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通案類 一、中華民國憲法重要相關條文(36.01.01) ...... 壹- 3 二、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80.05.01 廢止) ..... 壹- 4 三、中華民國憲法第一次增修條文(80.05.01) .. 壹- 6 四、中華民國憲法第七次增修條文(94.06.10) .. 壹- 8 五、中央法規標準法(93.05.19) ........................ 壹- 13 六、行政程序法(102.05.22) ............................. 壹- 16 七、地方制度法(103.01.29) ............................. 壹- 39 八、訴願法(101.06.27) .................................... 壹- 66 九、行政訴訟法(103.06.18) ............................. 壹- 78 十、中央行政機關組織基準法(99.02.03).......... 壹-119
◎請注意大法官解釋第 613 號 ....................... 壹-121 ◎中央行政機關(行政院)組織規模要義表 壹-125 ◎中央行政機關組織基準法 國考命題焦點 分析表 .......................................................... 壹-127 、中央政府機關總員額法(99.02.03) ............. 壹-128
◎中央政府機關總員額法國考命題焦點分析表 壹-131 、中央政府機關員額管理辦法(99.03.30) ...... 壹-132 、行政法人法(100.04.27) ............................. 壹-138 、公務人員基準法草案(101.03.27) ............... 壹-146
–1–
、考試院「文官制度興革規劃方案」(六案) (101.05.10) ............................................... 壹-194 、工會法(99.06.23)....................................... 壹-212 、團體協約法(103.06.04) ............................. 壹-220 、勞資爭議處理法(98.07.01) ........................ 壹-225 、勞動基準法(102.12.11).............................. 壹-236 、勞工退休金條例(103.01.15) ...................... 壹-249 、勞工保險條例(103.05.28).......................... 壹-259 、勞工請假規則(100.10.14).......................... 壹-278 、就業服務法(102.12.25) ............................. 壹-280 、性別工作平等法(103.06.18) ...................... 壹-294 、性別工作平等法施行細則(103.01.16)........ 壹-300 、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103.06.04) ........... 壹-302
貳、人事機構類 一、行政院組織法(99.02.03)............................ 貳- 3
◎行政院組織法
國考命題焦點分析表........ 貳- 5
二、行政院處務規程(103.06.30) ...................... 貳- 6
◎行政院編制表 ................................................ 貳- 12 三、行政院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暫行條例(99.02.03) ...................................................................... 貳- 15 四、考試院組織法(83.07.01)............................ 貳- 22 五、考選部組織法(83.11.23) ............................ 貳- 25 六、銓敘部組織法(91.01.30)............................ 貳- 28 七、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組織法(98.11.18)貳- 32 八、國家文官學院組織法(98.11.18) ................. 貳- 34 –2–
九、國家文官學院處務規程(103.05.13) ........... 貳- 36 十、國家文官學院區域培訓中心組織準則(98.12.31) ...................................................................... 貳- 39
◎國家文官學院中區培訓中心編制表 .............. 貳- 40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組織條例(103.06.18 廢止) ...................................................................... 貳- 41 、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組織法(100.11.14)......貳- 44 、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處務規程(103.07.03). 貳- 46
◎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編制表.......................... 貳- 49 、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公務人力發展中心組織法 (100.11.14) ............................................... 貳- 51 、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地方行政研習中心組織法 (100.11.14) ............................................... 貳- 52 、人事管理條例(72.07.22)............................ 貳- 53 、行政院所屬各級人事機構人員設置管理要點 (102.10.11) ............................................... 貳- 55 、法務部廉政署組織法(100.04.20) ............... 貳- 64 、法務部廉政署處務規程(100.07.06) ........... 貳- 66
◎法務部廉政署編制表..................................... 貳- 68 、政風機構人員設置管理條例(101.02.03) .... 貳- 70 、政風機構人員設置管理條例施行細則 (102.09.26) ............................................... 貳- 72 、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監理委員會組織條例 (84.01.25) ................................................. 貳- 75 、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管理委員會組織條例 (84.01.25) ................................................. 貳- 77
◎人事機構類
國考命題焦點分析表 ..............貳- 79
–3–
參、考試類 一、公務人員考試法(103.01.22) ...................... 參- 3 二、公務人員考試法施行細則(102.07.09)........ 參- 9
◎請注意大法官解釋第 278 號 ....................... 參- 9 三、公務人員考試錄取人員訓練辦法(103.07.10)參- 15 四、應考人申請複查成績辦法(101.09.04)........ 參- 25 五、公務人員考試總成績計算規則(103.07.14). 參- 27 六、公務人員特種考試取才困難高科技或稀少性 技術人員考試辦法(101.04.30)................... 參- 29 七、後備軍人轉任公職考試比敘條例(91.01.30)參- 31 八、後備軍人轉任公職考試比敘條例施行細則 (100.06.01) ........................................................... 參- 33 九、公務人員升官等考試法(96.07.11).............. 參- 37 十、公務人員升官等考試法施行細則(101.11.12) ...................................................................... 參- 39 、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考試法(102.01.23)..... 參- 42 、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考試法施行細則(103.03.10) ...................................................................... 參- 46 、典試法(91.01.16) ....................................... 參- 50 、典試法施行細則(101.09.10)....................... 參- 55 、典試法修正草案(101.04.06) ...................... 參- 59 、監試法(39.10.26)....................................... 參- 78
◎考試類
國考命題焦點分析表....................... 參- 79
–4–
肆、任用類(含陞遷) 一、公務人員任用法(102.01.23) ...................... 肆- 3
◎請注意大法官解釋第 501 號 ....................... 肆- 7 ◎請注意大法官解釋第 611 號 ....................... 肆- 8 二、公務人員任用法第十七條、第四十條修正草案 (101.10.18) ............................................... 肆- 24 三、公務人員任用法施行細則(97.02.26) .......... 肆- 30
◎請注意大法官解釋第 611 號 ....................... 肆- 33 四、涉及國家安全或重大利益公務人員特殊查核辦法 暨總說明(98.10.30) ................................... 肆- 36 五、涉及國家安全或重大利益公務人員特殊查核辦 法第三條、第十條之一、第十條之二修正草案 (102.05.17) ............................................... 肆- 40 六、涉及國家安全或重大利益公務人員查核條例草案 (97.05.09) ................................................. 肆- 45 七、各機關職稱及官等職等員額配置準則(99.08.31) ...................................................................... 肆- 60 八、公務人員考試及格人員分發辦法(97.07.16) . 肆- 68 九、委任公務人員晉升薦任官等訓練辦法(102.11.25) ...................................................................... 肆- 71 十、薦任公務人員晉升簡任官等訓練辦法(102.11.25) ...................................................................... 肆- 75 、公務人員留職停薪辦法(93.10.19) ............. 肆- 79 、各機關機要人員進用辦法(100.08.09)........ 肆- 82 –5–
、現職公務人員調任辦法(93.12.21) ............. 肆- 84 、各機關職務代理應行注意事項(98.10.30)... 肆- 87 、職務歸系辦法(96.07.13)............................ 肆- 90 、職務說明書訂定辦法(89.08.05) ................. 肆- 92
、行政、教育、公營事業人員相互轉任採計年資 提敘官職等級辦法(88.11.25) .................... 肆- 96 、現職雇員管理要點(89.07.20)..................... 肆- 98 、行政院暨所屬機關約僱人員僱用辦法(71.01.06) ...................................................................... 肆- 99 、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轉任公務人員條例(97.01.16) ...................................................................... 肆-101 、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轉任公務人員條例 施行細則(97.02.26)..................................... 肆-103 、派用人員派用條例(58.04.28)..................... 肆-105 、派用人員派用條例施行細則(96.06.23) ...... 肆-107 、聘用人員聘用條例(61.02.03)..................... 肆-109 、聘用人員聘用條例施行細則(96.06.23) ...... 肆-110 、聘用人員人事條例草案(100.06.24) ........... 肆-111 、聘任人員人事條例草案(101.08.10) ........... 肆-143 、醫事人員人事條例(95.05.17)..................... 肆-179 、警察人員人事條例(96.07.11)..................... 肆-187 、司法人員人事條例(96.07.11)..................... 肆-197 、法官法(100.07.06)..................................... 肆-204 、教育人員任用條例(103.01.22)................... 肆-229 、教育人員任用條例施行細則(102.08.01) .... 肆-238 –6–
、關務人員人事條例(99.05.26) .................... 肆-242 、行政院及所屬各機關學校臨時人員進用及運用 要點(103.05.30) ........................................ 肆-246 、公務人員陞遷法(98.04.22) ........................ 肆-250 、公務人員陞遷法施行細則(98.07.10).......... 肆-254
◎陞遷類
國考命題焦點分析表 .......................肆-258
、行政院及所屬各級政府機關公立學校公務人員 陞任評分標準表(101.03.05) ...................... 肆-260 、人事人員陞遷規定(101.03.23) .................. 肆-267 、行政院限制所屬公務人員借調及兼職要點 (88.10.20) ................................................. 肆-269
◎任用類
國考命題焦點分析表 ..................... 肆-271
伍、俸給類 一、公務人員俸給法(97.01.16) ........................ 伍- 3
◎請注意大法官解釋第 483 號 ....................... 伍- 6 二、公務人員俸給法施行細則(97.02.26).......... 伍- 11
◎請注意大法官解釋第 605 號 ....................... 伍- 13 三、公務人員曾任公務年資採計提敘俸級認定辦法 (100.09.06)................................................. 伍- 15 四、公務人員加給給與辦法(100.06.20) ........... 伍- 17 五、銓審互核實施辦法(97.04.09) .................... 伍- 20 六、全國軍公教員工待遇支給要點(103.05.29). 伍- 22 七、一百零二年軍公教人員年終工作獎金發給注意事 項(103.01.14).............................................. 伍- 35 八、地方民意代表費用支給及村里長事務補助費 補助條例(98.07.08) .................................... 伍- 40 –7–
◎俸給類
國考命題焦點分析表..................... 伍- 42
陸、考績類 一、公務人員考績法(96.03.21) ........................ 陸- 3
◎請注意大法官解釋第 243、298、491 號 .... 陸- 7 二、公務人員考績法施行細則(96.10.30).......... 陸- 11 三、公務人員考績法修正草案(101.10.18)........ 陸- 18 四、考績委員會組織規程(98.05.25) ................. 陸- 89 五、行政院與地方各級行政機關九十五年實施績效 獎金及績效管理計畫(94.11.23) ................. 陸- 91
◎考績類
國考命題焦點分析表..................... 陸- 95
柒、保險類 一、公教人員保險法(103.01.29 最新修正條文) .. 柒- 3 二、公教人員保險法施行細則(103.05.29)........ 柒- 21 三、公教人員保險監理委員會組織規程(98.11.18) ...................................................................... 柒- 38
◎保險類 國考命題焦點分析表 .......................... 柒- 41
捌、退休撫卹類(含資遣) 一、公務人員退休法(97.08.06 原條文) ............ 捌- 3 二、公務人員退休法(99.08.04 最新修正條文).. 捌- 7 三、公務人員退休法施行細則(103.05.08)........ 捌- 20 四、公務人員退休撫卹法草案(102.04.11) ........ 捌- 33 五、現行公務人員退休制度改革問題(91.08.26)捌-150
–8–
六、公務人員退休年金改革方案(102.04.11) .... 捌-157
◎請注意大法官解釋第 717 號 ....................... 捌-162 七、退休公務人員一次退休金與養老給付優惠存款 辦法(100.02.01) ........................................ 捌-163 八、政務人員退職酬勞金給與條例(92.12.31 廢止) ...................................................................... 捌-169 九、政務人員退職酬勞金給與條例施行細則 (99.01.25 廢止) ......................................... 捌-173 十、政務人員退職撫卹條例(95.05.17) ............. 捌-182
◎請注意大法官解釋第 589 號 ....................... 捌-184 、政務人員退職撫卹條例施行細則(94.12.08) ...................................................................... 捌-187 、政務人員退職撫卹條例修正草案(101.06.25) ...................................................................... 捌-192
◎配合公務人員退休年金改革擬再修正條文 對照表(102.04.11) ................................... 捌-230 、政務人員法草案(101.06.25) ...................... 捌-240 、政務人員俸給條例草案(101.06.25) ........... 捌-262 、公務人員撫卹法(84.01.28 原條文) ............ 捌-268 、公務人員撫卹法(99.07.28 最新修正條文) ..捌-271 、公務人員撫卹法施行細則(99.11.17) .......... 捌-276 、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管理條例(83.12.28)捌-283 、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管理條例施行細則 (98.06.09)....................................................... 捌- 285 、司法官退養金給與辦法(91.01.24) ............. 捌-288
◎退休撫卹類
國考命題焦點分析表 ............ 捌-290 –9–
玖、獎懲類 一、勳章條例(70.12.07) ................................... 玖- 3 二、勳章條例施行細則(70.09.23)..................... 玖- 6 三、褒揚條例(75.11.28) ................................... 玖- 9 四、褒揚條例施行細則(89.02.15)..................... 玖- 11 五、獎章條例(95.01.11) ................................... 玖- 14 六、獎章條例施行細則(95.09.06)..................... 玖- 16 七、公 務 人 員 品 德 修 養 及 工 作 績 效 激 勵 辦 法 (102.03.12) ................................................. 玖- 18 八、公務員懲戒法(74.05.03)............................ 玖- 22
◎請注意大法官解釋第 262、395、396、433、 446、583、601、610 號 .............................. 玖- 25 九、公務員懲戒委員會組織法(82.08.04).......... 玖- 34 十、稽核公務員懲戒處分執行辦法(77.02.15)...玖- 36 、公務員懲戒法修正草案(100.06.01) ........... 玖- 38 、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 處理辦法(103.05.05 廢止) ......................... 玖- 82 、行政院與所屬中央及地方各機關學校公務人員 獎懲案件處理要點(103.05.07)................... 玖- 84
◎獎懲類
國考命題焦點分析表....................... 玖- 86
拾、服務類 一、公務員服務法(89.07.19)............................ 拾- 3
◎請注意大法官解釋第 42、305、308、601、 637 號;院解字第 4017 號 ...................... 拾- 4
–10–
二、公務員服務法第十三條歷次修正沿革及歷年相關 解釋彙整表 ..................................................... 拾- 11 三、公務員服務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102.12.25) 拾- 41 四、公務人員請假規則(101.08.28) .................. 拾- 45 五、公務員兼任非營利事業或團體受有報酬職務 許可辦法(85.08.29)................................... 拾- 49 六、防範公務員以專業證照違法兼職或租借他人 實施計畫(101.03.05) ................................. 拾- 51 七、公務人員服務守則(99.03.17)..................... 拾- 53
◎公務員服務法
國考命題焦點分析表 .........拾- 58
八、公務人員行政中立法(含重要釋例)(98.06.10) ...................................................................... 拾- 63 九、公務人員行政中立法施行細則(98.11.13)... 拾- 69
◎公務人員行政中立法 國考命題焦點分析表 拾- 71 十、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89.07.12).......... 拾- 73 、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施行細則(91.03.20) 拾- 76 、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重要釋例 ................ 拾- 78
◎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 國考命題焦點 分析表 ..................................................................... 拾-107 、公職人員財產申報法(103.01.29) ............... 拾-109 、公職人員財產申報法施行細則(97.07.30) .. 拾-114
◎公職人員財產申報法 國考命題焦點分析表 拾-118 、公務員廉政倫理規範暨修正總說明(99.07.30) 拾- 119 、法官倫理規範(101.01.05).......................... 拾- 122 、檢察官倫理規範(101.01.04) ...................... 拾- 125
–11–
、行政院及所屬機關機構請託關說登錄查察作業 要點(101.09.04) ........................................ 拾- 128
◎公務員廉政倫理規範 國考命題焦點分析表 拾-130 、公務人員協會法(95.05.17) ........................ 拾-131
◎公務人員協會法
國考命題焦點分析表 .... 拾-140
、公務人員交代條例(42.12.29)..................... 拾-141
◎公務人員交代條例
國考命題焦點分析表 拾-144
、遊說法(96.08.08)....................................... 拾-145 、宣誓條例(95.05.17) ................................... 拾-149
拾壹、保障類 一、公務人員保障法(92.05.28) ...................... 拾壹- 3 二、公務人員因公傷殘死亡慰問金發給辦法 (99.11.22)................................................................ 拾壹-21 三、公務人員安全及衛生防護辦法(103.01.07)拾壹-25 四、公務人員因公涉訟輔助辦法(102.01.15) .. 拾壹-30
◎保障類
國考命題焦點分析表..................... 拾壹-33
拾貳、訓練進修類 一、強化文官培訓功能規劃方案(101.05.10) .. 拾貳- 3 二、公務人員訓練進修法(102.12.11) ............. 拾貳-44 三、公務人員訓練進修法施行細則(103.05.20) . 拾貳-47 四、公務人員行政中立訓練辦法(99.02.05) .... 拾貳-51 五、行政院及所屬機關學校公務人員訓練進修 實施辦法(92.12.25) ................................. 拾貳-53
◎訓練進修類
國考命題焦點分析表 ........... 拾貳-55 –12–
拾參、交通事業人事專屬類 一、特種考試交通事業人員考試規則(103.07.14) .................................................................... 拾參- 3 二、交通事業人員升資考試規則(103.05.19) .. 拾參- 7 三、交通事業人員任用條例(92.05.28) ........... 拾參-10 四、交通事業人員升資甄審辦法(94.06.14) .... 拾參-13 五、交 通 事 業 人 員 升 資 甄 審 委 員 會 組 織 規 程 (86.04.02).................................................................拾參-16 六、交通事業人員考成條例(91.06.26) ........... 拾參-18 七、交通部郵電事業人員退休撫卹條例(92.02.07)拾參-23
◎交通事業人事專屬類 國考命題焦點分析表...... 拾參-31
拾肆、大法官相關解釋 院解字第 4017 號解釋文 ............................... 拾肆釋字第 42 號................................................... 拾肆釋字第 187 號................................................. 拾肆釋字第 201 號................................................. 拾肆釋字第 243 號................................................. 拾肆釋字第 262 號................................................. 拾肆釋字第 266 號................................................. 拾肆釋字第 270 號................................................. 拾肆釋字第 278 號................................................. 拾肆釋字第 298 號................................................. 拾肆釋字第 303 號................................................. 拾肆釋字第 305 號................................................. 拾肆釋字第 308 號................................................. 拾肆釋字第 312 號................................................. 拾肆釋字第 323 號................................................. 拾肆–13–
3 3 3 3 4 4 4 4 5 5 5 5 6 6 6
釋字第 338 號 ................................................. 拾肆- 6 釋字第 373 號 ................................................. 拾肆- 7 釋字第 395 號 ................................................. 拾肆- 7 釋字第 396 號 ................................................. 拾肆- 7 釋字第 405 號 ................................................. 拾肆- 7 釋字第 410 號 ................................................. 拾肆- 8 釋字第 430 號 ................................................. 拾肆- 9 釋字第 432 號 ................................................. 拾肆- 9 釋字第 433 號 ................................................. 拾肆- 9 釋字第 434 號 ................................................. 拾肆-10 釋字第 446 號 ................................................. 拾肆-10 釋字第 447 號 ................................................. 拾肆-10 釋字第 455 號 ................................................. 拾肆-11 釋字第 466 號 ................................................. 拾肆-11 釋字第 474 號 ................................................. 拾肆-12 釋字第 483 號 ................................................. 拾肆-12 釋字第 491 號 ................................................. 拾肆-12 釋字第 499 號 ................................................. 拾肆-13 釋字第 501 號 ................................................. 拾肆-15 釋字第 525 號 ................................................. 拾肆-15 釋字第 526 號 ................................................. 拾肆-16 釋字第 527 號 ................................................. 拾肆-16 釋字第 546 號 ................................................. 拾肆-18 釋字第 547 號 ................................................. 拾肆-18 釋字第 555 號 ................................................. 拾肆-19 釋字第 557 號 ................................................. 拾肆-20 釋字第 575 號 ................................................. 拾肆-20 釋字第 583 號 ................................................. 拾肆-21 釋字第 589 號 ................................................. 拾肆-22 釋字第 601 號 ................................................. 拾肆-23 –14–
釋字第 605 號................................................. 拾肆-24 釋字第 609 號................................................. 拾肆-24 釋字第 610 號................................................. 拾肆-25 釋字第 611 號................................................. 拾肆-25 釋字第 613 號................................................. 拾肆-26 釋字第 614 號................................................. 拾肆-27 釋字第 618 號................................................. 拾肆-28 釋字第 637 號................................................. 拾肆-28 釋字第 654 號................................................. 拾肆-29 釋字第 658 號................................................. 拾肆-29 釋字第 684 號................................................. 拾肆-29 釋字第 716 號................................................. 拾肆-30 釋字第 717 號................................................. 拾肆-30
附錄、法規名稱索引表 法規名稱索引表 .................................................. 附錄- 3
–15–
–16–
壹、通案類
民國 88 年 1 月 25 日總統令制定公布全文 88 條 民國 94 年 6 月 22 日總統令修正公布第 57 條 民國 94 年 11 月 30 日總統令修正公布第 26 條 民國 94 年 12 月 14 日總統令修正公布第 56 條 民國 96 年 5 月 23 日總統令修正公布第 4、7 條 民國 96 年 7 月 11 日總統令修正公布第 9、56、62、88 條 民國 98 年 4 月 15 日總統令修正公佈第 7 條;並增定第 7-1 條、第 7-2 條及第 87-1 條至第 87-3 條 民國 98 年 5 月 27 日總統令修正公布第 79、88 條 民國 99 年 2 月 3 日總統令修正公布第 21、33、48、55、58 條;並增 定第 7-3、第 24-1 至第 24-3 條、第 40-1 條、第 58-1 條及第 83-1 條 民國 103 年 1 月 29 日總統令修正公布第 6、27、45、55~57、62、77、 82、83、87、88 條;增訂第 83-2~83-8 條及第四章之一章名;刪除 第 22 條;除增訂之第 83-2~83-8 條、第四章之一及修正之第 87 條, 其施行日期,由行政院定之外,其餘自公布日施行 民國 103 年 5 月 28 日行政院令發布第四章之一及第 87 條自 103 年 5 月 28 日施行
第一章
總則
二
第 1 條(立法依據) Ⅰ本法依中華民國憲法第一百十八條 及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第九條第 一項制定之。 Ⅱ地方制度依本法之規定,本法未規 定者,適用其他法律之規定。
三
第 2 條(用詞定義)★ 〈98 身心三、98 身心四、97 普、97 高〉 本法用詞之定義如下: 一 地方自治團體:指依本法實施 地方自治,具公法人地位之團 體。省政府為行政院派出機 關,省為非地方自治團體。
四
自治事項:指地方自治團體依 憲法或本法規定,得自為立法 並執行,或法律規定應由該團 體辦理之事務,而負其政策規 劃及行政執行責任之事項。 委辦事項:指地方自治團體依 法律、上級法規或規章規定, 在上級政府指揮監督下,執行 上級政府交付辦理之非屬該團 體事務,而負其行政執行責任 之事項。 核定:指上級政府或主管機 關,對於下級政府或機關所陳 報之事項,加以審查,並作成 決定,以完成該事項之法定效 力之謂。
七﹑地方制度法 ( 第 一 二 條 )
七、地方制度法
39
壹、通案類
40
備查:指下級政府或機關間就 第 5 條(各級行政區域之機關) 其得全權處理之業務,依法完 Ⅰ省設省政府、省諮議會。 成法定效力後,陳報上級政府 Ⅱ 直 轄 市 設 直 轄 市 議 會 、 直 轄 市 政 或主管機關知悉之謂。 府;縣(市)設縣(市)議會、縣 六 去職:指依公務員懲戒法規定 (市)政府;鄉(鎮、市)設鄉(鎮、 受撤職之懲戒處分、依公職人 市)民代表會、鄉(鎮、市)公所, 員選舉罷免法規定被罷免或依 分別為直轄市、縣(市) 、鄉(鎮、 本法規定被解除職權或職務者。 市)之立法機關及行政機關。 Ⅲ直轄市、市之區設區公所。 第 3 條(地方組織體系) Ⅳ村(里)設村(里)辦公處。 Ⅰ地方劃分為省、直轄市。 五
七﹑地方制度法 ( 第 三 七 條 )
Ⅱ省劃分為縣、市〔以下稱縣(市)〕; 第 6 條(各級行政區域依原名稱及 縣劃分為鄉、鎮、縣轄市〔以下稱 更名規定) 鄉(鎮、市)〕。 I省、直轄市、縣(市) 、鄉(鎮、市) 、 Ⅲ直轄市及市均劃分為區。 區及村(里)名稱,依原有之名稱。 Ⅳ鄉以內之編組為村;鎮、縣轄市及 Ⅱ前項名稱之變更,依下列規定辦理 區以內之編組為里;村、里〔以下 之: 稱村(里)〕以內之編組為鄰。 一 省:由內政部報行政院核定。 二 直轄市:由直轄市政府提請直 第 4 條(直轄市、市及縣轄市設置 轄市議會通過,報行政院核定。 標準) 三 縣(市) :由縣(市)政府提請 〈98 身心四、96 高〉 縣(市)議會通過,由內政部 Ⅰ人口聚居達一百二十五萬人以上, 轉報行政院核定。 且在政治、經濟、文化及都會區域 四 鄉(鎮、市)及村(里) :由鄉 發展上,有特殊需要之地區,得設 (鎮、市)公所提請鄉(鎮、 直轄市。 市)民代表會通過,報縣政府 Ⅱ縣人口聚居達二百萬人以上,未改 核定。 制為直轄市前,於第三十四條、第 五 直轄市、市之區、里:由各該 五十四條、第五十五條、第六十二 市政府提請市議會通過後辦 條、第六十六條、第六十七條及其 理。 他法律關於直轄市之規定,準用之。 Ⅲ鄉(鎮)符合第四條第四項規定, Ⅲ人口聚居達五十萬人以上未滿一百 改制為縣轄市者,準用前項之規定。 二十五萬人,且在政治、經濟及文 化上地位重要之地區,得設市。 第 7 條(行政區域之調整依法行之) Ⅳ人口聚居達十五萬人以上未滿五十 〈98 身心三〉 萬人,且工商發達、自治財源充裕、 Ⅰ省、直轄市、縣(市) 、鄉(鎮、市) 交通便利及公共設施完全之地區, 及區〔以下簡稱鄉(鎮、市、區)〕 得設縣轄市。 之新設、廢止或調整,依法律規定 Ⅴ本法施行前已設之直轄市、市及縣 行之。 轄市,得不適用第一項、第三項及 Ⅱ縣(市)改制或與其他直轄市、縣 第四項之規定。 (市)行政區域合併改制為直轄市
壹、通案類 六
第 7 條之 1(改制計畫之同意、核 定與公告程序)
七
改制後對於地方政治、財政、 經濟、文化、都會發展、交通 之影響分析。 改制後之直轄市議會及直轄市 政府所在地。 原直轄市、縣(市) 、鄉(鎮、 市、區)相關機關(構) 、學校, 於改制後組織變更、業務調 整、人員移撥、財產移轉及自 治法規處理之規劃。 原直轄市、縣(市) 、鄉(鎮、 市、區)相關機關(構) 、學校, 於改制後預算編製及執行等事 項之規劃原則。 其他有關改制之事項。
八 〈98 身心三〉 Ⅰ內政部基於全國國土合理規劃及區 域均衡發展之需要,擬將縣(市) 改制或與其他直轄市、縣(市)合 併改制為直轄市者,應擬訂改制計 畫,徵詢相關直轄市政府、縣(市) 九 政府意見後,報請行政院核定之。 Ⅱ縣(市)擬改制為直轄市者,縣(市) 政府得擬訂改制計畫,經縣(市) 十 議會同意後,由內政部報請行政院 核定之。 第 7 條之 3(直轄市區行政區域之 Ⅲ縣(市)擬與其他直轄市、縣(市) 整併) 合併改制為直轄市者,相關直轄市 依第七條之一改制之直轄市,其區 政府、縣(市)政府得共同擬訂改 之行政區域,應依相關法律規定整 制計畫,經各該直轄市議會、縣(市) 併之。 議會同意後,由內政部報請行政院 第二章 省政府與省諮 核定之。 議會 Ⅳ行政院收到內政部陳報改制計畫, 應於六個月內決定之。 第 8 條(省政府功能與職掌) Ⅴ內政部應於收到行政院核定公文之 省政府受行政院指揮監督,辦理下 次日起三十日內,將改制計畫發 列事項: 布,並公告改制日期。 一 監督縣(市)自治事項。
第 7 條之 2(改制計畫應載明事項)
二 執行省政府行政事務。 三 其他法令授權或行政院交辦事 〈98 身心三〉 項。 前條改制計畫應載明下列事項: 一 改制後之名稱。 第 9 條(省政府之編制) 二 歷史沿革。 省政府置委員九人,組成省政府委 三 改制前、後行政區域範圍、人 員會議,行使職權,其中一人為主 口及面積。 席,由其他特任人員兼任,綜理省 四 縣原轄鄉(鎮、市)及村改制 政業務,其餘委員為無給職,均由 為區、里,其改制前、後之名 行政院院長提請總統任命之。 稱及其人口、面積。 第 10 條(省諮議會之職掌) 五 標註改制前、後行政界線之地 省諮議會對省政府業務提供諮詢及 形圖及界線會勘情形。 興革意見。
七﹑地方制度法 ( 第 七 條 之 一 一 ○ 條 )
者,依本法之規定。 Ⅲ村(里) 、鄰之編組及調整辦法,由 直轄市、縣(市)另定之。
41
42
壹、通案類 第 11 條(諮議長與諮議員)
七﹑地方制度法 ( 第 一 一 一 八 條 )
省諮議會置諮議員,任期三年,為無 給職,其人數由行政院參酌轄區幅員 大小、人口多寡及省政業務需要定 之,至少五人,至多二十九人,並指 定其中一人為諮議長,綜理會務,均 由行政院院長提請總統任命之。
第 12 條(省政府及省諮議會之預算)
二 三 四
五
對於地方自治事項,有依法行 使創制、複決之權。 對於地方公共設施有使用之 權。 對於地方教育文化、社會福 利、醫療衛生事項,有依法律 及自治法規享受之權。 對於地方政府資訊,有依法請 求公開之權。 其他依法律及自治法規賦予之 權利。
省政府及省諮議會之預算,由行政 六 院納入中央政府總預算,其預算編 列、執行及財務收支事項,依預算 法、決算法、國庫法及其他相關法 第 17 條(居民之義務)★★ 〈97 原民三、97 原民四〉 令規定辦理。 直轄市民、縣(市)民、鄉(鎮、 第 13 條(組織規程之訂定) 市)民之義務如下: 省政府組織規程及省諮議會組織規 一 遵守自治法規之義務。 程,均由行政院定之。 二 繳納自治稅捐之義務。 第三章 地方自治 三 其他依法律及自治法規所課之 義務。 第一節 地方自治團體及其
居民之權利與義務
第二節
自治事項
第 14 條(地方自治團體之種類及功 第 18 條(直轄市自治事項) 能)★ 下列各款為直轄市自治事項: 〈96 高〉 直轄市、縣(市) 、鄉(鎮、市)為 地方自治團體,依本法辦理自治事 項,並執行上級政府委辦事項。
一
第 15 條(居民之定義及要件) 〈97 原民三、97 原民四〉 中華民國國民,設籍在直轄市、縣 (市) 、鄉(鎮、市)地方自治區域 內者,為直轄市民、縣(市)民、 鄉(鎮、市)民。
二
第 16 條(居民之權利)★★ 〈97 原民三、97 原民四〉 直轄市民、縣(市)民、鄉(鎮、 市)民之權利如下: 一 對於地方公職人員有依法選 舉、罷免之權。
三
關於組織及行政管理事項如下: 直轄市公職人員選舉、罷免 之實施。 直轄市組織之設立及管理。 直轄市戶籍行政。 直轄市土地行政。 直轄市新聞行政。 關於財政事項如下: 直轄市財務收支及管理。 直轄市稅捐。 直轄市公共債務。 直轄市財產之經營及處分。 關於社會服務事項如下: 直轄市社會福利。 直轄市公益慈善事業及社會 救助。 直轄市人民團體之輔導。
壹、通案類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直轄市衛生管理。 直轄市環境保護。 關於交通及觀光事項如下: 直轄市道路之規劃、建設及 管理。 直轄市交通之規劃、營運及 管理。 直轄市觀光事業。 關於公共安全事項如下: 直轄市警政、警衛之實施。 直轄市災害防救之規劃及執 行。 直轄市民防之實施。 關於事業之經營及管理事項如 下: 直轄市合作事業。 直轄市公用及公營事業。 與其他地方自治團體合辦之 事業。 其他依法律賦予之事項。
第 19 條(縣(市)自治事項) 下列各款為縣(市)自治事項: 一 關於組織及行政管理事項如 下: 縣(市)公職人員選舉、罷 免之實施。 縣(市)組織之設立及管理。 縣(市)戶籍行政。 縣(市)土地行政。 縣(市)新聞行政。 二 關於財政事項如下: 縣(市)財務收支及管理。 縣(市)稅捐。 縣(市)公共債務。 縣(市)財產之經營及處分。 三 關於社會服務事項如下: 縣(市)社會福利。 縣(市)公益慈善事業及社 會救助。
七﹑地方制度法 ( 第 一 九 條 )
四
直轄市宗教輔導。 直轄市殯葬設施之設置及管 理。 直轄市調解業務。 關於教育文化及體育事項如下: 直轄市學前教育、各級學校 教育及社會教育之興辦及管 理。 直轄市藝文活動。 直轄市體育活動。 直轄市文化資產保存。 直轄市禮儀民俗及文獻。 直轄市社會教育、體育與文 化機構之設置、營運及管理。 關於勞工行政事項如下: 直轄市勞資關係。 直轄市勞工安全衛生。 關於都市計畫及營建事項如下: 直轄市都市計畫之擬定、審 議及執行。 直轄市建築管理。 直轄市住宅業務。 直轄市下水道建設及管理。 直轄市公園綠地之設立及管 理。 直轄市營建廢棄土之處理。 關於經濟服務事項如下: 直轄市農、林、漁、牧業之 輔導及管理。 直轄市自然保育。 直轄市工商輔導及管理。 直轄市消費者保護。 關於水利事項如下: 直轄市河川整治及管理。 直轄市集水區保育及管理。 直轄市防洪排水設施興建管 理。 直轄市水資源基本資料調查。 關於衛生及環境保護事項如 下:
43
294
壹、通案類
﹑性別工作平等法 ( 第 一 三 條 )
、性別工作平等法 民國 91 年 1 月 16 日總統令制定公布全文 40 條;並自 91 年 3 月 8 日 起施行 民國 97 年 1 月 16 日總統令修正公布名稱及第 1、5~11、15、16、20、 21、26、31、34、35、38、40 條;並增訂第 6-1、38-1 條;第 16 條 施行日期,由行政院定之(原名稱:兩性工作平等法) 民國 98 年 4 月 24 日行政院令發布第 16 條自 98 年 5 月 1 日施行 民國 97 年 11 月 26 日總統令修正公布第 38、38-1 條 民國 100 年 1 月 5 日總統令修正公布第 15、20 條 民國 102 年 12 月 11 日總統令修正公布第 14 條 民國 103 年 2 月 14 日行政院公告第 4 條第 1 項所列屬「行政院勞工 委員會」之權責事項,自 103 年 2 月 17 日起改由「勞動部」管轄 民國 103 年 6 月 18 日總統令修正公布第 2、3、38、38-1、40 條;並 自公布日施行 之技術生及準用技術生規定者,除 適用高級中等學校建教合作實施及 第 1 條(立法目的) 建教生權益保障法規定之建教生 為保障性別工作權之平等,貫徹憲 外,亦適用之。但第十六條及第十 法消除性別歧視、促進性別地位實 七條之規定,不在此限。 質平等之精神,爰制定本法。 V實習生於實習期間遭受性騷擾時, 適用本法之規定。 第 2 條(適用對象)
第一章
總則
I雇主與受僱者之約定優於本法者, 第 3 條(用詞定義) 從其約定。 本法用詞,定義如下: Ⅱ本法於公務人員、教育人員及軍職 一 受僱者:指受雇主僱用從事工 人員,亦適用之。但第三十三條、 作獲致薪資者。 第三十四條、第三十八條及第三十 二 求職者:指向雇主應徵工作之 八條之一之規定,不在此限。 人。 Ⅲ公務人員、教育人員及軍職人員之 三 雇主:指僱用受僱者之人、公 申訴、救濟及處理程序,依各該人 私立機構或機關。代表雇主行 事法令之規定。 使管理權之人或代表雇主處理 Ⅳ本法於雇主依勞動基準法規定招收 有關受僱者事務之人,視同雇
壹、通案類
五
六
七 八
九
第 4 條(主管機關)
團體、女性團體推薦之委員各二 人,女性委員人數應占全體委員人 數二分之一以上。 Ⅲ前項性別工作平等會組織、會議及 其他相關事項,由各級主管機關另 定之。 Ⅳ地方主管機關如設有就業歧視評議 委員會,亦得由該委員會處理相關 事宜。該會之組成應符合第二項之 規定。
第 6 條(編列經費及中央經費之補 助) Ⅰ直轄市及縣(市)主管機關為婦女 就業之需要應編列經費,辦理各類 職業訓練、就業服務及再就業訓 練,並於該期間提供或設置托兒、 托老及相關福利設施,以促進性別 工作平等。 Ⅱ中央主管機關對直轄市及縣(市) 主管機關辦理前項職業訓練、就業 服務及再就業訓練,並於該期間提 供或設置托兒、托老及相關福利措 施,得給予經費補助。
第 6 條之 1(勞動檢查項目)
主管機關應就本法所訂之性別、性 Ⅰ本法所稱主管機關:在中央為行政 傾向歧視之禁止、性騷擾之防治及 院勞工委員會;在直轄市為直轄市 促進工作平等措施納入勞動檢查項 政府;在縣(市)為縣(市)政府。 目。 Ⅱ本法所定事項,涉及各目的事業主 管機關職掌者,由各該目的事業主 第二章 性別歧視之禁止 管機關辦理。 第 7 條(招募、甄試、進用、分發、
第 5 條(性別工作平等會之設置)
配置、考績或陞遷性別歧
視之禁止) Ⅰ為審議、諮詢及促進性別工作平等 雇主對求職者或受僱者之招募、甄 事項,各級主管機關應設性別工作 試、進用、分發、配置、考績或陞 平等會。 遷等,不得因性別或性傾向而有差 Ⅱ前項性別工作平等會應置委員五人 別待遇。但工作性質僅適合特定性 至十一人,任期兩年,由具備勞工 別者,不在此限。 事務、性別問題之相關學識經驗或 法律專業人士擔任之,其中經勞工 第 8 條(教育訓練性別歧視之禁止)
﹑性別工作平等法 ( 第 四 八 條 )
四
主。要派單位使用派遣勞工 時,視為第八條、第九條、第 十二條、第十三條、第十八條、 第十九條及第三十六條規定之 雇主。 實習生:指公立或經立案之私 立高級中等以上學校修習校外 實習課程之學生。 要派單位:指依據要派契約, 實際指揮監督管理派遣勞工從 事工作者。 派遣勞工:指受派遣事業單位 僱用,並向要派單位提供勞務 者。 派遣事業單位:指從事勞動派 遣業務之事業單位。 薪資:指受僱者因工作而獲得 之報酬;包括薪資、薪金及按 計時、計日、計月、計件以現 金或實物等方式給付之獎金、 津貼及其他任何名義之經常性 給與。 復職:指回復受僱者申請育嬰 留職停薪時之原有工作。
295
296
壹、通案類 雇主為受僱者舉辦或提供教育、訓 練或其他類似活動,不得因性別或 性傾向而有差別待遇。
﹑性別工作平等法 ( 第 九 一 五 條 )
第 9 條(福利措施性別歧視之禁止) 雇主為受僱者舉辦或提供各項福利 措施,不得因性別或性傾向而有差 別待遇。
第 10 條(薪資給付性別歧視之禁止)
二
表現。 雇主對受僱者或求職者為明示 或暗示之性要求、具有性意味 或性別歧視之言詞或行為,作 為勞務契約成立、存續、變更 或分發、配置、報酬、考績、 陞遷、降調、獎懲等之交換條 件。
Ⅰ雇主對受僱者薪資之給付,不得因 第 13 條(性騷擾防治措施、申訴及 懲戒) 性別或性傾向而有差別待遇;其工 作 或 價 值 相 同 者 , 應 給 付 同 等 薪 Ⅰ雇主應防治性騷擾行為之發生。其 僱用受僱者三十人以上者,應訂定 資。但基於年資、獎懲、績效或其 性騷擾防治措施、申訴及懲戒辦 他非因性別或性傾向因素之正當理 法,並在工作場所公開揭示。 由者,不在此限。 Ⅱ雇主於知悉前條性騷擾之情形時, Ⅱ雇主不得以降低其他受僱者薪資之 應採取立即有效之糾正及補救措 方式,規避前項之規定。 施。 第 11 條(退休、資遣、離職及解僱 Ⅲ第一項性騷擾防治措施、申訴及懲 性別歧視之禁止) 戒辦法之相關準則,由中央主管機 Ⅰ雇主對受僱者之退休、資遣、離職 關定之。 及解僱,不得因性別或性傾向而有 第四章 促進工作平等 差別待遇。 Ⅱ工作規則、勞動契約或團體協約, 措施 不得規定或事先約定受僱者有結 第 14 條(生理假) 婚、懷孕、分娩或育兒之情事時, Ⅰ女性受僱者因生理日致工作有困難 應行離職或留職停薪;亦不得以其 者,每月得請生理假一日,全年請 為解僱之理由。 假日數未逾三日,不併入病假計 Ⅲ違反前二項規定者,其規定或約定 算,其餘日數併入病假計算。 無效;勞動契約之終止不生效力。 Ⅱ前項併入及不併入病假之生理假薪 第三章 性騷擾之防治 資,依各該病假規定辦理。
第 12 條(性騷擾之定義)
第 15 條(產假、陪產假、安胎假)
本法所稱性騷擾,謂下列二款情形 Ⅰ雇主於女性受僱者分娩前後,應使 其停止工作,給予產假八星期;妊 之一: 娠三個月以上流產者,應使其停止 一 受僱者於執行職務時,任何人 工作,給予產假四星期;妊娠二個 以性要求、具有性意味或性別 月以上未滿三個月流產者,應使其 歧視之言詞或行為,對其造成 停止工作,給予產假一星期;妊娠 敵意性、脅迫性或冒犯性之工 未滿二個月流產者,應使其停止工 作環境,致侵犯或干擾其人格 作,給予產假五日。 尊嚴、人身自由或影響其工作
壹、通案類
297
第 17 條(育嬰留職停薪期滿之申請 第 21 條(雇主不得拒絕之情形) 復職) Ⅰ前條受僱者於育嬰留職停薪期滿 後,申請復職時,除有下列情形之 一,並經主管機關同意者外,雇主 不得拒絕: 一 歇業、虧損或業務緊縮者。 二 雇主依法變更組織、解散或轉 讓者。 三 不可抗力暫停工作在一個月以 上者。 四 業務性質變更,有減少受僱者 之必要,又無適當工作可供安 置者。 Ⅱ雇主因前項各款原因未能使受僱者
Ⅰ受僱者依前七條之規定為請求時, 雇主不得拒絕。 Ⅱ受僱者為前項之請求時,雇主不得 視為缺勤而影響其全勤獎金、考績 或為其他不利之處分。
第 22 條(配偶未就業之規定) 受僱者之配偶未就業者,不適用第 十六條及第二十條之規定。但有正 當理由者,不在此限。
第 23 條(托兒設施或措施) Ⅰ僱用受僱者二百五十人以上之雇 主,應設置托兒設施或提供適當之 托兒措施。
﹑性別工作平等法 ( 第 一 六 二 三 條 )
Ⅱ產假期間薪資之計算,依相關法令 復職時,應於三十日前通知之,並 之規定。 應依法定標準發給資遣費或退休 Ⅲ受僱者經醫師診斷需安胎休養者, 金。 其治療、照護或休養期間之請假及 第 18 條(哺乳時間) 薪資計算,依相關法令之規定。 Ⅰ子女未滿一歲須受僱者親自哺乳 Ⅳ受僱者於其配偶分娩時,雇主應給 者,除規定之休息時間外,雇主應 予陪產假三日。 每日另給哺乳時間二次,每次以三 Ⅴ陪產假期間工資照給。 十分鐘為度。 Ⅱ前項哺乳時間,視為工作時間。 第 16 條(育嬰留職停薪) Ⅰ受僱者任職滿一年後,於每一子女 第 19 條(工作時間之減少及調整) 滿三歲前,得申請育嬰留職停薪, 受僱於僱用三十人以上雇主之受僱 期間至該子女滿三歲止,但不得逾 者,為撫育未滿三歲子女,得向雇 二年。同時撫育子女二人以上者, 主請求為下列二款事項之一: 其育嬰留職停薪期間應合併計算, 一 每天減少工作時間一小時;減 最長以最幼子女受撫育二年為限。 少之工作時間,不得請求報酬。 Ⅱ受僱者於育嬰留職停薪期間,得繼 二 調整工作時間。 續參加原有之社會保險,原由雇主 第 20 條(家庭照顧假) 負擔之保險費,免予繳納;原由受 Ⅰ受僱者於其家庭成員預防接種、發 僱者負擔之保險費,得遞延三年繳 生嚴重之疾病或其他重大事故須親 納。 自照顧時,得請家庭照顧假;其請 Ⅲ育嬰留職停薪津貼之發放,另以法 假日數併入事假計算,全年以七日 律定之。 為限。 Ⅳ育嬰留職停薪實施辦法,由中央主 Ⅱ家庭照顧假薪資之計算,依各該事 管機關定之。 假規定辦理。
298
壹、通案類
﹑性別工作平等法 ( 第 二 四 三 四 條 )
Ⅱ主管機關對於雇主設置托兒設施或 第 29 條(賠償金額及回復名譽) 提供托兒措施,應給予經費補助。 前三條情形,受僱者或求職者雖非 Ⅲ有關托兒設施、措施之設置標準及 財產上之損害,亦得請求賠償相當 經費補助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會 之金額。其名譽被侵害者,並得請 商有關機關定之。 求回復名譽之適當處分。
第 24 條(離職者之再就業) 主管機關為協助因結婚、懷孕、分 娩、育兒或照顧家庭而離職之受僱 者獲得再就業之機會,應採取就業 服務、職業訓練及其他必要之措施。
第 25 條(雇主之獎勵)
第 30 條(損害賠償請求權) 第二十六條至第二十八條之損害賠 償請求權,自請求權人知有損害及 賠償義務人時起,二年間不行使而 消滅。自有性騷擾行為或違反各該 規定之行為時起,逾十年者,亦同。
雇主僱用因結婚、懷孕、分娩、育 第 31 條(差別待遇之舉證) 兒或照顧家庭而離職之受僱者成效 受僱者或求職者於釋明差別待遇之 卓著者,主管機關得給予適當之獎 事實後,雇主應就差別待遇之非性 勵。 別、性傾向因素,或該受僱者或求 第五章 救濟及申訴程序 職者所從事工作之特定性別因素, 負舉證責任。
第 26 條(工作權益受損之賠償責任) 受僱者或求職者因第七條至第十一 條或第二十一條之情事,受有損害 者,雇主應負賠償責任。
第 27 條(性騷擾之損害賠償責任) Ⅰ受僱者或求職者因第十二條之情 事,受有損害者,由雇主及行為人 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但雇主證明 其已遵行本法所定之各種防治性騷 擾之規定,且對該事情之發生已盡 力防止仍不免發生者,雇主不負賠 償責任。 Ⅱ如被害人依前項但書之規定不能受 損害賠償時,法院因其聲請,得斟 酌雇主與被害人之經濟狀況,令雇 主為全部或一部之損害賠償。 Ⅲ雇主賠償損害時,對於為性騷擾之 行為人,有求償權。
第 28 條(性騷擾之賠償責任) 受僱者或求職者因雇主違反第十三 條第二項之義務,受有損害者,雇 主應負賠償責任。
第 32 條(申訴制度之建立) 雇主為處理受僱者之申訴,得建立 申訴制度協調處理。
第 33 條(申訴之處理) Ⅰ受僱者發現雇主違反第十四條至第 二十條之規定時,得向地方主管機 關申訴。 Ⅱ其向中央主管機關提出者,中央主 管機關應於收受申訴案件,或發現 有上開違反情事之日起七日內,移 送地方主管機關。 Ⅲ地方主管機關應於接獲申訴後七日 內展開調查,並得依職權對雙方當 事人進行協調。 Ⅳ前項申訴處理辦法,由地方主管機 關定之。
第 34 條(申訴審議、訴願及行政訴 訟) Ⅰ受僱者或求職者發現雇主違反第七 條至第十一條、第十三條、第二十 一條或第三十六條規定時,向地方
參、考試類
民國 75 年 11 月 7 日考試院令訂定發布全文 10 條 民國 83 年 7 月 4 日考試院令修正發布全文 8 條 民國 85 年 5 月 24 日考試院令修正發布全文 8 條 民國 87 年 5 月 11 日考試院令修正發布第 6 條 民國 88 年 8 月 23 日考試院令修正發布第 3 條 民國 91 年 4 月 10 日考試院令修正發布第 1、2 條 民國 103 年 7 月 14 日考試院令修正發布全文 8 條;並自發布日施行 制,依各該考試類別或類科之需 要,由各該考試規則定之。 本規則依公務人員考試法第十九條 規定訂定之。 第4條 I高等考試一、二、三級考試及特種 第2條 考試一、二、三等考試筆試成績, Ⅰ本規則所稱考試得以筆試、口試、 以普通科目成績加專業科目成績合 心理測驗、體能測驗、實地測驗、 併計算之。無普通科目者,以專業 審查著作或發明、審查知能有關學 科目成績計算之。 歷經歷證明等方式行之。其僅以筆 Ⅱ前項普通科目成績以每科成績乘以 試方式舉行者,以筆試成績為考試 百分之十後之總和計算之;專業科 總成績;併採二種以上方式舉行 目成績以各科目成績總和除以科目 者,除考試規則另有規定外,以各 數再乘以所占賸餘百分比計算之。 方式成績合併計算為考試總成績。
第1條
Ⅱ考試程序列有訓練者,其訓練成績 第 5 條 另行單獨計算並依各該考試訓練辦 普通考試、初等考試及特種考試 法之規定辦理。 四、五等考試筆試成績,以各科目 成績平均計算之。 第3條 I公務人員考試總成績未達五十分 第 6 條 者,不予錄取。 I採筆試與口試二種方式舉行之考 Ⅱ筆試科目有一科成績為零分,或特 試,其筆試成績占總成績百分之九 定科目未達規定最低分數者,均不 十,口試成績占百分之十。 予錄取。缺考之科目,以零分計算。 Ⅱ併採筆試與實地考試二種方式舉行 Ⅲ特定科目之認定、最低分數之設定 之考試,其實地考試成績每科占總 及性質特殊考試其錄取標準之限 成績百分之二十。筆試成績以賸餘
五﹑公務人員考試總成績計算規則( 第 一 六 條 )
五、公 務 人 員 考 試 總 成 績 計 算 規 則
27
28
參、考試類
五﹑公務人員考試總成績計算規則 ( 第 七 八 條 )
百分比計算之。 Ⅲ併採筆試、口試及實地考試三種方 式舉行之考試,其口試成績占總成 績百分之十,實地考試成績每科占 總成績百分之二十。筆試成績以賸 餘百分比計算之。 Ⅳ併採筆試、口試及審查著作或發明 三種方式舉行之考試,其筆試成績 占總成績百分之五十,口試成績占 百分之二十五,審查著作或發明成 績占百分之二十五。 V第二、第三項實地考試科目數逾三 科者,其成績仍以占總成績百分之 六十計算。各科目成績依所占比例 平均分配之。 Ⅵ性質特殊之考試或所採考試方式不 屬前四項所定者,得於考試規則或 由考試院另定考試總成績計算方 式。
第7條 I筆試之普通科目及專業科目成績於 依各該條規定比例計算後,取小數 點後四位數,第五位數以後捨去。 Ⅱ其他考試方式有關各項成績之平均 及百分比計算,均取小數點後四位 數,第五位數以後捨去。 Ⅲ考試總成績之計算,取小數點後二 位數,第三位數採四捨五入法進入 第二位數。
第8條 本規則自發布日施行。
參、考試類
29
民國 86 年 7 月 30 日考試院令訂定發布全文 15 條 民國 92 年 7 月 23 日考試院令修正發布名稱及全文 10 條;並自發布日 施行(原名稱:特種考試取才困難高科技或稀少性技術人員考試辦法) 民國 95 年 1 月 13 日考試院令刪除發布第 4 條 民國 101 年 4 月 30 日考試院令修正發布第 1、6 條 第1條 本辦法依公務人員考試法第四條第 一項規定訂定之。
第2條
Ⅲ本考試一等、二等考試除採口試外併 採審查著作或發明或審查知能有關 學歷經歷證明方式;三等、四等考試 除採口試外併採實地考試或審查知 能有關學歷經歷證明方式。 Ⅳ本考試各等別考試口試採個別口試 方式辦理。 Ⅴ各類科考試方式及三等、四等考試實 地考試科目於考試前報請考試院核 定。
Ⅰ公務人員特種考試取才困難高科技 或稀少性技術人員考試(以下簡稱本 考試)分下列各等: 一 高科技技術人員考試分一等考 試、二等考試、三等考試。 二 稀 少 性技術人員考試分二等考 第 4 條(刪除) 試、三等考試、四等考試。 Ⅱ前項一等考試,相當於高等考試一級 第 5 條 考試;二等考試,相當於高等考試二 本考試總成績之計算,一、二等考 級考試;三等考試,相當於高等考試 試之口試成績占總成績百分之五 三級考試;四等考試,相當於普通考 十、審查著作或發明或審查知能有 試。 關學歷經歷證明成績占總成績百分 之五十。三、四等考試之口試成績 第3條 占總成績百分之五十、實地考試或 Ⅰ本考試各等類考試科別,須經列入高 審查知能有關學歷經歷證明成績占 科技或稀少性工作類科,並經公開競 總成績百分之五十。 爭考試,無人錄取或錄取不足額時,
予以配合設置。 第6條 Ⅱ本考試各等類考試科別應考資格依 Ⅰ本考試錄取人員,須接受訓練。訓練 前項公開競爭考試各相同等類科別 期滿成績及格,送由公務人員保障暨 之應考資格辦理。但必要時得報請考 培訓委員會核定,始完成考試程序, 試院另定之。 報請考試院發給考試及格證書,並由
六﹑公務人員特種考試取才困難高科技或稀少性技術人員考試辦法 ( 第 一 六 條 )
六、公務人員特種考試取才困難高科技 或稀少性技術人員考試辦法
30
參、考試類
六﹑公務人員特種考試取才困難高科技或稀少性技術人員考試辦法 ( 第 七 一 ○ 條 )
銓敘部、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依序任 (派)用。 Ⅱ前項訓練依公務人員考試錄取人員 訓練辦法之規定辦理。
第7條 Ⅰ本考試及格人員,僅取得原應試職系 之任用資格,不得調任原分配訓練、 分發任(派)用機關以外機關及其他 職系之職務。 Ⅱ前項不得調任之限制,應於考試及格 證書註明,並函請銓敘部查照。
第8條 本考試組織典試委員會,主持典試 事宜,其試務由考選部辦理。
第9條 本考試辦理竣事,考選部應將辦理典 試及試務情形,連同關係文件一併報 請考試院核備。
第 10 條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參、考試類
民國 56 年 6 月 22 日總統令制定公布全文 7 條 民國 91 年 1 月 30 日總統令修正公布第 3、5 條;增訂第 5-1 條 第 1 條(立法依據)
第 5 條(轉任公務人員之比敘優待)
本條例依軍人及其家屬優待條例第 ★ Ⅰ後備軍人轉任公務人員之任用比 三十六條制定之。 敘,得予下列優待: 第 2 條(適用範圍)★ 〈94 高〉 一 後備軍人依法取得公務人員任 Ⅰ後備軍人參加公職考試與比敘之優 用資格者,與其他候用人員資 待,依本條例之規定。 格相等時,優先任用。 Ⅱ前項所稱公職,暫以公務人員為限。 二 後備軍人依法取得公務人員各 第 3 條(後備軍人之定義)★〈94 高〉 官等任用資格者,按其軍職官 本條例所稱後備軍人,其對象如左: 等官階及年資,比敘該官等內 一 常備軍官及常備士官依法退伍 相當職等及俸級。 者。 三 任用公務人員之機關,遇有緊 二 志願在營服役之預備軍官、預 縮或改組時,應優先留用。 備士官及士兵依法退伍者。 四 作戰或因公負傷者,除依第一 三 作戰或因公負傷依法離營者。 款至第三款規定外,並依其功 第 4 條(參加公務人員考試之優待) 勳,優敘俸級。 ★ Ⅱ前項各款之比敘標準及其他有關優 前條後備軍人參加公務人員考試 待事項,應於施行細則中明定之。 時,得予下列優待: 第 5 條之 1(轉任公務人員考試之 一 應考資格,除特殊類科外,得 規則方式等)★ 以軍階及軍職年資,應性質相 Ⅰ國軍上校以上軍官轉任公務人員, 近之考試。 以考試定其資格;其考試類科、應 二 考試成績,得酌予加分,以不 考資格、應考年齡、工作經驗、考 超過總成績十分為限。 試方式、應試科目、成績計算、及 三 應考年齡,得酌予放寬。 格標準及其他有關事項,由考試院 四 體格檢驗,得寬定標準。 另以考試規則定之。 五 應繳規費,得予減少。 Ⅱ前項考試得按轉任機關分別報名、 分別錄取任用,並得依應考人軍職
七﹑後備軍人轉任公職考試比敘條例 (第一五條之一)
七、後備軍人轉任公職考試比敘條例
31
82
玖、獎懲類
﹑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 第 一 四 條 )
、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 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103.05.05 廢止) 民國 62 年 1 月 17 日行政院令訂定發布全文 16 條 民國 64 年 1 月 15 日行政院令修正發布第 7 條;增訂第 12 條 民國 75 年 4 月 30 日行政院令修正發布全文 19 條 民國 80 年 1 月 11 日行政院令修正發布 民國 80 年 4 月 15 日行政院令修正發布第 12 條 民國 80 年 9 月 27 日行政院令修正發布第 12 條 民國 83 年 11 月 21 日行政院令修正發布全文 20 條 民國 86 年 3 月 26 日行政院令修正發布全文 18 條 民國 88 年 12 月 1 日行政院令修正發布名稱及全文 16 條;並自發布 日施行(原名稱:行政院暨所屬各級行政機關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 辦法) 民國 92 年 1 月 28 日行政院令修正發布第 2 條 民國 93 年 6 月 11 日行政院令修正發布名稱及第 1、8、11 條(原名 稱:行政院及所屬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民國 103 年 5 月 5 日行政院令發布廢止 第1條
明獎懲之法令依據。
行政院(以下簡稱本院)及各級行 第 3 條 政機關、學校(以下簡稱各機關、 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之請頒 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之處理, 勳章、獎章及褒揚案件,應依各該 除法令另有規定外,依本辦法行之。 相關法令規定辦理。
第2條
第4條
Ⅰ各機關、學校公務人員之獎懲,由 Ⅰ各機關、學校依公務人員考績法, 各該機關、學校按權責核定發布。 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 退休或離職(亡故者除外)人員之 等以上人員所為之懲處,及對薦任 獎懲,仍應併同發布獎懲令,並於 第九職等或相當薦任第九職等以下 人事資料內註記。但報本院核派人 人員以一次記二大過免職者,除依 員,依規定核予一次記大功(過) 規定辦理外,並將懲處令副本抄送 以上獎懲時,應於核定發布之次月 監察院。 十五日以前,以獎懲令副本彙送本 Ⅱ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職 院備查。 等以上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十九 Ⅱ各機關、學校發布之獎懲令,應敘 條第一項規定移付懲戒及公務員懲
玖、獎懲類 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應以副 本陳報本院備查。
停職人員,其免職案經復審程序決 第 15 條 定撤銷或行政法院判決撤銷者,依 Ⅰ公營事業機構人員、公立學校未納 公務人員保障法第十一條第一項規 入銓敘職員,得準用本辦法之規定 定,應予復職。 處理。 Ⅱ前項人員應報本院核派者,其經公 第9條 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執行情形, Ⅰ因涉及刑事案件或經移付懲戒予以 應以副本陳報本院備查。 停職人員,於刑事判決確定或懲戒 處分議決前,除法律另有規定外, 第 16 條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如無其他不能執行職務之情形者,
﹑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 第 五 一 六 條 )
得由各機關衡酌先予復職。但依公 務員懲戒法第四條規定予以停職 者,不得先予復職。 第5條 Ⅱ先予復職人員,應俟刑事判決確定 Ⅰ公務人員違法、廢弛職務或其他失 未受徒刑之執行,或經移付懲戒 職行為,涉及刑事責任者,其服務 者,須未受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 機關、學校應主動移送司法機關, 始得補發停職期間之本俸(薪)或 並副知其主管機關。 年功俸(薪)。 Ⅱ各機關、學校所屬公務人員涉嫌刑 第 10 條 事案件,繫屬司法機關偵審中者, 受拘役或罰金之確定判決而易服勞 應與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繫,了解 役人員,執行期間,應依公務人員 訴訟進行情況,依相關法令規定及 留職停薪辦法之規定,予以保留職 時處理。 缺及停止支薪,並於執行期滿後回 第6條 復原職務及復薪。 Ⅰ公務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三條規 第 11 條 定,其職務當然停止者,自事實發 停職人員依法復職者,應依公務人 生之日執行。依其他原因停職者, 員保障法第十條第三項規定辦理。 均自權責機關發布之停職令送達被 停職人員服務機關之翌日起執行。 第 12 條 Ⅱ公務人員基於本職之兼職,於離去 報本院核派人員,其停職、復職及 本職或停職時,應同時免兼。 免職,應報本院核辦,其餘人員, 由各該機關按權責核定發布。 第7條 停職人員於停職期間,發給半數之 第 13 條 本俸(薪)或年功俸(薪) ,於撤職、 Ⅰ停職、復職及免職案件,均應以最 休職或免職時停發。 速件處理,如有稽延,應查究責任。 Ⅱ復職案件應報經權責機關核准者, 第8條 以權責機關核准復職,並實際到職 停職人員除有公務人員任用法第二 日為生效日。 十八條第一項第三款、第四款、第 第 14 條 五款規定應予免職者外,未受徒刑 各機關原依八十六年十二月三十一 之執行或撤職、休職之懲戒處分 日廢止之雇員管理規則進用之現職 者,依公務員懲戒法第六條第一項 雇員,準用本辦法之規定處理。 規定,應許復職。經考績免職先行
83
84
玖、獎懲類
﹑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 一 五 )
、 行政院與所屬中央及地方各機關 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要點 民國 103 年 5 月 7 日行政院函訂定發布全文 12 點,自即日生效 一、為落實公務人員考績法及公務 員懲戒法之相關規定,處理行 政院(以下簡稱本院)與所屬 中央及地方各機關、學校(以 下簡稱各機關)公務人員獎懲 案件,特訂定本要點。 二、各機關現職、退休或離職人員 之獎懲,除一次記二大功(過) 專案考績,應經各主管機關或 權責機關核定後送銓敘部銓敘 審定外,由各權責機關核定, 並於人事資料內註記。亡故人 員之獎懲,除一次記二大功專 案考績由各主管機關核定後送 銓敘部銓敘審定外,其餘不予 處理。 調職(含辭職再任)人員於原 職機關所發生之獎懲案件,如 於調職後始核定者,由原職機 關列舉獎懲事實,擬具獎懲種 類,送請新職機關參辦。新職 機關對於原職機關獎懲建議, 應將辦理情形函知或將獎懲令 副本抄送原職機關。 報本院核派人員,依規定核予 記大功(過)以上獎懲時,應 於核定之次月十五日以前,以 獎懲令副本彙送本院備查。 三、各機關發布之獎懲令,應敘明 獎懲之事由、法令依據及不服
獎懲者提起救濟之方法、期 間、受理機關等相關規定。 四、各機關依公務人員考績法,對 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十 職等以上人員所為之懲處,及 對薦任第九職等或相當薦任第 九職等以下人員以一次記二大 過免職者,除依規定辦理外, 應將懲處令副本抄送監察院。 對簡任第十職等或相當簡任第 十職等以上人員依公務員懲戒 法第十九條第一項規定移付懲 戒及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之 執行情形,應將副本陳報本院 備查。 五、公務人員違法、廢弛職務或其 他失職行為,涉及刑事責任 者,各機關應主動移送司法機 關,並副知上級機關及主管機 關;人事、主計及政風人員有 上開情事者,依各該專屬人事 管理法令規定辦理。 各機關知悉所屬公務人員涉嫌 刑事案件,於司法機關偵審中 者,應與該管司法機關切實聯 繫,瞭解訴訟進行情況,依相 關法令規定及時處理,並造冊 列管追蹤。 調職人員如有前項涉案情事, 原職機關應將相關資料移送新
玖、獎懲類
﹑行政院及各級行政機關學校公務人員獎懲案件處理辦法 ( 六 一 二 )
職機關持續追蹤辦理。 十二、公營事業機構報本院核派人 六、下列人員如涉及媒體及社會大 員,其經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 眾關注之貪瀆、風紀或廢弛職 決之執行情形,應以副本陳報 務等重大違失案件,各主管機 本院備查。 關(人事機構)應立即通報本 院人事行政總處: 中央機關報本院核派人員。 地方機關職務列簡任第十二 職等(含跨列)或相當簡任 第十二職等以上人員。 七、公務人員依公務員懲戒法第三 條規定,其職務當然停止者, 自事實發生之日執行。依其他 原因停職者,均自權責機關發 布之停職令送達被停職人員服 務機關之翌日起執行,並應於 停職令中敘明。 八、受拘役或罰金之確定判決而易 服勞役人員,執行期間,應依 公務人員留職停薪辦法之規 定,予以保留職缺及停止支 薪,並於執行期滿後回復原職 務及復薪。 九、報本院核派人員,其停職、復 職及免職,應報本院核辦,其 餘人員,由各權責機關核定發 布。 十、停職、復職及免職案件,均應 以最速件處理,如有稽延,應 查究責任。 復職案件應報經權責機關核准 者,以權責機關核准復職,並 實際到職日為生效日。 十一、各機關原依八十六年十二月三 十一日廢止之雇員管理規則進 用之現職雇員,準用本要點之 規定處理。 公營事業機構人員、公立學校 未納入銓敘職員,得準用本要 點之規定處理。
85
86
玖、獎懲類
獎懲類 獎懲類(國考命題焦點分析表)
國考命題焦點分析表 命
題
焦
點
命題紀錄
公務員懲戒法對各項懲戒處分之規定為何?試分述之。 93 普 公務員懲戒法對懲戒事由、停職、復職、資遣或申請退休之規定 93 高 為何?試分述之? 公務員服務法及公務員懲戒法均有「先行停職」之解釋或規定, 93 地方三 請問兩者內容各為何?又依公務員懲戒法先行停職後,未受休職 處分者,如何處理?試分述之。 目前我國公務人員違法失職或廢弛職務,其行政責任之追究,一 93 國軍檢覈 方面可依「公務人員懲戒法」予以懲戒;另一方面可依「公務人 員考績法」予以懲處,形成雙軌並行之制度,其得失情形如何? 是否應該予以改革?理由為何?試論析之。 現行公務員懲戒法對懲戒的事由、懲戒處分的種類、以及懲戒處 94 高 分與刑事裁判之關係等三項有何明文規定?請分述之。 試分別說明下列人員是否為公務員懲戒法適用之對象?其理由 94 地方三 為何? 政務官。 民選行政首長。 監察委員。 公立學校教師。 軍人。 某甲經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撤職處分,於議決書送達之日起十 94 地方四 日內即聲請再審議,則其撤職處分是否已生確定力?其理由為 何?試說明之。 現行公務員懲戒法對「先行停止職務」的相關規定為何?又停職 94 地方四 處分對公務員的權益有何影響?請分述之。 依公務員懲戒法之規定,公務員之職務有「當然停止」與「先行 94 薦升 停止」兩種情形,請說明兩者的原因為何?又停職人員在停職中 所為之職務上行為,其效力如何?試申論之。 現行公務員懲戒法對懲戒的事由、懲戒處分的種類有何明文規 95 身心三 定?又何謂懲戒法上的再審議?得移請或聲請再審議的條件為 何?請分述之。 有關公務員停職處分之規定為何?又復職規定為何?請申述之。 95 普 機關長官認為所屬公務員,如有違反公務員懲戒法第二條規定 95 普 者,如何處理?又被付懲戒人如何主張其訴訟權?請申述之。 公務員懲戒法對懲戒權行使期間之規定為何?有無通盤檢討修
95 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