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港》2021年3月號「資源」

Page 1


為何前線老是窮

抗爭資源流動是否出現了問題 香港人熱衷捐款,尤其是在抗爭上。過去我們能夠在短時間內籌得 數百萬以作刊登廣告或海外游說之用,香港人的龐大財力可見一 斑。但為何在同一時間,我們周不時亦會聽聞「前線手足缺乏資 源」的消息呢?再反送中抗爭期間,有不少行動者彈盡糧絕,需要 倚靠家長支持,筆者亦有聽聞有行動者連購買裝備的資金都沒有。 香港人一方面能夠在短短數日內籌得百萬巨款,另一方面行動者連 區區數千都難以支付。那麼在這種看似矛盾的情況背後,是否代表 着抗爭者的資源流動出現了一些問題呢?


在香港這個大多數組織或抗爭 者都倚賴捐款運作的情況下,知 名度某種意義上就等於獲取資源 的能力。而政治明星或組織相比 起行動者,更容易獲得媒體以及 公眾的關注。但除了明星效應之 外,由於這些政治明星的身份已 經廣為人知,亦會受到港共政權 注視,故在行動上會偏向較為溫 和或低風險(至少在當時), 因此往往會能夠做到所謂「好靚 嘅畫面」,令其知名度進一步上 升,同時增加獲取資源的能力。 反觀行動者,由於其行動性 質,一旦曝光被捕風險非常之 高,而刑期亦遠高於「和理非」 所需面對的,因此會非常強調情 報管理以及保密,往往會選擇低 調行事,有不少行動結果亦難以 公開。因此當我們談起行動者, 往往只知其行而不知其名,收集 資源非常困難亦是一件理所當然 的事情。 但強調匿名同時亦都會造成 難以辨認的問題。舉個例子,假 若今日有人冒認政治組織成員, 我們能夠向該組織求證;相反假 若今日有人聲稱自己是某個前線 小隊成員,我們又應如何得知真 偽呢?舉個例子,假使屠龍沒有 開設R.S.International,當有人 冒認其成員,我們有應向誰查 證?

當我們沒有辦法查證行動者真 偽時,就會非常容易被一些欺世 盜名之輩乘虛而入,相信過去大 家都曾經聽過一些冒認前線以謀 取私利的例子,在此就不多作陳 述。但當我們無法解決這個問 題,類似騙案屢屢發生,行動者 這個身份的公信力不斷受損,大 家相比起難以證實的匿名行動 者,更願意將資源投放在身份公 開、有一定公信力的機構或政治 明星身上亦不難理解。但要行動 者自曝身份,公開宣傳過去所參 與的行動亦是荒謬,那麼久而久 之資源集中在那些有知名度、有 公信力的大組織亦不足為奇。 話雖如此,雖然資源集中於 大組織身上,但在反送中抗爭期 間我們強調「和勇不分」,那麼 只要這些手持資源的大組織、大 機構能夠充當分配角色,將部份 資源給予行動者,不就能夠解決 這個資源不均的問題了嗎? 事實上,這些有鎂光燈聚焦 的組織與行動者的聯絡並沒有想 像中如此緊密,一方面是由於這 些組織曝光率高,更容易被政權 針對,行動者輕易接觸這些組織 同樣亦會增加曝光的風險。而另 一方面,由於有不少前線手足都 會採取較為進取的行動,因此有 不少組織會對於接觸前線手足有 一定顧慮,擔心被港共進一步打 壓。


除了這個原因之外,不同組 織在動用資金方面都偏向保守, 往好一點說可以叫誠實。由於大 多數組織倚賴捐款運作,而在募 捐時大多數都會公開捐款用途, 因此自然會認為「用什麼名義募 捐,就應該將資金用在那個地 方」。當然這個想法並無不妥之 處,但有些時候有其他範疇有更 加迫切的需要,我們是否能夠稍 微靈活變通,將資金先投放在這 方面呢?例如612基金會過去曾 經表明資金見底,但當時有不少 組織有一定資金儲備,但最後依 然需要靠公眾捐款解決問題,如 果當日各個組織願意將部份資源 捐出,雖然未必能夠彌補所需金 額,但至少能夠解決燃眉之急, 是否會比起每次都需要倚賴公眾 捐款要好呢?不過既然連612資 金見底,不同組織都不願意讓出 部份資源,那麼更何況是寂寂無 名的行動者呢? 同樣地,不同組織有不同職 能,但大多數都倚賴捐款運作, 而捐款數額難以預計,在這個情 況下,相信不少組織都會產生以 下擔憂:假若今日我將部份資源 投入其他用途,未來是否能夠獲 得足夠資源以投入本身工作上 呢?更何況不少組織需要向內部 或者公眾交代資金去向,而資助 行動者一是本身就難以公開,因 此有不少組織對於支援行動者會 較為抗拒亦不難理解。

要解決這個問題,所需要的是 一個能夠有效分配資源的平台, 確保大多數資源不會傾側在某一 方。其實在一場抗爭當中,不同 崗位都非常重要,不管是將資源 過分傾側在宣傳或者支援,又或 者將資源全數投入在前線上都並 不是一個健康的發展。可惜現階 段缺乏一個據公信力的平台擔當 這個角色,因此資源過分傾斜這 個問題短時間內亦難以改善,所 以缺乏資源的組織或行動者恐怕 只能夠加強彼此聯繫,在雙方擁 有一定互信下的大前提下分享有 限的資源。



突發奇想的提案

將資源渡讓給新 組織是否可行? 在抗爭路上,組織解散並非一 件罕見事情,有的可能是因為局 勢變化,有的則是因為各種原 因難以繼續營運,亦有一些是 由於港共迫害被迫解散。但現時 大多數組織解散,所擁有的各種 資源,例如:社交媒體、人力、 資金、人脈都會隨着組織解散而 煙消雲散,毫無疑問這是一種浪 費。因此筆者想了又想,到底這 種資源浪費真的是無法避免嗎? 有沒有可能在舊有組織解散時, 將他們所擁有的各種資源渡讓給 新生組織,協助後來者發展呢?

眾所周知,組織營運和發展其 實離不開各種資源,而在現時倚 賴社交媒體進行宣傳及動員的局 勢下,如何營運社交媒體亦是每 一個組織的必修課。但在香港今 日的高壓環境下,各個組織生存 空間正日佔縮窄,港共留給新組 織發展的時間亦越來越少,因此 如何將一些已解散組織的資源傳 承下去,減少新組織發展所需的 時間,筆者認為這是一個值得香 港人考慮的問題。


就以學界做例子,學生組 織,尤其是以中學生為主的組 織,缺乏資金是一個存在已久的 問題。而去年資金有不少組織由 於港共打壓被迫解散,那麼這些 已解散組織是否能夠將過去籌得 款項轉交予仍然運作的其他組 織,令到這批款項能夠繼續投入 抗爭當中,順便解決學界資金短 缺的問題呢? 又或者現時有不少已解散組 織,他們在社交媒體上有龐大受 眾,其專頁少則一兩萬,多則十 餘萬不等,但往往在這些組織解 散之後就沒有繼續運作。那麼如 果這些已經停止運作的社交媒體 能夠轉讓給一些新興組織,讓他 們無需由零開始建立社交媒體, 在短時間內得到更多香港人關 注,有更加多人能夠注意他們動 向,是否能夠為抗爭注入新血提 供一定幫助呢? 而在人才方面,有不少新興組 織在各方面都缺乏相關人才,例 如撰文、設計,乃至資訊科技以 及通訊保密等等,而在不少略有 規模的組織在以上不同方面都有 相關人手。那麼當組織解散時, 我們又有沒有辦法能夠將這些人 才介紹到其他新興組織,以彌補 他們在各方面的短處呢?

就算無法將資源傳承下去,這 些已解散組織有是否可以把手上 資源轉化作其他用途,繼續以不 同角色投入在抗爭當中? 就例如過去大家不時埋怨手足 上庭無人支持,旁聽寥寥可數。 筆者相信其中一個原因是缺乏一 個有龐大受眾的平台散播消息, 呼籲大眾前往。假若我們能夠將 部份以解散組織的社交媒體變成 一個平台,以發佈上庭消息呼籲 公眾前往聲援,是否能夠一定程 度上解決這個問題呢?有些專頁 擁有將近數十萬的追隨者,哪怕 一千個人只有一個會作出行動, 相信亦能夠改善被捕手足無人問 津的情況。 又或者是否能夠將這些組織留 下的資金轉化成一個基金,以解 決在囚手足, 或者其家屬所面 對的經濟壓力,又或者支援流亡 海外的手足,要不然就用其他方 式繼續投入抗爭,相信總比存放 在戶口更好。 香港人與中共實力懸殊,要與 中共對抗,我們需要充分利用手 上的每一份資源。因此我們必須 要考慮一個有效的傳承系統,如 何令到資源不至浪費,反而能夠 將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並將這 些資源投入抗爭之用,才能在這 場與中共的鬥爭當中增加一點勝 算。




中間派的資源 分配 一般人會認為,能夠壯大自己 陣營的群眾基礎就是好事,故把 資源投放在淺黃和中間派。這樣 看來也不無道理,誰不想擁有更 大的群眾基礎?誰不想自己陣營 是社會上的大多數?所以出現 「勿鬥黃」、「不分化」的風 氣。「勿鬥黃」背後的理念是提 倡不要時時苛刻批評同路人,以 拉攏淺黃和中間派。不過,凡事 沒有完美,拉攏淺黃和中間派當 然也有其「副作用」。 「副作用」是甚麼?顯然地, 便是產生了大量不作用的「黃 店」和黃色KOL。先說說黃店, 「偽黃」一直是黃色經濟圈的爭 議話題之一。有人批評一些黃店 只是嘴巴上「黃」,暗底裡卻沒 有為這場運動作貢獻,甚至只是 以「黃」謀利。群眾資源流向這 些不作為的「黃店」,真正的同 路人卻得不到支援。這個批評是 有道理的,資源就只有這麼多,

如果流向一方,另一方的資源自 然相對地少。簡單來說,盲目為 了壯大自己的群眾基礎,導致過 多抗爭資源流向淺黃和中間派, 而不是自己陣營的真正行動者。 有人可能反駁,有不少黃店也 有幫助手足,為運動作一份力。 這樣的黃店當然值得支持,例如 椰子士多。問題是他們已經不是 甚麼淺黃和中間派,而是核心的 真正行動者。「鬥黃」也不會鬥 到他們,但可惜他們不是大多 數。社會的大多數永遠都是淺黃 和中間派的外圍群眾。而「勿鬥 黃」的效用就是,把資源流向真 正行動者,同時也要流向淺黃和 中間派;而重點就是,群眾知道 自己把資源流向真正行動者所面 對的風險,比要流向淺黃和中間 派大得多,便導致資源的不平均 分配。


至於黃色KOL,其存在是為了 輿論宣傳,以拉攏淺黃和中間 派,同時他們吸收大量抗爭資 源。現時香港的黃色KOL絕多 都是溫和泛民,如劉細良、蕭若 元、沈旭暉等等。他們大多在外 國,倚靠時事評論,以黃營支持 者的捐款作為收入。例如沈旭 暉的Patreon曾透露收入達數十 萬。黃色KOL的目標受眾主要是 溫和淺黃乃至中間派。黃色KOL 的存在可以向外圍群眾講解抗爭 理念,拉攏他們加入黃營,沒有 甚麼問題。但與之同時,為了呵 護淺黃和中間派,KOL不可能 說出過激的行為,故此難以為勇 武手足行動辯護,就只能訴諸此 為「鬼」,如大量劉細良捉鬼言 論。這樣便反而傷害了自己陣營 的核心的真正行動者。 把資源投放在照顧淺黃和中間 派當然沒有錯,反正擴大群眾基 礎也沒有反效果,但與投放在自

己陣營的真正行動者相比,呈現 巨大的不平衡。筆者想指出,如 果過度沉迷於擴大群眾基礎,最 終只會流失己方的核心支持者。 引用還柙義士老湯的「少數派的 生存法則」一文:如果總是用最 多的資源、最猛的力度,為了確 保不失多數而拉攏「中間派」, 拉攏的過程不斷苛索真正的行動 者。然後潮退了,變回少數的一 日不可避免地來臨。 社會的大多數永遠只能是外圍 群眾,關鍵時刻他們總是隨風擺 柳,而革命總是由少數人推動。 共產黨的精英匪碟從來不會浪費 資源,來嘗試引導吃瓜外圍群眾 的輿論,而是集中力度去統戰敵 方的核心人士。與其花時間和資 源在淺黃和中間派,倒不如對自 己陣營的真正行動者好一點,不 要讓他們再成為異地的黑工。


黃色經濟圈 渾水還是甘霖 在二零一九年展開的反送中抗爭當中,「黃色經濟圈」透過鼓勵 同路人光顧立場相近的店舖,以抗衡中國的赤色資本,可說是香港 人在抗爭上的一個突破。 然而隨着局勢改變,黃色經濟圈亦衍生出各種問題,各種是非爭 拗相信各位同路人亦都有目共睹。不過在現今香港被白色恐怖所 籠罩的環境下,「黃色經濟圈」可以說是香港人所剩無幾能夠在陽 光下繼續進行的抗爭方式。因此,且讓筆者一談今日的「黃色經濟 圈」。 醜話說在前,筆者並非想這本文高舉「黃色經濟圈」,鼓勵大家 「食飯抗爭」,而是希望點出「黃色經濟圈」現有問題,望各位 同路人可以加以改善,令「黃色經濟圈」能夠真正地為抗爭帶來貢 獻。在這個動盪時刻,我們已無爭拗本錢,以初心繼續壯大自身才 是唯一出路。


問題一:發展不健康,空有其名 「黃色經濟圈」概念甫運動開始已出現,但自一九年年 尾開始,發展經已出現問題。要知道不論是餐飲抑或零 售,每一個界別的市場都有限,隨着越來越多的店舖加入 「黃色經濟圈」,自自然然就會產生市場飽和這個問題。 一個經濟圈要健康發展,必須要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 才能令這個經濟圈真正壯大,例如從事飲食業手足可以拓展 其他相關產業,例如外賣、食材供應、食物包裝等各方面。 可惜在過去不少黃店受益於「黃色經濟圈」這個概念而盈利 上升後,往往都會選擇加開分店,而非嘗試垂直擴張業務, 達到「黃店一條龍」。其實這個決定不難理解,畢竟橫向擴 張(即開分店)不論在成本或者風險上都比起縱向擴張低, 更何況在面對一個自己陌生的行業,相信有不少店家都會望 而卻步。但大家仔細想想,繼續橫向發展令市場飽和問題加 劇,引發更多糾紛,這樣的情況是大家希望見到的嗎?況且 假若「黃色經濟圈」停留於零售層面,供貨依然被中資或者 藍色資本緊緊把持,這樣的「黃色經濟圈」又是否名副其 實? 假若我們希望黃色經濟圈能夠有一個更健康發展,縱向擴 張是一個必然的方向,否則按照目前橫向擴張的發展模式, 只會進一步加強市場飽和這個問題,令到黃店彼此之間的競 爭更加激烈。如手足可以積極垂直擴張不同產業,將黃色經 濟圈變成一條經濟鏈,構建「黃店一條龍」,由供貨去到銷 售的每一環節都有黃店參與,「黃色經濟圈」才能夠名副其 實,否則我們只會表面上在黃店消費,實際依然購買中資或 者藍色貨源。


問題二:資源過份集中 少部份黃店由於更早投身於「黃色經濟圈」或曝光率 較高,因此吸引較多同路人支持,大部份消費金額集中 於這少部份黃店。不但令到同類型其他黃店未能受惠於 「黃色經濟圈」,反而因為表明立場而流失少部份原有 客戶(畢竟藍絲其實是少數)。筆者過去在網上看見過 一張圖片,在同一條街上,某一間知名黃店大排長龍, 但在旁邊的另一間黃店則門可羅雀,而這張圖片則正好 說明了這個問題。 換言之,資源過分集中某程度上違背了「黃色 經濟圈」的原意:店舖藉表明立場,換取香港人 優先光顧及支持。當表明立場弊大於利,「黃色 經濟圈」的壯大只能倚賴商家對於抗爭的支持 而失去經濟誘因,實在難以吸引更多店舖公開立 場,變相令「黃色經濟圈」發展停滯。 而另一方面,資源過分集中亦令「黃色經濟圈」出 現更多紛爭。假使兩間黃店店主,同樣有表明立場, 同樣亦有支持抗爭者,但其中一間由於有知名度而獲 利頗豐,另一間則無人問津,久而久之會心生不忿亦 是人之常情,過去「黃色經濟圈」有不少爭拗亦由此 而生。因此不管是為了黃圈的未來發展抑或是減少爭 拗,希望各位在消費前願意多花10分鐘時間搜集資 料,先光顧未試過或知名度較低(不等於負評較多或 黑店)的黃店。 n在反送中抗爭期間,抗爭者 曾經試過舉行各種活動鼓勵香 港人去黃店消費,支持黃色經 濟圈。


問題三:混水摸魚,質素參差 「真黃」、「偽黃」向來是「黃色經濟圈」當中最有爭議的部份。 寬闊的政治光譜令大家難以為「黃」定下單一的準則,有人認為只要 表態就是「真黃」,亦有人認為要聘請抗爭者才稱得上「真黃」, 這種標準不一亦難免會引起更多爭拗。而「黃店」亦都不等於良心商 人,「黃店」質素參差相信大家亦都偶有聽聞,更何況有立心不良的 商人亦會希望在「黃色經濟圈」混水摸魚藉此牟利。 正如前文所說,目前難以對於「真黃」、「偽黃」定下 一個人人認可的準則,而黃店眾多,要逐間求證不太現 實。但其實撇除一少部份混水摸魚之輩,大多數真偽之爭 都着墨於黃店在抗爭當中付出多寡,批評付出較少者為「 偽黃」。在這方面,筆者認為大家不妨回歸「黃色經濟 圈」的初衷,只要公開表態支持抗爭者,就將其視為黃 店,盡可能優先光顧就已經足夠。 至於那些在此之上,願意為抗爭付出更多,例如聘請抗爭者、過去 曾經在抗爭期間借出場地者,則視之為「深黃」,與普通黃店相比則 更應該優先光顧。相比起抨擊付出較少者為「偽黃」,倒不如將付出 更多者稱為「深黃」,給予更多支持,推動良性競爭,鼓勵商家為抗 爭作出更多貢獻反而更好。 至於有些自稱「黃店」,但質素差劣者,大家可以考慮一下如何改 善質素,提高競爭力。當然那些屢勸不改,又或者人品欠佳者,則大 家互相通傳,由他自行寂滅好了。

總括而言,筆者認為盲目「鬥黃」,不單止無法令「黃色經濟圈」 對抗爭作出更大貢獻,反而只會令到不少「黃店」打退堂鼓,選擇低 調,甚至不作表態。反而應該以鼓勵形式,對於為抗爭作出更多貢獻 的「黃店」給予比一般「黃店」更多的支持,才能夠吸引更多店舖不 只留於表態,為抗爭作出更多付出。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