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1月05-06日《心经》

Page 1

《心经》 2021 年 01 月 05-06 日 网络直播地点:达兰萨拉•寝宫

法王尊者

藏语教授

蒋扬仁钦

同声传译

滇津旺觉

记录整理

说法前言

以分析观察的方式认知真相 今天在此针对韩国的道友们举办为期三天的《心经》讲课,我非常荣幸拥 有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能够跟你们讲课,因此我感到非常的欢喜。 《心经》是《般若经》的其中之一者,《般若经》可分广、中、略三者, 广者通常称为《般若十万颂》,听说还有比此更广的《般若经》,中者是《般 若二万颂》,最略的《般若经》是一个“阿”字,“阿”是否定词,否定什么 呢?诸法并非像我们看到般的这么真实,就是否定这个内容,称《般若一字 经》。《心经》就是《般若二十五颂》,虽然表述的言辞并不多,但是它的内 容却非常的博大精深,今天在此为韩国的法友们讲解《心经》。 首先我们要知道, “般若”是智慧,“波罗蜜多”是到彼岸。佛法不应该 只是以信仰为主,应该要以智慧分析、观察,所以我们的信仰必须要是以智慧 发起的信仰。通常我们会有一种说法叫做上根随法、下根随信,在此的般若波 罗蜜多的般若智慧指的是上根随法的智慧,就是上根者会透过智慧分析看到真 相,以智慧了知真相。所以智慧不只是知道而已,而是自己的智慧,所谓自己 的意思是说,不只是听到、也透过思维,反复的分析观察所体验认知的真相。 导师释迦摩尼佛说过:“比丘与智者,当善观我语,如炼截磨金,信受非 为敬。”导师说的这句话也是非常的强而有力,这句话的意思是,比丘和智者 们不需要无条件的接受我所说的话,你们应该观察我所说的话是否有道理,如 果有道理的话你们再来接受,这是导师对子弟们说的内容。

透由福慧双修走上五道十地 导师的教法,在印度的时候最主要的佛法的传承是由那烂陀寺继承下来 的,那烂陀寺的这些大学者们会以智慧仔细观察,在观察的同时再以信仰修


炼,在这个智慧和信仰的结合下学习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这也是为什么佛教 一直强调智慧的重要性的原因。 那烂陀寺的这些大师们,针对博大的福德品以及精深的智慧品,其实可以 分显义性空缘起以及隐义现观次第以的方式来做诠释,现观道次第的这个内容 的确非常的广泛,透过智慧和福报的结合,才有办法做到嘎代、嘎代、巴日嘎 代、巴日桑嘎代、播谛梭哈,才有办法走上五道十地。 这里面的五个咒语各代表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和无学道,虽然是 直接的诠释大乘的五道,可是却间接的也说到了声闻和独觉的五道为何,直接 诠释菩萨的五道为何。 为了能够更好的理解《般若经》,我们要好好的去学习很重要的一部经 论,那就是《现观庄严论》,因为它针对《般若经》的隐义现观道次第做了广 大的诠释,为了能够了解《般若经》的显义缘起性空,我们要好好的去思维、 学习龙树菩萨的《中论》。首先以听闻的方式生起闻所生慧,再针对听闻的内 容反复的分析观察生起思所生慧,再搭配着生活当中如是修炼的缘故而生起修 所生慧,所以为了了解空正见我们必须要学习《中论》和《入中论》。 象是在大寺院里面,我们会以《现观庄严论》和《入中论》为主,这两部 论典是非常重要的。透过《现观庄严论》我们可以了解博大的现观道次第,这 部分内容《现观庄严论》诠释得非常好,由此而来了解隐义现观道次第;以显 义的空性来讲,是透过《中论》的学习和《入中论》的学习来了解的。

空法四门 在《心经》里面说到空性四门,也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 空,空即是色。”这种性空四门的思维是很重要的,所谓的空性并不是否定一 切而说到一切都没有,不是这一回事的。 所否定的这个基础,也就是我们平日所接触的这些事物是怎么存在的?这 样分析的时候而说“色即是空”,也就是去分析观察色、声、香、味、触是如 何存在的时候,并不像我们看到般的这么独立真实的存在。因为空并不是否定 一切而说一切都没有,所谓的空是因为缘起而说性空的缘故,所以是依赖着他 者。象是色法可以说大、小、长、短、不同的形状、不同的颜色,会随着不同 的因缘而去建立色法的论述,因此空性是基于一个存在的事物再去说空性的— —色即是空,也是因为性空才有办法成为色法——空即是色。 就如我平常说的,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引用量子物理专家的观点,这会很有 帮助。量子物理是怎么跟我们诠释的呢?我们看到的所有物理的现象,也就是 感官觉受直接接触的这些物理的现象,看似都有可被衡量的绝对性、 一切物理 都是真实客观的存在,虽然我们看到的一切物理都有可被衡量的一个绝对性, 可是到了量子真相的时候没有任何的物理是可被衡量的。透过这样一个量子物 理的思维,我们几乎可以更接近一切都是名识施设而有仅此而已的概念。


唯识和中观所说的——如同量子物理专家所说的——真相不同于表象,中 观师说:“如同我们看到般的,实际上并不是如此的存在。”唯识派说:“如 同我们看到外境般的,实际上并非如此的存在。”所以当我们在思维空性的时 候,搭配着量子物理的观点去思维的时候,会非常的适合。 《心经》说到了空性的内容,象是我们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等,如 果我们说并非像表象般的存在,如果了解这样一个知识的话有什么好处呢?这 是我们要去认真思考、分析的内容。 象是动物界的禽兽昆虫等,它们会看到任何的事物都是以事物自己之力而 产生,并且它们也是这么度过一生的。所以空性的理论搭配着量子物理所说的 真相与表象的不同,之所以要了解这样一个知识的原因是,所有的贪嗔等烦恼 会去执着表象真实独立客观的存在,正是因为这种真实客观存在的一个执着, 才给予了非理作意也就是错觉的一个依据,所以让好变成百分之百的好、让坏 变成百分之百的坏,因此而产生了贪和嗔。 龙树菩萨在《中论》里面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 亦是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而说到 了诸法皆是自性空,没有任何一法是以自己的力量而形成,没有任何一法如同 表象般的、如同看到般的这么真实的存在。透过这样一个真相的认知减少绝对 性的执着,这个执着的减少会帮助我们减少错觉、会帮助我们减少非理作意, 因此由非理作意所产生的贪嗔自然就会减少。 一般的宗教会说到要行善断恶,即便我们没有宗教信仰、不谈宗教的行善 断恶,就以我们的一个心态来讲的话,因为非理作意的这种绝对性的执着会让 我们产生各种各样起伏的烦恼,这会干扰我们内在的宁静呀。 这世界上有诸多的灾难都是由人为因素所造成的,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要制 造问题、想要制造灾难,可是之所以有这些的灾难、有这些的问题,是因为非 理作意的这个错觉——觉得一切的事物都是这么绝对、真实的存在所产生的, 之所以有这种错觉、有这种非理作意的原因,是依据我们看任何东西的时候这 个东西的存在跟这个东西所呈现的表象是一样的,所以这时候搭配着量子物理 的观点去思维的话是很有帮助的。 我有一位认识的印度量子物理专家叫 Raja Ramana,他曾对我说过:“量 子物理的核心思维在西方是一个崭新的领域,可是这个核心思想早在两千多年 前的印度就已经有了量子物理的核心思想。”于是他引用了《中论》的一些偈 颂文。的确是如此啊!在印度的文明里面说到一个观点,即表象与真相的不 同,这个论述不应该视为是一种知识的种类而已,应该把它作为去除负面情绪 的工具,所以《心经》里面说“色即是空”。我们看色的时候会,觉得这个物 质的东西是以自己的力量呈现了他的形状、颜色和作用,如果你是这么看到的 话、表象是这么呈现的话,实际上却并非如此,所以 “色即是空”。 虽然色法不是以自己的力量而产生,可是这一切的作用并不被否认呀!因 为这一切的作用,都是在一个世间共许、名识施设当中而有的,正因为是自性 空,所以才能够名识施设——“空即是色”,才能形成色法,这个就是《中 论》所说的内容。


烦恼能够被消灭的原因是它没有真理为依据 由这真实执着、自性执着会产生贪嗔等烦恼,除了龙树菩萨这样说以外, 他的心子提婆菩萨和圣天菩萨也这样说,“如身中身根,痴遍一切住,故一切 烦恼,由痴断随断。若见缘起理,愚痴则不生,故此一切力,唯应说彼语。” 这句话作了一个很大的纲要,帮我们做了个总结。 也就是让我们内心无法宁静、干扰的障碍——贪嗔等负面的情绪,之所以 会有贪嗔等烦恼,是因为在贪嗔之前产生了一个“这一切的事物无论好与坏都 是绝对的好或绝对的坏”的错觉,产生了“这种都是真实的好或真实的坏的” 错觉。之所以有这种绝对性的错觉的原因,就是我们深信诸法的表象就是诸法 存在的真相,唯有透过自性执着的断除才能够断除一切的烦恼,所以说到了 “由痴断随断”。希望这句《四百论》的偈颂文你们不应该只是停留在言辞的 一个表述上而已,而是要搭配着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做分析观察。 我们产生强烈的贪婪心或愤怒心的时候,会觉得贪婪的对象是一个独立真 实的个体、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物,因此而产生了百分之百的好的贪婪心,这 是显而易见的。所谓的空性,最主要是如何透过真相的认知来减缓内心烦恼的 方法,这个真相的思维的确会带来内在的宁静。虽然真实的执着会让内心的贪 嗔变得非常的强烈,可是当我们深信真相与表象不同的时候,贪嗔就会没有了 执着的依据,于是烦恼就能够被减缓。

显义空性与隐义现观道次第相互配合学习 这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想要离苦得乐的,当然生老病死是另外一回事, 除此以外我们在生活的过程当中随着各种的因缘会产生贪婪、厌恶、愤怒甚至 想要杀害对方,所以在这世界上确实有很多人为的灾难无有间断。科学家们最 近也说,我们内心之所以会反复的受到干扰,也是因为有这个强大的好与坏的 执着所产生,所以《般若经》的显义空性的诠释次第,就是透过真相的认知如 何减缓负面情绪的方法。隐义现观道次第,象是《现观庄严论》里面说的“发 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从此而说到了发菩提心的一个广大的善行。(《中 论》和《现观庄严论》)这两部论著将《般若经》主要的内容整理、结合,因 此这两部论著的学习非常重要。 在我们藏地的大寺院里面,学习教材虽然说到是五部大论,但最主要的是 般若到彼岸以及中观这两大门课程,这两部论著我们一定要好好的学习,对 《般若经》的解释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正行解释 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夫试光禄卿 传法⼤师赐紫臣施护奉

诏译

藏译的《心经》一开始说到了梵文曰,代表这本论著的传承是清净的。在 藏译的《大藏经》一开始会写梵文曰、印度文曰,只有少数的汉文曰。大部分 都是来自梵文,一些有关戒律的经论是来自巴利语,有一些少数的续典是来自 尼泊尔语,大部分都是来自梵文。 《般若经》有广、中、略不同的种类,虽然它的种类各有不同,但最主要 的内容就是显义空性诠释的次第以及隐义现观道次第。

⼀时,世尊在王舍城鹫峯山中,与⼤苾刍众千⼆百五⼗⼈俱,并诸菩萨摩 诃萨众⽽共围绕。尔时,世尊即入甚深光明宣说正法三摩地。

接下来是序文,所谓的前序或序文的意思是说,佛陀是基于什么样的一个 因缘下而来说这部经的呢,就是某一时世尊在王舍城灵鹫山而说到这本《心 经》。 一开始佛陀获得了正觉果位之后,在瓦拉纳西对五比丘众说四圣谛转四谛 法轮,巴利语系的一个佛教传承主要的依据就是四谛法轮,虽然巴利语系佛教 传承的内部会有不同的派别,但最主要所依据的就是《阿含经》,这是在瓦拉 纳西佛为弟子讲解的内容,在瓦拉纳西佛为弟子讲解的内容最主要是四圣谛, 也就是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因为佛陀讲到了灭谛的缘故,所以会引起弟子们对灭谛的好奇,而想要去 了解这个灭谛是怎么来的——是由因缘促成这个灭谛呀,这个灭谛是靠道谛而 有的,(灭谛和道谛)是属于清净谛的因果;而苦谛和集谛是属于污染谛的因 果,由集谛产生苦谛。 尤其是我们看到的这一切痛苦都是源于过去我们所造的业,我们造业的时 候是以烦恼造业,所以集谛又可以分烦恼集谛和业集谛两者。之所以让我们无 止尽轮回的主要原因就是透过烦恼集谛和业集谛所产生的,这个烦恼和业是可 以被灭除的,而且灭除的方式不是依靠祷告、祈愿或做法会,而是透过了知真 相、以智慧的方式去除的。 烦恼之所以会产生完完全全是因为无明,无明就是对真相的不了解,就是 无知、不明白,只有了解真相的智慧才能够让我们获得灭谛、灭除一切的烦 恼。那要怎样去灭除、根除一切的烦恼呢?这中间就有很多的问题,光是皈依 佛没有办法根除烦恼啊!要让烦恼能够被根除,我们就要看这个烦恼的性质为 何,它是来自什么样的根本。因为我们对真相的不了解、对真相的不知道所以 而产生烦恼的,这个无明的性质又是什么?这个无明的人是否能够根除烦恼 呢?所以在灭谛和道谛的时候会有很多的疑问,有很多内容值得我们去认真思


考,因此佛陀在众弟子疑惑和因缘具足的情况下,于是在灵鹫山对弟子说—— 灭谛是可以成办的、烦恼的根本是什么、无明要怎么去除,也即二转法轮。 一开始在瓦拉纳西对大众说四圣谛,可是弟子们随着这一些的疑惑而去长 期进行观察分析之后变得更有智慧,佛为了能够让弟子们更深入的去了解灭谛 和道谛而说到了《般若经》,也就是在灵鹫山转了二转法轮无相法轮。而随着 众生根器的不同,因此佛陀在讲解《般若经》的时候会有不同广、中、略的诠 释方式。 通常我们去朝圣的时候,我也去过灵鹫山,在经典里面虽然也有针对灵鹫 山的描述和形容,但是这并不重要,最主要的是王舍城,也是佛陀转二次法轮 的主要场所,也就是针对初转法轮的灭谛和道谛这两个议题做了更深入的诠 释,而称二转法轮无相法轮,而且它的对象是具有广大福报和智慧的人才有办 法听懂,如果没有足够的福报和智慧是无法理解的。 我平常会这么讲,在灵鹫山听《般若经》的这些众生们必须要有广大的福 报和智慧,一般的人在那种场景中是没办法听懂的。以《般若心经》来讲最主 要是观世音和舍利弗之间的一个对话,当时参与的听法对象要有足够的福报才 能够看到观世音,如果只是一个凡夫而没有办法看到观世音的话,假设这个人 看不到观世音的时候,他只会觉得导师在那里入定坐禅而舍利弗在那里自言自 语而已,他不会看到对话的全部场景,从此可见听闻《般若心经》的对象必须 要业很清净才能够看到观世音,这样一个业清净的众生才能够成为《般若心 经》当场的一个闻法对象,才能够亲眼目睹观世音和舍利弗之间的一个对谈。 那个时候导师世尊进入三摩地,这个三摩地称甚深光明三摩地,有一种诠 释的方法就是,“甚深”指的是空性、“光明”指的是由有法影射了广大的方 便品的内容。正是因为有这些有法、各种各样的万法,所以佛能够知道一切众 生的根器,并搭配着他们的根器为他们说法。

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在佛会中,而此菩萨摩诃萨已能修行甚深般若波罗 蜜多,观见五蕴自性皆空。

这时候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也在这个世尊与菩萨的聚会当中,正在观见、正 在思考五蕴自性皆空的内容。也就是我们每一天感官觉受所看到的、听到的、 感受到的这一切,都并非像表象般的、并非像自己看到般的,这么独立、真 实、客观的存在。 “照见五蕴皆空”,以你们韩文的翻译来讲有没有一个“亦”字?汉译的 《心经》里面,也就是玄奘大师的翻译里面只有“照见五蕴皆空”,并不是 “照见五蕴亦皆空”,没有这个“亦”字,即也是的意思。我曾经很殷重的请 教过一位精通梵文的学者,他说在梵文版的《心经》里面是有一个“亦”字 的。


这个“亦”字是很重要的,有了这个“亦”字之后,除了五蕴(无有自 性)之外,由这个五蕴作为施设处而被施设的我也自性空。如果只是讲“五蕴 皆空”只会思维到法无我而已,它没有办法包含人无我;但是,如果五蕴都无 有自性的话,那么由此所施设的我就更不用说了,更是无有自性。所以“五蕴 亦皆空”的这个“亦”字是说,不但五蕴没有自性,由五蕴所施设的我也没有 自性。因为在思维人无我和法无我的时候,一开始思维人无我会比较容易理 解,但是讲法无我的时候就很难理解。如果我的一个施设处——法本身都无有 自性的话,那么由这个法所施设的我、由五蕴的这个施设处所施设的我就更不 用说了。 外道婆罗门说我是可以从身心分开的一个独立个体,可是这种的我被佛教 的观点所否认,我们觉得我仿佛是可被摸到的、看到的,所以讲我的时候并不 是那么的清楚,讲我无自性的时候、无真实存在的时候好像比较容易理解,可 是当我们讲到五蕴皆空的时候就比较难理解,因为我们可以看到呀、可以感受 到呀,对可以看到的、感受到的这些内容而说无自性的时候就比较难理解。所 以“五蕴亦皆空”的这个“亦”字是很重要的,就是诸法都是空性,除了五蕴 无自性以外,由五蕴所施设的我也无有自性,能够影射人无我、涵盖人无我。

尔时,尊者舍利子承佛威神,前白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若善男子、善 女人,于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法门,乐欲修学者,当云何学︖」 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告尊者舍利子言: 「汝今谛听,为汝宣说。若善男子、善女人,乐欲修学此甚深般若波罗蜜 多法门者,当观五蕴自性皆空。何名五蕴自性空耶?所谓即色是空,即空是 色;色无异于空,空无异于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我们感官觉受直接接触的有很多,象是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但是对 我们冲击比较大的、影响比较大的是属于看到的这个色法,所以是以色为主, 故先说色。 “即色是空,即空是色”,当我们讲“即色是空”的时候,并不是说色法 本来是存在后然变成没有,不是这一回事,空性绝对不是否认一切的意思,空 性正确的诠释是观待施设而有的意思,因为色是观待施设,所以无有自性,不 是以自己的力量而形成——即色是空。因为色并非以自己的力量而形成,所以 唯有依赖他者才有办法成为色法;也是因为自性空,所以色才能够是色法—— 即空是色。色这个事物和他的特征自性空这两者,就以体性而言并无相异,所 以而说“色无异于空、空无异于色”,在此说到了二谛体性为一的内容。 为此我们要以龙树的《中论》为主要的依据,当然龙树写了《中观理聚六 论》这也很重要,都是需要我们去参考的。但是在《中观理聚六论》里面最主 要是《中观根本慧论》,也即《中论》。《中论》的内义诠释有《入中论》, 《中论》的词义诠释有《显句论》,《入中论》也非常的重要,是我们要去参 考的论典。


在《入中论》里面说:“若谓自相因缘生,谤彼即坏诸法故,空性应是坏 法因,然此非理故无性。”所以在此说到四种应成——应成圣者定灭事物之过 患、应成世俗谛为理智所堪忍之过患、应成无遮胜义他生之过患、应成无自性 为非自空之过患。 “设若观察此诸法,离真实性不可得,是故不应妄观察,世间所有名言 谛。”跟量子物理的说法是一样的,“设若观察此诸法”,我们看一切万法的 时候,会觉得有一个真实、独立的体性由境上产生;“离真实性不可得”,但 实际上并非如此,“是故不应妄观察,世间所有名言谛。”我们不应该冀望这 一切的作用是从境上而有,那难道没有吗?也不是的,这一切都是有的,在名 言的一个认定当中而产生,这一切的作用都是在唯名、唯识的施设当中而有。 “于真性时以何理,观自他生皆非理,彼观名言亦非理,汝所计生由何 成。”在此说到了四应成,我想,如果你们去看宗大师的《了不了义善说经 藏》的话,你们应该会了解这个四应成,即:应成圣者定灭事物之过患、应成 世俗谛为理智所堪忍之过患、应成无遮胜义他生之过患、应成无自性为非自空 之过患。透过这四种应成而说到了没有任何一个属性和作用是以境事物自己的 力量所产生,一切都是在名识施设当中而有,仅此而已。 “如观察车七相无,由余世间共许有”,仔细去思维的时候,我们看任何 一法都会觉得事物以自己的力量而形成他的性质和作用,也是因为如此而产生 了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贪嗔等烦恼,但是当我们了解真相的时候对减缓烦 恼是真的很有帮助!所以,了解空性的正确的见解,的确能够帮助我们减缓烦 恼。 而且在这个同时,搭配着《入中论》所说的;“悲性于佛广大果,初犹种 子长如水,常时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赞大悲心。”月称论师一开始不对佛菩萨 做礼赞,而是对大悲心做礼赞,是有他的一个特别的原因,的确也是如此啊。 之所以会产生这些贪嗔等负面的情绪、这些的烦恼,是因为把自己看得太重、 忽略他人的爱我执所导致的,为了能够减缓、消灭这个爱我执,如同《现观庄 严论》里面所说的“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而说到了发心的比喻和内 义,这类的教授是非常的殊胜,由空正见让我们直接的对治负面情绪、对治烦 恼,透过大悲心的修炼让我们减缓把自己看得太重的爱我执,减缓把自己绑得 紧紧的心。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之所以有众多的烦恼,就是因为随着错觉认为一切的东 西都是自主、真实的存在所产生的,另外一个烦恼源就是把自己看得太重的爱 我执所产生的,为了能够消灭这个爱我执我们一定要好好的学习《入菩萨行 论》。 以前我在藏地的时候并没有对《入行论》做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来到印 度之后从库努喇嘛滇津坚赞那里获得了口传之后也对别人讲解《入行论》,并 且自己也反复的阅读,这本论著所给予的效应是非常强大的!透过《慈氏五 论》我们可以知道藉由七因果的方式学习菩提心,这时候再搭配着《入行论》 的自他相换来修学菩提心的话,对减缓爱我执、提升爱他心是很有帮助的。


《入行论》说:“若不以自乐,真实换他苦,非仅不成佛,生死亦无 乐。”这句话说得真好,的确是如此!如果只想自己、不为他人而着想的话, 不要说将来能不能成佛,这想都不用去想,就连在轮回当中也都无法安乐。于 是又说到了:“所有世间乐,悉从利他生,一切世间苦,咸由自利成。”《入 行论》的这个自他相换的口诀教授的确非常的殊胜! 《入中论》和《入中论自释》我每一天都会拨点时间去阅读,上述所说的 四个应成所带来的效应也是非常强大的。有关菩提心的教授我们一定要去参考 《入行论》的第六品和第八品,第六品说到了忍辱的殊胜和愤怒的过患,第八 品说到了爱我执的过患和过失、以及爱他心的功德和殊胜,所用的理由非常犀 利,让我们的我执几乎无法辩驳,只能(心服口服的)说:“的确是如此,的 确是如此!”并且中观典籍所说的理由也是非常的犀利,《入行论》的理由也 非常的犀利,让我们的贪嗔等烦恼和爱我执都不知道如何辩驳了。 所以,在一开始的时候我们要好好的透过学习、听闻的方式生起闻所生 慧,针对听闻的内容反复的分析观察让自己生起思所生慧,将这些分析的内容 运用到生活当中让自己生起修所生慧,以这种的方式来减缓我们内在的烦恼, 我是这么修行的,也希望在场的韩国法友们也这么修炼。 不知道《中论》有没有翻译成韩文?中译的《中论》是有的,而且在藏译 之前就已经有了。至于陈那和法称的量学著作在汉译里面是没有的,所以汉传 佛教以逻辑推论的方式去学习教典的传统并没有那么的兴盛,因为量学方面的 著作并没有翻译成中文。 现在已经二十一世纪了,不应该再依循旧传统——因为是佛说的所以我们 要无条件的接受,应该要透过分析、观察来了解佛所说的教理才对。而且跟科 学家们交流的时候如果我引用佛经的话是没有意义的,只能够跟他们分析道理 和分析逻辑,这也是为什么量学的学习是相当重要的原因,在藏地我们会大力 的去学习量学,这一点很重要。 佛陀一开始讲到四谛的时候而说到了知苦、断集、证灭、修道四者,“知 苦、断集”也就是透过分析苦的因缘为何而去认知集谛,在认知集谛的过程当 中会知道我们的心是唯明唯观的一个体性,所以在心的本性当中并没有烦恼的 污染,因此《宝性论》说:“依一切诸佛,平等法性生,知一切众生,皆有如 来藏。”也就是烦恼的污染并不入住于心的本性当中,所以烦恼障和所知障等 这一切的烦恼污垢都是属于暂时的尘垢,最终可以在心的体性当中净除。 那烂陀伟大的学者们深知这一点,知道烦恼都是属于暂时性的,烦恼的污 染并不入住于心的本性,也就是《宝性论》说:“向说佛法身,自性清净体, 为诸烦恼垢,客尘所染污。”所以我们的心本身在唯明唯观的一个体性当中并 没有烦恼污垢入住于心的自性当中。 而且心的体性为何呢?心的体性就是能够了解事物的能力,这是心本身就 具有的一个潜能。同时在心续上生起了对治力的同时,心续上也会产生种种的 功德,象是区分是非善恶的这些智慧的功德就会随之生起。


那烂陀伟大的学者们象是龙树、提婆等,深知心的体性是为唯明唯观,而 且烦恼是属于暂时性的,以多种的理由来证实这一点。那烂陀这些主要的学 者,象是提婆,以及我们平常很熟悉的《入中论》的作者月称,在大寺院里我 们会去学习般若和中观,这是最主要学习的内容,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从小就要 去背诵《入中论》和《现观庄严论》的原因。 《入中论》是一部非常珍贵的论典,(理解它)确实相当的困难,月称在 《入中论》里面说,即便那烂陀非常著名的学者象是世亲论师等,他们的一些 观点仍然会被月称所破除。月称破除世亲的观点,是针对逻辑分析实事求是的 去破除,不会因为世亲菩萨很著名而去接受他所说的一切,所以在《入中论》 中说:“前说深可怖,多闻亦难解,唯诸宿习者,乃能善通达。”月称论师是 非常客观、正直的一个做法。 所有的《般若经》传承的学者们都会做《般若经》的解释,可是在做解释 的时候几乎都会分成唯识和中观的观点去做解释,一者是以诸法无外境的方式 去做解释,一者以诸法无谛实的方式去做解释。月称论师不只说到无谛实,还 说到了无自相——即便是名言上也不应该存在自相,即:“若谓自相因缘生, 谤彼即坏诸法故,空性应是坏法因,然此非理故无性。设若观察此诸法,离真 实性不可得,是故不应妄观察,世间所有名言谛。”于是月称论师说到了四个 理由:一、应成圣者定灭事物之过患;二、应成世俗谛为理智所堪忍之过患; 三、应成无遮胜义他生之过患;四、应成无自性为非自空之过患。 这个“应成世俗谛为理智所堪忍之过患”说得非常好,一针见血!无论是 内在的感受、还是外在的色法,我们都会感受、会看到事物以他自己的力量而 形成了他的作用和属性,这种的看法是完全错误的,诸法未曾这么存在过。如 果我们如同看到般的这么去存在的话,那么圣者应该要看到才对,可是圣者却 没有看到,所以说到了“应成圣者定灭事物之过患”。 我们背诵了《入中论》、学习了中观的教典之后,更要去深入的分析、思 维,这个很重要!有时候我们只是一直讲诸法无自性,好像只是挂在嘴边而 已,却没有深入的去分析观察这个无自性的内容是什么。 在我们学量学的时候,我们会说证量是针对自己的一个所执境无有污染, 境本身必须要有自相,而说到了这方面的一个观点。这些中观师针对这一点做 了分析观察,这个分析做得非常好!我们会觉得,从境上好像仍然还有一种从 境之力而有的存在,如果真的这么觉得的话,那么负面执着仍然有它的依据在 啊,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如果色可以以自己的力量而形 成了他的不共定义、不共属性的时候,我们怎么说色即是空呢?但是我们看到 的五花八门种种的世间万法,无论任何一物,去寻找之后,没有任何的属性和 作用,是从境上而有的、以境之力而有的。 色法——有形状的这个事物,或者是佛果的时候——自利法身、他利色身 以及三十二相、八十种随行好,这些种种果位的功德,我们会去皈依佛,会去 珍惜佛对我们的恩惠,可是这一切的一切去寻找之后都是找不到的。所以如同 佛陀的色身般,这一切清净和未清净的万法,在无寻无找当中确实会看到此法


所带来的善恶、好坏的作用;可是寻找之后,是没有任何一法可被找到的,因 此而说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并不是说这一切都不存在或者否定一切,一切的作用都是在名识 施设当中抽象的存在仅此而已,因为是观待施设而有所以不是没有, 龙树菩萨 也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是因由观待施设的缘故,我才说空性 的。象是佛陀的色身或者我们的肉身,这些并没有被否认喔,这是有的,但是 怎么有的呢?并非像表相看到般的这么真实、独立,而是在世间的共许当中认 定而有仅此而已,由此而说到了空即是色。 因为只有名识施设仅此而已,所以从境上彻底不存在了,以境之力所拥有 的一切都不存在,而说到了无我、无真实、无自性,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 色”。刚刚所说的空性的内容,正确的解读是依赖他者而被施设而有,这个是 空性的正确解读,故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有法或事物,以及色法的特征——空性,这两者就以体性而言是不 能分开的,所以而说到体性一、返体异,这个空相四门的认知是非常重要的。 就是没有任何一法寻找之后可以被找到,包括佛陀的色身和法身都是找不到 的,以及三十二相、八十种随行好等每一者去寻找的话,如果不在无寻无找当 中感到满足,想要跨越这个门槛去寻找的话,是找不到的。

「舍利子!此⼀切法如是空相,无所生无所灭,无垢染无清净,无增长无 损减。舍利子!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 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无眼识界,乃至无意界无意识 界;无明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无所 得,亦无无得。

我们在轮回的时候是以十二支缘起而轮回的,在此说到十二支缘起皆无有 自性,四谛也无有自性。“无无明”就是无明本身也无有自性,“无无明尽” 就是尽除无明的灭谛本身也无有自性,这个时候就要搭配着“灭”是无遮法还 是非遮法的理解来了解灭谛如何被安立。

「舍利子!由是无得故,菩萨摩诃萨依般若波罗蜜多相应行故,心无所着 亦无罣碍;以无着无碍故,无有恐怖,远离⼀切颠倒妄想,究竟圆寂。所有三 世诸佛依此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果这位行者只观空性的话是可以断除烦恼障的,可是烦恼所留下来的习 气这个所知障光靠空性的思维和观修是没有办法断除的,那要做什么呢?空正 见的背后必须要有广大的福报资粮,才有办法让自身的空正见转为对治所知障 的工具。


为了能够累积到广大的福报资粮,我们要做什么呢?虽然每一个善行本身 是一个福报、是一个功德没有错,可是所做的任何善行的动机是以为了能够利 益一切有情众生而成就无上菩提,即便身语所做的行为再如何的微弱、不起 眼,但是因为这个不起眼的身语的善行,是出于为利有情众生乃至虚空未尽之 前我要成就无上菩提,是以这种强大的心力而去成办,并且这个成办的心力不 是暂时性的,他是“乃至有虚空,以及众生住,愿吾住世间,尽除众生苦!” 乃至虚空未尽之前、乃至众生未尽之前,我要累积一切的善行、我要完善自 己,就以所缘来讲是缘一切有情众生、所追求的果位来讲是一切无上菩提,以 这种强大的动机、心力而去做出这个看似不起眼的身语的微弱的善行,但是他 所带来的福报却是不可思议的。 虽然声闻和独觉的修行者或罗汉们确实也累积福报,可是因为缺乏这种菩 提心的心力,所以没有办法像菩萨一样能够去累积广大的福报资粮。我为了能 够利益一切有情众生必须要成就无上菩提,以这种心力所做的任何一个大小的 善行,因为他所缘是一切有情众生、所追求的目的是无上菩提,所以由此所累 积的福报将是不可思议、将会非常广大。所以这个远离一切颠倒梦想的空正 见,必须要有菩提心摄持的情况下,才能够真正做到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的双 运,才能够做到般若波罗蜜多。 昨天其实大略也谈到菩提心的殊胜功德,的确菩提心是非常殊胜的。只要 心怀善念,不只是人,哪怕是动物,也都会喜欢我们。因为有这个善心,乃至 虚空未尽之前,乃至众生未尽之前,我都要尽一切的力量来满足众生的心愿。 因为有这种强烈的心力,有这种想要去圆满他利的心力,自然会削弱以自 己为主的这个爱我执;再加上结合着空正见的缘故,能够减缓自性执着、真实 执着。 这个修学菩提心的行者,在修炼菩提心的当下,内心是满足的,内心是宁 静的;此外,又可以累积广大的福报,能够让我们的后世获得增上生;不仅如 此,还能够让我们不久的将来马上成就无上菩提,所以慈尊菩萨说过:“断除 诸恶趣,得诸增上生,离引生老死,礼敬菩提心!” 之所以能够成佛,其实就是靠菩提心的修炼才有办法做到。而且,我们在 轮回当中的每一天,为了让内心获得更加宁静的这种安乐,心怀善念——以菩 提心让你心怀慈悲的话,无论是看到任何一者,包括你的仇敌,你都会打从心 里面的去珍惜他们,因此你看三界一切有情众生都会视为是你要去迎请和侍奉 的贵宾。 当你打从心里面接受三界一切有情众生的时候,内心几乎没有空间容许贪 嗔产生啊,所以内心的贪嗔就不会产生了。也是因为修炼菩提心的缘故,你才 会打从心里面的真正尊重仇敌,因为你深信只有仇敌才是最好的修学忍辱的善 知识。 如果你所谓的慈悲心是没有办法延伸到仇敌身上的话,那这种美其名曰的 慈悲实际上就是一个贪婪心而已,并不是真正的具相的慈悲。但如果因为修炼 菩提心的缘故,你而打从心里面尊重仇敌的话,那么这个慈悲才是表里一致 的、真正的慈悲。


因此《入菩萨行论》说我们行大乘道的时候修学忍辱是非常重要的,也是 因为要修学忍辱所以我们更需要去珍惜仇敌的这个资源,也是因为有了这个资 源我们才能够修学忍辱。所以当我们打从心里面生起了菩提心这一颗殊胜的善 心,我们除了能够累积广大的福报功德之外,在修炼菩提心的当下内心是满足 的、宁静的。 修炼菩提心的时候,许多的经论说到了以七因果的方式修炼菩提心,但是 比起七因果更深奥的是以自他相换这个途径而去产生菩提心。以前在西藏的祖 先里面将自他相换的这个传承称为伟大行的传承,所以而说深见行、广大行和 伟大行这三者,第三个传承伟大行就是指以自他相换的方式去修炼菩提心的传 承,透过自他相换的思维所产生的菩提心确实不可思议! “若不以自乐,真实换他苦,非仅不成佛,生死亦无乐。”这句话是我每 一天都会去念诵和思维的内容,的确是如此啊。也是因为反复的去为他人而着 想,也是因为焦点没有只摆在自己的身上,所以你不仅未来能够成佛,你在轮 回的时候也能够获得像涅槃般的安乐。如果你把焦点摆在自己的身上,只想着 自己,完全忽略他人的利益,完全不为他人而着想的话,不要说将来不会成 佛,即便在生死轮回当中,你的内心也无法安乐起来。 “故应除疲厌,驭驾觉心驹,从乐趋胜乐,智者宁退怯。”每日去思维菩 提心、修炼菩提心的话,一切的福报由此思维而累积,一切的罪障由此思维而 断除。我们的罪障也是因为思维菩提心而慢慢、慢慢的得以洗涤,一切的有情 都会被我们视为要去珍惜的贵宾,所以我们不需要去欺瞒别人,所以我们的生 活能够以这样一个非常客观的、坦然的、正直的态度有意思的度过。你们应该 要如此的思维:乃至虚空未尽之前,我们永远不会放弃菩提心。 在这个基础之上再去修炼智慧法门,也就是去学习空正见的内容,将菩提 心和空正见这两者做结合的话,我们那时所修炼的空正见才能够转为对治所知 障的工具,我们才能够真正的走上成佛之道。 虽然声闻和独觉的这个空正见非常的强大,可是他们因为缺乏菩提心摄持 的缘故,哪怕他们有再强大的空正见,他们的空正见只能够断除烦恼障而无法 成为断除所知障的工具,所以《心经》说“所有三世诸佛依此般若波罗蜜多 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接下来说《心经》的殊胜:

「是故,应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广大明、是无上明、是无等等明,而能息除 ⼀切苦恼,是即真实无虚妄法,诸修学者当如是学。我今宣说般若波罗蜜多大 明曰:「怛宁 也 他 唵 誐帝 誐帝 播 啰誐帝 播 啰僧誐帝 冐提 莎贺

虽然不同的注释针对这个“广大明、无上明、无等等明”做了不同的解 读,但最主要的是我们要了解,三世诸佛之所以能够成佛,是结合了菩提心和 空正见的缘故,而断除一切的罪障。“广大明、无上明、无等等明”是属于般


若波罗蜜多的一个殊胜,能息除⼀切苦恼,是即真实无虚妄法,这些内容反复 去思考的时候的确会改变内心。 正是因为内心获得了改变,所以会让我们无论看到谁,都会自然而然流露 出想要帮助他人的想法。而且想帮助他人的时候,又不会对他人产生自性、真 实、独立的执着,这个就是真实无虚妄法。虽然诸法并不像看到般的这么真 实、客观的存在,因为平日透过智慧反复的分析观察已经生起了觉受的缘故, 所以会依据真实无虚妄法,诸修学者当如是学。 因为菩提心的修炼会直接的对治爱我执,是广大明、是无上明、是无等等 明而能够息灭消除一切苦恼,是即真实无虚妄法,诸修学者当如是学。如果这 么思维的话,现在我们是凡夫,我们受烦恼的操控,我们的内心受到了所知障 的遮蔽,可是只要我们愿意结合菩提心和空正见的修炼,最终我们能够透过五 道十地的增上而获得无上菩提,证一切功德,灭一切障碍。 当然,这并不是一日之间就可以成办的,而是要透过五道十地依序的修行 才有办法,所以在此说到“怛宁也他 唵 誐帝 誐帝 播 啰誐帝 播 啰僧誐帝 冐提莎贺”。“ 怛宁也他”就是如是的意思,“誐帝 誐帝”就是去吧、去 吧,以命令式的方式去吧,所以现在我们期望能够走上第一个去吧和第二个去 吧,也就资粮道和加行道。 如同《入中论》所说的“如是慧光放光明,遍达三有本无生,如观掌中庵 摩勒,由名言谛入灭定。虽常具足灭定心,然恒悲念苦众生,此上复能以慧 力,胜过声闻及独觉。”因为如是修炼智慧和福德这种悲智双运的缘故,所以 能够做到“世俗真实广白翼,鹅王引导众生鹅,复承善力风云势,飞度诸佛德 海岸。” 我们内心会产生这种强烈的心力,因为我们看到了成佛的地图,我们知道 透过什么样一个方式可以获得成佛的果位,也就是透过结合慈悲与智慧——福 报资粮和智慧资粮的结合,以这种的方式累积成佛之因。因为经论为我们讲解 成佛的地图非常清楚的缘故,所以我们的内心对成佛的这个果位会产生极为强 烈的心力。 即便对方没有宗教信仰,可是我们跟他们讲解的时候他们也无法反驳,就 像我跟这些顶尖的科学家们交流的时候,跟他们提起菩提心殊胜功德的时候, 他们也是认同的。 我们现在虽然是凡夫,可是透过闻、思、修,针对菩提心和空正见生起了 闻所生慧、思所生慧以及修所生慧而生起了资粮道,之后生起了加行道,之后 生起了见道,之后生起了修道,最终到无学道,所以是“怛宁也他 唵 誐帝 誐 帝 播 啰誐帝 播 啰僧誐帝 冐提 莎贺”,也就是让我们心续的功德从低处往 高处攀升。 为了能够让我们能够做到“怛宁也他 唵 誐帝 誐帝 播 啰誐帝 播 啰僧誐 帝 冐提莎贺”,即便我们现在没有生起真正的菩提心,可是我们许下承诺每日 要无有间断的来思维菩提心、修炼菩提心,这个就是发心仪轨的目的,明天我 要为你们传授发心仪轨。


在上师的座前得到了某个教授之后,不应该认为我已经获得了而感到满 足,应该要反复的思维、再思维,每日的反复思维相当重要的。因为每一天这 么思维的缘故,才能够逐渐的将闻所生慧透过每日的思维转成内在的定解,这 个内在的定解因为反复去熟悉它的缘故,所以从内心里面才会真正的获得改 变,这是绝对可以做得到的。 所听闻的内容一定要反复的去思维,在这个同时也要反复的看大教典的内 容,将我所说的话去对应大教典的内容,有些我说的内容大部分是属于纲要, 这些细节的内容可能我并没有讲解,这时候你们就可以参考大教典的内容。 我们建立了师徒的关系之后,你从我这边获得了教授,获得了一次教授、 获得了两次教授,获得教授的次数这不是重点喔,重点是让你们的内心要有所 改变。象是我从小也获得了《广论》的教授,以及一些上师的觉受的传承,可 是因为自己不努力去思维的缘故,那时对小时候的我的改变并不大。也是因为 之后每日的反复思维,搭配着大教典反复思维的缘故,藉由每一天这种修心的 训练和坚持,让我早上一睁开眼睛马上就会想起菩提心的教授,我每一天都会 去念诵“乃至有虚空,以及众生住,愿吾住世间,尽除众生苦。”的偈颂文, 不只是我这一世,乃至虚空未尽之前,我要成为奉献自己作为利益众生的工 具。 在这个同时,我也会想起诸法皆无自性、诸法皆是缘起,“众因缘生法, 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以及“若谓自相因缘生,谤彼即坏 诸法故,空性应是坏法因,然此非理故无性。设若观察此诸法,离真实性不可 得,是故不应妄观察,世间所有名言谛。”也是非常强而有力和深奥的内容, 宗大师针对这句话做了四应成的总结:应成圣者定灭事物之过患、应成世俗谛 为理智所堪忍之过患、应成无遮胜义他生之过患、应成无自性为非自空之过 患,这四应成的内容是我每一天都会去思维的内容。早上起来之后我就会去绕 寺、绕佛,在这个时候我就会想这些内容,我就会这样去想。 而且这时候再搭配龙树菩萨所说的“非阴不离阴,此彼不相在,如来不有 阴,何处有如来?”将这句话稍做修改之后“非阴不离阴,此彼不相在,自我 不有阴,何处有自我?”以七相去做观察的时候,让原本只是对空性的一个会 意转为内心的一种觉受,每一天反复的去思维这些内容,这一种的坚持才会让 我们内心获得改变,才有办法做到像《心经》所说的“ 嘎代 嘎代 巴日嘎代 巴日桑嘎代 播谛梭哈”。也是因为结合菩提心和空正见的修炼,让我们修炼的 觉受变得越来越深入,以这种的方式让我们获得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 道、无学道。 所以,不应该只是依赖着经典所说的内容,自己还是要坚持每日的修炼。 虽然信心是很重要的,可是比起信心能够真正改变我们内在的觉受、能够改变 我们的内心,是透过分析、观察以及每日的坚持,这才是重点!

「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若能诵是般若波罗蜜多明句,是即修学甚深般 若波罗蜜多。」


尔时,世尊从三摩地安详而起,赞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 善男子!如汝所说,如是,如是!般若波罗蜜多当如是学,是即真实最上究 竟,⼀切如来亦皆随喜。」

在学习《现观庄严论》的时候,我们会看到开许的经典和加持的经典等不 同经典的种类,像舍利弗和观世音之间的一个问答就是属于加持的佛经。之前 的这个序言讲到了《心经》的缘起,是属于随许的一个佛经。 之后导师释迦摩尼佛赞叹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说:“你讲得真好,就是如 此、就是如此。”如来对观自在菩萨和舍利弗相互的交流而作随喜,感到非常 的欢喜。

佛说此经已,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并诸苾刍,乃至世间天、人、阿修罗、干 达婆等⼀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以上结束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讲解,《般若经》形成的次序如同之 前所介绍般的,一开始佛初转法轮是四谛法轮,说到了四谛的性质为何、四谛 的作用为何、以及四谛的果实为何,所以而说到了苦集灭道——知苦、断集、 证灭、修道,知苦不可得知、断集不可得断、证灭不可得灭、修道不可得修。 按照词义来看,有时候我们会觉得:“佛陀明明说我们要知苦,可是却又 说到了知苦不可得知,这到底什么意思呢?”会产生疑惑。在二转法轮无相法 轮的时候,佛陀很清楚地跟我们说:“这一切都是在名识的施设当中而有,仅 此而已,并不像表象所看到般那么真实独立的存在,所以知苦——却不要以独 立自主的一个自性执着而得知。” 在《般若经》里面针对空性的阐释做了非常明晰的解释,我们看《般若八 千颂》、《般若二万颂》的时候,会觉得好像在重复一件事情,这些主要的纲 要、总结就是可从龙树菩萨的著作《中观理聚六论》获得。在《中观理聚六 论》当中最主要的根本就是《中观根本慧论》,《中论》的注释有月称论师的 著作等,这些也是非常的不可思议!以般若而波罗蜜多而说到了诸法无有自性 的这方面的内容,在月称论师的著作里面做了非常清楚的解释。《甘珠尔》是 佛陀所说的经典,应放在我们的头顶而去尊重没有错,可是将其内容简略做出 总结的就是龙树和月称等的著作,能够打开我们的智慧之眼。 在分析、观察的时候,我们需要运用逻辑的工具,这时候我们就要参考陈 那和法称的量学著作。寂护论师在八世纪时来到藏地之后,教导我们如何学习 大教典的内容,所以我们会以这种(量学逻辑推论的)方式而去学习大教典, 有系统的去学习,也希望在场的韩国法友们能够知道这种系统的学习方式,如 何引用陈那和法称的这个逻辑的工具,来辅助你对真相的一个分析、观察,这 是很重要的一点。这么在做的时候,我们才能够真正完整了解般若波罗蜜多的


意思是什么。这时候你就不会觉得因为佛这么说所以我就这么说,而是可以透 过自己的一个分析观察去立论、建立自己的宗见。 我们在跟这些顶尖的科学家们交流的时候会有很多的共鸣,而且科学家们 确实也说到了粒子分析到最后是可以一直被解剖分解下去的,所以没有一个最 终的构成物理的最细粒子。近年我们在跟科学家们交流的过程当中发现到他们 也会获利,因为佛教典籍里面所说的心理学对他们来讲帮助很大,因为他们到 目前为止对心理学这方面没有特别的关注,所以对他们而言也会带来很大的帮 助和受用。象是物理这些细节的内容,比如量子物理的这种说法,搭配着我们 这里的中观的观点而来做讨论,这样做的话会非常好。 在场的韩国法友们,我呼吁你们在读诵这些《心经》的时候,仅仅读诵是 不够的,光靠念诵是不够的,必须要了解《心经》所要阐释的内容,这时候你 就要好好的去分析、观察这个《心经》的要义为何。 所以“嘎代 嘎代 巴日嘎代 巴日桑嘎代 播谛梭哈”指的是,目前我们的 心被粗分的烦恼所操控,如何透过真相的认知的结合,来减缓烦恼的操控。如 同《四百论》说:“如身中身根,痴遍一切住,故一切烦恼,由痴断随断。若 见缘起理,愚痴则不生,故此一切力,唯应说彼语。”《四百论》里说到了透 过缘起见而去认知诸法无自性,像这一类的内容就要好好的去学习,我们每一 天接触的色、声、香、味、触等,我们接触到任何一个事物,都会觉得这个事 物是以他自己的力量而呈现了他的属性、呈现了他的作用,会知道这种的看法 是错误的,这是一种错觉,而且会觉得我只是依赖着身心而被施设认定的一个 内容物而已,不会觉得我是一种客观独立的真实存在。 在这个同时搭配着菩提心的修炼,也就是圣者观世音对众生最主要的教授 就是心怀善念,透过结合菩提心和空正见这两者,每日这么坚持思维的时候, 才能够获证道地的功德,如是诠释的教典会让导师世尊相当的欢喜。以上就结 束了《心经》的教授传承,已经简略的给予了大众。

问答互动

问:尽管佛教与科学的目的有所不同,可是尊者您与科学家的合作长达三 十多年,佛教应该如何看待科学呢?佛教与科学两者之间应该如何互相帮助? 答:佛教跟科学的目的不同,咋看之下是可以这么说。佛教最主要说的是 心理学的内容,科学最主要说的是物理学的内容。可是仔细去想的话,佛教追 求心灵的安宁,科学是透过他们的诠释帮助我们去提升外在的物质条件。 虽然现代科学对心理学这方面的研究并没有像佛教这么的深入,可是慢慢 的现代科学对佛教典籍里面的心理学越来越感兴趣,尤其是很多顶尖的神经学 专家很想了解佛教心理学的内容。所以我时常说,佛教可以帮助我们提升心灵 的保健、情绪的保健,现代的科学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身体的保健。但是,身体 的健康与否,最终也得依止心灵的苦乐啊。


以我的经验,现代的一些顶尖科学家们的确对佛教典籍所说的心理学非常 感兴趣,虽然他们对前后世不感兴趣,对解脱和涅槃也不感兴趣,可是他们想 要知道如何透过佛教典籍的观点获得内在的宁静,他们对这方面关注的力道是 越来越大的。 两者之间如何互相帮助呢?就是透过这种的方式帮助他们。因为我们(佛 教)说到了内在的改变会帮助我们的身体,所以科学家发现透过内在的改变居 然会影响到我们的人脑、会产生不同的脑波,透过科学对人脑的一个研究,让 我们知道大脑的前额和后额之间的不同,等等这方面的细节我们就可以透由科 学家而了解,所以两者交流的话的确是会有帮助的,双方都能够获利,这是以 我的经验来确定的。

问:我期待能够将希望的概念纳入教育体性,但是当前教育的重点是资格 和竞争,我们如何将爱和慈悲心纳入到教育体性当中呢? 答:我们每一个人都想要离苦得乐,这是不需要去多做解释的,从出生起 我们就自然而然想要追求安乐、远离痛苦,快乐的根本就是慈悲心。我的母亲 曾经跟我说,(怀孕期间)当她的内心受到干扰的时候,腹中胎儿的活动会很 剧烈,会让她感到不舒服。所以,我们从一出生起,就是在吸吮母乳的情况 下,在母亲给予爱和关怀的情况下,才能够健康成长。以其他动物来讲,动物 界的母子关系是跟信仰无关的,是为了生存下去而反射出来的必要条件,如果 没有人去关照我们的话,我们是无法生存下去的。 四、五岁左右的小孩互相玩耍的时候,不会去关注对方的背景来自哪个国 家、什么肤色、何种信仰,也不会关注有钱还是没钱,只要能够一起玩耍就是 自己的玩伴。可是进入了学校之后,在学校给予的教育里面会跟学生们说不同 的国家、不同的宗教信仰、以及贫富之间的差距,在学校里面会跟学生们讲这 方面的知识和信息;但是在这个同时,却没有强调我们人之所以生存是因为有 其根本——慈爱的价值。在孩子们进入学校之后,这种在孩子们的天性里面本 来就拥有的慈爱的价值就这样被忽略了。 慈悲心对社会的团结、对自己的长寿及健康是很有帮助的!我们不需要讲 慈悲心对后世有帮助,以佛教的观点来讲我们不需要说慈悲心能够让我们获得 一切遍智,不需要这么讲,我们只要说慈悲心对今世的我是很有帮助的,所以 在现代教育里面也需要教导慈悲心这方面的课程。在指导慈悲心的一个课程的 时候,可能会认为需要搭配着宗教信仰一起教学,不需要这么做,因为在印度 早就有了以世俗的方式推动慈悲的先例,也就是不依据某个宗教为主而推动慈 悲的方式。 孩子们本来就有慈悲的天性,在进入学校之后不要总说种族和国家之间的 一个差异,虽然是要讲没有错,但是在这个同时更需要强调慈悲所带来的价 值、慈悲所带来的好处。


而且在指导慈悲的一个价值观的时候,我们不需要讲任何的宗教信仰,也 不需要讲导师世尊说了些什么,就单纯的以科学的佐证和生活的经验为他们分 享慈悲的价值。 并且科学家也说我们人类是群居动物,所以慈悲对我们的生存更为重要, 因为是群居动物的缘故,所以必须要为所在社区成员的福祉而去着想,这是科 学家说的。 我们是群居动物,不仅仅我的家人,即便是周遭的环境,如果跟邻居相处 好的话,当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请求邻居帮助,如果周遭都是仇敌的话,被孤 立的这户人家也无法快乐起来呀,所以这户人家能否快乐跟他所在的社区是有 关联的,这个所在社区不快乐的话这个社区里面的任何一户人家也快乐不起 来。 往大了去想,整个人类的社会如果能够充满了慈悲,相互的帮助,不会相 互伤害的话,那我们整个人类的社会才会快乐。以你们南韩和北韩来讲,同样 都是韩国人,且同文同种,只是因为政治的因素而去区分我们和你们,而造成 不需要的困扰。 所以,我们要往大的方向去想,全世界七十亿人都是一体的,以教育的方 式为我们传递这些观念,透过教育的一个正确的引导,提升学生们对人类皆是 一体的理念的认知。我们在这个地球上所有的人类都是一体的,没有差异,这 个观念、这个讯息,一定要从教育里面加大力量去推广,像我的使命之一就是 推动人类的价值观,而且是以人类皆是一体的理念去推动。 我们佛教的典籍里面说一切有情众生,并没有说只有自己国家的众生呀, 并没有这么讲,我们说的是一切有情众生离苦及苦因、离乐得乐因,这是我们 祈祷的内容。如果你是表里一致的话,那就更要为地球上所有人类的福祉去着 想,努力的去致力推动,让他们获得幸福。

问:我试图与他人分享佛法,但这并不容易,可否请尊者教导我们如何跟 他人分享佛法的教义和佛法好处?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做到? 答:相互的爱戴、相互的尊重,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秉持七十亿人皆是一 体的概念,那么所有主流的宗教都一致说到慈爱的价值,虽然是如此,可是透 过非常详细的一个分析来讲解心理学的内容,只有佛教才会做这么深入的分 析。 所以在我们接受教育的时候,要反复的听到七十亿人皆是一体的概念,象 是韩国、藏人、汉人虽然有佛教的一个背景,我们都有“慈悲是很重要的”这 样一个基本的概念,这时候再跟他讲解《入菩萨行论》,以《入菩萨行论》的 诠释来提升他内在的慈悲心。 以整体而言,首先在教育的体系里面必须要反复传递慈悲的价值观,在这 个基础之上随着自己的一个不同的选择而去选择信仰不同宗教的话那是个人的 事情。象是这时候你要选择基督宗教也可以呀,你相信上帝是造物主,我们都


是来自同一个造物主的上帝,因此我要爱护其他造物主所创造出来的兄弟姐 妹。这时候如果你选择佛教的话,你可以透过《入菩萨行论》来提升对他人的 爱戴和尊重。

问:城市的欲望会时常影响到我们,改变对自我和周遭人的看法,我们该 如何抵抗或克服这些负面的情绪? 答:象是贪婪、愤怒等这类的烦恼可以分强烈和细微两者,强烈的烦恼比 较容易察觉,可是细微的烦恼就比较难察觉、也比较难对治,虽然也说到透过 慈心的修炼来减少愤怒、透过不净观的方式来减缓贪心,但是我觉得更强而有 力去去除或根治烦恼最主要的途径,就是透过减缓爱我执和减缓自性执着这两 种方式。 “突然间产生强烈烦恼的对治方式”跟“比较平静的时候对治烦恼的方 式”也是有所不同的,以长期而言或者是以根治的角度而言,以减缓爱我执和 减缓自性执着的方式是最为妥当的。象是《入菩萨行论》说到了为了修炼慈爱 我们必须要修炼忍辱,要修忍的话必须要有仇敌这个对象啊,所以仇敌等同我 们的善知识,也正是因为有人伤害我、有这样一个仇敌,我才能够修忍,因此 仇敌是修学忍辱的善知识,像这一类的思维对减缓贪嗔的烦恼是一定有帮助 的。

问:福德资粮与智慧资粮这两者有何关联? 答:之所以说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这二资粮的主要原因是,我们将来成佛 的时候必须要成办他利色身,为了能够圆满他利色身首先我们要成办自利法 身,所以法身和色身是必须要成办的,透过色身来圆满利他,透过法身来圆满 利己。 “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现观庄严论》之所以这么说,就是为了 能够真正的帮助他人,圆满他利的事业,所以我们要成佛。成佛的时候,直接 的帮助他人、直接的去做出利他事业的是色身,之所以有色身必须自身有法身 的经验才有办法成办,所以我们所追求的无上菩提正等菩提的果位需要具有色 身和法身。因为需要这二身的缘故,色身的因缘就是福德资粮,法身的因缘就 是智慧资粮。 除了以这个角度去诠释二资粮以外,福报越大的人,对思维空性的认知会 带来更大的帮助;思维空性越深入的人,对提升福德资粮会带来更大的帮助。 因为空性并不是否定,而是缘起而说的空性,因为缘起的缘故——透过因缘观 待施设,所以更能够帮助我们提升福德资粮,两者是相互帮助、相互协助的作 用。实际的情况是二谛(世俗谛和胜义谛),根据世俗谛我们去累积福德资 粮——方便品的道次第,透过胜义谛我们去累积智慧资粮——空正见。


问:听说修行本身就会产生缘我的贪执,这是真的吗?什么才是正确的修 行方法呢?谢谢。 答:爱自己本身没有错,爱自己是自然的现象。正是因为爱自己、想要帮 助自己,所以才会想要远离一切苦、才会想要断一切过失证一切德的果位。导 师释迦摩尼佛一开始发无上菩提心,之后为众生行广大的菩萨行,之所以这么 做的原因,是源于认清自身拥有利他的能力,因此导师释迦摩尼佛下定决心以 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来累积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 如果以自性执着产生的缘我的爱这个叫做“缘己之贪”,虽然在大教典里 面说到:“贪众生故行遍贪。”这里的贪是缘自己的爱心,是远离自性执着 的,也就是因为只有爱自己才能够真正的懂得如何去爱他人。也是因为爱自 己,所以诸佛菩萨选择为了让自己好就应该要更爱他人,因此我要去做广大的 利他的事业,所以“缘己之贪”和“缘己之爱”要做区别。 “缘己之贪”和“缘己之爱” 这两者要去做区别,与真实执着有关的爱 是烦恼的贪;经论云:“贪众生故行遍贪。”其中的“贪”是爱,与烦恼无 关,可以这么思惟。 “贪众生故行遍贪,圣者无着救护故,慈尊座前聆谛听,大瑜伽师撰注 释。”这里说到“缘己之爱”。自己都不爱自己,岂能爱他? 佛世尊在无数三大阿僧祇劫累积资粮时,先有利己的希求心,以及与其有 关的利他希求心。此中的“缘己之贪”并非烦恼的贪,应理解为“缘己之 爱”。

问:弟子离开上师的时候,对弟子而言最重要的是什么? 答:宗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里面说:“《庄严经论》云:知识调伏 静近静,德增具勤教富饶,善达实性具巧说,悲体离厌应依止是说学人,须依 成就十法知识。此复说为自未调伏,而调伏他,无有是处。故其尊重能调他 者,须先调伏自类相续。若尔须一何等调伏?谓若随宜略事修行,于相续中有 假证德名,全无所益。故须一种顺总佛教,调相续法,此即为三种宝学,是故 论说调伏等三。” 正确的上师能够为弟子说出成佛的正道或成就的正道,引导弟子能够走向 正道,因此上师或善知识本身内心要有某种程度的调伏,才有办法成为具相的 上师,才有办法成为具足条件的善知识。 当弟子离开上师的时候,对弟子而言最主要的是什么呢?以我们来讲,最 主要的善知识就是导师释迦摩尼佛以及藏传的萨迦、宁玛、噶举、格鲁等这些 传承上师都是我们的善知识,以及为我们传授灌顶、口诀的根本上师,以我来 讲已经见不到了。 当我们离开上师的时候对弟子而言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即便上师涅槃了, 可是上师之前为我们讲解的内容对弟子而言是最重要的资产,哪怕上师圆寂


了,我们好好的祈求上师,邀请到前方的虚空做祈求,再反复的去思维上师曾 经为我们所说的这些教授,无论上师在世也好、还是离世也好,上师为我们所 说的内容本身对我们来讲才是最主要的一个资产,所以无论上师在世或去世对 我们来讲并没有差别啊,上师为我们教授的这个五道十地的内容对我们来讲是 最重要的。 所以宗大师又说:“如是四谛大小乘中皆数宣说,是为善逝总摄生死流 转、生死还灭诸扼要处,故修解脱极为切要,亦是修行大嗢柁南,故须如是次 第引导学者。”上师应该以二谛、四谛的方式去引导,以这样一个次第引导弟 子们,这才是具相上师应该的作为。 如果你所谓的上师只是给你一个灌顶,没有为你讲解二谛、四谛,没有跟 你讲解大教典的内容,只是给你一个灌顶的话,你要不要信这位上师是你的选 择,但这位上师是否具相你真的要好好观察,因为宗大师在《广论》里面也说 到:“故须如是次第引导学者。”所以应该以这种的方式引导弟子才对。 宗大师又说到了善知识的十法:“《经庄严论》云:知识调伏静近静,德 增具勤教富饶,善达实性具巧说,悲体离厌应依止。”而且宗大师又说:“自 未调伏,而调伏他,无有是处。” 在上师在世的时候,我们从上师的座前获得了很多的教授,当然也会获得 灌顶这些也不错,但比起灌顶更重要的是这些的教授,这是更为重要的。透过 教授我们可以知道——如何断除对今世的贪着、如何断除对后世的贪着、如何 断除别解脱的贪着、如何打从心里面去珍爱一切有情众生而去成就无上菩提, 这些的教授对我们来讲才是最珍贵的内容,这个教授永远不要忘记,好好的去 实践、修炼。 所以我们会观修上师瑜伽,也就是祈请上师来到前方的虚空,再针对资粮 田做七支供养而集资净障,这时候就要去反复的忆念上师曾经跟我们讲解的这 些教授,由此而获得了上师的加持,这么做是很重要的!所以即便上师已经离世 了,可是上师曾经对我们说过的教授这是我们每日要去修炼的内容,乃至虚空 未尽之前,乃至获得无上菩提之前。

问:您有最喜欢的艺术品吗?如果有的话,那又是什么呢? 答: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艺术品应该说是核武吧,因为就以工业的技术来讲 它能够产生这么强大的破坏力,真的是很不可思议啊。退一步来讲,象是我们 透过工业技术能够创造飞机让人们在天空飞行,这是很不可思议的。 无论是任何的艺术品,不应该随着自我主义——为了自己的胜利、他人的 失败,而且采用这个工业艺术的工具。艺术品本身会不会带来伤害,其实是要 看使用这个产品背后的动机是不是心怀善念的、是不是心怀慈悲的。如果我们 的内心受到贪嗔等的操控,哪怕是一根针或一把刀,随着贪嗔的动机,用这把 刀割人脖子的话也会杀人呀,所以最主要的还是操控这些工具背后的动机是否 受到烦恼的干扰或影响,这个动机、这个内心要获得适当的调伏,比任何的工 业艺术都还要来得重要。


学习大教典之后,所学习的内容变成了一种知识、让自己更自我膨胀,这 样学习大教典的目的就没有满足了,因为学习大教典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调伏 内心的,所以自未调伏而调伏他无有是处嘛。学习大教典的目的,就是要减缓 贪嗔、减缓烦恼、减缓傲慢等等,是为了这个目的而去学习的,可是学习大教 典之后变成自我膨胀的话这就没有用处了,同样的艺术品也是如此。

问:请问尊者,我是一位画家,我要如何以绘画来帮助他人? 答:我们需要的是慈悲,而且这个慈悲是远离贪嗔之爱,所以您可以透过 这类的绘画引导世人。象是母亲对孩子们的爱,便可从动物的互动中看到。如 果你能够将这种情感美丽地画出,看到这类的图画时,自然会有所感触,感受 到母爱的伟大,所以可用绘画的方式诠释爱的重要性。 我们之所以能够生存,靠的就是爱啊!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是靠母爱而 存活的。这类的绘画应该让幼儿们都能看到,这么做会有所助益。如果绘画愤 怒的模样,不仅样貌难看,面孔狰狞,好险我们没有獠牙,否则将会露出獠 牙,好不威风啊。孩子们不喜欢看到这类的绘画,会想避开。然而,母亲爱护 孩子,或动物之间的互相援助等,看到这类的绘画时,我们内心的感受是舒 服、快乐的

问:您觉得宗教的戒律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改变吗? 答:这世上不同的主流宗教,都由之前的传教士或传承上师流传下来,至 今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无论是主张有造物主的传教士也好,还是否定造物主 的佛教传承上师也好,我们的传承是这样延续来了的。 在我们佛教的传承里面,有一派的(禅宗)传承说到了应该以修禅为主, 不应该去学习大教典;但是,在我们(藏传佛教)的传承里面,说到了应该以 学习为主。就是有不同的传承。 象是几年前我去日本的时候,在日本的一座佛寺里面进行了佛法的交流, 那时候我曾经呼吁他们:“希望你们在不久的将来,把这座佛寺作为一个学习 的中心,不应该只是修禅而已,应该把它作为一个学习的中心。”我曾经做此 呼吁。 所以在佛弟子当中,有一派的人以修禅为主,这不是说不好,但是我们要 知道对治烦恼的方式,最主要的是以慧力而非定力,最主要是以智慧分析真相 而去对治无明的,而不是以定力的方式——什么都不去想、毫无作意的方式去 对治烦恼。当然,什么都不去想对内心的缓和是有帮助的,对暂时不受到烦恼 的干扰是有帮助的,可是它没有办法直接的去正对治无明的问题呀。只有透过 智慧分析什么是爱我执的过失、什么是爱他心的功德,以这一种的分析、以这 一种的智慧去减缓爱我执,光是修禅的话所产生的效应其实是有限的。


我们日本的传承、汉传的佛教或者是韩国的佛教徒们,虽然透过修禅的方 式你们会获得其他的功德没有错,可是仅凭这些功德没有办法让我们的内心产 生强大的改变,我觉得这很困难。如果光是修禅就可以的话,那么龙树菩萨何 需要写下《中观理聚六论》呢?月称论师又何需要写下《入中论》和《显句 论》呢?如果只须修禅的话,那么这些复杂的哲学观点何需要去做阐释呢? 因为禅最主要培养的是定力,定的目的最主要是令心不往外转移,使之专 注在某个焦点之上,但是仅凭这一点无法对治烦恼啊。对治烦恼只能透过智慧 去分析烦恼来自哪里,烦恼来自我执的话我执要怎么去除?实际上我执所执取 的所执境是否符合真相?只有透过无我的分析才能够对治我执啊,所以分析的 观察修跟安住的止定修,止、观二修两者的双运这是很重要的。 我们很多的法友们最主要是以修禅为主,虽然是好的,而且有些人确实在 禅修这一块做得也不错,但光是这种定力没有办法对治我执啊,唯有透过无我 的智慧才有办法,所以我觉得修炼智慧更为重要! 我们会有一种传统、会有一种习惯,这个传统或习惯的做法会有不同,可 是我们可以相互讨论、交流,我的呼吁是如此,应该以修慧为主。

问:对初学者而言,网络的确是一种障碍,我们要如何克服这些科技所带 来的学佛的障碍? 答:所谓的修法并不是叫你去打坐而已,什么都不去想,这样去打坐的 话,当然象是现在的科技网络或通讯工具等确实会造成障碍,可是刚刚我也说 了,修法的主要目的是思维菩提心和空正见,这跟通讯的过程并不会有矛盾 啊,因为在通讯的过程当中你仍然可以去思维菩提心和空正见。因为修行最主 要是修心,是内心的修炼,所以由这些科技的工具所带来的方便不会造成障 碍。 当然如果你在持咒的时候确实是没有办法收发电邮或浏览网络,这种障碍 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障碍。因为我们最主要修炼的内容就是菩提心和空正见的 思维,当我们在跟他人联系的时候,我们会随着菩提心和空正见的结合直接或 间接的帮助他人,所以最主要的还是自己的起心动念是否相应菩提心和空正 见,一旦相应的话所做的一切都是相应于正法的。

问:忍辱真的很难修,请尊者开示我们如何修学忍辱,谢谢。 答:不修忍辱,不反复的思维愤怒的过失,从来没有去想过愤怒的问题, 以自我为中心,忽略他人的利益,当他人使个颜色给我们看的时候,我们就会 觉得内心很不公平,他干嘛使这个颜色给我看?马上就会很生气。 实际上,忍辱的修炼的确很重要,如果要修忍辱的话,我们必须要有人来 干扰我们,必须要有人想要伤害我们,所以《入菩萨行论》说仇敌是修学忍辱


的最好的助缘,这也是为什么说仇敌是我们善知识的原因,正是因为有了仇敌 我们才有机会去修学忍辱啊。 打从心里面对我们好的人、这种的亲友,我们如何对他们修忍辱?只有打 从心里想要伤害我的人——所谓的仇敌产生的时候,才有机会修学忍辱啊,所 以我们应该感谢仇敌制造修学忍辱的机会。 当然你不去想要尝试的去修学忍辱的话会有困难,忍辱真的很难,这要看 你怎么定义,无论做什么都很难呀。我们即便是上学所学的这些课程,也是花 了十几年的时间才变得越来越简单的,没有人一开始就很容易能够进入情况 的。当然,你不修的话,忍辱对你而言是很难的,所以你要反复的去思维愤怒 的过失是什么、忍辱的好处是什么,这时候你要反复的去阅读《入菩萨行 论》,尤其是《入菩萨行论》的第六品和第八品一定要反复的去阅读、学习和 思维,这时候你会感受到这一些内容的学习会对你修学忍辱很有帮助。 而且《入中论》的第三品也说到了忍辱方面的修炼,也值得你去参考,象 是第三品也说到愤怒会带来丑陋等的果报,也是因为忍辱的缘故会给我们带来 相好庄严、会让我们投生天人等的殊胜利益,所以在《入中论》的第三品说到 了修学忍辱的功德为何、果报为何,以及随着愤怒而转的话所带来的后果为 何。 总之,难与不难要看自己平日有没有去想这个问题,如果平日你去想的 话,对你来讲就不会那么难了。

问:在 COVID-19 新冠疫情期间,我们发现新冠病情会导致我们心情郁闷, 请您开示如何解除这类的困扰。 答:现在 COVID-19 新冠疫情在美国传播非常严重 ,在印度也相当的严 重,而且在日本、韩国等国也比较严重,会让很多的人内心对此产生了恐慌、 郁闷以及丧失心力,这时候我们就要从更宽广的角度去思维。 其实我们的身体本身就是所有生、老、病、死的根源,各种各样疾病的起 源也是因为我们的这个血肉之躯才会有的,生老病死是一种法性的规则,所以 病情所带来的痛苦是自然而然会发生的,虽然我们现在有新冠病毒这个阴影的 笼罩,可是实际上即便没有这个病毒,我们在平时吃、住等的因缘当中也会发 生病苦。 以佛教的观点来讲,因为生生世世流转至今,所以现在这一世所遭遇的这 一切,都跟前世和再前世都是有业缘上的关联。所以这地球上的人们,现在随 着我们过去的共业而承担了这个新冠病毒的后果。至于这个因是什么样的因, 这种详细的情况世尊也说这是极隐蔽分,因为世尊有遍知的智慧,所以也只有 世尊自己才知道是根据什么样的因缘而产生了今天这个由共业所感召的新冠病 毒,但是我们是无法讲解的,对我们来讲这是极隐蔽分的内容。 之所以我们会有这个新冠病毒的这个病苦,是因为我们有血肉之躯以及过 去所累积的恶业,我们现在的果不可能是无因而有的,而且已造的业不会随着


时间的推移自然的消失或损坏,今天之所以有这样一个新冠病毒的大流行,是 由许多内外的因缘聚合而产生的,如同《释量论》里面所说的,一旦因缘聚合 的时候,想要去阻挡其果的发生也是无法做到的。 既然这个果已经发生了,我们再去过多的忧虑、恐慌,这对事情的解决没 有帮助啊。与其如此,还不如可以透过菩提心的修炼,以取舍的方式去取众生 的痛苦为自己所拥有,好好的借用这样一个机会来培养爱心。所以《入行论》 的这句话也是很有帮助的:“若事尚可为,云何不欢喜,若已不济事,忧恼有 何益?”看这些事情是否能以智慧来解决,如果能够解决的话要保持宁静的一 个心境下去解决。 毕竟这世界上顶尖的科学家和医学家为了研发疫苗站都很努力的在第一 线,如果这些事情是无法解决的话是我们共业所感召之果的时候,即便以佛法 的观点来讲人不是只有这一生而已,我们已是生生世世的流转至今,而且我们 还会继续的投生到后世去,因为有后世,后世之后有再后世,所以我们应该借 此为缘把它转为修道的顺缘、转为菩提的顺缘,应该要这么做。

问:近日观修菩提心的缘故,的确减少了对物质的贪着,可是仍然很难对 自己的孩子产生平等舍,请问尊者我该怎么做? 答:以主张造物主的观点来讲,会说造物主创造了我们所有的人,造物主 是所有人的父亲,所以我们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同一个父亲的孩子;以佛教的观 点来讲,视一切众生为自己的亲友。 当然马上要产生平等舍的确有困难,毕竟无始以来我们随着爱我执和我执 的执着的确会有困难,“最初说我而执我,次言我所则着法,如水车转无自 在,缘生兴悲我敬礼。”这一些都是要透过平日的坚持修炼,才有办法让自己 真正做到对自己的孩子和对别人的孩子之间的平等舍,所以我们必须要每一天 的去思维《入行论》所说的爱我执的过失为何、爱他心的功德为何,只有这样 每日修炼之后内心才会慢慢的产生觉受,才会让我们的觉受变得越来越大,这 时候才有办法在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之间产生平等舍。

问:科学家说未来还会持续目前的新冠疫情,我们该如何面对? 答:世界卫生组织的秘书长也说这个疫情不会马上减缓,必须要以严峻的 眼光看待,但是我们要相信在这个非常严峻的时刻,有很多的科学家和第一线 的医护人员都很努力。以我们大教典的说法来讲,末法时期会有战乱的灾难、 天灾的灾难等等,最终这个地球也会坏灭、也会不见,这些坏灭的现象都会逐 渐的产生,这个是自然的法则。 我们能够做的是什么呢?就是好好的运用我们这一颗人脑,透过真相的分 析让我们生生世世都能够获得利益,这个才是重点!不应该用我们这么杰出的 人脑作为只是养育今世身体的工具,就是我平常一直在强调的“乃至有虚空, 以及众生住,愿吾住世间,尽除众生苦!”如果你具有如此心力的时候,即便


我们现在遇到了这个新冠病毒,或者是我们身体罹患了什么样的疾病,但是比 起生生世世的一个大方向来讲,这个只能算是小事情了。 如果我们整个心都缩小、聚焦在新冠病毒上面的话,我们就会很担心新冠 病毒所带来的负作用——象是恐慌、忧郁等,这时候应放大你的心胸从更远的 角度去看。而且这些顶尖的科学家和医护人员都一直在努力着,这是我们要去 随喜的。假设他们这么努力了还是没有办法解决的话,我们也不应该丧失心力 呀、也不应该恐慌呀,因为对事情的解决一点帮助都没有。而且我们一定要认 清一个真相、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既有生必有死,所以我们会有喜悦、我们 会有痛苦、我们会有生老病死。 假设你永远不会老的话,永远保持这么年轻的话,我相信你也快乐不起 来。就是因为有病苦的关系,所以当我们获得治疗的时候才会喜悦,不是吗? 像这一切都是相互依存、比较之后所产生的作用。西藏有一句谚语,正是因为 有痛苦,所以你才有办法真正的享受到快乐,当我们遇到了不吉祥的事情之后 才会懂得吉祥的价值,也是有了这些病苦或不吉祥的灾难,我们才会想要一起 合作、同甘共苦。因为共苦了,所以我们才会有同甘的体验。现在科学家们正 在尽力的减缓这个疫情的传播,这是值得我们去随喜的,如同刚刚所说的“若 事尚可为,云何不欢喜,若已不济事,忧恼有何益?” 韩国的法友们,我们相互认识已经好几年了,你们的求法之心是非常强烈 的,虽然这次的新冠疫情没有办法让我们直接见面,可是改变内心的教授、如 何改变内心,这方面的内容我们仍然可以透过网络的科技相互交流,这一点我 们是可以继续做下去的,所以请你们安心而住。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像现 在一样透过网络的方式再相互交流,请你们安心而住,谢谢!

口传《上师与观音无二之瑜伽略轨》

有许多的人想要请我传授这本《上师与观音无二之瑜伽略轨》的传承,甚 至还有一些藏地的藏民的祈求,在此我传授给你们。

南摩阿尔雅洛给霍日雅 (修此上师观音无别瑜伽前,先当修习皈依发心。后诵:)

自身头顶莲月上,具恩根本上师尊,无别圣尊观自在,一面二臂初二合; 次下右持晶宝珠,左手执持白莲茎,双足不动跏趺左,明圆相好皎月身; 丝绸珍宝为严饰,金刚三字由吽光,迎诸三宝且融入,圆成皈依总集体; 离垢任圆成就藏,礼敬上师天尊前,普贤供云海供养,所做诸恶皆忏悔;


随喜三密所行事,祈降深广妙法雨,祈请百劫常久住,诸善回向大菩提; 心命舍字咒鬘中,放光净化浊情器,一切众生安置于,观音圣尊之果位; (此时应与所修观想配合而念诵六字大明咒,随力持诵,嗡玛尼呗美吽,后诵:)

上师至尊观世音,汝外无所希求处,从此未得菩提前,广大悲心祈摄受! 如此诚心祈祷力,上师化光融自生,三密金刚百威德,加持身语意三门! 愿我藉由此善根,成就自在观世音,一切众生尽无余,悉皆安置彼果位。 菩提心妙宝,未生者令生,已生勿退失,辗转益增长!第十四观音尊者造

这以上已经传授给你们《上师与观音无二之瑜伽略轨》的口授传承和“嗡 玛尼呗美吽”的口授传承,这是我以前写下的略轨,因为有一些人祈求我传授 给你们这个口授传承,所以今天借此机会传授给你们。 如同刚刚介绍般的,修法的主要的要义就是菩提心和空正见的结合,能够 直接消灭烦恼的最强大的工具就是空正见,但是为了让这个空正见不只能断除 烦恼,还能够断除烦恼所留下来的习气所知障的话,就必须得结合菩提心才有 办法,这叫做空悲双运的意思。 我每一天都会思维菩提心和空正见,这是我修行最主要的内容。虽然也修 密集金刚、胜乐金刚、大威德金刚、喜金刚等,每一天都会去念诵(这些仪 轨),而且在三身道用的时候会特别的花时间去做观想,剩下的部分我就会按 照仪轨文这样快快的念诵,但是真正让我内心有所改变的是空正见结合菩提心 的修炼,由空正见再转为本尊,这一种的本尊瑜伽才会有意义呀! 像大威德金刚的瑜伽师,虽然主修愤怒相却能够获得寂静相的成就,而且 主修寂静相的时候却又能够随顺的成办愤怒相的成就,是有这种不共的功德, 而且是我每日都去修学的内容。就密集金刚而言,龙树菩萨自己也写了《论 经》、《结经》等,所以其法源是清净的。而且就胜乐金刚的一个修持来讲, 尤其是在五浊恶世的时候,胜乐金刚的加持力会更加的强大,也是因为修学胜 乐金刚的缘故,所以在二十四处——胜乐金刚特别的加持处修炼的话,会获得 不共的加持。 大威德金刚的不共功德就是寂忿双运的修学,不然光是放大火焰能够燃烧 三界本身是没什么好稀奇的。最主要是菩提心和空正见的思维,这个真的很重 要,在这基础之上再搭配着本尊瑜伽的修炼,这样才能够圆满、完善。

结行 发心仪轨


接下来要为你们传授发心仪轨,这是我每一天都去思维的内容,我每一天 都会自我接受菩萨戒,今天在此也要为你们传授菩萨戒。 观想前方有导师释迦摩尼佛,在世尊的周边有文殊、观世音、普贤、慈尊 等八大菩萨,以及现为人相的具有人身的龙树、提婆、月称等十七班智达都在 我们前方的虚空,在这些资粮田的座前接受菩萨戒。 如同前几天说的,心怀善念所带来的殊胜利益真的非常巨大,因为当你心 怀善念的时候,你在心怀善念的当下内心是宁静的。而且因为你心怀善念、以 真诚的态度对待他人的缘故,你会获得更多的真心、知心朋友,也是因为你自 身所产生的这种宁静的氛围,让你周遭的人的内心都会更加的安宁,并且心怀 慈悲也会让你周遭所遇到的所有的人都会变成你要去珍惜的对象。 所以在导师及导师眷属的座前,如同《入行论》所说的“今生吾获福,幸 得此人身,复生佛家族,喜成如来子。”今天我好不容易获得了暇满人身,而 且也值遇了佛法,在佛法的传承当中有巴利语系的佛教传承——这是佛教传承 的基础,在此之上我们又值遇了梵文语系的佛教传承,因此我们获得了圆满的 佛教传承。并且人身无法反复的获得,我们都无法做此(必能获得人身的)决 定。今天好不容易获得了暇满人身,还能够值遇到佛法,所以我不好好的把握 这次的机会何时做?因此我要接受菩萨戒! 接受菩萨戒的仪轨文虽然有很多种,我们今天以念完这句“我趋皈依于三 宝,一一忏悔所造罪,随喜有情诸善业,内心记取佛菩提。”来思维愿心,也 就是为了能够利益一切有情众生,我永远不会放弃这一颗愿心。 当我们念到“我于佛法众中尊,直至菩提趋皈依,为能成就自他利,我要 生起菩提心。”这句话的时候,这句话也确实是非常的强而有力!如果要对自 己好的话,没有比修炼菩提心更好的方式;如果要帮助他人的话,也没有比修 炼菩提心更好的方式;如果要累积福报的话,也没有比修炼菩提心更好的方 式;要净除罪障的话,也没有比修炼菩提心更好的方式;无论是要成办暂时的 利益、还是后世的利益、抑或将来增上生的利益,无论是成办自己的利益、还 是成办让人的利益,都没有比修炼菩提心更好的方式。 “愿我生起殊胜菩提心,然后接待一切众生客”,生起了殊胜菩提心之 后,不应该只是一种发愿的状态而已,我发起了这颗心之后,要邀请这世上所 有的有情众生作为我的至上贵宾,无论从今起我遇到谁,都不会想要去伤害他 人,我要尊重他们、珍惜他们。 “修习殊胜悦意菩提行,为利众生成就佛果位”,念到这句话的时候就是 说我承诺要接受菩萨戒,为了能够解除一切有情至上贵宾的痛苦,我要有所作 为。我的有所作为是什么呢?就是修习殊胜悦意菩提行!之所以叫做悦意菩提 行的原因是,当你心怀菩提心的时候,你做的行为——无论直接或间接、暂时 或究竟,都是对众生有帮助的,所以叫做悦意菩提行。 象是菩萨的学处,这是我们要去注意的,愿心的学处就是“让今世的愿心 不衰退的学处”以及“让后世的愿心也不衰退的学处”,这些都是要去知道 的;菩萨戒本身的戒条,这也应该去了解。总言之,无论我做什么样的事情,


都是为了能够利益一切有情众生,都是为了他人,把自己的身、语、意完完全 全的奉献给他人,这是最主要的学处。 所以在菩萨戒里面说到了十八条根本罪和四十六条恶作,如果你不想违背 的话,那就要小心这种忽略他人看自己更为重要的爱我执,不要让爱我执有所 行为,不要让爱我执影响我们的内心,所以而说到了(十八根本堕): 1. 自赞毁他图利敬

2.悭吝财法不惠施

3.拒他忏谢忿不忍

4. 疑拒大乘菩萨藏

5.供三宝物回入己

6.背舍毁谤于正法

7. 迫害僧侣令还俗

8.造作五种无间罪

9.执持邪倒毁因果

10.毁坏国邑聚落等

11.宣说空理于浅智

12.令人悔退大乘道

13.使人弃舍别解脱

14.轻毁持守二乘者

15.妄言虚夸证空理

16.受取盗自三宝物

17.爱乐宣说相似法

18.轻言舍弃菩提心

而且还说到了四缠: 1.不执为过患

2.欲心“造罪”不舍

3.欢喜味着

4.无惭无愧。

以及恶作四十六支戒: 1.每日恭敬供三宝 2.不随欲心而顺转 3.恭敬腊长耆德者 4.切勿非理作酬答 5.若受他请应赴宴 6.若施金等应受供 7.希求法者施与法 8.不应舍弃破戒者 9.为他净信现声闻 10.但非少事如彼等 11.七种开许需应依 12.不以邪命而营生 13.掉举散乱不应行 14.不应自求脱生死 15.恶声恶誉应避护 16.实需猛调应严伏 17.不应违越沙门法 18.若他忿疑应歉谢 19.他来悔谢应接受 20.不应乐执忿不舍 21.不为供事而摄众 22.勿耽睡眠懒懈怠 23.不依无利无义语 24.于时应住三摩地 25.不应乐取五盖障 26.不应贪着静虑味 27.不舍声闻小乘法 28.但非废自法藏修 29.亦非如此勤外论 30.但修外论非爱乐 31.不应毁谤菩萨藏 32.不可自赞而毁他 33.为闻正法处处往 34.切莫依文莫解义 35.可为助伴应往助 36.奉待病者亦如此 37.可除其苦应为除 38.可宣正理如实说 39.应于有恩作酬报 40.开解他人诸忧恼 41.希求财者施于财 42.利益徒众事亦行


43.随顺他心而趋行 44.实可称誉应称扬 45.如理治罚应责者 46.神通威摄堪调者 没有比生起菩提心接受菩萨戒之后更好的对教法的贡献,也没有比此更好 的众生的利益,也没有比此更强大的集资净障的方式,也没有比此更快速的能 够成佛的方法,所以“为能成就自他利,我要生起菩提心”,生起菩提心之后 我就要“修习殊胜悦意菩提行,为利众生成就佛果位。”我们是先有愿心,再 接受菩萨戒。 今天早上我也接受了菩萨戒,而且我每一天也会做,当然自我接受灌顶的 时候也会有的,而且每天会自我接受菩萨戒,请跟随着念第一遍: 我趋皈依于三宝 一一忏悔所造罪 随喜有情诸善业 内心记取佛菩提 我于佛法众中尊 直至菩提趋皈依 为能成就自他利 我要生起菩提心 愿我生起殊胜菩提心 然后接待一切众生客 修习殊胜悦意菩提行 为利众生成就佛果位 念诵第二次的时候,要好好的加大心力的去思维: 我趋皈依于三宝 一一忏悔所造罪 随喜有情诸善业 内心记取佛菩提 我于佛法众中尊 直至菩提趋皈依 为能成就自他利 我要生起菩提心 愿我生起殊胜菩提心 然后接待一切众生客 修习殊胜悦意菩提行 为利众生成就佛果位 在第三次念到 “为利众生成就佛果位”的同时,观想在你们相续当中,像 上师般清净的这个菩萨戒体你们已经获得了,在你们的相续当中以愿心为基础 而生起了清净的菩萨戒体,请做如此的观想: 我趋皈依于三宝 一一忏悔所造罪 随喜有情诸善业 内心记取佛菩提 我于佛法众中尊 直至菩提趋皈依 为能成就自他利 我要生起菩提心 愿我生起殊胜菩提心 然后接待一切众生客


修习殊胜悦意菩提行 为利众生成就佛果位 我邀请了一切众生作为至上贵宾的缘故,如同《入行论》所说的:“今于 怙主前,筵众为上宾,宴飨成佛乐,普愿皆欢喜!”这样我们就不用担心会不 会被鬼、或被魔、或被天龙八部、或被非人所伤害,无论是想要伤害我们的 鬼、魔、非人或是天龙八部等,这些都是我们要去邀请的至上贵宾呀,当你打 从心里面去把它们视为是你的一个至上贵宾的时候,你根本不用去担心它会不 会害你们。 从这个角度去思维的时候,虽然密咒金刚乘里面的仪轨说到,驱除这些非 人的障碍,把它们赶走之后再来修护身轮,之所以有这种的说法,是因为根据 当时候的一个根器和因缘而说的,确实是依别众生的一种教法,而不是依共教 承。以依共教承的方式来思维的时候,它的殊胜利益真的是不可思议!当然以 依别众生的话,根据当下的因缘,是有他的一个特别的目的在。不然的话,确 实如同经论所说的“然后接待一切众生客,修习殊胜悦意菩提行”,内心里面 岂有恐惧?岂能畏惧? 这以上已经结束了发心仪轨和传授菩萨戒,以我个人来讲每一天都会自我 接受菩萨戒、都会思维菩提心,而且在念诵密咒金刚乘仪轨的时候我还会再次 的接受菩萨戒,这是我每一天觉得最主要的一个行程之一,菩萨戒的传授这就 已经结束了。

(完)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