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赞
2020年08⽉04-06⽇ 北印度喜玛偕尔邦 达兰萨拉·寝宫
宗喀巴⼤师造论 达赖喇嘛尊者藏语讲授 蒋扬仁钦博⼠同声传译 格赖却英(妙善法界)记录整理
佛法介绍 法的意义 所谓的法,是已经有超过两三千年历史的一个文化。现在我们已经到二十 一世纪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科技发展非常的迅速,并已到了一定的高度,而 且发明了很多的物品,这是过去古人无法想象的事情,可是今天的人们却可以 使用到这些机器的产物,这个时候宗教对人类仍有帮助吗?这是我想要为你们 讲解的一点内容。 所修的法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修的是什么呢?修的是当我们人类遇到困 难的时候,也就是我们已经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解决,但却凭借人力无法解决 的时候我们内心必须有所依赖、有所依靠,所以才会有造物主的概念或佛陀的 概念。 实际上今天我们这个地球有七十亿人,在这七十亿人里面可分有宗教信仰 者、无宗教信仰者、反驳诋毁宗教者、以及对宗教毫无兴趣既不反对也不支持 者共四类,这些人都想要离苦得乐,就以这一点而言都是一样的,没有差别。 可是反对宗教的人会因为反对宗教而获得更多的快乐吗?会因为反对宗教 而获得更加的幸福吗?可是相反的,当我们有了宗教信仰的时候,内心遇到问 题的时候,至少内心有一个依赖、有一个依靠呀。 比如一个基督宗教的信徒,当他遇到一个人力无法超胜的困难或困境时, 他会想到去祈求上帝帮助自己,内心会有一个希望或依靠。所以主张有造物主 的这些主流的宗教,当这些信徒们内心遇到困难的时候,至少他不会无路可 走、他的内心仍然会有一个希望。
爱和慈悲的价值
世界主流的宗教都一致说到爱和慈悲的价值,这的确是人类所需要的!我 通常会这么说,宗教是人类的宗教,我们人从出生起都需要爱和被爱,爱的价 值对我们人类来讲太重要了,因为人从一出生起真的就需要爱和被爱。 现在的科学家也说了人类是群居动物,以动物来讲无论是飞禽还是走兽, 如果是群居动物的话必然会对所在社群成员的福祉去关注,我们人不可能单独 一者生存下来,我们必须要透过一个社群才有办法生存。所以无论是任何的动 物包括人类,既然是群居动物的话,以生理的所需来讲必须要关注自己所在社 区成员的福祉,这是科学家说的,的确是如此。 我们人类的本性本身就具有爱和慈悲的潜能,再加上宗教是属于人类的宗 教,这些主流宗教知道我们人类有很多的品质像是愤怒、嫉妒等,像是动物界 有愤怒、嫉妒等,但这并不是人类应该需要去追求的品质。就像我们会反驳这 些很容易生气的人,我们会去反驳这些很容易嫉妒的人,我们觉得这是不好的 一个品质。在人类社会里面大家都要接受的品质是什么呢?就是善心!这个人 心怀善良的话,无论他有没有学问,无论他有没有才智或财富,因为他是善良 的人,所以人们愿意跟他接近,哪怕是动物也愿意跟他接近,这是显而易见 的。所有的主流宗教,因为是人类的宗教,看中了人类的至高品质——就是慈 心、悲心、爱心,所以而说到了爱和慈悲的价值。 在印度这个国度里面,说到宗教的核心思想已有超过三千年的历史,因此 而流传下来了Ahimsa(非暴力)和Karuna(慈悲心)的传统,Ahimsa(非暴 力)的依据就是Karuna(慈悲心),在印度大力传播这个Ahimsa和Karuna良好 传统的历史已超过三千年之久。 这是非常珍贵的一个传统,导师释迦牟尼佛本身就是因为受到之前流传下 来的非暴力和慈悲心传统的影响而形成的产物。所有的主流宗教都一致说到了 爱、慈悲、自律、满足、宽恕等的这些价值,明明我们有机会去伤害他人,可 是在这样一个传统下教导世人们不应该去伤害他人、应该要自律,所以这些主 流的宗教都一致说到了自律的重要性。 为了能够提升人类的爱和慈悲的这个良好品质,所采用的途径有一些是以 主张造物主的方式而去推动的,所以说到了我们人都是造物主所创造出来的, 造物主是什么呢?造物主是爱和慈悲的本质。 当我们在讲造物主的时候,大家会觉得这是爱和慈悲的代表,但是我们藏 传佛教里面谈到本尊时有一些的本尊是显威猛相的,这是有他特别目的的,说 到了如何将贪转为道用、如何将嗔转为道用,这是针对少数的上根者,因为本 身具有方便资粮和智慧资粮的结合,所以在这个基础之上而跟他说如何将贪、 嗔转为道用。这不是普遍适用于所有的人,在特别的情况下随着他气、脉、明 点的不同,而说到了以贪转道、以嗔转道。 此外还说到了以痴转道,在此的痴是指透过随眠的方式将睡眠取名为痴, 在《阿惹拉》这部续典里面曾经这么说过,我自己是没有拜读过这部续典,应 该是要去看才对,而说到了三毒转为道用的这个善巧方便。 当然这个善巧方便是建立在完整的显教基础之上的,三毒是我们要去断除 的对象,如果我们能够透过智慧很善巧的将要断除的这个三毒转为道用的话何 乐而不为?就像很善巧的医生,能够把本身具有毒性的药草经过某种的方法炮 制成治病的良药,这不是很好吗?所以在这些众多的因缘聚合下而说到了将烦 恼转为道用的方法,这是在密咒金刚乘里面说到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透过一 些唐卡或佛像可以看到有愤怒本尊的原因。 主张造物主的这一派说到了我们人类都是造物主创造出来的,造物主就是 爱和慈悲的本质,就等同我们本身就具有爱和慈悲的品质,这种说法其实是非 常有说服力的。在这世界上有七十亿人,七十亿人都是同一个父亲的孩子,如 果你打从心里表里一致去修炼这样一种思维的话,我们怎么可能会去伤害他 人?这是无法做到的,因为我们同样都是来自一个爱和慈悲本质的父亲所产生
的。所以这些主流的宗教都具有对人类有贡献、有利益的信息,而且一直在传 递。 可是如同刚刚所说的,真正的宗教的核心思想不去表里一致地实践,反却 借用宗教的名义而产生了偏执、分裂——我是基督教的、我是回教的、我是佛 教的、我是犹太教的……,但这并不是宗教的核心思想,宗教的核心思想如果 好好的运用在生活上,的确会对人类有帮助。 在这世界上,有我认识的不同教派的朋友,无论是基督宗教也好,还是犹 太教、回教也好,当这些朋友在赞美造物主的时候会流泪,会打从心里面对造 物主产生强烈的信心,而且真的会在生活上去修练慈爱,是一个非常好的好 人。 所以这些主流的宗教都一致说到爱和慈悲的价值,为了能够提升爱和慈 悲,有一些人是主张造物主,可是印度的宗教里面大部分说到了提升内心的品 质或改变内心,是以这种途径来提升爱和慈悲的价值。
⾃⼰才是⾃⼰的救怙主 “佛说罪莫能洗涤,佛手无能取众苦,佛证无能转他人,唯示法谛得解 脱。”为了使弟子们能够去除痛苦,佛说痛苦没办法透过恒河水或甘露水来洗 涤和去除,佛陀也没有办法用手取走众生身上的痛苦,佛陀自己心续上所获得 的道、证的功德也没有办法像礼物般转赠给我们。那么佛陀能为他的弟子做什 么呢?佛陀以自己的经验对他的弟子们说到了苦乐之道为何,是以这种方式去 救护弟子的。佛陀是走上了一条什么样的康庄大道而离苦得乐的呢?佛陀以他 的经验为我们讲解。 “法”,所指的意思是知取,这个广义也可以遍及一切的宗教,也就是从 痛苦当中而知取、从痛苦的苦海当中而脱离,这是法的意思。以藏语来讲 “法”是指改变的意思,也就是改变我们的内心。怎么改变呢?为了使我们减 少愤怒,我们要去寻找愤怒的对治力是什么、解药是什么,对治力和解药就是 慈悲!让内心相应慈悲而去减少愤怒,是以这种方式而去改变的。 所以在我们佛教的典籍里面可以看到修学慈悲的好处,修学慈悲除了对自 心的宁静有帮助外,也可以招引到更多真心的朋友来帮助我们。修学慈悲不是 以强迫的方式叫我们去修练,而是透过他的利害关系的分析让我们自愿的去修 学,是透过对负面情绪和正面情绪利害的分析,让我们了解愤怒、嫉妒等这些 过患是什么而去减少。 我们要修心的原则是,了解了这个利害关系之后,从内心的世界上去寻找 负面的情绪和负面情绪的对治力有什么,去了解这些不同的心的种类,透过不 同心的种类的认知和相互排斥现象的认知,而去提升正面情绪减少负面情绪。 就像我刚刚说的没有办法透过药物来提升我们的慈悲心,只有透过训练才有办 法。 我们受到负面情绪的控制会比较容易情绪化,负面情绪有很多不同的种 类,以大教典的一个说法来讲,这些负面情绪都是来自非理作意、不符合真相 的一个错觉、不符合真理的一个作意思维而产生的。因为这一切负面情绪都是 来自于非理作意的缘故,所以唯有透过了知真相的智慧来解除。了知真相的 话,错觉就会减少、非理作意就能减少,进而的减缓负面情绪。其实佛法就是 套完整的心理学,它教导了我们如何透过对真相的认知而去改变我们的心,以 这样的方式修练。
戒定慧三学
佛法的传承,无论是巴利语系的佛法传承,还是梵文语系的佛法传承,都 说到了戒、定、慧三学。 戒学就是不要去伤害他人,跟他人保持良好的关系,和睦的相处,这是戒 学。 因为透过平常对身、语的一个掌控和观察,所以就建立了定学的基础。因 为我们现在的意识很容易受到五感官根识的影响而散乱,像是我们很容易受到 生理上感官觉受的影响而转移我们的焦点于色声香味触,我们等同是根识的奴 隶,因此我们没办法好好的发展意识的潜能,所以定学是忽略根识所产生的效 应,让我们好好以意识专注在境上。 烦恼最主要是来自于意识,解决烦恼的对治力也是来自意识,我们的意识 本身具有一个分析的能力,定学是让这个意识分析的能力能够在专注的基础之 上让它的分析的能力强大、增长,所以而说到了戒学、定学和慧学。 每天早上醒来时是最好的时候,眼睛看到不同形⾊的⾊法,或耳朵听到不 同的悦意的声⾳,尽可能不要受到根识的影响(译者补充:象是⻅到好看的就 想要,听到悦耳的⾳乐就会失去专注⼒等),让⾃⼰内⼼安置在⼀个意识不动 摇的状态中。因为平⽇内⼼受到根识巨⼤的影响,所以我们突然间将意识安置 在不受到根识的影响状态时,⾃然会觉得有⼀种空朗朗的感受。 继续维持这样⼀个状态,维持久⼀点,之后就会浮现⼼识本⾝的⼀个唯明 唯观的体性,就会对这个体性有所感受、觉受。在这个觉受⽣起的同时,尽可 能地维持在这种唯明唯观的觉受当中,不要受到根识的影响,让⾃⼰的⼼专注 在意识当中,这时候意识本⾝的这个智慧分析的能⼒变得更为强烈。否则我们 很容易受到根识的影响,⽽影响到我们的智慧的分析能⼒,所以最主要是由意 识来修学这个定学的。 当然你开始修禅的时候,也可以用眼睛看着石头或木头等而去专注在某一 个境上,但是最主要的、真正要进入一个禅定境界的时候是靠意识去进入的, 透过这种对于意识的专注力而去提升意识本身的分析能力、增长智慧。 慧学就不只是专注在这个境上而已,而是去分析所专注的境的本质为何, 无论是痛苦也好、还是快乐也好,去分析它的一个本质,这时候佛陀就说了三 法轮。
⼀转四谛法轮的内涵 初转法轮的时候说了四谛,这个四谛的纲要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我们 每一个人都想要离苦得乐,可是我们却忽略了苦因来自于哪里,有时候我们会 痛苦、有时候我们会快乐,从这个征兆我们可以知道苦乐是随着因缘而改变 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痛苦、都有快乐,可是随着这个非理作意的影响让我们 内心郁闷、忧郁,内心的痛苦让它持续变成抑郁症的话,会影响到我们的身体 健康呀,像是现在的医生也会跟我们说不要再生气、不要再激动否则会影响到 生理指标像是血压升高之类等,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知道身体的健康跟内心的宁 静或平静是有关的,如果心能够维持在一个宁静状态对身体的健康而言是有助 益的。
所谓的四谛里面的苦谛是说我们有身的痛苦和心的痛苦,身、心的这些痛 苦并非自然而然发生的,而是由因缘聚合而有的,因此佛说了集谛,痛苦的因 是由因缘聚合而有的而说到了集谛,就是指痛苦的因,所以而说业和烦恼是痛 苦的主因,积聚痛苦最主要的因缘这个集谛就是指业和烦恼。
龙树菩萨在《中论》里面说到了“业烦恼灭故,名之为解脱”,痛苦的根 本来自业,业是来自于心未调伏而产生的,未调伏的心能够透过对治力的修练 来让心获得调伏,这时候我们就可以获得解脱。 十恶业等这些业是来自于烦恼,烦恼是来自不符合真相、不符合实相的非 理作意的妄念,所以是业烦恼非实,业来自于非实,非实就是不符合真相的非 理作意,非实的这个非理作意来自于哪里呢?最主要是来自于戏论的执著。 戏论指的是自性的执著,我们看任何的事物都会觉得这个事物是仅凭自己 之力而产生自己的作用,这样的话我们就会对事物产生一个绝对性概念,由此 而产生非理作意,由非理作意而产生烦恼,由烦恼而造业。所以业来自于烦 恼,烦恼来自于非实的非理作意,而非实来自于戏论。 这个戏论,觉得诸法有他的一个绝对性的这个执著,要怎么样去断除呢? 是透过对真相的认知去断除的!量子物理的专家们也是这么说的,量子物理专 家们说:我们看物理的时候,以古典力学来讲一切的物理都是可被衡量的,都 有他的一个绝对性,都有他的一个定律在的,这是一个表象,这是古典力学说 的;可是到了微观世界量子状态的时候,没有任何粒子的定律是可被衡量的, 因为到了很细微粒子状态的时候,没有任何物理的现象是可被衡量出来的,这 跟古典力学是完全颠倒的,所以真相和表象是不同的。 量子物理专家这种真相与表象不同的说法其实相似中观的思维,以前我认 识一位叫Raja Ramana的印度核物理学家朋友 ,他曾经跟我说过:“量子物理 在西方国家属于新的知识领域,可是在印度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就已经有了量子 物理的核心思想。”于是他引用了龙树论师的《中论》的几段话,说到了真相 与表象的不同,真相并非如同表象显现般的这么真实。 那么真相是什么呢?量子力学的专家们说:“在很细微粒子状态的时候, 当有观察者去观察的时候事物才可被衡量,如果没有观察者的话是没有一个定 律可被衡量出来的。”这跟我们佛教典籍里面说“有能取识的时候才有所取 境”——即唯识派所说的“三界唯心造”的这个论述是颇为相似的。也就是执 取此法、该法的这个能取识存在的时候才有该法的所取境,因由能取识而去看 到了这个所取境,而说到了能取、所取的二元的关联。远离了能取的这个元素 之外无法找到所取的元素,由此唯识派说到了无外境、二取空的概念,像这一 种的说法也是透过了长时间的深思熟虑所建立的论述啊。
⼆转⽆相法轮的内涵 刚刚说到了“唯示法谛得解脱”,佛陀救护我们的方式是透过真相的诠 释、为我们开示而获得解脱的。我们平常念《心经》的时候会说到“照见五蕴 皆空度一切苦厄”,佛陀以细微的甚深光明的禅定去入定,“甚深光明”可以 用缘起性空的角度来解释,之后圣者观世音说到了“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 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切万法是存在的,一切万法有他的一个利害作用,可 是他是怎么存在的呢?这样去寻找的话是找不到的,所以而说到了“色即是 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因为事物并非以自己的力量而形成, 所以只能依赖他力而有,只能透过施设而有,《中论》是这么说,《入中论》 也这么说。 “如观察车七相无,由余世间共许有”,去寻找之后外在的色法等完全找 不到啊,更重要的是“非阴不离阴,此彼不相在,如来不有阴,何处有如 来?”这是《中论》说的。我们对皈依的导师及他的无漏蕴去做观察的时候, 无漏蕴并非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也并非无漏蕴,释迦牟尼佛也不以自性具 有无漏蕴,释迦牟尼佛跟无漏蕴之间的关系透过这样一个观察分析之后,寻找 释迦牟尼佛的话是找不到的。这句话我会改为“非阴不离阴,此彼不相在,自 我不有阴,何处有自我?”这是我每一天都会去念诵并且思维的内容。
我们一直认为很重要的这角色——我,因为是依赖着所施处身心施设而有 的,但是施设处身心又不是我。如果心是我的话,怎么能说我的心呢?我们会 说我的身、我的心、我的语,我们会这样讲嘛。假使心是我的话,那就没办法 安立我的心了。我的身、语、意的确是存在的,世间是这么讲的,的确也是如 此,这些是有的。可是他的有法,只是在一个世间共许、通俗的说法当中形成 而已;除此以外并没有身、心的一个掌控者——我,去寻找的话是找不到的。 这是我每一天思维的内容,早上一起来去绕山、绕塔的时候,我就会想这 些内容。我是存在的,因为有我,所以我在走路,可是正在走的那个我在哪 里?又找不到!因为我正在走、正在绕寺,所以我是存在的,只是这个我仅是 在一个通俗的说法当中而有仅此而已,并非像我看到般的这么独立、真实好像 是一个身心操控者的我。这就是《般若经》的内容!佛三转法轮的时候一开始 先说四谛,苦谛、集谛之后讲灭谛,灭谛是怎么诠释的呢?是透过《宝性论》 里面所说的:“一切的烦恼都是客暂性的,但心性是唯明唯观的。”是以这种 思维而去建立灭谛的论述。 我们心续上所拥有的负面情绪最终都是来自无知、无明,是由不了解真相 的愚痴而产生的,因为无知无明没有真相为依据,所以我们可以随着真相的认 知而减少无知、无明。智慧是可以被增长的,唯明唯观的这个智慧的觉胜力是 可以增长的,因为有真相的依据,我们只要让心相应真相、了知真相,智慧唯 明唯观的本质是可以提升的。 在十二支缘起里面的第一支无明可以分“不了解的无明”和“颠倒执著的 无明”两者,现在十二支缘起里面的第一支无明指的是颠倒执著的无明,这个 无明是否可被去除?这是我们要去思考的一个问题。 如同我们现在所看到般的事物是否这么独立、真实的存在?如同《心经》 说的“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 界,乃至无意识界。”在此否定的是并非像我们看到般这么真实的存在,但又 不是没有,因为这些利害的作用还是有的。《入中论》说:“若谓自相因缘 生,谤彼即坏诸法故,空性应是坏法因,然此非理故无性。”如果自性是存在 的话,那将有两种应成的过患:应成圣者定灭事物之过患以及应成世俗谛为理 智所堪忍之过患。“设若观察此诸法,离真实性不可得”,因为观察这些事物 的时候并不像我们看到般的这么真实,所以“是故不应妄观察,世间所有名言 谛”,的确是如此啊! 导师释迦牟尼佛说了二谛的内容,也就是具有这些利害作用的事物其存在 方式会随着刹那转变而生、而灭,从这一点就可以代表事物并非以自己的力量 而有,是完全依赖着因缘而有的。仔细去寻找这个有法所有的特征时,没有任 何的特征是以他自己的力量而有的,一切都是在唯名识施设当中而有。如同 《中论》里面所说的:“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 谛。”这些具有智慧的学者们透过长时间的深思熟虑而说出了这些论述。 一开始是佛陀为我们说二谛的内容,以巴利语系的佛教传承来讲最主要是 引经据典的方式将佛陀所说的教法流传下来,可是那烂陀寺建立以后,那烂陀 寺的一个学习体系是反复地分析观察,以逻辑推论为主要的精神。 我们藏传佛教一开始是来自那烂陀寺的大学者寂护论师,寂护论师在为藏 人们传授这一套佛教学习体系的时候,是以逻辑推论的方式而传授的,这是非 常值得我们去珍惜的一套珍贵文化。如果我们透过分析觉得这一部佛亲自所说 的教言跟正理有所违背的话,我们是可以反驳、是可以不接受的,正因为我们 有这样一个传统的缘故,所以我们能够很容易的跟科学家们并肩交流、讨论, 因为我们平常的学习体系里面已经教导我们分析观察的重要性。
以闻思修的⽅式来习
刚刚是做整个教法的介绍。龙树菩萨是所有中观学者的依据,对所有的中 观学者来讲龙树论师如同第二尊佛,的确是如此!因为龙树菩萨的著作里面浓 摄了《般若经》主要精髓的内容,由此龙树菩萨而写下了《中观理聚六论》, 这是极为珍贵的一套资源。 龙树菩萨写下这一套著作之后,他的心子提婆论师也写下了《四百论》, 如实的诠释龙树菩萨的意趣,之后佛护论师也写下了《佛护论》。接下来很明 晰、完整阐释龙树菩萨意趣的就是月称论师了,我们打小起就被要求背诵《现 观庄严论》和《入中论》,现在回想起来真的是很有善缘且福报很够才有办法 从小背诵《现观庄严论》和《入中论》,月称论师的《入中论》和《入中论自 释》是我一有空就会去阅读的论著,《入中论自释》写得真的非常好,这应该 是我们平常要摆在枕边的一套典籍,要反复的去阅读才对。 《宝鬘论》也说到了:“众罪咸归我,我善施众生。何时有有情,未得解 脱者,我虽得菩提,誓愿住三有。”这句话也是非常的不可思议!“众罪咸归 我,我善施众生”是讲到了菩提心这方面的一个珍贵的教授,有关空正见的部 分最主要是以《中论》为主,我们还可以用《回诤论》及其他的中观理聚诸论 作为补充,再加上月称菩萨的《入中论》和《入中论自释》。 闻、思、修三个学习阶段是非常重要的!闻是反复地听闻、学习,透过听 闻讲法或⾃⼰学习阅读来获得更多的资讯,像宗⼤师说的:“所闻法义以四理, 昼夜如理彻观析,祈愿由思⽣睿智,斩断思处所⽣疑。”所听闻的内容反复的观 察思维之后才会产⽣思所⽣慧,光是得到资讯是不够的,我们要整理出⾃⼰⼀ 套的哲学,来整理出来⾃⼰⼀套的思维,这个就叫思所⽣慧,反复的分析和观 察才有办法建立思所⽣慧。已经决定的内容,再反复的让我们的⼼去习惯、思 维这⽅⾯的⼀个内容,才会产⽣修所⽣慧,当然名副其实的修所⽣慧是要搭配 着奢摩他和毗钵舍那去讲解的。那烂陀寺的这个学习体系真的是非常符合科学 的精神,以逻辑推论的这种修法⼜能够运⽤到⽣活当中,的确是很不可思议的 ⼀套传统。 寂护论师来到藏地之后,为藏人传授了那烂陀寺这一套完整的学习体系, 西藏的这些先贤大师如实遵循寂护论师的嘱咐,自己努力的去学习大教典,以 闻、思、修的方式学习,而且自己也好好的实践于生活当中而获得了成就,不 只是讲授而已此外还有实践,讲授和实践这两者结合的传统真的是非常良好的 一个传统。
学习⼤教典的重要性 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佛教国家,可是透过大教典的这种讲授和实践的修练 的结合几乎只有藏传佛教才有,虽然汉传佛教的历史比藏传佛教还要来得更悠 久,可是汉传佛教最主要是以修禅为主,并不会像藏传佛教这么关注大教典的 学习。 我们一开始创造藏文的时候,是依据梵文字母的母音和字音来创立自己的 西藏文字,在从梵文翻译为藏文的过程当中我们需要添增许多的专有名词,从 而大大丰富了藏语的文化,所以在今天的世界里面最接近梵文的就是藏文,如 果要完整学习那烂陀寺这一套完整体系的话,最好语言工具就是藏文。
以量学来讲更多如此,《释量论》在一开始的时候礼赞大师释迦牟尼佛而 说到了“敬礼成量欲利生,大师善逝救护者”, 我们这些西藏的学校如果有空 的话应该要去学习,《释量论》的第二品就是“敬礼成量欲利生,大师善逝救 护者”这句话的解释,针对每一个字做解释,解释得非常完美!
以前我呼吁西藏的学校能够学习《心类学》的话会很好,于是你们也开设 了《心类学》的课程,现在你们应该要提高水准,有机会的话要去学习《释量 论》的第二品而去知道具量士夫的定义是什么,第二品的内容好好了解的话我 们对佛才有办法产生见理所生的信心,而不是因为老师这么说、上师这么说所 以我就这么盲目的迷信。 如果有空的话你们应该要去学习这个第二品,第二品好好学习的话从上师 处听法的时候才能够分析上师所说的内容是否正确,甚至可以提出反驳。我们 不应该无条件的接受上师所说的一切,龙树父子也没有这样无条件的接受佛所 说的一切。在《般若经》里面说到一切都是名识施设而有仅此而已的这个无自 性的概念,在《入中论自释》里面说到:“难道像世亲、陈那等无法接受名识 施设而有仅此而已的说法,而放弃了这个珍贵的教法吗?月称论师说:是的, 世亲他们的确放弃了这个珍贵的教义。”在我们现场这个中观应成派的集会里 面,如果世亲菩萨来到这个聚会的话我们应该请他离开。 这些(那烂陀寺)大学者们的著作真的是非常不可思议,在藏地这些萨 迦、噶举、宁玛、格鲁的先贤大师不分教派的去学习这一套那烂陀寺的完整的 体系,真的是值得我们去学习! 宗大师学习了不同教派的广大教义之后证悟空性写下了《缘起赞》,宗大 师从小对空性是很有兴趣,宗大师的上师邬玛巴在很小的时候忽然间看到了文 殊师利,宗大师透过喇嘛邬玛巴向文殊师利请示有关空性的内容。宗大师对空 性有所会意的时候又透过邬玛巴问文殊师利:“我现在的这个会意,到底是只 自续派的宗见?还是应成派的宗见?”文殊师利回答说:“什么都不是。”然 后文殊师利就说了一句偈颂文,宗大师回复说:“我听不懂。”于是文殊师利 就交代说:“你要好好地学习大教典,在学习的同时集资净障。” 那时候宗大师在上部的这个地方讲解教法,很多大学者都来听宗大师的教 法,可是宗大师放弃了这一切到了洛卡这个地方集资净障、学习大教典。有一 天宗大师阅读了《佛护论》第十八品第一句的解释,也即《佛护论》的第十八 品第一句是针对《中论》第十八品的第一句“若我是五阴,我即为生灭,若我 异五阴,则非五阴相。”所做的解释,这一段内容被宗大师阅读的时候以比量 证悟空性,任何的作用和性质并非以事物自力而有的,事物一切的作用和性质 都是在名识施设当中抽象化的存在仅此而已,于是产生了这个定解,也是因为 精通了真相,对佛产生了未曾有过的不共信心而写下了《缘起赞》。《缘起 赞》的解释《间杂赞》的传承我从林仁波切那里获得过。
什么是佛法的⻅解和⾏为 已经有好几年了,我会这么说,佛法的宗见是什么、佛法的行为是什么, 如果有人问你佛法的见解和行为的话。因为每个主流的宗教都有其见解和行 为,当然自己有自己的一个观点,同样的每个主流宗教都有它的一个见解,那 么佛教的见解是什么呢?佛教的见解是缘起见;佛教的行为是什么呢?佛教的 行为是无害行。 如果我们再多做补充的话,这个缘起见是符合科学的,而无害行或非暴力 跟世界的和平是有关联的,佛教的精髓就是佛教的见解和佛教的行为,见解就 是缘起见,行为就是无害行。 最好的无害行就是帮助他人,除了不伤害他人外,真正的帮助他人、助益 到他人的行为叫做无害行,尽可能的帮助人类的社会、帮助世界整体的和平, 我们会去牺牲许多动物的生命来满足我们人类,这种的伤害行为要尽量减少。 缘起见就是指无论任何的事物都是相互依存而有的,比如所在的社区安乐 的话我们才会随之安乐,世界整体更加美好的话我才会生活的更美好。苦乐都 是相互依存、观待、依赖而有的,我们都想要离苦得乐,痛苦的因缘就是自己 伤害他人所制造的苦因让自己感得痛苦,帮助他人的话就会造下善因让自己获
得安乐,所以佛教的精髓就是佛教的见解和行为,见解是缘起见、行为是无害 行。学生们你们一定要记得,佛教的精髓可以用见解和行为来做形容,见解是 缘起见、行为是无害行。总之佛法的精髓就是以缘起见和无害行来作诠释的, 缘起见可以搭配着佛法的教义来做解说,或者搭配着环境来做解说,或者搭配 着世界和平来做解说。
健康的⾝体来⾃健康的⼼灵 哪怕是以自己身体健康的观点而言也是缘起没有错啊,因为这是相互依 存、依赖着众多的因缘聚合而有的,我们说到了五大明、五小明,像是因明、 工明、量明等,之所以有量明的原因是这种无知的愚痴、无明必须要去除,去 除的方式不是引经据典而是透过分析真相的方式,我们因为要离苦得乐所以我 们更需要内在的宁静。 内在的宁静之所以能够成办,靠的是摒除内在干扰的因缘,像是由错觉所 产生的负面情绪、非理作意所产生的烦恼等,负面的情绪像是贪、嗔等这些都 是要去除的,因为有错觉所以我们会产生贪婪、愤怒、我慢等会干扰我们内在 的宁静,所以为了身体的健康也需要心灵的健康。 西藏的学生你们要知道,只关注物质发展的这些人,当他们讲到健康的时 候只想到身体的健康而已,为此他们会花很多的金钱和资源,可是他们却忽略 了内在的宁静、内在的健康,没有人去讲要关注内在的健康。应该要关注内在 的健康,这是我们要去补充的一点,是必须要加入的一点。 既然我们要加入内在健康的话,那就得依赖古印度文明的资讯才有办法, 因为透过现代的教育和资讯我们没办法获得这方面的一个丰富的内容,但在古 印度的文明里面有非常良好的非暴力与慈悲心的传统。
三转法轮的内涵 在这样一个基础之上,导师释迦牟尼佛来到这世界后分析了这个良好的传 统,于是针对这两个传统再去做出了更深入的解释,导师释迦牟尼佛获得了正 觉果位之后所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有如甘露此法我已 得,若示于他无有谁能知,不如住于无语森林中。” 我的解读是,导师释迦牟尼佛针对未来如何转法轮做了计划:“深寂”指 的是四谛的论述,由此而说到了轮回和涅槃的“深”和“寂”;“离戏”指的 是二转法轮《般若经》的内容,像是《解深密经》将二转法轮取名为无相法 轮,离戏是指空性的意思,所以离戏法轮指的是《般若经》的内容;“光明无 为法”,以我的解读来讲是指三转法轮的内容,也就是《宝性论》主要的依据 《如来藏经》等这是属于三转法轮,在《般若经》的时候因为说到了离戏而详 细阐述了境的光明,所以在如来藏经的时候说到了俱境的识光明。 通常我会这么说,觉囊派的他空论是根据光明无为法而去做解释的,以境 光明来讲只有自空而已没有其他解释的方式了,可是当我们讲到这个俱境识的 时候,识可分粗细等不同的层次,像密咒金刚乘的无上密里面说到了最细微的 心是俱生原始之光明,光明心之所以能够现起必须摒除见增得等八十分别心, 如此才有办法现起俱生原始之光明,所以我觉得这就是他空的意思。 也就是光明心本身是摒除见增得等八十分别心,是排除他法之后而现起 的,因此而说他空,所以结合着二转法轮和三转法轮而去说到了境光明和识光 明。在二转法轮无相法轮《般若经》说到了境上的光明,像是瓶子的空性、柱 子的空性、万法的空性等;在三转法轮的时候说到,我们之所以能够看到一切 轮回和涅槃,最主要的根本是因为俱生原始之光明。
像大圆满里面说到了基和基相这两者,基就是指光明,基相就是由这个基 础之后而现起了看到诸法的这个影像,所以在光明心现起的当下而现起。这一 切的轮回和涅槃最终也是融入于光明当中,见增得最终也得融入于光明当中, 所以透过光明的这个词义我们也可以了解到涅槃的内义,因为一切的清净业和 未清净业,像是六道轮回的众生等,最终也是融入于光明当中,又从光明当中 而现起,所以最究竟的涅槃就是指佛地果位的自性法身。 这个自性法身是怎么产生的呢?是因为这个最细微的光明心以及光明心的 坐骑气净除了一切的罪障而成办这个自性法身的。以密集金刚的术语来讲叫做 双运,也就是这个光明心结合它的坐骑气的这种双运之法,由光明心的坐骑气 而现起了报身,由报身再去化现为化身让业未清净的人可以看得到,而让业清 净的眷属这些大地菩萨们看得到的称为报身。所以光明无为法搭配着密咒金刚 乘来做诠释的话,才有办法完整的解释。 佛陀获得了正觉果位之后,说到了“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有如甘露此法 我已得,若示于他无有谁能知,不如住于无语森林中。”这么一句偈颂文。佛 陀并没有马上转法轮,沉默的待在森林里面四十九天,那时候帝释天王等邀请 世尊开示,但最主要是陈桥如等五比丘请求世尊传法,世尊在六年苦行的时候 五比丘也随着世尊一起修禅,世尊获得正觉果位之后五比丘看到了世尊的相好 庄严产生强烈的信心祈求世尊开示,于是世尊转了四谛法轮,这个是佛法的基 础。之后针对少数的上根者、更有智慧的人,佛陀为他们转了二转无相法轮 《般若经》,最后又搭配着光明无为法这个俱境的光明而来转了三转法轮。所 以这句话代表佛陀获得正觉果位之后已经计划好将来要如何转法轮的内容。
量学是逻辑推理的基础 藏传佛教是由那烂陀寺大学者寂护论师流传下来的一个完整的体系,为藏 人们进行了完整的介绍。那烂陀寺这一套完整的体系跟量学是密不可分的,昨 天我也说到《集量论》“敬礼成量欲利生,大师善逝救护者”这句话,同样宗 大师也做了补充,虽然在宗大师的著作里面不怎么会用到非常尖锐的字词,可 是他的理由却非常的尖锐。 宗大师说,在雪域里面很多学习大教典的学者们,他们学习量学是为了反 驳他人,似乎有一种概念好像量学是专门为反驳他人而学的,跟解脱和涅槃没 有关系、跟成佛没有关系,可是你们要知道陈那论师在写《集量论》的时候一 开始是写在石板上面的,因为印度那时候的传统是刻在石头上面的,许多学者 认为这很困难并且帮助不大,所以就把这块刻字的石板拴在狗尾巴上拖着走以 此来作羞辱,这时候文殊师利现身对陈那论师说:“你要继续写下去,这对未 来的教法有极大的帮助。”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知道,当时候雪域学者们的观点 是错误的、是有矛盾的,如果只是为了反驳他人而建立一套量学的学术理论的 话,那么文殊师利菩萨就不该授记陈那论师继续写下去,既然你们说陈那论师 的《集量论》得到了文殊师利菩萨的支持,在明明这么承许的情况下却又说量 学只是为反驳他人而写的话,那么这是有矛盾的,这种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 这是完全不合理的,是无法以理来成立的。 陈那论师写下了《集量论》之后,他的追随者法称论师写下了《释量 论》,宗大师学了这两部论典之后觉得非常的不可思议令人称奇,有时候我也 会去阅读这个量学的著作,真的是非常的不可思议,宗大师针对《集量论》的 礼赞文做了解释,而获得了定解,做了极大的赞叹。 在雪域里面萨迦班智达写了《理藏论》,过去西藏的一些学者们对量学也 是非常关注的。在汉地里面,像玄奘等这些学者们看来并没有那么的关注量 学。在今天透过多年的时间去学习量学,背诵根本文,透过注释逐字消文去学 习每一个字的内容,并且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是透过辩论的方式来学习的,这套 辩论的语言是由恰巴法狮子创立的,而说到了有法、因相、应成故等这种辩论 的语言。
在其他佛教国家里面没有这一套辩论的语言,只有我们西藏才拥有,并且 由西藏传到了蒙古,因此蒙古也有这一套辩论的语言,他们也会去学习量学, 以这套独特的辩论语言来进行辩论,也辩得非常好。正是因为我们这一套以理 分析的传统,让我们可以跟科学家并肩进行交流。月称论师也说到了世亲、陈 那等人没办法理解这种细微的缘起性空、性空缘起,如果你说他们放弃了这种 深奥的缘起见解吗?我的回答是的!西藏的这些大师们、学者们以理分析的时 候就会产生许多的疑惑,而写下了许多辩论这方面的书籍。 这世界上有许多的佛教国家,也有数以亿计的佛教徒,可是以理来分析真 相、学习佛教教理的确实只有藏传佛教而已。巴利语系所建立的佛教传承虽然 也会学习佛教的教义,可是他们却不学量学。佛法是先传入汉地的,然后再传 入西藏的,比起藏传佛教而言汉传佛教的历史更悠久。玄奘绝对是追随龙树的 弟子,我到印度南部的时候听说玄奘大师曾经越过当地的一条河流回中国的, 河流的后面有一座山,据说龙树菩萨曾经来过这里,我到了龙树菩萨曾经闭关 的这个岩洞里面念了《中论》、思维了《中论》的内容,听说在这个岩洞的上 面有白色的蛇被一些随从看到了,我来这条河流的时候得到了一个白色的法 螺,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缘起,我把它放在口袋里带回来了,透过这个迹象 可以知道玄奘是追随龙树的弟子,当他在汉地解释《中论》的时候应该是要以 辩论的方式去讲授的。 陈那的《集量论》没有翻译成汉文,法称的《释量论》也没有翻译成汉 文,陈那和法称的这些典籍没有翻译成汉文。我们西藏的这些学者们学习了量 学并把它们翻译成藏文,除了翻译成藏文外还花很长的时候去学习,三大寺对 此非常认真的去学习,以前萨迦的传统也会非常严谨的去学习只是之后有点衰 退了,以辩论的方式去学习大教典最主要的代表者就是格鲁派的三大寺,在康 地和安多等区域的格鲁派寺院也会以辩论的方式去学习量学,量学这个完整的 学习体系由我们藏人将之好好的保留了下来。 至于戒律来讲就没什么好去辩论的了,《俱舍论》也没什么好辩论的,最 主要是般若和中观这两者需要以辩论的方式来分析和观察,在西藏以三大寺为 首的这些寺院会以这套辩论的语言对佛法的教义做分析和观察,对佛法的传承 带来了极大的贡献。此外我还呼吁三大寺的学僧们去学习科学,他们响应了呼 吁建立了学习科学的项目,真的做得非常好,所以三大寺将这个无垢的完整的 学习体系完整的保留,在这个基础之上又学习了现代的科学。 所以我们西藏人的的确确完整的保留了古印度这一套文明体系,而且我们 保存的非常好,以闻思修的方式保存,先广大的听闻,之后以辩论的方式再去 做出决定、抉择,抉择后的内容再搭配着日常生活反复地去思维来转为自己的 觉受。 “如是慧光放光明,遍达三有本无生,如观掌中庵摩勒,由名言谛入灭 定。”我们学习大教典,并将这些内容实践于日常生活当中,我觉得就等同由 名言谛入灭定,我们算是入灭定的一个相似的作为。“虽常具足灭定心,然恒 悲念苦众生,此上复能以慧力,胜过声闻及独觉。”巴利语系建立的这个佛法 传承的比丘们持戒的行宜确实令人赞叹,有一次在德里来自斯里兰卡的这些比 丘们以巴利语来念佛经、做解释,那时候我对他们真的非常随喜。有时候我会 跟泰国和缅甸的比丘们开玩笑说,因为你们没有学习量学的关系,就好比吃饭 的时候没有牙齿来咀嚼坚硬的食物只能含在嘴巴里而已,可是我们藏人因为学 习了量学所以分析观察的能力会非常的强烈,如同拥有牙齿我们可以咀嚼坚硬 的食物。 藏人以及藏王的因缘聚合促成了我们今天这一套完整的学习体系,以辩论 的方式学习大教典,真的是一个非常大的恩泽,我们要感恩呀!今天将这套完 整的体系流传下来的主要的寺院,无论是南印的三大寺也好、还是扎什伦布寺 也好、或是喜马拉雅山区这些寺院也好,我们以辩论的方式学习大教典,将这 一套完整的传承保存下来,在此我要非常的感谢你们所努力的一切! 藏传佛教是以理而立的传统,而且能够跟科学家们并肩交流,这只有藏传 佛教才能够做到。以我们的藏语文来讲,梵文的名词在藏文里面完完全全都能
够找到相对应的词汇,所以那烂陀寺所流传下来的这个完整的体系要去学习的 话只能依靠西藏语文这个工具。 虽然这些大教典会翻译成其他的语言,可是翻译的时候译者会使用自己习 惯的名词而并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词汇标准,但藏语文却不是如此,所以要学 习这种那烂陀寺完整深奥的内容,自然而然就要学习西藏的语文,这是我们藏 人最经典的文化。虽然一开始是来自印度,可是我们藏人将这一套完整的文化 流传下来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之久,这是我们要知道的一个珍贵的文化,这是 我们西藏人民族的荣耀,是我们民族的文化。 在汉地有很多的佛教徒,佛教徒最多的国家就是中国,即便是今天越来越 多汉地的佛教徒关注藏传佛教,在藏汉友谊的基础之上我们绝对能够帮助到汉 地的佛教徒们。我们大家都喜欢红包和奶茶嘛,在受到汉地施主们供养的红包 和奶茶的同时,我们也要传授给他们这些心理学和量学的内容,汉人给予我们 物质方面的助缘,我们可以给予他们心灵上的支援。
中观和量学两⼤巨狮依偎⽽住 在众多的导师当中释迦牟尼佛是与众不同的,与众不同的原因要从导师的 说法当中去知道,就像刚刚所说的“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从中我们可以知 道导师的说法当中讲到了广大的哲学观点。 而且佛说:“佛说罪莫能洗涤,佛手无能取众苦,佛证无能转他人,唯示 法谛得解脱。”法谛有不同粗细的层次,佛陀亲自所说的教言翻译成藏文的有 一百多本浩瀚的巨著作,在这里面有律学的内容、般若经的内容。同样的,佛 陀弟子这些大师们的著作翻译成藏文的有两百多本浩瀚的巨著作,我们称之为 《丹珠尔》,在这两百多本巨作里面有分量学的内容和中观的内容。 当我们讲到大藏经的时候像是做法会时拿来念诵用的,而不觉得这是学习 的教材,不会觉得这是教科书,这是错误的,大藏经是我们学习的主要依据才 对。导师宣说的这个深奥空性,由许多西藏的大师们透过中观和量学的学习做 了不同的诠释,这种中观和量学的搭配、结合是非常值得我们去珍惜的一个传 统。因为就以见解来讲是中观的见解,可是以工具来讲确实有量学的协助,如 果中观和量学这两大巨狮相互依偎、无畏而住的话,将没有任何的野兽能够伤 害到它们,所以我们西藏的大师们就是这样学习中观和量学的。 宗大师中观的老师一开始是从曲坚吞珠仁千,宗大师来到卫藏之后最主要 依止的是仁达瓦,也是受到了仁达瓦中观正见的极大影响,而说到了行、住、 坐、卧皆是中观,因为仁达瓦反复的诠释空性的缘故,所以曾经有“行、住、 坐、卧皆是中观” 的这种说法。在仁达瓦的座前宗大师对空性的理论产生了兴 趣,在以闻、思、修无有分离的方式去学习空性的同时也学习大教典,此外还 进行集资净障,其中阅读了《佛护论》通达空性而写下了《缘起赞》。
正⽂解释 南⽆咕噜曼殊郭卡雅
敬礼尊重妙音菩萨!
在我们的《大藏经》里面一开始说到了“梵文曰”,代表这部典籍是由印 度梵文翻译过来的,而说到它的法源清净。这里面因为是藏人的解释并非翻 译,所以在一开始的时候是礼敬妙音菩萨。
1.由⻅宣说何等法 智者宣说成⽆上 胜者⻅诸缘起法 垂⽰教诫我敬礼
这个礼赞方式如同龙树菩萨在《中论》里面的礼赞方式,根据性质说到无 生、灭,根据续流而说到无常、断,根据境而说到无来、去,根据我来说到无 一、异。 这些戏论是否符合真相?当我们看到生灭的时候会觉得是一个真实发生的 生灭,很真实的从境上发生了,但是仔细地去寻找是不是这么真实的生、这么 真实的灭的话,而说到了“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 生。” 或者是我们在学大教典的时候,也会说到观察因的金刚屑因、观察果的破 有无生因、观察性质的离一离异的正因等,所以诸法并非像我们表象看到般的 这么真实、独立的存在,了知这个真相的智慧在专注当中会远离一切戏论的有 法,所以而说到了“胜者见诸缘起法,垂示教诫我敬礼。” 在此顶礼的方式,不是说我们的导师释迦牟尼佛有无边的神通或长得无比 的庄严而去顶礼,而且看到了众生的痛苦是来自于愚蠢、无知、无明或者对真 相颠倒执著的无明而产生的,导师释迦牟尼佛透过真相的认知而去去除无知、 去除无明,是以这种的方式而去顶礼的。由见到什么样的内容这个智者能够成 为无上智者呢?这一法是什么呢?这个法就是缘起! 为什么缘起性空非常重要呢?第二句说到:
2.世间所有诸衰损 其根乃为⽆明闇 由何观照能还灭 是故宣说缘起法
“世间所有诸衰损,其根乃为无明闇”,导师说了四谛,在广泛的讲解四 谛的时候说到了十二因缘,由十二因缘的第一支“无明”产生第二支“行”, 由“行”带来“识”等的缘起支。 “由何观照能还灭,是故宣说缘起法”,看到什么样的内容才能够还灭这 个十二因缘、才能够灭除无明呢?是故说缘起!这句话也很重要啊。 宗大师缘起性空的解释是有依据的,他的依据就是《中论》的这句话: “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 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这是宗大师的缘起性空理论的依据。 空性的正确解读并不是寻找之后找不到,空性的正确解读是什么呢?因为 一切的作用和性质都是完完全全的依赖他者,所以没有任何的一部分是以事物 自己的力量而有的、是以事物自己的体性之力而有的。因为没有任何的成分是 以事物自己的体性而有的、是以事物自己的力量而产生的,所以这一切都是完 完全全的观待他者而被施设当中而产生,这个就是缘起的意思。
3.尔时具⾜智慧者 如何由⼼不了知 世尊圣教之⼼要 即诸殊胜缘起道
4.如是故于依怙尊 称扬赞叹多⻔中 除说缘起妙法外 何得余法更稀有 5.经由彼彼相依缘 宣说彼彼⾃性空 离此教授更何有 希有妙善胜教诲
诸法皆无有自性、无有自相,为什么呢?因为事物的任何一分都是完完全 全的依赖他者,没有任何的作用和性质是以自己的力量而有。
6.于法⽣执诸愚夫 坚固边执紧系缚 缘起练达彼即是 尽断戏论⽹之⻔
下部论师会反驳说:“果是依赖着因缘聚合而有的,因果的关系是看得到 的,事物有他自己的性质在,因此有自性。”在还没有会意无自性之前,会将 有法的理由说成有自性,以因果不爽的理由而去说到了有自性,所以会把缘起 的道理而去成立有自性。
7.此教于余未能⻅ 故唯称尊为⼤师 外道窃名以饰赞 犹如野⼲呼狮⼦ 8.希有⼤师希有依 希有胜说希有怙 极善宣说缘起教 于彼⼤师我敬礼 9.恒作饶益众⽣者 为利众⽣故宣说 教法⼼要性空理 ⽆与伦比决定因 10.若即缘起观待理 若⻅彼⽆或相违 于此世尊圣教法 如何⽽能趣明了
空性绝不是否定一切,有一些人说既然是空性那就不要去执著了、不要去 区分好坏了,这是错误的!四谛法轮的时候佛陀虽然也说到了无我,可是毗婆 沙宗和经部针对无我的解释却是粗分的;比之更细微的是唯识的解释,唯识的 解释是二取空,他的缘起最主要是根据因果缘起来做诠释的。 更胜一筹的、更深入的空性的解读就是中观师,有一派的中观师(自续 派)说名言上有自相,但另外一派中观师(应成派)说名言上没有自相。自续 派的说法是境上的一个不共性质而有,并非以非害识所安立者,这称为谛实有 的属性。应成派说到,无论看任何一法以自己的力量而形成的时候,这本身就 是自相的看法、自性的看法,这是必须要破除的。 当我们这样去理解的时候,从境上完全没有任何的存在啊,存在的唯一途 径就是世间共许、通俗的说法当中而有,只能被这样安立了,所以“如观察车 七相无,由余世间共许有。”在《四百论》里面也说到了:“如身中身根,痴 遍一切住,故一切烦恼,由痴断随断。若见缘起理,愚痴则不生,故此一切 力,唯应说彼语。”意思是说:眼根是局限在眼睛的部分,耳根是局限在耳朵 的部分,可是身根却可以遍布到其他的四根,但其他四根没有办法遍布到另外 的诸根;同样的道理,贪没办法遍布到嗔,嗔没办法遍布到痴,嗔没办法遍布 到贪,所以贪嗔是属于个别的别相、个别的性相,但是痴却能够遍布一切的烦 恼,一切烦恼由痴断随断,唯有断除痴才能够断除一切烦恼。 我们讲对治力的时候,说到为了对治贪修行不净观、为了对治嗔观修慈心 等,这是属于暂时压服的对治力。烦恼分见烦恼和非见烦恼两者,在烦恼当中 最难对治的是见烦恼,“由痴断随断”的这个痴指的是自性执著或真实执著的 这个无知、无明、愚痴。
如同昨天说到的量子物理的观点——表象和真相的不同,我们的烦恼是因 为相信表象所呈现的这一切都是对的,坚信表象所浮现的一切而产生了非理作 意,所以看到好的时候是完全的好、看到坏的时候是完全的坏,当你看到完全 好的时候就会产生贪、看到完全坏的时候就会产生嗔,因此而形成烦恼的,是 由非理作意的添增、捏造所产生的现象。 当我们深信所看的一切并非符合真相的时候,就没有办法再产生错觉非理 作意,没有非理作意之后贪嗔就没有依据,所以量子物理的这种理论对此会有 很大的帮助,我在思维空性的时候都会思维量子物理的这一套理论。 一切万法的性质和作用,只有在世间通俗的说法当中成立,仅此而已。在 我们的看相上,会觉得世间万物是以自己的力量而形成了自己的性质和作用, 这只是表象上的错误的看法而已,实际上并非如此。因此《入中论》说:“慧 见烦恼诸过患,皆从萨伽耶见生,由了知我是彼境,故瑜伽师先破我。”同样 的《中论》也说到了:“业烦恼灭故,名之为解脱,业烦恼非实,入空戏论 灭。” 库努喇嘛仁波切精通梵文,从库努喇嘛仁波切那里我获得了《中论》的传 承,他说“业烦恼灭故,名之为解脱,业烦恼非实,入空戏论灭。”这句偈颂 文有两种解读,因为在梵文里面有“入空戏论灭”和“依空戏论灭”两种解读, “依空戏论灭”指的是道谛,“入空戏论灭”指的是灭谛。 事物并非像看到般的以自己的力量而形成,哪怕并非以自力而有,但是也 不代表没有,表象上这种以自力而有的看法是错误的,如果随着表象去执著的 话就会产生贪嗔等非理作意、就会产生烦恼,无论看什么东西都会觉得这个事 物是以他自己的力量而产生了一个独立自主的个性,那么这个被否定的时候也 不代表他是不存在的,还是仍然保存他的有——只是这种有法并非像我们表象 看到般的这种有。 因此缘起这两个字是非常强而有力的!由“缘”字说到了相互依存、相互 观待、相互依赖,因此否定了独立自主,以自力的力量所产生的性质这被破除 了;“起”字是说,在自性和自相被破除的同时,因为他是相互依存而产生其 利害的作用而形成的、而生起的所以不是没有,因此更能够坦然安立因果缘 起。 “若见彼无或相违”意思是说,比如唯识派认为:谛实是有的,这个善果 是来自善因,因果不爽,从境上的确存在他的一个谛实的法则,因此自性是有 的。如果跟唯识派说因为是缘起所以无谛实,他们会觉得这是相违因。 不成因是针对外道而说的,因为外道他们说这是造物主创造的,所以他们 觉得这个就是缘起。当你说非谛实缘起故的时候,对外道他们来讲是不成因, 因为外道说到了常一自主的我,一切皆是造物主所创造的这种理论,所以他们 说到了诸事物并非缘起,这对他们来讲的话是不成因。
11.世尊承许若时⻅ 空性即是缘起义 能作所作与性空 彼此相顺不相违 12.反之若⻅彼违反 空则作⽤不成立 若有作⽤则⽆空 堕落苦恼深险处
“反之若见彼违反 空则作用不成立”,当我们说到自性空的时候,就没办 法安立因果、就否定了诸法的存在,因此觉得从境上必须要有一个特别的属性 是要以他自力的力量而形成的。 “若有作用则无空 堕落苦恼深险处”,如同《间杂修》里面说到了如果你 没办法了解无自性和缘起这两者的一个相融性的话,就会产生这一些的矛盾。 因为无有自性,所以一切的性质和作用并非以事物自己的力量而有,如果有的
话应该要找到才对,可是找不到啊!因为不是以自己的力量而有,所有性质和 作用的任何一分都得依赖他者呀,因此事物绝非像表象般的那么独立自主、真 实。
13.故于⾄尊教法中 极赞观照缘起法 彼非⼀切毕竟⽆ 亦非⼀切⾃性有
因为“缘”字,破除了自性,而安立了无自性;因为“起”字,并非否定 他的存在,而建立他的有。所以说到了“彼非一切毕竟无 亦非一切自性有”。
14.⽆待犹如虚空华 是故不依观待⽆ ⾃性若有彼成时 便与因缘相待违
像我们看到般的这个事物的属性和作用是以他自己的力量而有的话,那何 需要观待呢?
15.是故舍离缘起法 更⽆存有少许法 是故舍离⾃性空 亦⽆存有少许法
如同表象般的是从境上而有、事物以自己的力量而产生的话,那么干嘛需 要观待?干嘛需要依赖?就不需要相互依存了!
16.诸法若是⾃性有 则说涅槃不堪能 及诸戏论⽆除灭 因由⾃性⽆灭故
所以《般若经》里面,一直都在反复地说到这一切都是在名言施设当中而 有,仅此而已! 突然间去看《般若经》的时候,好像它一直都在反复的重复一件事情,但 是因为它会根据某个不同的事物而去说的缘故,最终在做总结的时候都会说到 这一切都是在名言施设当中而有仅此而已。
17.是故于诸智者中 发出⼴⼤狮⼦吼 数数宣说离⾃性 妙善说法谁能难 18.宣说⽆有少⾃性 及依此故⽽⽣此 ⼀切安立皆成立 此⼆不违相和顺
“因由缘起正因相 宣说不依二边见”,只是透过缘起的理由而去说到了中 道的立宗而不堕落二边。宗大师也说到了透过有相除有边、透过无相除无边, 一般来讲是由有相除无边、由无相除有边,可是你了解了与众不同的中观正见 之后:因为如同看到般的这是不存在的,我们能够做此决定,当你看到诸法的 自性、自相的时候这种看法是错的,这一切都是在名识施设当中而有的存在, 透过这个有相自然能够破除这个自性的有边、常边;因为这是在世间通俗的说
法当中共许而有的所以并不是没有,因为无有自性所以相互依存而不是没有, 因此由无相除无边、断边。 在《知母歌集》里面也这么说,“远离覆蔽母容中,并未说有摇晃物,并 非显要之解说,怀疑慈母而逃弃。虽有显现相违相,实际未能见此理,父母恩 爱和睦处,由此平坦安乐住。”因为看任何一法我们深信皆无自性、皆无自相 的缘故,母亲这个空性因为打从心里面坚信的缘故,所以由有相除有边。 如同《知母歌集》里面所说的,我们很多人认为讲到空性的时候好像是完 全否定一切这就没办法接受,因为我们确实感受到了他的存在,所以觉得从境 上必须要有他自己的力量产生他的一个不共性质,而且讲到证量所依的时候会 觉得他有一个依据在,如同我们证量去认知般的从境上必须得要有啊,所以有 法指的是父、法性或空性指的是母,所以“父母恩爱和睦处,由此平坦安乐 住。” 当我们觉得有的标准必须要从境上来决定他的有,如果这样的话父母就没 有办法恩爱和睦相处了,因为有法和自性空这两者没办法相融啊。因为我们认 为有的话就必须得自性有,自性有才是有的标准,以自己的力量而形成了自己 的一个不共属性、自己的定义这才是有。如果打从心里面相信有和自性有不可 分离的时候,我们将没有办法做到缘起性空、性空缘起。《入中论》说到了: “若谓自相因缘生,谤彼即坏诸法故,空性应是坏法因,然此非理故无性。设 若观察此诸法,离真实性不可得,是故不应妄观察,世间所有名言谛。”于是 建了四应成里面的应成圣者定灭事物之过患。 诸法有的标准,我们平常会觉得由境上来决定他的有,当这种的有破除的 时候会觉得一切都没有了,会有这种的危险。但是因为你破除自性的理由是以 缘起的缘故,“缘”字说到了相互依存、“起”字说到了并非完全的没有,所 以就能够远离这种否定一切的危险。
19.因由缘起正因相 宣说不依⼆边⻅ 即此善说能成立 尊汝圣⾔⽆上因 20.凡此皆是⾃性空 缘此是故此果⽣ 缘起性空⼆决定 ⽆碍相互为助伴 21.除此更有余何法 ⾄为稀奇甚难得 以此道理赞⾄尊 成就赞叹非由余 22.若为愚蒙所役使 ⽽与世尊成仇隙 彼于⽆有⾃性声 ⽆法堪忍有何奇
“彼于无有自性声”的这个“彼”字,是指:a、执著有我的外道,b、佛 教里面毗钵沙宗、经部、唯识的学者,c、以及认为名言上有自相的中观师,因 为在中观师里面说到了是否有共相有法而形成了两派。
23.若于世尊语藏中 受⾏珍贵缘起法 ⽆法堪忍空性吼 我说此乃为奇有
他们并有办法将无自性和缘起做相融的结合,如同我所看到般的诸法的自 性是完全不存在,最终只能剩下名识施设而有的缘起。
24.⽆有⾃性引导⻔ ⽆上缘起即为彼 若是因由缘起名 ⽽反执为有⾃性
25.于今有何妙⽅便 引导彼等众⽣趣 圣贤善趣之津渡 ⽆比⾄尊欢喜道 26.⾃性⽆待⽆造作 缘起观待与造作 如何能于⼀事中 ⼆者和顺不相违
“自性无待无造作”,当我们讲诸法的自性就是如此的时候,或者说这个 人的本性就是如此的时候,代表改不了的意思,会觉得跟观待的作用是毫无相 关的。 “缘起观待与造作”,当我们讲缘起的时候是说相互依存、相互观待、相 互依赖的意思。
27.是故说诸缘起法 本来远离其⾃性 虽彼仍现有⾃性 此等皆是如幻事
中观师分中观自续派和中观应成派,清辩论师属于自续派的论师,认为名 言上有自相,佛护论师和月称论师等属于应成派,认为名言上无自相。他们两 派的典籍去仔细分析观察的时候,彻底能够断除一切谛实执著的所依只有应成 派的观点,这个中观的观点会完完全全一针见血地断除所有负面情绪的执著。
28.说如⾄尊之教法 ⽆有敌者能兴难 并能如法寻过失 善巧通达即由此
导师释迦牟尼佛说一切诸法都是在名识施设当中抽象化的存在仅此而已, 在这个同时又说到了细微的因果。
29.若谓何故由宣此 于今可⻅不可⻅ 远离增益妄执着 及诸灭损过愆故 30.缘起道之正因相 ⻅尊说法⽆能比 由此证知尊余法 亦为定量起决定
世尊因为自在的宣说缘起理所以而顶礼导师世尊,透过世尊说的缘起义从 此我们可以证得余法——像是方便品这方面的法门也是无我的,定量起决定。 《回诤论》在一开始礼赞文的时候写到这么一句话,因为说缘起的缘故所 以顶礼导师释迦牟尼佛,在印度圣域有诸多的导师,在诸多的导师当中世尊的 确是与众不同的,为什么呢?因为导师世尊以缘起的道理破除了生和灭的自 性,因此我顶礼您! 在这世界上到目前为止陆陆续续产生了许多的导师,在诸多的导师当中有 很多说到了因果的规则,可是讲到无有自性——一切的作用和性质都是相互依 存唯有依赖、观待而有的缘起的说法,只有世尊才讲到。 那烂陀的这些学者们,针对世尊所说的这句话,以炼、截、磨等检验真金 的方式去做分析观察,于是对缘起的这个见解产生了坚信,而且以缘起的这个 见解来解说任何现象的话才能够合理化。
在那烂陀的学者当中最主要的是龙树论师,龙树论师之后是提婆论师针对 缘起性空而去做出详细的解说,在解说的时候虽然也引用经典来辅助,可是最 主要还是以理由、推论去分析和观察的。 无论我们是否具有佛教的信仰,无论我们是否存在宗教信仰,但是缘起的 见解对我们的生活的确是很有帮助的,现在科学家们也对缘起见感兴趣了。所 以缘起的这个思维,无论你有没有宗教信仰都应该要去学习,缘起见的一个核 心思维是什么,什么叫做完全观待而有? 当我们决定只有相互依存、只有相互依赖观待而有之后,我们就要去寻求 真相——是否如同表象般的这么独立自主?透过这种的分析观察我们可以知 道,表象所看到这种事物非常实体的、独立自主的存在是不存在的,这是不符 合真相的。 当我们对这个内容产生信心的时候,会减少我们心中的负面情绪,为什么 呢?因为这些负面的情绪在产生之前,都会有一切事物都是独立自主、真实发 生存在的一种执著,都会有这种的错觉。当然透过方便品像是爱他心等来减少 内心的烦恼,可是我们现在就以智慧剖析真相的这个角度去做解说。以前我跟 量子物理的专家们进行讨论的时候,我会问他们,量子物理专家们因为深信量 子物理的关系,烦恼是否会随着量子物理的深信而随之减少?因为我们在表象 上看到任何的东西都是有他的绝对在、都是有他的定律在,可是到了微观世界 的一个量子状态的时候,没有任何的物理是有他的定律或绝对性的。如果将来 遇到量子物理的科学家们的时候,我要针对这件事情想要跟他们去深入的探 讨,看他们否是会因为量子物理的深信而减缓他们内在的负面情绪。 龙树论师最主要是以理由来论述,任何的事物都并非以自己的力量而有 的、从境上产生的,那这一切的作用是怎么来的呢?都是在名识施设当中而有 仅此而已。但是我们在看任何事物的时候,会觉得这一切的事物都是以他自己 的力量而产生的,这种的看法是错误的,相关的执著也是错误的,这时候我们 就要反观自己:我们看事物的时候看法是如何?真相又是如何? 当我们内心是属于宁静状态的时候也会看到独立自主的一个真实的现象, 所以我们应该要对这个心理学的内容多做分析和研究。西藏的大师们陆陆续续 的也对此做了解释,在诸多的大师当中,宗喀巴大师因为学习大教典的缘故, 尤其是深入分析唯识和中观的教典,相互比对,所以比起其他大师的说法来讲 宗大师的说法更为全面化,虽然其他的萨迦、噶举、宁玛等的大师们也做了分 析观察,但是像宗大师这么详细分析的确实少之又少。
31.观⻅如义妙善说 若有随学于⾄尊 ⼀切衰损悉远离 灭众罪愆根本故
首先广大的听闻和学习,在这个同时反复地观察我们内心的干扰是怎么来 的,只要愿意仔细地去反观自心的时候我们可以感觉到:原来这种内心的干 扰,是来自于对事物独立自主的一个真实执著而有,虽然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 种独立自主的表象,实际上是如此吗?不是啊!
32.因由背离尊圣教 虽久依靠疲苦⾏ 后后诸过仍召唤 我执邪⻅坚植故
印度的这些哲学家大多都是说到了有我,他们这么思考或主张也是有其理 由的,因为他们说从前世到今世、从今世到后世靠的不是我们的身心,所以必 须要有一个身心以外的独立的我,作为桥梁去衔接从前世到今世、从今世到后
世,以这一种角度去诠释轮回的话他们觉得更容易的去解释,外道他们根据这 样一个哲学的观点确实也对人类的社会带来许多贡献,将来也会带来贡献。
33.希有难得诸智者 善达此中⼆分别 是故尔时于世尊 ⼼髓深处何不敬
通常我们藏人的说法是,这蓝宝石和绿宝石需要通过比对之后才会知道好 不好,这匹马是不是良驹需要透过比对和竞争我们才能够知道,同样的这个哲 学好与不好是要透过分析观察来区别它的好与坏。 当然,所有的主流宗教都一致说到爱和慈悲的价值,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大 家去尊重和随喜的,但我们现在是以实事求是的哲学观点来做分析的。 佛教的哲学观尤其是那烂陀寺的这个分析的体系的确是与众不同的,因为 导师世尊也对他们的弟子说到你们要好好的去观察,所以弟子将佛陀的教言分 成了义经和不了义经这两大类别,哪怕是佛亲自所说的教言也会去做观察,观 察之后觉得跟正理有所相违的话就会知道这是佛因材施教的缘故,哪怕并不是 佛的真实本意但却是佛因材施教的善巧宣说,而去把这一类的经归类于不了义 经。
34.纵于世尊汝语义 能获少许决定者 此尚能与最胜乐 况尊众多贤善语
导师世尊一开始说到了这是苦谛、这是集谛、这是灭谛、这是道谛,而说 到了以自性的角度诠释四谛、以作用的角度诠释四谛、以果实的角度诠释四 谛,讲到了四谛十六行相:无常苦空无我,因集缘生,灭尽妙离,道如行初。 在当时的印度虽然有许多的大师,可是这么宣说真谛的只有导师世尊而已。 当世尊说到灭谛的时候,自然要去讲解苦和集是因为不符合真相再加上没 有融入心性的缘故所以是可以被灭除的,就像《宝性论》里面所说的:“依一 切诸佛,平等法性生,知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烦恼是属于暂时性的,但 心性的唯明唯观的续流是没有止境的,唯明唯观的这个本质也是相互依存、相 互观待而有的,在唯明唯观的性质当中并没有具足烦恼的自性,同样的《现观 庄严论》也这么说:“此中无所遣,亦无少可立,于正性正观,正见而解 脱。”我要说的是,烦恼都是由颠倒执而有,这些的经论跟我们说到了这些颠 倒执并非跟心是一体的,它不是一开始就融入到唯明唯观的体性当中的。
35.呜呼愚蒙坏我慧 于此胜妙功德聚 虽曾⻓久皈依之 未知功德微少许 36.临命终时⽇⻄⼭ ⽣命相续未没际 能于⾄尊略⽣信 想此信⼼亦善根
如同前几天说的,宗大师勤奋地学习大教典的内容,在当时候的学者当中 宗大师是学者中的顶严,因此宗大师会搭配着十七部大论典来为大众说法、讲 解教义,宗大师也为上部等的寺院广大的说法,可是如同文殊师利授记般的宗 大师放弃了这一切对广大弟子说法的善缘,宗大师是可以像人见到人般的亲眼 见到文殊师利,那时候宗大师请示文殊师利说:“如果放弃对广大群众说法的 话他们会感到伤心,这会不会伤害到教法呢?”文殊师利回复说:“对教法有 利还是有害这是我知道的事情,如果你不去苦行闭关的话会无法长寿。”
宗大师当时候虽然非常勤奋学习大教典,可是为了使宗大师定学的证量和 慧学的证量能够坚定,依靠广大的传法是没办法做到的,这也是为什么宗大师 去行苦行的原因。宗大师在苦行的时候以闻、思、修结合的方式生起了证量, 以比量通达空性,之后就写下了这本《缘起赞》。
37.宣说⾔教当中缘起说 般若智慧当中缘起智 ⼆如世间⼀切胜王者 世尊善 达非余所能知 38.尽尊⼀切所垂教 唯依缘起性⽽转 彼为涅槃解脱故 尊汝⽆不趣于寂
从导师释迦牟尼佛宣说四谛法轮起就建立了缘起见,为缘起见的说法而铺 路,所以“尽尊一切所垂教 唯依缘起性而转”。之所以这么引导的原因,主要 是为了弟子们能够断除内在的负面情绪、内心的烦恼,内心烦恼的去除靠的是 自性执著、谛实有的执著的去除才有办法做的,最终能够获得涅槃。
39.善哉世尊之圣教 任随⾄于谁耳道 彼皆趣入寂灭故 尊教何⼈不敬持
比如成办增上生的内容,像是菩提心这个法门的诸多利益,修学菩提心不 只自己能够安乐他人也能够安乐、不只暂时能够安乐究竟也能够安乐。这个菩 提心是因为菩提是存在的,菩提之所以存在的原因是因为空性的思维是无我的 缘故,所以慈尊菩萨说到了菩提心的利益:“断除诸恶趣,得诸增上生,离引 生老死,礼敬菩提心!”
40.降伏⼀切诸怨敌 远离前后互相违 能与众⽣⼆利事 于此圣教我⽣喜
是没有任何人对菩提心有争议,减少这个爱我主义、爱我执以爱他心的方 式让内心获得调伏,这种的说法不但在人类之间没有争论就连动物也会欢喜我 们这种爱他心的行为,唯一会有争议的是在哲学的观点上因为有立场的分歧而 产生争议。 因为世尊是以缘起的见解而来说到无有自性的缘故,所以一切的争论都没 有办法胜任自宗的这个缘起见无自性的说法。如果只是说无自性的话那会有危 险可能会遭受别人的争议,但是以缘起的缘故而说到空性的话就没有这方面的 问题。因为缘起不是没有,也因为缘起而无有自性,这种的说法真的是非常的 美妙! 所以透过这个缘起见,我们既能够获得增上生,也能够获得决定胜。决定 胜又可以分两者,个人的解脱以及一切遍智,透过缘起见也可以让我们满足一 切的愿望。
41.世尊为欲求此故 经于⽆量俱胝劫 数数施舍诸⾝命 及诸亲爱受⽤等
透过世尊的《本生经》我们也可以知道:世尊为欲求此故,经于无量俱胝 劫,数数施舍诸身命,及诸亲爱受用等。
42.由⻅此法殊胜德 如同铁钩引诸⻥ 善诱世尊⼼续法 ⽆缘亲从世尊闻 43.⾃恨善根甚微劣 ⽽由彼之忧恼⼒ 我意终不暂舍离 如同⺟意随恋⼦ 44.忆念于此尊宣时 相好胜妙极晃耀 光⽹周遍作围绕 ⼤师清净妙梵⾳
宗大师虽然并没有直接的见到世尊,但是却能够透过世尊所留下来的教法 等同亲见到世尊的智慧。 以我们来讲也没有见到世尊,世尊在世的时候我们也没有成为他的弟子, 龙树论师在世的时候我们也没有直接见到龙树尊者,可是世尊和龙树的著作等 这些大藏经的确是我们可以拜读的,像《般若经》其实等同导师的替身、是导 师的最佳代表,龙树菩萨所著作的《中观理聚六论》就是龙树菩萨身语意的最 佳代表啊。 我们藏人没有缺失的完整无误的从梵文翻译成藏文,这本完整的藏译大藏 经是我们今天可以去学习的内容,因此我们要去感恩过去的这些大班智达和大 译师,正因为这些先人的努力我们现在才有这些的资源,这就是佛教能够继续 延续和传承下去的基础、依据。 西藏大师们针对这些大藏经而去做了解释,将这些大藏经的内容做前后顺 序的安排为了让弟子们能够更容易的了解,这些祖先们真的付出了非常多的努 力。虽然我们见不到导师世尊,可是我们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学习世尊所流传 下来的遗产,而且这样一个遗产的内容我们除了可以深入思维还可以实践于日 常生活当中。 以《中观理聚六论》来讲,我们透过《理聚六论》的内容可以深知原来龙 树菩萨是如此的有智慧而对他产生非常良好的印象,透过世尊的说法我们可以 知道导师世尊是多么的谦虚,以一个平凡比丘的模样光着脚、托着钵去乞食, 即便是这么伟大的智者但他的行宜却是这么的谦虚,同样的龙树论师也是如此 一位少欲、谦虚的比丘。西藏的这些大上师、大喇嘛随着政治的因素而建立了 自己的寝宫、自己的拉章,还有自己的管家,会有种种奇怪的现象,这是随着 社会的因素所导致的。所以我们要好好的回忆导师世尊的作为和他的行宜,以 及龙树论师的作为和他的行宜。
45.追想如是作宣说 能仁善妙⾝相影 历历显现于意中 即如⽉光治热恼 46.于此稀有殊胜教 诸多⽆智愚昧者 周遍纷然起相诤 有如跋缚兔丝草
跋缚兔丝草指杂草纠结在一起的这样一种草。像是印度的这些学者们,即 便是龙树菩萨的弟子,可是内部之间却因为观点的分歧、立场的不同而产生了 自续派和应成派。在印度的佛教论师里面,因为各持不同的见解,所以有所谓 的唯识论师和中观论师。
47.由⻅如是纷乱相 故我殷勤多励⼒ 随顺智者之所⾏ 数数寻觅尊密意
学习佛教的时候,不应该在嘴巴上时常挂着一句话——因为我的上师这么 说,不应该这么做,而是自己要努力地去学习大教典的内容。
48.次于⾃宗与他宗 ⼴修遍学众教时 后后反陷疑惑⽹ 遍极炽烧恼我意
在此的他宗如果要讲外道的话也可以,但还有另外一种解读就是他宗指应 成派以外的佛教宗师,或者是自宗指中观师、他宗指唯识派等其他的佛教宗 师。 印度的学者们写下了诸多的著作,而且他们所持的观点也都不同,佛说了 诸法无我这是确定的,但是诸法无我的含义是怎么解读的呢?当他们对诸法无 我这四个字做深入解读的时候,而形成了毗婆沙宗、形成了经部、形成了唯识 和中观。
49.世尊授记龙猛教 如实阐释⽆上乘 远离有⽆边执⻅ 教轨有如夜开园
远离一切常边和断边这种偏激的执著而来建立中道的缘起性空,是由世尊 授记的龙树大师做无误的解释。
50.⽆垢胜智⽉轮满 经教虚空⽆碍游 尽除边执⼼愚闇 映蔽邪说诸星宿 51.吉祥⽉称妙善说 皎⽩光鬘明照显 由⻅上师深恩时 我意于今获安息
龙树菩萨这个完整的缘起性空的解说如同夜时的花园般,透过吉祥月称论 师这个月亮,而让这个夜时的花园里面的花朵开启绽放。 月称论师针对《中论》内义的解释称为《入中论》,月称论师针对《中 论》词义所做的解释称为《显句论》,这两部论著是令人称奇的论著,真的是 非常与众不同的著作。 “由见上师深恩时”里面的上师是指仁达瓦等,或者是本尊像文殊师利 等,因为学习诸多的大教典之后,宗大师遇到疑惑的时候透过月称论师的著作 解除了很多疑惑,再加上自己集资净障,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学习大教典,于此 同时将上师和本尊视为一体而做祈请,在众多的因缘聚合之后,以比量精通空 性,断除一切的疑惑,因此让宗大师的意获得了安息。
52.世尊⼀切事业中 语事最胜为第⼀ 复彼因于此缘故 智者由此随念佛
佛虽然有身语意等不同的功德,但是佛陀的事业当中最主要的是语事业。
53.随顺如彼⼤师正出家 修学佛陀圣教未退劣 精勤瑜伽⾏之⼀苾刍 于彼⼤ 师如是⾄诚敬
在此说到了《缘起赞》作者本身的背景,宗大师一开始在自己的家乡见到 了曲祖吞珠仁千,曲祖吞珠仁千跟他说应该去卫藏,并且还给予他一个偈颂 文,在这个偈颂文里面说到应该要按这样一个顺序去学习,如同曲祖吞珠仁千 所嘱咐般的宗大师也的确如是的实行。 当时的这些西藏大学者们,像止贡坚阿瓦、仁达瓦、以宁玛派来讲洛扎珠 千的确也是一位与众不同的成就师,还有都吉察旺、秀内都集敏丘等,宗大师 在他们的座前接受学习。洛扎珠千南卡坚参在平时就能够看到金刚手,而宗大 师会看到文殊师利,当洛扎珠千跟宗大师相会的时候,宗大师看到洛扎珠千的 时候见到了金刚手在旁边,洛扎珠千看宗大师的时候见到宗大师的背后有文殊 师利,洛扎珠千南卡坚参在他的著作里面讲到了许多大圆满的内容。宗大师从 萨迦、噶举、宁玛等诸多大师的座前学习了许多的教典。 宗大师在学习的时候不会无条件的接受,就像他在学习印度大师的著作时 会反复地分析观察般,在学习西藏大师著作的时候也会反复地分析观察,是以 这种的方式而去持教的,所以他写下的著作的品质也是相当良好的。宗大师写 下了十八部浩瀚的巨作,布顿唐吉凯巴的著作有二十五本浩瀚的巨作,可是布 顿唐吉凯巴针对大教典的解说却是少之又少。萨迦五祖的著作我也阅读过,像 道果的论述也是非常好的,跟《广论》的说法是一样的,跟道次第的教授是一 样的。竹巴班玛嘎沃这位竹巴噶举派上师的文集我也全部看过。这些西藏大师 们的著作的数量的确非常惊人,可是相互比对的时候,宗大师所写下的著作虽 然数量没他人多,可是所拥有的品质却是非常好。而且在十八部浩瀚的巨作里 面我们可以看到,宗大师上半辈子写下的内容跟下半辈子写下的内容比对之后 会有差异,像是《金鬘论》的内容跟之后的《善显密义疏》的内容也是有差距 的。 宗大师学习了大教典之后进入深山修苦行,以闻、思、修三者结合的方式 学习显教和密咒金刚乘所有的教法,精勤瑜伽行之一苾刍,于彼大师如是至诚 敬!
54.植遇⽆上⼤师圣教法 悉皆因由尊重深恩故 此善⽆余回施诸众⽣ 成办能 得善⼠摄受因 55.并愿具利圣教尽有际 不遭邪恶分别⻛动摇 愿能通达⼤师圣教理 于尊获 得信忍常充满
不是说世尊很珍贵而皈依佛,不是这一回事,而是世尊所说的教法透过分 析观察发现到其中的与众不同之处,而对世尊、对佛产生信仰,所以是“通达 大师圣教理,于尊获得信忍常充满。” 其他的主流宗教也是因为因材施教的缘故,这些主流宗教的导师都值得我 们去尊敬,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对人类社会的贡献的确是不可小觑的,这些导 师虽然持有不同的观点,可是我们要知道这些不同的观点或解说的分歧是因材 施教的必要性所导致的。
56.愿于⼀切⽣中舍⾝命 光弘显耀甚深缘起性 住持能仁妙善之教法 虽仅剎 那亦不稍慢缓
在诸多的哲学观点当中,以性空说缘起、以缘起说性空的只有世尊而已, 所以“愿于一切生中舍身命,光弘显耀甚深缘起性,住持能仁妙善之教法,虽 仅剎那亦不稍慢缓。”
57.愿胜导师⽆量难忍⾏ 殷重精勤成办⼼要此 由何⽅便能令此复增 昼夜专 注恒常作思察 58清净意乐精勤彼事时 梵王帝释守护世间者 并同妙⿊天等护法众 恒为助 伴永不暂舍离
此《由说甚深缘起⻔赞佛薄伽梵⼀切世间最⼤不请之友⽆上⼤师‧善说⼼ 要》是多闻比丘善慧称吉祥着于雪⼭群中⼤雪⼭遏得贡迦、布达拉⼭下拉顶寂 静处⼜称名尊胜州,笔录者虚空吉祥。
这以上结束了《缘起赞》的口授传承,已经简略的为你们传授了,接下来 是问答交流。
问与答 问:您是否能指导我们如何运用爱、慈悲和缘起见于日常生活当中? 答:内心不快乐的主因是爱我执呀,是这个比起他人更爱自己的执著、把 自己看得更重的执著,当有人挑战了我的这个地位的时候就会不高兴、就会嫉 妒、就容易去愤怒等等,所以这个爱我执会让内心不快乐。 如同《入行论》所说的:“所有世间乐,悉从利他生,一切世间苦,咸由 自利成。若不以自乐,真实换他苦,非仅不成佛,生死亦无乐。何需更繁叙? 凡愚求自利,牟尼唯利他,且观此二别!”我们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我们忽略 他人的利益而太看重自己的利益的爱我执所产生的痛苦,如果要断除这个痛苦 的话,只能够透过爱他人、增长爱他心的方式断除爱我执。如同《上师荟供》 里面说到了修行最主要的心髓,就是将自己的安乐回向给他人、取他人的痛苦 由自己来承受,以这种的方式减少爱我执,让我们获得安乐。
咋看之下菩提心的法门会牺牲自己的利益,但这是错误的看法!仔细去想 的话,菩萨们之所幸福是因为减少了爱我执、强大了爱他心,佛菩萨们是以非 常有智慧的方式来爱自己的。我自己也是这么觉得,他们很懂得怎么爱自己, 因为爱自己、为了自己好,能够真正帮助到自己,所以而放弃了爱我执。以我 这一生来讲,我也受到过很多的挫折,可是我内心的心力仍然保持、仍然维持 的主要原因就是爱他心的思维,我一早起就会去想爱他心的功德来减少爱我 执。
那为什么我们能够成佛呢?为什么我们能够真正的帮助到他人呢?那就是 空性的思维了,断一切过失、证一切功德的佛菩萨正是因为有空性才有办法成 立的。就像爱我执之所以能够消灭是因为爱他心增长强大的缘故,从这一点来 讲我们也可以知道缘起呀,一切都是相互依赖、相互依存而有的,如果爱我执 是自然而然就有、是我们的本性那就没有救了,但并非如此,我们可以透过平 日长时间的训练让爱他心提升来减少爱我执。 《入中论》在一开始的时候也说到了:“悲性于佛广大果,初犹种子长如 水,常时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赞大悲心。”月称菩萨在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礼 赞其他而是礼赞大悲心的原因也是如此。 我想要帮助一切有情众生的想法并不是邪见,他是有理由的,这个理由是 什么呢?这就跟空性有关了,因为缘起性空、性空缘起的缘故,所以由智慧缘 菩提由慈悲缘众生,这个就是菩提心的修持菩提心的法门。菩提心和空正见这 两者是我早上一起来最主要去思维的内容,对我真的有很大的帮助,知道 吗?! 你们即便不相信后世的轮回或涅槃,但是你们一定要知道:一直看重自己 会让你小心眼、会让你思维非常狭窄,为了自己的好,要减缓这种负面情绪的 话,你就要减少爱我执,这是一者;如同量子物理说到表象和真相的不同般, 我们不要受到表象的影响,一定要以智慧保持真相,以这种方式来减缓负面情 绪,这是另外一者。“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以这种方式来尽量的思 维,这对你们的生活会有帮助。
问:您能否说明,从佛教的角度来看思想如何影响我们的身体?从科学的 角度来看神经元和大脑如何影响我们的身体功能? 答:科学家们主要讲到了外在的物质和感官觉受,他们是以看到为主的内 容去做分析的,如果你问西方科学家们感官觉受之外有否第六意识的话,他们 将没有办法直接回复于你,因为他们最主要是以五根识这种感官觉受的内容作 为主要的关注点,所以在过去他们不讲心识、不讲意识方面的内容,只有现在 他们才有慢慢有兴趣去关注这方面的问题。 大约是从二十世纪末起吧,这些科学家们透过实验发现,这些修行者通过 冥想、禅修的力量改变了大脑,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关注心识、意 识方面的议题。我们大脑前面的部分是跟感官觉受有关的,可是意识几乎都在 后脑相关的地方。像是科学家权威理查德戴维森透过实验发现,这些修行者在 长达一个小时专注修禅当中脑部的变化跟普通人是不一样的。 前段时间台湾的这位强巴嘉措格西,从他去世算起到今天为止已经二十一 天了,他正在处于住持心法当中,我认识的一些科学家希望能够去对他做检 测。前任的甘丹赤巴洛桑尼玛拉去世时住持心法的时间长达十九天,我的老师 林仁波切去世时的住持心法时间长达十三天。 像这些现象科学家没有办法仅靠生理的状态来做完整的诠释,像这种心识 的训练依由自己的觉受而来诠释的这个内容现在科学家们也看到了,所以越来 越多的科学家相信有第三因缘来改变我们的人脑,无论取名心识也好还是意识 也好。 像我认识的朋友戴维森是威斯康辛大学权威的神经学科学家,他这么跟我 说过:“过去在科学家的学术界里面我们不会讲慈悲、爱的价值,可是现在在 我们科学的学术领域里面,我们大家都已经有了一个共识——爱和慈悲的确是 非常重要的,我们真正的认清了爱和慈悲的价值观。”所以过去西方的科学家 们只关注外在物质的发展、只关注感官觉受的内容,现在慢慢、慢慢的他们才 去意识到这个第六意识的可能性。 就以健康的角度来讲,为了使身体能够更加的健康,我们的心也要跟着健 康。内心的保健,不是透过药物而是透过内在心灵的训练,怎么训练呢?什么
样的心会干扰我内在心灵的宁静?什么样的心会保持我内在心灵的宁静?是透 过心的不同种类的认清和分析。 而且我们看亲友和仇敌的时候,会觉得这是绝对的亲友、这是绝对的仇 敌,因此而产生了贪和嗔,量子物理也说到了表象与真相的不同,透由这种表 象与真相不同的认知,而来减少负面情绪。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不需要 讲前世后世的问题,即便是为了当下每一天的幸福我们也应该这么去想,即便 是为了当下的身体健康我们也应该这么去想。
问:虽然科学家将我们的痛苦、愉悦、愤怒、嫉妒等归类为我们的神经系 统大脑以及粒子的活动,但是佛教心理学将它们与心识联系在一起,但心识是 无形且含糊的,您对现代科学和佛教这两个体系的相同和相异之处有何看法? 答:如同我刚刚说的,西方科学家们最主要针对有形色和感官觉受上面去 做研究,对第六意识、心识做研究是很少的。我们在睡觉的时候没有感官觉受 嘛,睡觉又分熟睡和做梦的状态两者,做梦的时候心识会变得比较粗分,熟睡 的时候心识会变得比较细微,这是我们用自己的觉受可以感受到的内容,科学 家现在才开始着手去分析、研究。 在印度的文明里面,已经有非常丰富及高度水准的心理学的内容,可是在 西方他们才刚开始接触这方面的领域和知识,但这两者并不矛盾啊,古印度的 文明和佛教典籍里面的心理学现在科学家们慢慢的在关注了。 在我们的身体之外有没有心识、有没有意识呢?我认识的一些小孩子能很 清楚的记起前世,就身体而言他已经换了一个身体,跟前世的身体已经毫无相 关了,可是他却能够想起前世、拥有前世很清楚的记忆,这代表我们的意识能 够从这个身躯分离呀。 心识可分不同粗细的层次,像是醒时的意识、梦时的意识、熟睡时的意识 等不同的层次,之所以有前世和后世的成立,不是透过身躯的理由去成立的, 而是透过心识的续流去成立的,因为有一些人的确能够想起前世。正因为曾经 发生所以才会想起啊,如果未曾发生他怎会想起?这个前世、后世的连接,靠 的不是感官觉受,靠的是心识、意识啊。 在我一岁、两岁的时候的确会想起一些前世的情况,在格桑寻访团来我们 村落找我的时候,我们是乡下人,父母亲也不知道(寻访团会上门来),那天 早上我很兴奋的早起,好像在期待什么似的,格桑仁波切像旅客般的来到我们 家,于是我直接走到格桑仁波切那里,对他说:“你这个色拉寺的僧 人……。”具体细节现在已经想不起来了,但小时候是非常清楚的。 最近也发生一件事情,有个小孩子从拉萨来到了印度,他是图丹策林格西 的转世,他能非常清楚的想起前世的情况,父母亲带他来到达兰萨拉,他说这 儿不是我居住的地方,我的归属地是在印度南部,于是他们到了印度南部之后 来到甘丹寺,来到甘丹东顶之后他说这是我的房间,然后来到房间之后他说在 箱子里面有我的眼镜,打开之后的确有一副眼镜在里面。 另外我还认识两个小女孩,其中有一个是从巴蒂雅纳那里过来的,她非常 清楚的想起前世所发生的一切,她能够非常准确的一一说出前世亲属们的名 字。另外一个小女孩是来自岗布,她也能非常清楚的想起前世,具有清晰的前 世的记忆。 这一切都是因为有了细微的意识续流的衔接才有办法做出说明的,因为是 两个不同的人脑,所以是透过这个方式去成立前世和后世的。 外道没有这种意识的续流以及唯名识而有的说法,所以他们说到了阿特玛 ——我,这个我可以分离身心,从前世到今生、从今世到后世,而说到有一个 独立自主的我。
可是佛教的观点认为,身、心之外并没有常一自主的我,那是如何从前世 到今生、从今世到后世呢?是以细微的意识来解说前世记忆。所以在我们明观 这个性质上,明观的潜能被激发、更强大的话,就可以想起前世发生的一切, 就是所谓的宿命通的神通力。
问:您说过佛教典籍的内容可分三个部分,科学、哲学和宗教,请问这部 《缘起赞》是属于三者中的哪一部分? 答:如同刚刚所说的,思维菩提心和思维空性的内容是属于哲学的部分, 也是宗教的修行,也跟佛法的这个科学的真相无法分离。如果你只是以盲目的 迷信去皈依三宝的话,那么这跟哲学无关、跟宗教无关、跟科学无关。 以前西藏有一位上师在传法的时候一位听法者问:“上师你说佛非常的珍 贵,那么佛在哪里?”这位上师也不知道怎么讲才好,于是就说:“在未显现 的一个虚空的琉璃宫当中有佛。”这位上师本身没怎么学习可能没什么学问和 知识。不需要这么无奈的去诠释呀,只要你去学习佛法典籍并拥有这方面学问 和知识的话你才能够讲解,当你在讲解的时候自然就会讲到佛法的科学、佛法 的哲学和宗教的修行。 这世界上所有主流的宗教我对他们都秉持着一份尊敬的心态,因为他们为 人类的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贡献,虽然我们持有不同的哲学立场,可是我们都传 递着相同的爱和慈悲的价值这方面的讯息,所以我非常看重宗教之间的和谐与 和睦相处。 就以哲学的角度来讲,佛教的哲学的确是最广泛的,是能够与科学家并肩 交流的哲学,但如果是以信仰为主的宗教就没办法跟科学家并肩交流了,佛教 尤其是那烂陀寺这个以理由而建立的哲学才有办法与科学家并肩交流,现在的 这本《缘起赞》对这三个部分都是有触及的。 我是一位佛教比丘,我以清净的意乐追随导师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如同宗 大师所说的:“随顺如彼大师正出家,修学佛陀圣教未退劣,精勤瑜伽行之一 苾刍,于彼大师如是至诚敬。”我的确也是这么做的。从某个角度来讲我是佛 教比丘,从分析观察的角度来讲你也可以说我是科学家,所以我既是佛教的比 丘,也是佛教的哲学家,而且我的确也算是科学家的一员呀。范垒拉这位科学 家也是佛教徒,当他在解释科学的时候他说现在要戴着科学家的帽子,当他在 讲解佛法的时候他说现在要戴着佛教的帽子,他会这么做。 佛法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它的哲学的这个广泛诠释啊,我们不是说要跟 其他宗教竞争,没有这回事,而是这世界上非常符合科学精神的这些高知识分 子,我们能够跟他们一起交流佛法的知识对双方都是有帮助的。
问:有神论的传统主张上帝创造宇宙,跟佛教所说的业力是宇宙演化背后 的原因,两者的立场有何不同? 答:主张有造物主的这一派说情器世间都是上帝创造的,上帝创造了我 们、创造了我们的苦乐,这种说法就很简化了,我们只要祈祷上帝就能够离苦 得乐,所以最主要是秉持信仰。 但是以那烂陀这一套学习体系来讲,我们这样去分析观察之后就会有很多 矛盾、就有很多问题。我们佛教观点里面所说的业果、因果是说我们要的安 乐、不要的痛苦都是来自因缘,就像刚刚引用《中论》说到的“业烦恼灭故, 名之为解脱。”而且还说到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苦乐是因为自己的业, 业是因为自己未调伏的心,这个恶业是因为伤害他人而产生的,而去讲到事出 有因的前因后果的论述。
俱生缘这个助缘跟自己的业也是有关的,在因里面又可以分近取因和俱生 缘等,就是地球大环境这个助缘也会影响到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先有太阳然后 有人类,一方面真的像科学家们所说的进化论那样,比如北印度的狗身上的毛 比较长和密、南印度的狗身上的毛就比较短和疏,像这种情况就跟气候有关, 跟进化论有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这样去追溯的话又跟个别众生过去 世的业有关,科学家所谓的进化论跟佛教所说的因果的变化其实是不矛盾的, 以佛教典籍来讲这个世界也会经历成、住、坏、空几个阶段,所以科学家所说 的宇宙论和佛教所说的宇宙论其实是相吻合的,如果你说是上帝创造的话这跟 进化论是有矛盾的。
问:相信三宝的人与不相信三宝的人,在生活的方式上有差别吗? 答:我一开始的时候就已经说了,我自己也这么发现,因为你有宗教信仰 所以内心会有一个依赖、有一个依靠,尤其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如果你是基 督宗教的信徒,会去信上帝或造物主;以佛教来讲我们会皈依三宝,由这种内 在的皈依而获寻到内在心灵的依靠,而去面对我们现有的困境。所以这些具有 宗教信仰的人,当遇到困难的时候,会因为这个信仰而带来希望的曙光,会有 这方面的帮助。如果没有宗教信仰的话,可能会去吸毒等最终走上自杀的这条 路。如果有了宗教信仰的话,会觉得有一个希望的曙光在。如果没有宗教信仰 的话,当下因为看不到任何的希望并且内心又没有寄托,所以只能选择自杀的 这条路。 你仔细去观察分析跟你同年纪的人,当他们遇到问题的时候会皈依观世音 之后去念诵六字大明咒、度母咒,当遇到困难时持咒的人内心不会那么的痛 苦。但是没有这样信仰的人只会大叫、只会抱怨,两者之间会不会有这种差 别?你有没有仔细分析观察这一点?虽然你能来问我这个问题已经算是很不错 了,但你平常也要观察周边的人和事物有没有这方面的差异,你要这么做喔。
问:这世界上有很多竞争、攀比的现象,请问我们是否真的存在健康的竞 争?是否真的能够不为自己的胜利他人的失败而去竞争?是否真的存在这种健 康的竞争? 答:如果自己要进步的话你就要有竞争,有了竞争之后才会进步。但是可 以透过爱他心而竞争,不是为了自己的胜利和他人失败而竞争。不要让自己停 滞在原处,为了让自己能够有所进步,就像量学里面所说的透过不成因或不决 定因的这种方式而来竞争,这是可以的。如果是为了自己的胜利他人的失败而 去竞争的话那是不行的,一切都取决于动机呀! 以善良的心、帮助他人的心,我们为了进步,竞争是需要的。就像我们在 辩论场上的辩论,其实有竞争的效应,有一些人在辩论的时候说不定想要伤害 他人,这是有可能的。以前有位格西因为在辩论的时候有一点憎恨的感觉,当 他看到对手一旦有回复的时候他就必须要去辩论,后来他们到了上下密院的时 候关系就变得越来越恶化,这种的情况、这种的竞争是属于负面的竞争,这是 不能要的。为了让双方能够进步,相互的竞争是需要的,我们不应该以愤怒或 憎恨的这种心态去竞争,但纯粹是为了自己的进步能够帮助到更多的人而竞争 的话,这是属于健康的竞争。
问:自己以善心对待他人,但别人却经常拉你的后腿,这时候该如何激励 自己并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答:就是以辨别善恶的智慧来处理这件事情,当我们听到了这些丧失心力 的消息的时候,要分析这个理由的逻辑是否成立,如果是因为自己的懈怠所导 致的退失,因此让他人诋毁我或小看我的话,这种情况是我可以改善的,我可 以好好的努力奋斗,勤奋向上学习,以这种的方式来激励自己。
如果对方是无理的小看我们的话,那么我们应该对他保持悲悯心、怜悯 心,因为对方是处于无知、无明而造这个恶业去轻视他人,因为无知、无明的 关系受到烦恼的操控而去愤怒、嫉妒,所以他应该是我怜悯的对象,即便是遇 到这样一个人,我为什么要退失心力?没有道理呀!竞争是需要的,在三大寺 里面也有竞争。
问:面对他人极端身心的虐待,如何防止自己的思想变得消极化而或被痛 苦的情绪所淹没? 答:在《菩萨经藏》里面也说到了善心的重要性,他人以无理的或错误的 理由来干扰自己、伤害自己的时候,我们更需要以善良的心、怜悯的心去对待 他人,这个很重要。 在菩萨戒的四十六条恶作里面也这么说,哪怕遇到忘恩负义的白眼狼来伤 害自己,可是我们不应该去伤害他人。我们会觉得应该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这是不应该的,我们不是以牙还牙的做法去解决问题的,我们是以实事求是的 利他之心去解决问题的。
问:如何能够运用缘起见来减少学术成就者的极端傲慢自大?在这个同时 又能激发成绩差的学生们? 答:我慢和自信的差异这是要区分的,我可以做得到,相信自己有这样一 个能力能够做到,这是需要的,这是自信。像是菩萨的这个自信心,就是为了 利益一切有情众生我要成佛,这不是我慢呐,这不是烦恼呀,这是自信,这是 需要的。我不只要帮助众生,“乃至有虚空,以及众生住,愿吾住世间,尽除 众生苦。”乃至虚空未尽之前,我要去成办利他的事业,这是自信呀! 我比所有人都还要强——这是邪见呀,因为的确有很多人比我强,如果我 想着比宗大师强、比龙树菩萨强,这个是邪见,这个就是愚蠢的我慢。最主要 是根据有没有理由来分析,有理由为依据的话这个是自信,没理由为依据的话 这个是我慢。 如何激励这些成绩差的学生们呢?我们同样的都是藏人,因为是藏人所以 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学习那烂陀寺这一套完整的体系,在这世界上的文明里面 我们西藏的文明的的确确算是第一名的这个文明,身为藏人我们更有机会来接 触到这一套体系。 以宗教来讲是圣者观世音调伏的雪域的人民,所以没什么理由让我们沮 丧。虽然看其他的学者他们可以讲很多,仔细深入去了解他的见解时他们没办 法走到很深层的领域,比起这一点我们西藏人民真的是值得骄傲的。 而且在这世界上有很多的难民,但是在所有的难民者当中几乎没有比我们 流亡藏民还要来得幸福的,不仅如此还用我们的文明来帮助这世界,所以我们 干嘛需要沮丧呢?
问:我们应该如何定义幸福?透过他人幸福的贡献如何可以给自己带来幸 福? 答:幸福可分生理的幸福和心灵的幸福两种,只关注外在物质发展的这些 人讲幸福的时候,只讲到身体的健康而已,不会想心灵的幸福,连谈都不会 谈,更不用说去想,完全都不知所措。 就像很多亿万富翁生活条件非常好,却因为内心郁闷的关系而自杀。我们 在此的修行者,正在修练苦行的人,虽然他的物资生活条件并不丰富、并不充
裕,可是他内心却非常的安乐。从此我们可以知道,在这两个层次的幸福当 中,心灵层次的幸福远超过生理层次的幸福。所以我觉得幸福主要指内在的幸 福,主要的幸福是来自内在的幸福,只有内在的幸福才能够被定义为幸福。 那么内心要如何幸福呢?两个障碍必须得拿掉,第一个就是爱我执,比起 他人更爱自己,忽略他人的利益只想自己,把自己看得太重的这种执着会伤害 到我们自己,会破坏我们内心的幸福,有了这个爱我执之后看东会觉得是不是 有人在害我、看西也会觉得是不是有人在害我,内心会有很多的忧虑、疑虑。 以《上师荟供》来讲说到了一切他人都是幸福的泉源,以《入行论》来讲 也说到“所有世间乐,悉从利他生,一切世间苦,咸由自利成。”这世界上所 有的灾难都是来自于过分的看重自己的爱我执所产生的,所以《入行论》又说 到了“若不以自乐,真实换他苦,非仅不成佛,生死亦无乐。”只想自己的话 不要说将来会不会成佛了,就连这一生都没办法安乐。 如果一直想他人,以他人为生活的重心,即便现在没有成佛,在这个思维 的当下,我们内心都是温暖的、都是幸福的,也会因此而招引更多真心的朋 友、知心的朋友、有学问的人、有财富的人。如果只想自己,自私自利的话, 他怎么会有知心的朋友?连狗、猫都不愿跟他在一起。可是好好对待狗、猫的 人,狗或猫听到声音之后都会亲昵地跑过来。所以在人类的社会里具有爱他心 的人,真正实践爱他主义的人,才能够受到众人的欢迎、众人的喜爱,这就是 人类的本性。 我们人类是群居动物、社会性动物,为了自己的幸福我们更需要去关注所 在社区成员的福祉,如果我们看所在社区成员为自己仇敌的话,岂能快乐到哪 里?但是只想自己的话我们就没办法幸福了。
问:我们如何区分宗教的伦理和非宗教的伦理? 答:像是我们要帮助他人、希望他人行善断恶,其理由是以宗教信仰的理 由,那就是宗教伦理。比如,因为你相信佛的缘故所以你更要行善断恶,这种 理由来建立的伦理那就是宗教伦理了。 在印度说到了不依据某个宗教的这种推动方式,也就是建立这个世俗伦理 的同时所采用的理由跟宗教信仰无关,而是以人类的常识来作为理由,如果我 们心怀善念的话对我们的身体会有帮助,是用类似这样的理由来做解说的,不 谈前世和后世、不谈轮回和涅槃,以人类的常识或科学的佐证去建立这一套伦 理的话,那么这是属于非宗教的伦理。 以宗教信仰为理由所建立的伦理,比如你好好的做否则造业之后将来会堕 落地狱等,像是以这一套宗教信仰的理由来建立伦理的话就是宗教伦理。相反 的,如果我们说因为我们是群居动物所以要对他人好,农夫珍惜农田的原因不 是农夫对农田好,而是农田能够产出农作物帮助农夫,同样的道理我们是群居 动物,所以我们要珍惜所在社区成员的福祉,以这样的理由所建立的伦理就是 非宗教的伦理。 佛陀也说了:“比丘与智者,当善观我语,如炼截磨金,信受非为敬。” 这是非常符合科学精神的!佛对他的弟子们——无论是比丘还是智者们说到, 你们不要无条件的接受我所说的话,应该要先分析观察我所说的话,分析观察 后你觉得有理由再来相信,再来实践于日常生活当中,好好的修行。如同真金 要经过炼、截、磨般的,同样的应以智慧来分析我所说的话是否符合真理,以 此再来信受,不要一开始就以先入为主的态度而尊敬。所以,我说所有的主流 宗教对人类的贡献极大,因此我尊重、尊敬所有的主流宗教,并且努力推动所 有主流宗教之间的和谐。 主流宗教之间都有不同的哲学观点、不同的说法,可是却一致传递了爱和 慈悲的讯息。世尊对我们的说法是搭配着心理学的方式而来改变内心的,过去 的藏王、寂护论师、莲花生大师等这些因缘聚合将这套完整的体系流传下来,
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这是我们自信的根源,所以我们对他人讲解的时候,都 要以佛法信仰作为理由,就搭配着心理学的内容,为了自己内心心理的健康, 并且我们还是群居动物,以这样一个理由而来为他人讲解伦理道德的话,这就 是非宗教的伦理。但如果你说不能这么做这么做的话会造恶业而堕落地狱,以 这种方式去讲解的话就是宗教的伦理了。
问:既然所有的众生都同样渴望幸福、都不愿意遭受苦难,那我们要如何 真正做到离苦得乐呢?因为我们都很容易受到愤怒、嫉妒、我慢等这些负面情 绪的控制,所以要如何脱离这些负面情绪的干扰? 答:根器的不同会跟前世的宿命有关,也会跟今世周遭的环境、人、事物 等有关,即便我们都是想要离苦得乐——就以这一点来讲我们都是相同的,可 是离苦之法和得乐之法,也是需要搭配着根器以及自己所拥有的条件而离苦得 乐。 就以导师世尊的说法来讲,一开始讲四谛法轮,之后讲《般若经》转了无 相法轮,最后转了第三转法轮,同样都是对导师有信心的弟子,可是随着根器 的不同导师的说法也会不一样,虽然在戒学上是一样的,可是在慧学上因为弟 子们接受程度不同所以导师世尊转了三转法轮而说到了三种不同的内容。 我们虽然都想要离苦得乐,可是也要考虑到人脑思维的条件的不同,有一 些人这么思维对他更有帮助,有一些人这么思维对他可能没有什么效应还需要 透过另外一种角度去做切入,就像同样的疾病会随着身体状况的不同而来服用 不同的药物般,慧学也是需要去考虑我们能够接受的条件等现实因素。 这也是为什么在这世界上有一些人主张造物对离苦得乐更有帮助的原因, 因为对造物主有信心打从心里面相信造物主所以对他的受益更大。同样的回教 也是如此,回教徒认为有阿拉,一切的主宰及造物主就是阿拉,因此会对他产 生信心。其他的宗教也是随着当地信徒不同的条件所形成的。所以因材施教的 必要性是我们要去考虑的因素之一。 在这世界上有七十亿人,因为我们的接受程度不同,我们的根器、希求不 同,加上我们的环境不同,所在地的气候、文化也不同,所以要根据这些众多 的条件来找出适应自己的最好的方法。 像是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些基督宗教修行者的作为的确令人赞叹,同样的回 教徒也有、印度婆罗门教也有这种非常善良的信徒和修行者,透过自己的教义 的表里一致的修行和实践让他变成非常的善良、非常的谦虚,这是都可以见到 的。所以我们要知道人脑思维的不同,所在环境的不同,背后的文化背景不 同,这些都是我们要去考虑的因素。
问:请问那我们要如何学习忍辱和慈悲? 答:寂天论师的著作是最好的,为了获得解答一定要去学习寂天菩萨的 《入行论》,虽然在修学爱他心或菩提心的时候说到了知母、念恩、报恩等七 因果,可是当我们讲到知母的时候又要先去成立前后世的存在,但如果是《入 行论》的话直接讲到了:“所有世间乐,悉从利他生,一切世间苦,咸由自利 成。何需更繁叙?凡愚求自利,牟尼唯利他,且观此二别!若不以自乐,真实 换他苦,非仅不成佛,生死亦无乐。”这类的说法的确非常具有说服力,的确 也是如此。 无论你有没有信仰,从自己的生活经验我们也可以知道,内心不愉快的主 要原因就是把自己看得太重所导致的。像是圣雄甘地等这些伟人不是为了自 己,他内心里面所装的、所想的,都是为了他人、都是为了自由、都是为了人 民群众,因此他的内心是非常满足的,这是显而易见的。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知 道这些伟人、圣人内心里面装的都是他人,内心所想的都是为了他人的利益。
以你来讲的话我觉得你应该要反复去学习《入行论》,有空就要学,如同 《入行论》所说的,当我们遇到仇敌的时候要把对方视为我们的善知识,我们 为什么要修忍辱?是因为有人打从心里面不喜欢我们,遇到这一样一个人、有 了这样一个机缘我们才会学习忍辱啊,你不可能对佛修忍辱吧?我们唯一修忍 辱的机会是遇到了打从心里面不喜欢我们的人,所以这个仇敌是我们修学忍辱 最好的善知识,这个最好的机会是由他创造的,因此他是我们修学忍辱最好的 善知识。 以我个人来讲一有空就会去学习《入行论》,反复地去学习和阅读,尤其 是《入行论》的第六品以及第八品,在第八品静虑品里面说到了非常完美的自 他相换的内容,这是我每天思维的内容。所以你要好好的去思维第六品的内 容,这里面讲到了愤怒的过失,非常明显的跟我们分析,这个的依据就是在第 八品里面自他相换的内容,说得非常美。好好去思维的话,的的确确我们这一 生只有剩下这一条路——修学自他相换可以选择了,除此以外没有其他的选择 了。虽然我们有供水、礼拜等,可是真正能够做到集资净障的最强大的法门就 是菩提心,能够贯彻始终集资净障的大法就是菩提心。 此外再加上空正见,我们心续上最主要的烦恼来自两者,一者是爱我执, 爱我执分相应烦恼的爱我执和不相应烦恼的爱我执,像是声闻独觉罗汉所拥有 的是不相应烦恼的爱我执,但是我们凡夫心续当中的爱我执基本上是相应烦恼 的,都是相应于我是质体有的这种我执而产生的。我们会觉得能够掌控我的 身、我的语、我的意,但是这个掌控者的我到底在哪里? 有一次在跟群众见面的时候有位妇女表达了她内心的忧郁,于是我就问她 那个忧郁的我在哪里?她说就在心间这里,然后我又问她那个我是方形还是圆 形的?她说是圆形的。所以这么思维是有帮助的,当我们内心里面郁闷、忧郁 的时候会觉得有人欺负我,但是那个被欺负的我到底在哪里,找不到啊!可是 我们受到欺负的时候会觉得好像独立自主的我被欺负的感觉。 爱他心的障碍是透过愤怒、嫉妒等这些负面情绪来干扰爱他心的增长,但 是这些负面情绪最终都有一个我是控制身心的操控者的执著,为了能够断除我 执我们要思维空性——这一切都是名识施设而有仅此而已,以此来减少我执产 生的愤怒和嫉妒等,因为这些愤怒和嫉妒的确都是来自于我是质体有的执著而 产生的。为了能够消灭爱我执我们应该要去学习爱他心、菩提心,所以我们真 正修行的最佳法门就是菩提心和空正见! 虽然在藏地里面密咒金刚乘这些法门非常的殊胜,可是我们在修学密咒金 刚乘一开始的时候都会念观空咒“嗡 娑巴瓦旭哒 萨尔瓦哒嘛 娑巴瓦旭多 杭”,这句话是指我们要思维空性,思维空性之后将空正见转为本尊,这种的 自生瑜伽才能够对治我执。否则,在念诵观空咒的时候对空性毫无理解的话, 我们如何能够将空正见转为本尊?如果没有办法将空正见转为本尊的话,这种 的本尊瑜伽、自生瑜伽怎么能够对治我执?这是没有办法做到的! 所以任何的密咒金刚乘的修行都要建立在空正见之上,因此在念诵“嗡 娑 巴瓦旭哒 萨尔瓦哒嘛 娑巴瓦旭多杭”的时候,就是叫我们要思维空性将空正 见转为本尊,以这种的方式自生本尊,这种生起次第的本尊瑜伽才能够对治我 执、谛实执著。这是佛智在《普贤宗义论》里面写到的观点,写得非常好。 总之,要反复地学习大教典才能够知道这种深广的内容,透过《入行论》 知道广大行的法门,让我们知道如何自他相换、爱他心的利益和爱我执的过 患;透过《中论》、《入中论》的学习,要尽量地去学习,来了知深见行的法 门,以这种深、广的法门来实践于日常生活当中,你的内心是绝对会获得改变 的! 我们会有一种传统说到透过三年三弦月会获得成就,这个不会有什么效 应,以至尊米拉日巴大师来讲,是以一生的时间完全放弃一切在深山苦行如此 坚持之后才有办法做到的,他并没有说三年三弦月做完之后就获得成就,并没 有像我们传统所说在三年三弦月当中持个咒、思维个本尊马上就获得成就,这 是没有办法做到的。我们应该有一个心力,抱着“乃至有虚空,以及众生住,
愿吾住世间,尽除众生苦。”的心力来修行,又如同《入行论》所说的:“如 空及四大,愿我恒成为,无量众有情,资生大根本。”要以这样一个心力来学 习。 如果你一开始是以五分钟热度来学习的话是不会有成果的,一开始我们的 心力要从远见上设定在虚空未尽之前的时候,才不容易会沮丧,才有办法真正 的提升心力,这是有差别的。又如同《入行论》所说的:“如空及四大,愿我 恒成为,无量众有情,资生大根本。”以这样一个心力来学习。
问:在您的四大使命之中,作为学生的我们可以帮助您完成那些工作? 答:我的四个使命是从作为人的出发点而建立的,而非以达赖喇嘛这个头 衔而设定的使命。因为这世界上有七十亿人,我是七十亿人中的一员,科学家 也说我们人类是群居动物、社会性动物,任何的群居动物都需要去关注、都需 要去爱护所在社区的成员,这是(就以生理所需而言的)动物们也会去做的, 我们之所以能够幸福靠的是依赖他者。 我们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我们的本性具有慈悲的品质,在这个基础之上我 们不应该只是去关注物质的发展而忽略内在的品质,相反的我们更应该去关注 内在的品质,如此我们的生活才能够更加的幸福,我们所在的社区才能够更加 的幸福,充满了慈悲、爱和被爱。我的第一个使命跟宗教无关,只是单纯的以 科学为佐证来推动善心的价值。 我是佛教徒、我是比丘及修行者,宗教的和谐是很重要的,即便这些宗教 持有不同的哲学观点,但是却相同的传递了爱和慈悲的价值观这方面的信息, 正是因为这么的传递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很大的贡献,所以这种信息传递者的主 流宗教之间的和睦相处就变得非常重要。这是可以做得到的,印度就是最好的 范例,世界主流的宗教在印度这个国度里都能够和睦相处,除了偶尔会发生冲 突以外,就整体而言是非常好的。即便是回教的国家之间,什叶派穆斯林和逊 尼派穆斯林会因为宗教的名义而造成冲突,比起他们印度要好很多。 不同的哲学观点是根据自己的信仰所相信的内容,但这不影响和睦相处 啊,所以宗教间的和谐是我们绝对可以做得到的。我们应该要知道这些不同的 观点是由因材施教、接受程度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所导致的必要性,这一点我 们是可以理解的,在这理解下我们尊重其他的主流宗教,一旦尊重的时候我们 就会有和睦相处的基础。我认识一些基督宗教的朋友、回教的朋友、犹太教的 朋友,他们的的确确非常善良和友善,所以我的第二使命就是推动宗教之间的 和谐。 我的第三使命是有关西藏,我是藏人,西藏的广大群众将他们的希望寄托 在我的肩上,我放弃了政治的职位,这是在自信和荣耀的基础之上而讲的,我 们的司政是由民众选举出来的,所以在第三个使命里面我要做的是维护西藏的 文化。在众多的文化当中藏文化算是最好的之一,因为我们的文化精神一开始 是来自那烂陀寺的大学者寂护论师,他把这么完整的思维体系搭配着量学和心 理学的内容交给我们,在诸多的佛教国家里面以这种强大的量学逻辑分析方式 而去学习教理的只有藏传佛教。 藏地的佛教因为是以逻辑分析的方式学习教义的缘故,所以才能够跟科学 家平起平坐的进行交流。如果我们的信仰是秉持在一种引经据论的传统之上而 延续我们信仰的话,那么我们就没有办法跟科学家平起平坐的进行交流,所以 分析和观察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个同时我要维护的是西藏的语文,藏王松赞干布下令创造了藏文,之 后藏王赤松德赞邀请寂护论师来到西藏,寂护论师跟藏人们说:“既然你们有 了自己的文字,就应该把大藏经翻译成藏文,不需要特别去学习巴利文和梵文 之后再来学习大藏经,要用自己的文字来学习大藏经的内容。”我们翻译的大 藏经包含有一百多部佛世尊亲自宣说的巨作和两百多本大师们所写下的巨作。
在翻译的过程当中,我们根据大藏经创立了很多新的词汇,这就让藏文非常接 近梵文,所以你们年轻的一代一定要去好好的学习西藏的语文,到目前为止你 们做得很好,也要继续地做下去。此外我还要维护西藏的生态环境,西藏是亚 洲许多国家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因此西藏生态环境的维护和保护就显得非常重 要,除了对六七百万藏人有帮助外对亚洲其他国家也有巨大的帮助。 我们现有的知识都是来自印度那烂陀寺,这套完整的那烂陀寺的体系我们 藏人将之完整的保留下来,我们希望这套知识在印度能够再次复兴。印度获得 独立之后,现在的教育受到西方的影响极大,这不足以让人们能够获得幸福。 现代的教育只是让人们关注物质层面的发展来满足感官觉受而已,而并不讲到 第六意识要如何满足的方法,当我们第六意识受到干扰忧郁或痛苦的时候要如 何去面对?在古印度的文明里面已经有这方面丰富的资讯,可是在现代教育里 面都没有提及、都没有教育我们,所以这个部分必须要复兴。我们现在讲的量 学和心理学其实一开始就是来自印度,这本来就是古印度文明的资产,希望这 个资产能够再次的复兴于现代印度当中。 作为年轻学生的你们,在今年年底我们会开一个西藏大会,洛桑森格跟我 说在这个大会里面会根据我的四大使命来进行讨论而去坚定的护持,他这么跟 我表示过,我对他说这非常好。
问:如何在不放弃对自己人民的爱和感情的同时,去选择对自己和他人都 能够双赢的道路? 答:就像刚刚说的心怀善念是很重要的,在心怀善念的同时又以智慧去分 析真相,因此能跟科学家们平起平坐交流的传统只有我们藏人才有,在我们藏 人的传统里面因为现代教育的不足有一些人会歧视我们西藏的文化,可是因为 现在透过我们跟科学家平起平坐的严肃的相互交流,我们慢慢发现西藏的文化 绝对不输现代的教育,反而还可以帮助现代人。这种帮助不是说要以傲慢轻视 他人的态度去帮助他人,不是的,而是以智慧去认清真相、认清这一套理论的 的确确对改善人民的内在幸福是有帮助的,以这一种善良的心来推动这一套西 藏文化。 要去推动之前我们首先要有自信心,就像你们在学校学习的时候如果老师 什么都不会就没办法教你们,老师在教你们之前必须要有自信才有办法教你 们,如果老师丧失自信的话那怎么教你们。非理的自信这是不需要的,我们的 这个自信是有理由的,对民族的坚持和自信是有真相为依据的、是有理由的。 一开始我们流亡来到印度的时候的确是无依无怙没有任何的依靠,之后慢 慢接触到印度的修行者、专家、学者等各方人士,后来我们发现这些知识分子 想要从西藏文化当中去学习我们的良好传统,现在我们的藏文化在世界这个大 市场当中受到越来越多高知识分子的关注,所以我们这么推动是有理由的,我 们并不是最厉害的,我们并不是以这种方式去推动的。 过去我们只是将自己的文化保留在自己的国度里面,并没有展现于世界的 这个大市场中,今天我们有机会将这个深广的西藏文化展现在世人前面,许多 的高知识分子看到了这个价值之后现在越来越感兴趣了。有一些外国人到了藏 地之后一开始他们说藏传佛教是喇嘛教,好像只是喇嘛的一种传统习俗而已, 没什么价值。可是现在完全不同了,当我们把这个文化展现于世人的这个世界 的大市场之后,现在他们不讲喇嘛教了,反而备受重视。
问:业决定一切,今世的苦乐都是来自于业,既然是这样的话,那么我们 要如何改变我们的业呢? 答:所谓的业,以今生来讲上半辈子造的业、或前世造的业、或前前世造 的业,光是有业不一定会感果,因为还需要有当下的助缘,而且当下的助缘也 会影响到业力而改变这个果。
今世苦乐的主因是过去所造的业,可是也会随着今世的助缘而改变,这个 助缘在改变的过程当中牵扯到前世的业和今世的助缘,所以我们很难区分说这 是前世的业和今世的助缘所导致的。以我们现在所患的疾病来讲,不会因为这 个疾病是过去造作之业所感招的就不去服用药物来治疗,我们不会这么想,我 们还是得去服用药物啊,因为我们知道这一世的助缘可以改变我们,所以为了 自己的健康、为了自己不要生病我们仍然还是需要透过药物去治疗。 当我们没有办法解决的时候,我们会说这是过去所造的业,这对内心的抱 怨会有帮助的。否则的话,会觉得为什么是我,老天为什么这么不公,本来就 已经有身体的痛苦了,内心里面又多了一个抱怨的苦,这是苦上加苦嘛。如果 你主张有造物主的话,你会觉得造物主一定会有它的用意;同样的我们因为相 信因果的关系,当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而没办法改变的时候,我们只能相信这 是前世的业所导致的。 至于是怎么导致的呢?它的一个详细的过程要解释的话就变得非常复杂 了,因为有身业、语业、意业,当下的助缘又可以分内在的助缘、外在的助 缘。因为有当下的助缘,所以我们生病的时候不去看医生这是错误的。但如果 我们尽最大的努力也没办法改变的话,我们会说这是因为前世所造的业、是自 己所感得的果报,是自己要还债的时候了,这么想的话内心会有一种慰藉的作 用。
问:我想要了解证悟缘起的定义是什么,虽然顺世派他们也知道母亲会生 孩子,可是我们说顺世派他们并不证悟缘起啊。 答:以顺世派来讲他们否定前世和后世的存在,无论任何的苦乐都是当下 的因缘而有。耆那派和数论派说到了生生世世的概念,佛教也说到了生生世世 轮转的概念。 无论任何的苦乐,都有外在的助缘和内在的助缘,最主要是由内在的因缘 而导致了现在的苦乐。那么他的主因是什么呢?因为内心没有调伏、受到烦恼 的操控所造的业而带来的痛苦,所以佛经里面说到了内心调伏的话则会获得安 乐、内心没有调伏的话将是痛苦。因此,内心获得宁静的话,我们就可以定义 为内在的幸福;如果内在受到负面情绪的干扰、起伏很大的时候,我们就无法 定义为内在的幸福,这会影响我们身体的健康。 内在的宁静可以来自两个因缘,以方便品来讲透过爱他心来协助内在的宁 静,以及透过智慧品这个无我的见解而来协助内在的宁静。爱我执在产生的时 候,它的依据来自身心背后仿佛有一个我的这种执着所产生的,这个我执越强 的时候它的贪心就越强、嗔心就越强,因为坚信这个身心背后操控者的我是存 在的,再加上坚信一切的事物都是以自己的力量所产生的独立自主,是非常实 体的存在。 就像量子物理学家所说的,当然量子物理专家不会心理学的内容,他们会 讲到表象和真相的不同,所以看任何物理现象的时候仿佛有一个定律在,可是 真相是什么呢?到了量子状态的时候,没有任何的粒子、没有任何的物理现象 时有其绝对性的,这是量子物理专家说的。 我们之所以会产生负面情绪,是过度依赖表象所产生的独立、真相的现象 而有的,会觉得这种看法没有错,以此而产生了错觉、产生了非理作意。如果 我们知道表象上虽然是这么呈现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分析真相的时候并非像表 象般的这么独立真实而有的时候,那么错觉就不会产生、非理作意就不会产 生。 消灭无明的路径就透过真相的认知,无明可分两者,一者是对真相的不了 解但这不是主要的无明,(另一者)十二缘起里面的无明是对真相颠倒执著的 无明,所以《中论》说到了“非阴不离阴,此彼不相在,如来不有阴,何处有 如来?”我会改为“非阴不离阴,此彼不相在,自我不有阴,何处有自我?”
当我们讲到我的时候,好像有一个很真实独立的我是值得珍惜的对象,这 个我是我的身心吗?也不是!我的身心是我吗?也不是!因为我是依赖身心而 被说为人的我,所以我并非以自性的依赖身心。如果是以自性的依赖那就是不 观待了,不观待的话就没有办法观待着身心而被取名为人的我;并且我也不是 以自性的拥有身心,身心之外也没有我。但是在外道的宗见里面也说到了身心 这个蕴体之外有个常一自主的我,可是佛教的典籍里面说到了这种的我是不存 在的。 无我的论述,毗婆沙宗、经部、唯识、中观都一致宣称无我,可是最究竟 的无我的解释唯有中观师里面的应成派才能够做到。中观自续派说因为我是以 自己的力量而产生的缘故所以寻找之后要找到,因此属于补特伽罗的事例第六 意识这个是我,他说到了一个特殊的术名事例第六意识这是我。如果这个我、 这个事物是以自己的力量而有的话,那么现在空性的圣者们在观察之后应该要 找到这样一个以境上而有的我才对,因为找不到所以应成圣者定灭事物之过 患。 “若谓自相因缘生,谤彼即坏诸法故,空性应是坏法因,然此非理故无 性。设若观察此诸法,离真实性不可得,是故不应妄观察,世间所有名言 谛。”在世间的一个通俗的说法上我们会说我、你、他、是、非、善、恶这些 种种五花八门的世间万象,这是在通俗的说法当中成立的一个作用而已,不应 该超越这个门槛去妄加观察。如果这样去进一步观察的话那就是观察胜义谛 了,所以中观师在做总结的时候说到了:“瓶衣帐军林蔓树,舍宅小车旅舍 等,应知皆如众生说,由佛不与世诤故。如观察车七相无,由余世间共许 有。”去观察之后找不到任何的性质和作用,这些的性质和作用都是在世间共 许、在世间通俗的说法当中而有,超越了这个门槛想要寻找事物以自己的力量 而产生自己的自相或属性的话,这个自性是找不到的。所以一切的因果、业果 都是在世间通俗的说法当中才能够坦然安立的,在这个坦然安立业果的同时却 又能够断除身心背后操控者的我以及有自性的我。 以我来讲每天都在思维空性,我每一天都念诵《中论》的这些偈颂文,我 每一天都思维菩提心,这对我的帮助真的很大!因为贪嗔等负面情绪都是来自 真实执著的依据而有的,在这个同时又透过爱他心的思维减缓爱我执,因此由 爱我执所引发的负面情绪也会随之减少,这种内心的修练法真的是非常不可思 议。在众多的导师当中,为什么导师释迦牟尼佛是与众不同的呢?因为说了缘 起见和爱他心的缘故!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