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yJourney Booklet 2018: Mnemosyne

Page 1

Psychology Society SSS HKUSU 2017-2018 PsyJourney Booklet 2018

Mnemosyne

The booklet of memory.


《目錄 》 序《記憶心理學》

P. 1

記憶的秘密 記憶的過程 大腦與記憶 動物中的記憶

P. P. P. P.

2 3 5 7

錯誤記憶

P. P. P. P.

9 - P. 15 10 - P. 11 12 - P. 13 14 - P. 15

記憶與疾病

P. P. P. P.

16 - P. 22 17 - P. 18 19 - P. 20 21 - P. 22

為甚麼我們會遺忘? 目擊證人真的可信嗎? 記憶真的可以被植入? 失憶症 阿茲海默症 讀寫障礙症

-

P. P. P. P.

8 4 6 8

記憶與生活

P. 23 - P. 27 P. 24 - P. 25 明明記得卻說不出口! 為甚麼歌曲一直在腦海中回放? P. 26 - P. 27

延伸閲讀―記憶法

P. 28 - P. 29

後記

P. 30

其他活動

P. 31

參考文獻

P. 32 - P. 35

鳴謝

P. 36


序《記憶心理學》 古希臘人Maimonides認為記憶是由明暗兩種物質構成的混合體,只要 混合體沒有受到干擾,記憶就是完整的,一旦混合體產生變化就會出 現遺忘。而Plato則提出了「蠟板假說」 ,指出記憶正如某個尖的物體在 蠟板表面移動一樣。留下的刻痕就是記憶,光滑的表面則代表遺忘。 在心理學歷史上,首個針對記憶的實驗是由德國心理學家Hermann Ebbinghaus在1885年進行的研究(Ebbinghaus, 1885) 。他不單成功地發 表了量度記憶的方法,更繪製出著名的「遺忘曲線」 (Forgetting Curve) 。由此可見,從很早期開始記憶已經是心理學中重要的研究範疇之一。 所謂記憶(Memory) ,就是我們對訊息進行編碼(Encoding) 、儲 存(Storage)和提取(Retrieval)的運作,選擇性地將每日數以萬計 的資訊刻印到腦海的過程。當中,記憶與「認知心理學」 (Cognitive Psychology) 、 「異常心理學」 (Abnormal Psychology) 、以及「神經科學」 (Neuroscience)最為有關。隨著有關記憶研究的發展,心理學家亦開始 漸漸提出不同的記憶法(Mnemonics) 。由Ebbinghaus開始,針對記憶一 直在「認知科學」中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沒有記憶,我們既不能回想過去,更無法學習更多。記憶是各種行為的 基礎,因為記憶,我們才能夠思考、理解、判斷。在日常生活中,千般萬 樣的記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沒有程序記憶(Procedural Memory) ,我 們無法準確的做出各種動作,沒有空間記憶(Spatial Memory) ,我們不 能找尋回家的方向。因此,憑藉記憶,我們才能聯繫著過去與現在、才 能獲得知識和技能。 究竟大腦是如何儲存記憶?失憶症到底是甚麼一回事?我們的記憶真 的可信嗎?因此,本年度香港大學學生會社會科學學會心理學學會的年 度學術活動-PsyJourney 2018將會以「記憶」為主題,並借在希臘神 話中掌控記憶力的女神Mnemosyne命名,希望透過一系列的活動(微電 影、街站、工作坊)以及此書與大家一起深入探討記憶中的奧秘,從而 向大眾推廣心理學。 本刊涵蓋「記憶的秘密」 、 「錯誤記憶」 、 「記憶 與疾病」 、 「記憶與生活」四大章節逐一拆解記憶中的心理學。除此之 外,此書更會借助顯淺直白的語言、 配合日常生活的例子,從心理學的 角度與你一起穿梭這趟記憶之旅!

1


記憶的秘密

「記憶是靈魂的謄寫。」 —— 亞里士多德

2


《記憶的過程》

「先生, 請問你的電話號碼是?」 「91234567」 「謝謝,先讓我把你加進聯絡人吧。」

相信大家也有以上經歷,當下確實是把別人的電話號碼背下來了,但一 加進電話簿後,便很快忘記了那八個數字。可是,要你背出身邊親人的 電話號碼,應該不難吧? 以下將會向大家介紹三種常見的記憶,包括感官記憶、短期記憶及長 期記憶。 感官記憶(Sensory Memory)的維持時間以毫秒或秒計算,是一瞬 間極短暫的記憶。視覺訊息大約能持續半秒鐘,聽覺訊息在回聲記憶 (echoic memory)中大約能持續五至十秒。其主要功能是辨認刺激、型 態辨認、保存對感覺刺激(如影像、聲音、味道和觸感)的短暫記憶。 根據Atkinson 和 Shiffrin(1971)提出的多重記憶系统模型,感官記憶 透過『注意』 (Attention)進入短期記憶。生活中會遇到各式各樣的感 官記憶,例如聽到別人的說話,嗅到旁邊食肆的香味,有人突然破撞了 你一下等。⋯⋯除非你給了『注意』,否則這些只維持數秒的感官記憶都不 能進入到下一階段——短期記憶(Short Term Memory) 。 短期記憶的容量約為5-9的單位或數字,是非常有限的短期儲存。其 所記得皆是當下發生的事,約在三十秒之內便會從記憶中遺失。我們 可以透過持續複誦,即簡單重複內容讓複誦項目跟已知事物或概念產 生關連,延長訊息的保存時間。我們對訊息作出愈多的組織、關連和

3


想像工作,愈能加深對信息處理的深度,記憶便能更持久(Levels of Processing Memory) 。 長期記憶是基本上沒有容量限制的長期儲存,儲存內容也不僅限於外 界收錄的訊息,更包括創造性意念,見解,知識。長期記憶具有非常具 大的容量,可在極長時問內(短則幾分鐘,長則可達幾十年)保有訊息, 理論上是永久存在的,故又稱為永久記憶。 Peterson 和 Peterson(1959)做過一個關於短期記憶的實驗,可以在這 裏跟大家分享一下。在這實驗中,參加者被告知三個英文字母及一個三 位數目字,例如「PSY178」 ,參加者需不斷對三位數進行減三的練習, 例如178、173、170⋯⋯ 在三、六、九、十二、十五及十八秒後被要求重複一 開始所說的三個英文字母。研究指出,在實驗開始三秒後,八成的實驗 者能準確地記下英文字母。而在18秒後,能準確記下英文字母的人少於 一成。當我們在進行減數的時候,並沒有或很少『複述』英文字母,從 而說明,當缺乏了『複述』的步驟,記憶便會從短期記憶中消失,也展示 了短期記憶維持時間短的特性。 現在,大家應該更明白自己為甚麼會忘記一些剛剛發生的事情,或數 分鐘前記的電話號碼,但仍記得童年深刻的趣事,或親近的人的電話 號碼吧! 複述 傳遞 注意

取回

多重記憶系統模型 (Atkinson & Shiffrin, 1971)

4


《大腦與記憶》

「為甚麼你連這麼小的事也會忘記?你有帶你的腦袋來嗎?」 「你怎麼又迷路了?都不能好好的記路嗎?」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能夠將記憶與我們的大腦聯想在一起。但是大 家又是否知道我們的大腦究竟是如何影響著我們的記憶呢?以下,就 一起學習大腦與記憶的關係吧! 從很久以前開始,科學家們都會嘗試從失憶的人中找尋我們腦袋於 記憶中扮演的角色。我們的長期記憶(Long Term Memory)可以大致 分為兩種,陳述性記憶(Declarative memory)及非陳述性記憶(Non -Declarative Memory) 。陳述性記憶是一些可以容易以語言表達的記 憶,例如理論和經歷等。而非陳述性記憶就是一些難以用言語表達的 技能,就像踏單車和溜冰等。 在1962年,癲癇症(Epilepsy)病人H.M.就為我們揭露了腦與記憶的關 係。H.M.的癲癇症使他長期因癲癇發作而受了不少苦,醫生為了治療他 把他腦部的部份組織切除了,而當中包括海馬體(Hippocampus) 。雖然 H.M.的癲癇症因此而康復了,但他卻失去了記憶整合的能力,無法儲存 新的陳述性記憶。他無法記得新認識的人的名字,無法知道自己十分 鐘前做過什麼事,但是他卻仍能夠學習到一個全新的技能。在Milner (1965)的「鏡描實驗」 (Mirror Tracing Experiment)中,H.M. 被要求 要看著鏡中的五角星圖像,並用鉛筆勾畫出其輪廓。雖然H.M. 每次練 習這技能時都不記起之前有做過同樣的練習,但卻能夠在三天內愈畫 愈好,最後畫出一個近乎完美的五角星圖像。由此可見,不同的腦組織 負責了不同類型的記憶。而即使H.M.無法儲存新的陳述性記憶,他的 程序記憶並沒有受海馬體的切除影響。

5


Schacter 和同僚(1996)使用其中一種神經成像(Neuroimaging)技 術——正電子發射成像(Positi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測試普通 人做不同記憶任務時其海馬體中的血液流動變化,並發現人在做陳述 性記憶任務時海馬體中會有比較高的血流量。另外,一個使用磁力共 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的研究發現,要記得倫敦複 雜的街道的倫敦的士司機對比只需記住特定路線的巴士司機,擁有更 大的海馬體 (Maguire & Mullally, 2006) 。由此可見,海馬體對空間記 憶(Spatial Memory)和陳述性記憶的重要性。其實除了海馬體外,左額 葉(Frontal Lobe)亦對處理陳述性記憶十分重要,因為左額葉為語言系 統的中心點(Anderson, 2000) 。同樣的PET結果亦能從左額葉中看到, 而當人在處理接受的資訊時,左額葉的激活(Activation)愈高,代表他 們之後愈能夠回溯之前的資訊(Kapur et al., 1994) 。 究竟大腦那一個組織是負責程序記憶的呢?Schacter (1996) 在同樣 的PET 研究發現與程序記憶有關的血流量轉變大多都是在海馬體以 外的大腦組織中發生。例如小腦(Cerebellum)和紋狀體(Striatum) 在動作技能記憶(Motor Skill Memory)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Sanes, Dimitrov, & Hallett, 1990; Censor, Dayan, & Cohen, 2013) 。這便能解 釋為何H.M. 在不記得有學習過畫五角星的情況下,仍能愈畫愈好。當 然,這並不代表海馬體完全和程序記憶沒有關係!近年有不少研究亦指 出其實海馬體有負責處理部份的程序記憶,例如海馬體會連夜幫助鞏 固剛學的動作技能等(Albouy et. al, 2013) 。 大腦與記憶的關係很複雜,相信未來的日子會有更多相關的研究為我 們揭示之間的關係。而我們的大腦真的是個很神奇的創造。每天我們 都面對很多不同的事物,製造很多新的記憶。縱然每天面對龐大的資 訊,我們的大腦也從未「罷工」 ,但是大家也請謹記要好好照顧我們的 腦袋哦!

6


《動物中的記憶》

「媽媽,為甚麼狗狗一直不肯聽我的指令!」 「那麼你一定要更有耐心地去教它啊,不然它記不住的。」 「什麼?動物也有記憶的嗎?」

現今社會養寵物的人越來越多,少自一條金魚,多至數隻小狗,幾乎人 人的家中都總會有至少一隻寵物陪著自己。如此同時,很多人也會喜歡 教自己的寵物一些小指令當作在玩一些小遊戲,卻發現明明已經把動 作教了很多次,寵物卻還是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錯。其實這並不是因為 你的寵物比較調皮或著是比較笨的緣故,而是關乎動物的記憶。 動物的記憶時間與人類的相比起來短得多。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文化 演變研究中心(Centre for the Study of Cultural Evolution)的動物行為 學家Lind(2014)曾作出了一個有關動物的記憶的一項研究,該研究對 從小狗到蜜蜂的25種動物進行了研究,而結果指出動物短期記憶的平 均時長只有27秒,恰好是記憶喪失之前的中間點。這些結果反映出動 物對大部份的時間都是沒有長期記憶的,例如狗狗在兩分鐘就會忘記 一件事物,而猩猩的記憶也只有20秒鐘左右(Owen, 2015) 。 雖然如此,動物還是有可以記住的事情,正如我們的寵物還是會有 學會小指令的一天,經過長期的反覆訓練,通過動物的類情景記憶 (Episodic-like Memory) ,動物還是能透過人類一直說出指令(比如說

7


「跟我做」)激發的對於其他動作出事後編碼的回憶,從而學會指令。 但是,這種記憶還是會多少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逐漸模糊。 除此以外,動物其實也不是完全不能長期記住所有事物,動物在關聯 記憶(Associative Memory)這方面的能力非常強(Templer & Hampton, 2013) 。這種關聯性學習型態 ,Pavlov(1897)描述為動物對特定製約 刺激的反應,是當兩件事物經常同時出現時,大腦對其中一件事物的記 憶會附帶另外一件事物。例如說,貓咪可能會因為去過一次見獸醫以 後,記得對寵物籠感到害怕,這是因為牠的關聯記憶把寵物籠和危機 感聯繫在一起,而這類記憶會在動物的腦內長存。 總而言之,動物的記憶雖然普遍比人類短,但在某些情況下還是能依 賴他的關聯記憶和情景類記憶建立比較長期的記憶,所以各位寵物的 主人啊,請不要放棄訓練你們的寵物,努力為牠們建立出類情景記憶 吧!

8


錯誤記憶 「在我看來,我們的記憶力不是把純粹偶然的這一件 事記住和把純粹偶然的另一件事忘掉的一種機制,而 是知道整理和睿斷舍棄的一種能力。從自己一生中忘 卻的一切,本來就是由一種內在的本能在此之前早已 斷定認為應該忘卻的。」 ——茨威格

9


《為甚麼我們會遺忘?》

「為甚麼畢業以後我好像都不太記得以前同學們的名字了?」 「我也是⋯⋯明明是以前天天見面的同學⋯⋯」 「到底人為什麼會遺忘呢?明明是很重要的回憶啊!」

相信每個人都有試過遺忘一些昔日重要回憶的經歷,明明應該是很難 忘的記憶,但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都會不自覺的遺忘了某些事情,這 到底是為什麼呢? 德國心理學 Hermann Ebbinghaus 指出所謂遺忘即是我們對於 曾經記憶過的東西不能回憶起來,或是變成了錯誤的再認和錯誤 的回憶,這些都是遺忘(Ebbinghaus, 1885) 。 而遺忘在人學習了該 項事件以後便會立刻開始,Ebbinghaus在做這個實驗的時候拿自己 作為測試對象得出了一些關於記憶的結論。他選用了一些根本沒有 意義的音節,也就是那些不能拼出單詞來的眾多字母的組合,譬如 asww,cfhhj,ijikmb,rfyjbc等等。他經過對自己的測試,得到了一些數 據,從而研究出遺忘曲線(Forgetting Curve) 。 根據家赫爾曼·艾賓浩斯研究出的遺忘曲線,人類遺忘的速度是會隨 時間改變的,一開始的時候遺忘的很快,以後便會漸漸減速。 這是 因為人類在一開始輸入信息的時候,會成為人類的短期記憶(Short Term Memory) ,若沒有及時的複習,這些東西就會漸漸被遺忘,而經 過了及時的複習,這些短時的記憶就會成為了人的一種長期記憶(Long Term Memory) ,從而在大腦中保持著很長的時間(Ebbinghaus, 1885; Atkison & Shiffrin, 1968) 。

10


除此以外,動機性遺忘(Motivated Forgetting) 也是一種導致人類遺 忘的原因。動機性遺忘是一種人類有意無意,為了避免不快樂的情緒或 內心衝突而遺忘某件事或人的現象,是一種自我防禦機制 (Defense Mechanism ) (Freud, 1937) ,採用『潛抑』 (Repression)作用避免記憶 不被接受或痛苦的訊息,將這些事件再壓抑到潛意識中。透過動機性 遺忘,人類的記憶系統會使人壓抑這些讓人痛苦的記憶,但卻不能把有 關記憶完全在腦裡消除,反而,這些經歷和記憶可能會在夢中或通過某 些言行隱晦的表現出來(Loftus, 1998) ,意味著這種動機性遺忘其實只 是一種自主保護的抑制性忘記。 總而言之,人類會遺忘某些事物是無可避免的一件事情,若我們不想把 這些記憶忘掉,我們則應該把這些重要的回憶都經常回味,把它們變成 長期記憶,遇到不快的記憶時,也應該勇敢面對!

11


《目擊證人真的可信嗎?》 「為甚麼法官都當他的話正確?」 「因為他是目擊證人啊!」 「可是目擊證人真的能完全記得案件的蛛絲馬跡嗎?」

雖然在審判案件時法官都非常依賴目擊證人的所說的一字一句,然而 在西方一個名為清白專案(The Innocence Project)的非牟利法律組織發 現案件錯判的原因約70%是因為目擊證人的誤認(Gary et al., 1998) , 造成受害者冤枉的被監禁嚴重後果。 到底甚麼原因影響目擊證人的記憶?Bartlett(1932)提出了圖 式理論(Schema Theory)指出我們對不同東西都存在著一些圖式 (Schema) ,即儲存在腦裏認知結構(Cognitive Structure) ,對事物 的概念。Bartlett(1932)亦提出我們有不同圖式,如劇本圖式(Scripts Schema)是對事件的圖式、社會圖式(Social Schema)則是對一組團體 的圖式,而定型(Stereotypes)也就是社會圖式的其中一種。我們腦裏 有著各式各樣的圖式,這些都是通過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經驗所得到的 (Arbib, 1998) 。 然而,雖然圖式有助了解和判斷,圖式亦會影響我們的記憶,從而減低 判斷的準確性。Loftus 和 Palmer(1974)的著名的「車禍實驗」 (Car Crash Experiment)帶出了圖式對記憶的影響。心理學家測試了45個美 國學生,並要求他們觀看一些兩架車衝撞的片段。隨後,他們問受試者 一系列關於該片段的問題,當中包括一條關鍵問題: 「當兩架車『衝撞 (Hit)』時車速有多快?」當中,Loftus和Palmer(1974)根據在關鍵問 題所用到的動詞將受試者分成三組,包括『觸碰(Contacted)』) 、 『衝

12


撞(Hit)』 、以及『猛烈撞擊(Smashed Into)』。結果得出,受試者所推 測的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關鍵問題中所用到的動詞影響。如使用『 觸碰』受試者推測31.8 m/h,使用『猛烈撞擊』一詞卻得出推測40.8 m/h,推測的速度遠高於『觸碰』。這是因為心理學家激發了他們不同 動詞的圖式,因此即使受試者觀看的片段都是相同,但『猛烈撞擊』一 詞令他們覺得片段中的交通意外更嚴重、車的速度更快。與圖式不一致 的信息亦會較易被遺忘,導致記憶錯誤(Kessels, 2003) 。 除此之外,武器效應(Weapons Effect)更指出目擊證人的記憶並不可 信,因為在案子發生時人們緊張的情緒會導你致記憶不準確。Loftus et al.(1987)首先叫一位幫手在參加者前經過,然後請參加者從50幅照片 辯認他的臉。結果得出幫手「拿著𠝹刀」時參加者辨認得較「拿著鉛筆」 差,沒有看到武器時記憶更準確。這是因為我們的注意力較多落在武器 (𠝹刀)上,因而容易忽略人的臉部特徵。由此可見,目擊證人的記憶並 不是完全可信。 不過,以上的研究都是實驗室實驗(Laboratory Experiment) ,未必能 夠完全應用於現實生活(Real Life Situation) 。再者,也有很多其他心理 學研究如案例研究(Case Study)得出目擊證人的記憶也是有一定的可信 性的(Yuille & Cutshall, 1986) 。所以,有關目擊證人的記憶仍需要更深 入的研究,在審判案件時只可當目擊證人作參考!

13


《記憶真的可以被植入?》

「咦?明明我記得昨天沒有把蛋糕吃完的,怎麼雪櫃裡 現在空空如也的?」 「你確定你的記憶是可靠的嗎?」

你明明記得小時候曾經到過迪士尼樂園,還能栩栩如生地描繪當時遊 玩的細節,但身邊的家人都否認,到底是為什麼呢? 你很肯定自己昨 天上學穿的是粉紅色的外套,你甚至記得外套的牌子和大小,但你的同 學們卻說你穿的是白色的,那我們應該相信誰呢? 所謂記憶,跟大腦中的海馬體(Hippocampus)脫不了關係。它是負責操 作人的重要記憶的,任何程度的損傷都會造成對記憶能力的傷害,嚴 重的更會導致失憶症。當人們在回想以往發生的事情時,在海馬體區域 的細胞便會開始活躍起來。 近年不少學者開始研究從海馬體入手去操縱記憶的方法。來自麻省理 工學院的兩位心理學家Ramirez和Liu利用大腦構造跟人類相似的老鼠 進行了實驗(Ramirez, Tonegawa, & Liu, 2014) 。他們首先在盒子中培植 了一群有受創經驗的老鼠,並觀察到這些老鼠在盒子裡一動不動,呈現 出防衛的姿勢,又名「行為凍結」 。接著,他們把老鼠安置到新環境中, 並利用鐳射來刺激老鼠的腦細胞,從而喚起老鼠們在舊箱子裡的恐懼 回憶。果然,本來正在四處亂竄的老鼠立刻停下來,並進入了先前的「行

14


為凍結」模式。這項研究證明了記憶是可以被混淆從而重新植入的,因 此記憶並不是一樣可信的事物。 記憶亦備有可被重組意義的特質。記憶並不是一個把外在環境完全 地複製到腦海的過程,而是像一塊陶土,會一直被所擁有者賦予新的 意義。根據Loftus和Pickrell(1995) , 研究人員使用了賓尼兔—一個在 華納兄弟(Warner Bros)的角色,並讓一群童年時去過迪士尼樂園的學 生看了包含賓尼兔在內的一張照片。結果,超過一半的學生竟然生動地 描述了他們小時候和賓尼兔互動的情景。可見,記憶是會受到外在因素 影響,只需要一丁點的暗示人們便能自己創造出全然虛構的回憶。這便 是暗示感受性(Suggestibility) 。 總括而言,人類的記憶並不全然可靠。它不但會有誤差,容易受到外來 因素影響,更甚的記憶甚至可以被改造和扭曲的。因此,當下次老師質 問你昨天有沒有做功課時,千萬別信誓旦旦地說有呢!說不定你的記憶 已經被改造了!

15


記憶與疾病

「記憶就像一種可怕的疾病,蠶食著他的靈魂」 —— 奥斯卡・王爾德

16


《失憶症》

「你是誰?為什麼你在我的家裡照顧我?」 「我是你的丈夫啊!難道你失憶了嗎?」

在韓劇中,常常出現主角患上失憶症的橋段。要不然是女主角撞車後把 所有事情都忘了,然後男主角就苦苦等她十年;就是女主角在臨結婚的 前一晚突然記起回憶中自己愛的不是這個人,挽起婚紗便跑了。到底失 憶症在現實中是不是這麼普遍的呢?人們失憶後是不是就代表所有事 情都會忘掉呢?失憶是不是只有車禍等重大創傷才能引起的呢? 失憶症(Amnesia)是一種關於記憶的疾病,患者通常會出現忘記過往 記憶的症狀,又或是失去了記下新資訊的能力。引起失憶症的原因有 很多種,包括大腦的海馬體 (Hippocampus) ,間腦(Diencephalon)或顳 葉 (Temporal Lobe)受損(Bimonte-Nelson, 2015) ,藥物影響以及心 理創傷等。而在眾多失憶症種類中,較為多人認知的便是順行性失憶症 (Anterograde Amnesia)和逆行性失憶症(Retrograde Amnesia) 。 逆行性失憶症便是電視劇中常常出現的橋段。患者會失去受傷前的記 憶,但失去的記憶長短卻沒有定論。根據法國心理學家理博,逆行性失 憶症患者通常忘掉的都是近期形成的回憶。比方說,當一個人因為車禍 而令腦部受創,他忘記的可以是意外時的回憶,車禍前幾小時的回憶, 或者是前幾年的回憶,但他對於小時候的回憶卻是可以如數家珍的。 這就是著名的理博斜線(Ribot’s Gradient) (Ribot, 1882) 。 至於順行性失憶症,它的患者會在患病後失去記憶事物的能力。就像 電影《別相信任何人》的女主角一樣,她每天早上起來都記不起之前發

17


生過的事,需要依靠丈夫來提醒,但是她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並沒有受 到影響的。 現實中曾經出現過逆行性失憶症和順行性失憶症並存在一位病人中的 例子。Henry Molaison(H.M.)是一名罹患嚴重癲癇症的美國人,他的主 治醫生認為切除其內側中央顳葉有助治療他的癲癇,便把其三分之二 的海馬體(Hippocampus) ,大部分的杏仁核(Amygdaloid)以及內鼻皮層 (Entorhinal Cortex)切除。雖然是次手術大大減低了莫萊森的癲癇症 狀 (Epilepsy) ,卻令到他同時患上了順行性失憶症以及逆行性失憶症。 雖然他仍然能夠掌握新技能,但他卻失去學習過程的記憶 (Scoville & Miller, 1957) 。直到其在二零零八年過世前,他都是認知神經心理學家 們的重點研究對象。 由此可見,患上失憶症會為患者生活帶來諸多不便。雖然醫學界的確有 患者成功恢復記憶的案例,但恢復過程卻是漫長而充滿變數的,絕非 像戲劇中男主角一個吻就可以讓女主角記起所有事情般浪漫。 所以下次在看韓劇的時候,可千萬別被浪漫的劇情騙了喔!

18


《阿茲海默症》

「你看那鏡子, 我們的靜嫻多美麗!」 「你是誰啊,為什麼會知道我的名字?」 「媽,我是你的兒子啊。」 大家可有想過會被身邊最親近的人忘記嗎?明明是那麼親近的人,他 卻慢慢的把你與他的回憶忘掉,就像他獨自坐著時光機回到過去,一 點一點的回到你們那未曾遇見的時光了。這些種種讓遺忘的人看似殘 酷,但是他們卻也是無可奈何的,因為他們可能患上了一種名為阿茲海 默(Alzheimer)的疾病。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指出,全球現時有五千萬失智症患者,當 中大多為六十五歲或以上的長者,而每年則會增加一千多萬個案例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7) 。失智症(Dementia)最常見的一 種形式就是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佔其六十至七十個百 分比的案例。從神經病理學來看,阿茲海默症是一種隨時間喪失神 經系統中神經原(Neuron)和突觸(Synapse)的慢性神經退化性疾病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 ,由於腦部神經原和突觸負責思考、記憶、 運算及行動等,患者要面對其認知隨時間的衰退以及一些行為,語言和 視覺空間的障礙(Ahmad, 2012;Querfurth & Laferla, 2010) 。隨著 時間一分一秒的逝去,他們的認知會逐步喪失,甚至最後連最基本的日 常生活能力都會失去,像是洗澡及去洗手間等。 由於阿茲海默症的病人需因應疾病的退化階段而改變看顧的方 式,因此Reisberg和一眾科學家(1982)研發了整體退化量表(Global Deterioration Scale, GDS)用以辨別阿茲海默症等失智症患者其認知的 退化程度。整體退化量表將阿茲海默症的嚴重程度分成七個階段。階 段一至三是前兆階段(Pre-dementia stages) : (1)並無記憶退化的證據。

19


(2)與年齡關聯的記憶障礙 ,例如忘記東西位置及某些熟悉的字。 (3)輕度神經認知功能障礙,例如開始失去方向感並容易迷路,工作 能力下降及減少社交活動等。階段四至七便是患上阿茲海默症了,由這 階段開始其生存必需要有協助。 (4)輕度阿茲海默氏症,患者對現今及 最近的事情有很少的認識,忘記自己以前的回憶,並無法從事一些複 雜的認知活動如理財和旅遊等。 (5)中度阿茲海默氏症,患者開始無 法自我照顧,在衣食住行上都擁有障礙,例如在選擇合乎天氣的衣服 上有困難。另外,其長期和短期記憶,專注力,方向感等認知會有明顯 的退化和障礙,例如忘記住址等。 (6)中重度阿茲海默氏症,患者會開 始間中忘記家人的名字,未能察覺近期事件和環境的變化,自發性的 語言變少,連數數字也未能完整地從十數到一,生活更必須完全依賴別 人。另外,當中更可能會有性格及情緒的改變。 (7)重度阿茲海默氏症, 患者會循漸完全失去言語,行動等能力,而其大腦就像已不能指揮身體 一樣。 患上阿茲海默症的原因在現時仍然不明,坊間亦有不同的假說。而失 智症更是一個不能逆轉的疾病,除了普遍的藥物治癒外,治療的方法 有很多。大腦認知訓練就是其中一個緩和及預防阿茲海默症的方法, 根據Belleville(2011)的研究報告顯示,記憶訓練能夠對患者腦部的神 經原産生影響,能改善其儲存情節記憶(Epsodic Memory)的能力,對 失智症有治療的作用。而且,一個為期十二個月於護理院針對失智症病 人的研究更指出,日常生活的行動與認知練習能穩定患者的認知功能 (Graessel et al., 2011) 。另外,音樂治療更是一個能幫助各階段病患 者的療程,更能改善患者自傳式記憶(Autobiographical memory)的能力 (Holmes, Knights, Dean, Hodkinson, & Hopkins, 2006) 。 記憶盛載的是你我他她之間重要的回憶,然而一種疾病卻能靜悄悄 地把回憶,認知奪去。雖然失智症不能完全根治,但卻能停止惡化,所 以大家記得多留意關心身邊的人,在還來的及的時候去為他尋求幫助 吧!

20


《讀寫障礙症》 「心、王、里學、女、子有、趣?」

以上句子很有機會出現在患有「讀寫障礙」的小朋友的功課上。 在香港,讀寫障礙是許多學童患有的疾病。根據國際讀寫障礙協會的 定義(International Dyslexia Association, 2004) ,讀寫障礙是一種學習和 特定的語言障礙,源於對文字解碼能力的不足,通常在聲韻處理能力上 反映出來。和年齡、其他認知能力及學業能力並無一定關係,也不是由一 般發展的障礙或感官障礙所導致。除閱讀能力外,還會影響其他和語言 有關的能力,如書寫及拼字的能力。 心理學家Swanson(2003)指出其學習障礙是因為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的限制,造成在當需要較高注意力或心理資源以進行作業時, 某些認知運作的功能(如注意力的分配、訊息的處理、表徵)就會受到 阻礙,加重工作記憶在運作時的負擔。此時,監控注意和聲韻訊息接 收的歷程就會有缺陷產生。而工作記憶是指個體同時對訊息短暫儲存 與運作處理的能力。例如我們會一面看著地圖,一面想如何到達目的 地。當我們在看地圖時,我們的大腦也同時在運作想像到目的地的路徑 (Baddeley & Hitch, 1974) 。 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2013) 的定義,讀寫障礙的特徵包括未能準確及流暢地認讀文字、串字及解碼 的困難、語音處理缺失。在學前階段,患有讀寫障礙的學童比同齡兒童可 能會較遲開始說話。在初小階段,他們在學習讀音和字形的關係時往往

21


出現困難,容易混淆字形、讀音或意思相近的字詞。在高小階段,由於 閱讀及書寫內容漸趨複雜,閱讀理解及寫作方面容易出現困難。在中 學階段,這個學習階段的學業表現往往與思考組織能力有關,他們在 這方面的表現通常較弱,令其學業成績受到影響。 可是,有讀寫障礙的人士的智力一般屬正常,甚至有些在某方 面如藝術,科學,數學或運動等有過人的天賦。在Geschwind 和 Galaburda(1987)的研究中指出,患有讀寫障礙的人的記憶力不一定 差,反而在某些記憶中,如空間記憶(Spatial Memory)的能力特別出 眾。有很多患者也從事需要空間記憶力強的專業工作,如藝術、工程 或建築方面的學者。現實中的例子有:著名演員 Tom Cruise、科學家 Henry Ford、新加坡總理李光耀等。 到目前為止,科學家雖未研發出一種專為讀寫障礙而設的藥物,但坊 間則有很多針對性的教學方法,如記憶練習、視知覺訓練、辨別感訓 練等。讀寫障礙的患者透過努力,加上在其他記憶方面可能特別出眾, 亦能發揮很好的表現。所以大家,千萬別認為讀寫障礙的患者成績和 表現一定欠佳而看不起他們,可能你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呢!

22


記憶與生活

「希望和記憶不斷促使我們延長,擴大自我, 這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起著極大的作用。」 —— 羅伊斯

23


《明明記得卻說不出口!》

「這個星期日難得有空,不如一起吃好東西?」 「好啊,你有甚麼好介紹呀?」 「不如去我上一次的那一間?好像叫⋯⋯叫⋯⋯糟糕!叫甚 麼名字呢?」

大家可能對以上的情景見怪不怪,這個亦是現今社會普遍人的現 象,說到嘴邊卻無法說出口,究竟這是一個什麼的現象呢? 所謂舌尖現象(Tip of the Tongue)就是回憶失敗的現象,記得擁 有部分回憶但又說不出口的現象。因此,舌尖現象亦稱作是「語言 提取失敗現象」 (Language Retrieval Failure) 。這模型經常用作解釋 語言方面的應用,就如語音識別、機器翻譯、詞性標註等。除此之 外,舌尖現象亦是一種「記憶堵塞」 (Memory Blocking) 。例如有時 候你所想到一些相似的電影人物,看電影時另一部電影的人物就會 透現出來。這是因為「出口」被暫時堵塞,導致我們未能說出句子。 有研究表明,大約有一半的時間我們的記憶會在一分鐘之後變得暢 通,而其他時侯我們則需要幾天的時間來恢復記憶的暢通(Jensen, 1995) 。隨著年齡增長,記憶阻塞現象的會增加,因而有更多舌尖現 象的經歷(Dahlgren & Irestedt, 2010) 。 Read與Bruce(1982)對舌尖現象做過的研究,他們給實驗者一些 演藝人員的口頭描述,例如說: 「他演活了查理,但是大家對他最深 刻的,卻是扮演另一電影中瘦弱的男人。」在三個星期中,實驗者知 道這個人是誰,只是一時無法說出名字來,實驗者就會在下次繼續

24


測試這人名,直到能提出正確名字為止。這些「已經到了舌尖」的人名,平 均在1.9天之後會被成功地想起來。至於那些被認為「不大可能想起來」的 人名,則平均於7.2天後才想起來。我們可能將某些記憶保存得很好,卻表 現有如忘記它。這種問題是在於提取歷程,而不是收錄歷程或保存歷程。 所以,要在記憶庫拿出訊息,就像從龐大的圖書館找一本書一樣,當中常 常會造成提取失敗。 另外,Stroop(1935)提出的「斯特魯普效應」 (Stroop Effect)亦體現了舌 尖現象。在斯特魯普效應指出當我們被要求大聲讀出一系列的顏色英文 字母的『顏色』時,我們讀出相應英文字(Congruent Words) (比如將Red 塗作紅色)時會比讀出不相應英文字(Incongruent Words) (比如將Red塗 作藍色)較快。這是因為字干擾(Interference) 了我們對於顏色的注意力 (Attention) 。由此可見,舌尖現象正正就是因為我們對於希望說出的內 容受到其他因素干擾,以致「明明記得卻說不出口」的現象了! RED Congruent

RED Incongruent

其實,舌尖現象的出現不分男女性別(Ivanova & Costa, 2008) 。在青年, 中年和老年時期都會出現,但是對於少兒時期的出現狀況並沒有相對的 研究。教育程度不會影響舌尖現象的出現。單語言,多語言人群都有舌尖現 象的出現,雙語人群會在出現頻率上有所不一(Ivanova & Costa, 2008) 。 因此,我們常常說到嘴邊卻無法說出口正正就是舌尖現象了!

25


《為甚麼歌曲一直在腦海中回放?》

「親愛的,愛上你,從那天起,甜蜜的很輕易 親愛的,別任性,你的眼睛⋯⋯咦?」 感謝周杰倫的《告白氣球》,但這些旋律到底是在甚麼時候鑽進我的腦 海裏不斷回放?難道我患上了心理病? 放心,這並不是病,這些旋律在腦海中揮之不去的現象就是「耳蟲現 象」 (Earworm Effect) 。 「耳蟲」 (Earworm)即音樂在腦中不斷重覆的 現象,卡在腦海里的旋律正如一條在耳朵中作怪的小蟲。耳蟲現象十分 普遍,約91%的人每星期至少有一次「耳蟲進腦」的經歷,當中四分之一 的人每天都會有這種音樂回放的現象(Liikkanen, 2009) 。因此,心理學 家亦將其稱之為「認知瘙癢」 (Cognitive Itch) ,就像被蚊子叮了一樣癢 癢難耐,讓人忍不住抓、忍不住重複回想這段音樂(Kellaris, 2003) 。 可是,到底「耳蟲」是怎樣形成呢?耳蟲現象其實是 「非自主記憶提取現象」 (Involuntary Memory Recall) ,即是我們在沒有給予特別意識(Consciousness)的 情況底下記憶被擅自提取(Retrieve) 。這是因為在我 們的腦中,資訊往往都是根據不同資訊之間的關聯 性(Associativity)而存儲的。因此,一但某些記憶被 提取,那些記憶就會成為線索,並將其他相關的記憶 也一併提取,從而觸發更多記憶並產生「耳蟲現象」 (Ebbinghaus, 1964) 。就如若你經常唱某首歌曲,下次 欣賞歌唱表演時腦中就會情不自禁地回放該歌曲,將該 旋律的記憶也一併提取。

26


除此之外,耳蟲現象更與「感官後像」有關。 「感官後像」 (Afterimage)是指外界刺激物(Stimulus)停止後,印象仍暫留一段時 間的現象。Bender,Feldman 和 Sobin(1968)指出感官後像分為『正後像 (Positive Afterimage)』— 後像保持刺激物的性質相同,比如看著電 燈後關燈仍保留亮燈的感覺; 『負後像(Negative Afterimage)』— 後 像則性質相反,比如長時間的凝視紅色後再把目光轉移到一張白紙上, 眼前會浮現綠色。其實不論視覺、聽覺、嗅覺、味覺等各種感覺記憶都 會出現感官後像(Bender, Feldman, & Sobin,1968) 。耳蟲現象的產生就 是聽了某首歌曲後,那些旋律的記憶依然刻印在腦海中、揮之不去的結 果。 另外,當「耳蟲」出現時,大腦的反應和聽到音樂時的反應相似,亦 引發了「大腦聽覺皮層(Auditory Cortex)」的活動。因此,即使只是通 過想像,負責聽覺記憶(Auditory Memory)的聽覺皮層亦會活躍起來 (Beaman & Williams, 2010) 。因此心理學家亦將耳蟲現象稱作「非自 主音樂想像」 (Involuntary Musical Imagery) (Liikkanen, 2009) ,令大 腦重現了我們聽到旋律時的反應。 耳蟲現象不僅解釋了洗腦歌的現象,更為我們揭示了音樂與記憶的關 係。Beaman和Williams(2010)的研究發現大部分的耳蟲現象只會維持 約30分鐘,越重視音樂的人,越難擺脫耳蟲的纏繞。而且,女性比男 性更容易觸發耳蟲現像(Kellaris, 2008) 。雖然耳蟲現象對健康並沒 有害,嚴重的卻會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正如你越注意到它,就越是困 擾。所以,下次遇到「耳蟲現象」就不要去理會它了,任由耳蟲慢慢消失 吧!

27


《 延伸閲讀―記憶法 》 隨著越來越多有關記憶的研究發表,心理學家開始提出不同的記憶 法,希望能夠提升我們的記憶力。 「記憶法」 (Mnemonics)這個字是由 在希臘神話中掌控記憶力的女神Mnemosyne的名字而衍生的,即增進 記憶力的方法。如果你想提升記憶力,就趕快學習以下一些記憶技巧 吧! 一、組塊化策略(Chunking) 組塊化策略是指將相似的訊息組合一起,使我們更容易記憶(Neath & Surprenant, 2003) 。 「組塊」 (Chunk) ,是一組組、一塊塊的小單位, 是資訊處理單元,例如一串字母、或是一列數字。組塊化策略最初是 由Miller(1956)在他著名的記憶概念「神奇的數字七,加減二」 (The Magical Number Seven, Plus or Minus Two) ,指出人類短期記憶的極限 是「7±2」 ,即我們只能記得約七個組塊。Cole和Scribner(1974)藉著 組塊化策略測試了不同文化背景的受試者,並要求受試者們背下一些單 詞。那些單詞其實可以被組塊成四大類別:餐具、衣服、工具、蔬菜。結 果得出有使用組塊化策略的受試者比沒有使用組塊化策略的受試者記 得更多。 二、圖像記憶法(Visual Mnemonics) 根據圖優效應(Picture Superiority Effect) ,圖像通常比字詞更容易 記得(Curran & Doyle, 2011) 。Nelson,Reed,與Walling(1976)要求一 組受試者「只記文字」 ,並要求另一組受試者「文字與圖像都記」 ,結果 得出,三天後「只記文字」的受試者只記得大約10%內容,而「文字與圖 像都記」的受試者仍然記得大約65%內容。Paivio(1971)的雙碼理論 (Dual Coding Theory)解釋這是因為我們的認知能力包括「文字」及「 圖像」兩部分, 「文字與圖像都記」的受試者能夠將該兩項認知能力產 生「互相參照連結」 (Referential Connection) ,繼而強化認知。再者,因 為具體名詞(Concrete Words)較抽象名詞(Abstract Words)更容易喚 起記憶,因此,如果想提升記憶力,不妨試試將內容想像成圖像吧!

28


三、首字母記憶法(Acronym Mnemonics) 首字母記憶法就是將一系列單詞的第一個字母組合起来,成為一個有意 義的單詞。在心理學中,人格五大特質(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就運 用了首字母記憶法,將五大特質組成一個新單詞「OCEAN」 ,從而令我 們更容易記憶: Openness(經驗開放性) Conscientiousness(勤勉審慎性) Extraversion(外向性) Agreeableness(友善性) Neuroticism(神經質) 除了以介紹的三種記憶法外,心理學家亦有提出其他記憶法如「聯想 記憶法」 (Association Method)及「軌跡記憶法」 (Method of Loci)等 等。記憶法不但可以提高記憶效率,更能幫助我們應用於日常生活裡。 在一項記憶實驗中,採用記憶法的學生比沒有採用的學生能記得更多單 詞,即使在不同的環境和年齡組中亦得到同樣的結論(Levin, Nordwall, & Margaret, 1992) 。不過,雖然記憶法可以提高記憶效率,面對我們 最提心吊膽的記憶挑戰-「考試」時,根據多重儲存模型(Multi-Store Model) ,最有效記憶的方法仍然是複習(Rehearsal) 。因此,不要依賴這 些記憶法了,還是硬著頭皮的好好學習吧!

29


《 後記 》

我們人類都有記憶,卻看不見也觸不到。很多人都想跟多啦A夢借一個 記憶麵包,把所有事情通通塞進腦袋中,既方便又快捷,可是現實我們 終究不能做到。或者我們可以用記憶心理學去解釋這個問題。記憶心 理學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我們每天每分每秒都需要它,從記憶 擷取到背誦,無一不需靠記憶來輔助我們。 未知各位讀者閱罷後對記憶的知識有否增長呢?大家又有否對自己的 記憶加深了了解? 近年社會上出現了許多關於改善記憶力的課堂,教你 關於一些令記憶變好的方法,讓你更有效地背誦大量詞彙等等。他們 的教學方法其實不是自己發明的,而是透過利用一些記憶心理學的概 念,例如用一連串的圖像或者動作代替文字,盡量避免和克服遺忘的情 況發生。作為一個擁有記憶的人,我們尚且可以留意更多關於提升記憶 力的不同方法,讓我們做不同的事情時都可以更得心應手。

30


《 其他活動 》 Stage 1:微電影-『記憶販賣店』 如果有一日,記憶可以用金錢交易,你又會不會有一段很想賣出的記憶? 這是一個她與他之間似有若無的愛情故事。他和她在同一所中學升上大 學,每天上學、讀書、玩耍都在一起。漸漸地,她喜歡上他了,但是他遲遲 沒有表示。某天,她終於意識到不能再糾纏於這段沒有結果的關係中,決 定到『記憶販賣店』打算將與他的記憶賣出。然而,老闆卻告訴她「賣出了 的記憶將永遠無法恢復」 ,使她不禁再次回憶起一段又一段的往事。到底 她與他有著甚麼種類的記憶?而她最終的決定又會是如何? Stage 2:街站-『記・駅』 你有沒有想過,究竟大腦是如何儲存記憶的?失憶症到底是甚麼一回事? 為甚麼歌曲一直在腦海中回放?我們的記憶真的可信嗎?想知道「短期記 憶」與「長期記憶」到底有甚麼分別? 街站將會提供一連串的心理學實驗、大型配對遊戲等,透過互動的方式 與你深入探索「記憶心理學」 。快來『記・駅』,一起從心理學的角度拆解 記憶中的奧秘,並留下你最深刻的記憶吧! Stage 3:工作坊-『記憶學堂』 沒有記憶,我們既不能回想過去,更無法學習更多。生活中很多事情也與 記憶息息相關。考試時如何能取得更高分?剛學過的東西卻怎麼也記不 起來?如何能擺脫經常健忘的困擾?到底要怎樣才能提升記憶力? 工作坊邀請到記憶專家,以遊戲的形式測試你「左腦」抑或是「右腦」的 記憶力較強,更會介紹一些改善記憶力的技巧。你,難道不想增強記憶力 嗎? *活動詳情請參閲學會Facebook的最新動向

31


《 參考文獻 》

Ahmad, S. I. (2012).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electronic resource]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medicine and biology ; v. 724). New York : Springer Science Business Media ; Austin, Tex.: Landes Bioscience. Albouy, G., King, B. R., Maquet, P., & Doyon, J. (2013). Hippocampus and striatum: Dynamics and interaction during acquisition and sleep‐related motor sequence memory consolidation. Hippocampus, 23(11), 985-1004.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5®).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 Arbib, M. A. (1998). The handbook of brain theory and neural networks. America, USA: Press Cambridge. Atkinson, R. C., & Shiffrin, R. M. (1968). Chapter: Human memory: A proposed system and its control processes. In Spence, K. W., & Spence, J. T.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and motivation (Volume 2).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pp. 89–195. Atkinson, R. C., & Shiffrin, R.M. (1971). The Control of Short-Term Memory. Scientific American, 225(2), 82-91. Retrieved from http://www.jstor.org/stable/24922803 Baddeley, A. D., & Hitch, G. (1974). Working memory. In G.H. Bower (Ed.),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and motivation: Advances in research and theory (Vol. 8, pp. 47–89).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Bartlett, F.C. (1932). Remembering: 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eaman, C. P. & Williams, T. I. (2010). Earworms (stuck song syndrome): Towards a natural history of intrusive thoughts.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101(4), 637-643. Belleville, S., Clement, F., Mellah, S., Gilbert, B., Fontaine, F., & Gauthier, S. (2011). Training-related brain plasticity in subjects at risk of developing Alzheimer’s disease. Brain, 134(6), 1623-1634. Bender, M. B., Feldman, M., Sobin, A. J. (1968). “Palinopsia” Brain. Journal of neurology, 91(2), 321–38. Bimonte-Nelson, H. A. (2015). The maze book: theories, practice, and protocols for testing Censor, N., Dayan, E., & Cohen, L. G. (2014). Cortico-subcortical neuronal circuitry associated with reconsolidation of human procedural memories. Cortex, 58, 281-288.

32


Cole, M. and Scribner, S. (1974). Culture and thought.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Curran T., & Doyle, J. (2011). Picture superiority doubly dissociates the ERP correlates of recollection and familiarity. 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23(5), 1247-1262. Dahlgren, G. & Irestedt, L. (2010). Impact of knowledge and age on tip-of-the-tongue rates. Experimental Aging Research, 24(2), 139-153. Ebbinghaus, H. (1885). Memory: A contribution to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New York, NY: Columbia University. Ebbinghaus, H. (1964). Memory: A contribution to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New York, NY: Columbia University. Freud, A. (1937). The Ego and the mechanisms of defense, London: Hogarth Press and Institute of Psycho-Analysis. Gary L. W., Mark S., Steven P., Roy S. M., Solomon M. F., & Brimacombe, C. A. E. (1998). Eyewitness Identification Procedures: Recommendations for Lineups and Photospreads. Law and Human Behavior, 22(6). Geschwind, N., & Galaburda, A. (1987). Cerebral lateralization. Cambridge, MA: MIT Press. Graessel, E., Stemmer, R., Eichenseer, B., Pickel, S., Donath, C., Kornhuber, J., & Luttenberger, K. (2011). Non-pharmacological, multicomponent group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degenerative dementia: a 12-month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BMC medicine, 9(1), 129. Holmes, C., Knights, A., Dean, C., Hodkinson, S., & Hopkins, V. (2006). Keep music live: music and the alleviation of apathy in dementia subjects. International Psychogeriatrics, 18(4), 623-630. Hubbard, E. M. (2001). Synaesthesia: A window into perception, thought and language. Journal of Consciousness Studies, 17(2), 3–34. International Dyslexia Association. (2004) Retrieved from https://dyslexiaida.org/ Ivanova, I. & Costa, A. (2008). Does bilingualism hamper lexical access in speech production?. Acta Psychology, 2(127), 277–288. James, K. (2008). Music and Consumers. Handbook of Consumer Psychology Erlbaum, 5, 837- 856. Kapur, S., Craik, F. I., Tulving, E., Wilson, A. A., Houle, S., & Brown, G. M. (1994). Neuroanatomical correlates of encoding in episodic memory: Levels of processing effect.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91(6), 2008-2011.

33


Kellaris, J. J. (2003). Dissecting Earworms: Further Evidence on the ‘Song-stuck-in-your- head’ Phenomenon. Cognitive Psychology, 94, 220-222. Kessels, R. P. C. (2003). Patients’ memory for medical information. 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Medicine, 96(5), 219–222. Levin, J. R. Nordwall, Margaret B. (1992). Mnemonic vocabulary instruction: Additional effectiveness evidence.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7(2), 156–174. Loftus, E. F. (1985). Evaluating forgetting curv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11, 397-406. Loftus, E. F., & Palmer, J. C. (1974). Reconstruction of automobile destruction: An example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language and memory. 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 13, 585-589. Loftus, E. F., & Pickrell, J. E. (1995). The formulation of false memories. Psychiatric Annals, 25, 720–725. Liikkanen, L. A. (2008). Music in Everymind: Commonality of Involuntary Musical Imagery. Cognitive Psychology, 48, 47-94. Lind, J., Enquist, M., & Ghirlanda, S. (2014). Animal memory: A review of delayed matching- to-sample data. Behav Processes, 117, 52-8. Neath, I., & Surprenant, A. M. (2003). Human memory: An introduction to research, data, and theory, second edition. Belmont, CA: Wadsworth. Nelson, D.L., Reed, U.S., & Walling, J.R. (1976). Pictorial superiority effec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Learning & Memory, 2, 523-528. Maguire, E. A., Woollett, K., & Spiers, H. J. (2006). London taxi drivers and bus drivers: a structural MRI and neuropsychological analysis. Hippocampus, 16(12), 1091-1101. Milner, B. (1965). Physiologie de l’Hippocampe: Colloque International, No. 107, Editions du Centre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 Paris, 1962. 512 pp. 58NF. Miller, G. A. (1956). The Magical Number Seven, Plus or Minus Two Some Limits on Our Capacity for Processing Inform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101(2), 343-352. Murre J. M. J., & Dros J. (2015). Replication and Analysis of Ebbinghaus’ Forgetting Curve”. PLOS ONE, 10(7). Paivio, A (1971). Imagery and verbal processes.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Peterson, L., & Peterson, M. J. (1959). Short-term retention of individual verbal item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58(3), 193-198.

34


Querfurth, H., & Laferla, F. (2010). Alzheimer’s disease.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62(4), 329-44. Ramirez, S., Tonegawa, S., & Liu, X. (2014). Identification and optogenetic manipulation of memory engrams in the hippocampus. Frontiers in Behavioral Neuroscience, 7(2), 34–42. Read, J. D, & Bruce, D. (1982). Longitudinal tracking of difficult memory retrievals. Cognitive Psychology, 14, 280-300 Reisberg, B., Ferris, S. H., de Leon, M. J., & Crook, T. (1982). The Global Deterioration Scale for assessment of primary degenerative dementia.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39(9), 1136-1139. Ribot, T. (1882). Diseases of memory: An essay in the positive psychology (Vol. 43). D. Appleton. Sanes, J. N., Dimitrov, B., & Hallett, M. (1990). Motor learning in patients with cerebellar dysfunction. Brain, 113(1), 103-120.Scoville, W. B. (1996). Loss of recent memory after bilateral hippocampal lesions. Neurocase,2(4). Schacter, D. L., Alpert, N. M., Savage, C. R., Rauch, S. L., & Albert, M. S. (1996). Conscious recollection and the human hippocampal formation: evidence from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93(1), 321-325. Scoville, W. B., & Milner, B. J. (1957). Loss of Recent Memory After Bilateral Hippocampal Lesions. Journal of Neurological Neurosurgical Psychiatry, 20, 11–21. Stroop, J. R. (1935). Studies of interference in serial verbal reaction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18(6), 643-662. Swanson, H.L. (2003). Age-related differences in learning disabled and skilled readers’ working memor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85, 1-31. Templer, V. L. & Hampton, R. R. (2013). Episodic memory in nonhuman animals. Current Biology, 23(17), 801–806. Yuille, J. C., & Cutshall, J. L. (1986). A case study of eyewitness memory of a crim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1(2), 291.

35


《 鳴謝・Acknowledgement 》

我們在此謹對下列單位的協助以真摯的謝意。 We would like to express our heartfelt thanks to the following unit for their kind assistance. 學術顧問・Academic Advisor 張星恆博士 Dr. Cheung Sing-hang This booklet could not be successfully completed without the continuous support and guidance of many respected persons. We wish to express our deepest gratitude to our academic advisor, Dr. Cheung Sing-hang, for his incredible patience and indispensable advice throughout the making of this booklet. We are also thankful to those who contributed to this booklet with their invaluable comments and suggestions. Our most sincere appreciation must be extended to all staff members from the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who have directly and indirectly helped us. Lastly, we are beyond grateful to all of those supported, motivated and encouraged us throughout our annual academic event “PsyJourney 2018 — Mnemosyne” Thank you very much!

36


編輯:袁嘉慧 校對:袁嘉慧 姚彤諮 設計:袁嘉慧 撰文:莊凱嵐 郭鍶淇 王穎潼 袁嘉慧 姚彤諮 關天正 黃敏瑶 劉穎琛

二零一七至二零一八年度香港大學學生會社會科學學會心理學學會 出版日期:二零一八年四月 版權所有 不能翻印


Email: psysoc@hku.hk Facebook: Psychology Society SSS HKUSU Address: Room 319, The Run Run Shaw Tower, Centennial Campus,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ublished by Psychology Society SSS HKUSU 2017-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Psychology Society SSS HKUSU Session 2017-2018

38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