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yche 2018 - The Booklet of Manipulation

Page 1



目錄 序《心理操控》

4-5

第一章:讓我們在人際中贏得信任吧!

6-12

第二章:怎樣才能令對方答應請求?

13-22

第三章:愛情中也有心理學?

23-33

第四章:利用心理操控來療癒受傷的自己吧!

34-42

延伸閱讀 - 漫畫劇場

43-50

後記 參考文獻 鳴謝

51 52-57 58

3


44

序《心理操控》 心 理 學 之 父 弗 洛 伊 德(Sigmund Freud) 提 出 了 冰 山 理 論 (Iceberg Theory),並指出人類的意識(Consciousness)分為「意 識」、「前意識」、和「潛意識」三個層面(Freud, 1915)。 當中「意識」意指是海面上顯然易見的冰山,「前意識」則 是介乎海面和海底的層面,而那海底最深不見底的位置就是 「潛意識」所在地。意識所佔的心理層面最小,而且會不斷 隨著不同因素改變。因此,人類的意識其實很容易被外界影 響。 未 知 各 位 讀 者 可 曾 聽 說 什 麼 是 心 理 操 控(Psychological Manipulation)?或許心理操控看似很可怕,但其實它每天都 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例如當我們說服別人時、向別人 提出請求時,心理操控其實一直與我們同在,只是你並沒有 察覺而已。這本書之後會提及到的「登門檻效應」(Foot-InThe-Door Technique)就是其中其中一個例子。 心理操控其實是一種以心理技巧去改變他人看法及行為 的一種社會影響力(Social Influence)(Simon, 1996)。當中, 心理操控與「社會心理學」(Social Psychology)以及「人際 關 係 心 理 學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Psychology) 最 為 相 關。這種社會影響力足以影響人的態度(Attitude)和行為 (Behaviour),而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成為操控者與被操控者。


心理操控不但能幫助解決自身困難,更在維繫人際關係中 擔當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因此,輕微的心理操控並不會對你 我造成嚴重創傷。而且,心理操控並不如其名般負面。當我 們希望他人幫助自己時,我們可以善用順從技巧(Compliance Technique)令別人答應你的請求、想要爭取別人的信任時就該 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First Impression),獲得別人的認同。 有見及此,心理操控與你我生活息息相關,在待人接物一環 上更是尤其重要。 日常生活中,相信我們都曾為複雜的人際關係感到苦惱。 究竟怎樣才能在人際關係中取得信任?在愛情中又如何令自 己與理想對象的關係快速升溫?心情低落時又該怎樣療癒自 己?本年度的學術年刊分為四大部份,分別介紹了各種人生 情境的心理學知識,當中涵蓋了四大範疇,包括如何幫助我 們在人際關係中取得信任、怎樣才能使對方答應請求、愛情 中的心理操控、以及心情低落時該怎樣療癒自己。希望透過 此書,你能學習到有關心理操控的技巧,有助面對生活中的 挑戰!

55


66

讓我們在人際中贏得信任吧 !

人是群體動物。我們每天都活在不同的群體中,如家庭、學校、 公司等。我們都想在別人面前留下良好的印象,成為有特色又討 好的人。然而,現實中我們卻常常不經意地跟隨別人,活成別人 的樣子。究竟怎樣才可以擁有個人特色,不再從眾,更在別人眼 中留下理想的印象呢?


《第一印象的重要》 為了給別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相信每一個人初次見面時也會特意打 扮,把自己弄得整整齊齊、漂漂亮亮。其實,在初次會面時,人們就已經從 長相、打扮、表情、姿勢、談吐等各方面建立對你的第一印象。然而,建立 第一印象後是否不可逆轉?第一印象對我們的人際關係來說又有何重要? 第一印象,可以由心理學中的其中一種現象解釋 ——首因效應(Primacy Effect)。Miller & Krosnick(1998)指出在人際交往中,我們給人所留下的第 一印象會對之後的印象形成(Impression Formation)造成巨大影響。 印象形 成是指我們把其他人的信息片段整合起來,然後形成對那個人整體印象的過 程,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看法。首因效應指出,人們傾向對於 首先發生的事情有較深刻的記憶(Glanzer & Cunitz, 1966),例如最先複習的 課文、初戀的印象等。因此,第一印象將會牢牢地在對方的腦內形成,並在 之後佔據着主導的位置,從而影響著後續交往的意願和互動。 在Asch(1946 )的實驗中,他邀請受試者先閲讀不同的人格特質,然後再邀請他們評價他 本人。其中一半的受試者首先看到正面的特質如「聰明的」,再看到負面的 特質如「容易嫉妒的」。結果發現,先看到正面特質的受試者傾向給予較正 面的評價,反之先看到負面特質的受試者的評價則較負面。其實,所有受試 者所看到的人格特質都是相同的,只是次序不同。另外,Jones(1968)的研 究也得出相似的結果,人們根據最初獲得的信息而形成的印象並不易改變, 甚至會影響接收後來獲取的新信息。

7


除了首因效應外,光環效應(Halo Effect)亦能解釋第一印 象。美國心理學家Thorndike(1920)最先提出這個概念,並指 出光環效應是一種認知偏誤(Cognitive Bias),即一種人們習 慣以既定印象作以偏概全的決定,例如認為漂亮的人更聰明等 (Standing, 2004)。另外,Rasmussen(2008)針對光環效應 作出了研究並測試了老師對學生的印象。結果得知,普遍老師 認為乖巧的學生都是好學、成績較佳、聰明,而上課不專心的 學生則必然是成績差和愚蠢等等。在該實驗中,老師錯誤地以 學生的某一特質而為整個學生作出評價。因此,如果一個人被 正面標籤,他所做的事就會較容易被肯定。相反,被負面標籤 的卻會較易被否定,在現實中被認定是「壞」的學生即使本質 聰明也不被看好了。

但到㡳光環效應是怎樣產生的呢?心理學中的內隱人格理論 (Implicit Personality Theory)提及到,每個人都會在心中對不 同人格特質定立假設,在面對不熟悉的人們時,我們會較易 以一種已知的人格特質推論出另一個相似或相近的人格特質 (Pedersen, 1965)。例如,我們會認為善良的人很大方、冷 漠的人很嚴厲等,並刻板地認為人格品質都是相互關聯的。 其實,光環效應也是一種基本歸因謬誤(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即人們只偏向運用已有的表面訊息作出評 價,並忽略自己未有考慮的訊息(Jones & Harris, 1967)。 因此,我們往往會無意識地根據別人所顯示出的表面信息( 如外表、衣著等),推論出別人其他相關的人格特質 (Jones & Harris, 1967; Gilbert & Jones, 1986)。試想想一個熱情的 人,⋯⋯你也立刻聯想到外向了吧?

8


然而,外表因素真的是第一印象最重要的一環嗎?根 據麥拉賓法則(Rule of Mehrabian)(亦稱為「7-38-55 法則」),我們所表達的視覺訊息(説話者的表情等) 佔他人第一印象的55%、聽覺訊息(語氣或語調)佔38% 、說話內容卻只佔7%(Mehrabian, 1971)。換句話說, 我們給他人的第一印象雖然有五成以上是由視覺訊息而 決定,但其實還有其他因素影響著第一印象的形成。另 外,有研究指出不論性別,聲音較高的人會被評價為「 值得信賴的」和「受歡迎的」,可見聲音也會影響我們 對別人的印象評價(McAleer, Todorov, & Belin, 2014)。 因此,除了外表之外,語調、說話內容、聲線等也在第 一印象中成為不可或缺的部分。

Tsantani等人(2016)邀請到四十名大學生測試聲 線如何影響第一印象。在實驗中受試者用耳機聆聽不 同聲線,然後評論其第一印象。結果顯示,受試者認 為聲線低較聲線高的人更顯著(Dominance)和更可信 任(Trustworthiness)。這種印象差別對於男女的聲線 也有著同樣的結果。 以上的心理學研究拆解了不少有關第一印象的問 題,亦指出了第一印象的重要性。因此如果不想別人 對你的印象扣分,緊記隨時做好準備!畢竟,誰也不 會希望在短短幾秒裡,就讓人對你印象扣分吧?

9


《透過群眾團體也能誘導他人?》

日常生活中,你有沒有試過即使已經下了決定,但還是因為身邊的群眾壓 力而改變自己的想法?你又有沒有因為外界的影響而質疑自己的決定?你真 的覺得你是自己人生的主宰嗎?當你回答「是!」的時候……其實,你已經 正在經歷「從眾(Conformity)」了! 從眾是一種跟隨著社會規範(Social Norms)的行為,不論是真實的或是想 像的,當受到大多數人的一致思想或行動影響,人們都會選擇跟從大眾並改 變自己的決定(Kiesler et al., 1969)。從眾行為分為「公開從眾(Public Conformity)」和「非公開從眾(Private Conformity)」,前者是指因為了不想被 其他人討厭,即使心𥚃不認同也願意在行動上跟從,這是在群體壓力(Group Pressure)的影響下而從眾,而後者是指確實地認同其他人是正確的而從眾, 但未必會表現出來(Smith & Mackie, 2007)。

10 10


Asch(1951)進行了一項研究人們的從眾行為的實驗。他邀請了五十位受 試者進行一個「視力測試」。受試者需要回答實驗者:三條線的長度中,哪 一條與標準線的長度最接近。所有受試者隨後分為兩組。實驗中,七位參加 者只有一位是真正的受試者,其餘六人則是實驗者的助手,而受試者並不知 情。受試者首先需要大聲讀出答案,而其餘六人則會以錯誤的答案擾亂受試 者。結果得出,76%的受試者至少從眾過一次,只有24%的受試者沒有從眾 過。在沒受到擾亂的情況下,受試者只有0.7%的錯誤。由此可見,即使是淺 白易懂的問題,人們都會因為周邊的群眾而改變自己的行動以及想法。正如 實驗中的景象,即使受試者知道正確答案,也會為了獲得其他六人的認同回 答錯誤。

11


那到底是什麼原因令我們從眾?Deutsch 和 Gerard(1955)提出 了兩個主要影響人們從眾的原因 :「訊息性從眾」和「規範性從 眾」。訊息性從眾(Informational Influence)是指人們在面對不熟 悉的事情時傾向跟隨主流的意見。例如在旅遊時,我們會因為陌生 的環境而模仿本地人的習俗。而規範性從眾(Normative Influence) ,則指人們在面對群眾壓力時迎合主流,例如我們會跟隨同輩的 衣著,從而希望得到他們的接納等。 除此之外,有研究亦指出一 些人格特質(Personality Traits)與從眾性其實有著直接的關係。例 如,低自尊心、渴望社會支持和認同、焦慮的人會有較高的從眾性 (Hogg & Vaughan, 2008),而Perrin 和 Spencer(1981)亦指出當 人對自己自信心越高,從眾機會便越低。 總括而言,從眾行為對我們有著不容忽視的影響。然而,大眾的 決定並不一定絕對正確,我們盲目追隨主流並非明智之選。正如泡 沫經濟事件「鬱金香狂熱」中,大眾盲目地搶購由土耳其引進的鬱 金香導致其價格瘋狂升高,不幸地引發了不少經濟上的混亂之及恐 慌。所以,下次做決定時,不妨相信自己,為自己的人生好好作計 劃,不要盲目地從眾!

12


怎樣才能令對方答應請求?

每個人都有需要幫忙的時候。想別人答應你的請求時會感到力不 從心,無從入手嗎?雖然世上並沒有保證別人答應的神秘魔法, 但心理學上卻有一些理論能提高成功的機率。以下,我們將會從 詢問方法、讚美、服從的角度出發,跟你逐一分析。

1313


《誘導對方的詢問法》

小時候向父母要求購買玩具,長大後向老師懇求老師推遲作業的限期,不 論年齡,我們總嘗試過向他人提出請求。 我們誰都渴望別人能夠有求必應, 然而,怎樣才能提高別人答應請求的機會?。這與「合規」的概念有關。「 合規」(Compliance)是一種社會影響(Social Influences),是指人們會因爲 別人的請求而作出行為上的改變,例如順應他人的要求(Breckler, Olson, & Wiggins, 2006) 。然而,「合規」並不同於「服從」(Obedience),請求及 被請求者之間並是沒有順序或尊卑分別的。那麼,怎樣才能夠使別人輕易地 按我們的需求「合規」呢?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在購物時免費拿了一些產品的試用裝後,覺得產品好 用、適合後就真的買了該產品的經驗?其實,免費試用是一種市場普遍的傳 銷手法,他們用的策略就是「登門檻效應」(Foot-In-The-Door Technique)。

14


登門檻效應是指先提出影響較小的請求能增加他人答應及後影響較大的請 求的機會(Freedman & Fraser, 1966)。Freedman & Fraser(1966)在60年 代進行了一個實驗,實驗中教授先找來兩組家庭主婦,並打算請求她們放置 一個既龐大且醜陋 , 寫著 「謹慎駕駛」 的大招牌在前院。他首先訪問第一 組家庭主婦,邀請她們將「安全委員會」的小招牌掛在窗戶上。半個月後, 再請求她們掛上「謹慎駕駛」的大招牌。而另一方面,教授會直接請求第二 組的家庭主婦掛上「謹慎駕駛」的大招牌。結果顯示,在第一組中有55%的 人同意掛上大招牌,但第二組中卻只有不到17%的人同意,兩者分別有3倍之 高。這個方法背後的理論與「一致性」(Consistency)相關,當後來的請求與 最初的小請求性質一致或類似時,別人便會因偏向其一致性而答應,因為他 們想保持「隨和」的印象。(Petrova et al., 2007)。 你又有沒有試過經過籌款活動時被叫捐款一百元時覺得太過昂貴而拒絕, 後來被叫捐款十元時覺得比較便宜,最後選擇捐款了?「以退為進法」 (Door-In-The-Face Technique)的技巧對合規的成效亦獲經典實驗支持。以退 為進法指假如我們先向別人提出一個較大的請求,並在被拒絕後再提出一個 較小的或較合理的要求,如此以退為進能有效提高對方答應的機會(Dillard, Hunter & Burgoon, 1984)。

15 15


在一項經典實驗中(Cialdini et al., 1975),實驗者將參與者分成兩組。在 第一組中,他向受試者提出了每週兩小時,為期兩年地向青少年犯提供輔導 的請求。在他們拒絕後,他則向參加者提出一個服務時數和影響較低較小的 請求:受試者只需用一天來陪伴青少年犯遊覽動物園一天。與此同時,教授 只向第二組提出了陪伴青少年犯遊覽動物園一天的要求。 結果顯示,第一組 中50%的參加者同意了影響較低的小請求,而第二組則只有17%的參加者同 意同一個請求。這種方法背後的理論與「互惠」(Reciprocity)相關(Cialdini et al., 1975)。由於受試者在先前已拒絕了較大的請求,因此,在別人提出 另一個影響較較小的要求時,受試者他或會覺得別人已作出了讓步和虧欠了 別人,便從而會增加了他們答應的機率。最終,一方因請求被答應而滿意, 一方亦因沒有虧欠別人而滿足,達到雙方的目的,互惠互利。 雖然登門檻效應看似只是以退為進法的相反,但一些心理學研究指出兩者 其實截然不同。究竟兩項技巧有甚麼分別?哪一種技巧在提出請求時更有 效?根據Dillard等人在1984年做的研究(Dillard et al., 1984),只有在合規與 請求的延遲時間(Delay Time)短時,「以退為進法」才能發揮最大效果,而 「登門檻效應」則與延遲時間無關。 下次想請別人幫忙時,不妨嘗試一下這些方法。好好善用合規更可能會有

16 16

意想不到的效果啊!


《好好運用「讚美」的心理技巧吧!》 在工作和學業上,你有否曾經遇過頹廢的同事或不願意幫忙做報告的同 學?我們到底該怎麼做才能鼓勵他們提起幹勁做事呢?在心理學中,讚美 其實是一種正向增強(Positive Reinforcement)的方法。心理學之父 Skinner(1938)提出了操作制約(Operant Conditioning)的概念,指出行為(Behaviour)是通過增強(Reinforcement)和懲罰(Punishment)而去學習的。透 過操作制約,我們會在腦中將某「行為」和「後果」形成關聯(Association) (Skinner, 1938)。如做出的行為會產生正面的後果,雙互形成了關聯,該行 為就會被重複地複製,其中言語(Verbal)的正向增強正正就是讚美了。

17 17


讚美的威力到底有多大?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Rosenthal與Jacobson在1968年 提出了畢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又稱期待效應),指出人心中的所思 所想,會相應反映於得出的結果上,例如期待著什麼,就會得到什麼(Harris et al., 2003;Rosenthal & Babad, 1985)。Rosenthal和Jacobsen(1968)先到一 所學校要求學生做一份智力測驗,接著他們給老師們一份學生名單,並告訴他 們名單上的學生都有著學術潛力,在一年間學業成績將會突飛猛進。事實上, 那份名單上的學生只是隨機抽樣。八個月後,Rosenthal和Jacobsen再回到該學校 要求同樣的學生完成一份智力測驗測試。結果發現,曾列在名單上的學生平均 智力水平顯然較其他學生高。Rosenthal 和 Jacobsen(1968)解釋這是因為老師 對名單上的學生產生出期待心理,而當他們對學生產生期待時,老師便會更用 心地教授學生,並與被寄予期望的學生相處更融洽,從而無意間啟發了學生的 自尊心(Self-esteem)。這種通過老師的期許改變學生心理的現象能有效提升 他們的學習能力,最後成功達致正面結果。

另外,畢馬龍效應是一種自我應驗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即是結果與所想一樣,內心常常 帶著負面期望的人會有較大機會面對失敗;而內心 常常帶著正面期望的人則會較大機會成功。 在教育 工作者間廣為人知的行為改變術(Behavioral Modification)正正是以畢馬龍效應為本而生的教學方式 (Kazdin et al., 1981)。

18 18


然而,怎樣的讚美才最有效?Dweck(2007)提出讚美分為固定模式讚美 (Fixed Mindset Praise),即稱讚先天不能改變的特質(如「你很聰明」、「 你很美麗」),以及成長模式讚美(Growth Mindset Praise),即稱讚後天可 改變的特質(如「你很努力」、「你很用心」)。在Dweck(2007)的實驗 中,她要求學生做一個測驗,完成測驗後老師就會稱讚其中一半的學生「你 很聰明」,另一半學生就會被稱讚「你很努力」。接著,研究人員邀請學生 選擇再參與較容易的測驗抑或是較困難的測驗,結果發現只有67%被稱讚「 你很聰明」的學生選擇較困難的測驗,而有 92% 被稱讚「你很努力」的學生 選擇較困難的測驗。這是因為被稱讚努力的學生不害怕失敗,他們更樂意嘗 試,勇於學習新事物。相反,被稱讚聰明的學生認為他們有機會在另在一份 測驗中失準,基於害怕失敗的緣故,他們都傾向選擇較容易的測驗(Dweck, 2007;Yeager & Dweck, 2012)。 總括而言,讚美是一種改變行為的方法。但讚美時也不忘要有技巧的讚 美,例如對別人抱持期望、稱讚他人的努力,多花心機才能使讚美發揮其最 佳效果!

19 19


《為什麼我們總是服從權威?》

你有在上課時被老師責駡的經歷嗎?有時候,當我們聽到某些人的指令 時,總會因為不敢違抗命令而迫不得已地服從。然而,到底為什麼某些人的 指令會使我們不得不服從呢? 服從(Obedience)是一種社會影響(Social Influences),人因為外界給予的 壓力,而做出符合外界要求的行為(Andrew, 2009)。權威(Authority)則 指地位較高的上位者,亦是人們通常會服從的角色(Milgram, 1963)。如日 常生活中可見,不管被命令者對命令或規範是否理解,都必須去實行權威者 的命令,例如學生服從老師、員工服從上司等。其實,在社會心理學(Social Psychology)中亦有很多有關服從和權威的研究,當中以「米爾格倫實驗」 (Milgram Experiment)為最著名的實驗之一。到底這個實驗如何帶出人們在 面對權威時的情況呢?

20


此實驗有不同版本,Milgram(1963)的服從實驗目的是 測試受試者在充滿壓力的情況下會選擇抵抗權威,或是服 從權威。研究人員首先告訴受試者這是一個有關學習的實 驗,然後讓他們抽籤決定當老師還是學生。然而,其實所 有受試者將會擔當老師。學生將要回答一系列問題,而受 試者則被研究人員要求在學生答錯問題時「電擊」學生。 實驗中的學生其實是演員,他們即使故意回答錯誤亦不會 真的被「電擊」。受試者面前有會有由15伏特至450伏特的 一列開關,用作測試受試者會否服從權威(即研究人員) 。如受試者不遵從,研究人員將利用權威命令受試者,如 「請繼續」、「此實驗要求你繼續」、「你一定要繼續」 、以及「你沒有選擇餘地」等。

值得注意的是,多達三分之二的受試者(65%)服從了權 威,使用了最高的450伏特來電擊學生。另外,所有受試者都 服從了研究人員使用300伏特電擊學生。由此可見,在權威的 要求下,即使是違反道德良知的行為,人們都會普遍選擇遵 從。然而,到底有甚麼因素會影響以上服從的行為呢?為什麼 我們會服從權威? Milgram(1963)隨後解釋在實驗中受試者服從權威的原 因,其中包括:人們傾向推卸責任到權威人士身上、人們不 想拒絕權威等。而Morelli(1983)亦指出,因為受試者對該實 驗環境並不熟悉,而研究人員亦令受試者信任其的專業。另 外,Holschuh(2015)更提出受試者之所以服從權威亦可能是 因為「登門檻效應」(Foot-In-The-Door)影響。

21


除此之外,日常生活中的衣著亦會令人們服從權威。Bickman(1974)進行了一項研究並帶出了衣著與權威的關係。在研 究中,Bickman分別穿著三套衣著:平民的衣著、 商人的服裝及 警衛制服,然後到街上命令人們做出奇怪的指令,例如拾起一個 廢棄的紙袋,站在車站牌後面等。結果顯示,不管他提出的是哪 種請求,都會有較多人服從穿着警衛制服的指令。由此可見,即 使是相同的指令,由衣着打扮顯示出的權威地位使人不禁選擇服 從。因此在街上面對穿著制服的警察時,人們都會因不敢違抗命 令而乖乖地服從。另外,在日常生活中,一些醫學廣告更讓演員 穿上實驗袍推銷產品,使觀眾錯誤地認為產品很可靠, 繼而信服 「權威」。 總括來説,縱然權威使人信服,但權威者帶來的慫恿和壓力更 有機會令我們做出一些違背意願的行為。權威的力量真的不容忽 視!

22


愛情中也有心理學?

大家遇到自己命中注定的另一半了嗎?有沒有想過在「愛情」當 中也蘊含了不少心理學的知識?無論你是正在找尋自己的另一 半、希望與伴侶關係更升溫、或在愛情中遇到疑難,相信接下來 你也可以在「愛情」的心理學中獲得答案!

23


《如何使關係快速升溫?》 關係一詞,對於人類這一種社交動物來說有著重要的地位。 因此,大家都希望自 己和身邊的同學、同事、朋友、情人及親人建立更親密的關係。你有沒有曾經想過, 自己和一個剛認識的人一拍即合,然後希望更快認識他,趕快和他建立良好關係?大 家首先會想到的方法可能是跟他多聊天多接觸。不過在心理學的角度中,怎麼才能算 是讓關係快速變好的方法呢?以下3個理論就能夠解釋人與人之間關係迅速發展的原 因,分別是曝光效應(Mere-Exposure Effect) ,吊橋效應 (Suspension Bridge Effect) 和羅密歐與茱麗葉效應 (Romeo and Juliet effect)。 其實,只要不斷出現在你喜歡的那個人面前,你和他/她的關係自然就會變得更好 了!這是源自於美國心理學家Robert Zajonc 在1968年發現的單純曝光效應,這效應 指出人類傾向喜歡一些我們熟悉的事物,即是常常出現於我們眼前的人與事(Zajonc, 1968)。只是單純的曝光就能讓人產生愉快的情緒,而不為察覺的單純曝光更會導 致對其更強烈的喜歡感(Harmon-Jones & Allen, 2001;Kunst-Wilson, 1980;Willems, Dedonder & Van der Linden, 2010)。Moreland 和 Beach(1992)在學校進行了一項實驗 來研究單純曝光的好處。4名外貌相似的女士會被安排到課室假扮成學生,她們會分 別出席0次,5次,10次和15次課室,而每一位女士都不能跟任何人作出互動。實驗結 果得知,出席最多課堂的女士被學生評為最吸引和最相似。由此可見,和喜歡的對象 製造不間斷的見面能讓對方更喜歡彼此。

2424


另外,大家有否發現許多愛情故事都是由一些驚險情節開始發展,雙方在經歷一些 緊張情節之後就會自然地走在一起。這就像是 Dutton 和 Aron(1974)研發的吊橋效 應,他們安排了一名美女訪問員分別在「會引起恐懼」和「不會引起恐懼」的吊橋中 間,當有男性經過時便會訪問他們,並順帶說道:「晚上繼續討論就好了!」及將自 己電話號碼給他們。結果顯示,過半在「引起恐懼的吊橋」的男士都會打電話給女訪 問員,而只有12.5%在「不會引起恐懼的吊橋」的男士打電話給女訪問員。這是因為 在受訪者在認知中,把害怕吊橋而變快的心跳誤以為是為女訪問者的心動(Dutton & Aron, 1974)。Dutton 和 Aron以不同的實驗也得出同樣效果, 所以其實當恐懼存在 之時,人們很容易把恐懼引致的心跳和心動搞混。因此, 若然你們有喜歡的目標, 不妨帶她/他去可怕的地方,例如:看驚悚電影和體驗鬼屋等,讓他為你心動。但大 家還是要小心不要落入這陷阱中,他/她有可能並不是你命中註定的人!

25 25


最後,若你是已經有另一半的人, 而又略嫌兩人之間的關係不夠親 密, 可能你們所欠缺的就是外力的阻礙。你有沒有曾經瘋狂迷上父母 都不喜歡的人或事?這可能是因為你正在感受羅密歐與茱麗葉效應。羅 密歐與茱麗葉是莎士比亞筆下的淒美愛情故事,他們因家族的阻止而愛 得更深,甚至殉情。因此,羅密歐與茱麗葉效應是指父母越干擾和反對 其浪漫關係的情況下,情侶會更為熱戀,更會為這段關係付出(Driscoll, Davis & Lipetz, 1972)。另外,Brooks 和他的同僚也發現當一段關係經 歷了別人的看扁與不同意時,他們會比之前更愛對方(Brookss, Reysen & Katzarska-Miller, 2018)。 或許你們看到這裡會想:「難道愛情都不是真的嗎?」。然而,時間 會告訴你愛情的真與假,所以就請繼續享受吧!

26 26


防止感情變淡的小提示:少用智能手機吧! 近年,一些心理學研究發現使用智能手機會 損害伴侶之間的親密關係(Przybylski & Weinstein, 2013)。研究人員Dwyer,Kushlev 和 Dunn(2018)舉行的實驗,他隨機要求兩名受 試者一起共膳,結果得出沒有使用手機的更享 受該約會。因此如果想與他/她更親密,就別 忘記下次約會時放下手機了。

27


《別讓「沉沒成本」操控你的愛情!》

在愛情關係中,你有否試過即使關係並不愉快,但卻因曾付出過的努力和 時間而繼續維繫這段關係? 若你曾嘗試過,你可能陷入了「沉沒成本」(Sunk Cost Fallacy)的陷阱了。 「沉沒成本」是指人不僅會根據事件的未來得益來做決定,更會沉溺在過去 的投資而做出不理性的抉擇(Arkes & Blumer, 1985)。例如到戲院時,即使 發現電影很無聊,但也會因為已付出的購票費而繼續看下去。人們會繼續是 因為不想浪費之前付出的金錢 , 從而繼續投入更多沉沒成本,即是為了補救 而投放更多成本(Haita-Falah, 2017)。心理學的研究指出這種現象不但能在 日常生活中應用到,也能在愛情中展現。

28 28


Rego, Arantes, Magalhães(2018)邀請了約一 千個受試者,詢問了他們一些假設性的問題, 並要求他們選擇維持一段關係還是選擇放棄。 受試者被分為四組,而問題的情境都是一些與 伴侶不愉快的事件。第一組只告訴關係為「不 愉快的婚姻」、第二組為「不愉快的婚姻但結 了婚一年」、第三組為「不愉快的婚姻但買了 房子」、最後一組描述為「不愉快的婚姻但付 出了很多努力改善關係」。結果得出,最後一 組的受試者大多選擇維持關係,而第一組的受 試者較多選擇放棄。由此可見,沉沒成本不但 會左右一個人斷絕關係與否,更可能會導致人 繼續處於一段不愉快的關係。

29 29


可是,到底為什麼會有沉沒成本?Wilson, Arvai和Arkes(2008)解釋沉沒成 本其實是一種損失規避(Loss Aversion),人們之所以繼續付出是因為害怕失 去。所以在關係中投放越多努力的人會因為不想浪費之前的努力而花更多的 時間維持。另外,Festinger(1957)亦指出沉沒成本可展示於認知失調理論 (Cognitive-dissonance Theory),人們會將事情合理化並將其好處誇大,繼續 付出更多的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亦能夠解釋為什麼家庭暴力的受害者不願意主動求助,正正是害 怕斷絕關係後將會浪費以往對這段關係所付出的努力。與其卑微地去挽回一 段不愉快的關係,不如讓自已解脫,不要再被沉沒成本操控了!

30


《想成為他無可取代的人?》

明明和你的另一半是並肩依偎在一起,他/她卻沉迷玩電話遊戲,對你訴說的瑣事根 本充耳不聞;明明早已跟他/她約定見面,他/她卻因朋友的臨時邀約而選擇延後甚至取 消跟你的約會;明明在逛街時你和他/她在手牽著手,他/她卻總是在四處望望,彷彿在 漠視你對他/她的注視。你,受夠了嗎? 每一對熱戀中的情侶都會希望成為對方唯一的人。但除了鬧彆扭或哀求外,還能有什 麽方法呢? 以下便是兩個從心理學角度出發的建議,希望能解決你的困難吧! 稀有法則(Scarcity Principle) 第一,讓你自己變得稀有或難以得手吧! 根據Pennebaker與他的同僚(1979)作出的研究發現,人們會認為異性在酒吧閉門的 時間都會變得更加漂亮和吸引。其後,亦有研究指出這效果不論吸取酒精與否都同樣 會出現(Johnco, Weeler & Taylor, 2010)。當然,這研究並不是告訴大家在酒吧關閉時 才出現。而是,這現象帶出了一個法則——稀有法則(Scarcity Principle)。當酒吧快 要關門的時候,人們的選擇變得稀少,而剩下的選擇就會變得吸引了。 研發這法則的 Cualdini(2009)提出,當機會愈來愈少時,人們就會愈來愈重視;相反地,當機會唾手 可得,人們便會不珍惜,這就是稀有法則。因此,Cualdini 發現,罕有的丶限時的和獨 一無二的特徵都會增加事物本身的吸引力。稀有法則在人際關係中亦是如此。

31


從 Whitchurch,Wilson 和 Gilbert(2011)的學術研究中發現,稀有會使人在一段浪 漫關係中變得更加吸引。實驗招募了四十七名女大學生,她們被要求瀏覽四名男生的 Facebook 簡介頁面,並被告知男生在之前亦已同樣瀏覽了她們的Facebook 簡介頁面。然 後,研究人員隨機告訴他們該四名男生對他們頁面的反應:一,該名男生很喜歡她們; 二,該名男生喜歡她們的程度為一般;三,該名男生不太清楚他的感覺。結果發現,女 大學生大多最喜愛「不太清楚自己感覺」的男生,並都評價他為最有吸引力的異性。由 此可見,稀有法則是可行的,讓他為你努力一點吧! 最後,有個小小的提示——稀有法則影響著某人對我們的吸引力程度,亦同時影響他 們對你的價值,所以有時候大家也要看清楚自己的心啊!

32 32


蔡戈尼效應(Zeigarnik Effect) 第二,不要一次過答應對方所有要求,嘗試保持神秘和欲擒故縱吧! 人們都習慣把已開始的事情完成。蘇聯心理學家Zeigarnik在維也納的咖啡店中發 現了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待應好像只記得一些仍未完成的訂單,但卻把已完成的 訂單忘記得一乾二淨。其後,Zeigarnik進行了不同的實驗,提出了「蔡戈尼效應」 (The Zeigarnik Effect),她指出比起已完成的任務,人們會更傾向去記起一些未 完成的任務(Zeigarnik, 1927)。未完成和完成任務的渴望有相當強的關聯,而自 願開始該活動更會令他們有更高的動機把未完成的任務做完(Farina, 1996; Green, 1963)。其實只要開始了,「蔡戈尼效應」便會在事情中斷的時候推動人回來面 對(Touré-Tillery & Fishbach, 2014)。因此,在一段戀愛關係中,讓另一半覺得你 還有很多空間被她/他發掘,讓另一半同樣成為主動付出和努力開展你們關係的人 吧!這樣,他/她就離不開你了! 然而,美國心理學家Gottman 發現「蔡戈尼效應」會令到一段長遠的關係創造十 分大的危機。他指出,「蔡戈尼效應」在信任上的層面來看:當情侶關係中有未處 理好的負面事件時,情侶會不斷地回想,佔據他們的思緒,這有可能令到他們之 間的信任開始崩壞,互相懷疑,最後破壞他們之間的親密關係(Gottman & Silver, 2012)。 因此,大家在使用此「招數」的時候要適當地使用,不要弄巧反拙啊!

33 33


利用心理操控來療癒受傷的自己吧 !

近來有發生令你不愉快的事嗎?有沒有試過感覺被最親的人「勒 索」,威逼利誘你去做到他們的目的?很困擾吧。以下我們將會 以心理學的角度,教會你如何重獲快樂,亦能助人自助,擺脫「 情緒勒索」!

34


《失落時就該好好運用心理學》

相信不少人都有遇過挫折,抑或面對壓力的經歷。其實心理學不但可以影響他 人,亦能夠影響自己,並幫助自己改變情緒。因此,在心情低落的時候,我們可 以運用一些有心理學原理的技巧,令自已擺脫心情低落的困擾,療癒自己! 面部表情回饋假說(Facial Feedback Hypothesis)指出,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s)會影響情緒,更提出身體的不同反應會令我們產生一定的情感變化(Buck, 1980; Winton, 1986)。例如若一直保持微笑,我們就能夠感受到愉快的情緒。這 假說更說出,我們不是直接感受到情緒,而是通過面部表情間接地體驗情感變化 (Buck, 1980)。相反,若我們一直垂頭喪氣或目無表情,心情也會持續低落下 去。Strack等人(1988)針對面部表情回饋假說進行了一項實驗。在實驗中,研究 人員要求受試者分為兩組。其中一組受試者需要咬著筆,另一組則不用。接著兩 組觀看一套卡通,看完後要對卡通的有趣程度作出評分。結果得出有咬筆的受試 者比沒有咬筆的受試者認為該卡通更有趣。這是因為被要求咬筆的受試者看卡通 時的表情與大笑的表情相似,大腦因面部肌肉(Facial Muscle)的不同而產生不開 心的情緒。因此,咬筆的受試者就覺得卡通更為有趣(Strack, 1988)。

35


除此之外,一些心理學研究指出在心情不佳的時候,吃巧克力可以令 自己快樂一點。巧克力中含有至少70%的可可豆(Cacao)亦能夠減輕壓 力、改善心情以及增強記憶力和專注力(Sokolov et al., 2013)。Strandberg等人(2008)亦指出巧克力與幸福感之間有著正向的關係,即吃得 越多的人越能感到幸福。這是因為食用巧克力後會增加血液中的血清素 (Serotonin),是一種有助調節心情、食慾和睡眠的物質,並具有認知 功能的神經遞質(Neurotransmitter)(Albert & Benkelfat, 2013)。血清 素更被用作抑鬱症(Depression)藥物的主要成份(Lacasse & Leo, 2005) ,一些研究更指出血清素不足會導致悲觀(Pessimism)、鬱悶等負面現 象發生(Karg, 2011)。

另外,心情低落的時候可以利用自我對話安 慰自己。自我對話(Self-talk)是一種 在接受挑戰前令自己減輕壓力話語(Hamilton, Scott, & MacDougall, 2007)。例如在參加比賽 或演講前告訴自己「不要緊張」。Hardy(2006 )將自我對話分為兩類:指導性自我對話 (Instructional Self-talk)是為引導自己下一步該 做什麼的話語;激勵性自我對話(Motivational Self-talk)則是關於安慰負面情緒的話語。自我 對話不但可以調整情緒,更能起到激勵、增加 自信心與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

36


Kross et al.(2014)要求受試者在限時五分鐘內準備一次演講,接著研究人員告 知一半人須用第一人稱安撫緊張情緒,另一半人則使用第二人稱進行自我對話。 結果得出,使用「你可以的」(第二人稱)的一組比說「我可以的」(第一人 稱)的那組人表現得更自信、更有說服力,演講也表現得更不緊張。這是因為把 自己當作另一人時,自我對話的內容會更有說服力。Hatzigeorgiadis等人(2009) 也研究了網球運動員中的自我對話,指出有使用自我對話的運動員表現更佳。然 而,並不是所有自我對話都能夠達到激勵作用。其實自我對話也有分為正面和負 面,正面自我對話(Positive Self-talk)可以改善緊張情緒、激勵自己。反之,負面 自我對話(Negative Self-talk)將會令表現下降,反令緊張情緒上升。 因此,在遭到挫折時,請在心中告訴自己:「你一定可以!」、「你一定能夠 做到!」,好好運用正面自我對話來激勵自己吧!下次遇到不快時,就緊記好好 運用以上的心理技巧,令自已更快樂!

37


《好想擺脫情緒勒索!該怎麼辦?》 你們有試過被勒索嗎?可能你們的答案會是否定,但所謂的勒索並不是那些在電視劇 裏富翁被綁架的勒索, 而是被平日最熟悉的人「情緒勒索」!「如果你不理我,我現 在便會走!」「我不能相信你竟然如此自私。我並不是你,你怎能只想到你自己卻從不 理我的感受?」「你為何要破壞我的人生?這都是因為你!」這些說話是不是似曾相識 呢?就好像若不跟隨別人的期望而行,便會感到內疚一樣!那麼,你們試過被情緒勒索 嗎? 其實, 只是別人的一句話,便足以令你的情緒產生翻天覆地的改變。心理治療師 Susan Forward(1997)在她的書中提出了「情緒勒索」(Emotional Blackmail)一詞,指 出情緒勒索是人們在心理層面利用別人的恐懼,義務和內疚感去影響或控制別人的行 為。情緒勒索者往往都是我們最相近的人,他們知道我們有多重視與他們的關係,也知 道我們的弱點,甚至還知道我們內心深處的秘密。因此,我們為了維繫關係,為了不想 要被放棄,我們只能妥協及服從。然而,我們的服從(Obedience)卻加強了情緒勒索者 的行為,令他們一次又一次地以同樣方式對待被勒索者(Forward, 1997)。

38 38


一般而言,情緒勒索有四種形態(Forward & Fraizer, 2002) ,以下就以父母與子女的對話來演示一下吧! 第一,施暴者類(Punishers)的父母會這樣說:「如果你成績 繼續不好的話,我就不要你了!」。施暴者會讓我們完全知道他 們對我們的要求和我們不遵從的結果,他們有可能會很積極的表 達或以生悶氣的方式直接把怒氣發洩在我們身上。因此當我們和 他的關係越親近,我們越容易成為被勒索者。 第二,自虐者類(Self-punishers)的父母會這樣說:「我只有 你這麼一個女兒,你這麼不上進的話,我也不要活了!」。自虐 者把勒索轉化為內在的威脅,威脅如果我們不按他的方式行事, 他們會對自己做什麼。自我懲罰者的人生充滿戲劇性和危機感, 他們往往都過於依賴別人的關愛,令人覺得應該為他們負責。所 以對他們來說,他們覺得自己永遠都是應該被照顅的。

第三,受害者類(Sufferers)的父母會說:「你知 道我為你付出了多少嗎?你怎能這樣對我!」。受害 者擅長責備並令人感到內疚,他們會以生悶氣或暗示 的方式讓我們知道他們想要的,然後能不能得到他們 想要的就是我們的責任了。他們會因為我們而鬱鬱寡 歡。 第四,欲擒故縱者類(Tantalizer)的父母會這樣 說:「我本來為你準備了獎勵,想不到你竟然這麼 壞!」。欲擒故縱者鼓勵我們,承諾愛情,金錢或事 業發展,然後明確表示,除非我們按照他們的意願行 事,否則我們不會得到獎賞。這就是欲擒故縱者的狡 猾之處。

39


想要改變現狀,我們就需要知道應該怎樣做。所以,想 擺脫情緒勒索的你,請讓你的自信和能力趕上你,你就 能結束情緒勒索的慘況。為了精神健康(Mental Health) ,不再被情緒勒索操縱,《操縱:如何在你的人際關係 中識別和戰勝情緒操縱和思維控制》的作者Sarah Nielsen (2015)就提出了抵擋情感勒索的七種步驟: 一,先給自己一些時間。 情緒勒索者通常在提出要求後,期待我們馬上作出反 應,而這時候我們很有可能會根據情緒而非邏輯地作出決 定。因此,在要求和反應之間給自己一些時間思考,我們 就能考量整個情況,考量所有的事實和影響自己的決定因 素。給自己一些從邏輯上思考的時間吧! 二:不用解釋自己。 情緒勒索者經常讓我們覺得自己必須向他們解釋或解釋我們 的決定。然而,這些解釋對我們來說可能具有一定的意義,但 請不要急著向操縱者透露你心裏的想法。不要告訴他們你在考 慮什麼,甚至什麼時候你會回應他們。如果你給了他們這個信 息,你就又一次掉進了他們的魔爪裡了。因此,請直接表達自 己的想法吧! 三,不要這麼敏感。 當我們與一個情緒勒索者相處時,他們會用你的情緒來對付

40

你,包括同情,內疚和害怕。因此,下次再與他們相處的時 候,你應該關掉自己的情緒,即是避免墮進他們的情緒遊戲。


四,請認清這就是情緒勒索。 其實,情緒勒索能對一個人影響這麼大,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被情緒勒索的 受害者並不把這看為情緒勒索。相反,我們會默默地忍受。但是,若對情緒勒 索保持沉默的時間越長,操縱持續的時間就越長,對我們造成的傷害也就越 大。所以,請勇敢地指出他們的問題吧! 五,停止情緒勒索者的行為。 若要抵​​制操縱行為,我們必須停止操縱行為。 最好的方法就是告訴情緒勒索者我們知道他們在 做什麼。你需要進一步向他們解釋, 他們的策略是行不通的。 坦率地面對它 便能阻止它。

41


六,這是你的主場。 最重要的行動之一就是控制局面。當涉及到人際關係時, 你需要設定自己的原則,然後堅持下去。情緒勒索者並不會 尊重邊界,更會積極地試圖突破這些邊界。因此,我們必須 堅強地站起來,始終如一地傳達我們的信息。要做到這一 點,我們必須表明自己的意圖,告訴他們要做什麼然後堅持 到底。我們需要向他們灌輸自己想要怎樣被對待,而不是忍 受他們如何對待我們。 七,嘗試妥協。

這個特定的步驟其實是要根據受害者的意思,它並不意味 著一定要與情緒勒索者妥協。為什麼?因為操縱者不懂得妥 協。可是,當涉及到滿足個人的需求時,你必須願意妥協並 與自己協商。首先要確定什麼對你來說是最重要和最必需 的。其實,這就像是看清自己一樣。 請與我們一起抵擋情感勒索,並活出自我的人生吧!

42


延伸閱讀-漫畫劇場

心理操控不但可以幫助解決自身困難,更在維繫人際關係中擔當了 不可或缺的角色。這種社會影響力足以影響人的態度(Attitude)和 行為(Behaviour)。雖然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成為操控者與被操控者, 但輕微的心理操控並不會對你我造成傷害。閱畢以上篇章後,不知 道大家有沒有加深了對心理操控的認識?接下來將以四格漫畫的形 式,顯淺直白地帶出心理操控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人物介紹

職場新鮮人,因 光暈效應而成功 通過面試。受老 闆嘉許和看重的 員工,下班時會 到酒吧打發時 間。

大學生,與男主角 於同一間公司做兼 職。雖然不想購物 但非常容易被推 銷,因此買下很多 雜物。 喜歡喝酒, 最近習慣吃巧克力 來調整心情。

老闆,公司最高 領導層,擁有權 威卻甚少責備員 工。喜歡利用心 理技巧適時讚賞 員工,從而增 加他們的工作動 力。

4343


漫畫劇場: 光環效應

為什麼你想要得 到這份工作?

流𣈱

。。 好呢 。 很 才 秀。 子口 很優 這小 一定 想必

滔滔不絕

決定取錄他吧!

其實是「光環效應」作怪!

44 44


漫畫劇場: 登門檻效應

小姐,這是免 費試用裝!

好像很有效。。 可是太貴了。。

一試無妨吧!

幾天後

敷完後皮膚很美 呢!很有效的面 膜! 自 我 陶 醉

到手了!

多 謝 惠 顧 !

45 45


漫畫劇場: 畢馬龍效應

第一天上班... 有些緊張呢...

站在這邊的新人, 我很看好你的!

老闆居然對 我有期望?

我必須加倍 努力工作!

打字聲~

啪!

啪!

46 46


漫畫劇場: 老闆=權威?

新來的!這裡有 些問題,可以改 一下嗎?

我覺得什麼問 題也沒有啊!

同事 幾個小時後。。 這裡可以改一 下嗎?

好的!

改一下吧! 畢竟老闆的 要求!

47 47


漫畫劇場: 單純曝光效應

第二天

第一天

第三天 他好像很不錯 哦!

48 48


漫畫劇場: 稀有法則

Time: 12 a.m.

這個酒吧怎麼 沒有美女的? TIme: 2:45 a.m. 快 關 門 了 !

我很久沒見 過這麼美的 女生了!

49 49


漫畫劇場 - 巧克力與情緒

今次考試成績不 合格了...

巧克力?反正也 沒事做...吃吧!

50 50

不開心嗎?送你的! 心情會好轉的喔!

咦?心情好像慢 慢變好了呢!!


後記 對大部分讀者來說,「心理操控」可能是一個非常陌生的 名詞。事實上,它卻是潛伏在我們每天的生活中,深深地影 響著我們的心態,行為和生活。不知道各位讀者在閱讀此書 時,有沒有共嗚呢? 心理操控其實是一把雙面刃。當你抱持著正面的態度去使 用它時,它可以成為調劑感情的良藥,令到關係升溫。比方 說,前文中提及如何可以透過共同經歷一些刺激的事情(又 比如看恐怖電影,體驗鬼屋)去令到心儀對象對自己心動。 又例如,正確地使用它也可以有助培養出良好的人際關係, 讓自己懂得在別人面前透過說話的語調、說話內容和聲線建 立一個正面的第一印象。再者,好好地利用心理學的原理, 我們甚至能改變自己的情緒,令自己有心態上的轉換呢!但 可怕的是,當一些不懷好意的人掌握了心理操控的手段時, 對他人所造成的傷害是深遠而永久的。 因此,編者除了想讀者們透過本書了解一些維持人際關係 的小技巧外,更希望讀者們能學識擺脫心理操控的方法。適 當的使用心理操控雖然能為你帶來不少的好處,但也因為它 難以被察覺,所以我們也應該提高警覺,避免被一些不懷好 意的人對自己濫用心理操控。讀者們除了可以根據這本書提 及的例子來做出判斷外,更重要的是不要對尋求協助留有遲 疑,以免成為心理操控的受害者。

51

51


5252


53 53


54 54


55 55


5656


5757


58

Acknowledgement We would like to thank our academic advisors Dr. CHEN Zhansheng Dr. NG Henry K. S. from the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for their illuminating advice.

We would like to thank our patron The Hong Kong Psychological Society Limited

for its invaluable support. 58


編輯:袁嘉慧 校對:袁嘉慧 莊凱嵐 姚彤諮 設計:袁嘉慧 姚彤諮 王穎潼 撰文:莊凱嵐 郭鍶淇 王穎潼 袁嘉慧 姚彤諮 關天正 黃敏瑤 劉穎琛 二零一七至二零一八年度香港大學學生會社會科學學會心理學學會 出版日期:二零一八年十一月 版權所有 不能翻印


Email: psysoc@hku.hk Facebook: Psychology Society SSS HKUSU Address: Room 319, The Run Run Shaw Tower, Centennial Campus,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ublished by Psychology Society SSS HKUSU Session 2017-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Psychology Society SSS HKUSU Session 2017-2018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