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育 行 政】 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前 (含歷屆試題總整表) 第一章 前前前前的基本概念與理論發展/1-1 第一節 教育行政的基本概念 ............................ 1-3 第二節 教育行政的理論架構 ............................ 1-4 第三節 教育行政的理論發展 ............................ 1-8
第二章 前前前前計畫/2-1 第一節 教育行政計畫 ........................................ 2-3 第二節 教育行政決定 ...................................... 2-10 第三節 教育行政決策 ...................................... 2-18 【補充資料】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 (2011 年版節錄) .................... 2-20
第三章 前前前前組織/3-1 第一節 組織與教育行政組織的概念 ................ 3-3 第二節 組織氣候與文化 .................................. 3-14 第三節 知識經濟與知識社會的概念 .............. 3-26 第四節 組織學習與學習型組織 ...................... 3-32 第五節 學校創新經營 ...................................... 3-35
第四章 前前前前溝通/4-1 第一節 教育行政溝通 ........................................ 4-3 第二節 教育行政衝突與協商 ............................ 4-7 第三節 新公共管理 .......................................... 4-11 第四節 教育行銷 .............................................. 4-15
第五章 前前前前前導/5-1 第一節 教育行政領導 ........................................ 5-3 第二節 各項重要領導與管理理論 .................. 5-18 第三節 教育行政倫理 ...................................... 5-84
第六章 前前前前評鑑(視導)/6-1 第一節 教育行政評鑑 ........................................ 6-3 第二節 我國高等教育評鑑 .............................. 6-24 第三節 教育行政視導 ...................................... 6-39
第七章 前前前前激勵/7-1 第一節 激勵的基本意義與概念 ........................ 7-3 第二節 激勵重要理論 part 1─內容取向 .......... 7-6 第三節 激勵重要理論 part 2─過程取向 ........ 7-13 第四節 教育人員專業成長 .............................. 7-20
第八章 前前前前興(變)革/8-1 第一節 教育行政興(變)革的定義與推動 策略 ........................................................ 8-3 第二節 教育行政組織興(變)革的模式 ........ 8-8 第三節 教育興(變)革的影響與有效推動 .. 8-12 第四節 教育組織再造 ...................................... 8-26
第九章 前前財前與經費/9-1 第一節 教育財政制度的基本概念 .................... 9-3 第二節 教育經費的籌措與分配 ........................ 9-4
第十章 重前前前法令及前策/10-1 第一節 重要教育法令 ...................................... 10-3 第二節 重大教育政策 .................................. 10-156
附錄一 最新修正條文補充資料/11-1 附錄二 103 年高考三級考試試題暨解析/12-1
第一章 教育行政的基本概念與理論發展 1-3
第一節 教育行政的基本概念 教育為國家事業百年根基所在,而辦理教育須專業人員秉持一定原則 負責推動相關工作,才有可能完成教育事務;因此,教育行政所為,即是 對於教育相關領域事務的管理以及人員的領導,藉以成就教育目的之連續 過程與行為的統合概念。尤其,若要掌握教育行政的全面概念,就應從行 政一詞開始理解,從而瞭解教育行政的定義,說明如下:
、行政的意義 行政,在英文上稱為 Administration,具有經營、執行或管理的意義; 如果從權力分立的角度,行政、立法與司法,則同為國家權力;因此, 我們也可以將行政定義為:依據法律,積極實現國家目的,而進行具有 統一、連續與形成性的國家活動。 然而,在人類社會中,教育組織必是極端複雜的。教育組織必須具備特 有結構、資源輸入、管理模式與成品輸出等因素,並且往往會成為眾所 矚目的焦點,這其中包括:家長、立法者、政客甚至是納稅的社會大眾 ;因此,我們可以說:沒有教育組織,也就沒有教育行政的存在,而教 育行政的任何策略制定,奠基在教育組織的設計與理念之上;所以,教 育行政必然以教育組織作為探討與研究的起點。
、教育行政的定義 教育行政若從基本定義上看來,應指在所有教育組織的教育人員,為協 助解決教育問題、有效整合教育資源,並達成教育目標所表現的各種行 政行為;因此,教育行政的具體意義,應可由制度的靜態性、歷程的動 態性、感受的心態性,以及互動的生態性等四大觀點逐一分析如下: 一、教育行政的靜態觀(制度) 教育行政基於國家任務本質,為一種落實建國理想的行政制度,更可視 為對於教育事務的社會制度,並藉由行政運作的功能、角色與規範來解 決教育問題。 二、教育行政的動態觀(歷程)
1-4
教育行政
教育行政基於實現或達成教育目標而進行相關歷程的手段,則成為一 種行政歷程的本質,包括:計畫、組織、溝通、領導與評鑑等主要運 作階段,而各有不同內涵,於下依序介紹: 教育行政計畫與決定,是依據國家教育目標所揭櫫之理想,也是任 何教育行政組織有效運作的前提。 教育行政溝通藉訊息的分享,建立組織成員間的了解與互助,促進 人際關係,達成組織目標。 教育行政領導者具有行政領導權、專家權、參照權、獎賞權、懲處 權。 教育行政視導與評鑑,是教育行政機構關依國家教育目標的標準, 兼採形成性與總結性評量,進行教育行政品質的管理。 傳統行政三聯制 V.S.現代行政總歷程 傳統行政三聯制
計畫
執行
考核
【行政事務專業化分工】 現代行政總歷程
計畫
組織
溝通
領導
評鑑
三、教育行政的心態觀(感受) 除了既有的教育目標之達成期望與組織分析角度以外,教育行政同時必 須對於人員在個人需求層面表達一定程度的關切;因此,教育行政應統 整教育組織目標實現與滿足個人需求,而成為一種行政藝術科學。 四、教育行政的生態觀(互動) 相對於教育行政必須奠基於教育組織之上而發展的特點,教育行政也需 承認組織內外的成員互動,的確對於教育行政本身具有一定程度的功能 相互影響,也就是存在有行政互動作用。 因此,綜合教育專業辭典與專家學者的定義,可將教育行政的意義歸納如 下:教育行政就是政府單位為能經濟且有效辦好教育事務,對教育人員與 事務所進行的領導與管理行為。
第二節 教育行政的理論架構
第一章 教育行政的基本概念與理論發展 1-5 依照上述各項教育行政的觀點論述,我們可以依此獲得教育行政理應 採取以下的分析架構: 比 較 項 目 探 討 主 體 組 織 結 構 人 員 酬 賞 目 標 訴 求 系統開放 向 度 分 流
組織結構
正式組織
物質實際
組織目標
呈現封閉
成員行為
非正式組織
精神抽象
個人需求
呈現開放
因此,教育行政的探究架構,由上表可知,可以分為:探討主體著重 組織結構完整性或成員行為解釋性、組織性質的正式與非正式、酬賞方式 側重物質實際或精神抽象方式、訴求目標為組織目標或個人需求,以及組 織是否存有可開放性或封閉性等五大層面,逐一進行分析。
1-6
教育行政
、教育行政的特性 教育行政雖然可藉由組織與人員在結構與相對行為的探討,獲得初步的 分析架構,但教育行政仍必須探究其本身所具備之特性;因此,可從功 能、性質、對象、任務、目標與經費方面,逐一分析如下: 一、教育行政的【功能】方面 重要國家發展重要公共行政指標 二、教育行政的【性質】方面 利他服務而非營利導向性質工作 三、教育行政的【對象】方面 複雜包括學生教師家長社會 四、教育行政的【任務】方面 艱鉅耗時費力成效緩慢無法速成 五、教育行政的【目標】方面 抽象目標通常需要超過十年以上才可見 六、教育行政的【經費】方面 浩大預算編列數額龐大造成國政負擔
、教育行政的趨勢 教育行政於近年來,逐漸走向三化方向之趨勢,其中包括:民主化、科 學化與均權化,其詳細內涵敘述如下: 一、教育行政民主化 審議制度與機關的加強。 二、教育行政科學化 重視與設立教育研究專職機構。 三、教育行政均權化 中央與地方之權力趨向均衡。
、教育行政的功能 教育行政存在的價值,既然是為了教育界而服務,以及為師生提供最好
第一章 教育行政的基本概念與理論發展 1-7 的學習環境;因此,教育行政必須具備以下功能,包括:制訂重要教育 政策與推展關鍵教育活動、提供必要支援服務與不斷增進教育效能、精 確評估教育成效與積極改進教育現況,以及妥善引導研究發展與努力促 進教育革新等四大功能。
、教育行政的特徵 綜合教育行政領域的中外專家之意見,吾人可以歸納出教育行政具備以 下各項特徵,包括:性質屬於服務、實踐社會功能、具有學術內涵、難 以評估績效、容易遭受批評,以及重疊其他領域等。 一、教育行政屬於服務性質 教育行政的工作,基本上仍以服務社會為目的;因此,各級教育行政組 織均應屬公益組織,並以服務全體國民為最終標的之本質。 二、教育行政實踐社會功能 教育行政能否成功的關鍵在於高素質人力配合;因此,教育行政除了教 育事務之外,同時也實踐了培育人才的社會功能。 三、教育行政具備學術內涵 教育行政實務運用於教育的經營與管理,而教育內涵本身即具學術本質 ;因此,教育可說是社會與文化發展的根本原動力,也就是學術所在。 四、教育行政難以評估績效 即使教育行政強調必須兼顧效能與效率,但由於教育目的在於改變人類 思想與行為,其本身就是難以於短期之內具體而量化的評估績效。 五、教育行政容易遭受批評 受到功績主義強調教育發展個人能力,以及教育成效緩慢而往往導致民 眾失去耐性等兩大因素,而使教育行政常遭受批評。 六、教育行政重疊其他領域 教育行政的理論基礎,常源於一般行政與商管領域的專業知識;因此, 在科層體制特性、(非)正式(化)組織與運作,以及領導管理等常有 重疊。
、我國教育行政學及其研究的發展現況
1-8
教育行政
根據近二十年來教育行政(學)的學術論文、專書,以及碩博士論文等 研究成果,提出我國當前教育行政學的發展,具備以下的現況: 一、過度偏重量化而較為輕忽質性的研究取向 二、時常採取行為技術分析忽略哲學面向探究 三、多以學校行政為焦點而忽略教育行政機關 四、多半倚賴商管行政理論因而鮮少自創理念 五、文獻大量引述國外研究從而極少本土論述
第三節 教育行政的理論發展 教育行政理論的推出,可以溯源至 20 世紀初期開始,歷經四大階段 的轉變,包括:古典理論、人際關係、系統理論與新興理論,或者以系統 觀點分析而得的理性系統模式、自然系統模式、開放系統模式,以至於非 均衡系統模式來進行教育行政理論典範的轉移,都可看出教育行政理論歷 經長時間演變後的顯著典範轉移。以下,將依序就古典理論(理性系統模 式)、人際關係(自然系統模式)、系統理論(開放系統模式)與新興理 論(非均衡系統模式)之各典範內涵,介紹如下: 古典理論時期 (1900-1930 年)
人際關係時期 (1930-1950 年)
系統理論時期 (1950-1990 年)
新興理論時期 (1990 年迄今)
理性系統模式 (1900-1930 年)
自然系統模式 (1930-1950 年)
開放系統模式 (1950-1990 年)
非均衡系統模式 (1990 年迄今)
確立目標 正式結構 階層分工 法令規定
心理需求 角色衝突 人際關係 組織氣候
情境變數 權變理論 戰略計畫 開放系統
耗散結構 蝴蝶效應 奇特吸引子 回饋機制
第一章 教育行政的基本概念與理論發展 1-9
1-10
教育行政
、古典理論(或理性系統模式)時期 比 較 項 目探 討 主 體組 織 結 構人 員 酬 賞目 標 訴 求系 統 開 放 組織結構 正式組織 物質實際 組織目標 呈現封閉 向 度 分 流 成員行為 非正式組織 精神抽象 個人需求 呈現開放
一、發展時間 1900 到 1930 年代。 二、基本主張 強調科學管理取向,並且重視以低單位成本與詳細嚴密的監督,制定完 全一致的工作程序與周全的會計系統。 古典理論時期 (1900-1930 年)
人際關係時期 (1930-1950 年)
系統理論時期 (1950-1990 年)
新興理論時期 (1990 年迄今)
理性系統模式 (1900-1930 年)
自然系統模式 (1930-1950 年)
開放系統模式 (1950-1990 年)
非均衡系統模式 (1990 年迄今)
確立目標 正式結構 階層分工 法令規定
心理需求 角色衝突 人際關係 組織氣候
情境變數 權變理論 戰略計畫 開放系統
耗散結構 蝴蝶效應 奇特吸引子 回饋機制
三、理論原則 古典理論的五大原則,包括:系統化、計畫化、協調化、效率化、標準 化。 四、主要學派 包括科學管理學派、行政管理學派以及科層體制學派等三大發展主軸。 以下分別就各發展時期、代表學者,以及理論內容特徵,依序介紹: 科學管理學派 發展時期 1900 到 1930 年間。 代表人物與重要主張 Taylor(泰勒),又稱為「科學管理之父」,並在 1911 年著有《
第一章 教育行政的基本概念與理論發展 1-11 科學管理原則》一書,具體指陳六大管理原則如下: 採用科學方法來代替經驗法則,並藉此提高工作績效。 依循時間研究原則,建立生產作業的相關標準程序。 建立按件計酬原則,將成員報酬依據個人工作績效發給。 計畫與生產分離原則,將管理線與生產線區隔。 功能管理原則,依專長將員工專業分工。 管理人員依據專業化原則,設計及改進使人員接受專業訓練。 學派影響與理論限制 主要影響方面 促進教育行政的科學化及工作分析的精神。 理論限制方面 科學管理學派的理論限制,包括:造成組織成員工作單調、乏味 ,忽略個人應有尊嚴、按件計酬原則往往形成成員間惡性競爭的 根源,以及對組織成員採取不信任的態度等,皆為該學派在理論 上的可能限制。 行政管理學派 發展時期 1900 到 1930 年間。 代表人物與重要主張 Fayol(費堯)與 Gulick(葛立克)二人,皆為此學派之代表人物 ;其各自理論要義分別論述於下: Fayol(費堯)部分 最早針對管理歷程進行研究者,因此被稱為「行政歷程之父」。 相對於 Taylor 重視基層人員工作方法的研究與改進,Fayol 偏 重在管理人員方法的探究。 1916 年出版《一般管理與工業管理》一書,用五種(即 POCCC)功能來界定行政,包 括:計畫( Plan)、組織( Organize)、指揮(Command)、協調(Coordinate)、控制 (Control)。 另外,Fayol 也提出【十四項管理原則】,包括:專業分工、
1-12
教育行政
權責相稱、團體紀律、命令統一、目標統一、組織至上、報酬 合理、適度集權、層級節制、適才適任、公平公正、任期安定 、自動自發、團隊精神。 Gulick(葛立克)部分 提出 POSDCORB 來表示行政主管的工作項目,包括:計畫( Plan)、組織(Organize)、用人(Staffing)、指揮(Direct )、協調(Coordinate)、報告(Report)、預算(Budget) 等主要內容。 此外,Gulick 也提出包括:實施專業分工、層級節制、重視控 制幅度等行政及組織原則。 科層體制學派 發展時期 1910 到 1935 年代間。 代表人物與重要主張 Weber(韋伯)對行政領域分別提出重要見解,包括:科層體制與 合法權威歷史發展論述,依序介紹如下: 科層體制特徵部分 職位分類分層,進行專業分工。 一切依法行事,排除人情因素。 明顯層級節制,權力從屬關係。 講求理性關係,對事而不對人。 依照年資升遷,保障員工任期。 建立書面檔案,提供資料查證。 合法權威歷史發展 Weber 將權威分為三大類型,並分別具體建立定義與內涵,包括 :傳統、超人與法定等,依序介紹如下: 傳統權威 權威並非完全憑藉個人的才智或努力而獲得,而是因為保守勢 力或是世襲方式繼承既有權威。 超人權威
第一章 教育行政的基本概念與理論發展 1-13 領導者因為個人具備超人特質,進而獲得人們對其信仰與追隨 ,但也容易因此而造成獨裁或使組織不穩,甚至瓦解的結果。 法定權威 為科層體制理論建構的基礎,藉由合法化領導者權威,在法律 上得以取得至高無上權力的類型。 因此,Weber 主張最理想權威類型就是法定權威模式,特徵包括 :領導者合法取得運用權威的手段、在法律上明確規定權威範圍 ;所有科層職位都是憑藉個人才能而獲得,以及因為權威體制的 標準化,使得理想型權威提供行政連續性基礎,而不至於因人設 事或崩解。 不證自明理論 發展年代與代表人物 本理論以 1965 年代的 Hage(海格)為主。 主要論述 不證自明理論主要探討一個複雜組織結構下的主要手段及其結果的 關聯;以下分別就組織手段與其可能結果,分別依序如下陳述;組 織手段包括:複雜化(Complexity)、集中化(Centralization)、 正式化(Formalization)與階層化(Stratification),分別可能產生 適 應 性 ( Adaptiveness ) 、 生 產 力 ( Producation ) 、 效 率 ( Efficiency)與工作滿意度(Job Satisfication)等結果。 組織手段部分 複雜化 組織專門化程度,由聘用專家種類與專業知識而定。 集中化 權力分配聚集度,通常分為主管自我決定與分權而治。 正式化 針對工作程序細節與是否明載及遵守團體內標準化程度。 階層化 組織位階與薪資差異程度關聯;階層化越高差異越大。 組織結果部分
1-14
教育行政
適應性 組織因應時代變化所能引進新科技與新方法的能力。 生產力 反映組織效能,多以單位產量與總產量做為指標。 效率 單位成本與閒置的資源數量而言,成本越低效率越高。 工作滿意度 員工工作士氣,感受良窳將影響團體的安定與生產。 結果推論 高集中化高生產力。 高正式化高效率。 高集中化高正式化。 高階層化高滿意度。 高階層化高生產力。 高階層化高適應性。 高複雜化低集中化。
機動式 組 織 特 性 高 複雜化 低 集中化 低 正式化 低 階層化 高 適應性 低 生產力 低 效率 高 工作滿意度
機械式 低 高 高 高 低 高 高 低
理論缺陷 理論並無量化實證基礎,而各項名詞也與其他理論不同。 理論僅推論至因果的關係,卻沒有論及組織手段與成果的相關。 理論仍有測量技術的缺失,未設計一組專為其理論使用的問卷。 理論推論與其他研究出入,仍無法準確預測其他可能中介變項。 五、理論限制 古典理論為教育行政理論發展的第一階段,自然在理論內涵所展現的特 徵之外,有其可能的理論限制,包括: 探討主體方面 偏重(靜態)組織結構探討;忽略(動態)成員行為研究。 組織結構方面 偏重正式組織研究;忽略非正式組織探究。 人員酬賞方面 偏重具體物質獎懲;忽略抽象精神層次。
第一章 教育行政的基本概念與理論發展 1-15 目標訴求方面 偏重組織目標達成;忽略成員需求滿足。 系統開放方面 組織仍為封閉體質;尚未重視外部因素。 比 較 項 目探 向 度 分 流
討
主
體組
織
結
構人 員 酬 賞目 標 訴 求系 統 開 放
組織結構
正式組織
物質實際
組織目標 呈現封閉
成員行為
非正式組織
精神抽象
個人需求
強調科學管理
科學管理學派 Taylor
重視效能效率 固定工作程序 古 典 理 論時 期 系統計畫協調效率標準
行政管理學派
理 性 系 統模 式 ×成員行為
Fayol Gulick
呈現開放 六大科管原則 POCCC 科管 14 原則 POSDCoRB
1900 到 1930 年 ×非正式組織
×精神獎勵
科層體制學派 Weber
×成員需求
科層體制
×組織開放性
、人際關係(自然系統模式)時期 比較項目 探 討 主 體 組 織 結 構 人 員 酬 賞 目 標 訴 求 系 統 開 放 向度分流
組織結構
正式組織
物質實際
組織目標
呈現封閉
成員行為 非正式組織 精神抽象 個人需求 呈現開放
一、發展時間 1930 到 1950 年代。 二、發展背景 本時期主要起源於對古典理論時期的反動,強調人際關係對組織發展的 重要性;此外,此時期亦反對科學管理學派所建立忽略心理及社會因素 的機器模式而來。 三、基本主張 既然本時期的理論多以反動前一階段的管理角度中以追求組織目標之效 能做唯一期望,因此,理論內涵改採社會、心理等角度來分析員工行為 ,將是本階段論述的基本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