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b132

Page 1

導論-政治學的學習架構 第一章 政治學緒論 第二章 政治學方法論 第三章 政治思想與意識形態 第四章 民主政治 第五章 政治民主化 第六章 民族主義 第七章 國家、政府與主權 第八章 憲法與憲政 第九章 政府體制 第十章 立法機關 第十一章 政黨與政黨制度 第十二章 選舉制度與投票行為 第十三章 政務領導與官僚組織 第十四章 司法機構 第十五章 政治文化與政治社會化 第十六章 政治參與與社會運動 第十七章 民意與政治傳播 第十八章 人權與公民權 第十九章 利益團體與社會運動 第二十章 公共政策 第二十一章 全球化與國際政治 第二十二章 地方政府 第二十三章 政治經濟學 第二十四章 比較政府與政治 參考書目

365 441 467 487 517 543 579 597 627 647 681 695 719 745

1 9 25 49 99 141 169 183 229 251 305 331


導論-政治學的學習架構 001

導論-政治學的學習架構 壹、善用「拆解式理解法」,輕鬆搞定重要概念 在往後的學習過程當中,同學們將免不了需要接觸許多陌生的「政治學名 詞」。此時,倘若同學們可以掌握住韋伯老師所獨創之「拆解式理解法」的記 憶要訣,則在學習上必將更為有利。 所謂的「拆解式理解法」,總共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一、目前我們所指涉的這個名詞對象的「本質」究竟是甚麼? 舉例來說,所謂的「社群」 ,其實就是在形容「一群人」(本質) 。而在 政治學當中,我們更喜歡用「人群集體」來替代「一群人」這個概念。 二、目前我們所指涉的這個名詞對象的「特質」或「要素」為何? 如「社群」這個概念的特質,至少就包含有「地區性」以及「互動性」 此兩個特性。而我們亦可以將此兩個「特質」加入到定義之中。 三、將該名詞的「本質」與「特質」「要素」結合即為定義 如所謂的社群,即可被視為是一個:在一個特定的區域當中(地區 性),維持經常性互動(互動性)的人群集體。 本書(拆解式理解法)即是以上述「拆解式理解法」為著作基礎,同學們 亦可以使用下列六個名詞預先進行練習:

社群:在某一個特定區域當中,維持經常性互動 的 人群集體。

Step2:找出「特質」或是「要素」。

Step1:先把「最後一個字」(也就

本概念社群具有「區域性」以及「互

是本質)找出來。如社群就是:一

動性」等要素(如想加入其他要素

群人,所以就「本質」來說,就是

亦可自行添加)。

「人群集體」。


002 拆解式 政治學  政治文化:在一個特定的政治區域當中,人民對於政治事務所持有的 「認知」、「偏好」、「態度」、「價值」、「評估」等概念的綜合表現。

Step3:找出「要素」。學過的要 素都可以放進來,可自行擴充, 並延伸成為申論題當中的「小 標」。

Step2:找出 「特質」 :具有 區域性。

Step1:找出「本質」 (是一種綜合表現)。

 政治社會化:在一個特定的政治區域當中,人民獲得關於政治事務的「認 知」、「偏好」、「態度」、「價值」、「評估」等概念的過程

政治社會化「本質」上就是一種「過程」。是一種獲得「政治文化」的過程。

 民族:為一個基於共同文化、血緣、歷史或是政治想像而相互結合而成 的人群集體。

Step1:找出「本質」: 民族就是一群人,所 以也是人群集體

Step2:找出「特質」: 此為民族的「文化」 特性。

Step3:找出「特質」: 此 為民 族的 「政 治」 特性。

發現了嗎?在本書第六章「民族主義」課文的內容當中,亦將「民族 主義」區分為「文化民族主義」與「政治民族主義」兩種類型。而此兩種 「民族主義」分類,即是依照此處「民族主義」之「定義特質」所進行的 區分。因此,只要善用「拆解式理解法」進行記憶,政治學概念的「定義」、 「特質」皆可輕鬆同時搞定。


導論-政治學的學習架構 003  主權:為一種象徵「國家」對內得以完整行使統治權,對外得以與其他 國家平等相處、對待的象徵性權力。 此即為:對外平等的 特性

主權就本質上而言就是在描 述一種「權力」 ,但此種權利 可能僅具有象徵性

此即為:對內最高 的特性

主權必背的兩項特性: 「對內最高性」 、 「對外平等性」 。那麼,既然都 要背這些特性,何不把它們放在定義裡一起理解,方便又快速。  民主:原意即為一種「由人民進行統治」的政治運作模式。但由於其概 念意涵下的「人民」及「統治」此兩種概念,在人類長期的政治發展之 下,又各自延伸出了許多不同的定義及理解,因此其在具體的實踐上亦 呈現出相當大的差異,現試分述如下: 使用拆解式理解法,將「民主」概念「拆解」成為:「人民」與「統治」兩 個要素之後,亦可依據此兩個「要素」分段進行論述。因此,拆解式理解法 亦可適用於申論題的「鋪陳」跟「建構」之上。以下即為示範。

 對於「人民」概念的理解及其所呈現的民主實踐方式:  認為「人民」概念即意指為「多數人」的民主理論,其所延伸出來 的民主實踐方式即為「多數決」。  認為「人民」概念即意指為「每一個人」的民主理論,其所延伸出 來的民主實踐方式即為「全數決」或是「少數否決權」。  認為「人民」概念即意指為「所有人的集體意識」的民主理論,其 所延伸出來的民主實踐方式即為「全意志」。  對於「統治」概念的理解及其所呈現的民主實踐方式:  認為「統治」概念即意指為「直接統治」的民主理論,其所延伸出 來的民主實踐方式即為「直接民主」、「古典式民主」、「參與式民 主」。  認為「統治」概念即意指為「間接統治」的民主理論,其所延伸出 來的民主實踐方式即為「修正式民主」或「代議式民主」。 以上即為「拆解式理解法」之示範,希望同學們在閱讀本書的同時,也可 以活用上述方法理解、答題。


第一章

第一章

政治學緒論 009

政治學緒論

壹、何謂政治 「Politics」(政治)一詞,乃是由希臘文「polis」(城邦)演變而來。政 治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曾指出,「人類是『polis』(城邦)的生物」,即充分說明 了西方社會「政治」的原點正是:「群居式的城邦生活」。 誠然,今日人們對於「Politics」(政治)一詞已相當熟悉,但究竟甚麼是 「Politics」(政治)?其具體的定義及內涵為何?至今卻仍然還是學術界最難 達成共識的議題之一。 早期政治思想家對於「何謂政治」的看法較為統一,大多將其視為一種「群 居的生活方式」,其概念的核心價值即在於「為群體或是個人尋求更好的生存 狀態」(如如何追求幸福生活、如何追求自由與平等等價值) 。但當代對於「何 謂政治」的討論卻已揚棄了上述的觀點,並開始將焦點集中在「政治制度」 、 「權 力」、 「政治過程與結果」以及「衝突管理」等四個面向之上。因此我們也可以 依照上述四個面向,來為當代政治學界當中對於「何謂政治」這個議題的討論 進行歸納及分析: 「一套制度」 「一組過程以及結果」 政治是 「權力及其相關事務」 「衝突管理」 圖解:何謂政治(當代觀點)

一、政治是一套「制度」 規範性目的的實踐: 傳統的政治思想家,往往對於整體的國家及社會抱有一種「規範式」的 期待,認為人類的生活「應該」有一種「較為理想的狀態」。而政治研 究的目的,即「應」為說明或是設計一套「制度」,使現狀「符合」或 是「改變成為」該種「理想的狀態」。如柏拉圖、亞里斯多德、洛克、 盧梭等學者即為此派的代表。


010 拆解式 政治學

統治及行政上的效益需求: 該類型的學者試圖以一種「去規範化」的角度進行政治研究,認為政治 學的研究不應將焦點集中於「規範式的政治願望」,而更應以「如何提 升政府效能」為目標。因此,該類型的學者致力於說明並提升「政治」 這一套「政府制度」的運作及效能,主張政治即為「政府的藝術」。代 表學者為馬基維利(Machiavelli)、加納(J. Garner)等人。 ※「規範」(規範式;normative) 「規範」一詞原意本僅是一種「供人們進行是非對錯判斷的『標準』」 ,然而 其在政治學的用語當中,卻往往會與「政治哲學」 、 「思想性」 、 「道德性」 、 「應 然性」、「抽象性」等概念進行連結。因此「規範」,此一概念在政治學的研 究當中,除了其原本的「標準」意義之外,亦增添了「方向性」、「評價性」 等意涵於其中(如勸人為善),成為了一種:具有「方向性」及「評價性」 特質的「道德標準」。 ※「應然」與「實然」 「應然」與「實然」,代表的是兩種截然不相同的政治學研究傾向。重視政 治學「應然面」的學者,往往會將研究焦點放置於特定政治現象、政治議題 或是政治制度「應該變成甚麼樣子」的研究面向之上(具有價值判斷的傾 向);而重視「實然面」的研究者,則通常會比較重視特定政治現象或結果 「實際上是怎麼樣」(力求客觀,不帶有價值判斷)。而此兩種不同的研究 觀點,也成為日後政治學之「規範」(傳統)研究法與「實證」(科學)研 究法的衝突基礎。

反思:  上述將政治視為一套制度的主張,為早期政治研究者所抱有的研究觀 點。該種研究觀點固然點出了政治研究的核心之一: 「政府制度」 ,然 而對於政治過程當中的「行為者」(如人民)卻沒有進行深入的討論 以及研究,更忽略了探討「政治行為者」與「政府制度」之間所可能 產生的「互動關係」(同樣的制度在不同的國家可能會產生不同的實 踐),因此在解釋政治關係上產生了一定的侷限。  除此之外,隨著「人民主權」時代的到來, 「政治行為者」(如選民) 在政治過程當中也開始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而這也造成將「國 家」、「制度」視為研究主體的傳統研究方法逐漸式微。因此,近代 政治學研究已幾不復見該種僅以「制度」做為政治學主要界定內容 的主張。


第一章

政治學緒論 011

二、政治是一組「過程以及結果」 政治就是管理眾人之事(孫文): 該種主張認為,群居的人類將會帶來「管理」的需求(如衛生、住宿、 飲食、治安等需求) ,而所謂的「政治」 ,即為針對群居眾人實施「管理」 的過程(制度設計、運作)以及結果(是否有滿足管理的需求)。

 Politics:Who gets what , when and how?(拉斯威爾,Harold Lasswell): 拉斯威爾指出, 「政治」為一種「權力互動的現象」 ,而政治學的意義, 就是在探討這些握有權力的人「在甚麼樣的時機點,透過甚麼樣的過 程,得到甚麼樣的結果」(誰得到什麼?何時得到?如何得到?)。

 Politics is the authoritative allocation of value for a society(伊士 頓,David Easton): 伊士頓認為,政治行為的核心領域在於「權力」以及「社會價值的分配 過程及結果」,因此政治應被界定為:「 社會價值的權威性分配 」。

政治為公共政策的制定及結果: 近期的政治學研究則有部分學者直接將政治視為「公共政策」的制定「過 程」及「結果」。唯其對於「過程」一詞採用較為廣義的界定,因此凡 是與公共政策制定「過程」相關的事項(如遊說、國際因素等)亦可被 視為是政治的範疇。此種看法乃是受到如上述伊士頓等行為主義學者的 影響,屬於當代觀點之一。

反思:  上述觀點成功的將「政治行為者」納入了對於「政治」界定的考量當 中,並結合了「政治過程」 、 「權威性」等概念,為當代英美「實證主 義」下的主流觀點。  然而,該種觀點過分重視「正式的政治結構」(如選民的投票結果), 而忽略了在「非正式的政治結構」當中(某些位於「政府機關」之外 的場合,如家庭、職場、勞資關係等) ,仍然也會具有某些「政治性」 要素存在(如性別歧視、剝削、階級差異等)。而這些存在於「非正 式政治結構內」的「政治性」要素,在某些學者眼中(如馬克思主義、 女性主義學者),卻可能才是「真正重要的存在」。  除此之外,此種觀點忽略了「國家」以及「政府制度」在政治過程當 中所扮演的角色。然而,在實際的政治運作當中,不同國家的政策執 行能力、人文風情以及法令規定等要素也都會影響到政治過程的「產 出」及「實踐結果」,而這些內容自然也應該被包含在「政治」的討


012 拆解式 政治學 論範圍當中。由此可知,僅將「政治」界定為一組過程及結果,在現 象的解釋上一樣會面臨侷限。

公領域 (「正式」領域)

私領域 (「非正式」領域)

如政府、政黨等

理論上 不得為 公領域侵犯

如個人、企業等

圖解:政治的公私「領域」劃分 ※「正式」與「非正式」 在政治學的常見用語當中,「正式」一詞,往往被用來形容一些「可被察覺 的」 、 「明顯的」(或顯性的) 、 「可被控制或掌控的」(如被政府掌控) 、 「檯 面上的」 、 「與政府政治決策有關的」 、 「與公領域有關的」 、 「符合常規的」政 治機制;反之,「非正式」一詞,則常常會被用來形容「不易察覺的」(很 可能是淺移默化下出現的影響) 、 「隱晦的」(隱性的) 、 「不容易被控制或掌 控的」 、 「檯面下的」 、 「與政府決策無關的」(通常發生在「社會」領域) 、 「與 私領域有關的」、「不符合常規的」政治機制。

三、政治即為「權力及其相關事務」 新、舊馬克思主義: 「權力」是馬克思主義最核心的論述內容。從馬克思主義的角度觀之, 所有事物只要具有「權力特質」 ,則其必定具有所謂的「政治特性」 。因 此,大至政府決策,小至家庭糾紛,只要事件內容具有「強制性」及「不 平等關係」,皆為「政治」所涵蓋的範圍。新馬克思學派更將此種「權 力特質」深入至文化、意識等面向,認為文化的散播亦同樣具有「政治 特性」(文化霸權)。

女性主義:


第二章

第二章

政治學方法論 025

政治學方法論

在上一章的討論當中,我們已經了解「政治」這個概念所具有的「特質」 以及「目的」。因此縱然我們仍無法「精確」的界定「政治」這個概念的「意 涵」以及「邊界」,我們仍然可以依據特定事項所顯現出的「具體特徵」 ,來判 斷該事項是否「可能」具有「政治特質」。 然而,政治學科的研究目的,卻不僅僅只是停留在「辨認」特定事務是否 具有「政治特質」的層次之上。如一般人民或可從兩國交戰的過程當中,查覺 到各種「政治力量」的介入(如軍隊、政治菁英)。然而對於政治學者而言, 如何能夠更「準確」的說明戰爭發生的「原因」,並防止(或促進)戰爭再次 爆發,卻可能才是更重要的研究要素。而這也是為什麼多數政治研究者,始終 堅持政治學的研究目的,乃是建立在「描述」 、 「解釋」以及「預測」(或控制) 政治現象之上的關鍵原因。 由此可知,如何能夠「真實」以及「精確」的分析(甚至是掌握)政治現 象,乃是政治學研究的核心要素。但是,究竟研究者應該採用甚麼樣的「方法」 , 才能夠確保研究者的研究內容是「足夠精確」的呢?哲學的抽象推導,法學的 規範式推論,科學的實證研究,此三者之間究竟熟優孰劣,此即為本章「政治 學方法論」所欲討論的核心問題。

壹、政治學方法論的發展歷程

19th 末

1920

1930

二戰後

1960

1970

圖示:方法論發展史簡圖

一、19 世紀前的政治學研究(正式階段) 19 世紀末, 「科學研究方法」萌芽,學者們首先開始意識到「研究方 法」與「研究內容」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並指出唯有透過「真實」(通常 即為科學)的研究方法,才有可能得出「真實」的知識。然而此波科學化 風潮於這階段並未影響政治學界,政治學至此仍被視為一門人文科學,較 為重視靜態的「規範式分析」及「歷史法條」研究(法哲學)。


026 拆解式 政治學

二、1920 年代邏輯實證論興起(傳統階段) 1920 年代,歐洲興起一股「邏輯實證論」風潮,主張將「科學方法」 代入「所有的學科」當中,並以「實證研究」做為其研究的基礎,以「維 也納學派」為主要代表。而政治學也受到了此波風潮的影響,開始將研究 焦點從以往「靜態」的「法規式」 、 「規範式」主題,切換至「動態」的「政 治過程」之上,並改將「政治互動」以及「政治關係」等議題做為其主要 的研究主題,一時蔚為風尚。同時間的美國,也感染了這股實證主義風潮, 出 現 了 以 芝 加 哥 大 學 ( 梅 里 安 Charles E. Merriam、 拉 斯 威 爾 Harold Lasswell 等人為代表;新政治科學運動 new political science)為首的「權 力學派」 ,專門以政治當中「動態」的「權力競爭及變遷」做為研究主題, 並強調「科學」研究法的重要性。 ※政治學方法論 為一門探討「使用甚麼樣的研究方法」研究政治學,始能帶來「真實知識」 的學科。政治學方法論的興起受到「科學化」風潮影響甚鉅。論者指出,唯 有透過「正確」的研究方法(通常意指科學方法),始能得出「真實」的研 究知識。而此種觀點也影響了爾後出現的實證主義觀點。 ※實證主義(positivism): 實證主義研究是一種「科學主義式」的研究方法,重視科學價值當中「眼見 為憑」 、 「檢證後始可為真」等概念,主張學術研究及其主題應以「可以被觀 察到」且「可以被檢證」的命題為主,反對抽象概念的推理及研究者對於研 究內涵「主觀的詮釋」 。實證研究重視研究的「中立性」及「客觀性」 ,認為 傳統的學術研究充斥著研究者的主觀意識,且由於其大多缺乏科學實證,無 法辨識其研究內容之真偽,因此並不具有真正的學術價值。政治學界受到了 這波風潮的影響,亦曾致力於政治學的「科學化」,其具體表現在該批學者 對於政治學「量化」研究及「形式化理論」建構的努力之上。

三、1930 年代科學研究方法的匯流(傳統階段) 1930 年代,歐洲邏輯實證論學者紛紛入籍美國, 「邏輯實證論」於是 在美國出現了學術匯流的現象,並更名為「行為主義」學派。同時間的歐 洲也持續保存原本的歐陸研究傳統(如語言學、符號學、馬克思主義等)。 至此,美國與歐洲在研究方法的發展上開始正式的分道揚鑣(美國為實證 研究方法、歐陸為非實證研究方法),並於 1960 年代開始出現衝突。


第二章

政治學方法論 027

四、二戰後至 1960 年代-「行為主義」大放異彩(行為階段) 二戰後至 1960 年代為美國「行為主義」大盛的年代。隨著美國在國際 上的影響力日益擴張,其學術研究成果亦迅速的推廣至世界上各個國家當中 (如台灣的政治學研究即是受到當時美國的影響),並形成了一種「研究霸 權」的狀態。此時歐陸學者及其他非實證研究者雖然已奮力抵抗美國行為主 義的擴張,卻仍然沒有明顯的成效。而以美國政治學會會長伊士頓(David Easton)、阿蒙(A. Almond)等人為首的行為主義學者,更提出了「政治系 統論」概念,企圖以該概念解釋、涵蓋「所有的」政治現象(一般性理論)。 此種現象直至孔恩提出了「典範」概念,以及美國面臨「越戰」問題之後才 開始逐漸扭轉。  行為主義(Behavioralism): 行為主義為實證主義在美國政治學界的具體展現。行為主義與實證主義相 同,主張實證研究、價值中立等概念。但在研究對象上,行為主義主張政治 學的研究,應以「政治行為者」的「行為」為最主要的研究對象(因唯獨政 治行為是可以被觀察到的政治現象),而這也是行為主義名稱的由來。  伊士頓(David Easton): 伊士頓,當代政治學界最重要的學者,為美國「行為主義」及「後行為主義」 的發起者及倡導者。 「政治系統論」概念的發明者。其於 1969 年的美國政治 年會上提出了著名的「後行為主義」宣言,重新定義了美國的政治學研究方 向。該宣言指出了三項後行為主義原則: 政治研究無法也不必要價值中立。 政治研究者應更關心社會現實。 重要的模糊勝過無關緊要的精確(如自由是什麼)。  伊斯頓的方法論時期分類: 伊斯頓將政治學的研究時期區分為四個時段 正式時期:1920 年以前。 傳統時期:1920~1930 年。 行為時期:二戰後至 1960 年末。 後行為時期:1970 年以後。  孔恩(T. Kuhn): 著名科學史研究學者,著有《科學革命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一書,從科學史的角度提出了「典範」的概念,從此開啟了科 學研究方法的大辯論。


084 拆解式 政治學 在此同時,人民對於政府的期望,也開始從「消極的不被侵犯」,轉 變成為「希望政府可以多幫助我一些什麼」。而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之 下,「現代自由主義」也於焉誕生。

現代自由主義主張政府應積極介入市場  現代自由主義的「積極自由」觀: 「現代自由主義」認為,真正的自由不應僅是「保有不被其他人侵犯 的權利」 ,而更應該是「獲得更好發展條件的權利」 。正如倘若政府給 予(或稱之為不剝奪)一個孩童受教育的權利,但卻無法賦予其受教 育的條件(如家貧、或是該地區根本沒有學校) 。則對這個孩童而言, 受教育的權力仍然還是不存在的,而其亦無所謂「受教育的自由」。  政府應有積極作為,以達成個人的自我實現: 因此,政府不應滿足於「毫不作為」的政策思維,而應更進一步的提 升每一個政治社群成員的社會條件,讓這些個人可以透過自我條件的 提升,獲得更多的「自由」。因此在經濟事務上,政府亦應積極介入 市場經濟,施行完善的福利政策,以提供更多的資源及條件讓人們可 以改善自己的處境。

古典自由主義與現代自由主義在當代皆有其支持者 古典自由主義及現代自由主義在現今各國的政治社會當中,各皆有其支 持者,如英國即為古典自由主義盛行的國家,而美國則為現代自由主義 的主要發源地。然而需注意的是,大部分國家的政治以及經濟政策,實 際上皆為遊走在古典自由主義以及現代自由主義此兩者之間,並無哪一 個國家自始至終皆完全遵循於哪一種學說的例子。因此,根本的關鍵仍 然在於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之下,哪一種學說較可以獲得人民的支持、滿 足人民的期盼,而此正為民主政治實行之真諦。

一、自由主義(liberalism)的中心思想為何?其主要內涵包含那幾個要項?試 分別說明之。

【103 高考二】

二、請比較意識型態(ideology)與觀念(idea)的主要差異,並分析意識型 態之主要內涵。

【103 身心四】

三、試就洛克(John Locke)對於自然權利和社會契約的看法來說明個人何以 服從政府?假設政府有虧職守,洛克認為人民是否還有服從義務? 【102 原民三】


第三章

政治思想與意識形態 085

四、什麼是政治意識型態(political ideologies)?何謂女性主義?女性主義是 不是一種政治意識型態?試申論之。

【102 調查四】

五、試比較古典自由主義(classical liberalism)與現代自由主義(modern liberalism)之異同?

【101 地特四】

六、彌爾(John Stuart Mill)主張目的性的自由觀,試分別從個人幸福和社會 進步的角度申論之。

【102 退除役三】

七、英國政治理論家柏克﹝Edmund Burke,1729-1797﹞被認為是英美的保守 主義之父《法國大革命的反省》為其傳世名著,書中他揭露了保守主義的 要旨。請問何謂保守主義﹝conservatism﹞?保守主義的七大要素為何? 請說明之。

【100 原民三】

八、何謂民主社會主義(democratic socialism)?其重要的內容為何?試說明之。 【100 身心障礙三】 九、何謂政治意識型態(political ideology)?其特質為何?試說明之。 【99 高考三級】 十 、 試 指 出 自 由 主 義 民 主 ( liberal democracy ) 與 社 會 主 義 民 主 ( social democracy)兩類理念之重要異同,並簡單說明其政治影響。 【98 身心障礙三】 十一、近二十多年來政治哲學中出現了「社群主義」(Communitarianism), 試說明其義,並指出其與馬克思主義的區別以及其對現代自由主義的批 判。

【96 身心障礙三】

十二、何謂社群主義(Communitarianism)?並說明其與分離運動有何關係? 【94 地方政府四】 十三、何謂意識型態?意識型態具有那些基本特質,使它與一般的觀念(idea) 不同?另外,一個完整之意識型態至少應涵蓋那些基本內涵或要素?試 舉出兩種對人類社會曾發生重大影響的意識型態?它們的主張分別是 什麼?

【93 高考三級】

十四、原始馬克斯主義(Marxism)在社會經濟體系的生產方式(Mode of Production)中確立國家政權存在的意義,試申述其有關政治本質的重 要假設。

【92 地方政府三】

十五、何謂法西斯主義(Fascism)?其主要的內容為何?試分別剖析之。 【91 高考三級】


086 拆解式 政治學

  古典政治理論的代表性人物中,下列何人主張社會契約論?  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  馬基維里(Niccolo Machiavelli)  亞里士多德(Aristotle)  孟德斯鳩(Baron de Montesquieu)   在 20 世紀末,提出自由主義式民主已獲得最後勝利的著名學者及其論 著為:  貝爾(D. Bell)的「意識型態的終結」(The End of Ideology)  福山(F. Fukuyama)的「意識型態的終結」(The End of Ideology)  貝爾(D. Bell)的「歷史的終結」(The End of History)  福山(F. Fukuyama)的「歷史的終結」(The End of History)   幾位著名的思想對社會變遷的原因都有其獨到的看法。就馬克思而言, 社會變遷的原因來自於:  經濟  文化

 精神層面

 宗教

  在當代的民主理論中,參與式民主的支持者提出很多具體的主張,下列 何者不屬於參與式民主的看法?  大眾參與  多數決  代議政府   「正義論」的作者為何?  羅爾斯(J. Rawls)  葛蘭姆西(A. Gramsci)

 政治平等

 巴柏(K. Popper)  哈伯瑪斯(J. Habermas)

  下列有關現代自由主義(contemporary liberalism)的敘述,何者正確?  服膺亞當斯密(Adam Smith)的經濟理論  主張公民的消極自由  提倡政府應積極提供弱勢人民最低福利  主張政府不應該干預經濟   古典自由主義理論主張國家在社會中應扮演之角色,下列何者正確?  放任不干涉者  積極介入者  階級支配者

 道德評論者

  密歇爾斯(Robert Michels)所稱「寡頭鐵律」之意涵,下列何者正確?  執行黨未獲國會過半席次而成少數政府  政黨權力集中在少數政黨領袖手中  威權政治體制下之政黨政治運作


108 拆解式 政治學 「多數決式」民主國家大多都是由「議會政治」當中誕生,因此亦有「西 敏寺模式」(西敏寺為英國的國會議場)的稱呼。多數決民主亦有以下 十種特徵:  國家型態為單一國家或是中央集權制。  不成文憲法且主張「議會主權」。  由單一政黨組織政府(但往往為勉強多數內閣)。  行政、立法權力不均衡(內閣優勢)。  立法權集中在單一議會(其中一院為弱勢立法機構)。  缺乏司法審判制度。  單一選區相對多數制。  兩黨制。  多元主義的利益團體(強調競爭)。  中央銀行受到行政部門控制。 李帕特隨後又於 1999 年出版了《民主的分類》一書,將其研究的國 家數目擴充至 36 國,並依照政治平等、女性參與、公民政治參與、公民 意願與政府政策回應性等面向進行比較,指出「共識型民主」在處理國家 經濟事項(如失業率、預算赤字、刺激經濟等)、政治事項(人民政治參 與的感受程度)等面向上皆較「多數決民主」有效。 表示

國家型態

憲法型態

政府型態 行政與立法

共識型民主與多數決民主之比較

共識型民主 國家型態為聯邦制或是單一 分權國家

多數決民主 國家型態為單一國家或是中 央集權制

具有一套剛性的成文憲法, 且內含有人權條款及少數否 決權事項 有一個由多黨而組成的「聯 合政府」 行政、立法權力的平衡

不成文憲法且主張「議會主 權」

一院制或 兩院制

實質有效的兩院制

司法審查

司法審查制 比例代表制 多黨制

選舉制度 政黨制

由單一政黨組織政府(但往往 為勉強多數內閣) 行政、立法權力不均衡(內閣 優勢) 立法權集中在單一議會(其中 一院為弱勢立法機構) 缺乏司法審判制度 單一選區相對多數制 兩黨制


第四章

利益團體 中央銀行 口訣

民主政治 109

統合主義的利益團體(強調 多元主義的利益團體(強調競 協調) 爭) 具有獨立性 受到行政部門控制 利、三、國、央、選、憲、政、(第三國家要選憲政)、利益 團體、三權關係(行政-立法、立法、司法)、國體、央行、 選舉制度、憲法、政黨制、政體

 協和式民主(consociational democracy): 「協和式民主」為李帕特於 1968 年針對瑞士的研究所設計而成的民主分 類,亦為其日後設計「共識型民主」的理論原型。「協和式民主國家」主張 以下四種價值:大聯合(政府) 、比例性(選舉制度採用比例代表制) 、少數 否決權、地方自治權,而此四種價值亦皆存在於「共識型民主」的設想當中。 李帕特更進一步指出,「協和式民主」的實行需要有以下四種條件: 次級人口單位不宜過多,至多應維持在 3~5 個。 各個次級團體的居住地應各居一處。 人民具有共同的政治效忠感。 社會當中應存有協商妥協的傳統。 少數否決權與附屬性(subsidiarity) 「少數否決權」為一種主張:「當眾人的決議與特定個人或是團體的利益相 牴觸時,該特定個人及團體得以依據其反對意志撤銷該決策效力」的政治制 度設計。 「少數否決權」往往會與「人權」以及「附屬性」等概念進行連結。 當「少數否決權」與「人權」概念相關聯時,通常涉及的僅會是「個人或是 團體的『基本權利』確保」;然而倘若當「少數否決權」與「附屬性」產生 連結時,則通常就會牽涉到國與國、中央與地方、地方與地方之間的利益糾 葛。 「附屬性」原本為一種「期盼權力得以從中央擴散至地方」的政治概念,倘 若適用在國內層級,則亦可視其為一種「地方分權」的主張;然而倘若將此 概念適用在國際層級,則通常就會被視為是一種「主權的確保」 。意即, 「附 屬性」象徵著各個主權國家得以在主權事項(與該國利益有關的事項亦可) 上,保留最終的決策權力。 不論「少數否決權」的適用對象為個人、團體亦或是國家,其本意皆為「保 障」該個人、團體亦或是國家的「應有權利」 。然而「少數否決權」 ,之「少


110 拆解式 政治學 數否決多數」的特質,也為其帶來了「不民主」的批評。但是,支持者指出, 倘若「民主」的基礎乃是建立在「少數迫害」之上,則「少數否決權」縱然 無法「民主」,卻仍然還是「自由」的。

五、自由主義式民主、社會主義式民主 為一種依照意識形態為分類基礎的民主分類模式。

自由主義式民主: 以「自由主義」為核心價值的民主類型,是最早期出現的民主型態。早 期「自由主義式民主」標榜個人主義、私有財產權神聖性、多數決、自 由競爭、契約自由等古典自由主義原則。到了二戰之後,由於受到了凱 因斯主義的影響,也開始重視國家對於個人的社會責任,以及政府介入 經濟事務的正當性。

社會主義式民主: 以「社會主義」為核心價值的民主類型,講求社會正義、社會財產的平 均分配(較高的稅收及較多的社會福利) ,為福利國家重要的理論基礎。

六、公民複決式民主/公民投票式民主(Plebiscitary democracy)/民粹 主義(populism) 「公民複決式民主」為一種特殊的「民主」型態,其理論內容奠基於 「代議政治的不可靠性」以及「人民得以直接對公共事務進行決策」此兩 項信念之上。 「公民複決式民主」不信任任何的「政治中介」 ,僅講求透過 「公民投票」(Plebiscite)的方式,來建立起「統治者」與「被統治者」 之間的聯繫。換言之,政治過程中的所有程序皆可以完全的被忽略,而統 治者及人民亦無須顧慮到憲政以及法律的規定。只要是人民「同意」的事 項,即可使其在政治上成立。 「公民複決式民主」是一種危及到憲政制度的政治思想,往往出現在 政客操弄選民的論述當中,使其可以規避掉所有的民主程序以及監督,因 此又被稱為「民粹主義」(一種透過操弄人民情緒及選擇,來達到自己政 治目的並規避政治監督程序的政治作為) 。然而「公民複決式民主」與「公 民複決」(referendum)仍有所不同,前者乃是將「人民自決」的權力無 限上綱,使「人民同意」成為「唯一」的政治行動基礎;而後者則是在特 殊狀況之下,以「人民直接投票」的方式以補代議政治之不足。因此兩者 在「直接民主」運用的程度及目的上仍有所不同。


第四章

民主政治 111

七、審議式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  審議式民主的意涵:「審議式民主」,為一種自 1980 年代中期興起的 全新「民主實踐理論」,其實踐方式融合了「政治學習」、「公民大會」、 「多元辯論」等多種傳統民主概念,使參與者在參與的過程當中,得以 對特定政治議題進行較為深入且辯證的理解以及學習。  審議式民主的目的:審議式民主的構想,主要建立在「公民進行公共決 策及討論時,應具備有對等的公共智識」的基礎之上。意即,支持者認 為,實踐民主政治最重要的的部分非僅為「公民做出選擇」,而更應該 是在「資訊及智識平等」的基礎上,讓公民進行「理性的學習及判斷」。 因此,審議式民主非常強調公民於進行公共決策之前,應有機會可以事 前「獲知」或是「學習」該公共議題的專業知識,以防止其在「資訊不 平等」的狀況之下,受到他人操控或是無法做出有效的判斷(質與量的 對抗)。  審議式民主的實踐方式:審議式民主的實踐方式,可以分為「會前準 備」、「會中辯論」、「會後決策」三個階段:  在「會前準備」的部分,主辦方會事先擬定某一個特定的政治議題, 並挑選及邀請公民大會的與會人員,於會前至特定地區針對該特定議 題進行相關知識的學習教育。  在「會中辯論」的部分,主辦單位則會邀請相關的政治專家、學者、 執行人員至會場針對該特定議題進行立場的說明及辯論,並開放與會 民眾提問。  而「會後決策」,則是讓與會的民眾在辯論結束之後針對該議題進行 投票表決,以做為提供政府施政的參考建議。  台灣的實踐狀況:審議式民主的實踐在台灣已有初步的雛型,如 2004 年以及 2005 年,由行政院青輔會所舉辦的「青年國是會議」,即是採 用「審議式民主」的對話方式,廣邀社會各界具各種不同知識、專業及 生長背景的青年,一起針對國家大事進行學習、溝通以及討論。 然而,由於受到於人力、經驗以及活動經費的限制,「審議式民主」目 前在台灣仍處於初步的實踐階段,未來尚有待更多的嘗試以及投入,方 能為其立下穩固的實踐基礎。  審議式民主的特質:  兼具民主的「學習」以及「決策」特質,使民主的實踐不僅僅為「投 票」動作,而更有可能達到「公共參與」以及「自我提升」的規範性 目的。


第十九章

第十九章

利益團體與社會運動 597

利益團體與社會運動

在西方的政治傳統當中,往往會將人類的生活範圍,區分成為「公領域」 以及「私領域」此兩種不同的類型。意即,對於傳統的政治思想家而言,雖然 人類的生活仍然可以被視為是一種「持續性」的運作過程。但其所從事的活動 性質,卻還是可能會將人類導入兩種完全不同的「活動領域」。換言之,當個 人在從事某些具有「政治」性質的行動時,則其即為身處於「公領域」之中; 反之,倘若個人所從事的工作,與「政治」全然無涉時,則其即可被視為是在 「私領域」當中進行活動。 而上述此種「公」、「私」領域的區別,往往也會被套用在對於「政治」以 及「社會」此兩種概念的討論之中。意即,在傳統的政治學研究當中, 「社會」 概念,常常會被視為是一種相對於「政治」概念的「相對性」存在。而此中「社 會」所代表的意義,亦是一種「無涉政治」的概念意涵。而這也是為什麼多數 民主國家相當重視「社會領域」(私領域)不得被「政治領域」(公領域)侵 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然而, 「政治」與「社會」 ,畢竟仍然是人類生活當中的「互連」活動領域。 因此此兩者不但在概念或實務上皆無法清楚劃分,且更可能會互相影響,並試 圖爭取對於彼此目的主導權。而這也充分的顯現出政治以及社會此兩者,在面 對彼此時,皆仍保有相當程度的「自主性」存在。 因此倘若我們將「政治」與「社會」皆視為是一個具有自主性的「行動領 域」,則諸如政府各部門、政治菁英等要素,即可被視為是代替「政治領域」 對其他領域造成影響的行為主體;而如媒體、一般大眾以及利益團體等組織, 亦可被視為是「社會領域」的活動代表。 在前面的章節當中,我們已經討論過關於人民以及媒體的相關內容。而本 章的焦點,即是要以「利益團體」此一組織做為主體,並探討其定義、類型以 及其與政治領域之間的互動型態為何。


598 拆解式 政治學

政治

政治菁英

社會

公部門

媒體

利益團體

一般大眾

圖示

政治與社會「競爭」示意圖

壹、利益團體的意涵與型態 一、利團體之意涵 又名壓力團體、中介團體、自願性團體,意指為由一群具有共同目標、 利益而聚集而成的人群集體。其運作目的在於試圖影響政治決策,以符合 其特定的政治需求或是利益,但不會直接的介入政治過程。依其定義可區 分為以下四種面向分析之: 人群集體: 利益團體必為一種「人群集體」。但其成員組織的方式卻沒有固定的模 式。某些利益團可能會相當重視成員之間的「身分」以及「入會資格」 (如工會組織),並較為強調成員與組織之間的「權利義務」關係(如 需繳交入會費);反之,某些利益團體的組織則較為鬆散,其內成員甚 至可以僅用口頭表示的方式,即等同於加入該組織。因此,該種利益團 體成員之間彼此的凝聚能力並不會太強,且成員的流動率亦會較高。 具有共同的目標、利益: 利益團體的出現,必定與成員之間的「共同利益」有關。而此種「利益」 , 又往往會與成員之「身分」(如同鄉會) 、 「職業」(如工會)以及其他 「社會特徵」(如種族、階級等)有關。因此,利益團體的存在,亦可 以被視為是一個社會當中「多元特質」的具體展現。但值得注意的是, 不論特定利益團體的「社會代表基礎」有多麼廣泛,基本上仍然沒有任 何一個利益團體可以被視為是一種「代表全社會利益」的代表組織。換 言之,利益團體所代表的利益,僅可能為社會當中的「部分利益」。


第十九章

利益團體與社會運動 599

運作目的: 利益團體的運作目的,共可以被區分為「消極」以及「積極」兩個面向。 利益團體運作目的的「消極面向」,乃是指希望透過成員之間互相的結 合以及支持,來彰顯或是維護成員之間所共同擁有的「利益價值」及「利 益共識」 ;而其運作的「積極面向」 ,則可能是指希望透過成員合作的方 式,來為團體爭取更多、更廣泛的利益事項以及發展空間。 影響政治決策: 利益團體達成其目的的手段,在政治面向上,「必定」是採用「間接影 響」政治決策的方式,而非為「直接參與」選舉抑或是政治決策。意即, 利益團體可以透過「遊說政治菁英」 、 「發動選民陳情」等方式來試圖達 成其政治目的。但倘若該組織開始推出自己的候選人,並將其運作目標 變更為「獲得勝選」以及「進入政治決策的過程」,則其即應被視為是 一個「政黨組織」,而非為一個利益團體。

二、社會團體的劃分意涵 最廣義的利益團體概念,實際上可以等同於散布在社會當中的各種 「次級團體」。而此種「社會次級團體」的概念,通常又是透過以下三種 標準的區分而來: 職業: 人們往往會因為共同的生活、工作背景,而出現了相同的「利害共識」。 而職場亦為個人於脫離家庭以及學校生活之後,對其影響最深入的社會 場合。因此,相同職業的人,即可能在相近的利害考量之下,組織成為 利益團體,並捍衛自己的權利。值得注意的是,此種「職業觀點」的區 分,乃是建立在「社會分工」的基礎之上,因此並不具有所謂「上下階 級」的差異。換言之,此種依據「職業」的社會劃分,乃是一種「橫向」 的劃分,而不同於「階級」概念「垂直式」的社會理解。 階級: 不同於「職業」概念對於「社會」所採取的「分工」觀點,「階級」觀 點認為,人們於社會當中所可能遇到的「階級處境」,才可能是凝聚人 群共識的最重要基礎。換言之,縱使是不同職業的工作者(如礦工及水 泥工),但只要其所面對的「階級處境」越相近,則彼此「互相理解」 乃至於「相互結合」的機會即會越強。因此,採用此種觀點的學者認為, 社會次級團體的最重要特徵,即在於其皆是在為其「階級利益」進行維 護、抗爭以及表達。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