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cc24 con

Page 1

88

行政學(含人事行政學)

專題討論與追蹤 【行政國與政府成長理論】 :政府行政功能、政府成長理論、行政權力的擴張原因,應 為本單元之重點!

壹、行政國之意涵 一、行政國的名詞來源與政府概念新解 美國聞名行政學者瓦爾多(Dwight Waldo) ,在 1948 年出版其個人學 術生涯第一本專著《行政國:美國行政學的政治理論研究》(The Administrative State:A Study of the Political Theory of American Public Administration)。瓦爾多是最早使用「行政國」名詞的人士,他的用 意在強調現代行政的成長,可以做為一門學術研究。 另外,行政學者馬可仕(Fritz Morstein Marx),於 1957 年出版《行 政國:科層體制概論》(The Administrative State:An Introduction to Bureaucracy)專書,力陳「行政國」一詞不是指稱立法及司法部門 不再存在,而是形容國家或政府的發展狀況,已經到了行政組織及 其運作特別的顯著突出,至少在量的方面是無與倫比的嶄新階段。 英國當代知名行政學者羅斯(Richard Rose)認為政府不是一個單一 屬性概念,而是一多元概念的抽象組合。政府是由:法律、稅賦、 公務員、組織、計畫五項基本要素所組成。 一個完整的政府治理過程應為:依法設置的政府機關組織必須動員 所需資源(制定法令、課徵稅賦、進用公務員),然後將資源結合並 轉換為施政計畫,進而將計畫內涵的財貨、服務或管制,傳輸到預 期受惠的標的群體。

二、大政府的任務與達成工具 政府任務:


第壹編

專題討論與追蹤-行政國與政府成長理論

89

政府任務分類表 任務類別 保護民眾生命財產與權利 確保民生資源供給無虞 照顧無依民眾 促進經濟穩定均衡成長 提升生活品質與個人成就機會 保護自然環境 獎勵科學技術發展

說明例子 國防、治安、消防、公共衛生、疾病 管制、勞動安全、反歧視(性別、族 群差別待遇等的解除)。 石油、電力、飲用水、緊急食物供配 、醫藥。 退休金、老弱孤寡殘障者照顧、弱勢 者生存、失業救濟。 利率管制、企業融資、對外貿易、就 業訓練、交通建設、勞資和諧。 教育發達、住宅普及、文化生根、休 閒娛樂。 水土保持、野生動物保護、污染監控 、廢棄物管理。 科技研究補助、發明專利、著作權維 護、資訊傳播。

資料來源:William C. Johnson,1992;轉引自吳定等,民 89,P.285。

第一、二類任務,主要是「警察國家」或「有限政府」時代,「管 得 最 少 的 政 府 是 最 好 的 政 府 」 ( government that governs least governs best)古典民主思潮下,傳統政府所要做的事情。 第三至第七類任務是現代「福利國家」或「有為政府」,政府普遍 性的積極工作,尤其是第六類環境保護與第七類科技發展,更是 人類邁入 21 世紀「綠色革命」、「科技文明人性社會」,政府責無 旁貸的神聖使命。

政府達成任務的執行工具: 學者詹森(William C. Johnson)認為現代政府可運用許多技術、方法 或程序,執行依據上述任務或公共目的而來的法律規章及施政計 畫。這些執行工具可歸納為五類: 現金給付(Cash Payments):例如:退休軍、公、教人員退休金; 殘障人士救助金;中低收入戶生活津貼;失業人口救濟金;均為 政府對弱勢者的現金給與,或謂所得重分配,藉以達成從維持生 命到促進經濟活力等眾多的社會與經濟目的。 底層結構建設與養護(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 of Infrastructures) : 例如:機場、港口、道路、大眾運輸系統等公共使用或公共受益


90

行政學(含人事行政學)

的有形建設與養護,這些政府的資本投資(capital investments)對 國家建設非常重要。 服務提供(Provision of Srevices):例如:公立學校的教育工作、 公用事業服務質量(水電、公車、鐵路等)等,都有政府專責機 構及人員負責提供各種特定服務,對使用者或受益者可能給予免 費服務,就算有所收費,亦非以成本計價。 行為管制(Regulation of Behavior) :例如:刑事犯起訴逮捕、廢棄 物污染源管制、金融交易管理等。這類執行工具最具政府特色, 因為惟有政府才有公權力,對於違反管制規定者施予制裁,輕者 汽車紅線停車罰款,最重者死刑犯生命的合法結束。 治理能力(Capacity to Govern):例如:稅賦及規費的徵收、財務 行政、人事管理、政策規劃、政府內部溝通與外部溝通等,其目 的在維持並強化政府的治理能力。

三、行政功能的特質 行政部門為達成政府任務及選擇工具而發揮出來的功能,即所謂的行 政功能,實具有無比重要的地位。行政功能具有下列六點特質:

基礎性: 行政功能是整個政府的基礎,政府如無行政功能則不能稱為政府。公 務員執行公務、推動政務的行為就是行政功能的表現,其目的在完成 政府使命達成國家目標,也就是謀求全國人民的最大福祉。

服務性: 行政工作本身就是服務性的工作,公務人員是為民服務、為國效命的 公僕。就政府言,要舉辦各種公用事業,以低廉的價格、良好的品質 來提供給民眾享用,例如:公車、電信、公園、圖書館、自來水等, 這些均是服務性的事業,不可以此等事業來達成賺錢的目的。

強制性: 政府雖然是一個服務者,但也是公權力的執行者,所以行政功能本身 又具有強制性,凡是其職權範圍以內的事務,職司其事者皆有管轄權。

行動性: 行政人員所表現的行政功能,即是在對實際事務作徹底的推行,並對 所遭遇的問題作有效的解決,這是「行動家」而非「理論家」的特徵。


第壹編

專題討論與追蹤-行政國與政府成長理論

91

完整性: 行政功能是整體的一貫的,不是支離破碎的,我們可從兩方面觀察: 各級政府之間,是上下一體的行政系統,所謂中央與地方的區別, 只不過是權責大小或管轄範圍不同而已,整個政府的工作想要做 好,必定是中央與地方的相互配合,通力合作。 就政府各部門的分工狀態言,儘管各部門的工作性質不盡相同, 但所要達成的目標並無二致,那就是要為民造福。

藝術性: 行政工作絕非呆板或機械化的處理即可成功,必須憑藉人員的聰明才 智作隨機應變、因事制宜的運用不可,這就是所謂的「藝術性」── 「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凡是能將行政技術與知識作巧妙的運用者, 其行政功能必然會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

貳、政府成長理論 政府成長應是一個多層致因的複雜巨象。此一複雜巨象的理論詮釋,在 宏觀層次上,可歸納為:一、價值轉變;二、社會發展;三、經濟混合;四、 政治過程;五、科層習性等五個因素加以檢討及解釋。

一、價值轉變之影響 西方社會在 18、9 世紀對政府的價值理念是認為它是為了維持基本 公共生活所不得不有的「惡」 ,換言之,政府是個「有限政府」(limited government)。 「後工業社會」(post-industrial society)或「資訊社會」(informational society)對政府的價值理念已跳脫傳統觀念,雖仍持續政治的民主與 制衡,但國家權力不再是必要之惡,而是積極美德。 國家權力美德與民眾權利升高之觀念影響所及,導致現代政府的職 能規模無遠弗屆。而行政學及財政學稱現代國家為「行政國」 (Administrative State)或「稅賦國」(Tax State)。

二、社會發展之影響 平常時期,社會對政府的需求已因多元複雜的發展而漸趨增強,至 動亂或戰爭時期,社會惟恐有依賴政府解決困境。 民眾在戰爭、經濟恐慌等社會動亂危難時期對政府稅賦的忍受程度 會增強,一旦危機結束,由於社會已經習慣新的稅賦支出,政府不 會降低支出至原先的水準,而是利用新增稅收去挹注新興施政 計


92

行政學(含人事行政學)

畫,所以民眾的忍稅能力每經一回合的社會危機,就逐級往上移位。 此一現象稱為稅賦擴張的「移位效果」(Displacement Effect)理論。 此一「移位效果」理論是皮考克與魏斯曼(Alan T. Peacock & Jack Wiseman)二位學者所提出的見解。

三、經濟混合之影響 經濟學者凱因斯(John M. Keynes)主張經濟蕭條萎縮時期,政府應 增加公共支出以抵銷經濟衰退影響,從此政府介入社會經濟生活取 得理論正當性。 德國學者華格納(Adolph Wagner)早在 1877 年,就提出產業工業化 過程會以三種途徑導致政府成長,其中第三項指出,政府成長係為 回應工商業界擴張投資的需求,國家必須提供產業必要資金以應技 術升級、經濟規模、對外競爭等超出私部門供應能力的大量資本需 求。此一見解,後人稱為「華格納法則」(Wagner's Law)。

四、政治過程之影響 民主政治系統對社會價值從事權威性分配之過程中,各方的參與及 競爭會助長政府成長。民眾的需求及意見是政府施政計畫的最大正 當性基礎,從人性角度言,民眾易於要求政府增加支出提供更多的 公共財貨及服務,形成所謂「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之「普樂 現象」(Pogo Phenomenon),而難以表達減少公共產出的要求。 政黨執政取決於選民的選票,為贏得選戰,各政黨競提嘉惠最大可 能選民組合的政綱,增加公共產出是常見的主要政綱之一,亦是政 府規模持續擴大的原因之一。

五、科層習性之影響 每一個政府機關幾乎是有關其職掌之公共產出的唯一供給者,換言 之,每一類公共產出都是獨占市場,政府機關既無競爭者,則無成 本壓力,很難控制效率及生產力,績效亦難以評估,於是政府產出 成本自然節節攀升。 政府機關提供的公共產出幾為服務性質,多屬勞力密集行業,作業 技術一般較私部門落後,故生產力亦較低,但公務人力的薪給增加 幅度並不低於私部門,因而促使公共產出之相對價格上升,也造成 了較高的政府支出。此一先天缺失因係經濟學者包默(William J. Baumol) 於 1967 年 率 先 提 出 , 後 人 遂 以 其 姓 稱 之 為 「 Baumol's Disease」,此一公務人力特性中文稱為「包默病症」。


第壹編

專題討論與追蹤-行政國與政府成長理論

93

參、行政權力 行政權力(administrative power)是指行政機關及行政人員(或稱科層 體制)分配社會資源的能力。

一、行政權力來源分析 行政機關及行政人員為何具有行政權力或政策影響力,其權力來源或 促成因素,可分從:政治系統相關制度的限制,以及科層體制的自我 條件成熟等二大層次,加以說明如下: 政治系統相關制度的限制:

立法機關的限制: 立法機關在法制上雖仍有立法權,但從實質立法過程觀察,一般 都已失去真正立法(制定政策)的能力,立法機關政策制定能力 之減弱,不難從以下四點因素獲得解釋: 行政部門是提案的主要來源:立法機關對於行政部門送請審議 的法案,大部分批准、少部分修正、拒絕者甚少有之。至於我 國情形亦不例外,立法院議案約有 75%來自行政部門。 立法機關議事運作最重正當程序:首先,提案數不可能無限制 地的增加,其次,法案審議過程要給予充分且公開的討論,因 而獲得通過的法案更形減少。 議員不以議事為唯一事業:議員或兼政黨高幹,或兼政府政務 官,或經營企業事業,真正專業議員並不多見。 議會幕僚組織及人力不足,無以協助議員深入了解政策問題及 提出解決方案。 政務機關的限制:立法機關無力承擔政策制定,行政部門頂層的 政務機關卻無力完全負荷政策制定,其政治領導一般而言受到下 列四項因素的限制: 任期不長: 民主國家行政首長的任期在非戰爭常態下,並不太長,總統 制 及 雙 重 行政 首 長 制 國家 採 固 定 任期 , 連 選 得連 任 一 次 制 度,至內閣制國家首相及總理則需經常面臨國會大選所可能 引發的閣揆易主難題。 至於 行政首 長所 任命的 內閣 級部會 首長 及政務 次長 、副部 長、助理部長等其他政治任用人員,則任期不定。其任期之


94

行政學(含人事行政學)

短促現象以「政治候鳥」(political birds of passage)來形容, 最為貼切。 缺乏政策相關的專業知識:行政首長(總統、首相、總理)組 成執政政府的人選條件,大多以政治考量居先,其他居後。這 些通才型的機關首長大多缺乏任職部會政策領域的專業知識, 必須經由常任文官的協助始能了解並領導部務。 缺乏了解及管理政策的時間:機關首長的專業知識或可從實務 經驗中加以補強,惟其時間大多使用於開會、接見賓客、參與 公開或政治活動等事項,所餘留給政策鑽研的時間非常有限。 政治任用職位有限:機關首長對政策領導在專業知識「質」的 不足,或可在「量」方面擴增政治任用職位的數量,以謀平衡 並保持政治領導,但是已開發國家行政部門的政治任用職位相 對於常任職位,一般而言,總是相當地有限。

科層體制的自我條件成熟: 科層的專業知能:專業知能是科層權力的首要與基本來源,行政 機關的專業知能係來自組織的專業特性與成員本身的技能,並以 組織結構專業分工、久任經驗、專業求才等三項途徑,造 就常任專家。 組織結構:行政機關依據垂直及水平之專業分工原則,將複雜 工作及問題化約到個人能力所能負荷的理性範圍,使每一位成 員都能精通責任領域而為專家,然後經由整合機能發揮「整體 大於部分之和」的組織力量,完成單獨個人所無法達成的任務。 久任經驗:組織與常任人員終日專注相同或類似工作,經驗的 日積月累練就成為珍貴無比的實務知識與技能,進而形成組織 的部分智庫,並經由訓練及紀律等社會化歷程傳輸給新進人員。 專業管道:行政機關不僅各有專司,若干機關進用成員的管道 向 來 重 視 專 業 標 準 , 而 成 為 所 謂 的 專 業 組 織 ( professional organization),例如,我國的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 科層的裁量權限:科層裁量(行政裁量)是指行政機關及行政人 員對政策如何落實的決定能力,可分作:立法性裁量 (legislative-like discretion)與個案裁量兩類。 首先是立法機關立法內容使然,法案大多由行政機關草擬及提 出,所通過的法律不僅數量少,且大抵為原則性規定,必須賦


第壹編

專題討論與追蹤-行政國與政府成長理論

95

與行政機關在法律的原則規範下具有彈性運作空間,並經行政 機關對法律的詮釋。 除行政規章外,許多政府的施政計畫或方案,例如,我國的六 年國家建設計畫、亞太營運中心計畫,全由行政機關衡量社會 的需要與國家的發展而自行訂定,立法機關較少事前參與或同 意,徒能事後監督與批評。 科層的動員支持: 動員外部社群支持:民意是民主社會的最後惟一依歸,行政機 關可同時進行二種努力以爭取外部社群的支持。 首先,是培育一般民眾對其整體功能的支持,平時做好機關 形象與公共關係,善用時機宣傳機關成就或法令計畫,在民 眾心中烙印友善態度。 其次,外部群體支持的第二種努力是,爭取與機關政策或特 定 計 畫 相 關 之 標 的 群 體 、 服 務 對 象 或 關 注 性 民 眾 ( target population)的支持。這些特定群體或民眾規模愈廣,愈有理 由宣稱其需求愈接近於公共利益而非私人利益。 動員立法機關支持:立法機關所通過的法律及預算是行政機關 職權的泉源及施政的動力,維持與議員良好關係是行政機關必 要的工作,尤其是外部社群支持度不高的行政機關更需要是項 支持。 動員行政部門支持:行政部門是一層級節制與協調互依的組織 體系,行政機關可從上行、平行、下行管道獲得政治支持,增 強其政策制定影響力。

二、行政權力評述 科層化組織模式的行政機關原是達成機關目標最有效的工具性理性 設計,隨著現代政治系統的演變,它不再只是單純的執行工具,已 經蛻變成為公共治理過程的重要參與者之一,並具有行政權力或政 策影響力。 行政機關具有行政權力或政策影響力是彌補縫合相關政治制度所移 出的權力漏洞,並不能獨占或篡奪政策功能,而是在公共治理過程 中扮演一個策略角色。知名科層體制學者盧爾克(Francis E. Rourke) 將行政機關此一權力關係的策略性微妙角色形容為「否決團體 」


96

行政學(含人事行政學)

(veto group) ,指出現代政治人物不能沒有行政機關及行政人員,否 則無法行使統治權。 有關行政機關擁有政策影響力或行政(科層)權力的傳神形容,以 當代行政學者培里(James L. Perry)形容為「無正當性的權利影武 者」實最貼切。

行政權力的擴張與控制(張潤書教授所著《行政學》之觀點) 行政權力的擴張: 自由放任的經濟思想受到批評:西方許多古典經濟學家,如亞 當‧史密斯(Adam Smith) 、曼徹斯特學派(Manchester School) 等均高唱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口號,認為管事最少的政府就是 最好的政府,要求讓市場上的供需機能,即所謂「看不見的手」 來主宰人民的經濟活動。 但此種自由放任思想,埋下 1930 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的 種子。因而乃有代之而起的「萬能政府」建言之呼聲,要求 政府管制若干不合正義公道的經濟社會現象,並且為人民提 供最佳的服務。例如:社會安全制度的建立、公營事業的大 量舉辦、工商管制法規的不斷制定等。 社會與經濟環境變遷的影響:受到 18 世紀後半期產業革命的影 響,歐美國家在經濟及社會環境方面產生劇烈變化,產生了貧 富差距及勞資對立的社會現象,為處理這種現象,勞資雙方均 要求政府本其職能,出面干預,以解決歧異。 此外,經濟發達繁榮的結果,使得產業界大規模的合併而形成 「托拉斯」的情況,侵害廣大消費者的權益。加上近來,勞工 運動、消費者保護運動、環境保護運動所衍生的問題層出不窮, 使得政府行政部門不得不出面服務解決,因而行政權力隨之擴 張。 立法權分散無力的影響:立法權分散無力的原因是立法機關的 成員複雜,專業知識不足,成員所代表的利益極為分歧,兼以立 法權的行使往往顯得有氣無力,一個法案拖延甚久而最後被擱置 的情形屢見不鮮。人民如需政府給予服務,倒不如向行政部門請 求,反而來得迅速有效。此亦為行政權力擴張的原因。


第壹編

專題討論與追蹤-行政國與政府成長理論

97

司法權退卻的影響:司法權退卻的現象主要反映在下列三點: 司法無法適應快速變遷的需要。 司法程序僵化複雜,審判曠日費時,人民視訴訟為畏途,因 此 非 不 得 已不 願 到 法 院, 如 果 可 以由 行 政 程 序得 到 救 濟 的 話,反而較便捷,因而向行政機關請求行政救濟的案件有日 益增多的趨勢。 司法以保障私人權益為目的,而行政則以增進公眾利益為前 提,故基本上人民支持與依賴行政部門的程度,遠勝於法院。 控制途徑: 議會控制:議會是監督控制行政部門的一個重要機制,因為它 對行政部門掌握了立法、調查、質詢及限制等權力,所以如果 行政部門有不法、不當或越軌情事,議會有權加以糾正。 一般而言,議會可利用各種機會控制或監督行政官員之施政行 為,如年度預算審查、法律草案或修正案的審查、向行政官員 質詢、議會各委員會對相關行政部門專業持續加以查考或對重 大問題成立特別調查委員會。 法院控制:在法院控制的原則下,如果行政人員有違法亂紀的 事情,法院可採取制裁行動,因此行政權須受法院的控制。亦 即如果人民的權益受到行政部門違法或不當處理而受損時,可 向法院提出告訴。此外,人民尚可依國家賠償法的規定要求國 家公務員對其不當行為所造成的損失加以賠償。 公民控制:公民控制行政權力的方式有很多,諸如透過利益團 體及大眾輿論的活動:請願、訴願、抗議、示威、遊行等。此 外公民更可透過各種投票選舉的方式,以表達對行政部門作為 的支持與否。 行政自律:然行政部門的公務人員自我警惕規範,避免從事不 法或不當的行為。此種內控的方式,較之外控的方法,要來得 好,更能增進公務人員與社會大眾的良好關係。至於如何達成 行政自律的效果,可從幾方面著手: 從教育及訓練著手,以提升其自律修養。 建立一套公務員的服務道德守則或職業規範,經由人員之間 的互動所形成的團體精神和拘束力,而對公務員產生自律作 用。 可藉助主計單位及人事行政單位達到行政控制的目的。


98

行政學(含人事行政學)

民營化:為防止行政權的不斷擴張,將若干行政業務開放民營 已成為 80 年代後期的潮流,政府除了將公營事業的股權出售給 社會大眾外,並可將某些業務以契約外包、特許、補助及抵用券 等方式交由民間承辦,如此可大量減少政府的負擔,相對地行政 權力亦得以縮減。


598

行政學(含人事行政學)

第九章

平衡計分卡與策略管理

:何謂平衡計分卡?其與目標管理差異為何? 一、起源 90 年代哈佛大學教授 Robert Kaplan 與 Nolan Norton Institute 的 CEO, David Norton,兩人於 1992 年在《哈佛商業評論》(HBR)1~2 月號 發表論文:〈平衡計分卡驅動績效的量度〉所發表。

二、無形資產對於組織的價值 創新或創意已成為生產過程中創造價值,提高組織競爭力和生產力的 主要來源。Kaplan 和 Norton(2001)指出這種無形資產的特徵有四:

價值的間接性(Value is indirect) : 無形資產的管理與改善,與其最終的財務成果間的關係是間接而 變動的複雜因果關係,很難以財務上的價值來衡量這些無形資產。 價值的關聯性(Value is contextual) : 絕大多數無形資產的價值取決於其所處的情境,如組織策略及搭 配的其他資產。換言之,其價值是根據該無形資產「如何」在這 些相關聯性的條件下被運用而定。 價值的潛在性(Value is potential) : 無形資產的價值是潛在性而非市場性的,取決於其如何被開發, 而其開發成本,如員工訓練費用、資料庫的費用、品牌廣告費支 出等,這些費用和成本無法用來衡量經營這些無形資產為企業所 創造的價值。而無形資產的價值也必須由組織的流程,如設計、 遞送服務,將其潛在的價值轉變為具體的產品和服務。 資產的整體性(assets are bundled) : 無形資產必須和其他資產在一起,才能創造價值。個別的無形資 產,必須透過策略,整合所有必要的資產以創造之。 三、平衡計分卡的管理體系 平衡計分卡(以下簡稱 BSC)把組織的使命和策略轉化為一套全方位 的績效量度,做為策略量度與管理體系的架構,BSC 從四個構面,衡


第柒編

第九章

平衡計分卡與策略管理

599

量一個組織的績效。換言之,它是以整個組織的策略或願景為核心, 而非各部門或個人的績效為對象,所做的整體績效評估。這四個構面 就是財務構面(為了財務成功,我們對股東應如何表現?)顧客構面 (為了達到願景,我們對顧客應如何表現?)、學習與成長構面(為了 達到願景,我們如何維持改變和改進的能力?) 、企業內部流程構面(為 了滿足顧客和股東,哪些流程必須表現卓越?)。這四個構面的衡量, 以設定四個項目來執行:目標、量度、指標、行動。 BSC 以平衡為訴求,尋求短期與長期的目標之間、落後與領先指標之 間、外界與內部的績效構面之間、財務與非財務的量度之間的平衡狀 態。 綜上所述,建立 BSC 的管理體系有以下五點特徵(朱道凱譯,2003): 詮釋事業單位的使命和策略,將之轉換成貝體的目標和量度。 代表外界(股東和顧客)和內部(流程、創新能力、學習與成長) 量度之間的平衡狀態。 代表過去努力成果的量度與驅動未來績效的量度之間的平衡狀態。 代表主觀(帶有判斷色彩的績效驅動因素)和客觀(容易量化的成 果)量度之間的平衡狀態。 不只是一個戰術性或營運性的衡量系統,更是一個戰略性的管理體 系,用以規劃企業的長程策略。 最後,以 BSC 作為策略行動的架構,可以分為四個大項目(朱道凱譯, 2003):

澄清並詮釋願景與策略: 將事業單位的策略轉換成特定的策略目標,並使資深主管共組一 個專業團隊,創造共識,及禍福與共的合作模式。 溝通並連結策略目標和量度: 讓每一位員工都明白他們必須完成哪些重大目標,才能獲致組織 策略的成功,並使獎勵與績效量度連結。 規畫、設定指標並校準策略行動方案: BSC 量度設定 3~5 年的指標,一旦達到這些指標,公司將轉型。 同時,管理階層必須為他們的顧客、企業內部流程、學習與成長 目標制定伸張指標(Stretch targets)。 加強策略的回饋與學習:


600

行政學(含人事行政學)

BSC 使管理階層能夠監督並調整策略;管理檢討和彙報從檢討過 去變成學習未來;BSC 為組織引進動態的系統思惟,使各部門成 員深知組織的全貌,並了解個人的角色如何交互影響,終至影響 全局;衡量預期績效與目前績效水準之間的差異,設計策略行動 方案以消除這些落差;強調「單圈學習」和「雙圈學習」相互調 整。

四、目標管理(MBO)與平衡計分卡(BSC)的比較 MBO 是 Peter Drucker 一九五四年在其所著《管理實務》(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一書中提出的概念,無法與 BSC 一樣成為以策略為核 心來連結組織的各個單位功能。Kaplan 與 Norton 提出兩者之間的比較 如下表: MBO BSC 個人目標的設定侷限於所屬的部門目 具有組織整體目標的策略管理系統,讓 標內,思想較狹隘,並未與策略真正接 員工對策略目標有廣泛的了解,並了解 軌,易偏重短期、單獨性且財務面的向 自己在組織策略地圖上的位置和角色 ,及對策略目標的達成有所貢獻。 度。 反映傳統組織對單一工作的界定和要 個人目標的建立,能夠跨越部門功能界 求,期望員工在既定的工作範圍內將任 限。涵蓋較長期且策略性的目標。 務做得好。 MBO 的衡量系統停留在過去的績效, 而非未來,其功能侷限於稽核的工具, 而非規畫的工具,無法與組織的願景、 使命及策略的執行相銜結。

由以上比較可知,BSC 的管理工具比較具「有機的」概念,MBO 則較 為機械性。前者類似 Gareth Morgan(1997:103)所提出的「全像圖設 計原則」(Principles of holographic design),具有部份具有整體的 DNA(Build the whole into the parts);強調重覆性(Importance of Redundancy) ;必要的多樣性(Requisite Variety) ;最起碼的關鍵性 說 明 ( Minimum Critical Specification); 學 習 如何 學 習 ( Learn to Learn)。這五原則與 BSC 的精神可互補參照。 Kaplan 與 Norton 在提出策略與策略管理的意義,並對 MBO 與 BSC 的 性質做出比較之後,提出建構核心組織的五大基本原則,更進一步說 明 BSC 管理體系的內涵,這五大基本法則如下:


第柒編

第九章

平衡計分卡與策略管理

601

將策略轉化為執行面的語言。組織內每一分子都充分參與策略的執 行工作,並以一套共通性的工具(策略地圖)溝通複雜的策略意涵。 以策略核心整合組織資源。高階主管以策略主題和策略行動方案, 跨越各功能性部門,並協調事業單位與功能性單位相互支援連結, 以產生「整體大於部分之總和」的策略績效。 將策略落實為每一位員工們的日常工作。使所有員工充分了解策 略,以及策略與他們日常工作的相互關聯,由上而下層層展開策略 的溝通,用 BSC 來溝通及教育員工。 讓策略成為持續循環的流程。在 BSC 的實施上,將日常活動管理(財 務預算和每月的管理會議)與策略管理,整合成為一個完全銜接的 連續性流程,此即「雙循環流程」(double-loop process),其中有三 項課題:將策略與預算流程相互銜接;定期進行策略管理會議; 建立策略的學習和調整流程。 由高層領導帶動變革。 【索引】吳瓊恩,民 94。


602

行政學(含人事行政學)

試題選萃 何謂行政法人?為何要實施行政法人制度?較之於傳統的行政機關,其具 何種的特色? 【94 年地方特考】 何謂「工作簡化」?你認為便民措施應優先從那些工作進行改革? 【84 年基層特考】 何謂「計劃評核術」?它在行政規劃上具有那些功能? 【82 年高考】 何謂全面品質管理?行政機關推動全面品質管理有那些障礙? 【84 年基層特考】 何謂參與管理?其實施方法為何? 【88 年、84 年基層特考】 請說明「目標管理」的意義、性質、優點與缺點。 【89 年薦任升等、87 年普考、84 年高考二級】 何謂危機管理?行政機關欲有效處理危機,可採取那些作法? 【88 年高檢、85 年高考】


636

行政學(含人事行政學)

柒、政策執行 二三、何謂順服?行政機關可使用那些方法策略使人民順服政 府所制定之政策?(綜合題) 所謂順服(compliance)是指受命者之行為和態度與擁有權力者之命 令互相一致之關係。政策順服是指與政策執行有關的人,願意正面 接受,配合推動政策,以求達到政策目標。 在如何提高標的人口對政策之順服度方面,可從以下二點說明之: 在政策制定階段: 辦理民意調查,廣徵民意,尤其是標的人口之看法與需求。 建立政府與民眾充分溝通之管道。 政府各機關應普設「公共關係室」,以發揮蒐集、反應、分析各 種民意之功能。 運用大眾傳播媒體形塑有利之形象。 加強政府機關間之溝通協調,互助合作。 政策分析家與決策者應確實運用其專業知識、經驗、判斷力去 規劃政策。 採取吸納(cooptation)策略,將標的人口之反對意見領袖納入 政策方案規劃中,以減少未來執行時之阻力。 在政策執行階段: 採取教育與說服之策略,說明推行政策之合理性、合法性、必 要性及效益性。 採取宣導之策略,一則可設法減低標的人口因順服某項政策而 引起之道德成本,二則可以藉說明政策本身伴有積極價值,而 激起標的人口順服政策之意願。 執行機關展現貫徹政策之決心與信心。 採取積極激勵措施,即給予適當之物質或精神上之獎勵誘因, 以強化標的人口之順服行為。 採取消極懲罰措施,即對於不順服政策者,給予適當之制裁, 以改正其不順服之行為。 執行機關應與標的人口溝通,調整政策方案之執行作法、程序, 並解決執行時所引發之問題,促使標的人口願意採行順服之行 為及態度。


第捌編

第二部分:精選內容整合

637

二四、何謂「政策監測」?其功能至少有那四項?請分述之。 所謂政策監測(policy monitoring) ,乃是指製造公共政策因果關係資訊 的政策分析過程,可以讓政策分析家描述政策計畫實施情況與其結果 間的關係。這種分析過程有下述四種功能: 順服的功能(compliance): 透過政策監測可以獲知在政策執行的過程中,相關的行政官員、承 辦人員、專責機關、標的人口等,是否遵守立法機關、管制性機關 等所訂定的標準、程序及規定。 審計的功能(auditing): 透過政策監測可以獲知政策所提供的資源與服務,是否真正到達被 服務者手中。 會計的功能(accounting): 透過政策監測可以獲知在某一段時間內,是否由於某些公共政策或 計畫的執行,而在政治上、社會上、經濟上及文化上,產生了何種 的改變,以及改變的如何。 解釋的功能(explanation): 透過政策監測可以解釋為什麼某一公共問題的不同方案在執行以 後,會產生不同的結果。

二五、「政策失敗甚於貪污」,其理安在?試就所知闡述政策失 敗的原因。(時事綜合題) 政策失敗之損失甚於貪污,其理在於: 問題更為惡化:政策執行失敗往往使得待解決的問題未獲解決, 甚至有些業務半途而廢,產生更為嚴重的問題,使得議題更為惡 化。相對來說,貪污多僅個人或少數人行為,於政策業務影響較 小。 耗費鉅大政策資源:政策執行失敗,虛耗許多已為有限的資源, 影響其他業務計畫的執行。 有損政府公信力:政策執行失敗,使得問題未獲解決,使人民對


638

行政學(含人事行政學)

政府能力喪失信心,未來執行其他政策時,不易在標的人口中產 生預期心理,並獲得標的人口的順服。 政策失敗的原因: 政策機關的本位主義:政策機關的本位主義使得機關各行其道, 非組織職掌之事多甚不理睬或不願配合執行,因此常使執行步調 不一,甚或彼此矛盾與衝突。 執行機關重疊:一項政策往往交由甚多機關共組委員會或小組共 同負責,常造成事權不清不一,關卡點太多造成事事受到其他機 關掣肘的困境,直接造成政策執行的失敗。 威權決策方式不當:在行政首長個人偏好與意圖下,某些政策方 案在未經充分討論與溝通以細緻化政策內容的情況下,便過早合 法化並交付執行,早熟的政策相當容易引起標的團體的抗拒及執 行機關的困擾。 立法從嚴執行從寬的觀念盛行:立法精神陳義過高、懲罰設計及 執行標準過嚴,使得實際執行程度大為降低,為屈就順服性之提 升往往放棄原標準,這種盛行觀念容易形成標的團體對政府及政 策執行「虎頭蛇尾」的刻板印象,降低對政府的信任,亦培養不 順服者的僥倖心理。 利益團體與民意代表的介入:利益團體的關說及民意代表的壓 力,往往使得政策執行受到扭曲,產生不公平合理的執行結果, 或根本阻止了政策的推動。 未能建立公平合理的執行原則:在執行中,某些特別的個案與例 外事件的特別處理,常使得執行標準不受尊重,無法建立合理的 業務處理原則與制度。 未能將標的人口的需求納入政策考慮中:政策內容不能正確反映 標的人口的需求,標的人口不願順服政策。

二六、一般學者認為:政策如果希望順利之執行,必須從事政 策執行力之研究。請問政策執行力之涵義?執行機關 結構與運作之特性,如何影響政策執行之成敗?(綜合題) 所謂「政策執行力」,吳定教授認為是指「在政策付諸執行以前,或在


第捌編

第二部分:精選內容整合

639

政策執行中,對該政策未來可能運作狀況或是實際的運作狀況,預先 或適時的予以研究分析,以了解政策方案在執行階段能否順利推動? 可能遭遇那些問題?如何才能順利推動方案等。」事實上,政策執行 力的研究也就是研究那些因素影響了政策執行,這種研究可以協助了 解那些因素會產生怎樣的政策結果,對於產生的非預期不良結果該如 何加以因應等。 徒法不足以自行,政策經過規劃及合法化之後並不能保證其會自動執 行,需要執行機關利用各種方法將之落實,政策目標方可獲得,因此 執行機關的結構與運作情況對執行甚有影響能力,一般來說,結構與 運作特性對政策執行的影響有: 機關的組織規範: 執行機關的決策結構及授權核判層級(如中度影響的計畫由中級主 管決定可提升執行進度)、行之已久的工作方法與慣例(組織的思維 以及決策模式影響了選項方案規劃的抉取範圍)、慣用的決策技術 (是首長決定、授權下一級主管決定或集會決定)、行政程序(由過 多單位或主管會核會簽者執行較緩)、獎懲辦法的合理程度、組織氣 候等,均會影響政策的執行。 組織溝通制度: 政策的執行往往涉及許多相關機關的互動與配合,包括上下層級、 平行機關或不相統屬的機關,其間的對政策方案內容、績效及評估 標準、政策目標、具體執行細節及程序等應有一定的制度以提升共 識,溝通協調頻率(頻率高者愈佳)、參與協調的層級(經過完整授 權之中級主管佳,因高級主管過於忙碌,無法時時參與,代理者多 未受充分授權,只能聽取意見)都應加以注意與改進。

二七、請說明公共政策執行與官僚體系的關係。其間是否會造 成所謂「政策窘境」(policy predicament)?請加以說明。 官僚體系與政策執行的關係,以下簡述學者郭錦(M. L. Goggin)的 看法如下: 郭錦等人(M. L. Goggin)從美國州級政府觀點分析政策執行,認為 官僚體系由組織結構、專業執行人力以及財務資源三項因素所構成


640

行政學(含人事行政學)

的組織能力(organizational capacity)對政策執行具有影響力。分述 如次: 組織結構:行政機關間有三種組織結構方式以共同執行政策,其 一為單一專責機構,其二為政府機構與非政府機構共同執行,第 三為數個政府機構共同執行,但由其中一個機構做為主導機關以 引領共同的行動。 其中,在技術上無須要求標的團體做大幅行為調整者,執行機 關目標與政策方案的目標一致,或政策涉及範圍較小者,以單 一專責機構收執行事權為宜。若政策所涉及的範圍及影響的標 的團體甚大,宜採用較複雜的執行體系以納入其他機關共同執 行為宜。 專業執行人力:執行人力在數目及素質上越佳,則益有助於執行 政策。 財力資源:能夠用於政策執行的經費愈充裕,則政策執行成功的 機會愈大。 所謂「政策窘境」意指政策制定者面對當代許多複雜的社會問題而 顯現出無力感的現象,在政策無法解決問題並引發更新的問題,或 問題過多且彼此牽繫,官僚體系無能解決時,是為政策窘境的現象。 官僚體系執行政策時相當容易產生政策窘境的問題,其故如下: 漸進式的預算規劃:政府預算只增不刪,官僚不斷提出各種更新 計畫以證明績效的情況下,許多官員累積的業務負擔沉重,對於 新計畫以及社會問題缺乏額外的處理能力。 社會問題及人民需求增加而且更呈多樣化,政府人力、預算及執 行組織相對有限,無法滿足全部需求,解決所有問題。 執行權責過於分散化(fragmentation):導致政策執行所需的資源 與權威分散到各單位,各單位易因所處立場及機關利益不同,對 政策亦會有不同執行意願,這些都造成協調上的問題,使主政者 產生嚴重無力感。

二八、試就所知論述影響政策執行成敗的因素。(綜合題) 朱志宏教授認為,公共政策能否確實執行,取決於若干先決條件; 一是溝通,二是資源,三是政策執行者態度,四為官僚結構。


第捌編

第二部分:精選內容整合

641

就溝通而言:公共政策決策者是一批人,而執行者則是另外一批 人,由於後者並未參與決策制定過程,故對決策程序所知有限。 因此,所謂溝通,就是決策者與執行者之間必須有良好之溝通, 如此方能確保政策能得到確實執行。 就資源而言:政策有效執行之要件即充分之經費、人力與財力。 再者,公共政策能否貫徹執行,尚須視執行者是否具備優良素質, 更甚者是他們是否具足夠之權威。 就執行者態度而言:執行者必須要有貫徹政策執行之決心,若其 對於某項政策抱持一種模稜兩可,甚或事不關己之態度,則該項 政策就不可能獲致圓滿之成果。 就官僚結構而言:官僚組織在結構上要有高度之整合性,各執行 機關要能互相協調、合作無間。若官僚組織結構非常分化,則執 行機關在協調合作上一定無法配合,易造成政策執行混亂之局面。  Bardach 與 Sabatier 則將執行成敗因素歸為以下三類: 標的團體之因素:關係到政策能否成功執行的一個重要因素即是 標的團體。就標的團體之分殊性言,同質性高則執行成功機會大, 反之則否。其次,政策涉入者數量之多寡也關係到政策能否成功 執行。涉入者愈多則整合愈困難,政策也就難以執行,反之亦然。 政策制定本身之因素:首先,政策規劃、合法化過程是否為大家 所接受,是一個關鍵性問題,倘若接受程度高,則政策成功執行 之機會就大。其次,是政策本身之理論基礎、論據是否堅強,若 是,則執行成功之機會就大。再者,政策目標是否有清楚之界定, 若是,則執行成功之機會就大。第四是執行過程所能動用之資源 是否充裕。 執行機構的問題:首先,在現代化國家中,常是許多機關共同負 責推動一項政策,這些執行機關相互溝通、彼此整合的程度,乃 是決定政策執行成敗的一個主要因素。其次,政策執行機構是否 具備必須之能力和技術來配合政策之執行,亦相當重要。

捌、政策評估 二九、政策評估之目的為何?試分別說明之。


642

行政學(含人事行政學)

因為發動評估工作的機關和人員具有不同的動機與需要,對於政策評 估就懷有不同之目的取向。因此我們可以把政策評估之目的分成消極 目的與積極目的兩類加以說明: 評估之消極目的: 為遲延作成決定:即決策者利用評估研究之進行,來作為延長作 成決策時間之藉口。 為規避責任:即行政首長利用評估研究的結果,掩飾其預設作成 某種決策或不作決策的規避責任行為。 為進行公眾關係:即決策者或執行者利用評估研究之結果,來做 為炫耀工作績效的手段,以開展公眾關係,爭取更多之經費以及 對該機關計畫的支持。 為符合經費補助的要求:即接受經費補助之計畫必須從事評估工 作,以迎合經費提供者所附帶之條件。 為偽證、掩飾與攻擊的需要:即有時行政首長會以評估來掩飾、 偽裝政策的失敗或錯誤,有時甚至以評估來攻擊或破壞某一政策 或計畫。 以上所述者為政策評估之消極目的,亦為動機不純正之目的,事實 上,惟有基於積極之評估目的所進行之評估工作,方才具有實質意 義,亦不至於浪費無謂之人力、時間及經費。 評估之積極目的: 魏斯(Carol Weiss)認為政策評估之主要目的有下列數項: 繼續或停止政策的實施。 改善政策的實施與程序。 增刪特殊的政策執行策略與技術。 做為他處推動類似政策之參考。 做為分配各競爭政策資源之根據。 做為接受或拒絕某一政策所涉及途徑或理論之基礎。 就政策規劃階段的評估而言,應加上另一項目的,即做為比較各 替選方案優先順序之根據。

三十、政策評估有那些類型?試分別說明之。(綜合題)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