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RODUCTION
以人為本,聚合心的力量。 用小於環境的謙卑,匯聚可持續發展的智慧與資源,面對和諧人居的問題。 TEAM20 組委會由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社團法人南京大學臺灣校友會、皇延創新股 份有限公司共同發起,由社團法人南京大學臺灣校友會秘書長、樺晟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長、皇延創新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城鎮建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魏孝秦先生擔任組 委會之執行長。秉持多元交流的宗旨,聚焦建築、城鄉發展、環境規劃等人與土地的議 題。鼓勵二十世代青年,以創新角度,跨域的思維提出獨到的見解與主張,用畢業設計 與世界交流,展現屬於二十世代青年的創新與能量。 活動從 2013 年發起,包含專題演講和畢業設計競圖。論壇每年邀請產、官、學界的專家 共同探討城鄉統籌發展、新型城鎮化、舊城改造、農村可持續發展等多元議題,更在這 個基礎上於 2014 年成立兩岸城鄉統籌規劃暨產業聯合會。希望為兩岸及世界華人地區的 城鄉發展匯聚智慧,資源共享,結合專家觀點進而提出解決方案。 新人獎邀請兩岸三地優秀建築規劃高校,推選優秀畢業作品競圖,更細分為建築設計與 城鄉規劃兩組,以促進更深度的探究討論。匯聚菁英學子共聚一堂,藉由彼此的畢業作 品深度討論,激蕩各種視野與觀點,汲取互相之優點,孕育最寶貴的想法與創意,並邀 請各校專業教授及頂尖專家共同組成專家評委團隊,期為建築規劃學界提供最好的交流 平台及最高規格的競圖賽程。
大陸參與學校
臺灣參與學校
天津大學建築學院
中國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
北京建築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
中華大學建築與設計學院
四川大學建築與環境學院
成功大學規劃與設計學院
合肥工業大學建築與藝術學院
東海大學創意設計暨藝術學院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
金門大學人文社會學院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學院
南華大學藝術學院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
高雄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
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
淡江大學工學院
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
逢甲大學建築專業學院
香港大學建築學院
朝陽科技大學設計學院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
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
湖南大學建築學院
臺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
臺灣科技大學設計學院
廈門大學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
銘傳大學設計學院
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
大葉大學設計暨藝術學院
聯合大學設計學院
CONTENTS
序言 PREFACES
010
來賓、評審介紹 JURORS
016
演說文章收錄 KEYNOTE SPEECH
040
建築設計組獲獎作品 PRIZE WINNING WORKS
056
城鄉規劃組獲獎作品 PRIZE WINNING WORKS
106
建築設計組收錄作品 WORKS
140
城鄉規劃組收錄作品 WORKS
250
參與感言 THOUGHTS & SHARING
312
索引 INDEX
324
PREFACES
TEAM20 建築與規劃新人獎,多年來致力為滿載夢想的二十世代青年提供畢業設計發光 發熱的舞台,讓學生日月累積的學習成果被看見,並秉持多方交流的理想,引領莘莘學 子與產官學前輩教學相長,共同關注人文與土地,彼此激盪無限創意。2019 年,逢甲大 學有幸成為第七屆 TEAM20 的主辦會場,匯聚兩岸三地各校約 200 位參賽學生、50 名學 者教授,參賽作品共計 100 件,場面盛大,熱鬧非凡。
如狄更斯所言,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地球村概念蓬勃發展同時,也不乏 對抗、對立的聲浪。然而,「對立」並非絕對的狀態,對立來自於彼此的不瞭解與猜疑, 透過溝通認識並尊重彼此,雙方便能從緊繃的關係中解放出來。至於為什麼要消彌對立 呢?各地因背景文化差異必然擁有不同立場,但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卻也面臨著許多共 同的環境課題。當隻身奮戰難以抵擋環境帶來的挑戰,我們能夠藉由集結大家的知識與 優勢找到突破口以永續發展。因此,TEAM20 努力推廣兩岸合作,師生藉由交流認識不 同角度的觀察方式、設計方法、教學體系、操作手法等,讓建築在善意的對話中發展出
黎淑婷 TEAM20 建築與規劃新人獎組委會主席 逢甲大學建築專業學院院長
更多元的呈現方式,攜手為問題尋找適合的解答,互相支持、彼此感動。
2019 年的 TEAM20,學生們的畢業設計作品一如往年精彩優秀,議題廣泛多元,並且緊 扣當代的土地與人文環境問題,如自然生態保護、海洋垃圾處理、地方產業轉型、空氣 汙染應對機制,甚至更進一步往精神面探討空間記憶、空間自主權及心理疾病。縱觀獲 選作品,得以發現這些題目都離不開某種對「健康」、「永續」的追求,無論是生理或 心理層面。這個世代面臨著龐大的精神壓力與環境汙染已是不爭的事實,健康環境儼然 成為當代重要的課題,學生對此有所察覺、賦予關懷,並嘗試提出改善方案,不僅精神 相當值得鼓勵,亦對業界前輩帶來一定的啟發。盼望學生在畢業設計結束後,將設計思 想內化到自身生活,繼續關注相關議題,把這份關心融入到未來每一份決策,與每一次 交流結識的夥伴,共同創造和諧的、健全的健康社會。
最後,許多學生離開學校進入職場會發現,當今許多建築業務仍停留在傳統的思維,畢 業設計彷彿曇花一現。但是,請同學們相信,你的創意是有意義、有潛力的,事務所或 設計院不是唯一的選擇。封閉的建築專業社群,未必能即時為劇變的環境提供合宜應對 方案,近年來各地陸續出現以建築為基調的團隊,廣納眾人的能量,成功的用彈性的方 式回應環境變化,如英國 Assemble 帶領居民振興社區、馬來西亞 Borneo Art Collective 與工匠合作翻轉傳統工藝。TEAM20 只是一個開始,不要停止與他人分享、交流、實踐, 勇敢嘗試建築及建築人的多元性,跨出封閉圈,把自己的道路走寬,也為建築界增添更 多進步的可能性,加油。
0010
全球正面臨工業轉型、AI 人工智慧、極端氣候、天然資源枯竭、高齡社會、全球化等課題, 從 2015 年聯合國通過《2030 永續發展議程》到 2016 年聯合國大會簽署《新城市議程》, 各城市紛紛提出永續對策,當前的建築與環境規劃應有順應環境,與環境共生的態度與 解決問題的思維。 今年度「TEAM20 建築與規劃新人獎」得獎作品中,呼應了當前趨勢,並且尊重環境、 貼近人文,其中「鼓浪嶼計畫之小型模組化垃圾分類回收裝置」談及垃圾處理與建築家 具、隔間的融合,減少環境衝擊並兼顧建築美學;「因時利節,生生如淀」回應時節、 氣候及文化,打造因地而生的產業、文化與都市空間;「未竟之城」試圖以新空間、新 活動連結台北城的歷史與記憶;「眾妙之門:藝術詮釋」將藝術治療轉化為空間,以藝 術創作治癒精神疾病;「紡織•城」將廢棄的紡織工廠,透過新活動、新空間,活化再 利用。年輕學子的作品都蘊含的文化底蘊與尊重自然環境,並將永續的精神透過創意落 實,實屬難能可貴。 這個時代面臨專業及跨域人才的缺乏,培育人才顯得極為重要,「TEAM20 建築與規劃
黃崇典
新人獎」正是激盪創意與作育英才的大平台,透過平台的交流,讓我們放眼國際,汲取 得獎者的想法,讓我們距離縮短,期待 TEAM20 持續引領年輕學子,解決人類的難題, 打造美好未來。
台中市政府秘書長
0011
PREFACES
2019 年 8 月,我代表南京大學,受邀參與「2019TEAM20 建築與規劃新人獎」活動,現 場見證這一品牌專案的成長與發展,作為受邀代表,我倍感榮幸與驕傲。 七年來,建築與規劃新人獎活動彙聚一批又一批建築及規劃新秀的智慧結晶,孕育出眾 多優秀建築設計作品,激發兩岸青年才俊創意、創造、熱情。 七年來,活動業已成為兩岸建築學界相互瞭解、相互學習的重要平臺和首屈一指的品牌 項目,也是學術交流的典範和標杆,對推動兩岸高校在建築規劃等領域交流合作發揮了 極為重要的作用。 七年來,以魏孝秦執行長為首的核心團隊,嘔心瀝血,精益求精,使得活動不僅能夠持 續順利開展,更是能夠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活動內容與形式,提升層次、擴大影響,取 得了豐碩成果,在兩岸眾多專業交流專案中獨樹一幟、美名遠揚。 作為主辦方之一,南京大學臺灣校友會一直以來孜孜不倦,為辦好「TEAM20 建築與規 劃新人獎」集聚智慧,凝結力量。作為大陸高校在台成立的第二個具有社團法人性質的 校友組織,南京大學臺灣校友會始終團結南京大學在臺校友和社會各界友人,致力於推
王振林 南京大學副校長
0012
進交流合作,貢獻卓著,極大提升了南京大學在臺灣地區的影響力和美譽度,學校對此 高度讚賞和肯定。 當前兩岸關係日趨複雜,各領域交流面臨巨大挑戰,為了海峽兩岸同胞的福祉,為了中 華民族更加美好的未來,我們衷心期待和南京大學臺灣校友會一道,為兩岸學界交流合 作、促進關係和平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畢業設計是建築領域學子們畢業前極為重要的一課,歷經多年的專業學習,累積能量化為 個人的設計創作。從篩選基地、找尋命題、發現問題、提出方案,一連串環環相扣的過程, 而同學們更要經歷熬夜、辯證、反覆挖掘、醞釀淬鍊後才能成就出獨一無二的設計創作。
TEAM20 建築與規劃新人獎,每年邀請兩岸頂尖高校,推派校內菁英學子,以畢業設計 進行交流。今年總共有百件畢業作品齊聚,題目多元豐富,基地也不僅只在亞洲,更廣布 全球。充分展現出二十世代青年們,邁向國際,關注全球的寬闊視野。今年是 TEAM20 的第七年,在這七年以來,我們看見各樣不同的設計題目。同學們的畢業設計選題,不 只呼應著兩岸教育的能量與方向,也映照出整個社會未來的脈動與趨勢。近年來焦點逐 漸從城市發展、土地規劃,更多轉向對環境與社會的關注,關懷土地與人。地球暖化、 都市高溫、鄉村凋零、人口老化…等等議題,十分樂見同學們擅用所學,提出創意,嘗 試解決現有的困境。
白仁德
TEAM20 本著以人為本的核心持續舉辦。這本作品集的出版,集結參賽同學們精采的畢 業設計。翻看之間透露出同學們的成長,或著更進一步說,這是建築與規劃領域的逐步 轉變改遷。祝願同學們繼續無畏向前,懷抱熱忱,邁向光輝璀璨的未來。
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
兩岸城鄉統籌規劃暨產業聯合會理事長 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常務理事
0013
PREFACES
秉承著促進交流,助力二十世代的青年,「TEAM20 建築與規劃新人獎」已經連續舉辦七 年,我們一直提醒自己不能忘記初衷,更不能停止前進。為了鼓勵青年學子關注風華各異 的台灣社會,今年將活動移師台中舉行,希望能帶動來自各地的師生們,共同體驗台灣城 鄉環境特色,促進不同城市的深度探索。
台中自清朝開墾聚落,歷經日治時期的近代都市計畫,直至今日發展為人口匯聚的都市, 其悠久的發展歷程與文化,深刻的背景紋理非常值得探尋。活動中的三場演講分別從三個 層面分享:台中整體市政規劃、建築教育與整體發展的趨勢探討、台中舊城區的再生發展, 涵蓋了理論概念到實際落地操作。坐而言不如起而行,透過城市走讀體驗台中,走入遠近 馳名的東海校園,一窺由貝聿銘、陳其寬、張肇康諸位建築大先輩規劃的美麗校園,漫步 於林蔭步道,陽光穿透樹蔭灑落,兩側散佈青年學子們哲思的院落,舒緩恬淡使人沉浸其 間。一場短暫的陣雨,為炙熱的午後降溫,從戶外進入室內,由建築師帶領大家了解繼光 工務所如何從殘破的老屋翻身變為建築師事務所的鮮活故事;雨停了,感動卻久久不散。
魏孝秦 TEAM20 建築與規劃新人獎組委會執行長 樺晟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今年 TEAM20 不只讓活動走出台北,更將目光再次轉回學生身上,聚焦於畢業設計競賽, 更關注同學間的交流與發揮。如何才能帶動更多正面影響,給予更好的舞台?如何建立 更友善並活絡的交流環境?我們不停地自問,一年一期的交流競賽顯然仍不足夠。故而 TEAM20 成立「畢業設計資料庫」,運用網路無遠弗屆的力量,將同學們的畢業設計蒐羅, 做更長遠的推廣分享;「TEAM20 Life」的生活頻道,提供軟性報導,回歸以人為本的初衷,
皇延創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擴大對議題的探討並串聯人與人的互動,期許透過網路的媒介,能延續更多交流討論。
中國北京大學台灣校友會秘書長
本書的出版,不僅是為了活動的紀念,更精粹了所有菁英學子的創作精華,活動中精彩的
社團法人南京大學台灣校友會秘書長 中華工商業聯合會執行秘書長
中華工商業聯合會兩岸四地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 兩岸城鄉統籌規劃暨產業聯合會創會理事長 中華港澳之友協會理事
叙普科技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0014
討論,藉以為建築的推展加添一點動人的火花。最後恭喜所有獲獎同學,並向所有關心及 投入此領域的長官、專家、評審老師和參與同學們致謝,因為有你們的熱情支持與鼓勵, 活動才能持續舉行,TEAM20 將會繼續向前邁進。謹以此作品集,獻給所有關注並熱愛建 築與城鄉規劃的朋友,期待明年的再度相聚!
0015
來賓、評審介紹
JURORS GUEST / JURORS
ATTEND GUEST
組委會
黎淑婷
TEAM20 建築與規劃新人獎組委會-主席 逢甲大學建築專業學院-教授、院長
澳洲國立 Swinburn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aculty of Design,Doctor of Design 博士 美國愛荷華大學設計創作,碩士 MFA 中原大學,建築學士 現職: 逢甲大學建築專業學院,教授兼院長 逢甲大學建築研究中心,主任 逢甲大學創能學院 RoSoCoop 智慧營建實驗室,主任 台中市都更,總顧問 台中市都市設計,審議委員 台中市法制局採購申訴,審議委員 中華民國考選部建築師考試,審議委員 中華民國建築學會,理事 財團人聯合營建發詹基金會,監事 四季藝術教育基金會,董事 台中市不動產商業開發同業公會,學術委員顧問 CAID 中華民國室內裝修專業術人員學會,學術委員顧問 經歷: 台中市景觀,總顧問 台中市都市計畫,審議委員 中華民國人文環境營造協會,常務理事 台灣室內空間設計學會,監事 台灣物業管理產業協會,理事 澳洲 Swinburne University ofTechnology 設計學院,兼任教師 美國加州州立大學 Department of Art,專任助理教授 美國 Larken Inc.,主任設計師
018
林建元
財團法人都市發展與環境教育基金會—榮譽會長 台灣智慧城市發展協會—理事長 逢甲大學建設學院—特聘教授
美國華盛頓大學交通工程,博士 臺灣大學土木研究所,碩士 政治大學地政系,學士 國立台灣大學建築及城鄉研究所,教授 中國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院長 台北市,副市長;財政局,局長 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委員 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理事長 中國土地經濟學會,理事長
吳光庭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兼系主任
美國密西根大學建築,碩士 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 臺灣建築學會,會士
陸金雄
淡江大學建築學系-副教授
法國國立巴黎建築學院,博士 中華全球建築學人交流協會,理事長
019
ATTEND GUEST
白仁德
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 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
兩岸城鄉統籌規劃暨產業聯合會-理事長 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常務理事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 國立交通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系,碩士 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 ( 科學 ) 學系,學士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國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魏孝秦
TEAM20 建築與規劃新人獎組委會-執行長 樺晟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皇延創新、皇延建築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成大建築文教基金會-董事
南京大學社會學(城市規劃與房地產經濟),博士研究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學士 叙普科技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社團法人南京大學台灣校友會,秘書長 中華工商業聯合會,執行秘書長 中華港澳之友協會,理事
020
參會貴賓
黃崇典
臺中市政府—秘書長
逢甲大學土木及水利工程學程,博士 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 逢甲大學建築專業學院、都市計畫及空間資訊系兼任副教授 臺中市政府計畫室,主任 臺中市政府工務局,局長;都市發展局,局長;環境保護局,局長
黃文彬
臺中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局長
逢甲大學建築專業學院—兼任教授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博士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碩士 逢甲大學建築,學士 文彬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大臺中建築師公會,副理事長 專長於建築設計﹑都市設計、環境規劃、綠建築、地理區域研究 獲獎紀錄: 1. 水湳願景館 info-box (Stan Allen Architect 合作案) 2011 美國紐約州建築師協會設計獎 AIA Award (New York State) 2011 美國建築師協會 3D 設計優異獎•特殊創意獎 AIA Award (Tri-State Region) 2. 臺中市北屯區大坑國民小學 2012 國家卓越建設獎 金質獎 2013 優良綠建築獎 2013 第 21 屆中華建築金石獎 金石首獎 2014 第三屆臺中市都市空間設計大獎 2014 入圍世界綠建築協會(World Green building Council,WGC) 亞太分會「綠建築領袖獎」(Leadership Awards in Green Build)之「永續性設計與性能領導標竿」 (LEADERSHIP IN SUSTAINABLE DESIGN & PERFORMANCE)獎項 3. 黎明四季藝術幼兒園 2017 台灣第一座綠建築鑽石級幼兒園 2018 第七屆臺中市都市空間設計大獎
021
ATTEND GUEST
王振林
南京大學—副校長
全國電動力學研究會—副理事長
中國光學學會基礎光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江蘇省光學學會—副理事長
理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 國際性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 100 餘篇,獲得 10 多項國家發明專利授權 2006,入選教育部長江計畫特聘教授 2005,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 ( 排名第五 ) 2004,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 2004,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畫 (973 計畫 ) 先進個人
陳彥仲
中華民國都市計畫學會—理事長 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系—特聘教授
美國西北大學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IL, USA) 都市系統與政策分析,博士 中華民國都市計畫學會 (TIUP) 理事長 成大能源科技與策略研究中心 (RCETS) 主任 2009-2010,亞洲不動產協會(Asian Real Estate Society, AsRES),理事長、理事 2002-2010,中華民國住宅學會,理事長 (2007- 2010)、秘書長 (2002-2005)、理事 2005-2008,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系,系主任 世界華人不動產學會 (Global Chinese Real Estate Congress, GCREC),常務理事
蘇睿弼
東海大學建築系—專任助理教授
東京大學建築學專攻工學,碩士、博士 2008- 迄今,東海大學社會實踐暨都市創生中心主任 2012- 2016,東海大學建築研究中心主任 2003- 2007,淡江大學建築系專任助理教授 1994,丹下健三都市建築研究所 台中干城計劃國際競圖
022
楊龍士
逢甲大學-資深副校長
1986,日本大學理工學部海洋建築學系,工學博士 1983,日本大學理工學部海洋建築學系,工學碩士 1981,日本大學理工學部建築學系,工學士 1973,台北工專建築科畢業 2016- 迄今,逢甲大學,榮譽教授 2013- 迄今,逢甲大學,資深副校長 逢甲大學,副校長;土地管理學系,教授;產學合作與技術營運辦公室,主任 逢甲大學建設學院,院長;管理學院,院長;土地管理學系,系主任、研究所所長 2009- 迄今,財政部國產局估價小組,委員 2004- 2008,2013-2016,內政部都市計畫委員會,委員 2007- 2015,台中市科學管理學會,理事長 1986-1987,東海大學都市暨區域發展研究中心副教授兼副主任 1981-1985,IBM 東京科技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 中華民國都市計畫學會理事、常務理事、中區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 中華民國地區發展、台灣地理資訊、中華民國營建工程等學會理事 台中市政府設計審議、更新審議、環境影響評估審議及區域計畫等委員會,委員
劉以善
退役少將
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 淡江大學法學,碩士 三軍大學空軍學院畢業 社團法人南京大學台灣校友會,會長 中華港澳之友協會監事會,榮譽主席
陳俊杰
南京大學台港澳辦公室—項目主管
碩士
023
JURORS
評審委員介紹 按學校筆畫排序
蘇勇
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副教授
2006- 至今,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 2005,畢業於同濟大學 專長:城市設計
張赫
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
2016-2017,美國 UNC 訪問學者 專長:城鄉規劃
榮玥芳
北京建築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城鄉規劃系-教授
北京建築大學城鄉規劃系主任 2007- 迄今,北京建築大學 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從事城市規劃專業教學工作。 主講的課程包括:城市規劃原理,規劃師業務基礎,城市總體規劃(設計課),控制性詳細規劃(設 計課),以及畢業設計等本科生課程,此外講授碩士以及博士研究生課程。2016 年晉升正教授。 1994- 2007,黑龍江省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從事城市與區域規劃專業工作。 設計院工作期間,先後參與並主持專案 80 余項,獲得業內人士好評,並於 2000 年 10 月首批考取 國家註冊城市規劃師資格,於 2004 年 9 月晉升副高級職稱。 2003- 2007,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研究方向為城市規劃與設計,獲工學博士學位 2000- 2002,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與設計專業,獲工學碩士學位 1990- 1994,東北師範大學地理系,城市與區域規劃專業,獲理學學士學位 專長:城鄉規劃與設計
024
蘇毅
北京建築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講師
2010- 迄今,北京建築大學,講師 2006- 2010,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博士研究生 2003- 2006,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碩士研究生 專長:數位化設計、生態設計
方志戎
四川大學建築系-講師
2013- 迄今,四川大學建築與環境學院建築系,建築學教研室,主任 2010- 2012,四川天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總建築師 2008- 2010,攀枝花市規劃建築設計研究院成都分院,總工程師 2001 -2008,四川大學建築與環境學院建築系,講師,建築學教研室主任 專長:建築設計
葉鵬
合肥工業大學建築與藝術學院-副教授
2007- 2015,同濟大學,博士 2002- 2005,合肥工業大學,碩士 1992- 1997,合肥工業大學,本科 專長:建築設計及其理論
025
JURORS
凌峰
合肥工業大學建築與藝術學院-副教授
2002- 迄今,合肥工業大學建築與藝術學院 1988- 2002,合肥工業大學建築設計院 專長:建築設計及理論—文化教育建築、醫療建築
劉冰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城市規劃系-教授
1997- 迄今,同濟大學,教師 1992- 1997,同濟大學,研究生 專長:城市規劃設計、交通規劃
董屹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
2011- 迄今,同濟大學建築系任教 2004- 2011,同濟大學建築系就讀,獲工學博士學位 2001- 2004,同濟大學建築系就讀,獲建築學碩士學位 1996- 2001,同濟大學建築系就讀,獲建築學學士學位 專長:建築設計
林源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學院建築系-教授
1993- 迄今,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學院,任教 專長:建築歷史與理論、建築遺產保護
026
田達睿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學院城鄉規劃系-副教授
2017- 迄今,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學院城鄉規劃系,副教授 2011- 2017,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學院城鄉規劃系,助教、講師 2011- 2016,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學院城鄉規劃系,博士 2009- 2011,法國國立巴黎美麗城高等建築學院(ENSAPB),建築學,碩士 2007- 2011,同濟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碩士 ; 2002- 2007,同濟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學士 專長:可持續人居環境規劃設計
唐斌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建築系-副教授
2014- 迄今,東南大學建築學院,教師 2009- 2014,東南大學建築設計與理論研究中心,教師 2004- 2008,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博士研究生 1999- 2002,東南大學建築學院,碩士研究生 1990- 1995,東南大學建築系,本科 專長:城市設計、大型公共建築設計、城市更新
高舒琦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系-講師
2018- 迄今,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系,講師 2016- 2017,麻省理工學院城市研究與規劃系,訪問博士 2013- 2018,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城鄉規劃,工學博士 2008- 2013,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工學學士 專長:城市設計、政策評價、空間分析
027
JURORS
董宇
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
2014- 迄今,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 2012- 迄今,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建築第四教研室,副主任 2014- 2015,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TUD)BK 學院,訪問學者 2012- 2015,哈爾濱工業大學土木學院,博士後 2011- 2014,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講師 2006- 2011,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工學博士 2004- 2006,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碩博連讀),建築學碩士 1999- 2004,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建築學學士 專長:攝影
邱志勇
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城鄉規劃系-副教授
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城鄉規劃系,副系主任 2016 -2017,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夏洛特分校,訪問學者 2009,獲哈爾濱工業大學博士學位 1997- 迄今,哈爾濱工業大學城鄉規劃系工作 專長:城市設計
閻波
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教授
2015- 迄今,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2014- 2015,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 2013- 2014,美國明尼蘇達大學,訪問學者 2009- 2014,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2000- 2009,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講師 1993- 1997,海南省建築設計事務所,工程師 1992- 1993,重慶市機電設計研究院,助理工程師 專長:地域建築設計及其理論、高密度中心城區地下空間整合
028
王正
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城鄉規劃系-副教授
2018- 迄今,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城鄉規劃系,系主任 1997- 2017,重慶大學城鄉規劃專業任教 1990- 1997,重慶建築大學城市規劃專業學習 專長:生態城市設計、歷史文化保護與更新
曾慶豪
香港大學建築學系-副教授
Tsang integrates artistic practice with architecture in installations and exhibitions. His curatorial projects include Cloud of Unknowing: A City with Seven Streets (2014) at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w/ Roan Ching-yueh), Grand Opening Projects (2013–2016) at Miniature Museum, Beijing, co-curated 10 x 100 Exhibition at PMQ (2017.) The recipient of numerous awards, including the coveted Marion O. an 專長:BArch Cooper Union, FAAR
周穎
香港大學建築學系-助理教授
2016-Now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 香港大學 ] Assistant Professor [ 助理教授 ] 2011-2015 ETHZ [ 瑞士聯邦理工 ] Future Cities Lab [ 未來城市研究所 ] Chair of Professor Kees Christiaanse [ 教席 ] Urban Design Module [ 城市設計組 ] Coordinator [ 組長 ] and Lecturer [ 導師 ] 2007-2011 ETH [ 瑞士聯邦理工 ] Studio Basel Contemporary City Institute [ 巴塞爾當代城市研究 工作室 ] Chair of Herzog & de Meuron [ 赫爾佐格德默隆教席 ] Lecturer [ 講師 ] 專長:建築設計、城市設計、 城市研究
029
JURORS
王英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系-副教授
1998- 迄今,清華大學建築學院任教 2014- 2015,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訪問學者 2001- 2009,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城鄉規劃與設計專業,博士研究生 1995- 1998,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城鄉規劃與設計專業,碩士研究生 1990- 1995,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建築學專業,學士學生 專長:城市設計、建設管控與引導
程曉喜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建築系-副教授
2006- 迄今,清華大學建築學院任教,現任副教授、院長助理、建築系副主任 2014- 2015,耶魯大學建築學院,訪問學者 1996- 2006,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就讀,獲建築學學士、建築學碩士、工學博士學位 專長:建築設計
肖艷陽
湖南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
2009、2008、2006 年指導學生參加全國本科院校城市規劃專業社會綜合實踐調查報告作業競賽獲 三等獎、優秀獎五項 2000,《北京憲章》與城市人性化設計中國建築協會舉辦,“我與《北京憲章》”全國徵文競賽, 鼓勵獎;韶山市韶山村小康示範村規劃設計專案,獲湖南省建委舉辦的湖南省村鎮規劃,優秀方 案評選一等獎;長沙市經濟開發區總體規劃 ( 修編 ) ,獲湖南省建委舉辦的湖南省城市規劃,優秀 設計三等獎;長沙市經濟開發區鵝秀組團控制性詳細規劃設計專案,獲長沙市建委舉辦的長沙市 城鎮規劃,設計評優三等獎 專長:詳細規劃
030
彭智謀
湖南大學建築學院建築系-高級工程師
2003- 迄今,湖南大學建築學院工作 專長:建築設計、城市設計、傳統村落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周劍雲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系-教授
1991- 迄今,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系 1988- 1991,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與設計專業,碩士研究生 1986- 1988,新疆建築勘察設計研究院設計一室,助理工程師 1982- 1986,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建築學專業本科 專長:城市規劃與設計
莊少龐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
2015,邁阿密大學,訪問學者 2012,華南理工大學,工學博士 2000- 迄今,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現任副教授 1992- 2000,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學士、碩士 專長:建築設計
031
JURORS
王量量
廈門大學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城鄉規劃系-副教授
經歷: 2016- 迄今,廈門大學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院長助理 2005- 2016,廈門大學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助理教授、助教 2008- 2009,廈門大學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助理教授 2005- 2008,廈門大學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助教 學歷: 2009- 2016,新加坡國立大學環境與設計學院城市設計,博士學位 2002- 2005,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與設計,碩士學位 1997- 2002,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學院建築學,學士學位 專長:城市設計
張燕來
廈門大學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副教授
1995- 迄今,任教於廈門大學建築系 2005- 2013,同濟大學建築系,獲博士學位 1999- 2002,廈門大學建築系,獲碩士學位 1991- 1995,廈門大學建築系,獲學士學位 專長:建築設計、建築理論研究
032
賴明正
大葉大學空間設計學系建築研究所-專技副教授
GoTA 構建築研究室,主持人 強安威勝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特助、設計專案執行 Stephen Lepp Associates Architects, NYC.,設計師 大葉大學建築研究所,專技副教授 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專長:建築設計、構造系統、材料構築
胡榮俊
大葉大學空間設計學系-助理教授
大葉大學空間設計系建築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 建築師高考及格,建築師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專家學者 連江縣政府、嘉義縣政府,環評委員 行政院文化部公共藝術視覺藝術類,專家學者 舊金山 TCA 建築師事務所,專案設計師 何肇喜建築師事務所,專案經理 境群國際規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規劃設計師 專長:都市規劃設計、建築規劃設計、景觀規劃設計
王中胤
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系-畢業設計指導老師
現任張哲夫建築師事務所,副總經理暨設計主任 專長:都市設計與建築設計理論
033
JURORS
曾瑋
成功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2010、2016 威尼斯建築展台灣館,策展人 專長:建築設計
陳玉霖
成功大學建築系-講師
張瑪龍陳玉霖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協同主持人 專長:建築設計
林維平
東海大學建築系-講師
東海大學建築系,專任講師 姚仁喜大元建築工場,建築設計 TU.Delft Msc., the Berlage master in architecture and urban design 東南大學建築學,學士 專長:建築與城市設計
034
吳松德
金門大學建築學系-助理教授
2008- 迄今,國立金門大學建築學系,專任助理教授 2017- 2018,臺北市立大學城市發展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2010- 2011,國立金門大學,國際事務組長 2016- 2017,金門縣節能減碳醫師團 2008- 2011,金門縣環境景觀總顧問團隊 2009- 2011,金門縣社區規畫師,培訓師 專長:建築設計、建築節能永續評估與規劃、景觀規劃設計、建築計畫整合
朱世雲
南華大學建築與景觀設計學系-副教授
南華大學教務處,副教務長;教學與發展中心,主任 南華大學建築與景觀學系,專任副教授;建築與景觀學系,專任助理教授;環境與藝術研究所, 兼任助理教授;藝術與設計學院,副院長 南華大學、明道大學景觀設計學系,系主任 明道大學環境規劃研究所,所長;景觀設計學系,專任助理教授 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助理教授 大葉大學空間設計學系,系主任、兼任助理教授 德國 Uni. DORTMUND 空間規劃學系,研究員 專長:Urban design, Build environment study, Culture conservation
馬瑜嬪
高雄大學建築學系-助理教授
逢甲大學都市計畫與空間資訊學系,助理教授 崑山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助理教授 專長:電腦輔助建築設計運算與模擬
035
JURORS
劉欣蓉
淡江大學工學院建築系-助理教授
2012- 迄今,淡江大學建築學系,專任助理教授 1997- 2012,淡江大學建築學系,專任講師 1994- 1997,島嶼工程顧問有限公司,負責人暨資深規劃師 專長:都市設計、社區設計、社區營造、建築理論
李安瑞
淡江大學工學院建築系-專任講師
淡江大學建築系,專任講師 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基金會,專案設計師 漢光建築師事務所,助理設計師 東海大學建築系,助教 專長:建築設計、集合住宅
高敬賢
逢甲大學建築專業學院-助理教授
蘭桂坊地產集團,香港 Lan Kwai Fong Properties Group,項目經理 伍茲貝格亞洲有限公司,香港 Woods Bagot Asia Limited,資深協理、資深項目經理 霍克國際(亞洲太平洋)有限公司,香港 HOK International (Asia / Pacific) Limited, 霍克規劃組、香港管理總監 UAD Group ( 幕牆設計及工程顧問公司 ),紐約布魯克林,項目經理 專長:建築設計、都市設計、帷幕工程
036
葉朝憲
逢甲大學建築專業學院-兼任講師
逢甲大學建築學院,兼任教師 東海大學建築系,兼任教師 朝陽科技大學建築系,兼任教師 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兼任教師 大葉大學空間設計學系,兼任教師 專長:建築設計
劉秉承
朝陽科技大學設計學院建築系-助理教授
2015- 迄今,朝陽科技大學建築系,專任助理教授 2013- 2015,朝陽科技大學建築系,專任講師 2015- 迄今,聯合大學建築系,兼任講師 2011- 2013,朝陽科技大學建築系,兼任講師 2011- 2013,大葉大學空間設計系,兼任講師 2009- 迄今,尚觀聯合設計工程有限公司,負責人、 設計總監 專長:建築設計與室內設計、設計理論與方法、人因環境行為與空間資訊分析、space syntax
李美慧
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台北市無障礙無障礙推動工作小組委員代表 新北市公共建築物無障礙設施改善資詢及審查小組委員 株式會社松田平田建築設計事務所、竹中工務店 專長:都市、建築規劃設計;居住環境規劃與設計;高齡、兒童、障礙、醫院環境設施設計;工程構築
037
JURORS
黃光廷
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專長:都市規劃與設計
邱奕旭
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臺科大建築系大三設計課程召集人 臺科大,副總務長 專長:建築設計、都市設計及規劃
江梓瑋
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日本東京大學,建築博士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建築暨都市設計,碩士 澳洲新南維爾斯大學,建築學士 專長:建築計劃、都市設計、公辦都更、公共住宅、高齡社會理論、國際競圖
038
陳淑慧
銘傳大學建築系-專任助理教授
銘傳大學建築系所,專任助理教授 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兼任助理教授 桃園縣政府文化局,公共藝術審議委員 中華民國公共藝術教育發展協會, 理事 專長:建築設計、公共藝術
蔡榮任
聯合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聯合大學,教師 專長:建築史
歐陽奇
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創作部分 2018,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凝聚.塑景」Cohesion.Plastic Scene 2018,國立聯合大學國鼎圖書館「陪伴」Accompany 論文部分 吳桂陽、歐陽奇、呂適仲、李濟仲,2016,從地方文化產業觀點探討低碳旅遊發展策略之因素研究, 健康與建築雜誌 Ouyang,Chi , Wu,Kuei-Yang ,2015 ,DFA-Based Wood Frame Furniture Design Using 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 A Case Study in School Open Spaces,ICCAET2015(14) EnvironmentFriendly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專長:近年來致力於城鄉規劃課題的探討,嘗試結合傳統地域產業與創新設計的基礎能力教育與建築專 業的教學創新
039
建築設計組獲獎作品 主題演講文章收錄
PRIZEKEYNOTE WINNING SPEECH WORKS ARCHITECTURE RECORD DESIGN
FORUM 1
KEYNOTE SPEECH I VISION FOR THE FUTURE IN TAICHUNG 啟動台中新未來
主講人|台中市政府 — 黃崇典秘書長
非常榮幸有這個機會來這裡做報告,大概我是屬於建築空間背景,
生一些對策。第二是『產業變革』方面,我想這也是一定會提到的
但一直都不務正業,秘書長這工作有點意外,我離開公職一段時間,
問題。各位學空間的都知道我們以前有花園城市,到現在都還有人
後來市長希望我來幫忙,從一個市政的角度,所以我今天利用這個
提,這是居住的一個理想城市,但大家知道花園城市是怎麼來的
機會跟大家分享報告。我現在要報告的是一個我們的未來,其實一
嗎?是為了因應工業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時候人類大量的往都
開始我們看到的畫面,Future we want 這是一個文件,不知各位是
市聚集,產生交通、就業、衛生、環境,還有各種如空氣污染等問
否聽過?這是聯合國招開的 RIO+20,這個會議 2012 年在里約聯合
題。倫敦以前叫霧都,事實上那不是一般的霧氣,它是空氣汙染和
國召開。我一直認為這個文件對全球的發展、每一個都市的發展都
水分子的凝結造成了霧的現象。所以都市也不斷在找尋這種變化,
非常重要,所以一開始我就把他列出來,包含這圖面都是那文件的
建築界當時因為工業化提出了雅典憲章,像我念書的那個時代,都
封面,這裡面講的是地球公會所講,人類未來希望達到什麼樣子,
會講到柯比意(Le Corbusier),就是建築大師所講,要怎麼去創
我希望有這個高度再來談這個城市。各位可能不知道這個會議是每
造一個光明城市。這個城市要有高速公路、有大量的綠地,但後來
10 年開一次,前一次的文件是我們共同的未來,2012 年這個是我
被推翻,後來認為這樣的主張是沒有人性的,但我們可以看到城市
們想要的未來,這兩個 10 年的差距是什麼樣子呢?我的報告大概
跟產業變革是息息相關的。有人講說我們面臨第四次工業革命,這
分成五個部分:城市趨勢要想哪些問題;我們台中市大概現狀;還
次會帶來什麼樣的變化我們都不知道,有人講會變得更好,也有人
有我們面臨的調整、治理,以及未來發展。
認為會變得更差。都市都沒有人,也可能大家都不用工作,都是機 器人,24 小時也不會罷工,我們以後也不會有交通問題,因為都
第一個講到趨勢的部分,我們要談到怎麼去理解這個城市,事實上
是自動駕駛,你只要招招手,車就會到你家,也不用買車也不用蓋
我過去在公部門有機會去參加一些全世界的會議,包含城市的會
停車場,變成一個真正的花園城市,也許這是真的,但是我覺得不
議,我發現他們都在談這些事情,就是到底是哪些會影響城市,都
管怎麼樣,產業變革一定會影響整個都市的發展,包含建築。我們
是從這五個面向來談。這主題包含『人口問題』,我剛上網去查,
現在怎麼透過智慧建築去跟所有的城市連結。『自由市場』也是,
現在全球約 77 億,也就是我們全球人口是在爆炸當中,可是某些
我們現在全球如何影響都市,自由市場是很大的問題。各位知道我
國家人口在少子化。臺灣目前是最嚴重的地方,目前出生率是全球
們其實臺灣曾經有過一段經濟起飛的年代,我們那時候是代工,但
最低的,所以全世界是在發熱、人口在爆炸,有些像我們則是在少
是曾幾何時這個榮景移到大陸地區,現在聽說又移往其他地區,因
子化、老年化。這種在人口結構的問題,城市就會因為這樣需要產
為隨著勞動條件,或是資源的改變,這些產業它是全球在移動。一
042
個自由化的市場也就是他的工廠不會只是在當地,是在全球,它的
我發現都離不開這五大主題。
就業環境是在全球。這個都市要怎麼跟別的地方競爭?要吸引人回
聯合國在 2015 年提出永續發展目標,聯合國所提出的這個目標是
來,因為這樣的一個自由化的市場就產生了問題,我們現在台灣也
修正取代千禧年提出的目標,這裡面提出的 17 個價值,各位仔細
面臨就業的問題、面臨低薪資的問題,這些都是自由市場所帶來
看一下,其實它不是只有剛才講的環境面向,這裡面很重要包含了
的,因為整個製造環境和消費環境不是一個國家就可以決定,是由
減少不平等、和平正義、性別平等,企業責任的部分,包含怎麼樣
全球來決定,包含現在中美貿易戰,它其實都是息息相關。另外一
維持勞動和經濟的成長,還有一些可負擔的能源等等。為什麼會提
個問題就是『全球化的問題』,其實全球化的問題影響層面非常
出這樣一個主張呢?因為他認為面對剛剛前面產生的這些問題,如
廣,包含文化產業、經濟社會,這裡面也會帶來很多產業形態甚至
果你是一個不平等的環境,或者說你是一個環境的弱勢,你就沒辦
於文化的融合。有人問全球化到底是好還是不好?有人說地方的特
法去處理這些。例如說你是低收入的,或者說是女性,在某些國家
色被消失了,中西文化產生了重要的衝突,但從歷史上看起來,全
都被認為是弱勢,像一個開發中的國家,可能就沒有辦法去面對,
球化目前帶來的是世界的和平。雖然中東目前有一些紛爭,但全球
同樣是氣候變遷的問題。如果你有錢,東西壞了修一修就好,對於
化有更好的溝通、更好的移動 ... 等等,他帶來的感覺是正面的,還
沒有錢的,如果壞了他就沒有恢復的能力,所以公平正義、永續發
不錯。另外一個就是帶來大家最近所關切的『全球暖化』,雖然有
展現在還是社會上被關注的;聯合國還有一個組織叫人居署,又稱
人質疑他不是人為的,英國就主張那是騙局,但是我們講這個事實
作聯合國人類住區規劃署(UN-HABITAT),特別關注在城市與
是存在的,不管你是相信聯合國的說法,聯合國的氣候變遷委員會
人類居住地,很特別,他跟剛剛那個會議不太一樣,是 20 年才召
(IPCC)說這個絕對是人類造成的,因為大量的使用石化燃料,
開一次,他在 2016 年的時候是第三個會議,所以第一次的人居署
加上砍伐森林,都市的開發 ... 等等,造成的暖化效應,氣候就產生
會議是在 60 年前。他提出三個大原則,不放棄任何一個人,這裡
了變遷。而英國有一部分的學者則主張這是歷史的一個循環,這是
面包含了平權、可負擔的住宅、很好的基礎設施,然後包容性的城
太陽風的熱浪造成地球暖化的現象。不管怎麼樣,氣候變遷絕對是
市,這個就是希望各種族群,都能夠包容在一個都市裡面。包容在
一個進行式,不管它是人為或天然,一定要設法讓它減緩,一定要
創意城市裡面被認為是最關鍵的一個要素,像矽谷也很注重包容,
去調試,這是所有的城市都要面臨的問題,包含建築。所以我們面
因為有包容,人才會進來,會帶來科技的創新和變革。四年前我們
對極端氣候造成的問題,就會提出很多城市的對策,包含永續、低
的聯合國說,全球有一半人都已經住在都市裡面,到 2050 年將有
碳、韌性、海綿城市這樣的主張被提出。不管去哪個全世界的會議,
至少七成的人都會住在都市,所以,都市面臨的這些問題是最嚴苛
043
FORUM 1
的挑戰。
的路非常的多、非常的崎嶇,所以我們每次山區(例如和平區)如
那我們也從國際的競爭力來看怎麼去訂定我們的白皮書,我們找到
果有什麼事情,我們去會勘就要花好幾個小時才能到那個地方,另
了兩個指標,一個是『瑞士的經濟論壇』,這裡面有包含環境的便
外我們面臨少子化的問題,台中市跟其他城市不一樣,我們台中市
利性,人力的資本市場包含勞動市場,還有創新的一個生態體系、
人口還再成長,我們現在已經超越高雄變成第二大城市,可是我們
商業的活力等等,這些是他特別注重。另外在『洛桑的管理學院』,
的人口來自於社會移動,而不是來源於自然生產,因為很多人喜歡
也針對這些城市有評比,裡面包含經濟力、政府的效能,效能這塊
台中就搬到台中,所以我們還是有高齡化、少子化,但是每年搬進
他認為非常重要,還有企業的效能、其他的基礎建設。在這樣的狀
台中的有 3.7 萬人口。其中包含彰化、南投最多,還有自其他城市
況下,我們可以看看原先所有人的一個習慣性,行為的模式,我們
移動來的,這個趨勢我想短時間是不會變,所以我們未來人口還是
發現有三個趨勢:一個叫做共享、一個是協同、一個是循環經濟協
會繼續發展。台中市其實我們的經濟力是全台第二,我們的總工業
同消費。大家一起來消費、大家一起來團購,東西不用都有,可以
跟服務業的生產有 3 兆 7,140 元,這裡面包含一級產業,二級產業,
互相共享。現在已經有共享經濟、循環經濟,大家都不陌生,比如
三級產業。像大家現在所處的位置,比較市中心區,是服務業比較
說腳踏車、小汽車、你種的東西能分享,然後在家裡面工作,節水、
發達;另外還有沿著高速公路發展的工業,我們講這個是黃金走廊,
節電等等,在共享經濟裡面這些都已經商業化,那有一些甚至我沒
科技廊帶,裡面其實是台中最核心的產業,有六大產業,自行車、
有聽過,這個 zipcar 就是城市的共享汽車,像我們最熟悉的應該是
航太、手工具、木工機械還有工具機,這裡面大家可以看到全球的
airbnb 那個旅館,租車的 uber 也是,還有 uspace 是針對你的停車
十大產業,70% 都在中部,這個自行車,大概兩個全球最大的自行
格大家一起來停,可以有一些小收入…,這些都不斷的發展出來。
車產業都在台中市,一個是捷安特一個是美利達,還有一個我記得
可能各位屬於這個千禧世代,1980 年代以後,這些族群觀念上有點
叫 Storck,也是頂級的自行車,一部都要台幣 2~30 萬。那另外就
改變,我們以前會努力想要買房子,現在不用買了,可以去共享,
是我們有航太產業,像是國防工業的 IDF,主要的製造是在台中。
或者有社會住宅,可以去租。很多消費行為會改變,他們會投資在
我們手工具出口是全世界第三大,其中有 68% 在中部,木工機也是
未來對他自己有幫助的,而不會去買一個留給以後的、也就是說可
一樣,因為我們台中市過去是木業最大的出口地。我們的環境有高
能不會存錢留給子孫,所以,人類觀念上有大的改變。循環經濟大
速公路、機場、海港、高速鐵路都匯集在中部區,台中就是臺灣的
家都知道,它其實是有兩個循環,一個是自然的循環,一個是人的
中心地理位置,所以我們的區位是中心點,我們都市化程度很高,
循環,我們要努力如何把這兩個分攤。我們都市裡面,其實最困難
有 84% 的人居住在都市,但是我們在八年前縣市合併,都市計畫
的就是這兩個部分的分攤。地球對分解的循環,譬如說我們的廚餘,
有一點破碎。簡報上沒有顏色的都是非都市土地,所以其實我們要
生廚餘或熟廚餘,其他的東西我們是希望不要再回到自然界的循環
邁向一個完整的直轄市,城市規劃還有很大努力的空間。那我們面
去,應該做再利用,建立所謂的循環經濟,也有人把它稱為迴圈的
臨的挑戰呢,包含空氣污染、交通壅塞、居住成本高、人行空間還
經濟,也就是說以前的經濟是線性,現在是從起點回到起點,就是
有市容觀感要再加強,這是一個我們迫切的問題,我想也是很多城
我們一般也稱為從搖籃到搖籃這樣的一個概念。所以不管環保局、
市有的問題,那我們外在挑戰剛剛前面都講過,產業的變革、全球
環保署,他努力的把這兩個分開,不能混在一起,不然你的食安可
化 ... 等。
能出現問題,比如說空氣污染,你垃圾拿去燒也會產生污染,這中
我們的治理方面,過去我們都會提到,生活、生產,三生的概念,
間含有很大的經濟在裡面,每個都市都有提出一些願景,有碳中和
我們就提出另外還有一個叫生機,在三生裡面怎麼去創造一個都市
的主張、有倫敦提出不再用媒來發電,像米蘭是共享城市的主張,
活力,利用創意還有科技的引入來解決城市的一些難題。另外我們
那斯德哥摩爾提出零石化燃料這個主張,未來用的運輸工具都是生
希望用一個均衡的概念去發展區位分工,所以我們在生產方面提出
質能或是其他的綠能,他提出 2040 年的這個目標。
智慧經濟。前面院長也有提到,旁邊的水湳就是我們的一個示範基 地,我們有 254 公頃的土地是作為示範城,無人車試驗也都是在
接下來讓大家了解一下台中市,我們台中市是 2,215 平方公里,有
這裡,透過無人車然後結合地區的監理與號誌監控,我們把這裡當
29 個行政區,70% 是山坡地,跟剛剛院長講台灣的狀況是差不多,
成一個實驗的場域,這個也是中央所給我們的一個支持。那另外就
我們有三大水系,從中央山脈留下來,大安溪、大甲溪、烏溪,我
是體驗經濟,我們希望將來所謂的消費都一定要有體驗、有吸引人
們的屏障是大肚山,主要城市的發展區是在盆地。我們的自然環境
的地方才能創造城市的經濟,所以怎麼去創造城市的氛圍,那生活
各位可能知道臺灣最高的山是玉山,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第二高
上就是要在每一個面向去做,像我們的市長她特別注重美學,後面
峰就在台中市,3,886 公尺,然後我們原住民有 16 個民族,我們的
會再講。然後生態低衝擊,海綿城市,都市的鋪面,還有風道的建
這個土地從海平面,靠海的海岸線到高山,長達 90 幾公里,山區
立,在我們低碳的規劃是很強調風的廊帶規劃,因為它可以為都市
044
降溫。我們的水系跟道路,就是一個自然風的廊道,通過一些綠化,
到你要的轉乘資訊,然後公車也智慧化,包含一些路況、等車、回
在風經過水系的過程就能夠降溫,這是我們在一些環境治理上的思
撥的一些系統。這個是水湳,我們這些資訊轉成所有的自駕車的生
考。另外在生機方面,我們希望發展的是會展產業。台中天氣好,
活場地,我們透過這樣的實驗發展智慧停車,將來也規劃透過 APP
我們的平均溫度是 23.5 度。所謂的會展,大陸可能是講事件活動。
可以在都市裡面找到相關的停車位。我們每一個大樓停車場,我們
包括我們現在建置拍攝基地,它很需要天氣好,之前李安來的時候
希望可以推動公共化,我們知道每一個大樓都有法規規定要附建的
我帶他去選場地,最後留下一個造浪池,當時他告訴我拍片天氣要
停車場,將來這些停車空間透過車位共享出來。然後在社會住宅這
好,不能在出外景,但外面下雨,收音的時候就會一直叩叩叩的
部分,我們蓋的社會住宅給年輕人住,其實不是只有住在那裏,我
噪音,會受影響,像電影產業他是可以帶動整個都市發展,我知道
們還考慮到社會福利,所以有關懷據點,讓年輕人可以在這裡有一
大陸電影產業是非常好,我去看過大陸電影基地非常棒。另外就是
個共創空間,還有一個培育 co-working 的社區。然後有一個培力
城鄉均衡,因為我們雖然是直轄市,但是城鄉還是有差距。交通建
的設計,大家共同在這邊學習,不只有住,是共享、共住、共生、
設要先做好,交通能夠很方便到達,他想要享受的醫療、教育。我
共創。針對都市的空間當然是優化,要全年齡層都可以在這邊使用,
們台灣很特別,我們的生活圈、道路系統、半小時幾乎可以到達你
這就是我們希望打造出一個托育的環境,讓我們老年可以生活無慮
想要的地方。那我們的未來提出一個叫 push city,翻成中文我們
等。特色需要被指認,所以我們就把台中市分為六個特色區,那全
叫做移動城市,為什麼叫移動城市,因為都市就是要讓很多貨跟人
齡的服務就是怎麼讓大家都能很健康的在這個都市。
在這邊流動,經濟力就會創造出來,另外一個目標是我們希望把都 市移動到跟國際接軌的高度,然後我們希望彰顯城市正義的一個價
這邊有一些台中市的理想,因為各位是空間方面,所以我特別講這
值。我們的市長別人說是媽媽市長,他當過七屆的民意代表,六屆
個部分,我們希望推動城市的美化運動,因為我們認為「美學是認
的立法委員,所以他很關心民生的各種問題,特別提出 home plus
同的基礎」,也就是你看到一個美的東西,不管他做了什麼你都會
的概念。home plus 可以分成 home,就是有這些友善、活力、便捷、
覺得是對。這不是我隨便講的,我常舉一個例子,二次大戰各位知
共享、宜居、均衡、智慧、永續,透過這樣來實現他的一些政見,
道那個大惡魔希特勒,雖然我們沒有參與那時代,但各位你看電影
這樣的目標我們把它稱為八大核心。我經常在講說你是做建築、做
會發現,每一個的軍裝都非常的筆挺,設計都很有時尚感,很多年
規劃,一定要知道你的核心價值,不要人云亦云,你可以找一個很
輕人喜歡,我跟各位講他是有陰謀,就是為了要吸引年輕人去從
漂亮的 Form(形式),那很容易被淘汰。所以你一定要理解你最
軍。各位都知道德國威瑪(Weimar)共和成立時,有一個 Weimar
在乎的是什麼?是這個環境、舒適性,或者關心社會的倫理關係,
設計學校,後來又有包浩斯(Bauhaus),那我覺得我們現在建築
所以這個核心價值更重要的是思考我們要發展的策略。這裡面我們
學院也很像。像當時美軍的制服是拉哩拉塌,只有 S、M、L 三個
提出有 12 大的策略,包含門戶的建構、交通的任意門、幸福的宜
size,可是希特勒是給每一個人量身定做,所以德國的軍裝都是合
居城、區塊的特色、健康的城市、乾淨的城市,還有一個是創業創
身、非常筆挺的。美是認同的基礎,所以我們希望通過一些法律,
新的城市、美學的城市、韌性水共生的城市、效能好政府、青秀的
其中把歷史的一些美學做出來。美化運動,或者說怎麼樣透過把歷
部分,我們尊重年輕人,所以我們把對年輕人的一個政見納進來,
史街區的美學創造出來,因為城市需要一個老城,水岸的美學、韌
還有對教育的一個思用型。我們除了大家知道門戶有包含海空、高
性的美學,這個宜居城市的這個美學。我們現在定訂法規完成,已
鐵,我們還提出兩個門戶,一個是意象門戶,臺灣的第一個都市計
經有四件,有三件審查通過,還有一件正在審查,也就是說將來我
畫是在台中實施,不是在台北,日本人在臺灣的時候有街區改正,
們都市會做垂直綠化,在立面上有種樹,在屋頂種樹。建築以後不
所以我們台中市舊市區擁有台灣歷史演變的一個脈絡、各種建築、
再是蓄熱,會變成都市冷卻的效果。因為時間關係,我快速把這邊
歷史場域,我們希望建構一個臺灣意象的門戶。希望跟國際接軌,
講完。謝謝各位!
創造智慧創新的門戶,我們的水楠開發區就是以這個目標。第二個 是交通任意門,我們擁有快速道路,還有高速鐵路,兩條台鐵路線, 一個山線一個海線,我們希望透過交通的優勢讓台中變成一個任意 門,就像大家都看過小叮噹的卡通影片,肚子裡有一個門可以拿出 來,一走進去就會到目的地。就是說你可以很方便的來這裡做轉運, 可以到台中或台灣的任何一個地方,交通非常的便利。畫面上可以 看得出來,我們有三個環線的系統,那這邊我們透過一些 app 科技 來推動交通,用行動科技來做各種即時服務,透過行動裝置可以得
045
FORUM 2
KEYNOTE SPEECH II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TREND & RESPONSIBILITY 建築教育的趨勢與責任
演講人|逢甲大學建築專業學院 — 黎淑婷院長
因為我們今天來自學校的朋友居多,那我想今天也很難得利用這個
當下,很多事情面臨到一個十字路口的時候,需要做抉擇,所以當
機會來分享,就是我們當下的建築教育,改革這件事情,不是只有
我們從系升格為院的時候,我們決定走專業學院這個概念。專業這
我們在談,全世界都在談,那麼現在談的時候,建築到底面臨到怎
個概念是什麼呢?事實上就是因為我們的職業,我們在台灣稱為四
麼樣的一個趨勢,從這底下去看待這件事情,所以今天我的題目就
大師:律師、醫師、會計師、建築師,四大師是要通過國家考試。
是建築的趨勢與責任。我們臺灣很有名的統一集團的總經理徐重仁
我相信全世界都一樣,國家考試背後的重要性是什麼,表示他的專
有寫書,他講「走舊路就到不了新地方」,我最近看了就覺得特別
業是這個市場極需要的專業人才,所以我們在背後再調整的時候,
有感覺,因為對一個建築人來說,我接下來的演講,在座的各位如
我們就希望是走一個專業學院的概念。今天我其實沒有辦法介紹詳
果你是老師,我希望我們能夠秉持著同樣的一個同理心,希望我們
細,我快快講一下我們的理念,以及我們現在做什麼。
不是老師而已,而是希望我們是教育家,因為只有教育家,有一個
當時我們在建立學院的時候,我們的核心價值是以建築出發。我們
家的這個字存在,讓教育在更前進的情況下,我們才有機會作改變,
的建築在臺灣是念五年,那我們的前兩年就是所有的學生,我們每
否則其實我們維持原來是最容易,所以徐重仁講走舊路到不了新地
一年大概在大學聯招的時候有 110 個學生,可是我們還有外籍生,
方,我想這是今天我分享這個題目,最重要的一個意向。接下來在
所以其實我們有時候膨脹到最大是將近三個班 150 個學生,這在台
座的學生們聽的,應該是在這個時代的洪流當中,我們在這個職業
灣真的是最大的了,就是一年級學生人數,在我們這邊已經是最大
當中,建築這件事情始終沒有改變,它的這個厚度跟密度始終是越
了,但我知道在維也納是有上千人。但是我們當時呢,一、二年級
來越厚,越來越密,有的時候讓我們呼吸不了,你會覺得怎麼來不
就是建築為基底,所以我們一、二年級的時候希望把所有建築基礎
及學,有這麼多的事情來不及聽,但是在這個背後總是有一些方法,
課程學會,我們到大三開始做分流,在我們的底下有所謂的建築、
總是有一些事情,只要我們的意向在哪,我們就能夠往前走。
室內建築、創新。我們跟別人真的很不一樣,就是我們不是室內設 計系,我們是從建築的基底起來,為什麼要這麼做呢?那我先講,
逢甲建築在兩年多前,從建築系升格為建築專業學院,然後是全臺
我們當時在設定整個學院往未來前瞻時,剛剛有講水楠經貿園區在
灣唯一的建築專業學院。在座各位有好多來自大陸的學校,你們都
開發,所有的規劃。包括城市,剛剛秘書長在分享所有的事情,一
是學院,可是我們從系升格為院的時候,當時我們就想過,我們要
定會有排序,不能離譜,你一定會有順序,一定會有時間表讓你去
成為什麼樣的學院,我們不要是一般的學院,一般的學院我們叫他
操作,因為做的事情不是放煙火,它是一個很 long turn 很長期的,
college,我不是說他不好,但是對我們的專業來講,尤其在現在的
這樣子的一個經營理念。我們在背後的排序是 sci,剛好跟我們發
046
表論文很像。我們當時也是無心插柳,首先我們決定永續是最重要
數 10 次的翻轉,這就需要非常專業的知識在背後,不是了解結構
的,因為聯合國在談,站在這麼高的位置在談全世界,我最有錢的
經驗而已,而是在一開始能不能在設計運作時,就已經有這樣的觀
國家不要忘了遠在另一個地方的非洲,窮到都沒有東西吃,這時候
念。然後我們生命週期當中,最重要的是健康生活,今天全世界最
我們要關懷,可是當我們在不斷繁榮發展的同時,不要忘了我們在
珍貴的,即將面臨我們的未來,我們的未來最貴的不是金錢,一定
扼殺我們自己的城市,然後我們卻把最糟糕的廢棄、回收造成的污
是新鮮的空氣和乾淨的水,健康才是我們最重要的未來。所以在這
染丟給遠在偏鄉的部落,所以永續是我們排序的第一;然後文化是
個背後,其實我們談室內,是以建築為基底,在談的是生命週期底
第二,各位,尤其是建築人,如果今天沒有了文化,沒有了你生存
下一個非常重要的,時代洪流當中我們不得不面對。
環境歷史累積的故事與記憶,我們建築人,我真的不知道我們該怎
第三個不得不面對的是『創新』,他來到了一個跨領域的時代,所
麼走下一步,文化絕對是我們很重要的依據;第三個才是到了智慧
以各位我們的建築中的第三塊,其實我個人押寶,就是整個時代當
跟科技,所以等一下我會分享。我們在整個改革當中我們更偏向未
中,我待會花更多時間要談創新的原因在這裡。因為我們走舊的路
來可能在走的,就現階段,今天我等等比較會分享的是我們想要做
絕對到不了新地方,它面臨的改革是你必須要面對的,而這個面對
什麼突破,但我們其實花了很大力氣,前 2/3 我們在做永續在做文
的背後的創新呢,我等會花一點時間談,其實我們的創新在背後,
化,今天因為時間關係,我沒辦法談這麼多。但是我要花點時間來
有非常重要而緊密跟建築跨領域的一個課題在裡面。所以全世界的
講,排序是重要的,排序如果你沒有,其實就都亂了套。
教育,我們先不談建築,在我們的整個工業不管是 1.0 到我們今天
那除了我們剛才講的以建築為基底之外,我們『室內建築』談的是
面臨的 4.0,不管在我們的企業,乃至於我們今天的年輕的創業,
什麼呢?要意識到為什麼要談他。在永續的底下,各位我們的建築
然後很多的服務,這個所謂的育成計畫,我們叫孵育器,然後很多
有生命週期。以臺灣來說,一棟房子生命週期 60 年,建築師是碰
的創新創業,如火如荼從美國到各處,我相信在內陸都已經上市了,
到第一次,坦白說你接第一次,之後的也許都不會碰到了,可是在
這是我們在整個趨勢當中,那這個趨勢,我們怎麼可以不去看,整
室內的整個生命週期的翻轉,以住家來說 15 到 20 年,以我們外面
個趨勢在改變,你看到了嗎?你看到剛剛提到的共享嗎?你看到了
的逢甲夜市來講,每 6 個月極有可能就翻轉一次,商業空間,大概
體驗經濟嗎?我在好多年前,至少 20 年前吧,當時工業設計一個
超過 5 年大家就厭倦了,這樣一個空間的形態,所以這個所謂的室
很大的革命 participation users theory,就是不再是設計師做決策,
內設計,到還不是談 decoration 裝飾的,他事實上是非常重要的,
而是使用者做決策,那個時候你覺得是工業設計的事,今天我們要
在我們的生命週期當中,他一定會面臨到至少 3、4 次的,甚至到
停下三秒鐘想想看,我們設計師今天不就是談這個事情嘛,如果所
047
FORUM 2
有都是設計師做決策沒有聽到下面的聲音,很抱歉,這個時代已經
後的 solution。所以這個 digital 數位的時代是完全來臨。我們會
過去了,聲音來自於大家的聲音,尤其我們在講我們現在的建築當
問我們自己的教育到底在哪裡,我們的建築從我們的時代,一直到
中,我現在最喜歡談的就是所謂的正式跟非正式,如果我們的教育
未來建築走到 5.0 的時候,那個路到底要走多久?你有沒有往那裡
還在談,只有正式建築這個系統 ab 兩套,這是誰談的呢?亞歷山
走?我想要問的是,在座的各位我們有沒有往那裡走?如果我們只
大,《A Pattern Language》這個作者,他的另外一本書很少人知
挑我們原來的路,最容易都不用改變,可是我們知道不行,因為我
道,他寫了一本書在我們存在的世界 beautiful and ugly 存在的世
們周圍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從 1.0 開始的數位化 autocad;2.0 開始
界,他談了兩個系統,美跟醜,一個是正式系統一個是非正式系統。
的雷切所謂數位設計的建模;3.0 所謂人機的協作就是參數化,只
正式系統是我們現在所學的系統,告訴你結構是什麼,告訴你美學
要參數改變,任何因子改變,你的設計會跟著改變,這個參數的因
是什麼,告訴你機能需求,所有的正式系統產生了我們現在的建築,
子是最重要的;4.0 到了視覺虛擬這個情況,虛實空間,你不在需
當中產生我們現在發生了什麼事情,我不知道對岸這樣的狀況會不
要所有的事情都蓋模型,事實上有很多的虛擬可以讓你體驗,改變
會好一點。我們臺灣普查現在每一年 80% 以上的建築在進行的新
和經驗開始產生,而且不單是實虛共構的情況下,包括我們的機器
案,幾乎全是商業導向,這種商業導向結果是所有建築師的情懷,
也跟著在學習了;到了 5.0 的時代,整個數位營建跟所謂的施工,
你可能不是決策者,可能是你的老闆,你的甲方是決策者。我以為
包括我們所謂的 3D 列印、機器人機械手臂,然後所謂的 5D BIM,
只有台灣,後來我們工作營交流,全世界都面臨這樣的問題。所以
然後拼裝設計模組版化這樣的一個概念的時代來臨了。所以呢,如
教育在正式系統當中的另外一個非正式系統是什麼?他談的是來自
果說工業 4.0,我們的整個建築產業從 1.0 ~ 5.0,我們自己走在哪
於大家的聲音,大家內心的需求。需求是抽象的,什麼叫快樂、什
裡了?我現在談的不是設計的價值,我在談的是剛剛那一條紅色的
麼叫幸福,但不能因為抽象我們不碰觸她。建築整個的教育,其實
線,當所有的產業都在往上的時候,我們的產業還在往下。我記得
我自己關注的反而是非正式這一塊。今天我在院長這個位置,我不
我到東莞看奧迪廠,在這個東莞的生產 95%,全部自動化了,可是
能不站在這裡談,我們面臨一樣的改革,我們在正式的體制底下要
我們的建築產業,人還在現場施工,最危險的地方吊著一個人,很
談什麼,可是我不能不是那一塊,從 1950 年到 2010 年,數字告訴
危險的爬在電線杆上,常常有聽到新聞,這個會觸電,洗窗機來在
我們,所有的產業,不管是製造業、設備、農業,然後包括交通,
外面一根線吊著,多麼的可怕,所以這整個產業的競爭到不是為了
都攀得越來越高,只有我們建築營建業 2010 年數字在往下。
經濟效益,而是在我們最嚴苛的情況當中,我們有沒有辦法透過我 們的智慧,降低我們的成本,解決我們營建的問題,不管是污染、
我剛剛一開始講,如果走舊路是到不了新地方,所以建築都到了智
安全,能不能更快捷更安全的達到我們想要走的那條路,我想我們
慧,我們今天的智慧城市,城市治理到了自動車,我們到了所有的
在談的是這個。所以在下一個世紀,我們會認為挑戰已經不再是設
事情都離不了智慧。各位我們做過調查,我們逢甲商圈,老老少少
計而已。
大大小小,如果有手機,98% 的人是使用智慧手機。所以我們的市 場可能還是傳統,我們的人可能感覺在這個智慧洪流上沒有什麼改
今天談的是目前我們做了什麼?但是設計端我不談,因為設計端我
變,但是我們的身邊發生了極大的改變,所以建築呢?我的時代,
想明天各位在競賽的時候就知道,百花齊放,大家都有一定的想法。
各位年輕人可能沒有經歷過,我的時代是手繪,我們要練工程筆,
在這個洪流底下,我們的創新設計,我們有三件事情,目前三個很
要練習轉筆轉到條線出來是一模一樣均勻,我們那個年代用針筆、
重要的實驗室在做,首先就是 RoSo Coop,就是我們的 robotics
工程筆,一定要有平行尺畫圖,我經歷那個年代,在我們那個年代,
solition cooperative 透過機械手臂來解決這樣一個合作的概念,那
這種畫建商的建案透視圖,曾經我有朋友他的年收入是破億,可是
roso 也是在科幻小說出現的第一位機器人的名字,所以當時我們的
到現在,數位化電腦來臨的時代,他一張畫都賣不掉,因為電腦的
命名就是,第一個從虛擬想法落實到他真正目前機械手臂上市,所
效果圖,想要怎麼去修改,更有及時性。所以這個智慧時代在於我
以這包括我們智慧零件,所謂的預鑄拼裝以及數位管理的概念,我
們畫圖的年代,就當工具這件事情,可是各位我們已經不是只有當
們希望能夠進來。除了機械手臂之外呢,這是目前我們在忠勤樓一
工具了,我們已經到了智慧設計的這個年代,它甚至影響著我們的
樓就有 RoSo Coop 歡迎大家進去走一圈,裡面有大大小小不同的
設計,所謂的 digital design,已經不是 Computer agent,不是電
玻璃,扮演著不同的功能。除了 RoSo Coop 之外我們有兩個實驗
腦輔助你設計而已,而是 digital 的時代來臨了。當參數改變你設
室跟著進來,第一個是 In Sense Lab,是跟 Delft 合作,目前我在
計的樣貌就會改變,你的參數是什麼?各位我談的不是只有造型,
整個提案當中本來希望暑假就能動工,開學就能完工了,那我們現
你的參數可能是環境的因子,也可能包括其他地震係數等等,所有
在稍微 delay,希望在下學期能夠完成。senes lab 是什麼?是我們
的事情,包括你的營運管理,只要參數改變,你可以跟著改變你最
的感知,我剛才講說我們排序的重要,除了永續跟文化,再來到技
048
術。事實上我們 sense lab 為什麼加 i 是因為我們有聽覺、嗅覺,
以蓋房子,我們各大公會的建築師,真正有業務的可能 20% 上下而
有五感,可是我們做設計的人往往忘記了我們的感情這件事情,所
已,我們的學生出去就面臨很可怕的紅海,有可能失業,所以剛剛
以在 sense lab 要加強,我們要提醒大家 sense 這件事情的重要性,
在講不是窄的門,而是更寬的門讓他往外走。那除了這個之外我快
同時也結合了大數據的背後,所以我們有 In Sense Lab 這樣的概
快談一下,我們的教育網不是只有技術,我要談的是我們的社會責
念出來。在我們的空間,不管是生物、光、空氣甚至我們的觸覺,
任,一開始在學院兩年多前我們就畫下這個圖,整個建築教育,各
我們的環境心理感知因子。剛好我們逢甲建築專業的老師群是完整
位我再次講教育家。我認為我站在這裡不是只有院長、老師或主任,
的,我們大概在這個群組裡面,除了我們自己有 6 位老師投入,有
各位我們想要做什麼,我們不是只有做設計而已,我們包括地方的
他們各自不同的專業之外,我們還有其他不同跨領域的老師進來。
活化,我們包含整個市場的影響力,包括剛剛提到的我們台中的這
剛剛的機械手臂,我們除了自己建築的老師,還包括資工的、自動
個綠化的所謂宜居計畫,各位我至少在當時台中水楠經貿園區,我
控制的、機械老師,是一同使用那個場域,所以創新跨領域並不是
想應該有 8 年了,引進新加坡的綠色策略,直到今年,我們讓這個
在呼口號而已,所謂的創新真的是需要群力合作的概念。最後當然
綠色策略成為合法的鼓勵方式,在台中這種市場帶來影響力,我很
包含 AR、VR 就是我們知道建築人的實體空間,你的基地是有限
開心不是只有我們學術界講,市府支持,我們整個建築師工會,整
的,尤其以臺灣,我本來以為只有我們臺灣,其實大陸現在還有好
個不動產開發投資經營,支持這樣一個理念,所以我們建築人是有
多地可以蓋,我以為我們臺灣才沒有地可以蓋呢,但是我們知道歐
影響力,包括我們對社會的服務。
美、日本等等,其實土地限制越來越嚴格。在我們虛擬的空間包括 遊戲店。好萊塢剛剛有講到李安的少年 pi 在台中拍攝,當時他帶
我們教育不是只有教我們的學生,我們一直認為從小的教育很重
回好萊塢做後製,當中有我們逢甲建築畢業的學生,也因為這樣留
要,像我們會邀請小學、中學、高中生來看我們的創新設計,我們
下來,後來跟我們談起整個在好萊塢的這個後製市場當中,需要極
認為一個設計的成功是一個國家的競爭力,所以,只有在這個背後,
大的空間創作者,像這樣建築人的背景。還有我們台中市的精密園
這個世紀肯定是這樣的一個思維,可是在這背後不要忘記了人的初
區,我們全世界 75% 重要的精密儀器,來自於我們台中市精密系的
衷。所以我們逢甲建築專業學院,今年 56 歲了,我們在 50 周年慶
走廊,他們每一次展覽要搬機器,聽說動輒數 10 萬,有可能上百萬,
的時候,洋洋灑灑千位,席開百桌以上的系友聯歡會,我們都嚇壞
因為你移動一下這個精密儀器都要重新校正,非常辛苦。所以呢,
了,吃完飯我們檢討,我們過去的 50 年,我們做的這麼好,台中
AR、VR 可以通過不同的 version,1234 你可以只要改變的 part,
市秘書長,局長都是我們的系友,這麼優秀,可是接下來的 50 年
其他可以用虛擬,類似這種經驗跟想法都是全新的。以前呆呆的搬
我們要往哪走?我紮了根 50 年,可是前瞻未來的 50 年,百年計畫
去給大家看,就像以前呆呆地蓋實品屋給大家看,結果最後房子賣
往哪走?當時就想也許我們是時候回饋給社會,可以幫助需要幫助
完,實品屋拆了廢棄,非常的污染,我們台灣現在已經幾乎沒有實
的人,所以我們就有了逢甲小書屋,書屋是一個知識的容器,不是
品屋了,因為這不是趨勢,我們建議大家不要樣品屋了,正好你賣
蓋一個圖書館的概念,我們到任何地方為偏鄉服務,我們希望能夠
房子,不要造成污染,這對我們的整個社會責任來講是好的。因此,
幫助增加競爭力。所以首先,我們要了解競爭潛力在哪裡,做不到
我們這三個 lab,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就是在生命週期當中各自
的我們協助,所以背後有點滴辛酸,今天沒時間講,但是有些事情
扮演不同的功能,包括從規劃設計的開始,你就已經意識到整個的
不是看到希望才珍惜,而是因為我們知道我們應該這麼做,而是堅
五感,健康的室內,然後我的生命週期的營運管理等等,甚至在營
持了我們才看到希望。我們都知道社會有所謂的企業責任,但是我
建施工,RoSo Coop 就能夠介入,到最後我們整個的營運管理,包
們 大 學 USR,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目 前 為 止 我 們 應
括中間的市場行銷等等,能夠有 AR、VR。三個實驗室的介入,希
該蓋了 14 座小書屋,其中一座是在古坑,這是台灣種咖啡的地方,
望對我們整個生命週期當中能找到新的契機,我再次強調,這跟設
為什麼要幫他們,因為他們小小的烘培機,在地的咖啡農烘培的咖
計一點衝突都沒有,你的創意跟這件事情完全沒有衝突,只是我們
啡,賺一點點的錢,不是讓自己學校更壯大,而是他們幫整個社區,
在找到一個新的可能性。因此在智慧營建的底下,我們希望能夠跟
每個星期請一個醫生進來,在他們的保健室買了好多的藥,裡面的
建築所有相關的產業,不再是只有事務所,也不再只有營造,還包
老先生、老太太病了就可以去拿藥,我們聽到其實非常感動。這個
括我們所有其他的公司,可能它的聯動性都會更多動起來。以前我
學校有這麼棒的想法,校長說我們小孩除了會讀書之外,我們一定
們可能建築出去,就是建築相關產業,可是現在我們發現可能要聯
要有咖啡的競爭力,所以要能夠種咖啡,懂咖啡到烘培出一杯好咖
動合作的產業越來越多,各位合作聯動的產業越來越多,就會讓我
啡,但是一般的教室沒有這些空間。所以作為知識的容器、知識的
們學生的出口不再是原本的紅海,而是更寬廣變成了藍海。我不知
競爭力,我們的小書屋幫他們蓋好。同時間,我們在泰北的阿卡村,
道對岸怎麼樣,我們臺灣現在的狀況是,我們沒有這麼多的土地可
這麼貧窮的地方,以前種鴉片現在種咖啡。大約兩年了,我們的設
049
FORUM 2
計師覺得還沒準備好,因為國內都還沒有蓋完,先去看看,去到那 裡所有全村動員,牧師告訴我們,全村只有一個大學生,全村爸爸 媽媽告訴我,他們都希望小孩可以念大學,那個盼望的眼神看著我 們,我當下就掉眼淚,沒有辦法,我就說好,也許承諾自己勇敢一 點我們就做得到,所以在這個情況下,我們就媒合兩邊的咖啡,把 泰北咖啡高於 20% 的價錢回來臺灣烘培,之後我們過去的兩年是我 們最棒的辦手禮,明天我也會提供咖啡,讓大家能夠看到我們在背 後做的事情。另外剛剛提到的逢甲商圈,我們跟香港大學的校長, 現在已經到愛丁堡當校長了,當時就講,我們大學怎麼可能遺忘就 在旁邊發生的事情,我們的社會責任、我們對鄰里的關懷、我們對 商圈的關懷,我們不是要賺錢,但是怎麼可以遮住眼睛不看,明明 知道可能有很多問題發生,所以當時我們就接下來,我們跟港大直 接合作認養這塊地方,去年開始啟動,還有我們的西雪梨。那今年 呢,除了香港大學,還有天津大學的同學、新加坡。那我們做什麼 事情呢?我們認養我們的商圈,啟動了臺灣非常重要的美好關係計 畫,就是士東市場改造。一群設計師改造地方,我們也跟他們協作, 希望能夠帶動他們一起改變我們的商圈。這個計畫不是只有學生工 作而已,每個企業都有很大的收穫跟感動,甚至四個學校,包括港 大、天大以及新加坡等,老師們帶回學校,回去再爭取經費一起做 這個事情。這是我們台中市的福氣,但是我們也知道這個地方改造 的力量,各位如果邀請我們,我們也願意過去,因為這是改造的力 量。我們建築人相信我們對社會是要有影響力的,所以剛剛秘書長 問大家是不是好學生,我跟你講我以前也是模範生,都是第一名, 但是我們要不要做好學生?我不是說不要做好學生,可是只在教室 上課的時代該過了,知識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樞紐,是一個非常重要 的力量。 最後,我其實不是特別喜歡 Zaha hadid,但是我很尊敬他,他講這 一段話我真的非常認同,他說「建築因人而偉大」,我們要相信我 們的影響力。在今年的 Bauhaus 百年建築的時候,我看到他們的紀 錄片特別有感覺,他們談的其實就是建築的社會運動,建築在那個 時候的 Bauhaus、威瑪在談我們對社會可以做什麼?所以,建築就 是一種社會運動,建築因為人而偉大,我們不僅要相信我們自己, 各位在座的教育家、老師們、主任們,然後同學們,你們不僅要相 信自己,而且你還是要堅信這個世界值得你投資。我們常說,我們 建築人什麼沒有,情懷一百分。默默摸著鼻子在做事情,很多次我 們都咬牙告訴自己,只要我們堅持,我們才看得到希望,今天分享 時間有限,只能分享到這裡,希望大家充滿希望跟能量繼續前進, 謝謝。
050
051
FORUM 3
KEYNOTE SPEECH III URBAN RENEWAL ARCHITECTURE AS SOCIAL PRACTICE 建築作為社會實踐手段的都市再生 — 以中區再生基地為例
演講人|東海大學 — 蘇睿弼老師
大家好,我今天只是很簡單的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是東海建築系的
少會對我們的城市產生怎樣的影響。我記得我們那個年代,曾經有
老師,剛好 2012 年,因緣際會在台中的舊市區做了一個都市再生
一個小學是有兩萬人,可是現在大概沒有這樣兩萬人的小學了。所
的行動,然後想要用這樣的角度來跟大家分享。其實建築跟規劃,
以兩萬人小學蓋出來之後,當學生變成只有幾千人的時候,學校該
到底為什麼要建築或為什麼要規劃,感覺上,好像大家建築專業都
怎麼辦?反映在都市的基礎建設也好,整個都市的公共設施也好,
會理所當然的來思考這件事情,可是如果說當人走了,建築怎麼
都會有很大的影響,也就是說整個人口減少,帶來一個社會的凋零
辦?如果當一個城市的人都走光了,建築專業者可以做什麼?
還有產業的外移,這當中也包含一些轉型,甚至一些所謂經濟重點
我記得我剛回台灣的時候帶的第一個畢業設計學生,是一個淡江的
的轉移,同時就出現了很多空間的閒置,所以這幾年其實出現一個
學生,他畢業設計是做廢墟,面對一個廢墟,建築系的學生可以做
新的名詞,『收縮城市 shrinking cities』,這個其實是從上個世
什麼,當然這幾年畢業設計很多人做廢墟。其實包括 2004 年,姚
紀到這個世紀很大的一個轉變。我們看到,比如說像 1960 年代,
瑞中老師《廢墟迷走》就把臺灣各地的那個廢墟做了這樣一個資料
丹下健山先生甚至提出這個東京計畫,路上都已經住滿人了,我們
蒐集跟整理,其實他也反映了一個現象,在現在這個時候,到底建
要住到海上去,不斷往外擴張的想法;可是相隔大約 40 年,這是
築專業跟規劃專業,其實面對到一個過去我們沒有面對到的問題。
我的老師大野秀敏在 2000 年的時候提出 2050 年的東京願景,意思
過去認為人口會不斷的成長、經濟會不斷的成長,但當台灣的人口
是整個東京的人口開始在減少,開始在收縮的時候,到底東京應該
開始停滯,出生率不斷的下降,然後死亡率不斷的在增高,甚至內
要變成什麼樣子。那這兩個其實是非常大的不同,這其實都是鐵路
政部也估計 2022 年,台灣的出生率會等於人口死亡率,意思是人
的線,鐵路線周邊的一些圓圓的,這個是半徑 10 公里的地方,意
口要開始下降,據說這個數字還會再提前,那整個人口開始在減少
思是說半徑 10 公里以外,人可能就要開始撤退,用這樣的角度來
的時候,到底建築專業者可以做什麼?當整個空屋越來越多,目前,
思考整個東京,那包括裡面很多綠手指的一些規劃手法,這都是在
以台中中區來講,中區的空屋率其實算非常高,我們在中區面對到
2000 年的時候,我們看到一個對城市願景的一個轉變。這個轉變其
空屋率將近 50%,以全台中大概空屋率是大約 20% 多,然後其他城
實也反映在臺灣各地,現在很多城市都可以看到,類似像松菸這些
市稍微可能再低一點,你能想像如果一個城市的空屋率達到 70%、
產業園區,因為產業、工廠沒有在使用所以開始轉型,文化園區也
80% 的時候,到底建築專業者可以做什麼?當然這個空空的房子也
好或者一些新的機能,類似像這樣的題目,從這幾年以來大家畢業
可以反映在台灣的人口結構。我時常放這個人口金字塔的圖給學生
設計的題目可以看到這樣的趨勢,等於說從各位的設計題目,跟我
看,可是看這個圖,不光只是看數據而已,要看到背後,當人口減
們那個年代畢業設計題目拿出來比,也可以反映出這樣一個時代變
052
化的趨勢。像台北市也是很多老的房子,有文化資產價值的房子,
個是舊市區、這個是東海,然後這邊是新市鎮,用 GIS 去套疊上台
到底怎麼來活化,所以台北都更處有一個都市再生前進基地 URS,
中的人口分佈圖,可以看到顏色淺的是人口少的地方,顏色深的是
利用一些容積轉移之後的空間,讓年輕的團隊進來或者一些學校的
人口多的地方,所以目前台中的人口分佈大概集中在環狀,文心路
團隊來進行一些活化或地區的一些擾動。這樣的案例其實不光只是
的這個環狀或者北屯、南屯,加上西屯區逢甲這邊人口較多。在中
台灣,甚至在歐美甚至包括日本,像日本有一個很有名的尾道空屋
科附近也開始形成了一個商圈或是生活區,但在中區火車站這邊是
再生的組織,他們也是在做類似像這樣的事。那在台灣,以台南我
比較淡的顏色。這個城市不斷的往外擴張,人口沒有相對的增加,
們看到的古都文教基金會,他們大概從 2007 年開始進行老屋欣力,
某些地方就慢慢的空洞化,這個現象其實蠻有趣的,很多外國的學
讓這些整理好的老屋的案例,可以讓更多人知道,甚至帶動整個台
者來看台中,他們都跟我說如果要研究城市空洞化台中是一個很好
南市舊市區一個新的地區經濟的發展,然後他們也舉辦很多老屋的
的例子,當然這個只是純就學術上的討論,到底這個城市的空洞為
工作坊,某種程度反映出由下而上,民間的一些市民團體開始察覺
什麼在舊區特別的嚴重?我們可以看到不同時期的代表性建築也反
到問題,怎麼讓更多年輕人、建築專業者大家一起來,正視這樣的
映出這樣的趨勢,所以我們看到新的重劃區跟舊市區,我們在 2012
問題。再來提到台中的舊市區,這是一百多年前台中的舊市區,曾
年剛進舊台中市區的時候,只是簡單的把兩個,舊城區跟都市空間
經在 1908 年所規劃,面積 500 公頃規劃容納 5 萬人,所以 1 公頃
做比較,沒有說哪個好哪個不好,只是在不同時段,不同規劃的想
大概 100 人,這樣有點接近是田園都市,比田園都市密度稍微高一
法,不同的經濟環境背景下,形成的一個都市空間。類似像不斷的
點,是非常適合居住的一個城市,所以在 1920、30 年代非常繁榮,
往外擴張的想法,其實在美國,80、90 年代也是走這樣一條路,用
到了戰後 60 年代,他甚至是全台灣地價最貴的地方,一直到 80 年
這樣的一個方式來帶動經濟發展,等於說用建築或都市的發展來帶
代以前都是,可是整個人口密度不斷增加,從 1 公頃 100 人增加到
動整個經濟,像 100 年前的舊市區是這樣。一個是以大眾運輸系統
1 公頃 500 人 ...,可是中區現在住不到 10,000 人,意思是說這個城
為主,一個是以汽車為主的一種生活方式,其實是兩種不同的生活
市繁榮然後又沒落了。
方式,它各有優缺點,只是在不同時代,它有不同的擔負作用。類
這是我們 2012 年進到台中舊市區所看到的一個景象,你看到照片
似像這種邊緣型的城市,什麼都有,大型百貨公司、綠園道、大的
裡每一棟房子幾乎都是空的,從大的百貨公司、中型戲院、小店鋪,
綠帶,可是在小的舊市區裏面,是非常緊湊,他的房子也都很小,
這代表這個城市一定發生了什麼事情,其實從這個簡單的資料可以
看不到大的房子,土地被切的很碎,所以它其實是兩種不同的都
看到,這是台中的整個 Figure Ground,逢甲大概在這個地方、這
市形態。只是怎樣的都市形態可以面對接下來高齡少子化的時代,
053
FORUM 3
應該要有怎樣比較理想的都市環境?比如說像外邊,其實很多舊市
權比較複雜的這部分交給市政府來處理,我們主要是集中在一些產
區內的高齡長者,有小孩幫他們在這外邊買了房子,可是有些高齡
權比較單純的中型、小型建築物。主要的概念,其實是把這邊的空
者,他們還是習慣住在這裏面,有些住到外圍的高齡者,甚至一大
屋當成一個社會的剩餘,因為這些屋主們他們其實不急著賣,也不
早會跑回這些地方。舊市區有趣的就是,有時早上八點就看到很多
急著租,對他來講是一個剩餘,可是你怎麼取得屋主的信任感,開
長者排隊開始唱卡拉 ok,唱完卡拉 ok 就到附近開始串門子,非常
始把年輕人帶進去,站在雙方的立場上,幫屋主打掃,然後作為交
緊湊的環境。但是這樣緊湊的環境對高齡者來講反而比較具有吸引
換,用一些短期活化的模式,讓這個房子可以被使用,等於說我們
力跟合適,所以這幾年在台中舊市區,我們開始看到一些發展的新
不是一定要有多大的預算,然後才進去,是就現在有多少資源做多
契機。包括從 2012 年宮原眼科,就是台灣一個日出集團,把舊房
少事情。這種年輕人的創意把空屋做整理,有一些案例可以跟大家
子買下來,整修變成這樣子,這其實需要有相當大的勇氣,這個買
做分享,這是一個大概閒置了 20 年的銀行,東海建築系的學生在
下來時已經是一個危樓,可是現在變成一個觀光的熱點。這是他們
2015 年花了兩個禮拜的時間把它打掃整理成一個展場,用作為期一
的二號店,其實不只宮原眼科,跟宮原眼科同樣 2012 年的時候,
個月的畢業設計展場,也是讓建築系的學生可以了解,沒有水沒有
我也帶著團隊跟學生來到台中舊市區的這棟房子,他是第一銀行在
電的空間,要怎麼變成展場,其實過程當中非常有意思。同樣這個
台中最早的分行,可是我們進來時,他是一個廢墟。剛好市政府的
也是一個廢墟,一個閒置的歌舞廳,然後中興大學的學生跟德國來
一個研究計畫,要求我們要一個駐點的辦公室,所以我們就用了最
的藝術家把它變成一個廢墟策展,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直接在網上找
經濟的方式,把這個 150 坪的空間做整理,原先是這樣的廢墟,帶
南夜大舞廳,就可以看到有關的一些影像或紀錄,這房子因為短期
著學生,當然也有一些專業廠商的資源,變成了中區再生基地。中
的活化,後來也有企業家願意把它買下來,目前正在進行正式的一
區再生基地大概是在 2012 年成立,跟宮原眼科差不多時期。只是
個活化。也有今天下午大家會去看的繼光工務所這個案例,原先其
宮原眼科買土地大概花了一億,整修花了一億的商業經營模式;而
實我們都稱它破屋,就是一個屋頂已經坍塌,沒有人要的一個房子,
再生基地這邊是一個不務正業的大學老師帶著學生,進入舊市區所
當然屋主也不住在這邊,所以他們也不介意,可是在這樣的狀態下,
做的行動據點。這是我們開幕的照片,旁邊這不是公共藝術,是房
我的助理跟他的一個夥伴在一樓的一角開起小書店,當然你就會問
子正在漏水,剛好開幕前一天還是梅雨季節,老房子漏水。主要是
沒有水沒有電,然後屋子又破掉,一樓積水,這到底怎麼完成?其
我們想用自己的行動去瞭解,在這個地方做老屋活化會碰到怎樣的
實他們選擇一樓這一角就是比較不會積水的地方,然後水跟電從我
問題。這幾年來,從 2012 年開始進行到現在,我們透過粉絲專頁,
們基地牽過去,因為就在我們基地的隔壁,然後透過一個很簡單的
舉行一些活動,辦了很多工作坊,讓更多年輕人進入到舊市區,這
群眾募資,甚至是撿拾廢材,就把書店開起來為期半年。在這半年
是我們對中區讓他復甦的一些作為。我們團隊一些基本的想法,意
的行動之後,我們透過募資,開發商贊助了小資金,辦了一個工作
思是對這個城市有一些願景,這個願景就是我剛才提到,它雖然看
坊,邀請日本建築師中村好文來台中,因為有一點資金所以我們買
起來很沒落,可是它還是有一些優勢,它是非常緊湊的一個城市,
了帆布把原先破的屋頂蓋起來,讓房子不會積水,裡面可以有一些
它是適合步行的城市。我們透過調查,讓學生針對這不到一平方公
展演活動,工作坊像是中村好文跟廖偉立建築師兩個人 PK,再加
里的區域,從產權、建築物的狀況、歷史人文,甚至包括它的開放
上學生的作品,在這個裡面就有一些活動開始產生。某種程度來講,
空間,我們做一系列比較嚴密的調查,我也帶著研究生寫論文,有
他雖然是一個廢墟,可是當他開始彙集社會資源可以被使用時,某
關這個區域我們進行媒合,再進行行動,其實不光只是整理一棟老
種程度也是在累積這個地方的社會資本,因為有這些社會資本的建
房子再生,而是整個地區,站在一個比較有公共價值的角度來思考
構,所以在下一個階段就是下午大家要去看的繼光公務所,賴人碩
地區未來的發展。我們透過出版這些社區報,也讓年輕人來參與,
建築師也是我們媒合進來。因為這邊整個舊市區非常需要有年輕的
舉辦很多活動。在這邊有很多學校,不只有東海大學,也包括周邊
建築生力軍。這邊有非常多潛在的業務可能,跟屋主建立了一個信
大學、國小、國中、高中帶學生來參訪,甚至進行一些有趣的講座。
任關係,在一個長期的租約下,新進來的團隊願意花更多資金把這
這個空間也提供給年輕人辦一些的演唱會,甚至透過網路的行銷,
房子修得更好,所以這個下午你們就可以看到,然後他這一兩年也
其實也可能形成他們新的創業可能。當然我們也進行一些工作坊,
得了一些建築獎,也有很多媒體報導。除了以上這些其實還有很多,
這是臺灣公部門的社區營造計畫裡面通常都有的,所謂的自力營造
就不一一多講,只是讓大家知道還有類似像兩個大學剛畢業的年輕
計畫,就是有一些小預算,老師帶著學生跟市民共同來整理環境。
女孩的好伴共同工作室,也是我們進行一些空間的媒合跟空間規劃 的建議,除了年輕人之外,我們也媒合一些企業,包括下個月開始
前面大概做了一個背景介紹,我們中區再生基地在這邊,大概做三
要試營運的中央書局,中央書局在舊城裡面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文化
件事,第一件我們做了很多空屋調查,把它區分成大中小,大型產
據點,從日本時代開始直到 80 年代,後來書局關了之後,房子就
054
變舞蹈教室或 7-11,也剛好我們知道這房子要整棟出租,所以就媒
經營的過程中,慢慢形成一些年輕的團隊,所以我很鼓勵年輕人,
合了認同我們理念的上善人文基金會,把它給承購下來,他們花了
城市就是學習最好的場域,在學習當中如何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非常多有關軟體的經營甚至未來的定位,終於在 8 月底時要開始試
慢慢的把你們想要做的事情付諸行動。像寫作中區這邊有好多個導
營運,成為一個複合式的書店,相信也會是未來台中舊市區的一個
覽團隊,都是幾年來慢慢陪伴出來的,相關的社群慢慢的在舊市區
亮點。除了企業之外,這個社會也有非常多,像中年人他退休要去
形成,我覺得整個舊社區要活化,最重要還是在人,有哪些人進來,
找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所以像這個是我們媒合的一個案例,中山路
關心這個城市的公共價值的一些社群、年輕人、中年人或者企業也
249 號,一位從電子高級主管退休的女士,買了這個街屋原本只是
好,慢慢的在大家的協力下,就可能慢慢改變這個城市的環境。比
要住,但他發現光是住也沒事做,所以乾脆開了一個養生料理餐廳
如說原先要被拆掉的一個鐵道的駁坎,也因為在地社群的提案,有
味无味,他本身也住在上面,我們就協助他做一些空間的改造跟規
幸的被保留下來。
劃。除了這些企業與中年人之外,更重要的是年輕人,這個其實也 是去年有幸得到 TEAM20 獎項的東海建築系的年輕人,他的畢業
最後我要講的是,中區再生基地這幾年來扮演的,是把大學教育、
設計不是只有畫出來,而是實際做出來,其實原先楊廸只是想要在
地域社會做一個連接的角色,在這個過程當中也形成了很多不同的
中區找一塊空地做一個 1:1 的操作,因緣際會,整理了周邊公有地
年輕團隊,而且這樣的案例,曾經日本一些雜誌也有來報導。目前
之後,旁邊這個廢墟的屋主免費提供給這個學生,他就慢慢號召更
中區再生基地也轉型為中城再生文化協會,如果有興趣的朋友歡迎
多學生參與,現在也成為一個在舊市區年輕人的藝術亮點,一個年
可以上這個粉絲專頁,關心我們的一些活動跟想法。最後我要講的
輕人自主經營的柳美術館,據說他的檔期已經排到明年了,因為有
是,過去大學大概是在所謂公部門,產官學這個角度來思考,可是
太多這樣的需求,特別是年輕人,他可以用比較便宜的租金租到一
隨著整個城市的空洞化、社區的凋零,慢慢的大家開始面對更多社
個展場。一個城市的發展,不光只是讓更多的資本進來把地價炒高,
區、居民,所以在整個產官學跟公民學的這種新的,不同的三角關
怎麼讓年輕人也可以負擔,可以在這邊表現他們自己的場域,我覺
係之下,大學在兩端之間如何去找到新的出路,這或許是接下來我
得這是一個城市再生、都市再生非常重要的關鍵。柳美術館就是讓
們在思考整個所謂的建築專業或城市規劃專業,也可以思考的一個
很多年輕人利用這個空間去做他們的藝術表現,比如說鴻根雅筑這
新方向。空間、產業、社群,這是整個都市再生我們要去思考的三
個也是我們媒合,由王銘顯建築師做的。然後甚至有一些屋主他新
個方向,意思是空間專業者、建築專業者不光只是規劃,他也必須
蓋的房子,一樓不曉得怎麼用,也請我們來做媒合。意思是說在現
同時去思考,到底這個空間怎麼來用,怎麼持續的讓人們生活在這
今這個時代,我覺得建築當然是要建造,可是建造好的空間怎麼使
邊,而且這邊的人的互動關係,形成了好的一種社會互動。我覺得
用,使用者反而是越來越重要,到底怎麼用這個空間怎麼經營,反
一個城市最重要的價值反而是社會資本的積累,這社會資本的積累
而成為目前面對所謂的高齡、少子化時代,甚至經濟成長遲緩時代
反應在信任,目前很多城市大家在談新的城市治理,怎麼去建構新
的一個新關鍵。
的信任關係,其實在這三者之間是很重要的一個目標。中區再生基
除了空屋的媒合,為什麼我們可以帶很多年輕人進來,其實很重要
地,剛剛那個空間在今年底要搬出來,因為屋主在今年底租約到了
的是我們做很多文史調查,也發行大墩報,它其實是一個主題地圖,
要收回去,不過東海大學去年開始申請到了科技部一個新的計畫,
每一次就是一張紙,用地圖的方式報導不同主題,第一刊介紹年輕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所以我們也成立了社會實踐暨都市創生
人創業、第二刊介紹老店、第三刊介紹職人、第四刊介紹小吃、第
中心,這也在我們基地附近,它將繼續關照整個舊市區未來的發展。
五刊介紹旅館,然後第六刊介紹建築…,每一刊都有一個很大的地 圖,要動員非常多年輕人,採訪、攝影、要寫文字,有人要做美工, 有人要畫地圖,畫一些小 icon,所以每刊大概都有 10 多位年輕人 參與。當他參與後,他會帶他的朋友來,甚至開始對這個舊城區有 認識,所以我們十刊下來,每一刊發行量從 8000 到 10000 份,累 積了很多粉絲,陸續有很多年輕人開始進到這個舊城區,找到志同 道合的朋友。第九刊主題是廢墟,寫作中區的年輕人有個研究生, 這一刊發行完後,他開始做廢墟導覽,變成一種新的對這個城市理 解的一種方式,而且白天的廢墟導覽還不過癮,還有晚上的導覽, 就像是鬼屋探險,帶手電筒的鬼屋探險。除了大墩報以外我們還發 現很多議題,讓年輕人來這邊形成團隊,長年下來在中區再生基地
055
建築設計組獲獎作品
PRIZE WINNING WORKS ARCHITECTURE
PRIZE WINNING WORK
首獎
特別獎
PLAN FOR KULANGSU
—COMPACT MODULAR INSTALLATION FOR SEPARATE WASTE COLLECTION 鼓浪嶼計畫之小型模組化垃圾分類回收裝置 天津大學|王旨選 指導老師|張昕楠、辛善超
本設計為基於鼓浪嶼垃圾收集現狀的微小型 模組化可回收垃圾收集裝置。設計的主題是 對垃圾收集裝置及周邊公共空間進行精准的 “點穴式” 塑造,使之在實現垃圾收集的 基本功能需求之外,增加以人的行為尺度和 基本需求為出發點的遊憩、互動設施,融入 日常生活,以期在裝置周邊形成樂活化的生 活場景。 主要設計了三個微型的垃圾收集裝置 裝置 1:“四個小方亭”是四個可動模組, 分別用來收集不同種類垃圾,當有公共活動 時,可根據需求隨意組合。 裝置 2:“路邊的趣味插瓶牆”選址在遊客 來往頻繁的商業街。設計將閒置的山牆充分 利用,形成富有特色的水瓶垃圾收集器 裝置 3:“夾縫的餐廚垃圾收集器”位於兩 棟居民樓之間的夾縫,設計試圖解決該地餐 廚垃圾量大的現狀,打通堵塞,促進居民與 遊客之間的交流。
58
59
60
61
62
63
PRIZE WINNING WORK
優選
DOORS OF PERCEPTION — ARTISTIC INTERPRETATION 眾妙之門 — 藝術詮釋 臺北科技大學|陳怡禎 指導老師|張容豪
以藝術治療的角度轉化成療癒病患的建築型
繪畫了解病患在迷遊當下的記憶與 幻想,
態是設計的主軸,其中每種顏色與幾何形對
將他們拉回現實,其中,每種顏色與幾何形
於病患都有獨特的意義,對於治療師而言,
對於病患都有獨特的意義,如何透過藝術治
治療師是主體,而病患是客體,病患的創作
療去轉化成一套建築設計邏輯型態是設計的
則屬於兩者之間的橋樑,分析上透過醫療專
主軸。
業者對於圖像結構的詮釋,得出病患內心空
以治療師為主體,病患為客體而言,而病患
間結構的改變。設計上則藉由治療師 ( 自己 )
的創作則屬於兩者之間的橋樑,分析上透過
事後的拆解原畫作、再進一步理性的詮釋藝
醫療專業者對於圖像結構的詮釋,得出病患
術,嘗試整出一套設計的邏輯系統,創造建
內心空間結構的改變。設計上則藉由治療
築性的意象空間。
師 ( 自己 ) 事後的拆解原畫作、再進 一步理 性的詮釋藝術,嘗試整出一套設計的邏輯系
在我的家族中,有著患有精神疾病的高風 險,而我的妹妹就是為重度憂鬱症的患者, 我想妹妹是我靈感的源頭, 因為她的精神 讓我感動,並對她所愛的人,以及對我的生 命報以微笑。 回溯到精神疾病發生的本質—解離症。其實 一天當中每個人都在解離,如 : 看電 視時的 時光消逝、白日夢到人格分裂都屬於解離的 範疇,最後嚴重的解離可能會合併憂鬱、焦 慮等症狀。治癒病情的方法就是透過患者的
64
統,創造建築性的意象空間。
65
66
67
68
69
PRIZE WINNING WORK
優選
CALLIGRAPHY AND ARCHITECTURE 書.法 成功大學|林琬晴 指導老師|古爵誌
書法與建築,關於布局、平衡,關於構件、 構成,關於理性與感性。 當我們坐下來,從磨墨、試墨開始醞釀,慢 慢沉澱,下第一筆到最後用印,完成完整的 作品,過程中逐漸專注、而後能隨心所欲 的,在黑與白的空間中找到平衡,這樣的心 境變化,以及文字本身的組成關係與布局的 空間特質,都會透過手帶動筆的轉動、墨的 乾濕潤燥,以連貫的氣與力,在作品中留下 痕跡,產生動態與時間性的變化。 書寫所帶來的平靜感受,是我生命中獨特而 重要的體驗。透過書寫,不同的筆法可以記 錄特質,輔以文字的內容,則可以傳達情 緒。我的基地在漁光島,嘗試將書寫帶給我 的平靜、個人對生活的習慣與想像,以及基 地環境中超越邊界的特質,以書寫的空間邏 輯,作為布局與構築關係的手法來回應,規 劃私人居住空間、短居靈修空間和書法習字 空間,透過生活和書寫,細細感受平靜。
70
71
72
73
74
75
PRIZE WINNING WORK
優選
TEXTILE CITY — RENEWAL AND RECONSTRUCTION DESIGN OF OLD INDUSTRIAL BUILDING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TRANSITION 紡織. 城 — 功能轉型視野下的舊工業建築更新改造設計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丁妍卿 指導老師|李帆、謝肇元
產業的更替引發了西安紡織城區域物質環境
市運動公園、展廊,帶有服務型商業節點
與場所感的變遷,上世紀 80 年代繁榮活力
的、線性的、自發性的社會空間。場地功能
不再。紡織城由城市重要區域演變向城市邊
和活動類型將呈現出複合狀態,以符合人群
緣化區域,於“城”內人—場所歸屬感與認
需求。
同感減弱,造成情感失落;於“城”外人— 產業更替,引力弱化,較長時期處於城中村 演化困境,地區的資源未能有效整合形成片 區影響力,造成了城市空間的失落。 基地位於國棉三廠。它承載了場地記憶,富 含工業遺存,目前處於廢棄狀態。設計擬通 過建築干預來影響改善紡織城地區,希望利 用此線性空間,採取編織的概念,將建築及 其所屬環境作為一個綜合系統來設計,有效 的將區域資源整合聯繫起來。 設計策略為場地中置入系統,依據人群業態 使用活力峰值分析,引入分時段活力概念。 使得在非商業經營時段,植入的系統可自成 一體,對場地建築流線進行重新組織。成為 場地中交織盤錯的、穿梭室內外的,承擔城
76
77
78
79
80
81
PRIZE WINNING WORK
入選
KEELUNG MOUNTAIN CITY X HARBOUR DIALOGUE AREA 山海一線—KEELUNG 山城x海港對話場域 聯合大學|邱郁芬 指導老師|鍾岳志
解構基隆五項特質,這些都在不同的時間點
海港是較大型的網格系統,代表土地分區、
存在過,重新用新世代的語言組構成建築空
交通動線、街道空間充滿秩序感的關係;而
間。串聯山海動線,開發火車站區以補足周
山城因錯落的山徑,導致建築必須搭配等高
圍欠缺,聯絡被隔閡的港邊,能夠凝聚社
線的變化,形成較小的網格系統,用來隱喻
群,回應新舊移民。「在這一串長長的建築
城市的結構。從體感建構出平面底圖,成為
物內,許多人相見,許多人道別,這座城市
結構性的框架,再形成建築基礎,植入過去
裡,沒有其他空間如同它一般,同時上演著
在基隆對港灣、山城生活的空間情境,分別
各種人生故事。」
由老照片作古今呼應,每個故事串起後帶入 新的功能詮釋。
[ 扮演的角色 ] 串聯山海動線,開發火車站區以補足周圍欠
# 都市紋理 # 基地縫合 # 城市尺度
缺,聯絡被隔閡的港邊,能夠凝聚社群,回
# 時空膠囊 # 太平輪超現實關係
應新舊移民。
# 五感敘事 # 空間劇本
[ 文化在地性 ] 解構基隆的五項特質,這些都在不同的時間 點存在過,重新用新世代的語言組構成建築 空間。 [ 結構框架 ] 分析山城與海港的街道、建築尺度的不同,
82
83
84
85
PRIZE WINNING WORK
入選
THE REVERSE SIDE OF BOUNDARY 邊界的反面
淡江大學|張錫安 指導老師|平原英樹
地下,即是 " 地 " 之下。
相對的—另一個空間,而這兩個空間總是相
地下,其最根本的兩者性,我想就是“與地
等的。
上相對”吧。
然後
地下本身就是在“地上”對比下而存在的,
此兩者
如果沒有地上,那麼,地下是否也不再有被
相扣合
視為地下的必要了?
充滿成一個整體
而說到建築,現在的我們,在大多數的情況
我喜歡地下空間,及地下所帶給我的感受。
下,似乎直接地認定在地上建造為常態,而
我的基地位於金門瓊林,地下在金門有著強
將地下建築看作在地上之後的,或作為支持
烈的存在感,換句話說,地下擁有幾乎可以
或補充地上,因著身為人,我們須得待在一
與地上反轉的地位。因為其特殊歷史因素,
個空間中,而不是被困在一個實體中。在我
地下已成為金們很重要的一部分。瓊林坑道
所感受到的地下中,總是有兩者性在其中。
連接了地下與地上的建築,我以地傳統聚落 和戰備坑道為基礎,設計為在之間連結並擴
此兩者被一條共用的邊界一分為二,而我要 討論的邊界是極薄的,像是地下空間中,空 間與實體的交界。 這個邊界在一個整體中形成相對的兩者,其 所界定的空間,有一個總是作為邊界的反面 的他者,也就是說,當討論到一個空間時, 在其邊界的反面存在著藉由邊界與這個空間
86
展此兩者,使其成為一個大建築般的整體。
87
88
89
PRIZE WINNING WORK
入選
THE AUTONOMY OF SPACE 空間自主
逢甲大學|王宓琦、游婕 指導老師|楊佳儒
現代人雖身為空間的使用者,其實是沒有空
尺寸、模矩單元設計的方式、建造零件及工
間自主的。自造門檻的過高使我們難以掌握
序最少化等,使用者方能簡易化這些原本繁
運用,建造技術的壟斷也促成建築物在生產
複的。
線上一件件輸出再兜售。資本及工業化導向 的建築已經邁向著重經濟效率的結果。 我們發現要透過某些制約規範來獲得真正的 自主,使空間上的自主並非是雜亂無章的, 不受控制的。因此作為設計中的一部分,抉 擇建築系統客製化與標準化的平衡點將會是 重要的一環節。過去到現在建築被專業化的 部分被提升到幾乎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專業工 才能完成,而相對地使用者可選擇的部分便 不斷被壓縮。製造端實際上是控制平衡點的 要素,唯有改變建造方面,就如對材料的選 擇、施工的方式等,才能縮短使用者選擇與 技術的距離。對於最少介入的設計而言, 最低限度的界定,決定了客製化與標準化的 平衡點,而設計中以建造上的最低限度為 主,當實際操作的事情被確立後,透過板材
90
91
92
93
PRIZE WINNING WORK
入選
NOT COMPLETELY TAIPEI 不完全台北
淡江大學|張志豪 指導老師|林家如
我們如何閱讀一座城市 ? 似乎我們無法精確 的道明一座城市的記憶與生活。台北就是一 座看似沒有明確記憶的“Generic city” , 在追求便利與效益的過程裡,我們塑造了一 座相似的城市。但無法辨別的表皮之下,卻 是城市人對於慾望最強烈的彰顯。城市人的 冷漠被掩蓋在大量的違建之下;對於生活最 原始的想像,是否依然存在?或者,建築只 剩下成為居住容器的功用 ? “House is a machine for living” 當 建 築 師的意志構成了永恆的當下,期盼著生活按 照美好的腳本演繹,填充著所有設定好的場 域。個人意志終究會屈服於容器的框限或者 反抗這樣的上帝意念 ? 但當家屋擁有擴張的 可能時,那是對於生活以及家的追求 ? 或只 是慾望的無限繁衍 ? 透過觀察構成 45% 台北的五層樓步登公寓 重新尋找慾望最原始的彰顯方式;再次的定 義建築的元素、使用、關係尋找再次台北的 可能性。
94
95
96
97
PRIZE WINNING WORK
入選
THE FERRY OF TIME TRAVELERS — THE SENTIMENTAL LANDSCAPE OF TRAUMA 時空變動的渡口 ─ 情感地景的創傷抒發 東海大學|鄭克萱 指導老師|林友寒
傳統的紀念物常只停留在對過去的緬懷,或
的居民,基地也有被開放管理的需求。所以
以上對下的威權建立紀念物,往往讓當下觀
我想將此地變成一個言論自由博物館,置入
看的人對其產生距離感,情感面無法產生共
的機能如:檔案閱覽、相關議題展覽、討論
鳴。因此我開始思考紀念物能不能是一個即
室、研究室。希望這樣的紀念空間不是單方
使在時空的變動之下,依然能夠轉渡當下觀
面的宣示,而是有展開一場對話、交流,進
看者,對紀念事件產生不同情感或想法的介
而內省意涵的空間。
質,像是一個渡口,而不是一個矗立在某個 點讓人感到充滿距離感的紀念碑。透過雙向 互動交流瓦解威權性的單向宣示;空間感理 解心理進而瓦解距離感,進而貼近人本身非 理性的情感面。我想將此地變成一個言論自 由博物館,置入的機能如:檔案閱覽、相關 議題展覽、討論室、研究室。 基地位於新店山區一處叫做安康接待室的地 方,2009 年被揭露裡面有白色恐怖時期政 治犯的資料卡被隨意放置,還有許多器官檢 體。這裡是個在白色恐怖時期關押、刑求政 治犯的接待所。利用天然地勢將牢房圍困、 隱藏。而現今引來附近居民不滿。這處不義 遺址除了過去的歷史具有紀念意義,對當下
98
99
100
101
PRIZE WINNING WORK
入選
JINLUN TRAIN STATION
—RAIWAY ROAMING SPACE PLANNING & DESIGN 金崙車站 — 鐵道旅運漫遊空間 雲林科技大學|李俊霖、劉恂 指導老師|李浚熒
Motivation /
文史脈絡、環境友善、觀光拉力
空間細節、詩意空間、特色驛站、心靈休憩、 體驗探索、駐足互動、材料溫度
Conclusion / 用設計來代表站名,人的記憶除了由文字呈
Spatial significance / 生活日常、第一印象、不可取代、旅途刻劃 Target / 門戶印象、心靈體驗、園區規劃、環境轉化、 聚落縫合 Attitude / 在部落中的新地層,有本質上的堆積但不直 接妥協,而是揭示了脈絡延續的可能性 Plan / 蘊含部落紋理、渲染訪客心境、呼應自然之 本、與部落對話、體驗空間層次 Benefit / 攜手山海、交通改善、家園意象、生態串聯、
102
現外,更重要的是真實的體驗
103
104
105
城鄉規劃組獲獎作品
PRIZE WINNING WORKS URBAN PLANNING
PRIZE WINNING WORK
首獎
因時利節,生生如淀 — 時空視角下的雄安新區白洋淀三鄉鎮規劃設計 東南大學|梅亞楠、黃玲、劉昱杉、潘昌偉、丁小雨、王怡鶴、程麗圓、莊志超 指導老師|高舒琦、陳曉東、高源
立足雄安規劃的上位要求,凝練生態永續發
節規律。
展的核心目標,歸納白洋澱村鎮四季分明差
在因澱複境的環境、因時利節的功能、因人
異顯著的自然規律,提出因時利節的規劃理
而異的場所和因地制宜的政策的綜合設計框
念,在傳統規劃空間維度的基礎上加入時間
架下,進一步選取“圈頭鄉政府駐地”、“澱
維度的管控和設計,提出生態型和功能型時
中四村”和“趙北口鎮區”作為村、鄉、鎮
節彈性用地,並從環境、功能、場所、政策
的代表,對其生態格局、功能佈局、空間場
四個方面進行多維考量,構築回歸本源,生
所、政策配套以及五個重點地塊等進行了詳
生如澱的藍圖願景。
細設計,深化並完善“因時利節”的設計理 念。本次規劃設計將推動三鄉鎮的人澱共融
在雄安新區成立和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
並進、文化脈脈相傳和鄰里鄉情長存,最終
的重要背景下,小城鎮的發展模式成為地區
實現“因時
發展中的難點問題。 本次畢業設計以雄安新區白洋澱周邊的三個 小城鎮為物件,在細緻的實地調研基礎上, 通過深入解析白洋澱地區的自然生態發展規 律,在時空視角下,提出“因時利節”的設 計理念,並對三鄉鎮的 “境、業、文、行” 四個系統進行了規劃構建,提出了分時空間 管控、打造全時產業、彰顯四時文化、實現 應時而遊的四大策略,以及“時節彈性用 地”的土地管控思路,回應了本地生境的時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PRIZE WINNING WORK
優選
THE LIQUID CITY 未竟之城
成功大學|王子瑞 指導老師|陳玉霖
將原先夾擠於地下運輸系統的清代遺構考古
都市提供連續的景觀與垂直向度的連結。在
與展示,開挖後的廊帶將串聯起古蹟,並將
剖面上則服務各種展演、娛樂、都會活動。
土方回填成山谷形,抬高至中華商場曾經的
當這座失去立面的紀念碑漂浮於山谷上,由
高度。在剖面形成一系列與外部隔斷的展
於外觀的反射與抽象性,它將成為一個諷刺
演、娛樂、都會生活。由於外觀的反射與抽
性的對照物,看似永恆地對應周遭垂直性的
象性,它也將成為一個諷刺的對照物,看似
都市發展,使得城市的變動得以在此被隱
永恆地對應垂直性的都市發展,使得城市的
藏、揭露、顯現。隨著時間的流動,紀念碑
變動得以在此被隱藏、揭露、顯現。
內部承載的機能,也將因應著的都會的慾望 而產生消長、死亡、複寫。 它曾是一座城
一般而言,一座城市的紀念物都是根源於某 些獨立的歷史事件或人物,卻嘗試以永恆的 姿態存在。它跨越了不同時代,成為了形塑 集體記憶的場所。但對於台北城而言,她的 生與死對應著過去一百年間各個時代的欲 求,這座城牆是一個不停變動的紀念物。而 這個變動才是我想紀念的。 考古出原先夾擠於地下運輸系統的清代遺 構,並在原址的垂直投影面上進行展示。開 挖後的廊帶將串聯起捷運地下街與沿線歷史 建築。開挖遺址後的土方堆疊成山形,將地 形抬高至中華商場曾經的高度,在立面上為
114
牆,如今也成為一座城市。
115
116
117
118
119
PRIZE WINNING WORK
優選
天地人和 — 基於“人鎮淀”發展關係的 雄安新區圈頭鄉,趙北口鎮,鄚州鎮規劃設計 天津大學|馮婉玲、周大偉、李金宗、閻瑾、張奕怡、李嫣、楊驍、王晶逸 指導老師|張赫、陳天、李津莉、蹇慶鳴、米曉燕、侯鑫
新時代的雄安新區,一幅承載“千年大計、
鎮的歷史文化特色將成為提高雄安城市魅力
國家大事”的雄偉畫卷正在徐徐鋪展。如今
的魂魄。
的淀區處處污染嚴重,急需治理。在難得的
萬年之境,何謂之“和”?是從過去的低水
歷史機遇與嚴峻的現實挑戰下,白洋淀中和
準平衡,到現在
淀邊的諸多鄉鎮該何去何從? 確定“前期主要調節淀,後期主要調節鎮” 我們將以“人”、“鎮”、“淀”關係演變
的發展時序,並且找到生態、產業、交通、
為線索,何謂“天地”?何謂之“和”?何
文化四個抓手。根據不同側重在兩個時期選
以求“和”?故事就此展開。
擇不同的主導策略,前期以生態修復主導, 後期以產業交通主導,文化復興貫穿始終。
千年大計,何謂天地?故事從雄安新區的前
在區域協同的基礎上對三鎮域各鄉鎮差異化
世今生開始。一萬年前,白洋淀地區出現第
定位並結合自身特色進行城市設計,共同完
一個人類活動點。從夏商周到北宋,三千年
成“和”之目標。
來鎮守護人、人開掘淀、淀鞏固鎮。從明清 到現代,六百年間人發展鎮、治理淀,淀服 務鎮和人。一萬年過去了,目前的白洋淀周 邊以高消耗、高污染的低端產業為主,生態 環境污染嚴重,鎮侵佔淀,鎮剝削淀。雄安 新區的歷史意義、功能定位、經濟地位將成 為新時代高品質發展的全國樣板,未來科技 力量將成為提高鄉鎮生活品質的骨骼,而鄉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PRIZE WINNING WORK
優選
特別獎
天空的囚徒 — 空氣貿易銀行的誕生 逢甲大學|陳巧蓉 指導老師|葉嘉
空氣經濟體制下的蔓延,城市成為一種延展
能促進人與環境一個新的交流機制,以這樣
不斷變動的舞台,我所訴求的人類不再是環
的現象寄託文本訴說未來的世界 : 若這個世
境的消費及消耗者,而是促進新的替代保護
界的新鮮空氣成為交易的貨幣 ?
模式的中介者及經濟人,貿易作為保護的一 種手段,來自烏托邦的狂想,也來自未來可 能面對的難題。 人們發現在追求與理想構築的社會中,烏托 邦的追尋很可能只是一場虛幻的想望,回到 現實無論如何竭盡所能,我們所生存的空 間,恆久存在著必然發生的問題,我們所設 計的體制永遠存在難以避免的矛盾,縱然如 此,現實與幻想一直以來都是一體兩面的事 情,無法分割。 從環境議題切入,普世價值中,空氣本來就 屬於公共的、平等的必需品,但在這個資本 主義盛行下的世界卻成為劃分界線、區分貧 富及威脅安全的危機。 我認為要在經濟與環境之間拉扯並抉擇其一 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我期許是否有一個折 衷的模式,由資本的理念下形塑的交易市場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PRIZE WINNING WORK
入選
THE EVOLUTION OF SHENYANG RUST BELT 第一屆工業博覽會 — 為鐵西補寫的樂園 東海大學|楊伯中 指導老師|廖嘉舜
新世紀伊始王兵導演的紀錄片《鐵西區》製
產的、是高效運轉的。鐵西應當號召一種基
作完成。由於大多數人對於這段歷史或主動
於認同工業興衰脈絡的區域表述。
或被動的忘卻,這部紀錄片最終被視為某種 前現代的產物,而沒有被理解為以衰敗的老 工業基地為背景的歷史寓言。 千禧年前後,曾經存在百年的一整塊巨大的 工業區在十年之內被徹底移平,與之而來的 社會信仰的顛覆、工人階級價值的迷惘與實 實在在的窘迫的生活,如何理解?如何看 待?乃至整個東北地區在後社會主義社會中 成為新的意識形態實踐的一部分,漸漸成為 現代化中國的他者的過程中,如何再檢視工 業文化,都在我心中形成了相當強烈的質疑 與困惑。 我選擇博覽會作為一種空間策略來介入城市 的發展,改變長久以來被社會主義時期國營 企業內在邏輯所結構起來的城市面貌。第一 屆工業博覽會帶來的是一種銹帶利用的模 式,同時以高密度的生產空間(文本)和歷 史空間(文本)頌揚新精神:鐵西仍然是生
132
133
134
135
PRIZE WINNING WORK
入選
SUPER EXTENDED
— REFRESHING URBAN BEHAVIORS 超級擴充 — 城市行為革新 臺北科技大學|謝京甫 指導老師|劉宛育
Extended Reality (XR) 技 術 的 持 續 發 展, 使我們將會面臨現實與虛擬相互融合的世 界。當我們想像將虛擬與現實城市空間互相 疊合,我們能透過“XR 眼鏡”自由穿梭在 現實到虛擬的漸層過渡狀態中。那我們的日 常活動、人的行為、城市空間,是否有機會 重新定義,或者產生不一樣的改變? 以 未 來 城 市 中 50% 的 一 般 人,50% 的 XR 玩家為設定,一般人在現實空間中活動, XR 玩家在虛擬與現實空間中穿梭,兩種相 異的行為模式與彼此之間的互動,衍生並定 調出 XR 城市的空間特性。在同時滿足兩種 人群的需求下,以身體性與知識性的擴充來 創造出良好的連續性城市經驗。 將基地選擇在台北舊城區,通過現況分析擬 定出知識、運動導向的 XR 公共空間城市地 圖。設計企圖串聯城市既有的知識性與身體 性的空間資源,以此過程為城市空間進行改 造與活化,並藉此建立起不同空間使用者之 間互動交流的城市社交平台。
136
137
138
139
建築設計組收錄作品
WORKS ARCHITECTURE
WORKS
URBAN INTERPRETATION PLACE — PORT 都市解讀所 — 港 大葉大學|劉曜德 指導老師|賴宏軒
資訊扁平化的時代,世界從球體成了平面,
芒,在因通俗化而逐漸分崩離析的時空背景
人們總是習慣性地以為能從手上的數位輕易
下,找到屬於地方的空間秩序。
了解一座都市 , 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都市真 的這麼輕易被解讀了嗎 ? 基地在屏東東港。關於東港的面向,分別是 生活,產業與信仰,三者有著各自的表述, 生活是時代變遷的不可逆下被取代的城市面 容,帶有舊時代生活印記的老街正被逐漸拆 除,變成資本主義的產物,產業則是以遠洋 漁業為首,漁民在浮動與穩定之間展現對 海洋的強烈執念,最後則是信仰 - 焚燒的王 船,關乎於一個巨大量體的消散,急遽的尺 度變化強烈的成了整座港灣的宣言,也是這 座城市最有力的吶喊。 這些面向的交織構成了現今我們所看見的東 港,卻隱藏在直白的代名詞下,我選擇了東 港內港灣的一個廢棄港口,嘗試以此設計建 構出一個場域,描述生活與產業,而我所描 述的信仰存在於日常,是在場域中偶然落下 的一道光,提醒人們曾經存在於城市的光
142
143
WORKS
DRIVEN BY THE LIFE OF MIGRANT WORKERS 水線上公共移民反述 大葉大學|劉羿伶、張潔歆 指導老師|陳俐廷
在這座被海洋圍繞的島嶼,被緩緩的山脈起
,不變的是他們做的事情,他們有著目標,
伏環繞,島嶼上居住了熱愛澎湖土地的人
有著夢想,在做一直以來不變的目的。
們,港口邊境上也有著一群人們,他們為了
變的是在這裡隨著時間被移動的場所。
生活來到這裡,他們是誰?來這裡做什麼
場所的目的賦予了這裡精神。
呢?
那隨著時間移動,目的改變了他們所存在的 場所。留下來的又是什麼?
關於移工。或者多數人比較熟悉的外勞這個 稱呼。對我們來說可能只是一群熟悉又陌生 的存在。他們好像從來不曾出現在你的生活 中,卻好像已經在你生活的城市裡和你一起 共同渡過了好久。 一個對於移工來說有喘息空間的修船廠 一個能夠讓他們有生活足跡的場域 一個能夠讓他們表現真實情緒的角落 讓澎湖“案山”船廠移工,有了密不可分的 連結,試圖融合移工與澎湖的關係。 隨著時間帶動這裡的遷移,有觀光客、移 工、在地居民在這裡進行活動。 帶著什麼目的,什麼夢想來到這裡? 隨著時間帶動的,所有在這裡原本的生活
144
145
WORKS
URBAN HEALING FIELD 頂坡角一四五號 樂生療養院的再生與活化 中國文化大學|詹崴傑 指導老師|陳怡成
活化舊區,往往會改變原居民的生活方式,
療癒的過程,也可以說這個園區應該是一個
如何在保存與發展之中達到平衡 ? 建築再生
讓人願意去面對自己心理問題的起點。
的課題就跟人類的文化一樣,傳承與創新總 是充滿著衝突,卻又密不可分。對於舊建築 始終要抱著尊重的態度,但又不能困在歷史 之中。 每一個動作都必須謹慎的考慮所代表的意義 與影響,才能在保存記憶與永續發展中達到 平衡,才能擁有一個有深度與層次的城市。 從路徑、樹木、保存、弱勢與記憶五個主題 來探討樂生療養院目前所面臨的問題,進而 帶入心理疾病療程中的活動與環境治療的發 展,及其空間條件,在這些條件下,討論新 機能與樂生居民及建築結合的可能性。 題目中所定義的治療行為是由建築環境來提 供,而非植入一個醫療機構來達成實質上的 醫療目的。對於許多隱性的心理疾病患者來 說,機構的場所感會讓人卻步,所以在這裡 在建造一棟醫療機構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我 想建構的是一個真正由建築與環境提供心理
146
147
WORKS
尋根四十八日 — 原住民新型態聖地 中國文化大學|吳承樸 指導老師|王中胤
原住民傳統文化的當代再定義。 原住民族的身份認同以及政治介入文化以後 ,伴隨而來的是原住民族的文化意識被消解 、傳統文化也逐漸被稀釋。生活多處於邊陲 地帶,亦多為貧窮與落後的象徵,成為當代 社會對於原住民文化的刻板印象,不斷地被 主流文化所取代,原住民歷史及文化,也在 不斷被複寫的過程中,逐步埋沒。 然而「建築」正如同里程碑,記載了不同時 期的重要事件,並述說背後的歷史與觀點, 我試圖透過「建築」表達原住民文化的價值 觀,面對其與當代社會的衝突,進而找尋文 化進程上的新契機。
148
149
WORKS
ASSEMBLAGE URBAN 裝配都市
中華大學|陳毅庭、黃家興 指導老師|劉家瑋
我們去思考下個非人因子介入都市的可能—
2. 將地下層釋放空間與台北車站廣場空間串
網路 (internet),網際網路的架構重新改變
聯,使基地具有完整的公共空間。
我們對於空間的認識,資訊 / 傳遞 / 接收,
3. 將台北車站打開使公共空間開放。
成為物聯網重要的運作方式。我們也發現 TOD 發展底下的台北市產生的問題,包括 地面空間與地下空間缺乏整合、交通網絡密 度擁擠、土地無法彈性使用 ... 等,為了解 決現今台北市公共空間問題,於是我們開始 探討交通因子(物流)與都市生活的關係, 並且提出建築因物流形式的影響(空間形式 / 商業模式 / 建築內部路徑 / 移動模式 / 科技 模式)。 我們透過台北市 MAPPING 分析,發現台 北車站的問題 : 公共空間與商業 / 交通混合 使用、台北車站地上與地下空間資訊不對 等,於是我們提出一些空間以及配置策略來 改變基地: 1. 利用物流系統服務原有地下街供貨以及儲 藏,釋放店面以及走道空間,重新整合地下 層公共空間與活動。
150
151
WORKS
記憶邊緣 中華大學|黃穎姍、蔡佩均 指導老師|黃筠舒
歷史造就生活,生活產生故事,一座城市是
目的
由無數的故事堆砌而來。
在尋找新竹市新舊城區,從日治時期都市發
在尋找新竹市新舊城區從日治時期都市發展
展邊緣過渡至城市中心下,所遺留的日式宿
邊緣過渡至城市中心下,所遺留的日式宿舍
舍再利用、都市公共空間再生與周邊日常
再利用、都市公共空間再生與周邊日常居民
居民的回應。透過不斷的田野調查與在地
的回應。透過不斷的田野調查與在地居民、
居民、周遭居民的訪談,以及考證各種資料
周遭居民的訪談,以及考證各種資料中,從
中,從看似平淡無奇的一塊土地說出屬於他
看似平淡無奇的一塊土地,說出屬於他們的
們的故事。
故事。 設計想法 前言
由於都市更新的關係,這塊土地同時出現拆
新竹市眷村的分布主要以東大路 . 光復路 . 延
除與閒置的狀況。過去擁有許多歷史痕跡的
平路作為主軸分布落地生根。在眾多的眷村
建築消失的情況下,我們希望試圖找尋他的
之中,我們挑選了擁有最多眷村分布的東大
定位與活化這塊基地使得這個都市更完整。
路開始尋找符合基地,而最後我們挑選了介
在縫合都市周遭去回應居民生活需求,加入
於新竹舊城區與新城區間、且有發展性的空
教育機能,活化閒置日式宿舍群,利用綠帶
軍九村 . 空軍勞山新村以及陸軍國防新村做
公園。
為我們的所選基地。而所選基地上擁有三種 不同的建築形式座落著 : 平房、日式宿舍、 眷村。
152
153
WORKS
紅土之驛 成功大學|蔡承延 指導老師|陳玉霖
面對一片紅土,不可否認,當下對土地的感
構件,而斜面以下的則是濕式的構造。讓人
受是非常強烈的。為此,我將大肚山上的紅
不斷意識到自己當下身處的空間與地景的相
土帶回工作室,我的畢業設計就是在這樣的
對關係。
狀態下開始的 ......
底層用餐的空間是大垮距的濕式構造,透過
紅土散發一種特質是令我十分著迷的,我稱
狹窄水平的開口面對斜坡下方的紅土。其空
這樣的感受為「貧瘠」。在這樣一個貧瘠的
間是板系統的語彙,但是同時要達到通透卻
地方,有一個全台灣最熱鬧的國道休息站。
幽暗的空間品質。
對此我提出了「貧瘠的建築」。
上層休息室的空間是密度很高的乾式構件, 透過狹窄垂直的開口面對建築外的紅土。其
概念 :
空間是框架系統的語彙,但是同時要達到封
「貧瘠的建築動作或許就是一道懸臂很長的
閉卻明亮的空間品質。
夯紅土牆 ......」人們看到的是一種徒勞無功 的感受,在構造上是違反經驗的,視覺上是 很直觀的異質。 一開始的概念剖面,是希望透過建築,將這 裡紅土的地景翻模,同時,讓人更加意識到 土地的斜坡以及土壤表面的上與下。 設計 : 休息站的主要服務區空間,回應基地這片紅 土的斜坡,斜面以上的建築構造都是乾式的
154
155
WORKS
DOCKED MIGRATION, RESISTANCE AS A PLACE 生活邊界之間 — 東港洗船廠 東海大學|楊瑞溱 指導老師|林友寒
「從每個地方出發,卻不通往任何地方」速
著邊界,卻也意味著連結。生活的展示是融
度本身就是終點。不斷地出發,不斷地自我
入的契機,將不同的事物牽引在一起。
離棄。消逝於速度的空虛之中。 交界上,漁業以一種掠奪的方式,消耗自然 資源,佔領臨海區域,剝奪接觸水岸的權 利。人民的生活漸漸脫離了岸邊,遺留下的 是生活被矛定在船上的外籍漁工。 外籍漁工,速度之下的移動者,卻是被迫移 動者。以船為居所,生活與工作被收攏在一 條 22 的甲板上。不論是在海上或是在岸邊, 船即是他們的節點。 重塑一種抵抗的方式,尋找面對產業與環境 的平衡,以河為中心發展,翻轉主軸並以教 育串連起生活、產業之間的橋樑。用跨越, 重新定義『生活在陸地上 / 生活在海上』。 碼頭,為了停留也為了離去,洗船是支撐著 下一段航程的連結點。教育是支撐移工們可 以自由選擇離去或留下的方式。 橋,告示
156
157
WORKS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ALISHAN FOREST RAILWAY 被擦除的路徑 — 複寫阿里山森林鐵路 東海大學|李天妤 指導老師|方俊凱
自然力下能存在一勞永逸嗎?阿里山山體地
舊崩塌地前哨站。一公里長隧道開通後,平
質脆弱,日治時期由於林業還在運作,因此
遮那站消失在鐵道線上。回應今日伐疏作
使用易於取得的木材,去修補豪雨後,地基
業,上山列車與貨車會車可能,重現當初林
流失的受損鐵道。
業時期的停頓點。
光復後,做為產業鐵道的阿里山森林鐵路,
二萬坪 / 未來可能再次面臨崩塌,觀景月台
民國 62 年禁伐轉型觀光。
與人造林伐疏集材站。
2009 年的莫拉克風災,重創鐵道線,不同 於日治時期使用木構反覆修補,巨型結構體 開始插足鐵道線下,繞道改徑避開可能需要 頻繁修復的路段。 行駛於新路徑的小火車似乎開始脫離它自身 的歷史。 於是試圖,重構關於昔日的碎片:曾經因為 蒸汽火車而必須停靠加水的站點、在「延長 速成」興建方針下,而必經的崩塌地、反覆 修築的木橋 ...... 在鐵道原線上。 阿里山森林鐵道原始路徑上三點: 樟腦寮 / 打開感官,使感知地基流失後的地 景現況。 平遮那 / 昔日為蒸汽火車加水與待避站點,
158
159
WORKS
T.S X 25 HOUSE 集合住宅內的思考、共享與交流 金門大學|朱啓文 指導老師|李凱傑
「Cogito ergo sum」- 我思故我在 - 笛卡兒
關於 S 代表的是 Shared,所代表的是共享
在我們相信的東西裡,有沒有一些是絕對肯
的概念。利用集合住宅群居的優勢,妥當的
定為真的 ? 笛卡兒的答案是:思考。除了靈
安排交誼空間,增進鄰居彼此的互動,並加
感得依靠思考取得,對於人生也有許多時刻
強社區與社區之間的關聯,進而達成互助的
得依靠思考自省與禪修。而我所思考的是,
效果,使的不論是在生活、工作、經驗、靈
有沒有辦法設計出一個,可以讓人好好思考
感上都能有所交流。人不可能一輩子想孤
的空間 ?
獨,也不可能一輩子想社交,心情會切換, 而建築設計能做的,是幫助使用者在這兩件
關於 T 代表的是 Thinking。日本景觀師枡 野俊明和尚,在《看不見的設計》中述說到 的一段話:「一日一日的生活中,難免雜念 煩擾,慾望執著叢生。保持平心靜氣,訓練 自己設法控制,剔除這些無謂思慮,就是禪 最具代表性的修行“坐禪”。坐禪是釋放心 靈、保持純真無欲的最佳良方。」在生活中 得要有一個空間能夠自省及好好面對自己情 緒,也要有個空間能夠獨立思索靈感想法。 在這次設計裡 T 的部分是想探討現今都市 或住宅,能否有一個能讓人“坐禪”重新開 機面對自己省思以及找尋靈感的空間。
160
事情中做切換,並將其結合進集合住宅中。
161
WORKS
A PROPOSAL FOR REDEVELOPING POST
— COLD WAR LANDSCAPE IN KINMEN 閒置軍事場域開發之模矩化裝配系統 — 駐紮式地景聚落 金門大學|陳昀揚 指導老師|黃信穎
「鐵打的營房,流水的兵」 時代帶走因戰爭紛沓而至的士兵;留下了
做單元模矩的更動,彈性可變地適應不同單 點的再利用狀態。
尺度特異的軍事場域。
選定民防戰備坑道之通用模矩作為設計原型
透過新模矩,表演者及參與群眾短期駐紮於
(Prototype),並且嘗試一方便搭建、構
一地,隨著人群使用及活動的發生逐漸於原
造單純之結構系統,表演者及參與群眾短期
生場域構築新地景,將原為武器而生的空間
駐紮於一地,隨著人群使用及活動的發生逐
模矩,轉譯為嶄新機能中活動使用者的環境
漸於原生場域構築新地景,將原為武器而生
行為,使用行為質變的積累,即「駐紮式藝
的空間模矩,轉譯為嶄新機能中活動使用者
術地景聚落」。
的環境行為,使用行為質變的積累,即「駐 紮式藝術地景聚落」。
2018 年 3 月金門雙乳山部分支坑道在進行 開挖工程時遭怪手截斷,同年 8 月三獅山砲 堡及山前復國庫等三處碉堡及庫房遭軍方拆 除…,在全國文化資產會議、營區活化再利 用學術論壇相繼召開的當下,去軍事化及淺 碟觀光化卻同時在進行著。 因此我欲提出一具有可變性、模矩化之裝配 空間系統,有效使用不具文資指定之軍事遺 產閒置空間,填補其在活化再利用前提下, 缺失之空間機能及物理環境條件,避免空間 與使用者之間互相遷就,並可因應不同個案
162
163
WORKS
山城之景 — 菁桐車站周遭改造與地方活化 金門大學|李婧蕾 指導老師|李凱傑
因產煤而繁榮,也因煤礦的退場而沒落…, 透過閒置空間再利用和周遭規劃進而活絡當 地,重現昔日榮景。 「菁桐」是平溪支線鐵路的終點站,也是平 溪煤礦盛產時期最大的礦場,有著「煤鄉」 的稱號。菁桐記錄日本殖民時期之空間符 號、地方人文色彩及特殊礦業景觀,寧靜 山城間仍可閱讀到失落的產業聚落文本。 1980 年代停止開採煤礦後,菁桐雖然昔日 繁榮不再,卻保留了豐富的文化資產,乘載 著台灣煤礦產業歷史與記憶,這樣一個具有 特殊場所氛圍的地方,它紀錄了居民之集體 記憶與生活歷程…。 菁桐該以什麼型態與模式存在?當地居民與 觀光客間應該如何共存、取得平衡?透過閒 置空間的再利用與周邊遺址整理,串聯起菁 桐村礦業景觀路徑之經驗與歷史,重塑菁桐 昔日的榮景。
164
165
WORKS
CITY WATERFALL
— IMPROVE HUMAN OUTDOOR FEELINGS WATER FACADE DESIGN IN THE CASE OF URBAN HEAT ISLAND 城市瀑布 — 在都市熱島下改善行人室外感受度的建築水瀑外殼設計 淡江大學|劉兆鴻 指導老師|王文安
兩年前,我走在台灣夏天的街道上,我覺得
* 改善前:
好熱啊!心想為甚麼沒有人在這個炎熱的城
平均溫度為 36.3 度、平均濕度 54% 和平均
市做些什麼,如果說在室內控制溫度的是空
風速為 1.86 m/s
調的話,那在室外的話會是什麼 ?
* 改善後: 平均溫度為 29.9 度、平均濕度 85% 和平均
都市的氣候一年比一年還要炎熱,都市空氣
風速為 2.35 m/s
污染的程度逐年嚴重,在人口稠密的都市中
區域平均降溫為 6.311 度
這是一個必須被重視的問題,希望可以藉由 這個設計改善都市室外的熱環境與空氣品 質。這個水瀑外殼會做在都市的人行道,試 圖去改變都市街道的溫度、濕度、空氣、噪 音、等問題 ... 這個水瀑外殼的設計有三種不同的水 ( 水 流、水氣、水池 ) 布置在外殼的不同高度, 以垂直藍帶的作法,在空間不足的都市做到 最不破壞基地、可回收的水和自主能源。在 室內的環境可以藉由空調去做精準的控溫, 但在室外很難做到的,不過藉由都市的綠 帶、藍帶與水瀑外殼來將汙染的都市逐漸帶 回自然是可能的。
166
167
WORKS
OLD- FOR- NEW MARKET
— REDEFINITION OF TRADITIONAL MARKET/ 市與場 — 來自生活的知識與城市公共場域 逢甲大學|梁妍 指導老師|吳承軒
傳統市場可以說是為城市建立起多樣性的發
當知識不斷累積的城市在聚集尺度的斷裂下
源地,從最初僅是前往交易糧食 ... 等生活
形成都市脈絡閱讀的困難,而都市透過由私
物資的地方,展現人群原始需求的單純場
轉公的博物館或是重新整頓的古蹟,以後設
所,但正因為人在這個場所有了交集,於是
的方式主導閱讀的路徑。而傳統市場卻是個
透過物質的交換下,無形的知識也伴隨著在
在進行物質交易活動之下,為閱讀者保留了
這個場域發生的行為而聚集、流動、交換,
多樣的閱讀路徑,使生活中充滿接近知識自
最後發散至市場之外的城市,以創造更多元
由性的教育場所。
的公共性。 將都市觀察透過大量的拼貼創作以及文本的 研究與撰寫,展現出對都市觀察的複雜思考 並傳達出城市是充滿著複雜的多樣性,而傳 統市場是一處能夠反映在秩序之下卻充滿的 多元而無秩序活動的城市縮影。而台灣都市 在進行都市更新及大量商業活動湧入後,出 現了更為多元的聚集尺度,然而面對隨之而 來的新形態消費模式逐漸掌握了定義與發展 一座都市的力量,城市在走向單一化都市意 象與都市活動地景的單調化之中,而出現的 都市聚集尺度斷裂的都市問題。
168
169
WORKS
RUBY NO.18 紅玉十八號
朝陽科技大學|許奕謙 指導老師|劉秉承
在台灣,傳統產業為何沒落,許多傳產工廠 紛紛亮起熄號燈,茶葉曾經為台灣重要的出 口商,如今茶園縮小所減導致產量下跌,讓 許多工廠被迫轉型來維持生計,成為目前社 會的新興行業。 老舊及雜亂的老工廠,隱沒在一座半山腰 上,周圍除了茶園幾乎沒有什麼房子;將近 百年的老工廠,隨著時間及地形慢慢增建, 紅磚及水泥的交錯,讓我們看到了時間的推 進及地形的變化。老舊的鐵皮屋頂透過縫隙 打入的光線,成為室內少數僅有的奢侈。鄰 棟之間的縫隙,透過屋頂雨水的滑落,帶入 當地潮濕多水的氣候。這些都是此地獨有的 特色,應是值得被保留且傳承的。
170
171
WORKS
海角揚沙 — 濱海觀光飯店&沙雕藝術公園 朝陽科技大學|劉泓毅 指導老師|劉秉承
位於台中港與高美濕地之間的一處海角,周
線條作詮釋,如同一座大型沙雕藝術豎立於
邊有潮汐變化及濕地生態所產生的自然景
海角,帶給台中濱海地區新地標的誕生。
觀,也有因人為建置的港口防坡堤所產生的 淤沙地形,這些的自然環境都與「淤沙」有 著密不可分的關聯,因此我利用基地周邊豐 富的淤沙來發展沙雕藝術活動,並善用位於 台中西濱兩大觀光景點之間的優,以觀光住 宿和沙雕藝術展覽的複合空間,串聯起西濱 的觀光廊道。 造型上以潘洛斯無限三角形為概念,希望以 無限循環的概念來表示旅客能在周邊的景點 之間或是基地內循環,來期許旅客願意更長 時間的停留於台中西濱沿海地區。 建築整體造型在呈現上,配合基地內高低 起伏的地形及建築本身上的坡,將西邊沿海 別具有當地自然紋理的特殊地形能順勢向內 陸延伸,並與後方的防風樹林相融合,營造 出背山面海的特殊景觀,量體由底處順勢向 上延伸、轉向,最後朝向海邊,整體感覺如 從沙坑中竄起,別具動感效果,並以俐落的
172
173
WORKS
TAINAN WATERFRONT
— THE REBIRTH OF TAINAN HARBOR 綺畔 — 運河盲段新生 雲林科技大學|楊妍檸、李沁紋 指導老師|李浚熒
台南運河在經歷了繁榮的往來通商后,運河
以商業空間的形式聚攏人潮,打開新區的影
不堪使用,固有填平之意。填平后的盲段—
響力。思考臺南生活模式到未來的轉變,從
中國城,不負眾望,迅速繼承了往日的興
而定義商業空間內部機能。再聯結指向臺南
盛,一躍成為台南人潮攢動的商圈。但好景
各大古跡,形成多環輻射圈,共同促進城市
並不長,在海安路拓寬後,盲段沒落的歷史
生長。與此同時,保留足夠的空間給於水
再次重演。
岸,不僅製造多種人與水互動的模式,也是 給城市一個緩衝空間,在歷史與現實的轉換
有水的城市才性感,有水岸的生活才浪漫。 而臺南天生有著優勢。運河竄入城市,帶來 古老商埠的發展,孕育著臺南這個臺灣最古 老的都市。但隨著都市的發展運河被邊緣 化,城市人與運河水保持著安全距離,此時 臺南也就像乾涸的土地,停止生長。 我們在運河邊找到了啟動城市的鑰匙——盲 段。 基地舊名“盲段”,是運河與城市間的破口, 也是城市軸線與運河的交匯處。基地包含有 一棟古老的魚市以及被填平的盲段。我們依 循臺南人尊重歷史的態度保留了魚市,打開 了盲段,試圖用建築手法拉近人與運河的距 離,建構“建築橋樑”。
174
中找到平衡。
175
WORKS
GAMBLING OF TAIPEI 博弈台北
臺北科技大學|費文元 指導老師|張容豪
博弈產業在經濟產業鏈裡佔了很重要的地
置 ( 掩蓋人流地消失 )、人流物資運送路線
位,然而華人好賭也是眾所皆知,而我透過
的規畫整合,來做賭場規劃及配置。並透過
賭場在臺的存在作為我的畢業設計,呈上,
非法。
我 藉 由 Oceans Eleven 電 影 作 為 延 伸, 透 過非法賭場,來做追與逃的建築表現以及系 統,並諷刺人對於博弈的偽善。 透過世界各個國賭場分析來找尋基地位置, 而華山大草原位於台北市中心,面積 4 公 頃,不管是經濟 ( 日夜間經濟 )、交通 ( 台北 車站周圍旅客的流量 )、產業 ( 林森北路夜 間文化、華山藝文產業、南區的校區、三創 商圈 )、甚至是地底下具有歷史意義的鐵道 痕跡在在證明基地重要,以及基地下通道系 統、新生橋下運河,市民大道底下停車場等 等來作為賭場逃生路線和設置。 設計階段,從賭場分析動線、賭場意象、瘋 狂的概念想像,到最後從地底下建構非法賭 場及鐵道博物館,結合原先地面上的機電系 統進而透過基地逃脫路線的設置、出入口設
176
177
WORKS
THE FINAL TRIAL
— UNOBJECTIVE TIME IN THE LIMIT STATE 最終審判所 — 限界狀態下的不客觀時間 臺北科技大學|林蕙心 指導老師|劉宛育
「牆」一詞意指於存在主義中的「限界狀 態」,即有界限和被制約行為的空間,所產 生身不由己的主觀時間量度,造成兩種死亡 下的時間觀:活人以及活死人。 此設計透過限界狀態:以判決二審所的台北 看守所為例,處理目前台北看守所在一天活 動時間上的分配缺失,以及接近死亡時在各 種空間下的意識敘述。透過實地譜記釐清需 改善跟控制的均質時間,再以空間尺度、光 線、水,影響情緒、季節、密度等設計手法 去調整預期的不客觀時間量度,將犯人及戒 護人員,兩者各自的時間序列關係:可能是 獨立存在、交集、穿透等等。 監禁其所剝奪的並非是自由,而是時間,意 識到死亡逼近的時間倒數是種懲罰,亦可能 救贖。未來某天,台灣的死刑終將面臨廢死 的一天,會不會隨著沙洲台北島,沖刷消 失,讓最終審判所的消逝成為台灣社會的一 頁歷史 ?
178
179
WORKS
WUDE INTERNATIONAL CIRCUIT 五德國際賽車場 臺灣科技大學|江寓鐙 指導老師|張建翔
賽車運動事實上就與其他項目的運動大同小
件。澎湖的人文和歷史風格濃厚,是台灣相
異,能帶給社會大眾娛樂,適當的環境更能
當重要的資產,運用國際賽車場以及飯店,
帶給產業完善和健康的發展。台灣目前沒有
使建築物展現出強烈的台灣風格,結合兩者
最高規格的賽車場,因此想設計一座符合國
的呈現。
際規範的一級賽車場。運動產業帶來許多正 向利益,也增加觀光事業發展,因此場地內 建設飯店設施,使賽車場不僅僅只能競速, 亦能供觀光旅客作為休閒度假用地,達成多 功能場地使用。 選擇澎湖作為本次設計的基地位置,全縣四 面環海,居民主要是以漁業維生,近年來大 力推動觀光產業。而觀光產業儼然成為本設 計的重要考量之一,運動能帶動觀光人潮以 及商機,並且延長當地的觀光季節,因此澎 湖成為考量位置。 再者,賽車場需要一個地廣人稀的位置,澎 湖群島雖然土地面積並非廣大,但人口密度 並不高,有許多用地仍然屬未開發,加上獨 特的地理風景,正是賽車場所應具備的條
180
181
WORKS
DISSOLVING SENSATIONS
— THE PERCEPTIVE RECONSTRUCT OF DIMENSION 情感游離 — 以感官重構空間邊界 臺灣科技大學|許博恩 指導老師|戴嘉惠
「在龜山島上,有著那麼一間圖書館,沒有
設計了一連串地景式建築,改造民宅與學
閱覽室、沒有等候大廳,沒有任何一本書,
校,重建碼頭、遊客中心,然後設計其中的
卻可以被所有人讀懂,但只有自己能閱讀、
鋪面及新的自然空間場域,以放大空間的尺
拆封的地方。」
度感、視覺的停留時間、視線的穿透性、在 地材質的轉換、使人 ...。
在這個浮光掠影的當代,現代主義遍布我們 的生活,致使我們追求理性與最大效益,因 此建築開始著重於訊息的交流與機能主義致 使的單一想像。 當代建築與城市的人性缺失,可以被理解為 對於身體感知的忽視以及感知系統的不平衡 發展,所以我以建築來做為媒介使人重新捕 捉知覺想像的可能,回歸到自我、自然來重 新看待這個世界與生活的片刻,以個人感官 作為意象的開展,尋找建築與自然的邊界, 找回我與世界的認同。 將實驗基地設在龜山島,藉由自然的原初性 及未開發的特色來置入感官空間,縮小影響 空間的雜訊、放大自然微小的變化及感受,
182
183
WORKS
PROLOGUE OF THE LATTER HALF OF LIFE 後半序— 老年混居住宅 臺灣科技大學|李若晨 指導老師|張純德
假設五十年後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數一半,他 們所使用的機能可能從機構慢慢被解構出 來,散佈在城市當中,形成一個系統。以一 個社區為單位作為原型,體現老年照護社區 化的價值。 老年族群在未來應該和一般族群常態性的 住在一起,混居住宅除了應對老年的需求, 更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去應對老年空間需求會 不斷上升,住宅有沒有可能隨著人口比例去 改變空間 ?
184
185
WORKS
METAIMAGE 後設想像
銘傳大學|陳艾妮 指導老師|莊明哲
台灣大道(中正路)作為台中市人每天必經
間的組織,讓使用者在不同時間/活動/角
的道路,乘載了幾代人對於中區的記憶,悄
色的變化中,發現生活的可能性;並在不同
然融入了人們的日常中,這些記憶中的場景
的空間機能中,讓建築&城市/人&藝術/
都有著其聯想力;藉由城市記憶的重組打造
人&自然/人&人能夠交流。
一座開放劇院,以開放性活動作為人與人的
在這樣的戲劇化體驗中,人會開始產生想
連結,以空間感知作為啟發想像的媒介,藉
法,就算沒有語言上的交流,也會形成肉眼
由凸顯環境的細微改變讓人重新思考生活的
無法看見的聯繫,人與人、人與場所、場所
意義。隨著人、空間、環境三者的互相交織
與場所的距離因此拉近,生活從而有了新的
變換,讓日子一天天變得充盈豐富,充滿對
詮釋方式,不再只是侷限於空間,也不只是
生活想像。
關於時間,是能夠被延續並不斷改變的生命 狀態。
在資訊時代,大量的影像刺激「麻痺」了人 的感官,生活中的美醜好壞被誤認為是稀鬆 平常,人與人間的距離被混淆,時間的流逝 被遺忘;在生活失去意義的同時,人也失去 了感知和交流的能力。 因此,我企圖以「後設想像」的方式來打破 麻痺的狀態。試著將戲劇的敘事手法運用到 建築之中,利用戲劇化的空間來重塑生活; 透過記憶的連結引起共鳴,讓人對未知的事 物產生期待,並恢復對生活的感知。藉由空
186
187
WORKS
INVISIBLE BORDER 看不見的線
銘傳大學|許皓媛 指導老師|陳維寧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都似乎必須藉由使用或
自己或是上帝對話,讓教堂成為生活中的一
穿越許多各式各樣的介面來構成所謂的 " 生
部分也活化教堂日常的使用狀態。
活 ",而這樣的介面也成為構成建築空間的 主要元素。然而都市中的介面卻都是明確存
以”非信仰者”的角度,來看待教堂這樣的
在且多用來阻隔定義人的行為與機能劃界的
都市空間中不見、用不到的空間。從廖偉立
方式,而卻也因此產生許多具有標示性的介
建築師位於台中忠孝教會的教堂研究發現,
面成為都市裡無法使用、被忽略的空間狀態
那些教友也都希望能有更多人能接觸、了解
(ex: 教堂、廟宇…)。
基督教信仰,也希望能重塑教堂面貌。藉由 對於”介面 / 邊界”的觀察,發現的不斷藉
身為非信仰者,也希望能夠了解、認識教堂
由介面 ( 邊界 ) 來定義出生活的架構;透過
並可以使用到教堂的空間,使一般非信仰者
觀察,希望能將這道介面”打開”,也開
不再因為用不到而無視教堂空間。
始思考如何讓邊界被打開的同時卻不喪失 機能行為的方式,或者說”軟化”邊界,
我試著將原有的教堂機能往上抬高,抬高的
而 非 讓 邊 界 消 失, 因 此 取 名 為 ”Invisible
機能透過倒弧的外牆巧妙的包覆在弧牆上
Border( 看不見的線 )”。
方,增加其內部機能的靜謐性。透過牆面開 口型態的不同,使教堂內部空間呈現均質狀 態;人們會被那看不見的界限所限制了行走 的動線,形成在場域中“繞”的行為;在繞 的過程中,不管是信仰者或是非信仰者都能 在這均質的空間中尋找屬於自己的空間,與
188
189
WORKS
SUPERIMPOSE 轉運城 — 交通、物流、都市縫合 銘傳大學|戴奕成 指導老師|方俊傑
廣義的物流包含了人的移動與貨物的運輸,
合以無人機為載具的物流基地,往市區送
在以交通為導向的都市中,物流發展的速度
貨,在新機場解放都市空間的同時,也建構
與需求加劇,現行交通網絡已難以回應此一
出都市的新形態空中物流系統。
趨勢。 現行物流系統在都市中的問題是 : 倉儲轉運 站為點狀分散式,分布於現有都市中適合的 腹地,這樣的不均勻分布造成各站負責送貨 區域附近產生重疊。 若以台北市為中心,建立“環狀物流站”或 “中心發散式的物流站“的系統,使送貨區 域平均化,貨車到此將貨物卸下後就不再進 入市區,並以無人飛行器進行後端運送,空 運大比例取代陸運,對都市物流是相對有效 率的。 台北松山機場的存或廢,一直是都市發展討 論的議題,當中包含了飛機起降的安全問 題、都市建築限高的解禁、都市綠地開放空 間的需求等等,設計企圖提出第三種對於未 來的想像。 設計構想是建造一個漂浮天空的機場,並結
190
191
WORKS
FOOD BETWEEN THE CITY AND CITIZENS
— TAINAN OLD FISH MARKET REGENERATION 舊食肆 — 臺南舊魚市場再生 聯合大學|劉志韋 指導老師|江榮裕
台南,是台灣最早發展的都市,素有文化古
淪為廢墟或消失,共同成為城市記憶的一部
都之稱。傳統民以食為天的精神使得飲食正
份,讓人們能於此一一品味。
是⼀個地區特⾊所呈現的圖像之⼀,是深入 認識⼀地區域特性的最佳媒體,特別是⼀個 地區的「⼩吃」。漁市場將海鮮食材批給小 吃攤,小吃攤將食材轉化成食物給市民,市 民將食物的美味,轉換成對這座城市的印 象,多數人的共同記憶集合成這座城市的記 憶之一。 本案企圖由地⽅⼩吃所呈現的臺南區域特⾊ 讓⼈們與台南文化的連結更深刻,故本案將 尋找與地⽅⼩吃相關之基地進⾏操作,過程 中發現了在台南運河旁的台南舊⿂市場,於 中國城南側的街廓⾯對環河街⼀帶,為光復 後之漁市拍賣會場及漁會倉庫,後來因漁市 搬遷,淪為停⾞場,其公共空間對市民的開 放性被隱藏。 期望藉由食物,串聯起人們跨時代的回想和 樂趣,延續舊魚市場在這塊基地上的角色, 看著運河船溜的開挖與回填,漁市的轉移及
192
193
WORKS
ROOF STACK
— THE MANIFESTO OF A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疊檐舍 — 不美麗鄉村建設宣言 中央美術學院|張欣瑞 指導老師|呂品晶、Rem Koolhaas、史洋、李琳
通過大量從宏觀角度對普通鄉村的圖片研
History 等不同的方向和主題研究逐漸剖析
究,我們發現這些鄉村的屋頂風貌和村莊的
和認識中國的普通鄉村。在研究中我們發現
發展緊密相連。不同於宏村,周莊等被時光
不同時代的建築雜糅在鄉村裡使得中國大量
“冰凍”的“美麗”鄉村;也不同於被“消
的村莊呈現出一種令人眼花繚亂的失序的景
費”的古北水鎮;更不同於許多被當代建築
觀狀態。但也正是這種被社會所詬病的“混
師所“製造”出來的“美麗”鄉村,更多我
亂”鄉村景觀在向人們展現中國鄉村的真實
們所接觸的在中國廣袤大地上存在的大量自
現狀。因此,相比於各地政府熱衷建設的
發生長的普通鄉村形成的是一種“補丁式”
“美麗”鄉村,普通鄉村的這種現實狀態更
的屋頂風貌,灰色瓦片屋頂、紅色的屋頂、
具有諷刺性和真實性。這種被人們希望忽略
紫色的屋頂、藍色的屋頂、綠色的屋頂、各
或是掩蓋的真實性和“醜陋”亦或是“廉
種顏色的彩鋼板以及各種太陽能甚至是雜草
價”,他們的合理性和存在意義才是真正應
等等都交錯拼接在一起。因此我希望能夠用
該被人們所重新思考和正視的。
這些真實的、被人們所詬病的、為建築師所 捨棄的、廉價的建築材料以屋頂為象徵重新 建構一個“不美麗鄉村”建築宣言。 和 OMA 合作的研究課題“廣普鄉村”讓我 從一個更宏觀的多角度來瞭解中國大量普通 鄉村的現狀。通過 Rural Tourism, Taobao Village, Rural Sustainability, Propaganda, Rural Building Code, Rural Program,
194
195
WORKS
三維城市 — 高密度社區的未來形態 天津大學|先楠 指導老師|王維仁、張昕楠
隨著世界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城市化進程也 在不斷加速。伴隨著人口數量的不斷上升, 都市中的建築密度與人口密度也在不斷上 升,摩天大樓們紛紛拔地而起。香港是一個 人口密度極高的城市,極高的房價造就了極 高的建築密度。與此同時也帶來一系列城市 化問題。 中國傳統社會中居住和自然的關係,居住和 鄰里的關係在都市中早已不復存在。隨著高 密度的都市發展,垂直的塔樓形式似乎成為 高密度社區發展的唯一形式。但這種高密度 的垂直塔樓也容易滋生許多社會問題。所以 在緊缺的土地資源中,能否在滿足原有居民 數量的情況下,尋找一種新的建築形式,適 應未來的高密度社區發展。創造盡可能多的 公共空間與自然院落,形成“都市合院”。 將傳統的鄰里關係,或者說園林或者院子的 空間關係,透過一種形態學的轉化,帶到我 們高層高密度的社區裡,呈現一種新的建築 可能性。為社區中的居民提供更加理想的人 居環境。
196
197
WORKS
X I A M U TA N G C H I L D R E N T E A C H I N G RESTAURANT —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夏木塘兒童主題餐廳 — 建築空間設計與實地建造 天津大學、The Oslo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程婧、李子昂、梁宇軒、劉媛、馬培銓、安然、關典、穆柯、史文舒、王潤豐、 王旨选、杨志祥、颜洁铭、左华华、Simon Ondrej、Boramy Sina、Milica Dukic、KEZALA JERE、Nicholas Rimamnde Yerima、 Nesru Mohammed Sewalieh、Thomas Albert Stanislas Barouh、Albert Parera Sánchez、Clemens Pörtner、Julien Pierre Claude Palisse、Angel Andres Fernandez、Mar Bartolomé Narbón、Maria Tarruellai Serra、Silje Charlotte Damhaug、Anne Sofie Solberg、Alexander Karim Tamer Minge Salim、Olav Bog Vikane、Pia Straumsnes Tangen、Aino Sofia Hakulinen、 Drenusha Blakcori、Mathilde Grindland、Iga Masełkowska、Saimi Inkeri Järvinen 指導老師|杨崴、王志刚、胡一可、孙德龙、刘向峰、Christian Hermansen、Jan Kazimierz Godzimirski、Solveig Sandness
本設計基於奧斯陸建築與設計學院、天津大
走向社會,與合作團隊、甲方、工人師傅、
學建築學院聯合工作坊,自 2018 年 12 月起,
材料廠家通力合作,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創新
並於 2019 年 5 月 8 日開始為期六周的實地
性建築教育實踐。
建造,最終建成一座 100 平方米左右的兒童 教學廚房、餐廳及周邊景觀。 建築選址位於江西省萬安縣夏木塘村。這裡 環境優美,保留著許多原始村落的印記,然 而隨著城市化進程,越來越多的人逃向大都 市,村莊活力日漸喪失。本次建造旨在通過 設計提升環境品質,創造有趣空間,激發鄉 村活力。 建築將為兒童提供一個採摘和烹飪的教育空 間,讓兒童體驗自然之趣,並作為村莊兒童 產業的有機部分。設計採用四道南北方向的 片牆逐級跌落以適應場地坡度及走向,不同 長度的牆體在南北向錯動出富有節奏變化的 介面以適應場地中保留樹木,並在東西立面 上盡可能做到減少劃分,保持方案造型的整 體感。 在這樣一個跨專業、跨領域的平臺中,學生
198
199
WORKS
空中街市 北京建築大學|張應鵬、石輝、李崢崢 指導老師|蘇毅、馬英
一條長長的房子,架空的底層聯繫生態公園
空中的施工:
保持綠意通透,上層彼此打通相互聯繫並置
並設想提供一種“AI BOX”施工裝置進行
入不同的功能以後形成一條空中的街市,街
街市的建造施工,它是設想中的屬於未來的
市懸浮於連續生態層之上。並設想提供一種
建築工業模式,以 5G 為載體進行資訊傳輸,
“AI BOX”施工裝置進行街市的建造施工,
該裝置在封閉空間中自動進行拆除和新建等
以 5G 為載體進行資訊傳輸,該裝置在封閉
施工動作,將傳統施工過程產生大量建築垃
空間中自動進行拆除和新建等施工動作,相
圾的污染型施工轉化為自動處理回收利用建
比傳統施工更具環保性、安全性,施工不再
築原材料的環保型施工,將傳統施工人員常
是建築的前傳,而成為建築的一部分。
意外受傷的危險型施工轉化為施工人員不必 進入施工現場的安全型施工。同時,在“AI
空中的建築:
BOX”進行局部施工過程中並不影響整體建
基地位於河南省新鄉市長垣縣滿村鎮,現狀
築的使用,施工與使用將同時存在、同時進
為一排長長的房子,這排房子將東側居民與 西側公園完全分隔開,邊界定出兩個幾乎無 法關聯的空間:一條小鎮的商業街和一個生 態公園。 本次設計將這排房子改造為底層架空的街 市,一條長長的房子,架空的底層聯繫生態 公園保持綠意通透,上層彼此打通相互聯繫 並置入不同的功能以後形成一條空中的街 市,街市懸浮於連續生態層之上。
200
201
WORKS
方圓里 — 以藝術文化消費作為符號導向的空間策略的城市商業綜合體設計 四川大學|覃聖傑 指導老師|魏柯
通過對成都動物園東側用地周邊地理環境以
符號語言。通過該符號語言,形成一種較強
及歷史文化環境進行實地調研分析,基於
烈的圖形元素,在該形式邏輯的引導下,自
“符號消費”理論,結合場地現狀特徵和歷
然而然地生成多種多樣的灰空間,從而形成
史文化背景,以置入藝術類文化消費功能為
有趣而豐富的空間體驗。
導向,打造新的文化消費休閒商業綜合體, 提供一套具有參考價值的設計方案。 本設計基於“符號消費”理論,結合場地現 狀特徵和歷史文化背景, 同時從文化綜合 體以及整個社會正在經歷的這一特殊時代背 景—“藝術文化消費”著手,以此作為主要 的設計導向。目標為打造一個集自然科普、 藝術展覽為主題的商業綜合體,希望能夠達 到消費升級的目的,同時能形成一個新的區 域性地標建築。在手法上,本專案結合“成 都市動物園”與“昭覺寺”的標識作用,主 觀提出“自然”與“人工”對話這一意向。 在手法上,將自然的不規則的特性,理性抽 象表述為圓形與弧形;同理將人工構築物抽 象表述為矩形。因此,利用弧形與矩形之間 發生的幾種幾何關係,總結形成一套特別的
202
203
WORKS
樂聲之中的棲身之所 四川大學|祖曉屹 指導老師|方志戎
作為西南交通大學中新建的用於觀演與音樂 教學的演藝中心,希望它能夠成為樂聲縈繞 之中的容身之所。一方面能夠保證良好的觀 演效果和教學體驗,另一方面也希望它在這 兩個功能之余創造一片供人們去遊憩、感受 或是活動的簷下空間。 二層被設計成一片 面積巨大的樓板,保證二層空間的開放與流 動;一層空間成為了二層樓板的簷下空間, 融入天井、庭院、小徑、齋院四個元素,組 織成樂聲之中的棲身之所。無論是四周路過 的人、附近宿舍區居住的人、完成體育鍛煉 的人或是漫無目的的人,皆可來此探尋自己 所期待或未曾期待的生活。 木質與混凝土成為了建築主要建材 ; 天窗與 側窗對光線的調節創造了舒適而深邃的光環 境,保證每一個走入前廳的人們能夠溫柔地 從室外活動空間過渡到室內觀演空間。野性 主義式暴露結構的外層被打磨精細的混凝土 範本與木板所覆蓋,沐浴在陽光之中,感受 校園學習生活之外的美好。
204
205
WORKS
生命的演化 一 太湖縣天華鎮養老院綜合設施規劃設計 合肥工業大學|石純煜 指導老師|蘇劍鳴
伴隨中國城市化發展,鄉村各要素的流失導 致公共服務設施迅速瓦解。以中小學為首, 由於空心化導致其被改造成為養老院等福利 機構,但此類公共建築功能單一無法滿足各 類人群的需求。 本次設計選址於安徽省安慶市太湖縣天華鎮 養老院,原為李杜中學,旨在通過重新規 劃,滿足留守兒童、老人的需求,同時利用 原場地鄉愁的場所精神為思鄉遊子提供返鄉 一展宏圖的機會,利用先富帶動後富促進鄉 村發展。 本次設計通過分析兒童,青年,老人日常行 為軌跡,使三者狀態達成陌生到熟知的正向 發展。方案採用“點 + 環”的空間組織手法, 以庭院為核心將針對區域內三類人群的不同 功能體塊組合嵌套,形成三者之間良性互 動,滿足各人群需求,同時促進鄉村發展。
206
207
WORKS
觀演重構 — 基於網格控制下的工廠改造 合肥工業大學|許娟、劉映瞳 指導老師|王旭
本設計選址於安徽合肥的馬鋼(合肥)鋼鐵
變成一系列情節。
公司舊址,該廠在計劃經濟年代有著輝煌的
3. 看與被看:將戲劇中看與被看的關係帶
歷史,但因污染問題於 2015 年底關閉。隨
到建築和場地中,利用高差、框景、內外、
著合肥市的發展,基地所處地塊也面臨著城
虛實等空間關係,創造出豐富的“觀”與
市更新。
“演”、“看”與“被看”,增強人與人之
通過對舊工業建築功能的再開發,對基地提
間的交流。
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模式。 如果說舊工業時代體現的是穩定、秩序與邏 輯,那麼新時代體現的則是短暫、碎片與流 動,因此將基地定義為以觀演為主題的工業 園,對觀演建築進行重新定義,探索舊工業 建築的適應性和可能性。為了將原本荒蕪的 基地轉變為一個有活力的新中心,引入了以 下三個設計理念: 1. 網格化:讓原本無序的場地在一種新秩 序的規定下獲得新生,由此形成一種新舊之 間,虛實之間的穩定變化。 2. 情景敘事:借鑒電影和戲劇中的敘事手 法,通過一系列動線將建築、開放空間、裝 置與節點串聯起來,利用人的主動性將空間
208
209
WORKS
PLANNING AND DESIGN OF PISHIHANG CANAL WATER CONSERVANCY CUTURAL EXHIBITION CENTER IN LU'AN 故河新語 — 六安市水利文化展覽館建築及園區規劃設計 合肥工業大學|龔瑋、張靜、王宇 指導老師|葉鵬
由於城鄉不平衡發展以及階級的固化,鄉村
展示水利文化的主題,體現工業建築的風格
公共服務設施老舊服務體系瓦解,激化城鄉
特點。
矛盾與敏感問題。六安市水利文化展覽館建
廣場空間是整個方案設計的核心,劃分城市
築及園區規劃設計方案針對船閘兩岸城鄉生
居民與鄉村居民平等使用的城鄉廣場,作為
活面貌差異巨大、空間閉塞、缺少人員流通
各類活動的容器,激發各類活動的發生。通
與溝通交流的現狀,在規劃上,注重以展覽
過對城鄉廣場的塑造,以期重建城鄉聯繫與
館建築為載體來溝通兩岸,促進人員流動,
公平精神,重現兩岸共同繁榮的景象。空間
展示城鄉生活面貌,為鄉村發展帶來新的機
營造方面,廣場與主體建築聯繫緊密,各個
遇與助力;在空間上,使城市居民與農民平
廣場都注重強調水文特色與親水特點。通過
等地使用公共服務空間,創造開放的場域,
臺地、坡地與外廊空間,拉近廣場與河道的
容納豐富變化的社會生活,以景觀模式引導
聯繫。
城鄉各種能量的流動。
通過設計縫合兩岸、連接河道,打破地緣隔 離,活化被遺忘的公共空間;交融城鄉,設
六安市水利文化展覽館設計方案,依託內陸
置交織城鄉能量、體現場所精神的公共空
航運沒落、船閘廢棄,形成城鄉地緣隔離的
間,重塑場地的時空、地域特性。
現狀,在規劃上,通過設置多個入口、不確 定的遊覽路線,形成偶遇以及生活化場景的 展示,來促進選擇性活動與社交性活動發 生;通過橋樑連接兩岸,通過穿插城鄉廣場 來聯繫舊建築與場地。在建築空間上,體現 展示鄉村生活面貌、展示城市生活面貌以及
210
211
WORKS
超級校園 — 以社團組織為線索的超高容積率教育綜合體設計 同濟大學|羅西若、金青琳、馬曉然、薛鈺瑾、蔣征玲、胡立群、佟帥、劉子瑜、張梓爍、華心甯、楊學舟、蔣妤婷、黃景溢 指導老師|董屹、王楨棟
所謂超級,即越級擢升、超越一般。對外,
部分,代表了一種學生自發的活力和創造
設計者將底部空間還給城市,通過與城市分
力,因而設計者將社團相關空間作為切入點
時共用來緩解高密度背景下空間資源緊缺問
進行設計。其次是超級模式。城市和社團生
題;對內,設計者通過一套全新的輸入輸出
活的介入使過去圍繞基礎教學展開的單核模
系統模式來滿足校園管理、學生自治、對外
式不再適用,因而設計者探索了一套全新的
互動等多重需求。最終方案充滿瘋狂構想又
輸入輸出系統模式從而滿足校園管理、學生
不失可能性,兼具浪漫與現實的雙重屬性。
自治、對外互動等多重需求。最後是超級合 作。十三個人協調統一又在各自的設計中保
首先,為何超級?
有個性,使整個方案呈現出高度整體性,並
首先是超級基地。基地位於浦東新區金鼎天
展現出團隊成員對校園乃至城市生活的美好
地,場地周邊存在多條不同標高全地塊環
願景。
線,要求設計對周邊做出回應。其次是超級 容量。目標容積率為 3.0,而一般中學容積 率約 0.6-0.8,超越常規校園五倍的高容積 率必然導致複雜性和綜合性。最後是超級功 能。校園設計引入對外培訓功能和社團相關 空間,意味著校園的功能將更加複合,需要 一種全新的運營模式。 繼而,如何超級? 首先是超級社團。社團是校園中最具彈性的
212
213
WORKS
CENTURYDALE
— URBAN DESIGN FOR CENTURY AVENUE 世紀谷:新城改造 — 世紀大道實驗
同濟大學|曹子健、劉旭田、孟熙、沈婷、楊濱瑞、溫雨馨 指導老師|蔡永潔、許凱
新城改造圍繞世紀大道及沿線城市設計展
計方案延續城市設計的初衷和願景,遵守城
開,旨在打造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偉大街道。
市設計導則:超高容積率,複合功能;面向
設計策略為縫合路網和世紀穀塑造,前者面
世紀大道維持板式高層姿態,與世紀大道對
向車行和歷史,後者面向人行和未來。具體
話,為形成世紀大道的“谷”空間服務;圍
策略為:恢復原有路網;修補街區建築;複
合式高層與原有肌理及恢復的地面車行路網
合功能;重建空間結構。
呼應;體量交界處,形成核心交通空間和公
以城市設計導則為基礎,進行典型路段的建
共空間;建築底層開放,由底層洞口將世紀
築深化設計,兩種線索匯出體量相交,底層
谷的人流引入檐下空間,進一步進入光與樹
面向大道打開,與世紀谷及城市環境對話。
的中庭空間,再通過中庭,將使用者組織到 建築的各功能分區中,同時形成各功能空間
偉大的城區需要偉大的場所。世紀大道應該 成為上海城市藍圖的主軸和最具代表性的偉 大街道,這是它的野心,也是它的潛能。通 過對世紀大道的基地分析、未來生活的暢想 以及對世界範圍內 8 條偉大街道進行的類 型學研究,確定了基本的理念—縫合路網 & 世紀谷塑造。前者面向車行和歷史,後 者面向人行和未來。在大原則下制定了具體 策略:恢復原有路網,立體分層;修補街區 建築,板式高層限定;複合功能;重建空間 結構,放大中間節點。 典型地塊的建築設
214
的對話。
215
WORKS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OF TIBET ART MUSEUM 藝術扎倉 — 西藏美術館建築設計研究 同濟大學|張晚欣 指導老師|李立
西藏美術館建築設計研究專案是在原拉薩水
藏的地域性問題,從而形成一個在地性的美
泥廠廠址進行西藏美術館的改擴建。 本設
術館設計。
計以西藏傳統建築中的“扎倉”為概念,引 入“扎倉”中合院的空間形態,在最大程度 保留老廠房的基礎上形成一個以院落為組織 方式的新藝術園區。園區中分為四個功能 區,功能區之間植入了步行系統、街巷系統 和公共空間節點。其中,街巷系統和底層連 續的步行系統串聯起了不同的功能區,節點 空間結合老工業構築物形成彙聚人流的開放 空間,這些尺度不一的公共空間使園區成為 一個真正有城市活力的藝術聚落。 本設計在建築改造與新建策略中也採用了多 種手法。其中美術館主展區,結合原主廠 房、筒倉和攪拌池和新建建築,為觀眾創造 了新老空間交錯和內外空間互動的觀展體 驗,其餘功能區對老建築採用了靈活多變的 改造模式,創造了滿足多樣藝術活動的場 所。此外,設計中還提取了西藏傳統建築中 的空間形式,用空間的感受和氛圍回應了西
216
217
WORKS
建築遺產保護與研究方向五校聯合畢業設計 —東嶽廟大殿大木作研究及群落內部分單體復原設計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付宇龍 指導老師|林源、喻夢哲、岳岩敏
西安東嶽廟大殿始建于宋代,歷經金、元、 明、清多朝代的毀壞、變動、修繕,使得其 具備了各個朝代以及陝西地域的較為獨特的 建造特點,這也使其具有較大的研究價值。 在五校的對於東嶽廟建築群落的實地踏勘和 法式測繪後,我選擇了對東嶽廟大殿的大木 作做法加以研究,並通過研究得出的初步結 果,總結出一套古建復原設計的初步方法 論,並以此方法論來作為接下來東嶽廟建築 群落內其他建築單體(儀門、戲臺、寢殿) 的復原設計的理論基礎。 東嶽廟大殿的做法和傳統的歇山形式不同, 屬於傳統的歇山結構外加披簷的結構,而這 樣的結構的簷部和屋身木結構的拉結問題也 是值得關注的重點,尤其體現在轉角結構的 做法上。這種較為特殊的屋頂形式在陝西地 區存在著部分案例,我選取了武鄉會仙觀、 韓城北營廟、西莊法王殿三個案例加以分 析,希望分析的結果能夠加深我對於大殿大 木結構的獨特性的理解。
218
219
WORKS
THE PROGRAM AND CONSTRUCTION IN JIANGNAN AREA 江南營造
東南大學|張皓博 指導老師|葛明、唐斌
該畢業設計選擇浙江省淳安縣王阜鄉聞進
統材料與建構方式的研究,突出建造的地域
行。淳安具有獨特的自然山水格局,並有著
性及在地性。
豐厚的歷史文人積澱,長期以來形成了與自
本方案功能為作物加工廠與集市。在建築與
然山川及地域性文化相適應的建築傳統。
原有平臺的毛石立面間,建立了一個天井般
同時,在新的歷史時期,又面臨著空間的拓
的“空”,以此凸顯工業遺產的地位,並延
展,產業結構的調整,人口結構的變化和現
續鄉村的共有記憶。建築採用鋼木結構,主
代生活條件的提升等不同訴求,村鎮面臨著
體結構方向平行于等高線,形成一進一進的
空間更新與改造的迫切需求。在村鎮整體與
空間,以此揭示地形高差。為解決單跨廠房
局部空間建構中尋求空間傳統延續與空間價
穩定性問題,廠房兩側使用混凝土砌塊雙層
值重現的平衡是決定著這些傳統村鎮能否在
牆以增加穩定性。
發展中找尋自我,在物質空間層面以合理的 建構方式導向有序更新的關鍵。 針對這一具有現實意義的命題,力求從空間 重構的視角,以微觀角度入手,從建築學本 體層面,做出實質性的研究與實踐操作,帶 有強烈的地域性空間組織的基本架構,也帶 有從私屬居住空間向社區公共空間轉變的特 質。同時,本次畢設教學直面當代鄉村生產 生活現狀,一方面通過空間的拓展滿足當下 使用及空間組織的要求,另一方面通過對傳
220
221
WORKS
結合歷史街區保護的綜合音樂文化中心設計 哈爾濱工業大學|張仲奇 指導老師|劉大平、王岩
本方案是大型、綜合性音樂主題文化建築設 計:選取哈爾濱市歷史街區,依據俄制老地 圖記載的規劃用地界線,將街區劃分為二百 平方沙繩的地塊單元,沿街排列體量相同、 立面各異的七種建築體量,以三種連接體連 接,順應歷史街區肌理生成邏輯,保持沿街 立面的完整性和節奏感,有效組織建築功能 的同時保護了歷史街區風貌;在沿街建築圍 合的廣場中放置主體建築大音樂廳,與周邊 四層建築所夾的空間作為半室外的人流集散 場地和氣候緩衝區;按底層室外和半室外空 間的需要切削音樂廳與沿街建築院內側的底 部,擴大半室外空間的面積,改善了人流集 散和採光條件、豐富了空間視覺感受;對場 地內兩座歷史建築,以簡單手法分別擴建, 對原有功能進行補充,同時製造新老建築的 呼應關係;新建築除音樂廳外,還引入琴房、 研究所、圖書館、排練廳、售票廳、音樂主 題酒店、餐飲空間、音樂商店等功能,立面 用石材貼面和鍍銅格柵兩種語言進行排列組 合,形成完整而豐富的立面序列。
222
223
WORKS
"Y" POSSIBILITY
— FITNESS CENTER DESIGN IN XINYANG "Y" 可能 — 河南信陽全民健身中心設計 哈爾濱工業大學|于嘉琪 指導老師|董宇
本次全民健身中心設計考慮信陽的經濟情 況,該地區的發展潛力,不同人群的不同需 求,盡可能達到合理美觀實用的目的。全民 健身中心以籃球館、羽毛球館、乒乓球館為 主,配以其他運動空間,提高全民健身中心 的利用率。考慮到賽時、平時兩種截然不同 的使用情況,進行多功能設計。 由於活動健身中心的使用人群的種類比較多 樣,因此在場地設計中要考慮到各類人群。 在場地設計時,將場地劃分成多個區域,有 適合年輕人、兒童、老人、普通居民等。建 築形體呈放射狀,白色的 "Y" 字形的形體可 成為當地的標誌性建築。
224
225
WORKS
FLOW IN CLOUD 白雲出岫,流水下灘 重慶大學|林涌波、黎彥希、沙越兒 指導老師|盧峰、張海濱
本設計是以重慶大學建築學部為平臺,由建
業的配合下解決自然通風、日照控制等問
築城規學院、土木工程學院、城市建設與環
題,合理進行總體佈局、空間構成、流線組
境工程學院、建設管理與房地產學院 4 個學
織及造型設計,營造適宜的建築聲、光、熱
院共 7 個專業協同參與,並與西南建築設計
環境,滿足建築智慧化、人性化、環保節能
院校企合作展開的。設計以濟南金科世界城
的要求。
商業綜合體地塊為場地,設計內容為涵蓋商 業裙房、公寓、酒店、辦公樓的城市綜合體。 本設計定位於辦公、酒店、公寓、購物一體 式綜合體,以“白雲出岫,流水下灘”為設 計概念。“白雲出岫”即逐層升高的體驗式 購物空間縈繞總部下辦公塔樓,“流水下 灘”即包括水池、濕地、噴泉等小品的多層 次綠色生態景觀體系。設計選擇酒店功能部 分作為精細化設計部分,定位于高端商務會 議酒店,包括商務支持、會議宴會和休閒娛 樂三大經營方向。 設計通過調研基於城市環境的整體分析和城 市規劃管理的相關規定,並且充分考慮當地 的氣候特徵,注重建築節能和室內外生態環 境設計,在結構、暖通、給排水、電氣等專
226
227
WORKS
在地生產情境下訴諸符號演替的世界遺產地復興計畫 重慶大學|鞠嘯峰、李丹瑞、雷康迪 指導老師|龍灝、左力
本設計聚焦於鼓浪嶼,探討其作為世界文化 遺產的“歷史國際社區”更新問題。在“後 申遺時代”,如何從城市設計和建築設計出 發,來回應世界文化遺產在“保護”與“更 新”之間所面臨的複雜矛盾,是本課題的核 心問題,同時是具有挑戰性的時代議題。 基於對快速消費符號氾濫、社區總體資產流 失、公共服務品質不可持續這三個現狀問題 的反思,本設計提出了三個發展目標:建立 在地文化價值生產體系、公共服務資金來源 多元化、扶持本地資本與增加居民收入。並 以“體驗性在地生產”將抽象的發展目標轉 化為鼓浪嶼建成環境的改造更新。具體地, 生產工坊、生產景觀、文教空間和展覽銷售 空間被佈局在全島之中;鼓浪嶼西岸的增量 型更新被詳細設計;總體的設計體系最終在 建築單體設計下得到最完整的體現。
228
229
WORKS
FIBROUS DIMENSIONS
— ROBOTICALLY WOVEN STRUCTURES 纖 ‧ 維 — 機械編織結構 香港大學|梁家熾 指導老師| Christian J. Lange
此作品探討碳纖的三維空間,研究擁有輕質
構式樣整體外型,而其梳齒排列需與機械臂
和纖韌特性的碳纖成為結構的潛力,旨在減
配合,以求更精准的成果。
少地震後結構損毀所造成的隱患。 靈感源於 Gottfried Semper 在 1851 年提出 四個建築元素中作為表層的纖維系統,並通 過分析纖維材料,編織邏輯及其局限,從而 把纖維推演至立體結構。 從線開始,到面,再發展出不同的纖維結 構,為求達到更高的性能與重量比,以有效 減少總體結構重量。在瞭解機械臂的性能和 限制後,先對形體設計作結構分析,並利用 電腦分析產生應力線圖,再把應力線轉化為 編織系統,最後用環氧樹脂硬化碳纖結構, 複合成樣。 研究由幾個階段組成:先是測試模具和編織 圖樣並以手工製作,瞭解兩者關係;繼而嘗 試不同編織結構;再結合機械臂測試各種碳 纖結構的可能性。其中,模具設計及機械編 織時所需的工具亦為過程關鍵。模具控制結
230
231
WORKS
THE DELIVERY CITY 速遞城市
香港大學|麥智康 指導老師| Joshua Bolchover
速遞城市探索未來空中物流系統如何影響城
價,並反思科技發展與城市生活質素的關係
市空間發展。透過對未來城市的構想,研究
及對空域價值的討論。
無人駕駛飛機的普及與建築和城市設計的關 係,引起有關生活效率與環境質素之間取捨 的討論。 隨著網上購物的發展成熟,流暢的物流系統 成為城市主要的基礎建設,而無人機的技術 更改變現時建築設計與城市脈絡的關係。道 路不再是唯一交通通道,空域的凝造是建築 及城市設計的關鍵原則。作品從三個規模圍 繞空中速遞中心提出設計準則,分別是建 築、地區及城市設計方面。在建築方面,設 計透過建築塑造合適的空域以提供有效的無 人機飛行航道,以提高貨物的運轉效率;在 地區方面,作品提出選址的要求和與周邊環 境的配合;在城市設計方面,建立速遞中心 的網絡以加強點與點之間的聯係,並研究對 生活環境的影響。速遞城市旨在以無人駕駛 飛機的科技探討人們在資訊發達和科技進步 的社會中,如何為便利的生活付上環境的代
232
233
WORKS
SKY PORTAL S1 磁浮線首鋼冬奧園區站 清華大學|李涵一 指導老師|單軍
位於京郊首鋼園區的 SkyPortal 磁懸浮站旨
完成乘降疏散的使命,獨立於道路邊沿,遠
在啟動這一 8 萬平米的廢舊工廠北部區域,
離於建築之外。基於以上的觀察感受,設計
並說明園區應對 2022 冬奧時代的龐大客流。
者決心發掘交通站房建築的潛能—讓它自由
舊園區回收得來的耐候鋼表皮包裹起高架磁
地擴展和外溢:
懸浮線,在其周圍植入了餐飲、冰雪裝備、
一是向周邊環境的外溢。站房作為乘客進入
會展、觀演觀賽等豐富的功能。體量在西南
另一城市區域的先導門戶(portal),應該
方高高昂起,形成長達 45m 的龐大斜切,
融合考量當地環境和特色氛圍,並努力與之
為旅客提供了獨特的俯瞰視野——望向首鋼
協調,使旅客提前感受在地化的獨特氣息,
恢弘的工業遺跡、滑雪場和山巔的碧霞元君
通過便捷的流線無縫到達目的地。
廟。園區回收的鐵軌被架至頂部,連接未來
二是向多樣功能的滲透。利用起站內豐富的
冬奧園區的高線公園。
空間,可以成為會展、影院、商業和生態自 由生長的園地。
設計宣言—站房設計應當外溢出來 交通建築作為現代基礎設施中規模最龐大的 建築類型之一,包覆著複雜而不失有序的流 線,支撐起宏大而優美的結構。近年來的交 通站房佳作,從機場到地鐵站,都開始關注 流線空間之外,佔據很大比例的駐留區,並 植入豐富的功能,令人耳目一新。但設計者 通過實地調研北京地鐵網站 83 座,發現北 京許多地鐵輕軌站仍拘泥於純交通樣式,只
234
由點而成塊(cluster),由塊造福面。
235
WORKS
OLD BEIJING NEW SKYLINE, URBAN ONE LOFT 老北京“微輪廓”— 城市公棚設計 清華大學|高英洲 指導老師|朱文一
北京舊城雜院群落中散佈著諸多多層廠房、
雛鴿、廣場鴿的垂直向鴿子聚落,涵蓋了鴿
宿舍、酒店等,與低矮的雜院不相協調。題
子的起居飲食,後者用於競賽者和工作人員
目老北京微輪廓,即為對這類多層建築進行
辦公和觀賽。
改造。 本設計聚焦於具有生命的城市天際線—鴿 群,結合古今的鴿子養殖文化,北京老城區 的鴿哨文化,以及目前世界上流行的賽鴿運 動,將建築改造為為“公棚賽”(一種流行 的賽鴿競翔形式)馴養賽鴿的公棚,並發揚 周邊雜院區的養鴿傳統,將地段北京磁器口 地區打造為以鴿子為主體的城市動物景觀。 城市設計方面:通過梳理路網、開拓公共空 間、違建房屋改造為鴿舍,為地段吸引並保 有鴿群,並借助鴿群提升地段的可識別度和 吸引力。 原建築為一狹窄的板樓宿舍,將地段分出南 北兩塊空地,一作居民與鴿子嬉戲,另一作 為賽鴿的訓練場地,所思之鄉。改造建築東 西分作一座塔和一棟三層板樓,前者參考中 東和埃及“鴿子塔”的形式用於飼養賽鴿、
236
237
WORKS
FLOATING ECO-FARM 漂浮生態農場 湖南大學|孫浩桐 指導老師|盧健松
該項目是一個針對未來城市農業發展而提出
一個發展趨勢。這個漂浮農場的設計,是對
的提案,希望通過建築和科技的力量干預農
於以上問題提出的一個解決方案,運用建築
業生產,使其與未來城市生活方式緊密結
與科技相結合的手段,在湖面上建起一個漂
合,讓城市生活有序、可持續、良性發展。
浮的城市農場,為農業種植開闢新的領域,
該項目選址於中國湖南省洞庭湖,是一個占
集約高效添補城市生活的需求。
地 4 萬多平米、漂浮在水面上的立體生態農 場。 在我看來,建築的意義在於其存在於整個社 會生活的話語體系中,不是個人意志與觀念 的固執體現,而是既可以反映社會生活,又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甚至引領社會生活的 存在。即建築應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它應該 是一張社會和邏輯網的某個節點。 這個漂浮生態農場的設計,基於對於城市和 農業關係的觀察和揣測。未來,城市仍將繼 續擴張,農業用地將進一步減小,承載人類 生活和農業的土地面積之比會進一步發生傾 斜,同時農業與城市之間的過渡地帶越來越 小,二者的聯繫越來越密切,城市農業將是
238
239
WORKS
借屋“重生”— 非文物類歷史建築的活化更新與再利用 湖南大學|劉奕涵 指導老師|劉爾希
在中國,大量的鄉村中都存留一些老建築,
撞的積極空間,旨在營造出人在移動過程中
它們在鄉村不斷的催促發展之中逐步受到城
變化著的空間體驗。設計中各個子建築展現
市介面的擠壓,逐漸失去了生命空間,與
出的多元化的對老建築的繼承方式是本設計
周圍的關係格格不入。由於他們文物價值
的一大創新點,希望能夠較好的完成場所記
不高,政府無力再度保護和修繕,家族也無
憶的延續,也能從空間、美學和技術的角度
力施以財力更新,破敗到面臨著被拆除的命
較為完善的實現老建築靈魂再一次的啟動。
運,我們不得不思考它們的未來。 在思考活化更新這類老建築的策略之下,我 們大膽的嘗試將它們遷入城市中失活的老舊 社區,借助舊屋,使老社區煥發“新生”。 為使遷入的老建築及擴建部分能夠在空間體 量和歷史文脈上有機適應、“消隱”於老社 區中,我們首創性的轉為將其拆解 - 置入, 拆解後的老建築性質從建築轉為了歷史符 號,置於社區的“狹縫“空間之中,各個子 建築以線性空間組織串聯,老建築構件演變 為若干空間節點下的情景觸媒,營造出線性 空間體驗。建築功能則在老建築中進行一定 的提煉和轉化,結合人群的需求產生的主題 化實用性公共空間(蔬菜市場、茶館、創客 公社、公共舞臺、民宿)。成為人群行為碰
240
241
WORKS
A SEED ON THE HILLOCK FIELD
— DESIGN OF FIELD CULTURE EXPERIENCE HALL IN XUPU COUNTY 崗田上的種子故事 — 漵浦長樂坊田野文化體驗館設計 湖南大學|周俊、馮永棋 指導老師|蔣甦琦、鄧廣
種子在土地上發芽、生長、開花、凋零,人
人與自然互動的空間系統,交匯人、時間與
亦如是。
空間的介面。空間在這開始流動,生命的生
但人類的發展歷程是不斷遠離土地的。文明
長便從這開始。
的藤曼愈向上攀爬,新生的葉子離紮根的地 面愈遠。置身於車水馬龍的世界,我們與土 地的接觸越來越少,依賴和情感日漸消逝。 本方案結合基地丘陵田野的景觀結構,通過 對種子生長的空間化呈現,使人在和土地不 同高差的空間遊走中,體會在土地中蘇醒、 突破、上升、下落和回歸的枯榮。通過邀請 自然元素作為建築材料的一份子,讓人們脫 離日常經驗,極力放大感知敏感度;在連續 開放的空間體驗流中含混內外的空間界限, 以與大地融為一體的姿態和對於種子故事的 空間化闡述,轉譯出一種新的人與土地之間 的內在認知。 在這裡,建築不再只是空間,而成為生命的 身體。生長是一種體悟,感知空間的行為亦 然;生命是一個起伏升落的序列,遊走空間 的過程亦然。借由知覺體驗與空間操作形成
242
243
WORKS
小型預製模塊化建築研究和設計實踐 華南理工大學|楊淑妍、林健成 指導老師|鍾冠球、宋剛
項目位於廣東省東莞市的白房子 Banana 文 創小鎮的舊廠房改造項目,其中包括由舊廠 房改造而成的辦公、商業、公共空間及五千 平米的濱水廣場。 在濱水廣場的一側,我們設計了一個享受臨 水空間景觀與濱水廣場空間互動的咖啡廳, 並且尊重場地周邊原有的自然環境,吸引文 創小鎮的住客與遊客,擴展社區概念,創造 更多自由交流的機會、激發更多創新的內容 和機會。由於專案工期的要求,為了實現現 場的快速建造,建築總體結構採用了框架式 的預製鋼結構。通過查閱案例和調研分析, 我們對模組化建築的整體建造和連接部位的 技術進行了深入研究。
244
245
WORKS
DEMAND‧ NET 廈門大學|武詩葭、杜書瑋 指導老師|李芝也、李淵
新時代的鄉村振興是“五位一體”的全面振 興,以人本關懷、生態宜居、永續環境為關 鍵,在國家戰略部署下,廣大鄉村迎來發展 契機。本案選址為福建省泉州市尚卿鄉灶美 村(中國首批“淘寶村”之一),村民多從 事淘寶等網路行銷活動。“淘寶”經濟的發 展,急速打破傳統鄉村生產方式,促成鄉村 經濟與社會結構的變革。然而,閩南鄉村自 生長形成的傳統空間格局,已經無法適應並 嚴重阻礙了互聯網經濟主導下的鄉村發展。 在目標驅動下,如何強化鄉村淘寶特色、積 極應對人本需求、支援經濟可持續發展成為 本案回應的關鍵問題。 通過對灶美村經濟模式、人口構成、村落格 局、建築風貌等調研分析,呼應淘寶模式的 網路特徵,提出以馬斯洛層次需求理論為切 入點的“需求網路模型”。將村落實體空間 按照不同需求層次進行虛擬網路切割,分別 對應功能、選址、風貌、運營模式。從空間 操作視角解決村落未來發展的關鍵問題,並 提出一種以人為本的村落更新發展模式。
246
247
WORKS
LAND AND NATURE
— THE CULTURAL REJUVENATION PROGRAM FOR “GULANGSU — XIAMEN PORT” 大地與自然:“鼓浪嶼—廈港”文化復興計畫 廈門大學|劉鄭楠、程月、王瑩鈺 指導老師|張燕來、王紹森
2017 年 7 月“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被
可在海上巡遊,到達臨近的各個島嶼與沿海
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本設計聚焦於鼓浪
城市,傳播文化。
嶼日益削減的自然資源與過量旅遊帶來的高
隱於地、繫於城、游於海,是本方案的總體
密度人口之間的矛盾,設計融入大地與自然
構思。
的建築,尋求建築在時空中與場地的對話, 探求地域文化對人類文明的永恆價值。 本方案主要設計三座(組)建築來表達構思: —地理:位於鼓浪嶼北部的“閃電山”從燕 尾山生態公園中利用地形地貌自然生長而 出,其功能為鼓浪嶼社區文化中心,結構形 態採用裝配式,可有效地提供社區交流與公 共活動空間。 —歷史:東南部的“島之縫”與“港之縫”, 正對廈門本島發源地廈港地區,作為一對遙 相呼應的線型建築,它們加強了鼓浪嶼與廈 門島在城市歷史上的聯繫,進而延伸了空間 的對位。 —文化:駁船形態的“𨑨迌圈”( “𨑨迌” 在閩南語中是“玩耍”、“玩樂”之意)內 承載著鼓浪嶼的多元性傳統與現代文化,其
248
249
城鄉規劃組收錄作品
WORKS URBAN PLANNING
WORKS
TRANSCEND
返心自述 — 超越時代性的生活再現 大葉大學|李育亭 指導老師|紀彥竹
瑞井鎮上的年長者終將隨著這個世代倒塌, 紅土會淹沒掉他們的歷史痕跡,但藉由在地 涵構呈現著異質性的外在樣態,重新建構社 區,更能讓瑞井的紅磚黑瓦承載更多新一代 年輕人的回憶,找回屬於瑞井的記憶。 瑞井,曾經是最美的紅磚小鎮,隨著時間的 流逝,村落裡的年長者與這大肚山上的紅土 牆一般的倒塌,年久失修的棄屋與無法避雨 的家。 空間,是生活記憶的載體。 因此將整個小鎮重新規劃,以在地涵構呈現 著異質性的外在樣態,除展現其自明性外, 進而創造在地公共場域的新標地。 然而對應土地開發的狀態下,新一代如何能 為場域質紋發聲,如同紅磚黑瓦承載著跨越 大肚山頂的時代記憶。
252
253
WORKS
URBAN AGGRESSION 都市侵略說 — 都市寄生空間 大葉大學|胡晉瑋、林靖媺 指導老師|賴明正
可 以 從 侵 略(aggression) 這 個 詞 的 拉 丁 字根看出:aggredi 的字意是「向前走、接 近」,主要意思是「接近某人以得到諮詢或 建議」,第二層意義為「對抗」或「帶有傷 害意圖的動作」。換句話說,侵略的原意是 純粹的連結,一種向外的伸展。 侵略行為在如今的都市中隨處可見,最常見 的便是違建,它是由私領域擴張到公領域的 一種手法,模糊了公與私的界線,也造成了 兩者利益上的衝突。 如今的城市是全球化和資本主義下的產物, 喪失了城市本身的表情和活力,或許,如今 的城市對人們恰恰是不正當的,而違建倒反 而有可能是最自然最舒服的生活尺度。違章 的反覆發生,是因為當今建築師與法規體制 的「由上而下」思考模式所導致;違章所建 構出來的,是一種公權力重審的空間,也是 對於真實、自發、差異性的生活與工作方式 的捍衛。
254
255
WORKS
邊境漫遊 中華大學|李宜臻、吳秉嬿 指導老師|蔡新日
基地選址是沿著浪漫台三線尋找到一個有山
漸消逝,我們認為市場是維繫居民重 要的
水、客家聚落、青創條件的城鎮,也就是新
場域,然而,當時代變遷造成市場逐漸式
竹縣關西鎮的關西公有零售市場,關西市場
微,我們能如何創生,延續它的時段性,
之於關西鎮 : 唯一的傳統市場,在地人的廚
帶著這種情懷用另一個形式一直延續下去 ?
房,為核心向外串聯幾個節點,形成漫遊關 西的網絡。改善原始市場的空間,將周圍閒
關西鎮人口老化嚴重,因而政府希望提倡觀
置空間作為青創空間置入當地文化與產業,
光,讓年輕人得以回流關西這片沃土。希望
創造出居民與觀光客的共同路徑,能更近距
藉由市場為核心出發點,改變大家對於市場
離的體驗在地的生活,透過這些希望給予傳
既有的想像與刻板印象,將產業文化與市場
統市場新面貌。
結合,打破以往對傳統市場時段上的限制以 及拓寬使用者的年,並創造新的迷走路徑,
傳統市場,它承載著一個地區的記憶,是當
讓能更貼切的體驗關西的在地生活,提供更
地人生活的縮影,鄰里之間的情感 在這個
多機會走田,組織漫遊關西的網路,用感情
場域顯得格外貼近,是男女老少的庇護所,
創關西。
穿梭在巷弄轉角處隨意停留,便可 以肆無 忌憚地聊天而不被目測,此起彼落的叫賣聲 就像是背景音樂,傳統市場在哪, 城鎮的 朝氣就匯聚在哪。 然而,隨著時代變遷,傳統市場逐漸式微, 當新一代的年輕人不再來……,傳統 市場 的記憶將出現斷層,珍貴的生活情懷也會逐
256
257
WORKS
PRISONERS OF DESIRE 慾望的囚徒
成功大學|宋孟勳 指導老師|曾瑋
台中中區,早期都市發展的重心。在經過都
族群的慾望兩件事情來討論。外部的殼 , 我
心轉移後,中區呈現真空狀態。政策的驅使
將舊有的東協廣場保留原結構體與車道 , 並
與鄰近火車站的區位下,移工族群,填充了
對應中區容積過剩的都市環境將東協廣場的
東協廣場的空。假日時,移工充斥著各個街
中段完全挖空 , 並將地面層打開以公園及運
弄。某些街弄,幾乎看不見台灣人,而反之
動場的機能將公共性回應給都市。內部的慾
亦然。週遭形成一種無形的社會性邊界。
望 , 我以慾望的再填充為核心 , 將移工、在
我的設計以欲望的再填充為核心,思考在地
地居民與學生族群的慾望一併討論。我將四
人,學生與各國移工的慾望,討論建築作為
種宗教空間、愛情旅館、閱讀空間、運動空
控制機制,如何去模糊社會性邊界。
間、電影院等不同動物與精神性的慾望置入 基地 , 試圖將這些族群的慾望重新展開並安
現存的東協廣場 , 填充了移工族群的各種慾 望,肉體性的 , 是關於感官刺激 ; 精神性的 , 則是關於思鄉的文化嚮往。這些慾望的填 充 , 吸引了移工在假日時聚集於此。然而移 工族群並不居住在此 , 而東協廣場亦沒有服 務在地族群的核心慾望 , 對我來說 , 這種不 完整的填充機制,形成了人與人之間的社會 性邊界,某些街弄,幾乎看不見在地人,而 反之亦然。而我的設計便是想討論模糊這個 邊界的可能性。 我的設計以外部對應都市的的殼與內部對應
258
置於我的設計中。
259
WORKS
A BETTER LIFESTYLE 逐生活
淡江大學|趙耕穎 指導老師|鄭晃二
五股工業區是台北市旁的帶狀老舊工業區,
2. 量體
原本基地上是工廠和住宅混雜的情況下,在
高強度使用 ( 非高級住宅 ) 但必須以量體空
土地使用變更後住宅便無法合法存在。基地
間手法加強居住品質
原是乙種工業區,因容積率高容易被做成工
3. 地面層
業住宅,顯示工業區低廉土地有居住的需
將山系綠帶延伸成附近居民都市綠帶空間,
求。我想嘗試挑戰垂直化漸變分區,將原基
減低鄰避效應。建築量體手法降低對地面層
地以漸變關係在密集使用的城市裡過度工業
的壓迫感。
用途至住宅用途,構成一個合作的都市。 藉由模矩化單元關係,討論從工業帶轉變到 台灣是個地狹人稠的地區,以製造業作為主
住宅區該有的態度。
要經濟來源。台北市人口密集但仍必須有工
量體分為 : 工、工商、住工、住商工、住商
業區在內,有了工業區自然有在旁的住宅
等單元,每個單元有在都市尺度下扮演的角
區,但這些人真的想住在這嗎 ?
色及目的。單元間也有產業合作關係或空間
本次設計藉由將原本已有許多潛在問題的台
的配合,單元靈活可自由轉換功用及增減,
北郊區某老舊工業區轉為產業專區,目的為
最後以漸變關係構成一個合作的都市。
在同一塊基地內自由調派並討論住、工、商 三者在都市尺度下應有的關係和狀態。 設計原則 1. 工業 工業生產不影響居住品質
260
261
WORKS
我們深圳 逢甲大學|魏云昭 指導老師|高敬賢
改革開放四十年,深圳作為中國第一個經濟
的命運,將近二十萬城中村居民的何去何從
特區從原本默默無名的小漁村迅速成長為現
便成為了嚴峻的問題。
如今中國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隨 著經濟體制的改革,中國經濟逐漸從計劃經 濟轉化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如同眾多經歷 改革開放大潮而興起的城市一樣,深圳也面 臨著無數的城市問題,如外來人口問題、城 中村問題等等。雖然這些“問題”以自上而 下角度來看是阻礙城市化的進程的因素,但 是如果以自下而上的角度來看,這些“問 題”恰恰保證了城市作為一個有機地整體正 常運作。 本次畢業設計選擇的基地—白石洲,是深圳 眾多城中村中最著名、最典型、規模最大的 也是流動人口最多的城中村。白石洲以自己 優越的地理位置以及明顯低於周邊區域的住 房租金,成為無數外來打工者、初入社會的 新鮮人以及從事個體商業經營的商戶的理想 居住地。白石洲近年來成為了地產開發商眼 中的大蛋糕,白石洲也即將面臨著全區拆遷
262
263
WORKS
RENOVATION OF HAIAN ROAD AND SAKALIBA MARKET 城市整合體 — 海安路地下結構體改造規劃與沙卡里巴市場重建計畫 臺灣科技大學|黃莉芳 指導老師|盧俊廷
【第一章 - 基地簡介】 【第二章 - 事件所產生的構造物解釋了海 安的歷史。】 「刮除與建造反覆進行,如多變的街道立 面一般,沒能留下持續的構造。」 【第三章 - 構造物對活動產生的限制或誘 發僅是一線之隔。】 「現代都市營造之下,建築、土木、景觀、 公共設施等構造物的分類雖加強效率性,卻 對一個場所存有的問題缺乏整體通盤性的考 量。」 【第四章 - 城市規劃要與鄰居面對面,肩 並肩相互致意開始。】 「建築是讓生活能夠發生的場所,人必須 能在環境中辨認方向,知道自己身在何處並 且在環境中認同自己。」 【最終章 - 跳脫建築、土木、構築物、地 形等傳統建築學上的類別,先當成單純現象 上的整合物而不分類,每一件都是真實參與 都市空間的環境單元。】
264
265
WORKS
實存的空間情感:開放空間方法論探索 — 以集合住宅為實驗 銘傳大學|卓書弘 指導老師|鄭建科
以邏輯方式探討開放空間中設計者如何以視 覺引導方式操作空間型態,使其空間生成預 期行為與活動。 設計以八類輔助設計工具進行,其簡化複雜 邊界條件與外部因素,工具理論基礎以《建 築 之 間: 公 共 空 間 生 活 》(Life Between Buildings - Using Public Space)(2017 [1987]),其中建議性設計原則的「聚集、 分散、整合、離散、邀請、排斥、開放、封 閉」等八項以兩兩一組優劣對立組合。其都 市公共活動到設計準則之間的聯繫,不必然 需要以優劣對立的方式產生應用,而可視為 都市空間設計元素內涵中可嘗試體現的的抽 象空間關係原型,再予以排列組合建構為設 計基因庫。 藉此設計轉化,有助於建構更適於彈性活用 的新型態設計方法,從而協助實質都市空間 改造之設計介入。而此設計以集合住宅為開 放空間設計方法論實驗之對象。
266
267
WORKS
紫色蝶道 — 紫蝶城市居所 聯合大學|郭上綺 指導老師|歐陽奇
窗外的樹葉隨風搖曳,紫斑蝶利用上升氣流
因此我希望,在已經被人類破壞的城市中,
把自己送入花中,人們邀請朋友來家裡作
讓紫斑蝶的遷徙得以延續。並且在原有使用
客,分享窗外美麗的景色,如詩如畫。
機能不改變的前提下,試圖改變人們對於野
慵懶地靠在沙發上看書,窗外的紫斑蝶正在
生動物排斥的觀念,能夠包容他們的存在而
打架搶花兒花蜜。
一起生活,甚至變得更好。
在自己的舒適圈中加上一片不同的色彩,彼
我寫下 32 個故事,從人們排斥紫斑蝶,漸
此互不干擾又互相陪伴。
漸能一起生活。研究紫斑蝶的習性、喜好、
盪鞦韆,飛到和紫斑蝶一樣的高度,想像一
寄主蜜源植物,與人們的距離;以及如何從
起遨遊的世界。
人們的舒適圈中加入紫斑蝶的活動。
蝶們只是靜靜的看著你在那兒傻笑。
以住宅與水岸喻為人與紫斑蝶的關係,釋放
陣陣花香,吸引紫斑蝶駐足。
後巷空間並打開水岸,讓人們走入水岸;紫
工作累了,抬起頭,剛好看見一隻蝶想偷喝
斑蝶們飛向住宅。本設計試圖找尋兩者之間
杯子裡的水。
的平衡點,改善後巷的形式或許能改變人們
通往夢想的階梯上,有紫斑蝶的陪伴。
的生活與觀點;悉心照護的植被能讓紫斑蝶
緩慢飛行的蝶們圍繞在為他們放輕步伐的人
自由自在。
周圍,盛開的花兒也如影隨形。 我以紫斑蝶為例,以台灣本島為遷徙範圍, 從屏東鵝鑾鼻到台北北投都有紫斑蝶的蹤 跡,他們的遷徙路徑因為城市的擴張而改 變,而穿越人類居住區。
268
269
WORKS
WHEN THE SUNSET BLOOMING 淡水夕陽生活地圖 聯合大學|張書瑋 指導老師|徐沛津
「淡水夕陽」一直是許多人前來淡水的原因
「駁坎」是面,也是夕陽與淡水之間,最為
之一。但在觀察中發現,河邊的夕陽生活幾
長久的連結。
乎找不到在地人活動的場所,到處充滿觀光
「夕陽丘上生活節點」:
客。夕陽對淡水而言,是否真的如此重要,
以「黃昏市場、巷弄遊戲場、夕陽美術館、
還只是吸引外地人前來的觀光手段 ?
天橋」作為空間機能。試圖讓淡水各區在地 生活結合各區不同的夕陽性質。
本設計試圖從兩個面向談起淡水與夕陽之間 的關係。宏觀尺度下,從淡水對岸「八里」 回看淡水本身,利用淡水原有的夕陽語彙與 新設的駁坎單元,重新建構一首在夕陽時間 閃耀的 " 夕陽樂章 "。微觀尺度下,在淡水 在地人居住的丘上,尋找有別於河邊夕陽路 徑的在地夕陽生活節點。 「城市猶如一首樂章,在那短短 30 分鐘群 聲響起。」 「夕陽樂章」: 以淡水地形作為樂章基調。「招牌」與「鐵 窗」如線一般,沿著地形層層上升。「水塔」 是點,輕巧的跳動在建築群體與天空之中。
270
271
WORKS
馬各莊景觀修復與規劃設計 中央美術學院|廉景森 指導老師|丁圓、吳祥艷、張茜
面對場地以一個尊重的態度和運用低影響開 發的戰略,更加強調“無為的設計”和“有 限的設計”,比起以資料作為引導和功能置 入作為依託的設計師身份,我更像是一個醫 生或者繪者,運用藝術介入的方法來治療和 縫合這個支離破碎且生態環境脆弱的空間。
272
273
WORKS
跨越邊界的社區 北京建築大學|王鶴婷、張璇 指導老師|蘇毅
浙江村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和創新發展能力。
認為:自下而上的社會變化是存在的,因此
居民表現出緊密的合作和自治關係,但極其
發展適應這種關係的空間應該是被允許的甚
缺乏城市歸屬感。我用參數化手段模擬這個
至是被鼓勵的。我用參數化手段來模擬這個
社區的成長模式,預測並使它的發展軌跡可
社區的成長模式,預測並使它的發展軌跡可
控,發展出了一套獨特的形式語言來對應浙
控,發展出了一套獨特的形式語言來對應浙
江村的獨特性,在功能上提供 “社區—產
江村的獨特性。在功能上給這種社會關係的
業型”的空間環境,承認浙江村的合理性和
存在提供更加適宜的“社區—產業型”的空
價值,正視浙江村人的需求與理想。
間環境,承認了浙江村的合理性和價值,正 視了浙江村人的需求與理想。
浙江村是自下而上在城市中發展出的一種典 型聚落模式,它具有頑強的生命力也保持著 不斷創新發展的能力。它體現了區域內的 和諧與穩定,卻與周邊社會格格不入。浙 江村內的居民在他們生活的小圈子裡表現出 了強烈的舒適感,但極其缺乏城市歸屬感。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開發系統之間 的衝突是它面臨的最大問題。在政府的多次 清理未果的背後,一方面體現了政府“正規 化”浙江村的渴求,希望減弱浙江村的“草 根性”,同時,浙江村仍然表達這強烈的社 會自主性,為周邊地區創造著經濟價值。我
274
275
WORKS
TRANSITION AND RENEWAL — MASTER URBAN DESIGN OF BEIPIAO 轉型與更新 — 北票市總體城市設計
北京建築大學|陳開文、劉香洋、曲舒羽、吳琪、楊迎藝、張皓銘 指導老師|榮玥芳、張云峰
轉型與更新可以說是城市發展中必然面臨的
段,我們希望其不僅僅只是對於總體規劃制
問題,但對於居民而言,城市的發展往往不
度的具象化回饋,更應強調其對於城市本身
能與其的生活訴求一致,甚至背道而馳。因
建設的發展性。可能設計並非需要刻畫一個
此,我們希望利用總體城市設計這一富有多
城市具體的樣子,但應作為一種驅動力,讓
維度的城市設計模式,對城市及居民提供一
當地居民通過設計可以看到未來希望,可以
種“催化”,使居民在城市中的位置得以表
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悠然而生的心願。
達,從而實現“青山白水,萬物樂活”的美 好願望。 ”誰是北票的主人?” 轉型與更新,是每個城市都會面對的發展問 題。對於決策者與設計者,永續城市似乎是 城市發展之路的大勢所趨。但對於普通居 民,生活即是他們的全部,可以說城市的興 衰決定了大多數人的生活選擇。 對於城市發展與居民生活的衝突,對於強調 人本的設計理念,我們選擇了一種更為中和 的方式,利用引導手段,來提升居民對城市 發展方向的認識,提供解決問題的模式,引 導不同視角的群體達成共識。 同時,對於總體城市設計這一新興設計手
276
277
WORKS
URBAN RENEWAL DESIGN OF SOUTH OF OLD TOWN IN HEFEI BASED ON URBAN MULTI-CATALYTIC NETWORK CONSTRUCTION 都市繪·南城社 — 基於城市多元觸媒網路架構的合肥市老城南地塊城市更新設計 合肥工業大學|蔡亦青、汪琪 指導老師|白艷
設計從合肥市老城區更新與發展的實際需求 出發,充分挖掘並整合場地及周邊的積極要 素,將“城市觸媒理論”和城市更新單元的 劃定相結合,引入多元理念來指導舊城的更 新設計,在構建多層次、多維度的“城市多 元觸媒網路”的同時,針對不同的更新單元 進行相應的更新模式研究與分區引導管控。 方案探討以多元觸媒為依託的合肥老城南更 新運營機制;通過觸媒選擇、觸媒引入、觸 媒啟動,構建以產業觸媒、交通觸媒、建築 觸媒、公共空間觸媒、文化觸媒等子系統為 核心的多元觸媒網路,從空間、交通、社 區、文化、建築等方面提出了相應的觸媒更 新策略。方案強調對老城南特色商業活力的 延續與傳承;強化與環城公園景觀資源的呼 應與滲透,實現規劃區與周邊環境的融合與 互動,形成“產業 + 文化 + 生活”的多元 觸媒更新手段。
278
279
WORKS
HEALTH CITY PLANNING OF BAOSHAN GUCUN IN SHANGHAI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HEALTH EQUITY PERSPECTIVE OF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AND A COMMUNITY CENTER DESIGN
上海市寶山區顧村鎮健康城市規劃 — 基於健康公平視角的公共服務設施分析與鄰里中心設計 同濟大學|李瀟天、陳立宇、李樂卉、張楊 指導老師|王蘭
本次畢業設計以健康城市規劃理論為指導, 選取上海市寶山區顧村鎮為研究物件。在鎮 域層面開展現狀基礎調研、健康空間要素分 析、居民時空行為調研。在上述基礎上,以 健康公平視角重點分析了鎮域層面健康相關 公共服務設施(體育設施、衛生設施、養老 福利設施、食物供應設施)的可達性覆蓋及 使用情況,進而提出鎮域層面公共服務設施 佈局優化有關建議。在社區中心的城市設計 環節,運用鎮域分析的“空間要素 - 人群活 動”健康分析路徑,通過健康公平議題將空 間與人群串聯,對設計提出了設施布點、健 康通勤、健康遊憩等方面的引導原則,並完 成了詳細設計。
280
281
WORKS
林盤生長記 — 從共居到共用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李紫旋、王怡甯、李潔雅、李笑含 指導老師|田達睿、張凡、徐嵐
本設計作品以成都市天府新區鹿溪智谷劉家
其變化過程為從一個純粹的極具特色的川西
壩村為研究基地,探討在外源式動力推動下
林盤式居住空間轉變為原生人群與創新人群
鄉村的具體發展過程。其變化過程為從一個
融合發展、互促更新的林盤式創新聚落。我
純粹的極具特色的川西林盤式居住空間轉變
們以傳統的川西林盤為空間載體,以過程式
為原生人群與創新人群融合發展、互促更新
動態發展為營造理念,以人群共融、互促發
的林盤式創新聚落。在此過程中我們的方案
展為設計目標,以智慧共用鄉村,從而營造
主要講述了在聚落演變各階段各人群如何互
以未來傳統林盤為載體、多人群融合的鄉村
動交流,融合發展。
田園創新聚落。
未來的鄉村是誰的鄉村?未來生活在鄉村的 這批人還仍就是現在住在鄉村的人嗎?本設 計作品以成都市天府新區鹿溪智谷劉家壩村 為研究基地,探討在外源式動力推動下鄉村 的具體發展過程。田園微創活力區是上位對 它的期待,保留大的農田生態本底條件是處 於成都市大綠楔對它的要求。而在這些眾多 定位要求和期待下,我們關注到原生居住人 群難道就該讓位于新興創新人群嗎?在地段 轉型作為創新聚落後他們該何去何從?針對 上述思考,我們的設計方案針對轉型發展階 段適應性提出了從共居到共用的理念。
282
283
WORKS
後全運,新生活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白璇瑜、唐華益、蔣博文 指導老師|尤濤、吳鋒、王俠
2021 年,西安將舉辦第十四屆全運會。本
內。本次設計選取西安奧體中心地段為物
次設計選取西安奧體中心地段為物件,旨在
件,旨在探討西安全運會後,奧體中心如何
探討全運會後,奧體中心如何避免落入賽
避免落入賽後的運營困境,以及如何為本地
後運營困境,以及如何為本地提供體育福
提供體育福祉,普惠全民。方案通過“BODY
祉,普惠全民。方案通過“BODY 計畫”即
計畫”即“Bahe River-Olympic-Dynamic-
“Bahe River-Olympic-Dynamic-Young”
Young”四個關鍵字構成設計理念,在灞河
的設計理念,嘗試延伸體育產業鏈,創新戶
生態基底下,借助全運會這一大事件觸媒,
外體育生活,在城市軌道交通設施的支持
嘗試延伸體育產業鏈,創新戶外體育生活,
下,營造面向市民的戶外新生活樣板區。
在城市軌道交通設施的支持下,營造面向市 民的戶外新生活樣板區。
長期以來,體育是比賽、是競技、是榮譽、 是激情,似乎跟每個人息息相關。然而在老 百姓的生活裡,由於場地設施的匱乏,體育 往往只是電視節目,是茶餘飯後的談資,是 難得一用的奢侈品,跟日常無關。盛大的賽 事,奧運精神的集中釋放,常常為一個城市 贏得一時的萬眾矚目與虛幻榮光。但賽後, 由於經營的困難,偌大的體育場館常淪為 “廢墟”,榮光不再。 2021 年,西安將舉辦第十四屆全國運動會, 西安奧體中心選址於灞河之濱的西安港務區
284
285
WORKS
“L.I.N.K.”— 哈爾濱量具刃具廠更新改造規劃設計 哈爾濱工業大學|婁健坤、安慶龍、曹克兢、李曉晨 指導老師|呂飛、戴鐧
本設計場地是一片處於市中心、即將搬遷的
與自然的聯繫;加強人與人之間知識交流、
老工業區。設計從傳承工業文化,疏解地區
合作創新的聯繫。以工業 1.0 至 5.0 時代發
交通為切入點,提升街區活力,再現老工業
展為脈絡,形成歷史展覽、科技展示、公共
基地的繁榮。
廣場、垂直社區等主題街區。提升地區活 力,再現老工業基地的繁榮景象,營造屬於
本設計位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量具刃具廠地 區,是一片處於市中心的老工業區,在相關 政策的指導下,工廠即將搬遷。在現在,由 於廠區周邊的大量高密度居住區,以及廠區 長期以來的封閉管理,導致的交通問題嚴 重,阻礙了城市的發展;在未來,其長期以 來形成的工業歷史文化則存在著逐漸沒落、 被人遺忘的風險。 本設計從疏解地區交通,傳承工業文化為 切入點,以方格網交通、工業遺跡、綠色 發展、科技創新為主要設計方向,提煉出 Lattice、Industry、Nature、Knowledge, 即“L.I.N.K.”-- 聯繫,為核心的設計理念: 加強區域交通的聯繫;加強老工業遺跡、現 代工業技術與未來工業發展的聯繫;加強人
286
未來的城市空間。
287
WORKS
聲生複調·城市織體 —“老基地,新作為”哈爾濱量具刃具廠更新改造規劃設計 哈爾濱工業大學|趙慧敏、張振鵬、王雪琪 指導老師|呂飛、戴鐧
為科學實施城區老工業搬遷改造,找出城市
3. 重視生態環境,煥發場地生機
職能提升、產業重構;地區功能完善、環境
重視基地生態環境,處理好產業開發與環境
優化;遺產保護利用、煥發生機等多方面結
保護的關係,構建完整慢行系統,引入開
合的城市更新模式,本次設計以老工業基地
放、健康的綠色公共空間,實現綠色發展的
振興與綠色發展為主題,以綠色發展為核心
理念。
理念,以哈爾濱音樂文化為切入點,將哈爾 濱量具刃具廠工業基地打造為哈爾濱旅遊新 名片,以此帶動區域及城市經濟發展。 1. 完善區域功能,統籌城市發展 把握基地外部發展機遇與內部現實困境,細 膩地考慮基地同現有周邊城市的邊界關係, 通過引入冰城音樂之城的主題,將基地打造 為哈爾濱音樂文化新名片,以此帶動區域與 城市經濟發展。 2. 利用歷史建築,發掘文化內涵 充分考慮基地現狀條件及歷史文化內涵,在 此基礎上平衡基地內部現有建築的保留和更 新。適當加建歷史建築以創造新的功能與空 間體驗,同時通過適當拆除創造城市更開 放、參與感更強的綠色公共空間。
288
289
WORKS
心安吾鄉 — 圈頭鄉城市設計 重慶大學|趙之齊、呂潔淳、張蘇榕、周恩峰、郗凱玥 指導老師|李和平、徐苗
設計以“心安吾鄉”為核心理念,通過分析
人家三種片區發展泛式,探究新與舊、傳統
時代趨勢與綱要要求,研究考察現階段小城
與未來、水鄉生活與產業發展的碰撞和融
鎮建設困境,挖掘“吾鄉之困”的矛盾困
合,希望圈頭鄉成為白洋澱深處的家,更嘗
境,體察原鄉人、新鄉人、遊鄉人的困境與
試打造中國北方水鄉範本。
訴求,提出圈頭鄉“古今水鄉,人澱共榮” 的願景與定位,以水為主要要素,以水鄉文 旅為主要發展模式對其進行了城市設計。 雄安新區建設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而伴 隨著雄安新區的發展,小城鎮的發展模式成 為地區發展中的難點問題。本次設計從時代 趨勢與綱要分析出發,以問題為導向研究現 階段小城鎮建設困境,挖掘“吾鄉之困”的 矛盾與訴求,體察原鄉人、新鄉人、遊鄉人 的困境與訴求,提出安營生計、安育澱泊、 安榮今古、安逸生活四方面策略,提出“心 安吾鄉”的總體願景。 在“心安吾鄉”的核心理念引導之下,對圈 頭鄉提出“古今水鄉,人澱共榮”的願景與 定位。以水為主要要素,以水鄉文旅為主要 發展模式,規劃中心水街、活力水灣、澱泊
290
291
WORKS
心安吾鄉 — 鄚州鎮城市設計 重慶大學|吳斯妤、王逸然、張詩潔、岳磊、王雅婷、戎奕揚 指導老師|李和平、徐苗
“心安吾鄉”即為我們為雄安新區小城鎮未
規劃。
來發展提出的美好願景。我們分析“吾鄉之
承接總體方案“心安吾鄉”的主題,本小組
境”的綱要引領,挖掘“吾鄉之困”的矛盾
方案圍繞“引田入城、城田共榮”的核心理
困境,體察原鄉人、新鄉人、遊鄉人的訴
念來構建鄚州鎮未來圖景。立足大雄安,讓
求,從安營生計、安育澱泊、安榮今古、安
鄚州鎮成為北方小城鎮的發展范式,作為小
逸生活四個方面進行了回應。本小組方案圍
城鎮,使其成為澱邊田園生活理想地。最終
繞“引田入城,城田共榮”的核心概念進行
搭建起傳統田園與未來城鎮的橋樑,提供鄉
了鄚州鎮的城市設計。
鎮未來發展的範式。
雄安新區周邊小城鎮的自然環境、歷史資源 各具特色。在難得的歷史機遇與嚴峻的現實 挑戰下,小城鎮及鄉村應何去何從? 本設計聚焦大雄安願景與小城鎮現狀的矛 盾,分析產業、生態、文化、社區四個方面 的現狀問題,最終落腳於解決焦慮、重還 “心安”的目的,提出了“心安吾鄉”的主 題。在三鄉鎮的願景引導下,我們提出安營 生計、安育澱泊、安榮今古、安逸生活四個 策略,並基於此形成了三鎮發展概念規劃。 以原鄉人、新鄉人與遊鄉人三類人群的特徵 與需求為核心回應問題,並組織各層次空間
292
293
WORKS
THE PARLIAMENT OF THE GREATER BAY AREA UNION — DATA CENTER X PARLIAMENT ON A FLOATING VESSEL BASED AT INTERNATIONAL WATERS
大灣區議會圖 — 建造一艘載有數據中心 x 議會的浮動船於國際水域 香港大學|何嘉詠 指導老師| Tao Zhu
柯比意(Le Corbusier)曾提出輪船是一個
區。浮動船亦載有一個數據中心收集區內數
城市的藍本。
據,如交通載客量等,作為議會參考資料。
為了大灣區未來的二、三十年發展,中央政 府已為區內的 11 個城市分別設定了一個角 色。例如深圳要成為一個創科城市,香港要 成為一個經濟城市,珠海要成為一個旅遊城 市等。 若要加強大灣區 11 個城市的合作,本方案 提出於大灣區,建造一艘載有數據中心和議 會的浮動船。浮動船將設置於國際水域,不 會偏頗於任何一個城市,以確保空間的中立 和公平。 本 方 案 不 只 是 把 大 灣 區 劃 分 成 11 個 城 市 (city),同時亦提出將大灣區再仔細的劃分 為 131 個 區 域 (district), 讓 大 灣 區 更 加 以 社區(community)為建設基礎。每個地區 將依人口的比例派出地區代表加入浮動船上 的議會,共同談論大灣區發展,加強地區之 間的基建合作,如鐵路連接等。這能確保每 個地區的溝通,在良性競爭下共同展望大灣
294
295
WORKS
HONG KONG TOMORROW VISION 明日香港願景 香港大學|葉怡君 指導老師| Nasrin Seraji
自殖民統治以來,香港的城市發展一直依賴
有效解決住屋問題。在滿足政府提出“明日
填海造地。去年香港政府提出“明日大嶼”
大嶼”的本意的同時,設計作品期望能引起
發展計劃,旨在大嶼山東海岸的再生水域興
公衆對城市發展的反思。
建一個人工島,以解決香港的住屋短缺問題 及發展新都會區。然而,是項發展計劃將不 可避免地破壞珍貴的海洋生態,並無法解決 香港真正的住屋問題,對於香港的長遠發展 更是百害而無一利。設計作品基於香港現有 用地規劃,房屋發展趨勢,生態價值,批評 將陸地領土擴展到海洋的非必要性。 一 . 香港的土地供應和住房供應遠超過實際 需求。 二 . 填海工程是一個不可逆轉的過程。開墾 的土地不能恢復其自然形態,那部分的海洋 將會永遠消失。 作品提倡改革香港,將新界和九龍半島劃為 “生活城市”,香港島為“金錢城市”,並 保留大嶼山作為“自然綠洲”。這樣極端的 功能分配允許經濟發展和保育的並存,亦能
296
297
WORKS
RURAL AREA OF XIONGAN — ANOTHER MILLENNIUM PLAN 千年雄安千年鄉 清華大學|王笑晨、李俊波、梁媛媛、張鶴琳、周雅青、陳思羽、劉贇、姚孟辰、王奕然、郭堯豪、黃灝 指導老師|王英、郭璐
歷史上,從邊陲地區到北國前哨、從京畿腹
色、世界標準的鄉鎮標杆的具體內涵和實現
地到國家新區;生態上,坐擁華北最大淡水
路徑。
湖群,華北之腎白洋澱。清華大學團隊從千
中國特色、世界標準的鄉鎮的內涵總結為人
年雄安千年鄉的核心概念出發,對雄安新區
與天調、因地置業、裡仁為美。基於多元參
澱東三鎮的未來發展獻言獻策。3 目標、9
與規劃引導,開放互動內生驅動,底線管控
策略、5 模式,從大清河流域深入至社區空
內生驅動的準則,其實現路徑總結為建立策
間營造,從規劃方案探討至規劃實施,我們
略庫,並將澱東村落歸納為五種模式,分別
希望在這變革的時代,發出自己的聲音。
對五種實現目標的發展路徑進行探討。
本次設計的核心是如何在大雄安背景下進行 鄉村建設。雄安新區建設是千年大計,國家 大事,要建設成為中國特色、國際標準的國 家發展新區。城不離鄉,鄉不離城,千年大 計的實現需要城與城的協調,也需要城與鄉 的協調。既然雄安新區是新時代下對現代城 市的樣板的探討,雄安之下的鄉鎮也應當對 鄉鎮的未來發展做出探討。千年雄安千年 鄉,雄安鄉鎮的總體規劃目標是中國特色、 世界標準的鄉鎮標杆。本次的設計範圍位於 白洋澱東,有著雄安新區鄉鎮的典型特徵, 可以作為雄安鄉鎮的代表,來探討中國特
298
299
WORKS
歷史街區西長街片區的更新設計 — 歷史街區更新下的菜街漫步 湖南大學|浦鈺婷 指導老師|沈瑶
在這片複雜的場地中,菜市場的髒亂,市井
到還要聆聽他們的聲音。規劃師成為一個溝
的交流是最讓人能首先注意到的存在。
通的橋樑,為不同的人群構建一個交流的平 臺,使居民、商戶、政府與開發商成為利益
本次設計試圖在歷史步道街區更新下以菜市
共同體,讓居民成為自己家園的設計師才是
場的改造與升級為契機,為市民構建城市
讓這個社區持續運作下去的動力。
宜居生活圈,打造長沙市井生活的旅遊名 片——城市菜街漫步。從菜市場中選擇改造 節點,以節點帶動菜街與社區活力,以菜街 為漫步軸線,打造特色片區,結合歷史步 道,聯動周邊片區,為不同人群提供公共活 動的空間,構建集日常與旅遊與一體的菜街 漫步體系。 這次畢業設計選題從菜市場出發,考慮了街 道菜市場的業態調整,構建了不同特色的漫 步系統,希望保留了具有長沙特色的市井氣 息的同時,也能方便居民,改善居民的生活 品質,與此同時,也能連系起長沙歷史步 道,打造菜街特色的歷史街區。 如果僅僅只是我自己為他們思考還不足夠, 在沈瑤老師與木下勇老師的指導下,我認識
300
301
WORKS
HARBIN SANMA DISTRICT URBAN DESIGN 三馬故事 — 基於場所歷史的城市設計
華南理工大學|王潤嫻、郭錦玥、張經宇、韓家琪、何欣然、孔濤 指導老師|周劍云、吳桂寧、禤文昊、遇大興、翁奕城、賀璟寰
哈爾濱“三馬”地區的興衰史,是哈爾濱這
是目前而言:鐵路,碼頭,物流交易這些往
個城市發展軌跡的投影。三馬地區對於哈爾
日輝煌的空間場所,在經濟新常態和新型城
濱有著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但是目前而
鎮化的大趨勢下,不能適應新型城市空間的
言:鐵路,碼頭,物流交易這些往日輝煌的
發展。
空間場所,在經濟新常態和新型城鎮化的大 趨勢下,不能適應新型城市空間的發展。
本設計希望在保留三馬地區的歷史記憶的基 礎上,賦予鐵路,碼頭,交易場所這些傳統
哈爾濱“三馬”地區所在的道外區,是城市
的空間場所新的使用形式。在提高該地區生
傳統的商貿聚集區,市場、零售功能曾經非
活和使用品質的同時保留三馬地區重要的歷
常發達。隨著新時期城市發展戰略的調整,
史記憶。給予歷史空間以新生和新的可能。
城市大型市場物流產業園區被佈置在哈東地 區、長江路沿線,並且已經初具規模。從未 來發展趨勢來看,道外所有市場、物流功能 必將逐年萎縮並退出道外區。在此大背景之 下,哈爾“三馬”地區作為物流商貿區已成 為明日黃花,空間的衰敗與低效已成為不爭 的事實。 但另一方面,哈爾濱“三馬”地區的興衰史, 是哈爾濱這個城市發展軌跡的投影。三馬地 區對於哈爾濱有著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但
302
303
WORKS
URBAN AND RUR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 LIFE CIRCLE RESEARCH BASED ON NEW DATA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ZHONGSHAN 城鄉共生 — 基於新資料的中山北部村鎮生活圈規劃 華南理工大學|陳佩謙、陳奮填 指導老師|趙渺希
中山北部片區包括 10 個鎮區,城鎮中心區
計畫(2016-2020 年)》等檔,明確了國家
與城鎮週邊地區交錯混雜,形成了城非城、
大資料戰略。傳統規劃方法單純依靠統計資
村非村的半城市化發展格局。而半城市化地
料,難以準確反映城市間和城市內部的人
區的村鎮社區是連接城市社區和鄉村社區的
群聯繫和特徵。大資料分析方法具備樣本量
橋樑,完善村鎮社區公共服務建設是促進城
大、時效性強、位置資訊準確、適於研究人
鄉社區均衡發展的有力舉措。
群畫像等優勢,可用於指導公共服務設施的
本研究基於大資料資訊處理技術,通過多來
精准佈局。近來,大資料大量運用與城市地
源資料分析中山村鎮的鄉村生活圈特徵,制
區,鄉村地區的資料應用較為缺乏;與此同
定鄉村公共服務精准化的規劃策略,揭示其
時,公共服務設施配給有著較大的城鄉差
城鄉社會空間結構;此外,結合網路資料與
距,出現了城鄉二元的結構,這一方面是因
現場調研,研究各生活圈的文化、教育、行
為過去的發展過度關注城市建設,另一方面
政、醫療、養老等公益型公共服務設施的使
也是因為城市的公共服務配給體系直接應用
用特徵,提出公共服務設施優化佈局策略與
於鄉村所帶來的不適應。本研究希望通過大
建設配置標準,提升村鎮社區公共服務供給
資料資訊處理技術,研究村鎮地區公共服務
和服務水準。
的精准化配給佈局,實現城鄉的協調發展。
人 類 文 明 正 從 資 訊 時 代 (Information Technology) 向
資
料
科
技 (Data
Technology) 時 代 飛 速 變 革。 近 年 出 臺 的 《國務院關於印發促進大資料發展行動綱 要的通知》、《廣東省促進大資料發展行動
304
305
WORKS
廣州城市意象感知及規劃設計應對 華南理工大學|梁錫燕、謝雨吟、呂昊東 指導老師|鄧昭華
通過分析廣州城市意象在不同時段、不同的 人眼中的不同反應,認識廣州城市文化,總 結不同地區、不同空間復興所關注的要素, 探討廣州在未來發展中如何建設自己獨特的 城市意象。並以廣州越秀區為例,通過對海 珠廣場及周邊片區內標誌性建築 / 場所在人 群中意象的分析,提出提升與設計應對,改 善老城區風貌,為老城區注入新活力。 利用大資料方法、文獻閱讀、問卷調查等方 法多角度識別廣州的城市意象,得到城市在 整體上和局部上不同的城市意象特徵,以及 專家研究打造下的代表意象和市民生活自貢 獻的局部日常意象兩種視角,總結出具有地 域特色的提升原則,從而通過實際的規劃設 計,對片區內提出提升策劃,並對重點關注 的標誌性建築 / 場所提出具體改造方案,賦 予建築 / 場所,以期望的城市意象,既有助 於結構化,提升城市或片區整體意象,又關 注日常性為當地居民所認可,為老城區注入 新活力。
306
307
WORKS
破牆而立 無界之鄉 廈門大學|陳夢真、陳江暢、蔡檸、楊月恒、李藝琳、田彤 指導老師|王量量、郁珊珊
作品以“牆”為主題,通過社區營造的手法 對塘尾村進行社會關係修補與再塑,借由對 空間鏈和人情線的設計,將塘尾村營造成多 類人群與多元文化的日常生活場所。 塘尾立村距今已有八百多年歷史,在村落發 展過程中,保護村民免受外界侵擾的村圍逐 漸成為鄉村發展的阻礙,原住民逐漸搬離古 村,建設新村。同時,改革開放後,由於“三 來一補”等政策,塘尾村工業日漸繁盛,外 來人口增多。 原住民與外來人口存在難以消解的隔閡,作 品以“牆” 為主題,通過社區營造的手法— 政府引導,NGO 介入,隨後居民進行自下 而上的搭建和空間場所的營造,對塘尾村進 行社會關係修補與再塑。借由對空間鏈和人 情線的設計,打破心牆,創無界之鄉。
308
309
WORKS
TEMPLE TO COMMUNITY —MEMORY OF RIVERSIDE
路轉溪橋水社邊 — 蘿苜田水生活記憶片區更新設計 廈門大學|張筠、廖靜瑩、孫琦、姚成威 指導老師|王量量、郁珊珊
社是祭祀的場所,也是重要的公共空間。蘿
記憶。然而隨著時代變遷與人們生活習慣的
苜田由水衍生聚合形成了不同的“社”,依
改變,“社”在空間與精神上都逐漸衰落,
節慶時令舉行的社供更是傳統公共生活的典
舊時繁華社邊已“泯然眾人矣”,伴隨著人
型代表。本案以“社”為切入點,對“社”
們對街區的記憶一同消逝。
的場所進行修補,對社供儀式結合現代生活 進行新的策劃,在連結街區社群關係、重拾
本案以重塑“社”的空間、重啟“社供”活
生活記憶的基礎上,營社聚心,為蘿苜田注
動為切入點,對“社”的場所進行修補,對
入持續的發展動力。
“社供”儀式結合現代生活進行新的策劃, 期望在連結社群關係、重拾街區生活記憶的
蘿苜田位於媽祖故鄉莆田,是福建少見的紅
基礎上,營社聚心,為蘿苜田注入持續的發
厝水鄉,曾是商業重鎮涵江的核心,如今商
展動力。
業衰落,街區破敗,人們紛紛搬離,昔日風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光不再。 “社”是祭祀的場所,同時也是公眾聚會的 地方,具有地方基層組織的性質,是一定地 域範圍內的中心。蘿苜田因水而生,以水結 社,由水衍生出不同的宗教信仰,聚合成了 不同的“社”,依節慶時令舉行的“社供” 更是過去居民參與公共生活的典型代表,彰 顯著社區的凝聚力與活力;曲折的小巷、蜿 蜒的水心河、熱鬧的社供是蘿苜田人的共同
310
311
參與感言、活動花絮
THOUGHTS & SHARING EXCHANGE
STUDENTS
因時利節,生生如淀 東南大學 梅亞楠
很榮幸能參加這次 TEAM20 的活動,很幸運能有機會來臺灣進行學術上的交流,參觀台 中市的建築和人文景觀,看到各地建築學院學生不同的思維與想法的碰撞,學習到了很多, 也收穫了很多。 再次感謝組委會和各工作人員的辛苦付出,感謝同學們的積極參與。希望 TEAM20 能越 辦越好!
未竟之城 成功大學 王子瑞
首先,十分感謝吳光庭系主任的推薦,才能有這樣子的機會與來自各地的同學們交流,也 十分感謝主辦用心的準備活動,才能讓這個評圖場合順利進行。 對我來說,在這次的交流評圖除了很慶幸能夠晉級之外,更重要的是看見了非常多元的觀 點及評論,從研究方法、概念發想、設計策略、圖面呈現甚至是簡報形式,尤其來自不同 學校與地域脈絡的同學們,各自產出了超出自己認知中對畢業設計的想像,實在是太多令 人印象深刻又值得學習的作品了 ! 如果說畢業設計是學生時代個人或團隊對於建築的最終想像,那麼 TEAM20 作為一種跨 地方的國際學生通用媒體,成功的提供了大家一個多方位觀看的場所,使這些研究與作品 能夠有再次被討論與想像的空間。
314
315
STUDENTS
邊界的反面 淡江大學 張錫安
很高興可以參加這次 TEAM20 的比賽,也很感謝主辦單位還有所有的老師辛苦籌辦,比 賽結束還有好吃晚餐可以吃。我也要謝謝畢業設計的指導老師還有推薦我參加 TEAM20 的老師。這次的活動跟很多不同學校的學生交流,也看到其他學校的學生作的畢業設計, 很多的設計方向和討論主題都是以前沒看過的,讓我覺得受益良多。雖然比賽的時候很緊 張,不過我真的很開心有這個機會能夠讓我辛苦了一年的畢業設計,不是在學校評完圖後 就畫下句點,而是能夠持續下去。
紡織 · 城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 丁妍卿
2019 年的夏天是我走出大學校園,擁抱未來的起點。 這個夏天因 TEAM20 而更加美好。在台中這座充斥著非凡的人文美景與自然風光的城市 裡,我為五年的建築學學習做出了總結。 TEAM20 是一個兩岸各大院校同齡人互動的友好平臺。在這裡,我看到了關於建築規劃的 多元議題,無一不是表達了對城市發展的關注和對人本的思考。同學們傳遞出來的專業理 念和前瞻性思維使我深有感觸,收穫良多。 為期兩天的活動使我不僅看到了優秀的作品還深深感念教育者和社會力量為推動學科進步 所做出的卓越貢獻。為期一天的訪學和講座使我們看到了前輩們專業的城市考量,逢甲 大學黎院長的報告更是體現了教育家為專業發展的深思和努力。在這裡,我真摯的感謝 TEAM20 的全體工作人員和為之努力的各界前輩。也感謝培育教導我的母校和老師。這是 一個畢業的儀式也是新征途開啟的儀式。
316
317
STUDENTS
山海一線 聯合大學 邱郁芬
感謝主辦單位用心規劃此競賽,在網路平台 Facebook 及 instagram 都有推廣參賽作品, 讓各個學校的作品被更多人看見。為期兩天的行程收穫滿滿,第一天先跟著大夥參觀東海 路思義教堂,再到繼光公務所聽演講,第二天才開始正式評圖,對遠道而來的參賽者多了 一些緩衝時間,也能多認識台灣的建築。評圖當天受到許多海內外老師指點,與各校高手 切磋,對我來說是個很特別的經驗。
空間自主 逢甲大學 王宓琦
今年夏天,除了結束了投入一年的畢業設計外,緊接著是比賽季,而在我參與的多項比賽 中,規模最大也讓我最印象深刻的是 TEAM20 建築與規劃新人獎。 可能是因為舉辦在我每天生活的校園內,當天我抱著像是去學校上課的心情來到比賽會 場,才發現會場滿滿的都是人,也看到了各校不少熟悉的面孔,不同的是這次有許多大陸 的學生與老師,很快的大家開始湧進小小的教室進行初選,每個人用最短的時間介紹自己 的畢業設計,而台下會有非常多位老師,在短短的幾分鐘講評時間內,評審老師抓緊時間 講了很多重點,思考密集的程度讓我熱血沸騰,後來因為時間不夠的關係,在休息時間許 多老師還把我拉到旁邊來給我意見和鼓勵。很快的宣布了下午的決選名單,下午的決選匯 聚了全部的老師在台下,而時間還是一樣緊湊,在這種情況下老師們減少了發言,可能是 因為太多人了吧?台上的題目雖然有些在各校畢展時有稍微看過,或是早上初賽時已經聽 過簡報,但是大家每次講解的方式和情緒都不太一樣,而且因為台下人很多的關係,大家 一臉緊張。聽完一些優秀的設計時,真的很想去認識交流,多跟他們討論一些建築,想說 如果能在比賽完後還有個小旅行或活動,能再認識彼此的話應該蠻好的。 除了少數大型評圖外,很少有機會在同一個場合遇到所有學校的學生,總之我很享受充滿 建築氛圍的環境,會後還有聚餐跟頒獎典禮,所幸我在頒獎典禮時也是有認識幾個同學, 小小的完成了我的願望。比賽真是很有趣的經驗,自己往後也要努力做出好的設計,才能 多多參加比賽阿。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作品索引
INDEX ARCHITECTURE & URBAN PLANNING
INDEX 建築設計組 大葉大學 .................................................................142,144
博弈台北│費文元
征玲、胡立群、佟帥、劉子瑜、張梓爍、華心甯、
都市解讀所 – 港│劉曜德
最終審判所 – 限界狀態下的不客觀時間│林蕙心
楊學舟、蔣妤婷、黃景溢 世紀谷 : 新城改造 – 世紀大道實驗│曹子健、劉旭
水線上公共移民反述│劉羿伶、張潔歆 臺灣科技大學 ......................................................180,182,184
田、孟熙、沈婷、楊濱瑞、溫雨馨
中國文化大學 ........................................................146,148
五德國際賽車場│江寓鐙
藝術扎倉 – 西藏美術館建築設計研究│張晚欣
頂坡角一四五號樂生療養院的再生與活化│詹崴傑
情感游離 – 以感官重構空間邊界│許博恩
尋根四十八日 – 原住民新型態聖地│吳承樸
後半序 – 老年混居住宅│李若晨
中華大學 .................................................................150,152
銘傳大學 ................................................................186,188,190
設計│丁妍卿
裝配都市│陳毅庭、黃家興
後設想像│陳艾妮
東嶽廟大殿大木作研究及群落內部分單體復原設計
記憶邊緣│黃穎姍、蔡佩均
看不見的線│許皓媛
│付宇龍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 ......................................................76,218 紡織.城 – 功能轉型視野下的舊工業建築更新改造
轉運城 – 交通、物流、都市縫合│戴奕成 成功大學 ..................................................................70,154
東南大學 ..............................................................................220
書.法│林琬晴
聯合大學 .........................................................................82,192
紅土之驛│蔡承延
山海一線 – KEELUNG 山城 X 海港對話場域│邱郁芬 舊食肆 – 臺南舊魚市場再生│劉志韋
東海大學 ............................................................98,156,158
江南營造│張皓博 哈爾濱工業大學 ........................................................222,224 結合歷史街區保護的綜合音樂文化中心設計│張仲奇
時空變動的渡口 – 情感地景的創傷抒發│鄭克萱
中央美術學院 ....................................................................194
生活邊界之間 – 東港洗船廠│楊瑞溱
疊檐舍 – 不美麗鄉村建設宣言│張欣瑞
被擦除的路徑 – 複寫阿里山森林鐵路│李天妤
"Y" 可能 – 河南信陽全民健身中心設計│于嘉琪 重慶大學 .......................................................................226,228
天津大學 ..................................................................58,196,198
白雲出岫,流水下灘│林涌波、黎彥希、沙越兒
金門大學 ..........................................................160,162,164
鼓浪嶼計畫之小型模組化垃圾分類回收裝置│王旨選
在地生產情境下訴諸符號演替的世界遺產地復興計
集合住宅內的思考、共享與交流│朱啓文
三維城市 – 高密度社區的未來形態│先楠
畫│鞠嘯峰、李丹瑞、雷康迪
閒置軍事場域開發之模矩化裝配系統 – 駐紮式地
夏木塘兒童主題餐廳 – 建築空間設計與實地建造│
景聚落│陳昀揚
程婧、李子昂、梁宇軒、劉媛、馬培銓、安然、關典、
香港大學 .......................................................................230,232
山城之景–菁桐車站周遭改造與地方活化│李婧蕾
穆柯、史文舒、王潤豐、王旨選、楊志祥、顏潔銘、
纖.維 – 機械編織結構│梁家熾
左華華
速遞城市│麥智康
邊界的反面│張錫安
北京建築大學 ....................................................................200
清華大學 .......................................................................234,236
不完全台北│張志豪
空中街市│張應鵬、石輝、李崢崢
S1 磁浮線首鋼冬奧園區站│李涵一
淡江大學 ..............................................................86,94,166
城市瀑布 – 在都市熱島下改善行人室外感受度的 建築水瀑外殼設計│劉兆鴻
老北京 " 微輪廓 "– 城市公棚設計│高英洲 四川大學 ......................................................................202,204 方圓里 – 以藝術文化消費作為符號導向的空間策略
湖南大學 ................................................................238,240,242
逢甲大學 ...................................................................90,168
的城市商業綜合體設計│覃聖傑
漂浮生態農場│孫浩桐
空間自主│王宓琦、游婕
樂聲之中的棲身之所│祖曉屹
借屋 " 重生 "– 非文物類歷史建築的活化更新與再利
市與場 – 來自生活的知識與城市公共場域│梁妍
用│劉奕涵 合肥工業大學 ......................................................206,208,210
崗田上的種子故事 – 漵浦長樂坊田野文化體驗館設
朝陽科技大學 ........................................................170,172
生命的演化 – 太湖縣天華鎮養老院綜合設施規劃設
計│周俊、馮永棋
紅玉十八號│許奕謙
計│石純煜
海角揚沙–濱海觀光飯店&沙雕藝術公園│劉泓毅
觀演重構 – 基於網格控制下的工廠改造│許娟、劉
華南理工大學 ....................................................................244
映瞳
小型預製模塊化建築研究和設計實踐│楊淑妍、林
雲林科技大學 ........................................................102,174
故河新語 – 六安市水利文化展覽館建築及園區規劃
健成
金崙車站 – 鐵道旅運漫遊空間│李俊霖、劉恂
設計│龔瑋、張靜、王宇
綺畔 – 運河盲段新生│楊妍檸、李沁紋
廈門大學 .......................................................................246,248 同濟大學 ................................................................212,214,216
DEMAND.NET │武詩葭、杜書瑋
臺北科技大學 ..................................................64,176,178
超級校園 – 以社團組織為線索的超高容積率教育綜
大地與自然 : " 鼓浪嶼 – 廈港 " 文化復興計畫│劉鄭
眾妙之門 – 藝術詮釋│陳怡禎
合體設計│羅西若、金青琳、馬曉然、薛鈺瑾、蔣
楠、程月、王瑩鈺
城鄉規劃組 大葉大學 .......................................................................252,254
中央美術學院 ....................................................................272
重慶大學 ......................................................................290,292
返心自述 – 超越時代性的生活再現│李育亭
馬各莊景觀修復與規劃設計│廉景森
心安吾鄉 – 圈頭鄉城市設計│趙之齊、呂潔淳、張
都市侵略說:都市寄生空間│胡晉瑋、林靖媺
蘇榕、周恩峰、郗凱玥 天津大學 .............................................................................120
心安吾鄉 – 鄚州鎮城市設計│吳斯妤、王逸然、張
中華大學 .............................................................................256
天地人和 – 基於“人鎮淀”發展關係的雄安新區圈
詩潔、岳磊、王雅婷、戎奕揚
邊境漫遊│李宜臻、吳秉嬿
頭鄉,趙北口鎮,鄚州鎮規劃設計│馮婉玲、周大 偉、李金宗、閻瑾、張奕怡、李嫣、楊驍、王晶逸
成功大學 .......................................................................114,258
香港大學 ......................................................................294,296 大灣區議會圖 – 建造一艘載有數據中心 x 議會的浮
未竟之城│王子瑞
北京建築大學 .............................................................274,276
動船於國際水域│何嘉詠
慾望的囚徒│宋孟勳
跨越邊界的社區│王鶴婷、張璇
明日香港願景│葉怡君
轉型與更新 – 北票市總體城市設計│陳開文、劉香 東海大學 .............................................................................132
洋、曲舒羽、吳琪、楊迎藝、張皓銘
第一屆工業博覽會 – 為鐵西補寫的樂園│楊伯中
清華大學 .............................................................................298 千年雄安千年鄉│王笑晨、李俊波、梁媛媛、張鶴
合肥工業大學 .....................................................................278
琳、周雅青、陳思羽、劉贇、姚孟辰、王奕然、郭
淡江大學 .............................................................................260
都市繪·南城社 – 基於城市多元觸媒網路架構的合肥
堯豪、黃灝
逐生活│趙耕穎
市老城南地塊城市更新設計│蔡亦青、汪琪
逢甲大學 ......................................................................126,262
同濟大學 ..............................................................................280
歷史街區西長街片區的更新設計 – 歷史街區更新下
天空的囚徒 – 空氣貿易銀行的誕生│陳巧蓉
上海市寶山區顧村鎮健康城市規劃 – 基於健康公
的菜街漫步│浦鈺婷
我們深圳│魏云昭
平視角的公共服務設施分析與鄰里中心設計│李瀟
湖南大學 .............................................................................300
天、陳立宇、李樂卉、張楊 臺北科技大學 ....................................................................136
華南理工大學 ......................................................302,304,306 三馬故事 – 基於場所歷史的城市設計│王潤嫻、郭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 ....................................................282,284
錦玥、張經宇、韓家琪、何欣然、孔濤
林盤生長記:從共居到共用│李紫旋、王怡甯、李
城鄉共生 – 基於新資料的中山北部村鎮生活圈規劃
臺灣科技大學 ....................................................................264
潔雅、李笑含
│陳佩謙、陳奮填
城市整合體 – 海安路地下結構體改造規劃與沙卡里
後全運,新生活│白璇瑜、唐華益、蔣博文
廣州城市意象感知及規劃設計應對│梁錫燕、謝雨
超級擴充 – 城市行為革新│謝京甫
巴市場重建計畫│黃莉芳
吟、呂昊東 東南大學 ..............................................................................108
銘傳大學 .............................................................................266
因時利節,生生如淀 – 時空視角下的雄安新區白洋
廈門大學 ......................................................................308,310
實存的空間情感 / 開放空間方法論探索 - 以集合住
淀三鄉鎮規劃設計│梅亞楠、黃玲、劉昱杉、潘昌
破牆而立 無界之鄉│陳夢真、陳江暢、蔡檸、楊月
宅為實驗│卓書弘
偉、丁小雨、王怡鶴、程麗圓、莊志超
恒、李藝琳、田彤
聯合大學 ......................................................................268,270
哈爾濱工業大學 .........................................................286,288
紫色蝶道 – 紫蝶城市居所│郭上綺
“L.I.N.K.”– 哈爾濱量具刃具廠更新改造規劃設計│
淡水夕陽生活地圖│張書瑋
婁健坤、安慶龍、曹克兢、李曉晨
路轉溪橋水社邊 – 蘿苜田水生活記憶片區更新設計
聲生複調·城市織體 –“老基地,新作為”哈爾濱量 具刃具廠更新改造規劃設計│趙慧敏、張振鵬、王 雪琪
│張筠、廖靜瑩、孫琦、姚成威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CIP)資料 TEAM20 建築與規劃新人獎 . 2019 / 樺晟集團編著 . -- 臺北市 : 樺晟集團 , 2020.02 328 面 ; 19x25 公分 ISBN 978-986-95842-2-7( 精裝 )
1. 建築美術設計 2. 作品集 3. 文集 920.25
109002248
2019 TEAM20
建築與規劃新人獎 發行單位|樺晟集團、皇延創新股份有限公司、兩岸城鄉統籌規劃暨產業聯合會 主編|魏孝秦
編著|樺晟集團
執行編輯|曾晨安、吳逸君、陳美香、劉博仁、金家瑜、陸亭宇、魏孝儒、楊瑀晴
出版委員|黎淑婷、白仁德、魏孝秦、劉以善 平面攝影|蔡育民、林恩祐
出版者|樺晟集團 / 115 台北市南港路 3 段 50 巷 16 號 4 樓 / 電話 02-2782-5881 / 傳真 02-2782-8879 / www.team20.org 合作出版|皇延創新股份有限公司 / 兩岸城鄉統籌規劃暨產業聯合會 / 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 / 社團法人南京大學台灣校友會 出版日期| 2020 年 02 月
印刷|惠虹印刷有限公司 定價| 1200 元 ( 精裝 )
國際書碼| ISBN:978-986-95842-2-7
版權所有,翻印必究 如欲利用本書全部或部分內容者,需徵求本出版單位同意或書面授權,請洽樺晟集團 Copyright © 2020 樺晟集團
設計|曾晨安、劉博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