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d106

Page 1

1

章 中國教育史…………………………001 第一節 教育目的的演進/2 第二節 學記之教育思想/3 第三節 教育思想與制度的演進、發展/9

2

章 西洋教育史…………………………091 第一節 教育目的的演進/92 第二節 教育思想的發展/95

3

章 教育哲學……………………………179

4

章 教育社會學…………………………347

5

章 教育行政學…………………………497 第一節 教育行政的基本概念/498 第二節 教育行政理論的發展/521 第三節 教育行政計畫與決定/541 第四節 教育行政組織/559 第五節 教育行政領導/596 第六節 教育行政溝通與激勵/634 第七節 教育行政視導與評鑑/644 附錄一 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661 附錄二 組織再造意義、理論與類型/662 目錄~1


6

章 各國教育制度………………………669 第一節 比較教育概論/670 第二節 國際組織重要議題/680 第三節 歐盟重要議題/690 第四節 法國教育重要議題摘要/694 第五節 英國教育重要議題摘要/699 第六節 德國教育重要議題摘要/708 第七節 日本、亞洲教育重要議題摘要/711 第八節 芬蘭教育重要議題/714 第九節 澳洲、紐西蘭教育重要議題/716 第十節 美國教育重要議題/720 第十一節 各國義務教育年限/729 第十二節 教育改革相關理論/731

目錄~2


一節 教育目的的演進 舊 教 育 時 期 明人倫、嚴尊卑、定上下。1

虞夏商三代 ─西周 東周 偏重於士族階級領袖人才的培養,教育是促進個人向上流 ─春秋戰國 動的工具。 秦代 透過科舉選擇人才,以培養忠順的政治領導人才為主。教 ─清末 育是政治的附庸,在滿足政治社會之需求。 新 教 育 時 期(清同治元年,1862 以前)2

1

002

清光緒二十九年 「奏定學堂章程」:忠孝、禮法、習藝。 清光緒三十二年 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3。 蔡元培任教育總長,公布新教育宗旨為「注重道德教育, 民國元年 以實利教育、軍國民教育輔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臨時政府 。」 民國四年 愛國、尚武、崇實、法孔孟、重自治、戒貪爭、戒躁進。 北京政府 中華民國之教育,根據三民主義,以充實人民生活,扶植 民國十八年 社會生存,發展國民生計,延續民族生命為目的,務期民 國民政府 族獨立,民權普遍,民生發展,以促進世界大同。 憲法第一五八條,以「教育文化,應發展國民之民族精神 民國三十六年 、自治精神、國民道德、健全體格、科學及生活智能。」 中央行憲的 此雖非教育宗旨,仍為目前一切教育政策與教育活動發展 教育目的 的依據。 第二條第二項:「教育之目的以培養人民健全人格、民主 素養、法治觀念、人文涵養、愛國教育、鄉土關懷、資訊 知能、強健體魄及思考、判斷與創造能力,並促進其對基 教育基本法 本人權之尊重、生態環境之保護及對不同國家、族群、性 別、宗教、文化之瞭解與關懷,使其成為具有國家意識與 國際視野之現代化國民。」 資料來源:整理自吳清基,1998:34-37

1 2

3

以「明人倫」為教育目的有三處:中國傳統教育;孟子;朱熹。 總理外國事務衙門奏請設立京師同文館,始有新式學校的設立(新教育之開始) 。但整 個學制系統的建立(新學制之開始) ,則是光緒二十八年(1902)「欽定學堂章程」、光 緒二十九年(1903)「奏定學堂章程」公布以後的事。 此乃我國第一次由政府明令宣布的教育宗旨,兼顧傳統與現實,亦是「中體西用」之 展現。


選擇題 

「偏重士族領導階級領袖人才的培養」,是中國那一期間的教育目 的?

自虞夏商三代到西周

自東周到春秋戰國

自秦代到清末

民國初至今

【身五】

民國初年所頒布的教育宗旨,當時的教育總長蔡元培先生尤其對下 列那一種教育最為重視? 實利教育

軍國民教育 職業教育

美感教育

【地五、初等、身五】 

「注重道德教育,以實利教育、軍國民教育輔之,更以美感教育完 梁啟超

張之洞

蔡元培

袁世凱 【普考】

主張以美感教育作為溝通現實世界與實體世界之學者是誰? 梁啟超

蔡元培

戴東原

康有為 【初等】

我國現行教育宗旨頒布於民國幾年? 十八年

二十八年

三十八年

◆◆

四十八年 【新竹科園國小】

二節 學記之教育思想4 壹 全 文 發慮憲,求善良,足以謏聞,不足以動眾;就賢體遠,足以動眾,未足 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兌命》曰:「念終始典于學。」其此之謂乎!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 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比年入學,中年考校: 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 4

毛禮銳、邵鶴亭、瞿菊農,2004:124-131。

中中 國國 教教 育育 史史

003

◆◆ 第第 一一 章章 

成其道德」是何人的教育主張?

1


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 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記》曰:「蛾子時術之。」其此之 謂乎! 大學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學鼓篋,孫 其業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視學,游其志也;時觀而弗語,存 其心也;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倫也。《記》曰:「 凡學: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謂乎!

1

004

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不學操縵,不能安弦;不 學博依,不能安詩;不學雜服,不能安禮。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故君子之 於學也,藏焉,脩焉,息焉,遊焉。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 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也。《兌命》曰:「敬孫務時敏,厥脩乃來。」 其此之謂乎! 今之教者,呻其占畢,多其訊言,及于數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 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隱其學而疾其師, 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雖終其業,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相觀 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 發然後禁,則扞格而不勝;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 則壞亂而不脩;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辟廢其學。此 六者,教之所由廢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可以為人師也。故君子之 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 ,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 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 ,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 善而救其失者也。 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 罕譬而喻,可謂繼志矣。 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後能博喻;能博喻然後能為師;能 為師然後能為長;能為長然後能為君。故師也者,所以學為君也。是故擇師 不可不慎也。《記》曰:「三王、四代唯其師。」此之謂乎! 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是故君之所 不臣於其臣者二:當其為尸,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大學之禮, 雖詔於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 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


之。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 問者反此。善待問者如撞鐘5,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 其從容,然後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也。 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其聽語乎!力不能問,然後語之。語之 而不知,雖舍之可也。 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始駕馬者反之,車在馬前 。君子察於此三者,可以有志於學矣。 古之學者:比物醜類。鼓無當於五聲,五聲弗得不和;水無當於五色, 五色弗得不章;學無當於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師無當於五服,五服弗得不 親。 ,可以有志於學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後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 謂務本。

理論的專著。其主要貢獻在於它所提的課程安排和教學原則方面。

一、重視教育 建國的最高目標在於「化民成俗」,又云「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二、提高教師的作用與地位 「能為師然後能為長;能為長然後能為君。故師也者,所以學為君也。」

參 教育內容程序 一、小成 「離經辨志,敬業樂群,博習親師,論學取友」,共要花七年的時間。6 二、大成 學習「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這時對所有的知識都能融會貫通,並堅 持己見之於行為,是學習的最高目標。

肆 教學原則和方法 其最重要的思想在於「教學相長」。 5 6

此為教育概要裡所云「撞鐘的隱喻」,比喻「善問」。 請對照本節練習題之註解。

◆◆

貳 教育與政治

中中 國國 教教 育育 史史

〈學記〉可視為先秦儒家思想的總結,是中國教育史上最早以系統論述教學

005

◆◆ 第第 一一 章章 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約,大時不齊。」察於此四者

1


背誦口訣 (曾有教育研究所申論考古題問過〈學記〉的教學原則) 因為老師要求「嚴格」,所以在「準備」、「個」、「經」的時候,要 利用「關鍵期(觀、漸、及)」。(編按:經濟學有個體經濟學、總體 經濟學,簡稱為「個經」、「總經」) 一、嚴格要求原則 對學生要求: 「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

1

006

「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 對老師之要求: 「能博喻,然後能為師。」 「記問之學,不足為人師。」 「師嚴而後道尊,道尊而後民知敬學。」 二、準備原則 「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相觀 而善之謂摩。」 三、個性適應原則 「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 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 「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四、經驗原則 知識是要從學習中獲得,從經驗中體會。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 ,然後能自強也。」 五、觀摩原則 注重教學中的互相觀摩。 「相觀而善之謂摩」,否則「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六、循序漸進原則 學習應該循序漸進「不陵節而施之謂孫。」 七、及時原則 「當其可之謂時。」

選擇題


下列何者以討論教育原理為主? 易經

大學

中庸

學記 【原住民】

學記中重視同儕互動的學習方法為: 豫

時

孫

摩 【彰師大教育所】

「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這句強調治理國家須以教育民眾為基石 的主張,出自下列那一部經典? 中庸

禮記

大學

論語 【中區六縣市國中】

《禮記學記》有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 』乎。」此『 』 字應為: 教

育

學

少

「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始駕馬者反之,車 在馬前。君子察於此三者,可以有志於學矣。」(《禮記學記》)

◆◆

這句話主要在說明在教育上應重視什麼? 問答的技巧 講解的時機 練習的原則 因材施教 【市北教大國教所】 

中國經典《禮記》乙書中有古訓:「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 困。知不足,然後能『 』;知困,然後能『 』。」其中先後缺 詞當為:

自反也、自愛也

自強也、自立也

自強也、自求也

自反也、自強也【中區國小】

師嚴而後道尊,道尊而後民知: 敦品

敬學

崇禮

尚義 【臺東國中小代】

依據《禮記‧學記》所載,大學開學之初,學校成員要整肅衣冠祭 奠先師,其理由何在? 表示重道

祈求平安

建立秩序

馴化學生 【臺北縣高中】

中中 國國 教教 育育 史史

【南市國小代】

007

◆◆ 第第 一一 章章 

1

依據《禮記‧學記》所提之的教學方法中,「不陵節而施之謂孫」 其意為何? 機會教育

防患於未然

不揠苗助長

預知學習的困難


【臺北縣高中】 

中國上古史中最早有系統討論教育的專著為何? 《學記》

《論語》

《孟子》

《大學》 【新竹科園國小】

依據禮記學記的說法,我國古時的政治領導有一套教化人民的作法 :「比年入學,中年考校」,各依其年限有其考查的重點。下列何 者為學記的正確說法?

1

008

一年視敬業樂群

三年視離經辨志

五年視知類通達

七年視論學取友【北縣國中】

〈學記〉中說:「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 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 謂之大成。」這段話指的是: 學校制度

課程教材

教學步驟

學習評量 【北縣豐珠國中】

若依據毛禮銳、邵鶴亭、瞿菊農師等所著之《中國教育史》 頁 125-126 內容判斷(本書前揭內容),應為「教學步驟」 。惟本題邏輯與上題北縣國中所出現的考題一致,出題者 所著眼的是「考查」、「一年『視』……,三年『視』…… 」,『視』也是「考查」,故本題應選「學習評量」。 

俗諺說:「有狀元學生,沒有狀元老師。」此說符合下列何語? 韓愈:「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孟子:「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學記:「善學者,師逸而功倍……;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 。」 荀子:「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北縣豐珠國中小】

『禮記』〈學記篇〉「玉不琢不成器」的「琢」,喻為: 啟發

培養

教導

灌輸

〈學記〉提到: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何者為先? 養民

教學

軍備

齊家 【臺南縣、澎湖國小】

禮記學記篇中提出若干教學的原則,以下何者不屬於該篇的觀點? 強調教師地位 教學要廣徵博引,善於譬喻


教育目的在於培養學生成為君子 重視啟發

【金門國中】

孔子之教育目的在於培養學生成為君子。

申論題 ◎試說明《禮記‧學記》篇的教育主張,並討論對今日教育的啟示。 【身三】

三節 教育思想與制度的演進、發展

一、文教政策 中國教育的發展,特別是正式教育的學校教育與教育制度,始自於虞舜。 來總結夏商西周的教育特徵(喻本伐、熊賢君著,1995:15-19)。 夏─「以射造士」:夏朝以武力開國、立國。甲骨文中的「夏」字, ,是人類早期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古代的箭靶叫「侯」,能發矢中「 侯」之士,即能擁有較高之社會地位,也可能被推為「雄長」。「諸 侯」二字,即是由此演沿而來。所以,因夏朝重武的國策,闢場設教 、培養善射的武士,即為教育之重要任務。 商─「以樂造士」: 從殷墟的甲骨文的內容來看,多為貞卜文字,此為商朝重神的直接 證據。《禮記》亦記載商代「率民以事神」;《左傳》則有「國之 大事,為祀與戎」之追記。而在祭祀與占卜的過程中,需借助載歌 載舞的方式來渲染氣氛,故學有專能的巫師,也肯定要經由專門的 培訓。 商代的統治除了借助弓刀有形武器來強化統治,還藉由宗教此一無 形的精神力量來輔助。這種轉軌,開創了政治與宗教合一的局面, 使帝王兼為群巫之長,教育則淪為宗教的附庸。 西周─「以禮造士」:周代的禮制,雖然不排除對天、神的祭祀,但 重心在於強調等級制的社會規範和道德規範。《禮記‧表記》載,周 代「尊禮重施」,「先禮而後鬼。」亦即等級名份觀念的培植,必定 是教育的中心任務;德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不僅居於首位,而且 成為主要任務、中國封建教育重德輕智的傳統,由此起步。

◆◆

即「象人秉鉞講武之形。」(丁山,《先秦史考》)。而弓箭的發明

中中 國國 教教 育育 史史

元代馬端臨在《文獻通考‧學校考》中分別以「射」、「樂」、「禮」

009

◆◆ 第第 一一 章章 

壹 虞夏商西周

1


選賢貢士制度:我國最早出現的選才制,乃為西周的選賢貢士制(此 處有版本之差異與爭議,請參照本節歷屆試題與西漢之選士制度章節 )。其分為兩途,一為學選,一為貢士: 學選:依據學校教育的淘汰、競爭機制來挑選人才。 貢士:選才於學校之外;採用「鄉舉里選」,各級政權層層推舉選 拔的方式來獲得任官供職的機會。 二、學制

1

010

虞夏商: 國學:分為大學、小學。 對象:貴族。 教育目的(方針):在於養老,也就是明倫,均是以孝養的觀念作 為出發。 最早的教育制度:萌芽於虞舜,根據《尚書‧舜典》:「舜命契為 司徒,敬敷五教,命咨伯為秩宗,主持三禮,命夔為典樂,教冑子 。」司徒、秩宗、典樂為最早的教育官,主倫理、音樂。 《禮記‧王制》:「有虞氏養國老於上庠,養庶老於下庠,夏后氏 養國老於東序,養庶老於西序,殷人養國老於右學,養庶老於左學 。」 大學:虞上庠,夏東序,殷右學。 小學:虞下庠,夏西序,殷左學。(鄭康成註) 鄉學: 對象:平民。 教育目的(方針):施行教化、移風易俗。 種類:《孟子‧滕文公上》 地方教學(為一般老百姓而設) 小 學 朝 代夏 殷 周 學 校 名校 序 庠 西周: 國學─亦分為大學、小學: 機構:周代大學有五種,其名稱和位置及功能說明如下:中為辟雍 ,亦為太學,是養老的地方;南曰成均,為學德之所;北為上庠, 為學書所在;東為東序,或東膠,是學射所在;西為瞽宗,又稱西 雝,學習禮樂之所在。 師資:《尚書》「大夫士七十而致仕,老於鄉里;大夫為父師,士


為少師。」可得知當時的教師,若非現任官吏,即退休官吏。 對象:主要收貴族子弟,入學年齡則有 15 歲、18 歲及 20 歲三種 不同說法。其目的是在培養未來的領導人才。 功能:大學在性質上具備多種功能,除教學外,還有養老、行禮、 郊射及祭祀,反映出教育與政治及宗教是合一的。 內容:主要包括德、行、藝及儀四方面。德是指三德,包括至德、 敏德及孝德;行是三行,孝行、友行及順行;藝是六藝,即禮、樂 、射、御、書、數;儀是指祭祀、賓客、朝廷、喪紀、軍旅、車馬 之容,主要是以國子們未來將秉政,故當學習。 鄉學: 內容:《周禮‧地官》「以鄉三物教萬民,……一曰六德:知仁聖 義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婣任恤;三曰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受重視。另外,還有政令的學習。 師資:主要是鄉大夫。 」,可見這都是鄉學的類型。 功能:學校應是周人習禮樂的重要場所,禮樂課程中尤重冠禮,居 六禮之首。六禮為冠禮、昏禮、喪禮、祭禮、鄉禮及相見禮。冠禮 即是成人入社會之禮,目的在使成人於嚴肅典禮中接受當時社會之 風俗習慣信仰,使其擁護終身不變。 三、虞夏商西周教育的共同特徵 就教育目的而言,國學旨在培養未來領導人才,而鄉學旨在施行教化, 移風易俗。 就功能而言,學校兼具教育、政治及宗教三方面的功能。 就對象而言,國學主要是以貴族子弟為主,只有少數極優秀的平民子弟 才有機會,基本上是一種貴族教育。 就內容而言,包括德、行、藝,都與治國之道有關。 就型態而言,已由非正規教育走向正規教育,教育機構呈現組織化、結 構化與制度化。 就師資而言,擔任教師者應是朝廷的官吏,或退休的官吏。

選擇題

◆◆

類型:鄉學的類型,《禮記‧學記》中「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

中中 國國 教教 育育 史史

此處所稱鄉三物─德行藝─即是周代學校的課程,其中尤以禮樂最

011

◆◆ 第第 一一 章章 

對象:為平民子弟所入,對象應是成人而非兒童。

1


從中國教育史來看,學校的設立最早可溯源至那一時期? 虞夏商三代 春秋時期

戰國時期

秦朝 【地特Ⅱ、初等】

虞夏商之學校為貴族而設的是那一類的學校? 國學

鄉學

虞庠

夏序 【金門國小】

1

012

周禮:大司徒以鄉三物教民。「鄉三物」指的是: 智、仁、勇 德、行、藝 禮、樂、易 德、智、體 【澎湖國中】

貳 春秋戰國時代 一、春秋戰國的文教狀況 官學的廢壞: 平王遷都雒邑後,國力日衰,已無力維持原有禮樂制度;而且各國諸侯 連年爭戰,爭權奪利。強兵富國,擴張勢力,無心亦無力辦理教育。以 致原有的官學制度逐漸荒廢。但仍有少數諸侯重視教育。 私人講學興起: 由於諸侯喪國,原有的典籍文物及禮樂器具散落四方,原有的吏師失其 職位,貴族淪為平民,因此部分人開始以講學為生。其間,開私人講學 之風者首推儒家,以孔子為代表人物。 先秦的養士之風: 養士之風起於春秋之末,大盛於戰國。各國貴族為了爭權奪利,擴張勢 力,極力招攬優秀人才,以規劃國家發展策略。養士最著名者為趙國的 平原君、楚國的春申君、魏國的信陵君、齊國的孟嘗君、以及秦國的呂 不韋等人。 二、重要思想流派 儒家: 儒家基本思想: 以孔、孟、荀為代表,站在封建貴族的立場,政治上主張禮治、德 治,以人文主義的思想,強調陶冶倫理道德的人格。 班固《漢書‧藝文志‧諸子略序》:「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 。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 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最為高 。孔子曰:『如有所譽,其有所試。』唐、虞之隆,殷、周之盛, 仲尼之業,已試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隨時抑揚,


違離道本,苟以譁眾取寵,後進循之,是以五經乖析,儒學寖衰, 此辟儒之患。」 儒家的教育學說: 《大學》─相傳為曾子所著: 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 教育目的─大學首章說明教育宗旨:「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 親民,在止於至善。」 教育目標:「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 天下。」 為學方法─定、靜、安、慮、得:「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 《中庸》─相傳為子思所著: 教育的意義─修道之謂教:「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 道的特性─折衷調和:道的特性是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 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即內心情感喜怒哀樂等未發是中 中庸之精神。 誠之道:「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 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 學習方法:即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與困知勉行。 代表人物: 孔子(551-479 B.C.):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 阜)人,後世尊「至聖先師」(喻本伐、熊賢君,1995:51-78)。 中心思想:仁,以仁為本;而行仁之道,在於忠、恕,此乃孔子 「一貫」之道,也是道德修養的總綱。 人性論: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7也」(《論語‧陽貨》)。其係 指人的本性主要得自遺傳,習性則來自於環境。而教育對人是 有必要的,因為教育具有使人改變習性的功能(張春興,2001 :7)。 教育的有限性與相對作用: 7

孔子這段話,後為《三字經》所收錄。

◆◆

,發出而合乎禮節是和。「致中和」係遵此精神而不輕易改變即

中中 國國 教教 育育 史史

謂教。」

013

◆◆ 第第 一一 章章 

、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1


「唯上智與下智,不移。」(《論語‧陽貨》) 「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論語‧雍也》)(本句或指為「因材施教」) 區辨上下智的標準為:「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 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論 語‧陽貨》) 教育目的(方針)─培養君子。

1

014

志於道:教育目的在於培養能維繫文化道統的志士仁人。 據於德:道德教育是一切教育的重心,不僅政治領導者要先修 德,才能實施「德治」,一般人民也要修德,才能成人。 依於仁:將文化重心歸於仁,並以教育培養「仁」的精神,不 但是孔子的創見,也是儒家教育的重心。 游於藝:此乃具體的教育方法,要培養仁心,必須使受教者浸 潤在傳統文化精神的詩書禮樂之中。「藝」字在論語中是一個 獨特的字,與西方的七藝有異曲同工之妙。 教育對象─有教無類:「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論語‧衛靈公》) 教學內容: 基本內涵─四教「文(文學)、行(德行)、忠(政事)、信 (言語)」: 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 言語:宰我、子貢。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學:子游、子夏。(《論語‧先進》) 課程設置: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教材名稱:六經「詩、書、易、禮、樂、春秋」。 孟子(371-289 B.C.):孟子名軻,魯國鄒邑(今山東鄒縣)人。 受業於孔子的嫡孫子思(孔伋),後人合稱為「思孟學派」(喻本 伐、熊賢君,1995:80-86)。 人性論:認為人皆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惻隱是仁之 端,羞惡是義之端,辭讓是禮之端,是非是智之端,而此四端為 人所固有,即人的善性。 性善論:「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 不下。」(《孟子‧告子上》) 認為人皆有四種「善端」:「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


,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 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孟子‧公孫丑上》)此 四種心是四種善端,充分發展時即是「最高善」,足以保四海 、通行天下;不能發展,即是「不善」,不足以事父母。 主觀唯心主義:「人皆可以為堯舜。」(《孟子‧告子下》) 此一觀點,係對孔子「上智下愚」說的補正,將「生而知之」 和「困而不學」者都納入教育對象的範疇。 孟子將人分為大人與小人,二者的分別在於:「從其大體者為 大人,從其小體為小人。」大體指的是「心之官」,以亞里斯 多德的術語來說,即是理性;小體則指「耳目之官」,是為人 寡慾的道德教育論: 「大丈夫」的培養目標:雖強調「君子」、「賢人」、「大丈 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明人倫」的教育目的:孟子以為,三代的學校「皆所以明人 「求放心」的道德修養方法:強調「放心」,主張「學問之道 無他,求其放心而已」,收回放失之心,才能在學問的工夫上 專注。而道德修養方法,則是「養氣」所謂「吾善養浩然正氣 」,乃是一種道德修養上氣節操守的崇高境界。 重思的知能教育論: 「自學為主,深造自得」:「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 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離婁下》) 「專心有恆,獨立思考」: 「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 (《孟子‧盡心上》)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孟子‧離婁上》) 「因材施教,不教之教」:「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 之者;有成德者;有達才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 ,君子之所以教也。」(《孟子‧盡心上》) 「真實無欺」之「誠」:孟子所說的「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 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 是真實無欺的意思。天是真實無欺的,人也應該追求真實無欺

◆◆

倫也。」

中中 國國 教教 育育 史史

夫」,三者須才德兼備。然孟子最讚賞的人格典型仍是「富貴

015

◆◆ 第第 一一 章章 

的感官。

1


。達到至誠就能使人感動,達不到至誠就不能使人感動。 首將「教」「育」二字合用:《孟子‧盡心篇》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 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三樂也。」 荀子(約 313-238 B.C.):荀子名況,字卿,戰國末趙國(今山西 南部)人。是教育上的「環境論」、「經驗主義」者(喻本伐、熊

1

016

賢君,1995:87-93;毛禮銳、邵鶴亭、瞿菊農,2004:88-107)。 人性論: 性惡論:荀子以為「人性惡也,善者偽(人為)也。」(《荀 子‧性惡論》)即人性天生為惡,人之所以為善全靠後天的努 力─人為。 「化性起偽」:好利之心、疾惡之心、耳目之欲為人性的內涵 。「人性惡也,善者偽也,化性起偽,偽起而生禮義。」善是 人為的結果,足見教育的力量與功效。 知識論: 人具有認識的能力,而客觀的事物也具有被認識的道理:「凡 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荀子‧解蔽》) 人的知能,也必須與客觀事物相符合:「知有所合,謂之智; 能有所合,謂之能。」(《荀子‧正名》) 強調感官在認識中的作用,荀子認為認識必須透過感官,即所 謂「人緣(依賴)天官」。 「禮論」:荀子的禮論係其中心思想。他發展了孔子「德治」, 特別是「齊之以禮」的思想。他以「禮論」維護等級制度,使得 儒家倫理中原有的等級思想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但在「禮」中增 加了「法」的因素,明白宣稱「禮,法之大分」(《荀子‧勸學 》),為新興封建統治者的中央集權專制主義提出了理論依據。 「誠」─荀子認為「誠」是所有德行的基礎:「君子養心莫善於 誠,致誠則無他事矣。惟仁之為,惟義之為行。誠感守仁則形, 形則神,神則能化矣。誠心行義則理,理則明,明則能變矣。變 化代興謂之天德。」 教育目的:培養「賢能」之士,即擔任官吏的儒者(治者)。不 過,其更崇尚的是「大儒」、「成人」(似孟子之大丈夫)、「 聖人」。 教育原理: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