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AM20 ─ 2016兩岸建築與規劃新人獎

Page 1

TEAM20 兩岸建築與規劃新人獎 暨城鄉統籌發展論壇

VOL.04

20 6 ARC

H URB ITECT URE COM A N P PETI L TION A N N I & SY N G MP OSIU

M





INTRODUCTION

以人為本,聚合心的力量,用小於環境的謙卑,匯聚可持續發展的智慧與資源,面對和諧人居的 問題。 TEAM20 組委會由都市計劃學會、社團法人南京大學台灣校友會、中華工商業聯合會、皇延創 新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城鎮建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發起,由社團法人南京大學台灣校友會秘 書長、皇延創新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城鎮建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魏孝宇先生擔任組委會之執行 長,活動從 2013 年發起,今年已成功邁向第四屆,活動包含城市發展策略與方法論壇和兩岸建 築與規劃新人獎,論壇每年邀請產、官、學界的專家共同探討城鄉統籌發展、新型城鎮化、舊城 改造、農村可持續發展等多元議題,於 2014 成立兩岸城鄉統籌規畫暨產業聯合會,將資源共享, 攜手互助,結合專家觀點,多元產業結盟,TEAM20 不只是活動,更打造全台第一個建立兩岸 產、政、學、研、輔的“城鄉統籌發展多邊資源服務平臺”,串聯上、中、下游與橫跨一、二、 三產業之產業鏈,構築交流合作渠道,促進智慧資本、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間的有效合作;兩岸 建築與規劃新人獎邀請兩岸建築規劃高校,推選優秀畢業作品競圖,為追求競圖品質能更提升, 更詳細區分為建築設計與城鄉規劃兩組,讓兩岸菁英學子共聚一堂,藉由彼此的畢業作品對話與 交流,激蕩各種視野與觀點,汲取互相之優點,孕育最寶貴的想法與創意,並邀請各校專業教授 及頂尖專家共同組成專家評委團隊,期為兩岸建築規劃學界提供最好的交流平台及最高規格的競 圖賽程。

大陸參與學校

臺灣參與學校

天津大學建築學院

中原大學設計學院建築學系

北京建築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

中國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建築學系

四川大學建築與環境學院

中華大學建築與設計學院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

成功大學設計與規劃學院建築學系、都市計畫學系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學院

東海大學創意設計暨藝術學院建築系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

南華大學藝術學院建築與景觀學系

南京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

高雄大學創意設計與建築系

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

淡江大學工學院建築學系

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

逢甲大學建築學院

香港大學建築學院

臺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建築系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

臺灣科技大學設計學院建築系

厦門大學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

銘傳大學設計學院建築學系

湖南大學建築學院

聯合大學設計學院

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

大葉大學設計暨藝術學院空間設計學系



CONTENTS

前言

PREFACES

來賓、評審介紹 JURORS

論壇文章收錄 FORUM

建築設計組獲獎作品

PRIZE WINNING WORKS

城鄉規劃組獲獎作品

PRIZE WINNING WORKS

建築設計組收錄作品 WORKS

城鄉規劃組收錄作品 WORKS

參與感言

THOUGHTS & SHARING

010

014

040

054

096

138

230

308


08


09


PREFACES

─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所在 ─ 前任職於國立臺灣博物館館長之時,很開心接到主辦單位的邀請,一同主辦第四屆「2016 TEAM20 兩岸建築與規劃新人獎」活動。舉辦如此規模的兩岸交流活動實屬不易,從場 地規劃佈展、辦理論壇活動、畢業作品競賽及舉辦頒獎典禮等等,一點一滴看到主辦單 位的認真及投入,因為主辦單位的用心,讓我們看見兩岸青年學子在建築和城市規劃上 彼此的互動及交流,為建構出城市與生活美好的想像而做的努力,這就是讓臺灣整體藝 術能量更為奔放活潑之所在! 城市,不是單指用鋼筋水泥建構而成的具體表象,一個轉角,一幅塗鴉,一片光影;在 人與自然,空間與時間交疊下,幻化而成這個城市的靈魂重量,輕或重都好,都是這個 城市的生活,也都由住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來決定。所以看著這群建築系和城市規劃系 的學生本著以人為本的價值,努力地描繪出居住的場域,這是多麼令人嚮往與感動的。 教育與文化是相輔相成,它乘載著文化是否能被傳承下去的使命,文化的精采往往來自 多元性和差異性的元素相互碰撞、刺激及包容,而 TEAM20 正是這樣重要的平台,這本 作品集正是兩岸建築教育轉變的重要紀錄,藉由這本書完整地收錄及出版,見證兩岸學

陳濟民

生在他們畢業作品內容上的核心價值,衷心期盼這個活動可以持續地舉辦,讓更多人能 藉由這樣的活動,把城市的美學傳播出去,也讓更多青年學子有機會相互對話與學習。

文化部主任秘書 前國立台灣博物館館長

0010

這本作品集蘊含了我們未來生活的藍圖,也是這群未來城市建構者的努力成果,希望大 家細細品味。


很高興受到主辦單位邀請擔任這次 TEAM20 兩岸建築與規劃新人獎的主講者。都市更新、 城市的再生是一個既傳統又久遠的工作任務與技術,而智慧城市則是 21 世紀城市發展的 新技術與課題,此二者的整合,即 Smart City as New Tools,實為在此歷史的當下的新 命題, 也正是台北市正在面臨的一個挑戰。如何透過政策與資源的結合,以及制度設計 和價值觀的宣導,讓公部門與民間攜手合作共同創造出一個舒適的生活空間,是台北市 政府正在努力的方向。2016 是台北公辦都更元年,我們透過公辦都更希望能帶動民間力 量一起改變這座城市,打造一個真正理想的居住環境,令人嚮往的生活型態。城市不僅 是個具體的環境形式,也是實質生活的場域;而建立一個城市品牌需要的是源源不絕的 創造力和美感。所以我們需要一個舞台可以相互學習與交流,製造更多思想對話的空間 場域,讓學習建築和都市規劃的青年學子能有更多的想像力去為居住的土地添加更多的 色彩,我從 TEAM20 的活動看見了這樣的想法正在被落實,也期許這樣的活力未來能成 為城市再生的動能,構築令住在這塊土地上的居民感到驕傲的城市。 如此盛大的建築與都市規劃的學術交流活動每年能在台北舉辦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也 希望大家能透過 TEAM20 活動認識台北這座迷人的城市,而透過這本作品集發現更多新

林欽榮

穎的想法。衷心祝福 TEAM20 兩岸建築與規劃新人獎可以持續舉辦下去,大家共同交流, 激發出更多美好的想法。

臺北市副市長 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

0011


PREFACES

TEAM20 已成功地邁向第四屆了,非常感謝各個學校老師們一路的支持與指導,作為 TEAM20 組委會的執行長心中有兩個深刻感受,第一是彌足珍貴,能夠邀請到大陸及港 台最傑出的建築與規劃專業科系的老師與同學們相聚在一起交流,是榮幸且彌足珍貴的 事,第二,除了感謝還是感謝,因為有大家的支持才促成這個活動能夠順利圓滿的舉辦, 中國人有一句話叫作無三不成禮,今年 TEAM20 已經順利地辦理第四屆了,這個活動將 持續的辦理下去 ,而且規模會越來越大,此作品集表達組委會對於各參賽作品的珍惜與 愛護,完整的收錄了 2016 TEAM20 兩岸建築與規劃新人獎的參賽作品,期能為兩岸建築 規劃教育界留下珍貴記錄,希望參與學校繼續支持 TEAM20,共同珍惜這個彌足珍貴的 交流平台,更期許這個平台能為大陸及港澳台城鄉風貌的營造與創新起到正向的影響。 TEAM20 2017 年期待與各位再相見 !

魏孝宇

TEAM20 兩岸建築與規劃新人獎執行長 皇延創新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叙普科技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社團法人南京大學台灣校友會秘書長 中華綜合發展研究院副研究員 中華工商業聯合會執行秘書長 中華工商業聯合會兩岸四地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 中華港澳之友協會理事

0012


兩岸建築與規劃新人獎 暨城鄉統籌發展論壇 ARCHITECTURE

URBAN PLANNING

oeginning



JURORS GUEST / JURORS 來賓、評審介紹


ATTEND GUEST

致詞貴賓與 參會貴賓

邊泰明 TEAM20 兩岸建築與規劃新人獎組委會-主席 中華民國都市計畫學會-理事長

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博士 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畫學系碩士 逢甲大學都市計畫學系學士

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系主任,1999 - 2002 土地經濟學會理事長,2005 - 2009 國立政治大學總務長,2008 - 2013 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局長,2013 - 2014 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理事長,2015 -至今

林建元 中國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院長

美國華盛頓大學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eattle, WA) 交通工程博士,1987.08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都市計劃特別學程研究,1981.02 國立台灣大學土木研究所交通工程乙組 ( 都市計劃 ) 碩士,1978.06 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系學士,1976.06 私立中國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教授兼院長,2014.08 -至今 國立台灣大學建築及城鄉研究所教授,1997.08 - 2014.07 財團法人都市發展與環境教育基金會榮譽會長,2014.01 -至今 國立台灣大學土木系及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兼任教授,2014.08 -至今 逢甲大學建設學院兼任講座教授,2014.08 -至今 臺北市政府副市長,2008.10 - 2010.12 臺北市政府代理工務局長,2010.08 - 2010.12 臺北市選舉委員會主任委員,2009.01 - 2010.07 臺北市政府財政局長,2007.02 - 2008.10 臺北市經濟發展委員會執行長,2007.02 - 2008.10 國立台灣大學建築及城鄉研究所副教授,1989.08 - 1997.07 國立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及運輸工程與管理系副教授,1988.08 - 1989.07 美國 KLD Associates, Inc. 高級研究工程師,1987.09 月- 1988.07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住宅及都市發展處荐任技士,1978.07 - 1984.07

016


彭光輝 台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院長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建築、規劃與景觀學院博士 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榮譽顧問 中華民國建築學會理事 中華民國地區發展學會常務理事

白仁德 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都市計畫學會-秘書長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 國立交通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系碩士 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 ( 科學 ) 學系學士中華民國都市計畫學會秘書長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國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魏孝宇 TEAM20 兩岸建築與規劃新人獎組委會-執行長 皇延創新 ‧ 皇延建築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士 中華綜合發展研究院副研究員 南京大學社會(城市規劃與房地產經濟)博士研究 皇延創新股份有限公司、皇延建築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叙普科技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社團法人南京大學台灣校友會秘書長 中華綜合發展研究院副研究員 中華工商業聯合會執行秘書長 中華工商業聯合會兩岸四地房地產研究中心主任 中華港澳之友協會理事 「TEAM 20」兩岸建築與規劃新人獎執行長

017


ATTEND GUEST

王榮進 內政部營建署-副署長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組長 臺北市建築管理工程處處長 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副局長 內政部營建署主任秘書

林欽榮 臺北市政府-副市長

美國麻省理工研究(建築與規劃學院都市研究與規劃系-都市與區域研究學程) 中國文化大學實業計劃研究所工學組都市計畫碩士 中原理工學院建築系畢業 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 國際都市發展協會(INTA 副理事長),2013 - 2016 臺南市政府副市長 內政部營建署署長 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局長 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國立交通大學工學院營建技術與管理學程兼任副教授 高雄市政府工務局局長 新竹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局長

陳濟民 國立臺灣博物館-館長

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 國立臺灣博物館館長,2012.05 -至今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處長 國立臺灣美術館副館長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科長、專門委員

018


吳漢中 臺北設計之都-執行長

美國杜克大學商學院工商管理研究所(Duke University, Fuqua School of Business, MBA) 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 曾任職於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亞洲開發銀行 世界文化遺產基金會與社會企業若水國際等 長期擔任企業創新變革顧問,以及年輕社會企業家業師 著有暢銷書《美學 CEO》,曾受邀於 TEDxTaipei 年會演講

方定安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處長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博士 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系學士、碩士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總工程司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主任秘書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副總工程司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科長

徐燕興 基隆市都市發展處-處長

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 ( 都市設計組 ) 北市都市更新處副總工程司、科長、股長 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股長 臺灣師範大學講師

019


JURORS

評審委員介紹

何崴

按學校筆畫排序

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副教授

博士學位,2013 年 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2010 - 2013 建築學與城市規劃碩士學位,2002 德國斯圖加特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系,1998 - 2002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 1997 建築學學士學位,1992 - 1997 1998 年- 2002 年間曾在多家德國建築、城市規劃事務所工作 2002 年回國後先後在設計機構和媒體機構工作,長期擔任雜志執行主編 2005 年至今於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任教 近年來重點進行中國傳統地域建築的研究和當代性設計 並組織和參加國內外建築、設計、藝術展覽數十個,多次獲獎,作品刊登在國內外雜志 2014 年獲 WA 中國建築獎社會公平獎

侯曉蕾 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副教授

博士 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2008 -至今

許蓁 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副教授

博士 天津大學建築學院教師,1999.07 -至今 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訪問學者,2013.05 - 2013.11

020


許熙巍 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

博士 天津大學建築學院教師,2004.07 -至今 英國諾丁漢大學訪問學者,2013.09 - 2014.09

晁軍 北京建築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

英國謝菲爾德大學建築設計及其理論訪問學者,2007.03 - 2008.03 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設計及其理論博士研究生,2002.09 - 2008.04 哈爾濱建築大學建築設計及其理論碩士研究生,1994.09 - 1997.07 哈爾濱建築工程學院城市規劃本科學生,1987.09 - 1991.07

北京建築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建築系副教授,2010.09 -至今 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建築系講師、副教授,1999.04 - 2010.07 哈爾濱建築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建築師,1997.09 - 1999.03 哈爾濱市住宅新區開發建設總指揮部助理工程師,1991.09 - 1994.07 北京建工建築設計研究院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

蘇毅 北京建築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講師

天津大學城市規劃設計及理論博士研究生,2006.03 - 2010.06 天津大學城市規劃設計及理論碩士研究生,2003.09 - 2006.03 天津大學城市規劃及設計本科學生,1998.09 - 2003.07 北京建築大學任教,2010.07 -至今

021


JURORS

曾藝君 四川大學建築與環境學院-副教授

博士 四川大學任教,1994.07 -至今 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

孫音 四川大學建築與環境學院-講師

碩士 重慶大學建築歷史與研究專業,2000 - 2003 重慶建築大學建築學專業,1988 - 1992 四川大學建築與環境學院建築系工作,2003 -至今 四川土木建築設計院工作,1992 - 2000

張松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

東京大學工學博士,1993 - 1996 同濟大學工學碩士,1989 - 1992 武漢理工大學工學士,1979 - 1983 湖北沙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室主任、副總工 同濟大學建築學博士後流動站副研究員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教授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

022


王志軍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博士研究生,2002 - 2006 同濟大學建築系本科畢業,1981 - 1986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建築系副教授,2007 -至今 上海天方極限建築策劃諮詢有限公司總經理,1999 - 2000 上海恒邦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設計部主管,1999 - 2000 上海哥士摩發展有限公司策劃設計部主任,1995 - 1998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建築系任教,1986 - 1995 德國慕尼克應用科技大學(FH Munich)科堡應用科技大學(FH Coburg)建築系訪問學者,1986 - 1989

段德罡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教授

同濟大學訪問學者,2006.09 - 2007.07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學院建築學博士,2006.09 - 2015.06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與設計碩士,1996.09 - 2003.12 西安冶金建築學院城市規劃專業學士,1989.09 - 1993.07 任教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學院,1993.07 -至今 住房與城鄉建設部 傳統村落評審組專家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 理事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 學術工作委員會 委員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 青年工作委員會 委員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 總體規劃學術委員會 委員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 鄉村規劃與建設學術委員會 委員

葉飛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學院-系主任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設計及其理論研究生學習碩士學位,2003.09 - 2006.05 西安冶金建築學院建築學專業本科學習學士學位,1989.09 - 1993.07 德國勃蘭登堡科技大學訪問學者,1998.08 - 1999.06 任教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學院,1993.07 -至今

023


JURORS

江泓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副系主任、副教授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系博士研究生,2006 - 2011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系碩士研究生,2003 - 2006 東南大學建築系城市規劃專業本科,1998 - 2003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系副系主任、副教授,2015 -至今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系講師,2011 - 2014 國家留學基金委(CSC)資助赴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Zurich) 建築系“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2008 - 2009

夏兵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

東南大學建築系建築學專業本科獲建築學學士學位,1993.09 - 1998.07 東南大學建築系建築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師從中國工程院院士鐘訓正教授 專業方向“建築設計及其理論”獲建築學碩士學位,1998.09 - 2001.07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建築系建築學專業博士研究生,師從中國工程院院士鐘訓正教授 專業方向“建築設計及其理論”獲工學博士學位,2003.09 - 2011.10 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建築系訪問學者,2010.01 - 2010.11 香港中文大學建築系訪問學者,2005.09 - 2006.04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建築系任教,2001.08 -至今

周凌 南京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副系主任、教授

東南大學建築學博士 南京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2001.05 -至今 雲南工業大學建築系教師,1993.09 - 2001.05

024


胡友培 南京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

南京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博士 南京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2014 -至今 南京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講師,2011 - 2014

韓衍軍 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系主任

碩士 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建築系系主任

董慰 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院長助理

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建築設計及其理論博士,2009 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與設計碩士,2003 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學士,1995 華盛頓大學建成環境學院訪問學者,2014.08 - 2015.08 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 副教授,2012.04 -至今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 講師,2009.07 - 2012.03

左力 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副教授

建築學碩士 重慶大學建築設計及其理論專業碩士學習,2000.09 - 2003.06 重慶建築大學建築學本科學習,1995.09 - 2000.06 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任職教師,2003.07 -至今

025


JURORS

李旭 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副教授

工學博士 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博士學習,2006.03 - 2010.12 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碩士學習,2001.09 - 2003.12 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本科學習,1992.09 - 1997.06 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任職教師,2010.12 -至今 重慶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任職助理工程師,1997.07 - 2001.08 出版專著:李旭.西南地區城市歷史發展研究 [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38.9 萬字,2011

王維仁 香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系主任

柏克萊加州大學建築碩士 台灣大學土木系碩士及地質系學士 王維仁建築研究室主持人 美國建築師學會及香港建築師學會會員 任 2007 年香港建築雙年展首席策展人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客座副教授 美國 TAC 建築師事務所協同主持人 其設計獲美國建築師學會設計獎、臺灣遠東建築獎、香港綠色建築獎、香港建築師學會獎 作品參展包括 2008 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2004、2005 及 2007 年的北京、深圳、香港建築雙年展 作品與文章多發表於中港臺及國外期刊 包括 2010 牛津大學出版社:思考再織城市

026


曾慶豪 香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

In 2000, he received a professional degree in Architecture at The Cooper Union in New York City. A recipient of the coveted Marion O. and Maximilian E. Hoffman Rome Prize in Architecture and in 2007, was named as Fellow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in Rome. 'Cloud of Unknowing: A City with Seven Streets' with Roan-Ching-yueh, at the Taipei Fine Art Museum. Associate Professor,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Founder, DEHOW PROJECTS Chief Editor, Hong Kong Institute of Architects Journal http://www.dehow.com/about/

王輝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

清華大學工學博士,2004 - 2008 清華大學建築學碩士,2002 - 2004 清華大學建築學學士,1997 - 2002 MIT 建築與城規學院 SPURS 學者,2013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2012 -至今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講師,2010 - 2012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博士後,2008 - 2010

劉佳燕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與設計專業學習(直博)獲工學博士及工學碩士學位,2001 - 2007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建築系本科學習獲建築學學士學位,1997 - 2001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2012 -至今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講師,2009 - 2012 清華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社會學系博士後,2007 - 2009

027


JURORS

王慧 廈門大學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教授

英國諾丁漢大學博士後(區域經濟) 德國科隆大學博士(城市地理學) 中國西北大學碩士(城市地理學) 南京氣象學院學士(氣候與環境變化) 德國康納德·阿登納基金會獎學金訪問學者(2 次) 德國海因裡希·海爾茨基金會獎學金訪問學者 英國科學院 - 香港 K. C. Wong Fellowship 訪問學者 中國國家留學基金委員會(CSC)獎學金訪問學者 作為高級引進人才受聘為廈門大學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教授,城市規劃系有關教學與科研工作 並負責廈門大學海峽兩岸城市規劃研究所有關工作,2009.09 -至今 廈門大學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教授 廈門大學海峽兩岸城市規劃研究所副所長 中國民主同盟廈門市經濟與城市建設委員會委員 廈門市城市規劃學會理事 廈門市氣象與天文學會理事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專案評審專家 國家留學基金委員會專案評審專家 中國交通部城市交通發展與改革專家組成員 北京大學 - 林肯研究院 Research Fellowship 研究員,2011 - 2012 西北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城市規劃系任教,先後擔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1989 - 2009

王量量 廈門大學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助理教授

新加坡國立大學設計與環境學院博士,2009 - 2015 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建築學碩士,2002 - 2005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學院建築學學士,1997 - 2002 廈門大學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助理教授,2005 -至今

028


蔣甦琦 湖南大學建築學院-助理教授

湖南大學建築學碩士 基於專業轉型的城市規劃學課程體系教學改革研究(省部級教改課題) 多次指導學生獲得國內外各項獎勵

張蔚 湖南大學建築學院-講師

湖南大學建築學院建築設計及其理論專業全日制建築學碩士,2002.09 - 2005.06 湖南大學建築系建築學專業全日制本科工學學士, 1987.09 - 1991.07 湖南大學建築學院建築系講師,擔任建築設計等課程設計指導,2005.11 -至今 湖南省建築設計院,擔任建築師從事建築設計工作,1991.09 - 2002.08 獲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證書,2002

戚冬瑾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城鄉規劃系博士,2009.09 - 2014.06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城鄉規劃系碩士,2003.09 - 2006.06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城鄉規劃系學士,1998.09 - 2003.06 任教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城鄉規劃系,2006.07 -至今

029


JURORS

彭長歆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

華南理工大學工學博士 教學與培養辦公室主任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2014 -至今 弗吉利亞大學訪問學者,2013 美國亞洲文化協會 2012 年“捷成漢伉儷獎助金”獲得者 廣州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建築系系主任,2004 - 2014 廣東惠陽建築設計院建築師,1990 - 1996

徐昌志 中原大學設計學院建築系 -專任助理教授

淡江大學工學博士(土木工程博士班建築組) 台南藝術學院建築藝術所藝術碩士 礎石設計工程有限公司專案經理 大涵學乙設計工程有限公司專案建築師 木喬音像整合製作有限公司製片 淡江大學建築系兼任講師 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兼任講師

溫國忠 中國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建築及都市設計系-副教授、主任

台灣大學土木所 ( 建築與城鄉 ) 博士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暨都市設計學系副教授

030


黃光廷 中國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建築及都市設計系-助理教授

華盛頓大學建成環境學博士 「基隆市都市設計審議委員會」委員 「地方依附之生產與再生產 : 台北市歷史建築活化使用之反思與評估」研究計畫主持人 「永靖街再造策略規劃」計畫主持人 「喧鬧中的寧靜 : 龍坡里城市閱讀」策展人

閻克勤 中華大學建築與設計學院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系主任、副教授

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 新竹市環境影響評估委員會審查委員 銘傳大學都市規劃與防災學系兼任副教授 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吳光庭 成功大學設計與規劃學院建築學系-教授

美國密西根大學建築碩士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兼藝術中心主任

方俊凱 成功大學設計與規劃學院建築學系-助理教授

美國哈佛大學建築碩士 開業建築師兼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031


JURORS

謝宗諺 東海大學建築系-兼任講師

Domus 設計學院都市與建築碩士,米蘭,義大利 東海大學建築系學士後建築組碩士,台中,台灣 東海大學建築系所兼任講師 米蘭世博台灣館召集人及館長,2015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瑞士館策展團隊,2014 丹麥 JDS 建築師事務所實習建築師

朱世雲 南華大學建築與景觀學系-助理教授

Uni. DORTMUND 德國空間規劃學系博士 南華大學建築與景觀學系專任助理教授,2010 -至今 明道大學景觀設計學系系主任,2007 - 2009 明道大學環境規劃研究所所長,2004 - 2005 明道大學景觀設計學系專任助理教授,2003 - 2010 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2002 - 2009 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助理教授,2002 - 2003 大葉大學空間設計學系系主任,1999 - 2002 大葉大學空間設計學系兼任助理教授,1998 - 1999 德國 Uni. DORTMUND 空間規劃學系研究員,1994 - 1996

032


陳啟仁 高雄大學創意設計與建築系-教授、總務長

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工學博士 ( 建築技術 ) 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Lausanne (EPFL) 國立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所長 內政部營建署建築審議委員 經濟部標準局國家規範委員 台灣建築中心綠建材審查委員 高雄市文化資產審議委員 高雄市都市計畫委員 台中縣,屏東縣文化資產審議委員 瑞士聯邦理工學院講師,首席研究員

陳逸杰 高雄大學創意設計與建築系-副教授

博士 金門大學建築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台灣建築史學會理事 中華民國建築學會會員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高雄大學創意設計與建築學系副教授 台灣建築史學會常務理事

033


JURORS

鄭晃二 淡江大學建築學系-副教授

荷蘭臺夫特科技大學博士 PhD.,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he Netherlands 彰化縣政府衛生局高齡友善城市輔導顧問,2012 - 2014 第三屆臺灣健康城市聯盟副理事長,2011 臺灣健康城市聯盟「第 3 屆傑出貢獻獎」,2011 淡江大學總務長,2008-2012 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雙福發展處「友善城市陣線聯盟」顧問,2003 - 2005 新北市政府衛生局健康城市計畫輔導顧問,2004 - 2011 交通部台灣鐵路管理局景觀總顧問,2004 - 2012 社區防疫聯盟資訊建構組副召集人,2003 行政院公共工程採購評選委員會學者專家 文化部公共藝術諮議委員 淡江大學建築系主任暨所長 Chairman, Dept. of Architecture at Tamkang University,1998 - 2002 銘傳大學媒體空間設計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Ming Chuan University 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Chung Yuan Christian University 經濟部商業司魅力小鎮諮詢委員 行政院文建會公共藝術諮議委員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理事、常務理事

高敬賢 逢甲大學建築學院建築系-專任助理教授

紐約哥倫比亞大學 建築學碩士 Master of Architecture Graduat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Planning and Preservation Columbia University 蘭桂坊地產集團,香港 Lan Kwai Fong Properties Group 項目經理 伍茲貝格亞洲有限公司,香港 Woods Bagot Asia Limited 資深協理、資深項目經理 霍克國際(亞洲太平洋)有限公司,香港 HOK International (Asia / Pacific) Limited 霍克規劃組,香港管理總監 UAD Group ( 幕牆設計及工程顧問公司 ) 紐約布魯克林,項目經理

034


葉嘉 逢甲大學建築學院建築系-助理教授

紐約 Pratt Institute 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 葉嘉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逢甲大學建築系兼任助理教授 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兼任助理教授

王聰榮 臺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系主任、教授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 (UBC) 博士後研究 美國北愛荷華大學工程技術研究所博士 美國中田納西大學工程技術碩士 美國中田納西大學建築暨電腦學士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專任副教授,1994 - 2010 考選部建築科命題暨閱卷委員 IEET 科技大學評鑑委員 高工土木建築群召集人暨評鑑委員 SSCI 和 AHCI 期刊編輯和論文審查委員 高雄正修科技大學建築系專任副教授,1993 - 1994 西門沙菲大學互動藝術與科技研究所訪問學者 (SFU, Canada) 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區域計劃研究所訪問學者 (UBC, Canada) 加拿大 Suzan Wang 建築師事務所設計師及電腦視覺動畫主持 美國北愛荷華大學工程技術研究所助理教授 Chairman, CADD Vocational Industrial Clubs of America 美國中田納西大學電腦輔助設計講師 美國 Morris E. Mikkelsen 建築師事務所設計師

035


JURORS

劉宛育 臺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專案講師

荷蘭台夫特科技大學 建築學院碩士,2007 - 2009 台灣國立交通大學 建築研究所數位組碩士,2004 - 2006 台灣國立成功大學 建築學系學士,1999 - 2003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專案講師暨畢業設計召集人,2011 - 2014 台北創意學院流通台北城市設計工作營講師,2012 台灣旺得了“以管窺天漫遊計畫生活美學展”參展人,2012 台灣旺得了“生活漫遊指南”聯合策展人,2011 台灣集合住宅的未來預想圖邀請展出,2011 亞洲大學“安藤專案執行 & 安藤忠雄工地現場展”共同策展人,2011 交大十年建築展 DECADE ONE 邀請展出,2011 荷蘭 TU Delft 建築學院畢業設計 Honorable Mention,2009 第十一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線上競圖 EveryVille 優選展出,2008

莊亦婷 臺灣科技大學設計學院建築系-專案助理教授

美國哈佛大學設計碩士 新北市城鄉局都市設計委員,2013.01 -至今 新北市教育局校園規劃設計委員,2013.01 -至今 廉政署廉政委員,2013.01 -至今 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系專案助理教授,2010.09 -至今 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系兼任教師,2008.09 - 2010.06 廖運修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總監,2007.12 - 2010.09 紐約 Ehrenkrantz Eckstut & Kuhn Architects 專案經理,2002.07 - 2007.06 紐約 RAFEAL VINOLY Architect 設計師,2001.08 - 2002.05

蔡欣君 臺灣科技大學設計學院建築系-助理教授

PhD in Design, Construction and Planning, University of Florida 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036


李芝瑜 銘傳大學設計學院建築系-系主任

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博士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Master of Architecture( 建築碩士 ) Perkins Eastman, New York, USA Artech-INC, Taipei, Taiwan R.O.C. Eisenman Architects, New York, USA P.S. Chen and Partners/Architects/Planners, Taipei, Taiwan C.Y. Lee and Partners, Taipei, Taiwan

單世瑄 銘傳大學設計學院建築系-專任助理教授

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建築碩士 三興建設公司專案部工程師,1993 - 1994 姚政仲設計工作室設計專案,1995 - 1997 交通大學設計媒體中心副研究員,1999 - 2000 太一國際設計公司專案設計管理,2000 - 2001 皓宇工程顧問公司專案設計管理,2001 - 2002 墨客設計工坊創意總監,2005 -迄今

037


JURORS

吳桂陽 聯合大學設計學院-教授、院長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Master of Architecture ( 建築碩士 ) 聯合大學建築學系專任教授,2012.08 -迄今 聯合大學建築學系專任副教授,2002.02 - 2012.07 聯合大學建築學系第一、二屆系主任,2003.08 - 2008.02 聯合技術學院建築工程系系主任,2002.02 - 2003.07 聯合技術學院建築工程系專任講師,1991.08 - 2002.01 建築學會第十七、十八、十九屆理事會學術委員會委員 建築學會第十九屆理事會研究發展委員會委員 營建工程學會第二、三屆理事、教育訓練委員會主任委員 建築學會第十八、十九屆會員代表大會代表 營建工程學會第四屆理事 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綠建築標章評定專業機構評定小組”成員 擔任公共工程監造技術服務工程評選委員會採購評選委員、工程查核委員 2009 年公務人員特種考試身心障礙人員考試命題兼閱卷委員 彰化市都市計畫委員會委員,2011.01 -迄今 2011 年財經立法監督聯盟評比委員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建築物室內裝修工程管理職類乙級技術士技能檢定題庫”命製人員 苗栗縣環境教育委員 台中市環境教育委員 苗栗縣建築師懲戒委員會委員 苗栗縣畸零地調處委員會委員 苗栗縣工程工務委員會委員 苗栗縣建照執照預審小組委員,2013.11 起 教育部 102 年度大陸地區大學學歷甄試抽審試題委員 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初審委員 國際期刊、國內期刊、研討會論文審稿委員 碩博士論文口試委員

歐陽奇 聯合大學設計學院-助理教授

法國建築學院第三階段文憑 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生態建築、歐洲城市設計與構造實務理論等 曾任職 JP.Denain 與 FRI International 等建築設計事務所

038


039



FORUM R E COR D/ JURORS GUEST 來賓、評審介紹 論壇文章收錄


FORUM 1

TAIPEI FUTURE VISION FROM THE PAST TO THE FUTURE PART1 智慧城市與都市更新 主持人│中華民國都市計畫學會理事長-邊泰明教授 主講人│臺北市政府-林欽榮副市長

邊泰明:林欽榮副市長目前任職於臺北市,專長包括建築設計、都

計者有所關聯。第二個命題為「都市更新」,都市更新是非常老傳

市設計、都市規劃、工程以及國土等領域。台北市建城已有 130 年

統的事情,城市經過不斷地新陳代謝,於三、四十年後,就須更新

歷史,存在許多老舊建築,因此都市更新或都市再生一直是台北市

一次,而要問的是該如何更新、更新的目的,如何展演、如何照顧

的重要工作之一。另一方面,智慧城市亦為目前積極推動的項目,

到不同的利益關係,以及新的土地權屬不斷私有化的當代如何去進

大陸目標為六百個智慧城市,台北市亦於幾年前取得智慧城市的標

行更新等。

章。正好,林副市長負責整個台北市的設計、規劃、發展,亦包括 智慧城市的建構,相信待會的演講必會給予我們非常多的啟示,也

首先,台北市所界定的 Smart City,並非一個時髦的字眼,而是一

讓我們進一步了解關於都市更新的規劃重點,以及智慧城市的樣

個根本的作為,進而面對並引導城市去面臨全球挑戰。此挑戰包含

貌。接下來就以最熱烈的掌聲來歡迎林副市長。

產業的挑戰、氣候變遷的挑戰、少子化、老人化、社經結構轉變的 挑戰等,然而,這些問題則須仰賴新的技術、城市規劃去做整合與

林欽榮:謝謝邊理事長,以及謝謝大會給我這個機會,接下來將為

解決。臺北市又如何認定自己的任務呢?台北市做為一個政府,我

大家分享智慧城市與都市更新。此主題其實包含兩大意涵,第一係

仍始終認為能力有限但機會無窮,智慧城市不必然是政府的職能,

指一個先進的工作整合,我稱之為 Smart City As New Tools,這

但卻可以成為標竿中的高階或政策資源的分配,進而引導城市將自

是一項跨部門的技術,亦為一個新的命題;再者,都市更新部分,

身問題的揭露—Call for New Proposal。因此,臺北市的做法係將

學計畫的人都知道,這是一個永生不變、一個老傳統的工作,因此,

智慧城市設定為四大構面—The Purpose of Smart City Program,

我將此兩者的意思相結合。

一為「智慧政府」,政府必須提供職能,以少來做多,運用少的資 源創造多的效益,此即為智慧政府的一部份。二為「智慧市民」,

第一個命題「智慧城市」,智慧城市為 21 世紀新的技術與課題,

事實上,這個世紀所做的無論是城市規劃或城市更新,皆應回歸人

中國大陸宣稱有六百至一千個第一線與第二線的智慧城市。今天也

本,以我母親為例,她雖已 80 幾歲,但我仍放心地讓母親單獨居

與大家分享,臺北市是如何認定智慧城市;如何去做智慧城市;智

住,主要原為 She is quite capable of using iPhone,舉例而言,

慧城市的用途又是如何;智慧城市該如何被放置在 Professional of

她會使用 iPhone 取得下一班巴士的抵達時間,或者使用保險,透

Architecture 之中;以及 Urban Planning 又是如何介入其中。我認

過 iPhone 使用家庭醫生 24 小時監控心跳等,透過這些功能,讓

為智慧城市並非 ICT 業者的事情,一定程度上仍與規劃者、都市設

我能非常安心,且母親獨居亦可擁有良好的生活品質。三為「智慧

042


基礎建設」,做為一個智慧城市,更重要的是,如何在整個系統內

運 30 年、捷運營運已 20 年,台北人習慣精確的時間,如年輕人會

包含警政、交通、衛生等,而台北市已長期投入家戶的光頻、提升

相約幾點幾分在何處捷運站的出口,時間的概念越來越精準。根據

Wi-Fi 覆蓋率,並且率先在台灣進行低頻率高效率的 LoRa 系統。

此條件,公共住宅就是想拉年輕人一把,重回首都。是故,台北市

最後,四為「智慧實證場域」,台北政府將可能的場域開放,包括

大概四年之內將發包兩萬戶,大陸用語稱為套,兩萬戶其中的六千

六千戶只租不賣的公共住宅(Public Housing),將全面性作為智

戶將作為智慧社區。此外,透過均勻的分配,每一百戶設置一個公

慧社區,所費不多,僅需比原先工程造價增加 3%。

共保母中心 (Public Baby Center),居民去上班時,可將孩童托嬰

實際應用上,智慧政府與智慧市民部分,一是演練,二是由於台北

在此處,政府亦能負擔一部分。希望透過此建設,能鼓勵年輕人回

市相較於其他地區而言,使用手機的民眾較多,其占百分率高達

流並提高生育率。

75% ~ 78%,意指給了台北市很大的優勢。城市規劃方面,如社子 島透過 iVoting 網路投票,並且於在地舉辦公聽會,透過真實的市

另一方面,台北市也是目前全台灣最老的城市。根據內政部人口統

民與地主投票,讓他們自己決定了城市規劃的方案取向。

計,65 歲的人口已達到 14.5%,且每一年將增加 1%,到 2020 年時 幾乎追上東京,因此,建議內政部需改善有關老年的定義,並請都

智慧基礎建設部分,最關鍵的便屬智慧社區,目前臺北市已有 6000

市計畫學會重新定義老人化。此外,台北市將經費限制在 3% 以內,

個 AP。地下管路部分,亦開始著手建構管線的 3D 圖,此工作必

主要用於智慧電網、智慧瓦斯、智慧水表、無線入侵防護、遠距照

須非常精準,且需經常性的 Update。如水電、瓦斯、油管等系統,

顧等,特別的是,因全台灣目前面臨缺電的現象,其中住宅又佔

重點並非建置,而是必須可經常被 Update 以及被 Secure。此外,

25% ~ 30%,因此智慧電網部分將與台灣電力公司共同合作,且不

台北市亦成立道路管理資訊中心,強迫台北市 46 個不同的管線機

僅依賴技術,亦採用多樣性的時間差異價格,進而驅動不同的節電

關皆成為協力夥伴關係,將所有管線統一於大系統中,並 24 小時

措施。遠端照顧方面,公共住宅的兩萬戶之中 10% 須提供給老年人

共同輪班管理。

居住,且與產業結盟,意旨無論是單獨居住或與配偶居住,皆可驗

智慧實驗場域部分,臺北市大力提倡實驗場域。公共住宅目前已定

證下個年代中何種輔具、照顧系統(Nursing System)較佳,是故,

案六千戶,此六千戶為政府所擁有(Government Owned),只租

公共住宅也成為重要的實驗場域。其實驗如何混居,我也很驕傲的

不賣,並強調僅租給年輕人。事實上,台北最困難的問題就是年輕

與大家分享,剛已出租 272 戶,一坪 500 塊錢,新房子約莫新台幣

人在台北住不起,只能用時間換取空間,舉例而言,台北已建構捷

6,000 元,並且搭配太陽光電儲電系統,可利用 iPhone 直接控制或

043


FORUM 1

觀看電表使用量,當電能儲備完成後,將會用於台灣製的電動車。

景計畫,但台北市仍有專業的地區性計畫系統。舉例而言,從 1990

台 灣 到 底 在 設 計 什 麼? 設 計 新 的 生 活 型 態 - We are not design

年至今,雖換了許多任台北市長,但法定地區性計畫之西區門戶計

the architecture, we are design the live of pattern for the next

畫仍然存在,只是樓高有所不同,但地區的結構仍清楚地被指認,

steps。但此已經超越我們的能力,因此我們須採取一些開放措施

更重要的是,其所意涵的目標、歷史保存、產業振興、公共系統有

與相融學程,如交通大學已在準備智慧城市的學程、碩士班,且漸

效化等,始終如一。三十年前我們或許無法想像到 Smart City 的

漸將光電與建築的能力結合,此也將成為下一個趨勢,讓更多的能

必要性,但如今我們若持續依循此地區計畫,更重要的是必須將

力與 ICT 產業做結合。

Smart City 中的 IOT 能力放入其中。台北的東區亦可效仿西區將地 區性計畫做起來。

台北車站部分為五鐵共構,包含高鐵、台鐵、捷運、客運等。台北 車站於東北亞的運量,每天大約有五十萬人次的出入,且為三個立

從 Vision Plan 到地區計畫,再到行動計畫,行動計畫即為公辦都

體層面的結構,地面層、地下一層以及地下二層,可見台北市非常

更計畫,如果不做這件事情,事實上很難期待城市有何更新的效果。

龐大,但事實上亦代表非常危險。因此,下一步我們不僅要將北門

目前,我們正在推行公辦都更,其目標很多,政府能夠做的卻非常

照亮,國光客運遷移,亦預計將台北車站作為智慧車站,在 2017

有限,而台北市政府必須做的仍然如此無窮,是故,我們提出所謂

年將運用商業運轉的方式,整合所有防災系統、識別系統。舉例而

的旗艦計畫。若政府存續的目的是成為一個重要的引擎,那政府必

言,只要你到了台北車站的地下層,你的停車位置在哪皆可利用手

須有效節制其權力,並同時放大其能量,是故,我們只能做重要的

機找到,且無需顧慮地下層有無網路的問題,此外,若發生火災或

而無法做所有。以公辦都更旗艦計畫蘭州、斯文里整宅為例,其房

恐怖攻擊,只要手機拿出來,即可顯示如何走與最快的逃離路線為

子已存續五、六十年,非常窳陋,我們希望能夠逐步進行調節,此

何,這些城市防災等的準備,皆為公共空間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調節模式不僅在臺北市北部的老舊市區中,在臺北市南部的萬華亦

我們將要開放台北車站這個實驗場域,目前正在進行地下層 iPhone

是如此。事實上,我們非常容易規劃出建築物的容積、形式、型態,

的連接、系統的導引等,這些或許都已超越建築物,然而,建築不

但困難的是社會溝通以及如何達成那一步。

僅是在設計新的建築物,亦是如何將既有的公共設施建築智慧化。 建 築 生 命 週 期 長 達 50 年, 如 何 用 少 來 做 多 - Make All Building

城市的更新、都市的再生其實是既傳統又老舊的一個工作任務與技

Smarter,我認為這將是一個新的事業體系,包含醫院、老人院、

術,但對於當代的台北而言,必須要有節奏,且透過 Vision Plan、

養護所、公共住宅、車站、捷運系統等。

地區計畫、公辦都更,一直運用到每一塊基地。

另 外, 想 推 薦 的 是 Ubike, 以 及 電 動 車 Ucar, 目 前 正 在 構 思 如

今天只是把臺北市的工作心得與各位做分享。第一為智慧城市的營

何 與 業 界 做 結 合, 在 電 動 機 車 Umotor 部 分, 則 將 私 人 企 業 如

造,此為這個世紀中一個新的途徑,應用空間規劃技術、城市管理

Gogoro、三陽等納入公共租賃系統中做思考。LoRa 系統(空氣盒

能量與 IOT 做結合,全球皆然,必須先走一步才能有新的專業成

子),則為實際 IOT 的產業應用,亦為一個新的產業鏈。

就,且無論是學校方或政府方皆應努力地做這區塊的鋪陳,才能創 造更多的跨界整合。第二,智慧城市是一個有效的能量,要求的是

接下來則進入到第二個部分,事實上城市的更新很難僅用一塊基地

有效地與城市願景計畫相結合,不僅創造產品的商業機會,更重要

便達成,必須上下連接,並且要有一個 Big Vision Plan。然而台灣

的是如何與城市願景相鏈結,精準知道城市的目標與課題,課題決

目前的困境是民選政府,因行政體系的生命週期有限,至多兩任八

定目標、目標決定策略、策略決定新的產業鏈,將此做結合。第三,

年的時間就必須卸任,如何要有一個專業的 Vision Plan,願景計

智慧城市與都市更新的主要任務其實既傳統又老舊,且必須配合政

畫又如何成為法定計畫?以國際城市為例,東京為了奧運而有 2020

府的職能到位,台灣目前的都市更新係因有都市更新條例,但實施

計畫、上海的 2050 計畫、倫敦的 2050 計畫、阿姆斯特丹的 2040

十八年以來,仍無法到位,因此,於此結構下,我們必須要有尺度

計畫等,要成就一個城市更新,仍須回歸是否具有上位計畫。而台

化的地區計畫,從尺度計畫中才有機會去成就一個地區的更新。而

灣的困境也在此,法定上雖有 Vision Plan 但卻難以落實。

政府也不應該沾沾自喜,成就了一千個建築執照的更新,無足以號

然而,即使 Vision Plan 不易達成,在這短短的八年或四年內仍可

稱台北已獲得再生。寧可這麼說,台北的東區計畫、西區計畫目前

利用大地區計畫 District Plan,如西區門戶計畫中北門閘道的拆除、

有系統地被引導著,在任內或許不見得有任何實質建設,但埋下此

北門的重現,以及道路系統下方立體的呈現等。我們若以 Urban

種子,才能號稱為城市再生的本質注入了最大的動能。最後,專業

Design Plan As a Guideline 此思維去做思考,即使台北市沒有願

的空間規劃與詮釋新生活型態的能力,以及新創元素,始終才是都

044


市再生與更新事業的生命。在我們生存的環境中,既是實質又是無 形- It is not a physical form. To me, it is a real life。是故,在當 代新的壓力與課題之下,我們是新的生力軍,因為我們知道我們的 新任務,同時就會開始整備我們的新工具。各位兄弟姐妹們,咱們 一起往前走吧,謝謝!

045


FORUM 2

TAIPEI FUTURE VISION FROM THE PAST TO THE FUTURE PART2 臺北設計之都 主持人│臺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院長-彭光輝教授 主講人│臺北設計之都-吳漢中執行長

彭光輝:今天本場次主要是談論設計,設計即為兩件事,一為解決

在 規 劃 或 建 築 界, 大 家 應 該 都 讀 過 或 翻 閱 過 這 本 書「A Pattern

事情、二為實現夢想,今日臺北設計之都吳漢中執行長便要來實現

Language」,這是亞歷山大的模式語言,主要在探究人與環境間

大家的夢想—台北設計之都。去年,看到台北市長選擇吳漢中為設

最基本的空間 Pattern,於建築設計界中,為 Human Center 以人

計之都執行長時,我便認為一定會很不一樣。事實上,吳執行長為

為本的一個代表作;「社區動力遊戲」主要在談社區營造,以及以

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畢業,碩士則為台灣大學城鄉所與美國 MBA

人為中心的社區尺度,大約自 1990 年來,開始影響著二、三十年

雙碩士,於其正式教育歷程中,可說是從微觀到宏觀,且皆為理性

來台灣的空間發展,如最近受國際關注的黃聲遠,亦可以發現係依

的訓練,然而,現在卻從事感性的工作。實際上,設計領導者於感

循此脈絡;「Design Thinking」則是美國自 2010 年以來,在工業

性之外,亦須存有理性的成分,猶如感性地領導時,可帶來理性的

設計界、商業界最重要的一個課題,他們認為設計不應僅是一種技

步驟等等,才有可能實現其理想。以下則歡迎吳漢中執行長為我們

法,設計應為一種想法,並且為改變設計過程的方法與解決問題的

講解,如何讓臺北成為世界設計之都,以及未來的願景又是為何。

方法,同樣地,亦談論到 Human Center Design 的概念。

吳漢中:各位前輩大家好,其實在台北,我還稱不上做了什麼事情,

過去近半世紀以來,設計持續關注在以人為本,從小的空間尺度到

今天我只能簡單的為大家分享,這幾年我在台北做的心得與挫折。

社區的尺度,甚至到跨產業的尺度皆有,於此脈絡之下,我們再回

這二、三十年來,我們根本不重視設計與美學,因此,很難在短時

來談設計之都。很簡單的想法,大家認為設計之都與設計有關,但

間內讓政府、建築專業或決策者們了解何謂設計美學,而這部分也

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它某個程度其實是借用建築中最根本的以人

請大家見諒,故,今天我將以案例分享的方式,來為大家介紹台北

為本的哲學與思考,進一步將此概念放大到整個城市之中。此概念

設計之都。

或許很抽象,但我們待會透過案例分享的方式,就能了解如何把以 人為本做中心以及用身體去改變理想,並從一個空間的尺度放大到

很多人喜歡說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但當繼續往下追問時,發現其

城市的尺度。

實是因為台灣的山水風景比不上別人,城市建設也比不上等因素,

我個人基本背景部分,在念完台大城鄉所後,便前往美國念 MBA,

才得以造就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聽起來或許有點震撼,但其實亦

事實上,去之前有詢問過我的指導老師夏老師的意見,老師也提到

富含其道理。今天,想帶大家看看台北的設計與創意,如何重新定

總要有人去唸個不一樣的。學成歸國後,我也認為自己所做的事情

義這座城市以及年輕人在做的事情。

其實對此產業未來是有幫助的,在城鄉所中建立起我的專業價值,

046


而管理則是如何實現這個專業領域的工具之一。

以台北捷運為例,台北捷運一天有兩百萬人次,如果設計可以進入

第一個開場想詢問大家一個最根本的問題,如果有機會你可以設計

到這個地方作改變,將會影響更多人。因此,最重要的意義並非討

或改變城市中的某一個物件或服務,你最想做替這個城市做什麼改

論過去標示的美醜,更重要的是,如何讓城市的公共服務或產品,

變(Design For)?同學 A:「如果有機會的話,希望可在垃圾回

成為展現年輕、創意與活力的舞台,此必定比美醜更為重要的議題。

收系統上做一個設計或改變,如路上的垃圾桶,藉由設計與改變, 更方便旅遊者使用,且更以人性思考為出發點。」感謝同學的分享,

接下來,不僅是設計,我們來談文化如何在城市中被重視,如何讓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意見,以旅人的角度作出發,更方便旅遊者作

設計成為一種思考,更多的領域(都市計畫、交通等)開始思考設

使用,將垃圾桶的位置與尺度更人性思考,讓垃圾不要一直拿在手

計與他們的關係。在此,我想再問大家一個問題,認為台北很醜的

中,但這其實也是目前的一個爭辯。

請舉手(約十位舉手)。很多人心裡都覺得台北很醜,而這麼醜的 城市如何成為設計之都,但反過頭來想,各位應該沒有聽過米蘭、

接下來,我就分享一群年輕朋友所組成的一個社會企業,稱為人生

京都、巴黎會去申請設計之都。因為他們儼然已是設計之都,又何

百味。最關注的議題是如何用創新的方式,讓街賣者(如賣玉蘭花

必再去申請。是故,設計之都並非美醜的概念,而是有潛力作改變,

者)可有新的生機與人生出路,他們與台灣目前最紅的總統級設計

且富含獨特美感的城市,從此角度來看,現今的台北或許不是很漂

師聶永真共同合作,將傳統的飛壘口香糖重新做包裝、設計與形象,

亮,但卻是一座有潛力用設計去做改變的城市。

且此創新設計只能與街賣者購買,無法在超商通路中取得。這對街

以下介紹國際案例。韓國首爾東大門是一個非常成功的案例,其造

賣者而言,其實是一個很大的改變,而這也台灣設計師改變台灣街

價為 150 億新台幣以上,首爾投入大量資金於國家設計的政策—

頭的其中一個案例。

Design Guideline,包括空間、對外意象的打造等。另外在赫爾辛

另外,很多朋友說想改變捷運,因為覺得捷運的標示、廣告等不好

基(Helsinki)部分,他們除了都發局、文化局以外,尚有設計長

看,因此我們在公民論壇中邀集一些年輕人,重新改變我們對捷運

與設計辦公室的制度,並於今年四月公告,首席設計長直接附屬於

公告指標的印象,如請勿奔跑、請勿飲食、博愛座等。經過設計後,

市長之下,可直接向市長報告有關設計的概念,這也意涵這座城市

這些標示都變得非常可愛,再搭配國父紀念館站為實驗場,重新將

開始使用不同的設計治理架構,開始思考如何用設計解決城市問

這些標誌設計在捷運站中,並且重新設計其中一個車廂內部的指標

題。事實上,赫爾辛基為 2012 年設計之都的城市,至今,他們僅

與識別。其實,設計透過公共服務可以改變這個城市的最終樣貌,

花了四年的時間,即有如此豐富的設計理念,且仍在持續思考如何

047


FORUM 2

透過設計來解決問題。藉此機會也與各位作個宣傳,今年十月的台

制度。然而,韓國首爾市卻至少有五套廣告物規範,在商業區、住

北設計之都論壇,我們將會請到赫爾辛基的市長以及即將上任的首

宅區等皆為不同的想法,首爾市所談的不僅是設計的準則,尚有顏

席設計長,來分享赫爾辛基的經驗,並與台北市市長作交流與對談。

色、材質等範疇;日本京都市則是依照敏感區劃分,像是 7—11 亦

透過赫爾辛基的案例,我們可以瞭解到即使是以設計為 DNA 的國

須改變其識別顏色,以符合當地古蹟或整體都市景觀的發展。反觀

家,也需要花四年或八年的時間才有辦法推動設計之都的改變,那

台北,我們也在思考如何制定台北市的廣告物設計規範,讓招牌可

台灣是否也可以從 2016 年的設計之都開始,思考的不僅是設計如

以被收容起來,讓大家看到台北門戶新樣貌。同時,我們也在小巷

何改變城市的許多計畫推動,亦是在制度上如何改變這座城市。因

弄部分,推行小招牌運動,以各家店鋪的特色為主題,希望此招牌

此,設計之都不應該是僅僅為一年的活動,而是每個城市都應該具

可成為傳承兩三代的傳家之寶,猶如理髮店、菜市場等,皆會發現

備的遠見與思考。

透過簡單的設計,便可改變習以為常的生活觀感。此外,都市更新

台北曾於申請時提及不斷提升的城市概念,意旨台北擁有獨特的、

處也在台北的東山水市場,推行市場小學校計畫,亦屬運用設計來

很慢的、漸進式改變與民主式、參與式的基礎,將有別於其他運用

改變菜市場的案例之一。

大建設來做改變的城市,因此,於命題上我們選擇較溫和且永續的 議題,期望設計能透過公民參與來做改變。大家或許會問設計之都

另一案例為候車亭,這大概是設計之都最有爭議的部分。普遍民眾

背後的精神為何?過去十年,大家都在談論創意城市,但我們希望

認為這張候車亭照片出了一些問題,如看不到來車只看的到行人、

能把這件事情往下做一個延續,創意城市之後,希望讓這座城市的

候車亭鄰近馬路旁邊、座位朝內等問題。然而,事實上,此候車亭

創意人才可以解決這座城市的問題,此即為設計之都的精神所在。

稱為倒懸式候車亭,精神是希望我們將馬路還給行動不便、坐輪椅、 拉行李箱、買菜的民眾,因此倒懸式候車亭的設計是對的。而有待

請各位猜一個數字,台北市的文化創意產業佔全國比例有多少?簡

討論的第二件事情是否要設椅子,若我們的目標是讓行人可穿越,

單來說,臺北市占全國文創產業的產值約為 50% ~ 60%,換句話說,

那中間設置椅子其實並非合理,因此,如何於此主結構設置桌椅?

全台灣最棒的人才皆集中於此城市。而世界設計之都的任務就是讓

無論將椅子往前看或往後看皆有人主張,這至今仍是一個爭辯,但

這些人才去解決城市的問題,如都市老化、都市再生、智慧城市等

我認為若將椅子的把手拿掉時,或許就可解決此問題。大家或許會

課題,皆為設計之都背後的命題。以台北變電箱為例,我們透過變

認為此設計為台灣獨有的情形,但實際上,於英國倫敦的候車亭也

電箱塗白的過程,讓大家正視都市髒亂與美醜,並進一步做討論,

是讓用路人朝內看,為什麼同樣的設計在倫敦沒有爭議,但在台北

爾後,我們再將變電箱換顏色,且此顏色是符合這座城市當地街道

卻有問題?經過使用者分析發現,台北的公車必須民眾走出馬路大

紋理。台電的基層員工亦曾提及,此變電箱的設計是他們進入台電

力揮手才會停,但在倫敦,只要公車司機看到有人在候車亭,便會

工作二、三十年來,看過最美麗的變電箱,對此感動且期待這件事

減速停靠,或許這就是使用者於交通文化上的差異。因此,當我們

情變成台電後續能推動的方向。我想或許他們沒有影響力改變全國

在談設計 Design 時,並非談美醜,而是如何與社會溝通,從小的

的變電箱,但透過他們的話,可以意識到設計已經悄悄改變了這座

街道家具到大的公共建設皆須符合人性與文化特性。

城市。如何做?都市色彩策略。我們將整條羅斯福路的都市色彩進

我們再來看另一個重要案例,此案例並未被全面實施,僅有少部分

行調查,並且分析整座城市的變電箱模式,最後找到屬於其應有的

被採用。此案例為如何設計城市中清潔隊的衣服?右圖著重大量黃

城市色彩。大家或許覺得塗油漆而已有什麼了不起,事實上,各位

色反光,遠遠地便可讓大家清楚辨識其為清潔隊員,並留意清潔隊

可以開始思考,當色彩成為都市發展策略的一個部分時,將非常具

員之安全;左圖則是使用隱晦的藍綠色。想問大家一個問題,你認

有潛力,用極少的經費卻可以對城市做偌大的改變。在北門附近為

為清潔隊員應該穿著右邊有黃色識別的請舉手?緊接著,想請問舉

台北市重要的路口地區,當地的變電箱應該是要符合其地景顏色。

手的同學們,如果今天是你早上五、六點要出門打掃,你願意穿著

若此能做改變,那古蹟、海岸線是否也可重新設計與思考,如基隆

右圖的服裝,讓大家清楚識別到你嗎?同學 A( 願意 ):「清潔隊員

海岸線部分,是否可依循基隆海洋、河流的顏色策略,這必定也會

在外工作,應以安全為首要。」;同學 B( 不願意 ):「因是清早前

是一個新的起點。

往工作,認為沒有必要穿著如此,若為夜間工作時才有必要。」事

另一個議題是中華民國美學,我認為最重要的問題是,這座城市的

實上,經過我們深度訪談,許多人不希望穿著如此明亮的服裝而輕

景觀無法反映文化的深度。都市招牌部分,我們與都市更新處同仁

易被識別。如果各位是設計專業者,會認為應以安全為重,但當衣

一起透過民眾參與的方式,在北門地區做一些廣告物都市設計規範

服穿於自己身上時,卻有許多人是不願意被識別的。設計最重要的

之推廣。在台北地區,都市廣告招牌多數不合法,為什麼?係因整

命題是,如何透過設計重新改變對職業或工作的想像。

套廣告物管理為一個複雜的系統,且台北市僅有一套規範廣告物的

接下來與大家分享一個影片,我們派了一群年輕建築師到倫敦之實

048


物展覽,透過 Party 的方式,讓大家了解台灣的設計文化,這其實

的公共服務、設施做為一個設計的機會,且其設計並非僅為了商業

也是設計之都的概念之一,如何鼓勵年輕人在國際上被看見,且持

利益,而是 Design for Social Impact。

續在未來五到十年的時間內,替台灣的創新做很重要的改變。設計

最後,重新回過頭來,整座城市或整個亞洲都在尋找它獨特的定位,

之都活動部分,屬 10 月 13 日至 30 日台北市國際設計大展最為重

但我相信台灣在多元豐富的文化基礎上,非常有淺力將設計與都市

要,我們邀請到世界各地用設計改變城市的講者來分享他們的經

發展做結合,甚至是把台灣獨特的多樣性,變成亞洲或全世界最重

驗,以及超過五座城市的市長,分享如何用設計改變城市。

要的設計城市之一。以上僅透過幾個成功以及失敗的案例,與大家

簡而言之,設計之都的精神不僅是傳統的空間或規劃,資訊亦為一

做分享交流,謝謝大家。

個很重要的部分。如台北的資訊圖像化,告訴大家預算是如何被分 配,運用簡單的視覺讓原本不關心市政的民眾,開始思考整個城市 的預算分配比例。另外,亦透過 Open Data 來呈現台北的危險地 圖,這也是過去在空間領域中非常關注的議題,而如今透過 Open Data 與科技的方式,賦予另外一種呈現手法。 簡單而言,設計之都應為一個起點,是這個城市長遠改變的一個開 始。設計之都談的並非僅為單一的設計光譜,而是從規劃、建築、 工業設計、平面設計等做一個整合,並且可跨交通、都市發展、教 育等領域做改變。當赫爾辛基開始選城市的設計長時,某個程度上 代表著設計開始成為城市治理的新改變,設計亦可在每座城市中作 為 Chief Design Officer。更重要的是,參與設計之都者皆屬非常 年輕的世代,我們想傳達的訊息是,在他們的世代中,可以將政府

049


FORUM 3

TAIPEI FUTURE VISION FROM THE PAST TO THE FUTURE PART3 都市再生- URS 主持人│中華民國都市計畫學會秘書長-白仁德教授 主講人│臺北市都市更新處-方定安處長

白仁德:院長以及來自兩岸各地的老師與學生們各位好,這一場我

市的智庫、新型態的民眾參與、創意行政與公司部門的合作關係、

們要探討的主題是一個傳統且古老的工作。我們都知道土地資源是

創意經濟等六項。誠如林副市長所述,我們不僅在創造建築,也是

有限的,尤其在城市之中,因此在城市發展的輪迴當中,都市更新

在創造一個新的生活型態,因此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在空間中引入

的再造以及注入新生命變得十分重要。事實上,臺北市有一群人正

動能、生命力與活力;如何帶動城市復興;如何跟上全世界的脈動。

默默地在做這項工作,我們稱之為都市再生的推手,然而,外界可

如今,全世界的各地區皆有其各自的願景計畫,如紐約的 2020、巴

能稱之為魔手,會有如此稱號,或許與都市更新在台灣承擔一些汙

西的 2030 以及台北的 2050 願景計畫。以台北市而言,2050 願景

名化。以一些國際案例為例,歐洲、日本六本木、香港等的舊城改

計畫中囊括六大願景、發展策略以及行動方案,而都市再生亦應與

造,都因不同地區、人文、城市脈絡等而有不同的作為,今天,則

願景計畫作相互連結。

非常高興邀請到臺北市都市更新處方定安處長,來為我們談論台北 市的舊城改造。方博士為都市計畫科班出身,他進入公職已長達 23

今年為都市更新元年,URS 僅是其中一項策略。以舊城區—大同

年,可說畢生奉獻於此領域- Dedicated Devoted,接下來就邀請

區為例,我們透過都市軸線的再生發展,強化當地老舊社區的機能

方處長來為我們介紹都市再生的新取徑,請大家熱烈掌聲歡迎方處

與改善當地建成環境,如大家所熟悉的大同區建成圓環,我們透過

長。

市場改建、傳統產業的新創、綠色交通、觀光、水岸景觀、民眾參 與等面向,持續努力地推動都市再生。而這也引領著我們思考著,

方定安:院長、白教授、執行長以及來自兩岸各地的老師與學生們

城市必須邁向永續、創意且生態的概念與目標,進而吸引民眾前往

各位好,今天談論的主題是 URS,事實上這並非我發明的,而是由

居住、工作,並成為大眾安心定居、樂於創業的創新城市。

都市更新處的前輩們所共同積累而成的重要概念。URS - Urban

URS 為促發地區再生能量的機制。事實上,都市猶如一個生命的

Regeneration Station 都市再生基地,我把它取名為都市再生的新

有機體,隨著時間向度的演變,而有生、老、病、死的循環週期,

取徑,城市再生是多面向考量,我們希望累積與增加地區能量。

因此,也讓我們重新思考建築物的定位為何。我們嘗試尋找窳陋、

URS 則是都市再生的觸媒、創能的整備與共益街區的再生。

閒置的房舍,將此空間打開並邀請創意進駐,進而等待環境有機的 發酵,引動都市再生。過去,我們尋找了一些分布於台北市各個

第一件事情,城市本身就屬多面向的,經過觀察、分析後,我們歸

角落的 URS 基地,透過都市再生平台與政府的主動介入,依循地

納出六個核心議題,分別為永續發展的核心價值、城市的願景、城

區脈絡,訂定各地區的策略與目標,進而引入民間的再生活力,

050


猶如都市針灸術 (Urban Acupuncture),以各點位為基礎,逐步地

舊有街區。所謂容積移轉,係因政府在財務上無法有效開闢公共設

予以改善。是故,URS 並非屬於特定人,而是屬於大家的自由空

施保留地,而容許其容積移至台北市其他地區,而在大稻埕部分,

間,進而讓大家發揮無限的想像,URS is YOURS : your shelter,

因保留歷史街區,進而將歷史建物上方的容積移轉至台北市其他街

your space, your studio, your style, your spirit, your society, your

區作使用。

story and your statement。

透過上述這些方式,保留了整個街區的發展。都市計畫部分,亦針 對歷史性或非歷史性建築物做管制,設立台灣第一個官方的迪化街

了解何謂 URS 後,以下則進一步介紹 URS 基地的發展概況。自

工作室,與當地居民談他們的背景、未來與願景,了解地方民意,

2010 年起至今,台北市已有 11 處基地,其中迪化街共有 5 處,其

進而採取一些行動方案,讓整體文化可以保存下來,也有利於整體

他街區有 3 處,已完成階段性任務的則有 3 處。隨著都市發展,

計畫的順利推動。爾後,亦於此地區設置再生基地,思考著如何讓

URS 會一直進行汰換與改變,當基地完成階段性任務後,便會功

一些限制建築物捐給市政府後,可活化應用之,進而引發當地動能。

成身退。以 URS155 創作分享圈為例,此為迪化街的一個老舊街

以老街修復為例,過去我們修復過許多老街,但修復後的老街樣貌

區,於 URS155 基地中,囊括了談地區歷史脈絡的故事工作坊、文

卻大致雷同,然而,迪化街的老街形式一直都存在,產業也未離開

化創意、當地食材、傳統產業等面向,可與當地居民共同做分享;

過。因此,透過 URS 的進駐,可引入更多樣化的群眾,讓新舊群

其他街區部分,像是華山大草原,即位於台北車站東側的綠軸上,

眾結合,並整合街區特色,促使其更加精緻化,共創一個新氣象。

如今成為民眾遊憩的好所在;而在 URS13 南港瓶蓋工廠部分,目 前已經功成身退。

現在,就先讓我帶大家走讀迪化街。迪化街存在許多 URS 基地,

有些人認為 URS 在談文創,但事實上並非如此,URS 其實是都市

在 URS 基地進駐後,漸漸有民間企業願意到此地區做發展,包括

再生的觸媒、都市創能的整備,最重要的是,都市更新及都市計畫

藝術推廣、文創工作室、特色商店、特色餐飲、民宿等類型,如藝

的前期引動。以大稻埕街區為例,日治時期推動台北市區改正計畫

術推廣的天湛樂,即為一些音樂藝文的展演活動;萬菓國際藝廊展

時,將此地區道路拓寬至 7.8 公尺至 8 公尺;光復以後,因台北市

示土耳其的當代藝術作品與美學推廣等;特色商店的簡單喜悅,則

發展逐漸東移,舊街區期望被改變,但同時也面臨到保存與開發的

屬在地設計與創意手作;懷舊料理與雜貨部分如民議程、小議程、

難題;爾後,透過擬定大稻埕歷史專區、都市計畫變更、當地社區

咖啡館、意思意思、臻味茶苑等,皆利用舊屋、街屋的形式來做經

自發的保存運動、容積移轉等方式,保留街區發展,亦保存當地的

營。民宿方面,亦為目前北市府推行的重點之一,冀望背包客可用

051


FORUM 3

便宜的價錢,去體驗當地的老街風俗文化。歡迎大家都到此地做更

互動。故,URS 平台應為動態的,觀念、生命力、型態皆持續改

深入的探訪。

變中,大家可以共同進行發想,URS 平台是屬於大家的。

我們在迪化街做了一些調查,於民國 100 年,原在地商家僅有 58

最後,提出「善意、正面的都市生活氛圍」一句話來做結尾,我們

間,使用率僅有 32%;在民國 100 年至 104 年間,我們漸漸改變此

不是在改變一個建築物,而是在重新思考一個新的都市生活氛圍,

地區,讓商家使用率提升至 65%;而在 URS 進駐後,更將使用率

這也是 URS 背後的一個精神所在。謝謝大家。

大幅提升至 105%,意旨 真正有民眾前來此街區,達到實質上的活 化。除了厚實街區發展脈絡外,亦精緻街區特色與特殊性,最值得 談的是,當公部門做了這些努力後,在地人亦從坐而看到起而行。 當地居民透過自行組成的巷子內工作坊,開始思考街區的未來、如 何讓老街屋有效利用、如何與整體街區做結合、如何將過去故事融 入其中,像是街區第二代的邱先生,便開始於當地進行導覽工作。 不僅是公部門,希望在地的居民意識可被激發出來,如此才能永續 發展下去。是故,URS 不單單僅是創意產業的發展,更是一個依 循在地文化脈絡,植入因地制宜的行動,串聯街區網絡,進而使共 益街區再生與永續發展。 URS 成果與肯定部分,過去台北市亦獲得了一些肯定,像是台北 村落之聲榮獲 2013 台灣設計 BEST100;媒體宣傳;INTA 介紹的 創意台北;IBA 認為 URS 計畫是個創新都市再生行動,值得國語 世界持續關注;創造都市橫濱的介紹等等。在經驗拓展部分,國外、 國內的經驗也來到此地進行參訪與交流,彼此激發出新的想法與火 花。然而,在過去的基礎上,雖看似輝煌,但我們也希望能與大家 分享,並且檢討,讓 URS 可持續發展與拓展。 URS 的發展面向,主要係以三大面向、六大指標為基礎,三大面向 包含創新、觸媒與協力,並且搭配階段性的調整。例如 URS127, 以 URS 網 路 支 援 與 串 聯 為 發 展 目 標, 透 過 村 長 會 議、 輪 流 辦 party、小聚、共同討論等形式,讓 URS 持續串聯起來,進而成為 一個重大的資源。未來,也希望 URS 可朝商業使用,讓 URS 基地 自給自足,並轉換身分,與社區共好,維持持續發展的可能性,因 此,各地區的故事一直在持續、一直在發展,也一直在改變中。創 新平台部分,以 URS44 為例,除擔任原先的大稻埕故事工作坊外, 亦擔任社區規劃師工作站、旅遊服務中心、國際交流平台等,成為 一個複合式的 URS,局處間亦將資源投入此基地,未來將進行意 見蒐集與溝通之地方,期望可帶動區域進行改造、擔任區域願景的 溝通平台,並促進產業發展與扎根。 未來,都市再生整體性有四大行動面向,一為「創新的」,表示倡 議或行動必須在概念、流程和工具使用上具有高度的創新性;第二 為「啟發靈感的」,意指倡議或行動應設法吸引人才、資金、投資, 並且促使市民參與及投入;三為「整合的」,表示倡議或行動應以 整體創新生態系統為目標,明確指出與 2050 年目標的關連;最後 第四項為「互動的」,意指整體創新生態系統必須考量行動之間的 互動性,其倡議或行動應促進人、地方、公部門及私部門彼此間的

052


053



PRIZE WINNING WORKS ARCHITECTURE DESIGN 建築設計組獲獎作品


PRIZE WINNING WORK

首獎

Plantitecture 堆積植間

逢甲大學建築學院│呂佳興 指導老師│楊佳儒

城市之所以醜,那是人們對於環境美的感知 不夠,但是美是必須要被體驗,要讓他被看 見、被經驗,透過環境的創造,得到那些心 理的感受,之後他就會被擴散。 那應該要如何製造這些事情呢?放在美術 館?放在植物園?似乎都不會是最好的解 答,最好的解答就是公車亭。公車亭有點 狀、人潮最多、可及率高的特質,擁有最好 的”綠見率”可能。 設計分為兩種:1. 特殊解 ( 針對某基地對應 一個設計 );2. 系統解。都市會需要特殊解 嗎?一個城市有 3000 個公車亭,只有用系 統才能回應大的都市問題。 然而都市綠化難道只能是在鋼筋水泥上掛掛 盆栽嗎?在建築史上,綠與材料是完全分開 的,什麼材料可以發芽又可以是建築材料?

056


057


058


059


060


061


PRIZE WINNING WORK

優選

THE ACTIVATION DESIGN AND PROTECT OF THE TRADITIONAL DWELLING HOUSES IN LIUCUN VILLAGE, HAN CHENG CITY 藝未央 ‧ 村落拾遺—韓城柳村古寨及傳統民居保護與活化設計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學院│韋拉 指導老師│李立敏、李濤

方案設計初期對柳村古寨展開調查研究,通 過基地周圍村落資源的分析,結合區位資源 優勢及藝術背景,定義為藝術文化旅遊產 業,依托於黨家村良好的藝術文化價值,及 其與柳村古寨區位上的輻射性,加之黃土劇 場的藝術文化渲染,讓基地與之構成藝術文 化旅遊場所,為基地發展藝術家工坊、關中 手工藝產品等藝術文化旅遊產業奠定基礎, 形成藝術聚落,也為藝術創作、文化交流提 供活動環境與交流平臺,可讓旅遊者前來感 受關中文脉、自然之氣,藝術熏陶和文化洗 禮,在精神與物質層面最大程度呈現當地的 文化特質和藝術情懷。

062


063


064


065


066


067


PRIZE WINNING WORK

優選

特別獎

Homes Without Families ─ Children’s Shelter 離家之家 ─ 安置兒童之家空間重構 東海大學創意設計暨藝術學院建築系│王蓁宜 指導老師│邱浩修

「離家之家」以安置兒童為對象,並以育幼 院 為 program 進 行 討 論。 設 計 屏 除 現 今 育 幼院以團體的方式生活,轉而以兒童個體為 家的核心,進一步了解安置兒童的生活背景 及心理狀態,重新思考育幼院對兒童定義家 不同的可能性,利用建築空間策略打破過去 機構或家與社會兩點斷裂的關係,轉變由個 人、家、機構至社會的線性關係,使安置兒 童提早以個人的身份獨立生活,同時有助於 機構的輔導員日常以觀察兒童個人不同的生 活型態及行為採取適時的輔助。

068


069


070


071


072


073


PRIZE WINNING WORK

優選

Tongle Urban Institute · Complex & Versatile Library 同樂都市學園 ‧ 複合多義圖書館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趙曜、朱旭棟、姜鴻博 指導老師│張建龍

城市設計部分:二線關之一的同樂關是國家 設立的邊境管理區域,這裡聚集了大量低收 入人群與產業園區,由於其被劃分為關內外 兩部分,存在物理與心理等多方面的隔閡。 通過實地調研,以人們的需求出發,制定了 引入職業與素質教育功能的策略,通過對撤 除關口後用地的再利用,彌補物理隔閡,通 過教育培訓這一新生事件為觸媒,彌補心理 隔閡。 圖書館單體部分:圖書館一方面滿足學園的 功能,另一方面滿足公共服務功能,面對的 人群、需求等複合性的問題。通過選擇在場 性的片段式空間意向 ---- 圍合、覆蓋、坡地, 共同構築圖書館的多義空間(同地、同時或 不同時容納不同事件發生的空間),進而通 過多義空間去聯繫複合的各個部分。整個建 築縱向上被連續的坡道劃分為三個部分,最 下為輔助、辦公空間,中間是以坡的介面界 定的室內、室外公共空間,最上由自由度較 高的電子閱覽、創新工坊托起公眾閱覽室、 人性化閱覽室、學園閱覽室和專業閱覽室。

074


075


076


077


078


079


PRIZE WINNING WORK

入選

Brave New Weir 美麗新堤堰

臺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建築系│雷智崴 指導老師│劉宛育

70、80 年代興建的土木水利機能建設,面 對自然、面對使用者,卻沒有創造更好的空 間性的機能。因為天災、氣候而潮起潮落、 因為水位高低的變化的劇烈性,讓我看見在 這堵牆後面空間的可能性。倘若 21 世紀人 類為了治水,又必須在這峽谷中築起一道 牆,保護下游的資產,那這道巨大的混凝土 強對於旁邊的聚落會是甚麼?也或者它不再 只是一道巨牆,轉變成另一種能讓人體驗自 然、具有空間性的新的水壩。

080


081


082


083


PRIZE WINNING WORK

入選

Deep Masses : An Immersive Social Complex 厚積

香港大學建築學院│何焯堯

指導老師│ Dylan Baker - Rice

本畢業論文探討如何透過新類型去營造不同

My primary method of analysis is to

程度的深度紛圍。

explore the architectonic that dissolves

本論文通過對體育場館類型的透彻剖析及解

boundaries of the roof, wall, floor and

構,並與相近類型組件互相混合,產生沉浸

envelope. Graphic media employs the

式的城市綜合體類型。

use of parallel projection and worm’s

這種增生的量積遊走於建築外層、結構與內

eye axonometric drawings, augmented

部的間斷之間,從而增加表面跟深度、或固

by colors and textures, in a way to

體跟可塑、或瞬間跟永恆、或明確跟含糊之

demonstrate the two-fold qualities of

間的不確定性。

depth and how they could produce an

本論文主要以一系列的類型骨料去測試建築

exemplary case of a social complex

積體之組態。

that is adaptive, flexible, sensitive and responsive to the typical podium typology

This test case involves the uncertain and widely debated future of the infrastructural spectacle of a sports complex in Kai Tak, Hong Kong. After losing the competition for being the host of the Asian Games, issues of obsoleteness in the massive urban void began to pose questions with respect to how this area would be developed.

084

in Hong Kong.


085


086


087


PRIZE WINNING WORK

入選

In Flux 流動公園

成功大學設計與規劃學院建築學系│李政儒 指導老師│吳光庭

對於都市而言,建築的建造與拆除是隨著時 間和都市變遷而改變的,我試著改變一個使 用率已逐漸降低的停車場的機能來重新賦予 他生命,而與原本大家停車→離開的使用方 式不同,我希望能創造的是一個 24 小時使 用的強度空間,一個有人在使用的公共建 築。

088


089


090


091


PRIZE WINNING WORK

入選

Civil Market Park the Spatial Renewal and Design of Daoli Public Market 平民的菜市公園—道裡菜市場空間更新改造設計 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王藝達 指導老師│白小鵬、薛名輝

本設計通過將現有菜市場外側門市的夾層空 間改造成展廊與現有天橋相連接形成完整的 室內廊道,連接中央大街輔街與索菲亞廣 場。將原有門市空間內移歸還城市公共空 間,並通過加建室內鋼結構夾層作為室內休 閒步道,實現上下分流。體現為平民而設計 的主題、營造平民的菜市公園。

092


093


094


095



PRIZE WINNING WORKS PLANNING AND DESIGN 城鄉規劃組獲獎作品


PRIZE WINNING WORK

首獎

特別獎

Garden ( ing ) Wall ( ed ) 圍牆造園 : 以牆為骨幹的工業遺址邊界修補 成功大學設計與規劃學院建築學系│侯仲楹 指導老師│吳光庭

基地位在後勁高雄煉油廠。在後勁居民多年

世代過去,後石油時代來臨,人們走入牆的

抗 爭 和 25 年 的 等 待 後,2015 年 11 月 正 式

厚度中,穿梭在牆造出的巨大花園中。

關廠,留下汙染的土地、失去工作的人們、 徬徨的下游、巨大的工業遺址 。一道 20 米 高、東西橫貫的隔音牆將聚落與廠區切開, 它對外是一道扁平的牆,對內的一跨空間卻 是廠區的脊椎,樹狀的空中管線依附而生。 我的畢業設計是這道高牆在關廠後 30 年間, 逐漸虛化並重新紮根於土地的故事。 對應廠區內整體計畫從關廠後整治、拆除、 綠化、到新開發等不同事件,隔音牆以三 個 十 年 分 期 :Purifying、Infrastructure、 Programming 逐 漸 被 改 造, 以 人 體 尺 度 為 基準的新功能被重新植入這道曾經均質無表 情的阻擋機器,並做為聚落與廠區的介面。 三道邊界 : 柏油廠、汙染開挖區、飛灰儲存 槽被依照原本的生產邏輯改造為三座造園機 器 : 造山廠、林廠、記憶槽,作為牆上的錨 定點,物質隨時間在三者間流動並做為造園 材料,在構築同時紀錄了時間。最後,一個

098


099


100


101


102


103


PRIZE WINNING WORK

優選

Better community, better life ─ Urban regeneration planning of Discovering access to revive about Yuzhong lower city 更好的城市社區生活—探索復興通路的重慶渝中區下半城更新規劃 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龍香

指導老師│李和平、黃瓴、李旭、肖競

本案選取了兼具重慶山水自然與文化歷史特 徵的歷史城區——渝中區下半城,探討城市 發展策略。曾經作為城市中心的下半城有著 2000 多年的悠久歷史,沉澱了獨特的文化, 留下了“九開八閉”的城門格局、民國建築 等歷史文化遺產,在經歷了從繁盛到衰落的 過程後,在渝中區新一輪城市結構調整過程 中,獲得了一個歷史性發展機遇。於是我們 聚焦“經濟衰退、文化消逝、生活閉塞”三 個問題,探索城市復興的“access”通路(也 即是方法),通過重新彌合上下城產業的脫 節,文化認知的斷裂及生活需求的阻隔,實 現資源與利用的合理鏈接,以期通向母城復 興的明日之路。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PRIZE WINNING WORK

優選

From No Characters to Numerous Characters – An Attempt to Develop Identities for Communities in Lower Half City of Chongqing 無相 to 萬相—以重慶下半城為例的社區個性營造探索 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劉瀟雨、杜孟鴿、龔一丹、董宏傑 指導老師│許熙巍

在當前大陸城市空間發展趨於飽和的背景 下,未來的規劃應該更多地關注城市存量空 間的升級改造。社區作為城市居民最直接且 最小的存量活動場所和團體,理應得到合 理的營造,以提升居民的幸福感與城市的活 力。然而,目前大陸的社區多處於名存實亡 的狀况中—除去最為微弱的行政管理功能之 外,並沒有能夠起到合理調節居民構成、促 進居民交流活動、形成居民歸屬感與共同意 識等作用。 本設計將社區個性的營造視為解决這一城市 問題的入手點。“無相”意味著現存社區普 遍缺乏個性這一現象,“萬相”代表著城市 之中各社區特色紛繁的理想狀態。方案重視 不同類型社區的營造,通過空間、制度、活 動等方面的共同設計,為塑造社區個性與特 色提供一條實現之道,從而為居民營造更好 的城市社區生活。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PRIZE WINNING WORK

優選

City of Containment - Chongqing, Yuzhong District, Lower Urban Area renewal planning 包容之城—重慶渝中區下半城片區城市更新規劃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學院│韓會東、朱樂、任瑞瑤 指導老師│任雲英、李小龍、李欣鵬、朱玲

在下半城片區整体規劃的基礎上,選取包涵 不同文化的湖廣會館歷史街區和十八梯歷史 街區進行城市更新設計。在大量老舊社區包 圍的情況下,我們從居民社區生活出發,以 保護啟動現狀歷史遺存資源為核心,通過植 入配套設施、創造開敞空間等細微手法,實 現老舊社區生活與傳統歷史文化的空間共享 與人群互動,重塑下半城人文特色。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PRIZE WINNING WORK

入選

Religion in daily life 信仰的日常

淡江大學工學院建築學系│魏曾玄 指導老師│黃惠美

「宗教信仰是社會集體共同意識的象徵表 現」凡俗世界和神聖世界不僅僅有區隔,它 們還互相緊密的聯繫在一起;事實上,神聖 世界有一種像凡俗世界靠攏的趨勢。 ( 宗教 生活的基本形式 ; David Emile Durkheim) 節慶可以使我們了解到一座城市的歷史以及 文化是如何被發展的,而我認為大稻埕每年 當中的繞境就是一個屬於台北的節慶。台北 市是台灣最大的城市,也是最冷漠的城市之 一,但卻擁有了廟宇密度最高的區域之一的 大同區,這裡的廟宇以五座土地公廟為邊界 構成了屬於自己的另一座信仰城市,也就是 所謂的界,大稻埕八大軒社曾經締造了輝煌 的歷史,凝聚了各個社區的人們,並成就了 大稻埕每年的繞境慶典,如何重新連結那座 看不到的城市並找回屬於信仰的凝聚力注入 這座現代化的城市?

122


123


124


125


PRIZE WINNING WORK

入選

生死邊界

聯合大學設計學院建築學系│蔡欣儒 指導老師│廖偉立

使墓園慢慢變為不這麼陰森、可怕和冷清, 我們可以親近的到墓園去悼念祖先。 生者和亡者之間與住宅區和墓園之間,如何 產生連結。 提出一種改變現況墓園的可能性,藉而模糊 之間的界線,得以連結。

126


127


128


129


PRIZE WINNING WORK

入選

Seeking roots with the ghosts 祭

逢甲大學建築學院│李政節 指導老師│鍾岳志

自然空間,是逃離都市,喘息的地方;文化, 是一個場域的底蘊與信仰,人與自然彼此共 存、拉扯。在與大地的爭執中,我們總以造 物主的角度來創造秩序,使自然與都市比例 失衡。 頭城,四百公尺的剖面中,可以發現山、地、 海三種自然景觀同時與人之間的聯繫,過去 的海已成了柏油路,而熟悉的鹹味只剩下混 泥土味,逐漸消逝。 建築,應是一種同時以人類與自然為出發 的活動的場所,討論以地景做為都市主義 (Landscape as Urbanism), 在 開 發 後 失 去 的土地文化與精神,透過地景譜記其空間體 驗,再現過去的記憶,縫合土地與過去的文 化軸線。

130


131


132


133


PRIZE WINNING WORK

入選

Urban Renewal in Changting, Fujian Province – Everyday Life in Red Memory 福建長汀城市更新—紅色記憶中的生活 南京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季惠敏 指導老師│丁沃沃、胡友培

長汀縣位於福建省西南部閩贛邊境,依臥龍 山而傍汀江,1994 年被評為國家歷史文化 名城。作為重要的紅色根據地,共和國建國 時期的主要的領導人都曾在此地逗留或小 住,古城內保留著多處紅色文化遺址。雖然 古城擁有獨特的旅游資源,保護古城和古建 築早已不只是技術的問題,單純的保護早已 使城市不堪重負。昔日輝煌的“紅色小上 海”已漸漸衰落,古汀州人民居住擁擠而匱 乏公共空間,司空見慣的高大上的紅色紀念 館又無法引起信息時代游客們的興趣,故提 出“紅色記憶中生活”的概念,改造打通仙 隱觀,設計一條可以容納居民休閑交流的街 道,連接兩座紅色故居,生活成為展覽的一 部分,讓居民和游客同時自由的感受場地與 紅色記憶。

134


135


136


137



WORKS ARCHITECTURE DESIGN 建築設計組收錄作品


WORKS

Interweave with the temperature 軌織

大葉大學空間設計系建築組│周皓煇 指導老師│林志峰

八卦窯過往的溫度連繫著鄰近地區的互動, 也是馬家莊與外工作者交流的地方,舊產業 的沒落,也述說著八卦窯的溫度漸漸被冷 卻,也開始與鄰近的地區失去關係連接性, 過往是交流的互動點,在現在形成了一個巨 大的空隙,分開了馬家莊與外界的關係,漸 漸獨立起來,也使人們漸忘記了八卦窯和馬 家莊的關係。

140


141


WORKS

Signs. Recall. Site. 往返新舊之間的想像

中原大學設計學院建築學系│何采容 指導老師│陳宇進

Picasso <Bull's head> 是將舊腳踏車拆解, 擷取部分重新組合成全新藝術品,該作品啟 發我對歷史建築的介入可以透過隱喻的可逆 性為思考出發點,希望能在舊建築中發生同 樣作用,藉由新空間的場域氛圍與組成元件 的細節兩者相互作用引發觀者想像產生可 逆,透過想法拚湊原本的舊空間樣貌。

142


143


WORKS

Indeterminable landscape of living field 變動的地景-家的生活場 中原大學設計學院建築學系│吳昱其 指導老師│陳宣誠

藉由田野調查 / 訪談 / 攝影的方式閱讀地景, 試著理解在同一塊土地上不同時代所疊加出 的地景脈絡,當新的年輕族群再回到這塊土 地,我們帶進新的產業的同時也帶進新的生 活方式,並產生這個新時代的地景,這些地 景是由許多構築及活動所產生,在這樣的環 境下,試著利用構築的方式處理領域之間的 關係,利用基本的排水系統 / 高程 / 植栽等 方式界定空間領域,試著將空間關係藉由構 築回到地景的關係。

144


145


WORKS

PLAY – Ground Reopening The Entertainment Core 紅色蜃樓-西門紅樓廣場設計再造 中國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建築學系│林懿柔 指導老師│黃光庭

透過設計對於這樣一個族群與活動隔離的城 市地景表達一種態度。 主 要 就 是 如 題 目 Play Ground 所 傳 達 的 概念,將原本被紅樓在平面上一分為二的 ground,改成為垂直上的兩層連在一起的 ground,透過一種娛樂性的、穿透性的,甚 至是有點不真實的建築空間,試圖對於現況 提出一點反省。

146


147


WORKS

The reversion of Guanghua market 反轉新光華-新世代的光華電子商場 中國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建築學系│張文羿 指導老師│陳廷杰

本案商業量體部分根據周邊環境八德商圈的 單獨且垂直的商業行為及三創開放且平面化 的整體商業量體,個擷取雙方的優點來形成 半開方且同時擁有客製化店家的商業行為。 而在樓上辦公樓部分我的設計想法來自於現 今網路普遍的傳播方式,光纖,透過光纖全 反射的傳輸原理將量體做出切割,最後來到 光聳的辦公樓棟,透過壓縮量來增加反射的 機率,反射的交點也像徵著新創想法的發 展,並透過壓縮量體來傳達,而最後在彎曲 處,將量體分出兩棟將彎曲部分分別撥開, 象徵著想法最多的地訪也就透過顧客及廠商 互相交流來達成。

148


149


WORKS

Hospice community 旅歸譯

中國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建築學系│吳汶庭 指導老師│黃奕智

人生是場旅行,所有旅者都有歸途的一天, 在生命最後的驛站停留,是為了準備下一段 旅程的開始,即使必須結束,也可以擁有生 命的美好,安詳與無憾。 Before I die,I want to......

150


151


WORKS

active orientation space 互動定位所

中華大學建築與設計學院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張哲瑋、莊萌威 指導老師│蔡宜穎、蔡雨𩆮

現今生活環境已被資本社會狀態下的“物質 主義”所迷惑,人們總是游移在“物質”框 架中,迷戀在五花八門的物質慾望世界裡, 相對的,卻也迷失於其中。環境氛圍充斥高 物質的誘惑下,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已 成為社會工廠 SOP 形式化下的產品之一, 統一的標準化、簡單化與制式化。人與人之 間如同機械式的生活互動,導致忘記人之間 最單純的互動交流在於肢體的認識、觸碰、 交流等。藉由此次畢業設計,我們將透過空 間尺度與使用者行為觀察的研究,設計出不 同強度的互動空間性質,除體驗空間模式之 外,藉由間接與直接的物件設置、空間型態 及人群互動的設計操作,最終找到人自我心 靈定位場域。

152


153


WORKS

Re – Public Sample Homes 屋。宅。家。廠

成功大學設計與規劃學院建築學系│歐芷毓 指導老師│吳光庭

我想討論樣品屋(接待中心)與都市涵構的 斷裂、臨時樂園的擬象以及與真實家屋間的 脫節。耗資千萬上億以建築包裝建築的形 為,間接定義都市階級的分野。做為土地 開發的前導地景是否能以其他角度重新建立 和都市發展及公眾的關係。基地選在七期和 五期的交界面,以台中市社會住宅政策為背 景,試圖利用可變動選配的次系統模矩,在 這棟家屋投射工廠預鑄對宅的想像。建築專 業者及非專業者在家宅的建造過程中重新分 配洗牌,社會住宅樣品屋在 home / house / product 間建立新的定位和角色。

154


155


WORKS

[Aging, Farming, Learning in place ] with Aquaponics 魚菜老幼共生

東海大學創意設計暨藝術學院建築系│蕭凱元 指導老師│王喆

因為少子化的關係,所以學校可以釋放出部 分教室空間。而台灣老人越來越多,若能使 用在地的資源,讓老人能交流、有活動做, 就能達到在地老化的效果。而近年來食安問 題不斷,若都市人們能自己生產糧食,除能 減少碳足跡外,也能吃得安心。我找到魚菜 共生這種複合式的耕作方式,結合建築,發 展新的建築型態,能解決以上問題。 學校釋放空間出來,可以提供老人活動使 用。我發展出了一個建築單元,透過單元間 組合,讓老人小孩的動線獨自分開又交織在 一起,彼此互相不干擾,但又可以進行交 流或共用。魚菜共生結合建築,讓水位可以 從高的地方依高差往下流,再經由馬達往上 抽,形成一個完整循環。植物與魚池,可以 是作為教學與活動使用,也是界定兩種族群 的方法。

156


157


WORKS

Ecology And Holiday Hotel of Kaohsiung City Zuoying City Wall 左營舊城生態度假旅館

高雄大學創意設計與建築系│謝孟安 指導老師│曾梓峰

左營舊城區具有歷史氛圍與意義,空間時間 脈絡緊緊相融。舊城周圍藍綠帶豐富,綠帶 卻未有良好連結,無法成為有效且可利用的 綠。因此運用基地位於蓮池潭南側,柴山半 屏山之間地理位置獨特性,結合蓮池潭 . 龜 山 . 洲仔濕地公園 . 原生植物園 . 周邊水圳 等大小綠地,串連為水綠結合的生態廊道, 串連生態元素成為生態棲地與基盤,提供生 物在異地生存相互連接通道,成為生物跳島 的可能性。並運用特有綠帶元素與生物特性 作為生態旅館的基礎,發展觀光,帶動左營 舊城再生。 不論是在人文,建築,文化,交通,生活等 各方面,都因為資訊交通等的影響,而讓舊 城有所衝擊。衝擊不代表是破壞或者瓦解, 而是一種機會,一種創新融合更求進步所累 積出來的能量,現今我們在做的便是新舊融 合,創造更多的機會與好品質,融入機會, 融入新生活,融入好品質,為土地與人們帶 來更多美好的價值,讓舊城再生,傳承創新 成為下世代新生活的好空間。

158


159


WORKS

Empty memory – Zuoying Old City Site Museum 空。的記憶-左營舊城遺址公園博物館 高雄大學創意設計與建築系│廖珮珊 指導老師│陳啟仁

極空又極滿;極有又極無。 層層記憶伴隨歷史與過去在這裡重組,為了 構築一座立體的記憶空間,現在的每一秒在 下一秒都將變成過去,在堆疊的記憶中,每 一處轉折都是一個故事。 整個公園的規劃理念,是將遺址視作一個博 物館。配合地下遺物分布之疏密,公園前側 草地規劃為原生植栽區,東側則以大草坪方 式呈現。遊客服務中心順應地形設計,另外 增設露天表演場利用自然地形設置圓弧形觀 眾席,與週遭平緩起伏地形相呼應。整個公 園的設施,融入綠色的自然環境中。 目前所涵蓋面積,只是其中的一小部份。依 遺址現地發掘展示計畫,自試掘、發掘中展 示至現地保存展示館之設置,逐漸展現一個 規模完整的遺址公園面貌。透過遺構及現象 之出土情形,配合歷史情境營造而設計的展 示與導覽,將使發掘中展示與現地保存展示 成為遺址公園的核心,也是最吸引遊客,最 具教育意義之場所。

160


161


WORKS

The Third – person Perspective 第三人稱視角

淡江大學工學院建築學系│馮紀涵 指導老師│平原英樹

Autism 源 自 於 希 臘 文 α υ τ ό ς , 本 意

一個空間,又或者是純粹的一道牆面,空間

乎於等值,他們善於創造空間、轉變機能,

為 "self"。Autism 的 釋 義 該 為 ”Always

不是用圍塑的,而是依照他們自己去定義

這三者可以在任何時序轉變的時際迅速轉

Unique Totally Intelligent Sometimes

的。他們沒有平行的視角,而是由上而下、

換,對於我們所理解的和他們所改變的路

Mysterious”。

由下而上或者斜著眼去看待,但他們同時也

徑、地景、空間三者,做交錯及混合的設計,

病症的表徵是人給予的命名,空間的定義是

是個窺視者,在牆的邊界去找他們自己的視

讓兩個平行時空能同時發生於一地。

人賦予的狀態與機能,透過不被世界理解的

角。在曲面的弧度旁,他們可以在極限的空

這個世界是從自閉症的視角出發,但是是屬

視角去看待環境及空間,或許可以找到存有

間中生存,像是找到屬於自己的角落一般,

於所有人的,因為自閉症這個詞所代表的

的另一個平行世界。

一米到一米五的距離就可以包圍出屬於他們

是”自我” ,一個所有人都會有的狀態。

“自閉症”是一個被命名後的分類,通常我

的虛空間。

Secret Perception of Space 這是共屬於大

們以病理的狀態去觀察,但相反的,我把自

藉由獨特的視角以及他們本身特殊的對話媒

家的,自閉症提供了視角和特別的使用方式

己以及自己的家人 ( 被分類為自閉症者的弟

介─繪畫做為出發點,一部分是延伸校內藝

在一些空間中,使人用另一種方式去進入,

弟 ) 互相抽離為第三人稱,將視角不斷轉換,

術型學生的特長去創作以及用繪畫去和人溝

並發現到自己或共有的空間。

從自我和擁有記憶性的地域性混合討論。

通,並將這塊區域的空地及綠帶轉變為地

路徑、地景、空間三者在第三人稱的視角中

在一個時空中,他們總是擁有自己的世界,

景。將視角轉變為平面和剖面同時存在的向

近乎於等值,他們善於創造空間、轉變機

大部分的時候他們都獨自運行,就算在同個

度,在我們生活的世界裡,他們的世界其實

能,這三者可以在任何時序轉變的時際迅速

時空,他們也不會彼此交錯活動,但偶爾會

是和我們的生活平行的。他們可以自行定義

轉換,對於我們所理解的和他們所改變的路

有一些片段,他們會去感受另一方所做的事

的空間,這些空間將沒有特定的機能。

徑、地景、空間三者,做交錯及混合的設計,

情,有時會模仿對方,有時卻也還是待在自

在 平 行 世 界 裡,Autism Artist Studio =

讓兩個平行時空能同時發生於一地。

己的世界,他們沒有固定使用空間的方式,

Community Park for Local = Tourist

這個世界是從自閉症的視角出發,但是是屬

他們會依循自己所需而找尋自己適合的高度

Gallery 三者是並存的、空間是交錯的。路

於所有人的,因為自閉症這個詞所代表的

和空間。有時候,一個盒子對他們來說就是

徑、地景、空間三者在第三人稱的視角中近

是”自我”,一個所有人都會有的狀態。

162


163


WORKS

A place to store human affections 存放的溫度

逢甲大學建築學院│陳怡均、蔡奕廷 指導老師│徐維志

以 歐 文. 亞 隆 Ivan D. Yalom 的 存 在 主 義 論,去探討囚禁人 " 存在 " 的意義和本質。 分別討論 " 囚禁人之孤獨,囚禁人與死亡, 意義之於囚禁人以及囚禁人與自由 " 目的是 想讓囚禁人證明自身存在價值而獲得精神上 的救贖進而產生想要改變的想法。

164


165


WORKS

Liberation of the Maze City – Memory of Initial Point 解放迷城-記憶啟程點

臺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建築系│張皓瑋 指導老師│劉宛育

1989 年啟用至今的台北車站是台北最重要 的轉運點,匯集了不同年代的路徑,從原本 的台鐵到今天的高鐵以及 3 條捷運線的交 集,它的眾多機能,及各個區域都串聯到車 站底下,車站充滿了均質性空間,人們因為 無法辨識出空間的邊界,而迷失了自己的位 置及方向。台北車站因為不同的的交通計 畫,車站空間一直有增減,空間規劃沒有一 致性。

166


167


WORKS

spacetime of translator – Taipei city’s synchronic fields 時空轉譯機—台北城之共時場域 臺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建築系│溫柔雅 指導老師│葉嘉

愛因斯坦在相對中提出,「時間和空間並非 獨立存在;我們在空間中運動,實際上也會 影響到自己時間流逝的快慢,時間和空間 是 一 體 的, 我 們 合 稱 為 時 空。」 現 在, 過 去,未來,是存在於三維向度的我們,因為 時間,所下的絕對定論;隨著重力波的研究 證實,我們所認知的建築空間與城市歷史都 將重新定義。前端,以兩個場域研究空間與 重力關係,以重力波時間切面的方式,試圖 用空間實驗與場域拼貼解釋重力對空間的變 化。爾後,將得出之結果,置入於城市中; 並以重力轉譯的方式,用高維度重力的角度 剖析城市文本與歷史。也許,當今我們無法 感受重力與高維度世界中空間上的變化,但 透過轉譯,我希望能在原始基地中表達,雖 然城市歷史的過程會因為時間消失,但文本 與記憶會留著,經由不同解讀方式,探尋。

168


169


WORKS

Bōng-hué-á 河口火葬

臺灣科技大學設計學院建築系│牛光宇 指導老師│張容豪

“磺火”是已將逝去的傳統漁法,漁法中產 生的與海洋親密的勞動也逐漸斷了連結,人 與海的關係開始被水泥與機械磨出裂痕;試 以放大並誠實面對”磺火”產業中最後的餘 燼,對放棄與海熱絡的漁人傾訴,也對與自 然不斷拉扯的港口說道,尋回失去知覺的邊 界經驗,重新觸發人與海之間,那就要被塵 封的、曾經擁有的親密連結。

170


171


WORKS

Rainforests of the Sea 海洋雨林

臺灣科技大學設計學院建築系│李阡慈 指導老師│張純德

地域性海洋生態觀察計畫。 面對圈養議題帶到人類對於環境和生命的尊 重,利用廢棄鑽油平台作為海上結構基礎, 製造一個機會讓人走進海洋探索自然生態的 奧妙,且融入海洋復育產業作為教育性質, 讓大家參與復甦的過程,進而反省人對自然 的支配所帶來的浩劫。

172


173


WORKS

XIMEN BACKSTREET PLAZA 西門後街文化廣場

臺灣科技大學設計學院建築系│李曜先 指導老師│張純德

都市沒落場域的再生計畫。 將西門町現有電影公園與周遭基地環境重新 整理、改造,規劃一個讓年輕人與旅客都能 自由在裡面穿梭的開放廣場,也讓基地內商 業活動熱絡,進而影響周遭環境,重新讓 「後街」活絡起來。

174


175


WORKS

3D urban settlements – Wanhua vision for the future 萬千年華—三維聚落城市 聯合大學設計學院建築學系│吳青蕙 指導老師│廖偉立、廖明彬

以生活聚落多元交流之可能性,跳脫呆板二 維城市的發展;激活角落空間,誘導舊城生 活型態之空間轉變。 詳述:城市的未來發展建構在人的生活基礎 上並且隨之變化,如果說新城市講求的是效 率與管制,那也許舊城市的發展可能性,則 要跳脫以往的限制,以當地潛能去做發想。 如何運用原有的歷史脈絡與人力基礎,激發 當地的發展是我主要討論的方向。 藉由以”人”為本的生活模式,以及聚落的 生活型態為概念,來轉化場域之間的互動; 並且在住商混合、公私領域之間取得平衡, 確保社區內老房與違建所圍塑的公共空間, 給予轉型,結合空間體驗與新活動的置入, 激發街廓公共領域各面向之轉機。

176


177


WORKS

Reset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emple and the city 重置—廟宇與都市的關係 聯合大學設計學院建築學系│陳惠敏 指導老師│陳嘉芸

隨著現代工業化社會的發展,土地使用分區 的劃分,造成都市中熱鬧的廟埕景象逐漸消 失,廟會的盛況,似乎一年不如一年。 都市化社會與教育文化的提高對社會整體世 俗化的影響,也使得寺廟、宗教信仰與居民 生活之間相互的依存性正逐漸減弱。如何讓 廟宇以一個嶄新的姿態重新站上舞台,是現 今的目標。 歷史的紋路不該逐漸模糊消失,廟宇的特色 要繼續發光發熱,不該隱身於現代的高樓商 業大廈中,如何利用本身的價值來創造未來 的價值,是必須重新思考且努力的方向!

178


179


WORKS

Baijiu Culture Museum 裁山浸序—酒文化博物館 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張村吉 指導老師│呂品晶、史洋

依託大運河與東昌湖,意在探究酒文化與空 間形態、人行流線之間的關係。並借形於山 水,積極利用基地,創造出展覽體驗與自然 環境相互交融的狀態。振興聊城酒品牌與市 場的同時,為當地居民提供一個親水休閒的 好去處。

180


181


WORKS

THE NULL OF ARCHIPELAGO : THE PUBLIC TOILET PROJECT IN DASHILAR “空”的群島:大柵欄公廁計畫 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卓俊榕 指導老師│傅禕、韓濤、韓文強

經過調研,發現胡同的公共廁所具備了很好 的改造條件(產權公家、排水系統、分佈相 對均質),通過改造並在其上方加建住宅, 以保留被騰退的居民,使居民在可以留居本 地的前提下提高生活質量。而居民原有的地 面空間將得到釋放,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公共 空間。

182


183


WORKS

Memory+ 記憶的風景

天津大學建築學院│葛康寧、呂立豐 指導老師│孔宇航、許蓁、張昕楠

本設計專案是位於廣東省深圳市二線關的城 市設計和建築設計。我們從二線關的歷史發 展脈絡入手,研究了二線關從建立到拆除的 全過程其自身空間形態及對周圍城市結構和 肌理造成的影響,對後邊界時代的二線關城 市空間提出了設想。指出後邊界時代的二線 關不僅應該彌合二線關對城市肌理和社會結 構造成的割裂,更應該考慮二線關這一特殊 的歷史遺產的記憶價值。 本設計重點關注對二線關所承載的城市集體 記憶和個體記憶的保存和紀念。在城市設計 層面,我們提出了一個多層次的城市紀念公 園的方案。在單體建築層面,我們提出了紀 念的日常性這一概念。通過“記憶 +”的概 念,將紀念空間和日常的建築空間疊加。根 據不同的建築各自的功能、記憶類型、空間 類型、紀念方式等,選擇了不同的記憶的疊 加方式,試圖提出一種新的建築類型和設計 思路,將歷史記憶與日常的平凡生活融合在 一起。

184


185


WORKS

Urban Oasis 城市中的綠島

天津大學建築學院│王立楊

指導老師│孔宇航、許蓁、張昕楠

二線關是特殊的政治經濟發展狀態中設立的 人為邊界,在深圳經濟特區的發展過程中, 它的存在造成關內關外社會經濟發展水平、 市民身份認同和社會心理的差异,也造成了 城發展的結構分離與肌理斷裂。城市中的綠 洲 -- 拓撲幾何修復歷史傷痕,是本次設計 的主題。消除關口印象,留住歷史印迹,提 升城市環境,利用拓撲幾何建築學手段編織 一座“山”,在城市結構功能和機理上銜接 關內關外,織補斷裂,彌合裂痕,為人們創 造嶄新的美好記憶。

186


187


WORKS

The stream in the city 都市溪流

北京建築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孫沖嶺、蔡明杰、李詩婕、王家淇、李昂 指導老師│馬英、齊瑩、郝曉賽、劉博

二線關問題是一個歷史問題,國家的不斷改

入一條貫通整個場地的道路溪流,借此緩解

革開放帶給它的更多是蕭條與衰落。曾經的

交通壓力,並串聯整個場地,為每一戶人家

關口現在已經成為了道路交通的障礙,曾經

帶來方便,提供尺度變化多樣且豐富的公共

自發生長的樓房,成為了現在生活不便的城

空間。最後在局部地區重點改造,以改善城

中村。在這麼多的問題之下,我們的基本原

中村人們的居住生活水準。

則是在更多保留的前提下進行改造,使其滿 足當代城市生活的需求。 就針對布吉關來說,它最大的特點是交通情 況 複 雜 與 混 亂。 在 這 裡, 高 鐵, 火 車, 汽 車,行人,自行車,全都穿行於此,構建成 了一個綜合的交通樞紐,不同的交通方式並 沒有為這裡帶來方便,反而帶來了堵車,噪 音等一系列的問題。而圍繞其放射展開的城 中村卻呈現了另一種風景,小尺度的街道兩 側遍佈著各種各樣的小店面,這裡小尺度的 街道平時是很活躍的,然而當車進來的時候 卻異常的擁堵;這裡生活的相關資源一應俱 全,然而每一戶人家內部卻缺少陽光,生活 不便。所以總結出來,布吉關中的問題,一 在交通,二在居民生活。於是,我們想要引

188


189


WORKS

From pass to the knot 由關到結

北京建築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王行、王琛 指導老師│馬英、齊瑩、郝曉賽、劉博

曾經的南頭關片區,噪音不絕、高架叢林、 門可羅雀,是孤立消極的城市空間、被遺忘 的城市角落。當後邊界時代到來,南頭關應 承載民主的空間,是同時容納記憶與嬉戲、 市井與創造的場所;封閉的邊界壁壘,通過 路徑織補斷裂的城市結構,加强不同人群的 偶遇,在物質和精神上彌合肌理,曾經的交 通樞紐變得和諧開放,當人們提起這裏,是 關于幸福和愉悅的聯想,以及勾起人們對深 圳發展的重溫,這個市民文化公園,也將作 為親切的饋贈,延伸進入每個市民的日常生 活……。

190


191


WORKS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and environment build project — The variabl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建築與環境學院加建項目—可變建築設計 四川大學建築與環境學院│劉季渝 指導老師│丑國珍

我們設計的第一步是制定一份充滿關懷的任 務書。除了冷冰冰的面積制定、功能需求, 我們同樣在乎未來在這裏讀書工作的老師同 學們作為活生生的個人,以及他們提出的對 未來辦公空間感性的憧憬。除了為老師同學 們創造一個充滿關懷的空間,同時我們也要 對未來必然增長的使用人數進行回應。我們 的主題是可變建築,一是功能可變遷,二是 面積可增長。對於現有基地的考量,我們團 隊選擇了向內加密和向外增長的兩大策略。 我們希望為老師們展示出此可變建築的兩種 形態:建築落成時和最終形態。根據建築與 環境學院最近幾年的師生數據,我們計算了 老師、學生和討論三種空間在變化的三個形 態各自的面積和互相之間的比例。在設計每 一個狀態時我們都反復權衡了不同排佈對所 有師生對風、光、熱及景觀的感受,以確保 在建築密度增加的同時空間品質不僅不會下 降還會有更佳的體驗。

192


193


WORKS

The public space dynamic remodeling study of the abandoned industrial area 廢棄工業區的公共空間活力重塑研究 四川大學建築與環境學院│楊澤暉 指導老師│孫音、陳嵐、曾藝君

針對現有工業遺址建築改造使用情况,提出 了大空間式改造在空間感,外部空間,公共 空間等方面的不足之處,設想和探索新的多 樣的解决方法的可能性。研究過程在理論上 進行了公共空間的架空、圍合、聯繫、連接 等試驗,對已有的廢棄工業區的優秀改造案 例進行了分析,提出公共空間在自身建築群 之間以及與周邊環境的緊密結合關係。最後 運用上述研究成果設計成以“接·續”為主 題,以彭州特產特色為主的展示,以及文化 與公共服務功能相結合的綜合廠區改造。在 設計過程中,解决了功能流線設計、風貌形 式設計、外部環境設計、降低成本等問題, 證明以廠房為基礎的改造對於塑造公共空間 活力的可行性。

194


195


WORKS

Qinling Ranger Station 現代生土綠色建築設計研究─秦嶺護林站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學院│張語桐、陳茜 指導老師│蔣蔚、吳迪、楊樂

本次設計由材料出發,研究不同傳統建築 材料的力學特性 , 以及適合的空間在此基礎 上,結合基地與功能屬性進行設計,强調建 築的生態,經濟以及環保,用一種新的設計 思路完成小型護林站的設計,感受建築設計 的返璞歸真。

196


197


WORKS

Post Boundary — Structural Refabrication and Urban Renewal along Erxianguan(Buji Guan), Shenzhen 後邊界─深圳二線關 ( 布吉關 ) 沿線結構織補與空間彌合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唐蓉 指導老師│夏兵

城市未來發展方向之一即為高密度、高強度 的開展方式。如何能在高強度的建設中,滿 足城市居民的居住、工作、休閒等日常基本 需求則為城市發展過程中的討論焦點。本設 計試圖通過基底導向的城市基礎設施服務於 上層城市居民,垂直的功能疊加和豎向的功 能串聯的工作方式來回答這一不可避免的城 市發展問題。

198


199


WORKS

Views in Boundaries, Post Boundary — Structural Refabrication and Urban Renewal along Erxianguan (Nantou Guan ) , Shenzhen 景 ‧ 關之關節,後邊界 ─ 深圳二線關 ( 布吉關 ) 沿線結構織補與空間彌合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喬炯辰 指導老師│朱淵

方案首先從規劃層面結合總體規劃,現狀特 徵以及人的行為,進行“景·關”的設計研 究,形成不同類型“關”的整合策略。其次, 從建築層面,著重對交通換乘樞紐的“關” 的類型進行設計研究,並從結構角度探索體 量空間以及活動之間的關聯。最終形成規 劃,建築,行為不同層面“破關”、“立關” 的設計研究成果。 本設計主要由以下幾點特點: (1) 基於問題出發的歷史記憶與城市更新發 展的整合設計;(2) 以人的日常行為為啟動 的城市系統建構的策略研究;(3) 城市綜合 體,交通樞紐建築與城市脈絡、自然景觀、 歷史記憶之間的關聯屬性;(4) 物質性與非 物質性“關”聯整合的設計主題與策略發展 脈絡。

200


201


WORKS

Conservation and Renewal Planning of Hutang Street,Wujin, Changzhou 共融 ‧ 新生 ─ 常州武進湖塘老街更新改造規劃設計 南京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趙媛倩 指導老師│周凌

湖塘鎮地處武進中心城區,歷史悠久。清代 的湖塘老街是該地的政治、商業、文化教育 中心。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時下老城更新 問題日益明顯,日漸衰落的湖塘老街也亟待 進行一次“文藝復興”。本設計保留老街巷 肌理、文化,並置入新功能,旨在開發一條 文化商業街,用老街獨有的氛圍為城市注入 新的活力,讓這塊土地上的居民能夠更好地 生活。

202


203


WORKS

SUPER CONNECTION — Urban Renewal of Tingzhou 交匯 ‧ 共生 ─ 長汀古城城市更新 南京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從彬 指導老師│丁沃沃、胡友培

城市的肌理和風貌影響了建築形態,場地的 位置决定了建築未來在城市中所扮演的角 色。汀江、紅色小上海、城門、老城主通道 在此地交匯,居民生活、游客觀光、文化展 示將在此地共生。 The site is in a central bar in the Ting River.The problem lies in the balance of plot ratio and historic city style. The location is so important in the city that it is not qualified to build residence.It need to serve the tourism in the future. The historic style is reflected by the view from different place.So I analyze by city view. I Input different functions according to the feature of different layers,which SuperConnects the life of local people、tourists and cultural exhibition.

204


205


WORKS

Rebuilding 重塑

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時辰 指導老師│羅鵬、董宇

下沉式的建築是對基地低姿態的介入,大面 積的灰空間是幫助基地引入公衆與生活的 場,我希望通過下沉的博物館銘記住這片基 地與城市不可割裂的歷史,同時也通過聯通 的垂直空間將未來城市居民與港口更親近的 的生活同歷史交織延續。

206


207


WORKS

POST — BOUNDARY PACEMAKER 後邊界 ─ 語境與空間轉換 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袁丹龍 指導老師│龍灝、左力

作品選址位於城市輕軌站與城市公園的交匯 處,如何設計一個建築,去聯繫被軌道割裂 的社區,如何聯繫城市公園與城市基礎設 施。在設計過程中,一直將城市基礎需求與 生態休閒結合考慮,希望它不僅僅是作為回 應城市需求的基礎設施,而是借由城市公園 而激發市民活動的一個催發器。

208


209


WORKS

LOHAS in The Tiny City — Structural Refabrication and Urban Renewal Around Bujiguan, Shenzhen & Upgrading and Rehabilitation Design of Buji Agricultural Products Wholesale Market 微生活—深圳市布吉關周邊片區結構織補與空間彌合與布吉農批市場改造設計 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顔家智、李媛 指導老師│龍灝、左力

本設計以“微生活”為題,關注深圳人當下 的居住環境、生活方式的改變帶來對城市空 間環境的更新。重點討論深圳二線關中布吉 關的生態問題與割裂問題,從宏觀城市架構 到場地微觀尺度進行專題研究,並針對既有 農批市場更新改造提出生態化輕改造的設計 策略。

210


211


WORKS

From NIMBY to PIIMBY — Project Dandora 重塑鄰避建築—Dandora 項目 香港大學建築學院│林立

指導老師│ Dr. Eric Schuldenfrei

本作品探討透過建築干預人性化厭惡性基礎 設施,將負面影響轉化成都市生活中的正能 量。這樣的施往往被定性為城市中的負資 產,卻同時是不可或缺的基礎設施。作品以 不同的策略使之有益於社會。除建築外部立 面的美化處理,本作品結合多方面範疇,展 示在不同規模的干預措施以及顛覆性的建築 功能組合,以允許這厭惡性建築 ( 焚燒爐 ) 發揮其基本功能同時,也被改造成一個受公 眾歡迎的 PIIMBY(可放在我家後院)設施。 除傳統的物理構建,本文體現了建築設計上 結合跨學科性質的潛力。 The site for the thesis project is the Dandora Dumping Site in Nairobi, Kenya with issue of environmental injustice that has a high urgency. Project Dandora, commenced in 2016, was aimed at transforming the notorious Dandora Dumping Site into a positive asset to its neighbourhood, once a no-go zone, in Nairobi. In the Project, an experimental configuration of programs was proposed. Dandora Plant, a complex consists of an incinerator, a building material

212

manufacturing plant and a recycling plant was seated on the former dumping site which was later turned into today’s Dandora Park. Beyond a conventional top-down approach, various interventions were adopted covering different scales and stakeholders in the community. The project has multi-facets, it demands an urban design scale phasing strategy in crafting the appropriate schedule for carrying interventions of different scales, from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rograms to site formation; from critical construction to bio remediation, the master plan shows the final outcome of the project in which the dumping site is turned into a vast piece of recreational space with the plant seated on the site driving the whole urban regeneration pr ocess while allowing different stakeholders to involve in it. A comprehensive proposal not only considering the building and construct but also the visible and invisible strategies to be included in the package for it to function well. It is challenging as the test case of this thesis is not mere about a

construction project. The project needs to engage with the cultural, economic, environmental and political dynamics and be specific. It is a speculative project in terms of the duration of time the project covers and the way the local people may respond to it. The construction period may last for 2-3 years while more time would be devoted to the site preparation and projection of the next 30 years is needed for understanding the possible impacts and consequences of the projects. The contents of the project go beyond humanizing NIMBY but offer a proposition for discussion on boarder issues, e.g. environmental justice, waste treatment and public involvement. It is ignited by considerations of built form and go beyond architecture to other disciplines like social science and geo politics and then return to architecture by expanding the extent of architecture to a cross disciplinary field rather than a closed circuit.


213


WORKS

From Peripheral to Central — Memorial Gateway 邊市中心—水市牌坊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楊良崧、逄卓、田萊 指導老師│王輝

二線關是中國大陸中央政府自 1979 年批准

題探討的物件。在二線關沿線中的 13 個檢

沿線的管理真空地帶為外來移民自發聚居地

建立深圳經濟特區後特殊的政治經濟發展下

查站中選擇了具有挑戰性的布吉關作為課題

的滋生和蔓延提供了可能。城市快速交通和

所設立的人為邊界。1983 年設立了“二線

地段。

城中村這二者的並置導較布吉關周圍體現空

關 ” 全 長 90.2 公 里、 高 2.8 米 的 鐵 絲 網 屏

在城市設計層面,該地段在城市空間結構和

間裂痕的形態。籍著從挖掘場地記憶為出發

障。“二線”是與深港之間的“一線”相對

社會結構層面均體現邊緣的性質,同時挖掘

點,以牌坊作為一種紀念空間原型,它不僅

應的,在設立之初起到了控制內地湧向香港

出地段中的市井生活將是布吉成為中心的潛

承載市民對二線關的記憶,在空間層面聯繫

的人流的作用,同時也劃定了特區經濟政策

質,它需要得到關注及保留。在解析布吉關

起了城市和城中村,同時對市井生活而言起

的實施範圍。二線關內外在土地政策、戶籍

周邊二元屬性 -“邊界”和“中心”的多種

到了引導敘事的作用,為該城 - 村重要節點

制度、物價水準、產業類型、環境資源、市

空間類型後,提出系統性的設計導則以重塑

營造具有精神內涵的全新建築空間體驗。

政服務和城市化水準方面均體現不同,關內

地段內被忽視的市井生活與自然要素。“邊

關外的社會經濟發展水準、市民身份認同和

市中心”這一概念因而提出,將原有的被邊

社會心理層面有著明顯的差異。香港的回歸

緣的空間進行轉換為若干市井生活節點,為

導致二線關的拆除。然而在這 30 年以來的

當地賦予具有地方特色且滿足未來需求的城

不均衡發展下,二線關本身的隔離性使關內

市空間體驗,而這些節點將為布吉共同構成

外之間城市結構和肌理呈現明顯的斷裂;在

新的市井生活中心。

心理方面的落差也產生社會矛盾。在歷史價

在這些節點中選擇幾個具有代表性的地段作

值方面,二線關不僅見證深圳發展的進程,

為建築單體設計,而其中一個節點的地段選

同時也承載著關內外市民的記憶。可以說,

擇位於以城市和城中村之間的交接之處。這

對於二線關而言它正在步入一個“後邊界時

裡的城市是以城市主幹道和地鐵站為代表的

代“,而如何彌補城市物理和心理裂痕並發

快速交通所組成。而城中村的存在是由於二

掘、保存和彰顯其歷史和自然價值是本次課

線關內外的行政邊界與關線本身不盡重合,

214


215


WORKS

Rolling Playground — Youth Sports Camp 山樂園—青少年運動營地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鄧慧姝 指導老師│張利

本設計在圓環內部張開了一張像山巒一樣高 低起伏的大網,通過在不同高度對彈性網進 行張拉,創造出豐富多樣的空間形式和適宜 不同肢體運動的空間介面。孩子們能夠在較 平緩的介面上坐臥休憩,也能攀爬豎向的介 面,實現上下交通聯繫,更能自由地創造更 多樣的活動形式。 同時,通過對於張拉彈性網的形式和結構的 設計,本方案實現了以下三點,使得兒童玩 耍的場所更加自由開放: 1. 簡單的結構構造:通過規則理性的結構實 現了豐富多變的空間形式。 2. 巧妙的安全保障:整個大網呈現出外高內 低的碗形趨勢,使得兒童的安全得到保障, 而其活動不會被限制。 3. 純粹的功能佈置:通過圓環的形式,將必 要的協助工具隱沒在周邊,保持運動場地的 純粹,但同時兩者能夠緊密聯繫。

216


217


WORKS

HyBridge 流螢續橋

厦門大學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 │白暘、鄧雋傑、高憬媛、林鴻昇、吳天棋 指導老師│王量量、李蘇豫、韓潔

在地理位置上一衣帶水的領邦,擁有共通的

過建立展覽、表演和觀景等視覺、聽覺甚至

文化和相似的習俗。歷史上雙邊交流頻繁,

味覺的聯繫,以非物質的方式建立起互動。

不僅有物資和貿易的往來,也有兩國民間的

兩國部分都是獨立運作的系統,也有各自完

互動。隨著關係的升溫,雙方修建了一座鐵

整的功能和流線。同時通過處理,雙方擁有

路橋橫跨界河兩岸,兩國的聯繫日益緊密。

共用的觀演空間、展覽路徑和自然美景。兩

但由於戰亂與紛爭,雙方中止了聯繫,國民

方達而不通,能在同一場所,一起進行文化

的聯繫被割裂。漸漸地,原先的共同記憶逐

交流。

漸褪去,群眾間的隔閡日益加深。而見證著

我們希望營造這樣一種理想的場所,以文化

歷史上兩國交流的橋樑,也已倒塌、斷開而

交流中心的形式,使得兩國民眾有機會重拾

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分居兩岸的人民,雖然

曾經擁有的共同記憶,再續歷史上友好的聯

共用同一條河流,但也被其上的國境線切分

繫。同時也為其他地區,因為不可抗力而被

為兩個世界。

割裂的社區的重新聯合提出自己的思考。

誠然,邊境作為敏感地帶,國界線不能被打 破。但歷史與文化卻是聯繫兩國不斷的紐 帶。而它們能在一定程度上以非物質的方式 傳播和接收,從而跨越邊界線的限制。若 以文化作為主體,通過建築的語彙,從現存 的斷橋出發,在冷漠的國界線上把兩國民眾 再次聯繫起來,是一種理想的重建互動的方 式。故這樣一座邊境線上的文化交流中心, 是在不破壞雙方相互獨立自主的前提下,通

218


219


WORKS

Classical Academy of Ding Wu Ling 丁屋嶺書院—互聯網背景下的新型鄉村教育空間

厦門大學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 │王書煒、林煒正、張彤、王長慶、朱穎文、郭志濱 指導老師│王量量、李蘇豫、韓潔

丁屋嶺位於福建省龍岩市長汀縣,是傳統客

兩地分居,常常工作日在鄉村工作,週末或

家山寨,有著優美的自然風光與小尺度的建

節假日返回城市裡陪伴子女。這造成了父母

築肌理,從事著採茶榨油與手工編織等,傳

與子女間缺乏溝通交流,和諧家庭關係埋下

統技藝。客家民居與茶油作坊星星點點坐落

隱患;父母無法全身心投入鄉村工作,鄉村

在村莊的坡地之上,形成了聚落組團的優美

發展埋下不穩定因素;青年人身在鄉村心繫

景觀。

城市,鄉村去空心化進程並未完全成功,而

九十年代以來城市化快速發展,大量丁屋嶺

形成了一種新型的空心化村落。而這些分離

青年人放棄傳統農耕,選擇進城打工,丁屋

的家庭正需要我們的人文關懷。

嶺經歷了嚴重的空心化歷程,大量老人與兒

面對新型空心化的現狀,我們希望形成一種

童留守鄉村,青年人離鄉帶走大量資源,也

新型鄉村教育模式,通過互聯網資訊技術、

造成鄉村教育資源缺失。之後,由於青年人

營地教育、複合功能與可持續設計的策略來

在城市逐漸站穩腳跟,他們的子女也被接到

滿足丁屋嶺的教育需求、完善鄉村教育設

城市裡接受優質的教育資源,而鄉村教育資

施,促進城鄉交流與鄉村經濟發展。設計針

源持續衰敗,空心化現象更為嚴重,鄉村經

對部分原有的廢棄或衰敗的建築進行改造與

濟發展面臨重大阻礙。

功能置換,並引入預製化的竹建築單元,化

到 21 世紀前十年間,丁屋嶺政府發展鄉村

整為散,結合坡地地形、自然資源與人文資

旅遊以發展經濟振興鄉村,創造了大量的工

源,發揮鄉村優勢,重拾鄉村記憶,構建新

作崗位與工作機會,吸引了一大批青年人返

式鄉村學堂。

鄉工作就業。但由於城鄉教育資源發展的不 平衡,鄉村缺乏優質教育資源,返鄉青年的 子女選擇留在城市求學。返鄉就業青年家庭

220


221


WORKS

Tong Guan Yao Display Settlement Design 銅官窯展示聚落設計 湖南大學建築學院│王元釗

指導老師│蔣蘇琦、袁朝輝、向昊、羅藎、苗欣、鄧廣

展示聚落設計意於設計藝術家聚落和銅官遺 址博物館,結合當地秀美風景,重新啟動銅 官窯文化以及銅官窯遺址所在的基地。在設 計過程中,通過展示行為、展示序列以及展 示視綫來控制建築形態與組合,把博物館打 碎,與聚落、景觀融為一體,並把銅官窯生 活、文化注入其中,使的博物館、聚落、景 觀呈現出一種均衡的關係;在博物館展示與 景觀地景的設計中,通過設計一系列不同 程度的灰空間(區別於建築空間和景觀空 間),以及空間序列的再組織,模糊建築空 間與景觀空間的界限,使得建築空間與景觀 空間交融,讓景觀成為文化展示的一部分, 營造一系列微妙的空間體檢;在生活展示與 聚落設計中,通過不同範圍的視綫角度的交 疊,設計或是互相遮掩,或是互相展示的聚 落空間,使得手藝人在生活、展示的過程中 能預先感知觀賞者的到來,給予被展示者尊 重與選擇,從而解決手藝人生活展示與不願 被貿然展示的矛盾。

222


223


WORKS

Housepital — A hospital as an extension of house 病至如歸—作為家的延續的療養院 湖南大學建築學院│楊穠全 指導老師│張蔚、章為

【由內而外】醫療部分的內部空間系統的建 構以及外向空間的聯繫被作為設計的首要出 發點 【賦予走廊生活】本設計試圖消解底層空間 的無意義廊道,空間之間的連續性由不同 的、有具體功能的房間聯繫在一起。同時兼 顧功能性的需求,醫療功能布局依舊遵循傳 統分區的模式。 【微城市】內部空間介面具有開發、可滲透 性的邊界:深入內部的邊廳、底層連續的玻 璃介面,建築前後開放的綠色空間,既為病 人提供了室外康復、休憩的路徑與場所,同 時更使得建築內外、建築與周邊城市空間景 觀的相互延綿滲透,融為一體療養院的複雜 性體現在空間上的層層遞進。

224


225


WORKS

Research of temporary children's playspace, Based on the architectural game device 基於建築遊戲裝置的臨時性兒童遊戲空間研究— 以一種兒童建築遊戲裝置設計及解決方案為例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張錚、孫燁 指導老師│肖毅強

在充分調研兒童游戲、結構性游戲、游戲空 間等相關研究背景與案例後,設計一款兒童 建築裝置原型。這一原型對應建築搭建的結 構邏輯,形式變換組合多樣。高柱矮柱、平 梁斜梁,組成的大框架對應不同的游戲或教 育主題、提供足夠的可玩性。面板的開口方 向和雙層表皮等設置,讓孩子們在認知和想 像力的能力範圍內設計空間和細節。過程中 生產加工,組織試驗搭建活動,紀錄經驗與 不足並總結反饋、調試設計。同時,作品試 圖在兒童建築教育、建築游戲裝置、臨時性 兒童游戲空間及由此帶來的社區營造這幾個 方面進行討論和拓展。

226


227


WORKS

Renewal of Zhujiang Brewery — Renovation of Coal Power Plant 珠江啤酒廠地區更新改造設計—煤炭發電廠改造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陳碧琳 指導老師│孫一民、蘇平、夏晟

本設計位於琶西地區珠江啤酒廠廠區自留地 改造區域,屬整個珠啤改造廠區的西部入口 區。場地原本為珠啤的煤炭發電廠,其中 重點改造設計的建築為南邊的鍋爐房、汽 機間。煤炭發電廠區具有尺度小、界面豐富 的空間特性,且保留有較多特色的管道和構 築物,展現了較為完整的工藝流程。建築內 部亦具有鮮明的工業空間特點。本設計在總 平面設計拆建考慮中,梳理空間的同時,保 持空間尺度的親切和界面的豐富性。保留特 色工業構築物和空間,並置入新的功能活 動——休閑娛樂與創意辦公。 發電廠最突出的特點在於“傳送”,本設計 試圖將原來對煤的“傳送”再現於改造後對 “人”的“傳送”。在廠區內外以及設計的 建築內部作多條路徑連接,並在路徑上設置 人活動的公共功能,使廠區成為一個活躍的 整體。

228


229



WORKS PLANNING AND DESIGN 城鄉規劃組收錄作品


WORKS

City Reset 城市裡的空間制約

中原大學設計學院建築學系│劉沛慈 指導老師│江世彥

" 建造及再造我們的城市即我們自身的自 由,是其中一個最寶貴卻最被忽視的人權_ David Harvey" 城市由不同的公共與私有產 權組成、運作產權作為一種保障與權力讓我 們在城市不同空間裡活動。 但是現在的產權開始轉變成一種證明,讓城 市裡的空間區分為 " 我的 " 與 " 不是我的 " 的認知。在這樣的空間認知下,公共開始不 公共,私人產權開始不斷碎化、分割當作商 品出租、轉售,使大家都被困在城市裡不同 產權的空間單元裡生活。 空間使用邏輯開始陷入一種填格子的方式使 用,空間使用型態上脫離了社群模式,人跟 人之間的關係很薄弱道路系統作為城市發展 的主軸,劃分、確立土地的性質與使用。 透過重新定義道路系統與升級,重塑城市生 活範圍與結構創造共享城市這個改變讓我們 不需要依靠產權去辨識空間的使用與否,突 破現在被產權限制的城市。並且透過共享生 活圈讓個人重新找回社群的狀態。

232


233


WORKS

META GARDEN 後市民公園

中國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建築學系│王厚昇 指導老師│陳英峯

所謂公園,只在於地面上的扁平意義嗎? 這塊土地的歷史,賦予了向下發展的可能 性,得以更加向這塊土地深入 ...—物理上 的。我們就這樣處於一個可以置身於「地 層」的高度,一系列的看法、視野、記憶在 此展開。 又,所謂公園,屬性也僅止於我們所知嗎? 人們需要找到被歸納感、自身的投射、一種 不同以往的與地方的互動方式。沿著舊鐵道 來到有公益活動、文創市集的公共活動廣 場、遊憩野餐的草坪、地景的剖面之間,參 與的情緒會在此擴散。公園的形式及機能應 該隨著時間推進改變,適應現代市民的生活 模式,預測並製造新活動的動機。所以這是 「The Civic Park Beyond」,是對於「後 市民公園」的實驗,一場已知範圍之外的非 典型探索。

234


235


WORKS

Regeneration of the heart of the old city 再生舊城之心 ‧ 永續都會綠廊

中華大學建築與設計學院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黃郁珊、黃思璇、呂佳芸、徐亞瑄 指導老師│解鴻年、劉明政、林明、張益壽、黃宏順

竹北火車站周遭舊市區,鄰近台元科技園 區,交通便利,具有支援周邊產業之服務潛 力。但現況建物多為 1~2 層樓、屋齡 40 年 以上老舊建物為主,而巷道狹窄缺乏鄰棟間 隔,各項機能皆須改善,本計劃針對建築安 全、開放空間、交通動線實施都市更新計畫 案。未來配合火車站重大建設,提供人行通 道及開放空間,再生老舊街區營造在地多元 商業服務核心,達到友善周遭環境並提高居 民生活品質。

236


237


WORKS

Guan Dong elementary school, Hsinchu city, surrounding area urban redevelopment 新竹市關東國小周邊地區都市更新案

中華大學建築與設計學院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洪誼庭、葉容榕 指導老師│林明、洪嘉宏、張益壽、黃宏順、解鴻年、劉明政

透過傾聽在地居民的聲音,改善地區內海砂 屋問題,為環境發聲,藉由都市更新獎勵辦 法及各方案財務運算,提高都市更新可行 性,幫助參與自主更新的所有權人,讓夢想 中的家被落實、實踐。

238


239


WORKS

switching trajectories 都市速度調節帶

成功大學設計與規劃學院建築學系│游日富 指導老師│方俊凱

空間意義的創造其實和電影經驗類似—電影 的理解也是透過一系列的事件建構在運動與 運動之間。我們察覺了環境與行動中有節奏 的收縮與擴張,有時看著小東西放大自己神 遊到很遠的地方,有時在原地感覺到自己的 渺小,原來一直不知道自己已經用很奇怪的 方法觀看,電影經驗能呈現這種狀態。鏡頭 的運動暗示了空間的限制,我們能不能反利 用空間的限制,編排自由意識流動,透過影 響身體來影響思緒 ?

240


241


WORKS

Sacred and secular — Puli Presbyterian Church 神聖與世俗—埔里長老教會

東海大學創意設計暨藝術學院建築系│許大維 指導老師│劉冠宏

千百年來的教堂,都在闡述一個理念,就是 用建築的高度來,彰顯宗教的偉大,來讚揚 神,但是對於我而言,我覺得神聖和世俗的 關係,應該回到聖經裡五餅二魚的故事,述 說著耶穌帶領著一群人在荒漠中行進,糧食 耗盡,僅剩籃子中的五塊餅兩條魚,耶穌禱 告並傳遞這個籃子,裡面的餅和魚源源不 絕,餵飽了這幾千人。 我覺得神聖的宗教,就像這籃子,承載著供 應著人間世俗的需要,包容並默默地給予, 在現代不見得需要彰顯的形式,反而需要的 是社區間如何互動與服務,以及提供社區與 都市所需,宗教建築承載的不只是神聖宗 教,也需包容當地歷史,與社區間的互動, 進而延伸和諧的成為都市紋理中的一部分。

242


243


WORKS

THE USERs CITY — ADJUSTING HUBs in LOCAL GAMING 使用者的城市—群眾遊戲下的變動樞紐 東海大學創意設計暨藝術學院建築系│黃于僑 指導老師│凌天

—都市空間的極大

覽館設計。

都市以一個巨型的結構體作為觀察對象 , 透

遊戲是群眾的共同語言 , 是突破設計者與群

過分層繪製的圖層 , 以釐清構成都市的系統

眾之間的鴻溝。

組成。

一個互動介面去建立即時的資料庫 , 城區之

—都市時間的極大

中的空白空間有了新空間與機能的介入以

都市是不斷更迭的 , 經過長時期的新陳代謝 ,

及更迭 , 空間感隨著周遭即時輸入的資料反

舊的都市痕跡不斷被抹去 , 新的都市訊息不

應。城市巴士站體作為一個點狀分布的基礎

斷疊加。

設施 , 以此作為空間實驗的操作對象 , 期待

—都市空間的極小

以此讓都市集體表現與使用者個體表現有更

對個體而言 , 日常生活經歷的物件即為最小

多介入對話的可能。

尺度的都市空間 , 透過模組的組合 , 試圖以 抽象的空間型態作為框架 , 以日常生活機能 作為填充。 —都市時間的極小 都市的流動是瞬時的 , 透過即時性的建築空 間改變 , 表達都市資訊消長 , 進而以使用者 自身的意志決定都市空間的調性。 利用互動程式操作都市空間 , 透過設定的開 放規則 , 使群眾意見介入都市空間 , 建立都 市的設計文本 , 彙整都市資訊後發展城市展

244


245


WORKS

Fantasy scenery — hiding cinema 幻之景—似存在的影廳 淡江大學工學院建築學系│詹琇婷 指導老師│周書賢

人經由一個意外的奇幻畫面而使故事自我填 裝,進而自我建構起城市的無數小故事。在 十九世紀拱廊將街道室內化,創造超現實空 間使漫遊者穿梭在模糊的都市與建築之間、 玻璃的內外之間並在街道與店面的觀看之 間,重新定義都市與人的共存關係,並產生 漫遊者作為都市邊緣人在城市中尋求一個安 定的角落,透過「觀察」得以與社會相連; 而現今的漫遊者如城市的遊魂,有意識地迷 失在城市裡,只為尋找一段抽離現實的時 間,藉由隱身的「窺視」產生與社會的斷裂 感,而「之間」的狀態則透過各種相對性的 拼貼,去打破慣性的認知,重新建構下一個 奇幻狀態。

246


247


WORKS

Meta(bio) lism 逢甲大學建築學院│黃子榕 指導老師│葉朝憲

Meta(bio)lism 提出一個重新利用資源的策 略,改變原本人、水、土流動的關係創造新 的基礎設施並利用實驗出的材料帶給大樹區 新的發展機會。 Performative landscape 除了可以減緩洪泛帶來的災害並能有效準確 地收集土資源,批判義大世界、佛光山以資 本為主的發展模式。重整人與自然流動的關 係態度與觀念重新扭轉。

248


249


WORKS

Heterogeneous Landscape : Skip Garden 混居地景:都市模糊後花園 臺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建築系│李軒慈 指導老師│蔡嘉豪

假設舊城區在隨著都市發展及時間下必須面 臨淘汰,原有的私娼寮在都更及政策下逐漸 消逝及地下化,而空出來的空間能否被代 謝、被留存、被重新定義,使這塊基地不再 是一個封閉、被遺忘的區域,藉城市再生, 空間釋放與周遭活動流入,如同周遭紋理的 後花園,是生活與場所的邊界解放,讓彼此 的界限由黑變灰。在這特殊場域中尋找平 衡,創造共存的可能。

250


251


WORKS

Will my friends come out today? — Campus planning design of Toad hill in NTUST 今天友沒友?—台科蟾蜍山校地規劃設計 臺灣科技大學設計學院建築系│陳乃嘉 指導老師│陳嘉萍

作品前期因為聚落發展的特殊性及為居民因 時代環境條件而自力營造的聚落進行調查研 究,且應用模式語彙的方法詮釋聚落的不同 層次的空間關係。 而一開始進入設計也是先針對整體聚落的規 劃進行統整,回應現存空屋及校地使用的需 求,再設計不同層次的動線與社群網絡系 統,以及相關的廢棄物與無障礙設施。才進 入到建築設計,進行不同區位的分區,且依 照原有測繪的脈絡進行空間設計,再多置入 不同使用者可能會產生交集的公共空間與模 式語彙的置入,不斷回應到人與環境的互動 關係。

252


253


WORKS

New Frontier — the shelter of radiation zone 新疆土主義—輻射居住區 銘傳大學設計學院建築學系│段若威 指導老師│孫珊美

我認為車諾比正在重生。車諾比因為 1986 年核災,導致 40 萬人撤離。而因為 30 年幾 乎沒有人的介入,這裡已經變成了全世界最 大的動植物園區;因為幅射半衰期的發生、 車諾比輻射石棺的完工,輻射下降許多,人 開始重新進入車諾比,他們皆感受到了一個 重生、希望的意象,但輻射依舊存在。 藉由現今科技及未來技術和建築的角度去規 劃一個新城市的型態,對於未來,他會是一 個新的開始,也會是車諾比的驕傲。

254


255


WORKS

Resucitative Urbanism 感潮—嘉義地層下陷與生態養殖 銘傳大學設計學院建築學系│邱鈺庭 指導老師│楊啟明、方俊傑

此次的畢業設計透過了一個新的系統操作, 當一個當地重要的產業成為經濟的重心,卻 也附加了犧牲的代價;經由深入了解當地的 問題提出一個新網絡的城市發展,建立在當 地傳統養殖漁業的方式下。 傳統的養殖方式不僅僅破壞了原生生態,導 致地層下陷、土壤鹽化與海水倒灌,若養殖 漁業持續超抽地下水,魚塭也將面臨消失的 可能。 讓我們的生活範圍也因為地層的下陷而遭受 到威脅,從了解當地的環境、魚類特性到養 殖到收成,藉由潮汐的漲退引用海水,利用 溝渠對養殖排放水逕行排放或回用的方式, 使水資源循環重複利用,降低地層持續下陷 問題,這樣的生態系統操作,不僅讓養殖漁 業有更好的經濟效益,也使人、土地、生物 能夠在環境下達成平衡。

256


257


WORKS

The Voice of School 校聲—找尋偏鄉小校與社區新的可能性 聯合大學設計學院建築學系│羅仁德 指導老師│陳賢秋

2015 年在台灣許多偏鄉小校面臨裁校 , 而在 偏鄉社區中小學扮演著重要角色 , 但是在全 台面臨裁校的小學中 , 只有一所小學與社區 居民發起抗議的響聲 - 新開國小 ,2016 年他 們不只成功保留學校並且發動轉型 , 許多偏 鄉小學因這件事的成功而開始發起改革與抗 爭 , 更使響聲迴盪。 找尋偏鄉小校與社區新的可能性 , 讓小學成 為一個平台聯絡社區 , 使社區因此更緊密 , 不盡僅僅如此 , 更藉此找出社區當地資源 , 藉這平台讓小校與社區有更多的機會發展 , 也讓外界人士看見這樣的機會。 有障礙阻擋聲音 , 必有回聲。

258


259


WORKS

聖瑪麗亞公園

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李亞先 指導老師│虞大鵬

聖瑪麗亞公園是基於原有校園空間與歷史保 護建築的基礎上,尊重著原有的城市肌理與 空間關係,通過退臺式的建築組合為周邊的 居民乃至上海市的居民提供一處可遊可玩的 場所,其不僅僅是一個開放的商業廣場,更 多的是一個城市公共廣場,也是舉行音樂 會,文化盛會現場演出和現場直播的室外劇 場。此地塊也作為一個城市的紐帶,將南北 單一的商業與體育文化更好的連接起來,豐 富了人們的生活樂趣。

260


261


WORKS

Back To The Future — Explore The Third Nature 重返枯榮之光—探尋第三自然 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郭育寧 指導老師│丁圓、侯曉蕾

過去的村民生活在峽穀窯洞裏,隨時代變 遷,村民逐漸離開過去依託自然而生活的場 所,隨著他們的離開,場地也逐漸的荒廢枯 敗,因此作品除了鼓勵人們回到場地,提供 不同的體驗,同時在設計時以可持續發展的 進行場地保護,創造追憶式的景觀引導人們 探尋並發現與自然共存的美好。

262


263


WORKS

The organic renewal planning of Yang Fuyin Road in Tian Jin 天津市楊福蔭路片區有機更新規劃 天津大學建築學院│王琪、 常爍 、史淩 指導老師│左進

楊福蔭路片區位於天津市法租界,始建於

阻礙,幫助街區居民實現更好的收益與更好

1918 年,曾經銀號林立、車水馬龍,有天

的生活,使城市文脈得以延續。

津“華爾街”的美譽。其別具風格的圍式建 築在天津近代建築群中獨一無二。百年風 雨,滄海桑田。年久失修的老舊房屋,布滿 塵垢的幽暗走廊,亟待改善的基礎設施,低 廉的租金與聚集的外來流動人口與她城市黃 金地段的區位條件格格不入,只有那斑駁的 磚墻舊影與居民口述的老故事讓人偶然憶起 她曾經的繁華。 楊福蔭路片區是天津傳統金融業向現代金融 業過渡的見證。本次設計基於片區內土地產 權基本不動、空間肌理基本不改、空間容量 基本不變的原則,進行了詳細的現狀調研, 通過自下而上的、以“宅基”為基本單元的 小尺度微更新方式,吸引文藝青年在此創業 就業,周邊白領於此休閑會談,外地遊客來 此體驗歷史與現代的交融。通過“漸進式的 營造”,策劃、規劃、運營商同步介入,避 免了大拆大建給城市帶來的快速式突變,解 決了高昂的拆遷安置成本給片區更新帶來的

264


265


WORKS

E • Plan — Retirement community planning and design, Xigu, Beijing E•設計—西古村養老社區規劃設計 北京建築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柏雲、朱大鵬 指導老師│蘇毅、王晶、劉鵬飛

為老年人做的社區規劃設計,尊重老年人物 質需求以及精神需求,設計外部空間以及內 部空間。

266


267


WORKS

Pixelate Block 像素街區

北京建築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齊冰竹、範文錚、楊喬丹 指導老師│張忠國、容玥芳、蘇毅

隨著杭州市經濟建設的發展,人們對城市生 活環境的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近年來杭州 市興建了大量的小鎮基地與創業園區,較迅 速地提高了城市創業氛圍,改善了城市環 境,有力地促進了杭州市建設科技創新城市 的工作。設計定位地塊為夢想小鎮的產業服 務片區,採用像素為功能的最小單位,對不 同功能進行重組和排列,同時將像素融入建 築形態,使像素街區的風格更為統一。

268


269


WORKS

Cittaslow — Urban renovation of shantytown around Longxing temple in Tianpeng town, Pengzhou,Chengdu 慢城•樂心—彭州市天彭鎮龍興寺周邊棚戶區更新改造設計 四川大學建築與環境學院│趙煒瑾、萬耀璘、鄭昕晗 指導老師│孫音、陳嵐、曾藝君

“慢城運動”提出一種全新的城市模式,倡 導一種良好的生活狀態。“慢城”是一種更 加宜居的城市模式,具有獨特的地方感,它 擁有美食、健康的環境、可持續的經濟和節 奏悠閑舒適的社區生活。 “樂心”以保留 地域空間肌理和文化生活,提升當地居民的 生活、精神幸福度為設計的基本價值取向。

270


271


WORKS

Urban Renewal Mode Discussion in Flexible Planning Concept — planning in longxing Area, Pengzhou ,Chengdu 別舊巷 街肆歸—彈性規劃理念下龍興寺片區老城更新 四川大學建築與環境學院│潘鵬程、周恩博、李想 指導老師│孫音、陳嵐、曾藝君

從正統的城市規劃方法上看,現在推行的規 劃設計主要是對土地的各項內容進行全覆 蓋、全過程的定性定量控制。但是城市建設 涉及有關城市的方方面面,並不能用一種單 一的價值觀、一個單一的群體來進行城市建 設,需要更多的考慮到城市的多元性、以及 市場調控配置、多方建設主體乃至群衆的訴 求。面對越來越難預測的市場環境、越來越 複雜多元的城市功能以及城市發展的不確定 性,種種的新問題不斷湧現,規劃設計本身 就應該更加靈活、彈性,以適應市場不同的 資源調配,引導城市可持續、多元發展,這 樣才能形成一個協調統一的城市、給我們帶 來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城市。

272


273


WORKS

Health — oriented Urban Design in Fangbangzhonglu Block in Huangpu District, Shanghai 上海市黃浦區方浜中路街區健康導向城市設計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古佳玉 指導老師│王蘭

本畢業設計在對城市規劃、環境工程的相關 成果進行分析研究的基礎上,總結出六個與 健康城市相關的專題:交通出行與健康、開 發強度與健康、街谷形態與健康、污染源與 健康、綠地 / 開放空間與健康、土地使用與 健康,並且選擇了交通出行與健康這一專題 從三個方面進行了研究,同時對洛杉磯健康 城市建設進行了詳盡的案例分析。 在與小組其他成員進行交流,深入理解了其 他五個專題後,以其作為理論支撐,在黃浦 區內選擇方浜中路街區作為研究範圍,在進 行系統分析的基礎上,對其風環境進行了模 擬,並測定了黃浦區內不同用地類型的致癌 物濃度,總結出針對此街區的健康城市建設 的策略,完成了健康導向的城市設計方案。

274


275


WORKS

Shared Blocks Planning and Design for Young Entrepreneurs — Taking the Map of Entrepreneurs in Shanghai and TOD Entrepreneur Blocks Planning for Example 面向青年創業群體的共用街區規劃設計— 以上海創客地圖及 TOD 創業街區規劃設計為例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徐盈 指導老師│卓健、張松

本方案首先從宏觀市域層面收集創業空間的 有關資料,並分析出分佈依據,由於中心城 區和周圍新的開發條件方式不同,則分兩種 思路考慮創業空間佈置規律。 中心城區範圍內以兩個層面具體分析規劃, 首先確定上海中心城區裡的創業先導區,進 而選擇位於楊浦和徐匯區的兩個作為創客地 圖初步探究,為創業青年提供生活、辦公、 服務、健康的場所範圍,以公共交通系統作 為媒介,解決有限地塊內功能難以全面開發 的問題,促進片區內的整體共享。接著從徐 匯區創客地圖選擇永嘉路 - 陝西南路地塊, 使 用 TOD 的 設 計 原 則 規 劃 出 青 年 創 業 街 區,在兼顧歷史保護和市井生活的同時提供 低成本高品質共用空間。周圍新區裡的創業 園受到國家直接大力支持,空間、交通和服 務相對資源充足青年員工通勤依靠與軌道交 網站直接對的公共汽車,但是園區內部的共 享表現不足,本方案利用 TOD 的方法對漕 河涇創新業園進行內部空間的改造,強化共 享理念。

276


277


WORKS

Planning Research on East Bund Urban Waterfront of Huangpu River — Strategies for Ecological Space Recovery in Urban Waterfront 黃浦江東岸城市濱水空間規劃研究—城市濱水區生態空間重塑策略研究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彭宇博 指導老師│于一凡

本次設計基於嚴謹求實的前期調研過程,通 過實地調查、文獻查閱等方法,對黃浦江東 岸 21 公里岸線範圍內的生態空間現狀進行 研究,主要從水系、綠化以及生物多樣性三 個角度進行展開。分析現狀條件下存在的諸 多問題,並研究解決之道。 設計著眼於生態空間的重塑,針對不同問 題,提出綜合性、系統性的設計策略,如濱 江生態空間貫通、駁岸彈性化改造、保護支 流網路等,在重點考慮生態的同時,兼顧城 市的活力。 最後,以 21 公里範圍內的三林地區為例, 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延續 21 公里整體生 態空間重塑策略,並做出針對性設計,力求 將三林地區打造成為一個生態的、有活力 的、宜居的城市地區。

278


279


WORKS

Harmony • Home — The planning of Xiao Guanyi Village, DaLi, Yunnan 和睦•回家—雲南大理小關邑村規劃設計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學院│劉志偉、王雨晗、李琢玉 指導老師│段德罡、蔡忠原、黃梅

通過對小關邑村現狀的調查研究與居民訪 談,結合村落存在的突出問題與核心資源, 將其定位為集民俗體驗、療養度假、生態休 閑、觀光旅游為一體的旅遊休閑區。建立 公平的資源利用方式與產業模式。優化以清 真寺為核心的老村空間,營造濱海休閑帶, 充分利用洱海景觀資源,建設新村,改善村 民生活水平。讓村民的生活和睦安逸,同時 使旅遊者和來此的城市居民充分感受鄉村氛 圍,回族文化和洱海美景。

280


281


WORKS

Better Community, Better Life — Urban Renewal Planning Of The Lower Yuzhong Area Of Chiongqing City 更好的城市社區生活—重慶渝中區下半城片區城市更新規劃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金探花、米雪、吳澤宇、廖航、王孛麗、謝相怡 指導老師│吳曉、巢耀明、殷銘

“社區+”,其內涵是—以社區更新為載 體,最終實現多種功能更新。 建微:所要建構的是具體而微的“社區 +” 視角;知著:所要探知的是跨越 3000 年滄 海桑田的渝中島城;殊途:所要依託的是和 多元功能載體相耦合的“社區 +”差異化路 徑;同歸:所要求索的則是“更和諧的生活、 更活力的產業經濟,更優質的空間環境”的 “社區+”至同目標。

282


283


WORKS

Conservation planning and renewal design of Hutang Street,Wujin,Changzhou 溪明罨畫—常州武進湖塘老街更新改造規劃設計 南京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陳思涵 指導老師│周凌

湖塘街地處常州武進中心城區,自古以來文

南側街區人口間的關係,形成了一副多彩多

化昌盛,經濟繁榮,至今已有四百多年歷

姿的“罨畫”。

史。近年由於武進區快速發展,現在的湖塘 老街處于原住民不斷遷出、逐漸被商業利益 侵蝕的階段,因此有必要對整體街區進行保 護規劃並加以復興。 湖塘鎮中部的老街地段為規劃核心區,肩負 著老街復興的重任。本案位於老街南側 , 占 地 面 積 6300 ㎡, 現 狀 容 積 率 不 足 0.8, 有 豐富的物質空間資源,兩幢文保建築(其中 秦宅為市級不可移動文物)及若干保存完好 的清末民居 , 東側、南側沿街拆除部分建築 並進行肌理重填用作商業;西側沿新建商住 街,北側依託秦宅和湖塘的錫劇文化建立集 展覽、零售、演出、排練、辦公為一體的錫 劇工作室;南側依託民居改建成民宿酒店。 本案取名“溪明罨畫”,取自蘇東坡描寫古 常州《踏莎行》中的首句:“山秀芙蓉,溪 明罨畫。”寓意街區將多種功能融合,同時 恰當處理與西側商住街、北側古建築群、東

284


285


WORKS

Land Utilization Policies of Sanjiawan Region 三家灣地區土地利用優化策略研究 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刁喆

指導老師│董慰、鄒志翀、蘇萬慶

因地制宜地利用每寸土地。在經濟、發展、 自然中尋找均衡點。 通過對基地內地形地貌的研究,利用地理資 訊系統等工具,計算各處土方關係,並針對 不同淹沒情況的土地進行差異化處理。綜合 考慮經濟、發展與自然的關係優化土地利用 策略。

286


287


WORKS

Regeneration for south section of Guangzhou new city center axis 廣州新中軸南段城市設計 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王乃迪 指導老師│呂飛、董慰

城市是各類人群共同生活的地方,為不同活 動特點的人群提供恰當且舒適的生活環境, 即“共生”,是本次規劃設計的主要理念。 通過對場地內不同現存功能的分析,確定各 類不同功能之間的共生策略,利用生態廊 道、視線通廊等將不同人群的活動引入場地 內的中軸線上,通過城市中軸將不同人群的 活動組織起來,在場地內達到共生的目標。

288


289


WORKS

Mountain city — Urban regeneration planning of basing on the dialogue between the original and the order about Yuzhong lower city 山野都市—基於原生與秩序對話的重慶渝中區下半城更新規劃 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余海慧

指導老師│李和平、黃瓴、李旭、肖競

本方案位於中國西部城市重慶市渝中區,通 過分析渝中區下半城的背景和現狀,從空 間、交通、景觀、文化、生活五個方面提煉 出“逐漸消逝的山地原生脈絡”與“缺乏 秩序的現代城市體系”兩個核心問題。衍生 出設計主題“山野都市”:原生之城,秩序 之城。進而提出總體城市設計策略:重現 山地原生,重構都市秩序。並從空間、交 通、景觀、文化、生活五個視角研究渝中區 下半城,提出對應的五個策略,同時提取原 生要素、植入秩序。通過對地塊的詳細城市 設計,將空間、交通、景觀、文化、生活五 個系統的東西分別融入真實的更新改造過程 中,營造一個美好的城市社區生活。

290


291


WORKS

Spaces of Capital 純資本空間

香港大學建築學院│許鍵鋒 指導老師│黃向軍

當樓價單一跟隨股票市場急升,私人樓尺價 已達到人均每月收入的水平。在政府十年前 停建居屋和最低工資的實施的背景下,很大 部份低收入人士被踢出公營房屋的社會保護 區,被迫加入私人樓市市場。市場現在存在 著一群低收入買家和一群極高收入炒家,各 自對私人樓市場有所渴求。 所以,在回應供求的前設下,我們將能進一 步增加空間之價錢。而最終結果就是窮人與 富人的並置-極細單位與極大單位的並置設 計。當窮人與富人的並置,階級的自我認知 和衝突將隨之而發生。在避免建築自我毀滅 的前題下,分裂需要被建築所隱藏和分隔。 兩者同樣的建築輪廓和立面、分隔的電梯大 堂、以及放設在中間的走火樓梯,就是為避 免建築的自我毀滅。 此設計是純資本考慮的結果,空間的實現亦 全因於資本。但價錢的盲目最大化最終顯露 了經濟上、建築上、生存上、社會上、道德 上等問題。

292


293


WORKS

New Water Harvest 新水耕

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張倬怡

指導老師│ Joshua Bolchover

在水體旁生活,需要無時無刻地適應邊緣的

interventions impact on pre-existing

變化。這個畢業作品探討了具功能性的居住

living patterns, and gradually melt into

環境,並重新想像在水緣邊的生活。回應著

the existing neighbourhood.

人們對供水及排水的急切需求,本設計勾畫 了一個以基礎設施為本的居住地。透過被動 的園境改劃及一系列的水牆,這個作品不僅 配合了極端的大自然改變,更呈現了永續環 境的理念。 The project situates itself along an urban strip between Tuul River and Yarmag Ger District in the fast expanding city of Ulaanbaatar, Mongolia. During the wet summers and cold winters, the water edge is periodically flooded, frozen and thawed. This project proposes an innovative and systematic water cycle to harvest and reuse resources. The New Water Harvest schemes to channel, accumulate, ice-harvest, distribute and reuse water from the river to a new settlement. The

294


295


WORKS

RONG — Renovate Organize Nurture Generate 融•容•榮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裴昱、劉夢瑤、羅哲焜、王川小雨 指導老師│吳唯佳、劉佳燕、周政旭

片葉沉浮巴子國,兩江襟帶佛圖關。從城門

進,結合下半城自然資源、人文資源、發展

九開八閉、巴渝十二景,到纜車索道、十八

潜力,我們將從空間應對方案來做出解答。

梯,渝中區下半城蘊含了重慶這座城市最富

在形成具體目標策略的基礎上,同學們首先

有代表性的氣質以及韻味,在這樣一片土地

從宏觀層面入手建立起整體的規劃更新空間

上如何營造“更好的城市社區生活”,著實

結構。分別從“融·整合”、“容·重塑”

耐人尋味。面對下半城複雜的現狀特點,我

和“榮·激活”三方面進行剖析,即構建空

們選擇首先對其價值體系進行梳理,在此基

間骨架再組織歷史文化資源、調整建築空間

礎之上再對地段進行多角度深入具體的審

再重塑山水景觀格局、激活空間節點再營造

視,挖掘其核心問題,為針對這些問題提出

活力生態社區,構建起三個層面的空間規劃

目標策略,由此再生成對應的空間應對方

控制導則。在設計中嘗試融入了生態城市、

案,以激活帶動起下半城潜在的生命力,走

低碳健康和眾創空間等理念,通過創造更加

向“更好”。

因地制宜、綠色可持續的可能性,營造真正

重慶獨有的山江城市特色、歷史遺存建成環

“更好的城市社區生活”。

境和市井風味人文餘韻,是我們進行價值梳

貌轉千載久彌新,改續百年山水城。新貌重

理的出發點。由此,我們歸納出三個主要的

塑如詩訴,風味猶存若畫中。重慶渝中區下

視角:文化視角、人居視角和發展視角,深

半城,其更好的城市社區生活離不開基于價

入地段進行問題審視,繼而基于不同視角所

值梳理的問題挖掘和目標策略;離不開城市

發掘的核心問題分別提出對應目標和解决策

空間的整合、重塑和激活;離不開“融”、

略。如何從歷史文化傳承斷裂走向價值承

“容”、“榮”。

續,如何從山水人居相對隔離走向有機共

進一步的中微觀城市設計工作在我校另一支

生,如何從經濟社會分異極化走向和諧演

團隊的成果中展現。

296


297


WORKS

Fuse the ancient and the modern, Rebuild the parent city 融匯古今,重塑母城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邢霄、聶聰、常浩、張恒源、張雅敬 指導老師│吳唯佳、劉佳燕、周政旭

本作品承接了我校另一支團隊(“融•容•

“古迹今照巴縣署”塑造出了城市的核心綠

榮”)關于重慶渝中區下半城的宏觀規劃思

肺和核心公共空間,通過設計分離南北與東

路和策略,進一步聚焦于中微觀城市設計,

西向兩條流綫,使得游客和社區居民的通行

將整個地段分為五個片區:文創巷子十八

路綫既相對分離又有適度交融,同時充分尊

梯,老字街坊白象街,古迹今照巴縣署,會

重地段內部的古迹,將其成體系的保護起

館韵悠望龍門,宜居生活濱江園五個片區,

來,構建城市核心歷史文化帶。

分別深入開展研究和設計工作。

“會館韵悠望龍門”以湖廣會館為核心重塑

“文創巷子十八梯”還原舊城的特色建築,

傳統商業,並且重點整合了重慶特有的纜車

留出開闊的視廊,還原山城特色步行交通,

和索道兩種特色立體交通,在功能的對位上

在舊的肌理下我們通過對建築體量的改造賦

也緊密照應歷史,還原但不照搬地塑造出重

予其全新的功能,將文創產業植入十八梯片

慶特色的會館片區。

區帶動其發展,並通過多要素分析整合景觀

“宜居生活濱江園”是基于防洪以“壩”為

控制與容積率平衡,在實現地段更新可行性

理念構建的濱江園區,整個園區賦予了采

的基礎上推進傳統景觀意向的再造。

摘、日常休閑、體育活動、碼頭交通等諸多

“老字街坊白象街”在已經建成的新肌理上

元素,不但還原了重慶碼頭的特色,更是將

進行改造,通過特色的屋頂縮减體量感,也

整個荒廢的濱江地區建立成一個完美的宜居

設立了地段內部最大的城市陽臺體系。在南

生活帶,服務於更好的社區生活的理念。

側地塊上塑造出了直達人和門的軸綫,通過 特色步行串聯其中的多處文保建築,使得地 段內的資源保護更加整體,這些資源也同時 使得地段內的步行體驗更加妙趣橫生。

298


299


WORKS

Water Urbanism — Urban Regeneration of Shapowei ,Xiamen 水態都市主義—廈門市沙坡尾片區城市更新設計 厦門大學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 │張坤、張鈺、肖穎禾、黃曉慧、林雨楠 指導老師│王量量、郁珊珊

作品的核心思想是通過水敏設計手段解決城 市生態、生活和產業發展方面的問題,即水 態都市主義—一種複合價值導向的水敏性城 市設計。 從城市水災害入手,通過水敏性城市設計手 段解決暴雨和天文大潮帶來的城市內澇和海 水倒灌問題,並結合水敏系統提升公共空間 品質和景觀水準,提升居住品質,在此基礎 上,對產業發展進行空間佈局和策劃,為片 區提出永續發展策略。

300


301


WORKS

Cultivated City 耕耘城市

厦門大學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 │李響、呂一平、王顥龍、苗菁菁、馬晴 指導老師│王量量、郁珊珊

作品考慮並構思農業進入城市後在不同用地 中的空間形式、種植模式、作物種類、資金 流轉模式、活動組織形式等因素,由此對於 城市的社會活力(社會關係網路)、生態活 力(生態系統改善)、經濟活力(促進就業 與資金流轉)三方面起到改善的作用。

302


303


WORKS

A City Of Divers life — Regeneration for South Section of Guangzhou New City Center Axis 安然居,百家戲—廣州新中軸南段城市更新設計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劉晶、邱笑宇、陳超、老嘉俊、楊燊、羅能敏、楊浩晨、姚一彤 指導老師│周劍雲、戚冬瑾、蕭蕾、張穎、陳堅、向科、淩曉紅、冒亞龍

通過前期的深入調研和分析,我們意識到場 地內的多樣性是該場地最具有潜力的發展契 機,而多樣性的活力恰恰來自于在這裏生活 的民衆,本地人和外來的流動人口在這裏交 織,碰撞,產生多樣性的火花。所以,我們 希望以針灸的方式對這裏的場地進行最小干 預的設計,期待通過一種之下而上的設計方 式來推動城市自身的更新。公共空間作為主 要的設計對象,星星點點地出現在家門口, 出現在街角,出現在屋頂;點與點之間形成 視綫通廊,引導著城市活力的蔓延;一條條 的通廊相互交織,相互影響,形成一個緻密 的公共空間網絡。在這樣一個網絡的影響 下,形成了廣州新中軸中一段承上啓下的城 市形態;也為城市功能的混合提供了更多的 可能性;同時也充分體現了嶺南民居及水鄉 特色。

304


305


WORKS

Guangzhou International Biotech Island Urban Design 廣州國際生物島城市設計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黃丹、賈梅純、范若琦、吳穎欣、王唯、歐陽夢穎、吳俊熹、晁靚、黎泓、李旿亞黃、方曉培 指導老師│孫一民、李敏稚、黃燁勍

首先我們通過規劃多條通向中心商業區的路 徑,將外圍綠道與商業區相結合,提供更豐 富的路線選擇;通往中心區的路徑注意功能 的安排以及商業的發展,增加對遊客的吸引 力,增加道路的利用率,使得生物島在服務 於園區的同時對城市開放。其次,我們調節 了生物島的功能配比,尤其是中心商業區提 高對外服務功能的比例;提倡垂直方向的功 能混合和立體化的公共活動空間,使得生物 島能夠擁有持續的活力。最後我們將路徑的 商業發展部分與產業單元的服務區相結合, 使商業部分做到周末服務群眾,平日給科研 人員提供生活的便利條件。並通過重新規劃 公共交通如巴士的路線;單元內部結合遊客 路徑增設綠道以及綠道驛站,給科研人員提 供更多的交通線路選擇;將地鐵周圍的核心 區作為內外部交通轉換的樞紐改善其內外部 的交通體系。

306


307



THOUGHTS & SHARING e x change 參與感言


THOUGHTS & SHARING 中央美術學院

建築學院副教授

侯曉蕾

頭一回來台參加 TEAM20 兩岸建築與規劃新人獎,印象很深刻。兩岸的學者、師生、朋 友彙聚一堂,感受到了久違的親切感。大家一起評圖、一起討論、一起考察,似乎是自然 而熟悉的場景,同源的文化和差異的背景又讓大家能夠進行直接而高效的比較和交流,更 是激勵了年輕人。這些都得益於 TEAM20 提供的平臺,也印證了 TEAM20 的意義。這是 一個充滿正能量的活動,積極而陽光,組織者認真敬業,充滿公益心,活動內容非常充實, 作為參加者,感到受益良多。真心感謝、祝福!希望 TEAM20 越辦越火!

同濟大學

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

張松

第一次參加“2016 TEAM20 兩岸建築與規劃新人獎”活動,短短的兩天時間,從臺北到 基隆,從論壇到社區,從緊張競圖到狂歡頒獎,……內容豐富、節奏暢快、歡樂多多。看 得出組委會的精心安排,以及想讓我們盡可能多地瞭解臺灣都市更新和社區營造最新動態 的良苦用心,很是感動,非常感謝!祝願這項活動能夠持續辦下去,為可持續社會發展在 城鄉規劃和建築營造等方面交流並積累經驗。並在未來的活動全過程中能夠增加更多的更 有深度的交流機會:兩岸之間的、師生之間的,同學之間的。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

建築學院副院長、教授

段德罡

“TEAM20 兩岸建築與規劃新人獎及城鄉統籌發展論壇”讓海峽兩岸師生看到了對方的世 界—在城市化進程的不同階段,大陸尚在追逐理想主義的榮光,而臺灣已在現實的約束下 追求精細化的人文關懷。反映在學生的成果中,大陸學生大多關注大規模全系統的城鄉空 間,臺灣學生往往只研究小尺度或單一系統的空間物件。這是不同發展階段、不同政治社 會生活的體現,對於交流的雙方都大有裨益—對於臺灣學生來說,不要局限在自己已熟悉 的環境來理解專業,視野的寬廣決定了事業可能的高度;對於大陸學生來說,要明確自己 的職業特徵:我們努力的去創造更好的空間以承載更好的生活,然而,隨著社會經濟文化 的發展進步,我們最終將從一個空間的創造者演變為一個空間的維護者。

310


311


THOUGHTS & SHARING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 建築學院系主任

葉飛

主辦方真的是全情投入,全方位感受到了主辦方的熱情投入、專業細緻!從行程安排到各 種細節,都完美無瑕!評審環節做到公平公正公開,在第一次抽籤有瑕疵的情况下,組委 會連夜加班調整方案,讓全體參加的師生都很感動。 全體組委會成員和工作人員都一級棒!同時特別敬佩和要感謝的是魏孝宇執行長。 得知這樣的活動都是全部由主辦單位出資、出力並不求回報。我們為海峽兩岸三地建築規 劃界有這樣的溝通和交流平臺感到非常高興,同時祝福 TEAM20 這個平臺能夠發展壯大!

湖南大學

建築學院講師

張蔚

很榮幸能參加這次學術交流活動。賜惠於組委會熱情、周到的安排,這次活動使我們收益 良多,非常感謝! 這次評圖使我們瞭解到兩岸學生在思維深度和技術表達方面的差異,及各有當補進之處。 獲獎的四份作品分別代表了兩岸師生的主要學術關注和設計思路。臺灣學生對生態環境和 人文關懷等問題有更深切的關注和理解,設計中注入的思想和情懷更深,並能以實際設計 深度將思路落實,這是非常值得大陸師生學習之處。特別讚賞一等獎設計者的思辨、求實 的精神,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而大陸和香港師生更多關注城市問題,設計思路強調從城 市尺度到建築尺度演進的邏輯發展過程,表達很完整,這種邏輯性相較於臺灣學生則為略 長之處。總之,若能將思維、情懷、空間、邏輯和技術完整結合,便得最高境地。 賽後,若能將各未入選方案的總體評語賜教方案師生,對以後設計和指導的提升也許更有 幫助。 祝願 TEAM20 競圖一年比一年辦得更好,學術水準一年比一年更高!

華南理工大學

建築學院副教授

戚冬瑾

三天的行程緊凑而充實,在組委會的精心安排下,我們對臺北和基隆兩座魅力之城留下了 深刻印象,滿滿一天的答辯和評優則從另一個角度呈現出兩岸三地各具特色的教育思路。 大陸的作品主題宏大、體系完整、涉及面廣,以多人合作的模式訓練學生對大型基地發展 的綜合規劃能力;臺灣的作品立足社群,從細微處入手,通過在地的思考與體察,自主凝 練問題,設計成果承載對社群的關懷;香港的作品則跳出本地,大膽構思,以跨專業的視 野和未來主義的姿態展現年輕一代的無限創意。三地的特色植根於各自的背景,借此平臺 直接交流和碰撞,並濺出的火花能讓我們更清晰地反思需要回歸的基本問題:規劃設計需 要解决的問題是什麽?這些問題是否真實存在?這是誰的問題?規劃師應以什麽樣的角色 和姿態參與到社區(或更大型基地)的發展?唯有交流才有反思,唯有反思才有進步,再 次感謝組委會提供了强大的聚合力量,讓我們在面對共同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時能够互為借 鑒,携手共進!

312


313


THOUGHTS & SHARING 中國文化大學

本次的 TEAM20 又比上屆更豐富,不論是學生參賽的作品,或是學生的參語的熱情都比

副教授、主任

了空間規劃設計新人輩出,無論是繪圖表現技巧與口頭簡報的洽到好處,真得是可圈可

環境設計學院建築及都市設計系

溫國忠

往年更盛。尤其看到學生參賽的作品從城市規劃到建築設計,都讓人耳目一新,十足充滿 點!更必須提的是規劃設計的議題,與其創新的概念也比以往來的多元豐富,充滿了對環 境關懷的深入認知,人文情懷的廣泛探知,讓我對於新一代設計創新者的加入充滿著期 盼!這些都得感謝主辦單位給我的機會,得以窺見新一代即將畢業的專業者的潛力,感謝 大會周詳細心的安排,無倫是參賽分組、評分規則、時間掌控與會前的縝密規劃,不得不 佩服主辦單位舉辦的雄心,讓 TEAM20 成為未來空間規劃發光發熱的主流,也祝福所有 畢業的學子們,一帆風順,鴻圖大展!

高雄大學

創意設計與建築系副教授

陳逸杰

首先要對於主辦單位在今年相對特殊的兩岸氛圍下,仍竭力並如期圓滿辦理本次活動,表 達感佩之意;尤其參加的學校還增加了。 從這幾觀察年兩岸大學建築與都市教育的內容,由於兩岸大學在教學見解上的殊異,總是 能夠因這種不同而能發現明顯的差別之處。這也顯示像這樣能例行性舉辦的活動,對兩岸 的學術交流有很重要的助益。 客套話到此,接著表達對今年學生作品表現上的一些看法。整體上或從第二階段的受評的 作品來看,在內容和內涵上,相較前兩年皆遜色了些。當然,過於密集的比較不免主觀。 但是,無論是台灣的學生較著重議題層面的推演,或中國大陸學生重實質問題的探討傾向, 確實還有期待的空間。 倒是從中國大陸的作品表現可察覺一事,就是像指標性的學校(如老八校),似乎會產生 一些引領風騷的情形。而這也正反映時下中國大陸在建築與都市發生的問題是什麼,提供 了旁人一個觀察與理解的視角。 今年是第三次與會了,評了兩回圖。相較往年,本次分成設計與規劃兩個領域進行,有利 於評圖的聚焦,也更能夠與受評者在共同的基礎交換設計上的意見,值得肯定。另外,特 別有感於中國大陸老師的世代交替之快,驚訝之餘也不免感嘆台灣在這方面的窘境,是發 生在整個社會面向!

314


315


THOUGHTS & SHARING 臺北科技大學

設計學院建築系系主任、教授

王聰榮

非常敬佩大會的精心策劃和用心,尤其謝謝魏孝宇總經理和其團隊的努力與整合,2016 TEAM20 兩岸建築與規劃新人獎活動舉辦的非常成功! 在今年 TEAM20 大賽中可以看到一些參賽者的作品無論是在技法或口頭表現上都非常的 傑出 .....「問題是建築在哪裏?」。 TEAM20 確實提供極佳的兩岸建築教育交流的平台,期待本活動的宗旨能持續地開啟兩岸 建築教育在建築設計與規劃應具有的覺知能力外,在充滿技法多項的表現上,能多賦予建 築智慧,超越格式和框架,充分展現個人創作的獨立思考及實踐能力。

臺灣科技大學

設計學院建築系助理教授

蔡欣君

聯合大學

設計學院建築學系助理教授

歐陽奇

The incredible mind and creativity were spotted here. The enthusiastic and dedicated craftsmanship were spotted here. To architecture and urban design, let’s do it again! Thank you

十分榮幸參與本次「TEAM20 兩岸建築與規劃新人獎」交流評圖活動 , 在短短兩天課程中 確實感受到許多的驚喜與亮點。 首先感謝主辦單位的細心籌備 , 深感榮幸能參與此盛會 , 不僅同時與這許多遠道而來的同 業齊聚一堂 , 還遇到多年不見的師長與老友 ! 印象最為深刻的應屬交叉評圖現場 , 能夠快速閱讀到兩岸規劃設計領域年輕學子熱騰騰剛 出爐的作品圖組 , 強烈感受到近年來兩岸都會建築與城鄉風貌發展的多元風貌特性 , 尤其 面對全球資訊媒體快速流通的當下 , 各參賽學校的設計論述與基地屬性有著極為豐富的地 域特徵與差異呈現 , 藉此可重新檢視我們自身所處社會體制的環境潛力與突破機會 , 在活 動結束後期許自己面對未來一年的畢業設計操練中能更為細心的品酌自己熟悉的生活境 域 , 並期待 2017 年 TEAM20 的璀璨發光。

316


317


建築設計組

大葉大學空間設計系建築組 ....................................140 軌織│周皓煇

中原大學設計學院建築學系 .............................142,144 往返新舊之間的想像│何采容

變動的地景-家的生活場│吳昱其 中國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建築學系 ....146,148,150 紅色蜃樓 西門紅樓廣場設計再造│林懿柔

反轉新光華-新世代的光華電子商場│張文羿 旅歸譯│吳汶庭

中華大學建築與設計學院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 152

天津大學建築學院 ....................................................184,186

厦門大學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 .............................218,220

城市中的綠島│王立楊

記憶的風景│葛康寧、呂立豐

北京建築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 ....................188,190

都市溪流│孫沖嶺、蔡明杰、李詩婕、王家淇、李 昂

由關到結│王行、王琛 四川大學建築與環境學院 .......................................192,194 建築與環境學院加建項目—可變建築設計│劉季渝 廢棄工業區的公共空間活力重塑研究│楊澤暉

互動定位所│張哲瑋、莊萌威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 ......................................74

成功大學設計與規劃學院建築學系 .................88,154

姜鴻博

流動公園│李政儒

同樂都市學園.複合多義圖書館│趙曜、朱旭棟、

屋。宅。家。廠│歐芷毓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學院 ....................................62,196

東海大學創意設計暨藝術學院建築系 .............68,156

與活化設計│韋拉

離家之家─安置兒童之家空間重構│王蓁宜 魚菜老幼共生│蕭凱元

藝未央•村落拾遺—韓城柳村古寨及傳統民居保護 現代生土綠色建築設計研究─秦嶺護林站│張語 桐、陳茜

高雄大學創意設計與建築系 .............................158,160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 .....................................................198,200

空。的記憶 - 左營舊城遺址公園博物館│廖珮珊

間彌合│唐蓉

左營舊城生態度假旅館│謝孟安

淡江大學工學院建築學系 .........................................162 第三人稱視角│馮紀涵

逢甲大學建築學院 .................................................56,164 堆積植間│呂佳興

存放的溫度│陳怡均、蔡奕廷

後邊界─深圳二線關(布吉關)沿線結構織補與空 景·關之關節,後邊界─深圳二線關(布吉關)沿 線結構織補與空間彌合│喬炯辰

南京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 .............................202,204

共融·新生—常州武進湖塘老街更新改造規劃設計 │趙媛倩

交匯•共生—長汀古城城市更新│從彬

臺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建築系 ...................166,168,80

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 .........................................92,206

時空轉譯機-台北城之共時場域│溫柔雅

王藝達

解放迷城-記憶啟程點│張皓瑋 美麗新堤堰│雷智崴

平民的菜市公園—道裡菜市場空間更新改造設計│ 重塑│時辰

臺灣科技大學設計學院建築系 .................170,172,174

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 ...........................................208,210

海洋雨林 │李阡慈

微生活—深圳市布吉關周邊片區結構織補與空間彌

河口火葬│牛光宇

西門後街文化廣場│李曜先

後邊界—語境與空間轉換│袁丹龍

合與布吉農批市場改造設計│顔家智、李媛

聯合大學設計學院建築學系 .............................176,178

香港大學建築學院 .......................................................84,212

重置—廟宇與都市的關係│陳惠敏

重塑鄰避建築—Dandora 項目│林立

萬千年華—三維聚落城市│吳青蕙

厚積│何焯堯

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 ......................................180,182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 .....................................................214,216

“空”的群島:大柵欄公廁計畫│卓俊榕

山樂園—青少年運動營地│鄧慧姝

裁山浸序—酒文化博物館│張村吉

邊市中心—水市牌坊│楊良崧、逄卓、田萊

流螢續橋│白暘、鄧雋傑、高憬媛、林鴻昇、吳天 丁屋嶺書院—互聯網背景下的新型鄉村教育空間│ 王書煒、林煒正、張彤、王長慶、朱穎文、郭志濱

湖南大學建築學院 ....................................................222,224 銅官窯展示聚落設計│王元釗

病至如歸—作為家的延續的療養院│楊穠全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 ...........................................226,228

基於建築遊戲裝置的臨時性兒童遊戲空間研究—以 一種兒童建築遊戲裝置設計及解決方案為例│張 錚、孫燁

珠江啤酒廠地區更新改造設計—煤炭發電廠改造│ 陳碧琳


城鄉規劃組

中原大學設計學院建築學系 .........................................232 城市裡的空間制約│劉沛慈

中國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建築學系 .......................234 後市民公園│王厚昇

中華大學建築與設計學院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 236,238 再生舊城之心 永續都會綠廊│黃郁珊、黃思璇、呂 佳芸、徐亞瑄

新竹市關東國小周邊地區都市更新案│洪誼庭、葉 容榕

成功大學設計與規劃學院建築學系 .......................240,98 都市速度調節帶│游日富

圍牆造園 : 以牆為骨幹的工業遺址邊界修補│侯仲 楹

東海大學創意設計暨藝術學院建築系 ................242,244 神聖與世俗—埔里長老教會│許大維

北京建築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 ....................266,268

張雅敬

厦門大學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 .............................300,302

E•設計—西古村養老社區規劃設計│柏雲、朱大 像素街區│齊冰竹、範文錚、楊喬丹

四川大學建築與環境學院 .......................................270,272

慢城•樂心—彭州市天彭鎮龍興寺周邊棚戶區更新

新│潘鵬程、周恩博、李想

劉晶、邱笑宇、陳超、老嘉俊、楊燊、羅能敏、楊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 ......................274,276,278

上海市黃浦區方浜中路街區健康導向城市設計│古 佳玉

面向青年創業群體的共用街區規劃設計—以上海創 客地圖及 TOD 創業街區規劃設計為例│徐盈

黃浦江東岸城市濱水空間規劃研究—城市濱水區生 態空間重塑策略研究│彭宇博

淡江大學工學院建築學系 .......................................246,122

王雨晗、李琢玉

和睦•回家—雲南大理小關邑村規劃設計│劉志偉、 包容之城—重慶渝中區下半城片區城市更新規劃│ 韓會東、朱樂、任瑞瑤

逢甲大學建築學院 .....................................................248,130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 ............................................................282

祭│李政節

更新規劃│金探花、米雪、吳澤宇、廖航、王孛麗、

Meta(bio)lism │黃子榕

臺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建築系 .....................................250

更好的城市社區生活—重慶渝中區下半城片區城市 謝相怡

混居地景:都市模糊後花園│李軒慈

南京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 .............................284,134

臺灣科技大學設計學院建築系 .....................................252

陳思涵

今天友沒友?—台科蟾蜍山校地規劃設計│陳乃嘉

溪明罨畫—常州武進湖塘老街更新改造規劃設計│ 福建長汀城市更新—紅色記憶中的生活│季惠敏

銘傳大學設計學院建築學系 ..................................254,256

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 ......................................286,288

感潮—嘉義地層下陷與生態養殖│邱鈺庭

廣州新中軸南段城市設計│王乃迪

新疆土主義—輻射居住區│段若威

三家灣地區土地利用優化策略研究│刁 喆

聯合大學設計學院建築學系 ..................................126,258

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 ...........................................290,104

校聲—找尋偏鄉小校與社區新的可能性│羅仁德

城更新規劃│余海慧

生死邊界│蔡欣儒

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 ............................................260,262 聖瑪麗亞公園│李亞先

山野都市—基於原生與秩序對話的重慶渝中區下半 更好的城市社區生活—探索復興通路的重慶渝中區 下半城更新規劃│龍香

重返枯榮之光—探尋第三自然│郭育寧

香港大學建築學院 .....................................................292,294

天津大學建築學院 .....................................................264,110

新水耕│張倬怡

天津市楊福蔭路片區有機更新規劃│王琪、 常爍

純資本空間│許鍵鋒

、史淩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 .....................................................296,298

探索│劉瀟雨、杜孟鴿、龔一丹、董宏傑

融匯古今,重塑母城│邢霄、聶聰、常浩、張恒源、

無相 to 萬相—以重慶下半城為例的社區個性營造

耕耘城市│李響、呂一平、王顥龍、苗菁菁、馬晴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 ...........................................304,306

別舊巷 街肆歸—彈性規劃理念下龍興寺片區老城更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學院 ..................................280,116

信仰的日常│魏曾玄

張坤、張鈺、肖穎禾、黃曉慧、林雨楠

改造設計│趙煒瑾、萬耀璘、鄭昕晗

使用者的城市—群眾遊戲下的變動樞紐│黃于僑

幻之景—似存在的影廳│詹琇婷

水態都市主義—廈門市沙坡尾片區城市更新設計│

融•容•榮│裴昱、劉夢瑤、羅哲焜、王川小雨

安然居,百家戲—廣州新中軸南段城市更新設計│ 浩晨、姚一彤

廣州國際生物島城市設計│黃丹、賈梅純、范若琦、 吳穎欣、王唯、歐陽夢穎、吳俊熹、晁靚、黎泓、 李旿亞黃、方曉培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CIP)資料

TEAM20 兩岸建築與規劃新人獎暨城鄉統籌發展論壇 . 2016 / 皇延創新股份有限公司編著 . -- 臺北市 : 皇延 創新等 , 2016.12

320 面 ; 19x25 公分

ISBN 978-986-90719-2-5( 精裝 ) 1. 建築美術設計 2. 作品集 3. 文集 920.25

106000868

2016 TEAM20

兩岸建築與規劃新人獎 暨城鄉統籌發展論壇

發行單位|皇延創新股份有限公司 編著|皇延創新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委員|魏孝宇、彭光輝、邊泰明、白仁德、劉以善 主編|魏孝宇

執行編輯|王櫻儒、枋凱婷、劉博仁、曾晨安、林唯祺、廖婉彣、李思盈、呂芳儀、吳韋霆、周筱婷、蕭小瑩 演講(依照活動發言排序)|林欽榮、吳漢中、方定安

設計|劉博仁、曾晨安 出版者|皇延創新股份有限公司 / 10694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 102 號 13 樓 / 電話| 02-2711-9990 / 傳真| 02-2711-8830 / www.team20.org 合作出版|兩岸城鄉統籌規劃暨產業聯合會 / 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 / 台灣中華工商業聯合會 / 社團法人南京大學台灣校友會 總經銷|叙普科技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印刷|惠虹印刷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16 年 12 月

定價| 1200 元 ( 精裝 ) 國際書碼| ISBN:978-986-90719-2-5 版權所有,翻印必究

如欲利用本書全部或部分內容者,需徵求本出版單位同意或書面授權,請洽皇延創新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6 皇延創新股份有限公司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