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AM20 ─ 2017建築與規劃新人獎

Page 1





INTRODUCTION

以人為本,聚合心的力量,用小於環境的謙卑,匯聚可持續發展的智慧與資源,面對和 諧人居的問題。 TEAM20 組委會由都市計劃學會、社團法人南京大學臺灣校友會、中華工商業聯合會、 皇延創新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城鎮建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發起,由社團法人南京大 學臺灣校友會秘書長、皇延創新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城鎮建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魏孝 秦先生擔任組委會之執行長,加之樺晟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讓活動從 2013 年 開始,至今成功邁向第五屆,活動包含專題演講和建築與規劃新人獎,每年邀請產、官、 學界的專家共同探討城鄉統籌、發展,新型城鎮化、舊城改造、農村可持續發展,建築 教育等多元議題,於 2014 成立兩岸城鄉統籌規劃暨產業聯合會,將資源共享,攜手互助, 結合專家觀點,多元產業結盟。建築與規劃新人獎由兩岸建築規劃高校,推選優秀畢業 作品競圖,為追求競圖品質能更提升,區分為建築設計與城鄉規劃兩組,讓菁英學子共 聚一堂,藉由彼此的畢業作品對話與交流,激蕩視野與觀點,汲取互相之優點,孕育最 寶貴的想法與創意,專家評委團隊由各校專業教授及頂尖專家共同組成,期為建築規劃 學界提供最好的交流平台及最高規格的競圖賽程。

大陸參與學校

臺灣參與學校

天津大學建築學院

中原大學設計學院建築學系

北京建築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

成功大學規劃與設計學院建築學系

四川大學建築與環境學院

東海大學創意設計暨藝術學院建築系

合肥工業大學建築與藝術學院

金門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建築學系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

南華大學藝術學院建築與景觀學系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學院

高雄大學人文院創意設計與建築系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

淡江大學工學院建築學系

南京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

逢甲大學建築學院

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

朝陽大學設計學院景觀及都市設計系

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

臺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建築系

香港大學建築學院

臺灣科技大學設計學院建築系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

銘傳大學設計學院建築學系

湖南大學建築學院

銘傳大學設計學院都市規劃與防災學系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

聯合大學設計學院建築學系

廈門大學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

— 按學校筆畫排序 —

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

大葉大學設計暨藝術學院空間設計學系



CONTENTS

序言 PREFACES

010

來賓、評審介紹 JURORS

016

演講文章收錄 SPEECH

044

建築設計組獲獎作品 PRIZE WINNING WORKS

062

城鄉規劃組獲獎作品 PRIZE WINNING WORKS

104

建築設計組收錄作品 WORKS

146

城鄉規劃組收錄作品 WORKS

242

參與感言 THOUGHTS & SHARING

316

索引 INDEX

334




PREFACES

TEAM20 建築與規劃新人獎已邁入第 5 屆,作品更多,內容也相當精采。今年兩岸建築 菁英於環境優美的淡江大學齊聚一堂,除了展現兩岸夥伴關係於專業上的努力外,也見 證了建築與城鄉規劃學術交流長期培育人才的用心。

今年參賽 106 件作品中,分作建築組與規劃組,從建築設計、永續設計、都市更新到地 區再造,呈現不同尺度的多元作品,透過 62 位評選老師及 30 所院校參賽學生,共同選 出各 8 件具代表性作品,過程中激發了建築設計及城鄉規劃創新思考的各種未來性及可 能性。本次競賽特別著重於「人本關懷」及「永續環境」兩大議題,亦呼應了目前全球 城市發展趨勢。

本次獲獎作品,無論是首獎、優選獎、入選獎作品,每一件作品都非常優秀,猶如建築 組首獎「須臾伊甸園:公眾澡堂」作品,透過「澡堂」的設計,企圖創造城市人得以喘 息及彼此交談的空間,舒緩過度擁擠及冷漠的城市印象。藉由本次兩岸產、學交流,我

李四川 新北市副市長

0010

們可看見未來城市發展契機及創意發想,也更加深了兩岸建築及城鄉規劃專業者對於環 境議題的認知!


一座城市之所以偉大,來自其俯拾即是的眾人智慧。 能受邀為「2017 TEAM20 建築與規劃新人獎作品輯」撰寫序文是敝人的榮幸。從「都市 更新」到「都市再生」,一直是敝人二十餘年公務生涯中,不停面對的邏輯思辯與價值 倡議。原因即在於傳統都市更新重視實質建築物的更新與改善,而都市再生強調的則是, 在城市新陳代謝的過程中,如何以永續發展為原則,從社會、經濟、環境等價值指標, 提出「以人為本」的城市體質改善行動。

而在 TEAM20 主辦單位的努力下,我看見產、官、學、研,各界共同串連並集思廣益, 打開我們對兩岸城鄉發展更多想像與可能。而城市智慧的結晶,則來自歷史、人文、科技、 景觀、生態、設計等現代城市元素的交疊與累積。這樣的累積,便在 TEAM20 的交流平 台上孕育而生,透過兩岸各界人士與青年學子們深度交流與成果對話過程,如涓涓活水, 為都市再生注入靈魂與活力。

方定安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處長

與此同時,臺北市都市更新處也正在催生首座「都市再生學苑」,除規劃實體空間場域 並整合都市再生相關課程外,也盼發揮「維基城市 (Wikicity)」精神,透過培力市民參與 都市規劃與城市設計的過程,共築臺北未來願景。

最後,期許 TEAM20 兩岸建築與規劃新人獎,能夠持續的舉辦,給予這群兩岸城市創意 點子的生產者,有發揮的舞台空間,同時也造就產、官、學、研各界共學的交流平台。 一座城市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一路上有各位先進與後輩,承先啟後的投入及參與!

0011


PREFACES

淡江大學辦學的文化底蘊,是始於「承先啟後、塑造社會新文化、培育具心靈卓越的人才」 深層使命。對照城市發展,也是由歷史、人文及空間層層積累出獨特韻味,藉由「TEAM20 建築與規劃新人獎活動」,讓青年重新塑造城鄉故事的美感經驗,以作品闡述關心的多 樣性議題解答。

我們很榮幸承接第五屆兩岸建築與規劃年度盛事,與產、官、學界菁英齊聚一堂,為 2017 年度畢業的學子,見證兩岸代表作品的競賽與交流,透過跨領域產業技術與經驗分 享,在相互對話的平台上,找尋最合宜的規劃設計方案與實踐方法,彼此觀摩,深度學習。

這本作品集,集結兩岸 30 所大學建築院系推薦的創意與理想,或為建築設計,或為城鄉 規劃,讓我們看見這世代的發想與希望。在淡江最關鍵的 10 小時,從百多件作品中,評 審評比出優秀的畢業設計作品,實踐每個設計者美好願景。

張家宜 淡江大學校長

0012

攤開這幾年的作品集,可以比較出彼此城市的進程與變遷,洞悉建築與規劃教育的異同。 衷心期待參加交流的兩岸師生,留住淡水美好城市的記憶,特為之序。


今年的 TEAM20 已吸引到兩岸三十所高校參加,這是我五年前難以想像的。 兩岸大學之間的交流大多數是為了學術的發展和人才的培養而自覺走到一起,背後的推 手是學者或學校。TEAM20 的發起者卻是臺灣一家年輕的企業和一群年輕人,他們五年 前憑著一種信念,要讓兩岸建築和規劃學科青年學子的作品共同展示,在同台比試和相 互切磋中開闊視野,得到啟迪和提升,以因應這個快速變遷的時代。然而,要將好的想 法實現,創辦者在過程之中,要克服的困難是局外人難以想像的。 今年兩岸學子作品的陳列,蔚為可觀,青年人在作品中的才華綻放,不能不令人嘆服, 兩岸學者在評選學生作品過程中的較真也讓人尤為稱道。五年過去,TEAM20 從最初需 要說服兩岸大學參與到今天一些大學為不能參加而遺憾,一路走來,除了策劃者的匠心 獨運,更多的是他們的堅持和信心。

過去三十年,中國大陸給世界最大的視覺衝擊是新的建築、新的道路、新的城市形態、 新的鄉村格局,臺灣的學界和企業界為大陸新的變化貢獻了很多臺灣經驗和教訓。大陸

鄒亞軍 南京大學副校長

的變化方興未艾,變遷中蘊藏的機遇以及挑戰還將不斷為兩岸學界提供新的研究課題, 我深信,TEAM20 所集結青年人的智慧一定可以為兩岸特別是大陸規劃與建設提供可借 鑑的思想。 評價一個活動是否成功,關鍵看它能否持續或是否有後續效應。TEAM20 今年已經是第 五屆,每年的學生作品彙編成為青年學子珍藏,兩岸圖書館也爭相索取 , 每一次活動中 無論是獲獎的學生還是未獲獎的學生,都視能夠參與活動為自己難得的人生經歷。隨著 時間的推移,TEAM20 的影響力在兩岸建築和規劃學界也必將越來越大,我衷心祝願 TEAM20 越辦越好!

0013


PREFACES

TEAM20 建築與規劃新人獎是兩岸建築與規劃校系師生的交流活動,也是畢業設計作品 切磋競技與學界對話交流的平台。我很榮幸受邀擔任今年組委會主席,實際上,所有工 作的統籌規劃在魏執行長的用心之下,一年比一年更為周到且盛大。我覺得今年以「以 人為本,聚合心的力量,薈萃環境與發展的動態和諧」非常具有意義。

很久以前亞里士多德曾說城市是人們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質而遷移聚集的地方,也因為 城市一直可以提供人們更美好的生活,使得城市可以持續的維持而存在。似已明確指引 建築與城鄉規劃的目標是為實現人類更美好的生活;愛因斯坦也曾表示聰明人解決問題, 有智慧的人可以避免產生問題;孔子也說「知者不惑」,亦即有智慧的人能夠明白事理 知曉本質,清楚事情發展的客觀規律和前因後果,除了能夠解決問題之外,更可以避免 問題的產生,自然不會感到困惑。似也很明確的指引從事建築與城鄉規劃者的基本精神, 能避免產生問題是比解決問題來的重要。

彭光輝 TEAM20 建築與規劃新人獎組委會主席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教授

我也願就「以人為本、聚合心的力量」,提出淺見,與大家共同勉勵: 一、規劃設計者要能傾聽人民的聲音,回應人民的需求,人民才是環境空間的主人,他 們的需求就是規劃設計者必須關懷考慮的重點。 二、必須要能尊重當地自然環境、文化傳承與發展脈動,也就是維護與發揚當地的特色。 三、必須使所有的使用者可以方便、安全以及具有人性尊嚴的使用建築、土地、公共設 施與交通系統。 四、必須要能有適當彈性,要能夠適應社會上不同能力、性別、宗教信仰、工作業別的 使用者的需求。 五、最重要的是建築與城鄉規劃必須要能永續發展。

最後,衷心期待藉由年年持續的舉辦,師生透過 TEAM20 的交流活動,可以增進彼此的 了解、學習與情誼,陪養與發掘出更多建築與規劃的新血輪。

0014


TEAM20 今年五歲了,走過這些年頭,TEAM20 更茁壯也更成熟了。

首先要感謝兩岸三地共 30 所院校各位院長、老師們的支持與推動,TEAM20 因為有各位 的蒞臨,才能建構出如此專業、高質量和極具意義的平臺;同時也感謝每一位參賽的同學, 同學們的熱情參與和目不暇給的精彩作品,讓 TEAM20 成為最具有指標性的兩岸競圖賽 事;更要感激到場為活動支持的長官、嘉賓、專家、學者等好朋友們,每一位的足跡都給 了 TEAM20 組委會滿滿的鼓勵以及堅持不懈的能量。

TEAM20 的初衷,是希望藉由畢業作品的競圖,讓兩岸三地青年學子,在建築設計與城鄉 規劃領域,進行學術及思考的交會與碰撞,歷年的舉辦,持續為產、官、學、研各界在城 鄉發展策略、城市建構與更新再造、永續環境經營和發展等議題,提供多樣化、原創且具 前瞻性的創新構想,TEAM20 更像是一個將所有參與者緊密連結在一起的大家庭,好友歡 聚的場合,因為一年一年的參與,彼此從互不熟識變成無話不談,這樣熱絡溫暖的氛圍和

魏孝秦 TEAM20 建築與規劃新人獎組委會執行長 樺晟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皇延創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社團法人南京大學台灣校友會秘書長 中國北京大學台灣校友會秘書長 中華工商業聯合會執行秘書長

中華工商業聯合會兩岸四地房地產研究中心 主任 兩岸城鄉統籌規劃暨產業聯合會理事長

互動是彌足珍貴的。

今年 TEAM20 特別設計了全新獎座;獎座外形猶如一隻麒麟又像隻獅子,麒麟形象是希望 能給 20 歲的建築青年祝福,獅子形象則是即將大顯身手的姿態,猶如一隻蓄勢待發準備出 擊的獅子;而獎座鏡面,則是祈望同學將來再凝視獎座時,能映照自己,莫忘投入建築與 規劃的初衷。新獎座的設計,充分體現 TEAM20 組委會對青年學子展翅高飛的殷殷期盼與 無限祝福。

TEAM20 2017 年度作品集收錄了今年參加競圖學生的出色作品,是記錄這個活動的精采點 滴與核心價值的重要傳承。TEAM20 更是一個為 20 歲華人建築青年世代所創造的場域, 在這些華人建築青年世代身上,我們看到形成空間建構的新時代思潮,我們歡喜的記錄著 它的發生與形成,並且期待著 20 歲華人建築規劃青年世代的創新風采。

中華港澳之友協會理事

叙普科技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0015



JURORS GUEST / JURORS 來賓、評審介紹


ATTEND GUEST

致詞貴賓 參會貴賓

彭光輝

TEAM20 建築與規劃新人獎組委會-主席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教授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建築、規劃與景觀學院,博士 (Ph.D., School of Architecture, Planning & Landscap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UK)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院長 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理事長

林建元

財團法人都市發展與環境教育基金會-榮譽會長 臺灣智慧城市發展協會-理事長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系兼任-教授 逢甲大學建設學院講座-教授

國立金門大學都市計畫與景觀系-兼任教授

美國華盛頓大學交通工程,博士 臺灣大學土木研究所,碩士 政治大學地政系,學士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及城鄉研究所,教授 中國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院長 臺北市政府,副市長 臺北市財政局,局長 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委員 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理事長 中國土地經濟學會,理事長

018


吳光庭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兼系主任

美國密西根大學建築,碩士 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 臺灣建築學會,會士

米復國

淡江大學建築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1988,臺灣大學土木研究所,博士 1979,臺灣大學土木研究所,碩士 1972,中原大學建築學系,學士 1987.08 - 1988.07,中原大學建築系,兼任講師 1983.09 - 1988.07,臺灣大學土木系,兼任講師 1979.07 - 1983.08,臺灣大學都市計畫室,助理研究員

陸金雄

淡江大學建築學系-副教授

法國國立巴黎建築學院,博士 中華全球建築學人交流協會,理事長

019


ATTEND GUEST

白仁德

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 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常務理事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 國立交通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系,碩士 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 ( 科學 ) 學系,學士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國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魏孝秦

TEAM20 組委會-執行長

樺晟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皇延創新、皇延建築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兩岸城鄉統籌規劃暨產業聯合會-理事長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學士 南京大學社會學(城市規劃與房地產經濟),博士研究 叙普科技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社團法人南京大學臺灣校友會,秘書長 中華工商業聯合會,執行長秘書 中華工商業聯合會兩岸四地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 中華港澳之友協會,理事

020


馮正民

國立交通大學運輸與物流管理學系-教授 考試院-委員

美國西北大學土木所都市及區域計畫,博士 國立交通大學運輸工程研究所,碩士 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系,學士 國立交通大學運輸與物流管理學系,教授 國立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所長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所長及副所長 東亞運輸學會,理事長 都市計劃學會,理事長 運輸學會,理事長 區域科學學會,理事長

李四川

新北市政府-副市長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電機研究所,碩士 省立臺北工業專科學校電機科 中國國民黨,秘書長 行政院,秘書長 新北市政府,副市長 臺北縣政府,副縣長 臺北縣政府工務局,局長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衛生下水道工程處,處長 臺北市政府工務局新建工程處總,工程司及處長

021


ATTEND GUEST

陳信良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副處長

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1994,公務人員高等考試都市計畫技術類科 2016.07 - 至今,臺北市都市更新處,副處長 2014.10 - 2016.07,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專門委員 2010.08 - 2014.10,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副總工程司 2009.08 - 2010.08,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都市規劃科科長 2007.08 - 2009.08,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都市規劃科正工程司 2006.09 - 2007.08,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都市設計科專員

張記恩

新北市政府城鄉發展局都市設計科-科長

臺灣科技大學,博士 淡江大學,碩士 新北市公共工程施工查核委員 公共工程委員會採購專業人員講師 新北市第公共藝術審議會委員 新北市第古蹟審議委員會委員 淡海新市鎮都市設計審議委員會委員 臺北縣政府城鄉發展局都市計畫課技士 新北市政府城鄉發展局都市設計科股長、正工程司、科長 新北市都市更新處副總工程司

李玉文

臺灣中華工商業聯合會-主席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高雄市黨部-副主委

國際青年商會世界總會第五十八屆,副主席 第四屆國民大會,代表

022


張家宜

淡江大學-校長

美國史丹福大學教育行政學,碩士、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經濟學系,學士 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專任教授 財團法人臺灣高等教育學會,理事長 社團法人中華卓越經營協會,會長

鄒亞軍

南京大學-副校長

南京大學黨委-常委

西藏民族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劉以善

退役少將

財團法人南京大學臺灣校友會-會長 中華港澳之友協會-監事主席

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 淡江大學法學,碩士 三軍大學空軍學院 國防大學政戰學院,學士

023


JURORS

評審委員介紹 按學校筆畫排序

何崴

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副教授

2013,博士學位 2010 - 2013,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 2002,建築學與城市規劃碩士學位 1998 - 2002,德國斯圖加特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系 1992 - 1997,清華大學建築學院;1997 建築學學士學位 2005 - 至今,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任教 2002,回國後先後在設計機構和媒體機構工作,長期擔任雜誌執行主編 1998 - 2002,曾在多家德國建築、城市規劃事務所工作 近年來重點進行中國地域建築的研究和當代性設計 並組織和參加國內外建築、設計、藝術展覽數十個,建築設計作品多次獲國內、國際獎項 專長:長期從事建築、城市的教學、研究和實踐,同時也對媒體、燈光和公共藝術有涉獵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中國地域建築的當代性研究、中國鄉土空間及文化的活化、公共參與性建築、 城市公共空間與人的關係、公共藝術對城市及城市人的影響等

劉文豹

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副教授

碩士 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教師 北京大學建築學研究中心,建築學碩士 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第 8 所,建築師 重慶建築大學建築城規學院,建築學本科 專長:世界現代建築系譜研究、現當代前衛建築研究、世界聚落的空間與環境解析、中國當代“考 現與路上觀察”尋蹤等等

024


孔宇航

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

2002 - 2009,東南大學建築研究所,工學博士,研究方向:建築設計及其理論 1988 - 1989,哈佛大學設計研究學院,設計研究碩士,研究方向:設計研究 1985 - 1988,俄亥俄州立大學建築學院,建築學碩士,研究方向:建築設計 1978 - 1982,同濟大學建築系建築學專業,工學學士 2010 - 至今,天津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副院長 1995 - 2010,大連理工大學建築與藝術學院,建築系主任、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1989 - 1994,美國建築事務所工作 (Eisenman Architect. RDG Architect) 1982 - 1985,建築系助教 專長:建築設計及其理論

許熙巍

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城鄉規劃系-副主任、副教授

2006.04 - 2010.12,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博士 2007.09 - 2004.06,天津大學建築學院,碩士 1996.09 - 2001.06,天津大學建築學院,本科 2015.06 - 至今,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 2013.09 - 2014.09,英國諾丁漢大學建築學院,訪問學者 2007.07 - 2015.06,天津大學建築學院,講師 2004.06 - 2007.06,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助教 專長:城市設計、城市生態規劃、城鄉歷史保護與更新

025


JURORS

馬英

北京建築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

1996 - 2001,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建築學博士,建築設計及其理論 1994 - 1996,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建築學碩士,建築設計及其理論,碩士直讀博士 1989 - 1994,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學院建築學學士,本科畢業 2004 - 至今,北京建築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 1996 - 2004,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講師 專長:建築學教育、建築設計及實踐 主要研究方向為以體育建築、交通建築、綜合體建築為代表的大型公共建築設計、工業遺產保護 與改造設計、城市設計等,承擔國家建築設計規範、國家建築標準圖集的編制等項目

榮玥芳

北京建築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

2003 - 2007,哈爾濱工業大學城市規劃與設計專業,工學博士 2000 - 2003,哈爾濱工業大學城市規劃與設計專業,城市規劃與設計碩士 1990 - 1994,東北師範大學城市與區域規劃專業,理學學士,本科畢業 2007 - 至今,北京建築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 1994 - 2007,黑龍江省城市規劃與勘測設計研究院,主任規劃師 專長:城市與區域規劃,城市規劃法定規劃系列以及專項規劃,城市規劃教育

張帆

四川大學建築與環境學院-講師

建築系碩士 2006 - 至今,四川大學建築與環境學院,教學:設計實踐 2002 - 2005,法國馬賽國立建築藝術學院,攻讀碩士 專長:建築策劃、方案設計、深化設計、規劃設計、產業規劃、項目諮詢等

026


陳春華

四川大學建築與環境學院-講師

建築學碩士 2003 - 至今,四川大學建築與環境學院,教師 2000 - 2003,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攻讀碩士 專長:城市設計、傳統村落保護更新、鄉村規劃

顧大治

合肥工業大學城市規劃系-主任、院長助理

碩士研究生 2005 - 至今,合肥工業大學建築與藝術學院工作,碩士生導師、城市規劃系主任、院長助理 國家註冊城市規劃師、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 東南大學博士在讀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會員、安徽省風景園林學會理事 安徽省城市規劃行業協會諮詢和綜合服務專業委員會委員 專長:城鄉規劃設計與理論、城市發展及形態研究

鄭先友

合肥工業大學建築與藝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合肥工業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副總建築師、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

2009.01 - 2009.12,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設計學院,訪問學者 1987.05 - 1889.05,中國文化書院“中西比較文化研究班”畢業 1984,畢業於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建築系,建築學專業 1997 - 2000,合肥工業大學建築學系(現建築與藝術學院),副主任、副教授 1995 - 1996,合肥工業大學建築學系(現建築與藝術學院)建築設計教研室,主任 1987 - 1994,合肥工業大學建築學系(現建築與藝術學院),教師、講師兼圖書室資料室主任 專長:建築設計及其理論、中西建築文化比較

027


JURORS

楊貴慶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城市規劃系-系主任

同濟大學城市規劃專業學士、碩士、博士 哈佛大學設計研究生院設計學碩士 2014.06 - 至今,任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城市規劃系,系主任 2007.12 - 至今,任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博士生導師 2007.06 - 至今,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 2006.12 - 2014.06,任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城市規劃系,副系主任 2003.11 - 2010.12,德國魏瑪包豪斯大學與同濟大學“城市規劃專業雙碩士項目”,中方主管 2003.11 - 2004.01,德國魏瑪包豪斯大學歐洲城市研究所,高級訪問學者 2003.04 - 2006.11,任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助理 1999.06 - 2007.05,任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 1995.04 - 1995.07,英國利物浦大學城市設計系,訪問學者 1994.06 - 1999.05,任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講師、詳細規劃教研室副主任 1991.04 - 1994.05,同濟大學碩士畢業留校工作,助教 專長:城鄉規劃與設計、理論與實踐

蔡永潔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建築系-系主任、教授

博士 2014 - 至今,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建築系,系主任 2010 - 2014,同濟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 2003 - 2010,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建築系,副主任 2000 - 至今,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建築系,研究領域:城市公共空間 1996 - 1999,多特蒙德大學建築工程系,獲博士學位 1994 - 1996,多特蒙德格爾伯教授建築事務所 (Prof. Gerber & Partner),從事建築與城市設計 1993 - 1994,慕尼黑馮布塞爾教授建築事務所 (Prof. von Busse & Partner),從事建築與城市設計 1990 - 1993,多特蒙德大學建築系,獲碩士學位 (Diplom) 1989 - 1990,奧樸裏斯設計事務所 (Obliers Design GmbH) 從事室內設計,德國塞爾普市 (Selb) 1988 - 1989,羅森塔公司(Rosenthal AG)從事室內設計,德國塞爾普市 (Selb) 1986 - 1988,德國 CDG 獎學金,科堡及慕尼黑高等專科學校(FH Coburg / FH Muenchen)進修 1981 - 1986,上海同濟大學建築系,獲學士學位 專長:建築設計、城市設計

028


尤濤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學院城鄉規劃學系-副主任

城市規劃與設計碩士 1994 - 至今,畢業於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系,留校任教 專長:大遺址保護規劃方向

趙宇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醫療建築研究中心-副主任

工程碩士 1994 - 至今,畢業於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系,留校任教 專長:醫療建築和養老建築設計方向

夏兵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建築系-副主任

工學博士 2014.08 - 至今,任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建築系,副系主任 2010.01 - 2010.11, 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建築系訪問學者 2005.09 - 2006.04,香港中文大學建築系訪問學者 2003.09 - 2011.10,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建築系建築學專業博士研究生,師從中國工程院院士鐘訓正 教授,專業方向:建築設計及其理論,獲工學博士學位 2001.08,進入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建築系任教 1998.09 - 2001.07,東南大學建築系建築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師從中國工程院院士鐘訓正教授,專 業方向:建築設計及其理論,獲建築學碩士學位 1993.09 - 1998.07,東南大學建築系建築學專業本科,獲建築學學士學位 專長:建築設計及其理論

029


JURORS

史宜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規劃系-講師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城鄉規劃學專業博士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UIUC) 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專業碩士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專業學士 2017,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系獲博士學位 2015 - 2016,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訪問學者 2013,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系獲碩士學位 2010,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系獲學士學位 目前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2 項,於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 20 餘篇,含 SCI、SSCI、EI、 CSSCI 論文 14 篇,合作出版學術專著 1 部,獲得 2016 年金經昌中國城市規劃優秀論文獎佳作獎。 2010 年以來作為專業負責人參與上海、廣州、武漢、鄭州等地規劃實踐項目 10 餘項,獲得國家發 明專利授權 4 項,全國優秀城鄉規劃設計獎 1 項,教育部優秀工程勘察設計獎 1 項,省廳優秀工 程設計勘察設計獎 4 項。 專長:城市設計、大數據技術輔助下的城市研究與設計方法

華曉寧

南京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

博士 2015.09 - 2016.08,佛羅倫薩大學建築系,訪問學者 2009.09 - 至今,南京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 2007.04 - 2009.06,同濟大學建築與城規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 2001.09 - 2006.12,東南大學建築研究所就讀博士研究生,獲博士學位 1998.09 - 2001.06,東南大學建築研究所就讀碩士研究生,獲碩士學位 1993.09 - 1998.06,東南大學建築系就讀本科,獲學士學位 專長:建築設計及其理論

030


胡友培

南京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

博士 2014 - 至今,南京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 2011 - 2014,南京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講師 專長:城市設計及其理論、建築設計

呂飛

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系-主任、博士研究生導師 哈爾濱工業大學城市社區發展研究所-所長

博士研究生 2002.03 - 2003.09,日本千葉工業大學,高級訪問學者 1996.07 - 至今,哈爾濱工業大學,教師 專長:城市規劃與設計

韓衍軍

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建築系-副主任

建築學院人居環境與室內設計研究所-副所長

碩士研究生 1989.07 - 至今,哈爾濱工業大學,教師 專長:建築設計及其理論

031


JURORS

黃海靜

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院長助理、副教授

博士 2012.07 - 2013.07,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建築學院,訪問學者 2000.04 - 至今, 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教師 專長:建築設計教學及研究

葉林

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規劃系-副教授

工學博士(城市規劃與設計) 專長:山地城市規劃、城市生態規劃、城市綠色空間規劃

曾慶豪

香港大學建築學院- Associate Professor

His work integrates artistic practice with architecture in installations and exhibitions. His curatorial projects includes Cloud of Unknowing: A City with Seven Streets (2014) at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w/ Roan Ching-yueh), Grand Opening Projects (2013–2016) at Miniature Museum, Beijing, and co-curated ‘10 x 100 Exhibition’ at PMQ (2017.) The recipient of numerous awards, including the coveted Marion O. and Maximilian E. Rome Prize, and first architect to receive the Civitella Ranieri Fellowship in Italy. In 2016, he is Artist Residence at Rupert (Lithuania) and 2017 Mellon Artist in Residence at the Wellesley College. His work has exhibited at the UABB (Shenzhen), M+ Museum, MNAC Bucharest, 10th Shanghai Biennale and Shanghai Project project with 2017 Pulizer Prize in Music composer Du Yun. His publications include ‘On the Edge: Ten Architects from China’ (2007) and ‘Open City: Existential Urbanity’ (2015). Taught at the Cooper Union and China Academy of Art, currently an Associate Professor a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 Fellow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in Rome and recently appointed as co-chief editor for 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Architects Journal, Occupy. 專長:Architecture、Art and Curating

032


黃向軍

香港大學建築學院- Assistant Professor

M.Arch (Yale), B.Arch (First Class Hons)(W. Australia), B.A.(Arch)(Singapore) 2008 - 2011,HKU Shanghai Study Center,Academic Director 2008 - 2009,NYU Metropolitan Studies Department,Adjunct Professor 專長:Architectural Design、Urban History、Social Theory

黃鶴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

2002 - 2005,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與設計專業,獲工學博士學位 1998 - 2002,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與設計專業,獲工學碩士學位 1993 - 1998,清華大學建築學學士學位 2009 - 2010,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設計學院,訪問學者 2005 - 至今,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留校任教 1998 - 2004,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與設計專業,獲工學碩士與博士學位 1993 - 1998,清華大學建築學學士學位 目前擔任中國城市規劃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國家文物局工業遺產委員會委員、《城市設計》 雜誌編委、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專家庫成員、北京市國有文化資產監督管理辦公室專家庫成員。 研究和教學方向為城市設計、文化資源及文化創意產業的空間規劃。 國內核心期刊上發表文章十餘篇,代表性論著有《文化規劃:基於文化資源的城市整體發展策略》。 主持文創產業相關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1 項,近年來作為項目負責人從事與城市文化及城市設計 相關的主要研究和規劃設計項目十餘項,其中《朝陽區文化設施空間布局專項規劃》獲 2012 北京 優秀工程設計二等獎(3/15)、《法源寺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獲 2015 北京優秀城鄉規劃設計 三等獎(2/15)。 指導學生多次獲得設計大獎,包括 2015 年 UIA-PHG 國際建築師協會(公共衛生組)“可移動醫 療設施”世界大學生設計競賽全球第 2 名、第 5 名,2015 中國人居環境設計學年獎城市組金獎等。 專長:城市設計、文化資源保護與利用規劃(城鄉文化策略的理論、方法研究,及其在城市規劃、 城市設計中的應用;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城市化進程中文化創意產業的空間實踐及其機制研究)

033


JURORS

韓孟臻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

2004.09,日本京都大學,工學博士 2001.07,清華大學,建築學碩士 1998.07,東南大學,建築學學士 2015.11 - 2016.11,美國哈佛大學設計研究生院,訪問學者 2009.12 - 至今,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 2005.03 - 2009.12,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講師 專長:建築設計(生成式計算機模擬輔助建築設計)

李旭

湖南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

2010.09 - 2016.07,湖南大學建築學院,博士 1999.04 - 2000.03,日本鹿兒島大學土田工作室,碩士 1998.09 - 2001.03,湖南大學建築學院,碩士 1993.09 - 1998.07,湖南大學建築學院建築系,學士 2011.01 - 至今,湖南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 2001.03 - 2010.12,湖南大學建築學院,講師 專長:中國傳統建築與園林空間的現代轉換、宗教建築研究

許乙青

湖南大學建築學院-教師、碩士導師 湖南大學設計研究院-總規劃師

1992.09 - 1995.06,武漢城市建設學院(華中科技大學),碩士 1985.09 - 1988.06,湖南城市學院 1995.07 - 至今,湖南大學建築學院,任教 1988.07 - 1992.08,湖南資興市規劃局,城市規劃管理 專長:丘陵地形城市規劃理論與方法、可持續城市規劃設計、城市綜合開發

034


蘇平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建築系副主任

華南理工大學亞熱帶建築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數字技術子實驗室主任

2015,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工學博士 2002,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建築學碩士 1999,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建築學學士 2002 - 至今,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教師 專長:建築設計、城市設計

王紹森

廈門大學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院長

2004 - 2010,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博士 ( 導師:何鏡堂院士,大師 ) 1990 - 1993,合肥工業大學建築系,碩士 ( 導師:林言官教授 ) 1983 - 1987,合肥工業大學建築系,學士 1995 - 至今,廈門大學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建築系,任教 1987 - 1995,合肥工業大學建築與藝術學院建築系,任教 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首屆福建省建築設計大師 (2011)、當代百名中國建築師 專長:建築設計及其理論、城市景觀規劃與設計、建築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中國園林文化與現代生活

王量量

廈門大學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院長助理 鄉村營建校外實習基地-負責人

2009 - 2015,新加坡國立大學設計與環境學院,博士學位 2002 - 2005,天津大學城市規劃系,建築學碩士學位 1997 - 2002,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系,建築學學士學位 2012 - 2014,亞洲垂直城市研討會競賽與學術研討會,組委會委員專任中文翻譯 2010 - 2011,新加坡國立大學環境與設計學院建築系,助理講師 2005 - 2009,廈門大學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建築系,助理教授 專長:城市設計與城市更新、城鄉關係與鄉村營建、氣候變化與城市可持續發展、校園規劃

035


JURORS

徐昌志

中原大學建築系-專任助理教授 新竹市政府-景觀總顧問

淡江大學,工學博士 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所,藝術碩士 大涵學乙設計工程有限公司 / 莊學能建築師事務所,專案建築師 礎石設計工程有限公司,專案經理 臺灣現代建築學會,秘書長 專長:臺灣戰後建築史研究、臺灣教堂建造史研究、建築構造研究

薛丞倫

成功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碩士 2006 - 2017,成大建築系 2000 - 2006,美國 Dewitt Tishman Architects 建築師事務所 專長:建築設計與都市設計

古爵誌

成功大學建築系-教師

古爵誌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建築碩士 華業建築師事務所 HOY,建築師 中華大學建築系,兼任講師 臺灣科技大學,兼任助理教授級專家 福建金門馬祖地區、臺北市、新北市,建築師公會會員 專長:建築設計、都市設計、建築設計教學

036


謝宗諺

東海大學建築系所-專任講師

Domus 設計學院都市與建築,碩⼠ 東海⼤學建築系,學⼠後建築組,碩⼠ 2016.08 - 至今,東海大學建築系所,專任講師 2016.01 - 2016.12,臺中市政府特色化建築規章,先期計畫主持人 2015.10 - 2016.02,東海⼤學建築系所,兼任講師 2014.10 - 2015.10,2015 米蘭世博臺灣館,召集人及館長 2013.11 - 2014.06,2014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瑞士館,策展團隊 專長:建築設計、當代建築都市議題、建築策展、藝術策展

陳書毅

金門大學-助理教授、專案教師

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歷史與保存組,博士班肄業 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設計組,碩士 淡江大學建築學系,學士 2010.09 - 至今,國立金門大學建築學系,專案講師 2009.09 - 至今,國立金門技術學院建築系,專案講師 2007 - 2009,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兼任講師 2006 - 2007,國立金門技術學院建築系,兼任講師 2005 - 2007,國立金門技術學院閩南文化研究中心,專案執行 2003 - 2005,中冶建築師事務所,景觀建築設計師 專長:景觀建築與都市設計、歷史建築再利用設計、聚落保存、風土建築與構造研究

馬瑜嬪

高雄大學創意設計與建築學系-助理教授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博士 逢甲大學都市計畫與空間資訊系,助理教授 崑山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助理教授 專長:電腦輔助建築設計、互動建築設計、建築資訊模型、數位製造

037


JURORS

朱世雲

南華大學建築與景觀學系-助理教授

德國 TU DORTMUND RAUMPLANUNG ,碩士、博士 2017 - 至今,南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兼副院長 2010 - 至今,南華大學建築與景觀學系,助理教授 2003 - 2010,明道大學景觀設計學系,助理教授兼系主任 (2007 - 2009) 1998 - 2003,大葉大學空間設計學系,助理教授兼系主任(1999 - 2002) 1994 - 1996,德國 TU DORTMUND RAUMPLANUNG,研究員 專長:都市設計、建築設計

黃瑞茂

淡江大學建築系-專任副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 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系主任 專長:設計理論、社區設計、都市設計、都市設計史

鄭晃二

淡江大學建築系-專任副教授

荷蘭臺夫特科技大學,博士 淡江大學,總務長 淡江大學建築系,主任 專長:設計方法與創意思考、設計的認知心理學、社區營造與環境經營、台灣原住民空間與文化、 環境永續與友善環境

038


高敬賢

逢甲大學建築專業學院、建築學士學位學程-主任、專任助理教授

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建築學碩士 蘭桂坊地產集團,香港 Lan Kwai Fong Properties Group,項目經理 伍茲貝格亞洲有限公司,香港 Woods Bagot Asia Limited,資深協理、資深項目經理 霍克國際有限公司,香港 HOK International (Asia / Pacific) Limited 霍克規劃組,香港管理總監 UAD Group ( 幕牆設計及工程顧問公司 ),紐約布魯克林,項目經理 專長:建築設計、城市設計、玻璃帷幕牆設計施工

葉嘉

逢甲大學建築系-兼任助理教授 葉嘉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紐約 PRATT INSTITUTE 建築研究所 成功大學建築學系 2003 - 至今,葉嘉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華業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主任設計師 作品入選第一屆及第二屆《臺灣住宅建築獎》,並多次刊登於《建築師》、《臺灣建築》等雜誌 專長:建築設計

陳信安

朝陽科技大學建築系-教授兼系主任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碩士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博士 1995.08 - 至今,朝陽科技大學建築系,講師、專任副教授、專任教授 名景建築師組 ( 臺中 ),專案建築師 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都市設計科幫工程司,公務人員高考一級及格 臺北市水源特定區管理委員會技士,公務人員高考二級及格 臺北工專建築科,兼任講師 專長:建築設計、都市設計、建築教育、開放建築

039


JURORS

謝銘峯

朝陽科技大學景觀及都市設計系-副教授

英國愛丁堡大學藝術文化與環境學院建築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環境設計學院,建築碩士 東海大學建築系,建築學士 高考建築師及格 日本象設計集團,建築設計師 美國俄勒岡團隊 (Team Oregon),臺灣諮詢顧問暨合作建築師 楊民雄建築師事務所,建築設計師 劉可強建築師事務所,建築設計師 泊森總合環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建築景觀部,經理暨建築師 臺中市環境景觀,總顧問 臺中市社區規劃師駐地輔導計畫,審查委員 專長:建築規劃與設計、建築設計理論、跨領域設計教學、創意思考

張崑振

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 -副教授兼系主任

成功大學建築博士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創意設計學士班,創班主任 日本京都大學、立命館大學,訪問學者 臺灣文化資產學會,常務理事;臺灣建築史學會,理事 文化部國定古蹟委員、聚落文化景觀史蹟委員、中央跨部會文資小組委員 臺北市及各地方政府文資委員 專長:建築史與理論、遺產保存、建築設計

040


劉宛育

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專案講師暨畢業設計召集人

荷蘭臺夫特科技大學 (TU Delft) 建築學院,碩士 臺灣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數位組,碩士 臺灣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學士 2011 - 至今,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畢業設計召集人 2014 - 至今,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數位設計學程,負責人 2014 - 至今,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數位形構實驗室,負責人 2016,DMO(Design & Make Organization),教學顧問 2016,DMO Summer Exhibition:Techné,邀請展出 2014,臺北創意學院 Idea Taipei 創意工作營,帶領講師 2014,準建學堂基本設計 2014 臺北春季班,講師 2014,臺灣建築學會第二十六屆建築研究成果發表會,審查委員 2012,準建學堂基本設計 2012 臺北秋季班,講師 2012,臺北創意學院流通台北城市設計工作營,帶領講師 2012,臺灣旺得了以管窺天漫遊計畫生活美學展,參展人 2011,臺灣旺得了生活漫遊指南,聯合策展人 2011,臺灣集合住宅的未來預想圖,邀請展出 2011,亞洲大學安藤忠雄藝術館工地現場展,共同策展人 2011,亞洲大學安藤專案執行 2011,交大十年建築展 DECADE ONE,邀請展出 2010,陳柏年建築師事務所,專案設計師 2009,荷蘭 TU Delft 建築學院畢業設計 Honorable Mention 2008,第十一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線上競圖 EveryVille 優選展出 專長:建築設計、數位構築、參數式設計、建築表現法、當代建築思潮

陳嘉萍

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系-專案助理教授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建築碩士 專長:建築設計

041


JURORS

邱奕旭

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法國國家建築師文憑(D.P.L.G) 巴黎拉維雷特建築學院 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系,建築設計課程召集人 臺灣科技大學,副總務長 多屆東亞四校國際設計工作營,主辦人 專長:建築設計、都市設計與規劃、符號學

梁銘剛

銘傳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英國愛丁堡大學,建築博士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碩士 銘傳大學建築學系,主任、專任副教授 沈祖海建築師事務所,建築師 專長:建築設計、現代建築、建築實務、眷村研究

胡志平

銘傳大學都市規劃與防災學系副教授-副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建築與城鄉組,博士 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副教授 崑山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副教授 專長:都市計畫理論、住宅政策、區域與都市經濟

042


吳細顏

聯合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設計學院建築所,博士候選人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科技藝術研究所,M.F.A. 碩士 RE-THINKING ARCHITECTURAL SPACE THROUGH COMPUTATIONAL ORNAMENTS UCL+NUU 國際數位設計工作營,總召集人 國立聯合大學,專任助理教授 教育部「臺灣人才躍昇計畫」選送英國倫敦大學學院 UCL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數位自造實驗室,創辦人 Space media festival 介質空間藝術季(臺英荷三國合辦國際工作營暨跨國聯展),總召集人 Digital fabrication in space design 空間數位自造實驗(臺英跨國工作營),總召集人 教育部「推動創新自造教育-師資培育大學設置推展基地」三年計畫,計畫協同主持人 臺灣塔城市博物館設置及展示規劃案(臺中市政府文化局策展)成果網站,協同主持人 中華孝文化博物館展示規劃案,中國貴州省遵義市政府(南白文化園區),展場設計暨策展人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設計學院建築學系,兼任助理教授、專案助理教授 國立聯合大學設計學院建築學系暨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創意商品研發暨地方網絡串連展(國立臺灣博物館、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策展人 西藏影展全國巡迴展(行政院蒙藏委員會),策展人暨計劃主持人 臺灣生活工藝運動大展戶外展區及工藝達人館(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策展人 專長:建築設計及競圖、數位型態模擬及構成設計、自動化控制設計與模擬分析、新媒體及數位匯流

歐陽奇

聯合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法國建築學院,第三階段文憑 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生態建築、歐洲城市設計與構造實務理論等 曾任職 JP.Denain 與 FRI International 等建築設計事務所 專長:建築設計、人因資訊

043



KEYNOTE SPEECH RECORD 主題演講文章收錄


SPEECH 1

INTERLOCUTION URBAN V.S HUMAN BEING THE CHALLENGES OF URBAN PLANNING 城市規劃之挑戰

主講人|考試院—馮正民委員

壹、城市的功能 VS. 外貌

玖、城市規劃的歷史 VS. 現代

貳、城市規劃的教育 VS. 職場

拾、城市規劃的人流 VS. 物流

理論 vs. 實務 本土 vs. 國際

結語

片段 vs. 體系

01. Livable City(宜居的城市) 02. Creative City(創造的城市)

參、城市規劃的專業 VS. 民參

03. Compact City(密集的城市)

領導式 vs. 專業式 vs. 參與式

04. Smart City(智慧的城市)

溝通與協調的落實 vs. 形式

05. International City(國際的城市) 06. Inclusive City(包容的城市)

肆、城市規劃的人為 VS. 天災

07. Heritage City(史蹟的城市) 08. Healthy City(健康的城市)

伍、城市規劃的願景 VS. 治理

09. Green City(綠色的城市) 10. Ecology City(生態的城市)

陸、城市規劃的主觀 VS. 客觀

11. Low Carbon City(低碳的城市)

小數據 vs. 大數據

12. Resilient City(韌性的城市)

主觀的經驗判斷 vs. 客觀的科學方法

13. Sponge City(海綿的城市) 14. Sustainable City(永續的城市)

柒、城市規劃的靜態 VS. 動態 捌、城市規劃的效率 VS. 公平

046


城市規劃不見得永遠都是對立或矛盾的,要採取中庸之道,換句話

現在研究的時候在個人資料保密的條件下,取得部分電信公司手機

說,我們不是在強調絕對的論點,不是要對立的,而是你中有我,

的資料,就知道這個手機的熱點都在哪邊,經過哪邊,從這樣可以

我中有你,意思是什麼呢?意思就是我們主觀中要有客觀,客觀中

了解使用者的交通習性。

要有主觀,我們雖然在做城市規劃,但還是要重視城市的科學,一 切都要有科學的方法,科學的數據,但是做判斷的時候,我們是要

關於城市的靜態與動態,我們叫滾動規劃。過去在臺灣的一些城市

倚靠經驗,靠主觀累積的經驗,所以我的結論是:你中有我,我中

規劃法規裡面,規定多少萬人需要多少面積的小學,公園綠地面積

有你。像我們禪學或佛學裡面都強調的中觀,中間的中,要有中庸

要佔多少百分比,這些參數其實應該要與時俱進。譬如說最近因為

之道,所以規劃就是不要急趕,所有的計劃都要了解是為誰而做?

高齡化與少子化現象,我們曾經有一個在臺北的老松國小,以前有

為所有老百姓,老百姓是誰呢?我們簡單的分成居住者跟生產者,

一萬多個小學生,現在只剩下幾百個學生,那麼這些多的教室就空

我們有工業區、有農業區,有生產的服務區等等。這個地方談到一

出來了,要用來做什麼用途呢?可以用做托兒、托老之用,這些設

個基本的需求與高階的需求,有些城市,居民常常會抱怨說:「你

施規範, 每多少萬人需要多少學校面積,現今已經不符合實際需求

們把我們當二等公民對待,其他城市都有什麼設施,有什麼東西」。

了, 所以我們過去的這些參數, 應該進行更新與檢討。

但是這邊有一個很值得大家深思的問題,什麼叫做公平?你有的我 也要有,不見得叫做公平。我記得德國有做一個探討,特別討論什

再來這個議題叫做效率與公平。效率,我們說小兵立大功就是最有

麼叫做公平,針對城市公平的結論是,每個地區的基本需求大家都

效率,那公平是要照顧到弱勢,譬如有些偏遠的地區需要有公車進

要一樣,都需要有乾淨的水、需要有基本的學校、要有基本的服務

去, 偏遠的地區要有學校與醫院,但是換個角度看,公平跟效率在

設施,這個叫做公平;而不是這個大城市有地鐵,所以我的城市也

城市規劃裡面是相當不容易同時達成的事。所以我要強調,這兩個

要有地鐵,這個不叫做公平。所以公平是什麼呢?公平是基本的城

不是對立,在公平中也要講求效率,在效率中應該要注重到公平。

市需求,大家都要完善,譬如乾淨的水這叫基本,門診醫院、中小

通用設計本身就是要符合這樣的精神,當我們追求經濟與城市效率

學校…也是。

的時候,也要有關懷心、同理心,注意照顧到偏遠與弱勢者的權益。

最近有許多城市規劃的專家學者,喜歡研究大數據,簡單的講,以

最後,城市規劃的歷史與現代,大家有空可以到臺北火車站的旁邊,

交通運輸為例,過去要做訪問調查、了解人從哪邊出發到達哪邊。

有一個「北門」最近做了改造,旁邊本來有高架橋,因為交通非常

047


SPEECH 1

堵塞,30 年前蓋了高架橋,讓這個地方看起來很難看,所以很多人 罵說:「看你們學交通的人,就只解決交通問題,都不顧慮古蹟文 化。」我覺得這不能完全怪誰,因為歷史的背景,當年大家重視經 濟,重視效率,比較不重視古蹟,所以選擇做高架橋把它圍起來, 解決交通問題,但是現在選擇把它拆掉,為什麼呢?因為現在,當 生活條件比較優渥時,追求的是文化與心理層面,這時候就可以把 高架橋拆掉。 科技也是一件我們最近喜歡談的智慧城市,這科技與人文兩件事也 不是一定要對立的。過去我們城市規劃重視人,但物流也要重視。 最近,大陸因科技而改變的很多,譬如購物支付也都是用支付寶支 付,都不帶現金,買東西用支付寶買。我覺得我們城市規劃也要想 一想,這些物流科技的改變,城市規劃對物流也應該做那些改變。 結語,最近我們在國際上,不管是大陸、臺灣都常常講到這些名 詞, livable city(宜居城市)、creative city(創意城市)…, 在這裡我們可以做一件事情,把英文列出來,把中文列出來,中 文又分為繁體字跟簡體字,可以看出兩岸的翻譯用語不太一樣; 譬如說,臺灣翻成永續城市,大陸翻成可持續的城市。最近在國 際期刊、國際會議或是兩岸會議都談到的一些專有名詞,最近比 較 夯 的 是 resilient city( 韌 性 城 市 )、low carbon city( 低 碳 城 市)、sponge city(海綿城市)… 等等,我今天在樓下看作品還 看到 third city,是香港同學的作品, 還有一些作品名稱如 space city,太空城市…等等,總之這些城市不管名稱怎麼去創新改變, 重要的是內容,而這些內容,不外乎是能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

048


城市規劃是一門綜合性、動態性、 溝通性及科學性的專業。 需要具有綜合分析及溝通協調的能力, 千萬不要低估你們無形中的能力與重要性, 共勉之。

馮正民 2017.08

049


SPEECH 2

INTERLOCUTION EDUCATION V.S TREND NEW HORIZON OF ARCHITECTURE DESIGN EDUCATION 建築設計教育新趨勢

主講人|天津大學建築學院 — 孔宇航副院長

壹、歷史回顧

(3). 聯合工作坊

當代建築教育的四個階段:

(4). 設計結合建造

(1).1978-1990 年—恢復與模擬

(5). 數字設計與建造

(2).1990-2000 年—反思與優化

(6). 關注綠色建築設計

(3).2000-2010 年—更新與繁榮

三、設計競賽

(4).2010-2017 年—多元化發展

四、設計教學與科學研究的互動 五、設計教學理念的兩種傾向

貳、現狀 一、建築老八校風格差異 同濟大學—國際化合作典範

(1). 概念創新型 (2). 直頁堅守型 (3). 兩者之間的平衡

東南大學—悠久的歷史傳承與系統的教學體系 清華大學—三年級與實踐界聯合的教學實驗

參、未來展望

天津大學—國際化視野下的本土傳承,實驗班

一、本土建築文化崛起

南京大學—建構實踐

二、實驗性建築師平台建構

中央美院—追求建築的藝術形式

三、設計與建造

重慶大學—腳踏實地

四、生態與低碳話語

華南理工大學—嶺南建築

五、建築教育回歸與躍遷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窯洞建築 哈爾濱工業大學—寒地建築 二、設計教學 (1). 設計課程的系統性深化 (2). 實驗性教學

050

肆、結語


我是大陸文革後第一屆學生,見證了大陸大約從 70 年代末到現在

年代到本世紀初的學生作品,可以從作品中看到全國對建築設計教

的整個教育變遷過程。我將其分成四個階段,這樣的劃分並不一定

育進行的一些探討。

完全精確,因為在這期間我大概有十年時間待在美國。70 年代至

需要提到的是,這時候也有一批文革後的學生到國外學習,再回到

90 年代,在大陸的建築教育界,設計教育是其重點。這期間屬於恢

學校當老師指導學生,將其所學傳授給學生。也有一些老師把一些

復與模擬的階段,因為歷經十年的文革,整個建築界都停擺了,很

很地域性的文化或傳統建造技術進行當代的轉繹。在競賽做一段時

多教學處於恢復階段。而從 90 年代到 2000 年這個期間,整個建築

間後,全國建築專業指導委員會開始改變策略,從原來單一年級的

設計教育處於反思階段,同時對以前的設計教育進行系統性優化。

設計教學比賽,擴充為從一年級到五年級,包括畢業設計全面的競

2000 年到 2010 年是更新與繁榮階段。而到最近這幾年是大陸建築

賽。之後,研究生也積極參加了競賽。可以透過這些設計看出當時

教育多元化發展深化階段。這幾個階段可以通過一些圖片簡單概

大陸建築教育的一個新的趨向。同時可以發現,文革之後一段時間

述。這是在 80 年代初,由著名的建築師雜誌社舉辦的一次全國建

到現在本科教學有了很多不同的嘗試。我當時從國外回來,發現大

築學專業大學生設計競賽。因為我在天津大學工作,所以我今天展

陸的建築研究生教育就是以寫論文為主,學生花一年時間寫論文,

示的圖片大部分是天津大學學生的參賽作品,因此對其他學校表示

整體性的設計教育是比較弱的。這時候很多學校開始嘗試是否將設

抱歉。從這時候的作品可以看到,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作業大多

計課程從本科向研究生延伸,深度也應該提升。這個是我們做的一

呈現了現代建築運動的一些經典設計方法,在天大的建築教育裏,

個嘗試,是在研究生期間讓學生做的第一個設計,叫做神秘居所。

設計多是由老師手把手地傳授給學生的。這次競賽對於大陸的建築

本次嘗試強調概念性設計與創新能力的挖掘。這裏我簡單回顧了大

教育史來說是一個里程碑。這裏還有一些其他的作業,可以追溯到

陸建築教育的歷史。

差不多 35 年前。那時,可以從學生的作業中看出老師與學生是非

接下來介紹一下一些當代學校的現狀與特色。需要提出的是,這並

常有激情的,因為當時上大學機會不容易,這和現在學生是不一樣

不是我自己的看法,而是大家普遍認可的。從總體上來講,對老八

的,現在的學生有很強的優越感。

校是這麼定位的:同濟大學一直以國際化著稱,跟幾十所海外學校 都有進行合作。東南大學本身有很悠久的歷史,從設計教育系統來

我在大連理工從事建築教育時,全國建築專業指導委員會每年都會

講既有悠久的歷史傳承又具有系統的教育體系,他們對各個年級設

舉辦全國性的設計比賽。有一段時間,許多學校三年級的下學期設

計教學體系均有深層的研究,這點是現在大陸很多學校學習的典

計題目是全國性的,到最後需要進行全國性評審。這裏放一些 90

範。清華自從莊惟敏老師當院長以來,做了一個很大的實驗,請了

051


SPEECH 2

一批營建師參與三年級設計教學,這些人每年參加三年級教學,讓

討中非常重要的議題。接下來簡單談談綠建的設計。在大陸的教育

學生在三年級的時候與北京實踐領域最優秀的建築師進行互動,是

體系下,要求老師要做科研,同濟大學的老師今年拿了三十個國家

一個非常重要的嘗試,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天津大學在國際化

自然科學基金,非常值得慶賀,但問題是拿到基金的部分老師,可

視野下也進行了本土建築教學的改革,並開設實驗班,這個班級強

能在教學方面就不會有太多心思。科研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關鍵在,

調設計競爭力。南京大學實際上歷史不是太久,大概有 17 年,但

如何把科研成果轉化成設計教學?尤其像綠建這樣的專案。

在建構教學方法方面卻做出了優秀的成績。提到中央美院,我認為

再來談一談競賽,大陸目前的競賽非常多,比如說「霍普盃」競賽

中央美院的畢業設計是做得最好的,因為他們在很努力的追求建築

是由天津大學發起,「天作盃」是東南大學和《建築師》雜誌社發

的藝術形式。重慶大學是非常腳踏實地的,教學非常嚴謹。華南理

起,「中聯盃」是設計院發起,「UA」是哈工大跟雜誌社合作發

工、西安建築科技大學跟哈爾濱工業大學,他們更關注建築的地域

起的,另外還有各種各樣競賽,這邊我簡單放了一些競賽作品。天

性研究與教學。例如華南理工大學關注嶺南建築,西安建築科技大

津大學每次競賽的成績都是很不錯的,霍普盃是我們主辦,這些都

學關注窯洞建築,哈爾濱工業大學則關注寒地建築研究。

是最近天津大學學生得獎作品。

關於建築教育的現狀我初步做了分析,現在有很多學校也在推行課 程系統的更新,進行實驗性質的教學改革,東南、同濟、天大與西

剛剛已經提到,大陸教育引進師資把博士放第一,讓很多教師把研

建大的實驗班,清華的三年級實驗教學跟實踐班就是極好的例子。

究放得很重,未來的教學研究會怎樣,這個值得大家思考。談到未

另外,大陸和很多學校進行聯合工作坊,跟國內或是國際上的學校

來展望,由於大陸經濟發展特別快,建築文化怎麼發展, 是非常

進行密切合作。最近國內舉辦了不少的建造節,例如同濟每年都舉

重要的課題。我在天津大學執教大概七年的時間,在這期間,我發

辦的同濟建造節、CBC 中國建築中心與《建築環境設計》雜誌社

現有一批老師非常喜歡設計,也有一批老師非常喜歡中國建築歷史

舉辦的樓納建造節,還有目前正在進行中的德陽建造節,這些建造

與文化的研究,但是這兩類老師很少進行交流。我有時候會比較大

節都為建築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實踐機會。在數字設計與建造部分,

陸的設計系統跟日本設計系統的差異?我發現日本的設計系統很完

我印象比較深的是清華、同濟跟東南,這三個學校做的很棒。還有

善,很多設計師對日本的建築現狀與歷史文化都很清楚。反觀大陸,

關於綠建的設計,也得到不少學校的關注。 最近這幾年,我認為大

我們在這樣的經濟條件下,要怎麼去培養未來實驗性建築師、怎麼

陸學校開始思考設計如何結合建造。我在天大一直負責國際合作交

真正把設計與製造建構合在一起,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另一方面生

流,經常去美國、法國……走訪一些學校, 發現很多國外學校很注

態和低碳方向也很重要,目前在大學裏面有些老師在研究這樣的課

重設計與建造相結合,他們的模型整體完成度很高,這一點在大陸

題,符合國際發展的趨勢。我覺得建築教育正積極推進國際化,另

很多學校是欠缺的。可能在座的很多老師都知道我們的師資隊伍基

一方面是東方文化的回歸與復興,如何進行真正的躍遷,需要全部

本都是博士生或者碩士生畢業後留校的,但是在西方很多人是到實

老師一起思考與研究。

踐單位做了一段時間再返回學校當老師。現在大陸想改革這件事情 還比較困難,目前還在努力尋找解決方法。對於如何提升教育的水 準,我覺得在教學系統裏面要思考怎麼把設計跟建造放在一起。比 如說很多學校做建造,一年級做的挺好,但到二年級三年級他又回 到原先狀態了,這就需要有系統的進行深化。下面是建造節的一些 學生作品, 大家看一下,我們連續三年,在每年六月份都舉辦建造 節,場面是非常壯觀的。值得一提的是,這是去年天大學生參加的 樓納建造節,方案做的非常簡潔,是容易建造的,但同學一開始不 知道怎麼建造。由此我們可以發現,建造的標準和設計的標準不一 樣,雖然做的非常豐富但完成度不是很高,這反映了建造和設計的 差異性。大家可以看到這個案例,學生建完但腦子裏沒有建造的概 念,沒有細部的概念。設計跟建造是怎麼樣結合的,這是我們老師 們要去認真研究的一個部份。今年我們派了兩個團隊參加建造節, 一個去安吉一個去德陽。 下面我們談數字設計建造,但因為時間的關係,我也不是專家,所 以我就簡單帶過去。關於設計與建造,未來這會是我們大學教育研

052


關於設計與建造, 這是大學教育研討中重要的議題。 國外學校很注重設計與建造相結合, 他們的模型整體完成度很高, 這一點是許多同學們需要學習的。

孔宇航 2017.08

053


SPEECH 3

INTERLOCUTION EDUCATION V.S COMMUNITY TAMKANG UNIVERSITY ARCHITECTURE 淡江大學建築設計教育

演講人|淡江大學建築系—米復國主任

壹、淡江大學概述

伍、畢業典禮

貳、建築學系簡介

陸、國際獎項

一、學系介紹 二、系館空間 三、教學方向與特色 (1). 數位發展 (2). 社區營造 參、教學特色 一、非正式課程 二、社區服務、社區營造 肆、設計課程 一、大學部設計教學工作坊 二、發表展覽 三、建築設計課程 大一設計:基本設計 大二設計:小尺度建築物設計 大三設計:中尺度建築物設計 大四設計:主題工作室 大五設計:畢業設計

054

柒、非正式課程 國際工作營


趁這個活動的交流想特別介紹一下我們淡江大學,這是我們淡水,

目前兼任老師大概 40–50 位,然後我們每一個分組,一位老師帶 8

黃老師下午會幫大家做導覽,我們淡江在山坡上面,下面是捷運站,

位同學。我們每個禮拜上兩次設計課,在臺灣來講大概只有我們這

等下下午會有走讀與介紹,大家可以去走走看看。淡江大學建築系

樣做,搭配演講課,每個禮拜兩次,每個同學至少有 30 分鐘的時間。

大概有 50 多年的歷史,碩士班也有 26 年的歷史,博士班成立時

最重要的是我們讓每位學生有一個自己的位子,這在臺灣很困難,

間就比較短,我們的師資有專任老師約 18 位,兼任大概 40 幾位,

但我們做到了。在設計課教學上,重視同學之間的交流,鼓勵同學

擁有獨立的系館,因為我們是舊系館,所以大概固定幾年會做整

在公共場合做設計,不要帶回宿舍去做。另外我們大概每年都有出

修。我們淡江大概有四大優勢,因為是在淡水,距離臺北市差不多

版作品,也鼓勵每一個年級都能到校外,山下的社區辦理展覽,盡

40–50 分鐘就抵達,也因為這個機會,我們在找老師或資源上相對

量在淡水,讓各年級都能到我們的社區做互動。到淡水參觀的人很

比較有優勢。目前發展上有兩個方面,2017 年因為少子化現象,每

多,我們也趁這個機會做宣傳辦展覽。

個碩士班不在爭取人數,校長比較要求找出強項與特色。我們著重 數位發展,大概在幾年前開始,在校長的支持下,發展數位也大量

課程部分,每一個年級會有基本課,一年級有表現法,想辦法把設

製造,結合電子發展,目前我們的機器設備也不算少,也配合外面

計課程與基本課程結合在一起,像三年級是奠定綠建築觀念的基

的展覽,會來邀請我們製作,我們也跟某些社群有連結,我們也邀

礎。像一年級進行基本設計,去年有去大陸參加設計教學教案,像

請過去的學長、在職的學長以及外面的職業者,來跟我們共同討論

這個做法,臺灣這邊也覺得不錯,大概在今年六月,很快會透過建

在職的狀況,這個是我們在數位上面的發展。

築學會在成大來辦理,舉辦一個跟建築教案有關,一、二、三年級 希望各個學校一起來做這件事情。淡江我們馬上就開始執行,分一、

另外因為學校在淡水,我們以淡水為設計、教學的場景,大概在

二、三年級把教案寫出來。用教案的方式分上學期下學期,甚至每

1993 年,將近 20 年前開始做了不少發展,等下黃老師會再介紹。

一個教學的工作,每個動作都要交代清楚,進行完一個會做一個展

最有名的就是黃金水岸這個地方,其中有新北市政府幫忙支援,進

覽,要求每一個動作都要做出來。這是最後一個設計,不是在學校

行一些淡水的校園改造,也有些城市建設的反對運動,我們也還在

做的,是在淡水的碼頭做,下午也許會有機會經過參觀。

努力中。現在課本裡面講到社區營造,大概都會把淡水、淡江大學

二年級是小型的建築設計,也一樣要求這些教案都寫出來,基本上

列為參觀的重要地區。

一年有四個設計案,在二年級要求一個專業的模型,先要求同學把

特別介紹我們設計的教育,是一個工作坊的概念。因為淡江在臺北,

模型達到專業水準,後面的設計逐步跟上,那會有總評,所有作品

055


SPEECH 3

一起來討論。 三年級就要求做到中級尺度的建築設計,因為學生都學習三年了, 要能夠把一個建築設計完成。一樣要寫教案,時間安排是一年做四 個設計,一個設計半學期,最後是比較理想性的去淡水的街上、社 區做一個展覽。 比較特別的是四年級,我剛講的建築設計,在三年半大概完成基本 設計能力的培養,到四年級就會提供主題工作室,老師帶 8–7 位 同學,會發揮老師專長成立各種有關的工作設計。希望學生在三年 級完成之後,到四年級至少再學兩個專長,一個設計是一學期,兩 個設計兩學期,兩學期他可以選擇不同專長。像這個是數位工程, 陳老師他就有把基礎的設計融合,用數位方式來進行;另外這個老 師是處理機動建築,建築的皮層將來是可以動的,用這個方式處理; 像這個是黃老師帶的,就是從都市設計的角度、社區的角度來處理 教學;也有像這位老師,以社區為基地,不在淡水在迪化街,這過 程裡面找社區的人來參加,從過程到結果,同時也配合展覽;像這 位老師,會做建築的介面皮層,做深層的一個方式;這位老師是把 建築大樣做出來,四年級大概會做到 1 比 50,到五年級再做深入, 可以做到 1 比 1,1 比 1 這樣學校的空間資源不夠,要到校外自己 去擴大。結合不同的能力把它完成,像這樣工作室的方式是四年級 的重點。 五年級的畢業設計我想跟各學校都一樣,只是我們在技術上處理不 一樣。我們把兼任的師資都投注在畢業設計,因為希望畢業設計深 度可以達到一個效益,每位老師帶 2-4 位同學,不要太多,每個同 學可以深入討論教學,因為如果帶多,老師沒有餘力跟足夠時間指 導。根據他的專長,可以處理細節深入研究,甚至比較多像這位老 師帶實驗教學。有些組會像剛剛前面講的,從機動建築再深入一年, 也有界面操作再深入處理。基本上畢業班也是畢業設計,也會到外 面去,這位老師帶的社區建築,畢業生要用實作的方式,實際操作。 然後畢業展覽我們結合畢業典禮跟活動在一起,畢業的時候我們邀 請家長來看同學的畢業設計。統計畢業設計的一些參展與獎項,我 們在設計教學的能量累積,達到一定的聲量。 最後我做兩個小小的分享,我們後天也有舉辦一個工作坊,每年在 臺北舉辦一次,另外也有舉辦兩岸,建築學系互相交流大概是 8+8 的國際工作營,我這邊大概就介紹淡江建築系的活動,有機會歡迎 去看看。

056


做最後決定的時候, 請再回頭看一下你的城市, 是否還忽略了什麼?

米復國 2017.08

057


SPEECH 4

INTERLOCUTION COMMUNITY V.S HUMAN BEING TA M S U I O V E R V I E W 走讀簡介:場所的力量,淡水 A-Z

主講人|淡江大學建築系—黃瑞茂副教授

壹、過去

(2). 店史計畫

山水孕育文化經驗—近代美術發展的「原風景」

(3). 街角博物館計畫

淡水老街,資產或是障礙 1994 年淡江建築系淡水社區工作室成立

(4). 兒童的生活世界 二、綴補

1994 年推動淡水河口的景觀改造工作

生活景

1997 年捷運淡水線通車,淡水成為觀光城鎮

空間的代理作用,reprogram

2002 年淡水河岸景觀美化改造完成

公共性討論

2004 淡水金色水岸完成,淡水河口自行車道建構完成

(1). 身體劇場 (2). 時間的形狀

貳、轉變

重建街作為漢人市街區的核心

2002 年世界遺產潛力點之一,紅毛城及周邊歷史建築群 2003 年淡水古蹟博物館

重建街周邊文化資產寶圖 三、平台

中小學古蹟課程與教案

轉變的機制力量

2007 年完成區域保存計畫

城市治理的轉變

2007 年淡水文化資產敏感地圖 2008 年淡水創意城市行動策略

參、未來 二、淡水古蹟博物館園區 + 願景與策略工作坊 三、聯合國世界遺產新價值

參、現在 一、編織 地點、地方營造與體驗 原風景的建構,城市作為成長的基地 (1). 河岸

058


各位大家好,大家手上都有拿到一份建築系準備的圖,淡江這個校

7–8 年只蓋了一個廁所,之後蓋了一個自行車道,做了一個河岸,

園很小,但他是有一點點歷史。關於淡水,它是在臺灣北部,在整

真的做出來的就是這幾件事。大部分時間是在調整,或是說變成另

個臺北盆地的外圍,臺灣發展的歷史裡面,淡水比較接近文化的發

外一個力量,跟城市發展進行對立,將一些比較破壞性建設項目拉

育,它的名字在 16 世紀就出現在地圖上,荷蘭和西班牙的時期都

下來。這邊非常可惜的一點,淡水是一個舊街道,今天各位會走訪

曾經在淡水留下文物,後來歷經了不同的歷史演變,所以他有這樣

淡水老街,那條街道已經被破壞了 ,不過我覺得淡水留下了很多故

的潛力,我在這邊跟大家做個簡單介紹。從地圖上來看,有兩座火

事,這些故事重新把人跟環境的關係展現出來。

山,一個大屯山一個觀音山,主要城市建在火山邊這種很少,大家 如果有機會從淡水前往臺北大概只要半小時,到其他城市可能還要

臺灣大概 90 年代開始有所謂社區營造運動。當時在臺灣推動這個

拿著行李再換大眾運輸才會到,而淡水就在這樣的環境裡面。淡水

運動中,幾位重要的老師都在淡江教書,所以我們選擇不只是推廣,

受到火山爆發後的現象,大概有五個小山頭,淡江在第四個山,淡

而是回到淡江在淡水這邊可以做什麼樣的學習。剛剛提到的老街是

水鎮在這個內灣裡面慢慢發展起來,舊稱東方拿波里。

簡報上這條走道,94 年開始推整體的水岸走道,97 年淡水通車。 但談到保存臺灣是斤斤計較,我們去大陸做交流,發現大陸保存是

我想我們學建築的同學對近代繪畫大概也有接觸,這幾張照片可以

整個片區,但臺灣是在都市發展裡面點點滴滴的去找,把過去的軌

把淡水畫面建構起來,從山頭上看下去,觀音山當背景這樣的景象,

跡記錄下來。規劃設計部分,淡水現在大概是臺灣目前首要風景區,

這是陳澄波的畫作,大概很多從日本時期到近代的臺灣畫家也都有

每到假日到訪遊客是最多的,這個是我們完成的一個河岸規劃。這

在淡水留下畫作,也因為淡水很靠近臺北,所以同時遭遇到建築的

邊也跟大家分享,因為臺灣沒辦法參加聯合國,不過我們大概也做

衝擊與土地的發展,我找到 70 年代的一個廣告詞,在山頭上面,

了一些世界遺產潛力點,希望用這樣一個觀點處理。淡水很不容易,

簡單來講就是毀滅一座城市再造,成就一個巔峰的男人,這在經濟

因為他比較偏向自然,淡水是在都市法裡面,主要他是航海時代,

發展的狀況下,講的不是別人,是我們自己,那種城市跟人的關係,

穩固最北的地方,有西洋人蓋的一個城堡,可以用這一點連結聯合

人就是一個城市。今天當然已經走到另一種狀態,開始進行一些不

國比較強調的世界遺產價值觀。第二點是經過的時間,大概有一些

同的反省,這樣都市發展的力量,開始衝高了一些城市,大家也開

空間狀態,這一段(淡水紅毛城及其周邊歷史建築群)大概維持在

始改造這個城市。

清末或是更早一點的空間關係,跟古道有點像,他可以看成三層,

在淡江這 30 年,老師們投入到淡水的工作,其實成就很少,前面

第一層就是守備海關,第二層就是住宅房子,後面就是學校,基本

059


SPEECH 4

上那個時代空間的遞減關係,到現在還維持住了,下午大家會來走

店面都有歷史,所以我們的學生每一個人做一塊板子去送給每一個

訪這些地方。這也是剛剛提到,我們站在專業的角度,嘗試讓一些

店家,每一個人幫每一個店做,當然最後是拆掉,但當中的過程會

不是建築設計的朋友了解,因為臺灣是一個資本主義的地方,很多

知道過去,做這樣的探討,這樣是每一家店都有機會做街角博物館

東西大概政府跟財團是比較站在一起的,那我們怎麼透過一些方式

的概念。剛才有提到,在淡水做這件事,是在幾乎看不到的狀況下,

來維持他一定的空間美學,這應該是我們的責任。除了剛剛提到,

去看看有沒有機會,這個狀態下,有些比較生活,有些比較觀光,

因為臺灣是一個資本主義的社會,都市計畫本身是往蓬勃發展方向

我們跟政府談,那這部分就是很不容易能留下來,因為他要面對很

走,怎麼樣從一個規範,去做保護或都市設計條款的管制調理,這

多可能資本的力量,譬如說你到淡水老街去看,很多都出租,留下

二、三十年來一直在努力,當然到現在為止都還沒有法治化,做了

來的東西很少,所以公共資源在這上面是否能有些投入。

非常多的工作,但是政府受到一些壓力,又會拖延一段時間,還在

我們也特別整理了這些,帶著小孩來認識這個城市,環境的價值觀

努力當中。

讓小孩能看到。以往我們的社區營造還是比較用大人角度在看,我

那在淡水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部分,目前我們大概有 30 處是文化資

們透過一些設計參與的操作,帶入小孩。我們今天下午會看到觀潮

產正式認定,所以在臺灣算是前五名,地方政府(新北市政府)成

廣場,原本這裡要蓋一個大型的核電廠,但現在變成老街跟河岸的

立了一個淡水古蹟博物館,意思是一個歷史的機構,很重要的是把

一個連結,這個簡單的設計,工程大概臺幣 200 萬,錢花費不多但

這些東西怎麼樣成為社會化的一部分,特別是跟環境教育有關。淡

是動員人,這個也是帶著小朋友一起完成。這個學校在山上,我們

江建築系這邊就協助把他跟環境教育結合,把成果跟小孩的教育結

也把環境教育當成是一個很重要的部分,通常都關注在商業規劃,

合在一起,做數位典藏。在 2007 年也完成剛剛提到的都市設計規

如果生意不好,不是店家不會做生意可能是我們規劃不好。所以我

範的前期工作,提出所謂的敏感地圖,過去比較著重在生態,那其

們把重心放在環境這邊,那邊有人幫他們講話,像我們現在跟大家

實從景觀上來看也是一樣,剛剛有提到淡水非常多的藝術家,大概

分享這個山上的小孩所發展的一些裝置藝術,最後發展到街上,順

在 2008 年找來寫《創意城市》的英國作家舉辦一個工作坊。

溪而上看到的,溪受到的汙染,這個是用最古早的方式來利用環境

這個是最近,剛剛提到整個淡水雖然他面對臺北城市都市發展,但

做一些創作。

他又有很多自然跟人文的工作在進行,有一些新的力量,下午會去 參觀雲門舞集,雲門劇場最近也得到一個大獎,黃聲遠建築師,這

慢慢我們知道我們在淡水工作,不是說建築或是設計作品,而是設

應該是他離開宜蘭的第一個作品,非常棒的一個地點。另外一個是

計和建築在一起像一個平台,我們把整體環境當作一個平台,怎麼

九典建築完成的一個設計旅館,九典是臺灣很重要的一個綠建築—

樣把中介讓社會環境進到其中,不一定只有在做空間,空間在很多

北投圖書館的建築師。

地方自然出現,環境就是一個改造,有些東西當然我們要出手,包

這張主要在講舊的淡水,未來這裡是淡水的新市政,會有輕軌走到

括說在環境裡面本來看出去很漂亮,但後來有個電線杆影響,我們

這個地方,所以現在再重新思考淡水的整個觀光地域。有個舊淡水

花了四年把電線杆除掉。像這樣在生活裡面設計,比蓋一個房子或

和新淡水,新淡水一定比較大,包括我們下午去看的雲門劇場,當

做一個設計還要困難,利用協調的方式,慢慢改變,不是順著自我

然也慢慢會有新的設施跟工作進來。我們這樣看的原因是因為淡水

意識。環境裡面其實有非常多的故事,這也是我們在工作中看到的,

的觀光人潮,多到如果再做新的東西進來也不會對環境品質有改

這個是一個橋,一個轉角的角落,一個三叉路口,旁邊有一個淡

善,要怎麼做出一個新與舊的關係,建構一個架構,未來有些人先

江中學,過去他們覺得這個橋頭是一個男女生約會的地點,我就把

到舊淡水或是先到新淡水,比較能在裡面找到環境的品質。

欄杆做成比較高,一般欄杆大概到 1.1 米,這邊做到胸口,把高中

這是一個我們最近在推動的部分,一個歷史現場的再現,過去二、

老師的詩詞寫到上面,我們看到這裡的畫面後才有了一些想法與對

三十年來看其實有點混亂,因為經濟發展然後又掉下來,所以我們

話,因為看到小孩子會用立可白去寫,用來傳遞心情的波動,返回

再看下個階段應該會比較不同,比較重視怎麼把環境品質找回,因

來看空間,很多空間不是我們可以去看到,顯然很多東西不是只有

為我們不再用過去工程取向或是比較大的計劃去做,所謂特色的地

我們看到,如何讓更多人看到並跟地方產生互動,這點比較困難。

圖,是我們再努力的。

這邊剛好有一塊空地,雜草叢生,我們就帶學生去改造,本來他們

今天各位能夠來淡水,能夠走訪,這裡面有一些過去努力的點點滴

定位臨時使用,一兩個月就會拆掉,後來這邊放了五年,做了以後

滴想跟大家分享。第一個當然是河岸,我們一開始提到,我們建築

會有人來拍照,小孩子來畫圖或者找一些樂團來表演,後來後方房

好像比較像是在處理空間,但我們會知道每個空間跟環境的關係都

子拆掉,變成教堂前面的一個廣場。透過這些事情,好像這個小鎮

不一樣,春夏秋冬都不一樣,要怎麼在河岸的設計去呈現出來,這

在修正,逐漸用修補的方式,有機會慢慢跟我們生活連在一起。

是空間和時間向度的關係。老街在拓寬,我們也不忘每一條街道、

我們也有接觸到一些學校改造,我常常覺得城市是以今天來看,我

060


想臺灣是這樣,大陸應該也是這樣,過去每個人的車子都放到道路 上,像小學的接送,變成是學校的問題,我們用這個角度出發,讓 城市的建築來回應這些點點滴滴,校長被我們說服,本來要做一個 電動門,我跟他提議,應該像積木一樣,然後找學生一起來幫忙, 用很便宜但是很有趣的方式做成。 在淡水做一個修補,最大的關鍵在於觀念的轉變,特別是生活中, 每一個人都希望他的房子改建,房地產變好,可是蓋高真的會變好 嗎?並不一定是這樣,最近大概花了快一、二十年才有改變的機會。 因為道路的拓寬,改變了狀態,但是我們一看就知道不對,我們就 帶學生進入這個社區,在這個階梯辦活動,就是要讓大家體驗。這 絕對是一個真實的經驗,建築不是一個抽象的。我們用我們的工具 辦活動或辦市集,這個市集每個月大概會辦兩個周末,因為他們還 是很多人住在這邊,這個階梯的狀況,可以看到還是很多老人在這 個地方,那一年我們剛好直接帶大四學生,租一個空間,把房子做 改造,帶著居民一起去跟工務局局長說,他還不錯,他說:黃教授 你就帶居民一起去討論看看,如果你不要拓寬道路,那要做甚麼。 我們回來開了一些課程,包括居民家裡的舊照片,討論這條路是這 樣,這條路拓寬以後會怎樣,連居民都認為這條路拓寬不會帶來甚 麼,這爭議了一、二十年,這些年不斷希望把它指認為古蹟或是歷 史建築,去論述這個地方的重要性,最近大概有機會不拓寬,那反 對成真後要怎麼做呢?設計的同學會進到這裏面,做一個工作站, 用工作站跟當地居民做一些互動。 剛才也提到,在淡水有一個蠻重要的活動,環境藝術節,找團體動 員三、四百個在地居民,經過半年時間排練,一起演出一場戲,這 不是某個人的發明。包括過去我們剛剛提到的,不只是空間的地圖 還有時間的地圖,慢慢把淡水重要的節慶重要的事情連上,因為資 源有限,調整讓這個城市的活動是有節奏的,包括有一些小型的嘉 年華。剛剛提到淡水有些空間蠻棒的,會有一些劇團去這些空間表 演。這是雲門在一個砲台旁邊,這是歌仔戲比較南方的戲曲,還有 去演出莎士比亞的,我們看到從 2005 年本來是一個遊街,到 2009 年變成一個劇場,到今年已經第 8 屆了,透過共鳴的方式,讓這個 城市有不同的體驗,這兩天演出都是開放的,沒有收費,這需要居 民形成共識。從我們這個城市的角度來看,這應該是有一些價值的 事情,我在這邊提供一點點的經驗跟大家分享。

061



PRIZE WINNING WORKS ARCHITECTURE 建築設計組獲獎作品


PRIZE WINNING WORK

首獎

A TEMPORARY EDEN : PUBLIC BATH 須臾伊甸園:公眾澡堂 臺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建築系|林曉韓 指導老師|粘晉榕

臺北車站自古以來環境極為複雜,士農工商 販夫走卒皆在這裡聚集分流,大家無不需要 一個放鬆洗塵的地方,因此原位於此後巷的 快樂池就在這時空下出現;現今的台北車站 環境依舊複雜,但在光鮮亮麗的忠孝西路背 後,隱藏著老舊、頹圯、臨時性的後巷空間, 許多不可見的事情,在我鑽入巷弄之後赤裸 裸的展露在眼前。 洗澡是非常私密的行為,然而澡堂卻可以是 社交的場所,公共澡堂有將私密空間社會化 的功能,公與私的交界在此變得曖昧模糊, 或許這正是公共澡堂迷人之處。在此重新設 置澡堂也許有些時空錯置、質疑臺灣當代社 會普世價值的懷舊意味。洗澡亦是一套次序 嚴謹的清理流程;與流程相應的空間序列亦 然,竊著性別與空間序列的編排操作,使環 境、建築、人三者之間的介面在這裡交會, 建築整體構成則呼應著後巷充滿機能性的外 掛樣貌,空間序列雖極為單純;但空間型態 卻複雜多元。

064


065



洗澡的空間序列




PRIZE WINNING WORK

優選

WANDERING IN YU GARDEN —

THE URBAN RENEWAL AND RENOVATION DESIGN OF YUYUAN MALL, WHICH IS ORIENTED TOWARDS CULTURAL OUTPUT 豫見牡丹亭—以文化輸出導向的豫園商城地塊城市更新與建築改造設計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建築系|孫少白、成紫璵、陳有菲、潘思雨、葉之凡、吳風、吳庸歡、郭綿沅津、李霖、林昱宏 指導老師|董屹、王楨棟

豫園地區作為上海核心地段的文商旅綜合

具備更高的公共性;通過豫園新十景的設計

體,具有複雜的文化歷史和空間環境,同時

將游綫立體化;通過對各層商業動綫的梳理

作為中國文化的對外窗口,承擔著重要的文

重新實現各層商業界面的連續性;並創造性

化輸出和公共服務的功能。為了應對複雜

地使用可動結構實現局部空間在晝夜轉換節

的課題背景,設計創造性地將文化輸出與商

點上的形態變換,並以此實現外商內戲的環

業結合在一起,用消費來實現文化輸出的目

綫布置。設計使得“文商旅”、“園廟市”

的,又以文化輸出來促進消費,並從時間和

在豫園地區實現了一體化。

空間兩個維度對豫園地區的商業模式和空間 關係進行了設計。 在空間上,中庭和同業公所的精心設計,解 决了高低區人流分布不均的問題,同時作為 文化輸出點,起到微博物館的作用,是以局 部手術式的改造模式來實現城市的更新與歷 史文化特質的挖掘。時間上,采用空間、功 能、業態晝夜轉換的模式,在夜間以《牡丹 亭》為題,編寫貫穿整個豫園地區的沉浸式 戲劇,這一全新業態的植入解决了夜間活力 不足這一問題,同時也實現了文化的整體包 裝和輸出,提升了文化輸出的品質與內涵。 在具體設計層面,通過城市設計使豫園地區

070


071






PRIZE WINNING WORK

優選

THE GARDEN OF FORKING PATHS 文學的四重建築 臺灣科技大學設計學院建築系|邱元甫 指導老師|張容豪

面對越來越多變的資訊樣態與環境,取得 「現象」與空間的反饋效果,是我在建築發 展上想研究的課題。利用基地既有文化、涵 構上的分析所取得的數據與條件,轉化為空 間機能 (program) 和形式 (form) 的解套,是 經常被採用的設計方法之一;而在本次題目 中則是利用文學探究「事件」與「空間」之 間的從屬關係,進而對形式上的操作尋求可 能性。 四部文本之間的尺度遞進與符號套疊上的互 補詮釋,也是研究的重點,藉由相互之間的 組織關係與建築理論對應,文學的開放性, 以「作者已死」的角度出發,直接與觀看 者、評論家的經驗作連結。在這一層面上, 「資訊量」的疊加變成為讀者理解創作者意 念 ( 無論是否符合原先設定 ) 的一種方式。 我便是想利用這樣的特性,多方面的與建築 的形式、理論、甚至機能的混用做比較,以 期建立一種文學性的思維,用以擴張建築的 語境。

076


077






PRIZE WINNING WORK

優選

PICTURESQUE —

THE REMOULD OF FORMER METAL FACTORY IN SHENYANG 如畫之境—瀋陽鐵西區原金屬冶煉廠改造 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梁欣 指導老師|周宇舫、王環宇

在這個設計裏原有的場地被多條均質的墻體

始,均質的白墻錯落間引導著觀者漫步于每

切割並壓縮,觀者觀看舊廠區的方式被改

個功能區域之間,無數可能的平行路徑帶來

變,從而產生了新的觀看模式。當觀者漫步

的不確定性創造偶遇的驚奇。在這裏同一個

在建築中,通過運動來獲取對場地的重新

場地上的時間維度被分別並置,上一秒可能

認知,多重景象如片斷式不斷跳切在眼前,

你還在感嘆現代藝術的前衛,下一秒便進入

記憶與思維也隨之被分解觸發不同的記憶片

了一種意想不到的叢林。這種被解構的空間

斷。這種“游蕩的空間和巡游的視覺”實現

排布具有一種時間性,需要人全部感官的參

了如畫性“靜觀”到“動觀”的轉變。

與:明滅不定的光影/泥土植物或灰塵的氣 味/風過樹葉的聲音;自然的景觀/破舊的

建築作為“保存”並傳達場所意義的工具,

的廢墟和人造材質帶來粗糙或細膩的觸感甚

目的是為了揭露,讓那些隱伏在既有場景裏

至轉化為口感。

的時間和空間變得更為澄明。而身體的運動 促進了思維的運動。只有讓身體的感官全部 參與到建築體驗中,才能真正感受到場所的 强大力量。 整個設計營造了一種神秘偶然的詩意氛圍。 在城市的街道上看不到建築內部的景象,而 是一片隱蔽的純白 T 字形隔墻,荒亂的雜 草和殘破的磚墻在日光下若隱若現。內外空 間被置換,探索之旅從進入場地的一刻開

082


083






PRIZE WINNING WORK

入選

特別獎

CIVIC CONSTRUCTION A JOURNEY OF A MAN AND GARBAGE 常民構築:雅美族男人與垃圾的人生旅途 逢甲大學建築學院|陳鈺炫 指導老師|蕭俊碩

以洋流垃圾議題作為切入,挖掘蘭嶼在地急

旅程擴增與拆解再建傳承,保有雅美族「勞

需解決垃圾問題不僅是觀光開發,還有黑潮

動力」文化價值。透過垃圾的議題回應再製

帶入洋流垃圾汙染。探討垃圾回收再製如何

生產回歸到生活之中,並放低建築人的姿

落實在地化,實現垃圾成為當地可以發揮的

態,誠實的面對族群與其文化進程。

新興產業,成為新的建築材料與其他工藝產 品原料。 整合臺灣開發產業:微晶木,成為一種模矩 開發的現有臺灣技術,透過高壓塑型的塑膠 仿木材生成協力造屋系統。 設計最終重要的將是如何將可以,考據蘭嶼 傳統地下屋的整體精神、組構方式、與島上 環境以及居民生活的價值關係探討。建築不 再只是為他人設計,而是運用建築專業來輔 助居民協力造屋,強化地下屋原本的優點, 同時改善過去地下屋的缺失,探討為何當代 年輕人不再居住其中,試著找回過去地下屋 的文化價值,並且轉化為現代生活為基礎的 常民建築。 以學習之屋,生活之屋,傳承之屋與繼承之 屋四個房屋演進過程,伴隨雅美族人的生命

088


089




PRIZE WINNING WORK

入選

INDIVIDUAL NOSTALGIA IN THE INDUSTRIE 4.0 : TIEXI'S NETWORK MARKETING FACTORY COMPLEX DESIGN

工業 4.0 時代的個體懷舊:鐵西網銷工廠聚合體設計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建築系|孫越 指導老師|韓孟臻、許懋彥

以“東方魯爾”瀋陽鐵西區更新改造後城市 記憶消亡的問題為出發點,本設計想探討當 產業轉型,如何在新生產環境中引發個體懷 舊,如何在時代變遷中延續城市精神。設計 為鐵西區發展中的小規模“網銷工廠”提供 更便利的場所,采用將當前和歷史並置的設 計策略,在歷史工業建築中恢復了生產性, 通過插入夾層中的展覽和休閑空間,將歷史 與當下的生產場景一同展現給市民,讓參觀 者和生產者能在其中發現隱藏起來的的城市 元素,觸發事件,引入思考,引發個體的“反 思型懷舊”(反思型懷舊强調返鄉的過程, 指示非重建靜態的新的可塑性)。

092


093




PRIZE WINNING WORK

入選

MEMORY OF PARALLEL SPACE — REBUILD A "HOME" FOR THE ELDERLY AWAY FROM HOME 平行空間的記憶—重構老人的離家之“家” 湖南大學建築學院建築系|沈潔 指導老師|蔣蘇琦

本設計意在探索養老空間設計對老人生理和

往空間。

心理需求的回應。主要針對老人組團養老和

老 人 的 生 理 需 求 方 面, 首 先 對 老 人 的 生

療養形式的養老做了重點探究。 心理層面

活空間中的尺度進行了詳細的探索,選取

的考慮是本設計的重點,老人從年輕到衰

800mm,也就是輪椅通行的最小尺寸作為空

老,離開自己原本的家進入養老機構,這個

間中的基本模數限制。同時在竪向尺度上也

過程中老人的心理變化是微妙的。

充分考慮老人日常的行為可能性。老人對光 的需求的特殊性也在設計中通過拱的形式來

本設計希望以“平行的空間”來回應老人的

引導光發散和柔和化。生理上老人對衛生間

心理界線,空間的平行和垂直的交織,預示

的使用頻率遠大於常人,設計中也充分考慮

著時空的映射和重疊,試圖通過這種平行與

了衛生間一類的服務空間的重組模式。

交織的關係引導老人,從複雜和糾纏著的物 理狀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歸屬感。同時在 平行空間中設置窺視空間,窺視空間本身具 有“看”與“被看”的雙重屬性,提供老人 一個時空的容器。 另一方面,老人心理十分渴望與家人的交 流,本設計中著重考慮了老人和家人共處的 空間可能性,通過“門”與“墻”的建築語 彙的轉換,實現空間的可變形和伸縮性,在 白天和夜晚之間形成空間的伸縮,晚上形成 家人的陪護空間,白天形成靜坐的庭院和交

096


097




PRIZE WINNING WORK

入選

ADAPTIVE RE-TRANSFORMATION —

EXPLORING ALTERNATIVE CONSTRUCTION SYSTEM IN INDUSTRIAL BUILDING REGENERATION 再生.建.構 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建築系|林沚妦 指導老師| Prof. Olivier Ottevaere

Hong Kong has witnessed a rapid

Reuse is a soft approach toward balancing

investigation took place in the area of

infrastructural development whereas the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value as well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al buildings

as the economic. But the progression of

had not kept pace with the economic

this approach rather slow and not being

restructuring. Many industrial building

productive in regenerate the deteriorating

remain under-utilized because of the

building.

relocation of industrial activities.

In response, the thesis proposed a

The thesis attempt to explore an

smoother process and phasing in

alternative way in construction system to

transformation, striking the balance

respond to the r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between two extreme in conserving and

of industrial zone nowaday in Hong

value adding in architecture. Lands are

Kong. The strategies in Hong

Kong

long for developing residential usage in

way too rigid to neglect the potential in

the future, where the thesis also respond

redeveloping an old building and simply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program,

torn down a usable building in order to

from industrial to residential; the

gain a more benefit in cutting complicated

transformation of building status, from

planning. But in fact, this top-down

substitute to addition; the transformation

approach in re-development cost much

of structure, from bulky structural element

in another aspect, in environmental and

to flexibly planned structural element.

social, where directly reflect the reckless

The thesis situated in the status of

thought of the city planner. Adaptive

transfer in various aspects where the

100


101





PRIZE WINNING WORKS URBAN PLANNING 城鄉規劃組獲獎作品


PRIZE WINNING WORK

首獎

特別獎

SYMBIOTIC HABITAT 園冶,原也

成功大學規劃與設計學院建築學系|吳友喬 指導老師|陳玉霖

動物園不是自然界的一扇窗,是一座棱鏡,

在各類活動與道路加以對應的構件。並且將

著緩坡上升,園藝植栽外殼反映了人們對自

我們放進什麼文化,它便折射什麼光芒。

物種分類(A 非原生種 B 非原生可適性物

然的執著想像,隨著思想而改變。整個代謝

種 C 原生種動物)各階段中不屬於這片土

也是教育的過程,當我們有天理解包圍我們

動物園是 18 世紀帝國主義下的產物,人們

地的生物也將被時間代謝。空間上三個邊界

的荒野才是真實存在,那片外殼就能被代謝

開始豢養與控制自然,認為自己能夠擁有自

分隔都市活動、棲地內人類與不同物種領域

掉了。

然。21 世紀帝國主義退去,人們將動物園

消長。

看作望向自然的一扇窗,然而卻用錯了方 法,動物園只是另一個不自然。思考如何將

二三階段為公園逐漸廢墟化的過程。

不屬於這個時間與空間的事情代謝掉,生長

第二階段:廢墟化巨大結構,以輕量結構滿

出一個共棲的環境。讓出空間使在人類侵略

足階段使用。原本動物園中的動物逝去前,

前土地孕育的生命疊加回來,長成一座生氣

人們保有觀看行為但改變觀看角度,並開始

勃勃的廢墟。

原生動物復育計畫,以孔廟為工作站輔助。

如果將公園視為山林的延伸,希望從身處中

第三階段:隨著非原生動物逝去,獸舍形成

央被包圍的狀態,思考整個都市也是地球環

的邊界破除,樹木成林,臨時構件腐朽,低

境的一部分。在這座棲地內人類角度與地位

控制土地佔領這些區域。復育幼體成熟洄游

被翻轉,我們從執著擁有到被自然所擁有。

至原生山林,基地成為人們認識後面山林裡 共棲生物的媒介,也是另外一個孕育生命的

設計是一個以廢墟化手段代謝的過程,將人

地方。

造物與景觀逐漸廢墟化。分為三階段: 第一階段:建立生態廊道與緩衝帶,連結後

最終人們於新建物活動被教育,於體育場窺

山。分析公園與後山之間學校與建築類型,

視,新建物地面層保有動物移動的暢通,沿

106


107






PRIZE WINNING WORK

優選

BETTER RAIL, BETTER LIFE 業軌頤人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城鄉規劃系|花薛芃、丁金銘 指導老師|吳曉、巢耀明、史宜

從城市更新、鐵軌改造的契機出發,以人的 現實需求、未來發展為基礎,尋求最適宜的 發展方向,以及可實施性最强的落地方案。 緊緊圍繞鐵軌的發展歷程和未來潜力,在支 撑系統方面,依托于現有軌道提出“雲軌單 車”的未來出行創新概念,並以此為基礎延 伸出一系列文化創意和科技創新產業,形成 新的現代軌道產業鏈。在社會人文方面,依 托强業緣小區的紐帶特色,重塑人群結構, 穩固社區鄰裏關係,塑造扎根當地生活的草 根文化氛圍。在空間環境方面,圍繞棕地更 新與資源再生的工業遺產改造,更新置換空 間,復興傳統價值。整體實現老牌鐵路工業 文化的現代產業改造與升級,是為業軌;人 居環境城市空間的修補與再生,此為頤人。

112


113






PRIZE WINNING WORK

優選

COMMUNITY ON RAILS :

RENOVATION DESIGN OF CHENTANGZHUANG RAILWAY REGION, TIANJIN 軌上生活共同體—天津陳塘莊鐵路沿綫復興城市設計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系|張陽 指導老師|唐燕、袁琳

方案選址天津,以“建構軌上生活共同體”

設計。南運河片區依托於產業與歷史遺存要

為願景,强調兩個重要方面:一方面是天津

素,采用產業提振與遺存復興策略,塑造都

鐵路地區的更新能為城市整體發展提供何種

市文創產業新城;凌奧片區依托豐富的生

契機,另一方面是規劃設計如何服務鐵路沿

活、人群要素,采用了共享生活與便民交通

線居民。

策略,打造宜居樂活共享社區;八大里片區 依托於豐富的生態景觀資源與潛在用地,采

方案從人口社群、居民生活、產業就業和工

用景觀營建策略,打造城市副中心旁的綠色

業遺存等方面,首先對天津環城鐵路沿線地

家園。

帶開展了深入分析研究,進而聚焦即將廢除

方案在總體策略和空間設計層面,進行設計

的陳塘莊鐵路地區與發展較為成熟的海河地

探討,希望促成陳塘莊鐵路沿綫地帶的整體

區,提出構建“鐵路 + 海河”的天津整體城

復興。

市意象。 “軌”與“河”的聯動發展,關鍵在於陳塘 莊鐵路沿線地帶的復興。方案提出“軌上生 活共同體”的理念,突出對各類居民的關 懷,從共享交通、共營文化、共創產業與共 建生態四個層面,提出規劃策略。 方案選擇鐵路沿線三處代表性的地塊—南運 河、凌奧和八大里,分別以“枕河融城”“新 軌融居”“營建融景”為主題進行具體城市

118


119






PRIZE WINNING WORK

優選

LOHAS CITY —

RENEWAL IN THE LIVING & MEMORY AREA 今津樂道—記憶生活片區更新 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城市規劃系|趙益麟、顔思敏、劉曉冬、張然、白雪燕、李醒 指導老師|李和平、葉林

從 19 和 20 世紀之交開始,天津市中心城區

方法,進行需求—空間策略分析,期望將記

逐漸形成了一條總長度約 65 公里,涉及人

憶根植於生活之中。構建以鐵路及工業、運

口 100 萬人,聯繫大量工業遺產和生態區域

河文化為紐帶,由通道、節點和線路輻射區

的環城鐵路,而 1986 年後主要建設向濱海

域共同構成的具有結構和功能、內在和外在

新區轉移,曾經密集而繁盛的中心城區鐵路

聯繫的系統。以達到樂憶枕軌,樂享生活的

環線周邊地區逐漸衰落。

目標。

我們認為,這條承載著重要歷史意義的記憶 線及周邊地區,不僅會成為未來城市的生態 修復機遇線和產業升級的潛力線,更重要的 是可以成為城市樂活的機會線。因此,我們 以樂活目標為導向,以鐵路周邊地區的更新 課題為契機,以樂為初衷,著眼“樂憶軌 枕”、“樂游綠景”、“樂興產業”、“樂 享生活”四大主題,變過去單一的鐵路生產 線,為繽紛多彩的城市樂活線,為城市注入 新的樂活原動力。 重點以承接總體城市設計要求的“遺產加生 活”主題的南口路記憶生活展示區—通過對 各類遺存的多元利用,運用扎根理論的研究

124


125






PRIZE WINNING WORK

入選

THE PROUD OF FISHERMEN — RENEWAL DESIGN OF AMOY TRADITIONAL FISHING VILLAGES BASED ON CORE-BOUNDARY RELATIONS 漁家傲—基於核心 邊界關係的厦門傳統漁村更新設計 廈門大學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城市規劃系|蘭菁、陳慧琳、林曉雲、田彤、張坤 指導老師|王量量、郁珊珊、常瑋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漁業文化已成為 華夏地區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然而伴隨城鎮發展與海洋資源的减少,與漁 業相關的傳統漁村、生活方式日漸失落甚至 消亡。已有計劃對“末代漁民”、“失海漁 民”這類特殊弱勢群體關注較少,他們的未 來值得重視思考。 方案從漁民的需求出發,思考漁村與城市及 自然的關係,提出在融合經濟、生態、社會 邊界的基礎上,通過智慧知識引入、特色產 業串聯、生態復育及空間景觀組織活化等途 徑,傳承延續漁村生活方式、漁民職業與漁 村文化。探索旅游開發之上的新型發展模 式,助力其成為包容傳統性與現代性、可持 續發展的當代漁村。

130


131




PRIZE WINNING WORK

入選

NATURAL STAGE 自然力鏽場

中原大學設計學院建築系|林奕廷 指導老師|白宗弘

漁村一直以來與海勇敢生活著,但在嚴酷的

蟹籠、油桶為主,鋼構則為主要結構支撐。

環境條件下會不會有一天,人們選擇把土地

構築附加在石頭屋、堤防、廢棄九孔池上,

還給自然?讓海岸美麗的漁村故事、生活痕

重新定義基礎設施及漁村。

跡、地景跟著環境互相起了化學變化,人的

2070 人離去,彼時建築死亡,重生的是地

痕跡慢慢褪去,留下地景的線條。

景的美麗線條。再來到此地,望見的是荒煙 蔓草生命力旺盛的馬崗、被珊瑚爬滿的九孔

海岸線結構是從以前人定勝天的觀念下產

池、依然翠綠的潮間帶,和刻意留下的線狀

生-村子的後勤、生產的前線-是以人類為

人造構築。

主的海岸線。在漁村沒落漁村活動力低落且

人不再是絕對,時間、地景、自然力會譜出

年齡結構高齡化的時候正是轉變的契機,開

最深刻的劇。

始思考我們與海的關係。新開發模式以低度 開發、置入微觀光的方式用體驗、海洋生態 教育讓漁村人們滿足生活條件,同時讓體驗 漁村的人了解海洋、漁村生活。策略是「交 換」、「以工代賑」。漁村體驗者以勞力幫 助高齡化的漁村蓋起體驗所需空間。而漁人 提供漁村真實生活體驗互惠,同時感受海水 的七情六慾。 構築因自然力而生,材料以廢棄九孔養殖池 的木料、黑網、水管、九孔磚及村內的魚桶、

134


135




PRIZE WINNING WORK

入選

MANGROVE REMEDIATION AND COASTAL LAND RESTORATION 紅樹林復育與沿海土地復甦 銘傳大學設計學院建築系|趙庭妤 指導老師|楊啟明

因為全球氣候變遷,造成地層下陷 、海水 倒灌,天然災害影響泰國人民的生活經濟與 產業,因為泰國為地球村的代工生產主要大 國之一,因此這些環境問題間接影響至全球 經濟的脈動。在泰國暹羅灣,地層下陷嚴重 的海岸區塊,為改變這些環境災害,解決土 地流失問題。當地居民找到一個與海爭地的 傳統工法 ,利用竹子陣列的方式來達到復 甦土地與復育紅樹林,改良水循環系統與當 地鹽田養殖業的土地配置,回收利用淡海水 系統,希望達到水平衡的狀態,繼續發展經 濟,階段性的復育環境,不破壞環境的原則 復甦觀光產業,利用生態旅遊方式,以利自 然與居民永續發展。 以階段性土地復育的手法,來解決沿海地層 下陷及海水倒灌的問題,把設計手法分為內 陸沿海兩部分來進行操作,結合傳統產業既 有的人名生活模式,來進行規劃。

138


139




PRIZE WINNING WORK

入選

ABOVE

自由天空的臺北 臺灣科技大學設計學院建築學系|曾睿宏 指導老師|賴伯威

Vertical Airport = Airshiport 科幻電影小說中,飛船無形的成為了天空的 背景。 飛船是上個世代的飛行器,也是下個世代的 新運具。它的運輸、商業等多功優勢,將在 臺北空域解禁後,成為臺北天空的主角。 美、德國在 1988 年就開始了新生代飛船的 研究。我想藉著臺北松山機場拆遷的契機, 飛船和無人機世代來臨,規劃松山機場成為 未來飛船基地。 我將定義飛船和其棚廠建築在松山機場拆遷 後,並經歷 2028 奧運在臺北的假設中扮演 各階段角色。城市在松山機場這塊基地上被 縫合,大型船棚建築不再是單純的巨無霸機 庫,順應飛船的優勢,創造新型態的空中轉 運、停船中心。

142


143





WORKS ARCHITECTURE 建築設計組收錄作品


WORKS

CURED AT HOME 彌補─復健發生於日常,紀念亦然 成功大學規劃與設計學院建築系|許毓琳 指導老師|古爵誌

我認為,復健發生於日常,而非過度保護的

一種心理復健,這些回來的住戶將生活在充

診間。

滿強烈記憶的場域。這是一處獻給台南市民

最初,復健中心成立於災難之後,大量的傷

的警示紀念場所,也同時讓住戶能在私密的

亡與無家可歸讓復健中心成為肢體與心理的

住宅空間進行宣洩療傷,在事件發生後重建

修復所。如今,復健中心卻像座城堡,隔絕

連結,建構意義。

所有日常的困難與心理障礙,將一切失衡總 結為可控的肢體訓練。

透過舊建物的筏基與結構轉譯,我希望創造

從自身受傷經驗開始思考,我認為真實的復

一處人能感受風、光、水、土壤、溫度的場

健不單是肢體的重新訓練,還包含了自我心

所,並重新定義曾經熟悉的場景;當人與環

理修復及對熟悉環境的重新認知。於是我選

境重新連結時,能夠賦予過去的傷痛新的意

擇一塊災後的土地作為基地,讓創傷不再只

義與記憶。

停留於紀念及緬懷,而能被不斷觸碰與擾 動,與之共存。 20160206 美濃地震後,位於台南永康區的 維冠大樓因各種人為疏失倒塌,造成 115 人 死亡,96 人受傷。 復健發生於日常,紀念亦然。 當初維冠 200 戶 800 人,如今有 30 戶願意 住回當初災難發生的場所。在警示及紀念的 場所,住宅的型態開始改變;而當紀念作為

148


149


WORKS

THE FUTURE OF THE CHANCHUSHAN 山城,之後 成功大學規劃與設計學院建築系|陳平 指導老師|吳光庭

無盡的私有化吞噬著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在資本主義操控的居住價值影響下,標準化 大量生產的樓房與空間限縮了每個家戶的生 活場景,因此我從舊時聚落的紋理中找尋另 一種居住價值。 蟾蜍山聚落混雜了各個時代所累積的族群以 及群落,包括有日治時期的臺籍閩南人、國 民政府遷臺後的大量眷村以及臺北經濟起飛 之後的城鄉移民,形成特殊的共居空間,而 由於各個時期因應各個家戶人口增長形成的 自行增建現象,蟾蜍山可以被稱為擁有自立 營建個性的混合聚落,家戶空間互相交錯形 成的特殊公共。我希望延續這樣的性格,在 未來老舊眷戶逐漸凋零後,新的族群形成新 的生活群落,新與舊的公共系統重新混和、 交雜。

150


151


WORKS

REPRESENTATION OF TRAUMATIC MEMORY 愴憶的再現 東海大學創意設計暨藝術學院建築學系|尹運威 指導老師|林友寒

新竹寡婦樓是一棟歷史建築。 當初,跟隨國民政府來臺,卻沒有居住空間 的移民,便在日本政府遺留下來的工廠內安 居。遺留下來的樣貌深刻的描繪了當時辛苦 生活的狀態。 但在 2015 年的時候,被背後 的開發集團惡意的拆除,成為一片廢墟。 重建成為一種記憶的召回,我試圖從當初生 活的現象中找尋有特色經驗的價值,並在當 今社會中,尋找議題的機會來再現。設計為 一棟公共住宅,和以往不同的是,對於集合 住宅,常用不同的空間原型組合成一棟建築 物,我發展的是不同種的架構原型來回應空 間的可變性,它是一種開放生活系統。讓居 住在裡面的人,可以經驗到先前的人生活的 風景,在一個工廠下,自由地發展出自己所 需要的空間。

152


153


WORKS

TYRANNY OF THE MAJORITY : NEW DEMOCRATIC LANDSCAPE OF PARLIAMENT

多數暴力—新民主議會地景(代議制度解構下的新民主議會型態) 東海大學創意設計暨藝術學院建築學系|林建宏 指導老師|林友寒

我的設計就是討論在新的民主典範之下,新

二:空間研究分析 / 體制上的典範

的議會,從建築到地景的可能性。

我試著分析從希臘直接民主一直到當代國會

臺灣以實行民主體制為傲,但在代表人民的

空間權力以及人民之間,與建築空間的關

中央機關:立法院 ( 國會 ),在體制與建築

係,從中去尋找新的民主議會空間的可能。

空間上皆與民主的本質衝擊,少數人決定全

在體制上藉由與老師討論,我找到當代實驗

臺具爭議性之法案,以及隔絕性之高牆環繞

性民主:審議式民主,將其視為我設計中民

議場,造成許多民意無法有效傳達,越來越

主體制的典範。

多人民佔據有限的都市街道,癱瘓交通,不

三:基地選擇

滿與對立油然而生。所以我以此為基礎去討

我試著去尋找都市涵構的邊緣,能單純的論

論在理想性的民主典範:審議制民主的體制

述民住地景的基地所在;以及隨時可以朝內

下,新的國會跟人民之間的關係以及空間上

部並有不同層次觀看的可能性,所以我選擇

的可能性。

在淡水河上的臺北島作為基地,緊鄰臺北市 與新北市,同時滿足其易達性之需求。

設計總共分為四個階段

四:建築設計

一:議題

從整理歸納出的體制架構,以及歷史脈絡中

我問的問題不是建築上的問題,而是從我有

推展出來的民主空間原型,開始組織整合,

興趣的議題:政治的民主問題來做討論。在

內部的立法委員與人民之間的關係解構後再

警政署所統計,歷年戶外集會遊行的資料

重新定義,並坐落於淡水河的沙洲中,讓我

中:我問的問題是,有投票就代表民主嗎?

有更多的機會,去討論抽象政治的人文地景

為何立法委員是按區域去劃分十萬人而選出

與不停變動的自然地景中,建築的介入新的

來的呢?

可能性。

154


155


WORKS

FAITH IN THE UNCERTAINTY —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VISIBLE AND THE UNSEEN 懷疑中的信仰—可見與不可見的距離 東海大學創意設計暨藝術學院建築學系|蔡呈林 指導老師|林友寒

我的畢業設計在討論一個關於視覺與距離感

我找出那些在經驗上可見與不可見的距離,

知不斷變動的關係。

在光線的改變下那些確定的距離以及經驗便 成了不確定的模糊的狀態,在那些模糊的狀

在宗教空間中,大多數的空間都是剩下的甚

態下,我們的心或許能更靠近神。

至無法到達的,可是有了這些無法到,無法

而隨著光線不斷變動的距離像是乘載了宗教

用的空間,讓我們產生了我們與信仰之間關

空間這樣在路徑上充滿可見不可見變動的空

係的想像,透過這個剩餘的虛空,才有辦法

間,提供一個我們自己透過不同路徑尋找解

看見我們看不見的事情,過渡到我們沒辦法

答的場所。

到達的地方。 這樣空間的討論將回應到臺灣特殊宗教的複 雜環境,在臺灣不同宗教的多元並立,以及 近年來的移工增加,這個複雜度更加顯著。 我把不同的宗教融合在一個房子裡,透過宗 教讓不同族群有一個彼此理解的契機。 不同宗教信仰中共通的經驗是在靠近神的過 程裡對於信仰的懷疑與確認,從視覺上的可 見不可見,空間上的可及與不可及最後神性 的出現與消失,透過宗教經驗上的一致性, 讓多宗教有並存的可能。 透過照像機這個工具對於距離的捕捉,幫助

156


157


WORKS

CONTACT ZONE —

TRAIN STATION OF FOREIGNER , TAIWAN 接觸地帶—臺灣中壢的外來人口車站設計 金門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建築學系|余承龍 指導老師|林嘉慧

選點於中壢火車站,針對臺灣眾多的外來者 與居民關係的問題,以實驗性空間改善文化 隔閡與衝突—輔導中心。 輔導中心是一個 變革於服務和就業中心而來的,新試驗空 間。它將會作為人、車站和城市之三角關係 的平衡點,成為外來者與當地居民的重要交 流空間。 重新定義的車站中,安排了短期居住空間、 圖書館、廚房、教室等計畫,使得人們交談 機會更加可能。刻意壓低了入口高度 , 營造 內外極大反差。並拉長動線,藉時間經驗換 取空間感知,來認識此空間。 試圖在上層 圍塑出開闊的公共空間,作為連接所有空間 的重要過渡空間。並在垂直動線中,以光源 作為手段,成為空間中醒目的亮點 -外來 旅客和當地居民之間的重要接觸地帶。

158


159


WORKS

PUBLICITY OF CONSTRUCTION FIELD —

DESIGN OF PUBLIC WORK SHELTER UNDER SMALL-SCALE CONSTRUCTION NETWORKS 工地公共性—小型工務網絡下的工務所設計 金門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建築學系|周相如 指導老師|黃信穎

工人在工作時的場所就是在一個沒有明確界

公共;宿舍空間。

線的都市空間當中,由工地與工人塑造出都

辦公室與宿舍為基本型態,由多個單元組成

市邊緣不同的面貌,也自成了一個由工人群

置入屋頂篷架下方空間;公共區域則將屋頂

體間交流而成的活動體系。

變形為單面開放且通風的公共空間語彙。中 央軸線將私人領域與工作區域隔離,兩邊的

基地位於金門金城鎮到金門大橋中間的一塊

公共空間則分別服務不同型態的工人需求,

廣闊腹地,因土地政策因素造成大量農舍的

提高尖峰時期的服務效率。

開發,零散農舍工地坐落在都市邊緣中,則 成為我對工地區域公共空間的新想像。藉由

當周遭的腹地都開發結束,整個臨時建築都

整體小型工務網絡的邏輯思考,在工地區域

可以拆解搬移後重新組裝。

中組立一個集合的、屬於工人的公共空間, 讓工人在停工時、休息時以及待業時能擁有 不需額外收費的聚會環境。 將鄰近區域的工地資源集中統一以達到一定 的規模,提升工作中休息與工作環境的品 質。內容包含工務所、事務所、商業空間、 宿舍、儲藏室、用餐環境、午休空間……等。 也能提供快速的洗淨淋浴空間、洗衣間,讓 勞工也能舒爽的度過午休時間或下班後的休 閒時間。整體空間配置分為:辦公、商業;

160


161


WORKS

CO -LIVE :

DESIGN OF EXPERIMENTAL SOCIAL HOUSING IN PENSION VILLAGE IN KINMEN 共生—金門養老村混居實驗住宅設計 金門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建築學系|簡瑀儒 指導老師|林嘉慧

共生計畫以十年為單位,提供今日金門產業

距離確認老者的健康狀態這點,就能有效減

以服務業為重的形態下,在金門工作的青年

緩高齡社會中的照顧人力危機。對整體養老

在經濟未穩定前的一個住宿選擇。計畫以老

產業來說,本計畫提供的青年人力可減緩照

者為主體,在聚落邊拓展老人共居村,養老

護人力的缺乏。

村里意圖在尺度協助與人力幫助下拉長老者 的可自立期。但當老者衰弱到臥床期則計畫

空間上除了著重討論緩老外,由於金門住宅

中止,達重度照護程度的老者被移轉至全日

同質化嚴重,也回應到古厝內空間轉化。

型照護機構妥善照顧。 建築空間上,以實際存在的八位、共四組成 員的生活模式代入計畫內討論空間的分配, 住宅及養老村間以「環繞」為空間概念,強 迫拉長生活動線、在行走之間訓練肌力並穿 插交流場域。並將睡眠空間壓縮,打開互動 的區域。並加入園藝治療,賦予老者照顧家 中作物的工作,提升心靈層面的自我實現。 共生計畫中,年輕人擔任的角色傾向社區照 顧者,提供非貼身、低強度的生活協助,例 如一周一次的家事協助。年輕混居者雖非專 業照護者身分,並且有自己的事業,但能近

162


163


WORKS

FANGLIAO STATION AND ART SPACE 驛站,藝站 枋寮車站與藝術空間串聯 南華大學建築與景觀學系|葉姿呈 指導老師|朱世雲|

城市地標是城市的一個直觀標識,代表著城 市的形象,承載著城市的文化與精神。 透過擷取的特色與文化,融合周遭環境,串 聯整個空間,讓城市地標不在只有建築物。 透過改善枋寮藝術村、F3 藝文倉庫與車站 間的閒置空間及車站的改變而讓整個空間即 是整個枋寮的地標中心。 藉由改變旅客對枋寮車站的印象而改變枋寮 這個地方的價值,並藉由車站周遭兩旁的藝 術空間串聯,使得車站能夠融入到整個區 域,成為一個地標區域。也希望能夠從此重 新提振枋寮藝術村原有的風氣。

164


165


WORKS

MUSICAL FORM 音態形

淡江大學工學院建築系|黃唯哲 指導老師|葉佳奇

德國作家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曾說過“Music is liquid architecture; Architecture is frozen music.”而這句話究 竟背後代表了甚麼,我相信每個人都有各自 的詮釋,我們可以解讀成音樂的旋律轉換成 音波圖時,高低不一的動態曲線流可以視為 建築的靜態天際線變化,所以音樂的曲調節 奏就好比建築的材質比例的關係,帶給人們 動的聽跟靜的視兩種看似不同但卻有幾分相 似的感受。 但對我的設計而言,我想再詮釋這段話,究 竟音樂以及建築在各自的目的是否也有種相 似性。對音樂家而言,則是透過各種不同 樂器的音色在相同或不同的時間點製造出 聲響,透過一種不可視的聽覺或者說以虛的 感受來完成一首同樣是不可視的樂曲,使聆 聽者能感受到樂曲的動人之處。建築在手法 上,透過實或是可視的物質來創造出虛的空 間性,進而使進入建築的人們能夠感受到建 築師的理念或是意圖。

166


167


WORKS

A STORY OF URBAN ISLANDS 島嶼中的論述—論述中的島嶼:現實的再現 淡江大學工學院建築系|廖昶安 指導老師|林家如

這是一個關於小島上發生的事件。

的常民集體性,並且透過這些公共性機能的

一個台中,20 座重劃島嶼,20 幀城市縮影,

置入,與島嶼的壅塞進行空的交換,進而滿

快速發展的城市文本,具象化了台中的「城

足變動中的慾望,形成自我生長的生活系

市慾望」,每個慾望島嶼都述說:「我擁有

統,也同時記錄著這個島嶼事件的未來式。

什麼、我可以給你一個什麼樣的生活」。但 島嶼的產生,總是迫使舊有的城市紋理支離 破碎,最後形成了都市生活中的殘影。這些 影像其實是真實紀錄著城市的精神,例如街 道上的一座廟、街廓裡的農田、巷弄就是公 園、臨時的晒衣場、室外的客廳,小孩穿梭 在巷弄間、街道上總是充滿著交談聲。 2016.11.21(17:45)「一則火災的事件,暗示 著常民的慾望已經超出了島嶼負荷」,基地 因被重劃區包圍,反而形成孤島,而一場大 火,更揭露了舊社區巷弄因擁擠而阻塞的殘 酷現實,這個設計嘗試討論一種公共與私密 空間的交換計劃,透過一種公、私領域的曖 昧不明的狀態,以「後巷教堂」、「晾衣運 動場」、「街角收納器」討論「建築內部」 「建築外的場域」「界定建築內外的皮層」

168


169


WORKS

TRIGGER DELAY 延遲 觸發

淡江大學工學院建築系|潘東俠 指導老師|周書賢

紀念不同時代下的基隆海岸線地景。 協和發電廠退役前,一個能夠修復自然的產 業出現—集塵灰資源化再利用工廠;並不是 真的要回復原始,是將汙染物轉化成具有經 濟價值的再製品,進入市場中成為循環經濟 的一部分,在發電廠退役的過程中扮演修復 者的腳色,直到處理完所有的廢棄物,工廠 也將退役,遺留下來的設施、構造空間,將 會是大自然的載體。 穿越荊棘滿佈的工業遺址,在上個時代失敗 的田園城市外,找到一座廢墟花園—基隆海 岸線;藉由被動創造的場域看到自然,並在 這個時代開始思考下個時代我們之於環境存 在的方式。

170


171


WORKS

PARENTHESES 括弧

逢甲大學建築學院建築學系|王維寧 指導老師|高敬賢

古老絲路在十四世紀海上絲路興起後快速沒

們能夠彼此交流融合,建築必須作為都市改

落,路上經濟帶的萎縮導致沿途的綠洲城市

變者的先鋒,拉攏來自各路人群,並給予交

大量削弱。六百年後的今天,新絲路的復

流的空間。

興,一帶一路的推進,重新帶來的是蓬勃的 機 會與條件,發展與機遇。

一千五百年前,此地來往著絲路上東西兩域 各種族群與人種,彼此之間互動學習,促使

但是在這突如其來的發展背後,這些古老城

了文化的熔爐。如今在古老絲路上的舊城

市面對的是新世界的商業模式與大量遊客的

裡,運作著新型態的社會生態,歷史的血脈

突襲,無法及時應對這些衝突使得數百年的

無疑將影響更遙遠的未來。

運作模式陷入一場混亂,從都市機能到交通 網絡,外地人與本地人的生活,彷彿在一灘 爛泥中彼此翻攪著,缺乏清晰的系統支撐。 都市環境險惡複雜,但大型公共建築運作形 態依然毫無改變,除了沒有分擔外在客觀環 境壓力之外,更產生了都市紋理的殘酷斷 線,切斷了古老居民的生活空間,也截斷了 新舊歷史的文化連結。 族群之間促成了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但若 是在一個沒有辦法容納多重社群的都市裡, 只會產生亂而已。亂中的序,是從平日生活 中所獲得的族群共榮。為了讓不同族群的人

172


173


WORKS

THE FINAL TRIAL FIELD : NATIONAL GONLIAO OCEAN PARK 最終試煉場:貢寮海洋樂園 臺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建築系|陳冠麟 指導老師|葉嘉

核四封存後,為了尋找新的出路,結合貢寮

性格的人將走上這試煉的路程,是否會在試

的觀光資源設置一座海洋主題樂園,串聯澳

煉的終點站選擇逃避而投向死亡的懷抱,又

底鎮至福隆區段將其整合為北臺灣最大的觀

或者繞過死亡的終點,成為卡謬筆下所說的

光區……。

荒謬英雄!

伊格是這樂園的員工,過著乏味的生活,對 生命毫無衝勁的人,唯一的好朋友是水族館 裡叫莫梭的魚,某日水族館發生詭異的事 件,背後似乎藏著秘密……。 真正嚴肅的哲學問題只有自殺—關於卡謬的 自殺哲學,鼓勵即使看清並了解生命不過是 場毫無意義的旅程,卻能不選擇自殺逃避, 而能誠實勇敢的面對當下努力活下去,片刻 極為永恆。我相信人們在深層的心理,或多 或少都存在負面性格,根據心理學家分析, 一個尋求死亡的人,內心感受階段大概可分 為以下:徬徨迷惘、抑鬱、檢視、掙扎、平 靜階段。 在表面上看似歡樂的海洋公園下隱藏著一系 列黑色空間序列的試煉關卡,具有深度負面

174


175


WORKS

BACK TO FOREST :

THE FADING SPACES OF CONTINUING 返景森林:消失的空間延續 臺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建築系|謝孟璇、官哲至 指導老師|蔡嘉豪

雨連結了大地的關係和生活的想像,將下雨 引起之現象產生的改變定義為一種空間延 續,思索改變雨的消逝和延續的方式。 宜蘭南澳大白山一處礦場,開採過程對土地 造成無法復原的疤痕,並危及此區山毛櫸生 存,禁採至今仍無法自行復育;遠久居此的 原住民,化為巡山員與偶過的登山客再次返 回這片土地,藉此尋找來自山林土地往昔的 情感。 欲回復山林的土地和返回土地的人們以及山 毛櫸的重生便成為了一個契機,縫入的新生 活與山林自然給予的感受,一層層的空間路 徑,過程如同水往下流的一段旅程,進入基 地停留到離開前往山林再至返回基地的過 程,在林與土地之間產生新的景色與樣貌, 並與被破壞的地貌產生對話,設計期望對於 環境開發與生活感受提出想像與反思。

176


177


WORKS

LOOP 洄

臺灣科技大學設計學院創意設計學士班|黃皓箴 指導老師|賴伯威

對於現今火化儀式以及空間的反思,漫長繁 瑣的喪葬流程裡,除了功能性的遺體處理 外,對於生者而言更重要的是在過程中尋求 悲傷支持,透過儀式與喪葬空間對生者達到 療癒效果。 屏除宗教單一模式的限制性,重新解讀死 亡,透過宇宙的自然現象,去詮釋生命的消 逝重生。 以微觀的角度研究自然元素—雲,利用雲內 的凝結核和水氣結合的原理,將遺體火化後 的骨灰變成雲的凝結核,使其在空間中產生 雲霧、降雨效果,整個火葬空間以螺旋的方 式讓人在迴圈中感受生命的無限循環以及水 的三種相態變化,讓人在不同水的相態裡體 會到生命體的消失、再生、變換。

178


179


WORKS

ADAPTABLE CITY 適應之城

銘傳大學設計學院建設系|鄭宇傑 指導老師|孫珊美

Sol Lewitt 的藝術作品 Open cube,我觀察

間,在更新過程有良好環境銜接。

他的作品設計概念為發展的方向。

選擇縱向街道面為主要配置,連接夜市、新

拆解建築主要元素,重新組構變形,分析最

舊建築動線、公共社服空間等,整合各種功

小單元型態,以十字單元來發展架構。

能及生活的帶狀開放空間。

提高使用彈性變化,空間模組分兩種類型尺

訂定對基地影響最小的配置型態,在更新

寸,分開功能性跟一般性空間。長短邊劃分

的 10 至 20 年間,依據原基地更新不同的時

空間模組尺寸與組合位。以最小尺度跟運輸

間狀態(拆除到完工),改變臨時建築型態

依據,設定 1:2 長度關係與尺度,構建有 6

或增加減少住宅使用量,降低對居住環境影

X 3 種型態組合,管道、結構、空間模組的

響,直到全區更新完成

組合變化關係做為後續選擇的依據,結構、 空間模組利用最少的接合方式(5 種),連 接所有的模組與結構。 興建逾五十年的南機場公寓,現在環境惡劣 及殘破不堪,導致現住居民以弱勢族群居 多。一千多戶的大型社區整合不易,又遇到 中繼住宅不足,談了多年的都市更新,卻只 能礙於現況難以改變。 概念為形體變形與基地適應性,實驗他們的 臨時中繼住宅,讓都更過程中原來的生活得 以持續進行,新舊共存,提供不足的公共空

180


181


WORKS

URBAN ASYLUM FOR DEPRESSION — IMMERSIVE + HEALING SPACE 都市庇護所 銘傳大學設計學院建設系|蕭宜欣 指導老師|孫珊美

Depression 是現代社會越來越多人面臨的

間等等來改善 Depression 造成的知覺失調,

困擾,如果漸漸的 Depression 類似於流感,

舒緩 Depression 所造成的影響。

已經變成一個常態,甚至可能被視為個人特 質,那麼在都市中怎麼樣的空間可以幫助舒

藉由基地物理環境分析,決定樓層、氣流、

緩 Depression。 未 來 人 數 居 高 不 下 的 憂 鬱

開口、風道與 program 等,置入的規則,風

症患者,相對應的空間形式和 program 會是

道底層置入跑道,除了達到治療所需的有氧

什麼 ?

運動強度外,無限循環的跑道,增加社交活 動發生,透過不同高層與視角,在跑道上用

Depression 其實是一種生理上的自保機制, 它保護人在情緒起伏太大,或面臨無可轉寰 的威脅時減少活動,但保護的同時產生的副 作用是對刺激與情感麻木,感知受到阻隔, 深刻的影響情緒、日常生活與社交活動。 不是醫院診所形態當 Healing architecture 在討論陽光,空氣,公共空間等等設計規範 時,還都屬於被動式,附屬於治療空間,嘗 試透過氣象學,生理學,操控物理環境的無 形元素去影響生理與刺激感知,達到主動式 的治療空間,並利用沉浸感 (immersive) 擴 大光線,氣流,溫度,濕度,聲音,公共空

182

自己的方式觀看與理解生活的城市,風道放 大感受,純粹的風與乾淨的天空,高層樓的 治療空間透過觀看底層公共空間的活動,給 予 depression 治療上的激勵。


183


WORKS

FEMININE'S GO OUT EXPERIMENT — PUBLIC SOCIAL SPACE PRACTICE 女子出走實驗—公共社交空間實踐 聯合大學設計學院建築學系|邱士倫 指導老師|徐沛津

性別,是我認為現今最嚴重的全球性議題。 在充斥著異性戀、同性戀、多元性別、變 性、仇女、恐同等問題的世界,是因於傳統 男女性別二分法的思想枷鎖 ; 而身為性客體 的女性則在公共場域受到社會眼光的限制與 管控。我透過建築試圖讓具有女性化特質的 使用者在公共空間中取得主導權,得到出走 於城市、享受於公共社交場域的生活。 空間是身體的延伸、自我認同的象徵。然而 在城市化的架構下,空間的角色化限制了陰 性所被認可存在的場域範圍。在設計中,我 將「女子」比喻為每個人的女性化性別特 質,經由女性的角度闡述感情,連結至空間 使陰性產生主動認同,讓每個人心中的女子 走出到這個世界。每個人都擁有在公共空間 下女性化的權利。空間就是性別,空間就是 權力。

184


185


WORKS

URBAN OF FEY BAI 城市飛白—承載眷村記憶生活場域 聯合大學設計學院建築學系|范僑芸 指導老師|廖明彬

忽略的人文地景 / 再生的價值

進入到基地的使用者,讓基地在開放的同時 保留封閉,維持人性尺度巷內的圍塑向心的

科技的發展,城市空間被交通工具所連結,

公共空間尺度,藉由連續、破碎的空間達到

都市的公共空間轉移至個別的建築,生活空

空間的連貫性,將人的視野與空間的分段所

間變的破碎疏離,欠缺了人生活空間的完整

控制,歷史的閱讀、空間的閱讀,各種靜態

記憶。

活動下的閱讀行為,停留 - 遊走 、開放 - 圍 塑,最終匯流到中心。

我選擇了位於新竹市區與科學園區的兩條主 要道路上殘存的工業遺址—新竹日本海軍第 六燃料廠,藉由眷村的生活空間,反思與重 塑現代的空間使用,作為城市中有如飛白的 力道。 兩次構造系統顯示臺灣時代改變的脈絡,從 工廠到居住,其中牆與空間展現眷村的生活 情景,企圖利用中國寫意的方式將舊建築物 釋出,考慮其私密與開放使用轉變的公共 性,回應我們對土地歷史的態度,重新思考 建築物與人的關係,以及城市以人為本的人 性空間,重新介入這封閉的歷史建築。 從一開始的感性分區,界定了不同閱讀方式

186


187


WORKS

A TREE A MIRROR A HOURGLASS 一棵樹 一面鏡子 一個沙漏 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第八工作室|陶暄文 指導老師|程啓明、蘇勇、劉文豹

一棵向鐵西發聲的樹。從深扎在鐵西的地下

鏡子融化了新建築,延續了老房子。同時將

三角形歷史展廳到圓形 live house 再到屋頂

鐵西的風,氣流等自然特質捕捉在空氣中,

的空中花園。利用借助工廠垂直運輸原理,

“渾象”。

“地下—地上”旋轉上升的過程。人們從停 車場進入場地,由鐵路到建築,這種空間

方形沙漏,一個承載時間的容器。將時光折

上、心理上的聯繫我用一個從水面作為入口

叠在虛無的方形沙漏中,讓無處安放的念想

逐漸下降到歷史展廳的坡道。望水息心逐漸

栖居。仿佛與時代已經格格不入的廣場舞、

向下走的時候,水花隨陣陣的火車轟鳴沿樹

團體操等,念想作為一種文化景觀的活化

狀混凝土漬下形成歲月的流痕,將人帶入場

石,栖居浸沒劇場中,存一個念想,留一抹

所的過往中。至入口門廳,是一個通高的用

夕陽紅。

鐵西回收的鋼鐵雕塑成的蒸汽朋克柱子作為 歷史敘事的開篇。回顧鐵西的歷史後,循旋 轉坡道而上到一個近水平台。視線的順序由 溯源追根到直面場所特徵。接著進入到盤旋 而上的坡道展廳感受最先鋒鐵西時代的精神 氣質,最先鋒的文化,最後經過鐵西工坊到 達頂層的屋頂花園鳥瞰新鐵西。 一面能反射音樂的鏡子。平行的“鏡遇”讓 人們在廢墟符號下審視本我與時代。相交的 “鏡遇”讓未來與歷史相聚于無我的信仰。

188


189


WORKS

BUS STOP + 公車生產站

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建築系|李文爽、謝美魚、 唐奇靚 指導老師|張昕楠、孔宇航、許蓁、鄭穎

鐵西區位于遼寧瀋陽,是中國工業化的象 徵。然而,由于受到市場經濟的影響,大量 工廠倒閉,數十萬工人遭受到“下崗潮”的 影響,鐵西區也隨之逐漸步入低谷,成為了 一片典型的工業老區。儘管工業遺產在物質 上和精神上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存,時刻 提醒著人們這片區域往日的榮光,為這份榮 光而付出汗水的無數個個體卻被社會所遺忘 和拋棄。在這一背景下,本次畢業設計將關 注點聚焦於數以萬計的下崗工人,通過研究 瀋陽鐵西區的地域基因,尋找其合適的更新 方式。在城市設計部分,經過對場地各方面 深度的分析,筆者試圖將鐵西區的生產者編 碼到當今功能單一的城市中,利用公交站作 為生產者的載體,發揮生產和服務的雙重作 用,建立具有生產功能的微型綜合體並形成 覆蓋區域的體系。

190


191


WORKS

TIEXI REVIVAL —

COMMUNITY RECONSTRUCTION 重溫鐵西—共同體的重構

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建築系|林碧虹、于安然、 李石磊 指導老師|鄭穎、許蓁、孔宇航、張昕楠

一個制度的形成與終結有著明顯的界限,但 對其親歷者生命歷程的影響是持久的。中國 瀋陽鐵西區曾被譽為“共和國的長子”,這 裏也是“典型單位制”執行最為徹底的地方 之一。從搖籃到墓穴,“單位”包辦工人的 一切。曾經的“典型單位制”使其親歷者鐵 西工人,形成了充滿溫情的共同體。然而這 個曾經堅不可摧的共同體最終崩塌了。改革 開放後,體制的重組使得大批工人失業,滑 落社會底層。原有以政治身份為分類的階級 分層,轉化為以職業身份為分類的社會階 層。在這個過程中,工人階級也逐漸瓦解, 分化成社會不同階層。于此同時,鐵西居民 生活的物理空間發生重構。在社會和人群的 變遷分析之上,本方案通過“共同體的碎 片”對城市不同尺度的介入,重新構築了鐵 西居住區的生活網絡,以重構鐵西居民的共 同體。

192


193


WORKS

SHENYANG TIEXI UATTER SETTLEMENT REBUILDING — HETEROTOPIA COMMUNITY 瀋陽鐵西區棚戶區改造—異托邦社區 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建築系|溫世坤、任政行、祁山 指導老師|許蓁、孔宇航、張興楠、鄭穎

方案借鑒了傅柯的“異托邦”理論,以對應

多重的需求,更具日常性,生活性,帶有更

場地存在的問題和挑戰,達到容納異質人

多社交屬性的洗浴空間的設計概念。

群、事件,增加城市適應變化的容量的目

菜市場的整體形式是從單元結構出發的。整

的,在保持秩序的純淨和一致性的同時,催

個建築由二十個結構單元組成,互相咬合。

生城市的獨特性。

兩個平行的結構單元之間,是菜市場顧客的

棚戶區北面的用地進行過渡性集合住宅的設

主要通道,這個通道高約 6.5 米,通風和採

計,模擬以政府主導下的模式嘗試多種居住

光由於結構開的側窗而達到良好。

的可能性,這些思路對於舊城區改造和原地 安置型住區的更新具有較强的理論探索性。 本方案的創新之處在於使用了“異托邦”理 論,討論了城市保留異質人群的生活模式和 建築空間的價值。在居住單元的空間設計 中,運用了共享住宅和模塊化裝配式住宅的 思路,把廚房、衛生間等基礎設施分層級與 居住單元聯繫,建立不同範圍和層級的生活 圈,產生出較好的鄰里感。 浴室的設計對鐵西工業化時期的職工浴室的 烏托邦生活進行現代轉譯。營造一個既能體 現集體主義的“洗浴的機器”,又能體現個 體獨特性,滿足人作為獨立的個體的豐富的

194


195


WORKS

RESEARCH ON INFLUENCE

O F E D U C AT I O N P H I L O S I P H Y U P D AT E S U P O N T H E MIDDLE SCHOOL DESIGN, BASED ON THE DESIGN PROCESS OF NATIONAL DAY SCHOOL 基於教育理念更新的中學設計探索—以北京十一學校中堂校區為例 北京建築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建築系|楊秉宏 指導老師|王小工、俞天琦

方案通過教室的專用化和公共空間的靈活化 使用,來回應十一學校複雜的教學體系和活 動需求。並通過場地的複合化來回應高密度 的城市環境和緊張的用地條件。 整體而言,這次的設計主要從對十一學校的 教學模式的研究開始,在設計過程中主要關 注了高密度環境和開放教室兩個主題。在前 期研究中,整理了不同學校應對高密度環境 的策略和不同國家開放教室的設計特點。之 後,結合調研和案例分析,得到了適合該學 校的高密度策略和開放教室。另外,在整體 布局和公共空間的組織上回應了甲方的功能 需求,並注重使用上的高效與靈活。

196


197


WORKS

SEEING PARK 望野公園

四川大學建築與環境學院建築學|王之然 指導老師|藤井明

如何看待城市空間與自然形態之間的關係, 如何重新審視已有的城市形態中可以改進的 地方,城市形態是否能在兼顧經濟發展的同 時和自然形態相結合?在建築形態逐漸擴大 的前提下,自然採光的多樣應用,以及建築 空間的合理規劃變得越來越靈活,這也使得 新的建築形態得以誕生。構建一種城市形態 與自然生態相結合的新建築形式,也就變成 了可能。 設想一種新的建築形式,這種建築形式像是 一座小山坡,人們可以順著山坡(建築立 面)順勢走上去,同時也可以種植樹木,草 皮。這並非是單純的“僞裝”—建築立面上 有各種各樣的出入口,可以讓行人在室內城 市空間和室外的自然景觀隨意交換,這樣在 室外室內城市與山野不斷變化的體驗不斷給 人新鮮感。這樣的形式讓本來是城市建築群 落的地塊從表面上變成了山野公園。遠遠望 去,就像是中國傳統水墨畫中的山野。所以 我把它叫做“望野公園”。

198


199


WORKS

THE BIOLOGICAL TRANSFORMATION MEDICAL CENTER OF SICHUAN UNIVERSITY — TO EXPRESS TRODITIONAL ELEMENT WITH A WAY OF "HUAXI" 四川大學生物轉化醫學中心大樓設計—傳統元素的華西式表達 四川大學建築與環境學院建築學|李娟、彭昳霏 指導老師|張鯤

生物轉化醫學是 21 世紀醫學領域的新興熱

其在華西校區建築群的地位。總而言之,我

點,華西醫學作為中國西南地區的先驅,有

們設計了一個呼應華西歷史文化的、高效現

引領其發展的重大責任,因此提出該設計即

代的生物醫學大樓。

在華西校園內設計一座生物轉化醫學大樓。 我們在設計中主要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1)、瞭解和學習轉化醫學大樓的基本功能與 建築形式,在基本建築功能流線中保證其可 用性和完善性。 (2)、華西校區歷史悠久,中西合璧,獨樹 一幟,我們希望地塊歷史背景的文脉得以延 續,希望新建築能對老建築的歷史有創新性 表達。 (3)、作為一次跨專業聯合畢業設計,我們要 求建築設計與結構、暖通、水電等多專業的 協同合作,進一步確保建築的可實施性。 其中,我們的主題主要通過第二點體現,即 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探究:我們主要在立體 空間上融合了園林的意向,其次是立面裝飾 設計的元素表達,最後在整體布局上呼應了

200


201


WORKS

BESIEGED CITY BIOGRAPHY 圍城記

合肥工業大學建築與藝術學院建築學系|郭喆 指導老師|李早

(1)、二十一世紀的大都市不斷的蔓延,占用 了越來越多的土地和空間,同時它們又是鬆 散廣漠的。城市的進化並不應當簡單只以擴 張的方式持續膨脹。我希望讓建築和城市產 生突變。 (2)、一張不包含烏托邦的世界地圖根本不值 得一看,因為它忽略了長久以來人文精神所 登陸的那個國度。 (3)、面對北京城的霧霾,應該有這樣一個地 方。在這片天空下,我們得以共同呼吸潔淨 的空氣,皆為自由,皆為平等。 (4)、具有前瞻性思維的設計師,並不拘泥于 解决現實中的矛盾,而是僅僅指向一個可能 的未來。

202


203


WORKS

CBD 2.0 : LUJIAZUI EXPERIMENT 新城改造:陸家嘴實驗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建築系|周錫暉、洪逸倫、許純、龍嘉雨、金剛、周易、蘇南西、張靖、程晏寧、戴方國 指導老師|許凱

相對於“舊城更新”這個偏向於歷史保護和

上海陸家嘴是在上海的中央商務區,也是上

可持續發展概念,中國的很多城區已經在面

海作為全球城市重要的物質和功能載體。

臨”新城改造”的挑戰,原因在於上一個階

1990 年 代 末 開 始 規 劃 和 建 造,10 年 之 中

段爆發式增長推動下的大量新區的規劃和建

完成建設,是速度之快舉世罕見。上一代

造都十分倉促並且質量不高,其重點往往是

CBD 在全世界 CBD 都在向 CAZ(中央活力

城市如何快速解决需求以及如何彰顯政府發

區)轉型的背景下,陸家嘴作為上海的核心

展城市的决心和能力,而對於城市長期發展

城區之一,也正在面臨轉型的壓力。功能混

很重要的那些要素:宜居的環境、適宜的尺

合度、宜步行環境的塑造、公共空間都成為

度、混合的功能、城市活力、生活便利程度

新城改造的重點。

等,往往考慮甚少。 隨著這些城區的建設基本完成,居民和公司 陸續入駐,上述要素的缺失所造成的問題開 始浮現,城市發展對其進行應對的需求也就 日益迫切。 對於上述問題的解决,在城區物質環境已經 基本定型的情况下,必須擺脫傳統城市規劃 裏更偏重於宏觀結構建立的思維方式和工作 方法,轉向通過細緻的城市研究、有針對性 的城市設計以及建築改造設計,在中觀和微 觀層面上進行改造。

204


205


WORKS

DAILY MEETS OCCASIONAL —

RENOVATION OF SPORTS AND TRANSPORTATION FACILITIES AMONG URBAN RESIDENCE 日常與事件—應對社區環境的體育與交通設施改造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建築系|焦威 指導老師|王方戟、田唯佳、張婷

設計關注了虹口足球場地區與日益擴張的高 密度城市環境之間消極的關係,試圖通過改 造足球場與輕軌站之間的夾縫空間,在城市 性空間與緊凑的社區之間建立聯繫,利用體 育設施富餘的空間資源為周邊社區提供急需 的公共活動場地。為解决現狀人車流線的矛 盾,以及交通設施巨大尺度與噪聲帶給人的 不適,引入五米和九米標高的平面,在輕軌 站與足球場之間創造聯繫,覆蓋嘈雜的車道 並立體化地疏導流線。將一層作為停車、賽 時安保等輔助空間的同時,在二層釋放出充 足的球迷等候空間。考慮賽時與非比賽日的 使用區別,在足球場一側的大空間旁夾雜地 布置戶外運動場與餐飲零售等功能,平時向 社區開放,在比賽日又能作為疏散場地。通 過場地的彈性使用,讓緊缺的空間資源發揮 更高的效率。

206


207


WORKS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DESIGN

— MIAOSHOU REJUVENATION 中醫醫院設計—妙手回春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學院建築系|田驊、張瑋琦 指導老師|趙宇、石媛

主要分為中醫特色、以人為本、布局科學、

(4)、便捷適用

便捷適用、綠色節能、適度超前。

在整體規劃設計充分體現方便適用的原則, 便于資源共享;地下停車場與人防工程結合

(1)、中醫特色

設計、平戰兼顧、節省空間;各醫療區既相

現代中醫雖然很多技術手段需要西醫的支

對獨立,又內外雙通,最大方便的滿足醫院

持,但中醫依然有許多自己的特色東西,是

運行和患者就醫。

完全不同于西醫的。因此中醫醫院應有自己

(5)、綠色節能

獨特的風格和特點及完全適應中醫發展的獨

醫院建設盡可能增加綠地面積,樹草兼植,

特空間模式。

考慮停車位的合理設置,儘量設置在地下。

(2)、以人為本

整體規劃設計充分考慮到戶縣獨特環境,突

規劃設計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注重關注人

顯綠色生態醫院的人文特色。

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注重領域感、歸屬感、

(6)、適度超前

成就感以及開放性、私密性等方面的內容,

設計盡可能做到超前而不奢華、先進與適

將人文關懷貫穿醫療、護理、服務和環境的

用並舉。充分考慮醫院可持續發展、醫療技

全方位、全過程。

術和設備更新發展的需求。

(3)、布局科學 在醫療布局上要做到動靜分區、潔污分流、 上下呼應、內外相連、 集分結合、流程便 捷的科學布局。在建築布局方面要做到最大 程度的資源共享,减少人流、物流對患者的 影響,同時合理考慮整合周邊醫療資源。

208


209


WORKS

RECONSTRUCTION DESIGN OF LIUCUN ANCIENT VILLAGE HOTEL 居.構城—韓城柳村古寨酒店重構設計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學院建築系|向鈺瀅 指導老師|李立敏、龐佳

以關中民間獨特建構和材料特點為基礎,重 現場所記憶並予以現代技術更新創造,打造 以展示關中建築構造技藝的展示公共場所, 和特色的客房套件,利用庭院關係,建造高 品質,符合多種人群需求的主題客房,保 留、改造、更新,創新幾個層次的改造手段 建造不同需求的空間。 此次設計對象為韓城柳寨村,村落保護與主 題酒店設計。結合地域特點,周邊資源,以 及風俗文化首先對整體村落進行規劃修補, 保留有價值的傳統村落結構,更新更加符合 現代酒店設計需求的功能。然後在此基礎上 進行富有特色的公共節點場地設計,最後落 腳到單體院落改造。

210


211


WORKS

RESEARCH AND DEMONSTRATION DESIGN OF REHABILITATION OF CATHOLIC CHURCH IN GAOLING TONGYUAN 高陵通遠坊天主堂復原研究與展示設計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學院建築系|齊堯 指導老師|林源、岳岩敏

本畢業設計為科研性質題目,整體分為復原 研究與展示設計兩部分。 在復原研究部分,以研究史料文獻與歷史圖 像為主。在展示設計部分,基於之前的復原 研究成果我希望能在展示設計中向大家展示 復原研究的過程和方法,同時展示整個教堂 建築群鼎盛時期的空間格局與單體建築樣式 做法。因此展示設計從復原研究、整體格局 和單體建築三個層面入手。力圖向觀衆闡明 復原之嚴謹與展示之豐富。

212


213


WORKS

INTERCROSS COMMUNITY 立交社區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建築系|夏曉瑜 指導老師|夏兵

鐵西,共和國的工業長子,它曾經無比輝 煌,又曾經持續沒落。如今,伴隨著城市產 業轉型與城市結構調整,鐵西已經徹底完成 了從工業區到居住區的蛻變。在看似美好和 諧的生活底層,卻掩藏著最易被忽視的矛盾 與衝突。為了國家需要而付出青春的老一輩 工人,在經歷下崗大潮以後,只能從事低技 術含量的體力活。另一方面,大量外來務工 人口涌入,成為鐵西的“隱性貧困”,無法 融入新的環境。 該設計利用周圍高架橋底下剩餘空間作為新 生活的容器,創造一種混合的生活狀態,重 塑集體生活時期多元化的日常,加强新居民 和老居民之間的互動,一方面增强流動人口 的身份認同感,另一方面挽回居民日漸消逝 的領域感和歸屬感,成為激發周圍社區活力 的城市起搏器。在立交社區,共享的集體記 憶和生活方式將是他們對鐵西城市的溫暖的 感知。

214


215


WORKS

DAY AND NIGHT , ALL IN FRAGMENTED LIGHT 晨光暮色 南京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建築系|楊蕾 指導老師|丁沃沃

該畢業設計選擇了長汀特色商業街店頭街西 南面的地塊,通過此地塊的改造更新,將創 造出從店頭街到城墻的遊覽線路,並使得城 市肌理更為傳統。 以舊城歷史街區改造作為選題,從老街的光 的質量作為設計的起點,提出了“光井”的 概念,通過研究長汀城市內的光的進入方式 與空間,人們的行為活動,轉譯到方案設計 之中,旨在創造豐富的具有長汀特色的空間 氛圍,且在夜晚的時候,通過光井的“碎”, 與城市原本的肌理相契合,將建築織補於城 市之中,探討自然光與人工光之間的轉換的 同時,引人進入進行活動。

216


217


WORKS

FROM DIGITAL DESIGN TO AUTOMATED PRODUCTION — ROBOT ASSISTED FILAMENT WINDING 基于機械臂編織技術的數字化設計和建造 南京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建築系|曹舒琪 指導老師|吉國華

建築師利用數字技術進行設計與建造,已有 數十年的歷史,層出不窮的新型工具和加工 工藝,仍激發著設計師去探索更多設計和建 造的可能性,機械臂纖維編織技術即是其中 之一。 通過梳理 ICD(the Institute for Computational Design)5 年來對機械臂編織技術的探索和實 踐,本設計在成功實現同一設計邏輯下任意 單元形態機械臂自動化編織的基礎上,進行 了多項改進。 設計利用 3D 打印技術製作的 PLA 框架和 機械臂纖維纏繞透明尼龍纖維,實現單元形 態的自由有機,並基於張拉整體結構實現單 元結構的高强度;PLA 材料和纖維材料的 特性結合可重複使用的工具頭支架,從加工 到建造的全過程都實現了最少材料使用和最 少廢料生產。

218


219


WORKS

CHONGQING PHOENIX MOUNTAIN MEDITATION CULTURE MUSEUM DESIGN 重慶市鳳凰山禪修文化館方案設計 哈爾濱工業大學英才學院建築專業|王露瑩 指導老師|陸詩亮、張宇

該建築單體位於重慶市沙磁文化片區城市設

城市古建築風格向現代風格的過渡區域,承

計方案的生態體驗區,主要體現城市生活的

載著發揚佛教文化的功能。建築單體結合山

“慢”策略,同時臨近鳳凰寺,有很好的佛

地進行布置,從剖面入手在有限場地中設計

教文化基礎,也是沙坪壩區,乃至重慶市內

出豐富的寧靜的空間,營造出了美好的空間

既有山、有水、又有完整的生態休閒和佛教

情感體驗。

禪修氛圍的體驗區。方案設計的重點在於如 何結合山地地形,展現佛教禪修養心靜心的 空間情感,同時又要與景觀環境相融合。 對於城市而言,該建築融合了城市設計中慢 生活部分的主題,為處在繁忙快節奏都市生 活中的人們提供可以安靜下來,與自己、與 自然獨處的空間,緩解人們精神上的麻木和 疲憊。對於場地自身而言,該建築可以與鳳 凰寺和山頂公園連成一片相對完整的生態禪 修相結合的景區,吸引磁器口景區的大量人 群來此靜心欣賞。 該建築單體位於鳳凰山半山腰,臨近城市主 幹路。處於科技文化區的北部,濱江商業區 的南部,比鄰鳳凰寺和 SOHO 住宅。位於

220


221


WORKS

THE MEMORIAL SPATIAL SEQUENCE DESIGN

OF ZHAOJUN TOMB BASED ON PROMOTING ZHAOJUN CULTURE 基於昭君文化推廣的昭君墓紀念性空間序列設計 哈爾濱工業大學英才學院建築專業|賈閱 指導老師|羅鵬、董宇

王昭君是我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也是一位 巾幗英雄,用自己的幸福換來了蒙漢人民人 們的和平安樂。昭君墓坐落在內蒙古呼和浩 特市,是昭君文化傳承的重要媒介。 此畢業設計課程擬定通過重新規劃昭君墓園 區以及進行相關建築的設計增强昭君文化的 傳承和發揚。因為場地因素的複雜性和昭君 文化的故事性、紀念性,所以决定應用序列 性群體空間的場地設計和建築設計手段,嘗 試系統性科學性的解决了一系列設計中遇到 的問題。 昭君墓歷史文化意義重大,保護開發的現狀 不佳,周邊因素複雜。本設計利用聯繫周邊 場地要素資源,研究當地特色的文化形式, 將文化、活動等轉化為對應的空間形式,將 一系列的空間加以排布、重構、組織,得到 良好的建築功能效果,並以此吸引游客,以 游客為載體普及推廣昭君文化。

222


223


WORKS

THE FAMILY OF SHENGYANG-GARD PEOPLE 瀋陽格勒人之家 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建築系|李世熠 指導老師|龍灝、左力

被稱為“共和國長子”的瀋陽市是我國著名

會聯繫,更破壞了家的傳承。老去的瀋陽格

的老工業基地,作為中國工業的搖籃,為新

勒人們,已漸漸被城市孤立,無法融入城市

中國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蘇聯援華

生活。面對新老人群的差異,衝突與矛盾更

期間,很多項目落戶瀋陽,不論是城市格

加劇了他們的邊緣化。因此我們希望通過城

局、建築形態、社會文化,都使得瀋陽蘇化

市策劃和建築設計兩個層面,構建新時期背

程度較高。因此,有人把瀋陽形象的稱為瀋

景下,符合瀋陽格勒人氣質的家園式社區,

陽格勒。

探索多人群混合模式下居住形式。

工業的發展促進工人階級的壯大。工人是名 副其實的瀋陽格勒人。在過去,工人身份使 他們擁有無限榮光和權力。但當計劃經濟解 體,面對市場經濟的殘酷競爭,强烈的衝擊 了他們所處的地位,最終鋪天蓋地的下崗潮 使他們一夜間從天堂跌落。 瀋陽格勒人曾見證輝煌,也親歷下崗後的落 寞。所以他們是這座城市最直接、最真實、 最根本的基因。我們希望通過瀋陽格勒人構 建一個瞭解城市的視野。我們選擇曾經工人 聚集的工人村做為設計的場地。 現在的工人村荒廢已久,人們的變遷割斷了 以往的親緣聯繫,也肢解了幾十年形成的社

224


225


WORKS

LANDSCAPE CITY —

THE DESIGN OF THE YULIN RIVER FIVE STAR HOTEL IN CHONGQING 山水營城—重慶市禦臨河城市酒店設計 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建築系|趙航疆、祝賀、袁峻豪 指導老師|盧峰、鄧蜀陽、黃海靜

該方案設計的核心理念,可以概括為多專業

有專業共同的設計目標,在綠色、生態逐漸

配合下的綠色技術以及空間行為探討設計。

成為建築設計主流的時代背景下討論綠色建

本次設計是以重慶大學建築學部多專業聯合

築在建築設計中的運用以及各專業在綠色建

畢業設計為背景,因此在整個過程中强調的

築節能、節水等方面的技術應用,並在此基

是學生多專業之間的配合與協調,以及專業

礎上將課程方案設計深度由概念向可實施推

知識的運用;該方案的構思為“山水營城”,

進,是本次設計的重要目標,也是一個全新

同時巧妙地化解了場地高差。

的挑戰。

在方案設計初期與建管專業同學配合,根據 度假與商務綜合服務的定位,提出了分期規 劃的概念,一期建設五星級商務酒店,“層 層而上,以退為景”,二期建設度假型高端 酒店,“臨水而居,隔岸觀景”;在方案設 計中期和設備與結構專業的同學協調配合進 行功能房間的布置,確定了管道、井道的位 置,同時調整結構形式、降板以及各結構面 標高,並在後期施工圖設計中不斷深化。在 整個過程中各專業配合思考綠色建築對自身 提出的要求以及對應的技術,最終在模擬打 分中達到了中國綠色建築評價二星標準。 專業配合是本次設計的重點,整體最優為所

226


227


WORKS

HONG KONG INHABITANT MANUAL 香港居住者手冊 香港大學 Faculty of Architecture |吳嘉文 指導老師| Prof. Wallance Chang、Prof. Sony Devabhaktuni、Prof. Wee Koon、Prof. Thomas Tsang

居住空間應以隨意隨機方法佔用,藉此抗行 高地價帶來的高樓價問題。 隨意指的是建 議的居住空間與周邊公共空間的可及性,其 占用空間的暫時性及與城市之間的互動。 隨機,指居住過程的落實。實驗性的設計原 型通過一系列情景,探索居住空間向外擴展 的界線和私人和公共空間互融的潜力。 香港匯聚了多元文化,成為都市萬花筒。在 “景觀社會”一書中,居伊•德博解釋這種 情况並帶出,“生活的一切都已經成為一種 代表”,“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以圖像協 調”兩個觀點。 跨平臺化的想法試圖在故事與現實之間起作 用,並將這兩個因素連接起來。小說營造極 端環境及在此環境下欲望和相關方面的引起 的情節。現實即為研究和現狀的反應。 本論文之用意並非為香港居住危機提出解决 方案。反之,其用意在於激發宜居空間的新 視野,探討並試驗它的量度和潛力。

228


229


WORKS

STATION HOME :

SHENYANG DACHENG STATION TRANSFORMATION 歸途車站:瀋陽大成站改造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建築系|張植程 指導老師|韓孟臻、許懋彥

基於瀋陽鐵西區的歷史與現狀,設計為離開 鐵西的人回到車站時所做,有些人由於工作 每天回到鐵西,周而復始,而有些人也許一 生才回到這裏一次。鐵西的車站與社區生活 息息相關,是安放回憶的容器,設計將大成 站改造為一個新的記憶發生器,讓懷舊成為 滲透到日常生活的體驗。離開鐵西的人,在 這座車站看到的是豐富的日常生活場景,會 喚起他們內心深處的生活記憶。設計嘗試明 確設計的歷史立場,通過研究現象學這個與 建築若即若離的哲學學說,分析如何在建築 中通過光影,材料,甚至是聲音,喚起人的 感官體驗,將北方城市日薄西山下朦朧的鄉 愁,傳達給每一個來到這座建築的人。

230


231


WORKS

THE ARCHITECTURE DESIGN OF ZHONGSHAN CULTURE & ART CENTER IN DALIAN 大連中山區文化藝術中心建築設計 湖南大學建築學院建築學|謝軍 指導老師|宋明星

在大連當地調研的期間,讓我感受最深的莫

體的建築,在建築的立面上力求音樂的象徵

過於當地歷史建築與當代發展所帶來的矛盾

性、隱喻性和唯美主義傾向,並與自然有機

衝突以及大連當地濃厚的民間文化藝術氛

結合。所以立面採用類似於波浪的木板形

圍,所以我希望將這兩個不僅屬於我的“記

式,以內部的流線作為干擾方式,形成類似

憶”永遠的保留在我的建築設計之中。

于樂符跳動的柔美感。最後給予大連居民只 屬於他們的記憶這就是我的設計理念。

在南院基地的調研得出,空間是環接的院 子,人們在這些院子中能得到一種特殊的歸 屬感。所以在設計中將遊覽空間設計成環繞 的方式,營造出當初圍合的空間感。大連 歷史街區的老建築比比皆是,新老建築的衝 突貌似成為人們的習以為常的事。在我的設 計裡將保留完整的大連理工大學老化工樓立 面作為展品的一部分,在新建築中觀賞老 建築,繼續在“街區”中行走,將衝突保 留。此外,大連的古琴音樂以及單鼓音樂這 些民間藝術讓人記憶深刻。其實這些藝術的 本原是抒發情感的最原始手段,為了增加表 現力,人們還在聲樂中加入舞蹈,人類對美 的執著追求引導著這一形式不斷發展,使之 形成一種自然的詮釋。作為音樂文化藝術載

232


233


WORKS

機械臂削銑懸索拱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建築學系|余光鑫、梁恉豪 指導老師|鐘冠球、宋剛

本方案探索了數字化設計到建造一體化的建 築解决方案,利用推理網格分析(TNA), 將華南理工大學 27 號樓中庭原景觀肌理通 過迭代找型生成全軸向受壓懸索拱殼,為優 化受力結構,形成頂部圍合底部開放的空 間,設計將中庭原本均質化的空間屬性進行 劃分,亭子下部結合休憩、自習、冥想等功 能,區別于從前被暴露被環視的尷尬,提供 了更私密舒適的社交空間。 設計根據受力情况合理分解成 200 個形態 各異的定制化單元構件,通過機械臂削銑技 術加工高密度泡沫,在 20 天的時間內搭建 出 10m x 10m x 4.68m 高的懸索拱構築物。 這個覆蓋中庭圓臺場地的懸索拱,最大跨度 12m,最薄處僅有 10cm。

234


235


WORKS

LIVING IN COLD LANE —

ENERGY SAVING DESIGN OF BAMBOO HOUSE 生活在冷巷—西關竹筒屋節能改造設計實驗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建築學系|楊臨書 指導老師|蘇平、王靜、冷天翔、彭帆、熊璐

借鑒傳統竹筒屋建築的布局優點,通過實 測、仿真模擬等方式,重構竹筒屋的空間布 局,改善存在的通風、採光等問題,在經濟 適宜的條件下,提高建築的使用舒適性和節 能效果。

236


237


WORKS

RESPECT AND RESHAPE —

THE PROGRESSIVE RENEWAL DESIGN IN SHAPOTOU HISTORIC AREA, XIAMEN 守望與重塑—厦門沙坡頭傳統片區“漸進式”更新設計 廈門大學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建築系|高雅麗、衷毅、黃嘉慧、呂寒劍、陳司亘、陳文倩 指導老師|韓潔、李蘇豫、王量量

舊城是歷史推進的產物,是人文積澱的場

整體質量;通過重塑城市斷面,引入文教系

所。如今,舊城面臨著居住環境惡劣、建築

統,激活了消極的邊界空間;通過對第三市

密度高、基礎設施匱乏等問題亟待解决。舊

場的重新定位與改造,提升了它的商業活力

城更新問題已經引起廣泛關注。在不破壞舊

與區域影響力。通過這三個系統,以點帶

城肌理、毀壞傳統風貌的前提下,“漸進式”

面,逐步實現沙坡頭片區的更新與活化。

舊城更新可使舊城得到可持續發展。 沙坡頭片區是厦門傳統片區也是千萬舊城中 的一個典型。沙坡頭原與沙坡尾相連,成功 大道修建後,沙坡頭被割裂成一座城市“孤 島”,處于衰敗、消極的狀態。然而,沙坡 頭片區有著可達性高、建築類型豐富、發展 潜力大的優勢。通過一系列的實地調研,結 合現存問題和居民訴求,採用“漸進式”更 新設計的策略,我們對沙坡頭片區分系統進 行更新設計。 設計分為三個系統:社區服務系統,邊界文 教系統,以及肆街商業系統。通過對社區服 務系統中社區服務中心、老幼活動室、李氏 宗祠文化中心的更新設計,提高社區服務的

238


239


WORKS

TANLIN TRADITIONAL VILLAGE ECOMUSEUM —

REVITALIZING TRADITIONAL VILLAGE DESIGN FOR THE REJUVENATION OF HOMETOWN OF OVERSEAS CHINESE 檀林古村生態博物館—基於僑鄉復興的鄉村活化設計 廈門大學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建築系|黃文燦、楊冰、柯偉宏、任强 指導老師|李蘇豫、韓潔、王量量

在傳統村落保護和建築遺產活化的大潮流

展和文化保護為宗旨,結合現代新技術新材

下,現有鄉村旅游建設大多缺乏合適的規

料對重點建築(福林渡槽、養蘭山館、下大

劃,歷史建築的活化忽略了遺產與新舊文脉

群厝、古街片區等)進行針灸式設計,來活

的關係,未能重新讓空間意義滿足新時代的

化利用古厝資源,激活公共空間,傳承傳統

需求。

文化和手藝等,以村莊生態博物館的概念可 持續地復興檀林古村。

檀林村是中國大陸第四批傳統村落,是 “閩 南建築博物館”。村內具有豐富的古厝遺 產、閩僑文化、南音文化等資源,但這些遺 產缺乏保護、文化場地匱乏、手藝缺失傳 承、生態系統被破壞。而大規模的旅游開發 不能保存居民的生活完整度,不利於村莊未 來發展;簡單陳列的博物館也不能促進社區 發展與動態展示村莊文化。我們的設計希望 通過村莊生態博物館的概念,將村莊的自然 人文和建築藝術文化等動態地展示,以助力 村莊良性發展。 設計整合古村內“五古”(古村、古街、古 寺、古厝、古校)建築遺產、自然生態資源、 生產生活文化資源三個重要方面,以社區發

240


241



WORKS URBAN PLANNING 城鄉規劃組收錄作品


WORKS

AGITATING BORDER 擾動邊界

大葉大學設計暨藝術學院|張祐齊、陳舒婷 指導老師|陳俐廷

議題導讀:

度理論作為我們都市實驗的依據,進而探討

「空間邊界如何改變人的心理界限狀態?」

人的心理狀態在不同空間條件下所對應的情

我們認為都市狀態不應該被堤防一分為二的

緒關係,並引導人們回到河岸邊活動,使河

切割,因此引用馮特實驗心理學作為都市實

岸聚落與烏溪,產生出另一種平衡。

驗的依據,利用空間狀態的改變以及行為的 慣性,複製聚落原有的活動、創造新的空間

設計操作:

經驗,連結過去河岸記憶,達到擾動邊界的

從馮特的情緒維度理論,對於情緒三個層次

目的。

的分級,分別對應到高架橋、堤防與河岸, 論述空間與人及自然的關係下,以實驗模型

基地脈絡:

操作行為發生及空間狀態的可能性,再藉由

透過疊圖分析發現到,現在中寮與烏溪的邊

疊圖分析下界定操作的範圍,並回應過去河

界為提防所界定,從土圍、堤防、高架橋的

岸變動的狀態。

建立,經歷了三個階段性的演變,人們從過 去頻繁於河岸的活動到生活範圍受限於堤防 內,至今國道高架後,橋下的閒置空間形成 了新的活動帶。在這三者空間關係的變動 下,當地的居民似乎逐漸遺忘過去在河岸生 活的痕跡。 馮特介入: 定義完堤防為空間邊界後,以馮特的情緒維

244


245


WORKS

MEMORY TAPE OF WATERSCOPE 共感水景

中原大學設計學院建築學系|杜承翰 指導老師|邱裕文

作為一個認知地方的閱讀地景,捕捉當地共 同的記憶。 在都市擴張之下,對於地方一詞往往被同質 化。臺南安合里過去與水爭地而有著特殊的 宗教圈、水田、蚵寮產業地景,在經濟時期, 工廠對於這個地方的衝擊形成很多矛盾的邊 界,而隨著時代演變,這個土地上的每一件 事隨著開發而掩蓋掉。以土地為出發,重新 連結不同土地歷史的脈絡,閱讀這塊地方的 方式。

246


247


WORKS

CEMENT / RECORDING LANDSCAPE 水泥 紀錄器

成功大學規劃與設計學院建築學系|簡任欣 指導老師|曾瑋

我透過自己操作水泥的實驗來了解這個材 料。我想像水泥做為一種紀錄的工具,紀錄 著環境地景的變化。大理石的採礦場是生產 水泥原料的起點,是在短時間內產生巨大地 景變動的地方,在下一個 20 年的礦場開發 計畫中,利用水泥紀錄下在開發過程中將會 消失的工業地景,將既有的工程系統轉變為 人重新經驗這座礦場的唯一途徑,也同時讓 人體驗水泥這個材料新的可能性

248


249


WORKS

MIXED CULTURAL LINE —

TRANSCULTURAL RECONSTRUCTION OF TAIPEI METRO UNDERGROUND SECTION Y. 衍生的公共場域 / 跨文化的台北地下街 Y 區改造 東海大學創意設計暨藝術學院建築學系|陳敦潔 指導老師|黃少妤

從經常出入臺北火車站地下街的東南亞移工 族群身上,回頭看這條臺灣從 2000 年沿著 地下交通路線開闢的第一座公共通道空間, 在都市的地底下歷經 17 年的轉變,至今, 從生活日用品、電玩到東南亞美食座落於 此。這條脫離都市地面分區的地下區域,有 著自成一格的文化系統,加上現在與機場捷 運相連。 設計目標為在這一條通道的重要節點上置入 足以成為大臺北地區介於市民與非市民之間 的新公共場域。透過臺灣近十幾年來的人口 變化,鎖定東南亞族群其亞熱帶的公共休閒 使用方式,以不同的文化活動和身體尺度設 定建築內的活動與分區,將Y區地下街視為 抵達臺北機捷轉運站後的第一個文化調和與 交流的新場域。

250


251


WORKS

BETWEEN & AFTER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DESTRUCTIVE LANDSCAPE WITHIN THE SITE OF HOUFENG PORT 之間 之後—後豐港被破壞的濕地景觀重構 金門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建築學系|李翔宇 指導老師|黃信穎

金門,在戰地政務的時期,保留下了完整的 海岸綫,卻在和平的年代為了吸引觀光客而 填海做大型的商港,吸引更多的觀光客來到 金門消費,造成了: 1. 人與海的關係斷裂,聚落居民無法再依靠 海捕魚生活。 2. 新的設計完全從財團的角度出發,無法為 聚落帶來真正的經濟效益,且與聚落的歷史 脉絡不符。 3. 潮間帶的破壞,生活了上億年的鱟在這裏 消失,甚至美麗的潮間帶也隨之消失。 因此,本設計重在對聚落歷史格局的研究 後, 基於 James corner 的景觀都市主義和 俞孔堅的《反規劃》理論的研究,探尋一條 重新建構水頭商港被破壞土地的景觀設計, 重新建構一種新的環境以及提供當地對後豐 港聚落的生態,生意,生計的思考方式。

252


253


WORKS

CROSS 跨世延序

高雄大學人文院創意設計與建築學系|黃薇 指導老師|曾梓峰|

國際交流平台-文化、設計與科技是三項提 升競爭力緊緊相扣的議題,國家的生活品質 代表著該國競爭實力,城市最具競爭的力量 在於「人」,而創意人才要有互相連繫的管 道與舞台。 延續過去的紋理在這塊基地的序列,沿著原 有的脈絡做規劃,將青年的作品在此區做國 際化的交流,在此區進駐獨立型辦公室、多 媒體研究室,規劃國際會議中心、影視發表 廳、動靜和態的展演空間。讓藝術家在不同 型態的藝術中交流,收穫於不同其他城市的 能量。

254


255


WORKS

ARTIST WORKING LIVING SPACE 流。感 高雄大學人文院創意設計與建築學系|吳姝誼 指導老師|曾梓峰、徐岩奇

透過政府整理提出公有地,提供下世代青年

“藝術是孤獨的產物”,而藝術者無形中建

藝術家居賃及大型公共工坊,藝術家以作品

立一座高牆,讓一般人難引親近,更透過

展出及能力交換居住權及大型公坊使用權,

分析發現居民與觀光客成線狀分開,希望

置入公共共享空間增加交流互動,置入居住

在此區置入居住及創作空間使居民、藝術

空間及創作空間及公共共享空間使駁二光觀

者、觀光客能有更多連結,在此區置入 CO-

光客居民藝術家能在此交流聚集,在青年世

working space 及國際交流平台短期居住、

代進入帶動整區的復興,野味藝術家增加作

居民觀光客間公共共享空間、藝術者作品展

品被看見的可能性,而不是被無形牆斷開。

覽提供被看見可能性等,使交流像流感般慢 慢擴散而無從發現。

港市一體化計劃裹船溜北側以一個街廓距離 緊鄰市街區,緩和岸壁高密度勞動對市街區 的環境干擾。岸壁 / 裹船溜 / 市街區,三種 不同空間形式蘊含著高度勞動中低勞動 / 生 活休息等差異性活動,交織成『港』與『市』 所特有的文化。期望將藍帶與綠帶帶入基地 內,更貼近居民的生活,提升基地內的生活 品質藉著恢復大溝頂,將藍帶帶入街廓中, 增加與海間的關聯性。在基地裡的必信街規 劃一條綠色步道,作為此區所有綠地的一個 串聯,藉著這個綠色步道的規劃提倡步行增 加交流。

256


257


WORKS

STATION IN THE PARK 車站大公園計畫

淡江大學建築學系|陳體玟 指導老師|徐維志

在都市發展的架構中,早期地下空間皆以點

對車站的印象往往零碎而模糊。

狀或線狀存在於社會中,不是完整的功能空 間,自鐵路地下化工程及捷運路網的陸續興

以公園作為此區域的解毒劑,提供一個對比

建,地下空間納入都市體系、發展出地下街

於都市的擁擠、過度商業化的環境。將車站

的都市型態,使得地平面的概念成為一組連

納入公園系統中,透過地面層的打開與周遭

續的三維空間,開始有了發展成地下城市的

區域串連,將綠帶蔓延至室內,打破上下樓

可能。

層間分裂的關係,產生連續的路徑串聯所有 空間,營造都市中的自然,成為常民生活滲

臺北車站周邊地區的空間脈絡經歷了四代不

透的容器,重新定義臺北的門戶意象、形塑

同時期的轉換,使得內部日漸擴張、形成幅

新的城市大廳位置。

員廣闊且複雜的商業型態地下街區。此區域 為台北市最複雜且最有條件成為地下城市的 區域,但目前卻呈現分散化的狀態。 室內都市同時具有都市的機能以及室內場域 的優勢,然而,車站作為都市的公共空間、 一個微型的城市,卻有著過多的商業空間, 內部因沒有統整性的規劃造成行走經驗的混 亂、垂直向交錯的動線系統更加深了其複雜 的程度及空間的可辨識性,猶如巨大的都市 過道,人們靠著自己的身體記憶來往穿梭,

258


259


WORKS

THE LOCUS OF A CITY 城市的軌跡

逢甲大學建築學院建築學系|孫承潔、吳宜澄 指導老師|吳承軒

西元 1588 年的羅馬沒有街道,公共空間存

做為發展道路公共淺力的基地,選擇了連接

在建築群之間的空隙,教廷主導羅馬重建計

臺北最早發展的地區大稻埕和臺北市區改正

畫開啟軸向街道,使原本隱沒的地區因道路

後道路擴張發展東移之間的南京西路。

的經過有了發展,至此 15 世紀後的城市計 畫開始了大量的軸向崇拜,利用道路主導

在南京西路實驗了將道路作為建築的可

都市更新,達到都市重整的目的。1748 年

能 性, 提 出 道 路 即 是 建 築 (ROAD AS

的 Nolli plan,看見城市公與私的分別,道

ARCHITECTURE),作為對臺北大同區都

路像是膠水般的黏合著整座城市,道路是城

市 更 新 的 策 略。 分 成 四 個 部 分 來 討 論 : 圖

市主要的公共空間。然而現在,甚至到了未

書 館 (ROAD AS INFORMATION)、 劇 院

來,城市交通快速發展佔據道路,不僅切割

(ROAD AS RECREATION)、博物館 (ROAD

了城市成為一座座孤島,也吞噬了公共空

AS PRESER VATION)、 運 動 場 (ROAD

間,我們在道路操作建築的實驗,試圖找回

AS AGGREGATION)。

道路的公共性,重新與城市結合。 思考使用道路地下層的公共空間黏合城市, 臺北市的都市計畫有接近三分之一是公共空

以及對於未來的大同區公共空間如何想像。

間用地,其中公共空間中的三分之一是道

將地下圖書館空間作為開放街道的延續,劇

路,現今因為土地私有,地價高,公共空間

院作為對大臺北歷史記憶保留的場所,博物

取得不易,所以道路具有極大的公共性潛

館作為精神及物理保存的表現,最後建成圓

力。臺北市大同區居民每人享有公共空間比

環的運動場作為提供給老建成圓環一種記憶

例為臺北市行政區當中最低,而大同區土地

的形式,及公園作為歸還給大同區居民應有

面積有三分之一是道路,我們選擇了大同區

的開放空間。

260


261


WORKS

ARCHITECTURE IN URBANISM 4.0 逢甲大學建築學院建築學系|葉鎧 指導老師|蕭俊碩

工業 4.0 後,設計技術有了新的定義,然而 數位工具的發展以及大數據的資料彙整,有 助於更了解以往無法預測的條件,而達到更 精準的都市與建築的整合設計。 那麼設計方法,已經無法只從單一建築尺 度 去 思 考, 應 該 從 更 廣 尺 度 下 去 思 考 回 應。但傳統的設計方式讓 Architecture > Landscape > Urbanism 建立在不一樣的觀 點,所以不慎精準。 隨著工業 4.0 的到來,亦是一個機會去思考 設計技術力的定位,如何整合從環境到都市 到 建 築 的 問 題 在 本 題 稱 ”Architecture in Urbanism 4.0 ”。 本案針對以風環境面向對都市提出一個新的 通盤檢討方法。還有從都市尺度漸進到建築 尺度下,從 Form Finding 和 Optimization 最佳化設計反應環境衝擊對空間的思維。

262


263


WORKS

TEMPLE‧ORIGIN

MANKA PARK AND PERIPHERAL LOCALITY LANDSCAPE REGENERATION 寺。初始 艋舺公園及其周邊地景再生 朝陽大學設計學院景觀及都市設計系|謝仲評、許玉萱 指導老師|江弘祺

龍山寺見證了艋舺地區的興衰歷史,龍山寺 與周邊的舊街區蘊含宗教、建築、文化與生 活等多元化的文化資產價值,是臺灣最具代 表性的地景之一。艋舺公園身處在歷史文化 豐富的地區,居民生活品質、文化觀光與遊 民活動空間重疊所產生的問題,引發了社會 不同觀點的討論。 基地混合了社會、文化、經濟以及環境等, 複雜層面課題,引發了我們想從地景的角度 來尋求解答,提供不同使用者交流與對話的 空間。 我們觀察當地遊民的類型、時段性活動以及 空間分布,並經過居民的訪談,探討遊民對 公共空間使用的影響。 本計畫試圖藉由文化地景的手法改造艋舺公 園與周邊地區,促使民眾與遊民能夠協同使 用空間,強化地方認同,創造一處艋舺生活 與文化的有機成長空間。

264


265


WORKS

URBANEVENT CONNECT M3 城事再連結

朝陽大學設計學院景觀及都市設計系|鍾依倫、邱士彥 指導老師|江弘祺

近年來倉儲式賣場的興起,改變了消費習慣

活動層,解決人車交通的衝突問題,並且提

也帶動周邊發展,但是方正的倉儲式建築及

升都市活動的交流以及使用空間,還原被過

帶來過於雍塞的交通真的是對市中心好嗎 ?

大量體壓縮的街道公共空間給人使用,將地

大多數倉儲式賣場位於外國的外郊區,對於

方區域活動及景觀再串聯。

臺灣多屬於住商混合的城市景觀樣貌,讓當 地生活帶來了負面影響,也許融合當地樣貌 與活動,創造在地景觀以及配合更便利的交 通運輸發展,才是都市更好的發展方向。 倉儲式賣場進駐臺灣市區,帶來了地區發展 繁榮,也讓臺灣的都市容貌有新的不同,但 過大的量體造型以及無設計的倉庫建築,造 成都市壓迫感並成為都市景觀醜陋的一面, 而在臺中八期重劃區這個地區,有捷運站加 入以及逐漸發展成熟的商業區域 ( 有兩家倉 儲式賣場 -COSTCO、迪卡儂 ),希望用這 些機會,將商業、休閒遊憩以及交通串聯結 合起來,為此區帶來更好的生活環境以及都 市景觀。 打破倉儲式賣場建築,減輕量體後帶入架空

266


267


WORKS

NEW TYPE OF PETROCHEMICAL AGGREGATION 工業插件—新型態石化聚落 臺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建築系|邵晴 指導老師|葉嘉

在工業時代後,人們在追求更高附加價值的 生活,視工業時代產物極為厭惡,無視工業 發展下產生的副作用,都市的擴張,隨著時 間工業發展的影響反應於人與環境,工業相 關議題終將被重視。 石油化學工業代表著臺灣不同的轉捩點,牽 動著經濟、環境、政治、民主等背景,在整 個石化體系下以輕油裂解為主要的產能指 標,依循其脈絡找到在不同年代下所建造的 石化工業區,分別於苗栗頭份、雲林麥寮、 高雄楠梓、高雄林園四個據點,同時也代表 著整個產業的四段生命週期,每個階段都有 其所衍生的問題,與基地本身需求,透過石 化產業的一生,預先在前一階段置入插件, 提前預防所會遇到的問題。 藉由高雄煉油廠備受抗爭關的契機,省思台 灣經貿環境與生態負荷量不能沒有的石化經 濟,不應一昧的拆除,透過所對應的空間或 系統置入,利用該廠區現有架構,走向生物 精煉取代石化工業的未來趨勢,亦能重新開 放出來與周遭聚落重新連結。

268


269


WORKS

ENCOUNTER NATURAL 邂逅自然—貳零二兵工廠再發展計畫 臺灣科技大學設計學院建築學系|許雍 指導老師|胡炯輝

圍繞著臺北盆地據農業文化代表性的南港三

新的公共 / 半公共關係,使空間引導行為。

大埤塘,述說著臺北開發的歷史,埤塘作為

用空間引導或,或是以機能教導人們如何走

地景載體並記錄時代的演進,如都市開發及

進自然以—創造互動式的教學行為與體驗,

環境污染抹去了自然原始的風貌。

並透過自然的介入弱化人為的空間而達到人 為與自然的和諧並存。

貳零二兵工廠,因隸屬軍事重地,近年來國 軍的釋出形成無數個荒廢的人造物空間,藉 由重新思考基地上有著臺北最古老的埤塘; 且較原始的生態環境,這樣的自然條件所賦 予我們機會重新審視對於自然的價值觀,試 著在人為的構築物上達到尊重與自然對話的 和諧;在已經破壞的人為環境重新與周圍的 自然環境縫合再一起。 建築非物,而是偶發事件的載體,促發人們 進行各種活動之契機的場所;並非賦予強制 性的機能,而是促成具備誘發性、涵容性的 場所。以建築置入的方式重新解構兵工廠; 透過自然的介入把人為的空間還給自然,塑 造新的循環系統。公共空間應該回歸人與活 動的本質,透過動態的空間場景;交互塑造

270


271


WORKS

DEEP BREATH IN THE GREEN FOREST 綠林深呼吸 銘傳大學設計學院都市規劃與防災學系|陳柔涵、康玉萱、王楷傑、林柏志、江志駿、詹子毅 指導老師|陳亮全、何天河、胡志平、林文苑、林育慈

利用基地調查的方式,了解在地災害特性, 並規劃寬廣的開放空間,當雨量過大時,能 迅速流入草溝,減緩洪峰流量。並設置大面 積的公園,串聯綠色廊道、配合區域景觀塑 造之需求選用植栽種類,可增加保水量並美 化菓林,達到舒適遊憩之功能。最後配合航 空城產業園區的開發,為菓林提供就業機 會,以及規劃安全、方便的行車動線,使居 民有便捷的交通環境。 在全球氣候變遷之下,天災頻傳、災害風險 增加,城市適應氣候應變能力下降,造成生 態調節功能的嚴重衰退。本組希望透過韌性 城巿的規畫,減緩災害的衝擊,並提高城巿 面對災害的復原能力,將桃園巿大園區菓林 都巿計畫區,打造為耐災宜居的環境。透過 設置大面積的公園,串聯綠色廊道、規劃安 全與方便的行車動線等手法,使菓林都市計 畫區內的居民擁有完善的生活環境,打造出 宜居耐災的居住環境。最後希望能以“綠” 點綴菓林,創造人與環境共生之目標。

272


273


WORKS

THE REST OF THE ARCHITECTURE — MORI'S SETTLEMENT AT THE FOOT OF THE MOUNTAIN 建築的餘白—山腳下的聚落之森 聯合大學設計學院建築學系|陳維瑩 指導老師|張世鐘

我將人為環境中模糊不清的、無意識與被動

為人為空間的過程就是所謂的形象化、象徵

的自然元素稱為建築的餘白。植物作為自然

化,因此集結的功能將有不同的目的。」我

界的物件,與我們生活是如此的息息相關,

將討論以植物為主的自然空間將如何影響人

因此,我希望將植物看作建構空間的元素之

為空間。試圖理解人為的自然環境在空間中

一,以植物為主的空間配置進行歸納。

的意義,重新定義人為的自然在空間中扮演 的角色。

對建築來說,在基地範圍內的植物扮演著什 麼角色呢 ? 單純又複雜的景觀或是裝飾 ? 對於人們來說,植物是不可缺乏的存在,在 家裡,在戶外,植物除了有過濾空氣、調節 微氣候的功能以外,同時為空間中提供保 護、遮蔽、療癒人心的功能。 建築為人與自然的橋梁,在學習過程中卻不 曾對植物做更深入的解釋,以至於這些自然 元素的存在是如此輕率與含糊不明。 在《場所精神》一書中說到:「人為的場所 必須有一個自然的基準,亦即必須以自然環 境作為出發點。以對自然的現象化做人為場 所的理解。例如自然的物性、秩序、特性、 光線、時間等等來描述,將這些意義詮釋成

274


275


WORKS

LABOR CITY : BURIED GLORY 勞動城市:湮沒的輝煌

聯合大學設計學院建築學系|鄒宜叡 指導老師|徐沛津

[ 湮沒的輝煌:高雄鹽埕區公園二路大五金

並以從文本自行定義出的五個狀態來思考對

有別的建築手法,再以升級回收、二手尋寶

街 ] 公園二路上,一齣活生生的勞動與產業

應的機能。

的策略,我的畢業設計試圖提出一個有在地

的歷史,無疑地就擺在哪兒;只要我們走進,

故事、樣態、能承先啟後的都市設計嘗試。

信手拈來皆是高雄戰後現代化和工業化過程

希望形塑的價值觀:過去以此為生,將來以

的歷史篇章。

此為榮。

因拆船業而興盛的公園路大五金街,產業經

希望營造的空間調性:未完成的動態、隨意

歷過拆船王國的輝煌年代後逐步式微,面臨

的偶然、冥冥之中的秩序。

轉型與世代傳承的時期;公園二路大五金街

如以物易物的場所:延續勤儉的勞動城市精

夾在高雄市鹽埕區熱鬧商業區域與駁二藝術

神,以資源再利用、重新分配的空間模式重

特區之間,成為一個被遺忘或是被忽略的都

塑區域的樣貌。

市飛地。 [ 拆船業都市消化序列與大五金街劇本 ]

如以技術交換技術的場所:身懷技術的五金

我將大五金行以及拆船業船體視為空間母

街勞動者們面臨世代交替與產業變遷的時

型,在公園二路兩側,現況為大五金產業聚

期,以不同時代的技術交換與交流,鏈結就

落與拆遷後公園的帶狀基地,進行序列性與

故有的拆船五金產業與新興產業。

故事性的演繹;以文本分析出的拆船程序與 五金街發展的五個時期媒合,呈現在五個街

再透過媒介空間 ( 如二手市集、信仰活動、

廓上。

城市戲台等 ) 讓物質資源與人被吸引至基 地,進而產生化學效應,將公園路這塊帶狀

以拆船船體解構的樣態進行空間類比,以五

都市飛地轉變為對新舊世代市民皆具有吸引

金街發展的時間軸作為天際線高度的基線,

力的場域,透過整體意象思考的規劃、區段

276


277


WORKS

POST INDUSTRIAL H 2O WONDERLAND 後工業時代 H 2O 主題樂園 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王楚霄、王穎、秦緬、徐子、黃翾 指導老師|周宇舫、王環宇、王文棟

被稱作“東方魯爾”的鐵西區,是中國工業

種組織形態,作為生產圖像、體驗、事件的

化的象徵。然而,上世紀 80 年代前後,由

工廠,產生持續的推動力,藉由景觀社會的

於長期受計劃經濟的約束,鐵西區開始步入

可視化傳播效應作為捕獲力,創造並擴散話

低谷,更在上世紀 90 年代迎來數十萬產業

題,讓市民在節日的狂歡中暫時脫離平常的

工人“下崗潮”,從此揭開一段陣痛歲月,

真實生活,透過生產遊戲中的角色,喚起往

集體生活場景被打破。片斷化場景式的空間

昔屬於鐵西的集體記憶,重塑自我意識和身

記憶也暗喻著鐵西人自身意識和集體認同感

份認同,編織新時代背景下的集體精神。

的迷失。灰色雪水下倒映著殘破的工廠,留 給鐵西,留給瀋陽,留給中國老工業基地一 個逐漸淡出的情境。 穿越過一個現代城市中孑然獨立的森林孤 島,後工業時代 H2O 主題樂園躍然於眼前。 它是一個巨大的“吸收的裝置”:吸收城市 各處的冰雪作為在地的材料進入再生產系 統,最終反饋區域生態;吸收市民的參與, 生產過程即是製造和體驗快樂的方式,由全 民生產和網絡傳播獲得支持樂園運轉的能量 和資本,在鐵西區、瀋陽市乃至全國引發一 個盛大的冰雪節日。 五個奇觀建築—回應後福特時代生產線的五

278


279


WORKS

BETWEEN RAILS AND TIES 軌枕之間

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城鄉規劃系|鐘升、代月 指導老師|陳天、李津莉、許熙巍、張赫、米曉燕

天津環城鐵路全長 40 多千米,跨越市內六 區,輻射百萬人口。複雜如斯,依舊可以歸 納為城市中心和邊緣兩區,邊緣缺乏活力則 補足活力,中心記憶喪失則補足記憶。在兩 個區域內各選取典型代表地塊進行設計。 天津環城軌道自 1887 年唐胥鐵路起已有百 餘年歷史,它歷經戰爭風雨,承載新中國工 業的鼎盛,然而隨著工業的逐步外遷,鐵路 廢棄,場站荒置,成為城市的背立面。鐵路 拆還是不拆?我們的答案是不拆,並挖掘鐵 路和附屬用地在新時代的價值,讓鐵路成為 城市生活的新活力點,成為寄托老鐵路人情 感的場所,服務於人。

280


281


WORKS

DRY LAND VALLEY —

A STUDY ON THE BIOPHILIC DESIGN OF HUAI LAI NEW TOWN IN BEIJING SUBURB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旱地溪穀—全球氣候變遷背景下北京遠郊懷來新鎮的合生設計嘗試 北京建築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胡瀕月、王博、李飛、馮夢珂、李暢、任朝陽、薛夢楚、冀開元、許永耀、王軒、馬志宇、李沐子 指導老師|蘇毅、王思思、張忠國、榮玥芳

2017 年,北京都市圈邊緣的懷來新鎮,正 面臨著許多挑戰,其中包括由全球氣候變化 所引發暴雨與洪水頻發,經濟發展帶來的 傳統農作與村莊的衰退、野生動物滅絕等 問 題, 本 方 案 採 用“ 合 生 設 計(Biophilic Design)”理念,對此新鎮與八達嶺山區結 合的地段,從保護旱地裏的涓涓細流出發, 做出多方面生態設計的嘗試:從水生態角度 考慮,反對由水利部門提出的粗放、快排式 的排洪溝設計,代之以穀坊、濕地、水窖等 保水、滯水措施;從為人考慮的角度,發展 生態都市農業、精密光學製造與攝影機械研 發製作工坊、藝術家村落等複合功能;從為 生態考慮的角度,恢復野生動物豹猫、白 鷺、環頸雉、北京雨燕等動物的生存環境, 推演人與自然相和諧的發展模式。又將這些 需求與傳統民居與聚落模式融合起來,創造 未來新空間。

282


283


WORKS

COMPREHENSIVE URBAN DESIGN FOR WUJIAQU IN XINJIANG 新疆五家渠總體城市設計 北京建築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柴銘、李穎欣、冀開元、羅京明、閆蕊、徐岩 指導老師|榮玥芳

作為兵團首批四個設市城市之一,五家渠 市,地處天山北坡經濟帶,烏魯木齊都市圈 核心區內,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發展條件和 潛力最好的設市城市。在全疆跨越式發展的 大背景下,借助優越的區位優勢,將實現社 會經濟的全面快速發展。而五家渠近期自身 發展的動力也已經顯現。雖然在總體規劃階 段已經對城市總體空間布局有所考慮,但其 內容和深度遠遠不够。總體城市設計是更宏 觀,整體性更强的城市設計, 是在對城市 自然、現狀特點,以及城市歷史文化傳統深 入挖掘提煉的基礎上,根據城市性質、規 模,對城市形態和總體空間布局所做的整體 構思和安排。 本次城市設計從整體結構、風貌分區、街道 設計、公共空間設計,建築以及各類設施等 都進行了設計,並對五家渠三個重點地區做 了進 一步的設計和深化。

284


285


WORKS

ARTISTIC AWAKENING —

FUCHA MOUNTAIN INTERNATIONAL CANVAS VILLAGE DESIGN Artistic Awakening—浮槎山國際油畫公社設計 合肥工業大學建築與藝術學院城市規劃系|季嘉為、余麗婧、錢錚 指導老師|陳剛

項目基地位於一片廢棄的軍營,在將其改造 成為一個油畫家公社的過程中,我們希望能 利用其藝術性的力量,帶動更大範圍內鄉村 的發展。 為此我們設計了一套完整的運營模式和系 統,配合核心區的空間設計來達到整體發展 和逐步激活的目的。通過這個方案,希望能 看到鄉村發展和藝術結合的前景。 我希望在一個鄉村地區的規劃設計過程中, 通過藝術元素的介入,慢慢激活更大範圍的 區域,以探索完成一種新的鄉村更新模式。

286


287


WORKS

WATER CITY • CITY PARK —

URBAN DESIGN OF RIVERFRONT REGION OF FEIHE NEW CENTER 城市水公園—合肥市淝河新中心沿河地段城市設計 合肥工業大學建築與藝術學院城市規劃系|張獻發、耿雪 指導老師|白艶、顧大治

隨著城市不斷擴張,城市地面硬化率顯著提

城”發展戰略,旨在以水文化為片區未來發

高,內澇成為許多大城市的通病。本次畢業

展的撬動點,串聯起基地各功能片區而成一

設計目標旨在通過對合肥市淝河片區中心地

個整體,促進區域長足的發展。

段的城市設計,針對性地解决城市發展中的 問題,處理好功能、空間、人文、自然等要

本設計位於合肥市淝河新中心沿河地段,總

素之間的關係。通過現場勘察的研究和承接

用地約 69.35 公頃。本次設計在上位規劃的

上位規劃的指導,提出了生態,文化和活力

指導下,用發展的眼光審視地塊的未來,塑

三個設計要點。

造淝河片區新的城市中心。重點塑造片區水 文化特色,提煉城市景觀要素,研究淝河片

方案主題定位是城市水公園。方案中為淝河

區中心區的土地使用、空間形態、交通組織

片區構想了一個充滿活力的二十一世紀新中

和城市風貌塑造,合理利用“水”環境,實

心,這個中心環抱著這個片區最重要的資

行倚水興城戰略將該地段塑造成高起點、高

源—水,以水為粘合劑將城市與公園緊密銜

品質、高質量的淝河片區新中心。

接,創造一個功能複合的“城市水公園”。 我們從地區面對的諸多問題出發,提出“水 城市、水生態、水空間、水生活”四大城市 設計主題。應對基地自身發展“生態,活力 與文化”等三方面的嚴峻挑戰,方案制定了 該片區的三大城市職能—“生態修復、樂活 宜居、文化再現”。同時,為挖掘該地區核 心資源—水的潛在價值,基地主導“倚水興

288


289


WORKS

THE CONNECTION OF TIME, THE FUSION OF SPACE —

THE RENAISSANCE IN THE SPACES OF THE CIRCLE RAILWAY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 IN THE CENTRAL CITY OF TIANJIN 時連空合—天津中心城區鐵路環線周邊地區更新發展規劃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學院城鄉規劃系|林瀚、劉夢、時寅、周嘉豪 指導老師|任雲英、李小龍、李欣鵬

面對天津 65 公里長,涵蓋約 100 萬人口的

多方共享的創新型城市更新方式。為環城鐵

環城鐵路地區,本次設計將其拆解為軌 ( 鐵

路周邊更新找到一條合理可行的路徑,為生

路轉型 )、枕 ( 周邊更新 )、之間 ( 協同發展 )

活的居民保留住生產生活的印記。

進行課題的深入。以時連空合為主題,以 識、脈、困、機、策為主線。 在「識」篇,提出了文脉傳承、存量更新、 區 域 協 同 和 時 代 創 新 四 個 關 鍵 命 題。 在 「脈」篇,對文化資源進行梳理,得出遺產 和印記兩大組成部分,在「困和機」篇,總 結環線的六大核心問題,並整合其可用資源 和機遇。在「策」篇,針對性提出六大專題, 並將其整合為空間、用地、人,三位一體的 綜合導則,進而指導完成鐵路環線的總平面 設計。 在時連空合的更新規劃中,試圖從紛繁之中 抓關鍵,建立專題性的探索,構建一套理性 的體系,並以此為綱通過典型地段重點設計 和一般地段眾創參與的方式完成鐵路環線上 的有機更新。希望未來的設計可以在這個體 系上有機的生長下去,形成注重多元參與,

290


291


WORKS

SHARING —

FUJIAN CHANGTING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 URBAN RENEWAL AND ARCHITECTURE DESIGN 共享—福建長汀歷史文化名城:城市更新與建築設計 南京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建築系|宋宇璕 指導老師|丁沃沃

設計場地位於福建長汀舊城保護區中,整個 設計圍繞著“疏通街巷和激活街區”進行。 方案以“共享”為概念,在城市層面,共享 公產建築和風貌完好的傳統建築,將它們從 點連成片,推動居民自主更新並為未來街巷 串通提供更多可能性,為長汀老城旅游發展 注入新的活力;在建築層面,以傳統肌理織 補為前提,分析提取長汀傳統建築類型,將 其進行組合變形,實現內與外空間的共享, 同時在空間與肌理上創造流動性,提供豐富 有趣的現代空間體驗。

292


293


WORKS

THE RENOVATION OF WUJIAZUI VILLAGE IN GAOCHUN, NANJING 南京市高淳區武家嘴鄉村活化 南京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建築系|趙夢娣、夏楠、陳露、賈奕超 指導老師|華曉寧

位於南京市高淳區的武家嘴村原是一個以捕 魚為生的貧困村落。改革開放以後,武家嘴 村緊抓機遇,發展造船產業,三十年後成了 如今的金陵首富村。由於行業的變遷和收入 日益增加,村民逐漸外遷,武家嘴村也日益 冷清。 本設計旨在通過傳統村落的新功能置入和空 間重整,使得村落重新獲得新的生機。在對 武家嘴村進行細緻的調研和研究之後,設計 者以從村口經村中心水潭直至石臼湖的空間 主軸改造為村落活化更新的切入點,串聯起 包括村口公共服務建築群、主街和親水新型 民居。通過新的主軸線組織,建構起、承、 轉、合的村落公共空間序列,打造一條高低 錯落、收放有致、富有節奏感的遊覽流線, 並進一步串聯起置入村內的新空間計劃和業 態,使之成為武家嘴村落活化復興的觸媒與 契機。

294


295


WORKS

TRACE BACK TO THE CULTURE 溯游

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城鄉規劃系|王一涵、楊婧藝 指導老師|呂飛

坐落於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龍伏洞村是一個

以產業發展為延續動力,以文化傳承為精神

傳統的朝鮮族村落,村子背靠帽兒山國家森

核心的朝鮮族村落。

林公園,北側與城市相接壤。這裏曾經有 “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 桃花源式景色,也有白墻黑瓦,能歌善舞的 朝鮮族生活。但隨著村中產業衰敗,城市建 設入侵,舊景不在,村莊落敗,青年出離, 老年留守。 本設計針對該地塊的主要矛盾,通過多次調 研訪談,去瞭解當地居民的真實需求及發展 想法。嘗試以低影響的手段介入,通過文化 再塑,產業驅動,空間肌理重整和營造鄰裏 空間等一系列手段來重塑村落,打造民族文 化軸線與空間發展網絡,一方面延續村落的 特色朝鮮族文化,增加文化的認同感,另一 方面提升村落的自我更新能力,實現城市邊 緣鄉村的永續發展,在“城市修補”、“生 態修復”的“雙修”基礎上提出“文化修 藝”,利用“文化、景觀、旅游”特色,將 龍伏洞村重新打造成一個以原住民為核心,

296


297


WORKS

NEW HEALTH FUNCTION GROWS FROM OLD FACTORY 故廠新“健” 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城鄉規劃系|李雨濛、吳曉暄 指導老師|呂飛、戴鐧

本設計以城鄉生活空間的修補融合、城市活 力的重塑再生為背景,從生活空間的功能織 補入手,進行工廠“單位大院”中的工業廠 房再生以及生態景觀空間再塑,目標在於織 補老舊社區、促進全齡健康,創造良好宜居 的“生活”、“生態”環境。 我們通過創造生活環和健康環,為社區注入 活力,再塑人與人之間的融洽關係,將自然 生態和健康體系組合,修補環境,以及被忽 視的居民生活,重建逐漸消失的鄰裏空間和 缺乏保護的歷史空間。 具體通過構建健康產業體系、產業 + 社區互 補協作、健康社區梯度管理、康復景觀體系 營造四方面進行改造,創造人們所期待的鄰 里活動空間,以社區醫養再塑居民健康,以 社區活動再塑健康交往,以社區食堂再塑健 康飲食,以社區體育再塑健康生活。實現對 社會各級群體的關懷,修復城市割裂片段的 內外交往。

298


299


WORKS

LOHAS CITY —

RENEWAL IN THE LIVING & ECOLOGICAL AREA 今津樂道—生態生活片區更新 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城市規劃系|付鵬、錢天健、代光鑫、羅聖釗、趙偲圻、李孟可 指導老師|李和平、葉林

本案為探索天津中心城區鐵路環線周邊地區 更新發展之路,以“樂”為設計構思主題, 分別通過多元利用工業遺存、修復聯絡生態 網絡、滲透植入新興產業、縫補激活生活圈 層等四大策略,以期達到“樂憶軌枕”、“樂 游綠景”、“樂興產業”、“樂享生活”四 大願景。 承接總體方案“樂游綠景”和“樂享生活” 兩大主題,本小組方案結合地塊環境問題突 出,綠地系統未有效利用以及生活圈基礎及 服務設施及產業本身構建不力等特徵,提出 “錯位城市核心地帶,借力外環生態優勢, 著力生態基底修復,發展生態觀光文旅”等 更新導向,並通過“綠色引領,構建生態本 體”、“需求叠加,優化生態服務”、“衆 創同樂,共享綠色生活”等三大策略來實現 樂游綠景和樂享生活。

300


301


WORKS

WATERLAND

RURAL INFRASCAPE OF WATER . HILLY AREA . SOUTHERN CHINA “嶴”的復興—以水媒介的浙南山區鄉村設計 香港大學建築學院|王于思 指導老師| Holger Kehne、Jae Lim、Nasrine Seraji、Roberto Requejo

本課題著眼於中國農村,旨在探究除了城市

This thesis explores the possibility

Since the last decade, the Chinese

化外用其他方式發展鄉村的可能性。通過廣

of development without urbanization.

government has raised concern to deal

泛的觀察、記錄和分析,此項目認為景觀、

Through extensive observation,

with side effects of this extensive growth,

水、土地及植作物都可以作為鄉村發展的催

documentation and analytical drawings,

especially for the rural landscape which

化劑。一個擁有 2000 左右人口的浙南村莊

it argues for landscape and water system

according to China National Radio (2016)

被選作這次研究的場地。

purification, land and crops to act as

covers almost 70% of Chinese land.

在過去的四十年,自然和經濟發展的衝突在

catalysts for preparing the site/territory

中國日益嚴重。主要依靠增加資金和人力來

prior to any consideration of construction.

The project is a development plan with

增加產出的粗放型發展模式引起了諸如沙塵

A village with around 2000 villagers

several phases for the chosen village along

暴、霧霾和水污染之類的國內甚至國際性環

in Zhejiang province is chosen as an

local reservoir-based irrigation networks,

境問題。

exemplar for this research.

which have been polluted mainly due

過去十年,中國政府對這種粗放型發展模式

to agricultural waste such as sediment,

所帶來的副作用給予了大量的關注,尤其是

The conflicts between nature and

將目光投放在了占國土面積百分之七十左右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has become

的農村土地上。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n the last forty

“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 the

years. The Chinese extensive development

national agricultural land area is 9.682

這個項目著眼於對所選村落的規劃,通過對

model which relies on expansion of the

billion mu.” China National Radio,

有三千年歷史的多水塘灌溉系統中被污染水

quantity of investment including labour

(2016). http://china.cnr.cn/ygxw/20160810/

的淨化來帶動村子的復興 。

and resources, has caused serious domestic

t20160810_522936925.shtml (28 April

and regional environmental crises such as

2017).

sandstorms, smog and water pollution.

302

nutrient and pesticides.


303


WORKS

THE THIRD CITY 第三個城市

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建築系所|楊遠榮 指導老師|朱濤 (Tao, Zhu)、李亮聰 (Anderson, Lee)

香港的「一國兩制」將於 2047 年到期,香 港、和它最鄰近的城市:深圳,即將一起面 對複雜的前途問題。本論文意圖建立一個為 期三十年的實驗城市,它位於深圳和香港的 邊界線—深圳河。它將審視兩地現存的各種 矛盾和依賴,從人文生活、教育、醫療、經 濟貿易、環保污染等各方面的研究,重新思 考兩地人的合作、溝通和共存。

304


305


WORKS

URBAN DESIGNING OF TAI CHI LANDSCAPE CITY

IN XUNYANG COUNTY, SHAANXI PROVINCE 陝西省旬陽縣山水太極城城市設計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城鄉規劃系|姚久鵬、楊卓、陶佳琪 指導老師|黃鶴、孫詩萌

陝西旬陽是漢水流域最早建置的城市之一, 擁有形如太極的獨特山水格局和超過 1400 年的建城歷史,留下“滿城燈火列星案,一 曲旬水繞太極”的特色山水城市面貌。但其 歷史環境正漸漸被蠶食,新城建設亦缺乏特 色。面對水源保護地的生態養護要求和區域 性產業綠色轉型,旬陽需要通過強調其歷史 與空間特色,以期實現文化旅遊主導的城市 轉型。 本設計堅持,旬陽城市特色從歷史中來,當 代營建更應向歷史學習。設計首先對城市歷 史營建過程進行了詳細梳理,對其空間特色 和山水營建邏輯進行了分析總結。進而從太 極城總體山水格局的保護與彰顯出發,一方 面基於對歷史環境的保護與提升,引入新的 功能和活動,通過“四線”規劃激發歷史城 區活力;另一方面將前述提煉的山水營建法 則,創造性地用於新區城市設計;使山水太 極城既有文脈延續,又有當代創造,構建以 文化旅遊、休閒養生為主的當代山水城市。

306


307


WORKS

THE TOTAL URBAN DESIGN OF CHENZHOU CITY BASED ON HILL LANDSCAPE 基於丘陵山水的郴州市城市總體設計 湖南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系|劉詩琪 指導老師|許乙青、陳煊

丘陵地區,憑藉其地表自然水系與山體特點

作提供空間上的指引,並在指引下深化城市

形成了獨特人居環境,是中國城市最為密

文化與生活概念設計,以求更好地塑造郴州

集,發展最具潛力的地區之一,如經濟發達

市丘陵山水城市特色。

的江南丘陵、浙閩丘陵、兩廣丘陵地區。 由於我國大陸現行的法定規劃體系中缺少對 於城市整體形態、風貌,更加科學全面的思 考與落實,丘陵山水在城市整體形態、風貌 角度並沒有形成城市的主要特質。 本設計希望以郴州市丘陵山水城市為例,在 現行的法定規劃體系下,以定性定量結合的 手段、三維的思考角度去彌補以上不足,構 建强度適宜的城市形態、塑造特色和諧的城 市風貌、營造活力宜居的城市公共生活,彰 顯丘陵山水城市特色。 具體從城市整體空間層面明確城市發展定 位,提出中心城區山水城市設計總體架構框 架和總體控制引導;同時在片區層面對影響 城市風貌、形態的重要要素進行研究,提出 引導與控制的具體手段,為下階段的規劃工

308


309


WORKS

SEOULTOPIA 首托邦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建築學系|李婉婷、李浩卓、裴靈婧 指導老師|肖毅强、徐好好

主題:生物合成 × 後人類 × 都市性

生態系統重建的完整空間,給豐富的植物群

生物合成,從字面意義上看,表達了一些簡

落、動物活動區域提供條件。人類跟其他物

單的化合物組成大分子物質—這個過程有些

種通過抬起的多層建築物和其中的管道系統

類似於城市更新中自下而上的設計方法。

聯繫起來,它們互利互惠。這個叫做“首

後人類,意味著在未來,人類將在物理環境

托邦”的未來社區設計是一次對上世紀巨

中更加强大,獲得更多的物理能力,達到一

構精神(特別是上世紀 60 年代)的回溯:

種賽博格體的狀態。譬如,未來首爾的人們

從柯比意(臺灣譯法)/ 柯布西耶的阿爾及

能夠獲得飛翔的能力。除此之外,在後人類

爾亞的規劃到日本的新陳代謝派,從 A. B.

的社區裏,人類能夠跟其他生物物種和平、

Walker 的空中烏托邦裝置到英國電訊派那

公平地生活在一起,人類將不再是最高物種

些光怪陸離的圖紙。

的代表。 而對於第三個詞“都市性”,我們認為,我 們的方案是對一種新的生活方式的倡導—這 個暢想未來的社區,有可能成為高密度社區 的一種範例,是回歸自然、綠色環保和可持 續的。 由此,我們的設計關注點在人類如何能夠與 其他物種共生。通過將人類居住區整體抬升 至空中,留出來的底層土地空間能反應出南 山山脚、山腰的地形特徵,這個空間能作為

310


311


WORKS

RESEARCH FOR CONSERVATION PLANNING OF ENNING ROAD HISTORIC CULTURAL AREA IN GUANGZHOU 搵翻恩寧—廣州市恩寧路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研究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系|趙楠楠、鄧成汝、陳世煒、何慧靈 指導老師|鄧昭華、劉玉亭、王世福

恩寧路歷史文化街區改造是廣州老城區首個 在大事件推動下,以政府主導、引入開發商 和居民共同進行的舊城更新項目,恩寧路周 邊地區歷史文化資源豐富,但是由於拆遷改 造和管理維護等問題,近十年來場地肌理和 社區生活受到破壞,目前存在較大社會衝突 和利益博弈,受到社會與媒體的廣泛關注。 基於以人為本的理念,本案希望通過漸進式 和參與式規劃,提升規劃落地的可行性和可 持續性的同時,修補破碎的街區肌理和鄰裏 關係,緩解現存的社會衝突,為利益相關者 提供發聲平臺,將場地內具有歷史價值的要 素保留下來,恢復原有場所記憶和社區文 化,使恩寧路能夠攜自身獨特地域文化自信 前行。

312


313


WORKS

DESIGN BASED ON THE OPTIMIZING OF SOCIAL NETWORK 阡陌水緣—基於社會關係網絡修補的規劃設計 廈門大學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城市規劃系|韋藝昕、李琳、肖穎禾、張鈺、楊彬如 指導老師|王量量、韓潔、郁珊珊

古勞鎮由至今已有 600 多年歷史的古勞水 鄉發展而來,具有典型的中國傳統鄉村社會 關係網絡特徵。鎮村交通聯繫弱、產業相互 獨立等原因造成了古勞鎮不同村各自內聚, 外來人、本地人、遊客等不同人群各自內聚 的現象。這種社會關係網絡的同質性內聚的 缺陷,致使聚集群體間無法共享資源信息且 易產生同質化競爭,導致古勞鎮存在發展滯 後、資源過度消耗、群體矛盾激化等問題。 規劃提出通過空間規劃加强地緣、業緣的弱 關係,改善古勞鎮由强關係主導的社會關係 網絡。提升社會關係交往的便捷性、增加社 會關係交往的場所、豐富社會關係交往的方 式、提升社會關係交往的質量來增强地緣關 係;通過擴大社會關係交往的群體、提高社 會關係網絡的緊密度、提升社會關係網絡的 穩定性來增强業緣關係。逐步優化形成異質 開放型社會關係網絡,藉以實現信息、資源 共享,區域空間功能融合,產業聯動發展的 目的。

314


315



THOUGHTS & SHARING EXCHANGE 參與感言、活動花絮


STUDENTS

須臾伊甸園

臺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建築系 林曉韓

很高興這次能參與 2017 TEAM20 建築與規劃新人獎,這是一個集結兩岸名校相互交流的 一個平台,在這樣的機會下了解到不同的學習模式與不同的建築呈現手法。在畢業設計這 一年,每個人所詮釋的方式也不同,有大範圍的建築規劃,也有小規模的建築設計;而建 築亦是一個包羅萬象,能夠傳達每個人意念的工具,在這樣的場合,實在讓人大開眼見, 看到許許多多與以往不同操作方式,不同的觀點,不同的處理方法,所呈現的建築,是多 麼的吸引目光,透過這樣的交流,更為我們日後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為建築這條路更開 闊遠大的目標。感謝

豫見牡丹亭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建築系 孫少白

非常幸運能有機會在淡江大學度過愉快而充實的兩天。曾在三年前來過淡江,卻是匆匆而 過,跟隨著第一天的講座和淡江走讀,才感受到淡江真實的溫度,社區營造、雲門劇場、 淡江老街等等都是通過設計在營造城市性格。淡江大學為社區和老街所做的改造(在大陸 被稱之為社區微更新)真的是非常動人而有益的過程。 TEAM20 新人獎的意義,交流遠 大於比賽。不同地域下、不同的建築教育體系下誕生出的五花八門的設計作品、想法,在 這個平台上發生碰撞,是個非常有趣的過程。比賽結束得很匆忙,但並不妨礙友誼的發生, 短短兩天卻認識了許多有愛的小伙伴,關於 TEAM20 的故事還遠遠沒有結束……

318


319


STUDENTS

平行空間的記憶

湖南大學建築學院建築系 沈潔

這次 TEAM20 競圖活動是一個多元化的設計思想碰撞的舞台。不同學校的同學做的是不 一樣的設計課題,也許有不一樣的出發點,不一樣的著眼點,不一樣的設計週期,不一樣 的成果表現形式,有的設計最終是非常特殊的建築呈現形式,把這些多樣的成果放到一個 平台上去評價和衡量,起初我會覺得因為多種制約因素的不固定性其實對於評判與比較大 家的成果會存在一定的難度,但是經過這次競圖的學習我發現其實一個優秀的設計不管在 怎樣的比較平台上它都有能打動人心的東西迸發出來,它存在一個內在的可以衡量的點, 不論設計題目和背景。另一方面,這次競圖中兩岸三地學校的同學們都表現出了極高的水 準,給了我很多設計上的啟發,並且也藉此認識到了自己設計、思考的一些盲區。所以對 我來說這是一個很好的學習過程,希望 TEAM20 越辦越好,給建築學子帶來更多交流學 習的機會!

再生.建.構

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建築系 林芷妦

“… there should be no end to experimentation ...” – Zaha Hadid 這次的競賽無疑是一場實驗性質的試煉場,來自三地的學子共聚交流,各自帶著對不同議 題的視野和步伐,從本土到國際,從想像構思到實際建構,呈現多樣性。作品有的創新反 叛,有的卻意外的老練專業,在這平台抒發對各領域的關注點和領略,交換意見和看法, 交流盎然,共勉學習。不論在之前準備一年或三個月,台上的十分鐘足表現對建築的熱誠 和展望,昂然自得。唯每個議題都不會有單一解決方法,期望討論和實驗會延續,不斷探 討深化。

320


321


STUDENTS

軌上生活共同體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系 張陽

TEAM20 的比賽經歷為我的規劃本科學習畫上了圓滿的句號。一方面,在準備比賽的過程 當中,我對自己的畢業設計作品又有了新的思考,在重新組織設計成果時得到了不曾體會 到的感受。另一方面,在比賽期間,我從各個學校優秀的作品中感受到了許多靈感,也看 到了自己的差距。 畢業設計是對自己本科學習的總結,能將這一成果與兩岸其他院校的成果同台競技,我感 到十分幸福!感謝 TEAM20 為我們提供這樣一個優秀的平台,感謝所有的規劃“高手” 願意在這個盛大的比賽中秀出自己的獨門絕技!

今津樂道

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城市規劃系 趙益麟

首先是發現了另一種規劃理念,臺灣的同學們很多會在一種超前的時空背景下,甚至設定 與當下差異巨大的文化價值觀,探討這種設定下的空間特點及規劃策略。這是一種對規劃 對象時間敏感性的回應方式,自問自己很少進行這種設計實驗。 其次是別樣的競賽體驗,第一次經歷將自己的設計作品在一天之內向不同的人匯報兩次, 第二輪競圖,全體參賽者竟然均可參與投票,彼時彼刻,我感覺像站在選秀節目的 PK 台 上,十分緊張。但獲獎之後的幸福感卻成倍增長,作為設計者,設計成果得到肯定確實開 心,何況是來自兩岸規劃人的肯定。 最後是感謝組委會細緻入微的安排,並祝賽會越辦越好!

漁家傲

廈門大學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城市規劃系 蘭菁

能夠參加 2017 TEAM20 競賽,我們感到十分幸運,非常感謝組委會的辛勤付出,感謝廈 門大學給予我們同兩岸建築城規專業最優秀的學子與老師們的交流機會。 這次設計從選題到實地調研、理念推敲、空間設計、匯報排練,歷時近半年,在團隊的內 部磨合及與老師的溝通交流中,我們不僅嘗試對當下城鄉發展過程中的現有問題提出自己 的思考,培養了設計思維,同時也體會到每一個想法都值得嘗試,不斷的試錯或將成為方 案逐漸清晰的過程。 這次交流競圖,使我們學習到許多不同的想法與理念,開闊了眼界,也清晰地看到自己的 不足。競賽能夠獲獎既是意外之喜,也是對我們的鼓勵,讓我們體會到平常心的重要性。 最後再次感謝學校和指導老師的大力支持,希望 TEAM20 未來可以越辦越好。

322


323


TEACHERS

朝陽科技大學

建築系教授、系主任

陳信安

很榮幸應邀參與“TEAM20 建築與規劃新人獎”的活動。本活動藉由優秀的學生作品相互 觀摩、學生創作思慮的發表與教師專業歷練的檢視…等互動,促進兩岸間建築與規劃專業 的深度交流。 以本人參與的建築類評選經驗中發現:兩岸學子因環境條件不同,大陸學生作品項目尺度 規模較大、發想立論著重於題出思考主軸與課題的解決,對臺灣的相關專業者,不論師生 都感到艷羨;臺灣學生作品探討對象則相對尺度稍小、理念著眼於人性生活的細節探討與 環境議題的理想對策,手法細膩與專業真誠,也能獲得與會人士的讚賞。另外,在評圖過 程中雙方師生溝通的關注面向、專業語彙與探討內涵 ... 等,越來越接近,也可以具體看出 本活動的價值與成就。

銘傳大學

都市規劃與防災學系副教授

胡志平

現代的城市越來越以市民為主體,新世代的資訊科技也越來越容易改變城市的生活。歷來 難以解決的都市問題,在現代城市的通訊科技、工業 5.0、社會創新思維引導下得以緩解。 產業發展決定城市的性格與未來,即使是處於氣候巨變及環境變遷的挑戰下,也必須能維 持正常的運作。韌性就從產業開始,從觀念與實驗走向實務及執行。 2017 年除了恐怖主義的攻擊事件、都市隨機暴力威脅,地震、火山噴發、洪水氾濫事件頻 傳,不確定的環境風險帶給城鄉的考驗,是現今所有城鄉治理者的共同功課。

中央美術學院

建築學院副教授

何崴

很高興再次來臺灣,參加 TEAM20 的活動。作為為數不多見證了本活動發展的“老人”, 很榮幸,也深刻的感受到活動發展至今的不易,以及主辦方的付出。至今 TEAM20 早已 從兩岸發展到大陸、臺灣和香港三地,從最初的 20 所大學,發展到 30 所大學,它已經成 為當前兩岸最大的建築學科的交流活動。恭喜! 近年來,TEAM20 已經成為老朋友每年夏天記事本里的必備內容,活動的組織也越來越多 元,論壇、走讀、展覽、評獎,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收穫良多。這些收穫不僅僅是在學 術方面,更重要的是在感情上。很多學生找到了新的朋友、夥伴,很多老師也早已成為多 年的好友。感謝 TEAM20 !

324


325


TEACHERS

北京建築大學

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

榮玥芳

2017 的仲夏來到臺灣,來到淡水,參加第 5 屆 TEAM20 一年一度的“建築與規劃新人 獎”活動,作為一名資深規劃專業教師,能夠參與這個盛會,感到非常榮幸。首先感謝 TEAM20 組委會的辛勤工作與多年來的堅持,使得越來越多大陸、臺灣和香港院校師生參 與交流,使得 TEAM20 成為鏈接港澳臺三地的紐帶與平台,在這裡我們師生互相學習與 交流,交流不同地區不同風格的院校的教學成果,學習好的教學方法,如何讓學生在設計 中更加有創意;學生們之間建立了友誼,教師們加強了聯絡,這將成為所有人一生的寶貴 財富。同時我們也深度領略了臺灣的風土人情,了解了臺灣建築與規劃的故事,期待下一 次的交流與學習,同時也期待交流地址能夠在港澳臺三地以及內地之間輪換,讓更多的業 界同仁有更加深度的交流、學習與合作。

合肥工業大學

城市規劃系主任

顧大治

此次參加“2017 TEAM20 建築與規劃新人獎”,與兩岸二十多所高校師生一起交流,收 穫頗豐。兩天時間裡,從論壇研討、作品展示、社區考察、競圖答辯到思想碰撞、學術爭辯, 讓我在感知臺灣的建築與規劃教育及城市建設的同時,也感慨兩岸在面對不同發展階段而 採取的手段不同但目標指向一致的方針與策略。這個活動對雙方都是大有裨益的,讓我們 能跳出自己固有的熟悉圈子,重新審視自己教育學生的思路與方法以及在項目實踐中的技 術路徑。我想這有利於拓展我們的視野與思維,也有利於我們的教學提升,也有利於我們 未來的城市建設。當然結識了新朋友也是值得高興的。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

建築學院城鄉規劃系副主任、副教授

尤濤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從 2013 年開始參加 TEAM20 新人獎活動,今年已經是第五屆,先後有 三十多位老師和同學參加了該項交流活動,參賽師生均從中獲益匪淺,一方面瞭解了兩岸 建築與規劃教育的不同特點,另一方面也對不同語境下建築與城市發展的不同路徑有了切 身的體會。TEAM20 新人獎活動作為兩岸建築與規劃教育領域重要的展示和交流平臺,為 兩岸三地的院校互相瞭解、互相學習提供了十分難得的機會。衷心希望 TEAM20 新人獎 活動越辦越好,西安建築科技大學作為大陸西部地區建築規劃類院校的代表,也將一如既 往地積極參與和支持該項活動,為兩岸建築與規劃教育的發展盡一份綿薄之力。

326


327


TEACHERS

東南大學

建築學院建築系副主任

夏兵

本人第二次代表東南大學參加 TEAM20 建築與規劃新人獎活動,受益良多:首先給我印 象最深刻的是臺灣地區高校的同學畢業設計的態度認真,水平優秀,這十分值得大陸高校 思考—如何應對市場的快速發展和過度的就業指向對建築教育產生的負面影響;其次是這 樣的交流無論對兩岸師生還是執業建築師而言,都是可貴的機會,參觀體會台灣的城市和 建築,使我們從不同角度加深了相互的理解和認同,對青年學生尤為如此;最後需要感謝 主辦單位鍥而不捨、精益求精的辦會精神和大量的財力人力的投入,才能使這一活動能夠 保持長久的意義和可持續性。

湖南大學

建築學院副教授

李旭

2017 TEAM20 建築與規劃新人獎由兩岸共 30 所學校相互交流。 這次的決賽選出一名首 獎、三名優秀獎及四名入圍獎。建築設計組另設『人本關懷特別獎』一名。我院以一票之 差失之交臂。這次的首獎為臺北科技大學的林曉韓的《須臾伊甸園—公眾澡堂》優秀獎包 括:臺灣科技大學的《文學與建築》、同濟大學的《豫見牡丹亭—以文化輸出為導向的豫 園商城城市更新與建築改造設計》、中央美術學院的《鐵西區設計》等三位,其餘四位為 入圍獎。我院沈潔同學的《平行空間的記憶—重構老人之家》獲得入圍獎,為我院有史以 來第一次獲獎。 以下以表格和圖示的方式表達我對此次參會的思考與總結: 東方

西方

大陸

硬件

軟件

對外交流,工作營,學術交流

本土化,國際化

規則

大框架,聯合設計 題目尺度大,分組設計

尺度較小,獨立完成

方向

注重趨勢,工程實用性

感知,建築本體,多元化

類似,電腦建模

臺灣 類似,手工模型

模型 對手工模型的強調。 適當提高模型在 畢業設計中的比重。

深度 是否要深化至初步設計? 優點:實用性較強 缺點:壓縮了前期 方案設計時間

328

規模 是否一定要控制 一萬平左右? 台灣:時間久, 思考深入。

題目 是否均為以工程案例為 背景的題目? 可否增加以不同的視角 和方向切入的題目? 可從材料、文學、音樂 等角度切入。


329


TEACHERS

南京大學

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

華曉寧

很 榮 幸 今 年 能 夠 攜 南 京 大 學 建 築 系 學 生 和 他 們 的 作 品 赴 臺 灣 參 加 TEAM20 的 活 動。 TEAM20 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兩岸建築學專業師生交流平台。通過這一平台,不同城市、不 同背景的學生相互交流學習心得,增進友誼,開拓眼界。而老師也得以相互了解、分享經 驗。今年的活動中,臺灣學生在作品中所體現出的創新視角、敏銳觀察力和人文關懷都給 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而大陸學生則在作品中顯示出了嫻熟的專業技能和處理複雜問題的能 力。希望他們在未來的學習中能夠取長補短,共同應對所面臨的挑戰。此外,TEAM20 主 辦方高效、細緻、專業的組織工作也令人印象深刻。作為一個專業交流平台,TEAM20 已 經日益成熟,希望未來它能夠進一步拓展影響力,在兩岸專業交流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重慶大學

建築城規學院院長助理、副教授

黄海静

從 雲 門 劇 場 的 參 觀 到 淡 水 老 街 的 走 讀, 從 教 育 發 展 的 研 討 到 設 計 競 賽 的 評 圖。 感 謝 “TEAM20 建築與規劃新人獎”提供了一個共享的平台,在 2017 年的夏天,讓來自海峽 兩岸及香港三地師生們相聚於此、交流對話,共同完成了這樣一次極有意義的活動。時間 雖短,感受頗深。 相較於大陸的建築教學我們看到,臺灣學生在建築設計本體之外,更專注於人文的關照和 故事的解讀,香港學生從空間生成到建構邏輯,對系統分解和技術研究的執著。求同存異、 碰撞思考、相互學習,正是“TEAM20”的意義所在。期待未來,“TEAM20”可以從畢 業設計競賽拓展到建築教學更早的階段,建築教育更多的範疇。

廈門大學

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院長助理

王量量

時間荏苒,轉眼又是一年,2017 年 TEAM20 兩岸建築規劃新人獎競賽圓滿結束了。回顧 此次競賽,最大的感受就是今年各個高校的成果比起去年都有了較大的提升,讓指導老師 們甚是欣慰。 今年已是連續第三年帶隊參加此項賽事,相比去年,對這種形式的畢業設計有了更深的 認識。廈門大學建築與城鄉規劃專業成立相對較晚,在很多方面要跟其他院校學習, TEAM20 提供了完美的舞台,讓廈大學子們有機會和更高水平院校的學生同場競技,相互 學習。借這個機會,我首先要感謝組委會的同仁能夠始終不渝地支持這項活動,為各校的 師生提供交流的機會。其次要感謝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在答辯過程中為學生提供了中肯的 修改意見。當然,我也要感謝我們學校的參賽學生們。記得開學初報選題的時候,我許諾 他們這必將是一次“開心”的畢業設計,讓他們畢生難忘。整個畢設過程中,學生們雖然 很辛苦,但是的確過得十分​​開心,我想我應該實現了我的諾言。現在我非常期待下一次的 聚首,希望明年能繼續參加此項賽事。

330


331



2017.TEAM20 / 作品索引

INDEX


INDEX 建築設計組 成功大學 .................................................................148,150

中央美術學院 ...............................................................82,188

哈爾濱工業大學 ........................................................220,222

彌補 – 復健發生於日常,紀念亦然│許毓琳

如畫之境 – 瀋陽鐵西區原金屬冶煉廠改造│梁欣

重慶市鳳凰山禪修文化館方案設計│王露瑩

山城,之後│陳平

一棵樹 一面鏡子 一個沙漏│陶暄文

基於昭君文化推廣的昭君墓紀念性空間序列設計│ 賈閱

東海大學 ..........................................................152,154,156 愴憶的再現│尹運威

天津大學 ...............................................................190,192,194

重慶大學 .....................................................................224,226

多數暴力 – 新民主議會地景│林建宏

公車生産站│李文爽、謝美魚、 唐奇靚

瀋陽格勒人之家│李世熠

懷疑中的信仰 – 可見與不可見的距離│蔡呈林

重溫鐵西 – 共同體的重構│林碧虹、于安然、 李石

山水營城 – 重慶市禦臨河城市酒店設計│趙航疆、

祝賀、袁峻豪

金門大學 ..........................................................158,160,162

瀋陽鐵西區棚戶區改造 – 異托邦社區│溫世坤、任

接觸地帶 – 臺灣中壢的外來人口車站設計│余承

政行、祁山

香港大學 .....................................................................100,228 再生.建.構│林沚妦

工地公共性 – 小型工務網絡下的工務所設計│周

北京建築大學 ....................................................................196

相如

基於教育理念更新的中學設計探索 – 以北京十一學

共生 – 金門養老村混居實驗住宅設計│簡瑀儒

校中堂校區爲例│楊秉宏

南華大學 ........................................................................164

四川大學 ......................................................................198,200

計│孫越

驛站,藝站 枋寮車站與藝術空間串聯│葉姿呈

望野公園│王之然

歸途車站:瀋陽大成站改造│張植程

香港居住者手冊│吳嘉文 清華大學 .......................................................................92,230 工業 4.0 時代的個體懷舊:鐵西網銷工廠聚合體設

四川大學生物轉化醫學中心大樓設計 – 傳統元素的 淡江大學 ..........................................................166,168,170

華西式表達│李娟、彭昳霏

音態形│黃唯哲

湖南大學 .......................................................................96,232 平行空間的記憶 – 重構老人的離家之“家”│沈潔

島嶼中的論述 – 論述中的島嶼:現實的再現│廖

合肥工業大學 ....................................................................202

昶安

圍城記│郭喆

大連中山區文化藝術中心建築設計│謝軍 華南理工大學 .............................................................234,236

延遲 觸發│潘東俠 同濟大學 .................................................................204,70,206

機械臂削銑懸索拱│余光鑫、梁恉豪

逢甲大學 ...................................................................172,88

新城改造:陸家嘴實驗│周錫暉、洪逸倫、許純、

生活在冷巷 – 西關竹筒屋節能改造設計實驗│楊臨

括弧│王維寧

龍嘉雨、金剛、周易、蘇南西、張靖、程晏寧、戴

常民構築:雅美族男人與垃圾的人生旅途│陳鈺

方國

豫見牡丹亭 – 以文化輸出爲導向的豫園商城地塊城

廈門大學 .....................................................................238,240

市更新與建築改造設計│孫少白、成紫璵、陳有菲、

守望與重塑 – 厦門沙坡頭傳統片區“漸進式”更新

臺北科技大學 ..................................................64,174,176

潘思雨、葉之凡、吳風、吳庸歡、郭綿沅津、李霖、

設計│高雅麗、衷毅、黃嘉慧、呂寒劍、陳司亘、

須臾伊甸園:公眾澡堂│林曉韓

林昱宏

陳文倩

最終試煉場 : 貢寮海洋樂園│陳冠麟

日常與事件 – 應對社區環境的體育與交通設施改造

檀林古村生態博物館 – 基于僑鄉復興的鄉村活化設

返景森林 : 消失的空間延續│謝孟璇、官哲至

│焦威

計│黃文燦、楊冰、柯偉宏、任强

臺灣科技大學 ..........................................................178,76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 .............................................208,210,212

洄│黃皓箴

中醫醫院設計 – 妙手回春│田驊、張瑋琦

文學的四重建築│邱元甫

居.構城 – 韓城柳村古寨酒店重構設計│向鈺瀅 高陵通遠坊天主堂復原研究與展示設計│齊堯

銘傳大學 .................................................................180,182 適應之城│鄭宇傑

東南大學 .............................................................................214

都市庇護所│蕭宜欣

立交社區│夏曉瑜

聯合大學 .................................................................184,186

南京大學 ......................................................................216,218

女子出走實驗 – 公共社交空間實踐│邱士倫

晨光暮色│楊蕾

城市飛白 – 承載眷村記憶生活場域│范僑芸

基於機械臂編織技術的數字化設計和建造│曹舒琪


城鄉規劃組 大葉大學 ............................................................................244

聯合大學 .....................................................................274,276

香港大學 .....................................................................302,304

擾動邊界│張祐齊、陳舒婷

建築的餘白 – 山腳下的聚落之森│陳維瑩

“嶴”的復興 – 以水爲媒介的浙南山區鄉村設計│

勞動城市:湮沒的輝煌│鄒宜叡

王于思

中原大學 .....................................................................246,134

第三個城市│楊遠榮

共感水景│杜承翰

中央美術學院 ....................................................................278

自然力鏽場│林奕廷

後工業時代 H2O 主題樂園│王楚霄、王穎、秦緬、

清華大學 .....................................................................306,118

徐子、黃翾

陝西省旬陽縣山水太極城城市設計│姚久鵬、楊卓、

成功大學 .....................................................................106,248

陶佳琪

園冶,原也│吳友喬

天津大學 ............................................................................280

軌上生活共同體 – 天津陳塘莊鐵路沿線復興城市設

水泥 紀錄器│簡任欣

軌枕之間│鐘升、代月

計│張陽

東海大學 ............................................................................250

北京建築大學 .............................................................282,284

湖南大學 ............................................................................308

衍生的公共場域 / 跨文化的台北地下街 Y 區改造│

旱地溪穀 – 全球氣候變遷背景下北京遠郊懷來新鎮

基於丘陵山水的郴州市城市總體設計│劉詩琪

陳敦潔

的合生設計嘗試│胡瀕月、王博、李飛、馮夢珂、 李暢、任朝陽、薛夢楚、冀開元、許永耀、王軒、

華南理工大學 ............................................................310,312

金門大學 ............................................................................252

馬志宇、李沐子

首托邦│李婉婷、李浩卓、裴靈婧

之間 之後 – 後豐港被破壞的濕地景觀重構│李翔宇

新疆五家渠總體城市設計│柴銘、李穎欣、冀開元、

搵翻恩寧 – 廣州市恩寧路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研

羅京明、閆蕊、徐岩

究│趙楠楠、鄧成汝、陳世煒、何慧靈

跨世延序│黃薇

合肥工業大學 .............................................................286,288

廈門大學

流。感│吳姝誼

Artistic Awakening– 浮槎山國際油畫公社設計│季

阡陌水緣 – 基于社會關係網絡修補的規劃設計│韋

嘉為、余麗婧、錢錚

藝昕、李琳、肖穎禾、張鈺、楊彬如

高雄大學 .....................................................................254,256 ............................................................314,130

淡江大學 ............................................................................258

城市水公園 – 合肥市淝河新中心沿河地段城市設計

漁家傲 – 基於核心 - 邊界關係的厦門傳統漁村更新

車站大公園計畫│陳體玟

│張獻發、耿雪

設計│蘭菁、陳慧琳、林曉雲、田彤、張坤

逢甲大學 .....................................................................260,262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 ..........................................................290

THE LOCUS OF A CITY │孫承潔、吳宜澄

時連空合 – 天津中心城區鐵路環綫周邊地區更新發

ARCHITECTURE IN URBANISM 4.0 │葉鎧

展規劃│林瀚、劉夢、時寅、周嘉豪

朝陽大學 .....................................................................264,266

東南大學 .............................................................................112

寺。初始 – 艋舺公園及其周邊地景再生│謝仲評、

業軌頤人│花薛芃、丁金銘

許玉萱 M3 城事再連結│鍾依倫、邱士彥

南京大學 .....................................................................292,294

臺北科技大學 ....................................................................268

計│宋宇璕

工業插件 – 新型態石化聚落│邵晴

南京市高淳區武家嘴鄉村活化│趙夢娣、夏楠、陳

共享 – 福建長汀歷史文化名城:城市更新與建築設

露、賈奕超 臺灣科技大學 .............................................................270,142 邂逅自然 – 貳零二兵工廠再發展計畫│許雍

哈爾濱工業大學 ........................................................296,298

自由天空的臺北│曾睿宏

溯游│王一涵、楊婧藝 故廠新“健”│李雨濛、吳曉暄

銘傳大學 .....................................................................272,138 綠林深呼吸│陳柔涵、康玉萱、王楷傑、林柏志、

重慶大學 .....................................................................300,124

江志駿、詹子毅

今津樂道 – 生態生活片區更新│付鵬、錢天健、代

紅樹林復育與沿海土地復甦│趙庭妤

光鑫、羅聖釗、趙偲圻、李孟可 今津樂道—記憶生活片區更新│趙益麟、顔思敏、 劉曉冬、張然、白雪燕、李醒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CIP)資料 TEAM20 建築與規劃新人獎 . 2017 / 樺晟集團編著 . -- 臺北市 : 樺晟集團等 , 2017.12 336 面 ; 19x25 公分 ISBN 978-986-95842-0-3( 精裝 ) 1. 建築美術設計 2. 作品集 3. 文集 920.25

106022541

2017 TEAM20

建築與規劃新人獎

發行單位|樺晟集團、皇延創新股份有限公司、兩岸城鄉統籌規劃暨產業聯合會 執行編輯|魏孝儒、劉博仁、曾晨安、王郁茹、陳美香、蕭小瑩、金家瑜 設計|曾晨安、劉博仁

編著|樺晟集團

出版委員|彭光輝、白仁德、魏孝秦、劉以善

主編|魏孝秦

演講(依照活動發言排序)|馮正民、孔宇航、米復國、黃瑞茂

出版者|樺晟集團 / 115 台北市南港路 3 段 50 巷 16 號 4 樓 / 電話| 02-2782-5881 / 傳真| 02-2782-8879 / www.team20.org

合作出版|皇延創新股份有限公司 / 兩岸城鄉統籌規劃暨產業聯合會 / 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 / 台灣中華工商業聯合會 / 社團法人南京大學台灣校友會 出版日期| 2017 年 12 月

印刷|惠虹印刷有限公司 定價| 1200 元 ( 精裝 )

國際書碼| ISBN:978-986-95842-0-3

版權所有,翻印必究 如欲利用本書全部或部分內容者,需徵求本出版單位同意或書面授權,請洽樺晟集團 ( 樺晟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 Copyright © 2017 樺晟集團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