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年(103-2)通識在東海 春季 4月刊

Page 1

通 識 在 東 海

'Apr 2015.04 第四期


只 為 一 次 無 憾 的

蔣 勳 | 願

春 天

我 願 是 滿 山 的 杜 鵑


目錄 四月系列講座預告

................................................................

神學沙龍 人文三缺一 三 月重.點.回.顧

..............................................................

吳德耀人文講座:從歷史看人的性格 吳德耀人文講座:從歷史看領袖人物 三月座後報導

......................................................................

神學沙龍:台灣社會處境中的神學反思 神學沙龍:基督徒的社會處境─從吉拉爾《替罪羊》談起 人文三缺一:「大學」學、用合一? 人文三缺一:「創造性」如何思考創造性 人文三缺一: 「大學」價值和職業的選擇 教室之外.專欄

..................................................................

觀看的方式:「裸」的想像 吃飯啦!電影:南極料理人


神 學 沙 龍 . 講 座 預告

04/08

PM6:30

信 仰 上 帝 宛 如 上帝不存在一般 ─ 潘 霍 華 的 《 獄中書簡》 主講者:曾慶豹、蘇信 恩 老 師

「 當基督呼召一個人時,祂是叫他來 死 。 」 ─選自潘霍華《跟隨 基 督 》 潘霍華在獄中的生活,使他與死亡比鄰,在死

此次討論的《獄中書簡》,正是

亡的陪伴下,他回歸自己最真實的情感,自然

能細細窺見他在獄中一路走來的

而純樸地寫詩、寫信、紀錄雜文等,那些文學

心理、情緒與思考過程,這些彌

語言濃烈而直白的傳達了他對生命、信仰甚至

足珍貴的經驗,將經由輔大哲學

於哲學的探索與思考,從在獄中的忍耐、對

系的曾慶豹老師與東海歷史系的

自由的渴望與種種苦難,最終得出勝於苦難

蘇信恩老師帶領閱讀與討論,使

的,信仰的力量,於是他甘心且帶著如熱愛生

我們重回1943與1944年的,潘霍

命的活力去面對死亡,他的信仰至此彷彿經

華的獄中時光。(撰文/徐瑞鎂)

過另一種洗禮,成全了他為主殉道的結局。


神 學 沙 龍 . 講 座預告

04/ 14

PM6:30

觸 摸那傷口 ─ 從福音書思索台灣的社會處境神學 主講者: 蔡 彥 仁 、 陳 錦 生 老 師

「處境神學」是一種將信仰融入具體生活,把《聖 經》與具體處境結合起來的神學思潮,台灣的社會處 境神學,即是以台灣的社會為主體所建立起來的神 學,其中可能包括台灣本土情境、歷史與文化等等。 此次的神學沙龍,將由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教授蔡彥仁, 與曾任東海大學生物學系教授兼理學院院長的陳錦生老師 合作展開討論,以福音書為出發點,將台灣社會裡可能具 有的切身議題進行探討與反思,使信仰扎根於日常生活, 而不再只是抽象的概念,並且藉由信仰裡的思考邏輯,重 新對台灣的社會處境梳理出一套看法。(撰文/徐瑞鎂)


人文三缺一.講座預告

04/02

PM6:30

「創造性」 模仿與創造 主講者:張一中老師

模仿是抄襲還是學習?

透過喬舒亞•雷諾茲(JoshuaReyn-

甚麼又是創造?

olds)於1769至1790年間陸續在英國

創造與模仿間之的關係為何?

皇家美術學院發表十五次演講所匯集 出版的《皇家美術學院十五講》為文

「模仿-規則終止之處就是天才開始之

本基礎,本場活動的選讀內容為此書

處。創新-只有通過與他人的交流才能

的<第六講>,並且邀請到通識中心

獲得。模仿的真正方式-借鑑,盡可能

的張一中老師為特別來賓,期待大家

地向各個畫派博彩眾長。」

在閱讀文本後,一起思考生活中「模 仿」與「創造」之間的關係與細節

─ 《 皇 家 美 術 學 院 十 五 講 》 〈第六講〉

並企圖創造火花。(撰文/黃雯秋)


人 文 三 缺 一 . 講 座 預告

「大學」 怎樣人文?如何教育?

04/09

PM6:3 0

主講者:鄭志成老師 「人文主義」是什麼? 它和「人道主義」的區別在 哪 ? 美國著名文學評論家歐文·白璧德(IrvingBabbitt)在《文學與美國的大 學》一書中探討以往造成混淆的兩種名詞,同時在以「人文主義」為精神 的基礎上討論了存在於大學之中的制度與古典研究,以及許多與大學人文 教育的相關問題。本場活動的選讀的內容為此書的首篇章節-〈什麼是人 文主義〉,並且請到社會系的鄭志成老師為特別來賓,邀請舊雨新知一同 在閱讀文本後,一起探討大 學 裡 「 怎 樣 人 文 」 以 及 「 如 何 教 育 」 的 問 題 。 ( 撰 文 /林 郁 翎 )


04/16

PM6:30

「創造性」 大 學 該 教 導 創 新嗎? 主講者:蔡玉真老師

「劍橋無異于一粒小行星上的一顆微斑。

本週是「人文三缺一」第三次以「創造性」

奇怪的是,經過八百年的發展,這顆微斑

為主題展開討論,由生科系蔡玉真老師帶領

變成了一個知識發現的重鎮,據說在人類

大家從大學教育談起。劍橋作為知識發現的

異史上堪稱首屈一指。自然世界的法則定

重鎮,能夠不斷在各領域裡創造出被這一代

律千條萬條,這裡的科學家發現和制定的

人視為前所未有的「創新」知識、立下被下

不在少數。我們不禁要問,這場探索“生

一個世代所用並視為寶藏的知識標竿,進

命、宇宙、玩物”之謎的偉大實驗室怎樣

而帶領這一代人往前邁進,其神奇魔力讓人

獲得成功的?劍橋科學、藝術、人文和

蔚為讚嘆,究竟「創造力」是不是能在大

社會學領域的創作力的泉源又在哪裡?」

學教育裡被教導、啟發或實踐的呢?我們日

─ 艾倫・麥克法蘭 〈創 造 力 〉

日在各自的系所裡與古往今來學者們努力產 出的經典著作、科學發現共處,但在學習這 些日月精華之際,我們的創造力從何而生?


人文三缺一.講座預告

「長遠地看,新古典主義者以“典

古典與創新、大學與技職、求真與實

型“為名而扼殺原創性、限制創作衝

用,一直都是近幾年高等教育的糾結

動的企圖必然會引起隊裡的反應。沖破

與拉扯。究竟大學殿堂在為學生武裝

常規是一項艱巨而細緻工作,為此需

滿身的知識之後,在學生們踏出校

要有一個蘇格拉底式智慧之外的人」

園之後,要如何以這滿身的知識及思

─ 歐文.白璧德〈論創 新 〉

考,實踐理想,創造他們想望的生活? 讓我們一同閱讀本週文本,思考哪些 價值應該擁抱、哪些價值不該放棄, 一同展開充滿創造性的思想激盪吧! (撰文/黃靖茜)


04/30

PM6:30

「大學」 博 雅 教 育 如 何 可能? 主講者: 吳秀照老師

博 雅教育的真諦為何? 博 雅教育如何可能? 自由教育,作為與最偉大心靈們的不斷

自由教育(LiberalEducation)普遍又

交流,是一種在溫順(modesty)而不

被稱為博雅教育,而透過政治哲學家

只是謙卑(humility)的最高形式之中

列奧•施特勞斯(LeoStraus)在1969

的試驗。它同時是一次勇敢的冒險:它

所發表的著作《古今自由主義》中,

要求我們完全衝破智識者的浮華世界,

一篇名為〈什麼是自由教育〉的文

它和他們的敵人的世界完全相同,衝

本,本次人文三缺一請到社工系吳

破它的喧囂、它的浮躁、它的無思考和

秀照老師作為特別來賓與同學們一

它的廉價。─選自〈什麼是自由教育〉

同解析博雅教育的意義與發展性。


人 文 三 缺 一 . 講 座 預告

施特勞斯認為博雅教育是「某種在書寫 (letter)之中或通過書寫進行的教育」 ,而〈什麼是自由教育〉主要從不同面向 探討博雅教育的定義,例如從政治層面連 結自由民主制度和博雅教育之間的關聯。 施特勞斯在文中提到「自由教育由傾聽最偉 大心靈之間的交談構成」,而就如同人文三 缺一的活動主旨,來自各方的意見也能在人 文三缺一的對談場合得到充分的抒發,也間 接促成博雅教育的落實。(撰文/陳冠吟)


重.點.回.顧


重.點.回.顧

吳德耀人文講座:從歷史看人的性格 ─王汎森院士

撰文 /

徐瑞鎂

3/26這一場人文講座,請來了中研院史語所 的王汎森院士,以「從歷史看人的性格」 此一主題,將歷史中的人物放上舞台,強 調人的性格在歷史中的關鍵性作用與推進。 講座一開始,王汎森院士即闡明他為何關注歷史 中人的性格,這來自於他在研究歷史這一學科專業 裡長久以來的想法,就是歷史寫作中,「人」的消 失,即人的主體性和重要性在洪大的史觀論述中被 隱沒和被忽略,這樣的消失事實上也不只是歷史學 的問題,可能在社會學、哲學、科學等文理學科也 有同樣的狀況,他提出此一主問題,借以說明歷史 中的人物,以及我們如何更細致全面的看待歷史。


>吳德耀人文講座第一場 , 由 文 學 院 院 長 童 元 方 主 持 , 現 場 同 學 踴 躍 提 問

人的性格影響命運,命運又造就性格,借由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 利特的「性格即命運」一說,王汎森院士以中國的思想史作為連 結,向大家介紹魏晉時期的「才性四本論」,這樣的說法來自於 劉劭的《人物志》,也使人性格上的先天與後天如何形成、如何 影響和被影響成為觀看和研究歷史重要人物的方法,除了《人物 志》的「才性四本論」外,《世說新語》和宋明思想中「變化氣 質」的問題也都以人為主體,關注無論個別或整體人性中的特色。


人的性格不止特殊,也並非一成不變,一個人 的性格從出生伊始就不停轉變,轉變又大致分 為積極的和消極的,之所以會有這兩種區別, 而當提到歷史書寫以及人物性格,就

是因為人在影響的同時也被影響著,至於相對於

不得不提起《史記》,其中的〈列傳〉

人,國家、社會乃至於歷史等皆是人的載體也

更是鮮明而生動的描寫了各類人物的

是創造物,所以無論是哪一種轉變,都可以看

歷史表現與社會的種種樣貌,使得《史

出時代對人的作用,可能養成一個積極改變的

記》被認為善於描寫人物,刻劃人物

人,也可能養成一個消極適應的人,這樣的分

心理活動,歷史人物一生中最有典型

法其實不分好壞,都同為歷史洪流下的產物。

意義的事件,也都以細節描寫、對比、

最後,王汎森院士將主題拉回較為接近的時空,

襯托等來突出性格特徵,這樣的人物描

在提出「性格是否能學?」的問題之外,又認

寫塑造一種理想人格和規範作用,但

為人的重要性即在於結構即將轉型之時,那些

同時也可知人物的性格起初的確被歷史

關鍵少數人的性格,無論古今中外的哪個歷史

書寫所強調,因為作為某段歷史的開

人物皆然,因為歷史正在我們關注的當下誕生。

創者或終結者,其重要性必得以其性 格作為佐證,又因歷史本就包含紀事 與故事,每個人物性格也就不會相同, 這種特殊性,從劉邦到達爾文皆然。


重 . 點 .回.顧

吳德耀人文講座:從歷史看領袖人物 ─ 王汎森 院士 撰文 /

黃靖茜

何謂「領袖 特 質 」 ? 今年第二場吳德耀人文講座,王汎森院士以「領袖人物」 為主題,介紹並分析古今中外領袖人物形成的背景與條 件,向與會的老師同學們揭示現代大學教育責無旁貸的任 務———培養領袖人物。王院士更進一步說明,他所指的領 袖人才並不只限於政治領袖人物,他認為在台灣未來的發展 裡,各種大大小小的組織都需要有好的領袖人物,這個人 物可以是一個公司的主管,也可以只是一間小本經營咖啡 廳的老闆,他在本場講座裡所要強調的,是大學教育針對 「領袖氣質」的培養與社會上「領袖氣質」的實際運用。 王院士接著以WilliamJames1903年於美國哈佛大學畢業 典禮時的致辭為這場講座開場,並引用WilliamJames曾說 的:「真正的教會是永遠看不見的教會」闡述真正的領 袖氣質、人文素養、做事方法與思考方式等內涵,是能 被陶冶卻未必能在短時間內被看見的。所謂那看不見的內 在特質,卻能在關鍵時刻成為領袖人物生成的重要關鍵。


古今中外的領袖特質如何形成 王院士首先將歷史上中西方的領袖人物選 拔、培養過程攤開進行概述及比較。他 說道,要培養各式各樣的領袖人才實為困 難。以中國為例,明清時代的領袖人才主 要透過科舉制度選拔及培養;歐洲的領 袖人才則是來自封建制度,屬嫡長子世襲 制,因此財富及權力是長時間集中在少 數人手中,並且世世代代不斷傳承累積下 去的。反觀中國社會裡的貴族家業則通 常採平均分攤的方式分家,導致歷經一代

然而,王院士也進一步肯定中國過去

代分家之後,可能使得家族的某一支變成

集權王權下,地方官員之領袖能力。他

乞丐,自此從社會金字塔頂端消失。因

提到,中國過去這些集權體制下,國

此,王院士認為,中國的領袖培養系統

家並不會特意撥款、為地方量身打造各

十分單一,尤其從南宋開始一直到明清時

地方所需的政策,尤其中國疆土廣闊,

代,武官文官化的現象愈發明顯,使得

在極權統治下,各地方讀書人擔任的地

領袖人物的特質越來越單一,無法囊括並

方官便扮演重要角色,紛紛必須自行籌

培養出具備各種能力的人才。西方像丘

措經費、招攬人才進行地方建設,否

吉爾那樣的家族,領袖不只要有權有勢,

則,在中央幾乎不管地方事務的極權政

有時具備實際戰場經歷反而是不可或缺的

權之下,地方百姓早就民不聊生。由此

要素,因為相對文官,武官所需的實戰經

可見,領袖人物與領袖特質在任何不起

驗與臨場反應,都是文官難以養成的。

眼之處都能被需要,且發揮重要功能。


另外,過去領袖人物一旦取得領袖、精英 地位,其地位與榮耀都是恆遠且能蔽蔭整 個家族的。王院士舉例,讀書人一旦考上 秀才,家門前便可立上一根象徵榮耀的旗 杆,而整個家族的人都將為此感到驕傲, 且家族中人都可以來共同分享此榮耀,也 在自己家裡立下旗杆,宣示「我家可是有 人中了秀才呢!」王院士說道,過去讀 書人中了舉人是可以騎馬遊城的,這種榮 耀是連當朝的皇帝都會羨慕的,打從心底 覺得自己身為一國之君的影響力,還遠 不如靠幾篇文章就中舉人的讀書人呢! 今日社會不容忽視的領袖氣質 因此,王院士認為領袖人物在過去不論是 地位的取得方式、維持地位的方式或是榮

王院士統整中西方各時代中的領袖人

耀延續性,都要比現代還來得穩定。相較

物後,列舉他認為極其重要的領袖人

之下,要在現代社會中培養領袖,或者在

物特質要素,他認為,領袖人物是能

眾多精英中脫穎而出,特別困難,畢竟現

被 培 養 出 來 的 , 但 其 發 生 卻 不 可 預

代領袖形成並不能光憑考試選拔人才,得

測。換言之,歷史上各領袖人物的出

要多方比較、兼具各種能力與特質才行。

現在當時都是出乎意料的,但其養成

由此可見,培養具備領袖特質的人才,

過程卻是能被分析的。因此,王院士

在今日社會要比以往社會更具重要性。

提出以下領袖人物不可或缺的涵養:


一 、必須了解人的世界,意即對 他 人 的 理 解 與 對 世 界 萬 物 進 行 法 則 的 掌 握 。 二 、俱有膽略、胸襟、器識與格 局 。 三、要有視野及願景(vision)。王院士進一步舉例說明,若要讓一個人領略航 海的美好,必定要帶他去體驗一次航海,讓他見識航海帶給他的美好,一旦體 悟其中的美好,這份美好將在其心中烙下一個堅定的vision(願景),有了這份 願景,不必為他充實其他知識背景,他就會因為這份強烈的願景而產生企圖心 ( am bi tio n ),自己潛心鑽研造船 技 術 , 努 力 造 出 一 艘 船 , 達 成 航 海 的 夢 想 。 四、要同時具備各領域基礎知識且具備至少一個領域的專業知識與技能:他認為 除了要具備哲學、歷史、文學、科學等領域的基礎知識之外,現代社會裡的領袖 人才最好也同時是「專業人才」,具備一項以上的專業能力,王院士強調,專業 能力養成過程能教導其探索知識與讀書的方法,還能訓練其紀律與做事的方式, 是 養成領袖氣質的重要過程。 五 、表達與溝通能力,美國總統 歐 巴 馬 就 曾 讚 揚 大 學 裡 為 他 培 養 的 表 達 能 力 。 六 、自制力與紀律 七、大自然環境的孕育:王院士認為大自然能陶冶一個好的領袖人才需要的氣 質 ,但環境亦不得過於舒適,容 易 使 人 喪 失 積 極 性 。


王院士還提出其他特質,像是「請比自己聰

謙虛與自信心是最高境界

明的人為你做事」;要有使命感,他認為,

培養領袖人才不應該是精英選才計劃

如果一個領袖對其所要帶領或治理的地方沒 有使命感,將失去動力籌措細節、將事情做

講座的最後,王院士與大家分享,領袖氣質

好。他還提到要將自己「抽象化」,意即要

的最高境界是「謙虛」與「自信心」,領

跟隨那個人們想像中俱有高度領袖氣質的自

袖氣質可能出自天生,但後天的學習與磨練

己,聽從人們期望完成事情的那個俱有願景

更重要,他認為,領袖氣質不一定能被教

的自己,如此才能為自己正努力達成的事物

授,因為教育本身是教自己,就算學過管理

創造意義,也使得被領導者有共識及願景,

學的人也不一定就能成為優秀的管理者,強

願意追隨你、相信你。

調「培養領袖人才不應該是精英選才計劃」 。他勉勵大家透過讀歷史,從歷史人物的

王院士強調獨立思考能力與做決定的意願、

成敗吸取教訓與模範,在歷史眾多領袖人物

品質、決心,他認為,除了要培養嚴謹的

中找到一個人作為自己的典範,更再次說

態度面對自己欲完成的事務,更要th in k out

明,所謂的「領袖人物」,不必是政治領導

of

box,強調「學正用奇」,在學了正 統 的

人物,任何團體、組織都需要具備良好領袖

知識、倫理、管理實務之後,還必須懂得變

特質的人,帶領自己及他人用深具使命感

通,因應各種情況獨立決策、彈性調整做事

與實踐力的態度,達成心中的理想里程碑。

方式,必要時一定要拋開不必要的框架與規 則,真正實踐目標、解決問題。


> 王汎森院士與就讀美 術 系 的 兒 子 合 影



台 灣 社 會 處 境 中的神學反思 以 田 立 克 倫 理 學與侯活士倫理學作為判準 ─莊信德老師 基 督 徒 的 社 會 處境 從 吉 拉 爾 《 替 罪羊》談起 —王政文老師


台 灣 社 會處 境 中 的 神 學 反 思 以 田 立 克倫 理 學 與 侯 活 士 倫理學作為判準─莊信德老師

神 學 沙 龍 . 座 後報導

撰文 /

胡家瑋

近年的臺灣風起雲湧,學運、社 運前仆後繼。在面對同志、核 能、服貿等熱門議題時,群眾集 體憤慨,許多教會「以神之名」 帶領教徒對公共事務表態。三一 八後林義雄先生的絕食是反核的 空前手段,絕食地點義光教會所 承載的歷史悲劇性加上當代迫 切的核四存廢使教會公共參與 的倫理難題浮上檯面。有鑑於 此,本學期的神學沙龍將圍繞 著社會關懷、神學社會處境兩大 主軸發展以回應社會大勢。系列 之首,莊信德老師以引人入勝的 言語引導我們思考社會參與、民 族主義等深刻議題。透過歷史 的爬梳和概念的澄清,我們在角 落習齋共享了平實深刻的一夜。


「 為 達 成 台 灣 人 民 獨 立 及 自 由 的 願 望 , 我 為釐清臺灣本土的神學發展,莊老師介紹黃 們促請政府於此國際情勢危急之際,面對 伯和的出頭天神學與陳南州的認同神學。 現實,採取有效措施,使台灣成為一個新 黃伯和的出頭天神學是由拉丁美洲的解放 而獨立的國家。」一九九七年,台灣基督長 神 學 開 展 出 來 , 核 心 精 神 為 底 層 取 得 自 己 老 教 會 發 出 人 權 宣 言 , 盼 美 國 卡 特 總 統 在 命運的掌握,強調以庶民語言為神學論述載 與中共關係正常化之際保全臺灣人民的安 體。但隨著電腦語言、火星文等的蓬勃發 全、獨立與自由,其強烈的臺灣民族主義色 展 , 語 言 的 高 度 再 創 性 成 了 此 論 述 在 當 今 彩昭然若揭。但,在《想像的共同體:民族 社會面對的挑戰。後現代的臺灣對「自由」 主義的起源與散布》中,班納迪克認為民 的認識也再再影響大家對出頭天神學的理 族主義的概念是是為了達成政治意義、某 解。論及陳南州的認同神學,莊老師問: 些集團的利益應運而生。莊老師問:「在 「在出埃及記中,如果上帝要把土地給出 面對操弄民族主義的老共,創造另一個民 去,為什麼要搞個家破人亡?」他指出耶 族主義與之相對抗是不是唯一的選擇?」 穌的家譜在馬太福音中就是在解構民族主 義,耶穌是個徹底的「混血兒」,以民族 主義作為一個國家的理解完全是個錯誤。


談完神學家後,莊老師帶領我們回首臺灣 語鋒一轉,莊老師和我們談田立克(PaulT基 督 徒 的 社 運 參 與 現 況 。 在 發 表 自 身 意 illich)和潘霍華(DietrichBonhoeffer),兩 見時,他先問在場聽眾:「教會如果要 位神學家都未被民族主義所欺。1933年 關 心 社 會 議 題 , 捐 錢 讓 N G O 去 做 是 不 是 田立克因反對納粹被教會解職。他在教科 更有公共政策的深度?」1130的護家盟 書中探討歷史背景,彼時的教育部長認 遊行人數上空前成功,遠超越多年前長老 為「往後看」太危險,要求他更改內容, 教會的魅力。但莊老師看著他們的開心 田立克因此事間接被迫離開德國。其實 感到憂傷,因為沒有人對軟弱的生命展開 田立克的「往後看」含鑑古之今之意,比 積 極 的 愛 , 卻 對 公 共 行 動 參 與 異 常 盲 目 起被禁錮於歷史的囹圄,他更在意要啟程 熱情。這也牽涉到目前臺灣立場「是非分 到哪兒。至於潘霍華,在九一一後他在美 明」的生態,思辨的過程不再被重視,取 國的倫理年會發表演說。當時的他認為當 而代之的是盲從。他舉耶穌因牧養本質讓 遭逢如九一一的國難後,美國要避免產生 祂被盯在十字架的例子說明當人心中的想 出另一個國族主義。相較於二零零三年起 像跟真理不一時,人是拒絕被批判的。 的美伊戰爭,潘霍華的叮嚀耐人尋味。


莊老師也提醒我們在做社會倫理和關懷時, 要謹慎對待任何一種信仰,避免把神學體會 無限上綱。田立克的新教原則(ProtestantPrinciple)強調上帝是不能夠被我們以「上帝」這 概念所決定的,如果上帝是你所想像的那一 位,他一定比你所想像的更大。在這專業越 來越複雜的年代,教徒很難對公共政策提出 成熟的建議。如果理解經文時把現代議題帶 進來,不免讓人懷疑是進化論還是創造論。 這暮鼓晨鐘的分享提供人們另類思考方向。 演講最後,莊老師將我們帶回「公共」議題。他 認為公共是必須有身分前提的,沒有誠實身分的 人是個連自身存有都無法正視的人,這樣的人將 失去論述公共的能力。但基督徒所談的公共不 是活人世界的公共,而是含著歷史的公共,拖 著人類的是有存在感的層次脈絡。莊老師建議現 今教會將自己放進歷史洪流,盡力地「擾動」 人們的生活,讓永恆的改變發生在天地之間。


神 學 沙 龍 . 座 後 報導

基 督 徒 的社 會 處 境 從 吉 拉 爾《 替 罪 羊 》 談 起 —王政文老師 撰文 /

「以暴易暴造成社會衝突無法遏止 , 唯 一 之 途 便 是 集 體 施 暴 於 一 『 替罪羊』…透過建立一種『基本暴 力 』 、 一 種 『 建 設 性 的 暴 力 』 以 取代其他暴力,以一人之死換來大 家 的 生 存 」 ─ 勒內.吉拉爾《替罪羊》

簡郁婷


時至初春,但在台灣早已是春末的三月, 南風吹進東海的校園。晚涼如水,伴著 蚊香的輕風吹進在一片黑暗中仍亮著鵝黃 色橙光的角落習齋,吹動一日的紛濁。 在這樣愜意的夜裡,歷史系的王政文老 師與哲學系的林薰香老師將經由法國 哲學家與人類學家,吉拉爾的作品── 《替罪羊》來個跨越史哲疆界的對話。 王政文老師先是針對《替罪羊》一書稍 作解釋。簡而言之,「替罪羊」是一群 由社會揀選出的人,藉由施暴於這群替 罪羊,社會得以防止更大的危機爆發; 換言之,社會通過將社群裡的危機責任 推卸置替罪羊上,透過消滅這群人── 通常是處於正常體制之外的人──社 會得以維持穩定。而相對於替罪羊,消 滅替罪羊、為社會施暴於替罪羊的人, 他(們)──不是惡徒--因其暴力 被賦予的神聖性,他(們)是英雄。


相較於《替罪羊》一書中,吉拉爾引西

白水溪事件在台灣並不是單一事件。像

方神話與歷史典故為例(最廣為而知的

是十七世紀許多女性遭以女巫之罪獵殺

替罪羊便是耶穌),王政文老師援以早

般地,「替罪羊」的原型跨越時間與空

期來台傳教的基督徒闡釋在台灣「替

間來到台灣,因應不同的歷史背景變化

罪羊」也同樣適用。譬如1870年初台

為屬於當時台灣的「替罪羊」。1871

南白水溪事件,當時甘為霖牧師與基督

年,清法戰爭在即,基督徒因信仰洋人

徒因為拒絕向當地廟宇繳納丁錢以做

宗教被認為與法人勾串,七座教堂因而遭

為地方建設所需;起初,地方對此多抱

焚毀,教徒受無名迫害,或以鞭打,或

以保留態度,然長期以來,因為轉而信

推入溪水;1895年,日本侵台,抗日英

仰西方宗教的人數漸多,漸漸對原本的

雄佔領教堂、施加暴力於基督徒,因為

社群運作產生威脅;教會與當地廟宇之

他們身處於社會邊緣不被主流社群信任

間的緊張終於在甘為霖牧師意欲建立教

而莫名被認為是叛國賊。在台灣早期社

堂時爆發,最後牧師停止在台南地區傳

會中,因為基督教徒仍屬少數,教徒時

教、一位教徒遭動以私刑而失明收場。

常被迫成為當時社會動亂的替罪羔羊。


在此,林薰香老師則提出不同的想法。她認為「替罪羊」這一概念 中隱含的「神聖性」會讓當事人產生「正當性」的幻覺;譬如在上 述的事件中,許多基督徒多援以宗教為自己的遭遇做出神聖性的理 解,因應而生的神聖感──林薰香老師以自己在德國參與當地基督教 團體的經驗做為註解──經常使教徒更加確自身想法的正當性;然 而對於台灣非基督徒而言,他們同樣地認為自己是正確的那一方。 兩造同樣認同自身的合理性,那到底誰才是受害者、誰才是那頭羊 呢?這一問題引起在場老師與同學們熱切關切,許多人紛紛投入 這場討論,提出自己的看法,然而無奈於時間的有限性,「誰才是 那頭羊」仍是個待人扣問的謎,在浩浩之中看不清黑暗與光明。



「 大學」學、用合一? ─ 胡承波老師 「 創造性」 如 何思考創造性 ─ 凌天老師 「 大學」 價 值和職業的選擇 ─ 曾柏文老師


人 文 三 缺 一 . 座 後 報導

「大學」學、用合一? ─ 胡承 波 老 師 撰文 / 林郁翎

「學習人文學科不會使人更有道德,更 有寬容之心……它可能有助於形成這些 開心的結果,但僅僅是間接地,其方式 是借助結構更完善的心智,能夠進行探 索,判斷真假,將事實與觀點區分開。」 -選自〈退場吧,人文學科〉P.138 在開學不久的一個週四傍晚,新學期的人 文三缺一以嶄新的活動方式迎接來自各 系的學生、老師、以及社會人士,本次探 討的主題為「大學」當中的「學用合一」 ,並以巴爾贊(J.Barzun)的〈退場吧, 人文學科〉文本作為討論的子議題,由來 自社會系的陳續升同學做開場,同時請 到生物系的胡承波老師作為特別來賓。


有別於以往多為聽者的角色,在這次的三 缺一中,各系所的學生跨越平時的藩籬, 發表自己對於「學用合一」的看法,如就 讀人文相關科系的同學常常為人問到的問 題是「學文學究竟有什麼用?」來自外文 系的黃同學認為「文學可以是信仰,在生 命遇到困惑、人生面臨難關時,文學能夠救 自己的命」,同樣的問題換到歷史系,答

但換做老師,「學科用處」的題目該怎麼

案則是「歷史的功用可以了解人性,啟發

回答,有老師認為,其實在每一次教學之

智慧」,換到理工相關科系的時候,則是

中也是會對自己發問,但也有文科的老師

常為人詬病為「宅」,也就是成天浸在電

提到會問這種問題的學生,可能覺得這個

腦中,有遠離人文的疑慮,但一位物理系

科目並不吸引他,建議這些學生可以去尋

的同學提到許多作為運算的單位是「安培」

找對自己有用的科目,不該流連在此,對

、「牛頓」,而這些單位的來源是人物,

於「人文學科」的問題,胡承波老師認為沒

因此科學應該與人文關係密切的,所以他

有一個學科是不人文的,所有人發明的事

認為應當在專業科目裡增設科學史的課程,

物都是人文的,如近日東海繁花似錦,其

並且人文與理工是可以結合的,如「歷史

原因在於缺水,植物為求繁衍,只得盡快開

為時間的函數」就是一句跨越文理的話語。

花,如此過程,不也是很「人文」的現象?


人 文 三 缺 一 . 座 後 報導

「 創 造 性」 如 何 思 考創 造 性 ─ 凌 天 老 師 撰文 / 林郁翎

「Cr eat i ve在現代英文裡,有一個普遍的 意

「創造性」為本學期人文三缺一的另

涵- 『原創的』(o rig in a l)、『創新的』

一主題,在本週首場「創造性」活動當

(i nnovat i ng)-以及一個相關的意涵 - 『

中,以雷蒙‧威廉斯(RaymondHenry-

生產 的』(pro d u c tiv e )。」

Williams)的〈Creative(創造性的) 〉作為子議題的文本,並邀請建築系的

-選自〈Cre a tiv e (創造性的)〉P. 71

凌天老師與到訪的學生老師們,在週 四的傍晚聊一聊關於創造的一些事。


創意學院之外學生的創造性如何可能?來 自社會系的陳同學提及自身的創造經驗 是論文的寫作,他認為社會學的論文本身 是很難有創意出現的,即使他是在寫出文 字,但離創新的距離還是很遙遠;歷史 系的楊同學分享在口述歷史課上的過程, 這堂課上他必須從一位耆老口中大量的 資料裡找到統整的方法,是一個很好的解 題經驗;哲學研究所的同學與大家分享 自己研究抒情歌曲的手語表演的創作經 驗,他提到聾啞人士難以理解聽得見的人 在 大 家 談 談 自 己 的 創 造 之 前 , 凌 天 老 師 做出的手語表演,因為聾啞人士的語言邏 首 先 分 享 自 己 於 大 學 就 讀 建 築 系 時 的 震 輯和其他人是不同的,所以他學習大量舞 撼 創 作 經 驗 , 他 說 , 大 一 的 第 一 堂 設 計 蹈,為了使肢體本身能夠表達聾啞人士的 課 的 作 業 為 3 0 分 鐘 自 我 介 紹 , 只 要 台 下 語言,而他還說有些創意有可能是不願去 的老師覺得這位學生的自我介紹乏味,這 作 出 大 量 練 習 、 積 累 本 身 知 識 的 藉 口 。 個作業就得重新準備,而在他印象中, 當 時 有 許 多 類 似 的 作 業 , 如 準 備 一 個 足 在活動最後,凌天老師說道,雖然在一般 球大小的作品,每一個禮拜製作一個與 生活當中發現新的美食、一條沒走過的 之相反的作品,這當中的目的在於讓學 小徑、歷史口述的再現、人文三缺一的 生把自我的創意推到極限的同時認識自 談論,或者說,只要在生活中發現創造 己 , 進 而 開 展 一 個 完 全 屬 於 自 己 的 作 的時刻就能是種創造性,但是,然後呢? 品,而這是屬於創意學院的創造經驗。 是不是能有一個全新價值的事物誕生才 是實質的創造性?於是,今天的創造性 是不能是有結論的,只能是一個開端。


人 文 三 缺 一 . 座後報導

「大學」 價 值 和 職業 的 選 擇 ─ 曾 柏 文老師 撰文 / 陳冠吟

「博雅教育要做的,不應只是鼓勵學生勇於選擇,同時更要 提供足夠的文化和倫理資源,讓學生學會做出好的和對的選 擇。要做到這點,大學要有持續的知性對話,包括和傳統對 話,和經典對話,和不同文化宗教對話,和時代對話,從 而讓學生知道如何判斷不同活動和價值觀的好壞對錯。」 - 選自〈個人自主與意義 人 生 ─ 哈 佛 學 生 的 兩 難 〉


作為本學期人文三缺一的主題之一,「大 學」系列這次請到通識中心的曾柏文老師 與同學們對談,這次主要以哈佛大學校長 D r ew

G.

F a u s t在2 0 0 8 年的畢業典禮 演 講 全

文〈生活的意義是甚麼?〉以及周保松老 師由這篇演講所延伸出的〈個人自主與意 義人生──哈佛學生的兩難〉作為文本, 希望能透過文中哈佛大學畢業生所面臨的 抉擇問題來探討如何在職業與價值之間衡 量,以及討論這兩者的衝突是否無可避免。 對談過程中,許多來自不同科系的同學各 自分享了自身的經歷,而曾柏文老師也同 樣大方分享他的求學歷程以及一路走來的 心路歷程。老師首先就人文學科在就業職場 上的困境分享個人的感受,他認為人文學科 學生面對就業市場的確是不利的,學生在 職場上容易會面臨較多的挑戰,也時常需 要在實現理想和生活保障中做抉擇,最終不 得不做出貶低價值的選擇。遇到他人的質 疑也很難好好地為自己的理想辯駁。另外 也有就讀人文科系的同學在分享時提到, 人文學科所學習的範疇不僅廣泛,更是屬 於「非技術性」的知識,和現今社會上被 視為「好工作」的技術型工作有所不同。


老師在分享時特別提到他在求學時期一連串的選擇和冒險。當年 就讀化學系,卻對自己的未來走向感到不確定,因而嘗試修習 各種不同課程,只為了找到自己真正的興趣和方向。過程中也 受到他人多所質疑甚至是奚落,但老師始終不願輕易對現實妥 協,堅持自己的選擇,只求對得起自己。經過了人生中的起落, 老師希望透過分享自己心路歷程來做為同學參考的範例,並期 待無論在何時做出何種選擇,都不違背自己的心意,也不要讓自 己的科系主宰了對大學的想像,甚至是對自己未來的想像。在對 談過程中,也有理工科系同學分享了自己跨出舒適圈的抉擇, 加入戲劇徵選演出,因而發現自己不同於本科系能力的潛質。 正如哈佛大學校長在畢業演講中所提及的,每個人都必須親身經 歷選擇的時刻,學會承擔選擇後的結果,而在大學時期最重要的 課題莫過於學習如何選擇,並設法找到自己的「終極關懷」;也 就是找到自己需要花費畢生解答的問題。在這裡也討論到,大學 應該是啟蒙思辨能力的場域,並將各種概念充分傳授給學生, 讓學生從不同角度看待事物,並經由思辨的過程淬鍊出真理。



教室之外。


開場 生活即學習,那是我們對通識教育的想像與期望。 在早已習慣的一切之外,是不是還有些什麼? 經常聽人說「換個角度就會有不一樣的發現」,然 而我們終究只能以自己狹窄的眼界看世界,但透過 交流我們發現參與世界的其他角度;知識為我們加 上羽翼,飛向寬闊的天空,而在交流與衝撞間,看 見自己其實沒有想像中孤獨──



教 室 之 外 . 專欄

觀 看 的 方式 : 「 裸 」 的想 像 撰 文 / G eist

所有影像都是人為的,影像既是人

在大學生活裡,我認為不同科系塑造了不

為,就有其侷限性,可以透過人改變

同腦袋。這並不是不好;而是在這樣分科

其形式甚至加上各類不同內涵;而只

系將之專業化過程中,我們傾向於在自己

要是觀看,就必然涉及某種觀看的方

的領域中思考與解決問題。我們會形成主動

式。觀看的方式取決於觀者身處的

投射既定在認知上的偏見去認識、去構築這

環境背景、信仰、先有的知識或偏

層交互關係,忽略了觀看一個對象或一件事

見等,觀看的方式來自觀者的抉擇。

情也需要注視著事物與我們之間的關聯。

在各種語言中,「看」事實上還具

觀看的方式是一種選擇,我選擇了,故我

有更廣義的解釋。例如,我們常會

看到了。「觀看的方式」是一條線索,

說:這件事情你有什麼「看法」?我

這條線索無時無刻地影響著自己的行為、

們在學習的過程與生活經驗中,不

舉動,反應人與環境的關係。我時常思

斷累積自己對各種事物的看法,並

考著《小王子》裡的一句話:「人只有

培養出不同的生活觀察。從「看」的

用自己的心才能看清事物,真正重要的

意義出發,在現今我們生活的資本

東西用眼睛是看不到的。」也許正因為我

主義社會中所含括的圖像和影像,

們處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太多包裝、太

產生好奇;在這些好奇心所發出的

多廣告,太多我們不需思考就能獲得的

問題裡,可能對商品世界、廣告、

畫面侵蝕著我們對事物與環境反省的能

性別、慾望、權力…等等,提出一

力,那麼我們可不可以回到「裸」本身?

些具有批判力的說法。而這些批判 力也將轉化為一種品味世界的能力。


然而「裸」究竟是什麼?約翰.伯格在《觀看的 方式》一書提到的「裸」為兩種不同形式,一是裸 體,另一則是赤裸。裸體用於展示;赤裸是除去一 切偽裝。又,Kenneth Clark的《裸藝術》指出: 「裸像本身就是目的,裸像是古希臘人在西元前五 世紀創造的一種藝術形式,它不是藝術題材,而 是一種形式。」讓我想到米開朗基羅的大衛像。 大 衛 是 聖 經 中 的 少 年 英 雄 , 曾 經 殺 死 侵 略 猶 太 人 的 非 利 士 巨 人 哥 利 亞 , 保 衛 了 祖 國 的 城 市 和 人 民 。 米 開 朗 基 羅 沒 有 沿 用 前 人 表現大衛戰勝敵人後將敵人頭顱踩在腳下的 場景,而是選擇了大衛迎接戰鬥時的狀態。 通常一般人面對大衛像時可能注視的是作品本 身,確實他的姿態、身形、線條是完美的,也顯 現出米開朗基羅的功力;然而米開朗基羅為什麼 要選擇大衛迎接戰鬥時的狀態作為作品形式的呈 現才是我想探詢與思考的。大衛迎接戰鬥糾結 的時刻裡思索著甚麼?我想面對藝術、事物,甚 至是人也時常有糾結的時刻,那種糾結含括無知 的面對事物的能力,也因此細節永遠看不夠。


在這些細節裡,「裸」成為了必須 與必要。「裸」對於我而言是毫無 保留的真實、是疏離的個體中內在 性的線索。「裸」看似一無所有, 卻容納與溶解了所有。「裸」:在 個人與社會間,給自己一個保持乾 淨清澈的眼睛,嚴格且細緻地觀察 自身行為與想法以不致於成為虛 假。在大學看似象牙塔保護的場域 中,將自己的知識光譜展開,去 吸收、去理解、去思惟,面對環 境與人時,感受他獨有的質感。 而 你對「裸」的想像是甚麼? 又 用著甚麼樣的方式觀看這世界 ?


教 室 之 外.專欄

吃飯啦! 電影:南極料理人 撰 文 / 亞 亞亞

《南極料理人》從情節到角色 互動都輕巧地保持幽默與不真 實,電影節奏緩慢而平淡,偶 有令人莞爾的誇張發展,看似 溫和,而又尖銳地反射出現實 社會的疏離、無奈,以及稍微 不注意就會消逝的戲謔式溫情。 在主角所待的南極觀測站中, 四周是白靄靄的雪地,無邊無 際;因為處於內陸,加上地勢 較高,這裡就算是企鵝也不見 其蹤影,彷彿世界上只有這個觀 測站似地。在個人空間不是很大 的觀測站裡總共有八位隊員, 為期一年半的計畫期間,他們只 能和觀測站中另外七個人對談 (好可怕),對外聯絡也只能 靠一隻不是很可靠的衛星電話。


起初,會想要看這部影片其實是因為堺雅

在《南極料理人》中,由堺雅人飾演的

人,自從日劇《Le g a l

Hig h 》和 《 半 澤 直

主角,西村淳,儘管身為日本海上保安

樹》之後,我便成為堺雅人的影迷,加上

廳艦隊的廚師,然而在家中的餐桌上,

我很喜歡與食物有關的電影──菜刀剁剁剁

當他以餐廳的標準審視妻子的廚藝,或

地打在木砧上,熱燙的蒸氣在打開鍋蓋的瞬

責備女兒不該糟蹋食物時,妻子對此

間緩緩蔓延而出──食物總是能撥撩起我

表示漠然,而女兒則轉過頭瞪了父親一

們生命最平凡的那一面,在食物面前我們

眼,然後回頭繼續看自己的電視,這時

所有的社會認同都會被卸下,在食物面前我

西村也無法多說些什麼(而且他們也不會

們只能是自己;食物象徵著家,象徵著無從

聽),只能無辜地眨眨眼。在家中,他

喧嘩、只能是與他人有情感關係的自己。

難以專業之姿強行闖入與家人的關係裡。


在家人面前,西村不是一個有成就的丈夫,也 不是個有威嚴的爸爸;在工作中,跟大部分同 在保安廳艦隊的其他同事一樣,他對於參與南 極觀測計畫一點熱忱也沒有,腦子裡只有眼下 的生活。起先,並不是西村被選任前往南極; 然而,那位本來從小就夢想著參與南極觀測隊 的同僚,竟然在出發前發生車禍(真是世事難 料),於是出任南極這項「殊榮」便莫名地 落到負責相似工作的西村頭上。原本西村打算 以家人反對為理由回絕此事,但當西村告訴自 己的妻女自己即將遠赴南極時,妻女竟像是看 到電影裡的愚角被荒謬毫無邏輯的劇情惡整似 地瘋狂大笑並表示贊同。有對如此自立的妻 女,對於西村來說不知究竟是幸或不幸?總 之,最後西村還是順從命運,隻身前往南極。 有趣的是,儘管西村的家人看似冷血,但有一 次日本公開地訪問西村所在的南極觀測隊,並 邀請有興趣的孩子共同參與訪問,西村的女兒 和妻子也到場了。西村透過電話與在千里之外的 女兒對話,說了一些跟陌生小孩也能說的話, 西村介紹自己是個廚師並問有沒有好好吃飯啊? 女兒神采奕奕地回答:有!但到最後沒有人說 出和西村對話的小孩就是他女兒,對話就這樣 結束了,西村到底知不知道那是自己的女兒, 也沒有人知道。短短的幾分鐘內,平淡無奇的 對話,惡作劇似的家庭互動,靈巧地反射出現 實社會裡若有似無的情感聯繫,輕巧而溫柔。


在南極觀測站裡,有人單純只是把出任南

在一望無際的雪地中央,他們(或我們?

極當做是工作,順便當做遠離家庭、遠離

)得不到來自社會的反饋,更看不到在

過去的藉口;有人則是懷抱著對研究的熱

他人眼中反射出的自己。這裡沒有其他

忱來到南極,希望可以做出一番成就。為什

人,沒有人會對他們的努力表示讚賞或

麼會來南極?他們各自有各自的想法與目

睥睨;在這裡,他們無法倚賴外界建立對

的。但這並不是這不是這部電影的重點,

自我的認同,而在拿掉來自他人的支持

相反地—先撇開這八個人浪費國家經費的

與反對後,他們到底為什麼還要做眼前的

嫌疑—整部片著重在這八個人在南極如何打

事?但也在這個時候,這些人看見眼前一

發大量工作以外的時間生活中和他人共處

道道溫熱的飯菜陪自己走過多遠的路…。

時零零散散的瑣事,今天吃些什麼,想吃 些什麼,這些明明是在日本也能做的事,

懷著這樣的感悟,一行人回到日本,吵雜

但卻在南極這樣的冰天雪地中,這些生活

的機場,在見到家人時的踏實感,似乎

中瑣碎的片刻才得以分得人們的注意力。

從此我們不會再迷路。最後西村和家人一 起在遊樂園裡吃著漢堡(兩位女性依舊無 視西村,始終如一),那奇妙的錯置感 則是導演留給觀眾最後的溫暖與幽默。

> p h o t o b y〈南 極 料 理 人〉劇 照 沖 田 修一導演


裸= 奔= ‧ 幕 後

表達 的 是 赤 誠、真 摯 的 赤 子 心 象徵 著 青 年 求 學的 純 粹 與 熱 情

ISSUE / 輕度強迫症病患。眼瞎耳聾的很嚴重,近 視快四百度卻不愛戴眼鏡,該聽清楚時聽 不清楚, 不 該 聽 到 的 聲 音 卻 一 直 鑽 進 耳 膜裡。有時候喜歡低著頭走直線,有時候 喜歡搖搖晃晃假裝自己進入了迷幻世界。

Gei st / 自介:「我是誰? 」 從 小 到 大 的 陌 生 場 合 總 要 好好介紹一番,但 說 清 楚 我 到 底 是 誰 其 實 並 不 容 易。我可不可以是 一 朵 向 宇 宙 綻 放 的 花 ? 好 吧 , 其實我是Gei st , 德 文 有 精 神 意 志 的 意 思 。 如 果 你問我人生最重要 的 問 題 是 什 麼 , 我 會 跟 你 說 我 最喜歡的笑話:有 一 天 紅 豆 餅 走 在 路 上 不 小 心 跌 倒了,你猜它說了 什 麼 ? 原 來 我 是 包 奶 油 的 !

鹿方 / 魯蛇延 畢 生 / 自 然 崇 拜 / Two - s p i r i t / 低 調正直 清 新 不 糟 糕 / 好 花 木 玉 石 / 太 陽 雙 子 / 月亮 雙 魚 / 軟 漢 子 / 上 昇 還 是 雙 子

文理卡道茵妹妹 / 竟 然 有 男 人 把 自己擇偶標準定為:身高 上 、 體 重 4 2 , 而 且要有腦還有奶,但是 本 不 達 男 人 標 準175,結果就是:有這 的 查 某 ( 女 人 〉根本看不上這個男人。


高 16 0 以 是自己根 這個標準 。

May / 目標迷糊 一直迷路 雙眼近視 令人堪 憂 通識大解放 裸奔奇幻冒險 現正上 映中 謝謝大家

瑞德 / 太 陽 雙 魚 , 月 亮 處 女 。 極 端 感 性 加 上極端理 性 , 再 乘 以 極 端 矛 盾 , 等 於 一 位 擁 有少女心的 憤 青 小 姐 。 有 時 喜 歡 穿 著 率 性 幹 練 ,有時喜歡 戴 上 超 誇 張 髮 帶 、 穿 著 L a d y 洋 裝 , 假裝是公 主 。 關 於 生 活 , 喜 歡 走 走 停 停 。 聽 覺視覺味覺 觸 覺 感 覺 是 生 命 中 的 必 須 品 , 尤 其 仰賴味覺生 存 。 不 相 信 宇 宙 有 「 絕 對 值 」 , 只 相信謙讓的 理 解 與 誠 實 的 溝 通 。 至 於 人 生 , 在 歷經多次近 似 宇 宙 大 爆 炸 的 「 驚 喜 」 之 後 , 認 為嘗試努力 將 每 一 個 當 下 活 得 踏 實 、 快 樂 、 健 康,才能通 往安靜安定的幸福。

嘎嘎 / 走 在 理 想 道 路 上 的 奮 鬥者。 一 直 覺 得 自 己 是 挑 剔 的處女座,最後發現 是 隻 大 獅 子 。 對 於 香 菸無感,卻短暫做過 煙 斗 , 熱 愛 酒 精 , 卻 要開始戒酒。被笑稱 是 極 度 樂 觀 , 勇 於 追 求夢想的傻子。 現 在 預 備 要 從 一 個 坑 跳進另一個水比較乾 淨的坑裡(是嗎?)

亞亞亞 / 心 血 來 潮 在 轉 車 的途中想起以前愛 看 的 夢 夢 ( g u ilty pl eas ure?), 結 帳 前 突 然 覺 得 自己應該換個口味 所 以 臨 時 改 成 Ca n dy,回家開開心心 地 拿 出 漫 畫 發 現 :我買的是上個月 的 … ( 為 什 麼 大 家都很認真地寫了 自我介紹!?)

Wendy / 對 於 不 明 瞭 的 事 物 強烈好奇,享 受 橫 衝 直 撞 的 快 感 ,累了就回房 閱 讀 , 為 小 宇 宙 添 加礦物質。熱 愛 目 的 性 不 高 的 旅 行,享受和陌 生 人 談 話 時 的 無 拘 無束,喜歡聽 他 們 說 故 事 , 也 酷 愛路邊的新奇 玩 具 書 店 。 希 望 把 個性中的擇善 固 執 發 揮 的 淋 漓 盡 致。


通識在東海 粉絲專頁

x

Instagram

東海大學共同學科暨通識教育中心製作 策劃:陳以愛 主編:蔡函芫 執行主編 : 簡郁婷 文字編輯:簡郁婷 徐瑞鎂 林郁翎 胡家瑋 黃靖茜 黃雯秋 陳冠吟 美編設計:陳儷方 攝影 : 簡郁婷 徐瑞鎂 林郁翎 胡家瑋 黃靖茜 黃雯秋 陳冠吟 教學卓越計畫

地址 : 40704 台中 市 東 海 大 學 97 5 號 信 箱 / 電 郵 : g e @ t h u.e d u.t w / 電 話 : 0 4 - 2 3 5 9 0 1 2 1* 2 2 7 0 0 - 2 2 7 0 4 / 傳真 : 04- 235992 0 9 東 海 大 學 共 同 科 暨 通 識 教 育 中心 C e n t e r f o r G e n e r a l Ed uca t i o n o f T un g h a i U n i ve r s i t y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