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環境與科學 以愛為核心的環境教育與科學教育
柯志明 靜宜大學生態學系哲學副教授、臺灣大學哲學系兼任副教授 20121004 講於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20120603 講於「科學教育 SIG 讀書會」
我不是環境教育專家,也不是科學教育學者,但對環境與科學有一些想法與 反省。尤其作為一位在生態人文學系教授與探究生態思想與環境倫理的學者,對 環境與科學更有生態的觀照視野。這種觀照視野充滿「家」的意味,因為生態學 (ecology)其實就是探究生物世界的「家學」(iokos-logos),誠如我在 2008 年發 表的〈Ecology 是家學〉一文所論述的*。因此,我將以家作為連結環境與科學的 環節,而以愛作為家的核心;換言之,我以愛貫穿家、環境與科學,申論它們之 間的關係,進而申論環境教育與科學教育的意義。我的論述方式是哲學的,多為 概念的演繹與闡明,少具體事實或經驗的描述。今天的演講是我延伸自己的「愛 的哲學」到環境教育與科學教育的一個嘗試,也是一個努力,意不在宣說定見, 而在分享以就教於各位,並引發思考與討論。下面我就從講論身體的意義開始。 1.人是具體的存有者,因為人是身體。一個人就是一個身體,正如 Maurice Merleau-Ponty (1908–1961)所言「我是我的身體」 (Je suis mon corps) 。因為人是 身 體 的 存 有 者 ( bodily being ), 因 而 也 是 存 在 於 特 定 地 方 的 地 方 存 有 者 ( being-in-a-place ), 當 然 也 就 是 自 然 的 存 有 者 ( being-in-nature ), 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則稱之為「世間存有者」(being-in-the-world)。 身體是我向世界開放也是世界向我開放的中心點,它一方面是一個受限制的 點,但另一方面也是一個自由的點。我以身體為中心與起點面向世界,世界也以
*柯志明,2008, 〈Ecology 是家學:以愛為核心的精神科學之意涵──從自然到上帝〉,《獨者》第 16 期,臺
北市:臺灣基督徒學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