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008

Page 1

言 ............................................................................................. 前 1

第一章

內亂罪 ..................................................................................1

第二章

外患罪 ..................................................................................9

第三章

妨害國交罪 ........................................................................ 25

第四章

瀆職罪 ................................................................................ 31

第五章

妨害公務罪 ........................................................................ 77

第六章

妨害投票罪 ........................................................................ 89

第七章

妨害秩序罪 ...................................................................... 117

第八章

脫逃罪 .............................................................................. 131

第九章

藏匿人犯及湮滅證據罪 ................................................... 139

第十章

偽證及誣告罪 .................................................................. 145

第十一章

公共危險罪 .................................................................. 157

第十二章

偽造貨幣罪 .................................................................. 223

第十三章

偽造有價證券罪 ........................................................... 233

第十四章

偽造度量衡罪 ............................................................... 249

第十五章

偽造文書印文罪 ........................................................... 253

第十六章

妨害性自主罪 ............................................................... 291

第十六章之一

妨害風化罪 ........................................................... 319

第十七章

妨害婚姻及家庭罪 ....................................................... 337

第十八章

褻瀆祀典及侵害墳墓屍體罪 ....................................... 359

第十九章

妨害農工商罪 ............................................................... 367

第二十章

鴉片罪 .......................................................................... 375

第二十一章

賭博罪 ...................................................................... 395 -目錄 1-


第二十二章

殺人罪 ...................................................................... 403

第二十三章

傷害罪 ...................................................................... 429

第二十四章

墮胎罪 ...................................................................... 445

第二十五章

遺棄罪 ...................................................................... 449

第二十六章

妨害自由罪 ............................................................... 457

第二十七章

妨害名譽及信用罪 ................................................... 475

第二十八章

妨害秘密罪 ............................................................... 485

第二十九章

竊盜罪 ...................................................................... 505

第三十章

搶奪強盜及海盜罪 ....................................................... 525

第三十一章

侵占罪 ...................................................................... 553

第三十二章

詐欺背信及重利罪 ................................................... 567

第三十三章

恐嚇及擄人勒贖罪 ................................................... 593

第三十四章

贓物罪 ...................................................................... 617

第三十五章

毀棄損壞罪 ............................................................... 623

第三十六章

妨害電腦使用罪 ....................................................... 631

附錄 ................................................................................................. 641

-目錄 2-


第十五章

偽造文書印文罪(第 210 條)

授權,一旦該他人死亡,因其權利主體已不存在,原授權關係即當然 歸於消滅,自不得再以該他人名義製作文書,縱然獲授權之人為享有 遺產繼承權之人,仍無不同;否則,足使社會一般人,誤認死者猶然 生存在世,而有損害於公共信用、遺產繼承及稅捐課徵正確性等之 虞,應屬無權製作之偽造行為。是若父母在世之時,授權或委任子女 代辦帳戶提、存款事宜,死亡之後,子女即不得再以父母名義製作提 款文書領取款項(只能在全體繼承權人同意下,以全體繼承人名義為 之),至於所提領之款項是否使用於支付被繼承人醫藥費、喪葬費之 用,要屬行為人有無不法所有意圖之問題,與行使偽造私文書罪該當 與否不生影響。(107 台上 1753 判決) 本罪之客體為私文書,凡私人製作之文書,均屬之。公務員代表 國家機關與私人間所訂立私法上之契約,不應認為公文書(28.7. 11 刑會)。公法人與私人訂立買賣契約書(73 台上 5870)、人民團體 所作之文書(44 台上 967) ,亦屬私文書。他如:田單(院 1242) 、匯 款報單(19 上 2074)、郵局儲金簿(27 上 2949)、銀行取款憑條(49 台上 1409) 、臺灣地區入出境保證書(70 台上 221) 、農戶對臺灣省糧 食局出立之稻作肥料切結書(52 台上 737)、食米購買單表示貧戶領 米之收據者(63.11.5 刑會) 、與信用狀等原本有相同效果之影本(68 台上 2866 判決) ,均為私文書。又支票背書,在票據法上係表示對支 票負擔保責任之意思,為法律規定之文書,並非依習慣表示一定用意 之證明,亦非有價證券之一部,在支票背面偽造署押為背書,應成立 本條偽造私文書罪。 (59 台上 2588、64 台上 1597、70 台上 2162,64. 7.15 刑會) 支票為有價證券,支票上權利之移轉及行使,與其占有支票有不 可分離之關係,一旦喪失占有,非依法定程序,不得享有支票上之權 利,因而支票原本,有不可替代性。上訴人既無變造本件支票,僅以 剪貼影印方式,將支票影本之金額壹萬零柒佰玖拾肆元,改為柒佰玖 拾肆萬元,而支票影本不能據以移轉或行使支票上之權利,顯與一般 文書之影本與原本有相同之效果者不同,故難認係變造支票之行為。 –257–


第十五章

偽造文書印文罪 (第 210 條)

惟該具有支票外觀之影本,不失為表示債權之一種文書,其內容俱係 虛構,自屬偽造之私文書。(84 台上 1426) 在信用卡背面簽名欄簽名,自形式上整體觀察,即足以知悉係表 示信用卡之簽名者於信用卡有效期限內有權使用該信用卡之辨識及 證明,並非依習慣或特約表示一定用意之證明,性質上係屬刑法第 210 條之私文書,某甲應成立刑法第 210 條之偽造私文書罪。 (93.4.13 刑會) 送達證書乃表示收領訴訟文書送達之證明,雖證書內容由送達人 製作,但應由受送達人簽名蓋章或捺指印,以證明送達,為法律規定 之文書,其冒名簽收或蓋用偽造印章以示簽收,仍屬偽造私文書。 (70 台上 5782) 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通知單,由警員填發,違規者在「收受通 知聯者簽章」欄內偽簽他人姓名,表示已收到該通知單後,再交回警 員處理,足以生損害於他人,應成立刑法第 210 條之偽造文書罪。至 是否成立同法第 216 條之行使罪為事實認定問題。 (83.4.26 刑會、 83 台上 6631) 冒充他人在定期放款借款上偽造署押,以示承還保證之意思,係 偽造保證之文書,非僅止於偽造署押,應論以偽造私文書罪。(61 台 上 4781) 公務員於他人已製作完成之私文書上,依其職權而為意思表示 時,該文書性質為何?往昔有甲、乙兩說。甲說主張私文書經公務員 職務上認識,其被證明之部分即與證明文書相合,而成為公文書。乙 說主張單純公務員職務上之認證部分或表示部分為公文書,其他無關 部分仍為私文書。實務現採乙說:「公務員於稅契時所制作之契尾, 固屬公文書,第公文書與私文書相黏連或制作於同一之用紙,仍不失 為公私兩文書,雖契尾係由公務員黏連於契據,但文書之制作,係以 文字、符號表示意識之行為,僅將契尾黏附賣契,並非文書之制作行 為,即在黏連處及契據中,蓋用公印,要不過表示契尾之相黏連及契 稅之已徵收,亦非將立契人所表示之意識,引為公務員之所表示,故 –258–


第十五章

偽造文書印文罪(第 210 條)

除公務員在契據用紙內,以文字、符號表示其意識部分為公文書外, 該契約之本身,究不因此而變為公文書,如僅係契約本身為他人所偽 造,自不能以偽造公文書論。」(27 上 2801) 本法偽造變造文書罪,以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為成立要件之 一。法條中所謂「公眾」係指國家法益或社會法益等公法益而言,而 「他人」 ,則係指除本人以外之第三人個人法益(97 台上 4309 判決) 。 祇須偽造變造時,有足以發生損害為已足,非以公眾或他人果受損害 為必要(22 上 874、26 上 1432、33 上 916、43 台上 387、47 台上 358) 。 損害云者,不以民事上損害為限(26.10.6 刑會) 。亦不以經濟價值 為限(51 台上 1111) 。又偽造變造時,未得名義人之承諾,罪已成立, 至名義人之事後追認承諾與否,並無影響(25 上 2123) 。倘僅具偽造 之形式,而實質上並不足以生損害之虞者,尚難構成本罪(49 台非 18) 。如:買主請人另立與原契約相同之契紙以便投稅(29 上 1165)。 債權人追索債權所提出之債券雖屬偽造,但債務人確負有此債務(30 上 465)。攤位讓與契約制作名義人承認其事,則無論其內容是否確 實,權利有無瑕疵,皆為該文書效力問題,不成立本罪(49 台上 495) 。 但所謂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之法意,並不以文書內容所載之經濟 價值為準。如於物之所有人之使用、收益、處分權有所侵害,即不能 不認為足生損害於人。不動產之買賣契約,既以書立契據為成立要 件,則未經所有權人同意私自偽立賣契,縱使所載賣價超過其原有之 實價,亦無解於偽造私文書之罪責。至以賣價代賣主償還債務,如未 經賣主承認,亦與偽造文書罪之成立不生影響。(28 上 67) 印章、印文、署押,均為文書之一部,偽造或盜用印章、印文、 署押用以偽造文書,採吸收說,即吸收於偽造文書之內,不另論罪 (28.7.4 刑會,29.2.16 刑會) 。偽造文書及行使兩罪處刑相等, 如偽造後而復行使者,應以後行為吸收前行為(24.7 刑會) 。就犯罪 過程言,先有偽造,而後有行使。故偽造為危險行為屬低度行為;行 使為實害行為屬高度行為。偽造自為行使所吸收,祇成立行使偽造文 書之罪,不能再論以偽造罪而從一重處斷(22 上 564)。惟偽造文書 –259–


第十五章

偽造文書印文罪 (第 210 條)

與行使,本屬兩罪,如對於偽造行為並未參與實施,縱事後知其為偽 造而行使,亦祇負行使責任,不應兼論偽造(51 台上 874)。至以偽 造文書為方法,而犯他罪者,舊例悉依牽連犯從一重處斷,例如:用 以詐財(院 1456、27 上 2949、43 台非 55,26.4.6 刑會),用以誣 告(30 上 3232)等,於牽連犯廢止之後,於可認係自然的一行為範 圍內,應改依想像競合犯,從一重處斷,否則即應予併合處罰。 他人意圖繼承遺產偽造文約之際,列名作證,雖非參加偽造內容 之行為,亦無圖得該遺產之意,但其列名既在增加該文約之效力,仍 難免幫助偽造之罪。(29 上 1871) 利用電話口述,使不知情之某報社工作人員,在報上刊登冒用臺 北市第十信用合作社名義之廣告,應成立偽造私文書罪之間接正犯。 (67 台上 1422) 「上訴人等冒用會員名錄,偽造標單,行使得標,詐取會款,彼 此有犯意聯絡及行為分擔,應為共同正犯。偽造署押為偽造私文書之 部分行為,不另成罪,偽造私文書而後行使,偽造之低度行為應為行 使之高度行為所吸收,應依行使論擬。行使偽造私文書與詐欺二罪之 間,有方法與結果牽連關係,應從行使偽造私文書一重論處。」(69 台上 695)、「上訴人盜取陳某之印章交與不知情之李某,蓋用於當收 據用之『工資發放明細表』領款人陳某之蓋章欄內,足以生損害於陳 某,應成立偽造私文書之間接正犯。上訴人進而憑該『工資發放明細 表』之蓋章,以代收據,使李某發放陳某之工資,即已達於行使該文 書之階段。其偽造行為應為行使之高度行為所吸收。其盜用印章,係 偽造私文書之部分行為,不另論罪。行使偽造私文書之目的,在於詐 領工資,另成立詐欺罪,兩罪有方法結果之牽連關係,應從一重之行 使偽造私文書罪處斷。」 (69 台上 696) 。上開二判例均係依牽連犯之 規定論處,惟牽連犯規定業已刪除,對於在行為人基於總括之故意, 方法結果行為係行為人全部犯罪之一部行為,依自然之觀察,實無從 分割,依刑法對於行為之評價,應認係自然的一行為,以改依想像競 合犯,從一重處斷為妥。 –260–


第十五章

偽造文書印文罪(第 211 條)

關於刑法第 210 條偽造私文書罪,其得提起自訴之被害人,司法 院院字第 1702 號解釋及最高法院 25 年上字第 5019 號、29 年上字第 1787 號判例所示意旨,應不以文書之真正名義人為限,苟因該項偽造 或變造之文書足以蒙受損害者,即屬本罪之直接被害人,可提起自 訴。(71.10.5 刑會) 第 211 條 ◎偽造、變造公文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一年以上七年 以下有期徒刑。 本條稱偽造變造公文書罪。因偽造、變造公文書,足以生損害於 公眾或他人而成立。 .公文書

公務員職務上製作之文書。(刑法第 10 條第 3 項)

本條除犯罪客體為公文書與前條之私文書不同外,其餘偽造、變 造之行為及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之要件,均與前條同。所謂公文 書,必須公務員本其職務而製作者,始足當之。如與職務無關,雖係 公務員所製作,仍不得認為公文書。至製作之權限、內容、程式,均 非所問。又私文書經公務員認證,蓋用公印,發生公文書效力。私人 書狀經書記官編訂訴訟卷宗,均以公文書論。本法第 220 條所定在紙 上或物品上之文字、符號,依習慣或特約,足以為表示其用意之證明 者,關於本章之罪,以文書論。此種文書,依其性質,亦有公文書與 私文書二種。公文書,如戶口冊(院 1759)、縣政府發給各小學之領 米執據(院 2633) 。偽造公文書,如偽造師部服役證明書(院解 2893) 、 盜用鈐記偽造某機關庶務室之證明書(院解 2917)。變造公文書,如 於戶口冊內改變年齡(院 2432)、接收稅款之上級機關人員,將收款 月份更改(院解 3692)。偽造、變造以文書論之公文書,如:偽造、 變造紅十字會會員徽章、證書、旗幟、袖章(院 1486),偽造稅戳蓋 於私宰牛肉(院解 3364、釋 36) ,偽刻臺糖飼料檢驗用之戳記,加蓋 於換裝飼料出售之紙袋,表示業經臺糖公司檢驗合格(55 台上 305) –261–


第十五章

偽造文書印文罪 (第 211 條)

是。 海關規費證分為正聯、存根聯、收據聯三聯,正聯及收據聯供在 有關報單或文件上粘貼及為報銷之用(存根聯則供海關核帳之用), 乃以之為繳納「海關徵收規費規則」所定應繳之各項規費之證明,亦 即作為繳納該等規費之收據,屬於公務員職務上所制作之文書,其有 偽造者,應論以刑法第 211 條之偽造公文書罪(77.1.12 刑會) 。經 濟部商品檢驗局核發之商品檢驗合格證書或檢驗標識,係公務員依法 在其職務上製作之文書,為表明該商品業經該局檢驗合格之證明文 件,應屬刑法第 211 條之公文書,其與刑法第 212 條之特種文書,迥 然不同,故予以偽造者,應依刑法第 211 條治罪。(77.3.1 刑會) 惟應注意者,偽造與變造不同,例如將另案民事判決正本末頁蓋 有公印之空白部分裁下,添寫改作傳票,此乃本無製作權予以偽造, 而非變造(43 台上 337)。 本法第 213 條登載不實罪與本條變造公文書罪亦有區別,前者為 有權登載而故意登載不實,後者為無權更改而非法塗改。(46 台上 1110) 公務員於其職務上有權作成之文書,事後予以更改,究應成立何 罪?舊例認為:「除明知為不實之事項為之登載,應構成刑法第 213 條之罪外,不生變造公文書問題。」 (29 上 1223,本則判例因不合時 宜,最高法院已決議不再援用)。嗣另創判例認為:「刑法第 213 條, 公務員明知為不實之事項而登載於職務上所掌之公文書,係以登載此 種不實之事項為其制作公文書之手段,若公文書既已依法制作完成, 則縱為原制作之人,倘屬無權更改,而其擅予更改,亦應構成刑法第 211 條之變造公文書罪,與同法第 213 條之罪,顯不相當。」(45 台 上 1235),即認為應成立變造公文書罪。 公印、公印文為公文書之一部,偽造或盜用公印、公印文用以偽 造公文書,採吸收說。偽造變造公文書後持以行使,亦採吸收說。如 以偽造公文書為方法而犯他罪者,舊例悉依牽連犯之例從一重處斷 (54 台上 1404) ,牽連犯廢止之後,於可認係自然上之一行為時,均 –262–


第十五章

偽造文書印文罪(第 212 條)

應改依想像競合犯,依本法第 55 條從一重處斷,否則應回歸數罪併 罰,以符合立法意旨。如一行為同時偽造公、私文書者,則依想像競 合之例從一重處斷。至偽造變造外國之公文書,非本法之公文書,因 刑法為國內法,本條之處罰以偽造本國公署或公務員職務上製作之文 書為限。如偽造變造外國之公文書,僅能視為私文書。 第 212 條 ◎偽造、變造護照、旅券、免許證、特許證及關於品行、能力、服務 或其他相類之證書、介紹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一年 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百元以下罰金。 本條稱偽造變造特種文書罪。因偽造、變造護照、旅券、免許證、 特許證及關於品行、能力、服務或其他相類之證書、介紹書,足以生 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而成立。 . 護照

指官署依護照條例簽發之護照,護照條例第 5 條第 1 項規

定,護照分外交護照、公務護照及普通護照三種。又護照條例所規 定之護照,指中華民國護照而言,不包含外國護照在內。惟偽造、 變造中華民國護照,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之情形,因護照條例 第 24 條設有處罰明文,為本罪之特別法,應優先適用。 .旅券

指旅行之執照,如免費旅行券,遊歷證書是。

.免許證

指免除一切手續許其取得特定資格或權利之證書,如律

師免試合格證書、免稅證書、免用統一發票憑證是。 .特許證

指特別許可之證書。如律師、會計師、醫師、牙醫師、藥

師、護理師、護士、助產士、藥劑生、鑲牙生、中醫師證書、專利 證書、汽車牌照(包括號牌及行車執照、63 台上 1550)是。 .關於品行、能力、服務或其他相類之證書、介紹書

凡與品行、能

力、服務有關或其性質相似之證書均屬之。如畢業證書、修業證書 (院 689、2334、院解 3020) 、考試及格證書、操行證書、成績單、 服務證書、資歷證件(院解 3918)、服務證明之稽查證(18 上 838 –263–


第十五章

偽造文書印文罪 (第 212 條)

(3))、身分證、差假證(28 上 3162)依親生活證明書(68 台上 3612)是。查訖證(31 上 2280),係與護照相類之證書。 本罪以偽造變造行為及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為構成要件,與 前二條相同,僅犯罪客體為條文所列各種特種證書不同。特種證書除 上述例舉者外,應注意下列幾種特例: (一)偽造駐在中國之外國公使領事所發護照,如足生損害於公眾 或他人,自應構成本條之罪(院 1117)。 (二)證章係單純表示其人之職位,與服務之證書不同。 (20 上 917) (三)臺灣地區入出境保證書,若其所載內容係保證人對於被保人 來臺後負多項保證責任,如有違反,保證人願接受法令懲處 等文字,應屬私文書,而非刑法第 212 條之關於品行之證書。 (70 台上 221) (四)印鑑證明書,大都於不動產物權或於法律上重要權利之得 喪、變更有重大影響之事項,作為當事人表示真意之主要憑 證,自不在刑法第 212 條範圍之內。(70 台上 4986) (五)國民身分證係由主管機關核發作為本國人士身分之證明,係 品行能力相類之證書,雖係屬於刑法第 212 條之特種文書, 惟戶籍法(現行法 104 年 1 月 21 日修正公布)已於 97 年 5 月 28 日修正增訂第 75 條偽造變造國民身分證之處罰明文, 第 1 項規定:「意圖供冒用身分使用,而偽造、變造國民身 分證,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五十萬元以下罰金」 。第 2 項規定: 「行 使前項偽造、變造之國民身分證者,亦同。」係本條及第 216 條之特別規定,處罰較重,應優先適用。此外同條第 3 項, 並規定:「將國民身分證交付他人,以供冒名使用,或冒用 身分而使用他人交付或遺失之國民身分證,足以生損害於公 眾或他人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 三十萬元以下罰金。」之犯罪型態,應注意適用。

–264–


第十五章

偽造文書印文罪(第 212 條)

實務上對於將原來文書之影本改造,究為變造或偽造,提出認定 標準認為:「刑法上所謂變造文書,指無製作權者,不變更原有文書 之本質,擅自就他人所製作之真正文書,加以改造而變更其內容而 言;倘該文書之本質已有變更,或已具有創設性時,即屬偽造,而非 變造。原判決既認定,張建中利用『林○昌』名義之身分證影本為底 稿,將其姓名、國民身分證字號、出生年月日、父母姓名、配偶姓名、 本籍、出生地、住址、國民身分證核發日期、職業、役別等事項,均 予篡改,再以影印方式,製作出『林○威』、『林○強』、『林○興』等 人名義之國民身分證影本。依其情形,非但本質已有變更(從甲到 乙),且具有創設性(從無到有),自屬偽造,非變造。乃原判決認定 上開行為,屬於變造身分證,亦有適用法則不當之違誤。」(92 台上 6838 判決) 將偽造證書複印或影印,與抄寫或打字不同,其於吾人實際生活 上可替代原本使用,被認為具有與原本相同之信用性。故在一般情況 下可予以通用,應認其為與原本作成名義人直接所表示意思之文書無 異。自非不得為犯刑法上偽造證書罪之客體。(75 台上 5498) 本條所稱特種證書,包括公、私文書,偽造此種文書,多屬於為 謀生及一時便利起見,其情節較輕,故於前二條之外,特設本條科以 較輕之刑,依特別規定優於普通規定之原則,無適用前二條而論以偽 造私文書或公文書之餘地(43 台上 875)。惟犯本罪而同時有偽造或 盜用公印或公印文時,究應如何處斷?司法院與最高法院見解尚不一 致,為一值得研究之問題,茲錄解釋與判例原文如下: 院解字第 3020 號解釋:「(一)送審證件上之印信並非偽造,僅 於文件內捏造事實者,如係捏造關於品行、能力、服務之事實,足生 損害於證明之機關或個人,應成立刑法第 212 條之罪。(二)偽造學 校畢業證書或證明書,應成立刑法第 212 條之罪,已見院字第 2334 號解釋,至偽造學校之印章,應分別成立刑法第 218 條第 1 項或第 217 條第 1 項之罪,如與偽造畢業證書或證明書有方法結果之關係,應依 同法第 55 條從一重處斷。(三)偽造學校畢業證書,並偽造教育部、 –265–


第十五章

偽造文書印文罪 (第 212 條)

省教育廳或其他主管教育機關之公印,加蓋其上者,應成立刑法第 212 條及同法第 218 條第 1 項之罪,並依同法第 55 條從一重處斷。以上 三項,如送審時經發現其有犯罪嫌疑,依刑事訴訟法第 220 條(舊法, 現行法為第 241 條)之規定,自應均予告發。」 釋字第 82 號解釋: 「偽造公印,刑法第 218 條既有獨立處罰之規 定,且較刑法第 212 條之處罰為重,則於偽造刑法第 212 條之文書, 同時偽造公印者,即難僅論以該條之罪而置刑法第 218 條處刑較重之 罪於不問,本院院解字第 3020 號第 3 項解釋,於立法本旨並無違背, 尚無變更之必要。」 最高法院 30 年上字第 2982 號判例:「刑法第 212 條之護照,雖 為公文書之一種,但偽造此種公文書,多屬於為謀生及一時便利起 見,其情與偽造變造他種公文書有別,且為害尚輕,故刑法第 211 條 外,特列專條科以較輕之刑,雖偽造護照中,並有偽造公印文情事, 然偽造護照,非同時偽造或盜用公印文不能完成其護照之效用,則護 照上之公印文,實為護照應有之構成部分而不可分離,偽造護照既屬 情輕之公文書,應適用輕刑,則其護照內所偽造或盜用之公印文,自 應包括在內,則無庸更論以偽造或盜用公印文之罪,否則偽造護照罪 之法條等於虛設,無單獨適用之餘地。」 最高法院 31 年上字第 744 號判例: 「上訴人將偽通行證發給購貨 之某甲,意在希望沿途各機關查驗放行,其性質實為護照,而非普通 公文書,雖護照為公文書之一種,而立法意旨以此類護照,為行旅通 常使用之憑證,縱有偽造或變造情事,與公共信用之影響尚非重大, 故刑法於第 211 條外,另設第 212 條處罰較輕之規定,依特別規定優 於普通規定之原則,偽造護照殊無適用刑法第 211 條之餘地。至偽造 公印文而偽造護照時,其偽造公印文為偽造護照行為之一部,自亦不 應就公印文部分更論以偽造罪名,雖刑法第 218 條第一項所定偽造公 印文罪之刑,較偽造護照罪之刑為重,但公印文既已構成護照之一 部,而護照之影響公共信用仍不及單純偽造公印之重大,揆諸上開立 法本旨,亦無再援引同法第 218 條第 1 項及第 55 條論擬之理」。 –266–


第十五章

偽造文書印文罪(第 212 條)

最高法院 62 年 2 月 20 日刑庭庭長會議決定(三):「本院 30 年 上字第 2982 號及 31 年上字第 744 號判例,與司法院大法官會議釋字 第 82 號解釋意旨不符」 。此二判例,於 91 年 8 月 27 日經最高法院 91 年度第 12 刑事庭會議決議不再援用。事實上關於偽造或變造中華民 國護照問題,因護照條例於民國 89 年 5 月 17 日修正,第 24 條第 1 項規定:「偽造、變造護照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五年以下 有期徒刑,併科新臺幣五十萬元以下罰金。」為本罪之特別法,應優 先適用,不再有適用上之疑義。 按偽造文書非偽造或盜用印章印文,不能完成其效用,故偽造或 盜用印章印文,向採吸收說,院解字第 2893、2917 號解釋,亦認偽 造公印文屬於偽造文書之一部,不另論科。關於法律競合如何適用法 律,本不宜一概依重法優於輕法原則,選擇重法論處,仍應審酌其他 原則以適用法律,始得符合罪刑相當之最基本原理,對於上開現行實 務見解,實仍有檢討必要。 又所謂間接正犯,係指犯罪行為人不親自實施犯罪,而利用無責 任能力人或無犯罪意思之人實施犯罪而言,故必須被利用人之行為該 當於構成要件行為時,該利用者始能依間接正犯論處。而刑法第 212 條之偽造特種文書罪,以無製作權之人冒用有製作權者之名義而製作 該文書為要件,如果製作該文書者,對於此種文書本有製作之權,即 不發生偽造問題(96 台非 126 判決) 。惟行為人如利用公務員之無知、 錯誤使其製作不實之文書,仍可能成立刑法第 214 條使公務員登載不 實罪。 上開案例,臺中地方法院 95 年度易字 611 號刑事確定判決認定 之犯罪事實記載,行為人利用其子委託請領國民身分證之機會,在戶 政事務所處,將第三人之個人照一張,黏貼在其子之國民身分證申請 書上,致不知情之承辦人員,誤認申請書上之人即為其子本人,乃以 申請書上所黏貼第三人之相片,核發偽造之其子國民身分證一張,並 將前開不實之第三人相片登載於其職務上所掌管之文書上,足以生損 害於其子與第三人與戶政與司法機關對身分之查核與管理及追訴犯 –267–


第十五章

偽造文書印文罪 (第 213 條)

罪之正確性。在論罪上,理由敘明:「國民身分證係由該管公務員據 相關資料所製作、核發,用於表示特定人之身分,屬於刑法第 212 條 所規定之其他相類證書之一種,最高法院 68 年台上字第 3612 號判例 可資參照。是核被告所為,係犯刑法第 212 條(按戶籍法第 75 條係 97 年 5 月 28 日增訂) 、第 214 條之偽造特種文書、使公務員登載不實 之罪。被告所犯上開二罪間,有方法結果之牽連關係,為牽連犯(本 案係 95 年 5 月 3 日宣判) ,應從一重之刑法第 214 條之使公務員登載 不實之罪處斷」。申言之,已將間接正犯之態樣,擴及於利用他人構 成要件不該當之行為亦有間接正犯之適用。本件非常上訴判決指明, 行為人固觸犯刑法第 214 條之使公務員登載不實罪,但戶政事務所核 發之國民身分證,乃戶政機關本於職權,有權製作之文書,自無偽造 可言,該證件既非偽造,行為人無從成立刑法第 212 條偽造國民身分 證罪之間接正犯,明顯的將地方法院所作擴張間接正犯之概念,打回 到判例所承認之範圍。 上開非常上訴判決意旨,顯然依循 27 年上字第 672 號判例: 「間 接正犯係利用無刑事責任之人實施自己所欲犯之罪而成立,故必以被 利用人之行為係犯罪行為為先決條件,如被利用人之行為不成犯罪, 則利用者,自亦無犯罪之可言。」將間接正犯之定義,保留在利用無 責任能力人(院 2713)或利用無犯罪意思之人(21 院 785(7)、19 上 1512)兩種態樣,依此推論,學說上所承認利用他人構成要件不該 當之行為,及其他利用他人具有阻卻違法事由而不構成犯罪之行為, 均無成立間接正犯之餘地,是否妥適,容有探求餘地。 第 213 條 ◎公務員明知為不實之事項,而登載於職務上所掌之公文書,足以生 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本條稱公務員登載不實事項於公文書罪,或簡稱為公務員登載不 實罪。因公務員明知為不實之事項,而登載於職務上所掌之公文書, –268–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