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letter I 1617

Page 1


Content Page P. 1-3 P. 4-5 P. 6-7 P.8 P. 9-17 P. 18-19 P. 20 P. 21

Past Events PsyJourney Booklet 10 Facts About Psychiatric Patients Recap on Staff-Students Consultative Meeting (2016 Semester 2) Class Representative Introduction Monthly Academic Journals Research Opportunities Volunteer recruitment Members Welfare Society's product

Sponsors


I nauguration Ceremony 就職典禮 香港大學學生會社會科學學會心理學學會 2016 至 2017 年度就職 典禮已於 2017 年 1 月 20 號在黃麗松講堂成功舉行。是次典禮有幸 邀請香港心理學會主席徐佩宏博士、香港大學心理學系系主仼李湄 珍教授、香港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羅傳意博士、以及各學生組織代 表出席,我們約 200 人共同見證新一屆幹事會的任期正式開始。典 禮當晚除了介紹新一屆幹事會,並設有茶點時間,讓同學交流和一 同分享樂悅。

Bazaar 賣物會 心理學學會一年一度的賣物會已於二月上旬舉 行,為期 13 日。本年度的賣物會以「愛麗絲夢遊 仙境」作為主題。是次賣物會除了擺賣各種實用 物品外,相比起過往傳統的賣物會,今年更創新 地每天出售不同的自家製甜品。另外,本會在情 人節當日更即場售賣玫瑰花,為本年度的活動籌 集經費。同學在賣物會的大力支持對本會即將展 開的活動實在有莫大的幫助。

- 1 -


PsyJourney 2017 Stage 1- Street booth @HKU & Mong Kok PsyJourney「心旅」為心理學學會的年度大型學術活動,其目的在於利用淺 白易明的方式向大眾宣揚心理學。PsyJourney 2017: DePsyer 今年將會以決策制定 (Decision making)為主題,由心理學的角度出發去探討不同人在抉擇時會遇 到的難題。DePsyer 頭 2 字取其諧音 “Decide” ,在英文中解作決定,亦是我們 今年的主題。另外,DePsyer 與解作渴望的 “Desire” 的讀音類近,因為我們希

望在這趟旅程中,參與者會在參加的過程中產生對決策制定這主題的興趣, 從而主動了解更多相關資訊。

Stage 1

本學會在今年 3 月 17 及 19 日分別在香港大學校園內和旺角西洋菜南街擺 放 PsyJourney2017: DePsyer 第一階段的街站,讓學生及市民大眾加深對決策制定 的認識。這階段分為了展覽、遊戲以及小實驗三個部份。 展覽主要都是圍繞決策制定與心理學的關係,內容均從 PsyJourney 的小冊 子摘錄而成。因第一階段以提升大眾對決策制定的興趣為目標,所以展覽內 容都較為淺白易明。 遊戲方面則以「決策 ABC」作為核心,向大眾展現出一個抉擇所會包含到 的選擇(alternatives)、信念(beliefs)及結果(consequences)。可惜,最後因 天雨關係,遊戲在 3 月 19 日當天未能夠開放予市民。 最後的三個小實驗均須參與者作出大大小小的選擇,而這些實驗想帶出的 訊息不外乎是希望市民大眾之後作抉擇時可以三思而後行,不要只聽從腦袋 所給予的快速指示。

- 2 -


Stage 2-

Stage 3- School

Workshop@HKU

Booth@HKU

Stage 2

本學會在本年的 4 月 7 及 8 日 在香港大學校園內成功舉辦了 PsyJourney2017: DePsyer 第二階段的工 作坊。 該工作坊以輕鬆有趣的方式帶領 一眾參與者走進《美女與野獸》的 迷宮中,讓他們感受在迷宮中作選 擇的樂趣。而且,本工作坊的主題 為性格特質(Personality)與決策制 定的關係,所以參與者須代入以不 同性格的角度思考,之後作出相關 決定。 相信你們走岀這迷宮後,將會對 不同性格特質有更深的了解吧!

Stage 3

最後 PsyJourney2017: DePsyer 的第三 階段的攤位也於今年 4 月 10, 12-13 日,在香港大學校園內完滿舉辦了。 相信大家都曾經為今天吃甚麼、 穿甚麼這些問題而煩惱,覺得自己 患上了「選擇困難症」,本學會舉 辦了這個攤位以介紹一些可行的方 法幫助我們作出抉擇。雖然有選擇 為我們的人生添上不少色彩,但選 擇真的愈多愈好?是次的攤位在提 供協助的同時,亦強調選擇的悖論 (Paradox of choice) 這個道理,希望 大眾之後可以在不同的情況下以適 切的方法作出適當的選擇。

本年度的 PsyJourney Booklet 以「決策制定」 (Decision making) 作用主題,並利用心理學的 角度理解到自己在日常思考中忽略的盲點 , 並深入分析個人因素與下決定的關連 , 從 而重新改善自己在抉擇時所使用的方式。 PsyJourney Booklet 設有網上版本,歡迎同學通 過連結遊覽。

PsyJourney Booklet 網上版本 :

- 3 -

PsyJourney booklet


10

Facts About Psychiatric Patients

早前在本港發生的地鐵縱火案引起了全城的關注,由於犯人同時亦是一個 精神病患者,令大眾展開了對精神病患者的討論。接下來我們會為大家講述 十個與精神病患有關的冷知識,希望大家在討論前對精神病患者有更充份的 理解。

兒童是否不會患有精神病患?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 (2017) 的數據顯示,世界上約

20

的兒童和青少年屬精神病患者,大約一半的精神病患在 14 歲之前開始。可 是,在世界上 19 歲以下人口比例最高的地區的精神衛生資源卻是最缺乏的, 而大多數中低收入國家中每 1 至 400 萬人只有一名兒童精神科醫生。

患上精神病是件羞恥的事嗎 ? 人們對患者和家屬的歧視會阻礙了他們尋求治療。儘 管現今醫學界存在對精神病患的方法,但不少人仍認 為精神病患是無法治療的,或者覺得精神病患者不能 作出決定。這種想法可能導致精神病患者感到受排 斥及孤立,並令他們不敢尋求治療。

精神病患者都是有暴力傾向、隨時會傷害別人的危險人物嗎 ? 事實上,有暴力行為的精神病患者佔病患者總人數不到

5

,而大多都是因為缺乏適當的治療引致。事實上大部份精神病患者的性 格都是比較被動、內向和心地善良的。只要他們定時覆診服藥,以及獲 得專業人士的照顧及輔導,他們其實和普通人沒有太大分別,也能像普 通人般生活。

精神病是否與我無關 ?

人類的健康包括生理和心理兩方面。當心理健康問題達到「有病」的程度, 便成為精神疾病。精神疾病是十分常見的,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 (2015) 的資料,每五 個人中便會有一人有機會患上精神病。換言 之,我們自己和親朋戚友,都有可能會與精 神病扯上關係。

- 4 -


受精神健康問題困擾的人是否不能工作? 精神衛生需求者,即使是那些正在治療精神疾病的人, 也能忍受工作的壓力。受精神健康問題困擾的人與其 他員工的工作能力是一樣的。僱用精神病患者的僱主 報告他們的出勤率和準時性特別好,以及與其他員工有 同等或更高的動力 。

甚麼因素會特別容易引發精神病患 ? 眾多因素中,戰爭與災難對心理健康有特別大的影響。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 (2017) 數據顯示,在戰爭和災難後, 精神病患的發生率往往會翻倍。

精神病是否不會痊癒的 ? 精神疾病和生理疾病一樣,如果精神病患者能越早接 受治療,痊癒的機會就會越高。大部份精神病患者只 要治療得當,加上定時覆診,病情就能慢慢穩定下來, 漸漸恢復正常生活。

患有精神病的人症狀都是一模一樣的嗎 ? 精神病種類繁多,常見的包括精神分裂症、躁狂抑 鬱症、恐懼症及焦慮症等。不同種類的精神病,主 要症狀及其嚴重程度也各有不同。

是否只有證實患上精神病的人才需要精神科醫生、社工等 專業人仕的幫助 ? 預防勝於治療,任何人覺得情緒受到嚴重困擾、精神心 理壓力過大,或身體發出警告時,都應該尋求專業輔導。

一般人能否協助精神病患者去康復 ? 精神病患者需要較長時間康復;而在這段時間期間,家人和朋友的關懷和支 持,以及社會的體諒和接納,都是十分重要的。

Acknowledgement: We would like to express our gratitude to Dr. Lo Barbara C.Y. in the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for her very kind advice.

References: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5). What Is Mental Illness?. Retrieved from http://www.psychiatry.org/patients-families/what-is-mental-illness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17).10 Facts on Mental Health. Retrieved from http://www.who.int/features/factfiles/mental_health/mental_health_facts/en/

- 5 -


Recap on Staff-Students Consultative Meeting (2016 semester 2) 教師學生聯席會議是由心理學學系與心理學學會聯合舉辦的會議。本會希 望透過此會議加強心理學學系與心理學學生之間的溝通。此會議由心理學學 會以及本會所委任的年級代表負責向心理學學系反應學生的訴求。以下是於 二零一六年十一月十五日聯席會議的報告,同學可以就報告了解更多學生對 心理學學系的一些困惑和疑慮,以及學系將會作出的一些行政上的調節。

Concerns

Actions TO be taken

01 COURSE WORKLOAD

#Difficulties to come up with a proposal topic

The department suggests that lecturers could recommend a list of academic journals for students to read and formulate research topics on their own interest.

#Difficulties in studying biology-related concepts for PSYC1001

The tutors will teach biology-related concepts to enable students without science background 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next year.

#Unclear guidance in completing assignments

Students could share and discuss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completing assignments or approach their tutors/instructors when they are completing their assessments.

02 Course Information

#Timeliness to release the textbook list and course outline

The department will gather details of the textbooks that are needed in each Psychology course. A complete textbook list will be posted on http://www.psychology. hku.hk/.

- 6 -


Actions TO be taken

Concerns

03 Thesis/ Independent Study Research Project #The entry requirement for the thesis project has been adjusted from achieving a GPA of 3.3 to 3.5.

The department explained that some of the prestigious universities in USA use a GPA of 3.7 as a cut-off point for writing a thesis.

04 Postgraduate Pursuit #Difficulties in getting psychology related internship in external organizations

Students are suggested to approach their academic advisors for advice and discuss their career paths in the psychology field.

#Lack of future career information and support

Students are suggested to make use of the resources available from CEDARS. Students are also welcome to attend seminars held by the department in order to know more about the possible career paths in the psychology field. Students are also reminded to get career information from academic advisor system, psychology internship courses, Social Innovation programme, Psychology career forum etc.

Thank You For Your Opinion! - 7 -


Class Representatives I ntroduction 學生代表介紹

教師學生聯席會議是由香港大學心理學系及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會心理 學學會合辦的諮詢會議。會議於每學期下旬舉辦,目的是促進教師和學生之 間對心理學系課程的意見,從而了解雙方的需要。如上學期便就課堂以外應 用心理學知識的的機會,以及學生對尋找心理學實驗時遇到的困難等進行討 論。 此外,本會已於去年十二月委任以下的年度班代表。他們將代表該年級的 學生向教師進行意見反映與交流。本會希望在此對各位代表致以衷心感謝。 如對教師學生聯席會議有任何查詢,歡迎電郵至 psysoc@connect.hku.hk 聯絡楊諾恩(一年級代表)。

一年級班代表: 英文全名:Au Man Yip, Cheri 中文全名:區彣鍱 目前就讀心理學系課程 :

PSYC 1004

二年級班代表: 英文全名:Kong Hoi Ho, Ryan 中文全名:江凱浩 目 前 就 讀 心 理 學 系 課 程:

PSYC 2051, PSYC 2062 英文全名:Yip Ka Sing, Sing

中文全名:葉嘉聲 目 前 就 讀 心 理 學 系 課 程:

PSYC 2020, PSYC 2062 三年級班代表: 英文全名:Tam Kenrick Ka Chung 中文全名:譚嘉聰 目前就讀心理學系課程:

PSYC 2060, PSYC 2035, PSYC 2062 英文全名:Yip Chun Ngai 中文全名:葉俊毅 目前就讀心理學系課程:

PSYC2060,PSYC 2051, PSYC 2022, PSYC 2073

四年級班代表: 英文全名:Ma Tan Yee, Yidy 中文全名:馬丹儀 目前就讀心理學系課程:PSYC 2005 英文全名:Cheung Kwun Hin, Alex 中文全名:張冠軒 目前就讀心理學系課程:PSYC4008

- 8 -


Monthly Academic Journal 每月心事二零一六年十二月號 【愛情】-《沒有愛的婚姻》 (圖片來源 : https://twitter.com/nigehaji_tbs)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追看日劇的習慣呢?如果要各位日劇迷選出近期最受 歡迎的電視劇,相信非《逃避雖可恥但有用》(逃げるは恥だが役に立つ, 下稱《逃恥》)一劇莫屬。此劇最近在日本成為了全城熱話,亦引發了一陣 追看的熱潮。劇集故事講述剛剛大學畢業的女主角森山美栗(新垣結衣飾 演)久久未能找到工作,在父親的幫助下,結果到了任職於 IT 公司的男主 角津崎平匡(星野源飾演)的家中擔任家務助理,不久二人以「契約結婚」 的形式成為了僱傭關係般的夫妻,展開同居「新婚」生活。劇集之所以大熱, 其中一個原因在於它帶出了現今社會人們對婚姻的憂慮,而這情況正正在日 本特別普遍。 到底人為甚麼想要結婚呢?因為心愛著對方?因為想給予對方一個名 份?還是因為想許下一輩子的承諾?這些或許只是部份的因素,但在劇中兩 人明明素未謀面卻轉眼間希望成為夫妻,這決定相信也受到了一些外在和 社會的因素影響。現今普遍「婚姻」中的「因」,到底有多少是從自身出 發的?事實上,我們很多的思想和決定都會受到社會規範(social norm) 所影響,在社會的標準中,人們到了適婚年齡便應結婚生子。這些規範令 我們的家人、朋友、同事甚至我們自身也施加了不少壓力給自己,希望盡 快結婚以符合社會期望(social expectation)。另外,一但人們到了適 婚年齡仍未結婚,在其他人眼中,尤其從長輩的傳統概念中便會被負面 定 型(stereotype) 為 失 敗 者, 缺 乏 社 交 能 力(social competence)。 這些定型在一些媒體的渲染下變得更嚴重,造成大眾對未結婚者的成見 (prejudice)。正如劇中男主角的同事常常三五成群向他炫耀自己的婚 姻生活,甚至嘲笑男主角找不到妻子是失敗者,在這情況下,這些已結婚 的同事組成了一個內團體(in-group),認為並未結婚,屬外團體(outgroup)的男主角的價值較低,對他有所偏見(bias),仍是單身未婚的男 主角基於身份(identity)與群體的差異,變得容易受社會排斥(social exclusion)所影響。這些原因促使與男主角有相似遭遇的人為結婚感到憂 慮,希望能盡快結婚。一些心理學的研究也同樣發現社會的壓力,以及家人 對婚姻的期望和價值會容易令人出現抑鬱(depression)的症狀(Jackson, 2011)。而女性亦比男性更容易出現這些負面情緒,相信是因為社會往往把 未婚女性負面標籤(labeling)為「剩女」或「敗犬」,但未婚男性卻被正 面標籤為「鑽石王老五」,

- 9 -

12


從而令女性更易因未結婚的狀態而感到羞恥,顯示出不同性別受社會壓力 (social pressure)的影響程度也有所不同。此外,以往亦有研究顯示 出從未結婚的男性比女性更有結婚的意欲(Frazier, Arikian, Benson, Losoff, & Maurer, 1996),這或許是因為男性往往被認為需在婚姻上作主 動,而社會和一些傳統思想也認為成功的男性必須成家立室,由此可見,結 婚這個決定同時也被很多外在的因素影響。 為了結婚,有些人或許會如劇中的男女主角一樣,在父母的介紹下認識 對方不久便打算結婚。這種婚姻和現實生活中,特別是在一些思想較傳統 守舊的地方經常進行的安排式婚姻(arranged marriage)一樣,都欠缺了 互相了解和感情基礎。到底這樣的婚姻真的能持續一生一世嗎?美國心理 學家 Robert Sternberg (1986)曾提出「愛情三角理論」(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提及到要得到一段最理想的愛情關係,若要達到無上的 愛(consummate love),必須兼備親密(intimacy)、激情(passion)和 承諾(commitment),這樣看來上述的婚姻似乎只有承諾,沒有愛。這樣的 婚姻,真的能長久嗎? 過去不少心理學家亦曾就著這個問題進行研究,卻得出不同的結論。有 研究發現由家庭發起的婚姻比伴侶發起的婚姻較不重視伴侶及伴侶間的關 係(Hortacsu,1997),這看來相當合理。但出人意料的是,近年有研究發 現安排式婚姻和建基於感情上的婚姻伴侶,在婚後對愛和關係的滿意程度 並無明顯差異(Schwartz, 2007),而另一項研究亦指出這兩種婚姻的伴 侶在情感經歴(affective experience)上非常相似(Regan, Lakhanpal, & Anguiano, 2012)。由此可見,伴侶間的感情和關係或許能在婚後才重 新開始建立和維繫。同時有研究提出伴侶可多參加不同新奇刺激的活動以 減少沈悶的感覺,從而維繫婚後長久的感情(Tsapelas, Aron, & Orbuch, 2009)。美國社會心理學家 Robert Zajonc(2001)亦指出根據「單純曝光 效應」(mere exposure effect),一個人在別人眼前出現的次數越多,好 感也會隨之提升,所以婚後日久生情也絕非言之無理。

12

無疑結婚確實是一個重大的抉擇,在你決定要和另一人共度餘生、長相廝 守前,也許需要好好問自己,為甚麼想要結婚?沒有愛的婚姻,還有意義嗎 ?

Acknowledgement: We would like to express our gratitude to Prof. Cheng Cecilia in the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for her very kind advice. With her guidance and support, students are given the valuable opportunity to explore Psychology in our monthly academic journal.

- 10 -


Monthly Academic Journal 每月心事二零一七年一月號【愛情】-《第一印象的愛情》 (圖片來源 :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4_ img/2010_06/704_15073_665882.jpg)

大家還記得數年前曾經風靡中港台三地,膾炙人口的台灣偶像劇嗎?在眾 多經典劇集裏,劇迷必定記得「下一站幸福」。此劇當時創出台灣偶像劇史 上最高收視率劇集之一,不論是因為男女主角的動人演出,抑或是劇中天真 無邪的童星,皆令觀眾看得入迷,成為大家一時茶餘飯後聊天的話題。 劇中故事講述家境富裕的男主角(吳建豪飾演)愛上了家道中落的女主角 (安以軒飾演)。女主角和男方家長素未謀面,惟一直因為身份和背景相 異,得不到男主角母親的支持。性格內向(introvert) 的女主角素來自尊 感低,面對向上的社會比較(upward social comparison)以及男方母親強 烈的預先判斷 (prejudge) 和歧視 (discrimination), 她曾經向權威 服從(obedience to authority),放棄和男主角的愛情。幸好最後經過 互相了解,男方家長最終願意放棄自己為兒子舖搭的安排式婚姻(arranged marriage), 同意讓男女主角共偕連理。劇中的故事反映出華人對婚姻「門 當户對」的傳統觀念。所謂的「門當户對」,是指婚姻合兩性之好時,傳統 觀念會希望男女雙方的社會地位和經濟情況相當,並相信可以令婚後生活更 加愉快。究竟,人是如何對陌生人產生第一印象,而看似只會在電視劇橋段 出現的「門當户對」擇偶條件到底在現今社會中有沒有轉變?

01

對於第一印象,心理學家提出了隱含人格理論(implicit personality theory)。此理論指出每個人對於人格特質(personality traits)在心中 都會定立預設(assumptions)。為了幫助自己更快了解對方,我們往往會 無意識地根據別人所顯示出的某一種特質,推論出別人也會有其他相關的特 質 (Aronson, Wilson, & Akert, 2013)。例如,劇中男主角的母親知悉 女主角家境清貧,便認定對方是貪財的人,這正正示範了所謂的「負向的月 暈作用」(reverse halo effect)。

- 11 -


然而,無可否認的是,人往往對別人的第一印象都是較為片面,而其中 有研究指出地位較低的社交群體(social groups)比地位較高的社交群體 較難引起具吸引力的第一印象 (Krendl, Magoon, Hull, & Heatherton, 2011)。因此,人很容易產生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和基本歸因 謬誤(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會偏向只尋找新證據或資訊去 支持自己已有的片面詮釋,而忽略一些違背自己既有見解的資訊(Aronson, Wilson, & Akert, 2013),這或會令第一印象變得更深刻,更難改變既有 的想法。 另外,「門當户對」在心理學上並非全沒根據。研究指出人在選擇配偶 時,相似性(similarity) 和社經地位是其中的重要條件 (Pearson, 2014)。近年的研究結果更顯示當代兩性對擇偶條件皆有改變,其中不論男 女也對另一半需具備良好的財務前景及社會地位的要求大幅上升 (Chang, Wang, Shackelford, & Buss, 2011)。部分研究亦發現,擁有良好事 業的男士能夠提升自身的吸引力,但對女士則沒有相同的效果(Leone, 2013)。由此可見,「門當户對」的概念某程度上是建基於我們對身邊人的 第一印象,而對別人第一印象的審視亦隨著時代和文化的改變而漸漸變得多 元。 其實,每一段關係都有自己獨特的故事,我們不必盲目從眾(conform) 改變自己的標準;我們亦不必為了塑造完美的第一印象而戴上華麗的面具討 好別人。只有做最真實、最自然的自己,才能成為親筆編寫你與另一半的獨 特故事的人。

Acknowledgement: We would like to express our gratitude to Dr. Chen Zhansheng in the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for his very kind advice. With his guidance and support, students are given the valuable opportunity to explore Psychology in our monthly academic journal.

01

- 12 -


Monthly Academic Journal 每月心事二零一七年二月號【愛情】-《一試便愛上的巧克力》 (圖片來源 : http://akgwong.pixnet.net/blog/post/100600775)

二月,是愛的月份。提到二月播出的戀愛電視劇,不得不提這一部在數年 前紅遍日本及亞洲的日劇,《失戀巧克力職人》(失恋ショコラティエ)。 此劇不但在當時引起了一股「巧克力熱潮」,更帶紅了劇中的男女主角,成 為了各廣告商的寵兒。 劇中故事講述平凡的男主角 小動爽太(松本潤飾演)在中學時期意外地 認識了女神般的女主角 高橋紗繪子(石原聰美飾演),並對紗繪子一見鍾 情。可惜後來爽太告白失敗,最後決定放下在日本的一切,而遠走高飛到巴 黎學習製作紗繪子最愛的巧克力。十年後,當爽太學成歸國,他決意要重新 向紗繪子告白,並最終結束十年的暗戀。 整套劇集以巧克力為主線,帶出爽太在這十年間的戀愛路程。其實在很 多關於戀愛的話題上,都不難留意到巧克力的身影。眾所周知,心情低 落時吃巧克力可以令自己快樂一點,而巧克力與幸福感之間的正相關關 係(positive correlation)也獲得不少研究的支持(Scholey & Owen, 2013; Blades, 2009)。這關係很大程度上都歸因於巧克力的成份,因巧克 力含有可可鹼(theobromine)、咖啡因(caffeine)等興奮劑,會令人心 情轉佳。同時,食用巧克力也會增加我們體內的血清素(serotonin),這 一種神經遞質(neurotransmitter)有助調節我們的情緒,給予我們平靜及 幸福感(Cartwright, 2010)。除了巧克力中的成份外,有研究亦指出進食 巧克力可以被看成一種自我治療(self-medication)的方式,再加上食用 巧克力後可以影響腦中的獎賞路徑(reward pathways),所以這種自我治 療方法能有效令我們感到愉悅(Scholey & Owen, 2013)。紗繪子大愛巧克 力是人人皆知的事,爽太更因這契機成為了全國頂級巧克力職人。

- 13 -

02


而在現實生活中,也有研究指出女性相比起男性更愛吃巧克力(Rozin, Levine, & Stoess, 1991)。同時,相比日常日子,在情人節前後的時段 都會有特別多關於巧克力的電視廣告。有研究發現廣告的廣泛性也是一個 有力的工具去轉變人們的內隠態度(implicit attitude),而且透過古典 制約(classical conditioning),也可以輕易讓大眾接受愛情與巧克力 之間的關係(Ebert, Steffens, Von Stülpnagel, & Jelenec, 2009)。 無論是透過巧克力的化學成份,或是依靠行為主義心理學(Behavioural Psychology),巧克力在大眾心中已然變成愛情的代名詞,這也難怪男性在 情人節表白時,都像爽太般採取巧克力攻勢了。 另外,編劇在劇中也不斷強調爽太對紗繪子一見鍾情,並足足持續了十年 這件事,但其實在現實生活中,一見鍾情是否真的可以維持一段長久的關 係?有研究以婚姻滿意度(marital satisfaction)作為指標去量度一見 鍾情的影響,結果發現兩者之間存在正相關關係(Alea & Vick, 2010)。 我們可以從回憶出發來解釋此現象,因為一見鍾情會令到初相識時的片 段變得更正面(positive),同時也會加劇當時的情緒強度(emotional intensity),所以這些初見面而又小鹿亂撞的回憶就會有助維持婚後對 伴侶的滿意度(Alea & Vick, 2010)。而且,愛是盲目的。有研究指出 人們會認為自己的伴侶外表吸引,所以對其伴侶的外表吸引力(physical attractiveness)也會給予較平均及客觀線高的分數(Swami, 2011)。「情 人眼裡出西施」,倘若伴侶之間都認為對方外表吸引,大家相互之間就有 更大吸引力,也會更加滿意眼前人(Barelds, Dijkstra, Koudenburg, & Swami, 2011)。雖然有不少研究都支持一見鍾情對維持戀情有不可忽視的 影響力,但也有研究指出一見鍾情的人的依附型態(attachment style) 多為焦慮/矛盾型(anxious-ambivalent style),所以在愛情上可能會 較為情緒化(emotional),容易令戀情變得不穩定(Hazan & Shaver, 1987)。

02

其實每一段戀情都是屬於兩人之間的抉擇,即使有再多理論支持,最後的 結果也是由自己一手掌握。人生就像棋局,愛情亦然,既然不能預計到未來 有何結果,倒不如珍惜眼前人,多送他/她巧克力以表心意吧!

Acknowledgement: We would like to express our gratitude to Dr. Ng Henry K. S. in the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for his very kind advice. With his guidance and support, students are given the valuable opportunity to explore Psychology in our monthly academic journal.

- 14 -


Monthly Academic Journal 每月心事二零一七年三月號【懸疑】-《迷途或許不自知》 (圖片來源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im_Jones#/media/File:Jim_Jones_in_front_ of_the_International_Hotel.jpg)

法國著名哲學家伏爾泰曾說過 :「那些可以讓你相信荒謬的人,可以使你 犯下暴行。」相信別人是與生俱來的行為,但過份相信別人的話,又是否 一件好事呢?《失樂園瓊斯鎮》(Jonestown: Paradise Lost)是一套由探 索頻道(Discovery Channel)於 2007 年播放的短篇歷史劇,故事改編自 1978 年蓋亞那的「人民聖殿」集體自殺事件。在 2001 年九一一事件前,該 次集體自殺事件成為了美國史上非天災死亡人數中最多的死亡事件。這次事 故至今仍然深深地刻在美國人民的腦中,其陰影亦久久未能散去。 劇集講述人民聖殿教(Peoples Temple)的教主吉姆.瓊斯(Jim Jones)如何運用其說話技巧及理念令近千名民眾追隨他,及後帶領一眾信 徒到南美洲北海岸的蓋亞那(Guyana)建立名為瓊斯鎮(Jones Town)的公 社,以致最後他如何迫使眾人參與「革命自殺」的集體行動,造成 914 人死 亡,其中包括 276 個兒童,成為美國歷史中其中一次最多人因非天災而死亡 的事件 。在是次悲劇中,作為主謀的吉姆.瓊斯責無旁貸。而他如何只憑 一人之力就能令眾人跟隨他的指示並獻上自己的生命,卻十分值得探討。首 先,他使用了得寸進尺法(Foot-in-the-door technique)令信眾慢慢獻出 更多東西,甚至在最後獻上性命。得寸進尺法是一種由簡單請求入手,以說 服被勸說者接受一個更大請求的勸說方法(Freedman & Fraser, 1966)。 瓊斯起初只要求信眾捐少量金錢及抽出數小時去服務社群,及後卻逐漸要求 追隨者付出更多金錢和時間。這個逐步加強的過程令信徒在最後獻出自己及 小孩生命時亦沒有任何反悔。可是,這個請求的勸說方法亦有其不足之處, 就長期而言,如果被勸說者在團體中的需求不能被滿足,他們就會逐漸減少 回應勸說者的要求(Masli & Terveen, 2012)。

- 15 -

03


因此,瓊斯亦採用了另一種心理技巧 - 他運用了推敲可能性模型 (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的外圍途徑(Peripheral route)令 信眾全盤接收他所說的資訊,並變得無條件地追隨瓊斯。由於人民聖殿教 的主要信徒是當時社經地位較低的美國黑人,瓊斯讓新成員與不同膚色的 信眾一起工作,生活和禱告,令新成員被暴露在所謂的“愛情轟炸”(Love Bombing)中,即以成員們的溫暖和興趣去淹沒他們的認知,令他們變得容 易被說服(Osherow, 1995)。而瓊斯亦透過表演神跡,如徒手取出致癌組 織,精確透露信眾資料等,亦令信眾都相信瓊斯是神,不再花精力理性分析 他們從瓊斯身上得到的信息。透過這兩個心理技巧,瓊斯就能輕易以個人魅 力及口才招攬到一群為他出生入死的信徒了。 除了瓊斯的個人能力外,人民聖殿教所營造的環境亦令信眾逐漸變得盲 目。瓊斯明白 , 人會因為害懼受批評及被拒絕而成為從眾,並擔心不遵從 命令會帶來壞結果(Asch, 1951)。因此,人民聖殿教並不容許有批評的存 在,同時亦要求信眾發現異議時告密,並對異議者進行各種懲罰,令教中的 批評者慢慢減少和不敢發聲,從而讓信眾成為典型的規範性從眾(Normative Social Influence), 不再質疑人民聖殿教的教義和瓊斯的指示。其次,決 策後失調 (Post-decisional Dissonance) 亦令信眾愈來愈親近人民聖殿 教。在教中,信徒們必須捨棄自己的家庭,停止和教外的人溝通及獻出自己 所有財產。這些行為看起來都是令人難以接受,可是一旦付出後,信徒們都 明白到自己所做的決定都是不能逆轉的,因此他們會選擇合理化自己的決 定,令自身更難說服自己脫離人民聖殿教。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亦有機會遇上類似事情,例如清海無上師的觀音法 門。這個宗教要求所有教眾成為素食者,並要求他們從清海的網站中購買時 裝和首飾。(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2001)。由此可見,瓊斯並非唯 一一位歷史中的過客,我們生活中亦有可能遇上如此看似無理之事,並有機 會一步一步走進他們的圈套。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們無法改 變自己在身處的位置,唯一可做的便是多思考自己所接收的信息是否合理, 否則我們也有可能成為無知的羔羊,被別人牽著鼻子走而不自知。

03

Acknowledgement: We would like to express our gratitude to Dr. Chen Zhansheng in the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for his very kind advice. With his guidance and support, students are given the valuable opportunity to explore Psychology in our monthly academic journal.

- 16 -


References 參考文獻

《沒有愛的婚姻》 Frazier, P., Arikian, N., Benson, S., Losoff, A., & Maurer, S. (1996). Desire for marriage and life satisfaction among unmarried heterosexual adults.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3(2), 225-239. Hortacsu, N. (1997). Family-and couple-initiated marriages in Turkey. Genetic, Social, and General Psychology Monographs, 123(3), 325-343. Jackson, I. (2011). Social pressure, marital expectancy, and family formation values in the pursuit of marriage: A study of psychological distress in Modern Orthodox Jewish women (Doctoral thesis, Roosevelt University). Regan, P. C., Lakhanpal, S., & Anguiano, C. (2012). Relationship outcomes in Indian-American love-based and arranged marriages. Psychological reports, 110(3). Schwartz, S. A. (2007).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ve and marital satisfaction in arranged and romantic Jewish couples. New York: Hofstra University. Sternberg, R. J. (1986). A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Psychological review, 93(2), 119. Tsapelas, I., Aron, A., & Orbuch, T. (2009). Marital boredom now predicts less satisfaction 9 years later.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5), 543-545. Zajonc, R. B. (2001). Mere exposure: A gateway to the subliminal.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0(6), 224-228. 《第一印象的愛情》 Aronson, E., Wilson, T. D., & Akert, R. M. (2013). Social psychology (8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Chang, L., Wang, Y., Shackelford, T. K., & Buss, D. M. (2011). Chinese mate preferences: Cultural evolution and continuity across a quarter of a century.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50(5), 678-683. Krendl, A. C., Magoon, N. S., Hull, J. G., & Heatherton, T. F. (2011). Judging a book by its cover: The differential impact of attractiveness on predicting one's acceptance to high or low status social groups.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41(10), 2538-2550. Leone, P. A. (2003). The effects of job status on perceptions of attractiveness: Do our jobs make us look better?.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63(12), 6128. Pearson. (2014). Practical psychology for everyday life. Quarry Bay, HK: Pearson Education Asia Limited. 《一試便愛上的巧克力》 Alea, N., & Vick, S. C. (2010). The first sight of love: Relationship-defining memories and marital satisfaction across adulthood. Memory, 18(7), 730-742. Barelds, D. P., Dijkstra, P., Koudenburg, N., & Swami, V. (2011). An assessment of positive illusions of the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of romantic partners.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8(5), 706-719. Blades, M. (2009). Food and happiness. Nutrition & Food Science, 39(4), 449-454. Cartwright, M. M. (2010, March 1). The Sweet Science of Chocolate Cravings. Retrieved fromhttp://www.ideafit.com/fitness-library/the-sweet-science- of-chocolate-cravings Ebert, I. D., Steffens, M. C., Von Stülpnagel, R., & Jelenec, P. (2009). How to like yourself better, or chocolate less: Changing implicit attitudes with one IAT task.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5(5), 1098-1104. Hazan, C., & Shaver, P. (1987). Romantic love conceptualized as an attachment proc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3), 511. Rozin, P., Levine, E., & Stoess, C. (1991). Chocolate craving and liking. Appetite, 17(3), 199-212. Scholey, A., & Owen, L. (2013). Effects of chocolate on cognitive function and mood: a systematic review. Nutrition Reviews, 71(10), 665-681. Swami, V. (2011). Love at First Sight?. In T. Chamorro-Premuzic, S. von Stumm & A. Furnham (Eds.), The Wiley-Blackwell handbook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pp. 747-772). New Jersey, U.S.: Wiley-Blackwell. 《迷途或許不自知》 Asch, S. E. (1951). Effects of group pressure upon the modification and distortion of judgments. I A. M. Pines & C. Maslach (Red.), Experiencing social psychology. Readings and projects. (ss. 149 – 163). New York, NY; McGrawHill. Freedman, J.L. & Fraser, S.C. (1966). Compliance without pressure: The foot-in-the-door techniqu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 195-202. Masli, M., & Terveen, L. (2012, May). Evaluating compliance-without-pressure techniques for increasing participation in online communities. In Proceedings of the SIGCHI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 (pp. 2915-2924). ACM. Osherow, N. (1995). Making sense of the nonsensical: An analysis of Jonestown. I E. Aronson (red.), Readings about the social animal (ss. 68-87). New York; W H Freeman.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2001, 28 May). Our cult culture. Scmp.com. Retrieved fromhttp://www.scmp.com/article/348273/our-cult-culture

- 17 -


Research Opportunities 實驗者招聘

Experience Virtual Reality (VR) & Earn 50 HKD/hour

Eligibility: Anyone who has normal vision WITHOUT glasses, or wears contact lens Register: http://cha.psy.hku.hk/participate/

Do you speak Urdu?

- Project on social inclusion - Facilitating focus group discussions with ethnic minority school children as an interpreter Eligibility: Speak both Urdu and English fluently Enjoy interacting with school children Are seeking paid research experience in school psychology Contact: Dr. Tsoi (schpsy@hku.hk)

Bilingual Twin Project Helpers Wanted

- To investigate the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on 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cy development - Data collection in Primary schools and participants’ home - Schedule: all year round - Salary: HKD $58 - $66 / hour Eligibility: University students or equivalent Good command of spoken Cantonese and English Able to read and write Chinese and English Contact: Mr. Jonny Chan jonny1@hku.hk call 3917 5558

大腦功能檢查 -以相宜的收費獲取專業的腦功能評估服務 -並有機會參加費用全面的腦功能保健訓練 參與資格:年滿 60 歲 查詢:2831 5299

- 18 -


Frequent Piano Players $ Non-musicians Wanted

- Join our 1.5-hour music and language eye-tracking experiment & get $90 1) Frequent piano players (i.e. piano players with Grade 8 or above and extensive music reading experience)** OR Non-musicians (i.e. individuals with no training in musical instrument) (2) HK locals (1st language Cantonese, 2nd language English), aged 18-35, University student/ or above Education level, right handed * Frequent piano players refer to (1) music major/ minor students, music teachers/ tutors at piano studio, piano players at church, others who play piano for at least 5 hours/ week, (2) with Grade 8 piano or above AND (3) who regard piano is their major instrument (i.e. piano is the sole instrument that you play/instrument that you spent most of the time/ most confident to play with). Contact: Sara Li (saralis@hku.hk)

Volunteer Recruitment 義工活動

你為你的暑假作好準備了嗎?有沒有想過可以在充實同時又能夠幫 助他人? 我們在六月十二號會有‘農場探訪 - 與精神病康復者半日遊’的義 工活動,介時我們會準備小遊戲與他們一齊玩,還會進行農場活動! 希望透過這個活動 , 大家可以對精神病康復者有更深入的了解! 有興趣的會員可以掃描以下的二維碼網上報名呢! 活動詳情 活動名稱:‘農場探訪 - 與精神病康復者半日遊’ 合作機構:新生精神康復會 服務對象:精神病康復者 工作坊日期:6/6/2017,9/6/2017(暫定) 服務日期:12/6/2017 名額:30 費用:$70(暫定)

- 19 -


Members' Welfare 會員福利

Cosmosey

10% off for products Instagram: cosmosey Whatsapp: 6226 2991

Bittymoon

10% off on regular priced items Phone no.: 55450315 Instagram: bittymoon

Fingers.work

10% off Recognition | K11 Select, Hisso | Langham Place & WTC, HK Handmade | D2Place 2/F Phone no.: 67359679 Website: www.facebook.com/fingers.work

emptycasecompany

Phone no.: 66712199 Website: www.emptycasecompany.com Instagram: emptycasecompany

Cheonsawords

10% off for any purchases over $20 Phone no.: 95368598 Instagram: cheonsawords

- 20 -


Society's Product 學會産品

文件夾 :$5( 會員 )/ $6( 非會員 )

單行紙 :$30( 會員 )/ $35( 非會員 )

文件夾及單行紙套裝 :$32( 只限會員 )

T 恤 :$70( 會員 )/ $90( 非會員 )

即將推出 皮製刻字手提電腦套 :$110( 會員 )/ $130( 非會員 )

- 21 -


Take a break! Email: psysoc@hku.hk Website: https://www.psysoc1617.wixsite.com/psysoc1617 Facebook: Psychology Society SSS HKUSU Address: Room 931, Jockey Club Tower, Centennial Campus,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ublished by Psychology Society SSS HKUSU Session 2016-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