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b116

Page 1

1

政 治 學 (含申論暨測驗題) 第一章

政治學概論.............................................................. 1

歷年考古題觀摩 ..................................................................................... 3 重點整理 ..................................................................................................... 4 一、政治的意涵 ............................................................................................... 4 二、政治的起源、目的與限度........................................................................ 7 三、政治學研究的範圍 ................................................................................. 10 四、政治學的新研究主題 ............................................................................. 11 五、政治學流派的發展過程.......................................................................... 12 六、政治學是否為科學 ................................................................................. 20

申論破題擬答 ........................................................................................ 22 測驗題庫解析 ........................................................................................ 26 第二章

政治學方法論........................................................ 29

歷年考古題觀摩 ................................................................................... 31 重點整理 ................................................................................................... 31 一、政治學方法論之基本概念...................................................................... 31 二、一般性理論之介紹 ................................................................................. 34 三、方法論的重要議題 ................................................................................. 47


2

申論破題擬答 ........................................................................................ 53 測驗題庫解析 ........................................................................................ 59 第三章

論............................................................ 65

歷年考古題觀摩 ................................................................................... 67 重點整理 ................................................................................................... 69 一、國家起源論 ............................................................................................. 69 二、國家的歷史意義與價值.......................................................................... 70 三、國家在民族國家出現以前的發展史 ...................................................... 72 四、國家的特徵與角色 ................................................................................. 72 五、國家的要素 ............................................................................................. 75 六、國家的類型 ............................................................................................. 84 七、國體與政體 ............................................................................................. 91 八、國家的功能與失調 ................................................................................. 92 九、國家自主性與社會 ................................................................................. 93 十、國家能力(state capacity)之研究 ...................................................... 102 十一、新舊國家研究之異同........................................................................ 104 十二、國家論與系統論之關連 .................................................................... 105 十三、眾多意識型態對於國家的看法 ........................................................ 106 十四、民族主義與民族國家........................................................................ 107 十五、全球化(globalization)與民族國家................................................ 112 十六、地方自治與地方政府........................................................................ 120

申論破題擬答 ...................................................................................... 126 測驗題庫解析 ...................................................................................... 129


第四章

3

憲法論與人權論.................................................. 133

歷年考古題觀摩 ................................................................................. 135 重點整理 ................................................................................................. 136 一、憲法的內涵 ........................................................................................... 136 二、憲法的功能與類型 ............................................................................... 153 三、憲法的解釋 ........................................................................................... 156 四、憲政之治............................................................................................... 160 五、憲政獨裁(Constitutional Dictatorship)............................................. 162 六、二次大戰以後憲法發展的趨勢 ............................................................ 164 七、人權之意涵 ........................................................................................... 165 八、人權之演進(C. J. Friedrich) ............................................................. 166 九、人權內涵之分類方式 ........................................................................... 167 十、台灣對於人民的自由權限制 ................................................................ 169 十一、新聞自由與司法自制........................................................................ 170 十二、言論自由 ........................................................................................... 173

申論破題擬答 ...................................................................................... 176 測驗題庫解析 ...................................................................................... 180 第五章

民主與獨裁論...................................................... 185

歷年考古題觀摩 ................................................................................. 187 重點整理 ................................................................................................. 191 一、民主之基本概念 ................................................................................... 191 二、民主理論............................................................................................... 192 三、民主政治............................................................................................... 195 四、民主政治的類型 ................................................................................... 198 五、公民投票............................................................................................... 216


4

六、民主實踐之觀點 ................................................................................... 220 七、網路民主 ............................................................................................... 221 八、民主政治之批評 ................................................................................... 223 九、正當性(Legitimacy) ......................................................................... 224 十、獨裁論................................................................................................... 226 十一、民主與獨裁之比較............................................................................ 234 十二、政治轉型與民主化之概念 ................................................................ 236 十三、民主鞏固 ........................................................................................... 242 十四、政治發展 ........................................................................................... 246

申論破題擬答 ...................................................................................... 248 測驗題庫解析 ...................................................................................... 253 第六章

政黨論與政黨制 .................................................. 265

歷年考古題觀摩 ................................................................................. 267 重點整理 ................................................................................................. 268 一、政黨論................................................................................................... 268 二、政黨體制 ............................................................................................... 283

申論破題擬答 ...................................................................................... 292 測驗題庫解析 ...................................................................................... 296 第七章

民意與選舉.......................................................... 301

歷年考古題觀摩 ................................................................................. 303 重點整理 ................................................................................................. 308 一、選舉概念之理論分析............................................................................ 308 二、選舉制度之分類 ................................................................................... 313 三、選舉制度與政黨制度之關係 ................................................................ 332


5

四、政治參與及投票行為研究.................................................................... 333 五、民意 ...................................................................................................... 348 六、政治溝通............................................................................................... 360

申論破題擬答 ...................................................................................... 365 測驗題庫解析 ...................................................................................... 368 第八章

利益團體.............................................................. 385

歷年考古題觀摩 ................................................................................. 387 重點整理 ................................................................................................. 387 一、利益團體之意義 ................................................................................... 387 二、利益團體之種類 ................................................................................... 388 三、利益團體產生的背景 ........................................................................... 390 四、利益團體的形成與演變........................................................................ 391 五、利益團體之活動方式 ........................................................................... 392 六、利益團體之功能及其約束之道 ............................................................ 394 七、利益團體間的衝突與其解決 ................................................................ 397 八、利益團體與政黨之差異........................................................................ 398 九、利益團體參與政治的不同模式 ............................................................ 400 十、各國利益團體之比較 ........................................................................... 403

申論破題擬答 ...................................................................................... 406 測驗題庫解析 ...................................................................................... 409 第九章

立法與司法制度.................................................. 415

歷年考古題觀摩 ................................................................................. 417 重點整理 ................................................................................................. 418 一、立法制度............................................................................................... 418


6

二、司法制度 ............................................................................................... 438

申論破題擬答 ...................................................................................... 442 測驗題庫解析 ...................................................................................... 446 第十章

政府體制與文官體系 .......................................... 453

歷年考古題觀摩 ................................................................................. 455 重點整理 ................................................................................................. 457 一、政府之意涵 ........................................................................................... 457 二、政府類型 ............................................................................................... 459 三、聯合內閣理論 ....................................................................................... 483 四、分立政府(divided government)之概念 ............................................ 493 五、文官體系(bureaucracy) .................................................................... 497

申論破題擬答 ...................................................................................... 504 測驗題庫解析 ...................................................................................... 508 第十一章

政治文化與政治社會化 .................................. 517

歷年考古題觀摩 ................................................................................. 519 重點整理 ................................................................................................. 520 一、政治文化 ............................................................................................... 520 二、政治社會化 ........................................................................................... 529

申論破題擬答 ...................................................................................... 541 測驗題庫解析 ...................................................................................... 544 第十二章

意識型態.......................................................... 549

歷年考古題觀摩 ................................................................................. 551 重點整理 ................................................................................................. 552 一、意識型態的起始與發展........................................................................ 552


7

二、意識型態的意涵與區分........................................................................ 553 三、自由主義............................................................................................... 555 四、資本主義............................................................................................... 557 五、社群主義(Communitarianism) ......................................................... 558 六、保守主義............................................................................................... 560 七、社會主義............................................................................................... 567 八、馬克斯主義 ........................................................................................... 568 九、法蘭克福學派、新左派與第三條路 .................................................... 571 十、女性主義............................................................................................... 575 十一、薩依德(Edward Said)的東方主義(Orientalism) ...................... 577 十二、宗教基本教義派 ............................................................................... 579 十三、生態主義(Ecologism)................................................................... 580

申論破題擬答 ...................................................................................... 581 測驗題庫解析 ...................................................................................... 587 第十三章

政治經濟學...................................................... 597

歷屆考古題觀摩 ................................................................................. 599 重點整理 ................................................................................................. 599 一、政治經濟學之意涵 ............................................................................... 599 二、現代化理論 ........................................................................................... 600 三、依賴理論與世界體系論........................................................................ 602 四、重商主義與新重商主義........................................................................ 605 五、自由經濟學派 ....................................................................................... 607 六、發展型國家(developmental state)理論 ............................................ 607 七、國際政治經濟學 ................................................................................... 612 八、經濟外交之概念 ................................................................................... 614


8

九、政治經濟學與民主價值........................................................................ 615

申論破題擬答 ...................................................................................... 617 測驗題庫解析 ...................................................................................... 620 第十四章

公共政策.......................................................... 623

歷年考古題觀摩 ................................................................................. 625 重點整理 ................................................................................................. 625 一、公共政策的制定及其決策模型 ............................................................ 625 二、公共政策評估之概念............................................................................ 628

申論破題擬答 ...................................................................................... 630 測驗題庫解析 ...................................................................................... 632 第十五章

國際政治.......................................................... 633

歷年考古題觀摩 ................................................................................. 635 重點整理 ................................................................................................. 635 一、外交政策與國際政治的異同 ................................................................ 635 二、國際組織之概念 ................................................................................... 635 三、國際政治理論之一:理想主義(idealism) ....................................... 637 四、國際政治理論之二:現實主義(realism) ......................................... 638 五、國際政治理論之三:多元主義(pluralism) ...................................... 639 六、國際政治理論之四:馬克斯主義(marxism) ................................... 640 七、國際政治的分析焦點............................................................................ 640 八、轉變中的世界秩序 ............................................................................... 642 九、外交政策之目標及我國實施外交的重心............................................. 645

測驗題庫解析 ...................................................................................... 647


第一章

政治學概論

政治學概論

CHAPTER

◎研讀導引◎

章探討有關政治的基本意涵與特質,以及 政治學的範圍與演進,最後論及政治學的

最新發展。本章的目的在於理解政治的意義(特 別是權力的概念),以及政治學的相關發展歷 程。在公職考試中,也以上述的考點為重心。 此外,同學在閱讀本章時,必須與第二章配合 探討之。近年來本章出題的機率已經略微升高。

1


2

政治學(含申論暨測驗題)

一、政治的意涵∕4 二、政治的起源、目的與限度∕7 三、政治學研究的範圍∕10 四、政治學的新研究主題∕11 五、政治學流派的發展過程∕12 六、政治學是否為科學∕20


第一章

 政治學研究的範圍有哪些?每個範圍內研究哪些課題?

政治學概論

3

【93 身四】

 政治的意涵為何?政治學研究的範圍何在?政治科學理論建構有何目的 與步驟?

【93 身三】

 我們常說政治就是權力,政治的關係就是權力的關係。請問該句話的意 思為何?你認為這樣的說法是否可以完全表達政治的意義?為什麼?你 認為哪一種意涵最能適當表達出政治的意涵呢?

【94 普考】

 權力(power)是政治學的重要概念。請以道爾(Robert Dahl)對權力的 界定,比較其與影響力(influence)及權威(authority)的區分和關聯。 【102 地三】  試分別從決策面向、非決策面向與文化面向探討權力之內涵?【101 調三】  政治到底是什麼?您如何意涵它?為什麼我們常說我們的生活「從搖籃 到墳墓」都會受到政治的影響?它到底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什麼樣的影 響?請至少舉兩個例子說明。

【95 身四】

 對於「什麼是政治」學者們有不同的看法。請分別從規範的、權力的與 政策制定的三面向,說明政治的意涵。

【103 身三】

 法國 18 世紀哲學家盧梭(Jean J. Rousseau)在《契約論》(The Social Contract)一書中指出「衝突」與「解決衝突」,亦即「人們追求利益又 能保持社會和諧狀態」的機制就是政治。請根據盧梭所指之意涵,說明 政治的意義為何?

【100 原三】

 行為學者強調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政治,請問為何行為學者會強調用科 學的方法來研究政治?為什麼他們認為政治學能成為一門科學?而對此 持反對態度的學者的理由又如何呢?

【95 身三】

 政治權力的來源甚多,試列舉五項權力的來源,並以實際例證說明之。 【96 高考】


4

政治學(含申論暨測驗題)

一、政治的意涵: 「政治」一詞是由 polis(城邦)演變而來的,古拉丁文為 reis publica,英文為 things public,與孫文之「政乃眾人之事,治乃共同管理」有相同含義。要達到 政治的目的,必須透過制定法律、設立政府等手段。在不同的時期,政治分別 有不同的意涵。

政治是政府: 理論要點: 此屬於傳統學派的意見,代表學者為加納(J. Garner),承襲 19 世紀德 國國家學派的傳統,認為政治是國家與政府的活動。 該學派著重於討論政府的治理活動。其研究意涵強調國家的性質、起源、 類型、政府組織與憲法、法律的結構等,屬於靜態的法制研究。 理論缺陷: 其主要解釋範圍在於政府體制,因此只能解釋國家對內的活動,無法解 釋國際關係。 由於研究範疇主要在於政治的正常活動,因此無法解釋非正常的反國家 行為。 其以研究國家制度為主,然而忽略個體才是政治領域的主要行為者。

政治是國家: 政治為國家統治的表現,或政府處理公共事務的作用。政治大部分以國家 統治力的形式展現之,因此以國家統治概念來分析應為妥當。 其認為,國家在人類政治生活居於核心地位,因為國家指出政治作用的領 域,政治作用的主要領域在國家,國際關係互動之落實也需國家加以展現。 此外,政治包括目的與價值追求的活動,而這些活動也都需要國家落實。 國家的領域與群體生活的領域大部分都重疊,而政治又在討論群體生活, 政治因此與國家高度重疊。 其理論缺失同上。

政治是權力: 理論要點: 根據學者拉斯威爾(H. Lasswell)與卡普蘭( Kaplan)於「權力與


第一章

政治學概論

5

社會」一書的看法,係將政治認定為權力,政治就是權力的取得與作用。 權力是指參與社會價值之分配的地位與機會,一個人或集團參與此類決 策的機會越多,或其參與之過程中越能貫徹其意志,實現其意願,則其 權力越大。也有學者巴克拉赫和巴拉茲(Bachrach and Baratz, 1962)認為, 能阻止別人制定決策的人與集團也越有權力,而展現此種阻撓之行為, 就是權力的運用。 道爾(Robert Dahl)則從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來探討,其認為權力必定呈 現於人際關係中,倘若一個人能使另一人做其原本不想做,或根本上抗 拒的事情,則為有權力。 此為制度學派至行為學派之間的看法,認為政治是政治行為者之間的權 力互動現象,探討有權力的人如何透過運作取得事物。該學派將政治等 同於權力,此說認為,即使國際間的活動,也是政治的一種面向。其研 究內涵包括人際關係中的權力現象、解釋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關係、權 力者的政治心理現象與權力者社會基礎等。 權力行使之手段: 說服(persuasion):權威者按照「人是理性的」原則,向人民做宣導, 使其相信該政策符合人民之利益及正義而主動服從。 利誘(inducement):權威者提供利益,使人民接受其領導並遵守規定, 按照其意願行事。 強制(coercion):權威者以依法處罰迫使人民為不願為之事,包括物 理及心理上之強制。 獲取權力之途徑: 長子繼承制(primogeniture)。 遴選(cooptation):對於鞏固原有權力集團之地位,內部團結與穩定 甚為有利。 任命(designation)或指派(appointment):以任命或指派的權力,大 多為執行決策之權力,甚少負責決策。 選舉(election):此為民主社會中提供正當性的方法。 政治中的確有權力,但卻有下列兩項難以解釋的疑義: 權力未必都是政治,意涵過於廣泛,況且許多權力並非政治,例如攔路 搶劫也是權力,卻是一種赤裸的權力(bare power)。 權力並非政治作用的唯一意涵,政治包含政治的互動、政治制度的研究


6

政治學(含申論暨測驗題)

與權力等概念。

權力的「面向」分析: 權力的操作型意涵可以界定如下:A有能力驅使B去做B所不太樂意做的 事時,則稱A比B有權力。儘管如此,A對B施以影響力有許多方式,我 們區分以下幾個不同層次的權力「面向」: 權力就是政策的制定(Power as decision-making): 權力的面向乃涉及有意識的行動,亦即透過某些方式來影響決策的內 容。對權力這種形式的傳統解釋,可見於達爾(Dahl, 1961)的《誰來 統治?美國城市的民主與權力》(Who Governs? Democracy and Power in American City),該書透過分析行為者在現有選項所做出的決策,藉 以判斷誰擁有權力。然而,有很多途徑可以影響此類的決策。鮑汀 (Boulding, 1989)在《權力的三個面向》(Three Faces of Power)一書 中,區分三種權力運作的方式:使用強制力或脅迫力(即棍子); 使用互蒙其利的交換方式(即交易);訴諸義務、忠誠的途徑(即情 感)。 權力就是議題的設定(Power as agenda-setting): 權力的第二個面向,誠如巴克拉赫和巴拉茲(Bachrach and Baratz, 1962) 提出的,是指防止做出決策的能力,事實上,該權力面向又稱為「非決 策」(non-decision-making),這是指有能力設定或控制政治議題,因 而得以阻止不利於決策者的議題或提案發生。例如,私人企業可能同時 運用以下兩種權力:透過競爭以重挫有關消費者保護的立法提案(第一 個面向);遊說政黨和政客以防範有關消費者權利的議題付諸於公眾討 論(第二個面向)。 權力就是思想的控制(Power as thought control): 權力的第三個面向,就是按照他/她的想法和需求去塑造另一個人的思 想、需求或慾望的能力。這種權力的運作乃透過意識型態的信仰或心理 上的控制來達成。這就是路克斯(Lukes, 2004)所謂權力的激進觀點, 與「柔性」權力之概念重疊。比方說,廣告藉由耕耘與「品牌」之間的 關聯,而擁有形塑消費者品味的能力,便是一個例證。在政治生活中,


第一章

政治學概論

7

這種形式權力的運作,可見於宣傳工具的靈活運用,更為常見的方式是 發揮意識型態的影響力。 摘錄自 Andrew Heywood 著,楊日青、李培元等人譯,《最新政治學新 論》(台北:韋伯文化,2002 年),頁 15。 解釋名詞: 影響力(influence): 通常被指為一種潛移默化的力量,其與權力的區分,在於兩者。首先, 權力行使模式不僅有柔性的說服,也包括強制與威嚇,但影響力不包含 之。其次,在政治研究的領域,權力指公職身分行使的正規力量,影響 力則是社會賢達發揮之作為。 權威(authority): 能指揮或命令別人以其意願行為之地位或身分。例如有權威的政府可使 其公民服從其法律或規章,具權威之首長可命令其僚屬為其做事。在民 主國家,政府或官員之權威乃依法取得且受法律限制,如超越法律授 權,則為國家暴力。權威的分類包括韋伯(Max Weber)三種具正當性 之權威:傳統(traditional)、領袖魅力(charismatic)、法律理性(rationallegal)等; 亦有法理權 威(de jure authority) 與事實權威 (de facto authority)。前者在民主論將詳加論述;後者中,法理權威之運作乃是 根據一套對權威擁有者與權威內容為何予以明文規範的程序和規則,此 權威來自特定的職位,韋伯的傳統型與法律理性型即是指此。事實權威 的運作則是來自於權威被實際行使的特定環境,並非源自於一套程序性 規則,一個人憑藉其專業技術或知識擁有權威時,此人即是權威者,韋 伯的領袖魅力型即是指此。

政治是社會價值權威性分配的過程: 學者伊斯頓(David Easton)認為,政治應以系統作為研究定向,政治就是透 過系統,進行權威性價值分配的過程。政治系統的主要功能在於根據社群系 統的需要,透過政策的制定對於各種社會價值從事權威性的分配。

二、政治的起源、目的與限度(摘錄自任德厚教授,政治學): 政治的起源: 蘭尼認為,政治起源於衝突,政治衝突大部分為團體衝突,政治即在化解 衝突。


8

政治學(含申論暨測驗題)

政治的出現肇因如下: 每一群體生活,都有非經政治無法處理的事務。 除了該無法處理之事務之外,有些事務雖然可以其他方式處理,但以政 治方式較為恰當。 在政治事務出現後,相關活動又會引導出多的政治作用。

政治的目的與限度: 政治一般而又共同的目的有下列四種: 生存條件的尋求與維繫: 政治主要在於保護人民與國家之基本生存條件,對外需要能保護國家, 對內必須能保護人民。 內部秩序的維護與確保: 政治必須能維護社會秩序,每群體生活都由多數人組成,要使這多數人 能於有秩序的狀態下,共營社會生活,並各自追求其目標,乃是政治必 須承當之責任。 社經期盼的吸收與滿足: 政治必須能夠承擔民眾對於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並且滿足民眾的期望。 群體生活品質的提升: 政治必須能提升生活品質,以達到民眾福祉進一步的提高。 政治之限制(不能達到或不宜達到之處): 政治含括之領域: 政治不能含括人類所有生活價值與價值追求活動,政治含括的領域倘若 無限度,將使政治負荷過重,政治無法承擔人民所有公私領域之需求。 倘若一切事務都具政治性,也將會使生活過度泛政治化。是以,政治 的領域應該有所限制,不應該無限上綱。 政治作用的途徑與手段: 政治作用的途徑與手段應該合法,並且符合社會道德的期望,此又可分 為利害的限制與道德之限制: 利害的限制:政治作用為各種的連鎖與互動,包括多種利益、權力或 地位之分配,含括各種緊張之衝突。政治行動者在選擇本身的作用途 徑時,都有利害的考慮,而進行趨利避害的反應。 道德的限制:政治的表現,也不能脫離特定社群之價值基礎與道德情感。


第一章

政治學概論

9

政治目的之層次: 政治目的也應該在層次上有所限制,並不能處理所有的議題,僅能處理 全體生活的各種議題,不是彌賽亞式的救恩,也非人生問題終極之解答。

任德厚教授的政治次級分類標準: 廣義與原義之政治: 前者是指日常生活中的政治,例如有人被稱為「政治動物」,往往是指其 有權力慾望,或者辦公室內的「政治」,也不是指社會價值的權威性分配 過程。後者是指指涉具有公共性,或涉及社會及國家的政治,也就是政治 學研究之範疇。 理論與實際之政治: 前者是指政治的觀察、分析、討論或主張,其意義與作用,在於其涉及之 理念與看法,能對於眾人之事的管理,提供澄清或指引。後者是指人們在 特定政治情勢下,實際進行的各種政治活動或目標追求,其中或許也需要 某些理論指引,但現實情況也涉及理論未能理解的因素。 信念與權力或利益之政治: 前者指特定個人或團體涉入政治,其動機出於某種信念,在革命或動盪時 期比較容易出現。後者指以權力與利益追逐為主軸的政治。歐陸國家也喜 歡以高政治(high politics)與低政治(low politics)為區分,前者指目的 或政策層次之政治;後者指滿足各種利益期盼或服務選民之政治。 國內政治、國際政治與跨國政治: 國內政治,主要發生在國境之內及國民之間的政治,也就是國家體制與政 府作用;國際政治,以各國家為主要構成因素,在彼此之間進行的政治互 動及相關活動;跨國政治(transnational politics),指跨越國界而發生的 政治,例如古代知識分子周遊列國,或是現代的全球化現象。 制度內與非制度內之政治: 前者指各種的政治活動、決定與作用,乃制度所允許,或至少非制度所禁 止;後者則是指體制所不容之政治活動或表現。 民主與非民主之政治: 特定群體之政治決定,是否係由群體成員所組成,該群體之最高決定,是 否操於成員之手。


10 政治學(含申論暨測驗題)

研究政治的理由: 個人層次: 個人研究政治,是為了扮演好政治角色,也可使政治社會化更順暢。 群體層次: 培養管理人才: 研究政治可以培養出更好的公共行政管理人才,讓公共事務之管理更為 妥善。 分析與研究的活動: 研究政治也可使人民更瞭解政治之現象與本質。 獲得連續的生活經驗: 政治為群體生活之具體展現,研究政治也是研究群體生活,可更加理解 生活之實際經驗。 發展知識: 政治可以發展相關社會科學之知識。

三、政治學研究的範圍(摘錄自任德厚教授之政治學): 政治學是以政治為其核心議題之學科。所謂以政治為核心議題,是指政治學研 究之主題、討論之問題,乃至於研究之對象,均為政治。可分為以下五大範疇:

政治概念之次級構成: 社會價值權威配置是由社群性、權威性及目的性三個次級因素構成,因此包 括政治社群之組成、政治作用之依據,乃至於政治追求的價值目的這三種範 圍及內容。

政治議題涉及之層級: 政治學之研究,區分為實徵(empirical)、規範(normative)與應用(applied) 等三個層次,前者是針對實然的研究,無論政治制度與政治行為之研究均屬 之;中者是應然的研究,如研究政治思想或意識型態等是;而應用層次,即 針對既有事實評估判斷,例如政策規劃或策略研究均屬之。

政治議題在時空面所居之位置: 時間包括政治思想史或未來學研究;空間包括區域研究或比較政治。

政治作用的表現型態: 政治可能表現於多種層次,包括價值思想、組織結構或實際行為。


22 政治學(含申論暨測驗題)

模型: 是由一組概念所組成的架構,也是某一事物的縮影或簡化。在政治學研 究中,我們都使用概念式模型(conceptual model),例如系統論。模型 能提供簡單解釋的設計概念,類似已驗證的假說。 理論: 理論與模型關係密切,通常根據一組模型來進行解釋,例如多元論就涵 蓋國家模型、團體政治模型、選舉競爭模型等。理論是一套相關的命題, 指出事件發生的原因,透過理論可以提供詮釋資料的模式,可將不同的 研究相結合,提供一個驗證概念與變項的架構。理論可分為四大類:規 範性理論、描述性理論、解釋性理論與預測性理論。 解釋名詞: 類政治(para-politics): 任何多數人聚合與互動中,均有其「價值權威配置」之成份,包括企業 組織甚至家族關係,均有權力或分配之問題,也因此存在廣義之政治, 這些廣義的政治並不直接關係國家與社會的作用,所以不是政治學所稱 之政治,伊斯頓稱為類政治。 權力、權威與影響力(power、authority、influence): 權力,在物理世界中,乃是指能使作用對象發生物理改變之力量;人類 社會中,則是某種不對等關係中,較強之一方使較弱之一方順從己意之 能力;權威,則是獲有正當性(legitimized)的權力,所以權威含括權 力,而不僅是權力。影響力,則是非正式改變或影響對方之能力,例如 說服或專業能力。 共識政治(consensus politics): 共識政治可以有兩種意涵,首先是程序上共識(procedural politics), 透過協商與談判做出決定,其方式可以透過政黨間的諮商或是政府與各 利益團體的協議;其二是實質上的共識(substantive politics):兩個或 兩個以上的政黨在意識型態立場上的交集,反映針對基本政策目標所達 成的協議。

一、政治學所研究的範圍有那些?每個範圍內研究那些課題?【93 身四】


第一章

政治學概論 23

【破題】 本題屬於背誦題型,同學只要把參考書中政治學概論的內容背熟,應該就可以順 利取得高分。不過要注意前言與結論。本題雖然是兩個問號,但是實際上只有一 個問號,只是前面問標題,後面問內容,因此不必切割為兩部分作答。當年度的 身心障礙三等的試題,就是站在本題的角度上繼續延伸。 【擬答】 從亞里斯多德開始,人類就較為系統化的研究政治學,然而,政治學研究的範圍 相當廣泛。政治學是以政治為其核心議題之學科。所謂以政治為核心議題,是指 政治學研究之主題、討論之問題,乃至於研究之對象,均為政治。可分為以下五 大範疇: 政治概念之次級構成: 社會價值權威配置是由社群性、權威性及目的性三個次級因素構成,因此包括 政治社群之組成、政治作用之依據,乃至於政治追求的價值目的這三種範圍及 內容。 政治議題涉及之層級: 政治學之研究,區分為實徵(empirical)、規範(normative)與應用(applied) 等三個層次,前者是針對實然的研究,無論政治制度與政治行為之研究均屬之; 中者是應然的研究,如研究政治思想或意識型態等是;而應用層次,即針對既 有事實評估判斷,例如政策規劃或策略研究均屬之。 政治議題在時空面所居之位置: 時間包括政治思想史或未來學研究;空間包括區域研究或比較政治。 政治作用的表現型態: 政治可能表現於多種層次,包括價值思想、組織結構或實際行為。 與政治本旨相關之程度: 政治學之各種部門,關聯到政治或社會價值權威分配之程度不完全一樣,有些 關係密切,有些較為間接。 從上述的範圍來看,政治科學就是「運用科學方法來探討及研究政治現象的一門 學科」,其重點不在於如何界定政治現象,而是體會何謂科學方法。政治科學不 僅是包括一些能描述、解釋與預測政治現象的知識,更涵蓋藉以獲得這些知識的 方法,透過科學方法所獲得的知識才是科學的。然而政治哲學(規範性活動)也 是吾人應予以重視之部分,亦有其價值所在,不能偏廢。


24 政治學(含申論暨測驗題)

二、試就下列五位學者,指出他們代表著作各一本,並扼要敘述他們在政 治學領域的主要貢獻何在? David Easton  Gabriel A. Almond  Samuel P. Huntington  Maurice Duverger  Robert A. Dahl 【93 調三】 【破題】 本題雖然分點提出學者,要同學論述其代表著作與主要貢獻,但前言與結論仍不 可少。除了解釋名詞以外,只要是申論題,就一定要有前言與結論,才能稱之為 完整。另外,因為有五名學者,卻只有 30 分鐘的時間,所以每位學者能分配的時 間僅有 6 分鐘左右,不宜戀棧,只要列舉重要概念即可。最後,學者的姓名,在 第一次提及的時候要附註英文;第二次以後,直接寫中文即可。 【擬答】 政治學學理中,有諸多學者提出重要概念,值得加以重視,茲就伊斯頓(David Easton)、阿蒙(Gabriel Almond)、杭廷頓(Samuel Huntington)、杜瓦傑(Maurice Duverger)與道爾(Robert Dahl)五位學者之重要著作及概念論述之: 伊斯頓: 在其有名之著作:《政治系統》(The Political System)中,提出政治是社會價 值權威性分配的過程。其認為,政治應以系統作為研究定向,政治就是透過系 統,進行權威性價值分配的過程。政治系統的主要功能在於根據社群系統的需 要,透過政策的制定對於各種社會價值從事權威性的分配。 阿蒙: 其在 1963 年出版《公民文化》(The civic culture),統計 1959~60 年美國、英 國、西德、義大利與墨西哥五國的政治文化,發現英國最接近公民文化,美國 次之。其政治文化之分類,係以人民對於政治體系、輸入項、輸出項與能否意 識自我能力而加以區分。其將政治文化分類為狹隘(地方)的政治文化(parochial political culture)、參與的政治文化(participant political culture),以及子民(臣 屬)的政治文化(subject political culture),並且認為此三類的比例如為 1:6: 3 時,該國的政治文化將為公民文化,也是民主政治最好的政治文化類型。 杭廷頓: 其在著作《文明衝突論》(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提到,21 世紀裡,文化將 成為衝突的主要來源。過去國際衝突的主要理由已經消失,甚至在全球世紀裡,


第一章

政治學概論 25

國內政治文化的影響力也逐漸沒落。我們將面臨文明之間的衝突,也就是世界 各個主要文化族群的板塊之間將會起摩擦,這些族群的板塊衝突會隨著全球化 發展而更加劇烈,軍事衝突的可能性也會日漸加溫。 其將文明分成七個群體板塊,在板塊交界處,就是戰爭與衝突的來源。例如墨 西哥與中東,就分別是基督教與拉丁美洲、基督教與伊斯蘭教文明的衝突點。 文明認同很難改變,例如澳洲身處於亞洲環伺之處,但是不會輕易轉變為儒家 文明;土耳其在歐洲邊緣,雖然想融入歐洲,其基本價值也有相當的固定性。 杜瓦傑: 其在著作《政治黨派》一書中提到選舉制度與政黨制之關係,其認為小選區多 數決有利於兩黨制形成(Duverger's law)。採單一選區多數決的國家,在一個 選區內僅有一名候選人當選,而且當選所需之票數,僅需超過其他候選人即可, 不必達到總票數之半數以上。該種制度對於小黨甚為不利,其候選人甚難當選; 反之,大黨之勢力會越加鞏固。(杜瓦傑鐵律)。比例代表制有利於多黨制形 成(Duverger's hypothesis)。依照比例代表制之設計,每一選區可以選出若干名 議員,每一政黨所獲得的議員比例,按照其所獲得之選票於總票數中之比例而 分配,該種制度能鼓勵小黨之產生,並且維護小黨之存在,但仍有例外,奧地 利即是,所以稱為假說。(杜瓦傑假說)。 道爾: 其在《多元政體》(polyarchy)一書中,認為民主政治有兩要素:競爭與參與。 參與程度與競爭多寡為多元政體之指標:所謂參與程度,係指人民決定政策主 導權之能力與範圍;競爭多寡則是指各政治菁英團體是否能在合法的狀況下參 與政治,吸引人民之選票。透過上述指標,到達多元政體的方式有三: 直接由封閉到開放,如 1789 年的法國大革命,但很容易因為人民缺乏民主素 養,導致另一個封閉政體產生。 由先開放參與,成為包容性的霸道政體(允許人民參與政治,但並無有效組 織與當權者對抗,例如墨西哥與新加坡),再開放競爭。 先開放競爭,成為競爭式的寡頭政權(參政權不普遍,但有競爭式政黨爭取 人民支持,再增加參政機會,如 18、19 世紀之英國),道爾認為此方式較為 理想。 綜上所述,政治學理論博大精深,乃眾多政治學者所共同構築,吾人在學習時 應全面觀照,方能窺得政治學之全貌。


26 政治學(含申論暨測驗題)

 Politics 一字源於希臘字“Polis”,其字面上的意義是: 公共事務

政策

 將政治界定為「對社會各種價值的權威性分配(authoritative allocation

眾人

城邦

權力

 下列何者不是「政治」一詞所涵攝的概念?

國家

消費

權力 society)」的學者是: 伊斯頓(David Easton) 拉斯維爾(Harold Lasswoll)

佛巴(Sidney Verba)

阿爾蒙(Gabriel Almond)

 以下那一位人物將「政治」定義為「社會價值的權威配置」? 頓(David Easton)

蘭尼(Austin Ranney)

孫中山

伊斯

蕯 孟武

 誰將政治學定義為:「社會內價值的權威性分配」的科學(the authoritative allocation of valuesforasociety)?

阿爾蒙(Gabriel A. Almond)

波

柏(Karl R. Popper) 韓培爾(Carl G. Hempel) 伊斯頓(David Easton)  美國政治學者伊斯頓(David Easton)如何定義「政治」? 的運作

權力的形成、分配與運用

政府組織

權威性的價值分配

解決公

共事務爭議  下列那位學者定義政治(Politics)是「價值的權威性分配」(authoritative allocation of Values)? David Easton

Hans Morgenthau

Samuel P. Huntington

Karl Deutsch

 下列何者是一種具有權威性的資源分配的例子? 降低購屋貸款的利率 的工廠改設於雲林

降低水果批發價格

台塑公司關閉在宜蘭

調高電視機的價格

 政治學與其他學科的主要區別在於: 在對權力的研究

改變課稅規則以

集中在對利潤的研究

集中在對心理的研究 政策制定的過程

集中在對社會的研究

 政治學者拉斯威爾(Harold D. Lasswell)對於政治的看法為: 性的價值分配的過程

集中 權威

有關政府事務的管理

權力的形成與互動  《政治:誰得到甚麼,何時得到,如何得到?》是那一位政治學者的著 作?

伊斯頓(David Easton) 道爾(Robert Dahl) 拉斯維爾

(Harold Lasswell)

蘭尼(Austin Ranney)


政治學概論 27

第一章

 誰將政治界定為權力的作用,並說:「政治:誰得到什麼,何時得到, 如何得到?」(Politics: Who Gets What, When, and How?)? (Gabriel A. Almond) (Carl G. Hempel)

拉斯威爾(Harold D. Lasswell)

奧蒙 韓培爾

伊斯頓(David Easton)

 著有《Politics: Who Gets What, When, How》一書並將權力觀念帶入政治

學的研究中的著名政治學者為: 伊斯頓(David Easton) 阿爾蒙 (Gabriel  Almond) 唐斯(Anthony Downs) 拉斯威爾(Harold Lasswell)  很多學者將「權力」作為政治研究最重要的概念,下列那一位是其中最 伊斯頓( Easton)

著名的學者?

蘭尼( Ranney)

拉斯威爾(H.  Lasswell)

唐斯( Downs)

 誰將「權力」視為政治學的樞紐性概念,並指出:「權力也許是政治學 中最基本的概念。政治過程乃是權力的形成、分配與運用」?

阿爾

蒙(Gabriel  Almond)

韓培

爾(Carl G. Hempel)

拉斯威爾(Harold  Lasswell)

合法性

主權

權威

掌管鎮壓的工具

權力

 從最廣義的角度來看,「權力」意指下列何者? 構

伊士頓(David Easton)

 「威之以力、誘之以利、劫之以勢、齊之以道」。這是政治上的什麼作 用?

能獲他人尊敬

控制政府的法制結

使人去做其原先不太樂

意做的某事  從「權力」角度來從事政治學研究,最大的限制是: 府腐化

權力並不存在公民生活之中

權力使人及政

只有法律中才看得到權力

權力這個概念不易被清楚界定  下列那一項不是政治權力的展現? 政策的制訂

決定立法議程的安排

影響他人做出他人原本不願意去作的決定

決定

遊說他

人去投票  在現代民主社會中,人們一般都相信政府領導人的權力來源為: 承

遴選

任命

控

選舉

 權威(authority)是指: 制偏好形成的能力

繼

迫使別人完成其不想做的事之能力

強迫他人接受自己觀點的力量

依職位而擁

有的支配權力  以職務正當性為基礎的權力,稱為:

威權

主權

權威

影


28 政治學(含申論暨測驗題)

響力  政治學「科學程度」受到四點批評,不包括下列何者? 註定無法得出通則 問題的關注

政治學者無法做到真正客觀

強調對規範性

政治學不能算是真正科學

 下列那一項不屬於科學研究的特徵? 因果推論

政治學主題

交互主觀

否證

從事

規範性的陳述

 政治學的英文是 Political Science,它與自然科學相同之處為何? 究者隨時都能採取客觀、價值中立的角度進行觀察 反覆地實驗和證明

研

客觀因素可以被

研究者必須以謹慎的態度進行知識積累的工作

研究者應該以數量化的方式呈現研究成果  政治學中的宏觀政治學(macro-politics)是指: 究政治學

從權力概念出發研

從行動者擔任的角色出發研究政治學

對政治行為的影響

著重人格特質

從集體政治行動者的角度切入分析政治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