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計劃 如有需要,試行期間將以郵寄方 式,免費把最新一期《集油》送 到府上,希望油塘街坊支持。 編輯 / 楊雅怡 設計、排版 / 陳穎璇、張禮皓、柯曉楠
【本報訊】受武漢肺炎(新冠病毒)影響,香港人已經沒有外遊多時,本地遊就成了另一 選擇。而鯉魚門石礦場因其地理位置方便、景色獨特,近期就成為了本地遊的熱點。但隨 著遊客增多,不少問題就隨之衍生。早前本報在社交媒體上報導過「石礦場垃圾遍地」以 及「石礦場發生火燭」的情況,本期《集油》將會繼續以「石礦場」為專題,與各位讀者 深入了解不同持份者的看法,以及揭露石礦場一直存在的問題。 文/日比、陳塵止 攝/陳塵止
「荒廢樂土」獲遊客喜愛 部份擔心影響民居及大自然
三大問題難以解決 遊客攀石險象環生
「頹廢探險風」打卡聖地 荒廢石礦場的前世今生 石礦場環境衛生
石礦場是油塘的一片「樂土」,除油塘人會前往外,同樣得到區 外人的喜愛。來自沙田的唐先生和友人就特意到此進行攝影活動, 雖然部分芒草被燒,但他依然覺得「周圍成個景都值得影」,他 認為這樣的風景在香港已經不多;而來自馬鞍山的譚女士一家同 樣滿意行程,他們的關注點是「石礦場」整體的遺址,而非芒草, 直言對於石礦場的風景「都幾 impressive(印象深刻)」,也會 考慮在離開的時候光顧途經的餅家。但也有遊客指出部分潛在的 問題,例如由九龍來到油 塘的馮小姐,指石礦場是 「好好嘅大自然環境」, 但擔心該地經商業化後, 會產生更加嚴重的垃圾問 題;來自青衣的甘小姐則 向 記 者 表 示, 雖 然 吹 著 海 風 感 覺「 好 chill( 自 在)」,但因為沒有預計 到入石礦場要在多條村中 曲折穿插,擔心日後如果 譚女士一家 石礦場成為旅遊熱點,會相當打擾村民的日常生活。
村民歡迎遊客但望注重環保 商戶樂見年輕人願意消費 居於村內 26 年的陳小姐,直言感受到近期遊客比以往多,村民對 於遊客一直都是保持歡迎的態度,因為「鯉魚門不嬲都係旅遊景 點」,並表示遊客增多可以「振興呢一帶嘅食肆、士多同埋商店。」 但她同時也提到垃圾問題,早前她與朋友在海傍和石礦場都清理 了大量膠樽,所以她呼籲遊客們「希望入嚟玩嘅人,唔好留低垃 圾」。 遊客進入石礦場前,必然經過 一些商店,瑞香園餅家就是其 中一間。店主李女士表示,最 近香港人應該已經抗疫疲勞, 進出石礦場的遊客明顯增多, 營業額確實也得以回升,但仍 不能與以往最佳的時期相比。 她坦言餅店「乜嘢高高低低都 試過啦」,並會以平常心應對 疫情下的營業額。同時她又特 瑞香園餅家店主李女士 別指出,隨著本地遊客增多, 「都多咗唔少後生仔幫襯我哋啲餅」。
本報記者一行人曾三次到石礦場實地考察。遠看石礦場全景,確 有一番特色,但走近細看,石礦場的垃圾仍是遍佈各處。早前本 報曾報導環境衛生情況(詳細內容可掃描 QR code 瀏覽),火災 事件過後記者再次親臨石礦場採訪,相信因為經歷火災的緣故, 原本大量的垃圾已經不顯眼,但若然蹲下觀察被燻黑的土地時, 不難發現,原來不少被火燒焦的垃圾經已溶入泥土,當中包括塑 膠瓶、食物包裝袋等等,相信部分垃圾完全融化入泥土中。另外, 在未被火災波及的芒草裡,也夾雜著形狀大小各異的發泡膠,海 風一吹就四處飄揚,大煞風景。 石礦場的石屋、石山都充滿歷史的滄桑感,理應受到尊重和保護 的遺址卻塗鴉處處。只需繞著石礦場慢行一圈,「琳瑯滿目」塗 鴉盡顯眼前,例如山邊的大石 有 簡 體 字「 阿 弥 陀 佛 」( 阿 彌陀佛)的字樣,再往前走的 石頭上也被噴上各種圖案和文 字,而石屋頂部也殘留著疑似 「光復香港」的白色字樣,但 這是全場唯一一處曾被其他人 試圖用油漆遮蓋的塗鴉。記者 無法查究這些塗鴉何時出現, 又是何人所為,但這些塗鴉的 大石上「阿弥陀佛」字樣的塗鴉 存在,顯然與石礦場的滄桑格格不入。 一座大石山座落於石礦場的背後,而這座石山也是石礦場的重要 標誌之一。石山目測十分陡峭,本不適合市民攀爬,但記者發現, 在石山靠海的一面,一扎由多條麻繩簡單捆綁而成的繩索被垂掛 於山邊,頂端估計被綁於山頂,尾部估計接近海面,繩索附近並 沒有任何保護裝置,懷疑是由市民自行懸掛的。同時發現有市民 正在使用該條繩索往上攀爬,繩索附近的石頭形狀各異,繩索一 旦斷開,攀石的人必然受傷,甚或意外墮海,可謂相當危險。
懷疑由市民自行懸掛的繩索
在百多年前,不少廣東人流落鯉魚 門,他們以「打石」為生,石材會 銷售至台山順德,甚至歐洲。當年, 鯉 魚 門 與 牛 頭 角、 茜 草 灣、 茶 果 嶺這三條同樣經營打石的村落合稱 「四山」,而鯉魚門石礦場老大更 有「四山頭人」之稱,與滿清政府 關係密切。自八十年代起,打石業 無法續領牌照逐漸式微,礦場相繼 關閉,因而保留了一片石礦場遺址。 鯉魚門石礦場曾與同在油塘的茶果 嶺一樣,都是香港舊時重要的採集 大石之地,隨後因應建築業發展的 需要,又開始發展碎石。直至「六七 暴動」後,港英政府實施火藥管制, 石廠無法再續牌發展,運作百年的 石礦場終於完成它的歷史任務。 如今的遺址,只剩下數幢殘破的石 屋、散落的碎石和搖曳的芒草群, 還有海浪拍打上岸而形成的天空之 鏡,這些景物營造出來「頹廢風」 的特色,吸引不同遊客來親身遊歷 一番,欣賞石礦場曾經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