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日 2日《宝性论》講解(下)

Page 1

《寶性論》(下) 尊者嘉⽡仁波切講授 1 中⽂翻譯﹕蔣揚仁欽


法会第⼆天 2017年5⽉2⽇嘉瓦仁波切于⼤乘法苑讲授

⽬录 佛法概述...................................................................................................... 2 依由正理⽽产⽣信⼼ ……………………………………………………. 2 依⽌善知识的重要 ..................................................................................... 4 佛陀不共的事业是语事业 ......................................................................... 5 以“发⼼及⼗⼜诀”的⽅式讲解佛法 ………………………….…………. 7 讲解《宝性论》 .......................................................................................... 9 第⼀ 如来藏品(第35-167句)..……...,….……………………………… 9 第⼆ 菩提品 ………………………………………………………………. 18 第三 功德品 ................................................................................................. 18 第四 如来事业品 ......................................................................................... 19 第五 胜利品 ................................................................................................. 19 现场答疑....................................................................................................... 21 附:江波译《宝 性 论》 ............................................................................. 26

佛法概述 依由正理⽽产⽣信⼼ 《⼗七班智达祈愿⽂》是我著作的祈愿⽂,在后跋⽂的部分,我有说到过 去我们说“南瞻部洲六圣⼆庄严”,所以我们会去做南瞻部洲六圣⼆庄严的 唐卡,以及祈请⽂。这个等虚空南瞻部洲六圣⼆庄严的祈请⽂是谁著作的︖ 听说是任达瓦著作的。南瞻⼆胜六庄严⾥⾯并没有佛护、并没有⽉称,以 广⼤⾏的传承上师⽽⾔解脱军也没有,狮⼦贤也没有,寂天菩萨也没有, 寂护论师也没有,莲花戒⼤师也没有,如同上述所说的这些⼤师们,他们 的著作是我们正在学习的⼤教典。因为他们的名称不在我们的祈请⽂当中, 所以我想必须要加上去,因此⽽写下了《⼗七班智达祈愿⽂》。所以我在 后跋⽂⾥⾯有说,在现在这个五浊恶世时代,物质发展非常的先进,科学 2


的发展非常的先进,在这样⼀个时代下,我们的内⼼也是非常关注对于真 相的观察的。 过去我们的信⼼虽然非常的强烈,可是这个信⼼必须要以智慧为辅助的情 况下⽽去产⽣信⼼。⼀切的主流宗教都讲到信仰、信⼼,这是很重要的, 我认识的⼀位基督教的朋友——牧师,他是加拿⼤⼈,有次我们两个互相 交流的时候,他讲到了⼀个上帝祈愿⽂,他在边念祈愿⽂的时候边流泪, 所以从此可见他对上帝的信仰是非常强烈的。⼀切的主流宗教都非常重视 信⼼,因为信⼼会带来内⼼的平静,⽽且信⼼会让给内⼼带来欢喜。悲悯 ⼼的开⽰是⼀切主流宗教所提倡的,这是⼀致的。 佛教如同之前所说的,因为我们非常重视教理的认知,所以宗义的认识是 非常重要的。当我们谈到教理的时候,依法不依⼈,所依的法依义不依词, 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慧不依⼼识。我们不应该因为某个⼈是很有名的 上师,他所说的话就应该无条件的接受,这是错误的。因为在⼤教典⾥⾯ 有说到了当我们去了解释迦牟尼佛为具量⼠夫的时候,⾸先先要观察释迦 牟尼佛所说的教⾔是否有正理为后盾,导师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教义⾥⾯说 到了究竟的利益为决定胜,决定胜是略隐蔽分的内容,所以这个略隐蔽分 的内容是透过证量来观察去得知的⼀个内容,⼀种真相。当我们知道了决 定胜是存在的,在这⼀点上没有任何正理的⽭盾,于是才去产⽣信⼼,这 是学佛的系统。我们学佛并不是因为佛陀很珍贵,于是就无条件的接受, 不是如此的。⽽是针对佛所说的教⾔好好的去观察,⽽产⽣定解,依由定 解再来产⽣信⼼,所以依法不依⼈是这个意思。该依的法呢,依义不依词, 哪怕这本论典他所⽤的⾔辞是非常的完美的,但是我们要的最主要的内容 是略隐蔽分的内容,是追求究竟利益的内容,增上⽣的内容,所以无论他 的⽤词再怎么样的美妙,但是最主要还是要看该内义是否有决定胜的利益。 所依赖的这个内义并非是根据我们所看到的不了义的内容,⽽是要看到我 们看法之后,背后真相为何︖了义的真相为何!所以透过这种的观察知道 事物的真相,说到了不依不了义⽽依了义。最后不依⼼识依赖智慧,也就 所谓的⼼识或别识来讲的话,在此指的是根识等,不只是透过根识来知道 真相,更重要的是透过智慧去了解真相,所以在此说到了⼆谛的真相。龙 树菩萨在《中论》⾥⾯也说到了“诸佛依⼆谛,为众⽣说法,⼀以世俗 谛,⼆第⼀义谛”,所以诸佛为众⽣说法的时候都是依赖⼆谛⽽说的,这 个的注释是非常深奥的,我们就要参考其他的数据来做这⽅⾯的注释。所 以在此说到不依别识或⼼识⽽应该依赖智慧。 3


依⽌善知识的重要 明后天也会说到当我们在修⾏密法的时候,说到了上师瑜伽的重要性,说 到了依⽌善知识的重要性。讲到依⽌善知识的时候,宗喀巴⼤师在《菩提 道次第广论》⾥⾯有非常好的讲解了依⽌善知识的次第,说到了善知识的 条件为何,弟⼦条件为何,弟⼦应该如何依⽌善知识。根据《庄严经论》 所说的善知识⼗法再来做依⽌,所以所依的善知识必须具有善知识的条件, 如果善知识并没有具⾜条件的话,哪怕他在讲佛法,也就是我平常所说的 在西藏的上师“祖古”——转世认证的仁波切叫“祖古”,所以我说祖古和上 师有四辨的关系。我们上⼀任的⽢丹⾚巴——⽇宗仁波切也是⼀位祖古, 这⼀任的⽢丹⾚巴来讲的话他确实不是祖古,他却是上师——具相的上 师,他刚刚圆寂了。他并不是祖古,并不是转世认证的仁波切,可是却是 具相的上师。还有尼玛⽼和尚讲的话,你们知道尼玛⽼和尚眼睛坏掉的事 情吗︖他从家乡拿着包袱回来的时候,有⼀天晚上他在睡觉,没有洗锅碗 就放在那⾥,后来来了⼀只野狗,就把锅碗⾥⾯的残食给吃掉了,跟尼玛 ⽼和尚睡觉的另外⼀个同伴拿⽯头去丢狗,没有丢到狗,丢到尼玛⽼和尚 眼睛,所以尼玛⽼和尚他确实是不可思议的成就者,确实可以堪称是南瞻 ⼆圣六庄严的其中⼀者,所以我从尼玛和尚获得许多的教授⽽且⼼⽣欢喜。 中观的应成和⾃续的辩论,我们藏⽂直接翻译过来的话叫做反回应成,反 响应成的这个标题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我从仁波切那⾥获得了《正理海》 的教授,之后才慢慢的了解。虽然我现在也并不是很了解,但是从尼玛仁 波切那⾥获得了这样⼀个教授,他确实并非是祖古,这些都是上师,但是 并非是转世认证的仁波切。是祖古不是上师的⼀⼤堆,在祖古⾥⾯有些有 很⼤的拉章——拉章就是⾃⼰做的寝宫——⽽且有很多的钱财,很富有的 祖古,那去讲法的话他们会遇到很⼤的困难。 ⾚江仁波切在⼩时候有位 ⽢丹⾚巴在讲法的时候,都会讲遍如母有情,有次引⽤了⼀个经⽂,于是 ⾚江仁波切想“这个⾚仁波切引⽤了经⽂”,他就好好的听,引⽤了⼀句经 ⽂之后下句可能忘记就没有再讲,后来马上就是遍⼀切有情虚空能够离苦 得乐,就乱掰了⼀句。虽然这位⾚巴并非是祖古。我的上师——⾦刚持林 仁波切来讲的话,既是祖古也是上师,并非是很⼤的祖古但是确是祖古, ⽽且也是具相上师。所以我讲到这四辨关系。 因为依⽌善知识很重要的 缘故,上师必须要具相,上师必须要具⾜条件,所以上师具⾜条件并非是 由在这个社会当中或者在这个环境当中,这个上师的名⽓有多⼤来做判断 4


的。我听说在⼤陆有很多假喇嘛,所以你们要好好观察,看这些的上师是 否有具⾜条件,具⾜他的定义,不应该依由他的名⽓来判断。 南瞻⼆胜六庄严如同刚所说的,他们介绍了佛法的教义为何。透过他们深 奥的解释,当他们在解释的时候最主要是以理由为后盾⽽去解释的,所以 ⼗七班智达的著作非常重要的。因为以理由来⽴论的话,才能够恒久。我 们跟科学家交流的经验,⼤概有三⼗年之久。因为这些班智达们是以理由 ⽴论的关系,所以当我们在谈到佛法教义有关内容的时候,科学家他们也 非常的欢喜去听到这些佛法逻辑。因为他们对佛法的贡献非常的⼤,所以 我写了这个《⼗七班智达祈愿⽂》。 佛陀不共的事业是语事业 ⼀般来讲的话,我确实尊重⼀切的主流宗教,他们做的非常好,如同基督 教的修⾏者们对贫穷的⼈给予教育、医疗,其实基督教在这⽅⾯做的⼏乎 比佛教做的还要好。1960年的时候我去泰国,我那时候遇到泰国的僧王, 我跟泰国的僧王说基督教的这些信徒们他们对这个社会带来很多的贡献, 无论是经由教育途径或者是医疗的途径,如果我们佛教徒能够这⼀点的贡 献的话,不是很好吗︖僧王回复说,我们僧⼈是出家⼈,所以必须要远离 村落、远离城镇,必须要待在寂静的寺院⾥⾯,我们不适合在⼈群当中。 确实他有他的理由,因为按照戒律来讲的话确实是如此。但是就⼀般⽽⾔, 确实基督教的信徒们他们对这个社会带来许多医疗和教育的贡献,这是不 可否认的事实啊! 通常我的做法是什么呢︖我在讲某件事时,我会讲好 处也会讲它的坏处。先讲好处,之后他们有什么问题呢︖我有认识的⼀个 基督教的修⾏者,他确实也是⼀位非常好的修⾏者,在好多年前我就认识 他了,他也来到了印度的三⼤寺,对藏⼈⽣活也是非常关注。最近我在欧 洲遇到他。在维也纳⼤学我们有⼀个讨论会,他跟我说最近在西⽅的国家 对现代的教育,现代的科学非常的重视,这些关注的⼈他们没有办法相信 造物主的存在,但是佛法因为透过理由来确认佛法的教义,所以这些的⼈ 反⽽对佛教的教义更有兴趣。因为佛教的教义最主要是以理由和逻辑来推 理、⽴论的,搭配着真相⽽说的缘故,所以哪怕已经获得了非常⾼深的现 代教义,但是他并不会否认佛法的教义。以西⽅国家来讲的话,以历史⽽ ⾔跟佛教是没有关系的,但是这些受到了⾼等教育的学⽣们,他们却慢慢 对佛法的教义越来越关注。以我们来讲的话,我们是⽗母亲或祖先所流传 下来的这个佛教的信仰,所以希望祖先给我们的这个⽂化遗产,我们要好 5


好的保留他,好好的珍惜。所谓要好好珍惜的意思就是透过理由来认知。 世亲菩萨也说到了,佛法可以分教正法和证正法两者,除此以外没有第三 者佛法了。教正法和证正法这两者的推广要如何做呢︖教正法是以讲、授, 听闻,透过学习的⽅式来持有教正法︔证正法是根据教正法所诠释的内容 ——三学的学习,透过⾃⼰的实践,在⽇常⽣活当中的修⾏来获得的。除 此以外没有其他持教的⽅式。 我们平常有在建寺院嘛,有在建佛像嘛,我们认为这是持教的⼀种事业, 能够帮助教法的兴盛,确实是很好的。在⼏年前我去莲花湖的时候,他们 在莲花湖附近塑造了⼀尊很⼤的莲花⽣⼤师的佛像,那他们请我去开光。 以我个⼈来讲的话,我是导师释迦牟尼佛的弟⼦,我也是莲花⽣⼤师的弟 ⼦,他们塑造的这么⼀⼤尊莲花⽣⼤师的佛像,确实非常好,所以我也回 向。但是在这个同时我对民众开⽰的时候,我就说这种很不可思议的佛像 虽然非常的庄严,这个佛像可能还会继续持续⼀千年,但是在这⼀千年间, 他是没办法讲话的。我们需要的是什么呢︖需要的是开⽰。以导师释迦牟 尼佛来讲的话,佛说了八万四千法门,透过佛的语事业来成办了利众事业, 并不是透过塑造庄严的佛像来成办利众事业的。如同之前所介绍的从初转 法轮——四谛法轮开始来为众⽣说法。透过了佛的身、语、意的三者事业 来讲的话,佛陀真正的事业是语事业。佛陀⾃⼰也说了“佛说罪莫能洗 涤,佛⼿无能取众苦,佛证无能转他⼈,唯⽰法谛得解脱”。佛陀是悲⼼ 的代表,确实悲⼼的任运成就让他成为究竟的悲⼼的象征,但是佛陀想要 说明众⽣的⽅式是为了让众⽣了解到他相续的烦恼是可以断除的,可是这 种断除的⽅式并非是透过⽔来去洗涤的,⽽且佛⼿不能取得众⽣的痛苦, ⽽且佛陀⾃⼰所证悟的功德没有办法像礼物般的转赠给他⼈。那如果这样 的话佛陀修了三⼤阿僧祇劫的苦⾏,又是悲⼼的象征,他如何利益众⽣呢︖ “唯⽰法谛得解脱”,唯有透过真相的阐释,佛陀善巧的跟我们讲到真相为 何,让我们知道了真相,去除了不了解真相的疑惑和无明。将这些的无明、 无知还有颠倒执去除了之后,没有了贪嗔痴烦恼的根本⽽获得解脱的。透 过这种⽅式来成办利他事业,可是我们却对佛语没有去关注,但是我们却 对佛身的庄严特别的关注,这个跟承许有造物主的做法⼏乎是没两样的。 我们只想说希望佛陀能够知道我的痛苦、快乐,只想说希望佛陀能知,希 望佛陀能知,这种跟祈求上帝有什么差别呢︖所以导师释迦牟尼佛的语功 德确实是与众不同的,虽然我非常尊重这世界的主流的宗教,但是我们要 知道说导师释迦牟尼佛不共的特征为何!那就是他的语事业、语功德了。 我们要好好的去学习佛陀所留下来的八万四千法门,以我们汉⼈朋友来讲 6


的话,你们不要每⼀天都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是不够的。边念阿 弥陀佛,边给红包,于是上师就会看着红包听着你们念阿弥陀佛。你们现 在对学习⼤教典越来越有兴趣,这是⼀个好现象。 我平常对藏⼈也这么说,对汉⼈也这么说,无论去斯⾥兰卡或其他地⽅也 这么讲——我们必须要成为⼆⼗⼀世纪的佛教徒,所谓的⼆⼗⼀世纪的佛 教徒的意思是什么呢︖也就是三藏经典必须要去学习,⽽且对三藏经典的 内容有所了知,了知之后尽可能的去实践三学的内容,让⾃⼰的⼼续当中 充满着教正法和证正法。哪怕没有办法到很⾼程度的教正法、证正法,但 是至少有把握,以这样⼀种强烈的胜解、希求每⼀天的去学习,⼀⽇复⼀ ⽇,⼀⽉复⼀⽉,⼀年复⼀年这样去学习,坚持不懈的学习,这是很重要 的⼀点。我相信在这⼆⼗⼀世纪,现代的知识没有办法以⾜够逻辑理由来 去破斥佛教的教义,这是没有⼈能够做到的。虽然佛法可以引经据论的⽅ 式来学习,但是更重要的是逻辑推理的⽅式来学习,这是比引经据论更为 重要。龙树菩萨来讲的话,虽然龙树菩萨是可以引经据论的,但是龙树菩 萨却采⽤了推理的⽅式来证实了佛陀所说的中观正见。 以“发⼼及⼗⼜诀”的⽅式讲解佛法 所以平常我在讲解佛法的时候,我都会先介绍佛法的教义⽽且呼吁你们去 学习。我在介绍佛法的时候并非是以《广论》的这种介绍⽅式来介绍的, 我介绍的⽅式是依据《现观庄严论》⾥⾯介绍的⽅式,也就说到了发⼼及 ⼜诀,⼤乘的根本为发⼼,之后说到了⼗⼜诀,⼗⼜诀或⼗教授为何呢︖ “修⾏及诸谛,佛陀等三宝,不贪着不疲,周遍摄持道”。透过第⼀个修 ⾏,修⾏的性质⼆谛如果认知的话,我们就会了解真相,由这个真相的认 知来了解四谛,由四谛的认知来了解到所取和所舍的因果次第,由因果缘 起和施设缘起⽽了解到灭谛为何,知道灭谛之后我们可以知道无明为何, 当我知道无明为何之后,我们可以相信无明可以透过对治⼒来去断除,再 加上《宝性论》⾥⾯所说的无始亦无终的这个⼼续的续流,我们才可以相 信解脱是可以获证的,⼀切遍智是可以获证的。这时候再来说到了佛陀等 三宝,我们才有办法产⽣皈依⼼嘛! 《广论》的引导次第是针对下根者 来引导的,如果我们要成为⼆⼗⼀世纪佛教徒的话,我们要成为上根者。 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先要从⼆谛开始着⼿,之后去了解四谛,透过四 谛来了解三宝的功德,了解了法宝的功德之后,宣说法宝的导师我们才可 以知道说诸说中第⼀。正在如实修法灭谛和道谛的僧宝,我们才有办法产 7


⽣皈依。不贪着指的是不要贪着今⽣,不贪着后世,在此说到了下⼠道、 中⼠道的内容。不只是为了⾃⼰更要为了他⼈,说到了神通等,透过这种 的⽅式来学习的话,我们才可以获得了见道、修道。所以在介绍佛法的时 候,应该以“修⾏及诸谛,佛陀等三宝,不贪着不疲”的这种次第来接受佛 法的,就以佛教的历史⽽⾔也是如此。 以我个⼈来讲的话,当我听到导 师释迦牟尼佛的本⽣故事的时候,有时候会觉得“应该可能吧”,但是我没 有办法产⽣绝对的相信。在西藏有这种的说法,具有信⼼的弟⼦会去添增 上师的功德,因为弟⼦的信⼼太过强烈了,所以变成上师的功德会倍增。 由这样⼀种具有信⼼的弟⼦所写的上师的传记的话,就很难相信。但是导 师释迦牟尼佛所说的这个因果缘起或施设缘起仔细去思维的话,他真的有 不可思议的内容值得我们去探索,非常的稀有。 “先遮遣非福,中应遣除我,后遮⼀切见,知此为智者”,在《四百论》有 说到这么⼀句话,所以当我们在修⾏的时候第⼀个步骤就是必须要对佛理 ⽣起、建理所⽣的信⼼。在佛教⾥⾯所诠释的利益分两者,⼀个是暂时的 利益,⼀个是究竟的利益。究竟的利益决定胜必透过空正见,除此以外没 有其他的法门。⼀般来讲三学后后就是决定胜,但是三学⾥⾯最主要是慧 学,慧学⾥⾯最主要指的是空正见。只有⼈的⼤脑才有办法去思维空性以 外,没有⼈的⼤脑如何去思维空性︖所以为了要成办决定胜,必须要获得 增上⽣,除此以外没有办法。所以龙树菩萨在《宝鬘论》第⼀品说到了如 何修学增上⽣之理,之后再说到了如何修学决定胜之⽅便。所以在做更详 细的解释的时候,龙树菩萨弟⼦也算是⼼⼦之⼀——提婆菩萨说到了“先 遮遣非福”,为了能够获得增上⽣,获得增上⽣的⽅便是什么呢︖就是要 去遮挡堕落于恶趣的非福业,所以“先遮遣非福”。透过遮遣非福业之后, 在此的非福业指的是⼗恶道,透过⼗恶道的遮遣成办⼗善道来累积善业, 由⼗善道所累积的善业让我们获得了增上⽣,再来去学习戒、定、慧三学, 来成办决定胜的。 解脱的最主要的主因来⾃于慧学,慧学为了能够坚定 必须要定学,定学的前因必须要由戒学来助伴的。在此的慧学虽然有说到 了缘世间法的这种⽌观双运,但是主要能够获得决定胜的慧学指的是出世 间的缘空性的⽌观双运。 “中应遣除我”在此讲到了中⼠道,“后遮⼀切见” 也就是说不只是实执,由实执留下来的习⽓——哪怕是细微的习⽓都能够 断除,以这样为究竟的⽬标,以广⼤的福报资粮来⽀持空正见,来思维空 性,来后遮⼀切见。所以在介绍佛法的时候,透过“修⾏及诸谛,佛陀等 三宝”的⽅式来介绍,至于在修⾏的时候,修⾏的次第以《四百论》所说 8


的“先遮遣非福,中应遣除我”来修⾏的话,才能够圆满。以上是我想要做 的介绍,接下来我们看《宝性论》。 讲解《宝性论》 第⼀ 如来藏品(第35-167句) 今天⼤略的解释的话,应该会讲完。 在说到了如来藏的时候说到了其体 性、其因、其果、其作⽤、其相应、转位、遍⾏义、恒常不变德、无别。 35句“净我乐常德,波罗蜜多果。 厌苦⽽欲愿,得寂静为⽤。 ”,在此先 简略的介绍之后再做注释。 36、37句“此等果简⾔,还灭于法身, 四种颠倒者,对治为差别。 彼⾃性 净故,习⽓断故净︔ 我无我戏论,息除故真我︔ ”,在此说道了净到彼 岸,无我到彼岸。 38句“意性蕴及因,还灭故是乐: 证⽣死涅槃,平等性是常。 ”,在清净 地的菩萨们会去承办意⽣,以这样的角度说到了清净的⼗⼆缘起。 39句“慧断我爱尽无余,爱故具悲不得寂, 菩提⽅便慧悲⼒,圣者具不堕 有寂。 ”,“爱故具悲不得寂”因为完全爱护众⽣的缘故,所以他不会去享 受个⼈的寂静的解脱安乐,因为具有爱他⼼的这种悲悯的缘故,所以在此 说到了“爱故具悲不得寂,菩提⽅便慧悲⼒,圣者具不堕有寂”,不堕有也 不堕寂,如同《宝鬘论》⾥⾯所说的“如地⽔⽕风,药及旷野树,愿众⽣ 恒常,随意⽽受⽤。于⽣如爱命,随彼极爱我,众罪咸归我,我善施众⽣。 尔时有有情,未得解脱者,我虽得菩提,誓愿住三有”的意思是⼀样的。 所以刚刚说到了体性、因、果。接下来说到的是作⽤。 第40-42句“倘若无佛界,则不厌离苦, 亦不乐及求,希愿于涅槃。 于有 及涅槃,见苦过乐德, 有种性所致,无种则不见。 如⼤海无量,功德无 尽处。 具无差别德,体性故如炬。 ”,可能跟种姓是否成熟有关。 44句“无垢处之中,神通智无垢, 无别故与灯,光暖⾊同法。 ”,第六转 位。

9


45-47句“异⽣圣者佛,真如差别转, 见此说有情,皆有佛之藏。 异⽣者 颠倒,见谛者还灭, 如来如实者,不倒无戏论。 不净不净净,最清净依 次, 称有情菩萨,以及如来者。 ”,因为清净有法和不清净有法有差别的 缘故,所以不净不净净。 48、49句“体性等六义,所摄之界者, 于三分位中,以三名⽽说。 如虚空 遍⾏,无分别为体︔ ⼼性无垢界,亦如是遍⾏。 ”,有情的如来藏不只遍 布⼀切以外,⼀切的器世间只要成⽴的话就是无有⾃性的,所以“亦如是 遍⾏”。 50、51句“彼总相周遍,过失德究竟︔ 如虚空遍⾏,下中上⾊ 相。 过失为客故,德性相应故, 如前后亦然,不变之法性。 ”,“过失为 客故”,这个过失并非是未有、后有,并非是如此,⽽是说过失为暂时, 为客的缘故,客就是暂时的意思,为客的缘故意思是什么呢︖因为只要对 治⼒⽣起的话,这个过失是可以被断除的,所以这个过失并非是永久的, 并非是恒久性的,只要遇到到因缘,遇到对治⼒的话它是可以断除的,⽽ 说到了客,“过失为客故,德性相应故”。如同之前所说的,我们说到了诸 法迹象,⼀切的轮回和涅盘都可以被性相所摄持,如同昨天所说的“德性 相应故”,确实如此。因为随着不同的法的性质⽽说到了不同的智慧,这 些智慧都具有了解事物的能⼒,所以在我们⼼识本身的作⽤当中,尤其是 我们在学《摄类学》的时候说到了明观为⼼识的性质,由此⽽说到了具相 ⼼识和不具相⼼识,所以我们⾸先要了解到⼼识的性质很重要。在《摄类 学》的时候⼀开始会说到法可以分⾊、⼼、不相应⾏三种法,这个分类的 认知也是很重要的。⼼识的“识”本身有个知的意思,“识”认识,所以根据 它的作⽤⽽来取名“识”,所以这种的作⽤并不需要其他的因缘来成办的⼀ 种作⽤,他是本来就有的。虽然这个识有了解境事物的能⼒,可是却随着 所知障的障碍,它没有办法将了知⼀切事物的能⼒淋漓尽致。从识本身确 实有了解事物的能⼒,⽽且这种的能⼒并不是说以前未有过再次的产⽣, 并不是如此。“如前后亦然,不变之法性”。 52句“如虚空周遍,微细故不染︔ 此处遍有情,然不为其染。 ”,法性的 性质都是⼀样的,哪怕是在烦恼的时候也是⼀样的,断除烦恼的时候法性 的性质也是不会改变的。所以“如前后亦然,不变之法性”。 52-55句“如虚空周遍,微细故不染︔ 此处遍有情,然不为其染。 如⼀切 世间,空中⽣复坏︔ 无为界之中,诸根⽣复坏。 犹如虚空者,不为诸⽕ 10


焚: 如是此不为,死病⽼⽕焚。 地住⽔住风,风住于虚空, 虚空则不 住,风⽔地之界。 ”,地⽔⽕风都是依赖着虚空,于虚空当中并无地⽔⽕ 风的性质。56句“如是蕴界根,住于业烦恼, 业烦恼常住,非理之作 意 ”,“业烦恼常住,非理之作意”,昨天也说到了,如同《中论》⾥⾯所 说的,在《正理海》也这么说,在《广论》的后段毘钵舍那⾥⾯也有说到, 这些教理的认知是很重要的。 57、58句“非理作意者,善住⼼清净, ⼼之⾃性者,全不住诸法。 诸蕴界 及处,应知如地轮, 有情业烦恼,应知如⽔界 ”,如同风移动般的,非理 作意的移动来产⽣烦恼的动摇。 第59-63句“非理作意者,当视如风界, ⾃性如空界,不具亦不住。 非理 作意者,住于⼼⾃性, 以非理作意,容⽣业烦恼。 业烦恼如⽔,⽽⽣蕴 界处, 如彼有成坏,此亦有⽣坏。 ⼼性如空界,无因及无缘, 亦无聚合 者,非有⽣坏住。 ⼼之⾃性光明者,彼如虚空不变异, 不实分别⽣贪 等,客尘不能令杂染。 ”,在此说到了“不实分别”指的是非理作意。 64、65句“业烦恼⽔等,不能成就此: 亦非死⽼病,无尽⽕能焚。 死病⽼ 三⽕,依次当了知, 如同劫末⽕,地狱平常⽕”,在此说到了三种⽕。 第66、67句“解脱⽣死及病⽼,如实现证此⾃性, 虽离⽣等衰彼因,具慧 ⽣悲故⽰现。 圣者已断尽,死病⽼之苦, 无业烦恼⽣,无此故无彼。 ”, 过去已经造的这个业它后来不会有烦恼来滋润的缘故,所以已经获得了见 道位以上的圣者,断除了⽼、病、死之苦,⽽且不会有新业产⽣,“无业 烦恼⽣,无此故无彼”,所以不会随着业和烦恼再次的轮转,不会随着新 造的业再去轮转。 70-73句“得圣者所⾏,⽰于愚夫境, 故是众⽣亲,最上⽅便悲。 彼出诸 世间,然不离世间︔ 虽⾏利世间,不染世间垢。 如莲⽣于⽔,⽽不染着 ⽔: 虽⽣于世间,⽽不染世法。 恒念成所作,犹如⽕炽燃, 恒常入定 于,静息之静虑。 ”,在此指的是八地或者八地以上的菩萨。 74句“先前发愿⼒,离诸分别故, 彼不起功⽤,⽽成熟有情。 ”,在此说 到了平息粗分励⼒。75句“⾔说及⾊身,⾏威仪皆可, 彼如是知晓,云何 调伏法。 ”,透过知道与何者,与何处,以何法来调伏。 11


76、77句“如是彼具慧,恒任运无碍, 正⾏利有情,虚空无边众。 此菩萨 理者,后得于世间, 等同诸如来,正度脱有情。 ”,虽然这时候没有办法 真正做到根本定和后得道合⼆为⼀的⽅式,但是那时候的利他事业⼏乎跟 佛陀的事业是非常相似的。78句“虽然佛菩萨,其差别犹如, 地之于尘 ⼟,海之于洼⽔。 ”,因为平息了粗分的励⼒,但是却没有断除所知障的 缘故,所以没有办法将根本定和后得道和合为⼀,这唯有佛地才有办法做 到。79句“非变具无尽法故,归依无后边际故, 彼常无⼆无念故,不坏法 非作性故。 ”,在此说到了极清净之身,在此说应相,以及应相要去成⽴ 的该宗。在下⾯有说到无⽣且无死嘛,这理由是什么呢?因为事物不变的 恒常性的缘故,所以不会改变,所以无⽣亦无死。“非变具无尽法故,归 依无后边际故,彼常无⼆无念故,不坏法非作性故”。 80、81句“无⽣且无死,无损亦无⽼︔ 彼者常固故,寂故不坏故。 彼者常 故无,意性身之⽣︔彼固故亦无, 不思议变死 ”,“意性身之⽣”在此说到 了清净的⼗⼆缘起,其实就是由所知障所摄的⼗⼆缘起,这个意⽣的⽣死 叫做不可思议的⽣死,是由无明所留下来得到习⽓为因,在由无漏业为助 缘所产⽣的意⽣。82、83句“寂故无微细,习⽓诸病害︔不坏故无⽼, 无 漏造作者。 当知无为界,具常等之义, ⼆句如是⼆,⼆⼆如其次。 具无 尽德故,不变我常义︔ 等后边际故,归依体固义︔ 无分别性故,无⼆法 性寂︔ 不改德性故,不死不坏义。 ”。 第⼗项,在科判⾥⾯讲到⼗项, 体、因、果、作⽤、相应、转位,接下来是功德。84句“彼是法身如来 故,圣谛胜义涅槃故, 功德无别如⽇光,除佛之外无涅槃。 ”,之前我们 讲到了菩提,断除了⼆障的无住涅盘,唯有佛地才有,除此以外没有其他 者有。 85、86句“总之无漏界,有四义差别, 当知法身等,四种之异名。 佛法无 分别,得彼种真如, 无妄虚法性,本来⾃性寂”,接下来说到了如所有性 和尽所有性,⼀切遍智。 87-92句“⼀切种觉悟,断垢染习⽓, 正等觉涅槃,胜义中无⼆。 ⼀切种 无数,难思无垢德, 无别真解脱,彼即是如来。 譬如诸画师,各善巧⽀ 分, 然擅长某⽀,即不知余⽀。 时有⾃在王,授彼等画绢, 并敕⾔:汝 等,于此绘我像。 诸画师受命,即勤于画事, 从业者之中,有⼀往他 12


⽅。 因往他⽅故,画师不具⾜, ⽀分难圆满,以此为譬喻。 彼等即画 师,施戒安忍等, ⼀切种最上,空性说是像。 ”,具有菩提⼼摄持的空正 见为诸相具胜的空正见。 93-95句“慧智及解脱,明弥布净故, 无异故等同,明光及⽇轮。 是故未 成佛,不能得涅槃︔ 如舍⽇光明,不能见⽇轮。 如是佛藏者,建⽴说⼗ 相。 彼住烦恼壳,以九喻应知。 ”,“如是佛藏者,建⽴说⼗相”,接下来 讲到了九义,九喻,九种内义和九种比喻,内义指的是具⽣原始光明,跟 这个相应比喻如同苇帘中有佛像,“彼住烦恼壳”,也就是我们内⼼当中所 拥有的如来藏,也就是最细微的⼼⽓就是如来藏,明天和后天都要讲到了 密咒⾦刚乘的说法,所以现在可以事先讲也无所谓。在《宝性论》⾥⾯虽 然并没有明显的说到具⽣原始光明,但是他的究竟意趣是缘取具⽣原始光 明,这是很明显的。在敦珠钦贝的著作⾥⾯也有说到了《宝性论》⾥⾯所 说的如来藏其实意向具⽣原始光明。如果是这样的话,接受《宝续论》需 要接受灌顶吗︖不需要的,因为他并没有明显的说到具⽣原始光明。 在 我们《现观庄严论》⾥⾯有说到为了能够显⽰⼀切遍智⽽说到了⼗法,在 ⾥⾯有说到如来藏,在此的如来藏指的是境光明,并不是具境的光明,依 赖着《⽇光经论》来说的。但是在《宝性论》⾥⾯最主要所指的是具境的 识光明,同样的龙树菩萨《法界赞》⾥⾯也说到了特别的有法其实指的就 是具境的光明。所以这时候的所谓特别的有法并非是指瓶⼦、柱⼦等,根 识来讲的话跟我们的身蕴有关,所以根识不会到后世,要到后世的话只有 意识会到后世。粗分的意识依赖⼈脑,所以它不会到后世,会到后世的是 细微的意识,这是很明显的。只有细微的意识是无始亦无⽌,无始亦无尽, 所以这种的意识才是《宝性论》所要讲的如来藏。所以同样的⼀句话,在 《宝性论》⾥⾯有说到,但是《现观庄严论》⾥⾯所说的这个偈诵⽂指的 是境光明,可是《宝性论》⾥⾯所指的是识光明。 第96、97句“如萎莲中佛蜂蜜,糠中精实秽中⾦, 地下宝藏幼果芽,烂布 之中有佛像, 下劣女腹中⼈主,泥⼟中有宝⾦像, 为客烦恼尘所障,有 情之中此界住。 ”,在此说到了“下劣女腹中⼈主”,在此又讲到下劣了, 所以觉得有点⼉重男轻女的感觉。有个认识的朋友他说他不喜欢寂天菩萨, 因为寂天菩萨在《入⾏论》⾥⾯有说到女身的很多不⼲净,女孩⼦身体的 坏处,所以他觉得寂天菩萨重男轻女。所以在此也说“下劣女腹”。

13


98句“尘与莲及蜂,糠⽪不净地, 果及破烂布,苦恼女泥同。 无垢妙界 者,与佛蜜精实, ⾦藏树宝像,洲主⾦像同。 ”,如来藏为后⾯的 “无垢 妙界者,与佛蜜精实, ⾦藏树宝像,洲主⾦像同”。 99句“如千相盛如来者,安住败⾊萎莲中, 无垢天眼⼈见之,即从莲苞中 取出”,接下来是根据每⼀个内义和每⼀个比喻在做更详细的解释。之前 只是举例九义、九喻为何⽽已。如同《入⾏论》⾥⾯所说的,苍蝇、蚂蚁 等以及正在地狱遭受痛苦的这些众⽣们,其实将来他们都能够成佛,因为 只要他们努⼒的话将来都能够成佛,因为他们都有如来藏。 100-104句“如是如来佛眼见,诸无间有⾃法性, 无障安住尽后际,悲⼼为 体令障解。 譬如天眼者,见如来安住, 萎败莲华苞,⽽断诸莲瓣︔ ⼤悲 能仁见,众⽣等觉藏, 贪嗔等垢壳,所障坏彼障。 如蜂⾍聚围绕蜜,求 蜜智者覩见已, 以⽅便⼒令彼蜜,与蜂⾍聚⽽分离︔ ⼤仙⼈以遍智眼, 见如蜂蜜之明界, 彼之障者如蜂⾍,令其毕竟⽽断绝。 如蜜为百千,具 胝蜂所障, 求蜜⼈驱蜂,如欲作蜜事: 有情无漏识,与蜂蜜相似, 善巧 坏如蜂,烦恼佛如⼠。 ”,104句⾥⾯说到无漏识,⽽且在《法界赞》⾥ ⾯也有说到,这并非是现证空性的智慧,⽽是指具⽣原始光明。在⼤圆满 ⾥⾯有说到识转为道⽤和智转为道⽤有分两者。如果将具⽣原始光明转为 道⽤的话这个叫智转道,如果以这样去解读的话,可能会更好。 105-130句“如具糠⾕实,诸⼈难受⽤, 诸求食等者,去糠取精实︔ 如是 有情所具佛,与烦恼垢相混杂, 乃至相杂未解脱,不于三有作佛业。 如 稻芥麦等,⾕实具糠秕, 若未善揉脱,难成美味食︔ 有情所具法⾃在, 未能解脱烦恼壳, 身受烦恼饥饿苦,难赐众⽣法喜味。 譬如⼈疾⾏,⾦ 堕污烂处, 不坏法如前,经数百年住。 具天眼之天,见彼告某⼈: 此有 妙宝⾦,净治以宝制︔ 能仁见有情功德,沉溺似秽烦恼中, 令净彼烦恼 泥故,为众⽣降正法⾬。 如污烂内⾦,彼为天所见, 为净彼妙⾦,殷切 告某⼈︔ 佛亦见有情,等觉宝堕入, 烦恼⼤不净,令净为说法。 如贫家 地下,有无尽之藏, 然彼⼈不知,藏不语吾在︔ 如是意中之宝藏,无垢 非⽴除法性, 然因众⽣不证故,常受匮乏非⼀苦。 譬如贫者家,虽具有 宝藏, 然彼不能语,彼⼈终不知︔ 有情如贫者,意室有法藏, 为令彼等 获,仙⼈诞于世。 如庵摩罗果,种芽不坏法, 若具耕⽔等,渐成树王 事。 有情无明果,壳内法界善, 依彼彼之善,渐成能王事。 以⽔⽇光 14


风,地时及空缘, 多罗庵摩罗,果壳内⽣树: 烦恼果壳内,等觉种发 芽, 彼彼善缘⽣,法复得增长。 如宝所制之佛像,恶臭烂布所裹缠, 住 道天见令脱故,告彼道中有彼物︔ 无碍者见旁⽣中,亦复具有如来事, 为种种相烦恼缠,为令解脱⽰⽅便。 如宝⾃性如来像,为恶臭布所裹 缠, 住道为天眼所见,令解脱故⽽⽰⼈︔ 佛见畜⽣亦有界,烦恼烂布所 裹缠, 安住⽣死之道中,令解脱故⽽说法。 如丑陋贫女,住无怙家居, 胎怀王贵重,然⾃不知晓︔ ⽣三有住无怙家,不净有情如孕妇, 彼有此 故得依怙,无垢界如彼胎住。 譬如某⼀贫女身,着恶臭衣形丑陋, 国王 虽于胎中住,于无怙家受⼤苦︔ ⾃身中虽有依怙,然起无依无怙⼼, 众 ⽣因随烦恼转,意未静息住苦基。 如内熔⾦像,圆寂外具⼟, 见已为净 ⾦,⽽清除外障︔善见⾃性光,诸垢是客已, 如宝源令众,净障获菩 提。 如无垢炽盛,⾦像裹⼟寂, 智者了知已,⽽清除诸⼟。 遍智知寂 意,与纯⾦相似, 说法理椎击,令诸障清除。 莲苞及蜂⾍,糠与不净 地, 果⽪破烂布,女胎泥模中。 如佛蜜精实,如⾦藏及树, 如宝像转 轮,亦如同⾦像。 有情界惑壳,无始不相属, ⼼性无垢者,说彼是无 始。 贪嗔痴及其,猛现⾏习⽓, 见修道所断,不净净地垢。 ”,贪嗔痴 及习⽓,见道所断,修道所断。 131-145句“以莲苞等喻,宣说九种垢, 随烦恼壳者,有无边差别。 贪等 九烦恼,简⾔如次第, 此即莲苞等,九喻所正⽰。 愚夫阿罗汉,有学及 具慧, 依次因四⼀,⼆⼆垢不净。 如莲从泥⽣,先前令⼼喜, 后则令不 悦,贪喜即如此。 又如蜂⾍者,极扰⼈刺蛰, 如是⽣嗔时,能令⼼⽣ 苦。 如⾕等精实,外为糠⽪障, 无明卵壳者,障蔽见藏义。 如秽不洽 意,如是具贪者, 依欲之因故,现⾏似粪秽。 如宝因障故,不知不得 藏, 无明习⽓地,障众⾃⽣性。 如芽等渐⽣,穿破种⼦⽪, 如是见真 实,遮诸见所断。 与圣道相属,摧坏坏聚实, 修道智所断,说与烂布 似。依七地垢者,与胎垢相同, 无分别智者,如离胎异熟。 三地相属 垢,当知如染泥, 彼是⼤主宰,⾦刚定所坏。 如是贪等垢,当知同莲 等。 三性摄故界,与佛等同法。 此⾃性法身,真如及种性, 当以三⼀ 喻,五喻⽽得解。 当知⼆法身:法界极无垢, 彼等流宣说,深及种种 理。 ”,在此所谓的⼆法身是教法身和证法身。 146-149句“当知⼆法身:法界极无垢, 彼等流宣说,深及种种理。 出世 间故世,不见有此喻, 是故说如来,与界者相似。 ⽰细深理者,如蜂蜜 15


⼀味, ⽰杂相理者,如杂壳精实。 ⾃性无变异,善及清净故, 说此真如 者,与⾦像相似。 当知⼆种性,如藏及果树, 无始本性住,及胜习所 成。 ”,在此说到了庄严种姓和⾃性佛性。 150句“许此⼆种性,能得佛三身: 初得第⼀身,第⼆得后⼆。 ”,“第⼆ 得后⼆”为化身、报身。 151-153句“端严⾃性身,当知如宝像, 非⾃性所作,功德宝藏故。 具⼤ 法政故,报身如转轮, 影像之性故,化身如⾦像。 诸⾃⽣胜义,但以信 通达。 ⽇轮光炽盛,无⽬者不见。 ”,在佛地断除了⼆障。以前我曾经问 宁玛⽼和尚,⼀切遍智慧看到了尽所有性,也就是所知障未断的众⽣看到 的这个尽所有性的看法和⼀切遍智看到尽所有性的看法,他两者的差别为 何︖我曾经问道这样的问题。佛陀不会以⾃⼒看到了尽所有性,⽽是因为 他⼈看到的缘故,所以是他⼒来看到⽽并非以⾃⼒来看到。这是平常有这 样的说法,于是我就问宁玛⽼和尚,⽼和尚说只有佛知道,天知道,谁会 知道︖我们不会知道。 153、154句“诸⾃⽣胜义,但以信通达。 ⽇轮光炽盛,无⽬者不见。 此中 无所除,无少分所⽴, 正见真实性,见真实解脱。 ”《现观庄严论》⾥⾯ 说了⼀模⼀样的这句话,但是《现观庄严论》⾥⾯说到了是境光明,也就 是已经断除,彻底的断除了,并没有说未断除再次断除,并不是如此的。 “此中无所除”,所以以前未断再断的这种所除是没有的,“无少分所⽴”, 也没有丝毫的成分是以前未有过,在此安⽴的。因为他无始来就有了, “正见真实性”,因为看到了这个究竟的境光明——境的真相的缘故,所以 由此⽽去断除了无明。如果搭配着具境光明来解释的话,也就是具⽣原始 光明这是最明显的说法。光明断除了见、增、得,还有粗分的⽓、⽓流, 这是从无始来就断除了,也就是说第四空,⼀切空、遍空来讲的话,他不 可能转为见增得,所以“此中无所除,无少分所⽴”。具⽣原始光明并非是 以前未有安⽴后来再安⽴的,没有丝毫的成分是这样⼦的。所以光明如果 没有办法现起转为道⽤的话,只是透过粗分的空正见,无论有再⼤的福报 资粮为后盾,也是没有办法断除所知障的。所以蒋扬谢巴在他的著作⾥⾯ 曾经说到,如果没有具⾜具⽣原始光明转为空正见的话,最细微的所知障 是不可能断除的。所以以具⽣原始光明来证去见真实性的话,才能够彻底 的断除所知障获得⼀切遍智的解脱。这句⼀模⼀样的偈诵⽂可以两种的解 16


读做解释。以《现观庄严论》来讲的话是境光明,以《宝性论》来讲的话 是识光明。 155句“具可分之相,客尘界中空︔ 具无分别相,无上法不空。 ”,在次转 法轮的时候说到了诸法皆无有⾃性,在此说到了具⽣原始光明也就是我们 补特伽罗究竟识⼒为具⽣原始光明,有时我们会有这种的想法,因为根识 不可能成为补特伽罗的识⼒,补特伽罗的究竟识⼒为何呢︖只有具⽣原始 光明了,有时候会有这种的想法。也就我、我的时候,在想我的时候觉得 好像是具⽣原始光明当中来找到我的,但是仔细想的话,光明本身也可以 分前后的刹那,如同刚刚所说的,透过这种细微无常前后刹那的解剖分析 又找不到了。因为过去时、未来时、现在时三世是存在的,可是现在式来 讲的话去寻找之后确实找不到。现在这个时代,或者现在这⼗年或者是今 年、这个⽉、或者这个⼩时、这⼀分钟、这⼀秒,哪怕我们叫这⼀秒才叫 现在式的话,这⼀秒又可以分半秒前为过去式,半秒后为未来式,到底哪 ⼀秒才是现在式的秒数︖同样的具⽣原始光明无始亦无尽。虽然以续流来 讲的话无始亦无尽,可是以具⽣原始光明来讲的话他也是刹那转变的性质。 跟外道所说的常⼀⾃主的我是不⼀样的,他每⼀刹那都在转变当中,这样 去思维的话具⽣原始光明本身也并非是依由所看到来感到满⾜,唯有在世 间名⾔共许当中才有办法存在,如果不被如此⽽满⾜,想要去寻找的话是 找不到的。 156句,刚刚我要讲的重点是如来藏是无始亦无终,所以你们 会觉得说这好像是⼀个很坚定的、真实存在的感觉,好像是真实的实执所 依,会有这种的危险,所以在此说了这么⼀句话,156-158句“彼彼中说诸所 知,如云梦幻⼀切空, 又佛为何于此中,说诸有情有佛藏︖ 怯弱轻慢劣 有情,执非真实谤真实, 贪着于我过失五,为令彼等断故说。 实际者远 离,⼀切有为相, 烦恼业异熟,义说如云等。 ”。 159-167句“烦恼似浮云,业如梦受⽤, 烦恼业异熟,蕴者如幻化。 前如 是建⽴,复于此上续, 为断五过失,⽽说名有界。 如是⽽不闻,轻⾃过 失故, 令其⼼怯弱,不发菩提⼼。 已发菩提⼼,憍慢谓我胜, 于未发⼼ 者,⽣起下劣想。 如是彼⼼中,不⽣正智故, 执彼不真实,不明真实 义。 有情过非真,造作客性故, 功德⾃性净,彼过失无我。 执非真实 过,且谤真实德, 具慧不得见,⾃同有情慈。 如是闻彼已,勇悍敬如 佛, 及慧智⼤慈,⽣起五法故, 因⽽无有罪,无过具功德, ⾃有情平 等,当能速成佛。 ”,《宝性论》第⼀品结束。 17


第⼆ 菩提品 这以上说到了三宝以及如来藏,接下来说的是菩提。在此说到了“净得离 ⼆利,彼所依深广”等功德,⼤约有七项到八项。 第1、2句“净得离⼆利,彼所依深广, 及⼤主宰者,乃至时如是。 以体性 因果,⽤相应及转, 彼常难思议,安住于佛地。 ”,⾸先也就是境和得。 第3-7句“⾃性光明者,如⽇空无垢, 客烦恼所知,密云之所障, 普具佛 功德,常固不变佛, 依法无分别,分辨智得彼。 佛以无差别,净法为差 别, 如⽇与虚空,智断⼆者相。 光明非所作,无别转复与, 过恒河沙 数,诸佛法相应。 ⾃性本非有,周遍客性故, 烦恼所知障,说与云相 似。 远离⼆种障,因者即⼆智, 许是无分别,及彼后得智。 ”,在此说 到了根本定、无⼆智,以及后得智等。也就是根本如同虚空的观修法,以 及后得如同幻化般的观修法。 第8-21句,“佛如空离因”因所⽣之果,又远离该因。第22-31句,“非三智 境故”并非是由有学道所知之境。第33-53句,刚说到的是化身,53,如同 之前所说的法身不动摇当中化现种种化身游戏世间。第54-57句,初转法 轮的时候说到无常、苦、空、无我,在此所谓的空是指粗分的空无我。第 58-73句,《宝性论》第⼆品已经结束了。 第三 功德品 七⾦刚处⾥⾯佛,接下来是佛⾃身功德以及利他的事业。第三品的第1-3 句“⾃利利他胜义身,以及依彼世俗身, 离系以及异熟果,功德差别六⼗ 四。 ⾃身圆满处,乃是胜义身, 仙⼈⾔说身,他⽅圆满处。 第⼀与“⼒” 等,离系德相应, 第⼆⼤⼠相,异熟功德具。 ”,在此说到了像⼗⼒等功 德,以及相好庄严等功德。第4句“⼒如⾦刚坏痴障,无畏如狮处会众, 如来不共如虚空,能仁⼆教如⽔⽉。 ”,⼗⼒四无畏,⼗八不共法等。第 5-39句,这以上已经念完了《宝性论》的第三品。

18


第四 如来事业品 第四品的第1-50句,将阿修罗归为天⼈的话就是五趣。 51、52句“通达天死殁,⼈追求苦故, 具慧不欣欲,天⼈⼤⾃在。 慧及胜 解信,如来之圣⾔, 知见此是苦,此因此灭故。 如病应知因应断,住乐 应得药应依, 苦因彼灭如是道,应知断明及依⽌。 ”,上⾯讲的是四谛, 接下来讲到四谛的比喻。所谓的知苦,要知的痛苦是什么呢︖苦苦的话畜 ⽣道也知道,如果是坏苦的话,外道也知道,在此所谓的知苦——要知的 痛苦是什么呢︖指的是⾏苦。所以在此“如病应知因应断,住乐应得药应 依”,在此我们要断的疾病是烦恼的疾病,相信这个疾病是可以被解决 的,有灭除的时候,所以在此住乐指的是灭谛,药应依指的是道谛,知病 指的是苦谛,病的因缘为何︖是否可断除为集谛。54-98句刚刚念完了 《宝性论》第四品。 第五 胜利品 现在是第五品,第1-7句“佛界佛菩提,佛法佛事业, 净有情难思,此是⼤ 师境。 具慧信佛境,成佛功德器, 欣乐难思德,映蔽有情福。 凡希求菩 提,⾦摩尼庄严, 量等佛刹尘,⽇⽇奉法王, 余闻此⽂句,闻已若胜 解, 较施所⽣善,所得福尤多。 求无上菩提,具慧经多劫, 身语意离 ⽤,能无垢持戒, 余闻此⽂句,闻已若胜解, 较戒所⽣善,所得福尤 多。 坏三有惑⽕,静虑天梵住, 究竟⽽修习,不变觉⽅便, 余闻此⽂ 句,闻已若胜解, 较静虑⽣善,所得福尤多。 以施成办诸受⽤,戒成增 上修断惑, 烦恼所知慧普断,此胜彼因乃闻此。 处及彼之转,彼功德义 成, 佛了知之境,四种即上述。 ”,在此说到闻很重要。 第8-14句“具慧者胜解,有能具功德, 当速成有缘,获得如来位。 此境难 思议,有如我能得, 得具如是德。以信胜解故, 欲勤念静虑,慧等功德 器, 菩提⼼于彼,当恒常安住。 彼者常住故,佛⼦不退转, 福德度圆 满,转成清净性。 福德五度中,无三相分别, 彼圆满清净,断所治品 故。 施所⽣福施,戒所⽣福戒, 忍静虑⼆修,精进遍⼀切。 三轮分别 者,许是所知障, 嫉等分别者,许为烦恼障。 ”,在此说到三轮分别者, 在此有不同的角度来解读,除了智能以外没有其他的对治障碍最好的⽅法, 唯有空正见,除此以外没有其他的⽅法。 19


第15句“此等除智慧,余无能断故, 慧为上所依,闻故闻最上。 ”,为了 能够⽣起智慧最好的⽅法就是听闻。 第16-24句“依可信教理,净⾃及摄受, 胜解具圆满,善慧⽽说此。 如同 灯电宝⽇⽉,依此具眼能观见, 依能仁放⼤义利,法辩光⽽能说此。 具 义法相属,断三界染语, 宣说寂胜利,是仙语余反。 彼惟约佛教,⼼无 散乱说, 顺得解脱道,如仙教顶戴。 较佛尤善巧,此世中无有, 无余上 真实,遍智如理知,非余不应扰,仙⼈⾃⽴经, 坏能仁规故,彼则损正 法。烦恼愚痴者,譭谤诸圣者, 轻圣所说法,皆耽见所致, 故⼼不可 染,彼耽着见垢, 净布可染⾊,沾油则难染。 慧劣不胜解,依此邪慢 故, 正法匮障体,执不了义故, 贪利养见转,依⽌破法故, 远持法解 劣,故谤罗汉法。 智者不应畏,⽕难忍毒蛇, 屠夫及雷电,如谤甚深 法。 ⽕蛇敌雷者,但能令命离, 不堕极可畏,诸无间之趣。 数数依恶 友,于佛具噁⼼, 弑⽗母罗汉,破僧伽之⼈, 决定思法性,速当解脱 彼︔ 诸凡瞋法徒,彼岂有解脱! ”透过空正见的思维,哪怕是无间罪的这 种极⼤罪恶的罪业也是可以被净除的。 第25句“以我如理释,宝净界无垢, 菩提功德业,七义处得善, 愿众见仙 ⼈,具光无量寿, 见⽣净法眼,获得⼤菩提! ”,“宝净界无垢,菩提功 德业,七义处得善”。 26-28句“因何何故者,云何所说者, 何为等流者,以四颂⽽⽰。 ⼆说⾃ 净法,⼀说衰损因, 复次之⼆颂,乃说彼之果。 众曼荼罗忍,得菩提说 法, 简⾔果有⼆,末颂之所⽰。 ”,这以上已经结束了《宝性论》第五 品。 这是由罗登喜饶翻译的,在无比喻的城市翻译。这以上已经念完了 《宝性论》,从⼀开始再念⼀下。第⼀品的第⼀句,圆满结束。谢谢!

20


现场答疑 问:如果三乘法性本性上没有差别的话,如何分三乘种姓︖如果所谓的如 来藏是无为的常的话,如何变成⾃性法身︖ 答:在《现观庄严论》⾥⾯说到了“法界无差别,种姓不因异,有能以法 意,故说彼差别”,所以说到了声闻种姓,独觉种姓还有菩萨种姓,说到 了⼗三种姓。 问:实执到底是烦恼障还是所知障,为什么四部会有这样不同的看法,它 们各⾃又是怎么阐释的︖ 答:在名⾔上遮挡了⾃相之后,会彻底的断除实执所依。这种细微的无我 如果没办法了解的话,还会剩余实执所依。五⼗年前,当我思惟补特伽罗 独⽴质体空的时候,会有强烈“没有我”的感受。但是,相同的“空感”并不 会出现在蕴体之上。所以,这时的无我,只能是粗分的无我。只要证得常、 ⼀、⾃主的无我,且该证悟尚未退失之前,仍然会产⽣能所⼆取的执着。 从此可以得知,光是了解粗分的无我,是无法灭除细微的我执,唯有透过 越来越细微的无我认知,⽅能断除越来越细微的我执。 龙树菩萨说到了“何时有蕴执,尔时有我执,有我执有业,有业⽽有⽣”, 透过这句话让我们知道说,之前我们对空性的认知其实只是补特伽罗独⽴ 之实体空的这种空性⽽已。所以透过了蕴体、蕴法的观察,后来从名⾔上 破除了⾃相。在《入中论》⾥⾯,如果具有⾃相的话,诸法将会⾃灭。如 果观察诸法⾃相的话,完全不能被寻着的缘故,所以唯有世间名⾔所安⽴, 不应该破除世间的名⾔所有。所以又说到了⼀、应成圣者定灭事物之过患。 ⼆、应成世俗谛为理智所堪忍之过患。三、应成无有胜义他⽣之过患。⽽ 说到了三种应成之患,这种的过患是对名⾔上认为有⾃相的主张来说到三 种应成之患。所以⽉称菩萨在他的著作⾥⾯说到了,如果认为名⾔上有⾃ 相的话,将会有这三种应成之患。透过所遮的粗细的不同,⽽说到这个⾔ 论的差别。根据⼤教典为依据,再慢慢的反复去思维让⾃⼰对于⼤教典⾥ ⾯所说的内容,才能够更深层的理解,然后搭配⾃⼰的经验来做定解。 问:如来藏是常法还是无常法︖众⽣离苦得乐追求的天性,他与⾃性法身 是什么关系︖ 21


答:《现观庄严论》⾥⾯所说的如来藏是未断烦恼或者未断障碍的⼼识的 空性,空性是常法,空性是无为法。可是这个空性所依的这个有法就是⼼ 识,为什么我们讲到说未断烦恼、或者未断障碍⼼识的空性,因为是在这 种特别的有法上所说的究竟性和说到未断障碍⼼识的空性,所以这个空性 的所依是未断障碍的⼼识,已经断除障碍的⼼识就是⼀切遍智的空性,就 以空性来讲的话没有差别,但是这个空性的所依有法来讲的话是有差别的。 所以空依有法⽽⾔是有差别,⼀个有断障碍,⼀个尚未断除障碍。 断除 了⼀切障碍获得了究竟的断功德,所以我们现在是随着暂时的障碍所覆盖, 所以在空依有法上是有差别的。《现观庄严论》⾥⾯所说的如来藏是境光 明,指的是空性,空性是常法,是无为法,但是《宝性论》⾥⾯所说的如 来藏指的是⼼识,那以密来讲的话是具⽣原始光明,以融入次第来讲的话, 识融入于空,空融入于第四空,所以这时候⼀切的八⼗分别⼼都被融入, 之后再产⽣三⼗三种见相、四⼗种增相,以及七种得相,这时候还有⼆相。 到第四空⼀切空或者是遍空的时候,在具⽣原始光明现起的当下如同现证 空性般的影像。在⼀部著作⾥⾯曾经有这么说到,那时候讲到了是如何见 境的时候,这种的世间境的⽅法如同现证空性般。克珠那桑加措⼤学者, 他虽然有这么说但是这个我们还有去好好思考、观察。那时候是没有明显 的烦恼的,没有烦恼现起,在⼀切空的时候确实是如此。因为当我们的⼼ 识变得越来越细微的时候,烦恼是产⽣不起来的,烦恼是在粗分的⼼识当 中才有。但是善⼼可以在细微的意识当中仍然存在,可是烦恼没有办法在 最细微的⼼识当中存在。 问:“⾊不异空,空不异⾊,⾊即是空,空即是⾊”有讲到体性同⽽返体 异,如何在⼀个例⼦上⾯找到︖ 答:像你们吃的这个饼,我们不能说这个不是饼,这是饼。在名⾔上来讲 的话它是饼,但是这个饼形状是饼还是它颜⾊是饼呢︖还是它因是饼呢︖ 你们必须要思考到底现在正在吃的这个⼤饼在哪⾥︖⽽且它是由诸多的微 尘组合⽽有的,如果把这些微尘分解之后到底哪⾥有饼︖去寻找的话找不 到,这是量⼦物理也有这么说的。所以我们现在讲的是根据这个饼来说到 它的⼀个特别的特征,它是怎么存在的︖根据这个有法⽽说到了无常、苦 等特征。所以在⼀个法上⽽去说到了名⾔有世俗谛,以及它寻找之后找不 到胜义谛。是在⼀个境上所说的。 22


问:请问上师《⼗七班智达祈请⽂》⾥⾯说要透过学习⼆谛,四谛上建⽴ 对三宝的信⼼,这种是见理所⽣信,如何学习⼆谛、四谛的道理︖这是⼀ 个问题,我想能不能请⼀些⼤学者从⼤教典把相关的内容——⼆谛、四谛 的内容还有⼤藏经⾥⾯编辑成⼀本书,⽽且教我们怎么样学习⼆谛、四谛, 然后如何对三宝⽣起信⼼︖这样的书我觉得也是很重要的! 答:⼆谛包含了⼀切诸法,但是四谛没有办法含摄⼀切法。轮回和涅盘, 在此说到了如何⾏道,也就是痛苦怎么来的︖苦因为何︖苦因是否可断除︖ 如果苦因可以断除的话,透过什么⽅法去断除︖以这种的角度来诠释四圣 谛的。所以四圣谛最主要是依据因果缘起⽽说的,虽然灭谛并非是由因⽽ ⽣,但是却是依赖着因缘才能够存在的。宗⼤师的⼀部著作⾥⾯说过,也 就是在佛地的无为法等功德,虽然并非以因缘为因⽽⽣,但是却依赖着因 缘⽽有。说到这样⼀个区别。所以他是需要透过精进⼒来存在的,无为法 的功德,虽然他不是由因转变该因的性质⽽产⽣的,但是灭谛却是由努⼒ 的修⾏才有办法获得。所以缘起可以分两者,因果缘起和依赖着⽀分的缘 起。就像我们在《般若经》的现观总义⼀开始的时候有说到“离⼀离异之 正因”等,所以说到了依赖着⽀分⽽有的缘起,以及更细微的缘起就是名 ⾔上认为无有⾃相的这个缘起,如同《入中论》⾥⾯所说的“七相都无复 何有,此有⾏者无所得。彼亦速入真实义,故如是许彼成⽴”,这种的缘 起⼏乎会让⼈产⽣疑惑认为这是⼀种堕入断边的说法,所以有些印度的学 者他们曾经有产⽣这样的⼀个疑虑。以清辨论师来讲的话是⼀位不可思议 的⼤学者,但是清辨论师却说到了“吾等认为第六意识为补特伽罗之识 ⼒”,所以以清辨论师来讲的话也认为补特伽罗去寻找之后必须要找到, 所以去寻找之后找到什么呢︖找到了意识。那这意识再去仔细分析的话, 从细微的角度来做解释的话,就只能从具⽣原始光明来做解释了。所以这 也是为什么在密典⾥⾯有时候把他起名为诸法四基。所以四谛最主要是针 对所取和所舍来做解说的,但是我们讲到⼆谛的话,讲到了存在的真相为 何来说到了所见、所在的⼆谛内涵。 我们《⽢珠尔》、《丹珠尔》⼤概有300多本厚厚的书籍,在⼗五年前我 就说三藏经典的内容应该分成三个:佛法科学、佛法宗义和佛法修⾏三⼤ 内容。所以所知境的论述,具境识的论述,以及境如何了知,识如何了知 境,所以⼀开始说到了邪见以及非合理的疑惑,以及同理的疑惑,以及合 理的疑惑,以及思察识,还有已觉识,以及现识,随着我们识了知境的⽅ 式⽽去区分现前分,还有略隐蔽分,以及极隐蔽分。略隐蔽分就是透过比 23


量,透过道理的分析来了解的内容为略隐蔽分,所以我们有写⼀本书,编 辑⼀本书。我们有许多的格西⼀起努⼒,有四、五位编辑者花了好⼏年的 时候来编辑。⼀开始我在三⼤寺的时候,我表达我的想法,获得了这些⼤ 学者、⼤格西们的⽀持,于是我们将三藏经典⾥⾯的内容来做规划区分。 我们翻成了汉⽂也翻成了印度话,也要翻成英⽂,也翻成德⽂,也要翻译 成蒙古语。中⽂的部分我们已经跟出版社在协商当中了,今年九⽉前可能 会在台湾出版。如果我们仔细的去阅读的话,清辨菩萨他所著作的《中观 ⼼要论》以及他的⾃释《思择焰论》,在《思择焰论》⾥⾯有说到唯识的 见解。由佛陀所授记的龙树菩萨和无着菩萨,虽然都是由佛所授记,但是 无着菩萨的见解居然跟龙树菩萨是背道⽽驰的。真是不可思议,无法接受。 觉得令⼈羞耻,⽽且他的⽤词非常的尖锐,总之我们要去学习这些⼤教典 的内容。像龙钦热强巴写了《宗义藏》,⽽且贡江喇嘛蒋扬协巴写了《⼤ 宗义论》,章嘉活佛也写了《章嘉宗义论》,还有晋美林巴也写了《宗义 论》等,有许多的⼤师们他们些了宗义的论着。如果已经翻成汉⽂的话, 你们去阅读,如果没有的话,你们慢慢翻成汉⽂来去学习的话,你们才可 以知道说下下宗义论师跟上上宗义论师之间的不同点在于哪⾥︖他们的争 执点是在哪⾥︖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再来学习萨迦派的这些⼤师们他们不同 的观点为何。所以这种的学习是很重要的。 以我个⼈来讲的话,像⼀切遍智根敦朱巴⽽⾔,他也是部分教派的去学习 的⼀位⼤学者。当时有位反驳宗⼤师思想的⼤师叫踏波扎西那给,根敦朱 巴也从他的座前来接受教法。所以历世的尊者⼏乎都属于不分教派的⼤学 者,尤其是根敦朱巴更是如此。由雅拔曲杰所著作的传记⾥⾯有说到他把 根敦朱巴形容为“不分教派的黄帽者”。他⾃⼰对萨迦派的教义有很深的认 知,同样的第五世尊者也是如此,尤其他对宁玛派的⼤圆满⽽写了著作。 在格鲁派来讲的话,写了《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注释——《速疾道论》, 把所有的要义都专注在这本着作当中。比起罗桑却吉(四世班禅)《安乐 道论》的这本着作来讲的话,第五世尊者的著作更为广泛,解释的更加清 楚。第⼗三世尊者来讲的话也是部分教派学习的⼤学者,所以不分萨迦、 噶举、宁玛、格鲁等,没有教派之别的情况下来学习是很重要的。看了这 些诸多的⼤论典之后,我们才可以去区别哪些的教典说的是更符合逻辑更 有道理的。不了解,没有学习过⼤教典的话,当然会说些有的没的的话。 所以我们要懂得去区分,如果你对⼤论典很熟悉,⽽且你读过了很多不同 的⼤教典的话,你才可以去区别,如果你对这些⼤教典没有这样广泛的去 学习的话,你很难去区分这⼀句话是对是错的。 之后我们有⼀个所谓的 24


“凶天”的⼀个争议嘛。有些格鲁派的学者们认为说“凶天”是非常珍贵的, 因为修护“凶天”的关系,所以他们在⾃⼰的房间⾥⾯不能放宁玛派的教 典,这种的做法对教法不⽌没有利益外,更有伤害啊!对“凶天”最熟悉的 ⼈就是第五世尊者,他在上半辈⼦的时候有“凶天”的这个问题,他就说了 “非贤为贤成法床,由邪愿⼒⽣为魔,损恼诸众及教法,祈愿护法速歼 灭”,这是第五世尊者所写的。这并非是在秘密的传记⾥⾯所看到的,⽽ 是在第五世尊者⽂集第⼆⼗五册⾥⾯的第八册可以看到。很明显的我们可 以看到这句偈诵⽂。这种的做法会去区别教派,因为你是格鲁派,因为你 修护“凶天”的关系,所以宁玛派教典不能放在家⾥,这种的做法其实已经 区别了教派了。⼀开始我也修了“凶天”,但是慢慢的我觉得这个必须要去 谨慎的来对待,于是我就观察“凶天”的背景,我知道其实“凶天”跟历代尊 者是没有关系的,尤其是第五世尊者又说了这么⼀句偈诵⽂,我又在历代 尊者的法座上⾯,既然是由之前的尊者来禁⽌的话,所以我有责任来去禁 ⽌“凶天”的修护,这是⼀个理由。第⼆个理由是因为我透过长时间的观 察,还有背景的认知,因为有区别教派的问题,我有说出了我对“凶天”的 看法。 你们好好的去阅读这些有关宗义的书籍,来阅读清辨论师的《思 择焰论》《中观⼼要论》,再去阅读⽉称菩萨的《显句论》,还有《入中 论》、《入中论⾃释》,这些都要去阅读。(补充尊者刚说的那本书—— 今年九⽉要出的,书名叫做《佛法科学总集》上下⼆册。)

25


附:江波译《宝 性 论》 弥勒菩萨 造 江波 译

第⼀ 如来藏品 [序分] 1. 佛法众及界菩提,功德佛事业为末, ⼀切论体简⾔之,即此等七⾦刚处。 2. 此等相属如次第,应知前三处出⾃, 《总持王经》之序品,余四具慧佛法别。 3. 由佛⽣法⽣圣众,众⽣藏得智界际, 得彼智得胜菩提,具⾜诸法利众⽣。 [第⼀⾦刚处:佛宝] 4. 礼敬彼无初中后,静息佛⾃觉觉已, 诸未证者令证故,开演无畏恒常道, ⼿持最上智悲剑,以及⾦刚断苦芽, 击毁种种见密林,所围绕之疑墙者! 5. 无为无功⽤,非以他缘证, 具⾜智悲⼒,具⼆利即佛。 6. 无有初中后,⾃性故无为︔ 息具法身故,称为无功⽤︔ 7. ⾃内所证故,非以他缘证︔ 证三相故智︔⽰道故悲悯︔ 8. 以智悲断苦,及烦恼故⼒。 初三句⾃利,后三句利他。 [第⼆⾦刚处:法宝] 9. 礼敬彼⼤正法⽇,无有有无及余非, 不可观察离⾔词,⾃内所证并⽌息, 26


无垢具⾜智光明,坏诸所缘贪嗔翳! 10. 无思⼆分别,净明对治品, 离贪能离贪,法具⼆谛相。 11. 此中离贪者,灭道谛所摄, 彼等如次第,以三三德知。 12. 非观察非说,圣知故无思, 息无⼆分别,净等三如⽇。 [第三⾦刚处:僧宝] 13. 彼⼼⾃性光明故,及见烦恼无体故, ⼀切诸趣无我际,寂灭如实通达者。 观见佛随入⼀切,亦复具⾜无障⼼, 礼敬以有情清净,无量为境智观者。 14. 如尽所有内,智观清净故, 具慧不退众,具无上功德。 15. 众⽣寂法性,证故如所有, ⾃性清净故,烦恼本尽故。 16. 证究竟所知,⼼见诸有情, 有遍智法性,故是尽所有。 17. 如是彼证者,以内证智见。 无垢界无贪,无滞故清净。 18. 以智观清净,佛智无上故, 圣者不退转,众⽣之归依。 [归依] 19. ⼤师教弟⼦,约三乘以及, 胜解三种事,建⽴三归依。 20. 弃故欺诳故,无故有怖故,⼆种法圣众,非毕竟归依。 21. 惟佛是众⽣,胜义之归依, 具⾜法身故,众亦彼究竟。 22. 难得及无垢,具⼒世庄严, 以及最上故,不变故名宝。 [后四⾦刚处总建⽴] 23. 有无垢真如,无垢佛德业, 所⽣三善宝,诸见胜义境。 24. 此三宝种性,诸⼀切智境, 四相如次第,四因难思议。 25. 净具烦恼故,无染⽽净故, 无差别法故,任运无念故。 26. 所证以及证,彼⽀分令证, 故依次⼀处,净因三是缘。 [第四⾦刚处:界] 27


27. 等觉身弥布,真如无别故, 有种故有身,恒常有佛藏。 28. 佛智入有情众故,⾃性无垢者无⼆, 于佛种性⽴果名,故说众⽣有佛藏。 29. 体因果⽤及相应,转位以及遍⾏义, 恒常不变德无别,说是胜义界密义。 30. 如宝空⽔净,常性无烦恼。 胜解法胜慧,三摩地悲⽣。 31. ⼒及不变异,湿润体性故, 此与宝虚空,⽔功德同法。 32. 嗔法具我见,怖畏⽣死苦, 无视有情利,是阐提外道, 33. 声闻及独觉,诸⼈四种障。 净因胜解等,法者有四种。 34. 胜解⼤乘如⼦种,慧如出⽣佛法母, 住定乐胎悲乳母,彼是能仁之后裔。 35. 净我乐常德,波罗蜜多果。 厌苦⽽欲愿,得寂静为⽤。 36. 此等果简⾔,还灭于法身, 四种颠倒者,对治为差别。 37. 彼⾃性净故,习⽓断故净︔ 我无我戏论,息除故真我︔ 38. 意性蕴及因,还灭故是乐: 证⽣死涅槃,平等性是常。 39. 慧断我爱尽无余,爱故具悲不得寂, 菩提⽅便慧悲⼒,圣者具不堕有寂。 40. 倘若无佛界,则不厌离苦, 亦不乐及求,希愿于涅槃。 41. 于有及涅槃,见苦过乐德, 有种性所致,无种则不见。 42. 如⼤海无量,功德无尽处。 具无差别德,体性故如炬。 43. 法身及佛智,⼤悲摄界故, 以器宝及⽔,说此如同海。 44. 无垢处之中,神通智无垢, 无别故与灯,光暖⾊同法。 45. 异⽣圣者佛,真如差别转, 见此说有情,皆有佛之藏。 46. 异⽣者颠倒,见谛者还灭, 如来如实者,不倒无戏论。 47. 不净不净净,最清净依次, 称有情菩萨,以及如来者。 48. 体性等六义,所摄之界者, 于三分位中,以三名⽽说。 49. 如虚空遍⾏,无分别为体︔ ⼼性无垢界,亦如是遍⾏。 50. 彼总相周遍,过失德究竟︔ 如虚空遍⾏,下中上⾊相。 51. 过失为客故,德性相应故, 如前后亦然,不变之法性。 52. 如虚空周遍,微细故不染︔ 此处遍有情,然不为其染。 53. 如⼀切世间,空中⽣复坏︔ 无为界之中,诸根⽣复坏。 54. 犹如虚空者,不为诸⽕焚: 如是此不为,死病⽼⽕焚。 28


55. 地住⽔住风,风住于虚空, 虚空则不住,风⽔地之界。 56. 如是蕴界根,住于业烦恼, 业烦恼常住,非理之作意, 57. 非理作意者,善住⼼清净, ⼼之⾃性者,全不住诸法。 58. 诸蕴界及处,应知如地轮, 有情业烦恼,应知如⽔界, 59. 非理作意者,当视如风界, ⾃性如空界,不具亦不住。 60. 非理作意者,住于⼼⾃性, 以非理作意,容⽣业烦恼。 61. 业烦恼如⽔,⽽⽣蕴界处, 如彼有成坏,此亦有⽣坏。 62. ⼼性如空界,无因及无缘, 亦无聚合者,非有⽣坏住。 63. ⼼之⾃性光明者,彼如虚空不变异, 不实分别⽣贪等,客尘不能令杂染。 64. 业烦恼⽔等,不能成就此: 亦非死⽼病,无尽⽕能焚。 65. 死病⽼三⽕,依次当了知, 如同劫末⽕,地狱平常⽕。 66. 解脱⽣死及病⽼,如实现证此⾃性, 虽离⽣等衰彼因,具慧⽣悲故⽰现。 67. 圣者已断尽,死病⽼之苦, 无业烦恼⽣,无此故无彼。 68. 如实正见故,虽超越⽣等, 以愿之体性,⽰⽣死⽼病。 69. 佛⼦已证此,不变之法性, 无明盲者见,⽣等彼甚奇。 70. 得圣者所⾏,⽰于愚夫境, 故是众⽣亲,最上⽅便悲。 71. 彼出诸世间,然不离世间︔ 虽⾏利世间,不染世间垢。 72. 如莲⽣于⽔,⽽不染着⽔: 虽⽣于世间,⽽不染世法。 73. 恒念成所作,犹如⽕炽燃, 恒常入定于,静息之静虑。 74. 先前发愿⼒,离诸分别故, 彼不起功⽤,⽽成熟有情。 75. ⾔说及⾊身,⾏威仪皆可, 彼如是知晓,云何调伏法。 76. 如是彼具慧,恒任运无碍, 正⾏利有情,虚空无边众。 77. 此菩萨理者,后得于世间, 等同诸如来,正度脱有情。 78. 虽然佛菩萨,其差别犹如, 地之于尘⼟,海之于洼⽔。 79. 非变具无尽法故,归依无后边际故, 彼常无⼆无念故,不坏法非作性故。 80. 无⽣且无死,无损亦无⽼︔ 彼者常固故,寂故不坏故。 81. 彼者常故无,意性身之⽣︔彼固故亦无, 不思议变死︔ 82. 寂故无微细,习⽓诸病害︔不坏故无⽼, 无漏造作者。 83. 当知无为界,具常等之义, ⼆句如是⼆,⼆⼆如其次。 具无尽德故,不变我常义︔ 等后边际故,归依体固义︔ 29


无分别性故,无⼆法性寂︔ 不改德性故,不死不坏义。 84. 彼是法身如来故,圣谛胜义涅槃故, 功德无别如⽇光,除佛之外无涅槃。 85. 总之无漏界,有四义差别, 当知法身等,四种之异名。 86. 佛法无分别,得彼种真如, 无妄虚法性,本来⾃性寂。 87. ⼀切种觉悟,断垢染习⽓, 正等觉涅槃,胜义中无⼆。 ⼀切种无数,难思无垢德, 无别真解脱,彼即是如来。 88. 譬如诸画师,各善巧⽀分, 然擅长某⽀,即不知余⽀。 89. 时有⾃在王,授彼等画绢, 并敕⾔:汝等,于此绘我像。 90. 诸画师受命,即勤于画事, 从业者之中,有⼀往他⽅。 91. 因往他⽅故,画师不具⾜, ⽀分难圆满,以此为譬喻。 92. 彼等即画师,施戒安忍等, ⼀切种最上,空性说是像。 93. 慧智及解脱,明弥布净故, 无异故等同,明光及⽇轮。 94. 是故未成佛,不能得涅槃︔ 如舍⽇光明,不能见⽇轮。 95. 如是佛藏者,建⽴说⼗相。 彼住烦恼壳,以九喻应知。 96. 如萎莲中佛蜂蜜,糠中精实秽中⾦, 地下宝藏幼果芽,烂布之中有佛像, 97. 下劣女腹中⼈主,泥⼟中有宝⾦像, 为客烦恼尘所障,有情之中此界住。 98. 尘与莲及蜂,糠⽪不净地, 果及破烂布,苦恼女泥同。 无垢妙界者,与佛蜜精实, ⾦藏树宝像,洲主⾦像同。 99. 如千相盛如来者,安住败⾊萎莲中, 无垢天眼⼈见之,即从莲苞中取出︔ 100. 如是如来佛眼见,诸无间有⾃法性, 无障安住尽后际,悲⼼为体令障解。 101. 譬如天眼者,见如来安住, 萎败莲华苞,⽽断诸莲瓣︔ ⼤悲能仁见,众⽣等觉藏, 贪嗔等垢壳,所障坏彼障。 102. 如蜂⾍聚围绕蜜,求蜜智者覩见已, 以⽅便⼒令彼蜜,与蜂⾍聚⽽分离︔ 103. ⼤仙⼈以遍智眼,见如蜂蜜之明界, 彼之障者如蜂⾍,令其毕竟⽽断绝。 104. 如蜜为百千,具胝蜂所障, 求蜜⼈驱蜂,如欲作蜜事: 有情无漏识,与蜂蜜相似, 善巧坏如蜂,烦恼佛如⼠。 30


105. 如具糠⾕实,诸⼈难受⽤, 诸求食等者,去糠取精实︔ 106. 如是有情所具佛,与烦恼垢相混杂, 乃至相杂未解脱,不于三有作佛业。 107. 如稻芥麦等,⾕实具糠秕, 若未善揉脱,难成美味食︔ 有情所具法⾃在,未能解脱烦恼壳, 身受烦恼饥饿苦,难赐众⽣法喜味。 108. 譬如⼈疾⾏,⾦堕污烂处, 不坏法如前,经数百年住。 109. 具天眼之天,见彼告某⼈: 此有妙宝⾦,净治以宝制︔ 110. 能仁见有情功德,沉溺似秽烦恼中, 令净彼烦恼泥故,为众⽣降正法⾬。 111. 如污烂内⾦,彼为天所见, 为净彼妙⾦,殷切告某⼈︔ 佛亦见有情,等觉宝堕入, 烦恼⼤不净,令净为说法。 112. 如贫家地下,有无尽之藏, 然彼⼈不知,藏不语吾在︔ 113. 如是意中之宝藏,无垢非⽴除法性, 然因众⽣不证故,常受匮乏非⼀苦。 114. 譬如贫者家,虽具有宝藏, 然彼不能语,彼⼈终不知︔ 有情如贫者,意室有法藏, 为令彼等获,仙⼈诞于世。 115. 如庵摩罗果,种芽不坏法, 若具耕⽔等,渐成树王事。 116. 有情无明果,壳内法界善, 依彼彼之善,渐成能王事。 117. 以⽔⽇光风,地时及空缘, 多罗庵摩罗,果壳内⽣树: 烦恼果壳内,等觉种发芽, 彼彼善缘⽣,法复得增长。 118. 如宝所制之佛像,恶臭烂布所裹缠, 住道天见令脱故,告彼道中有彼物︔ 119. 无碍者见旁⽣中,亦复具有如来事, 为种种相烦恼缠,为令解脱⽰⽅便。 120. 如宝⾃性如来像,为恶臭布所裹缠, 住道为天眼所见,令解脱故⽽⽰⼈︔ 佛见畜⽣亦有界,烦恼烂布所裹缠, 安住⽣死之道中,令解脱故⽽说法。 121. 如丑陋贫女,住无怙家居, 胎怀王贵重,然⾃不知晓︔ 122. ⽣三有住无怙家,不净有情如孕妇, 彼有此故得依怙,无垢界如彼胎住。 123. 譬如某⼀贫女身,着恶臭衣形丑陋, 31


国王虽于胎中住,于无怙家受⼤苦︔ ⾃身中虽有依怙,然起无依无怙⼼, 众⽣因随烦恼转,意未静息住苦基。 124. 如内熔⾦像,圆寂外具⼟, 见已为净⾦,⽽清除外障︔ 125. 善见⾃性光,诸垢是客已, 如宝源令众,净障获菩提。 126. 如无垢炽盛,⾦像裹⼟寂, 智者了知已,⽽清除诸⼟。 遍智知寂意,与纯⾦相似, 说法理椎击,令诸障清除。 127. 莲苞及蜂⾍,糠与不净地, 果⽪破烂布,女胎泥模中。 128. 如佛蜜精实,如⾦藏及树, 如宝像转轮,亦如同⾦像。 129. 有情界惑壳,无始不相属, ⼼性无垢者,说彼是无始。 130. 贪嗔痴及其,猛现⾏习⽓, 见修道所断,不净净地垢。 131. 以莲苞等喻,宣说九种垢, 随烦恼壳者,有无边差别。 132. 贪等九烦恼,简⾔如次第, 此即莲苞等,九喻所正⽰。 133. 愚夫阿罗汉,有学及具慧, 依次因四⼀,⼆⼆垢不净。 134. 如莲从泥⽣,先前令⼼喜, 后则令不悦,贪喜即如此。 135. 又如蜂⾍者,极扰⼈刺蛰, 如是⽣嗔时,能令⼼⽣苦。 136. 如⾕等精实,外为糠⽪障, 无明卵壳者,障蔽见藏义。 137. 如秽不洽意,如是具贪者, 依欲之因故,现⾏似粪秽。 138. 如宝因障故,不知不得藏, 无明习⽓地,障众⾃⽣性。 139. 如芽等渐⽣,穿破种⼦⽪, 如是见真实,遮诸见所断。 140. 与圣道相属,摧坏坏聚实, 修道智所断,说与烂布似。 141. 依七地垢者,与胎垢相同, 无分别智者,如离胎异熟。 142. 三地相属垢,当知如染泥, 彼是⼤主宰,⾦刚定所坏。 143. 如是贪等垢,当知同莲等。 三性摄故界,与佛等同法。 144. 此⾃性法身,真如及种性, 当以三⼀喻,五喻⽽得解。 145. 当知⼆法身:法界极无垢, 彼等流宣说,深及种种理。 146. 出世间故世,不见有此喻, 是故说如来,与界者相似。 147. ⽰细深理者,如蜂蜜⼀味, ⽰杂相理者,如杂壳精实。 148. ⾃性无变异,善及清净故, 说此真如者,与⾦像相似。 149. 当知⼆种性,如藏及果树, 无始本性住,及胜习所成。 150. 许此⼆种性,能得佛三身: 初得第⼀身,第⼆得后⼆。 151. 端严⾃性身,当知如宝像, 非⾃性所作,功德宝藏故。 152. 具⼤法政故,报身如转轮, 影像之性故,化身如⾦像。 32


153. 诸⾃⽣胜义,但以信通达。 ⽇轮光炽盛,无⽬者不见。 154. 此中无所除,无少分所⽴, 正见真实性,见真实解脱。 155. 具可分之相,客尘界中空︔ 具无分别相,无上法不空。 156. 彼彼中说诸所知,如云梦幻⼀切空, 又佛为何于此中,说诸有情有佛藏︖ 157. 怯弱轻慢劣有情,执非真实谤真实, 贪着于我过失五,为令彼等断故说。 158. 实际者远离,⼀切有为相, 烦恼业异熟,义说如云等。 159. 烦恼似浮云,业如梦受⽤, 烦恼业异熟,蕴者如幻化。 160. 前如是建⽴,复于此上续, 为断五过失,⽽说名有界。 161. 如是⽽不闻,轻⾃过失故, 令其⼼怯弱,不发菩提⼼。 162. 已发菩提⼼,憍慢谓我胜, 于未发⼼者,⽣起下劣想。 163. 如是彼⼼中,不⽣正智故, 执彼不真实,不明真实义。 164. 有情过非真,造作客性故, 功德⾃性净,彼过失无我。 165. 执非真实过,且谤真实德, 具慧不得见,⾃同有情慈。 166. 如是闻彼已,勇悍敬如佛, 及慧智⼤慈,⽣起五法故, 167. 因⽽无有罪,无过具功德, ⾃有情平等,当能速成佛。

第⼆ 菩提品 1. 净得离⼆利,彼所依深广, 及⼤主宰者,乃至时如是。 2. 以体性因果,⽤相应及转, 彼常难思议,安住于佛地。 3. ⾃性光明者,如⽇空无垢, 客烦恼所知,密云之所障, 普具佛功德,常固不变佛, 依法无分别,分辨智得彼。 4. 佛以无差别,净法为差别, 如⽇与虚空,智断⼆者相。 5. 光明非所作,无别转复与, 过恒河沙数,诸佛法相应。 6. ⾃性本非有,周遍客性故, 烦恼所知障,说与云相似。 7. 远离⼆种障,因者即⼆智, 许是无分别,及彼后得智。 8. 如具净⽔湖,遍满渐开莲, 如⾃罗睺⼜,解脱之满⽉, 如解脱云团,染污之⽇者, 无垢德相应,光明相应故。 9. 佛如佛蜜精,宝⾦宝藏树, 无垢宝佛像,地主及⾦像。 10. 如湖等贪等,客烦恼清净, 简⾔之说是,无分别智果。 33


11. ⼀切种最上,佛身决定得, 说彼者即是,后得智之果。 12. 断贪欲尘故,静虑⽔流注, 于所化莲故,彼如净⽔池。 13. 解脱瞋罗睺,⼤慈悲光明, 周遍众⽣故,彼如净满⽉。 14. 解脱痴云团,佛以智光明, 除众⽣暗故,彼如无垢⽇。 15. 无等等法故,惠施正法味, 及离糠秕故,彼如佛蜜精。 16. 净故功德物,消除贪乏故, 熟解脱果故,如⾦宝藏树。 17. 具法身宝故,胜⼆⾜尊故, 具宝形相故,彼如宝王⾦。 18. 无漏遍不坏,固寂常无迁。 佛如空领受,妙六根境因: 19. 见⾃在⾊境,闻净微妙语, 嗅佛净戒⾹,尝⼤圣法昧. 20. 领受定触乐,达⾃性深理。 细思予实乐,佛如空离因。 21. 总之当了知,⼆智之⽤者, 解脱身圆满,及净治法身。 22. 解脱法身者,以⼆⼀相知, 无漏故遍故,无为之处故。 23. 烦恼及习⽓,灭故是无漏, 无滞无碍故,许智周遍性。 24. 是毕竟无坏,⾃性故无为, ⾔不坏法者,固等四所说。 25. 当知四种坏,固等之反故, 朽变及断绝,不可思议殁. 26. 无彼故当知,固寂常不迁。 无垢智⽩法,所依故是处, 27. 如虚空非因,然是于⾊声, ⾹味触法者,见闻等之因。 28. 如是⼆身者,以无障加⾏, 坚固根境中,⽣无漏德因。 29. 难思常固寂不变,⽌息遍无念如空, 无滞无碍离粗触,非见取善无垢佛。 30. 以解脱法身,⽰⾃他⼆利, 彼所依相应,难思议等德。 31. ⼀切智境佛,非三智境故, 诸具智身者,当知难思议。 32. 细故非闻境,胜义故非思, 法性甚深故,非世修等境。 33. 如⽣盲于⾊,愚夫昔难见, 如住家稚童,见⽇圣亦然。 34. 远离⽣故常,无有灭故固, 无⼆故寂静,不变法性故。 35. ⽌息灭谛故。证⼀切故遍︔ 无住故无念。断惑故无滞︔ 36. 所知障净故,于⼀切无碍: 无⼆堪能故,远离粗涩触。 37. 彼无⾊非见:无相故非取: ⾃性净故善︔断垢故无垢。 38. 无初中后无差别,无⼆离三及无垢, 无分别证法界性,入定瑜伽师所见。 39. 彼如来之无垢界,具诸功德不可量, 过恒河沙不思议,无比断习⽓过失。 40. 具杂正法光明身,勤办众⽣解脱事, 34


犹如如意摩尼王,种种事非彼⾃性。 41. 令世⼈入寂静道,成熟授记之⾊者, 彼亦于此常安住,如虚空界中⾊界。 42. 诸⾃⽣遍智,其名称为佛, 上涅槃难思,阿罗汉各主。 43. 此分深与广,以及⼤主宰, 功德法差别,⾃性等三身。 44. 此中应了知,诸佛⾃性身, 具⾜五种相,略说五功德。 45. 无为无分别,断除⼆边者, 定解脱烦恼,所如定三障, 46. 无垢亦无念,瑜伽师境故, 法界⾃性者,清净故光明。 47. ⾃性身正具,不可量无数, 难思与无比,净究竟诸德。 48. 广故无数故,非分别境故, 惟断习⽓故,依次无量等。 49. 受⽤种种法,⾃性法显故, 悲清净等流,饶益不断故, 50. 无分别任运,如欲满⾜故, 如意宝神通,受⽤圆满住。 51. 说⽰及事业,不断无造作, 无体性⽽⽰,此说种种五。 52. 映现种种⾊,非摩尼本事, 以众⽣众缘,非遍主事现。 53. ⼤悲知世间,观诸世间已, 法身不动中,种种变化性。 54. ⼤师受⽣⽣,于喜⾜天殁, 入胎及降诞,善巧⼯巧处, 55. 妃眷中嬉戏,出家修苦⾏, 来至菩提场,摧伏诸魔军, 56. 正觉转法轮,入涅槃事业, 于诸不净刹,有住⽽⽰现。 57. 无常苦无我,寂语知⽅便, 令众厌三有,⽽善入涅槃。 58. 善入寂灭道,具得涅槃想, 《妙法⽩莲》等,说法之真实, 59. 破彼先所执,⽅智善引摄, ⼤乘中成熟,授记得⼤觉。 60. 甚深种种⼒,顺愚事引导, 当知此依次,深广⼤主宰。 61. 此中初法身,后者为⾊身, 如空容⾊住,初容后者住。 62. 无量因及众无尽,悲悯神通智圆满, 法⾃在且坏死魔,无体世间依怙常。 63. 身命诸受⽤,舍⽽持正法, 利诸有情故,初誓究竟故, 64. 佛位者无垢,清净悲善转, ⽰现神⾜者,彼住⽽⾏故。 65. 智解脱⽣死,涅槃⼆执故, 恒常具无边,圆满定乐故。 66. 虽⾏于世间,不染世法故, 无死得寂处,无死魔⾏故。 67. 无为之⾃性,能仁本寂故, 堪成诸无怙,常依怙等故。 68. 初之七因者,说⾊身之常, 后三因所说,即法身之常。 69. 非语境故胜义摄,非分别处无喻故, 无上非有寂摄故,佛境圣亦难思议。 35


70. 难思无诠故,无诠胜义故, 胜义无念故,无念无比故, 71. 无比无上故,无上不摄故, 不摄不住故,不念功过故。 72. 五因微细故,法身难思议, 六非彼事故,⾊身难思议。 73. 无上智⼤悲等德,至德彼岸佛难思, 此⾃⽣之最后相,⼤仙⾃在亦难知。

第三 功德品 1. ⾃利利他胜义身,以及依彼世俗身, 离系以及异熟果,功德差别六⼗四。 2. ⾃身圆满处,乃是胜义身, 仙⼈⾔说身,他⽅圆满处。 3. 第⼀与“⼒”等,离系德相应, 第⼆⼤⼠相,异熟功德具。 4. ⼒如⾦刚坏痴障,无畏如狮处会众, 如来不共如虚空,能仁⼆教如⽔⽉。 5. 处及非处者,诸业异熟根, 诸界及胜解,遍⾏道静虑. 6. 等等杂与净,以及随念处, 天眼及寂灭,智⼒者⼗种。 7. 处非处与异熟界,众⽣种种胜解者, 杂染清净诸根聚,以及随念往昔处, 天眼漏尽能穿透,无明甲与坚固墙, 及能斩断诸树故,此等诸⼒如⾦刚。 8. 觉悟⼀切法,障者能遮⽌, 说道与说灭,四种无畏者。 9. ⾃全知所知,令他了知故︔ 断令断所断,依⽌所依故︔ 无上极无垢,得及令得故, 说⾃他利谛,故仙无所滞。 10. 如林中兽王,恒无所畏惧, 不惧于诸兽,⽽⾃在游⾏, 如是眷会中,能仁王狮⼦, 安住不待他,具坚⼒⽽住。 11. 无失不喧杂,⼤师念无失, ⼼无不住定,无有种种想, 12. 无不观察舍,欲精进念慧, 解脱及解脱,智观不退失, 13. 诸业智为先,智于时无障, 如是⼗八法,⼤师不共德。 14. ⼤仙无错乱,喧杂忘⼼动, 异想⾃然舍,欲及精进念, 清净无垢智、恒常解脱者, 普观所知境,解脱智无失, 15. 诸业智为先,且随智⽽转, 三时常无滞,决定⼤智转。 凡证具⼤悲,为众⽣无畏, 转法轮惟佛,诸佛⽅得彼。 36


16. 有坚等法性,彼即非空相, 地⽔⽕风空,同故世为共, 不共微尘许,亦于世不共。 17. 平整具轮相,宽广踝不突, 指长⼿⾜指,有缦⽹相连。 18. 肤软细嫩美,身七处丰隆, 腿如瑿泥耶,阴密藏如象。 19. 上身如狮⼦,肩无陷丰满, 臂圆⼿柔圆,无有⾼低别。 20. 臂长身清净,具⾜光明轮, 喉无垢如螺,两颊如兽王。 21. 四⼗齿平齐,诸齿根严密, 齿无垢平整,诸齿⾊洁⽩。 22. ⾆广长无边,难思议美味, ⾃⽣频伽⾳,以及妙梵⾳。 23. 青莲妙⽬睫如⽜,无垢⽩毫端严⾯, 顶髻⾼显肤净密,肤⾊如⾦上有情。 24. 身⽑细软各别⽣,于身上靡作右旋, 发无垢如绀青宝,身如诺瞿陀树形。 25. 普贤无喻⼤仙⼈,无忧⼦⼒躯结实, 不可思议三⼗⼆,⼤师所说⼈王相。 26. 譬如无云空⽉形,秋⽔蓝湖中所见, 如是怫⼦众亦见,佛轮围中遍主形。 27. 六⼗四功德,此等各各因, 如所说次第,随《宝女》经解。 28. 不坏无怯弱,无比不动故, ⾦刚狮净空,⽔⽉喻所⽰。 29. 诸⼒之六⼒,三⼀如次第, 所知及等引,习⽓具普除。 30. 如穿坏及断,铠甲墙树故, 稳藏固不坏,仙⼒如⾦刚。 31. 何故安稳是藏故,何故是藏坚固故, 何故坚固不坏故,以不坏故如⾦刚。 32. 无所畏故不待故,坚固及⼒圆满故, 能仁狮⼦如狮⼦,处眷会中无所畏。 33. 现了知⼀切,全无所畏住, ⾃与净有情,不等见不待。 34. ⼼于⼀切法,专注故坚固, 无明习⽓地,超越故具⼒。 35. 世声⼀边⾏。菩萨及⾃⽣, ⼼智转微细,其喻有五种: 36. 诸世间命故,同地⽔⽕风, 世出世间相,超出如虚空。 37. 三⼗⼆功德,法身为差别, 如摩尼宝光,⾊形无别故。 38. 见令满⾜德,依名三⼗⼆, 变化法圆满,受⽤圆满⼆。 39. 疏亲于清净,于世曼荼罗, 如⽔空⽉形,见者有⼆种。

37


第四 如来事业品 1. 所化界及调伏法,所化界之调伏事, 应时前往彼之地,遍主恒常任运入。 2. 具有功德妙宝聚,智⽔海福智⽇光, 决定成办乘无余,无边中广如空遍, 佛见无垢功德藏,⼀切有情皆无别, 烦恼所知之云⽹,诸佛悲风能吹散。 3. 以彼调伏彼,彼事彼时地, 不起彼分别,佛恒无功⽤。 4. 彼等所化界,多⽅便调伏, 何时地调伏,即于彼时地。 5. 于出彼所依,彼果彼摄受, 彼障断彼缘,皆无分别故。 6. ⼗地决定出,彼因⼆资粮, 彼果⼤菩提,有情摄菩提, 7. 障无边烦恼,随烦恼习⽓, ⼀切时摧坏,缘者为⼤悲。 8. 当知六处者,此等如其次, 如同海与⽇,虚空藏云风。 9. 智⽔具德宝,故诸地如海, 长养有情故,⼆资粮如⽇. 10. ⼤无边中故,菩提如空界, 正等觉法性,有情界如藏。 11. 客周遍非有,烦恼如云聚, 驱散彼障故,无尽悲如风。 12. 以他⼒出离,见⾃有情同, 业不圆满故,尽⽣死不断。 13. 如帝释⿎云,梵⽇摩尼宝, 如来如回响,如虚空如地。 14. 如此地⾯成,净琉璃⾃性, 净故见天王,以及天女众, 15. 微妙尊胜宫,天界及其余, 种种无量宫,及众多天物。 16. 复次男女众,于地⾯之上, 见诸处显现,发如是之愿: 17. 愿我不耽久,成如是天王, 为得彼之故,正受善安住。 18. 彼等以彼善,于地上殁已, 往⽣于天上,不⽣惟像想。 19. 彼之显现者,无分别无动, 然于地之上,有⼤利益住。 20. 具信等无垢,修信等功德, ⾃⼼中现佛,具⾜相与好, 21. 作⾏住坐卧,具种种非⼀, 庄严之威仪,说寂灭之法, 22. 不说时住定,⽰种种神变, 具⾜⼤威势,诸有情可见。 23. 见发希求欲,为佛修诸⾏, 正学彼之因,能得所欲位。 24. 彼显现极无,分别亦不动, 虽然于世间,有⼤利益住。 25. 异⽣虽不知,此是⾃⼼现, 然彼等见⾊,皆有⼤利益。 26. 渐次依见彼,诸住此乘者, 当以智眼见,内之正法身。 38


27. 如地离劣处,成无垢琉璃, 明美无垢宝,具德⾯平整。 净故诸天处,天王天相现, 渐次离地德,彼不复显现。 28. 为得彼事故,近住⾏施等, 男女众发愿,⽽作抛花等。 ⼼净如琉璃,现起能仁故, 佛⼦具欢喜,如是善发⼼。 29. 如净琉璃基,现天王身像, 众⽣净⼼地,现能仁身像。 30. 像于众⽣现或隐,随无浊或浊⼼转, 如世间有影像现,如是不应视有灭。 31. 如天中诸天,由昔⽩业⼒, 无功⽤及处,意⾊与分别, 32. 出无常及苦,无我寂静⾳, 法⿎数数劝,放逸之诸天。 33. 遍主离功⽤,于无余众⽣, 佛语悉周遍,为有缘说法。 34. 如天界⿎⾳,由⾃业所⽣, 能仁之说法,世⼈⾃业致。 如彼⾳离⽤,处身⼼成息, 如是离四法,亦能成就寂。 35. 如天城⿎⾳,作无畏施者, 与烦恼⽃时,胜非天除嬉。 于世间静虑,无⾊等因⽣, 断有情惑苦,说无上寂道。 36. 何故诸众⽣,利乐三神变, 具故能仁⾳,超胜天物乐。 37. 天界⼤⿎声,地上⼈不闻, 佛⿎⾳亦至,⽣死地下世。 38. 天界具胝乐,为增欲⽕发, ⼤悲主⼀⾳,亦为息苦⽕。 39. 天妙悦意乐,增⼼掉举因, ⼤悲主佛语,劝注⼼定意。 40. 总之诸世界,天及地乐因, 依遍现无余,世间⾳⽽说。 41. 如⼈若无⽿,不闻微细声, ⼀切亦不入,天⽿⽿道中。 如是法微细,极细智⾏境, 入意无烦恼,有情⽿道中。 42. 犹如夏季云,稼穑圆满因, ⽔蕴无功⽤,降澍于⼤地。 43. 如是从悲云,无分别降澍, 佛之正法⾬,众善稼穑因。 44. 世间入善道,风起云致⾬, 悲风增众善,佛云降法⾬。 45. 智及⼤悲住空中,佛云不染变不变, 具定总持净⽔藏,于有乃善稼墙因。 46. 如从彼云出,凉⽢柔轻⽔, 合地碱等处,转成众异昧。 从广悲云出,八⽀圣道⾬, 由相续处别,具⾜多种味。 47. 于⼤乘净信,中庸及嗔恨, 三类如诸⼈,孔雀及饿鬼。 48. 如春后无云,⼈不飞空雀, 夏季之降⾬,诸饿鬼愁苦: 悲云降法⾬,出现及不现, 求法及瞋法,世间者为喻。 49. 如云无分别,降澍粗点⾬, ⽕⽯⾦刚⽕,于细沟有情︔ 39


智悲之云者,细广粗⽅便, 净惑不观待,我见随眠者。 50. ⽣死无初后,趣此有五种, 如不净恶臭,五趣中无乐。 常受如⽕兵,雪盐等触苦, 从悲云降澍,⼤法⾬灭彼。 51. 通达天死殁,⼈追求苦故, 具慧不欣欲,天⼈⼤⾃在。 慧及胜解信,如来之圣⾔, 知见此是苦,此因此灭故。 52. 如病应知因应断,住乐应得药应依, 苦因彼灭如是道,应知断明及依⽌。 53. 如梵于梵界,不离无迁动, 于⼀切天界,无功⽤⽰现。 54. 如是佛法身,不动于诸界, 变化无功⽤,为有缘⽽⽰。 55. 梵常不离宫,然入欲界中, 为诸天所见,⽽令断喜境。 佛法身不动,于⼀切世间, 为有缘所见,见⽽恒除垢。 56. 以昔⾃愿⼒,及诸天善⼒, 梵无功⽤现,⾃⽣化身然。 57. 殁入胎诞往⽗城,嬉戏静处⾏降魔, 得⼤觉⽰寂城道,⽰后无缘眼不见。 58. 如⽇炎热⼀时间,莲等开敷君陀闭, 于莲开闭之功过,⽇无分别圣⽇然。 59. 如⽇无分别,⾃光同放射, 令莲华开敷,并成熟余等。 60. 如是如来⽇,诸正法光明, 亦无分别入,所化众⽣莲。 61. 法身及⾊身.菩提藏空现, 遍知⽇游⾏,放射智光明。 62. 于⼀切清净,所化⽔器中, 如来⽇影者,无量⼀时现。 63. 恒周遍⼀切,法界虚空中, 佛⽇如所应,垂照所化山。 64. 如具广⼤光明⽇,普照世间⽽依次, 垂照上中下之山,佛⽇依次照有情。 65. ⽇无⼒照诸刹空,⽰痴暗覆所知义, 光散悲体种种⾊,为明众⽰所知义。 66. 佛陀入城时,有眼诸⼈见, 令离无益聚,见彼义⽽受, 痴盲堕有海,见暗所障者, 佛⽇光令明,慧见未见处。 67. 如同如意宝,无分别同时, 令住所⾏境,诸意乐圆满。 68. 依佛如意宝,令诸意乐异, 听闻种种法,然彼无分别。 69. 如摩尼宝无功⽤,赐余有情所欲财, 能仁无功⽤顺宜,三有未尽恒利他。 70. 求⽽此趣极难得,妙宝住海地下故, 众⽣缘劣烦恼伏,⼼中难得见如来。 40


71. 犹如回响者,余了别所⽣,无分别造作,非住于内外。 72. 如是如来语,由余所化⽣, 无分别造作,非住于内外。 73. 无少分无现,无缘亦无依, 超越于眼道,无⾊无可⽰, 74. 空中见⾼下,然非如是有, 见佛之⼀切,然非如是有。 75. 如⼤地所⽣,无分别依地, 增长固茂盛。 76. 如是佛⼤地,无分别依此, 令众⽣善根,无余皆增长。 77. 无功⽤作事,以不见有故, 为断所化疑,说此九种喻。 78. 经中广宣说,此等九种喻, 此经名本身,宣说彼需要。 79. 以闻所成慧,⼤光明庄严, 具慧速趣入,佛诸所⾏境。 80. 为彼义⽽说,琉璃帝释像, 等等之九喻,认明彼摄义。 81. ⽰现语周遍,变化智发散, 意语身秘密、得⼤悲⾃在。 82. 功⽤流静息,无分别之意, 如无垢琉璃,现帝释像等。 83. 功⽤皆静息,无分别是因, ⾃义同喻者,即帝释像等。 84. 此中本品义:⽰现等九种, ⼤师离⽣死,无功⽤⽽转。 85. 如帝释⿎云梵⽇,宝王回响虚空地, 瑜伽师知无功⽤,利他乃至⽣死际。 86. ⽰现如宝天王影,善作教诫似天⿎, 遍主智⼤悲云聚,遍无量众至有顶。 87. 如梵无漏处不动,⽰现非⼀众变化, 如⽇放射意智光,意似清净如意宝。 88. 佛语无句如回响,身如空遍无⾊常, 众⽣⽩法药无余,如地佛地⼀切依。 89. 犹如净琉璃,⼼中见佛因, 清净彼不退,信根增盛性。 90. 善有⽣灭故,佛身有⽣灭, 如帝释能仁,法身无⽣灭。 91. 如是无功⽤,法身无⽣灭, 乃至⽣死际,入⽰现等业。 92. 此等喻摄义,如下次第者, 前后不同法,由断门⽽说。 93. 佛犹如影像,非同不具⾳, 如天⿎非同,非⼀切饶益。 94. 如⼤云非同,不断无益种, 如⼤梵非同,不毕竟成熟。 95. 如⽇形非同,不毕竟坏暗, 如宝亦非同,出现不难得。 96. 如回响非同,由缘所⽣故, 如虚空非同,非善所依故。 97. 如地曼荼罗,世间出世间, 众圆满无余,安住所依故。 98. 依于佛菩提,⽣出世间道, 善业道静虑,无量无⾊故。

41


第五 胜利品 1. 佛界佛菩提,佛法佛事业, 净有情难思,此是⼤师境。 2. 具慧信佛境,成佛功德器, 欣乐难思德,映蔽有情福。 3. 凡希求菩提,⾦摩尼庄严, 量等佛刹尘,⽇⽇奉法王, 余闻此⽂句,闻已若胜解, 较施所⽣善,所得福尤多。 4. 求无上菩提,具慧经多劫, 身语意离⽤,能无垢持戒, 余闻此⽂句,闻已若胜解, 较戒所⽣善,所得福尤多。 5. 坏三有惑⽕,静虑天梵住, 究竟⽽修习,不变觉⽅便, 余闻此⽂句,闻已若胜解, 较静虑⽣善,所得福尤多。 6. 以施成办诸受⽤,戒成增上修断惑, 烦恼所知慧普断,此胜彼因乃闻此。 7. 处及彼之转,彼功德义成, 佛了知之境,四种即上述。 8. 具慧者胜解,有能具功德, 当速成有缘,获得如来位。 9. 此境难思议,有如我能得, 得具如是德。以信胜解故, 10. 欲勤念静虑,慧等功德器, 菩提⼼于彼,当恒常安住。 11. 彼者常住故,佛⼦不退转, 福德度圆满,转成清净性。 12. 福德五度中,无三相分别, 彼圆满清净,断所治品故。 13. 施所⽣福施,戒所⽣福戒, 忍静虑⼆修,精进遍⼀切。 14. 三轮分别者,许是所知障, 嫉等分别者,许为烦恼障。 15. 此等除智慧,余无能断故, 慧为上所依,闻故闻最上。 16. 依可信教理,净⾃及摄受, 胜解具圆满,善慧⽽说此。 17. 如同灯电宝⽇⽉,依此具眼能观见, 依能仁放⼤义利,法辩光⽽能说此。 18. 具义法相属,断三界染语, 宣说寂胜利,是仙语余反。 19. 彼惟约佛教,⼼无散乱说, 顺得解脱道,如仙教顶戴。 20. 较佛尤善巧,此世中无有, 无余上真实,遍智如理知, 非余不应扰,仙⼈⾃⽴经, 坏能仁规故,彼则损正法。 21. 烦恼愚痴者,毁谤诸圣者, 轻圣所说法,皆耽见所致, 故⼼不可染,彼耽着见垢, 净布可染⾊,沾油则难染。 22. 慧劣不胜解,依此邪慢故, 正法匮障体,执不了义故, 贪利养见转,依⽌破法故, 远持法解劣,故谤罗汉法。 42


23. 智者不应畏,⽕难忍毒蛇, 屠夫及雷电,如谤甚深法。 ⽕蛇敌雷者,但能令命离, 不堕极可畏,诸无间之趣。 24. 数数依恶友,于佛具恶⼼, 弑⽗母罗汉,破僧伽之⼈, 决定思法性,速当解脱彼︔ 诸凡瞋法徒,彼岂有解脱! 25. 以我如理释,宝净界无垢, 菩提功德业,七义处得善, 愿众见仙⼈,具光无量寿, 见⽣净法眼,获得⼤菩提! 26. 因何何故者,云何所说者, 何为等流者,以四颂⽽⽰。 27. ⼆说⾃净法,⼀说衰损因, 复次之⼆颂,乃说彼之果。 28. 众曼荼罗忍,得菩提说法, 简⾔果有⼆,末颂之所⽰。

43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