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AM20 ─ 2015兩岸建築與規劃新人獎

Page 1





CONTENTS

活動簡介 INTRODUCTION ............................................................. 007

前言 PREFACES ................................................................... 008 來賓、評審介紹 JURORS ...................................................................... 024

論壇文章收錄 FORUM ........................................................................ 050

建築設計組獲獎作品 PRIZE WINNING WORKS ................................................ 072 城鄉規劃組獲獎作品 PRIZE WINNING WORKS .................................................. 114

建築設計組收錄作品 WORKS ........................................................................ 158

城鄉規劃組收錄作品 WORKS ........................................................................ 236

參與感想 THOUGHTS & SHARING .................................................. 296



INTRODUCTION

以人為本,聚合心的力量,用小於環境的謙卑,匯聚可持續發展的智慧與資源,面對和 諧人居的問題。 TEAM20 組委會由都市計劃學會、社團法人南京大學台灣校友會、中華工商業聯合會、 皇延創新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城鎮建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發起,由社團法人南京大 學台灣校友會秘書長、皇延創新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城鎮建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魏孝 宇先生擔任組委會之執行長,活動從 2013 年發起,今年已成功邁向第三屆,活動包含城 市發展策略與方法論壇和兩岸建築與規劃新人獎,論壇每年邀請產、官、學界的專家共 同探討城鄉統籌發展、新型城鎮化、舊城改造、農村可持續發展等多元議題,於 2014 成 立兩岸城鄉統籌規畫暨產業聯合會,將資源共享,攜手互助,結合專家觀點,多元產業 結盟,TEAM20 不只是活動,更打造全台第一個建立兩岸産、政、學、研、輔的“城鄉 統籌發展多邊資源服務平臺”,串聯上、中、下游與橫跨一、二、三產業之產業鏈,構 築交流合作渠道,促進智慧資本、産業資本和金融資本間的有效合作;兩岸建築與規劃 新人獎邀請兩岸各 14 所優秀建築規劃高校,推選優秀畢業作品競圖,為追求競圖品質能 更提升,本年度更擴大分為建築設計與城鄉規劃兩組,兩岸菁英學子共聚一堂,藉由彼 此的畢業作品對話與交流,激蕩各種視野與觀點,汲取互相之優點,孕育最寶貴的想法 與創意,並邀請各校專業教授及頂尖專家共同組成專家評委團隊,期為兩岸建築規劃學 界提供最好的交流平台及最高規格的競圖賽程。

大陸參與學校

臺灣參與學校

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

中原大學設計學院 ( 建築學系 )

天津大學建築學院

中國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 ( 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 )

北京建築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

中華大學建築與設計學院 ( 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 )

四川大學建築與環境學院

臺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 ( 建築學系 )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

臺灣科技大學設計學院 ( 建築學系 )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學院

成功大學設計與規劃學院 ( 建築學系、都市計畫學系 )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

東海大學創意設計暨藝術學院 ( 建築學系 )

南京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

金門大學社會科學院 ( 建築學系 )

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

南華大學藝術學院 ( 建築與景觀學系 )

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

淡江大學工學院 ( 建築學系 )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

逢甲大學建築學院 ( 建築學系 )

湖南大學建築學院

朝陽科技大學設計學院 ( 景觀及都市設計系 )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

銘傳大學設計學院 ( 建築學系、都市規劃與防災學系 )

廈門大學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

007


PREFACES

城市的樣貌來自於文化、歷史、和人類居住與空間的對話相互交疊相應而生。近年來, 全世界都在強調環境保護和人居的生活品質,這卻不是頃刻而成的夢想,從動態的時間 軸緩慢建立起理型的樣貌,正確的態度養成便是基本構成元素條件,而身為建築設計或 城鄉規劃的專業人就肩負了重大的責任,當一個城市的規劃依自然而生,依人居為要時, 自然而然的就能影響居住在這樣氛圍的居民,不加以做作的去和大自然親近,去保護自 己所在的環境,我們可以由台灣很多社區營造的案例中觀察到這樣的現象,而當老舊的 建築物細膩的被修繕、保存而在加以恢復過往的榮景時,建築便不在只是一個存在的量 體,而是有溫度的故事,感動的人就不會只是居住在建築物裡的人,所有擦身而過的遊 客,俯拾皆帶回一點故事再繼續延續下去,才會使得一個城市的生命力能夠得以永續, 這也是台灣在做都市更新和老街保存的用意。

TEAM20 兩岸建築與規畫新人獎這個活動便是將這樣的意義發揮的淋漓盡致的一個平台, 我們可以被青年學子的畢業作品所觸動,而這群即將發揮自身專業的畢業生們也將記得 以人為本的初衷,創造出我們期望中生活應該有的樣貌,我樂見這個活動能夠繼續辦理

陳純敬

下去,扮演拋磚引玉的角色,繼續提供更大的舞台讓青年學子得以揮灑,也力邀讀者藉 由這本作品集,給予學習建築設計和城鄉規劃的學子更多支持和掌聲,更去關心環境和

內政部 政務次長

008

人居的議題,這便是給主辦單位最大的鼓勵。


我參加「2015 TEAM20 兩岸建築與規劃新人獎」的活動後,覺得很有意義。此次活動包 括了舉辦「Taipei Future Vision From the Past to the Future」三場論壇,分別談論都市新願 景、產業新文創及專業設計之於畢業教育學程,研討成果頗具參考價值。此外,TEAM 20 評選兩岸建築類與規劃類之得獎作品,對於鼓勵學校師生創作頗有激勵的作用,期盼 TEAM20 這種有意義的活動可以持續的舉辦。

馮正民 考試院 考試委員 考交通大學運輸與物流管理學系 教授

009


PREFACES

適逢擔任國際空間規劃與永續發展學會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of Spatial Planning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簡稱 SPSD) 2015-2017 年主席,今年有幸與 TEAM20 組委會共 同主辦「2015 空間規劃與永續發展國際研討會暨 Team 20 兩岸建築新人獎及城市發展策 略與方法論壇」,讓活動更顯豐富多元。感謝日本金澤大學兼 SPSD 指導委員會主任沈振 江教授的長期耕耘、臺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同仁、政治大學地政系白仁德教授的鼎力協 助,以及 Team20 魏孝宇召集人與組委會的支持,使得 2015SPSD 研討會在熱鬧非凡的對 話交流中圓滿落幕。 活動首日主軸為「2015 空間規劃與永續發展國際研討會」,於本校國際會議廳盛大揭幕, 研討主題為智慧城市治理 (Smart City Governance),特別邀請內政部陳純敬次長、本校姚 立德校長、日本金澤大學 Mitsuhiko Kawakami 教授、南京大學鄒亞軍副校長、馮正民考 試委員等貴賓為研討會活動致詞。接著由清華大學毛其智副院長、日本千葉大學 Tsuyoshi Honjo 教授、韓國首爾大學 Kyung-Jin Zoh 教授及慶尚大學 TaeHeon Moon 教授進行前瞻 與趨勢性專題演講。下午依據智慧城市不同主題,分五個場次由各國專家學者發表學術 論文,並同步舉行四場論壇。今年最難能可貴的是舉辦兩岸 14 所設計名校院長論壇,討 論畢業設計之於專業教育學程議題,包括由建築專業養成談畢業設計的定位與必要性;

彭光輝

畢業設計教學中的創新實驗導向與建築專業教育問題;畢業設計之主題選定;畢業設計 與實務中的建築設計之異同;畢業設計對畢業生專業生涯的影響;各校畢業設計特色。

臺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 院長

14 校院長與菁英學子齊聚一堂,有非常精采的對話。會議的另一個高潮是由臺北市政府 都市發展局林洲民局長和產業發展局林崇傑局長的專題演講,主講都市新願景和產業新 文創,現場熱絡的討論,也激盪出未來發展的新視野。 第二天議程主要為兩岸建築與規劃新人獎賽事,在魏總經理悉心投入的推動下已成功舉 辦三屆,建構兩岸交流學習及合作平臺不遺餘力,使本競賽蔚為兩岸建築與規劃學界最 高規格的競圖盛事。我向來期許設計系所學生要能具備跨領域整合的想像力及國際宏觀 視野,藉由 SPSD 研討會和兩岸建築新人獎活動偕同擴大舉辦,相信活動的精神價值及多 元前瞻的議題觀點已孕育在學子心中。畢業設計是學生走向社會參與實踐最重要的學分, 藉由吸收國際或兩岸的優勢,夢想碰撞的熱情可以永伴大家飛翔、茁壯,希冀未來有更 多人本關懷的設計人才,為創造更美好、更智慧的環境努力。

010


城市會訴說著自己的故事,在某個轉角,是斑駁鐵鏽的窗花,是雨天的騎樓,是林蔭下 的那點餘光,細節銘記著刻痕,化為無盡的禮讚與謳歌;而我們,試著構築城市的未來 和想像,用歷史,用文化,用對生命的情感,建築有機流動的聚合,讓人們譜寫出城市 下一段篇章。

近年來,全球化的思維浪潮已由原始的消除國家疆界藩籬,經濟發展整合,轉變為思考 全方面以人為本的城市發展與策略,都市化的合理性與正當性不再就單一經濟面向討論, 從物理的建築功能到生理的情感要求,甚至城市整體的文化歷史象徵,創造理想的居住 環境,賦予城市自己的心跳,是籌辦【TEAM20 兩岸建築與規劃新人獎暨城市發展策略 與方法論壇】的初衷;兩岸建築與規劃新人獎在於鼓勵建築新人以創新的角度,國際化 的思維提出獨到的見解與規劃,邀請兩岸三地優秀的大專院校應屆畢業設計作品,讓莘 莘學子不設限的揮灑對於生活模式、居住發展甚至到城市規劃的藍圖與夢想,在如此燦 爛的火花激盪下,世界在這一場競圖中蠢蠢欲動的蛻變著 ; 城市發展策略與方法論壇則是 邀請來全球各地頂尖的專家學者,透過溝通與對話,問答與思索,奠基學術涵養,尋找

邊泰明

未來突破的可能性與方法,因為如此的交流與平台,才能創造產業整合與合作的空間, TEAM20 代表的不只是 20 所大學,代表的是動態和諧的可能性。

都市計劃學會 理事長

2015 年的活動已圓滿結束,豐碩的成果來自各界大力的支持與參與,我由衷的感謝所有 幫助【TEAM20 兩岸建築與規劃新人獎暨城市發展策略與方法論壇】的單位,以及參與 本次活動的學校和同學,更感謝工作人員的戮力以赴,能夠看到它集結成冊並出版到市 面上與大家分享是我們的榮幸,當然,這只是一個開始,一個美好的開始,一個我們試 著與城市對話的開始。

2016 年【TEAM20 兩岸建築新人獎暨城市發展策略與方法論壇】誠摯的敬邀各位一起參 與!

011

011


PREFACES

實踐教育,遍地開花

首先,必須先恭喜本次活動順利圓滿的舉辦完成,並且對於主辦單位即將出版作品集的 用心大為讚賞 !

北京大學台灣校友會成立至今已邁向第八年,身為兩岸學術交流的組織,我們樂見兩岸 學子的情感認同和交流互動隨著時間和活動的日趨增多更加深厚,建築設計和城鄉規劃 正是教育實踐很好的方向,可以讓兩岸藉由不同的意見去改變生活的空間,不再單只是 紙上談兵,更希望可以像是 TEAM20 兩岸建築與規劃新人獎,如此有意義的活動,應該 受到更多的關注和認同,讓兩岸教育的實踐基地變成有形而上的整合。 再一次預祝作品集出版順利,明年活動能成功圓滿 !

郭國聖 行政院 政務顧問 臺灣國際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協會 理事長 臺灣中華工商業聯合會 理事長

012


給青年學子的鼓勵和掌聲,要一直繼續下去 ! 很開心 TEAM20 兩岸建築與規劃新人獎已經成功地邁向第三屆,能夠搭建一個平台給兩 岸的青年學子有更多的機會交流和相互的學習,進而對於未來的生活可以擁有更多無限 的創意和美好的想像,是當初我們一起合作辦理活動的願望,隨著時代的變化,跨領域 合作已然成為不可擋的趨勢,TEAM20 不單是一個競圖比賽,更結合不同領域資源加以 相互分享與學習,共同探討解決環境問題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讓青年學子可以汲取養 分,有機會並發揮所長,而兩岸學子也可以藉由彼此的交流相互學習對方的優點,激發 自我的潛能。 本書從排版、設計、印製,很用心地收錄了今年參賽的作品內容,就是希望可以讓更多 人看見這些作品的用心,給予青年學子們更多的鼓勵和掌聲,讓青年的力量可以無所畏 懼的去改變這個世界,去創造更美好的人居生活空間,更希望 TEAM20 兩岸建築與規劃 新人獎可以永續的辦理下去 ! 預祝成功 !

李玉文 中國國民黨 中央委員 中華工商業聯合會 主席 中國北京大學台灣校友會 理事長

013


PREFACES

「TEAM20 兩岸建築與規劃新人獎」的活動連續在台北舉辦了三屆,從 2013 年開始,邀 集了兩岸各 10 所大學的建築與設計專業科系的名師與應屆畢業生參加,老師指導學生的 優秀作品參與競賽,由參加的老師評分,參與的學生投票,選出優秀的作品排名,過程 公開透明公正,兩岸各校師生感認是十分具有交流又有競爭的學術交流,堪稱是非常成 功又有意義的兩岸學術活動。

由於第一屆辦理的十分成功,到了次年兩岸又增加了兩所學校積極參加,形成兩岸各 12 所,共 24 所學校的建築與規劃科系的師生參加。迄今已增至兩岸各 14 所,共 28 校學校 參與;今年是盛況空前,開幕式除了有政府部門城市發展及建築規劃的主管層級官員前 來致詞指導,也邀請專家學者作專題報告,評比競圖開始,兩岸的學者相互交流,學生 們之間也熱烈的討論切磋,現場情況極為感人。

這次活動的起始與執行是魏孝宇先生的理念與推動,他是筆者年過耳順之後結識的青年, 2002 年 SARS 大流行期間,好友引介孝宇先生,告知魏先生將一大批消毒用的藥水欲捐

劉以善

獻給國軍官兵,希望我能鼎力玉成,這事件後,對魏先生有了初始的嘉良印象。逐漸地 我們之間的交流變多,我了解到他是台灣學校中建築專業科系的牛耳 - 成功大學建築系畢

台灣退役少將 南京大學歷史學 博士 社團法人南京大學台灣校友會 會長

業的高材生,畢業前適逢丁憂,家境丕變,他服完兵役後當即投入營建的工地,從基層 幹起,一肩挑起照顧母親,撫育弟妹的家庭重任。由於他的營建業基層歷練紮實,累積 了豐碩的經驗,加上他天資聰穎及努力不懈,逐漸地創業有成,讓『皇延創新』在業界 頗獲好評。

能賺錢的商人未必是成功的商人,更未必是良商。08 年他以高分考取南京大學社會學院 城鄉規劃專業的博士生,投入張教授鴻雁門下學習;在校期間除了學習認真,與同學間 交流熱絡,同學多有一個願望 - 期盼兩岸能搭起一個學業上交流、研討的平台,這件事深 深的烙印在他的心頭。他與我多次的討論,毅然決定要實現同學的夢志,於是就在“南 京大學台灣校友會”的架構組建了《兩岸城鎮化建築暨建築與規劃學術研究中心》,邀 集了海峽兩岸的諸多產官學各界學者交流提供寶貴意見,大家一致願意共襄盛舉,支持 孝宇擘劃一個名為“兩岸建築與規劃新人獎”的學術交流活動,活動的籌劃需要人力、 物力及財力,孝宇願意全部承擔,於是就開辦了第一屆的交流活動,由於過去從無經驗, 工作人員在孝宇的領導,大家臨淵履薄的一步步展開工作,幸有多個單位的學者先進的 不吝指正,活動圓滿完成。

2014 年 24 所學校參與的盛會,大家有了第一次的經驗,這次的活動可以說是至臻完善, 大家開幕由前財政部劉憶如部長致詞,闡述兩岸經貿交流,乃至學術知識交流的重要性, 啟迪了在場學子的知識與兩岸合則兩利中華民族再崛起的思想憧憬。建築與規劃比圖大

014

014


賽尤其令人感動,由於兩岸參加的同學交流熱絡,大家在既競爭又相互學習交流的氛圍 下進行著評比與討論,整場氣氛極為熱烈,閉幕及頒獎典禮因此延長了兩小時,那幅場 景令人感動,兩岸的同學竟而相擁喜泣者甚多。

2015(今)年的活動巧逢蘇迪勒颱風侵台,競圖活動延後一天,8 月 7 日在台北科技大學 揭開序幕,由於又增加四所學校,到場師生皆未因風雨影響而減少,由於今年與 2015 空 間規劃與永續發展國際研討會(SPSD)一同舉辦,氣氛更為熱烈,閉幕式及頒獎在台北 華山藝文特區舉行,同學們除了頒獎的喜悅與忐忑之外,其他的皆是臨別依依的不捨之 情,無論是老師或同學們。

筆者願意不厭其煩的表達這三屆活動的光景,是為了說明我們雖然因為歷史的因素,使 中華子民分隔在海峽兩岸,今年恰巧是國府撤台六十六周年,由於隔閡了半個多世紀, 雖然已經開放交流了二十多年,仍覺得有點疏離,又有點親近;親近是因為我們都是同 文同種,有點疏離是因為在政治上還有歧見。筆者參與無數兩岸的交流活動,卻從未見 過兩岸的青年透過這種學業的競賽、討論、交流所融合凝聚的民族情感來的自然親切, 而且在學術交流上也達到相當程度的融合成果。孝宇執行長多次的說:「這種兩岸學術 與學者交流融合的結果是我自始所期待,兩岸的統合這種方式是最有意義,且最有成就 感的。」

有多位學者問我:為何這樣的學術活動不是由學校來主辦?而是由企業主辦?而且一次 比一次辦的精采!我回答:主辦的執行長魏孝宇先生有熱情,有強烈的使命感,他願意 像滴水穿石般默默地耕耘,藉由兩岸學者的密切交流,融合民族的情感,期待這份努力 早一日開花結果。

為了落實今 (2015) 年的活動,4 月間他兩度邀我一同前往大陸拜訪各參賽的高校,行程 非常緊湊,有時一天拜會好幾所大學或機構,如在北京一天之內,上午拜會新華社及國 台辦,下午則拜訪清華、北京建築大學及中央美術學院,在南京則一天拜會南大及東南, 其他多地也是馬不停蹄地奔走拜會,在交流的過程中,吸取多校寶貴的建議,大家通過 熱烈的討論,與會學者都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研議良方,共同為策劃本次活動竭盡心 智,以臻辦會的完善 ; 各校學者均為我們此行的辛勞與認真所感動,我們也是甚感欣慰。 現在的社會是個多元的開放社會,民間的力量與學界的智慧才是主導兩岸未來發展的主 流,經過這三年辦會的的經驗及通過這次到各校的訪問,深刻的感受到兩岸的中華兒女 都希望加強交流,通過互信,相互學習,彼此協助,共同分享,大家一起透過軟性的文 化交流,融合成一股振興中華民族的偉大力量,共同努力,深信目標與理想的實踐就不 遠了 !

015


PREFACES

TEAM20 兩岸建築與規劃新人獎今年已成功邁向第三屆,首先一定要非常感謝兩岸各 14 所最頂尖高校的建築規劃學院院長、教授和同學的支持,才能使今年的活動擴大舉辦並 且圓滿的落幕,也要感謝產、官、學、研各界的專家學者鼎力支持,希望藉由畢業作品 的競圖來建立兩岸青年學子在建築與規劃學術思想交匯的平台,透過整合跨領域產業技 術、經驗的分享與交流,為各地方找尋最適合的規劃設計方案與實踐方法,並且藉由共 同打造的平台累積的學術養分與實踐的力量給予青年返鄉創業協助與輔導,重新發掘每 塊土地的故事,這是 TEAM20 發起的的初衷,也是組委會舉辦活動的動力來源。 每年活動包含城市發展策略與方法論壇和兩岸建築與規劃新人獎競圖,論壇的部分今年 很榮幸邀請了臺北市產業發展局林崇傑局長和都市發展局林洲民局長一起主講產業新文 創及都市新願景,分享臺北市在每個不同社區營造所遇到的問題以及解決途徑,和公部 門如何跨領域整合產業發展,並與各地居民溝通協調,營造人與土地之間的情感和共同 目標,兩位局長用工作實務經驗作為演講背景,內容相當珍貴精彩,另一場更邀請到兩 岸頂尖高校的建築規劃院校的院長共同擔任院長論壇的與談人,談論畢業設計之於專業 學科教育之差異,專業教育的頂尖領導者共同齊聚一堂,談論兩岸學生對於畢業作品之 差異進而探討教育與產業如何接軌的課題,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一場盛宴,競圖的部分本

魏孝宇

年度更擴大分為建築設計與城鄉規劃兩組,特別設置人本關懷和永續環境獎項,宣揚本 活動的精神與核心價值,鼓勵兩岸菁英學子藉由彼此畢業作品對話與交流,激蕩各種視

TEAM20 兩岸建築與規劃新人獎組委會執行長

野與觀點,汲取互相之優點,孕育最寶貴的想法與創意,並邀請各校專業教授及頂尖專

兩岸城鄉統籌規劃暨產業聯合會理事長

家共同組成專家評委團隊,期為兩岸建築規劃學界提供最好的交流平台及最高規格的競

中國城鎮建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圖賽程,本書完整的收錄了精采的內容。

臺灣優質農業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皇延建築 皇延創新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社團法人南京大學台灣校友會秘書長 中華工商業聯合會執行秘書長 中華港澳之友協會理事

016

要再次感謝所有參會的學校、專家教授、學生代表和各界的貴賓,TEAM20 組委會本著 以人為本的使命,聚合心的力量,用小於環境的謙卑,匯聚可持續發展的智慧與資源, 面對和諧人居的問題,活動將會每年舉辦下去,這是我們的期盼,也是我們的目標,感 謝大家,也祝福畢業的學子前程萬里。



018


019


ATTEND GUEST

020


021


活動照片全頁


JURORS GUEST / JURORS 來賓、評審介紹

023


ATTEND GUEST

致詞貴賓與 參會貴賓

彭光輝 臺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 − 院長 2015 SPSD CHAIRMAN .............................................................................................................................................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建築規劃與景觀研究所博士 美國南加州大學都市與區域計劃研究所碩士 臺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院長, 2004 年 2 月 − 2011 年 7 月 臺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設計研究所(博士班)教授兼所長 2006 年 8 月 − 2010 年 7 月 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系主任兼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所長 1998 年 8 月 − 2001 年 7 月 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副教授 1997 年 8 月 − 2003 年 7 月

白仁德 都市計劃學會 − 秘書長 2015 SPSD VICE CHAIRMAN ............................................................................................................................................. 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 政治大學地政系副教授 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國土研究中心主任 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學生事務辦公室主任 新北市政府都市計畫、都市設計、區域計劃、交通督導會報委員 工業區管理機構績效考評暨服務品質提升計畫 產業園區創新廊帶整合計畫 2030 永續彰化 - 線西、伸港、和美城市發展願景計畫案 工業區管理機構績效考評暨服務品質提升計畫 北臺自行車旅遊系統整合可行性研究 3D 智慧城市之雲端服務 - 教育訓練平臺建置計畫 地方社區水災、坡地災害回復力之評估與建構 - 子計畫:鄉鎮區層級坡地災害回復力之評估與建構 資訊化管理推動計畫及產業園區開發管理基金暨資產調用研究計畫

024


魏孝宇 TEAM20 兩岸建築與規劃新人獎組委會執行長 兩岸城鄉統籌規劃暨產業聯合會理事長 中國城鎮建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臺灣優質農業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皇延建築 皇延創新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社團法人南京大學台灣校友會秘書長 中華工商業聯合會執行秘書長 中華港澳之友協會理事 ............................................................................................................................................. 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學士 中華綜合發展研究院副研究員 南京大學社會學(城市規劃與房地產經濟)博士研究 擁有 18 年的建築專業經歷。原為美商科爾建設亞洲公司( Koll Construction Asia Company)開 發規劃部門負責人, 前後經歷房地產開發規劃、大型綜合項目開發規劃興建與大型國際合作 開發項目之項目管理工作迄今,累積工作經歷之項目總金額逾 10 億美金,更匯集上海浦東正 大廣場、環太湖旅遊開發帶國際規劃案、臺北敦化北路中泰賓館「金融服務專用區」文華東方 (Mandarin Oriental)酒店新建案等豐富實務的跨國合作經驗,主要工作專業在地區發展、開發 規劃、設計、工程發包、工程管理、公部門協調及團隊合作之組織。 曾獲浙江湖州長興環太湖旅遊開發帶規劃案國際競圖首獎、2003 年全國人居建築規劃設計方案 競賽綜合大獎—成都左岸花都項目、臺北秋葉原 - 勞保局八德路土地城市地區發展規劃方案競 圖三獎。 曾任經濟部工業局溫室氣體減量輔導人員、中華建築獎暨兩岸四地房地產論壇組委會 評審團及論壇執行長(2011 年)。 目前為皇延創新股份有限公司 皇延建築股份有限公司 總經理、中華綜合發展研究院 副研究員、 中華工商業聯合會兩岸四地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TEAM 20」兩岸建築新人獎暨城市發展策 略與方法研討會執行長、南京大學台灣校友會秘書長。

沈振江 日本金澤大學環境設計學院 − 教授 ............................................................................................................................................. 日本金澤大學環境設計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博士研究生合作導師(2008 年至今),復旦大學公共管理與公共政策研究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學術 團隊成員,主要 研究方向爲區域規劃,城市規劃、規劃支持系統和城市系統微觀模擬。現任日本都市規劃學會 學術委員,空間規劃與可持續發展國際學會(SPSD)學術委員長,IRSPSD International 雜志主 編,CPGIS 華人地理信息系統學會叢書編委,在學術期刊上累計發表論文 100 餘篇,在著名出 版社 Springer 出版專著 2 部。曾參與中國建設部規劃二等獎的北京什刹海傳統街區保護規劃, 榮獲金經昌城 市規劃論文三等獎,獲國際建築師協會第 4 地區建築遺産保護獎,指導學生獲日 本虛擬設計世界杯最優秀獎。曾 主持十多項日本文部省與日本學術振興會(JSPS)的科學研究 項目,以及多項地方政府項目和民間財團項目。

025


ATTEND GUEST

陳純敬 內政部 − 政務次長 ............................................................................................................................................. 臺灣大學農業工程學系 ( 水利組 ) 學士 東吳大學法律系碩士 ( 碩乙組 ) 美國北卡州立大學土木工程系碩士 美國北卡州立大學土木工程系博士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營建系副教授 交通部前國道南港宜蘭快速公路籌備處組長 交通部臺灣區國道新建工程局正工程司、組長、主任秘書、處長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交通部政務次長兼任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邊泰明 臺灣都市計劃學會 − 理事長 ............................................................................................................................................. 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 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博士 中興大學都市計畫學系碩士 逢甲大學都市計畫學系學士

鄒亞軍 南京大學 − 副校長 ............................................................................................................................................. 1986 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地理系 1986 年 -1995 年于南京大學科技處工作 1995 年 -1997 年任南京大學校辦副主任 1997-1998 年美國訪學 1998 年 -1999 年任南京藝術學院教務處副處長 1999 年 -2003 年任南京大學國際合作處副處長 臺港澳辦主任 2003 年 -2009 年任南大國際處處長、臺港澳辦主任 2009 年 -2014 年任黨委辦公室主任 黨委常委 2015 年 - 今 任南京大學副校長

026


姚立德 臺北科技大學 − 校長 .............................................................................................................................................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電機博士 台北科技大學電機工程系教授 教育部技專院校招生委員會聯合會主任

馮正民 考試院 − 考試委員 ............................................................................................................................................. 美國西北大學土木所都市及區域計畫博士 交通大學運輸工程研究所碩士 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系學士 都市計劃科高等考試及格 交通大學運輸與物流管理學系教授 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所長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副所長及代所長 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系副教授 省住宅及都市發展局幫工程司

林崇傑 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 − 局長 ............................................................................................................................................. 日本東京大學工學博士 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 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副局長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處長 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主任秘書

027


ATTEND GUEST

林洲民 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 局長 .............................................................................................................................................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碩士 (1984) 仲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人 仲觀設計顧問有限公司負責人 林洲民建築師事務所負責人 美國紐約市貝聿銘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建築師 美國紐約市 Moshe Safdie & Associates 設計師 美國紐約市 Araldo Cossutta & Associates 設計師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及研究所兼任教授及駐校建築師

毛其智 清華大學建築學系 − 教授 ............................................................................................................................................. 浙江大學土木工程系建築學系 工學學士 清華大學城市規劃學系 工學碩士 斯圖加特大學基礎設施規劃碩士 清華大學城市規劃與設計學系 工學博士 世界人類聚居學會(WSE)副主席 國際歐亞科學院(IEAS)院士 中國建築學會國際合作工作委員會副主任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鄉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鄉規劃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高等學校城鄉規劃學科專業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常務理事,第六屆歷史文化名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北京城市科學研究會副理事長,兼任歷史文化名城委員會主任 生態規劃與綠色建築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北京城市規劃學會新技術應用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China City Planning Review》副主編(執行) 《中國城市發展報告》常務副主編 《城市發展研究》編委會委員

本條 毅 千葉大學園藝研究科 − 教授 ............................................................................................................................................. 東京大學農業工學博士 日本東京大學農學部助理教授 日本東海大學開發工學部助理教授

028


MITSUHIKO KAWAKAMI PROFESSOR ............................................................................................................................................. Kanazawa University Professor

TAE-HEON MOON PROFESSOR ............................................................................................................................................. Director, The Institute for University-Industry Collaboration Policy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Urban Engineering, College of Engineering, Gyeongsang National University, Mar. 1, 2006- present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Urban Engineering, Gyeongsang National University, Mar. 1, 1991-2005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Urban Engineering, Gyeongsang National University, Mar. 1, 1997-2001 Lecturer, Department of Urban Engineering, Gyeongsang National University, Mar. 1, 1995-Feb.1997 Ph.D.,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Kyushu University, Fukuoka, Japan, Mar. 1993 M.S.,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Korea University, Seoul, Korea, Feb. 1989 B.S.,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Korea University, Seoul, Korea, Feb. 1986

ZOH,KYUNG-JIN PROFESSOR ............................................................................................................................................. Landscape Design Theory Open Space Planning Public Space DesignPh.D. in Urban & Regional Planning,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029


JURORS

評審委員介紹

程啟明

按學校筆畫排序

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 − 副院長 ............................................................................................................................................. 經歷 1982 年 7 月 畢業於山東建築工程學院建築工程系工學學士學位 1986 年 3 月 -1987 年 7 月 在上海同濟大學進修建築設計 1991 年 11 月 -19996 年 4 月先後在日本千葉大學、千葉工業大學、築波大學學習日本民俗建築、 居住區規劃、建築設計等 1996 年 3 月 在日本築波大學研究生畢業,獲建築學碩士學位 2002 年 11 月 -2003 年 11 月 公派日本東京大學伊藤毅研究室研究日本現代建築 經歷 山東大學齊魯軟件學院教學樓、食堂、齊魯美協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山東奧林匹克 運動中心室內設計、高教出版社博物館室內設計、濟南玉泉森信飯店增建設計、秦皇島美術館 設計、黃金海岸街道改造設計、2010 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方案設計。

何崴 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 − 副教授 ............................................................................................................................................. 經歷 1992 年 -1997 年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建築學學士學位 1998 年 - 2002 年德國斯圖加特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系建築學與城市規劃碩士學位 2010 年 - 2013 年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博士學位 經歷 1998 年 − 2002 年間曾在多家德國建築、城市規劃事務所工作,2002 年回國後先後在設計機構 和媒體機構工作,長期擔任雜誌執行主編,2005 至今於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任教,近年來重 點進行中國傳統地域建築的研究和當代性設計,並組織和參加國內外建築、設計、藝術展覽數 十個,多次獲獎,作品刊登在國內外雜誌。2014 年獲 WA 中國建築獎社會公平獎。

030


孔宇航 天津大學建築學院 − 教授 、博士生導師、 副院長 ............................................................................................................................................. 學歷 2002 年 -2009 年 東南大學建築研究所工學博士 2001 年 8 月 -11 月 赫爾辛基理工大學訪問學者 1988 年 -1989 年 哈佛大學設計研究學院設計研究碩士 1985 年 -1988 年 俄亥俄州立大學建築學院建築學碩士 1978 年 -1982 年 同濟大學建築系工學學士 經歷 2010 年 -2014 年 天津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副院長 1996 年 -2010 年 大連理工大學建築與藝術學院、建築系主任、副院長、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1994 年 -1996 年 大連理工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1989 年 -1994 年 RDG & Eisenman 建築師事務所建築師 1982 年 -1985 年 大連理工大學建築系助教 2004 年 -2014 年 全國高等學校建築學專業教育評估委員會委員 2003 年 -2014 年 《建築細部》主編 2003 年 -2008 年 全國高等學校建築學專業指導委員會委員

卜雪暘 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系 − 副系主任、博士、副教授、註冊規劃師 ............................................................................................................................................. 經歷 1992 年 -1997 年 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專業本科 1997 年 -2000 年 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與設計專業碩士 2009 年 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與設計專業博士 經歷 主要科研:1、 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專項科研基金 . 基於數字技術的濱海城市綜合防災理論研究 . 2010.1-2012.12. 排名第 6。2、 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專項科研基金 . 中新天津生態城城市設計生 態指標數字化模擬與測評方法研究 . 2011.1-2013.12. 排名 3。3、天津市城鄉規劃科技項目 . 天津 市城市特色研究 . 2011.1-2012.12. 排名 4。 發表文章:1、卜雪暘 . 當代西方城市可持續發展空間理論研究熱點和爭論 . 城市規劃學刊 , 2006 (4): 106-110。2、卜雪暘 , 曾堅 . 城市居住區規劃中的抗震防災問題研究 . 建築學報 , 2009(1): 83-85。3、卜雪暘 , 曾堅 . 居住區規劃編制和法規體系的抗震防災控制力研究 . 天津大學學報(社 會科學版), 2009(3): 253-256。4、卜雪暘 , 滕夙宏 . 加拿大當代居住空間環境考察——兼比 較中西當代居住文化的差異 . 天津建築科技 , 2005(2): 17-20。5、卜雪暘 . 科學規劃公共開放 空間系統提升無城市住區抗震減災能力 . 2008 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6、卜雪暘,運迎霞 . 可持續發展指針導向的住區公共開放空間規劃——以天津市衛安南里舊居住街區公共開放空間 更新規劃為例 . 城市規劃 , 2011(4):85 -89。7、卜雪暘, 盛海濤, 葉煒 . 生態、產業、文化 的和諧共生——中新天津生態城動漫園城市設計探新 . 理想空間,2011(6),總第 45 期。

031


JURORS

馬英 北京建築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 − 教授、副院長 ............................................................................................................................................. 學歷 1989 年 −1994 年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學本科 1994 年 −1996 年 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設計及其理論碩士研究生 1996 年 −2001 年 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設計及其理論博士研究生 經歷 2005 年 − 今 北京建築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教授 1996 年 − 2005 年 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講師 2003 年 − 2004 年 巴黎建築學院 訪問學者

蘇毅 北京建築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 − 講師 ............................................................................................................................................. 學歷 2006-2010 年 天津大學博士研究生城市規劃與設計專業 2003-2006 年 天津大學碩士研究生城市規劃與設計專業 1998-2003 年 天津大學本科城市規劃與設計專業 經歷 2010 年 - 今 北京建築大學任教

劉志剛 北京建築大學建築學院 − 辦公室主任 ............................................................................................................................................. 學歷 1988-1991 年 北京建築工程學院 經歷 1991- 今 北京建築大學

032


張弘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建築與技術研究所 − 副教授 、副所長 ............................................................................................................................................. 學歷 1996 年 9 月 -2001 年 7 月 北京清華大學建築學院 建築學學士 2001 年 9 月 -2007 年 1 月 北京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建築與技術專業 工學博士 經歷 2007 年 4 月 -2009 年 4 月 北京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建築設計及其理論專業 博士後 2009 年 4 月 -2013 年 12 月 北京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建築與技術研究所 助理教授 2010 年 8 月 -2011 年 3 月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高級訪問學者 2013 年 12 月 - 今 北京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建築與技術研究所 副教授 副所長

何昕 四川大學建築與環境學院建築系 − 副教授 ............................................................................................................................................. 學歷 2013 年 日本筑波大學建築設計學博士 經歷 2014 年 1 月 - 今四川大學建築學專業 副教授 2010 年 4 月 -2013 年 8 月 日本筑波大學人間綜合科學研究科建築設計分野獲建築設計學博士學位 2007 年 9 月 -2010 年 3 月 日本筑波大學人間綜合科學研究科建築設計分野 獲建築設計碩士學位 2006 年 9 月 -2007 年 8 月 日本筑波大學情報工學研究科災害工學分野 碩士中退 1999 年 9 月 -2004 年 6 月 重慶大學建築與城規學院城市規劃專業 獲工學學士學位

張繼剛 四川大學建築與環境學院建築系 − 副教授 四川大學城鄉可持續發展與建設研究所 − 所長 成都市城鄉規劃委員會專業委員會專家 重慶大學《西部人居環境》審稿專家 ............................................................................................................................................. 學歷 2001 年 城市規劃專業博士,博士後 2002 年 -2013 年 經歷 2002 年 3 月 -2014 年 3 月重慶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建築與環境學院博士後

033


JURORS

中國科學院/建設部山地城鎮與區域環境研究中心主要成員 重慶大學城市規劃與設計研究院註冊規劃師 重慶市城市規劃評審專家庫專家

章明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建築系 − 教授、博士生導師、 副主任 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原作設計工作室 − 主持建築師 同濟大學建築學學科專業委員會 − 副主任 同濟大學建築學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 − 副主任 同濟大學城鄉規劃學學科專業委員會 − 委員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科學位評定委員會 − 委員 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 《時代建築》兼職編輯 《城市 - 環境 - 設計》雜誌編委 《建築技藝》雜誌編委 “當代中國建築創作論壇”執委 上海市規劃委員會城市空間與風貌保護專業委員會專家 上海市建築學會建築創作學術部主任 ............................................................................................................................................. 學歷 1987 - 1992 年 同濟大學建築學學士學位 1992 - 1995 年 同濟大學工學碩士學位 2005 - 2009 年 同濟大學工學博士學位 經歷 1994 年 2 月 - 1994 年 3 月 日本大阪府國際交流財團大阪府海外短期建築藝術研修生 1998 年 10 月 - 1999 年 10 月 法國 ADP 訪問學者 1995 年 7 月 - 至今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任教

李小龍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城鄉規劃系 − 主任助理 ............................................................................................................................................. 學歷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歷史,在讀博士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城市規劃與設計,碩士 經歷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學院城鄉規劃系,講師

034


李昊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學院 − 副院長 全國高等學校建築學專業教育評估委員會 − 委員 中國建築學會城市設計分會 − 理事 ............................................................................................................................................. 經歷 1996 年 07 月 畢業於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專業,留校任教 2002 年 07 月 獲得建築設計及其理論專業建築學碩士學位 2006 年 10 月 聘任副教授 2007 年 1 月 -12 月 赴意大利羅馬大學研修城市設計 2011 年 10 月 起任建築學院副院長,負責學科建設和研究生教學 2012 年 1 月 獲得建築設計及其理論專業工學博士學位 2013 年 10 月 聘任教授

丁沃沃 南京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 − 院長、教授 ............................................................................................................................................. 學歷 博士 ETH-Zürich 經歷 2010 年至今 南京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 院長 2006 年 - 2010 年 南京大學建築學院 院長 2000 年 -2006 年 南京大學建築研究所 副所長 1998 年 -2000 年 東南大學建築系 教授

周凌 南京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建築系 − 副系主任、教授 ............................................................................................................................................. 學歷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博士 經歷 1993 年 9 月 - 2001 年 5 月 雲南工業大學建築系 教師 2001 年 5 月至今 南京大學建築城規學院

035


JURORS

孫世界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 − 副院長 ............................................................................................................................................. 學歷 1994 年 畢業於天津大學建築系,獲學士學位 1997 年 畢業於東南大學建築學院,獲城市規劃碩士學位 2002 年 畢業於東南大學建築學院,獲城市規劃博士學位 經歷 2002 年至今 歷任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系講師、副教授 2006 年 - 2007 年 作為訪問學者在瑞士 ETH 交流訪問 10 個月

韓衍軍 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建築系 − 系主任 ............................................................................................................................................. 學歷 碩士 經歷 哈爾濱工業大學 1989 年畢業,留校至今

龍灝 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建築系 − 教授、博士生導師、副系主任 重慶大學醫療與住居建築研究所 − 所長 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師分會建築策劃專業委員會 − 副主任委員 中國醫院協會醫療建築專委會 − 委員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居住區規劃學術委員會等職 ............................................................................................................................................. 學歷 1999 年 9 月 -2009 年 6 月 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建築設計及其理論專業工學博士 1990 年 9 月 -1993 年 6 月 重慶建築工程學院建築系建築設計及其理論專業工學碩士 1986 年 9 月 -1990 年 6 月 重慶建築工程學院建築系建築學專業工學學士 經歷 2011 年 9 月 - 今 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2001 年 12 月 -2001 年 8 月 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1998 年 5 月 -2001 年 11 月 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講師 (2000 年 5 月前為重慶建築大學 ) 1993 年 7 月 -1998 年 4 月 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建築設計院建築師、設計二所所長

036


王敏 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 − 講師 ............................................................................................................................................. 學歷 1997 年 9 月 -2000 年 12 月 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城市規劃專業工學碩士 1988 年 9 月 -1992 年 6 月 重慶建築工程學院建築系城市規劃專業工學學士 經歷 1998 年 9 月 - 今 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講師 1992 年 7 月 -1998 年 7 月 重慶建築大學建築城規學院助教

魏春雨 湖南大學建築學院 − 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 學歷 1985 年獲得湖南大學建築學專業學士學位 1988 年獲得湖南大學建築設計及其理論碩士學位 2012 年獲得東南大學建築設計及其理論專業工學博士學位 經歷 1988 年任湖南大學建築系講師 2002 年任湖南大學建築系系主任 2005 年至今任湖南大學建築學院院長

袁朝暉 湖南大學建築學院建築系 − 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湖南大學建築學院 − 副院長 ............................................................................................................................................. 學歷 1988 年 09 月 -1992 年 07 月 湖南大學建築系建築學專業本科學習 1998 年 09 月 -2001 年 07 月 湖南大學建築系建築設計及其理論碩士學習 2005 年 09 月 -2006 年 05 月 IEP 中美英語培訓部英語學習 2007 年 03 月 -2007 年 12 月 北京語言大學出國留學人員培訓部德語學習 2010 年 03 月 -2011 年 03 月 德國 KIT 訪問學者 2011 年 09 月 - 今 湖南大學建築學院博士研究生學習 經歷 1992 年 5 月 -1994 年 1 月 湖南大學設計研究院珠海分院組建及設計工作

037


JURORS

1994 年 1 月 -1997 年 5 月 湖南大學建築系建築設計教研室助教 1997 年 5 月 -2003 年 5 月 湖南大學建築系建築設計教研室講師、教研室主任 2003 年 5 月 -2014 年 5 月 湖南大學建築學院建築系副教授、 院長助理兼系主任 2014 年 5 月 - 今 湖南大學建築學院建築系副教授、副院長

陳翬 湖南大學建築學院建築系 − 碩士生導師 湖南大學建築學院國際合作與學術交流辦主任 ............................................................................................................................................. 學歷 1993 年獲得湖南大學建築學專業學士學位 2003 年獲得湖南大學建築設計及其理論碩士學位 2012 年獲得捷克技術大學(Czech Technical University in Prague)建築設計及其理論專業哲學博士學位 經歷 1993 年 -2006 年 湖南大學建築系助教、講師、副教授 2006 年 -2008 年 公派捷克技術大學訪問學者 2012 年 - 今 任湖南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

鐘力力 湖南大學建築學院建築系 − 講師 ............................................................................................................................................. 學歷 1999 年獲得華僑大學建築學專業學士學位 2003 年獲得湖南大學建築設計及其理論碩士學位 2011 年湖南大學建築設計及其理論專業博士在讀 經歷 2003 年任湖南大學建築系講師

陳煊 湖南大學建築學院城鄉規劃系 − 主任助理 ............................................................................................................................................. 學歷 2004 年獲得湖南大學城市規劃專業,工學學士學位

038


2006 年獲得華中科技大學工學城市規劃與設計專業,工學碩士 華中科技大學與英國卡迪夫大學城市規劃與設計專業聯合培養博士,工學博士 經歷 2009 年任湖南大學建築學院城鄉規劃系講師 2010 年任湖南大學建築學院城鄉規劃系助理教授

鄒敏 湖南大學建築學院建築系 − 講師 ............................................................................................................................................. 學歷 2001 年獲得湖南大學建築學專業學士學位 2004 年獲得湖南大學建築設計及其理論碩士學位 湖南大學設計藝術學博士在讀 經歷 2004 年任湖南大學建築學院建築系講師至今

孫一民 教育部長江學者 − 特聘教授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 − 常務副院長 華南理工大學亞熱帶建築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 常務副主任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講師 − 副教授、教授、博導 華南理工大學 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城市系統與環境聯合研究中心”中方董事主席 ............................................................................................................................................. 社會兼職 2015 年 - 今 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 2015 年 - 今 中國建築學會城市設計分會副理事長 2012 年 - 今 中國建築學會常務理事 2012 年 - 今 中國建築學會建築教育評估分會常務理事 2013 年 - 今 全國高等學校建築學學科專業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1996 年 - 今 中國建築學會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體育建築分會理事 2009 年 - 今 國際體育與休閒設施學會(IAKS)會員 2012 年 - 今 中國美術家協會、建築藝術委員會委員 2013 年 - 今 中國風景園林學會 理事 2013 年 - 今 廣東省園林學會副理事長 2012 年 - 今 中山市、韶關市人民政府顧問 2013 年 - 今 肇慶市、雲浮市城市規劃委員會委員 2013 年 - 今 廣州市人民政府諮詢專家組成員 2013 年 - 今 廣州市城市規劃協會副理事長

039


JURORS

學歷 1981 年 9 月 -1985 年 7 月 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學士 1985 年 9 月 -1988 年 7 月 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碩士 1988 年 9 月 -1991 年 12 月 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博士 經歷 1995 年 8 月 -1997 年 9 月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建築學 / 城市設計 訪問學者 (SPURS FELLOW) 1997 年 8 月 -1997 年 9 月 美國 SASAKI 景觀規劃與城市設計公司 城市設計師 2014 年 9 月 -2014 年 10 月 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建築學院 高級訪問學者

蘇平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 − 副教授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 一級註冊建築師 註冊城市規劃師 華南理工大學亞熱帶建築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數字媒體子實驗室主任 ............................................................................................................................................. 學歷 博士 經歷 1999 年 6 月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建築學學士 2002 年 6 月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建築學碩士 2002 年 6 月 - 今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教師 2015 年 6 月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工學博士(城市設計方向)

王慧 廈門大學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 − 教授 廈門大學海峽兩岸城市規劃研究所副所長 ............................................................................................................................................. 學歷 德國科隆大學 博士 經歷 1989 年 -2009 年 西北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 2009 年 - 今 廈門大學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教授

040


王量量 廈門大學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規劃系 − 助理教授 ............................................................................................................................................. 學歷 1997 年 -2002 年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學院建築學學士 2002 年 -2005 年 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建築學碩士 2009 年 -2014 年 新加坡國立大學環境與設計學院博士 經歷 2005 年 -2008 年 廈門大學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建築系助理教授 2009 年 -2014 年 新加坡國立大學環境與設計學院博士候選人 2014 年 - 今 廈門大學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規劃系助理教授

謝火木 廈門大學現代教育技術與實踐訓練中心 − 主任 廈門大學教務處副處長 ............................................................................................................................................. 學歷 碩士 經歷 國立金門大學建築學系助理教授 世界遺產瓜地馬拉「安地瓜古城文化遺產維護工程紀錄執行計畫」駐地協同主持人

韓潔 廈門大學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 − 助理教授 ............................................................................................................................................. 學歷 博士

黃宇霞 廈門大學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黨委副書記 − 副院長 ............................................................................................................................................. 學歷 碩士

041


JURORS

徐昌志 中原大學建築系 − 專任助理教授 ............................................................................................................................................. 學歷 淡江大學土木所建築組博士 臺南藝術學院建築藝術所碩士 中原大學建築系學士 經歷 大涵學乙設計工程有限公司 莊學能建築師事務所 專案建築師 礎石設計工程有限公司 專案經理 淡江大學建築系兼任講師 木喬音像整合製作有限公司製片

陳宇進 中原大學建築系 − 助理教授 ............................................................................................................................................. 學歷 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建築暨都市設計碩士 經歷 中原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台灣餘弦建築師事務所協同建築師 張哲夫建築師事務所專案建築師 台灣餘弦建築師事務所協同建築師

邱世仁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 − 副教授 ............................................................................................................................................. 學歷 英國愛丁堡大學建築博士 經歷 中華科技大學建築系專任副教授 中華大學營建工程系專任副教授

042


溫國忠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 − 副教授 ............................................................................................................................................. 學歷 臺灣大學土木所博士 經歷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與與都市設計學系副教授 中國文化大學數位地球中心代主任

閻克勤 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 − 副教授兼系主任 ............................................................................................................................................. 學歷 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 經歷 新竹市環境影響評估委員會審查委員 銘傳大學都市規劃與防災學系兼任副教授

吳秉聲 成功大學建築學系 − 副教授 ............................................................................................................................................. 學歷 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建築博士 經歷 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助理教授 金門大學建築學系助理教授 世界遺產瓜地馬拉「安地瓜古城文化遺產維護工程紀錄執行計畫」駐地協同主持人

043


JURORS

薛丞倫 成功大學建築學系 − 助理教授 ............................................................................................................................................. 學歷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碩士 經歷 2006 年 -2015 年 成大建築系 2000 年 -2006 年 美國 Dewitt Tishman Architects 建築師事務所

趙子元 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 − 助理教授 ............................................................................................................................................. 學歷 英國諾丁漢大學營建環境學院 都市計畫博士 經歷 英國西英格蘭大學建築與規劃學系訪問學者 (Visiting Scholar)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土壤及地下水汙染整治基金管理會委員 高雄市都市設計與土地使用開發許可審議委員 嘉義縣都市計畫委員 台南市都市計畫委員 嘉義市高齡友善城市推動委員 英國諾丁漢大學研究訪問員 (surveyor) 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助理工程員 私立高雄義守大學 講師

邱浩修 東海大學創意設計暨藝術學院建築系 − 系主任、副教授 ............................................................................................................................................. 學歷 哈佛大學設計學院設計博士 經歷 東海建築系專任副教授 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哈佛大學設計學院設計資訊中心專案設計師 腦像素公司創意長

044


劉克峰 東海大學創意設計暨藝術學院建築系 − 專任助理教授 ............................................................................................................................................. 學歷 東海大學建築博士 經歷 葉嘉建築師事務所 主持建築師 逢甲大學建築系 兼任助理教授 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 兼任助理教授東海大學建築系 專任助理教授 朝陽大學建築系 專任助理教授 實踐大學室內空間設計學系 專任講師 逢甲大學建築系 專任講師 2008「夜城」(Dark City) 第 11 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策展人 ( 協同郭肇立教授 ) 2012 「地理啟蒙」第 13 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 策展人

陳書毅 金門大學建築學系 − 助理教授 ............................................................................................................................................. 學歷 成功大學建築學歷史與保存組博士班肄業 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設計組碩士 淡江大學建築學系學士 經歷 2015 年榮獲「老屋欣力典範賞」 2014 年榮獲「第二屆 ADA 新銳建築獎」 金門大學建築學系專任講師 金門技術學院閩南文化研究中心專案執行 中冶建築師事務所 景觀建築設計師

045


JURORS

魏光莒 南華大學建築與景觀學系 − 專任副教授 ............................................................................................................................................. 學歷 美國密西根大學哲學博士 經歷 2013 年“中國錦州世界園林博覽會”台灣館主題景觀設計團隊總監 2012 年 -2013 年 南華大學建築與景觀學系系主任 2008 年 -2011 年 中國廈門大學客座教授國科會甲種研究獎勵 朝陽大學建築暨都市設計研究所副教授 美國密西根大學建築暨都市設計學院大學部助教及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鄭晃二 淡江大學建築系 − 專任副教授 社區營造學會常務理事 台灣健康城市聯盟常務理事 ASSOCIATE PROFESSOR, DEPT. OF ARCHITECTURE AT TAMKANG UNIVERSITY ............................................................................................................................................. 學歷 荷蘭臺夫特科技大學博士 經歷 2012 年 -2014 年 彰化縣政府衛生局高齡友善城市輔導顧問 2011 年 第三屆臺灣健康城市聯盟副理事長 2011 年 臺灣健康城市聯盟「第 3 屆傑出貢獻獎」 2008 年 -2012 年 淡江大學總務長 2003 年 -2005 年 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雙福發展處「友善城市陣線聯盟」顧問 2004 年 ~2011 年 新北市政府衛生局健康城市計畫輔導顧問 2004 年 ~2012 年 交通部台灣鐵路管理局景觀總顧問 2003 年 社區防疫聯盟資訊建構組副召集人 行政院公共工程採購評選委員會學者專家 文化部公共藝術諮議委員 1998 年 -2002 年 淡江大學建築系主任暨所長 Chairman, Dept. of Architecture at Tamkang University 銘傳大學媒體空間設計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Ming Chuan University 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Chung Yuan Christian University 經濟部商業司魅力小鎮諮詢委員 行政院文建會公共藝術諮議委員

046


高敬賢 逢甲大學建設學院建築系 − 助理教授 ............................................................................................................................................. 學歷 紐約哥倫比亞大學 建築學碩士學位 Master of Architecture Graduat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Planning and PreservationColumbia University 經歷 蘭桂坊地產集團,香港 Lan Kwai Fong Properties Group 項目經理 伍茲貝格亞洲有限公司 , 香港 Woods Bagot Asia Limited 資深協理,資深項目經理 霍克國際(亞洲太平洋)有限公司 , 香港 HOK International (Asia / Pacific) Limited 霍克規劃組, 香港管理總監 UAD Group ( 幕牆設計及工程顧問公司 ),紐約 布魯克林 項目經理

葉嘉 逢甲大學建設學院建築系 − 助理教授 ............................................................................................................................................. 學歷 紐約 Pratt Institute 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 經歷 葉嘉建築師事務所 主持建築師 逢甲大學建築系 兼任助理教授 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 兼任助理教授

江怡錚 朝陽科技大學景觀及都市設計系 − 助理教授 ............................................................................................................................................. 學歷 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 碩士 經歷 102 年 -104 年 彰化縣城鄉風貌景觀總顧問 施惟仁建築師事務所專案設計師 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專任研究生 成功大學建築驗究所博士班進修 大硯建築設計公司設計師 境群國際規劃設計顧問公司景觀設計師

047


JURORS

王聰榮 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 − 教授、系主任 ............................................................................................................................................. 學歷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 (UBC) 博士後研究 經歷 加拿大 Suzan Wang 建築師事務所設計師及電腦視覺動畫總監 美國 Morris E. Merriean 建築師事務所設計師 李顯榮建築師事務所設計師 台北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設計師

宋立垚 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 − 副教授 ............................................................................................................................................. 學歷 臺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博士 經歷 臺北科技大學圖書館館長 臺北科技大學總務長 臺北技術學院建築系主任

陳嘉萍 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系 − 專案助理教授 ............................................................................................................................................. 學歷 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 建築碩士 美國帕森設計學院 環境設計學士 經歷 臺北市孔廟歷史城區觀光改造計劃:工程研究員 林明娥建築師事務所:專案經理 Lewis & Gould Architects, New York

048


莊亦婷 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系 − 專案助理教授 ............................................................................................................................................. 學歷 紐西蘭奧克蘭大學建築系 榮譽學士 (Honor Bachelor of Architecture) 1995-1999 美國 哈佛大學 設計學院碩士 (Master of Design, GSD, USA) 2000-2001 美國 紐約州註冊建築師 (New York Registered Architect) 美國 紐約州 L.E.E.D 綠建築認證人員資格 經歷 美國紐約 Rafeal Vionly 建築師事務所 Architectural Designer 2001-2002 美國紐約 E.E.K 建築師事務所 Associate 2002-2007 台灣廖運修建築師事務所 設計總監 2007-2010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系 專案助理教授 ( 畢業設計召集人 )2008- 至今

李芝瑜 銘傳大學設計學院建築系暨建築研究所 − 專任助理教授、系所主任 銘傳大學創新中心組長 ............................................................................................................................................. 學歷 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博士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Master of Architecture 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 Bachelor of Architecture 經歷 Perkins Eastman, New York, USA Artech-INC, Taipei, Taiwan R.O.C. Eisenman Architects, New York, USA P.S. Chen and Partners/Architects/Planners, Taipei, Taiwan C.Y. Lee and Partners, Taipei, Taiwan

單世瑄 銘傳大學設計學院建築系暨建築研究所 − 專任助理教授 .............................................................................................................................................

學歷 交通大學建築碩士

049



FORUM PART1 / PART2 論壇文章收錄


FORUM 1

TAIPEI FUTURE VISION FROM THE PAST TO THE FUTURE PART1 都市新願景+產業新文創

主持人|臺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院長 − 彭光輝教授 主講人|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 − 林崇傑局長

彭光輝:首先歡迎林崇傑局長為我們指導。

機會跟世界直接溝通,而且整個跨入新的科技門檻也因此變得非 常低。讓我們在改變這個世界、參與這個世界以及獲得可能的訊

林崇傑:謝謝院長的介紹。大家好,很高興有這個機會,今天有

息,做了一個天翻地覆的改變。這樣的改變我用一個更實際的案

很多大陸來的朋友,第一次來台北的能不能舉一下手?不曉得你

例來跟大家說明。請問看過星艦迷航記這部電影的舉手一下,顯

們對台北的認識是怎麼樣 ? 其實我過去二十五年的工作時間都在

然在座很年輕,不曉得這部電影,因為它第一次播放是在 1960 年

空間部門,就跟各位一樣,我在都市發展局這個部門工作,長期

代,這部電影在後來近十年,也一直被翻拍,包含各種續集,但

推動都市設計、歷史保存、公共藝術、社區營造,商圈輔導。在

是比較關鍵的是,劇情在 1960 年代的時候,艦長對著機器說,我

工作二十五年之後我做了一個很大的決定,我從零開始,到另外

需要一杯熱咖啡,然後就可以透過空間分子的重組產生一杯熱咖

一個單位,就是現在所在的產業部門。這是一個不同的改變,我

啡,這個想像,也不過五、六十年前,認為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

認為這是一個接續,我想所有人的工作都會在他人生的脈絡裡面

事情,是電影,可是我們現在對電影的想像其實越來越真實。現

有一些轉換,趁這個機會,把我自己最近這幾年來發展的,也在

在 3D printer 已經成為一個我們所熟知的科技,而且正在發展 4D

這個城市跟許多朋友一起努力工作的成果跟大家分享。這些分享

printer,簡單來講,我們現在已經可以透過這樣的一個合成方式開

剛好回應了台北這五、六年來一個比較大的改變,這個改變是跳

始生產人工的身體器官,這說明了很多的想像看起來是電影、是

脫了上個世紀在工業 2.0、工業 3.0 那種機械性發展模式下的一套

小說的情節,可是很快的,它成為我們在世界所面對的一個新的

思維,我們開始跟台北很多的年輕世代一起努力,一起創造一種

狀態。我把過去這一百年的科技發展,做一個快速的簡單介紹。

新的想像。這個想像不是小說,有很多是在不同工作領域裡面去

從 1906 年無線電開始,跟著電視、電子業、半導體,這些都關乎

思考,面對這樣的一個思考,完全關乎於整個世界正在面對的一

了影響台灣重要的產業發展,可是更關鍵的是 1990 年代,www 在

個共同的市場。2007 年 Steve Jobs 第一次把手機拿出來的時候,

1993 年開始正式成為全球公開免費之後,整個世界做了一個天翻

他的智慧型手機 iphone,他大概從來沒想過,但我猜他心裡應該

地覆的改變。有一份雜誌叫數位時代,這一期剛好在介紹這 20 年

知道,整個世界從此改變。可能這個世界改變不是從手機開始,

的改變,www 在 20 年前正式上市,20 年後的今天我們看到這個

但是也的確經由這樣的手機,我想在座各位的身上都有手機,因

世界所做的改變,包含各種社群媒體、應用分享、物聯網到智慧

為智慧型手機讓我們面對新的科技及新的生活型態,讓我們更容

手機雲端的儲存、巨量數據、大數據等等,在這短短的二十年裡

易在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即使是你在台灣的阿里山上,一樣有

面,顛覆了過去所用的東西,尤其是我們的過去。我的專業是建

052


築,我們所用的工具在過去始終都還是傳統的手工業,因為最後

期從事都市設計、歷史保存,這些都是在想像,我們到底面對這

還是依靠腦和手,但現在電腦成為我們主要的輔助工具,面對新

樣的一個新時代,在面對過去的歷史脈絡,以及未來可能的發展,

的時代,包含工業 4.0,我們所處身的產業界,已經有非常大的改

作為一個建築人,作為一個都市人,我們到底可以做什麼。

變。各種新型態的運作模式,簡單舉例,airbnb 是一個現在號稱 全世界最大的旅館連鎖體系,可是它不是旅館,它事實上是你今

我在五年前開始,把我工作的方向做了改變,我開始把整個重點

天願意釋放出來,你就成為這個整個大團隊的一份子,全世界每

放在這四件事情上,第一個是怎麼去面對創意”creative”,去面

一秒鐘都有人上網登記住宿,它的產值營收大約有 250 億美元,

對新的可能性;第二個是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我們必須面對的年

運作模式跟原來我們所想像的旅館運作模式完全不一樣。這意思

輕世代,它們所要的其實是一個氛圍,那個氛圍是什麼呢?鼓勵

是說在這樣的新世紀、新科技影響之下,我們所面對的世界已經

創意,可以被滋生,可以被成長,更進一步的是其實是消費。昨

全然改觀,這裡面包含我們現在所談的公平貿易和有感設計等等,

天晚上在教育部前面一群年輕人剛剛解散,我個人覺得其實這就

都是重新告訴我們這個世界,過去所學習的所有工具,個人所用

是不同的世代不曉得如何對話的一個問題。現在真正的另外一個

的價值,已經面臨一個最大的改變,這也是我們必須重新去面對

問題是,我們如何在跨越不同世代、成長背景不一樣的情況之下,

這個世界一個很關鍵的事情。而另外一個很重要的是包含在座的

可以對話。另外一件事情是,怎麼重新連結所有的社會力量!這

很多年輕的朋友,過去這 20 年來所有新的產業和新的企業,都是

是我過去這五年來在面對的,因為在那樣的情況之下,我曾經推

30 歲以下的年輕人所創造的。美國的兩份雜誌都開始特別針對全

動了幾個制度,也想趁這個機會快速的跟大家報告一下。這裡面

世界各領域,去徵求這些 30 歲以下的企業家,他們在面對這個世

提出了六點制度,包含有三項,要用什麼方式去思考及面對這個

界所投影的各種改變。這個是在告訴我們,我們都是出生在網路

新的時代、新的族群、新的世代。我們另外提出了三個,我稱之

世界之前的年代,可是現在這 30 歲以下的年輕人,他們從出生開

為是一個平台,一個可以對話的平台,一個可以凝聚共識的一個

始,所面對的就是網路。馬雲其實曾經講過一句話,這個世界不

平台。過去這五年所做的這六件事情背後的一個想法跟概念,因

是因為你能做什麼,而是你該做什麼。這個要說明的是,最近這

為東方文化裡面大家至少了解針灸這件事情,針灸的概念跟西醫

十幾年、二十年,最關鍵的一個字眼其實就是「改變」。歐巴馬

的概念有很大的同,西醫其實發展的非常進步,可以換心臟,在

競選總統的時候其實也提出了這樣的一件事情,改變是目前整個

換的過程中只要有葉克膜,就可以把心臟整個換過去;你可以換

世界唯一我們所共同認識的,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我過去長

胃、可以換肝、身上所有的器官都可以換,關節不好就換人工關

053


FORUM 1

節,很容易的。可是我們在東方的醫學概念其實是認為身體的毛

我們都知道,從剛才一開始的分析,近百年的都市發展、工業科

病是因為我們氣血不順、脈絡有問題,針灸的基本概念也是在提

技的發展、未來的想像其實是超過我們可以預期的,我們要去想

倡,重新刺激身體,讓身體自我療癒的一種機能重新具備恢復。

像的是二十年後我們的下一代所要面對的是什麼。你會願意想現

在面對整個城市,面對我們所處的社會,我覺得是一個完全相同

在的交通問題、現在的土地問題和糧食問題,你會被這些既有的

的事,社會基本上是人組成的,我們都是一個有感情的有機體,

議題圍繞著、困擾著,然後又回到現在的問題去尋求解決的方式。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如何在這個城市裡面,投注必要的能量,讓

所以我們有一個實驗計畫稱為 Future Lab,放棄了現在所有的困

它帶動改變,最後我稱為都市針灸學。在這樣的過程中,怎麼在

境,直接跳到二十年、三十年後,我們所要的世界是什麼,那樣

這個城市裡面、在適當的時機、適當的空間注入一些能量,然後

的世界需要做些什麼樣的事情,不是解決現在的問題,而是想未

帶動它的改變。早上各位去參觀迪化街,事實上十年前如果各位

來,這個操作當然也跟公部門以及很多城市在思考未來領域的專

去看不是這樣子,五年前也不是這樣子,我們在這五年來在迪化

家學者持續聯絡、保持對話,不斷在做繼續往前思考的行動。另

街投入一些行動之後,開始帶動迪化街變成今天這個樣子,我們

外三個,我們必須跟廣大的市民朋友一起不斷溝通交流的對話機

稱為針灸學。就在這裡面,如何在適當時機選定空間地點,掌握

制,第一個我稱為”share vision”。其實這在很多國家,像是荷蘭、

對的活力進去之後,帶給大家改變,這個最主要的一個行動我們

德國都做過同樣的事情,我們透過工作坊,不斷地交換大家的意

稱為 URS 都市再生前進基地,過去這五年來我們在台北市快速

見,聽取大家的看法。舉個例子,在萬華,台北一個非常老舊的

的跟民間合作,或者跟其他部門合作借到了土地、或是用合作的

地區,不是很被政府注重,所以我們第一次在那邊開工作坊的時

方式拿到土地,拿到建築物,然後找到適合的團隊進來,又帶動

候,他們認為,要在社區裡做大牌坊告訴大家這裡是什麼地方,

周邊改變。每一個 URS 就跟我們針灸一樣,當我們什麼地方有

當然所有專業者都知道這件事情是不對的,可是當你直接跟他講

問題的時候,我們在那邊扎入對的穴位,而且有時候各位知道,

不對的時候,他會認為你不關心他們,沒有照他們的想法去做。

當你左肩膀酸的時候,你要處理的可能是在右手,這個其實是很

所以我們花了很長的時間,透過大量的對話,用很多模式,甚至

有趣的一件事情。可是怎麼在對的位置對的時間,去找尋對的團

實際操作的方式,到後來,很有趣的是,原來他們要求要做的那

隊進去,然後用一種有意思的方式去帶動改變,被改變的地方包

些事情,到最後跟他們提出要做的事情並不相同了!有一個很有

含像迪化街,我們扎入的四個點,還在持續有後面的可能性。我

趣的案例,他們說要在當地的老樹下,做樹下的空間整理,要有

們在陽明山、在舊市區、還有在萬華,甚至有些地區開始帶動民

一個樹下的說書館,我們可以看到從前面一開始要求大牌坊建設,

間的力量開始跟著起來,所以 URS 成為我們最前面一個動作,

到最後提出的說書館這個巨大的改變!這都來自於透過很多的專

這個動作其實在過去五年工作中,被國際間很多城市看到,所以

業溝通,很多地方居民的參與。大概整個大同、萬華兩個老社區,

聯合國的 UIA 國際建築師協會前兩年在南非會議裡面也把我們這

動員了整個地方理事長超過八十幾位,每一個學校的校長、每一

個當成主題,讓我們去報告;另外我們在歐洲歐盟,以及在越南

個理事長、每一個地方代表的領袖人物全部被拜會並邀請過來一

的 INTA 年會也都請我們去做說明,這都是說明其實這樣的做法

起參與,各個 NGO 全部進來在這樣反覆的溝通討論。那時候我

有它的效果,也帶動一些可能的改變,更下一個可能性是,URS

的長官一直無法理解我花了三年時間怎麼沒有一張漂亮的圖出來,

是一個我們在適當的地點和時機,導入新的能量之後,去面對現

怎麼沒有一個很具體的建設藍圖出來,我跟他說明的是,如果還

在的狀況和問題。但我們必須始終去思考,下一種可能是什麼?

是用過去那樣的思維,因為大家都很會畫圖,都是建築專業背景,

下一種可能是在城市裡面有些邊緣的議題,邊緣的議題不容易去

我們關在房間,快速一個晚上熬夜,也能做出一張很漂亮的圖,

處理,也很難在我們既有體制裡面,我相信在每個城市,在我們

可是那個東西是沒有答案的,那個東西是不是可以解決當地居民

既有的都市文化裡面,有些議題你沒辦法把它光明正大的拿來討

的需要,事實上不見得是好的。有時候居民講他店前面需要有一

論,它可能是違法的,可是它是現實存在的, 我們有一個計畫稱

個籃球場,可能只是因為小朋友在他店門口打籃球容易打破玻璃,

為 Regeneration Plan,連續辦了三年,每一年有一些主題,包括我

所以他要的也許只是我們去溝通,讓學校的籃球場開放讓小朋友

們去面對違章建築、面對後巷、面對在城市裡面種菜等議題。在

可以去打球。這說明很多事情我們太直接的讓業主給個答案,然

城市裡種菜現在看起來在台北已經變成全力推動的一件事情,可

後直接去做設計,我們有時候必須要思考,建築不見得是在這個

是在三年前,政府的某些單位認為它是違法的,你不可以在公有

地球上繼續用既有的資源重新再創造新的硬體設施,作為建築人

土地種菜,因為種菜有價值、有營收,所以我們透過這種方式去

必須回到最根本去思考。

帶動這個城市價值的一些改變,的確也造成了改變。第三件事情 是我們怎麼看,包含處理邊緣議題,都是現在還在面對的,可是

054

我記得我從大學開始,作為一個建築人,我第一天所感受的,從


伊斯康那邊所得到的概念是什麼?我怎麼從我所學的生涯過程中,

色成長,怎麼讓這個城市在面對持續發展的過程中,可以有這樣

可以帶給人們幸福,帶給所有周遭的朋友快樂。我覺得建築應該

的一個想像。所以我們把它畫成一個藍圖,包含面對社會的解答,

要從這樣的角度去看,所以同樣在面對社區的時候,我們希望透

城市的連結跟綠色的成長。剛才跟各位報告這整個行動就是把整

過這種方式去找到一種真正居民所要的事情。也在那樣的結構之

個串接在一起,最後所需要支持的其實是一個新的成長模式,也

下,我們開啟「open green」 的計畫,我們開始跟很多的社區合

是新的創意經濟。

作,讓他們自己進來利用社區很多空間,有些是公有的,有些是 私有的,讓居民一起參與,做各種綠化和美化,現在聽起來種菜

在這樣的過程之中,尤其這幾年的工作經驗裡面,讓我覺得我必

都是很普遍的事情,可是在五年前做這件事,中央的國產署正式

須離開空間部門,必須進到經濟部門,進到產業部門,才能更進

給我一個公文說我違法!其實這是一個社會體系的改變,我們用

一步找到跟我長期合作的夥伴們,包含年輕的世代,包含各個社

很多的方式帶動這件事情制度的調整。第三個是我們有一個計畫

會階層,他們所要的很多工具並不在空間部門,我們必須到經濟

叫 space share,其實我一直希望我們有機會把這個計畫推廣到全世

部門,才能更進一步讓我想實現的這些想法做到一些改變。因此,

界,所以我們預留一個 space share Taipei,也許未來會有一個 space

這也就是我為什麼從今年自己來到產業發展局,到這裡之後我們

share Shanghai、space share Hong Kong、space share London…。 這

重新去界定要做的工作,我們現在所有面對的問題,包含在台北

城市有很多空間閒置,可是所有權人不放心把它交出來,但這個

這幾年來所發生的現象,包含從洪仲丘開始一路過來的這些事

城市也有很多需要空間的人,那麼有沒有機會讓政府當成一個平

件、包含世界,各位看到佔據華爾街的事件、包含從中東開始的

台,扮演這種媒合的角色?所以我們做了這件事情,我們去說服

茉莉花革命、包含在香港也是一樣,這是一個世代的問題,我們

那些空間閒置的所有權人,可是他不放心把空間交給其他人,只

怎麼讓年輕人的世代,尤其是我剛剛跟各位講,1990 之後出生的

有相信我們,我們替他承擔所有責任,他交給我們,我們去媒合

世代,這是一群完全生長在網路世界的年輕朋友,思維模式其實

需要的人進來,在這裡面我們讓那個空間再一次可以被使用,而

跟我們心裡想像的完全不一樣,怎麼去面對這個不同的世代,給

不是去新增新的建築。這些事情、想法都是我們用一種比較不一

予必要的協助,這是我要面對的。那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很清

樣的做法,去面對這個城市,我們到底提供什麼樣的空間和規劃,

楚知道他們在不斷的追求是一種探索,不斷的去尋求新的機會,

這些事情必須做記錄,因為只有記錄才會更進一步影響更多人。

我們有一個神父稱為海賊王世代,這些新的世代他們在面對新的

所以我們在這個過程中重新訓練一整批的年輕朋友,自己從來沒

需要的時候,其實是完全不一樣的思考。在這裡面其實需要的是

有用過攝影機,包括老先生、街友,自己拿錄影機,自己來拍他

一個平台,需要的是一個網絡,我們怎麼在這邊重新把它架構起

們地方在做的事情,然後我們會教他們怎麼做剪接,上完一整個

來,事實上我們也花了一段時間把台北各種的平台、各種的投資

課做完記錄之後,在當地播放,過幾年之後再回來看,這些影片

者、各種工作的朋友,把他們的關係重新做整理,了解到底我們

播完後,到底產生什麼樣的結果,什麼樣的改變。簡單講就是過

現在的狀況是什麼,在那樣的情況下,我們知道我們要做的事情

去這幾年來我們透過這另一種方式在重新面對一件事情,就是整

是幾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在這樣的過程中,就是一個共創的世

個世界,關於去年我們在那邊所做的事情是,包含面對高齡的關

代,我們怎麼樣能有這種空間去組織這種共創的關係。第二個在

懷,面對都市的農耕,面對地方的微詞,面對非城市的住宅,街

這樣的過程之中,其實很關鍵是在網路的關係,是一個稱為共享

友等等問題,因為我們認為地區的整個發展必須重新環繞著這些

經濟的網路關係,我們怎麼讓這種共享經濟可以在這邊被產生,

所有的議題,過去我們在這裡面有很多不同形式的使用,包含利

當然再一次的強調在這裡面需要一種對話,需要一種不同族群,

用道路空間、一些小的廣場、尋找社區的答案等來幫忙大家修復,

不同這個社群之間的對話,所要面對的世代其實最關鍵的是怎麼

或者如影片記錄中顯示的,我們跟很多不同的群體互動,像是大

讓年輕的世代願意在這邊紮根,爭取有新的機會,同樣的在這段

家所熟知的街友導覽其實是跟我們合作的。我們在南機場也曾經

過程中,所有機會必須非常自由的、非常開放的接觸,同樣是讓

協助建立食物銀行,或是台北捷運每天有很多旅客遺忘的衣服、

他們有各種關係,他可以得到預期的支持跟資源。其實現在講我

雨傘等東西沒有被領回,透過與台北捷運公司合作將這個過期未

稱為這是一個軟都市主義,但是基本上就是跟竹子一樣,那一棵

領回的物品重新收集起來,媒合變成提供給南機場社區比較弱勢

大樹它可以長得很強壯很茂盛,經得起颱風,可是當這個颱風更

的朋友,滿足他們的需要,這是一些做法。不管是媒合,不管是

大呢?從時速 160 公里變成時速 250 公里的時候怎麼辦?更強大

這個創業家,開始也有很多的合作,簡單來講在這裡面我們處理

的風力怎麼辦?它還是會斷掉的,可是你看竹子,竹子完全不一

三個議題,一個是怎麼讓城市之間開始有一個鏈結的關係,然後

樣,它是一個全體的,每一根大風來的時候他會稍微稍微讓一下,

我們真實的去面對這個社會的解答。同樣的是持續去面對整個綠

它在一起產生的力量是非常龐大的,這個跟我們年輕的世代其實

055


FORUM 1

滿相近的,彼此互相奧援,彼此互相的合作,也許彼此從來不認

服務,面對有感的設計、公平的貿易,是我們更進一步要來做的。

識,可是這過程中,怎麼給一種預料的彈性,讓他可以得到這樣

舉例”gogoro”摩托車不是一個普通的摩托車,我們協助他,我不

的支撐,而且把這個權利分散出去給所有的這些世代,這是我覺

稱為它是一個摩托車,我把它當成新時代的、我們城市裡面一個

得在新的經濟模式裡面必須要面對的。所以簡單講,我們希望提

感測的機制,它用手機控制,它的動力不是用油,它是一個用手

供給這個城市,是一個開放友善,支持各種無限想像的城市,在

可以提的儲電裝置,它的充電站就變成是一個 sensor 的機器,這

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必須要做的作為很簡單,第一個是工具改變,

個都是我們在永續、面對綠能的共享經濟、友善環境可以持續面

就好像跟各位做說明,我們的工具有包含科技,有媒體、通信,

對的。

我們稱為電梯,它的基本上在改變,但是更關鍵的其實是我們的 手機,因為手機帶動我們一種新的行動思維,你今天在聽我講的

我最後回到面對年輕人、面對新的世代,尤其是在整個最新政策

時候,你在下面已經開始在滑手機,你可以同時就開始產生一個

十五年開始,啟動產生這樣的改變,矽谷曾經做了研究,所有這

新的模式,然後可以直接上網取得再細一點的支持,如果你的想

些能帶動創業家的環境裡面有一些關鍵的因素,這個關鍵的因素

法夠快的話,所以這其實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它怎麼改變我

我們把它分左邊和右邊,右邊都是屬於創業家的特質,左邊基本

們?跟年齡沒有關係,跟距離沒有關係,在這個時候其實是四個

上完全是城市所要做的事情,就是我剛才講的,那個氛圍,那個

最關鍵的議題主宰著我們未來城市的模式,包含了行動、社群、

機會,那個連結怎麼在這邊把它做起來,這是我們必須要去面對

雲端、大數據,這四件事情根本的顛覆我們過去這百年來所思考

的,所以我們有一些基本的策略,包含怎麼讓人才留下來,讓人

的城市模式,那也會影響了我們對於城市規劃的系統,當然包含

才在這邊發展得到新的可能,這是我們在整個政策上來推動的,

我們企業主自我跟經濟的運用。所以很多在這個領域的專家學者

我 們 其 實 已 經 在 做 了。 尤 其 這 半 年 來 我 們 成 立 單 一 的 窗 口, 成

都是這樣認為,整個未來的社會其實是一個分散的、開放的、協

立很多的連結,結合民間幫忙我們成立一百個天使的天使俱樂

同的、共創的社會,所以很多事情我們必須從這個角度去思考,

部 -angel club ,利用這些實際奧援到需要的創業者。同樣的我們

那也使得在這樣的過程中,我所處理的新經濟裡面,整套體系都

也架構單一網站,把城市裡面各種平台重新串接,讓彼此可以合

必須重新改變,這個改變我甚至知道它這種是天翻地覆的改變,

作,我們願意把整個在城市裡面各種資源,從中央到地方到民間,

必須把過去百年來的一些既有的制式的看法,簡單講就不需要做

大家都能在這裡面扮演一種合作的關係。我們都知道企業是一個

的那麼辛苦,我們不能講革命,但是的確已經到了革命的時機,

不斷的成長過程,沒有一個單位或一個平台可以從頭到尾幫到忙,

我們必須要面對這樣一個真實的事情,最重要核心的價值事實上

那麼這裡面我們需要結合從中央到地方,從政府到民間充分的合

來自永續適應力跟共享,我們所有在面對城市、經濟的發展能開

作,扮演接力的角色。所以簡單講,我們把我們可以做的事情,

放的模式。所以我自己現在面對在產業部門推動的時候,我把工

包含教育培訓、跟民間合作,包含北科大是我們合作的對象,也

作重新做一個調整,成為四個面向,第一個是創新創業,創新創

得到了校長的支持,學校裡面十二個研究室同意跟我們合作,變

業所要面對的其實是面對我們整個世代,我是稱為世代的正義,

成是一個 open lab。

怎麼讓新的年輕人有新的機會有新的可能,他可以在這裡面得到 他的發展。第二個是共識,我們怎麼去面對我們所生活的土地,

民間的創業家,可以來申請使用,讓他在創業過程中所需要的各

讓我們的食物跟農業在這個都市裡面重新得到一種新的連結的機

種實驗可以得到學校資源的支持。換句話就是我們把所有的社會

會。第三個是生活產業,怎麼讓我們所有的產業在這裡面得到一

資源重新結合在一起,變成是一個完整的協作體系,我們有一個

種有意義的發展。最後回到面對永續管制是我們要處理的。所以

新的辦公室稱為 CET,用 CET 來結合所有的可能性,去創造各種

這四個議題之下,我們大概都有一些基本的工作方向,包含在創

的新的機會。最後一個,就是我們其實想做的事情是像種一個大

新創意裡面對核心企業和社會協力這個科技,我們在這禮拜剛剛

的蘿蔔,讓他真正深根茁壯,而且是在這個城市,讓全世界所有

宣布了社會企業的新政策,也開始輔導社會企業的推;微型企業

的創意者,所有的創意家願意生活在這裡,工作在這裡,當然更

更是關注在年輕的朋友,怎麼去協助他們得到新的創業機會;綠

重要的它也需要空間部門的協助,所以待會我相信我們都發局的

色科技是我們另外一個認為人類的下一步,我們開始跟很多國際

林局長更進一步的把城市未來的想像,未來的做法很具體跟大家

部門接洽探尋。第二個領域是使用共識。第三個是我們現在還沒

講。那我在這邊快速的將自己在產發部門怎麼思考,以及怎麼面

有做的,我們要做到的所謂在地,就是讓我們的食材都從產地到

對我們所需要的一個未來做一個簡單的勾勒,我的報告到此,謝

消費地到消費人的口中,是一個非常清楚的生產鏈、食物鏈,你

謝。

可以知道我們的東西在哪裡,當然在生活產業裡面,面對高張的

056


057


FORUM 1

TAIPEI FUTURE VISION FROM THE PAST TO THE FUTURE PART2 都市新願景+產業新文創

主持人|臺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院長 − 彭光輝教授 主講人|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 林洲民局長

彭光輝:很榮幸邀請到臺北市都市發展局林洲民局長來為我們演講,

公共工程經驗。我心裡覺得,這個想法很有趣,我的確是在台灣工

林洲民局長,在進入公部門之前他主要是國際非常知名的一位建築

作十七年的過程當中,有超過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業務是公共工程,

師,回台灣之後自己也創了建築師事務所,同時也在國立成功大學

因為我自己常常跟我自己說,愛台灣就是要做公共工程,因為它很

擔任兼任的客座教授,在學校裡面擔任建築設計的課程,那這一次

難做。後來我看到一個很值得觀察的角度,就是公共工程通常要源

呢,台北市的新政府將他網羅,都市發展局的局長,顯然也很有創

自於有預算、有實際的土地,然後再去找設計規劃的單位。我要談

意,我們接下來就歡迎我們林局長來為我們演講。

的第一個迷思是我往往看到這些公共工程的招標文件裡面,並不了 解所有的事情;第二個迷思是公共工程的資金哪裡來,來自於你跟

林洲民:在架設設備的時候,我們先聊一下,我加入市府整整七個

我,大家繳稅的一個資金的來源,那是公共工程,可是誰在管理執

半月,這的確是我的專業生涯裡面一個預期的布局,去年的選舉是

行公共工程的人?是公務人員。公務人員在執行的時候,他由於資

11 月 29 號,跟各位講一個小故事,我比較少跟大家講,11 月 29 號

源不是來自於自己本身,那你就想什麼叫私人工程,私人工程就是

的早上,我八點鐘起來就去投票,我碰到了林崇傑局長,因為我們

私人資本、私有土地,某種狀況來講,他比誰都關心自己的資本跟

兩個人住附近,然後打聲招呼以後我就上飛機了,因為那時候我本

自己的土地,所以他跟建築師所產生的共同成就,是雙方真的互相

來就排了一個行程到美國,我當時去美國的原因,我跟各位說明一

監督對方。我的確看到一個迷思就是公共工程由於監督建築師的人,

下,我台灣長大台灣念完書,出國念書做事,整整在美國紐約待了

他用一種公務的角度,所以得到的結果不盡理想。我今天講的是非

十二年。我是 1983 年去,後來也在紐約成立了自己的事務所,雖然

常直接的溝通,譬如說公共工程告訴你,我現在有 100 塊錢,我要

回到台灣之後主要的時間都在台灣,但是還是跟美國保持著相當密

蓋十層樓的建築物,可是有一個迷思就是,為了事情不要那麼的辛

集的聯繫。我去年 11 月 29 號那天的行程,其實是要啓動一個超過

苦,事情可能會做的比較少,公共工程有時候他在意的是你有沒有

百分之五十以上的時間要在紐約,展開紐約跟台北的平行的一個事

準時做完,不見得在意品質。我覺得徵詢我的人講了這些道理,我

務所的運作,原因是我想要看世界,真正的在紐約跟台北,把世界

覺得我應該試試看,因為我這輩子有一個信念就是我非常佩服把事

帶回台北。我下飛機後,電話響起,後來就問說為什麼會徵詢我是

情做好的公務員。我父母親是公務員,但是我覺得公務員要把事情

否願意加入市府,我的意思就是說,我很厲害我知道,但你怎麼知

做好,他的挑戰是很大的,我的鄰居林崇傑局長,我覺得他是個很

道我很厲害,然後我滿喜歡聽到的答案,是說我有足夠的公共工程

優秀的公務員,那我就試試看說我可不可以做到,那接下來這七個

經驗,就是站在一個建築人的角度來看都市發展,而且我有足夠的

半月的工作,它是誰做的?它是八萬人一起做出來的。市府是八萬

058


人的團隊,那這八萬人的平行溝通是我認為在過去七個半月是很了

特別的,清朝到今天,它是少有還存在的一個古蹟,但是它有太長

不起的,就是台北市有三位副市長,鄧副市長處裡的是經營,周副

的時間,其實是三十年前因為交通的規劃,你可以看到的是高架路

市長處理的是城市宣傳,林欽榮副市長是經建小組的召集人,那這

繞著它,那高架路繞著它的時候,它在旁邊也是一個三十年聞風未

裡面有土務、捷運、財政、產業發展,這裡面的局處,當然還有財

動,它有古蹟,它的容積還沒有解決,它要用怎麼樣的方式來做發

政,那地政,地政跟土地有關,只有這樣子平行才能夠共同來討論。

展,可是並沒有完整。所以呢,你可以看到我們先想願景的時候,

其實台北市是一個持續的、永續的發展,每一個常務政務的公務員

我們會想說你在這裡看到河,但是城市的界線不在河,城市的界線

他有任期,台北市沒有任期,那麼每件事情,我住在這個城市超過

在於河跟街道,這個是什麼街道?像是中山南路跟中山北路,什麼

四十年,這是我第一次很榮幸很高興的,真的是用一種平行的角度,

是中山北路?中山北路是日據時代心中有東京,有了中山北路,它

政治經濟的角度來看這個城市,但是我自己的專業是跟空間有關,

其實它面對的是東京的神社。剛提到的北門那一條軸線拉過去對到

這是第一次我有機會跟所有的同事共同來推動都市新願景。這裡面

了北京,然後可以看到,在過去的二十年台北的軸線開始,就是不

很多朋友對於台北並不熟悉,那我可以告訴各位,台北改進的空間

再是東京或北京,其實是整個台灣,所以你可以看到西區門戶、東

太多了,並不是大家不努力工作,是體制的關係。我先講一個重點,

區門戶,了解台北的人就知道,突然大家看到那麼多年在推動的鐵

接下來談的並沒有確定的預算跟確定的標地物,但是我們有這個理

路,台灣鐵路,高鐵,台灣高速鐵路已經成就了台北的東西軸線,

想,什麼叫作預算?預算的意思市府裡面的預算,以及議會同意的

因為東西軸線一路要從南港到高雄,交通絕對是都市發展的一個很

預算,它還沒有同意,我們不能,因為一定會有一個協商過程。土

重要的一個角度。我們再到了東區,為什麼要談東區?因為西區已

地在這裡面有市府的土地、有中央的土地,但是我們知道要做,要

經長期的發展之後,它的密度太高了,什麼是東區?東區絕對不是

做的時候呢,有一件事情我們要想要把遺漏的地區,尤其是品質不

信義計畫而已,因為台鐵高鐵已經到南港準備了,我覺得台北人到

好的公共住宅要做好,公共住宅要做好,它又涉及了整個公領域的

現在就準備要坐收成果了。什麼叫坐收成果,其實日本來講,大阪

協調,所以即使今天我說的是社子島,我要說的是東區門戶,大同

車站花了十五年才拉空,台北應該有二十年造出了這一條線,我們

區的再生跟西區門戶,但其實我談的是全部的台北市。我們來看看

要開始做更多了,做更多的時候,第一個東區門戶我們把它叫作新

台北市的西邊,其實這個地方至少有三十年,它聞風未動,而且它

力,也就是說西區門戶它其實是歷史,就是台灣的歷史,東區門戶

的思考都是單項的,什麼叫作單項?你想的是一個基地一個街廓,

是台灣的未來,可是我們要把未來的東跟西串在一起,就會成為人,

但是我覺得這一次我們想的是全部。我們先來看北門,北門是非常

這個人裡面還包括,什麼叫北北基?北市、新北市跟基隆,這一邊

059


FORUM 1

的人其實有相當多的人在台北上班,尤其是基隆市,所以一個台北

級的生技園區,中研院就在這裡。整個西區、東區之後,我們來看

不再只是西站,它有西站跟東站,這不是一天造成的,它是二十年

一個發展很慢的一個區域,叫大同區,大同區發展很慢其實有一個

造就的,所以台北未來的一個重點就是,這幾天設計就要做了,這

原因,是在城市的正中間有松山機場,因為有松山機場,在所有建

六個字其實花了二十年,有了這一個才有令人期待的產業,但是這

築物的發展中有航高限制,航高限制了大同區超過三十年沒有均勻

是造就舊的社區要變新型的社區,它搭配公共住宅,一樣這個立

發展的一區,為什麼?機場在這裡,一出來飛機起飛的時候,這一

體交通形式是東區門戶,這一張圖像是所有台北人走了二十年,這

邊的建築物的高度完全被限制,當然它本身的氛圍其實跟它的能夠

個關鍵很重要,而且我們今天談的還是什麼?二十五年,今年是

發展效率是有關的,也就是因為這樣子,這一邊各位所去看,是的,

2015,我們談的是三十五年以後,大家想想看,阿姆斯特丹 2040,

巷弄之間有城市的嫵媚之美,但是它絕對有不可避免的窳陋,居住

它什麼時候開始的?也是 2040 年的前十五年,阿姆斯特丹的 2040

品質大部分在這個地方不好,大家喜歡來這裡是在它巷弄之間的生

至少辦六千場說明會。台北剛開始,我們的確定期開說明會,2050

活品味,那這裡面你會看到有很不好的住宅區的時候要怎麼辦?那

年是誰的?是大家的,所以你現在突然在再退回十二個行政區,你

是動不了的,街廓很密,居住環境不好,居住在這裡的人大部分還

就覺得說,都是共同成就,這一張圖走了多少年,也就是因為有台

是經濟上的弱勢,市府用公辦都更的叫社區推動。第一件事情我們

鐵、高鐵架構之後,這些都是我們要做的。我們談談看都市發展局,

要找地蓋中繼住宅,什麼叫中繼住宅?事實上中繼住宅是永久的住

跟各位說明一下,台北市的都市發展局是台灣最完整的一個都市發

宅,它不是臨時的中繼,它只是說我們先蓋好公共的住宅,讓這個

展局,它有都市計畫、都市設計、都市更新、建築管理,這四個整

街廓的人可以用租用的方式來到中繼住宅,住進來之後,然後再啟

合在一起一千人的局處,是台灣最完整的談都市發展的一個局處,

動,從規劃到拆除到都市更新,過去為什麼動不了?因為找不到活

而且在都市設計上,我們過去三個月已經開始推動了。我們是第一

棋。大家很努力,可是大部分想要的事情底定在動,但是過去七個

個城市,開始要徵選規劃團隊的時候,我們已經主動的把都市設計

月我們有一個很清楚的方式,事情一定會等底定,但是不要只做紙

準則做好了,這個就是都市設計準則的一部分,你如果要在這裡開

上的報告,正要往前走,所以你可以看到在說明會的時候,大部分

發,我們會說它的高度、它的寬度、它的退縮、它的樹要在哪裡、

的人不信任市府,因為你騙我們太久了,你都是用講的,沒有實際

水要在哪裡,它的開放空間要在哪裡,那就教都市設計準則,也就

的做。所以呢,我們會告訴大家說,是的,我們是來真的,同時呢,

是說剛才那個地方我們再往下來看的時候,企業總部到位,會展中

大家都會覺得說,我家前面最好有公園,但我家前面要有中繼住宅,

心到位,但是這個窳陋的社區要重新開發的時候,我們會根據先到

最好不要來,你去他家的前面,這是一個很正常的一個城市發展的

位的公共設施,再加上未來的公共設施,這些都市更新的區域,就

過程當中的溝通。都市發展局是親自一場再一場的說明,我常說每

會循著一個整體的藍圖。什麼叫藍圖?我們會規劃出哪裡是公共住

一次說明會我個人覺得就會有那種減壽十分鐘的感覺,因為那一種

宅,哪裡是產業,這個產業還有各種不同的產業,哪裡是公共的展

不確定跟要證明想要做事,我覺得那是一個人生的歷練,各位也知

覽區,因為台北的東區是一個為開發的,台北最重要的未來帶收入

道因為少子化,那台北市必定走向併校的過程,因為明倫國小三年

進來的一區,其他的地方也有各個不同的屬性,因此有公部門跟私

前已經不是學校了,所以我們用都市計畫的手段,變更土地使用的

部門同時推動,公部門推動的是至少已經有花了五年的時間,要有

分區計畫,經過都市計畫,以這個案子來講,要有台北市的都市計

這個北流行音樂中心,這是個人的開發案,這個私人的開發案,都

畫跟內政部的都市計畫,它事情一點都不輕鬆,但是我一直覺得武

市發展局非常靈活,但是公平、公開、公正的用容積轉移得到了回

器落在好人手上,它是保護我們的,我們就很清楚的變更地目,讓

饋金,那個回饋金去哪裡了?去都更基金,有了都更基金未來台北

它成為住宅,同時我們要很有把握它是個好宅。未來台北市的公共

市要新建的兩萬戶公共住宅,目前我們初估是新台幣 1300 億,1300

住宅很清楚的不是只是居住,很清楚的在基座,一樓、二樓、三樓,

億除了市府本身的預算之外,我們還要融資,除了融資之外,我們

它是社會福利,它有育嬰、養老、社區、社區服務、里民中心、育

有兩大基金,一個是都更基金,一個是住宅基金,也就是都市發展

兒園,那這一些都是市府要做的,那我個人很清楚的知道一件事情,

它是跟財政主計平行合作的。企業總部會展中心都到位之後,下一

公共住宅如果只是把它當作數量的一個目標,很多地方的公共住宅

步在這裡有觀光飯店要進來,但是這一塊地我們覺得要再等十年,

註定要成為一個幾年以後的窳陋社區而已,世界上太多失敗的案例,

這個跟時間有關,也就是說我們自己也要檢驗,在快速發展之後還

台北市花那麼多心思,不可以造就下一個失敗的案例,所以我們是

要留空地給未來的人發揮的地方,我們非常靈活的和軍方討論,用

說所有建築物的基座是大家的,你很可能公共的陽台是在三樓以上,

土地撥用的方式,所以我們認為它適合做生技產業,為什麼是適合

基座是大家的,然後全台北的十二個行政區,每一個公共住宅的做

做生技產業?第一個,這裡有南港轉運站,第二個,山的後方,車

法會不一樣,因為每一個社區的屬性不一樣,這是台北市,我們面

程不到二十分鐘,這是台灣最高的學術機構跟研究機構,它是國家

對它,它不舒服,它不好,可是再不做,它會繼續壞下去。為什麼

060


過去沒有做?不是不努力,而是在等,在等所有的事情確定以後才

討論,所以你可以看到大家可以提出意見,意見是讓他說出他的看

開始做。這一次我們不是這樣,你站在那一邊你只會覺得心有不忍,

法,有人說綠帶要連結,有人說他要地下公園,有人說要改善動線,

決定要做,那所有的事情的步驟討論其實就是不一樣,那很多的過

有些人說他支持一個可以種菜的地方,其實每一個人都有專業的傲

程當中,那就要溝通。同時呢,接下來在私有產權的規劃不好談,

慢,包括我自己。有些人講到一半,我說我不想聽,因為我覺得我

因為權利變換、都市更新談的是利益的分配,私人辦的都更為什麼

的想法最好,說不定我還沒講到一半,他說你不要講,他的想法最

時間拉得那麼長,談的都是利益的分配,利益的分配重點還不在多

好,所以這樣的過程我們會一直持續的用公民參與的角度來提出來,

寡,重點是否平均,私人的開發案在平均與否,這是所有人討論最

市長那一天問我說,這個應該會怎麼做?我說我不知道,因為還沒

希望的事情,會為了一個小小的事情來爭執,那公辦都更我覺得會

有開始討論。

有一線希望,為什麼?因為公開透明。如果每個人的分配,大家都 知道每個人分配你的數字跟數量的時候,如果有的人想到比較特別

社子島,台北的悲劇真不少,社子島是個經典的悲劇,因為兩百年

的方式,那大家都知道,台北市的過去的私辦都更,時間那麼長,

的防洪,什麼叫兩百年的防洪?也就是說,用兩百年為計算,最大

我覺得在討論的就是人性最不可觸碰的私心,時間才會拉那麼長。

一次的水災,你的防洪的標準在哪裡,所以台北市的城牆平均靠河

公辦都更我認為有一線希望,因為它是公開透明的,那麼沈重的公

有十公尺高,社子島持續的禁建四十五年,原因是一直都還沒有實

共住宅要不要做?要做,可是每一個城市一念之間可以變得很愉快,

現沿著島的一個防洪堤。所以在過去幾年的過程當中,社子島一直

也就是說你眼睛打開來看,那麼長的時間我們看到的是堤防,可是

是停頓的,終於我們決定要做了,我們決定要做的時候,其實我們

如果堤防,我們用馬路的一條安全島的寬度,用結構撐起來,突然

要做的是第四個案子,叫明日社子島。但是我們自己先發想,運河

你會發現全世界最漂亮的,最愉快的看太陽西下的一個立體公園就

社子島的可能性,把水帶進來,所以這裡面就有各種可能的不同層

在你的眼前,這個重點還不只是想法,什麼是想法?就是這是堤防,

次的三度空間社子島,有一種是生態社子島,就是它的街廓比較接

過去你在堤防外騎腳踏車很愉快,在堤防內你看到是很高的地方,

近現有街廓,在現有的街廓之內又有新的建築物,所以大家在這個

但是如果你有這個有層次的空中的花園,大家在那邊看太陽西下多

大型開發之後,你回家,你走就到。這個我們的社子島,談到的是

好,其實它的難處不在工程,甚至不在預算,市長那一天看來他覺

融合剛才兩個案子的不同的發展性,這裡面更活潑,有一些的街廓

得很好,他說錢哪裡來,來自都市更新基金,都市更新基金就是確

跟未來的形式是揉合在一起的,但是這個案子有它的困難度,分配,

定你要在這邊開發,市府是在監督的機制下,你讓出二樓,參與開

因為在區段徵收的過程當中,財務並不可行,但是有沒有一種融合

發,這裡面的電梯跟空橋,算在你的開發的權利變換跟資金運轉之

剛才三種的情勢可能性的呢?答案是有,那就是第四個方案,就叫

內,都市更新有收入,那個收入不是放口袋,那個收入拿來做都市

作明日社子島。各位看到的是大概 6 月 27 號,由市長帶著大家團隊

更新基金,所以這個制度如果只是財政講財政的,主計講主計的,

來到現場分析,我們的團隊的做法不只是在媒體上公告,我們親自

每個人各想各的,這個事情做不出來,可是這個事情的討論花多久?

到現場,我們用整個晚上跟居民說明,因為這是一個說服的過程,

沒有太久,想法無限,所以我們覺得錢是哪裡來的?它是公共資源,

那我們會把模型帶去,把工作跟大家說明,也會製作影片來說明說

土地哪裡來的?它沒有土地,它在空中,我們跟空氣要來的,而且

我們工作過程跟未來的願景,這個願景通常要用這樣子的方式來達

它是誰製作的?它是都市計畫、都市設計、都市更新產生的,它真

到說明的效果,因此我們社子島,那真的是四十五年來第一次,一

的就很像用湯匙在一杯黑咖啡裡面一直攪,突然甜味就出來了,一

個團隊由市長帶領,跟各局處的首長,一一的跟大家解說我們想要

念之間在大家的努力之下,台北將會有八百八十八公尺的十一坪步

做的事情,那是社子島,那大同再生也是一樣,我們來宣示我們的

道,其實這個事情只要一開始做,整個沿著台北的水岸,可能有其

工作方式。另外,我們將要在 8 月 29 號到中正萬華區,來說明我們

他二十種不同的做法。台北跟很多城市一樣,有河流穿過,我們有

要做的事情,而且你就會發現到每一區談的就是產業發展,談的是

基隆河跟淡水河,這裡的做法無限,這一張景有一天你路過台北,

觀光,談的是都市發展,談的是產業發展,談的是交通,談的是捷

你會在整個我們的風景明信片上找到。同時,老台北人都知道,圓

運,但是如果說是用平行方式去溝通,大家就覺得,大家可以感覺

環曾經是大家很愉快的記憶,但是在一群很認真的人討論了很久,

到,其實以都市發展為基底,融合其他局處的整合之後,市民會知

成就了現在的圓環其實不理想,為什麼不理想?因為決策的時候是

道你要做什麼。接下來,我第一個給大家看的是我們在社子島的影

坐在辦公室想的,沒有出來站在街頭看到車子來來回回,思考這件

片,這裡面的音樂的創作跟演出其實都是局裡面的同事,我們喜歡

事情做得好不好。其實每一個城市都有犯錯的一個案例,那建成圓

做這樣的事情是因為我們覺得最好的溝通方式,謝謝大家。

環是台北的犯錯案例的其中一個,但是現在開始要重做了,千萬不 要認為你自己想的是對的,所以台北其實有一個很好的傳統,就是

061


FORUM 2

TAIPEI FUTURE VISION FROM THE PAST TO THE FUTURE 專業設計之於畢業教育學程

主持人|考試院考試委員 − 馮正民教授 引言人|臺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建築系主任 − 王聰榮教授

與談人 (學校筆畫排序)

畢業設計,畢業設計對於學生來講,它到底的意義又為何?這是

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 − 程啟明教授

第一件事情,畢業生到底該怎麼樣去建立自己的自主性,第二件

天津大學建築學院院長 − 孔宇航教授

事情是建築專業的問題,一直到後現代的今天,其實到底多少人

北京建築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 − 馬英教授

可以了解建築專業到底是什麼,如果今天我們不了解建築專業對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學院院長 − 李昊教授

於我們建築人,以及所謂的建築專業者,不管說你稱之為老師還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院長 − 孫世界院長

是建築師,到底我們怎麼去確定你建築專業在你身上所可能扮演

東海大學設計暨藝術學院院長 − 羅時瑋教授

的角色,如果我們不知道,怎麼去執行建築師跟教育者的角色,

南京大學建築與都市規劃學院院長 − 丁沃沃教授

那我想從這個角度去切入的時候,其實整個從畢業設計也好,從

逢甲大學建築學院建築學系系主任 − 黎淑婷教授

建築專業也好,是今天我們所要去探討的相關性的議題,我們希

湖南大學建築學院院長 − 魏春雨教授

望先確定,到底對於一個學校,就以我們臺北科技大學將來會為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院長 − 孫一民教授

例,來看待目前所從事的教育同學的行為,應該要注意到哪個部

臺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院長 − 彭光輝教授

分,基本上為兩個架構,第一個部分是我們的建築專業已經遭受

臺灣科技大學設計學院院長 − 江維華教授

到很大的一個挑戰,在台灣的社會氛圍當中,從過去的三十幾年、 四十幾年,就我了解整個到四十年左右,台灣的建築專業到底我

.........................................................................................................

們了解了多少 ? 所感受的又是多少 ?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的建築 專業一直對整個社會的挑戰在我們的道德和責任,第二件事情很

文章按發言順序來排序

重要,我們的建築專業受到了非常嚴重的新式的大眾,就是所謂 社會大眾他所挑戰的,在這裡我稍微再提一點什麼是建築專業,

王聰榮:來自於兩岸建築院校的院長跟老師以及同學大家好,我

如果說在一個建築專業者他所執行所謂的建築能力,又為什麼會

是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王聰榮,非常高興今天有機會跟大家簡單

發生上述所談的這兩個挑戰性,第三個是建築專業它長久以來絕

的討論在畢業設計跟建築教育的重點,我們先來談這件事情,我

對會受到因社會變遷,跟當代和當地的社會文化脈絡的挑戰,請

們 在 談 的 畢 業 設 計, 到 底 畢 業 設 計 是 什 麼? 畢 業 設 計 要 何 去 何

問我們身為無論是一名建築師,還是一名建築教育者,我們做了

從?畢業設計的影響是什麼?還是說我們只是一昧的去做所謂的

什麼因應?我覺得從一個角色來看,其實最重要的是整個不同的

062


工法、不同的技術、不同的材料的改變,我們的建築專業一直受

中,一定要去找到它的共同點,不然這個團體的組織它是無法協

到新的能力所挑戰,換句話說來講,就是我們到底具備好成為一

調工作下去,那從這個角度去看,我們就以公會來當做例子,每

個建築專業者的角色沒有?如果沒有,我們今天的建築教育是有

一位建築師他都可以有他的特色,但是兩位不同的建築師組合起

問題的,如果沒有,我們的建築專業的教育在整個四年、五年的

的一個組織團體的時候,如果他們就他們的特色來互相攻擊,來

建築教育的學習過程當中,這樣的一個教育是惡性循環,所以我

互相批評,而不去用一種正面的態度去欣賞你的特色,那這樣子

們先來探討一個問題是,如何來利用畢業設計所教育出來的學生,

的結果對這樣一個組織,就無法被認同,從這樣的角度引導到整

會相較於社會一般大眾,可以去肯定你這個學校所教育出來的學

個社會跟學校的氛圍當中,當我們去變成一個所謂專業跟團體的

生,是能夠為我所用,是具有一定的專業的特質,是跟其他的學

認同之後,反應於外的社會價值自然就會發生,我們成為一個建

校是不一樣的,這麼多大學的建築院校,學校之間的建築教育有

築專業者,要有建築相關的專業,不管它是什麼,第二個是什麼?

沒有什麼差異?如果沒有,那我們就要反過頭來去思考,剛剛我

你必須要具備有如藝術家的一個氣息,這是創意、創造、想像、

們所提的那幾個問題,換句話說,在今天整個討論的過程當中,

為什麼?因為創意、藝術跟工程跟建築技術,這是完全是兩碼事,

企圖想要重新的再去定位建築專業,所以建築專業到底它又是什

你藝術可以天馬行空,可以不落實,但是你的建築專業,必須要

麼 ? 我們還是必須要回過頭來看,我們傳統所用的一個建築專業是

能夠被落實,這是藝術跟建築專業之間的一個最大的一個差異,

這些,我想在座沒有人會去否定建築專業必須要具備有所謂的專

而這兩個差異在後現代當中,它一直不斷的去被拉扯,因為它被

業知能,一直到最後的倫理跟道德,我們沒有一個人會去否定它,

整個商業的利益所取代,所以在建築專業當中所談的是一門藝術、

但是我們在座的多少人了解我們學校的課程,我們學生的教育,

它是一個商業行為、它是一個專業技術,才會再往下去成為一個

整個養成是否能夠為社會大眾所能夠認可,也就是所謂的能認同

建築專業者,我們是否有具備有這樣一個特質 ? 具備了身處在商業

我們所教育出來的一個建築專業的一個教育者,所以社會認同是

利益的糾葛,學習在糾葛當中你的專業如何去自處很重要,你原

什麼?它必須一定要有第一個,你沒有專業者就不用談,這是最

有具備的專業的養成過程中,是否仍然執著具備原有的創造藝術

基本的一個概念,也就是最底線,你沒有專業什麼都不用談它,

的價值,而這三個彼此之間,所談的其實就在講藝術必須要具備

但是你有專業絕對不夠,它必須要被該團體的組織認同,換句話

的獨特性,商業一定可以照顧到的財富跟利益,但是在專業者本

說來講,該團體當中我們可以出現它的特色的差異性,但是對於

身,其實我們要的就是一個為社會大眾所敬重跟所尊重的具有尊

團體本身來講,它應該要有一個認同性,也就是說不同的差異者

嚴的一名建築師,我們再去思考,當我們成為一個建築師之後,

063


FORUM 2

是否能被社會大眾所敬重,我們成為一位建築師之後,是不是能

出一個技術導向的畢業設計的規模,跟問題的一個解決方式,跟

夠具備有這樣子的一個尊嚴,從這樣的角度去看,在整個身為一

實作和專題討論又不一樣,的確就是畢業設計,只不過畢業的設

名建築專業者的一個養成過程中,我們身為一名建築師,我們的

計不再去操作傳統性的、抽象性的、理想性的,當我們要用這樣

教育養成,必須要具備有它的創造力,在整個商業的一個養成的

的方式,有很多的配套措施,都會在這個過程當中實施,只不過

過程中,有一定的策略,在整個專業的過程當中,必須要具備有

是礙於時間的關係,我們無法就細部的來去做說明,然後重要的

一定的專業知識,藝術要有它的特殊性、有一個想像力,我們成

是,我想不是只有我們臺北科技大學,所有的建築系都是一樣,

為一個建築專業者,專業它所具備的一個內涵,換句話說,身為

只要我們的學生畢業絕對都是立即就業,沒有一位學生找不到工

一個建築專業者本身,他是非常複雜的,他必須要在不同的利益

作的,因為能夠從建築系畢業的,絕對具備了該所要,建築系所

當中能去發現,最後我們所要去建構的社會認同,那這樣的一個

要求的很重要的基礎技能跟職能,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就是要

社會認同當中,我們再來去看待畢業設計,它所要談的就是培育

來達到最後的一個無縫接軌,這個接軌就是從最原始的一個技術

者,我們不是一個教育者,我們不是一個建築師,如果你是一位

的扎根,一直到最後的業界所需要的人才,它會納入到我們三年

建築師,你絕對是一個商業利益的糾葛者,如果是你是一個教育

級跟四年級的整個校外、校內的實習當中,所以我們希望在透過

者,你無法在整個商業利益的共構中去落實後現代對你的挑戰,

這樣子的一個簡單一個概念來共同來討論,到底畢業設計它的操

所以我們在這裡提出一個建築專業的一個新概念,我們身為每一

作,只是單純所謂議題性的操作,還是說我們要去思考,操作議

位建築專業者,不管是一位建築師,或者是一位教師,我們都是

題的過程當中,它也有很多的這些問題,我們應該要重新的再去

一個培育者的角色,從培育者的角色來看待我們臺北科技大學建

省思,能夠來取得社會對我們建築教育的一個認同,謝謝。

築系,在過去的長久以來,它是一個台北工專的技術實務的一個 養成所,到今年剛好是 102 年,我們具備非常豐富的以技術扎根

林洲民:我先發表一下有關對畢業設計的看法,我是 1980 年大學

的建築教育的課程實作,從這個過程當中,我們透過整個社會的

畢業,然後我 1984 年開始全職工作到今天,那七個半月以前加入

脈動以及教育跟經濟的發展,我們做了很多改變跟調整,更重要

臺北市府,但對我來講,天天工作其實有一個心得,這個心得是

的是建築系必須要重新定位,我們的課程全部的翻修,去建立適

這樣子,我回到台灣之後,先後在淡江大學、北科大、交通大學

當的一個合作夥伴,我們最主要的目的就在立即就業,我們真正

跟成大,那我帶的課都是畢業設計,為什麼呢?後來我發現,我

想要去做的,是在學生進來我們學校之後,透過一年級的基礎專

很想要跟我帶的學生一起工作,那麼多年下來,我以前的事務所

業的養成去做所謂的職業試探,也就是說在一年級當中,他有機

還有我第一次帶的學生,在我現在加入都發局之後,也找了我以

會可以去跳船、有機會可以去重考、有機會可以去選擇他所要的

前事務所的幾個學生們,以及我以前事務所的同事,也就是說我

不同的專業學科,在這一年級就是要讓學生有機會去接觸到什麼

喜歡跟一起成長的朋友一起工作,我的心得如同我剛才的半小時

是建築,所以我們的建築設計非常的深,建築設計非常的實作,

的說法是,我這輩子第一次很高興的能夠將建築設計、都市設計、

所以學生喜歡的非常喜歡,不喜歡的絕對不會再繼續,一天也不

都市計畫、都市更新、建築管理一起思考,其實我過去沒有這個

願意待,第二個,我們透過一年級的一個淘汰,跟整個一個專業

經驗,但是因為我長期的從建築的角度去看事情,終於從七個半

基礎課程的一個養成之後,我們進入到二年級的所謂的進階專業

月以前到今天,我得到了一個心得,不要只從建築設計的角度看

課程,在二年級的部分最主要是建構,將來的三年級我們做一個

建築世界,所以在把時間還給各位之前,如果今天有任何你將要

適性的專業課程的一個分類,最主要把我們的課程分成五大塊,

做畢業設計的學生,我給你們的建議是,建築世界很大,做什麼

建築系必須要有一個畢業設計,畢業設計是非常重要,但是我們

都一樣,但是要平均的看事情,也就是建築設計、都市計畫、都

在過去從事落實畢業設計的操作過程當中,它不像以往,以往只

市設計、建築管理以及都市更新,那是我們完整的建築世界,謝謝。

是去操作一個量體大的、尺度大的、抽象的,或者是說一些語言, 社會大眾是無法去了解的,社會大眾常常發生一個現象,你們做

江維華:各位來賓好,我覺得作為一個建築的專業教育者,我想

的東西我看不懂,你們做的東西到底可以蓋得出來嗎?你們做的

我比較屬於我自己想像其實畢業設計就回到一個事情,我們到底

東西到底它的構造在哪裡 ? 它的結構系統在哪裡 ? 所以建築專業本

是要一個共識還是所謂的適才適性,我們講教育,其實每一個學

身就是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對於人才教育的一個培育,但是在這

校收到的學生是都不一樣的,我覺得我先談一個共通的事情,我

一塊,我們的最主要目的是當同學到四年級的時候,他們可以從

們面臨一個共通的事情是什麼?就是全球化跟資訊化,全球化跟

事畢業設計,就他在大三所選定的重要的一個專業技術學程,作

資訊化帶來的一個狀況是你很容易去複製一個大家都知道知識,

為他的畢業設計的探討跟研究,也就是說他到畢業的時候,要提

一個很有名的人就會不斷的被放大,大師就會不斷的越來越偉大,

064


越出名的建築師會越來越出名,我在我們系上提出一個這樣的想

藝術或者是公部門,還有商業,因為公部門進來的話,很多公共

法,如果你在做一件畢業設計的時候,不要去參考太多大師的作

性的議題就是找議題的畢業設計所涵蓋的層面,其實畢業設計按

品,試著去挖掘一些都市裡面的困難,我覺得在現在這個社會,

照這幾年我的經驗,學生同學對商業的機制來說,沒辦法設計到

也許是一個比較有價值的,因為網路的串連,這些知識性很容易

那麼多,最主要在這個類型的題目裡面,還是在注意關心公共議

會造成這樣的一個狀況,我覺得建築教育很重要的是你去發現獨

題這個部分怎麼樣來解決,可是從專業教育的角度我會覺得有一

特的東西,另外我認為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是剛剛王主任提到的一

些問題,也就是說畢業設計找的題目很好,可是從商業能夠提供

件事情,學生在大一覺得不適合的話,就會先刷掉,我覺得這個

來做畢業設計的,也就是說我的建築教育是用 studio 來訓練的,

就是關鍵的話,因為這件事情是與生俱來的,回到一個問題是,

在系館裡面用設計課來訓練的,這個是我們五十年來,其實已經

這樣的一個標準,在每個學校其實是要各自自己去思考的,我要

經營到非常成熟的 studio 的理性,這個理性包括整個系館裡面,

不要讓這樣的人能夠繼續下來,也許他少了這麼一點,可是他在

包括學長制,像東海畢業設計一個人要完成一個題目,他要動員

其他方面的是非常厲害,以我個人為例,純粹美學的才能跟剛剛

全系的學生,所以在進入到三、四月以後,整個系館變成大工廠,

講的創造力不一定是一件事,你對社會關懷,對事情專長,對歷

所有的學弟妹全部都已經分組,甚至我們稱為槍手制度,這個畢

史的探索,所以如要讓這個人繼續進了大二到大四,到了畢業設

業設計者是老闆,學弟妹為他的槍手群,一整個支持畢業設計的

計要做什麼,就要好好思考,我想這是我前面跑出來。

機制,我稱為說是 studio 的理性,包括模型要怎麼切,45 度要怎 麼割,一代一代的傳下來,所以畢業設計是一個 studio rationality

羅時瑋:從東海大學的經驗來說,我們發現畢業設計已經進行了

整體的展現,當你看到這個槍手把模型搬到工作室裡面,老闆在

五十年,半個世紀,其實系裡面也不斷的針對畢業設計有一些檢

講他的設計的時候,槍手在下面把模型整個公開來,那時槍手是

討思考,探討畢業設計跟專業訓練的關係,我們這邊一直都是以

最光榮的時候,他的模型做到可以讓他的老闆的設計理念真的讚

一學期一個人做畢業設計,當做畢業的要求,所以也一直維持了

嘆出來,可是議題式畢業設計,慢慢的發展是後期的接觸了,試

幾乎五十年,每一次畢業設計幾乎都是可以來看說同不同意自己

圖要去碰撞真實世界的問題,我會覺得 studio rationality 不夠支持

好像真正可以跟真實世界來落實的成果,那這個部分據我自己的

一個畢業設計去想要的企圖,譬如說同學他提出來的議題,其實

觀察,我在建築系教也教了二十多年,畢業設計也參與了二十幾

以系館整個的理性不太能夠支持,我前幾年指導了一個同學,他

年,雖然也接了五個學系的行政職位,可是還是陸續有在指導畢

的企圖心很大,他要基隆河流域重新發展出都市的學習場域,有

業設計,我個人覺得這二十年來,我想在東海大學還有其他大學,

關河水的部份,我就必須讓他到逢甲大學請教水利系的老師研判,

大概都朝向一個硬體式的畢業設計來發展,所謂硬體式的畢業設

水在轉彎的時候有沒有其他該注意的事項,這個東西我就是完全

計,也就是說學生可能一開始,他不是以這個類型要來做一個住

不知道,這裡面有設計到很多,同學也會去用廢棄的發電廠來做

宅,或者是一個百貨公司,而是以怎麼樣找到這個問題,從問題

一個新的改造使用,對於整個的廠區知識其實相當的不夠,或者

來切入,所以不是特定的要做什麼機構,而是要完成一個他自己

是說同學的議題涉及到社會新的科技,網路的發展,其實這部份

發現的一個問題,所以這個題目他必須全台灣上山下海去找,可

以個人或者系館的知識,能量可能不太足夠,同時社會上已經冒

能目前新農業輔導的問題,目前城鄉差距產生的問題,甚至看起

出來很多社會創新者,他們開始不管用社會企業,或者是用新的

來不是建築的問題,而是從社會性的角度切進來探討,最後試圖

科技,已經思考出某種完全不一樣的方式,我認為畢業設計要求

用建築的方法來突破,我個人也非常贊成這樣一個畢業設計的一

應該慢慢的要接觸這些新的機制,架接在新的社會創新上面,東

個操作方式,也不是完全放在檢驗過去四年多這個專業訓練的成

海大學在下學年企圖由學院來開出一門社會創新設計專題的課,

果,而是學生第一次完全脫離開老師自己去找題目,自己來判斷,

希望能夠補強或讓畢業設計在前半學期就能夠結合這門課程,然

自己設定判斷的 program,自己設定一個進度,完成的一個成果還

後我會把社會創新的一些部分,一些既有的和發展出來的,不管

有階段,其實我覺得這樣一個畢業設計,其實就是在找題目的過

是機制或者代理者,能夠先能夠拉到畢業設計,協助這個方向,這

程裡面進入到這個地方的真實,去發現各個地方、各種場域的目

是我們目前我跟大家分享的部分,謝謝。

前的狀況,還有可能性的一些機會,我覺得畢業設計是不斷的藉 由學生自己去找題目的過程,在當地去從真實回過頭來呼喚專業

丁沃沃:謝謝 TEAM20 組委會組織了這一個會議,有這難得的機

教育應該要怎麼樣來調整,所以其實畢業設計應該是一個這樣子

會跟同行來分享所謂是建築學專業的畢業設計,因為時間的關係,

的機會點,我個人覺得好像以目前我做畢業設計他們針對整個議

我想可能是抽象的去說這個題目,北科大王主任講了四個挑戰,

題的方向,有的公共部門這個部分可能要放進來,也就是說專業、

對我來講總結一下,第一個挑戰實際上他要認知到一個基本的職

065


FORUM 2

業,第二個就是未來,第三個是對社會的一個基本的認知,第四

文化,我們真的要找到這個限制也可能是,所以我就認為建築師

個是基本功,那麼如果說,如果做一個 building market,我覺得那

是生活的全部,所有各個方面一都和建築有一種關係,它不僅僅

是一個基本的,那麼要把這四個要組合起來呢,我可以說第一個

是一種空間的問題,建築之所以變化是因為人變化,但是我們現

是基本職業,和第四個基本功,我想不僅建築師需要會,那麼當

在的設計,往往是學生不去找空間,建築空間對人的影響太大,

沒有建築師的時候,一個工匠也會這個,所以建築師和工匠所謂

實際上是一個巨大的佈局,就是我們的建築教學過程中,經常故

都把學術化以後就不一樣了,也就是對於未來的認知,和對社會

意的引導孩子們去抄襲一些空間,去崇拜一些大師,而忘了建築

的高度認知,這不是業者甲方的一個個體認知,工匠誰聘請他,

的根本,建築的根本應該是人在建築之前,我們的所有的變化是

他會對他認知,這個沒有問題,所以建築師如果把它兩兩組合,

人變的,所以要建立一個概念,第二個是完成一個方法,具體的

我認為就是由於有對未來的認知,甚至還有人文關係中去造一個

說,如何完成一個方法,大概各位老師都講,其實到我們這也比

東西,這就是建築師的一個極大的一個責任感,那麼怎樣去教,

較簡單,兩個字,其實建築設計就是一是力,一是破,你要明確

今天有今天的藝術的視覺標準,那跟過去不一樣,今天有今天的

回答,這個建築設計,哪個部分是力,哪個部分是破,那麼力就

材料,對於舊材料的理念,這是大家都有的,但是不能忘掉對全

是本身一個文化,建築文化學到力,你要給人服務,破是一個藝

新材料的使用,這是一個技能,所以要把這一個東西做完,那麼

術的問題,破不能破大,歷史是根本,破是過程,我們在這個具

建築師就是要回答,在堅守一個核心的理念的情況下,要做一個

體的問題上,我還有一些舉例想要聊,比方說在時間的實現上,

教師,就要審時度事認識到社會的變遷,那麼你就指導著未來的

我們會講形式與形式的關係,我們要有風格,我們要講前後的關

建築師,才能面對明天的挑戰,我認為建築教育者必須還要做一

係,你做的設計應該把什麼放在前面,把什麼放在後面,要講實

點實踐,也要做研究,做實踐是對現在此時此刻腳踏實地要觸摸

跟虛的關係,接著每個案子就是實虛是比較好講的,我們的學生

現實,那麼你不做實踐,是難以觸摸現實,那你不做研究,如何

還學一些雕塑等等,我們會講一些具體的關係,一些和與分的關

產生新的知識,那因為新的社會變了,核心不變,新的知識必須

係,你有沒有目標,你有沒有風險,是否能夠實現,其實目標過

再變,作為一個教師,你能夠用現實的東西,來僅僅給予未來的

大,你實現不了也不行,是要強調過程,第三個是我們要強調行

建築師,顯然不可能,所以這個責任是重大的,所以建築教師已

為不要天馬行空,是一個判斷,你的判斷,我們經常問學生,你

然要做一些的研究,至於什麼樣的畢業設計,那還是講職業建築

塑的這個建築是不是這個建築,他們有的塑的不是這個建築,我

師是什麼,應對著不同學校,應對著不同的需求,有不同各式各

也不曉得塑哪個建築,當然這個也要有分跟合的關係,對畢業設

樣的建築師,那麼也就正好是反應各個建築學校特色的時候,那

計我們就是有這樣子的思考,也來探討學生的畢業設計,因為現

麼對於南京大學它可能是定位不在本科,而定位在研究生,就是

在每個學生的畢業設計雖然通過量很大,每個人看了也很有意思,

本科的是建築學,所以我們的畢業設計可能不那麼完全畢業就可

我們從這樣的想往新的層面上走,現在是要求最後的設計建築,

以到新工作去了,我們並沒有那麼去定位,這是我想為大家做的

不一定是做建築模型,也有可能是出現了一個裝置藝術,或者是

分享。

出現了一幅繪畫,在這個圖這方面可能一樣就嚴格要求,又要達 到力又要達到破,這是我們的一點體會,供大家參考,希望大家

程啟明:中央美術學院教學可能和別的學校不太一樣,因為中央

指教。

美術學院是先專業考試,大部分學生是經過幾年的美術基礎訓練, 有的學生畢業去雕塑系、文化系去讀研究生的,所以基本素質不

黎淑婷:一般來說,建築系有這麼多的畢業生,其實我們有很大

太一樣,培養有藝術家素質的建築師,這是我們的培養目標,那

的壓力,所以我們的畢業設計其實大概在九十到一百位的學生當

當然如何實現,這個也在探討,就我的理解,我覺得畢業設計還

中,大概老師跟學生都是採取自由配對,我們大概有三十幾位老

是要解決比較具體的三個問題,第一個是希望學生建立一個比較

師,有的是一對一,最多不會超過一對八,建築專業可以討論的

正確的概念,這個概念就是建築是什麼 ? 其實我們好多做了當時的

事情太多,包括能力養成的訓練、各種不同的問題、對公共議題

建築,可是當不了建築師,這一個我覺得要建立一個概念,這個

的關懷、技術,甚至我們其中有一個族群是專門做專題討論,也

概念就是可以是不對的,但是它可以作為努力的一個參考,因為

就是 research 導向,在整個畢業設計操作是比較屬於設計導向的大

概念的本質是一種思維形式,而思維形式的思維等於一個載體,

概占百分之九十,其中有百分之十的學生也面臨到他們其實對於

如果這個東西沒有載體的話,將來就會面對具體的思維內容,它

設計的能力是不具有特殊展現的潛力,反而他們對於 research 是比

可能也不會很全面,如果你要說建立這個概念,你要回答建築是

較有興趣,或可能比較能夠著墨的,所以在我們的畢業設計裡面

什麼,每一個人都可以回答,有人說建築是意識,有人說建築是

大概也有百分之十的學生,我們是同意他們做 research,我其實在

066


這邊比較不想談畢業設計了,因為我想每個學校確實是有自己一

老師我們滿肚子的理想,到事務所都不能夠實踐,這個是我們在

部分特色,我今天比較想要談的是因為我們 program 是五年,五

台灣其實面臨的問題,反觀我們訓練的出來的學生到了國際到了

年是 professional degree,在國外的五年你的專業養成之後,其實是

國外,表現非常好,他們因為在學校的養成,讓他們的視野、格局、

可以到事務所工作,可以考建築師,那面臨這樣的學生跟接下來

敏感度和關懷度都能夠增加,國際的事務所團隊裡面,有我們非

他到底是要直接到事務所工作,還是說他要走 higher education,

常好的學生在那一邊留下來,可是台灣訓練出這些學生無法一展

也就是所謂的研究所,大陸學校的研究生都是上百位,那台灣的

長才,這是畢業設計的時候把格局拉的非常高,但是在現實世界

研究生是十位或十五位都招不滿,這是很特殊的現象,到底台灣

裡的落差,這是我想提出來的看法,當然也希望能有一定的討論

的建築專業的畢業設計之後,需不需要 higher education,其實我

度可以一起討論,謝謝。

比較想要提出,這個是有很大的不同點,那因為我們在台灣的學 生,他念研究所不見得是他覺得有這個企圖心,他想要繼續做什

馬英:大家好 ! 用五分鐘說畢業設計,我覺得這個事比較大,即使

麼,而是他認為他大學畢業後,覺得也來念個研究所也不錯,不

每個人說五分鐘,也是可以有牽涉到方方面面,可能也說不完,

見得能夠體會到再進階的深造有什麼樣的幫助,所以我剛剛在跟

我只想提出主要的一點,我覺得在座的可能都是屬於搞教育的,

東海的羅院長在談,我們台灣走過半個世紀的建築畢業設計,我

咱們討論一個教育的理論、方法,我覺得其實最重要的一點,討

們的類型和題型有非常的多,這一路走過來,有非常實際解決的

論理論跟方法的時候,有沒有想到對象 ? 我個人認為也可能我的理

問題、有非常公共議題的、有各種不同的關懷,甚至我們還有一

解比較片面一些,我覺得老師可能對學生的了解和認識可能還不

個大的題目叫作前瞻設計,那我們反而看這半個世紀以來,台灣

夠,我覺得畢業設計每個學校有自己的標準,我想要學生達到這

培養出來的建築師,真正在台灣本土的建築師發光發熱,一路是

樣的標準或那樣的標準,就非常有意義嗎?其實不見得,我覺得

從台灣的大學教育到研究所,到後來養成的建築師是成功的其實

其實常常帶學生做畢業設計之前,我覺得應該是好好研究自己建

非常的少,我們大部分在國內非常傑出的建築師,是在大學專業

築系的學生,有沒有老師把自己建築學生從一年級到四年級設計

畢業之後到國外進修,所以其實很大的課題就在問,我們其實覺

看了看 ? 畢業設計因為只是這麼一個承上啟下的轉折點也好,轉折

得自己的建築到底是什麼?其實畢業設計對我來講,當下在台灣

點可能不一定合適,或者就是一個點吧 ! 學生畢業之後,五湖四海

這十年,我會覺得說其實給學生的到達他是可以跟專業接軌的能

可能做什麼的人都有,畢業的一種取向是多樣性的,是差異化的,

力嗎?還是說他在建築的訓練的知識概念底下,承載的下一個進

所以我覺得畢業設計應該更多關注學生的個性化或差異性,譬如

階的可能性,就是到比較 higher education,所謂的研究所,我沒

說有一個學生可能他就對於創意性特別執著追求,那我們就去鼓

有必然的答案,所以我們在老師的選擇性上非常的多,但是也因

勵,沒有必要非把一定的東西做得多麼精細,需要做到施工設計

為在過去這麼多年,我們看到很多畢業設計的學生,就我所知,

和施工服務等,這沒有意義,這一個學生如果到了設計院,在設

即便講德國的訓練,是他三年級以上,建築的課題是學生可以完

計院的時間條件下,過了幾年我覺得這一些東西應該很快會掌握,

全羅列到結構系統,所有的設備系統等,除了建築的養成能力是

那麼有的同學可能是比較務實,對某些技術環節非常的熱衷,那

非常重要的核心,他們這些能力是兼顧 balance 的,可是往往台灣

我覺得可能就是鼓勵這個孩子往這一方面多關注,諸如此類,我

學生出去的時候,發現跟實務接軌這一方面的落差是很大的,所

覺得是要想演練好畢業設計,首先要把自己學什麼這一點顧好,

以這兩年我們在做的事情是透過學生們出去實習,透過實習的機

所以我們在北京借重了很多北京地區地域的優勢資源,那麼我們

會,可以讓自己在很多方面知識的落差,可以彌補回來,這個是

隔壁是中國設計建築研究院,我們為了適合這一種這種差異化的

我覺得在畢業設計當中我想補充的,所以我剛剛提出來的就是畢

訴求,那麼聯繫了一些校外的一些導師,從頭到尾參與到我們的

業設計的當下,其實很明顯的兩岸教育的接軌不同,因為我們走

畢業設計,有的學生可能畢業之後跑去設計院,當然也有一個校

到研究所的數量是非常少,然而大陸研究所學生量非常龐大,甚

內的導師聯合指導,還有國外的一些比較知名的事務所,一些建

至是扮演著非常重要的主導權,影響著整個學院的運作,這個是

築師也是參與指導畢業設計等,我所強調的可能就是這一點,謝

我覺得很不同的點,所以其實我希望有更多的院長能夠討論這個

謝大家。

事情,當然第二個就是這樣子的專業接軌,接下來到事務所面臨 最大的遺憾在台灣是同學在畢業設計做了一手好設計,談了一口

孫世界:很高興在這一個場合跟大家談一點對於畢業設計的一些

好話,談了一肚子的理想,可是到了實務跟產業界慘不忍睹,因

看法,剛才一開始臺北科技大學的王主任也發表了臺北科技大學

為現實的世界裡面沒有這麼多的理想可以幫他們實踐,這是我們

關於建築專業培養和畢業設計的一些看法,其實我開始是有一點

在台灣其實非常掙扎的地方,有非常多的學生剛回來告訴我們說,

感觸的,為什麼呢?因為畢業設計我們是安排到第五年最後一個

067


FORUM 2

學習,那麼由於各種原因,五年級最後一個學期的時候,大部分

孫一民:感謝有這樣的機會,說實話,台灣的畢業設計到底是怎

的學生工作已經找好了,要讀研究所的也已經找到研究生了,該

麼做的,我們不完全了解,可能過去都有簡單聽說,時間比較長

出國的也已經準備好了,所以可能學生心思已經不在畢業設計上,

一點,訓練後開始參加一些活動,那我比較了解大陸的體制和一

因為畢業設計對他們的未來前途已經不會發生太多的作用,所以

貫的做法,因為我也實踐,我也教育,也做研究,從教育的角度,

相對來說沒有壓力,我不知道其他的學校怎麼樣 ? 我們學校的畢業

我相對不敢那麼自信,到底有多少程度去做教育這件事,關於一

設計不能說太差,但是跟我們預想的還是有一點距離的,像我們

些教育的環節,到底需不需要承擔那麼多責任,因為總體來說大

今年上半年學院也在研究,我的一個看法就是畢業設計不能單獨

學教育的期間,反正就是教會了,那是一定要,如果你的定位有

的,應該放在整個五年的學生培養的一個過程裡面,處理層面的

一個既定的教法,最後結果可能就會不理想,尤其大家都知道的

一個階段,因為畢業設計階段還是最後的,很顯然它不是解決學

這種情況,不斷的變化,那麼教育的角度到底改哪些,不改哪些,

生的最基本的建築概念,其實是五年學習的一個總結也好、一個

我常回憶的是我受的 80 年代的教育裡面,我媽媽跟我自己的經驗

強化或是一個具體的一個因應和表現、表達,針對前面我講的那

裡,我會挑一些東西出來繼續可以加強的,哪些是做得好,哪些

些問題,我們其實也是在整個五年的計畫裡面,進行一些探索,

是做不好,但是現實中我們看到大學往往受控制,很多關於評比、

那麼剛剛開始效果還不錯,我簡單跟大家介紹一下我們的做法,

排名各種各樣的東西,搞到搞教育的人其實以教育的名義在做的

這五年裡面我們把它分成三個階段培養過程,第一個階段叫作分

都是為了自己的那一部分的私利,為了自己的排名,為了學校的

組的階段,也就是一、二年級,針對建築、規劃、景觀三個專業

排名,從校園到學院,都是這樣的事情,你有那樣的背景下還敢

的學生,都進行叫設計技術的培養,不單是設計技術本身,還有

那麼自信?那樣的自信把你的一個框架強加給學生,然後告訴學

人文、文化、城市環境到整個觀景的概念的培養,那麼打好基礎

生這樣是對的,說實話我切身的經歷裡頭,各種各樣的案子實際

後,中間到三年級到四年級的部份,這個階段其實就是各個專業

上都是慘不忍睹,沒辦法解決,只能內心覺得這種狀況簡直是造

培養,譬如說建築設計專業,解決到建築設計專業就是說建築的

孽,尤其像我跟日本比較多交流的機會,那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我

本質、建築設計的各種科技和要素,最後一個就是養成大家多元

以為東方都是這樣的習慣,教育都是強而有力的,結果日本的教

化的衝突,或者多元化的方向,譬如說有一些人對於意識保護有

授跟我們探討,他說大陸學校把學生當成了學基礎學院的那一種,

興趣,有的人對於工業改造或者對於專業化的建築有興趣,那麼

他說你們不是教的太少,而是教的太多,你們老師太負責了,而

他可以選擇先有一個工作室,他自己有這樣的一個學習,那麼也

且學生又負責超出了應有的負責,那樣的一種負責,我就在想我

可以預先選定,五年級的畢業設計的題目甚至於可以把整個題目

們的學生到底哪兒有問題,我們學生非常聰明,我們建築系從清

延續到後續研究生,或者是到了研究單位或找工作的時候,大概

華到各所學校,最高分的都進去建築學校,那返回來我們看看社

能夠有一個方向,我們有一個案例,有學生在畢業設計的時候,

會,剛剛有人提到這一個社會的需求,社會就需要我們出一批建

就是大型機場設計的題目,做得非常好,那畢業以後就到了上海

築師嗎?不是吧 ! 其實建築背景的人可不可以去當政治領袖,也可

的現代機場專門去做機場,現在做得非常好,所以畢業設計的選

以做社會工作,也可以做設計師,這樣的話返回來我們在看一個

題,應該是跟他未來的發展,跟他的興趣能夠充分的結合起來,

畢業設計到底該有什麼樣的狀況呢?就我理解大陸各個學校連該

這樣的話可能會對於提升畢業設計的一個水平有助益,另外一個,

有的一些調整,各種情況下造成的弊端解決的能力都沒有,比如

關於畢業設計的時長,大陸學校大部分都是一個學期,就是半年

說畢業設計,剛才幾個院長都提到,我們都是一個學期,習慣就

的時間,現在我們這一年這樣的一個變化主要是在建築學界能維

是這樣一個學期,所有的學生都知道,春節後三月份開始選題,

持可能要讓它調整到一個學期半的時間,其實有很多之前的四年

接著學生開始去找工作,然後去做設計,七月份就答辯,我個人

級到五年級之間的專業實習也都放在進來,使得畢業生能夠有效

覺得畢業設計是一個從導向研究性學習的一個階段性,所以你說

得到整個培養的方向,而不是單一的片段,如果還有一點時間,

畢業設計就代表了這個學院培養的學生,否則的話用什麼代表說

我想談一下關於畢業生的選題,那麼我覺得畢業設計作為大學整

我的學院是什麼樣,我從 08 年到兩年前主管了一個教學,我們從

個階段的一個總結,選題應該緊密接合整體現實的需求,譬如說

一些細小的地方就留時間那一塊,我沒辦法用兩學期,只能一個

在大陸,城市化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這個新的階段就是發展的

學期,而且從學校的教務部門,畢業設計是不算教學工作量,我

階段,類似更新的階段,要有意識的結合這樣的都市更新、歷史

們能做的事情就是給學生一個整合,除了你在上一個學期你可以

建築的保存、保護等等這一方面,同時導師在設置上面能夠有意

選老師,我們請一部分老師出來,然後學生可以選擇,事實上我

識的領悟到外面的建築師事務所需要的,我們現在已經是這樣做,

們的學生不是一學期的畢業設計,而是加了半學期,我相信將來

結合我們正要做的工具化,僅供參考,請大家指正,謝謝。

這些學生畢業一二年後想起母校他會說,是他按著他的想法做了

068


一件事情,我們有可能的話,做了一些專門化的研究,三年級是

個職業做了一個重要的目標,我們做了一次統計,這是西安科技

基本的技能教育為主,但四五年級就是希望導向一個研究性的學

大學在八十年代畢業的學生裡面,這是一個班統計,大概三十個

習,因為學生如果一直是被灌輸型的教育,從小被父母灌輸,到

人到最後真正留在還在做設計的人只有兩個人,就是只有二十八

學校又是一直強硬的灌輸,根本沒有時間去思考,所以我們希望

個人就是到房地產或各種各樣的行業,有時候我覺得,畢業設計

後兩年慢慢的往這一個專門化的方式培養,目前我們就是用這樣

跟社會接軌這件事情討論的意義不是太大,我們就把它作為一種

的方法,然後今年開始,將來還希望發展綠色建築優質化這一塊,

五年中期的課程去很重視它,去反應前五年的綜合能力,學生將

就希望學生有多一些選擇的機會,那麼是在我們外有一統的警覺

來的出路實際上很難去界定,有一次我印象挺深的就是香港大學,

下,去增加一些靈活性,我反過來去反思,現在好像是說一定要

07 年去參加他們的評估,就是五年級的學生做的畢業設計做到的

對接,先不要給人一個反應是說畢業生不行,來了不能馬上上手,

深度讓我印象特別深,我估計可能在座的有很多人都知道,我覺

但誰說我要培養出來的人給設計公司去上手,一間設計公司做的

得是斷定他一個可能的組織能力,將來他到社會上去組織一件事

那一點工作,值不值得我這麼優秀的學生去跟你對接呢?在教學

情可能也很有幫助,然後還有一個情況,我 2001 年在芬蘭看到一

的過程中,如果太早的把這些社會上的東西拿過來,當然我不是

個現象,就跟他們院長聊,我說你們白天教室裡面怎麼沒有人在

舉其他方面,基本上是專業一個環節也有很多,太早的讓這些孩

設計教室裡面做設計呢?他說我們大學老師特別希望社會經濟蕭

子去承擔那是一種摧殘,我們寧願除了一定的組合情況下,孩子

條,社會經濟一蕭條,所有的學生就回到教室,你就看到教室裡

在一個比較理想的狀態,但是卻又深入的去了解,你給他這種機

面燈火輝煌,因為建築設計裁員大家就回到教室裡頭再重新深造,

會,我相信將來的學生是非常好的一個發展,所以我們這幾年的

所以我現在感覺現在挺好的,因為就是新常態,建築進入秋天,

做法是比較重視基礎,包括基本功,我們希望把國際化的水準能

很快就會冬天,然後建築教育的春天就來了,謝謝大家。

帶入,創造一個基本的條件,能在本科教育之後,學生後期的發 展跟自身的情況去走,這樣的話我們再過三十年回來看,我們當

李昊:大家好,非常高興來台灣,因為我覺得去年參加活動有非

年那些學生還可以,那我們就有極大的滿足了,這個已經很不容

常多的感受,我們發現兩岸的畢業設計差別很多,我會覺得不斷

易,我們這些學生是非常優秀,但是也非常脆弱,如果做不好的,

的在討論畢業設計,恐怕還是要回到所謂大學教育的一個根本,

就自己過不去,這是我的感覺,謝謝。

我覺得今天談的大學專業教育,恐怕還是有基本的回歸,先用這 樣子當概念,我們覺得大學教育五年應該是一個發現的過程,其

孔宇航:在台灣講畢業設計那是挺有感慨的,我記得兩年前拿金

實每個人生來都是有很大的差異的,但實際上的基礎教育非常可

獎的是成功大學的學生,研究的深度特別深,他花了一年的時間,

怕,是一種雕工者的模版式教育,那如果到了大學再按照用這種

當時看了那個設計非常感動,然後到了大概是八九年的時候,一

標準,因為今天所有的高校在實行嚴格的評估體制,這個評估有

個台灣學生做的畢業設計,我現在印象還很深,就是一個非常有

好的方面同時也帶來非常大的副作用,如果說我們不去發現學生

概念的畢業設計,拿台灣的幾種山體,然後一個草帽,這兩個東

的個性,按照那種標準的方式培養是非常可怕的,然而教育激發

西草帽跟那個山體一種疊加,然後也找了 40 年代的一段文字,這

應該是什麼?激發什麼呢?激發興趣和激發熱情,所有的大師一

是他的畢業設計,把它非常巧妙的結合在一起,所以我個人認為

定不是教育出來的,所有的成功人士一定不是教育出來,是他自

畢業設計是一個學術性的探討,所謂的評估體系,是根據美國的

我發現,是他自我被激發的,我們希望去開拓激發,激發激情、

體系而來,所以一半是大學的老師,一半是是實際的建築師,每

激發熱情,激發學生自我的一種做事情的方式,那麼最後一點,

年都說培養的這些學生要很快到我設計院來接軌,我覺得不用去

其實應該叫呈現,當學生的特徵和特點被發現,我們要給他一種

無縫對接,大學就是培養學生一種創新的思維,或者一種多元化

三法的訓練,所謂三法,第一個是概念層面的,剛剛有老師提過,

的思維空間,這一點我覺得更重要,但是設計院能不能在最終承

學生有沒有想法?有沒有概念?對於社會、對於建築、對於城市、

傳,我覺得可能這是一個問題,但要是通過競賽,設計競賽去培

對於人,有沒有一個細部的認知,有認知之後,我們常常在講這

養的人,確確實實可能有一些還有潛力或者是能夠有競爭力,所

樣的話,我們栽培建築師,包括栽培準建築師,我們不要被綁價

以我覺得各有利弊,譬如說天大有一百個學生,結果我發現一個

值的,就是最基本的,我們覺得恐怕在教育裡面,是要讓學生建

很有意思的現象,百分之二十出國,百分之二十在念研究生,然

立一種價值觀,其次,學生要經過大學五年的學習,形成一個系

後還有百分之五十可能就業,百分之十就游離在家裡,他的游離

統的方法,達到關於工程的、關於藝術的、關於社會的,這樣分

就是學托福,然後明年申請出國,所以根本弄不清楚這些學生將

門別類對於建築的影響,大學五年經過這樣一種系統訓練,這個

來想幹什麼,但是他不一定說要到設計院,也不一定把建築學這

方法論非常重要,最後,總是要透過空間操作來完成自己的想法,

069


FORUM 2

那麼也需要強化對於空間操作的能力,其實到最後畢業設計的環

是說學生能夠提出問題,或者說發現問題,最後解決問題,第五

節,是要學生有更多的對於當下社會發展的正面判斷,因為近若

是我們排不排斥商業性,如果學生選定跟社會生活有關連,那麼

干年,大陸已經進入到了一個新的發展的重要關鍵,那我們也覺

商業性的標準跟空間性和藝術性的標準?老師往往習慣性的關注

得我們是有必要回歸原點去思考,我們今天的教育應該要培養什

空間和藝術性,那在商業性的評分又是如何評分,第六個除了我

麼樣的人,是不是一定要發展建築師?不一定,可是要回到基本

們所謂的內涵,相關的知識跟體系,譬如說結構、社會、永續或

點,那麼這是我的一點點感想,謝謝。

者訊息技術的運用,如果說學生可能空間性差一些,但這一方面

魏春雨:謝謝主席,謝謝各位同仁,剛剛聽到的一些對於畢業設

面臨的一個很嚴峻的問題,我也提出來這些問題還想得到各位對

計的定位、職業的訓練,包括將來的社會責任,我覺得在深度或

我們評論,但是今天我覺得我們已經得到很多啟發,謝謝。

做得很突出,那麼又如何去評判 ? 那麼這是學校在畢業設計評分上

廣度上都非常受到啟發,對於湖南大學來講,前年開始對於畢業 設計進行質量管控的評估,其成因主要是最近這些年來畢業設計

彭光輝:前面院長們都講了很多很好的想法,我覺得我分享一個

的質量管控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我了解的各個學校情況差不多,

概念,把擔任院長這九年來不管畢業設計也好,課程安排也好,

因為事實上畢業設計理論來講只有一個學期,但是真正做的狀況

有一個補充基本概念就是 follow,尤其擔任院長,宣導、溝通、耐

是因人而異的,就我了解也有一個禮拜就完成,因為學生在忙著

性,都跟畢業設計有關,我舉個例子,學校又要評鑑,又要評名

找工作、忙著出國、考英語、忙著談戀愛、忙著分手,就是沒有

次,在談 SCI 的時候,校長也說你們設計學院的 SCI 沒幾篇,可

忙設計,這是實際情況,所以我們現在討論的學校現在的問題,

是我們 SA 也不少,那總務處說,設計學院把整個學校搞得亂七八

還不是說畢業設計將來在學生的職業定位或者是畢業設計跟專業

糟,到處髒兮兮的,你們為什麼要學校空地上面種稻子,我說沒

或社會責任感培養有什麼關聯,而是怎麼樣把畢業設計的質量做

有關係,今天種稻子,明天看不喜歡也可以種花,你喜歡什麼花

好,現在是這麼一個基本的問題,當然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畢業設

我們就種什麼花,所以我在學校或任何的場合,跟長官溝通也好,

計的認知,我覺得還是有一點差異,就是我們把畢業設計看成大

跟同仁溝通也好,包容,創意就是需要包容,有一次甚至有人跟

學五年的最後一次系統的、綜合性的、完全的體系化的盤點,這

蘋果日報投書,說臺北科大的設計學院放任學生跟老師在路上開

一個終極目標,或者說是一個句號,還是其實只是一個環節而已,

挖破壞交通,記者打電話給我,我說你過來,我告訴你第一手消

而這個環節甚至就是一個課程設計,那畢業設計是不是有那麼高

息,我們現在正要創造一個生態社區,我讓你照獨家報導,經過

大上,畢業設計能夠涵蓋全部?所以在這裡我覺得,如果說不可

溝通以後,沒有負面的消息出來,而且還變成一個正面的消息,

以,那是不是能夠通過畢業設計就完整的培養出一個合格的學生

所以其實我們學校你們現在所看到的這一些設計都是利用畢業設

出去,現在我還覺得比較心虛,我覺得這個問題並沒解決,這是

計的時候,老師做一些方向的引導,還有如何來應用到周邊的環

一個認知問題,因為這樣的話,所以我們建立了一套質量管控體

境裡面,譬如我們的綠色大門,得到金獎,還有我們把圍牆打掉,

系的,其實還是關注在評估的標準問題上,簡單的來講,我們其

變成是學校的一個生態水溝等,都是老師跟學生在利用畢業設計,

實有幾個問題,可能這個問題比較前面,但是我表達比較具體,

或者是平常的設計所發展出來,所以我覺得學校的包容,老師的

譬如說跟設計院的對接,我們現在的主流意見就是大學培養應該

包容非常重要,另外我們再提跟包容有關的,有一次我看到老師

可以著重素質,不一定要著重學生到設計院能夠馬上上手來做事

在畢業設計的時候罵學生,然後我就聽到另外一位老師跟他講說,

情,可是事實上在畢業設計中,我們完全做不到這種深度,這樣

你這樣的話,一輩子教不出一個建築師,反而這個學生會恨你一

的話反而是不是會培養,或者灌輸學生比較天馬行空的沒有將來

輩子,我兩個禮拜之前剛好有一個機會到西班牙巴塞隆納去參加

應有的社會責任感,有時候必要的對接,或者對於現行的規範、

一場國際研討會,參觀了高第的綠建築,我在想高第當時他的老

法規的對接,也許學生將來在出去之後,他會有一種潛在的責任

師如果沒有對他包容,宗教團體沒有對他包容,社會沒有對他包

感,如果是這樣的話,我覺得沒有一個完整的標準,所以我認為

容,今天巴塞隆納這個都市恐怕不會是這樣子,巴塞隆納靠高第

應該關注和聚焦幾個方面,一個就是設計,他的創造性和他的完

吃飯的地方很多,一百多年設計教堂還在蓋,所以包容很重要,

成度怎麼去平攤,第二個是設計的理念和現行規範,或者是說他

另外跟學校教務處在協調的時候,教務處會跟你說,奇怪,別的

的某種前瞻性和實驗性,到這個問題就規劃到安全的問題,第三

設計課,一個老師帶一班,四十個,五十個或六十個,一個老師

就是如何關注我們傳統的建構和現在新技術、新材料的應用,第

就夠了,建築系為什麼要跟八個學生一個老師,然後我們就要去

四就是可能沙龍式的設計標準,跟學生真正能夠有社會責任感,

溝通,因為沒有溝通馬上就會被砍掉預算,這裡面我會跟他們說

跟社會對接的社會現實的問題的關注,那也是我們評判的,或者

明,我們學習方式不一樣,我們是師徒制,假如我們的課程都跟

070


你們一樣的時候,這就不是建築教育,八個學生一個老師,學校 如果認為成本太高的話,那音樂系一個教授一個學生,這個成本 更高,當然案例還非常多,我就分享到這裡,謝謝。 馮正民:剛才聆聽各位院長的高見,學習了很多,也得到很多的 啟發,我給幾個心得,第一個就是在教育方面,一定有一些叫作 核心課程,或許是專業核心的能力,核心能力是不變,但是有一 些是要變,譬如說我們要去學習怎麼做智慧建築、綠建築、低碳 建築,所以有一些是變,有一些是不變,第二是所有的建築設計 其實都是要為了人去做,還有自然去做,所以最高的目標是天人 要合一,自然和人的需求也都有不同的變化,像是環境氣候的變 化或人類的智慧需求,另外,我也覺得大家所講到的一件事情非 常重要,不要填鴨的讓學生 知道什麼,要讓學生 to learn how to learn,但這一點很難,要讓學生知道如何學習,其實我剛才也學 習到一件事情,要當一名教育者,不但是把它當作職業還要把當 作志業,要如何讓學生在整個的學習過程中間產生熱忱,那這一 件事情也是不容易,所以非常感謝各位院長的分享,謝謝。

071


PRIZE WINNING WORK

072


PRIZE WINNING WORKS ARCHITECTURE DESIGN 建築設計組得獎作品

073


PRIZE WINNING WORK

首獎

特別獎

BETWEEN SILENCE AND DEATH 無聲所在 臺灣科技大學設計學院建築系|張佩珊 指導老師|賴伯威

現今社會越來越少人重視殯葬空間,土地

空間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參加儀式的動線,

使用的不足、生活型態的改變,人們生 中

離開的動線與進入動線透過視覺聯繫彼此

文:命最後的旅途變成草率了事的官腔模

關係。最後的火化等待空間將人們推向自

式;集中型的殯儀館、火化場變成人蛇混

然,用人為的方式使自然界入,專注的凝

雜 的公共場所,試圖將殯儀館火化場轉變

視天空、望向自然並在自己的心中與死者

為獨立的私密空間,並用個人的情緒轉化

對話。

為空間場域,透過一連串的路徑試圖喚起 人們的省思,最終將情緒化為平靜。 為了明確的將各個使用動線分開,將對殯 葬儀式流程進行分析,了解其活動形式、 空間使用大 小、機能間的關係,以及各種 使用者到達個空間的動線,包含服務,參 者,家屬等共有 11 種動線 18 種空間。配 合空間配置,利用高程差將不同進出動線 錯開,以一個需要寂靜、沉思、受安撫的 人狀態下,對空間進行想像,空間多為個 人的、私密的、獨立的,沒有樂隊進行曲、 白女孝情、脫衣舞孃,在這裡不同於舊有 娛樂儀式,以一種個人寧靜的沈思存在。 依照光線的形式、建築開口與自然的關係, 設計出每一個等待儀式的空間,每個等待

074


075


076


077


078


079


PRIZE WINNING WORK

優等

SION-DEUTSCH CULTURE CENTER AND STUDENT APARTMENT DESIGN , MUNICH 慕尼黑中德文化交流中心及國際留學生公寓設計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黃藝杰 指導老師|王珂

希望透過建築空間關係改善調整重新界定 文化中心,作為一個多元化整體如何介入 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並如何實現內部 居住人群和周邊社區協調共享的問題來尋 求到一種全新、合理的文化中心存在模式。

080


081


082


083


084


085


PRIZE WINNING WORK

優等

ESCAPE FROM CITY 城市逃脫 臺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建築系|陳惠君 指導老師|劉宛育

生活在繁雜的城市裡,品味著台北的孤獨,

感受的地方。如何在充滿「硬」性的空間

那麼為什麼建築裡需要灰空間去過渡呢?

然而孤獨不是一種消極性的情緒,而是與

納入「軟」性的活動,將人緊繃的心靈暫

這就好比中國山水畫裡韻味獨特的留白,

自己獨處的時光。

時解放,中和過度值,是這次著力的重點。

以空白為載體進而渲染出美的意境的藝術。

「城市」是大量人聚集出沒的領域,在這裡

要形容在壓力的逃脫模式很難用理性的字

在界與界的權力的範圍下,作為一處中立、

會出現各式各樣滿足人類需求的活動,我們

辭去精準的形容,因為它是心理上而非現

無色彩的過渡場域,也因為這特立的存在,

設計出的空間常是因為某個慾望所促成,所

實裡的現象,所以剛開始我以多張手繪和

它具有抽離情感、時空、背景的空間氛圍。

以我們也可以把建築看成是某一個慾望的

拼貼的方式,盡量在最短的時間內描繪出

反射,而城市是人喧嘩慾望的縮影。

逃離者會想逃離到的地方。並且在這些圖

建築裡的灰空間是一種以退為進的藝術,

畫上發現都有一個共同點,便是隱匿於常 「逃脫」在辭典上的字義解釋,有避開危

態下的空間。

險或不利的情況而迅速離開之意,也有比 喻擺脫忽略特定對象的意思。在空間裡意

再來我以三個關鍵字出發,以城市、壓力

指從一個已知的空間進入到一個反差的所

和想逃脫者作關係連繫圖,試圖延伸出其

在地。並且在逃脫這個動作下所對應的空

心理狀態所對應的空間的性質,找到的關

間,將是動作與空間的意念交涉,而不是

鍵字有:中性場域、縫隙、邊界、長廊等。

建立在靜態的空間關係。

黑川紀章曾提出過城市裡的灰空間是指建 築與外部環境之間的過渡空間,它排除外

我想做的是將目的性的機能過渡到感受性

在和內在的空間權力,同時融合室內外兩

的 空 間, 釋 放 城 市 的 壓 力。 台 北 車 站 到

者的氛圍。也因為它曖昧模糊的空間語彙,

二二八公園之間是補習的學生和上班族出

也常是人會停留作休息的地方,例如廣場、

沒的區域,屬於高壓競爭且講求目標而非

柱廊等。

086


087


088


089


090


091


PRIZE WINNING WORK

優等

RENASCENCE TEMPORAL SUCCESSOR OF AN OLD ANCESTRAL HALL 浮生三宅 廈門大學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包可人、金洪勳、李維陽、蒲昊旻、鄭靜雲 指導老師|王量量、韓潔、李蘇豫

每個村莊都有自己的故事,我們希望每一

祠堂,通過村民口述歷史及認知地圖的繪

個故事都能有人訴說,有人聆聽,有人傳

製,追朔歷史,放眼未來,將其改造加建

承。該項目選址不同於大多數村莊,這裡

成該村老年會和青年合作社交流互動的場

的青年人自願歸鄉,帶動全村向未來前進。

所。本作品希望通過對老青兩代的活動和

本設計從探索一棟承載著村莊故事的舊祠

活動空間的設計,讓年輕人在這裡聽到老

堂出發,追溯歷史,放眼未來,通過對場

人的故事,讓老人看到年輕人的夢想,讓

所精神的重新定義與再現,將其複興為該

歷史與未來在這裡產生碰撞,讓村子的文

村老年會和青年合作社交流互動的場所,

脈在這裡得以延續和發展。

往昔重現,夢想延續,讓歷史與未來在這 裡交融,讓村子的文脈在這裡得以延續和 發展,實現場所精神的複興。 在城市化浪潮下飄搖的村莊,以及薄弱的 鄉村基礎設施,留守的鄉村老人和外出務 工的農村青年間無法逾越的代溝構成了當 代中國鄉村的日常面孔。廈門院前社,卻 有著與眾不同的故事。該村莊通過青年人 合作社的努力成功扭轉了拆遷危局,隨後 青年人們自願歸鄉,帶動全村向未來前進。 物質的發展促使村民尋找精神的自我。 本設計立足復興一棟承載著村莊故事的舊

092


093


094


095


096


097


PRIZE WINNING WORK

入選

NGENUITY IN CITY RENOVATION DESIGN OF YANTA CULTURAL NEW WORLD 城市意匠 - 雁塔文化新天地更新改造設計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學院|鞠曦、吳舒曼 指導老師|李昊、徐詩偉

本設計基於對城市設計的理解,探討城市

獨特屬性,利用相鄰的大學宿舍樓進行立

公共開放空間的更新改造手段。

面改造和部分功能置換,改造現狀中突兀、 孤立的界面,打造與場地相關的手作藝術

在雁塔文化星天地商業中心周邊,大型購

家 SOHO,形成連貫且具有功能連續性的

物中心高層林立的背景下,基地作為與其

區域城市界面,共同賦予場地最大參與性、

定位相似、功能重複、缺乏競爭力的地下

獨特性,以使基地作為商業中心存活並個

商業中心,商業現狀蕭條,每況愈下。本

性發展。方案保留基地的城市綠地屬性,

設計著重挖掘雁塔文化新天地現狀的潛在

與廣場相結合,以開敞、歡迎的姿態面向

可能性,同時針對其功能定位已無法適應

城市,配合手作主題商業形成具有獨特活

現實需要、空間界面突兀、空間佈局混亂、

動氛圍的城市公共場所。為區域乃至城市

當下運營狀況差等問題,提出可能的解決

提供新鮮的商業主題、活動內容,成為城

方式。

市內的創意發生場所。

本方案根據分析得出的種種指向,選定以 復興手作的現代手工業為入手點,與周邊 以工業產品為主要商品的購物中心形成對 比差異,汲取周邊西安美院創作製作的專 業優勢,發揮基地處於 22 所高校密集包圍 區的特質,迎合龐大年輕客戶群體對新興 事物高接受度的特點以及體驗參與個性定 制等需求,重新定位場地的商業業態,用 “前商後製”的模式打造“城市意匠”的

098


099


100


101


PRIZE WINNING WORK

入選

WORLD 2115 FUTURE VISION ABOUT ROBOTICS & MEMORIES OF OLD TIMES 世界 2115 - 人機未來的暢想與舊時光的緬懷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史紀 指導老師| Ercument Gorgul

我們無數無可不生活在回憶中。所有非物 質的內容都在塑造我們的生活,我們所擁 有以及所熱愛的事情都會被封存到我們的 記憶中。我們習得的知識或者是擁有的經 驗都會在某些固定的東西中得以體現,這 些東西給予我們存在的意義。這意義可以 是個人的也可以是集體的;這意義使得國 家形成民族;這意義使我們與世界真正聯 繫起來,從而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這個設計正是放眼未來尋找這一個意義。 記憶將被如何保存、封裝?同時這意義將 如何展示、呈現?隨著真實和呈現之間界 線的消失,我們所剩下的只剩虛擬與模擬。 我們接觸真實的途徑將會由於人工智能的 強勢介入而變得超現實。

102


103


104


105


PRIZE WINNING WORK

入選

RESIDENCE UNDER FENG-SHUI 風水的居所 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周平、余嘯、石明雨 指導老師|張昕楠

將基地內原有的方格網狀路網優化重組為

應多樣的現實性生活功能需求,最終創造

具有空間層級性和公私空間轉換遞進性的

一種社區居住體系的良性進化。

空間系統並積極適應當代的社會結構的變 化,以當代現實的功能訴求回溯新的“傳 統空間倫理”。 大理古城位於雲南省蒼山洱海之間,是素 有風花雪月之稱的歷史名城和旅遊勝地。 然而隨著旅遊和經濟的發展,古城內的建 設密度越來越高。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本 次畢業設計所針對的場地也在 2000 年後由 一片農田經過宅基地劃分後大量建設了樣 式相似的住宅。這種平均化、單一化的建 造結果同中國其他新農村的建設一樣,忽 視了中國延續了幾千年的居住倫理同時背 棄了以傳統風水觀所代表的對自然環境的 尊重,一味追求高效率造成了區域文化發 展的斷層。針對上述問題,筆者通過研究 總結大理區域的地域基因,恢復傳統的居 住尺度,同時考慮到社會結構發生的深刻 變化,摒棄“為了傳統而傳統”的做法, 通過小體量建築的“針灸式”的植入,適

106


107


108


109


PRIZE WINNING WORK

入選

PARADISE LOST 落魄者的失樂園 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劉可、曹峻川、牟玉陽光 指導老師|孔宇航、許蓁、張昕楠

我們在這個城市設計中試圖探討建築自身 現代性的一種可能,建築是否能夠不僅於 遮蔽,不僅於容器,不僅於承擔人們的日 常生活,而得以更大限度的拓展自身的作 用方式與範圍,積極介入觀念,甚至引導 人們的思考與生活。 我們建立起一個為落魄者的失樂園,脫離 現代城市的庸腐,天真的純潔的幻想家們 自由地居住與創造於其中,讀書、寫字、 作畫、歌唱、聽風、品雪、觀花、賞月, 過著他們理想中的桃花源般的大理生活。 然而,誰又能說這是一個真正的烏托邦呢? 誰又能分辨,那數量眾多的精巧的住宅和 平均化的場地不是更隱密、更開放的權力 產物 ? 誰能保證,居住於其中的落魄者在年 復一年享盡自由的新鮮之後,不會對自由 產生厭倦?及否集權,注定是我們逃離不 出的悲哀的怪圈?

110


111


112


113


PRIZE WINNING WORK

114


PRIZE WINNING WORKS PLANNING AND DESIGN 城鄉規劃組得獎作品

115


PRIZE WINNING WORK

首獎

DEGLACIATED URBANISM—— NEW TAIPEI GATEWAY 冰消都市策略 − 新台北門戶 臺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建築系|林子芹、郭晏維 指導老師|楊啟明

海平面上升的情況下,洪患也可以是機會,

擇,而作為國際商務、台北市中心、人口

船隻能更深入內陸,我們因此有了與水共

稠密區的三角關係地帶,隨著船隻深入內

生的新台北門戶的願景,在引進外商及旅

陸,引入商機及旅客,配合周邊既有的大

客的同時,發揮基地原有的滯洪效果,並

眾運輸,貨物可快速的流通,我們因此有

能與之共生。

了與水共生的新臺北門戶的願景。

海平面上升已成事實的這個年代,未來的 多變氣候使地狹人稠的臺北有機會走向水 上,水不應再消極的擋在看不見的堤外, 打開堤防,使水成為活化陸地的元素,同 時也提醒著自己該居安思危。我們首先從 研究臺北河流與人類拔河的關係開始,以 此建構未來城市與水的基礎,接著將基地 可能範圍鎖定在歷史上常氾濫的區域,也 藉是淡水隘口附近的關渡、社子島等地。 基地本身有幾項可能影響適居性的問題, 包括 : 地下水位低、土壤鹽鹼造成的農地 退縮等,但這幾項問題可以利用既有地理 條件與水的流動、串聯和暫留達到高程度 的改善。 基地與水共生的同時,有更多角色可以選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PRIZE WINNING WORK

優等

特別獎

NEW RURALISM —— DEVELOPMENT PLANNING OF YUANQIAN COMMUNITY IN XIAMEN 新鄉村主義 − 廈門市青礁村院前社發展規劃 廈門大學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城市規劃系|劉璐、武海娟、葉紫薇、張耘逸、張未 指導老師|王慧、王量量、韓潔

在當代高速城市化的發展背景下,處於城

關係。由此出發,規劃方案從文化、經濟、

市邊緣的鄉村面臨著重重威脅:農村土地

環境與社會結構方面著手,借助空間句法

被徵用、大量農民工進城導致農村人口空

等分析工具的輔助,將生活、生態、生產,

心化等等。反思諸多失敗的鄉村安置案例,

“三生”交織形成不同層面的網絡:(1)

大陸地區主流規劃思想與方法過分關注物

延續傳統,保護文脈網;(2)治理環境,

質環境層面和單一經濟驅動,缺乏對鄉土

優化生態網;(3)重組經濟,更新產業網。

中國社會與人文關懷,因此仍然無法從根

多重網絡疊加以達到修復、完善與更新院

本上提出解決鄉村發展問題的整體思路。

前社特有的社會網絡的目標,並以社會網

本作品旨在探索鄉村獨有的社會網絡與宗

絡為蹊徑探討院前社發展規劃模式,並為

親關係在鄉村發展過程中的所起到的關鍵

當代鄉村的未來發展方向提供借鑒。

作用,以期回答以下兩個問題:(1)鄉村 發展的主體是誰? (2)鄉村的發展蹊徑 在哪裡? 以地處廈門市城市發展邊緣的單姓宗親鄉 村社區——青礁村院前社為規劃對象,本規 劃設計作品提出“新鄉村主義”的規劃理 念,在快速城市化打破原有城鄉二元結構 的背景下 , 分析鄉村社會經歷宗親——生產 大隊——城鄉網絡的變遷與異化 , 強調通過 對鄉村不同人群的整體社會網絡結構的梳 理與重構 , 彌合鄉土中國特有的和諧人際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PRIZE WINNING WORK

優等

THE WATER IN CHANGAN 水蘊・長安 − 多系統視角下的西安城墻沿線地段更新發展規劃 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曹永茂 指導老師|趙萬名、王敏

本案圍繞“傳統界域,現代生活”的主題, 試圖從生態、生活、文化三個方面來分析 認識城市的方方面面,進而找到問題,尋 找生態、生活、文化三個系統的具體對策, 為城市更新提供一種思路。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PRIZE WINNING WORK

優等

MEMORY IN WATER 在水一方 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佟歡 指導老師|呂飛、李罕哲

根據方案空間結構與功能,將方案分為五 個部分:在水伊方、在水藝方、在水溢方、 在水憶方、在水依方。 設計中響應了城市環境永續發展問題,對 於基地內的工業遺產要素加以利用和保護, 傳承並且創新了基地的歷史與文脈。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PRIZE WINNING WORK

入選

WET×LAND×SCAPES 城市意匠 - 雁塔文化新天地更新改造設計 東海大學創意設計暨藝術學院建築學系|何知原 指導老師|葉朝憲

藉由參數式設計整合新型態的環境淨化系 統以處理二三線城市面臨的生存環境、汙 染、社會經濟以及未來發展的問題。 面對現在城市化發展模式而導致二三線城 市衰敗沒落等問題 , 我希望提出新的與發展 共生的概念 , 以台灣沿海二三線城市之一, 我的故鄉,為設計操作樣本。

142


143


144


145


PRIZE WINNING WORK

入選

THE REDEVELOPMENT AND REUSE OF SHANGHAI LILONG HOUSING IN HONGKOU CREEK AREA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CITY 全球城市背景下上海虹口港地區的里弄開發與利用 − 基於遺產價值評估的城市設計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城市規劃系|王瓔珞 指導老師|楊辰

設計通過對虹口港地區裡弄的詳細調研及

設計等城市設計策略,復興整個虹口港地

信息整理,從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

區,使其成為多元、有魅力和有活力的地

價值、城市肌理、沿街界面及空間尺度六

區。同時通過裡弄街區來帶動該地區的文

個方面,對各裡弄進行了價值評估。並且

化發展,在上海建設全球城市的過程中,

結合建築拆改留的分析以及地區規劃的功

提高城市的可識別性和城市身份,從而提

能定位分析,從功能及空間的角度 , 對各裡

升城市的軟實力。

弄建築進行開發利用的初步判定。根據各 裡弄的價值評估結果以及開發利用分析 , 對 建築、街區以及城市景觀進行設計。從城 市設計的角度,提出相關設計策略,試圖 通過對基地內裡弄空間與功能的的開發利 用 , 帶動基地發展,使其成為多元、有魅力、 有活力的地區。 裡弄作為重要的城市遺產,對於上海建設 全球城市,提高城市可識別性及城市身份 有積極作用。設計作品試圖通過對裡弄街 區的各類開發利用模式進行分析和探索, 從城市遺產價值的角度入手,結合基地現 狀來確定適合不同里弄街區的開發利用模 式。同時結合混合、高密度、慢行系統、 肌理的分型疊合以及高質量的建築和景觀

146


147


148


149


PRIZE WINNING WORK

入選

INNOVATION AND MEMORY CITY PULSE 創憶城脈 − 哈爾濱港務區地區城市設計 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曾文靜 指導老師| 李和平、 應文

中文本方案設計以場地文化為切入點 , 提出 傳承與創新交融即“創憶城脈”的設計概 理念。 作品的設計理念為“創憶城脈”。提取場 地原有的港口文化 , 工業文化 , 鐵路文化 , 街區文化 , 劃分文化主題區 , 再以城脈將此 串聯。主題是 1. 憶港口 , 創水岸 ;2. 憶工業 , 創設計 ;3. 憶鐵軌 , 創遊廊 ;4. 憶街區 , 創生 活。策略是 1. 以活力港口為核心的功能重 組。 2. 以歷史文化要素改造為主的低強度 空間更新 ;3. 以文化休閒為主的文化活動策 劃。

150


151


152


153


PRIZE WINNING WORK

入選

REGENERATION PLANNING OF THE AREA ALONG THE XI AN 西安城牆沿線地段更新發展規劃設計 天津大學建築學院|白文佳、陳愷、陳明玉、賈夢圓、亢夢荻、王禕、張秋洋 指導老師|卜雪暘

本次課題研究與設計借助基因比擬,探究 界域生活基因鏈失活的緣由與問題源點, 結合居民意願和社會輿論,根據現狀資源 和空間問題,已聯外煥內的基因激活策略 和溫故織新的基因修復手段,達到復興源 點,煥活基因的規劃目標,提升老城品質, 增進內外聯動,凸顯城市特色。

154


155


156


157


WORKS

158


WORKS ARCHITECTURE DESIGN 建築設計組參賽作品

159


WORKS

DISINTEGRATION REBORN 解體再生 中原大學設計學院建築學系|翁思嚴 指導老師|陳宇進

空間材料性與影像中的第三身體。 紙與影像分別是兩個世代記錄或是表達的 載具,上個世代人將生活點滴或是傳遞訊 息 透過油墨書寫紙上 ; 現代人透過手機、 螢幕、影像來表達或記載生活片刻。 身體與空間存在感在這兩種載具改變之下 也隨著改變。在透過手機或是螢幕的載體 閱 讀時 , 人會對於空間的存在感知弱化, 身體即為存在虛擬環境 ( 場景 ) 當中,意識 也投身在其中。 設計試圖在廢棄的紙場中藉由紙與新媒材 的載體之間並置形成強烈對比,人遊歷在 士紙空間裡的展覽時不斷切換在虛擬與真 實之間,讓人重新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事實, 回到最真實的感知感受空間,也看見紙與 空間的毀壞由新媒材再生。

160


161


WORKS

GODI FASHION DESIGN PARK 高第服飾設計創意園區 中國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建築與都市設計學系|周余祺 指導老師|邱英浩

基地位於中國廣東省廣州市高第街北京路

佈線的崩壞。我也希望基地在這裡也扮演

入 口 側 的 南 面。 特 殊 性 在 於 基 地 處 在 高

者縫線的作用,一方面串連著新舊區域,

第街和北京路兩條高歷史價值的商業街碰

一方面也要防止高第街許地文化的崩壞和

撞,但是兩條商業街的繁華程度現在卻相

流失。

差甚遠。如何讓北京路的人潮可以帶動起 高第街,以及讓然年輕人走過北京路的時 候可以意識到高第街的存在是個重要的問 題。 高第街在改革開放時期就以服裝產業為主 導,直到現在也是,所以延續服裝這個商 業類型是否可行呢? 但是服裝要與時俱進,要吸引更多的年輕 人進來。整條的高第街所做的都是服裝的 批發和零售,但是這樣使不夠的,需要更 多元的方式來展示服裝產業。 把北京路和高第街的街闊比作兩塊衣服的 版塊,那基地就是連接兩衣塊的鈕扣。同 樣連接衣服打板的還有衣服的縫線,一方 面可以連接打板,另一方面也可以防止衣

162


163


WORKS

JINGTONG CULTARAL AND CREATIVE PARK 菁桐文創園區 中國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建築與都市設計學系|劉赫軒 指導老師|邱英浩

利用當地的人文、地理、歷史建築物去創 造與當地有關連也提升當地經濟的建物。 菁桐是個卵易使回憶的地方,但是現今的 菁桐觀光的飽和度已達到極限了,要如何 利用建築的手法提升當地效益呢?

164


165


WORKS

RIVERSIDE SETTLEMENT 韌性河岸居住計劃 成功大學規劃與設計學院建築系|詹季凡 指導老師|吳光庭

在認同溪洲部落的佔領居住事實下,從構

降低對環境造成的負擔。主要目的是希望

成部落的材料與構法下手,配合原本居民

能在最少成本之下,讓居民有一個安全、

的生活習慣與工作模式,試圖改變位在河

合理的居住環境,且這個機制能夠讓部落

岸高灘地的基地的脆弱度。藉由增加部落

在災害發生時有最小的損失並且快速恢復

適應環境的韌性,確保災害發生後,讓居

原先狀態,對於環境不加以破壞或是造成

民的生活狀態可在最短時間內恢復,進而

更大的負擔。在不以正義角度、法律角度

減小災害帶來的風險與損失,用人最容易

批判之下,認同居住的權利。

理解且達成的手段,以普世價值看待居住 的權利。 從韌性理論的角度思考,把基地上水對於 土地產生的影響分成三個階段 ( 根據海平 面上升以及其它氣候變化作為時間設定的 依據 ),在不同階段分別進行三個主要的建 築動作。首先在部落入口附近,設置一個 材料倉庫,材料倉庫可收集居民帶回來的 回收材,並在此進行材料分類與模矩化; 第二階階段利用整理過的回收材,在部落 設置兩個大型棚架,是為部落內的公共活 動空間,亦是在水災之非常時期作為臨時 庇護所;另外也整合了原本家屋內水的使 用,設置用水單元統合水的供給與排放,

166


167


WORKS

REading 越讀 金門大學社會科學院建築系|李湘婷 指導老師|朱白鏡

如果我們願意將那些屬於我們得生活點譜 記,並轉化成為新生活空間裡的創意,那 我們的居住空間除了有新的生活品質也同 時能留有就的回憶價值。 藉由古寧頭聚落間形塑的生活空間,反思 當代都是紋理(山外)與建築設計,同時 以生活圍觀得角度,探討街道,街廓與建 築天際線、聚集點,以及個人空間記憶空 間,從而探討多樣性與個體創造力。

168


169


WORKS

RIDING, VIEWING. CROSS-COUNTRY EQUESTRIANISM 策馬入營 − 越野賽程場地設施規劃 金門大學社會科學院建築系|蕭柏凡 指導老師|林嘉慧

「策馬」意為藉著騎馬行為,以另一種方

型定位、探討新的價值內涵。

式、高度、速度與環境互動。而「入景」 是行進 與觀賞行為的結合。人與人、人與

金門有寶貴的自然生態、傳統建築、軍事

馬之外 , 企圖將金門的地景風貌,以不同

遺跡,這是金門印象 , 當故事放在此時此

的手法氛圍經 營。建築設計則為提供這項

刻,建築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便為提供馬

活動的一個平台,將馬場之活動行為 , 以

術活動的平台 , 將金門的地景風貌,以不

及基地上的軍事設施 串聯活化。

同的手法氛圍經營。

唐朝時的金門是牧馬場,綠野千頃,養馬 萬匹,因此有一個故事是這麼說的:陳淵 牧馬浯島,墾拓有功,嘉惠居民,皇帝賜 名為馬祖。但是報信的人忙中有錯,將「馬 祖」的賜 名拿到了現在的馬祖,而本來該 給馬祖的「金門」只好給了現在的金門。 可以確定的是,在金門三大傳統產業之中, 石 蚵、 鹽 田、 牧 馬, 牧 馬 至 今 已 持 續 了 1200 年的歷史。歷代發展的產業重點容或 不同,馬力早已被機械力取代,但養馬產 業始終存在。對於金門而言,牧馬是地方 傳統產業,題目「策馬入景」正是想為這 一段風光的牧馬業歲月,尋找他的產業轉

170


171


WORKS

THE FOREIGN PLACE 異鄉情緣 南華大學藝術學院建築與景觀學系|陳恩傑 指導老師|朱世雲

述說外籍勞工在台灣工作與生活的場域, 明顯的文化衝突與刻板印象,讓外籍勞工 在台灣的居留期間生活,充滿了被歧視、 被切割、被標籤。這些都不是他們離鄉背 井應該得到的待遇,他們不過只想要一個 可以與故鄉連結的空間,好讓他們可以在 忙碌、孤獨之餘,尋找解憂、傾訴、慰藉 。 台中第一廣場目前正是他們的聚集地,外 籍勞工的出現讓不少台灣商家喊苦惱,外 籍勞工與在地居民的生活場域似乎劃分為 楚河漢界,完全無法融入彼此的文化裡, 我想創造一個外籍勞工在台灣的生活場 域,規劃一個友善並能與在地人互相 了解 以共存的空間。

172


173


WORKS

URBAN REVERSE OSMOSIS : FLOATING LANDSCAPE ARCHITECTURE 都市逆滲透:浮動地景建築 淡江大學工學院建築系|譚泰源 指導老師|林家如

以一塊軟的邊界作為概念來重新定義空

的兒童樂園是市民活動的熱門空間,位在

間,將區隔都市與自然的生硬高牆變形,

圓山的小山丘旁,河堤因地形的干擾而將

拉伸為緩坡,把都市紋理、生態自然、水

遊樂園劃定在行水區之中。與鄰近的治洪

岸活動模糊在這塊軟的建築邊界之中。都

河濱公園不同,存在著許多設施和高強度

市與自然不再只有左右,更多了上下、內

的活動,直到去年年底停止營業,這塊有

外、軟硬等關係。邊界在都市面是個廣大

豐富歷史記憶的市民空間被掏空忘記,而

的入口歡迎市民的進入,並容易在不知不

這個正在死去的遊樂園是否有機會讓市民

覺中滲透到緩坡另一邊的自然,而自然除

參予它回歸自然的過程 ?

了保有原本的區域,更有些許分布在下層 的活動區之中。 台北,高人口密度與建築密度的居住空間, 隨著都市成長膨脹,建築物取代原本的自 然環境,將綠地擠壓在山坡上及河川區內, 形成了一條明顯的邊界 。 在台北市中經過的河道,為了防洪築起河 堤,其外許多河濱空間為市民閒暇時喘息 休憩的地方,但河堤的高牆卻將都市與自 然強硬的區隔開來,切分為兩個世界,這 個設計在嘗試討論河堤空間是否有更多結 合自然及生活的可能性。基隆河下游區段

174


175


WORKS

TRANSPARENT × PRESENCE 透明的存在 逢甲大學建築學院建築系|楊琬蓉 指導老師|張銘恩

批判寺廟商業化,利用反諷手法重塑精品 化寺廟。 透過對透明一詞的定義,發現透明同時存 在阻隔與穿透的辯證關係,進而延伸到社 會議題——寺廟商業化的社會現象探討。

176


177


WORKS

AQUA-MUSH[ROOM] 水蘑菇 逢甲大學建築學院建築系|徐子涵 指導老師|

蘑菇材料系統與廢棄礦坑的復育及利用, 這個作品由平溪十分已荒廢的礦坑為基地, 自主跨領域至生化專業來培養真實菌絲並 混合至食物廢棄物中,實驗且驗證做出可 承受近 300 公斤 的香菇磚 並應用在廢棄的 礦坑內 ,一方面以菌絲的生長補強了原結 構的弱化情況,一方面又符合基地現況地 幫助了養菇產業的發展,創造一種很真實 但又超現實的循環。

178


179


WORKS

EMBRACING CALMNESS AND PEACE WITH BAMBOO 竹漸靜 銘傳大學設計學院建築系|張智揚 指導老師|廖陳良

選擇一種材料來深入探討研究,讓原本簡 單的材料可以有更多的使用方式,使材料 原有的價值更為提高,在使用上設計出新 的單元結構,運用有彈性的材料,使一個 人可以獨立組裝完成,並且可以重複的組 裝。因為單元的形式,進而形成擴展性較 高的單元構件,讓形成的空間裡具有多變 化性,而在設計上加入一些規則,讓人在 組裝時能藉由單元體本身的規則說明來進 行自行組裝,建立出一個簡單的形式,無 須透過專業人士指導,讓使用者可以藉由 使用說明自行組裝並構成空間系統。 藉由材料的使用,材料實際的溫度,慢慢 的堆疊讓自身的感覺增強,變更材料的面 貌,卻還是有著一樣的特質,接著與空間 的配合,使感受漸漸的因為竹子而感到心 情放鬆,藉此達到心靈安靜的狀態。

180


181


WORKS

RETRACING TAIPEI COMPLETING THE TAIPEI PUZZLE 追溯台北 臺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建築系|林子翔、馬法耶 指導老師|葉嘉

自中美洲的我們看到了台北人的崇洋,以 及此現象如何使他們遺忘掉自己的文化價 值。以此為出發點,我們在一個具有濃厚 歷史背景的基地創造出一條主題動線,企 圖從外來者的角度提供台北人一個能夠自 我認識及反省的場所。

182


183


WORKS

LIFE OF ARCHITECTURE 建築生命 臺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建築系|劉芷妮 指導老師|林彥穎

所有的事,最終將回歸到自己的本身,透 過自我與自我對話——告解。是否每階段的 時間從生命流逝過,換得的都是生命的新 生,所以時間的永續不斷成了探索生命最 好的糧食,造就了建築的美好依存者 ( 生 命 )。 而建築生命始之於人,人的生命也始之於 人,所以建築與人的共同母體即為人。當 母體同時是孕育生命的空間,抑是活化建 築空間的元素,則建築空間可說昰圍塑孕 育生命空間之場域。在此母體與胎兒之間 的重要養 分交換媒介「羊水」將兩者合為 一體,將有溫度的水介入建築與生命之間, 形成類似的締結關係並成為之間的養分。 人與水與建築,以最真誠赤裸接觸,會觸 發甚麼?是最乾淨最純粹最深刻,而非物 質可形容的,也許引發自心靈深處,建築 深處,水的深處。

184


185


WORKS

FOREST・ MICRO-SENSE・PLACE 森林・微感・域 臺灣科技大學設計學院建築系|曾韻竹 指導老師|李峻霖

探討如何結合自然與人文與身體感官的構 築。 森林為物質的指涉·微感為人體的感知·域則 有場所精神之隱喻建築存在於自然環境與 人之間,人透過構築的方式在自然尋找定 位 …… 探討自然生態與人和人文精神的場域,基 地位置選擇的阿里山姐妹潭,富有珍貴檜 木林及鄒族文化,賦予構築載體生命的的 四個階段,終歸於山林,過程中減少土地 負荷並賦予當地人文原始精神。自然氣候 變遷及科技發展改變人類生活形態,物質 層面滿足,但同時缺少體感意識,以姐妹 潭作為起點,試圖透過構築行為做一項可 以詮釋自然的空間,在自然界中呈現建築 的各種形態變化,隨時間演變,構築體本 身帶來的知覺感受並意識人與自然的共存 ……

186


187


WORKS

THE MINDS OF BILLY MILLIGAN 24 個比利 臺灣科技大學設計學院建築系|蘇順謙 指導老師|張容豪

現代人為符合社會條件與要求,受到社會

類型,引導我研究榮格的人格分析心理學,

期待與要求的引導,我稱之為現代都市人,

將這些人格分類。利用分析人格心理定向

是外傾思考型的人,與這種人相對的是社

的工具,作為我的設計機制羅盤。以及一

會興趣低落,難以適應社會 , 是內傾情感

個非常重要狀態補償作用,說明當人內心

型,我將他們定義為隱士。他們有各自心

過於分裂,潛意識的陰影便會開始發動補

理療癒的程序 , 是依據羅盤上的四個方位。

償作用與優勢功能做平衡。 將現代都市人

將空間退為客體,人成為主體,空間只是

和隱士,兩種互相對立的人格類型輸入到

讓兩種類型相對的人在這個地方發生碰

羅盤,指針便開始轉到對應的人格序列上,

撞,他們會彼此交流、磨合,各取所需,

這個序列是心理療癒的過程,也將成為我

達到內心和諧的狀態。

作為空間操作的依據。在故事中,比利經 歷整段心裡輔導療癒的最後,他是看到自

我 的 題 目 是 24 個 比 利, 它 是 一 本 真 實 故

己人格分裂的影像,他才開始融合了其他

事小說。我想做一個水療空間,一個現代

人格,因此將看見自我的鏡像以「水」為

都市人與隱士交會的場域,作為設計操作

介質,以「圓」為完整作為隱喻。

的實踐。城市是提供所需的地方,建築也 提供了場所成就了城市。當現代社會追求 快速發展與進步,是否漸漸忽略了人心中 潛在的陰影?空間能否回應人的心理狀態 , 與之產生關係?為了這疑問,我開始進行 一連串的研究,從三條線分別進行,一是 「24 個比利」小說、二是人格分析理論, 三是真實的基地。深入了解 24 個人格特徵

188


189


WORKS

VILLAGE MEDIUM 古鎮新媒體 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帥玉穎 指導老師|程啟明、劉文豹

村落傳統公共空間是村落文化的重要物質 載體,是古村落物質文明及精神文明的複 合產物,保持公共空間的多樣性對古村落 遺產保護和古村落傳統文化空間的傳承和 更新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公共空 間中置入抽象提煉的傳統空間元素,使得 它成為地域的“象徵空間”,讓在此活動 的當地人產生歸屬感。 在古鎮中以活力因子的功能置入博物館建 築,作為旅遊業發達的西遞古鎮的公共中 心,在保持宋代以來自然發展的村落肌理 中承載其缺失的公共職能,成為古鎮中的 公共空間擴展 ——“公共新媒體”。聯結不 規則的城市公共空間和優化生活的必需空 間,同時智能的轉化與傳承“徽州印象”, 成為西遞的地域化“象徵空間”。

190


191


WORKS

COLLECTIVE HOUSING DESIGN IN BAIWANZHUANG STREET, BEIJING 北京百萬莊城市混居規劃與建築設計 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孫東璐 指導老師|王小紅

中 國 自 99 年 起 進 入 老 齡 化 社 會,14 年 老 年人口數量達到近兩億。然而目前,我國 的養老設施還相對匱乏,加上人們傳統的 養老觀念在不斷更新,因此綜合性的社區 養老服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對比當 下中國養老社區郊外化,在城市中心設計 這樣一個混居社區,我們試圖探索一種新 的混居模式。 目前,我國的養老設施還相對匱乏,加上 人們傳統的養老觀念在不斷更新,因此綜 合性的社區養老服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 勢。對比當下中國養老社區郊外化,在城 市中心設計這樣一個混居社區,我們試圖 探索一種新的混居模式。

192


193


WORKS

CULTURAL CENTER DESIGN IN WANZHAI PORT, XUZHOU 大運河 2050 − 徐州萬寨港文化中心設計 中央美術學院建築系|蘇小芮 指導老師|呂品晶、史洋

在徐州,以萬寨港為代表的老工業園區與

區域,促進人、貨物、信息之間的交換交

城市發展和運河文化脫節。設計希望通過

流,還原並發展古老運河在歷史上最原始

將船民自由艱苦的生活方式融入文化中心

和根本的作用,使這一區域逐漸形成一個

來促進人、貨物、信息之間的交換交流,

有活力的城市花園港口。

還原並發展古老運河在歷史上最原始和根 本的作用,同時激活這一區域。 大運河的重要節點,徐州在 2014 年未入選 大運河沿岸申遺點段,引起市民和相關部 門的反思。運河徐州段的利用總體上偏重 於運輸生產,人的可到達性差,缺乏社會 職能,沒有發揮運河的文化和精神價值。 選在徐州萬寨港,對萬寨港的整體規劃除 了整合功能佈局以外,主要強調公共區域 的開發。設計通過文化中心的植入將運河, 港口和城市連接起來。文化中心主要服務 於三個方向的人群:運河上過往的船民, 港口內部的員工和客人還有從城市中心方 向來的居民和遊客。在向人們展示濱水景 觀、運河文化和萬寨港園區的同時,把不 同區域、階層、文化背景的人聚集到這一

194


195


WORKS

GUCHENG JUZHAI 古城聚宅 北京建築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王凡 指導老師|馬英

“聚” 匯聚自然人工,功能空間,不同人 群;增强場所感,社會性,生活感。 通過下方庭院的屋頂綠植以及建築主體陽 台 上 的 綠 植 佈 置 結 合 自 然 和 人 工, 通 過 建築主體下方的垂吊盒子引入新的活力功 能,通過在住宅區域對老年人和年輕人的 佈置匯聚不同人群的生活。通過這些措施, 增強場所感,社會性,生活感。

196


197


WORKS

IMAGINE—— SPACIAL STATEMENT OF THREE RELIGION IMAGINE − 三個宗教的空間陳述 北京建築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趙璞真 指導老師|馬英

受大理古城內自由平等的氣質所觸動,希 望營造出一個世界大同的夢想。通過對三 種宗教進行空間陳述,用空間的方式暗示 人們這裡的宗教性,喚起人們對宗教的記 憶。同時運用空間的“小把戲”表達出 the “Imagine”。

198


199


WORKS

ENCLOSING THE WATER, STORAGE THINGS. 合澤格物 北京建築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郭小溪 指導老師|馬英

在遊客侵蝕下的大理人居環境的改造。 1. 收納遊客,在進入空間的過程中,將其 轉變為大理人。 2. 提供公共空間,使本地人得到可以交流 的活動空間。 3. 格納萬物,將自然環境引入建築空間, 格狀分佈,人與自然共同生長。

200


201


WORKS

THE NURSING HOME DESIGN OF THE XICAOPING REGION IN WEST DISTRICT,PANZHIHUA 攀枝花市西區席草坪片區老年療養中心設計 四川大學建築與環境學院|劉蒙蒙 指導老師|李強

場地位於工業城市攀枝花,內部磚廠廢棄, 紅磚建築是特色,為了老人“老有所依, 老有所憶”,用紅磚營造一種熟悉氛圍, 從老人角度出發,為其營造生活的場所, 繼續實現自身價值。

202


203


WORKS

THE DESIGN OF YIBIN CITY PLANNING EXHIBITION HALL 宜賓市規劃展覽館設計 − 感結構展覽建築對工業空間的隱喻與再現 四川大學建築與環境學院|施博文 指導老師|余斡寒、徐浪

通過鋼結構本身的表現力去再現宜賓市的 城市記憶——工業之殤。模仿工廠空間的比 例,讓鋼與半透明膜,玻璃,磚等材料重 新組合以重構工業空間,使之成為具有場 所記憶的展覽空間。 本次設計嘗試著去將工業空間重組,通過 對 工 廠 的 體 量 原 型 進 行 分 析 重 組, 在 場 地上圍塑出新的場所,成為吸引市民的室 外展場,而一旁的建築鋼骨架時而顯現時 而隱藏,與不同特性的材料結合,賦予全 新的表現力而不只是“簡單地再做一個工 廠”。營造場所記憶與對廠房空間的再現 使之成為具有“喚起”能力的宜賓市規劃 展覽館,是我對這次主題的表達。

204


205


WORKS

RENOVATION DESIGN OF DAHUA OLD FACTORY IN XIAN 西安大華紗廠改造更新設計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學院|劉妮 指導老師|王健麟、陳聰、李昊

城市門廳,空間更新。 隨著經濟的轉型,舊廠房逐漸成為城市中 的廢棄物,落寞存在於城市之中,如何更 新改造重新進行設計,成為每個城市面臨 的問題。廠房更新,在結構既定的情況下 如何重新置入功能,使功能與空間和諧, 創造屬於過去也依舊屬於未來的新的空間 模式,成為廠房更新設計的關鍵,自城市 外部而內的設計方式而又自內部局限而外 的設計。矛盾的綜合,誕生了新時期的大 華 1935。

206


207


WORKS

MEMORY—— PLACEMAKING 記憶 − 場所營造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建築系|楊洋、唐時月 指導老師|李飈

關注大理北水庫原住民的人居環境,創造 更多的公共空間,延續場所記憶 : 在城市設計方面,通過宏觀中觀微觀不同 層面的分析和空間處理,保留老的場所記 憶,創造新的場所體驗。 在建築設計層面,對北水庫各個歷史階段 做出回應,同時通過構築的方法,回歸本 土。

208


209


WORKS

ARCH BETWEEEN 拱之間 南京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建築系|吳結松 指導老師|周凌

從本身功能的運動性考慮,希望創造一些 曲面提供極限運動場所。參考了類似編織 的原型,上下空間得以最大化利用。利用 參數化得到一個二次曲面單元,拼接得到 穩定單元。最後將人的尺度放入,呈現出 下有覆蓋空間,上有運動場所的微型構築 物。 基地作為開放的運動場地,居民休息娛樂 的場所,必然以人的活動為主。 “拱之間” 利用拱自身俱有的覆蓋與曲面兩種屬性, 既提供了能滿足人休憩娛樂的覆蓋空間, 又提供了能進行趣味活動的坡面。結合場 地已有的籃球場和羽毛球場,使得場地的 運動主體得以表現。

210


WIP

211


WORKS

SUSPENSION 懸浮 南京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建築系|蔣造時、黃凱峰、柳緯宇、王夢琴 指導老師|周凌

基於張拉整體結構的數字化搭建。 富勒發明了傳統張拉整體結構,袁鑫工程 師改進並提出了表面張拉整體結構。我們 小組 以表面張拉整體結構為基本原型,設 計鋼性桿形態與覆蓋單元,採用三維加工 技術製造單元構件,結合完成預加工的鋼 結構桿系進行實物搭建,在攝影師侯博文 的鏡頭下,強化了“懸浮”之感。

212


213


WORKS

WITHTHE SETTING SUN BACK TO THE SOUTH GATE 南厝晚歸 − 村復興規劃設計項目暨南方傳統建築室內舒適度改善專項 南京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建築系|繆姣姣 指導老師|趙辰

保持鄉村傳統文化和建造特色,融入現代 生活需求和建造方式。 作品從規劃到設計再到舒適度改造。從公 共空間和私密空間兩個層面入手處理流 線、空間的關係。在保持傳統建造特色的 前提下用現代建造方式進行彌補,功能展 示並發展當地特色文化。同時考慮到當代 人不同生活舒適度要求,進行行為研究並 進行舒適度改造。

214


215


WORKS

SPORTS WAVE 浪 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邵菁菁 指導老師|羅鵬

本設計是在長春金融專科學校進行的體育

時,方案採用索拱的結構形式,是結構與

文化中心方案設計,基地位於長春金融專

造型融為一體,也為空間向湖面打開提供

科學校,長春市冬季漫長且寒冷,一年中

了有利條件。

有近 7 個月屬於冬季氣溫,冬季時態約佔 全年 58 %,3-5 個月常年溫度平均值在 0℃ 以下,夏季溫熱而短暫,春、秋季氣溫升 降變化較快,屬於過渡季節,時間較短。 這樣的季節變化雖然限制了大學生們的冬 季戶外體育活動,但是也為大學生們進行 有季節性的冰雪活動帶來了有利條件。因 此,本方案著重探討不同季節人們對空間 需求的變化,並加以設計。方案以“浪” 為主題,不僅通過屋面仿生,形成豐富的 屋面形式,也像徵著激流勇進的體育精神。 同時,方案採用索拱的結構形式,是結構 與造型融為一體,也為空間向湖面打開提 供了有利條件。 本方案著重探討不同季節人們對空間需求 的變化,並加以設計。方案以“浪”為主 題,不僅通過屋面仿生,形成豐富的屋面 形式,也像徵著激流勇進的體育精神。同

216


217


WORKS

MEMORY STATION—— RAILWAY CULTURE MUSEUM 時光站台 − 鐵路文化博物館設計 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劉天琪 指導老師|鄧蜀陽

本案以恢復港務局地區原有場地精神為出

的目的,使得遊客在建築內參觀的時候,

發點,進行整體城市設計、重點地塊更新

能夠穿梭時光,體會感受一個工業城市的

設計、單體建築設計,將場地遺存的鐵軌

發展與變遷,並將文化傳播至未來。

改造成為小火車遊覽軸,串聯起各個建築 單體,激發場地工業文化遊覽的氛圍。 本案位於中國東北城市哈爾濱,道外區老 港務局地區,北鄰松花江,東側為馬家溝 水系,但目前作為工業設施用地,現場衰 敗破敗,沒能利用城市水資源成為城市的 積極空間。本案在對港務局整體更新設計 的基礎上,選取區部區域進行重點城市設 計,試圖恢復哈爾濱這個工業城市原有的 場地精神,但又能滿足現代城市人民的生 活需求:在場地內保留原有的鐵軌,進行 改造利用成為地區的核心發展軸線,鐵路 文化博物館位於發展軸線的盡頭,成為小 火車遊覽路徑的終點站,也是展示哈爾濱 從古至今工業文化變遷的時光穿梭空間。 建築空間加入場地原有的空間要素:合院、 坡屋頂、工業構築物,希望呈現新舊融合

218


219


WORKS

DESIGN OF A COMMUNITY CENTER BASED ON THE INTRODUCTION OF ACTIVITIES 基於引入行為活動的社區活動中心建築設計 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鄭蒼民 指導老師|龍灝

從場地實際情況出發,以單體建築來激活 場地活力,為原住民提供更多的公共交流 空間,豐富他們的業餘生活,為引入新的 行為提供可能。 該設計選址位於大理古城北水庫東北角, 場 地 內 部 留 有 大 量 的 大 理 原 居 民, 在 場 地現有基礎上進行了有關的城市設計。單 體建築的作品便是基於城市設計進行設計 的。建築從解決場地內部缺乏公共空間, 活力較低等問題出發,打造場地內部的社 區活動中心以成為整個場地的活力點。同 時彌補場地原有公共空間不足,引入新的 行為,豐富原住民生活。在建築手法方面, 盡量採用當地的傳統建築元素,建築體量 也盡可能契合周邊環境,以達到融入整個 大理古城的建築環境中去。

220


221


WORKS

POWER CENTER AT NAN LUO GU XIANG 南鑼之輪 − 南鑼鼓巷眾力發電中心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張博軒 指導老師|張利

北京城市問題的根源之一在於其能量分佈 的不均衡,南鑼鼓巷這一近年來北京最為 出名的老城商業區就是這種不均衡的集中 體現。本設計為南鑼鼓巷南口一四層建築 物的改造,希望通過技術樂觀主義的方式, 拋棄傳統社會人文視角,從建築與技術相 結合的角度改變其所處地點的能量分配, 作為緩解社會不公的一次試驗和宣言,促 進可持續發展。 白領,整日靜坐於寫字樓內,傍晚於健身 房內鍛煉身體,發洩精力;遊客,以到此 一遊、拍照留念、過度消費、暴飲暴食的 方式消耗額外能量;老城居民,缺乏生活 必需的基礎設施,難以融入現代生活。本 設計通過健身的方式,釋放南鑼鼓巷遊客 的剩餘能量;通過機械傳動系統和發電機 轉換為電能,輸送給南鑼鼓巷周圍的居民; 同時驅動“南鑼之輪”轉動,人們參與或 圍觀,成為南鑼鼓巷地區視覺精神中心。

222


223


WORKS

TOP DOWN VS. BOTTOM UP 自上而下 VS. 自下而上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李同 指導老師|許懋彥、韓孟臻

該設計針對大理古城北水庫社區改造提出 了以政府和 NGO 為主導的“自上而下” 的社區公共空間營造策略及在此影響下的 以社區居民為主導的“自下而上”的社區 微改造策略 , 並在此基礎上分別針對以上 兩個方面在建築設計層面上以“社區活動 中心”及“社區藝術中心”為例進行說明。 在“自上而下”的社區公共空間營造策略 影響下進行的“社區活動中心”的設計, 主要以向整個大理古城北水庫社區乃至大 理古城及周邊地區開放為設計目的,希望 能夠增強社區內部原住民和新大理人之間 的交流及社區活力,在空間的設計上強調 開放性與公共性。同時該設計的空間佈局 參考了大理白族地區以“嚴家大院”為代 表的重院式空間模式,並在此基礎上加以 深化和優化設計。

224


225


WORKS

SONG OF STONE NAGISA 石渚謠 − 銅官窯陶瓷器博物館 湖南大學建築學院|張珏 指導老師| 蔣甦琦、張蔚、向昊、袁朝輝、鄧廣

以自然、器物、人並置的關係為理念闡釋 銅官窯遺址和展出品之間緊密的在地關 係。在場地計劃中,將建築體量與基地中 遺留自然景觀結合佈置體量、庭院。展覽 空間以螺旋形夯土筒體結構形態組織內部 空間,用自然材料的牆體作為三者並置的 分離和介質。 本方案設計構思來自於長沙窯古名稱「石 渚」,意為水中的石頭,讓建築群體形態 在場地中堅固而流動。建築的空間構成上 取意陶器製作過程中手與泥土旋轉捏制的 過程,結構上由內外兩圈螺旋形剪力牆構 成類筒體結構,主要牆體採用具有模板邏 輯的夯土和混凝土材料。內部空間邏輯延 續螺旋筒體的結構,塑造整體展廳螺旋上 升之參觀序列。

226


227


WORKS

ENJOY THE VIEW 登高望遠 − 湖南省隆回縣花瑤大托村適應性改造 湖南大學建築學院|黃飛亞 指導老師| 徐峰、盧建松、章為、鄒敏、謝菲

經過前期深入調研以及測繪,定位改造項 目以主題性公共活動設施為主,從而擬定 青少年營地體驗中心的功能。在置入建築 時,希望自然與民居以及新建建築發生並 置關係,從而營造出流動卻不割裂自然的 空間與氛圍。 本方案設計構思概念來源與於周邊優越的 自然條件,且基地本身有高差可以運用, 項目應將自然融入設計,為建築創造良好 的自然環境,為使用者創造良好的景觀品 質。加入青少年營地體驗主題,以增加相 應的吸引力。充分利用場地地形,力求組 織佈局合理,功能分區明確 , 最終形成流 動於自然的空間氛圍。

228


229


WORKS

COME BACK HOME 歸根 湖南大學建築學院|黃祺媛 指導老師|李煦、齊靖、鐘力力、宋明星、魏春雨

選擇與原有忠烈祠類似的長方體為母題, 緊密結合場地地形佈置,力圖融入環境, 呼應原有的忠烈祠建築群,並營造紀念性 的場所氣氛。 用簡單的體塊與元素,隨著地形起伏佈置, 以相似的軸線構成及一種謙遜的態度面對 舊有的忠烈祠建築群。大量的屋頂平台融 合室內外空間,結合坡道、樓梯提供豐富 多樣的展覽體驗。採用清水混凝土作為立 面材料,局部採用天窗採光。營造寧靜、 純粹的場所感 , 希望參觀者能在這塊場地 之中感受到安靜的力量,更好地感受到民 族與文化的傳承,反思戰爭,展望未來。

230


231


WORKS

INTERTWINE—— INTERIOR DESIGN OF NANJING 1865 CREATIVITY INDUSTRIAL PARK 交融 − 南京 1865 創意產業園室內設計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鄭宇晨、廖喆璇、周靖涵 指導老師|姜文藝、陳建華

通過重新審視歷史建築,我們從南京城市 歷史,場地本身文化出發,將兵器象徵的 “戰爭”和佛家象徵的“和平”在建築內 部交融,讓人們通過強烈的空間對比感受 歷史,思考戰爭,嚮往和平。 在探索了場地本身由佛寺變為兵工廠之後 又 鑄 造 佛 像 的 有 趣 的“ 輪 迴 ” 之 後, 我 們 以 此 作 為 切 入 點, 通 過 置 入“ 先 鋒 劇 場”“創意市集”“兵工博物館”等功能, 豐富體驗完善使用,同時在整體上又以“商 業街”和“二層連廊”的手段將建築連接 為一個整體。 建築的兵工博物館部分置入室內禪意庭 院,達到戲劇化的對比;在整體上看,完 善廠區功能,增大其使用潛力,讓人們在 市井輕鬆的生活氣氛中同時又不忘歷史, 以達到對和平的嚮往。

232


233


WORKS

INFORMAL ARCHITECTURE 非正式建築 廈門大學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建築系|黃文燦、高雅麗、衷毅、周航寧、何義貴 指導老師|王量量、韓潔、李蘇豫

中國快速的城市化過程中形成了兩個特殊

市發展做出巨大貢獻,卻只能以非正式的

外來民工活動的時間性使建築功能的組織

產物—— 城中村及外來民工,針對它們在

身份,在城中村中尋一棲身之所。我們給

富有彈性。非正式的建築設計主要體現在

社會所處的地位,我們希望通過建築的手

城中村和外來民工這兩個特殊產物一個新

三點:建造方面 − 可持續的建築設計、營

段發出人文關懷的強音。方案通過對城中

的解釋:它們是城鎮化進程中非正式的產

造方式 - 公眾參與、空間組織 - 功能的時間

村有限設施與資源的梳理與整合、功能植

物。城中村並不像有歷史價值的老城一樣

差異與彈性功能空間。

入、以低成本、低能耗的建築單元為橋樑,

被人關注,而是終將被拆除、被取代。外

營造積極的公共交往空間與孵化空間,通

來民工一直是社會當中的弱勢群體,享有

過改善生活在非正式環境中的非正式人群

的社會福利遠遠不及本地居民。他們為了

的民生條件為城中村帶來探討非常規化有

城市發展作出了貢獻卻無法安居樂業。所

機更新的可能性,並為民工打開通向正式

以,恰恰是這些被社會遺忘生存在非正式

社會空間的上升渠道。

環境中的非正式群體更需要正式的人文關 懷!在中國十大受農民工歡迎的城市之一

20 世紀末開始的快速的中國城市化吞沒了

廈門,有一個 90% 人口組成為外來民工的

大量的農業用地,從而形成了大量城市中

城中村—— 蔡塘村。它毗鄰湖邊水庫,環

的村落,即城中村。這些村落並沒有為城

境優美,是美麗廈門建設發展的重要地段。

市提供了一道悠閒的風景線,相反,在正

所以,它和其他城中村一樣,都逃脫不了

式城市規劃法則下,均面臨著拆遷的命運。

被拆遷的命運。

這裡匯聚了非正規性的多種體現,例如政 策 的 疏 漏、 私 搭 亂 建 等, 隨 著 城 市 的 擴

在蔡塘設計一個社區中心就要改變傳統的

張,城中村本身也更瘋狂地擴張,為新增

營造模式:城中村的臨時性使建築化永久

的城市下層人口提供了基本的廉租住宅。

為臨時,城中村的違章搭建使建築加入公

外來民工這一城鄉二元體制的產物,為城

眾參與,場地局促的限制使建築化整為散,

234


235


WORKS

236


WORKS PLANNING AND DESIGN 城鄉規劃組參賽作品

237


WORKS

MNEMONIC PEAK 記憶的至高點 中原大學設計學院建築學系|蔡君陽 指導老師|陳良全、胡炯輝

走在老城區的巷弄中不難發現,地形是高 低起伏,原因在於府城主要是由七座山丘 所構成的地理特質;就都市涵構而言,主 要由「廟境巷弄」與「圓環車道」此兩種 紀念性涵構交織出來的城市。因著各朝代 文明之間的政治角力,此兩涵構從對立關 係,逐漸演變成片段化的關係,導致人們 難以看見臺南府城之歷史與地理的脈絡關 係,本設計從此觀察進而揭露當代臺南府 城的紀念性與城市價值。 本設計選定湯德章紀念圓環 ( 民生綠園 ) 一 帶作為認識臺南的討論基礎,從基地本身 曾為地理至高點,被日人剷平為權力至高 點後,到如今長久被邊緣化的城市中心, 將再度被賦予為喚起記憶的至高點。

238


239


WORKS

LIVING SANDO 生活參道 中原大學設計學院建築學系|黃俊維 指導老師|陳良全、胡炯輝

老舊生活路徑空間的變革。 對於老舊城鎮空間及旅遊路徑,提出一個 新的路徑概念,並對其空間意象、建築元 素進行分析,再藉由此些原則進行空間的 改造或次再利用,以創造出新的生活空間 以及路徑的串連。

240


241


WORKS

HU-NAN COMMUNITY 湖南社區農村再生規劃案 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潘姿萱、張欣萍、林盈羽、胡佳蓉、曾哲智 指導老師|閻克勤、陳淇美、張益壽、楊順能、蔡宜穎、侯順耀、陳政南、曾軍瑜

根據本計畫定位將利用社區內既有的景觀 資源及多元文化等,進行地方上的 特色推 廣,並在每年四季分別舉辦各具季節性之 活動,不但能透過此活動增 加社區居民的 自主性參與還能達到對外推廣及生態環保 教育之效果 , 利用優 質舒適的綠色美景、 清淨悠美的茶園景觀、豐富多元的特色步 道及傳統客家 的文化故事,以永續發展理 念之四個面向「生活、生產、生態、文化」 綜合性的規劃,發展本社區農村未來方向, 提升社區農村的生活品質。

242


243


WORKS

COMPREHENSIVE PLANNING OF GANG-BEI RURAL COMMUNITY 港北農村社區整體規劃 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黃思璇、呂佳芸、徐亞瑄、黃郁珊、何冠勳 指導老師|閻克勤

促進農村永續發展及活化再生,改善及維 護農村生態及文化,提升生活品質。以整 體建設為主,實施農村生產、自然生態、 傳統文化及閒置空間再利用。建設具現代 生活品質及農村傳統之社區。 港北面臨周邊皆發展快速及社區內人口老 化,本作品透過農村社區整體規劃,保留 原有自然環境及改善景觀創造特色 , 進而 體現獨特的在地文化與滿足港北在地居民 之需求,達到理想居住環境。

244


245


WORKS

VERTICAL SHOPHOUSE 住商混居的非典型探索 中國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李昆諺 指導老師|黃光廷

都市中的商業脈絡正在垂直發展,住宅與 商業之間的連接空間,除了穿越過度與目 的性活動之外,應該有更多互動關係、活 動存在。延續這個垂直化的現象,我試圖 創造空間使人在街道的活動產生變化。入 侵街道的住宅、商業、開放空間,改變街 道與他原有的脈絡。 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將人行徑的方向利 用帶狀帶去引導,同時創造都市的第二層 平面去改變底層的空間。為了增加活動範 圍,在二樓和五樓的部分創造另一個帶狀 空間,兩個帶狀空間,區分在這裡想改變 的商業性質,然後造就空間機能的改變。

246


247


WORKS

LIQUID SKELETON: AN ALTERNATIVE NARRATIVE OF MODERN SLUMS 現地流動 成功大學規劃與設計學院建築學系|董睿瀅 指導老師|古爵誌

以貧民窟居民對水之依存性,及都市驅離 策略,反思現代都市密度問題和貧民窟機 制的 借鏡之處。 貧民窟作為一種對應社會現實的解決方 式,在普遍認知下是落後居住環境的代名 詞,但資源有限、發展力無限的特質,造 就有機而複雜的自發性都市化,以不符常 規的方式解釋人口密度的問題,看似是待 解決之問題,卻可能是解決問題的解答 ; 隨 著時間消長不斷增生消弭,它永恆的動態 即是現代社會的最佳註解。對於都市貧民 窟特質的探討,它總攬了環境性、移動性、 材料性、與構築性等等,以本能真實反映 需求並來回適應,我將其生成視為自力營 造與社會剩餘價值的集合,和社會拉鋸並 共存,在都市涵構下屬於邊緣灰色地帶, 如同都市尺度的異質空間;它的型態猶如 流體隨容器而轉換,散布各個都市邊角適 應著社會環境。

248


249


WORKS

YU GUANG BIOPHILIA 愛生漁光 成功大學規劃與設計學院都市計劃學系|王釔靜、林蔚筠、楊怡真 指導老師|林漢良

以 Biophilia 的 概 念 為 主 題, 將 環 境 共 生

得以在此生長,當地的沿海防風林也成為

了更加豐富、健康的生態資源,並且與當

與環境教育的理念實踐於台灣台南市的漁

全台灣海岸環境保護的其中一環。

地既 有的聚落生活融合,更是一個適合環 境教育的場域。而「環境教育」做為漁光

島。除了以當地濱海自然資源為基礎進行 都 市 設 計 外, 更 規 劃 了 完 善 的 經 營 模 式 ,

整體規劃上,首先利用當地的生態資源為

島未來的主要營運模式,參與其中的居民

使其擁有自給自足的生態、循環的經濟及

發展基礎,其次以「環境共生時間軸」的

將學習如何維護並導覽當地生態,而訪客

社會交流。此外,先期的開發計畫結合環

概念做為都市設計的主體、「植物」做為

則透過各項體驗來學習,並支付相關費用

保、資訊、教學、共同創作、住宿等功能,

主要運用元素,在漁光島三個區域呈現出

來做為環境維護的資金。除了具有教育意

發展為全島體驗的起點。

人居 環境如何透過「植物」這項生態系發

義與產業發展外,環境教育也架構起居民

展的根基,在過去、現在到未來與自然環

與訪客、孤島與市區的社會連結,以及本

現代社會的快速變遷與未來都市發展所面

境共 生: 一、過去,人與自然平等共處。

身自給自足的經濟循環。

臨的各種不確定性,使得都市不應維持傳

廣大的漁光島沙灘呈現出台灣海岸原住民

統 的 導 向 來 發 展。 而 在 未 來 的 都 市 計 劃

如 何 利 用 濱 海 植 物 做 為 食 材、 衣 材 與 建

中,「自然生態」將是越來越重要的考量

材。 二、現在,人應該將已被破壞的環境

因子。 此次作品中,本團隊綜合考量生態、

再次修補。廢棄魚塭被重新改造為灌溉全

社會與經濟等層面,進行台灣台南市漁光

島植物 的淡水綠色基盤 ; 既有聚落則將水、

島的全 島永續規劃。

綠、風、陽光等自然元素融合其中。 三、 未來,人居環境要嘗試以最小的干擾融入

漁光島是一座沿海的孤島 , 過去曾因海濱

自然環境。散落在茂密原生植栽各處的 小

遊樂區而熱鬧繁盛,然而近年來卻因遊樂

型展館 , 將展示植物淨化空氣、水質、土

區 沒落、地方政府不明確的港埠政策、人

壤、能源的可能性。

口老化等原因而失去光芒。然而也因為極 少量的地區開發,使得許多濱海沙地植物

250

規劃後的漁光島保有獨特的地區性,擁有


251


WORKS

ANPING WATERFRONT MULTIMEDIA MESEUM PREMIERE 安平 − 水岸影音博物館 成功大學規劃與設計學院都市計劃學系|呂昕潔、蔡妙琪、白林、劉紹寬 指導老師|趙子元

在 HappyCity 與策略式規劃的概念之下, 以觀察與規劃找出最有效率可以達到居 民、市民與遊客三個族群快樂的方式,並 以開發與設計來落實。 快樂從水岸而起,文化於舞台綻放 :在水 岸打造最直觀的快樂環境,且嵌入台南安 平地區一直以來都缺乏的文化舞台。三個 族群在此各取所需,也使安平深遠的歷史 文化得以保存與發揚。 選擇在水岸地區做為開發基地,以臨水步 行區與大型開放空間,創造適合所有族群 的快樂休閒環境,一併紓解長久以來安平 主要觀光地區的壅擠;文化舞台開發在具 歷史意義的水岸,讓獨特的文化收納、綻 放於此,亦使安平的觀光形態更加全面。

252


253


WORKS

THE STRATEGIC PLAN FOR BUILDING RESILIENT MILKFISH INDUSTRY IN TAINAN CITY 韌性思維下的臺南虱目魚產業發展計畫 成功大學規劃與設計學院都市計劃學系|周啟揚、凌子平、陳柔涵、傅榆茹、謝竺君 指導老師|孔憲法、張秀慈、葉如萍

本規劃理念以「韌性城市」之思維,進行

略,能提升臺南市虱目魚產業鏈的韌性,

臺南市傳統養殖漁業中之虱目魚產業整體

達到永續經營發展的虱目魚產業。

產業發展策略,期望達到「永續經營」、 「多元發展」與「調適能力」等韌性城市 發展之三大 核心目標。規劃手法從「系統」 的角度切入,探究虱目魚產業鏈的整體發 展過程,歸納出 發展過程中可能面臨的人 為與自然的擾動因素,進而提出相關的課 題與因應對策,再透過 實質與非實質的發 展計劃,提升台南市虱目魚產業鏈的韌性, 增加調適力與創造多元化的 發展願,達到 永續經營發展的虱目魚產業。 本規劃整體分析過程 , 除了藉由田野訪談 及觀察,另外也依據 UNISDR 於 2012 年 提出的 風險地圖的概念,參考水利署 2011 年的繪製技術手冊,建製水患危害度地圖、 脆弱度地 圖與風險地圖 , 全盤性地診斷當 地虱目魚的歷史、自然及人文資源活動, 研擬出的實質與 非實質發展計畫,最後藉 由效益評估之方式,檢視本規劃所規劃之 內 容, 期 望 透 過 本 規 劃 所 研 擬 之 相 關 策

254


255


WORKS

CITY AS CINEMA City AS CINEMA 逢甲大學建築學院建築學系|葉惠婷、詹子顥 指導老師|高敬賢

混雜交通節點廣場旅人使用經驗,譜寫一 部關於城市正在進行式的生活電影。 人們喜歡在黑盒子裡尋找一種解放生活的 超現實,我們把自己投射進主角的身上, 與他們一同呼吸·心跳喜怒哀樂與之共享, 經歷一場華麗的冒險。但一百二十分鐘結 束後,帶著電影主角的意志離開了戲院, 回到了現實生活,速食般的政見,快速生 長的鋼鐵怪物,居然頓時難以分辨生活的 場景到底誰是真實?誰是虛擬?誰影響著 誰 ? 模糊的界線中,City AS CINEMA 於是 我們用設計譜寫一部關於城市正在進行式 的電影挑選真實的[場景][ · 角色][ · 強度] 來建構環境,裡面的市民是演員亦為觀眾, 彼此是 " 看 " 與 " 被看 " 的關係,預想及重 新定義新舊火車站之間,該如何生活?該 如何使用?

256


257


WORKS

SO MUCH WATER SO CLOSE TO HOME 家離水邊那們近 逢甲大學建築學院建築學系|簡頌倫、劉乃恆 指導老師|彭志峰

我們來自基隆。基隆有山、有海、有雨水,

就由水串連著我們的回憶,由上而下的流

我們的家 就是離水這麼近。 但 基隆 真的

向港邊。

離水這麼近嗎? 基隆雖為雨都,卻也因缺 水所困,我們希望能藉由基隆環山的地形, 藉由重力作用,創造微型水庫的新基隆地 標。 都市的規劃與設計,常常以人為本去開創 更好的藍圖,但對於基隆,我們認為”水” 更為重要,水擁抱著基隆,我們的生活記 憶是由水所構成的,於是我們試著為了” 水”而做設計。基地位於基隆火車站後方 的罾子寮山,上面有著基隆的地標立牌, 但我們認為地標應該更為有機的去涵構整 個城市的環境與人文,於是我們開始挖掘 水的蹤跡——從天而降的雨水,由山坡流向 基隆港,如何收集,如何過濾,如何創造 共生的水道;水的環境 − 水與人的共生環 境,我們在基地中歸納了四條故事路徑, 水與人的生活記憶;水的物件 − 因水而產 生的特有物件,我們把它放大,讓他們成 為每段路徑的逗號,連接著每條故事路徑。

258


259


WORKS

REBIRTH 重生 − 高雄氣爆災區景觀空間復原計畫 朝陽科技大學設計學院景觀及都市設計系|陳貽婷 、黃淑芳、 林宸儀 指導老師|江弘祺、 江怡錚

居民夜晚不敢出門,經過人孔蓋感到害怕、 閃躲,甚至是繞路而行,恐懼而不安的情 緒還在居民心中。 現今高雄只是恢復交通,我們希望不只是 恢復交通更因藉由這突發性的事件重新檢 討,以界定中長期區域都市更新的想法, 並從心靈層面出發,希望將事件情緒轉為 地區氛圍的營造,並藉由民眾參與與強化 夜間活動的方式來重建我們的紀念性景觀 街道,希望藉此降低居民對夜間的恐懼 也 帶領居民走出氣爆的哀傷 ... 街道重建不單只是實質空間的復原,更是 居民心靈的傷口逐漸復原的過程。因此我 們希望以中長期的復原步驟,融入居民參 與的方式重建街道,它將不只是街道的重 生更是居民撫平傷痛的過 程進而達到居民 心靈的重生。

260


261


WORKS

HAPHAZARD・LOST・ LOOKING FOR STORIES OF SELF AND THE CITY 偶然・迷失・尋找自我與城市的故事 銘傳大學設計學院建築學系|劉映萱 指導老師|莊明哲

利用步道的設計,偶然走入其中在基地中

人與基地的偶然

遊走,尋找基地上的故事。

人與人的偶然 記憶與歷史的偶然

在一個具有方向性的時空中 迷了路 在時間中穿梭 回憶過去、創造未來 在空間中遊走 迂迴環繞其中 藉由城市中的一角 訴說城市的過往 紀錄人們的回憶 交換彼此的故事 藉由曲線滲透入基地內 讓人從線性公園出發 往兩側深入 將人自身的記憶與基地的故事融合 每個人都將在基地裡留下自己的故事與記 憶 除此之外 迂迴複雜的步道創造 人與人的互動

262

復一日創造偶然間的故事集


263


WORKS

UNFINISHED BOUNDARY 時間構築的邊界 − 彰濱崙尾區環境再造計畫 臺灣科技大學設計學院建築系|陳怡萍 指導老師|戴嘉惠

思考所有構築的目的與必要性,當面臨長 時間的環境變化時,我將以不同尺度的構 築行為來表達:所有構造物終將回歸自然。 時間構築的邊界 − 我定義了兩種邊界的不 同討論 —— 一是工業區與國土的邊界,一 是建築與環境的邊界。另一方面,將基地 定在一塊不被妥善利用、但周邊自然與人 為作用顯著的中介場域的廢棄工業區 − 彰 濱崙尾區。 首先,我規劃了整塊地塊的水文與地形, 種植原生植栽與過濾性濕地植物,在生態 系逐漸復育的同時,劃定所需的交通系統 與基礎設施並植入某些輔助工業區發展的 建築機能。 在建築方面,建築將作為我對構築必亡觀 點的實證:某些期待它將有計畫的與土地 消融一塊,在被人類使用將盡時,轉換為 生物棲息的場所;某些則擔任紀錄長時間 環境變化的建築載體。

264


265


WORKS

CITY OF LANDSCAPE—— URBAN PLANNING OF QIANXI COUNTY NEW TOWN CENTER DISTRICT 生長的山水之城 − 遷西縣新城中心區都市設計 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徐海林、張浩然 指導老師|卜雪暘、 袁大昌

隨著城市化進程發展,在小城鎮在加速建 設過程中,不斷地開發現有土地,導致城 市土地不斷硬化,使城市環境發生了很大 的變化。以此為背景,本設計旨在探索一 種小城鎮建設的一系列策略而不是藍圖式 的規劃。 首先結合現狀河流水系,整合出完整的綠 地系統。其次結合建築佈置,人的活動分 別從自然生頭系統、建築蓄水系統、地下 管道排水系統三個方面創造具有“海綿” 性質的生態基礎設施。同時根據城市不同 時期的建設需要,對基地進行分期發展, 循序建設,同時保護好生態環境。

266


267


WORKS

SLOW EXTENSION 慢・延 − 合肥市政務區四方廠地區城市設計 北京建築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鄧美然、王惠婷、孫思瑾 指導老師|蘇毅

將地塊內的十五里河作為慢行系統展開的

一座尊重場所歷史的城市,是一座挖掘經

契機,以河為基點將慢行系統延伸至基地

濟發展潛力、保護自然資源尤其是能源資

內部。其中部分分區採用豎向慢行系統,

源和水資源的城市。

以避免機動車與行人和非機動的衝突,建 立慢行系統。在將基地邊緣水系延伸至基 地內部的同時,延續四方化肥廠的歷史記 憶,在城市設計層面探索存量土地活用的 設計方法和思路,提升基地價值。 慢行城市理念的目標是促進具有地方特色 的小城鎮的內在發展,而這些小城鎮一般 說來,其地方行政管理體係都不夠專業化 和完善,不足以應對一個現代化的本土社 區所面臨的所有挑戰。這一運動的宗旨是, 在人口少於 5 萬居民的小城鎮裡改善地方 發展,使之趨向一套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擴大城市影響,並使用慢行城市品牌進行 城市營銷。慢行城市可以被視作這樣一種 城市:人們享受著舒適、愉快而安全的生 活。 一座慢行城市是一座適宜步行的城市,是

268


269


WORKS

REBORN OF THE OLD VILLAGE 老村新生 − 基於活態化保戶的大邑縣新民村傳統村落規劃 四川大學建築與環境學院|汪越、張子逸、吳驥 指導老師|楊祖貴

活態化保護的設計理念包含傳統村落物質 形態的歷史遺存、整體格局、街巷空間、 傳統建築院落等資源的保護 , 以及非物質 形態的傳統生產生活方式、文化習俗、社 區鄰里關係等資源的保護。

270


271


WORKS

OLD DAYS・NEW LIFE 舊時光・新生活 − 社區共同體理會,四川攀枝花席草坪片區更新設計 四川大學建築與環境學院|陳思瑾、李亞茹、李靜 指導老師|孫音、成受明

活態化保護的設計理念包含傳統村落物質 形態的歷史遺存、整體格局、街巷空間、 傳統建築院落等資源的保護 , 以及非物質 形態的傳統生產生活方式、文化習俗、社 區鄰里關係等資源的保護。

272


273


WORKS

URBAN REGENERATION AND DEVELOPMENT PLANNING OF THE AREA ALONG XIAN'S CITY WALL 西安城牆沿線地段更新發展規劃 − 社區居住形態與改建設計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余美瑛 指導老師|張松

從探究社區居住形態演變歷程入手 , 探究 其內在機制和影響因素 , 並且基於對歷史 文化街區、老舊住區和城牆沿線地區這幾 個典型區段的相關問題研究 , 確定規劃地段 未來的性質和職能 ; 提出了系統結構、功 能規劃和產業導向策略 , 以引導社區居住 形態向著更加有機、持續優化的方向發展。 針對將來的更新改造策略則從居住建築改 造、環境品質提升和公共設施完善三個方 面進行 , 並進行詳細層面的城市設計 , 落實 各項規劃策略。

274


275


WORKS

DEVELOP BY THE STRAIN—— XIAN CITY WALL ALONG THE LOT TO UPDATE THE DEVELOPMENT PLAN 依脈相承 − 西安城牆沿線地段更新發展規劃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城鄉規劃系|劉碧含 指導老師|常海青、李小龍、李欣鵬

在對西安城牆沿線地段整體設計的基礎 上,選取三學街片區與藥王洞片區作為基 地。設計結合基地處於傳統社區周邊的區 位條件以及歷史文化資源,通過創造共享 空間,植入公共服務設施以及傳統社區的 文化元素等設計手法,實現外部環境的提 升、傳統社區與老舊社區的空間共享與人 群互動。 課題選擇城牆沿線地段這一特殊對象的研 究與設計,運用“尋脈 - 把脈 - 續脈”的總 體思路。在解讀該地段文化與生活的過程 中發現傳統生活的社會網絡呈現為晶狀體 結構,背後隱藏著良性循環的二位一體, 而現代城市發展中,文化遺存舉步維艱, 生活網絡支離破碎,隱藏在其背後的確是 惡性循環的三位一體與深層機制。通過保 護標識與復興最終重塑文化精神,通過創 造與織補使生活網絡重構,通過微整細理 與長養使深層機制可持續,三位一體良性 運作。

276


277


WORKS

FILTERING ENVIRONMENT—— BAND OF ICE CITY 濾境・冰城之岸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城鄉規劃系|黃禎、項申、強瑞 指導老師|尤濤、邸瑋、李昊

在新生態文明的時代背景下,以恢復歷史 印記和提升休閒生活品質為切入點,融入 智慧城市理念,同時結合綠色生態技術, 實現空間有序行為與社會價值觀的合理梳 理與引導。 作品從以尋找歷史印記與體驗休閒生活為 切 入 點, 對 哈 爾 濱 的 過 去、 現 在 和 未 來 進行反思與探索,提出在文化、生活與產 業上的三大策略,在該策略的基礎上進行 總體城市設計建立框架體系,最後以三個 詳細地段設計的具體空間設計回饋設計理 念。

278


279


WORKS

TRADITIONAL BOUNDARIES, MODERN LIFE 傳統界域・現代生活 − 西安城牆沿線地段更新發展規劃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系|寧昱西、劉洋、吉倩妘、黃瑋琳、萬里、梅佳歡 指導老師|孫世界、王誠慧、殷銘

本次畢業設計的研究範圍為環西安城牆沿

合作的更新機制,並以微更新為原則保障

線地段,基於對西安歷史沿革、老城規劃

各個地塊更新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解讀、老城現狀的初步探究,我們能發現 西安環城牆沿線地段內的歷史資源是極其 豐富的、文化底蘊是極其深厚的。因此將 城牆沿線劃分為六個地段進行深入研究, 去挖掘各個地段的歷史淵源、文化特質、 發展潛力以及現有問題。經過深入研究, 我們發現文化的多元化和拼貼化是各地段 的共同特徵。為此我們提出了根植文化— 協同多元—聚微成網的設計策略以及目標 導向—機制支撐—適宜策略的設計理念。 西安老城更新的困難在於如何在深刻認識 城牆沿線地段的特殊性的基礎上,對其進 行妥善的保護並有效傳承其文化與精神。 因此我們沒有刻意的去追求六大片區與總 體的關係,而是基於歷史資源、傳統文化、 產業發展、公共空間等要素,讓每一個片 區都能有個性的向前發展。其次,重視城 市更新機制在城市更新中發揮的作用,探 索政府、居民、社會組織、合資方等多方

280


281


WORKS

UNBAN RENEWAL OF PLANT TRANSFORMATION 工廠改造式城市更新設計 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系|王澤中 指導老師|呂飛、李罕哲

華能供熱廠片區產業衰敗,工廠運營且污 染周邊,設計基於對工業廠房更新利用的 理解,提出生態技術更新,建築和場地利 用的策略。 對現有供熱廠技術更新周邊片區改造,有 助於發掘區域價值,提升片區資源利用, 提供更好的公共環境,傳承了區域文脈, 響應了人的活動需求,切合城市永續發展 的主題。

282


283


WORKS

UNIQUE WITH INTELLIGENT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FRAGRANT WITH WINE ANDVINEGAR 獨樹一“制”, 酒醋“流”香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閆博、範孟辰、王冉、週辰、張乃冰 指導老師|劉健、 趙亮、毛其智、劉佳燕

通過對天津市靜海縣獨流鎮產業基礎及城 鄉建設水平等的深入調研分析 , 以及對相 關規範和案例的學習研究 , 以改善獨流鎮 整體的空間組織及與周邊城鎮及天津城區 的聯繫為主要理念 , 為獨流鎮制定切實可 行的發展規劃。 獨流鎮作為天津未來發展的 30 個中心鎮之 一,是一座南運河畔的千年古鎮。鎮內產 業基礎 良好,機械加工等具有良好的歷史 傳承,同時釀造業在天津地區享有盛名。 通過前期充分的調研分析,我們將獨流鎮 定位為天津遠郊,以精細化,智能化的機 械加工為主導產業,以釀造業為特色產業, 富有運河文化魅力的宜居小鎮,通過大力 發展智能化精細化的機械加工企業,同時 努力提高城鄉建設水平,改善人居環境, 使獨流鎮成為經濟發展,人民安居樂業的 宜居小鎮。

284


285


WORKS

ANCIENT CITY , MODERN LIFE 古城新生 − 西安老城空間發展與現代生活網絡設計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張偉 指導老師|吳唯佳、劉宛、郭璐

以“古城·新生”為題展開規劃設計。首先, 進行背景研究,基於西安歷史格局、現實 問題、未來機遇進行分析,得到其歷史格 局壯闊、未來前景輝煌,然而現狀空間秩 序混亂,亟需重塑空間整體性的戰略判斷, 並提出以現代生活為線索,形成遊客、市 民、居民三個層次的整體性網絡,重塑傳 統界域的空間秩序。 西安這座千年古都有著厚重的歷史,卻也 面臨著當前城市化所帶來的一些列問題, 尤其是明城範圍內地區,傳統的建築肌理 遭到蠶食,城市空間越來越難以滿足現代 生活的需求。設計作品從以人為本的角度 出發,針對遊客、西安市民、老城內的居 民三種人群切入設計,在明城範圍內內形 成了歷史文化、公共休閒和日常生活三個 網絡系統,在滿足現代生活需求的同時, 展現出西安獨特的在地文化。

286


287


WORKS

THE CO-CREATING COMMUNITY 共創社區 − 曙光電子廠周邊地區城市有機更新 湖南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系|闞天宇、朱方正、歐陽葆 指導老師|陳煊、許乙青

為了當前長沙市城市空間拓展與現實發展 需求,合理高效的利用城市空間資源,實 現社會、經濟、文化效益的綜合發展,我 們提出用一種自上而下規劃與自下而上發 展結合的共創模式進行城市有機更新。 中國過去幾十年來的高速度的城市建設和 新的經濟社會現象的出現,給傳統的產業 與城市規劃模式帶來了很多挑戰。在大的 時代背景下,中國的城市規劃和設計現狀 正在出現深刻的變化。土地財政模式跨越 頂峰之後,增量規劃成為無的之矢,存量 優化與再開發的時代正在開始。 本次設計我們選題為長沙市曙光電子廠及 周邊地區的城市更新設計,我們希望以工 業遺址區的更新改造為契機 , 帶動城市周 邊創意,創新產業升級發展,激活周邊區 域更新發展。而這不僅需要政府,規劃師 的策略與眼光,更需要結合自下而上的經 濟脈搏與資源。

288


289


WORKS

" ZERO" COMMUNITY "源"社區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杜翀 指導老師|孫一民、張春陽、蘇平

在舊有城市空間中潛存的社區空間秩序。 本項目是對中國梅州市梅江區老體育場及 其 周 邊 地 區 的 城 市 設 計 研 究, 核 心 是 對 老體育場的改造,目標是將之改造為市民 活動的社區中心.通過發掘社區功能之間 的空間邏輯與老體育場空間本質上的重合 性,以市民所熟知的老體育場作為媒介, 喚起市民所缺失的社區意識,故稱之為" 源"。

290


291


WORKS

CITY FOLIE 城市魔方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郭曉、馬俊雄 指導老師|孫一民、張春陽、夏晟

將與城市生活相關但公共街道欠缺的功能 以模塊化的方式整合,結合公眾活動佈置, 提昇街道公共生活品質。 以街道立體步行系統為依托,City Folie 將 城市生活相關但公共街道欠缺的功能以模 塊化的方式進行整合。眾多的 City Folie 個 體結合地下出入口、二層天橋垂直交通等 大量公眾人流交彙的區位佈置,盡可能滿 足公眾在急切情況下的需要。而其自身的 模塊組合方式以及對材質的控制,使得其 具有獨特的個性以及高度的標誌性,便於 公眾識別。以此形成一套便捷、高效、有 機、醒目的市政服務系統,從而提昇街道 公共生活品質。

292


293


WORKS

CO-CREATE AND WIN-WIN 共營・共贏 − 漳州古城社區營造更新規劃設計 廈門大學城市規劃系|劉健梟、蔣夢帆、徐鷺加、黃若誠、陳博文 指導老師|洪文遷、張若曦、王慧、常瑋

中國大陸規劃領域“自下而上”“共同營 造”的規劃方式成為了新的探索方向。這 種規劃方式的轉變符合中國大陸社會融合、 多元共生的社會大背景。在古城更新中, 這種方式的探索更為獨特。 本作品以漳州古城為例,聚焦現代城市中 歷史舊城區的有機更新設計問題;以社區 營造理念,通過建立“生命共同體”的鄰 里關係,探索古城歷史街區保護、歷史建 築利用、老舊業態升級、原生居民去留, 綜合設施更替等問題的解決策略,同時綜 合體現現階段“大陸式”社區營造的特點。 本作品聚焦於現代城市中歷史舊城區的有 機更新設計,關注舊城在商業旅遊開發熱 潮下的社會融合、多元共生,設計緊扣競 賽主題,體現對原生居民個體和古城社區 的關懷,通過設計探索古城的永續發展之 路。

294


295


STUDENTS

296


THOUGHTS & SHARING TEACHERS /STUDENTS 老師、學生參與感言


STUDENTS

無聲所在

感謝主辦與協辦兩岸建築與規劃新人獎的各個單位,讓建築新人有舞台展露頭角,也很 希望 TEAM20 能夠年年擴大。今年因為颱風捉摸不定的關係,導致很多同學無法拿捏出

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系

席標準,無法前來的參賽者沒有書面的審查,有些可惜,那些其實都是很棒的作品。希

張佩珊

望下次可以讓觀看與審查時間增長,或許變成兩天的評圖活動也不錯,讓評審與參者有 足夠時間觀看參賽作品、海報,或許也能讓安排參賽者之間進行座談,當評圖時評審們 也能問的更深入,底下的同學,也能聽得樂在其中。 評圖時間很緊促,當然各個老師也很寬容的讓參者表述完自己的設計,不過這樣高密度 的評圖狀態,較容易使後半部的講者缺少精神良好的聽眾,缺少有趣性或許也會影響選 評的結果。或許中國參賽者與評審來台停留的時間太少,沒有辦法一起參訪台灣獨特的 建築文化,但卻能在最後的特別晚宴上,讓中國同學體驗到台灣對辦桌跟歡唱的熱情一 面。

—————————————————————————————————————————

浮生三宅

短短三天的比賽時間轉瞬而過,但是比賽的記憶卻深深地印刻在我們的心中。能夠有機

廈門大學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

的準備過程以及參賽過程對我們來說無疑是畢生難忘的美好的回憶。首先,不能忘記的

包可人、李維陽、金鴻勛

是各位指導老師對我們的指導。在我們遇到困難時,老師們給了我們最大的支持,如果

會參加這一屆的 TEAM20 兩岸建築與規劃新人獎,我們感到非常激動與開心。這次大賽

沒有他們的努力和付出,我們不可能如此出色的完成作品並且取得這樣的好成績。 其次,感謝主辦方給了我們這個展示和交流的平台,通過這個契機,我們不僅面對面地 和大陸老八校的同學進行了交流,而且也學習到了台灣同學的設計思想和設計風格。除 此之外,比賽中教給我們最多的是各個學校的評委們。他們提出的問題和建議使我們以 不同的角度來看待自己的設計,並且幫助我們有了更加靈活的發散性思維。儘管有一些 問題有些犀利,但也正是這些問題,讓我們認識到了自己設計中的不足,並且鍛煉了自 己面對質疑的應變能力。 我們的團隊成員至始至終非常團結,儘管每個人個性不同,但大家有著共同的目標。在 設計過程中發揮各自的強項,使我們最終作品得到了大家的認可。我們的作品的重點關 注農村問題。以建築師,規劃師的角度來解決新農村建設當中出現的各種問題, 尤其是 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不能只作象牙塔里不問世事的學子,而是要 放眼社會,立足實際,用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造福社會。希望我們的作品能夠呼籲更多 的大學生去關注農村問題,並且在設計中能夠解決一些問題。 TEAM20 新人獎是我們大學生活的一個小結,但也是人生下一階段的開始。我們會在接 下來的道路上,不斷地努力,不斷地突破自我,不斷地創造更多的精彩。

298



STUDENTS

慕尼黑中德文化交流中心 及國際留學生公寓設計

很感謝能有這樣一個平台讓兩岸的建築與規劃專業的同齡人匯集到一起,通過畢業設計 的名義相互交流、相互學習。這個過程中,本人學習了許多,同時也交到了許多朋友, 收穫巨大。十分榮幸自己的畢業設計最後能夠取得建築設計組第二名的好成績。我相信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

它將會成為我成長時間節點的一次重要鼓勵,堅定我未來的路。最後感謝過去半年指導

黃藝杰

我畢業設計的王珂老師和此次活動的帶隊老師章明老師以及同濟大學建築與規劃學院實 驗班整個教學團隊。

—————————————————————————————————————————

新鄉村主義

TEAM20 比賽已經圓滿結束,爲了參加這次比賽,從接到參賽通知時,我們開始了認真 的準備和前期工作。6 月初,指導老師王量量和韓潔老師對這次比賽進行了初步安排,輔

廈門大學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 葉紫薇、劉璐、武海娟、張耘逸

導我們制定了競賽的題目和方向,並得到學院領導的高度重視,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 我們對現場進行了多次實地考察,對基地進行了分析並對當地居民進行了深入的走訪和 調研。同時,我們與當地青年合作社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和合作,在之後的設計過程中, 當地青年合作社提供了很多重要的數據資料並協調我們與村民進行了深度交流和溝通, 使我們對當地居民的意願有了更好的瞭解和感受。之後方案設計的過程中,我們充分考 慮居民意願。這個過程對設計方案的深入起到了很大幫助。 隨著 TEAM20 競賽的開展,也開始了我們的臺灣之行,我們見到了大陸和臺灣最强的 27 所高校的參賽選手以及他們的參賽作品。伴隨著今年最强颱風“蘇迪羅”,贏來了 TEAM20 的的開幕。在比賽前一天,我們爲比賽彙報進行了最後的準備和排練,老師們 頂著颱風的威脅,親臨指導。在第二天比賽過程中,我們見到了其他學校精彩的優秀設 計及作品展示。這次比賽開闊了我們的眼界,特別是臺灣同學的作品,讓我們深刻感受 到他們對於小尺度設計以及社區營造的細節掌握,如果今後不加强技能學習、交流,在 未來的設計過程中,就不能站穩脚跟。我們要向其他參賽選手學習,要在學習與交流中 不斷創新,這樣,我們的水平才會進步、提高。 比賽已經結束,未來我們還要更加虛心的學習和提高,才能做一個負責優秀的規劃工作 者。TEAM20 比賽告一段落,厦門大學首次參賽就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在此次比賽中, 我們團隊的作品“新鄉村主義—— 厦門市青礁村院前社發展規劃”榮獲第二名和“永續環 境特別獎”,總結此次比賽我們所取得的成功,可概括爲“天時地利人和”。 TEAM20 比賽我們團隊所取得的成績,離不開學校的支持,學院的鼓勵,指導老師的認 真負責和小組成員之間的默契配合。通過這次比賽,不僅從小組成員身上學裏到很多知 識和技能,可以更嫻熟的與組員合作,也在指導老師的幫助下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不論 是調研的深度分析,設計的多樣化表達,設計思路邏輯性的構建,設計文本的完整度還 是彙報的技巧,都在此次競賽的過程中得到了培養。在 TEAM20 的比賽中,通過和建築 “老八校”、“新四軍”的切磋學習,發現了自己在學習中的不足。其他高校建築和城 規專業的優秀作品是值得學習和研究的,他們的設計表達和圖面表現非常豐富,彌補了 自己在學習方面的漏洞。總之,這次兩岸的競賽交流是一次不錯的學習機會,提升了學 生們的自信心和創新能力,也提升了厦門大學建築與城鄉規劃學科在兩岸學界業界的影 響力。

300



STUDENTS

城市意匠

能被學校推薦參加 2015TEAM20 兩岸建築與規劃新人獎的評選非常榮幸,感謝所有為這 次活動辛勤付出的工作人員和與會的老師同學,是你們給我的畢業季畫上了最圓滿的句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學院

號。

鞠曦、吳舒曼

對於我個人而言,Team20 作為一個交流活動的意義遠遠大於它冠名的比賽。這個活動讓 我跳出學生的身份來重新審視畢業設計,這非常重要。因為這意味著畢業設計不再僅僅 只是綜合難度係數高於以往的一個高年級課程作業;意味著畢業設計不再被我當做是一 個本科階段的紀念性結束,相反,它更傾向於是一種開始 − 發現自己知識體系的缺漏, 看到未來探究學習的方向。活動讓我看到了從建築界、建築師、兩岸高校以及老師等不 同視角來看待畢業設計而得出的觀點、為之所做的探討以及他們做過的和將要付出的努 力。而這個方式、過程以及結果是能夠引發我對人生再度思考的。 兩輪答辯的評選是一種歷練,其他參賽者的思考方式和呈現結果都讓我深受啟發,也感 受到不同的理解建築的方式,讓我深深的明白:建築的特別之處,在於提供所有可能性。 而一個建築師背景的受教育者在社會應當承擔哪些責任,如何發揮能量,和這種背景對 自身生活能產生怎樣的影響都是很有意思的命題。 收穫來自建築,但投射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說 Team20 不只是比賽,它不僅是在談專 業,也是在說人生。

—————————————————————————————————————————

落魄者的失樂園

這個夏天,能有機會帶著畢業設計作品來到台灣參加“TEAM20 兩岸建築與規劃新人 獎”,受到台灣老師與同學的指教,我感到十分幸運。由於我們在設計中進行了大膽的

天津大學建築學院

暢想,大陸評圖時便遭受許多質疑,我們也苦於如何以更好的手法解決我們所提出的社

劉可、曹峻川、牟玉陽光

會問題。這次比賽,海峽兩岸的老師就我們的方案進行了充分的討論,特別是台灣的老 師,以極大的人文主義關懷對我們展現出寬仁的理解,敏銳的歷史洞察力,及多向度的 啟發,使我受益良多。葉青老師提出的“荒謬之城”概念幫助我找到了苦苦追尋的人性 分化的終極所在。台灣同學們的作品亦以其豐富的選題,廣博的情懷,強而有力的執行 策略令我受到鼓舞,更加相信自己所選擇的這條道路。 感謝組委會比賽前前後後對我無微不至的關懷。感謝我的伙伴。因著這段焦灼又難忘的 時光,不曾如此親近的颱風也變得可愛了起來。

302



STUDENTS

全球城市背景下

非常感謝由社團法人南京大學臺灣校友會與臺灣都市計畫學會共同舉辦的 TEAM20 兩岸

上海虹口港地區的里弄開發與利用

建築規劃與新人獎暨城市發展策略與方法論壇,很高興能夠通過這兩天的活動瞭解更多

基於遺產價值評估的城市設計

大陸、臺灣乃至各國正在關注的城市問題,並且認識來自各個學校的專家評委以及參賽 同學。我從沒想過自己的畢業設計能夠被選來參加這樣高級別的競賽,想來從畢設初期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

的選題到基地的調研及文獻的查閱再到方案的設計優化,論文的撰寫以及最終答辯,半

王瓔珞

年的時間轉瞬即逝,畢設可以說是我本科四年收穫最大、付出最多的一個作品。 我深知若沒有此次畢設指導教師楊辰和周儉老師的指點,我不會有此榮譽;若沒有同組 成員互相的幫助和交流,我也不會有如此完整的成果;若沒有帶隊的章明老師的鼓勵, 我更不會有如此沉著的演講。所以我要謝謝他們以及所有在這本科四年,尤其是畢設期 間幫助過我、鼓勵過我的老師、同學及家人,謝謝!

—————————————————————————————————————————

創憶城脈——— 哈爾濱港務區地區城市設計

首先,我很榮幸能參加 2015TEAM20 兩岸建築與規劃設計競賽,能在這次競爭激烈的比 賽中獲獎我感到無比高興,因為我不只是獲得了獎項,還收穫了友誼與知識。在此,對 大賽組委會和承辦單位能為大家提供一個展示自我,供大家交流學習的平台表示衷心的

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

感謝。同時,也要感謝指導教師對我的熱心幫助和認真指導以及母校對本次大賽的支持

曾文靜

和重視。 在得知我有機會參加這個交流比賽的時候,我無比激動,為能夠獲得一次與本專業息息 相關的學習交流機會而身懷感激之情,並下定決心認真對待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做好 面對新挑戰的心理準備。當然,在完成作品的階段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我付出了努力和 汗水,也收穫了很多,總結起來有以下三點感悟:ppt 匯報能力很重要,口頭表達跟圖面 表達一樣重要。第二 . 競賽不像一般的課程設計那樣,要的是創新和概念清晰、有亮點, 不一定要面面俱到。第三 . 台灣學校跟大陸學校側重點不太一樣,台灣學校規劃做得更細 緻,生態方面比較強,圖片表達和分析也更國際化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再次感謝組委會 及承辦方。

304



STUDENTS

共贏・共營

參加這一屆“TEAM20 兩岸建築與規劃新人獎”競賽對於我們來說無疑是一個意外,最 後一天得到通知、沒有來得及尋找隊友以及未曾斟酌的標題,可能一切都讓開頭看起來

廈門大學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

不是那麼的順利,但是這並沒有削弱我們的鬥志,我們仍然希望可以把能做的都做到最

劉健梟、蔣夢帆

好。非常感謝整個過程中給予我們指導的洪文遷老師,甚至深夜還在給我們提出建議幫 助我們完善,也非常感謝最後給予我們指導的王慧老師,是你們給了我們信心,讓我們 在有些迷茫的時候重新找到正確的方向。 這次比賽無疑是一個盛宴,海峽兩岸名校齊聚,各路高手精英薈萃,看到各個學校的一 些優秀畢業設計,真是讓我們大飽眼福甚是驚嘆。廈大規劃係作為後起之秀,能取得如 此優異的成績,我們真的替廈門大學感到自豪,大家甚至笑言要在頒獎晚會上齊唱廈大 校歌。嗯,我們是廈大學子,榮譽感真是一種非常奇妙的東西。 所謂得之泰然,失之坦然,我們沒有獲獎確實有些遺憾,然而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別人 確實做得比我們好。特別是看到那些老八校的畢業設計,很多都做得非常細緻深入;以 及台北科技大學的那個特等獎畢業設計,做得非常有特色,而那樣的科技理念甚至是我 們做設計時根本不敢去想的。走出去看一看方知天空有多廣闊,而自己有多渺小。就像 王慧老師說的,其實重要的並不是比賽的結果,而是大家一起學習交流的這個過程。確 實讓我們受益匪淺。 一次小小的挫折並不算什麼,失敗了再站起來就是了,就如同受了傷的城市依然會自己 好起來,這不是生命力,而是城市的倫理。

—————————————————————————————————————————

非正式建築

2015 年 8 月 9 日 , 因強颱風“蘇迪羅”的影響 ,“Team 20 兩岸建築與規劃新人獎”延遲 一日落下帷幕。在熱鬧非凡 , 喜憂參半的頒獎晚宴上 , 看著收穫頗豐的學長學姐 , 我們由

廈門大學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

衷地表示喜悅 ; 看著顆粒無收但是年輕的我們 , 心中除了遺憾更有捲土重來的決心。

黃文燦、高雅麗、衷毅

回想過去的兩個月零八天 , 學校的鼎力支持、學院的全力配合、指導老師的悉心輔導、 隊友的全力以赴依然歷歷在目。 6 月 1 日的全班遴選到 8 月 9 日的代表學校參賽 , 這一段 經歷給我們這三位大學生涯剛剛過半的學生莫大的鼓勵、勉勵及激勵。 先說鼓勵 , 感謝王老師、韓老師及李老師對我們能力的認可。三位指導老師不辭辛苦地發 掘我們的潛力帶領我們深化優化參賽方案。他們不計回報的付出對於我們是最大的鼓勵。 一個詞的反复斟酌 , 每週兩次的討論調整 , 三個人的思想碰撞讓我們感受到老師們的認真、 無私與智慧。除了外界的幫助 , 團隊內三人的全力以赴也是給對方最好的鼓勵。大學生涯 鮮少再有三人夜以繼日同處一室奮鬥的歲月。我們笑稱 :“好一段革命情誼 !” 鼓勵帶著我們義無反顧、躊躇滿志前行 , 開拓屬於我們的未來。再談勉勵 , 面對高手如林 的“戰場”, 面對磨刀霍霍的“戰士”, 高揚全力以赴的旗幟 , 懷抱戰勝自己的決心。面對 高校教授的犀利點評 , 我們深知自身缺憾 ; 面對強有力的對手 , 我們感慨人才濟濟。評委 老師一語點破我們的天真 , 我們還需要更多實戰的經歷磨礪自己 ; 對手別出心裁的立意讓 我們折服 , 我們要去往更廣闊的天空豐富自己。勉勵帶著我們揚長避短、虛心學習他人 , 鞏固屬於我們的未來。

306


最後留下的是激勵 。賽前我們自命不才 , 高估對手的強大 ; 賽后我們遺憾勝負一念之間。 廈大不僅是南方之強 , 而且應在更高的平台占得一席之地。廈大的崛起激勵我們前行 。 一場比賽的成與敗不代表什麼 , 重要的是這場比賽帶給我們的有反思有學習有激勵。反思 成敗者之間的差距 , 學習優秀者的長處 , 激勵失敗者捲土重來。 激勵帶著我們痛定思痛 , 再次揚帆起航 , 繼續屬於我們的未來。帶著師長的鼓勵 , 對手的 勉勵 , 自己的激勵 , 我們只會再接再厲 !

307


TEACHERS

中央美術學院

TEAM20 搭建了一個很好的平台,有效地推進了兩岸的教學交流。從選題方面來看,兩

建築學院教授、副院長

岸學生存在明顯的不同。台灣同學比較注重從現實中發現問題,問題所涉及到的關係相 對比較簡單,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比較實際和真實。大陸同學所提出的問題一般背景比較

程啟明

深遠,解決問題的手法比較多樣,在所提出的解決方案中,比較注重自我理想的實現。 從成果屬性方面來看,台灣同學的設計成果多呈現比較柔軟的氣息,大多是順勢而為, 設計的痕跡不太凸顯。 大陸同學的設計成果多呈現比較意志化的氣息,大多會強勢而進,設計的痕跡相對明顯。 從創新探討方面來看,兩岸學生的作品均有過於條理的傾向。涉及到藝術創作,將感性 認識進行充分的發揮可能是非常重的事情。在通常情況下,隨著知識的積累和認知水平 的提高,人的真實情感往往會受到壓抑。如何在不斷提高理性認識的同時,還能夠將感 性認識鮮活地保留下來,可能是藝術創作專業師生所共同面臨的問題。在美術界,將感 受的呈現和傳遞給別人可謂頭等大事。 早期,他們是通過具像傳遞情感,把所看到的美好具像地直接呈現給你。現在他們大多 會通過抽象語言直接將自己美好感受呈現給你。在建築界,蓋里特別注重情感的表達, 所做工作的大部分也是在傳遞自己的感受。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以培養具有藝術家素 質的建築師為培養目標,所強調的其實就是情感的傳遞。藝術家的素質可謂感性的存在? 感性不敏感了藝術家的素質可能也就無從談起了吧。

————————————————————————————————————————— 中央美術學院

TEAM20 從創辦到現在已經三年了,作為三年的見證者,我感到非常榮幸,因為我是這

建築學院副教授

個夢想成真故事的一部分。如今,TEAM20 已經超出了 20 所大學的數量,幾乎囊括了海 峽兩岸最好的建築院校,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在這期間,有組織方的傾力付出,也

何崴

有各院校師生的鼎力協助,大家都為了一個目標而前行。今年,再次來到台北,和很多 老朋友相見,又結識一系列新朋友,心情從激動到平靜,似乎每年的這次旅程已經成為 生命中的一部分。很自然,但真實。 TEAM20 海峽兩岸建築新人獎是一個很好的平台,它讓海峽兩岸的學校、學者、學生可 以聯繫在一起,彼此觀摩,相互交流。從這幾年的情況看,不難發現海峽兩岸畢業設計 的異同:大陸的學校的畢業設計規模更大,邏輯性也較強,更多的面對城市問題展開; 而台灣學校的畢業設計則更個人,從小入手,以小見大,關注身邊的事情,人文關懷更 為真切。兩者各有千秋,很難評價誰對誰錯,誰更好。但有比較,就會有改變,有交流 就會有進步,通過了解,兩岸的大學更加清晰的看清了自己,這本身比誰是第一更為重 要。希望 TEAM20 越來越好。

308


天津大學

兩岸建築院校畢業設計競圖,目的不在於“競”,而在於增進了解,交流教育理念和教

建築學院

學方法,博採眾長,此次活動完全達到了這樣的目的。學生作業成果透露出兩岸不同的

城市規劃系副教授、副系主任

社會(階段)發展需求、人才需求大背景下建築和規劃專業學生培養理念、教育教學方 法的差異。我想,這對兩岸的教師和學生都會有很好的啟發作用。

卜雪暘 從學生的作品來看,台灣學生作業選題題材更為廣泛,不僅關心當下城市、社區發展的 需求,也關心未來發展趨勢的預測和應對策略的研討,雖看似天馬行空,實質體現了規 劃師應具備的社會責任感和敏銳的洞察力。台灣學生對規劃案中重要策略和技術問題的 論證很嚴謹,體現了教師對學生科學思維、科學方法的訓練非常重視。大陸學生 在關注 社會發展重大問題、敏感問題方面,也體現出了從關注單純空間策略(物質規劃)到社 會整體發展的思想轉變、體現了從局部思考到系統思考的轉變。 建築學院院長論壇,更是以務實、開放的方式,通過直接的對話,從畢業設計教學法到 人才培養理念進行了熱烈地討論,這些爭論比起“一致共識”顯得更有價值。如果說達 到了某些共識,“包容、多樣和開放”的學術態度以及樹“人”重於樹“業”的理念也 許正是兩岸教育界共同追求的目標。 感謝主辦方以辛勤的工作取得的有重要價值和意義的成果,相信兩岸建築和規劃專業教 育界、學子都會受益良多。

————————————————————————————————————————— 中國文化大學

TEAM20 兩岸建築與規劃為一年一度的建築盛事,往年只有建築的競賽,今年擴大為建

環境設計學院

築與規劃都有,對於建築規劃教育也算是一種成長喜悅與茁壯吧 ! 今年有幸參與規劃組的

建築都市設計學系副教授

評審,看到學生們認真的態度與全力以赴的熱情,就連我也都被感染到緊張的氣氛。

溫國忠

每一件作品都有其獨特的想法,真所謂「個個有機會、人人沒把握」! 尤其是進入決賽的 作品,針對現今都市環境急速異化的狀況,所謂遺忘的場所、頹壞的空間、有毒的環境、 大地的反撲,都需要我們這個專業好好的反思,對人、對環境、對場所要盡到我們這專 業應有的責任,才不愧舉辦此競圖的意義,盼望此 TEAM20 有能力喚醒大眾對空間環境 沉睡的意識,一同努力創造美好的未來空間 ! 在此祝福參與此競圖的同學們,你們的努力 我們看到了 ! 莫忘初衷一起向前為創造更美麗的明天而努力 !

309


TEACHERS

北京建築大學

時光荏苒,白駒過隙 , 懷著去年的感情印記 , 第二次來到台灣參加 TEAM20 的兩岸建築與

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副院長

規劃新人獎暨城市發展策略與方法這個交流的盛會 , 再次與台灣建築界學者、教師、學生 及相關人士進行面對面的對話,心與心的交流。不僅看見了久違的同行與朋友 , 還目睹了

馬英

城鄉規劃專業學者、師生的風采,天地越來越寬,交流越來越廣,學者與師生迸發專業 熱情與展示的學術水平令人難忘。 城市與建築是我們交流活動永恆的主題;教授與學習是我們交流活動永遠的內容;展示 與點評是我們交流活動特有的方式;大陸與台灣是我們交流活動永鑄的平台;而夢想與 創新是我們交流活動永遠追逐的目標。每一個學生,無論作為團隊的成員還是作為獨立 的個體,都怀揣的夢想而來,都懷著對城鄉規劃、建築學領域研究的執著與熱愛而來, 又滿滿地承著交流的收穫與成果而去,來去之間是令人愉悅的相識,是令人難忘的體驗, 是令人留戀的情感。每個學生都 在自己專業夢想之中構建了自己的作品,展示了或對現 實或對未來之中自己對城市、對建築的深刻而豐富的理解與認識,並通過專業的技術與 手段來表達與展示,這種夢想處處體現出每一個學生內心深處對創新精神的追求與渴望, 體現了每個學生創新的能力與力量,令人深深感動與難忘。交流碰撞中得到了很大感悟 的不僅僅是學生,也是學者與教師汲取夢想源泉、提高專業素養,拓展學術視野的快樂 與重要途徑,這也永遠是 TEAM20 平台建構的目標所在。 再次感謝主辦方魏孝宇先生等所有投入到這項活動的熱心人士與相關機構,你們辛勤的 付出,大家永遠珍惜、懷念與感謝!

————————————————————————————————————————— 北京建築大學

由於颱風“蘇迪羅”的原因,有不少臺灣院校沒能來到現場,成為了今年感到遺憾的事

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講師

情之一。

蘇毅

主辦方為本活動付出了辛苦的努力,學術氣氛與交流效果都非常好,對此表示敬意與欽 佩!我是從 4 年前開始每年指導北京建築大學城鄉規劃專業的學生做畢業設計,一届帶 6-9 個學生。雖然辛苦教學,但也有不少困惑。本次與同行的交流,得到了不少有益的啟 發。 也能欣喜地看到不少印象深刻的作品,比如同濟大學一個建築系學生畫的以黑色為主色 調的建築作品,表達了自己對昨天、今天與明天的建築的看法;比如臺北科技大學的一 個規劃方案,採用了一些參數化和泥沙實驗的新方法,還有東海大學一個《愛生漁光》 的方案,這個“愛生”其實是 Biophilic(或翻譯為親生物性,合生,生態親和等)的意思。 這裡面,有些作品偏成熟、邏輯強但拷貝雜誌多一些,有些作品偏稚嫩、漏洞多但又獨 特真摯一些,其實也蠻考驗內心的,我常常左右為難……我想這些孩子的未來,也許註 定有人會像路易士·康,有一天遇到自己的特靈頓浴室;也許終歸有人只是畫一輩子符合 當時大眾工藝也很經久耐用的詳細圖。不論哪一種孩子,都祝願他們各得其所而快樂無 悔。

310


北京清華大學

尊敬的 TEAM20 兩岸建築與規劃新人獎組委會,魏孝宇執行長:再次感謝提供 TEAM20

建築學院

這一促進兩岸建築院校師生交流協作的完美平台,以及在台期間提供的熱忱周到的照顧,

建築與技術研究所副教授、副所長

希望能有機會再次與貴司及魏總交流學習。

張弘

以建築院校學生畢業設計為載體組織的 TEAM20 兩岸建築與規劃新人獎活動,運行順暢 高效,準備工作充分,不但給學生提供了很好地彼此交流學習機會,對於各院校教師也 是一個難得的互相溝通畢業設計教學思路理念和方法要求的平台。通過這一活動,深切 地體會到各院校,尤其是台灣建築院校在畢業設計題目設置及教學要求、方法上的獨到 之處,對於進一步探索培養建築與規劃專業畢業人才可能模式大有裨益。於學生而言, 通過多輪專業評審的面試答辯,對於畢業生在綜合運用建築學方法,解決社會問題方面 的思考能力和素養提高有很大的幫助。根據清華學生參與活動後的反饋,他們均表示整 個活動期間樂在其中,收穫頗豐。從最終畢設成果來看,由於各院校畢設週期設置不同, 在成果設計及表達的深度和成熟度方面均有較大差別。如有可能以 TEAM20 活動為基礎, 適當協調各院校的畢設週期及成果要求,對於學生間的相互交流和競技可能會有更大幫助。 時至今日,TEAM20 已經成功舉辦三屆,很高興看到活動影響力日益擴大,參與院校也 與日俱增。希望 TEAM20 活動能越辦越好,我本人也會一如既往地積極參與該活動,非 常願意為兩岸交流活動貢獻綿薄之力。

————————————————————————————————————————— 四川大學

很榮幸能夠參與今年 TEAM20 兩岸建築與規劃新人獎的競圖活動,我認為這樣互相交流

建築與環境學院

與學習的平台,不管是對評委還是學生,不管是對台灣還是國內建築院校來說,都是難

建築系副教授

得的認識自我、提高自我的機會與歷程。首先從選題的內容來看,大部分參加本次競圖 的畢業設計都著眼於高速發展的城市中產生的建築環境與風貌的破壞以及地域性文化的

何昕

缺失等社會熱點問題,從根源於當地居民的生活形態和傳統文化入手,融合前沿的設計 理念和技術手段,創造出具有濃厚人文關懷的設計作品。 我覺得這是本次競圖兩岸作品的共性和最主要的亮點之一。其次,從設計過程來看,兩 岸建築院校的作品還是存在一定差異的。這不僅表現在畢業設計週期的時間長短上,更 明顯的反映在設計的切入點和設計方式等方面。 台灣同學的作品通常反映出各自的興趣愛好、獨特的觀察視角以及前期豐富的調查分析 成果,形成一種自下而上的設計邏輯,使得作品邏輯性清晰、更接地氣。而國內同學由 於受到課題性質和復雜程度以及團體作業等設計要求的製約,豐富的建築空間與良好的 作品完成度都讓人印象深刻,但設計過程中的邏輯關係有不夠明確的地方,有待以後完 善。總之,我認為這是一次讓兩岸建築院校的師生都受益匪淺的活動。

311


TEACHERS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

TEAM20 兩岸建築暨規劃新人獎在主辦方的籌劃下,得到兩岸建築類知名高校的積極響

建築學院副院長

應,“史上最嚴重”的蘇迪羅颱風也無法阻止活動的順利開展與成功落幕,這一活動已 成為兩岸建築與規劃學子心之嚮往的畢業歡聚與專業盛會。

李昊 來自各地的同學能夠密切關注現實問題,選擇恰當的策略與手段,應對課題訴求,畢業 成果和陳述呈現了同學們良好的專業素養和教育背景,無論是廈門大學同學嚴整有序的 職業做派,還是台灣科技大學同學的浪漫情懷,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新人獎給 同學們的專業成人禮畫上了濃重的一筆,也必將影響他們未來的職業生涯,預祝各位同 學滿載青春的夢想迎接新的生活! 活動也成為兩岸建築與規劃教育者、專業人士的交流平台,台灣諸位先進的報告,圓桌 論壇各位老師的真知灼見都讓人記憶猶新,祝賀 2015 年新人獎的成功舉辦,預祝再上層 樓,再取佳績。

—————————————————————————————————————————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

畢業設計是對學生本科階段綜合能力的全面考查,是其走向社會參與實踐的最後一課;

建築學院

而今年的這一課,無疑因“TEAM20 兩岸建築與規劃新人獎”活動顯得尤為精彩,讓參

城鄉規劃系主任助理、 講師

與其中的我校師生受益良多!

李小龍

“TEAM20”活動把兩岸的老師和同學凝聚在一起,使校際間交流得以擴大、延伸。從 作品展覽,初賽講評,再到決賽比拼,逐步加深了兩岸學生間的相互了解與理解,有了 更好的交流和展示機會,大家承認差異而相互欣賞。學生們有機會接受來自兩岸不同學 校老師的指導和學生們之間的相互學習;特別是業內知名專家學者及規劃管理者的精彩 講座,開闊了學生的眼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勵了學生的學術理想。 這次活動的成功舉行得益於主辦方及承辦院校的精心組織和細緻工作,同時感謝參加本 次活動的全體師生! 期待我們明年夏天的再次相會!

312


重慶大學

相較於過去,近年來中國大陸建築院校的對外交流活動開展得可謂如火如荼。在我個人

建築城規學院

的觀察中,對大陸的建築院系和學生而言,與台灣地區建築院系的交流在林林總總的各

建築系教授、副系主任

種交流活動中具有不少得天獨厚的優勢:

龍灝

優勢一:語言無障礙,交流更充分。儘管現在大陸學生的外語水平、特別是英文水平已 經有了長足的進步,但“能 夠 交流基本想法”和“深入探討專業問題”之間顯然還隔著 不止一個台灣海峽那麼寬的距離,更不用說與英文同樣非母語的外國學生開展交流活動 時雙方“雞同鴨講”式的誤解了。而與台灣高校的交流,這樣的障礙就完全不存在,偶 有習慣用語或不同翻譯造成的差異也極易溝通,雙方的交流深度自然不可同日而語。 優勢二:體系各不同,感受更深刻。簡單說,大陸各院系的教學均基於同樣的行政管理 體系和教學評估體系,各自的教育教學特色並不特別突出,而台灣地區不同建築院系的 差異就要明顯得多,基於不同院系背景和教師特點的教學成果也更具特色。這樣的背景 下,大陸師生通過交流感受到的“不同”對自身的進步就具有特殊的意義。拿 TEAM20 交流的畢業設計來說,台灣同學大多長達一年的自選題以及完成過程、內容和深度就給 了我很深刻的印象。 優勢三:海峽並不寬,來往很方便。最窄處僅約 130 公里的“淺淺的海峽”,曾經阻隔 了多少人的“淡淡的郷愁”。而我們這代人的幸運之一,就是跨越這海峽需要的幾乎只 是一張機票而已,以至於在我個人的行程準備中完全忘記了考慮兩地在生活細節上可能 的不同,帶著大陸制式的電源插頭就飛到了台北,純粹當做了“出差”而不是“出境”。 這也使我相信,交往的便捷帶來的不僅是交通時間縮短的顯性優勢,人心之間距離縮短 的隱性效益恐怕將是更大的價值。

————————————————————————————————————————— 重慶大學

作為一名設計指導教師,有幸參加 2015TEAM20 兩岸建築與規劃新人獎的評閱活動,短

建築城規學院

短一周的臺灣之行,收穫滿滿,感觸良多。首先是這個跨越海峽兩岸的教學交流活動,

規劃系講師

連續舉辦幾年以後,已經在海峽兩岸的相關高校間引起了越來越大的反響,對兩岸高校 間專業教學水準的提高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王敏 在評圖環節中,兩岸學生同場競技,不時看到優秀的設計作業和精彩的彙報講演,雖然 不同學校的風格存在差異,各評委老師的觀點也不盡相同,但正因為有這麼多不同風格 流派的盡情展示,才更有利於參與各方相互的交流切磋與共同提高。尤其是我參與初評 的小組,無論是從初選就脫穎而出、並最終獲得頭獎的臺北科技大學方案,還是靠扎實的 調查分析和出色的成果表達而囊括兩個獎項的廈門大學方案,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 最後祝這個兩岸教學交流活動越辦越好,也希望在條件成熟時能兩岸輪流舉辦。

313


TEACHERS

東南大學

在蘇迪勒颱風的吹拂下,2015 年 TEAM20 兩岸建築與規劃新人獎順利舉行。能夠有幸參

建築學院副院長、 副教授

加這樣一個具有包容性、研究性、多元化和開放性的競圖,對我來說也是一次獨特的體 驗。我認為 TEAM20 是一個平臺,廣泛吸引兩岸的院校前來交流,今年參加院校數目的

孫世界

增加說明 TEAM20 的影響力正在增強。對於學生來說,參加 TEAM20 能夠充分展示自己 畢設成果,學習其他院校學生的作品,並能夠能與評審老師及同學們面對面交流;對老 師來說,這是一次研究和交流教學方法的好機會。過程中,蘇迪勒的不期而至使活動有 稍許刺激,風中的臺北仍然從容地展示她的精緻和活力,讓人流連。更為重要的是,在 活動中遇到老朋友,其樂融融,結識了新朋友,相談甚歡。 思想的碰撞、簡報的精彩、頒獎的熱烈、乃至颱風的能量,都成為大家獨特的記憶。期 待來年 TEAM20 更精彩!

————————————————————————————————————————— 湖南大學

今年 8 月 8 日,“蘇迪羅”到了台北,我們也到了台北,代表湖南大學建築學院應邀第

建築學院教授、院長

一次參與 TEAM20 兩岸建築與規劃新人獎活動。TEAM20 兩岸建築與規劃新人獎目前已 成為兩岸建築院校之間規模最為盛大的年度交流活動,主要通過觀摩和評選各校優秀畢

魏春雨

業設計作品來加兩岸的對話與交流,共同關注建築教育。本屆活動時間雖短,我們卻感 觸良多,對於兩岸建築教育的差異有了更深層的了解。總體來說,在建築教育的培養體 係與特色方面,大陸院校普遍比較“高大全”,注重體系的完整性,注重技術解決方案 與個人技巧的訓練;而台灣院校的培養體系則比較靈活,側重於啟發性思維的培養,關 注課題的研究性。 具體到畢業設計方面,台灣院校的畢業設計週期往往較長,設計題目也相對比較“小”, 而且多數是由學生自己從個人感興趣的角度和領域入手,在調查研究之後確定。導師更 多的是協助學生收集資料,指導研討過程以及在適當的時候啟發學生的思維。這種方式, 對個人的思維及研究能力的訓練有很大益處。在答辯現場,台灣的學生強於陳述與思辯, 口頭表達能力很強。相較之下,大陸院校的畢業設計週期較短,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 進行前期的調查研究,題目多由老師指定,一般是真題假作,有較強的工程實踐性,偏 重於考察學生的綜合設計能力及對規範技術知識層面的掌握,但理論研究不夠深入。兩 岸學生都有著悲天憫人的設計情懷和關注環境、關注社會、關注人的責任感,展出的優 秀畢業設計成果各有千秋,參與現實生活、平衡公眾利益、關注社會熱點、追隨時尚前沿, 為城市及環境問題提出了設計策略與解決方案。 “蘇迪羅”延遲了原定的計劃與行程,無意中給各校代表提供了更多的自由交流時間, 也讓我們感受到了組委會工作人員的敬業幹練和應對變化時的高效有序。台灣師生待人 和善、彬彬有禮,組委會魏孝宇先生爽朗大度,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總之,短 短三天讓我們親身感受和體驗了台灣建築院校的真實一面,收穫很多,同時感謝組委會 及工作人員為此次會議及競賽活動付出的艱辛努力,期待下次 TEAM20 的活動!

314


華南理工大學

第一次參加 TEAM20,不僅親身體驗到活動規模的盛大、主辦方的周到、前輩同行的啟

建築學院副教授

迪以及台北的好客,對於兩岸建築學本科教育在教學思路、方法上的差異也有了一點直 觀的感受。由於參賽院校在學科背景和教學模式上的差異較大,事實上很難對畢業設計

蘇平

作品直接進行橫向比較和評價,個人感觸較深的是兩岸院校在設計選題上的整體區別。 大陸院校是教師命題,往往更多貼近於快速城市化中的現實環境,宏大的項目規模、內 容和定位都突出了設計訓練的雄心和難度;但可能由於知識儲備不足,設計成果容易出 現邏輯思路上的合理論證不足而流於抽象的概念敘述。 台灣院校則是學生自選題目,更多是從個人的切身體驗出發,如對社區環境、地域文化 的關注,充分體現出設計者的社會意識和人文關懷;但作為歷時一年的長題,設計成果 在設計深度上、特別是方案的實施可行性上似乎仍有待完善。建築教育無法完全脫離現 實的發展背景,個人以為,設計選題的差異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兩岸設計界在價值取向 和解決問題上研究側重點的不同。以 TEAM20 為代表的兩岸學術交流可以促進從業者從 全面和多元的視角,反思當前設計教育中的局限和挑戰,幫助形成更清醒的認識和更理 性的引導,其價值和意義尤為深遠。

————————————————————————————————————————— 廈門大學

廈門大學在海峽兩岸學術交流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條件和難以替代的人文優勢。

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教授

加強和促進兩岸相關專業領域各種形式的學術交流與合作,是廈門大學各個院系的共同

海峽兩岸城市規劃研究所副所長

戰略,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亦不例外。

王慧

非常榮幸,我們廈門大學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能夠有機會受邀參加盛況空前的“2015 TEAM20 兩岸建築與規劃新人獎”競賽,並且取得較好成績。真心感激兩岸各參賽院校 的專家評委和同學代表對我們廈大參賽作品的厚愛與認可,您們的支持讓我們十分感動、 也倍受鼓舞。也非常感謝各位專家評委給我們的參賽作品所提出的批評意見和中肯建議, 我們廈大師生從中學習到很多。此番 TEAM20 的多項參賽作品,在思想理念、方案設計、 匯報展演等方面都有精彩亮點和優異表現,我們也會通過今後的教學與研討,將這些精 彩作品介紹給廈門大學更多的師生,讓大家共同學習。 特別高興的是,通過參加這次活動,增進了我們廈大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與海峽兩岸最 優秀的建築與規劃院系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彼此聯絡,我們的老師和同學在這一過程中都 結識了一些新朋友。真切期望,兩岸的老朋友和新朋友能夠保持聯絡、常來常往,並在 今後的 TEAM20 再重逢相聚!

315


TEACHERS

廈門大學

首先非常感謝 TEAM20 組委會邀請廈門大學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參賽。我們在兩岸的建

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

築和規劃院校中是一個比較年輕的成員,此次競賽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難得的機會,

規劃系助理教授

讓廈大學生有幸和兩岸高水平院校的學子同台交流學習。組委會在強颱風來襲之際所展

王量量

現出的應變與誠意令我深為感動!其次,我也感到非常榮幸,被 TEAM20 組委會邀請成 為評委老師的一員。在評選過程中,我被參賽學生的勤奮努力、精彩創意和年輕活力所 感動,更被其他評委老師的敬業精神和淵博學識所折服。 對我本人來說,此次競賽無疑也是一個很好的學習交流的機會。同時,作為廈大團隊指 導老師中的一員,我也向學校及學院對競賽的大力支持,全體指導老師的辛勤付出,以 及參賽學生的努力致以深深地謝意。尤其對學生而言,獲獎固然是難得的經歷,但是整 個參賽的過程中的堅持與努力更值得回憶。與大陸和台灣的其他高水平院校相比,我們 在教學過程中還存在著很多不足,此次競賽與交流,讓我們學習到諸多優秀的教學方法 和管理方式,相信會對我們的教學工作提供借鑒與幫助。再次感謝組委會能夠搭建這樣 一個兩岸交流的平台,期待與各位同仁明年再聚首。

————————————————————————————————————————— 臺北科技大學

在面對城市與人口急速轉型的時代,採用何種建築設計與城鄉發展之策略,提出契合未

設計學院建築系主任

來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超自然的對話模式,是此次 2015TEAM20 兩岸建築新人獎的

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所長

主要宗旨。就今年兩岸建築學子參賽作品而言,每件作品不僅展現設計者的思維、風格, 以及獨特性外,亦賦予作品生命與價值,更能回應主辦單位的訴求,顯見兩岸建築學子

王聰榮

確實已能藉由皇延創新 TEAM20 的平台,建立彼此進行作品對探討議題的交流,也提升 自我建築專業的知識與技能,由衷欽佩皇延創新主辦建築新人獎的努力。 建築因常被視為主觀意識強烈的專業,而備受人們的挑戰;然而,自古以來的經驗告訴 我們,建築專業者並不是在「自認為是」產生出來的,而是在「實踐理性」後,所淬煉 出的產物。也就是說,建築專業者是行動證明之後的結果,並非只是觀點上的確認;這 樣的論述,在此次參賽學生的作品中皆表露無疑;舉凡透過基地特色與周遭環境,或是 藉由自身經歷與基地的融合,不僅確實求取人與自然共存最大公約數,亦能理性實踐人 與超自然共存的策略;這樣的結果,象徵兩岸建築學子,勢將於未來引領世界。臺北科 大建築系自 2015 年起,已展開全新課程的實施,學生必需在第一年與第二年,接受基礎 建築專業與進階建築專業教育養成,選擇出在建築相關領域適性發展的職業;第三年, 學生可以修讀選擇該職業之專業學程,以獲悉該職業職能為何;第四年,學生則可前往 與本系簽訂合作意向書企業進行深度實習,以做為未來進入職場的準備。臺北科大建築 系期望透過這樣產學無縫接軌的模式,培育出能夠理性實踐道德與智慧的建築專業者, 以取得人民對建築專業之認同。 期待未來皇延創新 TEAM20 兩岸建築新人獎能夠持續地舉辦,使兩岸建築學子的交流更 加地密切,以便共同激盪屬於華人特色之建築典範,使華人在全球化的時代,成就獨具 風格的建築專業者。

316


臺灣科技大學

第一次參加本活動,我沒有 fancy words 來說出我的“感言”。我只想簡單的說:“我被

設計學院

感動了!“

建築系專案助理教授

在颱風肆虐全台後的第一天到達現場,我被感動了!因為主辦單位正以如何展出學生的

陳嘉萍

作品傷腦筋。原來他們跟學生一樣愛護這些作品,不希望展出時來個颱風尾,將這些作 品損壞。 在頒獎那晚宴上,我被感動了,感動我們的社會有這麼熱心的企業願意給學生一個表演 的舞台與一個被看到的機會! 在這裡,難免感受到較勁的氛圍。但收獲最大的是看到這些學生對社會議題的重視、團 隊工作的精神、被受重視的信心,當然再次有機會了解兩岸各校老師對建築教育的理念, 更是讓我受益良多! 謝謝!

————————————————————————————————————————— 臺灣科技大學

首先非常感謝皇延創新這幾屆的邀請讓我有機會從第一屆起就參與了 TEAM20 兩岸建築

設計學院

新人獎活動盛事,整體來說大陸學生的設計作品有逐漸關於精神與自我探索層次的趨勢,

建築系專案助理教授

如此的轉變一定程度地反映了大陸建築教育於注重地域人文精神的展現與空間文本自我 辯證的反省。反觀台灣同學的作品中,開始出現了所謂烏托邦式的空間實踐與空間政治

莊亦婷

學式的批判現象,在空間權力作為社會改革的手段而言,宣言般的建築語言更需要堅若 磐石的建築論述與跨領域的專業整合作為空間實踐的基礎。 兩岸建築院校的師生很難得的可以藉由皇延創新所提供的平台作為彼此溝通了解與對話 的機會,這樣的機會增加了彼此對建築教育思維的交流,同時也藉由評圖所激起的火花 引領同學邁向更遠的前程。最後僅以義大利籍的傳奇人物、建築師暨工業設計師,阿奇 萊.卡斯楚尼(Achille Castiglioni)所言:What you need is a constant and consistent way of designing, not a style. 共勉之。

317



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

宜賓市規劃展覽館設計 - 感結構展覽建築對工業空間

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

台中城市文化館設計及空間屬性研究|游澤浩

的隱喻及再現|施博文

追溯臺北|林子翔、馬法耶

浪|邵菁菁

舊時光·新生活 - 社區共同體理念下,四川攀枝花席

建築生命|劉芷妮

工廠改造式城市更新設計|王澤中

草坪片區更新設計|陳思瑾、李亞茹、李靜

城市逃跑|陳惠君

在水一方|佟歡

老村新生 - 基於活態化保護的大邑縣新民村傳統村落

冰消都市策略:新臺北門戶計畫|林子芹 、郭晏維

規劃|汪越、張子逸、吳驥 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系

天津大學建築學院 風水的居所|周平、余嘯、石明雨

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

森林·微感·域|曾韻竹

落魄者的失樂園|劉可

時光月臺 - 鐵路文化博物館設計|劉天琪

24 個比利|蘇順謙

基於低衝擊模式下的生態小城鎮建設:遷西縣灤河西

基於引入行為活動的社區活動中心建築設計|鄭蒼民

無聲所在|張佩珊

岸城市設計|張浩然、徐海林

水蘊·長安 - 多系統視角下的西安城牆沿線地段更新

時間構築的邊界 - 彰濱崙尾區環境再造計畫|陳怡萍

西安城牆沿線地段更新發展規劃設計|白文佳、陳

發展規劃|曹永茂

愷、陳明玉、賈夢圓、王偉、張秋洋、亢夢荻

創憶城脈 - 哈爾濱港務區地區城市設計|曾文靜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學院

自上而下 VS. 自下而上|李同

西安大華紗廠改造更新設計|劉妮

南鑼之輪 - 南鑼鼓巷眾力發電中心|張博軒

城市意匠 - 雁塔文化新天地更新改造設計|鞠曦、吳

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

古城新生 - 西安老城空間發展與現代生活網路設計|

舒曼

愛生漁光|王釔靜、林蔚筠、楊怡真

張偉

濾鏡 : 黃禎、項申、強瑞

韌性思維下的臺南虱目魚產業發展計畫|陳柔涵、周

獨樹一 “制” ,酒醋 “流”香|張乃冰、閆博、范

依脈相承 - 西安城牆沿線地段更新發展規劃|劉碧含

啟揚、淩子平、傅榆茹、謝竺君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

白林、劉紹寬

成功大學建築學系 riverside settlement |詹季凡 liquid skeleton |董睿瀅

Premiere 安平 - 水岸影音博物館|呂昕潔、蔡妙琪、

孟辰、王冉、周辰

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

交融 - 南京 1865 創意產業園室內設計|鄭宇晨、廖

北京百萬莊城市混居規劃與建築設計|孫東璐

喆璿、周靖涵

東海大學建築學系

大運河 2050 - 徐州萬寨港文化中心設計|蘇小芮

城市魔方|郭曉、馬俊雄

WET × LAND × SCAPES |何知原

古鎮新媒體|帥玉穎

"源"社區|杜翀

北京建築大學建築與規劃學院

湖南大學建築學院

策馬入景|蕭柏凡

合澤格物|郭小溪

石渚謠 - 銅官窯陶瓷器博物館|張玨

越讀 - story |李湘婷

Imagine - 三個宗教的空間陳述|趙璞真

歸根|黃祺媛

書寫地景|邱莞芸

古城聚宅|王凡

登高望遠 - 湖南省隆回縣花瑤大托村適應性改造|黃

纖維回坊|李偉佳、鄧美然

飛亞

南華大學建築與景觀學系

共創社區 - 曙光電子廠周邊地區城市有機更新|闞天

異鄉情緣|陳恩傑

金門大學建築系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

宇、朱方正、歐陽葆 淡江大學建築學系

慕尼克中德文化交流中心及國際留學生公寓設計|黃 藝傑

廈門大學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

世界 2115 - 人機未來的暢想與舊時光的緬懷|史紀

浮生三宅 - 舊祠堂的時間繼承者|包可人、金洪勳、

西安城牆沿線地段更新發展規劃 - 社區居住形態與改

李維陽

朝陽科技大學景觀與都市設計學系

建設計|余美瑛

非正式建築|黃文燦、高雅麗、衷毅

重生 - 高雄氣爆災區景觀空間復原計畫|陳貽婷 黃淑

全球城市背景下上海虹口港地區的里弄開發與利用 -

新鄉村主義 - 廈門市青礁村院前社發展規劃|劉璐、

芳 林宸儀

基於遺產價值評估的城市設計|王櫻珞

武海娟、葉紫薇、張耘逸、張未文 共營·共贏 - 漳州古城社區營造更新規劃設計|劉健

銘傳大學建築學系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

梟、蔣夢帆、徐鷺加、黃若誠、陳博

竹漸靜|張智揚

記憶 - 場所營造|唐時月、楊洋、陳樂

都市逆滲透:浮動地景建築|譚泰源

偶然 迷失 尋找自我與城市的故事|劉映萱

傳統界域·現代生活 - 西安城牆沿線地段更新發展規

中原大學建築系

劃|寧昱西、劉洋、吉倩妘、黃瑋琳、萬裡、梅佳歡

解體再生|翁思嚴

逢甲大學建築學系

記憶的至高點|蔡君陽

Aqua-Mush[Room] |徐子涵

生活參道|黃俊維

透明的存在|楊琬蓉

南京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

家離水邊那麼近|簡頌倫、劉乃恆

拱之間|吳結松 南厝晚歸 - 北村復興規劃設計專案暨南方傳統建築室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學系

內舒適度改善專項|繆姣姣

住商混居的非典型探索|李昆諺

懸浮|蔣造時、黃凱峰、柳緯宇、王夢琴

港北農村社區整體規劃|黃思璇、呂佳芸、徐亞瑄、 黃郁珊、何冠勳

四川大學建築與環境學院

湖南社區農村再生規劃案|潘姿萱、張欣萍、胡佳

攀枝花市西區席草坪片區老年療養中心設計|劉蒙蒙

蓉、林盈羽、曾哲智

City AS Cinema |葉惠婷、詹子顥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 (CIP) 資料 兩岸建築與規劃新人獎暨城市發展策略與方法論壇 . 2015 / 財團法人城鄉規劃治理文化基金會編著 . -- 臺北市 : 城鄉 規劃治理文化基金會等 , 2015.12 320 面;19×25 公分 ISBN 978-986-92594-0-8( 精裝 ) 1. 建築美術設計 2. 作品集 3. 文集 920.25

104026715

2015 TEAM20 兩岸建築與規劃新人獎暨 城市發展策略與方法論壇 發行單位|財團法人城鄉規劃治理文化基金會

編著|財團法人城鄉規劃治理文化基金會

出版委員|魏孝宇、彭光輝、白仁德、李謁霏、劉文耀

執行編輯|王櫻儒、周思伶、陳俊達、廖婉彣、呂芳儀、周筱婷、蕭小瑩、邱伯煥、陳逸多 丁沃沃、程啟明、黎淑婷、馬英、孫世界、孫一民、孔宇航、李昊、魏春雨、彭光輝、馮正民

設計| syuan han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 102 號 13 樓/電話| 02-2778-0498 /傳真| 02-2778-0233 / www.team20.org 灣中華工商業聯合會/社團法人南京大學台灣校友會 定價| 1200 元 ( 精裝 )

總經銷|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者|財團法人城鄉規劃治理文化基金會/ 10560

合作出版|皇延創新股份有限公司/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台

印刷|鴻友印前數位整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15 年 12 月

國際書碼| ISBN:978-986-92594-0-8

版權所有,翻印必究 如欲利用本書全部或部分內容者,需徵求本出版單位同意或書面授權,請洽財團法人城鄉規劃治理文化基金會 Copyright © 2015 財團法人城鄉規劃治理文化基金會

主編|魏孝宇

演講(依照活動發言排序)|林崇傑、林洲民、王聰榮、江維華、羅時瑋、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