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論-政治學的學習架構 003
導論-政治學的學習架構 壹、善用「拆解式理解法」,輕鬆搞定重要概念 在往後的學習過程當中,同學們將免不了需要接觸許多陌生的「政治學名 詞」。此時,倘若同學們可以掌握住韋伯老師所獨創之「拆解式理解法」的記 憶要訣,則在學習上必將更為有利。 所謂的「拆解式理解法」,總共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一、目前我們所指涉的這個名詞對象的「本質」究竟是甚麼? 舉例來說,所謂的「社群」 ,其實就是在形容「一群人」(本質) 。而在 政治學當中,我們更喜歡用「人群集體」來替代「一群人」這個概念。 二、目前我們所指涉的這個名詞對象的「特質」或「要素」為何? 如「社群」這個概念的特質,至少就包含有「地區性」以及「互動性」 此兩個特性。而我們亦可以將此兩個「特質」加入到定義之中。 三、將該名詞的「本質」與「特質」「要素」結合即為定義 如所謂的社群,即可被視為是一個:在一個特定的區域當中(地區 性),維持經常性互動(互動性)的人群集體。 本書(拆解式理解法)即是以上述「拆解式理解法」為著作基礎,同學們 亦可以使用下列六個名詞預先進行習練:
社群:在某一個特定區域當中,維持經常性互動的人群集體。
Step2:找出「特質」或是「要素」。
Step1:先把「最後一個字」(也就
本概念社群具有「區域性」以及「互
是本質)找出來。如社群就是:一
動性」等要素(如想加入其他要素
群人,所以就「本質」來說,就是
亦可自行添加)。
「人群集體」。
004 拆解式 政治學
政治文化:在一個特定的政治區域當中,人民對於政治事務所持有的 「認知」、「偏好」、「態度」、「價值」、「評估」等概念的綜合表現。
Step3:找出「要素」。學過的要 素都可以放進來,可自行擴充, 並延伸成為申論題當中的「小 標」。
Step2 : 找 出 「特質」 :具有 區域性。
Step1:找出「本質」 (是一種綜合表 現)。
政治社會化:在一個特定的政治區域當中,人民獲得關於政治事務的「認 知」、「偏好」、「態度」、「價值」、「評估」等概念的過程
政治社會化「本質」上就是一種 「過程」。是一種獲得「政治文 化」的過程。
民族:為一個基於共同文化、血緣、歷史或是政治想像而相互結合而成 的人群集體。
Step1:找出「本質」: 民族就是一群人,所 以也是人群集體
Step2:找出「特質」 :, 此為民族的「文化」 特性。
Step3:找出「特質」 :, 此 為民 族的 「政 治」 特性。
發現了嗎?在本書第六章「民族主義」課文的內容當中,亦將「民族主義」 區分為「文化民族主義」與「政治民族主義」兩種類型。而此兩種「民族 主義」分類,即是依照此處「民族主義」之「定義特質」所進行的區分。 因此,只要善用「拆解式理解法」進行記憶,政治學概念的「定義」、 「特 質」皆可輕鬆同時搞定。
導論-政治學的學習架構 005
主權:為一種象徵「國家」對內得以完整行使統治權,對外得以與其他 國家平等相處、對待的象徵性權力。 此即為:對外平等的 特性
主權就本質上而言就是在描 述一種「權力」 ,但此種權利 可能僅具有象徵性
此即為:對內最高 的特性
主權必背的兩項特性: 「對內最高性」 、 「對外平等性」 。那麼,既然都要背 這些特性,何不把它們放在定義裡一起理解,方便又快速。 民主:原意即為一種「由人民進行統治」的政治運作模式。但由於其概 念意涵下的「人民」及「統治」此兩種概念,在人類長期的政治發展之 下,又各自延伸出了許多不同的定義及理解,因此其在具體的實踐上亦 呈現出相當大的差異,現試分述如下: 使用拆解式理解法,將「民主」概念「拆解」成為:「人民」與「統治」兩 個要素之後,亦可依據此兩個「要素」分段進行論述。因此,拆解式理解法 亦可適用於申論題的「鋪陳」跟「建構」之上。以下即為示範。
對於「人民」概念的理解及其所呈現的民主實踐方式: 認為「人民」概念即意指為「多數人」的民主理論,其所延伸出來 的民主實踐方式即為「多數決」。 認為「人民」概念即意指為「每一個人」的民主理論,其所延伸出 來的民主實踐方式即為「全數決」或是「少數否決權」。 認為「人民」概念即意指為「所有人的集體意識」的民主理論,其 所延伸出來的民主實踐方式即為「全意志」。 對於「統治」概念的理解及其所呈現的民主實踐方式: 認為「統治」概念即意指為「直接統治」的民主理論,其所延伸出 來的民主實踐方式即為「直接民主」、「古典式民主」、「參與式民 主」。 認為「統治」概念即意指為「間接統治」的民主理論,其所延伸出 來的民主實踐方式即為「修正式民主」或「代議式民主」。
006 拆解式 政治學
貳、熟悉「三大架構」,建構「系統性」的概念連結與論述 政治學的三大架構,主要指的是「意識形態」、 「方法論」以及「政治學發 展史」等三種架構。同學們要知道,任何一個政治學概念的出現,皆都是受到 當時特有「時空環境」的影響。因此倘若希望建構出較為深入的政治學論述, 或是練就一身「迅速」辨識出題「概念點」的好本領,政治學的三大架構即為 不可缺少的基本功。同學們一定要切記,政治學最忌諱的就是強拆死記。如果 無法建構出較為深入的論點,則將勢必無法取得高分優勢。
拆解式理解法
概念記憶
政治學發展史
概念串聯與背誦
政治學方法論
概念比較與運用
政治意識形態
概念背景與擴充
政治學基礎學習架構
圖解:政治學的基礎學習架構
參、政治學發展史
希臘 希臘
中古
城邦
時期
羅馬 帝國
宗教改革 世界大戰 大福利 與 工業發展 市場失靈 地理大發現 凱因斯主義 時代
宗教 改革
工業 革命
1930
1960
越戰問題 政府失靈 全球化
1970
新右派 柴契爾 治理
1980
圖解:政治概念發展大事紀
一、希臘城邦時期: 希臘城邦時期,為現代西方政治學概念發展的起點。而現代許多關鍵政治 學概念的源起(如自由與民主),也大多可追溯自希臘城邦時期的政治經 驗。惟受限於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許多源自於希臘城邦時期的政治概念, 到了今日往往亦僅能以「嫁接」的方式, 「移植」到現代的政治生活當中, 而這也形成了日後眾多「概念衝突」的導火線。
導論-政治學的學習架構 007
二、中古時期: 希臘城邦消逝以後,其相應而生的眾多政治概念亦隨之而去。緊接而來的 中古時期,更使得人們於掙扎求生之餘,無力建構出任何的政治願景以及 想像。中古世紀最大的特徵,乃是在於人民並不享有如過去希臘、羅馬時 期一般的「選擇自由」,取而代之的乃是一種「封建契約」式的「附庸關 係」。因此,諸如「自由」、「民主」等政治概念,亦在歷史的變遷之中, 塵封了數世紀之久。除此之外,如「國家」 、 「主權」等現代政治學概念, 於中古世紀時期亦仍未出現。
三、宗教改革與地理大發現: 在漫長的中世紀過程當中,人民對於己身事物,鮮少具有「選擇」的必要 以及權力。然而,宗教改革的出現,卻讓人民再一次面臨了「自我抉擇」 的關鍵困境(信仰的抉擇)。而此種「自我抉擇」的渴求,與地理大發現 之後,大量興起的「中產階級」意識相互結合,即再度形成了人們對於「自 由」與「民主」概念的盼望。在此同時,隨著「主權」與「國家」等概念 的形成,人們也漸漸意識到「人民」與「國家」之間所可能產生的「對立 關係」,而這也導致大量關於「限制國家權力」、「保障人民基本權利」等 「小政府」主張的興起。
四、工業革命時期: 工業革命以後,資本主義的大量生產,導致了社會當中的尖銳對立,此時 部分人們對於政治的關注焦點,開始從「自由」此一概念,移轉至「平等」 社會的建立。至此,人們對於「理想政府」的想法開始出現分歧,傳統的 政治學者為了保障政府不至於侵害人民的權力,因此主張「縮小政府規模」 以及「限制政府的作為及權力」;而主張「平等」價值的學者,則認為應 該要透過大規模的政治行動,來導正社會當中的不公義現象。然而在另一 方面,工業革命的興起,也導致多數工業國家得以快速累積其政治、經濟 以及軍事實力,而這也形成了二十世紀各種政治衝突的開端。
五、二十世紀初期: 由於國家之間過於迅速的權力擴張,因而導致了第一、二次世界大戰的誕 生。而這也促使各國的政治領袖,對於「主權」概念的運用,發展出了更 細緻的理論體系。於是大量的「國際組織」 ,即於此時興起。而另一方面,
008 拆解式 政治學 1929 年開始出現的「全球經濟大蕭條」,亦使得「凱因斯主義」與「福利 國家」概念開始受到矚目,並促成 1933 年由羅斯福總統所主導的「新政」 (New Deal)措施。其特徵即在於「大量的公共支出」以及「高額的福利 補助」,這也使得政府的角色於政治過程當中開始出現了轉變,並開始發 展出「大政府」的政治思維。
六、1960 年代: 二戰之後,一直到 1960 年代末期,又被稱做為「集體共識時期」抑或是 「大福利時期」(以 1960 年後的 10 年為發展巔峰)。此時所有西方民主 國家,大多尊奉「凱因斯主義」與「福利國家」等政治概念,呈現出一派 「大政府」的氣象。1960 年代西方生活的最大特徵,即在於其「富裕」 的「生活背景」 。在多數人「物質需求」皆已被滿足的情境之下,如性別、 環境、民主參與等許多的「後物質」議題,亦開始受到人們的矚目,並構 成了各式各樣的「社會運動」題材。而此種「富裕」的生活背景,直至 1970 年代「石油危機」爆發之後,始開始產生轉變。
七、1970 年代: 1970 年代,石油危機爆發,世界再度陷入嚴重的經濟以及金融危機。 「凱 因斯主義」與「社會福利」概念在當時已被視為不合時宜,並被視為是造 成各國財政「幾近破產」的罪魁禍首。此時期各國暴動、罷工、抗爭不斷, 多數西方民主國家皆陷入嚴重的「政治僵局」之中,更使得無數國家的「執 政黨」或是「主流政黨」因不獲人民信任而瓦解或倒台。在此混亂的時局 當中,以經濟學家海耶克等人為首的「新右派」崛起,企圖重新定位「政 府的角色」 ,並積極主張改造政府體質。而此種主張直至 1980 年代「柴契 爾政府」崛起之後,始開始獲得足夠的重視。在此同時,隨著 70 年代美 國強勢的「文化傳播傾向」,「全球化」(全球趨同)的現象亦已開始逐漸 為人們所察覺,並激起了各種觀點及反思。整體而言,1970 年代的時代 主軸即為「貧窮」 、 「混亂」與「抗爭與對抗」 。而此種混亂的局勢直至 1980 年代以後始開始出現轉變。
八、1980 年代 1980 年代,英國的「柴契爾政府」以及美國的「雷根政府」崛起。此兩 位政治領袖高舉「新右派」(The New Right)的旗幟,主張大幅縮減政府 預算,減少公共支出與社會福利,以增進「個人責任心」 、 「行政效率」與
導論-政治學的學習架構 009 減少「政府負擔」。柴契爾與雷根認為,二戰後因「凱因斯主義」而興起 的「大政府」風潮,將會削弱人民或企業「倚靠自己」的決心,並形成一 種「倚賴政府」的怠惰心態。因此,「一個盡可能小」的政府,才更有可 能符合人民的需要。此時期出現的各種理論,如「治理」、「新聯邦主義」 以及「民營化」等,亦皆是在此種「減少政府開支」思維之下形成的概念。 柴契爾、雷根與新右派,最終雖然帶領世界脫離了自 1970 年代以來的瘋 狂與貧困。然而,其所遺留下來的各種社會問題,如壟斷、貧富差距、對 弱者的不同情等,至今卻仍持續影響,抑或是困擾著這個世界。而政治學 的研究,也將會隨著這些「不同時代」出現的「各種不同問題」,永遠的 待續下去。
比較政府與政治
政治經濟學
地方政府
全球化與國際政治
公共政策
利益團體與社會運動
人權與公民權
圖解:政治學的學習順序
民意與政治傳播
政治參與
政治文化與政治社會化
司法機構
政務領導與官僚組織
選舉制度與投票行為
拾 拾 拾 拾 拾 拾 拾 拾 拾 貳 貳 貳 貳 貳 壹 貳 参 肆 伍 陸 柒 捌 玖 拾 壹 貳 参 肆 政黨與政黨制度
立法機關
政府體制
憲法與憲政
國家、政府與主權
民族主義
政治民主化
民主政治
政治思想與意識形態
政治學方法論
政治學緒論(何謂政治)
壹 貳 参 肆 伍 陸 柒 捌 玖 拾
010 拆解式 政治學
何謂政治? 人類最好的 「群居」 狀態為何?
公共政策、全球化與國際 政治、地方政府、政治經 濟學、各國政府實務
圖解:政治學的學習架構
1970 以後 未完待續。 希臘羅馬時期 國家元首與行政首長分割 二戰之後:實證主義 宗教革命與地理大發現 第一波民主化與國家類型 動態政治研究 工業革命與民主化 1930 年代之前 大福利時期
後實證 實證 規範
政治參與、民意與政治傳 播、利益團體與社會運 動、人權議題
政治文化與政治社會化
司法權與司法審查
文官與政務領導
立 法 過 程、政 黨、選 舉 與投票行為
自 由、平 等、權 威、民 主 、 憲 法 與 憲 政、民 主 化、人 權
國 家、主 權、民 族 主 義、國 家自主性、國體、政體
政府
司 法 行 政 立 法
方法 論 意識 形態
匯 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