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5月01日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Page 1

般若波罗蜜多⼼经 2021年05⽉01⽇ ⽹络直播地点:北印 达兰萨拉·寝宫 达赖喇嘛尊者藏语讲授 蒋扬仁钦博⼠同声翻译 格赖却英(妙善法界)⽂字记录 今天我传授的对象是台湾的法友们,很殊荣具有这样⼀个机缘能为你们讲 课。你们求法⼼切,随着求法者的⼀个祈愿作为讲者的我⼜是⼀位释迦比丘, 所以我有这样⼀个责任为你们讲解,⽽且我也如实的修练也能够为你们讲解, 今天我要为你们讲解的讲义是以《⼼经》为主的佛法,今天非常的⾼兴有这样 ⼀个因缘能够与你们交流。 佛法是这世界诸多主流宗教中的⼀者,佛法的与众不同在于佛世尊⾃⼰也 说:“比丘与智者,当善观我语,如炼截磨⾦,信受非为敬。”这是导师释迦牟 尼佛所亲⾃讲的。也就是佛世尊说:“比丘也好、智者也好,如果你们对我所说 的教⾔有兴趣的话,应该如同炼⾦、截⾦、磨⾦那样检验黄⾦的真伪般,你们 要以理智来观察我所说的话,如果透过检视、观察我的话之后,的的确确感觉 到我所说的是有逻辑的、是合理的,这时候再来相信、再来接受,好好修练。” 这句偈颂⽂所表达的内涵,非常的博⼤精深、不可思议! 这世界上的主流宗教都⼀致说到了慈悲的价值,对⼈类社会的贡献也是极 ⼤的,都是良好的!可是除了佛教以外,没有任何主流宗教的导师会让⾃⼰的 弟⼦挑战⾃⼰所说的话,只有佛世尊才会这么说。其他宗教的导师或造物主, 都会说要⽆条件接受⾃⼰所说的话,每⼀个字都要⽆条件的信奉才对。可是导 师世尊并不这么说,导师世尊跟佛弟⼦们说:“你们要以智慧来检视我所说的

话,如果透过检视你们觉得合乎道理,那么再去接受、再去信奉。”


因此在印度,世尊⼀开始为弟⼦们传授了四谛法⻔,在讲解四谛的时候⾸ 先佛说这是苦谛、这是集谛、这是灭谛、这是道谛,这是以四谛的性质⽽说 的;之后再以四谛的作⽤⽽说,即:既然四谛的性质是如此的话,那我们根据 四谛要做如何取舍的作⽤呢?⽽说知苦、断集、证灭、修道。 如是随着四谛的作⽤⽽去做取舍之后,知苦之后我们就要断集,我们不需 要理由去学习知苦的这⼀段,因为不要说⼈类了就连昆⾍也都不想要痛苦,可 是我们要学习的是痛苦的因来⾃于哪⾥,这个是我们要去观察的。 就像我们⽣病的话,由⽣病造成⾝⼼不舒服的时候,我们必须要去咨询相 关专业的医⽣,来找到这个不舒适的因缘来⾃于哪⾥;同样的,佛世尊对弟⼦ 们说如果你不要痛苦的话就要找到痛苦的因缘来⾃于哪⾥。 佛世尊说,我们痛苦的因缘是来⾃于业和烦恼,这个业就是⼀种动作,随 着我们的动作会产⽣⼀个影响后者的能⼒,这个叫做业⼒,这种的动作、这种 的⾏为都是跟我们的动机有关、跟我们的意乐有关,当这个动作是受到⼀个不 好的动机操控的情况下所发⽣的话,那这个动机或意乐就是不好的就是烦恼, 所以⽽说到了业集谛和烦恼的集谛,于是佛针对集谛的部分⽽说要断集。 接下来⼜说,讲了四谛的性质、讲了四谛的作⽤之后⼜讲了四谛的果实, 这是佛教⼀个不共的理论,⽽说:知苦不可得知、断集不可得断、证灭不可得 证、修道不可得修,以四谛的果实或果位⽽去诠释四圣谛。也就是,我们虽然 要知道痛苦,可是如果我们去观察痛苦在哪⾥,去寻找的话从境上找不到具体 真实客观的痛苦可被得知,所以知苦不可得知。 ⽽且世尊⼜以诸多的理由来证实⽆有⾃性,透过这句经⽂我们也可以知 道,我们不要的痛苦是来⾃于业的集谛,业的集谛是来⾃于烦恼的集谛,唯⼀ 去除烦恼集谛的⽅法就是讲到了空性。 ⾄于这个空性的诠释,最详细的解说可从龙树菩萨的⽂献当中获得,龙树 菩萨是那烂陀佛教⼤学顶严般的学者,也是导师世尊授记的最主要的弟⼦。龙 树菩萨有许多的弟⼦,在诸多的弟⼦当中,我们需要去学习的主要的⼀位论师 就是⽉称论师。因为针对龙树菩萨的《中论》有诸多的著作,在上百本的著作 ⾥⾯我们应该好好去学习、参考的著作是⽉称论师的《入中论》,宗喀巴⼤师 在《缘起赞》⾥⾯说到了:“⽉称菩萨的《入中论》,可以让我的内⼼获得清凉 和休憩。”宗⼤师之所以会这么说,就是因为⽉称论师的《入中论》真的值得我

们去参考、值得我们去学习。⽉称论师针对《中论》的内义所做的解释称《入 中论》,针对《中论》的词义所做的注释称《显句论》,《显句论》也是⼀部 非常重要的⽂献,我们要去好好的学习。 以我个⼈⽽⾔,《入中论》和《现观庄严论》从⼩起就被要求去背诵。 《现观庄严论》的主要内容是隐义现观道次第,也即《般若经》的内容可以分 显义和隐义两者,隐义的部分就是五道⼗地的现观道次第,这部分就是《现观 庄严论》要去诠释的内容;⾄于《般若经》显义空性的部分,这时候我们就得 参考龙树菩萨的著作《中观理聚六论》,在《中观理聚六论》当中《中论》⼜ 称《中观根本慧论》,这是最主要的⼀部要去参考的依据。 我们讲空性的时候必须要知道,因为是缘起所以是空性,就像《中论》⾥


⾯所说的“众因缘⽣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显⽽易⻅从 《中论》⾥⾯我们可以知道,《中论》针对空性的诠释是缘起。 同样的,龙树菩萨的⼼⼦提婆菩萨在《四百论》⾥⾯说到“如⾝中⾝根, 痴遍⼀切住,故⼀切烦恼,由痴断随断。若⻅缘起理,愚痴则不⽣,故此⼀切 ⼒,唯应说彼语。”这是《四百论》⾥⾯所说的,虽然简单,但却切中扼要。 《四百论》⾥⾯所说的意思是,我们不要的烦恼最终都是来⾃于看到诸法 皆为真实存在的⼀个真实执著、⾃性执著,这个真实执著、⾃性执著要如何破 除呢?唯有透过缘起的精通、缘起的透彻理解,才能够完全遮⽌真实执著和⾃ 性执著。这也是为什么《中论》会说到“众因缘⽣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 名,亦是中道义。”以及《四百论》⾥⾯所说的“如⾝中⾝根,痴遍⼀切住, 故⼀切烦恼,由痴断随断。若⻅缘起理,愚痴则不⽣,故此⼀切⼒,唯应说彼 语。”的原因。 如果我们不要烦恼的话,那就要好好的去学习并且思维空性。在学习的过 程当中,我们要反复地去想这⽅⾯的内容,让⾃⼰透过多次的检视获得定解, 获得定解的内容再反复让内⼼去习惯它、熟悉它、串习它,让⾃⼰⽣起修所⽣ 慧,所以闻、思、修是这么依序来修持的。 所谓的修法、修法,指的就是修⼼啊!仅仅透过信仰是改变不了我们内⼼ 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始以来到现在,在这么多劫当中习惯了烦恼,这个 时候光凭着嘴巴说的以⽆⾃性来去除烦恼,仅凭这种说辞的表达就想让内⼼获 得改变是很困难的,唯有透过⾃⼰内⼼反复地思维、透过修所⽣慧来改变。 以我个⼈⽽⾔,从⼩就背诵《入中论》和《现观庄严论》,这是我每⼀天 都会去背诵的内容,那时候我的内⼼⾥⾯没有什么感受及感触,可是慢慢的因 为反复地去想⽆有⾃性的空性的内容,⽽且《般若经》最主要对众⽣说的就是 菩提⼼和空正⻅这两者,再加上空性和菩提⼼的这个思维,透过多年的这种修 练,让我的内⼼获得改变。 就像我们在《现观庄严论》⾥⾯可以看到,发⼼就是为了能够利益他⼈求 正等菩提的这颗希求⼼,即发⼼为利他求正等菩提。也是因为思维菩提⼼,所 以我的内⼼是悲喜交加,但是却觉得内⼼很充实、很温暖,如同《入菩萨⾏ 论》⾥⾯所说的“若不以⾃乐,真实换他苦,非仅不成佛,⽣死亦⽆乐。故应除 疲厌,驭驾觉⼼驹,从乐趋胜乐,智者宁退怯。” 《入菩萨⾏论》以诸多的理由,来成立菩提⼼的殊胜、爱他⼼的殊胜以及 爱我执的过患。当我念诵到“若不以⾃乐,真实换他苦,非仅不成佛,⽣死亦⽆ 乐。”的时候,我的内⼼确实有⼀种悲喜交加的感觉,那时候感觉到以前我们的 这些先贤⼤师修练菩提⼼所获得的成就是如此的殊胜。⽽且过去噶当派的先贤 ⼤师也说到:“最好的集资净障就是思维菩提⼼,因为透过思维菩提⼼,⼀切的 罪障由此净除,⼀切的功德福报由此累积。”确实是如此,千真万确,所以菩提

⼼这个法⻔是极为重要必须要去修练的法⻔。 有关空性的部分就像刚刚所说的,就了解空性正确的⻅解即空正⻅⽽⾔, 我们就要去学习龙树菩萨的《中论》和⽉称菩萨的《入中论》及《入中论⾃


释》,这是我每⼀天都会去学习的内容,⽽且《入中论⾃释》⾥⾯有⼀些表述 的⽅式是非常强⽽有⼒的。就像我刚刚讲到《入中论》的缘故,想要引⽤⾥⾯ 的⼀句话“前说深可怖,多闻亦难解,唯诸宿习者,乃能善通达。”这句偈颂⽂ 在《入中论⾃释》⾥⾯是怎么做解读的呢?世亲菩萨、陈那论师等,他们⽆法 接受⽆有⾃性——⼀切都是在世间通俗的说法当中能够坦然的安立的缘起,难 道⽉称论师你要说他们是违背缘起性空的深奥⻅解吗?⽉称论师说:“是的,他 们的确违背了,他们背弃了缘起性空的⻅解,哪怕他们是非常有名⽓的⼤师。” 可⻅,⼤师们真的就事论事的以逻辑的⽅式去分析。《入中论⾃释》也是我每 ⼀天都会去学习的经典。 在《入中论》第六品的末端说到,因为思维空性反复观察的缘故,所以我 们看⼀切的事物都并非像看到般那么真实客观具体的存在,如果真的如同看法 般的是这么存在的话,就会有四应成的过患,也就是:⼀、应成圣者定灭事物 之过患;⼆、应成世俗谛为理智所堪忍之过患;三、应成⽆遮胜义他⽣之过 患;四、应成⽆⾃性为非⾃空之过患。这四个应成的过患的思维非常重要,也 是我每⼀天都会去回忆和忆念的内容。 事物的存在,如同我们所⻅般这么具体真实的话,确实会有应成圣者定灭 事物之过患,因为圣者在现证空性当中——现证诸法的究竟性为何的当中,应 该要看到诸法的这个具体、客观的⾃性才对,可是看不到呀,因此就有应成圣 者定灭事物之过患。 ⽽且,还有应成世俗谛为理智所堪忍之过患,因为这⼀切的存在只是在世 间通俗的说法当中合理的让他存在仅此⽽已,并不是在观察⾃性当中能够被堪 忍的。以及应成⽆遮胜义他⽣之过患。 佛经⾥⾯说到,诸法皆⽆有⾃性,不因由⾊空⽽空,⾊乃空性故。在此已 经说到了,我们觉得⾊是从他本⾝⽽形成了其作⽤——这是存在的最基本的准 绳,这不能去破除;⽽去说到了另外⼀种的谛实有再去破斥,所以说到了不被 ⽆违害识损害的⼀个境上的不共存在,⽽说到了⾃性以外的⼀种谛实有再去破 除,这种的破除之法是没有办法真正的去了解到性空的,所以⽽说到了应成⽆ ⾃性为非⾃空之过患。 上述所说的四种应成的过患,是我每⼀天都会去思维的内容,也是如此的 思维和坚持,对我内⼼的改变帮助极⼤。《入中论》⾥⾯说的“如是慧光放光 明,遍达三有本⽆⽣,如观掌中庵摩勒,由名⾔谛入灭定。虽常具⾜灭定⼼, 然恒悲念苦众⽣,此上复能以慧⼒,胜过声闻及独觉。”因为思维空性的缘故,

能够让我进入到灭定的这种状态,这是我所期待的!也因为思维空性的缘故, 我的内⼼获得非常宁静的境界,仿佛进入灭定的状态。所以由名⾔谛入灭定这 不是经典上所说的⼀种表述⽽已,它实际上是可以发⽣在我们⽇常⽣活当中 的,所以反复的思维空性真的很重要! 上述所说的内容,是我每⼀天都会去思维的内容,也是因为每⽇的坚持让 我的内⼼获得了改变。这之后再来念《⼼经》的时候,觉得《⼼经》是⼀本很 有重量感的经典。⾄于要不要为你们传授这个《般若⼼经》的⼝传,我觉得就


不需要了,我就挑重点的部分为你们解释。 梵⽂:阿雅•般若波罗蜜多•⽇达雅•巴雅嘎雅 藏⽂:帕巴•谢⽇给帕若度磬北宁波•囊巴谢巴 顶礼薄伽梵⺟般若波罗蜜多 如同《现观庄严论》 礼赞⽂所说的: 求寂声闻由遍智,引导令趋最寂灭,诸乐饶益众⽣者,道智令成世间利, 诸佛由具种相智,宣此种种众法相,具为声闻菩萨众,四圣佛⺟我敬礼! 佛、菩萨、声闻、独觉都是透过空正⻅才能够获得成就的,如是诠释空性 内容的经典有《般若经》,《般若经》的种类分⼴、中、略三种,⼴部分是 《般若⼗万颂》、中部分是《般若⼆万颂》、略的部分是《般若八千颂》。我 曾很殷重的去请《般若⼆万颂》的⼝授传承,⾄于《般若⼗万颂》我确实没有 时间,就《般若八千颂》⽽⾔我不但获得⼝授传承并且还获得教授传承。《⼼ 经》是我们每⼀天都会去念诵的主要的经典,⽽且也是⼀部修练和思维的重要 的经典,当然我也获得此⼝授和教授传承。 如是我闻。⼀时佛在王舍城鹫峰⼭中。与⼤比丘众及⼤菩萨俱。尔时世尊 入法⻔定。名为显现甚深。 在灵鹫⼭这个地⽅,佛世尊的周边围绕着诸⼤菩萨,佛世尊在诸多的菩萨 和比丘众当中进入深明三摩地,深明这两个字的⽤词是非常重要的,深指的是 ⽆⾃性、⾃性空、空性,明指的是名识施设⽽有的缘起,所以不是说因为空性 ⽽什么都没有,绝对不是这么⼀回事,⽽是说这⼀切存在的事物并非以⾃⼰的 ⼒量⽽形成了他⾃⼰的属性。 不是以⾃⼰的⼒量形成⾃⼰的属性不代表事物没有属性,明指的是在通俗 的说法当中仍然可以安立其事物的属性,这是其事物的属性或其事物的存在不 是以⾃⼒让其存在⽽已。 复于尔时。观⾃在菩萨摩诃萨。照⻅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性。并于五蕴照 ⻅⾃性皆空。 这时候世尊加持观⾃在菩萨和具寿舍利⼦,于是观⾃在菩萨与具寿舍利⼦ 进⾏了互动交流,⽽说⾏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五蕴皆空。在藏译⾥⾯说到了 “照⻅五蕴亦皆空”,“亦”即也是之意。但在汉译《⼼经》⾥⾯只说是“照⻅五蕴 皆空”,没有说“照⻅五蕴亦皆空”,即也要皆空之意,在中⽂⾥⾯没有这个“亦” 字,当然你们可以去做个研究。 我曾经问过⼀位精通梵⽂的学者在梵⽂版《⼼经》中有没有这个“亦”字, 他很肯定的说有的。如果有这个“亦”字的话,我觉得可以带来很深奥的解读,

有两种解读:


第⼀种解读,是五蕴皆⽆有⾃性,不是以⾃⼰的⼒量形成他⾃⼰;除了这 个五蕴⽆有⾃性以外,由五蕴所施设的补特伽罗本⾝也⽆有⾃性。因为有⼀些 下部论师认为,补特伽罗是施设有的,可是补特伽罗的施设处五蕴是质体有 的。所以,在此说到,不但补特伽罗⽆有⾃性,补特伽罗所施设的这个施设处 五蕴本⾝也⽆有⾃性。 第⼆种解读,在初转法轮的时候只说⼈⽆我,可是在⼆转法轮的时候不但 说⼈⽆我还说到了法⽆我,所以不只是⼈——补特伽罗⽆有⾃性,补特伽罗的 施设处的法——五蕴也⽆有⾃性。 因此“照⻅五蕴亦皆空”可以根据初转法轮和⼆转法轮来做解释,以及除了 ⼈⽆有⾃性之外,⼈的施设处的这个法(五蕴)也⽆有⾃性。 像唯识派他们会觉得,补特伽罗因为是⾃性有,必须要从他的施设处当中 找到补特伽罗的存在,所以⽤⼼识作为补特伽罗的事例⽽去说补特伽罗可被寻 找,⽽说到了⼼识是谛实有的。可是中观师说,⽆论是⼼识、还是由⼼识所施 设的补特伽罗,皆⽆有⾃性。所以,“照⻅五蕴亦皆空”的“亦”字,确实有它的 ⼀个深奥的⽤意。 听说在《汉译》版本的《⼼经》⾥⾯没有这个“亦”字,如果在汉译的《⼼ 经》⾥⾯没有的话,你们在念诵的时候应该要多加这个“亦”字去做思维,不但 ⼈⽆有⾃性,⼈的施设处的五蕴也⽆有⾃性,也即:不但要照⻅⼈是空性以 外,也应照⻅五蕴也是⽆有⾃性。这是很重要的⼀点! 复于尔时。观⾃在菩萨摩诃萨。照⻅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性。并于五蕴照 ⻅⾃性皆空。 实时具寿舍利⼦。承佛神⼒。请问观⾃在菩萨摩诃萨⾔。若有善男⼦、或 善女⼈。欲修⾏般若波罗蜜多⾏者。彼当云何修学。 说是语已。观⾃在菩萨摩诃萨。告具寿舍利⼦⾔。若有善男⼦、或善女 ⼈。欲修⾏般若波罗蜜多⾏者。彼当如是观照。谓正随观⻅五蕴⾃性皆空。⾊ 即是空。空性是⾊。⾊不异于空性。空性亦不异⾊。如是受、想、⾏、识。亦 即是空。

藉由佛的加持⼒,具寿舍利⼦请问观⾃在菩萨,如果菩萨们想要去修⾏这 个深奥的般若波罗蜜多的话,应该怎么做呢?于是,观⾃在菩萨对舍利⼦说, 若要修⾏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应该要照⻅五蕴亦皆空,⽅能度⼀切苦厄,⾊不 异空、空不异⾊、⾊即是空、空即是⾊。 在此说到了空性四⻔,这是《⼼经》的关键! 我们讲到以七相的理由来做观察或以五相的理由来做观察,在中观的典籍 ⾥⾯会说到离⼀离异的正因等,以不同的理由⽽来做观察,像是以⾦刚屑因来 观因、破有⽆⽣因来观果、离⼀离异的因来观性质等,都不离七相或五相的观 察,所以⾊即是空、空即是⾊。 在此,我们以具有形⾊的⼀个事物为例,我们看到这个具有形⾊的⼀个事 物的时候,会觉得看到这个事物的时候他是存在的,这是存在的最基本的准


绳,这个不能破,破了都等于没有了,所以他要破的是另外⼀种的谛实有。 这种谛实有的破除没有意义!根据我们对事物的直接看法,会觉得事物真 实具体客观存在的⼀个看法本⾝去做破除才有意义,但是这个被破除了不代表 说这个事物是不存在的,所以⽽说空即是⾊。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具有形⾊ 的这个事物,能够在名识施设当中存在,所以空即是⾊。 所谓的空性,是针对⼀个存在的事物⽽去说他是如何存在的,⽽不是⼀开 始就不存在的东⻄去讲空性。⼀开始必须要有⼀个所遮的有法,我们看任何事 物的时候会有⼀个错觉,会觉得这个事物是⼀个客观具体存在的事物、是以⾃ ⼰的⼒量让⾃⼰存在的⼀个事物,这种的存在是未曾有过的!但是不代表否定 了这个存在就等于否定了他,因此空即是⾊。因为事物不是以⾃⼰的⼒量⽽ 有,所以更能够依赖名识、依赖他缘⽽有,如此⾊法才能够形成。 空即是⾊是说,这⼀切⾊法的属性、事物的属性,都能够在世间通俗的⼀ 个名⾔和⼼识的施设当中坦然的安立。我们在讲四空、八空、⼗⼆空、⼗六 空、⼗八空等,这些都是在有的事物的基础之上⽽去说空性的,⽽不是未曾有 过的像兔⾓般的这种事例去讲空性,这样没有意义呀!所以在此说到了空和有 的⽆违。 刚刚我引⽤了《入中论》的这个四应成的偈颂⽂是非常重要的,应成圣者 定灭事物之过患、应成世俗谛为理智所堪忍之过患、应成⽆遮胜义他⽣之过 患、应成⽆⾃性为非⾃空之过患,因此并不会产⽣应成圣者定灭事物之过患, 也不会产⽣应成世俗谛为理智所堪忍之过患。 以理智去观察事物如何存在的时候,找不到任何以⾃⼰的⼒量所形成的属 性和作⽤,可是不代表他没有属性,只是这个属性去寻找之后找不到,寻找之 后找不到不代表他没有啊,所以空即是⾊。因为⽆有⾃性的空性的缘故,事物 不是以⾃⼰的⼒量⽽形成的缘故,他的存在更需依赖他者⽽被安立,所以他的 存在是更合理化的;如果他的存在是靠⾃⼒⽽有的话,那就反⽽不合理了。 如果⾊并非⾃性空的话,那么⾊就不会改变了。因为⾊的属性是以⾃⼰的 ⼒量⽽有了,不依靠他⼒了,如果⾊不依赖他⼒的话,那么其它的因缘就⽆法 改变⾊法了,⾊法就永远不会改变。所以,空和⾊是不相违的——⾊不异空、

空不异⾊!在此说到了世俗谛和胜义谛体性为⼀的内容,也就是空性是针对某 ⼀个存在的有法⽽去说他存在的究竟性为何,⽽去安乐空性的。 现在的量⼦物理专家们所诠释的内容,其实某种程度挺接近⽆⾃性的理 论,因为量⼦物理的专家们说到:以古典⼒学⽽⾔这⼀切物理的现象都是可被 衡量的,都是⼀个具体客观的存在,都是永远可被衡量的,所以我们看到的⾊ 声香味触等宏观世界的物理现象都是可被衡量的;可是到了量⼦物理的⼀个微 观世界状态的时候这⼀切都⽆法被衡量,只有在有观察者出现的时候量⼦的现 象才可被衡量。 唯识派说,因为有⼀个有法是以⾃⼰的⼒量⽽有,所以⼼识必须要谛实⽽ 有,⽽说到了事物的存在是因为有⼀个关照此事物的⼼识现起了之后才有此事 物的存在;这跟量⼦物理所说的,当处于量⼦的⼀个状态的时候是⽆法被衡量 的,除非观察者出现的时候才可被衡量,两者的说法是非常相似的。


舍利⼦。是故诸法空性⽆相。不⽣。不灭。⽆垢。亦⽆离垢。⽆减。⽆ 增。舍利⼦。是故于空性中。⽆⾊。⽆受。⽆想。⽆⾏。⽆识。⽆眼。⽆耳。 ⽆⿐。⽆舌。⽆⾝。⽆意。⽆⾊。⽆声。⽆香。⽆味。⽆触。⽆法。⽆眼界。 乃⾄⽆意界。⽆意识界。⽆⽆明。亦⽆⽆明尽。乃⾄⽆老死。亦⽆老死尽。⽆ 苦集、灭、道。⽆智、⽆得。亦⽆非得。舍利⼦。如是菩萨由⽆得故。即能依 住般若波罗蜜多。⼼⽆障碍。⽆有恐怖。远离⼀切颠倒。究竟⼤涅盘际。 接下来的部分就不需要多做说明了。 三世诸佛。亦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的缘故,才能够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们 的导师释迦世尊也是⾃⼰反复的思维空性⽽获得果位的,就像世尊在获得了正 觉果位之后说到了:“深寂离戏光明⽆为法,有如⽢露此法我已得,若⽰于他⽆ 有谁能知,不如住于⽆语森林中。” 导师释迦牟尼佛透过了六年的苦⾏——真相为何、解脱⼤道为何,于是导 师释迦牟尼佛觉悟了,他发现我们虽然想离苦得乐但却离乐得苦的主要原因, 就是在我上产⽣了错觉。我们会觉得仿佛有⼀个操控者的我在背后操控着我的 ⾝和⼼,就像我们在讲⾝语意的时候仿佛背后有⼀个操控者的我去掌控或拥有 这个⾝语意,可是这个仿佛是操控者的我到底在哪⾥呢?去寻找之后找不到 啊,你只能⽆奈的摸摸头,所以《中论》说到了“非阴不离阴,此彼不相在,如 来不有阴,何处有如来?” 我会对这句话略做修改⽽去思维⾃我,即“非阴不离阴,此彼不相在,⾃我 不有阴,何处有⾃我?”也就是,我并不是以⾃性来依赖我的五蕴,五蕴也并非 是以⾃⼰的⼒量成为我所拥有的事物。这个操控者的⾃我到底是在哪⾥呢?寻 找之后找不到啊!我们说我拥有这个⾝语意,可是在背后那个拥有着的我到底 是在哪⾥? 但是,没有操控者的我,不代表没有我喔!我是有的,只是我们去认知我 的时候会产⽣⼀种错觉,这个错觉就是我们会认为我的存在是因为我是⾝语意 背后的那个操控者的我,这种的我是未曾有的!如果有这样的⼀个我,那么去 寻找之后应该要找得到才对,可是找不到啊。 我是存在的,不是说我不存在,我会造业,我确实是有⾝语意。我们说的 没有的那个我是什么?操控⾝语意背后的那个我是没有的,是未曾有过的,所 以我绝非像我们平常所认识般的这么具体客观的存在。《入中论》说到了“若谓 ⾃相因缘⽣,谤彼即坏诸法故,空性应是坏法因,然此非理故⽆性。”这⼀切事

物去寻找之后的确找不到,由此我们可以证明⼀点,这个事物绝非以⾃⼰的⼒ 量让⾃⼰存在。 既然事物不是以⾃⼰的⼒量让⾃⼰存在的话,那么其存在就是仅依他⼒被 名识施设⽽有,仅此⽽已!这时候了解了这个真相有什么好处呢?我们通常会 有背后仿佛有⼀个真实独立的我的错觉,当把这个错觉拿掉的时候很多的烦恼


都会随之⽽去除。因为很多的烦恼都是以这个错觉为基础⽽产⽣的,当你深信 没有这种独立的操控者的我的时候,随着这种错觉的去除许多的烦恼也会随之 ⽽消灭,这个就是思维空性的好处。所以《四百论》⾥⾯说到了“如⾝中⾝根, 痴遍⼀切住,故⼀切烦恼,由痴断随断。若⻅缘起理,愚痴则不⽣,故此⼀切 ⼒,唯应说彼语。” 我们之所以把负⾯情绪取名为烦恼,是因为它会苦恼这个具有烦恼性的众 ⽣,它会让你烦恼。那么这个烦恼到底是来⾃于哪⾥呢?就是来⾃于诸多的错 觉啊,在诸多的错觉当中最主要的错觉,就是来⾃于我们看事物的时候会深信 我们的看法,会觉得事物就是如此的真实、具体、客观的存在。当你知道真相 绝非如此的时候,你就能够深信灭谛解脱是绝对存在的。 三世诸佛也是依靠般若波罗蜜多的缘故,才能够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正等菩提,所以在此说到了空性的殊胜,思维空正⻅的好处。 由是应知般若波罗蜜多即是咒。是⼤明咒是⽆上咒是⽆等等咒。是善能除 灭⼀切苦咒。真实不虚。即说般若波罗蜜多咒曰。达嘉他。嗡姆。伽德⿊。伽 德⿊。巴洛伽德⿊。巴洛萨姆伽德⿊。菩提萨娃诃。舍利⼦。菩萨摩诃萨。即 应如是修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 尔时世尊乃从定起。赞曰。善哉善哉。观⾃在菩萨。如是如是。若善男 ⼦。如汝所说。修⾏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诸佛如来。亦所随喜。世尊说是语 已。具寿舍利⼦。观⾃在菩萨摩诃萨。与彼⼀切所摄眷属。及天、⼈、非天、 健达婆等、诸世间。普皆随喜。于佛所说。信受奉⾏。 之后⼜说到咒语“答雅他 嘎代 嘎代 巴⽇嘎代 巴⽇桑嘎代 播谛梭哈”,有⼀ 派的说法是“去吧、去吧、到彼岸去吧、正确的到彼岸去吧,建立⼤菩提。”也 就是因为反复的思维空性、坚持这个空正⻅的缘故,慢慢、慢慢的你看诸法都 如同幻化,你看诸法的时候都不会那么的执著他是真实⾃性⽽有的,也是因此 让你减缓了烦恼,让你进入五道⼗地,也即:资粮道、加⾏道、⻅道、修道、 ⽆学道,彻底断除真实执著及其习⽓的时候就是建立⼤菩提,就是获得正等菩 提的果位。 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光是空正⻅的思维是不够的,必须还要有菩提⼼ 的摄持,只有在菩提⼼摄持情况下的空正⻅的修练,才能够成为诸相俱胜具有 ⼀切功德的空正⻅的修练,才能够断除所知障,由这种空正⻅的修练才能够成 佛。所以空性的思维绝对会让我们的内⼼逐渐获得改变。 你们汉⼈法友们平常会去念诵“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 障悉消除,世世常⾏菩萨道!”这句偈颂⽂,⾥⾯也说到了要“消除三障诸烦恼”

的话就要“愿得智慧真明了”,也就是以智慧去了解真相,真正的让你去明了 真相为何。在这个过程当中是需要集资净障的,我们需要以菩提⼼去摄持空正 ⻅的缘故,⽽说到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菩萨道。”所以这句话是非 常博⼤精深的。 这是你们平常都会去念诵的祈愿⽂,也希望你们在念诵的时候能够去了解


这句偈颂⽂所要表达的内容,⾸先要⼴⼤的听闻让⾃⼰⽣起闻所⽣慧,之后反 复的检视、观察让⾃⼰⽣起思所⽣慧,再针对已决定的内容反复地去熟悉它、 串习它⽣起修所⽣慧。 我⼩时候虽然背诵了《入中论》和《现观庄严论》,可是那时候什么都不 知道,后来慢慢、慢慢的在师⻓的恩德下我学习了这些论著的注释,逐字的去 消⽂、逐字的去了解。林仁波切和⾚江仁波切是我的老师,⾚江仁波切对我讲 《⼴论》及修⼼等⽅⾯的典籍,这对我菩提⼼⽅⾯的修练有很⼤的帮助,对我 内⼼的改变有很⼤的帮助;⾄于⼤教典⽅⾯最主要是林仁波切的教导,他对我 的恩泽也极⼤。 我来到印度之后,在林仁波切快往⽣之前曾经请⽰过林仁波切,我把平时 对思维空性的内容向林仁波切禀告,林仁波切那时候对我⼤加赞扬说:“你在不 久的将来,会成为虚空瑜伽师。”我觉得,现在即便没有成为虚空瑜伽师,也快 要成为虚空瑜伽师了,现在处于这样⼀个阶段。 我为什么要这么讲呢?⾸先,我的确是反复的听闻、反复的学习这些内 容;除了⼴⼤的听闻之外,我还会去反复的思维、检视,透过⽇常⽣活去做观 察和印证;观察和决定的内容,我会反复的去想它、熟悉它、串习它,这是我 每⽇坚持闻、思、修之后的好处,这是我想跟现场的法友分享的内容。 我希望,你们不只要念诵《⼼经》,在念诵的同时也要知道《⼼经》的内 容,为此你们应该要去学习《中论》和《入中论》,如果你要学得更好的话就 要运⽤逻辑的这个⼯具,那你就要去参考量学⽅⾯的内容。 在参考量学的时候你们先从因明学、⼼类学开始着⼿进⾏,尤其在⼼类学 ⾥⾯说到了五遍⾏等不同⼼所的种类,如果你们能够去学习的话,对你们的帮 助会很⼤。否则的话,我们只会知道情绪⽽已,这个情绪太笼统了,摸不着它 的具体的内容是什么。但是在⼼类学⾥⾯,为我们做了很仔细的⼀个解剖分 析,这时候我们就可以透过五遍⾏为何、⼆⼗烦恼为何等⼼所种类的认知,⽽ 去知道:“喔,原来情绪的内容指的是这个。” 所以我时常对汉族华⼈的法友们说:“你们⼀定要好好的去学习⼤教典,不 应该只是以打坐修禅为主,务必⼀定要坚持闻、思、修这三者不分离,这点很 重要!”以上就已经圆满结束了《⼼经》的教授,接下来我们进⾏问与答的互 动。

问与答

问:请问空性和⾃性空的差异为何? 答:佛世尊在讲四圣谛的时候谈到了空性,空性的⽤词在初转法轮的时候 就已经有了,但什么是空性?对此却有不同的解读、不同的差异,因为有经部 对空性的解读、有毗钵沙宗对空性的解读、有唯识对空性的解读,在中观派⾥ ⾯分名⾔上认为有⾃相的⾃续派对空性的解读、以及名⾔上否定有⾃相的应成 派对空性的解读。


如果我们以最⾼的宗义即应成派的立场来讲,空性是什么呢?空性就是⽆ 有⾃性,空性的解读就是⽆有⾃性,即事物并非以⾃⼰的⼒量形成了⾃⼰的体 性,以应成派的⾓度⽽⾔是⼀样的,可是以其它派系⽽⾔就不⼀样了。 问:如何以空性来证成缘起?如何以缘起来证成空性? 答:这是很重要的关键!当我们在讲空性的时候,如果你对于空性的解 读,是寻找之后找不到由此⽽定义为空性的话,那是不全⾯的。 真正的空性的正确理解是,我们会觉得事物是以⾃⼰的⼒量形成了⾃⼰, 这个是错的,因为没有任何的体性是以事物⾃⼰的⼒量⽽有,所以事物的体性 只能完完全全的依赖他者⽽被认定⽽有、⽽被施予设定⽽有,仅此⽽已,这个 才是真正空性的理解。所以真正空性的理解,必须要透过名识施设⽽有仅此⽽ 已的认知,来了解⽆有⾃性、来了解空性。 在⽆寻⽆找当中,随着世间通俗的说法可以坦然安立其作⽤。如果是有⾃ 性的话,寻找之后应该找到才对,可是找不到啊!也是因为这么思维,当你思 维空性的时候不是完全的否定,绝非如此。因为这⼀切都是名识施设⽽有仅此 ⽽已的缘故,所以我们就会知道没有任何的体性是以⾃⼰的⼒量⽽产⽣的,⼀ 切都是在⼀个认定当中⽽存在的,不是事物具体的客观的以⾃⼰的⼒量⽽产⽣ 的。 所以在经论⾥⾯说到:“缘”字,指的是完全的依赖他者、完全的观待他 者,以此破除⾃性有;“起”字,指的是形成、存在、有的意思,由“起”字否定 了堕落于断边,排除了完全的否定。所以“缘起”这⼆字是最好的了解空性的理 由,如同国王般的理由,能够让我们坦然入中道。 问:我们如何做为⼀个符合现代的佛教徒? 答:世尊在世时候的佛教徒与现在的佛教徒没什么差异,我们要做的是改 变⾃⼰的内⼼,⾄于外在的穿著则是次要的、⽆关紧要的。当然如果你是比丘 或沙弥的话,这是少数⼈要去成立的僧团,是要搭配着律学⽽来做的⼀个⾏ 宜。⾄于空性的部分,最主要是透过⾃⼰的思维和检视来改变我们内⼼的,⽆ 需改变外相。 符合现代的佛教徒,只要穿著⻄装拥有现代的知识即可,我认识的科学家 朋友,也是著名的教授、学者,在他内⼼⾥⾯确实去思考菩提⼼和空正⻅的内 容,但是他不会对外说我在修练菩提、我在修练空正⻅,我们也不需要特意去 炫耀啊,平常该做什么⼯作就去做什么⼯作,但是在内⼼⾥⾯透过菩提⼼和空 正⻅的思维,让⾃⼰变得更善良、变得更有智慧。 平常我⼀直在说,我们需要⾝体的保健和⼼灵的保健,菩提⼼和空正⻅的 修练就是最好的⼼灵保健,透过菩提⼼和空正⻅的思惟会让你的内⼼⽆有恐 怖,⽽且远离⼀切的畏惧、妄念、执著。尤其是你对空性的认知越深就越会帮 助菩提⼼的成⻓,如同《入中论》所说的“如是慧光放光明,遍达三有本⽆⽣,

如观掌中庵摩勒,由名⾔谛入灭定,虽常具⾜灭定⼼,然恒悲念苦众⽣,此上 后能以慧⼒,胜过声闻及独觉。”的确说得非常好。


我们说现代的佛教徒只是具有现代的专业和现代的穿着⽽已,他只是以外 相⽽去定义的跟内在的品质⽆关,不是以内在的品质去定义现代的⼈啊,就以 内⼼的⼀个品质⽽⾔跟以前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为了让我们的内⼼获得更好 的⼀个品质,的确需要菩提⼼和空正⻅的思维。 ⽆论你有什么样的专业,⽆论你做什么样的⼯作,这跟修练菩提⼼和空正 ⻅并不⽭盾啊,但不管你在什么样的领域都会有愤怒的时候,因为会有愤怒的 机会,所以可以透过菩提⼼控制你的情绪让你不要去愤怒,这不是每个⼈都需 要的吗? 问:对于佛法初学者,如何趣入将空性结合菩提⼼双运⽽修,让我们与法 的距离越来越近,谢谢! 答:思维空性,如果是建立在出离⼼的基础之上让⾃⼰获得解脱的话,这 个空性的思维会变成声闻和独觉的因缘。但,如果你对空性的思维,是在菩提 ⼼摄持的情况下⽽思维空性的话,那么这个空正⻅将会转为对治所知障的因 缘。所以刚刚说的诸相俱胜的空性的思维,只有在菩提⼼摄持的情况下才有办 法做到,才能够具有⼀切殊胜之相。 也是因为思维菩提⼼圆满⼀切福报资粮,也是因为思维空正⻅圆满⼀切智 慧资粮,⽽成办了究竟佛果位的⾊⾝和法⾝,⾊⾝靠的是思维菩提⼼所带来的 福报资粮⽽带来的,法⾝靠的是思维空正⻅所产⽣的智慧资粮⽽有的,所以⾊ ⾝⼜称他利⾊⾝、法⾝⼜称⾃利法⾝,由此⽽究竟⼆利。 问:在五浊恶世当中,如何来修我们的信⼼,以⾄步步增上⽽不动摇? 答:在此所说的信⼼,最好是引⽤刚刚佛世尊的偈颂⽂所说的信⼼,即“比 丘与智者,当善观我语,如炼截磨⾦,信受非为敬。”这个信⼼是透过检视、观 察之后所产⽣的信⼼,是⻅理所⽣的信⼼,这个才会是坚定的。 如果你的信⼼是没有理由为依据的,只是说:“喔,我的上师很珍贵。”这 叫做迷信啊!这种信⼼,我们随着传统⼀直坚持到现在的这个迷信,很有可能 会随着别⼈的煽动⽽动摇和改变。 所以我⼀直在说信⼼要坚定的话,你的信⼼必须要转变为⻅理所⽣的信 ⼼,也就是透过检视、反复的观察,之后搭配着⽣活去印证之后所产⽣的信 ⼼,这个就是那烂陀佛教⼤学⼀直在提倡的信⼼。 上师、善知识平⽇的作为也是我们要去观察的内容,看他是表⾥如⼀、还 是表⾥不⼀,他表⾥如⼀的时候加上他说的法,经过我们的检视、经过我们⽣ 活的经验能够被印证,那么由此⽽⽣的信⼼就会非常的坚定。 否则,只是随着别⼈的⼀种说法⽽产⽣的信⼼这个就是迷信,之后当你看 到上师某个不当作为的时候就会非常惊吓——怎么会是这样的?

问:在现今这个纷乱的环境中,因为贪欲和忧郁⽽⾃杀的情况越来越多, 请问我们该如何断灭呢? 答:缘起的思维很重要,你要以多元的⾓度去看待所有的事情,在这社会


上有不同种类和思想的⼈,因为你以多元的⾓度去看待这个真相,所以你更能 够去接受这些不同观点的⼈,加上我们现在是⾃由⺠主的社会,每个⼈的立场 不同、观点不同、想法也不⼀样,因为想法不同的缘故,所以他专业不同、追 求不同,当你能够去接受不同观点的时候,你的内⼼就不会那么⼩⼼眼了。 ⽽且之所以会忧郁、抑郁的主要原因,就是把所有⽣活的重⼼都摆在⾃⼰ 的⾝上,这个爱我执会让我们产⽣忧郁呀,所以要尽量的减少爱我执。我们拥 有智慧嘛,我们有判断的能⼒嘛,当我们碰到⼀些困难、逆缘的时候,不要因 此⽽⻢上烦恼,你应该去观察这个问题是否可被解决。 从更⼤的⾓度去想,⼀切众⽣都应该是我们的亲友才对。当我们在念诵仪 轨⽂的时候会说到“愿如⺟⼀切有情众⽣……”,我们会⽤“如⺟有情”这⼀⽤词, 当你打从⼼⾥⾯真诚的去对待和珍惜⼀切有情众⽣,内⼼在如此珍惜和尊重的 ⼀个情况下,怎么会有忧郁呢? ⽽且你应该好好的去学习《入菩萨⾏论》,《入菩萨⾏论》⾥⾯说到了诸 多的爱我执的过患和爱他⼼的功德,“所有世间乐,悉从利他⽣。⼀切世间苦, 咸由⾃利成。若不以⾃乐,真实换他苦,非仅不成佛,⽣死亦⽆乐。”的的确确 是如此啊! 我们⼀直把⽣活的重⼼摆在⾃⼰的⾝上,比起爱他更爱⾃⼰的执著会让⾃ ⼰⽆限的放⼤,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点点的冒犯⾃⼰就非常的⽣⽓、非常 的愤怒,不但有爱我执并且我们的智慧⼜没办法从多元的⾓度去着想,所以导 致产⽣了问题。 菩萨们因为去承担众⽣的痛苦⽽抑郁⾃杀我未曾听过,因为菩萨们打从⼼ ⾥⾯的去尊重他⼈、打从⼼⾥⾯去承担众⽣痛苦的时候,在如此强⼤的⼼⼒下 怎么可能会抑郁?但是我们现在可以看到这些⾃杀的现象,是因为把我看得太 重、把⽣活的重⼼放在⾃我⾝上所导致的。 问:初学佛法者在每天的⽣活当中要如何去修⾏? 答:所谓的修法,并不是叫我们去念某⼀本论、某⼀本经或某⼀部仪轨, 这些都是次要的,修法是指改变我们内⼼。也即,以福德资粮⽽⾔,反复的去 思维菩提⼼,让我们的⼼去相应菩提⼼;以智慧⽽⾔,让⼼去相应空正⻅,反 复的思维空性,这个才是真正的修⾏。 当然,以菩提⼼和空正⻅摄持的情况下去念咒、念经、念仪轨,那是更好 的。如果没有菩提⼼和空正⻅的情况下,只是持咒和修这些仪轨的话,会不会 相应于正法这是有争议的。更何况我们以这种嫉妒、甚⾄埋怨或诅咒的⼼态去 持咒的话会相应于非法呀,这不是修⾏。 所以修⾏指的是我们所做的⼀切是相应于正法,这⼀切是依赖着因缘⽽有 的,当你深知这个真相的时候,你的内⼼就不会有那个⼩⼼眼钻⽜⾓尖的问题 了,因为当你在看到单⼀的逆境或困境现象的时候,你不会⼀直钻⽜⾓尖⽽陷 落在这个困境⾥⾯,你会从此⾥⾯跳脱——原来可以藉由这么多种视⾓来理解

这件事情,因此有什么好值得我去愤怒的呢?这就是以智慧的⽅式去思维真 相,我们是以这种⽅式来减少烦恼的;此外,还有⼀个是以菩提⼼的⽅式来减


缓烦恼。所以多多的思维菩提⼼和空正⻅,这是最好的修⾏。 问:我们知道,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要透过道次第的闻、思、修这样渐 次增上,最终成就佛道的,但对这个过程觉得有些困难,请问有没有其他的⽅ 法能够帮助我们渐次增⻓最终成就佛道? 答:闻思修可分不同的层次,如果你有机会去学习许多⼤教典的话就要去 学,因为当你听得越多所获得的资讯也就越多,如此你思维、参考的依据就会 越多,思考的⾓度就会越多,由此去修练的时候内⼼改变的机会就越⼤。 或许你真的没有什么时间⽆暇去学习,⾄少你可以透过⼀些简略的经论去 了解佛到底指的是什么?什么叫觉、什么叫净?因为佛(桑给)就是净觉的意 思嘛,透过净⽽觉。以及(去了解)法到底指的是什么?僧到底指的是什么? 我们要皈依的佛法僧到底是什么?你可以根据你所要知道的内容做闻、思、 修。 不⼀定是要去学习⼴⼤的⼤教典才叫做闻,不⼀定是这个意思!根据⾃⼰ 的能⼒、根据⾃⼰的时间,如果你有空、有更多的时间那就去学习⼴⼤的教典 这没有问题。如果没有时间的话,你可以去参考阿底峡尊者的《道炬论》, 《道炬论》就非常的简要,并不是那么的博⼤精深。在托丽这个地⽅,有⼈请 求阿底峡尊者说:“我们不想花很多的时间去学习⼴⼤的教典,请您为我们写⼀ 本简略的修⾏的⼿册。”于是《道炬论》就这样形成了。 《般若经》分⼴、中、略三者,⼴的部分是《般若⼗万颂》、中的部分是 《般若⼆万颂》、略的部分是《般若八千颂》,更略的就是 “无可言思般若 度,不生不灭虚空体,各别自证智行境,三世佛母我敬礼!”哪怕是《般若 经》,佛陀也是很善巧的随着不同众⽣的根器,⽽去说到⼴、中、略不同版本 的《般若经》。 所以随着⾃⼰不同的时间和能⼒,先从略的部分做起,有空的时候再进入 中的部分、再深入⼴的部分,如果这么做的话对你来讲会更容易地进入系统的 学习。像是宗⼤师的《三主要道》、《摄颂论》等这些⽂章的篇幅并不⻓,由 这些《三主要道》等的学习让⾃⼰⼤略了解是什么意思,之后再去读《略 论》,之后再去读《⼴论》。如果还有时间的话,再去读《中论》的解释《正 理海》、《入中论》的解释《入中论善显密义疏》,再搭配着《了不了义善说 藏论》。 ⼀开始什么都不知道的时候就去学习⼤教典是很困难的,即便是要培育⼀ 颗植物也要从⼩苗开始⻓起,我们要⽣起智慧之苗的时候也⼀定是从幼苗开始 慢慢茁壮⻓⼤的。

问:在这样⼀个时代,依⽌⼀个教派或⼀位善知识好呢?还是依⽌多个教 派多位善知识比较好? 答:这得根据⾃⼰的条件、根器等⽽去决定的。有些⼈依⽌更多的善知识 对其⽽⾔会更好,因为每⼀位善知识的教授各有不同。以我个⼈来讲,我依⽌ 的善知识有⼆⼗多位,他们有各⾃不同的专业领域,从他们不同的专业领域及


其与众不同之处,我会获得很多的教授。 如果你⾃⼰依⽌了很多不同的上师,我们真正的善知识是⼤教典,我们的 真正善知识是佛典经论,这是我们真正的善知识。有些呈现⼈相的善知识可能 ⾃⼰也搞不懂教典内义,却教授弟⼦们去如何贪瞋,这也是有可能的。 最主要⾃⼰要去学习⼤教典⽽去做判断,⾃⼰依⽌了多位上师拥有了不同 的传承,有时候会产⽣不同的立场和⽭盾,当有⽭盾的时候对你来讲依⽌多位 上师就不适合了。像是过去的⾄尊密勒⽇巴就只依⽌⼀位上师,即⻢尔巴⼤译 师。哪怕在当今,也可从⼀位上师处得到不同教派的传承。 以我来讲,我依⽌的上师来⾃萨迦、噶举、宁玛、格鲁等,这四⼤教派的 教授我⼏乎都获得过。其中⼀些教授来⾃单⼀的善知识,⼀些同样的教授来⾃ 不同的善知识,这没有问题呀。根据⾃⼰的条件、根器等情况,有⼀些⼈适合 依⽌更多的善知识,这对其帮助更⼤,对修⼼更有帮助,这样的话对他来讲依 ⽌多位善知识就没有问题。重点是我们依⽌的善知识,必须要是具相的上师、 符合条件的善知识,这样的话就不会有争议了。 问:请问要如何不分教派的学习佛法? 答:像我们在学习佛学哲理的时候,说到了毗钵沙宗的宗义、经部的宗 义、唯识的宗义、中观的宗义,这些四部的宗义我们都要⼀⼀去学习呀!各派 系之间会有不同的立场,他们不同的立场、观点是什么,学习这些对我们智慧 的增⻓的确有帮助,会让我们的⻅识变得更加⼴泛。 从不同派别善知识处获得教授的时候所获得的资产是⾃⼰的,当然你把这 些资产作为贪嗔的因缘这是你⾃⼰的问题,但是我们透过过去的历史也可以知 道,很多不分教派的⼤师从不同派别的善知识处获得教授因此⽽获益者比比皆 是。

问:请问该如何在安忍上下功夫? 答:有关愤怒的过失及安忍的殊胜,这些都是跟爱我执和爱他⼼有直接关 系的,为此你们应该要好好的去学习《入菩萨⾏论》,应该⼀直在你们的⾝旁 摆放⼀本《入菩萨⾏论》。 反复的去学习这部论著⾥⾯的第六品安忍品,⾥⾯说到了诸多的过失,对 你绝对会有莫⼤的帮助;并且在第八品静虑品⾥⾯,非常详细的阐释了爱我执 的过失和爱他⼼的功德。 所以你⼀定要摆⼀本《入菩萨⾏论》在你的枕边,我相信这本论著已经翻 译成中⽂了,当你即将烦恼或正在烦恼的时候,你就去翻阅第六品和第八品, 反复去想这⾥⾯的内容,这么做会有很⼤的帮助。(完)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