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AM20 ─ 2018建築與規劃新人獎

Page 1





INTRODUCTION

以人為本,聚合心的力量。 用小於環境的謙卑,匯聚可持續發展的智慧與資源,面對和諧人居的問題。 TEAM20 組委會由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社團法人南京大學臺灣校友會、皇延創新股 份有限公司共同發起,由社團法人南京大學臺灣校友會秘書長、樺晟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 事長、皇延創新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城鎮建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魏孝秦先生擔任組委會 之執行長,活動從 2013 年發起,今年已成功邁向第六屆。秉持多元交流的宗旨,聚焦建築、 城鄉發展、環境規劃等人與土地的議題。 鼓勵二十世代青年,以創新角度,跨域的思維 提出獨到的見解與主張,邀請兩岸三地優秀的大專院校應屆畢業設計作品,用設計與世界 對話,展現屬於二十世代青年的新力。活動包含專題演講和畢業設計競圖,論壇每年邀請 產、官、學界的專家共同探討城鄉統籌發展、新型城鎮化、舊城改造、農村可持續發展等 多元議題,更在這個基礎上於 2014 年成立兩岸城鄉統籌規劃暨產業聯合會,希望為兩岸 及世界華人地區的城鄉發展匯聚智慧,資源共享,結合專家觀點進而提出解決方案;新人 獎邀請兩岸三地優秀建築規劃高校,推選優秀畢業作品競圖,為追求競圖品質能更提升, 從第三屆開始細分為建築設計與城鄉規劃兩組,匯聚菁英學子共聚一堂,藉由彼此的畢業 作品對話與交流,激蕩各種視野與觀點,汲取互相之優點,孕育最寶貴的想法與創意,並 邀請各校專業教授及頂尖專家共同組成專家評委團隊,期為建築規劃學界提供最好的交流 平台及最高規格的競圖賽程。

大陸參與學校

臺灣參與學校

天津大學建築學院

中原大學設計學院

北京建築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

中國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

四川大學建築與環境學院

中華大學建築與設計學院

合肥工業大學建築與藝術學院

成功大學規劃與設計學院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

東海大學創意設計暨藝術學院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學院

南華大學藝術學院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

高雄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

南京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

淡江大學工學院

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

逢甲大學建築專業學院

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

朝陽科技大學設計學院

香港大學建築學院

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

臺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

湖南大學建築學院

臺灣科技大學設計學院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

銘傳大學設計學院

廈門大學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

聯合大學設計學院

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

大葉大學設計暨藝術學院



CONTENTS

序言 PREFACES

010

來賓、評審介紹 JURORS

016

演說文章收錄 KEYNOTE SPEECH

048

建築設計組獲獎作品 PRIZE WINNING WORKS

068

城鄉規劃組獲獎作品 PRIZE WINNING WORKS

110

建築設計組收錄作品 WORKS

152

城鄉規劃組收錄作品 WORKS

254

參與感言 THOUGHTS & SHARING

336

索引 INDEX

348




PREFACES

TEAM20 今年已經邁入第六屆,這不僅只是切磋比試的舞台,更是世代對話、文化交流 的殿堂,所有過程中所激盪的創意火花都可能成為我們日後職業生涯中的一盞燈塔。過 程中,我看見每位青年學子的熱誠與抱負,期許各位保持著這份為人與環境關懷的赤子 之心,善用所學,構築一個比今天更好的明天;盡其所能,用良善的建築與規劃幫助一 家人、一鄉里人,甚至是一世代人。

當我們站在自己生存的土地上思索著,如果環境內的建築與空間規劃是答案,那麼,在 這之前,我們應該要問自己,我們所面對的問題(Question)是什麼? 環境面:全球暖化、極端氣候變遷正一步步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我們可能面臨長時間的 乾旱、水資源枯竭、農作歉收;又或短時間內發生極強暴雨,超過生態系統與基盤設施 系統所能負荷的雨勢,造成淹水、土石流等災害。經濟面:工商發展與農業糧食生產間 的抉擇,土地、能源及水資源的競合,以及經濟發展方向的取捨。社會面:人口高齡化 及少子化下的老齡及幼齡照養,公共設施與基盤設施的服務品質,住房空間供給與需求,

花敬群 內政部政務次長

0010

乃至城鄉差距…等。 當然,還有更多面向的議題正接踵而至,考驗著我們的智慧,作為一個建築師、規劃師 的責任與使命為何?如何在自然環境與人文資產、城鄉及產業發展間取得平衡?又如何 在一方基地中實踐理想?期勉大家主動發掘問題並解決問題,並用同理心思考,共同創 造適居的空間環境。


當今世代,規劃者所面臨的不再是靜態理性的空間規劃,而須更謙卑的面對環境劇烈變 遷,並重新定義人居、適居與宜居空間,藉由持續動態滾動檢討,朝與環境共存共榮而 努力。今年邁入第六屆的 TEAM20,透過建築與城市規劃領域學生的平台交流,讓我們 看到學生們經由畢業設計作品相互切磋競技,激發學界與公私部門無限創意溝通對話, 十足展現新世代年輕人所引領的空間場域、實驗性以及所關心的課題。

處在規律的空間環境中,應學習做個有溫度的專業者,並試著學習做個在城市中說故事 的人,因為,每個城市都有它的故事,或許繁榮不再,但仔細探索與現代產業創新結合, 它可能會是再生的契機。未來,我們所面對的城市就跟人一樣,都得面臨成長、衰退的 自然循環,隨著城市發展漸趨成熟,老舊地區的住宅品質、基礎設施、社區服務,都會 逐漸衰敗頹圮,在在須透過都市更新與再生的活力灌溉,重塑都市空間景觀及居住品質, 並注入該城市的新生命力,更是建構美麗未來的重要行動。 面對廣泛的國土資源規劃、城鄉永續再生、居住生活安全、建築營建管理等林林總總的

吳欣修 內政部營建署署長

政策,唯有透過產、官、學在各自不同領域中繼續齊心努力、相互合作,共同面對問題 解決問題,在繁瑣之中找尋創新作法,才能擔負城市進步關鍵使命並引領台灣城鄉發展。 我們相信,TEAM20 在此過程中所提供的平台,將會讓創意活力的種子持續激盪,並逐 漸發酵散佈於我們共同生活的這塊土地之上。

0011


PREFACES

今年,是 TEAM20 建築與規劃新人獎第六屆的舉辦,也是我個人第一次代表南京大學來 到臺灣參加這項活動,不僅我個人感覺十分榮幸,也為母校南京大學的育人成果,尤其 是臺灣校友們投身社會、提攜後進、拔擢人才、推進兩岸交流合作的精神,感到振奮和 感動。

TEAM20 建築與規劃新人獎發軔於 2013 年,由南京大學臺灣校友會組織兩岸城鄉統籌規 劃暨產業聯合會、臺灣都市計劃學會以及皇延創新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單位共同舉辦, 是海峽兩岸間建築規劃領域首屈一指的學生作品競賽活動,深受兩岸學界肯定。六年的 艱辛付出,六年的斐然成就,也讓 TEAM20 成為建築規劃學界響噹噹的品牌,更成為兩 岸學術交流合作的典範。今年的第六屆活動吸引了來自海峽兩岸超過 30 所高校參與,彙 聚了百多件高水準的建築規劃專業作品同台競賽,可謂群賢畢至、蔚然大成。作品展覽 期間,我在現場仔細端詳、浸潤其中,深為青年學子的創意和才華所震撼,也更加體認 到 TEAM20 活動在專業學術領域中所激發出的交流火花,讓兩岸青年學子在彼此競爭的

薛海林 南京大學副校長

激蕩中,迸發出足以相互啟迪成長的思考觀點,這是遠比競賽本身和獎盃更重要的長遠 收穫。我也更加體會到主辦單位的良苦用心和不渝初心,從競賽安排到內在精神方面, 都實踐了活動以人為本、作育英才的宗旨。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南京大學臺灣校友會的所有成員在本次活動中身體力行、全心付出, 尤其是臺灣校友會秘書長暨 TEAM20 建築與規劃新人獎組委會執行長、皇延公司董事長 魏孝秦先生,從活動的發起、籌畫、協調到現場執行的各項工作,可謂事無巨細、事必 躬親,確保了每一個流程和環節的堪稱完美,在在彰顯出母校“誠樸雄偉,勵學敦行” 薰陶下的傑出校友風範。公務之余,孝秦還對我們的行程做了無微不至的安排,也使我 充分感受到南大一家人的熱情和溫暖。雖然南京大學臺灣校友會的規模不大,人數也相 對較少,但他們奉獻社會、回饋學林、推動交流、促進合作的精神從來不輸人後,其成 果也是有目共睹、令人敬佩,我們感動於此、自豪於此! TEAM20 建築與規劃新人獎活動為兩岸的青年學子提供了高水準的交流平臺,也為建築 規劃學界創造了廣闊的合作機會,六年來蓬勃興旺、成果豐碩,預示著未來的發展無可 限量。衷心期待 TEAM20 如《詩經》所云“日就月將,學有緝熙于光明”!

0012


都市計劃學會是促成 TEAM20 的共同主辦單位之一。很高興 TEAM20 能持續舉辦,順利 完成了 2018 年,兩岸空間規劃設計相關系所學生作品的交流、選出優勝的團隊,並將成 果整理成冊,留下紀錄。

兩岸的城鄉發展階段不同,所處的社會環境、法令制度、問題挑戰,也有差異,但是所 追尋的永續發展目標,所建構的學理知識卻是可以共享、可以相互切磋的。誠如大家所 知的,都市自身以及外在環境一直在演變,既有的經驗和知識,有些繼續有效,有些則 不再能因應時代的變化,必須找尋新的可能、新的創意。所幸,我們有新的規劃觀念、 方法、工具,讓創意有實現的可能。除了技術性、實質性的手法之外,有些團隊更試著 連結抽象的思維和具象的實質空間,嘗試透過空間的安排,呈現生命的本質、轉化傳統 山水畫意、直視殯葬、墓園等議題以啟動感知能力、重新界定邊界和博物館…等。凡此 種種,我們都可以看出,年輕的空間規劃設計學子,已不再墨守成規,依著準則練兵。 他們這種自我反思的能力,正代表著新的潛力,創造出未來更加美好環境的可能!且讓

林峰田

我們拭目以待!

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理事長

0013


PREFACES

智慧的生活創造生活的智慧 !

非常榮幸受邀參加「2018 TEAM20 建築與規劃新人獎」,開幕式主題演說並為作品輯撰寫 序文。這次我的主講題目是「智慧建築的創新與前瞻」,身處地球暖化、極端氣候變遷以 及資通訊智慧科技的發達時代,智慧綠色建築的規劃設計,已是這個時代的重要課題。今 年是我首次參加 TEAM20 的活動,對於這個活動的縝密規劃以及盛大的海峽兩岸菁英師生 們的參與,感到非常興奮與佩服。在參觀了參賽者的作品展示後,更令我驚豔於參賽作品 的多元性與對環境社會關懷的主題性。

2018 TEAM20 的開幕式上我們看到主辦單位邀請了產、官、學、研等各相關領域的專家, 以及從中央到地方的建築相關首長的蒞臨與致詞,深深感受到主辦單位的用心,搭建起海峽 兩岸在住居、建築、城鄉以及都市規劃設計上的交流舞台,讓此領域的菁英與學子能在舞臺 上盡情的演出,創作了一個又一個的優秀作品,帶給人類對環境以及建築的無限想像空間。

溫琇玲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系副教授 社團法人台灣智慧建築協會名譽理事長

0014

最後,期許「TEAM20 建築與規劃新人獎」的活動一年比一年精彩,透過這個平台讓產、 官、學、研的交流更加密切,讓建築與城市的建設邁向更有創意與和諧的新境界。


2018 年的 TEAM20,已成為華人兩岸建築規劃界最受矚目的建築規劃青年人才匯聚平台。 TEAM20 的競圖賽事,六年來吸引自兩岸三地建築高校參與,累積數百位青年學子齊聚一 堂,這群銳不可當的新秀在 TEAM20 搭建的平台上相互競技,以無限的熱情激盪彼此的創 意,產、官、學界的佼佼者與菁英更在此碰撞思維,透過對建築、對城市、對文化和對環 境的討論,聆聽彼此的差異,取長補短,進行跨世代的精彩對話。 每年最令人期待的精英交流之旅「走讀,城市散步」,一窺華山文創園區從歷史塵封的舊 廠區,穿越時間與空間的藩籬,以充滿活力且優雅的姿態重生,及翻轉承載著臺北百年記 憶大稻埕街廓更迭,走讀間與一場大雨的相遇,體現舊街區在當代藝術的衝擊下如山澗噴 勃,有機地承襲文史蘊意,於新舊交織的脈絡中保存最原始的褶理,大雨後空氣中的清新, 如城市經歷時空與文化的洗滌後獲得了生命力,提醒青年學子不停反思,城市的改造與土 地規劃不只是經濟成長與社會再分配的問題,而是以人為本,匯聚可持續發展的智慧與資 源,TEAM20 也期許在這過程中,持續營造一個可以鼓勵嘗試與探索的氛圍,幫助每一位 建築與規劃者用想像力去思考、研究、辯證,然後行動。

魏孝秦 TEAM20 建築與規劃新人獎組委會執行長 樺晟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皇延創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社團法人南京大學台灣校友會秘書長 中國北京大學台灣校友會秘書長 中華工商業聯合會執行秘書長

中華工商業聯合會兩岸四地房地產研究中心 主任

未來的 TEAM20,將更加重視建築規劃者對於社會群體之間的互動與責任,拓展人、城市 與自然間相互交融的未來視野,對於生活美學、創新思維、環境永續、社會公益等重要議 題更深入的探討與實踐,回歸空間與人文本質,進一步引領青年學子試探對建築規劃領域 更多元格局與定位,不再僅是表現自己的創造者,更是協商者、溝通者,回歸人與環境和 諧共生的初衷。 最後也恭喜今年第六屆 TEAM20 的每一件獲獎作品,皆是 2018 年兩岸華人地區中最具潛 力、最獨一無二的精采呈現,這本作品集集合了兩岸建築規劃 20 世代繼起之秀的創意與理 想,記錄此交流場域所發生的美好,感謝各位長官、專家、評審老師和同學的熱情參與和 支持,期待我們明年再聚首 !

兩岸城鄉統籌規劃暨產業聯合會理事長 中華港澳之友協會理事

叙普科技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0015



來賓、評審介紹

JURORS GUEST / JURORS


ATTEND GUEST

致詞貴賓 參會貴賓

彭光輝

TEAM20 建築與規劃新人獎組委會-主席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教授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建築、規劃與景觀學院,博士 (Ph.D., School of Architecture, Planning & Landscap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UK)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院長 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榮譽顧問

林建元

財團法人都市發展與環境教育基金會-榮譽會長 臺灣智慧城市發展協會-理事長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系-兼任教授

美國華盛頓大學交通工程,博士 臺灣大學土木研究所,碩士 政治大學地政系,學士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及城鄉研究所,教授 中國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院長 臺北市政府,副市長 臺北市財政局,局長 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委員 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理事長 中國土地經濟學會,理事長

018


吳光庭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兼系主任

美國密西根大學建築,碩士 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 臺灣建築學會,會士

施植明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系-教授兼系主任

法國國家建築師文憑 ( 巴黎拉維雷特建築學院 ) 出版的中文著作包括:《臺北建築 MAP》(木馬,2001)、《Le Corbusier 廿世紀的建築傳奇 人物柯布》(木馬,2002)、《建築省思》(田園城市,2008)、《閱讀巴黎:建築群象與歷史 記憶》(典藏,2011)、《路易斯 ‧ 康:建築師中的哲學家》(商周,2015 / 江蘇:鳳凰科學 技術出版社,2016)、《柯布 Le Corbusier》(商周,2015)…等,以及十多篇英文論文,見諸 於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Planning and Design,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D: Society and Space, Journal of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 Studies, Journal of Visual Impairment & Blindness,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以及 Journal of Asian Architecture & Building Engineering… 等學術 期刊。

陸金雄

淡江大學建築學系-副教授

法國國立巴黎建築學院,博士 中華全球建築學人交流協會,理事長

019


ATTEND GUEST

白仁德

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 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

兩岸城鄉統籌規劃暨產業聯合會-理事長 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常務理事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 國立交通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系,碩士 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 ( 科學 ) 學系,學士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國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魏孝秦

TEAM20 建築與規劃新人獎組委會-執行長 樺晟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皇延創新、皇延建築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成大建築文教基金會-董事

南京大學社會學(城市規劃與房地產經濟),博士研究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學士 叙普科技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社團法人南京大學台灣校友會,秘書長 中華工商業聯合會,執行秘書長 中華工商業聯合會兩岸四地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 中華港澳之友協會,理事

020


吳欣修

內政部營建署-署長

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 臺南縣政府,課長、技正、副局長、局長、秘書、處長 臺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副局長、局長 臺南市政府,副秘書長、秘書長

楊鎮浯

立法院第九屆-立法委員

金門高中 文化大學經濟系 英國西敏大學企管,碩士 金控公司,襄理 金門縣政府,機要秘書 金門縣政府交通旅遊局,專員、局長 金門縣政府觀光處,處長 中國國民黨大陸事務部,副主任

江維華

臺灣科技大學-教授、副校長 臺灣建築科技中心-執行長

美國佛羅里達大學,博士 代表著作 林葳 , 余亞蓁 , 江維華 ,”傳統京劇自然聲演出之主觀評價初探”, 中華民國音響學刊 ,Vol. 12, 4859, No.1, 2007. W., Chiang., W., Lin., Yu., Lin, “Optimizating the Seats Surrounding the Platform In a Recital Hall When Considering Surrounding Source Directivity” , Applied Acoustics, vol.69, 1176-1188, 2008. (SCI, impact factor 0.484). W, Chaing, Wei Lin, Yi-Run Chen, Huang-Yao Hu, “Variable Acoustics Design of a Small Proscenium Concert Hall”. Journal of Asian Architecture and Building Engineering, 2008 (SCI), (Under review).

021


ATTEND GUEST

薛海林

南京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南京大學校友總會-副會長

南京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常務副理事長

南京大學物理學系 2007- 至今,南京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先後於南京大學物理學系、資訊管理系任教 南京大學物理學系副主任、南京大學接待辦公室主任、後勤服務集團總經理、校長助理兼基本建 設處處長、副校長、南京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常務副理事長。

方定安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處長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博士 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系,學士、碩士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總工程司、主任秘書、副總工程司、科長

張溫德

新北市政府都市更新處-處長

國立成功大學都巿計畫研究所 國立成功大學都巿計畫系 新北市政府城鄉發展局,副局長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總工程司 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專門委員

022


徐燕興

基隆市都市發展處-處長

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 都市設計組 ),碩士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副總工程司、科長、股長 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股長 臺灣師範大學,講師

劉以善

退役少將

社團法人南京大學臺灣校友會-會長 中華港澳之友協會監事會-榮譽主席

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 淡江大學法學,碩士 三軍大學空軍學院畢業

李玉文

臺灣中華工商業聯合會-主席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高雄市黨部-副主委

國際青年商會世界總會第五十八屆,副主席 北京大學臺灣校友總會,會長

023


ATTEND GUEST

專題講者

花敬群

內政部-政務次長

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博士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玄奘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系,助理教授、副教授、系主任 玄奘大學財務金融系,副教授 德明財經科技大學不動產投資與經營學位學程,副教授

林峰田

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理事長

財團法人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特聘研究員 兼任成功大學都市計畫學系-研究教授

1986 及 1987 年,美國西北大學資訊科學碩士、博士學位 1977 年,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畢業 2015 - 2016,臺灣亞洲大學,副校長 ... 等職 2009 - 2015,成功大學規劃與設計學院,院長 1989 - 2009,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教授兼所長 2014 - 2018,擔任以下研究計畫之計畫主持人:高風險集水區空間規劃知識管理系統、公共建築 緊急避難指引系統、都市公共自行車系統資料分析與動態模擬模型之建構、臺灣國際蘭展規劃設 計及執行案、彰化縣推動智慧國土規劃計畫、彰化縣大村鄉國土發展計畫、台南市智慧城市發展 規劃、同濟大學高峰高原計畫海外共同計畫主持人。

024


溫琇玲

社團法人台灣智慧建築協會-創會理事長

日本大學理工學研究所海洋建築專攻,工學博士 日本大學理工學研究所海洋建築專攻,工學碩士 日本大學理工學部海洋建築工學科,工學士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系所,教授 社團法人台灣智慧建築協會,名譽理事長 / 常務監事 亞太地區智慧綠建築聯盟,台灣會長 社團法人台灣智慧城市協會,常務理事 社團法人資通訊產業標準協會,監事,智慧綠建築技術委員會,主席 行政院數位國家創新經濟推動小組民間諮詢委員會,委員 考選部建築師考試審議委員會,委員 內政部營建署技術審議委員會,委員 台北市政府,顧問

025


JURORS

評審委員介紹 按學校筆畫排序

何崴

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副教授、碩士導師

2010 - 2013,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博士學位 1998 - 2002,德國斯圖加特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系,建築學與城市規劃,碩士學位 1992 - 1997,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建築學學士學位

2005 - 至今,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任教 2002 年回國後先後在設計機構和媒體機構工作,長期擔任雜誌執行主編 1998 - 2002,曾在多家德國建築、城市規劃事務所工作 近年來重點進行中國地域建築的研究和當代性設計,並組織和參加國內外建築、設計、藝術展覽 數十個,建築設計作品多次獲臺灣金點設計獎大獎、美國建築獎 AAP 等國內、國際獎項。

李琳

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研究生導師 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

現任建築學院黨總支副書記

博士 近十年主持了倫敦亞太金融港 ABP 專案策劃、南通濱海園區啟動區整體城市設計與濱海總部基地 建築設計、北京亦莊 X1 地塊整體設計、秦皇島濱海生態園等多尺度的城市與建築設計,以及多個 高校、企業總部、文創園和住區的空間環境提升項目,連續三年受邀參加韓國首爾“國際青年建 築師設計作品展”。 理論研究方面,已在國內核心期刊發表論文近 20 篇,並曾獲“金經昌優秀論文佳作獎”,是較早 探討如何在我國高密度城市環境中,建設高品質城市生活空間的規劃學者,提出對於 " 緊湊城市 " 概念的關鍵性闡釋。同時在教學中嘗試研究思維與設計思維的結合,指導學生參加國際工作營和 國內外設計競賽獲優異成績。 2008 年獲清華大學城鄉規劃博士學位,就學期間參與東南大學王建國院士團隊與清華同衡規劃設 計院的多項設計研究專案。

026


許蓁

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 、教授、博士生導師

1989,天津大學建築學專業本科 1999,天津大學建築設計及其理論專業,碩士 2006,天津大學建築設計及其理論專業,博士 2006 - 至今,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 1999 - 2006,天津大學建築學院,講師 1989 - 1999,鐵道部第三勘測設計院

米曉燕

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助理教授

2010 - 2015,日本九州大學人間環境學府,工學博士,研究方向:都市共生 2007 - 2010,重慶大學建築與城規學院,建築學碩士,研究方向:建築設計及其理論 2002 - 2007,重慶大學建築與城規學院,建築學學士,研究方向:建築設計 2016 - 至今,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助理教授 2015 - 2016,日本九州大學人間環境學府,助理研究員

王晶

北京建築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城鄉規劃系-副主任 世界交通大會防災分會-委員

研究生學歷 工學博士 2016 - 2017,北京市通州區總體規劃編制領導小組辦公室成員 掛職北京未來城市設計高精尖辦公室,副主任 2015 - 至今,北京建築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 2013 - 2015,北京建築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講師 2011 - 2013,清華大學交通研究所,交通規劃與管理方向,博士後 2007 - 2011,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與設計專業,博士學位

027


JURORS

蘇毅

北京建築大學建築學院

北京高精尖城市設計創新中心

博士 2010 - 至今,北京建築大學任教 2006 - 2010,天津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城市規劃專業,博士 2003 - 2006,天津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城市規劃專業,碩士 1998 - 2003,天津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城市規劃專業本科

何昕

四川大學建築與環境學院建築系-副教授

2013,日本築波大學建築設計學,博士 2014 - 至今,四川大學建築學專業,副教授 2010 - 2013,日本築波大學人間綜合科學研究科建築設計分野,獲建築設計學博士學位 2006 - 2010,日本築波大學人間綜合科學研究科建築設計分野,獲建築設計碩士學位 1999 - 2004,重慶大學建築與城規學院城市規劃專業,獲工學學士學位

成受明

四川大學建築與環境學院建築系-講師

碩士研究生 2017,資陽市規劃局規劃委員會,專家委員 2015,成都市規劃局規劃委員會,專家委員 2015,德國克勞斯塔爾工業大學進修 2014,四川大學,博士研究生 2014,四川省建設廳專家庫,專家 2012,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 2003,國家註冊規劃師 2003 - 2017,四川大學建築與環境學院建築系,副系主任 2000 - 2003,重慶大學城市規劃與設計專業,碩士

028


李早

合肥工業大學建築與藝術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建築學會建築教育評估分會-副理事長

博士研究生 安徽省土木建築學會,副理事長 合肥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 合肥歐美同學會留學人員聯誼會,會長 刊物《城市環境設計(UED)》、《合肥工業大學學報(自科版)》、《安徽建築》等,編委 2011 - 至今,合肥工業大學建築與藝術學院,教授、院外事辦主任、博導、院長 2009 - 2011,合肥工業大學建築與藝術學院,教授、歷任院外事辦主任,院長助理 2005 - 2009,日本京都大學大學院工學研究科建築學專攻建築規劃方向,工學博士 1998 - 2005,合肥工業大學建築學專業,歷任助教、講師、副教授、研究生秘書、副主任 1995 - 1998,合肥工業大學建築學系,建築學碩士

顧大治

合肥工業大學建築與藝術學院城市規劃系-主任

碩士研究生 2005 - 至今,合肥工業大學建築與藝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城市規劃系主任 國家註冊城市規劃師、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會員、安徽省城市規劃學會理事、安徽省風景園林學會理事

李立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博導

中國博物館協會博物館建築空間與新技術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

1997 - 2002,東南大學建築研究所,工學博士 1994 - 1997,東南大學建築研究所,建築學碩士 1989 - 1994,東南大學建築系,建築學學士 2018,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訪問學者 2003 - 2005,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博士後

029


JURORS

楊辰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

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歷史文化名城委員會歷史街區學部-副秘書長 高密度區域智慧城鎮化協同創新中心(CIUC)-特聘專家

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 (EHESS),博士 法國南特國立高等建築學院 ( ENSAN),法國職業建築師文憑(DPLG) 同濟大學城市規劃系學士,碩士 期刊《城市規劃學刊》、《城市規劃》(英文版),審稿人 期刊《城市規劃學刊》住房與社區發展,專欄編輯 2017 - 至今,同濟大學城市規劃系,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2013 - 2017,同濟大學城市規劃系,講師、碩士研究生導師 2007 - 2008,西門子交通部(巴黎)交鑰匙市場開發部 (Siemens Transport System / Turn-Key Marketing développement) 2007,巴黎 AMA 建築事務所(Agence d’architecture AMA, Paris) 2006,巴黎 SCAU 建築事務所(Agence d’architecture SCAU, Paris) 2005 - 2006,巴黎大眾運輸公司(RATP)上賽納省區域發展部 (Agence de développement territorial des Hauts-de-Seine, Paris) 2004,俄羅斯伊爾庫茲克理工大學(Irkutsk State Technical University) 城市設計國際研討班,指導教師

任云英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城鄉規劃學系-主任、教授、博導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

2000 - 2005,陝西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 1995 - 1998,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與設計理論,工學碩士 1986 - 1990,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專業,工學學士 2012 - 2013,英國伯明罕大學客座高級研究員 2006,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學院,教授 2001,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 1995,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學院,講師 中國古都學會,常務理事 中國古都學會城市遺產保護專業委員會,主任 中國城科會歷史文化名城委員會名城交通學部,學術委員 國際形態學學會中國分會,理事 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Urban Form,China Branch, Council Member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城市規劃歷史與理論委員會,學術委員

030


李立敏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

2002 - 2011,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設計及理論專業,工學博士 1995 - 1998,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設計及理論專業,建築學碩士 1990 - 1995,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學專業,建築學學士 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師分會鄉村建築專委會,委員 住建部村鎮司傳統村落工作組,成員 陝西省文化旅遊民鎮專家庫,專家 2010 - 2010,日本九州大學訪問學者,客座研究員 2008,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 2001,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學院,講師

龔愷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 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

文物保護工程責任設計師

1984 - 1987,東南大學建築系建築歷史與理論專業,建築學碩士學位 1980 - 1984,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建築系,工學學士學位 1978 - 1980,江蘇省常州中學,高中畢業 1999 年建立龔愷設計工作室(GKStudio) 雜誌《建築師》,副主編 雜誌《世界建築》、《UED 城市•環境•設計》、《Frontiers of Architectural Research》、《建 築與文化》,編委 中國建築學會工業建築遺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江蘇省鄉村規劃建設研究會第一屆理事、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藏式 建築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1987 - 至今,東南大學建築系任教 1996 - 1997,美國 ALABAMA A&M 大學,訪問學者 1993 - 1994,瑞士 ETH 大學建築系進修

031


JURORS

冷天

南京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 南京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理事

2004 - 2010,南京大學建築學院博士研究生,工學博士學位 2000 - 2004,東南大學建築學院研究生,建築學碩士學位 1992 - 1996,武漢城市建設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建築系本科,工學學士學位 2011,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UPenn),訪問學者 2009 - 至今,南京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講師、副教授

劉銓

南京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講師 江蘇省建築師學會-委員

2004 - 2009,南京大學建築學院博士研究生,工學博士學位 2001 - 2004,南京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研究生,工學碩士學位 1996 - 2001,東南大學建築系本科,建築學學士學位 2009 - 至今,南京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講師

薛名輝

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建築系-主任

2006 - 2011,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建築設計及其理論專業,工學博士 2003 - 2006,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建築設計及其理論專業,建築學碩士 1997 - 2002,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建築學專業,建築學學士 2018 - 至今,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建築系,主任 2016 - 2018,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院長助理 2015 - 2016,臺灣中原大學設計學院,訪問學者 2012,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講師

032


戴鐧

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院長專項助理

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社區發展研究所-副所長

2007 - 2010,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城市與景觀設計研究中心(CULD),博士學位 2004 - 2007,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城市與景觀設計研究中心(CULD),碩士學位 1999 - 2004,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學士學位 2016 - 至今,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院長專項助理 2015 - 至今,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城鄉規劃系,副教授 2014 - 2015,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城市與區域規劃系,訪問學者 2011 - 2015,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城鄉規劃系,講師

譚文勇

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規劃系-副系主任、副教授

2004 - 2006,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建築設計及其理論,碩士 1988 - 1992,重慶建築工程學院(現併入重慶大學)城市規劃,工學學士 2009 - 至今,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副教授 2012 - 2013,澳大利亞昆士蘭科技大學設計學院,訪問學者 1998 - 2009,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講師 1992 - 1998,重慶建築工程學院(現併入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助教

冷婕

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建築歷史研究所-副教授 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

建築歷史與理論,博士候選人 建築學碩士 2016 - 至今,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建築歷史研究所,副教授 2008,赴法參加亞洲聯繫專案“城市規劃與建築設計中的景觀意識”聯合教學 2006 - 2016,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建築歷史研究所,講師 主持和參與遺產保護、古建築測繪項目 10 余項,其中世界銀行貸款項目 1 項,重慶市重點修復工 程項目 1 項。主持和參與國家和省部級科研課題 5 項,參編教材 1 部,國家重點出版基金專案 1 項, 發表論文 10 餘篇。

033


JURORS

周穎

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助理教授

Zurich/Singapore - March2011- Septem ber2015 : ETHZ( 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瑞 士 聯 邦 理 工 PHD[ 博 士 學 位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Cambridge, MA, USA - Aug 2003Junc 2007 HARVARD UNIVERSITY[ 哈佛大學 Master of architecture, First professional degre| 碩士學位 Stuttgart Germany - Aug2001-Aug2002 UNIVERSITY OF STUTTGART| 斯圖加特大 學 Fulbright Fellows hip Princeton. n - ScPt 1995-June 1999 RINCETON UNIVERSITY[ 普林斯 頓大學」B.S.E. Program in Architecture and Engineering| 學士學位 Sept 2007 -Aug 2008 - Basel, switzerland Herzog de meuron Architect - Junior Architect Junc -Aug 2004 - M.A.D.A.spam [ 馬達思班 ] Feb-Aug 2003 - Detroit, MI. USA - Hamilton Anderson architects - Architecture intern Aug -Oct 2002 - Frankfurt-am-Main - Hilmer Goedeking architect - Fulbright Architecture Intern June 1999-July 2001 - New York City, UsA - Guy Nordenson and associates - Structural engineer Aug 1998 - Tokyo, Japan - KatRI Research institute,Kai1 ma Corporation[ 鹿島建設 ] -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Intern

曾慶豪

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助理教授

His work integrates artistic practice with architecture in installations and exhibitions. His curatorial projects includes Cloud of Unknowing: A City with Seven Streets (2014) at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w/ Roan Ching-yueh), Grand Opening Projects (2013–2016) at Miniature Museum, Beijing, and co-curated ‘10 x 100 Exhibition’ at PMQ (2017.) The recipient of numerous awards, including the coveted Marion O. and Maximilian E. Rome Prize, and first architect to receive the Civitella Ranieri Fellowship in Italy. In 2016, he is Artist Residence at Rupert (Lithuania) and 2017 Mellon Artist in Residence at the Wellesley College. His work has exhibited at the UABB (Shenzhen), M+ Museum, MNAC Bucharest, 10th Shanghai Biennale and Shanghai Project project with 2017 Pulizer Prize in Music composer Du Yun. His publications include ‘On the Edge: Ten Architects from China’ (2007) and ‘Open City: Existential Urbanity’ (2015). Taught at the Cooper Union and China Academy of Art, currently an Associate Professor a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 Fellow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in Rome and recently appointed as co-chief editor for 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Architects Journal, Occupy.

034


吳唯佳

清華大學建築與城市研究所、城市規劃系-副所長、主任、教授 首都區域空間規劃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主任

德國慕尼克工業大學建築系城市與區域規劃教研室,工學博士 天津大學建築系城市規劃方向,工學碩士 天津大學建築系,建築學學士 2006 - 2007,英國劍橋大學馬丁中心,高級訪問學者 2000 - 至今,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 1995 - 2000,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 1993 - 1995,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講師

范路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建築系-副教授

北京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博士 2012 - 2013,倫敦大學學院巴特萊特建築學院,訪問學者

邱燦紅

湖南大學建築學院城鄉規劃系-教授

可持續城市設計與城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2004,中南大學博士研讀資源與安全工程 2003 - 2004,丹麥皇家建築學院城市設計系城市設計(導師揚·蓋爾),訪問進修 1987 ,西柏林工業大學城市規劃研修班(設立於浙江大學)城市規劃 1986 - 1989,湖南大學建築學院碩士研究生建築學專業(城市設計),碩士 1982 - 1986,湖南大學建築學院本科建築學專業,學士 2011,湖南大學可持續城市設計與城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2008,為湖南省首個通過評估的城市規劃專業,全國和省市幹部自選培訓班“兩型社會背景下可 持續城市設計策略”課程,授課 1995,首屆城市規劃教研室,主任、系主任 1989,湖南大學城市規劃,教師

035


JURORS

劉爾希

湖南大學建築學院-助理教授

建築學博士 建築學碩士 國家公派赴美訪問學者 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

周劍云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系-主任、教授

1988 - 1991,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碩士學位 1982 - 1986,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系建築學專業,學士學位 1991 - 至今,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系,教授、規劃系主任 1995 - 1998,中山市規劃局,副總規劃師

蘇平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建築系-副主任、副教授

2015,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博士學位 2002,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碩士學位 1999,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學士學位 2002 - 至今,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建築系,副教授、副主任

李立新

廈門大學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副院長、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

1988 - 1991,重慶大學建築系,工學碩士 1990 - 至今,廈門大學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任教

036


王量量

廈門大學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院長助理、助理教授、碩士生導師

2009 - 2014,新加坡國立大學建築系,博士學位 2002 - 2005,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碩士 1997 - 2002,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學院,建築學學士 2014 - 至今, 廈門大學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城市規劃系,助理教授

紀彥竹

大葉大學設計暨藝術學院空間設計學系-專案講師

西班牙公立加泰羅尼亞理工大學 (UPC. Barcelona Tech),建築碩士 2015 - 2017,BLIN 博研設計有限公司,主任設計師 2013 - 2014,Eddea 建築都市設計聯合事務所,專案設計師 2011 - 2013,ARTECH 大元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建築設計師 2009 - 2010,OAB 巴塞隆納建築事務所,研習 2004 - 2007, MURA 東西設計股份有限公司,專案設計師

賴宏軒

大葉大學設計暨藝術學院空間設計學系-講師 青宇室內裝修有限公司-負責人

西班牙 ELISAVA 高等設計學院室內設計,碩士 i2 建築工作室 josepllobet arquitectes 中興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MURA 東西設計股份有限公司 李玉斌建築師事務所

037


JURORS

徐昌志

中原大學建築系-專任助理教授 新竹市環境景觀-總顧問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碩士 淡江大學,工學博士 大涵學乙設計,專案建築師 臺灣現代建築學會,秘書長

陳宣誠

中原⼤學建築系-專任助理教授

臺南藝術⼤學,藝術博⼠ 2015 - 至今,⾺來西亞 UCSI 建築系,客座教授 2013 - 至今,中原⼤學建築系,專任助理教授 2012 - 至今,共感地景創作| ArchiBlur Lab,主持建築師

温國忠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暨都市設計學系-副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系建築與城鄉組,博士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暨都市設計學系,系主任 中國文化大學數位地球中心,主任 臺灣建築學會,學術委員

吳南葳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專任助理教授

英國愛丁堡大學建築哲學,博士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胡宗雄建築師事務所,經理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博士後研究員

038


方俊凱

成功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三十三設計-主持人

哈佛大學設計學院,建築碩士 東海大學,建築學士 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兼任助理教授 東海大學建築系暨研究所,兼任講師 張樞建築師事務所,專案經理 Kallmann Mckinnell & Wood Architect, Inc,資深設計師

曾瑋

成功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school of Architecture Diploma 香港大學,助理教授 交通大學,助理教授

蘇睿弼

東海大學建築系-專任助理教授

中區再生基地(DRF Goodot Village)-發起人 中城再生文化協會-理事長

東京大學建築學專攻,工學碩士、博士 2018 - 至今,東海大學社會實踐暨都市創生中心,主任 2012 - 2016,東海大學建築研究中心,主任 2003 - 2007,淡江大學建築系,專任助理教授 1997,丹下健三都市建築研究所,台中干城計劃國際競圖

039


JURORS

朱世雲

南華大學建築與景觀學系-副教授

TU Dortmund, Raumplanung Dipl.-Ing. , Dr. rer. pol. 大葉大學空間設計學系,系主任 明道大學景觀與環境設計學系,系主任

陳逸杰

高雄大學建築學系-系主任、副教授

博士 高雄大學創意設計與建築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金門大學建築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鄭晃二

淡江大學建築系-專任副教授

荷蘭臺夫特科技大學,博士 淡江大學,總務長 淡江大學建築系,主任

黃奕智

淡江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PhD, Bartlett School of Architecture,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淡江大學建築系,專任助理教授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教卓副主任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專任助理教授 2002 教育部建築評論學門,公費留學獎學金 建築繁殖場,第零代成員、共同創辦人 佾所建築工程顧問公司,專案建築設計師

040


葉嘉

逢甲大學建築系-兼任助理教授 葉嘉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紐約 PRATT INSTITUTE 建築研究所 成功大學建築學系 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兼任助理教授 2003 - 至今,華業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主任設計師 作品入選第一屆及第二屆《台灣住宅建築獎》 並多次刊登於《建築師》、《台灣建築》等雜誌

鍾岳志

逢甲大學建築系-講師

建築設計與文化資產再造-自由工作者

美國密西根大學建築碩士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士 許育鳴建築師事務所,共同主持人 藝丞設計公司,專案經理 逢甲大學建築系、國立聯合大學建築系,講師 實踐大學藝術推廣部、淡江大學技術學院講座、南亞技術學院、空中大學建築科,講師 著作《走讀建築 150》 建築攝影 2007 個人攝影展 2014 - 2016,台灣、 日本與香港情景模型大賽,冠軍、優勝及評審

劉秉承

朝陽科技大學建築系-專任助理教授

東海大學建築專長,博士 朝陽科技大學建築系,專任助理教授 朝陽科技大學建築系,專任講師 朝陽科技大學建築系,專案講師 聯合大學建築系,兼任講師 朝陽科技大學建築系,兼任講師 大葉大學空間設計系,兼任講師

041


JURORS

謝維芳

朝陽科技大學景觀及都市設計系-專任助理教授

中興大學園藝學研究所博士 2013 - 2014,中州科技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2010 - 2013,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兼任講師 2008 - 2013,中州科技大學,兼任講師 2010 - 2013,台灣造園景觀學會,專案研究員 2007 - 2009,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專案研究員 2005 - 2006,中興大學園藝系,專任助理 2005 - 2013,前程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編輯助理

劉銓芝

雲林科技大學建築與室內設計系-專任講師

德國達姆城科技大學 (TUD) 建築系,博士班進修 成功大學建築系,碩士 雲林縣政府文化局局長、文化處處長

林靜娟

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博士 成功大學建築,碩士 2018 - 至今,內政部淡海新市鎮都市設計,審議委員 2018 - 至今,基隆市政府都市設計,審議委員 2017 - 至今,新竹市都市設計及土地使用開發許可,審議委員 2016 - 至今,中華民國都市設計學會,理事長 2016,《建築師》雜誌主辦第 37 屆台灣建築獎,評審委員 2011 - 2015,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建築設計,兼任助理教授 2004,《建築師》雜誌主辦第 25 屆台灣建築獎,評審委員 2001 - 2004,淡江大學建築系建築設計,兼任助理教授

042


劉宛育

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專案講師、畢業設計召集人 數位形構實驗室-負責人

荷蘭台夫特科技大學 TU Delft 建築學院,碩士 台灣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數位組,碩士 台灣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學士 2016,DMO (Design & Make Organization) ,教學顧問 2016,DMO Summer Exhibition: Techné,參展人 2014,第三屆臺北創意學院 Idea Taipei 創意工作營,帶領講師 2014,遠東建築新人獎,推薦委員、亞洲建築新人戰台灣區實行委員 2014,臺灣建築學會第二十六屆建築研究成果發表會,審查委員 2012,第一屆臺北創意學院流通臺北城市設計工作營,帶領講師 2012,台灣旺得了以管窺天漫遊計畫生活美學展,參展人 2011,亞洲大學安藤忠雄藝術館工地現場展,共同策展人 2011,台灣旺得生活漫遊指南,聯合策展人 2011,府都 KIAN TIOK 台灣集合住宅的未來預想圖,參展人

江梓瑋

臺灣科技大學-專案助理教授

日本東京大學,建築博士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建築暨都市設計,碩士 澳洲新南維爾斯大學,建築學士 台北市都市更新推動中心,負責專案項目包括公共住宅設計與公辦都更推動 美國紐約帕金斯威爾建築設計事務所(Perkins+Will) 日本藤本壯介建築設計事務所 日本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 參與多項國際競圖並獲獎;也曾一人獨自壯遊世界兩年,從 75 個國家 200 多個城市中,自我研習 在地文化與建築

043


JURORS

蔡孟廷

臺灣科技大學-專任助理教授

日本東京大學博士 2015 - 2017,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專任助理教授 2014 - 2015,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專案助理教授 2012 - 2012,維也納工業大學 (TU Wien) 交流研究 2007 - 2010,新加坡新建設計 (NSIAP) ,專案建築設計師

梁銘剛

銘傳大學建築學系-副教授

英國愛丁堡大學,建築博士 銘傳大學建築學系,主任 沈祖海建築師事務所

蔡榮任

聯合大學-專任助理教授

愛丁堡大學建築系,博士 諾丁漢大學建築系,碩士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碩士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系,學士 2016 - 2018,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專案助理教授 國立金門大學、實踐大學、中國文化大學、華夏科技大學,兼任講師

歐陽奇

聯合大學建築學系-助理教授

法國建築學院第三階段文憑 JP.Denain 與 FRI International 等建築設計事務所

044


參會嘉賓 按學校筆畫排序

孔宇航

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建築學會建築教育評估委員會-常務理事

2002-2009,東南大學建築研究所,工學博士,研究方向:建築設計及其理論 1988-1989,哈佛大學設計研究學院,設計研究碩士,研究方向:設計研究 1985-1988,俄亥俄州立大學建築學院,建築學碩士,研究方向:建築設計 1978-1982,同濟大學建築系建築學專業,工學學士 2004-2014,全國高等學校建築學專業教育評估委員會,委員 2006-2010,全國高等學校建築學專業指導委員會,委員 2010- 至今,天津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副院長 1995-2010,大連理工大學,建築與藝術學院,建築系主任、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1989-1994,美國建築事務所工作 (Eisenman Architect. RDG Architect) 1982-1985,建築系助教 當代中國建築創作論壇組委會,常務理事 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師分會,理事 《建築細部》主編 《建築師》、《世界建築》、《新建築》、《中國建築教育》等建築期刊編委

張鳳梧

天津大學建築學院-講師

天津大學建築學院,講師

杜春蘭

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博士 2000 - 至今,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任教 1992 - 1999,重慶建築大學建築城規學院任教 1986 - 1992,昆明工學院建力系任教

045


ATTEND GUEST

趙亮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

1999 - 2006,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與理論專業直博,工學博士學位 1994 - 1999,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本科,建築學學士學位

于濤方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

1998 - 2003,南京大學城市規劃專業(直博),理學博士學位 1994 - 1998,南京大學經濟地理與城鄉區域規劃專業本科,理學學士學位 中國地理學會城市地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城市經濟學科建設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城市經濟與區域規劃專業委員會,委員

王靜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教授

2002 - 2006,清華大學,博士 1999 - 2002,華中科技大學,碩士 亞熱帶國家重點實驗室生態城市與綠色建築實驗室,主任

王瑛慧

廈門大學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黨委副書記

2008 - 2018,廈門大學人文學院,黨委副書記 1991 - 2008,廈門大學黨委宣傳部,職員

046


常瑋

廈門大學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助理教授

2010 - 2017,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工學博士 2003 - 2006,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工學碩士 2006 - 至今,廈門大學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助理教授

沈振江

福州大學-閩江學者講座教授

1993 - 1997,日本國立廣島大學城市與區域規劃,博士 1987 - 1990,中國華中理工大學建築學,碩士 1982 - 1987,中國清華大學建築學,學士 2012 - 至今,日本國立金澤大學,教授 2002 - 2012,日本國立金澤大學,副教授 2000 - 2002,日本國立金澤大學,講師 1997 - 2000,日本國立廣島大學,助教

047



建築設計組獲獎作品 主題演講文章收錄

PRIZEKEYNOTE WINNING SPEECH WORKS ARCHITECTURE RECORD DESIGN


FORUM 1

FUTURE VISION OF HUMANISTIC VALUE KEYNOTE SPEECH I TERRITORIAL PLANNING & HOUSING POLICY 國土規劃及住宅政策的人本價值

主持人| TEAM20 建築與規劃新人獎組委會 — 彭光輝主席 主講人|內政部 — 花敬群次長

彭光輝:我們今天非常難得,很榮幸邀請到我們內政部花敬群,花

價值跟大家做溝通。我相信從建築設計或城鄉規劃底下,當你喪失

次長來我們的第一場演講,我也感到很榮幸能夠擔任這一場的主持

了人本概念和理念時,我們做出來的東西是經不起時間的考驗。這

人,花次長是我們台灣年輕有為的政務官,他的背景非常堅強。他

二十,廿一世紀,我們在面對一個巨變的環境,中國大陸過去整個

在政治大學拿到地政博士後,就曾經在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擔任研究

30 年來,其實做了相當大的脫胎換骨,我記得在二十幾年前,我曾

員,是地政跟建築整合;再來他到玄奘大學,擔任財務金融系的副

經到北京大學城規系,我跟他們做拜訪交流的時候,他們就很驕傲

教授;又到玄奘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系擔任系主任;同時又更進一步,

的告訴我:城規系現在是第一志願,整個中國大陸要開始發展起來

在德明財經科技大學不動產投資跟經營管理系擔任教授。所以我們

了。我心裡好羡慕,我說:我們的城規,或著我們研究這方面的,

目前在推動的跨領域合作、跨領域整合,我感覺花次長本身自己就

在臺灣就沒有人理你了。那個年代我們的建築系不好招學生。但是

在做整合了。我們常常在說,建築跟規劃以人為本,以人為本就是

我跟各位報告,從現在開始,或是未來的 20 年,甚至 30 年,臺灣

要有包容心,花次長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典範,所以今天正好有這

的建築設計,還有城鄉規劃,一定又會重新站上主流的地位,一定

個機會,大家歡迎我們的花次長來為我們進行演講。

會開始再次領導這個國家,我們要來進行另外一次的脫胎換骨,而 在這樣一個脫胎換骨的過程底下,我們當然擬了一些政策方向,制

花次長:謝謝彭老師,這麼簡短又把我說的這麼優秀、這麼厲害,

定了一些方案往前走。

今天受邀,奉命來這邊跟各位做這樣的報告,其實我本來不曉得 有 TEAM20 這樣一個活動,收到白仁德,白老師的邀請,我看了

我很誠懇的跟大家講我的心情,基本上第一個,叫做善待家醜,一

一下,只告訴自己我非來不可,因為我今天看到的是來自兩岸 34

般講家醜不可外揚,而其實我們要來善待家醜。臺灣在這幾十年來

個一流大學,我們的建築規劃和設計學院,這麼多優秀的學生,你

經濟發展,確實曾經有過所謂經濟奇蹟的年代,那個年代的發展當

們經過了那麼長時間做的這些作品,讓我相信在座的各位絕對是兩

然是賺錢,以存活和賺錢為主要的基調,也破壞了很多的環境。我

岸未來,不管是建築設計或是從事城鄉規劃,未來是你們主宰這一

們很多的建設其實是有就好,而不是真的要來建構一個永續發展,

切,最重要的一群夥伴。所以我想我今天一開始也要跟大家報告,

或是讓國人覺得驕傲的一個國度。這幾十年來歷經了各式各樣的變

我的題目是〈國土規劃及住宅政策的人本價值〉,這樣題目的設定

遷,大家雖然慢慢的生活水準越來越好,但是我們對於我們居住的

要強調的就是人本價值,我不要像一般的官員來這邊,只是報告政

環境、生活環境、生活的國度,我們的憧憬、我們的期待也越來越

策,告訴大家我們做了什麼?要怎麼做?我們要把政策背後的人本

高,那樣的高也不一定只是單純的硬體,而是在於,我們怎麼樣讓

050


人跟環境、人跟建築之間有更多的交流、更多的溝通,我們心裡面

這過程底下闖殺出一條血路,也是我每天在努力思考,努力想辦法

感受到了那個舒服其實是多元的,而不只是坐在那邊喝咖啡,已經

去突困的一些角度。

不是這麼單純;也不是說看到這個環境、建築覺得好壯觀、好漂亮, 我們就覺得滿意。我們要的就是一種跟自己跟環境相互融合,我在

今天跟大家報告的是,遇見國土和環境的人本價值概念。在臺灣

那邊進入到那個場域、進入到空間,讓我覺得是安定、覺得是放鬆

我們有 36000 平方公里,有 2000 多萬人,這麼多的高山,268 座

的、是有尊嚴,而這都是我們在更深刻來思考建築或或者是空間規

3000 公尺以上高山,這個數字請大家把它記住。臺灣超過 3000 公

劃。我們希望做到當一個社會非常多元,從最富裕的一群人、中產

尺以上的山有 268 座,有很多的地震,我們雨下得不少,颱風也不

階級到弱勢,其實好多層,但是每個人一天都是 24 小時,一年都

少,背後代表這是一個人口稠密,空間複雜,危險因子很多的一塊

是 365 天,大家無時無刻都在過日子,不是只有我們自己在過日子,

土地。但是,還好我們所謂的護國神山在保護著我們。我第一個要

特別是當我站在內政部的角度,在面對這一切的時候,我們要關心

報告的是從國土規劃、國土計畫的一個角度。我們在兩年前通過的

的是全臺灣 2300 多萬人,他們每天 24 小時的日子,以及未來幾十

國土計畫法,在今年 4 月底正式對外公佈,當然這個國土計畫其實

年的日子要怎麼過。另外角度,我想說善待家醜背後又是在說我們

跟過去的整個土地管理系統,它有調整的過程,有它新的願景,其

過去真的太多事情沒有做好,而這個沒有做好,涉及到非常多的原

實它背後一個很重要的概念,雖然臺灣在國土空間的管理底下似乎

因,一個層次、一個層次,一個階段、一個階段,但我們現在要來

有一套制度,但是那套制度好像在幾十年運用的過程下,並沒有把

補破網,我們現在是穿著衣服改衣服,我們要面對的是一個比較複

臺灣帶入一個有秩序的國土利用,所以在這過程中我們希望國土的

雜的系統,但是怎樣面對一個複雜的系統?怎麼重新建立價值觀?

永續發展還是維繫到既有的技術,我們也不敢躁進。我們全國中央

重新建立遊戲規則?這就是我們在努力的一些事情。另外一個角度

政府主管,還有地方政府主管的兩階層的大空間,希望建立三個大

叫做家和萬事興,基本上背後代表臺灣就是一個家,有家醜也要希

目標:安全、永續、和諧,其實這是理念也算是口號,那只是說我

望家和,大家有不同的價值觀、不同的觀念,甚至說在臺灣還有很

們怎麼樣把這樣的一個理念和口號,逐步的落實到制度裡面、落實

討厭的事情叫做政治立場,有些時候人們會為了一些政治立場,而

到地方政府。在執行各式各樣的規劃案或者是推動很多政策底下,

其它的價值觀卻被拋棄掉。所以說,在臺灣很多事情的推動即使它

我們也能夠遵循守秩序這件事情。照理說,就一個國家治理來講很

是善良的、充滿了願景和理想,但是卻有可能在輿論民意的洪流底

重要;但是就一個人民而言,一個能夠儘量讓我不要守秩序,那我

下被這些政治立場把它視如敝屣,批判到一無是處,所以說怎麼在

會比較快樂。這一個民主社會底下,我們怎麼樣讓這些秩序紀律,

051


FORUM 1

變成是一個共識,變成一個價值觀,過去有一些我們希望把它講得

難因子或是風險狀態是如何,這就是一個全面計畫、全面啟動,類

更清楚,這是我們國土計畫裡面要強調的。我們要把秩序,這些事

似這樣的部分,內政部最近做了一件事情:臺灣有些脆弱的聚落在

情跟理念講得更清楚,而不是只有法律或只有執行規範,而沒有上

颱風來的時候會變成孤島,那個聚落對外就會失去交通連結,裡面

位的理念,這是國土計畫一個很重要的概念,這個理念我們從現在

怎麼樣你不知道,要救也沒辦法進去。現在已經盤點了 201 個容

開始,要跟全國國人跟所有的地方政府講清楚,這就是臺灣在國土

易形成孤島的地方,我們已經在那 201 個地方備足了糧食、資源,

管理底下我們要遵循的原則。其實敢這樣講、勇敢的喊出來,它是

備足了自救的一些機制,讓它們即使發生天災,在裡面可以至少存

一種負責,背後也是一種承擔,必須要有很多的溝通與配套制度。

活一個月,不需要外面救援,這就是我們在做的事情,這部分大概

在國土工作計畫裡面我們分的四大功能分區,也就代表說我們要分

90% 我們已經做到位,我們是一步一步在做這樣的事情。國土復育

類,把台灣的國土,分成四大類別,保育區、農業發展區、城鄉發

背後也是這樣的概念,盤點出了需要多少資源,就要想辦法,這就

展與海洋資源區。這裡面有些重點,保育區過去確實有些脆弱的地

是我跟部長的工作,要去跟行政院、跟總統要錢,要把它做到位。

方沒有被好好保護,現在要開始用力的保育。而不是說一說或只是

農地的部分也是一樣,過去農地就是都市發展的預備用地,或者是

示範性的做幾個點,我們要全面開動。農地的維護也是一樣,台灣

人們炒作的地方。臺灣所有的農地都被認為有變更使用的機會,所

的農地被侵蝕是大家一直在批評的事情。我們要把態度拿出來,不

以農地貴到嚇死人,甚至有些農地比建地還要貴,這是一個嚴重的

是唱高調,而是第一個糧食安全保護、農地的保護,必要的農地數

扭曲,但是你不可以說:「我就是不准你變更!」這樣一件事情其

量管制,要做到農業的投資、農村的發展,這一系列的東西用正規

實背後就是一個參與和溝通,重點在於把農業正式化發展起來,而

軍的方式去處理它,而不是遊擊隊的方式做一點算一點,這就是態

不是把它作為過去式的資源城市、資源產業,其它產業發展而被犧

度的展現。但對整個國家從不同產業到城鄉發展未來要長成什麼樣

牲的一個產業。農村的發展是農業的副中心,要把農業從一級產業

子?要先講出來,不要突然間有個地主、有一個廠商跟你很好,所

變成一級加二級加三級的現代化農業,是我們接著跟農委會一起合

以你就幫它開殺出一條血路,而沒有全面的追求。就是我們要有態

作要做的事情。其實農村它也是科技的、是現代的,它的產值未必

度,另外一個部分,臺灣的鄉村有 4000 多個,長期以來確實沒有

輸給科技產業,未必輸給城市的服務業,這才是我們要的臺灣。未

被重視。這是很多臺灣人的故鄉,要讓它重新在 21 世紀去找回鄉

來的農村當然有新的規劃、新的態度會進去,這就是我們要往下做

村應該有的 visions( 願景 )。面對鄉村,政府到底該不該有立場?

的構想。當然對於城鄉地區,我們當然還需要一些成長管理,那些

該不該有態度?這都是在國土計畫裡面我們希望做得脫胎換骨的地

地方未來要發展,地方政府要告訴我,各產業部門要先告訴我,未

方。臺灣還有個很重要的力量就是原住民,山區或是原住民的原鄉,

來 10 年 20 年,你哪一些部分已經有想法,我們先把它畫成城鄉發

我們要怎麼樣辦文化,讓這個最早在臺灣的這群人,能夠維繫他們

展區,還沒有畫的農業區,你就不可以任意的說突然需要。所以說

家鄉該有的價值?我們大概分六年要來上路,在這概念底下,我們

事先規劃和負責的地方政府,這就是我們要去建構,而不是著眼,

的人本理念,就是從技術安全、糧食安全、生活安樂或多元共融,

我只是為了選票、為了我朋友的開發。一個地方政治過去的態度是

重要的是找回對土地的尊重。幾十年來,臺灣在土地這個議題底下,

這樣,未來我們對地方政府首長的要求就是你要先告訴我你的施政

大家看到的是什麼樣子?增值獲利賺錢,這是多數臺灣人心裡面的

願景、你的發展願景,你把土地合理的願景開發案告訴我,我們幫

一種基因,但其實我們有一個更深、更遠、更普遍的基因,就是對

你框出來,其它的農地保護區,你不准亂碰,你要碰,除非有充分

土地的尊重,我們要把這個對土地的尊重重新挖掘出來,重新讓大

的理由。這叫做管制的態度、負責任的政府。當然鄉村區的轉型,

家正視這件事情,因為這是你的故鄉!所以你要愛他勝過一切!而

鄉村不是說它一定要非常的產業化,而是在於它住起來舒服,當講

不是我們一般在講的,台灣人要錢不要命,要錢不要命這樣的事情,

到那裡是我的故鄉,你講出來不會覺得有點不好意思,這是我們要

它就是短期內能夠促進經濟發展,但是中長期它要付出更大的代

做到的事。我們不要看不起自己的故鄉,不要讓大家不敢講出自己

價,它讓大家更不愛自己鄉土,這是我們要來努力改變的。

的故鄉,在這裡面對於高齡化社會底下,對於高齡化的生活模式, 我們設法把它強化起來。我們對於在這邊生活的基本設施、基本服

對於國土保安這裡面我們做了一些事情,我們對於已經受傷或是環

務要建構起來,如果有些在地的產業與文化,我們把它建構起來,

境敏感,要開始做全面的處理,這些事情內政部已經開始跟地方政

那這就是一步一步的讓地方在這個部分找出一些成功的模型,我們

府銜接,都不是我們找幾個點做一些示範計畫,那已經不是我們現

另外有個方案叫做地方創生,這個是由國發會另外要來主導的一個

在該有的態度,我們現在要做就做全面盤點、全面處理。我們現在

案子,我們會在做一個相互連結。原住民的部落當然也是這樣,我

是用這樣的態度面對,因為我們現在有比較多的科技,我們可以去

們要去銜接,如何讓原住民地區能夠自治?能夠管理?過去大家確

把各式各樣環境敏感地區一個一個挖掘出來,每一個面對的真正災

實會有一些某種程度的歧視或是疑問,原住民同胞真的有能力管理

052


自己的環境嗎?大家心裡面會有這樣一個疑惑,但是我們現在慢慢

社會住宅的案子,很活潑,新的想法開始出來。當然都更,剛剛提

建立一些成功的範例,最近像是司馬庫斯星光部落,他們部落會議

到從危老重建開始一系列往下走,我們也訂了專法,很多城市都已

提出了對部落管理的一個長期經驗,我們第一次的部落特定區計

經開始,應該是說臺灣 22 個縣市,目前已經有 21 個縣市可以申請

畫,內政部幫他核定,因為他們真的有部落,有理想、有理念、有

辦理,我們每月都在盯各縣市的進度。所以說現在不是只有規劃政

心,而且能夠結合專業,結合資源,是要來好好的發展、管理他們

策,我們還要負責執行面的督導,另外也成立了國家住宅及都更中

的部落,讓部落能夠永續。我們已經建立了成功的典範,希望那樣

心,這也是臺灣過去,從政府大有為到小而美轉變的過程,台灣政

的範例能夠繼續複製下去,那就是臺灣的價值。

府很多過去既有的量能,在所有的新自由主義或者是政府小而美的 過程底下,其實被去化,我們對於該有的量能,要重新的建構回來。

好的,在這過程底下,還有關於城市的,國土的架構底下我們對於 都更、對於都市有很多長期的問題,因為在 1949 年到 1980 年代,

過去 2 ~ 30 年來,其實我自己在讀書的時候老師都教導我,市場

這段時間蓋的房子品質真的不是太好,大家都是因陋就簡,所以說

可以做的交給市場,我們也覺得好像很有道理,但是當我年紀越來

其實已經到了整個都市的建築物甚至空間環境要全面翻新的時候。

越大,面對的越多越現實的問題,發現太多事情,市場沒有辦法解

臺灣現在大概老房子的比例在三、四成,我們預計不動的話,再過

決。當政府的量能喪失後,政府也沒有能力去解決。在這個環境底

20 年大概會有七成都是需要改建的老房子,那我們以過去改建的速

下弱勢的家庭會非常辛苦,因為完全沒有人幫他們,但是這個城市,

度算,大概需要三四千年後才有辦法把臺灣的老房子都改建,那就

這個國家,仍然持續快速的向上走,他們會被越拉越遠;年輕人第

不是古都的問題而變成是一種夢靨了。好像說這樣的環境、這樣的

二波也會被拉遠;再這樣下去,連中產階級都會被越拉越遠,我常

空間,特別是地震那麼多,建築物的耐震能力相對的越來越脆弱,

常在想,我是內政部次長,但是我的薪水在臺北市買不起房子,像

我們大概做了一些資訊的掌握,這邊有一些高齡化背景資料,台灣

話嗎?不像話,這不是說我要加薪,而是我們的房價太離譜。所以

的地震資料。所以說,當然一種講法叫作日本取經,但其實是不是

我們成立的國家住宅及都更中心,在下個月一號要正式掛牌,我們

從日本借鏡的,我覺得不那麼重要。我們對城市空間重新的再發展,

把台灣,從中央政府慢慢的帶動地方政府,協助人民在居住、城市

先從危險老舊的建築物做起,讓危險老舊建築能夠加速改建的機

環境改造上面的量能,自己來操作的量能重新建構,這是我們訂這

制,我們對於一個街廓或比較大的,可能 1000 坪 2000 坪的基地,

個法、立這個組織的起心動念。我們要把過去的缺口補回來,當然

讓它做都更,能夠快速有效的來推動,當然更希望從更大尺度做都

這樣的單位很有趣,它會是臺灣未來最大的開發商,但是它是站在

市環境的再造,那現階段我們一些機制慢慢的建構起來,一方面從

公共利益角度下的一個開發商,所以說它是可以有很多的想像跟創

日本的法律制度來做,過去都更大家都知道做的不好,但是這兩年

新,很多有趣的作為,而不是以利潤極大化作為推動個案的理念。

新政府上任後是拼了命在做這部分。目前我們也看到整個社會,從

我們要開始啟動、開始磨合,開始建立臺灣新經驗,這件事情我們

屋主、開發商、專業界已經不斷的聚集,那個“勢”已經起來,所

希望大家一起幫忙,因為我們未來就都是要一起來做。但有些都更

以剛剛前面說未來 20 年到 30 年,在建築設計規劃這塊,臺灣絕對

做的很不好,有些條例要修,很多東西要處理,當然都更條例,在

會是脫胎換骨,會是轉移這個專業界的天堂。因為我們會有做不完

臺灣的老師和同學應該比較清楚,台灣的都更條例很複雜,但是我

的案子,從建築的設計,從小的,尺度大一點的到更大整個街廓的

們很勇敢的把它大修了一遍,應該很快就會完成三讀,我們會努力

景觀規劃、建築規劃,到整個城市的再設計,台灣會做不完。臺北

很快作處理,把一些過去的問題作一個通盤處理。這背後有一個很

市、新北市、台中、台南,高雄會先啟動,特別是臺北、新北會先

重要的精神,叫做政府擔起責任。過去我們將都更視為民間開發案,

啟動,其它縣市會陸陸續續在未來 1 ~ 20 年跟上,簡單講,未來

是一個民間的債權、民間的契約關係。這次修法很重要的概念是都

30 年,我們要重新蓋回一個新的臺灣,背後是有這個味道。那這

市更新是公共事務,政府要擔起責任;而不是過去講的,都市更新

不是代表老的房子全部都要拆掉,值得保留的、維護的,它的空間

是民間契約,政府只要讓它不出錯就好,這是完全不一樣的態度。

尺度、人文價值會被保留,但多數真的要被重新蓋回來。這裡頭可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剛剛提到,要成立住都中心,把這份條例作全盤

以參與可以設計的太多,甚至說我們待會要提到關於社會住宅的新

的修訂,背後代表著我們的政府,不管從中央到地方都要擔起責任。

建,台灣現在如火如荼的在做。社會住宅就是一般人民要住的新房

危險的地區、老舊的地區,你要擔起責任帶頭去做;民間的案子,

子,它該長成怎樣?它該有怎樣的空間設計?怎麼樣的社區服務功

有爭議你要負責協調處理,而不是高高在上說給你獎勵,多給你 1%

能?怎麼樣的建築品質,我想這一切都是臺灣過去沒有的經驗,正

、2%,還斤斤計較像在刁難老百姓,應該是我跟你講清楚,要給你

在開始累積的經驗,而這些經驗,我們開始有了滿不錯的成果,至

多少是你的利益,但是你好好操作,中間如果有不正當或爭議,政

少在最近這一段時間,臺北市、新北市或者我們內政部也做了一些

府就要下去幫忙處理,這就是態度上完全的轉換。這不代表說我們

053


FORUM 1

的開發是為了建商,不是這樣的概念,而是在於要讓資訊透明、要

是了,這背後代表,這是臺灣社會的另外一種反省。如果要交給市

讓民眾參與,更重要的是讓專業者參與並且能夠發揮。過去很多開

場解決問題,這樣的效果是有限的,所以政府要承擔起來。建築設

發案,老闆說:你就是給我這樣畫,因為利益極大化的作法,但是

計,規劃,空間的分配等等這都是我們要做的,我們做了很多的機

各位我們學設計的專業者,有很多想法、很多創意要發揮,但是在

制,資源如何有效利用、如何引導地方政府放心做,中央政府在後

現實的市場,老闆不會讓你發揮,因為老闆要發揮它的 Maximize

面全力支援。如果說純粹講蓋房子或買土地要花錢,那不是台灣現

profit ( 利潤最大化 ),但是我們希望未來都更從全面展開之後,不

在財政可以負擔的,但我們設計了一套制度,讓地方政府不用拿一

一定是開發商的角度,而是社區為主的角度,其實背後就隱含著很

毛錢,不用編任何預算,我們有辦法把它搞定。剛剛彭老師說,我

多新的創意可以發揮的地方。記得很久以前,我去歐洲參觀了一些

在財務金融系教過書,還好我懂財務,所以設計了一套地方政府不

社會住宅,我看到很多很有趣的小社區,那個建築師站在旁邊說,

用拿錢,中央政府也不用拿一大筆錢,在財政可負擔的情況下,我

那是我做的,很驕傲的講她設計的理念,其實我們的社會住宅、我

們就有辦法把這預計一~二十萬戶的房子蓋出來。政府本來就還是

們未來的都更背後也應該是這樣,那這就是我們要另外創造的一些

有些土地,我們有籌碼,所以說它才可以如火如荼進行,不然大家

價值。當然還有些所謂的城鎮之心,這是在我們另外一個前瞻計畫

光是想到預算就瘋掉了,根本不可能執行。如果各位有興趣去看一

裡,希望在銜接國土還有一些二、三線城市的核心區地方,我們希

看臺灣蓋出來的社會住宅。臺北市你去看一看,社會住宅和公共住

望它重現光榮。台灣有很多二、三線城市的核心區,在 3 ~ 40 年前,

宅的品質,它是一個優質的住宅,甚至品質不會輸給一般的商品房。

曾經是值得驕傲的地方,但是隨著時代逐漸沒落。我們在政府推的

未來重點是在社會中的社區居住文化、生活模式,這是我們接下來

前瞻計畫裡面,邀請各縣市政府挑選兩、三個它們覺得應該要加速

要發展的內涵,而不是蓋出一個漂亮的房子讓他住,讓大家覺得有

復甦的二、三線城市的核心,重新把它打造起來,找回當地的一些

新房子住,不是只有這樣,而這裡面會有新的生活模式。我們也開

光芒。因為時間有限一些具體做法就不多說。另外講到地方創生,

始做很多的實驗計畫,例如說,新北市有讓不認識的老人家跟年輕

就是鄉村,它跟城鎮之心不一樣,它是四、五線的聚落,我們怎麼

人住在一起,老人家向年輕人吸收活力,年輕人向老人家學習智慧,

樣讓它復活起來?這個部分行政院已經對外說明過了,明年 2019

但是這裡面會有很多需要磨合,這樣的實驗模式,是要創造出未來

年,是臺灣的地方創生元年,這些事情,行政院相關部會正在規劃

有沒有可能,高齡化社會甚至是獨居老人能跟來城市讀書的這些大

盤點。從內政部的角度,我們有管理一種團體叫做合作社,台灣有

學生、工作的年輕人,建構出另外一種在一起生活的新典範?這正

各式各樣的合作社,但長久以來大家都忘了,那個早期,我們小時

在實驗過程;或者是幾個好朋友、好同學,你們住在一起不是一般

候都知道的合作社,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那些理念,這些團體都

的家庭為單位,建構另外一種,大家同甘共苦、一起來城市打拼的

是內政部在主管,我們要讓這些團體的精神理念帶入鄉村的重建、

模式。所以說還有一些不同的實驗計畫,甚至 NGO 怎麼跟社會住

複建過程底下,我們要把這個機制帶進去,它就是一個自立小團體

宅做結合?我們建社會住宅,不是只蓋房子,不是只在充那個量,

的經濟模式。

我們其實更重視內涵,希望能步步往前走。另外一部分是租房子的 事情,過去可能有些人租不起、租不好、租不到。特別是獨居老人,

另外就是社會住宅,社會住宅大概是臺灣這些年來如火如荼在做

一個七、八十歲的老先生、老太太,還要去租房子,你是房東敢租

的,過去我們社會住宅的比例大概只有 0.1%,跟其它國家相比我

他?但是他就是需要住啊,他即使有錢,很多人也是不敢租給他;

們政府住宅協助的資源真的非常有限。我們最近統計出來,這些年

或者是七、八十歲的老房東,還要管房子,能管得動嗎?我媽媽有

大概有 5 萬戶的案量正在執行,我們希望未來能夠做到 20 萬戶,

時打電話給我說:那個房客怎麼樣、怎麼樣 ! 幫我看一下,我說:媽,

在未來四年內,這是一個結構的翻轉,是重新的啟動。這個議題在

我以前可以,我現在去會嚇死他們。老人家管不動房子或租不到房

中國大陸應該不會有問題,蓋了很多老百姓自住的房子。但是在臺

子,其實還有很多各式各樣的需求,我們在租屋這個系統下,開始

灣,這完全不一樣,因為完全商品化的市場,對弱勢買不起房子的

進入專業化、產業化,背後也告訴大家,我們的住宅政策不是單純

人,它是被越拉越遠。加上臺灣租房子的體系長期以來都是黑市,

的福利政策,它其實也是一種產業政策,它也是一種生活模式的再

政府沒有在管,所以很亂。住的不安定,你隨時可能被房東請搬家,

改進。甚至我們希望透過這樣的經驗,要跟一般的都市更新再做結

或者是馬桶壞了要請房東來修,房東說我過兩天再去看看,所以弱

合,因為過去大家對都市更新的概念是蓋豪宅,但是當我們要全面

勢的人其實住得很辛苦。也因為我過去研究的背景,接觸到很多這

都市更新的時候,不可能臺灣全面都是豪宅,應該是全面都是好生

樣的對象,所以我很有感覺。這幾年來我們不斷在規劃社會住宅這

活、好居住的社區。這種生活模式,我們怎麼樣建構起來?這都是

樣的議題,這個議題其實從臺灣社會來講甚至說今年年底的縣市首

我們一步一步在做的。

長選舉,也是個政見爭奪的主題,其實上一次的縣市首長選舉已經

054


最後,針對住宅部分我們有些展望,希望臺灣的弱勢青年在住的 這件事情能夠得到保護,而這個保護我們希望保護傘越來越廣越 來越厚,我們的住宅負擔也能夠越來越減輕。我們另外的一個案 子,是世大運選手村,大概在 11 月開始要入住,我們有更多的實 驗計畫要在裡面進行實行,有包租代管等等。對於房東和房客還會 成立 NGO,讓個別的房東或房客,如果你專業能力不足或遇到有 被欺負的地方,有人能幫你申冤,有人照顧你,我們要成立這樣的 NGO。這一系列跟大家報告,從國土、都市、鄉村到住宅這些議題, 一系列跟大家報告,我們新政府兩年多來就是這麼拼的在做事情, 我們真的是跟人民用心在交流,我們直接去體會民眾的需求。但這 一切一切,如果硬要講,它還是有點呼口號,但是呼口號的內容已 經有相當的實質在逐步逐步發生,我們只希望說,過去這裡面類似 的事情很多是由個別的小團體、小個案,像針灸一樣,一點一點的, 而現在,我們從中央政府帶頭拉著地方政府拉著專業,我們要用正 規軍的方式,用專業的方式,把這些事情一路往前推進,這就是台 灣的希望,這是我們正在努力的地方,我真的很誠懇的希望這些事 情都有機會跟大家後續能夠繼續合作下去,以上是我今天的報告, 謝謝大家。 彭光輝:剛剛花次長非常精簡扼要把整個台灣的國土計畫到都市更 新還有所謂的社會住宅做了詳細的說明,這裡面他從家開始說起, 國土計畫就像是一個家庭計畫,家裡面當然也有家醜,但怎麼把這 個家醜化為家和萬事興。國土計畫做好,那麼我們的社會就會安定, 經濟就會發展,整個環境就能夠保持一個宜居的環境。談到都市更 新的部分,花次長展現了政府的決心,由政府擔起責任,成立國家 住宅與都更中心,下個月就要開始運作,這裡面重點就是對於弱勢、 貧困還有學生這些少數的族群照顧,當然更重要的有一項特別對我 們台灣鄉村比較沒落的地區,所謂的地方再生,這當然非常重要。 再來談到所謂的社會住宅,希望能夠提供我們社會更多居住的選擇 還有豐富我們生活的內容,同時質與量是要並重的,那麼當然政府 也擔起責任,希望能做媒合的工作,這在過去是比較少做的,另外 提到一個重點,「環境」我們都市的再生、更新要從人做起,從人 做起很重要的是從心做起,所以我想這個成效我們應該是可以期待 的,這邊我們再給一個熱烈的掌聲,感謝花次長的演講。

055


FORUM 2

FUTURE VISION OF HUMANISTIC VALUE KEYNOTE SPEECH II COMPUTER SCIENCE & ARCHITECTURAL DESIGN 資訊科學與建築設計創意

主持人|財團法人中興工程顧問社 — 曾參寶董事長 演講人|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 — 林峰田理事長

曾參寶:謝謝大會安排給我這個任務,我覺得非常榮幸,那我

悉的,但是希望這裡面,如果有一兩個新的創意、新的點子,

就來介紹一下這一場的演講人是林峰田教授,他在 1977 年成

來讓大家有些新的想法,那我想這個就是我希望能夠達到的。

功大學畢業以後,在 1986 年跟 87 年分別在美國西北大學就讀 資訊科學碩士還有博士,他研究的領域是電腦科技輔助空間規

回到我們這個題目「資訊科學」,我想現在大家在用電腦、計

劃、設計為主,他也在這個研究的專業領域後續的教學與很多

算機,這都用了很多,但是從某個角度來講他叫資訊工程,你

實際執行,包括研究案子、協助一些相關報告,政府規劃案子

怎麼把你的軟體、硬體這些東西,用 AutoCAD、用 GIS、用

等。他在 1989 年到 2009 年這 20 年之間,在臺灣大學的城鄉

什麼東西來做?這就是一個工具的操作,但是所有的工具後面

所擔任教職,教育了很多的英才。2009 年之後,從臺大回到了

其實都是有些理論的,這個理論是什麼,或者它底下的科學是

成大,擔任成大規劃建築設計學院的院長,中間也帶領了成大

什麼,尤其待會兒我提到,或許在座很多老師跟同學知道亞歷

三個系所,相關的空間規劃領域,包括設計,有了很多的創新

山大 (Alexander),講 Pattern Language,其實跟今天我們要

跟發展。2015、2016 年期間到亞洲大學擔任副校長,他是橫跨

講的東西是相關的。待會的報告,第一個前言,前言還是要提

各個學校之間,一直培育英才,所以今天他用他原來的博碩士

一下,前言是最重要的。再來 Computer 怎麼來當作一個社會

的專業背景與幾十年來對於在規劃界的參與,來分享今天的題

產品服務的東西。Computer 怎麼幫你手工,就像 CAD 怎麼幫

目,我想應該精彩可期。大家熱烈掌聲歡迎林教授。

你節省時間提升效率。再來知識的表達,這個才是重要的。其 實我們一直有一個問題,電腦能夠取代人腦嗎?這我也沒有答

林峰田:謝謝我們曾董事長,我的學長的介紹。各位老師,各

案。但是作為一個資訊科學的研究者,尤其在這個規劃設計領

位同學,今天大概每一個人能夠跟大家分享的,也就是他最熟

域,其實一直都在問,現在這個 AI 非常盛行,它的程度到什

悉的那一塊,剛才我們曾董事長稍微講了一下我的背景,在本

麼地方?它的極限到什麼地方?其實這條線是非常模糊,裡面

科的時候是念城市規劃,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系,但是我的碩士

關鍵的是,你怎麼表達知識。我們都知道現在的電腦可以下圍

博士是念資訊科學,不是資訊工程,待會我們講一下科學和工

棋、西洋棋都不輸人,甚至贏過人,但這裡面它關鍵在知識的

程到底差在哪裡?那回來之後教了二、三十年的書,這幾天很

表達,我們都說規劃設計是需要非常創意的,我們是個藝術家,

榮幸能有這個機會,把我所學到的或者我想的一些問題跟各位

請問藝術家他的知識是什麼?難道他都是非理性的嗎?他都是

老師、同學分享。待會的報告裡面有很多或許各位已經都很熟

靠靈感嗎?什麼叫靈感,一直以來我們都在問這個問題。其實

056


做電腦,對我來講重點不在你怎麼畫得更精準,而是最後我會

這張圖就是我今天的重點,其實就我了解,大部分設計課或者

問你,什麼叫做設計?這個知識表達完後,可不可能自動設計,

電腦輔助的課程,輔助繪圖、文件製作、營建管理、教學、數

自動設計它會做到什麼程度。最後的省思,我們還是要來討論

位典藏、輔助設計,甚至你拿這個來幫忙做檢核,大部分都是

「什麼是設計」。

注重在這些,我們的設計課程大概就是這些。如果帶了一些理 論,形狀文法 -Pattern Language,剛剛有講的 Alexander 弄

我們講建築有幾個面向,建築空間的塑造,其實我們有「實」

的東西,還有 Space Syntax( 空間句法 )、記號學,甚至於最

空間,大概只有念建築的人會特別會講「虛」空間。剛才一直

近的模擬,這些也是會在我們課堂上教到的,但是這些東西到

講我們不只是居住現在更重視「溝通」,剛剛花次長強調的溝

底哪裡來的,這些設計理論是怎麼來呢?我暫時稱他為設計

通的問題。其實我們設計的人、居住的人、建築師跟這個營造

理論。那其實後面是建立在這些基礎的理論,就是資訊科學

其實都要溝通。電腦它是怎麼作為溝通的工具?我們要談到綠

的理論。這些是比較技術性, AI 專家,大家都還熟悉點,在

建築、人本,大部分建築都在講這個;學工程建築、設備的,

來有拓樸學,這其實是數學的東西,語言學、電腦語言學。

他會特別 focus 在材料設備;然後比較 computer 的話,他會

Pattern Language 各位注意到後面講的字是 language,其實,

注意的是設計、繪圖、測量甚至模擬視覺,不過大部分做視覺

那就是電腦語言學。我大概 30 年前回台大城鄉所,夏鑄九夏

的模擬,這幾年因為大數據出現了,很多開始做行為的模擬,

老師問了我一句話:Pattern language 這到底是什麼?我就把

我們要知道人的行為,在都市裡面、在建築裡面的行為模擬。

Alexander Pattern language 的書拿來看,它就像是一本字典,

最難的一塊就是「創意」,我一直講我們需要創意,那我們要

我就很好奇背後的理論是什麼?其實他從來不講他的理論,也

問一個問題:AI 或者電腦怎麼來想這個創意?就是 Alphago

不是不講,我後來去看他的博士論文,哎呀,他的博士論文寫

它那麼聰明,它的聰明哪裡來的?電腦追根究底就是 0 跟 1,

的就是電腦語言學。在 30 年前,Alexander 在念博士的時候,

電腦是最笨的東西,你叫它 1 它不會 2,那為什麼那麼笨的東

他碩士是念資訊科學的,所以他是把資訊科學跟建築學融在一

西會下棋?下得比人還厲害?但是我們可以講下棋是有規則

起的,寫成博士論文,他那時候剛好是資訊科學剛在起步的時

的,你總不能違反規則。但是請問我們規劃設計的規則是什麼

候,他就抓到了起步的東西,把這個兩個領域融合,走出了一

呢,我們就是在問這個。所以這裡面有設計的推理、造型的推

條路來,其實我今天是希望各位看到,怎麼樣從兩個不同的領

理,也有知識的管理。

域裡面去找到新的路出來,這個就是創新;這裡面還有系統理

057


FORUM 2

論,有碎形有複雜系統,背後他的真實理論究竟是什麼?我覺

理,以前我們叫做 Command, 下指令,現在其實要想怎麼讓

得創新不管是在學理上或是在設計上,你如果可能的話從這些

它變成是一個諮詢溝通的平臺,兩種連接介面的溝通這塊,你

裡面去瞭解,然後在我們的應用裡面可以發展出一些新的理論

可以輔助設計者也可以協助使用者,一種是 CAD 輔助他怎麼

出來,其實從我的看法,這些新的理論無非就是這兩項東西的

做設計,另外一個輔助使用者。我們黃老師經常講,我們買個

融合,一直在找到這種。

電腦、照相機,你買任何家電產品都有使用說明,為什麼我們

講建材講設備,你可以從早期的鋼筋水泥、玻璃,變成現代的

買那個貴的房子居然沒有使用說明。好像假設你住進去就會用

智慧型建築,從設備談到空間,因為談設計還是談空間,那種

了。不同設計的人對電腦不同的反映,能力強的喜歡動手、生

虛的東西,包被的關係,它怎麼跟人去互動,跟環境互動的問

手喜歡自動,一般人喜歡互動;不同的使用者對電腦的需求是

題。有 AR、VR、MR ,現在的人你可以用 VR 的技術,看到

不一樣的。

未來的房子或各種東西,我想這個大家搞不好已經都很清楚 了。因為有 BIM,你可以看到埋在地下的管線,拓展了更多的

有效溝通的建議,語意網,你要知道對方意思是什麼?在講什

視野,所以有人講 Building as a service,他不只是一個房子、

麼?,語意網其實也是一個 Computer 用詞,在大陸講是叫圖

一個殼,你要從 Service 的角度去想。普及運算要怎麼和環境

譜,圖譜其實是一種知識的表達。另外有一位老師在想,怎麼

融在一起,你不要去摸它,但是人本身就會觸發到環境裡面的

讓一般民眾知道我們空間規劃也是一個學問,他就借我們中國

一些 Sensor,會讓電腦消失,用環境感知能力,透過你的日常

人最喜歡講的風水,把風水的規則寫在程式裡面,告訴大家什

行為的活動,你走過去燈就亮了,不知不覺就觸發的這個動作。

麼樣配置是好的。想像的世界,我們有 VR,其實中國早期的

還有大家知道的雲端的運算 IPv6,每一個感知器上面都有,將

園林,就是文人進入他想像的閘門,所以我們有枯山水、有盆

來會是每一個物件都會講話,不是你跟他講話而已,東西跟東

景,這些是我們早期古代的虛擬實境,是 VR。現在的 VR 其

西都會講話了。還有大數據大家都知道的。這一點臺灣、日本

實一樣,我們現在的 VR 怎樣讓我們進入未來的想像空間,探

和大陸都做了很多,地震速報系統,因為速報系統能夠瓦斯能

索未知的空間。其實這是我們設計非常根本的東西,你為什麼

自動遮斷、自動停止,這都已經有成功的例子。但是在臺灣有

想去看一個新的房子、新的空間?因為你在做不同的空間體

一個更大的挑戰,臺灣比日本的挑戰更大,因為臺灣大部分的

驗,空間極大、極小、壓縮的空間,視覺感官,其他的心理感

地震,地震中心的震央都在這邊,震央到邊上沒有幾秒鐘就到

受的空間,這個都是我們做設計想去探討的根本問題。當然如

了,日本有時候你可以有好幾分鐘,甚至半小時的時間,它從

何建立社區意識這個也是。

震央一直傳到日本本土,有充分的應變時間,台灣是沒有的,

我們來講語言學,語言學各位知道有三個層次,一個叫「語

在十秒鐘之內要應變完畢,這個是挑戰非常大。

法」,一些寫 Program 程序的時候,提醒你少了個逗點,那是

我想數位典藏很多人都做過,那你怎麼透過數位典藏去把以前

電腦幫你 check 語法對不對,像是英文主詞加動詞加受詞這個

的老房子建回來,甚至於現在的資料把它建好,要修復的時候

順序對不對;「語意」就是他到底講什麼,意思是什麼;第三

能有更好的依據;輔助教學,有幾個遊戲軟體,這個剛好在東

個層次是「語用」,同一句話,明天我請你吃飯,我對這位老

京的時候看到,他們把這個 Projector 打到地面讓小朋友拿著

師講,明天他會來找我,對彭老師講,明天是彭老師來找我,

像積木的東西移來移去,另外一個馬上就會出現在電腦上,正

同樣一句話,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場合發生的事情不一樣。語言

因為這樣,跟電腦的互動會有橋樑、會有房子,都會出現,我

學這三層次,Computer 現在最熟悉的是第一個層次「語法」,

覺得我們的教學,尤其大一、大二的同學,在學設計課和實際

那現在在做第二個「語意」。「語用」非常難,對電腦基本上

課,一開始就要有這個,讓很多學生從高中上來剛開始唸到才

還是個非常新的領域。所以語言是個動態的、例外的、歸納

知道建築,他只有幻想不知道什麼是建築,什麼是城市規劃,

的、演繹的過程。從語言學裡面有兩支出來,一支是符號學、

但透過遊戲互動讓他知道很多空間的元素互動,其實人從小就

記號學、詮釋學,這兩派如果回去 100 年前看,這兩個領域的

是透過遊戲去學習,讓他更綜合性的去了解,這個我覺得還是

人,其實幾乎是同一批人,但是分出了武當派跟少林派。符號

蠻有希望的。把互動式當作一個皮層然後有表情的牆面互動的

學、記號學比較像是用文字去表達一個理念。30 年前我回去台

介面啊,像這個是去年剛好耶誕節在香港,它就是把這個整個

大的時候,夏老師的一批學生就是在做這個,讀文章時我問學

大樓牆面全部變成一個互動的。人機界面設計,今天在講「以

生說,你碩士論文博士論文都寫了,你知道你在寫什麼嗎?學

人為本」,你要知道使用者怎麼使用的,系統提出警告後,還

生說:坦白講,我也搞不清楚。其實從我來看,我認為我看懂

是要由人來做最後決定,即使是錯誤的,人機的關係由命令管

了,因為這個東西就是語言學 Pattern Language 都是從這裡

058


出來的,回頭來看那他的 Training 是因為你有原來的 Formal

講的民族廣場,這是以前台大校門口,選舉一到,不同政黨就

Language 形式文化,這個是所有念 Computer 都要念的東西。

會在那講話、批評,但這邊都空了,後來我想這是 Fractal 碎

Alexander 他在碩士的時候,就學這個,他是把它應用到建築

形,大陸翻成分形,分形的概念所有學科都在講,連文學院都

設計,但是他從來不講他前面在幹什麼,我覺得不是他不講,

講,Fractal 這東西全世界都懂,它其實是一個數學東西,既

是因為前面的東西太枯燥,對不是學 computer 的人講這東西,

有規矩但是它可以做出不同的變化,我覺得這個完全滿足前面

真的是太痛苦了。這件事情,我也跟喻肇青喻老師談過,喻老

我自己開的條件,而且這有中軸線,明明德…,學設計的人要

師是他的學生,我問:那時候在 Berklee 時,他是怎麼教你們?

會掰,掰到像真的一樣。

他說:就是這樣操作呀!從來沒有講過原因,但他不是都沒講, 如果去看 Alexander 的博士論文,看他的文章,還是有談到。

知 識 的 表 達。 網 路 Web1.0 是 進 網 站, 提 供 大 家 資 料;2.0 是

你如果看過《The Timeless Way of Building》,一看就知道

我借你一個平台,你們來提供資料,像 fb、line、gmail,這

他的武功路數是從這裡來的,我認為他受到語言學的啟發,認

些 都 是 我 借 你 平 台, 使 用 者 自 己 contact,Computer 只 是 提

為建築聚落城市的更新跟 Language 一樣有內在的結構性。而

供一個平臺,沒有 server,他只是當郵差,不會把你的信打開

且,我們學中文不會從文法學起,你念英文才會去念文法;用

看,從發信與收信人去了解。但是到了 3.0 的時候,這個郵差

中文你是從日常的接觸中知道自己要怎麼講,然後講出你自己

打開你的信知道你在講什麼,為什麼要這樣?因為將來的世界

的話。建築就是這樣,Alexander 要講就是這句話而已,但是

是 machine 對 machine,機器要對機器去講話,要怎麼讓機器

我們怎麼去歸納出一些原則,原則是給誰看?是給同學們、新

瞭解對方在講什麼,這變成重點,它要能夠瞭解它的語意,然

手們看。甚至後面的一本《A new theory of urban design》,

後有溝通能力,這就叫 web3.0。其實現在很多已經開始有那個

它是複雜系統,雖然他從來不講複雜系統這幾個字,但是他的

能力了,你的手機打開,其實它都知道你住哪裡,因為你每天

精神是一樣的,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看一下,你從複雜系統的角

到了下班時間,晚上就在某個點,那鐵定是你的家,那早上 9

度重新去看,是一樣道理。我們剛講說圖譜 ,我們的學生用

點到下午 3 點、5 點鐘你常常出現的地方一定是你工作場所,

topology 的方法去分析了離這裡不遠的芳蘭大厝裡面的空間。

它就看你的 GPS 的位置,就知道你在哪裡,你什麼時候去哪

這裡面有實空間、有虛空間,他們的關係是什麼。我在台大的

裡?它通通把你抓住了,這就是大數據分析,也就是語意。

時候負責校園規劃,臺大校門口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空間,所

那 ontology,大陸翻成本體,也就是說把你的知識結構化,

有的政治活動,以前臺灣在戒嚴時代,也不能隨便批評政府,

把它畫出來,這是一個例子,我們做博物館的導覽系統,這裡

那我們的情治單位他說只要把台大管好就天下太平了,因為台

有不同的藝術家,藝術家跟這個作品的關係是 Create,這個人

大就是天天造反的地方,但是解嚴後,前面那塊地要怎麼用,

Create 這個人,作品的獎項是從哪裡來?比如說 這個創作是從

在當時我剛好就當校園規劃設計小組,我是審議不是設計師,

非洲來,那他也是從非洲來,原本不相干的藝術家跟作品之間

我都是審人家的,但是我給我自己出題目,台大校門口那麼大

因為透過這個東西建立關係之後,將來你就可以做推理,你可

的空間你怎麼樣讓每一個學院都認同跟他有關,這個是難的而

以知道或者是說將來它就會回答一些問題,這個人跟這個作品

且我們講大學吧,大學之道在明明德,這句話很空泛,那麼空

其實是有關係的,但是他的關係存在哪裡?透過這個他可以幫

洞的東西、那麼抽象的東西怎麼落實到空間裡面,怎麼跨學科,

你找出來。簡單講這就是知識的表達,所以從一般人到專家,

所有學院都不覺得跟他有關,國際性,不只是臺灣自己,到國

專家腦袋裡面的知識,要怎麼把它弄出來變成專家的知識庫,

際上要大家都認同,你要當世界的一流大學,國際能夠接軌。

這裡面有個推理機器去運作。你要知識表達,再來就是可不可

歷史的傳承,他又不是今天才有的,但將近一百歲的年紀的歷

能做到自動設計?其實設計的推理現在已經有這麼多的很多老

史,那怎麼傳承自由與倫理,我們教學生要規矩,但是你不能

師同學也知道這些工具的。

用規矩把創意給扼殺,這中間怎麼找到一種設計,他規規矩矩

空間形式,你從早期的靜態規則,知道有黃金比、有對稱,這

但是又有創意。中國的建築設計的中軸線,左右對稱,這就是

就是一種規則,動態的規則,現在我們 Cad 東西也都有了,甚

規矩;但是這樣很多都是一樣的,這就沒有創意,那怎麼辦,

至怎麼樣幫 ABM、CA 的方式讓他自動演化,從原來空間紋理

所以這是我當初給自己的一個題目,我也不知道答案是什麼,

中找到新規則從而創新。這是 Shape Grammar( 形狀語法 ),

後來我自己給了自己一個答案,雖然這個答案也沒人接受。我

萊特的建築把他倒過來,找到中間生成的規則,這個規則是從

的答案是:這是台大校門口,剛講的空間就是這樣,這個是新

文法來的,就像主詞加動詞加受詞,所以這個文法你如果找到

生南路,這裡是羅斯福路,離這不遠走過去 15 分鐘就到了,剛

了,你就可以做出一個原來萊特他根本沒設計過,但是你自己

059


FORUM 2

都分不出來他到底是不是曾經設計過,他的作品那麼多,搞不

的造型,打破原來我們傳統地板、天花板、牆柱的概念,但如

好自己都記不得了。如果你這個能弄出來,而且讓你分不出到

果你把這些都打破了,怎麼設計。它能夠幫你做這個。新的視

底哪一個是他真正做的,哪一個是電腦產生的,那就可以講說

覺、經驗極大極小;二維的畫中,你可以進入到以前古人的畫,

這個電腦是具有設計能力的,就某種程度來講。然後,行為模

透過電腦的技術讓你進去,高科技一向其實不等同這些。

擬剛剛講過,Fractal( 碎形 ) 也可以;用 CA( 網格自動機 ) 用

什麼是設計?能不能把設計作為設計課的訓練方法之一,當

Agent base model( 行為者導向模擬 ) 都可以。你看 Fractal 後

城 市 用 Fractal、 Complex system 的 時 候、 當 設 計 成 了 方 程

面的數學實在是簡單到非常可怕,x4 加一等於一,等於零等

式跟參數的時候,請問設計是什麼?這個我覺得還是沒有受

於一,這麼簡單的東西都可以變成這麼複雜。你看其實這個形

到重視,還在等很多人去開發的地方。然後我們要從技術面

狀,大圈圈加小圈圈,又是大圈圈小圈圈,有一種現象是在不

到理論面的對話。所有的創新,我們前面舉的例子,不管是

同的尺度裡面重複出現,這是 Fractal,後面的數學式子是非

Alexander,不管是我們建築界、設計界的一些理論大師們,

常簡單。那你把這張圖拉近就會變成是這樣,一直 zoom in 這

其實都是從理論層次來做跨界的整合。所以還是留給各位一個

樣的一大一小、一大一小的東西一再出現,這個東西怎麼會這

問題,在這個狀況下什麼是設計?謝謝大家,謝謝。

樣呢?這是在 1970 年代之後人類才發現的,這是數學的東西, 但是把它呈現出來再加上不同顏色。哇!那我們就想請問什麼 叫設計,對我學 Computer 的人,我覺得我只要找到式子,其 實式子也不用找,大家都知道了,只要稍微改一個參數做不同 的放大縮小、zoom in 不同的地方就會產生不同的 pattern,還 有什麼設計、什麼創意可言?所以我們會問什麼叫設計,如果 我都不告訴你的話,這個東西來做洋裝,做海報,做數位藝術, 不是都很棒嗎。而且對我就是按一個鍵,甚至我一個鍵按都不 用按,他就會產生無限多個圖片給你。請問什麼是設計? 這個是伊東豐雄幫台大做的,這個就是 Fractal。因為 Fractal 本來就是世界上原來的、自然界的東西,Fractal 後來被人納 到一個更大的,我們稱他叫做複雜系統,這個理論裡面。什麼 叫複雜系統,其實你看複雜現象的圖片,來自非常簡單的規則 或是式子。複雜是為什麼?是來自於互動會造成複雜,由下而 上到民眾參與,我們剛一直講,電腦早期叫做下指令,下指令 就是由上而下。後來到 Berklee 不是說民眾參與嗎?社會參與 是由下而上,那電腦我們有複雜系統,基本上他是由下而上。 這東西會失之毫釐 差之千里,你只要改變小數點後面的第三 位、第四位答案就完全不一樣。這種概念跟傳統牛頓的機械觀 是不一樣,所以這個用來做土地使用、交通行為模擬,不要用 到大數據,用這個就可以看到他非常多的變化,像這個是西門 町的模擬。 省思,數位建築用數位為工具的創意性設計;什麼叫數位建築 呢,它是有數位感的建築,但是它的東西都還是傳統的建材, 它只是讓你感覺它很酷很像機器人,或者用數位科技造出來, 或者運用數位科技的智慧型建築,你就創造出這個空間的數位 博物館展示場,studio 或者虛擬的東西。那他數位性是什麼? 使用者年齡身高體重都變了,透過大數據的分析,會對你的設 計有不同的影響。建築的後現代是屬於數位性嗎?它很有自由

060


061


FORUM 3

FUTURE VISION OF HUMANISTIC VALUE KEYNOTE SPEECH III BIG DATA & INTELLIGENT BUILDING 大數據時代下的智慧建築新策略

主持人|政治大學社會學院 — 白仁德副院長 演講人|社團法人臺灣智慧建築協會 — 溫琇玲名譽理事長

白仁德:特別介紹一下我們溫理事長,她從上個世紀就推動我們的

層做好就可以把很多不好的因子擋在外面,所以不要小看建築設計

智慧建築,從 1991 年就開始進行了,堪稱是我們臺灣智慧建築之

立面,我的學生每次給我改設計到她要評圖的時候,我說立面都沒

母,包括現在智慧建築的協會,相關的一些活動,特別是我們溫理

看過,每次評圖的時候說這我第一次看到,那就完了。這智慧外層

事長不僅從日本引進,還從全球引進各式各樣新的智慧建築的技術

是要主動感知的生命體,各位想想,你現在做的設計,你的外層是

跟知識。我就不多說,掌聲歡迎溫理事長。

一個主動感知的生命體嗎?然後要有彈性的佈線系統,就好像我們 的神經系統一般,然後貼心便利的服務,我們要及時無為的呵護,

溫琇玲:今天在座的各位嘉賓,各位同學,各位老師好。現在這個

這才是一個智慧建築應該要有的樣貌。所以我們台灣現在有非常多

時間,演講是很惹人厭的,通常我也不接受中午時間的演講邀約,

的標章,我知道大陸也有,有智慧建築標章、綠建築標章、綠建材

除了扶輪社的,但是今天因為看到這麼盛大的會議,所以我覺得也

標章、耐震標章、防火標章、智慧建材標章,那在這麼多標章當

應該跟大家報告一下。各位你們聽林峰田教授的東西是需要一點基

中,我們到底有沒有討論到效能。如果我們的標章不是用效能來討

礎才聽得懂,我非常佩服林教授,從以前就很崇拜他,因為他的

論的話,那就沒有意義了,即使拿到了鑽石級,你也不知道到底能

基礎很深厚,聽我講就輕鬆了。今天我大概跟大家講一下,迎向

夠做到什麼,它只不過是張標章。所以今年我們協會開始自辦了案

IOT 跟 AI 智慧建築還有建築 4.0,剛才我們林教授講到 Web3.0,

子,就是做效能量化、效能分析、效能追蹤、效能優化,在這個部

我進一步講一下 4.0 。這裡我們看什麼叫做智慧建築,用比較感性

分裡面我們在努力,也就是說,我們認為智慧建築的效益評估應該

的方法來說:賦予建築生命;讓建築主動感知人的需求和環境變

要能夠達成這幾項,可以讓你提高使用者工作效率的建築才叫智慧

化;及時提供無微自然健康的人性服務。我想這個是一個比較感性

建築,提升空間環境、健康舒適品質的建築才叫智慧建築,而且它

的,也就說今天各位做的建築要怎麼以人為本。我之所以會答應這

能夠有效降低營運成本、能夠預測房子和控制自然或人為災害的建

場演講,也是因為我上網去看到,這場活動「以人為本、永續環

築,對未來,各位看到這個地方,我們已經把預測維護放進來了,

境」這兩句話讓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想法。這張實際上是十年前

對未來發展變化具有自我調適能力的建築,這就是 AI。所以,在我

的 ppt,我每次都很傷心十年前講的到現在還能用的話就完了,但

的認知裡面,智慧不等於科技,很多人都認為綠建築比較重要,就

是呢,我必須要講,我們過去智慧建築的關鍵要素是聰明的大腦,

像各位你們的智慧建築,在大陸是放在綠建築裡面,臺灣有個政策

可現在不只是聰明的大腦,還要有 AI 自動進化平臺。再來建築智

叫智慧綠建築;可是對我而言如果有智慧綠建築,就會有智慧安全

慧的外層就等於人的皮膚一樣,占表面積是最大的,所以我們把外

建築…那太多了。所以智慧建築是含括了綠建築、安全建築、健康

062


建築,所以智慧建築也好,綠建築也好,其實最後的目的都是為了

都知道,它已經是一個全球經濟活動很重要的一個項目,也是工業

永續。在這裡,真正的智慧建築是最佳化的建築,他不見得要高科

4.0 的核心。一句話,其實 IOT 就是透過資料截取和通訊,連接實

技,該 Low tech 就 Low tech,該 High tech 就 High tech,該 No

體物件與虛擬數據。不要忘記它還是有實體物件的。所以建築將成

tech 就 No tech,那才是智慧,愛斯基摩人的冰屋,沒有任何的科

為物聯網最大的一個裝置、一個載體。我們都知道,在過去,汽車

技,但它就是智慧,是老祖先的智慧。

是物聯網最重要的載體,車聯網是最重要,但是未來建築絕對是物

今天講「大數據」,馬雲說:未來房子不值錢、車子不值錢,Data

聯網最大的載體。工業 4.0 大家都知道有這十項,事實上這當中最

最值錢。但是各位想想,沒有了房子、沒有了車子、沒有實體的世

發展最快是預測性維護,預測性維護可以讓我們優化設備的運作時

界,數據哪來呢,事實上建築還是重要的,規劃還是重要的,所以

間和性能,所以建築大家不要以為設計最重要,當然設計是重要,

為什麼需要大數據,這個我就不多廢話了。事實上在這個地球上,

有好的設計才會有未來好的維護,但是維護也是非常重要,怎麼讓

建築現在是百年建築,日本講 200 年建築,這麼長時間要站在這個

建築在還沒有發生問題之前,它會先告訴你,我快要壞了。這張我

地球上,它的維護,能耗等等,安全這些問題,我們需要很多資料

想大家都知道 7-11 的 x-store,就是他們的無人商店,第二代的無

來反饋,我們才能做更好的維護管理,才能夠讓這個效能提高。所

人商店在臺灣快要出現了,是有人跟無人並行,我們所有事情還是

以大數據加智慧建築,需要有一個建築大數據,我們現在已經在進

要溫度的。我相信我們去喝咖啡,機器人端一杯咖啡出來很開心,

行建築大數據的很多研究,應用大數據能夠創造很多智慧建築有關

但我還是希望看到兔女郎端出來給我。所以我這個要講的其實是預

的效益。我們也瞭解大數據帶給不同建築類型有不同的效益:比如

測維護,7-11 是最早應用 Audio sensor 來做預測維護,當他壓縮

說,對住宅,可以降低能耗、可以避免空氣汙染;對飯店,可以降

機有問題的時候,波頻聲音會不一樣,也就是 Audio sensor,因為

低營運成本、可以提高來客率;對零售,可以降低庫存等等,這些

波頻不一樣,所以他知道壓縮機快壞了,不要等它壞了才換,快壞

都是大數據帶給我們建築的好處,帶給我們服務的好處。但是建築

就要換,冷凍櫃就不會有問題。大家都知道 Nest,剛剛虧了 6 億,

有非常多種類型、非常多種數據、更有不同的使用行為,所以在這

它的母公司 google 又把它收回來,他還是要繼續去做,因為這顆

麼複雜的狀態下,我們要去進行資料蒐集、資料彙集和資料的分析,

就是它最重要的大數據蒐集,虧錢他都要做,就像我們中華電信有

我想這個很重要。

那隻小烏龜,進到你家一樣,在這裡透過 Nest,我可以知道現在的 溫度,還可以做學習,我們跑步出去跑步回來,只要一個禮拜,它

接下來有了大數據,我們要談的是 IOT 的世界,我相信我們大家

就能自動空調幫你調好,為什麼?因為它知道你每天都要去晨跑,

063


FORUM 3

這就是學習。電梯更是一樣,它可以記錄你什麼時候按了哪一層

齡、少子、工地安全、技術工高齡化這更是個問題。縮短工期、減

樓、開門的時間,所有事情,也因為記錄,所以它知道什麼時候快

少碳排,營建工業等級提升,這個是我們建築 4.0 要解決的社會問

要壞了,什麼時候該維修了。再看到義大利 Trenitalia 這個鐵道公

題。政府可以怎麼做,政府要補助,如果你願意用智慧製造來做預

司,他們一天有 8000 輛火車在這個外面行駛,過去他們的維修方

鑄廠,我們的智慧手臂、智慧製造這麼厲害,為什麼不來幫忙做預

法要怎麼做?就是採用行駛的日數、行駛的距離做規劃,這是傳統

鑄廠?補助導入 ICT 建設,提供場域,縮短工期鼓勵預鑄。我知

的做法,可是後來他們裝了 500 到 1000 個物聯網之後,他就不需

道 2030 年中國大陸已經規定了要 30% 的建築都要是,你們叫裝配

要這樣了,因為這些它會告訴你,現在引擎的溫度、線路、電壓…

式建築,我們叫預鑄式建築,這部分臺灣現在的確需要趕快。從規

等等很多資料,因此他省下了維護費 10% 左右,非常可觀,而且

劃設計、施工到維護管理,我們可以採用的科技,事實上非常多

可以讓誤點都減少,最重要因為誤點賠償客人的錢與客訴,一年可

也已經在採用了,叫一個無人機上去把測量給做了,用 BIM 的方

以省下 1000 萬到 2000 萬歐元左右。簡單講我們現在利用大數據這

式 DfMA 的方式來做設計。剛講的智慧家庭、整體衛浴、施工管

件事情滿足需求,我們裝了門禁滿足我們防盜需求,但是這個是過

理,我們用 i-construction 的概念來做,維護管理有平臺。這件事

去,現在正在進行的是 Data Mining,我們從大數據中瞭解錯誤,

也不是只有我們在做,日本的 Society5.0。德國製造業的會長說,

發現問題就解決,可見未來這種預測,我們可以裝很多的感測去預

我們才講 4.0 你們就講 5.0。事實上講 5.0 是對的,為什麼呢,因

知設備狀態,而去採用這些設備的自動察覺能力,所以我們可以很

為 Society5.0 是有 30 個產業,所有的生活、食、衣、住、行、育

快知道到底是什麼東西快要壞了。畫面上這位剛剛過世,很可惜,

樂全放進來,然後運用 ICT 技術讓不同的領域個別去產生協調、

Stephen Hawking( 史蒂芬.霍金 ),他說未來有三個領域會改變世

連結、連動,其中就有一個就叫 i-construction。所以臺灣接下來

界:氣候變遷、生物科技和 AI 人工智慧,會改變我們整個人類社會,

推動這個 i-construction 裡面,我們也會逐步地去形成。日本他就

在這裡面我們也看到商業建築當中採用 AI 的時間表,在國外研究

將建設現場成為最先端的工廠,把建設現場導入最先端的 Supply

裡面,設施管理會是最快的,在 2019 年左右就會產生,然後設計、

chain( 供應鏈 ),其實我們的問題很大是在 Supply chain ,供應鏈

建造,房地產的速度會慢一點。

的問題,你怎麼樣從原料到製造到組裝到現場。為什麼日本要做這 個,跟臺灣與大陸都類似的原因,因為目前的勞動者有 340 萬人,

接下來 AI 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我們都知道 Uber 沒有一輛車,但

之後要退休 100 萬人所以勞工不足,29 歲以下又沒有人想幹這個辛

它是全世界最大的計程車公司;FaceBook 沒有任何的創作內容,

苦的行業;另外一個是勞動災害,全產業大概建築產業勞動災害是

可是它是最受歡迎的社群媒體;阿里巴巴沒有存貨,但是它是最

兩倍,不管是掉落的、墜下來的或者被電死的有很多勞災。在日本,

大的零售商;Airbnb 是最大的房屋供應商,但它們沒有自己的房

他們建設現場變成最先端工廠,各位可以看到。在測量調查,他派

產。如果沒有實體沒有製造這些產業還能夠存在嗎?我知道大陸的

UAB 上去做測量調查,在設計上採用了 BIM 採用了 3D,施工的過

崛起,其實靠著網路,靠著這個時代做了非常多快速的崛起,但

程,一個無人怪手進去挖一挖鑽出來就知道挖了多少土方,這都是

是實體還是重要,為什麼德國講工業 4.0 ? AI 到底是一個什麼樣

已經有的技術。這個 Supply chain 更是,你怎麼樣從原料開始一

的世界?這個或許大家都看過了,我放出來給大家看一下。( 放影

直到組裝,到工地現場。像我們臺灣現在想要做預鑄,沒有那麼容

片 ) 所以這是要告訴大家 paper 還是很重要,你再怎麼 AI 還是需

易,因為我們預鑄廠就兩家,來得及嗎,那臺灣到底需要幾家?五

要那張衛生紙。所以大家不用害怕,我們常看到很多書在講什麼

家夠了吧,北中南,我想也夠了。

是 AI,我就不講了,我們常在講 AI 時代來臨,人類將面臨失業, 別怕,尤其是建築營造業,更不用怕,我們要張開雙臂迎接 AI 時

這裡舉幾個例子,讓大家看看為什麼要這樣,日本做這件事情,大

代,因為 AI 要從缺工、缺專業技術人才、高危險工作下手。臺灣

家都知道,想像中的工業 4.0,無人工廠 BMW 就在裡面,機器怪手、

的營造業缺人缺慘了,我不知道大陸如何,大陸人比較多,但是臺

機器手臂就把它組裝做完了,但是建築有一個叫做現場,在這裏我

灣真是缺慘了,所以日本呢,過去他們不使用外勞,台灣是使用外

們要人機協做。日本每一年都有一個「建設機械施工大賞」。各位

勞,坦白來講東南亞崛起之後,我們只能去當台勞,外勞也越來越

都知道,我們都學過測量,要一個人拿標杆,一個人在量測,現在

少了。接下來我帶給大家一個建築 4.0 的升級發展,智慧建築怎麼

他們就發明一個,戴這個眼鏡拿著手機,用語音控制,我就是標杆

來做?這張其實是我寫給行政院科技會報室,因為他們要我去提一

我走到那邊,我叫那一支來跟我做測量,就是這個機器做測量,一

個科技政策,所以這個或許會變成未來的科技政策。在這個地方我

個人就可以搞定,不用兩個人。接下來是我最喜歡的,最近我找上

們要解決什麼問題,剛剛很多人都沒有提到,大家都知道永續、綠

銀科技,跟他們講說,可以幫忙生產一些這種東西,因為他們做機

很重要,但是高齡少子也是個大問題。我們現在缺人缺的很慘,高

器手臂、智慧手臂。在 這裡很容易,就做了一個機器手臂可以拆四

064


塊,拆四塊人才搬得動,到現場去,就跟手腕手臂一樣。過去大家 看看這個鋼筋這麼重,三個人而且這三個人平均年齡 60 歲,要他

我們認為透過落實 BIM 達到建設數位化目標,透過 BIM 設計者用

們搬這個也滿殘忍的,現在只要機器手臂幫他拉起來,一個有經驗

DfMA 的設計理念,營造者 I-construction 到使用者 FM,也就是

的師傅在那邊告訴放在哪邊就夠了。但他不是工廠,像製造汽車一

Facility Management( 設施管理 ),這個系統整個做下來才可以達

樣。各位有沒有注意到,得獎的這些都是大公司,像是清水建設、

到。臺灣應用 ICT 技術在提升營建產業可能的項目有哪些呢:就是

大林組。這個更有趣了,這是一個怪手,像我們這個 921 地震或花

剛剛講的,我們希望利用我們的強項,智慧製造,也就是智慧機器

蓮大地震,房屋倒塌了,怪手不能進去把房子給挖起來再在救人,

手臂來協助提升預鑄的產能、降低成本,快速地可以製造;投入物

因為會受到二次災害,而且餘震一直來。這個時候就讓怪手直接裝

聯網在建築中的應用;還有研發感測元件的預測維護,不管是橋樑

上這個東西變成遠端操控,進去看看有沒有人,挖起來看到有人,

或建築;導入智慧建材,智慧的外層是我們現在主力研究的部分;

就趕快把他救起來。因為第一點我們不可能在災害現場突然去找到

政府要提供建築供應鏈的串聯和發展;還有公共住宅為場域,我們

一個無人操控的怪手,而且也很貴。用這個方式是很快的,三分鐘

叫社會住宅,公宅我們大家都知道,大概會有總經費 3% 拿出來做

就可以變成人來操作,所以這個得到大賞我覺得是非常好的,但是

智慧化。或許大陸的朋友不知道我們的公宅事實上是要很智慧化

我們也很高興,台灣的輝達 Nvidia 是跟日本的建築機械小松,去

的,但是在智慧化過程中,公宅是拿納稅人的錢去蓋房子,給經濟

做了這樣子合作,幫他開發無人的怪手,這技術其實我們是有的。

弱勢的人來租用,所以他是最應該要承擔來做建築 4.0,也就是說

Shimizu 清水的 smart site,他在今年已經在關西的高層建築當中

他應該採用預鑄的工法,導入整體的衛浴,用四機家電的租用。

使用,所有的機器人在做建築物。所以各位可以看到這個 crane,

那在這邊我來說明為什麼要用預鑄的工法?因為它工期很快,可以

過去只能伸長出去,現在可以水平移動,可以做很多不同的吊裝。

降低 CO2 的碳排。在臺灣有一件事必須要解決,就是主計處共同費

再下來,兩台機器手臂過去做柱子的組裝、焊接都不需要人,而且

用的編列裡面沒有預鑄。那最重要的一點,因為我是搞智慧建築的,

完全定位,結合我們建的 BIM 模型。再來是這個機器手臂,可以

我希望裡面能夠埋入地震感測裝置,或是裝好怎麼樣的地震感測方

去做天花板的組裝、上鎖,還有運送貨物等等,都可以靠這個機器

式,讓它自動主動告訴你。整體衛浴大家想的可能還是日本旅館裡

人來做,可以達到 70% 以上的省人化。但這件事情有這麼容易嗎?

面的 FRP,其實不是,整體衛浴很厲害可以做得非常漂亮的。臺灣

沒有,政府是要做補助的,所以為什麼我要對行政院提,就是因為

過去因為沒有推動整體衛浴,產業幾乎沒有了,所以在這裡我知道

要政府補助。那在這裡我們都可以看到標準施工、機械費用、勞務

整體衛浴大陸現在也在推,推得很好。所以整體衛浴其實是要統一

費用標準是這樣,可是如果我增加導入 ICT 機件的增加,它一定

推的。各位在這裡可以看一下,傳統衛浴大概要 7.25 天才能完成一

會增加成本,但是它可以省力,所以在這個時候需要政府補助,將

個衛浴,但整體衛浴只要 4-6 小時就可以組裝完畢,對這個部分非

來只要慢慢穩定下來,它就真的會減少人力的成本。所以我們都知

常多種工,現在工又越來越難找人。智慧家電,這其實是台北市政

道設計很重要,我知道今天大家都在設計的領域裡面,產品的設計

府來找我談智慧建築的資通訊標準,因為我們在幫政府訂資通訊標

和開發的週期,我們知道設計占總成本 5%,但它影響整個產品的

準,所以這時候他跟我講:這個只租不賣的公宅到底要不要裝空調?

70%,也就是今天你的設計,如果不做好的話,未來是沒有辦法維

市政府很苦惱,我說:租的房子當然要幫他裝空調,不只空調還有

護的,那是很恐怖的事情。我常常跟我建築系的學生講,建築不要

電視、冰箱、洗衣機不然怎麼用呢?難不成還自己裝?他說:那不

老演內心戲,建築社會學我當然也同意,但是建築是要落地,是要

行啊,政府付不起這個錢。我告訴他,這叫零元標案,政府根本不

接地氣的,還是要很精准的,在這裡設計是很重要的。愛因斯坦說:

必付錢,你找東元、日立來,跟他說你就裝,政府之後收租金的時

所有東西只要 one that works, 就可以了,所以這是什麼意思呢。

候付,它只是比較晚時間拿回來而已;但好處是什麼,好處是可以

DfMA 剛剛有提到,什麼叫 DfMA,我知道各位都是建築系規劃類

做預測維護的場域,因為這些家電通通都是要連網的,這就是 IOT

的同學,但是你可能連這個字都沒聽過,因為這個在工業設計用比

的世界,當它還沒壞但快壞的時候,就知道該去幫忙維修了,這樣

較多,DfMA 叫做 Design for manufacturing( 可製造性設計 ),意

做的時候,人民會很感動,會覺得政府實在是太德政了,你怎麼知

思就是,如果今天我們真的要做預鑄,要做裝配式建築的話,你不

道快要壞了?這是第一點。第二點就是,我們要從這些家電中,去

懂這怎麼做?概念設計你設計出來之後,你要知道怎麼組裝起來,

知道,去了解所有家電的使用行為和 DATA 數據,這就是為什麼

才知道怎麼製造,才做細部設計,但是,我們建築系學生從來沒有

我們要去做智慧家電的目的,一個部分是在這裡。當然,透過這樣,

接觸過這樣的訓練,這個部分我們還需要再加強。從這裡可以看到

我們的家電產業可以達到預測維護,這就是預測維護。不然像大同,

DfMA 的做法,施工方案可以減少 20~60% 時間,有強大的程序確

各位不曉得知不知道大同電鍋,台灣有一個大同電鍋,他用兩代人

定,可以降低 20%-40% 建築成本。

都不會壞,都不會壞的產品是要倒店的,都不會壞還有誰會買。可

065


FORUM 3

是如果我們現在用這種承租的方式,它一定要不會壞,一定要用好

人性化辦公空間、節能永續的建築典範、節能的、效率的、經濟的、

的產品,因為這才是正確的循環經濟。它不會壞就不需要去維修,

健康…等等。最重要的是這一張,做為一個 IB 顧問你要有能耐寫

那它不需要維修成本才能降低,這樣各位可以理解吧。

出這一張,不管你是不是 IB 顧問,做建築的你也要有能耐寫出這 一張來,要知道在提升企業形象,在節省的過程中,你要求他做出

再來是 AI 的自進化平台,自進化平台很重要是因為需要有 BIM 模

什麼東西,紅字是要求他先做,黑字是他有錢再做,這些都是我們

型,BIM 模型整合後可以達到預測維護的功能,可以主動優化,因

在做智慧建築的時候,從空調到節水通通都有,重要的還是先畫出

為經過分析後知道現在有什麼問題,我們才能夠主動優化它,所以

來,你在哪裡導入了綠、導入了智慧都必須把它做出來。這張就是

BIM+DfMA 就是 I-construction。對我而言,我認為智慧建築的五

我們最後要把它寫出來,從它的理念到設計手法一直轉換過來到系

部曲,剛剛主持人說我是智慧建築之母,實在不敢當,但我有自己

統,有哪幾個競選方案的系統,因為這跟錢有關,所以我們要讓他

對智慧建築的看法。第一個:智慧感知,它就跟手腳一樣,觸覺一

能夠選擇。最後這個案例,是我們剛剛在六月參加亞太地區智慧綠

樣,你要感知現在是物聯網。第二是快速傳輸,不管是有線、無線

建築聯盟,亞太地區是在台灣創會,我是第一任會長,現在已經接

或是 Wi-Fi。第三要中央監控還要雲端運算。但是我們過去只談上

管給香港,今年又交給了韓國。這個群光智慧綠大樓這是在台灣得

面三個,下面都沒人談。下面要談到精準的驅動,需要有聰明的材

到鉑金獎,IWA 這是一個智慧的平台,那我們來看它怎麼做。擬定

料,智慧建材你要能驅動它,現在外面熱了,窗子要能自動關上,

目標,是要一個有感覺、能對話、會思考的建築而且要能夠跟自然

窗簾要下來。最後一項,維運管理,預測的維護,智慧物管,這很

共生與自然共存,這就是他的目標。有感覺是要做什麼,要做外部

重要,這個就是我們講的智慧建築。過去我們只談右邊,現在我們

環境的感知,要感知風、感知戶外熱度,那內部環境要怎麼感知?

要整體談,要從擬定目標、明確需求、系統設計到效益評估這是設

要做這麼多的事情、這些項目 CO2 等等的這些;再來,會思考就很

計階段,一做完就馬上效益評估,再到建置階段要資料蒐集、數據

重要,這就是核心價值演算法,照明控制演算、空調系統驗算、影

分析,到使用階段要預測維護,最後再 AI 自進化平台,這樣的優

像辨識演算…等等;要能對話的,這個 IWA 本身就是一個能對話

化階段,不斷的循環。這是我們在中國的第一個案子,這個地方各

的語音平台,要能夠跟它有行動裝置、自然語言對話、能夠互動導

位可以看到,打造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建築亮點,什麼叫擬定目標,

覽;自然共存,他做了很多雨水回收、電力…,但是注意到,要把

「以五星級服務超過醫院,以醫學專業超過旅館,進化生活品質的

這些都寫出來,到底做了這些之後,效能能夠達到多少,真正蓋起

健康香格里拉」寫完自己雞皮疙瘩都掉了滿地,但這個真的就是目

來之後,是不是也能夠達到這個效能,尤其你的 Base line,怎麼

標,所以我們提出了豐富表情的建築、會呼吸的建築、有生命的建

訂出來。下面這個就是我們所講的系統設計,有智慧照明、有空調

築,低能耗的建築。在這裡我其實是要告訴大家,當你在做一個設

優化、智慧遮陽、停車導引…等等,這些就是技術,我就不一一念。

計的時候,你必須要明確你的目標、明確你的需求,所以這個需求

它的智慧照明是很厲害,有排程,這就是它們智慧照明的演算法。

我們訂出來叫「無微的呵護」,因為它是一個健檢中心、又是一個

演算法知道現在有太陽,應該先遮陽還是做什麼,還是跟空調應該

坐月子中心又是一個兒童醫院,所以食、色、嗅、聞、觸,從五感

怎麼連動。他有 13000 盞燈,每一盞燈都是一個 Sensor,所以可

來關心它,要做這些,健康的飲食、綠色的環境、舒適的香氛、保

以去做到這樣控制。再過來是他的空調優化,當然很重要的就是你

健的講座、精緻的健檢。所以當我們要講剛才的設計理念時,到底

必須要主動感應,跟氣候條件、內部附載,把所有的設備、人這些

要做哪些事情?比如說,要做綠屋頂、要做智慧外層,要做隔熱通

全部整合,然後動態的去計算,到底現在空間需要多少。像我剛剛

風,這些都要在上面把它寫出來。

坐在那裡,坦白說有點冷,但是有多少人在這邊,所以它要動態的 去整合,要能夠立刻去改變調整,還要優化的營運它。很重要的一

接下來,我們身為一個智慧建築的顧問我們必須知道這些內容要做

件事情,大家都說要永續、要節能,如果沒有了舒適,跟大家報告

哪些東西?哪些項目?比如說:我要做色彩計畫,後面要有哪些?

是絕對的不節能,所以舒適和節能永遠要並存。早期台灣做綠建築

緊急災害偵測,所以後面需要那些平台,有哪些告警的動作?還有

覺得舒適是一種罪惡,但人不舒適要怎麼節能?空調全部關掉最節

很多替選方案,最後我們幫他做一個分區計畫,哪些地方要管制,

能,什麼都不要用不就最節能,所以舒適和節能是一定要並存的。

管理進出…,這些就是在智慧建築方面。

在安防的這部分,這間公司有個很厲害的地方是做影像辨識,它可 以利用影像辨識做很多的內容,當然大陸現在的刷臉也是非常厲害

這個是元利建設的理念,它的核心理念我們都曉得,林敏雄先生他

的,這個部分除了可以辨識你哪個區域有多少人,還可以不需要再

是一個很省的人,該省什麼不該省什麼,在地經營是他的企業理念,

有通行證,而且防止冒充…等等。再過來是它的光環境,就像剛剛

那我們把他的企業理念拿來做設計理念。彰顯他的企業形象,創造

講的,照度下來時怎麼去計算,怎麼去決定現在應該是開空調,還

066


是把風速提高就好先不要降低溫度,這些都是有一個演算法。最後 就是他的能源,用電的訊息,節能分析用 ISO50001 報表的管理, 這些都有做到。可以隨時隨地看到,什麼時候人在哪裡,有多少人, 他的用電量是怎麼樣的。最後要有一個總和的表,讓我們知道,告 訴我們在節能方面可以節到多少,而且可以增加它的租金,增加它 的出租率等等,還有降低它的營運數據,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就在這 裡結束了,謝謝。

067



建築設計組獲獎作品

PRIZE WINNING WORKS ARCHITECTURE


PRIZE WINNING WORK

首獎

A DAY, AND ANOTHER — THE TIME HOTEL 日日—時間旅館

淡江大學工學院建築系|蔡佳蓉 指導老師|林家如

你曾想過一天有多長嗎?

無的儀式,試圖創造人在時間與空間中的無 意義,進而感知人所存在的本質。

日復一日,人們無意識地移動在城市之中, 時常想不起自己的一天中,去了哪些地方、

基地位於信義區與象山之間,矗立著一座高

做了哪些事。漸漸地,人們感受不到自己的

聳的橋,這是一場不通往任何地方的旅程。

存在,也失去了對空間的意識。究竟,人們

旅客不斷經歷著時間順序,在一條漫無目的

在空間中,如何感受自己的存在,以及存在

的廊道中,重複著推開下一扇門的徒勞,於

的意義呢?現代人藉由誇張而荒謬的消費行

每一個房間中與空白的時間拉扯。旅客將在

為滿足欲望、填補虛空。但,無論是物質滿

經歷一天巨大的無意義之後,穿越疼痛感、

足、或是新奇體驗,都僅只是外在的、短暫

凝視生命的本質,純粹地存在於自身所賦予

的刺激。

的意義中。 這是最平淡卻最深刻的一天。時間旅館將你

在生命重複而無意義的循環中,每個人都是

的一天串成漫長的旅程 ; 而你 , 將深刻存

時間的囚徒,困在生而為人的存在框架裡,

在於其中每一個當下。

無法拒絕亦無法逃開意識中空無的荒謬感。 如果,我們正視生命之中那些空無卻深刻的 經驗,是否能更純粹地感受存在的意義呢? 透過哲學中對存在的質疑、藝術作品中對徒 勞的演現,這個設計以被延長、凝結、抽離 的日常低限行為,組成一連串看似重複卻空

70


71






PRIZE WINNING WORK

優選

EXPERIMENT ON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LANDSCAPE PAINTINGS — TOURIST COMPLEX DESIGN GUIDED BY THE EXPERIENCE OF MOVING AND VIEWING 山水實驗—以遊觀體驗為嚮導的旅遊綜合體設計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建築系|和亦寧、鄧希帆、夏亦然、白一江、喻橋蘋、劉典傲 指導老師|董屹

該設計試圖從中國畫中尋找到屬於中國人自 己的本土建築學的詩意幾何,探討以遊觀體 驗為導向的建築設計方法。分別關注到山水 畫中留白空間、山線與水線以及高遠、深 遠、平遠的視線轉換關係、特殊幾何形態的 方向感、山水畫中的陰面與陽面和特殊皴法 的空間體驗。 以它們為研究對像還原山水畫中的三維空 間,從中提取建築學的語言、手法和形式, 意圖將畫意的空間轉換為真實的建築空間, 將畫意的體驗轉換為建築空間的體驗。 留白對應勻質空間中模糊邊界的特質;山線 和水線對應著遊觀流線相互交錯的空間體 驗;三遠的轉化對應著建築中視框轉換的概 念;幾何形態的三維發展是在空間體驗中對 勻質空間的探索;陰陽向背探討了景框與景 之間的關係;特殊皴法代表一種新的地貌肌 理的出現。

76


77






PRIZE WINNING WORK

優選

特別獎

DEGROW !

TRANSFORMING THE ANTHROPOGENIC LANDSCAPE OF TIBETAN MINING REGION 逆.生長—改造西藏礦區的人為景觀 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吳卓妍 指導老師| Christiane Lange

工業化和資本主義改變了我們看待自然 - 人

以扭轉環境災難。它並不是用綠色的未來

類關係的方式。進步型經濟支配著社會,代

美化褐色的過去,而是透過談判,重新接

價是把生物圈推向極限。

近因為社會發展和環境不公而生的亞自然

荷蘭化學家保羅·克魯岑 (Paul Crutzen) 在

(subnature) 。它探討了工業景觀轉型的潛

“人類世”(Anthropocene) 的論文中提出,

力。它為自然讓路,導致一種改變而不是消

人類對地質的幹預所產生的影響,將延伸到

耗的建築 – 逆生長的建築。

未來,甚至比我們物種存在的時間還要長。 如果增長 - 積累財富、破壞環境和加劇社會 不平等 - 的想法本身就是一個陷阱,那該怎 麼辦?也許我們需要建立一個基於質量而不 是數量、合作而不是競爭的社會。建築和相 關領域對增長作出了重大貢獻。它導致了當 今世界和生態系統所面臨的弊病。建築有能 力擴大人類對環境的破壞,但在最好的情況 下,它保留了創造新的共存模式的能力。傳 統的修復議程旨在提供緩解環境問題的解決 方案;然而,它們往往是單向的,並且基於 經濟增長的假設,需要發展和持續修復。只 有在採礦過程的早期設計未來的土地用途, 才能達到可行的結果。 我的建議並不是提供一次性的解決方案,

82


83






PRIZE WINNING WORK

優選

RESTING IN FOG

— A LANDSCAPE FOR MEMORIALIZE DISAPPEARANCE 霧鎖宴寂—紀念消逝的地景 臺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建築系|李繼睿 指導老師|鄭采和

「缺席」的序,祂與悼念者別於此地,墬入

以清明悼念習俗為絕對返鄉的契機,藉印象

時間洪流,彼已綠意生機。墮五里霧中,死

深刻、逢年必走的感知路徑 ( 市殯、市區至

亡的被敘述將再次崩解,煙波浩渺之下,是

八斗子切片場景 ),再次確認劇變中的基隆

長生、亦是永生;是涅槃、亦或輪迴。行經

與自己的關係。「葬」與「悼念」儀式中的

的長廊、半晌已淹滅;既存的空間、累年已

五感漸遞感知體驗,感悟一切消逝的連續。

摧毀。於時間地景,消逝的連續將加倍聚焦

出於水面,回過神,感知劇烈轉渡,並對正

明晰。 霧鎖港都邊際一寂滅之地,紀念與

消逝的事件倍感珍惜。

記錄一切消逝的地景。 其中的消逝為基隆市 ( 民 ) 正消逝中的一切。 包括因都市開發消逝的自然、因時間被逐漸 淡逝的記憶、正在流逝中的時間及源於基隆 的逝世者。 以「葬」事件為起點,「悼念」事件為反覆 終點。藉由改變珊瑚礁葬操縱變因 ( 澆製型 態、比例 ),試圖給予現今海葬之不便進階 解法,並探討珊瑚礁葬如何與臺灣傳統殯葬 生死觀知識系統及送葬、悼念建築空間相 容。亦透過人在「葬」行為時,對記憶、情 緒、感官敏銳度提升的狀態,給予一套完整 且具穩定架構的五感感知佈景與路徑,令自 身與基隆產出另一套不可動搖的場景記憶。

88


89






PRIZE WINNING WORK

入選

SHI CHUAN’S SACRIFICE

— THE EVOLUTION OF THE ANCESTOR HOUSE 石船祭—祖宅之嬗變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學院|張書羽 指導老師|李立敏、龐佳

設計基地位於陝西省藍田縣葛牌鎮的石船溝

茶室等適應現代生活的功能重置,以此形成

村,與眾多秦嶺北麓村寨不同,留存了大量

現代祭祀空間與新型祠堂,在新老對比與交

遷徙至此的安徽客家族譜,擁有豐富的祭祀

替之中,實現石船祭中祖宅的嬗變。

文化,家家戶戶在房屋中堂供奉“天地君親 師”,為這個國家級傳統村落的傳承與發展 提供了豐厚的非遺文化土壤。 通過南北方村落典型 60 座祠堂的基本空間 特徵系統梳理和類型化研究,從形制、空間 序列、平面流線、軸線關係和組織形式等入 手,凝煉出 12 種祠堂空間原型。結合石船 溝村的地域民居文化與客家祭祀文化,將空 間原型拓撲應用於聚落層級與院落層級的空 間設計中,形成以祭祀文化為主線的多層 次、重體驗的空間序列。不僅在聚落中營造 祭天、祭地和祭神的空間情境,將遊客帶入 大型祭祀活動的場景中,而且結合具體的旅 遊服務功能將村民的宅前屋後巧妙組合。通 過公共祠堂的祭祀和傳統家宅的祭祀的研 究,側重對核心祭祀空間的改造,運用光 影、序列、結構、材料等營造祭祀氛圍,並 為廢棄祠堂進行書屋、學堂、會議、講座、

94


95




PRIZE WINNING WORK

入選

INSIDE OR OUT

— MAKERS COMMUNITY DESIGN IN OLD COLLEGE 內外之間—校園創客集群設計 合肥工業大學建築與藝術學院|王與純、王舒媛 指導老師|蘇劍鳴

該方案重新思考了現代主義之下、傀儡化的 蘇聯式高校建設模式,著重反觀了第三產業 薄弱的中國製造之下、非個性型的創客環境 設計,並認真審視了當下快速的城市化進程 之中、逆社會性的城市空間規劃,與其說這 是一次嘗試性的設計,它更像是一場關於人 文主義的反抗之戰。 從軟化校園與城市的邊界入手,打破了現代 主義之下、原有功能分區明確的城市規劃格 局;並通過參數化的推演產生了一系列適應 性與可變性極強的創客模組單元,推翻了傳 統辦公模式之下空間固化的創客空間設計; 兩者結合,最終形成了一個極富人文主義情 懷的、屬於創客與校園的、烏托邦樂園。

98


99




PRIZE WINNING WORK

入選

FOREST OF THE ABSENCES — A LANDSCAPE CEMETERY 散場的留白—櫟園森陵

東海大學創意設計暨藝術學院建築學系|詹承昕 指導老師|林友寒

| 櫟樹 | 無用之樹:莊子在《人間世》中以 櫟樹為隱喻,辯證有用和無用之間的關係, 建立在不同主體的觀點之上,並提出超越一 般意義下「有用」的概念為「無用之用」。 無用之用是一種隱性的存有與抵抗,而無用 的佔據形成了留白。 | 痕跡 | 自然生長,消逝,但也延綿著形成 無為的佔據;無用的空間超越使用的時間 性,它的美成為了記憶與永恆 | 都市中的負空間 | 以戲院來作為閱讀都市 的方法,戲院隨著都市的快速發展由中心區 位向邊界移轉,跟不上時代需求而衰敗廢棄 的戲院成為都市中留白的座標。墓園作為都 市中的負空間則常常被排擠到都市的邊緣, 戲院與墓園兩者在「使用」的光譜兩端,但 也同是人們最重要的記憶場所。我的畢業設 計在討論關於無用的建築如何留白,並且保 有自身的抵抗力來面對取代的現實 。

102


103




PRIZE WINNING WORK

入選

HIGH LINE MUSEUM

— SUANG-LIEN CITY CULTURE MUSEUM 往返知間—雙連城市博物館 臺灣科技大學設計學院建築系|王耀霆 指導老師|張純德

開放線性空間,在都市裡扮演著邊界或緩衝

雙連身處在古今交通的節點,保有過去都市

的角色,串連著都市的機能與活動。這些再

記憶與當今都市生活。透過設立在節點上的

造的線性空間中,很多是舊城牆、下水道、

城市文化館,以文化串聯綠帶、捷運站、廟

鐵路等具有歷史意義的據點。像是台中的綠

宇、古蹟、商業圈,保存城市文化並創造更

園道,曾是日治時期的防火道、雙連綠帶公

多活動。藝文活動不再侷限於博物館內部,

園的前身是日治時期的淡北鐵路等。然而在

而是與都市活動緊密連結,知識的傳遞變得

經過都更轉型為綠地空間後,雖對都市環境

更加生活化。

友善,但城市歷史的印記卻消失。因此,兼 顧文化保存與活化都市線性空間是本次設計 重點。 因清代大稻埕河運需求,使雙連架設鐵路, 成為貨物集散地,帶動周遭木料、五金加工 業的興起。而當今的雙連線形公園,是因淡 北鐵路拆除而生。過往的貨運鐵路消失,成 為居民休憩的公園,而地底捷運系統仍持續 運輸高流量的人群。近幾年台北車站與中山 站周邊逐漸發展成商業圈,也引入藝文活 動。反觀雙連段公園雖周邊美食與傳統市場 活絡,但客群為中老年人缺乏新活力。而中 山地下街末端,利用率差,地底活動與都市 環境脫節。

106


107





城鄉規劃組獲獎作品

PRIZE WINNING WORKS URBAN PLANNING


PRIZE WINNING WORK

首獎

ACROSS THE INVISIBLE WALLS

— RE-ESTABLISHING THE AXIAL RELATIONSHIP OF HILL, CITY & WATER BEYOND BUILT INFRASTRUCTURE ARISE FROM CITY EXPANSION IN THE WEST DISTRICT 翻越無形的城牆—重建山、城、水的軸向關係 香港大學建築學院|梁善彤 指導老師| Nasrine Seraji、Anderson Lee、Sony Devabhaktuni、Sunnie Lau、Roberto Requejo

自英國管治以來,香港的發展一直倚賴移山

是事後考慮。它們像一條條“快速通道”,

和填海。到了後期,這樣土地發展政策為城

扭曲行人在城市的體驗。行人就像過客一

市遺留下兩種基礎建設 : 北邊海旁的行車天

樣,在步行的經驗中並沒有與街道和歷史景

橋和多線交通建設;以及南邊的列擋土牆和

觀產生實際的關係。

人造斜坡。他們就像無形的城牆,把城市集

此項目建議以堅尼地城西祥街作為試驗場,

中在中部,約束著行人的來往貫穿。

研討以另一種方​​式來解決山水和街道連接的

香港原是一片山水連綿的土地。城市沿著海

軸向關係。設計師渴望平衡行人和交通、新

岸線和周圍的山丘發展成矩形網格系統。南

基礎設施和現有結構、自然和人為之間的優

面的山和北面的水構成城市最初的面貌。它

先次序。南北牆壁與軸向街道的相交點成了

們與街道一起創造了香港獨特的步行體驗,

設計的關鍵。方案首先在社區中確立重點和

並形成居民在這片土地上的生活習慣。隨著

迫切要處理的問題,然後以基地為本,用最

發展,城市被分割。原始自然景觀與街道的

簡約的方式介入,創造空間和為廢棄的結構

親密關係隨著山和水與核心城市的切斷而減

重新賦予意義。設計希望突出社區的原有特

弱。針對這個問題,城市建立了一系列的解

質,並於不同地方加插標視野。這些景觀位

決方案 : 建設行人天橋以連接水和城;自動

於人行道的每一個拐角處。目的是為了恢復

扶梯和樓梯以連結山和城。在某些地區,行

街景的景觀。

人天橋和自動扶梯連接起來形成廣泛的高架

方案最終演變成一種自下而上的城市規劃方

行人網絡,跨過交通路段和建築物。

式。與現代主義自上而下的方法不同,它需

此論文批評高架行人網絡作為工業化後以交

要對現有的結構、政策和歷史本質進行敏感

通為中心規劃的後遺症。隨著汽車的普及,

的研究,從而找出任何錯失了的機會並推斷

步行在城市中經驗被貶低了。行人流動僅僅

出潛在的介入可能。

112


113






PRIZE WINNING WORK

優選

FAMILY IN HONGQIAO 虹橋一家人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劉楊凡奇、陳婧佳、鄧立蔚、侯哲、李靜涵、李云開、吳雅馨、張東宇、朱仕達 指導老師|吳唯佳、趙亮、梁思思

南虹橋距離上海虹橋樞紐 5 公里,面積 10.4

成逸趣橫生的全齡養生大樂園。

平方公里,經歷了從江南農耕水鄉到工業園

營造南虹橋的新彈性就業空間。針對虹橋人

區的歷史變革,伴隨虹橋樞紐建設,正處於

的靈活就業需求,提出 7 種可能的辦公空

向服務業轉型發展的新時期。

間,提出相容並蓄的靈活產業、差異發展的

設計團隊以人為核心,確定以虹橋一家人為

規劃單元、因地制宜的用地混合、層次分明

題,聚焦民生,以滿足新舊人群工作、生活、

的彈性佈局、營城聚人的開發時序,應對未

健康需求,提升人的獲得感為設計宗旨,核

來需求的不確定性。

心策略包括: 塑造新海派生活。針對虹橋人的生活需求, 順應網路時代生活方式從血緣、地緣社區, 拓展到線上趣緣社群的趨勢,針對當前缺面 對面交流、社區宅生活的問題,提出線上線 下聯動,居民、社區、政府共同參與的公共 服務節點—XBOX,塑造社區生活共同體。 構建新健康生態。針對虹橋人的健康需求, 提出引風、活水、享綠的策略。針對濕熱氣 候,構建三級自然風道體系,實現降溫、透 氣。識別水系迴圈阻力點,疏浚末端水系, 增加水域面積,運用植物修復技術,促進水 質生態型淨化,構建水綠開放空間,降低熱 島效應。在綠地中植入多樣化健康功能,形

118


119






PRIZE WINNING WORK

優選

URBAN DESIGN OF GUANGZHOU PAZHOU 琶洲中東區城市設計—柔性邊界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謝光源、黃靜怡、宋宇翔、董小暉、魏子悅、唐瑞陽、曹君宇 指導老師|張春陽、孫一民、李敏稚、夏晟

從生態的角度,城市和景觀在工業化前面既 不是二元的也不是對立的力量,只是湧過困 業區域,這兩者卻被隔離了。 同時,我們在場地也發現了所謂真實的亞洲 性與流變的同時性:一種擁擠之下的公共生 活對城市空間的填充狀態。由於擁擠,不同 功能彼此擠壓而塑造出新的形態,極近的距 離也孕育著新的管理。 我們發現邊界才是城市活動的中心,而功能 的使用能改變邊界的狀態,看似像是隔離邊 界的牆,其實本身並不能決定邊界的狀態。 邊界區域能激發城市中心的公共與生產空間 的潛力。設計試圖通過時間與多層次的手法 營造一個柔和的漸進性轉型和振興策略,為 開發空間的品質和佔用空間的規則構建新的 框架,也為城市中心的公共空間場景帶來漸 進的連貫性。

124


125






PRIZE WINNING WORK

優選

32 COMMUNITIES , THE CULTURE — BASED PROTECTION AND RENEWAL PLANNING OF HISTORIC DISTRICTS IN YONGNING TOWN, FUJIAN PROVINCE 三十二鋪境—基於鋪境文化的永寧古衛城保護與更新設計 廈門大學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楊月恒、陳江暢、李藝琳、隋成梁、田彤 指導老師|王量量、常瑋、郁珊珊

永寧古城位於福建省泉州市石獅市,由於地 理位置的優越性成為中國明代三大古衛城之 一。儘管自清末起,永甯古衛城由於戰爭的 侵害和區位優勢的喪失逐漸衰敗,但它卻始 終保留著獨特的歷史文化和風俗傳統,其中 代表性的鋪境文化更是閩南人的傳統信仰和 我國古社區管理方法的結合。因此,我們以 鋪境文化為切入點,深入研究中國古城發展 史,提出了宜居宜遊、活態保護的發展目 標,設計了傳統存續的生活方式、文化復興 的旅遊模式和游住平衡的運營機制,希望通 過對每個鋪境的更新和保護最終達到保護更 新整座古城的目的。我們根據歷史建築的分 佈、區域的可達性以及現有的開發區域的疊 加,另外考慮旅遊鋪境應包涵境主廟的所有 信仰類型,將所有鋪境劃分為以旅遊共能為 主的鋪境和以居住功能為主的鋪境,分別採 取不同的策略並最終提出旅遊鋪境模型和居 住鋪境模型,最終達到限制開發,游住平衡 的目的。

130


131






PRIZE WINNING WORK

入選

TECHNOLOGICAL UTOPIANISM — DUNHUA SOUTH AND NORTH ROAD TWENTY YEARS LATER 科技烏托邦—二十年後敦化南北路商用專區 臺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建築系|洪睿宇 指導老師|劉宛育

無人商城在亞馬遜與阿里巴巴推廣下,顛覆

未來人們穿梭於固態建築中的過渡。未來我

了舊有的商業行為,成為 2016 至今的熱門

們空間使用方式會更多元與機動。

話題,未來我們的消費行為會變得更快速與

我將結合動態空間與其他科技產物,重新定

自動化;無人駕駛全球政府與車商都在試行

義都市結構、規劃新敦南商圈,以模糊街

中,台灣也於去年 7 月引進無人公車進行測

廓、解放地面層等手法,減少空間與人被道

試,Google 更在無人駕駛發表會中表示,

路切割的狀態,創造一個動態空間與人並存

20 年內,他們將全面改變道路使用方法。

且更加方便友善的城市。

此設計主要討論新科技的崛起時,城市、空 間、生活會產生甚麼相對應的改變。 自動 駕駛成熟後首先都市將面臨道路縮減。車聯 網系統可以有效地分析道路使用狀況,避免 車禍與塞車,並且縮減車輛安全距離。當我 們不再需要不斷拓寬道路以疏通路況時,柏 油路面積將被減少,並回饋給人民。接著, 共享經濟與共乘觀念落實後,無人駕駛成為 便利的公共運輸,汽車被閒置的時間降低, 都市中的停車格與停車場會大幅降低。而另 一個無人駕駛時代所帶來的東西我稱之為” 動態空間”。當人不必再專注開車時,車輛 就不再是車廂,而是一個會移動的空間,是

136


137




PRIZE WINNING WORK

入選

TAIPEI , CITY OF WATER 水城台北

臺灣科技大學設計學院建築系|蔡承宇、周曉情 指導老師|賴伯威

台北城市過去與河岸關係息息相關,從艋舺 到大稻埕時期就可看出,當時的貿易與娛樂 甚至居民的生活都跟河岸脫離不了關係,但 現今台北都市與河岸之間卻架起環河快速道 路與高大的堤防牆,阻斷了彼此間的聯繫, 讓曾經是水城的台北西半區少了一種獨有的 都市特色。 藉由現地跨堤與堤防類型的研究做為題目假 設的基礎—環河快速道路拆除,並利用留下 來的高架橋與堤防牆來做為設計的基礎,希 望能將土木設施、建築及景觀整合在這一條 邊界上,進而影響整個台北西區的都市紋 理,並讓台北西區恢復從前的水岸城市的都 市意象。

140


141




PRIZE WINNING WORK

入選

特別獎

"IF DEMOLITION IS NOT AN OPTION"

— ACTIVATING EMPTY HOUSES IN OLD TAICHUNG CITY, TAKING LIU ART MUSEUM AS AN EXAMPLE 「如果拆除不是一個選擇」—台中舊城區空屋活化,以柳屋為例 東海大學創意設計暨藝術學院建築學系|楊廸 指導老師|陳宣誠

隨著產業的擴張和城市的發展,原有的街道

戶外為公共空間,也是社區庭院。設計上拆

與住宅成為都市計畫中急待復振的沒落地

除多餘加建,用原來的材料整理修補,撿拾

區。沒落地區中的老屋們命運各自不同,有

待拆的房屋的建材,是一棟純手作的房子。

些荒蕪坍塌、有些轉賣被拆,還有些神奇自

過程中體悟到房子若過度商品化,我們不會

燃。對於文化保存意識政府立場仍屬被動,

考量到水泥從何而來,希望浪費可以減少,

快速道路、豪華大樓充斥,城市還能怎麼連

讓地球走慢一點點。

結人與土地?都市發展與城市記憶的保存是 否只能站在對立面? 從 2016 年 10 月活化都市中的國有畸零地並 改造為農園的想法,誤打誤撞發現空地旁的 房子是一間年久失修的空屋,故建立一個由 建築和美術系學生的團隊,企圖整修起這棟 房屋,協助非營利組織或弱勢團體使用它。 屋子結合自閉症基金會的農耕課程,也為其 設計社區廚房,但後來由於木構的安全考量 故不承租。2018 年 1 月我們最後將其承租, 用整修抵租金的方式換取屋主 30 萬的整修 費,將其改造成一個展場,也是用非營利的 方式承租給學生,解決外面展場昂貴的問 題,並且希望成立「每個人都可以來辦展」 的一個平台。戶外 30 坪,室內 50 坪的空間,

144


145




PRIZE WINNING WORK

入選

OPEN THE SURFACE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PARK PLANNING 翻開表面—城市永續發展公園規劃 淡江大學工學院建築系|連偉鈞 指導老師|王文安

現代都市的過度開發,熱島效應加上全球氣 候變遷,都市要承受極端氣候與災害的頻率 越來越高,而當我們城市中有許多區域正等 待都市更新,將老舊的建築物翻新的同時, 該如何藉由社區的規劃下來改善整體都市環 境,在未來的城市發展中是個重要的課題。 台北的環境很不舒適,夏天的都市就像一個 烤箱般的悶熱,但是甚麼因素造成都市的環 境如此難受呢 ? 而該從何處改善來能夠對於 整體城市影響最大呢 ? 環境變因太多了,像是風、光、熱、氣、水、 材料特性…等等,我們難以分辨是哪些因素 所影響的,因此模擬軟體開始扮演重要的角 色,透過模擬城市主體環境,分析出影響因 素的相互關係,才能開始擬定設計的先後策 略,再以最少的成本來達到最大的效益,最 後再透過模擬來檢視改變所帶來的影響,在 設計與模擬的來回之中,找出解決環境問題 的最佳設計。

148


149





建築設計組收錄作品

WORKS ARCHITECTURE


WORKS

THE PERFORMERS ON THE BORDE 邊界上的演出者

大葉大學設計暨藝術學院|林芷瑄 指導老師|賴宏軒

邊界上的演出者,邊境重生,出現、消失、

場展演,環境劇場利用環境特性,讓觀眾若

邊界、過度、實體、虛體、循環、序列、保

不走動,就無法看到所有表演;不然就是表

存、變形。開始選擇與定義空間的切割元

演在多處同時進行,讓觀眾只能擇一欣賞。

素,不同地平線的變動 , 暗示不同的空間分

每位觀眾的經驗不可能完全一致。雕塑展演

割 時間前進的同時,環境也在變化 ...。

是空間也是時間,更可以是聲音、影像或互

開放性系統的自然環境與封閉式的人群的關

動體驗;藝術創作的生命 : 原創性能與地景

係,突破現有的建築、環境、人的相互關係。

結合,與現成物作呼應,或者與身體經驗同

基地滯洪池,隨著時間不同會有不同的環境

在。

面貌,而我在裡面做了一個環境劇場,演出 者說明的不只是演員,而是在滯洪池上的每 個人。每個活動每個事件都是一種展演。 這個基地原有一條線性的木棧步道,透過木 棧道我把設計往不同的軸線發展。我認為人 會離開空間,但自然重未離開,他同時蘊含 了文化與藝術,也是城市再造的機會。 而這個設計分了三大類,親水空間,劇場展 演,雕塑展演。分成了雕塑是因為我覺得如 果環境展演是人與演出者與環境的互動,那 展演的是柔軟的力,那雕塑展演就是人與雕 塑與建築的互動,其展演的卻是相反的。劇

154


155


WORKS

NATURAL AFFECTION 野地眷戀

大葉大學設計暨藝術學院|陳以訓 指導老師|賴宏軒

在都市生活形態下會產生出許多壓力源,壓 力使人的身心靈處於不正常的狀態,然而我 們不可能在短暫的時間內改變這原有的周遭 環境,所以選擇創造一個良好的場所,讓人 藉由這個場所去調節或釋放壓力所衍生出的 情緒,我們稱之為「調節所」 基地位於台中市西屯區邊緣,操作的議題是 「都市生活中的壓力釋放」,機能選擇為植 物園和浴場,期望藉由這兩種機能的結合創 造出一個良好的場所讓人在此調節壓力。基 地為細長形山坡地,運用單一路徑串聯整個 園區 「遊客中心 - 天空步道 - 特色植物區 特色花園 - 浴場 - 溫室 - 單元住宿」,刻意 拉長路徑藉此放慢來者的步調,並利用山坡 地的地形變化,操作整個路徑、建築與地形 之間的關係,創造出日常不見的場景。整體 的設計主軸為場景的轉換,藉由轉換達到調 節人們情緒的效果。

156


157


WORKS

IN BETWEEN 交點之間

大葉大學設計暨藝術學院|趙洋、葉鈞涵 指導老師|林志峰

In Between 是去藉由一條水平線去探討空

翼,一種儀式感油然而生。家屬站在平臺

間之上下可能性 – Program 設定是齋場,

上,仰望塔的開口,骨灰慢慢消散就如同生

殯葬場。在議題的發展上我們學習了國際情

命的消散。在建築軸線上,與自然軸線交叉

景主義,它批判了景觀社會的表面觀念與過

成一個十字,兩者在衝突中創造尋求平衡之

度消費。

可能。建築順應不同地形創建量體,在山坡

我們接到的基地是在台中東海,位於大肚山

平緩處放置量體,在自然的河流與人工道路

上。 想像中的基地是城市郊區,有著舒緩

上採取跨越的量體,最後在山坡陡峭處嵌入

的氛圍但實際到了基地上,感受到卻是恐怖

量體,創造開口指向台中市區。

的氛圍。我們希望根據臺灣現存之喪葬習俗

我們覺得當面對死亡之後人是無所是從的。

去做些改善但是現有之喪葬現況也存在些許

透過建築引導人去往一個清晰且坦然的方

不妥之處。像是孝女白琴,甚至扶靈車穿過

向。面對死亡,那何嘗畏懼呢?

整個城市,讓整個城市為之哀悼。 這些其 實是民眾對於儀式感的需求與缺失。 所以 我們希望能通過現有的喪葬文化,創造一個 賦予更強儀式感的空間,並創造可能讓生者 與逝者聚合的場所。 我們根據臺灣的傳統下葬流程融入這座塔的 設計當中,藉由不同面向的開口,創造光影 氛圍,賦予更強的儀式感,完成整個下葬到 紀念的流程。當逝者家屬抱著家人的骨灰盒 繞著迴旋樓梯一級一級向上走,那種小心翼

158


159


WORKS

ALIVE CEMETERY 活著的墓

中原大學設計學院|佟斯洋 指導老師|曾光宗

城市的快速發展不斷地吞噬著村莊。這種發

員、村民和城市外的佟佳氏後代。生理死亡

展並不適合沈陽這個城市,村莊正在無意義

空間服務于來祭拜的後代的生理需求;身份

地“死亡”。金德勝村是沈陽市和撫順市的

死亡空間為圖書館、辦公室、農產品商店;

邊界。兩個城市的合併,使基地北側的村莊

記憶死亡空間為新祭祖空間、滿語教室、新

更新成為經濟開發區。這個開發區因不適合

紀念空間、守陵人墓、一世祖墓。用材料與

城市發展,變成了鬼城。

結構變化討論村莊與城市的生存死亡關係。

清初,努爾哈赤將我的祖先佟守昌將軍葬於 村莊南山。從此,其代子孫便生活在村莊, 村莊慢慢興盛。2012 年,南山被發現為一 座礦山,人們開挖礦產資源,導致山頂變成 一個礦坑,常年積水讓礦坑形成了湖泊。這 使得墓地外圍有了一個村莊的工業入口,工 業行為逐漸侵蝕村莊。政府想將礦山夷為平 地,用公墓換家族墓地來安撫我們。 對於我們來說,公墓是死的,家族墓地是活 的。在家族墓地置入城市空間,形成一個新 的界面,界定墓地與未來城市,進而保護村 莊。城市空間分成生理死亡、身份死亡和記 憶死亡。讓走進墓地的人體驗到人類,城市 與村莊的死亡。過程中,了解到“佟氏文化 研究所”。將使用者設定為研究所工作人

160


161


WORKS

ARCHITECTURE DEVELOPER 建築顯影劑 中原大學設計學院|陳宇萱 指導老師|陳宇進

人可以駕馭自然。隨著工業化發展人們開著

去與現在並置的地點。從考古學的探方法介

漁船出海尋找更多魚群,追求進一步的快捷

入,建築作為劇本被閱讀,揭露已經不存在

便利與需求。漁港興起,以最快捷和直接的

的“考古遺址”。以水作為突破點,依據水

方式在海上築起堤防。人可以駕馭自然?

溝建立網格系統,利用水系統循環與日常活

背離漁港的另一端,似乎看到更遠處是古老

動結合,解讀地點的事件。

的海岸線。漁人碼頭下曾是大片石滬群,身

建築作為一種人為與自然之間的度量系統,

為前人與海洋信物般的存在,如今卻面對排

揭露隱而不見的現在與過去。以一次劇本式

水溝,崩壞散落在海灘上被污水浸沒。

的閱讀引發公眾覺知,重新審視人為與自然

日治時期成立的沙崙海水浴場是當時受到民

之間的關係。

眾喜愛的休閒勝地,海灘的西側有當時淡北 海岸最大石滬漁場。然而,在不同時期的權 利佔據之下,沿岸休閒的場景變成過往,碼 頭興起、產業更替,石滬群漸漸不受維護。 加上淡海新市鎮的興建,海灘與石滬群被漁 港和新區包夾,慢慢被遺棄。最終,海灘在 多方權力拉扯下關閉,此後有海防人員巡邏 禁止民眾入海。而原本整潔的海灘上,卻已 多了各種草率的符號,因為這些不同時期的 强行佔據,讓人與海岸的關係開始變得曖昧 不明。 因此我想以一次類考古建築行動介入這片過

162


163


WORKS

THE OF MEMORY 記憶終點站

中國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高婉竹 指導老師|蘇哲甫、呂兆民

清晨五點時從睡夢中被搖醒,映入眼簾的是

除降低風險保有身體健康、活動自主能力的

祖母迫切的臉龐,原來祖母又想回家了,一

同時不被限制行為、家屬如何利用空間協住

箱行李已經收拾好搬到門口了,但力氣也已

老人適應空間。

用盡才不得已來找我幫忙。這樣的戲碼經常 在上演,熟練的安撫著祖母,與她從陌生到 熟悉,以前的我從沒想過會有這麼一天。探 討不願將老人送進安養機構之家庭,研究照 顧者與被照顧者的相處模式,進而輔助家庭 成員照顧失智患者。當照顧者在照顧高齡失 智者時,若提供一個適當協助的居家空間, 讓高齡失智者可以透過環境的安排進而讓他 們參與到生活,使得他們可以跟過去一樣獨 立的生活,不但可以減緩照顧者的壓力與負 擔,還可以增進高齡失智者的自尊與自信, 進而減緩其病程。 研究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相處模式,進行空 間研究。失智者還有自理能力、活動能力, 不應該被限制,但因此增加了許多風險,照 顧者更需要比失能老人投入更多的心力。 人力不足時失智者的處境更是危險,如何排

164


165


WORKS

TYPE EIGHT EXPERIMENTAL FIELD 第 8 類實驗場

中國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連婕 指導老師|徐大剛

當都市發展及社會越來越穩定,人開始因空 間給的安全感,而去追求我們所認為的正向 情緒,忽略了其他情緒,或許現在的每個人 都已情緒失衡了。若未來一個人無法去心理 治療另一個體,希望透過空間路徑感知的方 式,自我認識及了解其他我們所認為的負向 情緒。 「從原始的樹洞到部落,從建築到城牆,這 些都是在保護個體及社會受傷或崩解;而這 個庇護所,因為空間帶來的安定,人們開 始去追求所謂的正向情緒,忽略了其他情 緒。」 8 個基本情緒當中,恐懼是唯一可主動去避 開的情緒,藉由恐懼空間語彙基礎單元,及 重組,我選擇大安森林公園來做實驗場,基 地邊緣反射基地周遭的空間恐懼。

166


167


WORKS

SOUND OF FUNERAL 聲之齋場

成功大學規劃與設計學院建築學系|簡正 指導老師|陳玉霖

每個人的聲音都是獨一無二的,死亡的聲景

聲音的紀錄作為逝者存在的證明,同時也讓

是聲源的消逝卻也是無聲之地的起始。聲音

城市無聲之地聆聽當下、百日、對年、祭祖

是人與外在自然的媒介,聲音圍塑出場域的

的聲音。送行:聆聽自然,最終將聲音送入

特性,而死亡成為城市聲景中的一處空白。

自然。

死亡的聲景在都市中形成獨特的場域,人人 避之。 入土為安—是墓對於地景上的一種譜記。我 認為儀式產生的聲音才是主導空間的序列, 指引人的行為,聲音的感知成為死亡獨有的 聲景。我將生者與往生者的動線分開,一樓 從往生者送達至驗屍、冷凍、化妝、入殮等 等空間,都覆蓋在地景下,好似埋在山下, 提供殯葬業者與最親的家屬使用。將生者的 動線抬升至二樓空間,透過一條中軸線左 右,進入不同空間機能,ex: 家屬聚集空間、 大中小禮堂、寄棺室、撿骨室、火葬送行空 間、靈骨塔 ...... 等等。最終儀式結束後走出 殯儀館空間,走上地景的凹與凸,象徵聲音 的發散、聚集,如同生命的離別與相遇,我 將透過各個儀式空間的聲音傳遞去記錄最後 的聲音。

168


169


WORKS

THE WEIGHTINESS OF ARCHITECTURE 輕與重

成功大學規劃與設計學院建築學系|鍾博宇 指導老師|曾瑋

基礎設施是人類馴化自然的第一步,也是建 築發生的前提。人類利用基礎設施馴化自 然,然後,再以基礎設施作為底,展開建築 動作。 但人類常選擇掩蓋基礎設施,為的是建築所 追求的 GL,那樣的人工地景造成了實質上 巨大的斷裂,隔開了山、海,與生物,建築 與地景之間的關係也被 GL 從中劃開。 因此我想藉由這個基地來討論建築究竟應該 如何被秤量 ? 哪裡該被理解為建築 ? 哪裡不 該 ? 建築的意義又要如何被延展 ? 變異 ? 以減法的方式挖開既有的回填土,讓各基礎 設施之中與之間的空間裸露出來,以考古遺 跡現場的方式,重現並標定地景被兩次填海 造陸的時間點。同時將人身體的感受置入, 把原本只能從岸上看海的經驗,加強到人的 視覺垂直移動到 GL 之下,身體進入到被挖 開的地景之中,體驗基礎設施的深度與空, 也因此建築的意義被延伸到基礎設施與地景 之間,創造了另一種「景觀」。

170


171


WORKS

RECONSTRUCTION OF KHUN-SIN SEASHORE

— THE ORDER OF NATURE AND ARTIFICIALITY 鯤鯓海岸重塑—人造秩序與自然秩序 東海大學創意設計暨藝術學院建築學系|陳敏 指導老師|劉冠宏

不完美是宇宙的規律,是自然的法則。

提供修復資金的營運與紀錄人造與自然往返

面對基地不斷消退的沙灘以及當地產業活動

變動過程中的存在。相信時間能為建築積累

後留下的廢棄材料 - 竹子與蚵殼,我的畢業

價值,使其在安靜平直的海岸線上質樸的存

設計探討的是人造秩序如何建立與這些持續

在著,並隨著時間消長。

變動中的自然紋理的對話。 相信時間能為建築積累價值,使其在安靜平 直的海岸線上質樸的存在,並隨時間消長。 藉由閱讀日式園林建立自然觀:人尊敬自 然,在順應自然的態度下有限度的彰顯人造 秩序;以自然秩序的軸線作為身體感知的座 標,並重新規劃基地。 基地位於台南黃金 海岸,面對基地不斷消退的沙灘以及當地產 業活動後留下的廢棄材料 - 竹子與蚵殼,我 的畢業設計探討的是人造秩序退守的態度 下,如何回應變動中的自然紋理。我認為在 自然被人為破壞的狀況,人要保持一段距離 以靜養自然,並以人造秩序建立人與真實自 然間的距離感;經過長期的修復,自然回到 平衡狀態,人與自然間的距離得以回復。 設計主體建築物機能為旅店與餐飲空間,為

172


173


WORKS

CHALLENGE THE LIMIT — INCINERATOR USE REZONING PLAN 挑戰極限─焚化廠變更使用 南華大學藝術學院建築與景觀學系|王舒汶 指導老師|朱世雲

焚化爐是解決垃圾的良方 ?

得有趣,且增設觀景平台、舞台等設計,提

台東市離海不遠處,一片綠意盎然的田野中

供表演及聚集之所,在夕陽西下的傍晚,看

央,幾何堆砌的灰白色量體上方,聳立著兩

著夕陽吹著海風聽著演奏,不就是台東所推

根大煙囪,這是完工十年沒燒過一天垃圾的

行的慢活嗎 !

台東焚化廠。 焚化廠將轉型為極限運動中心,周遭雜亂無 章的廢棄地,也納入地景打造與規畫範圍, 台東焚化廠變更使用計畫將改變台東市區的 海岸線樣貌,以此作為設計及規劃目標。 極限運動空間從室外進入室內時,利用高度 差營造出入口意象的空間氛圍,且利用空間 設計手法,讓人一進入大廳,就可以直接看 到及感受到極限運動。因此設計為焚化廠變 更使用,所以將保留因焚化廠所存在的特別 空間,作為後續設計發想與發展,利用廠區 原有的垃圾貯坑變更成跳水區,且原垃圾車 走的通道,與後續設計手法連結,成為極限 運動中心內的特殊通道,可供人行及單車使 用。室外將成為濱海公園的地景規劃,巧妙 的利用地形景觀變化,來使原本平坦之地變

174


175


WORKS

ARCHITECTURE TO BE CONTINUED… 工事中景

淡江大學工學院建築系|曾則瑜 指導老師|林家如

在都市中各種臨時的偶發事件,確實改變了

這些面將被快速的組裝及拆卸,最後成為都

建築與都市的樣貌,也讓生活更多樣複雜。

市中的某個片段。 這個只有一層皮的建築,它的背面被都市的

藉由體驗、觀察、想像工地這個獨特的建築

事件滲透,正面則蔓延出去漸漸地成為了都

空間,讓我開始去思考建築在不同的時間點

市的一部分。它同時創造了這些不斷改變的

與都市之間臨時又動態的關係,並提出一種

生活片段同時也被他們包覆著,它是一個活

我對於都市的看法 ─ 由不斷變動的面所形

著的建築。在這個空間中的建築,如同一個

構出的城市。這些面的更換與疊加所產生出

物件般被構築出來,被使用,又消失。這個

來的臨時事件,形成了我們生活的都市。而

些面的建造與完成以及衍生出來的活動都只

工地如同是一個加速進行的城市,工地作為

是都市中的一個臨時事件。

成為建築物前的一種狀態,它時時刻刻面對

當建築只是一個短暫的過程,整個城市就像

城市的表情都不同。

是一個建築的無名塚,建築不再被永恆的紀

這個設計〝工事中景〞— 嘗試著重新定義

念著,而是由當下的人們使用著、營造著自

建築在都市中的完成與未完成,如何回應不

己的生活方式。或許我們的生活將更多樣,

斷變動以及容納各種臨時生活的城市,是一

更複雜且更有活力。

個以營造與施工為主的空間。 位於八里的基地,它正在處於一種加速進行 的狀態,而我將藉由這個建築物八里這個都 市做一個預告。這個設計由進行中的面與完 成的面所構成 ( 視覺模型、風雨試驗模型 ),

176


177


WORKS

RE-DISCOVERING NAMELESS MONUMENT (HOTEL FOR ONE PERSON) 顯影 無名紀念碑 ( 一個人的旅館 ) 淡江大學工學院建築系|鄭家源 指導老師|周書賢

產業將原本不存在於地表的煤礦翻轉上來,

往整煤場,一條往坑道 3000 公尺。兩條分

煤礦的本質是自然原料,但是在大量煤礦落

別是兩種不同的狀態,入坑的認命以及出坑

入土壤的瞬間,最初的自然地景成為了人造

的重生,而短短相距 10 公尺的線由幾個量

地景。經過氣候以及時間的催化,原先堆積

體的功能作為既定的儀式。過去週而復始運

的煤礦塊變成碎屑參雜在覆蓋植被的土壤

作的是一系列的機能性空間,但是我覺得真

中,煤礦的本質還是一樣,但是人造地景成

正串聯這一切的事這些儀式性的程序。過去

為了新的自然地景。真正的自然是什麼 ? 人

跟現在都是等待一系列的程序,過去主要是

為介入自然要多輕 ? 多重 ?

機器人為的運作,現在等待的是一系列自然

在表象的自然中,也因為這些片段作為自然

的發生。

的媒介,使得不同程度的週期得以自然顯

這座紀念碑在等待生活儀軌細微地不經意觸

影。這裡的一切都在等待,等待一天中的一

發這樣的紀念碑,在不同週期的等待不斷

陣風、一場雨,等待一個生長季的生長或凋

的重生就像再活過一次,直到旅館這樣的

零或一處坍方,等待的是十年後自然覆蓋人

PROGRAM 消失了,這樣的紀念碑依舊持

造的那一瞬間。

續進行著。

不同週期所產生的狀態由這些微觀的線索組 成,產業由最初重重的介入基地到產業終 止,自然回歸後這些人為介入越變越輕,輕 到只有這些線索能再詮釋原有的產業脈絡。 在線性基地中看似不相干的量體由兩條線所 串連,兩條軸線分別往相反方向延伸,一條

178


179


WORK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MOVEMENT AND SETTLEMENT 移動與定著的矛盾

逢甲大學建築專業學院建築系|顏綺、劉潔 指導老師|蕭俊碩

由於經濟衰退加上都市持續高漲的房價,使

用效率,並降低人們生活各面向的成本。

得薪資與居住成本之間不對等的現象越來越 嚴重,甚至造成都市通勤壅擠的問題。然而

目的是希望透過重新定義一個生活空間的原

隨著都市持續快速成長,意味著生活在城市

型,回應都市高房價與通勤壅擠問題,同時

的人們未來將會需要以更漫長的通勤時間換

也是以一個循環經濟的概念,運用這個牆體

取居住空間,甚至是更高的居住成本換取更

空間系統與建築的關係,從原型發展出一個

低的生活品質等情形發生。而從這個背景中

小型的社區聚落,重新賦予都市裡許多閒置

反映的,是人們生活壓力的超載與生活各面

建築更有價值的意義。

向成本的難以負擔。所以我們希望從「很多 人在城市工作,家卻不在城市裡」這個都市 共同的現象切入討論。 而透過觀察生活與工作空間演進的脈絡之 後,我們認為工作型態的轉變其實緊密的影 響著居住空間的變化。從這樣的脈絡下,我 們希望透過改變目前生活在居住與工作定著 兩點之間來回移動的這個模式,將都市移動 收縮在一建築中,而建築內的實虛空間與機 能是可以透過一套牆體空間系統被彈性轉換 的,透過這個系統重新定義機能與空間的關 係之外,同時提高都市移動效率與空間的使

180


181


WORKS

FIND YOUR OWN PATH FIND YOUR OWN SPACE FIND YOUR OWN ACTIVITY 動在第五空間—減肥的懲罰步道 朝陽科技大學設計學院建築系|陳奕汝 指導老師|林泊享

引發人的好奇心,最簡單且主要的就是,在 你我既定的印象中的人事物去嘗試不同的改 變,看到與以往不同的事物就將會引起人們 的好奇心去探索思考。 大部分的健身房分為兩種,一種是空間設計 對外是較為封閉的而空間設計也沒太大的變 化,另一種是運動的人們像是成為櫥窗裡的 展示物,這樣的原因讓人們對於缺乏變化性 的運動更蒙上一層乏味。反之,將活動成為 展示的一部分,讓人經過時像是在逛美術展 一樣看見不同的形式與色彩。 在眾人心中的美食之國台灣,不知不覺成為 了亞洲肥胖率之冠,現代人面對壓力及繁忙 的生活,對於健康一事又該如何去維持 ? 健 身房給人的壓力感、運動的不變性及人的惰 性,讓我們對於健康有距離感。 將透過「展 示性」改善這樣的惡性循環,顛覆傳統的運 動空間、放鬆為中心的休閒運動中心, 無 形中帶你進入一個懲罰步道。

182


183


WORKS

ARCHITECTURE WIND TUNNEL 韌性城市下的參數式仿生建築設計 朝陽科技大學設計學院建築系|張哲瑜 指導老師|林泊享

韌性城市是人類未來城市發展的新概念,城

其中在形式操作與量體分析的過程中,主要

市必須將針對氣候變遷危機議題上做規劃自

以參數 Taper 作為參數分析的考量,思考

然環境層面的調適能力。

如何在建築形體上能達到吸引最大的風力至

建築物的出現對生態氣候本身便是一種擾

建築本身,並以調濕材料作為吸濕吸熱後,

動,無論如何強調低碳或環保都無法忽視對

調節室內溫度,達到解決濕熱環境氣候的影

於環境所產生的衝擊,將建築物的出現視為

響因素,並且建立地標性建築形式帶領科學

生態氣候系統變化的一個環節,以仿生建築

園區的建築語彙形式。

的手法建構新的平衡關係,達到與環境友善

其中以光固化 3D 列印機為主要生產手法,

共存的目標。

透過將電腦 3D 模型做連續剖面後,再利用 機台槽中液態樹脂作為固化材料,以下方

以台中科學園區作為韌性城市的實驗場域,

UV 光源能量固化後,形成小尺度的模型單

為了改善周圍附近廠房的玻璃帷幕耗能型

元體,目標願景是以此生產形式將來能列印

態,以因應濕熱環境氣候的調濕材料為設

大尺度的模型作為預鑄單元體的施工願景。

計思考出發,並以多孔隙的調濕材料作為 仿生與參數式設計應用的思考,從幾何形 體 Gyroid、自然界大地岩裂孔隙、水波紋 律動三種概念去做仿生層級分析後,選定 Gyroid 作為參數母體基準,從中做形式操 作:疊合、旋轉、扭轉、不等軸鏡射等參數 運用後,達到符合機能形式、規避陽光與增 大綠化綠覆量等設計操作。

184


185


WORKS

THE QIAN DONE TOWN — MARKET REGENERATION AND YOUTH ENTREPRENEURIAL 塹東小城—市場再生與青年創業基地 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建築與室內設計系|唐如禎 指導老師|李原彰

時代的演進形成購物型態的改變,城市的高

了一個獨特的社區關係;而基地位址周邊的

度發展使得舊有的歷史軌跡不斷的流失,而

都市紋理受發展需求的影響,與市場之間形

傳統市場所具備的經營型態、所在地點、營

成「城中城」的特殊景象,使東門市場不只

業空間…等,都記錄著在地的市民記憶。

是一個單純的傳統零售空間,社區行為、商

隨著時代演進,傳統市場的功能逐漸被新的

業交易、人文交流等等,各樣都市活動都在

購物型態取代,但他仍是經濟實惠的代表及

此發生。

人文薈萃的集散地,在區域中影響著居民關 係、社區聚集點及商業發展問題等,是在地

此議題目的在探討關於市場活動與社區、城

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市居民之間的連結,是否能以彼此互利的關 係,在既有的建物中發生;東門市場現有的

新竹市東門零售市場,一路伴隨著舊城區的

空間型態,使得活動及動線受限於一個固定

商業發展;隨著時代改變,內部如今是一道

的格局,但是「居民」間接引出的社區行為

道緊閉的鐵門,僅存著零星的攤販活動以及

成為既有格局,在「關係」面向被打破的開

老居民在此生活,等待再次復甦的那天。

口,因此除了基本的環境改善問題,嘗試將

新竹東門零售市場,所在位置的市場活動,

被隱藏的基地導入對城市的外部連結,使東

最早可追溯至明治時期,伴隨著新竹市舊城

門市場能形成新竹市新的日常以及文化活動

區的商業發展至今;隨著時代改變影響了購

結點,再次回到新竹市民的生活之中。

物型態,以及市場本身的老舊問題使得攤商 活動不斷減少,但特殊規格的空間單元,使 擁有者將攤販當作居住空間使用,現今內部 僅存著的零星攤販,以及居民在市場內形成

186


187


WORKS

SEEDIQ TGDAYA

— THE DISIGN OF WUSHE INCIDENT MEMORIAL SPACE AND QINGLIU TRIBE ACTIVITY CENTER Seediq Tgdaya— 霧社事件紀念空間與清流部落活動中心設計 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建築與室內設計系|劉橋暉 指導老師|劉銓芝

本設計透過空間的角度切入賽德克文化及霧

滿的彩虹橋,連接不分日、賽的霧社事件死

社歷史事件,我將基地選址於仁愛鄉清流部

亡名單和平紀念碑,重生則是以破碎的量體

落,清流部落是 Seediq Tgdaya ( 賽德克族

詮釋,連接的是清流部落活動中心。

霧社群 ),為霧社事件抗日六部落的遺族部 落,我想藉由清流部落此特殊的身分,研究 並探討賽德克文化及霧社歷史事件與空間所 產生的可能性。 Gaya 是賽德克族人在長久的生活經驗累積 下所發展出的一套生命智慧,形成了賽德克 族特有的文化,1910 年日本侵略霧社,在 日本對族人文化活動的諸多限制與破壞下而 引發了族人不滿並發起霧社事件,因此我將 霧社事件視為日本對 Gaya 的侵犯所產生的 衝突,並將衝突中的日本人與賽德克族人以 秩序體與有機體的對應關係轉寫為紀念館的 造型原則,並以一道指向霧社的牆隱喻古戰 場的方向,這道牆也切開了衝突過後族人的 命運 - 死亡與重生,死亡的族人得以走過彩 虹橋來到祖靈之地,而剩下活著的 298 位族 人則必須肩負族群命脈的重責被迫遷至清流 部落艱辛的活著,因此死亡的詮釋是一座圓

188


189


WORKS

ATYPICAL STEEL SEQUENCE 非典型鋼鐵序列

臺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建築系 |黃安澤 指導老師|葉嘉

1969-1988 年間,台灣為世界第一的拆船王

群介入後,因族群慾望的差異,將各階級使

國,大量的廢棄鋼鐵加工成為建材,維持著

用的空間場域無限延伸。透過相同理論,於

十大建設與經濟起飛階段的穩定發展。1986

拆船廠中透過拆船順序的三個切片,預想在

年一起高雄港大仁宮拆船碼頭因拆解過程粗

型隨機能後的拆船廠內,為滿足船廠內 800

糙造成的油輪爆炸案,與長年因簡陋的工作

名外籍勞工私慾所衍生的空間需求。或許當

場域造成的大量汙染及公共安全問題,迫使

中與法律道德有所不容,卻是如同基礎建設

國民政府不得不大量減少這項經濟上的掌上

般的角色,維持著 整體能夠順利運轉的底

明珠。而鋼鐵資源稀少的台灣將廢棄船隻拖

層齒輪,呈現著混亂使用下的新秩序。

運至東南亞及中國拆解;鋼鐵業卻大量進口 廢棄鋼料用以加工,來維持台灣對於鋼鐵的 需求。 如今的科技與公共安全已可安全控管拆船過 程中的種種疑慮,若於高雄港 96 號碼 頭重 啟該項工業,與中鋼、中船接合,於此鋼鐵 回收鏈,將創造屬於鋼鐵的微型經濟體。但 充滿階級與掙扎的拆船廠中,卻是另一個故 事的起點。 '' Life finds a way '' - Jurassic Park (1993) 建築並不會照著我們所設定的使用守則一直 持續至建築生命週期的結束。當不同使用族

190


191


WORKS

DEFENSE MECHANISM OF TSUNAMI 海嘯防禦機制

臺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建築系 |李效儒 指導老師|葉嘉

2011 年 3 月 11 號,在日本外海因地層斷裂,

後浪不斷推擠前浪無處前進時,浪就會堆高

除了建築及基本設施因地震所造成的破壞,

而形成所謂的海嘯。

而真正重創仙台市,並造成傷亡如此慘重莫

台灣東北部為地震頻繁帶,而基隆外海有海

過於因地震而形成的海嘯破壞。

谷,海底地形相對平坦。許多模擬的研究論

當時的報導及研究當中尋找此災難的破口。

文中提到,基隆為海嘯侵襲的高風險區域。

位在於港口邊緣的火力發電廠。因低估了浪

從仙台賑災當中吸取經驗,在基隆找到三處

高,在接收海嘯警報後僅十分鐘,而無足夠

海嘯直接的破壞進而導致間接性的傷害的機

的時間去冷卻爐火溫度,發生工廠爆炸除了

會與條件。

分散救災人力,使災區因火勢而擴大,危及 周遭居民和工廠,燒毀機具設備同時導致停 止供電進而造成通訊停擺,搜救人員無法接 收中央指令,失去讓民眾疏散至正確位置導 致間接的傷亡。沿海在海嘯退逝後發現岸上 有相當高的比例的工廠機具及貨櫃殘骸。源 於海嘯向都市蔓延的路徑上有許多暫存的貨 櫃及工廠,不敵浪的沖刷而成為對內陸脆弱 房屋非常具殺傷力的武器。 我們都認為大多數的災難都是因海嘯所造成 的直接傷害,但在災後的檢討其實許多災情 是能透過設計去減緩及降低其破壞程度。當

192


193


WORKS

SOCIAL COEVOLUTION 社會共演化

臺灣科技大學設計學院建築系 |陳信穎 指導老師|蘇重威

設計除了解決問題之外,還能以何種方式來

命,減少重建需要。 3. 以建築模式語言 (The

賦予價值?

Pattern Language) 作為設計依據和參考,

本設計以思辨設計 (Speculative Design) 的

同時也規範住戶,避免改造發展失控,影響

手法,在架空的未來框架下,將兩種對立階

居住品質。

層以垂直混居後,討論住戶與建築間的關

本設計是一個從實際逐漸轉變到科幻的過

係。設計呈現的是族群分布在一段時間的發

程,期望能帶領觀者想像 100 年後的住宅樣

展過程想像。

貌,引起對於社會議題的重視與討論。

我想談論現今社會存在的「貧富差距與階 級」問題。但並非所有問題都能以建築來解 決,所以我的設計目的並非提出解決問題的 「方法」,而是作為激起大眾對於議題的重 視和討論的「手段」。為了凸顯貧富議題, 我故意將兩種對立階層放在一起混居,意圖 實驗在同質與異質的相互作用下,住戶會演 化出什麼居住模式。 本設計主要有三個重點: 1.「大混居、小聚 居且垂直分層」的新居住型態,即在較大的 區域實現混居,又保持一定的分 區和距離。 2. 開放式系統營建 (Open Building) 工法的 運用,住戶可依需求更改平面格局、汰換牆 板,建築可適應住戶生活,也可延長使用壽

194


195


WORKS

THE STRENGTH OF THE PLACE 場所的濃度 茶場—住宅式茶廠空間再定義 銘傳大學設計學院建築學系|朱涵稘 指導老師|陳為寧

將日常生活內外所佔據與延伸使用的空間放 大與連結,所創造的場所,以一種幻覺的方 式存在,場所有種無形的性質,會依著時間 而變化,透過一種視覺的表現來掌握可見的 形式,感知屬於場所的獨有氣氛;氣氛會在 場所裡以無拘束的方式凝聚、擴散、消失, 使人靠近、融入其中。 空間由於介面的介入,產生了內與外的分 別;空間與空間之間的介面該用甚麼去定 義,它會以甚麼方式存在 ? 我想以茶廠、住 居和環境的“之間”作為操作手法,透過所 謂“之間”的介面空間重組與調整,使原來 分離的同性質空間之間重新連結成為場所, 由人的活動發生定義空間機能與邊界;當 人、空間、環境隨時間改變了場所的濃淡氛 圍,場所“之間”的關係將以動態的方式不 斷被重新組構。藉由場所的濃淡和介面空間 的意義,回應屬於地方的茶場活動空間。

196


197


WORKS

SEEKING HIDE — THROUGH THE LENS OF FILM NOIR 銘傳大學設計學院建築學系|劉宣伶 指導老師|孫珊美

以黑色電影三種角色的特性撰寫文本,藉由

一個黑暗不被人發現的地方對於過客而言是

男主角影射出都市人生活在壓迫性的社會

個陌生且恐懼的空間,黑暗行為的發生地,

中,想逃避社會的心境,而以六種階段撰寫

對某些人而言屬於隱密而保護的空間,是生

文本,光就像是社會枷鎖般跟隨著他,到最

活的一部份,光鮮亮麗的市容底下是黑暗的

後迫使他面對。

角落,負空間的產生。

黑色電影題材大多來自社會黑暗面,透過直 觀的視覺衝擊象徵了幻想破滅後的心態。常 以鏡頭的壓低及歪斜,創造出人們觀看的那 種不安心理狀態,使畫面產生不平行狀態或 是壓迫感,透過窺視的角度營造懸疑不安的 氣氛;光線在空間中產生戲劇化的效果,百 葉窗透出的光線在空間切割成線狀,而照射 在物體上產生出極大的對比性,亮面與黑暗 面強烈的反差,使得黑暗面表現更加極致, 是人們對於不安惶恐的轉化。 黑色電影的故事發生在街道轉角或是樓梯, 在人潮眾多以及結構複雜的台北車站,路線 的多重繁雜,交會處的空間或是隧道串聯著 故事的轉折,如同迷宮般的方式隱藏在都市 各個角落。

198


199


WORK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OUNTAIN TRIBES PLANNING

— ATYAL, REN-AI TOWNSHIP, CHIN-AI VIL, CHI-AI TRIBE 可持續發展的山地聚落規劃—泰雅族仁愛鄉親愛村親愛部落為例 聯合大學設計學院建築學系|古詠筑 指導老師|施正之

「柴火冉冉升起、晝夜不停地溫溫呼喚、裊 裊炊煙好像我的思念、直達妳在的地方、雲 霧繚繞大山、被深深擁抱著、滿載安全感、 親愛的、親愛呀、妳是我的家、是、靈魂、 歸屬的地方」 資本主義興起,都市越發蓬勃,城鄉差距越 來越大,過去原住民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 現今為什麼會難以銜接?是我心中的疑問。 過去泰雅族傳統生活:分享土地、分享獵 物、集體捍衛獵場,是屬於共享資源。在面 臨傳統文化的消失,如何使部落利用自助式 救濟、自身文化認同的方式,改善現況,也 透過整合規劃、找出符合現代部落建築的紋 理、材料、形式,使部落的空間可以持續地 發展下去。 透過歷史資料、案例分析、觀察部落建築元 素,歸納出 24 個設計準則。在結構部分考 量現實經濟等因素,採用輕鋼構法做為主要 結構體;構造部份取用當地易得的自然材 料,成為符合這個土地的現代化部落建築。

200


201


WORKS

LIFE IN THE SEA

— GREEN ISLAND GONGGUAN CORAL REHABILITATION BASE 海秧—綠島公館珊瑚復育基地 聯合大學設計學院建築學系|劉書婷 指導老師|黃瑞民

離島金費不足欠缺汙水處理廠,觀光盛行下 大量的民生汙水向外海排出影響海岸生態, 於排放口建立民生汙水淨化與海水交疊的生 態復育基地,於沿岸規劃珊瑚礁復育系統, 海洋教育與潛水生態融合形成靠近、接觸、 感受海洋的第一前線實驗場域。 靠近、接觸、感受海洋是海島子民建立與海 相處的一條虛徑。 於基地中規劃三個平行軸為珊瑚復育路徑、 海洋體驗路徑、海岸環境路徑,於基地上的 問題為潮差線、汙水線、港口介面、水溝介 面、沿岸介面需要被路徑定義,空間營造出 光線、深藍、海風交會點。

202


203


WORKS

NEW INDUSTRIAL ART SPACE 共生機體—新型工業藝術遊樂館 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梁志豪 指導老師|李琳

此設計是對重慶發電廠的改造。改造概念源 於建築的前身是鍋爐間,是能量轉換並輸出 的場所。我希望改造的建築相當於轉換器, 能夠轉換工業場所能量(在工業場所中利用 自身條件創造的價值),變成新型複合場 所,給人帶來歡樂,體驗藝術和傳播知識, 最後轉變而成的工業機體與藝術互利相生, 實現價值轉換,帶動片區發展。 作品先對片區進行整體規劃,重點把工業區 改造成工業藝術園區,開發出文化藝術旅遊 廊道,再重點打造新型工業藝術遊樂館,設 置探險、科幻、太空、藝術、幻想五大主題, 給人密集豐富的空間體驗,同時進行藝術輸 出,把建築打造成活力中心帶動片區發展。

204


205


WORKS

BEIJING LIANGMA MAKER OFFICE BUILDING COMPLEX DESIGN 北京亮馬創客聯合體建築設計—花海共生 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張馨月 指導老師|王小紅

思考人之間的平等,功能之間的平等;思考 花卉空間和辦公空間如何共同存在,互相影 響;思考賣花商戶和辦公人員如何相互感 受等。目的創造出一個多種功能空間共同 存在,相互影響的綜合體建築。基於基地調 研和我對基地的整體感受認知 , 我的方案整 體上來說是設計一個以花卉市場作為核心空 間 , 用 " 坡 " 的這種特殊空間形式來表現花 卉市場 , 最後用花卉空間來啟動整個綜合體 的可能性方案。整個建築也是基於城市調 研 , 最後服務於城市 , 服務于市民。

206


207


WORKS

SPONDYLOPLASTY — MEGAFORM AS URBAN CATALYST 脊椎再造術—巨型作為發展觸媒 天津大學建築學院|毛升輝、羅珺琳、楊俊宸 指導老師|孔宇航、張昕楠、辛善超

伴隨著城市邊界的消弭與對建築垂直運動 (kinetic vertically)普世擴散的抵抗,巨 型(megaform)作為建築水準運動(kinetic horizontality)的結果在充分咬合地域性的 基礎上模糊了建築設計與城市設計之間的界 限。我們在黃桷坪這一具有特殊地理環境的 場地上引入線性巨型(megaform),在彌 合地理對肌理的天然割裂的同時以求將現象 學上的封閉圍城邊界反轉成為區域間共有基 礎設施粘合帶,並對線性巨型(megaform) 兩 側 進 行 互 滲 式 城 市 設 計。 同 時 巨 型 (megaform)作為新地標的出現為場地即 將注入的文化經濟引擎提供具有放大效應的 物質依託,是城市空白地帶向高等級目的地 轉型的充分條件。

208


209


WORKS

MEMORY COMPLECITY 記憶複雜性城市

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劉潯風、鄭婉琳、朱子超 指導老師|張昕楠、辛善超、孔宇航

提取黃桷坪歷史記憶的元素和形式,在原場

口記憶展館,提供喚起人們集體記憶的紀念

地重構出十二個同時具有“共時性“與”歷

性場所。

時性“的建築,使人們在連續的流線體驗中

2. 在場地北端的居民,生活的中心為他們提

感受並銘記歷史,喚起集體記憶的思考。

供必需的功能:廣場、浴場、菜市場以及小 型的社區活動室,以期成為新的社區中心與

此地塊功能複雜分區多元人群結構豐富的現

開放空間節點,服務於周圍的遊客、居民以

狀造成原因,其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歷史事

及學生。

件的不斷置入與更替。梳理的時間節點由清

3. 在場地中部設計以五龍廟記憶重構為概念

代開始,經由解放前、解放後、工業興起、

的圖書館,兼具神性與日常性的同時再現精

商業改革直到現今,數十次歷史事件的發生

神高地。

不僅對地形地貌、道路結構有較大影響,也 造成了黃桷坪場地分區的較為割裂以及人群 的複雜性。 在羅西的類型學以及榮格的共時性的理論基 礎上,我們確定了城市設計的願景—還原一 個看不見的黃桷坪,以歷史事件的形式反映 其自身的故事性,進一步將事件轉譯成空間 錨固在場地上,並解決具體的場地問題,形 成一個充滿記憶標誌物的城市形象。 單體建築設計階段: 1. 在場地南端,原九渡口附近,設計一座渡

210


211


WORKS

KNOWLEDGE IN FILED

— PLANNING AND ARCHITECTURE DESIGN OF PINGSHAN VILLAGE 井邑田野 書史之藏—屏山村落傳承活化之規劃與建築設計 合肥工業大學建築與藝術學院|徐怡然、袁美倫 指導老師|李早

設計以村落發展與城市教育的對接合作為出 發點,將徽州村落在藝術繪畫規劃背景下, 作為藝術學校及其輔助教育設施的紮根地, 希望在未來描繪出不同于旅遊開發和文創民 宿的傳統模式,而是“雖十家村落,亦有諷 誦之聲”、“自井邑田野,以至遠山深谷, 居民之處,莫不有學,有師,有書史之藏” 的村校一體化教育場景。 該方案不僅在設計層面充分考慮了徽州傳統 村落的文脈與肌理關係,而且在社會層面對 於村落發展問題和當今鄉村教育問題做出了 有益的探索,將徽州村落作為藝術學校及相 關輔助教育設施如圖書館、美術館、博物館 的紮根地,將村落發展與城市教育實施對接 合作,探討出徽州村落不同于旅遊開發和文 創民宿的第三種可能。

212


213


WORKS

RESEARCH ON THE STRUCTURE AND MATERIAL PROTECTION OF HONG JIA LOU CATHOLIC CHURCH 洪家樓天主教堂結構與材料保護設計研究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李樹人、方姜鴻、劉璐茜、葉航明 指導老師|張鵬

洪家樓天主教堂經過一個世紀的滄桑,建築 出現了各類病害,如由南北飛扶壁支撐的外 牆也出現了裂縫並開始向兩側傾斜、建築外 牆面結殼、黑化嚴重等。 團隊成員通過系統性地研究教堂飛扶壁、鐘 塔的結構病害;整體的沉降情況及立面病害 特徵來系統性地檢驗整體的病害情況。並由 此提出一套較為完整的應對策略。 從結構和材料病害兩個方面對濟南洪家樓天 主教堂進行充分地研究,梳理出主要的病害 問題,並通過對教堂核心問題的解決方式的 探討。對症下藥,形成一套從遺產本體的現 狀、問題、干預的體系。

214


215


WORKS

REVERSAL LATITUDE 折轉·縱橫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張塨、高雨辰、何侃軒、王旭東、唐奕誠、卡莉娜 指導老師|李立

課題緣起于河南洛陽偃師翟鎮境內二裡頭遺 址公園的建設。 設計首先強調了遊客中心對於古村落和博物 館的銜接和紐帶作用。通過化整為散的方 式,化解一萬平米的建築體量,形成與村莊 肌理相近的適宜尺度。形態邏輯方面,設 計只包含有虛、實兩個元素。二裡頭遺址公 園以二裡頭遺址為中心,規劃面積三百萬公 頃,在遺址區南側建造了遺址博物館,並規 劃建造一個遊客中心服務整個文化旅遊專 案。條帶實體採用夯土自承重結構,明確遊 客中心破土而出的設計意向;起伏屋面的虛 體採用鋼木結構,強化出起伏屋面的虛體懸 浮於夯土條帶之上的延伸感。設計結果呈現 了虛體大空間和實體小空間的組合在一起的 最終狀態,也就是一種低技的姿態,謙遜的 造型,鄉土的建構

216


217


WORKS

NEIGHBORHOOD, COURTYARD, INTERSPACE

— RENOVATION AND REVITALIZATION DESIGN OF HANCHENG CONVENTIONAL RESIDENTIAL BUILDINGS 坊·院·間—韓城傳統民居更新與活化設計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學院|陳雪晗 指導老師|葉飛、王曉靜

院落一是組團中唯一的“兩院並聯”式院

民居組團進行設計,引導居民自發改造宅

落,利用院落自身的橫向延展性,將院落改

院,將原有單一居住功能延展為功能複合的

建為有六間客房並包含公共活動、對外餐飲

“多元共用生活集合”,增加傳統民居聚落

及手工體驗功能的民宿空間。院落二為典型

的可持續生長性。

傳統韓城窄院,利用地塊文創體驗發展趨勢

“院”即傳統民居院落及其庭院,選擇組團

置入藝術家工作室的功能。通過兩個院落新

中唯一的“兩院並聯式”院落作為特殊型合

功能置入、院落空間整合及新結構改造對整

院示範改造,利用其自身院落的橫向延展性

個組團的建築更新提供設計示範作用。

與生長性,通過將院落的功能主導核心從建 築轉換為庭院,豐富院落層級來回應傳統民

韓城古城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但隨著城市

居如何應對公共屬性植入的問題。

主要職能活動的外遷,大量的傳統民居失去

“間”即圍合庭院的建築本體,在典型合院

維護,古城的特色底蘊遭到不小的侵蝕。在

中利用現有文創體驗發展趨勢植入新功能,

與規劃、景觀同學合作梳理整個古城問題及

保留部分場所記憶,在既有的傳統院落建築

設計策略的基礎上,本設計聚焦于古城民居

空間構成體系下,通過重新定義各部分空間

的守護與發展,從“坊”,“院”,“間”

內容以及功能空間之間的串聯關係,嘗試在

三個層面對現有民居組團進行設計。

原有的四合院體系中創造新的居住體驗與空 間感受。

“坊”即民居組團聚落,設計中利用既有民 居院落,以微小干預的原則存舊植新。在延 續當地居民現有生活習慣的同時,通過“建 築類型化”的手法及建築示範性改造對整個

218


219


WORKS

CHINESE TALLOW TO HOME~! 烏桕歸家囉 ~!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傅瑞盈 指導老師|龔愷

中國目前“空心村”問題嚴重,村民渴望擺

成為村民與遊客的聚集地,稍作休息的同時

process while taking a short break; down

脫鄉土,許多美麗鄉村淪為城市的附庸,僅

也可以瞭解到加工過程;下山後的脫殼場地

the hill, there are places for shelling that

作為城裡人旅遊休閒的地方。我的設計理念

結合運動康體區域與兒童閱覽區域,豐富了

combines with the sports recreation area

是建設真正面向村民的美麗鄉村,在保留鄉

村內的公共設施與交流活動;拆除了村內破

and the children's reading area, enriching

村固有生產特點的同時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損嚴重的房子,使街巷四通八達,便於村民

the public facilities and exchange

在延續村民原有生活方式的同時提高村民生

脫臘後回家烘炒,也為村內的遊走增添了樂

activities in the village; demolition of

活品質、在豐富村民文化活動及交流的同時

趣。

houses with severe damage extends alleys

提高村民情感認同,藉此模糊遊客和村民之

in all directions, facilitating villagers to

間的定義,讓遊客理解真正的鄉村生活。為

In the design of“Chinese tallow to

go home and baking, as well as adding fun

了村民活得真實而快活,鄉村形成自迴圈並

home~!”, the original production and

to wandering in the village.

與周邊協同發展的生態圈,鄉村應回歸生產

processing route of Chinese tallow seed

作主導,村裡的公共設施與衛生條件亦亟需

is taken as a clue to improve the villagers'

改善。

living experience: designing trails on

在總的希望小鎮規劃中,我們對當地的作物

Wubeigang Hill to facilitate the villagers

品種與場地現狀進行了研究,綜合得出從生

to pick up Chinese tallow seeds and

產到販賣的生產流線,並以此作為設計的依

visitors to climb; the welfare homes and

據。在個人的單體與場地設計中,我以原有

abandoned elementary schools up the hill

的烏桕生產加工路徑作為改善村民生活體驗

are converted to the combination of a large

的線索:在屋背崗上設計步道便於村民採摘

processing plant, a tearoom, etc., becoming

烏桕與遊客登高遊覽;山上的福利院及廢棄

a gathering place for villagers and tourists

小學校改造為大加工廠與茶室等複合功能,

who can learn about the processing

220


221


WORKS

OUTSTRETCHING PAVILION 互動建築設計—伸展的亭子 南京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尹子晗 指導老師|吉國華、孫彤

城市公園、廣場中有各種各樣供人休憩的亭 子,但是靜止不動的亭子置於城市空間中總 顯得缺乏活力,如果這些亭子不再是簡簡 單單的場所,而是能感應外界環境的變化 並且改變自身形態,那麼不僅能提高其功能 效率,還能使城市空間將會更有吸引力。希 望設計一種能通過旋轉改變自身大小的單元 體,並將其發展成能感應外界變化的自動遮 陽系統。 設計為能與人產生互動的自動遮陽亭子,結 構單元由上下兩個重合的可轉動圓盤及六個 伸展結構組成,圓盤的轉動產生的錯位使伸 展結構基部三角形的底邊長短發生變化,利 用四邊形的不穩定性,伸展結構可呈現出伸 縮的狀態。通過光敏感測器來感應信號,當 環境對其有不同需求時,亭子可伸展處於不 同的狀態。

222


223


WORKS

JIANGSU CHARACTERISTIC RURAL PLANNING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江蘇特色田園鄉村規劃與建築設計 南京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陳妍霓 指導老師|周淩

本次畢業設計是鄉村營造的一次實踐,專 案位於南京市溧水區駱山村 D、E 片區交匯 處,未來將作為民宿餐飲片區構成“美麗鄉 村”的一部分。其中 E-25、E-26 已經收儲, 將進行改造為民宿。而 D-22、D-23、D-24 由於風貌較好,將作為特色保留其裡面,僅 對其內部結構進行整改。對剩餘房屋基本採 用風貌整治的手法。

224


225


WORKS

THE RESIDENTIAL CULTURAL EXPO DISTRICTS OF HANCHENG

— DIALOGUE BETWEEN THE NEW AND THE OLD 古今對話—韓城民居文化博覽區 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干云妮 指導老師|邵郁、張宇

方案基於建築類型學,分別從街區設計層面

題。類型學的具體操作可分為城市、街區及

與建築單體設計層面,對韓城古城進行更新

建築 3 個層面。而本方案基於建築類型學,

設計。利用建築群體關係,對民居文化博覽

主要從街區設計層面與建築單體設計層面,

街區進行整合,而新建築單體作為古城更新

對韓城古城進行更新設計。

與類型還原的最終層面,通過對建築類型的

利用建築群體關係,對民居文化博覽街區進

分析歸納,對建築功能進行現代化補足並始

行整合,而新建築單體作為古城更新與類型

終保持開放體系,通過二次轉譯實現新舊建

還原的最終層面,通過對建築類型的分析歸

築的交融與對話。

納,對建築功能進行現代化補足並始終保持 開放性以適應 未來變化,最終通過二次轉

羅西說,“城市是以形成自身為唯一目的 的,沒有其他解釋可以解釋城市在其人造物 中的呈現。這種存在方式暗示著以某種具體 方式存在著並將以此方式繼續存在下去的存 在的意志力”。當功能與形式分離,建築不 再是因為其初始或先進的功能而長期存在, 而是因為這種形式能夠容納因時間變化而產 生的不同功能,其作為場所的特定的載體便 得以延續獲得永恆。 用類型學建立起現實與過去的聯繫,其方法 的關鍵在於辯證的看待歷史傳統與現代的矛 盾,通過原型的提取與原型的轉換解決問

226

譯實現新舊建築的交融與對話。


227


WORKS

DELUSIONAL RELATIONSHIP 關係妄想

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伊瀏 指導老師|卜冲、唐家駿

這個建築作品中,一個體量被賦予三個不同 的任務:第一是強化了城市結構,第二是調 和了現有建築的關係,第三是突出了場所的 性格。 建築是為城市結構服務的,是為場所服務 的,是為人的情感服務的。在這個地鐵沿 線,我創造了三條具有場景感的商業街。 在這個情況異常複雜的歷史街區中,我置入 了一個如箭一般的體量指向一個虛空。 在這個意義模糊的場所中,我通過歷史賦予 其一種精神。 讓歷史街區具有意義,也許就是最好的保護 方式。

228


229


WORKS

ARTOD

—PUBLIC TRANSPORT-ORIENTED CULTURAL ARTS INTERVENTIONAL URBAN RENEWAL ARTOD—公共交通導向的文化藝術介入式城市更新 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冉佳珞、湯艷妮、羅通強 指導老師|龍灝、左力

本設計探討有地域特色的舊城更新模式,著

龍半島地標,全世界最長的黃桷坪藝術塗鴉

重解決舊城更新中如何利用現有資源,彰顯

街,另外還有交通茶館、501 藝術基地、特

場地特色,如何解決發展障礙,促進可持續

色鮮明的山地住宅等都在反映著不同的重慶

發展的問題。

的特色文化。設計試圖將場地內部的各重慶 特色文化價值連接起來,打造重慶的特色文

九龍半島作為重慶最後一個未大力開發的半

化中心,即以“藝術介入式”的手段對場地

島,仍保留著 20 年前的舊城面貌。這不僅

進行舊城更新。

是因為它作為半島的地理特徵所帶來的交通

由此引發思考:在 TOD 理念指導下形成圍

問題,還有工業衰敗與藝術活力源離開所帶

繞軌道網站的圈層式城市結構,並借助場地

來的產業問題。

現有的川美老校區以及九龍電廠等資源發展

第一,交通問題。通過研究發現,半島發展

藝術相關功能,以藝術介入的方式振興九龍

的瓶頸無疑是交通問題。進一步研究對比,

半島,由此形成概念“ART+TOD"。

軌道交通呈現出的便利性將會為半島發展帶 來巨大優勢。根據上位規劃,將來場地內將 設置黃桷坪正街站和電廠站,這將為九龍半 島發展帶來寶貴機會,因此本設計決定探討 “公共交通導向下的舊城更新模式”。 第二,產業問題。九龍坡區曾是工業大區, 在退二進三的大背景下,九龍半島的工業功 能逐漸遷出。同時,川美搬至新校區,藝術 活力減弱。但是,電廠 240m 大煙囪仍是九

230


231


WORKS

VALCANO 火山

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薛珂、葉珍光、金文斗 指導老師|龍灝、左力

在前期調研中我們發現場地中有趣的現象: 大量設計較完備的公共空間,無人問津,而 諸如交通茶館這樣的老舊擁擠的空間卻非常 熱鬧。對此,我們從場地中大量的公共空間 入手進行了詳細調研,並對其需求進行探 討,決定整合公共空間,建立重慶南部的城 市綜合公園體系。 方案通過對室外的開敞公共空間的整合和再 設計,增強了公共空間的體系化,增加了室 外公共空間品質和易達性。接下來通過對煙 囪的研究和改造,建立了以城市觀景台為主 的公共建築即室內公共空間。 在前一階段的城市設計的基礎上,選取舊電 廠的煙囪做詳細改造設計,延續以公共空間 為主的思想,研究了煙囪的利用方式,使用 合理的結構和美觀的建築造型,最終設計得 到一個分為三段的半包裹煙囪的建築物,功 能複合,有高處的展廳和觀景台、中段的文 創科創辦公、底層的商業中心。

232


233


WORKS

BREATHING SPACE BY THE DEAD 逝者留下的喘息地 香港大學建築學院|馮嘉怡 指導老師| Prof. Nasrine Seraji、Anderson Lee、Sony Devabhaktuni、Sunnie Lau、Roberto Requejo

當城市發展得越靠近墳場,墳場的意義也隨

些是強硬的對立,有些卻是潛移默化地被沖

sacred voids within the dense context, as

著它們之間的距離產生改變。禁忌與迷信根

淡的。在重新審視邊緣的定義時,城市與墳

the urban substances grow radically. The

深蒂固於華人的文化裡,城市因此不願意與

場的對立關係提出傳統邊緣是可以被改變

cemetery in close proximity to the urban,

墳場建立任何的空間聯繫。縱然香港的密度

的。在塑造邊緣的過程裡,我們對死亡的抗

however still remain as a demarcated

緊逼城市貼著墳場的邊緣發展,它們之間的

拒感在慢慢被改變。直到一天,對立的概念

segment from the city, with an edge in

領域被一道擋土牆分隔著。城市發展努力躲

被淡化於邊緣的演變裡,讓這塊喘息地得以

between that can be reached through a

避著墳場的同時,卻讓這龐大的墓園在寸金

被城市看見。

hand gripping distance.

尺土的城市裡留下了寬闊的喘息地。這矛盾 的現象會隨著城市與墳場之間日漸退縮的距

With cemetery stemmed as a burn mark

離而加劇,而生者與亡者的界限該如何重新

My thesis questions the potentials in Hong

in the city, along the demand of growing

定義 ? 墳場與城市的邊緣也該如何被審視?

Kong’s cemeteries as an infrastructure,

capacity for the death and living, the

through redefining the limit of boundary

two eventually will collide! This is the

between the cemetery and the city.

opportunity for the new boundaries in

墳場不只是一般的基建。有別於一個公園或 是堆填區,墳場的邊界是建立於大眾的心理

between to rise.

關口。文化催使我們對於死亡的避忌,使墳

Cemetery in Hong Kong is an open space

場成為了一種催化劑,影響著邊緣的各區形

that will not be removed from its original

態如何回應。從解讀住宅大樓、工廠、到社

setting,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of our

區學校對墳場的各個形態,每個區落迴避墳

taboo towards death. Cemetery performs

場的程度都不一樣,兩方的界限因此也不應

as an urban anchor which resists the

總結於一道不變的線。城市與墳場的邊緣應

pressure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該是隱喻性的,並讓界限包涵著差異性,有

eventually transformed into various scales

234


235


WORKS

GROW YOUR OWN FORMWORK

— A NOVEL CONCRETE CASTING TECHNIQUE INTEGRATED WITH BAMBOO AND FABRIC 建 ‧ 竹 ‧ 構造

香港大學建築學院|洪致樂 指導老師| Olivier Ottevaere

在現今社會,人們對混凝土建築物並不會感

Use of bamboo as construction materials

structures demonstrated in this project is

到陌生。然而,在描述混凝土結構時,通常

is the new trend in recent years due to its

in funnel shaped forms, which maintain

不會考慮到“動感”這詞。而導致這種單調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availability.

high contextual character integrated with

的建築環境的原因主要歸咎於建築成本。混

Yet the use of this natural material is very

structural principles, with the employment

凝土結構的範本可佔上建築成本的 60%,

limited due to its durability, therefore,

of digital simulation and design tools,

尤其是複雜的定制範本。獨特的幾何形狀範

artificial building material, concrete is

aesthetics and structural efficiencies can

本也通常不能重複使用,甚至需要雙曲面和

always more preferred. Through exploring

be both optimized.

密集的支架作為支撐。此外,複雜的混凝土

the implications and specificities of

範本的建設對勞工也有很高要求,這也導致

bamboo and fabric formed concrete,

項目的成本上升。為了降低成本,建築師傾

new type of cost-effective construction

向於進行幾何簡化,這不僅會導致沉悶的環

technique which creates structurally

境,而且會忽略材料木身的用途和特性 , 忽

efficient beautiful geometries, in specific

略了結構和美學這兩種潛力。

of formwork building for concrete casting

本項目從建構過程重新思考建築,和考慮建

is invented.

築設計。通過開發一種利用竹子和布料造成

The project departs from architectural

的範本,把混凝土這種從液態化成固態的物

elements including columns, slabs and

料的可塑性和美感呈現出來。基於竹材和布

roofs systems, constructed together as

料的供應和再用性,這研究所使用的範本設

one monolithic structure, design concepts

計方法比傳統方式不但更具成本效益和減低

are utilized with digital computation

對環境做成的傷害,更可變出無限的結構設

tools to express the tectonic qualities of

計可能性。

doubly curved concrete structures. The

236


237


WORKS

INTERFACE CATCHMENT 基於城市接觸理論的重慶黃桷坪藝術工坊綜合體設計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孫羽談 指導老師|韓孟臻

交界面來源區(Interface Catchment)是衡 量城市活力的重要指標;山地城市中建築空 間與城市空間的多樣交接關係是城市面貌的 重要部分。 本 設 計 基 於 金· 多 維(Kim Dovey) 在 2016 年 出 版 的《Urban Design Thinking》 中提到的城市接觸理論,通過將立交體系下 建築與城市接駁點的空間化、動態化、異形 化處理,實現交界面來源區的最大化,進而 實現黃桷坪區域的活力復興。 試圖解決該地區藝術衰落、區域衰敗的城市 問題。通過增強藝術家與遊客、居民的接 觸、建築空間與城市空間的接駁,實現不同 群體的緊密聯繫,增強遊覽的趣味性,喚醒 黃桷坪的區域活力。

238


239


WORKS

ARCH OF CARTAGENA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張珞珈、蔣雨桐 指導老師|張弘

本設計是處於哥倫比亞卡塔赫納的一塊三角

氛圍,在當代國際化語境下仍保留自己建築

地,名叫 La Matuna, 緊鄰申遺成功的老城。

的在地性和辨識度。

然而 La Matuna 從風貌、肌理、場所感等 各個方面都與老城格格不入,因此進行了城 市更新設計。城市設計從整體的城市感知出 發,對 La Matuna 進行了重塑,隨後又選 出一個建築單體進行具體設計。 在設計中,感官城市這一理念貫穿始終。長 久以來,在藝術、設計領域都存在視覺霸 權,而其他知覺,比如嗅覺、觸覺等等常被 人忽略。而位於南美洲的哥倫比亞,以他獨 特的感官衝擊讓人著迷。因此在城市設計過 程中,我們以水為重要媒介,試圖從感官體 驗出發,營造一種感官城市,在這裡有各種 各樣讓人難忘的體驗。在建築單體設計中, 同樣延續了這樣的理念。以水為建築中的一 個重要元素,重視各種感官的設計,營造綜 合體驗建築的氛圍。 同時建築風格尊重當地特色建築,希望在帶 來新體驗的同時,能夠保留當地建築風貌和

240


241


WORKS

SONGGANG SUTURE 松崗縫合

湖南大學建築學院|趙亮 指導老師|蔣甦琦

縫合松崗:官寨遺址博物館設計,以場所精 神為出發點,尊重保留場地內原有兩座碉 樓,並試圖在新建空間體量內以光纖為線 索,將歷史景象和空間碎片化的拼貼,從而 喚醒參觀者與當地人的情感共鳴,加深對歷 史的瞭解。 方案以兩個向度進行縫合— 空間層面:通過光的引入與場地原有碉樓的 位置關係確地事先聯繫。 活動層面:通過在博物館頂層以及屋頂設置 為當地居民預留的活動空間,空間原型由舊 時天街隨高差而產生活動空間和行為受到啟 發,意在喚醒當地人舊時的生活記憶。

242


243


WORKS

FAIRYLAND 奇境樂園

湖南大學建築學院|劉恬、孫宇珊、聶克謀 指導老師|張蔚、謝菲

武漢漢口租界區曾經存在著一種繁榮的狀 態,從熙熙攘攘的人群穿過去,各式各樣的 唱婆子,說書的,喝茶話家常的,所有的人 和場景構成了一幅”十裡洋場”的畫卷。而 今天的漢口是冷靜的,沿著勝利街走過去, 空間直白的不近人情,我希望在建築裡可以 重塑當年十裡洋場的洋洋大觀,保留有一絲 歷史的情味。 租界區內被置入了一條觀光遊覽列車,路線 穿過各個歷史街區和典型節點,並且進一步 把這條觀光流線延伸擴展到了勝利倉庫內 部,在建築內部用軌道構成一條環線,環線 上設月臺停靠,每個月臺都可以回溯或是重 塑舊租界當時的場景。

244


245


WORKS

COMMERCIAL PUBLIC SPACE REGENERATION IN HOT AND HUMID CLIMATE 濕熱氣候下商業公共空間更新設計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劉心悅 指導老師|王靜、冷天翔

設計選址位於海口,對商業空間的屋面和立

造,需要涉及到氣候適應性的問題,因此會

面進行整體改造設計。同時通過對濕熱地區

採用性能設計的方法進行設計研究。此外本

氣候適應性的相關研究,打造一個舒適宜

次畢業設計為與臺灣的聯合畢設,設計的地

人、充滿活力的商業活動空間。

點海口市和臺灣地區都屬於濕熱氣候區,在 研究和設計上有地域氣候的契合度。

—探索建築發展新趨勢 本次畢業設計力求探索建築發展的新趨勢, 反對將藝術性作為主導大量民用建築設計的 第一性,不主張將建築技術作為輔助藝術性 表達的建築設計的觀點,而是建立形式、空 間、性能和建造系統相結合的新觀念,建立 新型的設計與建造協同模式。 —研究綠色建築與氣候的關係 建築作為人類適應不同氣候的工具,肩負著 為人類塑造節能舒適的庇護空間的責任。綠 色建築以節能舒適的特徵,應該將氣候適應 性作為設計原則進行思考,尊重不同氣候條 件對建築設計的影響,讓建築在全生命週期 內適應地域性氣候的特點。 —引入性能設計 本次設計是對半室外的公共商業空間進行改

246


247


WORKS

THE RENOVATION OF HUIZHOU SHIPYARD 惠州船廠更新改造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許嘉豪、鄧紹斌、王桑、相樹遠、李泉江、陳鵬任 指導老師|彭長歆、吳隽宇

惠州船廠的興盛見證了東江航運的輝煌,而 它的衰落代表著造船業在鐵路快速發展中淡 出,船廠本身極具有歷史保護價值。如今, 破舊不堪的船廠依舊駐守在西枝江畔,但廠 房內雜草叢生,江邊一帶更是垃圾成堆。我 們期盼能結合惠州市山水城市特色,利用連 片集中的工業遺產資源進行更新改造,形成 商業開發、公共開放空間和工業展覽館等多 元化的空間裁體,充分利用船廠遺跡的價 值,將其附有的歷史文化輻射出去。 船廠部分改造成以文創為主題的生活美學 館,供人們在此進行閱讀和創意探索。整個 地塊將圍繞船廠遺址改造成文創產業園,在 沿江建立創意工作坊、東江美術館、遺跡博 物館,概念商城等建築。利用場地內的高差 以及場地周邊的歷史老街,打造沿江的文化 休息流線和沿街生活休閒流線的兩條不同性 質的線路,兩條線路在場地內交匯,結合文 創產業創造新的體驗,從而帶動整個街區的 活化。

248


249


WORKS

DWELLING IN THE SUMERU MOUNTAIN 須彌山居圖

廈門大學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王心怡、常樂、黃愷怡 指導老師|羅林、柯楨楠

種姓制度雖然在法律層面被廢除了,但是每 個人的心中仍然存在枷鎖。我們的作品須彌 山,便是對這一社會現象的諷刺性回應。窮 人和富人都渴望超脫輪回,達到梵我合一, 縱然心存隔閡但是人的差異,在神的面前被 無限縮小。面對神時,他們內心的訴求是相 通的。原本被宗教隔離的兩類群體,因為同 樣的信仰又聚集在一起,一定程度上是最大 的諷刺,卻又包含了美好的希冀。 作品回應了孟買貧富差距過大及住房危機問 題。在孟買最後一個未被開發的海岸線上, 如何設計出不同階層共同居住的混合住宅。 究其原因,種姓制度依舊深深影響著印度社 會導致其不平等。因此我們選擇宗教作為設 計的著眼點,從宗教內涵、形式和活動出 發,形成建築的包容性,同時表達了我們對 種姓制度諷刺的態度。

250


251


WORKS

URBAN DESIGN OF NO. 25 STREET IN SUZHOU ANCIENT AREA AND BOUTIQUE RESIDENTIAL BUILDINGS FOR THE THEME OF "QIN QI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蘇州古城 25 號街坊“琴棋書畫”精品民宿建築及城市設計 廈門大學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徐琳茜、周思源 指導老師|林育欣、嚴何

蘇州人的時光是浸在園子裡的,園林是蘇式 生活的容器與精髓。在蘇州,不僅是著名園 林中有錯落有致的庭院,而是幾乎家家戶戶 都有屬於自己的院子,他們喝茶賞月、撫琴 下棋,閒適淡雅,那是一種江南人家特有的 “慢生活”。 本設計著眼於蘇州人的生活狀態,選取其特 色場所,通過對蘇州城市文化歷史和特色肌 理進行分析,提煉出蘇州特有的園林佈局和 庭院氛圍,以及專屬於蘇州的彌漫著琴棋書 畫的“文人式”生活。 在設計過程中,我們首先通過對蘇州古典園 林進行元素提取,並根據元素之間的拓撲關 係及開放程度進行概括與轉化,運用現代 手法打散重構成新式園林。其次引入共用 概念,將園林中心水院結合各具特色的主題 院落,以不同私密程度開放給公眾,在保證 住客私密性的同時將周圍居民及遊客融入其 中,使得所有人都可以自得其樂,享受蘇式 生活。

252


253



城鄉規劃組收錄作品

WORKS URBAN PLANNING


WORKS

THE BOUNDARY 邊陲之界

大葉大學設計暨藝術學院|葉韋均、張佳琳 指導老師|紀彥竹

一條巷子,有如生活的停止鍵,劃分出城市 邊界,一旁高聳的圍牆,也成了一把切斷人 與人交流的利刃;就從邊界著手,突破圍牆、 打破邊界,將人流引入,讓活動和事件開始 發生。 東海藝術街住宅區可以說是台灣住宅區的一 個縮影,不論是人行道的占用、防火巷的違 章建築,或是因為防衛心用圍牆將土地圈站 起來,不只讓空間變得更加擁擠也非常地不 友善。 我們試圖由邊界上開始拆除這過於壅擠的住 宅區,試圖藉由這設計來批判台灣這過於密 集且讓人段開連結的住宅空間。

256


257


WORKS

NO MAN IS ISLAND, ENTIRE OF IT SELF.

— THE TRANSFORMATION AND COMPLETION OF THE CITY 孤島鏈結—都會成長過程中次都心的蛻變與完成 中原大學設計學院|曾瑜珩 指導老師|李安國

這一年來我問我自己什麼是生活?我們又該

於是社區是一座島,家是一座島,心是一座

怎麼去定義美好生活的樣貌?從小我生活在

島。設計過程中除了設想基地本身與台北其

城市中,生活機能完善舒適,但媽媽卻時常

他區域的連結,同時也希望能使在其中生活

告訴我,等我們長大後他想去鄉下生活。這

的人們能夠加深對區域的記憶;增加親近自

讓我去反思,到底城市中缺少了什麼呢?生

然的機會,並創造人與人巧遇交會的空間,

在城市中的我們又該如何去看待土地與生活

使都市計畫不再是區隔城市的框架,而是生

之間的關係?

活於同一片土地的我們共同打造理想生活的

城市的衍生源於人類的群體生活,人們因應

踏石。

各種生活所需選擇地方、創造空間。漸漸的 我們走著重複的路徑、聚集在某個特定的場

大直重劃區在經過截彎取直和捷運開通後不

所,發展出了生活的軸線與節點,使目的不

斷改變其在台北的定位,因此衍伸出各階段

同的人與人與環境交會,在偶然的巧遇中發

的都市規劃。而今松山機場在提出遷移的可

現彼此的同質性。

能後,大直的樣貌又將會開始變化。觀察整

但隨著汽車及都市分區等都市問題出現,現

個大環境後找出基地未來的節點與軸線,透

代城市中的建築物大多失去清晰的點的聯

過考慮不同使用者及不同高層的系統,分析

繫,產生許多失落的空間,逐漸的人與人變

原有準則為何導致空間的離散,並加入新的

得難以自然互動,人與地方變得陌生。生活

系統,期望創造適合生活的城市。

在城市中的我們,儘管街道上的人們熙來攘 往,在除卻必要性的社會互動之後,卻像是 過著在孤島的生活,將自己阻隔在人群與自 然之外。

258


259


WORKS

COLLAGE ARCHIPELAGO 礦嶋—記憶嫁接與場域再造

中國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李盈潔 指導老師|王中胤

「城市是歷史的累積,每個歷史時期都在城 市中留下自己的印記。」-Collin Rowe,拼 貼城市。 這些印記就在礦業發展的脈絡下,衍生出一 塊又一塊的拼貼元素,把各時代不同的島礦 故事在這裡拼貼縫合,結合地景遊戲的方式 說故事,嫁接出一種新的生命力在這裡。整 座山是大海,而節點像是島嶼,在茫茫的大 海上,地景遊戲像是線把各島嶼縫合在一 起。 藉著十三層本身的魅力與礦區的文化歷史價 值,把人帶入去帶動整塊基地的運作,利用 這裡原本嚴重的重金屬汙染劣勢,架構出一 套由居民、遊客和汙染研究相關單位共同運 作的系統,共同完成土地淨化這件事。我期 待這裡將是以居民為出發點而發展的深度觀 光,並在未來發展成為台灣重金屬資料庫中 心,讓更多受汙染的土地能受惠。

260


261


WORKS

ELAPSES MEMORY 記憶中的逝去

中國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周庭聿 指導老師|高小倩

運用戰爭路徑與居民的記憶結合,融入在地 生活的紀念園區,利用地形的高低起伏,運 用人的行為與視角,因高度不同,視野不 同,看待歷史的角度也不同,而情緒也跟 著起伏。主要設計一開始是要讓人先了解從 以前到現在,居民困苦的歷史,與綠系統結 合,體驗生命力的空間,了解生命強韌的所 在地,而不再是恐怖的。空中廊道加上樹下 光影,享受綠光影的隧道,也結合半戶外的 交流區與景觀區,有所互動與交流,是一個 環境空間的生活教育,也帶領著人們去感受 聚落的生命力。 在當時,金門古寧頭,是一個戰爭中最慘烈 的地區,這麼多的回憶記憶裡,在金門居民 的記憶中,與我們大不同,但他們所共同的 記憶,就是戰爭記憶,既是他們藏在最深處 的記憶,也是永久的傷痕。因創傷的記憶會 無限重複,與個人情感的增加,而這些當時 的記憶其實已慢慢的逝去中,我想利用舊的 記憶與新的記憶拼湊,讓記憶被記錄下來, 遺忘被轉移。

262


263


WORKS

新竹縣芎林鄉智慧三創園區 中華大學建築與設計學院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許鈞晏、賴彥廷、羅渙翔、張家瑋、楊雅琇 指導老師|解鴻年、劉明政、黃宏順、張益壽、林明

新竹縣芎林鄉五華工業區早期為造紙業與製 茶等傳統產業,中期經營型態的改變規模逐 漸縮小,導致相關產業被淘汰。民國六十六 年,政府鑑於農村人口大量外流,成立五華 工業區,於成立後,因腹地發展有限,進駐 狀況不佳,導致土地閒置低度利用,我們將 透過近年政府為活化閒置工業區紛紛祭出法 條與補助增進全球化之經濟競爭力。 新竹縣芎林鄉智慧三創園區,以創新、創 造、創生為理念,藉此升級當地產業且提升 經濟價值。一軸三區,智慧科技軸,以智慧 科技協助在地製造業轉型,導入智慧感測及 環境監測來維護生態環境。 創造 - 智慧物聯以物聯網的管理模式,「客 戶為中心」的理念,促進資源優化配置。創 新 - 物流倉儲智慧化的管理模式,提升物流 的配置及整合,有效幫助製造業提升管理成 效,並快速瞭解市場需求。創生 - 製造業以 智慧化方式,降低成本及加速製造過程,提 升製造業的轉型和產業的升級。

264


265


WORKS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遊園驚夢

成功大學規劃與設計學院建築學系|李佩安 指導老師|陳玉霖

回顧劇場的歷史,十九世紀達到寫實主義的

維持原狀又突破原狀的雙重意義。

高峰,鏡框式舞台的鏡框限定觀眾於單一觀

牆體限定了體驗歷史建築的單一模式,但當

看角度,舞台與觀眾席之間的「第四堵牆」

舞台置入之時,這些牆體串聯所有的新與

亦分離了觀演;直至二十世紀,作者之死、

舊,創造新的閱讀方式。「牆」具有既維持

觀者的詮釋被納入劇場的創作思考之中,並

又突破原狀的雙重意義。乍入街區,貌似與

嘗試去除觀演的界線:劇場是活生生地交

日治時期的原狀相同,中心的劇院如同漂浮

流、參與的場域。

的雲朵,成為古建築的大背景。

歷史如戲。日治時期的木造官舍群如今,人 去樓空、草木生意盎然,與廓外的高樓矗 立、人車喧鬧形成了強烈的戲劇張力。我以 歷史建築為演員,圍牆或界定、或串聯,內 與外、新與舊,並以舞台顛覆觀看歷史建築 群的角度。 策略一:拆除面外牆體。從外望入,猶如一 個個鏡框式舞台。當實體的牆消失,新舊交 界的、無形的第四堵牆便升起。 策略二:維持內牆的原高,使其與歷史建築 保持原有的視線關係;利用下沉四米,置入 室內與室外的劇場,並改造動線的高程,創 造與原狀截然不同的參觀經驗。「牆」具有

266


267


WORKS

SHORELINE REHAB 海岸修復場

成功大學規劃與設計學院建築學系|紀思寧 指導老師|曾瑋

我以日治時期出現,曾盛極一時,卻因遠洋

而喪失,我嘗試以身體性的方式重新連結人

漁業發展不敷使用而沒落的鼓山漁港作為基

與海的對話空間,創造出一種新型態的海岸

地。在全球過度捕撈漁源枯竭、養殖取代捕

體驗方式。在都市策略上,我重新處理了鼓

撈的趨勢之下,企圖找尋台灣眾多沒落的二

山渡輪的交通問題並釋放出都市廣場,以浮

級漁港在產業轉型之下的退場機制。當人工

島作為對於南方盡頭返還於水的空間隱喻,

化的海岸已成既定事實,我們該如何以輕的

同時下沉廣場成為從都市到水所必經的空間

替代物介入,改寫現今被權力者所管制與符

以及身體性轉換的場域。

號化的臨港邊界,我試圖找回在維護生命安 全之下我們所被剝奪的海岸經驗。 擁有悠久歷史的哈瑪星至今仍保有從日治時 期發展至今的痕跡,從舊有的鐵道遺跡、沿 線成功逃過二戰美軍轟炸的倉庫、隨著漁港 而出現的製冰工廠與漁工聚落等,都在此地 建構出獨特又複雜的都市脈絡。但這些歷史 在當代某種程度卻成為此地公共空間以及基 礎設施不足的包袱,這也是我企圖要藉由設 計所解決的都市問題之一。 同時我也希望能讓擁有近百年歷史,而如今 荒廢的舊漁會構造物在新舊文本的更迭之下 轉換機能,當其原始的機能已隨著產業沒落

268


269


WORKS

環城之路 東海大學創意設計暨藝術學院建築學系|黃祺修 指導老師|凌天

台中是個以同心圓由內而外逐漸重劃而生的

不同交通工具的基礎設施結合公共空間使得

城市,因此城市機能分區明顯,在城市移動

城市的移動不再只在汽車內,而可以是在城

仰賴大型道路連接,台 74 線是因應這個狀

市中、在人群中。讓台 74 線周邊被串連成

態而產生。 重劃讓城市裡機能的集中分區,

帶狀的公共空間,所以出發點到目的地之間

機能的距離被拉開,開始仰賴汽車的使用,

是公共和城市裡人們而不只是汽車空間。使

拉開之後移動經驗只是純然的移動,移動與

被集中的城市機能可在日常移動中出現。

停留是分離的,街廓是一座座孤島。沒有漫 遊式的移動,只有出發點與目的地,過程是 在汽車中,是空白的,城市裡的移動是破碎 的切片,少了城市中的事件、他人或公共性 介入的疏離狀態。 台 74 線這樣巨大的基礎設施切斷了城市的 連續性,但不是城市裡的每個人都使用這個 基礎設施。快速道路的架空與流動是非地方 性的川流,穿過城市卻不屬於城市,對許多 人來說那只是與你無關的水泥構造。 我提 出新的移動模式,是介於動與停之間,介於 基礎設施與城市公共之間。將公車、腳踏 車、公共空間與基礎設施結合。企圖讓基礎 設施公共化、空間化、成為每個人的基礎設 施,也是讓城市裡的公共空間基礎設施化。

270


271


WORKS

BETWEEN OLD AND NEW 冷縫—城市中的流域聚落

高雄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創意設計與建築學系|陳光柔 指導老師|陳啟仁

農 21 是被城市遺忘的流域聚落,他和周圍 已都更的高樓大廈產生了如同冷縫的隔閡。 我希望藉由不同於都更的方式幫助聚落復 甦,保留聚落紋理、創造新的公共休憩空 間,改變居住型態吸引新的居民,同時設計 主要入口動線,以象徵性型態與空間讓人們 反思都市更新過程、新舊之間該如何平衡。 1. 針對原居民生活紋理及生活型態的觀察, 重新設計河岸聚落共享宅,在巷弄之間提供 另一個形式的公共空間,以區分外來者與原 居民,平衡兩者共存。 2. 以城鄉規劃面來說,透過整理聚落配置, 讓出中心公共廣場與橋下親水空間,不僅對 外打開聚落,並提供都市人新的休憩空間。

272


273


WORKS

THE CLOUD

亦雲—馬來西亞新生活紋理 高雄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創意設計與建築學系|鄭宇翔 指導老師|馬瑜嬪

當人車無法共處在同一個平臺上,唯有分離

的置入與翻新而漸漸被時代淘汰。建築的沒

他們,創造屬於他們各自的移動形態。以非

落與興起,造就了一個城市,時代的建築該

線性在樓層中連接,不同使用者對應其生活

被保留、被重置,賦予延續的生命;建築間

動線需求而聯連起三棟建築物與歷史河流

應有對應的聯繫,才足以成就這個城市,人

(購物廣場、政府辦公樓、廢棄建築、紗玉

不在局限於在建築內部活動,而是在建築間

河),整體動線以平緩的上升或下降掛附在

活動。

舊有建築并懸掛在空中,形成城市中的第二 層地表。 柔佛新山為新馬兩國之間的主要交接點,隨 著兩國城市間不同的經濟成長,兩者間的經 濟差距逐漸被拉大。新山這城市交疊著老建 築與新建築,兩者共同存於這城市中,構成 了一種新與舊的獨特紋理,也是城市轉型的 開始。紗玉河原為這城市中重要的河域,也 是這城市命脈的始源。重組并賦予這條流域 屬於它應有的存在,交疊使人與河再次相 遇,串聯使人與建築再次融為一體。 本基地內建築現為廢棄建築,繁榮於 80 年 代,紗玉河被蓋起的時代,周遭新購物廣場

274


275


WORKS

PRC OF PRC 次級社會主義人民城

逢甲大學建築專業學院|方北辰、駱曉東 指導老師|廖嘉舜

中國曾經在 1950 年代進行過大量社會主義

域的“20 分鐘步行生活圈”來相互影響形

實驗,其中對於公共性的探討在現在生產力

成新的空間關係。這種關係首先會被回歸到

條件大幅提升的狀況下使得一些新型的或者

既有都市空間的使用,從而影響未來都市的

在當時沒有辦法實現的開放性生活生產關係

生產生活和空間治理。

變得可行,以試圖探索出一種方法來解決被 資本所控制的計劃性發展的都市所帶來的都 市問題。譬如房價過高和交通問題等。 而北京作為中國的首都,在這個問題的表現 上和我們試圖解決的過程更具有普遍性的意 義。因此我們利用中國房屋產權期限作為設 計的時間節點,假設在中國第一批產權房到 期時,都市無序擴張和極度資本化所造成的 都市空白化的情形下,提出一種被定義為 “次級社會主義”(Sub-Socialism)的空 間與產權的使用關係。這種使用關係來源於 我們對社會主義發展過程的研究和發現在北 京舊城區和城中村的院落和街道的使用,通 過出讓物件和空間的使用權的而保有其所有 權的狀態來織理出一種新的生活模式。 在這種生活模式下,每個人都有固定的私有 領域,去塑造享有不同範圍和程度的公共領

276


277


WORKS

2050 ULTRABLOCK 過境南機場

逢甲大學建築專業學院|程昱傑、宋宇傑 指導老師|高敬賢

在任何生活的本質都有價值存在,利用這些

受限於予用分區限制後得以重新定義都市私

共同價值所驅使的生活風格進行對整體都市

人到公共的介面也得以重新連結都市居民。

的生活提案。空間的自明性是根深蒂固的, 空間該有的型態和機能都具有淺規則。當我 們正視對於空間的根本價值,或許能夠重新 組構都市間空間的關係。 行為的本身應是由連價值驅使,我們希望將 這些行為經由特定的價值型態做分類。這些 提案之下的既有都市行為並不是單一事件, 而是一連串經由價值觀所驅使的反應,藉以 增進選擇性及效益。利用公共、中介與私人 來界定空間的領域,藉由價值的取向來重新 定義機能間的關係。 我們現在身處的都市生活模式處於支配行為 的客體導致都市居民的行為趨向單一性。都 市涵構所產生的限制不外乎是交通系統,街 廓的因應適用分區及使用方法也造成限制。 住宅建築的使用及其使用方式也視為導致都 市介面分割的因素,藉由 Ultrablock 系統, 交通系統的轉變,大眾運輸的完整支撐,使 街道得以釋放予居民及遊客,生活模式不再

278


279


WORKS

THE CITY OF DIVIDE 劏城

逢甲大學建築專業學院|孫子皓 指導老師|廖嘉舜

城市的形成能追溯到人類開始定居的階段,

礎勞動階級支援基礎的服務工作時,卻無法

人類的生存方式從靠採集、打獵維生轉換到

給予這些工作者的薪資對應的生活空間,因

定居的農耕生活,當農耕產量的供應大過人

應而生的非正式空間滲透城市,成為這些基

力的需求,其他行業即隨之產生,而這些行

層人口累積社會資本的過渡空間,縮減與城

業也從自由競爭,逐漸趨向特定主要產業壟

市的時間距離、空間距離與支出。極致狀態

斷了整個市場組織。空間作為一個整體,進

下,空間價值也顛覆以空間質感、機能、大

入了資本主義的生產模式,被利用來生產剩

小作為根本的判斷標準,空間所呈現的聚集

餘價值,當資本主義將空間轉化為商品,其

性、社會性成為城市的最終目的。

結果必為密度不斷提高,或是城市發展範圍 擴張。 在試圖推論城市化的進程中,因城市中人口 密度的增長可代表城市化的程度,故以城市 發展面積內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香港」 作為研究的本體。 香港開發面積僅佔整體的 24%,此前提下所 呈現的高密度也使生活維持高效率的狀態, 才成為印象中的國際貿易及金融樞杻。一個 資本城市的存在必定涉及人口剩餘價值的累 積,薪水也直接定義了階級的存在,對應不 同的生活方式。當密度最高的市中心需要基

280


281


WORKS

A LEISURELY TOUR OF THE CITY 果貿,漫漫城市 城市漫遊—高雄左營遊逛景觀軸帶計畫 朝陽科技大學景觀及都市設計系|唐千婷、陳若穎 指導老師|林孟立

選擇「慢」遊的旅行方式(slow travel),

式。而其中我們針對「步行」的落實漫遊,

讓自己有更多的閒情逸致,可觀看窗外的風

統整提出許多對策及方法。車行地下化、車

情,可以感受微風吹拂在臉上的愜意,可以

輛改道、封街計畫、人行空橋等等,且將其

真正感受到真正踏在土地上或者遊逛在土地

手法均一實踐於設計中,期望大家對漫遊能

上的腳踏實地感。慢遊,才能漫遊。

激發不一樣的空間想像,並提出行與旅結合 的設計概念。

老舊的果貿社區,包含了完整聚落所需,住

「行走,是最容易感知一個城市的空間方

宅、商業及文教空間形成了獨樹一格的聚落

式,只有在行走時,才能夠自由自在的鑽探

形式,豐富的生活型態如一座微小的城市。

小巷、與人互動,才以夠慢的速度感受城市

上位的見城計畫將重建歷史舊城的遺跡,果

的細膩風貌。」

貿則體現新興生活的聚落足跡,帶大家重新 認識果貿這個聚落的建構,透過果貿社區以 軸帶串連另一側的鐵路園道,漫遊連結遊逛 系統也重新將新舊左營結合,投入轉型創造 一個擁有傳統文化、寓教於樂、遊逛體驗的 果貿社區。 關於旅行最好的方法,其中,車行、機車、 自行車、步行,為幾種人們在參與旅行時主 要的方式。在訪談及調查中,又以「步行」 更為大家所認同且推崇之「體驗旅行」的方

282


283


WORKS

SPORT ISLAND

運動島—縫合運動資源,孕生運動網路,重整都市基盤 朝陽科技大學景觀及都市設計系|陳梓揚、胡媁涵、何雅文 指導老師|謝銘峯

早期台灣公⽴體育場成⽴的數⽬急遽增加,

⽽改變,環境隨著⽣活形態⽽發展的過程

⼤量興建縣市⽴運動場館,⼤多是為了籌辦

中,運動空間有必要隨時進⾏檢討,以滿⾜

運動會⽽興建,事前多未分析場地興建必要

使⽤者⾏為及管理者⾏為的需要。隨著運動

性與適切性,事後也未擬訂完整之經營管理

休閒與健⾝活動的⼈⼝增加以及對運動設施

計畫,導致許多運動場館因區運會後使⽤率

服務品質的要求⽇趨嚴格,在舊有之運動設

偏低及管理不良等問題,經常招來⼤眾輿論

施中,如要滿⾜民眾之運動需要,勢必要就

批評。現今回顧這些運動場地,除了少數場

設施空間之使⽤功能及⽤途加以重新審視,

館設施營運尚屬良好外,⼤部分的場館設施

讓有限之運動空間能滿⾜⼤部份運動⼈⼝之

均⾯臨經營管理不善之困境,在政府公共投

需要。

資經費⽇減,民眾對運動權之要求⽇趨強烈 之環境下,運動場館要如何有效率,且滿⾜ 國民需要,並能夠永續經營,為規劃的最主 要課題。 不同社會環境與⽣活型態下產⽣不同之需求 產物,運動亦有相同之發展歷程,尤其近⼆ ⼗年來在運動之型態、內容、與產業之結合 等條件下,運動場地須有所檢討與改變,才 能符合時代之潮流與需之要求與標準,在運 動中「⼈」是⼀個主體,在⼈與空間環境的 關係上,涉及了環境與⾏為、環境規劃、環 境影響等關係,⽽⼈的⾏為常隨時間與環境

284


285


WORKS

舊城迷走 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建築與室內設計系|李怡青、張崇恩 指導老師|曾國維

自基隆港逐漸被周遭國家港口給取代之後, 陷入了停滯,過去仰賴港口維生的人們,因 為港口貿易興甚而發展出來的各個市街文 化,逐漸被人淡忘、沒落,基隆的市容凌 亂過於擁擠沒有喘息口,基隆的特色沒有得 到妥善的安排規劃、設計,難道基隆就只有 廟口夜市嗎?近年來基隆為了改善此問題也 積極的在港邊進行各項新的港部建設、建造 新基隆車站,在有名的基隆廟口夜市與基隆 港、基隆新車站的區域,是基隆以前最繁華 的地帶,這裡曾經有上百家委託行的委託行 街,美國大兵進駐時休息玩樂的酒吧街,還 有直至今日依舊讓各地特地前來朝聖的崁仔 頂魚市街,這些特色市街是基隆經典的代 表,我們認為,基隆舊城並不是沒有機會, 透過我們的設計,透過一個一個示範點希望 可以影響更多居民、遊客認同,利用像是中 醫的針灸,先針對最主要的病症做改善進而 影響改善周遭環境。

286


287


WORKS

THE MEMORY OF RE-DRIVE 記憶的復駛

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建築與室內設計系|巫旻融、羅曼嘉 指導老師|陳佾芬

工業革命展開後,蒸汽火車和鐵道很快成為 當時最先進的運輸方式,鐵道產業對當時的 社會、經濟等層面影響深廣,台灣鐵道建築 資產多樣而豐富。 但是由於經歷三個政權的鐵道單位更替,因 此不妨透過鐵道發展的歷史脈絡,以深入瞭 解本土鐵道文化與建築之內容特色,一條美 麗又漸漸被歷史遺忘的鐵道舊山線,一個時 光靜止卻又擁有豐富文化的安靜聚落,因停 駛而廢站的景物猶如時空停滯,保留了當時 的特色風貌。 因此我們將基地選在舊泰安車站旁的舊穀倉 與車站內的舊倉庫做舊建築再利用,並解決 過去聚落沿著鐵道而發展之線性軸向,創造 一新軸向,串聯漢人農業文化以及日本鐵道 工業文化、解決聚落與車站之間高低差,利 用過去空間創造新之記憶,希望重新喚起人 們對泰安舊山線的歷史,透過設計讓人們知 道日常所吃的米怎麼來,為這地方注入新的 生命。

288


289


WORKS

THE TRAP-E-ZIUM — IN SEARCH OF FREEDOM 城市孤島—自由 x 囚禁

臺灣科技大學設計學院建築系|蔡眷馨 指導老師|李金威

這兒有一座,一座圍城,但是城外的人都視

它已經過去了,這是以前的事了。“ 這些

而不見。

基地這些項目是在這些偉大的故事中進行對 話,可能是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之一。

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原名「台北公園」,

所有都是幻想出來的純粹之物,當我們行走

日 據 時 代 起 建 於 1899 年 到 1908 年 初 步 落

在這些紀念碑之間可以喚起了我們對城市的

成,是台灣第一座歐風都市公園—「新公

記憶。

園」。一開始從清朝的天后宮,是人民追求 庇護與交流的場地;到了日治時代的博覽 會,是日本追求新面貌的慾望同時也逃離其 他國家對它殖民的批判。日治後期的文青追 求想像空間與內心的滿足。當國民黨為了逃 離共產黨來到了台灣,為了去日化,在一個 新公園加蓋了水池與塔樓灌輸中國文化;最 後的同志文化,也是為了逃離家人朋友的不 待見與歧視,而到 228 公園追求自己的身分 認可。所以這基地承載追求與逃離的精神, 而也帶來相對的建築或紀念碑。 “ 曾經的事情,將會發生的事情 ; 而那做 的是那要做的事,並且在陽光下沒有新的東 西。有沒有什麼可以說的,看,這是新的?

290


291


WORKS

BRIDGE THE BORDER

— A FUTURE EXCHANGE OF TWO COUNTRIES 銘傳大學設計學院建築學系|紀穎勛 指導老師|李芝瑜

The project aims to transform the

and public citizens space, these elements

formal typical customs to a inhabitable

although identifiable as separate

infrastructure which interweave the

operating buildings functioned together

programme of customs checking, allowing

and overlapped to utilized spaces within

different kinds of users to getting around

each other.

here.

After the programme was developed,

The design concept was devised to

the interweaving space was then

create an amenity space to let people

designed. Different kinds of activities

have the willing to stay and relax. In

and programme started in different

other hand, the new multifunctional

interweaving spaces, such as the customs

bridging infrastructure will linking both

checkpoint and the rooftop garden.

countries’ users and visitors to each specific area in the cities with more faster and effiency way. The brief outlined the main programmatic elements for the customs which through a series of diagramming clarified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spaces in terms of the users and flow. My developed brief identified three overlapping elements, services, customs

292


293


WORKS

SHARING STATION 都市狹縫的多重使用

銘傳大學設計學院建築學系|張喬涵 指導老師|單世瑄

共享原本是一種經濟學上的名詞,我將共享

主要以散落的狀態存在,用於呈現小而外溢

定義為一種共用性質空間的混合,並在建築

的生活情境,使街道豐富顏色,成為新的城

物件的稀缺性與少用姓上給予公眾一同使

市節點,讓人駐足停留。加以兩車站的人

用,令其本身延續了社會過往對於空間共用

潮,只消將人們流連於此,在必經路徑上,

的表徵。

暗示著特殊的異化空間,帶領人們上到頂部

過去的時空,我們對建築多以民居的角度出

的公園、視覺足以跨過高架橋 ......,所有的

發,當我們從事住宅以外的行為時,便產生

機能都將以建立以城市客廳般而設定。

了行為外溢,這是一個紛雜的過程、卻使每 個人獨特。鄰里在快速消耗的都市生活中不 復存在,人們不斷在都市之中劃分領地、圈 地為阜。結果是我們失去了過去共同享有的 土地、也致使我們必須以「第三空間」這樣 的詞彙描述殘存的共有世界。 基地選於台中台鐵松竹車站與捷運 G4 站之 間的角地,此地水泥環抱。因為高架化與捷 運設點,附近大量土地成為重劃區,但都市 更新也帶來了機會。原先兩站的連接橋計 畫,成為了第一個線索,引導量體高度漸次 配置,銜接地面與連接橋,同時也作為一個 地景,包覆統整了底下的小量體。底部量體

294


295


WORKS

BEIGANG TIME SEQUENCE

— A STORY OF THE SUGAR FACTORY IN THE SMALL TOWN 北港時序—一段在糖廠的小鎮故事 聯合大學設計學院建築學系|許哲銨 指導老師|陳賢秋

以北港糖廠為設計的基地,藉由北港內蘊的

好比電影蒙太奇,藉由分割每一個片段和畫

文化基底和歷史,以自己兒時記憶和爺爺印

面重組成新的序列,並在我的設計中形成屬

象的片段,重組一連串的北港事件串連成故

於北港的時序。

事,故事架構的起承轉合又分為五個段落, 分別為不同的五個序,記述著同一個背景 下,不同時間的五個階段。 第一個序,序幕,在早期農業社會時代,故 事的開始,在寧靜北港的糖廠蔗田;第二個 敘,敘事,追敘著二戰時期,美軍的無情轟 炸,和當時庶民的克難生活;第三個續,戰 後的北港,因為火車帶來人潮,延續著原本 的生命,致使北港繁榮興盛,帶來北港的高 峰;第四個緒,糖廠倒閉,火車站熄燈,加 上北港四大戲劇的關門,帶出很多人的愁緒 情感;最後一個旭,以祭典做結尾,旭霽代 表著清晨雨後的朝陽,一切看似美好,包括 藝閣,繞境和花燈。 我希望在朝天宮之外,對於北港的印象還有 糖廠和曾經風華的歷史。藉由這段故事轉譯 形成空間,來重新拼湊屬於北港的記憶。就

296


297


WORKS

GEOMETRIC FANTASY 幾何幻界

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劉璇 指導老師|傅禕、韓濤、韓文強

幾何幻界是一個構築物而又是一個遊戲的玩

疊收縮則變成了關鍵字。在手中把玩的皮筋

具。它的外觀像是一個網兜打破後扭曲的三

從手中彈出的時候讓我靈光一現,彈力繩既

個拱形,好像能夠拎著兜子就走,而它也的

收縮拉伸又是軟性的,它便成為了整個方案

確具有可以收縮折疊的特性。在銀色鋁管中

的重點。

的彈力繩則是其中的奧秘,鋁管包裹著彈力

白天銀色的鋁管和炫彩的鐳射膜會在陽光照

繩織成的巨大網兜,使得它成為了軟性的構

射下有色彩斑斕的效果吸引著孩子的眼球,

築物。孩子能夠在其中自由的穿梭玩耍並與

而晚上底部的燈帶往上打則又能透出鐳射膜

之互動,而大人由於身高的不同,進入和使

彩色的效果。在傍晚,它其中的拱成為孩子

用其中空間,需要挎過、彎腰等特定的行為

們做遊戲的基地。

方式。 在我最初的設定中,孩子是這個構築物的主 人。我在看到城市生活的孩子們沒有公共玩 耍空間也沒有豐富的課餘生活,促使我想要 設計出一個能夠供他們玩耍的同時也能自已 參與設計與搭建,讓整個構築物是個發生事 件的建築,而其本身也是一個建築事件。相 同單元件的構成一個可隨意組合的遊戲,能 夠經過個人想法塑造出自己想要的形態。 如何讓自己的作品能夠像病毒一樣快速蔓 延,從一個小體量變大占滿整個場域?可折

298


299


WORKS

INTERNET OF EVERYTHING 數聚虹心,萬物滬聯

天津大學建築學院|王雯秀、石路、朱夢鈺、張宇威、張璐、邵旭濤、謝瑾、徐秋寅、張涵、汪夢媛 指導老師|李津莉、許熙巍、蹇慶鳴、米曉燕

天津大學團隊以“數聚虹心,萬物滬聯”為

值的模數化新里弄式住區;智庫雲城探索未

題,從上海雄心與可預見的南虹橋未來出

來科技對物質空間的影響,實現產業園與社

發,以大虹橋和生態、社群、交通、文化、

區公共空間融合共用,打造高複合空間形式

業態的分析為切入點展開全方位研究。追根

的未來科技產業園。

溯源運用中國智慧構建南虹橋總體設計,以

最終,通過 VR 體驗支持公眾參與,嘗試開

可感知的生態為先造境,以可生長的模數理

放式規劃,以面對未來發展的無限可能。

念營城。 方案部分,重點深入虛擬之城、朴門社區、 自然的感知、魔方城和智庫雲城等典型代表 性模組的城市設計,探索“有機賦殖,智慧 生長”的發展模式。虛擬之城依託騰訊電競 建立,解放地面空間,以模數化網格狀肌理 進行建設,旨在打造虛擬與現實交融的未來 之城;朴門社區探索共用理念對社區的影 響,實現還遷居民與新居民的融合,打造開 放包容、多元共用的樂活社區;自然的感知 優先發展生態,重點引入生態技術,修復生 態環境,提升生態景觀,打造綠色開放的生 態之城;魔方城探討模組化建設在城市建設 當中的可行性,打造可移動、可拆卸、可賦

300


301


WORKS

CANAL FOREST 運河森林

北京建築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王晗、馬志宇、李沐子、胥宇凡 指導老師|張忠國、蘇毅、榮玥芳

本次城市設計的題目為運河森林,地塊位於 蘇州吳中區郭巷片區。 我們對現狀問題進行了梳理和總結,並提出 了 180 公頃宏觀範圍的整體策略,分別為打 造運河生態活力網,塑造運河文化產業區, 以及創造運河共用生活圈,三者協同作用, 形成“活力水岸,生態綠城”的整體策略。 詳細設計層面,我們選取了生態水岸片區作 為城市設計範圍,並提出了運河森林的城市 設計理念。 運河森林的概念,以在自然界生態系統與城 市系統間尋找關係為目標,試圖以自然界生 態系統的新陳代謝去推演城市系統的新城代 謝,從而為解決城市問題做具體指引。在具 體設計中,我們將自然生態系統中的生產 者,分解者以及消費者,分別對應到城市中 的交通,生態,文化,產業,社區和人共六 要素。

302


303


WORKS

TEN STORY OF CANAL

— W U Z H O N G D I S T R I C T, S U Z H O U C I T Y R E N E WA L URBAN DESIGN OF THE CANAL SECTION 運河十記—蘇州市吳中區運河段片區更新城市設計 北京建築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張應鵬、張旭、劉靖文 指導老師|張忠國、蘇毅

運河十記—歸舸記、遊樂記、泊船記、眾遊 記、昆折記、桃源記、槐古記、棲居記、之 巷記、穿腸記。 從運河的歷史出發尋找運河上發生的故事, 與現狀問題的解決結合,以十個節點講述運 河的故事,使運河在飛速發展的蘇州市扮演 新的角色。

304


305


WORKS

URBAN DESIGN FOR URBAN RENEWAL IN HUAILAI COUNTY 懷來縣中心城區城市更新城市設計

北京建築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余曉麗、李詩瑤、潘芊芊、王樾 指導老師|王晶

設計以懷來縣東沙河的濱水動線為主,結合

起來;河流沿岸的舊設施將被改造為文化項

沿岸綠化節點,打造城市生機之沿,進而將

目,進一步加強該區蓬勃發展的藝術氛圍。

生態向四周輻射,河岸綠廊連接活動區、居 住區、商業區等生活片區,將獨特的綠色空 間融入到懷來縣整個城市社會生活環境當 中,創造一個健康的河畔生活系統。 為了充分挖掘東沙河濱河區域的活力潛能, 我們將設計重點放在拓展濱河區域、聯通相 鄰的城市地塊等方面,希望借此為市民創造 一個,由休閒河岸以及活力臨街城市介面勾 勒的,都市文化活力區域,現狀中目前被隔 離開來的區域將重現活力。設計打破常規思 維,沒有被河流的線性特點所限制,而是將 原本單一的河道重新佈局,沿河設置城市節 點和綠地公園,製造富有韻律的空間秩序; 每個綠地間距不超過 500 米,滿足周邊社區 對公共空間的需求,同時增強濱水區與鄰近 區域的橫向互動關係;設計中保留區域內獨 具本地特色的建築,並通過延展通達的步行 網路,將原本分散的城市公共空間節點聯繫

306


307


WORKS

DEVELOPMENT RESEARCH AND URBAN DESIGN

ON HAN CULTURE BLOCK IN ZHENGZHOU OLD TOWN — MEMORY AND GROW 鄭州滎陽故城漢文化街區發展研究與城市設計—記憶與生長 合肥工業大學建築與藝術學院|沈則誠、劉省言 指導老師|白艷

在城市如同生物有機體一般的生長過程中, 新的組織應具有原有結構的特徵。有機生長 理論借用類型學設計手段和文脈主義理論, 前者從歷史中抽取因素,將歷史上、精神心 理上的城市生長現象加以體現;後者依託後 現代主義歷史觀,重視文脈對城市與建築的 影響,借用歷史片段,將人文因素緊密地納 入城市建築中。 該方案將傳統的院落肌理與環境建築巧妙融 合,創意產業與傳統商業業態有機結合,依 託貫通的水系與綠化網路,實現了生態、文 化、自然的高度統一。在現代建築處理手法 中加入傳統的庭院空間,運用滎陽傳統民居 多進式院落的空間處理手法,利用地形建築 營造環境,與周邊環境融合是方案的主要特 色之一。

308


309


WORKS

TALES OF OLD AND NEW

—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LAND IN THE SOUTHWEST OF GUCHENG,XINGYANG IN THE CONTEXT OF SPATIAL NARRATION

義曲忠魂塚,新語索須泮—空間敘事語境下的鄭州滎陽故城西南部地塊規劃與設計 合肥工業大學建築與藝術學院|田壯、張夢 指導老師|顧大治

該方案以空間敘事為理念,從尊重故城語 境、尋求城市復興的角度出發,探討當代語 境下城河、忠魂、漢風等多元主題歷史空間 的梳理、重構與表達,強化逐漸被消解的歷 史時空性與文化本土性。 在歷史與現代思考調和的過程之中,以展現 基地本身時空體真實而厚重的“運河之源” 與“忠義之曲”為目標進行規劃設計,通過 時空關係的梳理、敘事框架的構建、敘事主 題的表達以及敘事視窗的演繹四個步驟,將 空間從表述歷史的“文本”上升為誘發事件 的“裝置”,最終打造出全景畫卷式的運河 忠義文化體驗之源,助推文化復興,體現時 代印記,成為時空交織的旅遊新門戶。

310


311


WORKS

THE DEVELOPMENT PLAN IN THE ANCIENT CITY OF CHAOZHO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REVIVAL — TAKING CHAOZHOU OPERA AS A CATALYST FOR COMMUNITY ACTIVATION 文化復興視角下的潮州古城發展規劃—潮音潮劇作為社區活化的觸媒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劉瀟 指導老師|楊辰

傳統歷史保護規劃忽略了建成環境使用者的 傳承需求,導致文化傳承與社區生活的衰 退,影響古城的活態發展。 本研究以潮州古城為例,以文化復興視角, 抓住潮音潮劇為代表的潮州本土文化和生活 娛樂方式的特性,帶動古城社區活化。在規 劃結構層面,發揮潮音潮劇在文化活動啟 動、歷史文脈喚醒、居民收入提升方面的觸 媒作用,實現文化活動主體及文化產業造血 功能的雙重提振,修復古城社會網路及社會 結構,從而使古城生活延續,文化活態傳承; 規劃應對在操作層面和微更新結合,使規劃 行動本身成為古城社區活化的觸媒,在具體 溝通過程中彌合多方利益衝突,喚醒居民的 社區意識及文化認同,促成自下而上對古城 產業結構及社會網路的優化。

312


313


WORKS

NEO -HONGQIAO, NEO-SPACE

— URBAN DESIGN FOR THE LINKAGE AREA OF HONGQIAO BUSINESS DISTRICT 大虹橋、新空間—上海虹橋商務區拓展片城市設計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學院|王宇軒、高晗 指導老師|任云英、李小龍

本次規劃物件—上海虹橋商務區拓展片,是 一個承載著國家理想、城市使命的特殊區 域,但它也正處於自身跨越式發展的初期階 段。面對規劃物件“發展目標”與“綜合現 狀”之間的巨大“落差”,規劃難以通過“分 析現狀—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常規思路 有效開展工作。 故本規劃嘗試以“大展宏圖”為主題,通過 國際案例分析、前沿理論研究等方法,優先 探索並闡釋片區未來發展之“願”;進而在 規劃願景及目標體系的引領下,橫向提出人 群、產業、交通、生態、社區、公服、文化 七大研究專題,縱向形成“條件分析—機遇 探索—策略構建”的邏輯推演步驟,構建 橫、縱交叉的二維矩陣與總體框架。在此框 架體系的統籌組織、引導下,逐次開展系統 研究、策略集成、總體佈局、詳細地段設計 以及專項設計等工作,期望實現“虹橋百年 問,西建七願答,六題集八策,宏圖換儂家” 的規劃效果。

314


315


WORKS

THE MIDTOWN OF CREATION AND SHARING METRO CHANGE CITY

— PLANNING ON RENEWAL AND DEVELOPMENT ALONG XI'AN YOUYI LU 創享中城 地鐵改變城市—西安友誼路沿線地區更新發展規劃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學院|李建智、楊博強、唐皓、蘇夏、曹可欣 指導老師|尤濤、吳鋒、王俠

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我國 2011 年

廊、三個創業集群、N 個創新社區的空間結

城鎮化率突破 50%,已然進入存量規劃時

構,在此基礎上採取三大空間策略、兩個專

代,城市更新成為目前中國最普遍的規劃方

題研究並輔以行動計畫加以引導實施。

式,而在這種背景下,地鐵的發展無疑對城 市再發展具有強烈的推動作用,土地交通一 體化成為當今舊城發展的必要途徑。當然城 市更新除了空間支撐的硬實力,也需要人才 軟實力去驅動,如何吸引人才,如何留住人 才是現在我們所面臨的重大問題。面對這一 難題,我們嘗試從產業發展、空間、人群需 求、文化延續等多個方面去尋找解決問題的 突破口,旨在打造一個集萬眾創新的智力中 央、大都市的摩登中城、高密環境中的慢活 走廊以及古今共榮的文化都心於一體的西安 引領示範區。 設計以地鐵發展為契機,通過對西安發展背 景的思考,現狀梳理,以及對基地直觀的四 大因數高校集中區、城市中軸線中段、林蔭 道以及小雁塔進行發展研判,得出基地發展 的總目標創享中城,從而形成一個創享走

316


317


WORKS

RENEWAL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CHANGTING HISTORICAL CITY 長汀歷史文化名城—城市更新與建築設計 南京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劉宛瑩 指導老師|丁沃沃

對於福建長汀,這一享有客家首府、紅軍故 鄉、生態名城 ... 等美譽的城市的南北軸線, 最南端的寶珠門片區,進行城市更新與建築 設計。 在實地調研和場地研究的過程中,感受到長 汀豐富的街道生活、私有空間和公共空間的 不明確的界限,想到了空間和人際關係的無 界,於是提出本次設計的概念—“無界”。 確定需要連接的公共中心,使用路徑連接、 不同功能的串聯、功能空間滲透等方式使得 新舊融合、空間無界,塑造一種相互串聯融 合的空間。

318


319


WORKS

THE ARCHITECTURAL PROJECT OF CONFUCIUS CLASSROOM AND URBAN DESIGN FOR THE HISTORICAL AREA AND SURROUNDING REGION OF CONFUCIAN TEMPLE IN LUHE 南京六合文廟歷史風貌區孔子學堂建築專案及周邊城市設計 南京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梁曉蕊 指導老師|趙辰

以全面復興中國傳統文化為契機,通過對六 合區以及六合文廟現狀、歷史、傳統文化的 調研,並在理解六合文廟歷史街區總體規劃 部署的條件下,將六合文廟定位為一個歷史 保護與傳承的載體、與外界積極互動並活化 六合當地傳統文化的催化劑,在保護和提高 當地人居住現狀的同時向遊客展示六合文廟 歷史街區的歷史風貌和傳統文化。 “孔子學堂”的專案建設,以六合文廟所反 映的中國傳統文化“學”為主旨,旨在賦予 傳統的文化習俗以新時代的生活內涵與表達 形式。由六合片區肌理著眼,對建築主體與 城市空間深入設計,既為當地居民生活提供 便利,又為整個歷史風貌區的增加文化、教 育、社會交往等內容,從而吸引參訪的遊 客,使被忽略和遺忘的六合當地特色歷史文 化重燃活力。

320


321


WORKS

THE PASSING TIME, A CONTINUING MEMORY

— REJUVENATION URBAN DESIGN OF JILIN HADAWAN INDUSTRIAL AREA

世易時宜,老廠拾“憶”—吉林市哈達灣工業區活力重塑·城市設計 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朱美霖 指導老師|呂飛

基地選址位於吉林市哈達灣老工業區,內部 有大量的工業遺產。本次設計抓住基地這一 特點,著手於工業遺產的保護和再利用,從 城市整體的角度入手,使用“穿珠成串”的 形式,利用廢棄鐵路將工業遺產串聯起來, 同時構建生態廊道連接城市山水,提高周邊 居民的生活品質,並為該地區注入了新的產 業活力。 延續城市記憶,重塑地區活力。隨著東北老 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實施以及城市的快速擴 張,東北地區的重工業企業逐漸由城市內部 搬離到城市郊區。而在此過程中遺留下的舊 廠房、老建築等喪失了原有的生產功能,面 臨著被拆除的命運。它們承載的城市近代工 業記憶也隨著大量開發而消失,使城市記憶 的延續性遭到破壞,城市面臨著“失憶”的 危機。而這些工業遺產地區失去原有產業 後,逐漸走向衰敗。以延續城市的工業記憶 為目的,重塑城市工業遺產地區的活力是本 次設計的核心理念。

322


323


WORKS

PROPHETIC CITY — CENTER ISLAND 雲享之城—中島

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陳志鵬、李姿璇、陶文珺、高希 指導老師|李和平、譚文勇

“雲享之城”,針對未來城市的不確定性, 通過哆啦 A 夢與大雄的奇幻旅遊展開未來 城市的線索,引出未來城市的構想:恢復原 始生態、營建第二居所、聚焦創新基地,雲 集智慧、暢想未來、樂享生活。 方案理性地打造了“原始生境”的空間格 局,“高效城市”的支撐體系,最終建構以 未來“真實生活”為價值核心的空間體系, 與低空飛行走廊等探索性概念。最後聚焦 “真實生活”中的工作、情感、健康三個層 面,分別以特色鮮明的雲享三島,表達了雲 享之城對於城市未來的奇幻而又真切的大膽 暢想。

324


325


WORKS

"E-SPORT AND ENJOYING TOWN"

— URBAN DESIGN OF THE ELECTRONIC SPORTS IN ZHONGXIAN COUNTY,CHONGQING “竟享小鎮”—重慶忠縣電競小鎮城市設計 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許維卿 指導老師|應文

“竟享小鎮”基於特色小鎮的建設需求,打 造一個產業與地形相結合,水灣共用,宜賽 宜游宜居宜業的西部電競體驗中心,遵循因 地制“遊”,開放共用,高效地碳等原則, 致力打造具有西部山水文化內涵的特色小 鎮。在支持特色小鎮發展,產城聯動的基本 原則下,以電競驅動的經濟發展,生態宜居 的環境,濃厚的的創新氛圍為導向,建設” 長江港灣·電競體驗天堂”。

326


327


WORKS

CONSERVATION PLAN OF HISTORIC CITY OF BAODING — A PROCESS OF PUBLIC-GOODS SUPPLY & MULTI-SCALE OPERATION

“公共品—多空間尺度”視角下保定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鄭伊辰、李和欣、孟祥懿、馬晗熙、牟書奇、周凌峰、吳金峰 指導老師|吳唯佳、于濤方

在學習既有的文化遺產保護思路和做法的基 礎上,參賽者在大歷史觀、大區域觀的規劃 統籌視野下,綜合研究城市歷史文化價值與 地理空間特徵,建立京津冀—保定市域—保 定市區—保定古城全空間層次、四大類八小 類全要素、“市場—政府”公共品視角的全 譜系的保護體系,營造以文化帶、文化景觀 區域、文化精華區、精華路線等為代表的保 護空間框架。 力圖通過公共經濟學,跨學科視野和公共 品、產權維度,構建完善“分級分類”的規 劃思想與技術框架,實現對名城歷史文化資 源的“應保盡保、能保力保”目標。

328


329


WORKS

THE STUDY ON ELDERLY

— ADAPTIV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KAIHUI TOWN 開慧鎮適老規劃與設計研究

湖南大學建築學院|陸筱恬、王高遠、曾笛、黃瑩、吳子衿 指導老師|邱燦紅

本次畢業設計主要針對開慧鎮進行適老專項 研究與規劃。在我國人口老齡化與推動“特 色小鎮”建設的趨勢下,以人瑞居養老基地 入駐開慧鎮為契機,在開慧鎮現狀基礎上探 索小鎮適老化的方式,旨在將開慧鎮打造成 適老型小鎮,並以開慧鎮適老化為抓手,進 一步促進“城—鎮—村”可持續迴圈發展, 從宏觀到微觀層面為開慧鎮的健康、快速和 可持續發展提供解決方案與構想。 設計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通過研究適老化 選題相關背景,分析老年人養老層次需求, 對適老化進行解讀,建立適老專項規劃研究 框架,作為後期開慧鎮適老專項規劃的設計 依據。第二,在開慧鎮現版佈局規劃的基礎 上,拆解為六個專題對適老化進行深入研 究,在總體規劃的層面上從適老的角度完善 現版總體規劃。第三,個人選擇適老化重點 地塊進行詳細設計。

330


331


WORKS

琶洲中東區城市設計—濱水城市的韌性設計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宋宇翔、謝光源、黃靜怡、董小暉、魏子悅、唐瑞陽、曹君宇 指導老師|張春陽、孫一民、李敏稚、夏晟

基地位於廣州市海珠區,琶洲島的中東區。 其中現狀建成區比例約 57%,包括會展中心 區域及周邊商務商業建築、居住區;其餘為 未建用地、舊城鎮、舊村、舊廠等,是一個 處於開發的區域,本次將進行整個區域的整 體城市設計,部分重點地塊進行城市空間的 塑造,在滿足韌性城市與適應性理念的前提 下,提出具有引導性的城市設計願景。 在全球氣候變遷之下,我們所居住的城市勢 必面臨各種氣候災害所帶來的挑戰,海平面 上升是所有沿海城市應當關注的隱憂,而對 於廣州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這個開放的複 雜巨系統面臨的未知風險也不斷增加,大雨 帶來的內澇問題早已是廣州地區面臨的一大 挑戰 在這各種的自然災害面前,城市往往表現出 極大的脆弱性,而這正逐漸成為制約城市生 存和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問題。如何提高城市 系統面對不確定性因素的抵禦力、恢復力和 適應力,提升城市規劃的預見性和引導性是 這次設計主要關注的焦點。

332


333


WORKS

REPAIR THE BROKEN, RETURN THE TOWN

— THE RESTORATION-BASED PROTECTION AND RENEWAL PLANNING OF HISTORIC DISTRICTS IN MEI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斷城續脈,回遊客鄉—基於城脈修補的廣東省梅州市歷史城區保護與更新規劃 廈門大學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林曉云、蔡佳琪、邵麟惠、江和洲 指導老師|王量量、韓潔

梅州位於粵閩贛三省交界,區位優勢明顯。

厚的文化底蘊與滯後的旅遊產業之間的斷

隨著時代的發展,作為“世界客都”的梅州,

層。最後提出“城脈修補”的策略,通過維

其客家文化逐漸顯現出薄弱的一面:文化脈

繫地脈、傳承文脈、拓展業脈、延續人脈來

絡缺乏張力、聚居特性內聚向心、社會關係

“續脈斷城”,最後實現人能夠回遊客鄉的

避世內斂。

目標,從而使梅州“城有脈,鄉有郎”。

在本次規劃設計中,我們力求發揚客家文化 精粹,改善其不適應現代發展的特質。更進 一步剖析梅州,發現梅州人口流失率高,勞 動適齡人口出現斷層;三產過度依賴旅遊 業,旅遊業與其他產業的聯動出現斷層;舊 城發展滯後,不斷被邊緣化,新舊發展出現 斷層;舊文化不能自我更新,新文化注入缺 失,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出現斷層;舊城的 綠地系統、水網體系、街道空間等也存在片 段化和拼貼化的現狀。 通過對現狀問題進行總結,歸納出空間、文 化、產業和社會網路四個方面的片段化,表 現為地脈、文脈、業脈、人脈的斷層。我們 思考梅州這座“斷城”該如何續脈,並總結 出梅州舊城目前面臨的兩大主要矛盾:傳統 的居住環境與現代生活方式之間的斷層、深

334


335



參與感言、活動花絮

THOUGHTS & SHARING EXCHANGE


TEACHERS

中央美術學院

建築學院副教授

李琳

TEAM20 的活動在海峽兩岸架起友誼的橋樑已經 6 年,參加今年的活動本人在很多方面都 有收穫,概括有二:其一,以畢業創作交流為載體的評比活動集聚了大陸、臺灣和香港地 區眾多優秀的師生,評比過程的認真嚴苛以及平時的歡暢交流,都讓這個活動的安排緊湊 有效,而且其樂融融。我所在的組評出了此次大賽的前兩名,角逐十分激烈,各個學校的 特點和教學思路可見一斑,正是這樣的過程,讓交流活動的意義凸顯出來;其二,活動結 束之後我又在臺灣逗留數日,探訪了幾座城市,被每個城市獨特性而深深吸引,相比 7 年 前到訪留下的印象,這幾座城市都有著“變”和“不變”的內涵,近年來這些城市在都市 更新、文創園建設和養老社區等方面作出的嘗試和努力有許多耐人品評的經驗,值得我們 好好地研究。最後十分感謝主辦方,也感謝為這次活動辛苦付出的工作人員,大家的敬業 和專業讓人回味和感恩。

北京建築大學

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城鄉規劃系副主任

王晶

第一次參加 TEAM20,非常榮幸。TEAM20 集合了兩岸三地優秀的建築規劃院校,搭建 了一個開放的交流溝通平臺:第一,在這裡可以通過豐富多彩的畢業設計作品展示,看到 各個院校不同的教學風格和特色。第二,同學們在評圖環節,可以同時聆聽兩岸三地專家 的意見和建議,這對他們來講,是一次非常難得的人生經歷,很有意義。非常喜歡活動過 程中組委會安排的學術分享和城市走讀環節,讓我對臺灣的城市發展、政策制定、都更實 施,有了更加直觀的認識和感受,收穫很大。最後,特別感謝主辦方的精心組織和工作人 員無微不至的服務,祝願 TEAM20 越辦越好!

南京大學

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

冷天

很榮幸獲邀參加第六屆 TEAM20 建築與規劃新人獎的評選工作,臺北兩日,感觸良多。 首先,本屆活動彙聚了兩岸三地三十多所高校的一百多件參賽作品,充分證明此活動發 展至今,已經具有相當之學術和社會影響力,是當下兩岸建築學界一個重要的交流平臺 和品牌項目。其次,本屆活動之參賽作品,呈現出不同院校學子們愈發多元化的研究視 角,也是當今建築教育跨學科良性發展的產物和見證。第三,兩岸三地不同院校的參賽作 品,也呈現出鮮明的差異性,內地學生在製圖和概念表達上厚積薄發,港臺學生在社會文 化、生態自然、在地鄉愁等方面斟酌揣度。最後,感謝主辦單位的精心組織,祝願未來的 TEAM20 建築與規劃新人獎取得更大的輝煌!

338


339


TEACHERS

哈爾濱工業大學

建築學院建築系主任

薛名輝

巧月之末,頂夏日之炎,自北國哈爾濱赴臺北參加 TEAM20 建築與規劃新人獎;短短 二三日,感觸連連。本人曾在中原大學進行一年社區營造的學習,期間就對臺灣建築與空 間設計對於人文因素的關懷印象頗深。回大陸之後,也一直持續關注社區研究與發展,並 不斷反思兩岸建築教育的異同與可以互為增長促進的點。 兩岸建築教育同溯源與民國時期,後經歷不同的社會語境,不同的外在因素影響,有著相 異的發展途徑,但均屬一顆大樹上結出的豐碩果實,在存異中蘊藏著求同的發展趨勢:臺 灣同學較為關注精神性空間訴求與表達,作品中往往飽涵著對於後現代化的反思;而大陸 的同學則更適合於較大尺度上進行空間操作,在設計邏輯中進行文化的闡釋。究其根源, 都旨在摸索展現中華民族文化的人文關懷設計之路,而 TEAM20 這樣的大型聯合評圖活 動,則為兩種探索搭建了互訴短長、良好互動的平臺,所以,在期待活動更趨精彩的同時, 可淡化競技氛圍,進一步加強溝通與交流;同時拓展活動的形式,在設計的全鏈條中發揮 更大的作用。祝 TEAM20 明天更美好!

重慶大學

建築城規學院建築歷史研究所副教授

冷婕

清華大學

建築與城市研究所城市規劃系副所長

吳唯佳

兩岸高校畢業設計在時間跨度、選題類型、設計思維和呈現方式上都有較大差異,這是思 維碰撞很好的契機。TEAM20 剛好搭建了一個可供觀察、思考、交流和討論的平臺。今年 的評選不僅有很多打動人心的設計,評選過程也讓我印象深刻,透明公正、環環相扣、緊 張刺激。願 TEAM20 的隊伍越來越壯大,碰撞出更多的思想火花。

參加今年 TEAM20 活動有許多收穫。感受較深的有組織方安排的空間規劃、智慧建築等 專業講座,社區營建等現場考察,以及競賽組織的專業化水準和對所有參賽師生的關愛和 照顧。競賽中各參賽學校提交作品的數量、品質和多樣化選題,也都令人印象深刻。競賽 的成功舉辦展現了兩岸三地規劃建築院校積極參與本科專業教學交流、促進相互認識的熱 情和願望,祝願 TEAM20 在增進各規劃建築院校間的相互瞭解、提升本科專業教學水準 中發揮更大的作用。近年來,清華大學城市規劃系正致力於努力提高規劃設計課程的教學 品質。今年是清華大學第二次參加活動,兩次都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對此十分感謝參賽評 委和同學們的包容、厚愛和支持,相信 TEAM20 能夠為我們提升規劃設計教學水準發揮 積極的作用。在次謹代表清華大學參與本次活動的老師和同學以及城市規劃系的所有師 生,向 TEAM20 組委會以及所有參與本次活動的師生、專家和評委表示衷心的感謝!

340


341


TEACHERS

廈門大學

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院長助理

王量量

2018 年 7 月,廈門大學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師生一行十三人受邀前往臺灣參加“TEAM20 建築與規劃新人獎”的系列活動。能與兩岸最頂尖的院校一同交流、切磋,既是對我校建 築與規劃學科近年來辦學水準的極大認可,也是一次交流學習、展現自身實力的良機。 為了這次寶貴的交流機會,廈門大學城市規劃、建築系的同學年初便開始了參選作品的構 思與準備。選題方面,我們漸漸地從傳統的圖面設計轉向貼近生活、以人為本的綜合設計, 將空間設計、制度建設、生態保護等關係到民生的各個方面融入設計過程。 對於部分學生來說,這是他們第一次來到寶島臺灣;作為與之隔海相望的廈大學子,能代 表學校參加這樣的賽事更是讓他們感到驕傲、自豪。 通過此次活動,兩岸多所學校老師的指點和與其他學校同學們的充分交流,仍然使我們受 益匪淺。面對面的深度交流活動讓我們直觀地感受到各所學校之間的差異、取長補短,能 夠使我們學生在理念與方向上有更開闊的視野。 交流活動雖然結束了,但它帶來的更廣闊的專業領域、更活躍的多元思維,讓我們受益良 多。感謝學校、學院對 TEAM20 活動的大力支持,感謝活動的主辦方,也感謝每個日夜 為“至善”的夢想奮鬥的我們。我們堅信,2019 年 TEAM20 的舞臺將更加精彩!

高雄大學

建築學系系主任

陳逸傑

首先要對於主辦單位竭力並如期圓滿辦理本次活動,表達感佩之意! 從這幾年觀察兩岸大學建築與都市教育的內容,由於兩岸在教學見解上有某種程度的殊 異,但總是能夠因為這種不同而能發現彼此的特色。這也顯示像這樣能例行性舉辦的活動, 對兩岸的學術交流是相當有助益的。 今年的作品表現,整體上而言,同學的工具使用是更純熟了,但在內容和內涵上的表現有 逐漸弱化現象。而比較特別的是,以往印象上臺灣的參賽作品較著重社會議題層面的著墨, 中國大陸的作品除了著重實質問題的探討外,也明顯出現前述的表現。 中國大陸同學近年的作品,對於設計與規劃界時勢的反應一向頗為敏銳,今年也不例外, 而且往往可以在好幾個學校看到普同的作品。臺灣同學的作品雖是較反映出個人的價值, 但在見解層面則有待提升。 這幾年的舉辦採設計與規劃分成兩個領域進行,有利於評圖的聚焦,也更能夠與受評者在 共同的基礎,交換設計與規劃上的意見。每年見到的中國大陸高校的老師新人輩出,且皆 能交換獲得不同的看法,期待明年的 TEAM20。

342


343


STUDENTS

日日 : 時間旅館 淡江大學工學院 蔡佳蓉

在這次 TEAM20 的競賽之中,我見識到了年輕世代的建築人在多元的議題上努力鑽研、 期望提出對世界有益的設計的積極態度。能擁有機會和海峽兩岸各地的優秀學生們交流, 我感到非常幸運與感謝,更要謝謝主辦單位以及評審老師們的肯定,給予我這個獎項,以 及感謝林家如老師一直以來的指導。 縱使不同的學校、不同的地區,人們對於建築的定義不盡相同,在這個平臺上卻能勇敢地 接受評審的建議,無論是正面的、負面的,都成為了我們未來繼續成長的動力與養分。 希望未來的建築,不是告訴我們如何擁有、如何索取,而是回到了人們自身的感受,回到 對於生命的珍惜,對每一天、每一個平凡瞬間的重視,並且使人們重新思考每一天如何存 在,帶著勇氣與堅持,持續往未來前進。

科技烏托邦:二十年後 敦化南北路商用專區 臺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 洪睿宇

很榮幸可以代表北科參加 TEAM20 的「城鄉規劃組」競賽,過程中見識也認識許多來自 各地的佼佼者,看著各式各樣精彩的議題與想法,心中不免感到激動,並感嘆著「世界那 麼大」。同時,看著自己花費一整年所做出的作品,有機會展示、分享給大家,心情是既 期待又怕受傷害,所幸評審老師與同學們都以鼓勵代替責備,給了許多優良的建議,讓我 獲益良多。 感謝 TEAM20 提供兩岸建築系學生一個平臺互相交流,讓我們可以見識雙方教育的方式 與議題操作的方法有何不同。更重要的是學生之間相互學習,不同尺度規模的社會現狀與 處理手法。論語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其實這次比賽中厲害之人、值得效仿者又何 止兩三人?實乃多不勝數。參賽選手以及評審老師於比賽之間互相印證、學習、瞭解,更 讓我對於建築設計規劃有了更新的想法,謝謝為這次活動付出全力的每一位。

344


345


STUDENTS

內外之間 —校園創客集群設計 合肥工業大學建築與藝術學院 王與純

建築的世界是模糊和曖昧的,此次競賽讓我們將設計拓展到了更遠的邊界; 建築的世界是混雜和多元的,此次競賽讓我們嘗試了設計的多種可能性; 建築的世界是純粹和簡單的,此次競賽又讓我們回歸了設計的本質; 建築的世界是美妙和絢爛的,此次競賽更讓我們看到了設計關於未來的無限潛能。 換一個角度重新思考規劃與設計,大學校園規劃遠不是空間形態規劃,無論從東方宜居模 式上、還是產學研一體化下的資源整合,都有著巨大的未來想像空間。 與其說這是一次設計,它更像是一場對傀儡化和逆社會性的傳統校園建設模式的反思,一 次都市共用與校園生態下的新青年圖景暢想,和一場關於人文主義的反抗之戰! 感謝老師、感謝隊友,仿佛經歷了一場奇妙的旅行,我們一直在路上。

烏桕歸家囉 ~!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 傅瑞盈

三十二鋪境 —基於鋪境文化的永甯 古衛城保護與更新設計 廈門大學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 楊月恒

雖然我的作品沒有獲獎,但很高興在 TEAM20 參會期間能夠認識到兩岸三地的同學,不 僅瞭解到不同地區的畢業設計和教學異同,還能接受不同觀點的批評指導,使我們對設計 進行再思考,開拓了視野並填補了自身的不足。

這一次臺灣之行我收穫了很多。首先,我很享受這種平等愉快交流的氛圍,在展現自己方 案閃光點的同時也能清楚得察覺到自己的不足,TEAM20 既是舞臺也是課堂;同時,兩岸 在城市規劃學科中所展現出的完全不同的方法與風格也讓我印象深刻,我很欣賞臺灣同學 們做設計時新穎獨特的出發點、貫穿設計始終的人本思想和最終呈現出的有溫度的作品, 這與大陸邏輯至上的設計風格完全不同;組委會賽前舉辦的各種講座和參觀活動也讓我很 受啟發,臺灣地區似乎先於大陸多年進入了存量規劃的時代,也因此,我在這裡學到的 URS 等規劃手法都可以在大陸找到可以學習和借鑒的機會。

346


347



作品索引

INDEX ARCHITECTURE & URBAN PLANNING


INDEX 建築設計組 大葉大學 ..........................................................154,156,158

臺灣科技大學 ..............................................................106,194

南京大學 ......................................................................222,224

邊界上的演出者│林芷瑄

往返知間 – 雙連城市博物館│王耀霆

互動建築設計 – 伸展的亭子│尹子晗

野地眷戀│陳以訓

社會共演化│陳信穎

江蘇特色田園鄉村規劃與建築設計│陳妍霓

交點之間│趙洋、葉鈞涵 銘傳大學 .......................................................................196,198

哈爾濱工業大學 .........................................................226,228

中原大學 .................................................................160,162

場所的濃度 茶場 – 住宅式茶廠空間再定義│朱涵稘

古今對話 – 韓城民居文化博覽區│干云妮

活著的墓│佟斯洋

SEEKING HIDE – THROUGH THE LENS OF FILM

關係妄想│伊瀏

建築顯影劑│陳宇萱

NOIR │劉宣伶

中國文化大學 ........................................................164,166

聯合大學 .......................................................................200,202

ARTOD – 公共交通導向的文化藝術介入式城市更新

記憶終點站│高婉竹

可持續發展的山地聚落規劃 – 泰雅族仁愛鄉親愛村

│冉佳珞、湯艷妮、羅通強

第 8 類實驗場│連婕

親愛部落為例│古詠筑

火山│薛珂、葉珍光、金文斗

重慶大學 .......................................................................230,232

海秧 – 綠島公館珊瑚復育基地│劉書婷 香港大學 .................................................................82,234,236

成功大學 .................................................................168,170 聲之齋場│簡正

中央美術學院 ..............................................................204,206

逆.生長 – 改造西藏礦區的人為景觀│吳卓妍

輕與重│鍾博宇

共生機體 – 新型工業藝術遊樂館│梁志豪

逝者留下的喘息地│馮嘉怡

北京亮馬創客聯合體建築設計 – 花海共生│張馨月

建.竹.構造│洪致樂

散場的留白 – 櫟園森陵│詹承昕

天津大學 .......................................................................208,210

清華大學 .......................................................................238,240

鯤鯓海岸重塑 – 人造秩序與自然秩序│陳敏

脊椎再造術 – 巨型作為發展觸媒│毛升輝、羅珺琳、

基於城市接觸理論的重慶黃桷坪藝術工坊綜合體設

楊俊宸

計│孫羽談

記憶複雜性城市│劉潯風、鄭婉琳、朱子超

Arch of Cartagena │張珞珈、蔣雨桐

東海大學 .................................................................102,172

南華大學 ........................................................................174 挑戰極限 – 焚化廠變更使用│王舒汶

合肥工業大學 ...............................................................98,212

湖南大學 .......................................................................242,244

淡江大學 ...........................................................70,176,178

內外之間 – 校園創客集群設計│王與純、王舒媛

松崗縫合│趙亮

日日 – 時間旅館│蔡佳蓉

井邑田野 書史之藏 – 屏山村落傳承活化之規劃與建

奇境樂園│劉恬、孫宇珊、聶克謀

工事中景│曾則瑜

築設計│徐怡然、袁美倫 華南理工大學 .............................................................246,248

顯影 無名紀念碑 – 一個人的旅館│鄭家源 同濟大學 ..................................................................76,214,216

濕熱氣候下商業公共空間更新設計│劉心悅

逢甲大學 .......................................................................180

山水實驗 – 以遊觀體驗為嚮導的旅遊綜合體設計│

惠州船廠更新改造│許嘉豪、鄧紹斌、王桑、相樹

移動與定著的矛盾│顏綺、劉潔

和亦寧、鄧希帆、夏亦然、白一江、喻橋蘋、劉

遠、李泉江、陳鵬任

典傲 朝陽科技大學 ........................................................182,184

洪家樓天主教堂結構與材料保護設計研究│李樹

廈門大學 .......................................................................250,252

動在第五空間 – 減肥的懲罰步道│陳奕汝

人、方姜鴻、劉璐茜、葉航明

須彌山居圖│王心怡、常樂、黃愷怡

韌性城市下的參數式仿生建築設計│張哲瑜

折轉.縱橫│張塨、高雨辰、何侃軒、王旭東、唐

蘇州古城 25 號街坊“琴棋書畫”精品民宿建築及

奕誠、卡莉娜

城市設計│徐琳茜、周思源

雲林科技大學 ........................................................186,188 塹東小城 – 市場再生與青年創業基地│唐如禎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 ......................................................94,218

SEEDIQ TGDAYA – 霧社事件紀念空間與清流部

石船祭 – 祖宅之嬗變│張書羽

落活動中心設計│劉橋暉

坊.院.間 – 韓城傳統民居更新與活化設計│陳 雪晗

臺北科技大學 ...................................................88,190,192 霧鎖宴寂 – 紀念消逝的地景│李繼睿

東南大學 ..............................................................................220

非典型鋼鐵序列│黃安澤

烏桕歸家囉 ~ !│傅瑞盈

海嘯防禦機制│李效儒


城鄉規劃組 大葉大學 ..............................................................................256

臺北科技大學 .....................................................................136

南京大學 ......................................................................318,320

邊陲之界│葉韋均、張佳琳

科技烏托邦 – 二十年後敦化南北路商用專區│洪

長汀歷史文化名城:城市更新與建築設計│劉宛瑩

睿宇

南京六合文廟歷史風貌區孔子學堂建築專案及周邊

中原大學 ..............................................................................258

城市設計│梁曉蕊

孤島鏈結 – 都會成長過程中次都心的蛻變與完成│

臺灣科技大學 ..............................................................140,290

曾瑜珩

水城台北│蔡承宇、周曉情

哈爾濱工業大學 ................................................................322

城市孤島:自由 x 囚禁│蔡眷馨

世易時宜,老廠拾“憶”– 吉林市哈達灣工業區活

中國文化大學 .............................................................260,262

力重塑.城市設計│朱美霖

礦嶋 – 記憶嫁接與場域再造│李盈潔

銘傳大學 .......................................................................292,294

記憶中的逝去│周庭聿

Bridge the Border – A Future Exchange of Two

重慶大學 .......................................................................324,326

Countries │紀穎勛

雲享之城 – 中島│陳志鵬、李姿璇、陶文珺、高希

都市狹縫的多重使用│張喬涵

竟享小鎮 – 重慶忠縣電競小鎮城市設計│許維卿

聯合大學 ..............................................................................296

香港大學 ..............................................................................112

北港時序 – 一段在糖廠的小鎮故事│許哲銨

翻越無形的城牆 – 重建山、城、水的軸向關係│梁

中華大學 ..............................................................................264 新竹縣芎林鄉智慧三創園區│許鈞晏、賴彥廷、羅 渙翔、張家瑋、楊雅琇 成功大學 .......................................................................266,268

善彤

遊園驚夢│李佩安

中央美術學院 .....................................................................298

海岸修復場│紀思寧

幾何幻界│劉璇

東海大學 .......................................................................144,270

天津大學 ..............................................................................300

李靜涵、李云開、吳雅馨、張東宇、朱仕達

「如果拆除不是一個選擇」– 台中舊城區空屋活化

數聚虹心,萬物滬聯│王雯秀、石路、朱夢鈺、張

“公共品 – 多空間尺度”視角下保定市歷史文化名

以柳屋為例│楊廸

宇威、張璐、邵旭濤、謝瑾、徐秋寅、張涵、汪

城保護│鄭伊辰、李和欣、孟祥懿、馬晗熙、牟書

環城之路│黃祺修

夢媛

奇、周凌峰、吳金峰

高雄大學 .......................................................................272,274

北京建築大學 .......................................................302,304,306

湖南大學 ..............................................................................330

冷縫 – 城市中的流域聚落│陳光柔

運河森林│王晗、馬志宇、李沐子、胥宇凡

開慧鎮適老規劃與設計研究│陸筱恬、王高遠、曾

亦雲 – 馬來西亞新生活紋理│鄭宇翔

運河十記 – 蘇州市吳中區運河段片區更新城市設計

笛、黃瑩、吳子衿

清華大學 .......................................................................118,328 虹橋一家人│劉楊凡奇、陳婧佳、鄧立蔚、侯哲、

│張應鵬、張旭、劉靖文 淡江大學 ..............................................................................148

懷來縣中心城區城市更新城市設計│余曉麗、李詩

華南理工大學 .............................................................124,332

翻開表面 – 城市永續發展公園規劃│連偉鈞

瑤、潘芊芊、王樾

琶洲中東區城市設計 – 柔性邊界│謝光源、黃靜怡、

逢甲大學 ................................................................276,278,280

合肥工業大學 ..............................................................308,310

琶洲中東區城市設計 – 濱水城市的韌性設計│宋宇

次級社會主義人民城│方北辰、駱曉東

鄭州滎陽故城漢文化街區發展研究與城市設計 – 記

翔、謝光源、黃靜怡、董小暉、魏子悅、唐瑞陽、

2050 Ultrablock 過境南機場│程昱傑、宋宇傑

憶與生長│沈則誠、劉省言

曹君宇

劏城│孫子皓

義曲忠魂塚,新語索須泮 – 空間敘事語境下的鄭州

宋宇翔、董小暉、魏子悅、唐瑞陽、曹君宇

滎陽故城西南部地塊規劃與設計│田壯、張夢 朝陽科技大學 ..............................................................282,284

廈門大學 .......................................................................130,334 三十二鋪境 – 基於鋪境文化的永甯古衛城保護與

果貿,漫漫城市 – 城市漫遊 – 高雄左營遊逛景觀軸

同濟大學 ..............................................................................312

更新設計│楊月恒、陳江暢、李藝琳、隋成梁、

帶計畫│唐千婷 、陳若穎

文化復興視角下的潮州古城發展規劃 – 潮音潮劇作

田彤

運動島 – 縫合運動資源 ,孕生運動網路,重整都市

為社區活化的觸媒│劉瀟

斷城續脈,回遊客鄉—基於城脈修補的廣東省梅州

基盤│陳梓揚、胡媁涵、何雅文

市歷史城區保護與更新規劃│林曉云、蔡佳琪、邵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 ....................................................314,316

雲林科技大學 .............................................................286,288

大虹橋、新空間│王宇軒、高晗

舊城迷走│李怡青、張崇恩

創享中城 地鐵改變城市 – 西安友誼路沿線地區更新

記憶的復駛│巫旻融、羅曼嘉

發展規劃│李建智、楊博強、唐皓、蘇夏、曹可欣

麟惠、江和洲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CIP)資料 TEAM20 建築與規劃新人獎 . 2018 / 樺晟集團編著 . -- 臺北市 : 樺晟集團等 , 2018.12 352 面 ; 19x25 公分 ISBN 978-986-95842-1-0( 精裝 ) 1. 建築美術設計 2. 作品集 3. 文集 920.25

107016859

2018 TEAM20

建築與規劃新人獎 發行單位|樺晟集團、皇延創新股份有限公司、兩岸城鄉統籌規劃暨產業聯合會 主編|魏孝秦

編著|樺晟集團

出版委員|彭光輝、白仁德、魏孝秦、劉以善、施植明

執行編輯|魏孝儒、劉博仁、曾晨安、陳美香、蕭小瑩、金家瑜、吳沛婕、張雅文

演講(依照活動發言排序)|花敬群、林峰田、溫琇玲

設計|曾晨安、劉博仁

出版者|樺晟集團 / 115 台北市南港路 3 段 50 巷 16 號 4 樓 / 電話| 02-2782-5881 / 傳真| 02-2782-8879 / www.team20.org

合作出版|皇延創新股份有限公司 / 兩岸城鄉統籌規劃暨產業聯合會 / 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 / 台灣中華工商業聯合會 / 社團法人南京大學台灣校友會 出版日期| 2018 年 12 月

印刷|惠虹印刷有限公司 定價| 1200 元 ( 精裝 )

國際書碼| ISBN:978-986-95842-1-0

版權所有,翻印必究 如欲利用本書全部或部分內容者,需徵求本出版單位同意或書面授權,請洽樺晟集團 Copyright © 2018 樺晟集團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