說 「無聞」, 無聞」,這是錯誤 」,這是錯誤! 這是錯誤!他不明白、 他不明白、顛倒,也就在這個地方。 也就在這個地方。 知有知無, 知有知無,自是聲塵, 自是聲塵,或無或有: 或無或有:你知道有聲、 知道有聲、知道沒有聲, 知道沒有聲,這當然是 屬於聲塵的有或無。 屬於聲塵的有或無。豈彼聞性, 豈彼聞性,為汝有無: 汝有無:你或者說 或者說是沒有了, 是沒有了,或者又 是有了; 是有了;聞性豈是這樣子呢 聞性豈是這樣子呢?聞性豈是有聲就有, 聞性豈是有聲就有,沒有聲就沒有嗎 沒有聲就沒有嗎?有 聲它也有聞, 也有聞,沒有聲也是有聞, 沒有聲也是有聞,聞性並不是生滅的。 聞性並不是生滅的。聲塵是有生有滅 的,有聲音, 有聲音,它就有聲了; 就有聲了;沒有響, 沒有響,它聲也就沒有了, 聲也就沒有了,這是有生滅的。 這是有生滅的。 這個聞性, 這個聞性,可不會為 可不會為你又有、 又有、又無。 又無。 聞實云無, 聞實云無,誰知無者: 誰知無者:如果實實在在你 如果實實在在你要說沒有聲就沒有聞性了, 沒有聲就沒有聞性了,你要 是這樣講的話, 是這樣講的話,誰又知道那個「 誰又知道那個「無」?知道 」?知道「 知道「沒有聞」 沒有聞」的那個, 的那個,又是 誰?知道沒有聞的, 知道沒有聞的,那就是你 那就是你的聞性。 的聞性。你知道沒有了嘛 知道沒有了嘛!若是真 若是真沒有聞 性了, 性了,你連知道都不會知道了。 連知道都不會知道了。 是故阿難: 是故阿難:因為這個, 這個,阿難哪 阿難哪!聲於聞中, 聲於聞中,自有生滅: 自有生滅:這個聲, 這個聲,在聞中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61 of 206
自己有生有滅。 自己有生有滅。你聽見的聲, 聽見的聲,是有生有滅的; 是有生有滅的;而你那個聞性, 那個聞性,是無生無 滅的。 滅的。非為汝聞, 汝聞,聲生聲滅: 聲生聲滅:可不是你 可不是你那個聞性, 那個聞性,有聲了, 有聲了,它就生了; 就生了; 沒有聲, 沒有聲,它又滅了。 又滅了。令汝聞性, 令汝聞性,為有為無:這可不是因為 這可不是因為聲生、 聲生、聲滅, 聲滅, 令你的聞性也隨著聲或者有、 的聞性也隨著聲或者有、或者沒有了。 或者沒有了。不是的! 不是的!就有沒有聲, 就有沒有聲,聞性 都是常在的。 都是常在的。 L4責迷戒謬 汝尚顛倒 尚顛倒,惑聲為 惑聲為聞。何怪昏迷, 何怪昏迷,以常為 以常為斷?終不應言: 終不應言:離諸動靜、 離諸動靜、閉 塞、開通, 開通,說聞無性。 聞無性。 汝尚顛倒 尚顛倒,惑聲為 惑聲為聞:阿難你啊 阿難你啊, 你啊,對於自己的顛 對於自己的顛倒都不認識! 倒都不認識!所以我 說,「真 ,「真倒現前, 倒現前,汝尚不識」 不識」啊!你疑惑這個「 疑惑這個「聲」就是「 就是「聞」了, 「聞」也就是「 也就是「聲」了。這怎麼同 怎麼同呢?「聲 ?「聲」和「聞」是不同的。 是不同的。何怪 昏迷, 昏迷,以常為 以常為斷:難怪你 難怪你這麼樣子糊塗囉 樣子糊塗囉!難怪你 難怪你這樣子不明白啊 這樣子不明白啊!這 個真常不生滅性, 常不生滅性,你拿它當斷了。 當斷了。 我幾時對你 我幾時對你說過「湛圓真 湛圓真心」會斷的呢 會斷的呢?你以常為 以常為斷,本來是真 本來是真常不變 的道理, 的道理,你卻說斷了、 斷了、沒有了。 沒有了。你說你太糊塗吧 太糊塗吧,為什麼這樣? 這樣?就因為 就因為 你連個「 連個「聲」和「聞」都分別不清 都分別不清楚。這兩種很淺的事情, 這兩種很淺的事情,你又說是 「聲」、又 」、又說是「聞」,究竟是 」,究竟是「 」、是「聞」?所以難怪 」?所以難怪你 以常為 究竟是「聲」、是 所以難怪你以常為 斷了。 斷了。我說這個真 這個真常之法、 常之法、不生滅的真 不生滅的真心,你卻以為 卻以為這個不生滅的心斷 了、沒有了。 沒有了。你為什麼這麼糊塗呢 糊塗呢? 終不應言: 終不應言:離諸動靜、 離諸動靜、閉塞、 閉塞、開通, 開通,說聞無性: 聞無性:可是你 可是你始終不應該這麼 始終不應該這麼 樣說:離開「 離開「動靜」、「 動靜」、「閉塞 」、「閉塞」 閉塞」和「開通」, 開通」,說 」,說離開這些,「 離開這些,「聞 ,「聞」就沒 有「性」了。怎麼會沒有 怎麼會沒有呢 會沒有呢?聞性是常在的嘛 聞性是常在的嘛!你以為它斷了 為它斷了, 斷了,你太蠢 了!太愚癡了! 太愚癡了!臺灣人講的:「 臺灣人講的:「太笨了 :「太笨了, 太笨了,像個傻 像個傻瓜一樣!」 瓜一樣!」 K3引夢驗常(分二) L1驗夢不昧
L2決定性常
今L1 如重睡人, 如重睡人,眠熟床枕。 眠熟床枕。其家有人, 其家有人,於彼睡時, 於彼睡時,擣練舂米。 擣練舂米。其人夢中聞舂 擣聲, 擣聲,別作他物, 別作他物,或為擊鼓,或為撞鐘。 撞鐘。即於夢時, 即於夢時,自怪其鐘, 自怪其鐘,為木石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62 of 206
響。於時忽寤, 於時忽寤,遄知杵音。 知杵音。自告家人: 自告家人:我正夢時, 我正夢時,惑此舂音, 惑此舂音,將為鼓 響。 在前邊是「 在前邊是「驗聲知性」, 驗聲知性」,驗這個鐘的聲 」,驗這個鐘的聲, 驗這個鐘的聲,知道聞性應該是不生不滅的。 知道聞性應該是不生不滅的。 聞性如果滅了, 聞性如果滅了,就不會再聞了; 就不會再聞了;撞鐘續響, 撞鐘續響,仍然繼續聽見, 仍然繼續聽見,這是聞性沒 有生滅; 有生滅;有聲、 有聲、沒聲, 沒聲,聞性都是存在的。 聞性都是存在的。現在佛再給舉 現在佛再給舉出來一種塵俗的 事,來證明聞性是不生滅的。 來證明聞性是不生滅的。 如重睡人: 如重睡人:就像睡得很重。 就像睡得很重。怎麼叫 怎麼叫「重睡」 重睡」呢?就是你 就是你叫他, 叫他,也叫不 醒;他睡著了, 他睡著了,有什麼 有什麼動靜, 動靜,也不會醒的。 也不會醒的。可是雖然不會醒, 可是雖然不會醒,但是他聞 性還是存在的; 性還是存在的;有什麼 有什麼聲音他還是有所覺, 聲音他還是有所覺,不過他有一種錯覺而已, 不過他有一種錯覺而已,覺 得錯誤了。 得錯誤了。這個錯誤並不是聞性的錯誤, 這個錯誤並不是聞性的錯誤,而是第六意識這個獨頭意識, 而是第六意識這個獨頭意識, 它發生一種錯誤的感覺。 發生一種錯誤的感覺。眠熟床枕: 眠熟床枕:「眠」,就是 」,就是躺 就是躺到那個地方; 到那個地方; 「熟」,就睡得很熟 」,就睡得很熟、 就睡得很熟、很熟睡的, 很熟睡的,也就是「 也就是「重睡」。 重睡」。他在這個床枕上 」。他在這個床枕上, 他在這個床枕上, 睡得什麼 睡得什麼事情也不知道了。 事情也不知道了。 其家有人: 其家有人:在他的家裏邊就另 在他的家裏邊就另外有人, 外有人,於彼睡時, 於彼睡時,擣練舂米: 擣練舂米:正在他睡 覺的時候, 覺的時候,漿洗衣服和舂米。「 漿洗衣服和舂米。「擣練 。「擣練」, 擣練」,是古來漿洗衣服的方法 」,是古來漿洗衣服的方法。 是古來漿洗衣服的方法。漿洗 衣服, 衣服,底下有一塊捶棒石── 底下有一塊捶棒石──我在小的時候 ──我在小的時候, 我在小的時候,在中國還看見這種東西。 在中國還看見這種東西。 把衣服放到這個地方, 把衣服放到這個地方,衣服用層漿粉, 衣服用層漿粉,然後拿兩根棒槌, 然後拿兩根棒槌,這棒槌是木頭 造的,「 造的,「乒乒乓 ,「乒乒乓、 乒乒乓、乒乒乓」 乒乒乓」就這麼 就這麼打這個石頭, 打這個石頭,這麼一打, 一打,它就光了, 就光了, 就看著很好看的, 就看著很好看的,並且也容易洗, 並且也容易洗,這叫「 這叫「擣練」。 擣練」。 「舂米」, 舂米」,你 」,你們都知道六祖大師在黃 們都知道六祖大師在黃梅那個地方舂了八個月的米。 梅那個地方舂了八個月的米。舂米 用碓, 用碓,手扶著, 手扶著,腳踩這個碓 腳踩這個碓, 這個碓,就可以把米的穀皮子都給舂去了。 就可以把米的穀皮子都給舂去了。擣練和 舂米, 舂米,這是中國這個老法子, 這是中國這個老法子,印度大約也是這個老法子, 印度大約也是這個老法子,他們也都知道 的。所以佛那時候, 所以佛那時候,也舉出舂米和捶棒槌來作比喻 出舂米和捶棒槌來作比喻。 其人夢中, 其人夢中,聞舂擣聲, 聞舂擣聲,別作他物: 別作他物:睡覺這個人他在夢裏邊, 睡覺這個人他在夢裏邊,就聞有舂米 的聲, 的聲,又有捶衣服的聲。 又有捶衣服的聲。他在睡夢中, 他在睡夢中,聽是聽見有聲音, 聽是聽見有聲音,可是生了一種 錯覺, 錯覺,他就當作了一種旁的東西。 他就當作了一種旁的東西。當作什麼 當作什麼東西呢 東西呢?或為擊鼓,或為撞 鐘:或者他聽著好像擊 或者他聽著好像擊鼓;或者他又聽著舂米的聲好像撞鐘的聲。 或者他又聽著舂米的聲好像撞鐘的聲。即於 夢時, 夢時,自怪其鐘, 自怪其鐘,為木石響: 木石響:在這個夢裏邊的時候, 在這個夢裏邊的時候,他自己就很奇怪 的,說:「這個鐘 :「這個鐘, 這個鐘,怎麼樣是木頭和石頭的聲音 怎麼樣是木頭和石頭的聲音?」 樣是木頭和石頭的聲音?」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63 of 206
因為在夢中只有第六意識, 在夢中只有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就又叫「 第六意識就又叫「獨頭意識」; 獨頭意識」;這獨頭意 」;這獨頭意 識,它在夢中發生一種作用。 在夢中發生一種作用。我們每 我們每一個人做什麼 一個人做什麼夢,都是這第六意識 作怪, 作怪,它來支配你 來支配你做一切的夢。 做一切的夢。這個人為 這個人為什麼他聽著這個聲音, 他聽著這個聲音,就認為 就認為 是鐘聲和鼓聲呢 是鐘聲和鼓聲呢?本來不是鐘聲, 本來不是鐘聲,也不是鼓聲, 也不是鼓聲,他就發生這種錯覺, 他就發生這種錯覺,以 為是鐘聲、 是鐘聲、鼓聲了, 鼓聲了,所以他說 所以他說:「喔 :「喔,這個鐘怎麼 這個鐘怎麼變成木頭和石頭的聲 怎麼變成木頭和石頭的聲 響了呢 響了呢?」他認 ?」他認為 他認為很奇怪。 很奇怪。 講起來這個夢, 講起來這個夢,這是第六意識在作怪; 這是第六意識在作怪;所以你 所以你在白天遇著什麼 在白天遇著什麼境界、 境界、什 麼事,晚間就會做什麼 間就會做什麼夢。有的修道的人, 有的修道的人,也把意識修得能出玄入牝。 也把意識修得能出玄入牝。 怎麼叫 怎麼叫「出玄」 出玄」呢?就是從頭頂上出去一個人, 就是從頭頂上出去一個人,可以到旁的地方去。 可以到旁的地方去。可 是這個境界並不是真 是這個境界並不是真的,這是一種陰神; 這是一種陰神;因為它出去了 為它出去了, 出去了,有一種知覺 力,就叫「 就叫「神」了。 以前有一個老道, 以前有一個老道,這個老道修行很用功的, 這個老道修行很用功的,但是他的脾氣很大, 但是他的脾氣很大,一遇著 什麼事情, 事情,就發脾氣了; 就發脾氣了;這發脾氣就屬於一種瞋恨心。 這發脾氣就屬於一種瞋恨心。他自己覺得自己 有了功夫, 有了功夫,很了不起! 很了不起!他說他能一睡著了就出神; 他能一睡著了就出神;這就是好像做夢似 的,但是他自己知道, 但是他自己知道,也記得很清 也記得很清楚。 這個老道遇著一個和尚 這個老道遇著一個和尚,兩個人就論道起來。 兩個人就論道起來。這個老道說 這個老道說:「我們道 :「我們道教 我們道教 可以修成仙, 可以修成仙,成了仙就可以長生不死, 成了仙就可以長生不死,永遠都存在的。 永遠都存在的。你佛教有什麼 有什麼本 領呢?釋迦牟尼佛都一樣死的! 釋迦牟尼佛都一樣死的!我們道教 我們道教的祖師爺李老君, 的祖師爺李老君,青牛西去, 牛西去, 過函谷關之後, 過函谷關之後,就不知到什麼 就不知到什麼地方去了, 地方去了,就失蹤了。 就失蹤了。雖然一般人傳說 雖然一般人傳說他 失蹤, 失蹤,其實李老君上天了! 其實李老君上天了!所以我們道教 所以我們道教的功夫, 的功夫,可以出玄入牝。」 可以出玄入牝。」這 。」這 個和尚 個和尚說:「你 :「你怎麼樣出玄 怎麼樣出玄哪 樣出玄哪?」他 ?」他說:「我 :「我躺著睡著了, 著睡著了,到任何的地 方去都可以的。」 方去都可以的。」和 。」和尚說:「那好 :「那好, 那好,你現在就睡, 現在就睡,你出一個神我看 看!」 這個老道躺 這個老道躺著就睡, 著就睡,一睡, 一睡,果然就出來一個神。 果然就出來一個神。什麼神呢?在頭上出來 一條蛇。 一條蛇。這條蛇就從床上爬到地下, 這條蛇就從床上爬到地下,到外邊一個很髒 到外邊一個很髒的水池子裏頭去喝 了一些水, 了一些水,又順著那個水池子走。 又順著那個水池子走。這個和尚 這個和尚就用一根草葉擺到水池子邊 上,又插上一根草在這個地方。 上一根草在這個地方。這條蛇一看這個草葉, 這條蛇一看這個草葉,嚇得慌慌張張就 往回跑 往回跑,跑回來, 回來,就醒了。 就醒了。喔,嚇得通身出冷汗! 嚇得通身出冷汗! 和尚問他:「 問他:「你 :「你出神都到什麼 出神都到什麼地方去來著?」「 地方去來著?」「我到天上 ?」「我到天上, 我到天上,到天河那個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64 of 206
地方。」 地方。」他看那個不乾淨的水池子是天河 。」他看那個不乾淨的水池子是天河, 他看那個不乾淨的水池子是天河,他上天去了。 他上天去了。所以他說 所以他說: 「我到天河那兒, 我到天河那兒,飲一些天河的甘露水。 一些天河的甘露水。我又往那邊一走, 我又往那邊一走,看見一個金 甲神在那個地方站著, 甲神在那個地方站著,拿著一把刀要殺我, 拿著一把刀要殺我,我趕快回來。」 快回來。」和 。」和尚說: 「喔,原來如此, 原來如此,你到天上去來著?」 到天上去來著?」然後就告訴他 ?」然後就告訴他說 然後就告訴他說:「我看見的情 :「我看見的情 形,和你所見的完全不同。」 所見的完全不同。」老道 。」老道說 老道說:「你 :「你見著什麼 見著什麼?」 「我看見你 我看見你是一條長蟲, 是一條長蟲,一條蛇從你 一條蛇從你頭頂上出來。 頭頂上出來。為什麼出來一條蛇? 出來一條蛇? 你這個人大約平時脾氣很大的, 這個人大約平時脾氣很大的,盡發火, 盡發火,所以你 所以你的火性不化, 的火性不化,變成蛇 了。蛇心裏也毒, 蛇心裏也毒,你這個瞋恨心, 這個瞋恨心,這個瞋毒會變成蛇的。 這個瞋毒會變成蛇的。你到外邊廁所 那個地方, 那個地方,又是屎尿, 又是屎尿,又是不乾淨的水, 又是不乾淨的水,你以為那就是天河水, 那就是天河水,就是甘 露水了, 露水了,你到那兒喝了很多! 到那兒喝了很多!我放一根草葉, 我放一根草葉,又放一根草, 又放一根草,你認為這根 草就是一個金甲神人, 草就是一個金甲神人,這草葉就是一把刀想要殺你 這草葉就是一把刀想要殺你。你就趕快跑回來, 回來, 又鑽回你 又鑽回你頭裏邊去了。 頭裏邊去了。我就看見這個情形了!」 我就看見這個情形了!」這個老道一想 !」這個老道一想:「 這個老道一想:「這豈 :「這豈 不是所修的完全都錯了嗎 不是所修的完全都錯了嗎?」於是 ?」於是, 於是,就拜這個和尚 就拜這個和尚做師父, 做師父,跟著和尚 跟著和尚去 修佛法去了, 修佛法去了,把以前的功夫都放下了! 把以前的功夫都放下了! 有的人在夢裏邊說 有的人在夢裏邊說是會出神, 是會出神,這是屬於一種陰神的。 這是屬於一種陰神的。這陰神, 這陰神,你若有慈 悲心, 悲心,就是和你 就是和你這個人的樣子是一樣的; 這個人的樣子是一樣的;如果你 如果你是瞋恨心重, 是瞋恨心重,或者貪心 重,那就不同樣的。 那就不同樣的。所以我們人, 所以我們人,一念的瞋心起, 一念的瞋心起,八萬障門開啊 八萬障門開啊!只要 你有一念的瞋心、 有一念的瞋心、一念發脾氣的心起來, 一念發脾氣的心起來,八萬個業障的門都開開等著你 八萬個業障的門都開開等著你 去。這個老道, 這個老道,因為他瞋心太重了, 他瞋心太重了,所以就變蛇; 所以就變蛇;幸虧遇著一個和尚 幸虧遇著一個和尚把 他度了, 他度了,皈依佛法, 依佛法,大約將來就不會墮落蛇身。 大約將來就不會墮落蛇身。 於時忽寤: 於時忽寤:重睡這個人, 重睡這個人,正在夢中, 正在夢中,忽然間就醒來了。 忽然間就醒來了。這回他不重睡 了,大約因為 大約因為舂米的聲音太大了, 舂米的聲音太大了,捶棒槌的聲音也很響的, 捶棒槌的聲音也很響的,把他從夢中 驚醒過來了。 驚醒過來了。遄知杵音: 知杵音:「遄」,就是很快的 」,就是很快的。 就是很快的。很快他就知道這是舂米 的音, 的音,不是鐘響。 不是鐘響。 舂米, 舂米,在中國有很多方法, 在中國有很多方法,有用水力的、 有用水力的、有用人力的。 有用人力的。在我大嶼山那兒 也有碓, 也有碓,我也舂過米; 我也舂過米;不過有的時候舂一、 不過有的時候舂一、兩個鐘頭, 兩個鐘頭,就有其他人來替 換,不是常常舂的。 不是常常舂的。在雲門山大覺寺, 在雲門山大覺寺,就是虛 就是虛老在儒園那兒造的那座寺 院,寺院裏頭舂米就是用水來舂的; 寺院裏頭舂米就是用水來舂的;利用流水的那股力量來舂米, 利用流水的那股力量來舂米,不要 人力去舂。 人力去舂。舂的米, 舂的米,廟上自己夠 廟上自己夠用;所有附近鄉 所有附近鄉村的人, 村的人,也都到那個地 方去舂米, 方去舂米,所以那兒很方便的。 所以那兒很方便的。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65 of 206
夢醒了, 夢醒了,他就知道這是舂米的音。 他就知道這是舂米的音。自告家人: 自告家人:我正夢時: 我正夢時:他自己就告訴 家人說 家人說了,頭先我睡覺的時候, 頭先我睡覺的時候,就做了個夢。 就做了個夢。夢什麼 夢什麼呢?惑此舂音, 惑此舂音,將 為鼓響: 鼓響:做夢的時候, 做夢的時候,就有一種錯覺; 就有一種錯覺;錯覺, 錯覺,就覺得疑惑, 就覺得疑惑,就變了。 就變了。這 一有了錯覺, 一有了錯覺,就變得不明白; 就變得不明白;不明白, 不明白,就把舂米的音聲, 就把舂米的音聲,以為是鼓響 了。 前邊那兒說 前邊那兒說是「鐘響」, 鐘響」,這個是 」,這個是說 這個是說「鼓響」; 鼓響」;這一樣的 」;這一樣的, 這一樣的,鐘也就代表 鼓,鼓也就是代表鐘, 鼓也就是代表鐘,沒有什麼 沒有什麼大的關係。 大的關係。 我們講經, 我們講經,要把經文看活 動起來, 動起來,不要看得死死板板的; 不要看得死死板板的;講經就是講它 講經就是講它那個理, 那個理,你把理通了, 把理通了,它 的文字上有多少出入, 的文字上有多少出入,都不要緊的! 都不要緊的! L2決定性常 阿難! 阿難!是人夢中, 是人夢中,豈憶靜搖、 豈憶靜搖、開閉、 開閉、通塞? 通塞?其形雖寐, 其形雖寐,聞性不昏。 聞性不昏。縱汝 形銷, 形銷,命光遷謝, 命光遷謝,此性云何為 此性云何為汝銷滅? 汝銷滅? 阿難! 阿難!你現在明白不明白呢 現在明白不明白呢?是人夢中: 是人夢中:這個在做夢的人。 這個在做夢的人。這個做夢的 人,不知道是誰呢 不知道是誰呢?不知道是不是你 不知道是不是你、是不是我、 是不是我、是不是他呢 是不是他呢?豈憶靜 搖、開閉、 開閉、通塞: 通塞:「搖」,就是動 」,就是動。 就是動。這個做夢的人在夢中, 這個做夢的人在夢中,他豈是還記 得說:「喔,現在是靜, 現在是靜,或者是動?」 或者是動?」他還記得 ?」他還記得「 他還記得「動靜」 動靜」和「開閉」 開閉」 嗎?他還記得「 他還記得「通塞」 通塞」嗎?在夢中, 在夢中,他沒有分別這是靜搖、 他沒有分別這是靜搖、開和閉、 開和閉、是 通、是塞的, 是塞的,沒有這些個分別心了! 沒有這些個分別心了! 其形雖寐, 其形雖寐,聞性不昏: 聞性不昏:他的形體雖然睡覺了, 他的形體雖然睡覺了,他的聞性並沒有昏沈。 他的聞性並沒有昏沈。在 夢中, 夢中,並沒有斷他這個聞性, 並沒有斷他這個聞性,他的聞性還是依然存在的。 他的聞性還是依然存在的。那麼依然存 在,為什麼他聽見舂米聲和捶衣服的聲, 他聽見舂米聲和捶衣服的聲,認為是鐘鼓呢 是鐘鼓呢?因為在他沒有 睡,平時他聽, 平時他聽,覺得有響動的聲音, 覺得有響動的聲音,就是鼓和鐘的聲音。 就是鼓和鐘的聲音。所以他在夢 中,在他八識田裏頭, 在他八識田裏頭,就把鼓、 就把鼓、鐘這種聲現出來了: 鐘這種聲現出來了:「這大約是鼓響、 這大約是鼓響、 是鐘響!」 是鐘響!」就生了一種錯覺 !」就生了一種錯覺。 就生了一種錯覺。 我們所有的人有這種顛 我們所有的人有這種顛倒的情形, 倒的情形,也就像在夢中, 也就像在夢中,把一切的聲音都覺察 錯誤了; 錯誤了;覺察錯誤了, 覺察錯誤了,所以就生出一種顛 所以就生出一種顛倒的想。 倒的想。就像方才所講的這個 道士, 道士,這道長( 這道長(老道, 老道,他們都叫「 他們都叫「道長」) 道長」)以 」)以為他出神到天上去喝天河 水了! 水了!殊不知喝的是廁所水, 殊不知喝的是廁所水,不是人家的小便, 不是人家的小便,就是大便! 就是大便!你說,他若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66 of 206
知道這個情形, 知道這個情形,不作嘔那才是怪了! 不作嘔那才是怪了!不過當時他不知道, 不過當時他不知道,所以就像狗吃 屎似的, 屎似的,也就隨便吃了。 也就隨便吃了。當時他沒有想到是大、 當時他沒有想到是大、小便而吃了, 小便而吃了,也就覺得 「得其所哉,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得其所哉」,醉飽而歸 」,醉飽而歸! 醉飽而歸!他覺得到天上去飲 他覺得到天上去飲天河水, 天河水,這等 於赴宴一樣, 於赴宴一樣,等於有人請客一樣。 等於有人請客一樣。這都是一種錯覺! 這都是一種錯覺! 前邊這一段文說 前邊這一段文說的,身體雖然睡覺了, 身體雖然睡覺了,可是聞性並沒有昏沈、 可是聞性並沒有昏沈、沒有睡 覺。這是講在夢的時候, 這是講在夢的時候,聞性不斷, 聞性不斷,是永常的; 是永常的;不單夢的時候不斷, 不單夢的時候不斷,就 是到死的時候, 是到死的時候,它也不斷。 也不斷。所以說 所以說,縱汝形銷, 縱汝形銷,命光遷謝, 命光遷謝,此性云何為 此性云何為 汝銷滅: 汝銷滅:就算你 就算你的身體死了, 的身體死了,你那個生命沒有了, 那個生命沒有了,你這個能聞的聞性, 這個能聞的聞性, 它怎麼會跟著 它怎麼會跟著你 會跟著你一起就都沒有了呢 一起就都沒有了呢?它不會沒有的; 不會沒有的;就是死了, 就是死了,這個 「性」都不會斷的!「 都不會斷的!「命光 !「命光」, 命光」,就是生命 」,就是生命。「 就是生命。「遷 。「遷」,這個生命並不是一 」,這個生命並不是一 定就斷了; 定就斷了;就是這個人死, 就是這個人死,這個生命又遷到旁的地方去了。 這個生命又遷到旁的地方去了。就好像人住 旅館, 旅館,這個旅館的房子壞了, 這個旅館的房子壞了,又搬到另 又搬到另外一個旅館去, 外一個旅館去,這叫「 這叫「遷謝」。 遷謝」。 「謝」,就是把這個 」,就是把這個軀 就是把這個軀殼不要了, 殼不要了,在這兒謝了。 在這兒謝了。 K4申迷教守(分二) L1普申迷常故墮無常
L2教令守常必成正覺
今L1 以諸眾 以諸眾生,從無始來, 從無始來,循諸色聲, 循諸色聲,逐念流轉, 逐念流轉,曾不開悟性淨妙常。 曾不開悟性淨妙常。不循 所常, 所常,逐諸生滅, 逐諸生滅,由是生生雜染流轉。 由是生生雜染流轉。 在前邊這一段文所說 在前邊這一段文所說的,你即便死了, 即便死了,身體變壞, 身體變壞,命光遷變了── 命光遷變了──也就 ──也就 是你這個人死了, 這個人死了,你生命也沒有了; 生命也沒有了;可是你 可是你這種聞性不能消滅。 這種聞性不能消滅。 所以現在這一段文又說 所以現在這一段文又說,以諸眾 以諸眾生從無始來, 生從無始來,循諸色聲: 循諸色聲:所有的眾 所有的眾生從 無量劫、 無量劫、無量劫以前到現在為 無量劫以前到現在為什麼不成佛? 不成佛?為什麼不了道? 不了道?也就因為 也就因為順 著色塵跑 著色塵跑、順著聲塵跑 順著聲塵跑,跟著聲塵、 跟著聲塵、色塵去流轉。 色塵去流轉。逐念流轉: 逐念流轉:隨著念頭 的流轉, 的流轉,轉來轉去的, 轉來轉去的,就認假為真 就認假為真, 為真,跟著聲塵、 跟著聲塵、色塵去轉, 色塵去轉,盡是為 盡是為這個 假的, 假的,而把真 而把真的就耽誤了。 的就耽誤了。曾不開悟性淨妙常: 曾不開悟性淨妙常:所以到現在也沒有開 悟,也不明白「 也不明白「性淨妙常」 性淨妙常」這種微妙而真 這種微妙而真常的道理。 常的道理。 不循所常, 不循所常,逐諸生滅: 逐諸生滅:「逐」,就是追逐 」,就是追逐。 就是追逐。不跟著、 不跟著、不順著妙常的道 理,而違背妙常的道理了, 而違背妙常的道理了,追逐著一切生生滅滅的法。 追逐著一切生生滅滅的法。你說世界上什麼 世界上什麼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67 of 206
不是生滅法? 不是生滅法?有形有相, 有形有相,都是生滅法; 都是生滅法;無生滅法, 無生滅法,是無形無相的。 是無形無相的。可是 一般人, 一般人,都是著住到這有形有相的, 都是著住到這有形有相的,而把真 而把真正妙常的道理忘了, 正妙常的道理忘了,就跟這 生滅跑 生滅跑了! 由是生生: 由是生生:由這個, 由這個,所以就今生又有來生, 所以就今生又有來生,來生又有來生, 來生又有來生,再來生、 再來生、再 來生, 來生,這叫「 這叫「生生」。 生生」。由是生生 」。由是生生, 由是生生,幹什麼 幹什麼呢?雜染流轉: 雜染流轉:「雜」,就是 」,就是 夾雜, 夾雜,不純一了;「 不純一了;「染 ;「染」,就是 」,就是污 就是污染,不潔淨了。「 不潔淨了。「雜染 。「雜染」, 雜染」,就是混合 」,就是混合 到一起了! 到一起了!混合到什麼 混合到什麼一起呢 一起呢?混合到流轉一起。 混合到流轉一起。什麼叫「流轉」 流轉」呢? 就是「 就是「生死」; 生死」;生了又死 」;生了又死, 生了又死,死了又生。 死了又生。今生姓張, 今生姓張,來生姓李, 來生姓李,再來生又 姓牛, 姓牛,再來生又姓馬, 再來生又姓馬,再來生就姓豬去了。 再來生就姓豬去了。你不要以為 不要以為都不是這個 「人」!那個老豬 」!那個老豬, 那個老豬,也是這個老李; 也是這個老李;這個老李, 這個老李,又是那個老牛、 又是那個老牛、老馬; 老馬; 都是這一個「 都是這一個「人」轉來轉去。 轉來轉去。因為是那個「 是那個「性」,不是那個 」,不是那個「 不是那個「身」, 這麼樣子, 樣子,你就不明白, 就不明白,就不認識了。 就不認識了。你不認識, 不認識,那麼我認識不認識? 我認識不認識? 我認識! 我認識!我認識你 我認識你是老豬、 是老豬、是老馬、 是老馬、是老牛。 是老牛。你做馬的事就變馬, 做馬的事就變馬,做豬 的事就變豬, 的事就變豬,做狗的事就變狗, 做狗的事就變狗,做牛的事就變牛。 做牛的事就變牛。這個豬若再做人事, 這個豬若再做人事, 或者有了一點功, 或者有了一點功,就又會變人, 就又會變人,又會跑 又會跑到「老人」 老人」這個地方來了! 這個地方來了!這個 流來流去, 流來流去,所以就叫「 所以就叫「流轉」。 流轉」。 六道輪迴, 六道輪迴,有的時候生到天上去了, 有的時候生到天上去了,天福享盡, 天福享盡,又墮地獄了; 又墮地獄了;地獄受苦 受了了, 受了了,又生到人間來了, 又生到人間來了,或者又托牛變馬做畜生。 或者又托牛變馬做畜生。你看那個人不近人 情、不懂人性, 人性,你不要問他, 不要問他,他前生一定是個畜生; 他前生一定是個畜生;若不是畜生的話, 若不是畜生的話, 他不會不懂 他不會不懂人情, 人情,也不會不近人情的。 也不會不近人情的。所以你 所以你遇著不近人情的、 遇著不近人情的、很愚癡 的人, 的人,你就拿他當畜生看, 就拿他當畜生看,沒有錯的。 沒有錯的。 但是你 但是你拿他當畜生看, 拿他當畜生看,你可不要輕慢他! 可不要輕慢他!你不要說 不要說:「喔 :「喔,你原來是隻 豬來著! 豬來著!你是隻牛來著!」 是隻牛來著!」你 !」你不要看他這樣子。 不要看他這樣子。他即使是豬、 他即使是豬、牛,一切 眾生皆有佛性, 生皆有佛性,皆當作佛; 皆當作佛;他現在愚癡, 他現在愚癡,不知道修行, 不知道修行,他如果發了勇猛 心,或者在你 或者在你以前成佛都不一定的。 以前成佛都不一定的。所以他就是畜生, 所以他就是畜生,你也不要輕慢 他。因此常不輕菩薩才說 因此常不輕菩薩才說:「我不敢輕視汝等 :「我不敢輕視汝等, 汝等皆當作佛。」這個 我不敢輕視汝等,汝等皆當作佛。」 。」這個 「汝等」, 汝等」,就是包括一切 」,就是包括一切眾 就是包括一切眾生都在裏邊了。 生都在裏邊了。所以你 所以你若是沒有得到慧眼、 若是沒有得到慧眼、 佛眼的人, 佛眼的人,不應該輕慢眾 不應該輕慢眾生;你若是得到佛眼的人, 若是得到佛眼的人,更不會輕慢眾 更不會輕慢眾生 了。一切眾 一切眾生,都是過去生的父母、 都是過去生的父母、未來的諸佛; 未來的諸佛;我們過去的父母, 我們過去的父母,生 生世世那不知有多少! 生世世那不知有多少!所以這一切眾 所以這一切眾生都是過去生的父母、 生都是過去生的父母、未來的諸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68 of 206
佛。 我們現在這個盂蘭會, 我們現在這個盂蘭會,這個機會很好的, 這個機會很好的,這麼多人來超度! 多人來超度!又因為 又因為有這 個法會, 個法會,把這些個牌位立在這兒, 把這些個牌位立在這兒,沒有送他們去往生, 沒有送他們去往生,叫這些鬼都在這 兒聽聽經。 兒聽聽經。聽完了經, 聽完了經,他們最低限度都托生去做一個很有地位的人, 他們最低限度都托生去做一個很有地位的人,他 們將來都會護持佛法的。 們將來都會護持佛法的。 L2教令守常必成正覺 若棄生滅, 若棄生滅,守於真 守於真常,常光現前, 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時銷落。 根塵識心應時銷落。想相為 想相為塵,識情 為垢,二俱遠離, 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 則汝法眼應時清明,云何不成無上知覺? 云何不成無上知覺? 若棄生滅: 若棄生滅:假設你 假設你棄捨了生滅心, 棄捨了生滅心,不用你 不用你分別的識心來修道。 分別的識心來修道。守於真 守於真 常:你用你真實的、 實的、妙常的心, 妙常的心,用你真心和常住的這種性。 心和常住的這種性。常光現前: 常光現前: 你用你真心和妙常的這種性, 心和妙常的這種性,久而久之, 久而久之,你就會生出一種常光來; 就會生出一種常光來;這種 光,也就是你 也就是你自性的光。 自性的光。自性的光明現前了, 自性的光明現前了,根塵識心應時銷落: 根塵識心應時銷落:你這 時候, 時候,六根、 六根、六塵、 六塵、六識這種的心, 六識這種的心,同時也都沒有了, 同時也都沒有了,同時就都消滅 了。「銷落 。「銷落」, 銷落」,也就是消滅 」,也就是消滅。 也就是消滅。 想相為 想相為塵:「想」,這種妄想 」,這種妄想;「 這種妄想;「相 ;「相」是相分, 是相分,相分是外邊有為 相分是外邊有為法。這 種妄想和相分是有形有相的, 種妄想和相分是有形有相的,這有為 這有為法打成一片了, 法打成一片了,就叫個「 就叫個「塵」。識 」。識 情為垢:你在分別的識心上, 在分別的識心上,又生出來一種情感; 又生出來一種情感;有一種情感, 有一種情感,就有了 染污。染污,它的根本就是「 的根本就是「情」!中國人最受害的 」!中國人最受害的, 中國人最受害的,也就是這個 「情」字!無論什麼 無論什麼境界一來了, 境界一來了,就生出一種情。 就生出一種情。這個情的問題, 這個情的問題,把人 都害死了! 都害死了!害得醉生夢死, 害得醉生夢死,都因為 都因為這個「 這個「情」!你 」!你一生了情, 一生了情,因為有這 個「情」字了, 字了,所以就不潔淨, 所以就不潔淨,就有染污 就有染污法了; 法了;染污法一生出來, 法一生出來,就得 不到清 不到清淨了! 淨了! 二俱遠離: 遠離:「想相為 想相為塵」和「識情為 識情為垢」這兩種應該遠離開它 這兩種應該遠離開它。也不要 有妄想, 有妄想,也不要著住到第八識的相分上。 也不要著住到第八識的相分上。第八識有見分、 第八識有見分、有相分,「 有相分,「想 ,「想 相為塵」,這是著住到相分上了 」,這是著住到相分上了;「 這是著住到相分上了;「識情 ;「識情為 識情為垢」,又著住到見分上了 」,又著住到見分上了。 又著住到見分上了。 你能遠離情、 能遠離情、想這兩種, 想這兩種,則汝法眼應時清 則汝法眼應時清明:你那法眼就會開了。 那法眼就會開了。這 「法眼」, 法眼」,不一定 」,不一定說 不一定說是「五眼六通」 五眼六通」那個「 那個「法眼」; 法眼」;你 」;你開開智慧的思 想,這也叫「 這也叫「法眼」。 法眼」。你 」。你若能正式開你 若能正式開你的法眼, 的法眼,遍觀三千大千世界, 遍觀三千大千世界,盡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69 of 206
虛空、遍法界這一切的法寶, 遍法界這一切的法寶,那更是妙了! 那更是妙了!你的法眼應時清 的法眼應時清明,就是你 就是你 即刻心裏就不糊塗了, 即刻心裏就不糊塗了,心裏就有真 心裏就有真正的智慧了。 正的智慧了。云何不成無上知覺: 云何不成無上知覺:你 怎麼會不得到 怎麼會不得到你 會不得到你「無上」 無上」這種的智慧、 這種的智慧、這種的覺悟呢 這種的覺悟呢?這一定會得到 的!你只要遠離你 只要遠離你「想相」 想相」的這種塵、「 的這種塵、「識情 、「識情」 識情」的這種垢, 的這種垢,離開這兩 種,你就會開法眼, 就會開法眼,就會得到真 就會得到真正的智慧! 正的智慧! 現在這幾句經文雖然不多, 現在這幾句經文雖然不多,我們每 我們每個人都要特別注意的! 個人都要特別注意的!你不要再著到 這個「 這個「情」上了, 上了,著到這個「 著到這個「愛」上了, 上了,再著到這個「 再著到這個「妄想分別」 妄想分別」上 了!這些都要離開的, 這些都要離開的,聽見了沒有? 聽見了沒有?這很重要的! 這很重要的!你不要拿它 不要拿它馬馬虎虎 的。現在不要睡覺! 現在不要睡覺!你一睡覺, 一睡覺,這個經若聽不著, 這個經若聽不著,那可真 那可真錯過機會了! 錯過機會了! 這很要緊的, 這很要緊的,每一個人都把它 一個人都把它寫到你 寫到你自己心裏頭那個心板上,「 自己心裏頭那個心板上,「中懷銘 ,「中懷銘 刻」,你 」,你不要忘了它 不要忘了它,要永遠把這幾句經文都記得! 要永遠把這幾句經文都記得! 「想相為 想相為塵,識情為 識情為垢,二俱遠離, 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 則汝法眼應時清淨,云何不成無上 知覺」, 知覺」,這幾句經文很要緊的 」,這幾句經文很要緊的, 這幾句經文很要緊的,你們每一個人都應該記得! 一個人都應該記得!我或者將來 出題目考這個, 出題目考這個,我現在先告訴你 我現在先告訴你們了。 們了。你只要把這幾句經文能夠 只要把這幾句經文能夠寫出 來,或者背出來, 或者背出來,我就算你 我就算你合格! 合格!不單單〈 不單單〈楞嚴咒 楞嚴咒〉,這是一路一路要 〉,這是一路一路要 增加的, 增加的,一天比一天要增加你 一天比一天要增加你們的負擔。 們的負擔。你不要以為 不要以為我和你 我和你們玩, 們玩,現在 不是和你 不是和你們開玩笑的! 們開玩笑的!你馬虎一點也不可以的! 馬虎一點也不可以的! ──原卷四終 ──原卷四終 I2證釋別有結元疑(分二) J1阿難別索結元 K1就喻索元
J2如來證無他物
K2引人合喻
J1分三
K3哀求指示
今K1 阿難白佛言: 阿難白佛言:世尊! 世尊!如來雖說 如來雖說第二義門, 第二義門,今觀世間解結之人, 今觀世間解結之人,若不知其 所結之元, 所結之元,我信是人終不能解。 我信是人終不能解。 阿難聽見佛前邊所說 阿難聽見佛前邊所說這種種的道理, 這種種的道理,現在他又生了懷疑了。 現在他又生了懷疑了。所以在這個 沒有理由上邊, 沒有理由上邊,他又想出理由來了。 他又想出理由來了。所以阿難白佛言 所以阿難白佛言: 阿難白佛言:世尊! 世尊!如來雖說 如來雖說 第二義門: 第二義門:就是兩種的決定義, 就是兩種的決定義,一個用生滅心修行, 一個用生滅心修行,一個不用生滅心來 修。今觀世間解結之人, 今觀世間解結之人,若不知其所結之元, 若不知其所結之元,我信是人終不能解: 我信是人終不能解:我現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70 of 206
在看一看世間所有解開扣的人, 在看一看世間所有解開扣的人,假設不知道所結的扣在什麼 假設不知道所結的扣在什麼地方, 地方,我相 信這個人始終解不開這個扣。 信這個人始終解不開這個扣。為什麼?他不知道結扣的本源在什麼 他不知道結扣的本源在什麼地 方,他連個地方都找不著, 他連個地方都找不著,怎麼能知道解扣 怎麼能知道解扣呢 能知道解扣呢?「所結之元 ?「所結之元」, 所結之元」,就是結 」,就是結 的扣在什麼 的扣在什麼地方。 地方。 K2引人合喻 世尊! 世尊!我及會中有學聲聞, 我及會中有學聲聞,亦復如是。 亦復如是。從無始際, 從無始際,與諸無明俱 與諸無明俱滅俱生。 雖得如是多聞善根, 雖得如是多聞善根,名為出家, 出家,猶隔日瘧。 猶隔日瘧。惟願大慈, 惟願大慈,哀愍淪溺, 哀愍淪溺,今日 身心云何是結? 身心云何是結?從何名解? 從何名解?亦令未來苦難眾 亦令未來苦難眾生,得免輪迴, 得免輪迴,不落三有。 不落三有。 阿難是一個真 阿難是一個真坦白者, 坦白者,所以他自己就非常天真 所以他自己就非常天真,像個小孩子天真 像個小孩子天真爛漫。 爛漫。 世尊! 世尊!我及會中有學聲聞: 我及會中有學聲聞:證到三果, 證到三果,沒有證四果以前, 沒有證四果以前,都叫「 都叫「有學聲 聞」;到四果 」;到四果, 到四果,就是「 就是「無學位」 無學位」了。我和現在會裏頭這所有的大眾 我和現在會裏頭這所有的大眾,所 有這些有學的阿羅漢, 有這些有學的阿羅漢,亦復如是: 亦復如是:也就像解結似的, 也就像解結似的,我們現在不知道所 結的結在什麼 結的結在什麼地方, 地方,從什麼 從什麼地方結成的結? 地方結成的結?前邊您 前邊您說從六根, 從六根,六根究竟 從哪一根開始? 一根開始?哪一根是最終的呢 一根是最終的呢?我們現在還都不知道。 我們現在還都不知道。 從無始際: 從無始際:從無始劫以前到現在, 從無始劫以前到現在,生生世世, 生生世世,生了又死、 生了又死、死了又生。 死了又生。今 生就做這個事情, 生就做這個事情,來生又做那個事情。 來生又做那個事情。今生要信佛了, 今生要信佛了,來生我又不信 了;或者今生我不信佛, 或者今生我不信佛,來生又信了。 來生又信了。或者我信佛, 或者我信佛,而認得不清 而認得不清楚,就 忽進忽退, 忽進忽退,馬馬虎虎地。 馬馬虎虎地。所以與諸無明 所以與諸無明俱 與諸無明俱滅俱生:和「無明」 無明」合夥了, 合夥了, 和無明和合到一起, 和無明和合到一起,分不開家了。 分不開家了。我們說 我們說是父親、 是父親、母親或夫、 母親或夫、婦是最親 了,這都不是的! 這都不是的!和什麼 和什麼最親、 最親、最接近呢 最接近呢?和無明最接近! 和無明最接近!這個「 這個「無 明」和你,就好像身和影似的; 就好像身和影似的;你走到什麼 走到什麼地方, 地方,它跟到什麼 跟到什麼地方, 地方,一 時一刻都離不開的, 時一刻都離不開的,那真比新婚夫婦都親密! 比新婚夫婦都親密!所以你 所以你可以說 可以說,和這個 「無明」 無明」永遠離不開的; 永遠離不開的;這叫無始以來, 這叫無始以來,與諸無明「 與諸無明「俱滅俱生」。 你說,這個「 這個「無明」, 無明」,真 」,真是比任何人都近! 是比任何人都近!為什麼?它和你俱滅,又和 你俱生。你看,夫婦也沒有說 夫婦也沒有說丈夫死了, 丈夫死了,太太就跟著死了! 太太就跟著死了!或者偶爾有 這麼一個, 一個,這是例外。 這是例外。唯獨這個「 唯獨這個「無明」, 無明」,它 」,它和你俱滅、俱生,這真是 和你同禍福、 同禍福、共存亡! 共存亡!你有什麼 有什麼,它都和你 都和你分一半的, 分一半的,如影隨形。 如影隨形。 你們每一個人都知道什麼 一個人都知道什麼叫「無明」 無明」了,你們現在都明了沒明啊 們現在都明了沒明啊?你若 明了「 明了「無明」, 無明」,就再不要和 」,就再不要和它 就再不要和它這麼接近、 接近、這麼親密了; 親密了;你若不明白, 若不明白,那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71 of 206
就要趕 就要趕快想法子。 快想法子。你明白無明了, 明白無明了,那就有一點辦 那就有一點辦法;不明白無明, 不明白無明,那你 永遠都是凡夫。 永遠都是凡夫。明白無明, 明白無明,你不被無明的境界轉了; 不被無明的境界轉了;中國有這麼 中國有這麼一句話 「半仙之體」, 半仙之體」,那 」,那你就是有半個神仙這麼 就是有半個神仙這麼個程度、 個程度、這麼個身分了。 個身分了。可是 你要真明白! 明白!你不要又好像明白、 不要又好像明白、又不明白, 又不明白,又悟明、 又悟明、又沒有悟明, 又沒有悟明,不 要這個樣子! 要這個樣子! 雖得如是多聞善根: 雖得如是多聞善根:我雖然得到像這樣子「 我雖然得到像這樣子「多聞」 多聞」的這種善根, 的這種善根,名為出 家:我這個「 我這個「多聞」, 多聞」,也是善根的一種 」,也是善根的一種, 也是善根的一種,可是我雖然稱為 可是我雖然稱為「出家」, 出家」,猶 」,猶 隔日瘧: 隔日瘧:但是我還有一天明白, 但是我還有一天明白,有一天就不明白; 有一天就不明白;有一天悟明了, 有一天悟明了,就有 一天沒有悟明。 一天沒有悟明。好像什麼 好像什麼呢?就好像得隔日瘧。 就好像得隔日瘧。這「瘧」,廣東話叫 」,廣東話叫 「打擺子」, 打擺子」,中國北方話叫 」,中國北方話叫「 中國北方話叫「發瘧子」。 發瘧子」。怎麼 」。怎麼叫 怎麼叫「發瘧子」? 發瘧子」?怎麼 」?怎麼又叫 怎麼又叫 「打擺子」 打擺子」呢?這是一種病的名稱。 這是一種病的名稱。這個病, 這個病,今天好了, 今天好了,什麼病也沒有 了,明天又發作了。 明天又發作了。它到什麼 到什麼時候發作, 時候發作,一定的, 一定的,譬如明天十二點鐘發 作,明天十二點鐘它 明天十二點鐘它一定發作了; 一定發作了;後天又不發作, 後天又不發作,等再大後天又發作 了,又是隔一天。 又是隔一天。隔一天發作一次, 隔一天發作一次,這就表示什麼 這就表示什麼呢?表示他這個無 明,今天沒有無明了、 今天沒有無明了、好了, 好了,頭腦很清 頭腦很清醒的, 醒的,沒有question 沒有question( question(問題)! 問題)! 等明天, 等明天,怎麼樣 怎麼樣啊?無明又生出來了, 無明又生出來了,又蠢蠢欲試了! 又蠢蠢欲試了! 我相信不但阿難有這個毛病, 我相信不但阿難有這個毛病,就是我們現在在座哪 就是我們現在在座哪一個, 一個,都有這樣的毛 病。今天想發菩提心修道, 今天想發菩提心修道,專心致志打坐, 專心致志打坐,無論是有什麼 無論是有什麼境界也不管 它,都放下了; 都放下了;等到明天, 等到明天,又放不下, 又放不下,又拿起來了。 又拿起來了。拿起來什麼 拿起來什麼呢?平 時所有執著的這一切東西。 時所有執著的這一切東西。拿起來, 拿起來,又放不下了; 又放不下了;想要放下, 想要放下,手都顫顫 的,也放不下了。 也放不下了。你看,這真是可憐哪 是可憐哪!這就叫「 這就叫「隔日瘧」。 隔日瘧」。我們要把 」。我們要把 隔日瘧這個病趕 隔日瘧這個病趕快治好了。 快治好了。怎麼樣治好 怎麼樣治好呢 樣治好呢?你就喝多一點智慧水。 就喝多一點智慧水。你有 了智慧, 了智慧,自然就看破了; 自然就看破了;看得破, 看得破,就放得下; 就放得下;你放得下, 放得下,就得到自在 了! 為什麼你有病? 有病?就因為 就因為你覺得這個身體是我的, 覺得這個身體是我的,這個身體真 這個身體真好。你說: 「我生得相貌也美貌, 我生得相貌也美貌,身材又夠 身材又夠,一切一切無論哪 一切一切無論哪方面, 方面,都是具優越的 條件。」 條件。」自己有一種優越感 。」自己有一種優越感; 自己有一種優越感;這就是執著這個身, 這就是執著這個身,放不下、 放不下、看不破。 看不破。將 來這麼 來這麼美貌的一個身體, 美貌的一個身體,到死的時候一樣是臭的, 到死的時候一樣是臭的,一樣沒有人接近了; 一樣沒有人接近了; 無論你 無論你怎麼美貌 怎麼美貌, 美貌,也是沒有人接近了。 也是沒有人接近了。所以這一點, 所以這一點,應該把它 應該把它看破了, 看破了, 不要做隔日瘧這種病的呻吟了。 不要做隔日瘧這種病的呻吟了。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72 of 206
唉,阿難太可憐了! 阿難太可憐了!廣東話叫可憐兮兮的。 廣東話叫可憐兮兮的。惟願大慈, 惟願大慈,哀愍淪溺: 哀愍淪溺:我願 世尊發大慈悲心, 世尊發大慈悲心,哀憐而愍念我們這一些個沈淪而陷溺的眾 哀憐而愍念我們這一些個沈淪而陷溺的眾生。今日身 心云何是結? 心云何是結?從何名解: 從何名解:現在我的身心, 現在我的身心,我這六結── 我這六結──眼 ──眼、耳、鼻、 舌、身、意這六根, 意這六根,是從什麼 是從什麼地方開始的? 地方開始的?到哪一根是個終了的? 一根是個終了的?我一 定要解結。 定要解結。好像解繩扣似的, 好像解繩扣似的,這有六個結, 這有六個結,我不能在中間解, 我不能在中間解,我一定要 從一頭開始來解這個結! 從一頭開始來解這個結!可是哪 可是哪個地方是我的結呢 個地方是我的結呢?從哪個地方, 個地方,我開 始把它 始把它解開呢 解開呢? 亦令未來苦難眾 亦令未來苦難眾生:世尊哪 世尊哪!我現在請求這個方法, 我現在請求這個方法,不是為 不是為我自己, 我自己,我 也是發菩薩心哪 也是發菩薩心哪!我為未來的苦難的眾 未來的苦難的眾生得免輪迴。 得免輪迴。他們知道解結的方 法了, 法了,也不落三有: 不落三有:也都不會落到欲界、 也都不會落到欲界、色界、 色界、無色界這三界的苦了。 無色界這三界的苦了。 欲界、 欲界、色界、 色界、無色界, 無色界,這是「 這是「三界」, 三界」,又叫 」,又叫「 又叫「三有」, 三有」,就是欲界有 」,就是欲界有、 就是欲界有、色 界有、 界有、無色界有。 無色界有。我們現在的眾 我們現在的眾生,都叫「 都叫「三有的眾 三有的眾生」。 K3哀求指示 作是語已, 作是語已,普及大眾 普及大眾,五體投地, 五體投地,雨淚翹誠, 翹誠,佇佛如來無上開示。 佇佛如來無上開示。 作是語已, 作是語已,普及大眾 普及大眾:阿難說 阿難說完了前邊這話之後, 完了前邊這話之後,和在法會的一切大眾 和在法會的一切大眾 五體投地: 五體投地:就是兩隻手、 就是兩隻手、兩隻足, 兩隻足,加上一個頭, 加上一個頭,這五體都投接於地。 這五體都投接於地。雨 淚翹誠: 翹誠:你們大家看看這阿難, 們大家看看這阿難,多沒有出息! 多沒有出息!從這經典一開始就哭了, 從這經典一開始就哭了, 連這一次, 連這一次,大約六、 大約六、七次了! 七次了!左也是哭、 左也是哭、右也是哭。 右也是哭。你看我們現在聽經 的人, 的人,有一個哭的沒有? 有一個哭的沒有?沒一個哭的。 沒一個哭的。這是不是都比阿難強 這是不是都比阿難強得多? 得多?阿難 和釋迦牟尼佛問答來辯論、 和釋迦牟尼佛問答來辯論、研究佛法, 究佛法,就哭起來; 就哭起來;這回哭得更厲害! 這回哭得更厲害! 「雨淚」,淚 」,淚落得就像下雨似的, 落得就像下雨似的,大約把臉 大約把臉都洗得很乾淨的。 都洗得很乾淨的。用眼淚 用眼淚洗 臉也用不少的, 也用不少的,所以像雨那麼 所以像雨那麼多嘛!那雨, 那雨,你看,一下下很多的! 一下下很多的!他現 在眼淚 在眼淚流得像下雨似的。 流得像下雨似的。 「翹誠」, 翹誠」,怎麼 」,怎麼叫 怎麼叫「翹」呢?就是站起來腳 就是站起來腳尖踮地,把腳跟提起來拔高 身體, 身體,這麼樣。「翹誠 。「翹誠」, 翹誠」,就很誠心的 」,就很誠心的。 就很誠心的。因為在後邊人又多, 在後邊人又多,或者有人 擋著,就把前邊腳 就把前邊腳尖著地, 尖著地,後邊腳 後邊腳跟起來了, 跟起來了,中國話叫「 中國話叫「掄掄腳 掄掄腳」。這 」。這 大約和女人著高跟鞋那個樣子是一樣的, 大約和女人著高跟鞋那個樣子是一樣的,但是他沒有高跟, 但是他沒有高跟,是用腳 是用腳尖踮 地的, 地的,這叫「 這叫「翹」。所以現在女人著高跟鞋 」。所以現在女人著高跟鞋, 所以現在女人著高跟鞋,多數因這個字來的。 多數因這個字來的。由這 個字看來, 個字看來,阿難那個時候, 阿難那個時候,聽佛法都翹起來腳 聽佛法都翹起來腳來聽。 來聽。現在女人著高跟鞋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73 of 206
走路, 走路,也翹起腳 也翹起腳,所以一走路, 所以一走路,好像釘釘子似的, 好像釘釘子似的,叮叮叮! 叮叮叮!佇佛如來無 上開示: 上開示:「佇」,也就是站那個地方等著 」,也就是站那個地方等著。 也就是站那個地方等著。等著如來「 等著如來「無上開示」, 無上開示」,這 」,這 開示, 開示,沒有再比它 沒有再比它高上的。 高上的。 方才我說每 方才我說每一個人比阿難好得多 說每一個人比阿難好得多, 一個人比阿難好得多,你不要就以為 不要就以為自己真 自己真的比阿難好得多 了。其實我講真 其實我講真話告訴你 話告訴你們,這就是諷刺你 這就是諷刺你們。為什麼諷刺你 諷刺你們呢? 說:「你 :「你這個做師父的, 這個做師父的,還要諷刺我們?」 還要諷刺我們?」不諷刺 ?」不諷刺你 不諷刺你們,你們不發心 的。阿難為 阿難為什麼哭呢?他因為 他因為對法的希望、 對法的希望、求法這種心太懇切了! 求法這種心太懇切了!他覺 得已經證到初果了, 得已經證到初果了,還對佛法不清 還對佛法不清楚,所以他就生慚愧心, 所以他就生慚愧心,痛哭流涕 的! 我們現在為 我們現在為什麼沒哭? 沒哭?我告訴你 我告訴你們,你們根本就拿佛法不當回事的! 們根本就拿佛法不當回事的! 說:「不是的 :「不是的! 不是的!我現在天天Study 我現在天天Study very hard( hard(非常用功)!」 非常用功)!」這不算的 )!」這不算的! 這不算的! 因為你沒有把你 沒有把你的真心放到佛法上; 心放到佛法上;你若把真 若把真心放到佛法上, 心放到佛法上,或者你 或者你天 天哭都不一定的。 天哭都不一定的。現在我有一個徒弟好哭的, 現在我有一個徒弟好哭的,他說:「那我 :「那我understand 那我understand (明白) 明白)了!我就可以說 我就可以說我不明白佛法, 我不明白佛法,就天天哭!」 就天天哭!」你 !」你好哭的人, 好哭的人,又 不應該哭, 不應該哭,又應該頭腦清 又應該頭腦清醒一點! 醒一點!學佛法, 學佛法,不好哭的人, 不好哭的人,應該生慚愧 心:「啊 :「啊,我為什麼對佛法也不明白呢 對佛法也不明白呢?」要生慚愧心 ?」要生慚愧心。 要生慚愧心。你能生出慚愧 心,痛哭流涕, 痛哭流涕,好像阿難似的, 好像阿難似的,也就有辦 也就有辦法了。 法了。你現在沒有痛哭流涕, 現在沒有痛哭流涕, 那還沒有到火候呢 那還沒有到火候呢!火候還不夠 火候還不夠。你們哪一個好哭的人, 一個好哭的人,以後就天天試 一試哭一哭; 一試哭一哭;你若不好哭的人, 若不好哭的人,就不必勉強 就不必勉強。若是真 若是真好哭的人, 好哭的人,又不可 以哭了。 以哭了。佛法就是這樣子, 佛法就是這樣子,太過者, 太過者,要把它 要把它損一點; 損一點;不及的, 不及的,又要添上 一點, 一點,這就是中道。 這就是中道。也不要太過, 也不要太過,也不要不及, 也不要不及,這就是「 這就是「中道了義」。 中道了義」。 J2如來證無他物(分三) K1長行
K2偈頌
L1諸佛同證
K3敘悟性
L2如來詳釋
M1愍眾摩頂感佛
K1分二
L1分三
M2諸佛放光灌頂
M3聞佛同音告示
今M1 爾時世尊, 爾時世尊,憐愍阿難, 憐愍阿難,及諸會中諸有學者, 及諸會中諸有學者,亦為未來一切眾 未來一切眾生為出世 因,作將來眼。 作將來眼。以閻浮檀紫金光手摩阿難頂。 以閻浮檀紫金光手摩阿難頂。即時十方普佛世界六種震 動。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74 of 206
爾時世尊, 爾時世尊,憐愍阿難及諸會中諸有學者: 憐愍阿難及諸會中諸有學者:「爾時」, 爾時」,當爾之時 」,當爾之時, 當爾之時,就是阿 難請示佛無上開示的時候。 難請示佛無上開示的時候。佛憐愍阿難, 佛憐愍阿難,又憐愍會中所有學者── 又憐愍會中所有學者──就是 ──就是 三果、 三果、二果、 二果、一果阿羅漢。 一果阿羅漢。亦為未來一切眾 未來一切眾生為出世因: 出世因:那時所謂的 「未來」, 未來」,就是現在 」,就是現在。 就是現在。也為我們現在這時候的一切眾 我們現在這時候的一切眾生,作出世的一個 正因。 正因。世間, 世間,就是一切眾 就是一切眾生的世間; 生的世間;出世, 出世,就是聲聞、 就是聲聞、緣覺、菩薩、 菩薩、 佛,這是出世法。 這是出世法。現在為 現在為的是出世的因, 的是出世的因,作將來眼: 作將來眼:作將來一切眾 作將來一切眾生的 眼目。 眼目。 以閻浮檀紫金光手摩阿難頂: 以閻浮檀紫金光手摩阿難頂:佛用像南閻浮提這種檀金樹的紫金光手摩 阿難的頂。 阿難的頂。佛教摩頂的道理, 摩頂的道理,就是表示一種慈悲愛護。 就是表示一種慈悲愛護。即時十方普佛世 界六種震動: 界六種震動:在這個時候, 在這個時候,這十方所有有佛的世界六種震動。 這十方所有有佛的世界六種震動。我以前曾 經講過, 經講過,有種種不同的情況, 有種種不同的情況,有的修道人開悟、 有的修道人開悟、成佛了, 成佛了,大地有六種震 動;有的是佛想要說 有的是佛想要說無上的妙法, 無上的妙法,這個時候也有六種震動; 這個時候也有六種震動;有人證果, 有人證果, 在這末法的時候也有六種震動。 在這末法的時候也有六種震動。所以這六種震動不同。 所以這六種震動不同。 還有, 還有,天魔外道想要陷害世人, 天魔外道想要陷害世人,地也會震動; 地也會震動;不過這不一定是六種, 不過這不一定是六種,它 多少種都不一定的。 多少種都不一定的。好像現在菲律賓發生地震, 好像現在菲律賓發生地震,報紙上說 報紙上說是死四百多 人。我相信不止四百人, 我相信不止四百人,最低限度也超過五、 最低限度也超過五、六百人以上。 六百人以上。這一種的情 形,就是眾 就是眾生的業感, 生的業感,有天魔外道來破壞這個世界, 有天魔外道來破壞這個世界,令這個地方有天災 人禍發生。 人禍發生。可是如果在菲律賓當地, 可是如果在菲律賓當地,有大德的高僧, 有大德的高僧,或者有證果的菩 薩、羅漢在那個地方住, 羅漢在那個地方住,這種災難就可以避免。 這種災難就可以避免。因為有大德行的人到那 最危險的地方, 最危險的地方,他也能逢凶化吉, 他也能逢凶化吉,遇難呈祥, 遇難呈祥,就是再危險的事情, 就是再危險的事情,也都 能變成平安無事。 能變成平安無事。 究竟這「 究竟這「六種震動」 六種震動」是什麼 是什麼呢?六種震動有「 六種震動有「震、吼、擊、動、涌、 起」。震 」。震、吼、擊,是屬於聲的; 是屬於聲的;動、涌、起,是屬於形的, 是屬於形的,就是形 相,它有形狀 有形狀,你可以看得見的。「 可以看得見的。「動 。「動」,是動彈 」,是動彈, 是動彈,它就來回這麼 就來回這麼的動 一動。「 一動。「涌 。「涌」,它 」,它是往上涌, 是往上涌,地就往上涌、 地就往上涌、往上漲了。 往上漲了。涌、起,有什麼 有什麼 分別呢 分別呢?「涌 ?「涌」,它 」,它是一股一股的這麼 是一股一股的這麼往上涌;「 往上涌;「起 ;「起」,它 」,它是慢慢地往 前起。「 前起。「涌 。「涌」,就好像漲潮的海水 」,就好像漲潮的海水, 就好像漲潮的海水,只是不向岸上涌, 只是不向岸上涌,就一股涌上來 了;「起 ;「起」,好像 」,好像你 好像你坐電梯, 坐電梯,一按那個電扭 一按那個電扭,你在電梯裏頭, 在電梯裏頭,自己也覺 得往上起。 得往上起。地有的時候也會這樣子, 地有的時候也會這樣子,這個地是一個大電梯, 這個地是一個大電梯,這大電梯往 前一升, 前一升,就升起來幾百丈高。 就升起來幾百丈高。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75 of 206
那麼震、吼、擊,是屬於聲的。 是屬於聲的。震,就是地震了, 就是地震了,這一震, 這一震,它有響動的 響聲出來的。 響聲出來的。有一天, 有一天,我們三藩市這兒也地震來著。 我們三藩市這兒也地震來著。那個窗戶 那個窗戶、門,通 通都說 通都說話了, 話了,都講:「 都講:「危險 :「危險哪 危險哪!危險哪 危險哪!」窗 !」窗戶、門都嘁嘁喳喳 門都嘁嘁喳喳、 嘁嘁喳喳、嘁嘁 喳喳講話 喳喳講話。 講話。那個時候, 那個時候,這 Marsh Brown( Brown(瑪許‧ 瑪許‧布朗) 布朗)大約就害怕了, 大約就害怕了, 我看她趕 我看她趕快就那 她趕快就那麼 快就那麼合起掌來了; 合起掌來了;以後有好多人, 以後有好多人,也就隨著合起掌來了。 也就隨著合起掌來了。 前幾天就有這麼 前幾天就有這麼一回事, 一回事,記得嗎 記得嗎?這個「 這個「震」,它 」,它有動境, 有動境,而那 「吼」,簡直地就有聲出 」,簡直地就有聲出, 簡直地就有聲出,就像獅子吼那麼 就像獅子吼那麼吼。「擊 。「擊」,就是地裂開 」,就是地裂開 了,然後兩塊又往一起撞擊 然後兩塊又往一起撞擊,就好像擊 就好像擊鐘這麼 鐘這麼擊,這個地對著地來互相 撞擊;它裂開了一道, 裂開了一道,然後回來又撞。 然後回來又撞。 震、吼、擊、動、涌、起,這六種震動表示什麼 這六種震動表示什麼呢?為什麼在經典《 在經典《楞 嚴經》 嚴經》這地方, 這地方,佛一摩阿難的頂, 佛一摩阿難的頂,就大地六變震動了? 就大地六變震動了?因為現在佛要說 現在佛要說 最要緊的法, 最要緊的法,十方諸佛也都異口同音來讚歎, 十方諸佛也都異口同音來讚歎,所以這時候, 所以這時候,就有這個情 形!這也就表示六根得到解脫 這也就表示六根得到解脫,這六結完全都解開了! 這六結完全都解開了!阿難請問六結的 起始點和終點在什麼 起始點和終點在什麼地方; 地方;佛現在將要說 佛現在將要說這個道理, 這個道理,所以就摩阿難頭, 所以就摩阿難頭, 大地就有這六種震動了。 大地就有這六種震動了。 M2諸佛放光灌頂 微塵如來住世界者, 微塵如來住世界者,各有寶光從其頂出。 各有寶光從其頂出。其光同時於彼世界來衹 其光同時於彼世界來衹陀林, 陀林, 灌如來頂, 灌如來頂,是諸大眾 是諸大眾得未曾有。 得未曾有。 微塵如來住世界者: 微塵如來住世界者:好像微塵數量那麼 好像微塵數量那麼多的佛, 多的佛,住在每 住在每位佛的國土裏 邊。各有寶光從其頂出: 各有寶光從其頂出:這樣多的佛, 這樣多的佛,每一位佛各各都在頭頂上放出來 一種寶光。 一種寶光。這個光, 這個光,有的是紅色、 有的是紅色、有的是白色、 有的是白色、有的是黃 有的是黃色、有的是青 有的是青 色;青、黃、赤、白這種種的光, 白這種種的光,從頂上放出來。 從頂上放出來。為什麼微塵數諸如來 從頂放光呢 從頂放光呢?這表示這一種法是最高無上的, 這表示這一種法是最高無上的,是一種極頂的妙法── 是一種極頂的妙法──大 ──大 佛頂的法, 佛頂的法,所以每 所以每一位佛都從頂放光。 一位佛都從頂放光。 其光同時於彼世界來衹 其光同時於彼世界來衹陀林: 陀林:微塵數如來從頂放出來的光, 微塵數如來從頂放出來的光,就在一個時 候,從每一位佛自己住的那個世界來衹 一位佛自己住的那個世界來衹陀林。 陀林。是什麼 是什麼來衹陀林呢 陀林呢?是這 個光來衹 個光來衹陀林, 陀林,並不是佛來到衹 並不是佛來到衹陀林。 陀林。佛的光來到衹 佛的光來到衹陀林, 陀林,灌如來頂: 灌如來頂: 這恆河沙數微塵數如來, 這恆河沙數微塵數如來,每一位如來就有一股光放出來, 一位如來就有一股光放出來,就好像現在探 照燈往空中那麼 照燈往空中那麼探。佛的光放出到這兒, 佛的光放出到這兒,每一股光, 一股光,都是灌釋迦牟尼佛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76 of 206
的頂。「 的頂。「灌如來頂 。「灌如來頂」, 灌如來頂」,就是灌釋迦牟尼佛的頂 」,就是灌釋迦牟尼佛的頂, 就是灌釋迦牟尼佛的頂,所以這也表示「 所以這也表示「佛佛道 同」,你 」,你也是說 也是說這個法, 這個法,我也是說 我也是說這個法, 這個法,互相是通著的。 互相是通著的。 佛有光, 佛有光,他們的光是通著的, 他們的光是通著的,佛的心也都互相通著的。 佛的心也都互相通著的。就是我們人, 就是我們人,也 是人的心和心都是通著的。 是人的心和心都是通著的。你在無形中, 在無形中,沒有告訴他, 沒有告訴他,例如你 例如你心裏不滿 意這個人, 意這個人,那對方他知道的。 那對方他知道的。這知道, 這知道,不是他的心知道, 不是他的心知道,而是他那個八 識田裏邊有一種靈感, 識田裏邊有一種靈感,他的靈感知道。 他的靈感知道。可是他這靈感知道, 可是他這靈感知道,他自己在他 的分別心上, 的分別心上,並不知道。 並不知道。這是在八識裏頭他知道, 這是在八識裏頭他知道,有一種感覺的力量。 有一種感覺的力量。 為什麼有感覺力量呢 有感覺力量呢?因為人與人之間, 人與人之間,都互相是通著的。 都互相是通著的。現在的科學 發達, 發達,人人都知道現在有無線電報, 人人都知道現在有無線電報,電報很快的, 電報很快的,在很遠的地方打, 在很遠的地方打,這 個地方就知道了, 個地方就知道了,電報就給送到了。 電報就給送到了。我們每 我們每一個人和每 一個人和每一個人的心, 一個人的心,都 互相有電波的; 互相有電波的;可是你 可是你凡夫肉眼看不見這種的情形。 凡夫肉眼看不見這種的情形。你若是真 若是真正得到那 圓融無礙的佛眼了, 圓融無礙的佛眼了,每一個人和他的心念你 一個人和他的心念你就知道了。 就知道了。為什麼他心念一 動,你就知道了? 就知道了?就是他那兒發一個電波, 就是他那兒發一個電波,你這兒自然就知道了。 這兒自然就知道了。你若 是開佛眼或者開慧眼的人, 是開佛眼或者開慧眼的人,都可以看得見的。 都可以看得見的。 每一個人和每 一個人和每一個人之間都有電波的。 一個人之間都有電波的。你一生個念, 一生個念,不滿意這個人了; 不滿意這個人了; 這個人有一個反應, 這個人有一個反應,他這電波也就收到了, 他這電波也就收到了,他心裏感覺對你 他心裏感覺對你也不滿意 了。有的人對人有好感, 有的人對人有好感,對方也知道; 對方也知道;不過這感應的力量沒有這麼 不過這感應的力量沒有這麼快, 它要慢慢地、 要慢慢地、慢慢地。 慢慢地。所以你 所以你想要感化一個人, 想要感化一個人,令對方發心, 令對方發心,你就要用 種種的好心來感化他, 種種的好心來感化他,令他一點一點地就覺悟了, 令他一點一點地就覺悟了,他也自然就有好感 了。人與人之間, 人與人之間,心裏頭互相有無線電的電波; 心裏頭互相有無線電的電波;現在我講, 現在我講,有的人或者 會不相信, 會不相信,但是這是真 但是這是真的。你將來真 將來真正開佛眼, 正開佛眼,你對我所講的道理, 對我所講的道理,就 不會懷疑了! 不會懷疑了!就認為 就認為:「喔,那時候我不相信, 那時候我不相信,原來這是真 原來這是真的!」那時 !」那時 候就知道了。 候就知道了。所以「 所以「灌如來頂」, 灌如來頂」,這表示 」,這表示「 這表示「佛佛道同、 佛佛道同、光光相照」, 光光相照」,所 」,所 說的頂法是一樣的。 的頂法是一樣的。 是諸大眾 是諸大眾得未曾有: 得未曾有:在會的這一些大眾 在會的這一些大眾,一看這種情形都不明白了: 一看這種情形都不明白了: 「啊,怎麼十方微塵如來都放光照著我們這位佛 怎麼十方微塵如來都放光照著我們這位佛, 這是什麼道理啊 道理啊?」 十方微塵如來都放光照著我們這位佛,這是什麼 你看,十方微塵如來放的光, 十方微塵如來放的光,你說有多少道光? 有多少道光?那簡直沒有數量那麼 那簡直沒有數量那麼 多,數不過來了! 數不過來了!但是它 但是它還都一點也不雜亂, 還都一點也不雜亂,清清楚楚地來照如來頂 清清楚楚地來照如來頂。 楚楚地來照如來頂。 所以大眾 所以大眾中,當時就開佛眼的, 當時就開佛眼的,好像證初果、 好像證初果、二果、 二果、三果的人都不懂 三果的人都不懂 了,就甚至於四果阿羅漢也不明白了:「 就甚至於四果阿羅漢也不明白了:「喔 :「喔,怎麼這 怎麼這麼多的佛放光來照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77 of 206
我們這位佛呢 我們這位佛呢?」為 ?」為什麼不明白呢 不明白呢?就因為 就因為他們從來就沒有見過這種的 境界, 境界,所以說 所以說「得未曾有」。 得未曾有」。 M3聞佛同音告示 於是阿難及諸大眾 於是阿難及諸大眾,俱聞十方微塵如來, 聞十方微塵如來,異口同音告阿難言: 異口同音告阿難言:善哉! 善哉!阿 難!汝欲識知, 汝欲識知,俱生無明, 生無明,使汝輪轉生死結根, 使汝輪轉生死結根,唯汝六根, 唯汝六根,更無他物。 更無他物。 於是阿難及諸大眾 於是阿難及諸大眾:在這個時候, 在這個時候,阿難和所有的大菩薩、 阿難和所有的大菩薩、大阿羅漢、 大阿羅漢、大 比丘, 比丘,哦,這麼多人! 多人!這一些個人, 這一些個人,這時候都變成一個人了; 這時候都變成一個人了;這一個 人,也就是這一些個人。 也就是這一些個人。俱聞十方微塵如來: 聞十方微塵如來:在同時就聽見十方世界好 像微塵數那麼 像微塵數那麼多的如來, 多的如來,異口同音告阿難言: 異口同音告阿難言:嘴雖然不同, 嘴雖然不同,不是一個 口,但是音聲都是一樣的。 但是音聲都是一樣的。說什麼呢?告訴阿難以下幾句話; 告訴阿難以下幾句話;這不單是 告訴阿難的, 告訴阿難的,也是告訴你 也是告訴你、我現在聽經的。 我現在聽經的。你聽《楞嚴經》, 楞嚴經》,在這個地 》,在這個地 方,這幾句話是最要緊的; 這幾句話是最要緊的;這緊要的關頭, 這緊要的關頭,也就是生死的關頭! 也就是生死的關頭!你把經 典這個地方明白了, 典這個地方明白了,你生死就會快了了; 生死就會快了了;你若不明白經典的道理, 若不明白經典的道理,那還 要加功努力來修學研 要加功努力來修學研究。 接下來的經文, 接下來的經文,佛告訴阿難:「 佛告訴阿難:「善哉 :「善哉! 善哉!阿難! 阿難!汝欲識知, 汝欲識知,俱生無明, 生無明,使 汝輪轉生死結根, 汝輪轉生死結根,唯汝六根, 唯汝六根,更無他物。」 更無他物。」這話 。」這話說 這話說得多透徹! 得多透徹!這話說 這話說得 多明白! 多明白!可是我們現在真 可是我們現在真明白了嗎 明白了嗎?若真明白, 明白,就得到解脫 就得到解脫了。沒有明 白嗎?你就要研 就要研究,來把這個理弄清 來把這個理弄清楚了。 楚了。 十方微塵數這麼 十方微塵數這麼多的如來, 多的如來,異口同音, 異口同音,告阿難就說 告阿難就說了,說什麼呢?頭一 句先讚歎一下, 句先讚歎一下,讚歎他說 讚歎他說:善哉! 善哉!就好像對這小孩子說 就好像對這小孩子說話,說:「你 :「你是 個好孩子, 個好孩子,你真好啊!你真聰明!」 聰明!」你 !」你讚歎他, 讚歎他,把他的注意力就給吸引 來了; 來了;一吸引來, 一吸引來,你告訴他真 告訴他真話了。 話了。 善哉! 善哉!阿難: 阿難:好得很哪 好得很哪!阿難你 阿難你真好啊!這佛, 這佛,哈哈, 哈哈,也來給阿難戴高 帽子! 帽子!你最聰明了, 最聰明了,阿難! 阿難!為什麼你最聰明呢 最聰明呢?汝欲識知: 汝欲識知:你想要知道 這真正的道理; 正的道理;什麼真正的道理 麼真正的道理呢 正的道理呢?俱生無明: 生無明:這與生俱 這與生俱來的無明。 來的無明。你 一生來就有這種無明了, 一生來就有這種無明了,這叫「 這叫「俱生無明」, 生無明」,也就是 」,也就是「 也就是「生相無明」。 生相無明」。使 」。使 汝輪轉: 汝輪轉:這種無明使令你 這種無明使令你輪轉, 輪轉,在六道輪迴裏頭出頭沒, 在六道輪迴裏頭出頭沒,在這兒生了, 在這兒生了, 到那兒又死了; 到那兒又死了;到那兒死了, 到那兒死了,到這兒又生了。 到這兒又生了。或者今生做一個西方人, 或者今生做一個西方人,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78 of 206
來生又做一個中國人, 來生又做一個中國人,再來生做個日本人, 再來生做個日本人,再來生做一個印度人, 再來生做一個印度人,再來 生又跑 生又跑到南非洲去做一個黑人。 到南非洲去做一個黑人。你說,誰叫他去做的呢 誰叫他去做的呢?誰叫他去做日 本人? 本人?誰叫他去做中國人? 誰叫他去做中國人?誰叫他去做西方人? 誰叫他去做西方人?誰叫他去做東方人? 誰叫他去做東方人?誰 又叫他去做南方的人? 又叫他去做南方的人?誰又叫他去做北方的人? 誰又叫他去做北方的人?這不是旁人, 這不是旁人,就是你 就是你這 與生俱 與生俱來的無明; 來的無明;因為有無明就起惑, 有無明就起惑,起惑就造業, 起惑就造業,造業就受報。 造業就受報。 好像今生, 好像今生,我羨慕非洲那個地方鑽石很多, 我羨慕非洲那個地方鑽石很多,黃金海岸那個地方比美國都 富足, 富足,現在沒有人開發, 現在沒有人開發,我若托生到那個地方做人去, 我若托生到那個地方做人去,開發那個地方, 開發那個地方, 你說我是不是就發財了呢 我是不是就發財了呢?是不是我就成了世界的富翁了呢 是不是我就成了世界的富翁了呢?有這一念 的妄動, 的妄動,死了, 死了,果然就跑 果然就跑到非洲去, 到非洲去,要開發那個黃 要開發那個黃金海岸, 金海岸,要開發那個 鑽石的礦 鑽石的礦。歡喜到美洲的, 歡喜到美洲的,也跑到美洲; 到美洲;歡喜到澳洲, 歡喜到澳洲,就跑到澳洲去; 到澳洲去; 歡喜到歐洲, 歡喜到歐洲,跑到歐洲; 到歐洲;歡喜到亞洲, 歡喜到亞洲,跑到亞洲。 到亞洲。這四大洲, 這四大洲,隨你造什 麼業,就受什麼 就受什麼報,就跑到那個地方去做人; 到那個地方去做人;做完了, 做完了,也不知道怎麼 也不知道怎麼來 怎麼來 的?死的時候, 死的時候,又不知道到什麼 又不知道到什麼地方去? 地方去?發財的夢做了一輩子, 發財的夢做了一輩子,也沒有 做醒。 做醒。你說,這可憐不可憐的? 這可憐不可憐的?這個發財的夢始終也沒有醒, 這個發財的夢始終也沒有醒,到死了, 到死了, 又放不下他開的那個礦 又放不下他開的那個礦;開礦的願力還沒有了, 的願力還沒有了,但是壽命沒有了, 但是壽命沒有了,就又 死了。 死了。 阿難! 阿難!你想要知道俱 想要知道俱生無明, 生無明,使汝輪轉的生死結根 使汝輪轉的生死結根: 生死結根:「結根」, 結根」,就是生 」,就是生 死的根源、 死的根源、根本。 根本。你這生死的根源結成結了, 這生死的根源結成結了,你沒有能得到解脫 沒有能得到解脫。解脫 生死的這種根本是什麼 生死的這種根本是什麼?唯汝六根, 唯汝六根,更無他物: 更無他物:沒有旁的東西, 沒有旁的東西,就是你 就是你 這六根哪 這六根哪!就是你 就是你的眼、 的眼、耳、鼻、舌、身、意作怪啊 意作怪啊!就是你 就是你眼、耳、 鼻、舌、身、意叫你 意叫你死、叫你生的, 生的,你知道嗎 知道嗎?這沒有旁的東西啊 這沒有旁的東西啊!旁 的東西都不負責任的。 的東西都不負責任的。你這生生死死, 這生生死死,令你顛顛倒倒的 顛顛倒倒的, 倒倒的,就是六根, 就是六根,就 是眼、 是眼、耳、鼻、舌、身、意。為什麼?你眼睛見色, 眼睛見色,就被色塵轉; 就被色塵轉;耳朵 聽見聲, 聽見聲,就跟著聲塵跑 就跟著聲塵跑了──耳 ──耳朵不是見著聲, 不是見著聲,耳朵見著聲, 見著聲,那要六根 互用了! 互用了!耳朵是聽著聲。 是聽著聲。鼻嗅香, 鼻嗅香,跟著香塵跑 跟著香塵跑;舌嚐味,就跟著味塵 跑;身覺觸, 身覺觸,就跟著觸塵跑 就跟著觸塵跑;意緣法,就跟著法塵跑 就跟著法塵跑了。你說,你統統 有多少東西? 有多少東西?這麼多跟著六根跑 多跟著六根跑,就分了六個股份 就分了六個股份去!就好像一家公司 有六個股東, 有六個股東,他拿一點錢, 他拿一點錢,他也拿一點錢, 他也拿一點錢,結果就把這個公司搞 結果就把這個公司搞得關門 了。這就是這一生搞 這就是這一生搞來搞去,搞得就死了, 得就死了,這叫「 這叫「公司歇業」 公司歇業」了,就關 門。然後這幾個還有點本錢的, 然後這幾個還有點本錢的,就商量商量:「 就商量商量:「我們再開 :「我們再開另 我們再開另一個公司 去!」於是就 !」於是就跑 於是就跑到旁的地方去, 到旁的地方去,另組織一個新旅館。 組織一個新旅館。住到旅館裏開另 住到旅館裏開另外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79 of 206
一個公司, 一個公司,又還是辦 又還是辦這些個事務; 這些個事務;這六個董事坐到 office( office(辦公室) 公室)裏 頭,殊不知想往好了做生意, 殊不知想往好了做生意,結果也沒有做好, 結果也沒有做好,又停業了。 又停業了。這生生死死 的問題, 的問題,也就是由這個地方來的。 也就是由這個地方來的。 前邊不說 前邊不說「不隨」? 不隨」?你 」?你不要隨那分別心去跑 不要隨那分別心去跑去,你不要隨你 不要隨你六根、 六根、六塵 和六識去跑 和六識去跑去!你不要循著它 不要循著它們,那麼你回頭是岸。「 回頭是岸。「苦海無邊 。「苦海無邊, 苦海無邊,回頭 是岸」, 是岸」,這也就是 」,這也就是說 這也就是說:你回頭了, 回頭了,這就是覺岸, 這就是覺岸,就是覺悟的一條路子。 就是覺悟的一條路子。 你若不回頭, 若不回頭,那就越迷越深、 那就越迷越深、越深越迷, 越深越迷,欠了人很多債務, 欠了人很多債務,總也還不清 總也還不清 這帳目。 這帳目。所以我們現在對六根認識了, 所以我們現在對六根認識了,就應該不要認賊作子囉 就應該不要認賊作子囉!不要再 在六根門頭轉來轉去了! 在六根門頭轉來轉去了!要回來! 要回來!要回來! 要回來!回到什麼 回到什麼地方? 地方?回到 Buddhist Lecture Hall( Hall(佛教講堂) 講堂)來。 汝復欲知, 汝復欲知,無上菩提, 無上菩提,令汝速證安樂解脫 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 寂靜妙常,亦汝六根, 亦汝六根,更非他 物。 在前邊這一段經文, 在前邊這一段經文,說讓你生了死、 生了死、死了生, 死了生,起惑、 起惑、造業、 造業、受報, 受報,都是 這六根。 這六根。那你不要討厭這六根, 不要討厭這六根,你不能說 不能說:「你 :「你這六個東西這麼 這六個東西這麼樣壞! 樣壞! 我把眼睛挖 我把眼睛挖出來, 出來,丟得遠遠的! 得遠遠的!把耳朵 把耳朵割下來, 割下來,也把它 也把它扔到一邊去! 到一邊去!我 把鼻子也割下來, 把鼻子也割下來,舌頭也割下來, 舌頭也割下來,甚至於把我身粉身碎骨, 甚至於把我身粉身碎骨,我都不要這 個身! 個身!我把心也磨成粉, 我把心也磨成粉,撒到虛 撒到虛空去, 空去,叫它回歸太虛 回歸太虛空去!」 空去!」這又錯 !」這又錯 了!你修道的人, 修道的人,不能生瞋恨心! 不能生瞋恨心!雖然眼、 雖然眼、耳、鼻、舌、身、意對不住 你,對你好像做生意一樣, 好像做生意一樣,它們都把錢帶到自己腰包去了, 們都把錢帶到自己腰包去了,你還不能辭 退它們。為什麼?它們現在雖然是不好, 們現在雖然是不好,只要它 只要它們一變, 們一變,就會幫 就會幫你的忙 了。怎麼變 怎麼變呢?它們如果不帶腰包的時候, 們如果不帶腰包的時候,就可以幫 就可以幫你賺錢了; 錢了;你這六 個夥計, 個夥計,也都是可以幫 也都是可以幫你做工的。 做工的。 現在這一段文就說 現在這一段文就說了,你開悟, 開悟,得到「 得到「常、樂、我、淨」這種的好處, 這種的好處, 是因為 是因為誰呢?你要多謝哪 要多謝哪一個呢 一個呢?也就是這「 也就是這「六根」, 六根」,沒有旁的東西 」,沒有旁的東西。 沒有旁的東西。 所以這也就像什麼 所以這也就像什麼呢?我平常沒對你 我平常沒對你們講嗎 們講嗎?水可以變冰, 水可以變冰,冰又可以變 水;它也可以變對人有害, 也可以變對人有害,也可以對人有利的。 也可以對人有利的。所以你 所以你不能放棄, 不能放棄,說我 這眼睛、 這眼睛、耳朵都不要了! 都不要了!那你不要眼睛, 不要眼睛,你就是個瞎子; 就是個瞎子;不要耳朵 不要耳朵,你 是個聾子; 是個聾子;不要鼻子, 不要鼻子,那是個怪物; 那是個怪物;不要舌頭, 不要舌頭,你不會說 不會說話;不要身 體,那你更什麼 更什麼也沒有了, 也沒有了,變成一個「 變成一個「頑空」; 頑空」;你 不要你意識, 意識,那也是 」;你不要你 不可以的。 不可以的。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80 of 206
所以現在十方諸佛, 所以現在十方諸佛,又對阿難說 又對阿難說,汝復欲知: 汝復欲知:你還想要知道, 還想要知道,知道什麼 知道什麼 呢?知道怎麼 知道怎麼樣解結的方法 怎麼樣解結的方法, 樣解結的方法,是不是啊 是不是啊?我們要注意這兩段經文。 我們要注意這兩段經文。這幾 句話, 句話,不是單單釋迦牟尼佛說 不是單單釋迦牟尼佛說的,這是十方微塵數如來、 這是十方微塵數如來、無量無邊那麼 無量無邊那麼 多的佛說 多的佛說的。你阿難哪 阿難哪!善哉! 善哉!你真是個最好的人了! 是個最好的人了!你真是一個最好 的修道人了! 的修道人了!你還想要知道什麼 還想要知道什麼呢?知道無上菩提 知道無上菩提: 無上菩提:沒有再比它 沒有再比它高尚的 菩提了。 菩提了。這個「 這個「菩提」, 菩提」,是個 」,是個「 是個「菩提心」, 菩提心」,不是個 」,不是個「 不是個「菩提果」, 菩提果」,不能當 」,不能當 證果那個「 證果那個「菩提」 菩提」講。這就是一個菩提心, 這就是一個菩提心,你還要發無上菩提心, 還要發無上菩提心,得到 無上的菩提果; 無上的菩提果;這裏邊, 這裏邊,包含著菩提果。 包含著菩提果。 令汝速證: 令汝速證:「令」,使令 」,使令你 使令你,就是叫你 就是叫你。「速證 。「速證」, 速證」,速 」,速,就是很快很快 的。這個快法, 這個快法,大約每 大約每一個人都可以明白的, 一個人都可以明白的,每一個人都著急要成佛 去,所以就要快一點證得這個果位。 所以就要快一點證得這個果位。證得什麼 證得什麼果位呢 果位呢?安樂解脫 安樂解脫寂靜妙 常:涅槃有常、 涅槃有常、樂、我、淨四德( 淨四德(四種德性),「 四種德性),「安樂 ),「安樂」 安樂」就是「 就是「樂 德」,「解 」,「解脫」是「我德」。 我德」。因 」。因為你有「我」,就得不到解 」,就得不到解脫 就得不到解脫;你得到 解脫,就應該沒有「 就應該沒有「我」了;得到真 得到真我,解脫假我。「 假我。「寂靜 。「寂靜」, 寂靜」,就是 」,就是清 就是清 淨的「 淨的「淨德」。「 淨德」。「妙常 」。「妙常」 妙常」就是「 就是「常德」。 常德」。這是 」。這是「 這是「常、樂、我、淨」涅槃 四德。 四德。你要得到無餘涅槃「 要得到無餘涅槃「常、樂、我、淨」這四種的好處, 這四種的好處,亦汝六 根,更非他物: 更非他物:也是用你 也是用你的六根, 的六根,沒有旁的東西。 沒有旁的東西。就是你 就是你的六根, 的六根,你現 在明白了嗎 在明白了嗎?阿難! 阿難! 可是十方如來說 可是十方如來說完這個道理了, 完這個道理了,阿難還是不明白, 阿難還是不明白,他這糊塗上來, 他這糊塗上來,就人 家講得怎麼 家講得怎麼明白 怎麼明白, 明白,他也糊塗。 他也糊塗。怎麼搞 怎麼搞的?生、死也是這六根, 死也是這六根,得到解 脫、證果也是這六根? 證果也是這六根?究竟這六根怎麼 究竟這六根怎麼能做壞事 怎麼能做壞事, 能做壞事,又能做好事呢 又能做好事呢?他不 明白! 明白! 這人都可以做好人、 這人都可以做好人、做壞人嘛 做壞人嘛!你今天發了善心幫 今天發了善心幫助人, 助人,說是我願意幫 是我願意幫 助一切的貧人, 助一切的貧人,有錢就拿出來做布施。 有錢就拿出來做布施。到明天, 到明天,你沒有錢了, 沒有錢了,說: 「喔,我昨天錢都布施給人了, 我昨天錢都布施給人了,今天沒有錢用了! 今天沒有錢用了!我拿起槍打劫去!」 我拿起槍打劫去!」 又做壞人了。 又做壞人了。你說,做壞人是哪 做壞人是哪一個? 一個?也是這個人! 也是這個人!做好人是哪 做好人是哪一個? 一個? 也是這個人嘛 也是這個人嘛!所以我平時對你 所以我平時對你們講, 們講,做鬼也是這一個, 做鬼也是這一個,做佛也是這一 個。 你說美國人都不信佛? 美國人都不信佛?這個是不信鬼, 這個是不信鬼,信佛! 信佛!美國人很多人信佛, 美國人很多人信佛,不信 鬼。尤其某某國的佛堂, 尤其某某國的佛堂,根本就不要提一個「 根本就不要提一個「鬼」字。為什麼他不敢提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81 of 206
「鬼」字?我告訴你 我告訴你,就因為 就因為他就是鬼! 他就是鬼!若一提出來這個「 若一提出來這個「鬼」字,他 就現了原形, 就現了原形,本來面目露出來, 本來面目露出來,被人都認識了:「 被人都認識了:「喔 :「喔,原來你 原來你就是鬼 啊!」所以他不敢提 !」所以他不敢提「 我常常講「鬼」?你 」?你不信鬼嗎 不信鬼嗎? 所以他不敢提「鬼」的。為什麼我常常講「 我專講鬼! 我專講鬼!因為我不是鬼, 我不是鬼,所以我就敢講鬼。 所以我就敢講鬼。他是鬼, 他是鬼,怕鬼, 怕鬼,所以他就 不敢講鬼! 不敢講鬼!有這個道理。 有這個道理。 你若信佛, 若信佛,就不應該不信鬼。 就不應該不信鬼。為什麼?佛就是鬼成的嘛 佛就是鬼成的嘛!你做好了, 做好了,就 是佛; 是佛;做不好, 做不好,就是鬼, 就是鬼,沒有旁的。 沒有旁的。這也就是: 這也就是:你生死, 生死,也是這六根; 也是這六根; 你得證菩提, 得證菩提,也是這六根, 也是這六根,並沒有變嘛 並沒有變嘛! 如果沒有鬼的話, 如果沒有鬼的話,那也就沒有佛, 那也就沒有佛,也沒有人了, 也沒有人了,什麼都沒有了, 都沒有了,這個世 界就毀 界就毀壞了。 壞了。所以你 所以你若說我單信佛不信鬼, 我單信佛不信鬼,那是最蠢了! 那是最蠢了!這種人, 這種人,那簡 直的, 直的,就佛出世都不能教 就佛出世都不能教化了! 化了!為什麼?佛所說 佛所說的經典, 的經典,佛明明白白的 說有鬼, 有鬼,怎麼你 怎麼你不信鬼呢 不信鬼呢?說:「那其他的宗 :「那其他的宗教 那其他的宗教,也有的是講鬼神。」 也有的是講鬼神。」 你不能因為 不能因為其他宗教 其他宗教講鬼神, 講鬼神,就不信鬼神了。 就不信鬼神了。為什麼他講呢 他講呢?的確有 的,所以他才講。 所以他才講。你不能說 不能說:「我就因 :「我就因為 他講的有鬼、神,我就不信他 我就因為他講的有鬼、 那個宗教 那個宗教。」這簡直自己認 。」這簡直自己認為 這簡直自己認為是很聰明, 是很聰明,其實這種人, 其實這種人,那簡直的是死腦 瓜骨, 瓜骨,腦筋太死板、 腦筋太死板、太笨了! 太笨了!為什麼太笨? 太笨?他自己認為 他自己認為是聰明, 是聰明,實際上 他對佛的道理一點都沒有會得, 他對佛的道理一點都沒有會得,沒有明白呢 沒有明白呢!不要說 不要說對佛講的道理, 對佛講的道理,就 是對人生, 是對人生,他都沒懂 他都沒懂呢!所以這樣的人是很可憐的。 所以這樣的人是很可憐的。 L2如來詳釋(分二) M1阿難未悟述問
M2如來詳釋除疑
今M1 阿難雖聞如是法音, 阿難雖聞如是法音,心猶未明。 心猶未明。稽首白佛: 稽首白佛:云何令我生死輪迴, 云何令我生死輪迴,安樂妙 常,同是六根, 同是六根,更非他物? 更非他物? 阿難雖聞如是法音, 阿難雖聞如是法音,心猶未明: 心猶未明:阿難聽見十方微塵數的如來和釋迦牟尼 佛異口同音說 佛異口同音說,生死的根源, 生死的根源,就是六根; 就是六根;菩提涅槃安樂妙常, 菩提涅槃安樂妙常,也是這六 根,沒有其他的東西。 沒有其他的東西。他雖然聽見這樣的微妙不可思議的法音, 他雖然聽見這樣的微妙不可思議的法音,心裏還 是沒有明白, 是沒有明白,於是就稽首白佛 於是就稽首白佛: 稽首白佛:「稽首」, 稽首」,就是向佛打問訊 」,就是向佛打問訊, 就是向佛打問訊,中文叫 「作揖」。 作揖」。他作個揖 」。他作個揖, 他作個揖,對佛說 對佛說了。云何令我生死輪迴: 云何令我生死輪迴:為什麼這個使令 我生死輪迴── 我生死輪迴──生了死 ──生了死, 生了死,死了生, 死了生,在這輪迴裏轉來轉去, 在這輪迴裏轉來轉去,和安樂妙常: 安樂妙常: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82 of 206
這「安樂妙常」, 安樂妙常」,也就代表 」,也就代表「 也就代表「解脫、寂靜」, 寂靜」,這都包括在 」,這都包括在內 這都包括在內了。同是六 根,更非他物: 更非他物:完全就是六根, 完全就是六根,不是旁的東西? 不是旁的東西?這個道理, 這個道理,我不清 我不清楚。 M2如來詳釋除疑 佛告阿難: 佛告阿難:根塵同源, 根塵同源,縛脫無二。 無二。識性虛 識性虛妄,猶如空華。 猶如空華。 阿難! 阿難!由塵發知, 由塵發知,因根有相, 因根有相,相見無性, 相見無性,同於交蘆。 同於交蘆。是故汝今知見立 知,即無明本; 即無明本;知見無見, 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 斯即涅槃無漏真淨。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佛告阿難: 佛告阿難:佛告訴阿難, 佛告訴阿難,說是根塵同源: 根塵同源:這六根、 這六根、六塵和六識, 六塵和六識,它們都 是從一個地方來的。 是從一個地方來的。若沒有六根, 若沒有六根,也沒有六塵; 也沒有六塵;沒有六塵, 沒有六塵,也沒有六 識;所以有一就有三, 所以有一就有三,三也就是一、 三也就是一、一也就是三。 一也就是三。縛脫無二: 無二:「縛」, 是結, 是結,就是纏縛。 就是纏縛。纏縛, 纏縛,就是那個結好像結成一個疙 就是那個結好像結成一個疙瘩似的。「 似的。「縛 。「縛脫無 二」,本來是沒有兩樣的 」,本來是沒有兩樣的。 本來是沒有兩樣的。你不明白的時候, 不明白的時候,就是結, 就是結,就是結成一個 結;你若明白了, 若明白了,就是解脫 就是解脫,就得到解脫 就得到解脫了;這在你 這在你自己的運用而已, 自己的運用而已, 所以說 所以說「縛脫無二」。 無二」。 識性虛 識性虛妄,猶如空華: 猶如空華:這六識的性也是虛 這六識的性也是虛妄的, 妄的,沒有一個自體、 沒有一個自體、沒有一 個形相的, 個形相的,好像空中華一樣。 好像空中華一樣。前邊不有一個人有眚 前邊不有一個人有眚目?那個眚 那個眚目的人看 虛空,瞪發勞相, 發勞相,就有空華了。 就有空華了。這六根、 這六根、六塵、 六塵、六識, 六識,也就像那空華是 一個樣的道理。 一個樣的道理。它並沒有真 並沒有真實的東西, 實的東西,所以好也是它 所以好也是它,不好也是它 不好也是它。像 你這一個人, 這一個人,你願意做一個善人, 願意做一個善人,也是這個人; 也是這個人;你願意做一個惡人, 願意做一個惡人,也 是這個人;「 是這個人;「善 ;「善、惡」不過名稱不同, 不過名稱不同,他本來是一個, 他本來是一個,就是這個人! 就是這個人!而 六根、 六根、六塵、 六塵、六識, 六識,也都是虛 也都是虛妄的, 妄的,和「空華」 空華」是一樣的。 是一樣的。 阿難: 阿難:佛告訴阿難, 佛告訴阿難,說是由塵發知: 由塵發知:因為有這六塵, 有這六塵,你就發出一種分別 的知見了。 的知見了。因根有相: 因根有相:因為這六根, 這六根,就發生一種六塵的相。 就發生一種六塵的相。相見無性, 相見無性, 同於交蘆: 同於交蘆:「見」,也就是知 」,也就是知。 也就是知。這個「 這個「相」(相分 」(相分) 相分)和「見」(見 」(見 分),都沒有自性的 ),都沒有自性的。 都沒有自性的。為什麼沒有自性呢 沒有自性呢?你因為有六根對著六塵, 有六根對著六塵,發 生一種前塵的相; 生一種前塵的相;這種「 這種「相」並不是實在的, 並不是實在的,是虛妄的, 妄的,所以這個 「見」也是虛 也是虛妄的, 妄的,好像一種交蘆。 好像一種交蘆。這種交蘆, 這種交蘆,它是一個根長了兩個梗 (兩個梃子), 兩個梃子),它 ),它必須要有兩個梗才能立得住。 必須要有兩個梗才能立得住。若有兩個, 若有兩個,它就好像有 似的; 似的;若只剩一個了, 若只剩一個了,它就倒了, 就倒了,也就沒有了。 也就沒有了。說到六根和六塵, 到六根和六塵,也和 交蘆是一樣的, 交蘆是一樣的,必須要合起來, 必須要合起來,才能發生六識; 才能發生六識;若不合, 若不合,就單單一個, 就單單一個,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83 of 206
它立不住的。 立不住的。 這種交蘆雖然看著它 這種交蘆雖然看著它是一種植物, 是一種植物,看著像有形相, 看著像有形相,實際上它 實際上它中間是空 的,這表示是虛 這表示是虛妄的。 妄的。它必須要兩個在地下生著, 必須要兩個在地下生著,才能立得住; 才能立得住;若是單 單一個, 單一個,它就會倒了。 就會倒了。因為只剩一個, 只剩一個,它不能立著, 不能立著,一定要有兩個, 一定要有兩個,所 以叫「 以叫「交蘆」; 交蘆」;六根對六塵發生六識 」;六根對六塵發生六識, 六根對六塵發生六識,和這交蘆是一樣的性質。 和這交蘆是一樣的性質。 是故汝今知見立知, 是故汝今知見立知,即無明本: 即無明本:因為這個, 這個,所以你 所以你阿難現在在這個知見 上,再立出來一個知見; 再立出來一個知見;本來這個知見就錯了, 本來這個知見就錯了,你又在這個知見上立一 個知見, 個知見,這就是無明的根本。 這就是無明的根本。知見無見, 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 斯即涅槃無漏真淨:你能在這 知見上沒有知見, 知見上沒有知見,不存知見的這種心, 不存知見的這種心,就合乎道、 就合乎道、合乎法了, 合乎法了,這就是涅 槃,也就是無漏的真 也就是無漏的真淨。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云何是中更容他物:你怎麼在這個 怎麼在這個「 在這個「沒有知 見」上,再可以存留一個其他的東西呢 再可以存留一個其他的東西呢?這地方是清 這地方是清淨本然周遍法界 的,你為什麼還想在這上邊加上一點東西, 還想在這上邊加上一點東西,在這知見上再加上一個知見 呢?這也就好像前邊「 這也就好像前邊「本覺必明, 本覺必明,妄為明覺」 明覺」的道理是一樣的。 的道理是一樣的。 K2偈頌(分二) L1標頌
L2正頌
今L1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偈言: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偈言:當爾之時, 當爾之時,釋迦牟尼世尊知道阿難對 於這個答覆還沒有明白, 於這個答覆還沒有明白,所以就用偈頌重複說 所以就用偈頌重複說一次這個義理。 一次這個義理。偈頌是有 一定的句子的, 一定的句子的,或者五個字、 或者五個字、或者七個字、 或者七個字、或者六個字。 或者六個字。 L2正頌(分二) M1祇夜頌前
M2伽陀開後
今M1 真性有為 性有為空 言妄顯諸真 言妄顯諸真 中間無實性 汝觀交中性
緣生故如幻 妄真同二妄 是故若交蘆 空有二俱 空有二俱非
無為無起滅 猶非真 猶非真非真 結解同所因 迷晦即無明
不實如空華 云何見所見 聖凡無二路 發明便解脫 發明便解脫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84 of 206
真性有為 性有為空:真性沒有一切的虛 性沒有一切的虛妄,所以就是真 所以就是真性。可是這個虛 可是這個虛妄是依 靠著真 靠著真性生出來的。 性生出來的。這有為 這有為法,是由真 是由真空裏頭生出來的, 空裏頭生出來的,所以才叫「 所以才叫「有 為」;可是這個有 」;可是這個有為 可是這個有為法,也是空的。 也是空的。緣生故如幻: 生故如幻:因為這個有為 這個有為法須有 一種緣 一種緣,它才能生出來; 才能生出來;由這個緣 由這個緣生出來, 生出來,還由這個緣 還由這個緣滅;當體即空, 當體即空, 本來就是空的, 本來就是空的,所以說 所以說「如幻」, 如幻」,是 」,是虛幻的。 幻的。 無為無起滅: 無起滅:說有為法是空的, 法是空的,無為法是不是空的呢 法是不是空的呢?無為法也是空 的。無為,它無起滅, 無起滅,也沒有一個生起、 也沒有一個生起、也沒有一個滅。 也沒有一個滅。既然沒有生 起、沒有滅, 沒有滅,豈不也是空的呢 豈不也是空的呢?就是空的。 就是空的。不實如空華: 不實如空華:它的體性沒有 實在的, 實在的,就好像虛 就好像虛空華一樣的。 空華一樣的。 言妄顯諸真 言妄顯諸真:為什麼要說妄呢?就是為 就是為顯著一切的真 顯著一切的真,才說妄。真、妄 是對立的, 是對立的,是對待法; 是對待法;既然是對待法, 然是對待法,這不是究竟的法。 這不是究竟的法。永嘉大師證道 歌上說 歌上說:「真 :「真不立, 不立,妄本空, 妄本空,有無俱 有無俱遣不空空。」「 遣不空空。」「真 。」「真不立」, 不立」,真 」,真也沒 有了;「 有了;「妄本空 ;「妄本空」, 妄本空」,妄本來就是空的 」,妄本來就是空的。 妄本來就是空的。雖然妄本來是空, 雖然妄本來是空,但是真 但是真也不是 有的, 有的,真也是沒有一個, 也是沒有一個,什麼叫「真」呢?沒有一個真 沒有一個真的存在!「 的存在!「有無 !「有無 俱遣不空空」, 遣不空空」,也沒有有 」,也沒有有、 也沒有有、也沒有無, 也沒有無,不空也要空。 不空也要空。也就是說 也就是說的這個道 理。 所以說 所以說「妄」,是 」,是為的想要顯出來這個「 的想要顯出來這個「真」的。妄真同二妄: 同二妄:可是你 可是你 一說出來這個真 出來這個真的和妄的, 的和妄的,這兩個都變成妄的了, 這兩個都變成妄的了,都不是真 都不是真的了。 的了。若真 的,根本怎麼 根本怎麼會有個妄 怎麼會有個妄呢 會有個妄呢?沒有, 沒有,什麼都沒有的; 都沒有的;那是一個真 那是一個真空法界, 空法界, 一真法界。 法界。那個真 那個真如的法界是什麼 如的法界是什麼也沒有, 也沒有,一法不立。 一法不立。這個妄和真 這個妄和真,一 有了妄, 有了妄,你說真,由真也變成妄了, 也變成妄了,真也不是真 也不是真,本來那個真 本來那個真的就變成 妄了; 妄了;所以就「 所以就「同二妄」, 同二妄」,這兩個都是妄了 」,這兩個都是妄了。 這兩個都是妄了。為什麼都是妄呢 都是妄呢?是對待 法了。 法了。佛法到極點是絕 佛法到極點是絕對的, 對的,沒有對待的。 沒有對待的。這個真 這個真和妄, 和妄,還是有對立 的;所以一有對著, 所以一有對著,這兩個都變成妄了。 這兩個都變成妄了。 猶非真 猶非真非真:所以才說 所以才說,也就好像是真 也就好像是真,但不是「 但不是「真」的本體了。 的本體了。一說 出來有一個名稱, 出來有一個名稱,那已經就落了第二, 那已經就落了第二,不是第一。 不是第一。云何見所見: 云何見所見:那麼 「猶非真 猶非真非真」,你 」,你怎麼可以 怎麼可以說 可以說你有一個「 有一個「能見」 能見」和「所見」 所見」呢?這能 見的「 見的「見分」, 見分」,和所見的那個六塵的 」,和所見的那個六塵的「 和所見的那個六塵的「相分」( 相分」(塵相 」(塵相), 塵相),這都不可以 ),這都不可以說 這都不可以說 的,沒有了。 沒有了。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85 of 206
中間無實性, 中間無實性,是故若交蘆: 是故若交蘆:真和妄, 和妄,和六根、 和六根、六塵、 六塵、六識這中間, 六識這中間,都沒 有一個實在的性質。 有一個實在的性質。因為這個, 這個,所以說 所以說它就好像交蘆一個樣的。 就好像交蘆一個樣的。 結解同所因: 結解同所因:你不明白的時候, 不明白的時候,就好像結成了一個扣子, 就好像結成了一個扣子,不能自由, 不能自由,不 能得到解脫 能得到解脫。你若明白了, 若明白了,就得到解脫 就得到解脫了。這個「 這個「解」和「結」都是一 樣的, 樣的,你不明白, 不明白,就是結; 就是結;你明白, 明白,就是解脫 就是解脫了,就得到解了。 就得到解了。聖凡無 二路: 二路:怎麼叫 怎麼叫「聖人」 聖人」呢?就是他明白道理了, 就是他明白道理了,把天地間的萬事萬物一 切都明照了、 切都明照了、明瞭了; 明瞭了;所以他有這種聖智, 所以他有這種聖智,有大智慧了。 有大智慧了。怎麼叫 怎麼叫「凡 夫」呢?就因為 就因為在不明白的時候, 在不明白的時候,背覺合塵, 背覺合塵,這就是凡夫。 這就是凡夫。那怎麼成聖 怎麼成聖 人呢?就是背塵合覺── 就是背塵合覺──和塵相違背 ──和塵相違背, 和塵相違背,就合這個「 就合這個「覺悟」 覺悟」了。你若是和 覺悟不相合, 覺悟不相合,那就合塵了, 那就合塵了,與塵相有為 與塵相有為法合而為 法合而為一,就不是無為 就不是無為法了。 法了。 這「聖凡無二路」, 聖凡無二路」,本來聖 」,本來聖、 本來聖、凡沒有兩條路的。 凡沒有兩條路的。怎麼說 怎麼說沒有兩條路呢 沒有兩條路呢? 一個「 一個「迷」、一個 」、一個「 一個「悟」,迷 」,迷、悟的根本都是一個的。 悟的根本都是一個的。這是說 這是說,法究竟 到極處,「 到極處,「掃一切法 ,「掃一切法, 掃一切法,離一切相」, 離一切相」,一切法都沒有了 」,一切法都沒有了, 一切法都沒有了,把相就都離開 了。 汝觀交中性: 汝觀交中性:阿難! 阿難!你仔細看一看這交蘆中間的性。 仔細看一看這交蘆中間的性。交蘆中間有什麼 交蘆中間有什麼性 呢?什麼也沒有, 也沒有,也沒有一個「 也沒有一個「空」,也沒有 」,也沒有「 也沒有「有」。空有二 」。空有二俱 空有二俱非:你 說它是「空」,它 」,它又有個東西存在; 又有個東西存在;你若說它是「有」,它 」,它又不實在, 又不實在, 就不是實實在在能立得住的。 就不是實實在在能立得住的。交蘆, 交蘆,就表示有為 就表示有為法、無為法都不存在 了!所以你 所以你應該要明白迷、 應該要明白迷、悟都是在你 悟都是在你六根上。 六根上。 迷晦即無明: 迷晦即無明:你迷了, 迷了,不明白的時候, 不明白的時候,沒有覺悟, 沒有覺悟,在這真 在這真空裏頭你 空裏頭你晦昧 為空了。 空了。也就是變成在這「 也就是變成在這「空」裏邊, 裏邊,生出一種的迷性來, 生出一種的迷性來,生出一種晦 暗來, 暗來,所以這個「 所以這個「無明」, 無明」,也就是在這個地方生出來的 」,也就是在這個地方生出來的。 也就是在這個地方生出來的。無明依著你 無明依著你常 住真心性淨明體上, 心性淨明體上,就因為 就因為有個「 有個「迷」、有個 」、有個「 有個「晦」,所以就生出 」,所以就生出「 所以就生出「無 明」來了。 來了。發明便解脫 發明便解脫:你若是「 若是「發明」 發明」──沒有無明了 ──沒有無明了, 沒有無明了,就發揮出來 你本有的覺性了; 本有的覺性了;你發現你 發現你本有的覺性, 本有的覺性,這就是解脫 這就是解脫了。 以前有一個參禪的和尚 以前有一個參禪的和尚,他聽說 他聽說有一個很有道德的高僧是開悟的, 有一個很有道德的高僧是開悟的,就向 這位高僧去請開示。 這位高僧去請開示。在佛教 在佛教請開示, 請開示,一定要鄭重其事的, 一定要鄭重其事的,不是就這麼 不是就這麼隨 隨便便的:「 隨便便的:「我問 :「我問你 我問你一個問題, 一個問題,怎麼樣子講 怎麼樣子講啊 樣子講啊?」不是這樣子 ?」不是這樣子。 不是這樣子。這為的 求了生死, 求了生死,所以要把這件事情看得很重的。 所以要把這件事情看得很重的。於是就要穿起袍, 於是就要穿起袍,搭上衣, 搭上衣, 拿起具; 拿起具;去到那兒, 去到那兒,先要展大具, 先要展大具,把具打開鋪到地上, 把具打開鋪到地上,跪下, 跪下,要叩三個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86 of 206
頭;叩三個頭之後, 叩三個頭之後,再長跪合掌。 再長跪合掌。那麼合起掌來跪到那個地方, 合起掌來跪到那個地方,然後有 什麼不明白的問題, 不明白的問題,才可以請問的。 才可以請問的。 這個老修行請問什麼 這個老修行請問什麼呢?他請問這個上座師怎麼 他請問這個上座師怎麼樣才能得到解 怎麼樣才能得到解脫 樣才能得到解脫。上 座,就是老資格了, 就是老資格了,受戒的年也多, 受戒的年也多,一切的資格也很老了。 一切的資格也很老了。他長跪合 掌,就問:「 就問:「請問上座 :「請問上座, 請問上座,我得怎麼 我得怎麼樣才能得到解 怎麼樣才能得到解脫呢 樣才能得到解脫呢?」 脫呢?」這位上座老資 ?」這位上座老資 格的老和尚 格的老和尚,就問他說 就問他說:「誰 :「誰綁著你呢?」就這 ?」就這麼 就這麼說一句話, 一句話,這個請開 示的因此就開悟了。 示的因此就開悟了。 他是不是因為 他是不是因為老和尚 老和尚說這一句「 這一句「誰綁著你呢」,就開悟的 」,就開悟的呢 就開悟的呢?也可以說 也可以說 是由這一句話開悟, 是由這一句話開悟,也可以說 也可以說不是。 不是。怎麼說 怎麼說「也可以說 也可以說是,又可以說 又可以說不 是」呢?凡是理論, 凡是理論,你可以把它 可以把它講成兩面; 講成兩面;這個「 這個「兩面」, 兩面」,並不是 」,並不是說 並不是說 是:「喔,這個太滑稽了, 這個太滑稽了,沒有一定的宗旨!」 沒有一定的宗旨!」不是的 !」不是的! 不是的!因為這是講個 理,你只要把理路講通了, 只要把理路講通了,就可以了。 就可以了。怎麼說 怎麼說「也是這個老和尚 也是這個老和尚說這一 句話就開悟」 句話就開悟」呢?因為這個上座看他的因緣 這個上座看他的因緣。他來求解脫 他來求解脫,那麼老和尚 老和尚 說「誰綁著你呢」;老和 」;老和尚 老和尚知道說 知道說這一句話, 這一句話,他即刻就會開悟明白了, 他即刻就會開悟明白了, 所以就這麼 所以就這麼樣答覆他。 樣答覆他。有的時候, 有的時候,就是雖然想要他開悟, 就是雖然想要他開悟,他也不開悟。 他也不開悟。 所以, 所以,這可以說 這可以說是這位上座老和尚 是這位上座老和尚說這一句話, 這一句話,令這一個參禪的學者開 悟了, 悟了,這是因為 這是因為老和尚 老和尚說話的關係。 話的關係。 怎麼又 怎麼又說「不是這個老和尚 不是這個老和尚說這一句話就開悟了」 這一句話就開悟了」呢?因為這個老修行 平時也用功的, 平時也用功的,他用功用得時間久了, 他用功用得時間久了,理路想不通; 理路想不通;雖然想不通, 雖然想不通,但是 他每一天用功, 一天用功,就一天比一天地智慧會增加。 就一天比一天地智慧會增加。他沒有正式開悟, 他沒有正式開悟,但是也 接近開悟的時候了。 接近開悟的時候了。因為上座和尚 上座和尚講這麼 講這麼一句話, 一句話,他遇有這種因緣 他遇有這種因緣,就 豁然開悟了! 豁然開悟了!所以, 所以,這也可以說 這也可以說他自己開的悟; 他自己開的悟;不過碰 不過碰見這個因緣 見這個因緣,因 緣和合, 和合,這麼一點, 一點,他就開悟了。 他就開悟了。 所以在中國有這麼 所以在中國有這麼一句話, 一句話,說是:「悶坐十年山 :「悶坐十年山, 悶坐十年山,不如名師點一竿。」 不如名師點一竿。」 說住十年山, 住十年山,不如遇著明眼善知識, 不如遇著明眼善知識,就是開了佛眼的善知識。 就是開了佛眼的善知識。這種善知 識,他會看因緣 他會看因緣的;你因緣到什麼 到什麼時候, 時候,他就跟你 他就跟你說什麼法。所以你 所以你就 算住十年山, 算住十年山,也不如遇著明眼人指你 也不如遇著明眼人指你一條明路; 一條明路;點一竿, 點一竿,就表示指你 就表示指你一 條道路。 條道路。所以在佛教 所以在佛教裏頭, 裏頭,親近善知識最要緊的。 親近善知識最要緊的。在和尚 在和尚裏邊, 裏邊,真正明 眼的善知識很少的; 眼的善知識很少的;說是「善知識」, 善知識」,但是不一定是明眼的 」,但是不一定是明眼的。 但是不一定是明眼的。什麼叫 「明眼」? 明眼」?方才我沒講 」?方才我沒講嘛 方才我沒講嘛,就是開佛眼的。 就是開佛眼的。你不要以為 不要以為這是一件很簡單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87 of 206
的事情! 的事情!開佛眼並不是證果, 開佛眼並不是證果,但是這宿世都有善根的。 但是這宿世都有善根的。為什麼能開佛 眼?一定要專修〈 一定要專修〈大悲法〉; 大悲法〉;這四十二手大悲的手眼 〉;這四十二手大悲的手眼, 這四十二手大悲的手眼,你若誠心去修, 若誠心去修, 都可以開佛眼的! 都可以開佛眼的!這就是開佛眼的一個門徑。 這就是開佛眼的一個門徑。 好像我們這個果某, 好像我們這個果某,他就是在生生世世對〈 他就是在生生世世對〈大悲手眼〉 大悲手眼〉這〈四十二 手〉,是特別的專心去修去 〉,是特別的專心去修去, 是特別的專心去修去,所以他才可以開佛眼的; 所以他才可以開佛眼的;如果他出家, 如果他出家,那 麼度的人會很多的。 度的人會很多的。可惜啊 可惜啊,這看將來的因緣 這看將來的因緣怎麼樣 怎麼樣!我們每 我們每一個人要 想開佛眼, 想開佛眼,就要專心致志修這〈 就要專心致志修這〈大悲法〉, 大悲法〉,要特別用功 〉,要特別用功, 要特別用功,一天也不要間 斷。最要緊的, 最要緊的,不要抽香菸 不要抽香菸。抽菸,就不能修這種法; 就不能修這種法;你一修這種法, 一修這種法, 那個護法善神就會責怪你 那個護法善神就會責怪你的,所以不要太馬虎了! 所以不要太馬虎了!我希望我們每 我希望我們每一個人 對這〈 對這〈大悲四十二手〉 大悲四十二手〉特別注意, 特別注意,一天也不要間斷! 一天也不要間斷!一天不要間斷, 一天不要間斷,都 要修幾年的功夫, 要修幾年的功夫,才能有成就。 才能有成就。但是如果你 但是如果你在前生修過的, 在前生修過的,那就會比較 快了, 快了,很快也會開智慧眼。 很快也會開智慧眼。 M2伽陀開後(分二) N1正以開後
N2別彰勝義
今N1 解結因次第 六解一亦亡 根選擇圓通 入流成正覺 解結因次第: 解結因次第:解開結, 解開結,需要按照次第來解。 需要按照次第來解。次第怎麼 次第怎麼樣解法 怎麼樣解法呢 樣解法呢?它原來 又怎麼樣結到一起的 怎麼樣結到一起的呢 樣結到一起的呢?最初就是如來藏本來是不生滅的, 最初就是如來藏本來是不生滅的,可是因為 可是因為迷 晦,晦昧為 晦昧為空,在這時候就生出來一種無明。 在這時候就生出來一種無明。如來藏性是不生滅的, 如來藏性是不生滅的,因 為依真起妄, 起妄,生出來生滅的心了, 生出來生滅的心了,就生出來這個「 就生出來這個「識」。不生滅的如來 」。不生滅的如來 藏和生滅的無明, 藏和生滅的無明,變成第六意識、 變成第六意識、第七識、 第七識、第八識。 第八識。這第八識, 這第八識,它原來 就是誰呢 就是誰呢?就是那個如來藏性, 就是那個如來藏性,也就是那個常住真 也就是那個常住真心性淨明體。 心性淨明體。因為依 真起妄了, 起妄了,在第八識這個如來藏上邊, 在第八識這個如來藏上邊,就變成阿賴耶識了。 就變成阿賴耶識了。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 就是這第八識, 就是這第八識,又叫「 又叫「含藏識」。 含藏識」。 有這個含藏識( 有這個含藏識(第八識) 第八識)了,又生出來五陰。 又生出來五陰。五陰, 五陰,就是色、 就是色、受、想、 行、識。這一開始, 這一開始,是從第八識上開始; 是從第八識上開始;識陰再往上增加, 識陰再往上增加,就是行陰 了。行陰就是第七識, 行陰就是第七識,第七識是「 第七識是「末那識」, 末那識」,又叫 」,又叫「 又叫「傳送識」; 傳送識」;它 」;它是傳 達報告的, 達報告的,它將第六識這個意識, 將第六識這個意識,傳到第八識裏邊去, 傳到第八識裏邊去,這就是行陰。 這就是行陰。行 陰上邊就是想陰, 陰上邊就是想陰,想陰就是第六意識。 想陰就是第六意識。前五識, 前五識,就是「 就是「眼、耳、鼻、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88 of 206
舌、身」識,都屬於受陰。 都屬於受陰。色陰, 色陰,就是五根六塵。 就是五根六塵。受、想、行、識那四 陰,每一陰算一個結。 一陰算一個結。第五陰── 第五陰──這個色陰算兩個結 ──這個色陰算兩個結, 這個色陰算兩個結,因為它比較粗 為它比較粗。 比較粗。 所以「 所以「六結」 六結」就由第八識那兒開始, 就由第八識那兒開始,第八識、 第八識、第七識、 第七識、第六識, 第六識,然後到 第五識這個受陰, 第五識這個受陰,乃至色陰。 乃至色陰。 因為有這「 有這「五陰」, 五陰」,所以就生出 」,所以就生出「 所以就生出「五濁」。 五濁」。這五濁和六根混合到一起 」。這五濁和六根混合到一起, 這五濁和六根混合到一起, 所以就生出來種種的障礙了。 所以就生出來種種的障礙了。現在要想解, 現在要想解,先要不跟著色陰跑 先要不跟著色陰跑,把色陰 這兩個結解開了; 這兩個結解開了;然後受陰、 然後受陰、想陰、 想陰、行陰、 行陰、識陰。 識陰。這樣六結都解開了, 這樣六結都解開了, 這叫「 這叫「解結因次第」。 解結因次第」。因次第 」。因次第, 因次第,因為色陰是屬於一種粗的結, 色陰是屬於一種粗的結,其餘受、 其餘受、 想、行、識,就都很微細的。 就都很微細的。 為什麼先從裏邊往外邊來, 先從裏邊往外邊來,從第八識上開始呢 從第八識上開始呢?因為我們一受生, 我們一受生,就先 有識, 有識,所以先有第八識。 所以先有第八識。從第八識、 從第八識、第七識、 第七識、第六識、 第六識、前五識。 前五識。因為 色、受、想、行、識這五陰和八識結成生死的結, 識這五陰和八識結成生死的結,一開始是從第八識開 始;要解, 要解,就要從色陰上先解。 就要從色陰上先解。好像什麼 好像什麼呢?就好像脫 就好像脫衣服。 衣服。在外邊脫 在外邊脫 去一件, 去一件,裏邊又露出一件, 裏邊又露出一件,再脫一件; 一件;一氣脫 一氣脫到裏邊, 到裏邊,把衣服都脫 把衣服都脫光 了,這個人把結也就解開了。 這個人把結也就解開了。講是這樣講, 講是這樣講,實際上你 實際上你一根解了, 一根解了,那五根 之結也就都會沒有的。 之結也就都會沒有的。所以說 所以說六解一亦亡: 六解一亦亡:六解── 六解──這六種的塵 ──這六種的塵( 這六種的塵(六種 的結) 的結)都解開了,「 都解開了,「一 ,「一」也沒有了。 也沒有了。這在後邊還會有詳細的解釋。 這在後邊還會有詳細的解釋。 根選擇圓通: 根選擇圓通:在修行入手的法門, 在修行入手的法門,由什麼 由什麼地方修呢 地方修呢?也在六根門頭來 修。六根門頭, 六根門頭,就是眼不隨色轉、 就是眼不隨色轉、耳不隨聲轉、 耳不隨聲轉、鼻不隨香轉、 鼻不隨香轉、舌不隨味 轉、身不隨觸轉、 身不隨觸轉、意不隨法轉, 意不隨法轉,把六根門頭的境界都變回來。 把六根門頭的境界都變回來。要迴光返 照、不向外去照去, 不向外去照去,收攝身心、 收攝身心、反求諸己。 反求諸己。這六根, 這六根,修行要選擇一個圓 通的根, 通的根,前邊不講六根各有一千二百功德嗎 前邊不講六根各有一千二百功德嗎?你看看哪 看看哪一個根是圓滿 的?好像耳根就是圓滿的、 好像耳根就是圓滿的、舌根也是圓滿的、 舌根也是圓滿的、意根也是圓滿的, 意根也是圓滿的,眼根、 眼根、 鼻根、 鼻根、身根這三根就都不圓滿。 身根這三根就都不圓滿。所以你 所以你現在修行, 現在修行,要選擇一個圓滿的根 而用功修行。 而用功修行。這個地方, 這個地方,也就釋迦牟尼佛暗中表示: 也就釋迦牟尼佛暗中表示:就是耳根圓通。 就是耳根圓通。不 過佛沒有明講, 過佛沒有明講,就是叫阿難自己去選擇, 就是叫阿難自己去選擇,自己去認識。 自己去認識。所以根選擇圓 通,入流成正覺: 入流成正覺:入聖人的流了, 入聖人的流了,然後可以成正覺。 然後可以成正覺。正覺就是佛, 正覺就是佛,就是 成佛了。「 成佛了。「入流 。「入流」, 入流」,是入聖人的法性流 」,是入聖人的法性流, 是入聖人的法性流,逆凡夫六塵流。 逆凡夫六塵流。 N2別彰勝義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89 of 206
陀那微細識 習氣成暴流 真非真恐迷 我常不開演 自心取自心 非幻成幻法 不取無非幻 非幻尚 非幻尚不生 幻法云何立 這個法, 這個法,釋迦牟尼佛好少講的,「 釋迦牟尼佛好少講的,「我常不開演 ,「我常不開演」, 我常不開演」,我平常都不演 」,我平常都不演說 我平常都不演說這個 法。你想一想, 想一想,釋迦牟尼佛對著那些個大阿羅漢、 釋迦牟尼佛對著那些個大阿羅漢、大菩薩、 大菩薩、大比丘, 大比丘,這 種法, 種法,都很少講的。 都很少講的。我們現在, 我們現在,你說多便宜, 多便宜,在這兒, 在這兒,就這麼 就這麼隨隨便 便,就聞見釋迦牟尼佛所說 就聞見釋迦牟尼佛所說這樣的妙法。 這樣的妙法。 陀那微細識: 陀那微細識:「陀那」 陀那」是一種微細的識, 是一種微細的識,比八識又細一層, 比八識又細一層,它又叫「 又叫「淨 識」,又叫 」,又叫「 又叫「白淨識」, 白淨識」,就是一個淨的種子 」,就是一個淨的種子。 就是一個淨的種子。這個淨識, 這個淨識,它是非常微細 微細的。 微細的。習氣成暴流: 習氣成暴流:我們的生死, 我們的生死,都是由這地方來的。 都是由這地方來的。在這微細識, 在這微細識, 依真起妄, 起妄,就生了一念的無明── 就生了一念的無明──習氣就是無明 ──習氣就是無明; 習氣就是無明;這個無明一生出來, 這個無明一生出來, 就好像暴流似的。 就好像暴流似的。什麼叫「暴流」 暴流」呢?水流得太急了, 水流得太急了,什麼也擋不住, 不住, 這叫暴流。 這叫暴流。那什麼 那什麼又叫暴流呢 又叫暴流呢?就是我們這個「 就是我們這個「生死」, 生死」,我們生生死 」,我們生生死 死、死死生生, 死死生生,又做人、 又做人、又做畜生, 又做畜生,又生天、 又生天、又墮地獄, 又墮地獄,轉來轉去的, 轉來轉去的, 沒有停止的時候, 沒有停止的時候,就好像暴流的水一樣的, 就好像暴流的水一樣的,所以這叫「 所以這叫「習氣成暴流」。 習氣成暴流」。 真非真恐迷: 恐迷:「真」,這個 」,這個真 這個真法;為什麼我不說 我不說這個真 這個真正微妙的法呢 正微妙的法呢? 我為什麼不趕快把它 快把它說出來呢 出來呢?「恐迷 ?「恐迷」, 恐迷」,我就恐怕人認 」,我就恐怕人認真 我就恐怕人認真作妄, 作妄,將妄 又認作真 又認作真了。好像那個「 好像那個「覺」上,他一定要加個「 他一定要加個「明」,弄得就迷上加 」,弄得就迷上加 迷,做一個迷中輩人。 做一個迷中輩人。所以我常不開演 所以我常不開演: 我常不開演:我時時都不講「 我時時都不講「真」這種的妙 法。我給你 我給你們小乘人只講小乘的道理, 們小乘人只講小乘的道理,真正大乘的妙法我從來就不講 的。為什麼不講? 不講?就因為 就因為你們這一班的小乘人, 們這一班的小乘人,還都不夠 還都不夠程度, 程度,沒有迴 小向大呢 小向大呢!所以我向來都不講的。 所以我向來都不講的。 自心取自心: 自心取自心:怎麼叫自心取自心 怎麼叫自心取自心呢 叫自心取自心呢?眾生不明白見分和相分都是唯心所 現。「三界 。「三界為 三界為識,萬法唯心」, 萬法唯心」,他不明白萬法唯心的這個道理 」,他不明白萬法唯心的這個道理, 他不明白萬法唯心的這個道理,就著住 到見、 到見、相二分。 相二分。見分, 見分,就是自己能見的這個見, 就是自己能見的這個見,是八識裏頭的。 是八識裏頭的。相分, 相分, 是外邊這種塵所生出來的一種相。 是外邊這種塵所生出來的一種相。這個相分和見分本來都是虛 這個相分和見分本來都是虛妄的, 妄的,都 是由自心生出來的。 是由自心生出來的。那麼一般人不曉得迴光返照, 一般人不曉得迴光返照,而向外馳求, 而向外馳求,著住在 這些塵的境界上, 這些塵的境界上,這叫「 這叫「迷真逐妄」, 逐妄」,把 」,把真的迷了, 的迷了,跟著妄的跑 跟著妄的跑。你要 是知道萬法唯心, 是知道萬法唯心,識自本心, 識自本心,見自本性, 見自本性,就明白這見相二分都是由自心 生出來的。 生出來的。你若明白自己這個常住真 若明白自己這個常住真心性淨明體, 心性淨明體,就不會向外跑 就不會向外跑,就回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90 of 206
來了。 來了。若「自心取自心」 自心取自心」就非幻成幻法: 非幻成幻法:因為眾生迷真 生迷真逐妄, 逐妄,本來不是 虛幻的, 幻的,而生了一種迷惑, 而生了一種迷惑,變成虛 變成虛幻了。 幻了。 不取無非幻: 不取無非幻:你若能以「 若能以「不取」, 不取」,不取什 」,不取什麼 不取什麼呢?不取虛 不取虛妄的相。 妄的相。這個 「不取」, 不取」,很要緊的 」,很要緊的。 很要緊的。我們一般人為 我們一般人為什麼被六根、 被六根、六塵所迷呢 六塵所迷呢?就因為 就因為 取見、 取見、相二分, 相二分,執著到這上頭, 執著到這上頭,認為我所見的這「 我所見的這「見分」 見分」和外邊那「 和外邊那「相 分」都是實有的; 都是實有的;而不知道這是虛 而不知道這是虛妄的, 妄的,應該不取。 應該不取。你若不取, 若不取,就沒有 幻了; 幻了;連非幻都沒有了。 連非幻都沒有了。非幻尚 非幻尚不生: 不生:這種虛 這種虛幻不實在的( 幻不實在的(非幻), 非幻),尚 ),尚 且根本就沒有地方生了; 且根本就沒有地方生了;沒有地方生, 沒有地方生,幻法云何立: 幻法云何立:怎麼會又有這 怎麼會又有這虛 會又有這虛妄 的幻法呢 的幻法呢?就沒有了! 就沒有了! 是名妙蓮華 金剛王寶覺 如幻三摩提 彈指超無學 此阿毗 此阿毗達磨 十方薄伽梵 一路涅槃門 是名妙蓮華: 是名妙蓮華:這有個名字, 這有個名字,叫什麼 叫什麼呢?叫「妙蓮華」。「 妙蓮華」。「妙 」。「妙」,就是微 」,就是微 妙。蓮華是出污 蓮華是出污泥而不染, 泥而不染,雖然在淤泥裏生出來, 雖然在淤泥裏生出來,可是它清 可是它清淨沒有 它清淨沒有污 淨沒有污 染;它又華果同時, 又華果同時,所以「 所以「是名妙蓮華」。 是名妙蓮華」。金剛王寶覺 」。金剛王寶覺: 金剛王寶覺:金剛是一種最 堅最硬的, 堅最硬的,這就表示我們人的智慧; 這就表示我們人的智慧;這個「 這個「智慧」, 智慧」,是 」,是真正的智慧, 正的智慧,沒 有什麼 有什麼東西可以破的。「 東西可以破的。「王 。「王」,就是以 」,就是以「 就是以「自在」 自在」為義,他很自在的。 他很自在的。什 麼叫「寶覺」 寶覺」呢?就是我們的真 就是我們的真心。這個名字, 這個名字,也叫「 也叫「金剛王寶覺」。 金剛王寶覺」。 就前邊, 就前邊,你若能以不取見、 若能以不取見、相二分, 相二分,返本還原, 返本還原,回到如來藏性上, 回到如來藏性上,轉識 成智── 成智──這個識一轉過來 ──這個識一轉過來, 這個識一轉過來,就變成智慧。 就變成智慧。所以現在轉過來了, 所以現在轉過來了,變成妙蓮 華,也變成金剛王寶覺。 也變成金剛王寶覺。 這又有一個名字, 這又有一個名字,叫如幻三摩提: 如幻三摩提:這「三摩提」, 三摩提」,也是梵語 」,也是梵語, 也是梵語,翻到中文 就叫「 就叫「等持」。 等持」。等 」。等,是平等; 是平等;持,是執持; 是執持;言其他平等執持這個定力和 慧力。 慧力。有智慧才能解這六結, 有智慧才能解這六結,有定力才能不生這六結; 有定力才能不生這六結;所以「 所以「如幻三摩 提」,叫 」,叫「如幻的等持」。 如幻的等持」。彈指超無學 」。彈指超無學: 彈指超無學:怎麼叫 怎麼叫「彈指」 彈指」呢?你看見了 沒有?( 沒有?(上人彈指 ?(上人彈指)。 上人彈指)。一彈指頃 )。一彈指頃, 一彈指頃,是一彈指的時間, 是一彈指的時間,言其很快的。 言其很快的。在這 一彈指的時間, 一彈指的時間,就超過有學位, 就超過有學位,而到無學位。 而到無學位。什麼叫「無學位」 無學位」呢?就 是四果阿羅漢。 是四果阿羅漢。初果、 初果、二果、 二果、三果, 三果,這都叫「 這都叫「有學位」。 有學位」。這是 」。這是說 這是說在彈指 這麼短的時間, 短的時間,就超過到無學的果位上, 就超過到無學的果位上,證四果阿羅漢了。 證四果阿羅漢了。 此阿毗 此阿毗達磨: 達磨:「阿毗達磨」 達磨」就是「 就是「法」。就是這個方法 」。就是這個方法、 就是這個方法、這種法。 這種法。十方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91 of 206
薄伽梵: 薄伽梵:什麼叫「薄伽梵」 薄伽梵」呢?在〈楞嚴咒 楞嚴咒〉上,也有這個「 也有這個「薄伽 梵」。「婆伽梵 」。「婆伽梵。 婆伽梵。薩怛多般怛囉 薩怛多般怛囉。南無粹都帝。 南無粹都帝。阿悉多那囉 阿悉多那囉剌迦。 剌迦。波囉 婆悉普吒 婆悉普吒。毗迦薩怛多缽 迦薩怛多缽帝唎。」那個 。」那個「 那個「婆伽梵」 婆伽梵」也就是這個「 也就是這個「薄伽 梵」。薄伽梵 」。薄伽梵, 薄伽梵,是在咒 是在咒裏頭佛的一個名字。 裏頭佛的一個名字。佛的名字, 佛的名字,這為什麼不叫 「佛」,叫 」,叫「薄伽梵」? 薄伽梵」?這是佛和鬼神用的 」?這是佛和鬼神用的。 這是佛和鬼神用的。你一說「佛」,或者這個 」,或者這個 鬼還不知道; 鬼還不知道;你若說「薄伽梵」, 薄伽梵」,他知道了 」,他知道了, 他知道了,這是佛。 這是佛。為什麼不把它 不把它翻 譯過來呢 譯過來呢?就因為 就因為這「薄伽梵」 薄伽梵」有六種的意思, 有六種的意思,沒有法子翻; 沒有法子翻;若翻成中 文,只有一種意思。 只有一種意思。六種的意思是什麼 六種的意思是什麼呢? (一)自在: 自在:言其觀自在菩薩是個自在菩薩, 言其觀自在菩薩是個自在菩薩,這是個自在佛。 這是個自在佛。 (二)熾盛: 熾盛:言其佛的光很熾盛的; 言其佛的光很熾盛的;佛的這個性是自在的, 佛的這個性是自在的,佛的光是熾 盛的, 盛的,周遍法界, 周遍法界,所以叫熾盛。 所以叫熾盛。 (三)端嚴: 端嚴:佛時時都是很端嚴的, 佛時時都是很端嚴的,不懈怠、 不懈怠、不懶惰。 不懶惰。我們每 我們每一個人聽 經,都要端端嚴嚴的, 都要端端嚴嚴的,不要那麼 不要那麼懶懶惰惰、 懶懶惰惰、懈懈怠怠的。 懈懈怠怠的。懈怠, 懈怠,就是很 懶的, 懶的,怠惰自甘, 怠惰自甘,那就不勤力。 那就不勤力。 還有講到「 還有講到「端嚴」, 端嚴」,我們聽經時 」,我們聽經時, 我們聽經時,一定要坐得正當一點。 一定要坐得正當一點。不要這麼 不要這麼樣坐 著,也不要這樣子, 也不要這樣子,也不要這樣子( 也不要這樣子(上人做各種姿勢)。 上人做各種姿勢)。這聽經 )。這聽經, 這聽經,必須 要畢恭畢敬。 要畢恭畢敬。要怎麼樣子 怎麼樣子呢 樣子呢?就像對著佛, 就像對著佛,佛來親口對我們說 佛來親口對我們說法呢!佛 到這個地方來給我們做見證, 到這個地方來給我們做見證,我們信佛, 我們信佛,對著佛就應該恭敬佛; 對著佛就應該恭敬佛;不應該 對著佛, 對著佛,還這麼 還這麼很懶惰的。 很懶惰的。聽經不可以睡覺的, 聽經不可以睡覺的,不可以躺 不可以躺那個地方的; 那個地方的; 你就看經, 就看經,也不可以躺 也不可以躺著看的。 著看的。 我以前不講過? 我以前不講過?你躺那兒看經 你躺那兒看經, 那兒看經,來生會變蛇的。 來生會變蛇的。為什麼?那個蛇盡躺 那個蛇盡躺著 走路, 走路,總在那地方躺 總在那地方躺著,牠站不起來的。 站不起來的。你看佛經, 看佛經,一定要恭恭敬敬地 坐在那兒; 坐在那兒;或者書放到桌 或者書放到桌子上, 子上,恭恭敬敬地看。 恭恭敬敬地看。你有一分恭敬的心, 有一分恭敬的心,就 增加你 增加你一分的智慧; 一分的智慧;你有十分的恭敬心, 有十分的恭敬心,就增加你 就增加你十分的智慧; 十分的智慧;你若是 有百千萬分的恭敬心, 有百千萬分的恭敬心,那增加你 那增加你百千萬分的智慧, 百千萬分的智慧,增加你 增加你的善根。 的善根。對佛 經一定要恭恭敬敬地,《 經一定要恭恭敬敬地,《金剛經 ,《金剛經》 金剛經》上不說 上不說?「若是經典所在之處 ?「若是經典所在之處, 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 有佛。」 有佛。」那經典在什 。」那經典在什麼 那經典在什麼地方, 地方,什麼地方就有佛的。 地方就有佛的。你若是生出一種恭敬 心,就有感應; 就有感應;你沒有恭敬心, 沒有恭敬心,就沒有感應。 就沒有感應。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92 of 206
好像我有一個皈 好像我有一個皈依弟子, 依弟子,他也沒有見過我, 他也沒有見過我,就對著我那一本書的相片, 就對著我那一本書的相片, 就天天念「 就天天念「南無度輪法師」。 南無度輪法師」。念到七十多天 」。念到七十多天, 念到七十多天,他就看見那張相片公然就 有個人走出來, 有個人走出來,給他摩頂, 給他摩頂,他從此以後病就好了。 他從此以後病就好了。這是什麼 這是什麼呢?這也叫 「感應道交」, 感應道交」,他有一種 」,他有一種真 他有一種真誠的心, 誠的心,感應得那一張死相片都變成一個活 人了! 人了!這就是由於他有恭敬心的關係。 這就是由於他有恭敬心的關係。所以我們人看經, 所以我們人看經,你不是說 不是說你不 開智慧?「 開智慧?「啊 ?「啊,我看了好多經, 我看了好多經,沒開智慧! 沒開智慧!我學好多佛法, 我學好多佛法,也還這麼 也還這麼蠢 呢!記憶力也不好, 記憶力也不好,念〈楞嚴咒 楞嚴咒〉,念一遍也記不住 〉,念一遍也記不住, 念一遍也記不住,念兩遍忘得更快 了!我沒念的時候, 我沒念的時候,還記得幾句; 還記得幾句;念完一遍, 念完一遍,都忘了!」 都忘了!」什 道理呢? !」什麼道理呢 就因為 就因為你沒有恭敬心。 沒有恭敬心。 你躺那地方 你躺那地方, 那地方,就看經、 就看經、念咒,將來一定都會變蛇的。 將來一定都會變蛇的。為什麼?說: 「喔,這佛法怎麼 這佛法怎麼還害人的 怎麼還害人的呢 還害人的呢!佛法是叫人生善根, 佛法是叫人生善根,增長福慧的, 增長福慧的,怎麼 還令人去墮蛇身呢 還令人去墮蛇身呢?」因 ?」因為你對佛法不恭敬。 對佛法不恭敬。你第一、 第一、要生一種信心, 要生一種信心, 第二、 第二、要有一種恭敬心。 要有一種恭敬心。我們現在聽經, 我們現在聽經,以前我不管, 以前我不管,以後的時候, 以後的時候,每 一個人都要端然正坐, 一個人都要端然正坐,要坐好一點; 要坐好一點;也不要講話, 也不要講話,也不要東張西望的, 也不要東張西望的, 要畢恭畢敬地這麼 要畢恭畢敬地這麼聽經。 聽經。就像釋迦牟尼佛在這兒給我講經, 就像釋迦牟尼佛在這兒給我講經,阿難尊者也 在旁邊, 在旁邊,同我坐到一起。 同我坐到一起。不但阿難尊者, 不但阿難尊者,諸大菩薩、 諸大菩薩、阿羅漢都在這兒, 阿羅漢都在這兒, 我就像在靈山的法會一樣的。 我就像在靈山的法會一樣的。你有這種心, 有這種心,那你就不愁不開悟了! 就不愁不開悟了! 說:「阿難尊者聽那 :「阿難尊者聽那麼 阿難尊者聽那麼多,還沒開悟呢 還沒開悟呢!我現在聽, 我現在聽,就會開悟了?」 就會開悟了?」 哈,你怎麼知道阿難尊者沒開悟 怎麼知道阿難尊者沒開悟? 或者他故意這麼裝出來沒開悟, 裝出來沒開悟,好讓 知道阿難尊者沒開悟?或者他故意這麼 佛說這部經典給我們現在人聽。 這部經典給我們現在人聽。所以阿難尊者早就已成佛了, 所以阿難尊者早就已成佛了,不要說 不要說開 悟,不過他示現做當機眾 不過他示現做當機眾,好像他不明白似的。 好像他不明白似的。實際上, 實際上,阿難尊者, 阿難尊者,對 佛所說 佛所說的法都記得清清 的法都記得清清楚楚的 清清楚楚的, 楚楚的,佛說的道理, 的道理,他怎麼會不明白 怎麼會不明白呢 會不明白呢?他一 定明白! 定明白!但是他就為 但是他就為你、我現在愚癡眾 我現在愚癡眾生來請法, 生來請法,來做個模範, 來做個模範,做個榜 樣。你不要以為 不要以為:「啊 :「啊,我比阿難或者會聰明些!」 我比阿難或者會聰明些!」不是的 !」不是的。 不是的。 這個「 這個「薄伽梵」, 薄伽梵」,我方才講到幾個意義上 」,我方才講到幾個意義上呢 我方才講到幾個意義上呢?講到「 講到「端嚴」 端嚴」上了。 上了。 (四)名稱: 名稱:就是這個名, 就是這個名, 人人稱讚的、 人人稱讚的、人人都恭敬的。 人人都恭敬的。 (五)吉祥: 吉祥:very lucky、 lucky、lucky。 lucky。 (六)尊貴: 尊貴:非常尊貴, 非常尊貴,很高貴的。 很高貴的。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93 of 206
「薄伽梵」 薄伽梵」有這六種意思, 有這六種意思,所以就沒翻過來。 所以就沒翻過來。這是「 這是「五不翻」 五不翻」之中的 「多含不翻」。 多含不翻」。 一路涅槃門: 一路涅槃門:這個法門, 這個法門,是十方的佛都是從這路上成佛的, 是十方的佛都是從這路上成佛的,都是從這條 路去的。 路去的。一路涅槃門, 一路涅槃門,這是到涅槃的那一個門徑。 這是到涅槃的那一個門徑。 K3敘悟性 於是阿難及諸大眾 於是阿難及諸大眾,聞佛如來無上慈誨, 聞佛如來無上慈誨,衹夜伽陀, 夜伽陀,雜糅精瑩, 雜糅精瑩,妙理清 妙理清 徹。心目開明, 心目開明,歎未曾有。 歎未曾有。 於是阿難及諸大眾 於是阿難及諸大眾:在釋迦牟尼佛講「 在釋迦牟尼佛講「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 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這個重 頌之後, 頌之後,阿難和一切的大眾 阿難和一切的大眾,聞佛如來: 聞佛如來:聽見釋迦牟尼佛這無上慈誨 聽見釋迦牟尼佛這無上慈誨: 無上慈誨: 再沒有比這個再高上的慈悲教 再沒有比這個再高上的慈悲教誨。 衹夜伽陀: 夜伽陀:「衹夜」,是梵語 」,是梵語, 是梵語,此云「 此云「重頌」。 重頌」。前邊那個文 」。前邊那個文, 前邊那個文,一趟一 趟、一行一行的, 一行一行的,這叫「 這叫「長行」; 長行」;現在這叫 」;現在這叫「 現在這叫「重頌」, 重頌」,它 」,它是有一定的字 句,或者五個字、 或者五個字、或者六個字、 或者六個字、或者七個字、 或者七個字、或者四個字。 或者四個字。好像《 好像《金剛 經》說:「一切有 :「一切有為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應作如是觀。」這 。」這 也是頌。 也是頌。這經上前邊那一段文都是重頌;「 這經上前邊那一段文都是重頌;「重頌 ;「重頌」, 重頌」,就是長行意思還沒 」,就是長行意思還沒 有說完全, 完全,再用偈頌重說 再用偈頌重說一遍。「 一遍。「伽陀 。「伽陀」, 伽陀」,就是 」,就是「 就是「孤起頌」。 孤起頌」。怎麼 」。怎麼叫 怎麼叫 「孤起頌」 孤起頌」呢?它就和前邊的文也不相合, 就和前邊的文也不相合,和後邊的文也不太相合, 和後邊的文也不太相合,它 孤然間就起來了, 孤然間就起來了,這叫「 這叫「孤起頌」。 孤起頌」。雜糅精瑩 」。雜糅精瑩: 雜糅精瑩:「雜糅」, 雜糅」,也就是 」,也就是摻 也就是摻 雜;「精瑩 ;「精瑩」, 精瑩」,這個法 」,這個法說 這個法說得又精妙、 得又精妙、又瑩潔。 又瑩潔。妙理清 妙理清徹:這種微妙的 理,說得非常徹底。 得非常徹底。 心目開明: 心目開明:阿難和大眾 阿難和大眾心裏都比以前明白得多了, 心裏都比以前明白得多了,心和目都開明了; 心和目都開明了;就 是心也比以前明白得多了, 是心也比以前明白得多了,眼睛看得也比以前明朗得多了。 眼睛看得也比以前明朗得多了。言他這個心 和目, 和目,比以前增加他的智慧了。 比以前增加他的智慧了。這個「 這個「目」,也就是 」,也就是「 也就是「智慧眼」, 智慧眼」,開智 」,開智 慧眼了。 慧眼了。歎未曾有: 歎未曾有:大家都非常的感歎:「 大家都非常的感歎:「啊 :「啊,這個法這麼 這個法這麼妙啊!從來 都沒有的。」 都沒有的。」 H3綰巾以示倫次(分二) I1敘請前後
I2如來巧示
今I1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94 of 206
阿難合掌, 阿難合掌,頂禮白佛: 頂禮白佛:我今聞佛無遮大悲, 我今聞佛無遮大悲,性淨妙常真 性淨妙常真實法句, 實法句,心猶未 達,六解一亡舒結倫次。 六解一亡舒結倫次。惟垂大慈, 惟垂大慈,再愍斯會, 再愍斯會,及與將來, 及與將來,施以法音, 施以法音, 洗滌沉 洗滌沉垢。 阿難合掌, 阿難合掌,頂禮白佛: 頂禮白佛:阿難歎未曾有之後, 阿難歎未曾有之後,又合起掌來, 又合起掌來,向佛叩頭頂 禮,對佛就說 對佛就說了。說什麼呢?我今聞佛無遮大悲, 我今聞佛無遮大悲,性淨妙常真 性淨妙常真實法句: 實法句: 現在我阿難聽見世尊這種「 現在我阿難聽見世尊這種「無遮」, 無遮」,沒有一點遮蓋的 」,沒有一點遮蓋的, 沒有一點遮蓋的,就是和盤托出, 就是和盤托出, 什麼妙法都講出來了, 妙法都講出來了,一點也不保留, 一點也不保留,沒有什麼 沒有什麼祕密法保留的。 祕密法保留的。我阿難 聽見佛這種沒有障礙的大悲, 聽見佛這種沒有障礙的大悲,所說的性淨妙常這種真 的性淨妙常這種真實的法句。「 實的法句。「法 。「法 句」,就是 」,就是說 就是說法的言句, 法的言句,所說出的這些個道理。 出的這些個道理。 心猶未達: 心猶未達:就是心裏還沒有通達、 就是心裏還沒有通達、沒有明白。 沒有明白。我心裏還沒有懂 我心裏還沒有懂,沒有明 白佛所說 白佛所說的道理。 的道理。什麼道理呢 道理呢?六解一亡舒結倫次: 六解一亡舒結倫次:這六種的結, 這六種的結,都得 到解脫 到解脫,就「一」也沒有了。 也沒有了。這個解開、 這個解開、舒解結的次第, 舒解結的次第,我還沒有明 白。 惟垂大慈: 惟垂大慈:惟獨現在希望世尊還垂您 惟獨現在希望世尊還垂您的大慈悲心。 的大慈悲心。再愍斯會, 再愍斯會,及與將 來:您再憐憫現在在會的這一切人, 再憐憫現在在會的這一切人,和未來的一切大眾 和未來的一切大眾。施以法音: 施以法音:布 施給一切眾 施給一切眾生佛法的音, 生佛法的音,以洗滌沉 洗滌沉垢:「洗」,就是用水來 」,就是用水來搓 就是用水來搓洗。 「滌」,就是這 」,就是這麼 就是這麼在水裏涮 在水裏涮;好像你 好像你洗菜, 洗菜,洗一遍恐怕洗不乾淨, 洗一遍恐怕洗不乾淨,再用 水沖一沖它 水沖一沖它。「沉 。「沉垢」這個「 這個「沉」,他用 」,他用「 他用「浮沉」的「沉」,也可以 」,也可以, 也可以, 就是言其這種的垢穢污 就是言其這種的垢穢污染,這種不潔淨的東西, 這種不潔淨的東西,令我們墮落。 令我們墮落。這個東西 是什麼 是什麼呢?就是我們的貪、 就是我們的貪、瞋、癡這三種東西; 癡這三種東西;貪心、 貪心、瞋心、 瞋心、癡心, 癡心,這 是令我們墮落的沉 是令我們墮落的沉垢。這個「 這個「沉」,又可以用 」,又可以用「 又可以用「微塵」 微塵」的「塵」,因 」,因為 它的音是相同; 的音是相同;你就用這個「 就用這個「塵」,也一樣的解法 」,也一樣的解法。 也一樣的解法。但是用「 但是用「塵」,比 」,比 較這個「 較這個「沉」,意思更顯明了 」,意思更顯明了; 意思更顯明了;就是洗去我們這一些個塵物、 就是洗去我們這一些個塵物、塵染, 塵染,這 些個不清 些個不清淨的東西。「 淨的東西。「垢 」,就是不潔淨的。 。「垢」,就是不潔淨的 就是不潔淨的。 I2如來巧示(分二) J1巧立喻本 K1元依一巾
J2分答二問
J1分二
K2綰成六結
今K1 即時如來於師子座, 即時如來於師子座,整涅槃僧, 整涅槃僧,斂僧伽黎, 斂僧伽黎,攬七寶几, 攬七寶几,引手於几, 引手於几,取劫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95 of 206
波羅天所奉華巾。 波羅天所奉華巾。 即時如來於師子座: 即時如來於師子座:就在這個時候, 就在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就在所坐那個法座上。 釋迦牟尼佛就在所坐那個法座上。 佛所坐的法座, 佛所坐的法座,名字就叫「 名字就叫「獅子座」, 獅子座」,表示佛 」,表示佛說 表示佛說法猶如獅子吼。 法猶如獅子吼。獅子一 吼,百獸皆懼, 百獸皆懼,一切的天魔外道就都生一種恐懼心, 一切的天魔外道就都生一種恐懼心,所以佛的法座叫獅 子座。 子座。整涅槃僧: 整涅槃僧:佛把裏邊的衣服整頓整頓。「 佛把裏邊的衣服整頓整頓。「涅槃僧 。「涅槃僧」, 涅槃僧」,就是裏邊的 」,就是裏邊的 衣服。 衣服。斂僧伽黎: 斂僧伽黎:這件( 這件(上人指身上搭的衣) 上人指身上搭的衣)衣服, 衣服,就叫「 就叫「僧伽黎」, 僧伽黎」, 這叫「 這叫「大衣」, 大衣」,又叫 」,又叫「 又叫「祖衣」。「 祖衣」。「斂僧伽黎 」。「斂僧伽黎」, 斂僧伽黎」,就把袈裟整頓好了 」,就把袈裟整頓好了。 就把袈裟整頓好了。 「斂」,收斂一下 」,收斂一下。 收斂一下。攬七寶几: 攬七寶几:「几」,就是一張 」,就是一張桌 就是一張桌子。佛法座前那張 桌子,是用七寶鑲 是用七寶鑲成的。 成的。七寶是什麼 七寶是什麼呢?金子、 金子、銀子、 銀子、琉璃、 琉璃、玻璃、 玻璃、硨 磲、赤珠、 赤珠、瑪瑙。「 瑪瑙。「攬七寶几 。「攬七寶几」, 攬七寶几」,就是憑著七寶几 」,就是憑著七寶几。 就是憑著七寶几。引手於几, 引手於几,取劫波 羅天所奉華巾: 羅天所奉華巾:佛把兩隻手放到桌 佛把兩隻手放到桌子上, 子上,取劫波羅天所獻的華巾。「 取劫波羅天所獻的華巾。「劫 。「劫 波羅天」, 波羅天」,就是 」,就是「 就是「夜摩天」, 夜摩天」,又叫 」,又叫「 又叫「時分天」。 時分天」。在印度有這一種材質 」。在印度有這一種材質, 在印度有這一種材質, 叫「疊華」; 疊華」;疊華所織的巾 」;疊華所織的巾, 疊華所織的巾,就好像手巾, 就好像手巾,很長的, 很長的,但是很值 但是很值錢很值 錢很值錢 的。尤其這個巾, 尤其這個巾,是劫波羅天的天王獻給釋迦牟尼佛的, 是劫波羅天的天王獻給釋迦牟尼佛的,所以這一條巾 也是非常值 也是非常值錢的。 錢的。釋迦牟尼佛就取劫波羅天── 釋迦牟尼佛就取劫波羅天──就是 ──就是「 就是「時分天」 時分天」的天 王,所奉獻的華巾, 所奉獻的華巾,佛把這華巾拿過來到手裏頭。 佛把這華巾拿過來到手裏頭。想要做什麼 想要做什麼呢?下邊 就告訴你 就告訴你了。 弟子: 弟子:師父! 師父!那個七寶有金、 那個七寶有金、銀… …。 …。 上人: 上人:七寶? 七寶?就是金、 就是金、銀、琉璃、 琉璃、玻璃、 玻璃、硨磲、赤珠、 赤珠、瑪瑙。 瑪瑙。在古來, 在古來, 那七寶很少的。 那七寶很少的。金子也是一個寶、 金子也是一個寶、銀子也是一個寶、 銀子也是一個寶、玻璃也是一個寶。 玻璃也是一個寶。 「琉璃」, 琉璃」,據 」,據說是一種厚的玻璃。「 是一種厚的玻璃。「玻璃 。「玻璃」, 玻璃」,現在拿這不當回事了 」,現在拿這不當回事了, 現在拿這不當回事了,在 古來, 古來,玻璃很不容易得的, 玻璃很不容易得的,玻璃也是七寶之一。「 玻璃也是七寶之一。「硨 。「硨磲」,有一種 」,有一種硨 有一種硨磲 石,那種石頭的紋就好像車轍的溝, 那種石頭的紋就好像車轍的溝,這麼一趟一趟的,叫硨磲石。「赤 。「赤 珠」,就是紅色的珠子 」,就是紅色的珠子。「 就是紅色的珠子。「瑪瑙 。「瑪瑙」, 瑪瑙」,也是一種寶 」,也是一種寶, 也是一種寶,就像馬的腦子裏邊紅 一塊、 一塊、白一塊的, 白一塊的,所以叫瑪瑙。 所以叫瑪瑙。 K2綰成六結 於大眾 於大眾前綰成一結, 前綰成一結,示阿難言: 示阿難言:此名何等? 此名何等?阿難大眾俱 阿難大眾俱白佛言 眾俱白佛言: 白佛言:此名為 此名為 結。 於是如來綰疊華巾, 於是如來綰疊華巾,又成一結。 又成一結。重問阿難: 重問阿難:此名何等? 此名何等?阿難大眾 阿難大眾又白佛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96 of 206
言:此亦名結。 此亦名結。 如是倫次綰疊華巾, 如是倫次綰疊華巾,總成六結; 總成六結;一一結成, 一一結成,皆取手中所成之結, 皆取手中所成之結,持問阿 難:此名何等? 此名何等?阿難大眾 阿難大眾亦復如是次第詶 亦復如是次第詶佛:此名為 此名為結。 佛告阿難: 佛告阿難:我初綰巾, 我初綰巾,汝名為 汝名為結。此疊華巾, 此疊華巾,先實一條, 先實一條,第二、 第二、第三, 第三, 云何汝曹復名為 云何汝曹復名為結? 阿難白佛言: 阿難白佛言:世尊! 世尊!此寶疊華緝績成巾, 此寶疊華緝績成巾,雖本一體。 雖本一體。如我思惟: 如我思惟:如來一 綰,得一結名, 得一結名,若百綰成, 若百綰成,終名百結。 終名百結。何況此巾, 何況此巾,衹有六結, 有六結,終不至 七,亦不停五, 亦不停五,云何如來只許初時, 云何如來只許初時,第二、 第二、第三不名為 第三不名為結? 佛好像哄小孩子玩似的, 佛好像哄小孩子玩似的,現在用這疊華巾就拴 現在用這疊華巾就拴成結扣, 成結扣,左結一個、 左結一個、右結 一個。 一個。於大眾 於大眾前綰成一結: 前綰成一結:佛在阿難和大眾 佛在阿難和大眾的前面, 的前面,就把這疊華巾結成 一個疙 一個疙瘩,結成一個結子。 結成一個結子。示阿難言: 示阿難言:此名何等: 此名何等:給阿難看這個結子。 給阿難看這個結子。 說:「阿難 :「阿難! 阿難!這個叫什麼 這個叫什麼名字?」 名字?」阿難大 ?」阿難大眾俱 阿難大眾俱白佛言 眾俱白佛言: 白佛言:此名為 此名為結:阿難 和這所有大眾 和這所有大眾就異口同音地對佛說 就異口同音地對佛說:「這是個結成的結子。」 這是個結成的結子。」 於是如來綰疊華巾, 於是如來綰疊華巾,又成一結: 又成一結:在這個時候, 在這個時候,如來用這疊華巾又結成一 個結子。 個結子。重問阿難: 重問阿難:此名何等: 此名何等:又問阿難: 又問阿難:「這個又叫什麼 這個又叫什麼?」頭一 ?」頭一 個,他問這個叫什麼 他問這個叫什麼,現在又問這個叫什麼 現在又問這個叫什麼。阿難大眾 阿難大眾又白佛言: 又白佛言:此亦 名結: 名結:阿難和大眾 阿難和大眾又對佛說 又對佛說:「這個也是叫一個結扣的結子。」 這個也是叫一個結扣的結子。」 如是倫次綰疊華巾, 如是倫次綰疊華巾,總成六結: 總成六結:「倫」,就是倫類 」,就是倫類。 就是倫類。像這樣的, 像這樣的,次第輪 著來結這條疊華巾, 著來結這條疊華巾,結一個問一個。 結一個問一個。總起來, 總起來,在這一條疊華巾上, 在這一條疊華巾上,共結 成六個結。 成六個結。一一結成, 一一結成,皆取手中所成之結, 皆取手中所成之結,持問阿難: 持問阿難:此名何等: 此名何等:每結 成一個結的時候, 成一個結的時候,都拿在手裏頭所成之結, 都拿在手裏頭所成之結,問阿難說 問阿難說:「這個叫什 麼?」阿難大 ?」阿難大眾 阿難大眾亦復如是次第詶 亦復如是次第詶佛,此名為 此名為結:也就像這樣, 也就像這樣,佛一問, 佛一問, 他們就一答。「 他們就一答。「詶 。「詶」,是酬答 」,是酬答; 是酬答;就是佛說 就是佛說什麼,他們答覆佛的問題, 他們答覆佛的問題,這 叫「詶」。佛 」。佛每結一個結, 結一個結,每一次都問阿難, 一次都問阿難,阿難和大眾 阿難和大眾都答覆說 都答覆說: 「這是結子。」 這是結子。」這個疊華巾 。」這個疊華巾, 這個疊華巾,就表示「 就表示「如來藏性」; 如來藏性」;結成六結 」;結成六結, 結成六結,這表示 「六根」。 六根」。 佛告阿難: 佛告阿難:在這個時候, 在這個時候,佛就對阿難講。 佛就對阿難講。我初綰巾, 我初綰巾,汝名為 汝名為結:我最初 結這條疊華巾的時候, 結這條疊華巾的時候,你說這個叫「 這個叫「結」。此疊華巾 」。此疊華巾, 此疊華巾,先實一條, 先實一條,第 二、第三, 第三,云何汝曹復名為 云何汝曹復名為結:這疊華巾, 這疊華巾,早先它 早先它只有這一條, 只有這一條,那第 二、第三你 第三你們怎麼可以還叫 怎麼可以還叫它 可以還叫它「結」呢?這是佛故意這麼 這是佛故意這麼問阿難。 問阿難。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97 of 206
阿難白佛言: 阿難白佛言:阿難對佛就說 阿難對佛就說了,世尊! 世尊!此寶疊華緝績成巾, 此寶疊華緝績成巾,雖本一體: 雖本一體: 這寶疊華被織成一條手巾, 這寶疊華被織成一條手巾,雖然它 雖然它就是一個。 就是一個。如我思惟: 如我思惟:如來一綰, 如來一綰,得 一結名: 一結名:像我這樣想: 像我這樣想:如來您 如來您這麼一綰結它 一綰結它,就得「 就得「一個結」 一個結」的名字。 的名字。 若百綰成, 若百綰成,終名百結: 終名百結:如果您 如果您結一百個結, 結一百個結,這可以給它 這可以給它叫「一百個 結」。何況此巾 」。何況此巾, 有六結,終不至七, 終不至七,亦不停五: 亦不停五:何況這一條巾, 何況這一條巾,您 何況此巾,衹有六結, 只結成六結, 只結成六結,也沒有結成到第七結, 也沒有結成到第七結,也不是在第五結上就停止了。 也不是在第五結上就停止了。云何 如來只許初時, 如來只許初時,第二、 第二、第三不名為 第三不名為結:為什麼佛您只許可第一個結是 「結子」, 結子」,第二 」,第二、 第二、第三就不叫它 第三就不叫它叫「結」了呢?這是什麼 這是什麼道理呢 道理呢?阿難 現在問佛。 現在問佛。 J2分答二問(分二) K1答六解一亡
K2答舒結倫次
L1喻從至同遂成至異
K1分二
L2喻除至異還成至同
今L1 佛告阿難: 佛告阿難:此寶華巾, 此寶華巾,汝知此巾元止一條, 汝知此巾元止一條,我六綰時, 我六綰時,名有六結。 名有六結。汝審 觀察, 觀察,巾體是同, 巾體是同,因結有異。 因結有異。於意云何? 於意云何?初綰結成, 初綰結成,名為第一, 第一,如是乃 至第六結生。 至第六結生。吾今欲將第六結名, 吾今欲將第六結名,成第一不? 成第一不? 不也, 不也,世尊! 世尊!六結若存, 六結若存,斯第六名終非第一。 斯第六名終非第一。縱我歷 縱我歷生盡其明辯, 生盡其明辯,如何 令是六結亂名? 令是六結亂名? 佛言: 佛言:如是! 如是!六結不同, 六結不同,循顧本因, 循顧本因,一巾所造, 一巾所造,令其雜亂, 令其雜亂,終不得成。 終不得成。 則汝六根, 則汝六根,亦復如是, 亦復如是,畢竟同中, 畢竟同中,生畢竟異。 生畢竟異。 佛聽阿難這樣講, 佛聽阿難這樣講,本來這六個都叫「 本來這六個都叫「結」,並不是第一個叫 」,並不是第一個叫「 並不是第一個叫「結」,第 」,第 二個、 二個、第三個就不叫「 第三個就不叫「結」了。佛故意這麼 佛故意這麼問他:「 問他:「我就只有這一條寶 :「我就只有這一條寶 疊華巾, 疊華巾,我結成一個結, 我結成一個結,你說是個『 是個『結』;那第二 』;那第二、 那第二、第三個你 第三個你怎麼也叫 怎麼也叫 它『結』呢?」這是故意這 ?」這是故意這麼 這是故意這麼問他, 問他,佛 tease( tease(戲弄) 戲弄)阿難。 阿難。阿難也就 知道這叫「 知道這叫「結」,所以就問佛 」,所以就問佛:「 所以就問佛:「您 :「您這條巾結成一個結, 這條巾結成一個結,叫『結』,那 』,那 麼第二、 第二、第三怎麼 第三怎麼可以不叫 怎麼可以不叫『 可以不叫『結』呢?」這互相一唱一和 ?」這互相一唱一和, 這互相一唱一和,好有話講, 好有話講, 好有道理發明了。 好有道理發明了。 佛告阿難: 佛告阿難:佛告訴阿難說 佛告訴阿難說,此寶華巾, 此寶華巾,汝知此巾元止一條: 汝知此巾元止一條:你知道這寶 華巾本來就有一條, 華巾本來就有一條,沒有兩條。 沒有兩條。我六綰時, 我六綰時,名有六結: 名有六結:我結成六個結子 的時候, 的時候,它就有六個結的名字。 就有六個結的名字。汝審觀察, 汝審觀察,巾體是同, 巾體是同,因結有異: 因結有異:你現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98 of 206
在詳細觀察觀察, 在詳細觀察觀察,這巾的本體是一個的, 這巾的本體是一個的,沒有這麼 沒有這麼多的名稱。 多的名稱。因為我結 上結子, 上結子,所以它 所以它就不同了。 就不同了。這就是如來藏性本來是一個, 這就是如來藏性本來是一個,有六根生出結 來;雖然生出結, 雖然生出結,但是它 但是它本體還是一個的。 本體還是一個的。那麼結雖然是六個, 結雖然是六個,它本體 是一個的, 是一個的,你如果把這六個結都解去了, 如果把這六個結都解去了,連一個也沒有了! 連一個也沒有了!所以這「 所以這「六 解一亦亡」, 解一亦亡」,前邊不講過 」,前邊不講過? 前邊不講過? 於意云何: 於意云何:在阿難你 在阿難你的意思裏怎麼 的意思裏怎麼樣 怎麼樣啊?你怎麼樣想法 怎麼樣想法呢 樣想法呢?初綰結成, 初綰結成, 名為第一, 第一,如是乃至第六結生: 如是乃至第六結生:第一個結子結成的時候, 第一個結子結成的時候,這就叫「 這就叫「第一 結」。像這樣子 」。像這樣子, 像這樣子,結成到第六個結子上。 結成到第六個結子上。吾今欲將第六結名, 吾今欲將第六結名,成第一 不:我現在想把這第六的結子給它 我現在想把這第六的結子給它改名, 改名,換過來做第一的名字, 換過來做第一的名字,可以 嗎?佛就這麼 佛就這麼問阿難。 問阿難。 不也, 不也,世尊: 世尊:阿難說 阿難說,不可以換的。 不可以換的。世尊! 世尊!第一就是第一, 第一就是第一,不能第一再 改個名字叫第六, 改個名字叫第六,第六又改名字叫第一, 第六又改名字叫第一,這是不可以的! 這是不可以的!為什麼不可以 呢?六結若存, 六結若存,斯第六名終非第一: 斯第六名終非第一:這六結假設存在的話, 這六結假設存在的話,這個第六名 怎麼樣子 怎麼樣子, 樣子,它始終也不會變第一的。 始終也不會變第一的。第六就是第六, 第六就是第六,不會變第一, 不會變第一,不會 改名字叫第一的! 改名字叫第一的! 縱我歷 縱我歷生:縱然我阿難經歷 縱然我阿難經歷生生世世, 生生世世,從無始劫以來到現在, 從無始劫以來到現在,這很多很 多世的生命。 多世的生命。盡其明辯: 盡其明辯:我學的是多聞, 我學的是多聞,我學的是這一科! 我學的是這一科!好像讀大 學,我是讀 science( science(科學), 科學),我就 ),我就懂 我就懂得science; science;我讀文科, 我讀文科,我就懂 我就懂文 科;讀什麼 讀什麼,我就懂 我就懂什麼。我現在所修習所學的是多聞; 我現在所修習所學的是多聞;多聞, 多聞,就可以 善辯; 善辯;能聞善辯, 能聞善辯,知道得多, 知道得多,他講話就可有辯才的。「 他講話就可有辯才的。「盡其明辯 。「盡其明辯」, 盡其明辯」,我 」,我 盡上我所有的能力來巧辯、 盡上我所有的能力來巧辯、狡辯。 狡辯。前幾天我不說 前幾天我不說某某是狡辯、 某某是狡辯、巧辯? 巧辯? 巧,就很巧妙的, 就很巧妙的,本來沒有道理, 本來沒有道理,這個能辯的人就把它 這個能辯的人就把它又講出道理來 了,這就是「 這就是「巧辯」。 巧辯」。而 」。而「狡辯」 狡辯」就不合乎道理了, 就不合乎道理了,強詞奪理。 詞奪理。這個 「巧辯」, 巧辯」,雖然也是沒有理 」,雖然也是沒有理, 雖然也是沒有理,但是他辯出理由來了; 但是他辯出理由來了;很巧妙的, 很巧妙的,你還駁 不倒他這個理由。 不倒他這個理由。阿難說 阿難說了,我現在「 我現在「盡其明辯」, 盡其明辯」,我盡我的聰明和我 」,我盡我的聰明和我 的辯才, 的辯才,如何令是六結亂名: 如何令是六結亂名:我怎麼能使令這個六結的名字 怎麼能使令這個六結的名字, 能使令這個六結的名字,第一變成 第六? 第六?我怎麼可以給 怎麼可以給它 換個名字,令它名字亂了, 名字亂了,不依照次第呢 不依照次第呢? 可以給它換個名字, 佛言: 佛言:如是: 如是:佛說,你說的是對的! 的是對的!不能改變它 不能改變它的名字。 的名字。這第六個名 字,不能改成第一; 不能改成第一;這第一, 這第一,也不能改成第六。 也不能改成第六。不錯了! 不錯了!你講得很對很 對的。 對的。六結不同: 六結不同:因為什麼不可以改呢 不可以改呢?因為這六結不同。 這六結不同。循顧本因, 循顧本因,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199 of 206
一巾所造: 一巾所造:可是你 可是你再回頭看看這個華巾它 再回頭看看這個華巾它本來的因, 本來的因,這六個結都是一條 巾所造成的。 巾所造成的。令其雜亂, 令其雜亂,終不得成: 終不得成:可是要令它 可是要令它名目雜亂了, 名目雜亂了,你說不可 以的。 以的。不錯, 不錯,是這樣子! 是這樣子! 則汝六根, 則汝六根,亦復如是: 亦復如是:則你這「六根」, 六根」,也就是這樣子 」,也就是這樣子。 也就是這樣子。畢竟同中, 畢竟同中,生 畢竟異: 畢竟異:本來是同來著, 本來是同來著,但是各有各的工作, 但是各有各的工作,眼睛有眼睛的功用、 眼睛有眼睛的功用、耳朵 有耳朵 有耳朵的功用、 的功用、鼻子有鼻子的功用、 鼻子有鼻子的功用、舌頭有舌頭的功用、 舌頭有舌頭的功用、身體有身體的 用途、 用途、意念有它 意念有它的工作; 的工作;所以本來是同來著, 所以本來是同來著,但是在這個地方, 但是在這個地方,它就分 開了。 開了。 雖然分開, 雖然分開,應該合作的, 應該合作的,若合作就好了, 若合作就好了,都能迴光返照, 都能迴光返照,眼睛也能迴光 返照, 返照,耳朵也能反聞聞自性, 也能反聞聞自性,鼻子也能不隨香塵, 鼻子也能不隨香塵,舌不隨味塵, 舌不隨味塵,身不隨 觸塵, 觸塵,意不緣 意不緣法塵, 法塵,各能互相合作返本還原, 各能互相合作返本還原,這還是一個的! 這還是一個的!就因為 就因為不 合作, 合作,眼睛看見色, 眼睛看見色,就跟著色塵轉; 就跟著色塵轉;耳朵聽著聲塵, 聽著聲塵,就跟著聲塵轉; 就跟著聲塵轉;鼻 子嗅香塵, 子嗅香塵,就跟著香塵轉; 就跟著香塵轉;舌嚐味,又跟著味塵轉; 又跟著味塵轉;身愛這個觸, 身愛這個觸,就跟 觸塵轉; 觸塵轉;意緣法,就隨著法塵轉。 就隨著法塵轉。就不能不隨, 就不能不隨,主要就要「 主要就要「不隨」; 不隨」;可 」;可 是人都隨著六塵跑 是人都隨著六塵跑了,沒能不隨, 沒能不隨,所以就等於有六個結一樣的。 所以就等於有六個結一樣的。 L2喻除至異還成至同 佛告阿難: 佛告阿難:汝必嫌此六結不成, 汝必嫌此六結不成,願樂一成, 願樂一成,復云何得? 復云何得? 阿難言: 阿難言:此結若存, 此結若存,是非鋒起, 是非鋒起,於中自生, 於中自生,此結非彼, 此結非彼,彼結非此。 彼結非此。如來 今日若總解除, 今日若總解除,結若不生, 結若不生,則無彼此。 則無彼此。尚不名一, 不名一,六云何成? 六云何成? 佛言: 佛言:六解一亡, 六解一亡,亦復如是。 亦復如是。 佛告阿難: 佛告阿難:釋迦牟尼佛告訴阿難, 釋迦牟尼佛告訴阿難,汝必嫌此六結不成, 汝必嫌此六結不成,願樂一成: 願樂一成:你一 定不歡喜六個結子, 定不歡喜六個結子,你要把這個六結子都解開、 要把這個六結子都解開、不成立, 不成立,你想成一個 「一」。復云何得 」。復云何得: 復云何得:你得怎麼樣才能得到這個 怎麼樣才能得到這個「 樣才能得到這個「一」?怎麼 」?怎麼樣才能回復 怎麼樣才能回復 這個「 這個「一」的本體呢 的本體呢? 阿難言: 阿難言:阿難聽佛這樣問, 阿難聽佛這樣問,就說了,此結若存, 此結若存,是非鋒起, 是非鋒起,於中自生: 於中自生: 阿難說 阿難說,不錯了! 不錯了!我是願意這六個結子都沒有, 我是願意這六個結子都沒有,成為一個「 一個「一」。為 」。為什 麼?這六個結子若存在的話,「 這六個結子若存在的話,「是非鋒起 ,「是非鋒起」, 是非鋒起」,就起了戰爭 」,就起了戰爭、 就起了戰爭、起了鬥 起了鬥爭, 會互相作戰了。「 會互相作戰了。「鋒起 。「鋒起」, 鋒起」,就是 」,就是你 就是你拿著一把刀, 拿著一把刀,我拿著一枝槍; 我拿著一枝槍;你砍我 你砍我 一刀, 一刀,我扎你 我扎你一槍, 一槍,這叫「 這叫「鋒起」。 鋒起」。為 」。為什麼會互相鋒起、 會互相鋒起、是非不分呢 是非不分呢?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200 of 206
因為有個彼、 有個彼、此了。 此了。在這結子和結子中間, 在這結子和結子中間,就自然生出來一種是、 就自然生出來一種是、非的 爭辯。 爭辯。為什麼?此結非彼, 此結非彼,彼結非此: 彼結非此:這個第一, 這個第一,就不是第六; 就不是第六;那個第 六,也不是第一; 也不是第一;彼此就有了一種紛爭了! 彼此就有了一種紛爭了! 如來今日若總解除, 如來今日若總解除,結若不生, 結若不生,則無彼此: 則無彼此:世尊今天您 世尊今天您若把這些個結子 都解除了, 都解除了,結子若沒有了, 結子若沒有了,也沒有第一、 也沒有第一、也沒有第六、 也沒有第六、也沒有第三、 也沒有第三、也 沒有第四, 沒有第四,彼此都沒有了。 彼此都沒有了。尚不名一, 不名一,六云何成: 六云何成:把六個結子都沒有 了,就一個結子也沒有了;「 就一個結子也沒有了;「一 ;「一」也沒有了, 也沒有了,這個「 這個「六」怎麼會存在 怎麼會存在 的?「六 ?「六」也不會存在的。 也不會存在的。 佛言: 佛言:六解一亡, 六解一亡,亦復如是: 亦復如是:佛告訴阿難, 佛告訴阿難,不錯了! 不錯了!你說這個道理對 了!這「六解一亡」 六解一亡」的道理, 的道理,和這個道理是一樣一樣的, 和這個道理是一樣一樣的,沒有分別。 沒有分別。你 現在明白了嗎 現在明白了嗎?你說前邊那六個名稱不能混亂, 前邊那六個名稱不能混亂,若把它 若把它統統都解除了, 統統都解除了, 一個也沒有; 一個也沒有;這個道理, 這個道理,你說得很對!「 得很對!「六解一亡 的道理,也就和你 也就和你 !「六解一亡」 六解一亡」的道理, 方才所說 方才所說的理論是一樣的, 的理論是一樣的,沒有分別。 沒有分別。 K2答舒結倫次(分二) L1示結之倫次 M1順次成結
L2示舒之倫次 M2更以喻明
L1分三
M3逆次合喻
今M1 由汝無始, 由汝無始,心性狂亂, 心性狂亂,知見妄發, 知見妄發,發妄不息, 發妄不息,勞見發塵。 勞見發塵。 由汝無始: 由汝無始:為什麼?因為你從無始劫以來到現在, 從無始劫以來到現在,心性狂亂: 心性狂亂:這「心」 是哪一個心呢 一個心呢?就是清 就是清淨的心。「 淨的心。「性 。「性」,就是 」,就是真 就是真如的本性( 如的本性(自性)。 自性)。在 )。在 你清淨心和真 淨心和真如的性上就狂亂。 如的性上就狂亂。這個「 這個「狂」,是個什 」,是個什麼 是個什麼呢?就是你 就是你的 「生相無明」, 生相無明」,這是與生 」,這是與生俱 這是與生俱來的。 來的。在這生相無明, 在這生相無明,有分別的法執、 有分別的法執、俱生 的法執, 的法執,這就是「 這就是「狂」;狂 」;狂,就是無明。 就是無明。這個「 這個「亂」是什麼 是什麼呢?就是以 前所講的「 前所講的「三細」, 三細」,在這兒就叫 」,在這兒就叫「 在這兒就叫「亂」。「三細相 」。「三細相」 三細相」是什麼 是什麼呢?(一 ?(一) 業相、( 業相、(二 、(二)轉相、( 轉相、(三 、(三)現相。 現相。這三細, 這三細,是由業相而成轉相, 是由業相而成轉相,由轉相 變成現相; 變成現相;這三種的細是很微細的, 這三種的細是很微細的,凡夫所不能覺察到的。 凡夫所不能覺察到的。就因為 就因為「一 念不覺生三細」, 念不覺生三細」,在這一念無明裏頭 」,在這一念無明裏頭, 在這一念無明裏頭,生出這三種的細相。 生出這三種的細相。這個 「亂」,就是表示這三種的細相 」,就是表示這三種的細相; 由這種的相,就生出來第一個結。 就生出來第一個結。佛 就是表示這三種的細相;由這種的相, 拿著他那個寶疊華巾結成六個結, 拿著他那個寶疊華巾結成六個結,表示在「 表示在「一念不覺生三細」 一念不覺生三細」的時候, 的時候,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201 of 206
這是第一個結。 這是第一個結。 知見妄發: 知見妄發:知見妄發這個時候, 知見妄發這個時候,就「境界為 境界為緣長六麤 長六麤」,長出六種 」,長出六種麤 長出六種麤 相。六種粗相, 六種粗相,第一是智相。 第一是智相。在前邊講過的, 在前邊講過的,這個「 這個「智」就是「 就是「智 慧」,但是這個智慧 」,但是這個智慧它 但是這個智慧它有了一個相, 有了一個相,什麼相呢?這是屬於世智辯聰的, 這是屬於世智辯聰的, 就是一般世界上人所有的這種世俗智慧, 就是一般世界上人所有的這種世俗智慧,好像聲、 好像聲、光、電、化、科學、 科學、 化學, 化學,乃至種種的學問, 乃至種種的學問,這都叫「 這都叫「世間的智慧」, 世間的智慧」,這就叫 」,這就叫「 這就叫「智相」。 智相」。由 」。由 這個「 這個「知見妄發」, 知見妄發」,就生出來一種智相 」,就生出來一種智相, 就生出來一種智相,這是第二個結。 這是第二個結。發妄不息: 發妄不息:又 生出來一個「 生出來一個「相續相」, 相續相」,它 」,它不停止, 不停止,這就是第三個結。 這就是第三個結。 勞見發塵: 勞見發塵:在「勞見發塵」 勞見發塵」這一句上, 這一句上,包括著「 包括著「執取相」; 執取相」;執 」;執,執著; 執著; 取,愛取。 愛取。執取相生出來一種執著, 執取相生出來一種執著,又生出來一種「 又生出來一種「計名字相」, 計名字相」,都是 」,都是 在「勞見發塵」 勞見發塵」這一句裏頭包著。 這一句裏頭包著。計名字相又生出來一種「 計名字相又生出來一種「起業相」, 起業相」, 這是第五種。 這是第五種。第六種就是「 第六種就是「業繫苦相」。 苦相」。這六種 」。這六種麤 這六種麤相,在「勞見發塵」 勞見發塵」 這一句, 這一句,就包括著後邊執取相、 就包括著後邊執取相、計名字相、 計名字相、起業相、 起業相、業繫苦相這四個 相;這四個相算三個結, 這四個相算三個結,是最後的三個結。 是最後的三個結。 M2更以喻明 如勞目睛, 如勞目睛,則有狂華, 則有狂華,於湛精明, 於湛精明,無因亂起。 無因亂起。 如勞目睛, 如勞目睛,則有狂華: 則有狂華:就好像前邊不講過直視虛 就好像前邊不講過直視虛空,視久發勞了? 視久發勞了?發勞 了,就看見在虛 就看見在虛空裏, 空裏,有狂華現前了。 有狂華現前了。於湛精明, 於湛精明,無因亂起: 無因亂起:就在如來 藏性上, 藏性上,也沒有什麼 也沒有什麼因緣,就「亂」起來這「 起來這「無明」 無明」了。 M3逆次合喻 一切世間山河大地, 一切世間山河大地,生死涅槃, 生死涅槃,皆即狂勞, 皆即狂勞,顛倒華相。 倒華相。 不但這「 不但這「三細、 三細、六麤」是好像眼目久視, 是好像眼目久視,它發勞而見空華一樣, 發勞而見空華一樣,就是一 就是一 切世間山河大地, 切世間山河大地,生死涅槃, 生死涅槃,皆即狂勞, 皆即狂勞,顛倒華相: 倒華相:所有的宇宙, 所有的宇宙,這 「一切世間」, 一切世間」,就不是單單我們這個世界了 」,就不是單單我們這個世界了, 就不是單單我們這個世界了,這是盡虛 這是盡虛空遍法界, 空遍法界,一切 的世間。 的世間。所有這些山河大地, 所有這些山河大地,和「生死、 生死、涅槃」, 涅槃」,這都好像由眼睛久視 」,這都好像由眼睛久視 發勞, 發勞,一樣的情形而成就的。 一樣的情形而成就的。在虛空裏本來沒有華, 空裏本來沒有華,而生出一種顛 而生出一種顛倒的 華相, 華相,都是這個道理啊 都是這個道理啊!你知道這一切世間、 知道這一切世間、山河大地、 山河大地、生死涅槃從什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202 of 206
麼地方來的? 地方來的?都是從眾 都是從眾生的無明,「 生的無明,「一念不覺生三細 ,「一念不覺生三細, 一念不覺生三細,境界為 境界為緣長六 麤」,有這種的助 」,有這種的助緣 有這種的助緣,生出這六麤 生出這六麤的相來, 的相來,都是這樣子成就的。 都是這樣子成就的。 L2示舒之倫次(分二) M1先授舒之方法
M2後授舒之倫次
N1阿難求解勞結
N2如來就喻巧示
M1分四 N3示說不謬取信
N4選根解結必
證 今N1 阿難言: 阿難言:此勞同結, 此勞同結,云何解除? 云何解除? 阿難言: 阿難言:阿難聽見佛這樣講, 阿難聽見佛這樣講,就又說 就又說了,此勞同結, 此勞同結,云何解除: 云何解除:這個瞪 這個瞪 發勞相和這個結, 發勞相和這個結,得怎麼樣能把 怎麼樣能把它 樣能把它解除沒有了, 解除沒有了,再恢復我們本來面目, 再恢復我們本來面目, 恢復我們固有的如來藏性呢 恢復我們固有的如來藏性呢? N2如來就喻巧示 如來以手, 如來以手,將所結巾偏牽其左, 將所結巾偏牽其左,問阿難言: 問阿難言:如是解不? 如是解不?不也, 不也,世尊! 世尊! 旋復以手偏牽右邊, 旋復以手偏牽右邊,又問阿難: 又問阿難:如是解不? 如是解不?不也, 不也,世尊! 世尊! 佛告阿難: 佛告阿難:吾今以手左右各牽, 吾今以手左右各牽,竟不能解。 竟不能解。汝設方便, 汝設方便,云何解成? 云何解成? 阿難白佛言: 阿難白佛言:世尊! 世尊!當於結心, 當於結心,解即分散。 解即分散。 佛告阿難: 佛告阿難:如是如是! 如是如是!若欲除結, 若欲除結,當於結心。 當於結心。 阿難問怎麼 阿難問怎麼樣才能解除這種 發勞相和這個結的結子,如來就用一種比 怎麼樣才能解除這種瞪 樣才能解除這種瞪發勞相和這個結的結子, 喻的方法來令他自己測驗。 的方法來令他自己測驗。 如來以手, 如來以手,將所結巾偏牽其左: 將所結巾偏牽其左:佛用他的手, 佛用他的手,把所結的寶華疊巾牽到左 邊來了。「 邊來了。「看見了沒有 。「看見了沒有? 看見了沒有?牽到左邊來了!」 牽到左邊來了!」問阿難言 !」問阿難言: 問阿難言:如是解不: 如是解不:就問 阿難:「 阿難:「這樣子 :「這樣子, 這樣子,我把這六個結, 我把這六個結,從這兒拉到這邊來了, 從這兒拉到這邊來了,這解了沒解 啊?是不是這樣就解開囉 是不是這樣就解開囉?」不也 ?」不也! 不也!世尊: 世尊:阿難說 阿難說:「不是 :「不是! 不是!您這麼拉 到左邊來, 到左邊來,它解不開的。」 解不開的。」 旋復以手偏牽右邊: 旋復以手偏牽右邊:「旋」,就是等一等又回來了 」,就是等一等又回來了。 就是等一等又回來了。等一等沒有好久的 時間, 時間,佛又以右手把寶疊華巾牽到右邊來了。 佛又以右手把寶疊華巾牽到右邊來了。又問阿難: 又問阿難:如是解不: 如是解不:佛 又問阿難: 又問阿難:「現在解了沒解? 現在解了沒解?我把這寶疊華巾牽到右邊來了, 我把這寶疊華巾牽到右邊來了,這樣子有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203 of 206
沒有解開這個結子啊 沒有解開這個結子啊?」不也 ?」不也! 不也!世尊: 世尊:阿難說 阿難說:「沒有解開! 沒有解開!世尊! 世尊!你 就這麼 就這麼拉到那邊去, 拉到那邊去,沒有解開。」 沒有解開。」 佛告阿難: 佛告阿難:吾今以手左右各牽, 吾今以手左右各牽,竟不能解: 竟不能解:佛對阿難講了, 佛對阿難講了,我現在以手 往左牽、 往左牽、又往右牽, 又往右牽,這六個結子一個也沒有解開, 這六個結子一個也沒有解開,竟然不能解! 竟然不能解!汝設方 便,云何解成: 云何解成:現在我是沒有法子解了! 現在我是沒有法子解了!佛自己這麼 佛自己這麼說,我是沒有辦 我是沒有辦法 了,我拉到左邊也解不開, 我拉到左邊也解不開,拉到右邊也解不開, 拉到右邊也解不開,現在我竟然解不開了! 現在我竟然解不開了! 你想一個方法, 想一個方法,用一個權巧方便的方法, 用一個權巧方便的方法,得怎麼樣子才能解開 怎麼樣子才能解開呢 樣子才能解開呢?你很 聰明的, 聰明的,阿難! 阿難!你一定會有方法。 一定會有方法。 阿難白佛言: 阿難白佛言:阿難聽釋迦牟尼佛這樣問他了, 阿難聽釋迦牟尼佛這樣問他了,他對佛就說 他對佛就說了。世尊哪 世尊哪! 當於結心, 當於結心,解即分散: 解即分散:您這麼拉到左邊、 拉到左邊、拉到右邊, 拉到右邊,是解不開的。 是解不開的。要怎 麼樣子呢 樣子呢?您在結的中心, 在結的中心,結扣那個地方把它 結扣那個地方把它解開, 解開,它那個結就分散 了,就解開了。 就解開了。都是阿難最聰明了! 都是阿難最聰明了!佛都沒有辦 佛都沒有辦法,阿難想出法子來 了。你說,是不是阿難聰明呢 是不是阿難聰明呢? 佛告阿難: 佛告阿難:如是如是: 如是如是:佛這回說 佛這回說了,你真聰明, 聰明,阿難哪 阿難哪!是這樣子, 是這樣子,是 這個樣子! 這個樣子!這回你 這回你可想透了! 可想透了!我想不起來這個妙法, 我想不起來這個妙法,你都想起來了! 都想起來了! 「如是如是」, 如是如是」,這是印證之詞 」,這是印證之詞, 這是印證之詞,對的、 對的、對的。 對的。啊,你說得真對了! 對了!現在 我也明白了, 我也明白了,原來以前我都不知道怎麼 原來以前我都不知道怎麼把 怎麼把它解開, 解開,現在你 現在你說這個方法, 這個方法, 是應該這樣解。 是應該這樣解。若欲除結, 若欲除結,當於結心: 當於結心:若想把這個結子解除, 若想把這個結子解除,就要在它 就要在它 結的中心才能解開。 結的中心才能解開。喔,你倒不是單單有多聞, 倒不是單單有多聞,你是很聰明的! 是很聰明的! N3示說不謬取信 阿難! 阿難!我說佛法從因緣 佛法從因緣生,非取世間和合麤 非取世間和合麤相。如來發明, 如來發明,世出世法, 世出世法, 知其本因, 知其本因,隨所緣 隨所緣出。如是乃至恆沙界外一滴之雨, 如是乃至恆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頭數; 亦知頭數;現前種 種松直棘曲, 種松直棘曲,鵠白烏玄, 鵠白烏玄,皆了元由。 皆了元由。 阿難! 阿難!我說佛法從因緣 佛法從因緣生,非取世間和合麤 非取世間和合麤相:我所說 我所說的佛法, 的佛法,說是 「從因緣 從因緣生」,但是這個因 」,但是這個因緣 但是這個因緣,可不是世間這一切的因緣 可不是世間這一切的因緣,不是取世間 那一種因緣 那一種因緣和合的麤 和合的麤相;是人人都可以看見的。 是人人都可以看見的。如來發明世出世法, 如來發明世出世法,知 其本因, 其本因,隨所緣 隨所緣出:如來我所發明的世間法和出世法, 如來我所發明的世間法和出世法,我知道這一一法 的根本來源, 的根本來源,它各隨所遇之緣 各隨所遇之緣發生出來的。「 發生出來的。「世間法 。「世間法」, 世間法」,就是六凡法界 」,就是六凡法界 的染法;「 的染法;「出世法 ;「出世法」, 出世法」,就是四聖法界的淨法 」,就是四聖法界的淨法。 就是四聖法界的淨法。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204 of 206
如是乃至恆沙界外一滴之雨, 如是乃至恆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頭數: 亦知頭數:「乃至」, 乃至」,這是 」,這是「 這是「超略之 詞」,中間經過很多的過程 」,中間經過很多的過程。 中間經過很多的過程。像前邊我所說 像前邊我所說的「隨所緣 隨所緣出」,這個世界 」,這個世界 以內的事情, 的事情,我沒有不知道的; 我沒有不知道的;乃至恆河沙數那麼 乃至恆河沙數那麼多的世界以外, 多的世界以外,天所 下的雨有多少雨點, 下的雨有多少雨點,佛都知道它 佛都知道它的數量。「 的數量。「一滴之雨 一滴」, 。「一滴之雨」, 一滴之雨」,這 」,這「一滴」, 不是一滴, 不是一滴,這個「 這個「一」,包括一切的雨點 」,包括一切的雨點。 包括一切的雨點。 「一切眾 一切眾生,若干種心, 若干種心,如來悉知悉見」, 如來悉知悉見」,所有的 」,所有的眾 所有的眾生、人、非人等, 非人等, 他的心念想什麼 他的心念想什麼,佛都知道, 佛都知道,沒有一個不知道的。 沒有一個不知道的。現前種種松直棘曲, 現前種種松直棘曲, 鵠白烏玄, 鵠白烏玄,皆了元由: 皆了元由:往遠了說 往遠了說恆沙界外, 恆沙界外,你說看不見, 看不見,你不相信。 不相信。那 麼就是現在這棵 就是現在這棵松,為什麼它會直 麼它會直? 會直?這個棘, 這個棘,為什麼它會曲 麼它會曲? 會曲?松樹是直 的,荊棘的樹就彎曲的。 荊棘的樹就彎曲的。鵠為什麼是個白色的? 是個白色的?烏為什麼是個黑色的? 是個黑色的? 佛都知道它怎麼 佛都知道它怎麼樣的來源 它怎麼樣的來源。「 樣的來源。「烏 。「烏」,就是烏鴉 」,就是烏鴉, 就是烏鴉,烏鴉一生來就是黑的; 烏鴉一生來就是黑的; 「鵠」,也是一種鳥的名 」,也是一種鳥的名, 也是一種鳥的名,一生來就是白的。 一生來就是白的。這什麼 這什麼道理呢 道理呢?如來都知 道。 N4選根解結必證 是故阿難! 是故阿難!隨汝心中, 隨汝心中,選擇六根, 選擇六根,根結若除, 根結若除,塵相自滅。 塵相自滅。諸妄銷亡, 諸妄銷亡,不 真何待? 何待? 是故阿難: 是故阿難:「是」,就是因 」,就是因為 就是因為;你們記著, 們記著,以後講經都可以當「 以後講經都可以當「因為」 講!「故 !「故」,就是所以 」,就是所以。 就是所以。因為這個, 這個,所以。 所以。因為這個什麼 這個什麼?因為我知道 這種種道理, 這種種道理,所以, 所以,阿難! 阿難!隨汝心中, 隨汝心中,選擇六根: 選擇六根:你隨你的心、 的心、在你的 心裏邊, 心裏邊,你選擇自己歡喜哪 選擇自己歡喜哪一根。 一根。前面經文不講過一千二百個功德, 前面經文不講過一千二百個功德,六 根各有圓滿、 根各有圓滿、不圓滿的? 不圓滿的?你在這六根裏邊, 在這六根裏邊,隨你的心選擇一根。「 的心選擇一根。「選擇 。「選擇 六根」, 六根」,這不是選擇 」,這不是選擇「 這不是選擇「六根」, 六根」,是在六根裏頭選擇一根 」,是在六根裏頭選擇一根。 是在六根裏頭選擇一根。 選擇一根怎麼 選擇一根怎麼樣 怎麼樣啊?根結若除, 根結若除,塵相自滅: 塵相自滅:你選擇那一根, 選擇那一根,依照這個方 法去修行, 法去修行,你那個根的結沒有了; 那個根的結沒有了;這六塵的境界, 這六塵的境界,這個塵相自然就都沒 有了。 有了。諸妄銷亡: 諸妄銷亡:這個「 這個「諸妄」, 諸妄」,包括一切的妄想 」,包括一切的妄想、 包括一切的妄想、生滅的心、 生滅的心、分別的 識心, 識心,什麼都包括在裏頭了。「 都包括在裏頭了。「銷亡 。「銷亡」, 銷亡」,沒有了 」,沒有了。 沒有了。這時候什麼 這時候什麼妄想都沒 有了, 有了,你說怎麼辦 怎麼辦哪?哈,諸妄銷亡, 諸妄銷亡,不真何待: 何待:怎麼辦 怎麼辦?就剩下真 就剩下真的 了!你說這個時候, 這個時候,你若不真 若不真,你還有什麼 還有什麼?就剩一個「 就剩一個「真的」了嘛!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205 of 206
你妄盡就真 妄盡就真存了, 存了,你妄沒有了, 妄沒有了,攀緣心去盡了, 心去盡了,妙真如性就現前了。 如性就現前了。為 什麼你妙真如性不現前? 如性不現前?你沒有去盡諸妄! 沒有去盡諸妄!你若諸妄去盡了, 若諸妄去盡了,那就是清 那就是清 淨的本心, 淨的本心,也就是妙真 也就是妙真如性的本體, 如性的本體,也就是如來藏性的本來面目。 也就是如來藏性的本來面目。 所以這個地方,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聽經的人都要注意, 我們聽經的人都要注意,應該也由一根來用功修行。 應該也由一根來用功修行。由 哪一根呢 一根呢?這六根哪 這六根哪一根都可以, 一根都可以,你也可以從眼睛上用功, 也可以從眼睛上用功,也可以從耳 朵上用功, 上用功,也可以從鼻子上用功, 也可以從鼻子上用功,也可以從舌頭上用功, 也可以從舌頭上用功,也可以從身體 上用功, 上用功,又可以從你 又可以從你意念上用功。 意念上用功。這六根門頭, 這六根門頭,頭頭是道, 頭頭是道,哪一個根, 一個根, 都是如來藏性的一部分。 都是如來藏性的一部分。所以只要你 所以只要你能抓住這一部分, 住這一部分,念玆在玆來修 行,那就可以回到如來藏性的本體上去。 那就可以回到如來藏性的本體上去。 M2後授舒之倫次(分二) N1故問引悟
N2乘悟合明
今N1 阿難! 阿難!吾今問汝。 吾今問汝。此劫波羅巾, 此劫波羅巾,六結現前, 六結現前,同時解縈 同時解縈,得同除不? 得同除不? 不也, 不也,世尊! 世尊!是結本以次第綰生, 是結本以次第綰生,今日當須次第而解。 今日當須次第而解。六結同體, 六結同體,結不 同時, 同時,則結解時, 則結解時,云何同除? 云何同除? 阿難! 阿難!吾今問汝: 吾今問汝:釋迦牟尼佛又對阿難說 釋迦牟尼佛又對阿難說,我今問問你 我今問問你。此劫波羅巾, 此劫波羅巾, 六結現前: 六結現前:這個時分的巾, 這個時分的巾,這六結現在同時現前。 這六結現在同時現前。同時解縈 同時解縈,得同除 不:這個「 這個「縈」,也是 」,也是「 」。同時解這結子, 也是「結」。同時解這結子 同時解這結子,可不可以同時就一起把 它解除了呢 解除了呢? 不也! 不也!世尊: 世尊:阿難說 阿難說,不可以的, 不可以的,世尊! 世尊!為什麼?是結本以次第綰生, 是結本以次第綰生, 今日當須次第而解: 今日當須次第而解:這些個結, 這些個結,本依著次第而把它 本依著次第而把它結出來的, 結出來的,現在還應 該依著次第把它 該依著次第把它解開。 解開。六結同體, 六結同體,結不同時, 結不同時,則結解時, 則結解時,云何同除: 云何同除:六 結雖然是同一個體, 結雖然是同一個體,但是它 但是它結結的時候, 結結的時候,不是同時。 不是同時。那麼把這些結子解 開的時候, 開的時候,怎麼可以一起把 怎麼可以一起把它 可以一起把它解除呢 解除呢?因為它不是同一個時候結的 為它不是同一個時候結的, 不是同一個時候結的,所 以不能同一個時候把它 以不能同一個時候把它解除, 解除,也是要依著次序而解的。 也是要依著次序而解的。 弟子: 弟子:這「現前」 現前」和「同時解縈 同時解縈」,怎麼 」,怎麼樣的同時 怎麼樣的同時? 樣的同時?怎麼講 怎麼講? 上人: 上人:佛問阿難說 佛問阿難說,現在這六個結都在這兒現前了; 現在這六個結都在這兒現前了;在這個地方, 在這個地方,這就 叫「現前」。 現前」。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五冊─審除細惑‧從根解結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Page 206 of 206
「同時解縈 同時解縈」,我在同一個時候 」,我在同一個時候, 我在同一個時候,把這六個結子一起解開, 把這六個結子一起解開,這可不可 以? N2乘悟合明 佛言: 佛言:六根解除, 六根解除,亦復如是。 亦復如是。此根初解, 此根初解,先得人空, 先得人空,空性圓明, 空性圓明,成法解 脫。解脫法已, 法已,俱空不生, 空不生,是名菩薩從三摩地, 是名菩薩從三摩地,得無生忍。 得無生忍。 佛言: 佛言:佛說,六根解除, 六根解除,亦復如是: 亦復如是:六根這個結解除的時候, 六根這個結解除的時候,也就像解 這六個結子一樣的道理。 這六個結子一樣的道理。你要由一結一結地去解除, 要由一結一結地去解除,不能六根的結同時 解除。 解除。此根初解, 此根初解,先得人空: 先得人空:在你所選的圓通這個根裏邊, 所選的圓通這個根裏邊,你解去這一 根,你就得到人空。 就得到人空。人空, 人空,就沒有我執了, 就沒有我執了,把我執除掉了。 把我執除掉了。這有俱 這有俱生我 執、分別我執, 分別我執,你得到人空, 得到人空,就把俱 就把俱生我執和分別我執都沒有了, 生我執和分別我執都沒有了,都空 了。空性圓明, 空性圓明,成法解脫 成法解脫:在人空的這種空性得到一種圓明了, 在人空的這種空性得到一種圓明了,這時候 法也空了。 法也空了。法空, 法空,就把法執── 就把法執──俱 ──俱生法執和分別法執, 生法執和分別法執,也都解脫 也都解脫了。 解脫法已, 法已,俱空不生: 空不生:你得到解脫 得到解脫了法以後, 了法以後,這時候人空也沒有了, 這時候人空也沒有了,法 空也沒有了, 空也沒有了,人空、 人空、法空都不生了。 法空都不生了。是名菩薩從三摩地, 是名菩薩從三摩地,得無生忍: 得無生忍:這 個名字, 個名字,就是菩薩從三摩地得到這個定的力量, 就是菩薩從三摩地得到這個定的力量,就能了悟無生法忍了。 就能了悟無生法忍了。 無生法忍, 無生法忍,這是菩薩的一個境界。 這是菩薩的一個境界。 ──第五冊終 ──第五冊終 ▲Top 法界佛教總會 ‧ DRBA / BTTS / DRBU
│第四冊‧目錄‧第六冊│
file://C:\Xan\buddhism\DRBAChineseOnlineReadin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h...
7/1/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