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聲 V
O
I
C
七月號
E
香港恒生大學學生會編輯委員會 HSUSUEB
1
二零一九年七月號
恒 聲 目錄 VO I C E
04
正名以後的路 —何校長訪問
12
商科拆科 —商學院副院長梁博士專訪
14
醫委會通過免實習引入外地醫生 —長遠對香港醫療體系是福是禍?
20
走不進婚禮的新人 —同性平權的未竟之地
30
記你老X
34
公共房屋的誕生
38
粵劇殿堂 —新光戲院
40
食在佳人
44
圖輯比賽
編者的話 文:蘇學楠
踏入盛夏之季的七月,很多人已經開始打算計畫 去旅行,去散散心,離開一下這個充滿現實的香 港。但我相信近這幾個月來大家聽得最多的就是 香港,現在我們身處的香港正正經歷驚濤駭浪 時期,被一些立心不良的人破壞香港所擁有的一 切,剝奪香港人的權利,法治嚴重受到衝擊,作 為香港人你有站出來嗎? 自四月上任以來已經差不多兩個多月了,本閣 工作開始進行得如火如荼。在內,我們正籌備恒 聲,為同學提供基本的知情權。在外,我們緊貼 近期香港所發生的事。我相信香港人一聯想起近 期社會的狀況,必定是修訂《逃犯條例》所引起的 風波,這一條惡法迫使香港人站出來對抗極權。 本閣在這幾次的遊行都參與當中,人數一次比一 次的多,看見香港人終於覺醒,知道自己的環境 是刻不容緩,每一次的集會我們也親身到現場為 同學報導更多資訊。 本閣上任後的第一本恒聲主題為「懷舊香港」, 其實不止政治上被一些人剝奪及蠶食,其他方面 亦無可避免地被人吞食。我記得小時候,屋邨裏 有很多士多或懷舊美食,這些都叫人流連忘返。 但遺憾的是大財團一直都在收窄小商户的生存空 間,我們所認識的香港徹底變了樣,集體回憶也 慢慢消失了。現在卻只剩下集團式經營、物價高 漲及缺乏人情味的商戶。 「生於斯,長於斯」這句說話我相信大家亦不會 感到陌生。作為香港人,你付出了幾多?你甘心 繼續被人踐踏嗎?趁我們現在還有力,就讓我們 做一次真真正正的英雄!
香港恒生大學學生會編輯委員會 The Editorial Board, The Hang Seng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tudents’Union
總
編
輯
葉天朗
稿
楊展維 陳塵止 黃佩欣 李祉穎 楊晉宜 陸思勤
撰文及攝影
投
封 面 設 計 美 術 設 計 地
址
電
郵
Fa c eb o o k
陳朗程 鄭昊彤 胡詠婷 韓宗沅 李映童 陳妍君 簡 陶 陳琛焱 蘇學楠 黃昭天
葉天朗
黃昭天 葉天朗
沙田小瀝源行善里 香港恒生大學 李兆基綜合大樓 康樂活動中心B302室 eb@hsu.edu.hk hsusueb
hsuhksueb
編委會成員名單: 總編輯: 蘇學楠/ 內務副總編輯: 葉天 朗/ 外務副總編輯: 鄭昊彤 / 常務秘書: 陳朗程/ 財務秘書:韓宗沅 / 內務秘書: 李映童 / 外務秘書: 陳妍君 / 執行編 輯: 簡陶 胡詠婷 / 藝術總監: 黃昭天 / 多媒體編輯: 陳琛焱
正名以後的路—— 何校長訪問 文:陳朗程 圖:蘇學楠、葉天朗
恒生管理學院獲政府批准申請,於2018年10月30日 正名為香港恒生大學,成為了本港第11間大學及第
2所私立大學。為此,本會有幸邀請香港恒生大學校 長何順文教授,接受關於本校大學正名的訪問。
記:我們由恒生管理學院轉變成香港恒生 大學,請問校長對我們學校的施政方針比 起以往會有甚麼不同,亦希望帶來什麼改 變以維持學校發展? 何:今天的香港恒生大學不是這幾年才 開始決定「變」出來的。其實走的路程是由 1980年恒商到2010年恒管,按着我們既 定的政策方針,一步一步走出來的。其實 我們於幾年之前向同學、同事及外界的朋 友都公開了我們學校的時間表,按着政府 向私立大學提供的路線圖,我們在2017 年向政府提交申請證明,於去年10月底 經過了許多評審,政府最終同意批准我們 正名為香港恒生大學。因此,我們的工作 都有按照策略、方針和時間表。 其實我們於正名的時候完成了新的五年 計劃,所以我們正名之後不用重新去想, 因為不論我們有否申請大學證明,其實我 們的目標和願景並沒有甚麼大的改變。當 然正名後我們更加充滿信心,同學和同事 亦都很興奮,對於未來這幾年是我們學校 新的台階,我們都很齊心,希望香港恒生 大學是一間不一樣的私立大學,這是我們 的口號,我們說:「新的里程就是不一樣。」 我們現在實施的五年計劃與我們學校的 定位,價值和教育模式是一脈相承的。 那麼香港恒生大學究竟與香港其他大學 有什麼分別呢? 簡單來說,我們於很多方 面是與他們背道而馳的。因為有很多東西 他們做得不夠好,或是有一些香港需要的 東西他們沒有人願意去做。我認為我們有 一個很獨特的角色,令到香港高等教育更 多元化,提供更多選擇給家長和學生。我 們的我們的定位是一間比較小,博雅型, 亦都有專業學科的大學。我們亦都很清楚 我們作為私立大學,是沒有接受政府的經 6
常性的資助,所以我們享受到很大的自主 於我們學校的方針,管治和管理方面。 我們很清楚我們學校的教育理念,由最初 創辦人恒商走到恒管,再到現在恒大。所 以我們於幾年前很清楚定位我們的教育 模式為博雅教育加專業教育模式,我相信 全世界只有我們這一間學校採用這個教 學模式,我們認為這個教育模式是最適合 我們的,我們亦是香港唯一一間大學能夠 實施這種教學模式。 我們於五年計劃中定了一些具體的行動, 例如我們會創立新的藝術及設計學院,希 望我們學校有更多學科能夠給予機會同 學創新和創業。我們亦將會用很多創新 的科技配合教學,於未來幾年引入 很多新的課程,提供更多選擇給 同學。我們學校硬件和軟件的發 展,與我們這幾年來的定位是完 全吻合,仍然是熱門科目教育為 主的。我們不希望將來的研究生 課程超過全部科目的百分之二 十,只希望所有老師全心全意 教好本科學生,我們仍然是採 用小班教學,我相信很少香港 的學校能夠做到這一點。我 們平均一班有32位學生,希 望製造出緊密的師生關係, 很多老師願意花時間於課 堂外指導學生,給予最多的 機會和資源予同學參與活 動,國際交流,實習。我們希 望將來可以達成全港唯一 一間大學每個學生都有至 少三個月的全職實習,亦 希望每一位同學都能完成 一個戲劇的活動,我們會 提供學生資源。
我們的理念是希望學生不只是為了完成學位課程去尋找 工作,而是希望學生為未來的一生預備更多不同的技能, 例如一些明辨的思維和創新力,我們亦都很着重人民關 懷和道德價值。因此,我們的學生除了有專業的知識和技 能,亦有一些一生通用的技能,自己的價值觀,興趣和一 些基本的人際技巧,這是我們希望做到的。 記: 學校將來會有甚麼計劃幫助學生學術以外的發展? 何:我們一直都有檢視同學除了學科,上課和學術,其他 方面的發展。譬如我們是香港第二所大學有住宿書院的 制度,這是我們很大的特色。意思是你住的地方不只是用 來住和吃的,而是一個學習以及與人交往的環境。因為現 在宿位需求越來越大,我們正考慮會否跟政 府商議找到新的地方建設更多宿位。 我們亦都很努力籌款,我們每年 的獎學金差不多達到一千九百 萬港幣。大部份的獎學金不只是 給予成績好的學生,而是極力 資助同學於海外交流。我們於 一年多前做了調查,發現原來 我們是眾多大學和專上學院 中資助最多的一所大學。剛 也提及到,沒有一間大學像 我們香港恒生大學般,為學 生找到這麼多全職實習的 位置。我們希望做到每位同 學都可以找到學校推薦介 紹的一個實習機會。 另外,越來越多國際大學 與我們有聯繫,我們鼓勵 同學積極到海外交流和 實 習,做 海 外 的 學 習 服 務。我們亦都擴充了許 多學校內的支援。譬如 現在我們學校很多的球 隊,小交響樂,舞蹈,文 藝和學科都多了許多資
7
源給予同學多一點機會去發揮自己的才 華,希望同學有多一方面的發展。 如果同學有任何的建議,例如學校能在什 麼方面可以做得更好,我們是很願意在不 同的途徑和渠道中聽取同學的意見。我們 亦都希望同學了解到,在學校的運作和管 理中,你們都是一個很重要的持份者,可 以發揮你們的角色。 記:正名大學後,學校對收生或是校學生 的要求和準則會有改變嗎? 何:其實我們都很明白香港恒生大學是屬 於一間新的大學,要跟老牌的大學去爭奪 收生的成績,一直都不是我們的想法。我 們認為要是學生能夠在香港考取入大學 的最低門檻成績,大約有三成至四成的同 學,這些同學我們認為都是可造之材。只 不過是以前的大學學士學額比較少,所以 現在學生能夠達到12分的成績,我們認 為他們全部都能夠接收的。 雖然我們每個學科都有限額,但是我們都 鼓勵學系不要只着重學生的成績。當然學 生需要達到入大學的最低門檻,因為政府
8
對我們大學有所要求和規定,如果他們達 不到最低門檻我們是很難接收的。如達到 入大學的最低門檻,我們大部份學系都鼓
勵對收生能有小部份的免見,不只是着重 於學生的成績。如果學生的分數較為低, 但是我們發現該學生是對學科很有理想 和熱誠,能夠證明香港恒生大學是一所適 合自己的大學,而不是其他大專院校不收 錄他才過來的。 我們希望慢慢做到的是,除了學生的成績 之外,更重要是着重學生的潛能和意願, 對香港恒生大學的認識和他們將來入學 後如何跟老師和同學交流和學習。 我們校董會中的成員經常提及,希望我們 香港恒生大學是香港最多中六畢業生選 擇入學的院校,不是因為我們的科研,資 源和名氣,而是越來越多人知道我們的本 科教育是香港其中一間最好的大學,是學 生首選的。當然這不是一兩年內能夠做到 的,但我們會朝着這個目標進發。我們很 有信心除了香港之外,鄰近東南亞,大中 華地區將會有更多人認識香港恒生大學, 認為我們是學生首選的大學,這是我們希 望達到的目標。
記:我們的收生要求相比其他大學不算太 高,會否擔心我們的學生畢業後相對於其 他大學的畢業生有競爭力不足的問題? 何:我認為不會的。如果回顧我們獨立的 調查和數據,我們的畢業生於四個月內找 到全職工作已經超過百份之八十幾,所以 我們的畢業生不用擔心失業的問題,剩餘 的一成同學都是因為去了創業,升學或是 發展個人興趣。我們畢業生平均的起薪點 與香港其他著名的公立大學並沒有任何 顯著的差異。 當然,有一些僱主可能會比較緊張學校的 名氣和歷史,但其實香港很多人都認識我 們,亦對我們的畢業生表現是相當之滿意 的。我們經常收到僱主給予我們的訊息, 他們很欣賞,並認為我們的表現甚至比一
些歷史較我們長的大學更為好。因此,認 為同學不用擔心我們的名氣,任何一間新 的大學都需要梯階,一步一步走的,我們 只要努力做好自己就可以了。
我們得悉大眾對恒大的認知和評價是相 當正面的,大部份同學都很努力為自己的 工作崗位上多走一步。不少僱主都說我們 學生的特色是工作態度很好,比較謙虛。 我們很多時候都不會逃避困難,而是主動 解決問題。僱主讚賞我們學生獨立思考能 力和解決問題的態度是比較主動,所以慢 慢形成了各大僱主對恒大的畢業生有一 些共同的評價。 一年,兩年後,其實不會有很多人會留意 你是從哪一所大學畢業的,最主要都是看 個人的表現。就算於一開始尋找工作的時
9
候,我亦都不敢說所有僱主都不會看你是 從那一所大學畢業,但是我認為學生只要 能夠於寫求職信和面試的時候多一點凸 顯和發揮自己的長處就可以了。我們亦都 有很多同學能夠被香港最大的上市企業 和銀行聘請做管理培訓生,所以我認為我 們不用擔心,只會越來越好。但是亦都需 要靠同學的努力,為了自己母校的聲譽盡 量發揮表現,做好榜樣。 記:學校如何繼續提升我們於區域內的地 位?
10
何:我自己於幾年前亦都有提及到,我自 己個人不主張去「玩」國際商業機構的大 學排名遊戲。因為這樣學校需要花很多資 源於公共關係上,分散了我們自己專注的 工作。於國際層面上,我們在亞洲加強了
與很多院校和國際機構的聯繫,譬如有很 多外國的大學生來我們恒大。其實很多同 學都不知道我們恒大的校園越來越多外 地人認識,甚至吸引了他們特地來參觀。 因為我們學校有很多竹的元素,成為了我 們校園的特色。 我們有很多同學都去了外國交流,我們現 正亦籌備與外國大學有合作的課程。越來 越多東南亞的學生來讀我們的學位課程, 我們希望收取更多東南亞的學生,令到我 們校園的國際文化較多元。我們學校每年 亦都有一百多個外國的交流生來我們學 校,大多數是來自歐洲,分別是來自芬蘭, 法國,德國,美國等等地方,因此我們於國 際上能夠被更多人認識。 我們亦透過不同社交媒體介紹學校,譬如
最近我們獲得亞洲周刊的「亞洲品牌卓越 大獎」 。很少大學能夠於亞洲周刊這一份 刊物上有兩版的專訪去介紹自己的學校, 而這本雜誌是廣獲全球華人關注的。所以 我認為只要我們能夠做好自己,有自己的 特色,發揮到自己的長處,於自己地區的 高等教育上清楚自己的特色和定位就可 以了。 我認為我們不是一所普通的大學,我們有 信心能夠在很多方面比其他大學做得更 好。我們的大學不算是很大,我認為大學 不需要很大規模。最理想的大學是剛好能 夠容納大約六千至七千人,而恒大正正有 這樣的條件。 我們認為我們比較辛苦,因為我們是私立 大學,沒有政府資助,每年都需要很努力
籌款。但是我們相信我們不需要有很多政 府提供的資源才能夠做得好,有時侯,少 一些資源能使我們有更多的創造力,只要 我們齊心團結,其實可以做到更多。 我自己很享受跟同學和同事一起去打拼, 做好這一間大學。其實我們的同事薪水條 件都不及其他大學,但很多同事都願意繼 續留守在我們恒大。因為他們認為我們學 校有一個理想的教學環境,與年青人一起 去參與教育的過程和工作,令學生能夠從 中得到自己最大的價值。 綜上所述,恒大是一所非常著重學生全面 發展,更是一所願意付出許多資源予學生 身上的大學。本會很有信心,恒大將來必 定能夠成為國際上受到廣泛認識,眾人首 選的大學。
11
商科拆科— 商學院副院長梁博士專訪 文:陳妍君、韓宗沅 圖:陳妍君、韓宗沅、黃昭天、互聯網
早前,評議會引起不少爭論的處理SABA系會分拆事 宜,相信已令不少同學注意到一直以來,為我校最大學 系的工管管理系將於未來分拆成三科專科,而本次為 商學院副院長梁博士做的專訪將回歸原點,了解校方 為何會有如此的決定。 2016年我校於評審會向教育署提岀將工商管理學系拆 科,而議案經過詳細的討論後獲得通過,而學校亦決定 將於2019-2020學年實行該議案,把工商管理(榮譽)學 士學位課程分拆為三科專修科,包括會計學、銀行及金 融學和市場學,稱分別為想踏足不同行業的同學提供 針對性的教學。 據了解校方之所以會有拆科的想法,在於很多同學及 家長向學校反映不理解為何不在入學前讓同學選好方 向,好讓他們能更專注發展,固為此開始計劃拆科的議 案。計劃實行後,校方考慮到公平性的問題,採取了以 下方案以處理在不同時期入學的學生:
Banking & Finance
Accounting
Marketing
第一年入學直接選科
Banking & Finance
Accounting
Marketing
第三年選科 修讀共同科目
2018年或以前入學工商管理系的學生(即現有學生): 所有課程按原有計劃進行,無任何影響。
2019-2020學年入學工商管理系的學生: 入學時須選定專科,但擁有一次無條件轉科的權利。
2020年或以後入學工商管理系的學生: 入學時須選定專科,但與一般學生一樣於轉科需跟隨校方規定。
12
梁博士表示上述方案為按現行政策漏洞而進行的補救方案,而校方行政方面基本上同意 新安排,只等文件及行政上的程序處理。
校方考慮到2019-2022入學的新生未能像往屆般在有兩年經驗下揀選專科,且校方於今年 5月才於行政上批准,對5月或以前申請入讀的新生不公,才特別作此安排。梁傅士也強調 2018學年或以前入讀的同學並不會受影響,新安排下只是提早選定專科,工商管理系的第 一和第二年級所學習科目也與往屆一樣。梁傅士也提及對於2020年或以後入讀的新生也 不會有所影響,因為校方已經轉換了專科制度,欲入學的學生應有責任了解和對所選科目 作資料搜查。 在訪問中,梁博士認為商學院的未來規劃會變得更好,現時學校會投放更多資源於學院,因 新校政的原因,原本只有一位的工商管理系的「Progamme Director」會新增至3位到分拆 的專科。而他們也能更專注地處理各專科,對商學院未來的發展有利。 綜合整個訪問,梁博士的大意即
表示工商管理系的分拆可為欲入 讀的學生提供更有針對性的學習 方向,可惜的是未有談及學生更 遠的發展,如同學日後的就業會 否因所讀學系而處於不同的競 爭市場。整個拆科實際上如同梁 博士所言,只是把專科的選定提 前至入學前,但如此變動亦將同 學首兩年的課程作一定幅度的改 動。除了要照顧拆科前已就讀的 學生,校內的教授和導師有否為 此作好準備亦是需留意的事項。
14
▲一眾本港設計師因警察言行的二次創作 15
16
圖:互聯網 文:胡詠婷、陳妍君、陳琛焱
記 你 老 X
香港作為國際之都,言論及新聞自由都展 現一線城市高度民主的基本要素;但近年 香港的新聞自由指數仍處於不合格水平, 根據無國界醫生公佈的2019年世界新聞 自由指數,香港排名下跌兩位至73位,目 前也看不到未來任何的樂觀因素。 6月12號,香港發生612事件,當天現場大 批記者到場紀錄現場情況。當天卻發生讓 人震撼的事件,警察罔顧現場記者的安 全,向記者使用武力,驅趕現場記者,阻止 了記者報導現場實況;由此可見,香港的 新聞自由已經越見低迷。
構成當下狀況,政府責無旁貸。政府為了 能夠順理推行政策,以更有效地管治,或 會選擇動用權力打壓反對聲音,封鎖傳媒 消息,嚴重影響新聞自由。明白控制聲音 或許是管治過程中無可避免的,但過度地 控制媒體,阻擋負面消息傳播,則是剝奪 了市民的知情權。政府手握大權,新聞自 由和市民則是平衡政府權利的唯一方法, 若果連基本的新聞自由也失去,政府離獨 裁已不遠矣。而香港則多次發生這種情 況,網媒記者被拒絕進入新聞中心採訪新 界東補選;蘋果記者向中國政府高官發問 後被警方拘捕等等;可見香港前景令人擔 憂。再者,大部分傳媒機構受北京政府透
過高科技操縱輿論及實行監控,更有指「 香港主流傳統媒體早已迅速守起北京的 命令」 ,如早前外國記者協會第一副主席 馬凱因出席活動時邀請了香港民族黨陳 浩天進行演講,隨後其工作簽證被港府拒 絕續期,令人質疑事件是否被中央政府干 預,直接影響香港新聞自由。
17
18
其次,在傳媒老闆的施壓下,香港傳媒對 事件報道也會有所顧忌。例如是無綫新聞 台報導2014雨傘革命時,拍攝到七警暗 角打人事件,後來馬上把片段剪走,並避 免報導相關事件。無綫高層的施壓下,不 少該台記者辭職以抗議新聞自由被削奪。 而在612事件中,無綫新聞台亦未有把最 正確、真實的資訊給市民,未有報導警方 濫權的情況,在6月15日,一名身穿黃雨 衣的示威者在太古廣場頂危站五小時, 期間曾掛起反送中橫額,最後不幸墜樓身 亡,但無綫新聞卻只作少量報導,與其他
媒體大相徑庭。立場及報導準則均以有利 政府一方的傾向。 其三,媒體的職業操守也是影響新聞自由 的一大因素。媒體作為向市民傳遞訊息的 一方應遵從職業操守,給市民傳遞他們應 該知道的事情而非因其政治背景而操控 消息輿論。現時香港很多媒體報館因為其 政治背景而作內部的自我審查,意指將政 見與其政見不一的編輯或記者替換掉。香 港明報老闆張曉卿則曾以來自馬來西亞 的鍾天祥取代具有法律深造證書的劉進 圖;鍾天祥委任後曾無原因地抽起六四事
件的頭版,換作馬雲助香港青年就業的專 題,其後並沒有對此作出任何合理解釋。 若然記者本身只會畏懼強權,沒有遵守媒 體的職業操守,新聞自由將會大大受損。 然而,本港的政治氣氛及強權壓迫致使本 港多數記者處於被動狀態,同時缺乏司法 保護下,新聞自由也大大降低。 本港的新聞自由亦建基於法律及其把關 下,香港擁有及享受言論和新聞自由的權 利,根據《基本法》第二十七條訂明,所有 香港居民都享有言論自由、新聞自由及出
版自由, 《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 中有關保障意見、維護新聞、出版及資訊 發表自由的條文,亦已包括在《香港人權 法案》第十六條內。新開工作者有責任傳 遞準確全面的資訊,亦不應受政府干預, 有自由進行採訪、調查、編輯及評論。香港 原有的制度充分保護新聞自由,但是其他 條例修訂如《引渡條例》帶來的隱憂及其 他影響因素都令香港未來的新聞自由指 數持續下跌。
19
醫委會通過 免實習引入外地醫生 長遠對香港醫療體系是福是 禍? 文:簡陶、韓宗浣 圖:互聯網
上月,醫委會就引入海外醫生一案以17票對16票通過由港大 醫學院前院長鄧惠瓊提出且獲政府支持的方案。這個俗稱「政 府方案」的政策,要求海外專科醫生於公立醫院、衛生署或兩 間大學醫學院工作滿三年,期間只需通過執業試,便可免除實 習,且毋須在上述機構綑綁式工作和限制臨床正作。
▲ 由香港大學醫學院前院長鄧惠瓊提 出的方案成功跑出
20
香港醫療制度舉世聞名,以低成本、高效 益以及平等的服務獲得哈佛大學專家稱 讚。惟近年醫療服務一直飽受批評,醫療 失誤時有發生,病人看症輪候時間過長, 公立醫院床位爆滿,以上種種都對市民 對公營醫療失去信心。惟礙於經濟能力所 限,一般小市民都無力負擔起昂貴的醫療 費用,逼於無奈之下繼續選用公立醫院, 同時亦對前線醫護人員構成 沉重壓力。
然而,未來十年屬戰後嬰兒潮的六十後將 陸續退休,對本已繁重的公營醫療可謂百 上加斤。根據食物及衛生局數據顯示,目 前香港醫生比例為每一千人就有2.0名醫 生,相比國際經合組織平均水平3.4人要 低很多。可見香港急需更多醫生支撐醫療 體系,故此醫委會亦就增加醫生供應作出 實質行動。
21
剛獲通過的「政府方案」確能為公營醫院 帶來即時好處。方案以免除實習作為招 徠,降低海外醫生來港執業的門檻,有助 吸引非本地培訓醫生加入公營醫療體系, 並增加本地海外專科醫生的數目,對處於 水深火熱之中的公院可謂及時雨。除此以 外,方案亦能保證海外醫生能在公院任職 三年,保障未來三年的人手,避免醫生在 三年後流失到私營市場,為公營醫院帶來 保障。 不過, 「政府方案」只能為醫療體系帶來即 時效益,對體系的長遠發展無甚幫助。
22
「目前公院對人手需求極大, 單純招聘海外醫生只是杯水 車薪。」 根 據 醫 管 局 最 新 數 據 顯 示,公 立 醫 院 18/19年度共有374名全職醫生離職,整 體醫生流失率高達6.4%(3),並創下十年 來的新高,而08/09年度至17/18年度整體 全職醫生流失率,則介乎3.9%至5.8%。 食衞局局長陳肇始於今年6月5日書面回 覆立法會議員陳恒鑌的文件指出,上年度 374名離職的公院醫生中,僅得60人為退 休離職;非退休離職者亦不乏資深醫生, 有100名具21年或以上年資,佔逾四分一 人。這對政府新的醫療政策於長期的醫療
體系難免出現杯水車薪的情況,而且根據 政府統計處於2019年2月19日(4)發表的 數字顯示,二零一八年年底的香港人口的 臨時數字為7 482 500人; 與二零一七年 年底人口7 413 100人比較,增加69 400 人,增長率為0.9%。香港人口尚處於增長 階段,加上上述提及的人口老化問題,醫 療系統於將來毋疑會承受更大壓力,雖然 私立的醫院可分攤一部分的負擔,但公立 醫院卻不能視新政策為「救命針」 ,特別是 現在的醫療系統如泥潭一般,否則只會在
23
現今人手不足的情境下越陷越深。而且近年亦有不少新聞報導提及醫管 局專科門診輪候時間每年上升,近期的專科門診穩定新症輪候時間報告 反映(5),眼科的輪候時間中位數最高可達103星期,為各個專科中最高。 以上所述皆反映醫療制度改革的迫切性,並且帶出香港醫療制度的結構 性問題——外在因素的人口增加和老化;內在因素的公、私營醫療系統。 在這情況下要把醫療體系優化絕不是增加人手便可解決,而且必須多管 齊下,從教育公眾及長期的專業人士培訓並肩而行。而根據政府在2017 年成立基層醫療發展督導委員會,擬在香港各區實施康健中心、將中醫藥 正式納入香港醫療發展也證明醫管局並非沒有注意,但這些措施也都是 緩慢進行,像「擠牙膏」一般,也難免一眾醫療界人士都要求叫停單程證。 雖然事實上並沒有可能完全停止單程證來港的政策,但是減少單程證來 港的人數,是否也是一個可行的方法呢?增強基層醫療體系令前缐人員減 輕負擔也需提上日程。說到底香港需要的還是更加多的人才培訓,而並非 人口,這結構性的問題也非醫管局便能解決,必需要多方合作才能有所希 望。
25
走不進婚禮的新
——同性平 文:鄭昊彤、李映童 圖:互聯網
「異性相吸,同性相斥」,是人們給愛侶定下的準則, 認為愛侶必定是一男一女走在一起,若同性相愛成為戀 人會被歧視甚至仇恨。以往同性戀者飽受歧視,他們被 「嘔心」、「失禮」這些負面詞語形容,令他們倍感自 卑。因此,不少同性戀者根本不敢向自己的朋友甚至親 人透露自己的性取向,更遑論提出向社會提出同性婚 姻。但隨着人們思想逐漸開放,自2001年起,不少西 方國家逐漸將同性婚姻合法化,保障同性戀者的權利。 本年五月台灣亦立法,成為首個將同性婚姻合法化的亞 洲國家;而香港於六月六日正式判處梁鎮罡及其同性伴 侶勝訴的公務員同性配偶福利案亦是同性戀平權的一大 步。同性平權固然受進步價值所推崇,但我們無法忽視 的,是各地仍有為數不少的反對聲音。他們有時被稱為 「恐同」,被形容為食古不化。要推廣同性平權,或許 正視這些聲音是其中一步。他們因何會「恐」,因何而 反?
26
新人
平權的未竟之地
27
婚姻於傳統的意義,除了為伴侶互定終 生外亦離不開生兒育女,而這亦是上一 輩對同性戀反感的其中一個理由。婚姻 在傳統內,為一男一女結合,再為家族 開枝散葉,而同性戀無法發揮傳統婚姻 的完整功能。然而現代社會早已並非以 往追求家族的勞動力的農業社會,生兒 育女亦非已婚夫婦的責任。套用同一道 理,那怕你是異性戀,只要你無法或無 心生育是不是就沒有結婚的權利?這恐 怕已至殘疾歧視的程度了;更有一種說 法,指政府承認同性婚姻亦同時鼓吹「
28
同性戀風氣」,國內的同性戀人數將會 上升,生育率將會下降,長遠影響國家 的勞動人口及生產力。認為政府政策的 影響力能及至動搖人的性取向及性別認 同,是有點可笑的,因這個觀點無法解 釋在異性戀主導的社會下,同性戀的群 體會未被社會風氣同化為異性戀。而生 產力的問題,道理如同前段提及的傳統 婚姻功能。若要追究因「不事生產」導 致國家生產力下降,同性戀必然不會是 最大的原因。
另外有一種比較流行的說法:如果我們 承認了同性婚姻的合法性,我們不得 不再承認戀童、亂倫甚至人獸關係的正 當。這種說法的論點在於過往被認定為 不道德、不自然的關係將會由同性戀開 始,一一正當化。但這種說法非但沒有 證明同性戀和後者的連帶關係,亦漠視 了一段正當伴侶關係的基礎,需為兩個 獨立、對等、互相尊重的二人所建立。 同性戀絕對符合以上的條件,而過往被 認為不道德的理由不過是因一些不合時 宜的傳統及宗教理由。戀童及人獸之所 以不道德,是因為兒童身心皆未為成 熟,對成人絕非對等的關係,兒童的意 願未被尊重;人獸更自不用說,撇除其 變態的根本,動物不可能以人類為繁殖 對象,牠們的意願亦無法被確認。比較 有爭拗的是亂倫,不同於上兩者,亂倫 中可以為兩個成人間的關係,那麼亂倫 是否能判斷為一段正當關係?
29
30
在香港的法律中,即使成年的雙方同意性交,只 要知道和對方為血緣近親亦算干犯亂倫罪,當中 應包含一定的道德考量;2017年的6月,香港就有 一宗父女亂倫案可作參考。案中辯方求情時,指 女兒於母親離去後想取代其角色照顧父親和家 庭,而最終因無法分辦男女和父女之情犯案。此 案印證了一個論點:亂倫關係的發生,容易為家 庭內的關係壓力造成的結果。再說白點,就是指 家庭內的亂倫關係是因其本身的家庭上下角色 而導致,而非正常健康的一段關係般,由兩情雙 悅、獨立對等的二人建立。把同性戀和戀童、亂倫 甚至人獸相提並論本身就是一種對同性戀的污 名化,亦沒有細思及認真看待同性戀一直以來的 訴求。
要了解同性婚姻為何會有所爭議,就要先知道婚 姻對社會及個人的意義。大多數人認為婚姻只關 乎個人,為兩人互定終生,承認關係昇華至另一 層的一種儀式。然而,婚姻本身包含一種尋找外 界承認及認同的程序,婚姻需要見證人。不論西 式婚禮或中式婚宴,兩者於其所在的傳統中別具 意義及隆重,有向身處的人際網絡、社會展示的 作用,而如此的程序及功能到現今社會,亦已由 各地的法律和政府負責。正因其展示的作用及尋 求承認的本質,同性婚姻的平權才對同性伴侶如 此重要,而政府的帶頭能最有效地推動同性平權 的風氣。
31
32
法律上的婚姻並不只有見證及登記的功用, 其亦包含許多種種關乎日常生活以至社會 運作的功能,為結婚後的伴侶提供各種權利 以至保障,首段提及的公務員同性配偶福利 案便是一個好例子。因性取向或性別認同而 導致失去以上的權利,不單是兩個人的事, 亦是政府由其官僚體系冷冰冰所展現的歧 視。法律及政策的對象若有不同,我們便要 知道法律及政策本身的目的為何。婚姻的法 律,是為何而生?同性婚姻的合法化,是否 有違背法律的原意? 因性別認同或性取向而導致差別待遇終究 是解不通的。實際上令同志走上街頭要求同 性婚姻合法化,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政策歧視 所造成的不公而帶來的不忿。同性平權在 亞洲的路如今才初見龧光,或許仍很漫長, 但當如婚姻的基本權利也沒有的時候,你停 不下這些要走到底的人。合法化是一個好的 開始,而台灣同志緊接要面對的,是民間風 氣能否接上政府帶的頭,亦是一個更大的挑 戰。香港要走到這一步所花費的時間或許遙 遙無期,但我們或能等到遍地開花的一天。
33
圖 : 蘇 學 楠
文 : 蘇 學 楠
公 共 房 屋 的 誕 生
從古至今,人類的依靠離不開「衣食住 行」,都是相輔相成。但這些基本的都 不是必然擁有,就以香港為例,香港市 民想解決衣食住行這些問題都有困難。 公共屋邨是香港公共 房屋最常見的類別, 由政府或團體興建, 出租予低收入市民。 雖然香港政府每年也 有興建公屋的計劃, 但仍不足以應付需 求。就以2019年3月 底,約有146,300種一 般申請公屋,以前的 平均輪候時間為三年 但今年你有報道指輪 候公屋時間需要五年 半,創18年新高。公 屋亦是香港人最需求的房屋類別,亦幫 助年輕人「上車」。但很多人亦不知道 公屋是怎樣形成或建成的,在這個專題 上讓我們了解下公屋的背景以及轉型。
它的誕生——一場大火
石硤尾大火發生於1953年12月24日。 當晚9時25分,白田村眾安道124號一所 木屋的住 戶在燃點火水燈時不慎燒著棉 胎,引起火警。 火頭由白田村向東灣及正 街蔓延,不足10分鐘, 大 火已波及數百戶。到了晚 上11時10分,整個白田村 被焚毀,直至12月25日凌 晨2時30分火勢才受控。 大火波及白田上村、白田 下村、窩仔上村、 窩仔下 村、石硤尾村及大埔村等 多個木屋區,災場廣達41 英畝,燒毀木屋二千五百 多間,五萬多 名居民頓失 家園。
35
第一型徙置大廈於 1954年至1960年間 建 成,每名成年人獲分 配面積24平方呎空 間 (當時香港法定每人最 小的生活空間面積 為 35平方呎),單位面積 大部分為120平方 呎。 大廈多數樓高七層,採 用「H」形設計 (基於地 點或空間限制,政府後來把「H」 形大 廈改為「I」形的設計)。大廈內設有公 用廁所和淋浴間;設計最初假定住戶在單 位內進行炊事,但後來他們都在公共走 廊 煮食。間隔前後單位的牆上設有蜂窩 形狀 的窗花,以便通風,為一大設計特 色。由於聲音和氣味皆可以透過窗花傳 開,不少 住戶因此寧願把它堵住。原則 上,所有單 位空間必須被充分佔用,也 即是說,如果 一家四口入住一個五人單 位,他們必須接 受另有一人遷入居住, 這個做法讓早期的 徙置政策備受非議。 石硤尾大火令12,000多個家庭合共五萬 多人無家可歸。為安置災民,港英政府 於災 場附近興建兩層高的平房,並以當 時的工務 局局長包寧命名,稱為「包寧 36
平房」。其後 政府再興建多棟7層高的 徙置大廈(當時人稱 「徙廈」)供災民入 住,這就是石硤尾徙置區 的由來。「徙 廈」每個單位面積只有百餘平 方呎,環 境十分擠迫,天台多用作開辦學校 及社 區中心等設施。這些就是香港的第一批 公共房屋。 徙置區是香港早期的出租公 共房屋,於 1954年至1975年間興建,主 要分佈於較早開 發的衛星城市和新市鎮( 包括觀塘、葵涌、 荃灣、屯門和元朗等) ,由徙置事務處管 理。1973年,屋宇建 設委員會(屋建會)改制 成為香港房屋委 員會(房委會);徙置區與其 他政府出租房 屋統稱「公共屋邨」:徙置區稱 為「乙類 屋邨」、屋建會廉租屋邨及政府廉租 屋 則稱為「甲類屋邨」。現時,第一至六 型大 廈絕大部份已拆卸或重建,而第七 型大廈亦已 有部分開始重建。
鄉村型、雙塔型及 I型( 包 括 單 幢 獨 立 的I型、兩 幢 相 連的I型以及三幢 相 連 的I型 )各 屋 邨都建有一種以 上類型樓宇。 八十年代公共屋
[七零年的它]
徙置計劃及政府廉租屋計劃,提供大量居 住單位給予有需要人仕,解決了居住需 要。但徙置區居住環境擠迫,人口密集,產 生大量青少年問題,更成為社會不安的源 頭。政府意識到居住環境嚴重影響社會安 寧,從頭做起,希望改善居住環境,不但有 助安定社會,亦能製造就業機會,促進經 濟增長。港督麥理浩爵士上任後注意到住 屋的問題,亦認為當時的香港有必要作出 改革。麥理浩爵士在一九七二年發表了「 十年建屋大計」 ,希望在一九七三年至八 二年的十年內為一百八十萬香港居民提 供設備齊全及合理環境的居所。為了落實 這計劃,政府將徙置事務處、屋宇建設委 員會及部份小型興建公共房屋組織合併 成為香港房屋委員會。之後幾年間,房委 會興建了幾個全屋邨皆為長型的屋邨。及 後,房委會分別引入長型、十字型、工字型 (包括單幢獨立的工字型(H)、兩幢相連 的雙工字型以及三幢相連的三工字型) 、
邨數量大幅上升, 除了因為實行麥 理浩爵士的「十年 建 屋 大 計 」外,需 求量增加亦促成 大量屋邨落成,其 中大部份屋邨皆 位於新市鎮內。
[追求公屋有增無減]
公屋輪候數字屢創新高,政府近年不斷 增建公屋滿足市民需求,但仍然有多不 勝數市民等候「上車」。房委會資助 房屋小組成員、立法會議員柯創盛指 出,5.5年屬非常長的輪候時間,而預 計未來5年的公屋供應仍然不達標,擔 心未來的輪候時間只會有升無跌。柯建 議,政府應推出短期紓解措施,為輪候 公屋的基層家庭紓緩住屋壓力,包括租 金津貼及租務管制等。另一名委員、立 法會尹兆堅議員估計輪候時間會於未 來數年衝破6年,批評政府不肯承擔責 任,拒絕主導過渡房屋政策。他建議政 府應以臨屋區政策為藍本,制訂每年過 渡性房屋供應目標;同時應啟動大規模 舊公屋重建計劃,以長遠提供更多公屋 單位。
37
粵劇殿堂 —新光戲院 文:陳妍君、鄭昊彤 圖:陳妍君、鄭昊彤
新光戲院大劇場,前身為舊時的新光戲院,是香港歷史悠久並且深受香 港人歡迎的戲院。現時位於香港島北角英皇道 423 號僑輝大廈。新光戲 院於 1972 年開幕,開首以放映電影為主,後來開始出租給粵劇團表演, 發展到現在,成為了香港少數的大型粵劇表現場地,是香港粵劇的殿堂。 新光戲院自 1972 年開始營業,至今已經營了 37 年,經歷了時代的變遷 也見證了香港的發展與改變。
很多時候舊事物都經不住時代的變遷,漸漸 跟隨著時間一併流逝。新光戲院於九十年代 曾多次因為合約問題,一度面臨倒閉的危機, 多次的合約危機引起香港人極大的觸目。一 直到 2012 年 2 月,新光戲院再一次面對倒閉 危機,坊間已經一度流出倒閉的消息,大批 市民湧至新光戲院拍照留念,帶著小孩到這 家陪伴香港人成長的戲院參觀及觀賞。2012 年 2 月 18 日,新光戲院結業前的最後一刻, 李居明先生成立的「盛世天戲劇團」成功續 約,成為了香港人普天同慶的日子。自此, 新光戲院背負著把香港粵劇發揚光大的責 任,推動此藝術價值極高的本土文化。
38
在解決了多次的合約危機後,2012 年 5 月,新光戲院改名為「新光戲院大劇場」 重新岀發,由蓋鳴輝帶領「鳴芝聲劇團」 以「蝶海情僧」為首演,帶領新光戲院 大劇場重新啟航。其後新光戲院亦岀演 了不少著名的演出,當中以「粵劇特朗 普」最為突岀。一般粵劇的主要觀眾年 齡層大約為 30-50 歲,但粵劇特朗普的 主流觀眾竟然是 90 後 00 後的學生,反 映了新光戲院在推動本土文化方面又邁 進了一步。一改粵劇以往五顏六色,金 碧輝煌的古板形象,粵劇特朗普的演員 穿上西裝帶上假髮,喃喃唱着粵劇,卻 毫無違和感,反而現場笑聲 連連,一改傳統方式的粵劇 深得觀眾歡喜。新光戲院就 這樣靠着創新及創意,一步 步帶領粵劇 - 香港的本土文 化走進國際的視線。
新光戲院,岀演了無數套粵劇,成就無數個粵劇 人,到底他們在推動的,是什麼?粵劇對於年輕 一輩可能很抽象、沉悶,對故事背景不了解亦看 不懂故事背後想傳遞的訊息。我則認為粵劇是我 們現代人的生活調劑,香港人每天匆匆忙忙工 作、學習,我們缺少的正是一個讓我們靜下來思 考的機會。粵劇,以唱做唸打配合音樂,帶岀一 個又一個的故事,為我們帶來一絲思考的空間。 以音樂與故事諷刺社會,道岀人生道理,同時點 綴我們的生活,這正正就是屬於我們香港人的本 土文化 - 粵劇。 至今,新光戲院已陪伴了我們三十七年,由一間 小戲院發粵劇殿堂,背後的藝術價值超乎我們想 像。也許粵劇在我們年輕人的生活中並不起眼, 也許我們不曾到訪過新光戲院,但我們也應該知 道這個屬於我們香港人的本土文化,屬於我們香 港人的共同回憶,並以他為榮。
新光戲院亦不負眾望,將粵劇文化推向 國際,備受觸目。新光戲院登上國際舞 台,獲得國際級的認可,如 2019 年曾 在美國 「時代雜誌」獲選「遊客不容 錯過的亞洲體驗」第 7 位;又曾榮獲聯 合國申報為「最值得保留的人類文化遺 產」等等都在認可新光戲院背後所有團 員的努力。
39
食在佳人 文:李映童、胡詠婷 圖:胡詠婷
你有多久沒去過舊式的食肆吃飯呢?香港人的口味可謂是中西式兩相宜, 隨著時代發展,人們對食品的要求不斷提高,承載一代人童年回憶的舊店 鋪不斷被新式店鋪取代,摩登的咖啡室、有格調的意粉屋,都成為年輕港人 最愛,不少新式餐廳和美食都成為他們的「打卡焦點」 。你們仍會光顧懷舊 餐廳嗎?以下編者將介紹一間懷舊而且中西合璧的茶餐廳,不知會否成為 你們心中懷舊的餐廳呢? 佳人餐廳的招牌仍為傳統舊式平面設計,原為玫粉色的背景色在風吹雨打 下逐漸褪色,隱約泛白,但提供的服務並不落伍,在日新月異的國際都市中 仍然堅持營業。
40
餐廳內,周圍環境尚算乾淨整潔,平日的夜 晚人流也不多。晚上八時正,只有好幾位剛 下班的裝修師傅,以及一家大細在用餐。入 座後穿著帶有餐廳名牌制服的姨姨為我們 擺好餐具,奪人眼球的墊台紙印滿了地道 諺語的廣告,標示的價錢也不會離地。除了 價廉物美外, 「以客為主,服務周到」應是一 代人心目中港式餐廳的標準,相比起今日 許多翻新的茶餐廳,畫有集體回憶的一頁 也被翻去,像這樣仍充斥著舊式氣味,保留 自家特色的茶餐廳,而又能迎合現今衛生 標準的食肆寥寥可數。
▲ 不同顧客在店內用餐
姨姨為我們擺好餐具,奪人眼球的墊台紙 印滿了地道諺語的廣告,標示的價錢也不 會離地。除了價廉物美外, 「以客為主,服務 周到」應是一代人心目中港式餐廳的標準, 相比起今日許多翻新的茶餐廳,畫有集體 回憶的一頁也被翻去,像這樣仍充斥著舊 式氣味,保留自家特色的茶餐廳,而又能迎 合現今衛生標準的食肆寥寥可數。 ▲ 店內餐墊
41
佳人餐廳正廳有三塊長方形砌成的鏡子,上面亦貼有早點、午市及 晚市的餐單,也有當天的特惠套餐系列,仔細一看,餐單上甚少出 現錯別字,不同以往食肆常以簡體或錯別字書寫。
我們在晚餐分別點了粟米焗石斑飯、法式焗 海鮮飯以及夏威夷薄餅,這些均具中西特 色。依照慣例,餐前例湯以及餐包先上,最叫 人驚喜的還是主食。焗飯的分量猶如三個拳 頭般,蓋在表面的芝士能拉出絲,仿佛能模 仿薄餅廣告中的經典場面。一勺子下去,熱 烘烘的芝士融入軟糯的石斑,加上粒粒分明 的米飯,一口吃下,令人滿足。海鮮飯的海鮮 也沒有偷工減料,吃下的每一口都伴有蜆肉 和白汁,還有深藏不露的墨魚,令人食慾大 增。例湯、餐包以及焗飯,實在令人滿足,絕 對綽綽有餘地應付一般男生的胃口。
42
佳人餐廳的薄餅相比起薄餅店的 也毫不遜色,大塊的菠蘿鑲在外脆 內軟的薄餅裡,而芝士仍擔當重要 的角色,香濃而厚厚的芝士成為薄 餅的焦點。加上,焦脆的餅皮令薄餅 更香口。相對於西方脆而簿的餅皮, 佳人餐廳的薄餅餅皮相對較厚身而 且軟熟,內餡還夾雜了火腿、菠蘿等 材料,是具有港式風味的薄餅。一份 標準分量的薄餅已經足足有三人分 量,加上先前的焗飯,平均一人七十 元港幣,吸引不少回頭客。
佳人餐廳的單據亦別具特色,相較其他清 楚列明食物名稱和價錢的傳統手寫單或 者較新式的電腦單,佳人餐廳還附有一張 由打字機編印出來的單據,薄薄透透的紙 質,上面只印有價錢以及日期時間。這是 編者在其他餐廳前所未見的。在單據這些 細節位置可見,難能可貴的是佳人餐廳, 仍保留最原始的特色以及經營手法。現今 不少傳統茶餐廳,雖然保留傳統美食但亦 選擇翻新店內裝潢,使用電子餐牌、電子 單,經營模式都變得電子化,以迎合現今 的大眾口味和習慣。像佳人餐廳這種由內 到外的「舊」已經買少見少了。
▲ 店內收據仍保留舊有特色
43
2019 恒聲圖輯
懷舊香港 文 : 黃昭天、楊展維、陳塵止、黃佩欣、李祉穎、楊晉宜、陸思勤 圖 : 陳漱元、邱麗盈、楊展維、陳塵止、黃佩欣、李祉穎、楊晉宜、陸思勤
由街頭,走到街尾。 由街角,走到另一個街角。 街上的一事一物,貌似熟悉,但卻似陌生。 轉角的大財團與連鎮商店悄悄滲入,替換了數年前腦海空白的位置。 老師傅們亦老去,手藝不再流芳 香港的一事一物在你、妳、和您走過的時候漸漸消失 您,還會珍惜嗎?
特別鳴謝何少忠先生為本次比賽擔任評審。 各圖輯由同學拍攝,並親自為圖輯寫上簡介與描述, 帶領各位遊歷舊香港。
45 背景相片:陳漱元
46
楊展維作品
——
夕陽行業
1964 年開始營業,位於彩虹邨的上海髮廊
上海髮廊 ——
店舖分了 3 個小區 右邊負責剪髮和剃鬚 中間是客人排隊等候 左邊負責吹頭和梳頭
入行近 70 年 83 歲的甄師傅 貼上各種明星髮型的圖供客人選擇
由 1964 年開業的上海華麗理髮公司,在彩虹邨一直 營業至今。不論內外的裝潢都散發着 60 年代上海鋪 的氣息,黑白經典招牌、綠藍色方塊地板、剪髮工具 等等,以為只會出現在電影的場景,竟然現實還有。 上海理髮歷史悠久,早期上海理髮廊開遍香港,一直 給予別人高級、擁有高技巧的印象,而上海髮廊的特 點是由”上海佬”負責剪髮,更只招待男性。上海髮 廊擅長剪六、七十年代十分時尚的蛋撻頭,頭髮兩邊 更剪得十分清爽和整齊。我認為這些特色都十分有趣 和特別。事過境遷,香港的舊事物絕大部份已被時代 拋棄,很多行業式微,而上海髮廊也難逃一劫,上海 師傅這種手藝更無人投身傳承手藝,我相信再過十年 到當老上海師傅老了退休時,上海髮廊便會絕跡。所 以我希望現在能把珍貴畫面好好留下。 47
近 90 歲的保師傅 由開業一直在髮廊工作 有一群熟客捧場
保師傅毫不手震 剃得十分浰落
保師傅十分重視 這些剪髮工具 因陪伴他 60 多年
每次為客人剃鬚 師傅都會把剃刀在皮帶上來回刮利
背景相片:楊展維
48
混和一些粉和水 形成剃鬍水
懷舊停產風筒
陳塵止作品——
燈火闌珊的工業區
唔好問我前面個老伯係人定係鬼, 總之人定係鬼都係咁懷舊啦。
啲鋼鐵廢料入面有條鐵凸咗出嚟, 小心唔好俾佢吉親。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然後人們就會開始懷念起來。 這是一個循環,在感性作動之下,人民往往充滿着不 捨。一夜如常地在樓下逛逛,突然想走到附近接近關 閉的工業區走一轉。始終住了差不多十五年,附近的 工業區由開始衰落到準備關閉。一切的開始和發生, 我都沒有參與。 凌晨一時,油塘的工業區一個人都沒有。零碎的燈光 陪伴着我,到處放滿了被棄置的工業垃圾丶棄車和碎 石。這工業區的特色是有混凝土製作工廠及靠近海邊, 空氣中夾雜了些海水味和土味,有點臭。附近的住宅 區仍能依稀看見不同燈光,而工業區卻漸行漸減,可 能幾個月後正式成為「空城」。雖然這是發展的定律, 始終有點不捨。 爬棚架入工廠,一個唔小心就跌死。
似乎發展和人的感性槓上了,你會選擇在心中懷念, 還是抗議發展呢?
49
背景相片:陳塵止
塊牌好似好耐歷史。 我唔要就放咗架車喺度, 都 30 年歷史了。
求其影下個名,好懷舊啊!
落緊雨嘅時候影相就會搞成咁。
諗住入去搵吓有咩偷,結果乜都冇。
背景相片:陳塵止
51
黃佩欣作品——
小時候的香港
懷舊不是因為那個時代有多美好,而是你還年輕。記得雜貨店的老人與貓、逐漸式微的漫畫 店、全港僅餘四間的上海理髮廳、外婆手抱的嬰兒。在熱騰騰的太陽下奔跑是小學最期待的 事。什麼時候開始,半分鐘也離不開冷氣機呢?你還懷念屬於你的時代嗎?
52
陽光下盡情地奔跑
他和牠在各自的位置打瞌睡 早上 8 點的深水埗 by ColorPlus 200 (Film)
53
背景相片:邱麗盈
上海舊式理髮店 ——傳統上海理髮店是男女賓分開的
上海舊式理髮店——洗剪吹全套
上海舊式理髮店——剪個靚頭,恤個靚髮
54
背景相片:楊展維
消失於鬧市的漫畫店
陸思勤作品——
舊•不變
攝於北角街市,北角街富有香港特色,亦是香港唯一一個會有電車於中 間駛過的街市。在街上或是車上,也能感受到香港舊而不老的一面
"No place is boring if you've had a good sleep and a pocket full of unexposed film." - Robert Adams
這輯相片大部份以菲林拍攝,目的是希望能記錄當刻,當刻的香港,而不像數 碼攝影,要拍個滿意為止。 舊式建築藏匿於香港不同角落,在新時代的急速發展下依舊植根於文化的土壤 中。雖然事物的外在會隨時間流逝而褪色,但精神卻緊緊連繫著香港人的心靈。 在物質氾濫的時代,這些地方保留著人們的初衷,卻因高樓林立而變得黯淡無 光。然而,思緒無需回到過去去懷舊什麼,只要我們願意花多一點時間走訪大 街小巷,欣賞這些看似殘舊的事物,便會驟然發現精神依然長存,等待我們去 發掘,去珍惜。
Keep shooting guys.
55
背景相片:黃佩欣
以菲林拍攝,攝於深水埗基隆街。基隆街兩旁都 是小販,販賣着不同的商品。小販檔曾時香港人 購物的主要地方,隨着經濟急速發展,生活水平 提升了的香港人都習慣到大商場購物,但小販卻 未曾離開。
以菲林拍攝,攝於西貢。玻璃樽裝的可樂現在不 容易找到,紅色的可口可樂貨箱亦不是隨處可見。 讓人懷緬過去與她分享那瓶汽水的時光。可樂給 人快樂的形象,在圖中,卻被拒之門外。
以菲林拍攝。 路邊的士多在香港很難 找,但它們卻默默的為港人服務。這 種雪櫃,也可說是碩果僅存。
以 菲 林 拍 攝, 攝 於 深 水 埗 街 市。 豬 肉是華人最常食的肉類,機乎每天都 食到。多年來都是如此。但近日的非 洲豬瘟第二次影響香港的新鮮豬肉供 應,希望到街市購買豬肉不會是要港 人懷緬的事。
56
以 菲 林 拍 攝, 攝 於 中 環 動 植 物 公 園 外 電 話 亭。 電 話 亭 曾 是 香 港 人 的 主 要 溝 通 工 具 之 一, 逐 圓 投 入, 延 長 通 話 時 間, 就 好 像 在 投 資 一 投 感 情。 公 眾 電 話 亦 是 不 少 電影取景的地方。
背景相片:邱麗盈
57
以菲林拍攝,攝於深水埗。屹立於香港數十年的唐樓有很多,每一幢,每一個 單位也發生過不同的故事。相同的是,它們都發生在這片變幻莫測的天空下。
傳統的海味舖,裝潢依然是有懷舊香港的 味道。
位於深水埗的一間普通的小食店
一間擁有多年歷史的酒樓,它依然是採用 霓虹燈管作為他們的招牌
李祉穎作品——
舊區的夜晚
58
本篇圖輯主要是圍繞深水埗、石硤尾等舊區的夜景。相片 大部份的靈感來源於小時候居住在深水埗時印象深刻的景 物,圖片想帶出昔日居住在深水埗的香港人在夜晚散步會 經過的景色,如嘉頓山眺望下街道的景色、舊式藥材店和 鴨寮街等,這些都是以前香港人吃完晚飯,散步作消閒運 動時會看到的景色,不同現在的香港人大部份只會以看電 視或玩手機,所以想藉此圖輯懷緬一下昔日智能科技未發 達的香港。
一個在東鐵綫列車上的扶手
位於鴨寮街,正在關門的攤檔
從嘉頓山上拍下的景色
近年因智能手機的普及,從而慢慢地減少數量的傳統電話亭
59
背景相片:陸思勤
此為現時歷史最悠長之古董電車, 已行駛 70 年,相片中可見當時正 被租用。此電車的車上配備鎢絲 燈、木製窗框等與別不同的裝置。
此相片攝於中環愛丁堡廣場之「香港車會嘉年華」活動。此車為佳牌五型,別 稱「水翼船」,曾為中巴服務 9 年,後於 1972 年被改裝為工程車。
60
圖為飛機欖 ,是從廣洲傳至香港。飛機欖是利用橄欖、 鹽和甘草製成。在 50 至 70 年代為流動小販之容器。
圖為中環砵典乍街(石板街),是香港的一級歷史建築。街上有不 少售賣懷舊貨品的舊式店舖。
楊晉宜作品——
懷舊背後的回憶
是次圖輯的標題為「懷舊背後的回憶」。當中的相片有不少都是平日拍攝下來,而我又 看到圖輯比賽的主題是「懷舊香港」,恰好可以讓我藉今次機會分享懷舊的香港。 我今次選擇嘗試分享不同種類的事物,並非深入地分享同一類型,目的是希望讓各位接 觸不同種類的懷舊,然後再作更深入的發掘。因此圖輯都主要圍繞不同類型的懷舊,包 括交通工具、建築、街道和小販容器。 我希望這輯相片不僅讓各位認識我的攝影,還能引起年輕一代對懷舊的香港產生興趣, 甚至勾起香港人的集體回憶,產生共鳴。這正正是圖輯標題所表達的意思。
61
背景相片:邱麗盈
西港城前身為舊上環街市北座大樓,建於 1906 年。除大樓的外 在裝修外,內亦有不少懷舊擺設,包括舊式重量磅等(見右圖)
和昌大押建於 1888 年,已擁有超過 100 年的歷史。在 2007 年翻身後,現改為售賣古玩和懷舊食品之店舖,3 樓 則改成高級英式酒吧及餐廳。
62
背景相片:邱麗盈
新光戲院為香港內僅存之粵劇演出集中地,亦是北角區內歷史悠久的地 標,於 1972 年開幕。
歡迎投稿 本會歡迎任何讀者投稿 文章內容、形式、字數不限 歡迎發送電郵至 eb@hsu.edu.hk
注意:本會有權修改稿件內容
63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