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篇
行政學的基本概念∕1
第一章
行政學的起源∕3
第二章
公共行政的意義∕8
第三章
政治與行政的分與合∕17
第四章
行政學雜論∕22
第五章
行政學的範圍:典範發展∕34
第六章
行政國與政府成長理論∕51
第七章
行政革新與政府再造∕62
第八章
新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與新公共服務∕82
第九章
治理(Governance)∕115
第十章
公共性與公共利益∕133
◎這一篇考過什麼重要題目∕144
▍第貳篇
行政學的基礎理論∕149
第一章
行政學理論概述∕151
第二章
傳統理論時期的行政學∕160
第三章
修正理論時期的行政學∕175
第四章
整合理論時期的行政學∕199
第五章
組織理論篇年表∕218
◎這一篇考過什麼重要題目∕229
-目錄 1-
▍第參篇
組織理論∕231
第一章
組織理論概說∕233
第二章
組織結構與分化∕246
第三章
組織結構的型態∕258
第四章
組織的分類與類型∕270
第五章
組織氣候與組織文化∕281
第六章
組織發展與變革∕291
第七章
非正式組織∕300
第八章
非營利組織∕311
第九章
組織學習與學習型組織∕318
第十章
我國行政組織∕326
◎這一篇考過什麼重要題目∕344
▍第肆篇
政府的人事管理∕347
第一章
人事行政概論∕349
第二章
人事行政機構∕365
第三章
人事分類制度∕373
第四章
公務人員的考選與任用∕384
第五章
俸給與福利∕394
第六章
考績與獎懲∕403
第七章
保險、退休與撫卹∕413
◎這一篇考過什麼重要題目∕424
-目錄 2-
▍第伍篇
財務行政∕425
第一章
財務行政概論∕427
第二章
預算制度∕437
第三章
會計與決算制度∕458
第四章
審計制度∕466
◎這一篇考過什麼重要題目∕471
▍第陸篇
行政環境∕473
第一章
政府公眾關係∕475
第二章
府際關係∕482
第三章
憲法、政治、法律、社會、與經濟系絡∕493
第四章 公共行政與民間社會跨部門治理∕497 第五章
行政文化∕508
第六章
公共行政與全球化∕517
◎這一篇考過什麼重要題目∕523
▍第柒篇
行政運作與管理技術∕525
第一章
行政領導與監督∕527
第二章
激勵理論∕544
第三章
行政溝通∕556
第四章
危機管理∕572
第五章
衝突管理∕578
第六章
策略管理∕592
第七章
資訊與知識管理∕597
-目錄 3-
第八章
行政績效與生產力∕602
第九章
機關管理∕609
◎這一篇考過什麼重要題目∕612
▍第捌篇
行政倫理∕613
第一章
公共行政人員的角色規範內涵∕615
第二章
行政責任∕625
第三章
行政倫理∕632
第四章
行政中立∕655
◎這一篇考過什麼重要題目∕665
▍第玖篇
其他重要議題∕667
第一章
參與管理∕669
第二章
全面品質管理∕675
第三章
標竿學習∕687
第四章
團隊∕692
第五章
電子化政府∕697
第六章
組織精簡∕705
第七章
行政計畫與決定∕710
第八章
行政授權與分權∕721
◎這一篇考過什麼重要題目∕731
▍附錄壹
名家名言與特殊名詞提要∕733
壹、行政學之名家、名言摘要∕735
-目錄 4-
貳、解釋名詞彙篇∕737
▍附錄貳
相關試題∕751
■103 年主要大學研究所考題∕753 國立台灣大學/753 國立政治大學/755 國立台北大學/758 ■103 年高考三級試題暨解答∕760 ■103 年普考試題暨解答∕767
-目錄 5-
003
行政學的起源
壹、行政學的起源 行政學究於何時從政治學獨立出來成為一門學科,迄今雖尚無確切 的日期可考,但一般政治及行政學者大都同意威爾遜(Woodrew Wilson) 於 1887 年所發表的〈行政的研究〉(The Study of Administration)一文, 縱使不是行政學的濫觴,也應該是行政在成為一門學科的演進歷程中, 一篇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文獻。
貳、威爾遜生平梗概 一、求學 威爾遜先生於 1856 年誕生於美國喬治亞州。 1879年畢業於普林斯頓學院(Princeton College),於此時期對研 究政治理論開始產生興趣。 1879年~1881年於維吉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rginia)攻讀法 律碩士。 1883年~1885年在約翰霍浦金斯大學(John Hopkins University) 攻讀政治學博士;該校為當時美國歷史及政治方面之權威大學。 受艾里教授(Richard T. Ely)之影響,對行政相關論題產生興趣, 並以 1885 年春所出版之《國會政府》(Congressional Government) 一書送審獲得博士學位。
二、重要經歷 1888年~1896年應邀在其母校約翰霍浦金斯大學擔任行政學之 兼任客座教授。 1890年~1893年也在普林斯頓、賓州大學、哥倫比亞大學開設相
行政學的起源
行政學研究肇始於威爾遜於 1887 年所發表之〈行政的 研究〉一文。對於威爾遜的地位、本篇文章之重要性以 及其內容重點,實為吾人所必須了解者。選擇題會考!
第一章
第一章
004
第壹篇
行政學的基本概念
關課程。 於 1902 年~1910 年擔任其母校普林斯頓大學校長。 於 1910 年~1913 年擔任紐澤西州州長。 1913年當選為美國第28任總統,直至1921年任期屆滿為止。 逝世於 1924 年,享年 68 歲。 後世尊其為「行政學之父」。
三、重要著作 與行政學相關之著作有如下幾本: 《國會政府》(Congressional Government),1885。 《國家》(The State),1889。 《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1896。 《憲政政府在美國》(Constitutional Govern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1908。
參、〈行政的研究〉的發表始末 一、1886 年 10 月 13 日,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校長亞當斯 (Charles Kendall Adams)致函威爾遜,邀請他前往向有關聽眾作行 政或政治方面的演講。威爾遜欣然應邀於 1886 年 11 月 3 日晚上, 在康奈爾大學對「歷史與政治學學會」的會員發表專題演講,題目 為:「行政的研究」。此項演講十分成功,使他聲名遠播。 二、此篇演講文章後來經過修改,登載於 1887 年 6 月的「政治學季刊」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其後在 1941 年 12 月的該刊又重新刊 載一次。這篇文章在定名為「行政的研究」之前,曾經過兩次的改 名,第一次稱為「行政要點」(Notes on Administration) ,後來改為 「政府管理的藝術」(The Art of Government)。 三、由該文首次發表的時間可獲知,它較美國第一本行政的教科書的問 世,還要早六年。該教科書係由古德諾(Frank J. Goodnow)於 1893 年所出版的《比較行政法》(Comparative Administrative Law)。所 以,威爾遜對行政學發展所作的貢獻以及其地位,可說是無庸置疑 的。
肆、〈行政的研究〉內容摘要 〈行政的研究〉全文篇幅甚長,以下擇其要者提示如後:
005
二、行政是政府最明顯的一部分,是政府的實際運作情況。它是政府最 明顯的一面,因此它當然如同政府本身一樣的久遠。也就因此,我 們很自然會想到它應當早已捕捉並激起政治學者的興趣和研究。但 是事實並非如此,一直到現在,尚沒有人有系統的把行政當做政府 學的分支來進行研究。 三、今天美國行政上所發現的一些缺點必須借重法國與德國的經驗與制 度來補救。但必須將它們美國化(Americanize) ,而且不只是在形式 上及用語上美國化,在思想、原則及目標上也要加以美國化。 (此一 觀念影響我國行政學者疾呼應將行政學「中國化」或「本土化」。) 四、從世界幾個主要國家的憲法歷史發展來判斷,所有高度開發國家的 政府制度都曾經過三個發展的時期:第一、專制統治者時期,為行 政制度迎合專制統治者時期。第二、憲法之制度在排除專制統治者 而代之以大眾控制時期,在此時期行政因其他更重要的事情而被忽 略。第三、具有主權的人民在新憲法下發展行政的時期。
五、行政應立於政治的適當範圍之外(即政治與行政分立) 行政問題不是政治問題,雖然政治為行政設立了工作,但政治不 應操縱公務機關的活動。政治是國家較大及較普遍的活動,而行 政則是國家的個別特殊工作及較細微的事情,目前這種行政與政 治的區分已經太明顯,以致不需進一步的討論。 另外有一項區別必須弄清楚:那就是憲法問題與行政問題的區 別。公共行政可說是公共法律較詳細及系統性的執行,每一項一 般法律的特殊應用,就是一項行政活動,例如稅捐徵收、信件遞 送等等。 簡單的說,政府行動較廣闊的計畫並非行政,而計畫的詳細執行便
行政學的起源
第一、政府可以適當而成功的做那些事情?第二、政府如何能以最 大的效率及最少的金錢或精力上的成本來做這些適當的事情?要 解答上述問題,則我們必須注意以下幾個主題: 明瞭其他有什麼人曾從事類似的工作,也就是明瞭這項研究的歷 史背景。 確定此項研究的主題為何。 決定發展此項研究的最好方法,及從事此項研究的最清晰的政治 概念。
第一章
一、研究行政學的目的乃是要發現
006
第壹篇
是行政的範圍。
六、以下三點為比較行政之觀點
行政學的基本概念
只要我們對重要政治信念的情況及其基本區別有所了解的話,我 們就可很安全且有利的借用外國所發展出來的行政學。 看起來在整個政治領域中,如果以自己的東西來比較自己的東 西,將無法發現其缺點與優點。因為我們對自己制度的面貌及程 序太習慣了,以致看不出它真正的意義。 應當注意的是,行政與政治的區別已經劃清了,它使得行政的問 題可以安全的採用比較研究方法來進行研究。當我們研究法國與 德國的行政制度時,我們知道我們並非在找尋政治原則,而在找 尋可供我們學習之制度與作法。
七、現在有一種趨勢 中央集權已漸被取代,地方分權已廣泛為大家所接受。美國政府也 有一種趨向,那就是各級政府彼此間基於誠摯、平等及隸屬關係而 聯合起來追求共同的目的。
伍、學者對〈行政的研究〉之評論 一、黑迪(Ferrel Heady, 1979) 〈行政的研究〉一文被認為是美國有系統研究政府事務之起點,自 那之後,公共行政無論是作為政治學的一個研究範圍來說,或是就 其本身成為一門學術學科而言,已被大家確認為是一個具有特殊興 趣的研究領域。
二、莫雪(F. C. Mosher, 1968)與凱登(G. E. Caiden, 1976) 〈行政的研究〉最主要論點乃在於威爾遜提出了政治與行政分立之 主張。
三、雷格斯(Fred Riggs, 1965) 雷格斯持相反看法,而認為威爾遜之意為:不僅政治與行政糾纏不 清,而且行政行為並不只是執行由政治方式所制定的一般政策而 已。
007
吳定,民 84,ch1。
行政學的起源
認為威爾遜之主要意思是在強調以企業的「經濟」 、 「效率」 、 「效能」 精神,來處理公共行政事務。
第一章
四、布屈納(John C. Buechner, 1968)
008
第壹篇
第二章
公共行政的意義
行政學的基本概念
解釋何謂公共行政,大體可從二個角度來說明;一是政 治、管理、政策與公共性的觀點,一是政治、管理、法 律、職業四個途徑。前者以「公共性」最為重要,後者 則是 Rosenbloom 之界說;二者同等重要。必考選擇題 喔!
壹、概論 一 、 人 類 自 從 有 了 社 會 組 織 的 型 態 後 , 可 說 就 有 了 公 共 行 政 ( public administration)的實務存在,馬里尼(Marini)即謂:「公共行政乃 是應用知識以解決公共部門之問題的意思。」 二、瓦爾多(D. Waldo)則認為公共行政被當作一門專科來研究,大致 上始自 19 世紀末葉。由於人類文明由鄉村生活型態轉變成都市生活 型態、科學技藝的快速進展、政府與私人企業需要順利有效運作等 因素的影響,使公共行政成為一門具有自我意識的研究專科(a self-conscious study)。 三、賴格羅父子(Nigro)則認為公共行政的內涵乃是:「在某一公共機 構中,合作性的團體努力,它涵蓋行政、立法、司法三個部門(我 國應加上考試及監察二部門)及其彼此間關係;在公共政策規劃中 具有重要角色而為政治過程一部分;在許多明顯方面不同於私人企 業管理;在提供社區服務時與許多私人團體及個人密切有關。」此 一定義可謂是相當廣泛的行政定義。 四、羅森布隆(Rosenbloom)認為公共行政乃是運用管理的、政治的和 法律的理論及過程來實現立法、行政和司法等政府部門的指令,以 提供整體社會及其一些部分所需的管制與服務功能。
009
第二章
貳、傳統觀點的行政定義 一、政治觀點 政府組織論: 行政者乃政府中行政機關所管轄之事務,代表人物如魏勞碧(W. F. Willoughby)。 《辭源》:「立法、司法以外之事務,即為行政。」
政治運用論:行政即國家意志之執行,如古德諾(F. Goodnow)。
二、管理觀點 行政乃事務處理之方法與技術。
古立克(L. Gulick):「POSDCORB」: 「P」即 Planning,為計畫或方案之制定。 「O」即 Organization,為執行計畫之機關組織及結構。 「S」即 Staffing,為人員之選用與管理。 「D」即 Directing,指機關上級人員對其部屬之指揮與監督。 「CO」即 Coordinating,指機關各單位、人員之間的協調聯繫。 「R」即 Reporting,指下對上之工作報告。 「B」即 Budgeting,指一切有關金錢、財政方面之事務。
尤偉克(C. Urwick): 行政是一種藝術,同時也是一種技術。
懷特(L. D. White): 行政乃是為完成某種目的,對許多人所作之指揮、監督、協調與 控制。
費堯(H. Fayol): 行 政 就 是 計 畫 ( To Plan )、 組 織 ( To Organize )、 指 揮 ( To Command) 、協調(To Coordinate) 、監督考核(To Control)五大 項目所構成之功能表現。
賽蒙(H. A. Simon): 行政即為達共同目的時,合作的集體行動。
公共行政的意義
政府中行政機關所管轄之事務。
735
名家名言與特殊名詞提要
一、Max Weber 國家乃是合法使用武力之獨占(a monopoly of the legitimate use of force)。 此句用在回答有關國家角色、公務員之功能角色等題目。
二、Ham & Hill 我們實有必要在政策分析中給予國家重要的地位。 同上題,或是回答政策分析之問題亦可!
三、A. Wildavsky 政府做得更好,感覺卻更糟糕(doing better and feeling wrose)。 本句用來回答政府的困境,即「做到流汗,嫌到流涎」;也就是 有關「不可治理性」(ungovernability)之問題。
四、Lord Acton 權力傾向腐化,絕對的權力傾向絕對的腐化。 用來回答有關官僚制度之弊病時;所以應採用多元主義。
五、V. Ostrom 美國公共行政的知識危機在於太著重科學化的管理、一元化的領導 中心;殊不知民主時代已經來臨,建構多元的組織、反應各方的需 求,才是公共行政運作的新方向。 此即「民主行政」之真諦!可用於民眾參與或回答「民之所欲, 長在我心」之問題。
六、Max Weber 在現代國家中,真實的政府所以能使其自身發生效力者,既不在於 國會的辯論,亦不在於皇帝的敕令,而實繫於日常生活中行政事務 的進行,這事自必操於公務員的手中。
名家名言與特殊名詞提要
壹、行政學之名家、名言摘要
附錄壹
附錄壹
736
附錄壹
七、H. Finer
名家名言與特殊名詞提要
國會、內閣、總統是統而不治的;公務員是治而不統的。 上述兩句都在強調行政部門或官僚制度之重要性,一定要背熟!
八、K. C. Davis 裁量權是指一位行政人員在有效的權力限制下,擁有選擇某一行動 方案加以行動或不行動的自由。 用來回答行政裁量權或授權之題目。
九、D. H. Rosenbloom 公共行政就是採用管理、政治和法律的理論與過程,履行立法、總 統和司法部門的命令,以為全體或部分社會提供服務和管制的功能。 本句是出自於其 1986 年大著《公共行政:解析公共部門中的管 理、政治與法律》一書中的序言;可用來回答公共行政基本意涵 的問題。
十、John Rawls 正義是社會制度的眾德之首,如同真實是思想體系的第一要務。 本句出自 Rawls 名著《正義論》(A Theory of Justice) ,適合用於 回答社會正義、照顧弱勢族群等問題。
十一、F. C. Thayer 組織理論是種認識論(organization theory as epistemology)。 由於觀點與見解不同,導致對組織會有不同的描述;本句可回答 有關組織理論的不同觀點或不同時期之發展等問題。
十二、E. Strauss 現代人必須生活在現代官僚制度的巨靈之下,問題不是如何將它去 除,而是如何使之馴服。
十三、E. Etzioni 官僚制度絕非是民主政治的充分條件,但它是一個必要條件。
十四、D. Thompson 假如官僚制度或其他相類似的組織形式不存在的話,沒有人能夠相
737
行政是政治生活的一部分,是在政治的適當範圍之外;政府的廣泛 計畫不是行政,計畫的詳細執行才是行政。 用來回答「政治、行政二元分立」之經典名句。
十六、Ventriss 行政雖是政府的核心,公共才是國家的重心。 本句強調「公共性」為公共行政所獨具之特點,回答公共性或公 共利益之題目時,一定要寫出此句。
貳、解釋名詞彙編 一、瓦稜達效應(Wallenda effect) 瓦稜達(Karl Wallenda)為一位知名的高空鋼索表演者,於 1978 年在波多黎各聖胡安走一條七十五英尺高的鋼索時墜落身亡。與 其同行的妻子論及該次致命的危險表演時說:「那是他這輩子第 一次考慮表演的方式,我覺得他全副心思都花在避免『墜落』上, 而不是去思考如何走鋼索」。因此瓦稜達失敗的原因,在於其全 神貫注的不是鋼索,而是避免墜落。 瓦稜達效應後被引申為「一位成功的領導者必須對事件採取正面 和樂觀的看法」而非將全副心思花在避免錯誤、防患未然上」。
二、多手(many hands) 多手是悖離行政倫理的議題之一,其意涵是指一個組織(尤其是 大型組織)的諸多單位不能就其行動負起個別責任,只將自己視 為整體運作的一小部分,在「大機器小齒輪」中,由於涉及決策 的部門不只一個單位,那麼該由誰來承擔政策運作的全部責任, 即構成「行政倫理」中「多手」的問題。 因此,學者湯普森(D. F. Thompson)指出:「多手的問題,是只 有許多的官員以不同的方式去促進政府的決定與政策的實現,唯 誰在道德上負起政治結果,卻難以確認」。簡言之,亦即政出多 門,責任難究。
名家名言與特殊名詞提要
十五、W. Wilson
附錄壹
信現代民主政治下的人民生活品質仍然可以維持。 以上三句都在表示官僚制度的重要性與影響力,一定要背熟!
741
二十、行政中立(Administrative Neutrality) 行政中立指政府機關中的公務人員(事務官),在推動各項政策及 行政活動的過程中,應保持客觀、無偏的中立立場,不受政黨、派 系、民意代表、利益團體、上司等之操縱、支配與關說的影響。同 時,公務人員的身分、工作權益等應受到保障,不受政權更替的影 響;但相對的,公務人員參加政黨、政治活動及競選等,也必須受 到一定的限制。行政中立的真正意義事實上與「政治中位」(political neutrality)的意思是一樣的。
二一、權責分散化(Authority Fragmentation) 權責分散化指政策或計畫的規劃、執行、評估,或整個政策的運作 過程,分由不同的機關組織負責,因而形成權責分散、事權不統一、 責任不明確的情況,使政策無法順利的運作。例如青年就業輔導以 及醫療衛生服務計畫的推動,因為分由若干機關或機構共同去負責 推動,以致效果不彰。俗云:「三個和尚抬水沒水喝」可以說是權 責分散化的最佳寫照。
二二、興建、營運與移轉(Build-Operate-Transfer B. O. T.) 「興建、營運與移轉」簡稱為 B. O. T.。世界各國在面臨必須從事大 量公共建設,而政府財力短絀的情況下,乃採取民營化的作法以資 因應,鼓勵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民間參與的一個重要方式就是這種 「興建、營運與移轉」的作法。它是由私人企業或國際財團與政府 機關簽訂合約,由這些企業或國際財團自行準備資金,興建某項公 共建設,如高速鐵路、捷運系統等,或開發某項產業,如興辦大型 休閒遊樂園區等;在興建完成後,由政府機關給予營運特許權;而 經過一段相當時間(若干年)的營運後,再把整個產權及經營權移 轉給政府。透過此種方式,政府可以借重民間的資金參與公共建
名家名言與特殊名詞提要
「鄰避情結」是「NIMBY」(Not In My Back Yard)的縮寫翻譯; 「露露情結」是「LULU」(Locally Unwanted Land Use)的縮寫翻 譯;第一個是指「不要在我家後院」,第二個是指「不要在這塊區 域」,二者同樣都是因為當地居民對於污染性的或危險性的公共設 施之排斥,如反對焚化爐、垃圾掩埋場或核電廠設在其所居住之社 區附近,所以稱為「鄰避」!
附錄壹
十九、鄰避情結或露露情結
742
附錄壹
設,以減少資金不足的壓力。而民間企業因獲得特許經營權的回 饋,可達到創造利潤的目的,可說是一種互蒙其利的作法。
名家名言與特殊名詞提要
二三、被擄獲的機關(Captive Agency) 被擄獲的機關指某一個行政機關所管轄的標的人口,常會組成各種 利益團體,一方面向該機關爭取權益,一方面在必要的情況下,支 持該機關的作法,設法為該機關爭取更多的資源,以維持該機關的 繼續存在,避免被裁撤。在此種相互利用、相得益彰的情況下,行 政機關遂為利益團體所控制,亦即變成了利益團體的俘虜,不得不 儘量回應利益團體的需求。
二四、合產(Coproduction) 簡言之,合產指政府部門與民間部門的個人或團體共同進行政府服 務或財貨的生產。依此定義,民營化(privatization)乃是合產的一 種方式。合產是 1970 年代以後,在美國興起的一項概念,目的在 解決民眾不斷要求政府部門提供大量的服務,同時又要求提供高品 質的服務,但是政府部門卻面臨財政資源不足的困境,希望藉由政 府機關與民眾的攜手合作,提升政府各項建設與服務的品質與數 量,並減輕政府部門的財政負擔。
二五、內隱知識(Tacit Knowledge) 組織中的知識種類繁多,有的是個人經過時間累積而得的專長,此 種專長通常無法以文字或語言表達,稱為內隱知識,又稱為默會知 識,是無法言傳的、無法教授的、未經言語表達的、使用時無法觀 察到的、豐富的、複雜的、未經文件歸檔的。內隱知識是在此時此 地的實際系絡中所產生的知識,具有「類比性質」(analog quality) , 是智者經過長時間經驗的累積,所形成的內部化知識,其精華是文 件或是資料庫所無法重現的,此種知識蘊涵著豐富的時間歷練及學 習成果,無法在人心之外完整地呈現出來,其一部分得自實習,而 且只有部分是可溝通的。
二六、全球化(Globalization) 全球化指透過國家與社會的相互連結、依賴以及頻繁的交流,而產 生了世界的秩序;全球化也融合了各種異質文化,幾乎每個人都無 法自外於全球化環境的影響,世界經濟、國際合作以及普羅文化也 正不斷隨之變遷。全球化的結果導致「世界村」的實質現象,因為
743
在「聯合國的全球治理委員會」(the United Nations 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對全球治理作如下的界定:管理涉及全球性事 務的個人與制度,是公共與私人等諸多方式的總和,它是經由吸納 衝突或多元利益,以及採取合作行動的持續過程。它包括以正式制 度與體制獲得治理對象的順服,及以非正式方式安排治理對象的利 益。全球治理正趨向優質治理(good governance) ,優質治理的價值 與作法是與時俱進的,在過去強調控制及集權,「大政府」可能是 政府統治的重要價值,但是今日在民主政治國家,似乎已朝向民主 自由分權與小政府的治理模式。
二八、目標錯置(Goal Displacement) 目標錯置的概念是由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莫頓(Robert Merton)所 提出的。意思是說任何機關組織的工作人員遵守法令規章及工作程 序,原只是達成為民服務或為顧客服務之目的的手段而已,但是工 作人員卻常把手段當成目的本身,只是一味嚴格遵守法令規章的規 定,只求個人不致違法或不當圖利他人就好,而不管有否達成為民 服務的目標,這是行政組織工作人員常發生的一種病態。
二九、團體盲思(Groupthink) 政策分析人員及決策者應特別防範一個決策團體或智囊團發生所 謂「團體盲思」的現象。團體盲思指某一個團體因為具有高度的凝 聚力,非常強調團結一致的重要性,因此在討論問題時,壓抑了個 人獨立思考及判斷的能力,迫使個人放棄批判及提出不同意見的機 會,最後使團體產生錯誤或不當的決策。此種團體盲思運作的結 果,極可能使政策方案遭到無法順利合法化或執行失敗的命運。 依據 Irving L. Janis 的說法,當一個團體出現以下症候時,就可能會 發生團體盲思的現象,必須事先加以預防: 團體充滿無懈可擊的幻想。 成員對團體的不愉快及不確定資料予以合理化。 堅信團體本身的道德信念。
名家名言與特殊名詞提要
二七、全球治理(Global Governance)
附錄壹
隨著全球化的增加,在融合的過程中,種族衝突、內戰,以及國內、 國際的暴力無疑的將增加,全球化使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更為貼近, 我們生活的世界受到全球秩序影響,人為界限區隔不再是阻力,區 域間的文化、經濟藩籬正隨之慢慢消融。
744
附錄壹
具有競爭對手衰弱、愚笨可惡的刻版印象。 對持不同意見的成員施以壓力,迫其順從團體的意見。 成員自我檢查與團體意見的一致性,將自己的疑慮及反對意見的
名家名言與特殊名詞提要
重要性,予以極小化。 成員具有全體一致的幻想,認為彼此意見相去不遠。 成員具有自我委任的防衛心態,不願聽取別人對團體的批評,見 不得別人對團體的任何騷擾。
三十、空洞化國家(Hollow-out state) 空洞化國家也稱為「權力核心消褪國家」,指政府機關依賴其他部 門(公司企業、非營利機構或政府部門),協同參與提供公共服務 的生產,政府將政策的落實執行交付給有生產能力的「第三者」(the third party),僅保留整合功能系統負責協調、監督與評估契約。空 洞化國家的主要任務是在安排網路運作,而非實現傳統層級節制政 府的任務,治理透過多樣化的政策工具執行任務,這些工具包括: 契約、準市場、以及由政府領航而非親自操槳的政府,空洞化國家 是以契約網絡做為服務傳遞的工具,而政府所提供的服務未必是由 政府官員所主導。
三一、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 知識管理就是以組織中知識的產生、轉換、創造與分享為主的管理流 程及方式,亦即將組織中的各類生活知識作有系統的整理、排比、儲 存、運用與擴散,並適時將正確的知識傳給需要的成員,以協助成員 採取正確行動來增進組織績效的持續性過程。此過程包括知識的創 造、確認、蒐集、分類儲存、分享存取、使用改進與淘汰等步驟。
三二、委託一代理理論(Principal-agent Theory) 委託一代理理論的假定是,當一個人或一個以上的「委託人」 (principal),雇用一個或一個以上的其他「代理人」(agent),授 權其制定與授權人利益攸關的決策權責時,便發生了委託一代理關 係。委託一代理理論主要討論「代理成本」(agent cost)的問題, 其對人性的假定與公共選擇理論大致相同,人乃是理性而極端自利 的個體,會致力於極大化自身的利益。因此當為委託人與代理人的 委託代理契約關係成立之後,該理論假定代理人的自利行為將連帶 使授權人利益極大化。
745
三四、綜效(Synergy) 綜效指組合若干部分的行動,使其所獲的結果大於各部分單獨行動 所獲結果之總和。Synergetics 最先是由 Buckminster Fuller 所提出來 的,藉以描述一個結構性的結織體,必較其組成部分為強的特性。 目前綜效這個概念已經被廣泛的使用,它適用於凡是各種力量組合 起來,可以達成較個別力量所達成者為大的情況。綜效就是所謂「團 結力量大」的證明。
三五、第三條路(The Third Way) 長久以來,做為左派代表的社會民主主義者與右派代表的自由主義 者對於國家的經濟機制、福利政策、社會管制、平等主義、充分就 業等議題看法大異其趣。「第三條路」的政治路線係由英國社會學 家、政治學家紀登斯(Anthony Giddens)在《第三條路》(The Third
名家名言與特殊名詞提要
公共財指一旦財貨製造後,某人對該財貨的消費,並不會減少其他 人消費該財貨的數量,此種財貨即為公共財,例如國防、外交、空 氣、電視收視等。公共財的概念與私有財(private goods)的概念正 好 相 對 。 私 有 財 的 基 本 特 性 有 二 : 敵 對 性 ( rivalry ) 與 排 他 性 ( excludability )。 公 共 財 則 具 有 以 下 四 項 特 性 : 非 敵 對 性 (nonrivalry):即當財貨的供給量在某一個水準之上時,超過一個 以上的人可以同時自該財貨的消費,獲得利益,例如每一個國民都 可自安全的國防獲得好處。 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 :即在物 理上或法律上,無法排除某人對該財貨的使用,例如公海的魚類可 以在廣大的海洋中自由迴游,凡是漁民都有機會捕捉它們。 擁擠 性(congestion):即當消費該財貨的人數增加到一定限度時,該財 貨的供應水準便會下降,而增加消費的邊際社會成本(the marginal social cost of consumption) ,例如當少數人在一條可自由垂釣且漁產 頗豐的溪流釣魚時,每人在短時間內就可滿載而歸,但是消息傳開 後,釣魚者蜂擁而至,於是大家必須花更長的垂釣時間,才有收穫。 不可分割性(indivisibility):即財貨無法分割給個人使用,例如 國防或外交的性質或無法分割。正是因為公共財具有這四項特性, 所以一般市場不太可能或根本不願意提供公共財,乃因此導致市場 失靈(market failure)的狀況。而由於市場失靈,遂給予政府機關 干預市場活動的正當理由。
附錄壹
三三、公共財(Public Goo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