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年(103-2)通識在東海 期末暑期刊

Page 1

通識 在 東海 'Jun 2015.06 第六期


蔚 藍 青 春 。 ❤


目錄

本月焦點.特別報導

..........................................................

系列講座:基督教大學與中國的現代化 胡適形象的解構和重塑 基督教大學與中國的現代化 胡適與基督教 燕京大學社會系與社會學的中國化 五&六月座後報導

............................................................... ......

通識茶敘&通識講堂: 張燦輝教授系列講座:通識教育啟示錄 張燦輝教授系列講座:最後歸宿──墓園雕塑文化探索 神學沙龍:威廉斯:知識的傷痕

神學沙龍:基督信仰與生態運動 神學沙龍:臺灣基督教&1980後社會運動 人文三缺一:「大學」為什麼(不)讀經典 人文三缺一:「創造性」創造性的條件 人文三缺一:「大學」東海大學的人文教育 人文三缺一:「創造性」創造性的心靈 教 室 之 外 . 專 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別小看戀愛啦!─談2月冬季日劇《約會》的喜劇式愛情。 折磨與苦難成就更好的自己─談2月冬季日劇《影子寫手》的女性成長 裸奔.東海 問卷反饋


本 月 焦 點 . 特 別 報導 系列講座:基督教大學與中國的現代化 講者:江勇振教授 (美國哈佛大學博士,DePauw University歷史系教授)

0529 FR I 1 2:15-14:00

胡適形象 的解構和重塑 ─《舍我 其誰:胡適》的啟示 主講者: 江 勇 振 教 授 與談人: 陳 以 愛 副 教 授

0529 FR I 15:00-17:00

基督教大學與中國的現代化 主講者:江勇振教授 主持人:潘兆民副教授


0601 MON 13:00-15:00

胡適形象的解構和重塑 ─ 胡適與基督教 主講者:江勇振教授 主持人:童元方教授

0526 MON 16:00-18:00

燕京 大學社會系與社會學的中國化 主講者: 江 勇 振 教 授 主持人: 王 崇 名 教 授

主辦單位:共同學科暨通識教育中心、歷史學系、社會學系、校牧室


系列 講座

胡適形象的解構和重塑 ─《舍我其誰:胡適》的啟示 撰文|胡家瑋

基 督 教 大 學 與 中 國的現代化   主講 者 | 江 勇 振 教 授 與談 人 | 陳 以 愛 副 教 授

正午、驕陽似火,一群人們聚在角落習齋聽江勇振教授談胡適。江教授任 教於德堡大學歷史系,為忠實地呈現胡適的思想淵源,他在教書之餘下苦 功研究。完成 了 兩 部 《 舍 我 其 誰 : 胡 適 》 後 , 江 教 授 為 下 一 本 努 力 ...... 關於胡適的研究不勝枚舉,許多人從各式史料中拼湊出這位跨文史哲、 宗教、社會學的新文化運動領袖。胡適青年時便深知自己必定聲名顯赫, 故在文字上多有保留,日記、情書也不例外。部分研究者迷失在胡適故布 的迷陣,但江教授享受研究時的挑戰、趣味。他為研究胡適對易卜生的看 法遠赴挪威外交部,最後雖未見手稿,卻意外得知《玩偶之家》的原版結 局,在場聽眾無不為那大相逕庭的最後一幕驚豔。言談中,江教授再三強 調研究胡適之 難 非 看 遍 史 料 , 是 從 眾 資 料 中 掏 出 「 金 」 , 提 出 新 觀 點 。


與談人陳以愛老師讚許江教授治學的嚴謹態 度,也提出自己閱讀江教授著作後的感想。她 稱讚江教授行文時的栩栩如生,鼓勵在場同學 培養基本語文能力。在陳老師的認知中,學界 對胡適呼聲最高的時期是一九二零到三零年 對於胡適花十年拿到博士學位一事,江教授亦

代,許多近代學者詬病胡適的深度。對此,江

提出引人入勝的洞見。在他看來,胡適可能是

教授認為以胡適所處的時代環境他並不膚淺,

口試沒過。胡適在論文中指出墨家觀點可以發

他的過人之處是「廣度」。江教授將胡適比做

展出邏輯,但他的口試官杜威先生卻認為傳統

刺蝟,用一個方法便打遍天下。

邏輯不是思想程序只是形式。學成歸國後,胡 適 閱 讀杜威,受其政治哲學影響至深。

在場的同學好奇胡適、江教授對太陽花學運的 看法。江教授表示他的看法較接近杜威,杜氏

除了學術外,胡、杜兩人在感情世界也有所交

一輩子堅持民主理念,他認為遊戲規則要循體

鋒。胡適的情婦洛維茨多年後成了杜威的第二

制內管道改變的可能性極低。胡適則認為任何

任夫人。不明瞭命運安排的胡適只有在給洛維

政權一定要維護,法律至高無上。江教授也用

茨 的 信中敢用吻、 想念等字眼,給江冬秀 、 韋

目前任教學校所面臨的運動和學生們對話,整

蓮 司 和曹誠英的情書盡是月亮。

場分享討論熱烈,欲罷不能。


系列 講座

基督教大學與中國的現代化 撰文| 林郁翎

基 督 教 大 學 與 中 國的現代化 主講者|江勇振教授 主持人|潘兆民副教授

緊接著上一場解構和重塑胡適形象的講座,江勇振教授 在今日第二場課外講堂接著講述關於中國現代化與基 督教之間的淵源,在講堂開始時,江教授以歷史詮釋的 角度作為本次前言,他提到歷史大部分都是詮釋下的產 物,如日本戰敗後,國民黨接收台灣時將他們的行為稱 作光復,而共產黨政府則以解放作為他們掌權中國大陸 的詞彙,這些用詞的使用是奠基在撰寫歷史的政府有多 少名詞能夠使用,所以是選擇性的用語,這種情況同樣 也能套用在中國基督教大學的歷史上,因此本次講座便 以 歷 史 上 教 會 大 學 在 近 代 中 國 的 變 遷 作 為 主 題。


直到20世紀前半葉的一場自強運動,讓早期教會 大學的努力得以能開枝散葉,因著這場運動,讓 當時的傳教士教授的科目,如英語以及數學,得 以獲得重視,並且因為商業的需求,教會學校也 由免費讓窮人子弟就讀的機構轉為商紳子弟的貴 族學校,這讓教會學校在當時成為一種獨立於科 舉制度外的學校,在這樣的情況下,教會學校確 實為中國的現代化做出許多貢獻,如有些教會設 置的女子學校是不允許學生纏足的,同時,在有 首先,江教授提到在華人地區的基督教教育和當 時在地的傳教士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早在19世 紀末,待在中國的傳教士多為英國和美國遣派而 來,而當時到中國傳教目的並不是教育,在這些 傳教士的概念中,他們來此不在提升文明,而是 和黑暗勢力搏鬥,他們是為著把基督福音傳給中 國人,並且使所有地球上的國家成為基督教國

些女學生畢業之後,她們是能夠繼續在學校裡教 書甚至繼續就讀研究所,這為當時的中國帶來不 少女權的觀念,在科學的面向,教會學校設立第 一所有科學實驗室的大學,並且也是首先成立教 科書編輯的團隊,甚至開設體育課程的創舉,因 此教會學校的確為當時仍留有封建氣息的中國帶 來一股西方學校的風氣。

家,因此許多傳教士對於對中國的教育問題其實 不大關心的,但由於當時的中國百姓的識字率不 高,並且當時人民的身體也不好,因此要讓中國 的百姓身體健康乃至於能夠看懂福音,醫院以及 教會學校的建立便是當時19世紀傳教的首要工 作,但因為國籍的不同以及基督教各個派別的不 同,因此衍伸出不少問題,所以此時設立學校以 及 各機 構的資源難以得到統合。

但是好景不長,在1946年以後當時的國民黨政府 兵敗如山倒,因此教會學校在連搬家都來不及的 情況下,不得不配合當時的人民政府,將原本在 國民黨政策底下的三民主義改為共產黨的馬克思 主義,而在1950年美國凍結所有在中國的教會大 學資金,許多教會大學必須整併,或者隨著國民 黨政府撥遷來台灣,而這也是所謂的因著擁有歷 史詮釋權的因素,教會學校或者被抹為西方帝國 主 義 的 先 鋒 , 或 是 為 帶 來 西 方 進 步 思 想的 機 構 。


系列 講座

胡適形象的解構和重塑 ─胡適與基督教 撰文|胡家瑋

基 督 教 大 學 與 中 國的現代化 主講者|江勇振教授 主持人|童元方教授

第三場講座,江教授帶我們探討胡適與宗教的關係。胡適是無神 論者,其無神論啟蒙在十一歲,彼時司馬光所說的:「形既朽 滅,神亦飄散,雖有剉舂磨,亦無所施」將他從地獄、牛頭馬面 的夢靨解救出來。未料相信無神論的他會在留美之始幾乎皈依基 督教,江教授認為這是因為胡適是個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人; 從上海求學時期開始,他有對反躬自省的執著及修身進德的焦 慮。留美後的所見所學卻徹底地挑戰他傳統的學術、思想、價值 體系。他對基督教的興趣、幾乎成為基督教徒的事實所反映的就 是傳 統 修 身 進 德 體 系 對 基 督 教 道 德 體 系 的 全 面 臣 服 。


胡適與基督教邂逅在「北美中國基督徒留學生協 會」所舉辦的夏令營,在日記中他提到當時Mercer的見證深深感動他。但胡適的理性在受洗前戰 勝感性,他寫到:「他們用『感情的』手段來捉 人,實是真情,後來我細想此事,深恨其玩這種 此外,胡適也關心在華基督教事業的前途。他認

『把戲』,故起一種反動。」胡適便這樣與皈依

為基督教必須與近代文明與時俱進,相信天國就

基督教擦肩而過。

在此時此地的人世間。有趣的是,他相信中國的 理性主義將戰勝基督教,這與他終其一生專研可

自我要求高的胡適赴美後在基督教的感化下持續

證 學 、科學的事實不謀而合。

修身進德。他學習富蘭克林《自傳》的日省十三 條,閱讀聖經與《效法基督》。曾經他因讀馬太

與談人童元方院長以文學角度切入,認為胡適是

福音淚流滿面,晚年與陳之藩先生談起此「宗教

個壓抑的人。她大膽推測胡適與江冬秀結婚的理

經驗」仍意猶未盡。他讚賞《效法基督》中那絕

由 迫 於社會壓力。

這推測引發熱烈討論 。 在 座

對、無條件、匍匐謙卑、無怨無悔地學習基督的

的李貽峻牧師則認為胡適是個典型的中國知識份

受難的精神的教誨,認為此精神可以變化氣質,

子,傳統的包袱可能是造成他不能夠信仰基督教

造就像聖人一般無私奉獻的人,惟它有其反智的

的原因。在座同學也將討論延續到太陽花、民主

一面。對胡適而言,那個反智的代價太高。由此

和 政 治,好的對話讓角落習齋好不熱鬧。

可 見 胡 適 雖 有 宗 教 情 懷 , 但 也 有 愛 智的 心 性 。


系列 講座

燕京大學社會系與社會學的中國化 撰文|林郁翎

基 督 教 大 學 與 中 國的現代化 主講者|江勇振教授 主持人|王崇名教授

本日第二場課外講堂由社會系的黃崇名老師做簡短的引 言,他提到東海大學的社會所是兩岸中創立最早的,並且 燕京大學是中國第一間擁有社會系的大學,同時燕京大學 也和東海的成立頗有淵源,因此今日這場講座使他感覺親 切,而在結束胡適與基督教的講座後,江勇振教授本次的 題目和他的博士論文研究有關,他那時的題目為以燕京大 學的社會科學,南開大學的經濟研究所以及馬克斯主義的 農村經濟研究機構這三者為主,而本次他主要所講的題目 為燕京大學的社會系和當時中國社會的關係。


江教授提到燕京大學社會系的開辦和當時在中

並且在1918年後,青年會的不少成員也過渡到

國的基督教青年會有很大的關係,當時在北京

燕京大學的社會系中,但在此時燕京社會系面

青年服務團面臨的問題就是他們沒辦法引起

臨的問題就是,由於從事社會服務的成員佔大

學生對基督教的熱情,於是他們想知道當時

多數,因此想從事社會研究的成員就變得比較

1911年的中國學生對什麼有興趣,他們做了

弱勢,這使得燕京大學社會系有一個慘澹的開

一些問卷調查的結果發現,太過理想主義的中

始,但在二戰過後社會研究派轉為主流,並且

國學生沒辦法看到當時中國社會的問題,於

之後為學術界做了不少貢獻,在過後由於共產

是他們從開辦夏令營,針對國家的興衰和個人

黨人民政府底下的政策緣故,燕京大學以及它

的德行問題著手,成功引起中國學生的興趣。

的社會系也因此走入歷史。



張 燦 輝 教 授系列講座: 通 識 教 育 啟示錄 ─ 香 港 中 文大學 張燦輝 客座教授 張 燦 輝 教 授系列講座: 最 後 歸 宿 ──墓園雕塑文化探索 ─ 香 港 中 文大學 張燦輝 客座教授


通 識 茶 敘 &通識講堂

張 燦 輝教 授 系 列 講 座 : 通 識 教育 啟 示 錄

0602 TUE

─ 香 港 中 文 大 學 張 燦 輝 客座 教 授 撰文| 陳姵穎

關於通識教育,古往今來總有諸多的討論,通識教育之於大學課程中的地位性、 比重性,人們站在不同的立場,對於通識教育的思量亦會有所不同。在香港中文 大學,張燦輝教授對於大學通識教育採行的方式是根據唐君毅先生的教育理念, 以 智性關懷劃分的四個修讀範圍,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 注 重 知 性 學 術 的 培 養 , 科 目設 計 需要協助學生理解學術追求與生 活 經 驗 的 關 聯 。 除此之外,對於一門課程 的衡量標準亦試圖採取 多元的面向,除了學生的 評量之外,也要衡量老師 對於一門課程的承諾,是 否與一開始的授課大綱符 合。因為知道學生的評鑑 並非完全等於實質,故才 需拉長時間來觀察一門課 的開設。期望一門課能真 正的對學生有所影響、有 幫助。


而從通識教育實行的經驗來看,會發現幾個狀 況,包括:學生選修性質不相同的學科,不易掌 握整個課程理念、缺乏共同學習經驗,難以建立 校園討論風氣。而在這樣的風氣底下,為了使學 生們能具備更廣泛的共通基礎形成對話風氣, 於是便有為所有一年級同學設的經典名著研討 班:與人文對話、與自然對話,讓學生們從經典 閱讀開始。引領方式是讓重要的問題透過經典中 被提出,進而並且產生怎樣的對話。當以特定主 題切入,經典成為學生自省和同儕討論的觸發 點,進一步帶領他們唸完經典,那麼就成功了。 2015年6月2日為通識講堂,開放給老師、學生 共同參與。本次講堂邀請曾擔任過香港中文大

透過張燦輝老師的經驗分享,我們不免反思起東

學哲學系系主任、通識教育主任的張燦輝教授

海這幾年通識教育課程主題的開設,跨領域的經

前來分享,對於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十四年

典閱讀課、角落習齋舉辦的人文三缺一、神學沙

下來之經營經驗與理念。本學期因港大與東海

龍等講座、讀書會都試圖啟發與改變師生之間的

的合作,邀請張燦輝教授於六月份前來開授榮

經驗交流方式,透過經典去結合自身的生活經

譽通識課程,分別為死亡與不朽、愛情哲學兩

驗、人生信仰……等等,在大學中重要的時空間

門課程,期望在日常課程之餘,亦能透過講座

引領師生的對話、交流,每一刻都能成為在場所

來 讓東海師生們有不同對話的空間與機會 。

有參與者的啟蒙點。


通 識 茶 敘 &通識講堂

張 燦 輝教 授 系 列 講 座 : 最 後 歸宿 ─ ─ 墓 園 雕 塑 文 化探索

0609 TUE

─ 香 港 中 文 大 學 張 燦 輝 客座 教 授 撰文|黃雯秋

有一天我們也會經歷自己的死亡。死亡作為一個生物 性的事實,它被談論的價值在於生命本身不是問題, 而是社會建構下的奧秘。如果我們僅僅侷限在思索「 生」的問題而不將「死」納入我們的視野,如何在這 有限的存在中發現其奧秘呢?又或者對死亡的看法, 「 墓園」是一個可以接近與面對死亡 的 途 徑 。 墓園,基本上源自在十八世紀,隨著工業革命的進 展,人口逐步集中城市,原本位於城牆內的大小墓地 不敷使用,不得不挪出更大的空間來容納往生的人。 到十九世紀初,有規模的墓園開始出現。當天現場, 張燦輝教授提供許多親自去各地墓園的照片。除了客 座於東海時在附近墓場所拍的照片外,也包含了張教 授自己家鄉香港的墓園以及旅行歐洲時所拍下的各地 如 米蘭、巴黎、德國等地不同的墓與 墓 園 。


張燦輝教授指出墓園空間的設計對象,主要是針對生 者,而非對於死者;因為逝者已矣,而生者來到墓園 裡,內心可以被安慰,思念之心可以被滿足。墳墓 不單單是埋葬死者的地方,它亦是表達濃烈情感的場 域,代表生者與死者之間的記憶。 西歐的墓園大多有許多雕像裝飾,這些雕像通常裸著 身,表達痛苦、悲傷、渴望、希望等。雕像既是藝術 亦是對死亡的敬畏,它們同時也是生者與死者之間的 仲介者。事實上雕像的「裸」形塑著死亡跟愛慾是一 體的。愛與死有甚麼關係?於現代社會制式的靈骨塔 是無法展現死亡中的慾;在歐洲許多墓碑除了有天使 雕像陪伴外,那些裸著身的雕像以沉靜冰冷樣貌,看 似凝結了一切,卻也企圖在凝結中尋找永恆,尋找死 者與生者關係的永恆。 墓園好似一本人生故事集,一個墓碑即一個個體的私 人史,儘管人人在時間面前沒有贏的機會;然而透過 墓園雕像表述無限與不朽。不論華麗或滄桑皆在此 轉化成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讓人佇足、停留、懷 想、思考並凝視著死亡。



世 界 中 的 靈性: 羅 雲 . 威 廉斯的《知識的傷痕》 ─ 鄧 元 尉 、姜文斌老師 台 灣 基 督 教與19 8 0 年代以來的社會運動 ─ 王 昭 文 、王政文老師 舉目望山: 基 督 信 仰 與生態運動的對話 ─ 林 益 仁 老師


神 學 沙 龍 . 座後報導

世界中的靈性: 羅 雲 . 威 廉 斯 的 《 知 識 的 傷痕》

0505 TUE

─ 鄧 元 尉 、 姜 文 斌老 師 撰文|簡郁婷

「他在教義學與系統神學中/發想,/他的鼻孔聞到/靈的味道,在上帝 那一邊看到/一個洞 , 那 是 知 識 的 / 傷 痕 , 並 把 他 的 手 伸 進 去 , 相 信 」 ─ ─ 節 錄 R . S 湯 瑪 斯 〈 羅 傑 . 培 根 〉 五月的第一場神學沙龍由來自靜宜大學生態人文學系的鄧 元尉老師與東海大學哲學系的姜文斌老師一同帶領著在場 師生共同進入羅雲‧威廉斯所著「危險」信仰世界,帶著 所有人 共 讀 這 本 當 代 基 督 史 經 典 : 《 知 識 的 傷 痕 》 。


《 知 識的傷痕》此一書名源自威爾斯詩人R . S 湯 瑪 斯 的詩作〈羅傑.培根〉中的一個片語。鄧元尉老師 開場就聲明「靈修」會炸毀我們長期累積的信仰知 識,所以靈修是危險的──靈修並不盡是平靜與喜 樂,上帝的臨在並不總會讓我們感到安逸或舒適。 鄧元尉老師也援以自己的信仰與神學研究經驗為註 解。他坦言自己第一次閱讀《知識的傷痕》時確實 受到許多信仰上的挑戰,特別是他從小深受系統神 學所影響,而他自己也引以為傲──換句話說,羅 雲‧威廉斯的思想直接有力地搗進他用信仰知識所 建立起的堡壘──而直至今日、時過多年,他依然 仍 能 從羅雲‧威廉斯這本書中得到許多啟發 。


羅雲‧威廉斯認為對於(信仰的)知識而言,靈性是 危險的,因為我們過去信仰經驗所累積的知識會因上 帝的臨在不在如以往地理所當然,更甚者我們的印仰 與知識──如羅雲‧威廉斯在書中一再強調──會因 為上帝的介入而扭曲變形,盡是矛盾與陌生。羅雲‧ 威廉斯身為一名神學學者、英國教會的領導人、以及 普世教會的精神領袖,他的研究不僅受到學界大量關 注,也因為他這樣特殊、與傳統教會觀點格格不入的 信仰觀點而備受爭議,甚至也曾被捲進許多場爭辯當 中。 鄧元尉老師進一步闡釋羅雲‧威廉斯眼中的靈修。傳 統靈修學透過默想經驗靈性、透過出離經驗,放下屬 人的掙扎與痛苦到達屬靈的領域。然而,羅雲‧威廉 斯並不同意此一觀點,他認為靈修只能來自自身的經 驗與實驗。靈修學是對靈性經驗的探索、是個人透過 自身挖掘信仰的經驗。靈修無法訴諸於權威與教義, 教義是最後總括經驗的角色,教義是骨幹,而唯有透 過經驗人們才能為這骨幹賦與具體的血肉。而這同時 也是為什麼羅雲‧威廉斯選擇以基督教史的觀點切入

靈修學,透過整理過去聖人的靈修經驗,並將個 人生命史、失敗,或是挫折等個人層面涵納進靈 修 學方 能 賦 予 教義具體的意義。


最後,鄧元尉老師如此結語:靈性需要透過肉身 《知識的傷痕》特別著眼於失敗,因為在上帝炸 的經驗認識上帝,而非只是透過智性上的理解, 毀了人們所歸納出的教義傳統之後,追尋上帝的 畢竟教義與知識的歸納最終只是人們無法經驗的 人只得在這片混亂與失敗中不知所措地探索,希 骨幹。聖經透過矛盾質疑我們的信仰,希冀以知 望 找 出 一 條 光 明 之 路 卻 又 不 斷 陷 入 迷 茫 深 霧 之 識或邏輯化解這個矛盾,同時也失去與上帝或靈 中,但那卻是基督信仰的起點──一如保羅與伊 性直接接觸的機會,因為信仰的最深處是我們無 法化解、也不可能化解的陌生性師──那是通往 格 那 丟所經歷的那樣。 上帝的路徑。 姜文斌老師──身為在場少數幾位非基督徒中之 一──向鄧元尉老師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我們 該如何面對自己被判斷為異端這件事呢?鄧元尉 老師則為回答,對於羅雲‧威廉斯而言,社群是 優於個人的;意即,做為一個基督徒優先於個人 對上帝、真理與信仰的追求;但這件事情仍需考 量到當代的情境,「做為一名基督徒」最後也有 可能與馬丁路德一樣造成與教會的決裂;然而即 便如此,羅雲‧威廉斯的看法仍然是以社群的成 長 為 主,絕裂並非優先選項。


神 學 沙 龍 . 座 後報導

台 灣 基 督 教 與 1 9 8 0 年 代 以來的社會運動

0512 TUE

─ 王昭文、王政文老師 撰文|林怡秀

「我們確信太平洋的美麗島台灣是上帝所創造,並恩賜給四 族群為鄉 土 , 讓 我 們 在 此 建 立 新 而 獨 立 的 國 家 … 」 ─ ─ 台 灣 基 督 長 老 教 會 《 人 權 宣 言 》 19 7 7


時間來到五月中旬,在禮拜二晚上的角落習齋,

從1960年以降,台灣長老教會大量地參與台灣

這個晚上由《新使者》的執行總編輯──王政文

社會運動。當時,在國民黨獨裁統治的黑幕之

老師一同與東海大學歷史系的王昭文老師來到一

下,長老教會因為教會人員經常有機會出國考

周一會的神學沙龍,與在場的師生共同追憶自

察,多有機會接觸民主自由浪潮與波動,與美

1980年代以來台灣長老教會如何與居住在台灣的

國神學新氣象;在1965年起,為了因為當時大

人 們共同起伏於當代社會波動之中。

戰後急速變化的社會,長老教會發起「倍加運 動」以及隨後的「新世紀宣教運動」,主張關

王昭文老師先是從長老教會說起。在2000

懷弱勢、並進行社會調查,進而發展出深耕於

年以前,長老教會因為太過涉入俗世,而經

台灣社會的本土神學,為台灣長老教會參與社

常受到其他教會的質疑;但長老教會的入世

會運動發出最初的槍響。1970與1980年代,台

精神究竟從何而來呢?長老教會是根據加爾

灣面臨一連串的國際危機,長老教會因此以更

文神學而生的教會議會體制;身為宗教改革

大幅度參與台灣社會的發展。

主流之一的加爾文神學,長老教會同樣地也 延續這樣為真理與自由奮鬥的信念與傳統。


舉凡台灣於民國六十年退出聯合國或隨後美國 與中國建交,長老教會均公開發表宣言,呼籲 台灣政府確保台灣人民的權利以及確保台灣是 為自由的堡壘,甚或向美國與台灣政府呼請, 確保使台灣成為一個「新而獨立的國家」。長 老教會也在這社會波動中對內發表信仰宣言, 希冀教會能定根於本土社會、認同島上人民, 並盼望眾人因教會而得福;從1960年代以來, 儘管受到其他教會的質疑,長老教會一直以教 會的立場關心國家前途,並主張民主改革。而 在台灣民主改革重大歷史事件中,長老教會並 無缺席。王昭文老師為在場師生們講起在美麗 島事件,在這事件中許多長老教會領袖人物常 見於黨外運動,甚至因為受牽連而入獄,以及 因 為林宅血案而建立的義光教會。 王昭文老師繼而講述1980年代,當時社會因為 黨外運動已在高壓政權下衝出一些空間,氛圍 已變,教會參與於社會運動與關懷的多樣性大 為開展,包括勞工、漁民、彩虹婦女,或原住 民社區關懷等,以及農民院動、吳鳳銅像破壞 事件等等,長老教會多所參與;教會甚至引進 草根運動基礎訓練,教育一般民眾了解政府與 人民的權利結構,為人民提供與政府權力抗衡 的力量基礎。王昭文老師當天也展示許多舊照 片,拉近在場師生與當時教會與社會處境的距 離 ,一張張黑白照片,如歷其境。


1990年代以後至今,長老教會維持其改革傳 統,不只在政治上多所參與台灣社會,在其他 議題如反核、美麗灣,以及近期的太陽花運動 與都市更新相關運動都可以看見長老教會的身 影。 儘管近幾年──一如當天在場同學所提出的 ──長老教會因為各自的政治立場與教會所秉 持的信念而導致內部意見有所分歧,而太多議 題也會分散教會力量、甚至造成彼此的衝突, 對此,王昭文老師則認為,那個可以討論、可 以有分歧、有衝突的空間才是長老教會最為珍 貴之處;畢竟上帝也在別人的話語當中,學習 傾聽、並與他人妥協是代議制,也是長老教會 中非常珍貴的經驗,即便這會讓代議制看來似 乎毫無效率。


神 學 沙 龍 . 座 後報導

舉目望山: 基督信仰與生態運動的對話

0519 0408 WED TUE

─ 林益仁老師 撰文|林怡秀

今天的神學沙龍由臺北醫學大學, 醫學人文研究所的所長,林益仁老 師為大家講述生態、人文、神學三 者之間的關係。以《新約聖經》( 羅馬書,第1章:第20節)的內容作 為開序。『自從造天地以來,神的 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 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 得,叫人無可推諉。』從上帝所造 的天地萬物之中,去感受到其中的 秩 序 , 從 而 建 立 對 於 上 帝 的 信仰 。


林益仁老師從生態學的根本串聯到人與生態的關 係,進而衍伸出自然神學、生態神學的概念。生 態學一詞,由德國生物學家恩斯特‧海克爾(Ern s t Hei nr i ch) 於1 8 6 6 年所定義,意指研 究 生 物 體 與其周遭環境關係的科學。生態學的詞彙再更往 前追溯,是由希臘語“家”與“學科”所組成。 由 此帶入了今日講者的中心主軸:家。 所以當生態知識在建構時,必須面對且回答 的問題為:「生態學為何在?(Why?)」、「 生態學為什麼在?(What?)」、「生態學何時 在?(When?)」、「生態學為誰在?(Who?)」 ,以及「生態學如何在?(How?)」(以上翻譯參 照講者文字簡報)。當講者拋出這些問題後,將 這些似乎圍繞著生態學一詞打轉的問題,帶回生 態學其形成的根源。這根源與人文,家的定義; 以及信仰,宗教之間對自然生態的不同認識,脫 離 不了關係。


當 林恩‧懷特(Ly n n To wn s e n d Wh i t e ) 於 1967

所 以 1986年 , 於 聖 方 濟 ( St . Fr a nc i s o f A s s i s i )

年 發表《T he His to ric a l R o o ts o f Ou r Ec ol og-

的故鄉─義大利,成立的“世界野生生物基金

i cal

Cr i si s》一文時,撼動了當時的 思 想 。 他

會 ” ( W or l d Wi l dl i f e Fund, 縮 寫 : W W F ) , 便

提出了一個假設:中世紀時,由於基督宗教鼓

是一種對他者(又或作它者,泛指一切生物及

勵了科技的發展,因而導致生態惡化。這樣的

非生物)的關懷之情。而一波波對於宗教自身

思考觀點雖簡略、甚至粗糙,但是卻影響了人

的反省、反思的潮流不斷湧現後,宗教界開始

們對基督宗教的傳統想法。生態惡化時,基督

了針對生態問題如何解決的會議,社會則產生

宗教是否需要反省長久以來“以人為中心”的

出了反文化的運動。然而這一切又都需要再度

考量,回歸到自然生態本身。思考對於我們所

的回到根本思考,生態的本質究竟是什麼,為

居住的環境,一個稱“家”的地方,是否忽略

什麼需要關心生態。

了它最根本的重要性。“家”的建立,在於土 地、在於周遭的動植物間的相處、在於空氣與 水等。一直以來被灌輸的觀念:「神創萬物, 人主宰世界」的價值觀,是否需要做調整與重 新 的定義。


以台灣為例,當921地震發生時、當馬告

今日的講座從生態學、人類學中,看見了

公園爭議建立與否時,再再地提醒我們生

宗教信仰的價值影響。當生態、人文、信

態、人文、信仰三方的關係。林益仁老師

仰和諧融合時,似乎可以從中探索出其中

以他自身的經歷,娓娓道來關於馬告公園

的關聯性與相似性。從講者舉出原住民化

的爭議問題。深入泰雅族的生活領域,了

解衝突的例子中,得知和解的意義實際上

解他們的文化。這些背後的文化歷史有

就是面對真相。結合此次講座的主題,從

他們獨特的信仰,揉合著神靈信仰與基督

面對真相、還原根本的態度來看,似乎成

宗教,他們看待事情的角度與非原住民

了解讀生態、人文、信仰三方的最佳總

不同。當他們在面對不確定性時,有種隨

結。最後,林益仁老師推薦了《像山一樣

興的、泰然自若的態度。他們理解在萬物

思考》一書供大家作參考。

下、在神之下,自己是渺小的。這種渺小 因其渺小而被包容、被重視,因為他們的 信 仰、宗教存在著靈性。

後記補充 林益仁老師 推 薦 的 書 本 , 因 故 無 法 追 究 其 書 本 原 名 與 作 者 。 故 於 網 路 上 搜 尋 了 兩 本 , 同 書 名 且 概 念 相 近 的 書 作簡介。 第一本書 , 《 像 山 一 樣 思 考 ( Th i n k i n g Li k e a M o u n ta in : T o w a rd a Co u n c il o f A ll Be in g s )》 。 林 益 仁 老 師 為 它寫推薦,且在 2011年3月 3 1 日 , 於 靜 宜 大 學 中 邀 請 作 者 演 講 。 內 容 提 到 了 根 源 性 保 護 森 林 的 概 念 , 與 此 次 講 座 的 內 容 有 很 大的相關性。 第二本書, 《 沙 郡 年 紀 : 像 山 一 樣 思 考 , 荒 野 詩 人 寫 給 我 們 的 自 然 之 歌 (A S a n d Co u n ty A lm a n a c a n d O th e r W ri t i ngs )》。作者 是美國的生 態 學 家 奧 爾 多 ‧ 利 奧 波 德 ( Al d o

L e o p o ld )。 此 書 被 譽 為 自 然 保 育 聖 經 , 力 圖 喚 醒 人 們 對 於 生 態 平 等、土地倫理的

意識。雖然 與 林 益 仁 老 師 本 身 的 關 聯 不 如 第 一 本 書 多 , 但 是 仍 然 與 此 次 講 座 的 主 題 有 所 切 合 , 在 此 也 供 大 家 作為閱讀參考。



「 大 學 」 為什麼(不)讀經典 ─ 彭 錦 堂 老師 「 創 造 性 」創造性的條件 — 李 奉 書 老師 「 大 學 」 思索東海大學的人文教育 ─ 陳 以 愛 老師 「 創 造 性 」創造性的心靈 ─ 吳 超 然 老師


人 文 三 缺 一 . 座 後報導

「 大 學」 為 什 麼( 不 ) 讀 經 典

0514 THU

─ 彭 錦 堂老 師 撰文|黃雯秋

究竟我們到底該不該讀經典?透過本周讀本,卡 爾 維 諾 ( I t a l o C a l vi no) 的 《 為 什 麼 讀 經 典 》 與 林 毓 生《思想與人物》中的〈一個培育博士的獨特機 構:「芝加哥大學社會思想委員會」兼論為什麼 要讀原典?〉思考與討論讀經典之議題。


現場同學提出了一個問題:談經典的問題在 於「觸動」嗎?所謂的觸動即在閱讀中使你 產生特別的感受,現在經典是不是只剩文學 作品好像比較能被大眾接受?彭錦堂老師的 回復是:事實上這個問題不是問題,而是多 元文化的關係。如果以直覺思考到經典,會 推 薦《聖經》與達爾文(Ch a rle s

R o b e rt

Da r -

win)的作品,特別是非教徒更該讀《聖經》。 而香港中文大學客座張燦輝教授分享經典的看 法:經典最重要的是「人文」,從荷馬、柏拉

首先,彭錦堂老師問了在場的大家有沒有讀過卡

圖、海德格、牛頓都是經典,並提到香港中文

爾維諾的作品,老師認為卡爾維諾的作品總是

大學每位學生都得必修六學分的經典閱讀,透

那麼好唸、這麼好讀;如果從讀者的角度思考,

過小班教學企圖使同學積極參與討論與思考。

不一定要想哪個經典最好,沒有確切的答案,並 期盼大家從個人性的經驗出發討論。老師也分享

翻譯大師彭淮棟先生則提到美國的工商管理碩士

了自己在成長過程中的經典是徐速的《星星.月

(MBA)在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後改變課程,要

亮.太陽》,其書中背景是描寫抗日戰爭時期,

求學生讀經典,而非只會替公司算成本效益;要

三個不同個性的女性與不同的愛情故事。老師

學生重新思考問題而非只會替老闆算錢。我們

說,這是成長時期閱讀最多次的書,看起來也許

到底要這個社會和國家長成甚麼樣子,才是重

沒甚麼,但是在潛意識中可能默默的在生理裡扮

要的問題。關於社會思想不能只看單一問題。

演了陪伴的角色。


而對於同學所提出的「人該不該讀經典」這

對於博雅教育未來的發展性,與談者大致認

個疑問,本次同樣參與對談的陳以愛老師和

同在現今系所專業課程的設計之下,要帶入

陶老師也針對這個問題提出各自的看法。陶

博雅教育的精神有其難度,尤其是課堂學生

老師認為讀經典故然很有收穫,但每個人在

人數增加,使得深度討論及思考的空間被壓

生活極其豐富的當代,面對當下相對來說是

縮。但是專業知識和博雅教育並不對立或衝

更迫切的課題;在歷史的推演中,經典是經

突,博雅課程更像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養成,

過選擇產生的,因為在不同政權統治下都重

培養的是人在生活中所應具備的表達、思

複進行著「再篩選」,而學習者在探索知識

考、書寫的能力。但是否每位學生都適合博

的過程中也對何謂經典具有「選擇性」。以

雅教育的教學方式則是值得關注的;陶老師

愛老師則認為,學習固然是自我的選擇,但

認為學生能力各不相同,就像文中提到,不

無限制或不經篩選的開放對於學習者而言

同的種子需要按照其特性來給予不同程度的

也未必是好事,還是必須要設計一個有限制

營養(知識)來使其茁壯,因此在多元開放的

的框架,而這樣的限度下所進行的自由教育

情況下才有可能達到自由教育的理想。

就是博雅教育的精神。經典也的確是經過挑 選、篩選所產生的,但當代留存的經典之中 還是有值得學習的基本價值,還是能夠被稱 為典範。

當 週文 本 卡爾維諾 ( I t al o C al v i n o ) , 2 0 1 2 , 〈為 什 麼 讀 經 典 〉 , 《 為 什 麼 讀 經 典 》 。 南 京 : 譯 林 。 頁 : 1 -1 0 。 林毓生, 2 0 0 1 , 〈 一 個 培 育 博 士 的 獨 特 機 構 : 「 芝 加 哥 大 學 社 會 思 想 委 員 會 」 ─ ─ 兼 論 為 什 麼 要 精 讀 原 典 ?〉 《思想與 人 物 》 。 台 北 , 聯 經 。 頁 : 2 93 -3 0 6 。



人 文 三 缺 一 .座後報導

「創造性」 創造性的條件

0521 THU

─ 李奉書老師 撰文|林怡秀

今天討論的文本是〈人群中的藝術 家〉,節錄自猶太裔德國社會學家, 諾 博 特 ‧ 伊 里 亞 斯 ( ( Nor be rt

Elias)

的作品《莫札特:探求天才的奧秘》( 《 M oz a r t : Por t r a i t of a Ge n i u s 》 ) 。 李奉書老師提到,她讀的英文版篇名 為 〈 The Ar t i s t i n Hum a n Be i n g 〉 , 其 實 指 的 是 在 普 通 人 中 間 的 藝術 家 。


要討論的是藝術家的生活和藝術,當我們指 稱一位藝術家為天才時,他有沒有可能同時 也是一位普通人。以及當一位被我們所稱為 天才的藝術家,他的藝術與生活是否能夠被 切割。就十九世紀浪漫派的迷思而言,當時 的人們開始崇尚天才的形象,反而將他普通 人的一面,有著喜怒哀樂的一面給抹滅。而 今天所要討論的文本的作者:伊里亞斯,在 這個章節裡頭就會剖析出,生活與藝術無法 分割的觀點。 張義東老師指出,作者伊里亞斯不贊成十九 世紀浪漫化刻意把天才抬高的方式。他認為 那種方式是藉由把天才抬高,把普通人(我

當莫札特周邊的人都將他歸類為工匠

們自己)貶低,進而更加看重、珍惜藝術家

的藝術時,他認為自己所創造的是一種

的作品。但是那樣子的方式,卻會使得藝術

藝術家的藝術。他所處的是一個正在

家本人與其作品有所切割。因此在那樣的

轉型的時期,在意識型態上開始慢慢拒

情況下,莫札特悲劇的產生就歸結於他所誕

絕宮廷的資助,拒絕藝術家必須附庸在

生的時代了。他是一個天才時代之前的天

統治者、教宗之下。“為藝術而藝術”

才,但他的處境卻因時代而與貝多芬(Bee-

的思想開始崛起,認為可以靠自己的力

thoven)大不相同。貝多芬在市場上,可以

量打天下。然而,反觀貝多芬,他則

得到很多匿名的中產階級音樂愛好者購買其

是勇敢地完全拒絕宮廷的資助。從這兩

樂譜。出版商亦會等著貝多芬,將樂譜寫

個例子中,不但看見了時代的轉變、思

好後出版。而兩人最大的差別就在於,貝

潮的轉變,甚至將鏡頭聚焦於“天才”

多芬可以不需要再仰賴宮廷的資助。莫札特

上。從這兩位藝術家的身上看到,儘管

雖然需要仰賴宮廷的資助,但是他卻認為不

貝多芬“天才”不如莫札特早,但是對

需要將自己限制在薩爾斯堡(Salzburg)聽人

於作品的傳播、經濟的獨立情況,竟不

使喚,而是遊走各方成為一位freelancer。

如我們想像中“天才”該有的遭遇。


當 週 文本 伊里亞斯 ( No r b er t El i as ) , 2 0 0 5 , 〈 人 群中 的 藝 術 家 〉 , 《 莫 札 特 : 探 求 天 才 的 奧 秘 》 。 台 北 , 聯 經 。 頁 :67-85。


從莫札特約五歲時被稱“天才”後,父親

藝術家也是人。藝術家他人的那一面,與

便安排他到處巡迴演奏。成長的過程中,

藝術的那一面其實是互相照映的。每個

不僅和各地貴族打好關係,也因父親的

人其實都有想像力與創造力,但是藝術家

要求而有了十分嚴格的訓練。這位渴求關

卻能夠透過他熟嫻的練習了解其規則,並

注與愛的“天才”,在尋找賞識之人的

且將想像與創造的部分展現出來。莫札

路途上並不順遂。四歲作曲、七歲寫交響

特當時在作曲時,其實並未脫離制曲的框

曲、十歲寫歌劇,這樣的一個“天才”

架,但是卻填入了許多新的組合與創新,

在當時的人們眼中僅是一位“天才”的工

而這部分很可以說是“天才”與工匠之間

匠罷。對於貴族而言,只是一個漂亮的

的差別。“天才”有他天生的敏感,但

裝飾品。期待與得到往往不成正比的情形

他也和所有人一樣有他自己的夢想與想像

下,莫札特的悲劇性更加地濃烈。在兩位

力與創造力。當這些條件具備後,再經

老師的剖析、拆解下,“天才”固有他超

由他們先前嚴格訓練的基礎,才能將混

於常人的能力,然而他們同凡人般努力、

沌不明且難以掌握的東西顯現了出來。

曲折的一面更是值得我們思索的部分。 所謂“創造性的條件”其實不如我們想像的 簡單,也不是天生地如同上天給予般。透 過莫札特的經歷,可以了解到一個天才的塑 造,不僅僅需要天分還有後天的努力。創造 性的條件可以說是需要經過累積與沉澱的。


人 文 三 缺 一 . 座 後報導

「 大 學」 思 索 東海 大 學 的 人 文 教 育

0528 THU

─ 陳 以 愛老 師 撰文|徐瑞鎂

由於這場活動非常直擊核心的以「東海大學 的人文教育」為主,現場的同學自然而然 地就談起了自己在休習課程與通識課程上的 經歷,大多數同學對於通識課程都各自懷有 想像,共同點不外乎是:通識課程是自由 的、是智性的、是精煉的,不過每個同學對 於修到什麼樣的通識課機緣巧合不一,第 一印象和選擇類型也就不一,有的同學認 為通識應當取代各系的大一必修,原因是大 多數大一新生其實並未真正了解自己想學 什麼、興趣在何處,通識教育則可以提供 一個很好的摸索場域,為尋找自己的方向打 下基礎;也有同學認為通識課在目前大多數 同學心中,仍然是營養學分課,修課標準是 以好過好考為主,最好還能躺著拿高分。


在前段同學的分享中,以愛老師聽出同學們似乎將主題 中的「人文教育」與「通識教育」畫上等號,如果以 上述同學所分享的通識經驗來看,其實對於通識的開課 老師而言,他們想像中的通識教育也是南轅北轍,例如 永峰老師早先提過一些課程,曾經引發通識課程內部 的辯論;以愛老師自己也曾經因為得過傑出通識教師獎 被委託寫通識相關的申請與企劃,但是在這個程序裡 面,無論是教育部自己、請來審查的評審或者是老師 們對於通識教育都沒有共識,參與今日討論的大一、大 二同學也不是很多,這整個現況甚是令人憂心,畢竟 這是結構性的問題,光是東海本身內部就很麻煩了, 尤其類似於今天的討論通常都無法參與高層的決策, 不禁令人疑問什麼時候可以坐下來認真的進行討論? 而談到通識是否等於人文,以愛老師認為這接近甘 陽的想法,只不過甘陽在書中所述的是菁英教育的 想法。在台灣,或說在東海,所有院系裡的理科、 應用科系佔多數,從1929年北閥後,整個教育都走 科學、走國家富強的方向,100年都沒變,這點兩岸 是一樣的,〈因為台灣的現行制度是國民黨遷移後跟 著帶來的〉尤其中國大陸的大學校長出身背景皆是 科學院,換句話說就是教育高層裡的人都差不多。


今天討論的文本,是甘陽2005年一場論壇主 要演講的內容,討論雖然有趣,但也只限於一 小撮人,所以平時談到中國政治、經濟崛起, 文化上卻要打上問號,張一中老師也認為中國 文化走至今天這個地步,扣除西方因素,主要 是因為「自大」,就文化面而言,其實說「中 國 崛起」還太早;台灣也擁有一樣的 問 題 。 台大、中研院都是過去北大民主科學 那一派,人文似乎不是主要的方向。 所以毋怪通識教育起步有困難,畢竟長期以來 科學主義氾濫、中華民國立國之初對科學的崇 拜、還有政治思想控制的陰影籠罩,〈1955 年東海開創通識教育到1971年結束,是因為 美國聯董會的撤出,政治力的介入很重要。〉 在這樣大家都還沒準備好的情況下就開通識, 就會造成以下情況:從前開國父思想課的老師 一轉身就教別的課,然後說這是通識、台大過 去也曾開過寵物學、珠寶鑑賞、修機車,什麼 課 都開。


東海過去因為自由學風而令人驚艷,舉例 來說,新儒家的徐復觀與牟宗三在東海 開課時就曾蔚為奇觀,畢竟在基督教大學 裡讓最不喜基督教的新儒家開課本身就很 有趣又神奇,變成今日連自己的特色都 不懂得發掘與「推銷」的景況,東海教育 本身需要一番改革,從美國芝加哥大學 為借鑑的話,其實大學通識的好壞是一波 一波,東海也是,加上東海的通識教育 理念來自哈佛大學,核心概念即是「培 養公民」,所以就通識教育來看,這如 同逆水行舟,一不努力,成果就會散去。 最後以愛老師認為現在應該做的,就 是實踐。對於老師而言,課堂就是戰 場;對於學生而言,寫作、臉書、活 動就是戰場,生活裡的實踐是教育的 根基,那才是一切問題的重點與原點。

當週文本 甘陽,20 0 6 , 〈 大 學 人 文 教 育 的 理 念 、 目 標 及 模 式 〉 , 《 中 國 大 學 的 人 文 教 育 》 。 北 京 : 三 聯 。 頁 3 -4 0 。


人 文 三 缺 一 . 座 後報導

「 創 造性 」 創 造 性的 心 靈

0604 THU

─ 吳 超 然老 師 撰文|黃雯秋

甚麼是「創造性的心靈」呢?於 雷蒙‧威廉斯《漫長的革命》書 中表述「創造性」有兩種意義: 人類大腦的進化;以及特定文化 所做出的特定解釋,給予我們 一些規則或模式,沒有他們就沒 有人能在平常意義上的「看」。 在這樣的景況中,對現實的描述 也就是創造;體驗到一種延伸或 是不同的現實亦可以是種創造。


而我們究竟可以談些藝術的甚麼?當天,老 藝術家是否天賦異稟擁有創作的才能,抑或 師首先以「對藝術家有甚麼印象?」作為開 是才能本來就在身體裡,透過教育發展使的 場,進一步透過文本的導讀分享藝術與工藝 才能得以展現。如果沒有牛頓,我們就不知 之間的區隔、藝術與傳播、藝術與世界的關 道萬有引力;在藝術史不是有達文西、米開 係。作為回應「對藝術家有甚麼印象?」, 朗基羅,甚至連梵谷也被稱為天才,這類說 有人說:藝術家很窮、很有想像力、負責創 法 即 是 典 型 的 天 才 論 。 在 天 才 論 中 可 以 進 造不可思議東西的人、感受力較高,並實踐 一步追問天分是無中生有嗎?事實上,創作 其感受成為作品...等等。也有同學問:藝術 是 必 須 站 在 前 人 的 肩 膀 上 的 , 好 比 十 九 世 家是天賦異稟的嗎?藝術家的社會地位備受 紀的印象畫派,莫內一開始不受重視,直到 重視嗎?

許多年後眾人才開始欣賞透過借助光與色的 變幻來表現瞬間之際所捕捉到的印象畫派。


藝術家的社會地位,從古至今一直發生著改

在西方社會,人或是藝術家的地位都是一步

變,而現今藝術家的地位已經比以前高出許

一步慢慢提升的。所謂的創造性活動或是心

多。在古典希臘時代,不論柏拉圖或是亞里

靈就是「反省」。反省整體生活方式並使文

斯多德皆認為藝術是模仿,因為人不可能複

化的各種意義達成協調一致,這一種協調一

製真實。十五世紀大航海時代來臨,造紙

致意味著我們用以了解自身以及身邊社會的

術、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使知識之取得不再

力量有了真正的拓展。

限制於教會。而在文藝復興時期藝術發生重 大的關鍵演變在於復興古希臘與羅馬的藝

藝術脫離不了生活,在當今日新月異的世界

術。文藝復興一方面是種學習;另一方面擺

傳播媒體對藝術扮演了另一種關鍵角色。儘

脫了教會的束縛,將文明與文化甚至藝術的

管藝術在不同時代背景或是不同領域擁有不

源頭尋找回來。

同面貌,但藝術與藝術家也許永遠是時代的 探索者,辯味著、思考著、實踐著。


當週文本 雷蒙‧威 廉 斯 ( R ay mo n d Wi l l i ams ) , 20 1 3 , 〈 創 造 性 的 心 靈 〉 , 《 漫 長 的 革 命 》 。 上 海 : 上 海 人 民 。 頁 : 9-49。


教 室 之 外. 專欄


開場 生 活 即 學 習 , 那 是 我 們 對 通 識 教 育 的 想 像 與 期 望。 在早已習慣的一切之外,是不是還有些什麼? 經常聽人說「換個角度就會有不一樣的發現」,然 而我們終究只能以自己狹窄的眼界看世界,但透過 交流我們發現參與世界的其他角度;知識為我們加 上羽翼,飛向寬闊的天空,而在交流與衝撞間,看 見自己其實沒有想像中孤獨──


教 室 之 外.專欄

別 小 看戀 愛 啦 ! ─ 談 2 月冬 季 日 劇 《 約 會 》的喜劇式愛情。 撰 文 |M a y

1

2

1 《約會》宣傳banner 2 《約會》劇照


〈※以下劇透注意〉 在男女主角的設定上,首先就是一個對於「 男主外、女主內」以及「男人理性、女人感 性」等等男女刻板印象的逆反。男主角谷口 《約會》批著通俗喜劇的外衣,實則是以溫

巧〈長谷川博己飾〉整天無所事事,沒有工

柔而穩重的觀點,更細緻更深層的包裝了劇

作,是個年屆35還窩在家裡靠母親養的啃

作家對於「戀愛」所擁有其他可能的解讀,

老族,唯一的興趣是在自己的房間裡閱讀文

既不突兀也沒有典型日劇的說教情節,裡頭

學;女主角藪下依子〈杏飾〉是個不折不扣

更多的是一種揉在生活裡的有趣,沒有夢

的「理科女」,從小就深得已逝母親在數理

幻、沒有激情、沒有熱/狗血,硬要說的話,

方面的天賦真傳,養成她對於任何事情幾乎

除了喜劇這點之外,一般而言談到對於戀愛

不帶感情的思考方式,故事的起始點,即是

劇的套路都不存於《約會》中,更有趣的是

依子父親對於女兒學業事業一路順遂,在感

劇作家對於情節的掌握,總是能在觀眾以為

情上卻始終有個缺失的遺憾,依子為了回應

自己就快要欲見劇情發展的時候,以小小的

父親的擔憂,於是設下30歲前結婚的目標,

反 轉將觀眾一軍。

一場「交作業式」的戀愛劇就此展開。


戀愛和結婚之間的關係,似乎總是存在著順序的 問題。劇作家花了一集的時間讓男女主角嘗試以

3

4

相親的方式先談場「戀愛」,然而對於男主角谷 口巧而言,已經整整10多年沒有出門過的他連怎 麼跟人相處都不知道;女主角藪下依子則是用心 的收集一切關於戀愛的數據資料,例如時下的女 孩如何打扮自己、如何讓自己可愛一些等等,他 們要求自己以「普通情侶」的方式約會,卻怎麼 也普通不起來,終於在第一集結尾因為無法接受 這樣的約會模式而爆發,有趣的是,兩個自覺奇 葩的人竟然因為「無法戀愛」、「認為戀愛無價 值」而找到共通點,決定捨棄戀愛這一過程,直 接奔向結婚契約。劇作家透過男女主角的奇葩個 性提出整劇的核心問題:「戀愛與結婚是不同的 兩件事,還是擁有先後順序的同一件事?」在往 後的九次約會裡〈一般日劇集數為10集〉漸漸回 答此一問題。

3

「 就 算 感 到 痛 苦 , 就 算 感 到 厄 運 , 如 果 沒有那個人

的話就失去了意義,也許這就是戀愛吧!」 4 《約會》劇照


5

6

打著通俗戀愛喜劇名號,劇作家卻在劇中不時的 傳達對於女權、平權的看法,例如作為女主角的 依子,在聽見男主角谷口巧稱自己為「理科女」

5 《約會》劇 照 6

「在戀愛與 結 婚 中 , 對 男 女 刻 板 的 期 待 事 實 上 存 在

著粗暴的限制」

時,明顯的表達了對於此類稱呼的厭惡,她認為 同樣是理科,人們卻只會稱呼理科女而不稱理科 男,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彷彿女性不屬於原本 的冠稱詞,彷彿女性從事不符合期待或者是不常 見的職業便是怪異;男主角谷口巧也曾提出為 何社會對男性有賺錢養家和工作等等的期待? 為何當女性可以備受祝福的嫁人而專心做家庭主 婦時,男性想成為家庭主夫卻是失敗的代表? 劇作家在解答核心問題前,也提出了戀愛和結 婚中,對男女刻板的期待事實上存在著粗暴的 限制,觀眾一邊覺得劇情爆笑,其實也代表這 個社會正一邊的對男性和女性畫下價值觀上的界 線,但是既然觀眾會珍惜這樣的有趣和幽默,為 何對待現實社會的各種男性女性卻那樣的苛刻?


另外,以劇情發展而言,每次的約會中,谷口和依 子不停的在冤家式的相處中調和,他們從來都不喜 歡對方、甚至連好感都沒有,但是因為結婚的目標 一致,彼此慢慢的了解對方,即使那樣的了解是出 於交作業的心態。從此處看來,無論男權女權,在 谷口和依子的相處中,那都已經不是什麼重要的大 事,因為他們正一邊嫌棄對方,一邊以希望對方 更好的心態,試著是否能成功結婚,又或者是祝福 對方都能成功地找到心儀的另一半,只是即使擁有 結婚的契約,他們仍舊不確定戀愛究竟是什麼, 其中又以女主角依子特別想要知道戀愛的感覺。 於是他們也分別和心儀自己的人們:鷲尾〈中島 裕翔飾〉、佳織〈國仲涼子飾〉試著談戀愛, 談著談著也真的覺得自己戀愛了,就在他們都以 為自己要換結婚對象時,鷲尾和佳織卻發現谷口 和依子比自己還要更了解對方,總是吵架、總 是不對頭的兩人卻堅決的認為對方身上到處是不 滿意的點,一邊吐槽又一邊嫌棄,甚至依子對 谷口不滿意的回憶竟可以寫了三本筆記以上的 數量,這令鷲尾和佳織十分傷心,雙雙與之分 手,驚愕之下,谷口和依子才漸漸發現或許這才 是戀愛,回應了劇情中,公車上阿姨所說的: 「只有美好記憶的戀愛是兒戲。」這也是劇作家 在除了男女平權之外,最想表達的中心主旨。


只是對於第一集提出的問題,劇作家並沒有 給出確定的答案。或許戀愛與結婚並不互 斥,但也不一定要有所關聯,唯一可以確定 的是,對戀愛和結婚極端感到美好或者是惡

7 10 8 9

劣的想像都是片面的,無論是哪一個,更多 的時候都充滿了柴米油鹽醬醋茶般的平凡,

7 《約會》劇照

一如角色所說的台詞:「就算感到痛苦,就

8 《約會》劇照

算遇到厄運,如果沒有那個人的話就失去 了活著的意義,也許這就是戀愛吧...!!」 對於男性女性的價值規範,在《約會》一 劇中已不成問題,因為無論孰強孰弱、無 論開心痛苦,擁有彼此陪伴才是最重要的 事,在這樣已經幾乎是結婚誓言的前提之 下,追問男權還是女權似乎都顯得多餘了。

9 《約會》劇照 10 「無論孰強孰弱,無論開心痛苦, 擁有彼此陪伴才是最重要的事」


教 室 之 外.專欄

折 磨 與苦 難 成 就 更 好 的 自 己 ─ 談 2 月冬 季 日 劇 《 影 子 寫手》的女性成長 撰 文 |M a y

2 1

3

1 《影子寫手》宣傳海報 2 《影子寫手》劇照 3 《影子寫手》劇照 4 《影子寫手》劇照

4


「麗莎終於是麗莎,由樹也終於是由樹, 她們彼此都從那樣晦暗的渾沌中重生 。 」 故事伊始,遠野麗莎〈中谷美紀飾〉作為 屹立文壇十幾年的女性作家,因為家庭 和事業上的雙重夾擊,在作品上的筆鋒不 如以往,對自己的能力和自信產生動搖; 與此同時,新人作家川原由樹〈水川麻 美飾〉正苦於自己的寫作才能因為沒有名 氣而無法得到發揮,因緣際會下成為麗 莎的助理,兩個女性的成長史就此展開。 相較於《約會》的輕鬆幽默偶爾夾帶諷刺, 《影子寫手》的文學性和嚴肅感就較濃, 從情節設計到畫面拍攝、現場設置皆然, 如果說《約會》將男性女性的平權過程, 以有趣的冤家式鬥嘴為象徵的話,那麼《影 子寫手》更側重在女性的自我超越和寬恕。


5 《影子寫手》劇照 6 《影子寫手》劇照 7 《影子寫手》劇照

5 6 7

女人和女人之間,通常有很多種關係型態,麗莎 和由樹的關係也是,她們可以說是作家與讀者關 係、偶像與粉絲關係、上司與下屬的關係;也可 以是師生關係、母女關係、競爭對手關係,同時 又是彼此的鏡子,赤裸的照見自我,以互相折磨 的方式互相成長,構成所謂的「女人何苦為難女

然而真正困擾麗莎的並不是寫作事業,她書寫

人。」不過《影子寫手》畢竟不是單純的婆媳爭

的作品讓她輝煌過,她也以為當紅作家的成

吵家庭劇,麗莎和由樹的相遇也不是起自於爭奪

就足以讓她的家庭幸福,母親的話語卻時時

一個男人,〈這什麼世間情走向…。〉她們更多

縈繞耳邊:「要是我不在,你明明什麼都做

時候是彼此的盟友、彼此永遠的對手,劇作家透

不了。」那無異於詛咒的話語使她迫切的想要

過麗莎和由樹,將女性從傳統男權戀愛劇裡的正

逃離,這其實是很多職業婦女都曾面對的問

宮小三關係解放出來,在現實生活裡,女性和女

題,她們總將事業與家庭的界線混淆,就像

性 之 間遠比男性們所想的更精彩。

麗莎是為了向母親證明自己和養育兒子才寫 作,她的自我其實也在作為母親、作為女兒

故事裡的麗莎身分多重,是當紅作家、是母親、

和自我追尋中迷失,她不明白她長久以來的

也是女兒,在母親的陰影和兒子的叛逆下,她的

付出是為了什麼,所以她想從影子中掙脫,

家庭一直是折磨她身心的一部分;由樹則是幾乎

去尋找解答;這對由樹卻不公平,麗莎的引退

沒有身分的新人作家,在長期的槍手生涯中,頂

使她的小說生涯提前終止,無疑是一種文學式

著不屬於她的「遠野麗莎」的名稱活著。現實生

的殺人,過去她沒有名字,而今她被迫消失,

活中,麗莎是由樹的影子,在文壇,由樹是麗莎

所以她反擊了,她故意穿著和麗莎一模一樣

的影子,她們互相利用、糾纏、卻又珍惜,擁抱

的白色正裝出現在電影發表會場,作她力所

著各自的目的緊緊相依,她們共享一份成就、也

能及的反抗、諷刺,由樹的自我追尋和麗莎一

共同承擔罪過,如同劇中所說:「只有我們兩個

樣,或者說和所有女性一樣,都始於叛逆、始

合 作 ,才是遠野麗莎。」

於分離,從這點來看,麗莎成了由樹的母親。


「 只 有 我 們 兩個合作,才是遠野麗莎。」

社會對於由樹自我的怒吼沒有太大興趣,他們將 那當成是個笑話看待,如同女性在聲張自我的叛 逆一般,沒有人願意當作一回事,〈甚至曾經女 嬰的啼哭聲被淹沒在用來溺斃她們的水盆中。 〉由樹的自我在那一場反抗中被擊倒而至於毀 滅的邊緣,沒有人承認她、甚至她自己也產生 自我混淆,意外的是,麗莎卻因為不忍和內心 的譴責,主動承認了槍手事件,這一刻起,即使 惹來多少非議,麗莎終於是麗莎,由樹也終於 是由樹,她們彼此都從那樣晦暗的渾沌中重生。 重生不是結束,而是苦難的開始,兩人本來擁有 多少成就,就擁有多少痛苦,由樹開始頂著「前槍 手」的名號寫作出版,因為那使她擁有更多的知名 度,她更為熟知更受歡迎,但是相對而言,她也活 在麗莎的陰影下;麗莎則用心經營自己與母親和兒 子的關係。母親失智,從只記得否定麗莎到徹底遺 忘麗莎,不過屈指可數的光陰,對麗莎而言,她所 有對母親的證明已注定是場空,在母親的記憶裡, 她將不復存在,這場為期不長的對抗中,她的恨、 她的愛、她的所有終於輸給了母親的遺忘。兒子大 樹則計畫了離家出走,用自已的人生做為籌碼對抗 母親,和麗莎自己當年對她的母親一樣絲毫不差。


作為本劇中隱藏的第三女主角,〈我

兒子的率直讓麗莎終於看到一絲救贖的光線,就在由

自己是這麼認為的啦!〉田浦美鈴〈木

樹和過去的麗莎一樣陷入寫作上的窘境時,麗莎及時

村綠子飾〉與其說是麗莎的秘書,更

的告訴了她,面向看不見臉的讀者寫作,事實上也

多時候她象徵著大部分的日本女性,認

是一種慢性抹殺自我的方式,當自己失去了創作的本

真、專注、忠誠、溫柔,卻極端的沒有

真,自己就不再是自己,於是她們決定合寫一本小

自我,因為她將麗莎的成就視為她的全

說,以誠實的書寫面對自我,向所有大眾揭開過去那

部,麗莎在文壇上的挫敗同時也是她的

段代筆的心理活動,那些苦痛與折磨的曾經終於幻

失敗,這使她將一切仇恨指向由樹,

化成為創作的動力,只是她們的故事並不因劇情結

帶著忌妒與不甘,她計畫好在由樹的簽

束在這裡,作為女性的她們還有好長一段路要走。

書會上刺殺她,然而卻是由穿著幾乎與 由樹一樣的麗莎代她受過,或許的確真 如麗莎倒地後所說是報應,但正是這一 刀,田浦才確切的體認到自己和麗莎本 不同,她的自我才終於誕生,只不過是 和真正的嬰兒出生一般血淋淋罷了。 麗莎回歸家庭後,因為書寫的對象不 同、為何、為誰而寫也不同,她慢慢地 找回自己的筆鋒,這一刻她才發現自 己一直尋找的從來就不在外頭,如同麗 莎兒子所說的:「討厭就討厭吧!有什 麼不好呢?」就算是恨、就算是討厭, 那也有個對象存在,從根本上來說,恨 與愛本就相依而生,自然的接受便好。


8 《影子寫手》劇照 8

「 由 樹 的自我追尋和麗莎一樣,或者說和所有女性一樣,都始於叛逆、始於 分 離 」

另外,在女性獲得成長、女性彼此之間和解了以 後,劇作家畫龍點睛的處理了女性與男性之間的 關係,劇中的男性並沒有被塑造成十惡不赦的形 象,認真來說倒是多了點現實和理性、利益考 量的味道,但正是因為劇中的男性多半在現實 考量下選擇忽略女性、利用女性,〈出版社高層 幾乎是男性比喻職場上的不平等。〉所以或多或 少的成為女性痛苦的元兇,然而麗莎作為女性 的代表,她理解他們、她包容、寬恕他們,甚至 感激他們的存在,畢竟不只女性之間有競爭對手 督促自己更好,男性更是作為女性永遠的敵手而 存在,那不是為了消滅對方,是為了砥礪自己、 遇強則強,在雙方公平競爭的情況下,發現更好 的自己,追根究柢,敵手本就是做為親密之人以 外,最長 遠 的 陪 伴 者 。 女性過去怒其不爭的柔弱印象終於徹底在劇中被 瓦解,為了跟男性競爭,女性自身必須比她所知 的更加堅強,在自己親身的痛過、苦過、磨練過 後,男女 平 權 才 更 加 可 能 。


裸= 奔= ‧ 幕 後

表 達 的 是 赤 誠、真 摯 的 赤 子 心 象徵著青年求學的純粹與熱情

ISSUE / 輕度強迫症病患。眼瞎耳聾的很嚴重,近 視快四百度卻不愛戴眼鏡,該聽清楚時聽 不清楚, 不 該 聽 到 的 聲 音 卻 一 直 鑽 進 耳 膜裡。有時候喜歡低著頭走直線,有時候 喜歡搖搖晃晃假裝自己進入了迷幻世界。

Gei st / 自介:「我是誰 ? 」 從 小 到 大 的 陌 生 場 合 總 要 好好介紹一番, 但 說 清 楚 我 到 底 是 誰 其 實 並 不 容 易。我可不可以 是 一 朵 向 宇 宙 綻 放 的 花 ? 好 吧 , 其實我是Geis t , 德 文 有 精 神 意 志 的 意 思 。 如 果 你問我人生最重 要 的 問 題 是 什 麼 , 我 會 跟 你 說 我 最喜歡的笑話: 有 一 天 紅 豆 餅 走 在 路 上 不 小 心 跌 倒了,你猜它說 了 什 麼 ? 原 來 我 是 包 奶 油 的 !

鹿方 / 魯蛇延 畢 生 / 自 然 崇 拜 / Two - s p i r i t / 低 調正直 清 新 不 糟 糕 / 好 花 木 玉 石 / 太 陽雙 子 / 月亮雙魚 / 軟漢子 / 上昇還是雙子

文理卡道茵妹妹 / 竟 然 有 男 人 把 自己擇偶標準定為:身高1 上 、 體 重 4 2 ,而且要有腦還有奶,但是自 本 不 達 男 人 標 準175,結果就是:有這個 的 查 某 ( 女 人 〉根本看不上這個男人。


身高160以 但 是 自 己根 有這個標準 人。

May / 目標迷糊 一直迷路 雙眼近視 令人堪 憂 通識大解放 裸奔奇幻冒險 現正上 映中 謝謝大家

瑞德 / 太 陽 雙 魚 , 月 亮 處 女 。 極 端 感 性加上極端理 性 , 再 乘 以 極 端 矛 盾 , 等 於 一 位擁有少女心的 憤 青 小 姐 。 有 時 喜 歡 穿 著 率 性 幹練,有時喜歡 戴 上 超 誇 張 髮 帶 、 穿 著 L a d y 洋 裝,假裝是公 主 。 關 於 生 活 , 喜 歡 走 走 停 停 。聽覺視覺味覺 觸 覺 感 覺 是 生 命 中 的 必 須 品 , 尤其仰賴味覺生 存 。 不 相 信 宇 宙 有 「 絕 對 值 」 ,只相信謙讓的 理 解 與 誠 實 的 溝 通 。 至 於 人 生 ,在歷經多次近 似 宇 宙 大 爆 炸 的 「 驚 喜 」 之 後 ,認為嘗試努力 將 每 一 個 當 下 活 得 踏 實 、 快 樂 、健康,才能通 往安靜安定的幸福。

嘎嘎 / 走 在 理 想 道 路 上 的 奮鬥者。 一 直 覺 得 自 己 是 挑 剔的處女座,最後發現 是 隻 大 獅 子 。 對 於 香菸無感,卻短暫做過 煙 斗 , 熱 愛 酒 精 , 卻要開始戒酒。被笑稱 是 極 度 樂 觀 , 勇 於 追求夢想的傻子。 現 在 預 備 要 從 一 個 坑跳進另一個水比較乾 淨的坑裡(是嗎?)

亞亞亞 / 心 血 來 潮 在 轉 車的途中想起以前愛 看 的 夢 夢 ( g u ilty pl eas ure?), 結 帳 前 突 然 覺 得自己應該換個口味 所 以 臨 時 改 成 Ca ndy,回家開開心心 地 拿 出 漫 畫 發 現:我買的是上個月 的 … ( 為 什 麼 大家都很認真地寫了 自我介紹!?)

J / 小 時 候 自 以 為 是 魔羯,長大後才 發 現 一 切 都 是 騙 局的太陽射手, 理 想 主 義 , 但 其 實是走在路上也 會 自 撞 或 摔 倒 的 危險生物, 人生 階 段 正 處 於 問 號 滿天飛的狀態, 最 愛 大 喊 要 喝 酒 , 但根本不常喝, 最 想 做 的 事 是 帶 著相機去流浪


神學沙龍

人文三缺一


問卷 反饋 為使活動未 來有更好的參考依據及方向 懇請您撥出 10分鐘的時間協助填寫本回饋單 共同學科暨 通識教育中心謝謝您!


通識在東海 粉絲專頁

x

Instagram

東海大學共同學科暨通識教育中心製作 策劃:陳以愛 主編:蔡函芫 執行主編 : 簡郁婷 文字編輯:簡郁婷 徐瑞鎂 林郁翎 胡家瑋 林怡秀 陳姵穎 黃雯秋 陳冠吟 美編設計:陳儷方 攝影 : 簡郁婷 徐瑞鎂 林郁翎 陳姵穎 林怡秀 黃靖茜 黃雯秋 陳冠吟 教學卓越計畫

地址 : 40704 台中 市 東 海 大 學 97 5 號 信 箱 / 電 郵 : g e @ t h u.e d u.t w / 電 話 : 0 4 - 2 3 5 9 0 1 2 1 * 2 2 7 0 0 - 2 2 7 0 4 / 傳真 : 04- 2359 92 0 9 東 海 大 學 共 同 科 暨 通 識 教 育中 心 C e n t e r f o r G e n e r a l Ed uca t i o n o f T un g h a i U n i ve r s i t y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