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b257

Page 1

 84~103 年監獄行刑法歷屆試題分配情形與 比例表 ............................................... 前 001

第一編 第一章

監獄行刑法釋論 ...........................001 通則(第一條至第六條) ................... 003

綱要表解..................................................................... 003 逐條釋義..................................................................... 004 歷屆試題..................................................................... 043

第二章

收監(第七條至第十三條) ............... 047

綱要表解..................................................................... 047 逐條釋義..................................................................... 048 歷屆試題..................................................................... 077

第三章

監禁(第十四條至第二十條)............ 081

綱要表解..................................................................... 081 逐條釋義..................................................................... 082 歷屆試題..................................................................... 107

第四章 戒護(第二十一條至第二十六條之二) .... 109 綱要表解..................................................................... 109 逐條釋義......................................................................110 歷屆試題..................................................................... 147

-目錄 1-


第五章

作業(第二十七條至第三十六條).... 151

綱要表解..................................................................... 151 逐條釋義..................................................................... 152 歷屆試題..................................................................... 190

第六章

教化(第三十七條至第四十四條).... 193

綱要表解..................................................................... 193 逐條釋義..................................................................... 194 歷屆試題..................................................................... 216

第七章

給養(第四十五條至第四十七條).... 217

綱要表解..................................................................... 217 逐條釋義..................................................................... 218 歷屆試題..................................................................... 229

第八章 衛生及醫治(第四十八條至第六十一條). 231 綱要表解..................................................................... 231 逐條釋義..................................................................... 232 歷屆試題..................................................................... 267

第九章 接見及通信(第六十二條至第六十八條) .. 269 綱要表解..................................................................... 269 逐條釋義..................................................................... 270 歷屆試題..................................................................... 294

第十章

保管(第六十九條至第七十三條).... 297

綱要表解..................................................................... 297 逐條釋義..................................................................... 298 歷屆試題..................................................................... 312

-目錄 2-


第十一章 賞罰及賠償(第七十四條至第八十條). 313 綱要表解..................................................................... 313 逐條釋義..................................................................... 314 歷屆試題..................................................................... 331

第十二章 假釋(第八十一條至第八十二條之一). 333 綱要表解..................................................................... 333 逐條釋義..................................................................... 334 歷屆試題..................................................................... 354

第十三章 釋放及保護(第八十三條至第八十七條) 355 綱要表解..................................................................... 355 逐條釋義..................................................................... 356 歷屆試題..................................................................... 372

第十四章

死亡(第八十八條至第八十九條) 373

綱要表解..................................................................... 373 逐條釋義..................................................................... 374 歷屆試題..................................................................... 379

第十五章 死刑之執行(第九十條至第九十二條). 381 綱要表解..................................................................... 381 逐條釋義..................................................................... 382 歷屆試題..................................................................... 388

第十六章

附則(第九十三條至第九十四條) 389

綱要表解..................................................................... 389 逐條釋義..................................................................... 390 歷屆試題..................................................................... 396

-目錄 3-


第二編

監獄行刑法修正草案條文對照表 397

第三編

歷屆試題暨解答 ...........................439

第一部分

監所管理員考試 ............................... 441

第二部分

監獄官考試 ....................................... 476

第三部分

原住民特考 ....................................... 516

-目錄 4-


第一編

第一章

第一章

通則

通則

003

1

【第 1 條至第 6 條】 消極目的

一、監獄目的

積極目的-促使受刑人「再社會化」 促使受刑人「再社會化」(特別預防思想)

二、功能

預防社會上潛在犯罪人(一般預防思想) 保障受刑人在監權益(法治國思想) 行刑對象:處徒刑、拘役者

通 則

三、監獄行刑之對象及場所

行刑場所

原則:監獄 例外:法律別有規定

各種專業監獄類別:少年、女性 巡察與考核機關 四、巡察與考核

巡察事項 檢察官之考核權不妥之處

申訴之意義 五、申訴

受理申訴之人員:典獄長、視察人員 申訴案件之處理流程

1

本章稱「通則」,實為不妥。根據中央法規標準法第二條:「法律得定名為法、律、條 例、或通則。」因此,本章章名為「通則」即為「整部法律之意」。因此,亟待日後 修正監獄行刑法時更正為「總則」為妥。


004

監獄行刑法

第1條 徒刑、拘役之執行,以使受刑人改悔向上,適於社會生活為目的。 【85 四等、87 四等、88 三等、93 原住民、99 四等】

一、條文解析 本條開宗明義揭櫫現代監獄行刑之目的,作為矯正人員執法論法的 準則: 此種立法方式,學理上稱為「目的規定」或「目的立法」 2。 「目的立法」的意義:所謂「目的規定」或「目的立法」 ,係指將 整部法律的精神與立法之目的,明確記載、訂定於整部法律的第 一條,作為本部法律其他條文之依據或原則之意。 「目的立法」的原因: 社會事務日趨繁雜:現代社會日趨複雜,各種法律與日俱增, 且多具專門性,不但一般人無法窺其全貌,甚至相關執法人員 也無法全部洞悉其內容,因此,有於法律之首標明立法目的或 宗旨之必要。 依法行政(Due Process)愈獲重視:由於法律制定與修正,程 序繁瑣複雜,如時常配合社會脈動進行修正,不但有朝夕令改 無所適從之弊端,且有事實上之困難,因此,執行法律之人, 有時必須賦予自由裁量權(Discretion) ,以貫徹立法的精神,使 執行法律的人員在行使自由裁量權之際,能有所依據。 「目的立法」的舉例: 少年矯正學校設置及教育實施通則第一條: 「為使少年受刑人及 感化教育處分人經由學校教育矯正不良習性,促其改過自新, 適應社會生活,依少年事件處理法第五十二條第二項與監獄行 2

王濟中(民 80),監獄行刑法論,法務通訊雜誌社,P.97~P.98。


第一編

第一章

通則

005

刑法第三條第四項規定,制定本通則。」 少年事件處理法第一條: 「為保障少年健全之自我成長,調整其 成長環境,並矯治其性格,特制定本法。」 組織犯罪防制條例第一條第一項: 「為防制組織犯罪,以維護社 會秩序,保障人民權益,特制定本條例。」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一條: 「為防制毒品危害,維護國民身心健 康,制定本條例。」

本條規定監獄行刑之目的(本條之意涵): 消極目的:監獄行刑乃剝奪受刑人自由,使其與社會暫時隔離 (Isolation),以達傳統監獄行刑之目的-應報(Retribution) 、嚇 阻(Deterrence)與隔離(Incapacitation)。 積極目的:使受刑人真正改悔向上,適應社會生活 (Reintegration)。此一目的採納犯罪學實證學派(Positive School of Criminology)的主張,而著重於刑事政策特別預防思想(Die Spezialpräventiven Theorien ) 之 概 念 , 兼 顧 先 進 的 犯 罪 矯 治 (Rehabilitation)理念,以強化受刑人之社會適應,避免其再犯 (Recidivism)為目標。根據尚書大禹謨篇記載,刑罰之目的在於 「明刑弼教、刑期無刑」 ,即指刑罰之目的以教育刑手段,在使人 民不再犯法,如此國家則不再用刑之意思,與本條規定之意旨, 不謀而合。

監獄行刑(犯罪矯正,Corrections)的三大功能 3: 促使受刑人「再社會化」(特別預防思想) : 「再社會化(Re-socialization)」乃使原本具有反社會行為者,經由矯正治療後,而得以重 建或恢復其社會性,受刑人因具反社會性,故必須藉由監獄行刑 化除其反社會性,進而重建其社會性行為,使之得以順利回歸社 會,適於社會生活。因此,監獄行刑乃受刑人「再社會化」之手 段,受刑人「再社會化」乃監獄行刑之目的。 預防社會上潛在犯罪人(一般預防思想) :監獄行刑除積極促使受

3

林茂榮、楊士隆、黃維賢(民 99),監獄行刑法論,五南圖書出版公司,P.16。


006

監獄行刑法

刑人改悔向上,適於社會生活外,並消極把受刑人暫時隔離,以 防止其在社會上傳播惡習;另藉剝奪犯罪人自由的刑罰措施,使 一般人知所警惕,以收威嚇之效。由於監獄行刑之隔離作用,對 社會上潛在犯罪人產生抑制功能,而監獄行刑之威嚇作用,對社 會上潛在犯罪人更具有預告功能,使其在衡量利害之後不敢犯罪。 保障受刑人服刑權益(法治國思想):監獄雖以強制力拘束受刑 人身體自由,但不得剝奪其在監服刑之基本權利,此乃法治國家 對於人權最基本的保障與尊嚴。因此,監獄行刑法明定監獄執行 國家刑罰之權限,確保受刑人不受法律規定以外之侵害,以及不 受有違人道之殘虐處遇(cruel and unusual punishment),舉凡生 死(§45)、宗教信仰(§38)、外界接觸(§62、§42、§26-1、§ 26-2)、勞作金請求(§32、§33)、刑期受益(§81、行累§28-1)、 申訴(§6)以及其他相關權益,均受到本法及相關法令之保障 4。

二、名詞解釋 所謂「徒刑、拘役」: 根據刑法第三十二條規定:「刑分為主刑及從刑」。而根據刑法第三 十三條,主刑又分為死刑、無期徒刑、有期徒刑、拘役及罰金。因 此,本條所稱徒刑、拘役係指無期徒刑、有期徒刑及拘役三種,統 稱為「自由刑(Imprisonment, Freiheitcstrafe)」。 無期徒刑:為自由刑中最嚴重者,名為無期,亦即終身監禁(Life sentence without parole)之意,但因我國無期徒刑仍有假釋制度配 套,故仍有出獄之機會。 有期徒刑:依刑法之規定,二月以上十五年以下。但遇有加減時, 得減至二月未滿,或加至二十年。 拘役:依刑法規定,一日以上,六十日未滿。但遇有加重時,得 加至一百二十日。

4

有關受刑人在監基本權利,可參閱林茂榮(民 93),從矯正法規談收容人之權利,矯 正月刊,第 146 期,法務部矯正人員訓練所印行,P.2~P.6。


第一編

第一章

通則

007

所謂「受刑人」 5: 廣義上,係指受刑罰生命刑、自由刑、財產刑以及資格刑之執行 者。 狹義上,係專指受徒刑或拘役等自由刑之犯罪人,不含死刑犯以 及因無法繳納罰金而易服勞役者;另死刑犯亦非本條所稱受刑 人。因此,在監獄行刑法的適用範圍,受刑人均指受徒刑、拘役 者,以第一條及第二條為明證。

所謂「改悔向上」: 乃指受刑人在服刑期間,矯正當局運用各種教誨教育手段與諮商輔 導技術,以教導受刑人改變其氣質,化除其暴戾之氣,促其改邪歸 正,在心理上培養其正確的價值觀念,在行為上表現出良善的社會 性行為,俾其出獄後適於社會生活。

所謂「適於社會生活」: 係指矯正當局必須培養受刑人與人群共同生活的德性與能力,並安 排作業科目與技能訓練課程,促其具有謀生知能,養成勤勞習性, 俾出獄後具備一技之長,以利就業,而能自力更生,安定生活,使 其衣食無慮,生活正常,即無再重蹈覆轍之機會。

「改悔向上」與「適於社會生活」之關係: 改悔向上是適於社會生活之驅動力:由於受刑人大多數是反社會 行為或人格異常之行為人,但終究仍須回歸社會,因此矯正當局 確立此一觀點後,即應透過各種矯治技術促其正常復歸社會,而 改悔向上即是達成上述目標之驅動力或內在動力,以教化或輔導 之方式進行,重建或恢復其社會性,以成為社會健全之公民。 適於社會生活是改悔向上之目標:由於監獄行刑的目的即在於促 使犯罪人再度適於社會生活,回歸社會正常生活,在此種使命下, 方有改悔向上之動機與動力驅策矯正人員運用各種矯正與輔導技 術,以符合上述使命之要求,因此兩者關係至為密切。

5

王濟中(民 80),前揭書,P.99。


008

監獄行刑法

三、概念整理 ※根據本條教育刑思潮或矯治思潮(Rehabilitation Philosophy) 所衍生出之條文(即矯治思潮之明證條文),摘錄如下:  第九條(調查分類): 「受刑人入監時,應調查其個人關係及其 他必要事項。」  第二十七條(作業): 「作業應斟酌衛生、教化、經濟與受刑人 之刑期、健康、知識、技能及出獄後之生計定之。」  第三十七條(教化): 「對於受刑人,應施以教化。」  第五十一條(醫治): 「對於受刑人應定期及視實際需要施行健 康檢查,並實施預防接種等傳染病防治措施。」  第八十一條(不定期刑制度-假釋):「對於受刑人累進處遇進 至二級以上,悛悔向上,而與應許假釋情形相符合者,經假釋審查 委員會決議,報請法務部核准後,假釋出獄。」  第八十四條(更生保護,即更生復健):「釋放後之保護事項, 應於受刑人入監後即行調查,釋放前並應覆查(Ⅰ)。前項保護, 除經觀護人、警察機關、自治團體、慈善團體及出獄人最近親屬承 擔者外,關於出獄人職業之介紹、輔導、資送回籍及衣食、住所之 維持等有關事項,當地更生保護團體應負責辦理之(Ⅱ)。」

第2條 處徒刑、拘役之受刑人,除法律別有規定外,於監獄內執行之。 處拘役者,應與處徒刑者分別監禁。 【85 原住民、87 四等、89Ⅱ四等、91 委升、92 四等、93 三等、95 三等、95 原住民、98 四等、99 四等、101 四等、103 四等】

一、條文解析 本條明定受自由刑宣告之受刑人,其刑罰執行之場所原則上應 於監獄內為之: 曩昔對於犯罪人的刑罰執行,無外乎是身體刑、死刑以及流放刑, 監獄僅是定位為羈押犯罪被告的場所。


第一編

第一章

通則

009

十八世紀以後,由於人道觀念發達以及司法改革的思潮高漲,上 述的殘忍刑罰制度頗受批評,而當時扮演羈押被告角色的監獄, 由於能達到傳統刑罰威嚇(殺雞儆猴) 、隔離(眼不見為淨)的功 能,一時之間卻躍為刑罰主流制度,並成為學理,伴隨著犯罪學 的演進,發展至今已成為顯學。

本條第二項規定處拘役者,應與處徒刑者分別監禁,乃接受十九 世紀犯罪學實證學派所主張個別化處遇(Individual treatment) 之具體表徵: 由於刑罰制度,乃根據犯罪人的惡性程度由法官來做決定,處拘役 之人應較處徒刑之人犯罪惡性來的輕微,倘若監禁一起,恐惡性感 染外,對於受刑人之矯治成效,也難以達成,因此特別明定要「分 別監禁」為宜。進一步分析徒刑與拘役之差異 6: 拘

依刑法規定,一日以上六 刑期期間不同

十日未滿,遇有加重時, 得加至一百二十日。

有期徒刑,依刑法之規定, 最短二月,最長十五年。遇 有加減,得減至二月未滿或 加至二十年。 受徒刑之執行完畢,或一

執行效果不同

拘役執行完畢後再犯,不 部之執行而赦免後,五年 發生累犯問題。

以內故意再犯有期徒刑 以上刑之罪者,為累犯。

適用累進處遇不同 不適用累進處遇制度。

適用累進處遇制度。

適用假釋不同

適用假釋之規定。

不適用假釋規定。

二、名詞解釋 所謂「監獄(Prison/Penitentiary)」: 為自由刑之執行場所。亦即乃依據法律之規定,而以國家公權力拘

6

王濟中(民 80),前揭書,P.100;林茂榮、楊士隆、黃維賢(民 99),前揭書,P.27。


第一編

第一章

015

通則

刑法第八十四條規定: 行刑權因下列期間內未執行而消滅: 宣告死刑、無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者,四十年。 宣告三年以上十年未滿有期徒刑者,三十年。 宣告一年以上三年未滿有期徒刑者,十五年。 宣告一年未滿有期徒刑、拘役、罰金或專科沒收者,七年。 前項期間,自裁判確定之日起算。但因保安處分先於刑罰執行者, 自保安處分執行完畢之日起算。(行刑權因時效完成而消減)

刑事訴訟法第四百四十一條: 判決確定後,發見該案件之審判係違背法令者,最高法院檢察署檢 察總長得向最高法院提起非常上訴。(非常上訴)

刑事訴訟法第四百四十二條: (本法法條要件內容省略)有罪、無罪、免訴或不受理之判決確定 後,有左列情形之一者,為受判決人之不利益,得聲請再審。 (聲請 再審)

刑法第九條: 同一行為雖經外國確定裁判,仍得依本法處斷。但在外國已受刑之 全部或一部執行者,得免其刑之全部或一部之執行。 (免其刑之執行)

竊盜犯贓物犯保安處分條例第六條: 依本條例執行強制工作之結果,執行機關認為無執行刑之必要者, 得檢具事證,報請檢察官聲請法院免其刑之執行。(免其刑之執行)

四、考點整理 「除法律別有規定外」之例外條文規定: 「除法律別有規定外」之例外情形

所依據之法條規定

天災、事變之暫行釋放

▲監獄行刑法第 26 條

定期返家探視

▲外役監條例第 21 條第 1 項

特別返家探視

▲監獄行刑法第 26 條之 1


016

監獄行刑法

▲外役監條例第 21 條第 2 項 ▲行刑累進處遇條例第 29 條 ▲監獄行刑法第 75 條第 2 項 移送醫院診治

▲監獄行刑法第 58 條第 3 項

監外作業

▲監獄行刑法第 27 條第 2 項

日間外出

▲監獄行刑法第 26 條第 2 項 ▲行刑累進處遇條例第 28 條第

與眷同住

1 項第 3 款 ▲外役監條例第 9 條第 2 項 ▲監獄行刑法第 75 條第 2 項 ▲外役監條例第 10 條-外役監受

監獄及外役監承攬作業之臨時食宿

刑人 ▲外役監條例第 25 條-監獄受 刑人

假釋保護管束

▲刑法第 93 條

第3條 受刑人未滿十八歲者,應收容於少年矯正機構。 收容中滿十八歲而殘餘刑期不滿三個月者,得繼續收容於少年矯正機 構。 受刑人在十八歲以上未滿二十三歲者,依其教育需要,得收容於少年 矯正機構至完成該級教育階段為止。 少年矯正機構之設置及矯正教育之實施,另以法律定之。 【89Ⅰ四等、93 四等、99 四等、101 三等】

一、條文解析 本條第一項至第三項說明少年矯正機構收容之對象: 原則:受刑人未滿十八歲者。 例外: 收容中滿十八歲而殘餘刑期不滿三個月者,得繼續收容於少年


026

監獄行刑法

所謂「執行刑罰」: 刑事司法體系分為偵查、起訴、審判、執行四大部分。雖然執行係 由矯正部門負責,然而在審判到執行部分,卻由檢察官負責指揮執 行。根據法院組織法第六十條規定: 「檢察官之職權如左:一、實施 偵查、提起公訴、協助自訴、擔當自訴及指揮刑事裁判之執行。二、 其他法令所定職務之執行。」所謂刑事裁判即是刑罰,包含死刑、 自由刑、罰金刑等,係由檢察官負責指揮執行 20。另刑事訴訟法第 四百五十七條第一項前段規定: 「執行裁判由為裁判法院檢察官指揮 之。」

所謂「考核」: 係指考察核對之意,指揮執行機關基於指揮執行之權責,就執行過 程及執行結果之事項,所為靜態監督之方式 21。

相關法規 《法務部矯正署分區視察所屬各矯正機關實施要點》 (民國 100 年 1 月 17 日函頒) 法務部矯正署(以下簡稱本署)為加強各矯正機關業務之督導及風 紀之維護,以增進工作績效,樹立獄政新形象,爰訂定本要點。 視察人員執行視察業務,除法令另有規定外,依本要點行之。 視察區域之劃分,臺灣地區分為北區、中區、南區及東區,各區所 轄之矯正機關,並得視業務需要,隨時調整之。 視察人員之視察區域,應定期輪調。 視察人員掌理下列事項: 關於矯正機關一般業務之視察及督導。 重要政策或署令執行之考核。 重大事故或突發事件之協助處理。 機關人事糾紛之調處。

20 21

黃徵男、王英郁(民 98),前揭書,P.44。 林茂榮、楊士隆、黃維賢(民 99),前揭書,P.39~P.40。


第一編

第二章

收監

077

論入監婦女攜帶子女之處理。 【84 委升】 論何種受刑人應拒絕收監。 【84 薦升】 受刑人入監,應執行哪些收監程序? 【85 四等】 受刑人入監時,應行健康檢查,有何種情形,應拒絕收監?被拒絕 收監者,應如何處置?詳述監獄行刑法之規定。 【86 退役四等、86 四等】

對於精神疾病之受刑人,在收監與行刑方面,各應如何處理?試分 別說明之? 【87 四等】 受刑人入監時應調查哪些文件?又因調查文件有欠缺時,應如何處 理? 【88 四等】 受刑人入監時,遇何種情形,應拒絕收監?試依監獄行刑法及其施 行細則之規定說明之。 【89Ⅰ 三等】 對於受刑人應如何施以健康檢查及預防傳染病之措施?請就相關 規定說明之。 【 89Ⅱ 四等 】 對受刑人實施安全檢查之時機、方式與限制為何?試依監獄行刑法 之規定說明之。 【90 三等 】 受刑人入監時,應調查那些文件及事項?在何種情況下得拒絕收 監?何種情況下應拒絕收監?試依監獄行刑法的規定分述之。 【90 四等】

受刑人入監健康檢查時,有哪些情形應拒絕收監? 【91 原住民】 受刑人入監時之收監程序為何?當受刑人為少年或婦女時,入監時 有無其他特殊規定?試依監獄行刑法及其施行細則之規定說明之。 【 91 三 等 】

監獄行刑法及其施行細則對女性受刑人請求攜帶子女入監有何規 定?試詳述之。 【91 委升】 對受刑人實施安全檢查(檢查身體、衣物)之時機、方式與限制為 何?試依監獄行刑法及相關法令詳述之。 【92 委升】


第三編

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

監所管理員考試

441

監所管理員考試

98 年監所管理員「監獄行刑法概要」試題暨解答

一、監獄執行自由刑有何「例外」規定?請列舉說明之。 ◎參考法條 監獄行刑法第二十六條第一項、第二十六條之一、第二十六條之二、 第二十七條第二項、第五十八條、第七十五條第二項、第八十一條以 及第八十二條。

有關監獄行刑法對於監獄執行自由刑的例外規定,列舉如下: 監獄執行自由刑的除法律別有規定: 係指受刑人執行自由刑,原則上應在監獄執行,但法律有特別規定之 情形,可以不用在監獄執行,而從其法律之特別規定,惟受刑人之身 分與相關權利義務並未減損或增加,並視為在監執行,仍須受本法之 約束與限制的意思。 符合此一例外規定之情形如下: 本法第二十六條第一項:天災、事變在監內無法防避時,得將受刑 人護送於相當處所;不及護送時,得暫行釋放。(緊急或暫行釋放) 本法第二十六條之一:受刑人之祖父母、父母、配偶之父母、配偶、 子女或兄弟姊妹喪亡時,以及受刑人因重大事故,有返家探視之必 要時,得准在監獄管理人員戒護下返家探視,並於二十四小時內回 監;其在外期間,予以計算刑期。(返家探視、返家奔喪) 本法第二十六條之二:受刑人在監執行逾三個月,行狀善良,為就 學或職業訓練、為從事富有公益價值之工作或為釋放後謀職、就學


442

監獄行刑法

等之準備,日間有外出必要者,得報請法務部核准其於日間外出。 (日 間外出制度) 本法第二十七條第二項:監獄應按作業性質分設各種工場或農作場 所,並得酌令受刑人在監外從事特定作業。(監外作業) 本法第五十八條:受刑人現罹患疾病,在監內無法為適當之醫治, 經報請監督機關許可後移送病監或醫院之情形,並視為在監執行, 其在外期間,予以計算刑期。(移送病監或醫院) 本法第七十五條第二項:受刑人因表現良好,行狀善良,足為其他 受刑人之表率,得給予特別返家探視或與眷同住之獎賞。 (特別獎賞 返家探視或與眷同住) 本法第八十一條:對於受刑人累進處遇進至二級以上,悛悔向上, 而與應許假釋情形相符合者,經假釋審查委員會決議,報請法務部 核准後,假釋出獄。第八十二條,假釋期間,應遵守保護管束之規 定,並視為在監執行。(假釋付保護管束)

二、依監獄行刑法之規定,監獄得課以受刑人賠償之責任,試說明之。 ◎參考法條 監獄行刑法第八十條。

有關監獄行刑法對於受刑人課以賠償責任之規定,說明如下: 監獄行刑法第八十條規定: 受刑人故意或因重大過失,致損害器具、成品、材料或其他物品時, 得令其賠償(Ⅰ) 。賠償之數額經監務委員會決定後,得於其保管金或 儲存之作業勞作金內扣還之(Ⅱ)。說明如下: 蓋受刑人在外犯罪後入獄服刑,其在外之行為表現乖張、暴戾等, 時有所聞。因此,其入監服刑後,雖然監獄當局期許其能遵守監規、 悉心服刑,但難免仍有少數桀傲不遜受刑人,可能會因為故意或重 大過失,損害監獄之公物,如作業器具、成品、物料等,因此,本


第三編

第一部分

監所管理員考試

443

條第一項特別規定其應負賠償之責任,且由其保管金帳戶或勞作金 帳戶支付,以示懲戒。 因為,如果放任受刑人破壞公物而不予追究,不但浪費公帑、有礙 於安全紀律之維護外,也可能會引起日後其他受刑人起而效尤,因 此,實有規範其應予賠償之規定,以示負責。 本條第二項規定,受刑人賠償之金額,應監務委員會決定後,得於其 保管金或儲存之作業勞作金內扣還之。蓋應經監務委員會決議,目的 是以示慎重,避免監獄處理流於偏頗之譏;另賠償之金額來源,原則 上先由受刑人保管金中扣還,俟保管金帳戶無錢可扣還時,再由其勞 作金帳戶扣還。

三、受刑人發生何種情況,監獄應發給慰問金?受刑人死亡,其慰問 金應如何處理?請說明之。 ◎參考法條 監獄行刑法第三十五條、第三十六條。

有關監獄發給受刑人慰問金以及受刑人死亡時慰問金的處理方式,分述 如下: 監獄行刑法第三十五條第一項規定: 受刑人因作業致受傷、罹病、死亡者,應發給慰問金。所謂「慰問金」: 係指受刑人因為從事作業時而導致受傷、罹病、死亡等情事,監獄當 局為表達政府體恤民瘼、協助受刑人及其家屬生活方面之補助,所給 予的一種恤金,以彰顯國家對人民的慰問與救濟之意。基此,監獄當 局應發給受刑人慰問金之條件: 因作業引起之傷害、罹病、死亡(作業起因性)。 非出於本人之故意或重大過失造成者,作業進行過程中所引起(作 業遂行性)。 傷害之程度已達於死亡,或受傷罹病出獄後難以營生者。


508

監獄行刑法

103 年監獄官「監獄行刑法」試題暨解答

一、某甲因細故與某乙在工場內發生鬥毆事件,兩人均遭工場主管某 丙簽辦停止接見一次與停止戶外活動三日。其中某甲不服,認為 此次事件的發生係某乙挑釁在先,不應該處以相同之處罰。請問: 根據監獄行刑法及其施行細則之規定,說明某甲可以採取何種體 制內的方式爭取權益?試申論之。

前言: 監獄針對受刑人違反紀律之情節辦理違規,係為「監獄之處分」 ,受 刑人如不服監獄之處分,得依監獄行刑法(以下簡稱本法)第六條 及其施行細則(以下簡稱本法細則)第五條之規定提出申訴。 舉凡受刑人之配房、作業、發受書信、施用戒具、懲罰、矯正處遇 等事項均為處分之內容,故可循體制內之救濟途徑提出申訴。 某甲可依監獄行刑法及其施行細則之規定提出申訴以爭取權益: 申訴之前提: 根據本法第六條第一項前段規定,必須以受刑人不服監獄之處分時 提出申訴。 申訴之對象:根據本法第六條第一項規定,得經由典獄長申訴於監 督機關或視察人員,因此其對象包含: 典獄長:本法細則第九條後段規定,受刑人請求會見典獄長,非 有正當理由,不得拒絕。 監督機關:係指法務部矯正署。 視察人員:係指蒞監獄視察之法務部長官以及考核監獄當局的檢 察官。 申訴之期限: 依本法細則第五條第一項規定,受刑人應於處分後十日內個別以言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