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 在東海
'Dec 2014.12 第三期
目錄
11月重點回顧
..........................................................................
東海講座李歐梵教授
21世紀人文教育與通識教育的危機與展望會議
12月+1月系列講座預告
..........................................................
通識茶敘&通識講堂
路思義時刻
神學沙龍
人文三缺一
11+10月座後報導
通 識 茶 敘 & 通 識 講 堂 ........................................................
路思義時刻
神學沙龍
人文三缺一
重點回顧
主題 時間 地點
商品化時代的人文學科 11月14日14:00-16:00 語文館 LAN007
講者
李歐梵
(香港中文大學冼為堅中國文化講座教授)
李歐梵,著名教授、作家、文化評論員,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現代文學及文化 研究、現代小說和中國電影。先後執教於芝加哥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印第安那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哈佛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等校,
年獲
選為中研院院士。著述包括《鐵屋中的吶喊:魯迅研究》、《中國現代作家 中浪漫的一代》、《中西文學的徊想》、《西潮的彼岸》、《狐狸洞話語》 、《上海摩登》、《尋回香港文化》、《都市漫遊者》、《世紀末囈語》等。
主辦單位 東海大學
「 東 海 講 座 」 商品化的人文學科 主講者|李歐梵教授
「 如何因應全球化的壓力,找到自己的 意 義 。 」 文|蔡函芫
香港經驗,一切以商品為中心來計算的快樂 李教授自述從美國哈佛大學退休後居住 香港有十年,這個城市受到20世紀後
十一月中,東海講座邀請來了李歐梵
期資本主義全球化的影響,形成了一種
教授,以「商品化的人文學科」為題。
很典型的現代城市風貌—-商場文化。
講座一開始,李教授分享自己在香港
各式商業廣場週圍除了飯店與旅館外,
十年的居住經驗,一路探討商品化、全
附近居民都住在每房只有700呎或更少
球化對現代人的生活影響、極速時空
的高樓大廈中(台灣單位換算為20坪)
的壓縮,說明一個人文學者如何面對
,是香港人口中所說的「石屎森林」。
全球化的壓力,更分享了在哈佛教授通
一直以來,以財經為主體發展的香港,多
識課程的經驗以及通識教育的重要性。
數年輕人或生長在海外的港人選擇到國
兩個小時的講座在現場聽眾熱烈的回應
外拿商業博士學位後,返港後成為財經界
下,一路延長至三個小時還欲罷不能。
的上班族,每日七點有如精準的定時器一 般,西裝筆挺的進辦公室拼命計算,加班
李歐梵教授,現任香港中文大學冼為堅中
至八、九點都是常態,娛樂時消費購物,
國文化講座教授,是著名作家、文化評論
逢年過節購買禮物給沒時間陪伴的家人、
員,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現代文學、文化研
朋友,甚至是另一半,他們沒有明天、後
究、現代小說和中國電影。曾執教於芝加
天,甚至是對於未來十年生活的想像,
哥、普林斯頓、哈佛等多所美國大學。
只有一切以商品為中心來計算的快樂。
極速的時空壓縮:昨天很快就過去了
通識教育對於大學教授的挑戰
談到全球化下網路科技的互聯與傳播
李教授更說,在他的哈佛教學經驗
速率增加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機會,
裡,通識教育往往是學生畢業後對他
大量的資訊在網路上互通有無,但因
們人生影響及幫助最大的課程,那些
每日接收的信息量過於龐大,導致
往往被認為是淺知識、與自己專業越
現在人的生活節奏加快,沒有時間
無關的課程,其實越要花更多時間及
安靜思考或獨處,文化的生產也因
心思準備。講座最後他特別提到,東
此受到挑戰。李教授透過觀察身邊寫
海大學身為第一個將通識教育帶進台
作好友的經驗指出,目前文化消費多
灣的學校能持續不斷發展到現在,耕
過於文化生產的小說生態在現代主義
耘了兩百多門通識課,是很令人驚艷
的影響下,發展出滿足現代人追求
且期待的。他向所有開授通識課程的
快速、重點式閱讀的手機小說與網
老師致敬,期許東海通識課有更好的
路小說,形成了一種虛擬現實(Vir-
發展前景。
t ual
Re a lity )。同時,一股反 全 球
化與反帝國主義的思想也醞釀發展 出在地化(Local)立場來對抗資本 主義下統一化及工廠化的商品產物。
重點回顧
東海通識「毋忘初衷」 2 1 世 紀 人 文 教 育 與 通 識 教 育的危機與展望
「東海通識教育作為台灣最早期的開拓者 , 是 如何經歷種種挑戰而至今不斷探索改進。 」 東海大學共同學科暨通識教育中心和中華民國 通識教育學會於103年11月1日至2日合辦「21 世紀人文教育與通識教育的危機與展望」會 議,由范聖興教務長致歡迎詞揭開序幕。這 次會議邀請台灣、香港、中國三地學者參與, 以人文通識教育作為主題,場次分別討論: 人文教育和經典教育理念與實踐、文明史課 程和經典課程之教與學、文化講堂和藝文沙 龍之形塑、人文教育與通識教育的危機和展 望等,就當前教育理念與實際教學情形,分 享經驗,相互借鏡、共思前景的種種挑戰。 會議中,北京大學教務部副部長強世功教授率 先介紹北京大學通識教育的實踐現況及革新理 念,北大哲學系李猛教授則從現今大學困境切 入,兩位老師都引出反省意識的必要性。香港 中文大學通識教育部主任梁美儀教授、廣州中 山大學博雅學院副院長程美寶教師與靜宜大學 生態人文學系柯志明教師三位,從理論面和經 驗面,著重闡述經典教育的重要性。東海大學 社會學系鄭志成教授與長庚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曾華璧教授,則分別從文明史與環境史呼應通 識教育異於學科專業化的一體性思考的關注。
通識教育除了推出形形色色課程之外,
本次會議的主辦單位是東海大學通識教育
也使用不同方式來形塑大學生的心靈世
中心,陳以愛主任以歷史學式梳理說明,
界。逢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翟本瑞
東海通識教育作為台灣最早期的開拓者,
教授將正式、非正式與潛在的通識課程
是如何經歷種種挑戰而至今不斷探索改進。
整合成一個體系,開辦了許多通識沙龍活
她以「毋忘初衷」為題,說明通識中心推
動,提供一種以科技為媒介的模式。國
動的課程革新及各種沙龍活動如人文三
立政治大學藝文中心前藝術總監黃巧慧老
缺一,展現了這一代人積極有為的活力,
師介紹政大在富邦藝術基金會贊助下開
用各種新方式來延續和發揚創校理想。
設的通識「生活美學」等課程,並透過校 園裝置藝術來帶動同學思考藝術的本質。
這兩天會議在每個場次的發表、評論與參 與 者 的 互 動 問 答 裡 , 讓 與 會 者 不 斷 思 考 通 識 教育 的 意涵和本質,並瞭解各校通識教育的具體 做 法 。 縱 使 每 所 大 學 的 通 識 教 育 發 展 歷 程 都 有所 不 同,但與會者均共同期待能陶冶出有文化 素 質 、 具 備 創 新 、 實 踐 與 能 面 對 未 來 挑 戰 能 力的 下 一代人,深信通識教育的未來與發展還會 生 生 不 息 地 綿 延 下 去 。
通 識 茶 敘& 通 識 講 堂 . 講 座預告
通識茶 敘 & 通 識 講 堂
'Dec 通識茶敘| 2014/10-12 月 週二中午12:15-13:45 通識講堂| 10/30、11/11、12/1,每場次時間不同 共同地點|角落習齋(C116) 訂餐報名:游麗瑾小姐(分機:22700) 劉麗珠小姐(分機:22701) 顏清苓小姐(分機:22704)
通識 茶 敘 & 通 識 講 堂
通識教育(g e n e ra l
e d u ca t i on) 是 東 海 大 學 的 創 校 理 想 , 但 今
日東海通識教育的理念是什麼?我們又要用甚麼方式來培養新 一代東海學生?這是我們經 常 反 躬 自 問 的 兩 個 問 題 。 如果東海通識教育的理想就是人文教育,而把人理解為一個完 整的人,那麼東海通識課程顯然需要呈現一個整體性規畫,好 讓學生在情感、理性、意志,乃至靈性上的需求,都能得到更 為適切的回應。 我們肩負著耕耘學生心靈和心智成長的使命,深信自由開放對 話的重要性,為每一位關心通識教育的老師,在「角落習齋」 保留了座位。歡迎您在週二中午來吃個簡餐,彼此傾聽關於理 念和經驗的分享。(為了方便訂餐,請在茶敘前的週一下午五 點前報名)另外,我們也舉辦不定期的「通識講堂」,邀請校 外學者談談通識,本學期邀請三位講者:林載爵先生(聯經出 版公司發行人兼總編輯)、陳錦生校長(前長榮大學校長)、 林益仁所長(台北醫學大學 醫 學 人 文 研 究 所 所 長 ) 。 歡迎您常常到角落習齋坐一 坐 !
通 識 茶 敘 & 通 識 講 堂 .講座預告
12/01
PM6:30
「 行 動 中 的 通 識 :談跨領域生態教學」 主講者:林益仁副教授(臺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所長) 主持人:王崇名教授(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12/ 09
PM12:15
「 學 術 追 尋之旅:從東海大學到東南亞伊斯蘭研究」 主講者:游雅雯博士(清華大學亞洲政策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主持人:潘兆民副教授(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12/16
PM12:15
「 通 識 社 會 領 域 課程──從學生的觀點看」 引言人:2-3位學生
路 思 義 時刻 . 講 座 預 告
'Dec 撰文 | 胡家瑋 日期 | 週 日 18:00-19:00 週一至週四 19:00-20:00 地點 | 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
路思義時刻.講座預告
12/28
PM8:00
逆風飛翔 主講者:陳慧聰
12/11
PM7:00
愁到天地寬: 與你同行於大學之道 主講者:童元方
「身為一個身有殘疾者,我喜歡幫助
2013年盛夏,童元方教授結束了旅外歲
『怪怪的』學生建立真實的自信,說穿
月回到臺灣,帶著滿腔熱情來到東海大
了,學生必須面對人生挑戰,遊戲規則
學,為文學院注入源源活力。童老師為
未必公平,無論輸贏都要心平氣和。」
國際知名的散文、翻譯名家,著有《一
優良導師獎得主、東海國貿系的陳聰
樣花開-哈佛十年散記》、《文天祥與
慧老師熱心且不居功。他提供免費額外
吳梅村-兩組北行詩的比較研究》、《
課業輔導、了解學生心理生活需求、
水流花靜-科學與詩的對話》、《愛因
幫助學生規劃畢業後的前途。導師工作
斯坦的感情世界》、《為彼此的鄉愁》
於他如魚在水,無所謂優秀、具體,
、《田間小徑-走向科學的人文隨筆》
只有優遊自在。即使身有殘疾,陳老
、《遊與藝-東西南北總天涯》、《閱
師還是將他的生命過得精采。政大新
讀陳之藩》及翻譯專書《選擇與創造-
聞系畢業後,他赴美修習企業管理和
文學翻譯論叢》和《譯心與譯藝-文
市場行銷。投身學術界之前,老師曾
學翻譯的究竟》;譯有《德日進思想
任廣告文案、企業總經理助理和電視
簡介》、《愛因斯坦的夢》、《情書:
臺顧問。陳老師以身教告訴學子們真
愛因斯坦與米列娃》與《風雨絃歌:黃
正能夠禁錮人的不是身體上的殘疾,
麗松回憶錄》。個性朗爽、寬容大度
而是心靈想像上的貧乏。如果想知道
的童院長說:「我不是結局,是新的
陳老師是如何克服逆境殘疾、逆風飛
開始;我的新開始是下一代的年輕人。
翔,就千萬別錯過本年度最後一場路
」十二月十一日,讓我們齊聚路思義教
思義時刻。和你/妳相約於聖誕節後。
堂,聆聽童院長生命中的美麗與憂愁。
神 學 沙 龍. 講 座 預 告
'Dec 撰文|黃靖茜 日期 | 每週二 18:30-21:00 地點 | 東海大學角落習齋 C116
神學沙龍.講座預告
12/02
PM6:30
公 民 的 服 從 與 不服從 12/9 加 爾 文 《 基 督 教要義》的觀點 PM6:00 主講者:柯志明、鄭志成
你知道公民政府這個概念早在 16世紀就被提出了嗎?公民的 服從與不服從究竟跟基督教文 化有什麼關聯性呢?約翰・加 爾文(JeanCalvin)的《基督教 要義》一直被視為16世紀宗教 改革巨著,在〈論公民政府〉 這一章,加爾文闡明了公民政 府存在的必要性,認為公民政 府的設立是上帝向人類所施的 極大恩慈,使人們得以透過阻
由長期研究與釐清基督教價值的柯志明師、東
止邪惡之人橫行無忌,從中實
海社會系西方思想史專長的鄭志成老師共同與
現他們的虔誠信仰。此理論後
談,延續上週神學沙龍兩位老師關於信仰與現
來影響英、美清教徒,成為他
代生活的探討與思辨,這週老師們又會針對
們推動民主革命的核心精神。
這本神學巨著展開哪些精彩有趣的討論呢?
神學沙龍.講座預告
12/09
PM6:30
信 仰 的 公 共 性 和隱私性-從三一八學運談起 主講者:鄭仰恩
台灣今年的三一八學運展現台灣人 高 度 的 公
受到加爾文宗教改革影響,公共神學
民參與意識,而身為一位社會公民 , 若 同 時
在歷史上可回溯至許多由宗教影響公
是虔誠的宗教信徒,該如何看待自 己 信 仰 的
民改革的運動,包括清教徒運動、蘇
公共性與隱私性呢?美國普林斯頓 神 學 院 哲
格蘭啟蒙運動、歐洲的政治神學、北
學博士、台灣神學院專任教授及台 灣 大 學 兼
美的公民宗教傳統等,這一次,鄭老
任教授,鄭仰恩老師時常著書討論 基 督 教 與
師將帶領我們從最熟悉的當前台灣社
台灣社會的關係,曾在《台灣神學 論 刊 》 發
會脈絡談起,以三一八學運為背景,
表專文,探討基督教學界於當代興 起 的 「 公
帶領大家討論信仰之於一個社會公民
共神學」與台灣當前社會處境的關 聯 性 , 重
的公共性與隱私性。
探基督教徒在公共領域的涉入與參 與 。
神學沙龍.講座預告
12/17
PM6:30
逃 避 ・存 在 ─ 海 德 格v s.列維納斯 主講者:林薰香、鄧元尉
海德格作為西方存在主義、結構主義的重要哲學家,主張不應把人思考為世界的中心,認 為人是世界的一部份;而列維納斯則反對傳統西方哲學自巴曼尼德斯到海德格將「他者」 簡化、消化、吞沒成與「自我」相同觀點的過程,他認為要以「他者」為優先,並關注如 何與他者建立一種責任倫理學的關係。由研究海德格存在哲學的林薰香老師、研究列維納 斯他者哲學的鄧元尉老師共同主講,將以兩位哲學家關於主體的不同看法拉開討論序幕, 帶領我們重新省思,面對現代社會存在各種與我們擁有不同種族、不同性別、不同宗教信 仰、甚至持有不同價值觀的異己者,我們應該如何面對、了解、關懷這些「他者」呢?而 在自我與他人之間,我們又如何取得平衡,保有他人與自我各自獨立的價值而不互相牽制 呢?而「逃避」與「存在」又分別擁有哪些積極與消極面呢?讓我們期待兩位老師,帶領 我們從西方哲學家觀點,找
2 0 1 4 秋季「 人 文 三 缺 一 」 系 列 活 動 思 考 、 寫 作 , 與 對 話。 我
們週四角落習齋見!
12/23 PM6:30
基 督 教 與 文 化─ 從 德弗札克的《新世界交響曲》說起 主講者:魏連嶽
原名為「來自於新世界(F ro m th e Ne w Wor l d) 」 , 後 來 被 稱 為 「 新 世 界 交 響 曲 ( Ne w Wor l d Sym pho n y )」,這首世界名曲 是 德 弗 札 克 在 1893年 春 天 於 美 國 紐 約 創 作 完 成 , 這時 他才剛從家鄉波西米亞被重聘至紐約國家 音 樂 院 擔 任 院 長 幾 個 月 而 已 , 許 多 人 因 此 猜 測德 弗 札克因思鄉心切才創作此曲,這首樂曲流 行 到 台 灣 時 , 其 第 二 樂 章 也 被 台 灣 聲 樂 家 李 抱忱 老 師填詞改編成名曲「念故鄉」,成了台灣 音 樂 教 科 書 裡 必 教 、 學 生 必 唱 的 樂 曲 。 對 此 ,魏 連 嶽老師有不同的看法,認為德弗札克將此 曲 命 名 為 「 新 世 界 」 必 定 別 有 用 意 , 尤 其 在 交通 如 此不便的時代,還曾二度橫越大西洋到美 國 遊 歷 , 心 中 必 定 對 美 國 這 個 傳 說 中 的 新 世 界、 紐 約這個國際大都會懷抱憧憬,但究竟是什 麼 原 因 讓 他 對 「 新 世 界 」 充 滿 期 待 與 盼 望 呢 ?讓 我 們一同隨著魏老師重新回到德弗札克的時 代 , 尋 找 線 索 。
人 文 三 缺一 . 講 座 預 告
'Dec 撰文 | 人文三缺一 日期 | 每週四 18:30-21:00 地點 | 東海大學角落習齋 C116
2 0 1 4 秋 季 「 人 文 三 缺一」系列活動 20 1 4 ,秋。全新的學年, 全 新 的 學 期 , 還 有 全 新 的 「 人 文 三 缺 一 」 !
在 新的學年度裡,「人文三缺一 」 也 有 嶄 新 的 系 列 活 動 。 於 本 學 期 共 計 十 個 場 次 的「人文三缺一」,共有三個 主 題 不 同 的 特 別 場 : 「 相 對 論 」 、 「 現 場 閱 讀 」、「我如何走上領域邊緣」 。 三 大 特 別 主 題 , 每 主 題 均 有 三 場 :
◆ 「相對論」:每場邀請 兩 位 師 長 一 同 主 講 , 各 自 代 表 不 同 的立場,依據該場主題與大 家 一 起 討 論 、 對 話 。 ◆ 「現場閱讀」:本場次 將 安 排 一 位 老 師 搭 配 一 位 學 生 主 講,帶著大家於角落習齋一 同 在 現 場 閱 讀 文 本 , 當 場 討 論 、 分 享各自對文本的想法與想像 。 ◆ 「我如何走上領域邊緣 」 : 特 別 邀 請 到 本 身 研 究 專 長 屬 於 跨領域的老師,來和各位師 生 分 享 , 他 們 是 如 何 結 合 不 同 專 業 領域的研究。
2014全 新的「人文三缺一」,誠 摯 邀 請 每 一 個 渴 望 知 性 探 索 的 心 靈 , 一 同 讀 書 、思考、寫作,與對話。我們 週 四 角 落 習 齋 見 !
人文三缺一.講座預告
'Dec 18
12/11 P M6 : 3 0
「相對論」 小確幸V.S.社會實踐 主講者:沈裕昌,廖欽彬
「小確幸」,近年來的熱 門詞彙之一。出自於村 上春樹的文章中。村上 的小確幸,關心的是個人 生活中確切、真實的幸 福感受,但為何「小確 幸」進入台灣後,會被認 為與廣泛的社會參與相 互衝突?台灣的「小確 幸」又身處什麼樣的社 會脈絡之中?是否與當 今社會的參與和實踐背 道而馳呢?今夜就讓我 們一起來「小確幸」吧!
人文三缺一.講座預告
12/18
PM6:30
「 我 如何走上領域的邊緣 」
「現場閱讀」
徘 迴在科學與音樂的邊上
在想像邊緣──詩的邀遊
主 講者:李承宗老師
主講者:陳黎老師,林韋錠
12/ 0 4
PM6:30
科學與藝術如和對話?主講本週「人文
詩,是語言的瑰寶;詩,是在真實與想像
三缺一」的李承宗老師,除了研究神經
邊緣的遊戲。詩的重點不只在於表達什
科學外,還有樂器演奏與音樂創作的專
麼,而更關心的是如何表達。詩人將自己
長。今晚,李老師將和大家分享自己的
真實淬鍊的情感,用創意用、想像賦予
人生學習經歷,與如何實踐科學與藝術
語言新的生命表達出來。今晚,曾獲選「
人文的融合。甚至還有機會欣賞現場的
台灣當代十大詩人」的陳黎老師,將來訪
樂器演奏!從科學看藝術;從藝術看科
角落習齋,邀請大家一起在詩裡遊玩。
學。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生命元素是如 何交互作用的吧!
01/08 01/08
PM6:30
從理想到現實;從科學到人文; 從藝術到哲學。生活是一幅豐富 的風景,美醜、哀樂、你我,全 都在其中。本學期「人文三缺
「圍爐夜談」 主講者:大夥一起
一」最終場,冷冷的冬夜裡,讓 我們一起用言語烤一盆火爐, 把生活的溫暖分享給彼此吧!
通識茶敘&通識講堂.座後報導
通識茶敘: 通識人文領域——從學生的觀點看
10/21 T UE
文|郭俊廷
一個好的課程的建立,絕對少 不了師生之間的溝通,但是現 在的我們往往缺乏這個機會。 有時候或許是同學們少了點勇 氣在全班注視下發言、有時候 或許是忙碌的我們於課堂上來 匆匆去也匆匆,沒有時間坐下來 靜靜思索與討論。課程依舊進 行著,只是不少時候,老師們 的規劃與同學們的期待似乎沒 了交集,錯身而過,課堂上的 共鳴的音色也就缺了那幾分。 這次的茶敘還是注目於人文領域的討論,但我們反轉了角色,老師們反成了聽者, 同學們暢所欲言的述說著自己對於課堂的各種想法。有同學開始剖析人文通識對自 己產生了多少影響,進而連自己也從物理系轉到歷史系去;有同學則試著談論自己 在經典閱讀課程中有何收穫,同時向在場老師提出問題;也有同學談到了通識課程 的可能性,與通識在二校的差異。各式各樣的問題,而老師們專注的聆聽著。期 間不少想法被提出,也獲得詳細的回應,一如我們期望在課堂中發生的狀況。這次 的討論應可以作為一個開端,如何讓課堂中充滿更多思想的火花則是我們的目標。
通識講堂: 再做一次開拓者——從芳衛廉的十四點談起
通識茶敘&通識講堂.座後報導
林載爵先生(聯經出版公司發行人兼總編輯)
10/30 T HU
文|郭俊廷
一甲子時間,當初方衛廉博士所記載的十 四條備忘錄,十四個理想,化為了形體, 並持續的成長茁壯,成為我們所認識的東 海大學。這些年月走來並非一帆風順,每個 步伐每一決定都不容易,歷經這許多考驗, 如今的東海已是一顆結實纍纍的大樹,孕 育出了眾多傑出校友。今天,不同世代的 朋友們齊聚一堂,只為聆聽林載爵老師以 他的經驗細說從頭,講述這十四條的方針 如何作為東海的基石、中途遭遇的困難, 並回到原點,帶領我們深思未來的方針。 方衛廉博士作為聯董會的秘書長,可以說是東海創設之初的核心人物,也是幕 後推手。短短的十四條備忘錄,訂立了東海的定位與致力於「教育」的方針。 這些理念可以說皆是圍繞著基督教的核心精神而設,開頭便希冀東海除了培育 領導人外,也能造就一些「僕人」,並以服務眾人為職志,同時也希望東海能 擁有在地性,與所在的這片土地相結合。於教學方面則融通各個不同領域,給 予學生新的刺激與挑戰,並開拓他們的視野,課程所注重的即是通才教育。聯董 會賦予東海的期望極深,決意擺脫過去的形式,創設一所不同於以往的大學。
可往往現實的挑戰卻是艱困的多,聯董會稍後 的退出給予東海不小的影響,資金挹注的減 少讓東海的壓力日益增大,不得不擴大招生 以尋財源;而雪上加霜的是董事會影響力的 減少,早先立下的信念難以連貫,隨著台灣經 濟環境的變遷,似乎東海只能隨波逐流,逐漸 割捨了過去建立的理想,許多傳統一一消失。 不可否認的是,現今的東海確實走在歷史的歧 路上,除了內部對創校理念的維繫,外部更是 面臨了少子化與城鄉差距等問題,東海是不是 應當放下過往榮光、從頭調整再出發? 載 爵 老 師 提到了關於競存人數的想法,究竟多少學生數 量才是真正適合東海?
並以此重新思 索 東 海 於
如今這麼多大學之中的定位,再訂立長期的計 畫,或縮減或整併科系,發展屬於我們的特色。 六十週年將屆,是舊時期的落幕,也是新篇章 的開始,老師提出關於東海的「新十四點」 的發想,藉由大破大立訂立全新方向,找回 師生們的共同目標,或許將會成為東海一甲 子最棒的生日禮物。當前新的挑戰與舊的經 歷都雜揉在這個十字路口上,東海應該丟掉 多少包袱、保留多少資產,都將是我們應 當思考的,也是留給新一代東海人的課題。
通識茶敘: 通識自然領域課程的教學分享
11/04 T HU
通識茶敘&通識講堂.座後報導
文|郭俊廷
「胡承波老師作為自然領域的召集人,也是資深的通識教授,總為如何激起學生 對自然領域的興趣而困擾不已,或許今天的與會老師都有相同的疑問,該如何在 這 座 人 文 氣息已足夠濃厚的校園中注入另一種的理性思維?」 「 數 學 恐 懼 症」 眾老師首先一致認同的是學生們的
學生既對數理敬而遠之,對相關
「數學恐懼症」,也是最為頭痛的
科目興致缺缺也就不難想像。有
問題。學生們不容易接受數學,因為
老師給出了想法:能由物理現象或
在過往升學的壓力之下,許多人早
者數學遊戲刺激學生們思考。很多
已失去對數理的興趣,而進入文組
現象並不是沒有原因,只是我們
的學生更不可能如飛蛾撲火般的接
已經習以為常而忽略了,而這樣處
近數學應用繁重的課程,是以甚至
處存在於生活中的概念,要是理解
不去選擇自然通識。在這般狀況下,
其原理,想必印象能夠更加深刻。
如何決定課程難度便是問題了:太 過簡單會不如科普雜誌,太過困難 又逼退學生。兩者間得做出取捨。
食 安 風 暴 入 教材? 為了提升同學們的興趣,也有提及科學與化學的生活
從一些日常的事例中,也
化,學生將會更踴躍的參與討論,畢竟這些事情就發
能增加學生們判斷訊息的能
生在自己身周,參與課堂、提供自己想法便不是難
力。現在科普知識相當多,
事。好比最近台灣油類食安的討論正熱門,要是能由化
卻不盡然正確,結果一些錯
學的角度帶領學生們深入認識此類議題肯定能引起迴
誤的訊息便廣為流傳、分
響;另外,在場的陳錦生老師專業是研究蚊子,就曾
享。在通識課程裡加入相關
把登革熱的案例帶進通識課程中,再引領學生思考該
主題,除了引領學生認識事
如何解決孳生源,成功的把日常與課程結合在一起。
實,更讓他們有能力去分 辨一則科普知識的真與假。 還有大大小小的意見與看法被 提出,如由不同領域的教師 共同開課,增加課堂的討論與 對話性,以及線上課程的製作 等等,問題相當多,老師們 持續交換著意見,在場同學們 也提供了自己的修課想法。 討論延續至了會後,足以看見 老師們對於課程的熱情,雖 然帶來的疑問不見得獲得了滿 意的答案,卻能確信每個人 各自已帶著不同的收穫離開。
路思義時刻.座後報導
其實,是關於勇氣: 大學生活的自主學習
10/29 WE D
撰文|胡家瑋
「 大 學 的 自 主學習:其實,是關於勇氣的。」
十月二十九日,低垂的暮色襯著教堂
相信自己,時刻與自己對話
內的亮光。莘莘學子魚貫而入,將平
首先,老師認為一個學習者要相信自
日莊嚴肅穆的教堂擠得水洩不通。七
己,並時刻與自己對話。大學時的老
點,法律系許曉芬老師用輕柔的嗓
師以保送的方式入學,和聯考的學
音娓娓訴說她的故事。老師將自主
生相比自嘆不如,這壓力逼得老師學
學習分為五個階段,輔以自己的生
習與自己對話,久而久之養成習慣,
命經驗,鋪展出一場深刻的演講。
再再引領老師度過千山萬水的習慣。
踏入黑暗時要把淚水化為知識 除了課內學習外,老師的大學也被社 團、打工和類文青生活妝點得精采。但 過度精采的生活難免不踏實,畢竟心 中有太多困惑、苦惱和情緒不知如何表 達。這就是利用閱讀找回力量的時候。
一切關於勇氣
視野的 質變與量變
一切突破、膽怯與嘗試都關
跨越極限可以造成心態上
爬起來後,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乎勇氣。細究原委,勇氣是
的改變,進而發生視野的
跨越身旁觸手可及的極限後,
關於盡力、勇往直前,願意
質變與量變。相信自己、
會想將極限推得更遠,回首
改變,永不停止的改變。靠
旅行遊歷、累積生活與
才發現跨越的只是心中的恐
著勇氣,我們連接或悲或
閱讀經驗後,自己更能
懼。老師共有兩次出國學習的
喜的過去和不可知未來,但
從不同的高度看到綺麗
經驗。第一次的交換經驗慘
願我們在東海這綠草如茵
的風景。這是視野的質
痛,因語言隔閡跨不出心中
的校園汲取和社會接軌的
變。儲蓄足夠的力量後
恐懼。第二次到法國修習學位
勇氣,並永不停歇的開創。
會覺得關切的對象不再
時老師要自己不重蹈覆轍,
只是自己,而是周遭能帶
奮不顧身地擁抱所有可能。
給你/妳互動的人與物。 這是質變之後的量變。
神學沙龍.座後報導
當自然遇到宗教 H ol mes Ro l st o n I I I 的 荒 野生態哲學
─林益仁老師、卓逸民老師
10/28 T HU
撰文|林郁翎
「 在 基 督 教 裡,一切都是上帝創造, 而 哲 學 走 向 荒野的目的,是讓人類從 中 心 走 出 , 並和萬物相處在一起。」
一道生命起源的選擇題 生命的起源是什麼:(一)上帝創造,(二) 演化而來,(三)以上皆是;這道每逢生物 考試必定出現的題目自小便困擾著林益仁
10月份的最終場神學沙龍,由主持人生
老師,由於父親是牧師,但考試答案必
命科學系的卓逸民老師做開場,為大家
須遵守教科書,因此每回他只要選擇二,
介紹本次主講者林益仁老師,林老師是
回到家面對父親以及自己信仰上總感到
東海生科系畢業的校友(前身為生物系),
歉疚,隨著年歲增長,科學和宗教間的問
現任台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所所長,他
題一直深埋在他心中,直到碩士時期輾轉
說到自己雖是生科系的,現在卻走上人
遇見的指導教授和他說這兩者之間沒有衝
文領域,在之中多處轉折不是偶然造成
突,信仰並不會干預追求真理的態度,之
的,相反的,現在看來都是有跡可循,
後種種機緣牽引,讓他赴英國求學期間師
就像環境倫理學之父 Ho lme s Ro ls to n I I I
從 當 時 林 奈 學 會 的 會 長 R obe r t
深信的演化論,造成演化的機緣並非亂
ry,其曾為英國擬訂自然保育白皮書,並
數,而似是有條軸線牽引,今天,老師
推動宗教和科學學會,因著這位老師的推
分享這條如何走向生態倫理的軸線,同
薦,他開始關注的環境倫理學先驅Holm-
時引薦Hol m es R o ls to n III的哲學思想 。
es
R ol s t on
James
Be r -
III,從中他釐清兒時的疑惑。
哲學走向荒野 Hol m es Rol sto n III是環境倫理學的奠 基 人 ,
達爾文所說的不是人類由猴子演化,而是
他本身不僅繼承祖父以來的名字,同時還
兩者之間有親緣關係,這中間的過程被
有長老會牧師身分,但較為不同的是,他身
簡化,形成一種偏見,在此書當中強調
兼哲學家和科學家的身分,Rolston的研究
與古典哲學家相反的觀點,在以前,人
領域多元,其本身所學為物理學,後來跨足
是世界中心,自然環境是人的出現才有意
道德哲學、宗教學、神學,並意在尋求當
義,但Rolston認為如此便忽略自然的內
中共同的對話,他認為信仰和學說是可以
在價值,因為在時間巨流裡,大自然於其
相容的,更甚者,宗教思想能讓學術有所進
中仍是屹立不搖,走訪山林時,看見神
展,在他努力之下環境倫理學,這門讓科學
木的宏偉壯闊時想到,它在時人未在,人
和宗教對話的學科就此奠定,《哲學走向荒
不在時它仍在,如此怎麼能說自然是沒有
野》〈Phi l oso p h y Go n e Wild 〉一書在 探 討
價值,而人不應該獨自樹立一格,他應該
就是自然和人互動的問題,其中主要的觀念
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而這個觀念並沒有和
便是St or y
Re s id e n c e ,關於我們 人 類 會
宗教牴觸,因為在基督教裡,一切都是上
什麼為居住在這裡,如何和環境相處的故
帝創造,而哲學走向荒野的目的,是讓人
事,以自然史的角度觀看萬物的進化生存,
類從中心走出,並和萬物相處在一起。
Of
此外還有演化論不斷為世人所誤解的觀點。
那 是 地 球 ,那是我的家 林益仁老師最後提到關於家的概念,他曾多次在課堂 上實驗學生們對於家的定義,就是拿出一張白紙請大 家畫出自己心中的家,他發現都市裡面的同學畫的都 是一幢房子以及裡面的擺設,但是原住民的同學畫的 卻是山川林野,還有部落接著才是自己的房子,對於 這個家,他覺得不應只侷限在房子裡面,這個意義可 以無垠的,就像他離開東海,現在仍覺得這裡是他的 家,他還分享一則多年前Rolston在靜宜演講時說的 故事,一位太空人在登陸月球進行搜集土壤的任務。 那時萬籟俱寂,眼界一片黑暗,此時天際線外緣一抹亮光慢慢浮出,一顆靛 藍的星球出現在太空人眼前,那是人類第一次在太空看見地球,他一開始不 知道那是什麼,只能驚嘆如此漂亮,過後才想到,那是地球,那是我的家。
教會對世界的啟示── 侯活士《異類僑居者》的省思
神學沙龍.座後報導
─陳冠賢老師、黃欽印老師
11/04 T HU
撰文|林郁翎
十一月首場神學沙龍請到工業工程系主任黃
故這種稱謂本身代表內在神學思想和外在儀
欽印老師與該系畢業的校友,現任於中華
式的融合,在聖母大學任教期間,他深受
信義神學院的陳冠賢老師,為大家介紹曾獲
兩位同儕的影響,其中各別為門諾會當中重
《時代雜誌》評選為「美國最佳神學家」
要的神學家以及天主教哲學家,之後他受
的侯活士(Sta n le y
Ha u e rwa s )及其 與 韋 利
到兩者專業以及耶魯學派的影響,為手著作
Willimo n )合著一 書 《 異
不少關於基督教會與俗世連結的關係書籍。
蒙(Wi l l i am
H.
類僑居者》(Re s id e n t
Alie n s )當中主 要 觀
點,為了使大家對其人與書的背景有所了 解,陳老師首先簡介侯活士的出生經歷,並 將此書做一個簡易的說明,帶領同學認識侯 活士之人與其思想。侯活士出生於美國德 州,自小在循道衛理公會長大,畢業於耶魯 大學,衛理公會於他而言不是宗派,而是 一種做為精神的群體運動。他認為其是屬於 高派門諾會宗派,高派的意思是於主日禮拜 重視禮節程序,門諾會則是強調內在敬虔。
在《異類僑居者》裡,陳冠賢老師
意在成為一個不脫離俗世,但又和
為這本書做了三個主要的詮釋,首
俗世有所驅離的城市,而居住於
先他提出教會被君士坦丁所擄的
此的居民則社選擇一個他們想要
概念,在公元313年之後,君士坦
維護的文化而生,這就是書名所說
丁所頒布的米蘭諭令使得基督教
的「異類僑居者」,一個大過於
得以在羅馬境內合法化,之後陸
世上其他國家的上帝國,而且是在
續召開不少關於教會該走向何處
世界當中的教會,第三則是基於「
的會議,在背後實際上有君士坦
共視」的社群倫理,這是奠基在基
丁代表俗世權力的介入,這樣的
督信仰上的倫理,當中的倫理不同
運作卻讓教會在傳道以及各種生
於俗世的觀念,在之中構成的社群
活上變得容易,故教會自此俗世
共享同一種視野,視野指的是不
化,其中的體制、思維漸漸和社會
斷在更新的傳統,而傳統又是一種
相似,最後教會越來越像一個社
隨時代改變的語言,可以為社群裡
會而非一個教會,第二,他說明教
的人藉由模仿他人而吸收,是歷時
會的「政治使命」,那便是基督
性「共視」,在最後,陳老師總結
徒的政治責任是要成為教會而非要
道,上帝透過教會做為媒介,讓教
改變世界。基督徒應該組成以基
傳達啟示給世界,這個啟示就是要
督的存在為前提的城邦,在城邦
讓世界知道自己是世界,而太過靠
當中不以俗世的方式運作行政。
近世界的教會未必能幫助世界。
精神分析是一門猶太科學── 關 於 佛 洛 伊 德 《 摩 西 與 一 神 教》
神學沙龍.座後報導
─蔡偉鼎老師、曾慶豹老師
11/11 T HU
撰文|林郁翎
「 在 晚 年 最 後的著作《摩西與一神教》,他試圖去除 精 神 分 析 裡 的種族印記,但結果似乎是無效的。」 現 任教於輔仁大學哲學系的曾慶豹老師, 在 主 持 人 蔡 偉 鼎 老 師 介紹後,隨即投下一顆關於精神分析學 起 源 的 震 撼 彈 , 他 談 論關於這門學科的創始人佛洛依德(Si gm und Fr e ud) 的 身 世、《摩西與一神教》(Mo s e s a n d M onot he i s m ) 成 書 的 背 景以及這本書的主要議題─猶太人的命 運 。
猶太人的記號 佛洛 伊德出身於一個古老的猶太家族, 這 個 家 族 在 歐 洲 幾 個 世 紀 裡 同 樣 共 享 猶 太 民 族 的經 驗─ 流亡,年幼時舉家搬遷過幾回,之 後 定 居 在 維 也 納 , 爾 後 人 生 都 在 此 地 度 過 , 安 穩歲 月讓 佛洛依德逐漸忘記身上的猶太印記 , 直 到 西 元 1932年 , 納 粹 的 上 台 讓 年 近 80歲 的 佛洛 依德 再次看見這個記號,身為猶太種族 , 他 的 書 籍 被 焚 燒 , 國 際 精 神 分 析 學 會 遭 到 關 閉, 精神 分析學科被抹上猶太記號,只因為 這 個 學 科 的 創 立 者 是 位 猶 太 人 , 所 以 這 個 學 科 就 得面 臨流亡的宿命?佛洛依德面對納粹 的 威 脅 不 斷 思 索 這 個 問 題 , 於 是 , 他 著 手 寫 下 《摩 西與 一神教》,探討摩西和其所創立之 宗 教 ─ 猶 太 教 之 起 源 問 題 , 同 時 解 釋 自 己 晚 年 的命 運, 也可以說是對自己進行一趟精神考 古 之 旅 。
摩西與一神教 此書可分為三部分探討,首先是猶太教和 一門埃及非主流教派的關係,根據佛洛依 德的考據,他認為猶太教是源自於埃及的阿 頓(Aten)教,因其同樣主張一神信仰, 而摩西創立的猶太教只是沿襲或是繼承這 個消失的阿頓教,所以猶太教一神信仰的 獨特性消失,作為猶太人識別的特徵便不 存在,因此猶太人和異邦人的界線也就模 糊,接著,「摩西究竟是誰?」是第二個 議題,摩西在佛洛依德假設當中是位血統 純正的埃及人,而非猶太人,其所建立的 猶太記號「割禮」同樣是埃及的風俗之一。 而十誡、禁令在佛洛依德的詮釋下成為兩
精神分析是一門猶太科學
位父親─「想像中的父親─上帝」與「真
曾老師認為「摩西與一神教」,實際上就
實的父親─摩西」威權的形像,在聖經未
是「佛洛依德和精神分析學」,佛洛依德
記載的事件裡,摩西最後是為猶太人殺害,
藉由摩西,這位猶太人的先祖和其創立的
就如同精神分析語言當中的「弒父情結」
一神教,同時也是流亡者和流亡者的神,
,在之後的猶太教同樣為基督宗教給「代
闡述身為猶太後裔的自己必須流亡,而
贖」,為殺害父親後繼承其父親角色,而
精神分析學做為猶太的科學也不得不成為
這是做為一神信仰的源頭─「父親宗教」
流亡者的學科,雖然佛洛依德試圖讓這
的問題,同時也是此書最後要探討的,藉
門學科擺脫其身上的猶太性,最後卻證明
由「割禮」和受苦連結到父親對兒子的懲
精神分析學就是猶太集體創傷下的產物。
罰,如此兒子便會對父親產生恐懼,但同 時也興起反叛念頭,是罪和犧牲的主題。
在藝術與哲學之間: 閱讀巴爾札克《不為人知的傑作》
11/13 T HU
人文三缺一.座後報導
張一中(東海大學哲學系兼任講師) 沈裕昌(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 士生) 文|蘇沛文
「 或 許 ,在藝術與哲學之間,不 變 的 是 我們的心靈與對事物的好 奇 與 謙 卑。」
又一個週四夜晚,又一個「人文三缺 一」時光。本週人文三缺一活動為閱 讀場次,由哲學系張一中老師以及 深具美學專業的沈裕昌學長共同主 持;兩者分別以哲學與美學的視角, 一同探討巴爾札克之文──《不為 人知的傑作》。在這本不到兩萬五 千字的短篇小說裡,巴爾札克處處 交雜著虛構人物與現實人物,虛構 畫作與現實畫作,述說的正是一個 在藝術與哲學之間的細膩品味故事。
人文三缺一.座後報導
活動一開始,張一中老師首先帶領眾人閱讀 整篇小說,並在朗誦的過程中,不時穿插 些許哲學觀點,提供現場參與者另類的閱讀 感受。除此之外,在下半場活動中,沈裕昌 學長則分享自己美學訓練上的專業觀點, 帶領大家細膩品味文本中有趣的片段。諸如 觀看畫家的調色盤,便涉及到畫家對於色彩 本身的掌握程度,而這是基於顏色與顏色 之間充斥著一段鮮明靈活的融合空間所故。 另外,再譬如談論到何謂藝術上天才的問 題時,沈裕昌學長藉由內文描述,提出藝 術天才貴在無論本身技術達到如何純熟精 煉的境界,但卻永遠持有一雙好奇的、宛 如新生兒般的靈動雙眼。有了這雙眼睛, 使得我們在端看世間萬物時,能不受框架 所侷限,從而觀看視角充斥著層次與彈性。 或許,在藝術與哲學之間,不變的是我們的心靈與對事物的好奇與謙卑。本周的三 缺一,浸泡在一片藝術與思考氣息相互交融的氛圍之中,讓人沉浸其中而不自拔。本 場活動一度延續到晚間十點而不得不止歇,但是永保事物好奇的心態早已渲染出來。
「寫作與生活」: 前網路時代VS後網路時代
11/06 T HU
文|蘇沛文
面對寫作議題,不同形式的書寫 呈現,對於創作本身會產生何種 影響?以「前網路時代」和「後 網路時代」為例,本次人文三缺一 活動,邀請聯合副刊主編宇文正 老師以及聯合文學總編王聰威老 師,一同帶領參與者探討「網際網 路」與「寫作」之間的影響關係。 網路空間的出現,一改以往賴以傳 統出版系統的刊登模式,使得公開 發表,成為一件觸手可及的事情。 從往前的BBS論壇、網誌、部落格 到現今的臉書文化,顯示自由創作 和交流互動的平台,更增添彈性。 不過,這種現象對於作家本身, 會帶來何種影響?並而,使用不 同工具又有無影響創作過程呢?
人文三缺一.座後報導
主持人:童元方(東海大學文學院院長) 主講人:宇文正(聯合報副刊主任) 王聰威(聯合文學總編輯)
對於宇文正和王聰威老師來說,由於生長年代技 條件上的限制,因此在投入創作生涯中,電腦寫作 的層份含量不高。而後來網誌、部落格的出現, 更多面向上,多是作家為了吸引更多讀者閱讀所經 營,且多為張貼已出版的文章;對於創作內容無 太大影響。但臉書的出現,於創作風格上,則或 顯或隱開始轉變自己寫作的感覺。不過,不同的文 學體材,如小說、散文和詩的體制差異,基於本身 不同的寫作形式和創作特性──譬如詩人多為群 聚動物,是以有多數詩社、詩派的成立;而小說 家則為獨行俠,傾向獨立創作──等因素,因此在 網際網路社會出現下,也會有不同層度的影響, 各不盡相同。不過,創作發表在現今網路社會中, 出現一特色文化,也就是「臉書行銷」的出現。 臉書開啟了另一種行銷空間的可能,在現今社會 中甚至成為相當有實質效力的傳播媒介。個人因 臉書的出現而得以掌握傳播作用力,是以取代出 版社的行銷能力而成為自主的行銷者和傳播泉 源。而這種方式,帶來了創新、革變與諸多突 破。前網路時代和後網路時代間的轉向,文學的諸 多傳播形式以及更多接收空間的可能,在在顯示 出文明的豐富性與開放性。於不同的時代,總有 不同的生活方式;但不變的,仍是關乎於人性生 活的各種精神渴求。本次的三缺一座談,是世代 交替,是世代交流,更是世代之間的共同成長。
遇 見 人 文 通識在東海 觀賞紀錄片網址 http://goo.gl/1493Ur
通識在東海 FB 粉絲專頁 www.facebook.com/ge.inthu
東海大學共同學科暨通識教育中心製作 策劃:陳以愛 主編:蔡函芫 文字編輯:黃靖茜 胡家瑋 林郁翔 林韋錠 郭俊廷 蘇沛文 美編設計:丁伯慶 陳儷方 攝影 : 黃靖茜 胡家瑋 林郁翎 鄭伃婷 游珮瑄 蔡函芫 公民素養陶塑計畫
地址 : 40704 台 中 市 東 海 大 學 97 5 號 信 箱 / 電 郵 : g e @ t h u.e d u.t w / 電 話 : 0 4 - 2 3 5 9 0 1 2 1* 2 2 7 0 0 - 2 2 7 0 4 / 傳真 : 04- 235 992 0 9 東 海 大 學 共 同 科 暨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C e n t e r f o r G e n e r a l Ed uca t i o n o f T un g h a i U n i ve r s i 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