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認識心理學
003
社會行為及心理治療等。
心理學的目的與種類: 目的:心理學研究的目的,可分從「理論目的」與「應用目的」來探 討。 理論目的:心理學運用科學的方法,在複雜的行為變化中找出原理 原則,透過純理論研究建立系統的學理知識。 應用目的:舉凡教育、醫學、工商管理等都會因為人類的行為而產 生問題,借用心理學的知識可協助解決,改善與提昇人類的生活品 質。 種類:心理學的種類,可分為「理論心理學」與「應用心理學」。 理論心理學:包括普通心理學、發展心理學、學習心理學、認知心 理學、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變態心理學、生理心理學、動物 心理學、實驗心理學等十種。 應用心理學:包括教育心理學、諮商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工業心 理學、消費心理學、法律心理學、廣告心理學、心理測量學、管理 心理學、健康心理學等十種。
二、現代心理學的重要學派 1879 年馮德(Wundt)設立第一所心理實驗室,建立科學體系的心理學, 而後心理學分工專精形成諸多種類與派別,統稱為「現代心理學」。勢力 較大較具代表性的學派有:結構心理學派、功能心理學派、精神分析學派、 完形心理學派、行為心理學派、人本心理學派、認知心理學派及神經心理 學派。以下就各學派論點逐一闡述。
結構心理學派(structural psychology): 學者:結構主義(structuralism) ,始於德國人馮德(Wilhelm Wundt, 1832 ~1920)於 1879 年在萊比錫大學建立世界第一座心理實驗室,或稱 「結構學派」,也稱「結構論」。 主張:馮德首創以「內省法」來探究人的「心之結構」。馮德認為意 識是由很多不同的元素所構成,由研究者控制刺激(視覺、聽覺、體 覺),讓受試者憑自己主觀判斷做出反應(如按鈕)或說出感受。 地位:馮德的學生鐵欽納(Edward B. Titchener, 1867~1927)繼續意 識結構的探析,讓受試者以內省法表達對物理刺激的主觀經驗,從而 分析意識的內在元素。至此,結構主義成為科學心理學誕生後的第一
004
心理學(包括諮商與輔導)
個學派,將心理學的研究從哲學範疇引到科學範疇。
功能心理學派(functional psychology): 學者:功能主義(functionalism)係由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William James, 1842~1910)與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二氏所創, 或稱「功能學派」,也稱「功能論」。 主張: 心理學不應該只有分析意識元素,也應該研究個體適應環境時的心 理與意識。 研究方法除內省法外,也應採用觀察、測驗及問卷調查法。 研究對象不應只限於成人,也應擴大對兒童與動物的研究。 地位: 結構主義,主張人的心智是先天構成的;功能主義,主張人的心智 是後天形成的。 將統計方法引入做為心理學研究的工具。
精神分析學派(psychoanalysis): 學者:精神分析學派(psychoanalysis)係由奧國精神醫學家佛洛伊德 (Sigmund Freud, 1856~1939)於 1896 年創立。被視為心理學第二勢 力(second force)。 主張: 人格動力論:用潛意識、欲念、生之本能、死之本能等觀念,解釋 人類行為的內在動力。 人格發展論:用口腔期、肛門期、性器期、潛伏期、兩性期及戀母 情結等觀念,解釋心理發展的歷程。 人格結構論:用本我、自我、超我解釋人格的結構,提出衝突、焦 慮及防衛作用等觀念說明三個我之間的關聯性。 轉變: 由觀察精神病患行為所建立的理論,推論解釋一般人的行為,流於 以偏概全。 對於人格差異的解釋,缺乏社會文化的角度,讓人非議。 過分重視早年發展以及泛性論的缺點,不易被人接受。 精神分析學派的後繼者,採納現實社會文化以解釋一般人的人格差 異,被稱為「新精神分析學派」(neo-psychoanalysis)。 地位:
第一章
認識心理學
005
是現代心理學中影響人類文化最大的理論之一。 對於身心發展、性格差異與測量、心理異常及心理治療等領域的研 究,有極大的貢獻。
完形心理學派(Gestalt psychology): 學者:完形學派(Gestalt)是 1912 年由德國心理學家魏泰邁(Max Wertheimer, 1880~1943)所創立。「完形」二字來自德文,含有「形 狀」與「組型」的意思。 主張: 部分之合不等於整體,整體大於部分之合,完形主張「客觀的主 觀」。 外在刺激是分離零散的,集刺激所成的知覺卻是有組織的,原因在 於集知覺而成意識時,多了一層心理組織。 地位: 完形學派使行為主義受到衝擊而改變研究的方向。 完形心理學在知覺方面的研究有極大的貢獻,為日後認知心理學的 發展奠下基礎。 B=ƒ(P×E)模式: 學者:勒溫(K. Lewin, 1890~1947)是完形心理學派的代表人物之 一,提出「形勢場地論」(typology and field theory)。 B=ƒ(P×E)定義:Lewin 反對行為主義從機械論的觀點解釋人 類行為,提出解釋行為的公式:B=ƒ(P×E)。B 是指個體行為 (behavior),P 是指個人(person),E 是指環境(environment),ƒ 是指函數(function)。 意涵:主張個體行為是由人與環境交互組織而成,「人」有個別差 異,「環境」更有人事時地物的變化,因此行為的產生是複雜多變 且不易簡化推論的。
行為心理學派(behaviorism psychology): 學者:行為主義(behaviorism)又稱為「黑箱論」(black box)、「還 原論」,由美國心理學家華森(John B. Watson, 1878~1958)在 1913 年所創立,或稱「行為學派」 , 「行為論」 。被視為心理學第一勢力(first force)。 主張: 個體行為不是與生俱來,而是受環境影響被動學習。
006
心理學(包括諮商與輔導)
強調心理學是一門科學,研究的是能夠客觀觀察和測量的外顯行 為。 動物與兒童研究所得的原理原則,可推論解釋成人行為。 反對結構主義與意識元素論,純粹以「客觀的客觀」為標準的行為 主義,被稱為「極端行為主義」。 S-R 模式:S 代表刺激,R 代表反應。此模式將個體的行為視為是 刺激與反應的聯結。舉例而言:看到食物(S) ,個體就流口水(R); 看到母親拿起鞭子(S),隨即逃跑(R)。 轉變:由於華森極端行為主義受到批評,部分行為主義學者接受意識 成為心理學研究的主題,不再堅持客觀的客觀,被稱為「新行為主義」 (neo-behaviorism)。 地位: 行為主義嚴格科學的取向,使心理學研究的方法和品質得以提昇。 極端行為主義僅研究外顯行為,窄化心理學的內涵;新行為主義予 以匡正,將「心」找回來。 行為主義的研究,對學習心理學有很大的貢獻。
人本心理學派(humanistic psychology): 學者:人本主義(humanisticism)係由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Maslow, 1908~1970)與羅杰斯(Carl Rogers, 1902~1987)於 1950 年代所創立。人本心理學被稱為現代心理學的第三勢力(third force) 。 主張: 研究應以正常人為對象,研究人類異於其他動物所特有的表現,諸 如動機、慾望、責任、快樂、價值、意義、情愛等屬於人性方面的 議題。 對人性持樂觀看法,主張人性本善,人性原就蘊藏無限潛能。 地位: 強調應以「人的需要」去研究人性,而不應以「科學的需要」去研 究人性。 理論方向正確,惟實際研究時方法上有很大的困難。 人本主義的興起,對教育心理學、發展心理學、諮商輔導以及心理 治療等方面影響甚鉅。
認知心理學派(cognitive psychology): 學者:認知主義(cognitivism)不是由某人獨創,而是受多種因素影
第一章
認識心理學
007
響,約於 1960 年代之後,逐漸從完形學派演變形成,或可稱為「認 知論」。代表人物有傅立福(Flavell)、奧蘇貝(Ausbel)等。 主張: 強調對「知之歷程」的研究,探究個體對事物的注意、辨別、理解、 思考、記憶、推理、問題解決等複雜的心理活動。 狹義的認知論亦可稱為「訊息處理論」,僅限於解釋個體接收、貯 存以及運用訊息的歷程。 地位: 對人類複雜的認知歷程,提出科學的解釋。 認知心理學的理論,被廣泛應用於電腦軟體、資訊科技、諮商輔導 與決策理論中。 S-O-R 模式:S 代表刺激,O 代表個體,R 代表反應。此模式表示 個體的行為並非直接由刺激所引起,個體的社經背景、生活狀況、身 心狀態等因素,會造成個體對於刺激的反應方式不盡相同。舉例而 言:聽到罵人(S) ,有人生氣(O) ,暴跳如雷(R) ;有人冷靜(O), 無動於衷(R)。
神經心理學派(physiological psychology): 學者:神經心理學派(neuropsychology)也不是由某人獨創,亦是受 多種因素影響,約於 1970 年代之後,逐漸從生理心理學分化出來的 一個新學門。 主張: 旨在了解大腦的整體及不同部位,在個體表現某種行為或從事某種 心理活動時,發生什麼變化。 觀察在不同意識狀態下如睡眠、清醒、思考、情緒緊張等大腦各部 位的活動情形,藉此推論解釋大腦的分區專司功能。 地位: 建立大腦神經生理功能、個體行為及心理歷程之關係的一種新研究 方向。 對於行為異常者,可藉由大腦運作狀況的分析,做為診斷與治療之 依據。
哲學心理學時期兩大學派: 官能心理學(faculty psychology): 定義:認為人類心靈乃由不同的官能所組成,這些官能各司認知、
第三章
第三章
一、感覺
感覺歷程
三、韋伯定律
感覺的意義
學者
感覺的種類:
公式
視覺
感覺差異
聽覺
感覺適應
嗅覺
四、費希納定律
味覺
學者
膚覺
內涵
動覺
公式
平衡覺
二、感覺閾限
感覺歷程
五、感覺的心理歷程 感覺刺激「非有即無」:
閾限
非有即無
絕對閾限
質疑
差異閾限
訊號偵察論:
閾下刺激
閾限新詮釋 內涵 具體舉例
041
042
心理學(包括諮商與輔導)
一、感覺(sensation) 感覺的意義: 個體覺察到刺激的存在,立即分辨出刺激的屬性,即謂之「感覺」。感 覺是以生理作用為基礎的簡單心理歷程,具有普遍現象,個別差異較 小。感覺是多種身體感官覺的總稱,最受重視的視覺、聽覺、嗅覺、味 覺和膚覺,合稱為「五感」(five senses)。此外尚有動覺與平衡覺等。 可參閱《大腦開竅手冊,天下文化出版》一書。
感覺的種類: 視覺(visual sense):可參閱《色盲島,時報出版》一書。 重要性:視覺是人類所有感覺中最重要的,由於眼睛構造複雜,加 上日常生活都必須仰賴眼睛,其重要性可見一般。 眼睛構造:人類眼球的構造包含:角膜、虹膜、瞳孔、水晶體、毛 狀肌、玻璃狀液和視網膜。視網膜內又分為錐體細胞(感色)、桿 狀細胞(感光)、中央窩、盲點等四部分。 暗適應(dark adaptaion):由亮處進入暗處時發生,例如剛走進電 影院,由於光線遽減造成短時間看不見的情形,大約 10 分鐘~40 分鐘便能適應過來,即使光線微弱也能看得見東西。其生理適應過 程:瞳孔放大以接收較多的光。網膜上錐體細胞感光敏感度增 加,維持視覺功能。網膜上桿狀細胞感光敏感度增高。 亮適應(light adaptation):由暗處進入亮處時發生,例如半夜起床 開燈,由於光線遽亮形成刺眼不適,瞇起眼睛看東西的情形。其生 理適應過程:瞳孔縮小,以減少光線進入。網膜上錐體細胞感 光敏感度減低。網膜上桿狀細胞感光敏感度減低。 後像(afterimage):視覺刺激已消失但感覺卻暫時留存的現象,稱 為「後像」 。例如,夜晚將房間的燈熄滅,在燈熄之後短暫時間內, 視覺上仍然留存著燈亮時的景象,又可分為兩類。 正後像:原刺激消失後,所留存的後像其色彩與亮度和原刺激相
第三章
感覺歷程
043
似,稱為「正後像」。例如,觀賞煙火,煙火消失後仍然暫時留 存著原來煙火的光與色的感覺。 負後像:原刺激消失後,所留存的後像其亮度與原刺激相反,而 色彩與原刺激互補,稱為「負後像」。例如,注視白色鐘面與黑 色鐘框,稍後,將視線移向附近牆面,會出現黑色鐘面與白色鐘 框的後像。 色覺缺陷(color deficiency):一般人正常色覺可清楚分辨紅、綠、 藍三種顏色,對於此三種顏色無法明確分辨者,稱為「色覺缺陷」, 色覺缺陷可分為「全色盲」與「部分色盲」。如果是對紅、綠、藍 三色完全不能產生色覺經驗者,稱為「全色盲」。如果是不能辨識 黃藍二色、不能辨識紅綠二色或將其看成黃色,則稱為「部分色 盲」。色盲發生率男性高於女性許多,與性染色體中的 X 染色體有 關,是一種性聯遺傳。 色覺理論(theory of color vision) :迄今色彩科學上最有說服力的色 覺理論有兩個,一是「三原色理論」,另一是「對立色理論」。 三原色理論: 學者:三原色理論是由楊格(Young, 1773~1829)提出,並由 亨姆霍茲(Helmholtz, 1821~1894)發展形成。 內涵:主張網膜上存在能感受紅、綠、藍三種光的接收器稱為 錐體細胞,一切色彩特性都由這些錐體細胞的感光比例來表 示。單一色光出現時即產生單一色光的色感,若三色中出現兩 種色光即產生混色現象。例如,黃色被認為是紅色和綠色錐體 細胞同時感光而產生;青色是由綠與藍兩種色光刺激混合而得 的結果。 混色:由不同顏色的光波混合之後所得到的色覺,稱為「混 色」。相加混色:色光混合之後,不同色光重疊但每種色光 沒有失掉自身特性,產生相加的效果稱為「相加混色」。相 減混色:幾種顏料混合之後,視覺感受到的部分光波被顏料吸 收,只有部分光波反射出來,產生相減的效果稱為「相減混 色」。 應用:彩色電視、彩色照相和彩色印刷等都是基於三原色理論 開發出來的,三原色說被認為是接近事實且極具說服力的一種 色覺學說。
044
心理學(包括諮商與輔導)
對立色理論: 內涵:赫林(1834~1918)提出另外一種不同的學說,他指出 視網膜上存在著感應紅-綠、黃-藍、白-黑的三種對立色的 感色細胞,色彩特性是由這些感色細胞感應的比例來表現。 發現:赫林基於人類經驗,有帶有黃的紅色而無帶有綠的紅 色,從而認為綠和紅互為對立色,因此稱為「對立色理論」。 階段理論: 感色細胞:若比喻人眼為相機,視網膜則是感光底片。在顯微 鏡下觀察視網膜,可發現能感覺顏色的錐體細胞,可感知紅、 綠、藍三種顏色,其數量約在 700 萬個左右,此外尚有能感覺 明暗的桿狀細胞,數量約在 1 億個左右。 先三原後對立:人類的色彩知覺,並非僅由三原色理論或對立 色理論可以解釋,而是階段說。視網膜上的錐體細胞最初先以 三原色感知顏色,然後變換成對立色感知顏色再傳入大腦,初 期階段先為三原色應答,後期階段轉換為對立色應答,稱之為 「階段說」。 聽覺(auditory sense):可參閱《腦袋裝了 2000 齣歌劇的人,天下文 化出版》一書。 重要性:聽覺的重要性僅次於視覺,在光線不足或空間受阻時,聽 覺仍可發揮功效。特別是在人際社會關係,主要是靠聽覺做為溝通 管道。 耳朵構造:人耳的構造可分為三部分,外耳負責收集聲音,中耳負 責聲音傳導,內耳負責將物理性聲音刺激轉化為生理性神經衝動。 雙耳分聽: 腦側化(brain lateralization) :大腦分為左右兩腦半球,由胝胼體 聯結發揮協調整合功能,但在訊息的處理上兩腦半球存在有不同 的功能優勢。左腦,是處理語言文字、邏輯判斷、抽象分析、樂 觀情緒的優勢腦,被稱為理性思考的「知性腦」;右腦,是處理 空間圖像、視覺、音樂、情緒、創造力、悲觀情緒的優勢腦,被 稱為直覺思考的「藝術腦」。 雙耳分聽研究:雙耳分聽,是研究腦側化的一種實驗設計。實驗 時向受試的兩耳同時呈現一對刺激,呈現給每一隻耳朵的訊息會 主要投射到對側的腦半球。左耳訊息會主要投射到右腦,右耳訊
第三章
感覺歷程
045
息會主要投射到左腦。因此,左耳優勢代表了右腦優勢,而右耳 優勢代表了左腦優勢。 雙耳分聽理論基礎:每一個腦半球都能夠處理接收到的訊息,但 是處理效率不同。當訊息投射到非優勢腦時,會透過胼胝體將訊 息轉換到優勢腦去處理。以聲調訊息為例,左腦和右腦都具有處 理聲調訊息的能力,只是左腦處理聲調訊息的效率比右腦高,來 自左耳的訊息傳到右腦後,會透過胼胝體轉換到左腦進行處理, 這個轉換會產生時間差,形成右耳-左腦優勢。 雙耳分聽研究結果:Van Lancker 和 Fromkin 最早採用雙耳分聽技 術研究泰語聲調。發現泰語受試者在知覺泰語聲調時表現出顯著 的右耳優勢,表示泰語受試者在處理泰語聲調時,存在左腦優勢。 嗅覺(smell): 感受器:嗅覺刺激的感受器,是在鼻腔內的毛狀皮層,呈黏膜狀, 稱為「嗅覺皮膜」。 運作:平靜時嗅覺並不敏銳,急遽呼吸時因空氣量增加,易接觸到 嗅覺皮膜也就容易嗅到氣味。欲辨別空氣中是否有某種氣味時,刻 意作急遽呼吸的動作,就是為了讓更多空氣進入以利皮膜細胞的分 辨。 適應性:嗅覺具有適應性, 「入鮑魚之室久而不聞其臭」 ,隨氣體刺 激進入鼻腔的時間變長,即使氣味仍然存在,嗅覺也會因為適應而 變得遲鈍。 差異性:人類和其他動物比較,動物的嗅覺優於人類。人類的嗅覺 皮膜佔腦半球的十二分之一;魚類的嗅覺皮膜佔滿整個腦半球;狗 的嗅覺皮膜佔腦半球的三分之一。聰明的人類利用狗的嗅覺從事災 難救援或警察辦案。 味覺(taste): 感受器:負責味覺的感受器是「味蕾」 ,一種球狀的感覺神經細胞。 人類的味覺分為酸、甜、苦、鹹四種,甜味在舌尖,苦味在舌根, 酸鹹味在舌兩側。 運作:味覺的運作並非是獨立的,味覺經常與其他感覺相互影響。 例如,烹飪藝術講究色(視覺)、香(嗅覺)、味(味覺)俱全,其 他感覺的參與,更能加強味覺經驗。 膚覺(skin sense):
第十三章
第十三章
一、情緒 定義 特徵: 係因刺激而起
情緒認知評估論 瑞斯情緒狀態論 測謊機
二、壓力 壓力:
會造成激動擾亂
定義
可意識但不被控制
功用 生活壓力:
具有持續性
定義
內外一致性
舉例
情緒 vs.動機 情緒的形成:
來源 壓力的反應:
遺傳性行為
應急反應
後天性行為
一般適應症候群
交互作用
壓力與行為效率:
情緒表達:
長期壓力的影響
定義
壓力與行為效率
特性
壓力對健康的影響:
情緒理論:
心臟病
詹郎二氏情緒論
癌症
坎巴二氏情緒論
消化性潰瘍
斯辛二氏情緒論
免疫系統
情緒相對歷程論
331
情緒與壓力
常伴隨生理反應
常阻礙判斷能力
情緒與壓力
Hill 的「ABC-X 壓力模式」 壓力因應策略
332
心理學(包括諮商與輔導)
一、情緒(emotion) 定義: 刺激引起:情緒是由刺激所引起,可能是外在刺激或內在身體狀況, 個體自覺產生心理失衡狀態。 複雜性:失衡的心理狀態含有複雜的情感性反應,喜、怒、哀、懼、 愛、惡、欲等七情六慾,說明情緒的複雜性。 生理變化:除了心理上有主觀複雜的情緒感受,身體上也會有生理變 化。例如,憤怒恐懼時會心跳加速。
特徵: 係因刺激而起:情緒因刺激而產生,當個體接收到環境所帶來的刺激 時,則會產生情緒。例如,發現錢包被偷時,因為著急情緒而放聲大 哭。 常伴隨生理反應:個體處於某種情緒狀態時,交感神經興奮及副交感 神經抑制,常會伴隨有生理反應。例如,憤怒時面紅耳赤、害怕時驚 惶失色臉色蒼白。 會造成激動擾亂:情緒是一種感情的激動狀態,從外觀來看會有擾亂 的動作或表情,尤以臉部表情、身體動作及聲音三方面較多。 可意識但不被控制:因情緒而表現激動擾亂時,個體可以意識得到但 卻無法控制。例如,個體可以體驗到心情悲慟、焦慮或害怕,但是無 法控制心跳及脈博的加速。 常阻礙判斷能力:情緒受交感與副交感神經影響,個體雖可意識但不 易控制,因此常造成判斷錯誤。例如,個體處於暴怒情緒時,言行易 脫序表現失常,待情緒平靜時則後悔莫及。 具有持續性:情緒具有持續性,情緒激起之後往往經久不息。從一種 情緒轉換到另一種情緒,需要整理時間。例如,害怕、憤怒或悲傷等 情緒不易短時間平復。 內外一致性:人類情緒的表達具有內外一致性。以笑容為例,真正愉
第十三章
情緒與壓力
333
快的情緒,笑容中帶有笑意;內心不愉快的情緒,臉上笑容缺乏實質 的笑意。笑容是假不出來的。
情緒(emotion)vs.動機(motivation): 定義: 情緒:情緒是由刺激所引起,個體自覺產生心理失衡的狀態。含有 複雜的情感性反應,喜、怒、哀、懼、愛、惡、欲等七情六慾,身 體上也會伴隨有生理變化。 動機:動機是推動個體行為,達到某特定目的的內在趨力。個人行 為由動機所引起,動機是個人行為的動力,它是內部的刺激,為個 人行為引導目標方向,具有「選擇性」和「活動性」兩方面的功用。 相關處:動機性行為經常會伴隨產生情緒,動機的滿足與否會產生快 樂或沮喪情緒。在某些情形下,情緒本身就是動機,例如,恐懼情緒 會促使個體表現出攻擊或逃避的動機行為。 相異處: 原因不同:情緒,由刺激所引起,可以是外在刺激,也可以是內在 身心狀況;動機,由需求匱乏所引起,可以是基本需求,也可以是 成長需求。 時間不同:情緒會消失遺忘,即使強烈情緒未獲得宣洩,事過境遷 之後也會逐漸淡去或釋懷;動機在未獲得滿足之前,會持續影響個 體的行為。例如,飢渴安全感需求長時間無法滿足,將影響個體的 行為。
情緒的形成: 遺傳性行為──達爾文演化論: 根據達爾文(Charles Darwin, 1809~1882)演化論,人與動物的表情 均是演化而來的遺傳性行為,可將之視為生存能力幫助適應環境。嬰 兒會經由臉部動作表達情緒,動物也會出現張牙、舞爪、豎毛、瞪眼 等情緒性行為。六張拍自世界不同種族的照片,毋需解釋即可瞭解該 表情的意義,可見情緒是先天的。 後天性行為──行為主義制約學習論: 行為主義從古典制約歷程解釋情緒,是個體學到在某情境下對刺激的 制約情緒反應。不同種族文化的人情緒表達之所以類似,是因為生活 需求與從事的活動類似使然。 交互作用:情緒的形成是先天?亦或後天?情緒表達是天生的能力,
334
心理學(包括諮商與輔導)
但情緒表達的時機與方式則與後天學習有關。例如,人不需要學習如 何笑如何哭,但卻學習到何時哭何時笑。
情緒表達(emotional expression): 定義:個體將情緒經由行為表露於外,顯現其心理感受以達到溝通目 的,稱為「情緒表達」。情緒表達的方式很多,舉凡語言文字、身體 動作、圖畫符號等,凡可表情達意者均可。 特性: 雙向特徵:情緒,不只是單向表達,具有雙向特徵。情緒表達者與 情緒接收者,必須同感共識始能達到溝通目的。情緒表達,實際上 就是情緒溝通。 臉部表情:情緒表達以臉部肌肉活動為主,不同情緒的表達,分別 由臉孔不同部位來決定。悲哀情緒的表達顯現在眼睛,快樂與厭惡 情緒的表達顯現在嘴巴,驚愕情緒的表達顯現在前額,憤怒情緒的 表達顯現在全部臉孔。 肢體語言(body language):指經由身體動作取代語言文字,以達 到表情達意的溝通目的。 慣用動作:人類有許多慣用動作是可表達情緒的。例如,垂頭代 表沮喪、鼓掌代表興奮、頓足代表生氣、攤手代表無奈、搓手代 表焦慮。藉由觀察肢體慣用動作可辨識探察他人的情緒。 人際距離(interpersonal distance):人與人之間因彼此情感親疏 不同,而不自覺地保持不同的距離,稱為「人際距離」。彼此熟 悉就親近一點,彼此陌生就保持距離。最親密的人可以接近至 0.5 公尺;公共場所的陌生人,通常維持 3 公尺以上的距離。 個人空間(personal space):個體為維持心理上的安全感,會不 自覺地與他人保持相當距離,甚至企圖在周圍畫一片屬於自己的 空間不希望他人侵入,稱為「個人空間」。例如,在圖書館或車 站,以隨身物品佔據左右兩側座位,以防止他人侵入個人空間帶 來不安情緒。 常不自知:個體通常是在不自知的情況下,透過肢體語言來表達 情緒,像是搖頭、擺手、蹙眉、雙腿交叉等動作。研究發現個體 說謊時,會不自覺的與對方保持較遠的距離、身體向後靠、肢體 動作減少、臉部笑容增多。
第十三章
情緒與壓力
335
情緒理論(theory of emotion): 詹郎二氏情緒論(James-Lange theory of emotion): 學者: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W. James)於 1844 年提出,而 後丹麥生理學家郎奇(C. G. Lange)於 1885 年提出類似的觀點,後 人將兩人理論合稱為「詹郎二氏情緒論」,簡稱「詹郎二氏論」 (James-Lange theory)。情緒的產生源自身體生理變化。 內容:不認為人哭是因為傷心、人笑是因為快樂,以「反常識」的 觀點主張,人傷心是因為哭,人快樂是因為笑。強調情緒不是由刺 激所引起,而是由身體生理變化所引起。按此理論解釋:先有影響 個體的刺激情境→因刺激情境引起身體生理變化→因身體生理變 化導致情緒經驗的產生。 舉例:幼兒手指受傷流血(刺激情境),引起哭泣(身體反應),繼 而感到悲傷(情緒經驗)。幼兒悲傷情緒是由於哭泣所致,而非因 悲傷而哭泣。 坎巴二氏情緒論(Cannon-Bard theory of emotion): 學者:美國生理學家坎農(W. B. Cannon, 1871~1945)於 1927 年 對詹郎二氏論提出質疑,其弟子巴德(P. Bard, 1898~1977)於 1938 年加以證實,以師生之名合稱為「坎巴二氏情緒論」,簡稱「坎巴 二氏論」(Cannon-Bard theory)。情緒的產生源自對刺激的知覺。 內容:是以神經生理為基礎的情緒理論。情緒的發生始於感覺接收 外界刺激,傳入中樞神經的視丘與下視丘,再將訊息送至大腦皮質 而產生情緒經驗,並由身體器官表現出情緒反應。強調情緒的產生 並非起於身體生理變化,乃是起於大腦對刺激的知覺。 舉例:個體先見到可笑的刺激,中樞神經獲得訊息引起興奮狀態, 而後表現手舞足蹈的愉悅反應。 斯辛二氏情緒論(Schachter-Singer theory of emotion): 學者:由斯開特(S. Schacter)與辛格(J. Singer)在 1962 年提出, 合稱為「斯辛二氏情緒論」 ,也稱為「情緒二因論」(two-factor theory of emotion)。此情緒理論重視個體自己的認知解釋,故又稱為「情 緒歸因論」(attribution theory of emotion)。 內容: 兩階段認知歸因:情緒二因論中所指的「二因」,指情緒的產生 是由兩個彼此有關但又各自獨立的認知歸因使然。情緒二因論將
第十六章
第十六章
一、輔導、諮商與心理治療 輔導──初級預防 諮商──次級預防 心理治療──三級預防
心理治療
三、精神分析學派 四、阿德勒學派 五、存在主義學派
諮商倫理信條
六、個人中心學派
諮商關係建立
七、完形學派
二、心理治療
八、現實治療學派
目的
九、行為治療學派
方法: 生理治療
心理治療
十、認知(理情)治療學派
心理治療
十一、諮商理論的後現代取向
心理鑑衡
十二、家庭治療學派
心理治療取向與學派: 分析取向 體驗和關係取向 行動治療取向 系統觀取向
十三、溝通分析法
477
478
心理學(包括諮商與輔導)
一、輔導、諮商與心理治療 輔導(guidence)──初級預防: 定義: 指受過專業訓練的人,以一般人為對象所從事的教育性助人活動。 輔導人員運用專業知能,協助當事人瞭解自己的能力、興趣、需求 與經驗,使之在教育、職業與人際關係各方面充分發展,達到最佳 的生活適應。 內涵: 輔導對象:是正常人但生活適應有困難者。 輔導目標:是未來導向,具預防性、教育性與發展性。 輔導者角色:輔導者扮演催化員的角色,與當事人建立平等的關係。 提問層面:輔導提問的深度較表面化,屬於當事人能處理的意識範 疇,可說在處理人的問題。 輔導歷程:較具彈性,輔導者抱持價值中立的態度。 輔導目的:在促進當事人的自我成長,可應泛應用在各種領域。 目的: 增加保護因子、減少危險因子,屬於積極預防,促進個體身心健康。 培養問題解決能力,善用社會支持與資源,增加正向連結的機會。 具體措施:針對生涯、學業、愛情、人際、家庭、性別、情緒 EQ、 壓力管理、休閒生活、疾病認識等議題,撰寫文宣、舉辦講座或工作 坊,鼓勵個體參與。
諮商(counseling)──次級預防: 定義: 諮商兼具輔導與心理治療的功能。 若以遭遇心理困難的一般人為對象時,諮商具有輔導的功能,是一 種教育或學習的歷程,協助當事人了解自己、認識環境,引導個人 才能獲得充分發展。
第十六章
心理治療
479
若以心理異常者為對象時,諮商具有心理治療的功能,是一種再教 育或習慣矯治的歷程,協助當事人改正不良習慣,重建正確態度人 格,恢復健康的人生。 內涵: 諮商對象:是正常人但心理適應有困難者。 諮商目標:是未來導向,強調問題的解決。 諮商者角色:諮商者扮演催化員的角色,與當事人建立平等的關係。 提問層面:諮商提問的深度較表面化,屬於當事人能處理的意識範 疇,可說在處理人的問題。 諮商歷程:較具彈性,諮商者抱持價值中立的態度。 諮商目的:在協助當事人自我瞭解、自我接納及社會適應,可應泛 應用在各種領域。 目的: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發現需要高度關懷個體,給予接納關懷,適當地介入,以求早期療 育效果。 若是緊急危機個案,應趕緊保護,阻止自我傷害或傷人行動。 具體措施:了解危險狀態高的個體是處於什麼情形,擬定進一步輔導 計畫,連結機關、團體、醫療資源,共同協助危機個案渡過危機期, 並協助後續心理復健。
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三級預防: 定義: 指受過專業訓練的人,以心理異常者為對象,在不使用藥物的前提 下,針對當事人的病癥、病因與病情給予診斷和治療的過程。 企圖從心理與精神層面,經由「再教育」的歷程,協助當事人了解 自身問題、解除內心衝突、改正不良習慣、消除不當價值觀、重建 未來的生活。 內涵: 心理治療對象:通常是心理或行為異常者。 心理治療目標:是過去導向,具治療性、重建性與事後補救性。 心理治療者角色:心理治療者扮演專家角色,與當事人建立上對下 權威的關係。 提問層面:心理治療提問的深度較深層化,屬於當事人無法處理的
480
心理學(包括諮商與輔導)
潛意識範疇,可說在處理症狀的問題。 心理治療歷:程架構明確,有固定的治療技術,治療者對當事人有 較多的價值涉入。 心理治療目的:在協助當事人人格重建與統整,應用範圍較窄限於 醫療院所內實施。 目的: 降低危機個案之緊急程度,提供後續照顧及復健,重新融入團體生 活。著重心理治療與重建、預防生活自理功能退化。 具體措施: 醫師提供診斷:安排精神科醫師進一步評估診斷,幫助正確認識疾 病病徵與影響,並向醫師諮詢疾病因應與照顧,減少焦慮,學習與 病患適當相處。 徵詢醫師建議:部分個案有自傷、傷人潛在危險性,聯繫就醫的精 神科醫師,了解診斷病名、症狀、危險性、針對個案復原給機關的 建議。 支持性諮商與治療:持續了解個案就醫、服藥狀況、家庭支持系統、 對疾病的認知與態度,協助個案因應生活與疾病帶來的壓力,也提 供支持、了解與陪伴。對自我覺察較高的個案,進行心理治療,促 成人格重建與改變。 環境壓力調整:由於疾病與服藥的關係,造成個案注意力難以集 中、記憶力退化、理解能力衰退,工作表現往往形成壓力。機關協 助職務調整並提供友善支持的環境。 危機處置與預防:評估自殺危險性,提供 24 小時危機處理服務, 積極與其家庭合作以防止自殺,安排照顧者,移除致命或危險物 品。視情況增加治療次數、時間及長度,定期與病人保持電話聯繫。 常常重新評估治療計畫,危機解除後安排中長期心理治療。
諮商倫理信條: 尊重自主:諮商師應尊重當事人的自由決定權,維護當事人自我作決 定的權利。當事人有思想上的自由,選擇自己方向的自由,諮商員有 義務去減少當事人的依賴性,諮商員無權替當事人做決定而干擾其生 活。 諮商同意權:當事人有接受或拒絕諮商的權利,諮商師在諮商前應 告知諮商關係的性質、目的、過程、技術的運用、限制及損益等,
第十六章
心理治療
481
以幫助當事人做決定。 自由選擇權:在個別或團體諮商關係中,當事人有選擇參與或拒絕 參與諮商師所安排的技術演練或活動,退出或結束諮商的權利,諮 商師不得予以強制。 未成年當事人:為未成年人諮商時,諮商師應以未成年當事人的最 佳利益著想,尊重父母或監護人的合法監護權,需要時應徵求同意。 無能力做決定者:若當事人因身心障礙無能力做決定時,諮商師應 以當事人最佳利益著想,尊重合法監護人或第三責任者的意見。 公平待遇:當事人有要求公平待遇的權利,諮商師實施諮商服務時, 應尊重當事人的文化背景與個別差異,不得因年齡、性別、種族、國 籍、出生地、宗教信仰、政治立場、性別取向、身心殘障、語言、社 經地位等因素而予以歧視。 最佳利益:諮商師應為當事人的最佳利益著想,提供當事人專業諮商 服務,維護其人格之尊嚴,並促進其健全人格之成長與發展。 避免傷害:諮商師應謹言慎行,避免對當事人造成傷害。在利益衝突 的情況下,不要故意或無意從事可能傷害到當事人的活動。 覺知能力限制:諮商師應知道自己的能力限制,不得接受超越個人 專業能力的個案。 覺察個人需求:諮商師應覺知自己的內在需求,不得利用當事人滿 足個人的需要。 覺知個人價值觀:諮商師應覺知自己的價值觀、信念、態度和行為, 不得強制當事人接受諮商師的價值觀。 雙重關係:諮商師應儘可能避免與當事人有雙重關係,例如,親屬 關係、社交關係、商業關係、親密關係及性關係等,以免影響諮商 師的客觀判斷,對當事人造成傷害。 親密及性關係:諮商師不可與當事人或與已結束諮商關係未超過兩 年的當事人建立親密或性關係,以免造成當事人身心傷害。 團體諮商:諮商師領導團體諮商時,應審慎甄選成員以符合團體的 性質、目的及成員需要。運用團體諮商技術及活動時,應考量專業 知能、技術及危險性,做好安全措施保護成員免受身心傷害。 忠誠承諾:諮商師應對當事人忠誠,不能欺騙或剝削當事人,信守承 諾忠於自己的專業工作。諮商員應樂於創造一種互信及能產生治療效 果的氣氛,使當事人在此氣氛下尋找自己的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