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
第一部分 重點筆記
001
主題 1 社會工作基本概念、價值、哲理
002
主題 2 社會工作發展歷史
005
主題 3 社會工作倫理
009
主題 4 社會工作專業化
017
主題 5 社會工作理論
020
主題 6 社會個案工作與實務
027
主題 7 社會團體工作與實務
033
主題 8 社區工作過程與實務
037
主題 9 兒少社會工作
047
主題 10 家庭社會工作
054
主題 11 學校社會工作
058
主題 12 老人社會工作
062
主題 13 身心障礙者社會工作
065
主題 14 醫務社會工作
068
主題 15 貧窮與社會工作、工業社工
071
主題 16 社會工作管理
075
第二部分 歷屆試題暨解析
081
99 年初等試題暨解析
082
99 年地方五等試題暨解析
095
99 年原住民五等試題暨解析
107
100 年初等試題暨解析
120
100 年地方五等試題暨解析
131
101 年初等試題暨解析
143
002
101 年地方五等試題暨解析
155
101 年身心五等試題暨解析
171
101 年原住民五等試題暨解析
187
102 年初等試題暨解析
203
102 年地方五等試題暨解析
222
103 年初等試題暨解析
240
主題 1
1
社會工作基本概 念、價值、哲理 1 社會工作概說
002
意 義
社會工作是「一種助人活動,以彈性的服務過程, 所展現的專業活動,目的在提升社會制度的健全發 展。」社會工作分為三大方法:即個案工作、團體 工作與社區工作。【初】 協助個人適應其周遭的生活環境,也就是所謂的微 視實務工作(micro practice)。 改造環境使其更適合人們的日常生活,也就是所謂 的鉅視實務工作(macro practice)。
核心使命 【地五、初】
照顧(care):協助弱勢人口,提升其生存品質。 治療(curing):協助人們當其行為、人際關係、 家庭關係發生問題時,由社工者協助當事人改變自 己,故社會工作者被視為是「變遷的媒介」(change agents),即協助人們改變自己所處的境遇,達到 期待的結果。 改變社會(changing the society):社工人員透過 立法遊說、政策制訂、社會教育,以改善既定的社 會、政治、經濟結構,以及民眾態度,使社會朝向 利於弱勢者生存的方向改變。
任務宗旨
強化人們的身心健全,並協助人們能夠滿足基本的生 活需求,且對於易受傷害、受到壓迫,以及生活在貧 困之中的人群,他們的需求和權益則更應該受到特別 的重視。
平等(equality)─能獲得相同的對待,如法律之 前人人平等,不歧視、偏見、標籤化、污名化。 公平(equity)─指合理的分享,能根據人們不同 專業目標 的社經條件獲得合宜的對待。 【地五、身五】 自由(freedom)─指心靈與生活條件的自由,不
主題 1 社會工作基本概念、價值、哲理
受不正當的拘限。 分配正義(distributive justice)─指依據需求優先 次序,有效率的輸送服務資源或提供服務。【原 五】 利他(altruism)─願意去關懷社會、犧牲、付出 ,讓弱勢者獲得改善生活的機會。 綜融社會工作
又稱通才取向的社會工作,其目的是要打破傳統社會 工作的方法分立。【地五】
臨床社會工作
指藉由與案主體系直接互動,以強化案主社會適應能 力進而解決個人及環境問題的社會工作模式。
外展社會工作
是一種突破傳統社會工作限制,由社會工作人員主動 到少年或街友經常流連聚集的場所,與少年或街友接 觸並建立關係、體會他們的感受,以找出他們問題的 癥結,並將社會資源透過社會工作人員的主動出擊帶 給所服務的對象,以逃學、逃家、失依、無家可歸或 行為偏差、自我放棄的少年為主。
功 能 【原五】
解決的功能。 恢復的功能。 預防的功能。 發展的功能。
案主體系(client system)。 社會工作實施架構的 目標體系(target system)。 四大體系 變遷媒介體系(change agents system)。 行動體系(action system)。
2 社會工作助人過程 內 容 建立契約─認定問題、接案、建立專業關係、助人契約形成。 情境估量─會談、收集資料、診斷、預估,作為預判案主解決能力與限度 的參考。 服務設計─判定各種可行方案間的優劣與可行性。 干預行動─運用各種資源與助人體系,去完成行動方案。 結案評估─包括成果評估、回饋、新助人關係建立等。
003
主題 1
3 實務工作焦點 問題取向的 關注個人、家庭、團體或社區,因功能的失調或喪失,而導致 工作焦點 的需求中斷或欠缺,給予必要性或立即性的協助。 發展取向的 指社會工作的目標著重在預防層面與發展層面,增進社會成員 工作焦點 整體生活品質的提升。
004
主題 2 社會工作發展歷史
2
社會工作發展歷史 1 伊莉莎白濟貧法(Poor Law) 【初、原五、地五、身五、初】
緣 起
1601 年伊麗莎白一世女王頒布舉世聞名的「濟貧法」,世稱「 伊麗莎白濟貧法」。主要是規定地方政府負責辦理救濟貧民的工 作,正式承認政府有濟貧之責任。
對 象
將需要社會照顧的人區分為:值得照顧的人和不值得照顧的人。
特 點
強調親屬責任原則、家庭責任。 強調教區救助。 以政府稅收支應的濟貧原則。
1630 年,查理一世為加強推動濟貧法而設置委員會,先行調 查貧民家產,因人制宜的救濟,而開分類救濟之始。 1662 年,查理二世修正「濟貧法」,頒訂「居住權法」,規 定受限制者只制限制在某教區內,此為開地方政府主辦救濟事 業制度之始。 1772 年,頒訂「貧民習藝所收容失業貧民法令」。 發展特色 1795 年,英國國會修正通過濟貧法,規定任何貧民有在家請 求接受救濟之權,而開院外救濟制度之始。 實施分類救濟。對於健壯的貧民,強迫其工作;對於沒有工作 能力的貧民,施以院內救濟或院外救濟;對於失依兒童,則設 法安排寄養或領養。 設置「濟貧監察員」專司貧民救濟的調查和審核。
2 季爾伯特法(Gilbert Act) 沿 革
1782 年的濟貧法修正案
特 色
取消外包制度(contractor system),將榮譽職的濟貧監察員 改為有薪給的貧民救濟委員。
005
主題 2
將院內救濟方式改變為家庭居住制度。
3 社會工作發展簡史 慈善組織會社(Charity Organization Societys,COS) 【初、原五、地五、身五】 主要是透過有組織的方式來消除貧窮問題,慈善組織會社的協助焦點為個 人。 慈善組織會最早設有親善訪問員(friendly fisitor)制度,由他們探視遊民 和窮人,並做成記錄,奠定日後社會個案工作的基礎與志願服務模式。 把窮人區分為值得幫助與不值得幫助二種身分。 湯恩比館強調要進入貧民社區,工作者要與居民共同生活,才能理解他們 需求,沒有特定工作計畫,以居民為主體,成為後來英美國家推動睦鄰運 動的開端。 同時因運用科學研究的方法來管理慈善事業,而贏得「科學的慈善」( scientific charity)的美名,奠定社區組織發展的基礎。 睦鄰公社運動(Settlement Movement) 【初、地五、原五】 睦鄰公社運動的基本信念在於,為了幫助貧困者,社會工作者必須「駐紮 」在這些人所居住的社區中,在他們住處或鄰近的公社提供所需的服務。 睦鄰公社工作者認為問題的導因源自社會環境,需要從周遭環境去加以改 革;慈善組織會社,問題是因為個人的缺陷特質所致,因此必須從改造個 人著手。 起源於英國,希望政治平等,貧富融合,促進對貧窮之瞭解。 睦鄰組織運動,發展了社會團體工作與社區組織兩種方法。 以英國湯恩比館、美國赫爾館為代表。 「湯恩比館」設立於 1884 年。他們假定移民家庭本來是健全的,而是因 為社會造成不適應,應改革社會來支持個人(重視社會歸因)。不應該把 有需求的人當成是有問題的人。同時主張居民是互賴的,不同階級、種族 間應相互瞭解。他們提供休閒、教育、社區瞭解、社會行政、社會立法、 政治變遷等服務。是由中產階級、知識分子、社會改革者所指導。 湯恩比館(Toynbee Hall)【地五、原五、身五】 為社區中心早期型態之一。 由巴涅特(Samuel Barnett,Vicar of St Jude’s)於 1884 年所創立。其所以 006
主題 2 社會工作發展歷史
取名湯恩比,係為紀念獻身此一運動而英年逝世之學生湯恩比先生( Toynbee,Arnold)。 主張:團結有識人士致力改革伴隨工業社會而來之問題,做反貧窮之努力 ,其囗號為「工作者與工作對象相親相愛」。 目的:投入貧民的教育與文化發展;提供居民及學生有關貧民生活的 資訊;喚起社會大眾對社會與健康問題的關注,並為社會改革與社會立 法辯護。 美國赫爾館(Hull house)【地五】 1889 年創立,創始人亞當絲女士(Jane Addams)為美國著名的社會工作 先驅。 主張社會工作之目的在謀求個人與社會生活之改善,工作方式應自個人與 社會雙方同時入手。 漢堡制(Hamburg System) 1788 年德國北部的漢堡市,聚集了很多貧民乞丐,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 ,政府採行下列措施解決:推展貧民救濟工作,設置監督員訪查,教導貧 民以自助方法促其自力謀生。 成立一個中央委員會,訂定計劃,頒布規章,領導全民救濟事務。 全市劃分區域,由委員查訪市民的經濟收入及健康情形,以決定每一貧戶 的個別需求。 救濟原則,教導貧民以自助方法促其自力謀生,給予兒童基本教育,老弱 者送入救濟院,病患送入醫療院所接受治療。 史賓漢蘭法案(Speenhamland Act) 是英國在 1795 年通過的法案,建立「普及實施的食物表」,確定救助的基 礎是依家庭為生所需的在地麵包成本為準,是一種補充勞工因所得低於最低 維生標準的工資。 愛爾伯福制 1852 年德國愛爾伯福小鎮將全市分段,每段設賑濟員一人,綜理救濟工 作,每兩週訪查一次,以最低生活標準發給賑款。 奠定日後社會個案工作,地方人士志願服務的工作方法。 貝佛里奇報告書(The Beveridge Report)【初、地五】 1942 年英國貝佛里奇報告書提出「福利國家」之概念,建議建立一套完 整的社會安全體系,同時認為政府有責任提供衛生、教育、住宅及就業等 方面措施。 貝佛里奇模式來自貝佛里奇爵士為英國設計的社會安全制度藍圖,主張國 家對於國民遭遇所得能力中斷或喪失,以及因生育、結婚、或死亡等導致
007
主題 2
特別支出時,提供最低生存保障,以免貧窮匱乏。 在「貝佛里奇報告書」中貝佛里奇極力強調社會保險的重要性,認為應該 建立統一完整的社會保險制度,以替代當時分歧的保險制度。 提出的社會安全制度原則包括均一最低給付、均一保險費負擔、行政責任 統一、給付適當性、綜合性保險、國民分類保險。 芮奇孟(Mary E. Richmond,1861~1928)【初】 芮奇孟(Mary E. Richmond,1861~1928)是社會工作專業創始者之一, 對社會工作的貢獻與影響卓著。 1917 年出版「社會診斷」是首次結合社會個案工作實施的知識和經驗而 成的一本學術著作【地五】。「社會診斷」的協助程序架構是以心理分 析的理論為診斷和協助基礎,形成以人格或精神分析理論為主要基礎的診 斷取向(the diagnosis approach),強調服務的程序應依研究(study)、 診斷(diagnosis)和治療(treatment)之步驟來進行。其中界定社會工作 關係的基本單位是家庭。 大社會計劃(Great Society)【地五】 大社會計劃(Great Society)是美國第三十六任總統詹森所楬櫫的一個全 國革新方案的政治口號。 在「大社會計劃」中所提出的大部分法案包括:反貧窮;在社會安全法 下對 65 歲以上國民提供醫療、看護與安全設施;廢除投票前的識字測 驗及其他種種投票限制;保障黑人投票權的施行;強調有權投票( right-to-vote);成立擴建國民住宅、市區交通發展的各項執行部門; 並且協助全國各大都市重建其貧民區。 「大社會計劃」並非是烏托邦式的理想,有其生活實質的建設,並且兼具 精神與道德的追求。 保息六政【原五】 周朝,周祀大司徒所提倡的保息六政:慈幼、養老、賑窮、恤貧、寬疾、安 富。分別與當前福利制度對應為兒童福利、老人福利、急難救助、社會救助 、醫療福利與社會保障。 九惠之教 九惠之教一曰老老、二曰慈幼、三曰恤孤、四曰養疾、五曰合獨、六曰問病 、七曰通窮、八曰振困、九曰接絕。
008
主題 3 社會工作倫理
3
社會工作倫理 1 社會工作倫理概說
意 義
透過相同的價值觀念,形成專業團體的共識,進而發展成為 一套倫理實施原則,以作為引導和限制助人活動的依據,用 來體認專業行為和指揮其專業行為的道德準則。
效用主義(功利主義):強調行動的後果是要帶給社會最 大的快樂或最小的痛苦。 康德主義的義務論:每個人應善盡其本分,且保有尊重與 尊嚴的義務。 權利論:強調自由與福祉是一種權利。 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社工員應思考權利或無力感的重要性 ,社會關係與經濟結構改變的重要性,案主與社工者的互 倫理理論觀點 惠關係,以及民主決策過程和資源分配的問題。 直覺論:認為所有倫理觀點都是直覺的,為了陳述目的, 只憑正確或善意的道德直覺來判定。 德行論:社會工作者是道德公民,應將倫理或德行覺知、 思考、感受納入專業中,並付諸行動。 相對論:認為倫理考量何者正確,是相對於其所處的社會 或其所堅持的信念。 倫理決策模式 Reamer(1998)提出七步驟: 釐清倫理議題(包括衝突和社會工作價值與職責)。 找出所有可能被倫理抉擇影響到的每一個人、團體、組織。 嘗試找出各種採取行動以及參與者,並評估每種行動的利弊得失。 審慎的檢視、贊成或反對每一種行動的理由,考慮相關的倫理守則與法 律問題;倫理理論原則與指導方針;社工實務理論與原則;個人價 值觀(尤其衝突的部分);機構政策。 徵詢同儕及專家意見。 做決策並記錄抉擇的過程。
009
主題 3
監督評估與記錄倫理所帶來的影響。
2 社會工作倫理守則
定 義
社會工作以人的尊嚴與價值為核心,促進全民福祉,協助個 人、團體、社區發展,謀求社會福利的專業工作。 是一種專業行為的道德標準,將專業哲理及價值取向內化於 專業人員的行為上,是專業行為的規範。 社工倫理守則─即社工專業的道德與規範,所有從事社工的 成員都須遵守的。
案 主
案主是指接受社會工作服務的個人、家庭、團體或社區。
適用對象 【初】
社會工作倫理守則適用對象為社會工作師,社會工作師之服務 機構及負有督導、考核、監督、協助社會工作職權者,均應尊 重社會工作倫理守則。
核心價值 以人性尊嚴為核心價值,努力促使案主免於貧窮、恐懼、不安 【原五】 ,維護案主基本生存保障,享有尊嚴的生活。 尊重、關懷、正義、堅毅、廉潔、守法、專業。【初】 社會工作師應尊重生命,力行平等、誠實、信用原則。 社會工作師應接納案主的個別差異和多元文化。 社會工作師在社會公平的基礎上,支持關懷案主表達需求、 增強案主能力,努力實現自我。 社會工作師基於社會公平與社會正義,尋求案主最佳利益的 維護。 社會工作師應以堅毅的精神、理性客觀的態度幫助案主,協 助同僚。 社會工作師應以誠實、負責、自信、廉潔、守法自許,並不 斷充實自我,提升專業知識和能力。 六項倫理守則【地五】 社會工作師對案主的倫理守則: 社會工作師應基於社會公平、社會正義,以促進案主福祉 為服務之優先考量。 社會工作師應尊重並促進案主的自我決定權,除為防止不 法侵權事件、維護公眾利益、增進社會福祉外,不可限制 案主自我決定權。案主為未成年人或身心障礙者,或無法 010
99 年
99
初等試題暨解析 社會工作大意 在當次會談即將結束時,社會工作者會: 著重於問題的擴展,使案主聚焦於問題解決 與案主解釋此次會談目的,瞭解案主看法 考量案主的注意力,適時提醒案主時間 針對此次會談內容進行簡短摘要,確認案主瞭解本次的會談重點 王建民棒球迷俱樂部可以歸類為下列何種社區? 利益社區
信仰社區
組織社區
地理社區
就團體規模而言,以下何者並非規模較大團體的特徵? 溝通越困難
個人分享的溝通頻率越低
組織越堅實
匿名性越高
國內許多保護性法令,如兒童及少年福利法、家庭暴力防治法、 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等,法令中明訂社會工作者為第一時間必須參 與協助案主工作的專業工作者。請問下列何理由不是社會工作者 作為第一時間協助者的原因? 因為社會工作師的證照制度比諮商師或心理治療師早開始 因為社會工作者的功能是案主改變的媒介(change agent), 激發案主的改變意願 因為社會工作者可以為案主提供資源網絡的協調工作 因為社會工作者的助人工作強調案主所在的環境脈絡 下列何者對社會工作價值的描述是不恰當的? 人擁有各種潛能,並有實踐潛能的義務 人對社會有其義務,社會亦需要保障其權利 人有自我決定的權利 在整體考量下,人有必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 下列那一項不是社會工作者對社會工作專業應負的倫理責任? 擔任社會工作者必須身家清白 社會工作者應該持續充實專業知能 082
社會工作者必須維護專業的形象
99 年 初等試題暨解析社會工作大意
社會工作者應該致力新知識的發展 依據工作內容設定擔任某一職位的工作者應具備的資格或條件, 稱為: 工作規劃
工作說明
工作規範
工作評價
社會工作者需要評估自己的非口語行為,以去除阻礙且能更有效 溝通,而下列那一項不是適當的行為語言? 雙臂交叉、身體不正對案主 嘴角放鬆、偶爾微笑 說話節奏適當
適當的手勢與身體適度的傾斜
社會工作者認為社會應該為貧窮、失業及其他歧視的社會不公平 議題的改變而努力,增加他們發展空間及權力。這是源自於社會 工作專業的何種價值? 歧視
社會診斷
社會正義
代罪羔羊
下列有關慢性精神障礙者的敘述,何者正確? 安寧療護是針對精神障礙者的特別照顧 原生家庭通常可以提供精神障礙者完善的照顧 精神障礙者的照顧趨勢是以機構照顧模式為主 可運用個案管理方法來增強精神障礙者的服務網絡 社會工作者應具備足夠的知能以進行老人整合性評估。下列何者 不屬於老人整合性評估的內容? 老人日常生活活動功能
老人心理與情緒狀況
家庭關係及經濟狀況
老人生命中的秘密往事
社會工作者在協助慢性精神病患加強家庭關係時,不適合扮演何 種角色? 協調者
諮詢者
主要照顧者 資源提供者
從事原住民社會工作,社會工作者要具備文化能力(cultural competence),下列關於文化能力的敘述何者錯誤? 原住民與其他族群沒有文化差異 從原住民的文化脈絡與歷史變遷去看待原住民問題 社會工作者要反省自身族群認同對於與原住民工作的影響 具文化能力的態度是要能放下身段與原住民學習 在社會工作中以「提供給那些處於多重問題,且需多種助人者同
083
99 年
時介入案主的協助過程」稱為: 個案工作
個案管理
社會倡導
機構合作
「貧窮文化」意指為何? 貧民有較低的智力 貧窮是因個人與生的惰性造成 貧民具有較低文化水準 貧窮是源於世代相襲的行為和信念 阻礙老人繼續社會參與的因素十分多元,下列何者並非老人與社 會隔離的因素? 社區中缺乏完善的交通服務與無障礙環境 社會對老人既定的思想僵化、體弱多病等刻板印象 持續留在工作崗位,無暇進行休閒、教育或志願活動 傳統觀念主張老人應在家坐享清福或含飴弄孫,不宜過問世事 家庭鼓勵其成員自由進出,也隨時歡迎外文化進出家庭,此種家 庭界限稱為: 疏離
緊密
隨機
開放
為使身心障礙者從生涯一個階段到另一個階段,能夠較為適應, 所提供的服務稱為: 轉銜服務
階段服務
轉介服務
適應服務
下列何者不是社會工作的「巨視」(macro)工作方法? 社會政策
社區組織與計畫
人群服務組織管理
團體工作
下列有關會談的敘述,何者錯誤? 以不批判的態度去澄清案主錯誤認知 引導案主面對困境和正向的思考 為會談順暢,要求案主不要中斷或停頓談話 重視案主個別化的需求 一種沒有壓力且不靠外力糾合,而自然形成團體規範體系和目標 ,但誰也不知道是誰促成的團體稱為: 自然團體 084
組成團體
強制團體
社會工作中所說的非自願性案主是指:
非自治團體
99 年 初等試題暨解析社會工作大意
保護管束少年
低收入戶
單親媽媽
受暴婦女
居住在該地的人們對地區有心理的認同或共同的附著感,稱為: 社區整合
社區培力
社區認同
社區連結
下列那一個社會個案工作學派最受精神分析的影響? 行為學派
系統學派
認知學派
心理暨社會學派
「外籍配偶的小孩都有發展遲緩的問題。」這是帶有那種歧視的 說法? 種族主義(racism)
菁英主義(elitism)
階級主義(cassism)
性別主義(sexism)
那一個國家最早使用「福利國家」一詞? 英國
德國
美國
瑞典
團體工作的那一個模型,工作者的形象是「調解人」或是「使能 者」? 社會目標模型
治療模型
建設模型
交互模型
慈善組織會社的特質為何? 進行社會改革 貧民救濟國家化 消除階級差距 由初級團體擔任社會控制的機制 西方社會古代至中古時期,推動社會救濟工作的主要動力為: 地方政府
鄰里親族
宗教慈善
宗室貴族
在團體衝突期時,團體成員會有下列那一種情形發生? 團體成員有負向的社會情緒行為發生 團體成員投入深沈且肯定的團體目標 團體成員總是試探性的 團體成員有強烈的失落感 西元 1601 年英國伊莉莎白女王頒布的「濟貧法」,下列敘述何 者錯誤?
085
99 年
肯定教區濟助貧民的責任
採親屬責任原則
設立習藝所和院外救濟服務 鼓勵市民對所有窮人伸出援手 下列有關睦鄰組織運動(Settlement Movement)的敘述何者正確? 這個運動的代表性人物是芮奇孟(Mary Richmond) 設立賑濟員調查貧民的生活狀況,依調查的結果給予貧民適當 的補助 基本的精神是將睦鄰組織設於貧民區,讓提供服務者與受服務 者共同生活 工作方法成為美國 1920 年代社會工作的主流 下列那一社區組織實務模式強調「社區中實質問題的解決」? 利益衝突
地方發展
社會計劃
社區抗爭
社會工作者蒐集社區的住宅、教育、健康與社會福利等資料以進 行社區分析,屬於下列那一種方法? 社會指標分析
社區調查
訪問法
次級資料分析法
在團體中行為特質殊異的成員,可能會因不與他人溝通而孤立於 團體外,團體工作者應如何處理? 強迫此成員公開分享心情 讓其他成員公開質詢此成員的怪異行為 說服此成員改變 引進另一個特質相似的新成員,以增進其溝通機會 下列有關社會工作評估的敘述何者正確? 評估影響服務提供,不應有所改變 評估是社會工作者與服務對象互動的過程 評估應以社會工作者直覺為基礎 評估後社會工作者可以完全瞭解案主一切 社會工作者在擬定工作計畫時,下列原則何者較為適當? 案主通常意見不多,以社會工作者決定即可 要以案主的意願為主,不必考慮社會工作者的能力 要以案主的需求為重,機構的服務功能不需考慮 086
考量案主是否有能力完成,適時修訂目標
99 年 初等試題暨解析社會工作大意
下列那一種方法為社會工作中實地調查蒐集個案資料方法? 統計法
評估研究法 訪問法
實驗設計法
美國於 1935 年通過的社會安全法案(Social Securityact),內容 未包括下列那一個項目? 老年保險
殘障保險
長期照顧保險
遺屬保險
社會工作者對於案主資料具有保密責任,下列何者是保密原則的 例外? 學校老師要求調閱該校學生資料 監護人要求調閱子女資料 通報主管機關家庭暴力案件 個案問題成為社會新聞議題 當社會工作者接受電視訪問,說明某兒童虐待案件的處理過程時 ,其所扮演的角色是下列何者? 充權者
公眾發言人 教育者
團體催化員
下列臺灣現行及曾實施過的社會福利措施中,何者屬殘補式( residual model)的社會福利模式? 全民健康保險
敬老福利生活津貼
勞工保險中的老年給付
特殊境遇婦女的生活扶助
關於福利國家的核心概念,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福利國家是基於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脈絡 福利國家的給付在盡量滿足案主所有的需求 以直接滿足人民需求為主,較不是間接滿足 服務需求滿足範圍隨時代變遷而改變 下列何者不是「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中,保障身心障礙者經 濟安全之方式? 日間照顧及住宿式照顧補助 照顧者津貼 失業津貼
年金保險
近年來由祖父母與孫子女同住的隔代家庭有增加的趨勢。下列何 者不是隔代家庭的主要需求? 祖父母的安養照顧需求
孫子女的教育需求
087
99 年
親子關係的互動需求
新成員加入後結構重組的需求
下列何者不屬於志願服務的精神? 出於民眾自由意志的服務行為 善盡憲法所賦予國民的義務 不以獲取報酬為目的 係屬公益的行為 下列何項並非社會救助可能產生的問題? 產生福利依賴
影響工作誘因
促進經濟成長
產生社會烙印
家庭成員與其他成員產生緊密的情感性聯結,稱為: 家庭規範
家庭調適力
家庭分化程度
家庭凝聚力
臺北市政府曾實施「家庭發展帳戶」的脫貧方案,其做法是鼓勵 臺北市政府列冊的低收入戶自願參與此方案,參與者每月自存 2,000 元至 4,000 元,臺北市政府自專案基金中提撥 1:1 的相對 存款,以鼓勵低收入戶儲蓄,實施期間為二年;二年期滿後參與 者僅能將存款用於教育、創業與首度購屋等用途。請問這是基於 下列那個理念所形成的脫貧方案? 資產形成(asset building approach) 工作福利(work-fare approach) 增強權能(empowerment approach) 風險排除(risk-free approach) 臺灣自 2005 年 7 月 1 日所實施的「勞工退休金條例」中,有關 勞工退休金是採下列何種政策理念?
088
附加年金制
個人帳戶制
個人薪資保障制
財產與責任保險制
99 年 初等試題暨解析社會工作大意
會談是社會工作基本的工作方法,主要的目的在評估案主需求,瞭解案主 當前的生活困境,是一種有目的性的會談過程,在會談結束之前,社工人 員應該針對會談主題向個案簡述會談內容,以作為後續服務的基礎。 利益社區是指一群人因為有共同的興趣或嗜好,共同形成的團體;信仰社 區則是居民有相同的信仰理念,進而共同生活在同一個社群之中;地理社 區通常是根據行政區位劃分方式而形成的地理範疇。 大團體的主要特徵為:團體成員互動機會相對薄弱,個別成員分享團體的 時間相對稀少,團體內容易形成次級團體,團體組織較為鬆散。 社會工作者基於法定職責,在面對特殊個案時,必須採取積極性地介入, 例如相關法令中規定的責任通報制度,其目的在於保障案主的基本權益維 護,於不同專業間維持著合作關係,因此不會和心理師有過度的競爭現象。 社會工作價值是基於社會正義的實踐、社會公平維護與人性關懷等,也相 信每一個人有自我決定的權利,因此在專業服務過程中,社工人員並不需 要犧牲自我的利益。 社會工作倫理職責乃在於規範專業知能的有效實踐,同時提昇專業服務品 質,以形成良好的助人專業形象,這與社會工作者個人的背景條件並無直 接關聯。 工作規範是用來指引社會工作者,執行社會服務工作時的基本原則,以及 社會工作者必須具備的才能、知識與技術。 社會工作者的行為必須展現出接納、溫暖、關懷、和同理等特質,雙臂交
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