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是實言》

Page 1



1

序 失足與葉隱 文 / 盧斯達 設計 / 楊勝楠 圖 / 互聯網

不免一竹篙打一船人,幾年前 「大學生」這群體普遍還是 我的論敵,今日「大學生」卻成為 本土主義者的庇護者。今年七一, 香港民族黨打算搞一個和平集會 的 權 利, 都 遭 警 察 剝 奪, 最 後 要 退守到大學校園內舉辦。本土派 被 DQ,不得參與選舉;選到又被 DQ。撫今追昔,香港看來是沒改變 的,「民主運動」和「本土運動」 可謂寸毫無進,甚至倒退;甚至只 是「泛民年輕化」運動,也是失敗。 因為「DQ2」之後的「DQ4」,將好 不容易上位的政壇新秀驅逐了,議 會又只剩下「核心泛民」——即以 民主黨、公民黨為主體,屬於上個 世代的反對派。 無論是街頭或者言論的衝鋒陷陣, 都沒有取得實際的成果,大概只有 一些意識空間得到了鬆動,但還談 不上真正的大變。本土派鼓動了風 潮,但這風潮只是吹動了樹葉,像 幽靈一樣,它在森林中還沒找到可 以長久寄附的血肉之驅,就遭到鎮 壓。 學院中的大學生,成為本土主義的 靈媒。已經與開頭的破壞時期不一 樣,這些大學生的評論作品,氣質 平正認真,是「建設論述」,而且 題材廣,涉及教育、房屋、醫療、 國際格局、港台關係、傳媒攻略、 中國因素等複雜面向,實際的東西 多,這些都令習慣簡化和鑽研描繪 的我感到汗顏。意識形態的大破大

立似乎已經成為過去,一些新的價 值,在年輕人的世界中,已經成為 不言自明的共同基礎,可以多談更 多具體事務和操作手法。 也許在主流社會、「成年人」的眼 中,擁抱本土主義是一種失足。不 過失足者如果能夠化作春泥,那我 也不覺得是一失足成千古恨。樹 若要長大強壯,我們知道它的 根要深入黑暗的泥土,如 果我們能做那泥,那也 是歷史卑微而幸運 要求。


2

編者的話 文 / 盧斯達 設計 / 楊勝楠 圖 / 互聯網

“Each generation must discover its mission, fulfill it or betray it, in relative opacity.” ― Frantz Fanon

香港主權移交已二十年,在這二十年間我們似乎經歷了很多﹕沙 士、廿三條立法、金融海嘯、八三一決定、雨傘革命......經過 了這些事情後,香港人心不但沒有回歸中國,社會對自治和獨立 的聲音更是日漸趨多,這時候香港似乎需要有更多關於這方面的 論述。我們這群年青人生於這個時代,沒有辦法不回應這個時代 給予我們的挑戰和考驗,我們唯有透過筆杆,把這二十年記錄下 來。 與此同時,當我們發現香港千瘡百孔,正在沉淪,我們希望為香 港尋找出路,完整香港的本土論述。一直以來,本土論述在坊 間,尤其政界,都只停留於膚淺的謾罵,尤其建制派和傳統泛民 輕言自決和獨立是不可能的,否定了討論的可能。目前本土派的 論述大概為《香港民族論》、《香港革新論》和《香港城邦論》 ,但是仍未夠完整。在大專學界,有香港大學學生會學苑出版的 《香港民族論》,主要針對自決或獨立的合法性和正當性作論 述。因此,我們這本刊物則由主權移交二十年說起,再提供一些 未來的實然想像和可能,例如在經濟和傳訊方面着墨,希望能夠 完整和豐富整個本土論述。但終究我們還是才疏學淺,文思稚 嫩,倘若我們力有不逮,論述未夠完整,我們仍希望能夠拋磚引 玉,激發學界乃至社會的討論,集思廣益,壯大和豐富整個本土 運動。最後,我希望引用顧炎武的《廉恥》去勉勵各位參與社會 運動的同儕,請不要放棄,並請要堅持去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 情。 「然而松柏後凋於歲寒,雞鳴不已於風雨,彼眾昏之日,固未嘗 無獨醒之人也。」


3


C O N T E N T 1

序:失足與葉隱 / 盧斯達

2

編者的話 / 區綽 彥

8

廿年教育 順非而澤 / 吳振良

14

燈火萬千 卻無容我之處? — 談香港房屋政 策 / 朱晉駒

18

良醫醫病 誰醫良醫? — 廿年醫療體系與專 業 / 包海齡

22

剪不斷的文化結 梳理廿年的交錯 / 林可淇

26

香港主權移交二十年 二十件你要知道的事


30

星星之火 傳媒為引 燃遍我城 / 黃俊安

34

重奪經濟 重奪政治話語權 / 黃佳裕

40

借鏡台灣 尋覓出路 / 區綽彥

46

懸於香港人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 於香港 開展「中國因素」的必要和可能 / 何正男

52

為一場本土持久戰掀起序幕 — 訪《香港革新 論》主編方志恒博士 / 何正男

58

一盞認清本土方向的續命燈 — 訪本民前發言 人黃台仰 / 李芷澄




8

文 / 吳振良 文 / 吳振良

設計 / 陳芷呈 設計 / 陳芷呈

圖 / 互聯網 圖 / 互聯網

廿年教育 順非而澤


9

港政權移交前,部分教師顧慮九七後的中學逐步變為中文中學、 港政權移交前,部分教師顧慮九七後的中學逐步變為中文中學、 以普通話授課等。當年社會不但沒有慎重討論此等問題,甚至認 以普通話授課等。當年社會不但沒有慎重討論此等問題,甚至認 為是「笑話」一則,杞人憂天。然則,廿年回首,一則則的「笑話」並 為是「笑話」一則,杞人憂天。然則,廿年回首,一則則的「笑話」並 未消去,反而伴隨更多乖謬的教育政策、措施纏擾著香港教育界。而希 未消去,反而伴隨更多乖謬的教育政策、措施纏擾著香港教育界。而希 風迎旨的教育局官員、學校管理層不論政策和措施對師生的良寙,順非 風迎旨的教育局官員、學校管理層不論政策和措施對師生的良寙,順非 而澤,使得香港教育朝令夕改,不僅蒙塵失色,甚至以迎合政治為旨, 而澤,使得香港教育朝令夕改,不僅蒙塵失色,甚至以迎合政治為旨, 推行國民教育等。因此,今撰下本文,力陳教育界於政權移交後的弊病, 推行國民教育等。因此,今撰下本文,力陳教育界於政權移交後的弊病, 展望未來教育界的方向,以免香港教育漸趨同化。 展望未來教育界的方向,以免香港教育漸趨同化。


10 漠視師生 摧毀校園 徒添亡魂 港府推行教育政策時往往一意孤行,直至其教育政

而備受關注的 TSA 事件亦是一例。當許多學童因

策弊病湧現,師生、家長反彈,方後知後覺,方小

TSA 而把整個童年貢獻予練習和操練,而浸信會愛

修小補,但仍不承認任何責任。舉例如,於政權移

群社會服務處的調查亦指,逾五成學童因學業感壓

交後不久,沒有廣泛諮詢之下,「一刀切」把「母

力,近三成學童有焦慮症狀,可見現時考試過多,

語教學」取代昔日行之有效的雙語混合教學,使

對學童毫無益處,而 TSA 更是被指最多操練的考

師生措手不及,難以適應這巨變。無可否認,推

試,早應取消。可是,不管家長、學生,還是學者

行「母語教學」能夠促進學生學習,加強語感等,

們的反對,如鄭燕祥教授提出「擠迫學生的自由時

陳耀南教授亦一直倡議「母語教學」,可見有其價

間,嚴重影響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還是教

值。然數年後,社會各界發現因「母語教學」之故,

協問卷調查指出,曾參與「試行研究」的學校中,

使普遍中學生的英文水平有所退步,因而要求增加

近 60% 教師認為該學年因 TSA 產生的操練並沒減

英文教學的時數,使教育局提出「微調」。更諷刺

少等等。教育局仍一意孤行,決意復考 TSA。而及

的是,教育局一方面指出「母語教學」能提升學生

後推出的 BCA 亦只是舊酒新瓶,難以減輕學童的

學術水平,一方面卻積極推動「普教中」,而兩項

壓力、家長的怨氣和回應教師和專業人士的質疑。

政策的目的更是相違背。


11

教育政策不堪被指是釀成學童自殺主因之一,但

由此可見,教育當局在制定教育政策時,往往思慮

當局矢口否認,指自殺成因多樣,企圖推卸責任,

不周,只管口號夠響,不顧師生、學校的意見和適

以為推出每校五千元的特別津貼,便可解決自殺問

應力,亦沒充足配套,使得教育政策朝令夕改,甚

題,然而這只是隔靴搔癢。然則,回顧「教改」一

至政策內互相矛盾。如千禧年提出的「藍天白雲」

役,便知教育局慣例如此。2006 年間,四日內兩

教育改革藍圖,這「鴻圖偉略」因內部政策互相矛

教師相繼因難負繁重的「教改」工作而輕生,但時

盾,最究難以推行而不了了之。這些短視的政策皆

任育統籌局常任秘書長羅范椒芬卻冷言「如果係,

讓師生疲憊不堪,甚至出現學童自殺潮等,禍害數

點解淨係兩位老師(自殺)呢?」。廿年以來,相

代學童,這些都是教育局不可推卸的責任。

繼有師生因難負教育政策所致的壓力而輕生,但當 局只視寶貴生命如浮游,不是冷言置之,便是提出 一無是處的「解決方案」。


12

服膺政治目的 企推愛國教育 從五十年代「學習和貫徹毛主席的教育思想」運

此外,根據教育局《在中國歷史科課程內教學本

動的「四個必須」,強調「教育工作必須由黨來領

地史的理念及教學範圍》指出,在初中中史科加入

導」、「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起,至今

香港史的目的是「建立由社區而至國家民族的歸屬

年俞正聲提出「助推港區政協委員,走進校園開展

感」、「培養對民族及國家的歸屬感。」等,而非

國情教育活動」及林鄭月娥倡議「增加香港人特別

培養學生以古鑑今、突破視野等能力。其實,在政

是年輕人對國家的認識」,可見港府已隨中國步

府提出將中史列為初中必修科前,不少學校早已設

伐,視教育為服務黨政治的手段。

立,但教材主要由教師編寫,附以補充書本等,使 教學內容、目的不受政治纏繞。可是政府插手後,

2012 年國教風波後,雖港府表面撤回國教科,然 迄今為止,港府推出多項與「愛國教育」相關的政 策,舉例如配合「萬人計劃」,即協助建立兩地中 小學「姊妹學校」、推行內容有誤導之嫌的基本法 教育,甚至前中學教師袁天佑亦指出普教中的推 出,亦是因「回歸」所生。因此,政府為了宣揚「愛 國主義」,把「國民教育科」分拆,嘗試低調地於 中小學推出,再者配合政策的學校可取更多資源, 例如推行普教中的學校可取得「普教中支援計劃」 的資助等,變相「利誘」學校實踐相關政策。

教師為達到「培養對民族及國家的歸屬感。」,其 昔日批評古今中國的教材,又是否違反了其教學範 圍呢?教育局推行初中必修中史科的目的,又是否 稱得上「教育」呢?這可不言而喻了。


13

推崇民主自由 拒

盲目「愛國」

「愛國」與否本是個人抉擇,政府無需刻意灌輸愛國

出知性的自由、平等、民主精神;挪威「教育法」

主義予學生,教師亦無此責任。況且根據《中共教

規定其目的為「教導學生了解全體人類具相同地

育部黨組關於教育系統深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

位,平等之權利、智性自由、容忍、生態維護及國

實施意見》,當中提及「增強青少年學生對偉大祖

際共同責任之重要性」;冰島「義務教育法」指教

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

育目的為「應培育平等、民主、合作、責任、關心、

社會主義的認同」,即所謂「愛國」是與中國共產

寬恕及尊重各項人類價值。」等等。雖然教育局於

黨所掛鉤。即使愛國主義教育聞名的以色列,其《義

1999 年的《廿一世紀教育藍圖 — 教育制度檢討:

務教育法》亦規定「需啟發學生尊重人權、基本自

教育目標》指出香港的教育目標為:「願意為社會

由權利和民主價值的認知。」然而香港並沒猶太人

的繁榮、進步、自由和民主不斷努力,為國家和世

的歷史背景,香港教育亦不受國家教委管轄,說要

界的前途作出貢獻。」可是,現今香港教育早已偏

於香港跟隨中國推行愛國教育根本是摒棄一國兩

重「為國家作出貢獻」而忽略了為社會民主自由

制,亦是陷香港教育於危難中。因為如中國般的愛

努力的教育和目標。如香港未來更側重愛國教育,

國教育,常引起盲目愛國行為,如 2012 年的反日

未來所培育出的只是一群聽令政權,沒有獨立思想

示威,群眾不問是非,一股「愛國」情緒便動輒左

的布偶,最終失去的不僅是一個制度,而是數代學

不會是教育的目的,作為教育工作者

童的未來。因此,教育局應參考先進國家的教育政

這種具政治目的的方案,讓學童免成政治

策,以制定出能培育學童獨立思想、實踐民主自由

砸右焚,這 亦應拒

洗腦的目標。

的教育政策,而非只著眼跟隨中國的教育政策,而 忘記了當初的教育目標。

參考先進國家的教育制度,讓香港教育緊隨國際發 展。許多先進國家的教育目的是提升學生對民主、

短短廿年折騰眾多師生,不僅因教育決策者好大

自由、人權等認知,而非倡議盲目愛國主義。比方

喜功,不是著重冒進的「改革」,就是屢勸不改,

說,丹麥「國民學校法」,規定學校需使學生了解

卻不知前線師生的苦況。近年教育決策者以迎合上

自由民主社會中的權利、責任,學校活動亦要表現

旨,服務政治為綱,與「教育」原旨背道而馳。


14

香港的房屋問題已經是老生常談,根據美國顧問公 司在 2017 年做的調查,香港連續七年蟬聯全球樓 價最難負擔城市,樓價中位數是家庭全年入息中位 數的 18.1 倍,此數據實在令香港人「鼓舞」。 除 了樓價高企,香港人還要面對劏房、居住面積少等 等的問題。 二十年來,房屋問題只每況

下,而

自主權移交以來,每一屆政府都提出不同政策改善 問題,但社會對 些政策的成效也意見不一。因此, 本文將會探討政府不同時期的房屋政策的成效。

董建華時期 作為主權移交後的第一位特首,董建華在房屋政策

有學者指出如果社會不穩定,置業率高反而是問

上提出了「三個指標」, 包括公屋輪候期平均為三

題,因為業主會紛紛將單位放盤,結果推

年、七成置業率及每年興建 85,000 個單位(俗稱

造成信心崩潰,因此政府在經濟問題出現後不應再

八萬五政策)。

盼望達到七成置業率。而金融風暴出現後,政府

縮短公屋輪候期方面,以往市民申請公屋往往要等 六至七年,政府對市民作出縮短公屋輪候期至三年 個承諾,令低收入的市民有所希望。同時,政府 提供公營房屋予未有能力購置私人樓宇的市民安 居,讓

個階層的市民不用支付昂貴的租金,有機

會累積財富,未來可以在私人市場置業。 對於七成的置業率及八萬五政策,甫推出時看似是 德政,但在金融風暴後卻成為火上加油的政策。

樓市,

在初期仍堅持八萬五政策的執行,但當樓市崩潰, 政府官員才意識到八萬五政策可能是不合時宜。當 然,九七時樓價下跌並不能完成歸咎於八萬五政 策,但在經濟低迷時仍盲目建屋,供過於求,令樓 價在 2000 年至 2003 年間插水式下跌,八萬五政 策可謂「功不可沒」。 八萬五政策令很多在高樓價時置業的業主負資產, 不少人更因此而輕生。針對

個問題,時任房屋及

規劃地政局局長孫明揚決定提出多項房屋政策穩 定樓市,例如停止拍賣土地和停建停售居屋。無可 否認,以

些政策穩定當時的樓市是有其必要性

的,但長遠執行當中一些政策只會嚴重影響香港日 後的房屋發展。


15

文 / 朱晉駒

圖 / 王敏

設計 / 王敏

曾蔭權時期 董建華因

痛下台,走馬上任的曾蔭權決定跟隨上

另一方面,勾地表的實行亦收緊了市場上的土地供

屆政府的房屋政策,繼續停建停售居屋、減少房屋

應。勾地就是指土地在正式掛

供應、改以勾地政策取代定期賣地。而

地感興趣的單位(例如地產商)向政府表明購買意

為土地供應不足

些政策亦

個問題種下禍根。

曾蔭權任內迷信「房地產市場是香港經濟的重要 基礎」, 緊守「穩定樓市」政策,土地供應長期減 少,在他任內的土地供應遠比上屆政府少,當中包 括填海、更改土地用途、收地等供地方式。同時, 房屋供應相應下跌,到了曾蔭權執政後期,建屋量 不及 2002 年的四成,而且在 2006 年至 2011 年 間,私人住宅總量的淨增長每年平均不足 1%,比 九十年代的 3% 還少。

出售前,由對該土

向,並承諾願意支付的價格,如果價格高於政府心 中的價錢,土地就會公開拍賣。勾地表機制原本在 金融風暴後推出,希望穩定當年樓價下跌的情況, 後來沙士令樓市跌落谷底,政府便取消定期賣地, 全面行勾地制。勾地制成功助樓市復蘇,但卻屢屢 因為發展商勾地價低於政府底價,而最終無法勾出 地皮,變相減少了土地供應。事實上,在 2010 至 2013 年間每年成功透過勾地制賣出的土地只有單 位數,在 2008 年中更只有一塊地皮賣出。 在以上的原因影響下,樓價在曾蔭權任內急升,政 府又停建及停售居屋,市民上車無望,民怨四起。


16

梁振英時期 梁振英在競選期間已表明,房屋問題為其施政「重

而在私樓方面,梁振英的政策亦是失敗收場。他在

中之重」, 他第一份施政報告,便提出「協助基層

競選期間提出「港人港地」政策,上任後即時推行

上樓、協助中產置業」的想像,然而理想總是美好

有關政策,但最終只有兩幅位於啟德的地皮實行港

的,實際上對市民的幫助卻是少之又少。

人港地條款。但其實

了解到上屆政府的建屋量不足,梁振英在 2013 年 提出未來五年共有約 75000 個公屋單位落成,即 是每年約 15000 個。在 2014 年,他提出未來十年 供應總量以 47 萬個單位為新目標,以六成公屋計 算,平均每年 20000 個單位。值得注意的是公私營 房屋供應 6:4 是指落成單位而不是土地面積,即 是發展商可以用大面積的土地建低密度豪宅,而政 府用小的土地興建高密度公屋,亦能達到 個比例。 短短一年間每年建屋目標增加了 5000 個,令政府 需要「盲搶地」, 負責覓地的部門為交數而不擇手 段,例如在「橫洲事件」中,在一定要開發新土地 但又不能得罪當地鄕紳的情況下,只好向小市民開 刀,造成一連串的爭議。除了在新界開發新土地 外,政府亦多次在城市規劃委員會改劃土地用途, 引來不少反對聲音。但即使在如此的覓地方式下, 都沒有任何一年的公屋供應量達到目標,即便每 年 15000 個單位的原有目標都未能達到。而公屋 輪侯時間方面,一般申請者平均輪候時間,梁振 英政綱提出要壓縮至 3 年,但現時仍然是 4.6 年, 可見梁振英在公營房屋方面的工作不禁令人失望。

個政策本身存在漏洞,在樓

市暢旺時,港人港地條款雖然諸多限制,但非本地 人一樣能鑽洞子,如找個香港親友代勞,因此樓價 一樣會搶高,港人仍然「上不到車」。 但市況一旦 轉趨淡靜,在港人港地下樓盤的缺點便表露無遺。 因為規定只能轉售予港人,市場交易受到限制,脫 手更難,在價錢不比其他樓盤便宜的情況下,港人 港地政策的需求變得更低。最終政策被政府放棄, 難以幫助樓市。 雖然梁振英在房屋方面似乎實行了許多政策,但客 觀事實就是現時的樓價和租金指數比他上任前大 升了 58% 及 28%,樓價和租金 市民置業

貴,低收入

難。

改善,仍然是看不到。


17

二十年來,政府的土地和房屋政策行之無效,在新 一屆特首的領導下,似乎也未見曙光。房屋問題需 要一個真正「貼地」的政府才能解決,在現今的政 治環境下,在現今的特首選舉制度下,市民上車也 是無望。


18

文 / 包海齡

圖 / 王敏

設計 / 王敏

香港開埠初期,由華人抗拒西方醫療至爆發鼠疫 後,雅麗氏紀念醫院及香港西醫書院成立。至一百 多年後的今天,西醫已成為醫療制度的主流,醫療 產業更是香港六大優勢產業。醫療界亦成為舉足輕 重的專業界別。由 1997 年香港主權移交至今,香 港的醫療制度和醫學專業都產生巨變。

醫療制度 一個健全的醫療福利系統能全面照顧市民的健康。 從預防疾病到復康治療,醫療系統的每一項服務背 後都受不同因素影響。醫療制度與其他產業有着千 絲萬縷的關係,沒有其他部門和市民大

的合作,

完善的醫療制度根本不能獨立運作。香港的醫療制 度的基礎和發展方向都是由港英政府主導。九七以 前作為英國殖民地,香港承襲英國全民健康的醫療 制度,發展成公私營二元體系,以政府為主要服務 提供者,私營服務則為輔。


19

1964 年港府公

《香港醫療服務發展》白皮書,

以改善香港當時急切的公共衛生及住院服務供應 不足的問題。至港督麥理浩任內發

的《香港醫療

及衛生服務的進一步發展》諮詢文件,提出對香港 未來醫療政策更完善的規劃,如加建醫院、把香 港分為五個醫院分區網絡等。至 1985 年,政府委 託學者

寫的《司恪報告書》,提出成立一個獨立

於政府的公營醫療服務管理機構,即「醫院管理 局」,把公營醫療服務私營化。1990 年醫院管理 局成立,把醫療服務的提供者由政府轉為醫管局, 政府只作財政提供者,同時公 《人人健康展望將 來》文件,重新把基層醫療放在政策改革的重點。

九七主權移交以後,特區政府推行醫療改革, 以應付公私營失衡、公營醫療負擔過重及人 口老化以致醫療服務需求增加的問題。

1997 年 政府便委託哈佛大學專家

寫《香港醫護改

革》報告,指出香港醫療體系當中服務質素、 融資制度及公營私營架構隔離的問題。

直至現時,香港的公營服務提供者仍為醫管局。雖

2008 年

然醫管局的創立使公立醫院服務質素改善,但忽視

政府公

基層醫療,缺乏預防疾病之工作,造成市民過度依

一階段諮詢文件,引入醫療輔助融資,紓援

賴住院服務。

公營醫療的財政負擔。

長久以來,香港一直以來醫療服務需求都很大。

2010 年

六十至七十年代,人口急劇增加,醫療服務未能追

《醫保計劃 由我選擇》以改革私營醫療服務,

上,病院床位供應不足,基層市民無法負擔昂貴的

保障公營醫療系統可持續性為方針。政府及

住院費用,加上公共衛生意識不足,使得政府必須

後推行《自願醫保計劃》, 冀增加市民選用私

資助及改善醫療服務,補貼市民的費用。而至八十

營服務的誘因。儘管政府努力改善公私營醫

至九十年代,進入中英談判階段,在英國政府公

療失衡、減少醫療體制對政府財政依賴的問

營服務私營化的趨勢下,港英政府把公營服務獨

題,然而縱觀目前香港的情況,公營醫療系

立於政府架構,成立醫院管理局。中英談判時期,

統的負擔過重仍未有解決。加上,政府對預

港英政府都沒有改革之力,推行耗費龐大的長遠福

防醫療及基層醫療工作的忽視,使市民對第

利政策都會被視為陰謀,故此九十年代並沒有重大

二層醫療及專科醫療服務的需求增加。現時

的醫療改革。加上中國政府為使香港主權移交順利

醫療制度仍千瘡百孔,不少問題甚至有惡化

過渡,必先維持商界及專業界別的信心,故此容許

的趨勢。醫管局「肥上

醫療專業界別的霸權,甚至使他們的利益和權力擴

員士氣低落等都是公營醫療的大問題。除了

大,立法會中引入功能組別便是專業界別坐大的一

不斷增加人力資源外,醫管局應思考如何更

例。因此,九七前夕,香港的醫療制度並沒有重大

有效地運用資源,如增加公私營合作、減少

改革。

管理層職位數目。

《掌握健康 掌握人生》醫療改革第

下」、 前線醫護人


20

醫療專業 香港醫療界從來都是專業界別的龍頭,備受市民推 祟及信任。醫療界別的專業地位如此祟高,除了因 其高薪厚職外,更是因爲

象徵着接受高等教育、

擁有高水平知識的精英權威。香港西醫是其一承襲 西方社會制度、教育方式、法治精神、知識系統及 價值觀的專業界別。而隨香港主權移交至中國以來 兩地交往頻繁,使香港人意識到香港的醫生專業比 中國優越,香港的醫療水平較高,醫護人員更恪守 道德操守及專業精神。而

亦成為中港融合下,內

地文化影響及政治介入,香港專業界別的價值恐被 一步一步蠶食。 主權移交以後,香港市民的社政參與程度日益增 加,加上特區政府管治失效,民生問題嚴重及社會 撕裂加劇,醫學界受政治討論影響亦無可避免。由 社會運動衍生的醫學界團體「杏林覺醒」是醫學界 人士反建制的代表之一,造成醫學界中因不同政見 而產生矛盾的情況於近年發生。過往於港英時期, 香港社會普遍對政治冷感,專業界別亦少受政治影 響。由中英談判至主權移交後,香港社會逐漸注重 社政參與,專業界別亦難以獨善其身。2016 年的 醫委會改革風波便是一例。政府建議香港醫務委員 會增加四名業外成員,被外界質疑由政府委任成員 會干預醫學界專業自主,甚至企圖為引入內地醫生 鋪路 ,「政治化」醫學界別。


21

後記 筆者為醫療學系學生,不時反思醫療界別在香港社 會的地位和影響。不少學生都沒有深思

界別背後

的精神,盲目地為醫學界的社會地位或是畢業後的 高薪厚職,而選擇了醫療學系。在香港

個功利的

社會,日後的就業出路固然為選擇大學學科之重要 考慮因素,但在選擇投身各種界別前,香港學生也 應學習思考不同專業界別所恪守的精神和道德,所 承擔起的責任。專業精神和責任在醫療界別尤其重 要,但學生們似乎都忽視了

些。現時香港醫療界

別的議題,如醫學霸權、衛生福利政策等,他們卻 置身事外,不同議題如視光師轉介權受限、中醫地 位低微等。香港社會向來對醫療界特別推祟,卻忽 視醫學霸權、醫療福利政策的問題。筆者希望此文 可讓諸位思考醫學界在香港社會的身位及改善本 港醫療制度的重要性。


22

/何

文 韵

/林

/何


23 雖說香港的文化發展一直為人詬病,亦享有「文化

部最佳電影就只有《點五步》是港產片。 2 無疑,

沙漠」之「美譽」,但其實自八十年代開始,香港

CEPA 提供了資金與發行渠道予電影,擴大了電影

的文化發展都有飛躍的進展。不論在電影、音樂

的出路,亦提高了香港電影的產量, 救了票房收

還是影視方面,香港在國際上都佔有舉足輕重的地

入,但同時亦因中國政治環境因素影響,很多電影

位,不少巨星都蜚聲國際。然而,自主權移交二十

都需經由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審查才能在中國

年以來,香港的文化發展開始走下坡,文化界受到

放映,變相

不少衝擊。有見及此,本文旨在討論文化界的轉變。

發展。

在電影方面,香港於八十年代開始就以出產港產片

當合拍片題材變得單調,從二零一五年開始,香港

為主。在港產片興起以前,香港的電影市場是以國

本土意識重新抬頭,港產片重新上路。

語片為主。直至《七十二家房客》的出現,香港的 本土意識才慢慢在電影市場抬頭。香港電影市場自 此開始有

勃的發展,出產了很多膾炙人口的電

影,例如《警察故事》、 《秋天的童話》、 《 《富貴

脂扣》、

人》等等。然而到了九十年代初,新製作

的港產片題材單調,票房開始下滑。與此同時,外 語片逐漸在香港掀起熱潮,香港戲院亦引入了亞洲 其他地區的電影,香港觀

的選擇變得更多,很多

香港人都不再對港產片感興趣,港產片在九十年代 就風光不再。

一條新的道路。二零零三年,香港與中國簽訂了 《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 安排下,香港與中國合拍的電影可

以「國產電影」的名義發行至中國,而港產片則可 以「進口電影」名義發行至中國。合拍片因此開 始在香港及中國的電影市場盛行。合拍片,顧名 思義,是由香港及中國聯合製作的電影,出品公 司需至少有一間是香港

冊公司,而監製、導演、

編劇、主要男演員及女演員五個崗位需有一半為香 港永久性居民。 1 面對中國龐大而充足的資金,很 多香港導演都選擇以合拍片形式製作電影。合拍 片的數量

早在二零一三年,黃修平憑藉一齣《狂舞派》讓香 港人重新注視港產片。而二零一四年因雨傘運動的 關係,香港人

注重本土意識, 來

多本土

電影應運而生。例如二零一五年上映的《

一天我

們會飛》、《五個小孩的校長》都在香港的市場得 到亮麗的成績。同時因外圍的政治因素影響, 來 多香港人關注政治,政治電影也從中開闢一條新 路。講述香港前景問題的電影 《十年》雖然票房 收益並不算高,但仍出現「爆場」、 「加場」的情況, 甚至獲得第三十五屆香港電影金像獎 最佳電影。

面對港產片票房一直低迷,香港電影市場開拓了

(CEPA)。在

限了製作人員的創作,窒礙了藝術的

多,而不少合拍片都是賣座電影,

例如《桃姐》、《聽風者》、《春嬌與志明》等, 在香港都有不俗的票房收入。現今的電影市場都以 合拍片為主,在二零一七年的金像獎中,入圍的五

種種都反映本土電影開始有復

的跡象。

除了電影之外,流行音樂也有很大的改變。八十年 代同樣是香港音樂最輝煌的時代。粵語歌曲開始盛 行,不少巨星都被

個時代孕育出來,包括為人熟

悉的張國榮、梅豔芳、Beyond、譚詠麟等等。 些 巨星的歌迷不只

限於香港本地,甚至還有中國、

台灣、日本、韓國等地的歌迷。歌迷的廣泛分

功的讓香港娛樂事業在國際間上佔有一席位。同 時,粵語歌曲的流行亦讓唱片業得益不少。以張國 榮為例,其在 1995 年推出的專輯《寵愛》,本地 銷量高達 33 萬張,而在亞洲地區更突破了 200 萬 張。由此可見,香港樂壇興起亦同時帶起了唱片業。 香港電影業資料彙編 2012,頁 5。http://www.createhk.gov. hk/publication/2012.pdf 1

2

第 36 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提名及得獎名單。http://www.hkfaa.

com/winnerlist.html


24

經過「四大天王」時期後,香港樂壇邁入青春少男

與此同時,政府的支持也很影響香港本地音樂的發

少女組合時代。不少團體在此時開始組成,例如紅

展。除了主流音樂以外,香港開始有不少地下樂團

極一時的 Twins、Boyz 等等。然而好景不常,組

的組成,令香港音樂得以多元化發展。隨著地下樂

合很多時候都出現了拆夥、單飛等情況,導致組合

團的興起,音樂表演場地也應運以生,以提供場地

稱霸樂壇時代曇花一現。與此同時,亞洲其他地區

予樂團表演之用。然而於本年五月,入境處以「沒

都開始積極發展娛樂事業,每個地區都有其紅極一

有申請

時的代表︰例如台灣的飛輪海、日本的嵐、韓國的

Hidden Agenda 的負責人及職員。此舉無疑讓人

BIGBANG 等。當資

認為政府打壓本地地下音樂發展,並窒礙了香港音

的選擇變得

流通變得更方便時,香港人

多元化,目光亦不會只聚焦在廣

東歌身上。同時香港樂壇亦甚少後來居上的歌手, 廣東歌開始沒落。

照」為由「放蛇」拘捕知名音樂表演場地

樂的另類發展。 雖說香港本地的電影業與音樂業都曾經歷過跌宕 起伏,但在本土意識興起之際,電影與音樂都開始

除此之外,香港歌手選擇到中國發展亦是令香港樂

開闢一條新的道路。「香港製造」的電影開始重新

壇萎縮的其中一個因素。很多本地歌手都選擇前往

得到觀

中國發展。不少歌手都會參與中國的一些「真人

仍比以前增加了不少。同時政治電影亦開始在業界

秀」或到中國參加商演。雖然參與節目能有助開拓

裡佔一席位。獨立電影《十年》的票房雖然並不亮

歌手本人的市場和增加其知名度,但此舉讓很多香

眼,但在香港社會中卻引起巨大迴響,多個民間組

港歌手開始忽略本地市場。以鄧紫棋為例, 曾以

織或學生團體都在社區進行免費放映。同時此片也

憑藉參

在亞洲其他地區進行放映,中國官媒《環球時報》

「小巨肺」之稱在香港聲名大噪,然而當

與《我是歌手》而在中國迅速走紅之際, 就專注 於發展中國市場,並逐漸忽略香港本土市場。

的青

,票房收入雖不及八十年代般,但

也就此片發表了社評,可謂在外地也引起迴響。


25

在音樂方面,雖說主流廣東音樂並不受到歌手或是

雖然香港的電影和音樂在主權移交後都有巨大的

變遷,然而在強調本土意識的現今社會中,電影和

重視,然而在非主流音樂層面上,香港音樂也

正在積極發展。因應香港文化的轉變,一種全新的

音樂都因應時代和社會的變遷而有所改變。而

音樂風格——「MK-Pop」也在二零一四年開始出

變化不論對於業界還是觀

都有莫大裨益。當然,

現在香港音樂之中。天堂鳥、Faith、拾音社被喻

些變化並未完全成熟,亦面對不少挑戰。面對全

為「MK-Pop 的始祖」。雖然奇怪的曲風與舞步引

球化的衝擊、亞洲各國娛樂產業的威脅、要在與中

來網民的訕笑,但無可否認的是 MK-Pop 能真實

國合作的同時保存香港本土文化及保護創作者的

反映香港本土文化,同時亦為香港樂壇開創一個全

自由,香港的娛樂產業仍然受到不少挑戰。而

新的方向。

變化實在難以一時三刻讓

香港近年的獨立音樂也開始發展 國,甚至台灣,香港的起步都要 港獨立音樂也開始受到群

勃,雖比起外 了好幾年,但香

的關注。例如由地下

樂團走到香港樂壇的 Supper Moment、以《美麗 新香港》及《今

到干諾道中一起瞓》走紅的 My

Little Airport、在本年金曲獎入圍「最佳樂團」的 雞蛋蒸肉

等都在香港或是外地有良好發展。樂團

的興起亦為香港樂壇注入一股新的風氣。

寂已久的娛樂產業重

新躍上亞洲、甚至國際的舞台。雖說前景看起來很 渺茫,但我們仍可持觀望態度來看待未來業界的發 展,我們仍要相信香港本土的文化亦能在某處綻放 它最閃亮的光

。而筆者相信香港文化有一天就能

如在 YouTube 裡點擊率最高的「Despacito」一樣, 讓世界看到香港文化的耀眼之處,並讓世界為香港 文化而感到驚喜。


26

香港主權移交二十年 二十件你要知道的事 黑警事件源源不絕

人大多次強行䆁法

香港生活成本全球第二

香港依然無民主

大學生月薪不足以買一尺太古城

文 / 黃俊安 設計 / 楊勝楠 圖 / 互聯網

代議仕被

DQ

多個政治犯入獄 100

新聞自由丶言論自由每況愈下

年前多 20

元月薪 800

上海、寧波和深圳的港口貿易量都超過香港

香港學生比起


27

條 23

港獨討論是禁忌

條同網絡 23

泛民支持民主建設中國

特區政府依然會推行

香港民族黨被警方禁止集會

學生自殺潮

23

一國兩制是失敗的

建制派是立法會大多數

公帑 $600,000,000

普通話漸漸取代粵語

今年七一用了

高鐵將會實施一地兩檢




星星之火 傳媒為引 燃遍我城

30

文 / 黃俊安 設計 / 楊勝楠 圖 / 互聯網


31

動筆之際,正值回歸二十年的盛夏,本 土論述萌生卻似無以為繼,本文冀能帶 出一絲訊息:本土論述是可行。在本土 意識遍地開花的幾年間,為反對者抨 擊的是其天方夜譚,遑論任何「民族自 決」的方針或路線。本文假定在中共極 權之下其軍力風行草靡,無法以推翻 《基本法》為前提,探討如何實現真正 的「民族自決」。 本文以媒體傳播為主軸,旨在達成兩項 目的,非妄求一步登天。一曰令港人認 可本土論述,成香港政治論述的主流之 一。二是提升本土派別影響力,有力撼 動港共政權。近年本土派別在港活動空 間日窄,集會遊行諸多限制,七一時期 僅可於校園舉辦集會論壇。另外,網絡 媒體在未有太多惡法荼毒下,是本土思 潮立足之地。

民媒體,本土派系可擴展於媒體的資源 不多。在利益掛帥的香港市井中,以熱 血、愛港當糧食,當工資的志士不是沒 有,只是,不可停留於此。 上述種種,梳出了一條清晰易眀的脈 絡:若要將本土論述推而廣之,並受社 會大眾討論,除非有重大突破逆轉局 面,現時所面對的問題並無根治的好辦 法。本土媒體的突破處,在於「廣」一 詞。 回憶起數月前的特首大選,曾俊華似成 了救世主,人氣高企、萬人圍觀不在話 下,彷彿他當選了就可解決所有政治難 題。他的個人魅力,加點幽默感,似乎 就是征服港人的方程式。以戲謔和諷刺 作政治傳播,往往起碼能收獲

認清網絡現況 本土媒體未成氣候 有一點希望大家能認清的:本土論述非 香港主流。一條簡單的數學題,上屆立 法會選舉中,三十五席地區直選議席 中,接近本土思想的派別之議席一掌可 數,近期的集會遊行更只是寥寥星火, 可見本土派系首當其衝,應擴大民眾基 礎。利用媒體傳播,是本土不同派系一 直深耕細作之處,然在其之前,香港本 土媒體飽受外憂內患,外受中共港共、 紅色資產勢力處處打擊,以抨擊、禁止 出版或威脅人身安全,將本土筆墨扼殺 在香港的小域;內部媒體四分五裂,簡 單而言即「圍爐」, 加上在現今高選 擇度的媒體環境下,論述及資訊未能在 不同媒體傳播,故根本未有可擴展至更 大眾的能力。

本土

此外,還有媒體的老問題:資源不足。 媒體這行業,需資金建立平台、招募人 才,然本土系列單靠少量的政治募捐, 未可養起一個具規模的媒體。不同於 在紅色資本下的黨媒或醞釀多年的親泛


32

幽默娛樂與學界 兩點傳媒的突破 大眾的目光,從《頭條新聞》走到早前的「學舌 鳥」及「一百毛」,這固然參差不齊,功利點去想, 平時不注意時事的港人對於繼續推動本土運動不可 或缺,而他們或看過《日日去鳩嗚》或 100 毛的改 圖,但又有多少人會留意本土論述?叫他們先看什 麼論述再回來討論,這更不設實際,他們為何要特 別留意呢?如何讓大眾了解這一點,終歸「認真你 就輸了」表明香港的政治氛圍,不如放下太大的願 景,以戲謔文化一點又一點地滲入,二次創作、 YouTube channel 、Facebook live、Instagram, 以幽默穿梭在網絡,易入口,擴大民族基礎,雖為 評論者詬病,惟總比大多數沉默為好。 本土政治傳播處於嚴峻的局面,港共一直致力扼殺 這類媒體,加上中共製造的白色恐怖,傳播終究還 是要回歸校園。這代的學生同儕,多了一份對港共 的醒悟,各大專院校學生會本土意識抬頭,透過幹 事會及編輯委員會,以同學為本的民意基礎,為本 土論述開拓了一條出路。普羅大眾或未留意以政治 為主軸的媒體,相反學生報的定位能以人物訪問、 議題探討等辦法,將不同本土聲音滲進同學腦海。 同樣地,幹事會亦能舉辦不同活動,引起同學討論, 中央組織可在此互相補足。 但當然,單是在學生方面的支路,短期對整個民 意基礎影響不大,然香港傳媒排他性大,不同論述 未有平台加以討論,不同於傳統紙媒或網絡媒體的 設想只會淪為空想,的確學界的傳播力量不足,但 聊勝於無。


33

借鏡台灣 鞏固傳媒作用 本土傳媒的生存空間似是不大,但自身的傳媒素質 有助傳播。以台灣為鑑,有兩點值得走下去。台灣 的網絡媒體,包容性較香港的高,泛民本土中存有 不同論述,惟甚少兼納比較,獨自一派。台灣新興 傳媒以「讓主流記者與獨立記者交互輪唱」為願景, 以媒體獨立作新思維,反觀香港媒體未有一個「平 台」的趨勢,以「單打」作主調,如一個個「爐」— 自己顧自己。基於第一點的進一步,是記者的培養。 「網絡公民記者」是台灣網絡媒體重要的一環,他 們有既定立場,在不同示威遊行中屬參與者,違反 一般記者的客觀操守,利用媒體將主觀意識散播, 強調己見,亦有傳媒學院培訓這類無高要求的獨立 記者,以增加即時性及討論空間。香港暫未有推動 這類記者的意識,透過大小工作坊或培訓,這類公 民記者除了在網絡傳媒中,甚至以素人身份公開於 其他媒體投稿,可擴大討論的多樣性,再者不同風 味的內容,提供更多選擇,亦屬易入口的方法。 上一段看似有些高深,但簡單說,叫大家多寫文、 多利用媒體傳播,將自己堅信的、眼見的一一書寫, 連自己的交友圈也不要放過。如此幼稚之事,看似 與本土大業風馬牛不相及,但它更意味着一個公民 平台,目的是將一個又一個港人連結。是的,我不 是甚麼奇人,一步自決的神仙妙計我怎也不會想 到,與其坐以待斃,這似乎沒有太高成本,更是能 力之內。

絕處求生 傳播種子得先萌芽 我等手無寸鐵,要撼動政權,先得有力量,而現在 能觸摸到的,是社會大眾。要得到多數支持,先要 令思潮普及。上述的所謂出路,只不過是老生常談, 談了幾年,今被我整理後再拋諸於行文中。文章內

容不是那些曉以大義,驚天地泣鬼神的著作,反而 是平淡無奇,重複着一個信念:的而且確,目前本 土論述多處受制,但仍有絕處逢生的機會,請將本 土論述推動至全港。文章的出發點未有任何國際 觀,亦不以香港或者國家為主體,就是單單談及些 普通學生或有志之士,可以努力的方向。網絡推動 街頭在之後是必然之趨勢,故在此之前,一個有力 的媒體傳播力量,必先得萌芽。 我 不 認 同 納 粹 德 軍 的 任 何 主 張, 但 Joseph Goebbels 的一句「我們的宣傳對象是普通老百姓, 故而宣傳的論點須粗獷、清晰和有力。」,有理。


34


35

香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與韓國、台灣及新加坡均被美稱「亞洲四小龍」,當時因為經濟急速 發展而被受關注,亦成為了東亞和東南亞地區的經濟火車頭之一。隨著時間流逝,2017 年的香港再甚少以四小龍及東方之珠自比,四小龍的其他三國,在世界舞台的影響力似 乎也愈來愈重,香港經歷後殖民時代及主權移交,到底我們得到了甚麼,失去了甚麼?

二十年過去,香港不再「國際」 在主權移交當年,1997年的

然而,經過主權移交後與中國簽署各項的經濟項目,

時候,當時新加坡主要貿易

使香港與中國的經濟貿易往來更漸繁多,在《更緊

國家如美國19%,馬來西亞

密經貿關係安排》 (CEPA)的誘利下,直至去年2016

18%以及中國和日本等國家

年,香港與其他國家的貿易比例約:中國68%,美國

往來。而香港和新加坡經濟

10%,日本4%,英國4%等。與二十年前的經濟分

貿易的結構是相約的,沒有

佈平均狀況截然不同。反觀新加坡,藉著《跨太平洋

嚴重依賴任何一個國家,當

夥伴關係》 (TPP)及《東南亞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

時中國佔香港進出口貿易約

(RCEP)等自由合作組織下,新加坡與其他國家的貿

33%,美國則佔29%,以及英

易比例:中國18%,香港18%,馬來西亞15%等,但

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貿易往

可惜是香港均不為當中的成員國。短短二十年,香港

來,即使面對金融風暴,香

對中國的貿易之百分比足足翻了一倍,貿易圓形圖不

港的經濟貿易也相對發達。

再是以往般薄餅形狀的比例,而是變成食鬼形狀的不 衡比例。換言之,香港的經濟貿易狀況可謂被中國壟 斷,香港經濟嚴重依賴著中國。

// 重奪經濟,重奪政治話語權


36

經濟依賴,如枷鎖困阨香港 香港在經濟上依賴著中國的確能短時間憑其龐大的人口和 市場振興香港市場的不景氣,但同時間亦成為了香港與中 國之間的枷鎖。香港向來的獨特地位在於與中國似近還遠 的狀態,即使中國股市資金不透明,甚至中國制度極度封 閉,香港都能憑著完善的司法和制度以吸引西方資金的投 資。然而,香港與中國的裙帶關係將削弱香港的制度獨立 化,例如2016年評級機構穆迪因香港與中國密切聯繫增 加風險,導致調低香港的主權信貸評級展望至負面。前特 首董建華曾說過: 「香港好,中國好;中國好,香港更好。」 在目前中國經濟進入放緩,加上中國官僚制度上的嚴重缺 失,香港太過依賴中國相信成為「中國差,香港更差」。 道枷鎖牽連著香港的命運,萬一 九死一生了。

// 重奪經濟,重奪政治話語權

場起了火,房內的豬也


37

命根子被緊握 政治難有本錢 香港經濟上依賴著中國單一經濟體,等於香港只能處於被 動的角色,在談判

上沒有籌碼,香港的自主性被中共嚴

重剝奪也沒有任何反擊的餘地。縱觀香港近年,政治事務 不斷被中共干擾,中聯辦在港指手畫

,甚至主動釋法以

毀滅香港的議會制度,港人反抗的力量非常有限,不少更 認為政治是中共的底線,「千祈唔好得罪啊 中央到時降罪就大禍臨頭,更甚如湯家

」,認為得罪

般患上斯德哥爾

摩症候群,反過來支持中共在香港的摧殘。自主權移交以 來,中國就在香港不斷散播對香港經濟上的支援,甚至連 處理九七年的金融風暴也叨一光,把自己塑造成救世主般 的形象,香港人最信奉的功利主義自然發作,以錢至上心 態形成「不能得罪中國,萬一得罪就不會好過」的信念,中 國憑著

股恐嚇式的方針而達到間接統戰的目的。

加上梁振英時期不斷進行的自我矮化,成功令不少港人對 香港的出路不看好,由反高鐵時期向市民灌輸香港被邊緣 化的思想,到2015年巴黎氣候協議,本來香港在「一國兩 制」的框架下有自主權作談判,但梁振英沒有參與談判,甚 至沒有為香港發表立場書,另一邊廂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卻 參加中國的代表團。引用傳媒人林彥邦

文提到,「香港從

事事和新加坡比較,到降格做中國的『萬能插』,振衰起 看不到,卻將城市的格局,由亞洲國際都會,先拉到和上 海、深圳同一

次,再降到被上海深圳『超越』,再到今天將

香港定位為必須融入『大灣區』的一個城市。」

// 重奪經濟,重奪政治話語權


38

擺脫中國枷鎖 重奪話語權 二十年過去,港人自我矮化的自我實現恐快成真,經濟和政治兩方面環環相扣,不是筆者把經濟政治 化,而是經濟本身就在香港的政治議題下,所以要改善香港的政治環境,其中一個可行的方法就是透 過建立與其他國家的經濟合作,以解決經濟依賴和政治上自我矮化的傾向。香港目前的經濟重心在於 與中國的商業來往,甚至日漸放棄當初作為亞洲四小龍在東亞和東南亞國家的影響力,而

份影響力

自然就被新加坡和後來追上的泰國所取代,所以根本的方向在於重建香港在東南亞國際的主導地位, 向具潛力的新興經濟體合作,而國際之間的自由經濟合作組織是打開兩國之間的貿易大門。 香港真正的邊緣化在於與有潛質的新興市場相連不多,香港更甚少於參與東南亞之自由經濟合作組織。 筆者嘗試以個人膚淺之見拋磚引玉,提出一些可行的條件: 一. 參與一些由中國領頭的合作組織

二. 對準有潛質的新興市場

由於香港和中國的依賴關係難以一時間就

泰國和越南等東南亞國家目前政治

能馬上切斷,同時切斷亦是不可能的,所

中以《貿易投資架構協定》 ( TIFA)內不少東南亞

以香港可藉參與如《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

新興國家,如緬甸、越南、柬埔寨和泰國等地最具

(RCEP)和《亞太自由貿易區》 (FTAAP)等經濟

潛質,因為

趨穩定,當

些國家經濟持續穩定增長,若與

合作組織,特別是RCEP以中國為領頭的合作

些東盟國家在貿易便利化、物流和金融中取得成

組織,中國對其反對的機率最低,而香港可

果,東南亞國家未嘗不是一條出路。

藉此向其他亞太及東南亞地區國家進行更緊 密的經濟合作。 三. 參與中國不具資格的合作組織 雖然《跨太平洋夥伴關係》 (TPP)的推手美國於 本年退出,但該合作組織跨越太平洋,紐西 蘭、智利和加拿大等國均為成員國,其影響力 尚存。或是參考新加坡經濟生存的模式,向 除了中國以外的大國靠

,同時存在於不同大

國所領頭的經濟組織,使自身不會因經濟壟斷 而成實質的附屬國,以達到經濟和政治舞台 上的左右 源,增強以香港作本位的可能性。

// 重奪經濟,重奪政治話語權

四. 利用前殖民地的獨特地位 香港作為前英國之殖民地,擁有成為英聯邦成 員之資格,目前主權移至中國,所以條件有點曖 昧,但若將來香港能爭取更大的自主權,成為政 治實體的時候,香港則具備成員資格。就算不加 入英聯邦,香港可就其特殊地位以及法制相近, 在目前英國脫歐後的大環境下,善用優勢而進行 雙邊貿易或服務業協定,開拓更多機遇。


39

應是背離還是依靠?

香港作為最自由的經濟體,擁有著許多獨特的優勢,然而港共政府不斷試圖藉自我矮化去削弱香港人 本位的概念。香港本身擁有著中國不存在的特殊優勢,在主權移交二十年,我們應當思考我們應如何 使用香港的優勢,是成為中國貪官轉移黑金的渠道,還是開拓更多的機遇,成為一個真正的國際都 市?借用練乙錚先生去年的

文: 「形象點說,渠道是腸臟、貪污贓款是糞便的話,香港就成為了中國的

屁股眼九七的前夜,世人眼中光華四射的那顆『東方之珠』,如今 ?」。如果香港只滿足於成為中國的 一個城市,最終便會失去本身的獨特性,同化成為沒有國際地位,深圳、上海可以取代的城市。但我 們志不於此,香港生而為國際之城,我等相信為時未

,未來的三十年時間,盡我等之力打磨那顆看

似暗淡的珍珠,使香港再次「國際」。

「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 ?」̶ 英國詩人雪萊

1.Census and Statistics Department (2017). Statistical Report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censtatd.gov.hk/hkstat/sub/sp230.jsp?productCode=B1020005 2.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Singapore (2017).Merchandise Trade. Retrieved from http://www.singstat.gov.sg/statistics/latest-data 3. 林彥邦 (2017). 錯不在恩平 錯的是自我矮化的特區政府. Retrieved from https://goo.gl/zhWfN2 4. 練乙錚 (2016). 大陸高鐵犯台.AlphaGo黃士傑.強國的屁股眼. 信報.


40


41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詩經.小雅.鶴鳴 》

本文選擇台灣作為借鏡的對象,主要原因有二: 一曰,港台兩地共同面對的問題相似,兩地都 是受着極大的中國因素所影響。中共近年來都

常言道「今日香港,明日台灣」,又有「票投

試着用不同的手段,以增強中共在港台兩地的

國民黨,台灣變香港」之說,究竟香港與台灣

影響力,圖操控或干預兩地的治權。所以,本

的關係如何?而近年來,香港的政客也愛提及

文希望藉着兩地面對共同敵人,總結兩地的經

台灣,甚至與台灣的政團或公民組織連結,如

驗,尋找出路。二曰,台灣的民主制度和公民

在今年七一前夕,部分台灣立法院委員成立台

社會發展都比香港進步。台灣的總統、立法院

灣國會關注香港民主連線。香港的政壇由以往

和地方首長都是經普選產生,而香港特首和半

看不起台灣的政治,認為在國會打架等行為是

數的立法會議員也非經普選產生;台灣的憲法

不文明,是劣質民主,轉變到今天推崇台灣的

在兩年內必須修改,以便同性婚姻合法,相反

民主制度和支持台灣的社會運動,連主張和理

香港的同志平權運動仍在起步階段,連在立法

非的泛民主派人士也支持台灣含有武力成分的

會就同志平權展開公眾諮詢的議案也被否決。

太陽花學運,甚至去到國會現場「打卡」。所

因此,香港在民主運動和公民社會發展這兩方

以,本文旨在透過借鏡台灣,總結出台灣社會

面學習台灣,

可學習的優點,以及探討受中國因素影響下, 港台兩地共同面對的問題,為香港尋覓出路。

對是百利而無一害。


42

筆者認為台灣社會有至少三點值得香港社會學

第二,台灣人民的抗爭策略也值得參考,面對

習,分別是台灣人民的對於抗爭的決心、台灣

威權國民黨政府,他們懂得因時制宜。在美麗

人民抗爭的策略以及台灣的學生運動。台灣之

島事件後,整個黨外運動都是由「編聯會」與

所以有民主制度以及近年成為受港人所嚮往移 「公政會」主導,這兩會的主張是不盡相同,「編 居和旅行的地方,實有賴以上三點。第一,台

聯會」的主張遠較「公政會」激進,但是基於

灣人民的對於抗爭的決心比香港人徹底,願意

對抗國民黨一黨專政的大原則下,他們也緊密

為民主自由而作出犧牲的台灣人民比比皆是。

合作。因此,往後才有民主進步黨的成立,以

比如說致力爭取台灣獨立的鄭南榕,為了捍衛

至蔣經國開放黨禁。今天香港,在面對中共及

表達支持台灣獨立的言論空間,而引火自焚。

港共政權不分黨派的打壓下,民主派和本土派

又比如說黨外運動領袖之一的施明德,為了要

也要考慮在反共這個最大公因數下合作。再者,

求解除戒嚴,進行無限期

食。再者,較徹底

近日港共政權對所有抗爭者乃至到學生領袖濫

的決心和勇於犧牲的精神,會令抗爭的手段更

捕濫告,政治檢控,製造一大批政治犯。我們

多元和激進。所以,不少台灣的抗爭運動都

可以學習黨外人土,在美麗島大審判後,受難

有武力元素,不像香港的「和理非」抗爭。例

者家屬打出如「為夫出征」等口號代替受難者

如是著名的美麗島事件以至是近年的太陽花學

參加選舉,以及成立政治受難者大聯盟,以援

運,都是有武力元素,以及違反當刻的法律。

助所有政治受難者,抗衡港共政權的政治迫害,

假若這些事件發生在香港,恐怕不會得到泛民

讓整個民主運動前仆後繼,能持續下去。

主派的支持,更可能像年初一事件般被他們譴 責拖後腿,難以成功。因此,我們應該學習台 灣人民,要做好思想上的準備,對於抗爭要擁 有「無慚尺布裹頭歸」的決心。至於我們的反 對派政客,則不要只放眼議席,不要抱着每次 集會行動都會失敗的心態,不要奢望中共會賜 給你民主,反倒應該做好教育群眾的工作,讓 群眾做好思想上的準備,以擴大抗爭運動的群 眾基礎。


43

第三,台灣的學生運動往往能夠主導社會運動,

縱使台灣的民主制度和公民社會發展都比香港

不會脫離群眾,能鼓動風潮,造成時勢,連主

進步,但是在面對中共這個強大的敵人的時候,

流政黨也會配合。數次的社會改革都是由學生

台灣也與香港共同面對相類似的問題。再進一

運動帶起,比如說野百合學運,成功迫使政府

步,我們可以從台灣這個例子中預見,即使香

結束「萬年國會」的運作,有效推動台灣的民

港在像台灣般擁有實然主權後(自決、獨立或

主進程。再比如說太陽花學運,成功迫使政府

是成為城邦後),香港仍要面對一些因中國因素

先建立兩岸協議的監督機制,再用其來審查服

所引起的問題。以台灣為例,在外交方面,台

貿。胡適也說:「在變態的國家,政治太腐敗,

灣被中共孤立,中共利用金錢外交向一些俗稱

沒有代表民意的機關存在,那麼干涉政治的責

「亞非拉」國家施壓,迫使台灣的邦交國與台灣

任必定落在青年學生身上。」[1] 對香港本土運

斷交。自蔡英文政府上台以來,因蔡政府不肯

動而言,學生運動更形重要。因為香港的主流

承認九二共識,中共政府便使用上述方法,圖

政黨和傳媒都不是本土派,更曾有民主派的主

在外交上孤立台灣,使與台灣斷交的邦交國接

流傳媒老闆表明要封殺本土派。[2] 加上政權對

踵而來,先是聖多美普林西比,再是巴拿馬。

本土派或是獨派的打壓最為嚴重,獨派連舉辦

而在經濟方面,中共希望透過經濟手段兼併台

集會的權利也被剝奪,需要改為由大專學生會

灣,根據吳介民教授所說,即是中共政府運用

在大學校園裏舉辦才能順利進行。[3] 所以,香

資本與其他相關手段,對台灣從事經濟投資、

港民族黨召集人陳浩天在今年七一的論壇上也

吸納或整合,在經濟上依賴中國,進而方便執

說:「本土或獨立運動將回歸學運,大學是最

行政治目的。[4]

後堡壘。」因此,本土派或獨派應該好好把握 和利用大專學界這個僅有的平台。而香港的學 生領袖也應該向台灣的學生領袖學習,如何爭 取社會輿論支持,迫使主流政黨也必須配合。 另一方面,香港的學生領袖也應該思考如何把 學生運動帶到普通學生層面,加強學生會與學 生的連結,讓學生組織的群眾基礎更加堅實, 慎防「離地」脱離群眾,以致出現「圍爐」或 孤芳自賞的狀況。


44

因此,我們需要思考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為香 港尋覓出路,否則即使中共明天讓香港獨立建 國,也會是死路一條。筆者認為香港人或是香 港應該「武裝」自己,至於如何「武裝」自己, 由於我們沒有槍沒有炮,基本上只能在社會和 經濟方面「武裝」自己。(經濟方面,可以參 見本刊黃佳裕文章)本文主要針對社會方面, 第一,增強香港自身的軟實力。即是捍衛香港 本土文化,不要被赤化,甚至要壯大,增強影 響力。如台北市市長柯文哲所說:「我們人活 在世界上,每天都在做交換。什麼是你不願意 拿出去做交換的?那個叫核心價值。」我們也 要守住香港人的價值觀和核心價值。因為正如 黃兆年博士 [5] 在一次講座上說:「假若明天 中共佔領台灣,我們最大的分別就是文化,所 以我們公民社會對中共最大的抵抗就是守護好 自己的文化。」所以,我們必須守護好香港本 土文化和核心價值,從文化上區分港中兩地, 以自身優勢去抵制中共的經濟侵略甚至軍事控 制,達至真正的文化抗共! 第二,連結各地的公民社會。除了在内需要自 強不息,對外尋求援助也很重要。我們需要連 結各地的公民社會,向外說明香港的實況,建 構一套完整的本土論述,為自決或是獨立建立 合法性和正當性,以爭取國際承認或支持。然 而,從現實政治考量,外國官方政府礙於中國 因素,難以支持香港的本土運動。所以,我們 應該爭取民間公民社會以及非政府組織的支 持,不論是資金援助乃至是輿論上的支持都十 分重要。特別是中港台三地的公民社會尤其重 要,我們面對共同敵人,不少原教旨本土主義 者卻往往忽略了連結中國的公民社會。(參見本 刊何正男文章)雖然這些外部援助看似幫助不 大,但是須知道當年辛亥革命的成功實有賴海 外華僑的資金援助以及國際的不反對。


45

總結而言,台灣社會的確有不少可供香港學習 的優點,如果香港人仍希望成功爭取民主或是 自決甚至獨立,很應該借鑑台灣的成功經驗。 至於那些即使香港在擁有實然主權後仍要面對 由中國因素所引起的問題,筆者的建議都是由 民間的角度出發,不難做得到。縱使香港看似 陷入一個萬劫不復的深淵,但是《雙城記》的 開頭也說「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 代。」筆者深信,只要大家堅持下去,努力不 懈,終有一天我們會成功。正如在蘇聯倒台前, 也大概沒有人想過這個冷戰社會主義陣營的領 頭強權會有這樣的一天。 「吾心信其可行,則移山填海之難,終有成功之 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則反掌折枝之易,亦無 收效之期也。」 《建國方略 · 孫文學說 · 自序》

[1] 胡適 蔣夢麟 (1920),《我們對於學生的希望》 [2] 熱血時報 (2014), 黎智英認封殺本土派 https://goo.gl/N6jrhw [3] 香港 01(2017),習近平訪港 - 百警包圍民族 黨集會取消 - 六大學生會批警無理打壓 https://goo.gl/WC1iQ9 [4] 吳介民 (2017),《中國因素作用力與反作用 力》,《吊燈裡的巨蟒:中國因素作用力,與 反作用力》,左岸文化, P.34 [5] 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博士後研究


46

文 / 何正男 設計 / 蘇芷晴 圖 / 互聯網


47

一. 前言 “Keep your friends close, keep your enemy closer.” From the film “Godfather”. 香港在本土意識興起、中國對香港政治權利的打壓 下,政治議程由爭取框架下的民主變成爭取獨立的 主權。但對於獨立目前的本土運動者還是要面對不少 障礙,其中重要的一點是對於「中國因素」 1的理解 和回應。但關於這點目前本土派之一直沒有太多的思 考,因此此文希望可以拋磚引玉,刺激不同學界思 考,希望日後建構更完備的論述和行動。

二. 缺乏「中國」的前途論述 要理解本土派對於「中國因素」的論述,必先要理解 整個「中國因素」論戰的基本脈落。基本上獨派的 「中國因素」論述是由面對泛民主派和建制派對於獨 立可行性的質疑所開始。在學苑標誌性地以「香港民 族,前途自決」、香港民族黨成立以後,獨立幾乎變 成了重要的政治議程。但面對這個議程,泛民主派和 建制派幾乎只有膚淺的質疑,比如李國章在2016年 12月指港獨浪費時間,只要斷水斷電香港便無法生 存。或是民主黨羅建熙所言港獨不現實等。 2面對這 些幾乎談不上任何認真的討論下,獨派也只能給出相 應的回應。香港民族黨的在2016年8月5日的「捍衛 民主‧香港獨立」的集會中民宣就只有有關對於香港 如何實現水資源、糧食資源自立的論述。即使在民族 黨刊物《眾議》中,也只有提及香港可以成為中立國 的概括想像。簡而言之,香港本土運動缺乏「中國因 素」的討論。

香港本土派排拒「中國因素」的原因很複雜,當中 涉及香港疏理不清的身份認同和與之相關的政治情 形。香港身份認同或民族認同是最近世的產物, 用本尼德安德森的說法香港是晚期民族主義(late nationalism)。因此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在2011年後 本土運動開始與大中華民族主義角力。這種角力不 只存在於傳統意義上建制派的「愛國愛黨觀」與民 主派的「自由愛國觀」角力,香港本土的身份認同 是第三種認同,一種有別與大一統的身份認同。由 於中國政權對香港權力不斷收窄和壓縮香港自主空 間,香港的本土運動愈演愈烈,本土派中人急於建 構一種與別不同的香港身份,排拒中國認同,這意 味著他們要區別香港與中國的不同,香港人沒有作 為中國國民的義務,排拒中國民族主義和強加的國 民義務是合理的,但在政治宣傳(propaganda)的便 利下,更多的是排拒中國的論述操作。今年香港大 專院校完全不悼念六四,中大學生會更認為悼念以 至論壇是完全沒有必要或無助推進等,背後反映的 是對中國的徹底排拒。 作為一個政治運動,分析香港本土主義發展為何缺 乏政治不能抽空現實單粹以學理討論,香港本土派 在有關「中國」論述上一直是與泛民主派的分野和 戰場。多年以來民主派的「中國論述」一直被支 聯會、民主黨等「一個中國觀」主導,在政治陣營 日漸壁壘分明的情形下,二元對立成無可避免的常 態,認知中國似乎變成只有一種「大一統式」的可 能,相反本土身份認同卻好像容不下「中國因素」 的介入。更何況中國政府對香港的粗暴干預令香港 本土派對中國完全失望,隨之而來的是憤怒,希望 保衛香港。在複雜的社會環境、政治宣傳便利和躁 動的情緒下「中國因素」似乎無法在香港開展。

[1] 「中國因素」是台灣學界用以討論台灣在面對中國力量如何影響台灣的術語。大致可以理解為中國如何透過不同場域的力量如經濟、政治、外交、的影響。而香港比台灣的中國因 更多了一層政治的意義。 [2] 羅健熙曾於中大學生會於2016年4月舉辦論壇中表示因為港獨實現不可能,故反對之。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DRphw2Qw5c [3] 愛倫德,〈香港共和國的國際定位〉,《眾議》,第二期(香港,2016.10),頁8-13


48

三. 一種「知中」的必要 作為大國夾縫下的世故 左翼工運研究者區龍宇曾以「墓穴派」、「自封派」形容目前香港的本土運動。如果要完全否定香港本土派對 香港以外局勢的論述,無疑是對本土派的不公。但無可否認的是,香港比起同受中國陰影的台灣,更缺乏一種 「中國因素」的討論。

有言「你看不見月亮不意味月亮不存在。」事實上中國不斷向各個邊陲地區施壓或作有意無意的影響,4香港 要得到自治、自決甚至是獨立,

不可能忽視中國因素和對之作有系統的梳理。

種有系統的梳理是去政治宣

傳化、去情緒化的分析。因為只有最客觀、冷靜、接近真相的認知方可以為香港本土運動作出最精確的研判。 因此我們不要再

於「中國是地獄鬼國」、「中國很快便會經濟爆破」、「香港問題全是中國所致」

板描述,要對中國國情有更深刻認知,

的「權貴資本主義」、「官僚資本」到底是甚麼一回事?5

政策如何反映中國由天下走向單一民族國家?6

些刻

的族群

又有甚麼問題?另外我們要對中國如何以政治、經濟、文化

甚至國際關係影響香港的主體性,繼而思考反制的可能。


49

種知中的態度,不止是香港本土運動基於對敵情理解的必要,更是與傳統泛民主派爭取中國論述的必要。一 直以來,建制派、或泛民主派對於港獨或其他本土運動的回應是認為港獨主義者對中國國力、國情、國際形勢 不認知,然後藉此否定香港完全自治以至獨立的可能。假若作為本土運動者,我們必須建立屬於我們的「中國 論述」,一套為爭取自治以至獨立的論述,用以回應那些建制派的「本土運動者只是基於其淺陋的知識作為其 政治研判的理由」、或是民主派的「民主中國治下的香港才有民主的可能」。本土主義者不是因為無知才踏上 本土之路,相反正因為本土主義者比傳統泛民知得更多,因而知道如何保護香港。 因此,

種「知中」的態度必然是小心謹慎而不失香港本位。一方面我們不會浮躁如訪間的政治論述,試圖以

簡單的二元黑白區分「香港身份」、「中國民主」

些概念,不要落入中國變壞便是高興事的低級操作,相反

透過描述當中的複雜性,和強調香港作為具主體性的政治共同體去作

些政治探討,而非如建制派或泛民主派

般以一個中國的想像出發。 [4] 關於中國因素的作用力與反作用的理論,可見由吳介民著﹕《吊燈下的巨蟒﹕中國因素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5] 見裴敏欣﹕《出賣中國﹕權貴資本主義的起源與共產黨的潰敗》,或區龍宇﹕《強國危機﹕中國官僚資本主義下的盛衰》 [6] 可見王柯﹕《從天下到民族國家》


50

四. 論述以外 關

是如何改變世界

對於「中國因素」,論述工作固然是必須的,但只有論述是不足以改變世界。如馬 克思於《關於費爾巴哈提綱》的最後一句:「哲學家只是

釋世界;但重點是改變。

」對「中國因素」因素不應只有認知,更要有反抗,用吳介民老師的說法便是爭 加抵抗的反作用力。 香港要爭取自治以至自決獨立,至少需要讓國際知道香港是獨特的政治共同 體。

一點香港本土運動者一直有所著眼,例如梁天琦早前在劍橋大學的演

講,黃之鋒在向美加講述香港政治情況。但我們做的必須更多,我們宜爭 取盡多人的支持,

些人包括中國的自由派,我們可以向中國的自由派

知識分子表達我們希望自決的願望。誠然今日中國在威權統治公民社會 發展困難重重,連結未必有短期好處,但當劉曉波的《零八憲章》也 提供了一種分權中國的可能時,我們為何要固步自封,何不把香港人 的意願向世界高呼?向中國高呼? 另外,大專學界作為論述的先鋒,應放下那些因為對中國壓迫的 躁動,帶動思考香港作為帝國邊陲可以如何自處。比起刻意地 拋棄一切與中國相關的事件,我們更要重提更多中國因素的影 響。近年香港學界不斷強調向台灣學習,例如學習台灣黨禁 時期歷史,台灣公民社會如何帶來民主化?但當台灣學界已 不斷思考中國因素和反制的可能時,例如吳介民、 祖為 老師等出版《吊燈下的巨蟒:中國因素的作用力與反作用 力》時,我們又怎能卻步? 此外,香港本土運動者應成立智庫〈或有智庫作類似 研究〉,研究中國因素如何影響香港。目前香港的 中國研究有不少受命於建制,例如是一國兩制研究 中心、中港關係策略發展研究基金、香港發展論壇 等。雖然現時目前也有不帶建制色彩的智庫如新 力量網絡,但也與香港本土運動為本位的原則 相距甚遠。故此,屬於本土運動的智庫是必 須。


51

五. 結語 中國之於香港人,猶如一把懸於香港 人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我們只有面 對,無從逃避。大抵每個本土運動者內心 最為根源之處有的不是對中國的恨,而是 對香港的愛。正因如此,我們不應因為一時 的意氣放棄對中國因素的探討和思考連結的可 能,相反我們昂首

胸,以最有尊嚴的姿態,

不卑不亢的面對中國。


52

為 一 場 本 土 持 久 戰 掀 起 序 幕 訪《 香 港 革 新 論 》 主 編 方 志 恒 博 士 文 / 何正男

設計 / 何

圖/何


53

本土運動似是一場煙火,來得燦爛激烈,但又隨一系列政治事件和中國政府打壓後消逝。香港的公民運

為 一 場 本 頸,對於目前香港的困局沒有誰能提供答案,但學者方志恒卻認為香 土 持 久 戰 掀 起 序 幕 動似乎已走進了一個無法突破的 港和中國的角力才剛剛開始,本土運動還有很多的可能。

訪《香港革新論》主編方志恒博士 文/ 何正男 排/ 何鍶韵


54

萌芽於邊界、形成於衝突的本土意識 方志恒由香港現代歷史說起,他指香港本來是沒有

「一國兩制是本來就是保持中國與香港不同的法 律。」方說。方表示《基本法》、《中英聯合聲明》

本來就是一種成文法維持香港和中國的分別。即使 任何邊界可言,香港的居民可以自由進出,如人所 土運動似是一場煙火,來得燦爛激烈, 但又隨一系列政治事件和中國政府打壓後消逝。香 是政治上取向較為建制的劉兆佳也認為香港是一 形容的「借來的時間,借來的地方」,故此在 70 港的公民運動似乎已走進了一個無法突破的 頸,對於目前香港的困局沒有誰能提供答 個「特殊的政體」 。而《基本法》建立更令香港人 年代前也沒有本土意識興起,他們多認為自己是其 案,但學者方志恒卻認為香港和中國的角力才剛剛開始, 本土運動還有很多的可能。 的身份認同更強。在 2003 年,因為中央政府希望 他地方的人,或是以家鄉作為自己的身份認同。但 有更強的統一,希望兩地融合,建立「中央集權 萌芽於邊界、形成於衝突的本土意識 在香港身份證政策,具體戶籍政策實施後,香港開 式」的一國兩制,香港人便開始反抗。當中包括 始出現本地的歸屬感和身份認同。故在七十年代後 在政治上,基本法加入附件一、附件二,經濟上 方志恒由香港現代歷史 說 起,他指香港本來是沒有任何邊界可言, 香港的居民可以自由進出, 的香港居民開始出現落地生根的想法,逐漸形成一 有 CEPA、開發邊境地區、文化上推出「普教中」 、 如人所形容的「借來的時間,借來的地方」, 故此在70年代前也沒有本土意識興起, 他們多認為自 個固定、特殊的政治共同體。 「國民教育」等,結果令港人出現對自身身份的保 己是其他地方的人,或是以家鄉作為自己的身份認同。 但在香港身份證政策,具體戶籍政策實施

護意識,近日的民調有六成人認為香港高度自治受 後,香港開始出現本地的歸屬感和身份認同。 故在七十年代後的香港居民開始出現落地生根的想 種身份認同本來不會引起對抗甚至分離的傾向, 威脅,當中有六成認為威脅來自中央,而 法, 逐漸形成一個固定、 特殊的政治共同體。 方指出即使在 2000 年代初香港人對特區政府極為

當中又

不滿,但也沒有產生對北京中央政府的反感。但自 有一半人會願意參與運動。 種身份認同本來不會引起對抗甚至分離的傾向,方指出即使在2000年代初香港人對特區 中央不斷介入香港的內政事務,意圖在香港發揮自 政府極為不滿,但也沒有產生對北京中央政府的反感。但自中央不斷介入香港的內政事務,意圖在 己的影響力時,香港便產生對自身身份的保護意 香港發揮自己的影響力時,香港便產生對自身身份的保護意識,加上梁振英辛辣的管治手腕,一種 識,加上梁振英辛辣的管治手腕,一種邊陲國族主 邊陲國族主義(Peripheral nationalism)由然而生。 義 (Peripheral nationalism) 由然而生。


55

建立「分權中國論」的必要 「單靠民主中國未必會令香港得到民主和自治。」

制, 種收緊不只在香港發生還有在整個中國,故 此中國目前不存在一個像香港或台灣般有力的公

民社會。」 方志恒說 :「中國自由派不一定對香港自治支持,不 「一國兩制是本來就是保持中國與香港不同的法律。」方說。方表示《基本法》、 《中英聯合聲明》本 一定有利港人的主體意識,他們可能支持香港有普 故在種種因素之下,方希望大家認知香港無法迴避 來就是一種成文法維持香港和中國的分別。即使是政治上取向較為建制的劉兆佳也認為香港是一個 選,但是否支持香港有自治,則是另一回事。」他 中國因素,要理解為何需要關注中國、了解中國、 「特殊的政體」。而《基本法》建立更令香港人的身份認同更強。在2003年,因為中央政府希望有更強 舉了西班 與加泰隆尼亞的關係為例子,說明即使 甚至影響中國。「傳統泛民如民主黨的民主中國論 的統一,希望兩地融合,建立「中央集權式」的一國兩制,香港人便開始反抗。當中包括在政治上,基本 中央政府民主化不意味著地方政府可以分享更多的 是基於中國民族主義,但我們現在與他們不同,我 法加入附件一、附件二,經濟上有CEPA、開發邊境地區、文化上推出「普教中」、 「國民教育」等,結果令 權力。「今日的西班 和加泰隆尼亞關係有些像中 們要思考中國因素可能純粹是一種很功利的考量, 港人出現對自身身份的保護意識,近日的民調有六成人認為香港高度自治受威脅,當中有六成認為 國和香港,但西班 是民主政府,大家可能理所當 到底一個如何中國才是對香港自主最有利。」方 威脅來自中央,而 當中又有一半人會願意參與運動。 然地認為民主西班 會給加泰隆尼亞人自治。但現 說。他補充正因為 種思考,我們要在民主中國之 實就是加泰隆尼亞目前的自治也是很有限,也出現

上再建立一個分權中國, 樣對於國際安全、香港

了類似「普教中」等問題。」方志恒說 :「因此我

自身利益才是最有利。

建立「分權中國論」的必要

們一方面要追求民主中國,在民主中國出現前保護 「單靠民主中國未必會令香港得到民主和自治。 」方志恒說:「中國自由派不一定對香港自治支持, 他又表示在一系列思考下,他認為香港應該追求自 自己的身份認同,與此同時要追求一種分權中國。」 不一定有利港人的主體意識, 他們可能支持香港有普選,但是否支持香港有自治,則是另一回事。」他 治。「當我們動員政治運動時,我們應該思考政治 舉了西班 與加泰隆尼亞的關係為例子,說明即使中央政府民主化不意味著地方政府可以分享更多 問及可否與中國的公民社會連結,以類似「第三種 運動的最大合法性。」方說。他雖然目前有不少的 的權力。 「今日的西班 和加泰隆尼亞關係有些像中國和香港,但西班 是民主政府,大家可能理所 中國想像」的進路,繞過中國政府,與民間合作共 進路如自決、港獨等均有一定的合法性,但比較而 當然地認為民主西班 會給加泰隆尼亞人自治。但現實就是加泰隆尼亞目前的自治也是很有限,也 同抗擊中國政府威權主義。方表示支持建立更多的 言,自治最易得到港人的支持和國際的認同,因此 盟友,但不應對中國的公民運動力量有太多的期 望。「目前的大氣候是習近平不斷收緊對中國的控

未來爭取自治。


56

本土運動宜多元發展

香港面向國際的重要

面對香港主體性受多方面的威脅,方志恒表示目前

除左自身要自強,香港本土運動更要面向國際。方

首要的任務是要將本土運動的眼光和範圍擴大,不

說香港在歷史上就是一個國際城市,因此建立了很

只集中於政治方向。「選舉是很重要,但選舉和政

強的國際網絡。由最早期的華工貿易,帶動香港

沿

對不是唯一的方向。」他表示目前香港社會對

的業發展,到轉口港,以至今日的國際金融中心,

本土運動的想像還是過於單一和泛政治化,他舉了

香港是離不開世界。但方表示目前香港的國際地位

加泰隆尼亞面對佛朗哥統治時期的本土運動作例

正受中國所挑戰,因為香港與中國貿易比例增多甚

子。「加泰隆尼亞人在當時的政治路線幾乎的全面

至失衡,結果令香港在政治、經濟、文化等也受制

崩潰,不少人流亡、坐牢、甚至處決,在語言上甚

於中國,例如香港的電影考慮的是中國市場而非香

至不許公開使用加泰語。於是他們便由政治運動轉

港市場或海外市場,香港產業也不能離開中國市場

向到文化運動」方說。當時的加泰隆尼亞,曾經出

等,

現以用加泰語寫歐美流行曲的「新歌運動」,也有 在教會教加泰語,組織「童軍運動」教青少年加泰 語。與加泰隆尼亞同理,香港的本土運動也可以很 多樣。

對香港作國際城市極為不利。

方希望未來香港可以擴大自身經濟的自主性,自主 性的前提是減少對中國的依賴,香港不會變成一個 所以產業為香港服務的地方。他又以歷史為例子, 指出過去的香港有龐大的海外市場、東南亞市場,

方指文化運動或其他面向其他好處是可以容納更

未來香港可以思考南進政策,開拓中國市場以外的

多人的參與,爭取最多人的支持。「不是每個人也

藍海。

能站到最前參與政治運動,但如果有不同的面向便 可以使參與門檻下降,同時吸引不同的人。」方希 望未來的本土運動是全面性的,在經濟、語言、文 化、軟實力種種上也能保護香港的獨特性,使香港 不至於在中國的威權大一統統治之下消亡。他更希 望香港人明白

場本土運動才剛剛開始,將會是一

場與中國的持久戰。

此外,方表示國際的連結不應局限於政治連結,更 要有其他交流如學術、經濟、文化等,增加國際關 注。「香港一直以來有政治上的民間外交,現今的 黃之鋒、梁天琦到海外演說,講解香港情況等,過 往也有李柱銘等人。」方說,他表示香港目前的國 際關注仍然是本土運動的優勢,方說 :「很多台灣 朋友也會羨慕香港雨傘運動時所得到的國際關注,

「保障香港的獨特性是很重要。加泰人就是能保障

他們說太陽花運動規模也很大,但得到的國際關注

自己的獨特,他們才可以在佛朗哥死後馬上有一百

比雨傘少。」假如未來有不同層面的國際連結,相

萬人遊行,要求加泰隆尼亞自治」方說。香港主體

信可以維持甚至增加國際的關注。

與中國威權的對抗,也許是一場身份保衛戰。


57

香港面向國際的重要 香港未來的可能 除左自身要自強,香港本土運動更要面向國際。方說香港在歷史上就是一個國際城市,因此建 對於香港未來,方志恒表示香港對比其他受威權政體威脅的地方而言,還有相當大的空間。「未來也許 立了很強的國際網絡。由最早期的華工貿易,帶動香港的業發展, 到轉口港,以至今日的國際金融 香港的議會路線會全面封鎖,可能民主派會得不到任何的議席, 已是最壞的情況。」方說。他表示中 中心,香港是離不開世界。但方表示目前香港的國際地位正受中國所挑戰,因為香港與中國貿易比 國不會讓香港西藏化,原因是中國仍然需要香港作為世界的窗口和人民幣的集散地,假如將香港的制度 例增多甚至失衡,結果令香港在政治、經濟、文化等也受制於中國,例如香港的電影考慮的是中國 完全破壞對中國也未必是好事。因此,香港還是有一定空間作抗爭。 市場而非香港市場或海外市場,香港產業也不能離開中國市場等, 對香港作國際城市極為不利。 方最後更向我們舉了南提洛爾和奧蘭群島兩個地區證明保持自身實力對追求自治的重要。「意大利的南 方希望未來香港可以擴大自身經濟的自主性,自主性的前提是減少對中國的依賴,香港不會變 提諾爾因為強大的經濟實力,甚至比中央政府更為強大,以至可以回過頭來影響中央,自然能鞏固自治 成一個所以產業為香港服務的地方。他又以歷史為例子,指出過去的香港有龐大的海外市場、東南 權。相反,澳洲的諾福克島因為管理不善,陷入財困,每年要中央資助,沒有人信任諾福克島的自治, 亞市場,未來香港可以思考南進政策, 開拓中國市場以外的藍海。 結果自治權被堪培拉政府收回。」方說 :「那麼,香港要成為諾福克島還是南提洛爾?」 此外,方表示國際的連結不應局限於政治連結,更要有其他交流如學術、經濟、文化等,增加國 際關注。 「香港一直以來有政治上的民間外交,現今的黃之鋒、梁天琦到海外演說,講解香港情況 等,過往也有李柱銘等人。」方說,他表示香港目前的國際關注仍然是本土運動的優勢,方說:「很多 台灣朋友也會羨慕香港雨傘運動時所得到的國際關注,他們說太陽花運動規模也很大,但得到的 國際關注比雨傘少。」假如未來有不同層面的國際連結,相信可以維持甚至增加國際的關注。

香港未來的可能 對於香港未來,方志恒表示香港對比其他受威權政體威脅的地方而言,還有相當大的空間。 「未 來也許香港的議會路線會全面封鎖,可能民主派會得不到任何的議席, 已是最壞的情況。」方說。 他表示中國不會讓香港西藏化,原因是中國仍然需要香港作為世界的窗口和人民幣的集散地,假 如將香港的制度完全破壞對中國也未必是好事。因此,香港還是有一定空間作抗爭。


58

一盞認清本土方向的續命燈 訪本民前發言人黃台仰

本土

有時本土運動像是燒到末端的火柴,燎原之勢經歷風風雨雨, 到了一個只能隱約看見燈火的處境。一直行動於前線的本土民 主前線發言人黃台仰整合要幾年來的經驗,與學者方志恒無獨 有偶,指繼續前進必須正面回應中國的角力。


59

文 / 李芷澄 設計 / 楊勝楠 圖 / 互聯網

主權移交廿年 香港沉淪廿年 本土民主前線發言人黃台仰主張香港民族自決,又認 為香港人的定義為擁護香港,守護共同的核心文化、 價值的人,他同時期望香港人能建立身份認同,對抗 中國大陸對香港的統治。黃又提出民主運動內部應以 民主方式尊重群眾,故尊重任何一名示威者以任何方 式表達自己的訴求。雨傘革命的失敗讓他領略到「以 武制暴」才是正確的抗爭手法,香港民眾應以武力保 護自己及其他示威者。 香港主權移交二十年,黃台仰認為現時香港主權的政 冶、經濟及民生方面受到中國因素影響。在政冶方 面,人大 8.31 框架說明了香港永遠都不符合國際普選 制度,沒有可能達到真正民主。而 2014-2017 年的政 治風波,如確認書、宣誓、人大釋法等事宜,可見中 央干預香港政治無所不用其極。但根據基本法 22 條, 中共沒權干預香港內政,但中聯辦干預日益嚴重,而 香港資源不足以抗衡,主權移交二十年裡可見中央全

面操控本港政治。而經濟方面,香港零售、旅遊都變 得單一化,同時香港人對過量既中國旅客及水貨客有 抗拒,當時亦聯同本民前進行光復行動。民生方面, 單程證審批增加香港新移民人數,本民前反對香港沒 有單程證審批權,以屯門天水圍區為例,新移民於該 區成為主流,沖淡當區的本土意識。另外,香港政府 亦有配合中共清洗本土意識,例如教育局大力推動普 教中,擴大普通話的使用程度,同時減少學生用廣東 話的機會。


60

本 土

主權移交廿年 香港沉淪廿年 本土民主前線發言人黃台仰主張香港民族自決,又認 為香港人的定義為擁護香港,守護共同的核心文化、 價值的人,他同時期望香港人能建立身份認同,對抗 中國大陸對香港的統治。黃又提出民主運動內部應以 民主方式尊重群眾,故尊重任何一名示威者以任何方 式表達自己的訴求。雨傘革命的失敗讓他領略到「以 武制暴」才是正確的抗爭手法,香港民眾應以武力保 護自己及其他示威者。 香港主權移交二十年,黃台仰認為現時香港主權的政 冶、經濟及民生方面受到中國因素影響。在政冶方 面,人大 8.31 框架說明了香港永遠都不符合國際普選 制度,沒有可能達到真正民主。而 2014-2017 年的政 治風波,如確認書、宣誓、人大釋法等事宜,可見中 央干預香港政治無所不用其極。但根據基本法 22 條, 中共沒權干預香港內政,但中聯辦干預日益嚴重,而 香港資源不足以抗衡,主權移交二十年裡可見中央全 面操控本港政治。而經濟方面,香港零售、旅遊都變 得單一化,同時香港人對過量既中國旅客及水貨客有 抗拒,當時亦聯同本民前進行光復行動。民生方面, 單程證審批增加香港新移民人數,本民前反對香港沒 有單程證審批,以屯門天水圍區為例,新移民於該區 成為主流,沖淡當地的本土意識。另外,香港政府亦 有配合中共清洗本土意識,例如教育局大力推動普教 中,擴大普通話的使用程度,同時減少學生用廣東話 的機會。

忌斬腳趾避沙蟲 正視中國事務 現時香港八間大學學生會亦是「本土莊」,多次表 示「鄰國嘅事唔關香港事」,黃台仰則反對完全不 理會中國事務這種行為,認為學界的反應是受民族黨 影響。本民前反抗中華帝國官方民族主義的論述, 但黃台仰認為中國人也應該有民主,應享有基本人 權、民主等基本價值,但擁有民主前要有更多工作 做,例如教育,要先培養人民有一定基礎公民意識。 本民前一直有與不同地方的維權人士聯絡,亦曾出席 探討中國民主的會議,有不少維權人士明白香港處 境,並認為香港只得獨立一路。本民前由 2016 年 9 月之後主要工作都是國際連結,而其他本土派亦同意 這方面的行動。


61

政治疲勞仍見曙光 談論到港人身份認同比中國人身份認同高,但現時支持香港獨立人數下降。 黃台仰表示, 回想 2013 至 2014 年,甚少人認識本土派,但現時大部份市民都接觸過,而且只有約 2.4% 年輕人認為自己是中國人,數字相當令人鼓舞。黃台仰認為現時願意投入社會運動的人數減 少,是源於政治疲勞,近幾年的政治風波及打壓,出現疲態乃正常現象。他表示應把握現時 較平靜的時間作部署,做更多教育及宣傳本土意識,重整風氣。他提到當年反國教時,也是 依靠學民思潮慢慢炒熱話題,亦需要一兩年後才可有十萬人支持,證明本土派一開始未必有 迴響乃正常。 相對於其他國家的本土運動,香港較集中於選舉活動上,較少於文化方面入手,黃台仰認為 香港本土運動 2014 年才開始,這三年間的發展有限,加上本土派資源短缺,又面對政權種 種打壓,要更多人手才可以抗衡。他認為不少本土派人士都知道有什麼可以做,但無奈欠資 源下而擱置,他期望有意投身本土運動的年輕人能好好裝備自己,將來投身於不同崗位。

黃台仰:需要有更多教育及政治論述去激發港人身份認同。 他表示,本民前會繼續積極宣傳、設立街站、出席論壇來表達本民前的理念。 他慨嘆,本來選舉是一個推廣的好機會,惟他們已不能再參選未來的選舉。 梁天琦曾提及過和解路線,由於選舉之後所有陣營碎片化,激進民主舉辦的 活動,本土派沒有參與,反之亦然。同時,本土派又有內鬥,他認為暫時要 重整不必要的矛盾,但不代表雙方要放棄自己的原則。他希望泛民同本土派 會有更多溝通,互相了解。同樣地,自決派及激進民主派都同意三方面要多 加合作,現階段應保持溝通,探討未來合作方向。但他重申,若抵觸「香港 人優先」這個大前提便不會合作。

本 土


62

跋 跋 跋

在寫的時候思考了很多,為甚麼是二十年?為甚麼 在寫的時候思考了很多,為甚麼是二十年?為甚麼 在寫的時候思考了很多,為甚麼是二十年?為甚麼 在寫的時候思考了很多,為甚麼是二十年?為甚麼 在寫作過程好像把所有壓迫的源頭歸到中國頭上。 在寫作過程好像把所有壓迫的源頭歸到中國頭上。 在寫作過程好像把所有壓迫的源頭歸到中國頭上。 在寫作過程好像把所有壓迫的源頭歸到中國頭上。 我們會否走向另一種躁動和虛無,我們的論述是否 我們會否走向另一種躁動和虛無,我們的論述是否 我們會否走向另一種躁動和虛無,我們的論述是否 我們會否走向另一種躁動和虛無,我們的論述是否 只是幼稚和無法經得考驗,我不知道。我也無意這 只是幼稚和無法經得考驗,我不知道。我也無意這 只是幼稚和無法經得考驗,我不知道。我也無意這 只是幼稚和無法經得考驗,我不知道。我也無意這 本編刊會變成訪間一些膚淺的說法,認為香港所有 本編刊會變成訪間一些膚淺的說法,認為香港所有 本編刊會變成訪間一些膚淺的說法,認為香港所有 本編刊會變成訪間一些膚淺的說法,認為香港所有 的問題均是因為主權移交所引起,甚至認為香港的 的問題均是因為主權移交所引起,甚至認為香港的 的問題均是因為主權移交所引起,甚至認為香港的 的問題均是因為主權移交所引起,甚至認為香港的 設計:冼靜汶 唯一問題就是政治問題。但即使倍感無力,認為自 設計:冼靜汶 設計:冼靜汶 唯一問題就是政治問題。但即使倍感無力,認為自 唯一問題就是政治問題。但即使倍感無力,認為自 設計:冼靜汶 唯一問題就是政治問題。但即使倍感無力,認為自 己的想法幼稚,但如果可以帶來一些討論和改變, 己的想法幼稚,但如果可以帶來一些討論和改變, 己的想法幼稚,但如果可以帶來一些討論和改變, 己的想法幼稚,但如果可以帶來一些討論和改變, 說政治一天也嫌長,至少在編著這本聯刊 這微弱的貢獻也是值得吧﹗ 這微弱的貢獻也是值得吧﹗ 這微弱的貢獻也是值得吧﹗ 說政治一天也嫌長,至少在編著這本聯刊 說政治一天也嫌長,至少在編著這本聯刊 說政治一天也嫌長,至少在編著這本聯刊 這微弱的貢獻也是值得吧﹗ 的時候,我是最能深刻感受香港政治變化 的時候,我是最能深刻感受香港政治變化 的時候,我是最能深刻感受香港政治變化 的時候,我是最能深刻感受香港政治變化 在這個急殆的形勢中,每個人都要堅守自己的崗 的急速,由六月開始擬定主題、稿題後,經歷了 在這個急殆的形勢中,每個人都要堅守自己的崗 的急速,由六月開始擬定主題、稿題後,經歷了 在這個急殆的形勢中,每個人都要堅守自己的崗 的急速,由六月開始擬定主題、稿題後,經歷了 在這個急殆的形勢中,每個人都要堅守自己的崗 的急速,由六月開始擬定主題、稿題後,經歷了 七一民族黨被打壓,政府再取消四位議會立會資 位,在學界上,學生會負責衝鋒陷陣時,我們這群 位,在學界上,學生會負責衝鋒陷陣時,我們這群 位,在學界上,學生會負責衝鋒陷陣時,我們這群 七一民族黨被打壓,政府再取消四位議會立會資 七一民族黨被打壓,政府再取消四位議會立會資 位,在學界上,學生會負責衝鋒陷陣時,我們這群 七一民族黨被打壓,政府再取消四位議會立會資 文字工作者可以做的就是為提供思考的資源和帶 格,再有一地兩儉,東北案和抗爭者成為政治犯 文字工作者可以做的就是為提供思考的資源和帶 文字工作者可以做的就是為提供思考的資源和帶 格,再有一地兩儉,東北案和抗爭者成為政治犯 格,再有一地兩儉,東北案和抗爭者成為政治犯 文字工作者可以做的就是為提供思考的資源和帶 格,再有一地兩儉,東北案和抗爭者成為政治犯 來討論,以理論成為他們的後盾。另外這本結集了 等,早前《國歌法》更在全國人大通過,香港似乎 來討論,以理論成為他們的後盾。另外這本結集了 來討論,以理論成為他們的後盾。另外這本結集了 等,早前《國歌法》更在全國人大通過,香港似乎 等,早前《國歌法》更在全國人大通過,香港似乎 來討論,以理論成為他們的後盾。另外這本結集了 等,早前《國歌法》更在全國人大通過,香港似乎 不同院校同學作品的聯刊也可以是學界合作的另 再沒有自由的空間喘息。我不禁懷疑,到底在如此 不同院校同學作品的聯刊也可以是學界合作的另 不同院校同學作品的聯刊也可以是學界合作的另 再沒有自由的空間喘息。我不禁懷疑,到底在如此 再沒有自由的空間喘息。我不禁懷疑,到底在如此 不同院校同學作品的聯刊也可以是學界合作的另 再沒有自由的空間喘息。我不禁懷疑,到底在如此 一種可能,我們彼此有著不同的傳統、想法,但終 急殆的局勢之下,我們的書寫有何意義? 一種可能,我們彼此有著不同的傳統、想法,但終 一種可能,我們彼此有著不同的傳統、想法,但終 急殆的局勢之下,我們的書寫有何意義? 急殆的局勢之下,我們的書寫有何意義? 一種可能,我們彼此有著不同的傳統、想法,但終 急殆的局勢之下,我們的書寫有何意義? 究我們還是走到一起為思考香港前途努力,並互相 究我們還是走到一起為思考香港前途努力,並互相 究我們還是走到一起為思考香港前途努力,並互相 究我們還是走到一起為思考香港前途努力,並互相 答案或許在於思考本身。正是身處亂世,我們不得 影響彼此、教學相長,也是一種安慰。 影響彼此、教學相長,也是一種安慰。 影響彼此、教學相長,也是一種安慰。 答案或許在於思考本身。正是身處亂世,我們不得 答案或許在於思考本身。正是身處亂世,我們不得 答案或許在於思考本身。正是身處亂世,我們不得 影響彼此、教學相長,也是一種安慰。 不認清當前的局勢,要認清當前的問題,我們無法 不認清當前的局勢,要認清當前的問題,我們無法 不認清當前的局勢,要認清當前的問題,我們無法 不認清當前的局勢,要認清當前的問題,我們無法 香港社會很紛亂,但我們不可以因為紛亂而放棄思 離開勾勒過去的歷史,反思從前的道路。在編著的 香港社會很紛亂,但我們不可以因為紛亂而放棄思 離開勾勒過去的歷史,反思從前的道路。在編著的 香港社會很紛亂,但我們不可以因為紛亂而放棄思 離開勾勒過去的歷史,反思從前的道路。在編著的 香港社會很紛亂,但我們不可以因為紛亂而放棄思 離開勾勒過去的歷史,反思從前的道路。在編著的 時候,經歷不少香港政治事件,每當在新聞看到在 考、討論、忍耐、堅持。正因為沒有方向,我們才 考、討論、忍耐、堅持。正因為沒有方向,我們才 考、討論、忍耐、堅持。正因為沒有方向,我們才 時候,經歷不少香港政治事件,每當在新聞看到在 時候,經歷不少香港政治事件,每當在新聞看到在 考、討論、忍耐、堅持。正因為沒有方向,我們才 時候,經歷不少香港政治事件,每當在新聞看到在 會落入紛亂之中,因此我們需要的,正是一個前進 身邊抗爭的朋友被送進監牢,香港人所支持的代議 會落入紛亂之中,因此我們需要的,正是一個前進 會落入紛亂之中,因此我們需要的,正是一個前進 身邊抗爭的朋友被送進監牢,香港人所支持的代議 身邊抗爭的朋友被送進監牢,香港人所支持的代議 會落入紛亂之中,因此我們需要的,正是一個前進 身邊抗爭的朋友被送進監牢,香港人所支持的代議 的方向,一個可以為香港帶來自由的方向。感激各 士資格被剝奪,乃至北京政府在釋法後梁游二人連 的方向,一個可以為香港帶來自由的方向。感激各 的方向,一個可以為香港帶來自由的方向。感激各 士資格被剝奪,乃至北京政府在釋法後梁游二人連 士資格被剝奪,乃至北京政府在釋法後梁游二人連 的方向,一個可以為香港帶來自由的方向。感激各 士資格被剝奪,乃至北京政府在釋法後梁游二人連 位取閱的朋友,因為你們,我們的寫作才有意義。 上訴權利也失去時?無限的無力感投射在我們的 位取閱的朋友,因為你們,我們的寫作才有意義。 位取閱的朋友,因為你們,我們的寫作才有意義。 上訴權利也失去時?無限的無力感投射在我們的 上訴權利也失去時?無限的無力感投射在我們的 位取閱的朋友,因為你們,我們的寫作才有意義。 上訴權利也失去時?無限的無力感投射在我們的 最後希望各位香港人,不要放棄,要為香港人的尊 身上,也許作為編委的我們,無法不能以寫作回應 最後希望各位香港人,不要放棄,要為香港人的尊 最後希望各位香港人,不要放棄,要為香港人的尊 身上,也許作為編委的我們,無法不能以寫作回應 身上,也許作為編委的我們,無法不能以寫作回應 最後希望各位香港人,不要放棄,要為香港人的尊 身上,也許作為編委的我們,無法不能以寫作回應 嚴蓄勢,為我們的自由而蓄勢。 這個時代。 嚴蓄勢,為我們的自由而蓄勢。 嚴蓄勢,為我們的自由而蓄勢。 這個時代。 這個時代。 嚴蓄勢,為我們的自由而蓄勢。 這個時代。

有 有 有 有

何正男 何正男 何正男 何正男年 9 月 1 日 2017 2017 2017 年年 99 月月 11 日日 2017 年 9 月 1 日


63


出版資料 出版

香港主權移交二十年特刊—大專聯校編輯委員會 2017

撰文

朱晉駒 包海齡 黃俊安 區綽彥 林可淇 吳振良 何正男 黃佳裕 李芷澄

美術

王敏 黎嘉茵 陳芷呈 楊勝楠 何鍶韵 甘蕙嘉 蘇芷晴 冼靜汶

參與院校

香港城巿大學學生會編輯委員會 恒生管理學院學生會編輯委員會 嶺南大學學生會臨時編輯委員會 香港理工大學學生會學生報編輯委員會 香港教育大學學生會編輯委員會 香港公開大學學生會編輯委員會 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中大學生報出版委員會

鳴謝

作家 盧斯達 《香港革新論》主編 方志恆博士 本土民主前線召集人 黃台仰

(以上排名不分先後)

承印

新設計印刷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17 年 10 月初版

聲明

大專聯校編輯委員會已盡力確認本刊內容之真確性,對於內容的糾紛將不負上任 何相關法律責任。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