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幼教思想概述………………………001
第
2
章 課程設計與教學理論………………039
第
3
章 幼兒教保模式………………………091
第
4
章 幼兒教材教法………………………159
第
5
章 幼兒園環境規劃設計………………313
第
6
章 幼兒教保政策與行政法規…………365
附 錄
相關法規……………………………421
壹西方幼兒教育思想 一
柯門紐斯的教育思想
生平簡述: 柯門紐斯(John Amos Comenius, 1592~1670)於 1592 年 3 月 28 日 生於捷克的摩拉維亞(Moravia),時屬奧地利。童年生活孤苦,大 學專攻哲學與神學,畢業後從事牧師兼校長工作,其間從事著作及致 力教育改革,實施分班教學與導生制,深受歐洲各國重視,先後受聘 至英國及瑞典擔任教育改革設計工作,1648 年因被選為立沙首席牧 師,乃自瑞典返回立沙。後又應聘至匈牙利,從 事教育改革、設立 新式學校。1654 年重返波蘭,從事宗教工作。1655 年再度遭受戰亂 之災,幸得友人之助,始暫獲安定,並繼續研究著述,至 1670 年 11 月 15 日逝世。柯氏一生其重要著作有《大教育學》、《語言入門》 、《世界圖解》、《幼兒學校》。
002
教育思想主張:(林玉体,2001;盧美貴,2008) 柯氏是一位真實虔誠的宗教家,因而他的教育思想亦充滿濃厚的宗教 色彩。他所主張的教育目的完全基於宗教的人生觀。柯門紐斯認為人 類天性中即具備有知識、道德、宗教,應賴教育的力量去啟發、培植 ,而啟發培植須及時,故而提倡幼兒教育,如錯過此時期,則失去教
幼兒教育(含幼教概念與活動設計)
育作用,難達教育目的,所以早在 17 世紀,柯門紐斯便大力提倡幼 兒教育,並提出較完整之教育理論,成為幼兒教育之先驅。柯門紐斯 在其所著的《大教育學》中,闡明了兩個基本思想:一是一切教學應 遵循自然的秩序;一是面對兒童傳授知識,應藉由感官的知覺,以使 兒童理解。 教育之確切原則: 人類教學務須選擇最恰當的時機實施,他認為人類教育應始於兒 童期,因為兒童期猶如自然界的春天,青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 則分別相當於夏、秋、冬三季。每日教學時間以清晨為最佳。 各科教材的編選應力求配合學習者的年齡、程度以及身心發展, 切勿超越其理解能力範圍之外,否則教師的努力將無法在最佳時
教學活動須完密計畫,且應以材料在先,形式為後;實例為先, 法則為後。 實施教學時應訂定教學細目,按步就班,切實教學,且應有先後 秩序,首先陶冶學生之學習意識,其次才令其做實際的學習;對 於學習材料,則應先求博後求約,亦即由一般而至特殊。
第一章 幼教思想概述
機,讓學生做最大容量的吸收。
教育之容易原則: 教學前應注意各相關因子的純良,若過於複雜應在開始行動前被 剔除。 實施啟發性教學,教學時可提示簡要原則,讓學生充分發揮其潛 能。 教材的編選應由淺入深,教學程序應由近而遠,教學活動應舒緩 有序,切忌揠苗助長。 教學過程應盡量適時提供學生以協助,俾增加學習信心。 教育之澈底原則: 教學活動除應以全人生為努力範圍,不可厚此薄彼,亦應注意各 種知識相互間的緊密聯繫。 教學應使學生獲得穩固之知識基礎,因此不應將書本的知識當作 權威,強迫學生崇奉,宜讓他們自由地透過實證以追求知識,並 力求融會貫通。 教育之簡速原則: 學校實施集體教學,同一年級應由同一教師任教,相同科目採用 相同教本,相似學科施行同樣教法,務期所有學生都可獲得同等 機會的教育。 選擇教材悉以實用為原則,一切教學活動須齊頭並進。 理想的學校:柯門紐斯認為教育幼兒,學校勝於家庭,且非常重視 教育機會的均等,主張兒童不論男女、貧富、貴賤,一律須入學校 受教。根據自然發展的程序,在其《大教育學》中,將學校教育分 為四個階段,每一階段六年: 母親學校(The Mother School):包含出生至 6 歲的幼兒,此一 階段幼兒的理想學校稱為「母親學校」(The Mother School),
003
係嬰幼兒所受之家庭教育。以培養「感官知覺能力」,對其身心 必大有助益。同時強調幼兒活動之重要,只要是沒有傷害的東西 ,都不應禁止而應滿足他們。 國語學校(The Vernacular School):包含 7 歲至 12 歲的一段時 期,此一階段分為六個年級,著重本國語文之教學。此種學校應 不分階級、男女兼收,並授以基本的生活教育。並培養「想像能 力」為職責。 拉丁學校(Latin School):包括 13 歲至 18 歲的一段時期,只 限於有希望可為教會或國家服務,或升入大學就讀者。課程內容 著重在七藝教學及「判斷能力」的培養。 大學(The University):包括 19 歲至 24 歲之一段時期,為研究 高深學問機構,須經入學考試,慎選智力優異的學生,讓他們在 天性所宜之學科上專心研究,以發展「意志能力」為要。 影響與貢獻: 總之,柯門紐斯為 17 世紀歐洲最偉大的教育家,不過由於生活在宗
004
教改革運動與三十年運爭的動亂中,故其所提出之教育思想與方法, 雖均有其獨到的見解與貢獻,但卻未能得到世人的關切,直至 19 世 紀,他在教育史上的崇高地位與重大價值,始得到普遍的認識。 二
盧梭的教育思想
幼兒教育(含幼教概念與活動設計)
生平簡述: 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 1722~1788)於 1712 年 6 月 28 日生 於瑞士的日內瓦。 1762 年出版《民約論》與《愛彌兒》,前者為多年研究與思考政 治原理的結果;後者則主張以自然教育去代替形式教育。由於其思 想觀點不為當時社會所接受,且被教會指為異端邪說,終於遭到書 被禁燬,人被追捕的噩運。 1770 年返回巴黎,作《懺悔錄》,晚年境遇很苦,盧梭雖然對人 類教育有著無比的貢獻,可惜在有生之年未能得到世人的尊敬,終 於在 1778 年 7 月 4 日,於逃亡、貧困與孤獨中與世長辭了。 教育思想主張:(林玉体,2001;盧美貴,2008)
必須只是消極的。盧梭在《愛彌兒》中開宗明義的提出:「一切出於 自然創造者皆好,因人之干擾而變壞。」故其認為人性本善,應順其 內在慾望而行動,不必加以干涉。教育是要能發展幼兒天生的稟賦, 使其有自然的生活,以為兒童身心發展有其自然之階段,違背自然發 展即為不良之教育,最自然之教育即為最好的教育。
第一章 幼教思想概述
盧梭主張兒童的教育應順乎自然,以兒童為本位,並主張早期的教育
消極教育:盧梭主張的消極教育既非對教育的否定,也非懷疑教育 的可能性。其目標乃在排斥與年齡不相稱的早期知識教育,故其所 謂消極教育乃強調須待兒童獲取知識之器官,完全發育,才實施知 識教育。 教育目的:盧梭認為人類的最高理想是自然人的生活,教育的目的 在使人成為自然人,所謂自然人就是自然狀態的人,是絕對自由、 幸福與善良的。人類早期教育之目的乃在教人生存之道的人性教育 。盧梭將他的自然教育,具體的說明在其教育小說《愛彌兒》一書 中,以描寫一個理想的兒童所應受的理想教育,由於他將教育視為 一個過程,故將每一年齡階段都看得相當重要。在成長過程中,每 一階段都有生理及心理的特徵,故其分法較有學理根據,彈性也較 大: 出生至 5 歲的教育:以幼兒的身體養護為主,以父親為教師,母 親為媬姆,唯有父母合作無間,共盡教育子女的責任,兒童才能 得到良好的教育。兒童應由母親親自哺乳,如果母親不能善盡義 務,將導致幼兒身體上的缺陷,且易養成精神及道德上的不良行 為,破壞了人類的天性。此一階段之教育,必須注意幼兒的健康 ,凡是違反天性、妨害身體發育、限制心靈自由的,均要避免。 5 歲至 12 歲的教育:注意兒童感官訓練,切忌進行知識及道德 方面的灌輸。故其言不要給予任何文字或口語教學,必須從經驗 中接受教育,故感官教育及自然懲罰說,最適用於此一時期之教 育。 12 歲至 15 歲的教育:注意知識教育及手工教育,以啟發兒童的 好奇心與求知慾,並學習謀生技能。教育的內容應以自然科學為 主;教育的方法仍主張以實物的認識重於書籍的背誦,並多給予
005
對自然界自動探究、思考、發明和實驗的機會。換言之,教育並 非要給予兒童知識,而是培養兒童對知識的嗜好與獲取所知的能 力。 15 歲至 20 歲的教育:此一時期正是由兒童變為青年人的開始, 盧梭稱之為社會的誕生,故也是正式教育的開始時期。在這時期 中,理性自然的進行運作,因此應從事知識、道德和宗教的學習 ;除了自我生活以外,還有群居生活,促進社會感情的覺醒,意 識為社會人,準備社會生活。 女子教育:盧梭首先認為男女在「自然」上就有差異,因此女子 教育應有別於男子,由於男強女弱,故其以為女子應以順從、迎 合及取悅男人為天職,不能研究高深科學,必須善於料理家政, 平時應當學習手藝、養成勤勉習性;如能懂唱歌、音樂、彈琴、 跳舞,以取悅男子更可貴。由此可見女子應以美麗、體貼、健康 、婚後多產,作為賢妻良母為職志。 影響與貢獻:
006
盧梭是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的創始人,他所主張的順其自然,以兒童為 本位的教育思想,並強調感官訓練與兒童身體活動,更以為教育應重 視兒童個性,因材施教的原則,可說對現代幼兒教育具有很大影響。 惟若完全順其自然成長,而不給予恰當的啟迪,並以「返回自然」為 其教育目的,只重個人主義而忽視社會價值,重直接經驗而忽視人類
幼兒教育(含幼教概念與活動設計)
文化遺產,甚而對男女教育不平等的主張,將不符現代社會之需求。 三
裴斯塔洛齊的教育思想
生平簡述: 裴斯塔洛齊(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 1746~1827)於 1746 年 1 月 12 日生於瑞士的蘇黎世,先祖原居義大利。年幼喪父,由母親 扶養長大,並由女僕加以協助。裴斯塔洛齊在卡羅林學院就讀時, 深受盧梭所著《愛彌兒》和《民約論》兩書的感動,裴氏原先修習 神學,後受愛國團體以及身體不佳的影響,改習法律,以從事社會 救濟工作,後不幸因病在鄉下友人家中養病,嚮往農村田園生活的 質樸與寧靜,乃棄法律轉向農業,並買了一個農場叫做「新村」,
不善經營而失敗。1769 年結婚後生一子,乃根據盧梭《愛彌兒》 的理論與方法,教育自己的孩子,並按日記載,開後世用歷史法研 究兒童的先河。 其一生陸續發表了《隱士之黃昏》、《李奧那特和格爾楚特》,前 者闡揚了盧梭自然主義的教育思想,並孕育了以後在實際教育工作
第一章 幼教思想概述
打算從事農業改革,以實現其救濟貧農,改革社會的願望,但終因
上所主張的教育原理;後者說明了教育改革社會的理想,此書出版 後,裴氏聲名遠播。1800 年自設學校,一心致力於兒童精神的啟 發,發明了直觀教學法,在此一段時期陸續出版了《格爾楚特教育 子女的方法》、《拼法、讀法教學指導》和《母親的書》等一些著 作。1805 年遷校至伊佛頓(Yverdum),在此地施教達二十年之久 ,成績卓著,使伊佛頓成為歐洲兒童教育的聖地。轉而注意到全體 的「人」的教育,提出並建立了現代國民教育的正確觀念,但因伊 佛頓學校名望甚高,故漸成為一部分貴族兒童的特殊學校,且後來 因校內同事不睦,學校與地方官署不協調,良師次第離去,1825 年這所馳名全歐之學校,終不能繼續維持。裴氏又回新村去過退隱 生活,一方面整理文集,一方面又出版了《天鵝之歌》,到 1827 年 8 月 17 日,乃與世長辭。 教育思想主張:(林玉体,2001;盧美貴,2008) 裴氏在《隱士之黃昏》一書中言:「使人類本質的內在力量,提昇 為純潔的人類智慧,才是一般的教育目的。」此種教育思想,為新 的教育研究奠下了新的路基。教育乃是人類本質的改造,沒有教育 就沒有文化:裴氏一開始就把教育工作和社會文化運動聯合在一起 ,認為人間一切苦難、悲慘的現象之發生,雖有其歷史傳統的根源 、社會上習慣的因素,但實質上乃是文化問題,要解決文化問題, 必須要從人類全體的心靈本質之澈底改造入手,亦即藉由教育之力 量。 主張人類心靈本質的改造即是教育,故主張教育的對象乃是社會上 全體兒童,尤其應注意貧困家庭的兒童。除重視個人本質的和諧發 展,還須重視道德訓練、宗教陶冶等客觀價值:裴斯塔洛齊的教育 思想受到盧梭的影響,主張教育乃是個人本質的和諧發展,亦即教
007
育就是使人類一切知能的、自然的、循序的、和諧的發展。 以「直觀主義」代替了「經驗主義」:裴斯塔洛齊之前,孔美紐斯 、洛克、盧梭等人大多站在經驗主義的立場去研究兒童心理的發展 。裴氏則以為人類生活的範圍共有三個程序,即「家庭」、「職業 生活」、「民族與國家」。和這三個程序不同的生活範圍相適應的 ,又有三種不同的情態,即「動物性的情態」、「社會性的情態」 、「道德性的情態」。所謂發展乃是改造或提高「自然」方面的動 物性,使其透過社會性,而進入「文化」方面的道德性。 教學活動的目的,不僅是獲得「靜的知識」,而且是養成「動的認 識」:亦即教學的本質,不僅是自外而內的知識傳遞工作,而且是 受教者內在精神的一種進展工作。 提出心理化教育的觀點:裴氏認為在教育工作中,人所能作的事, 是幫助兒童在自己的努力下,發展他的內在本質;教育的內容乃是 人類力量的和諧與平均,以及個體與全體的自然發展,因而提出了 「心理化的教育」,其主要特徵乃是能力的發展。
008
重視愛與威的教育價值:裴斯塔洛齊承認家庭教育的重要,承認家 庭生活中由母親方面所得的愛,但也同樣重視由父親方面所得的嚴 格訓練,即所謂「威」,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所以在家庭生活中 ,發揮「自由」精神的「愛」和訓練「服從」習慣的「威」,是同 樣重要的。
幼兒教育(含幼教概念與活動設計)
從實驗中產生正確的教學方法:從裴氏的教學過程中可以發現,他 除了注重實物教學的態度,還可看出他在實驗中去找方法,所以無 論是說話練習,甚至算術的教學,裴斯塔洛齊都不採傳統的方法、 抽象的法則去工作,仍然用實物作工具,以實驗的態度去發現正確 的教學方法。 重視數、形、語言的教學,以培養兒童的腦、心、手:裴斯塔洛齊 以為教育就是從人的本質出發,依照自然的歷程,去獲得內在能力 的發展;因此教育的目的,就是真正人性的發現和完人的培養。為 了達到此一目的,裴氏進一步主張,教育的功用在培養兒童的腦、 心、手,即所謂的智育、德育、體育(包括勞作)三者並重。裴氏 又為數、形、語言是一切教學的基本要素,教育的任務就是藉由數
教學均需從這三方面著手,先經由實物直觀的教學再逐步綜括到抽 象的概念和文字。直觀是教學的主要根基。 基本教育的主要任務,不在從外向內,給予兒童們一些知識,而是 要自內向外,發展兒童固有的精神能力。師生之間的關係,尤其在 訓導方面,必須以感情中之愛為基礎。教學工作不應該忽略教育上
第一章 幼教思想概述
、形、語言的教學,發展計算、測量和說話的能力。易言之,各種
的最高目的-道德訓練。 影響與貢獻: 裴斯塔洛齊的教育理論並沒有統一的體系,不過他在教育理論研究 上卻有空前的貢獻,在人類教育史,創造了國民教育的觀念,影響 了現代文化進步國家的教育理論和實際。 裴斯塔洛齊一生盡力教育工作,充分發揮偉大的教育愛,其對貧民 教育的熱心,教學方法的改良,國民教育觀念的提倡,手工教育的 重視等,都對後世有著極大的啟示與貢獻。 四
福祿貝爾的教育思想
生平簡述: 福祿貝爾(Friedrich Wilhelm August Frobel, 1782~1852)於 1782 年 4 月 21 日生於德國的杜林根(Thuringen),後九個月,母親逝 世,故其童年經常孤獨的在花園中渡過,這樣多和自然界植物接觸 的機會,後來不但影響他的教育理論,並且對他的哲學理論也奠立 了很穩固的基礎。 1805 年夏天,一個偶然機緣,福氏到福蘭克弗(Frankfurt)一所 裴斯塔洛齊式的學校擔任教學,對裴氏的教育學說開始研究,經常 利用假日親自拜訪在伊佛頓的裴斯塔洛齊,1808 年並遷至伊佛頓 ,在裴氏學校實習和研究,凡兩年,受裴氏影響很大,這也是他一 生事業的轉捩點。之後福氏兩次重返大學專心致力於自然科學的研 究,從礦物學的研究中,發現礦物結晶的規律性,加以幼年所觀察 到植物的內在規律性,於是更堅決相信,人類精神發展的規律,係 自內而外不能他求,這可說是福祿貝爾的教育哲學中最基本的根據。 1826 年出版《人類的教育》(The Education of Man),發表他神
009
祕主義的兒童中心教育哲學,更因受了康美紐斯《幼兒學校》一書 的影響,不但深覺幼兒教育的重要,更感到兒童遊戲指導的必要, 開始研究兒童的教學玩具,1837 年在布蘭根堡設一所幼兒學校, 專收 3 歲至 7 歲的兒童,以幼兒的遊戲歌、恩物及各種作業為指導 幼兒的課程。 1840 年有一天,他正在林中散步,目睹草木花鳥自然的生態,遂 正式將此所幼兒學校取名為「幼稚園」(Kindergarten),這便是 世界上第一所幼稚園,原為兒童花園之意。 教育思想主張:(林玉体,2001;盧美貴,2008) 福祿貝爾的教育理論係以裴斯塔洛齊的教育學說為主要骨幹,又根 據自己的哲學見解加以改進。教育的目的在於生命的大統一:福祿 貝爾的宇宙觀認為萬物中有一永久不滅的法則,教育的目的在喚醒 人類內在的精神本性,應該使人類瞭解自己,知道自己的精神特質 乃神所賜與;知道自己生長於神裡,由神所出,與神為一體。任何 人要能夠感覺自己和一切人類、一切自然現象間有內在的關係,形
010
成一種生命統一的意識,他自然會有「民胞與物」的人生觀。易言 之,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受教者有一種民胞與物的人生觀。 教育必須依循兒童發展之階段使之獲得和諧的發展:福祿貝爾認為 人類的精神本質是一循序漸進的發展歷程,因此在教育工作中必須 按兒童不同的發展階段,使他學習以求發展。福氏以為兒童的發展
幼兒教育(含幼教概念與活動設計)
,乃是由「自然兒童」出發,經過「人類兒童」而成為「神的兒童 」;依據統一的規律,這三種情況不同的兒童本性,乃是一個統一 的整體之三方面,以教育的力量才能把原來潛伏的「人類」和「神 的」兩方面顯現出來。 教育的任務乃在促進兒童內在的自我活動和自動的態度:福祿貝爾 以為兒童共有四種本能: 活動的本能:亦即是一種創造的本質,教育必須引起兒童內在積 極性的發展,進而培養其自動性和創造性。 認識的本能:認為人類本質中有一種內在力量,此種力量時時刻 刻企求去揭發認識萬物的內在本質,教育亦必須引導兒童此種內 在自然的、自動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