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日 2日《宝性论》講解(上)

Page 1

《寶性論》(上) 尊者嘉⽡仁波切講授 中⽂翻譯﹕蔣揚仁欽 1


法会第⼀天 2017年5⽉1⽇尊者嘉瓦仁波切讲授 于⼤乘法苑讲授

⽬录 佛法概述 …………………………………………………………………. 3 佛教的历史源流 ................................................................................. 3 那烂陀的清净传承 ............................................................................ 4 介绍《宝性论》及传承 ................................................................. 5 佛的四身论述 ......................................................................................... 7 导师释迦牟尼佛的教义最主要的基础就是四圣谛 ............................... 9 《般若经》的主要诠释——空性四门 ............................................. 10 透过空性的思维会获得什么样的利益 ....................................... 12 三转法轮——善辨法轮 ...................................................... 13 密咒⾦刚乘是属于“依别众⽣”的传承 .......................................... 15 《宝性论》讲解 ............................................................ 17 以清净意乐来讲闻 .................................................................... 17 造者殊胜 ........................................................................................... 18 释题 .................................................................................................... 19 解释正⽂ .............................................................................................. 22 第⼀ 如来藏品 ........................................................................... 22 序分 ............................................................................................. 22 第⼀⾦刚处:佛宝 ......................................................................... 24 第⼆⾦刚处:法宝 ................................................................................ 28 第三⾦刚处:僧宝 ............................................................................ 28 第四⾦刚处:界 ..................................................................... 29 现场问答 ........................................................................................ 33

2


佛法概述 从中国⼤陆来的信徒们,你们不辞⾟劳的来到这⾥进⾏佛法的讨论,我在 此向⼤家问候“扎西德勒” ! 佛教的历史源流 我平常对华⼈信徒们在讲解佛法的时候,⼀直说以佛法的历史⽽⾔,导师 释迦牟尼佛在印度传法之后,佛法⾸先先流传到汉地,从历史上来讲,很 明确的是如此的。从汉地再传到越南、韩国、⽇本等,这是很明显的。佛 法直接从印度流传到藏地是之后的事情,所以以前后顺序来讲的话,你们 汉⼈的信徒们属于我们藏⼈学佛者的学长。当我在跟汉⼈的信徒们交流佛 法的时候,我们算是学弟,你们算是学长,所以我特别尊重我的学长们。 同样的我对印度⼈也这么说,以佛法的历史来讲的话,印度的这些⼤师们 像⼗七班智达等,印度的这些学者们就像我们的⽼师般。虽然是如此,但 是后来在印度的佛法⼤⼒衰退,像那烂陀来讲的话,现在只有看到废墟⽽ 已,所以现在比起印度这些上师们,好像弟⼦的学问更好⼀点⼉。所以同 样的,我想对汉⼈的信徒们,以历史来讲的话虽然你们算是学长,我们是 学弟,可是就以知识的层次来讲的话,我们学弟的层次并不差。 中国⼤ 陆的这些佛教徒们,我觉得有个特点,以历史⽽⾔,华⼈是以佛教为主要 的宗教信仰的。以前我到⼤陆内地的时候,⼤概是1954年我到了北京,在 北京也呆了⼏个⽉,于是我到了内地不同的地⽅去参观,我看到了许多的 佛教寺院。像北京来讲的话,就以佛教寺院、佛塔来讲的话也是非常繁多 的,所以就以历史观点⽽⾔,中国⼤陆毋庸置疑确实是佛教是主要的宗教 信仰之⼀。以印度和中国来讲的话,佛法属于祖先所留下来的宗教,如果 我们学习佛法的话等于恢复了祖先留下来的⽂化遗产,他并非是迎请⼀个 新的宗教信仰。所以以汉地的信徒⽽⾔,不只是佛教徒,尤其是龙树菩萨 的弟⼦,学习龙树菩萨的著作以及⼗七班智达等这些印度班智达的著作, 都属于这些印度班智达的弟⼦们。 以我个⼈来讲的话,我们雪域西藏的藏传佛教来讲的话,在第八世纪的时 候寂护论师受到了藏王的邀请来到了藏地,他推广藏传佛教的时候,建⽴ 了那烂陀寺的无垢清净传承。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寂护论师来讲的话, 他对量学是非常精通的。所以我们的⽼师对量学是非常精通的,对中观的 典籍也是主要的⼀个持教师,他不只是龙树菩萨的弟⼦以外,他⾃⼰还说 了名⾔上有⾃相的这个中观师⾥⾯又分随瑜伽⾏⾃续派和随经部⾏⾃续派 3


两者⾥⾯,他是属于随瑜伽⾏⾃续派的⿐祖,创派师。以清辨论师来讲的 话属于随经部⾃续派创派师。所以他有⾃⼰的⼀套宗教理论、宗教思想, 所以他毋庸置疑是⼀位非常有学问的⼀个成就者。 他来到了藏地建⽴了佛教,所以上师本身非常有学问,在这样⼀个众多因 缘聚合的情况下⽽建⽴了藏传佛教的缘故,所以在藏传佛教⾥⾯量学的这 个学习是非常受到关注的。可在汉传佛教⾥⾯确实量学部分这个典籍的学 习不受关注。 那烂陀的清净传承 最近,讲到佛法的时候,其实我们应该了解佛法最主要是来⾃于那烂陀寺, 那烂陀寺无垢清净的传承⾥⾯非常重视量学以及中观的典籍。这些量学、 中观典籍并非是⼀两本书籍,⽽是众多的书籍互相的切磋,透过这样⼀种 讨论学习的⽅式来确认的。这种的做法⼏乎只有藏传佛教才会如此的仔细 的来学习,有系统的去学习。⼏乎只有藏传佛教才有。从寂护论师建⽴了 藏传佛教至今⼤约1000多年了,所以我们藏⼈将这个传承好好的保留着, 以你们汉⼈信徒们如果有时间的话,要好好的去学习⼤教典,这是有很⼤ 的功德的。因为我们要调伏内⼼最主要透过观察修来改变内⼼的,透过祈 祷、祝福的⽅式改变内⼼是很困难的。尤其是要对治贪、嗔、痴的话,更 要了解痴的⾏相为何︖痴是如何执取该境的︖透过这种的解剖、分析,透 过⾃⼰的观察和觉受经验等,逐渐的、慢慢的知道痴又分粗细不同的层次。 如果真实执着的所依赖的、所抓住的这个点彻底断除的话,那所有的贪、 嗔才能够慢慢的断除。这并非是因为佛教典籍⾥⾯有这么说,以我个⼈来 讲得到话,我⼤概思惟空性有六⼗多年之久,所以在过去三、四⼗年间, 确实我认真的去学习、思考,真的让我的内⼼获得很⼤的改变的主要动⼒ 是来⾃于空正见——空性的思维。因为透过这样的⼀种对于真相的反复的 观察,跟随龙树菩萨弟⼦们在讲解中观思想的时候是有不同的解读。像佛 护论师来讲的话他是完全依照龙树菩萨的意趣来做解释的,之后有清辨论 师,之后又有⽉称菩萨,这些的⼤论师们在解释《中论》,龙树菩萨的究 竟意趣的时候会有不同的讲解,不同的解读,所以这些⼤师们相互切磋、 相互讨论的时候会互相的反驳。之后寂护论师,以及寂天菩萨等他们都著 作了不同的论著,还有无着兄弟在讲解空性的时候最主要是以唯识的观点 来讲解空性的。所以如果我们能够了解到这些⼤师们之间不同的争议为何, 如果能够好好去学习的话,我们对于真相的观察会有很⼤的帮助。我们就 4


不会说依赖着⼀本书就觉得这本书是最究竟的,⽽是会看到了不同的论著, 这些不同的⼤师们他们以什么样的角度,以什么样的出发点来说出不同的 解读,会知道他的⼀个究竟的想法是什么,他依据的理由是什么。这样去 仔细观察、解剖分析的话会对此有很⼤的帮助,确实有很⼤的差异。 我们在内⼼⾥⾯的这个贪嗔痴是无始以来跟着我们⽽来的,所以要对治它 确实不是⼀件很简单的事情,所以只是了解词意是没有办法去动摇内在的 烦恼的,所以必须要⽣起思所⽣慧。思所⽣慧靠的是观察⽽不是因为我的 上师说或是某部教典说或者某本书说,所以马上无条件去皈依,这样的话 是对治不了内⼼的烦恼的。所以思所⽣慧才有办法对治我们内⼼的烦恼, 让我们内⼼烦恼动摇。思所⽣慧只是⽣起比量的话也是不够的,⽽是⽣起 了比量之后要反复的串习,透过这种串习的⼒量让⾃⼰的内⼼获得改变。 虽然我没有很深厚的经验,但是我却有少许的经验,我以⾃⼰的经验为你 们分享。所以听闻之后就要去修⾏,这是很重要的。将所闻之意实现于修 ⾏的话才有办法真正改变我们内⼼,如果没有透过听闻去修⼼的话其实有 点⼉像迷信。所以反复的听闻,听闻之后内容反复实践于⽇常⽣活当中。 因为你在听闻的时候透过长时间的观察,所以你对真相的认知会更深层, 这样的话会对修⾏有⼀点的帮助。 介绍《宝性论》及传承 当然下⾯透过这些讲义我们也可以知道,但是我在讲解的时候我并不会说 以这个加持为主,或者以灌顶为主,我会花更多的时间来解释佛法的教义, 这是我的做法,所以今天在此你们有请求我来讲解《宝性论》,《宝性论》 是慈氏五论⾥⾯很主要的⼀部论典,当然最主要的是《现观庄严论》还有 《庄严经论》。在第三法轮⾥⾯说到了我们内⼼的⼀个性质,他是唯明唯 观性质,我们之所以能够成就⼀切遍智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的内⼼具有这样 ⼀种唯明唯观性质的缘故,在《现观庄严论》⾥⾯确实有说到了我们成佛 的种姓,但是仔细的去观察的话,在《现观庄严论》⾥⾯所说的能够成就 佛果的种姓最主要来⾃于空性的缘故,最主要是依据《般若⼆万颂》⾥⾯ 说的。所以说到了未断除烦恼污垢⼼识的⾃性空,这为成佛的种姓,在《⽇ 光论》当中有说到。在《宝性论》⾥⾯所说的成佛的种姓并非是凭着柱⼦ 的空性,⽽是凭着无始以来随着我们的这个⼼识和⼼识的空性,这为成佛 的种姓。在⾦刚咒乘的时候有说到识光明还有境光明,《宝性论》主要是 以识光明来解释成佛的种姓,何为如来藏︖所以《现观庄严论》⾥⾯所说 的未断烦恼的这个污染⼼识的空性再加上《宝性论》⾥⾯所说的唯明唯观 5


的⼼识的体性,这⼀切的烦恼都属于暂时性的,他并非是融入到我们⼼识 的性质,所以透过这两者的互相搭配来解释如来藏的话,这样会非常的强 ⽽有⼒。所以今天在此我为你们讲解《宝性论》。 我的慈氏五论《现观庄严论》的传承来⾃于林仁波切,慈氏五论其他的论 从仁增登巴获得这个传承,仁增登巴的传承来⾃于莫秋仁波切。要不要给 你们讲个故事,莫秋仁波切是⼀位不可思议的上师,不敢确定他是不是⼀ 位⼤学者,当然他会去阅读⼤教典,但是不知道他的学问是不是有那么渊 博。莫秋仁波切在讲解说法义的时候,有⼀次格西喜绕到了这个法会来听 经,央措林跟我说过这⼀段故事。莫秋仁波切在讲解的时候,有时候格西 喜绕会说“对我的⼼很有帮助,非常的感恩,非常的感恩”,格西拉会非常 的有感触来赞叹,有时候莫秋仁波切说到⽭盾的地⽅或者多说的地⽅,这 个格西很不客⽓的说“呸”。所以这种以听闻者格西喜绕的这个做法来讲的 话,确实是非常的正直的。莫秋仁波切说的好的话,他就会随喜,莫秋仁 波切说的不太对的时候,他就会去批评,他的做法是非常正直客观的。他 不会说因为上师说什么就无条件的接受。以前我⼩时候曾经有位格西给我 讲这段故事,所以我的传承也是来⾃莫秋仁波切。莫秋仁波切传到仁增登 巴,仁增登巴在传给我。从那⾥获得了许多的⼜授还有教授的传承。所以 除了《现观庄严论》以外慈氏五论其他的论典都从仁增登巴那⾥获得的。 我今天在讲解的时候主要是根据根本颂来做讲解,你们也像这位格西的做 法⼀样,如果你们觉得有帮助的话,你们就可以说感恩你,如果你们觉得 我说的不好的话,你们就⼤声的讲“呸”。导师释迦牟尼佛⾃⼰都说到“比 丘与智者,当善观我语,如炼截磨⾦,信受非为敬”。在这个世界上,虽 然主流宗教确实做出了对⼈类有意义的事情,⽽且值得我们去尊重,但是 除了佛教以外没有任何⼀个主流的宗教的导师会说到了我所说的话你们不 要马上的接受,不要马上的相信,你们好好的去观察,你们透过观察觉得 有理由的话再接受,如果没有理由为后盾⽀持的话,那就不要接受。没有 任何的导师会像佛世尊所说的,给予我们弟⼦这样的权⼒。因为导师释迦 牟尼佛给予我们这样的权⼒,所以龙树菩萨和他的弟⼦⽉称菩萨说到了《解 深密经》并非是如⾔可取的经典,所以《入中论》⾥⾯说到这种诠释的内 容并不是如⾔可取的缘故,所以这个属于不了义经。同样的又说了许多不 了义经其他的类别,所以在《入中论》的⾃释⾥⾯有说到了“如是⾏相诸 余经,此教益显不了义”说到了⼗部不了义经,《解深密经》也算是⾥⾯ ⼀本。在导师释迦牟尼佛的弟⼦⾥⾯,对导师释迦牟尼佛亲⾃所说的经典 来做分析、解剖,有⼀派的经典认为“非如⾔可取的”,有⼀派经典是“如 6


⾔可取的”。为什么佛要说到这些不了义经呢︖非如⾔可取的经典呢︖因 为跟随着弟⼦们的根器来说的缘故,善巧的说到非如⾔可取的经典。但是 以正理来解剖、分析的话会跟正理有所违背的缘故,⽽把他归类为是不了 义经。所以佛法教义去学习的时候,最主要所依据的是正理,是理由,这 是你们必须要记住的⼀点。在此我们时常强调的⼗七班智达,他们都是不 会无条件的接受佛所说的话,会去对佛所说的话反复的解剖、分析,来观 察哪些经典是了义经,哪些经典是不了义经,会去看这些经典的内容、观 点为何,究竟⽬的为何。 之后再为你们传授那洛六法。你们去年有请求传授那洛六法的教法,所以 依由这样的缘起我在此为你们传授那洛六法。那洛六法的传承,今天为你 们讲解靠的是《具三信念》的讲义,也是宗⼤师的著作,这个传承是来⾃ 于⾚江仁波切。 佛的四身论述 ⾸先,我们都是跟随导师释迦牟尼佛的弟⼦,导师释迦牟尼佛的教法总义, 整体的教义我们必须要有所概念,这是必须要知道的,⽽且是很重要的。 导师释迦牟尼佛成就了佛果位之后,以⼤家共同的讲法⽽⾔是在2600年 前,佛陀来到这世间才成佛的,这是⼀般的说法。以巴利语系所建⽴的教 义,巴利传统来讲的话是这么解说的。在《现观庄严论》⾥⾯说到了四身 的论述,因为讲到四身的论述的缘故,所以导师释迦牟尼佛说到了不同的 化身,事业化身、受⽣化身还有殊胜化身,导师释迦牟尼佛来到这世间⽰ 现,是以殊胜化身的⽅式来到这世间的。随着业清净和业不清净的众⽣, 随着众⽣的根器来⽰现殊胜化身的⽅式来救护众⽣。当我们讲到报身的话 具有五种的功德,也就是以眷属来讲的话必须要是⼤地的菩萨,这是业清 净的⼈才有办法看到的果位称为报身。我们讲到了本尊的话⼤部分都属于 报身的。总之受⽤圆满的这个报身这是由业清净所看到的,以业未清净众 ⽣所看到的属于化身,也就是凡夫众⽣都能看到的这个化身。导师释迦牟 尼佛依殊胜化身的⽅式来到这世间,让我们听到他的法,让我们看到。之 所以能够做到这样⼀个化身、报身的原因是因为现证入定于如所性当中, 却又能够现证看到尽所有性,具有这种法身功德的缘故,所以才有办法如 此的⽰现报身、化身,会随着众⽣不同的根器⽽去⽰现不同的法相。所以 在法性无有动摇的当中现出不同的化身或报身相,来救护众⽣。如同《宝 性论》⾥⾯所说的。 7


在2600年前导师释迦牟尼佛具有四身功德的最究竟果位,这是梵⽂语系建 ⽴的教义的解释。这是以梵⽂传统来做四身论述的讲解,这是更难理解的, 但是确实更有理由的。如果只是按照巴利语传统来解释的话确实有困难, 因为在那时候印度⾥⾯只讲“我”的概念,⽽且没有佛教徒,没有佛法的思 想。所以仔细的去讲的话,导师释迦牟尼佛在前世因为具有极⼤的习⽓, 所以今世成佛,但是这种的讲解毕竟还是有困难的,所以透过四身的论述 来讲解,解释佛如何成佛的话会更有理由。报身和化身都是属于⾊身—— 又称利他的⾊身,利他⾊身之所以存在的原因是因为有⾃利法身的缘故。 所以四身又可以被略摄为⼆身,就是⾃利法身、他利⾊身。⾃利法身是透 过⼼续上⽣起对治⼒,逐渐去断除这些污垢,最终获得了灭谛的功德,让 我们的⼼续上这个唯明唯观的性质,在这个性质当中彻底的断除⼀切暂时 的污垢获得了清净的缘故,⽽说到了智慧法身,这个智慧法身之上的空性 称为清净⾃性法身。⾃性法身可以分两者,去除暂时污垢的⾃性法身以及 去除原始污垢的⾃性法身。在这样⼀个法身无有动摇当中来⽰现各种各样 的化 身、报身来救护众⽣。报身唯有业清净的众⽣才可以看到,⽽且是 永远安住不会⽰现涅槃相。从这个报身当中再去⽰现更粗分的⾊身,那就 是化身,也就是我们在2600年前,在印度可见到的导师释迦牟尼佛。 释 迦牟尼佛为什么要这么⽰现︖是有⽬的的,他⼀开始是王⼦,⽰现凡夫相, 之后看到了⽣⽼病死等诸多的痛苦,于是发起了出离⼼,出家六年苦⾏, 最终获得了正觉的果位。为什么要⽰现六年苦⾏呢︖因为导师释迦牟尼佛 他的成就也是来⾃于苦⾏,也是来⾃于精进,所以只是戒律是不够的,也 必须要定学以及慧学,总之是要⽰现弟⼦们,要教诫弟⼦们学佛要有精进, 坚持不懈的努⼒才有办法。 有⼀尊六年苦⾏的佛像,也就是第⼗三世尊 者从印度菩提伽耶拿回来的,我⼩时在布达拉宫有看到这尊佛像。我们这 ⾥没有⼀尊六年苦⾏的佛像,我想要把他迎请到这⾥。希望⽩⽩胖胖的上 师们可以看到这尊佛像,导师释迦牟尼佛是这么努⼒的苦⾏的来获得证悟 的,那我们是⽩⽩胖胖的来获证功德果位的。 这尊六年苦⾏的佛像是我 ⼩时候就已经看过了,我对这尊佛像有不同的感受,在拉霍的博物馆⾥⾯ 有同样⼀尊佛像,有次从拉霍这个博物馆迎请到⽇本的博物馆,我到⽇本 访问的时候,我也看到了这尊佛像,我希望我认识的朋友他们能够拍个照 ⽚,这个照⽚透过我的朋友我也得到了。这尊六年苦⾏的佛像是我时常赞 美的⼀尊佛像,因为从这尊佛像我们可以知道说果位并不是由期待或者是 很轻松的⽅式就能够获得了,会有这样有⼀个警戒的作⽤。之后在菩提伽 耶有些⽣意⼈他们也做了许多六年苦⾏的佛像来卖,因为我这样⼤⼒宣传 8


的缘故。总之现在这尊佛像到处都可以看到了。从这尊佛像让我们知道唯 有坚持不懈的努⼒才能够让我们内⼼上慢慢去除烦恼,这并非是透过期待 的⽅式或者是⾃⼰完全不努⼒就可以获得的果位。 导师释迦牟尼佛的教义最主要的基础就是四圣谛 导师释迦牟尼佛成就的时候说了这么⼀句话“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有如 ⽢露此法我已得。若⽰于他无有谁能知,不如住于无语森林中。”这时候 在印度⾥⾯所讲的都是“我”,“有我”的概念,但是佛说了“无我”的概念, 所以说到了“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最主要说的是灭谛和道谛的内容。这 种“深寂离戏”的法我已经获证了,虽然我已经获证了,可是如果我去讲解 的话应该没有⼈会知道,所以我暂时不讲,不如“住于无语森林中”。之后 慢慢的五比丘众因为跟导师释迦牟尼佛在⼀起,看到了导师释迦牟尼佛的 身相庄严,所以觉得这是⼀个与众不同的⼀位尊者,于是才慢慢请⽰,再 加上帝释天王来到这世间,也看到了导师释迦牟尼佛身相不共的殊胜功德, 来请转法轮的缘故,因缘聚合的时候,所以8 在鹿野苑初转法轮——四谛法轮,说到了苦谛、集谛、道谛、灭谛的这四 谛法轮。如何讲解的呢︖在转法轮的时候说到了以四谛的性质、作⽤、果 实的角度来讲解,由此⽽讲了基、道、果。以四谛的性质说到了基相,以 四谛的作⽤说到了道相,以四谛的果实说到了果相。所以导师释迦牟尼佛 的教义最主要的基础就是四圣谛。以巴利语系所建⽴的教义来讲的话,也 是以四谛为主,再加上三⼗七道品,这属于巴利传统最主要所诠释的内容。 梵⽂语系所建⽴的传统也是以这样为依据,为基础,之后再来广释《般若 经》空性的内容,因为《般若经》直接诠释的内容是空性。所以在四谛⾥ ⾯灭谛还有道谛,也就是“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最主要就讲到灭谛、道谛 的内容,这⼆谛的内容再次让他发扬光⼤这是梵⽂语系所建⽴的教义所诠 释的内容。 ⼀开始佛陀在初转法轮——四谛法轮的时候,是⼤约说到“⼈ 无我”的概念,并没有说到细微的“法无我”,所以在此说到了“无常”、“苦”、 “空”、“无我”的概念都是以粗分的“⼈无我”的概念来做解释的,并没有详 细的讲解“法无我”的内容。之后导师释迦牟尼佛的弟⼦们慢慢的随着他业 的清净,以及思想的增上越来越有智慧,在这样⼀个背景下,导师释迦牟 尼佛在灵鹫山说了《般若经》。我们平常所念的《⼼经》就是《般若经》 诸多的种类当中之⼀,有《母⼦⼗七经》这种的说法。也就是我们平常所 念诵的《⼼经》是属于《般若经⼆⼗五颂》,还有平常所念诵的《⾦刚经》 9


都是属于《般若经》的⼀部分。《般若经》以广来讲的话,有说到⼗万颂, 又说到了⼆万颂以及般若八千颂。通常我们说到了广、中、略三者,广者 为《般若⼗万颂》,《般若⼗万颂》是广中之略,有这种说法,在广⾥⾯ 又可以分广、中、略三者。最广的是在汉译⾥⾯有,我在⼀本经典⾥⾯曾 经有看到。如果是依偈诵⽂的⽅式来计算的话,⼤概有多少呢︖只有广中、 广略,没有广广。总之佛在灵鹫山说到了《般若经》,我们平常所念诵的 《⼼经》、《⾦刚经》等都属于《般若经》。 《般若经》的主要诠释——空性四门 《般若经》在讲解空性的时候并不是说寻找补特伽罗之后找不到,并不是 以这种⽅式,⽽是说到了“照见五蕴亦皆空”,所以这个“亦”字说到了在初 转法轮——四谛法轮⾥⾯说到“⼈无我”,在初转法轮四谛法轮⾥⾯说到 “空无我”的“空”可以解释为就是补特伽罗独⽴之实体空以及“⼈无我”这两 者。可以以这种⽅式来解释,可是在《般若经》⾥⾯“照见五蕴亦皆空”, 不只是由五蕴所施设的⼈可把他视为性空以外,所施设处——五蕴也要看 为无有⾃性。如果施设处五蕴无有⾃性的话,由此施设者补特伽罗也应该 视为⾃性空,这个跟龙树菩萨9 在《宝鬘论》⾥⾯所说的“何时有蕴执,尔时有我执”的说法是完全吻合的。 透过这种的⽅式,我们会觉得有“我”或者有个补特伽罗存在,所以实执所 依,实执可以抓住的点,只要这个点存在的话,实执也存在的。如果我们 对⾃⼰的身体,像是我们的身、我们的⼼如同我们所看到般的是真实存在 的话,在这样⼀个基础之上来说到“⼈无我”的话,这“⼈无我”指的是粗分 的,没有办法是细微的。这也是为什么在《宝鬘论》龙树菩萨说到了“何 时有蕴执,尔时有我执”。在《⼼经》⾥⾯说到了“照见五蕴亦皆空”。 以 ⾊蕴为例,⼀开始舍利⼦和观世⾳菩萨互相的讨论之后,说到了“⾊不异 空,空不异⾊,⾊即是空,空即是⾊”,说到了空性四门的论述,所以在 五蕴⾥⾯先以⾊蕴为有法来做解剖分析,所以“⾊即是空,空即是⾊”。我 们说⾊是空,所谓的⾊是具有形状,还有颜⾊的这些⾊法,这些的⾊法去 寻找之后,寻找他的施设在哪⾥的话是找不到的。只是不被⾃⼰所看到⽽ 满⾜,跨越了这个界限去寻找他的⼀个真实体性在哪⾥的话,是找不到的, 所以“⾊即是空”。⾊因为并非以⾃⼰的⼒量形成⾃⼰的性质和作⽤的缘故, 所以⾊的形成是完完全全依赖着他缘,完完全全依赖着他的⽀分,所以有 了⾊的⽀分,具⽀者⾊法。因为⾊法有因,所以我们才有办法施设⾊法为 果。这⼀切的作⽤都是互相依赖观待施设的情况下⽽产⽣的,施设和不施 10


设是相违的,观待、不观待是正相违的,要不然就是观待,要不然就是不 观待,除此外并没有第三者。因为无有⾃性的缘故,不是以⾃⼰的⼒量形 成⾃⼰的性质和作⽤的缘故,所以他所有的作⽤只能完完全全观待他者才 有办法,因为完全观待的缘故⾊法才有办法形成,所以“空即是⾊”这句话 是非常强⽽有⼒的。“⾊即是空”的意思本不是说⾊是完全没有,不是这个 意思。是说我们看到⾊的时候会觉得说⾊是以⾃⼰的⼒量形成⾃⼰的性质 和作⽤,⾊是存在的,这是我们可以去摸到⾊法,可以看到⾊法,但是⾊ 法的存在并非像我们看到般这么的独⽴真实,并不像我们看到般的是以他 ⾃⼰的⼒量形成他⾃⼰的性质和作⽤的,所以“⾊即是空”。因为空的缘故, 所以“空即是⾊”,所以“空不异⾊,⾊不异空”说到了⾊与空之间的性质⼀, 返体异的概念,体性为⼀,返体为异。在这个“⾊即是空”的时候有法为⾊, 特征为空。“空即是⾊”的时候有法为空,特征为⾊。所以⾊与空之间,⾊ 与⾊本身的空性这两者之间的体性是⼀者的,返体为异者。所以空性四门 就是《般若经》⾥⾯所最主要诠释的内容。 《三摩地王经》⾥⾯说到了“何故缘⽣⽽无⽣,与此无能有深信,何者依 缘故说空”,经典⾥⾯又说到这⼀类的偈诵⽂。龙树菩萨也说到了“众因缘 ⽣法,我说即是空”,所谓的“空”并不是没有的意思,⽽是完完全全的观 待因缘,完完全全随着他⼒⽽有的,并非是以⾃⼰的⼒量形成丝毫的性质 和作⽤的。“众因缘⽣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这是龙 树菩萨将《般若经》⾥⾯所有的内容整合起来说了这句话,是非常强⽽有 ⼒的⼀句话。 所以在《般若经》的时候说到了空性的论述,空性的思维 反复的观修之后,他的果位是什么呢︖之前我们在四谛法轮说到四谛的作 ⽤,⼀开始说到了苦谛、集谛、道谛、灭谛⽽说到了四谛的因果关系,之 后我们要怎么做呢︖四谛作⽤是什么呢︖知苦、断集、证灭、修道⽽说到 了四谛的作⽤。对于苦谛我们要知道,对于集谛我们要断除,对于灭谛我 们要去证悟,对于道谛我们要去修学。如果这么做的话会有什么样的果实 呢︖果位为何呢︖知苦不可得知,断集不可得断,证灭不可得证,修道不 可得修。透过痛苦的认知彻底断除痛苦之后,没有再次的痛苦让我们去体 会,以我们的觉受去知道了︔⼀切的集谛彻底的断除之后,就没再新的集 谛让我们去断除了︔当我们究竟了⼀切灭谛的功德的话,就没再殊胜的灭 谛可以值得我们去证得了,所以证灭不可得证︔修道不可得修的意思就是 说,当我们修习⼀切道谛的时候,就没有再更殊胜的道谛值得我们去修学 了。 透过空性的思维会获得什么样的利益 11


在《般若经》⾥⾯说到了透过空性的思维会获得什么样的利益呢︖《般若 经》下⾯有说到菩萨们透过空性的学习将会获得⼀切遍智,所以“三世诸 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切遍智只是透过空性 的思维就可以获得吗︖只是这点是不⾏的,所以又说到“揭谛揭谛,般若 揭谛,般若僧揭谛,菩提萨婆诃”,由这句话可以知道⾸先先要去思维空 性,让我们知道解脱是存在的,让我们相信烦恼是可以被断除的,如果烦 恼是可以被断除的话,烦恼所留下的习⽓也是可以随之断除的。看到这样 ⼀个殊胜功德之后将会产⽣解脱的希求⼼。当我们获得这样⼀个解脱之⼼, 当我们想要产⽣⼀个强烈的⾃然发起的想要成就⼀切遍智的这颗⼼的时候, 就获得了资粮道。这时候并没有办法直接的断除障碍,直接的断除障碍唯 有透过远离⼀切实执所依的空正见才有办法,只是透过⽅便资粮是不够的。 以⼀切遍智的这种⾃然发起的欲求⼼摄持的情况下⽽去修学空性的话,才 有办法逐渐的、有次第的来获得缘空的⽌观双运,之后获得了第⼆揭谛, 也就是加⾏道。之后再反复的观修这个空正见,⼀开始的时候会具有⼆相, 会觉得有境识的感觉,境识距离的感觉,之后慢慢去除⼆相,如同⽔融入 于⽔般,识融入于境,现证空性的当下获得了第三者,也就是“揭谛揭谛, 般若揭谛”获得了⼤乘见道,那时候称为出世间︔之后在继续修学,再反 复的串习会获得“波若僧揭谛”也就是修道︔如是具有次第的来学习,最后 建⽴⼤菩提,所以“菩提萨婆诃”获得了⼀切遍智的果位。在此很明显的从 这句咒语⾥⾯可以看到。 所以⼀开始的时候说到了空性四门,最主要是依据“法无我”⽽说的。由空 性的四门说到了我们是可以获得⼀切遍智的,那⼀切遍智的成就的这个道 次第是什么呢︖⽽说到了“揭谛揭谛”。我们平常都会念诵《⼼经》嘛!那 念诵《⼼经》的时候希望你们可以记住上述的内容,来念诵《⼼经》的话 才有办法真正获得不可思议的功德,这样的话才有帮助。 在⽇本我有很 多认识的朋友,⼤家都会念诵《⼼经》,他们会以《⼼经》来做⽕供,念 的是《⼼经》但是做的是⽕供。⼈死的时候也是⽤《⼼经》来回向,说不 定⽣孩⼦也念《⼼经》,总之他们做⼀切吉祥或不吉祥的事,都是念诵《⼼ 经》。我看他们要去修财的话,也念《⼼经》,其实也不是不可以,但是 不了解内容的话,这是不好的,不圆满的。我们很多⼈就是因为懒得学习, 所以不想去了解《⼼经》的内容。我有认识的⼀个⽇本的⼤师,他写了很 多的著作,有⼀次他这样问我,他说我们⽇本的佛教徒都会念诵《⼼经》, 但是我们却不知道《⼼经》的内容,他曾经有这样跟我说过。我们藏⼈也 12


是,⼤家都会念诵《⼼经》,⽽且我们念诵《⼼经》的时候会拍⼿来去除 障碍,但是我们念诵《⼼经》好像最终的⽬的是为了拍⼿的感觉,所以这 个代表我们对《⼼经》的内容认知上确实还有很⼤的空间值得我们去学 习。 在初转法轮⾥⾯所说的灭谛和道谛的内容,在《般若经》次转法轮 ——无相法轮⾥⾯完整的诠释了。如果了解了空性的内容的话,我们才有 办法去真正的认知贪嗔痴的痴——真实执着无明它到底是什么,它的性质 才有办法去认知,所以这个痴并非是执取补特伽罗独⽴实体有⽽已,所以 才有办法去了解细微的无明为何。从此我们才可以知道说细微的无明会去 引发出细微的烦恼。所以四谛有分粗分四谛和细微的四谛两种层次。如果 彻底了解到名⾔上无有⾃相的这个论述的话,当我们在讲解空性的时候, 或者⼈无我、法无我的时候绝对会产⽣极⼤定解,巨⼤的觉受,这是绝对 可以做到的。 三转法轮——善辨法轮 第三法轮在广严城⾥⾯所说的,无相法轮(次转法轮)⾥⾯说到了,从⾊ 法到⼀切遍智都无有⾃性,那有些⼈可能认为如果每⼀个东西没有以⾃⼰ 的⼒量形成他⾃⼰的性质和作⽤的话,每⼀个事物不是应该有他特别的独 ⽴性吗︖如果没有的话,你等于是否定了这⼀法的存在了。因为他觉得说 有和没有的标准是来⾃于事物本身,所以⼀旦去除了⾃性,破除了⾃性的 时候,他觉得他会把他解读为这是否定了这⼀法的存在。这也是为什么佛 陀根据这些根器的众⽣⽽说到了善辨法轮。 之前我在《般若经》⾥⾯说的诸法无有⾃性是针对三法相⽽去说到了三无 相,也就是依他起、圆成实、遍计执来说到了三种的无相。依他起还有圆 成实都是⾃相有的,遍计执并非⾃相有的,⽽说到了这⼀⽅⾯的论述。这 是《解深密经》⾥⾯所说的内容,再此说到了根据三法相⽽说到了三无相。 他们没有办法如⾔可取的来接受《般若经》⾥⾯所说的⼀切,他觉得这样 会有危险。在龙树菩萨的第⼆⼗四品有这⽅⾯的反驳,因为有⼀派的中观 师认为名⾔上无有⾃相的话,有⼀些⼈无法接受这种的观念,⽽说到了如 果你说名⾔上无有⾃相的话等于否定了⼀切的存在了,那这样的话没有道 谛的功德,没有因果,做出这种的反驳。于是龙树菩萨说你今天会作出这 种的反驳是因为你不了解空性的⽬的,空性的性质还有空性的意义⽽产⽣ 的问题,这是龙树菩萨的反驳。由于⼀些众⽣对这种诸法无有⾃性的论述 没有办法去接受,因为智慧、根器不够无法接受,所以导师释迦牟尼佛在 第三次转法轮的时候,来区分、善别(善巧的去辨别)的缘故,来说善择 13


分别,善择法轮,我们通常会⽤善辨法轮,但是其实是分别、择别的意思, ⽽且说到了三法性和三无性。 我们接下来要讲的《宝性论》最主要的依据就是《如来藏经》,有⼀派的 论师认为第三转法轮并非是《解深密经》,应该是《如来藏经》。但是《如 来藏经》确实跟《宝性论》诠释的⽅式很相似,因为在⾥⾯有说到了九义 和九喻等。在《般若经》⾥⾯说到了诸法无有⾃相,最主要是以空的⽅⾯ 来解释,但是在三转法轮的时候,这种无有⾃相的有法——空依有法—— 空性所依据的这个有法,也就是⾃⼰的⼼识。⾃⼰⼼识的性质仔细的去观 察的话,唯有密咒⾦刚乘才有说到最详细的解释,密咒⾦刚乘⾥⾯是无上 密⾥⾯才说到最详细的解释。也就是在那洛六法的《具善信念》⾥⾯有说 到了很详细的解释。真正的这⽅⾯的内容,要好好的去阅读密集⾦刚的典 籍,才有办法知道最细微的内容。也就是透过这种最细微的⼼识来成办四 身的能⼒,我们并非说四身的能⼒可以透过根识来成办的,也并非是由第 六意识,⽽是完全没有根识之后,熟睡先去做梦,在梦当中也没有办法去 承办四身,在熟睡的时候⼼识也没有办法去承办四身,唯有最细微的⼼识 才有办法承办四身,所以要了解最细微⼼识为何︖这个最细微的⼼识是没 有开始,也没有⽌境的时候,所以在《宝性论》⼀开始的时候说到了所谓 的如来藏,最主要的思维是根据这样⼀个最细微的⼼识⽽来讲解《宝性论》 的。可在《宝性论》⾥⾯确实并没有很明显的说到⼼识不同的粗细层次, 但是我相信《宝性论》的究竟意趣是如此的。在《宝性论》⾥⾯说到了九 义九喻嘛!也就说到了有法也可以成为佛陀的究竟身,所以他是依据有为 法来说到。至于细微的⼼识为何︖我们在讲密法的时候会解释,有⼀派的 论师认为第三转法轮并非是《解深密经》⽽是《如来藏经》,《如来藏经》 ⾥⾯说到了唯明唯观的⼼识,这个⼼识是如来藏,这个⼼识是成佛的种姓。 所以《宝性论》⾥⾯有说到,在《般若经》⾥⾯说到了“诸法无13 有⾃相,无有⾃性”。再次在《如来藏经》⾥⾯又说到了“具境⼼识,可以 称为佛果”,提出了这样⼀个疑问,在《宝性论》⾥⾯有做这⽅⾯的反 驳。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总结,初转法轮说到了四谛,四谛⼗六⾏相,三 ⼗七道品,这属于佛法教义的基础,如果我们在修⼼的话⼀开始应该以初 转法轮四谛的论述为主,四谛⼗六⾏相,无常、苦、空、无我、因、集、 缘、⽣、灭、静、妙、离、道、如、⾏、出等,透过这种的⼗六⾏相来有 次第的修⼼,这是很重要的。这时要搭配平常我们所学习的《广论》的教 授,来作为补助学习,这是很重要的。当我们想要去了解灭谛和道谛的话, 因为道谛最主要指的是现证空性的道谛,所以是空性必须要去认知︔灭谛 14


是透过对治⼒的⽣起来破除烦恼的、破除障碍的。这个思考的依据是什么 呢︖因为有⼼识的空性,因为⼼识本身无有⾃性的缘故,所以去除了原始 的污秽了,因为原始污秽被去除了,所以暂时污秽才能被去除。由此说到 了次转法轮《般若经》。这种具有空性性质的⼼识,虽然并没有说区别他 粗细的层次,但是却说到了⼼识是无有开始无有⽌境。在很早以前我有看 过,贡唐仁波切在⼀本著作⾥说到了这个三法轮解释的⽅式就像我们爬山 ⼀样,从低处到⾼处,所以先从初转法轮,再来次转法轮,再来三转法轮, 由此慢慢从显教引导到密教。我觉得这种说法是非常好的。这个具⽣原始 光明无有开始无有⽌境,这个是我们究竟无上密的⽬的,将这个具⽣原始 光明如何转为道⽤,这也是三转法轮的究竟⽬的。 密咒⾦刚乘是属于“依别众⽣”的传承 平常我有这么说,西藏⼀位⼤师说到了“依别众⽣,依共教乘”,如果去做 讲解的话,所有显教经典都属于“依共教乘”的内容,像是四谛法轮或者是 《般若经》等都属于“依共教乘”。但是讲到了如何讲具⽣原始光明转为道 ⽤的这种本尊瑜伽或者是⾦刚乘瑜伽的话,是属于“依别众⽣”的传承。现 在我们看到的这个讲义,这个⼤神通师好像印度的⼀个⼤神通师。有些⼈ 可能会觉得说这说不定是印度派⽽不是佛教,所以说到了“依别众⽣”嘛! 也就是为了能够现证具⽣原始光明转为道⽤,可以⽤两种角度来讲解,有 ⼀派的⼈以⼤圆满来讲的话,说的非常好,⼤圆满⾥⾯有说到了世俗三乘, 也就是声闻、独觉、菩萨,这个称为叫做世俗三乘,之后跟密有关的情况 说到六续。所以在六续⾥⾯虽然不讲具⽣原始光明,但是为了能够引导到 光明⽽说到了粗分的⼼识或粗分的⽓流,透过粗分的⼼识和⽓流如何去修 学本尊瑜伽,以这种⽅式来讲解什么叫下三续,也就是歌⾥亚、邬巴、尤 嘎,也就是作密(事密)、⾏密、瑜伽密称为叫苦⾏三乘。那相续成熟之 后,能够将具⽣原始光明转为道⽤的时候,⽽说到了⾃在⽅便三乘,也14 就是玛哈、阿努、阿底也就是⼤瑜伽密、无比瑜伽密、无上瑜伽密,最后 就是⼤圆满。在⽣起次第⽓、脉、明点的修持来讲的话,在玛哈(⼤瑜伽) 和阿努(无比瑜伽)都有。但是将具⽣原始光明转为道⽤是在阿底(无上 瑜伽密)也就是⼤圆满⾥⾯才有。有⼀部分的⼼识要依赖着我们⼈脑的, 可是在唯明唯观的当下所产⽣的这种细微的⼼识,可以遍布⼀切的⼼识, 这种⼼识是没有开始是没有⽌境的。所以我们称为叫做“普贤”,又称“普 贤明”,所以这种的“普贤明”是透过具有经验的上师以他的觉受跟我们讲 解。像《三句集要》⾥⾯有说到了就是他的⾃相以觉受来直接传授,在新 15


译的教派⾥⾯也有说到了⽓、脉、明点的这种修法,像《密集⾦刚》、《胜 乐⾦刚》、《⼤威德⾦刚》等等,这种⽓脉明点的修法。也就是说将⽓入、 住、融于中脉之后现起了光明,将光明转为道⽤。为了能够打开胸部的⼼ 结,说到了依赖着密妃等,所以以⼤神通师来讲的话,像那洛巴来讲,他 ⾸先是⼀位那烂陀寺的⼀位出家⼈、⼤成就者、⼤学者,之后因为获得了 修学无上密的证量⽽现神通师的这种密⾏。导师释迦牟尼佛在讲解初转法 轮、次转法轮、三转法轮的时候,并不是依照这种的⽅式来⾏持的,⽽是 最主要是以比丘的⽅式来讲解的,但是在密的时候,会随着众⽣的这种根 器还有他对密妃的需求,所以会去显现为坛城的主尊具有佛母的情况下来 传授灌顶。所以会随着众⽣不同的需求、根器、他接受的程度,还有发愿 等众多的因缘聚合之后,于是佛不会⽰现比丘相,⽽去⽰现了坛城的主尊 拥抱着佛母来讲解。这也是为什么我说到了,密咒⾦刚乘是属于“依别众 ⽣”的传承。这个词汇我是从年衮索朗的著作看到的。根据他所⽤的这个 词汇我想要做更多的补充,也就是密咒⾦刚乘都是属于“依别众⽣”的传承, “依别众⽣”的教法,依据个别众⽣的教法,并非依赖共相教法传承的教法, 《具善信念》那洛六法是属于“依别众⽣”的。这个那洛六法要获得的话, 必须要获得灌顶,所以后天我为你们传授提布派的胜乐五尊灌顶,在第四 天再为你们讲解那洛六法《具善信念》的这个讲义。 那洛六法⾥⾯有⼀ 些体操我以前也做过,我们私下这样讲没关系,我也确实有修拙⽕,后来 这个拙⽕的修持久了之后,我觉得眼睛不舒服,那时候林仁波切还在世, 林仁波切确实是⼀位不可思议的⼤德。于是我跟林仁波切禀告说,透过拙 ⽕的修持我觉得眼睛不舒服,于是林仁波切说你可以修习⾦刚念诵。我就 通过“dong die”(藏⾳),中⽂翻译的话“⾦刚念诵”,透过这种的修学慢慢 的就恢复。由于时间不够,我可能也没办法为你们⽰现这个体操。所以在 此我请了洛桑图丹,因为他有从⼀位印度的瑜伽⼤师来学习这个瑜伽的体 操,有位印度的⼤师曾经有教过他。所以下午析释的时候可以请他过来为 你们展⽰这个体操身法。

16


《宝性论》讲解 我们现在先从《宝性论》开始讲解。在传授这部论典的时候,我会根据要 义来为你们讲解,之后再来做念诵,给你们⼜授传承。要义的部分我尽可 能为你们做解释,但是我不会逐字的解说。这边有个补充,就是《宝性论》 的这个注释,扬丁仁波切还有仓忠仁波切你们拿着这本经典,如果有⼀些 ⽤词我不是很清楚的话,我要请教你们。 以清净意乐来讲闻 在听闻佛法的时候,必须要有清净的意乐。以讲者⽽⾔,应该以清净的意 乐来讲解,不应该为了⾃⼰的名誉、供养,不应该抱有这⽅⾯的期望,⽽ 是⼀个清净的意乐、清净的动机为你们讲解。如同宗⼤师在《广论》祈愿 ⽂⾥所说的,如同宗⼤师所发愿般,我也确实的如此的发愿,所以以清净 的意乐为你们讲解,绝对不要说⾃⼰不知道,怕不好意思,会丢⾯⼦⽽去 假装很懂得样⼦,我不会这么做的,我知道的会跟你们说,不知道会说不 知道。你们以听者⽽⾔,也要以清净的意乐来听闻,如同提婆菩萨所说的 “说正住具慧,希求为闻器”,听闻者必须要具⾜客观的态度,如果没有客 观的态度以先入为主的观念来听闻的话,这样没有办法获得教义,因为你 不会以客观角度来解剖分析。你们会觉得说我是佛教徒,所以先入为主的 观念就觉得佛教都是好的,这样的话是错的。虽然是佛教的论师所说的, 但是在观察的话应该要去除我是佛教徒的观念,来客观的观察这个佛教的 论述所说的,这是很重要的⼀点,所以“说正住”正住就是客观。“说正住 具慧”在此的具慧是叫我们不要迷信的、无条件的皈依,⽽是以智慧来抉 择。要知道说所抉择的内容最主要是让我们能够消服内⼼当中的烦恼,内 ⼼当中的障碍。像是量⼦⼒学来讲的话,量⼦物理⽽⾔,他们确实是以智 慧来解剖观察来作出他们得到论述,⽽说到了没有任何的事物可以从他的 ⼀个粒⼦,从他的⼀个⽴⾜点上可以来存在的。在我们⼤论典⾥⾯有说到 了这个“具缘决定”的论述,这个跟量⼦物理所说的论述基本上是⼀样的。 当我们有了执青识的话,才有所执的青⾊,如果没有执青识的话所执的青 ⾊是不存在的,所以说到了“具缘决定”。所以量⼦物理解剖到最细微的时 候,有了主观的意识去执取之后才有了物理的存在,这个跟⼤论典⾥⾯所 说的“具缘决定”论述是⼀样的。但是这些量⼦物理的论述并非是为了解脱, 并非是为了⼀切遍智的这种希求⼼⽽来做讲解的,所以不只要具慧还要希 17


求,也就是为了让我们的内⼼障碍、烦恼能够减少的缘故来具慧,来客观 正住的,所以“说正住具慧,希求为闻器”。 在这世界上很多⼈对冥想很有兴趣,但是他们所谓的冥想和观修的⽅式是 让⾃⼰不要想任何的东西,让内⼼屏除⼀切的杂念就是如此⽽已。透过这 种⽅式来说到了“Meditation”休息或冥想,但是我们在此并非是如此。我 们在此虽然需要⽌修——⽌定修是要的,可是我们更重视的是观察修,观 修为主的。所以要观修的话,我们就要⾜够的材料和资料来观察,所以“说 正住具慧,希求为闻器”是很重要的。又如同刚刚所说的“揭谛揭谛,般若 揭谛,般若僧揭谛,菩提萨婆诃”靠的都是观察修——观修,来增上功德 的。虽然⽌修也是很重要的,但是⽌修的前⾏我们必须要⾜够深厚的观修 才有办法。所以以对你们讲解的上师⽽⾔,尽可能让⾃⼰成办这些条件正 住、具慧、还有希求,最主要是以清净意乐为你们讲解。听者们以清净的 意乐来听闻,这是很重要的⼀点。所以⼀开始我们念“诸佛正法众中尊”三 次,师徒两者之间⼀起念诵,来⽣起⼤乘不共皈依发⼼。边思维边念“诸 佛正法众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我以布施等资粮,为利有情愿成佛”(三 遍)。 造者殊胜 现在请翻《宝性论》。导师释迦牟尼佛在讲解《般若经》的时候,《般若 经》的内容可分两者显义空性、隐义道次第。显义空性其实在看《般若经》 也可以知道,《般若经》最主要以空性为主,在讲解空性的时候,空依有 法是从⾊法开始来说到了蕴、界、处等,还要道谛的功德以及果位的功德 等,所以在空依有法上也说到了基、道、果三者。所以显义空性和隐义道 次第,隐义道次第的部分是由慈氏菩萨还有无着兄弟等来发扬光⼤的,显 义空性的部分是由无着⽗⼦来发扬光⼤。隐义道次第说到了如何透过有次 第的⽅式来让⾃⼰增上道功德。如同刚刚所说的以《慈氏五论》来讲的话, 最主要的就是《现观庄严论》。《现观庄严论》⼏乎是《般若⼆万颂》的 浓缩版,确实也很困难,所以说在讲解的时候讲解到他的性质、分类、界 别在哪⾥等,说的非常广,确实也是《般若经》的⼀个浓缩版。最主要是 以慈尊菩萨的为主⽽去了解隐义现观道次第。 慈氏菩萨并没有什么⽗母,因为是菩萨的关系,但是在翻成藏⽂的这个圆 测《解深密经》的解释⾥⾯,韩国圆测⼤师有说到了慈尊之所以称为慈尊 是因为他的母亲为慈母,所以由慈母所⽣之⼦⽽称慈尊,曾有说到这么⼀ 18


句话。你们有看过圆测《解深密经⼤疏》吗?韩国⼤师圆测著作的这个 《解深密经》的解释,你们有看到吗︖韩国圆测⼤师是玄奘⼤师的弟⼦。 宗⼤师在《了义不了义经》说到了中国⼤师圆测,有⼀位韩国⼈说圆测是 韩国⼤师,这无所谓了。在他的著作⾥⾯说到了慈尊菩萨的⽗名和母名, 你们认为慈尊是⼈呢还是非⼈的菩萨︖在净⼟当中的菩萨还是⼈︖你们觉 得更倾向哪⼀者︖应该是⼈吧!因为从这本论典我们去看的话,因为他也 是简略了《般若经》的内容,再此做确⽴。还有弥勒佛,常笑佛,这个也 叫慈尊吗,未来的佛也叫弥勒佛,看起来弥勒佛好像没有任何的著作,⽩ ⽩胖胖的在那边⼀直在笑着。(笑)在唐朝的时候听说有慈尊弥勒菩萨的 化身,当他快圆寂的时候⽰现弥勒菩萨的模样,所以汉系应该有这样⼀个 传统。当然在兜率天有⼀尊弥勒佛——弥勒菩萨有⽰现为⼈的模样,其实 这个并不⽭盾的。无论他是⼈也好,天⼈也好,总之这是由他所著作的《宝 性论》。如同刚才所说的《现观庄严论》、《庄严经论》以及《辩中边论》 这个在旧译⾥⾯就有了,但是《宝性论》还有《辩法法性论》这是在新译 的时候,是后来才翻译的。是那时候在旧译的时代并不被普及吗︖是什么 原因︖不是很清楚。总之后来新译之后《宝性论》备受重视,所以备普及 学习。尤其是觉囊派非常重视这部论典,⼀切遍智觉囊巴以及噶举派的⼤ 师们,还有萨迦派的⼀些⼤师们,不分噶举、萨迦、宁玛等,许多的⼤师 们都写到了《宝性论》的解释,所以在西藏是被普遍重视的⼀部⼤论典。 ⽽且贾曹杰也写了⼀本《宝性论⼤疏》,有不同的注释。以前我有看过这 些注释,这次没有时间去看。 释题 ⼤乘《宝性论》,在⼤乘《庄严经论》⼀开始的时候也有说到,以意乐修 道、以果位的角度,说到了广泛、广⼤的缘故,所以称为⼤乘。平常的说 法是⼤⼩乘,但是我不喜欢这种的⽤词,我觉得会有可能让⼈误会以为⼤ 乘好像是⾼⾼在上,⼩乘好像卑劣会受轻视的感觉。绝对不能这样讲的, 如同刚刚所说的导师释迦牟尼佛在初转法轮当中所说的内容,也被广泛的 在越南、辽国等地所普遍的使⽤,所以我们绝对不能带有这种卑劣的感觉 来诠释⼩乘。因为我们讲到⼤乘好像⾼⾼在上去往下看的感觉,会有可能 给⼈产⽣这种感受,有时候我们会说我们是⼤乘⾏者,就是斯⾥兰卡、巴 尔玛等的这些学佛者是⼩乘,会觉得说我们好像⼩看你的感觉。但⼩乘他 们更厉害,他说⼤乘是不是佛所说的还不⼀定呢!龙树菩萨《宝鬘论》⾥ 19


⾯说⼤乘是佛所说,⽽且在⼤乘《庄严经》⾥⾯说⼤乘是佛所说的。在以 前就有这⽅⾯的疑惑,⼤乘是否是佛所说的,现在呢,也是有这⽅⾯的争 议。我们⼤乘说你是⼩乘,好像⼩看他,⼩乘说,哼!你们这个根本不是 佛所说的。互相的争议,这不是很好。⽽且有很多不同本尊的模样,就说 这是印度教的,⽽且是印度教的诅咒什么的,以前有这⽅⾯的疑虑,现在 也是有的。虽然这⾥说到⼤乘《宝性论》,虽然有⼤乘的这种⽤词的⼀个 ⽬的和意义,但是我不觉得这个⽤词是妥当的,虽然有他背后的⼀个背景, 我不太喜欢这种⽤词。 《宝性论》的藏⽂叫“觉啦嘛”,“觉”相续,相续本母,有些⼈翻译相续本 母,相续分识相续、道相续、果相续。当具⽣原始光明能够转为道⽤的时 候,说到了道相续。那基相续就是我们本身具⽣原始光明。由这种具⽣原 始光明转为道⽤后才能断除了⼀切的障碍获得了果相续。这道相续在密⾥ ⾯有很详细的解释,我们的相续并非透过暂时因缘让他无⽣⽽⽣,让他突 然产⽣,并不是这回事,⽽是无始来到现在都有。像我们的根识来讲的话, 是醒来的时候才有作⽤,所以有醒时的意识,还有在做梦时候的梦识,那 时候并没有根识的作⽤但是有梦识在,我们可以看到梦境,我们可以说梦 中有⾊法等。当我们讲到梦身的话确实有⼀个不共的梦身是可以承办的, ⽽且他可以远离了我们⾎⾁之躯,有些⼈是不需要通过修⾏,他也可以做 的到的。也就是他在做梦的时候,他会⾃⼰产⽣⼀个梦身远离了⾁身之躯。 我有⼀个认识的朋友,他是政府⼯作⼈员,他的妈妈有⼀次说到我要睡觉, 你们不要吵醒我,于是她就睡着了,六七天⼀直在睡觉都没有醒来。醒来 之后这个母亲讲,她以这个梦身到了不同的地⽅,⽽且说到这些不同的地 ⽅它有不同的特⾊是什么,之后确实都被吻合证实了。我⼀些认识的朋友, 外国⼈,他在做梦的时候可以产⽣梦身远离他的身体⾎⾁之躯,到其他的 地⽅,有这么跟我说过。所以随着⽓脉明点的不同情况,在场的你们在做 梦的时候你们会不会有产⽣所谓的梦身,远离⾎⾁之躯,你们有这⽅⾯得 到经验吗︖有的话请举⼿,有些⼈举⼿了。 像这种例⼦来讲的话,这时候我们的根识是没有作⽤的,但是有梦身本身 的根识,所以跟这种有关的意识,⽽且在熟睡的时候那就没有做梦了,这 时候有熟睡时候的意识。以科学家的仪器来判断说他现在正在做梦,他现 在没有做梦,他现在进入⼀种沉睡的状态了,科学家是可以透过仪器来做 判断的。最主要讲到意识,当然⼼识来讲的话根识⽽⾔是粗分的,跟粗分 同时产⽣的意识,也算是粗分的⼼识。但是在做梦的话,做梦时候的⼼识 是更细微的,没有梦到了熟睡状态的时候又更细微了。在那个时候还是需 20


要依赖着⼈脑的,但是像昏倒或者是处于完全植物⼈的状态,那时候没有 根识,或休克的时候是不需要依赖着⼈脑就有细微的意识。在死亡的时候, 脑死⼼也不再动摇,⽽且⾎液的循环也停⽌,⼼脏也死掉,脑也死掉,在 这个时候,依赖着⼈脑所产⽣的⼼识虽然不在了,可是在我们亲眼⽬睹的 真相中,确实可以看到⼈已经被证实为脑死、⼼死可是他的身体却没有⽼ 坏的现象,⽽且保持非常的鲜活,我的⽼师也就是传我比丘戒、具⾜戒的 ⽼师——林仁波切——⾦刚持林仁波切他在达兰萨拉圆寂的⼗三天内,医 学证实死亡之后,⼗三天内他的⾁体并没有任何⽼化的现象。还有⼀位⽢ 丹⾚巴也这样⼀种情况持续了⼗八天。最近从拉萨拉顿这个地⽅我有得到 这样⼀个消息,这个⼈死掉之后他不⽼化的现象持续了四⼗多天,保持非 常的鲜活。那他们要怎么办︖我就说不要动,直到红⽩明点流出,直到他 的身体没有⽼化现象产⽣之前,你都不要动。现在科学家解释不了为什么 会有这种现象,我有些认识的科学家朋友像是理查德·戴维森,理查德·戴 维森他是⼀位脑科的权威,我们认识⼤概⼆、三⼗年了,他对这⽅⾯很有 兴趣,想要去研究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的产⽣。他们现在有在进⾏这样的 ⼀个项⽬。粗分的⼼识彻底的停⽌,只有剩下最细微的⼼识,⽽且粗分⼼ 识依赖的⽓流也都停⽌运转,但是他的身体不⽼化必须要有⼀个理由在, 那以我们无上密的观点来讲的话,就是说具⽣原始光明最细微的⼼识仍然 还在⾎⾁之躯的缘故,所以导致⾎⾁之躯不会⽼化,仍然保持鲜活的状态, 这是以我们的观点是这么做诠释的。 还有⼀件很稀有的事情,我⼀个认 识的朋友,他也是位比丘,也是位上师,他在纽西兰,他是图滇仁波切, 他圆寂之后,也住此⼼法当中,持⼼法的时间⼤约三个礼拜,在四天之后 他的左⼿是抓着右⼿的⼤拇指,奇怪过了四天之后,他的左⼿怎么会抓着 右⼿的⼤拇指︖我跟他们说奇怪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你们应该弄⼀个 cctv在上⾯,还拍摄整个过程的,怎么会这样⼦︖因为他已经圆寂四天 了,他怎么会⽤左⼿抓住右⼿的⼤拇指︖这是我们的疑惑,因为见、增、 得之后,在光明现起的话,其实没有遍⾏⽓的,因为身体的移动是来⾃于 遍⾏⽓的流转才有办法产⽣,遍⾏⽓已经彻底的停⽌的话,但是只有在具 ⽣原始光明当中遍⾏⽓不会产⽣了,所以怎么有办法左⼿抓住右⼿的拇指, 所以这是我们的疑惑,因为那时候粗分的⽓流完全的停⽌了运转,他是如 何做到的︖所以在死亡光明之后,红明点会从下⽽上,⽩明点会从上⽽下, 透过这样⼀种⽅式来现起了死亡光明,产⽣了见⽩道、增红道、得⿊道。 从光明当中现起的时候红⽩明点会积集在胸部,光明离开之后他绑住红⽩ 明点的绑点就没有了,所以红⽩明点就会从身体流出。所以知道这个圆寂 21


者已经不主持⼼法了。这是我们可以亲眼⽬睹的真相,确实有这样⼀个现 象存在。 《宝性论》如同我刚刚所说的,是在西藏备受重视的这部论典,为什么备 受重视呢︖因为他是以《中观》的思想为基础来做讲解,或者搭配着密的 思想为基础,搭配着具⽣原始光明的思维⽽来作解读,所以有不同的解读 ⽅式。我在此要讲解的时候,我是以中观的思维来讲解的。所以 “相续”的 这个“续”字并非是“续经”的“续”字,在此的“相续”的“续”字指的是具⽣原始 光明,也就是无始亦无终的这个相续。在密咒⾦刚乘⾥⾯虽然说到具⽣原 始光明,在此的相续并明显的说到这个光明,但是因为相续无始亦无终以 这样⼀个基础来说到如来藏的存在。“觉啦玛”直接翻成汉⽂的话就叫“无 上相续”了,或者是“至上相续”也可以。如同我们刚所说的由初转法轮再 说到⼆转法轮,⼆转法轮之后三转法轮,从低处往⾼处⾛更上⼀层楼,说 到了无上或者至上,至上相续论。但是我们中⽂通常翻译为《宝性论》, 印度话为“玛哈亚娜 乌塔拉 腾他 阿塔拉 腾达拉扎丝拉”,在此又礼赞了诸 佛菩萨。以前藏⽂邀请了寂护论师来到藏地,也邀请了莲花戒⼤师来到了 藏地,其实在莲花戒⼤师之前就已经开始翻译经藏了,但是最主要的是由 ⾚松德赞之后⼤⼒的翻译经典。因为⼤藏经都可以分为这三部分——经律 论三藏,根据他们所诠释的内容,也就是戒定慧的内容来说到了律藏、经 藏、论藏。那时候的藏王就⽴下这样⼀个规定随着它的顶礼⽂的不同,知 道这是属于哪种藏,像律藏来讲的话⼀开始所顶礼的对象是顶礼⼀切遍智。 如果是论藏的话,是顶礼⽂殊童⼦,如果是经藏的话顶礼诸佛及菩萨,所 以是在此是顶礼诸佛及菩萨。 解释正⽂ 第⼀ 如来藏品 序分 《宝性论》最主要的内容是什么呢︖佛、法、众三者——佛法僧——佛、 法、众三者,以及第四界也就是如来藏,以及第五菩提也就是佛果位⼤菩 提,以及第六摄受他⼈的这种功德是来⾃于证灭的功德,所以证灭功德为 第六所诠的主要内容,以及究竟功德时候的佛事业第七。所以佛法僧三宝, 以及佛法僧三宝的基础也就是如来藏第四,由此获得的⼤菩提第五,以及 为了能够获得⼤菩提的缘故,所以摄受他⼈的功德,以及究竟功德的事业,

22


⽽说到了七处。“佛法众及界菩提,功德佛事业为末,⼀切论体简⾔之, 即此等七⾦刚处”,在此说到了七⾦刚处为这部论典的最主要内容。 ⼀开始佛⽰现正觉得到果位,所以成办了佛宝,由佛宝再来讲法得到缘故 ⽽成办了法宝,由法宝的认知来获得了道谛的功德,⽽形成了僧宝。⼀开 始获得道谛功德的时候,获得道谛的这个证量者成为僧宝。所以先有佛宝, 由此说法宝,透过法宝的认知⽽⽣起了灭道的功德,道谛的功德⽣起的当 下⽽⽣起了僧宝。在此说到了因皈依的论述,透过佛事业的加持让我们从 无始来到现在的这颗唯明唯观的⼼识——这个⼼界,⼀⽅⾯障碍像是贪嗔 等这些的烦恼属于暂时性的,还有烦恼所留下的习⽓也是暂时性的,这⼀ 切都是可以透过对治⼒来断除的缘故,⽽说到暂时性。在我们的相续当中, 所有的障碍、所有的污染都是可以透过对治⼒的⽣起来断除的缘故,所以 是暂时性,在我们相续当中本来就具有成佛的潜能,是需要透过外来得到 因缘来帮助我们⽣起内⼼的功德,调伏内⼼。有说到三种如来藏,如同刚 刚所说的为断除污垢⼼识的空性,⼗地菩萨的这个⼼识的空性,他之后会 随着⽣起对治⼒来对治,那时候还没有彻底的断除⼀切障碍的灭谛,那时 候具有⾃性住佛性,所以暂时的污染是可以被对治⼒所对治的、断除的。 断证的功德,还有三身的近取因、近取种⼦在无着菩萨所着《宝性论⼤疏》 ⾥⾯有说到,“成办三身的近取种⼦”说到这样⼀个词汇,仔细的去解读、 分析的话,就是无上密⾥⾯所说的具⽣原始光明,⼼⽓为⼀这种最细微的 具⽣原始光明,除此外没有其他的解读。由最细微得到⼼⽓合⼀的具⽣原 始光明来成办三身的,由这个来成办法身,也是⼼识本身成办法身,由他 的空性来成办⾃性法身,由他的坐骑⽓来成办⾊身,所以最细微的具⽣原 始光明以及他的坐骑⽓,⼼⽓合⼀的这个基础来成办三身的。搭配着无上 密的诠释来解说如来藏的话,就只能从具⽣原始光明下⼿了,这个是存在 的,⽽且是永远存在的,不会有⽌断的时候,所以他本身也是无有⾃性 的。 在西藏的这些宗派,像是觉囊派托巴瓦西拉坚参在《宝性论》的解 释⾥⾯有说到,最主要是讲到具⽣原始光明,有说⼼识为胜义谛,这个是 有为法,这并非⾃空⽽是他空。在此的世俗谛为⾃空,⾃空和他空的解释 在密集⾦刚的典籍⾥⾯也有说到的,也说四空。外在的这些⼤地来讲的话, 有地、⽔、⽕、风,从空现起的风、⽕、⽔、地,但是在融入的时候地融 入于⽔、⽔融入于⽕、⽕融入于风、风融入于空,在⽣起的时候从空产⽣ 风、风产⽣⽕、⽕产⽣⽔、⽔产⽣地,这是外在的器世间如此。现起融化 的最终基础是空——空界,以具有相续的众⽣来讲的话,代替空界的就是 识界,在此的空指的是识,所以地融入于⽔、⽔融入于⽕、⽕融入于风、 23


风融入于识,所以在此的识或者是空界并非是外在的空界,⽽是内在的空 界,指的就是识界,识——⼼识。⼼识在融入于四相,在此四相指的是内 在的空,也就是第⼀空,第⼆空,第三空,第四空,所以说到了第四空⼀ 切空——遍空。空、极空、⼤空、⼀切空,⽽说到这四空。⾎⾁之躯来讲 的话,先从地⼤融入⽔⼤、⽔⼤融入⽕⼤、⽕⼤融入风⼤、风⼤融入识界, 识界⼀开始先⽣起第⼀空、第⼆极空、第三⼤空、以及第四⼀切空,这是 融入的次第。现起的时候从第四遍空或⼀切空、再来产⽣第三⿊得道的⼤ 空、再来产⽣第⼆增红道的极空、再来产⽣第⼀见⽩道的空、再来产⽣风、 再来产⽣⽕——身体温度、再来产⽣⽔、再来产⽣地,是这样产⽣的。 那以无⾊来讲的话,虽然他没有粗分的⾊法,但是就以具⽣原始光明这种 细微的⼼识、⼼⽓⽽⾔是⼀样的。所以就以这种细微的⽓流来讲的话,在 无⾊界也有⽓,所以无⾊界也是有⾊法的,只是没有粗分的⾊法⽽已。由 这种融入和现起的次第,来运⽤到内世间或者是外世间都可以。内世间就 是讲这个内空,最主要讲到了识界,之后由第⼀空融入第⼆空,第⼆空融 入第三空,第三空融入第四空,再从第四空⽣起。所以三身能够成办的最 主要的近取因——这颗种⼦最主要的思维是来⾃于具⽣原始光明还有跟他 合⼀的⽓——坐骑⽓。第⼗世尊者的著作⾥⾯也有说到这个近取种⼦为 何。所以我觉得当我们讲到界的时候,如来藏的时候应该是以这个为思维 的出发点,来做解释。所以要成办⼀切遍智的障碍——所知障、烦恼障这 属于暂时性,因为他有对治⼒可以去对治,他并非是永恒存在的,透过这 种的思维知道菩提是可以获证的,⽽且获证菩提之后可以获得道证的功德, ⽽且可以⾃然任运⼀切佛事业。所说七⾦刚处,“此等相属如次第,应知 前三处出⾃,《总持王经》之序品,余四具慧佛法别。”,前三者是来⾃ 于《总持王经》,也就是佛法僧这三宝,其余的四⾦刚处呢︖也就是界、 菩提功德、还有佛事业。现在念第⼀品第三句,“由佛⽣法⽣圣众,众⽣ 藏得智界际,得彼智得胜菩提,具⾜诸法利众⽣。” 第⼀⾦刚处:佛宝 佛是什么呢︖在第四句⾥⾯说到,“礼敬彼无初中后,静息佛⾃觉觉已, 诸未证者令证故,开演无畏恒常道,⼿持最上智悲剑,以及⾦刚断苦芽, 击毁种种见密林,所围绕之疑墙者!”在此说到了佛宝所具有的功德最主 要是,具有悲、慧的功德,慧的代表为利剑。无论我们称为叫做烦恼慧也 好或者是由有实执为根本⽽产⽣的见烦恼也好,因为烦恼可以分见烦恼和 24


非见烦恼两者,这个见烦恼最主要的根本是来⾃于实执,实执的认知有不 同的认知,随着空性的诠释不同所认知的实执的层次也不⼀样,实执到底 是要归类于烦恼障还是所知障,在此有不同的解读。随着空性的认知还有 真相的诠释不同,像中观宗来讲的话也有不同的解读,所以这些的不同点 都要去学习和了解,知道这些不同的宗义是很重要的。所以龙树菩萨的弟 ⼦,还有他的直接弟⼦也好、间接弟⼦也好,在清辨论师《中观⼼要论》 及他的⾃释《思择焰论》,说到了在清辨论师当时所有外道的思想为何。 所以要学习中观正见的话,都要去了解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论点为何。这 是很重要的⼀点。我们不应该只是反复的去念诵“诸佛无有⾃性”⽽已,更 应该去解剖分析无有⾃性的内容为何。说有⾃性的这种论述他是依据什么 样的理由去说的,背景是什么,这⽅⾯的学习是很重要的。 在此说到了,佛的慧功德如同利剑去驱除⼀切痛苦⿊暗。⽽且说到了⾦刚 杵如同菩提⼼,能摧毁烦恼的围墙,只是空正见能够对治所知障吗︖这要 看空正见的背后有没有菩提⼼为摄持。在《宝性论》⾥⾯也会说到必须要 有菩提⼼来累积广⼤的资粮,以这样广⼤的资粮为助伴再来学习空性的话, 这种的空正见叫做诸相具胜的空正见。以这样⼀种空正见来思维空性的话, 才能够对治所知障。累积广⼤资粮最好的⽅法、最好的⼜诀就是观修菩提 ⼼。菩提⼼并不是为了⾃⼰⽽已,更是为了⼀切有情众⽣、遍虚空有情众 ⽣来做对他们有利益的事情,这种的利益不是暂时的利益,⽽是让他们获 得⼀切暂时、究竟的利益,总之希望他们能够获得⼀切遍智,具有这种强 烈的善⼼和⼼⼒。 龙树菩萨在《宝鬘论》⾥⾯有说到,相好庄严等果位 的功德,每⼀个功德都需要无量的资粮才有办法获得的。在这之后说到了 这种的无边无量的资粮,如此的广⼤如何能够去累积呢︖所以再此说到因 为会有产⽣沮丧的危险的缘故,⽽说到四无量的功德,因为众⽣无量、因 为功德无量、因为时间无量来学习。透过这种强烈的⼼⼒⽽来⾏菩萨⾏, 才有办法迅速的累积资粮,说到了四种无量。这是有理由的,如同《入⾏ 论》⾥⾯所说的,确实是如此。所谓的菩提⼼产⽣极⼤的善⼼,想要去帮 助他⼈,想要他⼈获得⼀切遍智的果位,这是很重要,但是我们可能有时 候会想说让他⼈成佛就好,我不需要成佛,可能有这样的想法,就像刚刚 我说的,希望跟我讲⼀个快速成就的⽅式,快速成佛的⽅式,其实这个就 是⼀种爱我执的表现,但是当我们讲到乃至虚空未尽之前,我要住在这世 间来救护众⽣,“乃至有虚空,以及众⽣住,愿吾住世间,尽除众⽣苦”, 以这样⼀种⼼⼒完完全全将⾃⼰奉献给⼀切有情众⽣利益的话,何须在乎 时间呢︖但实际上当你发起了菩提⼼,这⼀刻起你的内⼼是安详的,是平 25


静的,在平静当中就能够累积无比的资粮,⽽且身体也舒适,所说出来的 ⾔辞都是温柔的,所有的⾏为都是温柔的,⽽且能够帮⾃他两者迅速的成 办⼀切功德和善业。 寂天菩萨的著作《入⾏论》,这本书要好好的去阅读,因为这本书⾥所说 的内容确实是非常的重要的,尤其对我们修学菩提⼼来讲的话。在此说到 “若不以⾃乐,真实换他苦,非仅不成佛,⽣死亦无乐”,每⼀个⼈都有智 慧,可是我们的这个智慧随着爱我执所转的缘故,⽽产⽣了伤害。在这世 界上有70亿⼈⼜,每⼀个⼈都是想要离苦得乐,可是我们却有多少的⼈为 的灾难︖是因为我们缺乏了利他⼼。如果有利他⼼、爱他⼼的话,我们会 为了众⽣其他⼈暂时、究竟的利益⽽完全的付出⽽努⼒的话,不只是⾃⼰ 会安乐以外,其他⼈也会安乐,⽽且⾃⼰的功德、善业能够迅速的累积, 由这种的功德、福报不只今⽣会安乐,后世也会⽣⽣世世的安乐。所以《入 菩萨⾏论》⾥⾯所说的“故应除疲厌,驭驾觉⼼驹,从乐趋胜乐,智者宁 退怯”,如果这么想的话,越想他⼈其实越帮助⾃⼰。我们为了帮助⾃⼰ ⽽来去爱护他⼈的话,这又是爱我执的⼀种表现了。愿⾃⼰累积的⼀切善 业都回向给⼀切有情众⽣,愿⼀切的痛苦让⾃⼰来承担。具有这样⼀个发 ⼼, “若乐愿令能,利乐遍虚空,若苦愿利我,⽢渡⼤苦海”,以这样⼀种 ⼼⼒来做⼀切的⾏为的话,我们将能够迅速的累积⼀切的资粮迅速的断除 ⼀切的罪障。⽽且《入⾏论》⾥⾯说到了“灭死胜⽢露,即此菩提⼼,除 贫无尽藏,即此菩提⼼”,虽然我们现在在轮回当中,但是我们不会随着 轮回⽽沮丧,反⽽我们会发起强烈的⼼⼒去真正想要帮助、成办⾃他两者 的事业。“疗疾最胜药,亦此菩提⼼,彼为泊世途,众⽣休憩树。复是出 苦桥,度众离恶趣,彼是除恼热,东升⼼明⽉。复是璀灿⽇,能驱无知霾。 是拌正法乳,所出妙醍醐”,所以菩提⼼真的不可思议。 现在我们获得了 暇满⼈身,⽽且具有这样⼀个辨别善恶的智慧,唯有如此我们才有办法修 学这颗殊胜的菩提⼼、珍贵的菩提⼼。去年我有去美国治疗,⽽且我呆了 很久,我所住的地⽅有个很好的草原,在我住的这个草原上有些⼩鹿,我 看到这些⼩鹿会跑过来,我真的对它们产⽣很强烈的悲悯⼼,但是我除了 对它们⽣起悲悯⼼以外,我没有办法真正帮助它们,因为它们是畜⽣,它 们听不懂我们的⾔语,我没办法帮它。有时候会遇到⼀些狗,我们只能为 它们回向⽽已,除此以外我们没有办法真正帮助他⼈。但是⼈类不⼀样, 有了⼈身的话,我们有辨别善恶的智慧,我们有语⾔,我们可以透过语⾔ 来表达,来知道真相为何!我确实这么想,我们每⼀个⼈都想说“为利有 情众⽣愿成佛”,如果没有付出于⾏动的话,这只是嘴巴上的⼀种说辞⽽ 26


已。三千⼤千的世界众⽣,有说到第⼀续,第⼆续,也就是在时轮⾦刚的 典籍⾥⾯有说到了不同的三千⼤千世间的这个数量,⽽说到了第⼀续、第 ⼆续、第三续说到了不同数量的众⽣。我们对这些众⽣我们只能回向⽽已, 我们真正能够利益的众⽣是什么 ︖就是这世界的⼈类了。这是跟我们有 直接接触的,在这世界上的⼈类,在这世界上动物又可以分畜⽣、禽兽等, 有无可测量的动物,但是这些我们确实帮助不了它们,虽然它们很可爱, 我真的也很可怜它们,但是我们帮不了它们,我们只能为它们回向、祝福, 除此以外没有办法作出真正帮助它们的事情。唯⼀有希望的,能够真的为 利有情众⽣愿成佛,要利益的这个众⽣就是这世界上的⼈类了,这是我们 可以透过直接或间接⽅式,透过语⾔表达来帮助他们的。 所以在这世界 上有70亿⼈⼜,我时常在呼吁这⼉70亿⼈⼜如果能够充斥慈爱的话,这世 界会有帮助。所以我到处都有在⼤声的呼吁,⽽且看起来是有正⾯的改善。 如果有众⽣可以真正的帮助的话,就是这世界的70亿⼈⼜了。我们每⼀天 都要去⾃我接受菩萨戒,⽽且会去念诵⾃我接受菩萨戒的仪轨⽂。但是对 其他众⽣我们真的只能回向以外没有其他的⽅式。这种殊胜悦意的菩提⾏, 我真的要去帮助他⼈的话,帮助的对象就是这世界的70亿⼈⼜。所以我们 要尽可能去帮助这世界上所有的⼈类。所以像⾦刚杵般的这个菩提⼼,他 能帮助空正见的利剑来断除⼀切的烦恼。 虽然诸佛有无量的功德,但最主要的功德就是悲、慧的功德,悲、慧功德 最主要来⾃于三身无⼆,三身无⼆的基础是因为⼼⽓无⼆,⼼⽓无⼆的基 础之上成办的三身无⼆,所以说成办的三密无⼆。唯有三密无⼆的情况下 才有办法⾃然任运⼀切的事业,也就是说只要有⼼识思维的地⽅,将有⼼ 识的坐骑⽓移动的地⽅,才有佛陀的事业遍布的地⽅。在此说到了第五句 “无为无功⽤,非以他缘证, 具⾜智悲⼒,具⼆利即佛。 ”,佛是圆满⼆ 利的佛,为什么呢︖在此的无为指的是去除原始污垢的⾃性法身,所以无 为。因为并非是由因缘有所作为的缘故⽽无为。无始亦无终的缘故,本来 就具有成办四身的潜能,他不需要透过其他的外缘来去具有这种成办四身 的功能,是本来就有的,不需要去依赖他缘。能够显现四身的完全的这个 因缘,无论烦恼有没有被断除、障碍有没有被断除,他本身就具有这样⼀ 个潜能。只要能够断除所知障的话,我们本来就具有了解⼀切事物的功能。 “非以他缘证”,这种的功德并非是由他⼈的因缘来去证得的,唯由⾃⼰的 觉受才去知道。所以“具⾜智悲⼒”,所以具有空性的智慧以及利他的这种 悲悯⼼,具有这种悲智的⼒量来成办究竟⼆利的佛果位。第六句“无有初 中后,⾃性故无为︔ 息具法身故,称为无功⽤ ”,第七句“⾃内所证故, 27


非以他缘证︔ 证三相故智︔⽰道故悲悯”,第八句“以智悲断苦,及烦恼故 ⼒。 初三句⾃利,后三句利他”。 第⼆⾦刚处:法宝 第九句“礼敬彼⼤正法⽇,无有有无及余非, 不可观察离⾔词,⾃内所证 并⽌息, 无垢具⾜智光明,坏诸所缘贪嗔翳! ”,在此说到了法宝的功 德,也就是讲到了灭谛和道谛的功德。灭谛也就是透过了法性来断除四边, 所以说到了无思,来断除烦恼以及所知障,所以“无有有无及余非,不可 观察离⾔词”,由某种⽅便来成办某种的性质,在此的性质指的是灭谛, 某中的⽅便指的是道谛。由道谛的对治⼒来对治某个对治处,再也不会产 ⽣的缘故,说到了无垢。所以道谛为世俗谛,灭谛为胜义谛。 第三⾦刚处:僧宝 第⼗三句“彼⼼⾃性光明故,及见烦恼无体故, ⼀切诸趣无我际,寂灭如 实通达者。 观见佛随入⼀切,亦复具⾜无障⼼, 礼敬以有情清净,无量 为境智观者。 ”,在此说到了有学道的圣者,⼗四句“如尽所有内,智观清 净故, 具慧不退众,具无上功德。 ”,⼗五句“众⽣寂法性,证故如所 有, ⾃性清净故,烦恼本尽故”,“证故如所有”,再次说到了如所有性, “⾃性清净故,烦恼本尽故”,也就是在现证空性当中⼀切的⼆相彻底的清 净。或者在果位的时候因为根本定后得道混为⼀者的缘故,来说“⾃性清 净故,烦恼本尽故”。 第⼗六句“证究竟所知,⼼见诸有情, 有遍智法性,故是尽所有。 ”第⼗ 七句“ 如是彼证者,以内证智见。 无垢界无贪,无滞故清净。 ”,第⼗八 句“ 以智观清净,佛智无上故, 圣者不退转,众⽣之归依。 ”,佛宝、法 宝和僧宝是佛教徒们唯⼀皈依处,在《皈依七⼗颂》⾥⾯⽉称菩萨说到了 “佛法僧三者,求脱者依处”,这句话是有他的⽤意的,也就是认为有造物 主存在的这⼀派的信徒们,认为我要皈依唯⼀的对象就是造物主,由造物 主知道我今世和后世⼀切的苦乐,所以只要皈依造物主就可以了。但是佛 教徒们不认为有造物主存在说到⾃⼰是⾃⼰的怙主,⾃⼰是⾃⼰的依怙, 所以通过⾃⼰的努⼒来让⾃⼰远离畏惧,⽽去正皈依法宝——正皈依的对 象为法宝。唯有透过让⾃⼰的⼼续⽣起法宝,才能够从畏惧当中获得脱离, 所以正皈依的对象法宝的引导者——导师为佛宝,助伴为僧宝。如果要获 28


得脱离、解脱和⼀切遍智的话,所皈依的对象为佛、法、僧三者。所以在 此说 “佛法僧三者,求脱者依处”。如果你只是想要获得净⼟的话,你只要 皈依佛宝就好了,但是佛法的做法并非是如此。因为佛法真正的做法是什 么呢︖就是让⾃⼰的⼼续上⽣起法宝,透过⾃⼰的努⼒来解决烦恼,让⾃ ⼰成为了有学僧宝和无学僧宝,让⾃⼰成为佛宝。 ⼗九句“⼤师教弟⼦, 约三乘以及, 胜解三种事,建⽴三归依”,⼤乘的种姓者会想我要成佛, 以成佛为主要的究竟⽬的,⽽来皈依佛︔独觉者为了⾃⼰的别解脱设定为 究竟的⽬的,不需要依赖其他的导师,以⾃⼰的⼒量断除烦恼,⽽去皈依 法︔声闻众,声闻的阿罗汉等透过僧众的⼒量来获得果位的缘故,⽽去皈 依。第⼗九句最主要的是刚刚所说的。法宝没有在相续当中⽣起的话,是 没有办法获得真正的解脱的,所以正皈依是法宝。⽣起法宝的话依赖着佛 宝和僧宝。第⼆⼗句“弃故欺诳故,无故有怖故, ⼆种法圣众,非毕竟归 依”,所谓的教正法是要透过闻思来建⽴教正法的,有了教正法之后再来 ⽣起证正法的。所以有学道的这些功德都是属于欺诳的功德,因为并非最 究竟的缘故,并非是究竟皈依。⼆⼗⼀句“惟佛是众⽣,胜义之归依, 具 ⾜法身故,众亦彼究竟”,在此说到了世俗皈依和胜义皈依,胜义皈依是 唯有佛。如果唯有佛才是胜义皈依的话,难道胜义皈依当中没有三宝吗︖ “具⾜法身故”,牟尼相续当中具有究竟法宝的功德,因为具有究竟灭证的 功德,所以具有法宝,⽽且诸佛宝也算是众僧,所以“具⾜法身故,众亦 彼究竟”,所以在胜义皈依的究竟处当中有佛法僧三宝。第⼆⼗⼆句“难得 及无垢,具⼒世庄严, 以及最上故,不变故名宝”,透过了三宝我们会去 显⽰、会去发起我们的如来藏的缘故,所以在此说到“有无垢真如”,在此 讲的是戒,有垢真如就是我们凡夫的真如,无垢真如就是佛真如。第⼆⼗ 三句“有无垢真如,无垢佛德业,所⽣三善宝,诸见胜义境”。第⼆⼗四句 “此三宝种性,诸⼀切智境, 四相如次第,四因难思议。 ”,⼆⼗五句“净 具烦恼故,无染⽽净故, 无差别法故,任运无念故。 ”,⼆⼗六句“所证 以及证,彼⽀分令证, 故依次⼀处,净因三是缘。 ”,在此最主要说到菩 提。 第四⾦刚处:界 第⼆⼗七句“等觉身弥布,真如无别故, 有种故有身,恒常有佛藏。 ”, 正觉果位的佛陀们,⼀开始为了众⽣⽽发菩提⼼,之后累积了萨达阿僧祇 劫的资粮,最终获得了正觉的果位来成办圆满的佛事业,所以只要弟⼦们 29


的因缘具⾜的话,如来的事业会无有间断的遍布我们,所以“等觉身弥 布,真如无别故”,这是⼀种解读了,第⼆种解读是因为我们本身具有如 来藏——佛的种姓的缘故,本来就具有成办三身的潜能,在萨迦道果的解 释⾥⾯,说到了轮回涅槃无有差别。诸法的迹象以性相⽽具⾜,道谛等功 德以能⼒⽽具⾜,所以说到了解脱和涅槃无⼆,这种解释⽅式也是很不错 的。佛陀的身语意皆无有⾃性,在无有⾃性当中,在法性当中我们的⼼续 和佛陀的⼼续是没有差别的。在无⾃性的角度⽽⾔,所以“真如无别故, 有种故有身”,以刚刚所说的,具有成办三身的潜能,这个种姓我们本来 就有的,所以“恒常有佛藏”,所以⼀切有情众⽣都具有如来藏。 第⼆⼗八句“佛智入有情众故,⾃性无垢者无⼆, 于佛种性⽴果名,故说 众⽣有佛藏。 ”,就是对⼆⼗七句的解释了,⼆⼗八句“佛⾃入有情众故, ⾃性无垢者无⼆,于佛种性⽴果名,故说众⽣有佛藏”,在此说到了⼗种 性质,因、果、作⽤、具⾜、趣入、暂时、遍⾏、以及恒常、无别,有说 到了以⼗项来解释。第⼆⼗九句“体因果⽤及相应,转位以及遍⾏义, 恒 常不变德无别,说是胜义界密义。 ”,⾸先第⼀个体性。三⼗句“如宝空⽔ 净,常性无烦恼。 胜解法胜慧,三摩地悲⽣。 ”,以体性来讲的话,是去 除原始污秽的⾃性清净,在法性当中永远没有被烦恼所污染过,所以世俗 的角度来讲的话,在明观性当中也没有被烦恼所污染。因是什么呢︖就是 “胜解法胜慧,三摩地悲⽣”,也就是⾸先要对佛法的教义产⽣胜解,产⽣ 希求⼼。上根者和下根者的做法是不同的,下根者是⼀开始就以信⼼为主, 但上根者⼀开始以慧为主,观察为主。所以下根者的信⼼是不稳定的,就 像是我的⽗母亲是佛教徒,所以我才是佛教徒,这种的做法是属于下根的 做法。但上根者并不会这么做,上根者会透过观察真相的⽅式来产⽣定解、 来产⽣信⼼,这是上根的做法。之前我去门的这个地⽅,我遇到了⼀些学 ⽣,有个女学⽣说,她之前是基督教徒,从三四年前转为佛教徒,因为我 读了许多佛教徒的书籍,所以我成为佛教徒。这位学⽣她的上半辈⼦是基 督教徒,下半辈⼦是佛教徒,她说我后世会变成什么︖因为你都有佛教的 习⽓了,所以我相信你这个道谛功德会随着⽣⽣世世⽽增长。我觉得这种 的改变信仰的过程来观察的话,她应该属于上根者的做法,因为她对比了 基督教和佛教之后她改变了她的信仰,转为了佛教的信仰嘛!以我们来讲 的话,⼀开始我们的⽗母就是佛教徒,所以我们⼀开始就皈依佛、皈依法、 皈依僧这种是属于下根的做法。因为我们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观察,无条 件的接受。我⼀个认识的朋友他是印度⼈,他有很强烈的信⼼,他以清净 的意乐来问了个问题,他说这世界上⼀切都是由造物主所创造的,那创造 30


者他是慈爱的象征⽽且都有⼀切的能⼒,那既然他无所不能的话,为什么 这世界上有很多坏⼈,他为什么要创造这些坏⼈呢︖他问了这个问题。我 也不知道怎么回呀!因为我不认为有造物主存在,我就说造物主既然已经 创造了天堂和地狱的话,创造地狱的话,那就派⼈去地狱吧!否则怎么办︖ 他创造地狱没有理由。像这种的话就是教义上的⼀个⽭盾了,我们说他无 所不能,又说他是慈悲的象征,无所不能的缘故所以他可以创造⼀切,⽽ 且避免⼀切的问题。⽽且他是慈悲的象征所以爱⼀切的⼈。所以他想要去 帮⼀切众⽣,⽽且有无所不能,所以这个在教义上产⽣的⽭盾。但是我们 在这世界上,宗教之间互相的和谐,和谐最主要的基础是来⾃于互相的尊 重。所以我是佛教徒,也是⼗七班智达的弟⼦,想《释量论》⾥⾯的有说 到了,破除常⼀⾃主的我,在《四百论》⾥⾯有说到破除常⼀⾃主的补特 伽罗。虽然有说到这⽅⾯的破斥,可是像以佛来讲的话,佛⾃⼰说“五蕴 乃包袱,众⽣包袱者”,导师释迦牟尼佛究竟意趣是无我,可是随着众⽣ 的根器会去说到了“五蕴乃包袱”,补特伽罗是包袱者——拿些我们身⼼的 五蕴的包袱者。所以导师释迦牟尼佛也会善巧的根据他们的根器⽽去说他 的教法。 从这个个案我们也可以知道,在这世界上有不同的接受程度,有不同的信 仰所以我们必须要去尊重。⽽且确实这些不同信仰也对⼈类的社会带来贡 献。因为在基督教的信徒⾥⾯我们可以看到很好的好⼈,在回教的信徒⾥ ⾯我们看到很好的好⼈,犹太教⾥⾯也是如此。所以这些主流的宗教好好 的根据他的教义去学习的话,确实我们可以成为⼀个善良的⼈,因为这些 的主流宗教确实有这⽅⾯的潜能。我平常会这么说,在这世界上的宗教的 角度,可以以⽂化习惯的角度来诠释,以宗义的角度来诠释,信仰的角度 来诠释,修⾏的角度来诠释,就以修⾏的角度来诠释的话,主流宗教都是 ⼀样的。都是讲到慈爱、忍辱,像是基督教来讲的话,我们可以看到他们 盖很多的医院和学校,帮助了我们⼈类的社会,回教徒也有这⽅⾯⼈类的 贡献。所以就以修⾏的角度来讲的话,所有的主流宗教都谈到了慈爱,推 广了慈爱的概念,就以这点⽽⾔我们都是⼀样的。但是以教义来讲的话, 确实有不同,有分主张有造物主和否定造物主,否定造物主⾥⾯又有不同 的教义,认为有造物主的教义⾥⾯又有不同的教义。否定造物主的教义⾥ ⾯像是无神数论派否定造物主,耆那派否定造物主他们两者都认为有常⼀ ⾃主的我,但是佛教来讲的话,否定造物主的同时也说到了无我,所以就 以教义来讲也不⼀样。以佛教来讲的话又分毘婆沙宗、经部、唯识、中观 等有不同的教义。所以就以教义⽽⾔确实有不同点,这些的不同点⽬的是 31


什么︖他究竟的⽬的是为了要推广慈爱,增强我们的慈爱,这样的话可以 呀。就像有不同的药,但是药的最终⽬的为了治疗我们的疾病嘛。所以我 们不需要为了不同种类的药,⽽去争执。因为这些不同的主流宗教都对⼈ 类社会带来贡献。随着习惯也好,或者⽂化也好来诠释宗教的话,像所有 的宗教信仰都是在过去⼈类的两三千年前的历史当中⽽去形成,以前是属 于封建制度嘛。在封建社会下、封建制度下会随着这种封建的思维或封建 的背景受到影响。 像我们在这世界上主流的趋势成为了民主的社会,以 你们⼤陆来讲的话,虽然是属于共产的主义,但是慢慢、慢慢的将来会转 为民主的这个制度,除此以外没有其他路呀。我们以前许多的跟宗教有关 的做法是属于封建的这种影响当中⽽去形成的,我相信这⽅⾯的⼀个弊端 会慢慢的获得改善的。佛法的教义最主要是推广慈爱,这是不会变的。这 种的教条是不会改变的,在⼏千年前的⼈类是需要慈爱的,⼏千年之后的 ⼈类也是需要慈爱的,慈爱不只是⼈类以外,动物也是需要的,动物也是 需要慈爱的。所以所有的主流宗教⼀致的宣唱慈爱的重要性,这⼀点是不 会改变的。 “善解法胜慧,三摩地悲⽣”,三⼗⼀句“⼒及不变异,湿润体性故, 此与 宝虚空,⽔功德同法。 ”,讲到了比喻,所以说到了宝、虚空、⽔,违缘 是什么呢?违缘是嗔,或者是我见,怖畏,以及只要⾃⼰获得解脱就可以 的别解脱寂静享受。所以(三⼗⼆句):“无视有情利”(“嗔法具我见, 怖畏⽣死苦, 无视有情利,是阐提外道”),以及外道、或者声闻、独觉 的这种别解脱的思维。三⼗三句“声闻及独觉,诸⼈四种障。 净因胜解 等,法者有四种。 ”,三⼗四句“胜解⼤乘如⼦种,慧如出⽣佛法母, 住 定乐胎悲乳母,彼是能仁之后裔。 ”,看到了佛陀的功德,知道了我们相 续的烦恼是可以被断除的缘故,看到这样⼀个真相的缘故,为了能够断除 烦恼和烦恼所留下的习⽓,所以我必须要成就⼀切遍智,必须要成佛,因 为这是唯⼀究竟⾃他事业的最究竟果位、最殊胜的果位,以这种菩提⼼摄 持的情况下⽽来修六度、⽽去⾏⼤乘法,所以“胜解⼤乘如⼦种”。以⼆谛 为主,来观察真相、来观察烦恼到底是怎么产⽣,烦恼怎么被对治,以这 种观察⼒⾥产⽣智慧,来产⽣定解。“慧如出⽣佛法母,住定乐胎悲乳 母,彼是能仁之后裔”。

32


现场问答 问:请问尊者,宗⼤师对⼤圆满有何论述,以及现在⼈修⼤圆满可否成 佛︖ 答:宗⼤师的著作⾥⾯有说到的⼀本著作⾥⾯有说到⼤圆满的论述。虽然 并没有针对⼤圆满这个内容⽽去说到⼀个特别的解释,但是他是⼀位⼤圆 满的修⾏者,当他们在相遇的时候,胜本尊授记的情况下两位⼤师相遇, 所以写到了《⽢露鬘论》,在这本论⾥⾯有说到⼤圆满的内容。透过⼤圆 满会不会获得成就,在⼏天前我有认识的朋友——他确实是终⽣闭关修⾏ 的⼀位⾏者,请我给予快速成佛的⼜诀。快速成佛的⼜诀有⼤圆满、⼤⼿ 印以及萨迦派来讲的话明空无⼆、明空双运的⼜诀以及格鲁派的空乐无⼆ 的这些⼜诀都是属于即⽣成佛的⼜诀,但是这些的证量要⽣起的话,需要 很长时间,并没有办法⼀下⼦成办的。以我个⼈来讲,我个⼈确实也学习 ⼤⼿印、⼤圆满以及空乐无⼆的智慧以及身明双运等,我是每⼀天都在思 维。像萨迦派的喜⾦刚的道果我有去学习,我在念诵这个⾃⽣仪轨的时候 我必须要思维身明双运的内容,所以同样的类似这种⼤⼿印、⼤圆满等我 都有去花时间认真的学习思维,但是现在我还没成佛呢,所以很困难的。 但是确实如同我刚所说的,《般若经》⾥⾯的显义空性,确实透过这⽅⾯ 的思维,以及隐义现观道次第所说的菩提⼼这两者,坚持的去修的缘故, 所以我的⼈⽣获得改变,是无有疑惑的。所以今⽣所获得的功德我相信⽣ ⽣世世如同《入菩萨⾏论》⾥⾯所说的,“若不以⾃乐,真实换他苦,非 仅不成佛,⽣死亦无乐”,乃至虚空未尽之前,我要好好的为众⽣的利益 来付出⾃⼰的⼀切,这样去思维,下了决⼼的话呢,确实会对我的⼈⽣有 很⼤的帮助,哪怕现在没有成佛。马上想要成佛的话其实是爱我执在作祟, 你想要马上成佛吗︖其实多多少少都有爱我执的成分在⾥⾯。 问:顶礼尊者,我可以问⼀个跟佛法无关的问题吗︖我是因为这个孩⼦来 的——就是我的⼉⼦,今年⼗四岁,他在四岁左右的时候就确诊为⾃闭 症,我想问尊者我该怎么做,孩⼦才能好起来︖ 答:为了能帮他讲话,如果能够持⽂殊⼼咒的话不错的,你在孩⼦的⽿边, 早上的时候多念⽂殊⼼咒的话会有帮助的。在这世界上有些⼩孩⼦会有这 ⽅⾯的⼀个问题,我遇到了许多这些⼩孩⼦,所以我平常有说到如果有办 法的话,⾃⼰能够念⽂殊⼼咒就⾃⼰念,⾃⼰念不了的话,就是他⼈帮你 33


念,在⽿边让你去听。在这世界上确实有很多这⽅⾯的问题,哪怕⾃⼰没 有办法去说话或者是表达,但是有很多这种残障⼈⼠⼀些特别的学校,我 相信也是可以从这些学校的⼀些助缘下来学习。在这个同时搭配著⽂殊⼼ 咒的念诵双管齐下,⽽且我看他的表象,其实他是很聪明的⼀个⼩孩,我 觉得是不会有太⼤的问题。你不要担⼼,你不要抑郁,因为你要想的开, 这样的话才会对孩⼦有帮助,如果你想不开的话对孩⼦也没有帮助呀!不 只是我们藏传佛教,其实在印度的思想⾥⾯也说到了前因后果,这是过去 的因缘导致今天的果实,你再抑郁的话是无法带来任何的帮助。⽽且《入 ⾏论》寂天菩萨说到了“若事尚可为,云何不欢喜,若已不济事,忧恼有 何益”,如果事情可以解决的话,就去解决不要烦恼,事情解决不了的话, 烦恼又有何⽤呢︖⼩时候我遇到没有办法解决问题的时候,我就请教林仁 波切,那林仁波切就讲了这句偈诵⽂“若事尚可为,云何不欢喜,若已不 济事,忧恼有何益”。所以妈妈来讲的话,看⼩孩⼦的脸来讲的话,我觉 得⼩孩⼦是⼀个很开朗的⼩孩⼦,你来说好不好,好不好︖很好、很好。 问:顶礼上师,刚才上师提到在修⾏的次第,以四谛、⼗六⾏相、三⼗七 道品为主,然后配合《广论》作为辅助来修习这个次第,对于仅仅只是学 了《广论》或者《略论道次第》的这些⼈,怎么样去阅读⼀些关于四圣谛、 ⼗六⾏相其他的⼀些法源修⾏︖ 答:在《广论》⾥⾯也有说到了四念的修学,也就是像念暇满、念无常, 所以在此有说到念无常嘛!所以无常、苦、空、无我的这个四谛⼗六⾏相 的第⼀⾏相就是无常,所以在此也说到无常。在《广论》⾥⾯所说的无常 是念死无常,是粗分的。可是经论⾥⾯⼤教典⾥⾯所说的四谛⼗六⾏相的 第⼀⾏相无常指的是细微的。所以随经部唯识派以下的无常⼤部分都属于 粗分的无常,随理的唯识派以上的无常最主要说到的是细微的无常。虽然 有这种不同的诠释的⽅式,但是《广论》⾥⾯所说的无常是讲念死无常, 是粗分的无常。下⼠道的无常最主要是以念死无常为主,可是中⼠道的无 常最主要是以细微无常为主,但是这些都是搭配着四谛⼗六⾏相为依据来 去讲解的。为了能够修学⼤义说到了念暇满、念无常。 为什么这么说呢︖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因为在新译的时代阿底峡尊者写了 《道炬论》之后,所以根据《道炬论》说到了三⼠道,三⼠夫等,⽽说到 了四念的修法,所以以噶当的先贤⼤师的这种修法为主,忽略了⼤教典的 修学。但是我觉得导师释迦牟尼佛⾃⼰他是怎么讲解的呢︖这才是我们的 根本。那导师释迦牟尼佛是怎么诠释的呢︖以初转法轮、次转法轮、三转 34


法轮以这种⽅式去讲解的,所以虽然我们角度切入的角度不同,但是为什 么我觉得四谛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在四谛⾥⾯说到灭谛,最主要就是灭谛。 要知道灭谛的话,好好的去思维灭谛的话,就是痛苦彻底可以被断除的时 候,如果要去思维这⽅⾯的内容的话,我们才有办法知道说学佛之后我的 ⽬的是什么,他的地图才有办法展现我们前⾯。如果只是断除⼗恶业去⾏ ⼗善道来获得后世的增上⽣的话,其实基督教、回教、还有印度教都有。 ⽽且这些的主流宗教都说不要去害他⼈,⼤多的宗教都是这么讲的,都要 去承办⼈类的贡献。但是在⼗善道⾥⾯不邪见,虽然会有不同的解读,但 是其他的像是身三业、语四业、以及意三的贪⼼、嗔⼼来讲的话,都是属 于要守护的对象。那佛教不共的特征是什么呢︖就是灭谛,这是佛教不共 特点。 在这世界上,主流的宗教们都是这么说的,⼤部分都认为有造物主,造物 主创造了这⼀切,造物主创造了情器世间,这种的信仰确实会带来很⼤的 帮助,因为我们都是同⼀个造物主所创造的,造物主是慈爱的象征,我们 由这样⼀个慈爱的象征造物主所创造的缘故,我们必须要好好的去保持我 们内在慈爱的潜能,慈爱的种⼦,来训练慈爱。这种的信⼼不需要太复杂 的思维,不需要太复杂的宗义、教义,所以这种信仰确实也是非常强⽽有 ⼒的。可是耆那派和佛教认为没有造物主,⼀切的好坏都是来⾃于⾃⼰的 业⼒,⽽说到了因果规则,因此我要离苦得乐的缘故,所以我就要调伏内 ⼼,因为不调伏内⼼的话,我就会继续的制造苦因,我就会获得痛苦,我 唯有调伏内⼼才能够去除苦因,让⾃⼰获得安乐,所以让⾃⼰未调伏的⼼ 获得调伏,为了能够让内⼼获得调伏的缘故,说到了贪嗔痴的过患,因为 让我们内⼼无法调伏的主要因素是来⾃于贪嗔痴。贪嗔痴要断除的话,最 主要强⽽有⼒的⼯具是什么呢︖就是空正见了,所以说到了无我的思维。 虽然贪嗔痴有压伏的对治,像是透过不净观来对治贪︔透过慈⼼来对治嗔︔ 透过学习来对治我慢,这种是属于暂时压伏的对治⼒⽽已,这并非是解决 之道。治标不治本,要治本的话,要了解贪嗔痴等烦恼最主要的根本来⾃ 于什么,需要什么样的对治⼒去灭除呢?如同《中论》⾥⾯所说的,龙树 菩萨说“业烦恼灭故,名之为解脱,业烦恼非实,入空戏论灭”,烦恼是来 ⾃于非理作意所产⽣,现在科学家也这么说。所以贪嗔等妄念是来⾃于非 理作意对于境上的完全的执取,也就是我们会看到不悦意和悦意境的事物, ⽽去产⽣了贪、嗔。这两者之所以会产⽣,并非是因为从无始来到现在, 我⼀直看到好⽽产⽣贪,⼀直看到坏⽽产⽣嗔,并非如此。⽽是随着当下 的因缘来产⽣的,所以这些当下的因缘最主要是来⾃于非理作意去添增了 35


境上的好和境上的坏⽽产⽣的。我有⼀个认识的美国科学家,他是⼀位⽼ ⼈家,⼗⼏年前我遇到他的时候他84岁,去年、前年我刻意的去见他,他 那时候已经96、7了,他说我们在⽣⽓的时候会看到讨厌的对象,会有种 讨厌的看法,这种讨厌的看法⾥⾯有90%以上的看法是内⼼反射出来的假 象⽽已,这个跟龙树菩萨所说的“业烦恼灭故,名之为解脱,业烦恼非实”, 业烦恼是来⾃于非实的非理作意产⽣的说法是⼀模⼀样的。于是我去年、 前年见他的时候,我问他说如果⽣⽓的时候,讨厌的对象90%的看法是内 ⼼反射出来的假象的话,那贪⼼怎么样呢︖他说贪⼼不⼀样,于是我想说 他是西⽅学者,西⽅学者他们会去乐取——欢喜的去取有,贪⼼吗!所以 他们不会觉得贪⼼是有问题的。从他的研究也可以知道说由非理作意产⽣ 嗔⼼,非理作意为什么会产⽣呢︖为什么会去添增境的好和添增境的坏呢︖ 是来⾃于实执戏论,实执戏论是由什么去消灭的呢︖ “入空戏论灭”。这是 百分百正确的,这是以我个⼈的觉受,我个⼈的经验,我可以给你们保证 的。确实会有很⼤的差别,思维空性对解除烦恼会有很⼤的帮助。 导师 释迦牟尼佛的真正的教义会让我们获得利益,是透过灭谛和道谛的思维, 唯有认知灭谛和道谛,我们才会相信⼼续当中的这些障碍、污垢有办法对 治,才有办法断除、才有办法对解脱和灭谛产⽣极⼤的欢喜⼼。以这样强 烈的欢喜⼼再来修法,⽽不是威胁的说你不修法就会堕地狱,这种恐吓的 ⽅式并非是佛教的⽅法。所以我平常有说以前在西藏有位⽅丈,有⼀位信 徒去见这个⽅丈,到了这个寺院之后,侍者说今天⽅丈不在,信徒说那我 要去见⽅丈,⽅丈去哪⾥了︖侍者说这个⽅丈去恐吓⽼公公、⽼婆婆去了。 我们确实有这⽅⾯的问题,会有恐吓的问题,但是如果认知灭谛、道谛的 话,就没有恐吓的问题了,我们会以欢喜⼼来学佛,因为知道灭谛是存在 的,解脱是存在的,会让我们产⽣极⼤的欢喜⼼和⾃信⼼,⽽不是透过恐 吓的⽅式说你不这么做的话你会堕落地狱,会觉得说有很恐怖的这种⽜头 马⾯会来伤害我们,我们不是以畏惧⼼来修法的,我们应该以欢喜⼼来修 法。其实认为有造物主的这些信徒们有恐吓的危险。像是⼤主教图图来讲 的话,我们是很好的朋友,我们关系非常的良好,他是基督教徒,我是佛 教徒。有⼀天他开玩笑地跟我说,他死的时候他说他会投⽣到天堂,他已 经准备去了。那不知道尊者你会去哪⾥,反正会去别的地⽅。我们是很好 的朋友,我们每次见⾯的时候他是说这个调⽪的尊者,我也会说你这个捣 蛋的图图——⼤主教图图。所以认为有造物主存在的话,他们会完完全全 相信造物主,有这种信仰他们会到天堂,他们没有这样信仰的话,就会到 地狱去,就是恐吓了吗!佛教虽然说到地狱,但是也说到了暂时的利益增 36


上⽣,透过后世的⼈天间接的让我们获得⼀切遍智或解脱,后世的增上⽣ 并非是究竟的⽬的,究竟的⽬的是决定胜。决定胜要获得的话,就必须要 了解四谛⾥⾯的灭谛,这是非常珍贵的内义,让我们去了解。要了解灭谛 的话就必须思维空性,就必须知道烦恼是怎么产⽣。 龙树菩萨在《中论》⾥⾯有说到“从忆想分别,⽣于贪恚痴,净不净颠倒, 皆从众缘⽣”,说了这句偈诵⽂。这是很明显的如同我刚刚所说的就是这 位年纪⼤的科学家所说的,由非理作意所产⽣的嗔⼼,以⾃⼰的经验也可 以知道,当我们遇到⼀个讨厌的⼈,我们就会⽣⽓嘛。他是不是⼀开始就 讨厌呢︖⼀⽣下来就讨厌呢︖并非是如此,随着众多的因缘聚合之后,⽽ 产⽣了⾃⼰讨厌的看法嘛。这种随着他⼈⾏为或他⼈所表现的⼀些⾏为让 ⾃⼰产⽣讨厌的看法,这种的⾏为会随着因缘又改变的。虽然今天产⽣讨 厌的看法,可是随着其他的因缘又会产⽣喜欢的看法。如果我们知道说这 ⼀切并非是由他本身所产⽣的那种讨厌看法的话,讨厌的⾏为的话,⼀开 始觉得他很讨厌的那种执着就会瞬间的松弛掉了,因为我们看到这个很讨 厌的⼈,如果透过第三者说:你讨厌的⼈其实没有那么讨厌了,因为他有 在表扬你,如果这样透过第三者对我们解释的话,我们就会说怎么可能, 他怎么会表扬我︖不可能,会觉得他就是那么讨厌的⼈,因为我们内⼼⾥ ⾯已经把他设定为是百分之百讨厌的对象了。但实际上真相是否如此︖透 过真相的观察,反复的去思维。所以透过非理作意如何产⽣贪嗔的这个过 程,好好的去思维的话,对减少贪嗔是绝对有帮助的。尤其是非理作意为 什么会产⽣,是因为有实执的戏论为依据嘛!这种的真相仔细解剖分析的 话,对我们⽣活是有很⼤帮助的。 以我个⼈来讲的话,我对空性的这个 希求⼼是有六⼗年,但是很认真的很严肃的去思维空性,⼤约有四⼗多年, 因为仔细的研究去思维空性得到缘故,所以实执所依彻底的崩盘、彻底得 到消灭,实执抓不到那个点,没有那个所依的缘故,所以现在⼏乎没有贪 嗔现起了。这并非是透过本尊瑜伽、也不是透过祈祷和祝福,也不是透过 持咒,⽽是透过空性的思维,知道吗︖空性的思维会带来这种殊胜的利益。 所以我平常有这么说,我们同样都是⼈嘛,所以情绪的层⾯上、以⽣理的 层次上、以⼼理的层次上我们都是⼀样的,所以我⼀个⼈这样去思维会获 得这样⼀个利益改变的话,你们绝对也可以做到的,相信我。我们同样的 都是佛陀的弟⼦,⽽且我们都是龙树菩萨的弟⼦,都是学习梵⽂语系所建 ⽴的教义,如果你们这样去思维空性的话绝对会帮助你们内⼼,对你们的 ⼈⽣绝对会带来利益的。 37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