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水底奇兵 (作者︰李錦華) Amazing Marine Lives in Hong Kong (Author: SimFish)

Page 1

SimFish 李錦華 香港溪流、潮間、海岸水生動物大檢閱 超過 170 種蝦、蟹、螺貝、 珊瑚、水母、海星等 奇趣生物大曝光

香港自然地理叢書 www.geographic.hk

11



SimFish 李錦華

香港自然地理叢書 www.geographic.hk

11



3

因著龍尾事件與 SimFish 結緣,是他第一個到龍尾進行實 地考察,並在香港自然生態論壇出文,帶起討論人工沙灘問題。 往後,不論是深夜調查拍攝、記者招待會、導賞團教育活動、以 至公開講座等,我們都合作無間。他在龍尾運動中是其中一個核心 成員,更特別的是他擔當了魚類顧問的角色,故此,我們都尊稱他為 魚王。他對魚類的熱愛和了解可以從他上年出版的《香港魚類自然百態》

一書中看到,由一個餵養魚類愛好者,到一個全心投入野外觀察的記錄者,自然 對魚類的認識非一般人能及。記得當時我很快看畢全書,並寫了簡單書評,抽了以下 一段「看 SimFish 描寫他喜愛的魚類,絕沒有一般看圖鑑的沉悶重復感覺,反而很 有與他一起賞魚的現場感。雖然他沒有與魚類相關的學術背景,但他的內容絕非左抄 右抄得來,有不少是從文獻中抽絲剝繭出來的。這本書希望是他的頭一炮,希望他日 後能出版更多香港海洋或魚類的百態書籍。」沒想到我的一席話,事隔一年已成真。 有幸今次能為這本《香港水底奇兵》寫書序,這書比我想像的覆蓋更廣更多,基 本上是把香港所有的水生生境都有包括在內,淡水溪流、潮間生境和海岸環境等,這 些看似不同的生境,其實是相關連繫著的,淡水自上游流落中、下流,直至海岸邊形 成鹹淡水交匯的潮間帶,海岸環境則屬於較遠離河口生境的水域。物種描述方面,有 些品種可能在一些專書或圖鑑中有記載,但若論詳細程度,則有過之而無不及。而一 些常見的種類如米蝦、沼蝦、螺等,他能根據文獻、網上資料和書籍等,確認和更新 過往之誤認,這確實是令人驚喜。 潮間篇和海岸篇所介紹的生物我大都見過或懂得辨認,怎麼說我都是讀海洋研究 出身,但當看過他寫海葵、海筆、水母、海兔、海牛、寄居蟹和以至我昔日研究的石 珊瑚等,我始發覺自己原來對這些生物所認識的是那麼片面,而魚王這個稱呼確實是 不配,因為我要為 SimFish 冠上另一個稱叫﹣水底大王。因為他確實花了不少時間 和心思,尋根究底,為大部份所介紹的物種,都將現時所能找到的資料和他自己所確 信的呈現出來。我知道雖然此書不是製作經年,但我相信他在過去數月都通宵達旦, 用盡心力去寫好這本著作。 我也希望如 SimFish 所想,藉著這書裡介紹的生物種類,讓市民大眾認識香港 水底中的生物是如何多樣性,學會珍惜香港這個天賜的自然生態,而在面對香港規劃 不同的發展項目時,可以多一個角度和思考,我們的發展是否一味要趕絕這些與我們 不一樣的水底生物?我們有否權利去奪取牠們生活的空間?我們能否為這些不能發聲 的生物在被滅絕前高聲呼喊呢?希望大家像作者一樣,愛上牠們美妙之處。

黃志俊 香港自然生態論壇發言人


作者 的話

一位金牙婆婆的啟示 兩 年 前 一 個 夏 日 的 下 午, 我 蹲在龍尾灘上等候潮池中的鰕虎魚 和槍蝦從洞穴中出來,拍攝牠們的生 態照片。正當這些害羞的小生物習慣了 我身影,準備出來活動的時候,突然有一家

作者簡介 李錦華,2003 年開始以 SimFish 筆 名 撰 寫 魚 類

四口的遊人,走近潮池邊。他們是一對中年夫婦,一個 約 6 歲的小孩和一位老婆婆。小孩歡天喜地在潮池邊嬉 戲,並高呼 : 「婆婆,你看,水中有很多魚啊!」我等 候了數小時的鰕虎魚和槍蝦都被突如其來的叫聲嚇得躲

文 章, 曾 任 海 水 魚 雜 誌

回洞中,其他魚蝦也本能地四處亂竄。但我並無因為最

主 筆、 香 港 及 海 外 魚 類

佳拍攝時機被破壞而介意,我的觀察對象反而轉到他們

圖 鑑 顧 問、 電 視 紀 錄 片 《2010 海底漫遊》顧問。

身上。當時,保護龍尾灘正成為城中話題,傳媒紛紛報 導這裡有各種少見的海洋生物,不少都市人因此慕名而 來。我倒想了解一下一般都市人見到這些生物的時候會

《香港自然生態雜誌》

有甚麼反應。小孩的反應一般都很直接的,見到甚麼小

水 生 版 主 編, 多 年 來 關

動物都像有新發現似的歡呼,那是意料中事。不過那位

注 香 港 水 生 生 態, 發 表

婆婆的反應卻令我留下很深刻印象。婆婆朝小孩的指向

多份關於香港海水魚及

望著潮池中的小魚,表情有點驚喜地說 :「啊,真的有很 多魚哩!」然後她露齒微笑,繼續以好奇的眼光看著潮

淡 水 魚 生 態 文 章。2013

池,尋找池中其他小生物蹤影,而且越看越入神,一直

年編寫香港首本同時探

保持著笑容。此時,柔和的陽光照在這位充滿人生閱歷

索淡水魚和海水魚自然

和縐紋的老人家臉上,在她微笑的口中,一隻金牙反射

生態的書 -《香港魚類自 然百態》。

著金色的陽光而顯得閃閃生輝。突然間,我看到的彷彿 不是一個老人家的臉,而像是一個小孩被自然生態吸引、 看得入神的的臉。我猜想,婆婆一定是滿心歡喜地享受 了這一天的家庭樂了。同時,我心中亦不禁出現另一情 景,假如這片泥灘已經被推土機鏟平,舖上了一層死氣 沉沉的白沙,建成人工泳灘,婆婆和家人來到的時候, 沙灘如一片沙漠,已了無生機,原本豐富的各種泥灘生 物消失了。來觀看泥灘生物的人換了來曬太陽、打球的 人。附近燒烤場及林立路旁的食肆的地面污水,透過泳 灘旁邊的雨水暗渠沖下來,長期令龍尾水質差劣,所以 在水中的弄潮兒也很稀疏。在如此景況下,我實在想不 出有甚麼東西再值得婆婆由心而發地微笑。 花費昂貴的發展,可以帶來了美輪美奐的硬體設施, 卻不一定可以帶來令人快樂的生活內容。反而在自然生 態中,大家不費一分錢,也可以享受到用錢買不到的快 樂。


5

近年來,保育與發展不斷成為社會爭議的話題。由龍尾人工泳灘、開發郊野公園、 新界東北發展、大型填海及人工島構想、以至機場第三跑道工程計劃,香港似乎要面 對一場爭議甚大、而且會翻天覆地的環境轉變。本書的目的不是討論保育與發展的問 題,而是要讓大家認識一下我們身邊的水中生物。透過認識,才會珍惜,才會知道在 各種發展的名義下,為我們犧牲的是怎麼樣的生物。

本書的挑戰 我個人一直喜歡在自然水域中觀賞魚類,而在水中觀魚,同時亦會遇到很多其 他水中生物,因而令我對牠們產生興趣。可是關於香港水生生物的資料實在很不足 夠,很多時,單是要搞清楚物種的身份已經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因為很多水中生物往 往需要依靠一些細微特徵才能確定其身份。而作為一個水生生態攝影者,我在拍攝生 物時,都奉行動物友善的生態攝影守則,不會擺佈生物以便拍攝清楚又美麗的畫面, 也不會搜集活體標本。可是水中生物又往往不喜歡被人接近,未必能拍攝到清晰的特 徵,所以單憑照片,未必能十分準確地判斷其物種身份。曾經試過因為一隻槍蝦的身 份,花了幾年時間,請教了外地一些專家,但也未能有確定答案。因此本書部份生物 的身份只能辨認至屬名或科名的程度。本書除了基本的生物分類及辨認資料,也特別 注重生物的生態習性和行為,因此我除了參考多本相關書籍及資料網站,更花時間參 考了近百篇學術研究文章,從中選擇了一些有趣的生態現象,以簡明文字將研究重點 寫在文中。每一段落的資料,都盡量嚴謹求證,如有錯漏,還望各位不吝指正。

特別嗚謝 本書介紹的水中動物超過 170 種,照片共 420 張,全部在香港野外水域拍攝。 (另外補充了 6 張海外及 4 張在室內展館拍攝的照片作為輔助。)當中有賴多位愛 護生態的朋友提供部份精彩照片,才能使本書出現的生物更多樣化。特此鳴謝提供照 片的朋友,包括 : 葉朝霞、Owen Chiang、饒戈、黃志俊、關祝文、蔡家寶、陳濤、 Patrick Chang、Cat Gor 及洪家耀博士。另外,我亦很感謝下以朋友協助辨認部份 蟹類、螺類、珊瑚的生物,他們是 David Poon、黃志俊、Apple Chui。最後亦要再 次感謝洪家耀博士,如果不是他的誠意邀請,我也不敢接受如此巨大的挑戰,寫一本 內容跨越溪流、潮間和海岸不同生境、不同類別水生動物的生態書籍。本地生態書籍 之中,關於昆蟲、鳥類、兩棲及爬行動物,以至植物等都不少,但是專門介紹本地水 生生物的書還是頗為缺乏。希望此書能補充本地生態書籍中一點空間,也讓本地各種 有趣和美麗、卻又不廣為人所知的水生動物借助此書一次曝光機會,讓更多人認識、 欣賞及珍惜,從而不會隨便破壞牠們賴以為生的棲地。

李錦華 (SimFish)謹識 2014 年 6 月 24 日 電郵:simfishhk@yahoo.com.hk


目錄

3

4

作者簡介

4

作者的話

8

水生動物簡介

14

文本導覽

16

溪流篇

48

潮間篇

81

紅條鞭腕蝦

18

香港瘰螈

50

三棘鱟

82

美食螻蛄蝦

20

黑眶蟾蜍

54

雙齒近相手蟹

83

奇異海蟑螂

22

短腳角蟾

55

斑點擬相手蟹

84

麥桿蟲

23

斑腿泛樹蛙

56

隆背張口蟹

86

藤壺

24

大頭龜

57

長足長方蟹

87

龜足茗荷

26

中華花龜

58

平背蜞

88

濱螺

27

馬來閉殼龜

59

寬額大額蟹

89

灘棲螺

28

廣東米蝦

60

三斑強蟹

90

擬蟹守螺

29

長額米蝦

61

角眼沙蟹

91

溝紋筍光螺

30

越南沼蝦

62

角眼拜佛蟹

92

疣荔枝螺

32

台灣沼蝦

63

招潮蟹

93

扁玉螺

34

鰓刺溪蟹

66

中型股窗蟹

94

奧萊彩螺

35

香港南海溪蟹

67

隆線強蟹

95

其他螺類

36

日本絨螯蟹

68

短指和尚蟹

100 僧帽牡蠣

37

海南溝蜷

70

紅點黎明蟹

102 其他雙貝類

38

瘤擬黑螺

71

環狀隱足蟹

106 日本花棘石鱉

39

水蝸牛

72

日本岩瓷蟹

107 皺瘤海鞘

40

石田螺

73

小形寄居蟹

108 絳體管口缢

41

福壽螺

74

棘刺活額寄居蟹

109 沙蠶

42

背角無齒蚌

75

長趾細螯寄居蟹

110 盤管蟲

43

蜉蝣

76

下齒細螯寄居蟹

111 紐蟲

44

水蠆

77

短脊槍蝦

112 縱線磯海葵

45

仰蝽

78

貪食槍蝦

113 洞球海葵

46

水黽

79

其他槍蝦

114 愛氏海葵

47

捕魚蛛

80

鋸齒長臂蝦

115 溝迎風海葵


116

154 布氏葉鰓螺

190 參考資料

118 海筆

155 白氏擬鼻螺

191 學名索引

120 鹿角珊瑚

156 其他螺類

121 十字牡丹珊瑚

157 車蠔

122 蜂巢珊瑚

158 沙插

124 扁腦珊瑚

159 椰樹管蟲

125 盾形陀螺珊瑚

160 海綿

126 角孔珊瑚

161 南海蜂海綿

127 濱珊瑚

162 棕環海參

128 波形石葉珊瑚

163 玉足海參

129 腐食刺柄珊瑚

164 刺參

130 四色篷錐海葵

165 紫擬翼手爪參

132 多琳花海葵

166 喇叭毒棘海膽

133 斑花海葵

167 雜色角孔海膽

134 蕨形角海葵

168 刺冠海膽

135 有管海葵

169 紫海膽

136 巴布亞硝水母

170 壺海膽

137 珍珠水母

171 飛白楓海星

138 端鞭水母

172 斑砂海星

139 獅鬃水母

173 疣海星

140 UFO水母

174 寬溝對蝦

142 八爪魚

175 綠色細螯寄居蟹

143 魷魚

176 毛足真寄居蟹

144 墨魚

177 鈍齒短槳蟹

145 墨豆仔

178 遠海梭子蟹

146 黑斑海兔

179 光手滑面蟹

147 眼斑海兔

180 海綿蟹

148 褐海兔

181 綠海龜

149 煙色枝鰓海牛

184 江豚

150 染色蓑海牛

186 中華白海豚

海岸篇

152 無飾裸海牛 153 其他海牛


水生動物 簡 介

水中的世界和我們生活中的陸上世界截然不同。很多水生物種, 無論在形態和生態行為方面,在人類角度看來都十分奇異有趣, 甚至匪夷所思,例如一些螺類可以進行「孤雌生殖」,雌螺不需 雄螺受精也可以自我「複製」出幼螺;海葵可以像變形蟲般自我 分裂成兩個個體;海綿被搞碎至一堆殘留細胞,也可以重新組合成

一個新個體;某些寄居蟹竟然有個如人類地產市場般的場合,方便同 類以殼換殼,猶如人類細屋換大屋一樣。還有不同物種之間奇妙的共生關 係;獨特的防衛機制諸如自截肢體、吐出內臟、噴墨放毒;高明的隱身及偽裝術 等等行為,都讓人嘆為觀止,全部都可以拿來作為科幻電影的題材。這些各色各樣的 水中動物,就是本書要介紹給讀者認識的「水底奇兵」! 《香港水底奇兵》,顧名思義是介紹香港的水生動物。水生動物包括在演化過程中未 曾脫離水中生活的一級水生動物,例如常見的魚蝦蟹類和螺貝等常見水生動物,也包 括由陸生動物轉化成的二級水生動物,牠們不靠水中的溶解氧來呼吸,而是直接呼吸 空氣,例如水棲爬行類(水棲龜類、水蛇)及哺乳類(鯨豚)等。此外,還有很多動 物在其生活史中某些階段 (通常是幼生階段)需要生活在水中的動物,例如兩棲類 (蛙類及蠑螈)和水生昆蟲,牠們在水生動物舞台中佔著重要角色。水生動物又可分 為淡水動物及海水動物兩大類別,當中有些物種在成長階段或繁殖活動中會迴游於淡 水及海水之間。水生動物的類別繁多,其繁雜程度比起陸生動物可說 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由於我在去年編寫的《香港魚類自然百態》已在本系列叢書中出版 (圖 1),書中已詳盡介紹了百多種本港魚類,所以本書只會介紹 本地魚類以外的水中動物。本港的水生動物種類數字難以估計,保 守數字也數以千計。本書介紹的 170 多種水生動物,可視為「香港 水底奇兵」的檢閱部隊,代表牠們的同類和人類打個招呼。以下是 部份在書中出現較多的動物類別簡介。 1 本叢書系列的《香港魚類自然百態》 介紹了百多種本港魚類

脊索動物門 - 兩棲類 兩棲類是指脊索動物門中兩棲綱動物。牠們是由水中生活的魚類過渡到陸上生活的爬 行動物之間的一個類群,是脊推動物中最先征服 陸地環境的先驅。其早期生活史依然保留著完全 水生的蝌蚪期,利用鰓呼吸,經過變態之後,成 體大多能適應陸地生活,改用肺呼吸,但都不能 遠離水域生存。兩棲動物可分為有尾目和無尾目 兩大類。有尾目特徵是身體修長、擁有長尾巴和 明顯的頸部。香港的有尾目只有香港瘰螈 1 種。 無尾目包括蛙和蟾蜍,牠們沒有明顯的頸部,成 體並沒有尾部。香港的蛙和蟾蜍共有 23 種。

2 成體的香港瘰螈依然經常在水中活動


9

節肢動物門 - 甲殼類 甲殼類是指節肢動物門中的甲殼亞門(部份資料仍稱為甲殼綱)動物,其體表都有一 層幾丁質外殼,稱為甲殼。甲殼動物大多數為水生。本書出現最多的甲殼類便是蝦蟹 類,屬於軟甲綱十足目動物。牠們大都具有 5 對足,其中 4 對用來爬行和游泳,還有 一對螯足用來禦敵和捕食。依據蝦蟹類腹部形態,再可分為 3 類:即長尾類、異尾類 和短尾類。

額齒 不可動指

可動指

前側齒

掌節

螯足

腕節

長節 第 1 步足 第 2 步足 第 3 步足 第 4 步足

步足

3 本書常提及的螃蟹 背面部位名稱

頭胸甲

(1)長尾類: 腹部發達,向後伸展,尾肢形成尾扇,游泳能力頗強。我們日常所稱 的蝦類便屬於長尾類。 (2)異尾類: 腹部柔軟,大多向側扭轉而不對稱,尾肢不形成尾扇。寄居蟹和瓷蟹 便是屬於異尾類。 (3)短尾類: 腹部扁平呈片狀,向前彎折,貼附在頭胸部之下,無尾肢。常見的螃 蟹便是短尾類。 本書介紹的甲殼類還有等足目的奇異海蟑螂、端足目的麥桿蟲、顎足目的藤壺和龜 足。


殼頂

軟體動物門 - 腹足類 腹足類是指軟體動物門中的腹足綱動物,是軟體動物 門中最大的動物類別,包括我們日常所說的蝸牛、螺

縱肋 口蓋

類和無殼的蛞蝓。腹足類的特徵是頭部發達,腹面有 肥厚而廣闊的足,而且有豐富的腺體,可在地面或植 物上分泌一層薄膜,再靠足部擺動在薄膜上滑行。水 生腹足類包括了各種有殼的螺類及殼已退化或無殼的 海蛞蝓。

內唇

外唇 殼口

(1)海螺

水管溝

鰓亞綱的特徵是鰓位於心臟的前方,貝殼較發達,多

4 本書常提及的螺殼部位名稱

海螺大多數為軟體動物門腹足綱的前鰓亞綱動物。前 數具有厴(粵音 : 掩),即是角質口蓋,可封住殼口, 頭部具一對觸角,雌雄異體,交配產卵。

(2)海蛞蝓 海蛞蝓是指軟體動物門腹足綱的後鰓亞 綱 動 物, 特 徵 是 鰓 位 於 心 臟 的 後 方, 外

5 黑斑海兔示範典型的海兔形態 : 鰓位於圓 大內臟囊中,被發達的肉質側足覆蓋著;在 背部的兩片側足接縫處有一個出水管口,排 出經過了鰓作呼吸後的海水。海兔體型較大, 體長達十數厘米或以上。

殼很多都退化成內殼或無殼,大都無厴, 頭 部 有 2 對 觸 角( 第 1 對 觸 角 常 癒 合 成 頭盤或頭幕),雌雄同體,交配產卵(有 的種類可自體受精)。 常見的海蛞蝓包括以下各目 : 海 兔 目 — 觸 角 酷 似 兔 耳, 故 被 稱 為「 海 兔」;側足發達。 裸鰓目—具不同形狀的鰓裸露於背部或

6 無飾裸海牛示範典型海牛形態 : 鰓位於背部後方; 體型較小,一般體長在數厘米之內。

背 部 後 方, 是 種 類 最 多 的 海 蛞 蝓, 大 都 被稱為「海牛」。 頭 盾 目 — 具 盾 狀 的 頭, 很 多 種 別 仍 有 一 個薄小的外殼或內殼。 側 鰓 目 — 羽 狀 鰓 位 於 右 邊 套 膜 之 下, 具 捲筒狀觸角。 囊 舌 目 — 具 泡 狀 殼 或 無 殼, 具 捲 筒 狀 觸 角,差不多全部以吸食海藻細胞液為食。 海蛞蝓大都具有古怪的裝飾或偽裝,具 奪目色彩或班紋,被譽為海洋中的蝴蝶, 是水底生態攝影中廣受歡迎的模特兒。 在香港已知有 230 種海蛞蝓,並可能會不斷更新品種數目。


11

軟體動物門 - 雙殼類 雙殼類是指軟體動物門雙殼綱的動物,又稱雙 貝類。這類動物身體扁平,由兩片大小相近或 相等的甲殼保護,兩片甲殼由彈性韌帶相連, 可 以 開 合。 有 些 雙 殼 類 以 一 邊 殼 黏 附 在 石 面 或 植 物 枝 幹、 或 以 強 韌 的 足 絲 抓 緊 礁 岩 縫 隙 過固著性生活,有些則藏身沙中,可以緩慢地 移動。固著性動物只出現在水生環境之中,牠 們可以濾食水流不斷帶來的浮游生物或有機微 粒,也可以依靠水流擴散已受精的卵及初孵化 的浮游幼體,以達到繁衍目的。

軟體動物門 - 頭足類 頭足類是指軟體動物門頭足綱的動物,全部海 生, 身 體 可 分 頭、 足、 軀 幹 三 部 分, 頭 部 發 達,兩側有一對發達的眼,足手生於頭部,特

7 青口以強韌的足絲抓緊沙中礫石或石隙過固著 性生活,但若被沉積物覆蓋,牠們也可以靠足 部移動至合適位置。

8 頭足類具頭足相連的形態,當 中的八爪魚被認為是最聰明的 無脊椎動物。

化為腕足,故稱頭足類。常見的頭足類有八爪 魚(章魚)、魷魚(槍烏賊)和墨魚(烏賊)。 牠 們 有 高 度 發 展 的 知 覺 和 較 大 的 腦, 視 覺 敏 銳,牠們雖然大都是色盲,卻能利用色素細胞 改變皮膚的體色、亮度和花紋,迅速變成近似 背景的外貌作為偽裝。墨豆仔(耳烏賊)更會 利用共生於體內的一種弧菌發出螢光擾敵。

刺胞動物門 刺胞動物門的生物,簡稱刺胞動物,包括珊瑚綱(各種珊瑚、海葵、海筆)、真水母 綱(常見的水母)及水螅綱(水螅)。以往曾經和櫛水母動物一起分類為腔腸動物門, 後來櫛水母動物獨立成一門。刺胞動物有以下兩大特點: (1)腔腸形態 體軀幹呈輻射對稱,有腸腔,有一圍口部,既是口也是肛門;具有最原始的神經系統— 網狀神經系統;具水螅型和水母型兩種形態;部份種類體內具有共生藻。 (2)具刺絲胞 刺細胞是刺胞動物所特有,分佈於外胚層細胞中,以觸手最多。刺細胞由刺針、刺絲 囊組成。刺絲囊貯有毒液。在捕食或受襲時,刺針受刺激射出,將毒液注入獵物或敵 人體內。 刺胞動物絕大多數種均為海生,只有極少數種類為淡水生。本書介紹的主要有海筆、 石珊瑚、海葵及水母。


石珊瑚 珊 瑚 按 生 態 功 能, 可 分 為 兩 大 類。 那 些 沒 有 共 生 藻 的 珊 瑚 則 稱 為「 不 造 礁 珊 瑚 」, 包 括 軟 珊 瑚、 柳 珊 瑚、 海 筆 等。 那 些 有 共 生 藻( 即 蟲 黃 藻 ) 的 珊 瑚 稱 為「 造 礁 珊 瑚 」, 又 稱 石 珊 瑚, 其部份營養可依靠共生藻進行光合作用而來, 等 於 是 體 內 一 個 私 家 農 場。 而 當「 造 礁 珊 瑚 」 的 水 螅 體( 即 珊 瑚 蟲 ) 聚 棲 生 長 時, 會 不 斷 分 泌出石灰質外骨骼使大家粘合在一起。這些石 灰質物經過長期的壓實、石化,便形成珊瑚礁。 香港沒有熱帶水域中廣闊無邊的珊瑚礁,但有 9 石珊瑚的珊瑚蟲從珊瑚杯中伸展出來時的情

況,口盤周圍是觸手,中央是珊瑚蟲的口部。

不 少 珊 瑚 群 落, 主 要 散 佈 東 面 水 域, 當 中 有 超 過 80 種石珊瑚。

海葵 海葵等於是一個脫離了珊瑚杯而獨立生存的大型 珊瑚蟲,具有伸縮性的柱體及扁平的足盤,吸附 在岩石上或錨定於沙床中生活,觸手具刺細胞用 來捕食浮游生物,大多數海葵體內亦有共生藻。

10 海葵的形態就像一個獨立的大型「珊瑚

蟲」,通常固棲於石面或沙床,但具有 一定的移動能力。

水母 水母可視為是比海葵更大型,而且可以在水中飄 浮 及 游 動 的「 海 葵 」, 只 是 柱 體 變 為 傘 體。 事 實上,水母的生長過程主要分為幼生期的「水螅 體」和成長期的「水母體」兩個階段,水母在水 螅體階段時就像海葵般會附著底床。

11 當水母在海床上停下來,傘體向下、口 腕向上時,就像一個大型海葵。珊瑚、 海葵、水母三種看似完全不同形態的生 物,若以水螅體概念來看,原來只是大 小不同、飄浮與固著的分別。


13

棘皮動物門 棘 皮 動 物 身 體 大 都 是 放 射 性 對 稱, 體 壁 上密布石灰質骨片或骨針,還布有棘突, 所以叫棘皮動物。牠們具簡單消化系統, 只 是 一 條 從 口 到 肛 門 的 管 道。 棘 皮 動 物 另 一 特 點 是 具 有 管 足 構 造, 管 足 連 接 體 內 水 維 管 系 統, 水 維 管 系 統 注 滿 與 海 水 成 份 相 似 的 體 液, 以 液 壓 方 式 令 管 足 伸 縮 移 動, 從 而 達 到 爬 行 目 的。 棘 皮 動 物 包 括 海 星、 海 參、 海 膽、 海 百 合、 陽 遂 足 的 多 類 動 物, 在 本 書 出 現 的 有 海 星、 海參和海膽。

12 飛白楓海星的管足位於腕足底面中間的步帶溝, 大而透明,足端具有吸盤。

其他水生動物 本書還有介紹其他類別的水生動物,包括爬行類、水生昆蟲、蛛形類、肢口類、紐形 動物、多孔動物、多毛類、鯨豚類等。不過在野外水域中,還有更多繁雜的水生動物 類別,未能一一盡錄。


文本 導覽 動物類別

主圖

動物名稱 概述

圖文解說

副圖

名稱區


15

動物類別 分類學以域、界、門、綱、目、科、屬、種不同層級來將生物分門別類。本書以門 或綱作為簡明類別,例如「刺胞動物」是指「刺胞動物門」,「甲殼類」是指「甲 殼動物亞門」,「腹足類」是指是「軟體動物門中的腹足綱」。其他類別名稱請參 考本書的《水生動物簡介》。

名稱區 通 常 會 列 出 生 物 的 科 名、 學 名、 中 文 名、 英 文 名、 俗 名( 如 有 )。 科 名 和 學 名 主 要參考世界海洋物種目錄(World Register of Marine Species)及國際自然保護 聯盟(IUCN)網站。學名由屬名和種名(又稱種小名)組成,稱為二名法,例如 Mastigias papua , 中 文 名 便 是 巴 布 亞 硝 水 母。 學 名 如 只 得 屬 名, 例 如 Mastigias sp.,便是指某一種硝水母屬的水母,如 Mastigias spp. 則是指多種硝水母屬的水母。 若文章未能確定生物的學名,或是介紹整個科的生物,便以科名為名。

動物名稱 生物的中文名。因為陸、港、台三地長久以來採用不同分類系統,加上文化及譯音 差異,部份中文名,兩岸三地有不同版本,頗為混亂。本書以香港慣用的中文名為主, 再列出其他中文名,讓讀者在參考其他中文資料時減少混亂。若該生物有香港通用 的俗名,可能會採用俗名,例如八爪魚、沙插。英文名因地區不同而異,只供參考。

主圖及副圖 如無特別註明,圖中照片皆是由作者本人所拍攝。如照片由其他人提供,則會在圖 中註明提供者名字。

概述 介紹有關生物的資料。

圖文解說 介紹與圖片有關的資料。


溪流篇 1 上游的瀑布和深潭。 溪流生態系是淡水生態系一部份,此系從分水嶺開始向下流動形成線狀或帶 狀的中、小型水道,稱為山澗、溪流,後再匯流成更大的水道,稱為河川。 溪流生態系可簡單地分為上、中、下游,這些不同溪段的水流量及速度、沉 積物組合、底床基質結構、水中及兩岸植物的多樣性、都影響著溪流生物的 生態,加上香港的亞熱帶氣候特性,很多溪流生物都要適應乾季及濕季的降 雨量差別,及作出相應的繁殖策略,否則濕季來臨時暴發的山洪,將會對其 群落造成毀滅性沖擊。以下是關於上、中、下游生境的概述。在實際環境, 這些生境及生物可能會在中上游及中下游重疊。

上游

中游

上 游 水 道 急 陡, 水 流 湍 急, 溶 氧 量 高, 水

沿流而下至中游,平均坡度漸減,遇有山間

溫 較 低, 偶 爾 有 深 潭 瀑 布。 底 床 以 大 石 和

巖 溝, 便 形 成 水 流 速 度 稍 緩 的 水 潭 或 是 溪

巨 石 為 主, 大 部 份 生 物 都 棲 息 於 湍 流 之 間

池。 這 些 地 方 有 較 深 的 平 均 水 深, 底 床 以

的 水 潭 中, 少 數 魚 類 成 為 這 生 境 中 主 要 的

小 型 石 塊、 細 小 石 粒 及 幼 沙 為 主, 水 流 緩

游 泳 生 物, 其 他 生 物 都 是 底 棲 生 物, 例 如

慢之處開始積聚大量枯葉及其他有機殘餘

吸 附 著 岩 石 面 的 海 南 溝 蜷, 經 常 藏 身 於 岩

物, 成 為 很 多 水 中 生 物 及 其 幼 體 棲 息 及 覓

石縫隙的越南沼蝦,前者在濕季前後繁殖,

食 之 地, 加 上 不 同 植 物 的 出 現, 這 裡 的 微

後者產出沉性大型卵及孵出略過浮游階段

生 境 和 生 物 多 樣 性 也 較 為 豐 富, 除 了 有 較

的幼體,都是為了避開濕季洪水的威脅。

多 種 魚 類 之 外, 還 有 各 種 水 生 昆 蟲 及 其 幼 體, 淡 水 螺, 各 種 兩 棲 類 及 爬 蟲 類, 米 蝦 及溪蟹等,在一些有植物生長的靜態水區, 也 開 始 出 現 一 些 水 表 生 物, 例 如 水 黽 和 仰 蝽都是在水面活動。


17 2 上游的石澗佈滿陡直的巨岩及湍流,

成為了某些物種向上遷移的天然障礙, 令上游生物種類較少而穩定。

3 中游一段平緩溪段,溪伴長滿植物,雖然遮

蔽了部份陽光,但凋落的果實、枯葉,及墮下的 昆蟲都為水中生物帶來多樣性的營養及食物。

5 部份下游溪流連接著廣闊平坦的濕地。

4 下游的河流。

下游

生境縮減

下游的平均坡度再減少,各分流繼而在低地

香港的溪流及濕地生物除了要面對大自然

平原地方匯聚成河流,通向河口區域,或擴

的 各 種 挑 戰 之 外, 還 要 面 對 一 個 更 嚴 峻 的

散成沼澤濕地。天然濕地是多種水生昆蟲、

危 機, 就 是 人 類 活 動 的 干 擾 和 污 染, 以 至

蛙 類 的 理 想 棲 地。 這 些 生 境 亦 有 一 些 河 海

因 各 種 名 目 的 發 展 而 導 致 棲 地 的 破 壞, 特

迴 游 性 的 非 魚 類 生 物, 例 如 日 本 絨 螯 蟹 在

別是下游及濕地區域。1981 年,環保署將

繁 殖 季 節, 便 要 由 淡 水 溪 流 下 降 至 河 口 汽

本港近 200 個河流地點的其中三分之二列

水域(淡水及海水交融水域)交配及產卵。

為「差」或「十分差」。90 年代家禽業及 農業式微,減少了對淡水生境的污染問題, 但 多 處 的 排 洪 渠 道 工 程, 甚 至 控 蚊 工 程 中 的 噴 灑 油 類 及 殺 蟲 劑、 清 理 河 床 及 砍 伐 沿 岸 植 物 的 做 法, 依 然 破 壞 了 很 多 河 道 的 自 然生境。


18

溪流篇 兩棲類

科名 蠑螈科 Salamandridae

中文名 香港瘰螈、香港准中螈

學名 Paramesotriton hongkongensis

英文名 Hong Kong Newt, Hong Kong Warty Newt

香港瘰螈 概 述 十多年前一個天晴下午,我在郊野一山溪池中 潛泳時,曾與一隻香港瘰螈在水中對望,那是 我首次遇上香港瘰螈,牠那看似帶點疑惑而好 奇的眼神,令人一見難忘。香港瘰螈較常在夜 間於水中或於雨後才遠離水處活動,本篇的香 港瘰螈照片,全是夜間在溪池水中拍攝。然而, 在日間,特別是在繁殖期間,也可見牠們活動 的身影。 香港瘰螈,是香港 24 種野生兩棲類中唯一的有 尾目生物,屬蠑螈科。而且也是少數以香港命 名的水生或半水生動物之一。本種棲息於清澈

1

圖文 解說

( 圖 1) 中 的 香 港 瘰 螈 體 長約 13 厘米,是成熟個體,

的山溪,在本港的低地和高山均有分布,以昆

從照片中可看到辨認香港瘰螈的其中

蟲幼蟲、水生蠕蟲、蝌蚪、螺類甚至小魚為食。

幾 個 特 徵: 軀 幹 渾 圓、 頭 部 扁 平、 頭 蓋 上 的 脊 突 明 顯、 身 體 兩 側 各 有 一 條

每年濕季結束後的 10-11 月份,便是香港瘰螈

由 瘰 塊 組 成、 從 頭 部 後 方 到 尾 部 前 方

的繁殖期開始,牠們會走到清澈的溪池中,尋

的 瘰 帶, 背 部 呈 淺 褐 色, 無 雜 色 及 雜

找伴侶,這段時期,較易見到多個個體在同一

斑。 香 港 瘰 螈 體 色 一 般 是 淺 褐 色 至 深

地點出現。選擇在冬季繁殖的好處是,很多其

褐 色, 而 這 裡 的 族 群 更 淺 色, 甚 至 有

他兩棲類動物(青蛙和蟾蜍)都會處冬眠狀態

點 黃 色。 繁 殖 季 節 時, 雄 體 的 泄 殖 腔

或是低活躍期,此時期孵化出來的幼體,可面

會 隆 脹, 尾 巴 會 現 出 白 色、 紫 色 或 藍

對較少的競爭和被獵食的機會,增加存活率。

色 條 紋, 好 讓 在 黑 暗 環 境 中 被 異 性 看

約 3 個月的繁殖期結束後,牠們出現的數量又

見。

會減少甚至不知所蹤地消失。


19

2

4 3 本種另一特徵是『指 4 趾 5』,即前腿具

香港瘰螈在夜間較為活躍,相信是因為夜

4 指,後腿具 5 趾,指趾間沒有蹼(圖 2)。

色提供了一定的掩護。牠們受到攻擊時,頭

水中游動時主要是以側扁的尾作 S 形擺動前

側鰓線及汗腺會分泌輕微毒性、發出特殊的

進。

異味,趕走掠食者,據稱也會反轉身體露具 出鮮艷色斑的腹部裝死,而鮮艷的色斑,在

這是另一個體(圖 3),原本在水中漫步 而行,遇到我的攝影機,即停下來抬高頭觀

動物界可以被解讀為身體有毒的警戒色,令 掠食者卻步,也是一種自保的方式。

察四周,單看上半身,有點似牠們的青蛙遠 親,與身後路過的橫紋南鰍相映成趣。當牠

香港瘰螈是瘰螈屬中最少疣粒的一種,皮

撐起前身,便可看到香港瘰螈另一特徵:腹

膚比外貌相似的中國瘰螈較光滑,背側脊棱

部至下顎尖具橙色不相連的斑印。腹部橙色 斑紋因個體而 異 ,因此可憑顏色花紋 識 別每

也較突出(圖 4)。

個個體,就像人 類 的指模。

備註 本種以前被認為是中國瘰螈香港亞種,2005 年被鑑定為獨立物種,命名為香港瘰螈。 初期被發現的分佈地只限於香港,後來在深圳及廣東南部地區也有本種的紀錄。世界自 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Redlist)中屬近危級別。 香港瘰螈除了面臨生境破壞及污染問題,亦受到被捕捉作寵物貿易的威脅。香港瘰螈在 香港受到香港法例第 170 條《野生動物保護條例》保護,不得狩獵或故意干擾及管有。 任何人如干犯法例,一經定罪,最高可被判罰款十萬元及入獄一年。本種亦被列入中國 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即俗稱 『三有動物』。


20

溪流篇 兩棲類

科名 蟾蜍科 Bufonidae

中文名 黑眶蟾蜍

學名 Duttaphrynus melanostictus

英文名 Asian Common Toad, Black-spectacled Toad 俗名 癩蛤蟆、蟾蜍

黑眶蟾蜍 概 述 童話故事中有「醜小鴨變白天鵝」,在生態 現實中卻有「靚蝌蚪變癩蛤蟆」。主圖中的

圖文 解說

黑眶蟾蜍活躍繁殖期由二月至 六 月, 雌 蛙 可 在 流 水 或 靜 水 中 產

小蝌蚪體色深褐,全身披上金色花紋,外表

卵,每次可達數千顆,成串念珠狀卵帶,孵

美麗而頗富貴氣,令人憧憬牠會長大成俊朗

化後的蝌蚪期約 25 天,蝌蚪已有毒性。研

的「青蛙王子」。可是牠長大後卻是一隻身

型 臃 腫、 表 皮 佈 滿 疙 瘩 而 且 有 毒 的 黑 眶 蟾

「同胞」,傾向靠近一起,發育較快及體型

蜍,亦即是華人俗稱的「癩蛤蟆」。

較大;若混合來自其他母體的蝌蚪一起,發

( 註 1)

顯示蝌蚪會辨識到來自同一母體的

育較慢及體型較小。小圖(圖 1)為三月份 簡單而言,青蛙和蟾蜍(癩蛤蟆)是兩種不

一個白天,一段水流緩和的溪流中,數以千

同 典 型 的 蛙 類, 同 是 兩 棲 綱 無 尾 目 而 不 同

計黑眶蟾蜍蝌蚪在不停攝食絲藻及碎屑的情

科。青蛙一般具有光滑、濕潤的表皮,四肢

況。

纖細,善於跳躍;俗稱癩蛤蟆的蟾蜍,皮膚 粗糙,有許多小疣突,四肢粗短,行動較緩

水棲的蝌蚪逐漸變態發育成幼蟾蜍(圖 2

慢,眼後有分泌毒液的腺體,稱之為耳後腺

左),此時牠會吸收尾部的營養直至尾部消

或腮腺,而一般青蛙都沒有毒液。黑眶蟾蜍

失(圖 2 右),便開始「登陸」,探索水面

適應力強,可棲息於民居附近的溝渠,是香

以外世界,開始其生活史中的半陸棲生活。

港最常見及典型的癩蛤蟆。


21

1 2

成 長 後 的 黑 眶 蟾 蜍( 圖 3), 眼 眶 上 緣 具 黑 色 骨 質 脊 稜, 體 背 密 布 顆 粒 狀 疣 突, 眼睛後面有一對會分泌毒液的大型突出的腮 腺;屬夜行性,日間主要躲藏在土洞及石縫中

3

休息,至晚間才外出尋找昆蟲為食,偶而也吃蚯 蚓等;少跳躍,多以爬行形式活動。在香港,除 了不受其毒液影響的紅脖遊蛇及眼鏡蛇,其它 蛇類一般不選擇捕食黑眶蟾蜍。

備註 廣泛分布於中國、東南亞及南亞等地。其毒液可製成名貴中藥「蟾酥」,用於解毒消腫等。 在農地,黑眶蟾蜍是消滅田間害蟲及防治蟻害的「有益生物」。 ( 註 1)

S. K. Saidapur, S. Girish(2000). The ontogeny of kin recognition in tadpoles of the toad Bufo melanostictus (Anura; Bufonidae). Journal of Biosciences .


22

溪流篇 兩棲類

科名 角蟾科 Megophryidae

中文名 短腳角蟾

學名 Xenophrys brachykolos

英文名 Short-legged Horned Toad

短腳角蟾 © 葉朝霞

概 述 短腳角蟾為香港原生的物種,首次發現於香港島的扯 旗山,由盧文及恩格於 1961 年描述為新種。多年來只 有在香港境內有可靠持續的發現紀錄,至今仍被認為 是香港特有種,IUCN 紅色名錄中列為瀕危物種。短腳 角蟾是極為隱蔽性的夜行蛙類,喜藏身於枯葉底部, 平時很難在野外發現成蛙。主要出現在港島區,新界 及大嶼山亦偶有發現。

圖文 解說

1 短腳角蟾棲息於溪澗林地,蝌蚪具有一漏斗形的 吻 部, 樣 子 趣 怪, 是 主 要 的 辨 認 特 徵( 主 圖 )。

(圖 1)中的短腳角蟾幼蟾約 1 厘米,蝌蚪期留下的尾 巴正在萎縮,漸漸進入無尾兩棲類(即蛙類)的無尾 階段,同時也可以離開水體,進入陸上的另一世界。 成蛙最大約 6 厘米,擅於跳躍。(圖 2)中的成蛙 約 3.8 厘米大,出現離山溪不遠處。 2 備 在中國福建省及越南的諒山及北河曾有短腳角蟾的 註 可疑發現紀錄,但至今上述所有地點再沒有可靠證 據支持有關紀錄,至今本種被認為是香港獨有。


中文名 斑腿泛樹蛙、香港褐樹蛙

科名 樹蛙科 Rhacophoridae

英文名 Hong Kong Whipping Frog, Brown Tree-frog

學名 Polypedates megacephalus

溪流篇 23 兩棲類

斑腿泛樹蛙

概 述 四月份的一個溪流中,出現了一大群四處游動覓食的「黃金蝌蚪兵團」, 牠們都是斑腿泛樹蛙蝌蚪。一個月前的同一整個溪段,還是黑眶蟾蜍蝌 蚪的天下,但這時已不見蹤影。不同種的蝌蚪在不同月份出現,可能是 因為不同蛙種為了減少育幼資源的競爭,而輪流生育,增加雙方的繁殖 機會。斑腿泛樹蛙蝌蚪體色金黃(或呈橄欖綠色),帶有深色碎斑,尾 鰭最後部分邊緣半透明,另一特徵便是吻端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白色圓點, 在主圖照片中蝌蚪的吻端「可見一斑」。此蛙的蝌蚪期大約 50 天(冬季時, 蝌蚪期或會長達半年),約 25 天左右的蝌蚪開始長出後肢的芽體(主圖), 再過廿多天,牠們便會四肢發育健全,尾部消失,可以開始陸上的生活。

圖文 解說

1

斑 腿 泛 樹 蛙, 每 隻 腳 趾 都 長 有

出高亢的獨特鳴聲,一方面為向雌性示愛,

發達的吸盤,令牠可以穩固地吸附

另方面為向其他雄蛙宣示領域。交配時雄蛙

在垂直的樹枝、甚至石壁表面,成為香港唯

會緊貼雌蛙背上,以前足緊緊抱著對方(圖

一在樹上生活的原生蛙。就算沒有粗壯的樹

2)。當濕度高時,樹蛙可直接在棲息地附

幹,牠們也可以緊抱著纖幼的風車草作為住

近的草澤、或在盛載了水的植物上產卵於自

處(圖 1)。

製 的 白 色 泡 沫 中, 剛 孵 化 出 的 蟒 抖( 鰓 蓋 完成期以前的幼體),會掉落水中開始水生

斑腿泛樹蛙體長 5 至 8 厘米,身體的皮膚

期的發育。

光滑,體色由泥黃色至棕色不等,背部有一 個 " x " 型的暗斑。雌蛙的體型通常較大。 繁殖活躍期為 4 月至 9 月。雄蛙求偶時會發 備註 廣泛分布於中國大陸、台灣、香港、海南等地。

2


24

溪流篇 爬行類

科名 平胸龜科 Platysternidae

中文名 大頭龜、平胸龜

學名 Platysternon megacephalum

英文名 Big-headed Turtle 俗名 鷹嘴龜

大頭龜 概 述 大頭龜,顧名思義,擁有一個大頭部,但其頭部大至不能像其他龜類般縮入龜殼中,因此其 頭背側覆有整塊角質盾板,以保護露出而略呈三角形的頭部。牠的另一個特徵是其上顎有像 鷹嘴的喙,因此被俗稱為鷹嘴龜。此龜成體背甲長約為 15 至 20 厘米,棲息於佈滿礫石、 水流清澈而充沛的山澗和水潭中,是香港現存少數原生淡水龜之一,現已很少見到,屬國際 瀕危物種。 3


25

圖文 解說 1 2

大頭龜趾間有蹼,主要為水 棲性的水陸兩棲龜,夜行性,

日間藏身於枯葉堆或石縫中,晚上喜獨 自活動及捕食,其堅硬的喙及兩顎可咬 破水生螺類及蝦蟹的外殼,也會捕食魚、 蛙 及 蝌 蚪 等 獵 物。( 圖 1) 可 見 大 頭 龜 在夜間水中活動的姿態。 大頭龜的尾極長,幾乎與背甲等長, 覆 蓋 著 鱗 片( 圖 2), 強 而 有 力, 當 離 開水域在陸上爬行時,可支撐起身軀作 攀爬動作,另外其勾狀的喙部,據報亦 可以作攀爬之用,因此大頭龜除了可攀 爬 過 大 石 塊 之 外( 圖 3), 甚 至 具 有 攀 爬上樹之能力,讓其可以克服障礙,擴 展活動範圍。

備註 大頭龜分布於中國中部及南部、緬甸、泰國及越南,當中可分為五個亞種。 長久以來,不少龜鱉被認為是營養滋補和防治疾病的補品,加上很多龜種在寵物市場可賣 得高價,使到野生龜鱉被過度採捕情況一向嚴重。據資料 (註 1),漁農自然護理署於 20012004 年中,在香港郊野共起出 2300 捕龜器,可見香港捕龜情況的嚴重程度。野生龜鱉 還要面對城市發展帶來的污染及棲地不斷被破壞的威脅。香港現有十多種野生淡水龜鱉 中,大部份龜鱉,特別是幾種原生種,不是已成為極危物種,便是瀕危物種。本文的大頭 龜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及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中都列為瀕危物種,亦 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列入為附錄 II 中受保護,據香港《動植物(瀕 危物種保護)條例》,管有大頭龜或其身體部份,均須申請瀕危物種公約管有許可證。 ( 註 1)

陳堅峰 (2004)。《迢迢千里》。郊野公園之友會。


26

溪流篇 爬行類

科名 地龜科 Geoemydidae

中文名 中華花龜

學名 Ocadia sinensis

英文名 Chinese Striped-neck Turtle 俗名 花龜、斑龜、珍珠龜

中華花龜 概 述 中華花龜頭頸橄欖綠色,頭、頸、四肢具很

於牠。其實,未經生態考究的任何生物「放

多黃色條紋,背甲平均長 20 厘米,最大長

生」,也可能會傷害被「放生」的生物及其

40 厘 米, 趾 間 有 蹼, 屬 半 水 生, 生 活 在 中

他原生生物,甚至造成生態災難。例子有源

下游水流緩慢的水潭,溪流和沼澤中,晝行

自 北 美 洲 的 紅 耳 龜( 俗 稱 巴 西 龜 ),80 年

性,遇險即潛入水中迴避。成年雄龜主要攝

代開始被人廣泛在各區水塘及下游溪流「放

食水生螺及昆蟲幼體,成年雌龜主要攝食溪

生」,令對生境及食物需求相同的本地原生

岸邊的某類植物。

烏 龜(Chinemys reevesii ) 數 量 大 減。 世 界各地亦有類似情況,所以紅耳龜被列為全

此龜天然分布地雖然包括華南地區,但現時

球百大具危害性入侵物種之一。

在香港郊野偶然見到的中華花龜,都被認為 是外來物種。本文主圖中的中華花龜,攝於 新界北區天然溪流中,殼背上有未完全剝落 的紅油,明顯是曾經被人在龜殼上劃了紅字 後「放生」的個體。紅字也等於是一個標記, 希望有人再遇上此龜時,不要再捕捉或加害

備註 此龜分布於中國、寮國及越南,IUCN 紅色名錄及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列為瀕危物種。寵 物市場和藥材市場見到的大多數來自人工繁殖場。


中文名 馬來閉殼龜

科名 地龜科 Geoemydidae

英文名 Malayan Box Turtle

學名 Cuora amboinensis

溪流篇 27 爬行類

馬來閉殼龜 © 葉朝霞

概 述 馬來閉殼龜頭部為深黃褐色或黑 色,兩側各有三條黃色的縱條紋, 頗 易 辨 認。 此 龜 非 本 地 原 生 龜, 但在本地街市及寵物店皆有出 售, 因 而 很 易 成 為 另 一 種 被 野 外 放 生 的 淡 水 龜。 暫 時 沒 有 跡 象 顯 示此龜已在本地建立野生族群。

圖文 解說

馬來閉殼龜棲息於下 游 平 原 地 區 的 河 流、 濕

1

地、池塘等水流緩慢的水域,以水生植物、樹上掉下果子、魚和

© 葉朝霞

昆蟲等為食。成龜水陸兩棲,常被人誤以為是陸龜般飼養,其壽 命長約 25 至 30 年。閉殼龜的腹甲分為前後兩葉,有韌帶相連, 當腹甲向背甲合埋時,整個甲殼能夠完全閉合。本文照片中的馬 來閉殼龜只是把龜頭縮入殼內,仍未完全閉合(圖 1)。

備註 此龜分布於東南亞地區以及中國大陸的廣東、廣西等地。IUCN 紅色名錄列易危物種。


28

溪流篇 甲殼類

科名 匙指蝦科 Atyidae

中文名 廣東米蝦

學名 Caridina cantonensis

英文名 Canton Bee Shrimp

廣東米蝦 概 述 廣東米蝦是香港溪澗中上游常見的淡水小

圖文 解說

蝦,透明甲殼上佈滿大小斑點,身長約 1.5 厘米,所以只要環境合適,一處只有 5 厘米

廣 東 米 蝦, 通 常 棲 息 於 水 流 較 平緩、佈滿枯葉的溪邊或小池中。

水深的清澈小水氹(主圖),也可以成為一

牠們沒有巨大螯指,但在第一及二對足上具

小群廣東米蝦的樂土。

有細小指鉗,上面有和刷子一樣的茸毛,用 作 過 刮 食 枯 葉、 枯 枝 和 石 面 上 矽 藻 或 腐 殖

此 種 約 有 17-22 個 月 的 生 命 周 期, 當 溫 度

質,遇上動物殘骸,亦會成為大自然「清道

超過攝氏 20 度時,即每年濕季前,便是其

夫」,大快朵頤。水中一塊毫不顯眼的枯葉,

繁 殖 期。 為 了 減 少 出 世 不 久 的 幼 體 在 隨 後

已經可以是廣東米蝦攝食及交誼的場所

濕季常出現的山洪被沖走的風險,廣東米蝦

(圖 1)。

產下較大的卵及孵出像小型成體的幼蝦,而 略過了一般蝦蟹生活史中的浮游蚤狀幼體 (zoea)階段。這樣有兩個作用:(1) 在中 上 游 的 石 澗, 水 流 較 急, 水 中 只 有 較 少 的 浮游微生物,不足以讓細小的浮游幼蝦體捕 食,小型成體可以直接食矽藻或腐殖質;(2) 當濕季來臨,山洪較密,底棲的小型成體可 抓緊石面枯葉,或藏於礫石隙中,避免被山 洪沖走。這是很多上游陸封型(棲地遠離河 口或海水)蝦蟹的繁殖策略。

1

備註 此蝦分布於中國的廣東、廣西、香港、越南北部。 廣東米蝦是的水族界俗稱「蜜蜂蝦」的始祖,其後再經人工選色培育,加上與其他米蝦種 及新米蝦種混交,培育出各種色態的鑽石蝦及水晶蝦。


中文名 長額米蝦

科名 匙指蝦科 Atyidae

英文名 Longbeak Caridina Shrimp

學名 Caridina longirostris

溪流篇 29 甲殼類

長額米蝦 概 述 長額米蝦的特徵是具有尖長而前端輕微向上揚的額角,額角長度與頭胸甲相約,背部中央略 為隆起,雄蝦體長約 2 厘米,雌蝦體長可約 3 厘米。與前文介紹棲於上游、被稱為陸封型的 廣東米蝦不同,此蝦主要棲息於中下游至河口地帶,被稱為洄游型米蝦,其卵先孵化成浮游 性的蚤狀幼體 (zoea),再發育成後期幼體 (post-larva) 及成年體。 1

圖文 解說

長額米蝦常藏身 於水中植物及由岸

上凋落的枯葉叢中,以藻類、 枯 葉 及 動 物 遺 骸 等 為 食, 其 游 姿 優 雅, 討 人 喜 愛。 部 份 個體由額角至尾部的背脊具 有 白 碎 點 連 成 的 條 紋 (圖 1)。

備註 此蝦分布於中國大陸、台灣、日本、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地。香港的長額米蝦於近 年才被民間自然生態愛好者發現。2003 年時香港只紀錄了 4 種米蝦,至今民間紀錄的米 蝦至少已有 7 種。


30

溪流篇 甲殼類

科名 長臂蝦科 Palaemonidae

中文名 越南沼蝦

學名 Macrobrachium vietnamense

英文名 Long-armed Swamp Shrimp 俗名 大頭蝦、河蝦

越南沼蝦 概 述 廣東人經常形容大意遺失東西或搞錯事情的

間研究員再鑑定其身份是越南沼蝦 (註 3)。本

人為「大頭蝦」,可見大頭蝦深入民心,因

文亦以「越南沼蝦」名稱取代原來的「海南

為 在 華 人 的 食 肆, 大 頭 蝦 是 價 廉 味 美 的 河

沼蝦」名稱。

鮮。大頭蝦是泛指長臂蝦科沼蝦屬的多種淡 水 蝦。 其 中 羅 氏 沼 蝦(M. rosenbergii ) 因 為生長快又多肉,成為人工繁殖蝦場的主要 大頭蝦種,市面見到的大頭蝦,便多數是羅 氏沼蝦,香港郊野未有其野生族群紀錄。

圖文 解說

成 熟 的 越 南 沼 蝦( 主 圖 ) 的 特 徵, 是 其 頭 胸 甲 有 數 條 金 黃 色 縱

紋,體色由深綠至深褐色不等,額角上緣具 10 齒( 海 南 沼 蝦 為 11-15 齒 )。 其 第 二 步

本文介紹的越南沼蝦,便是香港溪流常見的

足生長成一對長臂,這是一般沼蝦的特點。

沼蝦。在香港,此蝦自 80 年代起一直被認

此蝦棲息於上游水流充沛及清澈的水潭和溪

為是海南沼蝦(M. hainanense ),至 2004

流中,以底棲大型而行動緩慢的無脊椎動物

年, 有 學 者 在 其 著 作 中 提 及 此 種 沼 蝦 名 為

為食,同一生境中常見的海南溝蜷成為牠們

M. hongkongense ( 註 1), 意 即 香 港 沼 蝦。 2007 年, 有 研 究 報 告 指 從 香 港 採 集 的「 海 南沼蝦」樣本,和來自廣東及海南的海南沼 蝦樣本的基因差別很大,認為香港的「海南 沼蝦」是誤認 (註 2)。到 2010 年,有香港民

的主要食物之一。有資料說此蝦屬夜行性, 但據個人多年實地水中觀察,此蝦在日間也 非常活躍,而且不甚怕人,甚至可以讓鏡頭 靠近拍攝特寫照片(圖 1) 。


31

1 2 4-8 月 期 間 為 越 南 沼 蝦 的 繁 殖 期, 產 下 沉 性 大 型 卵 及 孵 出 略 過 浮 游 幼 體 階 段、 像 小 型 成 年 體 的 幼 蝦, 這 種 繁 殖 策 略, 有 助 上 游 陸 封 型 蝦 蟹減少其幼體在濕季期間被 洪 水 沖 走 的 風 險。( 海 南 沼 蝦 的 卵 較 小, 生 活 史 早 期 階 段必須在河口鹹淡水水域渡 過, 其 幼 體 自 卵 孵 出 後, 在 河口鹹淡水中發育變態,營浮游生活,完成變態後,轉營底棲生活,並開 始結群上溯到溪河中上游的純淡水水域生活。)越南沼蝦,一般身長約 7-8 厘米。雄蝦大過雌蝦,雄蝦壽命長達 4 年,雌蝦壽命約 3 年 (註 3)。(圖 2) 中是一隻越南沼蝦幼蝦,除了殼較透明及體形細小外,外型和成體相若。

備註 此蝦分布於中國、越南、馬來西亞。 ( 註 1)

杜德俊、高力行 (2004)。《香港生態情報》。獅子會自然教育基金。

( 註 2)

Min-Yun Liu1, Yi-Xiong Cai, Chyng-Shyan Tzeng(2007). Molecular Systematics of the Freshwater Prawn Genus Macrobrachium Bate, 1868 (Crustacea: Decapoda: Palaemonidae) Inferred from mtDNA Sequences, with Emphasis on East Asian Species. Zoological Studies .

( 註 3)

Tony Nip(2010)。香港沼蝦初探。《香港自然生態雜誌》。

( 註 4)

Sukhmani Kaur Mantel(2004). Macrobrachium hainanense . Porcupine!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32

溪流篇 甲殼類

科名 長臂蝦科 Palaemonidae

中文名 台灣沼蝦

學名 Macrobrachium formosense

英文名 Long-armed Freshwater Shrimp, Crane River Prawn 俗名 大頭蝦、河蝦

台灣沼蝦 概 述 台灣沼蝦棲息於溪流中下游或河口。其體色 呈青綠色,頭胸甲兩側有 2 至 3 條深色橫斑,

圖文 解說

台 灣 沼 蝦 體 形 較 越 南 沼 蝦 大, 身長 6 至 12 厘米,第二步足細長

沒有越南沼蝦的金黃色縱紋,日間多藏身於

且左右對稱成長臂,成熟雄性的長臂約可達

石塊間(主圖)或水中植物叢中,晚間則會

體長之兩倍(圖 1)。這對長而有力的長臂,

游到較開放的溪池活動。台灣沼蝦屬於洄游

是雄蝦在爭奪地盤打鬥時的武器。

型, 生 活 史 早 期 階 段 必 須在河口鹹淡水水域渡 過, 台 灣 南 部 的 族 群 能 從河口洄游到中上游流 域棲息 (註 1)。本文的台 灣沼蝦拍攝於半山的溪 流, 與 河 口 之 間 距 離 頗 遠, 途 中 兼 有 人 工 堤 堰 阻 隔, 令 人 難 以 想 像 牠 們 如 何 長 途 跋 涉, 跨 越 重重障礙完成洄游性的 生活史。

1


33

台灣沼蝦和另一香港有 紀 錄 的 日 本 沼 蝦 (M. nipponense ) 十 分 相 似, 兩 者 容 易 混 淆。 台 灣沼蝦額角上緣略微灣曲 隆 起( 圖 2), 日 本 沼 蝦 的額角平直而角尖略為向 上揚。 蝦蟹屬甲殼類,每發育

2 3

至 某 階 段, 便 要 蛻 殼 讓 身 體 繼 續 長 大。 剛 蛻 過 殼 的 蝦 的 身 體 十 分 柔 軟, 可 稱 為「 軟 殼 蝦 」。( 食 肆 俗 稱 的「 軟 殼 蟹 」 也 是 蟹 剛 蛻 殼 時 的 狀 態, 並 非 是 某 特 定 蟹 種。) 此 時, 蝦 體 組 織 大 量 吸 水, 體 形 隨 之 膨 脹 增 大。 蝦 的 每 一 次 生 長 蛻 殼, 其 體 長 與 體 重 都 有 顯 著 的 增 加。 另 外, 雄 性沼蝦也需要在雌蝦剛蛻殼時,才有機會將精子注入雌蝦腹肢(泳足) 之間,當雌蝦新的外殼硬化之後,便會將卵排到腹肢的精子團中受精。 通常在交配後 1 至 2 天內產卵,卵產出後即粘附於母體的腹肢上孵化。 沼蝦蛻殼、產卵等生理活動多在夜間進行,避免被襲危險。但我在白 天也目睹過一隻台灣沼蝦的蛻殼過程,蛻殼後的沼蝦活動力大減,只 能暫時靜躺礫石上,其蛻下的殼原本非常完整,宛如另有一隻沼蝦在 旁。後來舊殼被水流沖散了,才較易區分到蝦與蝦殼(圖 3)。

備註 此蝦分布於台灣、日本南部(包括琉球群島)。近年香港亦有此蝦紀錄。 本文的台灣沼蝦於 2009 年 4 至 6 月拍攝,當時香港有紀錄的沼蝦只有南海沼蝦及日本沼 蝦,還未有台灣沼蝦的紀錄,及後開始有其他自然生態愛好者亦拍攝到疑似的台灣沼蝦, 經網上討論後及翻查更多資料,確定了香港也有台灣沼蝦。事實上,2008 至 2010 間,民 間自然生態愛好者共紀錄了 6 種香港新紀錄沼蝦,比之前只得兩種大幅增加,也說明了香 港很多水生生物,長久以來被人忽略,藉藉無名。幸有一群自然生態愛好者的努力,補充 了缺失的資料,也讓香港人知道香港的水生生態,比想像中更多姿多彩。 ( 註 1)

林春吉 (2007)。《台灣淡水魚蝦生態大圖鑑》。天下遠見出版。


34

溪流篇 甲殼類

科名 溪蟹科 Potamidae

中文名 鰓刺溪蟹

學名 Cryptopotamon anacoluthon

英文名 Stream Crab

鰓刺溪蟹

概 述 鰓刺溪蟹於香港島、大嶼山及新界部份清澈的 溪澗不難見到,可說是香港淡水蟹類頗為常見 的一種。但此蟹是香港特有種,香港以外地區 未 有 發 現, 香 港 因 為 面 積 細 小, 表 示 任 何 香 港特有物種在全球分布範圍及族群數量都極有限, 所以都受到生態保育組織關注。鰓刺溪蟹已列為

1

IUCN 紅色名錄中易危物種,其主要威脅來自人 類各項發展對其棲地的破壞。 2

圖文 解說

鰓刺溪蟹特徵是背甲上有明顯 的「笑臉」圖紋(圖 1),很易辨

認,主要棲息於有樹木遮蔽、水流充沛、未 受污染的淺水溪流,食雜性,水中枯葉堆成 為牠們的藏身之所及食物。喜在夜間活動, (圖 2)可見鰓刺溪蟹與小棘蛙相映成趣。 備註 此蟹種只分布於香港,繁殖期為初春前 後。


中文名 香港南海溪蟹

科名 溪蟹科 Potamidae

英文名 Hong Kong Freshwater Crab

學名 Nanhaipotamon hongkongense

溪流篇 35 甲殼類

香港南海溪蟹 © Owen Chiang

概 述 在香港,香港南海溪蟹只在數個地點曾被發現,其主要棲地是海拔 50 至 100 米次生林中的溪 流周邊地帶。此蟹偏向陸棲性,偶然會棲身溪水之中,但大部份時間喜居於於溪流岸上乾燥 地方,如樹根和石隙之中,也會挖泥洞藏身,旱季時會留在洞內;下雨時,即使在大白天, 也會從穴居處走出來活動,所以有時在大雨過後,可在遠離溪流的地方見到此蟹。幼蟹則停 留在溪邊或濕水地方。

圖文 解說

香港南海溪蟹,背甲光 滑 圓 潤, 甲 殼 呈 鮮 橙

至 紅 色( 圖 1), 在 林 地 環 境 中頗為突出。此蟹是陸封型淡 水蟹,不用到河口半海水環境 中繁殖。雌蟹通常抱卵數星期 , 在濕季期 間產出小型成蟹般的幼蟹,不經浮游階段。

© 葉朝霞

主圖中是一隻正在滿腹抱卵的雌蟹,在林地 上出現。

備註 一直被認為是香港特有種,但近年有民間人士在深圳亦發現此蟹。

1


36

溪流篇 甲殼類

科名 弓蟹科 Varunidae

中文名 日本絨螯蟹

學名 Eriocheir japonicus

英文名 Japanese Mitten Crab 俗名 毛蟹、河蟹

日本絨螯蟹 概 述 原產自長江流域及華北地區的「大閘蟹」,在香港可說無 人不識,但原來香港也有另一種「大閘蟹」,就是日本 絨螯蟹,此蟹和「大閘蟹」(即中華絨螯蟹)是同科同 屬的近親,外貌十分相似,兩種蟹的螯足都長滿長絨毛, 所以都同被俗稱為毛蟹,而且習性和生境也相近。日本絨 螯蟹屬降海洄游型,在河溪中棲息成長,達到性成熟後, 則降海到河口淺海交配繁殖,蟹卵孵化成浮游幼體,再發 育成底棲幼蟹,然後溯河到溪流上游生長,所以日本絨螯 蟹雖然是淡水蟹,但需要天然河口才能完成其繁殖使命。

圖文 解說

據研究(註 1),日本絨螯蟹不會釋出荷爾蒙找 尋異性,而是純粹靠觸角。當雙方接觸,雄蟹

不會花時間作求偶舞等前戲,而是不理雌蟹接受與否,都

1

會霸王硬上弓。因為成蟹通常都只能渡過一個繁殖季節,之後數個月內便會死亡,難怪雄蟹 遇到雌蟹,便不由分說的纏上對方,可謂春宵一刻值千金。秋冬季是日本絨螯蟹的繁殖高蜂 期期,晚上在一些河口可見雌雄蟹在交配。可是在 4 月初的一個白天,仍然見到兩雄一雌的 日本絨螯蟹在河口緊緊地互相擁抱(圖 1),背向鏡頭的是一隻雌蟹,雄蟹則兩隻疊在一起面 向鏡頭(下面一隻被遮擋著),三蟹面對鏡頭依然難捨難離,上演一幕河蟹的三角浪漫。 備註 此蟹分佈地區包括台灣、廣東、福建、日本及韓國。 ( 註 1)

Kobayashi Satochi (1999). Reproductive Ecology of the Japanese Mitten Crab Eriocheir japonica (de Haan): a Review. Japanese Journal of Benthology Vol.5


中文名 海南溝蜷

科名 厚唇螺科 Pachychilidae

英文名 Large Stream Snail

學名 Sulcospira hainanensis

溪流篇 37 腹足類

海南溝蜷

概 述 1

在上游陡峭的石澗,水流急湧而下,雷霆萬 鈞,海南溝蜷憑著其腹足強勁的吸附力,牢

死亡率。此螺是雌雄異體、卵胎生,幼螺出

穩地吸附在水面或水中的石面上緩緩而行,

世已成螺形,幼螺外殼的顏色比較淺,發育

對抗著洶湧的浪花及水中的湍流。本文主圖

3 至 5 年達成熟期,成螺外殼較深色,可繼

特別選了一張角度較廣闊的照片,去表達這

續 生 活 6 至 12 年 ( 註 1)。( 圖 1) 為 成 螺 與

每天都在大自然中上演著的一場「穩與湧」

幼螺的照片。

的角力。只有很少的生物能適應如此巨大水 流的沖刷,海南溝蜷是其中表表者,也成為 是香港上游溪流唯一一種常見的螺。

大 部 份 的 成 螺 外 殼 的 殼 頂( 尾 端 ) 都 失 掉,成平截狀(圖 2)。原因是因為香港的 溪流淡水大都是弱酸性,酸性會分解組成螺

圖文 解說

殼的碳酸鈣,因此蜷螺會演化成增強在螺殼 海 南 溝 蜷 主 要 攝 食 石 面 矽 藻, 在陽光照射量較多的開揚溪流及水

中間部分的碳酸鈣含量,犧牲殼頂部份,以 保證整個螺殼不會變得脆弱。

潭數量會較多。一年有 2 至 3 次繁殖期,都 是在濕季前後,以減低幼螺在洪水暴漲時的 2 備註 海南溝蜷舊名是海南蜷螺 (Brotia hainanensis )。 此螺分布於廣東、海南、香港等地,越南北部的 族群分類尚存疑。 ( 註 1)

Yeung Alex Chee Yu(2013) . Population dynamics and secondary production of a dominant molluscan primary consumer, Sulcospira hainanensis (gastropoda : pachychilidae), in Hong Kong stream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benthic productivity.


38

溪流篇 腹足類

科名 錐蜷科(跑螺科) Thiaridae

中文名 瘤擬黑螺

學名 Melanoides tuberculata

英文名 Red-rimmed Melania, Malaysian Trumpet Snails 俗名 川蜷螺、海螄、網蜷

瘤擬黑螺

概 述 一些看似平平無奇而常見的生物,大都是繁衍很成功的生物。瘤擬黑螺便是一個例子。此螺 可棲息於中下游山溪、池塘、稻田及溝道中,可以很快便佔據一片新的生境,原因是牠可以 採取孤雌生殖策略,雌螺不需雄螺受精,卵子可在其孵化囊孵化,孵化後的幼螺產出母體, 等同是雌螺的小型「複製品」,已可以獨立生存快速成長,在下一個繁殖期前便成熟。 1

圖文 解說

瘤擬黑螺一般為 2 至 3.6 厘 米大,夜間較為活躍,以藻類

及腐殖質為食。殼面深褐色或棕褐色, 通常具有紅色斑帶(圖 1),具梨形的 殼口及厴(角質口蓋)(主圖)。

備註

此螺原分布於南亞洲及北非洲熱帶 及亞熱帶地區。上世紀 30 年代已隨 水族貿易擴散至北美洲。


中文名 尖膀胱螺

科名 膀胱螺科 Physidae

英文名 Tadpole Snail, Bladder Snail

學名 Haitia acuta

溪流篇 39 腹足類

俗名 水蝸牛、囊螺

水蝸牛

概 述 主圖是在一溪流水中拍攝,可見溪石面上有 很多比蝌蚪還小的螺,牠們是俗稱水蝸牛的 尖膀胱螺,喜聚居於水生植物較多、營養物 豐富的溪流靜水域、池塘或水田。此螺為雌 雄同體,異體受精,但有時也可自體受精, 性成熟個體在條件(溫度、食物和光照)適

同 一 生 境 中, 亦 有 另 一 種 驟 眼 看來十分相似的水蝸牛,擬似是椎 實螺科的蘿蔔螺(Radix sp.)。

宜 的 情 況 下, 每 天 都 可 產 卵,卵孵化率近 100%(註 1)

圖文 解說

兩 者 殼 口 皆 無 厴, 最 大 分 別 在 殼口的方向。若將螺口向下,

。所以有時只要一

面 向 觀 察 者, 尖 膀 胱 螺 的

隻水蝸牛隨水草進駐 到 家 居 水 族 箱 中,

殼口在左面,即是屬左旋

也可以迅速大量繁

的 螺( 圖 1)。 蘿 蔔 螺 的 殼 口 在 右 面, 即 是 屬

殖。

右旋的螺(圖 2)。 1

2

備註 尖膀胱螺原分布於北美洲,但現已幾乎擴散至全球淡水水域。Physella acuta 為異名。 ( 註 1)

馬軍國、李效宇(2012)。尖膀胱螺的生物學特徵及光照對其生長繁殖影響的初步研究。《四川動物 ( 第五期 )》。


40

溪流篇 腹足類

科名 田螺科 Viviparidae

中文名 石田螺

學名 Sinotaia quadrata

英文名 Pond Snail 俗名 田螺

石田螺 概 述 田螺有幾種,其中之一是石田螺,是香港原生螺。田螺喜歡棲息在未受 污染的稻田、水塘或湖泊中。所以水稻田中的田螺可作為一個相當重要 的生態指標。自從農民廣泛採用農藥,加上稻田改種其他農物,又或因 棄耕變成荒地及改變用途等等原因,香港 的田螺的棲地比以前少了,加上外來的福 壽螺的威脅,現在香港的石田螺,主要棲 息在一些水塘、池塘中及部份溪流中。

圖文 解說

石 田 螺 遇 乾 旱 時, 可 關 上 厴 (角質口蓋),保持身體滋潤,

在乾泥中靜待雨水來臨,甚至可渡過整個 秋冬的乾旱季節。主圖是在一棄用的水塘 拍攝,當時水塘的水全漏乾了,塘底的裂 土中便有很多田螺緊閉著厴半藏在乾泥 中, 部 份 則 在 僅 餘 的 小 水 氹 中 繼 續 活 動 (圖 1)。

1

備註 石田螺分布地包括華東、華南、香港、台灣、韓國等地。


中文名 福壽螺

科名 蘋果螺科 Ampullariidae

英文名 Apple Snail

學名 Pomacea canaliculata

溪流篇 41 腹足類

俗名 金寶螺、蘋果螺

福壽螺 © 饒戈

概 述 福壽螺,一個好意頭的名字,卻是惡名遠播。 福壽螺原產於包括亞馬遜流域的南美洲。最 初於 1979 年由一名台灣華僑從阿根廷帶了一

圖文 解說

福壽螺可大至 7.5 厘米,除產卵 或環境不適需遷移外,終生棲息於

盒福壽螺卵到高雄故鄉,準備投入當年興起

淡水中;通常於夜間在水線以上的植物莖幹、

的養螺熱潮。當年社會對外來種威脅的概念

溝壁、及雜草等乾燥物體上產卵(主圖),

薄弱,連台灣的省農林廳看到福壽螺比本地

避開了水中的魚類及蝦蟹的掠食,卵團上亦

田螺大上十幾倍,認為食用價值很高,於是

有臘粉狀物保護。孵卵期約 14 天,初孵化幼

全面推廣養殖,後再經由國際間水族類交易,

螺落入水中,以浮游生物為食,幼螺發育至 3

福壽螺開始從台灣擴散至亞洲各地,其後此

至 4 個月即達性成熟。成螺喜歡啃食植物的

螺因肉質欠佳,兼具有損人類健康的寄生蟲,

嫩莖與幼葉,

逐漸被人棄養置於田野,因其繁殖迅速,損

因而損害農作

害農作物及威脅其他原生水生螺及植物,成

物及其他水生

為全球農業及生態界聞虎色變的淡水螺。香

植物。(圖 1)

(註 1)

是三隻在水中

指新界大部份的濕地合適生境已被福壽螺佔

糾纏不清的福

據,港島區因水質不適合,才未被此螺入侵。

壽螺。

港於 1980 年已發現此螺。2008 年研究

1

備註 福壽螺殼一般為深褐色,但亦有黃色的養殖品系,被俗稱為黃金螺在水族店出售。 ( 註 1)

King-Lun Kwong et al. (2008). Determinant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Apple Snails In Hong Kong Two Decades After Their Initial Invasion. Malacologia .


42

溪流篇 腹足類

科名 珠蚌科(蚌科) Unionidae

中文名 背角無齒蚌、淡水二枚貝、圓蚌

學名 Sinanodonta (Anodonta) woodiana

英文名 Chinese Pond Mussel 俗名 河蚌、淡水蚌

背角無齒蚌 概 述 香港的淡水雙殼類生物不算多,背角無齒蚌是其中較 大型的一種,外地的可長至 20 厘米,本地見到的約為 成人手掌般大。此蚌多棲息於淤泥底、緩流和靜水的水

1

域,生境包括河流、湖泊、水庫和沼澤。牠們不會附著石塊, 而是半沉於沙中,稍微張開蚌殼,濾食水流中的藻類和有機碎屑。

圖文 解說

背角無齒蚌外形呈卵圓形,前端圓, 後 端 略 呈 斜 截 形, 在 水 中 呈 褐 色

(主圖),殼皮脫落、露出珍珠光澤層的多數為 空殼(圖 1)。此蚌的鉤介幼蟲需寄生在魚的鰓、 鰭等處,藏在魚體皮囊中吸取魚的養分,經數周 變 態 成 幼 蚌 後, 便 破 囊 離 開 魚 體, 沉 入 水 底 生 活。香港一種罕有淡水魚──高體鰟鮍(圖 2), 需要將卵產在此蚌的外套腔中,才能成功繁殖。 香港的淡水濕地屢遭破壞,此蚌和高體鰟鮍都受 2

到香港保育界的關注。

備註 原分布於西伯利亞東部、亞洲東南地區,現已隨水產貿易擴散至歐美地區。


中文名 扁蜉蝣

科名 扁蜉科 Heptageniidae

英文名 Flathead Mayfly

溪流篇 43 昆 蟲

蜉蝣 © 葉朝霞

概 述 蜉蝣給人感覺就是生命極短暫,一般只能活 幾小時至三數天,故有「蜉蝣朝生暮死」之

圖文 解說

不同科的蜉蝣稚蟲有不同形態, 本文主圖中的是扁蜉科其中一種扁

說。其實一般人看到的只是婚飛期的蜉蝣成

蜉蝣稚蟲。扁蜉蝣稚蟲主要特徵是身體各部

蟲,蜉蝣基本上是水生昆蟲,在水中成長的

扁平,頭胸闊大,具有兩或三根尾絲,腹部

稚蟲期由數月至一年或以上。因此,蜉蝣的

側邊有氣管鰓;基本生活於未受污染的流水

生命絕大部份都在水中渡過,在淡水生態中

環境中,是水質監測的指標生物;其扁平身

佔一定角色。

體有助抵抗水流的沖擊,主要食物為藻類和 腐殖物。 蜉蝣稚蟲通常於春夏間、日落 後在水中(扁蜉蝣)、或浮上水 面、或爬上岸邊羽化成亞成蟲。 亞成蟲仍需再蛻皮一次,才變為 性 成 熟 的 成 蟲( 圖 1), 開 始 其 婚 飛 期, 由 覓 偶、 交 配、 產 卵 以 至死亡,全都在這短暫的婚飛期

© 葉朝霞

1

中完成。

備註 蜉蝣主要分布在熱帶至溫帶的廣大地區,體長通常為 3 至 27 毫米。


溪流篇 昆 蟲

44

目名 蜻蛉目 Odonata

中文名 蜻蜓稚蟲、豆娘稚蟲 英文名 Dragonfly Nymph, Damselfly Nymph 俗名 水蠆

水蠆 概 述 絕大部份蜻蜓和豆娘都是水生昆 蟲,其稚蟲又稱水蠆,在水中成 長。水蠆期依不同種類有不同長

圖文 解說

豆 娘 水 蠆 體 型 細 長, 腹 部 末 端 具 尾 鰓( 主 圖);蜻蜓水蠆體型短粗,腹部末端具直腸鰓

短, 短 的 約 2 至 3 個 月, 普 通

(圖 1)。水蠆通常潛伏在溪池泥底或枯葉下;口器結

種類約 1 至 3 年,最長的則要 7

構特殊,可以快速伸出折疊的下唇面罩(圖 2),並以

至 8 年,然後爬出水面,羽化成

前方的雙鉤夾緊獵物,收回後送進口器進食,喜歡捕食

蟲。蜻蜓和豆娘成蟲能活 1 個月

小型水生昆蟲及牠們的幼蟲,大型的水蠆,甚至可以捕

到 8 個月左右,約只有水蠆期的

食小魚和蝌蚪。危急時,豆娘水蠆會扭動腹部,以尾鰓

十分之一,所以蜻蜓和豆娘亦是

做槳增加游泳的動力;蜻蜓水蠆則將腹部所吸的水向後

淡水生態中的重要成員。

猛噴,以噴射方式向前快速移動。

1

2

備註 蜻蜓(圖 3)和豆娘(圖 4)同屬於蜻蛉目昆蟲, 分布於全球,以熱帶地區為為最多,已知約有 5000 種。 至 2011 年香港紀錄有 116 種。

3 4


科名 仰蝽科 Notonectidae

中文名 仰蝽 英文名 Backswimmer

溪流篇 45 昆 蟲

俗名 仰泳蝽

仰 概 述 仰蝽喜歡棲息於水草茂密的靜態 或緩流水域,一生中從卵、 若 蟲、 成 蟲 三 個 階 段 都 在水中完成。仰蝽背 部隆起,如船底狀, 後 足 特 長, 足 端 具 毛 成 槳 狀, 常 在水中在以腹部 朝 上 的 姿 勢, 用

圖文 解說

槳狀後足划行游 動, 泳 姿 敏 捷, 喜歡捕食蚊子幼

體都浸在水面下 (圖 1),靠腹部氣

蟲、 甚 至 和 自 己 體 形相若的蝌蚪和小魚 等。若池水枯乾,仰蝽會 集體飛行遷移到另一個合適的 水生境。 備註 全球仰蝽約有 400 種,最大長約 2 厘米。

仰蝽 整個身

孔和一層空氣膜來呼 1

吸,亦可以藉著調節空氣 膜大小來控制水中浮沉。


46

溪流篇 昆 蟲

科名 水黽科(黽蝽科) Gerridae

中文名 水黽、黽蝽

學名 Gerris sp.

英文名 Water Skater 俗名 水鉸剪

水黽 概 述 若說仰蝽是水面下的背泳健將,水黽(粵音:猛)便是水面上的划艇高手,牠們划的便是自 己的身體。水黽腳部末端披蠟質的細毛,有防水作用,加上利用水面張力,三對步足可將身 體撐離水面,大幅減少身體與水面的磨擦力,使牠們可在水面快速滑行。牠們棲息於溪流、 池塘、溝道、沼澤的緩流及靜水區。部份長翅型水黽可在乾旱時飛行另覓棲地。

圖文 解說

水黽是食肉性的昆蟲,具有刺吸式 口器,步足的細毛能探測掉落在水中

的獵物(包括昆蟲及其他生物)掙扎時的震動。 他們會先以前步足抓住獵物,再以口器刺入獵 物身體,吸食其肉汁。牠們三對步足各有功能, 較短的前足用來捕獵,特長的中足主要負責划 行,後足主要負責擺舵來控制方向(主圖)。 繁殖期時,雄水黽會在水面打出求偶漣漪,雌 水黽接受的話,便會在水面交配(圖 1)。事 後 雄 水 黽 會 守 在 雌 水 黽 身 邊, 直 至 繁 殖 期 完 結,以確保雌水黽所出的是其後代。

1

備註 全球已發現 1,700 種水黽,其中十份一為海黽。一般體長約 1 厘米。


中文名 褐腹狡蛛

科名 盜蛛科(跑蛛科)Pisauridae

英文名 Fishing Spider

學名 Dolomedes mizhoanus

溪流篇 47 蛛形類

俗名 捕魚蛛

捕魚蛛 概 述 捕魚蛛是指盜蛛科狡蛛屬中的成員,幾乎全都是半水棲的蜘蛛。牠們棲息於溪澗、溝道等有 流水之環境,日間隱藏於溪邊石隙,入夜則在水邊捕食,以步足探測水面的震盪波從而探知 獵物蹤跡,捕食掉落水面的昆蟲或水中的蝌蚪及小魚。捕魚蛛肢體有很多細小茸毛,具疏水 性(不易沾濕),可助牠們利用水面張力在水 面活動,被稱為可在水面行走的最大型生物, 更可以靠一層空氣膜包裹身體,潛入水中避敵。

圖文 解說

主 圖 的 捕 魚 蛛 是 褐 腹 狡 蛛, (Dolomedes mizhoanus ) 特 徵 是

眼域後方有一明顯的「甲」字形紅褐色斑。此 蛛晚間才出來捕食,可避開日間的天敵如飛鳥、 魚及蛇等。(圖 1)中便上演了日間在水面捕

1 2

© Owen Chiang

食時凶險的一幕。一隻蛛蜂正在捕捉一隻白額 高腳蛛(高腳蛛科),可是水面下卻有一群精 於捕吃水面昆蟲的香港鬥魚「聞風而至」,蛛 蜂唯有放棄獵物,白額高腳蛛很快便被香港鬥 魚拉入水中成為牠們的大餐(圖 2)。 備註 捕魚蛛分布世界各地,超過 100 種。

© Owen Chiang


潮間篇

人類若要長期在陸地和海底、甚至太空中之間穿 梭往來地生活,以現今最先進的科技及知識也遠

2 礫石灘上的潮池

遠力有不逮,只能在科幻電影情節之中出現。不 過潮間帶生物千萬年來,每天都過著類似的生活。 潮間帶是指在大潮期的絕對高潮和絕對低潮間露 出的海岸區域,簡單而言,即是大水漲和大水退 之間的區域。這裡的海水生物在潮漲時大都棲息 在水中,潮退時,仿似是大自然在海岸邊揭開了一層「海皮」,令原本棲 息海水中的生物裸露於空氣中,牠們為了同時適應水中和陸上兩種完全不 同的環境(單是水和空氣的密度已相差 800 倍),演化出各種保濕、呼吸、

熱平衡、廣鹽性、抵抗波浪沖擊、應付天敵、攝食、繁殖等生存的策略。 潮退時岸上一些低陷的地方形成潮池,是觀察潮間生物的好地方。本書潮 間篇包括的生境有以下幾種。

1 面對開放水域的外 露 岩 岸, 長 期 受 到 強 度海浪沖刷。

岩岸

定, 生 物 種 類 亦 較 為 豐 富。 根 據 沙 粒 不 同

天然岩岸可分為外露岩岸、半遮蔽岩岸和遮

大 小 粗 幼, 沙 岸 可 以 分 為 沙 灘、 泥 灘 及 混

蔽 礫 石 灘, 這 裡 的 生 物 面 對 不 同 程 度 的 海

合 性 的 沙 泥 灘, 部 份 佈 有 礫 石 及 隣 近 河 口

水 沖 刷, 硬 質 的 礁 岩 基 底 正 好 為 很 多 附 著

的 沙 泥 灘 造 就 了 更 多 樣 性 的 微 生 境, 吸 引

性 生 物 提 供 穩 固 的 棲 息 點, 而 且 牠 們 大 都

了更多不同生物群來到棲息、繁殖及覓食,

具有堅實的外殼,可以抵受海浪沖擊之餘,

例 如 位 於 吐 露 港 中 內 灣 的 龍 尾 灘。 小 型 蟹

亦 有 抗 旱 保 濕 作 用, 例 如 固 著 性 的 石 蠔、

類 是 泥 灘 中 較 為 優 勢 的 無 脊 椎 動 物, 例 如

藤 壺、 具 足 絲 黏 附 石 隙 中 的 雙 殼 類, 與 及

俗 稱「 蟛 蜞 」 的 相 手 蟹 類 及 沙 蟹 類, 牠 們

以真空原理吸附石面的石鱉、帽貝。另外,

游 泳 能 力 弱, 潮 漲 時 在 水 中 大 都 藏 身 沙 洞

一 些 海 葵、 蟹 類 和 螺 類 會 在 較 遮 蔽 的 岩 礁

之 中, 以 避 開 水 流 及 水 中 掠 食 者; 潮 退 時

出現。

沙坪露出空氣中,水流及水中掠食者消失, 這時反而才是牠們出洞活動及覓食的時間。

泥灘

泥 灘 中 還 有 各 種 蝦 類、 螺 類 等 的「 附 底 生

不同位置的沙岸同樣面對不同程度的海浪

物 」 及 大 量 棲 身 沙 中 的「 底 內 生 物 」, 如

沖刷,當中遮蔽性的沙岸因生態環境較為穩

蟲類和貝類。


49 3 潮漲時的泥灘, 大部份被海水覆蓋著 。

4 潮退時的泥灘,裸露出一大片的沙坪。

5 紅樹林

6 天然河口是重要的生態區域。

紅樹林

灘 帶 來 豐 富 的 營 養 物, 也 是 一 些 河 海 迴 游

紅樹林不單止是潔淨海水的一個重要生物

及廣鹽性生物的重要生態通道(圖 6)。

過 濾 器, 也 是 很 多 潮 間 生 物 的 棲 地 及 海 洋 生 物 的 育 幼 場 及 成 長 的 場 地, 潮 漲 時 紅 樹

人類的影響

林樹的根及枝幹為這些生物在水中提供良

潮 間 帶 是 最 容 易 受 到 人 類 破 壞 的 地 方, 無

好 的 避 敵 之 所; 潮 退 時, 紅 樹 林 的 枝 幹 及

論 是 過 濫 的 掘 蜆 捉 蟹、 海 邊 廢 土 及 垃 圾 的

樹冠亦成為保護牠們避開涉禽及陸上掠食

傾 倒、 廢 水 污 染、 地 產 發 展 都 不 斷 在 破 壞

者 的 屏 障。 招 潮 蟹、 相 手 蟹、 彈 塗 魚、 濱

潮 間 帶, 當 中 的 生 物 面 對 大 自 然 嚴 苛 的 條

螺及多種螺貝都是紅樹林常見的生物。

件 尚 可 以 生 存 下 去, 但 最 終 可 能 敵 不 過 人 類 不 斷 的 破 壞, 牠 們 的 命 運 還 是 決 定 於 人

河口 河口水位受潮汐影響,廣義上也屬潮間帶, 為鹹淡水域,底質主要由沉積物沖積而成, 底 床 以 沙 泥 為 主, 間 中 散 佈 大 小 礁 石。 由 河溪沖下來的有機物為河口及隣近的沙泥

類是否懂得珍惜和保護。


50

潮間篇 肢口綱

科名 鱟科 Limulidae

中文名 三棘鱟、中國鱟、東方鱟、日本鱟

學名 Tachypleus tridentatus

英文名 Tri-spine Horseshoe Crab, Chinese Horse Carb 俗名 馬蹄蟹

三棘鱟 概 述 在香港新界及大嶼山一些泥灘上,偶然可以見到外形獨一無二、俗稱馬蹄蟹的鱟(粵音: 后)。最古老的鱟化石可以追溯到 4.85 億年前,比 2.3 億年前最古老的恐龍還久遠得多。 現生的鱟仍然保留其古老祖先的大致原貌,因而被稱為「活化石」。鱟並非蟹類,而是屬於 肢口綱的螯肢動物,形態上與蛛形綱動物(例如蜘蛛和蠍子)較為接近,也是與已滅絕的三 葉蟲關係最接近的現生動物。 現生鱟有 4 種,香港現在可找到 2 種:三棘鱟和圓尾鱟。據 2012 年一項香港幼鱟調查(註 1), 在 10 個地點找到幼鱟,三棘鱟幼體的密度介乎每 100 平方米有 0.16 至 2.19 個體,圓尾鱟 幼體的密度則介乎每 100 平方米有 0.16 至 1.80 個體,再由此推算全香港有約 4,500 隻三 棘鱟幼體和 3,000 隻圓尾鱟幼體。

備註 主要分布於中國長江以南、印尼、日本南方沿海、馬來西亞、菲律賓、越南。三棘鱟目前 是中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浙江、福建、廣東和廣西各省也列入省級保護動物。在日本紅 色動物名錄中,更被列入極度瀕危物種。 ( 註 1)

鱟居香港網站。《馬蹄蟹幼體在香港目前的族群狀況》。Retrieved April 28, 2014 (http://www.hschk.org/article.php?id=37)

( 註 2)

Menghong Hu et al (2009). Summer distribution and abundance of juvenile Chinese horseshoe crabs Tachypleus tridentatus along an intertidal zone in southern China. Aquatic Biology Vol. 7 .


中央眼 複眼 1

頭胸部

腹部

硬刺

圖文 解說

劍尾 (主圖)本文介紹的是三 棘 鱟, 分 布 於 東 亞 及 東 南 亞

沿海地區,故又稱為中國鱟、東方鱟、

( 圖 1) 三 棘 鱟 有 多 個 感 光 器 官, 較 明

日本鱟。成熟的三棘鱟甲寬度一般約為

顯的是兩側的複眼,由約 1000 顆水晶體的

25-30 厘米,冬季時,棲息於離岸海域

小眼組成,是主要的視覺器官。一對較小

水深 20 米的海底,不甚活躍,或潛在

的單眼位於中央脊棘前端,稱為中央眼,

沙 中 進 入 冬 眠 ( 註 2); 夏 季 時, 隨 水 溫

主要感測太陽的紫外線及月球反射光線,

上昇,會游至近岸的海灣。成鱟在 5 至

以得知日月周期的潮水漲退,對其覓食及

9 月繁殖期間的大潮日子,在泥灘高潮

產卵活動非常重要,此外,這對中央眼亦

帶交配產卵,然後游回海中。孵化後的

有助鱟進行方向定位。其頭胸部與腹部之

幼鱟,會在泥灘生活數年,及後便會遷

間有縫合線,可讓身體略為摺曲,在游泳、

離岸邊,到較深海底中生活,一生經約

挖沙及翻身時更為靈活。腹部兩側有硬刺,

17 次脫殼及約 10 年光景,才成長至成

具防衛作用。三棘鱟的劍尾具鋸齒狀小棘、

熟期。潮漲時,幼鱟會潛藏沙中,潮退

橫切面呈三角型,圓尾鱟劍尾不具小棘、

時出來爬行覓食,蠕蟲、細小甲殼類、

橫切面呈圓型,兩者可依此特徵作為辨別。

貝類、魚類遺骸及藻類等都是牠們的食 物。主圖是一隻甲寬約 3.5 厘米的三棘 鱟,正在泥灘積水區域覓食。

51


52

潮間篇 肢口綱

科名 鱟科 Limulidae

中文名 三棘鱟、中國鱟、東方鱟、日本鱟

學名 Tachypleus tridentatus

英文名 Tri-spine Horseshoe Crab, Chinese Horse Carb 俗名 馬蹄蟹

2

( 圖 2) 三 棘 鱟 在 水 中 游 動 時 可 作 背 泳 姿態,在淺灘若被水流沖翻至腹面向天, 可以借助水的浮力及以劍尾支撐起身體, 然後翻轉殼身,回復正常姿態。若在乾地 上被翻轉,則翻身會有困難,有可能因曝 曬脫水而死或被天敵襲擊而亡。三棘鱟翻 身 的 時 候, 可 見 其 口 部 旁 具 有 6 對 螯 肢, 這便是肢口綱動物的特徵。其第 1 對螯肢 用來攝食,第 2 至 6 對螯肢主要用來爬行 及挖沙。其腹部有書頁狀的鰓,具呼吸及 游泳功能。 ( 圖 3) 鱟 卵 及 幼 鱟 主 要 的 天 敵 是 涉 禽 及過境水鳥,鱟數量減少亦會影響涉禽、 水鳥的數量。當幼鱟受威脅時,會挖沙潛 藏,隱沒泥沙之下後,其爬行經過之處有 時會留下獨特的痕跡,有經驗的生態觀察 者可「按跡尋鱟」。

3


53

鱟經歷了地球史上四次生物大滅 絕, 仍 然 幸 存。 可 是, 鱟 的 天 然 棲 地 正 不 斷 受 人 類 發 展 威 脅 而 日 漸 縮 減。 在繁殖期的鱟,要回到岸邊交配產卵, 途 中 容 易 被 人 類 捕 獲, 成 為 海 鮮 酒 家 招徠的小菜,甚至只作為肥料及魚餌, 加 上 近 年 由 於 填 海、 環 境 污 染 等 破 壞 了 沿 岸 的 繁 殖 地, 世 界 各 地 的 鱟 的 數 量都已大降。

鱟的血液含銅離子,遇氧氣時呈藍色。上世紀 60 年代,有研究發現其血液的凝血 機制可防止細菌感染。及後,以鱟血液研制出的鱟試劑,可以快速、準確地檢測人 體內部組織是否因細菌感染而致病。在製藥和食品工業中,可用它對毒素污染進行 監測。鱟試劑甚至被美國太空總署在太空做偵測微生物試驗,以防地球的細菌污染 太空,或地球被外星細菌污染。鱟雖然是有幾億年歷史的古老生物,卻具有很完美 的生存形態及防病機制。科技先進的人類,還需借助這古老生物的血液來防治疾病。 可是人類卻仍然大肆破壞牠們的棲地,將牠們迫向窘境,據報導,內地有些藥廠為 了更大利益,抽取過量鱟血而令大量鱟死亡。人類已成為牠們及泥灘上各種生物的 最大天敵。現在香港及外地雖然有人工繁殖及野放鱟的計劃,但要真正保育這古老 的海洋生物,最終還是需要保護其賴以繁殖及育幼的天然泥灘。


54

潮間篇 甲殼類

科名 相手蟹科 Sesarmidae

中文名 雙齒近相手蟹

學名 Perisesarma bidens

英文名 Sesarmine Crab, Red-clawed Crab 俗名 蟛蜞

雙齒近相手蟹 概 述 雙齒近相手蟹常見棲息於紅樹林,喜在紅樹 根枝之間及礁石底穴居,是半陸棲的蟹。退

圖文 解說

雙 齒 近 相 手 蟹 背 甲 為 淺 綠 色, 前側緣連眼窩外齒共二齒,雄蟹擁

潮時,牠們會在泥地上活動;潮漲時,有時

有鮮紅或橙色巨螯(主圖),雌蟹的螯較小

會爬上紅樹樹枝,而不進入水中,估計是避

及深色。雄蟹的巨螯主要在兩雄相鬥時發揮

開潛在水中的天敵。此蟹主要以落葉、枯果

作用。日本一項研究 (註 1)觀察了 6 種紅樹林

及腐屑為食,成為紅樹林中營養循環再造的

蟹 類 的 格 鬥 行 為, 其 中 包 括 了 雙 齒 近 相 手

重要角色。

蟹。報告指雙齒近相手蟹互相搏鬥時有以下 5 個招數:抓抱、曲臂推、踫足、撞擊、攻打; 當中以採用撞擊最多,曲臂推最少。如有機 會在野外見到雙齒近相手蟹在格鬥(圖 1), 不妨留意牠們有趣的招數了。

備註 分布於中國、東南亞及部份南 亞地區。背甲寬 2 至 3 厘米。 ( 註 1)

1

Yuuka Nara et al (2006). Comparison of social behaviors among six grapsoid species (Brachyura) of different habitat conditions. Crustacean research .


中文名 斑點擬相手蟹、神妙擬相手蟹

科名 相手蟹科 Sesarmidae

英文名 Sesarmine Crab

學名 Parasesarma pictum

潮間篇 55 甲殼類

俗名 蟛蜞

斑點擬相手蟹 概 述 斑點擬相手蟹主要棲息於高潮帶附近的河口、草澤、紅樹林、沼澤,岩礁海岸也可見其蹤跡, 習性與前文的雙齒近相手蟹相似,只是較少自己挖洞,但會入住其他生物棄置的洞穴,或藏 身石塊隙中;食雜性,主要以凋落的落葉及果實為食。

圖文 解說

斑 點 擬 相 手 蟹, 螯 腳 紅 棕 色,其餘呈棕色,並夾雜較深

色 斑( 主 圖 ), 外 表 與 摺 痕 擬 相 手 蟹 (P. plicatum )相似,分別是後者螯腳 為鮮紅色,嘴部上方有三個明顯白點。 相手蟹大多棲息在泥灘及岸邊,天敵 很多,故演化成移動速度很快的蟹種, 特徵為步足長、甲殼輕,有時會爬至紅 樹 林 的 枝 幹 上 活 動, 是 攀 爬 高 手。 (圖 1)中可見一斑點擬相手蟹毫無難 度地爬上一塊幾乎垂直的岩石。 備註 分布地包括中國華南及華東、台灣、韓國、日本、印尼。


56

潮間篇 甲殼類

科名 弓蟹科 Varunidae

中文名 隆背張口蟹

學名 Chasmagnathus convexus

英文名 Sesarmine Crab 俗名 蟛蜞

隆背張口蟹 概 述 在 秋 涼 的 晚 上, 若 在 潮 間 帶 由 陸 上 向 海 邊 走,最先見到的蟹,可能會是一隻紫身白螯

圖文 解說

隆背張口蟹的頭胸甲橫長近圓 形,甲殼隆起,甲前部中央有直向

指的蟹,牠就是隆背張口蟹,因為此蟹穴居

凹槽,整體呈鮮艷紫色(主圖),亦有另一

於高潮帶附近泥質的河口域、草澤週邊及紅

種 色 態 是 橄 欖 綠, 螯 指 色 趨 淡 白, 頗 易 辨

樹林沼澤;秋冬季較為活躍,偏向夜行性,

認。其背甲寬最大達 5.4 厘米,在紅樹林蟹

白天不甚活躍,但在陰天或雨天,也會在白

類中屬於大體型,因此在浙江寧波一帶常有

天 出 洞 活 動, 唯 乾 燥 及 低 溫 時, 則 停 止 活

人採捕作為鮮食或鹽漬而食,但本種為肺吸

動,藏身穴洞中。此蟹不會長住一個洞穴,

蟲的中間宿主,不宜隨便將之作為食用蟹。

其換洞頻率頗高,偶有沿河上溯達兩公里之 遠。此蟹的食物包括植物碎屑、昆蟲、動物 遺骸、及泥土上的有機質等。

備註 分布地包括中國的浙江至海南島、香港、台灣、日本、韓國。 弓蟹科曾長期被分類為方蟹科中的亞科,現已被修訂為獨立科。


中文名 長足長方蟹

科名 弓蟹科 Varunidae

英文名 Signaller Crab

學名 Metaplax longipes

潮間篇 57 甲殼類

長足長方蟹 概 述 在潮退的紅樹林泥灘地上,佈滿大小不一的泥洞,一隻泥褐色的長腳小蟹從其中一個泥洞竄 出來,小心奕奕地在洞口四周打量,始終不敢離開洞穴太遠,若有人的身影稍為移近,牠又 迅即竄入泥洞中躲藏起來,這便是長足長方蟹自保之道。此蟹喜棲息於在河口及紅樹林沼澤 的潮間帶積水泥灘地,擁有修長的步足,所以有人將之戲稱為「蟹界中的長腿 model」。

圖文 解說

長足長方蟹甲殼寬 約 1. 8 厘 米, 因 步 足

比例上較修長,所以看起來比其 他紅樹林蟹類大,背甲隆起呈橫 長方形,甲上有細顆粒及短剛毛 (主圖)。其外觀與較少見的秀 麗 長 方 蟹(M. elegans ) 極 相 似,但本種的步足較長,且眼窩 下緣明顯具 4 顆外齒(圖 1), 秀麗長方蟹眼窩外齒則不明顯。 雄蟹之間有打鬥行為,常見立身 揮舞雙螯。

1

備註 分布於中國沿海地區,包括廣東、香港、福建、浙江等地。


58

潮間篇 甲殼類

科名 弓蟹科 Varunidae

中文名 平背蜞

學名 Gaetice depressus

英文名 Grapsid Crab 俗名 蟛蜞

平背蜞 概 述 平背蜞,顧名思義,是一種背甲扁平的蟛蜞,主要 棲 息 於 低 潮 帶 的 礁 石 群 中, 其 甲 身 扁 平 光 滑 近 方 形,後部稍為窄過前部,最適合以後部先入方式, 揳入石底細小的罅隙中,頭部向出,方便視察周邊 環境。此蟹是食雜性,除了會用螯指抓取各種動植 性碎屑為食之外,其第三顎足的剛毛成網狀,可在 水中撈捕各種微小懸浮碎屑物為食。

圖文 解說

平背蜞另一特色便是體色及花紋變化多 端,基本上以棕綠色為主(圖 1),亦有

紅色、白色等變化,全身或佈有斑點花紋,幾乎每 個個體可以具不同的花紋圖案,如集合不同花紋個 體 一 起, 便 仿 如 穿 了 不 同 花 恤 衫 的 小 蟹 在 時 裝 表 演。幼蟹甲背基本上以淺白色為主(圖 2)。 備註 分布於中國大陸的廣東、福建、浙江、江蘇、 山東、台灣、韓國、日本等地。 甲寬一般為 2 至 3 厘米。

1 2


中文名 寬額大額蟹

科名 方蟹科 Grapsidae

英文名 Purple Climber Crab

學名 Metopograpsus frontalis

潮間篇 59 甲殼類

寬額大額蟹 概 述 寬額大額蟹不

圖文 解說

挖 洞, 也 不 依 靠 泥 洞 藏 身, 而是喜藏身於

寬額大額蟹具墨綠色 頭胸甲及一雙紫色的大

螯(主圖),很易辨認。此蟹無論

礁岩縫隙或泥

覓 食、 社 交, 都 不 會 遠 離 礁 石 群 1

灘中的礫石

(圖 1),更很少走到空曠的沙坪。

底,因此一些礁沙混合的泥石灘便成為牠們的理

(圖 2)中的是拍攝前藏身石底的

想 棲 地。 此 蟹 是 機 會 主 義 攝 食 者, 無 論 是 植 物

一隻寬額大額蟹幼蟹(左)與一隻

性、動物性食物,甚至無機的沉積物,都是其攝 食目標,特別是在夏季退潮的時間,由甲寬不到

短槳蟹幼蟹(右)。 2

1 厘米的幼蟹至甲寬 4 厘米的成蟹,都不停在拾 取不同的生物殘骸及碎屑為食。此蟹被認為在河 口區生物食物網中,可能擔當著重要角色(註 1)。

備註 分布於澳洲、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 斯里蘭卡、華南沿海及的海南島等地。 ( 註 1)

David Y. N. Poon, Benny K. K. Chan, Gray A. Williams(2010).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 in diets of the crabs Metopograpsus frontalis (Grapsidae) and Perisesarma bidens (Sesarmidae): implications for mangrove food webs. Hydrobiologia Vol.638.


60

潮間篇 甲殼類

科名 寬背蟹科 Euryplacidae

中文名 三斑強蟹

學名 Eucrate tripunctata

英文名 Euryplacid Crab

三斑強蟹 概 述 三斑強蟹,一隻外表看來的確很強壯的蟹, 在陽光照射下,在退潮的泥石灘上出現, 成為泥石灘上的稀客。強蟹通常都生活在 較深水的泥質海底,但偶然也出現於低潮 帶,令潮間生物多樣性更豐富。 1

圖文 解說

關於三斑強蟹的資料不多,此蟹 和 香 港 另 一 有 紀 錄 的 隆 線 強 蟹(E.

crenata )相似,隆線強蟹螯足腕節具明顯的絨毛叢, 三斑強蟹螯足腕節只具一小撮絨毛。主圖中可見蟹的 腕節與掌節之間的一小撮暗棕色絨毛,在岸上乾後更 不太明顯。三斑強蟹的三斑,並非指其背甲上的幾個 白斑點(圖 1),據文獻(註 1) 對此蟹的描述,標本用 酒精保存後,背甲呈現有三個紅斑,可能因此而得名。

蟹類在陸上活動時,依然依靠 鰓室中僅有水份呼吸,當水份中 的含氧量逐漸消耗時,蟹會在口 部吹出泡沫(主圖),讓水份以 最大面積在空氣中交換氣體,增 加了含氧量的水份,再循環流入 鰓室中作呼吸之用,可暫時延長 蟹類在陸上呼吸的時間。

備註 寬背蟹科以前被分類為長腳蟹科(Goneplacidae)之中的一個亞科,現在修訂為自成一 科。強蟹屬(Genus Eucrate )共 31 種,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地區。 ( 註 1)

Campbel,B.M. (1969). The genus Eucrate (Crustacia:Goneplacidae) in Eastern Australia and the IndoWest Pacific. Mem. Queensland Museum.


中文名 角眼沙蟹

科名 沙蟹科 Ocypodidae

英文名 Horn-eyed Ghost Crab

學名 Ocypode ceratophthalmus

潮間篇 61 甲殼類

角眼沙蟹 © 葉朝霞

概 述 在 泥 灘 的 高 潮 帶, 偶 然 有 一 些 小黑影在地面飛快地一閃而

圖文 解說

角眼沙蟹另一特點是其眼睛頂端具有角突, 雄蟹角突最為明顯(主圖),雌蟹和幼蟹的角

過, 然 後 又 消 失 於 無 形, 仿 如

突則不明顯(圖 1);其長眼柄高舉過背,兼具良好視力,

神 出 鬼 沒 的 幽 靈。 牠 們 很 可 能

可以視察前後環境,以保安全。此蟹步足具有特別綱毛,

便 是 本 文 要 介 紹 的 角 眼 沙 蟹。

可以利用「毛細作用」在濕泥沙上吸取水份,導入鰓室

此 蟹 穴 居 於 高 潮 帶, 通 常 於 入

作為呼吸,因此可以長時間離水在陸上活動。

夜 後 活 動, 逃 竄 時 可 以 每 秒 移 動 等 同 身 長 100 倍 的 距 離, 以 身 體 比 例 而 言, 是 世 上 移 動 速 度 最 快 的 生 物 之 一, 其 英 文 名 「 幽 靈 蟹 」(Ghost Crab) 亦 因 此 而 來。 此 蟹 除 攝 食 沙 中 的 有 機 質 及 動 物 遺 骸 外, 也 捕 食 潮間帶上其他小蟹等生物。

備註 廣泛分佈於印度太平洋熱帶區 域。甲寬一般為 6 至 8 厘米, 步足伸展兩端可達 17 厘米, 是最大的沙蟹。

1


62

潮間篇 甲殼類

科名 沙蟹科 Ocypodidae

中文名 角眼切腹蟹

學名 Tmethypocoelis ceratophora

英文名 Buddhist Crab 俗名 角眼拜佛蟹

角眼切腹蟹 概 述 角眼切腹蟹的名字確實有點 嚇 人, 有 人 認 為 是 因 為 其 舉

圖文 解說

角眼切腹蟹穴居於紅樹林及潮間帶沙坪,退潮 的時候,角眼切腹蟹便會從自己的穴洞中爬出來,

起 雙 螯 動 作, 與 日 本 武 士

雄蟹會在洞旁邊臉部朝天,眼柄蹬直,開始舉螯「拜佛」

道 切 腹 自 殺 的 動 作 相 似,

(主圖),據個人觀察,舉螯動作差不多每六秒一次,每

因 而 得 名。 原 來 其 屬 名 中

次只是一剎那,不夠半秒,然後立即收回於腹下(圖 1)。

「tmethy」有「切開、分開」

其雙螯掌節白色,特別搶眼,舉螯動作,相信是向同類發

的意思,「pocoelis」為「下

出包括領域訊號和求偶等訊息。此蟹濾食泥粒上的有機物,

方 的 蓋 子 」, 即「 腹 部 」 的

雄蟹背甲平均寬 0.5 厘米,眼球頂具角突。 1

意 思, 指 的 是 其 形 態 特 徵, 所 以 中 文 名 便 譯 成「 角 眼 切 腹 蟹 」。 而 牠 的 俗 名「 角 眼 拜 佛 蟹 」, 便 是 因 為 其 動 作 似 向 天 拜 佛 而 來, 較 為 通 俗 有趣。

備註 分布地包括中國的廈門、 福建、海南島、廣東、 香港(模式產地)、日本、 印尼。


中文名 招潮蟹

科名 沙蟹科 Ocypodidae

英文名 Fiddler Crab

學名 Uca spp.

潮間篇 63 甲殼類

招潮蟹 概 述 招潮蟹最大特色是雄蟹擁有一隻特別巨大的大螯,大螯可長至甲寬三倍大,佔其體重一半, 主要是顯示雄風作為威嚇、打鬥或是求偶之用。同時,其小螯卻又特別細小,指尖具匙狀, 主要用作檢拾泥粒以濾食當中的有機物。退潮時,雄蟹會不時揮舞大螯以宣示領域及吸引雌 蟹,看似是招喚潮水,因而被稱為招潮蟹;其大小螯在覓食時又似是在拉小提琴,所以其英 文名意思為提琴蟹(Fiddler Crab)。雌蟹沒有巨螯,只得一雙小螯,卻能專注檢食,同一 時間內比只得一隻小螯的雄蟹吃多一倍食物,逃竄又較為輕便,可更快走入泥洞,而具大螯 的雄蟹,可謂「重甲裝備」,行動較慢,通常不會走離洞口太遠,以免遇險時來不及逃回洞 內,其攝食時間又要比雌蟹長。 1 招 潮 蟹 挖 洞 穴 居 於 紅 樹 林、 河 口 泥 灘 及 沼 澤 等 濕 地, 屬 半 陸 棲蟹類。(圖 1)可見在潮退時, 數以百計招潮蟹從洞穴走出地 面 活 動, 雄 蟹 揮 毫 大 螯 或 在 互 相 打 鬥, 雌 蟹 則 爭 取 時 間、 忙 於攝食,場面壯觀。

備註 香港有記錄 6 種的招潮蟹,包括: 清白招潮蟹(U. lactea )、北方凹指招潮蟹(U. borealis )、弧邊招潮蟹(U. arcuata )、 銳齒招潮蟹(U. acuta )、擬屠氏招潮蟹(U. paradussumieri )、麗彩招潮蟹(U. splendida )。 麗彩招潮蟹前稱為粗腿綠眼招潮蟹(U. crassipes )。


64

潮間篇 甲殼類

科名 沙蟹科 Ocypodidae

中文名 招潮蟹

學名 Uca spp.

英文名 Fiddler Crab

在漲潮前,招潮蟹會用一團淤泥封塞洞口,目的是在水漲時, 防止水中天敵入侵,又可以令洞內能保存空氣,以便洞內水中 含氧量保持充足。香港有紀錄的招潮蟹有 6 種,包括本文介紹 以下的 4 種。

清白招潮蟹 2

Uca lacteal

Milky Fiddler Crab

清白招潮蟹(主圖及圖 2)大螯白色,體色主要是白色或米白色, 背甲和腳外側有褐色斑,腳內側或會呈紅褐色;通常棲息在高潮 帶沙質的泥灘地。此蟹較為不怕人接近,只要耐心地在其洞口等 候,總會見到牠們按捺不住,出洞活動。

北方凹指招潮蟹 Uca borealis

Northern Calling FiddlerCrab

3

北方凹指招潮蟹(圖 3)大螯呈黃色,有藻類附生時偏綠, 表面有明顯細密顆粒,可動指為白色,不動指咬合緣有一明 顯弧形凹陷,背甲和步足大致混有白色和褐色;通常棲息於 潮間帶中部沙泥灘。


65

弧邊招潮蟹 4

Uca arcuata

Bowed Fiddler Crab

弧邊招潮蟹(圖 4)大螯掌節由淡橙色至橙紅色,指尖白色,可 動指長度一般約為掌節的 1.3 倍,背緣中部呈圓弧凸起而向後 斜,體色多變,或會有深色或白色的粗橫間,眼柄細長,通常棲 息於紅樹林潮間帶泥質較幼細的地帶。

銳齒招潮蟹 Uca acuta

Acute, Fiddler Crab

5

銳齒招潮蟹(圖 5)大螯是橙色,指尖白色,可動指長度一般約為 掌節的 1 倍,背甲不太拱,或會有深淺不一的大理石紋,成蟹體 形(甲寬一般為 2 厘米)比弧邊招潮蟹成蟹(甲寬一般為 3.7 厘米) 較小,未成熟的銳齒招潮蟹和弧邊招潮蟹,由於體型相若,各自 6

橙黑混合的體色變化亦很 大,令人容易將兩者混淆。 (圖 6)右為銳齒招潮蟹雌 蟹,沒有大螯。


66

潮間篇 甲殼類

科名 毛帶蟹科 Dotillidae

中文名 中型股窗蟹

學名 Scopimera intermedia

英文名 Sand Bubbler Crab

中型股窗蟹 概 述 中型股窗蟹是香港最小型蟹類之一, 甲寬不到一厘米,但牠們卻能在潮退 的沙坪上,以無數的小沙團,造出一 片大型圖案。此蟹步足長節上具有窗 戶般的鼓膜(主圖中步足紅色部位), 故中文屬名稱之為「股窗蟹」。這些 步足上的鼓膜,內密布微細血管,功 能類似肺泡,可在陸地上進行氣體交

圖文 解說

1 中型股窗蟹細小而敏捷,體色與其棲 息 地 的 泥 沙 相 若( 圖 1), 四 周 稍 有 異

換;另外步足連接身體腹面處具有剛

狀, 即 迅 速 竄 逃 入 洞, 連 在 潮 間 帶 獵 食 的 涉 禽,

毛叢,以「毛細作用」吸收地上的水

有時也難以察覺其蹤影,人類要觀察此蟹,更要

分,令蟹身保持濕潤。這些獨特的生

細心及安靜。此蟹濾食泥粒表面的有機物後,會

理結構,令股窗蟹可以延長在陸上活

搓成小泥團棄置在洞口附近(圖 2)。小泥團稱為

動的時間。

「擬糞」,其實是一個記號,表示這泥團已經濾 食過,不用花時間重覆濾食。 2 備註 香港的中型股窗蟹一向被誤認為圓球股窗蟹 (S. globosa ),2010 年的研究 (註 1)指在香 港找到的都是中型股窗蟹,並非圓球股窗蟹。 ( 註 1)

Kingsley Wong et al (2010). Taxonomy of the sand bubbler crabs Scopimera globosa De Haan, 1835, and S. tuberculata Stimpson, 1858 (Crustacea: Decapoda: Dotillidae) in East Asia, with description of a new species from the Ryukyus, Japan. Zootaxa .


中文名 隆線拳蟹

科名 玉蟹科 Leucosiidae

英文名 Pebble Crab

學名 Philyra carinata

潮間篇 67 甲殼類

隆線拳蟹 概 述 頭胸甲呈球形或近球形 的蟹,大都是會向前行

圖文 解說

隆線拳蟹因為擁有堅硬的甲殼,令很多掠食性的敵 人,包括一般魚類,對牠們不感興趣。但是牠們的甲殼

走 的 蟹, 隆 線 拳 蟹 也

依然敵不過雞泡魚的咬噬,雞泡魚即河魨,具有銳利的牙齒及強

是其中一例。此蟹棲息

而有力的上下顎,能咬碎拳蟹的甲殼,所以當雞泡魚或其他大型

於潮間帶低潮帶或潮下

魚類靠近時,拳蟹會潛入沙中避敵。牠們的頭部窄小,眼小如沙

帶泥質區域,偏好有水

(圖 1),方便在潛沙時,突出眼睛視察四周,而不被敵人發覺。

草生長的地方,潮退時

隆線拳蟹背部散佈大小顆粒疣突,特徵是自額後至腸區的中線具

可見在有積水的沙坪中

一顆粒隆脊;背甲

活動。拳蟹的甲殼都十

長一般為 2 厘米

分堅硬,活像一顆走動

左右,雌蟹較雄蟹

的石春,因而英文名叫

大,體色有橄欖綠

做 Pebble Crab,意即

和棕色的變化,主

「石春蟹」,在台灣,

要以碎屑為食。

其綽號更有霸氣,叫做 「千人捏不死」。 1 備註 分佈於朝鮮、日本、馬來群島以及中國大陸的廣東、福建、山東、遼東等地。


68

潮間篇 甲殼類

科名 和尚蟹科 Mictyridae

中文名 短指和尚蟹

學名 Mictyris brevidactylus

英文名 Soldier Crab 俗名 波子蟹

短指和尚蟹 概 述 在和暖而潮退的白天,在較偏僻而位於內灣的泥灘上,佈滿數以千計、形如彈珠的行軍兵團, 場面壯觀。牠們具粉藍色甲殼,在棕黃色的泥土上顯得格外搶眼,不過如果有涉禽或人類經 過,牠們卻可以在瞬間消失於地平線上,仿如會遁地隱身的神兵。當威脅過後,牠們又逐漸 在地面出現,繼續行軍覓食,牠們便是俗稱「波子蟹」的短指和尚蟹。短指和尚蟹邊行邊攝 食時的速度最高約每秒 10 厘米,在蟹類中不算快,但牠們卻有迅速就地鑽洞藏身的獨門本 領,補救了逃亡速度慢的弱點。短指和尚蟹另一特點是頭胸甲呈圓球形(主圖),可容許「腳 鉸」有較大的 空位向前後方 向 活 動, 令 牠 們成為少數可 以向前走而非 「打橫行」的 蟹。

1


69

2 4 3 5

圖文 解說

(圖 1)夏季時,短指和尚蟹在

回洞中。短指和尚蟹卻是可以隨時隨地鑽一

潮退前一至兩小時已出來集結在

個地洞藏身,這個絕招令牠們的活動不需要

岸邊,開始群走攝食。在地面群走攝食的大

局限於一個穴洞附近範圍,而是可以四處走

都是成熟的雄蟹,雌蟹和幼蟹則會在洞口築

動 攝 食。 牠 們 鑽 洞 的 方 式 是 以 身 體 傾 倒 一

起小丘,僅以前螯伸出土表挖取泥土攝食。

邊,步足挖泥的同時,身體以螺旋轉的方式

在地面群走的隊伍,沒有領軍者指揮行動,

向地中鑽動,如果地面是濕潤幼細的軟泥,

卻行動一致,不會散亂。集體行動相信有助

10 秒內便可隱沒於泥沙之下,不留痕跡。

擾亂捕食者選擇目標獵物的決定,從而提高 整體蟹群的逃生機會。在冬季,走出地面的

(圖 4)短指和尚蟹主要以泥濘中的有機

蟹 數 目 會 減 少, 個 別 在 潮 退 時 或 入 夜 才 出

質、微生物、或藻類為食。牠們口中含有水

來,不再集體行動,而是在洞邊攝食。

份,泥粒在水中,附在表面的食物因密度與 泥粒不同而造成沉降差異,食物在水中與泥

(圖 2)雄蟹群集,難免出現兩雄相爭的 場面。雄蟹格鬥時會舉起前三足互相推撞角

粒分離,分離出的食物送入食道中,泥粒則 做成「擬糞」泥團,直接從口器吐出。

力。據個人觀察,格鬥通常不出 10 秒,便 由較弱者敗走而結束,這是很多群居生物都

(圖 5)在濾食過程中,如果口中的水用

會出現的「模擬格鬥」,可免兩敗俱傷才能

完了,是否又要回水源處吸水呢 ? 不用如此

分出高下。

麻煩,原來牠們可靠背甲後緣及腹部第一節 之間的剛毛,利用毛細作用從濕潤的泥土中

(圖 3)短指和尚蟹另一獨特技能,是在

吸水,經由鰓室送入口中補充水份,不必再

危急時「遁地」消失。一般在潮間帶上穴居

回到水源處以口器直接取水,好讓牠們延續

的蟹,都是在洞口附近活動,遇險即飛奔躲

在陸上活動的時間。

備註 和尚蟹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域,至今只紀錄得 1 屬 6 種。短指和尚蟹分布於香港、台灣、 菲律賓、琉球群島等地,背甲長 1.7 至 1.9 厘米。


70

潮間篇 甲殼類

科名 黎明蟹科 Matutidae

中文名 紅點黎明蟹

學名 Ashtoret lunaris

英文名 Spotted Moon Crab

紅點黎明蟹 概 述 紅點黎明蟹最容易辨認的特 徵, 是 背 甲 兩 側 各 具 一 條

圖文 解說

紅點黎明蟹其他特徵包括圓扁形的頭胸甲 (圖 1),甲寬 3 至 8 厘米,背面布滿紫紅色小點,

明顯而尖銳的側刺,相信是

螯左右同大、掌節外側具突出的棘刺;其四對步足均扁平、

為了增加獵食者吞食時的難

成槳狀。這些槳形步足,有助此蟹於水中游泳及挖沙,令

度。此蟹主要棲息於潮下帶

此蟹成為善泳及潛沙高手。此蟹游泳時向前走,挖沙時則

(近岸淺水域),也會出現

向後掘。

在低潮帶的泥沙區域;日間 多潛藏泥沙之下,晚間則鑽 出沙外在水中活動。主圖中 的蟹便是在退潮時、積水剛 覆蓋其背甲的沙坪上活動。 此蟹外形趣緻,卻是具攻擊 性的獵食者,常捕食沙坪中 其他蟹類、貝類及蠕蟲等, 也會吃其他生物遺骸。 1 備註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域。Matuta lunaris 為本種同物異名。


中文名 環狀隱足蟹,圓拱隱足蟹

科名 菱蟹科 Parthenopidae

英文名 Domed Elbow Crab

學名 Cryptopodia fornicata

潮間篇 71 甲殼類

環狀隱足蟹 概 述 環 狀 隱 足 蟹 可 說 是 本 書 各 蟹 類 中, 外 形 最 趣 怪 的 一 種。 菱 蟹 科 的 成 員, 都 是 呈 三 角 形 至 菱 形 狀, 螯 足 長 而 大, 特 別 是 長 節 在 比 例 上, 比 一 般 蟹 類 粗 壯, 只 是 步 足 不 一 定 隱 於 腹 下, 部 份 菱 蟹 在 背 甲 上 具 有 不 同 程 度 的 瘤 粒、 刺 突, 或 讓 藻 類 附 生 等「 裝 飾 」, 令 牠們能隱身於珊瑚或礁石叢中。

圖文 解說

環狀隱足蟹其頭胸甲呈橫

1

五 角 形 的 薄 片 狀, 表 面 光

© 葉朝霞

滑,中部成三角形隆起,兩側緣稍拱,

環狀隱足蟹身上沒有太多裝飾物,因為牠們主

具 不 明 顯 的 鋸 齒, 眼 窩 小 而 圓, 具 一

要 棲 息 於 水 深 25 至 30 米、 佈 滿 碎 貝 殼 或 泥 沙

雙 壯 大 螯 足, 四 對 步 足 卻 很 纖 細, 隱

的海底,平滑如貝殼的背甲已足可讓牠們輕易隱

藏 於 腹 下, 被 甲 殼 覆 蓋 著( 圖 1),

身其中。此蟹也會出現在低潮帶,潮退時成為潮

其屬名因而被名為隱足蟹。

間帶蟹類一族中的稀客。

備註 分布於於日本、澳洲、東南亞、以及華南的廣東、海南島、福建、香港及台灣等地。


72

潮間篇 甲殼類

科名 瓷蟹科 Porcellanidae

中文名 日本岩瓷蟹

學名 Petrolisthes japonicus

英文名 Porcelain Crab

日本岩瓷蟹 概 述 在分類學中,瓷蟹並不屬於真正的螃蟹,即甲殼綱十足目短尾類,而是屬於甲殼綱十足目異 尾類,關係比較接近寄居蟹,而且牠們的第四步足退化隱藏在甲殼底下,和真正的螃蟹具明 顯四對步足不同。瓷蟹甲長一般不超過 1.5 厘米,棲於珊瑚礁中的瓷蟹會與珊瑚或海葵共生。 因為在逃亡時,肢節很容易截斷,故以易碎的 「瓷器」為名,斷肢可引開獵食者的注意力, 經幾次脫殼後可重生。

圖文 解說

日本岩瓷蟹具有比例上特大的螯 (主圖),一雙大螯加起來,比頭胸

甲還要厚重,不容易舉起,向前走時會成為障 礙, 因 此, 此 蟹 通 常 以 倒 退 爬 行 方 式 行 走。 此 蟹雖然擁有一雙巨螯,卻只能用作保衛地盤而

1 ( 圖 1) 的 是 同 科 的 薄 氏 岩 瓷 蟹

不能用來捕食,牠們主要是濾食性,其口器的

(Petrolisthes boscii ),甲殼紅色具

第三顎足具網狀綱毛,在水中不停左右擺動,

細 緻 花 紋, 習 性 和 生 境 與 日 本 岩 瓷 蟹

撈取水中浮游生物,再由第二顎足檢取食物送

相 近。 兩 種 蟹 甲 長 約 0.8 厘 米, 都 是

入口器中。

棲 息 於 潮 間 帶 礫 石 灘, 常 藏 身 於 礫 石 底,在石縫中活動。

備註 分布於日本、韓國、中國大陸、香港、台灣。


中文名 小形寄居蟹

科名 寄居蟹科 Paguridae

英文名 Common Hermit Crab

學名 Pagurus minutus

潮間篇 73 甲殼類

小形寄居蟹 概 述 寄居蟹屬於甲殼綱十足目異尾類,和短尾類的螃蟹不同,大都具有柔軟而長、不披甲的腹部, 因此需要「寄居」於不同的空螺殼之中,以保護身體,其腹都演化成呈螺旋形,更適應藏身 於螺殼中。小形寄居蟹,甲長約 7.4 毫米,主要特徵是橄欖綠的體色,雄蟹的右螯比左螯大; 棲息於低潮帶至水深 5 米的泥沙質區;夜行性,晚間潮退時,可見其在潮池中活動。

圖文 解說

殼 是 寄 居 蟹 最 重 要 的 資 產, 沒 有 了 殼 的 寄 居 蟹, 不 單 是 無「 家 」

可歸,更隨時會成為其他掠食者的美食。 牠們隨著生長,需要經常更換合身體大 小的螺殼,但牠們通常不會為了奪殼而 攻擊活螺,只會到處尋找被遺棄的空螺 殼,或是搶奪同類的殼,名為「殼戰」。 小形寄居蟹「殼戰」時(圖 1),強者會 成為主攻蟹,以螯敲打或搖動守方的殼,迫 使對方退讓,雙方通常糾纏良久才分出勝負。 備註 舊稱猶豫寄居蟹,Pagurus dubius 為本種之同種異名。 分布於日本、韓國、中國東北沿岸、香港、台灣等地。

1


74

潮間篇 甲殼類

科名 活額寄居蟹科 Diogenidae

中文名 棘刺活額寄居蟹

學名 Diogenes spinifrons

英文名 Mangrove Hermit Crab

棘刺活額寄居蟹 概 述 潮退時的天然泥灘上,很容易見到大量灘棲螺在 有積水的沙坪上緩慢移動,但是,有部份灘棲螺 卻移動得特別快,而且是較有節奏地、一動一停 的向前走。留心細看之下,才發現牠們是一群背 著灘棲螺殼的棘刺活額寄居蟹。牠們喜棲息於低 潮帶及潮下帶的泥沙質淺水域,這裡通常亦有大 1

量灘棲螺,為牠們提供了藏身的螺殼。

圖文 解說

活額寄居蟹科成員的特徵之一,是左右 螯同大或者左螯大於右螯。當中的棘刺活

額寄居蟹屬便是左螯大於右螯,牠們的另一特徵是其 呈 羽 毛 狀 的 長 觸 鬚。 從 觀 察 可 見, 牠 們 會 利 用 這 特 長、呈羽毛狀的觸鬚(主圖),來撈捕水中的微小生 物或生物碎屑,然後送到口中。牠們喜聚集活動,大 家在右旋的螺殼中伸出頭來,方向一致,似乎很和諧 融洽(圖 1),但偶然發現有空的螺殼時,牠們便會 展開奪殼戰(圖 2),因為所有寄居蟹,時刻都希望 2

換到一個更適合自己、更牢固的「活動居所」。

備註 分布地包括日本、台灣、香港等地。棘刺活額寄居蟹(D.spinifrons )前盾(頭胸甲的前部) 長最大 8.4 毫米;香港另一有紀錄的艾氏活額寄居蟹(D. Edwardsii )盾長最大 14 毫米。


中文名 長趾細螯寄居蟹

科名 活額寄居蟹科 Diogenidae

英文名 Blue-striped Hermit Crab

學名 Clibanarius longitarsus

潮間篇 75 甲殼類

長趾細螯寄居蟹 概 述 活額寄居蟹科中細螯寄居蟹屬的成員,顯見特徵為 雙螯等大,長觸鬚沒有羽毛狀的軟毛。這些特徵都 可從本文的長趾細螯寄居蟹照片看到。長趾細螯寄 居蟹體色多變,本地見到的多是橄欖綠色為主,外地 則有藍綠色,步足具棕綠色或藍綠色條紋。本種常見 1

圖文 解說

於潮間帶泥灘的水中及河口地帶,廣鹽性頗強,能在 低鹽性的淡水域活動。

長趾細螯寄居蟹是機會主義攝食者,既可以用小觸角(antennules)濾食水中 有機碎屑,亦可以用螯足檢拾地上或附在石上的任何可放入口的食物,包括藻類。

主圖可見一條死去的鱭魚遺骸,便成為一群長趾細螯寄居 蟹 大 快 朵 頤 的 大 餐。 主 圖 中 的 長 趾 細 螯 寄 居 蟹 背 著 的,是溪流上游的海南溝蜷的螺殼,估計 是隨流水沖至河口後,成為寄居蟹的住 所。牠們亦會以擬蟹守螺的殼(圖 1)、 蜑螺的殼(圖 2)或其他螺穀為家。 備註 頭胸甲長 6.5 至 22 毫米。廣泛分布於印度 太平洋區域,西至非洲東岸、東至日本。

2


76

潮間篇 甲殼類

科名 活額寄居蟹科 Diogenidae

中文名 下齒細螯寄居蟹、下棘細螯寄居蟹

學名 Clibanarius infraspinatus

英文名 Orange-striped Hermit Crab

下齒細螯寄居蟹 概 述 下齒細螯寄居蟹是較為容易辨認的寄居蟹。首先是因為牠的體形比潮間帶其他常見的寄居蟹 為大,頭胸甲可長達 3.5 厘米,在目視觀察時較易看到其形態細節;其次是其整體為紅棕色 的身體,以及步足具鮮明的橙色條紋,都是顯著的特徵,只要步足伸出殼外,便會表露了其 身份。本種其他特徵包括眼柄上有顯著縱條紋;兩螯大小、形狀大致相同,螯上密生小疣突 及毛,螯足長節下內內緣有一列齒,後端一齒特大,能夠摩擦發聲。

圖文 解說

下齒細螯寄居蟹棲息於近河口 的 淺 水 泥 沙 質 區。 和 很 多 寄 居 蟹

一樣,牠們在走動時,身體很少伸出殼口, 主要依靠觸鬚及長眼柄伸出殼口外探勘周圍 環境(主圖)。如被海浪沖翻了背殼,在安 全情況下,身體較重的頭胸部位會伸出殼口 (圖 1),讓雙螯及步足可以抓緊附著地面 突出的小石粒,最後殼內腹部的附肢便會將 殼拉起反轉,回復正常姿態。翻殼動作要在 一瞬間完成,以免附近的掠食者有機可乘。 備註 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域。

1


中文名 短脊槍蝦

科名 槍蝦科(鼓蝦科) Alpheidae

英文名 Teppo Snapping Shrimp

學名 Alpheus brevicristatus

潮間篇 77 甲殼類

俗名 槍蝦、鼓蝦

短脊槍蝦 概 述 槍 蝦 體 長 一 般 為 3-5 厘 米, 最 大 特 徵 是 擁 有 一 隻 特別巨大的螯。此螯可大過體長一半,而且螯指 構造不同一般蝦蟹,螯指在快速閉合時,可以產 生一道高速的噴射水流,形成氣穴現象,產生一 個低壓氣泡,當氣泡崩裂時,會產生瞬間的巨響 1

及高溫,足以擊斃近距離內的小魚。所以槍蝦的

大螯猶如一支會發射出震盪波的手槍,槍蝦之名,也由此而來。「槍聲」除了用於覓食之外, 亦可用作與同類溝通訊號。在寂靜的時候,有時可聽到水中或泥灘上傳來「噠、噠」聲響, 便可能是槍蝦正在「開槍」覓食或互通訊息。

圖文 解說

2 短脊槍蝦體色主要為 青 綠 色, 大 螯 具 不 規 則

花紋(圖 1)。牠們多棲息於泥質 底的近岸淺水域,會挖洞穴居,泥 洞可深至 30 厘米。幼細泥沙較容 易挖掘,但也容易崩塌,所以槍蝦 整天都忙於不停將泥沙推出洞外。 潮退時,可在泥灘潮池見到短脊槍 蝦勤奮地挖洞的場面(圖 2)。


78

潮間篇 甲殼類

科名 槍蝦科(鼓蝦科) Alpheidae

中文名 貪食槍蝦(種群)

學名 Alpheus rapacida complex

英文名 Robber Snapping Shrimp 俗名 槍蝦、鼓蝦

貪食槍蝦 概 述 槍蝦雖然擁有如手槍的大螯,但仍不能抵抗大型魚類等掠食者,而且槍蝦視力不佳,未必能 察覺洞穴附近的掠食者。因此很多槍蝦都會與鰕虎魚共生於同一洞穴。共生是指兩種不同生 物在互助互利,或不損害對方情況下,共棲生活,以增加生存率。弱視的槍蝦負責不斷挖泥 洞,觸鬚經常保持觸踫著鰕虎魚,鰕虎魚守在洞口,鰕虎魚見到危險時,便震動尾部通知槍 蝦逃入洞中,自己亦尾隨而入。如此,槍蝦得到鰕虎魚的守護,鰕虎魚又得到泥洞棲身的回 報,這便是一種「互利共生」現象。

圖文 解說

本文拍攝到的貪食槍 蝦,便是與大口犁突鰕虎

魚共生於大埔龍尾灘的潮池中(主 圖)。鰕虎魚與槍蝦的配對也不是 隨意而行,某些鰕虎魚會偏好選擇 某種槍蝦。先有槍蝦築洞,才後有 鰕虎魚覓洞,所以鰕虎魚成為主動 選 擇 共 生 夥 伴 的 一 方。( 圖 1) 是 貪食槍蝦洞穴的洞口。

1

備註 槍蝦是隱蔽性強的生物,而且種類繁雜,難以單憑照片分類。本文槍蝦照片經槍蝦權威 Dr. Arthur Anker 檢視,認為是屬於 Alpheus rapacida complex(貪食槍蝦種群),這種 群還需重新修訂。


其他槍蝦

長指槍蝦 科名 槍蝦科(鼓蝦科) Alpheidae 學名 Alpheus rapax

中文名 長指槍蝦 英文名 Raptor Snapping Shrimp 俗名 槍蝦、鼓蝦

概 述 此槍蝦常見與鰕虎魚共生,圖中的魚是小頭絲鰕虎魚。此槍蝦似乎還 沒有通用的中文名,只見在一份台灣研究報告及一些內地網用了「長 指鼓蝦」的名字。此蝦拉丁文種名 rapax ,原意是「掠奪」的意思。

不明種槍蝦 科名 槍蝦科(鼓蝦科) Alpheidae 學名 Alpheus sp. 中文名 槍蝦 英文名 Snapping Shrimp 俗名 槍蝦、鼓蝦

概 述 此槍蝦是潮退時在一塊石頭下被發現,而且周圍沒有泥洞。香港 有紀錄而棲息於石塊下泥沙中的有雙凹槍蝦(A. bisincisus )。 但此槍蝦照片經專家檢視後,未能確定其身份。

潮間篇 79 甲殼類


80

潮間篇 甲殼類

科名 長臂蝦科 Palaemonidae

中文名 鋸齒長臂蝦

學名 Palaemon serrifer

英文名 Barred Estuarine Shrimp

鋸齒長臂蝦 概 述 隱蔽性強的生物,都有不同方式去隱藏自己,

1

以免被天敵發現,方式包括 : 藏身石隙、泥洞 或 潛 伏 沙 中; 以 保 護 色 或 擬 態 融 入 環 境 中; 以外物加在身上作為掩飾。而本文的鋸齒長臂 蝦,卻另闢蹊徑,以透明身體作為主要隱身方 式,除了擁有兩顆藍色的眼睛,牠們便是幾近 完全隱形,成為水中的藍眼精靈。

圖文 解說

鋸齒長臂蝦棲息於內灣岩礁海岸至 河口區的泥沙質淺水區,有一對長而明

顯的第二步足,各步足的關節處具有黃斑,身上 具稀疏黑條紋。主圖的鋸齒長臂蝦因腹部抱著綠 色卵團,令其透明度減弱。(圖 1)的另一雌蝦 腹部的卵已將近孵化,成半透明狀。(圖 2)的 是長角長臂蝦(P. debilis ),見於河口汽水域, 透明身體加上仿似沙粒的白點,隱藏性極強,此 2

蝦於 2008 年拍攝時,香港還未有文獻紀錄。

備註 鋸齒長臂蝦最大體長約 3 至 4 厘米。本文拍攝到的約 2 厘米。本種廣泛分佈於印度洋至西 太平洋區域。


中文名 紅條鞭腕蝦

科名 藻蝦科 Hippolytidae

英文名 Peppermint Shrimp

學名 Lysmata vittata

潮間篇 81 甲殼類

俗名 薄荷蝦

紅條鞭腕蝦 © 葉朝霞

概 述 在泥質潮間帶積水處,有時可見具鮮明紅色 條紋的蝦,高調地在沙面上活動,與周圍透 明身體、盡量隱藏自己的鋸齒長臂蝦成強烈

圖文 解說

鞭 腕 蝦 先 成 長 為 雄 性, 然 後 大 多數變為雌雄同體。在生態行為方

對比。這美麗的蝦名為紅條鞭腕蝦,特徵除

面,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海洋紀錄片中

了全身具紅色條紋之外,其頭部前端還有白

常 見 的 清 潔 蝦 類, 例 如 著 名 的 白 背 鞭 腕 蝦

色 Y 形紋。此蝦棲息於潮下帶至 54 米水深

(L. amboinensis ),牠們具有鮮艷紅黃色

的泥沙區域,潮退時或會出現於泥灘積水處。

身體及搶眼的白條紋,令魚類知道這是會為

1

牠們服務的清潔蝦,而不會被吃掉;另一類 便是半透明身體但具紅色條紋的薄荷蝦類, 例如紅條鞭腕蝦。薄荷蝦不會經常及主動地 替魚類清潔身體,為避免被不友善的魚類吃 掉,通常只在晚間活動,而其紅色條紋在黑 暗中,會看似黑色,並不顯眼。此蝦一般體 長為 2.5 至 4 厘米,(圖 1)可見此蝦與透 明藍眼的鋸齒長臂蝦的強烈對比。

備註 分 布 於 東 非 至 菲 律 賓、 日 本、 澳 洲 北 部及新西蘭等地,香港為模式產地。


82

潮間篇 甲殼類

科名 螻姑蝦科 長臂蝦科 Upogebiidae Palaemonidae

中文名 美食奧螻姑蝦 鋸齒長臂蝦

學名 Austinogebia Palaemon serrifer edulis

英文名 Mud Barred Shrimp Estuarine Shrimp 俗名 蝦蛄

美食奧螻姑蝦 © 葉朝霞

概 述 美食奧螻姑蝦的名字令人垂涎,其種名 edulis ,是「可食用」的意思。而此蝦又確實經常被 人類大量捕捉作為食用,在台灣西部成為地道美食,被稱為「蝦猴」,加上其灘岸棲地屢被 破壞及污染,其數目已急劇下降。

圖文 解說

美食奧螻姑蝦頭胸甲具短的三角 型額角,腹部縱扁(主圖),一般

體 長 3 至 5 厘 米, 最 大 7 厘 米; 棲 息 於 內 灣 低潮帶泥質地帶,游泳能力非常弱,幾乎終 年蟄居於泥沙洞中,非常隱蔽。牠們如果出 洞活動,也會潛行於石塊之下的狹隘通道。 潮退時,如揭起一些石塊,便可能見到牠們 (圖 1)。螻姑蝦與美人蝦(Callianassidae) 外 形 相 近, 兩 者 習 性、 棲 地 也 相 同, 分 別 在 1

於前者螯足大小相若,後者螯足一大一小。

備註 本種已知的分布地只有香港、台灣、越南。香港的螻姑蝦以前被認為是大螻蛄蝦(Upogebia major ),但大螻蛄蝦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香港的是分布較南的美食奧螻姑蝦。大螻蛄 蝦現被中國物種紅色名單列為瀕危,成為國家二級保護物種。


中文名 紅條鞭腕蝦 中文名 奇異海蟑螂

科名 藻蝦科 科名 Hippolytidae 海蟑螂科 Ligiidae

英文名 Peppermint 英文名 Shrimp Sea Slater

學名 Lysmata 學名 vittata Ligia exotica

俗名 薄荷蝦

潮間篇 83 甲殼類

俗名 水曱甴

奇異海蟑螂 概 述 在岩岸濺浪區,經常可見 到大量俗稱「水曱甴」的 海蟑螂在礁岩上出現。海 蟑螂屬甲殼綱等足類,與

圖文 解說

奇異海蟑螂主要是岸棲,以礁石上的藻類及有機 碎屑為食,成體具深藍金屬色。其前腹肢具偽氣管,

可於陸上進行呯吸,但牠們不能在乾地逗留太久。在一個實

昆蟲綱的蟑螂關係不大。

驗中,將奇異海蟑螂在乾燥地方放上 3 小時,牠們的體重便

牠們可說是海洋等足類演

減少了 10%。把牠們放回在濕紙上,牠們便逐漸回復原來體

化成半陸棲等足類的一種

重,原因是牠們第 6 及第 7 對腹肢是可以吸水補濕。因此,

原型生物,仍保留海洋等

濕潤的岩石面是牠們偏好的活動地方(圖 1)。

足類祖先的一些特性,例

1

如 本 地 最 常 見 的「 水 曱 甴」奇異海蟑螂,天生可 以在水中游泳或爬行,牠 們在陸上如受威脅,會逃 至水中暫避,因此亦成為 本書的水底奇兵一員。

備註 本種體長 2 至 3 厘米, 廣泛的分佈在太平洋 和印度洋沿岸。


84

潮間篇 甲殼類

科名 麥桿蟲科 Caprellidae

中文名 麥桿蟲

學名 Caprella sp.

英文名 Skeleton shrimp, Ghost Shrimp 俗名 排骨蝦、骷髏蝦

麥桿蟲 © 葉朝霞

概 述 俗稱「排骨蝦」的麥桿蟲,通常棲息於潮下帶之海藻或海草床中,以矽藻、海草及碎屑為食。 牠們具有高明的擬態本領,身體成結枝狀,加上保護色掩護,基本上與海藻或海草混為一體, 而且牠們的體長一般只有 5 毫米左右,人類單憑目視,實在難以察覺牠們的存在,麥桿蟲因 此也成為本書隱蔽性最強的生物之一。

圖文 解說

( 圖 1) 是 潮 退 時 露 出 水 面 的 一 堆 海 藻, 當 中 已

有一群麥桿蟲隱居其中。(圖 2)是 海藻碎枝,當中的麥桿蟲在哪?要考 考讀者的眼力了。(圖 3)麥桿蟲的 外 形 結 構:(a) 第 一 觸 鬚;(b) 第 二 觸 鬚;(c) 頭 部;(d) 第 一 額 足 (Gnathopod);(e) 第 二 額 足, 較 大 如 螯, 可 作 攻 擊;(f) 鰓 肢, 雌 體 的鰓肢也具抱卵用途;(g) 三對步足, 1

可抓緊海藻或石面,免被水流沖走。

備註 麥桿蟲屬甲殼綱端足目,與蝦蟹所屬的十足目不同。其種類繁多,主要為海生。


85 3

a

c

b d

e

f

g © 葉朝霞

2


86

潮間篇 甲殼類

科名 藤壺科

中文名 紋藤壺

學名 Amphibalanus amphitrite

英文名 Striped Barnacle

藤壺 紋藤壺 Amphibalanus amphitrite

概 述 藤壺是很常見的岩岸生物,同時也是最備受忽略的奇特生物之一。 牠們常被誤以為是貝類,其實是甲殼類中的顎足綱動物。牠們的幼 生體像具泳肢的小甲蟲,是海水中活躍的游泳生物,成長至某階段 便會尋覓一個合適的附著固點,通常是礁石面,幼生體開始分泌一種黏性極強的藤壺初生膠, 將自己牢牢地附著住,從此過一輩子的附著生活。固著後幼生體變態成稚蟲,接著長出外殼及 蓋板,泳肢則變為羽狀蔓足,再經重複脫殼長大,最後變成如「火山口」形狀的藤壺,殼內仰 躺著像小蝦的成體。藤壺殼口具活動蓋板,由肌肉牽動開合,殼內成體可由此伸出蔓足,捕食 水中浮游生物。潮退時,蓋板可緊閉防止水份蒸發及防敵,殼壁具中空纖維,在陽光曝曬下發 揮隔熱作用。藤壺是雌雄同體, 行異體受精。雖然牠們固著不能 行動,卻能伸出長長的陰莖將精 子送入別的藤壺中將卵受精。以 身體比 例計算,藤壺的陰莖可能

是 所有動物中最長。

白脊管藤壺

笠藤壺

Fistulobalanus albicostatus

Tetraclita cf. squamosa

主圖中的小圖是某種藤壺的蛻 被洞球海葵抓著,憑此可見藤壺 蟲體大概的外形。

備註 藤壺種類繁多,分佈甚廣,幾乎可見於任何海域的潮間帶至潮下帶淺水區礁岩,也會生長 在紅樹、鯨魚、海龜、貝類、螃蟹的體表,及碼頭木樁、船底等硬物的表面。


中文名 龜足茗荷

科名 指茗荷科 Pollicipidae

英文名 Stalked Barnacle, Gooseneck Barnacle

學名 Capitulum mitella

潮間篇 87 甲殼類

俗名 鬼爪螺、狗瓜螺

龜足茗荷

概 述 茗荷和藤壺是近親,同屬顎足綱,茗荷是有柄類,基底具肉質柄部,藤壺是無柄類。茗荷絕 大部份棲息於海底。香港有紀錄的茗荷有 13 種,當中只有 2 種棲息於潮間帶,包括本文的 龜足茗荷(Capitulum mitella )和毛鳥嘴茗荷(Ibla cumingi ) ( 註 1)。

圖文 解說

龜足茗荷的體殼由 8 片殼板所組成,酷似足爪,因此有龜足、鬼爪等俗稱,棲 息於受大浪沖擊的岩岸的石縫中(圖 1)。潮漲時,其體殼頂部打開,伸出毛狀分

枝的蔓足,捕捉水流中的浮游生 物。當潮退時,龜足茗荷曝露出 水面,體殼便會緊閉以保持水份 及防敵。龜足茗荷是雌雄同體, 異體授精。牠們都是緊密地群居 一起,所以其陰莖伸出不遠,總 會找到合適的「交配」對象,自 體授精則很罕有 ( 註 1)。 備註 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岩岸。 ( 註 1)

Leun, To-yan.(2002). The ecology and reproductive biology of two intertidal barnacles, Capitulum mitella and Ibla cumingi (cirripedia:pendunculata), in Hong Kong. The HKU Scholar Hub.


88

潮間篇 腹足類

科名 濱螺科(玉黍螺科) Littorinidae

中文名 斑肋濱螺、翻唇玉黍螺

學名 Littoraria ardouiniana

英文名 Periwinkle

濱螺 概 述 濱螺主要棲息於中、高潮帶和濺浪帶的礁岩 或紅樹枝幹上,牠們的鰓已退化,但具有血 管化的外套膜作為原始肺,可在陸上呼吸。 牠們可說是半陸棲的海螺,大部份濱螺的初 生幼體仍需在海水中渡過浮游階段,整個生 活史也不能離開海濱環境,仍然是水生族的 成 員。 本 文 介 紹

圖文 解說

主 圖 的 是 斑 肋 濱 螺(L. ardouiniana )。 此 螺 甲 殼 色 澤 各 異, 包 括 有 灰 黃 色 及 褐 色, 或 有 明 顯 蛻 殼 痕。牠們在晚間及日間下雨時候較為活躍, 活動範圍通常高於滿潮線,所以潮水漲退對 牠們活動影響不大。

的是香港紅樹林 最為常見的兩種

在同一棵紅樹上,還可能有不同種類的

濱螺:斑肋濱螺和

鄰居,包括(圖 1)中的淺黃色殼的黑口

黑 口 濱 螺。 牠 們 常

濱螺(黑口玉黍螺 L. melanostoma )。

緊緊黏附在紅樹的莖

紅樹林的枝幹錯綜複雜,猶如一個大迷

葉上,以強壯的齒舌刮

宮,研究 (註 1) 發現這兩種濱螺在繁殖期

食樹皮上的植物細胞、真

間,雄螺會追蹤雌螺分泌出來的粘液痕

菌 和 微 藻 類, 對 紅 樹 的 健 康貢獻似乎大於傷害。

跡,來尋找雌螺,增加成功交配 1

的機會。

備註 本文兩種濱螺的殼長一般為 2.5 厘米。 ( 註 1)

Ng, Pun-tung(2013). Reproductive traits and sexual selection in the mangrove littorinid snail, Littoraria ardouiniana and L. melanostoma . The HKU Scholar HUB.


中文名 縱帶灘棲螺

科名 灘棲螺科(小海蜷科)Batillariidae

英文名 Zoned Horn Shell

學名 Batillaria zonalis

潮間篇 89 腹足類

俗名 砂螺

灘棲螺 概 述

(圖 1)多形灘棲螺(B. multiformis ),

灘棲螺是指棲息於

長 約 2 至 4 厘 米, 與 縱 帶 灘 棲 螺 相 似,

沙泥灘上的幾種小

但沒有太明顯的棕白相間螺旋帶紋,常

螺。 牠 們 棲 息 的 沙 泥 灘, 通 常 都 是 半 遮

混棲在縱帶灘棲螺群中。

蔽、風平浪靜的內灣,以沙粒上的矽藻及 有機雜質為食,擔當沙泥灘上第一關清道

(圖 2)錐形灘棲螺(B. sordida ),

夫的角色,當中以縱帶灘棲螺最為常見。

長 約 2 至 3.5 厘 米, 殼 面 具 褐 色 瘤 突, 螺肋間有白色細紋,棲息於潮間帶的岩

圖文 解說

石間,而非棲息在沙泥灘上。 ( 主 圖 ) 縱 帶 灘 棲 螺, 長 約 2 至 3 厘米,殼身通常有明顯棕

白相間帶紋,聚棲於中潮帶至低潮帶。潮 退時,在灘上可見數以千計的縱帶灘棲螺 緩慢地向海邊爬行。行動過慢的螺,在潮 水退盡時,會被困在露出水面的沙坪上, 受到高溫及陸上天敵的威脅。

備註 灘棲螺與下文的擬蟹守螺及溝紋筍光螺 同屬蟹守螺超科(Cerithioidea)之中。

1

2


90

潮間篇 腹足類

科名 匯螺科(海蜷科) Potamididae

中文名 紅樹擬蟹守螺

學名 Cerithidea rhizophorarum

英文名 Root Horn Shell 俗名 泥螺

擬蟹守螺 概 述 擬蟹守螺與灘棲螺的外貌、習性及棲地都很相近,而且在潮 間帶上會混雜一起,很易令人混淆。擬蟹守螺除了雙眼之 外,還具有「第三眼」,名為套膜眼(pallial eye),即主 圖中殼口內唇邊的一顆具紅點的圓粒。套膜眼在沒有雙眼的 蚌類中常見,擬蟹守螺的套膜眼作用未明,個人估計是螺身 在縮入殼內時,具有「閉路電視」功能,監測殼外情況。

圖文 解說

1

(主圖)紅樹擬蟹守螺主要為淡綠色,縱肋 和螺肋形成網狀彫刻,螺殼頂端一般已被磨蝕;

棲息於紅樹林及內灣泥灘,有時會爬上紅樹枝幹。(圖 1) 紅樹擬蟹守螺覓食時雙眼望向食物,「第三眼」的套膜眼 望向較遠方監視四周。 (圖 2 左)珠帶擬蟹守螺(C. cingulata ),殼表滿佈 串珠狀螺肋,主要為黃褐色,具紫褐色帶;棲息於潮間帶 泥灘。其外唇較突出於殼體、略具波浪形。紅樹擬蟹守螺 2

(圖 2 右)的外唇不突出、沒有波浪形。當兩者殼色不明 顯時,可以依這特徵來分辨。

備註 本文兩種擬蟹守螺都是長約 2 至 3 厘米。


中文名 溝紋筍光螺

科名 匯螺科(海蜷科) Potamididae

英文名 Large Mangrove Snail

學名 Terebralia sulcata

潮間篇 91 腹足類

溝紋筍光螺 概 述 溝紋筍光螺棲息於河口、具紅樹林的泥灘,潮退時可見於紅樹枝幹或 附近的沙泥上,在香港潮間帶生境中,算是較大型的海螺,最大長 7 厘米,殼色暗綠或灰褐,特徵是在殼底(頭部前方)有一個圓形小孔(主 圖),是由外唇伸延覆蓋前管溝而形成,隨著甲殼生長而逐漸密封。

圖文 解說

(主圖)溝紋筍 光螺具有圓形的厴,

但不遮蓋整個殼口(小圖)。 (圖 1)由 左 至 右 : 溝 紋 筍 光螺、縱帶灘棲螺、帶珠擬蟹 守 螺, 可 見 三 種 螺 的 大 小 比 較。後兩者的數量較多,牠們 的空殼經常成為一些小型寄居 蟹的背殼。 備註 分布於印度洋及西太平洋。

1


92

潮間篇 腹足類

科名 骨螺科 Muricidae

中文名 疣荔枝螺

學名 Thais clavigera

英文名 Oyster Drill, Dog Whelk 俗名 荔枝螺

疣荔枝螺 概 述 螺類之中,也有掠食性的食肉螺,疣荔枝螺便是其中一種。此螺 棲息於潮間帶礁岩區,專門捕食雙貝類,特別是附生於礁壁上的 蠔類(牡蠣)和藤壺。蠔場養殖業者採用尼龍繩懸吊式養殖,原 因之一便是避免疣荔枝螺的侵害。

圖文 解說

(圖 1)疣荔枝螺及骨螺科的同類,當找到目標獵物, 其腹足會分泌一種酸液,軟化及腐

1

蝕獵物的貝殼,然後利用尖舌型齒舌在殼面 進行「鑽洞」工程,鑽一個 2 毫米厚的貝殼, 有時需時 8 小時,「鑽洞」工程完成後,便 注入消化液,吸食貝殼裡面的肉汁。一些空 殼上有圓滑的小孔,便是牠們的「傑作」。 (圖 2)疣荔枝螺會在礁岩底產出黃色卵 鞘。疣荔枝螺對水質的重金屬含量是同類中

2

最敏感,如水質受有機錫污染,疣荔枝螺便會出現性畸變(Imposex)現象,雌螺生長出不 正常的雄性生殖器,導致畸變個體不育。因此疣荔枝螺被視為水質健康的一個指標種。 備註 殼長 2.5 厘米至 4 厘米。


中文名 扁玉螺

科名 玉螺科 Naticidae

英文名 Bladder Moon Shell, Shark Eye Shell

學名 Neverita didyma

潮間篇 93 腹足類

扁玉螺 概 述 二月的一個深夜,在一個泥灘淺水區的水底,赫然見到一隻神秘大眼珠,在沙中突出來凝視 來客,猶如電影中貞子的「凶眼」,令人毛骨悚然。細看之下,原來是一隻體形碩大的玉 螺。香港有紀錄的最大一種玉螺,是扁玉螺(N. didyma ),此螺種最大殼長 9 厘米。而本 文的玉螺,殼長約 13 厘米,連套膜更達 20 厘米,體形直迫世上最大的玉螺:柳氏扁玉螺 (N. lewisii )。柳氏扁玉螺殼長 14 厘米,分布於東太平洋的美洲西岸沿海,香港未有紀錄。 本文的玉螺,相信是一隻體形破最大紀錄的扁玉螺(N. didyma )。

圖文 解說

玉螺是一種食肉性的螺,以雙貝類 為獵物,利用分泌的酸液及齒舌在獵

物貝殼上鑽孔,然後吸食殼中的貝肉。扁玉螺 可見於潮間帶至水深超過 50 米的沙泥海底,殼 頂 具 黑 紫 色 旋 紋, 驟 眼 看 似 一 隻 鯊 魚 眼 珠 (主圖),所以英文名也叫 Shark Eye Shell。 扁玉螺會潛沙避敵,出來活動時,其腹足及肉 質套膜經吸水後可脹大 2 至 3 倍,並以套膜包 裹 螺 殼( 圖 1), 因 此 其 殼 身 表 面 經 常 能 保 持 光滑如玉,甚少有藻類或其他附著生物寄生。

1

備註 扁玉螺 Neverita didyma 舊稱大玉螺,同物異名為 Glossaulax didyma 。


94

潮間篇 腹足類

科名 蜑螺科 Neritidae

中文名 奧萊彩螺、小石蜑螺

學名 Clithon oualaniensis

英文名 Dubious Nerite Snail

奧萊彩螺 概 述 奧萊彩螺在潮間帶毫不起眼,殼長一般 0.5 厘米左右(最大 1 厘米),但若細看卻很討人喜 愛,原因是每顆彩螺的花紋都是獨一無二,很難找到重覆的圖案。理論上,我們可從其花紋 辨認出個別的彩螺。奧萊彩螺棲息於紅樹林中有慢流淺水的淡水出口處。潮漲時,牠們會潛 藏沙中,防範水中天敵及免被水流沖走,潮退時則會大量出現在積水處,攝食沙面的藻類及 碎屑。

圖文 解說

奧萊彩螺的百變花紋,引來不 同論說,其中之一是「變樣選擇

論 」(apostatic selection), 即 由 捕 食 者不同時期選擇捕食不同花紋的螺,而造 成多元化的花紋。亦有認為細小的彩螺在 沙泥上,基本上分別不大,不同花紋反而 更融入環境中(圖 1)。但當彩螺在海藻 上時(圖 2), 這說法又似乎 1

不夠說服力。

備註 奧萊彩螺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地區。在新加坡,因為填海 破壞棲地,此螺已列入新加坡動物紅色名錄中易危級別。

2


其他螺類

白玉螺 科名玉螺科 科名 玉螺科Naticidae Naticidae 學名 學名 Polinices Polinicesmammilla mammilla 中文名白玉螺、乳玉螺 中文名 白玉螺、乳玉螺 英文名Swollen 英文名 SwollenMoon MoonShell Shell

白 玉 螺 長 約 3 至 4 厘 米, 殼 通 常 為 白 色, 或 有 黑 色 和 褐 色 斑 紋, 螺 塔 形 狀 似 乳 房, 而 乳 玉 螺 名 字 亦 較 為 符 合 學 名 原 意。 一 般 玉 螺 的卵帶呈反碗狀(小圖)。

筍錐螺 科名 錐螺科 Turritellidae 學名 Turritella terebra 中文名 筍錐螺、錐螺 英文名 Screw Turritella

棲息於淺海泥沙底區,可見於內灣低潮帶, 殼長一般為 5 至 7 厘米,可長至 17 厘米。

潮間篇 95 腹足類


96

潮間篇 腹足類

其他螺類

科名 馬蹄螺科 Trochidae 學名 Umbonium costatum 中文名 肋 螺 英文名 Small Button Top Shell

可見於部份內灣泥灘沙坪,只有 5 至 8 毫米大, 每個個體殼色及花紋都不盡相同。

單齒螺 科名 馬蹄螺科 Trochidae 學名 Monodonta labio 中文名 單齒螺 英文名 Toothed Top Shell

棲息於潮間帶岩岸或紅樹林,晚間 較活躍,殼長 2 厘米,內唇有明顯 單齒(小圖)。


97

蜑螺 科名 蜑螺科 Neritidae 學名 Nerita spp. 中文名 蜑螺 英文名 Nerite Snails

蜑螺科的螺棲息於潮間帶 岩岸或紅樹林,可牢固地 吸附石面,遇襲時身體會 縮入殼內,整個螺便脫離石面滾下,迅速遠離威脅。一般殼長 2 至 3 厘米。

豆彩螺 科名 蜑螺科 Neritidae 學名 Clithon faba 中文名 豆彩螺、豆石蜑螺 英文名 Nerite Snail

棲息於紅樹林中有慢流淺水的淡水出口處,殼長 1.5 厘 米, 比 同 一 生 境 的 奧 萊 彩 螺( 圖 中 較 小 的 螺)大一倍或以上。


98

潮間篇 腹足類

其他螺類

斗嫁 科名 花帽貝科(花笠螺科)Nacellidae 學名 Cellana grata 中文名 斗嫁䗩、斗笠螺 英文名 Grata Limpet

可見於潮間帶礁岩區,以真空原理牢固地附吸在石面, 抵抗海浪拍打及天敵的襲擊。殼長一般為 2 至 4 厘米。

嫁 科名 花帽貝科(花笠螺科)Nacellidae 學名 Cellana toreuma 中文名 嫁䗩、花笠螺 英文名 Embossed Limpet

殼頂比斗嫁䗩低,殼面粗糙有細放射 紋,灰白色或淡褐色(綠色部份為藻 類覆蓋面),常有黑褐色放射紋,一 般長 2 至 4 厘米。


99

矮擬帽貝 科名 青螺科 Lottiidae 學名 Patelloida pygmaea 中文名 矮擬帽貝、花帽青螺 英文名 Pygmy Limpet

小型帽貝,較常見長度為 1 至 2 厘米,殼頂偏向前方, 顏色多變,具放射性帶紋。

平軸螺 科名 平軸螺科 Planaxidae 學名 Planaxis sulcatus 中文名 平軸螺、芝麻螺 英文名 Ribbed Clusterwink

常見於潮間帶礁岩區,殼螺上具黃白班點, 以斜條紋排列,一般長 2.5 厘米。


100

潮間篇 雙殼類

科名 牡蠣科 Ostreidae

中文名 僧帽牡蠣

學名 Saccostrea cucullata

英文名 Common Rock Oyster 俗名 石蠔

僧帽牡蠣 概 述 在遮蔽岩岸的淺水區至低潮帶的礁石壁,通常都長滿了俗稱石蠔的僧帽牡蠣。牠們依靠濾食 水中微生物為生,有助減少引致藻華現象(例如紅潮)的藻類及污染物,可說是海水的「生 物過濾器」。僧帽牡蠣是固著生物,在合適生境中,任何岩壁、紅樹根及枝幹,或人工硬物 表面,都是牠們爭相佔據作為表棲的地方。僧帽牡蠣的空殼受破損後會形成尖利的殘殼,所 以在長滿僧帽牡蠣的地方觀察時,要小心被破碎的蠔殼弄傷。

圖文 解說

(主圖)僧帽牡蠣偏愛在海浪沖 刷度不太高的遮蔽岩岸生長,與牠

們競爭表棲點的固著生物很多,包括藤壺、 其他雙貝類、藻類等,但僧帽牡蠣通常都成 為數量佔多的優勢種。 (圖 1)僧帽牡蠣外形大致是橢圓形至仿 三角形之間。在擠擁的表棲點,很多個體的

1

殼形都是扭曲多變,以適應表棲點的形狀。牠們(及同科的牡蠣)都是以左殼向底、右殼向 面的方式附生在石壁,因此我們通常只能看到牠們的右殼,右殼較為扁平,灰白略呈淺紫色。 在底的左殼比右殼稍大,會稍為突出,露出深紫色的內殼邊緣。香港的僧帽牡蠣殼長一般是 3 至 4 厘米,在太平洋海域可長至 13 厘米。


101

( 圖 2) 部 份 僧 帽 牡 蠣 個 體, 只 以殼頂附著岩石面,左右兩殼垂直 地生長。這樣我們便可看到其左殼 形 狀。 左 殼 略 呈 拱 形、 具 有 數 量 不 一的摺扇狀殼肋,看似蚌類。 ( 圖 3) 若 棲 地 中 只 有 很 少 岩 壁

2

及 礁 石( 例 如 泥 灘 ), 而 且 已 住 滿 同 類, 沒 法 容 身, 僧 帽 牡 蠣 便 千 方 百計附著在不同的硬物表面。圖中 可見一隻較大的僧帽牡蠣附著在一 塊小石粒上,另一隻較小的僧帽牡 蠣則附著其右殼面上,而一些藤壺 則附著小僧帽牡蠣右殼上。在大自 然中,一顆小石粒便成為牠們的生 命基石。 ( 圖 4) 另 一 附 生 的 極 端 例 子, 便是附生在小型活螺的殼上。圖中 兩隻僧帽牡蠣同時附生在一隻縱帶 灘棲螺的殼上,牠們在幼體時期(會 走動的面盤幼體 veliger)四處尋找 固 著 點 時, 選 中 了 這 可 憐 的 小 螺, 一直成長至現狀,兩隻僧帽牡蠣的 體形比小螺體形大許多倍,小螺行 動因而受到極大拖累,在覓食及求 偶方面受到限制,因而影響健康 (註 1)

。 也 許 在 潮 漲 時, 小 螺 借 助 水 中

浮力,行動可以稍為輕鬆一點。

備註 分布於印度洋及西太平洋熱帶至 亞熱帶區域。 ( 註 1)

Damgy H. L. Chan, Benny K. K. Chan. (2005). Effect of epibiosis on the fitness of the sandy shore snail Batillaria zonalis in Hong Kong. Marine Biology

3 4


102

潮間篇 雙殼類

其他雙殼類

翡翠貽貝 科名

貽貝科(殼菜蛤科) Mytilidae

學名 Perna viridis 中文名 翡翠貽貝、綠殼菜蛤 英文名 Green Mussel 俗名 青口

棲息於淺海至潮間帶之間,具有絲足(見小圖) 附著底床及石塊,若被沉積物覆蓋,亦可以用足 部向上爬,走出沉積物堆,可長至超過 10 厘米。

菲律賓偏頂蛤 科名 貽貝科(殼菜蛤科)Mytilidae 學名 Modiolus philippinarum 中文名 菲律賓偏頂蛤、菲律賓殼菜蛤 英文名 Philippine Mussel

棲 息 於 潮 間 帶 至 水 深 約 50 米 內 的淺海泥沙底,多以足絲附著在 泥沙粒與海藻床上,一般長 4 至 7.5 厘米。


103

角毛蚶 科名 魁蛤科 Arcidae 學名

Anadara cornea (異名 Scapharca cornea )

中文名 角毛蚶 英文名 Bloody Cockle 俗名 泥蚶

棲息於潮間帶至淺海泥沙底,殼 上有明顯棱脊及短小褐色茸毛, 是俗稱螄蚶(粵音:獅堪)貝類的其中一種。

文蛤 科名 簾蛤科 Veneridae 學名 Meretrix meretrix 中文名 文蛤 英文名 Asiatic Hard Clam

棲息於潮間帶以及淺海區的幼沙表層,殼表平滑, 橢圓呈三角形,殼色和斑紋變化極大,殼長可達 8 厘米。

裂紋格特蛤 科名 簾蛤科 Veneridae 學名 Marcia hiantina 中文名 裂紋格特蛤、台灣環簾蛤 英文名 Hiant Venus Clam

棲息於潮間帶至淺海泥沙質底,殼表為黃褐色或 污灰色,常有黑色斑塊,具有密集而不規則的同 心圓輪肋。


104

潮間篇 雙殼類

其他雙殼類 曲畸心蛤 科名 簾蛤科 Veneridae 學名 Anomalocardia flexuosa

綴綿蛤 科名 簾蛤科 Veneridae 學名 Tapes sp.

中文名 曲畸心蛤

中文名 綴綿蛤

英文名 Carib Pointed Venus Clam

英文名 Venus Clam

棲息於潮間帶至淺海泥沙質底,殼

棲息於潮間帶至淺海泥沙質底,殼

形橢圓呈三角形,一端弧形,另一

形橢圓呈三角形,有許多精細的脊

端略呈角形,長約 3 厘米。

及圖案多變的花紋。

大蛤蜊 科名 蛤蜊科(馬珂蛤科) Mactridae 學名 Mactra grandis 中文名 大蛤蜊 英文名 Big Brown Mactra Clam

棲息於潮間帶以及淺海區,殼表褐紫色,6 至 7 厘米大,舊稱平蛤蜊, Mactra mera 為同物異名。


105

條紋隔貽貝 科名 貽貝科(殼菜蛤科) Mytilidae 學名 Septifer virgatus 中文名 條紋隔貽貝、紫孔雀殼菜蛤 英文名 Black Mussel

見於岩岸低潮帶,呈深褐或紫色,常以大 群體依附在濕潤的岩隙。南方人將此貝及 類似貝類貝肉曬乾,俗稱為淡菜。

鉗蛤 科名 鉗蛤科(障泥蛤科) Isognomonidae 學名 Isognomon isognomum 中文名 鉗蛤 英文名 Leaf Oyster

見於潮間帶低潮帶至幾米水深區,以 足絲附著於岩石隙或其他貝殼上。殼 薄而圓大,有明顯生長輪。本圖的鉗 蛤殼面附生了螺旋蟲及藻類,遮蓋了 生長輪。


106

潮間篇 多板綱

科名 石鱉科 Chitonidae

中文名 日本花棘石鱉

學名 Acanthopleura japonica

英文名 Japanese Common Chiton

日本花棘石鱉 概 述 石鱉是一種原始的軟體動物,殼體由 8 塊殼板以疊瓦狀排 列而成,周圍有一圈外套膜,又稱環帶。其腹足扁而寬, 當附著石面時,腹足的肌肉會收縮,使腹面和岩石之 間形成真空狀態,造成強勁的吸附力,原理就像一 些浴室吸盤掛鈎一樣,免被海浪沖走。當牠們脫離 岩壁時,就會把身體卷成球狀,以殼板保護柔軟的 腹面。

圖文 解說

本文的日本花棘石鱉是香港較常見的石 鱉,一般長 3 至 5 厘米,棲息於岩岸的低

潮間帶,吸附著岩壁緩慢而行,刮食石面藻類。牠們 的腹足和殼板上具感官細胞,可感應光線和環境中不同 的振動。觀察石鱉時,可從殼板分辨其頭尾方向,其每塊 殼板邊緣從頭至尾的方向疊在下一塊殼板上,而且第 2 殼板的

1

中後部邊緣比較明顯突出,由此可看到主圖中的石鱉頭部是在左邊,而(圖 1)中的石鱉頭 部在上面。觀察時,不要強行將石鱉剝離岩壁,因為這會對石鱉造成傷害。 備註 分布於日本南部、韓國、中國東南沿海、台灣、泰國、越南等地。


中文名 皺瘤海鞘

科名 柄海鞘科 Styelidae

英文名 Pleated Sea Squirt

學名 Styela plicata

潮間篇 107 尾索動物

俗名 海荔枝

皺瘤海鞘 概 述 海鞘是一種其貌不揚的固著生物,很難令人想像牠們竟然屬於脊索動物門的尾索動物,是一 種高等的無脊椎動物。海鞘有幾個奇異特點:1)初生幼體是有頭有眼、有脊索的浮游生物, 在幾小時至兩天時間內,幼體頭部會黏附著硬物,然後頭部、脊索、尾部都會消失,只留下 一個神經節,幾天內便會變成固著的海鞘;2)其被囊是由類似植物纖維的纖維素組成,在 動物界中非常罕有;3)具有兩個孔口讓海水一出一入,每小時可泵 3 至 4 公升海水,流經 被囊內的鰓和攝食器官,可同時進行呼吸及濾食水中 浮游生物及有機物,海水及廢物於另一孔口排出,當 被侵擾時,孔口便會一開一合,噴出水流擾敵。換言 之,孔口兼備呼吸、濾食、排泄及擾敵的多項功用。

圖文 解說

皺瘤海鞘棲息於水深 30 米至低潮帶,其 特徵是孔口具褐色條紋(主圖)。潮退時,

1

部份群體會曝露於泥石灘上。潮池水中的個體,在過 濾海水時,有時會噴出水柱(圖 1)。在水面上的個 體則會閉合孔口,身體鼓脹,現出瘤粒,狀似荔枝(圖 2),海荔枝俗名由此而來。 備註 原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現已隨人類活動如水產 貿易、輪船壓艙水及附著船底擴散至世界各地。

2


108

潮間篇 蟲動物

科名

蟲科 Echiurida

中文名 絳體管口

學名 Ochetostoma erythrogrammon

絳體管口

英文名 Inn Keeper Worm

© 關祝文

概 述 蟲 約 只 有 230

現時世界上已知的

種,在分類學中卻自成一個

蟲動物

門(亦有將其分類為環節動物門 綱 ), 可 見

蟲 的 獨 特 性。

蟲 蟲大

都是棲息於淺海區沙泥之中或石塊之 下,特徵是具有一個蟲狀的軀幹,前 端有一條極富伸縮性的片狀長吻。

圖文 解說

絳體管口

1

具有呈香腸形、紅色的粗壯軀體(主圖),棲息於淺海至紅樹林邊

緣的潮間帶,長期藏身於沙泥之下的 U 形洞穴或石塊之下,十分隱蔽。但在潮退

的泥灘積水處,依然可見其活動蹤跡,因為其長吻會伸至泥面(圖 1),四處黏附沙粒及沉 積物中的有機碎屑為食,驟眼看似是一條具保護色的蠕蟲在蠕動。若牠感到受干擾,長吻即 縮回入泥沙之中,不見蹤影。絳體管口 的居所,絳體管口 管口

挖掘及棲身的洞穴,有時亦同時成為幾種其他生物

就像一間旅館的管家,因此英文名為 Inn Keeper Worm。主圖中絳體

軀體上的仿倒顎蟹(Mortensenella forceps )便是其共棲住客之一。這些取得居所

之利的住客,對絳體管口

無利亦無害,如此關係,稱之為片利共生。

備註 分布於地中海、紅海、印度洋、西太平洋的熱帶海域。


中文名 沙蠶

科名 沙蠶科 Nereididae

英文名 Ragworms

學名 Ceratonereis (Simplisetia) spp., Perinereis spp.,

Nereis spp., etc.

潮間篇 109 多毛綱

沙蠶 概 述 沙蠶屬環節動物門多毛綱生物,體長圓柱形,兩側對稱、後端尖,具許多體節。沙蠶常見於 在潮間帶,亦見於深海,常棲息於泥沙中,生殖季節或夜出覓食時能游泳。 沙蠶軀幹有許多結構相似的體節,每個體節兩側具外伸的疣足。體節內具有體壁、肌肉、消 化管的圓筒狀構造,在發育成長階段,會在體幹的後端反覆不斷地增生體節。日本有研究發 現沙蠶約每 4 日便可以增生一個體節。其成體在頭部與尾部間的體節總數可達到 120 至 130 個。如果沙蠶尾部被切斷,會長回失去的體節,因此沙蠶被認為具有無限的再生能力。其吻 前端具一對幾丁質大顎及細齒,捕 食小型的無脊椎動物。

圖文 解說

本文的沙蠶在潮水中 游 泳 時 被 發 現, 長 約 18

厘米(主圖),被沖上泥灘後以頭 部先進方式鑽入濕潤的泥沙之中 (圖 1)。 1 備註 沙蠶科中已知有約 500 餘種,絕大部份生活於海水環境。中國沿海已知有 80 多種。


110

潮間篇 多毛綱

科名 龍介蟲科 Serpulidae

中文名 盤管蟲

學名 Hydroides spp.

英文名 Tubeworms

盤管蟲 概 述 盤管蟲外表看似一些管海葵,但其實牠們和前文的沙蠶一樣, 都是環節動物門多毛綱的生物,同被統稱為「多毛蟲」。盤管 蟲幼體開始固棲階段時,會分泌碳酸鈣,自製一個石灰管,附 著在硬物表面,蟲體居於石灰管中,其鰓冠可從石灰管伸出進 行氣體交換和攝食浮游生物。當遇險或休息時,鰓冠縮回石灰 管中,並以鰓蓋掩閉管口,防止外敵入侵。

圖文 解說

2

本文的盤管蟲應該是

華美盤管蟲(Hydroides 1 elegans ),蟲體最長 2 厘米,其 石灰管一般比蟲體稍長,最長者則可達 8 厘米。當其伸出鰓冠 時,可見一較長的附肢頂端有一個花托形的鰓蓋(圖 1)。由 於盤管蟲是固著動物,而且大多數為雌雄異體,為方便繁殖, 大都是緊密地群居一起(主圖)。牠們生活於潮間帶至淺海, 常見附著於石面,也會附著於活蟹的殼、貝類及人工物件等硬 物表面。同一生境中,可能有另一種同科、只有幾毫米大的多 毛蟲,就是看似通心粉的螺旋蟲(Spirobes sp.)(圖 2)。

備註 現時全球已知約有 300 種,除了一種外,其餘都是生活在海水環境。


英文名 Ribbon Worms

中文名 紐蟲 俗名 帶狀蟲

潮間篇 111 紐形動物

紐蟲 概 述 紐蟲是一類長條帶狀的動物,已有過千種紀

殺死獵物,然後送入口中。長吻也可用來防

錄,絕大部份為海生,棲息於深海至潮間帶,

衛及挖洞,如此獨特的器官,令牠們在分類學

外表平平無奇,看似只是一條普通的蠕蟲。可

中自成一個紐形動物門,也被統稱為吻腔動物

是,牠們實在有很多令人意想不到的特點。首

或吻蟲。牠們主要的獵物是是環節動物門中的

先世上最長的動物,便是紐蟲家族的成員。

蟲類,例如沙蠶,也會捕食一些軟體動物。但

1864 年,在蘇格蘭沿岸一次風暴中,錄得一

有些紐蟲卻又可以透過皮膚吸收水中的有機養

條長 55 米的超級紐蟲,比地球上最巨型的動

份,充份利用了長條形狀身體具有大面積的的

物 - 藍鯨(最長 33 米)還要長出三份之二。

好處。

而最小的紐蟲卻只有幾毫米,一般紐蟲不超過 20 厘米。紐蟲身體亦極具彈性,可以比平時伸

紐蟲另一奇特之處,是具有「分身成群」的本

長 10 倍,或縮短一半及體寬擴大 3 倍,使牠

領。牠們多數是雌雄異體,營有性繁殖。但牠

們可適應不同環境。

們可以運用斷軀再生能力,作無性生殖。有些 紐蟲能裂成許多碎段,碎段再各自長成一完整

然而,紐蟲和其他動物最大不同之處,便是具

個體。曾有實驗將一條 10 厘米的紐蟲切開成

有一條長度超過身體一半的帶狀長吻。此長吻

100 個小段。一段時間之後,每個小段各自再

獨立於口部及消化系統而運作,平時收藏在體

生成一個完整個體(註 1),即是一條紐蟲便可以

內一個長管中,長管稱為為吻鞘,是紐蟲獨有。

「分身」成 100 條。不同紐蟲的再生能力各異,

當遇到獵物,長吻便突然出鞘,伸出來纏著獵

有的紐蟲碎段只要有部份縱神經桿便能再生,

物,有些紐蟲的長吻具有針刺及毒液,可迅速

有的要有身體後端才能再生。

( 註 1)

李宏。(2011)。《海洋中的食物鏈(海洋與科技探索之旅)》。遼海出版社。


112

潮間篇 刺胞動物

科名 銀冠海葵科 Diadumenidae

中文名 縱線磯海葵

學名 Diadumene lineata

英文名 Orange-striped Green Anemone

縱線磯海葵 概 述 縱線磯海葵可見於沙石混合的潮間帶岩石 上,是少數可以從陸上觀察的海葵之一。其 體柱呈光滑圓柱狀,常見不到 1 厘米長(最

圖文 解說

潮 漲 時, 縱 線 磯 海 葵 具 有 刺 絲 胞的觸手會在水中招展,捕食水流

大長 3 厘米),通常具有橙黃色、藍綠色或

中的微生物及小型魚蝦(主圖)。當潮退時,

白色縱線,有幾圈無色的觸手,觸手數目由

曝露出水面的個體會將所有觸手縮回體柱

數十至上百條。牠們並非固著不動,而是會

中,並合上口盤,看似一顆顆綠色小啫喱杯

隨水流及環境轉變而慢慢移動。縱線磯海葵

黏附在濕潤的石頭上。但仍可以憑其體柱外

通常行無性繁殖,可以自己從身體垂直面分

鮮明的橙色縱紋辨認出其身份。

開一半,生成兩個小個體, 或者是由身體中分出多個小

同 類 生 境 之 中, 還 有 機 會

芽體,然後小芽體再生長成

見 到 另 一 些 小 型 海 葵, 例

多個小個體。在亞洲地區以

如海葵科的狄氏側花海葵

外的縱線磯海葵,偶然有發

(Anthopleura dixoniana )

生有性繁殖的報告。

(圖 1)和其他側花海葵。

1 備註 原分布於亞洲地區的潮間帶與潮下帶,但牠們會吸附於船底及螺貝的殼表,現已隨著船隻及水 產貿易散佈到世界各地。Haliplanella lucia 為同物異名。


中文名 洞球海葵

科名 海葵科 Actiniidae

英文名 Rock Flower Anemone

學名 Spheractis cheungae

潮間篇 113 刺胞動物

洞球海葵 概 述 洞球海葵可說是香港岩岸海葵的代表,因 為這種海葵的模式產地便是香港(鶴咀), 於 1992 年才被科學家發表成全球新種。 洞球海葵棲息於半開敞岩岸,在低潮帶的 潮池中可見到這種美麗的海葵。 2

圖文 解說

1 洞球海葵的口盤綠色及具有放 射 式 白 條 紋, 直 徑 約 1.5 厘 米,

配上盛放的紅色觸手,為岩岸帶來鮮艷的色 彩。主圖的洞球海葵抓獲了一隻藤壺的蛻, 其觸手正將這「獵物」放進海葵的口中。洞 球海葵的體柱綠色而且佈滿小疣粒(圖 1), 若牠將觸手完全縮入體柱內,我們仍可憑這 特徵把牠辨認出來。洞球海葵一般都會群棲 在一起(圖 2),間中亦有個別個體在附近 地方疏落地生長。


114

潮間篇 刺胞動物

科名 愛氏海葵科 Edwardsiidae

中文名 愛氏海葵

學名 Edwardsianthus (Edwardsia) sp.

英文名 Edwards Sand Anemone

愛氏海葵 概 述 相信很少人會見過這種「巴黎鐵塔形」的愛氏海葵,原因是牠們棲息潮下帶泥沙底質區,一 般人都不會選擇在如此渾濁水淺的地方作浮潛或水肺潛水活動。另外,此海葵具黃褐如泥的 保護色,如非近觀,也不會察覺牠的存在。而且牠對周圍環境異動非常敏感,如果稍為接近 其 1 至 2 米範圍,牠們的觸手便迅速縮回沙洞中。所以,牠不像其他「花枝招展」的海葵般 受人注目,而是一種十分低調隱蔽的海葵。

圖文 解說

愛 氏 海 葵 擁 有 長 形 體 柱, 底 部 稍 尖, 整 個 體 柱 藏 於 沙 洞 中。 當 觸 手 慢 慢 從 沙

洞伸出之後,外圍可見有 15 隻觸手會平放於地上, 另 外 5 隻 內 圍 觸 手 卻 向 上 伸 直, 觸 手 端 合 攏 一 起 ( 口 盤 中 應 該 還 有 些 短 小 觸 手 ), 形 成 塔 狀 (圖 1),觸手不會像其他海葵般隨水流揮舞。這 個獨特的「巴黎鐵塔形」姿態,也是這種愛氏海葵 的一個標誌。 1 備註 關於這種愛氏海葵的學名資料也不多,生物百科網站(EOL)的資料指這是 Edwardsianthus pudica ,而世界海洋物種註錄資料庫(WoRMS)則指出 E. pudicus 才是有效學名。


中文名 溝迎風海葵

科名 海葵科 Actiniidae

英文名 Snakelocks Anemone

學名 Anemonia sulcata

潮間篇 115 刺胞動物

溝迎風海葵 概 述 溝迎風海葵外貌如如一簇花球, 可見於日照量充沛的淺水區域, 其體內有不同共生藻而呈現出 兩 種 色 態, 一 種 是 如 本 文 的 黃

圖文 解說

在低潮 帶的淺水

褐 色, 另 一 種 是 鮮 明 綠 色( 主

區,有時可見到觸手

要由體內綠色螢光蛋白而來),

長至 7 厘米的迎風海

在 外 地, 有 些 溝 迎 風 海 葵 的 觸

葵,當牠們的數百條

手端呈紫色。

觸 手 在 隨 水 流 舞 動, 確 實 有「 迎 風 擺 柳 」 之 美 感( 主 1

2

圖)。牠們的觸手很少會縮回入體柱內,就算水退至只 淹蓋其部份身體,觸手依然綻放如一簇花球(圖 1)。 因為牠們除觸手來捕食水中魚蝦等獵物之外,也需要其 觸手內的共生藻利用光合作用來製造營養,所以這海葵 會盡量伸展觸手以吸收陽光。當水溫長期過高,或在其 他不利條件下,其體內的共生藻便會流失。和珊瑚流失 共生藻情況一樣,海葵也會出現「白化」現象(圖 2)。

備註 有說 A. sulcata 是 A.viridis 的同物異名,但亦有學者認為兩者是不同種的海葵。一般資料都指 A. sulcata 分布於大西洋東部、地中海地區,但香港於 1983 年已有紀錄。


海岸篇 1 珊瑚群落區 由潮間帶向海出發,開始進入潮下帶的海岸水域,是廣闊海洋世界的一部 份。香港位於南中國海北緣,三面環海,海域總面積 1,650 平方公里。境 內水域又可分為三個水區,西面受珠江徑流影響,成為河口性水區,東北 面受珠江淡水影響較少,對外面對大鵬灣,主要為海洋性水區,香港大部 份珊瑚群落位於此區;內有吐露港,這廣闊、水流平緩的內港灣,是不少 近岸海水生物棲息及孕育場地。南面則為兩者混合水區,面對開放的南中 國海水域,夏季受珠江水流影響較大,冬季則以較平穩高鹽量海水為主。 潮下帶(或稱亞潮帶)有兩個不同定義,一個是指自平均低潮線至大陸架 邊緣(約 200 米水深)的海域地帶。一個是指潮間帶以下向海延伸至約 30 米深的淺海地帶。本書的海岸篇主要是介紹淺海地帶,包括珊瑚群落區、 礁岩區、礁沙混合區中的非魚類生物,當中很多生物亦同時出現於潮間帶。

珊瑚群落區

礁岩區及礁沙混合區

地理上,香港位於珊瑚生長最北端極限,雖

沒有珊瑚生長的礁岩區,生物種類較少,但

然沒有熱帶水域中的大片珊瑚礁,但亦有大

仍可見到一些不依賴珊瑚生活的海水生物,

小不一的珊瑚群落,超過 80 種石珊瑚,主

包括一些魚類、海膽、螺貝、蟹類等。

要散佈於東面水域。 礁沙混合區的海床混雜了硬底的礁石及軟底 的沙泥,部份有零碎的珊瑚,不同生物可各 取其適。軟底的沙泥成為喜歡潛沙的生物的 藏身之所,也是一些鰕虎魚和槍蝦穴居共生 的棲地。


117

4 較少珊瑚生長的礁岩 區, 礁 岩 面 成 為 固 著 生 物爭相佔據的棲點。

2 大部份石珊瑚都生長 在 淺 海 地 帶, 以 爭 取 充 足的日照讓共生其體內 的蟲黃藻進行光合作用, 以 製 造 足 夠 食 物。 在 合 適 生 境 中, 水 下 一、 兩 米地方已可見到珊瑚群 落。

3 一些大型的珊瑚群體,本身亦成為 其他各式各樣海水生物棲息之所,包括 魚類、海膽、海參、螺貝類、蟹類、海 綿、多毛蟲等,仿如海底中的「重慶森 林」。(電影「重慶森林」取景於香港 旺區的一座著名商住大廈 - 重慶大廈, 內裡住滿了來自世界各地各色人等。) 因此,在熱帶地區的珊瑚礁的生物多樣 性,比起熱帶雨林毫不遜色。

5 晝伏夜出的蝦蟹,在 日 間 便 可 能 藏 身 沙 中, 避 開 包 括 魚 類、 八 爪 魚 等水中掠食者。

6 海岸公園是觀察海岸生物 的好去處,可惜香港海岸公園 的面積僅佔香港水域的 2%, 在整體海洋生態保育方面遠 未足夠。


118

海岸篇 刺胞動物

科名 海筆科 Virgulariidae

中文名 海筆、海鰓

學名 Virgularia sp.

英文名 Slender Sea Pen

海筆 © 黃志俊


119

概 述 海 筆 和 珊 瑚 同 是 刺 胞 動 物, 都 是 由 很 多 水

棘海鰓科海筆的主軸通常是下粗上幼,英文

螅 體( 或 稱 珊 瑚 蟲 polyps) 共 棲 一 起 而 形

稱 為 Spiky Sea Pen。 沙 箸 科 海 筆 則 狀 似

成 的 一 個 群 體(colony), 不 同 之 處 在 於

狼牙棒,中文又稱為海仙人掌。文獻記載說

海 筆 有 一 個 主 軸, 是 由 一 個 特 大 的 主 水 螅

當中以斯氏棘海筆較為常見,偶然在淺水的

體(primary polyp) 特 化 而 成, 主 軸 底 部

沙坪區浮潛時也可以見到,並常見有岩瓷蟹

是 一 個 肉 莖, 直 插 入 泥 沙 中 以 固 定 整 個 主

共生其中。時至今日,海筆在香港已很少見

體,露出水中的主軸兩旁伸出很多對稱的小

到。本文的海筆照片是由提供者黃志俊攝於

梗,小梗上有很多具有八隻觸手的次水螅體

交椅洲水域,那處及附近的西部水域一向都

(secondary polyps),大的負責濾食水中

甚少有水下的生態調查,政府當局有計畫在

微細食物,小的負責水份流通以助呼吸,又

那處一帶填海造地,到時很可能又摧毀一處

有些水螅體專門負責繁殖,整體由主軸及體

罕見的海筆棲地。

內骨針支撐,形狀仿似一支西方古代的鵝毛 筆,海筆之名因此而來。而一般珊瑚的水螅 體,便沒有如此功能性的分工。

圖文 解說

海筆偏愛棲息於空曠的沙坪區 (主圖),在淺海區域通常只會見

一般海筆都偏愛棲息於水深 10 米以上、具

單 獨 一 支 海 筆 出 現。 牠 們 會 選 擇 在 水 流 路

有水流的海底,外地有部份種類可見於潮間

徑、但水流強度又不致於把牠沖翻的地點固

帶,又或棲息於超過 2000 米的深海。有些

定著,通常以前面(看見主軸的一面)迎向

種類遇到干擾時,會發出生物螢光來擾亂敵

水流,以便水螅蟲的觸手以最大面積捕捉水

人,亦可以排出體內水份以縮小軀體,迅速

流中的微細生物。(圖 1)可見海筆面向右

潛入泥沙之中。牠們的天敵主要是某些種類

面而來的水流而被沖至斜向左面。

的海蝓蛞及海星。海筆大致也算是固著的海 洋生物,但在有需要時,牠們是可以抽出肉 莖,移動到另一處更合適的地方,再次插在 於泥沙中固著棲息。 海 筆 是 香 港 罕 見 的 海 洋 生 物, 無 論 種 類 和 數 量, 都 比 牠 們 的 近 親 - 石 珊 瑚 少 見 得 多。 據 文 獻 記 載

( 註 1)

, 上 世 紀 80 年 代,

香 港 東 部 水 域 發 現 有 3 個 科 的 海 筆, 包 括 海 筆 科(Virgulariidae)、 棘 海 鰓 科 (Pteroeididae)和沙箸科(Veretillidae)。 海筆科海筆就是如本文的海筆一樣,主軸較 為纖幼筆直,英文稱為 Slender Sea Pen。

備註 海筆是指珊瑚蟲綱八放珊瑚亞綱海鰓目中的 多個科的筆形和棒形刺胞動物。 ( 註 1)

1

Brian Morton, John Morton(1983). The Seashore Ecology of Hong Kong .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 黃志俊


120

海岸篇 刺胞動物

科名 鹿角珊瑚科(軸孔珊瑚科)Acroporidae

中文名 鹿角珊瑚、軸孔珊瑚

學名 Acropora spp.

英文名 Acropora Corals

鹿角珊瑚 概 述 鹿角珊瑚的主要形態 為指形或鹿角形分 枝, 再 由 這 些 分 枝 形

圖文 解說

(主圖)指形鹿角珊瑚 (Acropora digitifera ) 生

成 樹 枝 形、 傘 房 形 或

長 於 遮 蔽 淺 水 區, 群 體 成 傘 房 形, 分

桌 形 的 群 體。 鹿 角 珊

枝 呈 粗 指 形。 軸 珊 瑚 杯( 分 枝 末 端 的

瑚生長速度較其他珊

珊 瑚 杯 ) 呈 橙 色 或 白 色, 輻 射 珊 瑚 杯

瑚 快, 但 對 水 質 要 求

(分枝表面的珊瑚杯)平均排列成行。

亦 較 高。 因 此 在 外 地

( 圖 1) 珊 瑚 蟲 呈 綠 色, 觸 手 在 日 間

一些水質優良的珊瑚

也 會 伸 長 出 來。 本 種 在 IUCN 紅 色 名

礁, 牠 們 可 以 成 為 數

錄中列為近危物種。

量 較 多 的 優 勢 種, 而

1

2

在水質較次的香港水

( 圖 2) 及( 圖 3) 是 霜 鹿 角 珊 瑚

域, 鹿 角 珊 瑚 都 是

(A. pruinosa ),群體成樹枝形,呈

屬於少有或罕有的珊

棕 錄, 軸 珊 瑚 杯 呈 白 色 管 狀, 珊 瑚 蟲

瑚,共錄得 5 種。

短小白色,觸手常於日間伸展出來。 3

備註 珊 瑚 蟲 短 小 的 石 珊 瑚 又 被 俗 稱 為「 小 水 螅 體 石 珊 瑚 」(Small Polyps Stony Corals, 簡 稱 SPS)。鹿角珊瑚是其中一種。


中文名 十字牡丹珊瑚、板葉雀屏珊瑚

科名 菌珊瑚科(蓮珊瑚科)Agariciidae

英文名 Cactus Coral

學名 Pavona decussata

海岸篇 121 刺胞動物

十字牡丹珊瑚 概 述 從上而下觀看十字牡丹珊瑚,會見到仿如迷宮的「板間房圖形」。其整個群體由垂直板塊交 錯組成,呈亞團塊狀,在香港的珊瑚群落中常見,但在外地 一些熱門的熱帶珊瑚礁潛水地點,並不如香港般常見。十字 牡丹珊瑚較為適應在 3 至 11 米的淺水區生長,可以覆蓋廣 大的範圍,形成連綿大片的十字牡丹珊瑚床。

圖文 解說

十字牡丹珊瑚的板塊交錯生長及方向各異,在群 體中形成形狀不一的小空間(主圖),仿似香港俗

稱的「劏房」。這些空間便成為很多海水生物棲息及藏匿之 所,例如外形側扁形的蝴蝶魚,在遇到威脅時,便喜歡竄入 狹窄的十字牡丹珊瑚板塊空隙之中(圖 1)。這珊瑚的板塊 因為是垂直生長,板塊兩面都接觸到相若的水流和日照量, 所以兩面都有珊瑚蟲生長,充分利用了寶貴的板塊面積。其 珊瑚杯細小不明顯,日間也會伸展出短小白色的觸手捕食微 生物,令板塊看似覆蓋了一層白色絨毛的樣子(圖 2)。 備註 本種在 IUCN 紅色名錄中列為易危級別。

1 2


122

海岸篇 刺胞動物

科名 蜂巢珊瑚科(菊珊瑚科)Faviidae

蜂巢珊瑚

中文名 蜂巢珊瑚 英文名 Honeycomb Corals


123

概 述 蜂巢珊瑚科是石珊瑚當中最大的科,包括 了 24 個屬,香港也錄得 10 個屬的蜂巢珊 瑚,是本地珊瑚群落的重要成員。蜂巢珊 瑚群體呈團塊形、亞團塊形或表覆形,外 貌大多似蜂巢,可以很易認出是屬於蜂巢 珊瑚。但是若要單從外表來辨認出是那一 種蜂巢珊瑚,便十分困難,因為很多種蜂 巢珊瑚的外在特徵都十分類似,就算同一 種的蜂巢珊瑚,也可以呈現不同的體色和 形狀,非常容易令人混淆。從本文中幾個 屬的蜂巢珊瑚照片,讀者們大概也可以感 受到這些色彩繽紛的珊瑚,確實為本地海 底世界帶來了賞心悅目的景致。


124

海岸篇 刺胞動物

科名 蜂巢珊瑚科(菊珊瑚科)Faviidae

中文名 扁腦珊瑚、腦紋珊瑚

學名 Platygyra spp.

英文名 Brian Corals 俗名 腦珊瑚

扁腦珊瑚

概 述 扁腦珊瑚屬於蜂巢珊瑚科其中一個屬,牠們和前文的蜂巢珊瑚不同之處在於其珊瑚杯形狀呈 不規則溝回形,不似蜂巢室,而像人腦表面的溝回紋,因而被稱為扁腦珊瑚。香港的扁腦珊 瑚被譽為香港的「旗艦珊瑚」,原因是此珊瑚的普遍度都比其他珊瑚高,更可以生長成非常 大型的群體,這情況在印度太平洋的珊瑚礁都未曾發現過。

圖文 解說

香港錄得 5 種扁腦珊瑚,其中以肉質扁腦珊 瑚(P. carnosus )(主圖)最具代表性。這種

珊瑚在世界上十分罕有,但在香港卻很容易見到大型群體 (圖 1),牠們狀似一座迷你型的圓頂堡壘,高度可達一 米 或 以 上。( 圖 2) 為 尖 邊 扁 腦 珊 瑚 (P. acuta ), 其 杯 壁 較為銳利。這兩種珊瑚 在 IUCN 紅 色 名 錄 中 都 列為近危級別。 1

2


中文名 盾形陀螺珊瑚、盾形盤珊瑚

科名 木珊瑚科(樹珊瑚科)Dendrophylliidae

英文名 Disc Coral, Cup Coral

學名 Turbinaria peltata

海岸篇 125 刺胞動物

俗名 菠蘿釘

盾形陀螺珊瑚

概 述 盾形陀螺珊瑚的珊瑚杯明顯突出,其俗名「菠蘿釘」因此而來。其生長形態為平塊形,但其 板塊形狀可扭曲成漏斗形、碗形、或小柱狀等,所以其群體外貌變化甚多,有時同一群體之 中,可出現多種形狀,其色態亦有紫色、粉紅、褐色、淺藍及綠色不等。此珊瑚通常生長在 較多飄浮微粒的渾濁水域。

圖文 解說

大型的盾形陀螺珊瑚群體長度可達 2 至 3 米, 有時會由不同形狀板塊組成一個結構複雜的「珊

瑚堡壘」(主圖),這些「堡壘」有大小不同的縫隙,很適 合珊瑚魚及其他海水生物棲身其中。偶爾可見一些波浪形的 板塊互相重疊之下,形成一朵大型玫瑰狀珊瑚(圖 1)。這

1

些獨特形狀的珊瑚,都可以成為潛水人士在水中遊覽時的一 個「地標」。盾形陀螺珊瑚板塊大都以一面向上面向陽光, 所以珊瑚蟲亦只會生長在有日照的一面, 其珊瑚杯直徑 3 至 5 毫米,觸手在日間也常伸展出。(圖 2)為半伸展狀態 的珊瑚蟲觸手,並可清楚見到其口盤及半張的口部。 備註 本種在 IUCN 紅色名錄中列為易危級別。

2


126

海岸篇 刺胞動物

科名 濱珊瑚科(孔珊瑚科)Poritidae

中文名 角孔珊瑚

學名 Goniopora spp.

英文名 Flower Pot Corals 俗名 寶石花

角孔珊瑚 概 述 很多石珊瑚的珊瑚蟲都很細小,難以用肉眼觀察。不過亦有不 少石珊瑚的珊瑚蟲大得令人在遠處已可看到牠們的風姿。這類 石 珊 瑚 被 俗 稱 為「 大 水 螅 體 石 珊 瑚 」(Large Polyps Stony Corals,簡稱 LPS),角孔珊瑚便是其中之一。角孔珊瑚的珊 瑚蟲擁有極具伸縮性的肉質體柱,很多人都誤將牠們伸展出來的 體柱稱為「觸手」,其實其真正觸手在體柱頂的口盤邊,每條珊 瑚蟲都有 24 條觸手。在正常情況下,角孔珊瑚的體柱不論晝夜 都會伸展出來隨水流擺動。體柱的擺動,除了有助觸手捕捉更多 浮游生物作為食物之外,亦可防止沉積物及沙泥覆蓋在珊瑚表 面,引至珊瑚窒息死亡。角孔珊瑚長而茂密的珊瑚蟲經常在水中 有如千手般揮舞,是最富動感的石珊瑚之一。

圖文 解說

2

1

香港共錄得 6 種角孔珊瑚。主圖的角孔珊瑚口盤呈 粉 色, 似 是 較 少 有 的 大 角 孔 珊 瑚(G.

djiboutiensis )。最常見常是柱角孔珊瑚(G. columna ),在 某些內灣較深水地方,可見牠們荗盛地生長成一大片角孔珊瑚 床(圖 1)。偶然會見到一些白化的群體,顯示其體內的共生藻 因一些不利的原因(例如溫度過高)而流失了(圖 2)。


中文名 濱珊瑚

科名 濱珊瑚科(孔珊瑚科)Poritidae

英文名 Pore Corals

學名 Porites spp.

海岸篇 127 刺胞動物

濱珊瑚 概 述 前文的角孔珊瑚和本文 的濱珊瑚同屬於濱珊瑚

圖文 解說

濱珊瑚難以從外表判斷出其種名,但從一些群體 的 生 長 狀 態, 也 可 以 推 斷 一 下。 例 如 亞 氏 濱 珊 瑚

科, 前 者 擁 有 大 型 的 珊

(P. aranetai ) 表 面 有 明

瑚 蟲, 後 者 卻 是 石 珊 瑚

顯的圓鈍小瘤狀的枝體,

當中擁有最小型珊瑚蟲

這是其獨特的生長形態。

的 珊 瑚 之 一, 其 觸 手 也

( 圖 1) 中 的 珊 瑚 符 合 了

只會在夜間才伸展出

這些特點,可能便是亞氏

來。 由 於 濱 珊 瑚 的 珊 瑚

濱 珊 瑚。 亞 氏 濱 珊 瑚 在

杯 很 細 小( 直 徑 少 於 2 毫 米 ), 令 人 難 以 在 水 中分辨出不同種的濱珊

1 2

IUCN 紅 色 名 錄 中 列 為 易 危 級 別, 在 香 港 也 屬 少 有。在內灣生長的澄黃濱

瑚。 其 生 長 形 態 主 要 為

珊 瑚(P. lutea ), 通 常

表 覆 形、 團 塊 形 及 亞 團

成大型群體,體表呈頭盔

塊 形, 而 且 往 往 形 成 大

狀 或 鐘 狀, 邊 緣 呈 波 浪

型 群 體, 是 印 度 太 平 洋

形。( 圖 2) 中 的 珊 瑚 符

珊瑚礁中的重要成員。

合了這些特點,可能便是 澄黃濱珊瑚。


128

海岸篇 刺胞動物

科名 石葉珊瑚科 ( 蕈珊瑚科 ) Fungiidae

中文名 波形石葉珊瑚、波形靈芝珊瑚

學名 Lithophyllon undulatum

英文名 Stone-leaf Coral

波形石葉珊瑚 概 述 大型的波形石葉珊瑚群體外形看似靈芝,所以也被稱為波形靈芝珊瑚,是香港唯一紀錄到的 石葉珊瑚科珊瑚。小型的波形石葉珊瑚呈表覆形,當生長至約 8 厘米大時,便開始變成靈芝 形板塊,最大可達約 80 厘米,邊緣大多摺曲成波浪形。此珊瑚在澳洲等地的珊瑚礁並不常 見,但在香港珊瑚群落中,卻很容易見到。此珊瑚在 IUCN 紅色名錄中列為近危級別。

圖文 解說

波形石葉珊瑚的珊瑚杯呈白色,並平均分佈在 整塊板塊上(主圖)。此珊瑚另一特點是沒有明

顯的珊瑚杯壁,卻有很多由隔片構成的脊狀坑紋,珊瑚蟲 觸手短而粗,分佈於隔片之間,並於日間伸展出來捕食浮 游生物(圖 1),但其主要營養來源依賴體內共生藻,因 此大多生長於 1 至 20 米的淺水區,以爭取日照。合適的 淺水區是很多珊瑚爭相佔據的棲地,如果周圍的地方已被 其他珊瑚佔據,牠們便以最簡單的方法解決 : 直接覆蓋在 其他珊瑚體表之上(圖 2)。 備註 石葉珊瑚科其他屬的珊瑚,大部份是非附著性、呈獨立圓 形或橢圓形碟狀的珊瑚,在香港俗稱為「飛碟」。牠們會 反轉碟狀體,觸手及珊瑚組織在沙面上不停脹縮及搖晃, 造成爬行動作,是會走動的珊瑚。

1 2


中文名 腐食刺柄珊瑚

科名 裸肋珊瑚科(繩紋珊瑚科)Merulinidae

英文名 Velvet Horn Coral

學名 Hydnophora exesa

海岸篇 129 刺胞動物

腐食刺柄珊瑚 概 述 腐食刺柄珊瑚的名字有點嚇人,但也說明了 這種珊瑚具有侵略性的特性。平時牠們會與 相隣的珊瑚和平共處,但在某些情況之下,

圖文 解說

腐食刺柄珊瑚群體通常呈表覆 形或團塊形,也可能會形成柱狀或

例如受到干擾、要擴展地盤、飢餓或其他不

分枝狀的群體。珊瑚體的表面具有許多圓錐

明原因,牠們會吐出白色具腐食性的隔膜絲

形 突 起 物, 稱 為 碓 突((hydnophores),

(mesenterial filaments)去殺死對方。隔

由相連珊瑚杯壁重疊而成,是此屬珊瑚的特

膜絲是珊瑚蟲消化系統一部份,通常亦有密

徵之一。當珊瑚蟲觸手縮回時,便可見到露

集的刺細胞,可直接「消化」敵人的肉體組

出的碓突(主圖)。

織後再引入珊瑚蟲的 口中,可說是「先消

1

此珊瑚的觸手通

化後吞噬」。某些其

常日夜皆會伸展,當

他種類的珊瑚亦有此

短小的觸手完全伸展

特性,特別是某些白

時,珊瑚體表就像披

化了的珊瑚,因缺乏

上一塊軟絨毛層一般

共生藻製造足夠的食

(圖 1)。腐食刺柄

物,也會吐出隔膜絲

珊瑚群體呈暗綠或米

去侵蝕周邊表覆性的

色,通常生長於內灣

生物。

水流較平緩地方。


130

海岸篇 刺胞動物

科名 海葵科 Actiniaria

中文名 四色篷錐海葵

學名 Entacmaea quadricolor

英文名 Bubble-tip Anemone 俗名 奶嘴海葵

四色篷錐海葵 概 述 奶嘴海葵的俗名的確很貼切地形容了四 色篷錐海葵的外貌特徵 : 在觸手尖下有 一個鼓脹的球體,加上觸手尖突形成一 個奶嘴形的觸手。這個特徵令牠們成為 海底中最容易辨認的海葵。四色篷錐海 葵不單止有 4 種色態,澳洲一項調查發 現此海葵有多達 17 種色態,主要色調 為紫、橙、褐、綠及奶黃色。 四色篷錐海葵以足盤伸入礁石縫隙中以 固定身體,如環境有變,不利生長,足

1

盤會脫離礁石,以爬行或游動方式尋找合適點「落腳」,在合適環境之下便長期留駐,絕少 再移動。牠們一般都是以小群體方式疏落地出現,但香港其中一個潛水地點,卻出現大量而 密集的四色篷錐海葵,面積有兩個籃球場般大,在世界各地也甚為罕見,當中共生了很多小 丑魚,因而被稱為小丑林。可惜小丑林並不屬於海岸公園範圍內,不受管制。據 2012 年香 港自然生態論壇資料,小丑林的小丑魚及海葵成為一些不良水族館商人及自私的潛水人士的 採捕目標,使到小丑林的生物數量及範圍都縮減了很多。


圖文 解說

131 四色篷錐海葵除了外形獨特之

類。小丑魚甚至不怕潛水人士,會勇猛地襲

外,牠們與其他生物的共生現像,

擊入侵防禦範圍的人類,可謂盡忠職守。研

也極具生態及觀賞價值。首先最關乎海葵健

究發現沒有小丑魚共生的四色篷錐海葵,觸

康生長的是其觸手內共生的蟲黃藻。蟲黃藻

手及軀體會較為萎縮,長期萎縮會導致發育

需要陽光進行光合作用,從而為海葵提供食

減退甚至死亡。

物, 本 身 亦 得 到 海 葵 穩 定 地 排 出 的 二 氧 化 碳、氮和磷等廢料,作為光合作用所需的原

棲息於四色篷錐海葵中的共生夥伴還有霍

料而自營養份。因此,四色篷錐海葵偏愛棲

氏 濱 蝦(Ancylomenes holthuisi , 舊 稱 的

息於日照充沛的淺水區域,其觸手上端具有

Periclimenes holthuisi 為異名)(圖 3)。 此蝦約只有 1 厘米大,而且全身透明,非常 隱蔽,俗稱玻璃葵蝦,其腹部背面有一個 V 形白斑的特徵,憑肉眼仍可勉強找到牠的身 影。霍氏濱蝦得到海葵的保護,牠們則以清 潔工作回報,即 是檢食海葵身上 的碎屑、壞掉組 織及清除其他外 物。有趣的是, 3 如此的小蝦,應 4 該是小丑魚的最 佳食物,但是小 丑魚卻不會吃掉 這位同屋住客, 原來霍氏濱蝦偶 然也會替小丑魚 清潔身體,小丑 魚當然不會貿然 吃掉這位專用的 清潔專家(圖 4)。霍氏濱蝦也會共生於其 他海葵、石珊瑚及水母身上。香港是此蝦的 模式產地。

最密集的蟲黃藻,因此會鼓脹成球,如「奶 嘴 」 形, 目 的 是 以 最 大 面 積 吸 收 陽 光( 主 圖)。當日照不足(或出現其他未明原因) 時,其觸手的「奶嘴」會消失,變為較長的 條狀,以便在水 流中擺動及以觸 手上的刺絲胞捕 食 浮 游 生 物 (圖 1)。 2 四色篷錐海 葵另一為人熟知 的共生夥伴便是 小丑魚(即海葵 魚),牠是多種 小丑魚喜愛的宿 主。在香港,則 以新娘小丑魚 (A m p h i p r i o n clarkii ) 為 代 表( 圖 2)。 小 丑 魚 體 表 的 黏 膜具有從海葵身上攝取的訊息化學物,令海 葵將牠們視為自己身體一部份,不會發射有 毒的刺絲傷害牠們。當小丑魚遇到天敵時, 便藏身於海葵觸手之中,其天敵礙於海葵的 刺絲,便不敢進襲。海葵成為小丑魚的避敵 之所,小丑魚亦會守衛海葵作為回報。有些 魚類,例如某種蝴蝶魚及神仙魚,並不畏懼 海葵的刺絲,會啄食海葵的觸手,小丑魚這 時 便 負 起 守 衛 海 葵 的 責 任, 驅 逐 入 侵 的 魚

海葵、藻類、魚類、蝦類,是四種完全不 同 類 別 的 生 物, 卻 可 以 和 平 共 處, 互 助 互 利,反映出大自然之中,不同物種不一定是 互為競爭、弱肉強食才是求生之道。不過從 人類不斷破壞自然生境的發展來看,人類似 乎還未懂得與自然界生物共生之道。

備註 四色篷錐海葵因樣子可愛,成為水族界受歡迎「貨品」,在東南亞等地區的一些珊瑚礁 被人大量採集,其數量已大減。


132

海岸篇 刺胞動物

科名 海葵科 Actiniidae

中文名 多琳花海葵

學名 Antheopsis doreensis

英文名 Red Base Long Tentacles Anemone 俗名 長鬚海葵

多琳花海葵 概 述 前文的四色篷錐海葵因為具有獨特的奶嘴形

這學名還沒有中文譯名,根據希臘文意思,

觸手而令人易於辨認,但其實有很多其他海

anthe 是「 花 」、opsis 是「 樣 貌 」, 所 以

葵是很難單憑外觀便能判斷是那一種海葵

本書將之稱為多琳花海葵。

的,加上海葵的分類往往仍存在爭議,甚至 新 舊 文 獻 也 出 現 不 少 錯 誤 及 互 相 矛 盾, 要 確定一些海葵的身份委實困難。關於香港海 葵 的 資 料 更 是 十 分 貧 乏, 本 文 的 海 葵 雖 然 在 香 港 常 見, 但 我 曾 花 了 大 量 時 間 翻 查 資 料,甚至請教海外的海葵專家,也找不到肯 定 其 身 份 的 答 案。 以 往 我 一 向 認 為 本 文 的 海 葵 可 能 是 多 琳 巨 指 海 葵(Macrodactyla

doreensis ), 但 這 海 葵 缺 乏 了 多 琳 巨 指 海 葵的口部應該有的斑馬條紋。最後終於在日 本多個官方及潛水網站找到相同的海葵,資 料 顯 示 海 葵 是 2001 年 才 由 日 本 人 Uchida & Soyama 發表的 Antheopsis doreensis 。

圖文 解說

1 多 琳 花 海 葵 具 有 紅 色 的 足 盤, 藏於沙床中,口盤直徑可達 30 厘

米,觸手經常呈半蜷曲狀,是多種小丑魚共 生的宿主,在香港可見新娘小丑魚棲息其中 (圖 1)。

備註 多琳花海葵有被歸類於海葵科,也有被歸類於列指海葵科,其身份可能仍存在爭議。


中文名 斑花海葵

科名 海葵科 Actiniidae 學名 Antheopsis maculata

海岸篇 133 刺胞動物

斑花海葵 概 述 主圖中正在一分裂為二的是

圖文 解說

斑 花 海 葵。 斑 花 海 葵 口 盤 直 徑 約 20-25 厘 米, 屬 於 大 型

主圖中的斑花海葵正在進行自我分裂式的無 性繁殖,可見其口盤連中央口部由一分為二,

的 海 葵。 其 觸 手 呈 現 斑 紋,

仿似變形蟲的二分裂 (Binary fission) 繁殖方式。這是海

長度較前文的多琳花海葵為

葵其中一種無性繁殖方式,另外一種是生出較小型的芽體

短, 棲 息 於 沙 泥 質 海 底, 通

作無性繁殖。海葵也可以作有性繁殖,由兩性海葵同時排

常都沒有小丑魚棲息其中。

出精子及卵子在水中授精,但這需要有密集群體才會有 效。(圖 1)和(圖 2) 的斑花海葵分別拍攝 於不同色溫照明之 下, 顯 示 出 不 同 體 色, 可 見 其 觸 手 共 有 5 圈,佈滿於口盤上, 只露出中央口部。 1

2

備註 本種海葵和前文的多琳花海葵一樣,是於 2001 年由日本人 Uchida & Soyama 發表的,還沒有 中文名,本書根據學名意思將之稱為斑花海葵。


134

海岸篇 刺胞動物

科名 角海葵科(臘葵科)Cerianthidae

中文名 蕨形角海葵

學名 Cerianthus filiformis

英文名 Tube Anemone 俗名 千手海葵

蕨形角海葵 概 述 如你在黑夜水中見到絲狀的螢光棒,那麼你可能就是遇上了蕨 形角海葵。這種海葵棲息於岸邊至 50 米水深軟泥底水域,口盤 直徑可達 15 厘米,高度可達 30 厘米,是一種大型角海葵。角 海葵科與海葵科的海葵不同之處,在於其體壁外層細胞會分泌黏 液,與泥沙混合後成為一軟管,軟管藏在泥沙中,主幹體便藏於管中,又俗稱管海葵。 牠們在夜間會伸展出細長如拂掃的觸手,觸手俱有毒刺絲胞,可以捕捉游經的小獵 物,但多數依靠水流攝取食物殘片。

圖文 解說

蕨形角海葵的觸手顏色變化多端,在燈光照明下會發出 悅目的螢光色彩,當觸手隨水流輕輕擺動時,仿如優雅的 螢 光 舞 者( 圖 1)。 在 蕨 形 角 海 葵 體柱底邊緣,有時可以見到罕有的 南 方 帚 蟲(Phoronis australis ) ( 圖 2), 牠 們 依 附 在 蕨 形 角 海 葵 的管壁,以蕨形角海葵的觸手作為 「保護傘」,伸出螺旋形觸手冠濾

1

2

食水中微生物。


中文名 有管海葵

科名 Arachnactidae

英文名 Banded Tube-dwelling Anemone

學名 Arachnanthus sp.

海岸篇 135 刺胞動物

有管海葵 概 述 若說前文的蕨形角海葵是優 雅 的 螢 光 舞 者, 本 文 的 有

圖文 解說

有管海葵具有兩圈的觸手,較長的外圈觸手在 口盤邊緣,像風車葉般展開,較短的內圈觸手在

管海葵便是姿態執著的模特

口部邊緣,向前伸直及手尖靠攏成錐形,整體造形像一把

兒,因為牠幾乎時刻都保持

電風扇(主圖)。偶爾在水流沖擊下,觸手姿態會被擾亂

著一把電風扇般的造型。有

了(圖 1),但當水流平緩下來,牠又會回復電風扇的姿態。

管海葵亦是藏身於由自己的

不同海葵總有不同

分泌物造成的棲管,而棲管

原因而擺出不同姿

又藏於泥沙中,一般也是夜

態, 之 前 有「 巴 黎

間才將觸手伸展出來,體形

鐵 塔 形 」, 現 在 有

較小,體色淺褐與環境色調

「 電 風 扇 形 」, 不

近似,棲息於少人到訪的泥

知還有沒有其他有

質底水域,因而成為鮮為人

趣造型有待發掘。

知的一種海葵。

備註 本種海葵沒有通用中文名,暫以台灣的俗名 「有管海葵」為名。

1


136

海岸篇 刺胞動物

科名 硝水母科 Mastigiidae

中文名 巴布亞硝水母

學名 Mastigias papua

英文名 Papuan Jellyfish

巴布亞硝水母 概 述 巴布亞硝水母是一個很好的拍攝對象,牠們遊動速度不快,不會閃避鏡頭,拍攝者可以不同 角度拍攝,當然要小心不要被牠的口腕灼傷。主圖便是從水母的下方向上拍攝,拍出仿似「飛 天水母」的畫面。巴布亞硝水母是香港常見水母之一,其特徵是在傘體外表具有明顯的白色 圓斑,傘體邊緣不具絲狀觸手,但在傘體之下具有 8 條粗壯的口腕,口腕上具有多個攝食用 的小孔,稱為吸收口。口腕之下通常還長有長短不一的長條狀附器。其體色變化在金黃至藍 色之間。

圖文 解說

巴布亞硝 水母的口腕

具有刺絲胞,可發射有 1 2 其體內亦有共生藻可替其製造養份。所以在晴朗的日間,巴布亞硝水母大都在海水表層浮 毒刺絲來癱瘓獵物,但

游,讓共生藻吸收陽光來進行光合作用(主圖)。一般巴布亞硝水母傘體直徑約 10 厘米(最 大可至 30 厘米),若牠的長條狀附器完全生長時,其總長度可增加一倍(圖 1)。一些魚 類(例如鰺科及長鯧科)的幼魚會與水母並游,並穿梭於水母的口腕之間(圖 2),小魚得 到水母的保護,有時亦會引來魯莽的大魚意圖來捕食牠們,但大魚卻反而會成為水母的獵 物,難怪水母不會隨便傷害這些引來大餐的小魚。


中文名 珍珠水母

科名 硝水母科 Mastigiidae

英文名 White-spotted Jellyfish

學名 Phyllorhiza punctata

海岸篇 137 刺胞動物

珍珠水母 概 述

圖文 解說

珍珠水母是一種大型 水 母, 傘 體 直 徑 平 均

珍珠水母的覓食行為是 藉由不斷游動及傘膜一收

為 40 至 50 厘 米, 大

一放來製造水流,並用其口腕來捕捉

者可達 70 厘米,在溫

水流中各種大小獵物。水母的游泳能

暖 季 節 時, 會 出 現 在

力,有時抵抗不了水流的沖擊,要隨

海 港 及 海 灣 水 域。 此

水流飄浮。當飄浮至淺水岸邊而又遇

水母和巴布亞硝水母

上退潮時,便有擱淺的危險。(圖 1)

有 點 相 似, 事 實 上 兩

一隻直徑約 45 厘米的珍珠水母被水

者皆是屬於根口水母 目 硝 水 母 科 的 水 母, 有 近 似 的 形 態。 珍 珠

流沖至只有及膝水深的岸邊,似乎在 1 2

努力探索游出深水區的出路。(圖 2) 在另一處灘岸,一隻擱淺的珍珠水母

水母的特徵是傘體表

已回天乏術。水母身體 95% 以上是

面的是小白點而非後

水份,在烈日曝曬下,體內水份很快

者 的 大 白 圓 斑, 而 且

便會蒸發掉,最後只會剩下一些零碎

珍珠水母也比巴布亞

啫 喱 狀 小 塊, 讓 一 些 都 市 人 感 到 迷

硝水母大得多。

惑,以為是甚麼奇怪的生物。


138

海岸篇 刺胞動物

科名 端棍水母科 Catostylidae

中文名 端鞭水母

學名 Acromitus flagellatus

英文名 Scyphozoan Jellyfish

端鞭水母 概 述 當我執筆撰寫本文時,台灣高雄剛巧出現一次大型的水母暴潮(Jellyfish Bloom),新聞報 導如是 :「數十萬隻水母出現在高雄興達港情人碼頭,民眾爭相圍觀。」這新聞中的水母正 是端鞭水母。水母暴潮是指同一個水域突然湧現大量水母的現象,數量可多至數以萬計。水 母暴潮爆發的原因相當複雜,包括氣侯、洋流、水中營養量、天敵與獵物的多寡變化等因素。 有研究 ( 註 1) 指出鯧科魚類因被漁業開發而數量減少,也是引發水母暴潮原因之一。相信是因 競爭食物的對手減少而令水母數量增多。

圖文 解說

(主圖)端鞭水母傘體直徑可達 20 厘米, 頂端略呈尖圓形,表面有小褐點,口腕具有

粗大垂肉,整體白色呈淺藍。傘體邊緣平均分佈 8 個 感棍(Rhopalium),即圖中的小白點,內有感光小 眼(Ocellus)、 平 衡 胞 及 感 覺 窩(Sensory 1 clubs),是水母在水中平衡身體及感光之用。(圖 1)牠們會出現近出岸水域, 偶然進入鹹淡水域及渾濁水域,有時也成為某些魚類幼魚的「保護傘」。 ( 註 1)

Hong Jiang,et al (2008). Trophic controls of jellyfish blooms and links with fisheries in the East China Sea. Ecological Modelling ,Vol.212.


中文名 獅鬃水母、霞水母

科名 霞水母科 Cyaneidae

英文名 Lion's Mane Jellyfish

學名 Cyanea cf. capillata

海岸篇 139 刺胞動物

俗名 白鮓

獅鬃水母 概 述 香港俗稱的「白鮓」,大都是指獅鬃水母。 這種水母具白色無斑的傘體,其幼長如絲的

圖文 解說

(主圖)獅鬃水母是世界上最 大型水母之一,最大紀錄的個體傘

觸手經常散發於水中,很多時游泳人士不易

體直徑可達兩米,觸手可長逾 35 米。不過

察覺而被其灼傷,因而被稱為「白鮓」。而

大 型 個 體 主 要 出 現 於 較 寒 冷 水 域, 體 色 較

香港的交通警員載著圓大的白色頭盔,向違

紅。包括香港的溫暖水域出現的大多數是小

例司機發出告票,傷及司機的錢包,也被職

型 個 體, 約 一 個 籃 球 般 大。 其 傘 體 柔 軟 扁

業司機戲稱為「白鮓」,這是香港作為一個

平,邊緣可分為 8 個瓣膜,底下有 8 個觸手

海岸城市的地道文化點滴。

簇,每簇可具有百多條幼長觸手。 1 (圖 1)除了觸手之外,傘體中央亦有 4 條粗壯、滿佈褶曲垂肉的口腕。獅鬃水母也 是很多小型海水生物的「保護傘」。圖中的 獅鬃水母的觸手及口腕中,便有約 10 條幼 魚棲息其中。當牠們長大後,有一定自衛能 力時,便會離開水母過獨立自主的生活。


140

海岸篇 刺胞動物

科名 不詳

中文名 不詳

學名 不詳

英文名 不詳

UFO 水母


141

1

概 述 「UFO 水 母 」 絕 非 一 個 正 經 的 名 字, 但 如 果 用 一 般 用 詞 如「 不 明 種 水 母 」 來 形 容 這

2

圖文 解說

(主圖及圖 1)水母傘體的裙邊 有短褶而不具觸手,是根口水母目

生 物, 又 未 能 表 達 到 到 這 外 形 似 飛 碟 的 水

的特徵。短褶是方便水母傘體張開時有最大

母, 於 是 便 以 不 明 飄 浮 物 體(Unidentified

的開口,在閉合時有最小開口,令牠在一張

Floating Object) 的 簡 稱 UFO 來 形 容 牠,

一合更有效地將海水從傘體中噴出,加強游

在一大堆生態用詞中加點玩味。這隻水母特

動能力。而根口水母目的水母都沒觸手而只

別之處在於只有傘體而沒有口腕及觸手,而

8 條口腕。(圖 2)所有水母都沒有腦袋,

傘 體 又 活 躍 地 張 合 游 動, 似 乎 是 在 健 康 狀

只有一些神經網絡及分佈於傘體裙邊的感棍

態。如果這便是牠的完整形態,那麼這水母

作 為 感 覺 器 官, 其 感 棍 以 輻 水 管(radial

身 份 便 夠 撲 朔 迷 離 了, 因 為 實 在 找 不 到 已

canals) 及 環 管(ring canal) 互 連。 圖 中

知 的 水 母 有 類 似 形 態。 若 以 傘 體 的 外 觀 而

輻射形白色條紋便是輻水管所在,也可以見

論, 這 可 能 是 一 隻 失 去 了 口 腕 的 珍 珠 水 母

到傘底 4 組似是胃囊及性線組織。(圖 3)

(Phyllorhiza punctata )。 但 是 同 時 失 去

如果這是一隻失去口腕的水母,意味著牠不

了 8 條口腕,又看不到有任何傷痕或殘肢,

能捕食,但牠仍然可以依賴體內共生藻供應

又是另一個難解之謎。無論如何,我們可以

養份。而作為刺胞動物的一員,在健康狀態

趁機會探究一下這隻沒有口腕的水母的傘底

下再生失去的口腕,亦非難事。

情況。

3


142

海岸篇 頭足類

科名 章魚科(蛸科)Octopodidae

中文名 章魚

學名 Octopus spp.

英文名 Octopus 俗名 八爪魚

八爪魚 概 述 八爪魚是著名的偽裝大師,牠們不單上可以 在一瞬間變色,甚至連原本平滑的體表也可

圖文 解說

以突然變得粗糙,讓身體的色態和體表質感 完全融入環境之中。這種非凡的偽裝術除了

(主圖)

可避免天敵(例如俗稱「油追」的鯙科魚)

珊瑚區中的八

發現之外,也可令獵物不為意地走近而墮入

爪魚可把自己

其捕獵範圍。八爪魚也被認為是最聰明的無

偽裝成一般珊

脊椎動物。在實驗室中,牠們可以縮身成吋

瑚 的 樣 子。

逃出狹隘的迷官和打開玻璃瓶蓋捕食瓶中的

( 圖 1) 淺 灘

螃蟹,牠們甚至會從觀察另一條八爪魚的示

上擱淺的八爪

範而學習如何攝取玻璃箱中的獵物。

魚可利用強壯

1 2

的 8 條腕足在 另一方面,八爪魚媽媽是偉大的母親。每到

陸上走回水

繁殖季節,雄性八爪魚在交配期後不久便會

中。( 圖 2)

死亡,留下八爪魚媽媽在洞穴中產卵。八爪

噴墨擾敵是八

魚媽媽為守護孕育中的孩子,可以不出洞覓

爪魚防衛招數之一,其他招數還包括偽裝隱

食長達一百天,有時候還會吃掉自己的腕足

身、噴水速逃、自斷腕足引開敵人注意。

來維持體力,當小八爪魚成功孵化後,八爪 魚媽媽可能會餓死或被其他動物吃掉。


中文名 萊氏擬烏賊

科名 鎖管科(槍魷科) Loliginidae

英文名 Bigfin Reef Squid

學名 Sepioteuthis lessoniana

海岸篇 143 頭足類

俗名 大尾魷、魷魚

魷魚 概 述 「 神 奇 八 爪 鈎、 迷 暈 大 光 燈、 夜 釣 墨 魚 船 河。」 這 是 典 型 香 港 人 俗 稱「chok 墨 魚 」

圖文 解說

大尾魷的其他特徵包括眼圓大、 胴部具不同變化的斑點及條紋。幼

活動的宣傳用語。可是,大部份香港人都不

魷常發出彩虹光彩(主圖),成熟公魷可以

知道他們釣到的絕大多數都不是墨魚,而是

是全白色,最大的成魷胴長可超過半米,具

魷魚,當中包括本文介紹的大尾魷(萊氏擬

十隻腕足,其中一對特長的「觸腕」用來捕

烏賊)。魷魚(squid)

獵。 大 尾 魷 日 間 大 都 隱

是指軟體動物門 - 頭足

藏 於 深 水 層, 夜 間 會 游

綱 - 管魷目中魷科和鎖

到淺水層活動(圖 1),

管 科 的 生 物, 魷 科 類

有 趨 光 性, 會 集 體 游 向

(飲食界俗稱吊桶)的

光 源, 原 因 不 明, 估 計

鰭 呈 稜 形 而 短 小, 鎖

與 尋 找 食 物 本 能 有 關。

管 科 類( 台 灣 俗 稱 軟 絲 ) 的 鰭 較 大。 而 墨 魚

有趣的是牠們或會以「手 1

語 」 溝 通, 例 如 幼 魷 當

(cuttlefish)是指軟體動物門 -

受 騷 擾 時, 會 以

頭足綱 - 烏賊目 - 烏賊科中的生

頭部向下傾斜 45

物,鰭大及完全圍著胴部兩邊。

度、 長 觸 腕 擺 出

而大尾魷的鰭與胴部幾乎等長,

V 形「手勢」(圖

與 墨 魚 相 似, 因 此 經 常 被 誤 認

2), 估 計 是 一

為 墨 魚, 其 屬 名「 擬 烏 賊 」 就

種 示 警 姿 態

是有「擬似墨魚」的意思。

(註 1)

( 註 1)

2

Phillip G. Lee, et al.(1994).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of the Squid Sepioteuthis lessoniana Cultured Through Multiple Generations. Biol. Bull. 186.


144

海岸篇 頭足類

科名 烏賊科 Sepiidae

中文名 烏賊

學名 Sepia spp., Sepiella spp., Metasepia spp.

英文名 Cuttlefish 俗名 墨魚、花枝

墨魚

© 葉朝霞

概 述 墨魚的胴部呈盾形或袋形,較魷魚為渾圓,通常成群 生活在淺海。牠們游泳量較魷魚為少,夜間比白天活 躍,偏愛在底層活動,很少游到淺水層,喜歡捕食蝦 蟹等甲殼類。牠們的偽裝術和八爪魚可謂不相伯仲,

1

© 葉朝霞

無論體色、花紋及體表質感,都可以變得和背景相似,然後隱身其中。這些轉變色紋的作用, 有時也是為了同類之間的溝通,有時是為了嚇退敵人,例如突然現出大型眼斑,會令有意圖 的侵襲者卻步。牠們更有一招「催眠色變」,呈現不停轉變及迷幻波浪式斑紋,令到獵物看 得眩目之際,突然打開 8 條腕足,伸出一對具吸盤的長觸腕將獵物捕捉入口中。牠們也會噴 出水柱吹開沙面,當潛藏沙中獵物慌亂逃走之際,將其捕食。近年研究顯示墨魚亦是最聰明 的無脊椎動物之一。墨魚體內有海螵蛸,俗稱墨魚骨,是墨魚獨有的一個疏孔內殼,主要作 用是控制墨魚的浮沉。牠們和八爪魚及魷魚一樣,具有墨囊,必要時會噴墨逃亡。

圖文 解說

2

( 主 圖 ) 金 烏 賊( 又 名 真 烏 賊,Sepia esculenta ),俗稱墨魚,胴長近 20 厘米,雄性 的背面有橫條紋,雌性的條紋較不明顯,鰭的基部通常有 線紋。(圖 1)剛孵化不久的幼墨魚,藏身在貝殼中,約 只有 1 厘米大。(圖 2)在泥灘的石塊下找到的墨魚卵, 呈圓顆形,和長指形的魷魚卵不同。


中文名 柏氏四盤耳烏賊

科名 Sepiolidae 耳烏賊科

英文名 Humming-bird Bobtail Squid

學名 Euprymna berryi

海岸篇 145 頭足類

俗名 墨豆仔

墨豆仔 概 述 墨豆仔眼大體圓,樣子可愛,有時會令人誤會牠是一種幼墨魚或者是小型墨魚。在分類學中, 牠們是自成一個耳烏賊科的種類,是魷魚和墨魚的親戚。墨豆仔棲息於淺水海岸,其獨特的 「烏賊 - 弧菌共生現象」(Squid-Vibrio Symbiosis)是很多海洋生物學家極感興趣的課題。 墨豆仔晝伏夜出,身體會發出螢光。這種生理現象在理論上有兩個作用 : 第一是「反剪影保 護」,即是在月光下的水面游動時減低剪影效果,以防被下方的天敵和獵物看到其身體剪影 而露出行踪;第二是可以靠改變螢光體色及光暗來擾敵。這些螢光是來自共生於墨豆仔發光 器官中的一種弧菌(例如 Vibrio fischeri )。墨豆 仔出世後,便會收集海水中的特定螢光弧菌,雖然 特定螢光弧菌只佔海水中微生物群不足 0.1%,但 短至幾小時後,墨豆仔體內的發光器官便已「住」 了一群共生的弧菌,從此便開始「烏賊 - 弧菌共生」 的生命旅程。墨豆仔透過外套腔收縮或是擴散弧菌 群 來 控 制 體 色 及 發 出 的 螢 光 度, 成 為 一 種 求 生 方 1 2

法,而弧菌亦可依靠墨豆仔提供的肽(peptides) 及 蛋 白 質 中 獲 取 碳 及 氮 的 營 養 物。 是 一 種 互 利 共 生。

圖文 解說

(圖 1)墨豆仔通常在日間藏身沙中, 於黃昏近晚間才出來活動,牠們遇險時也

會噴出墨汁擾敵。(圖 2)牠們具有 8 腕足及 2 觸 腕,成體胴長約 3 厘米。


146

海岸篇 腹足類

科名 海兔科(海鹿科) Aplysiidae

中文名 黑斑海兔、大海鹿

學名 Aplysia kurodai

英文名 Kurodai Sea Hare

黑斑海兔 概 述 在一處淺水岩岸,一隻巨無霸正在長滿海藻的岩壁上緩緩蠕動。這隻巨無霸便是本文圖中的 黑斑海兔,體長約一個筆盒般大。因為香港常見的海兔一般只有幾厘米大,而本文的黑斑海 兔長約 18 厘米,比一般海兔巨大得多,據資料顯示,黑斑海兔更可長達 30 厘米,其體型 之巨,算是巨無霸級的海兔了。

圖文 解說

(主圖)黑斑海兔,體表平滑,呈棕色或紫 黑色,散佈著許多不規則的白斑點,頭部較小

而 內 臟 囊 圓 大, 由 兩 邊 闊 大 的 側 足(parapodia) 覆 蓋 著。在背部的兩片側足接縫中可見皮皺底下已退化的薄 殼,薄殼之後有一個出水管口,排出經過了鰓作呼吸的 海水。(圖 1)所有海兔都是食藻性。在春夏期間,這 日照量充沛的岩岸長滿了綠色的石蒓及其他幾種藻類, 相信當中一定有黑斑海兔的偏愛食物。但這裡的浪濤頗 大,這海兔巨無霸有時會被浪潮沖到半個身體離地,幸 1

好牠可依靠闊大的足部吸附岩壁,否則很易被浪潮沖走。

備註 黑斑海兔外表與體色多變的雜斑海兔(A. juliana )相似,容易混淆,前者白斑點密佈全身,後 者白斑點較疏。另外,前者側足後方沒有癒合,會分泌紫色體液,後者側足後方癒合,會分泌 白色體液。另外,海兔與海牛的分別,請參考《水生生物簡介》中的海蛞蝓的介紹。


中文名 眼斑海兔、眼斑海鹿

科名 海兔科(海鹿科) Aplysiidae

英文名 Eyed Sea Hare

學名 Aplysia oculifera

海岸篇 147 腹足類

眼斑海兔 概 述 所有海蛞蝓(包括海兔和海牛)都 是雌雄同體,異體受精。牠們同類 之中沒有「異性」之分,只要兩個

圖文 解說

或以上的成熟個體相遇,便可以進

(主圖)眼

行有性繁殖。海兔的陰莖位於頭部

斑海兔體長約

右下側,而雌生殖器開口位於薄殼

10 厘米,特徵

之下右側的套膜腔之中。當兩隻海

是體表佈滿黑

兔交配時,其中一方扮演雄性的輸

圈 白 點 的 眼

精者,另一方扮演雌性的受精者,

斑, 這 些 眼 班

輸精者的頭部壓在受精者的後背部

有效地掩飾了

上,將精子輸入對方體內。假如有

位於一對嗅角

第三隻或更多海兔在一起,牠們會

底 下、 仿 如 小

以後方一隻疊著前方一隻的鏈鎖

黑 點 的 雙 眼。

方 式 集 體 交 配, 形 成「 交 配 鏈 」

( 圖 1) 兩 隻

(mating chain),在鏈中間的每

眼斑海兔在交

隻海兔便同時成為輸精者和受精

配 中, 爬 在 上

者。這種繁殖方式,免去了同性間

面的是輸精者,下面的是受精者。(圖 2)鮮黃色、

的爭風呷醋及打鬥,有效率地交換

長條狀的眼斑海兔卵帶。研究發現,海兔卵會散發多

基因延續下一代,本文圖中兩隻眼

種費洛蒙,估計是吸引更多同種海兔,在交配季節一

斑海兔正在示範中。

齊加入「交配鏈」,增加族群的繁殖機會。

1 2


148

海岸篇 腹足類

科名 背肛海兔科(棘海鹿科) Notarchidae

中文名 褐海兔、藍斑背肛海兔、黃斑燕尾海麒麟

學名 Bursatella leachii

英文名 Blue-spotted Sea Hare

褐海兔 概 述 褐海兔,英文叫 Ragged Sea Hare,是頗貼切的名 字。其雜亂的「藻狀皮突」,造成破爛的裝扮,令牠 成功擬態為一塊生滿褐藻的小石塊,若果牠瑟縮在亂 石之中不動,很難會被敵人發現。不過,只要細心觀 察,便可以看到牠另一特徵:散佈身上的藍色眼斑, 暗 地 裡 閃 出 美 麗 色 彩。 就 像 一 位 全 身 披 上 破 衣 的 闊 太,不小心露出耀眼的藍寶石首飾一樣。

圖文 解說

1 (主圖)褐海兔一般 5 至 10 厘米大,但 可長至超過 15 厘米大,生活在熱帶和亞熱

帶潮間帶及淺海泥沙質海底或海藻床上,主要攝食矽 藻,也吞食原生動物、撓足類等。(圖 1)在春季繁 殖期間,褐海兔有時會大群出現。圖中是 4 月份退潮 時 見 到 的 兩 隻 褐 海 兔, 附 近 亦 有 多 隻 褐 海 兔 出 現。 (圖 2)附近亦見到褐海兔綠色的條狀卵帶,可見牠 2

們正處於繁殖季節中。

備註 褐海兔亦有被一些學者分類在海兔科中,不同地區有不同亞種,體色亦有差異,但體表的皮突 及藍眼斑的特徵不變。


中文名 煙色枝鰓海牛

科名 枝鰓海牛科 Dendrodorididae

英文名 Smoky Nudibranch

學名 Dendrodoris fumata

海岸篇 149 腹足類

煙色枝鰓海牛 概 述 海 水 生 物 當 中, 有 些 不 同 的物種,外表會十分相似, 令人難以辨別;另一方面,

圖文 解說

有 些 外 表 明 顯 不 同, 卻 原

(主圖)

來 是 同 一 物 種。 煙 色 枝 鰓

玫瑰紅色態

海牛主要有玫瑰紅色和黑

的煙色枝鰓

色 兩 種 色 態, 另 外 亦 有 橙

海 牛, 長 約

色 及 灰 白 色, 曾 令 很 多 人

6 厘 米, 背

誤認為幾種不同種的海

上具有煙霧狀的紅班,容易辨認。(圖 1)黑色態的煙色枝

牛。 食 物 是 很 多 海 蛞 蝓 體

鰓 海 牛, 長 約 3.5 厘 米。 不 少 人 將 牠 誤 認 為 黑 枝 鰓 海 牛

色 的 來 源, 因 此 部 份 學 者

(D. nigra ),兩者外表幾乎一致,肉眼勉強可辨的特徵在

1

相信同一種的海牛具有不

於裸鰓的大小,煙色鰓海牛約有 5 簇擴展形的羽狀鰓枝,鰓

同 體 色 個 體, 是 和 其 食 物

端具有白點;黑枝鰓海牛有 10 簇短小的鰓枝,整體較小及

不 同 有 關。 不 過 學 者 對 於

不擴展,也沒有白點。有趣的是,黑枝鰓海牛亦有不同色態,

煙色枝鰓海牛的食物組合

而且變化和和煙色鰓海牛相似。兩種海牛令生物學家混淆超

還不太清楚,未有定論。

過一世紀,至 1997 年才有生物學家發表兩者的分別。

備註 海牛又稱裸鰓海蛞蝓,與海兔最大分別是在後背部裸露出羽枝狀的鰓,體型也比海兔小,一般 由幾毫米至幾厘米不等,詳情請參閱本書的《水生生物簡介》中的海蛞蝓的介紹。


150

海岸篇 腹足類

科名 蓑海牛科(翼簑科)Aeolidiidae

中文名 染色蓑海牛、染色蓑海蛞蝓

學名 Anteaeolidiella chromosoma

英文名 Aeolid Nudibranch

染色蓑海牛 © 葉朝霞

概 述 染色蓑海牛不單上外表亮麗,我們更可以

圖文 解說

從這隻小型生物身上,看到奇妙的海洋生 態。牠以海葵為食物,不但無懼海葵有毒

( 圖 1) 染 色 蓑 海 牛 與 很 多 裸 鰓的海牛一樣,是一種小型海蛞

的刺絲胞,更會將之據為己用,成為自已

蝓, 一 般 體 長 不 足 2 厘 米, 分 類 上 屬 於 裸

的防衛武器。同時,牠亦能將海葵體內共

鰓目染色蓑海牛科,但牠沒有一般海牛尾

生的蟲黃藻移植至自己體內,成為自己一

背上如一簇花球般的羽狀裸鰓,卻擁幾乎

個「私家農場」,讓蟲黃藻利用光合作用

分佈全身、有如海葵觸手般的角突叢作為

為牠製造食物,因此,有學者將之戲稱為

呼吸器官。這些角突並不具有捕獵功能。

太陽能驅動的海牛。牠背上具有如海葵觸 手的角突叢,便是為接收海葵刺絲胞和蟲 黃藻而演化出來的特別器官。 因此,染色蓑海牛不單以食海葵為生,本 身亦彷彿變成了一隻會爬行的海葵,在競 爭激烈的海生世界中生存及繁衍。與牠同 科及其他科的很多種海蛞蝓也具有類似的 特 性, 獵 物 包 括 其 他 刺 胞 動 物, 例 如 珊 瑚、水螅及水母,反映出不同物種之間, 因為互相搏奕而產生出奧妙的自然生態。

1


151

(圖 2)染色蓑海牛體背上的形態結構 : 口觸手(oral tentacle):

角突(ceras):

位於頭部前端延伸出來的感覺器官。

位於身體兩側的指狀呼吸器官,橫列成

嗅角(rhinophore):

細管,也是部份由海葵身上移植過來的

位於頭部上方,用作感測水中化學分子

蟲黃藻共生的一個地方。

叢狀(角突叢 cerata),內有消化腺的

的感覺器官。其眼睛位於嗅角底下,狀 如一小點,並不發達。

刺絲胞囊(cnidosac): 角突頂端白色部份,內部緊連皮層的囊, 與消化腺的細管相連,內儲藏從海葵身 上奪取而來的刺絲胞,必要時可射出刺 絲作為防衛。

角突 ceras

刺絲胞囊 cnidosac

嗅角 rhinophore

口觸手 oral tentacle

2

備註 染色蓑海牛的異名包括 Spurilla chromosoma , Aeolidiella chromosoma 。


152

海岸篇 腹足類

科名 裸海牛科 Gymnodorididae

中文名 無飾裸海牛

學名 Gymnodoris inornata

英文名 Inornate Gymnodoris Nudibranch

無飾裸海牛 概 述 不 同 類 別 的 海 蛞 蝓 有 不 同 的 食 性。 概 括 而 言,海兔是食藻性,海牛(裸鰓海蛞蝓)是

圖文 解說

(主圖)無飾裸海牛可見於淺 海及潮間帶,其鮮橙色的體色似乎

食肉性。不同海牛又有其專食的食物,例如

在告訴其他生物,牠可能具有毒素或是難以

只會攝食某種海葵、苔蘚、海綿等,這樣牠

入口的刺激性味道。(圖 1)海牛是雌雄同

們在覓食過程中便分了工,無需直接競爭同

體,異體受精。牠們右邊頸部附近有一生殖

一類食物,從而相安無事。有些海牛更是專

孔,雌雄性器官都是位於這個孔道。繁殖期

門獵食其他海牛,例如裸海牛(Gymnodoris

時,當兩個成熟個體相遇便可交配,方式是

spp.),便是著名的海牛殺手。某些裸海牛

雙方以反方向接觸,以便雙方右邊的生殖孔

只會捕食某一種特定的海牛,而本文的無飾

連接,然後伸出陰莖插進對方的生殖孔交換

裸海牛則會捕食多種海牛,包括多彩海牛、

精 子。 海 牛 因 雌 雄 性 器 官 都 是 位 於 同 一 孔

枝鰓海牛及同科的裸海牛。前文的煙色枝鰓

道,不能像海兔般,集體形成交配鏈,只能

海牛便是牠的獵食目

一對一地交配。圖中

標之一。無飾裸海牛

的無飾裸海牛的生殖

可察覺到幾呎外的獵

孔腫脹起來,未知是

物並會迅速地追捕目

否剛交配完畢。

標,牠會翻出巨大的 口管吞噬獵物,甚至 可吞食長度和自己相 若的海牛。 1


其他海牛

海岸篇 153 腹足類

盤海牛 科名 盤海牛科 Discodorididae 學名 Sebadoris fragilis / Tayuva lilacina 中文名 盤海牛

可能是 Sebadoris fragilis 或 Tayuva lilacina ,兩者非常相似,體表 密佈小疣粒,表面粗糙,足部具褐紅色斑,亦有不同體色變化。

藤田多角海牛

琉球裸海牛

科名 多角海牛科 Polyceridae 學名 Polycera fujitai

科名 裸海牛科 Gymnodorididae 學名 Gymnodoris okinawae

中文名 藤田多角海牛

中文名 琉球裸海牛

以苔蘚類為食,外地紀錄有不同體色。

體表佈滿橙色斑點,隨成長斑點會變成

舊稱藤田斛海牛(Palio fujitai )。

曲紋,體色多變,專門捕食其他海牛。


154

海岸篇 腹足類

科名 柱狀科 Limapontiidae (荷葉鰓科 Hermaeidae)

中文名 布氏葉鰓螺

學名 Ercolania boodleae

英文名 Blue-spotted Sea Hare

布氏葉鰓螺 © 葉朝霞

概 述 假如我們可以不停地吃我們居住中的屋,而這屋又會不斷生長,補充被吃掉的部份,那麼, 人類社會最基本的生活問題:住和食,豈非完美解決了?這不是天方夜譚,而是每天發生在 許多的水生生物當中。一些棲息於藻類的生物,都是以藻類為食,布氏葉鰓螺便是其中一種。 布 氏 葉 鰓 螺 屬 於 囊 舌 目(Sacoglossa),

1

此目的海蛞蝓又被稱為吸液海蛞蝓,與屬於 裸鰓目(Nudibranchia)的裸鰓海蛞蝓(又 被稱為海牛)在身體結構及特性方面都有所 不同。吸液海蛞蝓的嗅角中空,具口咽吸食 器,食藻性,以齒舌刺破藻類細胞壁,吸食 細胞質液;海牛的嗅角實心,具口幕及口觸 手,屬食肉性。 2

圖文 解說

© 葉朝霞

( 主 圖 ) 布 氏 葉 鰓 螺 一 般 長 5 至 15 毫 米,體背具許多指狀角突,可見於潮間帶

至幾米水深海岸的綠藻叢中。(圖 1)這是只得幾毫 米長的布氏葉鰓螺在布多藻(Boodlea sp.)上的活 動 情 況, 其 種 小 名 boodleae 也 是 由 此 藻 的 名 字 而 來。(圖 2)這是一堆布多藻,內裡居住了百計布氏 葉鰓螺(看似小如芝麻的黑點),相信這堆布多藻 足夠維持牠們又食又住一段長時期吧。


中文名 白氏擬鼻螺

科名 海兔螺科 Ovulidae

英文名 False Cowry

學名 Pseudosimnia (Diminovula) whitworthi

海岸篇 155 腹足類

俗名 士多啤梨螺

白氏擬鼻螺 © 蔡家寶

概 述 可以在宿主身上又食又住,已經是很理想的生活,假如宿主還能提供保護,免被天敵侵害, 那才算得上是完美夢想吧。白氏擬鼻螺便是過著如此的生活,此螺只能寄生在棘穗軟珊瑚 (Dendronephthya spp.)身上,以軟珊瑚的身體組織為食。牠們會長時間以套膜包裹外殼, 套膜會呈現出宿主的色彩及具有偽裝宿主水息群體的小指突,令牠們看去就像是軟珊瑚的一 部份。因為軟珊瑚組織中具有很多微細骨針,除了海龜之外,很少海洋生物會以軟珊瑚為食, 1 所以白氏擬鼻螺便因成功偽裝而避開了很多掠食者。 © 蔡家寶

圖文 解說

(圖 1)白氏擬鼻螺有圓卵形的貝殼,經常以套 包裹貝殼作為偽裝,和寶貝螺相似,所以常被俗稱

為 False Cowry,但在本地的潛水界,牠的俗名更有趣,名 為士多啤梨螺。但牠們的偽裝色調,不一定是鮮紅色,而是 會跟隨宿主水息體的色調而轉變,例如在橙色的軟珊瑚身上 便 變 成 橙 色。 這 是 一 種「 營 養 吸 收 同 色 」 現 象(alimentary homochromy),即是從宿主的身體吸收營養的同時,亦吸 收了宿主的色素作為保護色,不少海水無脊椎動物都以這個 方式來偽裝成宿主身體的一部份。


156

海岸篇 腹足類

其他螺類

法螺 科名 法螺科 Ranellidae 中文名 法螺 英文名 Triton Shell

法螺是食肉性的螺, 獵物包括其他軟體 動物、海星及海膽。 牠們的分泌物能癱

銀塔鐘螺

瘓 獵 物, 令 獵 物 不

科名

能掙扎而成為牠們 的 食 物。 很 多 法 螺 的殼表都有一層具

馬蹄螺科(鐘螺科) Trochidae

學名 Tectus Pyramis 中文名 銀塔鐘螺

有 茸 毛 的 殼 皮, 及

英文名 Pyram Top Shell

長 滿 附 生 生 物, 在

此螺具圓錐體貝殼,形如尖

野外水域令人難以

塔, 殼 表 往 往 長 滿 附 生 生

辨認是那一種法螺。

物,但可從銀白色殼口(小圖)及一些特徵 辨認出其身份。此螺屬食藻性,殼長可超過 10 厘米,成為人類具經濟價值海產之一,亦 因被濫捕導致數量減少。

寶貝螺 科名 寶螺科 Cypraeidae 學名 Cypraea spp. 中文名 寶貝螺 英文名 Cowries

寶 貝 螺 類 的 殼 呈 卵 形, 在 水 中 常 以 套 膜 包裹外殼,表面佈滿小突,擬態成藻石。


中文名 車蠔、海菊蛤

科名 海菊蛤科 Spondylidae

英文名 Thorny Oyster

學名 Spondylus spp.

海岸篇 157 雙殼類

車蠔 概 述 「咦!誰人遺下了一個漢堡飽在海底?飽的 周圍還插滿著薯條呢!」(主圖)

圖文 解說

多種車蠔的外表及殼色都有不 同變化,殼表還經常有不同的附生

生 物, 在 野 外 水 域 中 難 以 確 定 至 種 名 的 身 「看!那邊還有一副假牙!可能是潛水人士

份。牠們大部份都具有不同長度和數量的殼

不小心遺留下來的吧。」(圖 1)

棘,作為保護及偽裝(主圖)。當其上殼打 1

開時,可見深褐色套膜上有白斑塊,看似露 齒而笑的人嘴(圖 1)。不過,若有人稍為 靠近,牠的上殼便迅即閉合。因為車蠔的套 膜 與 雙 殼 連 接 的 邊 緣, 佈 滿 了 很 多「 套 膜 眼」(圖 2 中的小白點),連接著發達的神 經系統,只要看到外面有任何異樣,雙殼便 立即緊閉,以防任何外來的侵害。 2

再看清楚一點,這漢堡飽和假牙,原來都是 車蠔。車蠔殼寬 8 至 10 厘米,一般棲息於 珊瑚區中,以右殼固著礁石面,濾食水流中 的微生物為生。


158

海岸篇 雙殼類

科名 江珧蛤科 Pinnidae

中文名 江珧蛤

學名 Pinna spp., Atrina spp.

英文名 Pen Shells 俗名 沙插

沙插

概 述 沙插,又名江珧蛤,屬中大型雙殼類,殼薄呈扇葉狀,一般殼長 10 至 30 厘米,通常棲息 於潮間帶至水深 20 米沙質海底。沙插和扇貝(共包括了 30 多種貝類)的閉殼肌便是華人 地區其中一種海產 : 帶子,帶子乾曬後被稱為「江珧柱」,俗寫為「江瑤柱」。但沙插和其 他濾食性的貝類一樣,會攝取水中的毒藻,這些 藻類毒素會積聚在貝類的組織內,當人類進食毒 素量多的貝類時,便有中毒風險。本地偶有因食 帶 子 而 中 毒 事 件。 此 外, 各 地 長 期 的 拖 網 作 業, 令部份種類的沙插數量減少。

1

圖文 解說

(主圖)沙插以尖形的殼頂插入沙床 中,以足絲抓緊沙中礫石固定殼體,只

露出闊大部份的殼體在沙面(有時只露出幾厘米 的殼底邊緣),微張開雙殼,吸入水流濾食水中 的微生物及有機物,遇上威脅則緊閉雙殼自保。 其主要內臟藏於沙底中的尖形殼頂部位,以防外 來侵害。(圖 1 及圖 2)在潮間帶有時亦可見到不 同形狀的沙插被水流沖至岸邊,有的是空殼,有 的還是活生的,牠們可以伸出足部在沙床上緩慢 2

地移動至合適地方棲息。


中文名 椰樹管蟲

科名 龍介蟲科 Serpulidae

英文名 Coco Worm, Red Fanworm

學名 Protula bispiralis

海岸篇 159 多毛綱

椰樹管蟲 概 述 「好靚呀!這種似盛放花朵的海洋生物,應該是海葵吧!」當我把主圖的照片給一些朋友觀 看時,朋友的回應大概如是。說得出海葵名字的人,對海洋生物的認知已算不錯了,起碼知 道海葵是一種似花的海洋生物。不過在海洋世界中,似花的生物很多,例如羽毛海星、某些 珊瑚、某些海參等等,本文的椰樹管蟲也是其中之一。我說 :「其實這是一種管蟲。」朋友 回應通常是 :「不是吧!蟲也可以漂亮如花嗎?」

圖文 解說

(主圖)椰樹管蟲體長約 6 至 10 厘米,生活 在一個自行分泌的鈣質棲管中,管口直徑約 1 厘

米,長度可達 20 厘米,通常附著於團塊狀的珊瑚表面。其 觸手特化為兩個粉紅色的羽狀鰓冠,並呈螺旋狀。鰓冠上 有緊密排列的細小纖毛,對水中震動非常敏感,就算是附 近的潛水人士的呼吸聲稍為重一點,整條管蟲便迅即縮回 入管中。在椰樹管蟲左邊,可以見到另一種較小的四犄旋 鰓蟲(Spirobranchus tetraceros ),是椰樹管蟲同科不同 屬的近親。(圖 1)椰樹管蟲的羽狀鰓冠是呼吸器官,同時 亦是捕食器官,用來捕捉水流中的微生物。當鰓冠捕捉到 1

小獵物時,便會向內蜷曲,將獵物送入在鰓冠基部的口中。

備註 本種舊稱巨原管蟲,Protula magnifica 為異名。


160

海岸篇 多孔動物

科名 指海綿科 Chalinidae

中文名 蜂海綿

學名 Haliclona spp.

英文名 Sponge

海綿 概 述 當一個生物被完成搗碎後,其碎片 又可重新組合成一個新個體,這種 奇異現象,一般人以為只會出現在

圖文 解說

當眾多海綿細胞形成一個海綿體時,都有 一個基本結構,這個基本結構可被視為一個

科幻電影中,但原來在大自然中,

海綿個體。以主圖中的紅色蜂海綿為例,基本結構就

早已存在著這樣的生物 - 海綿。海

是一個中空體,外層具有很多微細的入水孔,中空體

綿是最古老及最簡單的多細胞生

上端有一個特大的出水孔,內層佈滿具鞭毛的「領細

物,牠們依然是海洋中(少部份生

胞」,細胞鞭毛不斷振動,引入海水由外層小孔流入,

於淡水生境)最大群的動物之一,

水流可讓海綿濾食水中食物粒子及作呼吸用途,過濾

種類估計近一萬種,由淺水海岸至

後的海水經出水孔排出,一個海綿個體每分鐘可過濾

深海皆可見到海綿蹤影。海綿由很

其體積三至四倍的海水,是水中重要的生物過濾器。

多海綿細胞組成,牠們雖然有簡單

當更多海綿個體融合一起時,便形成一個不同形狀、

的分工,但沒有形成任何器官,也

大小、具有很多出水孔的群體(圖 1 及圖 2)。海綿

沒有中央神經系統和真正的消化

體 內 具 有 骨 針, 骨 針 除 了 作 為 支 撐

腔。如將海綿磨碎過篩,分離了的

用 途, 也 令 很 多 海 洋 生 物 不 喜 吞 食

細胞仍能存活數天,若將同一種海

牠們的組織,具防護作用。

綿的細胞再混合在一起,牠們能重 新組成另一個海綿個體。海綿細胞 這種合作共存的方式,可謂顛覆了 一般人對「生物個體」的概念。 備註 本文照片中的海綿都是本地常見的蜂海綿。

2

1


中文名 南海蜂海綿

科名 指海綿科 Chalinidae

英文名 Holey Sponge Seaweed

學名 Haliclona cymaeformis

海岸篇 161 多孔動物

南海蜂海綿 概 述 本 文 的 生 物, 海 綿 資 訊 網 說 是 海 綿, 而 藻 類 資 訊 網 卻 說 是 海 藻。 其 實 這 是 海 綿 與 海

圖文 解說

南海蜂海綿通常棲息於淺海礁 岩區,好讓角網藻獲得充裕的日照

藻 共 生 至 極 端 程 度 的 混 合 體, 海 綿 體 是 南

進行光合作用,製造海綿所需的食物,而角

海 蜂 海 綿, 但 體 內 70% 組 織 卻 是 角 網 藻

網藻除了可從海綿身上獲取氮化物及二氧化

(Ceratodictyon spongiosum )。 牠 們 的

碳來自營養份之外,還有海綿提供固定安身

共生關係比珊瑚和藻黃藻的共生關係更加

之所。在合適的生境,如主圖中的礁岩區,

密切,蟲黃藻可以在海水中獨立生存,但南

可見大量綠色的南海蜂海綿佔據了大片海

海蜂海綿和角網藻都不會在自然界中分開出

床,形成別有一番景致的「海綿區」。近看

現,也不會和其他種類生物發生共生關係,

南海蜂海綿約 1 厘米直徑的分枝,可見枝體

兩者可算是互相融

上有很多出水口

合 了 的「 生 物 共 同

(圖 1),這是海綿

體」,不能分離。南

的特徵,顯示南海蜂

海蜂海綿以骨針緊

海綿依然可以濾食

緊地包圍著角網藻

水流中的食物微粒。

的組織,形成分枝形 群體,其頂部多數呈 現 Y 形 分 枝, 是 其 特徵之一。 1 備註 南海蜂海綿舊稱共生曲海綿,異名為 Sigmadocia symbiotica 。


162

海岸篇 棘皮動物

科名 海參科 Holothuriidae

中文名 棕環海參、棕環參

學名 Holothuria fuscocinerea

英文名 Ashy Pink Sea Cucumber

棕環海參

概 述 如果要尋找靈感,創造科幻電影中的怪物造形,其實只要想像一下把人類縮小成吋,放入 海底,一些原本常見的海洋生物便會變成嚇人的怪物。棕環海參便是一個不錯的怪物造形 例子,牠的其中一個特徵是體表上佈滿小圓環,圓環中心有具伸縮性的尖棘,稱為疣足, 其腹下也具有很多管足,猶如百足之蟲。若要加強驚 嚇 效 果, 還 可 以 加 一 幕 海 參 使 出 防 衛 奇 招 : 從 牠 們 的 肛門噴出黏性極強的絲管內臟(居維氏管束 Cuvierian tubules)來纏繞敵人,這一幕保證會成為科幻電影經 典場面之一。不過現實中的海參,都是和平份子,攝食 沙粒中的沉積有機碎屑及微細生物為食,之後再把已分 解成更幼細而乾淨的沙排出來,造就生態循環。反而人 1

圖文 解說

類濫捕海參,令海參數量大減,才是海參世界中怪物。

(主圖)棕環海參棲息於幾米水深的珊 瑚區,體長可達 50 厘米,晝伏夜出,但日

間也有機會見到牠們從石隙之中伸出前部份身體在 沙石面覓食。(圖 1)棕環海參體表淺棕色,背面具 有 幾 條 深 棕 色 環 帶, 是 辨 認 此 海 參 的 特 徵 之 一。 (圖 2)棕環海參的口器在前端之下,口器有分枝狀 及具黏性的口觸手攝食沙石面的食物。 2


中文名 玉足海參、蕩皮參

科名 海參科 Holothuriidae

英文名 Black Long Sea Cucumber

學名 Holothuria leucospilota

海岸篇 163 棘皮動物

俗名 烏參

玉足海參 © 葉朝霞

概 述 假如你在香港幾米水深的珊瑚區及礁岩區見到 30 至 40 厘米長 (最大長達 1 米)、黑色、圓筒形的海參,你見到的生物最大可 能便是玉足海參了。玉足海參是香港最為常見的海參,在日間, 牠們慣常將身體後部藏於石隙,伸出身體前部在沙石面覓食。

圖文 解說

(主圖)玉足海參身體烏黑色,背面 疣足及腹面的管足皆是黑色,口器具 20

條羽枝狀的口觸手(小圖),有時會伸展出來搜 索沙石面的食物。(圖 1)玉足海參身體極具彈性, 可縮小至平時的三份一長度。(圖 2)若在退潮時 擱淺在潮間帶,牠會揳入石隙中變成一塊不起眼 1 2

的肉團,靜待潮漲的來臨。(圖 3)在玉足海參附 近出現一堆曾被海參噴出的居維氏管束。居維氏 3

管束是海參科中多種海 參特有的防衛武器,具 有強力黏性及「海參毒 素」,遇襲時從肛門噴 出,能有效纏結著侵襲 者,讓自己有充裕時間 逃走。


164

海岸篇 棘皮動物

科名 刺參科 Stichopodidae

中文名 刺參

學名 Stichopus spp., Apostichopus spp.

英文名 Spiky Sea Cucumbers

刺參 概 述 刺參科包括多種中型至大型的 海參,一般都具有略呈方形的 橫切面及平面的腹部,背部疣 足由肌肉組織包裹,形成很多 發達的尖形肉刺,因而稱為刺 參。刺參科成員沒有海參科成 員的居維氏管束,但在遇襲時 會吐出部分內臟去吸引敵人吞 食而脫身。這是一種防衛性的 自截行為,俗稱「吐腸」,失 去的內臟很快能再生。刺參還 有一種神奇的自溶現象。當刺 參 離 開 海 水 後, 體 內 會 產 生 一 種 自 溶 酶, 在 6 至 7 小 時 時間內,海參會縮小及溶化成

圖文 解說

1 刺參喜愛棲息於佈有礫石的沙質淺海 及內灣,主圖的刺參是在龍尾灘潮下帶

液體。另外,有說法指刺參在

拍攝到。牠的活動力很強,移動速度比前文的兩種

生 長 10 年 後, 也 會 自 動 溶 在

海參都快。(圖 1)這刺參大約有一個成人的前臂

大海裡,這實在是一種悲壯的

般大,不斷在沙地及石礫中擺動身體。

「自動消失」方式。


中文名 紫擬翼手爪參

科名 爪參科 Cucumariidae

英文名 Sea Apple

學名 Pseudocolochirus violaceus

海岸篇 165 棘皮動物

俗名 海蘋果

紫擬翼手爪參 © 蔡家寶

概 述 海參,蘋果,兩者本應風馬牛不相及。不過海裡 卻有一種俗名為海蘋果的海參,將兩者連繫起來, 因為當牠們受驚時,會將口觸手縮回口器內,並 吸水入體內鼓脹成球狀,從紅色的背面看起來, 就像一個可愛大蘋果,因而得海蘋果的稱號。海 蘋果中文名是紫擬翼手爪參,屬於海參綱枝手目 瓜 參 科 中 的 一 種 海 參, 成 體 可 達 20 厘 米 長, 背 面 紅 色, 腹 面 漸 變 為 淺 藍 色, 口 器 有 10 條 黃 色 分枝狀的口觸手。

圖文 解說

© 蔡家寶

1

(主圖)海蘋果一般會在 夜間才伸出口觸手覓食,減

少 被 其 他 生 物 襲 擊 的 風 險。 圖 中 海 蘋 果其中一條口觸手似乎已捕獲了食物,

爪參科成員和海參科及刺參科成員的食性不同,

正 在 將 食 物 伸 進 口 器 之 中。( 圖 1)

後 兩 者 是 沉 積 物 攝 食 者(deposit feeder),

海 蘋 果 具 有 5 排 黃 色 的 管 足( 其 中 兩

瓜 參 科 成 員 則 是 懸 浮 物 攝 食 者(suspension

排 不 太 明 顯 ), 使 牠 可 以 在 石 面 上 移

feeder),所以海蘋果會以管足吸附著石面,口

動及轉換方向,以尋找最佳覓食位置。

器向上伸出像花枝的口觸手,攝食水流中的有機

海 蘋 果 沒 有 居 維 氏 管 束, 遇 襲 時 會 吐

碎屑及浮游生物,因此海蘋果的姿態與常見的海

出 內 贓 或 毒 素, 又 或 會 吸 水 成 球, 縮

參不同,令很多人以為牠們是其他類別的生物。

起管足,隨水流飄走逃亡。


166

海岸篇 棘皮動物

科名 毒棘海膽科 Toxopneustidae

中文名 喇叭毒棘海膽

學名 Toxopneustes pileolus

英文名 Flower Urchin 俗名 花海膽

喇叭毒棘海膽

© 蔡家寶

概 述 「美麗的海洋生物通常都有毒。」美麗的花海膽再 一 次 引 證 了 這 一 句 說 話。 花 海 膽 是 俗 名, 其 中 文 名是喇叭毒棘海膽,其圓形像喇叭的花,其實是特 化了的叉棘(pedicellariae)。一般海膽除了棘刺 外,亦有叉棘作為防衛,叉棘散佈於整個海膽體表 及圍口區。花海膽的叉棘邊端有 3 個附有毒囊的 顎片,叉棘遇外敵接觸會咬合成 Y 形,顎片便會 刺入外敵的皮膚及注入毒素。人類被牠刺到後會出 現痛楚、眩暈、呼吸困難、嘴唇及舌頭麻痺、四肢 無力等徵狀,其毒素並非直接致命,但若是正在潛 水或游泳的人士被刺到而出現上述不適徵狀的話, 便有遇弱危險。2014 年健力士紀錄大全將花海膽 (喇叭毒棘海膽)列為世上最毒的海膽。

圖文 解說

(主圖)花海膽棲息於珊瑚及礁岩區, 香港少見。花海膽也喜歡以管足(具吸

1 © 蔡家寶

盤的長軟條)拾取雜物遮蔽身體。(圖 1)圖中可見花海膽的叉棘打開時 是圓形,閉合時是 Y 形。叉棘周圍有淺綠色棘刺及半透明的管足。


中文名 雜色角孔海膽

科名 刻肋海膽科 Temnopleuridae

英文名 Green-spined Sea Urchins

學名 Salmacis sphaeroides

海岸篇 167 棘皮動物

俗名 沙刺海膽

雜色角孔海膽 概 述 雜色角孔海膽是本地最常見的海膽之一,大多 棲息於潮間帶到水深數米的淺海。牠們有一個 收集雜物的嗜好,無論是枯葉、枯枝、貝殼、 海藻等物件,都會用具吸盤的管足拾取,然後 放在身上,就像是一個強迫性的拾荒者。其中 一個最常用來解釋海膽拾荒行為的理論是「遮 光論」,指大多數的海膽都是負趨光性的,即 不喜歡光線,所以在日間活動時會用管足抓雜 物碎片來遮蔭。另一理論是「加重論」,活躍

圖文 解說

1 ( 圖 1) 雜 色 角 孔 海 膽 是 強 迫性的拾荒者,我的近百張雜

的海膽加了重物在身,便可抵抗強勁的水流,

色角孔海膽照片中,沒有一個海膽是身

免被沖走。這些都是不同學者提出的論說,但

上 是 沒 有 雜 物 的。( 圖 2) 這 隻 擱 淺 在

似乎未有定論。但是最簡單的「偽裝論」卻很

潮 退 泥 灘 上 的 雜 色 角 孔 海 膽 抓 了 二、

少學者提出,雜色角孔海膽是短刺無毒的海膽,

三十隻活生灘棲螺黏在身上,足見牠的

防衛力薄弱,將雜物披上身以掩人耳目,在海

管足吸力

水 生 物 中 是 很 常 見 的 行 為。 另 外, 2009 年 一

頗強。

項研究(1)指出在泰國灣的雜色角孔海膽會捕 食當地數量頗多的脊背壺海膽及長拉文海膽, 並指出雜色角孔海膽也會吃海筆、水母,及由 河流飄來的水生植物,是屬於食雜性的海膽。 ( 註 1)

2

Makoto TSUCHIYA, et al. (2009). Feeding behavior of the urchin-eating urchin Salmacis sphaeroides. Galaxea, Journal of Coral Reef Studies 11: 149-153


168

海岸篇 棘皮動物

科名 冠海膽科 Diadematidae

中文名 刺冠海膽

學名 Diadema setosum

英文名 Long-spined Sea Urchin 俗名 長刺海膽

刺冠海膽 概 述 刺冠海膽很容易辯認,牠除了具有黑紫色長刺之 外,其體殼頂端有一顆突出的葡萄狀肛門,肛門 口有橙色圓環,十分顯眼。不知刺冠海膽算不算 是世上擁有最大身體比例的肛門的動物,但這個 大肛門原來有幾項重要功能 :(1)首先是當刺冠 海膽體殼旋轉時作為一個離心泵作用,可加快體

圖文 解說

1 (主圖)刺冠海膽的長刺向 四周伸展,但若遇上某部位被

內外的水份交換,增加排出溶解性代謝物的效率

騷擾,附近的刺會齊齊指向那部位,共

及增加溶解氧的流通;(2)有助排泄物被水流

同抗敵。人類若被刺到會感到痛楚,但

沖走更遠,減少泄在體殼上而難以清除;(3)

其毒性對健康不具嚴重威脅。(圖 1)

橙色部份竟然是一個具視力的虹膜環,可以環回

刺冠海膽聚集時長刺縱橫交錯,成為很

偵測四周的環境,是名符其實的「肛門眼」!

多小魚的安全屋。

備註 2009 年香港漁護署在海下海岸公園移走 17,000 隻刺冠海膽和 23,000 隻核果螺,指牠們是珊 瑚殺手。近年亦有論文指刺冠海膽是海下珊瑚(特別是扁腦珊瑚)的生物侵蝕者,需要進行管 理。我在 2009 年已發表一篇名為《刺冠海膽成為珊瑚殺手 ?》文章時已指出核果螺確實是啃 食珊瑚蟲的殺手,但刺冠海膽是食藻性,只是啃食珊瑚死去或較殘弱部份珊骨上的藻類。其實 藻類爆發,可能才是導致刺冠海膽數量增多及令珊瑚死亡及胞弱的原因。而污染、氣候及食物 鏈變化等都會影響藻類的數量。因此單以刺冠海膽數目及珊瑚受損程度的正相關數據來下結 論,便似乎不夠全面。


中文名 紫海膽

科名 長海膽科 Echinometridae

英文名 Jet-black Urchin,

學名 Heliocidaris crassispina

異名:Anthocidaris

crassispina

海岸篇 169 棘皮動物

Purple Sea Urchin

紫海膽 概 述 紫海膽主要棲息於面向開放水域的礁岩岸,可見於潮間帶至 水深 3 米的淺水區,所以在潮退時也可以在陸上見到這種海 膽。其成體體殼直徑一般約 4 至 6 厘米左右。整體呈均勻的 紫黑色,棘刺粗而長。牠們會挖洞躲藏,夜間較為活躍,日 間多以部份體殼揳於石隙中,屬食雜性海膽,會攝食動物遺 骸,但以大型藻類為主食。紫海膽身上有時會有角鼓蝦及瓷 蟹棲身其中。

圖文 解說

2

(圖 1)紫海膽喜愛在受海浪沖刷的淺 水 岩 岸 活 動, 這 裡 日 照 及 溶 解 氧 充 裕,

石 面 通 常 長 滿 了 表 覆 形 的 珊 瑚 藻(corallines), 是 紫 海 膽 的 食 糧 之 一。 圖 中 潮 池 長 滿 了 紫 色 珊 瑚 藻,成為一大群紫海膽的食堂,但也很容易為人類 遂 一 採 捕, 牠 們 是 香 港 最 飽 受 人 類 採 捕 壓 力 的 海 膽。(圖 2)死去的紫海膽遺留下扁球體狀的空殼, 反口面(殼背)呈墨綠色,口面(殼底)呈白色, 外形美觀而獨特,也容易辨認。 1


170

海岸篇 棘皮動物

科名 壺海膽科 Brissidae

中文名 壺海膽 英文名 Heart Urchin 俗名 心形海膽

壺海膽 概 述 假若有人說主圖中的東西是一 個被棄置的「鮑魚刷」,相信 不會有太多人反對。這其實是 一 種 海 膽, 一 種 喜 歡 潛 藏 沙 中、很少露面的海膽,名為壺

圖文 解說

海膽,又因為外形仿似心臟, 又 俗 稱 為 心 形 海 膽。 壺 海 膽

不同種的壺

棲於潮間帶至深海,牠們的刺

海膽外貌都很

並不尖銳,刺端仿似火柴頭,

相 似, 要 從 一

主要作為行動及挖掘沙土的用

個無刺裸殼的

途。 其 帶 線(fasciole) 中 的

帶線形狀及其

小刺可分泌一種黏膜包裹體

他 特 徵, 才 能

殼,以免在藏身沙洞中時,棘

辨 認 其 種 別。

刺之間被沙泥粒淤塞而癱瘓了

本文的壺海膽

活動能力。有些壺海膽具有長

的 反 口 面

管足,可伸向沙面以維持一個

( 主 圖 ) 及 口 面( 圖 1) 外 表 與 脊 背 壺 海 膽(Brissus

通向沙面的開口,其口部附近

latecarinatus )相似,但未能確定否同一種。(圖 2)壺 海膽的刺端圓滑,防衛功能薄弱,若經常曝露在水中,容 易成為水中掠食者的獵物。

的管足則負責攝食沙粒中或從 沙面開口流入的沉質物。

1

2


中文名 飛白楓海星

科名 飛白楓海星科 Archasteridae

英文名 Sand-shifting Sea Star

學名 Archaster typicus

海岸篇 171 棘皮動物

飛白楓海星 概 述 飛白楓海星曾經在香港很常見,但隨著天然海岸不斷發展及水質污染,現已變得逐漸少見。 在 5 至 9 月的繁殖期及潮退時,在大埔龍尾灘有機會看到數以千計海飛白楓星聚集於低潮帶 至潮下帶的沙坪,進行其獨特的「擬交配」壯觀場面。可惜龍尾人工泳灘計畫將會徹底破壞 這個「繁星交配」及高生態價值的泥石灘。飛白 楓海星腹部呈白色,外形像一片楓葉,因而得名, 棲息於水深至 60 米的沙泥質區。

圖文 解說

(主圖)飛白楓海星特有的星疊星 「擬交配」姿勢,很少海星是這樣交配

的,不過牠們並非進行體內授精,而是雌雄雙方 緊靠一起同時排精排卵出體外,增加卵子受精機 會。繁殖期間,雄海星走動得較平時快,當接觸 到雌海星,便會爬上雌海星背面,雙方五腕緊扣, 當雌海星排卵時,便會刺激雄海星排精,使卵子 受精。有時更會見到多隻海星疊在一起,十分纏 綿。(圖 1)飛白楓海星是沉積物攝食者,會從 底面的口部翻出部份胃囊將沙粒中食物吞食及消 化。(圖 2)海星背面的白圓粒是篩板,可吸入 海水供體內水維管系統及管足活動之用。

1 2


172

海岸篇 棘皮動物

科名 砂海星科 Luidiidae

中文名 斑砂海星

學名 Luidia maculata

英文名 Multiarmed Seastar

斑砂海星 © Patrick Chang

概 述 斑砂海星應該是本地可見到體形最大的海星了,此 海星具有 7-9 條長長的腕臂,直徑可達 60 厘米,一 般見到的也有一個洗臉盤般大。牠們通常是獨行者, 很少大群聚集,棲息於淺海至水深百多米泥質海底, 偶然可見於潮間帶。斑砂海星晚間較為活躍,在沙 面移動速度頗快,亦擅於潛沙隱身。

圖文 解說

( 主圖)砂海星科是食肉性動物,以底

1 2

棲動物為食,特別喜歡捕食棘皮動物及軟

體動物。此科海星是比較原始的海星,牠們不像其 他海星般將胃翻出來進食,而是用口將獵物整隻吞 食。圖中的斑砂海星正在捕食一個大型獵物──刺 冠海膽,其長而有力的腕 臂包圍著海膽,以位於底 面中央的口部咬開海膽的 殼進食。( 圖 1、圖 2)不同姿態的斑砂海星。( 圖 3)斑砂海星遇 到襲擊時,很多時會自斷腕臂引開掠食者而逃,這斑砂海星斷了 的 3 條腕臂,正在重生之中。 3


中文名 疣海星

科名 瘤海星科 Oreasteridae

英文名 Pentaceraster Sea Star

學名 Pentaceraster spp.

海岸篇 173 棘皮動物

疣海星 © 葉朝霞

概 述 紅色的海星在香港甚為少見,主圖中的紅海星是在 龍尾灘發現,似乎與泥黃色的泥灘環境大相徑庭。 這是一種疣海星,疣海星擁有典型的海星造形,五 條腕臂由寬至幼放射性向外伸展,其特徵是在反口 面(背面)散佈疣粒,中央盤有五粒較大的疣粒, 然後較小的疣粒沿腕中線分布開去,成體通常約有 成人手掌般大。疣海星一般棲息於淺海沙礫混合區, 屬機會主義的食雜性海星。(食雜性動物,對食物 不太選擇,但通常都被人以機會主義者來形容。)

圖文 解說

1 © 葉朝霞

(主圖、圖 1)這顆疣海星,擁有紅色 疣粒紅及隱約可見的白色斑紋,可能是庫

氏 疣 海 星(Pentaceraster cf. cumingi )。 其 腕 臂 端經常向上蜷曲,是在「視察」四周,因為海星的 眼都位於腕臂端,但只能感覺到光影。(圖 2)這 顆疣海星擁有黃色疣粒,應該是另一種疣海星。 © 陳濤

2


174

海岸篇 甲殼類

科名 對蝦科 Penaeidae

中文名 寬溝對蝦

學名 Penaeus (Melicertus) latisulcatus

英文名 King Prawn 俗名 竹節蝦、藍尾蝦

寬溝對蝦 概 述 相信很多人都不知到自己見過寬溝對蝦,只是不是在海底,而是在餐桌上,在名為白灼海蝦 的一類對蝦當中,其中一種便是寬溝對蝦,又俗稱為竹節蝦或藍尾蝦。不過就算經常在海底 潛泳的人士,也未必時常會見到此蝦,因為牠們棲息於水深超過 90 米的沙礫質海底,一般 消閒潛水很少潛至這深度;而且牠們都是晝伏夜出,日間潛藏沙中,通常要夜潛才有機會見 到牠們;加上牠們都對外來入侵者警覺甚高,遇有異樣,會摺曲腹部以彈跳方式逃離現場, 或是立即挖沙潛藏,行蹤頗為隱蔽。主圖中的寬溝對 蝦卻是攝於龍尾淺灘,因為寬溝對蝦會在淺水區交配 產卵,孵出的蝦苗經過浮游階段後,會游到內灣中的 紅樹林或低潮帶海岸生活,當成長至某階段,便開始 游向較深水域。這一例子再次說明天然海岸往往是深 水海洋生物的育幼場。

圖文 解說

(主圖)這是一隻亞成體寬溝對蝦,體長 約 7 厘米,成體一般長 10-16 厘米,最大可

長達 19 厘米。寬溝對蝦特徵是體側具有深紅色斑紋, 胸足淺藍色,尾肢末段呈藍色或紅色。(圖 1)寬溝對 蝦在沙面覓食,雙眼向上,監測水體中的天敵。(圖 2) 當牠挖沙潛藏時,只會露出像沙粒的雙眼,若不是看 著牠整個潛沙過程,根本難以發現牠潛沙後的蹤跡。

1 2


中文名 綠色細螯寄居蟹、藍色細螯寄居蟹

科名 活額寄居蟹科 Diogenidae

英文名 Yellow-footed Hermit Crab

學名 Clibanarius virescens

海岸篇 175 甲殼類

綠色細螯寄居蟹 概 述 細屋換大屋,換取更大生活空間,幾乎是每一個都市人 的夢想。對於寄居蟹而言,換一個更大的殼,是因為身

圖文 解說 1

體長大的需要。在寄居蟹的世界中,沒有地產市場及經 紀,又如何有效地各取所需,入住合適的殼呢?研究 (註 1)

(主圖)綠色細螯寄居蟹棲息於

指綠色細螯寄居蟹在低潮時份(特別是在春季晚

礁岩潮下帶及珊瑚區,特徵是墨綠

間),會聚集在同一地點,聚集的寄居蟹在大小及性別

色的身軀及步足端具黃色環帶,只

的組合都和平時散落時的組合不同,這種聚集行為是成

要牠們露出步足(圖 1),便能讓同

長速度快、換殼次數多的寄居蟹種的習性,而這種聚集

伴(及作為生態觀察者的人類)辨

其實是一個即時以殼換殼的「市場」。聚集時,通常是

認出其身份。(圖 2)潮漲時,綠色

大寄居蟹首先入住一個更大的空殼,次大的寄居蟹便入

細螯寄居蟹會藏身岩洞中,至潮退

住大寄居蟹空出的殼,更次大的寄居蟹又入住由此空出

時,水中掠食者較少,便是牠們出

的殼,如此類推,形成一個同步的「空殼鏈」(vacancy

來覓食(碎屑及絲藻)及社交的時

chain),直到空出的殼太殘缺而不適合入住為止。這

間。圖為兩隻綠色細螯寄居蟹在浪

種「同步空殼鏈」比起散落個體各自在不同地點換殼的

濤之下的活動

「非同步空殼鏈」更省卻體力成本和更有效。

情況。

備註 種名「virescens」是綠色的意思,因此中文名稱為「綠色細螯寄居蟹」 較為合適。 ( 註 1)

Francesca Gherardi, Marco Vannini. (1989). Field observations on activity and clustering in two intertidal hermit crabs, clibanarius virescens and calcinus laevimanus (Decapoda, Anomura). Marine Behaviour and Physiology. Vol.14, Issue 3.

2


176

海岸篇 甲殼類

科名 活額寄居蟹科 Diogenidae

中文名 毛足真寄居蟹

學名 Dardanus lagopodes

英文名 Hairy Red Hermit Crab

毛足真寄居蟹 概 述 在礁岩岸邊至水深 20 米深的珊瑚區,可見到一種體型較大的寄居蟹在礁石斜坡區上緩步而 行。寄居蟹藏身於螺殼中,在野外水域中難以辨認其種別。幸好牠們在走動時,都會伸出螯 足及步足,還有觸鬚及眼柄,憑這些部位的一些特徵,大都可以判斷其身份。本文的毛足真 寄居蟹身體大都呈橙紅色至紫褐色,螯足及步足都密生淺褐色剛毛,剛毛尖端為白色。而較 為明顯的特徵是其一雙圓棍狀、灰白的眼柄,黑色眼珠下具有黃色的環帶。與其相似的厚腕 真寄居蟹(Dardanus crassimanus )的眼柄為淺紫色,眼珠色較淡,可以憑此分辨這兩種 寄居蟹。若可以清楚看到其一雙螯足,更可以辨其雌雄,因為此科的雄蟹左螯足較右螯足為 大,雌蟹則左右螯足等大。

圖文 解說

(主圖)毛足真寄居蟹甲 長 約 3 厘 米, 體 長 可 達 10

厘 米, 在 同 類 寄 居 蟹 當 中 屬 於 大 型。 牠 們 喜 歡 棲 身 在 殼 口 較 闊 大 的 螺 殼, 在本地常見牠們以法螺為家。(圖 1) 牠 們 是 食 腐 性 動 物, 以 動 植 物 殘 骸 為 食,抱卵期在夏季。

1


中文名 鈍齒短槳蟹

科名 梭子蟹科 Portunidae

英文名 Crenate Swimming Crab

學名 Thalamita crenata

海岸篇 177 甲殼類

鈍齒短槳蟹 概 述 短 槳 蟹 第 四 對 步 足 末 端 扁 平, 仿 似 短 槳,令牠們可以撥水而游,是一種善泳 的蟹。香港有多種短槳蟹,鈍齒短槳蟹 是較為常見的一種,此蟹棲息於沙礁混 合的低潮帶及淺海水域,成蟹甲寬一般 為 4-6 厘米,整體呈暗綠色,螯指藍綠 色,指尖深紅,步足關節處偏黃綠。此 蟹動作敏捷,遇到挑釁時,雙螯會迅速 張開作防衛狀,是頗為兇悍的蟹種。

圖文 解說

1 (主圖)鈍齒短槳蟹日間多藏於石隙 或沙中,晚間轉為活躍,四出覓食。這

一隻正在抱卵的雌蟹殼上附生著盤管蟲,好處是 當牠半身揳入佈滿盤管蟲的石隙時可作為掩飾。 (圖 1)在繁殖期間,雄蟹會趁著雌蟹換殼後 不久,殼仍然是軟時和牠交配。牠們交配的姿態 有點像坊間的歡喜佛像的姿態,雌雄雙方腹部緊 貼,交配後雌蟹抱卵,孵出的蟹苗經幾次換殼的 浮游階段後,便開始底棲生活成為幼蟹。(圖 2) 鈍齒短槳蟹休息時會潛藏沙中,在快要脫殼時, 2

也會挖洞藏身,以保護剛脫殼後仍然柔軟的身體。


178

海岸篇 甲殼類

科名 梭子蟹科 Portunidae

中文名 遠海梭子蟹

學名 Portunus pelagicus

英文名 Flower Crab 俗名 花蟹

遠海梭子蟹 概 述 遠海梭子蟹,即是俗稱的花蟹,其實不需在很遠的 海裡才見到。牠們棲息於 10-50 米水深、靠近礁 岩或海草床的沙泥質海底,而且時常進入河口覓 食,雌蟹亦會在淺水區域釋放快將孵化的卵子。 此蟹第四步足扁平如槳,具很好的游泳能力。其兩 側各具有一顆特長而尖的側齒,除了使敵人難以吞噬之 外,亦使整個頭胸甲(蟹蓋)呈梭子形,有助橫向游 泳時更為流暢。此蟹在日間及冬天多藏於沙中,夜 間潮漲時出來覓食,活生的貝類、魚類等生物或其

1

遺骸,都是其食物,間中亦會攝食藻類。

圖文 解說

此蟹雌雄異形,即是雌雄個體 有 形 貌 上 的 分 別。 雄 性( 圖 1)

頭 胸 甲 呈 藍 綠 色, 具 有 雲 斑 花 紋, 螯 足 指 端 及 步 足 為 紫 藍 色。 雌 蟹( 主 圖 ) 的 頭 胸 2

甲 較 圓, 整 體 偏 黃 綠 色, 花 紋 較 為 暗 淡,

螯足指端深紅色(圖 2)。成蟹甲寬一般為 12-13 厘米,最大可達 20 厘米,屬大型蟹類。 梭子蟹科成員遇到挑釁時,會張開雙螯,令自己的體型看來更大(圖 2),希望藉此嚇退敵 人,如這招失效,便會快速游泳而逃。


中文名 光手滑面蟹

科名 扇蟹科 Xanthidae

英文名 Smooth Spooner Crab

學名 Etisus laevimanus

海岸篇 179 甲殼類

光手滑面蟹 概 述 光手滑面蟹擁有一雙巨螯,外表孔武有力,凶神惡剎,但原來牠們對其他生物不具殺傷力, 因為牠們是吃素的。牠們的素菜就是生長在礁石面的藻類,為了有效地從礁石面拔出藻類, 牠們的蟹鉗(螯指)特別演化成圓匙狀,而不是一般螃蟹的尖指狀。當牠們攝食時只要用兩 片匙狀的蟹鉗緊緊夾實細小的藻類,便可以 輕易拔出藻類送入口中。因此,匙鉗狀的螯 指成為光手滑面蟹的一個特徵。 2

圖文 解說

1 (主圖)光手滑面蟹甲寬一般為 8-10 厘米, 棲息於淺海礁岸區,日間也非常活躍。(圖 1)

要從藻類中獲得足夠的營養和熱量,攝食量便要多,所以 經常見到光手滑面蟹的蟹鉗總是不停地在周圍石面拔出藻 類進食。(圖 2)這隻光手滑面蟹以三對步足撐在地面「頂 足而立」,便輕易採摘到懸空於上面石底的藻類,這姿勢 仿似「醒獅採青」,當然要為牠拍一張照片留念吧。


180

海岸篇 甲殼類

科名 綿蟹科 Dromiidae

中文名 海綿蟹 英文名 Sponge crab 俗名 海綿蟹

海綿蟹 © 蔡家寶

概 述 很多蟹類,為了避開日間的 掠 食 者, 都 是 晝 伏 夜 出。 當中一些蟹類認為還不夠安

圖文 解說

(主圖)海綿蟹在本地比較少見,而且本地的大 型海綿也不多,這隻海綿蟹唯有以一片貝殼代替,

全,要再想辦法掩飾自己的

牠正在大快朵頤,享受一頓海膽刺生,生活似乎還不錯。在

行蹤,最簡便的方法便是將

外地一些地區,有些海綿蟹甚至孭

一般掠食者沒有興趣攝食的

著人類棄掉的膠拖鞋,這也不失為

生物孭在身上,掩人耳目。

一種不錯的海綿代替品,因為應該

有些蟹會將某種海葵孭在甲

沒有甚麼生物會襲擊一隻膠拖鞋

殼上,而有些蟹則喜歡將一

吧。( 圖 1 及 圖 2, 攝 於 海 外 ) 典

塊稍大於自己甲殼的海綿孭

型的海綿蟹,就如圖中的一樣,以

在甲殼上,這種蟹便被稱為

第四步足(即最後一對胸足)抓著

海綿蟹,主要都是屬於綿蟹

一整塊海綿,搭在背上。海綿會繼

科成員,特徵是體形圓渾,

續 生 長, 但 海 綿 蟹 會 不 時 修 剪 海

額尖細。

綿,以免海綿生得過大,防礙行動。

備註 另一種蜘蛛蟹科(Majidae)的蟹,俗稱蜘蛛蟹或裝飾蟹,是一類會 將海綿碎片及藻類,「黏貼」在身上幼毛的倒刺上,部份香港潛水人 士也稱之為海綿蟹。

1 2


中文名 綠海龜、綠蠵龜

科名 海龜科(蠵龜科) Cheloniidae

英文名 Green Turtle

學名 Chelonia mydas

海岸篇 181 爬行類

俗名 石龜、黑龜

綠海龜 © Cat Gor

概 述 全球海龜有 8 種,在香港水域曾經發現活生或擱 淺的海龜有 5 種,而在香港有繁殖紀錄的便只有 綠海龜一種。綠海龜在 IUCN 紅色名錄中列為瀕 危級別,本文除了圖文介紹綠海龜的生態,還根 據過去歷年香港綠海龜的保育資料,整理一個列 1

圖文 解說

表,讓讀者對香港的綠海龜境況有個大概圖像。

(主圖)2014 年初夏,潛水人士在香港東面水域拍攝到一隻綠海龜,是香港少 有的綠海龜海底影像紀錄。其背甲比熱帶珊瑚礁的綠海龜長有較多藻類,可能是

因為本港水域的生物多樣性未能足夠至形成「海龜清潔站」,吸引食藻的魚蝦替其清潔背甲。 (圖 1)這小海龜是 2006 年在西貢大浪灣被產下而被移作人工孵 化的小海龜之一,牠在濕地公園生活一年之後被放回大海。(圖 2) 在沙灘剛孵化出來的幼海龜會本能地爬向大海(圖上),入水後即 懂得閉氣及撥動一雙前鰭游向茫茫大海(圖下),牠們休息時會找 水面的飄浮物如藻類作掩護。幼海龜喜歡捕食魚卵、軟體類、小蝦 及水母等無脊椎動物。據估計,平均每一千隻幼海龜之中,只有一 隻能克服所有被獵食及傷病等危險,可以成長至成熟海龜,期間約 需要 20 年。(圖 3)成年的綠海龜體長 70 厘米至 150 厘米,轉以 海草及海藻為主食,間中也吃海綿、水母、墨魚及魚蝦。(圖 4) 綠海龜平均壽命超過 80 歲,牠們的祖先早於 1 億 5 千萬年前由陸 棲 龜 類 演 化 至 海 棲 龜 類, 是 少 數 見 証 著 恐 龍 興 衰 至 滅 絕 的 古 老 物 種。到現在人類興盛的紀元,牠們也無可避免地成為瀕危物種。

2


182

香港綠海龜的保育情況 上世紀至 香港曾經是綠海龜繁殖熱點,來港生育 60 年代 的綠海龜數量極多,曾有多達 40 個沙灘 成為綠海龜產卵之地,包括港島的龜背 灣、石澳、大浪灣、大潭灣;南丫島東澳、 下尾灣、深灣;大嶼山塘福廟灣、大浪 灣;西貢的大浪西灣等,龜蛋數量多至 可以每隻 2 毫半子出售。直到 1999 年, 南丫島的村民還有收集和進食海龜和龜 蛋。

1996 年 南丫島深灣幾乎每年都有綠海龜產卵, 被列為特殊科學價值地點,而綠海龜則 受《野生動物保護條例》所保護。每年 6 月至 10 月綠海龜產卵期間,深灣會列 為禁區,避免綠海龜的巢和蛋受干擾。

4

2000 年 漁護署人員在 6 月尾和 8 月初在在深灣發現兩窩蛋,合共 268 隻。該兩窩海 龜蛋保留在沙灘的巢中自然孵化,不過後來全部證實為不育。 9 月 29 日,一隻母龜在石澳大浪灣泳灘產下了 107 隻蛋,由於大浪灣是公眾 泳灘,遊人眾多,海龜蛋容易受騷擾,漁護署人員認為不適宜讓海龜蛋留在沙 灘內自然孵化,因此取走該批蛋進行人工孵化,在 11 月孵出了 23 隻小海龜, 而其餘海龜蛋則證實為不育。漁護署首次進行標誌放流研究。在海龜產卵後, 該署人員會將一個刻有獨立編號及地址的細小合金標誌夾在母龜的鰭狀肢上, 然後才讓海龜游回大海。本港第一隻被標誌的海龜編號為「HK-001」。

2002 年 漁護署在深灣共發現 6 窩綠海龜蛋,估計超過 500 隻海龜蛋成功自然孵化。 並在 8 月 9 日在一隻於深灣產卵的雌性綠海龜龜殼上安裝一個衛星傳訊器,這 隻香港首隻以衛星技術追蹤的綠海龜名為「香港一號」。「香港一號」在 20 日之後游到達距離本港 500 多公里的海南島,在該島以東的淺水區覓食及活 動。

2003 年 7 月至 10 月期間,一隻雌海龜在深灣共產下 7 窩蛋,當中最後兩窩蛋更是在 颱風吹襲下登岸產下。漁護署人員亦在這雌海龜殼上安裝衛星傳訊器,並將牠 名為「香港二號」。之後亦發現牠游至海南島的沿岸。

2004-2007 年 這 4 年期間再無綠海龜在深灣繁殖,「香港一號」自 2003 年起亦音訊杳然。 2006 年 11 月,一隻雌海龜在西貢大浪灣產卵,漁護署人員將卵移走作人工孵 化,並將部份孵出的小海龜在香港海洋公園及香港濕地公園的展覽館展出,成 為香港第一批小海龜大使。2007 年,這批小海龜被放回海中。這數年間,綠 海龜回港繁殖的數目跌至極度嚴重的低水平。估計是因為棲居南中國海的海龜 未能得到妥善的保護,可能正步向族群滅絕的險境。


183

3

2008 年 7 月 26 日至 10 月 11 日期間,「香港二號」重臨牠的故鄉深灣產卵,這次亦 共產下 7 窩蛋。期間牠 3 次遇上颱風吹襲,其中一次更是 9 號風球下完成。牠 每次產卵的數目都相當多,第一窩蛋更高達 167 枚。孵化出來的部份小海龜 在濕地公園飼養及展出,成為第二批小海龜大使,牠們翌年夏天被放回大海。 而牠們的母親「香港二號」在 10 月 13 日離開香港水境,衛星追蹤顯示牠 11 日後游到 800 多公里以外屬越南境內的白龍尾島,之後在附近水域逗留。 10 月初,有漁民在西貢水域發現一隻有病的雌性綠海龜,被送到海洋公園接 受治療。超聲波掃描顯示她未有懷孕,故應為在香港水境覓食的個體。這綠海 龜被命名為「香港三號」,並在康復後於西貢放流。衛星追蹤確定牠在西貢萬 宜水庫對出水境活動,是首次有成年綠海龜在香港境內覓食的記錄。

2009-2011 年 期間深灣的海龜產卵紀錄再次為零。 2012 年 強橫而多產的「香港二號」再臨香港,在深灣產下 5 窩共 550 隻蛋,可惜所 有蛋都未有受精,未能孵化,估計是因為海龜數目日減,「香港二號」未能找 到雄海龜交配。

2013 年至今 現時南中國海只有 3 個地區有綠海龜產卵的記錄,包括內地的惠東國家級保護 (2014 年初夏) 區、台灣的望安島和蘭嶼,以及香港的南丫島深灣。而香港深灣的綠海龜產卵 次數近 10 年銳降,上岸產卵的綠海龜隻數更是由 10 多年前有紀錄的十多隻 到現在只剩一隻「香港二號」。2013 年夏季,有保育團體發現深灣在高峰期 不分晝夜地泊著 30 艘遊艇,不但造成污染,更會干擾及驚嚇到準備到該處產 卵的綠海龜。2014 年初夏,潛水人士在香港東面水域拍攝到一隻綠海龜。 綠海龜現時面對的威脅,除了產卵地大為縮減之外,還包括被拖網誤捕、被棄 置的魚網纏死、被捕捉作美食或旅遊紀念品,情况以海南島的三亞和印尼最 常見。近年更不時有報導指有中國大陸漁船在南中國海域專門捕捉綠海龜及玳 瑁,將之製成標本作為裝飾出售,每次捕捉的數目高達數百隻。香港綠海龜之 母「香港二號」和牠的族群面臨境況實在令人擔憂。 * 此列表內容是根據歷年漁護署新聞稿資料及各傳媒報導整理而成。 備註 本文的照片,主圖及圖 1 的海龜攝於香港,其他照片攝於海外水域。


184

海岸篇 鯨豚類

科名 鼠海豚科 Phocoenidae

中文名 江豚、露脊鼠海豚

學名 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英文名 Indo-Pacific Finless Porpoise

江豚

© 洪家耀

概 述 香港境內的水域面積,比起遼闊的南海(又稱南中國海)雖然只是滄海一栗,但曾在香港水 域出沒的鯨豚亦有 17 種,其中兩種更是香港的原居民,自古以來以香港水域為家,牠們便 是中華白海豚和江豚。江豚比起廣為人知的中華白海豚低調得多,曝光率不高,不少香港都 市人甚至不知道我們有這種神秘而優雅的隣居。江豚在 IUCN 紅色名錄中列為易危級別,也 是二級國家重點保護物種。 十多年前,研究人員對香港及鄰近水域的江豚生態仍然所知不多。直至 1998 年,漁護署委 託專家進行一項有關香港江豚存護及生物學的深入研究,研究為期兩年半至 2000 年底。據 研究結果 (註 1),江豚全年在香港及鄰近水域出沒,但具有季節性,香港水域內於春季最多, 估計共有 152 條江豚使用境內水域,在夏季及秋季便有大量江豚移離香港西南面水域。若將 所有研究地區的最高估計數量加起來(於春季及夏季均分別有 217 條江豚)可視作本地種 群數量的最低估計,但整個種群的數量評估仍有待更深入研究。研究結論又建議,要保護香 港的江豚,最重要的措施包括「改善水質;在全部有可能影響江豚的工程環境評估工作都應 兼顧江豚;在江豚重要的棲息水域成立保護區。」14 年後的今天,政府不單未有江豚水域 保護區的計劃,反而在有江豚出沒的南面水域提出興建大型人工島的構想。發展與保育的平 衡,似乎遠未達理想程度。


185

圖文 解說

(主圖)江豚體長 1.2-1.8 米,全身灰黑色,頭短,額部

微突出,眼睛小,尾部扁平,無背鰭, 在水面呼吸時僅露出背脊。而且牠們非 常害羞,當有船隻靠近,會匆匆吸一口 氣便潛入水中,繼而消失得無影無蹤, 因此被認為是世界上 80 種鯨豚動物中, 最難研究的對象之一。(圖 1)江豚組 © 洪家耀 © 洪家耀

1 2

群比較小,一群大多少於 3 條,而且很 少 躍 出 水 面, 遠 看 像 是 浮 在 水 面 的 車 胎。 (圖 2)江豚活動的水域與中華白海 豚很不同,牠們遠離珠江河口,多出沒 於香港南面及東面受海洋性水流影響的 水域。兩者活動範圍只在大嶼山西南面 一帶水域重疊,但兩者同時聚合的情況 很罕有。據擱淺江豚的胃含量所得,香 港 水 域 的 江 豚 捕 食 最 少 25 種 魚 類、6 種頭足類及 1 種蝦類。

( 圖 3) 根 據 香

3 © 洪家耀

港擱淺的江豚樣本 的 分 析 所 得, 牠 們 的死因依常見次序 為 : 漁 網 誤 纏、 船 隻撞擊、生殖異常、 寄生蟲感染和鯊魚 襲 擊。 另 外 結 果 亦 顯示高濃度的有機 氯化物可能正影響 香港江豚的健康。 備註 擱淺的鯨豚樣本對進一步研究牠們的生態很有幫助,如有人發現有鯨豚擱淺, 可致電 1823 通知漁農自然護理署派員調查。 ( 註 1)

《研究行政摘要》。Retrieved June 20, 2014, from http://www.afcd.gov.hk/tc_chi/conservation/con_mar/con_mar_fin/con_mar_fin_fin/con_mar_fin_fin. html


186

海岸篇 鯨豚類

科名 海豚科 Delphinidae

中文名 中華白海豚、印度太平洋駝背豚

學名 Sousa chinensis

英文名 Chinese White Dolphin, Indo-Pacific humpback dolphin 俗名 白海豚、白忌/烏忌

中華白海豚

© 洪家耀

概 述 人魚傳說

自然分布

1637 年,英藉探險家 Peter Mundy 在珠江

中華白海豚分布於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近岸

口 發 現 一 種「 白 色 如 奶, 當 中 有 些 紅 潤 的

水域,中國沿岸有 7 至 8 個獨立種群,當中

江 豚。」1678 年( 清 朝 康 熙 年 代 ), 屈 子

珠江流域的種群被認為是全球最大的種群,

在 其 筆 記《 廣 東 新 語 》 有 這 段 記 載:「 有

其中部份中華白海豚長期聚居於香港西面水

盧 亭 者, 新 安 大 魚 山 與 南 亭 竹 沒 老 萬 山 多

域,早期的本地漁民將牠們稱為白忌(白裡

有 之。 其 長 如 人 …… 見 人 則 驚 怖 入 水 ……

透紅的成熟海豚)和烏忌(黑色幼海豚)。

有 得 其 牝 者, 與 之 媱, 不 能 言 語, 惟 笑 而

隨著過去數十年香港及珠三角區的急速發

已……攜之大魚山,仍沒入水,蓋人魚之無

展,珠江流域種群早已默默地承受污染、繁

害於人者。」(文中「大魚山」的「人魚盧

忙航道船隻的撞擊、噪音、被誤捕、人類濫

亭」,被認為很可能便是棲於現稱大嶼山的

漁而導致食物減少等威脅。

中 華 白 海 豚。)1751 年, 瑞 典 藉 自 然 學 家 Pehr Osbeck 描述在珠江流域見到一種「雪 白 海 豚 …… 在 船 周 圍 翻 筋 斗。」 他 於 1765 年 將 這 種 海 豚 命 名 為 Sousa chinensis (中華白海豚的學名)。


187 回歸吉祥物的命運

量由 2003 年的 158 條急跌至 2013 年的 62

至 1990 年初,由於世界上其中最大的單一

條,在 10 年間數量大跌 6 成。

填海項目 - 赤鱲角香港國際機場興建計畫, 香 港 公 眾 開 始 關 注 中 華 白 海 豚, 較 全 面 的

三跑工程 雪上加霜

本 地 中 華 白 海 豚 調 查 和 研 究 才 開 始 進 行。

很明顯,香港,以至整個珠江口水域的中華

自 90 年代中期,有逾 1,400 公頃面積之水

白 海 豚 數 目 正 在 日 漸 縮 減。 更 令 人 擔 憂 的

域因填海而消失,不但直接令海豚失去大幅

是,花費數以千億計港元的赤鱲角機場第三

生境水域,更影響該區其他魚類生長,導致

跑道工程正如箭在絃,準備上馬。根據機管

海 豚 的 食 物 供 應 減 少。1996 年, 沙 洲 及 龍

局 6 月 20 日公開的環評報告顯示,第三條

鼓洲海岸公園成立,公園內的中華白海豚可

跑道填海範圍被確認為重要海豚棲息地,海

避免受高速船隻及破壞性捕魚活動等威脅。

豚在日間會路經此處往來不同活動核心區,

1997 年,中華白海豚成為標誌香港回歸中

而在夜間更會停留在該處進行覓食或其他活

國的吉祥物。當大家以為這種可愛的吉祥物

動。香港海豚保育學會認為在此水域進行大

從此可享有較安穩的棲息環境的時侯,惡耗

型填海工程,將永久摧毀一大片海豚重要棲

再 次 傳 來。2009 年, 橫 跨 珠 江 口 的 港 珠 澳

息地,加上施工期間未有提供任何緩解措施

大橋工程,包括各項填海、沉管隧道、人工

及未來的高速船航行更趨頻繁,海豚將無法

島及跨海橋樑等工程開始施工,為區內中華

暢通無阻地來往各重要棲息地。而環評報告 建 議 待 所 有 工 程 完 結 後 ( 預 計 2023 年 ) 才

白海豚帶來沉重壓力。

設立一個新的海岸公園作為補償,但屆時原

10 年間數量大跌 6 成

本的中華白海豚社群很可能已經絕跡本港水

時至 2014 年,關於中華白海豚的壞消息不 斷傳來。據 6 月 3 日傳媒

(註 1)

域。這種「先破壞、後保育」會令海岸公園

報導 :「珠江

失去其作為補償生態損失的功用。世界自然

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指,

基金會香港分會亦對此建議深表憤怒,質疑

今年珠江口只發現 1,800 條中華白海豚,面

機管局對保育海豚毫無決心和誠意。

臨滅絕危機,與海洋工程令海洋生態惡化、 航道日趨繁忙不無關係。」這個全球最大的

中華白海豚和其他棲於離岸海域的海豚不

種群幾年前的數目還有約 2,600 條,在近幾

同,牠們需要棲息於近岸的大型河口區域,

年間竟然大降 3 成,情況不容樂觀。6 月 16

才可以找到合適的食物。隨著中國沿岸的急

日傳媒 (註 2) 另一段報導 :「漁護署最新研究

速發展,假如某一個棲地被毀,牠們可以遷

發現去年北大嶼山水域,中華白海豚目擊率

移他處的選擇已經極為有限,而且還可能出

跌至 2002 年以來最低,海豚在三個主要出

現族群之間的競爭,唯一的結果便是數目縮

沒區域數量跌至 10 年新低。研究員指情況

減。中華白海豚早已被列為 IUCN 紅色名錄

嚴峻,海豚數目下降可能與港珠澳大橋工程

中的近危物種。無止境的棲地破壞,只會將

有關,促請當局成立海岸公園,未掌握工程

牠們推向瀕危邊緣。中華白海豚雖然貴為一

對白海豚累積影響前,避免在大嶼山水域進

級國家重點保護物種,又被譽為「海中大熊

行額外基建工程。」據香港海豚保育學會資

貓」,但是面對人類不斷的加害,正是「不

料,在香港主要水域出沒的中華白海豚的數

能言語,惟笑而已」。

( 註 1)

2014 年 6 月 3 日香港蘋果日報。

( 註 2)

2014 年 6 月 16 日香港蘋果日報。


188

海岸篇 鯨豚類

科名 海豚科 Delphinidae

中文名 中華白海豚、印度太平洋駝背豚

學名 Sousa chinensis

英文名 Chinese White Dolphin, Indo-Pacific humpback dolphin 俗名 白海豚、白忌/烏忌

圖文 解說

(主圖)中華白海豚經常在北 大 嶼 山 近 青 山 水 域、 沙 洲 及 龍 鼓

洲海岸公園、赤臘角,以及大澳一帶水域出 沒,牠們亦會在南大嶼山的分流及大小鴉洲 一帶出沒。見過中華白海豚的人,相信無不 被牠們「漫爛的笑容」和「天真的眼神」所 迷倒,還有牠們一身與別不同的粉紅體色, 當牠們出現在的較渾濁的河口水域水面時, 顯得格外悅目。其實只有生活在華南沿岸的 種群才是全身粉紅色的,其他地區的種群是 灰色或只有部份身驅呈粉紅色。 © 洪家耀

1

(圖 1)中華白海豚有時會垂直從水面露出至胸鰭位置,再垂直降回水中,這種名為「舉 頭窺探」(spy-hopping)的姿態,相信有助牠們觀察周圍環境,及尋找位處較遠的同伴。 另外,牠們亦會做出各種花式跳躍,目的當然不是像被困養在主題公園內可憐的海豚般,為 了討小魚吃而娛樂來賓,而是當牠們追捕魚群時,大力拍打水面可以嚇暈部份小魚,從而可 以輕鬆地獵取「漁獲」。另一原因可能是為了將身上的附著生物清除,也可能是純粹嬉戲玩 樂。 (圖 2)幼海豚都是灰 黑色,自出娘胎便會緊隨 母海豚左右而泳,除了是 因為要依賴哺食母乳成 長、及得到母親的保護之 外,同時亦需要跟母親學 習覓食、求生等技巧,以 便長大後掌握獨立生活的 能力。香港的中華白海豚 寶寶與母親一起生活的時 間平均長達三、四年,而 成長至性成熟則需要 10-14 年時間。

2 © 洪家耀


189

© 洪家耀

(圖 3)除了母親及幼豚,中華白海豚的組群結構非常的 有彈性,組群的成員時常更換。根據記錄,組群成員平均為 4 條,最多可有 23 條,也會單獨出現。牠們偏愛捕食魚類, 獅頭魚、石首魚及黃花等河口水域魚類都是牠們的主要獵 物,卻很少捕食其他水中生物如魷魚、墨魚。包括香港的珠 江河口水域原本是中華白海豚聚居的天堂,面對人類永無止 境的發展,這個天堂及當中的白海豚種群能否健康地持續下 去,便視乎現今地球上最大的優勢物種 - 人類,是否真的懂 得保育與發展的平衡了。

3


190

參考資料 參考書籍 方靜威、賴志誠、呂德恒 (2005)。《香港自然圖 鑒系列 2:河口生物》。野外動向有限公司。 守護龍尾大聯盟 (2012)。《小泥灘大發現 - 龍尾 海岸生物圖鑑》。守護龍尾大聯盟 李家樂、董志國等 (2007)。《中國外來水生動植 物》。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杜德俊(2003)。《香港野外圖鑑 - 山澗》。 萬里機構出版有限公司。

饒戈 (2006)。《香港昆蟲圖鑑》。香港鱗翅目學 會、野外動向有限公司。 Anthony Calfo, Rober Fenner(2003). The Natural Marine Aquarium Series-Reef Invertebrates. Reading Trees & Wet Web Media. Brian Morton, John Morton(1983). The Seashore Ecology of Hong Kong .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杜德俊、高力行 (2004)。《香港生態情報》。 郊野公園之友會。

Gerals R. Allen, Roger Steene(1996). IndoPacific Coral Reef Field Guide . Tropical Reef Research.

林春吉 (2007)。《台灣淡水魚蝦生態大圖鑑 ( 上、下 )》。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I.J.Hodgkiss, K.Y. Lee(1983). Hong Kong Seaweeds. The Urban Council, Hong Kong

彼得 . 丹斯 (1996)。《貝殼》。中國友誼出版公 司。

P.J.B. Scott(1984). The Corals of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洪家耀 (2013)。《豚出沒注意》。商務印書館。 香港自然生態論壇 (2008)。《小泥灘大發現》。 香港自然生態論壇 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 (2003)。《海岸公園情報 編》。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

參考網站 台灣生物多樣性資訊入口網 http://taibif.org.tw/zh

約翰、柯爾 (1985)。《香港裸鰓類動物》。 香港市政局。

台灣貝類資料庫 http://shell.sinica.edu.tw/chinese/index_ c.php

韋念時 (2003)。《香港野外圖鑑 - 岩岸》。 香港大學生態學及生物多樣性學系。

台灣物種名錄 http://taibnet.sinica.edu.tw/home.php

倫翠婉。《中華白海豚》。郊野公園之友會。

香港自然生態論壇 http://www.hkwildlife.net

陳乃觀、蔡莉斯等 (2005)。《香港石珊瑚圖鑑》。 郊野公園之友會。 陳文德 (2005)。《和貝類做朋友》。人人出版限 公司。 陳堅峰 (2004)。《迢迢千里》。郊野公園之友會。 陳國勤、祈嘉雲門 (2003)。《香港野外圖鑑 - 沙 灘》。香港大學生態學及生物多樣性學系。 梁肇輝博士等 (2004)。《香港的經濟甲殼類動 物》。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 黃志俊 (2009)。《200 種香港海岸動植物》。 可觀自然教育中心暨天文館。 賴志誠、呂德恒、方靜威 (2006)。《岩岸生物 岩岸及石灘》。野外動向有限公司。 賴景陽 (2005)。《台灣貝類圖鑑》。貓頭鷹出版 社。 蘇毅雄、呂德恆 (2007)。《濕地小動物》。 野外動向有限公司。

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 http://www.afcd.gov.hk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 http://www.iucn.org Encyclopedia of Life http://eol.org Porcupine! http://www.biosch.hku.hk/ecology/porcupine World Register of Marine Species http://www.marinespecies.org

學術文章 個別生物較深入資料,參考了近 100 篇學術文 章,因篇幅有限,部份已在相關文末註明,在此 不贅。


191

學名索引 A

b

Acanthopleura japonica 日本花棘石鱉

106

Batillaria multiformis 多形灘棲螺

89

Acromitus flagellates 端鞭水母

138

Batillaria sordida 錐形灘棲螺

89

Acropora digitifera 指形鹿角珊瑚

120

Batillaria zonalis 縱帶灘棲螺

Acropora pruinosa 霜鹿角珊瑚

120

Boodlea sp. 布多藻

154 170

89

Alpheus bisincisus 雙凹槍蝦

79

Brissus latecarinatus 脊背壺海膽

Alpheus brevicristatus 短脊槍蝦

77

Brotia hainanensis 海南蜷螺

Alpheus rapacida 貪食槍蝦

78

Bursatella leachii 褐海兔

Alpheus rapax 長指槍蝦

79

Anadara cornea 角毛蚶

103

Ancylomenes holthuisi 霍氏濱蝦

131

c

Anemonia sulcata 溝迎風海葵

115

Capitulum mitella 龜足茗荷

87

Anomalocardia flexuosa 曲畸心蛤

104

Caprella sp. 麥桿蟲

84

Anteaeolidiella chromosoma 染色蓑海牛

150

Caridina cantonensis 廣東米蝦

28

Antheopsis doreensis 多琳花海葵

132

Caridina longirostris 長額米蝦

29

Antheopsis maculate 斑花海葵

133

Cellana grata 斗嫁䗩

98

Anthopleura dixoniana 狄氏側花海葵

112

Cellana toreuma 嫁䗩

98

Amphibalanus Amphitrite 紋藤壺 Amphiprion clarkii 克氏雙鋸魚

86 131

37 148

Ceratodictyon spongiosum 角網藻

161

Ceratonereis (Simplisetia) spp. 沙蠶

109

Aplysia Juliana 雜斑海兔

146

Cerianthus filiformis 蕨形角海葵

34

Aplysia kurodai 黑斑海兔

146

Cerithidea cingulate 珠帶擬蟹守螺

90

Aplysia oculifera 眼斑海兔

147

Cerithidea rhizophorarum 紅樹擬蟹守螺

90

Apostichopus spp. 刺參

164

Chasmagnathus convexus 隆背張口蟹

56

Arachnanthus sp. 有管海葵

135

Chelonia mydas 綠海龜

181

Archaster typicus 飛白楓海星

171

Chinemys reevesii 烏龜

26

Clibanarius infraspinatus 下齒細螯寄居蟹

76

158

Clibanarius longitarsus 長趾細螯寄居蟹

75

82

Clibanarius virescens 綠色細螯寄居蟹

175

Ashtoret lunaris 紅點黎明蟹 Atrina spp. 江珧蛤 Austinogebia edulis 美食奧螻蛄蝦

70

Clithon faba 豆彩螺

97

Clithon oualaniensis 奧萊彩螺

94


192 學名索引

Cryptopodia fornicate 環狀隱足蟹

71

Cryptopotamon anacoluthon 鰓刺溪蟹

34

F

Cuora amboinensis 馬來閉殼龜

27

Fistulobalanus albicostatus 白脊管藤壺

Cyanea cf. capillata 獅鬃水母

139

Cypraea spp. 寶貝螺

156

d

86

G Gaetice depressus 平背蜞

58

Gerris sp. 水黽

46

Dardanus crassimanus 厚腕真寄居蟹

176

Goniopora columna 柱角孔珊瑚

126

Dardanus lagopodes 毛足真寄居蟹

176

Goniopora djiboutiensis 大角孔珊瑚

126

Dendrodoris fumata 煙色枝鰓海牛

149

Gymnodoris inornata 無飾裸海牛

152

Dendrodoris nigra 黑枝鰓海牛

149

Gymnodoris okinawae 琉球裸海牛

153

Dendronephthya spp. 棘穗軟珊瑚

155

Diadema setosum 刺冠海膽

168

Diadumene lineata 縱線磯海葵

112

H

Diogenes edwardsii 艾氏活額寄居蟹

74

Haliclona cymaeformis 南海蜂海綿

Diogenes spinifrons 棘刺活額寄居蟹

74

Haliclona spp. 蜂海綿

160

Dolomedes mizhoanus 褐腹狡蛛

47

Heliocidaris crassispina 紫海膽

169

Duttaphrynus melanostictus 黑眶蟾蜍

20

Holothuria fuscocinerea 棕環海參

162

Holothuria leucospilota 玉足海參

163

E

Hydnophora exesa 腐食刺柄珊瑚

129

Hydroides elegans 華美盤管蟲

110

Edwardsianthus (Edwardsia) sp. 愛氏海葵 114

Hydroides spp. 盤管蟲

110

Entacmaea quadricolor 四色篷錐海葵

130

Ercolania boodleae 布氏葉鰓螺

154

Eriocheir japonicas 日本絨螯蟹

36

Etisus laevimanus 光手滑面蟹

179

Eucrate crenata 隆線強蟹 Eucrate tripunctata 三斑強蟹 Euprymna berryi 柏氏四盤耳烏賊

60 60 145

161

I Ibla cumingi 毛鳥嘴茗荷 Isognomon isognomum 鉗蛤

87 105


193

Ligia exotica 奇異海蟑螂 Lithophyllon undulatum 波形石葉珊瑚

學名索引

L

N 83

Nanhaipotamon hongkongense 香港南海溪蟹

128

35

Littoraria ardouiniana 斑肋濱螺

88

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江豚

184

Littoraria melanostoma 黑口玉黍螺

88

Nereis spp. 沙蠶

109

172

Nerita spp. 蜑螺

97

Luidia maculate 斑砂海星 Lysmata amboinensis 白背鞭腕蝦

81

Neverita didyma 扁玉螺

93

Lysmata vittata 紅條鞭腕蝦

81

Neverita lewisii 柳氏扁玉螺

93

M Marcia hiantina 裂紋格特蛤

O 103

Ocadia sinensis 中華花龜

26

Macrobrachium formosense 台灣沼蝦

32

Ochetostoma erythrogrammon 絳體管口螠 108

Macrobrachium hainanense 海南沼蝦

30

Octopus spp. 八爪魚

Macrobrachium hongkongense

30

Ocypode ceratophthalmus 角眼沙蟹

142 61

Macrobrachium nipponense 日本沼蝦

32

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 羅氏沼蝦

30

Macrobrachium vietnamense 越南沼蝦

30

Macrodactyla doreensis 多琳巨指海葵

132

Pagurus minutus 小形寄居蟹

Mactra grandis 大蛤蜊

104

Palaemon debilis 長角長臂蝦

80

Mastigias papua 巴布亞硝水母

136

Palaemon serrifer 鋸齒長臂蝦

80

Paramesotriton hongkongensis 香港瘰螈

18

Parasesarma pictum 斑點擬相手蟹

55

Melanoides tuberculata 瘤擬黑螺 Meretrix meretrix 文蛤

38 103

P 73

Metaplax elegans 秀麗長方蟹

57

Parasesarma plicatum 摺痕擬相手蟹

55

Metaplax longipes 長足長方蟹

57

Patelloida pygmaea 矮擬帽貝

99

Metopograpsus frontalis 寬額大額蟹

59

Pavona decussate 十字牡丹珊瑚

121

Mictyris brevidactylus 短指和尚蟹

68

Pentaceraster cf. cumingi 疣海星

173

Modiolus philippinarum 菲律賓偏頂蛤 Monodonta labio 單齒螺 Mortensenella forceps 仿倒顎蟹

102 96 108

Penaeus (Melicertus) latisulcatus 寬溝對蝦 174 Perna viridis 翡翠貽貝

102

Perinereis spp. 沙蠶

109


194 學名索引

Perisesarma bidens 雙齒近相手蟹

54

Petrolisthes boscii 薄氏岩瓷蟹

72

S

Petrolisthes japonicas 日本岩瓷蟹

72

Salmacis sphaeroides 雜色角孔海膽

167

Philyra carinata 隆線拳蟹

67

Sebadoris fragilis 盤海牛

153

Phoronis australis 南方帚蟲

134

Saccostrea cucullata 僧帽牡蠣

100

Phyllorhiza punctate 珍珠水母

137

Scopimera globosa 圓球股窗蟹

66

Scopimera intermedia 中型股窗蟹

66

Physella acuta 尖膀胱螺 Pinna spp. 江珧蛤 Planaxis sulcatus 平軸螺

39 158

Sepia esculenta 金烏賊

144

Sepioteuthis lessoniana 萊氏擬烏賊

143

Platygyra acuta 尖邊扁腦珊瑚

124

Septifer virgatus 條紋隔貽貝

105

Platygyra carnosus 肉質扁腦珊瑚

124

Sinanodonta (Anodonta) woodiana 背角無齒蚌

24

42

Platysternon megacephalum 大頭龜 Polinices mammilla 白玉螺 Polycera fujitai 藤田多角海牛

99

95 153

Sinotaia quadrata 石田螺

40

Sousa chinensis 中華白海豚

186

Polypedates megacephalus 斑腿泛樹蛙

23

Spheractis cheungae 洞球海葵

113

Pomacea canaliculata 福壽螺

41

Spirobes sp. 螺旋蟲

110

Porites spp. 濱珊瑚

127

Spirobranchus tetraceros 四犄旋鰓蟲

159

Porites aranetai 亞氏濱珊瑚

127

Spondylus spp. 車蠔

157

Porites lutea 澄黃濱珊瑚

127

Stichopus spp. 刺參

164

Portunus pelagicus 遠海梭子蟹

178

Styela plicata 皺瘤海鞘

107

Protula bispiralis 椰樹管蟲

159

Sulcospira hainanensis 海南溝蜷

37

Pseudosimnia (Diminovula) whitworthi 白氏擬 鼻螺

155

Pseudocolochirus violaceus 紫擬翼手爪參 165

T Tachypleus tridentatus 三棘鱟

R Radix sp. 蘿蔔螺

39

50

Tapes sp. 綴綿蛤

104

Tayuva lilacina 盤海牛

153

Tectus Pyramis 銀塔鐘螺

156

Terebralia sulcata 溝紋筍光螺

91

Tetraclita cf. squamosa 笠藤壺

86

Thais clavigera 疣荔枝螺

92


195

Tmethypocoelis ceratophora 角眼切腹蟹

177 62

Toxopneustes pileolus 喇叭毒棘海膽

166

Turbinaria peltata 盾形陀螺珊瑚

125

Turritella terebra 筍錐螺

95

U Uca acuta 銳齒招潮蟹

65

Uca arcuate 弧邊招潮蟹

65

Uca borealis 北方凹指招潮蟹

64

Uca lacteal 清白招潮蟹

64

Uca paradussumieri 擬屠氏招潮蟹

63

Uca splendida 麗彩招潮蟹

63

Umbonium costatum 肋䗉螺

96

Upogebia major 大螻蛄蝦

82

V Vibrio fischeri 費氏弧菌

145

Virgularia sp. 海筆

118

X Xenophrys brachykolos 短腳角蟾

22

學名索引

Thalamita crenata 鈍齒短槳蟹


香港水底奇兵 The Aquatic Creatures of Hong Kong 香港自然地理叢書

作者及攝影 編輯 排版及設計 出版

11

SimFish (李錦華) 洪家耀 (Samuel Hung) 葉朝霞 香港自然探索學會 Society of Hong Kong Nature Explorers 地址︰九龍觀塘偉業街161號德勝廣場2004室 電話:2866-2652 傳真:2357-1373 電郵:info@shkne.org.hk 網址:www.shkne.org.hk 香港自然地理 www.geographic.hk

印刷

保諾時網上印刷有限公司

版次

初版 2014年7月

定價

HK$78.00

ISBN

978-988-15467-0-8

版權所有,不得翻印或轉載。本書所有內容及圖片 之版權均由作者所擁有。未經出版者及作者同意, 不得翻印。



在奇異的水底世界,某些螺類可 以進行「孤雌生殖」,一隻雌螺已可以自我 複製出大量幼螺;海綿被搞碎至一堆殘留細胞,也 可以重新組合成一個新個體。還有不同物種之間奇妙 的共生關係;獨特的防衛機制諸如波子蟹的遁地隱身術; 槍蝦的音波功武器;其他生物的自截肢體、吐出內臟、噴 墨放毒、高明的偽裝術等等行為,都讓人嘆為觀止,全 部都可以拿來作為科幻電影的題材。這些各色各樣 的水中動物,就是本書要介紹給讀者認識的 「香港水底奇兵」!

ISBN 978-988-15467-0-8

香港水底奇兵 The Aquatic Creatures of Hong Kong 港幣HK$78.00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