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103年犯罪學各章歷屆試題分配表..... 前001 第一章
犯罪與犯罪學之概念...................... 001
◎重點綱要 ..................................................... 002 壹、犯罪的定義 .................................................... 004 貳、犯罪學的定義 ................................................ 009 參、犯罪的測量與統計 ........................................ 012 肆、犯罪預測 ........................................................ 017 伍、犯罪學的研究範疇 ........................................ 022 陸、犯罪觀點論 .................................................... 025 ◎歷屆試題 ..................................................... 028 ◎參考資料 ..................................................... 030
第二章
犯罪現象分析與相關因素............... 031
◎重點綱要 ..................................................... 032 壹、台灣地區犯罪趨勢 ........................................ 033 貳、犯罪的個人因素 ............................................ 036 參、犯罪的自然環境因素 .................................... 042 ─目錄 1─
肆、犯罪的社會環境因素.....................................044
◎歷屆試題 ..................................................... 049 ◎參考資料 ..................................................... 050
第三章
犯罪學理論之起源與發展 .............. 051
◎重點綱要 ..................................................... 052 壹、早期犯罪學思想的起源與發展 .....................054 貳、古典犯罪學理論內涵與基本主張 .................056 參、古典犯罪學派代表人物及其主張 .................059 肆、古典犯罪學派之貢獻與影響 .........................063 伍、實證犯罪學理論內涵與基本主張 .................064 陸、實證犯罪學派代表人物與其主張 .................067 柒、實證學派之重要貢獻與影響 .........................074 捌、古典犯罪學派與實證犯罪學派之比較 .........075 玖、二十世紀以來犯罪學學派.............................076 拾、西方犯罪學思想的起源與發展 .....................077 ◎歷屆試題 ..................................................... 079 ◎參考資料 ..................................................... 080
第四章
犯罪生物學理論 ............................ 081
◎重點綱要 ..................................................... 082 壹、興起背景與基本主張.....................................083 貳、早期犯罪生物學派 ........................................084 參、現代犯罪生物學派 ........................................091 肆、犯罪生物學之貢獻與缺點.............................095 ─目錄 2─
◎歷屆試題 ..................................................... 098 ◎參考資料 ..................................................... 099
第五章
犯罪心理學理論 ............................. 101
◎重點綱要 ..................................................... 102 壹、犯罪心理學概說 ............................................ 104 貳、心理分析理論 ................................................ 104 參、人格特質理論 ................................................ 108 肆、認知發展理論 ................................................ 109 伍、行為主義與社會學習理論 ............................ 111 陸、生物心理學理論 ............................................ 116 柒、生物個體理論與刑事政策 ............................ 120 捌、犯罪心理學面臨之質疑及挑戰與其對 犯罪防治之貢獻 ............................................ 121 ◎歷屆試題 ..................................................... 123 ◎參考資料 ..................................................... 124
第六章
社會結構理論 ................................ 125
◎重點綱要 ..................................................... 126 壹、犯罪社會學的興起 ........................................ 127 貳、社會結構學派的介紹與支派......................... 131 參、社會解組理論(犯罪生態理論)................. 133 肆、緊張理論 ........................................................ 141 伍、犯罪副文化 .................................................... 153 ◎歷屆試題 ..................................................... 163 ─目錄 3─
◎參考資料 ..................................................... 167
第七章
社會過程理論 ................................ 169
◎重點綱要 ..................................................... 170 壹、社會過程學派的介紹與支派 .........................171 貳、社會學習理論 ................................................173 參、社會控制理論 ................................................179 肆、社會反應理論―標籤理論 .............................185 伍、緊張理論與犯罪副文化、社會控制理論、 社會學習理論之比較.....................................191 ◎歷屆試題 ..................................................... 193 ◎參考資料 ..................................................... 196
第八章
社會衝突理論 ................................ 197
◎重點綱要 ..................................................... 198 壹、社會衝突學派的介紹與支派 .........................199 貳、衝突犯罪學 ....................................................201 參、批判犯罪學 ....................................................205 肆、社會衝突理論的意涵―修復式正義 .............214 ◎歷屆試題 ..................................................... 222 ◎參考資料 ..................................................... 224
第九章
理性選擇理論 ................................ 225
◎重點綱要 ..................................................... 226 壹、新古典犯罪學派 ............................................228 ─目錄 4─
貳、理性選擇理論 ................................................ 231 參、理性選擇理論支派 ........................................ 235 肆、理性選擇理論的政策影響 ............................ 245 伍、以理性選擇為基礎的控制理論體系............. 246 陸、犯罪經濟學 .................................................... 250
◎歷屆試題 ..................................................... 252 ◎參考資料 ..................................................... 254
第十章
發展性理論 .................................... 255
◎重點綱要 ..................................................... 256 壹、前言................................................................ 257 貳、潛伏特質理論 ................................................ 258 參、生活週期理論 ................................................ 269 ◎歷屆試題 ..................................................... 283 ◎參考資料 ..................................................... 286
第十一章
犯罪整合理論 ............................. 287
◎重點綱要 ..................................................... 288 壹、前言................................................................ 289 貳、犯罪整合理論 ................................................ 292 參、整合理論之困境與改進方向......................... 303 ◎歷屆試題 ..................................................... 305 ◎參考資料 ..................................................... 307
第十二章
被害者學與環境犯罪學理論 ....... 309 ─目錄 5─
◎重點綱要 ......................................................311 壹、被害者 ............................................................313 貳、被害者學的意義及其發展.............................315 參、被害者補償制度與理論.................................318 肆、被害者學理論 ................................................321 伍、環境犯罪學理論 ............................................329 ◎歷屆試題 ..................................................... 342 ◎參考資料 ..................................................... 345
第十三章
白領犯罪.................................... 347
◎重點綱要 ..................................................... 348 壹、白領犯罪 ........................................................350 貳、經濟(金融)犯罪 ........................................356 參、電腦犯罪 ........................................................361 肆、網路(通訊)犯罪 ........................................364 伍、職務犯罪 ........................................................366 陸、政府犯罪 ........................................................368 ◎歷屆試題 ..................................................... 370 ◎參考資料 ..................................................... 371
第十四章
暴力犯罪.................................... 373
◎重點綱要 ..................................................... 374 壹、暴力犯罪總說 ................................................376 貳、強制性交(性侵害)犯罪.............................380 參、殺人犯罪 ........................................................385 ─目錄 6─
肆、強盜搶奪犯罪 ................................................ 390 伍、家庭暴力 ........................................................ 393 陸、縱火犯罪 ........................................................ 395 柒、擄人勒贖犯罪 ................................................ 398 捌、恐怖主義與犯罪 ............................................ 401 玖、暴力犯罪防治對策 ........................................ 403
◎歷屆試題 ..................................................... 406 ◎參考資料 ..................................................... 407
第十五章
財產犯罪 .................................... 409
◎重點綱要 ..................................................... 410 壹、竊盜犯罪 ........................................................ 411 貳、詐欺犯罪 ........................................................ 418 參、信用卡犯罪 .................................................... 422 ◎歷屆試題 ..................................................... 425 ◎參考資料 ..................................................... 426
第十六章
幫派與組織犯罪 ......................... 427
◎重點綱要 ..................................................... 428 壹、成人幫派與組織犯罪 .................................... 429 貳、青少年幫派與組織犯罪 ................................ 436 ◎歷屆試題 ..................................................... 442 ◎參考資料 ..................................................... 443
第十七章
少年犯罪 .................................... 445 ─目錄 7─
◎重點綱要 ..................................................... 446 壹、少年犯罪總論 ................................................448 貳、少年竊盜犯罪 ................................................450 參、少年藥物濫用 ................................................451 肆、校園霸凌(暴力)與犯罪.............................455 伍、青少年飆車暴力事件.....................................459 陸、少年女性犯罪 ................................................461 柒、援助交際犯罪 ................................................463 捌、中途輟學與少年犯罪.....................................465 玖、失能家庭與少年犯罪.....................................468 拾、整體少年犯罪防治對策.................................469 ◎歷屆試題 ..................................................... 472 ◎參考資料 ..................................................... 473
第十八章
女性犯罪.................................... 475
◎重點綱要............................................................. 476 壹、女性犯罪之現況分析與趨勢 .........................477 貳、女性犯罪之特質與類型.................................478 參、女性犯罪之成因與防治對策 .........................481 ◎歷屆試題............................................................. 486 ◎參考資料............................................................. 487
第十九章
無被害者犯罪 ............................ 489
◎重點綱要............................................................. 490 壹、無被害者犯罪總說 ........................................491 ─目錄 8─
貳、無被害者犯罪化與除罪化 ............................ 492 參、娼妓行為(性交易) .................................... 494 肆、毒品與藥物濫用 ............................................ 496 伍、賭博行為 ........................................................ 500
◎歷屆試題 ............................................................ 503 ◎參考資料 ............................................................ 504
第二十章
犯罪防治對策 ............................. 505
◎重點綱要 ............................................................ 506 壹、犯罪預防策略 ................................................ 507 貳、犯罪矯治(處遇)策略 ................................ 517 參、整體犯罪防治對策 ........................................ 525 ◎歷屆試題 ............................................................ 528 ◎參考資料 ............................................................ 531
附錄一
犯罪學歷屆試題綜覽...................... 533
※90~102 年詳解請參閱保成「犯罪學歷屆試題」一書 103 年詳解請參閱本書附錄二 90 年犯罪學試題綜覽 ............................................ 535 91 年犯罪學試題綜覽 ............................................ 535 92 年犯罪學試題綜覽 ............................................ 536 93 年犯罪學試題綜覽 ............................................ 536 94 年犯罪學試題綜覽 ............................................ 537 95 年犯罪學試題綜覽 ............................................ 538 96 年犯罪學試題綜覽 ............................................ 538 ─目錄 9─
97 年犯罪學試題綜覽 ............................................539 98 年犯罪學試題綜覽 ............................................540 99 年犯罪學試題綜覽 ............................................541 100 年犯罪學試題綜覽 ..........................................543 101 年犯罪學試題綜覽 ..........................................543 102 年犯罪學試題綜覽 ..........................................544 103 年犯罪學試題綜覽 ..........................................545
附錄二 103 年度國家考試犯罪學類科試題解析 . 547 103 年警察三等特考試題解析...............................549 103 年觀護人試題解析 ..........................................555 103 年監獄官試題解析 ..........................................564 103 年監所管理員試題解析...................................568
─目錄 10─
社會結構理論 從本章開始接連第七章及第八章,都是探討犯罪社會學理 論(Social Criminology Theory)。根據美國犯罪學教科書的分 類 , 犯 罪 社 會 學 可 以 區 分 為 社 會 結 構 理 論 ( Social Structure Theories) 、社會過程理論(Social Process Theories)與衝突理論 (Conflict Theories) 。本章除探討二十世紀社會犯罪學成為犯罪 學研究之主流原因外,還會介紹犯罪社會學之三大派別與其支 派之分類,之後將詳盡介紹社會結構理論之重要支派與考點。 從過去歷屆犯罪學試題分析,本章與第七章都是出題老師 最愛的章節,首先,同學一定要精通如何運用社會結構、社會 過程與社會衝突三個主流學派解釋犯罪成因(以 98 年監所員試 題為例)。在社會結構部分,同學應該鎖定雪林文化衝突理論、 蕭和瑪喀的芝加哥學派、涂爾幹之無規範理論、墨爾頓之古典 緊張理論以及安格紐的一般緊張理論,尤其相關理論之比較, 如無規範理論與古典緊張理論之比較、古典緊張理論與一般緊 張理論之比較,都是重要考點,請同學多加留意準備。 本章命題趨勢:★★★★★
126
犯罪學
壹、犯罪社會學的興起
一、犯罪社會學派的奠基者 二、成為二十世紀主流原因【98 監所員】 三、三大主流學派(理論)【95 警察官、98 警察官、98 監所員】 四、三大學派之支派與代表人物 貳、社會結構學派的介紹與支派
一、社經結構與犯罪【98 警察官、101 檢事官】 二、各支派基本主張與內容【101 檢事官】 參、社會解組理論(犯罪生態理論)
一、芝加哥學派(犯罪區位學研究、文化傳遞理論)【90 觀護人、91 檢事官、96 交通、99 監所員、103 監所員】 二、社會生態學派【102 警察官】 三、犯罪熱點、犯罪地理資訊系統與犯罪基圖【96 監獄官、100 觀護人】 肆、緊張理論
一、社會亂迷理論(無規範理論)【93 監獄官、94 監所員、94 交通、 97 警察官、99 監獄官、100 薦升、101 監所員、102 檢事官暨觀 護人、103 警察官】 二、古典緊張理論【94 監所員、94 交通、95 監所員、97 原住民、99 監獄官、100 監獄官升等、100 觀護人】 三、一般化緊張理論【94 警察官、95 監所員、99 監獄官、100 警察官、 100 監所員】 四、制度性亂迷理論 伍、犯罪副文化
一、文化衝突理論【90 監所員、92 檢事官、94 交通、95 原住民】 二、下階層文化衝突理論 三、幫派副文化理論(次級文化理論)【92 監獄官、96 警察官、96 交通、97 監獄官】 四、差別機會理論(機會理論)【103 觀護人】 五、暴力副文化【97 觀護人】
第六章
第六章
社會結構理論
127
社會結構理論
壹、犯罪社會學的興起 一、犯罪社會學派的奠基者 1 犯罪社會學派的奠基者: 可以追溯至比利時數學家奎特烈(L. A. J. Quetele, 1796~1874)與法國社 會學家塔德(G. Tarde, 1843~1904) 、涂爾幹(E. Durkhime, 1858~1917)。 奎特烈首先提倡運用統計方法於犯罪問題的研究上。塔德的模仿法則可謂 是美國社會學習理論之先驅。而涂爾幹主張犯罪是社會正常且必需的現 象,因此被尊為犯罪社會學派之奠基者。他們三位的觀念與學說對於犯罪 社會學具有深遠的影響。
奎特烈(L.A.J. Quetele, 1796~1874): 比 利 時 的 數 學 家 , 但 是 他 極 負 盛 名 的 在 於 提 倡 犯 罪 地 圖 學 派 (Cartographic School of Criminology)。奎特烈運用社會統計的研究方 法後來在歐洲廣泛的發展,因為統計資料在人口統計學上發揮了重要功 能,包含密度、性別、宗教信仰以及財富等資料,這些資料就是後來研 究犯罪問題的重要變項。 奎特烈在研究法國的社會問題時,他發現除了年齡、性別對於犯罪具有 高度相關性外,他也發現氣候、人口組成、貧富差距等與犯罪問題的關 聯性。尤其他發現夏季、法國南方、異質性的人口組成區、貧窮以及教 育程度低者,其犯罪率最高。 由於奎氏的對於犯罪與社會現象的探究,奠定了當今犯罪學蓬勃發展之 基礎。
塔德(Tarde, G. 1843~1904): 塔德是十九世紀末葉反對龍布羅梭的主張最力的法國社會學家。他認為 犯罪人是生理正常的人,這些人由於家庭背景的問題,在一種可以讓他 們學習犯罪並將犯罪之學習成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因此成為犯罪人。 塔德提出「模仿法則(Law of Imitation)」來說明他的發現: 法則一:他認為一個人模仿另一個人的程度與他們彼此間的接觸程度 1
Siegel.(2006), Criminology., p9.
128
犯罪學
成比例。因此,都市裡人口密集、模仿頻繁,變化迅速,相對的犯罪 在都市中傳播的很快。 法則二:塔德發現,社經地位較低者會模仿社經地位較高者,例如他 發現一些流浪者、賣淫者與謀殺犯等人的犯罪前科,他們的犯罪行為 或態樣可以追溯到王室成員的犯罪,這些行為後來被社會下階層所學 習。 法則三:新的潮流會取代舊的潮流。例如塔德發現,過去殺人罪都是 用刀殺人,但隨著槍的普及以及管制不當,用槍殺人的案件數比用刀 殺人的犯罪數量來得多。 塔德的理論在當時有其開創性,主要是對於當時心理學與生物學主張的 論點提出不同的反動。最重要的是,他的論點影響了美國犯罪學家蘇哲 蘭以及為整個社會學習理論學派的發展,作了偉大的奠基。
涂爾幹(Durkheim, E. 1858~1917): 根據涂爾幹的觀點,犯罪是人類本質的一部分,因為他存在於人類貧窮 與富裕的時期。犯罪之所以正常,是因為吾人無法想像社會沒有犯罪行 為的存在。如果一個社會是如此的話,那是一個病態社會。由於人與人 之間的差異性,因此涂爾幹認為每一個人會運用不同的方式來滿足自己 的原始慾望,所以方法與手段就會不同,有得人會運用犯罪手段達成, 因此,犯罪是社會正常現象。只要人類之間存在著差異性,犯罪將是無 可避免的並且他將是社會生活的基本條件之一。 另一方面,涂氏認為犯罪對社會而言是具有正面意義的。因為犯罪鋪設 了一條讓社會進化的道路並且讓社會結構有彈性、不再僵硬。如果一個 社會中人民行為一致、是非對錯具有一致的共識,則會遏阻社會的發展 與抑制人民的獨立思考,這樣的社會是不健康的。 涂爾幹主張犯罪的另一項利益是喚起民眾注意社會的動態。因為犯罪率 的升高,將促使政府部門或民眾提高警覺,並提出因應對策來緩和人民 因為犯罪所得到的苦難。 另外,涂爾幹的巨著「社會分工論(The Division of Labor in Society)」, 強調社會的變遷由機械連結演進到有機連結的過程,社會會遭逢亂迷、 脫序的現象(Anomie)。社會亂迷的觀念也影響美國犯罪社會學如芝加 哥學派、緊張理論及控制理論的誕生,因此,涂爾幹也是犯罪社會學的 先驅、奠基者。
二、成為二十世紀主流原因【98 監所員】 以社會學取向的犯罪學理論,是以強調社會環境或結構,或社會化過程對
第六章
社會結構理論
129
於犯罪行為的影響。其成為二十世紀犯罪學主流的原因: 2 對於犯罪之區域分布(Ecological distribution of crime),引起犯罪社會 學家之研究。 為了解社會變遷及分化對犯罪的影響,有賴犯罪社會學之助。如農業社 會走向工商社會的犯罪率變化情形。 為探討社會團體之間的關係對犯罪的影響,如社會階級、少數族裔、宗 教及社區等與犯罪之關係,促使犯罪社會學之興起。 犯罪社會學之探討是以「團體」為主,而犯罪生物學、犯罪心理學與古典 理論之探討,係以「個體」為主,兩者分析單位及取向不同,各自發展。
三、三大主流學派(理論)【95 警察官、98 警察官、98 監所員】 根據學者的分類,犯罪學大致可分為以下三大主流理論: 3
社會結構理論(Social Structure Theories): 由於社會急遽的變遷與分化,乃使社會結構不斷解組,同時文化目標及 規範不能有效地昇華而產生亂迷的現象,犯罪因此升高。 偏差行為者由於受到鼓勵或原諒偏差行為的副文化之社會化,或是缺乏 達到這些正規文化目標的合法手段,不斷遭受挫折、緊張,因此在不知 不覺中從事犯罪行為。
社會過程理論(Social Process Theories): 社會化過程中,個人未能透過附著、參與、奉獻及信仰等鍵與社會建立 情感的連結,道德心無法發展,個人行為常以自我利益為考量重心,再 加上不當學習、不良同儕接觸,犯罪與偏差行為之發生,遂為可能。 或是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由於他的「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 如父母、親友、師長等,對其偶犯的偏差行為即予以譴責、貼上負面標 籤,個體逐漸修正自我形象並朝向所標籤的角色邁進,最後成為犯罪人 並愈陷愈深,無法自拔。
2 3
許春金(2010),犯罪學,自印,頁 305。 犯罪社會學的體系分類,國內兩位犯罪學泰斗,許春金教授與蔡德輝教授的分法不太相同, 依許春金老師的體系,分為控制理論(社會控制與自我控制) 、犯罪副文化、緊張理論以及批 判犯罪學理論四支派;蔡德輝老師從社會學角度,分為社會結構(巨觀)、社會過程(微觀) 及社會衝突(互動)三支派。本書採美國教科書 Siegel 教授與蔡德輝等(2006)教科書分類 法,兼整合許春金(2010)犯罪學之內容,建立犯罪社會學體系。詳參 Siegel.(2006). Ibid. p.vii,許春金(2010),前揭書,頁 305~306;蔡德輝、楊士隆(2012),犯罪學,五南圖書 出版公司,頁 77。
130
犯罪學
社會衝突理論(Social Conflict Theories): 認為社會是由各種不同利益團體所組成,各利益團體間充滿衝突。而犯罪 即是各團體利益衝突之結果,亦即有權有勢的利益團體為保持其既得利 益,透過力量影響政府及司法體系以保持其利益,造成上下階層的對立, 產生衝突和犯罪行為。
四、三大學派之支派與代表人物 4 學派(理論)
內容 芝加哥學派 一、社會解組理論 社會生態學派 (犯罪生態學 (集體效能理 理論) 論) 無規範理論 古典緊張理論 一般緊張理論 二、緊張理論 (微觀) 社會結構學派 制度性亂迷理 (巨觀) 論 文化衝突理論 下階層文化衝 突理論 三、犯罪副文化(文 次級文化理論 化偏差理論) 差別機會理論 暴力副文化理 論 差別接觸理論 一、社會學習理論 差別增強理論 中立化理論 社會過程學派 社會疏離理論 (微觀) 二、社會控制理論 抑制理論 社會鍵理論 三、社會反應理論 標籤理論 4
支派
代表人物 蕭和瑪喀 包思可、格洛夫 斯、史塔克與辛 普森 涂爾幹 墨爾頓 安格紐 梅斯納與羅森 菲爾 雪林 米勒 科恩 克勞渥、奧林 渥夫幹、費洛庫 提 蘇哲蘭 艾克斯 瑪札、西克斯 傑佛利 雷克利斯 赫胥 貝克
本體系表參考主要參考美國犯罪學家 Siegel.( 2006)犯罪學教科書之分類,兼採 Reid.( 2006) 「犯罪與犯罪學(Crime and Criminology)」教科書與我國教科書,相關資訊請參閱本章【參 考資料】。
第六章
社會結構理論
131
李瑪特 馬克思、恩格 思、龐格 達倫道夫、渥 爾、昆尼、特克 李和楊格 梅瑟史密特 哈根 倍平斯基、昆 尼、傑爾、烏布 萊特、懷特
馬克思學派理 論 一、衝突犯罪學 衝突犯罪學理 論 工具與結構理 論 社會衝突學派 左派現實主義 二、批判犯罪學 批判女性主義 理論 權力控制理論 和平建構理論 三、社會衝突學派的 修 復 式 正 義 ( 司 傑爾 政策意涵 法) 哈恩 在本章首先介紹社會結構學派及其理論,而社會過程與社會衝突理論將分 別於第七章與第八章詳細說明。
貳、社會結構學派的介紹與支派 一、社經結構與犯罪【98 警察官、101 檢事官】 基本假設: 社會結構學派是從巨觀角度(Macro Perspective)來探討犯罪問題,其基 本假設在於「犯罪是否與個體所身處的社會經濟結構有關?」 一 般 而 言 , 社 會 結 構 可 分 為 上 階 層 ( Upper-class )、 中 產 階 層 (Middle-class)與下階層(Lower-class)等三層次,而且三個層次的經 濟條件差異性相當的大。 社經地位處上階層者,算是社會上少數菁英,社會對他們的觀感是有正 常美滿的家庭、經濟狀況優渥無虞、社會資源豐富,所以,犯罪是與他 們絕緣的。 但相對的,屬於下階層的民眾是廣大的,有如金字塔下面最寬廣的部 分,由於物質及經濟條件的缺乏,所以經常呈現家庭破碎或不美滿、小 孩疏於照顧、終日飽受貧窮之苦,所以犯罪似乎與下階層的人民息息相 關。 至於下階層的人民或其少年是如何從事犯罪行為,則因為每一學派的觀點 不同,其探討或研究的方向與層面也不同,因此可以區分為以下三個支派
132
犯罪學
以及許多學說。
二、各支派基本主張與內容【101 檢事官】 社 會 解 組 理 論 ( Social Disorganization Theory), 又 稱 為 犯 罪 生 態 理 論 (Ecological Theory) ,該學理論強調的是都市環境的生活條件如何影響犯 罪率的發生,其中有幾個重要指標:如高失業率、學生中輟率、衰廢住屋 或工廠數量、低收入人口數以及社區中單親家庭數量等,是與少年犯罪息 息相關。該理論又可分為以下兩個次理論: 芝加哥學派(The Chicago School),以蕭和瑪喀(C. R. Shaw & H. McKay)為代表。 社會生態學派(Social Ecological School) ,是指興起於 1980 年代以後以 延續芝加哥學派為主的犯罪學理論,以包思可(R.J. Bursik) 、格洛夫斯 (W. B. Groves) 、史塔克(R. Stark)及辛普森(R. J. Sampson)為代表。 緊張理論(Strain Theory) ,主張犯罪是一種目標與欲達此一目標的合法手 段彼此間發生衝突的結果,雖然社會與經濟的目標對所有的社會大眾而言 是共同的,但是欲達到的手段卻會因為社經地位的不同而所有不同。所以 下階層的人因為自身條件與資源的缺乏,在無法以合法手段獲取目標的情 況下,就會透過非法或犯罪手段達成此一目標。該理論又分為三個次理 論:【93 檢事官】 無規範理論(Anomie Theory),以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幹(E. Durkheim) 為代表。 古典緊張理論(Classical Strain Theory),以美國社會學家墨爾頓(R. Merton)為代表。 一般緊張理論(General Strain Theory),以美國社會學家安格紐(R. Agnew)為代表。 制度性亂迷理論(Institutional Anomie Theory) ,以美國犯罪學家梅斯納 (S. F. Messner)與羅森菲爾(R. Rosenfeld)。 副文化理論(Subculture Theory) ,又稱為文化偏差理論(Cultural Deviance Theory),該理論是整合緊張理論與社會解組理論而成,主張因為緊張與 社會的孤立,這些下階層團體在其社區中自然形成自成一格而異於主流文 化的價值體系與行為規範,而這些副文化體系與價值觀念是因為與主流文 化格格不入,被視為與傳統文化與規範相衝突。所以犯罪行為是一種因為 順從下階層次級文化而違背主流文化的一種行為,而且這種副文化價值體 系 將 在 此 下 階 層 中 一 代 傳 遞 一 代 , 這 種 過 程 稱 為 文 化 傳 遞 ( Cultural Transmission)。可分為以下四個次理論: 文化衝突理論(Culture Conflict Theory) ,以美國犯罪學家雪林(T. Sellin)
第六章
社會結構理論
133
為代表。 下階層文化衝突理論(Theory of Low-class Culture Conflict),以美國人 類學家米勒(W. Miller)為代表。 次級文化理論(Subculture Theory),以美國犯罪學家柯恩(A. Cohen) 為代表。 差別機會理論(Theory of Differential Opportunity),以美國犯罪學家克 勞渥與奧林(R. Cloward & L. Ohlin)為代表。 暴力副文化理論(Violent Subculture Theory),以美國犯罪學家渥夫幹 和費洛庫提為代表(M. Wolfgang & F. Ferracuti)為代表。
參、社會解組理論(犯罪生態理論) 一、芝加哥學派(犯罪區位學研究、文化傳遞理論) 5【90 觀護人、 91 檢事官、96 交通、99 監所員、103 監所員】 代表人物: 蕭(Clifford Shaw)和瑪喀(Henry McKay)於 1920 年代提出。
都市同心圓理論: 運用芝加哥大學派克(R. Park)及伯格斯(E. Burgess)教授的都市同心 圓理論,來探討芝加哥市青少年犯罪問題。首先伯格斯針對芝加哥提出五 個同心圓地帶理論(The Concentric Zone Theory):
Ⅰ
Ⅱ Ⅲ Ⅳ Ⅴ
Ⅰ:中心商業區 Ⅱ:過渡區 Ⅲ:工人住宅區 Ⅳ:中上級住宅區 Ⅴ:通勤區
第一圈為中心商業區(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此區內有百貨公司、 飯店、電影院等,都市之政經中心及文化活動中心。 第二圈為過渡區(Transitional District),成環狀圍繞中心商業區,此區 有貧民住宅、移民聚居所、惡習區、房屋出租區,居民大多為已被拒絕 5
許春金(2010),前揭書,頁 374~381。
134
犯罪學
參與競爭者或沒有機會參與競爭者。 第三圈為工人住宅區(Working People Housing District),主要是工廠、 商店之工人,房屋狹小、老舊,第二圈居民經常移居此區。 第四圈為中上級住宅區(Upper Middle-class Housing District),此房屋 型態為標準獨家住宅,居民多為小商人、專業人員或當地之中產階級者。 第五圈為通勤區(The Suburbs and Commuter District) ,為最外圍地區, 居民多為中上階級者,多半在市中心工作。
蕭和瑪喀研究分析芝加哥市區位,得到下列犯罪區域相關因素: 物理因素(Physical status):犯罪率最高的區域大多是位於近鄰重工業 區或商業區。 經濟因素(Economic status):高犯罪率被認為與低經濟條件有關。 人口組合(Population composition) :高犯罪率與外國移民及黑人的集中 有高密切關係。 圖 7-1 蕭和瑪喀的芝加哥犯罪分布圖
市區 密 西 根
註:圖中數據是犯罪率。可以發現愈往市郊,犯罪率愈低。 資料來源:Siegel(2005), Criminology, p.184.
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 集中原則:
第六章
社會結構理論
135
他們發現少年犯罪均集中於環繞市中心的外圍的過渡帶與工人住宅區 的之特性,此乃因這些區域接近工業區、商業區與環境惡劣區,此地即 所謂的「空隙區(Interstitial Areas)」,原來存在於此一地區的正式社會 組織已被分化,因為被新的外來族裔或團體侵入,造成鄰里關係薄弱, 對當地青少年控制力減低,這個地區變成了侵入團體與退縮團體兩文化 衝突,在這種轉型區域,形成社會解組(Social Disorganization),造成 青少年犯罪係由於與鄰居關係薄弱,無法發揮社會控制,故這裡的「社 會解組」是造成青少年犯罪集中此區域的主要原因。 距離原則: 蕭和瑪喀也發現,犯罪依附商業活動而存在,然而那些與城中心及工業 中心之距離愈遠的地區,如高級住宅區與通勤區,犯罪率愈低。其原因 在於愈離市中心愈遠,這些青少年朋友要通達那些通勤區與高級住宅區 的交通工具,愈不容易獲得所致。 傳承原則: 蕭和瑪喀同時發現,這些高少年犯罪區域不論人口如何遞嬗及組成,均 維持高犯罪率。即這種犯罪副文化一旦形成後,就會一代傳一代成為居 住在該地區人們從事犯罪及偏差行為的主因,亦即此犯罪副文化將一代 傳 承一 代,故 青少 年犯罪 將永 不停止 。因 此也稱 為「 文化傳 遞理 論 (cultural transmission theory)」。亦即: 社會解組及社會控制力薄弱→青少年缺乏控制→偏差行為並逐漸轉化 成為幫派團體及犯罪副文化→轉化成自主犯罪副文化→不斷從事犯罪 活動。
預防犯罪對策: 提倡「芝加哥區域計畫(Chicago Area Project, CAP)」 ,主張由當地地區 參與青少年犯罪防制工作,推動區域計畫,改善當地之生活環境。 喚起民眾之社區意識及共同參與鄰里守望相助活動,透過各種社區資源 如教會、學校及其它團體活動,共同解決社區青少年問題。 計畫基本精神即是整合社區資源,改變社區犯罪副文化以預防少年犯 罪,社區是民眾共同生活的環境,而少年是社區的一份子,少年的相關 問題行為,應由社區居民共同重視與解決。
二、社會生態學派【102 警察官】 興起背景: 芝加哥學派於蕭去世後,有一段時間不再受到重視。但在 1980 年代起, 有些犯罪學家,開始修正芝加哥學派理論的研究架構與基本命題,並從巨
136
犯罪學
觀的角度詮釋犯罪問題走向微觀的角度研究社區的犯罪問題。
代表人物及其具體主張: 6 首先,學者柯好絲(R. R. Kornhause, 1978)的研究發現,居住在種族 差異性大的鄰里或社區以及居住在居民遷徙頻繁區域內的貧民,他們在 遵守社區規範與價值上確實存有困難,要維持良好的社交關係,也很困 難。因為,社區裡具有貧窮率高、種族異質性(heterogeneity)高、以 及居住流動性高等特徵者,將存在高犯罪及偏差行為的現象。 其次,學者包思可與韋伯(R. J. Bursik and J. Webb, 1982)的研究,也 支持鄰里的社會解組是解釋鄰里犯罪率的主要原因。而包思可(1988) 進一步指出,犯罪率與社區的衰敗,如社區的失序、貧窮、疏離及分離 (Disassociation)等,具高度關聯性。因為在這些具有高犯罪率之社區 中,區內經常存在荒蕪的樓房與公寓,而這些地方經常藏匿著犯罪行為 的進行。這些被廢棄的建築物,學者司沛曼(W. Spelman , 1993)形容 為「犯罪磁鐵(Magnet of Crime)」。 再者,學者史塔克(R. Stark , 1987)的研究指出,密度(density, 許多 人住在一小撮的地區) 、貧窮(poverty , 居民多低入戶) 、土地使用複雜 (mixed land use, 是住宅區、工業區、商業區) 、居住流動性(residential mobility, 居民遷移頻繁)以及房屋毀壞程度(dilapidation),這五種結 構特徵會以各種方式吸引居住在此種結構的居民,提供更多的犯罪機 會,增加更多的犯罪動機,以及減少社區監控犯罪的能力。這樣的結果 將導致具有犯罪傾向的人容易被此一社區特徵吸引而遷入,守法的居民 將逐漸遷出。
辛普森的集體效能(Collective Efficacy)理論 7:【102 警察官】 意義:「集體效能」係指鄰里擁有維持公共場所如街道、人行道、公園 秩序井然的能力。集體效能的落實,將呈現出當地鄰里居民會採行明顯 的行動來維持公共之秩序的良好,例如向政府投訴環保問題、流民問題 與青少年街角遊蕩問題、組織住戶守望相助隊等措施。 理論主張: 根據辛普森(R. Sampson)1995 年研究指出,貧窮本身與犯罪不具關 聯性,但是貧窮結合了居民的流動性(例如居民的頻繁流動)、居住 密度高(如公寓多),而且單身、未婚、沒有家庭的男子集中比例也 高的話,與暴力犯罪呈現高度相關性。 6 7
Vold, Bernard & Snipes.(2002). Theoretical Criminology. pp.127~133。 許春金(2013),犯罪學,自印,頁 381~382。
第六章
社會結構理論
137
再者他解釋蕭和瑪喀的社會解組的觀點,認為社會解組係指「社區內 部沒有了解社區內核心價值的能力」。他與格洛斯(W. B. Groves , 1989)補充著說,社會解組具有以下四點特徵:低經濟條件;混 合不同的種族;高流動性,居民搬進遷出此區頻繁;破碎的家庭。 而 社 會 解 組 最 主 要 的 理 由 就 是 社 區 居 民 缺 乏 「 社 會 資 本 ( Social Capital)」的觀念-如人際網路或人際關係。 居民對於社區內的偏差或犯罪問題會採取干預行動,僅有在住戶們彼 此間「相互凝聚且信任」以及「建立共識支持鄰里社會控制以防禦外 來侵入」兩大觀點上。如果上述兩大觀點缺乏任何一個時,社區居民 將無法採取行動對抗外來侵害社區秩序的力量。如果社區建構上述的 兩大觀念,蕭和瑪喀所謂「侵入團體」與「退縮團體」衝突的現象將 不會發生。 當社區解組時,規範難以預防或約束個人的偏差或犯罪行為,個人未 能建立良好的社會化概念,且社區內個人的社會連結是脆弱或斷裂 時,則容易發生上述不良行為。 倘若一個有組織化的社區,社區內充滿結構性的凝聚力,鄰里互助、 共同信念、相同期待並化為實際行動,則集體效能得以充分發揮。 鄰里是影響許多社會現象的重要因子,包括犯罪、健康、利他性及移 民等。即使全國性的危機或趨向(失業)亦不能減低社區的影響力。
結論: 由於這些學者修正部分芝加哥學派的主張,從微觀的角度分析社區犯罪問 題的根源與影響因素,並以許多都市,甚至外國都市來做實證研究,延續 芝加哥學派的生命力,也拓展了芝加哥學派解釋社區犯罪的能力。
三、犯罪熱點、犯罪地理資訊系統與犯罪基圖 8【96 監獄官、100 觀 護人】 繼 芝 加 哥 學 派 代 表 性 學 者 Burgess 等 人 提 出 「 同 心 圓 理 論 ( Theory of Concentric Circle)」研究」及 Shaw 與 McKay 之「少年犯罪區研究(Juvenile Delinquency and Urban Area)」後,對之後的犯罪學者與犯罪地理學者等產生 了非常深遠及重要的影響。
8
黃富源、張平吾、范國勇(2012),犯罪學新論,台灣警察學術研究會,頁 227~230;謝文 彥等(2007) ,社區犯罪基圖在機車竊盜犯罪區位特性之研究,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委託 研究報告;許春金(2010),前揭書,頁 440。
附錄 二
103 年度國家考試 犯罪學類科試題解析
103 年警察三等特考試題解析 103 年觀護人試題解析 103 年監獄官試題解析 103 年監所管理員試題解析
附錄二
103 年度國家考試犯罪學類科試題解析
549
103 年警察三等特考試題解析 試 述 犯 罪 社 會 學 理 論 中 無 規 範 理 論 ( Anomie Theory ) 代 表 人 涂 爾 幹 (Durkheim)對社會亂象、偏差行為之形成及偏差行為之預防有何看法?
對社會亂象之形成原因之看法: 人是社會性動物,具有許多原始本能,慾望是無止境的,因此一般需要規 範引導約束,否則將造成「亂迷現象」,即是一種無規範現象。 所謂社會亂迷是一種社會或團體無秩序的狀態或規範喪失的狀態,即當現 有的社會結構不能再對個人的需求與慾望加以控制時,亂迷的狀態即發 生。而且亂迷現象僅存在於有機連帶的社會之中,犯罪僅是亂迷現象的型 態之一。 另所謂「繁榮的亂迷」(Anomie of Prosperity)係指社會財富快速增加, 也會混淆社會上個人對於規範、道德的觀念,而產生脫序的現象。 對偏差行為形成原因之詮釋: 認為決定人類行為的主要因素,是社會本身、社會組織及社會發展,社會 規範的崩潰是導致犯罪發生的原因。而社會規範之所以會崩潰,是因為社 會在現代化過程中快速變遷的結果。 倘社會的規範不好或不明確,則人民會產生「無規範」,即一種缺乏規範 的社會狀態,不知如何或應該遵守哪些符合社會期待的行為,或許遵守了 自認為正確的規定,實際上卻是與整體社會的方向有所衝突,在這種狀態 之下會產生諸多犯罪與偏差行為。 如果個人的社會整合不好,則以自我為中心,在這種狀態下社會非常渙 散,產生解組現象而發生諸多偏差行為。 預防對策: 政府應有明確規範讓人民遵循: 犯罪是社會的正常現象,但犯罪的產生也歸咎於社會的無規範,人民的無 所適從。因此政府應該明白確立社會規範供人民遵循,否則會產生諸多偏 差犯罪行為。 透過團體整合方式約束人民: 整合係指個人趨向團體,因此政府應該透過社會團體之力量,整合人民於 團體中,接受團體規範,即可防止偏差或解組現象之產生。
550
犯罪學
政府應致力防止經濟不景氣: 經濟不景氣促使社會解組,依涂氏見解即會發生社會亂迷,因此政府應帶 動整體社會經濟復甦,嚴防發生階級變動或經濟崩潰之情形,即可預防犯 罪之發生。 ◎參考資料 許春金(2013),犯罪學,自印,頁 305~309。 蔡德輝、楊士隆(2012),犯罪學,五南出版社,頁 88。
最近司法院擬修正少年事件處理法,著重少年虞犯先輔導再移送少年法庭, 試從犯罪學標籤理論(Labelling Theory)加以評述,並提出自己看法?
修法理由: 避免標籤化: 司法院為避免少年被標籤化,擬修正少年事件處理法,將現行七種虞犯縮 減為三種,只留下無故攜帶刀械、吸食迷幻物品及預備犯罪等三項,其餘 四種無須移送法院處理。 輔導先於司法: 同時也擬採「行政先行」制度,要求警察發現此三種虞犯少年時,須先通 報地方主管機關進行輔導,無法輔導或輔導無效,再移送少年法庭。 以標籤理論觀點評述本次修法: 該理論基本論點: 認為犯罪是社會互動的產物。當個人被「有意義的他人或重要他人」 (Significant Others)如教師、警察、鄰居、父母或朋友等貼上負面標 籤,描述為偏差行為或犯罪者後,他就逐漸成為偏差行為或犯罪者。 社會機構如學校、輔導機構對於欲協助或矯治之人不但沒有給予需要之 協助,反而給予更有害的標籤,負面的標籤使他們自我形象(Self-image) 受到長期損害。而受標籤的一群人只好聚集在一起,逐漸形成常業犯罪。 呼籲家長、教師及刑事司法人員,不要隨意對偶爾犯錯之少年加上標籤, 盡量勿使少年太早進入刑事司法體系,否則「今日少年犯很可能成為明日 的成年犯」 ,愈早進入則未來停留刑事司法體系中的時間愈久(即提出「司 法不干預之理念」) 。對於不必列為犯罪之行為,盡量予以除罪化。因此歐 陸國家如德國少年法院法,即將虞犯少年排除在外,而交由少年署以教育 配合福利措施養護教育。
附錄二
103 年度國家考試犯罪學類科試題解析
551
本文贊成司法院擬修正之方向,理由如下: 不合時宜之法令實有修正之必要: 我國 1962 年制定少年事件處理法時,因奉總統指示「維護社會秩序」 、 「免 於少年被匪諜利用」的時代氛圍下,明文規定少年法庭管轄及於「有觸犯 刑罰法令或足認為有影響社會治安之虞的少年」,迄至於今,惟今日時空 背景早已變遷,應修正符合時代之法令才是。 避免國家親權現象過度干預: 國際兒童權利理念的發展,如何減少國家權力的介入,對「問題少年」進 行非司法性的處遇,已然是 20 世紀末以來的主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1989 年兒童權利公約規定,少年司法所規範的對象,僅限於「觸犯刑罰法 律」的兒童,而不及於「虞犯」;還特別規定「要建立最適當、最好的方 法,使兒童能在充分尊重人權與法律保障之下,不必經由司法程序而作適 當處理的途徑。」對於「犯罪少年」尚且要避免司法程序,更何況只是被 認定為「有犯罪可能的虞犯」。 符合國際潮流: 我國雖因國際政治現實無法成為聯合國會員,但對於兒童權利公約及相關 規約的宗旨、精神,都深具實踐可能性。因此應檢討虞犯少年概念,並將 此「僅須特別監督關懷而未犯罪的少年」處遇非司法化,具體落實兒童人 權保護國際化,值得支持。 ◎參考資料 郭豫珍,聯合報/A19 版/民意論壇,2014 年 5 月 17 日。
試舉兩個犯罪被害理論說明犯罪被害如何形成以及預防被害之啟示為何?
生活方式暴露理論: 犯罪被害形成之過程: 生活方式即個體安排其職業與休閒活動的生活方式,關係著個人是否於 特定地點、特定時間與具有特殊人格之特定人接觸,而不同的生活方式 蘊含著不同的被害危險性,常與具危險犯罪特性之人接觸交往,暴露於 危險情境的機會愈多。因此生活方式直接影響個人暴露於危險情境中, 亦影響被害可能性之大小。 個人被害之具備條件: 須有加害者與被害者,雙方生活步調相同。
564
犯罪學
103 年監獄官試題解析 古典犯罪學派認為人是理性且自我利益導向的,犯罪是理性思考的結果,當 代的「理性選擇理論」就是建構在「人是理性」的基本假設上。試論述「理 性選擇理論」(Rational Choice Theory)對犯罪行為產生的基本論述為何? 影響「犯罪理性」的主要影響因素為何?依理性選擇理論之觀點發展出來的 犯罪預防策略有那些?
對犯罪行為產生的基本論述: 主張犯罪行為的發生是在一個人考慮了個人因素(如金錢的需求、仇恨、 刺激與娛樂)和情境因素(如目標物的呈現、警察的辦案效率)後,所做 的選擇冒險之決定。 亦即犯罪人在從事某一特定犯罪型態的決定,是在其衡量各種訊息之後所 做成的,相反地,放棄犯罪的決定也是由於犯罪人知覺到犯罪沒有經濟上 的利益,或是風險太大進一步放棄犯罪行為之遂行。 因此該理論在犯罪原因的核心概念在於犯罪人是一個有理性的人,是否從 事犯罪行為均經過自由意志、功利主義的考量後,理性選擇之結果,此可 謂是古典犯罪學派的延伸。 影響「犯罪理性」的主要因素: 經濟的機會: 對於經濟的機會(Economic opportunity)認知程度,可能影響一個人從事 犯罪的決定。當一個個體相信從事某一行為後會獲得利益,即便是犯罪行 為,他也會去違犯。 學習與經驗: 學 者 艾 克 斯 ( Ronald Akers,1990 ) 認 為 學 習 與 經 驗 ( Learning and Experience)可能是犯罪結構因素最重要的核心概念。職業犯罪人可能學 習到他們能力的界限,他們知道何時把握機會、何時應該小心。有經驗的 犯罪人當他們發現犯罪風險高於犯罪利潤時,他們可能會裹足不前。 犯罪技巧的知識: 犯罪人間流傳,一個正確且理性思考與計畫的犯罪技巧可以減少他們被逮 之機會。另有經驗的竊盜犯也指稱他們的竊盜行為也是有技巧。所以犯罪 者如能習得適當的、專精的犯罪技巧,則其犯罪的生涯是長遠的。
附錄二
103 年度國家考試犯罪學類科試題解析
565
犯罪預防策略: 從社會大眾(含潛在性犯罪人)本身預防犯罪: 情境犯罪預防策略(Situational Crime Prevention Approach):其策略目 標在於降低可能的犯罪行為成為特殊的標的物。該策略著重於如果有動 機的犯罪人與合適的標的物之通道被阻絕的話,那麼犯罪將可以被避 免。因此當人們在他們的居家環境裝設了保全系統或僱用保全人員的 話,即對外宣示具有監控的能力與力量,那麼潛在的危險將不會發生。 一般嚇阻策略(General Deterrence Approach):其策略目標在於使潛在 的犯罪人或一般民眾感受到犯罪後刑事司法體系之反應是嚴厲的。而刑 罰的目的在於說服有理性的人視犯罪為不是一件值回票價的選擇。 從加害人(犯罪人)本身預防犯罪: 特別嚇阻策略(Specific Deterrence Approach):其策略目標在於懲罰那 些已知的犯罪人,如果刑罰愈嚴厲,那麼他們再重操舊業的機會就愈 低。如果犯罪是理性的,那麼痛苦的懲罰應該可以減少他們未來對犯罪 的吸引。 長期監禁策略(Long-term Incarceration Approach):此策略目標在於藉 由隔絕有動機犯罪人從事犯罪之機會以達犯罪之消除,因為他們認為刑 罰再怎麼嚴厲,還是有些人仍然深深受到犯罪之吸引,因此對付這種人 的最佳之方式即是將他們長期監禁隔離。 公平正義策略(Justice Deserved Approach):此策略強調有理性的犯罪 人,從事犯罪行為後的懲罰應該成比例,應該與其理性的犯罪行為付出 等同代價才是,過與不及對犯罪人而言都是不對的。 ◎參考資料 楊士隆、何明洲(2003) ,竊盜犯罪防治,五南圖書出版公司,頁 47~48。 Siegel,(2006),Criminology,P.99~107。 許春金(2013),犯罪學,自印,頁 200~206。
法務部近年來於各監獄辦理多場「監獄就業博覽會」,媒合千餘名即將出獄 的收容人就業。試問提出該項方案所依據之犯罪學理論為何?依此一犯罪學 理論之觀點而論,該項方案最終的目的為何?針對此一犯罪學理論,法務部 或矯正署尚有何可再加強之處?
所依據之犯罪學理論為逐級年齡非正式社會控制理論,說明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