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
001 第一期
編輯// 黃雅文、黃俊邦
葵青街坊欠參與 葵青街坊欠參與 區內設施淪為
?
街坊是區內設施的最常用家,但往往使用率都不如人意,箇中原因究竟為何? 首期《葵青寶典》的封面帶大家了解你或許從未使用過的葵青地區康健中心與兒童遊樂設施。
葵青區擁全港首間地區康健中心 大多街坊:冇聽過 為加強基層醫療服務,位於葵興葵昌路的第一所地區康健中心(下稱中心)經已開幕,政府 將會在其他區設立康健中心和「地區康健站」。「關注葵青康健中心民間連線」在6至7月以問 卷方式,訪問葵青區人士對康健中心即將投入服務的意見。調查發現,超過七成受訪者表示,未 聽聞區內將設立康健中心。街坊高先生:「聽過下個名,但做咩就咩都唔知!」。而中心的使 用者亦有感地區康健中心只有「硬件」,但軟件配套不足。 中心在落成初期曾一度引起爭議,因中心由食物及衞生局管理招標,外判整個營運服務。最 後由現屆葵青區議會副主席周奕希執管的「葵青安全社區及健康城市協會」中標,承辦營運服 務合約。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陳肇始亦曾出任該協會的榮譽贊助人,但後疑涉利益衝突而辭去榮 譽贊助人一職。
成立欠社區人士參與 街坊對中心零認知 2018年施政報告指出政府想藉著中心推動以社區為本的基層醫療 ,這與「基層的 醫療」不同。簡言之,理想的基層醫療狀態是市民在未發病前,已能透過中心 的跨專業服務預防疾病,或轉介至醫院以外的機構應對病情,可見社區人士 的參與十分重要。 「醫護行者」一直關注葵青區基層醫療,該研究及倡議主任黎俊健接受 訪問時表示,可分兩方面去看葵青區的基層醫療,一是診所門診是足夠的, 但市民要排很久的隊,收費也不夠大眾化,以私家醫生為主;二是公營醫 療體系的跨專業服務比較少,現時多依靠非牟利組織提供零散的服務,如社 區藥房、老人院內的護士服務、復康會的地區物理治療服務等。 醫護行者研究及倡議主任黎俊健 政府於去年4月28日僅做了一次葵青區市民諮詢。時至今年10月,記者到葵青區訪 問街坊,大都表示沒有聽過地區康健中心。街坊高先生表示:「喺Facebook好似見過 下,但做咩就咩都唔知!」中心內的數位使用者也表示經朋友介紹才知道中心的位置 ,但對於實際內容也是親身來到才知道。
中心的軟性配套不足 中心提供三層預防的服務,分別為健康推廣、諮詢及輔導服務;健康風險評估、 慢性疾病篩查;慢性疾病管理、社區復康服務等。中心服務內容豐富,開放時間亦 能針對上班人士,提供晚上和星期六的時間,但人手配套是否足夠仍令人存疑。使 用者陳小姐向記者表示,她第一次來中心時約下午六時,但因護士已下班,故要另 約一天才能見護士。 記者向接待處職員詢問中心護士數量,她稱:「每日護士人手數量都唔同,我唔可以講到 個數字你聽。佢哋而家下午五點半收工。」職員亦承認內部已在檢討護士上班時間問題。記者實 測後,知道每位街坊與職員會面的時間約為30分鐘,換言之若扣減一個小時午餐時間,執勤護士 每天最多只可見到11位街坊。但單單是葵興區的街坊就已經有超過一萬八千人。而第一次來中心的 街坊May到會面室接見了職員後表示不知道他是什麼專業人士,只知道不是護士,她更向記者表示: 「中心只係提供到個地方,軟件配套都唔足夠。我嚟係想見護士、醫生,早點檢查知道身體情況, 唔使出咗事先去公立醫院排隊。」她更提及丈夫 : 「他患了癌症,食緊標靶藥,以為嚟到都可以問 下。」除了護士人手,現時中心只有兩位物理治療師,所提供的免費班組也常出現爆滿情況。 此外,葵青區議會文件中早已提及營運者需提供語言服務以協助少數族裔人士,但中心裡並沒 有少數族裔的語言服務支援他們。 如欲查詢中心詳情 請致電:2557 2557
記者曾聯絡周奕希進一步了解現時中心的情況,但其助理稱他以私人 事務為由請假,現由前葵青區委任議員何少平暫理。雖有人手調配,但網 頁上仍是寫著中心主席是周奕希議員。周奕希是「葵青安全社區及健康城 市協會」主席,亦同為連任七屆的荔景區議員及葵青區議會副主席。他已 報名參選2019年區議會出戰荔景區,同區候選人還有王天仁。
設計及排版// 陳復悠
記者// 陳復悠、黃采華、覃志敏
跨區「放電」成常態 兒童設施兒童諗 2019年施政報告指出,由於香港居 住環境狹窄,地區的公共空間應為兒童 提供一個有趣味的遊玩地方。而根據立 法會研究文件,截至2017年,由康文 署管理、逾600個公共遊樂場中,葵青 區每名兒童所享用的人均遊樂場面積只 有0.16平方米,為全港最少。葵青區的 兒童不但居住環境狹窄,就連玩樂的空 間也欠奉。有見及此,本報走訪了由康 樂及文化事務署轄下的青衣公園遊樂場 及位於葵芳新都會廣場內私營的「歷奇 公園」,看看家長及小朋友們對現有區 內遊樂設施的意見。 葵芳新都會廣場內的「歷奇公園」
公私營遊樂設施大不同
記者於週日上午到達青衣公園,可見遊樂場的人寥寥可數,場內的九成家庭都表示自己並非 葵青區居民,只是路過。而居住於青衣數年,育有兩子的黃女士則表示,其實很少來青衣公園的 遊樂場:「雖然住在旁邊,但通常假日都會帶兒子去荃灣廣場或其他郊外地方。不過荃灣那邊人 亦太多了,都驚會走失小朋友。」當記者問到設施的趣味性時,5歲的陳小朋友就認為「Ok啦, 個個公園都一樣」,並指出一星期只能到公園玩耍20分鐘,因每日下午都要學英文及打乒乓球。 在同一時段,位於葵芳新都會廣場內的「歷奇公園」卻人頭湧湧,連滑梯都要排隊方能進入。 大部分使用者均為葵青區居民,亦有部份家庭是來自其他區域,因到商場消費才上來遊玩。8歲 的何小朋友表示:「呢到嘅滑梯好好玩,可以喺好高瀡落嚟!」何家長則認為,「歷奇公園」內 設有親子元素,較能與子女享受親子樂。
公共空間不足由私人機構填補? 公民黨青衣地區發展主任冼豪輝曾向康文署查詢區內公共遊樂場使用率,但政府卻回覆指沒 有相關數據。他認為現時政府有規劃標準,卻忽略設施的質素與使用者意見。他說:「康 文署不會想這些。雖然有標準,但沒有人使用的話,興建一個無用的設施又有何意義? 若政府繼續以這個邏輯作規劃,遊戲設施永遠不會有改善空間。」他續指,私人機構現 時為政府填補漏洞,但不代表此為健康的現象:「若有一天商場認為兒童設施再無法帶 來商機,將用地改作其他用途,那小朋友又失去了一個玩樂場所了。」他強調,遊樂場攸 關下一代的身份認同,「下一代長大後到底會稱自己是青衣人、香港人,還是其他身份? 如果連成長階段都不在自己社區,長大後又怎會在葵青區紮根、付出,最後只會想到自己。」 公民黨冼豪輝
街坊:望能多參與規劃 港府在設計兒童遊樂設施時鮮有向真正的用家—小朋友諮詢意見,有街坊表示,始終小朋友才 是設施使用者,希望能讓他們多參與規劃的過程,發揮創意同時了解社會運作。在台灣,有組織 關注遊樂場設計問題,因此針對兒童遊戲權等議題,向各持份者進行意見諮詢,由下而上推動遊 樂場變革,為孩子找回特色滑梯及攀爬架。而港府近年斥資2800萬元改造位於屯門公園的共融遊樂 場大受歡迎,故計劃擴展至其他公園。首年初步的17個選址中包括青衣海濱公園。 針對兒童諮詢,冼豪輝早 前舉辦「您」想中的兒童遊樂 場繪畫比賽,收集區內兒童心 中的公園模樣,並把冠軍作品 呈上康文署。冼豪輝參選2019 年區議會出戰青衣偉盈區,同 區候選人還有工聯會麥美娟。 記者曾致電麥美娟查詢訪問, 惟截稿前未有回覆。
冠軍:劉縉燁小朋友作品
亞軍:郭詠彤小朋友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