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b812

Page 1

序文 導論:寫作格式與要領/前 1 主題一:公共政策基本概念/001 主題二:決策理論與模型/041 主題三:政策問題/071 主題四:政策規劃/107 主題五:政策合法化/155 主題六:政策執行/177 主題七:政策評估/219 主題八:政策專題/257

─1─


主題九:我國政策運作實務/345 主題十:最新學理補充整理/357 壹、社會鑲嵌理論/359 貳、社會網絡理論/362 參、社會行銷/368 肆、間斷均衡理論/375

主題十一:解釋名詞/379 附錄壹

你不可不背的原文佳句/415

附錄貳

熱門議題實務資料彙整/421

第一講

「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之影響評估」報告/423

第二講

服貿爭議的正反意見關鍵點/431

第三講

核四議題之正反意見/434

第四講

公民投票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議/437

第五講

公民不服從/439

─2─


003 主題一

根據 Theodore Lowi 及 Robert Salisbury 兩人的看法,公共政策可分 成以下四種類型:分配性政策、重分配性政策、管制性政策、自我 管制性政策。試分別闡述四種政策的內涵,並各舉我國兩項政策說 明之。

【96 高考】

試界定分配性政策與重分配性政策之意涵,並舉例說明之。 【96 原住民】 請以政策成本集中或分散於標的人口的程度,以及政策利益集中或 分散於標的人口的程度做為交叉分類的標準,分別詮釋管制政策 (regulatory policies)、分配政策(distributive policies)以及重分配 政策(redistributive policies)所呈現出來的不同特質,並請分別舉 例說明之。

【96 地特】

行政院院會通過自 2010 年起取消軍教的薪資所得免稅優待。試問從 公共政策類型來看,前者屬性為何?內涵為何?並從可行性評估的 角度加以分析。

【98 高考】

何謂「管制性政策」(Regulatory Policy)?其與「自我管制性政策」 ( Self- regulatory Policy ) 之 間 有 何 不 同 ? 近 代 政 府 管 制 革 新 (Regulatory Reform)的方向為何?

【99 身心特】

何謂保守派政策(conservative policies)?何謂自由派政策(liberal policies)?試各舉三個實際政策案例說明之。

【99 高考】

何謂零和賽局型政策(Zero-sum Game Policies)?何謂非零和賽局 型政策(Non-zero-sum Game Policies)?各包含那幾類政策?請各 舉一實例說明之。

近五年出題情形詳如上述。 主題單元公共政策類型(型態)。 考題偏好與趨勢高考命中率較高。

【100 身心特】

公共政策基本概念

1


004 獨門暗器

答題重點與技巧 破題說明政策型態的意義,並能舉出代表性學者之分類型態。 申論重點在於以下幾點:政策類型定義、屬性(零和或是非零

公共政策

和)以及執行時是否容易取得順服或會有抗拒、實際的政策舉 例。 結論時盡量能舉出其他任一不同學者之政策分類!

政策型態(policy types)指政策在特定界限中所表示的特質,故亦 有學者將之稱為「政策領域」(policy arenas) 。根據羅威(Theodore Lowi) 在其所著〈分配、管制、再分配:政府的功能〉一文中,其將政策類型 區分為分配性政策、管制性政策及再分配性政策;而沙力斯堡(Robert Salisbury)則在其〈公共政策的分析〉一文中則將此三種型態擴大,增 列「自我管制性政策」,茲就此四類型政策分述如后。

分配性政策(Distributive policy): 指政府機關將服務、利益或成本、義務分配給不同的標的人口享受或 承擔的政策。此類型基本上屬「非零和」(non-zero sum)的政策,即 此類政策之執行並不構成「他方之所得乃是建立在另一方之所失」的 基礎上,故較易被接受。如各項社會福利政策中之「老人津貼」、「失 業救濟金」等。

管制性政策(Regulatory policy): 指政府設定一種特定的原則與規範以指導政府機關或標的人口從事某 些行動或處理各種不同利益的政策。此類型屬於「零和」(zero-sum) 的政策,因為政策的執行常使一方獲利而另一方失去利益,因此易受 抗拒,如財稅政策、外匯管制政策、限制山坡地開發、住宅區不得蓋 工廠等。


005

指政府機關將某一特定標的團體之利益或成本移轉給另一標的團體來 國之綜合所得稅採累進稅率即是;或是即將實施之「負所得稅政策」 亦屬之。

自我管制政策(Self-regulatory policy): 指政府機關對某特定團體之活動僅設定原則性之規範,而任由該標的 團體自行決定其活動方式。此類型屬「非零和」的政策,執行上阻力 較小,如教育政策中之「大學自治」或「政府授權出口同業公會自行 檢驗管制出口商品之品質」等。

除開上述,學者瑞普利與法蘭克林(Ripley and Franklin)根據政策 利益-成本的分配、權力競爭的運作方式,將公共政策區分為分配性政 策、再分配性政策、保護性管制政策與競爭性管制政策等四種政策類型。 這四種類型在政治利益分配及權力運作的方式上均有所差異,前三種類 型與申論段落前三者意涵相當,不再贅述,茲就其「競爭性管制政策」 補述如下: 所謂競爭性管制政策(competitive regulatory policies)是指政府為達 社會整體資源的充分有效發揮,與某些管制性的目的,從競爭團體中擇 優賦予特定的運作權利與義務,並管制或排除其他團體之運作。此類政 策所管制之活動通常對社會的影響力極為深遠。例如我國高鐵所採取的 B.O.T 政策(興建-Build、營運-Operate、移轉-Transfer),即屬競爭 性的管制政策。例如甲公司得標並於興建完工的 30 年營運期間,政府管 制其他公司不得另建第二條高鐵,以保護甲公司的權益。

公共政策基本概念

享用或負擔的政策。此類型屬「零和」的政策,因此易受抗拒,如我

主題一

再(重)分配性政策(Redistributive policy):


006 獨門暗器

公共政策

從執政政府所支持的意識型態而言,通常有保守派政策(conservative policies)與自由派政策(liberal policies) ,兩者之區別主要在於:對於 政府規模大小;對於市場型態;以及對於傳統社會價值的接受度。

保守派政策: 他們信奉「小政府」-最好的政府是干預最少的政府,傾向於地方 自治,主張自由市場經濟,國家管制力量應該完全退出市場以外, 讓市場那一雙看不見的雙手,自行發揮供需平衡的調節機能。 在社會道德規範上,他們接受傳統社會價值,如反對墮胎、反對社 福支出、反對加稅、反對同性戀結婚、反對共產主義等都是典型的 政策主張。

自由派政策: 他們信奉「大政府」-最好的政府是提供服務較多的政府,傾向於 中央集權,主張國家計畫經濟,國家力量應適時地管制自由市場, 以免市場失靈,以達到公平正義的目標。 在社會道德規範上,他們對於當代社會所產生的種種現象大都保持 容忍態度,因而支持墮胎與同性戀婚姻合法化、主張增加社福支出、 贊成富人加稅、尊重意識型態等。

評論: 但上述分類並不適用臺灣,臺灣各政黨對於墮胎、同性戀、宗教、加 稅、社福支出等政策或意識型態的立場,保持相當的尊重與寬容,依 此角度而論,傾向於自由派政策,但也有保守派政策,如對於槍械、 毒品管制相當嚴格。因此,以自由派或保守派分析臺灣政黨的政策主 張並無太大意義,臺灣政黨的政策光譜應從主張統一或獨立而加以區 隔也許較具實際意義。

從賽局理論(game theory)的觀點而言,公共政策可視為一場參賽


007

具有競爭性或對抗性的行為,賽局或博奕行為類型很多,其中最典型的

零和賽局政策: 指參與賽局的各方,在嚴格競爭環境下,一方的利得必然意味著另一 方的損失,導致各方的收益和損失相加總和永遠為「零」 ,這是一種「你 輸我贏」的零和賽局,參賽雙方不可能存在合作的可能。

非零和賽局政策: 至於非零和賽局(non-zero-sum game)正好相反,係指參與賽局的各 方,並不產生絕對互斥的零和行為,某一方的收益未必造成他方的損 失,收益或損失的總和不是零值,在這種狀況時,某方的所得並不與 他人的所失相等,賽局雙方可能同時存在雙贏的局面,進而產生合作 的可能。

總結 我國管制政策最多但自我管制政策逐漸增加中: 從前面的分析可以得知,以臺灣社會的現狀而言,以管制政策的數量 最為龐大,但管制政策的實施必然增加管制人力和經費,造成政府極 為龐大的財政負擔,故各國政府積極推動解除管制(deregulation)運 動,例如實施民營化、市場化、自由化等措施,甚至許多 OECD 國家 積極推動「管制影響評估」(regulatory impact assessment) ,基此自我 管制政策的數量正逐漸增加當中。 所謂管制影響評估是指政府機關在制定任何一項管制性法規之前,必 須先透過嚴謹的管制影響評估程序,評鑑是否非要制定該項法規不 可?制定該項法規的成本效益為何?若制定管制法規的成本大於效 益,或管制計畫未必一定要由政府來負責執行,則可委由市場、第三 部門或其他部門來處理,如此將可大量減少管制法規的數量。 實務上,目前許多政策領域鼓勵實施「自主式管理」 ,只要被管制者有 把握、有能力自己管理自己,則政府可以不採取任何管制行動,以節

公共政策基本概念

是零和賽局(zero-sum game)以及非零和賽局(non-zero-sum game):

主題一

者相互競爭的對抗行為,賽局理論(或稱博弈理論)係以數學概念分析


008 獨門暗器

省政府的經費與人力,典型案例如大學系所評鑑亦可自行依據國外評 鑑機構所設定的標準進行客觀審視,未必要透過具有「準官方」性質 的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實施統一性的評鑑方式。

公共政策

分配性政策很多而重分配政策應盡量避免: 在臺灣社會中,分配性政策的數目也不少,特別是這幾年的政壇,由 於藍綠政黨競爭激烈,許多中央或地方政府重大公共建設的預算配置 往往都是基於選票的分配性考量,很少針對實際的需要而規畫。重分 配政策涉及財產重分配的活動,這是政治性極高的公共政策,除非是 社會主義國家,一般民主資本主義國家都盡可能避免,謹慎處理,以 免引起社會不安定。

政策工具的類型、政策設計的類型(詳見本書主題四考題範例 4)。

2 「政策」與「決策」有何不同?又「政策」 、 「計畫」與「實施方案」 意含為何?其間之層級性為何,試舉例說明之。 請試按史達林(Grover Starling)的「公共政策連結性」概念以及唐 恩(William Dunn)之「政策結構層級性」觀念,申論公共政策的 基本特性─層級性。同時並舉國內的任一簡例加以輔證說明。

近五年出題情形政大公行所考題。 主題單元公共政策層級性。 考題偏好與趨勢未來高考三級有機會出題。 答題重點與技巧 破題說明政策層級性之意義與重要性,並能舉出代表性學者之


009

申論重點在於詳細說明 Starling 與 Dunn 的政策層級看法與內 結論時強調政策層級性之特性;並引伸關於政策層級的不同觀 點!

政策層級性意謂政策結構,即一項政策原則之下所統屬的不同層級 的計畫、方案、程序等以及層級間的關係,基本上是上層指導下層,下 層不僅不得違反上層,更應在妥善規劃以及執行下達成上層所顯示的目 標。以下就 Starling 與 Dunn 之概念分別說明之。

 Starling 的政策結構: 其將政策層級分為政策(policy) 、計畫(plan) 、實施方案(program or project)及程序或步驟(procedure),其間關係如下圖: 政策(Policy) G1 政策目標

G2

G3

G4......... Gn

Goals 計畫(Plan) O1

可測量目標

O2

O3

O4......... On

Objectives 專案(Project) A1

政策行動

A2

A3

A4......... An

Actions

「政策」、「計畫」與「實施方案」是有區別的: 政策是根據優先順序所排列的一組目標系列;它是屬於以政策目標

公共政策基本概念

涵,並舉國內實際的政策案例佐證之。

主題一

分類看法。


010 獨門暗器

(Policy goals)為主體的原則性宣示。 計畫是為達成上述目標,一組可測量目的之組合;它是以政策目的 (Policy objectives)為主體的行動策略。

公共政策

實施方案則是為完成政策目的,一組特定行動之組合;也就是具體 的行動措施。 例如:空氣污染防制政策的目標為「維護國民健康、生活環境,以提 高生活品質」;「藍天計畫」是為達成空氣品質目標而推動之計畫,至 於具體的實施方案則如對機動車輛的檢查、污染性工廠的稽查等。

 Dunn 的政策結構: 其將政策結構區分如下: 主要政策(major policies): 代表政府的全面性目標,包括對長期目標及社會未來可能發展的預 測,並指導以下各級政策或計畫的規劃、協調與執行。如我國大陸 政策的「國家統一綱領」。 二級政策(secondary policies): 依照主要政策的目標,所設定較具體或可行的政策、法令,並界定 出標的團體、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s)。如兩岸人民關係條例、 國家安全法、港澳關係條例、海基會監督條例等。 功能性政策(functional policies): 指的是各機關所需預算、財政等總體資源分配的方案 (alternatives) ,如各機關的年度單位預算書、各種經費支付標準。 次級政策(minor policies): 代表達成政策目標所需的各種方案(projects),如大陸政策中「就 養榮民赴大陸地區長期居住就養給付發給辦法」 、 「大陸地區人民在 臺灣地區依親居留長期居留或定居許可辦法」 、 「在大陸地區從事投 資或技術合作許可辦法」。 標準作業程序或規則(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 or rules): 指的是各運作單位的組織規程及運作準則,如人事法規。


011

的目標指引下,行政機關各下屬業務單位規劃並執行各級更為具體可行 的計畫。愈高層政策愈缺乏可逆性(irreversibility):由於高層政策涉 入成本投資大,政策一經決定後短期內不易改變政策方向,以免造成巨 大政潮及無所適從性。若欲修正,則從下級政策或更低層計畫方案進行 實質性修正,獲致成果並累積後,再由上層政策予以公開確認。 此外,國內亦有學者將公共政策分為四個層次,可為參考:

政治政策(political policy): 又稱為政黨政策,這是指政黨向社會民眾所提出的公共政策,通常具 有一般性、原則性或理想性的色彩;如民進黨曾於民國 89 年總統大選 時提出「清流共治,全民政府」的政治政策。

政府政策(government policy): 又稱為國家政策,政黨一旦取得執政權,入主政府部門,就開始組閣, 形成自己的政策主張,以落實政黨的政治政策。因此,政府政策通常 比政治政策更為具體,例如:連戰當選副總統後提出「國家競爭力提 昇」計畫。

首長政策(executive policy): 又稱為執行政策,是指機關首長在政府政策的指示下,依據計畫的優 先順序與預算配置的狀況而擬定的政策,例如在國家競爭力提昇計畫 中,最重要的一項首長政策是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所主辦的「亞太 營運中心計畫」。

行政政策(administrative policy): 這是指為了實踐政府政策與首長政策所擬訂的一系列行動綱領,包 括:成立相關單位、配置相關預算、研擬行動計畫、建立監督機制等 具體的細部計畫,如經濟部為了實現亞太營運中心計畫,特別研擬以 高雄港為中心的境外轉運中心計畫,這些政策都牽涉預算與人力的配 置問題,必須要很具體,才能實現政府政策與首長的預定目標。

公共政策基本概念

題複雜性以及政治性愈高:因此,上層目標愈顯模糊而多樣,在各多樣

主題一

由上述可知,政策層級性具以下重要特質:高層政策所面對的問


012 獨門暗器

公共政策

3 政策主張(policy advocate)與政策分析(policy analysis)有何不同? 政策分析具有那些特性?

【96 身心特】

近五年出題情形詳如上述。 主題單元政策分析之內涵。 考題偏好與趨勢特種考試較有機會出題。 答題重點與技巧 破題說明政策分析一詞之起源與其基本意義。 申論重點為政策分析與政策主張(倡導)之定義與特性。 結論引伸公共政策之主要活動內容。

「政策分析」一詞之產生,主要應歸功於學者林布隆(Charles E. Lindblom)於 1958 年的提出,其次公共行政學者卓爾(Y. Dror)在 1967 年之〈公共行政評論〉發表一文,呼籲政治學及公共行政學方面的專家 學者應致力發展「政策分析」科學,亦功不可沒。戴伊(Thomas Dye) 指出:「政策分析就是描述與解釋政府活動的原因與結果」,點出政策分 析的基本特質,以下依題意分述如后。

政策分析:又稱為實證的政策分析 政策分析主要在於描述、解釋各種政策的肇因及其後果,研究政府 的實際功能,政府為何制定此種政策?政策內容為何?由此政策之


013

政策分析過程具相當的活動力,透過客觀而精確的處理方法,以提 果的活動,並透過科學的、系統的調查與分析,以發現其關聯性和 因果性。 由此可知,政策分析具有三個明顯的特徵:  政 策 分 析 者 的 主 要 旨 趣 在 解 釋 ( Explanation ), 而 非 規 範 性 (Prescription)的探討。 針對政策的前因及後果作一嚴謹的研究和科學的推理。 對公共政策的前因與後果的問題,致力發展統一的命題,並逐漸 累積具有一般性,能夠普遍適用的、可靠的研究成果。

政策主張(倡導):又稱為規範的政策分析 指對一項公共政策的本質、目的、價值與理念,進行討論、辯護、 建議與批判等。其目的在規範政府去追求被視為好的政策活動。 一般說來,成功的政策倡導需要靠雄辯的能力(Rhetoric)、說服的 能 力 ( Persuasion )、 組 織 的 能 力 ( Organization ) 及 活 躍 的 表 現 (Activism) ,才能達到倡導政策的目的。因此,它是主動的、主觀 的,且具有價值判斷的。

由以上政策分析及政策倡導的說明,可知公共政策研究大致包括了 三類活動:

描述性活動: 主要包括對政策內容、過程或階段的敘述。

解釋性活動: 目的在於建構公共政策運作的普遍通則或因果關係,企圖為公共政策 的推廣或控制,找出一個有效而可靠的立論基礎。

規範性活動: 討論公共政策所涉及的哲學理念、價值倫理與運作原則,以期促使政

公共政策基本概念

高分析的解釋力。是以,政策分析主要在解釋不同政策的原因和結

主題一

執行會產生什麼後果等。


399

依據公共政策學者的看法,公營事業民營化或公共服務民營化的類 三種。而其中委託類型又分為簽約外包(contract out)、特許經營權 (franchise) 、補助制(grant) 、抵用券(voucher) 、強制(mandate)等 五種執行工具。一般來說,簽約外包泛指政府機關組織透過契約關係 將部分貨品或服務,委請民間個人、團體、產業主負責提供或辦理而 言,亦即由政府機關組織向另一個個人、團體、或企業主購買服務或 約定提供貨品給社會大眾的服務傳送方式。 五六、Deregulation 解制 解制也稱為鬆綁,意為政府機關對於原來制定各種法規以管制機關組 織或民間企業與個人之活動的作法,進行檢討修正,自法規面與運作 面,採取解除管制或減少管制的措施。政府的主要功能之一為管制功 能,但因為管制活動造成相當多的問題,所以自從 1970 年代以來,解 制的浪潮就非常的洶湧。主張解制者的主要論據如下:自由市場比 管制行政能夠對社會提供更多的利益。有關企業行為所應付的責任 之相關法規如果完備的話,即可確保人民及生命的安全,毋須政府採 取強行管制的措拖。私人部門通常已有自我管制的作法和慣例。 只要企業界勇於向社會公布其產品、服務或其他交易的資訊,民眾自 會扮演好檢查員的角色,毋須政府從事太多的管制。以上的論據固然 言之成理,但論者以為,政府不應該也不可能全部解除管制,因為市 場失靈所涉及的問題很多,公共利益與公共安全必須設法維護,社會 資源必須謀求整合等,凡此均須政府作某種程度的適當管制。 五七、Hypertext Organization 超連結組織【97 政大公行所】 野中郁次郎(Nonaka Ikujiro)與竹內弘高(Takeuchi Hirotaka)在《知 識創造的公司》(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1995)一書中,提 出應將傳統組織轉型為適合知識創造的「超連結組織」 。如同超連結文 件,超連結組織是由相互連續的「層」(layers)或「系絡」(contexts)

解釋名詞

型,主要有撤資(divestment) 、委託(delegation)與替代(displacement)

主題十一

五五、Contract Out 簽約外包【94 地特】


400

獨門暗器

如「企業系統」(business-system) 、 「專案團隊」(project team)與「知 識庫」(knowledge-base)等所組成。中間的一層是企業系統,正常及

公共政策

例行的作業在其中運作;由於官僚結構最適於例行性的工作,因此這 一層的形狀像一個金字塔;最上層是專案團隊層,在這一層有多個專 案團隊從事新產品開發等知識創造活動;團隊成員來自企業系統各個 不同的單位,分派在一起直至專案結束。最下層是知識庫層,將上面 兩層所創造出來的知識重新分類與系絡化;這一層並非最實際存在的 組織實體,而是包含於企業願景、組織文化或科技當中。 五八、Intergovernmental Governance 府際治理【96 高考】 府際治理強調在府際管理下,創造參與者間協調互動與注重網絡之治 理環境。因此,在府際治理上,政府必須重視網絡參與者的角色與特 性,以利政府與其他參與者進行適當的互動與協調,以獲取所需的資 源。在府際治理下的參與者是多元化的,包括政府(中央與地方政府) 、 非營利組織及私人企業,而沒有任何一個參與者能夠完全解決所有的 公共事務問題,必須相互協調與互動,才能促成共同治理的完成。 五九、Intergovernmental Management 府際管理 府際管理就是對府際關係進行適當有效管理的意思。它主張中央與地 方政府間、各平行政府間,應具有通力合作的觀念及思維,將政府作 為,依人力資源作妥適的配置,以使府際關係能夠建構完整的「執行 網絡」,促進政策過程的適當運作。 六十、Intergovernmental Partnership 府際協力關係【98 政大公行所】 府際協力關係是指中央與地方政府間及地方政府彼此間,彼此協商且 合作的互動模式。府際間各項政務的推動,以「共生共榮」、「相輔相 成」、「互通有無」的精神建構,促成各級政府在「權責分明」、「行政 一體」之機制下,各本權責完成目標,進而提昇國家整體競爭力,創 造政府最大服務效能。在交通、環保、治安、觀光等各方面,府際協 力關係研究都有可以發揮的空間。


401

就公共政策理論的發展與實務研究而言,政策執行是一個較少受到重 形容之。一直到 1973 年普里斯曼與魏達夫斯基(J. L. Pressman and Aaron Wildavsky)針對奧克蘭專案進行系統性的研究,出版了《執行: 華盛頓的偉大期望如何在奧克蘭破碎》(Implementation:How Great Expectations in Washington Are Dashed in Oakland)一書後,學者才開始 認真考慮及研究政策執行的相關議題。奧克蘭專案是一項得到國會大 力支持,最後卻執行失敗的案例。二位作者結論時指出:即使獲得聯 邦政府高度肯定與經費支持的偉大計畫,因為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 也無法順利的執行而宣告失敗。 六二、Policy Preemption 政策僭越 指政策執行者不僅要規劃他們本身所想要達成的目標,並且要動員充 分的政治支持,以迫使政策制定者去採取他們本身的目標。或者,政 策執行者與制定者可以進行交易協商,俾確保達成目標的手段得以鞏 固。由於執行者控制了整個政策制定過程,這使得解釋政策失敗的原 因又增添了另一項因素:即執行者的權力不受政治力的牽制,而導致 所謂政策僭越的現象。 六三、policy network 政策網絡【93 原住民】 網絡(network)一詞最早出現於 40、50 年代的社會學,當時主要是希 望透過網絡技術描繪出人際關係的互動與互賴狀況,後來被應用到組 織 的 網 絡 關 係 , 特 別 著 重 於 某 些 層 級 節 制 安 排 ( hierarchical arrangement)中多元組織間交互依賴的結構。根據學者的定義,所謂 政策網絡是指: 「互賴行動者之間或多或少穩定的社會關係型態,以形 成政策問題或政策計畫」。 六四、implementability 政策執行力【94 地特】 政策如果希望順利的執行成功,在政策規劃及政策執行階段,必須從

解釋名詞

視、較少人研究的部分,所以有人以「失落的連結」(missing link)

主題十一

六一、Oakland Project 奧克蘭專案【98 政大公行所】


402

獨門暗器

事政策執行力的研究。所謂政策執行力是指在政策付諸執行以前,或 在政策執行中,對該政策未來可能的運作狀況或是實際的運作狀況,

公共政策

預先或適時的予以研究分析,以了解政策方案在執行階段能否順利推 動?可能遭遇那些困難?如何才能順利推動方案等。對於執行力的研 究,事實上,也就是研究到底是那些重要變數的互動影響了政策執行 的成敗。 六五、policy monitoring 政策監測 所謂政策監測是指製造公共政策因果關係資訊之政策分析過程。詳言 之,政策監測可讓政策分析家描述政策計畫實施情況與其結果間之關 係。故就某種意義言,政策監測也是描述及解釋公共政策執行情況之 代名詞。 六六、Policy Impact 政策影響 政策結果(policy outcomes)包括政策產出(policy output)與政策影 響兩類。政策影響指政策的產出對於標的人口或標的事項在行為、 態度、情況等方面,所造成的改變狀況。 例如:接受政策機關救濟的貧戶,其實質生活究竟改善了多少?又 如改善社會風氣方案實施之後,社會風氣究竟比實施前改善了多 少?好到什麼樣的程度等。 六七、outcomes evaluation 結果評估【94 身心特】 結果評估是指對於政策方案的執行結果加以評估之意。此處所指的結 果評估包括兩方面:一是產出評估(output evaluation) :此涉及執行機 關對標的人口從事多少次的服務,給予多少數額的金錢補助,及生產 多少物品等。一是影響評估(impact evaluation) :其指當政策執行後, 對於標的人口產生何種有形或無形的、預期或非預期的影響,例如提 高聲望、增加安全感、提高生活水準等。 六八、Time-Series Analysis 時間數列分析【95 國防二級】 時間數列分析為準實驗設計(quasi-experimental designs)的一種,指


403

量結果或影響的一種研究設計。它是一種特別適合於縱貫性研究 作週期性一系列的測量,藉著測量數據,判斷方案執行後是否產生效 果。 六九、Experimental Design 實驗設計 實驗設計是一種以實證研究方式,研究某一方案或計畫可能達到預 期目的或效果的狀況,做為是否採行或擴大實施該方案的參考。其 作 法是將 某方 案或計 畫的 實施對 象, 列為實 驗組 (experimental group) ,而非實施對象則列為控制組(control group) 。基本上,這兩 個組的個別成員在性質上應該相似,否則會影響研究成果的準確性。 在實驗組成員應用某政策方案或計畫之前,就先對實驗組與控制組 兩組的成員進行前測,而在應用方案或計畫後,再對兩組的成員進 行後測。測驗結果如果發現實驗組成員有所改變,而控制組成員則 否,假定沒有其他的因素可以解釋此種改變,則可推論此項改變乃 是因為實施方案或計畫的結果。 七十、Administrative Performance 行政績效【97 身心特】 行政績效也稱為行政表現,與行政生產力(administrative productivity) 的意思一樣。它包含行政效率(administrative efficiency)和行政效能 (administrative effectiveness)兩種概念在內,亦即行政績效乃是行政 效率與行政效能的綜合評量。效率指投入與產出之間的比較情況;而 效能則指目標達成的情況。大致言之,效率比較強調「數量」及有形 的層面,效能則比較強調「品質」及無形的層面。效率和效能同時得 兼極為不易,因為兩者常會發生衝突和矛盾的現象。例如:為了趕工 及節省經費,就可能發生「偷工減料」 、品質不佳的結果。但是為求獲 得較佳的品質,必須慢工出細活,因而延誤時間,又會遭到效率不佳 的批評。此種情形在政策及一般行政業務處理上更是如此,故考核某 機關或某一個人的整體行政表現,必須同時兼顧「效率」與「效能」

解釋名詞

(longitudianl study)的設計。應用此種方法時評估人員必須對實驗組

主題十一

對某一項方案在實施之前與實施之後,做長期時間數列重複衡量而評


404

獨門暗器

兩部分的表現,不能以效率代表整體行政績效。 七一、Evaluability Assessment 可評估性評估

公共政策

可評估性評估乃是一套規劃評估的程序,該程序將利害關係者的利益 充分考慮在內,以求評估的效用能夠最大化。詳細的說,可評估性評 估指政策在執行一段相當時間後,即對其執行現況及初步結果加以評 估,以探究執行狀況是否符合政策的原先設計與運作程序。其評估結 果除做為修正政策執行的參考外,並且可以建立未來全面性評估的基 礎。它涉及的問題包括一項政策是否可以被評估?值不值得被評估? 評估的結果有否參考價值?從事可評估性評估可以了解某一個方案是 否值得作全面性的評估,並有利於評估計畫的設計。可評估性評估至 少應包含以下這些項目:準備一份政策方案說明。訪問與方案有 關的人員。前往現場了解方案的執行狀況。設計一個評估方案的 模式。確認評估結果的使用者。對評估計畫的實施達成協議。 七二、Fourth Generation Evaluation 第四代評估 美國學者 Egon G. Guba 及 Y. S. Lincoln 在《第四代評估》(Fourth Generation Evluation, 1989)一書中,將公共政策評估研究的演進情形, 按照研究所在場所(locus) 、研究主要論題(focus)及研究途徑與方法 (modus)之不同所形成的不同典範(paradigm),而分成四代加以說 明。他們認為 1980 年代以後一直到目前的政策評估研究是屬於第四代 的研究,這一代的政策評估人員所扮演的角色是:技術人員、描述者、 判斷者、調停者、協力者、變革推動者。而評估人員所從事的主要活 動 是 協 商 ( negotiation ), 他 們 所 根 據 的 是 自 然 論 典 範 ( naturalism paradigm)。評估人員的主要活動內容包括:評估時會考慮到人類整體 福祉,並綜合考量政治的、社會的、文化的及前因後果相關之所有因 素;強調結合評估人員與利害關係者,在彼此互動、協商中進行評估; 重視評估過程及結果的公平性與公正性。


405

連帶影響也稱為外溢作用,指當某一項政策方案或計畫執行後,可能 而形成未預期的受益者及受害者。評估人員在進行評估工作時,必須 將此類連帶影響計算在內。 七四、Formative Evaluation 形成性評估 形成性評估指以改善政策方案執行情況為目的所進行的評估,它與「總 結性評估」(summative evaluation)是相對的。進一步言之,形成性評 估乃是一種應用於方案發展階段的評估類型,評估人員藉著它可以提 出建議,對方案規劃者與執行者提供必要的資訊,幫助他們確定方案 的組成要素。簡言之,形成性評估的主要目的在回饋重要的資料,以 協助規劃人員及執行人員在方案執行階段之前或執行中,作必要的決 定,以增進方案的執行績效。 七五、Summative Evaluation 總結性評估【96 高考】 總結性評估指對方案是否有效及是否應賡續實施作基本決定所進行的 評估,它與形成性評估(formative evaluation)是相對的。詳細言之, 總結性評估乃是在對政策方案或計畫執行結束後作總結時所進行的一 種研究或分析。 七六、Performance Management 績效管理 1990 年代的新公共管理及企業化政府的觀念孕育了績效管理的蓬勃發 展。依據美國國家績效評估(National Performance Review)中的績效 衡量研究小組的定義,績效管理指利用績效資訊協助設定同意的績效 目標以進行資源配置與優先順序的排列,俾告知管理者維持或改變既 定計畫目標,並報告成功符合目標的管理過程。換言之,績效管理係 對公共服務或計畫目標進行設定與實現,並對實現結果進行系統性的 評估過程,此過程包含數項不同的功能性活動:績效評估;績效 衡量;績效追蹤。依據美國會計總署(GAO)的調查,績效管理的

解釋名詞

對某些機關、行政人員或民眾產生未預料到的正面或負面的影響,因

主題十一

七三、Spillovers 連帶影響


406

獨門暗器

成功要件有:對績效資料需有清晰的理解;對績效資料的蒐集與 應用需有足夠誘因;需有熟練的技巧;需有公正的權威性;需

公共政策

有最高決策者的認同與支持;需有互信與自主的組織文化。 七七、Planning assessment 規劃評估【98 退除役】 行政機關或人員為解決某項公共問題或滿足某項公共需求,在規劃解 決政策或方案時,對各替選方案之可行性、成本、利益、影響等進行 評估。目的在減少政策目標和實際情境之差距,以期在付諸執行前, 修正政策方案之內容與資源條件,以利期望目標之達成。 七八、Decision-theoretic evaluation 決策理論評估【96 退除役】 傳統的評估研究往往只重視一方的價值,事實上,在政策之規劃與執 行階段有許多的利益團體與個人的介入,因此必須以多元的價值觀 點,評估政策與方案的成效,才具有代表性。決策理論評估即是一種 多元利害關係人(multiple stakeholders)觀點的政策評估,旨在凸顯利 害關係人的顯性和隱性(latent)目標,而後根據多元目標及目的再加 以評估。 決策理論評估即是要將政策結果(policy outcome)的資訊與多元利害 關係人作一連結,以多元利害關係人之目標及目的作為評估之準則。 一般而言,決策理論評估包含兩種型式,一為評估型評估(evaluability assessment ), 另 一 則 為 多 元 屬 性 效 用 分 析 ( multiattribute utility analysis)。 七九、Social indicator method 社會指標法【96 退除役】 社會指標是指政策評估家以量化指標追蹤社會狀況與趨勢的方法;換 言之,社會指標是以統計資料來顯示社會發展狀況,如以空氣污染指 標反映環境品質的概念,以犯罪人數來反映社會安全等。社會指標的 概念首創於西元 1964 年「國家科技、自動化與經濟發展委員會」 ( National Commission on Technology, Automation, and Economic Progress)為了探討科技發展對經濟成長之影響,建議聯邦政府應建立


407

組織中的知識種類繁多,有的是個人經過時間累積而得的專長,此種 專長通常無法以文字或語言表達,稱為內隱知識,又稱為默會知識, 是無法言傳的、無法教授的、未經言語表達的、使用時無法觀察到的、 豐富的、複雜的、未經文件歸檔的。內隱知識是在此時此地的實際系 絡中所產生的知識,具有「類比性質」(analog quality),是智者經過 長時間經驗的累積,所形成的內部化知識,其精華是文件或是資料庫 所無法重現的,此種知識蘊涵著豐富的時間歷練及學習成果,無法在 人心之外完整地呈現出來,其一部分得自實習,而且只有部分是可溝 通的。 八一、Globalism 全球主義 全球主義指世界市場對政治行動的排擠或取代,也是世界市場宰制的 意識型態或自由主義的意識型態,此種意識型態依照單向因果關係、 經濟主義運作,將全球化的多面性化至經濟面向。 八二、Globalization 全球化 全球化指透過國家與社會的相互連結、依賴以及頻繁的交流,而產生 了世界的秩序;全球化也融合了各種異質文化,幾乎每個人都無法自 外於全球化環境的影響,世界經濟、國際合作以及普羅文化也正不斷 隨之變遷。全球化的結果導致「世界村」的實質現象,因為隨著全球 化的增加,在融合的過程中,種族衝突、內戰,以及國內、國際的暴 力無疑的將增加,全球化使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更為貼近,我們生活的 世界受到全球秩序影響,人為界限區隔不再是阻力,區域間的文化、 經濟藩籬正隨之慢慢消融。 八三、Global Governance 全球治理【94 升簡任、97 身心特】 在「聯合國的全球治理委員會」(the United Nations' 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對全球治理作如下的界定:管理涉及全球性事務的

解釋名詞

八十、Tacit Knowledge 內隱知識

主題十一

社會指標系統,以追蹤經濟發展的趨勢。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