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行政學基礎論/1
第一章
行政學的基本概念/2
第一節
行政學的意義/5
第二節
公共行政的運作/16
第三節
行政國與大政府/22
第四節
行政學的演進與發展/28
考題觀摩/44 第二章
行政學傳統理論時期/50
第一節
傳統理論的重要學派及理論/51
第二節
傳統理論的檢討/63
考題觀摩/67 第三章
行政學修正理論時期/72
第一節
產生背景與行為科學的意義/73
第二節
重要學派及其理論/75
第三節
修正理論的檢討/88
第四節
人群關係學派的剖析與發展/90
考題觀摩/96 第四章
行政學整合理論時期/101
第一節
整合理論與系統方法/102
第二節
重要學派及其理論/105
第三節
整合理論時期的評價/120
考題觀摩/123
-目錄 1-
第二篇
行政學當代發展/127
第五章
新公共行政/128
第一節
新公共行政運動/129
第二節
黑堡宣言/136
第三節
專業與民主的弔詭/140
第四節
民主行政與公共利益/142
考題觀摩/151 第六章
行政責任、行政倫理與行政中立/156
第一節
行政責任/158
第二節
行政倫理/168
第三節
行政中立/183
考題觀摩/194 第七章
新公共管理/200
第一節
公共管理的概念/201
第二節
新公共管理的概念/203
第三節
政府再造與企業型政府/212
第四節
民營化與非營利組織/223
考題觀摩/241 第八章
當代行政學的反省與發展/249
第一節
再論行政與政治分立/250
第二節
行政革新/257
第三節
治理/262
第四節
新公共服務/272
考題觀摩/278 -目錄 2-
第三篇
公共組織理論/283
第九章
組織結構概論/284
第一節
組織的基本概念/285
第二節
組織結構的分化/289
第三節
組織結構的型態/296
第四節
非正式組織/302
第五節
組織病象/308
考題觀摩/313 第十章
組織設計概論/320
第一節
首長制與委員制/321
第二節
業務部門與幕僚部門/322
第三節
中樞機關與派出機關/326
第四節
行政組織的分類/327
第五節
集權制與分權制的行政組織/330
第六節
行政法人與獨立機關/331
考題觀摩/344 第十一章
組織文化與組織氣候/347
第一節
組織文化的概念/348
第二節
組織文化的類型/351
第三節
組織氣候的概念/356
考題觀摩/361 第十二章
組織發展與組織學習/363
第一節
組織發展/364
第二節
組織學習/371 -目錄 3-
第三節
組織喻象/379
考題觀摩/383 第十三章
公共組織理論的分析途徑/387
第一節
公共組織的分析途徑/388
第二節
組織理論的分類/397
考題觀摩/404
第四篇
行政運作理論/409
第十四章
行政領導概論/410
第一節
領導的意義、基礎與型態/411
第二節
權變領導理論/420
第三節
轉換型領導/427
第四節
領導者(管理者)的能力與角色/431
考題觀摩/436 第十五章
行政決策與計畫/440
第一節
行政決策/441
第二節
行政計畫/452
考題觀摩/456 第十六章
激勵與溝通/459
第一節
激勵理論內涵/460
第二節
有效的激勵方法/465
第三節
行政溝通/470
考題觀摩/486
-目錄 4-
第十七章
危機管理與衝突管理/492
第一節
危機管理/493
第二節
衝突管理/506
考題觀摩/511 第十八章
公共管理技術/514
第一節
知識與資訊管理概論/515
第二節
電子化政府/523
第三節
策略管理/525
第四節
其他重要的公共管理技術/530
考題觀摩/555
第五篇
行政制度理論/559
第十九章
人事行政/560
第一節
文官的概念/561
第二節
文官制度的演進/563
第三節
人事行政的管理、政治、法律途徑/568
第四節
人事行政的人員結構類型/576
第五節
人事機關的體制結構類型/580
第六節
政府人事管理實務/582
第七節
人力資源管理/597
考題觀摩/600 第二十章
財務行政/605
第一節
政府財務行政概說/606
第二節
預算概論/614
第三節
會計、決算與審計概論/634 -目錄 5-
考題觀摩/642 第二十一章
行政環境與府際關係/649
第一節
行政環境系絡/650
第二節
府際關係/655
考題觀摩/665 第二十二章
公共政策概論/672
第一節
公共政策概論/673
第二節
政策問題認定/681
第三節
政策規劃/690
第四節
政策合法化/698
第五節
政策執行/701
第六節
政策評估/708
第七節
公共政策的重要議題/714
考題觀摩/721 第二十三章
事務管理/732
第一節
機關管理概說/733
第二節
文書管理/733
第三節
財物管理/737
第四節
庶務管理/739
考題觀摩/742 附錄
最新歷屆試題暨解答/745
-目錄 6-
1 公共行政的歷史發展 政治、管理、公共政策、公共性(重要!!!!!) 行政的意義 行政學的意義
羅聖朋(重要!!!) 羅素與夏福利茲(重要!)
行政學的特性 行政學的目的 行政學的原則議題 行政功能的特質
行政學的基本概念
公共行政的運作
運作的原則:憲政、公益、市場、主權(重要!!) 公共行政與企業管理的比較(重要!!!) 代表學者 大政府的任務與工具 行政國來臨與政府的新解
價值轉變 社會發展 政府成長理論
行政國與大政府
經濟混合 政治過程 科層習性
來源 行政權力
政治系統相關制度的限制 科層體制的自我條件成熟
評述 補充:行政權力擴張的理由與控制之道 四大時期:傳統、修正、整合、專業的當代理論 行政學的演進與發展
研究行政學的方法 行政學的典範論
依時間:亨利、吳定(重要!!!) 依知識基礎:丹哈特(重要!!)
第一章
第一章
行政學的基本概念
3
行政學的基本概念
行政學即研究公共行政(Public Administration)的學問,自 1887 年美國 學者威爾遜(W. Wilson,後來成為美國第 28 任總統)發表〈行政的研究〉(The Study of Administration)一文後,此種以政府運作與管理為研究主體的學問, 方受到世人重視,因而此文又常被稱為「行政學的濫觴」。
行政學常考名人榜 行政學者多如過江之鯽,唯下列學者在國家考試中常出現「生平事蹟」的 測驗題,他們對行政學的整體發展有舉足輕重的影響,請同學熟記。 一、威爾遜(Wilson) 特色:行政學之父;首倡政治與行政分立。 名言:「行憲比制憲困難」;「行政是在政治的適當範圍之外」。 著作:〈行政的研究〉(1887)。 二、古德諾(Goodnow) 特色:美國公共行政之父;美國政治學會首任主席。 主張:政治為國家意志的表現,行政為國家意志的執行。 著作:《政治與行政》(1900)。 三、魏勞畢(Willoughby) 主張:以三權分立為基礎;行政即為政府行政部門所管轄的事務。 著作:《公共行政的原則》(1927)。 四、費堯(Fayol) 主張: 行政的五大功能:規劃、組織、協調、指揮、控制。 組織結構五大原則:OSCAR(目標、專業化、協調、權威、職責)。 十四項管理原則。 著作:《一般管理及工業管理》(1915)。 五、懷特(White) 主張:行政是為完成某種目的,對許多人所進行的指揮、協調、控制。 著作:《各國文官制度》、《公共行政研究導論》(1926)。
4
第一篇
行政學基礎論
六、古立克(Gulick) 主張:行政是 POSDCORB;提出「分部化」;認為行政革新以追求效 率為主;「布朗婁委員會」主席。 著作:《行政科學論文集》(1937)[與尤偉克(Urwick)合著]。 七、賽門(Simon) 主張:行政是為達共同目的而合作之集體行動;行政人的假定;滿意 決策論;傳統行政學只是「行政諺語」。 著作:《行政行為》(1947)1978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代表作。 八、張金鑑 特色:中國行政學之父。 主張:十五 M。 著作:我國第一本行政學教科書《行政學理論與實際》(1935)。 九、戴伊(Dye) 主張:公共政策是「政府選擇作為或不作為的行為」。 十、伊斯頓(Easton) 主張:公共政策是「政府對社會價值從事權威性分配之行為」。 著作:〈政治學的新革命〉(1969)。 十一、羅聖朋(Rosenbloom) 主張:以「政治」、「法律」、「管理」三個層面來解釋公共行政。 十二、夏弗瑞茲與羅素(Shafritz&Russell) 主張:從「政治」、「法律」、「管理」、「職業」四種面向解釋公共行政。 十三、瓦爾多(Waldo) 主張: 行政國。 公共行政面臨認同危機。 推動新公共行政運動,明諾布魯克宣言的幕後推手。 名言:「歷史為政府帶來兩項傳統,政治是希臘的,行政是羅馬的」。 「二十世紀的民主理論必須強調民主行政」。 十四、歐斯壯(Ostrom) 主張:民主行政典範(以公共選擇理論為基礎)。 著作:《美國公共行政的知識危機》(1989)。 十五、哈蒙(Harmon)
第一章
行政學的基本概念
5
主張:行動典範。 著作:《公共行政的行動理論》(1981)。
第一節
行政學的意義
壹、公共行政的歷史發展 一、部落國家時代─「神權迷信行政」 政府重要措施均要向神靈請示,巫師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二、封建國家時代─「宗法習慣行政」 此階段已開啟人類的農業時代,封建諸侯所運用之手段,即是「宗法制度」。
三、專制國家時代─「權力刑罰行政」 此時期行政表現出「朕即國家」 、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 君主的意志就是法律,憑藉強制性權力統治人民。
四、民主國家時代─「法益保障行政」 早期民主國家依法而治,採分權制度,以免權力過分集中,政府只是「守夜警 察」,政府的行政乃是人民自由權利之維護與合法利益之保障。
五、福利國家時代─「科學服務行政」 守夜警察的政府無能且無力,1930 年代後法治國家開始進入了「福利國家」, 此時政府職能日益擴張且複雜,開始以專門的科學知能為人民謀福利。
貳、行政的意義 一、基本的四個觀點 「政治」的觀點: 從政治觀點來解釋行政時,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以「三權分立」為基礎, 如魏勞畢(W. F. Willoughby)認為「行政就是政府行政部門所管轄的 事務」。此種觀點的缺失在於,所有的公務機構(如:法院、國會等) 都有行政現象存在;所以不符合真正的行政意義。
6
第一篇
行政學基礎論
另一種解釋方式係將行政包含在政治之內,認為政治的範圍廣、層次 高,行政的範圍窄、層次低。二十世紀初主張「政治與行政分立」最積 極的古德諾(F. Goodnow)說:「政治是國家意志的表現;行政是國家 意志的執行。」不過此觀點的缺失在於,政治與行政實在不易嚴格劃分, 行政根本不能脫離政治。 「管理」的觀點─從「管理」(Management)觀點來解釋行政,是從廿 世紀初企業界產生了「科學管理」運動以後,政府鑒於企業注重效率及成 本觀念,而能提高生產力、使利潤倍增,於是想到將這些觀念與方法引入 政府,以使政府效率提高,許多行政學家以管理的觀點來解釋行政: 懷特(L. D. White)說:「行政乃是為完成某種目的時,對許多人所作 的指揮、協調與控制。」 費堯(H. Fayol)則認為行政就是:計畫(To Plan) 、組織(To Organize) 、 領導(To Command) 、協調(To Coordinate) 、及考核監督(To Control) 等五大項目所構成的功能表現。 古立克(L. Gulick)創造了一個「POSDCORB」的字來說明行政,它 代表七個內容:P=Planning(計劃) 、O=Organizing(組織) 、S=Staffing (人員) 、D=Directing(領導) 、CO=Coordinating(協調) 、R=Reporting (報告)、B=Budgeting(預算)。 「公共政策」的觀點─1970 年代後,有學者認為政府是政策的訂定與執 行者,政策的規劃與執行的結果所產生的一連串過程就是行政。其重要的 定義包括: 伊斯頓(D. Easton)認為公共政策是「政府對社會價值從事權威性分配 之行為」。 戴伊(T. Dye)認為公共政策是「政府選擇作為或不作為之活動」。 丹哈特(R. Denhardt)認為公共政策是「合法性政府對於公共問題所作 的權威性陳述」。 安德森(Anderson)認為公共政策是「政府對於公共問題採取的有目的 行動方案」。 國內公共政策學者通常把政策運作過程分成五個階段加以研究: 政策問題認定:決策者在面對決策情境時,必須先認定其所真正面對 的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對症下藥,解決問題。 政策規劃:政策問題一經認定後,政策分析者就要規劃可能解決政策 問題的行動方案;亦即發展出適當且可以接受的方案之行動過程。 政策合法化:政策行動方案規劃完成後,尚須經過有權限的機關(如 首長、上級機關或立法機關),依照一定的程序進行選擇或審核,才
第一章
行政學的基本概念
7
能具有拘束力。 政策執行:負責政策執行的人員,組合各種要素,採取各種行動,透 過適當的管理與激勵手段,來完成政策所期望欲達成的目標。 政策評估:利用有系統、客觀的方法,評斷政策執行的過程,以提供 政策運作的實況與成果的資訊,作為政策持續、修正或終結的基礎。
【圖:政策階段論的觀點】
「公共性」的觀點: 公共性的觀點和 1968 年美國的「新公共行政運動」關係密切。公共行 政學者認為當時的行政學研究已經偏離社會所關切的公平、正義、自由 等倫理價值,在瓦爾多(Waldo)的號召下,於紐約州雪城大學召開研 討會,出版《邁向新公共行政:明諾布魯克觀點》,主張:行政研究應 和行政實務相結合,共同解決社會現實問題;行政學者不應強調「價值 中立」,而應該主動推廣重要的價值觀點,引領社會的認同,對民眾負 起責任。 「公共性」指公共行政的目標在實現公共利益,要求行政人員發揮「績 效」 、 「回應」及「前瞻」三種角色功能;也就是公共行政必須彰顯公益、 實踐公共目的。 「公共性」使行政學術與實務具備了「正當性」 ,也是評 判行政機關是否有效能的唯一標準。
二、綜合的觀點 奈格羅父子(Felix A. Nigro & Lloyd G. Nigro)對公共行政作以下的界定: 在公共環境中合作性群體的努力。 包含三個部門(行政、立法、司法)及彼此的關係。 在公共政策形成過程中具有重要角色,並為政治過程的一部分。 與私部門的管理在某些方面顯著不同。 在提供社區服務時與甚多私人團體與個人關係密切。 國內學者吳定等人認為行政的界定如下:行政指政府或公共團體的組織與 人員,透過政策運作過程,採取各種管理方法,處理與公眾有關的事務,
8
第一篇
行政學基礎論
完成政府機關任務與使命的所有活動。 國內學者張潤書(2010)認為行政的界定如下: 與公眾有關的事務,須由政府或公共團體來處理者。 涉及政府部門的組織與人員。 政策的形成、執行、與評估。 運用管理的方法以完成政府機關的任務與使命。 以公法為基礎的管理藝術。 以達成公共福祉與公共利益為目的。
三、羅聖朋主張以「管理」、「政治」、「法律」來解釋公共行政 羅聖朋(D. Rosenbloom)依行政組織需要回應的三種價值觀:追求效率(管 理) 、民主回應(政治) 、權利保障(法律) ,設計出三種公共組織分析面向: 管理 傳統的管理* 新公共管理* 追求的價值
經濟、效率、 效能 1
組織結構的 理 念 型 官 僚 體 設計 制 對事不對人的 對個人的 案例、理性的 觀點 行為者
政治
法律
合憲性、正當 成 本 效 能 、 對 代表性、回應 程序、實質權 顧客的回應 性、課責 2 利、平等保 障、公正 競爭、形同廠 組織多元論 裁決(抗辯) 商 個別成員、階 顧客 團體成員 級成員、合理 人格
:傳統的管理與新公共管理皆屬追求組織效率的管理觀點,唯傳統管理 主張「大有為」的官僚組織,新公共管理主張「小而能」的政府;二 者約以 1980 年代為分界。
四、羅素與夏福利茲的觀點 羅素(E. W. Russell)與夏福利茲(J. M. Shafritz)從政治、管理、法律及職業 等四個角度界定(引自林鍾沂,2004): 公共行政的政治界說─公共行政不能脫離政治,公共行政因深具公共性而 有別於企業管理。公共行政的政治界說圍繞在政治本質的探討上: 1
2
經濟(economy)指「成本最少」 ,效率(efficiency)指「獲益與成本的比較」 ,效能(effectiveness)指 「達成目標的程度」 ;上述三種指標合稱「3E 標準」 。晚近學者主張將三者結合,稱為生產力(productivity) 或績效(performance)。 代表性指「公務員應代表人民的利益」;回應性指「公務員必須回應人民的需求」;課責指「公務員應 對執行公務的結果負責」。
第一章
行政學的基本概念
9
公共行政指政府的作為:公共行政涵蓋了政府各部門所從事的各式活動 與功能(包括:行政、司法、立法、監察、考試等)。 公共行政涉及直接和間接的向民眾提供服務。 公共行政為公共政策制訂循環的一個階段:公共行政並不只侷限於政策 執行,其活動與公共政策範圍同樣廣泛,兩者密不可分。 公共行政在執行公共利益:公共行政被寄予厚望去達成公共利益的目 標,公共利益是主要的哲學論點。 公共行政要以集體的力量去完成個人無法單獨為之的事情:公共行政是 社群精神的表徵,旨在提供公共財,其活動是關係全民福祉的基礎建設。 公共行政的管理界說─行政學之父威爾遜強調「經營憲法」比「制訂憲法」 更為困難與重要,公共行政所需要的是從政治學中獨立出來,發展出獨特 的管理方式;泰勒(F. Taylor)、費堯(H. Fayol)、古立克(L. H. Gulick) 等 早 期 管 理 學 者 , 乃 至 晚 近 的 新 公 共 管 理 ( New Public Management, NPM),均強調公共行政的管理面向: 公共行政為政府行政部門的活動:行政機關的運作代表將全民託付的法 案付諸實施。 公共行政為管理專業:一般行政運作展現在中層管理者(事務官)的身 上,他們負責政策的執行與解釋,以及日常事務的運作。 公共行政為官樣文章的米老鼠:曾任美國總統的雷根曾抱怨:「美國政 府達成預算的政策,就像政府機構最不負責任的米老鼠戲碼。」將米老 鼠用在公共行政上意味「官樣文章」(Red Tape),象徵過分拘泥於慣 例。 公共行政是藝術,而非科學,反之亦然:行政實務兼具藝術與科學兩者。 公共行政的法律界說─公共行政是國家主權觀念的作為,其運作無不涉及 到法律的規範: 公共行政指法律的運作:公共行政是執法的工具。 公共行政是種管制:除了服務,政府也實施管制。例如古時漢摩拉比法 典規定:「若房子倒塌壓死人,則蓋房子的泥水匠處死。」 公共行政為國王的恩典:公共行政最早的意義之一是國王給予貴族和平 民的恩賜和犒賞;現代國家的福利制度亦源於此種道理。 公共行政是盜竊行為:公共政策(尤其是福利政策)的倡導,代表著社 會資源的重分配,其目標乃將一個人的利益加以重新分配而轉移給另一 個人。所以自由派人士認為政府政策無異是種盜竊。蕭伯納(G. B. Shaw) 言: 「政府總是倚賴某人的支持,竊取另一人的資源而作移轉性支付。」 公共行政的職業界說:
10
第一篇
行政學基礎論
公共行政是種職業類別:即以公職為業,在政府機關中工作的人。 公共行政是文稿競賽:公務生涯的成敗和個人的寫作能力密切相關。 公共行政是行動中的理想主義:許多人滿懷理想進入行政組織,一方面 想一展長才,一方面也抱著高尚情操,希望藉著組織的力量,完成個人 的志業和服務社會的偉大理想,如同「在山丘上建造城市」。 公共行政是種學術領域:Wilson 在〈行政的研究〉主張「行政的領 域是企業的領域,應從政治的即興之作與爭執中掙脫出來」以及「行 政的問題不是政治的問題,雖然政治設定行政工作,但不應操縱辦公 室的運作」 。此乃因為「經營憲法比設計憲法更加困難」 ,行政運作著 重於管理政府的細節,故公共行政應探討組織的組成與方法,以探究: 何者是政府應恰當完成與成功完成的事情? 政府如何以最高的效率和最少的資源花費來完成這些事情? 但作為獨立的學術領域,公共行政在建構學術認同上常有下列爭議: 公共行政始終無法擺脫與政治學的關係,在許多大學仍被安排在政 治系之中。 公共行政又從企業管理學中吸取專業,趨向於建立一般管理原則。 即使在大學裡設有公共行政學系,學程課題卻又呈離散之勢。 因此,瓦爾多(D. Waldo)於 1975 年感嘆道: 「公共行政面臨『認同 危機』,雖大肆擴張其邊緣,卻沒保留並創造其核心」。 公共行政是種專業活動,所謂「專業」,包括: 涵括一種全職的職業。 具備一種規範、行為期望或倫理典則(a code of ethics)。 為提昇並維護該種水準而設立的專業組織。 專業化知識是以教育、訓練為基礎;唯此種知識須經正式鑑定過程。 以服務為導向。 專業人才於決策時,享有一定的自主權,並以落實責任為限。 由於公共行政已從其他的學門吸收了各項的專業技能和知識,使得行政 知識趨於專業主義的水準。
參、行政學的特性 學者吳定(2009)認為所謂行政學就是對行政現象與事實作有組織有計畫 的科學研究所獲得的原理、法則、和系統的知識。它具有下列六大特性:
第一章
行政學的基本概念 11
一、行政學具方法性、工具性 行政學是針對複雜的行政現象與事實,探尋共通的條理與法則,以此些條理及 法則作為處理機關業務,及解決問題的工具。
二、行政學是系統性、組織性 行政學是以科學方法為基礎,對各種行政現象與事實作系統性與組織性的觀 察、實驗、比較、分析、及研究所得到的系統知識。
三、行政學具客觀性、實際性 行政學所研究的現象或事實,多為各機關最常見的問題,所以它是一門實際可 行的學科。
四、行政學具創新性、進步性 行政現象與事實隨著時代的演進而改變,因此行政學所採用的理論、法則、方 法等,也必須不斷的創新改進,才能有效的解決各種問題。
五、行政學具綜合性、科際性 研究行政現象與事實,必須採取全方位的觀點,需要擷取各種學科的理論與方 法做為基礎,諸如:政治學、心理學、法律學、人類學、統計學、經濟學、管 理科學、歷史學、及倫理學等有關的知識。
六、行政學是正義的、公平的 行政學所追求的目的是公共利益與全民福祉的充分實現,其所運用的手段皆是 為達成此等目的所設計的。
肆、行政學的目的 學者張潤書(2010)認為,行政學的研究有下列四項目的:
一、提高行政效率/效果 效率與效果是一體之兩面,所謂效率(Efficiency)是指運用資源的程度與能力, 凡是能夠將人力、物力、財力、及時間作最妥善分配者即是效率;而效果 (Effectiveness)則為達成目標的程度,是指資源運用以後所產生的結果,凡 是完全達成目標者即為效果。
第九章
組織結構概論 313
考題觀摩 壹、測驗題型 在整合時期的組織理論觀點中,認為組織是一個新陳代謝系統,其主 要意涵為何?
組織內部包含許多次級系統
仍保持一種界限
組織與外在環境
組織問題之解決不需侷限於唯一的最佳方法
組織與環境互動可投入所需資源與能量,以致組織可永續存在 【普】 道爾頓(M. Dalton)認為在非正式組織分類中,組織隨業務之發展,
對於某類人構成威脅而被迫不得不借用團體力量,維護本身權力地 位,是指:
水平攻擊集團
水平防守集團
垂直共棲集團
垂直寄生集團
【普】
就行政院層級而言,下設「原住民族委員會」,係屬下列何種分部化 的方式?
按程序分部化
功能分部化
地區分部化
服務對象分部化
按
【高】
某單位原有工作人員 9 名,現增加為 18 名,機關首長因而將原單位 增設為兩個單位,其原因為何? 部屬與事務數目有限 數目有限
因考慮一位部屬人員所能接受的主管指導
考慮一位民眾所能面對的公務人員數目有限 下列有關變形蟲組織的敘述,何者正確?
因
【高】
是典型的官僚組織
是依照權變觀點設計的組織型態
織類型不需設置管理小組
此組
【地三】
俗諺有所謂「魔鬼藏在細節裡」,對照行政管理理論來看,係指下列 何者?
因考慮一位主管人員所能統領的
因考慮一位工作人員所能服務的民眾數目有限
是同心圓組織的一種
白京生定律(Parkinson’s Law)
墨菲定律(Murphy’s
Law) 麥爾斯定律(Miles’ Law) 不稀罕效應(BOHICA Effect) 【身五】 下列何種觀點最適合用來說明員工心態,對於組織變革成敗有重要影 響?
麥爾斯定律(Miles’ Law) 不稀罕效應(BOHICA Effect)
墨菲定律(Murphy’s Law)
白京生定律(Parkinson’s Law) 【身五】
「行政首長喜好增加部屬,以形成自己的一股權勢」,此係下列那一
314
第三篇
公共組織理論
項理論的主要論點之一?
墨菲定律(Murphy’s Law)
律(Iron Law of Oligarchy)
寡頭鐵
華格納法則(Wagner’s Law)
京生定律(Parkinson’s Law)
白
【身五】
機關組織愈大、領導階層權力愈大、成員權力愈小,是下列何種組織 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 寡頭鐵律(Iron Law of
病象?
Oligarchy)
墨菲定律(Murphy’s Law)
麥爾斯定律(Miles’
Law)
【身四】
下列何種觀點認為行政機關若採用委員會型態的組織過多,有可能會 導致行政效能不佳?
寡頭鐵律
白京生定律
【身三】
下列何者不是「非正式組織」的主要關係來源? 同學校
同血型
同鄉親
標,於既有架構外設置的臨時性組織 同,進而結合所形成的團體 立之專案團隊
同個
【身三】
下列關於非正式組織的敘述,何者最為正確?
組織基於特定目
組織成員因互動、了解與認
管理階層因跨部門整合的需求,所成
基層員工為爭取及維護工作權益,依法所成立之組
織
【身五】
組織基於經濟及技術方面的考慮,而設置不同的部門或單位,主要是 屬於下列何種分部化方式? 按功能分部化
按地區分部化
按程序或設備分部化
【身四】
Oligarchy),下列何項敘述反映出此一鐵律的意涵? 其他組織更容易出現寡頭領導 的權力
少數領導人會團結起來鞏固自己
少數人的意志決定多數人的命運
寡頭領導,事權集 【原四】
下列何種組織分化的類型,造成機關組織「金字塔」型(pyramid)的 組織的水平分化
組織的垂直分化
【原三】
下列有關組織分化的敘述,何者正確? 的分化必定會影響組織層級的數目
層級化即分部化
下列何者不是專案組織(project organization)的優點?
【地三】 能訓練通
可消除各部門間的本位主義
免雙重忠貞的問題 下列何項是組織分化的主要目的?
水平
層級化將影響組織的溝通與
控制幅度的大小不影響組織的層級 具有彈性
組織的分部化
組織的機能化
才管理人員
政府機關比
中,上下溝通將更容易 外貌?
按人或物分部化
德國學者 Robert Michels 曾提出所謂的「寡頭鐵律」(Iron Law of
協調
墨菲定律
邁爾斯定律 性
可避
【地四】 強化整合能力
強化專業
第九章 與分工能力
強化協調能力
強化溝通能力
關於組織的結構與設計論述,下列何者正確? 而有計畫性區別,稱為層級化 才化的速度
組織結構概論 315 【地五】
組織因為工作性質
根據經驗,組織的部門化會加快通
在交易成本限制下,主管人員能夠統領的部屬與事務
數目非常有限
組織的設計應該與組織的策略發生關聯 【地五】
下列何種組織結構設計的目的在於培育有自治能力的單位,其單位主 管負績效責任,並執掌所有策略性及作業性決策之職權? 構
功能性結構
矩陣式結構
事業部門制結構
採專業分工
權力向上集中
【地四】
【地四】
西諺有云: 「制度是生長起來的,不是製造出來的」 ,這是說明組織的 靜態意義
鼓勵人員嘗試,並尋找新的有效
以層級節制為整合機制
何種意義?
科層結
對於機械式組織(mechanic organization)特徵的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辦法
生態意義
動態意義
心態意義 【原五】
有關組織結構中「控制幅度」(span of control)的論述,下列何者錯 誤?
控制幅度的大小和在監督工作上所花費的時間多寡成反比
控制幅度的大小和工作的反覆性強弱成正比 和部屬能力的強弱成反比
控制幅度的大小
控制幅度的大小和權責劃分的明確程
度成正比
【身五】
下列何者不是非正式組織的優點或是正面功能? 有效溝通
高度伸縮性
團體順適
社會滿足感
【初】
若將正式組織與非正式組織加以比較,非正式組織在「結構基礎」方 面的特質為何? 的社會角色
基於職務關係
基於職位角色
基於上級人員的指派 順乎自然
基於個別 【退三】
在非正式組織中,成員以平等原則彼此交往,這是屬於非正式組織的 何種特性?
感情移入
民主指向
社會距離 【退四】
下列何者不是非正式組織的特性? 以權力來領導
順乎自然
成員的重疊性 高度的彈性
【普】
下列那一項屬於非正式組織所產生的負功能? 的文化價值
感情移入
維護團體所抱持
提供人員社會滿足
順適的現象 【普】
將組織內部類似的活動,歸類而形成一個單位的做法,是依據何種原 則進行部門劃分?
顧客
產品
功能
地域
【初】
將組織分成會計室、人事室、總務室等部門,是屬於下列何種分部化
316
第三篇
方式?
公共組織理論
功能分部化
程序分部化
顧客分部化
部化
地區分 【地四】
將組織區分為財務部、業務部、人事部,此種分部化的方式為何? 按程序分部化
按顧客分部化
按功能分部化
按設備分部
化
【原五】
在組織層級化中,那種因素往往決定組織成為高聳或是扁平式的結 構?
組織任務與價值
組織策略
組織員額
控制幅度 【原五】
下列何種工作設計,是以授權職位更多權力、責任與自主性為主要考 量?
工作豐富化
工作擴大化
工作輪替化
化
工作穩定 【退四】
根據學者明茲伯格(Henry Mintzberg)的見解,組織協調的機制有五 種,其中包括三種標準化機制,下列所述何者錯誤? 的標準化
「產出」的標準化
「工作過程」
「技術」的標準化
的標準化
「人員」 【原四】
:組織結構最基本的五項協調的機制為:相互調適;直接監 督;工作流程標準化;工作產出標準化;技能與知識標 準化。 為了兼取集權制與分權制二者之長,而避其短,管理學者設計一種突
破性的組織型態,稱之為「事業部門制」(divisionalization) ,關於其 特徵下列何者是錯誤的?
分權式的政策,集權式的管理
業部門自身為一完整的產品或服務中心 取利潤的中心
各事
每一事業部門即為一獲
擁有陣容堅強的幕僚群
【原三】
公務人員升至某一職位後如不經訓練,有可能難以勝任現職或更高職 位,這是以下何種現象? 應
白京生定律
莫菲定律
彼得原理
不希罕效 【普】
從組織病態的角度來說,「白京生定律」(Parkinson’s Law)所論及 機關開會時間的長短與議題重要性的關係為何? 反比
成正比
具有鐘型曲線關係 具循環影響的關係
下列關於「白京生定律」之敘述,何者錯誤? 成員素質愈低
成
【普】
機關成立時間愈久,
因首長喜好建立王國,因此機關委員會型態的組織
將日益減少,委員數目亦日趨萎縮 性成反比
開會時間長短永遠與議題重要
機關建築日益豪華壯麗,內部效率日趨低落 【原五】
下列那一個有關組織病象的定律,強調細微或不起眼的地方,常是問 題的根源,因此管理必須要防微杜漸?
白京生定律
寡頭鐵律
第九章 邁爾斯定律
墨菲定律
【身五】
下列何者為功能分部化的優點? 符合專業分工原則
組織結構概論 317
合於邏輯且較少為人所用
可減少本位主義
事權分散、職責明確 【身四】
「職位決定立場;換了位置換了腦袋」是指下列何種定律? 罕效應
邁爾斯定律
墨菲定律
傻瓜定律
下列關於控制幅度的敘述,何者有誤? 控制幅度愈小
【普】
所監督工作複雜性愈高、
監督工作所花費時間愈多、控制幅度愈小
能力愈高、控制幅度愈大
不稀
部屬
工作反覆程度愈低、控制幅度愈大 【初】
若將正式組織與非正式組織加以比較,兩者在「社會距離」(social distance)方面的表現如何? 為大
正式組織中的社會距離較非正式組織
正式組織中的社會距離較非正式組織為小
的社會距離和非正式組織中的社會距離一樣
正式組織中
正式組織中不存在
社會距離的現象
【身三】
下列有關「非正式組織」的描述何者為非? 基於認同關係而存在
是正式組織的副產品
由法令權威所形成
組織型態是平行
的
【初】
依據組織設計的原理,控制幅度的大小與組織層級的數目多寡,通常 形成下述何種關係?
反比關係
沒有關係
正比關係
視情況而定
【身五】
若將機械式結構與有機式結構作一比較,則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有機式結構較機械式結構更強調標準化 度較有機式結構為高
機械式結構的正式化程
機械式結構的僵化程度較有機式結構為低
有機式結構比機械式結構更重視集權化
【初】
從格蘭納(L. Greiner)組織生命週期的理論來說,下列有關行政組織 設計的主要課題,何者錯誤?
分化與整合的平衡
的平衡
標準化與機動調適的平衡 【高】
集權與分權的平衡
動態與生態
:從格蘭納(L.Greiner)組織生命週期的理論來說,有關組織設 計的主要課題有三: 分化與整合的平衡:組織分化乃組織為實現目標,而將資源 和人力配置到各部門的過程,形成各種「任務─權威」關係。 其目的在於:有效分工;培養專業能力。其結果就是: 形成職位、區分部門、劃分層級。但專業分工會產生本位主 義的問題:觀念溝通與知識分享的障礙,必須從結構調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