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9月08-09日入中论自释 Part–1

Page 1

入中论⾃释 Part–1

2021年09⽉08-09⽇

⽉称论师造论 法尊法师译汉 讲授: 嘉瓦仁波切 翻译: 蒋扬老师 记录: 格赖却英

今天在亚洲请法团殷重邀请下我要为你们传授佛法的开⽰、讲解,所采⽤的讲义 是《入中论》以及《入中论⾃释》,这两部论著都是由⽉称论师亲⾃撰著的,我⾃⼰ 也确实获得这两部论著的⼝授传承,我从雍增多杰羌林仁波切那⾥获得了这个《入中 论》的传承,⼜从萨迦的堪仁波切贡嘎旺秋座前获得了《入中论⾃释》的⼝授传承, 我会尽量地根据《入中论⾃释》所提出的讲解为你们做说明。 ⾸先我想要为你们讲解佛法的纲要。导师释迦牟尼佛在两千五百年前来到这世间 为佛弟⼦们转法轮,佛⾃⼰也说:“我所说的法,不需要因为对我个⼈产⽣信仰⽽⽆条 件的接受,你们应该先要去做仔细的观察,检验印证之后再来相信我所说的话。”即

“比丘与智者,当善观我语,如炼截磨⾦,信受非为敬。”如同透过炼⾦、截⾦、磨⾦


的⽅式来检验黄⾦的真伪般,同样的你们应该以逻辑推论的⽅式来分析我所说的话, 分析之后觉得有道理,运⽤到⽣活的实践当中,如果能够改变你们的内⼼、对你们内 ⼼的宁静更有帮助的话你们再来信奉。这是导师对佛弟⼦讲的。 佛世尊涅槃之后虽然将教法托付给七尊罗汉(译者注:薄伽梵即入涅槃前,将正 法托付给⻓老摩诃迦叶,圣者摩诃迦叶托付给阿难,阿难托付给商那和修,商那和修 托付给优婆鞠多、优婆鞠多托付给提多迦,提多迦托付给⿊天,⿊天托付给摩诃善 ⻅。众所周知,这七位圣者⼜称“七代付法藏师”),可是毋庸置疑在印度⾥⾯最主要 的佛教⼤学、研究所就是那烂陀佛教⼤学。⾄于那烂陀⼤学的基础其实在佛在世的时 候就已经有了,之后他们有系统的建立以逻辑推论的⽅式去分析佛教的哲学,⽽建立 了⼀所有系统的、完整的佛教⼤学,所以那烂陀佛教⼤学的的确确是⼀个名副其实的 可以让我们有系统的去学习很深⼴的佛教教义的地⽅、学习佛法哲学的研究所、以及 学术中⼼。 我们不是因为历史上那烂陀寺很出名所以要⽆条件的接受,不是这⼀回事,⽽是 那烂陀寺⼤师们的著作我们今天仍然可以拜读和学习,透过这些著作的学习,我们的 的确确可以知道,这些那烂陀寺佛教⼤学中⼤学者的著作,可以打开我们的慧眼,让 我们更容易的去了解⼤教典的内容,就像刚刚所说的透过炼⾦、截⾦、磨⾦的⽅式, 对于我们去分析佛教哲学的观察会很有帮助。 再加上我们⻄藏祖先的福报,像是在七世纪松赞⼲布在世的时候与中国的公主联 姻,当时汉藏之间的关联也是很紧密的,有时候我开玩笑的说,⻄藏的国王松赞⼲布 因为与中国公主联姻的关系,他可以品尝到来⾃中国的食物,他应该是很享受中国的 食物,可是他看到中国的⽂字笔画太多太复杂了,既然要创造我们藏族⾃⼰不共的⽂ 字就不应该参考中国的⽂字,⽽去参考了印度的⽂字,根据梵⽂的⺟⾳和字⾳⽽来创 造了属于⻄藏⾃⼰不共的⽂字。 七世纪的松赞⼲布之后八世纪时国王⾚松德赞认为,如果要在藏地建立圆满的佛 法,应该要依据那烂陀寺的传承来建立藏传佛教,于是邀请当时那烂陀佛教⼤学最主 要的学者、教授寂护论师来到藏地。寂护论师来到藏地之后跟我们藏⼈说:“你们藏⼈ 有⾃⼰不共的⽂字,你们要学习佛法的话,不应该再去学习巴利⽂和梵⽂之后再来学 习佛法,应该将佛法的经典翻译成⾃⼰独特的藏⽂。”后世有⼀些学者甚⾄还说,寂护 论师当时对学习藏⽂也深感兴趣,有⼀些学者曾经这么跟我反映过。总之,藏⼈的不 共⽂字,是根据印度的梵⽂⽽去创造了属于⾃⼰的藏⽂。 之后在寂护论师的教诫下,许多的佛典经论翻译成藏⽂,通常我们的说法是《⽢ 珠尔》即佛亲⾃所说的经典有⼀百多部浩瀚的巨作,以及印度⼤师针对佛经所作的解 释即《丹珠⼉》有两百多部浩瀚的巨作。其中绝⼤部分都是从梵⽂翻译成藏⽂的,只 有很少数的是依据巴利⽂和汉⽂。像是律藏、经藏和论藏,⼤多的经论都是依据梵⽂ ⽽来进⾏翻译的。比如《入中论》和《入中论⾃释》就是来⾃于《丹珠尔》,是属于 从梵⽂翻译成藏⽂的⽂献之⼀,⽉称论师许多的著作也都翻译成了藏⽂,可以让藏⼈ 们去学习那烂陀佛教⼤学这些⼤教授师的深⼴的著作。

《入中论》我从⼩就已经背诵下来了,每隔两三天我可以反复的从头背到尾,因 为我已经把它背下来了,那时候我的年龄还很⼩,虽然不知道其中的深意,但我还是


背诵下来了。就《入中论》⽽⾔,我从林仁波切那⾥获得了传承,《入中论⾃释》我 从萨迦的堪仁波切贡嘎旺秋那⾥获得了⼝授的传承,这是我依据的主要的印度典籍或 ⽂献,今天在此想要为你们简略传授《入中论⾃释》的⼝授传承。 佛法应该是以逻辑分析⽽建立信仰的,⽽不是⼀开始以先入为主的态度去建立信 仰的。那烂陀佛教⼤学的这些学者们,都会去分析佛法的哲学、佛法的教义,⽽且他 们非常重视逻辑的分析。⽉称论师的个性也是非常直率的,他说:“前说深可怖,多闻 亦难解,唯诸宿习者,乃能善通达。”当时那烂陀佛教⼤学最受重视和敬重的⼤师—— 像是陈那、护法等论师,可是这些论师是否依由听闻缘起的⻅解⽽⽣恐怖于是弃舍这 种⽆有颠倒显⽰缘起性空的正⻅呢?⽉称论师说:“是的,所⾔极是,他们的确弃舍了 这种深奥的缘起性空的⻅解。”可⻅⽉称论师是非常直率的。 最近是有些困难,但⼀有时间我都会搭配着《中论》来阅读《入中论⾃释》,反 复地去思维,“如是慧光放光明,遍达三有本⽆⽣,如观掌中庵摩勒,由名⾔谛入灭 定。”这是我每⽇都会去思维的内容。因为以辨别是非善恶的这个智慧反复去观察真相 的缘故,我可以⽤⾃⾝的经验体会到这个活⽣⽣存在的智慧,所以如观掌中庵摩勒。 庵摩勒是⼀种内外透明的果实,以此为喻:看到⼀切如所有法和尽所有法的时候,我 不会贪著在表象的呈现上,⽽是想要去了解其真相,会依据其真相来深信诸法的⼀个 究竟存在为何,也即⼆谛(世俗谛和胜义谛)体性为⼀、返体为异,经典上是这么说 的,事实上的确也是如此。 ⽆论任何⼀个存在的事物,这些事物并非没有,不是否定他的存在,他是存在 的,只不过他的⼀个存在⽅式是怎么样存在的呢?我们这样仔细去观察之后,他并非 以⾃⼰的⼒量⽽有的!因为若是以⾃⼰的⼒量⽽有之后我们去观察应该要发现才对, 可观察之后却发现不到他的存在,⽆论从因的⾓度、还是从果的⾓度去观察之后都找 不到,这也是为什么在佛教学习体系⾥⾯⼀直强调逻辑、推理、分析特别重要的原 因。 “如是慧光放光明,遍达三有本⽆⽣,如观掌中庵摩勒,由名⾔谛入灭定。”⼀切 事物在表象上看似很独立、很真实的存在,但是实际上绝非如此,“遍达三有本⽆⽣” 没有任何⼀个事物是以⾃⼰本有的⼒量⽽产⽣。但是我们所有的负⾯情绪、我们相续 当中的烦恼,都是由坚信事物是独立、真实、存在的颠倒执⽽产⽣的。如同《入中 论》说:“慧⻅烦恼诸过患,皆从萨伽耶⻅⽣,由了知我是彼境,故瑜伽师先破我。” 我们不应该相信⾃⼰眼睛所看到的表象,我们应该要超越这个表象以外去寻找真相为 何。也就是我们平常会讲到观因的⾦刚屑因、观果的破有⽆⽣因、观性质的离⼀离异 之正因、以及最终如同国王般的这个因相⼤缘起因,像这些的正因都会帮助我们去观 察和分析真相为何。为什么要做这种分析观察呢?因为对烦恼的起源、真实执著的减 缓是有绝对帮助的!

以我个⼈来讲从⼩就背诵了《入中论》,那时候因为年龄太⼩不知道内义,⽽且 也没有想要真正的去了解《入中论》的内容是什么。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慢慢的 关注,并且我每⽇都坚持思维,只要我有时间都会阅读⼏句《入中论》和《入中论⾃ 释》的内容,如果我下述所说的并非是诳语的话——“如是慧光放光明,遍达三有本⽆


⽣,如观掌中庵摩勒,由名⾔谛入灭定。”我在期望我能够获证灭定,这种期望并不是 因为经论上这么说⽽产⽣的期望,⽽是由⾃⼰的经验所产⽣的我觉得可以做得到的⼀ 种期望。 因为经论⾥⾯所说的这些诸多的分析和观察的道理,⾃⼰每⽇坚持去思维的缘 故,我打从⼼⾥深信经论⾥⾯所说的表象与真相的不同。像是⻄⽅也讲到量⼦⼒学, 量⼦⼒学的⼀个核⼼理论的确会对佛法空性的思维带来很⼤的帮助。所以我的⼼续⾥ 不仅有对空性的闻所⽣慧,⽽且藉由思所⽣慧对空性产⽣定解,这是有的,所以我每 ⼀天都会思维空性。 可是,如果只思维空性⽽不去思维菩提⼼的话,会走向另外⼀个极端!所以⽉称 论师在《入中论》中说到:“悲性于佛⼴⼤果,初犹种⼦⻓如⽔,常时受⽤若成熟,故 我先赞⼤悲⼼。”如果坚持思维空性的⼀个正⻅没有⼤悲⼼去扶持的话,那么所拥有的 空正⻅没有办法成为成佛之因,他没有办法成为⼤乘道、菩萨乘。所以我每天⼀醒来 都会思维菩提⼼和空正⻅,这两者的结合是我每⽇⽆有间断去坚持的内容。这种的思 维,这种的坚持,历经⼗年、⼆⼗年、三⼗年、四⼗年之后,的确会随着时间的推移 和⾃⼰⻓期的坚持,让内⼼获得极⼤的改变。 我跟你们讲解的时候,不是说经论⾥⾯这么说仅此⽽已,⽽是当我在跟你们讲解 经论这么说的时候,我的内⼼的确有相同、相应的这些经验和觉受,我更是以⾃⼰的 觉受跟你们作分享的。如果你们也愿意这么做的话,我相信你们也可以透过真相的分 析来减缓你们⼼中的烦恼。 想要跟你们先做这个解释,我个⼈是⼀个佛教徒、是⼀位比丘,也是那烂陀佛教 ⼤学的学⽣,我所在乎的是⼀切有情众⽣⽽不是⼀切佛教徒喔!这世界上有七⼗亿 ⼈,七⼗亿⼈都相同是⼈,我们都有思维的能⼒,就以这⼀点来讲都是⼀样的,都有 思维的条件、资格和权⼒。可是我们的内⼼不听⾃⼰的使唤,却随着烦恼的操控—— 巨⼤的贪婪和愤怒,造成了许多⼈为的灾难,所以我尽⼒地以⾃⼰的⼒量致⼒去推动 慈悲的价值。 在⼈类社会⾥⾯,之所以有这么多剧烈的⼈为灾难是因为愤怒所导致的,当我们 在愤怒的时候内⼼⽆法宁静啊,除此以外也会令周遭之⼈感到很不舒服,让他们的内 ⼼⽆法平静,⽽且《入中论》⾥⾯也说到如果你⽣⽓的话连脸相都很难看。可是如果 你的内⼼保持慈悲且⼼怀为善的话,不但内⼼会获得宁静,你的外相也会非常的慈 祥,所以在第三品和第四品的时候说到忍辱的好处像是外相庄严等,⽉称论师实事求 是的跟我们讲解愤怒的坏处,所以我们希望⼈类的社会在这世界上都能够相互敬重、 都能够和平相处,为了提升我们⼼中的慈爱必须要去认清楚⼼中愤怒的过患。 这世界主流的宗教都⼀致说到慈悲的价值,⽽且我们绝对有这⽅⾯的条件和资源 去提供给更多的⼈,让他们去认清、让他们去提升慈爱的价值,也唯有依靠这个途径 才能够建立世界的和平,这是我所致⼒推动的内容,也是我们呼吁的内容。 为了知道翻译成藏⽂的这本经论是有依据的,我们在译⽂⼀开始的时候都会说“梵 ⽂曰”或“汉⽂曰”,如果是依据梵⽂来翻译的就会说“梵⽂曰”,如果是依据汉⽂来翻译

的就会说“汉⽂曰”。


之后,再来做对佛菩萨的礼敬。如果我们所翻译的这本经论是属于律藏的话,那 么⼀开始的时候会说到“顶礼⼀切遍知”。如果是属于论藏的话,那么⼀开始的时候会 “顶礼⽂殊师利”。如果是属于经藏的话,在⼀开始的时候会说到“顶礼诸佛菩萨”。在这 ⾥是礼敬“敬礼圣曼殊室利童⼦”。

入中论卷⼀ 敬礼圣曼殊室利童⼦! 为令悟入《中观论》故造《入中论》。兹于诸佛菩萨先应赞叹者,即是诸佛第⼀ 胜因,救脱系缚⽣死牢狱⽆量⽆依众⽣为相之薄伽梵⼤悲,故说 声闻中佛能王⽣ 诸佛复从菩萨⽣ ⼤悲⼼与⽆⼆慧 菩提⼼是佛⼦因 等⼆颂。

声闻是由佛这个能仁之王⽽⽣,诸佛⼜是从菩萨所⽣,菩萨是从⼤悲⼼与⽆⼆慧 (菩提⼼和空正⻅)结合⽽⽣。

第⼀菩提⼼极喜地

由得圆满⽆上法王,较声闻独觉菩萨尤为圆满⾃在,即声闻等亦承其命,故诸佛 世尊名曰能王。要从诸佛乃⽣声闻等,以诸佛出世⽆倒宣说缘起,彼由闻思修习,乃 能随其信乐满⾜声闻等果故。

佛陀在为佛弟⼦们讲解佛法教义的时候强调了缘起的重要性,所以诸法的真相是 透过缘起的宣说⽽引导的,所以在《入中论⾃释》⾥⾯说到“以诸佛出世⽆倒宣说缘 起,彼由闻思修习,乃能随其信乐满⾜声闻等果故。”

设有⼀类唯闻佛说缘起善达胜义,⽽不现⽣证涅盘,然彼⾏者于他⽣亦必能获得 所求果报,如定业果。圣天云:「现已知真实,现未得涅盘,他⽣决定得,犹如已造 业。」《中论》亦云:「若佛不出世,声闻已灭尽,诸辟⽀佛智,⽆依⽽⾃⽣。」能 得正教授之果,故名声闻。如云:「所作已办,不受后有」等。或从诸佛听闻⽆上正 觉妙果之道,为求者宣说,故名声闻。


也就是,从如来的座前听闻,再为他⼈⽽讲解,这个称为声闻。我们确实有这种 声闻的作为,⾃⼰没有任何的觉受和这⽅⾯的经验,只是从⾃⼰的善知识那⾥听到⼀ 些内容觉得很稀奇,⻢上急着想要跟别⼈炫耀、跟别⼈讲解。 我觉得我们确实相应这⼀类的众⽣,⾃⼰完全不去思维爱我执的过患、⾃性执著 的过患,但是我们却⼀听闻这些诸佛菩萨的深奥教义,就急着跟别⼈炫耀⽽去讲解, 确实会有这⽅⾯的问题。 《法华经》云:「我等今者成声闻,闻佛演说胜菩提,复为他说菩提声,是故我 等同声闻。」虽诸菩萨亦有彼义,然唯宣说⾃不修⾏,乃是声闻,故异菩萨。 佛陀是觉悟真实之义,其名于声闻、独觉、⽆上正觉三处俱转,故佛声亦诠独 觉。独觉之福慧展转增⻓胜出声闻,然⽆福智资粮、⼤悲、⼀切相智等,劣于正觉, 故名为中。此亦不依他教⾃然智⽣,唯为⾃利⽽⾃觉悟,故名独觉。声闻独觉,要由 如来说法乃得出⽣,故曰能王⽣。

独觉⼜称中正觉,他并不是圆满正觉,他是属于中间阶段的正觉,所以叫中正 觉。

但诸能王复从何⽣?论曰:「诸佛复从菩萨⽣。」设作是念:岂非菩萨亦从如来 说法⽽⽣,名佛⼦乎!云何诸佛世尊从菩萨⽣耶? 此有⼆缘,菩萨亦得为诸佛世尊之因,谓 1、时位差别及 2、劝令发⼼。约时位 说,以如来是菩萨之果故;约劝发⼼说,如曼殊室利菩萨,劝释迦牟尼世尊及余诸 佛,最初发菩提⼼。最究竟果,待其主因,故说诸佛从菩萨⽣。

⼀切的如来、所有的成佛者,在成佛之前先必须要进菩萨道,必须得是菩萨才有 办法成佛的,⽆⼀例外。 在此的⽂殊师利菩萨,我们不应该把他视为个别的众⽣,⽽是指了知真相的智 慧,三世诸佛了知真相的智慧就叫做⽂殊师利。

1、由圆满因最尊重故,2、既说因应供养,则果应供养⾃可知故。3、诸佛世尊如 ⼤药树给⽆量果,则于彼嫩芽等尤应励⼒爱护。4、为令会中三乘有情趣⼤乘故,赞叹 菩萨。如《宝积经》云:「迦叶! 如初⽉为⼈礼敬过于满⽉。如是若有信我语者,应礼 敬菩萨过于如来。何以故? 从诸菩萨⽣如来故。」此以圣教正理成立诸佛从菩萨⽣。

诸佛是由⾏菩萨道⽽成佛的,菩萨的因⼜是什么呢?


⼜诸菩萨以何为因?论曰:「⼤悲⼼与⽆⼆慧,菩提⼼是佛⼦因。」悲谓哀愍, ⾏相体性如下说。⽆⼆慧谓离有⽆等⼆边之慧。菩提⼼如法遍⾏经云:「菩萨应由菩 提⼼了达⼀切法,⼀切法与法界相等。

在此说到了⼆谛是体性⼀、返体异的内容。

新⽣⽆住⼀切法,由所知能知空故,皆遍了知,如⾃所了达法,愿诸有情皆能通 达。菩萨所发此⼼,名菩萨菩提⼼,利益安乐⼀切有情⼼,⽆上⼼,慈故和爱⼼,悲 故不退⼼,喜故⽆悔⼼,舍故⽆垢⼼,空故不变⼼,⽆相故⽆障⼼,⽆愿故⽆住 ⼼。」菩萨正因,即此悲⼼、⽆⼆慧、菩提⼼之三法。

由悲⼼结合着⽆⼆慧,⽽产⽣⾃然任运⽆造作的菩提⼼,这三者为菩萨之因。

如《宝鬘论》云:「本谓菩提⼼,坚固如⼭王,⼤悲遍⼗⽅,不依⼆边慧。」由 ⼤悲⼼⼜是菩提⼼与⽆⼆慧之根本,为显⼤悲为主因故。颂曰: 悲性于佛⼴⼤果 初犹种⼦⻓如⽔ 常时受⽤若成熟 故我先赞⼤悲⼼ 如外⾕丰收,初中后三,以种⼦⽔润成熟为要。如是⼴⼤佛果初中后三,唯⼤悲 ⼼为最要。1、具⼤悲⼼者,⻅他受苦,为救⼀切苦有情故,2、便发⼼曰:「我当度 此⼀切世间出⽣死苦,令成佛道。」

⼤悲⼼真的非常重要,尤其是想要⾏菩萨⾏、想要⾏⼤乘法、想要成佛的⼈,对 我们⽽⾔⼤悲⼼是重中之重。 哪怕要建立⼀个和平的世界、安详的⼈类社会,慈悲和悲悯⼼也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这是⼀切安乐的泉源。即便你想要成为⼀个幸福的动物,你也需要相互的尊重、 相互的帮助,只有在这样⼀个群居的、谐和的、相互帮助的状态下,才能够成为⼀个 幸福的动物啊,内⼼才能够获得宁静。内⼼之所以会有⼀种沉稳的底蕴,最主要是来 ⾃爱他之⼼的慈悲啊。

发起⼤悲⼼的时候,不是说希望众⽣能够脱离当下的痛苦⽽已,⽽会去思维众⽣ 的究竟安乐为何?为什么⽆法获得究竟安乐?这才是⼤悲⼼要去真正思维的内容,所 以⼤悲⼼会去寻找众⽣究竟痛苦的因缘在哪⾥?如果远离⽆⼆慧的话,就没有办法解 决众⽣究竟的痛苦了,所以:


⼜此誓愿,离⽆⼆慧不能成办,3乃决定修⽆⼆智慧。故⼀切佛法之种⼦是⼤悲 ⼼。

即便有深奥的空正⻅,可是因为没有结合⼤悲⼼的缘故,这不叫做福智双运,也 没有办法成办菩萨乘。仅思维空性,只能成为解脱之道,它没有办法成为成佛之道。

《宝鬘论》云:「若⼤乘经说,⼤悲为前导,诸⾏⽆垢智,有智谁谤彼。」初虽 发菩提⼼,若后不以悲⽔数数灌溉,则仍不能修集⼴⼤资粮,或以声闻独觉涅盘⽽般 涅盘。⼜得⽆边果后若离悲⼼成熟,则亦不能⻓时受⽤,亦复不能令诸圣果,展转⽆ 间⻓时增⻓。为礼敬彼,今由所缘差别,当显⼤悲⾃体差别。颂曰: 最初说我⽽执我 次⾔我所则着法 如⽔⻋转⽆⾃在 缘⽣兴悲我敬礼

光是不忍众⽣痛苦的这个悲悯⼼,没有经过修⾏的⼀般的⼈也会有,但⽆论⾃⼰ 还是他⼈,透过智慧去分析我们不想要的痛苦的究竟来源来⾃于哪⾥,把这个痛苦的 究竟根本尽量多多的减缓,甚⾄彻底的断除,只有断除痛苦的究竟根源,才能够让众 ⽣获得究竟的幸福,这就是⼤悲⼼要去思维的内容。所以⽽说:“最初说我⽽执我,次 ⾔我所则着法,如⽔⻋转⽆⾃在,缘⽣兴悲我敬礼。”

诸世间⼈于我所执前,先由我执于非有之我妄计为有,执此为实。

什么叫“非有之我”呢?我们会有这种感觉,当我们在讲我的⾝体、我的表述、我 的思维的时候,在背后会有⼀个操作者的我,这个我是存在的吗?是不存在的!如果 他是存在的,那么去寻找之后应该要找到才对,可是找不到啊。 我们会觉得,有⼀个我在掌控我的⾝、语、意,⼀直会有这种的感觉,这是错 觉,因为掌控⾝、语、意的我根本找不啊。由它来掌控我的⾝体、由它来掌控我的表 述、由它来掌控我的思维的这个掌控者的我,再怎么去思维、去分析也找不到!在经 论⾥⾯透过七种的⾓度去做观察叫做七相观察,或者是透过五种的⾓度去做观察叫做 五相观察,⽆论怎么观察这个我,这种仿佛操控者的我都是找不到的。

以我为例,我说我是⼀位释迦,我会很欢喜⾃⼰是释迦比丘,有时候会产⽣这⽅ ⾯的⼀个慢⼼,可是释迦比丘的那个我到底在哪⾥?寻找之后是找不到的,但是不能 因为找不到⽽否定我的存在呀,我仍然存在,的确是有他的作⽤,那么这个我到底是 怎么存在的呢?是由名识施设⽽有,是在通俗的说法和概念化当中认定⽽有,仅此⽽ 已!所以《入中论》⼜说:


若谓⾃相因缘⽣,谤彼即坏诸法故,空性应是坏法因,然此非理故⽆性。 设若观察此诸法,离真实性不可得,是故不应妄观察,世间所有名⾔谛。 于真性时以何理,观⾃他⽣皆非理,彼观名⾔亦非理,汝所计⽣由何成? 那么难道是没有吗?也不是,是存在的,《入中论》说到: 如影像等法本空,观待缘合非不有,于彼本空影像等,亦起⻅彼⾏相识, 如是⼀切法虽空,从空性中亦得⽣。 《入中论》的这些偈颂⽂诠释得非常好,并且非常精要,总之浓缩就是四个字 ——缘起性空。

次除我执之我于余⼀切法执为我所。此执我我所之世⼈,1、由烦恼业索所系, 2、依旋转之识推动⽽转于⽣死深邃⼤井中,3、上⾃有顶下⾄⽆间⽆间旋转,4、其势 ⾃然下坠,要由励⼒乃升,5、虽有⽆知等烦恼业⽣三种杂染,然⽆初中后之决定次 第,6、于⽇⽇中恒为苦苦坏苦之所逼恼,迄⽆超出轮转之期。 诸菩萨众⻅彼苦恼,发⼤悲⼼勇猛救护,故当先礼佛⺟⼤悲,此是菩萨 1、缘⽣ ⼤悲,2、缘法与 3、⽆缘之⼤悲,亦由所缘⽽显。颂曰: 众⽣犹如动⽔⽉ ⻅其摇动与性空

在此说到的“摇动”指⽆常、“性空”指⽆⾃性有。

犹如净⽔微⻛所吹故,波浪遍涌于⽔⾯,⽔中⽉影与所依⽔浪同时起灭,似有彼 ⽉体相显现可得。然诸智者明⻅⼆事,谓刹那⽆常及⾃性空。如是菩萨⼤悲⼼痛切, ⻅诸有情堕萨伽耶⻅海,此⽆明味着出⽣之因,邪分别为相。⼀切众⽣⽆明⼤⽔,为 非理作意邪分别⻛⿎动不息,随⾃业转如同⽉影,刹那刹那受⽆常苦及⾃性空。故欲 证得佛果,摧坏众⽣⽆常⼤苦,1、出⽣正法 ,2、⽢露妙味,3、除遣⼀切邪分别 相,4、成为⼀切众⽣亲友。故前云:「兴悲我敬礼。」前已敬礼缘⽣、缘法、⽆缘⼤ 悲,

缘⽣就是缘有情的⼤悲,缘法就是缘⽆常等内容的⼤悲,⽆缘就是缘⽆⾃性有、 空正⻅摄持的⼤悲,

今为宣说菩萨⼗种菩提⼼之差别,先依第⼀菩提⼼说。颂曰:

佛⼦此⼼于众⽣ 为度彼故随悲转


由普贤愿善回向 安住极喜此名初 菩萨⽆漏智为⼤悲⼼摄持者,得名曰地,是功德所依故。由1、功德数量,2、神 ⼒殊妙,3、布施波罗蜜多等增胜,4、异熟增⻓等展转上进之差别,安立极喜地等⼗ 地差别。

在此说到了⼗地,也就是随着悲智的结合,让⾃⼰的证量变得越来越深奥、越来 越强⼤⽽说到⼗地,功德所依名为地。

诸地体性实⽆差别,如云:「如⻦⻜越空中迹,智者⽆说亦⽆⻅,如是⼀切佛⼦ 地,尚不可说宁可闻。」极喜地是菩萨第⼀发⼼,最后法云地是第⼗发⼼,其中菩萨 ⻅众⽣皆⽆⾃性,为⼤悲所缘,⼼随悲转,依普贤菩萨之⼤愿⽽修回向, 此名极喜地⽆⼆智,亦名最初⼼也。

也就是以⼤悲⼼为根本⽽发菩提⼼,有了菩提⼼之后再反复地坚持悲智的结合、 悲智的双运,反复思维空性的缘故当现证空性的时候就获得菩萨乘的初地,即第⼀地 极喜地。

第⼀发⼼菩萨所发⼗⼤愿等⽆量亿⼗⼤愿王,皆是普贤菩萨愿中所摄。由此摄尽 ⼀切愿故,特说普贤愿。如声闻乘由向果差别建立声闻八地,如是⼤乘亦建立菩萨⼗ 地。

声闻和独觉会随着他证量深浅的不同⽽说声闻八地,当然说到了预流相、预流果 之差别,因为四果有四相,所以总共有声闻八地。

⼜如声闻不许顺抉择分为初果向,如是将入地之菩萨,《宝云经》云:「上上胜 解⾏位法性,⽆间当入初地,犹名未发菩萨菩提⼼地。」彼经⼜释住此胜解⾏刹那菩 萨云:「善男⼦!譬如转轮圣王,超过⼈⾊,未得天⾊。如是菩萨亦超过⼀切世间声 闻独觉地,未得胜义菩萨地。」

虽然⼀开始进入资粮道的菩萨,没有获得胜义菩提⼼只有获得世俗菩提⼼,可是 因为世俗菩提⼼的缘故,其福报已经超过⼀切声闻与独觉。

若时趣入初极欢喜地。颂曰:


从此由得彼⼼故 唯以菩萨名称说 得彼⼼者,毕竟超过诸异⽣地,唯应以菩萨名称说,不可以余名称说,已是圣者 故。《般若经⼆千五百颂》云:「菩提萨埵,是随知萨埵增语。谓能随知⼀切诸法, 云何⽽知?

在此说到空性的解说:

谓如实知⽆实、⽆⽣、亦⽆虚妄,非如异⽣所执所得,故名菩萨。所以者何?谓 菩提不可执,菩提不可作,菩提不可得。善勇猛!如来不得菩提,以⼀切法不可得 故,⼀切法不可得故名菩提。如是乃名诸佛菩提,非如⾔说。善勇猛!若发菩提⼼, 谓吾将此⼼发菩提⼼,及于彼菩提发⼼,执实有菩提者,此不应名菩提萨埵,应名发 ⽣萨埵。何以故?

这是说要成佛,但不要以⾃性的概念⽽来追求成佛的果位。 你们华⼈法友们在课颂的时候念诵的偈颂⽂“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菩萨道。”是非常博⼤精深的!佛法,像是《般若经》,为 什么佛要讲解这些经论呢?佛陀并不为了让我们念经⽽讲经的,⽽是为了“愿消三障诸 烦恼”,因为烦恼是来⾃⽆明,要去除⽆明光是靠祈祷是没有⽤的,只能透过“智慧真 明了”,透过了解真相,以智慧明了真相,才有办法去除⽆明⿊暗,所以“愿消三障诸 烦恼”依靠的⽅法或途径就是“智慧真明了”。希望在了解真相的过程当中,不要有任何 的灾障来⼲扰我们,所以“普愿罪障悉消除”。不仅⾃⼰想要获得快乐,获得解脱的果 位,我更要为了⼀切有情众⽣、遍虚空的⼀切如⺟有情众⽣⽽来成办成佛之道,所以 “世世常⾏菩萨道”。这句祈愿⽂是非常博⼤精深的,当你们在念诵这句偈颂⽂的时候 我的内⼼⼀直有强烈的感受。 佛法的精髓就如同《般若经》所说的内容,为了能够去除三毒烦恼必须要以空正 ⻅的智慧了知真相,就以所谓的真相——⽆我或空性⽽⾔,佛教宗义的四部论师们⼀ 致使⽤了⽆我这个词汇,可是要破除的那个我、没有的那个我是什么呢?在此有不同 粗细层次的解读,毗钵沙宗也⽤到⽆我的⽤词,经部也⽤到⽆我的⽤词,但凡说四谛 论述的所有的佛教宗义论师都会说到⽆我这⼀词汇。

⽽且梵⽂语系也就是我们所谓⼤乘的佛教,我不喜欢使⽤⼤⼩乘的这个词汇,因 为它会有⼀个贬义的感觉,我觉得⼤⼩乘这种⽤词并不是那么的恰当,还不如说巴利 语系的佛教传承和梵⽂语系的佛教传承更为妥当。但⽆论是巴利语系的佛教传承、还 是梵⽂语系的佛教传承,都⼀致说到了因为我们不了解真相,在错误的⼀个非理作 意、错觉的情况下⽽去造业,由这个业⽽产⽣痛苦的、⽽形成轮回的,因此我们要去 寻找痛苦的根本是在哪⾥。


所以⽆论是巴利语系的佛教传承也好、还是梵⽂语系的佛教传承也好,都会说到 ⼗⼆因缘或⼗⼆缘起,即⽆明、⾏、识……等⼗⼆⽀,⽽且⼤家都⼀致说到⼗⼆因缘或 ⼗⼆缘起的第⼀⽀⽆明,从此我们也可以知道佛法教义的诠释,是要透过逻辑、推论 的⽅式去建立的,这跟主张造物主的信仰有着截然不同的过程。因为当你要说有造物 主的时候,你只能透过信仰的⽅式,你没有办法以逻辑的⽅式去推论,这种⽆因⽽有 的概念只能透过信仰的⽅式去论证⽽已。 可是导师释迦牟尼佛来到这世间之前,在古印度的⽂明⾥⾯早就有了非暴⼒ (Ahimsa)和慈悲⼼(Karuna)的传统,因为⼀切都是事出有因,我们不要的痛苦来 ⾃于愤怒,愤怒也是事出有因,不是⽆因⽽有的,是之前的因缘⽽有的,所以⽽说到 了慈悲⼼(Karuna)的重要性,⽽去对治嗔⼼的因缘。 我们每⼀个⼈都是想要离苦得乐的,虽然想要离苦得乐却离乐得苦的主要原因就 是因为对真相的不了解,因由对真相的不了解⽽导致形成对真相的错误解读,这个叫 做非理作意或称错觉,由此⽽去产⽣了烦恼,由烦恼⽽去产⽣造业的现象。以我个⼈ 的经验⽽⾔,对于辨别是非善恶的智慧愈强烈,⾃然⽽然对何为所舍、何为所取的这 个信仰的信⼼就会愈加强烈,当我们这个信⼼更加强烈的时候,⾃愿断恶⾏善的这个 意志⼒就会更加的强烈。 所以⽆明只能够透过真相的认知去除,除此以外没有其他第⼆条道路,光是透过 祈祷或祈求佛加持的⽅式是没有办法做到的,因为我们已经被这个⽆明愚痴所操控 了,所以我们只能透过对真相的分析观察来认知真相、通达真相⽽除去⽆明⿊暗,没 有其他第⼆条道路。 “如是慧光放光明,遍达三有本⽆⽣,如观掌中庵摩勒,由名⾔谛入灭定。”《入 中论》的这句话也是我会时常去想和思维的内容,⽆论我们看任何的内外法,我们会 随着⽆明和⽆明所留下来的习⽓(也就是⻓时间串习⽆明的惯性),让我们看任何事 物的时候,在表象上会觉得这些事物是以他⾃⼰的⼒量⽽有、是从他那边⽽有,所以 “设若观察此诸法,离真实性不可得,是故不应妄观察,世间所有名⾔谛。”这是我每 ⽇都会去思维的内容。因为数个⼗年这样反复去思维的缘故,所以由名⾔谛入灭定, 我觉得我⼏乎已经获证相似灭定的这个功德,这不是透过祈祷的⽅式⽽获得或发愿的 ⽅式⽽获得的,⽽是透过⾃⼰⻓期坚持思维、分析⽽获证的,所以“如是慧光放光明, 遍达三有本⽆⽣,如观掌中庵摩勒,由名⾔谛入灭定。” “虽常具⾜灭定⼼,然恒悲念苦众⽣,此上复能以慧⼒,胜过声闻及独觉。”即便

所看的⼀切并非真实存在、真实发⽣的,在名识施设当中所看到的这些众⽣想要追求 的是名识施设⽽有的安乐和幸福啊,可是他们却随着⽆明⼀直没有办法真正的做到离 苦得乐,明明他们是有⾜够的能⼒和潜能去离苦得乐的,但是因为他们被⽆明操控的 情况下不知真相为何,在⽆明的错觉引诱造下轮回之业,因此想要离苦得乐却离乐得 苦。所以我们只能透过空性的了知来去除⽆明的所执,彻底的断除⽆明,为此我们必 须要⽣起了知后明了真相的智慧。


“世俗真实⼴⽩翼,鹅王引导众⽣鹅,复承善⼒⻛云势,⻜度诸佛德海岸。”透过 ⼆谛双翼的结合,让⾃⼼所有的过患慢慢的净除,在结合⽅便的智慧下最终让⾃⼰像 佛⼀样能够断⼀切过失、圆满⼀切道灭功德。 我们每⼀个众⽣的⼼续当中都有佛性、都有如来藏,这是我们从⽆始以来就本有 的⼀种性质,这是什么意思呢?⽆论是明⼼⻅性也好或如来藏也好,明⼼——在⼼性 当中它是清净明亮不受烦恼污染的,这个⼼本⾝是⼀个唯明唯观的本性,是不受烦恼 污染的,只要⽤这个明⼼去⻅到诸法的真相的话,我们⾃然就可以获得解脱,我们就 可以成就佛果位。⼀切的烦恼都是源于⽆明,⽆明就是对真相的错误解读,我们只要 透过这个不受烦恼垢染的光明⼼去⻅真相——性的时候,⾃然我们就能够远离⽆明的 魔掌,从⽆明当中获得解脱。 上述的这些讲述或论述,并不是因为经论这么说我只是参考经论所说的内容为你 们转述⽽已,绝对不是的!⽽是透过数个⼗年反复地每⽇坚持不间断的思维和观察, 让我的内⼼⾥⾯真正产⽣了⼀种对菩提⼼和空正⻅非常强烈的觉受,我是以⾃⼰的觉 受跟你们做分享的。 也正是因为如此,当我看任何事物的时候,即便我看到的时候会产⽣真实、独立 存在的表象,可是我内⼼⾥⾯会深信我的这个看法是错误的,我深信这些都是如同幻 化般的皆是名识施设⽽有,仅此⽽已。 所以我刚刚引⽤了《入中论》这句偈颂⽂“世俗真实⼴⽩翼,鹅王引导众⽣鹅,复 承善⼒⻛云势,⻜度诸佛德海岸。”不仅仅是引⽤⽽已,⽽是内⼼⾥⾯搭配着觉受跟你 们分享,我打从⼼⾥⾯的深信我终究有⼀天真的可以做到成佛的果位!当然这不是⼀ ⽇就可以促成的,需要透过五道⼗地的慢慢增上,像是“嘎代 嘎代 巴⽇嘎代 巴⽇桑嘎 代 播谛梭哈”所说般的,透过资粮道、加⾏道、⻅道、修道、⽆学道才有办法获证,所 以由名⾔谛入灭定。 按照这句话来讲,你们可以视我为已经获得⼤乘资粮道了,现在我正接近加⾏道 的⼀个阶段。之所以有这些的证量,是因为每⽇⻓期的坚持⽆有间断的去做闻、思、 修,这么做的时候不是说经论⾥⾯说了我就相信,⽽是经论⾥⾯所说的变成⼀个非常 立体的内⼼⾥⾯所拥有的觉受,让我的⽣活、让我的内⼼获得改变。让我们原本被⽆ 明所操控的⼼、让我们原本被爱我执所操控的⼼获得改变,让它相应真相、让它相应 爱他⼼。在这个过程当中,仅是依靠对佛的祈求是没有⽤的,要透过⾃⼰每⽇⽆有间 断⻓期坚持闻、思、修才能够慢慢的逐渐成办,这是我想要跟在场的诸位分享的个⼈ 经验。 刚刚我所引⽤的⼏句偈颂⽂来⾃《入中论》,《入中论》这部论著融合了⽅便品 和智慧品的两⼤内容,《中观根本慧论》或称《中论》最主要是以空性的⼀个论述为 主,可是《入中论》不但有空性的论述也有菩提⼼⽅便品这⽅⾯的论述。

《入中论》的传承是从传我具⾜戒的⽅丈林仁波切那⾥获得的,《入中论⾃释》 的传承我是从萨迦的堪布住持贡嘎旺秋那⾥获得的。⽆论是《入中论》也好,还是 《入中论⾃释》也好,这两部论著融合了智慧品和⽅便品的两⼤内容,真的是非常博 ⼤精深,值得我们去参考和学习。


我从⼩就已经背诵了《入中论》,虽然现在年纪⼤的关系我没办法每天都去背诵 《入中论》、朗诵《入中论》,可是我⼀有空的话都会去阅读《入中论⾃释》,反复 地去思维《入中论⾃释》的内容,这对我的内⼼有很⼤的帮助!

以执有⽣,执有⼼,执有菩提故。」

嘎代 嘎代 巴⽇嘎代 巴⽇桑嘎代 播谛梭哈,想要追求⽆上菩提之前我们要先知道 ⽆上菩提是否存在?菩提⼆字在藏⽂中是净觉的意思,净化⼀切了知的障碍,不只净 除⼀切的⽆明,⽆明所留下来的习⽓、⻓期串习⽆明的惯性也⼀并断除;我们的⼼本 来就是唯明唯观的,这个明⼼⻅性的明⼼本来就有,它不受烦恼的污染,由它再来⻅ 性,由它再来⻅到真相的缘故,⽽获得净觉——菩提。

⼜云:「菩提⽆相,离相⾃性,如是随知乃名菩提,非如⾔说。

在此说到不要以⾃性有的概念来产⽣对任何事物的执著,包括菩提。

善勇猛!了知诸法故名菩萨。善勇猛!若不知法未随知法,⾃云我是菩萨,此离菩 萨地极为遥远,离菩萨法极为遥远,以菩萨名欺诳天⼈阿修罗等⼀切世间。善勇猛!若 唯此名便成菩萨,应⼀切有情皆成菩萨。善勇猛!非唯语业名菩萨地。」得此菩提⼼ 时,非但以菩萨名称说,复有功德。颂曰: ⽣于如来家族中 断除⼀切三种结 此菩萨持胜欢喜 亦能震动百世界

三种结也就是⼀切⻅道所断。

由超⼀切声闻独觉地故,已⽣趣向如来普光明地之道故,故此菩萨已⽣如来家 中。尔时现⻅⼈⽆我故,此亦永离萨迦耶⻅、疑、戒禁取三结,不复⽣故。未⻅真实 者由增益我故,起萨迦耶⻅,如是亦起疑惑,别趣余道。由入空性,故得彼果利功 德。由离障地之过失,故⽣不共殊胜欢喜。由多欢喜,故此地菩萨持胜欢喜。由有最 胜欢喜,故此地得极喜之名。复能震动⼀百世界。

初地菩萨⼜称极喜地菩萨,之所以称为极喜地是有理由的,也就是我们⼼续当中 的⽆明及⽆明所造的业因为有⾜够的⾃信——我将可以断除,这个⾃信是来⾃于菩提


⼼和空正⻅的结合所产⽣的觉受,所以会感到非常的欢喜,所以故此地得极喜之名, 复能震动⼀百世界。

从地登地善上进 灭彼⼀切恶趣道 此异⽣地悉永除 如第八圣此亦尔

已达法善修习故,为登第⼆地等发⼤勇猛故,从地登地善于上进。如预流向内证 随顺圣法故,离诸过失⽣诸功德。如是此菩萨由证地故,⽣诸随顺功德,灭诸过失, 喻预流向,俾易了知。⼜此菩萨有余功德。颂曰: 即住最初菩提⼼ 较佛语⽣及独觉 由福⼒胜极增⻓ 《弥勒解脱经》云:「善男⼦!如王⼦初⽣未久,具⾜王相,由彼种姓尊贵之 ⼒,能胜⼀切耆旧⼤⾂。如是初发业菩萨发菩提⼼虽未久,然由⽣如来法王家中,以 菩提⼼及⼤悲⼒,亦能胜⼀切久修梵⾏之声闻独觉。善男⼦!如妙翅⻦王之⼦初⽣未 久,翅⽻⻛⼒及清净眼⽬之功德,为余⼀切⼤⻦所不及。如是菩萨初发菩提⼼,⽣如 来妙翅⻦王之家,此妙翅⻦王⼦以发⼀切智⼼之翅⼒,及增上意乐清净眼⽬之功德, 彼声闻独觉虽百千劫修出离⾏,亦不能及。」佛语⽣即声闻。 彼⾄远⾏慧亦胜

刚刚讲的是初地,之后进入到⼆地、三地、四地……到了第七地远⾏地的时候,正 是因为中间经历了从初地⼀直到六地,串习的⼒量变得越来越强⼤,所以从远⾏地第 七地起菩萨才能够以⾃⼰的智慧胜过声闻和独觉罗汉。

如《⼗地经》云:「诸佛⼦!譬如王⼦⽣在王家俱⾜王相,⽣已即胜⼀切⾂众, 但以王⼒,非是⾃⼒。若⾝⻓⼤艺业悉成,乃以⾃⼒超过⼀切。诸佛⼦!菩萨摩诃萨 亦复如是。初发⼼时以志求⼤法故,胜出⼀切声闻独觉,非以⾃智观察之⼒。菩萨今 住第七地,以⾃所⾏智慧⼒故,胜过⼀切声闻独觉所作。」是故应知唯远⾏地以上菩 萨,乃能以⾃慧⼒胜⼆乘,六地以下未能也。

也是因为中间经过了初地、⼆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这个⻓时间空正⻅的 观察,所以才能够以⾃⼰的智慧、⾃⼰的观察之⼒超胜过声闻和独觉罗汉。刚刚《入 中论》针对“彼⾄远⾏慧亦胜”这句话的解释非常重要。


这句话说的是,光是了解补特伽罗独立之质体空不能够断除⼈我执,要彻底断除 ⼈我执必须要彻底的知道⼈⽆我,这时候法我执没有断除的话就没有办法彻底的断除 ⼈⽆我,所以只有精通法⽆我才能够精通⼈⽆我。 换句话说,法我执没有断除之前⼈我执是断除不了的,光是补特伽罗独立之质体 空不能够让我们断除⼈我执,所以《入中论》因缘《宝鬘论》说:

《宝鬘论》云:「若时有蕴执,彼即有我执,有我执造业,从业复受⽣。三道⽆ 初后,犹如旋火轮,更互为因果,流转⽣死轮。彼于⾃他共,三世⽆得故,我执当永 尽,业及⽣亦尔。」

为什么法我执没有断除⼈我执就不能断除呢?因为⼈我执之所以会产⽣,是依赖 着⼈之所依的法——蕴体,⽽产⽣执著的。 龙树菩萨在《宝鬘论》⾥⾯说到:“⼠夫非地⽔,非火⻛及空,非识非⼀切,何者 是⼠夫。”要去了解⼠夫或者执著⼠夫的时候,我们会经过⼠夫之所依、施设处的这个 所依——蕴体,⽽去施设⼠夫的。 我们⼀直会觉得⾝⼼背后仿佛有⼀个操控者的我,这个我是绝对找不到的,就像 刚刚说的“⼠夫非地⽔,非火⻛及空,非识非⼀切”,去寻找之后都找不到啊!虽然⾃ 续派说到了属于⼠夫之事例的第六意识,说到这种特别的词汇,说到这个属于⼠夫事 例之第六意识之⼠夫,但是这个也并不是⼠夫呀,因为我的⼼不是我,从⾝和⼼任何 ⼀个⾓度去找的话都找不到我啊,因此我的存在只剩下被施设⽽有仅此⽽已这⼀条路 了。 所以“设若观察此诸法,离真实性不可得,是故不应妄观察,世间所有名⾔谛。于 真性时以何理,观⾃他⽣皆非理,彼观名⾔亦非理,汝所计⽣由何成?”那么难道是没 有吗?不是的,也是有的,只不过这种有的⽅式并非如我们看到般那么独立、真实、 客观的存在,⽽是在名识施设当中、世间通俗的⼀个认定当中⽽有,仅此⽽已!“如影 像等法本空,观待缘合非不有,于彼本空影像等,亦起⻅彼⾏相识,如是⼀切法虽 空,从空性中亦得⽣。”

同样的佛也是如此,将佛陀相好庄严的⾝体分开之后有佛吗?找不到啊;相好庄 严的⾝体是佛陀吗?也不是呀,不是导师世尊啊;佛陀的⼼,也不是导师世尊,如此 ⼀⼀去寻找之后,佛陀是找不到的。

此教显说,1、声闻独觉亦有知⼀切法⽆⾃性者。倘不遍知诸法⽆⾃性,不过如世 间离欲者。则初发⼼菩萨亦应以⾃慧⼒胜彼,2、彼等亦应不能永断三界⼀切随眠,如 诸外道。3、⼜缘⾊等⾃性成颠倒故,亦应不达补特伽罗⽆我,以于施设我因之诸蕴有 可得故。


所以要断除⼈我执之前,施设我的这个施设处的蕴上的执著也必须要断除,否则 的话你就会有剩余的⼈我执。所以在此说“⼜缘⾊等⾃性成颠倒故,亦应不达补特伽罗 ⽆我,以于施设我因之诸蕴有可得故。”对这个施设处的蕴体仍有执著,由此⽽施设的 法——我的执著仍会产⽣。

⼜云:「犹如眼迷乱,所执旋火轮,如是诸内根,取现在诸境。诸根与根义,许 为⼤种性,⼤种各⽆义,故此义非有。

根据我⽽产⽣的执著,要知道他是⽆法离开法我执的,为什么呢?因为施设我的 时候就不能离开我的施设处的蕴体这个法。

若⼤种各异,⽆薪应有火,合则⽆实相,应知余亦尔。⼤种于⼆相,⽆故合义 ⽆,由合⽆义故,⾊义亦非有。识受及与想,诸⾏于⼀切,各别体⽆故,胜义中⽆ 义。如苦⽌息时,便起实乐慢,如是乐坏时,亦慢为实苦。如是⽆性故,能断遇乐 爱,及断离苦爱,⻅此即解脱。为以何法⻅,名⾔说以⼼,离⼼所⽆⼼,⽆义故非 有。如是如实知,⽆实众⽣义,犹如火⽆薪,⽆住取涅盘。」 若谓唯诸菩萨乃⻅如是⽆⾃性,此亦不然,是依声闻独觉增上作是说故。何以知 然?以论后⽆间乃依菩萨增上说故:「如是诸菩萨,⻅已求菩提,然彼由悲⼼,受⽣ ⾄菩提。」《声闻经》中亦说,声闻为断烦恼障故,「诸⾊如聚沫,诸受类浮泡,诸 想同阳焰,诸⾏喻芭蕉,诸识犹幻事,⽇亲之所说。」此以聚沫、浮泡、阳焰、芭 蕉、幻事等喻观察诸⾏。阿遮利耶显此义云:「⼤乘说⽆⽣,余说尽空性,尽⽆⽣义 同,是故当忍许。」

在此的“阿遮利耶”指的是龙树。

《中论》亦云:「世尊由证知,有事⽆事法,迦旃延那经,双破于有⽆。」有作 是念:「若声闻乘中说法⽆我,则说⼤乘经应成⽆⽤。」应知彼宗俱违教理。

有⼈这么反驳说:⼩乘的智慧应该是了解⼈⽆我,⼤乘的智慧应该是了解法⽆我 的,如果⼩乘的智慧都了解法⽆我的话,那么⼤乘的智慧就没有⽤了。所以在此要破 除这种的说法。


1说⼤乘经,非唯宣说法⽆我,亦说菩萨诸地波罗蜜多、⼤愿、⼤悲等,回向资粮 不可思议法性。如《宝鬘论》云:「彼⼩乘经中,未说菩萨愿,诸⾏及回向,岂能成 菩萨。安住菩提⾏,彼经未曾说,惟⼤乘乃说,智者应受持。」 2、即为显⽰法⽆我故,宣说⼤乘亦应正理,欲⼴说故。

所以在⼤乘的经典⾥⾯不只会说法⽆我,还会说到菩萨⾏等⼴⼤的内容。

声闻乘中说法⽆我,仅略说耳。如阿遮利耶云:「若不达⽆相,佛说⽆解脱,故 佛于⼤乘,圆满说彼义。」

即便是说法⽆我但是说法上有差别,⼩乘是简略的说法⽆我,⽽⼤乘是⼴泛的、 详细的说法⽆我。

旁论已了,慧⽆乱者已能⾃知本相。今当说正义。颂曰: 尔时施性最增胜 为彼菩提第⼀因

透过善巧的宣说与布施来使他⼈欢喜,让他们愿意从你这⾥听闻佛法的教义。

得极欢喜地之菩萨,于布施、持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便、愿、⼒、 智⼗波罗蜜多中,布施波罗蜜多最为增胜,余非全⽆,此布施波罗蜜多,即⼀切种智 之正因也。 虽施⾝⾁仍殷重 此因能比不现⻅ 尔时此菩萨所有不可现⻅之智德,即由布施内外财物便能比知,

⽤比度推理的⽅式去了解,所以叫比知,即以比度的⽅式⽽得知。

如⻅烟比知有火等。如菩萨之布施,是成佛之第⼀正因及能决定不现⻅之功德。 如是异⽣、声闻、独觉之布施,亦是除苦得乐之因。颂曰: 彼诸众⽣皆求乐 若⽆资具乐非有

知受⽤具从施出 故佛先说布施论


在六度⾥⾯佛⼀开始说布施,每⼀个⼈都想要财富嘛,跟这个有关。

其除饥渴疾病寒热等苦,引⽣三有安乐之因,倒执为乐,非真实乐,世⼈于彼增 上贪着。然彼所著除苦之乐,若⽆能对治众苦颠倒体性之欲尘受⽤具,亦不得⽣。其 除苦因之欲尘境,未修布施福业者亦不得有。解⼀切众⽣意乐根性之佛薄伽梵,由⻅ 此故,于说持戒等之前先说布施。

今天我们就先念诵到“于说持戒等之前先说布施”这⾥,刚刚是说到了六度之前为 何先说布施之理。 接下来是问答互动部分。

问与答

问:佛陀教我们要断除所有现象的执著,我们要怎么做才能不会落入对空性本⾝ 的执著,毕竟这是最糟糕的⼀个陷阱,不是吗? 答:佛陀说要断除的这个执著是指,认为表象和真相是⼀体的、没有差别的这个 执著,这个是要断除的,因为这个执著是错觉。但是,甲是甲、⼄是⼄、瓶⼦是瓶 ⼦、柱⼦是柱⼦的这种认知的执取,是不要断的。 佛陀叫我们要断的这个执著是什么呢?如果你认为⼀切事物是有⾃性、是⾃⼒⽽ 有的话,那么这种的执著、这种的认知是错误的,这个是要断除的。光是执取甲是 甲、⼄是⼄的话,这并不是要断除的执著。 佛陀要我们断除的这个⾃性执著的确是⼀切烦恼、负⾯情绪的根源,以我个⼈的 经验⽽⾔我减少了⾃性执著之后,我的内⼼会更加的宁静,负⾯情绪也会随之⽽减 缓。

问:我们怎样才能克服⼼中的情欲? 答:这种情欲是⼀种⽆底洞,会随着宿世的习⽓有时候会突然产⽣这些负⾯的情 绪,可是如果你仔细的以智慧去分析观察真相的时候,你会发现到你的贪著、想要去 执取的那个对象——是针对独立、客观、真实的⼀个现象⽽产⽣的执著,但实际上这

种真实、客观、独立存在的⼀个现象并不是这个事物存在的现象,这时候你就可以搭


配着量⼦⼒学所说的核⼼理论来思维。当你深信,你现在正在贪著的这个事物他所产 ⽣的表象,和他所存在的真相是不同的时候,你的贪⼼⾃然就会减少。 像是我们要去追求⽆上菩提,我们⼀定要成就⼗地,我们⼀定要成就菩萨乘,我 们⼀定要成就成佛之道,这种的追求⼼是透过诸多的思维⽽产⽣的,这种的追求⼼不 是要断除的。 可是,在这个追求⼼⾥⾯,如果掺杂了这些都是⾃性⽽有、以⾃⼰的⼒量⽽成立 的⼀个执著,那么这个执著就是颠倒执,这种的执著跟我们平常⾃然⽽然所产⽣的贪 欲认为贪著的这个对象是独立真实⽽有的想法是⼀样的。

问:世界上有数以百计的难⺠和饥饿者正在⾯临着死亡,他们是否正在偿还前世 所造恶业的果报? 答:我觉得可以从因和缘两个⾓度来做解释。以因来讲,就是前世所造的恶业没 有错;以今世当下的⼀个助缘来讲,因为完全不去帮助他⼈只在乎⾃⼰,所以⾃⼰完 全没有同伴啊。 如果我们今世从出⽣起就尽可能的去帮助他⼈,虽然我们前世也造了这个恶业可 是在今世我们造了很多善缘,我们打从⼼⾥⾯很热⼼的去帮助他⼈,我们尽可能的去 善待他⼈,即便这么做了仍然还遭受这些痛苦的话,那我们可以说这是前世恶业的果 报。 有时候我们会很容易的把它推给这是我前世恶业的⼀个责任,好像跟今世的⼀个 助缘的努⼒毫⽆相关,我觉得这是找借⼝吧。⾃⼰什么努⼒都不做,只是说这是前世 恶业所感得的果报,⽽完全不想要努⼒去付出,⼀直怪罪在业上,这本⾝是有问题 的。 哪怕有这个前世所造的恶业,可是这个恶业要成果之前必须要有助缘去滋润它, 我诚⼼待他、⼼怀善念的尽量帮助他⼈,以这种善⼼念⾃然去抑制这个恶业的助缘, 让这个恶业不会感得恶果。我们不应该完全都怪罪于恶业,并且⾃⼰毫⽆作为、毫⽆ 努⼒。

问:我们如何在⾏善时却不贪著善⾏本⾝? 答:不是所有甲是甲、⼄是⼄、丙是丙的认知叫做要断除的执著,不是这⼀回事 喔!就像菩提⼼为利有情我要帮助他⼈、我要成佛的这种追求⼼,不是要断除的贪 著、不是要断除的执著。

⽽且要结合悲智双运,以中观的术语⽽⾔即便我要悲智双运可是我要以⽆⾃性的 概念⽽去悲智双运,也就是说这⼀切都是在名识施设当中⽽有仅此⽽已的概念下,在 这个概念的基础之上⽽来断除众⽣的痛苦,⽽去追求善⾏、去随喜善⾏。这个可以去 做区分的。


咋看之下,菩萨们对⾏善断恶是如此的积极,其实这样看是⼀种执著啊,因为我 们没有那么积极呀,我们的积极都是随着烦恼⽽积极,都是很⾃然的产⽣这种积极的 态度,这其实都是跟贪婪有关,我们在贪婪产⽣的时候,会觉得贪婪要去执著的那个 对象是很真实、独立的产⽣由此⽽产⽣了积极的态度。可是菩萨们的积极态度不是这 样的,他们是在名识施设当中⽽有产⽣的积极态度。

问:当我们被不同意⻅和⾃⼤的⼈所包围的时候该如何应对? 答:我们不应该被⾃然反应出来的情绪所操控,我们应该冷静的以辨别是非的智 慧来决定要做什么。 比如,我们看到周边这些⼈受到烦恼操控的时候,我们应该以更⻓远的眼光像是 搭配着菩提⼼和空正⻅那是最好不过的,如果没有办法做到菩提⼼和空正⻅的话,⾄ 少从更⻓远的眼光去看周遭⼈的现象,让⾃⼰不要随烦恼的情绪所操控,这是以⾃⼰ 的智慧来看到⼀个究竟的利益为何。 像是周遭的⼈很在意今世的名闻利养,所以会随着今世的名闻利养⽽产⽣种种贪 婪和烦恼的现象,这个时候你就要跳脱今世的利益,你应该去看⽣⽣世世的利益,这 时候你就不会随着周遭的⼈对今世的名闻利养所操控和影响。 菩萨们就更不⽤说了,他们是想到⼀切有情众⽣⽣⽣世世的利益,他们⾃然不会 受到周遭这些⼈关注的焦点⽽影响到他⾃⼰的修⾏。菩萨们会⼀直为有情众⽣想要努 ⼒的去⾏善断恶,这不是为了⾃⼰啊,⽽是透过了⼀个很周详的智慧全⽅位的去了解 何为善恶、何为该做与不该做之后所做的决定。 慢可分为七种,通常我们要断除的这个我慢是⼀种没什么理由的⾃我膨胀,可是 佛菩萨们如此积极的态度这绝对不是要断除的我慢,这是⼀个⾃信,因为他之所以有 这个⾃信⼼,其背后是有⼀个很⼴⼤周密的智慧为后盾所产⽣的⾃信,他这么做不是 只为⾃⼰⽽已,⽽是为了他⼈。 我们在这⼀世也可以看到,比如圣雄⽢地他并没有这个⾃⼤的我慢,可是为了他 ⼈可以奉献⾃⼰所有。像是德蒙特·图图(Desmond Tutu)⼤主教和⻢丁路德⾦,他们 这种爱他的思维——爱他主义是如此的强烈,这个并不是我慢、⾃⼤,⽽是有理由的 ⾃信!这种强烈的⼼⼒是值得我们去效仿的,这并非是要去断除的内容,这是应取 的。

问:尊者可否分享科学与佛学针对中观理论⽆有相违的⼀个诠释? 答:我们讲到佛学和科学的时候太笼统了,应该这么说吧,科学到⽬前为⽌最主 要关注的焦点是外在物质的发展,但是他们对内在情绪这⽅⾯的⼀个研究做的还不够 透彻,可是佛学针对⼼理——因为佛学主要的焦点就是改变内⼼嘛,所以对⼼理学这

⼀块的诠释做的非常详细。


所以在古印度的⽂明⾥⾯、尤其是佛教经论⾥⾯,有非常⼴泛的对⼼理学的⼀个 诠释,以我的经验⽽⾔在过去近四⼗年的时间⾥与科学家进⾏严肃的交流,我发现科 学家针对⼼理学这⼀块很多不懂的内容是我们从⼩就已经学习过的,我们跟他们分享 我们所学的这个内容的时候科学家感到非常的⾼兴,所以佛学典籍⾥⾯的⼼理学的确 是非常⼴泛和深奥的。 在科学⾥⾯,像科技这⽅⾯的诠释或⼯具⽽⾔这是我们没有学过的,即便我们要 把⼀颗螺丝拧开也需要专业⼯具呀,或是借助放⼤镜把很细⼩的螺丝拧开我们都是需 要科技这⽅⾯相关的技术和⼯具。

问:什么法⻔是我们正处于⼤流⾏疫情中应该要去学习的? 答:近期这世界上⾯临着新冠病毒(德尔塔Ⅱ毒株)⼤流⾏的疫情,许多的医护 ⼈员和科学家们正在追溯病毒的来源以及研究如何解除病毒的疫苗,这个新冠病毒所 导致的严峻的问题这些专业⼈员正在⽇以继夜的研究着。 我们的内⼼不要因为这次的新冠病毒⽽受到⼲扰,我觉得你可以参考佛教经论⾥ ⾯所说的⼼理学的内容。像是,当确诊的时候可以这样来想:这是我过去恶业所感得 的恶果,属于⾃⼰的债得由⾃⼰来偿还,这样的话就会减少抱怨的⼼态,就不会⻢上 想要怪罪于他⼈。 现在有许多的医⽣和医护⼈员正在全⼒以赴地拯救着这些病患者,即便确诊了我 们也不应该退失⼼⼒,因为有这么多⼈在积极的拯救我们,我们也可以这么来想啊。 ⽽且也可以透过佩戴⼝罩来让⾃⼰预防这个新冠病毒,这些专业的医护⼈员为我们讲 解了许多预防的⽅法,我们要好好的去实践。 如果⾃⼰已经尽最⼤努⼒了但还确诊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这样去想这确实是我 之前的恶业所感得的恶果,如果你相信有造物主的话你相信这是造物主让我要去承担 的。如果你否定造物主,像是古印度⽂明⾥⾯有⼀些传统是否定造物主的,那就会说 到业果论,那时你就想:这是我的业感得的果,这是由我来还债的时候! 就业果论⽽⾔,因为是业果的关系所以才可以改变,⽽不应该把什么都怪罪在业 果论上⾯,这样的话就不对了。正因为业果,所以更要努⼒才对。

问:名⾔有的我和⽆明所执的我,这两者之间有何差异? 答:其实刚刚已经说了,我的⾝、我的⼼、我的表述——仿佛有⼀个操控者的我 掌控了我的⾝、我的⼼和我的语,如果有这个操控者的我,他真的存在的话,那么寻 找之后要找到才对,可是找不到啊! 但是找不到这个我,不代表我不存在呀!因为我确实有其作⽤,我有我的⼀个利 害的作⽤,我有⾏善造恶的作⽤。“于真性时以何理,观⾃他⽣皆非理,彼观名⾔亦非

理,汝所计⽣由何成?”我们⼀直会觉得,仿佛我是⼀个可被抓住的操控⾝⼼的操控


者,好像可以⽤⼿指出来的感觉,但是这个操控⾝、语、意的我是错觉所执著的我, 这种我是未曾有过的。 我只是很单纯的依由我的⾝、我的语、我的思想,⽽被认定⽽有的我,是被施予 设定⽽有的我,仅此⽽已。他只是在⼀种概念当中所存在的、在⼀种通俗的说法当中 所存在的⼀个被认定⽽有的我,仅此⽽已。但是我们在⽣⽓或烦恼的时候,会觉得我 是⼀个独立的、客观的真实操控⾝语意的我,这个我是没有的,是未曾有过的。 如同如来佛是在如来的⾝语意观待下被认定⽽有的⼀个如来般,同样的我也是如 此,我依由我的⾝、我的语、我的意⽽被认定⽽有的我,这个叫做施设⽽有的我,仅 此⽽已。所以这时候我们⼀定要认清⼆谛的内容,也就是我们会随着⽆明烦恼的串习 或惯性⽽去看到表象上这⼀切都是如此的真实独立,但是这个表象所呈现的内容并不 是事物存在的真相,这是⼀定要去了解的。存在的真相是什么呢?就是胜义谛!我们 在表象上会看到我仿佛是⼀个操控者的我,这个我——虽然会看到、我们是如此的执 著,但实际上这是未曾有过的我。

问:可否请您解释善业和恶业之间的差异?谢谢! 答:如果简略介绍的话:会产⽣快乐的果实,那么这是善业;会产⽣痛苦的果 实,这个就是恶业。为什么要⾏善断恶?最终的⽬的就是我们想要离苦得乐,为了要 幸福、为了要快乐,所以我们要去⾏善。能够产⽣幸福快乐果实的这个业叫善业,能 够产⽣灾难痛苦果实的这个业叫做恶业,因为我想离苦得乐,所以我要去⾏善断恶。 我们要知道,会产⽣苦恼痛苦果实的这些业都是源于我执这个错觉,这也是为什么了 知真谛能够断除恶业断除烦恼的原因。

问:近期⼈们都⾯临着⼼理健康的问题,像是抑郁症、焦虑症、恐慌症等,我们 每个⼈⾯对这些问题的时候能够做些什么? 答:因为我们想离苦得乐,⽽且这是⼀个⾃然的想法,当我们遇到各种各样的问 题时,⽆论是⾃然灾害所产⽣的,或是⼈为因素所造成的,我们⾃然⽽然内⼼会有压 ⼒或者不想去⾯对这些苦缘,这是我们的⼀个⾃然的想法。 就像刚刚说的,⼀切的痛苦都是事出有因的,它不是⽆因⽽有的,所以我们要知 道痛苦是出于什么样的因缘,它的前因是什么,这是我们要去寻找的。哪怕⾃然灾难 所产⽣的痛苦也是事出有因的,它的因缘就是⼤⾃然的环境被破坏造成的嘛,因此我 们就要好好的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等等,这也是对环境的保护和对⽣态的保护是如 此重要的原因,因为我们要的是快乐啊,我们不想要⾃然灾害。

正是因为我们想要离苦得乐的缘故,所以我们更要去寻找:内⼼痛苦的因缘来⾃ 于哪⾥,这部分要减缓;内⼼幸福的因缘来⾃于哪⾥,这部分要提升。因为有离苦得 乐的动⼒,所以我们才会想要去⾏善断恶。但是⼀旦你灰⼼的话,对解决问题⼀点帮 助都没有啊。还不如提起⼼⼒,既然我想要离苦得乐现在却⾯临着种种的苦因,我现 在是不是更应该提起⼼⼒来⾯对这些苦因,并借此机会好好的⾏善来累积乐因呢?


如果你相信有造物主的话,你应该相信是造物主创造了这⼀切,既然世间万物都 是由造物主所创造的,⼀切的⼈类都如同造物主的⼉女般,那么我就更不应该去伤害 他⼈——⾃⼰的亲兄弟姐妹,如果你是相信造物主的话。 佛教和古印度的⼀些传统说到了没有造物主、否定造物主,认为这⼀切都是由⾃ ⼰的业⼒所产⽣的,但这个业并非⽆中⽣有的,⽽是⾃⼰以前所造的业。也是因为由 业⽽产⽣的,这⼀切会随着因缘⽽改变;也是因为随着因缘⽽改变的,⼀切都有被改 变的可能性;因为有被改变的可能性,所以我现在应该更努⼒的去改变现况,不应遇 到挫折⽽灰⼼,这时候应更加努⼒的提起⼼⼒去改变现况。 如果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话,那就要好好的提起⼼⼒去解决;如果⽣老病死这 个问题、这个⾃然现象是⽆法解决的话,那么我再怎么忧恼也没有⽤啊,“若事尚可 为,云何不欢喜,若已不济事,忧恼有何益?”如果可以解决的话就去解决嘛,⼲嘛需 要烦恼呢?如果不能解决的话,烦恼⼜有何⽤?这是非常务实的⼀个表述!

问:⼀个失去亲⼈的⼈,可能会在⼼理上想要抓住⼀种期望或希望,因此很容易 接受中阴⾝或重⽣转世的想法,请问这是⼀种⾃我安慰吗?如何让这个⼈查出真相为 何,是⾃我安慰还是真正的真相?对此你有何建议让他能够在不断的⾃我怀疑中也能 够学习和修⾏? 答:这时候就要深思熟虑了,我们的⾝体的确是来⾃⽗精⺟⾎,但是仅仅⽗精⺟ ⾎的结合就⼀定会形成⽣命吗?不⼀定!光是⽗精⺟⾎的结合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第 三因缘——意识的结合、⼼识的结合,所以需要有⼀个意识进入到⽗精⺟⾎的结合 体,才会有所谓⽣命的存在,才会有所谓的⼈类的形成。光是⽗精⺟⾎的结合是不会 形成⼈的,还需要⼀个其他的因素,必须要有第三个因素去结合⽗精⺟⾎让他成为⼈ 类。这个⼼识在跟他业缘相关的情况下,进入到某个⽗精⺟⾎的结合体⾥⾯,⽽形成 ⼈类的。 我们从现实的⽣活可以看到,很幼⼩的孩⼦会想起前世所发⽣过的事情,他的描 述是非常非常清楚的,就是因为曾经发⽣过所以才会有记忆嘛,这不是他⾃⼰⽆中⽣ 有凭空捏造出来的。 我们的⾝体是来⾃⽗精⺟⾎,⽗精⺟⾎⼜是来⾃之前的⽗精⺟⾎,如此追溯下去 的话是没有开始的;同样的,我们现有的⼼识也是来⾃之前的⼼识,这个之前的⼼识 也是来⾃之前的⼼识,如此也是没有开始的。 在这个⼼识延续的过程当中,经历很多粗细不同的层次,以密咒⾦刚乘的⽆上密 来讲分最细微的⼼,我们在死亡的过程当中,⼀开始需要依赖着⾝体的(粗分)⼼识 像是根识等这个会先遮⽌、断除,之后进入到更细微的⼼识。

以密咒⾦刚乘的⽆上密⽽⾔,我们在停⽌了八⼗分别⼼的运转之后也即从⻅到 增、从增到得,然后现起最细微的俱⽣原始之光明。我们有⼀些修⾏者有修住持⼼法 的⼀个现象,以传授我具⾜戒的老师林仁波切来讲,他圆寂之后⾝体完全没有任何老 化、腐朽的现象⻓达⼗⼆天,这种住持⼼法的个案确实还是挺多的。当然这是我们佛


教的⼀个说法,因为他们已经入住于⼀个“持⼼法”当中,这个最细微的⼼仍然停留在 他的体内,还储存在⼀开始⽗精⺟⾎结合的地⽅,导致他的⾝体不会有任何老化或腐 朽的现象。 除了住持⼼法的实例外,刚刚所说的⼩孩⼦在非常幼⼩的时候对前世的记忆⼒是 如此的清楚,对前世的描述是如此的详细,我们对这⽅⾯要有⼀个解释啊,所以⼀切 都是事出有因。⼼也是来⾃之前跟他相同性质的⼼识,并且光是⽗精⺟⾎的结合⼜不 会产⽣⼼识、不会产⽣有⽣命的⼈类,所以在今世第⼀⼼识之前也必须要有其他之前 的⼼识来结合⽗精⺟⾎,才会形成我们现有的⾝⼼。就像我们的⾝体,他的因去追溯 的时候是没有开始的;同样的,我们的⼼的前因,去追溯的时候也是没有开始的。是 以这种的⽅式来说前后世的,是以这种逻辑来说前后世的存在。 当我们的亲友去世之后,我们会感到非常的伤⼼、很难过,难过也于事⽆补啊, 只要好好的发愿跟他结善缘的话,今世的⽗⺟亲可能会在下⼀世⻅⾯,变成好朋友, 或者仍然保持良好的关系,这是有可能的。 既然我们知道这个真理之后,我们可以知道⽣⽣世世的这个概念是符合真相的, 虽然今世在这个因缘下他已经离开了我,可是不代表下世或下下世我们不会再次的⻅ ⾯,我们还是会相遇的。

问:坏习惯是如此的坚定,我们怎样才能改变坏习惯? 答:比如,⼀个⼈脾⽓很糟糕,很容易⽣⽓的这个⼈,可以透过⾃我的训练让他 成为⼀个很安详、很柔软的⼈;本来是很善良的⼈,后来经历了种种的挫折和⻛波, 最后成为⼀个很坏的⼈。 修法,尤其是佛法经典⾥⾯所说的内⼼改变的这个⽅法和途径,是要有系统的去 改变的。什么叫有系统的改变呢?⾸先你必须认清什么样的情绪和思维会带来烦恼, 什么样的情绪和思维能够成为烦恼的解药。以我的经验,当我的内⼼按照这个系统获 得改变的时候,看到所有的众⽣都会成为我的亲⼈。如果你不这么训练,你在⼀个很 愤怒的情况下⽆论看到谁好像都是仇敌。 根据佛法⼀个有系统的改变内⼼的途径⽽⾔,就是让我们认清真相为何,依靠对 真相的认知来改变内⼼,当然这也需要⻓期的坚持和⽆有间断的修练。

问:从佛陀的教法中我们知道在临死前不应该产⽣执著,请教我在临终的时候应 该念什么咒语?那个时候我的⼼⾥应该怎么做准备?谢谢尊者,希望您⾝体健康、⻓ 久住世!

答:确实,在临终的时候不要随着贪嗔⽽产⽣强烈执著。我有⼀些认识的朋友, 他们在临终的时候会把释迦牟尼佛的佛像放在前⾯,或者把我的照片放在前⾯,会凝 视着佛像或我的照片⽽死去。在临终,如果是以这种安宁的⼼⽽死去的话,确实会留


下很好很好的⼀个影响。就像我们在临死前⼀直看佛像,在这种很虔诚的⼼态当中⽽ 死去,这对你会很有帮助。 通常我们看到佛像的时候,会觉得这只是两千五百年前的⼀个伟⼈⽽已,我这么 讲的话好像有点不合适,因为我毕竟修练菩提⼼和空正⻅所以别⼈对我的称呼是世界 和平的领导者,你也可以把我的照片放在你的前⾯,当然你把佛像放在你的前⾯也可 以,但有可能你会觉得这只是两千五百年前的⼀个伟⼈⽽没什么特别感觉,如果你把 我的照片放在前⾯对你更有感觉的话你也可以这么做。

问:在⽇常⽣活中我们如何修练菩提⼼和空正⻅? 答:以我为例,我⼀醒来就思维菩提⼼,菩提⼼是什么呢?为能成就⾃他利,我 要⽣起菩提⼼!要为⾃⼰好,成办⾃利,没有比修练菩提⼼更好的;要帮助他⼈,成 办他利,也没有比修练菩提⼼更好的利他事业。要累积资粮,没有比修练菩提⼼更好 的累积资粮的法⻔;要净除罪障,也没有比修练菩提⼼更好的净除罪障的法⻔。 确实,要为⾃⼰好,的确要修练菩提⼼,这是对⾃⼰最好的⽅式;要帮助他⼈, ⽆论是直接、还是间接的帮助他⼈,也没有比修练菩提⼼更好的⽅式。因为你真正在 以菩提⼼的理念帮助他⼈的时候,这个中间的过程不会掺杂任何的贪嗔慢疑等烦恼。 菩提⼼这个法⻔确实是不可思议令⼈称奇的法⻔,如同许多的先贤⼤师所说:集 资净障最好的法⻔就是菩提⼼,因为有了菩提⼼之后,⼀切的资粮由此累积,⼀切的 罪障由此净除。 有⼀些很温顺的动物,你会看到它周边有很多同类的朋友,但是脾⽓很暴躁的动 物周边却没有什么朋友,从这⼀点我们也可以看到爱⼼的重要,更何况是菩提⼼这种 修练呢,就更不在话下了。 空正⻅只说,我们内⼼正在苦恼的时候,你可以透过另外⼀个客观的⼼去观察正 在苦恼的⼼是怎么执著的。当你在苦恼的时候会觉得我很苦恼,这时候你不会觉得苦 恼的我是藉由⾝⼼认定⽽有、施设⽽有的我,觉得这个正在苦恼的我——仿佛是⾝⼼ 背后操控者的我正在苦恼中。 如果你以客观的态度这样去观察的时候,你会知道这个苦恼的⼼的基础根本就不 存在,因为这个我是未曾有过的,这样就可以⻢上减缓你的内⼼,哪怕没有办法以细 微的空性去思维,但是从粗分的⼈⽆我上也能够减少你的苦恼、烦恼。

发⼼仪轨

——⼀切瑜伽之发⼼


《入中论》说:“如是慧光放光明,遍达三有本⽆⽣,如观掌中庵摩勒,由名⾔谛 入灭定。”这么想的时候可以思维胜义菩提⼼,“虽常具⾜灭定⼼,然恒悲念苦众⽣, 此上复能以慧⼒,胜过声闻及独觉。”在此可以思维世俗菩提⼼。这么想的时候,因为 思维菩提⼼和空正⻅的缘故,我们可以深信佛果位是可以成办的,透过世俗菩提⼼的 修练我们可以累积福报资粮,透过胜义菩提⼼我们可以累积智慧资粮,如同结合着双 翼的鹅王能够⻜到彼岸般,我们可以透过“嘎代 嘎代 巴⽇嘎代 巴⽇桑嘎代 播谛梭哈” 这样⼀个悲智双运的结合,让我们提升内在的道地功德。 以我个⼈来讲,我已经进入到第⼆个“嘎代”了,第⼀个“嘎代”是资粮道嘛,我现在 进入到第⼆个“嘎代”,“巴⽇嘎代”是⻅道,这个是有点困难,但绝对不是不可能成办 的,只要⻓期的坚持,终究有⼀天能够获证“巴⽇嘎代”,再之后就是“巴⽇桑嘎代”和 “播谛梭哈”。当我们在讲“嘎代 嘎代 巴⽇嘎代 巴⽇桑嘎代 播谛梭哈”的时候,这个五道 ⼗地不是指外在的五道⼗地,⽽是指内⼼⾥⾯建立的五道⼗地,这是可以做得到的, 是可以透过⾃⼰的努⼒获证的。 所以我每⼀天都在⽆有间断的坚持修⾏,这么修⾏的结果其好处是什么呢?我的 内⼼非常的宁静,哪怕我听到再怎么糟糕的坏消息,我都会觉得,唉!这些⽆奈的如 ⺟有情所造作的⾏为,即便他们做得再怎么坏我对他们的悲悯⼼仍然不会放弃,哪怕 再怎么坏的仇敌想⽅设法的对付我,在我的内⼼⾥⾯也丝毫不会放弃对他的怜悯、对 他的爱惜。 “如是慧光放光明,遍达三有本⽆⽣,如观掌中庵摩勒,由名⾔谛入灭定。”在此 说到了是以光明⼼⽽来现证空性的胜义菩提⼼,“虽常具⾜灭定⼼,然恒悲念苦众⽣, 此上复能以慧⼒,胜过声闻及独觉。”这是说到世俗菩提⼼,在此我们请做如此的思 维:⼀切有情都曾经做过我的恩⼈,都曾经对我有过极⼤的恩惠,今天我好不容易获 得了⼈⾝,值遇到珍贵的佛法,打从⼼⾥⾯的许下承诺,于所有的⼈类我只对他们做 出有利的事情,绝对不会伤害他⼈,许下这样⼀个承诺! 这种利益众⽣、我不要害他⼈的想法,不是⼀种意愿⽽已,⽽是了知真相所产⽣ 的⼀个强⼤的希求⼼。因为⼀切的痛苦是来⾃于烦恼,烦恼来⾃于⽆明,⽆明就是对 真相的不了解所产⽣的颠倒执,是⼀种错觉、非理作意,所以只要了解真相我就能够 去除这⼀切痛苦。

也就是佛法在四谛法轮时候所说的灭谛,这是我绝对可以成办的,因为真相永远 都存在,知苦、断集、证灭、修道,为了能够证灭我必须要修道,所以⼜说到(四谛 的果实)知苦不可得知、断集不可得断、证灭不可得证、修道不可得修,佛陀是从四 谛的属性、四谛的作⽤、四谛的果实三个⾓度⽽去宣说四谛的。作为佛弟⼦的我们, ⽆论是巴利语系的佛法传承,或是梵⽂语系的佛法传承,四谛的论述对我们来讲是共 同的⼝诀。


现在请尽量地观修菩提⼼片刻,正在观想菩提⼼、正在思维菩提⼼的我在哪⾥? 寻找之后找不到啊,但也不是没有我,这个我只是在概念当中认定⽽有的我仅此⽽ 已,所以叫名识施设⽽有的我,我绝非以⾃⼰的⼒量产⽣的,请思维空性。 像你们会看到嘉瓦仁波切我,那么嘉瓦仁波切在哪⾥,去寻找之后找不到啊!你 们看到的其实是我⾝体的某部分,你们听到的是我的表述,你们可以透过我的表述来 知道我在想什么,但⽆论上述的任何⼀点都不是嘉瓦仁波切,我的⾝体不是嘉瓦仁波 切,我的表述不是嘉瓦仁波切,我的思维也不是嘉瓦仁波切,以中观的⼀个专业术语 ⽽⾔,叫做名识施设⽽有仅此⽽已,就是这个意思。名——通俗的说法,识——概念化 当中,所以⼀切都是在世间通俗的说法当中、在概念化当中⽽被认定,叫做名识施设 ⽽有,仅此⽽已。 于此,量⼦物理的核⼼观点对我们也是有帮助的,如果你深信量⼦⼒学的话,你 会深信物理并不是什么都可被衡量的,尤其是到量⼦的⼀个状态的时候,没有任何的 物理现象是可被衡量出来的。像是,我们以因的⾓度去观察的时候是⾦刚屑因,以果 的⾓度去观察的时候是破有⽆⽣因,以性质去观察的时候叫做离⼀离异之正因,或者 透过缘起的因素这样去观察的时候,没有任何⼀个事物、任何⼀法,能够以⾃⼰的⼒ 量形成⾃⼰,这是绝对没有的。可是我们看任何事物的时候,都会觉得每⼀个事物都 是以⾃⼰的⼒量⽽形成他⾃⼰、是从他那边⽽有,会有这种的看法,这个是绝对未曾 有过的,这种看法是错误的,这个就是胜义菩提⼼的基础,请观想空性。 《入中论》在第六品最后的时候说到:“如是慧光放光明,遍达三有本⽆⽣,如观 掌中庵摩勒,由名⾔谛入灭定。虽常具⾜灭定⼼,然恒悲念苦众⽣,此上复能以慧 ⼒,胜过声闻及独觉。世俗真实⼴⽩翼,鹅王引导众⽣鹅,复承善⼒⻛云势,⻜度诸 佛德海岸。”刚刚我们这么观修的世俗菩提⼼和胜义菩提⼼,如果每⽇都能⽆有间断坚 持修练的话,那么我们就能够做到⽣⽣世世值遇到菩提⼼和空正⻅,这能够让我们更 容易的⽣⽣世世相应⼤乘法⻔,让我们能够建立成就五道⼗地的基础。

结语 《入中论⾃释》篇幅比较⻓,今年是没办法讲完的,不过接下来我们还会有很多 机会继续延续下去。这两天说法最后的结⾏是以⼀切瑜伽之发⼼——胜义菩提⼼和世 俗菩提⼼来作为句号的,这是成佛最主要的两⼤资粮即福报资粮和智慧资粮的主因。

我作为你们的上师,你们在上师的座前思维了世俗菩提⼼和胜义菩提⼼,同样的 上师也这么思维,因为你在上师的座前⽣起了⼀切瑜伽之发⼼的缘故,所以你们⼀定 要每⼀天都要思维菩提⼼和空正⻅,让⾃⼰产⽣菩提⼼和空正⻅的觉受,希望你们能 够这么做。


以我个⼈来讲,我现在已经八⼗多岁了,我花了数个⼗年,每天⽆有间断的思维 菩提⼼和空正⻅,让我亲⾝经历了内⼼的改变,这是绝对会有的!我们都是⼈,同样 的我们都有相同的⼤脑,并⽆差别,希望你们好好的运⽤⼈类这个本有的智慧,你们 就能够像我⼀样透过⾃⼰的努⼒⻓期的坚持⽽获得内⼼的改变般,你们也是可以做到 的,你们绝对可以做得到的,谢谢!

(完)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