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聲第三期:「太平盛世」

Page 1

第三期 ・「太平盛世」

給十九歲的我——紀錄片之迷思

在世界中發掘故事、用自身功力呈現故事、 讓觀眾知道「原來世界上有這樣的一個故事」。

恒 聲 Voice

要嚐過什麼經歷, 才令香港人和新導演們 會有這些體會與深情?

所以不難明白為什麼要塞一點情懷、塞一點暗示, 隨時也不能再這樣拍的話,是我的話也會努力塞一點, 隨時也不能再看的話,是我的話也會努力支持一下。

香港恒生大學學生會編輯委員會

編者的話

來到最後一日,本應感慨萬千;如今卻沒泛起半點漣漪。

「個世界係閪,唔等於你要做閪人」

社會前途未明,殘酷夾雜半點絕望。人性的陰暗面令人不得不聯想到「江山易改, 本性難移」的道理。縱然如此,我一直告訴自己別怕吃虧,該做的事還是要有人 做,能改變一點都好。卸任在即,正好能除罩相見。脫下口罩後,我們還能從容 應對嗎﹖

戲如人生,尤如過億票房的《毒舌大狀》,公義終能得以彰顯,起碼我在那 兩小時裡尋得一絲快慰,但誰又能保證「天有眼」﹖我認為做人切忌忘本,「條路 自己揀,跪住都要行埋佢」。若這裡再容不下他人的不滿與疑問 ,這不就是「太 平盛世」。

總編輯 何耀聰

P.6 給十九歲的我——紀錄片之迷思 文:羅恩霖

P.12 香港藝術? ——香港圖文作家之困局 文:丘家菱

P.16 IELTS畢業制度大改革

文:鄭嘉聰

P.24

英語 =「國際語言」?

文:后翼棄兵

P. 34

正義迴廊——

要嚐過什麼經歷, 才令香港人和新導演們 會有這些體會與深情? 文:后翼棄兵

P.20
Spy × Family —— 間諜與世界和平: 現實與幻想的交界 文:羅恩霖

「到底發生過什麼事」?

十年前,英華女學校為了學校籌款而委約 著名導演張婉婷追蹤拍攝六名女生的成長故事《給 十九歲的我》,電影自去年首映即引起熱議,更在 二十九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中取得最佳電影 獎。

然而上映後坊間有意見質疑電影拍攝手法 和表現方式不當,主角之一「阿聆」更於二月四日 透過《明周文化》刊出萬字文章指拍攝團隊、校方 在安排公映一事上處理不當,更漠視主角的反對意 見並用法律條款加以威脅。隨後主角之一「阿佘」 接受《明周文化》訪問,稱於電影拍攝過程中被偷 拍,「香港小姐」(江冰瀅)亦有於社交媒體發聲 指工作人員在簽署同意書時有誤導之嫌。香港單車 運動員李慧詩在社交媒體稱導演未經同意將自己 受訪的片段剪進電影中,稱「自己不會看,亦不鼓 勵你觀看」。

後來導演和校方皆有發出聲明和接受訪問, 導演張婉婷一度自爆訪問時並沒有獲主辦方發放 許可證入場訪問,但後來電影監製黃慧於二月八日 發聲明指當日攝影隊獲發記者證入場,並指攝影隊 透過當時港隊領隊、時任單車聯會名譽秘書長陳仲 雨,邀請李慧詩受訪。

《給》於二月六日暫停公映,私隱專員公署 亦表示關注事件。電影於二月八日入圍金像獎最佳 電影、最佳剪接和最佳導演提名,但英華女學校即 時宣佈退出遴選,而導演張婉婷和郭偉倫則宣佈繼 續接受提名。

6 ——
排版:羅恩霖文:羅恩霖

英華女學校籌組拍攝 團隊,邀請校友張婉婷 為導演。

英華女學校暫時遷往德貞女子中 學深水埗舊校舍,羅便臣道校舍 其後原址重建。

女生們開始抗拒拍攝。

張婉婷告知受訪者有發行商 有興發行這部紀錄片。

受訪者首次接到通知校方和 導演打算把電影向校外公映, 阿聆稱曾多次希望得知電影大綱等, 但學校並未給受訪者看相關片段。

英華女學校原址重建, 羅便臣道新校舍啟用。 進入三年剪接階段。

完整片段在校董會 會議上首次內部放映, 校長、副校長等人有份觀看。

學校舉行籌款活動的啟動典禮。

《給十九歲的我》舉行 校友籌晚會首映,

受訪者第一次完整觀看電影。

阿聆與校董會對話, 提出有條件地同意私映和電影節。 校方計劃電影私映和電影參展, 但未有回應阿聆的條件。 後來發現電影已參展, 只是一直未能得到阿聆 同意而沒過多宣傳。

校方代表再次游說阿聆同意私映 及參加電影節,

阿聆同意溝通其可能性 但反對參加電影節, 學校首次拿出2012 年其父母 簽署同意她參與拍攝計劃的 「通告」正本。

校方首次向阿聆提出私映和電影 節,阿聆反對。 校方草擬了一份同意書, 阿聆未有簽署,其餘五名主角都 有簽署。

《給十九歲的我》在香港國際 電影節公開首映。除阿聆外, 其他主角均有出席首映。

阿聆最後一次與校方及導演會面, 對方稱已與發行商簽約。

張婉婷稱已翻查片段,找到證據說明 阿聆中五時已清楚知道電影會公映。

《明周文化》深夜獨家刊出 阿聆的萬字自白書,阿佘亦受訪, 表達對拍攝過程感到不適。 校方及電影公司宣布電影暫停公映。 電影暫停公映。

電影正式在全港戲院上映。

《給十九歲的我》獲二零二二年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最佳 電影奬,翌日宣布電影將於二 月 二 日於全港戲院進行公映。

傳媒工作者吳芷寧發文, 對電影拍攝過程中的權力關係、 紀錄片倫理等提出質疑。

2023.2.8

入圍金像獎最佳電影、最佳剪接和 最佳導演提名,英華女學校即時 宣佈退出遴選,而導演張婉婷和 郭偉倫則宣佈繼續接受提名。

7
2011.9 – 2012.7 2012.9 2013 年起 2015/2016 年 2019 2021.7 2021 年中 2021.11 2021.12.1 2022.1 2022.6 2022.7 2022.8 2022.10 2023.1.15 2023.1.26 2023.2.2 2023.2.4 2023.2.5 2023.2.6
《給十九歲的我》事件時間線

阿聆在萬字文中提及了身邊校友、拍攝 對象在決定公映前都認為《給》原本只為了幫 助學校籌款以及只在學校放映,直至公映半年 前才收到導演和校方有想把電影公映的念頭。

阿聆曾多次就公映一事對校方表示憂慮,並向 校方和導演後反映希望得知剪輯內容,但導演 以如每個人都要求刪去自己的片段電影便會剪 不成為由拒絕阿聆的要求。直到二零二一年 十二月《給》在校內首映,六位拍攝對象才第 一次觀看成品,而成品亦在沒有知會拍攝對象 的情況之下被送往電影、報刊及物品管理辦事 處進行電影檢查。校內首映後阿聆和另一位拍 攝對象情緒不穩,更須即時向由學校提供的心 理醫生求助。而學校則表示沒有預料到事情會 這樣發展,但稱六個拍攝對象便會需要六份同 意書才會進行公映。

校方於二零二二年一月草擬了一份同意書,同意書授權校方進行 私映與參與電影節,但阿聆並沒有簽署。後來第三位發聲的主角「香港 小姐」指出當時工作人員稱,除了自己以外所有拍攝對象皆己簽署同意 書,故自己才會簽署。校方代表在半年後(二零二二年六月)再次遊說 阿聆,阿聆讓步與拍攝團隊溝通私映的可能性,導演和校方卻希望阿聆 能同意他們讓電影參加電影節,但參加電影節必須讓電影公映。阿聆表 示公映己偏離原本為學校籌款的原意,故沒有簽署同意書。

此時校方卻向阿聆出示了一份在二零一二年,由她父母簽署的「通 告」——是一份載有詳盡細則、具有法律效力的同意書。然而不論是阿 聆,還是其他主角理解這份同意書是一份「通告」,並沒有意識到「通告」 的法律效力。由於學校代表是阿聆在學生時代的恩師,阿聆不忍恩師因 事件受到不同壓力而產生情緒,於是提出有條件地同意私映和參與電影 節(例如公開場次必需有六個拍攝對象同意、刊登任何宣傳物料前須知 會拍攝對象等),但學校沒有正面回應會同意阿聆開出的條件。直到阿 聆和學校再次會面時卻得知電影已參展,只是因為未有經阿聆同意才一 直未能過多宣傳。阿聆詢問校方電影節什麼時候才會完結,但校方只回 應不知道,而導演則回應如電影在電影節得獎,將會參加更多電影節, 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停止播放。

8

導演與校方的回應

面對阿聆的指控,校方和導演張婉婷皆有對此在不同媒體上作出回應。英華 女校前校長李石玉如和現任校長關翰章在二月五日接受明周文化訪問,關校長表示 對阿聆的感受感到愕然、奇怪,因為阿聆在電影拍攝完畢後都有和其他拍攝對象一 同吃飯,參加慶功活動慶祝電影完成,而整個過程並沒有收到任何同學、家長投訴。 校方知道曾有同學不願意被拍攝而要要求退出,而最後導演也沒有把同學的影片剪 進電影。然而,阿聆卻提及那位同學從中一開始便不願意參與拍攝,但直到中五才 成功退出拍攝計劃,甚至在同學「退出」後仍不時拍攝她。

關校長認為不論張婉婷導演、拍攝對象都是英華的校友,形容「手背是肉、 手心又是肉」。但經過徵詢校董會、法律意見、專業輔導人士的意見,認為學生、 畢業生尊重承諾、尊重和團隊的溝通亦非常重要。關亦認為,若校方保護拍攝對象 到最後,是不是她們不用守信用、守承諾。

導演張婉婷於二月四日接受明周文化的電話訪問,對有受訪者表示在拍攝過 程中不受尊重一事表不清楚,回想整個拍攝過程都有尊重學生,而在製作過程中每 年都會在校內播放錄影片段剪輯,給受訪女生和全校師生知悉拍攝進度,而當時沒 有得到負面回應。張表示,明白受訪者一時在大銀幕看到自己難免會嚇一跳而情緒 不穩,但認為受訪者多看幾次便會接受,亦會覺得《給》是一個有意思、有意義的 項目,只是有一個受訪者不能接受。

在得知有受訪者在看完成品後情緒不穩,張表示有多次詢間當中原因,亦曾 將片中有關她的內容列表給她,希望知道是哪一些具體內容令她不滿,看看可否抽 走相關內容。但受訪者只要求剪掉一切關於她的內容,但由於電影已經用了三年時

間才完成剪接,整體結構難以更改,最多只能在細節上可作改動。張亦認為放映活 動是逐步進行,認為坊間對六位主角的評價都非常正面,而且因為除了其中一位受 訪者沒有簽署同意書外,其他受訪者皆已簽署,加上校董已考慮各方面、衡量所有 因素,所以放映活動才會繼續進行到公映。

後來張亦接受了商業電台節目《在晴朗的一天》訪問向阿聆和李慧詩道歉, 表示既然阿聆不願意讓電影公映,「套戲亦冇咩可能再上映」。張認為不應該以「法」

律逼迫受訪者,但同意在「情」方面有思慮不足的地方,所以需要向受訪者們道歉。 張婉婷透過電台對阿聆說:「阿聆你開心返啲啦,我地而家唔做啦,你知唔知道吖?」

張坦承自己對受訪者們的反應感到愕然:認識了受訪者十年,「以為同佢哋 好friend」,但事實似乎並非如此。被問及私人放映期間阿聆有否強烈表達不想電 影公映,張表示知道在校內播映會之後,經協商阿聆只同意電影包場放映並參加電 影節,但張認為和公映兩者並無分別。

9

訪談:羅淑儀老師

何為紀錄片?

就著《給》的拍攝手法和倫理道德方面 惹來坊間爭議,記者就此訪問了曾經執導《新 聞刺針》、參與《大江東去:司徒華回憶錄》, 後來於恒大執教時事記錄片課程的羅淑儀老師。

羅老師先表明自己並沒有觀看過《給》,因為

她認為在未觀看電影前難以作出評論,但觀看 電影又難免對電影中的被攝者作出二次傷害, 所以《給》公映時看到網上的爭議時仍十分掙 扎是否觀看。她重申電影是一種媒介而非種類, 而劇情片和紀錄片都是「電影」的一種。

紀錄片中亦有如新聞紀錄片、歷史紀錄 片等不同範疇,而不同範疇的紀錄片都有不同 準則,尤其新聞紀錄片的道德考慮更高、更嚴 謹。但基於《給》並不是新聞紀錄片,其處理 手法的空間自然更大。老師強調,紀錄片一般 原則的是真實、求真並基於事實。在紀錄片中, 導演作為故事的編織者能夠使用不同手法令故 事更加有感染力,紀錄片亦可以很多元,但帶 引導性、用詞偏頗、過多詮釋的成分,紀錄片 中都不應出現。羅老師認為紀錄片導演應該在 世界中發掘故事、用自身功力呈現故事、讓觀 眾知道「原來世界上有這樣的一個故事」。

四輸的局面

被問及會如何評價張婉婷導演和校方在放映事宜上的處理手法,羅老師 指基於現在坊間的資訊非常有限,身為讀者的她看到的也未必是事實的全部, 所以亦無意評價校方和導演的處理手法。羅老師認為《給》公映一事為公眾上 了一堂紀錄片倫理課是一件好事,但她同時認為現時網上對校方和導演的各種 批評令她不安,因為她認為網上有些對校方和導演的批評已達到人身攻擊、謾 罵的程度,是極不理想的情況。所有的討論應回歸至以事件層面,要評價校方 和張婉婷導演處理手法需等待事情告一段落才可作定論。

10

羅老師形容《給》就是一個拍攝者和受訪者沒有建立好互信的典型例子, 在受訪者和拍攝者之間的關係本身已經十分脆弱時,受訪者拒絕拍攝,而拍攝 者沒有了解當中原因而繼續拍攝,會使其關係更加薄弱。如拍攝團隊和受訪者 有互信關係,導演亦會從受訪者的角度去剪接電影,導演應把角色平時的表現 剪進電影中,而非只專注於角色的極端表現。「作為紀錄片導演,此次事件是 一個很好的提醒,導演和受訪者應建立互信的關係,而這種互信是紀錄片的磐 石、紀錄片的基礎。無論拍攝任何類型的紀錄片,紀錄片的故事都應該是真人 真事,導演需要時刻思考從拍攝過程到紀錄片『出街』,會為受訪者帶來什麼 影響。」

「在報導新聞時,我們都會著重編綵自主,我們不會把未發佈的成品給 受訪者看。但紀錄片的世界,拍攝者和受訪者之間的互信關係非常重要,如果 導演知道受訪者可能是個敏感的人,她(他)或許真的需要高度的保護,那是 不是可以商討出另一種處理手法?導演想保留吸引的鏡頭、場面是人之常情, 但紀錄片背後牽涉的是一條真實的生命。」羅老師認為導演有責任讓受訪者對 紀錄片中出現的片段、片段或會帶來的影響有充份認知,即使不能把整段電影 讓受訪者觀看,導演是不是可以告知受訪者電影使用了哪段採訪內容,從受訪 者獲得許可。如果學校和拍攝團隊處理好和被攝者的關係,萬字長文不會出現 在公眾面前。到最後受訪者要以萬字長文向公眾表達自己的不滿,顯示出三方 沒有做好溝通就是一個四輸的局面——受訪者輸了,校方輸了,導演輸了,因 為沒有處理好倫理問題而無緣觀看此電影的觀眾亦輸了。

11

香港

藝術

香港≠藝術

圖:網上圖片、

Drawsomethings_ching.廢菁 排版:羅恩霖

圖文創作這個詞語看似陌生,但它圍繞香港人日常生活。Cuson怪叔叔、Plastic Thing、阿塗、草日老師、Dustykid塵都是香港較多人熟悉的圖文創作家, 人們 可以在 社群媒體看見到不同類別的圖文創作有關的日常生活:職場生活,情侶相處,寵物紀錄、 心靈治癒系等等。而現在亦有愈來愈多「新血」都投入圖文創作這個行業 當中,但這個 行業的發展是不是如人們理想般順利?

圖文創作在香港算是普遍,再加上要進行圖文創作的門檻低—— 只要你有一個社

▲不同商場與本地圖文作家合作推出不同「打卡位」供市民「打卡」

交帳號,就可以做一位小小的圖文創作家。 這幾年來

可以在社群媒體上看到不同的圖文創作帳號,愈來愈 多人都在社群媒體平台上發佈自己的作品,周圍看到 一些人 在 手機上閱覽著不同圖文創作家的作品,並不 斷分享給身邊的人。 就連手機通訊軟件都有不同圖文 創作家所 創作 的貼圖 供 大家使用。正因如此,商家們 從圖文創作上看到了商機,從在街上、多媒體上,能 看到一些圖文創作家與一些商家合作的廣告、海報、 周邊、商場裏的巨型藝術裝置等,這些都是 從 圖文創 作所發展出來。

12
文:丘家菱 .

本地圖文作家之困局

麵包與理想

創作、藝術類型的工作本身在收 入方面不太穩定,想支撐到個人的生活 開支,就要取決於其知名度。大部分有 意投身圖文創作當中的「新血」,都是 趁著空餘的時間來進行創作。想將興趣 轉為工作,相信是夢寐以求的目標,但 係放在現實生活中,便有點困難。如果 是副業、自由職業的圖文創作家可以自 由地接案子。但若然是變作全職圖文創 作家,需要一定的知名度,如果參與一 些市集去售賣創作周邊,當中的費用高 昂,若本身的知名度不高,也不會有人 來購買個人的創作產品,這樣更沒可能 支撐開支,更可況是維持日常生活。

「Drawsomethings_ching.廢菁」是一個小圖文創作家,從2015年起在 社群媒體INSTAGRAM上經營畫帳,主要是畫有關日常生活類的圖文創作。如果想 自己的作品引起大家的共鳴,増加作品的曝光率。 他亦表示迎合大眾喜好,更要為 了他們去創作一樣作品,並不是每一份作品、風格、內容、主題都能得到大眾的喜 愛,但若然為了迎合大眾的喜好而去創作,那真的是自己一直以來所熱愛的事物嗎? 失去了自己創作的初心。如果想圖文創作當成一份職業,將自己的興趣成功轉為職 業,是取決於自己的內心成果,當然,儘管過程中有無數次灰心、想放棄,但只要 自己堅持到底、勿忘初心,真心的對待一切,相信即使只有些少的人關注你但也必 然會有人能看到你的努力、欣賞你,同時亦取決於政府的發展規劃的配合下,才可 以令行業的發展更加全面。

13

何謂

藝術?

藝術不一定是著名畫家的作品,沒有一個真正的定義。只要作者 憑着他的技巧想像力,利用自己的表達方式,向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 均可稱為藝術。

有關藝術發展的政策越來越多,最新立法會有關香港文化藝術的 發展議題,當中只專注在興建相關藝術基建和加強與內地和海外的藝術 文化交流,忽視了香港亦有一群本土的圖文創作家,儘管他們想在藝術 行業發展,均會被現實所擊沉。他們當中更可能蘊藏獨特的藝術天賦, 但他們收入的不穩定,是他們放棄自己夢想的主要原因。但是他們仍未 被政府所重視,對比部份較傳統的文化保育,圖文創作行業才逐漸崛 起,亦展望政府在未來應更注重圖文創作行業的發展。

14

近年的香港藝術發展,與從前影視娛樂產業茂盛的香港相比,差距 很大。提及80、90年代是經典港產片的鼎盛时期,亦是香港文化一大特色, 紅遍世界各地自今仍然會回味當年的經典。如今提及香港的名字,只能想 起經濟發展旅遊等關鍵詞。對比鄰近的台灣、日本、韓國的文化發展,台 灣設有多個位於不同地區的文創藝術特區讓創作家擺展,在文創方面也經 常有很多不同的市集能讓創作家去擺放,更是有公司設立文創經紀來與圖 文創作家簽約,來引導他們把圖文創作家所創造的作品/角色形成一個品 牌來經營,並橫跨其他產業合作,有了一套完整的模式來營運。

日本在動漫上更是有著多不勝數的著名IP,就如多啦A夢、卡娜赫 拉、Pokémon、海賊王、三麗鷗中的明星角色:Hello Kitty、My Melody 等等,這些「圖像角色 IP」的領域都跨很大,並作為文化創意產業為日本 帶來不少的經濟效益。而韓國則是在K-pop、影視上發展得十分龐大,韓 流文化作為「軟實力」已成為世界性現象,例如:BTS、Black Pink等這些

韓國偶像團體都引來不少來自世界各地的人追捧,可見韓流文化影響力很 深,而這一種韓流文化並為韓國打造成一個主要靠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國 家。倘若是想為香港的文創產業有所提升,那便應該借鑒一下其他國家發 展文創產業的做法了。

15
▲台灣在不同地區設有文創藝術特區供民眾開辦市集。

文:鄭嘉聰.圖:網上圖片

排版:鄭嘉聰、羅恩霖

恒大畢業要求中,學生需在IELTS中考取獲得6

(商業翻譯系及英文系須至少取得6.5分)或以上評分 才能畢業。如學生未能達標,則需參加英語增強課程 (ENG4000)才能滿足相關畢業要求。但校方於本年度

開學前突然更改ENG4000的報讀門檻,由至少報考1

IELTS畢業 制度大改革 New Mail

次IELTS,增至2次;並需在以100%出席率通過IELTS 準備課程(ENG2000),才可以報讀ENG4000。

臨近開學(8月18日),學校透過電郵更新報讀ENG4000的條件。以往,若想 參加英語增強課程(ENG4000),最少需要報考一次IELTS考試,但現在必須報考兩次, 並以100%出席率通過IELTS準備課程(ENG2000),才可以報讀ENG4000。根據學 校電郵,目前ENG2000的費用為港幣500元,若未能達到100%出席率將不獲退款; 而ENG4000的費用則為港幣2000元。

16
!

除此之外,於上個學年,IELTS考試受疫情影響而未能如期進行,加上有部分 同學反映,學校安排的英語增強課程(ENG4000)學位不足,導致同學在完成畢業 要求的時候遇上困難,尤其對於沒有提早報考的同學,若在IELTS考試中失手,畢 業時間便有機會被延遲。

ENG 2000:

·向English department申請

·採取先到先得形式

·每天3小時,一共5天(15小時)

·每月第3個星期開始提供課堂。

ENG4000:

·向English department申請

·採取先到先得形式

·每星期3小時,連續14個星期(42小時) ·必須完成並通過考核,以及最少80% 出席率

·2000元不可退還費用

17
.不計學分
▲ IELTS 畢業要求改制時校方發送郵件通知同學。

編委就此與英語部門高級 講師馬冠芳博士進行採訪,馬博 士表示近年越來越多學生達不到 IELTS「6分」的門檻,她補充指, 其實IELTS「6分」已是很低的要 求。

而她發現其中一個原因是 很多學生都覺得就算IELTS不達 標,也可靠報讀ENG4000滿足 畢業要求,所以便沒有充足準 備便去考試。她雖然外界對本校 學生英文能力印象不差,校方也 對同學的英語水平抱有信心, 但不希望同學以英語增強課程 (ENG4000)作為達到畢業要求 的首要選擇。

馬博士解釋,IELTS為國際 認可的考試,亦是一個需要慢慢 「Build Up」和準備的試,不可 以「裸考」,亦感嘆學生如果裸 考是「搵自己笨」,等於「把錢 倒入鹹水海」。她笑言「拎啲錢 買個靚嘅手袋仲好。」

18

但她亦表示只要學生了解IELTS如何改卷及其要求,其實是「一啲都 唔得人驚。」,所以也期望學生報讀IELTS準備課程(ENG2000)以作好準備。

而對於IELTS準備課程(ENG2000)的課程安排由一學期變為一星期, 馬博士則表示一方面為了提升課程管理效率,另一方面希望可以配合同學自 身的報考安排。另外,如有問題或其他需要,同學亦可聯絡本校英語部門, 若情況獲得校方批准,亦會為個別同學作出特別安排。

面對新措施,編委亦有採訪恒大學生,有學生表示如果自已不幸在2 次IELTS 考試中失手,加上報讀ENG4000的費用,便要合共6000元才能滿 足IELTS的畢業要求,他表示這措施無疑增加了學生的經濟負擔。

亦有學生亦表示,ENG4000的改例太急,學生如果一失手便可能要 Defer(延遲畢業)才可以順利畢業。

19

英語 =「國際語言」?

文:后翼棄兵.圖:網上圖片・排版:后翼棄兵

香港自回歸以來,實行兩文三語政 策,英語的地位顯得非比尋常,甚至與 精英主義捆綁在一起。直至二十世紀, 因跨地域的人際互動頻繁, 英語成為

人們普遍使用於交流的共通語,被視為 「國際語言」。伴隨以英語作為主要傳 播語言,形成英語「主導」全球語言體 系的現象。在某些地區,英語作為強勢 語言下使其他語言只能依附英語之下, 該地區又應有何省思與態度, 以不落入

被英語文化收編的窘境。我等應該重新 審視時下的英語地位,透析語言政策背 後的關係,或可給予我們在積極推動以 英語為主的教學和使用政策時産生某些 省思,或許能打破一些長期隱藏其中的 迷思。

20

香港國際化的兩文三語

香港於1997年回歸後所定下的「兩文三語」語言政策。「兩文」指 的是中文和英文,「三語」指的便是粵語、普通話和英語。近年來,社會 上就粵、普兩種語言爭議不斷,甚至引起政治風波,但幾乎從來沒有聲音 質疑過英語的地位。

對香港而言,以英語作為母語的使用者從非大多數,卻成了香港不 少正式場合的工作慣用語言,足以窺見精英階層與大眾脫節。我們尚可解 釋為基於國際化下確保工作的流暢度,亦可以說是包容和靈活。但退一步 想,外籍人士若要服務以中文為母語的香港市民,為何不能主動學習中文、 以中文作為溝通語言呢?進一步想,在工作時卻設下「英語」的語言門檻, 迫使本土港人必須通過學習外語才能工作。

英語優勝於中文?

英語優勝於中文的認知根深蒂固,起源於學習英語能促進跨文化交 流,問題在於這種固有認知不止存在於教育系統,更存在於工作、社會的 方方面面,集聚起來便成了迷思。於是為謀求經濟發展,以英語作為主要 溝通語言。

為應對全球化,非英語為母語地區的決策者無不主張加強人民的英 語能力,以使其能直接以英語和國際人士溝通,能被納入全球資本經濟的 體系。因此,英語成了全世界教育系統中一門無法替代的語言課程。學習 英語、挪用英語和駕馭英語更具社會指標意義及政治文化意涵。人民透過 教育可有效接觸、學習和駕馭上位者所使用的語言,尋求融入主流社會, 獲得認同的主要途徑,也是尋求資本支持,逆轉經濟處境,攀升至較高社 會階級,獲取權力的方法。

21

演變至今,全球推崇英語, 大多出於國際交流、經貿需要等原 因,伴隨英語越趨普及,這門語言 的經濟價值便越高,亦會吸引越多

人學。英語「全球化」雖減低了跨 國溝通成本,卻創造了英語地位超 然的迷思乃至衍生了不公。

在談及英語為「國際語言」

時,英語宰制社會的情况不但造成 語言上的優越感,以至使用英語的 使用者亦產生優越感。基於全球化 下,社會自然對非英語為母語人士 的工作能力產生上的刻板印象、岐 視及偏見,更間接造成非英語母語 人士被剔除於上升渠道外,並因英 語能力差異形成不同的階級結構, 以至不以英語發出電郵,被人以國 際化程度不足為由而遭受譴責。同 時,現時的全球化現象建基於英語 主宰,加劇「西方中心論」、「社 會麥當勞化」和「商業化」的現象。

論其根本,獨尊英語下產生優越感 的迷思,成為導致世界不公平的元 兇。

22
國際語言的不公與迷思

走出獨尊英語

面對英語被視為全球化的象 徵,我等並非旗幟鮮明地反對英語, 而是強調應正視英語及中文之地位。

破除在歷史、教育、經濟等種種原因 下,英語成為了香港社會上推崇語言 的現況。在香港約百餘年歴史中,英 語與管治階層緊密地捆綁在一起。回 歸後,「英文中學」和「中文中學」

的分野,更是強化了使用英語教學象 徵精英階層的迷思。

人們一味獨尊英語,只會壓縮 多元文化的發展空間與機會。英語教 育政策更加深英語傳播過程中所挾帶 的文化、政治衝擊的負面影響,矮化 或邊緣化英語以外的語言文化而不自 知。我等意識到英語在全球處於超然

地位下,更應挑戰語言地位差異所形 成的不平等狀態,也應該是社會進步 的目標之一。

提倡中文,並不意味着英語應 徹底從香港消失,英語更不應成為香 港大多數人口使用母語的阻礙。

23

Spy × Family

文:羅恩霖・圖片:網上圖片.排版:羅恩霖

間諜與世界和平——

近期 Spy × Family 風靡各大平台, 不論是縱橫各類動畫的動漫迷,還是對動漫 沒有認識的觀眾,甚至平時不「追劇」的觀 眾也會聽過阿妮亞的大名。在動漫界中,把 現實的風景套入動漫場景非常常見,這種做 法甚至發展出新的旅遊方式「聖地巡遊」, 供動漫迷們走入作品的世界。 Spy × Family 亦不例外,歐洲的建築和東西兩國的時代背 景不難令人想到和德國有關——雖然是架 空世界的作品,但作者也做足功課,增添了 不少和「間諜」有關的元素,帶讀者進入既 緊張,又鬧出不少笑料的間諜世界之中。

Spy × Family 香港譯名為《間諜家 家酒》,是由遠藤達哉所創作的日本漫畫作 品。故事設在東西兩國關係維持著表面和 平,實則內裏諸多暗湧,關係如履薄冰的 時代。善於偽裝的西國間諜:「黃昏」被 指派到東國執行代號為「梟行動」的長期 任務。任務中他需要組織家庭,讓自己的 孩子考上名校「伊甸學園」,藉此接近鮮 少在社交場合出現的東國統一黨總裁多諾 萬‧戴斯蒙德(Donovan Desmond)套 取情報。於是「黃昏」化名為洛伊德·佛傑 (Loid Forger),在陰差陽錯之下收養了擁 有讀心超能力的女兒:阿妮亞(Anya), 和東國殺手約兒.布萊爾(Yor Blair) 結為夫妻,並以此展開了一齣齣喜劇。

24

——現實與幻想的交界

故事以冷戰時期為藍本

一看到東西兩國的版圖,對歷史有多少認識的讀者或都會聯想到冷戰,東西德國 僵持的時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和蘇聯結盟打敗了納粹德國,意大利和日本(軸 心國),而美國和蘇聯則成為了世上唯二的超級大國。然而兩個國家不論在經濟、政治 體制上都有很大不同,美國和其他北約成員國主張資本主義,而蘇聯和其他華約成員國 則主張共產主義。當時德國主要被分為東、西德兩部分,但在動畫看到洛伊德不用翻越 危險的柏林圍牆,也能在柏林不同街道穿梭,可見故事發生時柏林圍牆並未建成。

間諜之都——比利時與柏林

Spy × Family 的故事發生在東國,雖然作 品中地名「伯林特」與現實中的德國首都柏 林非常相似,但作品中一些場景亦有維也納 的特色。例如在動畫中曾經出現洛伊德和阿 妮亞乘搭電車的畫面,當中電車的款式便取 材自維也納的舊式電車,紅白色的車身和車 前的大燈與以前的歷史照片如出一轍。

動畫第一集中的場景和七十年代的維也納電車 ◉

25

值得一提的是維也納和柏林這兩個城市和間諜大有淵源,在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當時有份對外侵略其他國家的奧地利,和 作為戰敗國的德國被美、英、法、蘇四國共同佔領,而其首都當然 亦不會歸一國所有,所以維也納和柏林亦 被 劃分為四個區域供四國 佔領。兩個陣營在小小的城市中互相刺探對方的軍事情報,當中你 虞我詐,互相斡旋,可謂諜影重重。兩個城市更被稱為其中兩個冷 戰時期的間諜之都,據說當時在維也納從事間諜工作的人多達 二 萬 人,可見當時美蘇兩大陣營之間的「冰」有多「薄」。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柏林(上)和奧地利(下) 被英、美、法、蘇瓜分後的佔地分佈圖 ◉ ◉

26

間諜阿妮亞

作者在構思阿妮亞這個角色時加入了不 少要素,亦有致敬最為人熟悉的虛構間諜角色 詹士邦.龐德。在一開始旁白介紹阿妮亞的時 候已經說到阿妮亞是從某國實驗室逃跑出來的 第七號實驗體,代號007,可想而知是仿照詹 士邦的代號007。而阿妮亞的寵物,擁有預知 未來能力的大狗狗龐德,牠的名字在作品中是

根據阿妮亞喜歡的動畫人物邦德曼取首兩字而 來,但邦德曼本來就是以詹士邦.龐德的名字 而來,可謂是玩梗再玩梗,最後直接使用了龐 德的名字。

阿妮亞手上的獅鷲玩偶亦顯得玩味十 足, 歷史上亦有獅鷲的蹤跡。在第二次世界 大戰期間,納粹德國策劃了獅鷲行動,行動中 讓會說英語的德軍士兵身穿同盟國的軍服,使 用從同盟國軍隊繳獲回來的車輛裝備混入敵軍 內部刺探情報並擾亂軍心,配合裝甲旅以發起 奇襲。雖然行動最終因為缺乏資源而未能發起 奇襲,但在同盟軍中的流言曾一度使同盟軍上 下陷入混亂,最終兩大陣營皆有損傷。這段歷

史和阿妮亞和達米安的關係亦有相似之處:阿 妮亞常常為了「好朋友大作戰」想出不少點子 來和達米安搞好關係,但不是被達米安拒絕, 就是另有奇效:阿妮亞打了達米安一拳,但又 會向他道歉、會幫助他做勞作, 又會在達米安

遭人陷害時出言相救,種種行徑又何嘗不是在 擾亂達米安對阿妮亞的印象?同時戴斯蒙德的 家徽也是獅鷲,作者的用心實在耐人尋味。

真實存在的間諜道具、組織

動畫亦有不少描述洛伊德的間諜

工作的場面例如是監聽、暗號,間諜之間 的交換情報的方式都非常有趣:例如在餐 點裡用食物名字在傳遞訊息、在報紙的字 裡行間透露任務訊息,無一不引人入勝。

雖然沒有如多啦A夢一樣有新奇有趣的 間諜工具,但其中亦有不少道具是真實 存在。在德國柏林便有一間間諜博物館, 收藏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冷戰時期和曾在 占士邦電影出場的間諜道具供遊客欣賞, 更能一嘗當間諜的滋味。或許我們未必 能到間諜博物館當「間諜」,但當中一

些館藏亦悄悄地出現在動畫之中:

首先是現場電話監聽裝置,在二十 世紀早期,由於訊號電纜建於地下,科學 家發現裝載訊息的電流會 滲透到泥土並 可以轉化成可供監聽的訊號,所以當時科 學家便發明了這個裝置,讓間諜工作者 能夠透過接收滲漏到泥土的訊息並加以 解讀。在動畫中阿妮亞曾經用過外形近 似監聽器,但實際是發信儀來挑釁大臣。 雖然材質有所不同,但耳機和外型的設 計卻如出一轍。

28
◉ ◉ ◉ ◉ ◉

然後是雖然沒有在動畫中出場,但

這個味覺捕捉器卻令人聯想到動畫中的 「蘋果計劃」——在作品的計劃中,恐怖 分子把炸彈放在狗隻身上並加以訓練,令 狗隻能追蹤目標的氣味並咬住目標,在狗

隻咬住目標的一刻引爆炸彈,將目標置於 死地。在歷史中,利用狗來追蹤目標卻是 當時政府的做法。根據博物館的介紹,雖

然鮮有能夠利用狗的嗅覺抓捕嫌疑犯的案 例,但從1979年開始,東德便利用這項 技術建立了一個收集不同人類氣味的檔案 庫,並由負責監督文化、媒體和鎮壓反對 派的部門管理。

當時執法人員除了到疑犯生活的地

方,例如家中或車子裏收集氣味之外, 有時也會在審問疑犯時會要求疑犯坐在 特製的椅子上,椅子裏藏了能收集氣味 的布料,當疑犯坐上去時便能收集疑犯 的氣味。有需要時執法人員便會讓狗隻 熟悉收集回來的氣味,再把牠們帶到犯 案現場協助調查。

29
◉ ◉ ◉ ◉ ◉

當時紅軍派的標誌

與此同時,「蘋果計劃」的策劃組織 紅色馬戲團在歷史裏亦真有其人。歷

史中就有被稱為紅軍派的左翼組織在1970

年至1998年策劃了多宗恐怖活動,例如打

劫和爆炸襲擊。值得一提的是紅軍派和故事

中一樣,成員多數是青年,但相比起故事中

只是希望毁滅西方各國,盼望東國和西國挑 起戰爭的紅色馬戲團,紅軍派一來批判自己 父母在國家社會主義下的態度,二來他們對

資本主義、議會制與公民生活方式感到疑 惑,再加上美國的民權運動和越戰使部份人 持 反美情緒 而組成。直到1990年德國統一 之後,紅軍派漸漸式微,最終解散。

說到在故事中真有其「組織」的 組織不只一個,當然少不了約兒的弟弟 由里.布萊克(Yuri Blair)的職業:秘 密警察。在故事中,由里對外聲稱在外 交部工作,實則作為秘密警察每天兢兢 業業地抓捕叛國賊和間諜,甚至希望有 一天能抓到西國第一間諜「黃昏」(即 是洛伊德)歸案。在故事中的「蘋果計 劃」中,秘密警察似乎亦兼任保護國家 重臣的責任,在會場附近監視有沒有可 疑人士。在冷戰歷史中,「秘密警察」 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國家安全機構,通 稱「史塔西」。「史塔西」是德語「國 家安全」(Staatssicherheit)的簡寫, 主要負責壓制國內的政治異議者以及為 統一社會黨監視東德國民。史塔西亦會

◉ ◉ ◉ ◉ 30

恐嚇或威脅反對派的活躍分子和不同政見 者,以鞏固統一社會黨的權力。不過由於

不論漫畫還是動畫都還沒有仔細說明過由 里平時工作的模樣,所以亦難以和真實歷 史的秘密警察作比較。

31
◉ ◉ ◉

Spy × Family 當中的確參考了不少當時冷戰的元素,不論是漫 畫還是動畫都可以感受到作者和動畫公司「做足功課」。但最寫實,亦 是最為痛心的是這個故事一直強調的事情,阿妮亞一直執著的事情—— 世界和平。「黃昏」、約兒和阿妮亞都渴望著「世界和平」:「黃昏」

的童年在戰爭中度過,他不希望再有小孩子因為戰爭失去家人、家園; 約兒從小與弟弟相依為命,她不想讓弟弟擔心,也不想因為被懷疑是間 諜而影響自己的殺手事業;而阿妮亞只是想要一個安穩的家,父母都不 會離開她,為此她必須作出努力。每個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世界和 平」—— 但「世界和平」又是什麼呢?是世界再沒有戰爭嗎?是自己的 日常生活不被影響嗎?還是不想再被拋棄了?不論在故事還是現實中, 又何嘗沒有一個忠實的間諜為了自己國家的「世界和平」作出犧牲?

荷蘭烏特勒支大學(Utrecht University)國際史副教授 Eleni Braat 與萊頓大學(Leiden University)研究員 Ben de Jong 曾經多次

訪問化名「M」的前雙重間諜,他在冷戰時代先後為荷蘭和美國服務, 後來在任務期間被「史塔西」招攬成為東德間諜。在他為東德「服務」 期間,他多次受到東德接頭人的讚賞和款待,相反,荷蘭情報部門對他 十分冷漠,讓他精神備受煎熬;其後「史塔西」更為了試探「M」而對 他嚴刑拷問,儘管如此,「M」仍然對資本主義和國家忠心不二,更形 容自己為「冷戰士兵」。

然而「M」的忠心又是否得以如願以償?1990年東西德統一後, 「史塔西」悄悄消失,美國情報部門CIA亦對「M」不聞不問,「M」 的間諜生涯亦隨即結束。後來他在CIA的接頭人曾經向他寄出電郵:「放 下吧,夥計,放下吧。」但輕輕的一封電郵,又怎能抵消「M」十多年 來的傷痛?2016年,「M」因為情緒問題求診急症室,更嘗試過向荷 蘭情報部門AIVD尋求心理治療,結果申請遭到駁回,令他確信自己被 所有情報部門拋棄。

32
「 」

對「M」來說,他一直把自己奉獻給資本主義,奉獻給自己的國家,堅信 自己的奉獻能夠幫助國家帶來「世界和平」—— 或許「世界和平」實現了,但「M」 的世界和平了嗎?漫畫的第一話「黃昏」的接頭人曾經對「黃昏」如此說:「無 名英雄」啊,你們特工的活躍表現無法為人所知,不會有勳章,連報紙的角落也 不可能刊載。即使如此,也請切記人們的「日常」便是建立在這些骸骨之上,我 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世界能更加美好。故事尚未完結,「洛伊德」、約兒、阿 妮亞的命運如何也是未知之數,但由「M」的故事中我們又彷彿可以窺見「黃昏」 的些許未來:究竟「梟任務」能否成功?佛傑一家會迎來什麼結局?倘若冷戰結 束,「黃昏」又將會如何?每個角色心中的「世界和平」,又會否得以如願以償?

也許不論是現實還是故事, 這都是每一個間諜最為光榮, 也是最為殘酷的宿命。

33

要嚐過什麼經歷

文:后翼棄兵.圖:官方宣傳圖、網上圖片 排版:羅恩霖

《正義迴廊》改編自2013年發生在大角咀的真實命案,涉及眾多禁忌: 謀殺雙親、分屍、藏屍。此案當年轟動全港,乘着新一波社交媒體興起的熱潮, 高登、連登等網絡論壇、臉書上充斥各路民間偵探,意見紛陳,故此對案件情節 的轉折,事實與角度偏差的詮釋,掀動了延綿不斷的討論。

劇中由真實走到故事,針對二人審判結果不一的事後討論,成了此片引人 思索的重點。而在進行電影改編時,由陪審團、疑犯等不同角度等引出不同觀點, 則成了典型的多角度敘事迷宮,營造一種無人可信,真相缺失等經典橋段。電影 過程尤如觀眾扮演了陪審團,設身處地去思考如何決定他人的命運,引發將清白 之人定罪或放過有罪之人——哪種更公義或不義的哲學思辯?

電影延續當下主流的「後真相」討論,將眾多人物線索栽入一部戲中,慢 慢生長並互相交織。以香港普通法機制為架構,陪審員和審判過程一起作為視角, 將這一真實的案例解構為原生家庭的傷害。兄弟之間由情到恨的發展,社會救助 機制的缺失以及經濟發展不平衡對於人性的拷問,律師、警察與法制之間的關係, 法治制度與正義之間的關係,新媒體與傳播的交融,人性與理智同制度設計的平 衡等等,甚至解構到最後可能只是人與人最基本的共情和誤解,以及人性的弱點。

35

在堅持回到案發地大角咀拍攝上,何爵天的回應 極能體現其新時代導演的特色,他認為港島和九龍的空 間截然不同。「這時代,電影連結社區變得很重要。」 或者可再引申為:在此刻香港,當某些案子甚至連陪審 團制度都不再適用時,重提「何為正義」便顯得無比重 要。這也顯得、《正義迴廊》適時出現的重要性,透過 諸多角色的不同視點觀看,觀點各異,除了千萬不能相 信人云亦云的表象,同時亦不能放棄提問和質疑的精神。

劇中陪審團的對話之間所隱含的譏諷語氣更是指 向一種「代際矛盾」,而這也是控辯雙方在法庭之上圍 繞著「法律詮釋權」而制定的控罪或辯護策略。由此展 開激烈爭論,爭論過程中道德和真相的界線變得模糊, 基於「工具理性」思維下追求最大效果,甚至不擇手段, 只追求利弊的結果考量。此思維成為主導之外,更進一 步引發觀眾持續辯思「何謂公義」的陪審團內部構成所 隱含的深層意義。或許法庭並不是尋求真相、伸張正義 的地方,法庭有它的限制。當所謂菁英利用制度達至利 己目的,忘記制度目的本身應以公義為依歸;當經籂選 和整合過的信息圍攏、散播、延展,甚至歪曲整個環境。

36
「要嚐過什麼經歷, 才令香港人和新導演們 會有這些體會與深情?」

可想而知,要求觀眾在兩個多小時之內完全吸收,並消化如此 龐大的信息量,難度堪比登天。而對於初出茅廬,雄心勃勃的導演和 編劇來說,由於篇幅所限,以上題旨只能以蜻蜓點水的形式帶過,沒 法深入探討。確幸的是,香港觀眾對此類「包羅萬有」的影視作品普 遍抱有好感,當遇到一些存在明顯缺陷的敘事內容,「刻意留白」、 「不輕易判斷」等理由則自然為創作者辯護。箇中原因,就不得不提 劇中運用的隱喻,某程度上補足了劇情的缺失。

37

「這是只屬香港人的電影」

近年來,社會經歷種種變遷,時代 的記憶烙印於港人心中,以至於港人觀看 電影時,格外感觸。相比其他地區的觀眾 而言,基於處境不同,無法理解電影更深 層的語境。電影中,導演刻意留白的地方, 正是由香港觀眾以自身經歷所填補的語境 為前設下,帶出另一層語境和含義。尤其 體現在人物不時會說出一些影射當下現實 的「金句」,明顯與該人物在戲中所屬的 身份、身處的社會環境相悖。留在香港繼 續拍下去的,需在新常態中重尋合適的語 境。現實中的種種束縛,導致某些信念無 法以文字載體流傳,促使人們尋找另一表 達形式為載體,讓某些珍而重之、無可替 代的信念、意義和記憶成為一個群體的框 架並呈現出共性,以特殊方式長存於香港 人的記憶之中。面對一些存在明顯缺失的 敘事內容,港人自從集體記憶中早已找到 答案。可能對導演而言,補足篇幅限制的 要訣正是那恰到好處的留白,以港人記憶 中標誌性的元素補足那故事的缺失。

38

所以不難明白為什麼要塞一點情懷、 塞一點暗示,隨時也不能再這樣拍的話, 是我的話也會努力塞一點,隨時也不能再 看的話,是我的話也會努力支持一下。

39

工作人員

編委會成員名單

總編輯:何耀聰/內務副總編輯:趙美莉/ 外務副總編輯:郭日朗/常務秘書:鄭嘉聰/ 財務秘書:林仲杰/執行編輯:白俠敏 劉卓恩 黃淑君/ 公共關係秘書:吳依琦/美術總監:羅恩霖

香港恒生大學學生會編輯委員會

The Editorial board, The Hang Seng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tudents’ Union

地址

沙田小瀝源行善里

香港恒生大學 李兆基綜合大樓 B302室

電郵 eb@hsu.edu.hk

Facebook hsusueb

Instagram hsuhksueb

版權所有 翻印必究

文章:羅恩霖、鄭嘉聰、丘家菱、后翼棄兵 校對:羅恩霖、郭日朗、后翼棄兵

排版:羅恩霖、鄭嘉聰、后翼棄兵

封面設計:羅恩霖

插畫:羅思霖

香港恒生大學學生會編輯委員會

非賣品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