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 在 東海
'May 2015.05 第五期
祝 母 親 節 快 樂 。
❤
♥
目錄 五月系列講座場次表
..........................................................
神學沙龍 人文三缺一 .....................................................................
四月座後報導
神學沙龍:信仰上帝宛如上帝不存在一般─潘霍華的《獄中書簡》 神學沙龍:觸摸那傷口:從福音書思索社會處境神學 人文三缺一:「創造性」模仿與創造 人文三缺一:「大學」怎樣人文?如何教育? 人文三缺一:「創造性」大學該教導創新嗎? 人文三缺一:「大學」博雅教育如何可能 教室之外.專欄
..................................................................
俄羅斯式的人生光景
《神學沙龍:觸摸那傷口》之後 裸奔.東海 問卷反饋
......................................................................... ............................................................................
五 月 份 . 講 座 場 次:神學沙龍
0505 18:30
世界中的靈性: 羅雲‧威廉斯的《知識的傷痕》 主講人:鄧元尉 / 姜 文 斌 老 師
0512 18:30
0519 18:30
舉目望山:談基督教信仰與生態運動 主講人 : 林 益 仁 / 鄧 宗 禹 老 師
台灣基督教與1980年代以來的社會運動 主講人:王昭 文 / 王 政 文 老 師
0526 18:30
城市化進程下的中國基督教轉型 主講人:黃克先 / 趙星光老師
五 月 份 . 講 座 場次:人文三缺一
0507 18:30
「創造性」廣博與創造 主講人:黃弘 昭 老 師
0514 18:30
0521 18:30
「大學」為什麼(不)讀經典? 主講人:彭錦堂老師
「創造性」創造性的條件 主講人:李 奉 書 、 張 義 東 老 師
0528 18:30
「大學」思索東海大學的人文教育 主講 人 : 陳 以 愛 老 師
信 仰 上 帝 宛如上帝不存在一般 潘 霍 華 的 《獄中書簡》 ─ 曾 慶 豹 、蘇信恩老師 觸 摸 那 傷 口: 從 福 音 書 思索社會處境神學 ─ 陳 錦 生 、蔡彥仁老師
信 仰 上 帝宛 如 上 帝 不 存 在 一般: 潘 霍 華 的《 獄 中 書 簡 》 ─ 曾慶豹、蘇信恩老師
0407 WED
神 學 沙 龍 . 座 後報導
─曾慶豹、蘇信恩老師 撰文|徐瑞鎂
當人處 境 維 艱 , 人 們 便 走 向 神 , 向神祈禱, 要 求 救 助 、 撫 慰 與 食 糧 , 要求憐憫, 為 那 些 病 人 、 罪 人 和 死 難 的 人 ─ 人人都要求這 麼 做 , 基 督 徒 與 不 信 者 都 一 樣 。 當神處 境 維 艱 , 有 人 便 走 向 神 , 發現他悽慘 、 受 辱 , 沒 有 遮 蔽 和 食 糧 , 被重負壓倒, 為 那 些 惡 人 、 弱 者 和 死 難 的 人 ─ 基督徒站在 神 一 邊 , 在 他 悲 痛 的 時 光 。 當人處 境 維 艱 , 神 走 向 每 一 個 人 , 餵養人的肉 體 精 神 , 他 成 了 死 難 的 人 ─ 他寬恕 人 的 罪 , 對 大 家 都 一 樣 。 ─出自潘霍華《 獄 中 書 簡 》 〈 基 督 徒 與 不 信 者 〉
一談到潘霍華,最為基督徒所印象深刻的 是他的經歷與他不光彩的一些罵名,然而 在神學沙龍談潘霍華,曾慶豹老師和蘇信 恩老師更關注的是他經歷的和他的信仰,畢 竟無論如何,潘霍華首先都是一名牧師。 德國的1940年代正處於希特勒納粹時期,
《獄中書簡》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完成的,
對於潘霍華而言,那是一段影響他極其深遠
全書內容大多是以書信、雜文與詩體寫成,
的日子,那時的他正與同伴計劃暗殺希特
同時也是潘霍華學術生涯中最具爭議的一本
勒,想藉由這樣的方式推翻納粹主義,然
書,因為其中大多有些他對信仰特殊的見解
而在兩次暗殺計畫失敗之後,他與同伴被
與疑問,像他就曾問:「在無神的世界,要
捕入獄,他的牧師身分使他無可避免得被質
如何信仰上帝?」又因為在獄中,他寫下「
疑,因此冠上叛國、殺人犯和間諜的罵名,
痛苦是最神聖的天使。」這些都使旁人針對
當有人問他為何要計畫殺人時,他這樣回
他的這本著作展開討論,有些人認為《獄中
答:「如果有醉漢在街上開車撞死許多人,
書簡》的內容可以成為神學文本;也有些人
身為牧師,我不能只滿足於埋葬那些人,
認為形式不嚴謹,作者本人又多具爭議而拒
而應該要將那醉漢從車上拉下來。」這樣的
斥,在曾慶豹老師自己的觀點來看,他認為
回答,為他信仰的實踐做了很有力的註解,
《獄中書簡》其實更貼近基督教近代文本,
直到他入獄,這樣的信念仍然沒有改變。
尤其像是福音書,兩者皆是由書信體寫成。
實踐、成長、與承受苦難的信仰 另一方面,由內容來看,潘霍華寫下了許多 他對信仰的看法,他認為人處在世俗的世 界,上帝在宗教的世界,當時的基督徒大多 將上帝推離自己身邊,認為上帝是崇高的, 造成宗教與世俗的分割,這樣讓人無法真正 的親近上帝,而應該要用世俗進入宗教,其 中應有相通的道路,那道路即是信仰。 在世俗的、人的世界當中,當時的歐洲早已 經過啟蒙運動和工業革命,整個氛圍是科學 的、是知識理論的,上帝已被世俗知識推到 更遠更遠之外,上帝成了彌補缺憾的那個多 餘角色,人們只有當自己不如意時想起上 帝,或者是成為知識能解釋以外的,那個神 秘和未知事物的代稱詞,潘霍華卻認為應當 在已知的東西尋找上帝,而非在未知的東西 裡去尋找上帝,例如笛卡兒,他嘗試以上帝 的名義去處理那些尚未解決的問題,這在潘 霍華的觀點看來是恰恰相反的,他認為基督 是生活的中心,他的到來絕不是要回答沒有 解決的問題。
對於這個世俗的世界,潘霍
然而當世俗的世界發展至
祂的苦難提醒了人們身在世
華抱持著一種消極的態度,
此,上帝的「功用」讓人越
俗,同時也暗示參與世界上的
他寫下:「我們是虛無主義
來越不靠祂而生活,但同時
苦難,才是使人成為基督徒的
者…上帝正越來越被擠出這
也使基督信仰回歸最原本的
契機,當人們參與那些苦難、
個世界,因為這個世界已經
狀態,即上帝憑著自己的受
直視痛苦和黑暗並且不依賴
成年了…。」上帝不只成為
難與軟弱征服了世界,基督
上帝,才開始了成長與承擔,
多餘的、彌補缺憾的、神秘
走上十字架上,代替人們受
所以重要的不是宗教行為也
的、未知的,祂也成為了人們
刑,祂以這樣的方式幫助著
不是時時提起上帝,一如離開
的「替罪羊」,成為了人們
人,而非以祂的全能。所以
父母學會獨立不等於拋棄父
的藉口,這些現象說明著世
身為在一旁觀看基督受刑的
母,從上帝的懷抱離開也不代
俗的人們以各式各樣的方式
人們,才對上帝擁有了連結。
表拋棄上帝,那只是一趟令
依賴著上帝,就像孩子小時 候永遠相信父母是全能的。
人更親近父母與上帝的旅程。
對潘霍華來說,上帝並不那麼抽象和形 而上,世俗的世界是上帝的延伸,人們 的經驗裡處處是上帝安放的驚喜,世俗 的世界和宗教的世界如同鏡像般相映而 生,就像人們和上帝背靠著背,看不見 彼此卻常伴左右,人們從未離開上帝, 上帝也不曾遺棄人們,每一個離開和出 發都隱藏著祝福,因為上帝是所有人的 上帝,那個為別人而生存的人、那在十 字架上受刑的人,一個以超越者為基礎 的 生命。
當 人處境維艱,人們便走向神… 當 神處境維艱,有人便走向神… 當 人處境維艱,神走向每一個人…。
神 學 沙 龍 . 座 後 報導
觸 摸 那 傷口 : 從 福 音 書思 索 社 會 處 境 神 學
0414 0408 WED
─蔡彥仁、陳錦生老師 撰文|徐瑞鎂
隨著學期來到期中,神學沙龍也進行到了一半,4/14 號的這一場神學沙龍請來了前任長榮大學的校長陳錦 生老師和政大宗教研究所的蔡彥仁老師,帶領大家討 論如 何 從 福 音 書 思 索 社 會 處 境 神 學 。
公曆紀元以耶穌的出生時間為計算,換句話
為了回應這時刻伴於身的提問,蔡彥仁老師舉
說,來到21世紀的世界,耶穌已陪伴這個世
了一個例子:在道路上行走和搭捷運的行人常
界兩千多年之久,不過在世俗的世界當中,
討厭身體碰撞,原因來自於人們壅擠的生活圈
工商業社會為主的生活方式使得都市叢林接
令人在日常都想擁有自己的空間,雖然這樣的
踵而生,人口密度像比成績似的往上竄升,
需求和身體接觸並不互斥,卻也讓人越來越
蔡彥仁老師在這樣的情況下,提出了基督徒
疏遠,身體上的疏遠最終也導致了心靈上的疏
們時時刻刻都會自問的問題,即:「21世紀
遠。但是人畢竟是需要被觸摸被關懷的,在著
的 基督 徒如何結合神學與處境?」
名 的 TED
TALK上 , 就 曾 經 以 「 A
Doctor’s
Touch」為主題,透過癌症病患的經歷,反省醫 病關係。例如一位罹患乳癌的病患,當需要醫 生的「觸摸」方可確診治療時,醫生卻只看著 電腦不看身體,無論醫生的思考邏輯為何,在醫 病關係裡,病人本身是主體,一般來說需要花 很多時間,但是治癒病痛從來都是花時間的。 接著蔡彥仁老師又以聖經裡的故事舉例,無論 是痲瘋患者、患血漏的女人、還是瞎子、稅吏 和罪人,他們都因耶穌的觸摸而得以痊癒,事實 上痊癒的不只是身體上的苦痛,還有心理上煎 熬和寂寞。病人因為莫名的疾病造成生理上的變 化,那時候的階級意識深厚,旁人也對病理不明 白,所以要病人對著大家大喊:「我不潔淨!」 以提醒人知道他/她是不可靠近的,然後將他/她 驅逐出城,病人就只能以當乞丐度日,過著不 是被給予食物就是被丟擲石頭的日子,比起身 體上的病痛,心理上的掙扎更加需要被解救。
陳錦生老師也為此次的主題作了回應,他 以自己的專業─蚊子研究引出一個有趣的 例子:蚊子透過碰觸彼此來確認對方是否來 電。這一切的目的都是為了使生命延續,「 生命意義在於創造宇宙繼起的生命。」為此 做了最好的註解。 至於針對人際關係冷漠的問題,有這樣一句 話:「愛的相反不是恨,是冷漠。」於是 陳錦生老師又說了一個和東海非常相關的例 講到這裡,蔡彥仁老師以路加福音裡的故事 作結。故事中,有一個「浪子回頭」的故 事,兒子拿著父親本就會分給他及其兄弟的 1/3財產去花天酒地,後來因為把錢花光而 飢餓到與豬共食,兒子醒悟後馬上回去找他 的父親,父親就站在門口等他,每一天都 如此,直到兒子上前,他滿心疼愛的抱住兒 子並且如同親吻嬰兒般親吻兒子,這一個 故事也被林布蘭作為他畫作的基礎,強調 的是一種接納和愛,以耶穌而言,他其實也 有他自己的傷痕,但他公開他的傷痕,他向 世人說:「如果你們是基督徒,且願意追隨 我,那便學我如此。」他要人們彼此相依〈 醫〉,將彼此的雙手伸出去,去接受幫助 也幫助人們,如果所有人都能夠真心的擁抱 別人,社會便有被集體治癒的可能,畢竟社 會由人組成,有多少的負面能量,便有多少 的正面能量,這便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原因。
子:很久以前的東海沒什麼交通工具,全校 擁有汽車的人只有校長跟歐保羅牧師,有次 牧師在路上開車的時正好目擊有人被撞,肇 事者逃逸,牧師見狀起身送傷者送醫院,結 果當有人來問傷者誰是肇事者時,傷者認為 牧師就是肇事者,原因是:「因為只有這個 外國人送我到醫院,不是他是誰?」
另一個例子就較為悲傷,當老師提到他為何對「 同志生物學」有興趣時,他說起當年他有一個很 優秀的男學生毫無預警的自殺,本來他一直不明 白為什麼,直到深入了解這個學生之後,才發現 原來這個男孩子喜歡的是同性別的人,他也是因 此而自殺,使得陳錦生老師非常後悔自己沒好好 跟他說說話,所以才關注同志至今。也因為他曾 是校長的身份,常有其他學校或單位將原住民學 生或其他弱勢學生分配給他曾任職的學校,並且
一講到教會,陳錦生老師也認為並不是冠上「
認為這是「教會學校」的責任,雖然學校當然願
教會」就一定是跟教會宗旨有關,像是一些教
意接納,且實際上原住民學生或其他弱勢學生擁
會醫院,設立目的應是救濟窮人,使所有弱勢
有其他運動藝術類長才,但如此一來社會就產生
都得到照顧與關懷,卻在建好醫院之後以金錢
了拒絕和推卸的態度,這樣的態度使得台灣既有
為導向,總統病房一間間開,這事實上與惡魔
的 傷口無法痊癒。
當初對人們的誘惑相類似:「只要你們信我, 我便可以把石頭變成麵包。」教育也是一樣 的,就像基督教大學的名稱一樣,究竟是「基 督教大學」,還是「基督教+大學」?如同有 個基督徒開了麵店叫「基督教麵店」,難道就 擁有了基督教的內涵嗎?陳錦生老師更一步地 指出台灣的教會和教育很少行動,如同不沾鍋 的政治人物,所以重要的並不是傷口,而是觸 摸與關心,用懷疑,排斥,清高地看世界,所 有的傷都不會好。最後老師以他過去的專業, 瘧疾研究所當時的標語「預防勝於治療」做為 最後的結論,觸碰是治癒,但預防更加重要。
「 創 造 性 」模仿與創造 ─ 張 一 中 老師 「 大 學 」 怎樣人文?如何教育? — 鄭 志 成 老師 「 大 學 」 博雅教育如何可能? — 吳 秀 照 老師 「 創 造 性 」大學教育該教導創新嗎? — 蔡 玉 真 老師
「創造性」 模仿與創造
0402 THU
人 文 三 缺 一 . 座 後 報導
─張一中老師 撰文|黃雯秋
模仿 : 規 則 終 止 之 處 就 是 天 才 開 始 之 處 創新 : 只 有 通 過 與 他 人 的 交 流 才 能 獲 得 模仿 真 正 的 方 式 ─ 借 鑑 : 盡 可 能 地 向 各 個 畫 派 博 采 眾長 ─ 《 皇 家 美 術 學 院 十 五 講 》 p .6 4
歷史始終是現在的一部分,因為我們總 是以現在的眼光、語言和知識去審視、 描述和詮釋過去。當天的討論彷彿正和 十八世紀的喬舒亞•雷諾茲面對面討論 關於模仿、創造、美感等。那麼究竟 如何能使模仿與創造成為一個議題呢? 社會系的同學說她無法想像為什麼有人會 模仿。對她而言,創作一直是直覺的,她 不認為素材類似,先寫的人先贏,而後者 創作就要被說抄襲。而美術系的同學提到: 作為一個學習藝術的人,看待一件作品是 此場次的人文三缺一以喬舒亞•雷諾茲的
需要解析的,透過元素的探討、步驟之分
《皇家美術學院十五講》中的第六講作為
解與連結討論作品的完整性與價值性是美
當天討論的文本。第六講是1774年12月10
術系每個學生應該擁有的能力。另外,建
日喬舒亞•雷諾茲在一場頒獎儀式上對學
築系同學說:他認為創造並非無中生有之
生的演講,其實他的演講是有針對性的,
物,一個建築師面對建築事物的角度是從
係指繪畫中的模仿而非廣義上的模仿。這
歷史、手法與典範關心之。創造和創造性
裡的模仿是指追隨大師的風格,從他們
是不同的,創造是需要追朔系譜的。那麼
的作品中受益。既然是針對繪畫,那麼我
音樂呢?現場音樂系的同學表示:音樂是跟
們讀這文本又有甚麼意義呢?東海的科
著歷史擴展的,關於曲調與形式從中世紀
系眾多,在專業領域分歧下對生活上的事
的宗教音樂到華麗的巴洛克曲風再到浪漫
物自然產生了不同看法,正因為在不同看
主義都是沿著歷史軌跡沉澱後再升華的作
法中討論同一文本所激起的火花才有趣。
品,並非一步就登上了另一個創新殿堂。
現場有許多創意學院的學生提供以創 作者的思路看待「模仿與創造」。當天 的討論也有些人將模仿視為抄襲,甚 至認為文本有點過於獨斷評論模仿與創 新。事實上沒有任何藝術可以在產生 的同時就達到完美,文本中亦提及若 不能持續從外界汲取養分,思想就會成 為貧瘠的土壤。多聽取別人的意見並不 會削弱我們自己的判斷力,儘管眾人 的觀點或言行尚不成熟,但通過這些討 論提供了選項,選擇我們如何看待一 件事情或是一個社會的發展與風格。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說話的立場,這些不 同的立場是價值觀的確立也引發其他思 考。喬舒亞•雷諾茲說:「完美的藝術 絕不是賣弄與誇耀,而是含蓄深沉的。 」於現實生活中儘管並不是所有人皆為 藝術創作者,但對事物的看法如何達成 「美」的理念呢?又如何在生活中展 現「創新」?事實上,創新本身是一種 「價值」,它並非一定要對真、善、美 負責,因為創新本身也是爭議的起源。
在眾多討論中,我們也提到了「天才」。 大家對於天才的想像究竟是甚麼呢?人們 通常以為天才具有創造卓越藝術的能力, 這種能力是任何藝術規則皆達不到的; 對喬舒亞•雷諾茲而言,所謂的天才不 過是善於模仿、細緻觀察與長期實踐的結 果。而一中老師提到尼采對於天才的認 知是:天才在社會中是一個幻覺、一場騙 局,但也是必要的幻覺與騙局。「天才」 一詞於西方十六世紀,最初用於評價一些 畫家與作家,指的是非凡的藝術才能。直
有時候也許只要有獨立生命的形式和色彩就能
至十八世紀,「天才」則具有「賦予某
獨樹一格,但是這社會不可能有太多的天才;
些人的那種不可理解、不可思議的能力」
然而,當一個人形成自己的品味,懂得欣賞和感
的涵義。尼采所說:「五百年來,為了
覺傑作中的美後,對於他在學習中已經是一大
讓人們支援天才,歷來都把天才描寫成忍
進步。「模仿與創造」的談論價值不單單在大
辱負重的人。」天才處在道德禁錮中的
眾認知的藝術創作框架中,更應該實踐於生活
形象。我想到一部紀錄片《音樂人生》,
裡,關於精神的、內在的與需要停下來思考的。
也就是在講一個被眾人視為音樂神童, 在成長過程中對名聲的掙扎與反思等。
當週文本 喬書亞‧雷諾 茲 ( J o s h u a R ey n o l d s ) , 2 0 0 7 , 〈 第 六 講 〉 , 《 皇 家 美 術 學 院 十 五 講 》 。 上 海 : 上 海 人 民 。 頁 : 64-80。
「大學」 怎 樣 人 文? 如 何 教 育 ?
0409 THU
人 文 三 缺 一 . 座後報導
─鄭志成老師 撰文|林郁翎
「不久前, 我 國 一 位 聯 邦 法 官 說 : 美 國 人 需 要 的 是 百 分 之 十 的思想,以 及 百 分 之 九 十 的 行 動 。 如 果 真 的 是 那 樣 的 話 , 我 們都應該感 到 高 興 , 因 為 他 說 得 我 們 早 已 做 到 了 。 」 -《 文 學 與 美 國 的 大 學 》 〈 什 麼 是 人 文 主 義 〉 P. 2
不過,關於此文本的內容,有些同學抱持 著不同的意見,如物理系的劉同學提到, 此篇文章雖然點出「人文主義」一詞,但 以「大學」為主題的人文三缺一,在每回
卻未有明確的指出「什麼是人文主義」,
參與者熱烈的討論下,來到了四月份的
並且認為「調和人性、成為完美的人」是
第一場活動,本次活動由來自社會系的鄭
人文學科當中最難的事情,即使大學進入
志成老師為特別來賓,子議題為「怎樣人
人文相關科系,在四年之內能夠得出的東
文」並且「如何教育」,並以美國著名文
西卻不多,因為人文本身必須花費良久時
學評論家歐文•白璧德(Irv in g
B a bbi t t )
間摸索;對此,社會所的陳同學則提到他
《文學與美國的大學》一書中的首篇章節
以前的一則趣聞,他說以前有人曾經問:
〈什麼是人文主義〉來探討,此篇文章討
「為什麼喜歡東海?」,他答道:「因為
論了以往造成混淆的人文主義(Human-
東海有人文精神。」,那人又問:「那什
ism)及人道主義(Humanitarianism)兩
麼是人文精神?」,他卻頓時語塞,而他
種名詞,在以「人文主義」為精神的基礎
認為雖然東海大學常將藝術、文學等活動
上討論了存在於大學之中的制度與古典研
關聯在一起,但是不是表示這就是一間人文
究,以及許多與大學人文教育的相關問題。
的學校,因此他認為這篇文章雖然沒有很 好的解答「人文主義」,但至少將它和「 人道主義」做出區分,並且提供一個大致 的方向,而且,在不同領域的理解之下, 每個人對於「人文」的看法都是不同的。
鄭老師則說,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夠定義
對於人文教育的部分,外文系的黃同學說到,
清楚,若要以某個學科為中央伍,其他學
人文就是關注例外以及個體間的差異並將焦
科以它為標準的話,這樣的要求未免也太
點聚放在人性灰色部分,她舉最近閱讀的小
嚴苛,對於「人文」的「定義」問題,用「
說 《 深 夜 小 狗 神 秘 習 題 》 ( The
表述」或者「說明」會比較適切,因為這樣
c i de nt of t he Dog i n t he Ni ght - Ti m e ) 為 例
加諸於「人文」的限制性會相對減少,同
子,此本小說以一位患有亞斯伯格症的數學
時,當「人文」學科被強調,就表示是被
天才為主角,因此當中以大量的數學公式和
欺負、冷落的時候,而什麼是具備「人文精
圖表來呈現故事內容,她認為這本故事雖然
神」,對他而言就是,當以不配合業界培
以科學方式表現出人性,但同時也帶領她認
養其所需要的人、不成為社會、學校所要求
識亞斯伯格症患者的思維方式是如何的,主
成為的那樣的時候,就是一個人文的人。
角雖然奇怪,但他同樣共享著與常人一樣的
C ur i ou s
I n-
情感,比如會為小狗的死亡哭泣、會原諒拋棄 自己的母親,所以,假如是受到人文教育薰陶 的人,那應該是不會試著去切割異己,而是 在異同兩者之間找到共同處,並且去理解。
當 週 文本 歐文‧白壁 德 ( I r v i n g B ab b i t t ) , 2 0 0 4 ,〈 什 麼 是 人 文 主 義 ? 〉 , 《 文 學 與 美 國 的 大 學 》 。 北 京 : 北 京 大 學。頁:1-21。
歷史系徐同學則分享近日清明節掃墓的感想
假如撿骨是一種技藝,那麼第一位撿骨師究
回應教育標準化的問題,她說,撿骨師這個
竟是誰教會他這項技藝的,因為他的師父不
職業面對的客戶跟其他服務業很不同的地方
可能會是死者,所以這是一項生者想像自己
在於,他的客戶是不會給予任何評價的往生
死後想要受到什麼樣對待所想出的技藝,而
者,但是他在面對骨骸,卻還是對待像有肌
這當中的「態度」,她認為是教不來的,而
理的活人,如在撿拾骨頭時,他是先以溫
這也是在教與學中最不能說的部份,因為
和的態度對著白骨講話,並且先從兩手臂開
說出來了,就會限制這項技藝的範圍,同樣
始拉起,而不是從最底部的腳骨開始,因
的,人文教育也是,若是有一個標準化的教
為要拉起躺著無意識的人,同樣也是從兩手
育,那麼,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不是就會受
臂開始,徐同學覺得這是非常人文的部分。
到縮限,而把自己原本該有的疆域畫窄了。
「創造性」 大學該教導創新嗎?
0416 THU
人 文 三 缺 一 . 座 後 報導
─蔡玉真老師 撰文|黃靖茜
創造力、創造性與創新為本場人文三缺一討論核心,由東海生科系蔡玉真 老師主講、來自各領域科系的老師同學們參與討論,並佐以艾倫・麥克法 蘭
〈創造力〉、 歐 文 . 白 璧 德 〈 論 創 新 〉 兩 篇 文 本 , 展 開 精 彩 的 對 話 。
講座一開始,蔡玉真老師先就「何謂創 新?」、「為什麼要上學?」兩大題目 和大家展開討論,許多老師與蔡老師以 他們過去亦曾是學生身份的經驗分析, 認為學校教育是一種能藉由較系統化的 教學、老師們獨到的思考方式,引導同 學有效率學習某些知識的環境,並能 協助督促同學學習進度,避免個人獨立 學習時,遇到諸如意志力不夠強韌、 不易專心等問題,而降低學習意願,無 法持續地將一種或多種知識學習完全。 經過一番討論後,在座來自人文、自然、社會等不同領域的老師皆同意,大學 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教導學生創新,而是先為學生準備好他們所需的知識,藉 由引導與啟發,才能在教育的最終,達到使學生擁有創新能力的可能。關於這 點,文學院的老師與同學們尤其提出關於「詮釋」經典、文本的基本準則,認 為培養年輕學子創新、創造力,有兩大關鍵。其一是要像種樹一樣,先埋下種 子,將創造性元素融入學生的成長過程中,使他們耳濡目染,才有可能期待在未 來的某一天開花結果。其二,創造力與創新就像是學習詮釋能力一樣,必須先確 保學生具備基本的專業知識、真正理解欲詮釋的文本或事件本身,才能進一步進 行不踰越文本本意的詮釋,即在創新、創造新事物或新概念之前,必須確定學 生已經擁有對某學科的理解力與判斷力,才能放手讓他們在已知的知識裡,去創 造目前仍未知,或提出能打破現況僵局、處理所遇難題的解決方案,如此,才是 創新、創造力為人肯定之處,也是被現今重視跨領域學習、合作的最佳利器。
何 謂創造性? 談到創造性,蔡玉真老師與在座其他老師們紛紛
研究中國哲學思想的白老師也從
提出不同領域對「創造力」的意義解讀。蔡老師
文學、經典閱讀與詮釋的角度提
來自生科系,她認為科學領域在邁入俱有創造性
出類似的看法,他認為,學生必
的階段前,學生們須先具備一定程度的專業能
須秉持胡適提出的「大膽假設,
力訓練與培養,具備一定專業知識之後,才可
小心求證」態度,文學院學面
能在前輩的啓發之下,以前輩科學家的發現作為
對經典著作與文本時,應先以嚴
根基,進一步發展出新的科學發現,與其說是創
謹地徹底理解文本的原意,再透
造,蔡老師認為,在現代科學領域,很難達到
過對經典著作的寫作年代、作者
完全創新、建立一個全新的推論,因為在科學發
時空背景的了解,一步步推論、
展進程裡,已經有許多科學家在各方面研究出一
分析、整理出最接近文本寫作
定的成就,現今大多的科學家都只能就舊有的發
當下欲表達的真義,最後才是大
現往前邁一步。然而,若能自己找到新的問題、
膽與我們所處的現代社會脈絡做
開發出新的領域,成功實驗出新的科學發現,當
連結,提出疑問,小心詮釋,在
然是科學家的最高理想。來自生科系的同學進一
不破壞文本原意的前提下,提出
步補充,對年輕科學家來說,他們缺少的恰為老
自己的一番見解。如此謹慎的過
師們走過的二三十年經驗,能夠站在前人的經驗
程,亦可稱為俱有創造性的學習
下,往前繼續探尋,找到方法解決現在的問題,
過程,但必須掌握先把事物本身
才是他們追求的目標。許多老師與同學都認為,
的原意弄清楚,再進行個人詮釋
創新不用特別去教,而是要多在生活中累積豐富
的原則。
的經歷與體驗,才能從學校習得的知識中,慢慢 的 產生創造力。
創 造性是可以培養的嗎? 如 何營造充滿創造性的學習環境? 蔡玉真老師以本週指定閱讀文本為例,整理出
跨出自己的領域與他人交談、交流,被蔡老師視
提高創造力的方法。其一是好奇心,其二是無
為現今大學校園裡,學生與老師都應該具備的精
疆界的學習。如白壁德所說,一位人文主義者
神。與劍橋大學那樣培養出各類創造性人才的環
不能困在自己的世界裡,要與人溝通,因而在
境相比,蔡老師認為東海校園這幾年一直都在努
此概念下,白壁德認為一個大學裡不能一昧的
力創造如此自由、無疆界的環境。角落習齋開啓
強調創新,導致個人主義過分張狂,若能試著
不同領域間輕鬆、自主性的對話;類似學院制的
讓每一位學生、老師都在大學中將個人意識降
博雅書院,亦提供不同於台灣傳統大學的學習方
低 一些,便能增加彼此之間溝通交流的機會 。
式與氛圍。她認為,無論是持續教授同一科目好 幾年的老師們,或是在一科系學習好幾年的學生 們,都應該試著走出自己
的系所,透過校園內
各種講座活動,與不同領域的人嘗試對談,簡單 了解其他領域最近都在研究什麼、談論什麼,才 能激盪出新的靈感。 常保好奇心,也是蔡老師不斷強調的重點。她提 醒大家,不斷對周遭事物、所學知識提出問題的 同時,也要記得,身旁的人不一定可以回答你的 疑問,但必須將這些問題留在心裡,等到某一 天,你也許能在某一個適當的時機與場合提出這 些問題,在某些人事物的啟發之下,找到答案, 引領你進入另一段充滿創造力的旅程。
「 創 新」如何運用在學習之外? 走 出 疆界會遇到什麼瓶頸? 一位從中國來東海進行學術、教學交流的老師,將現 代中國、台灣社會裡,學生畢業後進入職場的高競爭 狀態,以及大學越趨「應用」取向等問題拋出,進一 步探討,若是以技術、應用能力、非學術研究為學習 取向的學生,需不需要學習創新呢?試問,這些同 學畢業後,進入一個個不同領域的機構中工作,依循 一個個體制內的規定行事,最後變成一個個工作機器 人,對這些被制約的社會新鮮人而言,創新、創造力 究竟運用在哪裡?也許,不同業界之間現今常見的異 業 結 合,就是一種創新的體現吧! 然而,這位老師接著也以自己的教學經驗為例,提出 跨領域溝通交流的難處,身為一研究法律的學者,當 他為金融系學生講述金融法時,發現溝通困難,讓他 體會到每個學科領域都會因著其專業要求而培養學生 不同的思考、溝通方式,這也使得各領域之間不易溝 通,這也難怪「創新」在現實社會裡並不易實踐,來 自不同領域的人,必須在相互交流間找到另一種溝通 模 式 ,才能真正達到無疆界的學習、交流。
因此,講座的最後,老師與同學們共同達到的共識是,創造力與創新可 以是一種生活所需的能力與素養,無論是學術型或應用型的人,都需要 這份創造力,才能在生活中不斷跨越各種學科之間、群體之間、行業之 間、自我與他人之間的疆界,一邊學習,一邊遇見問題,一邊不斷想辦 法解決問題,才能在不同疆界之間,融會貫通,不斷找到新的觀點、新 的問題,創造出更好的解決辦法,解決生活裡各式問題也好,解決學術 研究裡各式疑惑也好。一名好的研究人員,同時也可以是一名具備優秀 行政組織能力的行動者,這是歷史學家傅斯年用他的所作所為告訴我們 的,他相信,藉由探索其他自己不熟知的學科,更能有效幫助你找到你 的領域裡還沒被人看見的視角,而那種因為走出疆界而蹦出新火花的過 程,往往是在人類文明發展中,重 要 發 現 的 孕 育 過 程 。
當 週 文本 歐文 ‧ 白 壁 德 ( I r v i n g B ab b i t t ) , 2 0 04 , 〈 論 創 新 〉 , 《 文 學 與 美 國 的 大 學 》 。 北 京 : 北 京 大 學 。 頁 : 131-149。 艾倫 ‧ 麥 克 法 蘭 ( Al an Macf ar l an e) , 2 0 1 1 , 〈 創 造 力 〉 《啟蒙 之 所 , 智 識 之 源 ─ ─ 一 位 劍 橋 教 授 看 劍 橋 》 。 北 京 : 商 務 印 書 館 。 頁 : 2 0 7 -2 2 0 。
人 文 三 缺 一 . 座後報導
「大學」 博 雅 教 育如 何 可 能 0 4 3 0 T HU
0430 THU
─吳秀照老師 撰文|陳冠吟
「自由教育是文化教育,或以文化教育為目的的教育。他的成品 是一個有文化 修 養 的 人 。 ” 文 化 ”
( c ul t ur e ) 最 初 的 意 思 是 農 耕 :
開墾土壤,栽 培 農 作 物 , 照 料 土 讓 並 按 其 特 性 提 高 它 的 質 量 。 」 ─ 《 古 今 自 由 主 義 》 〈 什 麼 是 自 由 教 育 〉P .1
一位來自電機系的同學認為文中對於「什麼是 自由教育」似乎沒有給出明確的積極意義,反 而是先分出「什麼不是自由教育」,而文中又 四月份人文三缺一最後一場請到社工系吳秀照
談到,自由教育是由閱讀偉大心靈的談話(閱
老師作為來賓,透過政治哲學家列奧·施特勞斯
讀經典)構成,那讀經典就是自由教育了嗎?
(Leo
St r aus) 在1 9 6 9 所發表的著作《古 今 自 由
又或者讀經典就是達到自由教育的唯一方法?
主義》中,一篇名為〈什麼是自由教育〉的文
針對同學的疑問,來自靜宜大學社工系的陶蕃
本,與其他與談來賓及同學們一同解析自由(
瀛老師認為,在他個人的看法中,讀經典並不
博雅)教育的意義與發展性。秀照老師首先就
是自由教育的唯一方式;而從自由教育中的「
以她身為東海博雅書院一份子的身份分享她的
自由」二字來看,這樣的教育應該給予人的是
看法,她認為博雅教育是一個自主學習的教育
極大限度的空間,讓人在不受限制的情況下尋
方式,而她也認為每個人都能對搏雅教育下不
求生命中的意義。老師分享他身為老東海人的
同注解,提供來自各方的不同觀點,進而描繪
學習經驗,過去他在東海的所接受的教育是接
出 一個 有無限可能的博雅教育。
近「全人」的教育,除了在制度內的受到各種 課程的薰陶,制度外的社團活動及生活中與他 人的互動都提供一種成長的動力,而這樣的自 由 氛 圍 正 是 「 自 由 教 育 」 所 代 表 的 意 義。
而對於同學所提出的「人該不該讀經典」這
對於博雅教育未來的發展性,與談者大致認
個疑問,本次同樣參與對談的陳以愛老師和
同在現今系所專業課程的設計之下,要帶入
陶老師也針對這個問題提出各自的看法。陶
博雅教育的精神有其難度,尤其是課堂學生
老師認為讀經典故然很有收穫,但每個人在
人數增加,使得深度討論及思考的空間被壓
生活極其豐富的當代,面對當下相對來說是
縮。但是專業知識和博雅教育並不對立或衝
更迫切的課題;在歷史的推演中,經典是經
突,博雅課程更像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養成,
過選擇產生的,因為在不同政權統治下都重
培養的是人在生活中所應具備的表達、思
複進行著「再篩選」,而學習者在探索知識
考、書寫的能力。但是否每位學生都適合博
的過程中也對何謂經典具有「選擇性」。以
雅教育的教學方式則是值得關注的;陶老師
愛老師則認為,學習固然是自我的選擇,但
認為學生能力各不相同,就像文中提到,不
無限制或不經篩選的開放對於學習者而言
同的種子需要按照其特性來給予不同程度的
也未必是好事,還是必須要設計一個有限制
營養(知識)來使其茁壯,因此在多元開放的
的框架,而這樣的限度下所進行的自由教育
情況下才有可能達到自由教育的理想。
就是博雅教育的精神。經典也的確是經過挑 選、篩選所產生的,但當代留存的經典之中 還是有值得學習的基本價值,還是能夠被稱 為典範。
當 週 文本 列奧‧施特 勞 斯 ( Leo S t r au s s ) , 2 0 1 0 ,〈 什 麼 是 自 由 教 育 〉 , 《 古 今 自 由 主 義 》 。 南 京 : 江 蘇 人 民 。 頁 :1-7。
教 室 之 外. 專欄
開場 生活即學習,那是我們對通識教育的想像與期望。 在早已習慣的一切之外,是不是還有些什麼? 經常聽人說「換個角度就會有不一樣的發現」,然 而我們終究只能以自己狹窄的眼界看世界,但透過 交流我們發現參與世界的其他角度;知識為我們加 上羽翼,飛向寬闊的天空,而在交流與衝撞間,看 見自己其實沒有想像中孤獨──
教 室 之 外.專欄
俄羅斯式的人生光景
撰 文| J
初次接觸契訶夫 (An to n C h e k h o v ), 會 先 為 他 驚人的作品數量所折服,細讀他的故事時, 則是為他細膩刻劃小人物生活而感到印象深 刻。最初促使契訶夫寫作的契機,是做為一 個生活拮据的醫學院學生所背負的經濟壓力, 而為了趕上刊物出版,契訶夫更時常在時間
在 故 事 《 套 中 人 》 ( 英 : The M a n i n t h e Ca s e )
緊迫的情況下寫作,這也讓他成為一位多產
當中,主角守舊且抵制一切新思維的個性,
的作家。契訶夫最初以詼諧戲謔的題材作為創
就如同將自己限縮在狹小空間裡的人,最後
作主題,其中也包含諷刺社會亂象的作品類
只能孤獨邁向人生終點。身為教師的主角在
型,這類早期作品也讓他在俄羅斯文壇奠定
自我限制的生活中與他人格格不入,雖然也
了一定地位。後期契訶夫轉而描寫平民階層
一度碰上改變的契機,甚至有機會和心儀
的人生百態,有的描寫與社會脫節而邁向悲
的女子攜手走入婚姻,但主角仍舊無法克
慘結局的人物,也呈現在情感與現實拉鋸下
服自身陳腐的觀念,轉而拒絕一切改變,最
面臨困境的各式男女,更有經歷殘酷現實打
終只能孤獨老死。契訶夫透過對此一角色的
擊卻找不到情感出口的悲慘人生。此類的故
性格塑造,抨擊過度保守的社會風氣和專制
事如《套中人》、《帶小狗的女人》、《苦
的政治體制,也將人們在面對劇烈轉變時
惱》各自訴說了當時社會中的種種生活寫照。
的惶恐不安和畏懼的神態描繪得極為傳神。
《 帶小狗的女人》(英:Th e La d y w i t h a Dog) 則敘述男女在外遇關係中,如何認清對方的本 質及愛情與婚姻的意義。當熱愛遊戲人間中年 男人遇上純真年輕的女主角,一場應該是露 水姻緣的婚外情,在一來一往的互動中,轉 化成了濃烈的愛情。而故事中女主角對已婚 的男主角不甚了解,卻心懷仰慕的愛著他,甚 至到了讓男主角自身都感到惶恐的程度。這也 值得讓讀者思索,究竟人在愛情中,愛上的 究竟是真實的對方或是自己投射出的形象。 《苦惱》(英:Misery)則描寫滿腔哀痛卻無 處傾訴,最後只能寄望陌生人關注的悲哀人 生。身為馬車伕的主角在痛失愛子後,痛苦 無處宣洩,妻子也不在身邊了,無法分散哀 傷情緒的他,竟只能嘗試對搭車的陌生旅 客訴說兒子逝去的消息。少了私人的情感連 結,陌生乘客對主角的遭遇無動於衷,而 這樣的冷淡反應又讓主角的處境顯得更加 悲慘,最後只能轉向為他拉車的馬兒傾訴。 這些故事的背景雖然定位在寒冷的俄羅 斯,但其中穿透文字的情緒卻是讀者所能 共享的。契訶夫利用一些看似平凡瑣碎的 人事物發展出一段獨特的故事;透過平實 簡樸的書寫方式,這些設定在遙遠俄國的 人物風景彷彿也在讀者所處的周遭上演著。
教 室 之 外.專欄
《 神 學 沙 龍 : 觸 摸 那 傷 口 》之後
撰 文 | 亞亞 亞
期中考前最後一場神學沙龍,原本我只 是抱著路過的想法,並沒有打算認真聽 完整場講座,抱持著隨時可以離開的心 態入席。這樣說或許有些自我欺騙,畢 竟我會決定踏入角落習齋,甚至找個位 子坐下並不完全只是「反正我也沒事可 做」那樣簡單,其實真正吸引我的是講 者提供的講座大綱,上頭簡略地記著待 會兩個半小時裡講座會涵蓋的內容,主 要是關於耶穌在他那時候如何以觸碰醫 治病人,其中包刮:痲瘋病人、血漏十 二年的女人,以及瞎子,他們因身體疾 病受到社會排斥,飽受身心的煎熬,耶 穌以觸碰重新肯定他們是為人的價值。
1
儘管沒有熟讀過聖經,新約聖經
我一直認為耶穌並不只是個徒有愛的人,他
我更是連碰都沒有碰過,我仍然
的愛同時是勇氣。在所有人都稱痲瘋病人
被這幾個關鍵字深深吸引。我想
與血漏的女人為不潔,甚至連當地的神職人
每個人在心中某個角落總會像這
員都避之唯恐不及時,耶穌卻看見他們,並
些賤斥一樣,因為各種或許真
走向前、伸手觸摸他們以迎接他們重新回
實或許不真實的原因被社會的共
到社群之中。我總會想:是什麼樣的經歷使
同規範狠狠刺傷,那把刀自此就
得一個人得以看見這些「骯髒」之人受著
這麼一直留在身上;而我們也
與我們同樣的痛?而又是什麼樣的勇氣使
像痲瘋病人、女人或瞎子一樣,
他轉過頭直視他們的雙眼,並將手伸出人
渴求著如耶穌般溫柔的碰觸,
海,伸向這些同樣受傷的靈魂?而那雙眼想
甚至幫我們把那把刀拿下來。
必也能以相似的眼神看著在他之上的人吧! 曾經聽說有人認為耶穌是神子,似乎意圖去除 他的人性,但我寧可相信耶穌是人,是個會因 肉身,會因身處一個群體之中而有許多掙扎 的人;而他也因此能看入人的苦痛與自己的有 限,清楚地看見自己在苦痛面前的無能,但神 的光也才因而得以穿過雲層照耀進人世間。
每個離別都殘忍地提醒著我們:我們自始自終 在蔣勳的《捨得,捨不得》一書中讀過這麼一
都只能是一個人。露神看著稻田留下最後這麼
段,當時作者的友人面臨死亡的苦痛,在死亡面
一句:「人類從以前到現在一直都是這麼可
前誰也沒有辦法改變祂(無怪乎塔羅牌中死亡一
愛」後便永遠消失了。無法挽留、無力挽留。
牌的牌面上,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都無力直視騎 著高大黑馬而來的死神);後來,作者選擇以唸
儘管我無力坦然地接受,但我也無法全心認同
誦《金剛經》為友人祝福。「不驚不怖不畏。」
將苦痛排除在生命之外的說法,畢竟那是身為
但誰能在自己的生活被各種煩惱苦痛壓力不公義
人最痛卻也最美的地方,不論是大如耶穌的莫
攪得天翻地覆時,還能坦然相信這六個字呢?
名責難,或是小如生活中難以與親近之人磨合
不驚、不怖、不畏,簡單六個字,恐怕一生都
的壓力。或許是因為快畢業了吧,最近我經常
學不會。在一部我很喜歡的日本動畫《夏目友人
會在與家人互動時莫名感到排山倒海而來的壓
帳》中有這麼一幕,有位露神因為祭拜祂的人越
力,這時心裡總會想起曾經在臉書上看過《心
來越少而漸漸縮小,而最後一祭祀祂的婆婆也因
經》的簡略釋文:觀音「行深波若波羅蜜多」
為年事已大加上長年患病而終於辭世,祂也因此
,每一步路都深深踏入人世間這條河中,踏進
走向消失的命運(對祂而言那會是死亡嗎),祂
泥濘之中,所以祂才得以「照見五韻皆空」、
回想起這位婆婆一生的種種,祂一直看著她,在
「度一切苦厄」,一字一句,漸漸把重重壓
最後祂終於能碰到她時,也是永恆離別的開始。
住自己的重負往外拉開些,讓清風吹進些。
1 卡拉瓦喬(1571-1610)作品〈疑惑的多馬〉 2
3
2 蔣勳 《捨得,捨不得》封面 3
動 畫 《 夏 目 友 人 帳 》中 的 露 神
裸= 奔= ‧ 幕 後
表達 的 是 赤 誠、真 摯 的 赤 子 心 象徵 著 青 年 求 學的 純 粹 與 熱 情
ISSUE / 輕度強迫症病患。眼瞎耳聾的很嚴重,近 視快四百度卻不愛戴眼鏡,該聽清楚時聽 不清楚, 不 該 聽 到 的 聲 音 卻 一 直 鑽 進 耳 膜裡。有時候喜歡低著頭走直線,有時候 喜歡搖搖晃晃假裝自己進入了迷幻世界。
Gei st / 自介:「我是誰? 」 從 小 到 大 的 陌 生 場 合 總 要 好好介紹一番,但 說 清 楚 我 到 底 是 誰 其 實 並 不 容 易。我可不可以是 一 朵 向 宇 宙 綻 放 的 花 ? 好 吧 , 其實我是Gei st , 德 文 有 精 神 意 志 的 意 思 。 如 果 你問我人生最重要 的 問 題 是 什 麼 , 我 會 跟 你 說 我 最喜歡的笑話:有 一 天 紅 豆 餅 走 在 路 上 不 小 心 跌 倒了,你猜它說了 什 麼 ? 原 來 我 是 包 奶 油 的 !
鹿方 / 魯蛇延 畢 生 / 自 然 崇 拜 / Two - s p i r i t / 低 調正直 清 新 不 糟 糕 / 好 花 木 玉 石 / 太 陽 雙 子 / 月亮 雙 魚 / 軟 漢 子 / 上 昇 還 是 雙 子
文理卡道茵妹妹 / 竟 然 有 男 人 把 自己擇偶標準定為:身高 上 、 體 重 4 2 , 而 且要有腦還有奶,但是 本 不 達 男 人 標 準175,結果就是:有這 的 查 某 ( 女 人 〉根本看不上這個男人。
高 16 0 以 是自己根 這個標準 。
May / 目標迷糊 一直迷路 雙眼近視 令人堪 憂 通識大解放 裸奔奇幻冒險 現正上 映中 謝謝大家
瑞德 / 太 陽 雙 魚 , 月 亮 處 女 。 極 端 感 性 加 上極端理 性 , 再 乘 以 極 端 矛 盾 , 等 於 一 位 擁 有少女心的 憤 青 小 姐 。 有 時 喜 歡 穿 著 率 性 幹 練 ,有時喜歡 戴 上 超 誇 張 髮 帶 、 穿 著 L a d y 洋 裝 , 假裝是公 主 。 關 於 生 活 , 喜 歡 走 走 停 停 。 聽 覺視覺味覺 觸 覺 感 覺 是 生 命 中 的 必 須 品 , 尤 其 仰賴味覺生 存 。 不 相 信 宇 宙 有 「 絕 對 值 」 , 只 相信謙讓的 理 解 與 誠 實 的 溝 通 。 至 於 人 生 , 在 歷經多次近 似 宇 宙 大 爆 炸 的 「 驚 喜 」 之 後 , 認 為嘗試努力 將 每 一 個 當 下 活 得 踏 實 、 快 樂 、 健 康,才能通 往安靜安定的幸福。
嘎嘎 / 走 在 理 想 道 路 上 的 奮 鬥者。 一 直 覺 得 自 己 是 挑 剔 的處女座,最後發現 是 隻 大 獅 子 。 對 於 香 菸無感,卻短暫做過 煙 斗 , 熱 愛 酒 精 , 卻 要開始戒酒。被笑稱 是 極 度 樂 觀 , 勇 於 追 求夢想的傻子。 現 在 預 備 要 從 一 個 坑 跳進另一個水比較乾 淨的坑裡(是嗎?)
亞亞亞 / 心 血 來 潮 在 轉 車 的途中想起以前愛 看 的 夢 夢 ( g u ilty pl eas ure?), 結 帳 前 突 然 覺 得 自己應該換個口味 所 以 臨 時 改 成 Ca n dy,回家開開心心 地 拿 出 漫 畫 發 現 :我買的是上個月 的 … ( 為 什 麼 大 家都很認真地寫了 自我介紹!?)
J / 小 時 候 自 以 為 是 魔 羯,長大後才 發 現 一 切 都 是 騙 局 的太陽射手, 理 想 主 義 , 但 其 實 是走在路上也 會 自 撞 或 摔 倒 的 危 險生物, 人生 階 段 正 處 於 問 號 滿 天飛的狀態, 最 愛 大 喊 要 喝 酒 , 但根本不常喝, 最 想 做 的 事 是 帶 著 相機去流浪
神學沙龍
人文三缺一
問卷 反饋 為使活動未來有更好的參考依據及方向 懇請您撥出10分鐘的時間協助填寫本回饋單 共同學科暨通識教育中心謝謝您!
通識在東海 粉絲專頁
x
東海大學共同學科暨通識教育中心製作 策劃:陳以愛 主編:蔡函芫 執行主編 : 簡郁婷 文字編輯:簡郁婷 徐瑞鎂 林郁翎 林怡秀 黃靖茜 黃雯秋 陳冠吟 美編設計:陳儷方 攝影 : 簡郁婷 徐瑞鎂 林郁翎 林怡秀 黃靖茜 黃雯秋 陳冠吟 教學卓越計畫
地址 : 40704 台中 市 東 海 大 學 97 5 號 信 箱 / 電 郵 : g e @ t h u.e d u.t w / 電 話 : 0 4 - 2 3 5 9 0 1 2 1* 2 2 7 0 0 - 2 2 7 0 4 / 傳真 : 04- 235992 0 9 東 海 大 學 共 同 科 暨 通 識 教 育 中心 C e n t e r f o r G e n e r a l Ed uca t i o n o f T un g h a i U n i ve r s i 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